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马唐纳
序言
作者介绍 编者介绍 作者序 编者引言
新约
新约简介 福音书简介 马太福音简介 马太福音1-5章注释
马太福音6-10章注释 马太福音11-15章注释 马太福音16-20章注释 马太福音21-25章注释
马太福音26-28章注释 马可福音 简介 马可福音1-5章注释 马可福音6-10章注释
马可福音11-16章注释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1-5章注释 路加福音6-10章注释
路加福音11-15章注释 路加福音16-20章注释 约翰福音 约翰福音1-5章注释
约翰福音6-10章注释 约翰福音11-15章注释 约翰福音16-21章注释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1-5章注释 使徒行传6-10章注释 使徒行传11-15章注释 使徒行传16-20章注释
使徒行传21-25章注释 罗马书 罗马书1-5章注释 罗马书6-10章注释
罗马书11-16章注释 哥林多前书 哥林多前书1-5章注释 哥林多前书6-10章注释
罗马书11-16章注释 哥林多后书 哥林多后书1-5章注释 哥林多后书6-10章注释
哥林多后书11-16章注释 加拉太书 加拉太书注释 以弗所书
以弗所书注释 腓立比书 腓立比书注释 歌罗西书
歌罗西书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 帖撒罗尼迦后书
帖撒罗尼迦后书1-3章注释 教牧书信 提摩太前书 提摩太前书注释
提摩太后书 提摩太后书注释 提多书 提多书注释
腓利门书 腓利门书注释 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1-5章注释
希伯来书6-10章注释 希伯来书11-13章注释 雅各书 雅各书注释
彼得前书 彼得前书注释 彼得后书 彼得后书注释
约翰壹书 约翰壹书注释 约翰贰书 约翰贰书注释
约翰叁书 约翰叁书注释 犹大书 犹大书注释
启示录 启示录1-5章注释 启示录6-10章注释 启示录11-15章注释
启示录16-20章注释 启示录21-22章注释    
序言 作者介绍
    马唐纳(WilliamMacDonald)是备受尊敬的圣经教师,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的著作超过六十本,其中多本翻释成外国语言出版。

    《新约圣经注释》这本新约的逐节注释书,为马氏四十多年来圣经研究、传道和写作的硕果。

    马唐纳大学毕业后,再在哈佛商业学院进修。经过四年在波士顿第一国家银行工作并在海军服役后,便加入以马忤斯圣经学院,一九五九年至六五年任该院院长。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二年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并亚洲等地巡回讲道。一九七三年,在美国加州圣利安度开始参与门徒训练事工。

    
序言 编者介绍
    范斯德(Dr.ArthurFarstad)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国立艺术学院,又在以马忤斯圣经学院、华盛顿圣经学院和达拉斯神学院修读。获达拉斯神学院旧约硕士和新约博士学位后,在该学院教授希腊文五年半之久。

    范博士是英文圣经新英王钦定本(NKJV)执行编辑,用了七年时间完成编辑工夫,一九八二年由美国ThomasNelson出版社出版。《新约圣经注释》是范氏继后的编辑工作之一,主责书卷简介和评注的新约文本部分。

    除了编辑及写作外,范氏还在达拉斯积极参与传道事工。

    中文版权:角石国际出版社

    ChineseCopyrightbyCapstoneInternationalLtd.

    英文版权:马唐纳

    EnglishCopyrightbyWilliamMacDonald

    
序言 作者序
    《新约圣经注释》的写成,是为帮助一般信徒认真地研读神的话。然而,没有一本注释书能取代圣经的地位。注释书(解经书或释经书)所能发挥最佳的功能,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圣经的大体意思,然后让读者回到圣经去作进一步研究。

    《新约圣经注释》是用简明的语文写成的,没有艰涩的技术用词,也不是学术论文或深奥的神学。大部分信徒都不通晓新旧约的原文,但这不应妨碍他们从圣经得到实际的益处。我深信,透过有系统地研读圣经,任何一个基督徒都可以成为「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本书评注精简而中的,读者不必吃力地读完几页冗长的解释,就可以从经文得到帮助。现代的生活步伐急速,真理必须以容易消化的形式讲解。

    书中注释没有避开难解的经文,在许多例子中,都提供两个以上解释,留待读者决定哪一个最切合经文的背景和上文下理。

    单单只有圣经知识并不足够,必须将神的道实际地应用在生活上。因此《新约圣经注释》力倡神的百姓在生活上活出经文的真理。

    倘若读者看本书为圣经最终的解释,那么本书就会变成网罗而非帮助了;倘若本书被用来激发个人研读神圣的圣经,并迅速遵行主的训词,它就达到目的了。

    愿默示圣经的圣灵,在这奇妙的追求──藉神的话认识他──上,照明读者的心眼。

    马唐纳

    WilliamMacDonald

    
序言 编者引言
    「别轻看注释书。」这是以马忤斯圣经学院一位教师在一九五○年代末对学生的忠告。三十多年后,至少还有一个学生没忘记这番话。那个教师就是马唐纳,《新约圣经注释》的作者;而那个学生也就是本书的编者范斯德。他当时还是羽毛未丰的新生,一生中只读过一本注释书──艾朗赛的《坐在天上》(以弗所书注释)。少年时代的一个夏季,范斯德每晚阅读该注释书,要从中看出注释书是何物。

    注释书为何物

    说准确一点,什么是注释书呢?为何我们不该轻看注释书?最近,一间有名的基督教出版社列出了十五类与圣经有关的书籍。如果有人不确切知道注释书跟圣经研读本,甚至跟其它如经文汇编、地图集、圣经辞典等──只列举四类──有何不同,一点也不惊奇。

    一本注释书评论经文,或(期望)作有用的逐节或逐段的解释。有些基督徒对注释书嗤之以鼻,说:

    「我只想听道和读圣经!」看似很虔诚,但却不是。注释书只是将最好(而且最难)的经文解释──神的话的逐节教导和讲解,用文字写成,印刷出来。有些注释书(如艾朗赛的)差不多是将一篇讲道写下来。而且,历代以来各种语言中最伟大的解经书,都有英语版本。可惜大部分都冗赘、过时、艰深,以致一般基督徒都感到泄气,应付不来。于是,我们计划出版这本《新约圣经注释》。

    注释书的种类

    理论上,任何对圣经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写注释书。因此,注释书由极度新颖至非常保守都有──代表各样不同的思想类形。《新约圣经注释》是一本观点保守的注释书,持守圣经为默示的、无误的神的话语,在真道和实践上都纯全完备。

    注释书内容由高度技术性(如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语文结构的详尽资料),至十分简要的大纲。《新约圣经注释》大概在两端之间,所须的专门术语大都放在评注部分;但没有避开艰深的经文或实际的应用,而且详细解释与经文有重大关连的细节。马唐纳的写作里有丰富的解说,目的不是只培育平平无奇、为广大群众接受的基督徒,而是造就门徒。

    注释书也代表不同的神学阵形──保守派或自由派、更正教或罗马天主教、前千禧年论或后千禧年论。《新约圣经注释》站在保守派、更正教、前千禧年论的立场。

    如何使用本书

    使用本书有许多不同方式;我们有下面的建议,次序概述如下:

    浏览──如果你喜爱圣经,你会乐于翻阅它,一点一滴地细嚼,品尝整本杰作的韵味。

    特别经文──你可能对一节或一段经文有疑问,需要帮忙;只要翻查适当经文和上文下理,你必能找到有用的材料。

    教义──如果你在研究安息日、浸礼、选民、或三位一体等题目,你可以翻查讨论该题目的经文。目录列出许多这些题目的附篇和文章,除了书内的三十七篇附篇外,你可以使用经文汇编,找出引申其它题目的中心信息的钥字。

    圣经课本──或许你的主日学班级或会众正查考新约其中一卷书,如果每星期上课前先读要讲论的经文,便能大大的充实自己(并且,如果有讨论,就更有所增补)。(当然,如果带领的也使用《新约圣经注释》作主要工具,就可能要有两本不同的注释书了!)

    整本圣经──最后,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读完整本圣经。艰深的经文分布各处,而一本仔细、立场保守的工具书如《新约圣经注释》,能大大地促进你的学习。

    研读圣经,开始时可能是「碎麦」阶段──营养丰富但乾涩;但当你继续研读下去,就变成「巧克力馅饼」了!

    马唐纳三十年前给我建议说:「别轻看注释书。」一边编辑新英王钦定本的经文,一边细细嘴嚼他的《新约圣经注释》后,我可以更上一层楼了。我要作这样的建议:「来享受注释书吧!」

    范斯德

    ArtFarstad

    
新约 新约简介
    「在历史并在属灵上,新约著作的价值都大大超出其数目和篇幅,其对生命和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也无法估量。伊甸园的出现有如晨曦伊始,而这时正是烈日当空。旧约所预言的基督,成为了福音书中历史的基督、使徒书信中可经历的基督,并启示录中耀的基督。」~史廓治

    壹.「新约」一名

    驶进研读新约的浩瀚海洋,甚至研读较小范围的一卷书之前,概略地介绍一些有关我们称为「新约」的圣书的资料,实在很有用处。

    「约」字有两个英文释法,一是Testament,另一是Covenant,两者都释自同一的希腊字diatheke。在希伯来文中有一、两处地方,对于使用哪一个释法仍有争议。就基督徒圣经的命题而论,Covenant的意思似乎更为可取,因为圣经包含神与他子民的条约、盟约和誓约,这正是Covenant所要表达的。

    称为新约(NewTestament或Covenant),是相对旧(或较旧)约说的。

    新旧两约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对所有基督徒都是有益的。但在基督里的信徒,很自然会较常翻阅特别论到我们的主和他教会,并他期望信徒怎样生活的新约部分。

    奥古斯丁巧妙地道出新旧两约之间的关系:

    新约在旧约中隐藏,

    旧约在新约中揭示。

    贰.新约正典

    正典(希腊文为Kanon)一词指量度或评估某事物的「准则」。新约正典是神默示的书卷集。我们怎样知道这些是应该放进正典的唯一书卷呢?或怎样知道全部二十七卷书都应该放进正典里?由于早期还有其它基督徒的书信和著作(也有异端的),我们怎样确定这些书卷是正确的呢?

    一般的说法是,由一个教会议会在第四世纪末拟定正典的名单。其实,书卷写成时已经是正典。敬虔而具辨识眼光的门徒,从开始就认出默示的经卷,正如彼得对保罗作品的评价(彼后三15、16)。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教会对某书卷(如犹大书、约翰贰书和叁书等)有所争议。

    一般来说,如果书卷的作者是使徒,如马太、彼得、约翰、保罗,或是使徒圈子里的人,如马可、路加,该书卷的正典位置就不存疑问。

    议会正式承认正典,实际上是确立多年来已普遍接纳的书卷。议会不是受默示去拟定书卷的名单,而是拟定神所默示的书卷的名单。

    叁.作者

    新约的作者是圣灵,他给马太、马可、路加、约翰、保罗、雅各、彼得、犹大和希伯来书的无名作者(请参看希伯来书简介)默示。对新约书卷怎样产生这个问题,最佳、最正确的理解是所谓「双重作者说」。新约不是部分出于人、部分出于神,而是同时完全出于人、又完全出于神,神的参与使人的参与不犯任何差错,结果是原本的手稿是一卷无误、无瑕疵的书卷。

    成文的道──圣经,一个有用的类比是我们主耶稣基督──这永活的道的双重特性。他不是半人半神(象希腊神话的),而是同时是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神性使人性不可能犯任何的错和罪。

    肆.写作日期

    旧约大概用了一千年(主前1400年至400年)写成,但新约不象旧约,只用了半个世纪(主后50年至100年)就完成了。

    新约书卷现时的编排,适合任何时代的教会。以基督生平起首,接着是教会的诞生,然后是给教会的教训。最后揭示教会和世界的将来。然而,书卷不是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排的,而是按需要产生的。

    首先写成的是「给初生教会的书信」,这是费廉思对使徒书信的称呼。雅各书、加拉太书、帖撒罗尼迦前和后书,很可能是最早完成的,日期接近第一世纪中叶。

    然后到福音书,马太或马可最先,路加其次,约翰末尾。最后是启示录,可能接近第一世纪末才写成。

    伍.内容

    新约的内容可精简地摘要如下:

    历史类

    福音书

    使徒行传

    使徒书信类

    保罗书信

    普通书信

    预示类

    启示录

    基督徒能好好掌握这些书卷,就必能「充充足足的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我们祈求主,让《新约圣经注释》大大帮助许多信徒能这样行出来。

    陆.语言

    新约以日常的语言(称为Koine或通行希腊语)写成。通行希腊语几乎是第一世纪世界通行的第二语,其众所周知和普及的程度,相当于今天的英语。

    正如希伯来文热情、活泼多采的风格,完美地配合旧约的预言、诗歌和叙文,希腊文也是神所预备、记载新约的精采语文。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讨而广传各地,他的将领将希腊语简化,普及于黎民百姓中间。

    希腊文有准确的动词时态、语格、词汇,和其它细节,使它成为承载使徒书信(尤其是罗马书)中的重要教义真理的理想工具。

    通行希腊语既不是少数人所用的文学语言,也不是「市井俗话」或低劣的语言。新约的少部分──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是几近文学水平的;而路加福音的文笔也古典优美,即使是保罗的著作,有时也非常优美(林前一三、一五等)。

    柒.译本

    英语有许多(或许太多!)译本,大概可以分为四类(按:编者也将中文圣经的译本加插,给读者参照):

    1.直译

    达秘的新译本(JND,1871年),英文修订本(RV,1881年)及其美国异文本美国标准本(ASV,1901年),都是字对字的直译本。这些译本用作研究非常有用,但用作敬拜、公开诵读和背诵则较逊色。众多基督徒都绝不会为这些版本,放弃壮丽优美的英王钦定本(KJV)。中文译本有:新约新旧库译本(1939年)和圣经吕振中译本(1970年)。

    2.完全对等

    这类译本颇为直译,并在文法许可下,紧贴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但需要优美风格和谚语的时候,仍有较自由的翻译。当中包括英王钦定本(KJV),修订标准本(RSV)、新美国标准本(NASB)、新英王钦定本(NKJV)。中文译本有:圣经和合本(1919年),圣经新译本(1992年)。可惜,虽然修订标准本新约部分大致可靠,但旧约部分却淡化了多个弥赛亚的预言。这种危险的趋势今天似乎也在一些从前持守纯正信仰的学者身上看见。《新约圣经注释》按照新英王钦定本作编排(而中文版则按照中文圣经和合本编排),以优美(但古体)的英王钦定本配合今天语文的用法,略去古体字的使用。新英王钦定本保留了许多经节和字词,是大多数现代圣经译本删去的(请看《新约圣经注释》内文的评注)。

    3.功能对等

    这些译本的译法比完全对等更自由,有时会采用意译,只要读者注意到,意译也是可行的手法。莫法特译本(Moffat)、新英语圣经(NEB)、新国际译本(NIV)和耶路撒冷圣经(JB),都属于这类别。这种释法背后的用意是,假如约翰和保罗今天用英语写作时,他们能将整个思想融会在语文架构里。只要谨慎地进行,这种方法可以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中文释本有:现代中文译本(1979年)。

    4.意译

    意译本以思想对思想的方式来传递语篇,但时常用很大的自由去增添材料。由于译本在措词用字上偏离原文,常有诠释太多的危险。举例说,当代圣经(LB)虽是福音性的,但却包含不少个人的诠释,是很具争议性的。

    从文学角度看,费廉思的意译本(JBP,他称之为翻译)做得很出色。他也常常用自己的字眼,来讲他相信是彼得和保罗的意思。中文译本有:当代圣经中文版(1979年)。

    最好至少拥有其中三类圣经译本各一本,作比较之用。然而,我们相信完全对等的译本,对于作详细的圣经研究是最安全的。这正是《新约圣经注释》的写作方向。

    
新约 福音书简介
    「福音书是所有著作的初熟果子。」~俄利根

    壹.荣耀的福音书

    每个读过文学的人,都会熟悉故事、小说、戏剧、诗章、传记,及其它文学体裁。但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降世后,却需要一种新的文学类形──福音书。虽然福音书有很多人物资料,却不是传记;虽然记载像浪子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跟任何文学中的故事一般有趣,有些比喻甚至被改编为小说或短篇故事,但福音书却不是故事。福音书不是文献记录,却记载了我们的主多番准确但明显浓缩的对话和讲说。

    「福音书」不单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形,而且四位传道者完成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卷福音书后,正典的模式便开放了、只有这四卷福音书被正统教会承认接近二千年。异端主义者写他们称为福音的书,但这些书是旨在散播一些异端如诺斯底主义的卑劣工具。

    为什么是四卷福音书?为什么不是五卷:以配合摩西的五卷书,合成基督五经?或者,为什么不是一卷长篇的福音书,删去所有重复的叙述,留下更多篇幅记载神迹和比喻?事实上,尝试「协调」或将四卷福音书放在一起,最早有他提安第二世纪时的《四福音合订本》。

    爱任纽推断说,四福音配合世界的四个方位和方向。四这数字指普世性。

    贰.四个象征

    叁.四类读者

    四卷福音书的存在,最佳的解释是,圣灵谋求接触四类不同的人──四类古代的人而今天仍然可清楚对照的。

    人人都同意马太福音是最犹太化的福音书。即使是一个初次读这书的人,也会注意到书中旧约的引述、详尽的讲论、我们主的家谱和闪族语言的风格。

    马可福音的写作地点很可能是帝国的首都,针对的读者是罗马人,并万千同类的人,是喜爱行动多于思想的。因此,马可福音里的神迹详尽而比喻简短。这卷福音书不用记载家谱,试问罗马人怎会关心这个活跃仆人的家谱?

    路加福音的读者显然是希腊人、和许多喜爱并模仿希腊文学艺术的罗马人。这些人讲求美、人性、文化风格和优美的文笔。路加医生做到这一切。可与现代希腊人相提并论的,最显著要算是法国人了。无怪乎一个法国人曾经说过,路加福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著作」(请看路加福音简介)。

    约翰福音的对象是何人呢?约翰福音是一本普及的福音书,记载了给每个人的信息。这书是福音性的(二○30、31),但也为深思的基督徒所珍视。也许关键在这里:约翰福音是给「第三族类」的──这是异**给既非犹太人、也非外邦人的早期基督徒所起的名字。

    肆.其它四重的主题

    旧约中有一些四重的主题:巧妙地与四福音的重点吻合。

    「苗(裔)」作为我们主的称号,出现在下列的经文:

    「给大卫兴起一个……苗裔,他必掌王权」(耶二三5、6)

    「我仆人……苗裔」(亚三8)

    「有一个人名叫……苗裔」(亚六12,圣经新译本)

    「耶和华发生的苗」(赛四2)

    旧约中也有四个「看哪」,刚巧配合福音书的主题:

    「看哪,你的王」(亚九9)

    「看哪,我的仆人」(赛四二1)

    「看哪,有一个人」(亚六12,圣经新译本)

    「看哪,你们的神」(赛四○9)

    最后一个对应比较不明显,但也给很多人带来祝福。会幕所用的四种颜色的材料及其象征意义,似乎也切合福音书作者对我们主的属性四方面的描述:

    紫色明显代表马太这卷王的福音。士师记八章26节展示出紫色的帝王本质。

    朱红色的颜料在古时是从挤榨胭脂虫而取得的,表示马可这本仆人的福音所说:「是虫:不是人。」(诗二二6)

    白色表示圣徒的义行(启一九8),路加福音强调基督的完美人性。

    蓝色代表我们称为天空(出二四10)的蔚蓝色,细致地代表基督的神性。这是约翰福音的主调。

    伍.次序与重点

    我们发现福音书中记载的事件,并不是按着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能看出神的灵时常根据事情的道德教训来将他们放在一起,是很好的。凯理说:基本上路加用的是道德次序,他把事实、对话、问题、回应和我们主的讲论,依着内在的关系作分类,不单是按照事件表面上的次序而己。事实上,这是最原始、最早期的记录形式。然而,对历史学家来说,将事件按因果关系,道德次序来分类组合,是比单按时间先后区分更艰难的工作。但神使用路加完美地做到了。

    不同的重点和角度,帮助解释福音书中的差异。前三卷福音书,就是所谓的「对观」(意思是「以同一角度看」)福音,所采取的角度相似,但约翰福音则不同。约翰福音成书较晚,作者不想赘述已经清楚涵盖的事物。约翰福音在更具反省性和神学思想的层面,叙述主的生平和话语。

    陆.对观问题

    为什么头三卷福音书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甚至颇长的经文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措词用字──但又有这么多相异之处?一般称这为「对观难题」。难题大多存在那些否认默示的人中间。保守的基督徒则较少。他们构思出许多复杂的理论,常常牵涉手抄本已失传的神学文献。其中一些理论符合路加福音一章1节,至少可能出自正统的观点。然而,有些理论已到一个地步,假设了第一世纪的教会,把有关耶稣基督的「神话」拼凑一起。这些武断的「形式批判」理论,除了代表对所有基督徒的圣经书卷和教会历史的不忠信,而且还要指出一点,就是从来没有任何文献支持这些理论。此外,更没有学者在对观福音分类和分段的观点是意见一致的。

    解决问题的较佳方法,我们的主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6节说出来了:「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这就是马太和约翰,甚至马可也包括在内的见证人的回忆;教会历史说:马可记录了彼得回忆的事情。路加福音一章1节提到的文字记录,加上从圣灵而来的直接帮助,闪族人囗传的传统在文字上的显着准确程度,并对观的问题,都一一解答了。任何来自这些源头的真理、细节和诠释。都可以直接「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林前二13)去揭示。

    因此,当发现有明显的矛盾或细节的差异时,我们就要问:「为何这卷福音书删除、包括或强调这事件或说话?」举个例子,马太福音两次记载两个人得医治(一个瞎子,一个被鬼附的),而马可和路加只提到一个。有人认为这是矛盾。其实,马太这犹太人的福音书提到两个人,因为律法要求「两三个证人」;而其它则提到显着的地方,譬如指出人名(瞎眼的巴底买)。

    下面选出的经文,说明福音书中一些看似重复的事情,其实显示了重要的差异:

    路加福音六章20至23节似乎重复了登山宝训,但前者是在平原上的教训(路六17)。八福描述天国理想公民的特质;而路加福音则追溯基督门徒的生活方式。

    路加福音六章40节似乎跟马太福音十章24节相同,但在马太福音,耶稣是先生,而我们是他的学生。在路加福音,训练门徒的人是先生,他教导的门徒是学生。马太福音七章22节强调服侍王,而路加福音十三章25至27节则形容跟主人的相交。

    路加福音十五章4至7节辛辣地责备法利赛人,而马太福音十八章12至13节则关心小子和神对他们的爱。

    当只有信徒在场时,约翰说:「他要用圣灵给他们施洗。」(可一8;约一33)但当信徒中间夹杂许多未信的人、尤其法利赛人在内时,他说:「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火的洗礼代表审判的洗礼)(太三11;路三16)

    「你用什么量器」这句话,在马太福音七章2节应用在我们对别人的论断态度上,在马可福音四章24节应用在我们支取神的道上,而在路加福音六章38节则应用在我们的慷慨上。

    这样,上述的差异并非矛盾,而是刻意留给信徒默想的灵粮。

    柒.各书卷的作者

    讨论谁写福音书是很平常的事,事实上,圣经各卷书也要作此讨论。证据一般分为外证和内证,新约二十七卷书都一样。外证的分析,包括生活在接近该卷书写成时代的作者,一般指第二至第三世纪的「教父」,和一些异端或假教师。这些人引述或有时特地告诉我们,有关我们感兴趣的书卷和作者。例如,倘若罗马的革利免在第一世纪末引用哥林多前书,很明显哥林多前书就不能是第二世纪,人们冒保罗的名写成的。至于内证分析,我们则注意书卷的风格、用字、历史和内容,是支持,或是与外在的文献和作者的宣称相矛盾。举例说:路加福音跟使徒行传的风格,支持作者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外邦医生的观点。

    许多书卷在第二世纪的异端者马吉安的「正典」(被认受的书)都有引述,他只接纳路加福音的一个版本,和保罗的十封书信;然而,他也是一个有用的见证人,说明当时以那些书卷为标准。穆拉多利经目(根据发现此文件的意大利红衣主教穆拉多利而命名)虽然不完整,但也是基督徒书卷的正统名单。

    评注

    1范兰德(JamesC.Fernald),"Emblem".Funk&WagnallsStandardHandbookofSynonyms,Antonyms,andPreposition,页175。

    2凯理(WilliamKelly),AnExpositionoftheGospelofLuke,页16。

    
新约 马太福音简介
    「新旧约圣经中,没有一卷书在处理历史主题上可以媲美马太福音的。这书的构想伟大,又能够把众多的资料归纳在主体的概念下。」~薛恩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马太福音是横贯新旧约的完美桥梁。书卷一开始就引导我们追溯旧约选民的先祖亚伯拉罕和以色列首位伟大君王大卫。书中所强调的事情及其强烈的犹太人囗吻,加上作者从希伯来文圣经引述了许多经文,而这书又是新约的首卷,因此由马太福音向世人展开基督的信息,是最合逻辑的。

    马太福音长久以来都是四福音的首卷,因为这书一向被公认为首卷写成的福音书,直到现代才有异议之说。而且,马太有条不紊的写作风格,最合适会众诵读。故此,马太福音成为最受欢迎的福音书,有时甚至凌驾约翰福音之上。

    其实,我们不一定要看马太福音为第一卷写成的福音书,才算正统。然而,因为早期的信徒大部分是犹太血统的,而且人数达数千以上,故此把马太福音放在新约之首,以切合他们的需要,这做法也颇有道理。

    贰.作者

    外证古往今来,税吏马太,又称利未,一直被认为是首卷福音书的作者。由于他并非使徒中的要员,他写马太福音必然是基于一些因素,否则便令人大惑不解了。

    在古卷称为「十二使徒遗训」之外,还有殉道士犹斯丁、哥林多的丢尼修、安提阿的提阿非罗和雅典拿哥拉都认为马太福音是可信的。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引用帕皮亚的评论说:「马太用希伯来文作神谕(Logia),让所有人和他一样能够诠释。」爱任纽、潘代诺和俄利根基本上同意这番话。人们普遍认为「希伯来文」是指希伯来人于主在世时所采用的亚兰文,即新约所用的语言。但「神谕」是指什么?这个希腊字其实是旧约提到的神的圣言。可是帕皮亚却不是这样解释。根据帕皮亚,他主要有三种看法:(1)神谕是指马太写的福音书,即马太特别以亚兰文写的福音书,用意是希望赢得犹太人归向基督,并启导希伯来的基督徒。希腊文版本稍后才面世。(2)这是单指耶稣的话语。这些话语后来合并在福音信息里。(3)这是指印证的书卷,即是引证旧约以显示耶稣是弥赛亚的信息。观点(1)和(2)较(3)为可信。

    希腊文版的马太福音倒不象是仅仅翻译本而已,它能够普及广传(没遭早期的人反对),必定是基于一些事实。传统的说法认为,马太在巴勒斯坦传道十五载,然后到外邦传福音。可能他在主后四十五年把用亚兰文写成的福音书初稿遗下,给那些接受耶稣是弥赛亚的犹太人(稿子或者只是基督的讲论)。稍后,他才完成希腊文版的福音书,使能普遍使用。与马太同期的约瑟夫也作了类似的事。这个犹太史学家把他的《犹太争战》用亚兰文作了初稿,然后再用希腊文写成书。

    内证可从一位敬虔的犹太人的研究,引证马太福音的作者是马太。这位犹太人深爱旧约,也是一位有恩赐又谨慎的作家和编辑。作为罗马的官员,马太应该能够操当地人的语言(亚兰语)和当时掌权者的语言(罗马人在东方是操希腊语而非拉丁语的)。而且,书卷中详细的数字资料、金钱的比喻和金融术语,加上精确而有条不紊的风格,都显示作者很可能是税吏。非保守派学者顾斯庇认为马太是这卷书的作者,他所持的部分理由是基于上述的事实证明。

    虽然有公认的外证和有力的内证,大部分非保守派学者仍坚拒传统的看法,反对税吏马太为这书卷的作者。他们主要持两大论点。

    首先,假设马可福音是首卷完成的福音书(在今天,不少人认为马可福音是「真理福音」),作为使徒和见证人的马太,又怎会采用那么多由马可而来的资料?(马可福音中有百分之九十三的资料在其它福音书中出现过)要回答这问题,首先要知道,没有证据显示马可是首位完成福音书的人。古代见证人称马太福音是第一卷书,而且早期信徒又几乎全是犹太人,这说法十分合理。但是,即使我们接受所谓「马可先成书」的讲法(许多保守的人士都接受),马太也会认为马可的福音书,内容大部分是追忆精力不倦的西门彼得──马太的同工使徒,正如早期教会传统上相信的(参看马可福音的简介)。

    另一个反驳马太(或其它见证人)是作者的论点,是书中缺乏清晰生动的资料。毫无疑问,马可曾经目睹基督的事工,因为他精彩的描述暗示了他当时是在场的。试问一个见证人又怎能平铺直叙地只写实情?或者,税吏的性格可解释这问题。为了让我们更多思想主的话,税吏马太便删减一切不重要的资料。如果马可先写福音书,马太看到马可直接地追忆彼得,而且还叙述得很好,他就会更加会集中记录主的事迹了。

    叁.写作日期

    一般人相信马太先完成亚兰文的福音书(或至少完成耶稣的讲论),故主后四十五年,即主升天后十五年,是成书的日期。他有可能在主后五十或五十五年,甚至更后期才完成更为完全、正规的希腊文版福音书。

    认为这卷福音书在耶路撒冷被毁(主后70年)后完成的讲法,显然是人不信基督能够详细预言未来,其它理性的理论也轻蔑或忽略属神的启示。

    肆.背景和主题

    当耶稣呼召马太时,马太不过是个年轻伙子。马太生来是犹太人,他受训为税吏,也任职税吏。他毅然放下了一切,跟从耶稣。他得到的一个收获,是成为十二使徒之一。另外,他也被拣选写第一卷福音书。一般人都认为马太便是利未(可二14;路五27)。

    在马太福音中,他说明耶稣就是以色列人长久盼望的弥赛亚──唯一有权合法继承大卫王位的人。

    这卷书并非旨在叙述基督生平。全书以基督的家谱和早期事迹起笔,然后立刻提到基督约三十岁时的传道生涯。在圣灵的引导下,马太选了救主的生平和验证他是神的受膏者(就是弥赛亚和基督的意思)的事迹来叙述。本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入高潮:从审判、死亡、埋葬、复活至升天。当然,本书的高潮,替人类的救恩奠下基础。故此,这书被称为福音书,并非主要为记述罪人得救恩的方法,乃是为描述基督牺牲的工作,这牺牲使救恩得以成就。

    《新约圣经诠释》旨在启发个人的研读和默想,而不是要作透彻、学术的释经。最重要的,是希望为读者创造炽热的心,渴望再来的王。

    即或是我愿以更炽热的心志,

    即或是我愿以更甜蜜的冀盼,

    叹息等待你的再来。

    啊,基督!

    渴望见你来临的踪迹。

    ~选自迈耶斯《圣徒保罗》

    大纲

    壹.弥赛亚王的降生和家谱(一)

    贰.弥赛亚王的早年事迹(二)

    叁.弥赛亚传道工作的准备和职事的展开(三~四)

    肆.天国的宪章(五~七)

    伍.弥赛亚施行大能的奇迹和恩典并众人的反应(八1~九34)

    陆.弥赛亚王差派往以色列的门徒(九35~一○42)

    柒.敌对和拒绝的人愈来愈多(一一~一二)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玖。弥赛亚不厌烦施恩,却遭到多不胜数的敌视(一四1~一六12)

    拾.主预备他的门徒(一六13~一七27)

    拾壹.王指教门徒(一八~二○)

    拾贰.王的献上和遭拒(二一~二三)

    拾三.王在橄榄山的讲论(二四~二五)

    拾肆.王的受难和死亡(二六~二七)

    拾伍.王的得胜(二八)

    
新约 马太福音1-5章注释
    壹.弥赛亚王的降生和家谱(一)

    一.基督耶稣的家谱(一1~17)

    即使只览读新约圣经,也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何新约以沉闷的家谱开始。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段人名概览不重要,大可忽略,跳去读发生的事件。

    可是,这段家谱绝对不能缺少,因为它为以后的事奠下基础。除非能证明耶稣是大卫王裔合法的继承人,否则便无从证明他是以色列的弥赛亚王。马太必须先以家谱作起点,证明耶稣因着他父亲约瑟,合法地继承大卫的王位。

    这个家谱追溯耶稣降生为合法的以色列王,而路加福音中的家谱则追溯耶稣是大卫直系的儿子。马太福音的家谱是按大卫王的王位写的,即由他的儿子、第二位王所罗门一个接一个地叙述;而路加福音的家谱,则按血缘关系写的,即由他另外一个儿子拿单,一代一代地叙述。前者以约瑟从神领受儿子耶稣作结,后者追溯至马利亚的祖宗,见证耶稣是她真正的儿子。

    早在一千年之前,神与大卫曾无条件地立约。神应允大卫建立王国,这王国将永远长存,而大卫的子孙也要永远成为这国的统治者(诗八九4、36、37)。这约现在藉耶稣基督得以成就:他永远长存,他的国也永远长存;他也要永远作大卫伟大的儿子。耶稣出现,为要继承以色列的王位(合法而有直系血缘)。因为他仍然活着,所以没有人可取代他承受这王国。

    一1~15这里阐述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形式与创世记五章1节相似:「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创世记介绍首先的人亚当,马太福音则介绍末后的亚当。首先的人亚当是创世或物质世界的第一个元首。作为末后的亚当的基督,却是新造或属灵世界的元首。

    马太福音的主题是耶稣基督。耶稣这名字代表他就是救主耶和华(注1);基督(「受膏者」)则代表那期望已久的弥赛亚。大卫的子孙一名与旧约弥赛亚和王的角色有关。亚伯拉罕的后裔的称谓则表示我们的主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最终成就应许的人,这应许是神给希伯来人的祖先的。

    家谱分为三个历史部分:由亚伯拉罕至耶西;由大卫至约西亚;由耶哥尼雅至约瑟。第一部分到大卫便结束;第二部分到列王的时代,第三部分记述被掳期间的王朝事迹(主前586年及以后的日子)。

    这段记录出现许多有趣的地方。例如,提到四个女人:他玛、喇合、路得和拔示巴(乌利亚的妻子)。由于东方家谱极少出现女性的名字,加上她们当中有两个是娼妓(他玛和喇合),一个曾犯**(拔示巴),两个是外邦人(喇合和路得),故此便显得十分奇怪。她们出现在马太福音的引言中,也许正巧妙地显示基督的来临,要把救恩带给罪人,恩典带给外邦人,而一切种族和性别障碍都藉他而遭粉碎。

    另一点有趣的是,家谱出现了耶哥尼雅王的名字。耶利米书二十二章30节中,神宣告咒诅这人:

    耶和华如此说:

    「要写明这人算为无子,

    是平生不得亨通的,

    因为他后裔中再无一人得亨通,

    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

    治理犹大。」

    如果耶稣是约瑟的真儿子,他便不能幸免这咒诅。可是,他必须成为约瑟合法之子,才有权继承大卫的王位。藉着童贞女受孕的神迹,这问题便得以迎刃而解:耶稣藉着约瑟,合法地继承王位。他是藉马利亚而生,是大卫的真儿子。耶哥尼雅的咒诅并不能降临到马利亚或其子女身上,因为她并非耶哥尼雅的后裔。

    一16是从可指约瑟和马利亚。可是,希腊原文的宾格人称代名词是单数,采用阴性。这显示耶稣是出于马利亚,而非约瑟。家谱中的妙点就在此,然而,要了解这些妙点背后的含意,却又谈何容易。

    一17马太特别强调三部分的历史,每部分包括十四代。不过,我们从旧约得知他所列的名单中,遗漏了某些名字。例如,在约兰和乌西亚王之间(8节)有亚哈谢、约阿施和亚玛谢王(参看王下八~一四;代下二一~二五)。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家谱都似乎重复提到两个名字:撒拉铁和所罗巴伯(太一12、13;路三27)。令人疑惑的是,这两个人曾经同是约瑟和马利亚的祖先,但后来又分别延伸至不同的家系。由于两卷福音书都跟以斯拉记三章2节所记一样,列出所罗巴伯是撒拉铁的儿子,而历代志上三章19节指他是毗大雅的儿子。问题就更复杂了。

    另一问题是,马太由大卫至耶稣,数出了二十七代,而路加则数出四十二代。就算他们列出的家谱各有不同,但出现如此偌大的差别,不禁令人感到疑惑。

    究竟研究圣经的人应抱什么态度面对如此这般差别和困难?首先,我们的基本前提,是确认圣经由神默示的话语。故此,是绝对无误的。第二,圣经是无穷无尽,不受一切时间空间束缚,因为圣经反映出神智慧的无穷无尽。我们可以明白圣经中的基本真理,但永远无法理解透彻圣经中的一切。

    所以,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明白人的知识如何贫乏,而不是圣经有所错谬。圣经难题应当激发我们,使我们继续学习,寻求答案。「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二五2)

    历史学家的仔细查察,考古学家的发掘,并不足以显示圣经有错谬。我们遇到的难题和矛盾,全都有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充满重要的属灵意义和益处。

    二.耶稣基督从马利亚而生(一18~25)

    一18耶稣基督的降生与家谱所记载的出生迥然不同。即或我们可重复用「甲生乙」来思考问题,但现在却出现了没有父亲而有生育的事情。这个神迹的背后真相十分简单,而且庄严。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但婚礼尚未进行。新约时代,订婚是一种承诺(比今天的承诺更有约束力),只有离婚方可毁约。虽然夫妇双方要到结婚仪式进行了,方可同住,但彼此不忠的行为却被视为犯**,而且须裁以死刑。

    在订婚期间,童女马利亚藉圣灵受孕,显出神迹。天使曾把这个神迹告诉马利亚:「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路一35)马利亚满脑疑惑,十分羞耻。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童贞女生育的事。人们看见未嫁少女怀孕,认为只会有一种可能性,促使这件事发生。

    一19就算是约瑟,也不能真正解释马利亚受孕的事。他可能为两个原因而向他未婚妻生气。首先,她明显是对他不忠;第二,虽然他是无辜的,但不免被误认为曾与马利亚苟合。他对马利亚的爱和对公正的渴望,使他决定暗中离婚,解除订婚之约。他希望避免公开的羞辱,因为他知道公众会怎样看这种事。

    一20这位良善和考虑周详的约瑟正筹划如何保护马利亚。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天使尊敬地称呼约瑟为「大卫的子孙约瑟」。这称呼无疑是要提醒约瑟有王室的身世,并且使他预备妥当,接受以色列的弥赛亚王给他的不寻常经历。他不再疑虑应否娶马利亚为妻。怀疑马利亚的忠贞确是毫无根据的。她的怀孕是出于圣灵的神迹。

    一21然后,天使预示婴儿的性别、名字和使命。马利亚会怀孕生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耶稣(意思是「耶和华是救恩」或「救主耶和华」)。人如其名,耶稣会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个孩子就是耶和华自己,他亲自来到地上,把他的百姓从罪债、罪的势力和罪中救出来。

    一22马太把这些事记下来,他清楚知道神在对待人的历史中,现在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潜在已久、惊天动地的预言开始应验。以赛亚作出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这预言仿佛沈寂已久,现在藉着马利亚的儿子终于成就了。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马太声称,以赛亚所说的是神圣洁的启示──主藉先知在基督降生前至少七百年已经作出这个启示。

    一23以赛亚书七章14节的预言,提到将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降生(「必有童女怀孕生子」)、婴孩的性别(「怀孕生子」)和婴孩的名字(「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马太更解释,以马内利的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没有记载显示基督在地上被称为以马内利;人们常称他「耶稣」。可是,耶稣的意思也暗指神与我们同在(参看上文21节)。以马内利也可能是指基督的再来。

    一24因为天使的干预,约瑟放弃把马利亚休弃的计划。他继续承认他们之间的婚约,直至耶稣降生,才与马利亚成亲。

    一25以上经文驳斥认为马利亚终生是**的讲法。有关马利亚与约瑟生了孩子的经文,可考马太福音十二章46节;十三章55至56节;马可福音六章3节;约翰福音七章3节、5节;使徒行传一章14节;哥林多前书九章5节;和加拉太书一章19节。

    约瑟当马利亚是他的妻子,同时也当马利亚的儿子是他的养子。故此,耶稣能合法继承大卫的王位。约瑟遵从了天使的吩咐,给婴孩起名叫耶稣。

    弥赛亚王便是这样诞生了。永恒的主踏进创造的时空。全能者成为微小的婴孩。荣耀的主放下尊荣,道成肉身,而「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了(西二9)。

    贰.弥赛亚王的早年事迹(二)

    一.博士前来敬拜王(二1~12)

    二1、2一般人很容易把耶稣降生后所发生的事混淆,又不清楚这些事在何时发生。从第1节看来,似乎希律王在马利亚和约瑟逗留在伯利恒的马槽时,已经想杀耶稣。其实,综合其它证据看,希律王是在一两年后才生杀耶稣的念头。而且马太在本章11节说,博士在一间屋里看见耶稣。另外,从希律下令把两岁以下的男孩杀尽(16节),可见事情是在王(耶稣)出生后一个没有说明的时间发生。

    大希律王是以扫的后人,也就是犹太人一直以来的对头人。他是个进犹太教的人,但他的改信也许是有政治动机。在他王位快要完结时,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寻找犹太人之王。这些人可能是异教的教士,他们的宗教仪式大都围绕自然现象。他们有知识和预知能力,所以常被拣选作王的议士。我们不知道他们在东方的何处居住,人数有多少,也不知他们的旅程花了多少时间。

    他们从东方看见星,知道犹太人之王要降生,便特来拜他。可能他们熟悉旧约预言,知道弥赛亚要来到。也可能他们知道巴兰曾预言有星要从雅各而出(民二四17),又把这个预言与关于基督第一次降临的预言──七十个七(但九24、25)结合起来。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从超自然的方法知道弥赛亚要来到。

    关于那颗星,科学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可能是星球的相连。然而这星的行程非常不规则,在博士前引领他们从耶路撒冷到耶稣住的屋子(9节)。然后就停了。其实,这种现象极不寻常,只能归根是神迹。

    二3希律王听见了有婴孩诞生,并会作犹太人的王,就心里不安。这个婴孩对他的权位构成威胁,使他焦虑。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起来,城中的人本应欢欣地接受这消息,但希律王却担心自己地位不保,而百姓也害怕惹怒可恶的罗马统治者,要付上代价。

    二4~6希律王召集犹太的宗教领袖,要知道基督当生在何处。祭司长是指大祭司和他的儿子(也可能是其它家里的成员)。民间的文士是通晓摩西律法的专家。他们守律法和教律法,并在犹太人议会里作审判官。这些祭司和文士立即引用弥迦书五章2节,指出犹太的伯利恒是王的诞生地。先知在弥迦书中称该城为「伯利恒以法他」。由于巴勒斯坦有多个名为伯利恒的城,这里指的应该是以法他市内的伯利恒,在犹太部族边界内的。

    二7、8希律暗暗的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最先出现的。他这一着就把藏在心里的残酷动机泄露出来了:假如他无法知道要作王的婴孩在哪里,实在需要向博士打听资料。为掩藏真正的动机,他差派那些博士去寻访婴孩,并请他们寻到后,就来报信给他。

    二9博士一出发,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又再出现。这里指出那星并非由头到尾从东方引领他们。不过,现在那星的确引领他们到小孩子的地方。

    二10这里特别指出博士看见那星,就大大的欢喜。这些外邦人孜孜不倦地寻找基督;希律却设计杀害基督;祭司和文士(直至这时候)漠不关心;耶路撒冷的百姓正在忧心忡忡。这些人的态度正预示了弥赛亚将要面对的一切。

    二11博士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他们俯伏敬拜小孩子,送上价值不菲的黄金、乳香和没药为礼物。注意他们看见耶稣和他母亲。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提到母亲,再提孩子。可是,这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必须排在第一位(参看13、14及20、21节)。博士敬拜的是耶稣,而不是马利亚,也不是约瑟(这里甚至没提到约瑟;他稍后便完全没有在这福音书中出现)。故此,值得我们敬拜和赞美的是耶稣,而不是马利亚和约瑟。

    若要讲出博士带来的宝物有何含意,真的会笔墨穷尽。黄金象征神和荣耀,代表他神圣位格的完美无瑕。乳香是一种膏油或香水,代表完全而无罪的人生,流露着香气。没药是一种苦涩的草药,预表耶稣背负世人罪孽时所受的苦。几位外邦人所带来的礼物,可从以赛亚书六十章6节中看到。以赛亚预言外邦人把礼物带给弥赛亚,但经文只提到黄金和乳香:「……要奉上黄金乳香,又要传说耶和华的赞美。」为何省去了没药:因为以赛亚是讲述基督的再来──基督满有能力、充满荣耀地来临。到那时候他不再受苦,所以没有没药。然而,马太福音提到没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降临。马太福音记述基督的受苦,以赛亚书则预告那将出现的荣耀。

    二12博士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所以他们遵从主命,走别的路回本地去了。没有人真诚地前来见基督而生命却与从前没有两样的。真正与基督碰面的人,他的整个生命将受基督所改变。

    二.约瑟、马利亚和耶稣逃往埃及(二13~15)

    二13、14我们的主在孩提时已受死亡的威胁。很明显,他的出生是为了死亡。不过,他要到命定时间才会受死。任何按神心意而行的人,他的生存是为要完成神的工作,直到完成为止。主的使者从梦中警告约瑟,叫他举家逃往埃及。希律正准备展开「搜索及屠杀」行动。约瑟一家为逃避希律的愤怒,遂成了难民。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埃及居留了多久。直到希律死后,他们才返回本国去。

    二15故此,另一个旧约预言附上了新的意思。神曾经藉何西亚先知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一一1)按照原文,这是指以色列从埃及得拯救出来。可是,现在有双重的意义──弥赛亚的历史将会和以色列历史非常相似。这个预言藉着基督从埃及回到以色列得到应验。

    当主再来,他会以公义掌权,埃及将会是其中一个国家,得享千禧年的祝福(赛一九21~25;番三9、10;诗六八31)。为何这个一直与以色列敌对的国家会得神的悦纳?是否因为她曾提供圣所给主耶稣,所以得到神的厚恩?

    三.希律屠杀伯利恒的婴孩(二16~18)

    二16博士没有回到希律那里,于是希律知道自己遭愚弄,计查婴孩的所在没有得呈。希律怒发冲冠,命令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所杀小孩的数目,有不同的估计。有认为只杀了约二十六个。这宗屠杀,似乎不会涉及数百的性命。

    二17、18杀害婴孩后的号啕大哭,正应验了先知耶利米所说:

    耶和华如此说:

    「在拉玛听见号啕痛哭的声音,

    是拉结哭他儿女不肯受安慰,

    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耶三一15)

    拉结在先知书中代表了整个以色列国。整国的悲伤是归因拉结,她被埋葬在拉玛(近伯利恒,即屠杀所在地)。痛失儿女的父母经过坟地时,仿佛拉结与作父母的一同号啕大哭。希律虽倾尽全力铲除这个幼小的敌人,可是却一无所获,反而臭名传遍千秋。

    四.约瑟、马利亚和耶稣定居在拿撒勒(二19~23)

    希律死后,主的使者肯定地告诉约瑟,那时已安全了,可以归回本国。可是当他们到达以色列地,约瑟又听见希律的儿子亚基老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作了犹太王。约瑟不愿回去居住,结果他在梦中被主指示,向北往加利利境内去,并居住在拿撒勒。

    马太在这章四次提醒我们,预言已应验了。他没有提到任何先知的名字,但这些先知曾预言弥赛亚会被称为拿撒勒人。旧约没有直接讲出这个称呼。许多学者认为马太是指以赛亚书十一章1节所说:「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一条」的希伯来文是netzer,但这两个字没有关系。较为可取的解释是:「拿撒勒」是用来形容任何在拿撒勒城居住的人,该城为一般人所轻视。拿但业以一句格言表达这个观点:「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一46)就算是市内的居民也轻视这「不重要」的城市。故第23节提到他将称为拿撒勒人,其实是表示他会受到轻蔑。虽然我们找不到关于耶稣被称作拿撒勒人的预言,但却找到他「被藐视,被人厌弃」的预言(赛五三3)。另一段经文也预言他将会是虫,不是人,且被人藐视拒绝(诗二二6)。故此,虽然先知没有用相同的字眼形容耶稣,但众先知却不约而同地提到人们对耶稣的看法。

    尊贵权能的神竟降生世上,让人用侮辱的外号称呼自己,这是何等奇妙的事。因此,跟从他的人,也当分担他的凌辱才是。(来一三13)

    叁.弥赛亚传道工作的准备和职事的展开(三~四)

    一.施洗约翰预备主的道(三1~12)

    第二和第三章中间隔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马太并没有提到这些年间发生了什么事。耶稣在这段期间住在拿撒勒,为日后的工作准备。这些年间,他没有行神迹奇事,但神却是全然喜悦他的(太三17)。在这一章,耶稣开始向众人传道。

    三1、2施洗约翰比他的表弟耶稣大六个月(参看路一26,36)。他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作以色列王的先驱。他传道的地方竟是犹大的旷野──由耶路撒冷伸展至约但河的贫脊地带。约翰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王将会出现,但他绝不可统治满有罪污的人,他也不会这样作。他们必须改邪归正、悔改,弃绝一切的罪。神正呼召他们脱离黑暗的国,进入天国。

    附篇──天国

    天国一词首次出现在第2节。这词在马太福音共出现了三十二次。若不全面理解天国的概念,根本无法正确明白马太的讲论。故此,这里先解释这词的定义和意思。

    天国是神统治的界限,在这里,神的治权是被人认许的。「天」是指着神说的。但以理书四章25节有这样的阐述:「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下一节则提到「天」的原则。人在什么地方降服神的掌权,天国就在那里。

    天国有两种解法。广义而言,指所有人承认神是绝对的统治者;狭义而言,指那些真正悔改归主的人。可用下列圆圈表示这概念:

    凡宣称相信的人都在大圈内,包括所有王的真子民,和那些只囗称与他有关连的人,从撒种的比喻(太一三3~9)、芥菜种的比喻(太一三31、32)和面酵的比喻(太一三33)可见。因信主耶稣基督得重生的人在小圈内。从狭义的层面看,只有那些悔改归主的人方可进入天国(太一八3)。

    归纳圣经中一切关于天国的经文,我们可按历史的发展,找到天国的五个独特的阶段:

    首先,旧约曾预言关于天国的事。但以理预言神会建立一个国,那个国既不会被毁,也不会被别国的人掌管(但二44)。他又预知基督要来,永远握有万物的权柄(但七13、14;也参看耶二三5、6)。

    至于第二个阶段,施洗约翰、耶稣和十二门徒曾提到天国快要来到,或说现在就临到(太三2,四17,一○7)。马太福音十二章28节,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路加福音十七章21节,他说:「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或作在你们中间)。」国度在降世为人的王里面。我们稍后便知道,神的国和天国二名常常交替使用。

    在第三个阶段,天国是过渡形式的。主被以色列国弃绝后便回到天上。即使主不在地上,但国却仍在,就是在凡承认他主权的人心中。他教训人的道德伦理原则,包括登山宝训,全都适用于今天。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可看到天国的过渡形式。

    第四个阶段可称为天国的显现。天国的显现是指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基督曾改变形象,这正是描写他来到地上作王的荣耀(太一七1~8)。耶稣在马太福音八章11节提到:「……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最后的阶段是永远长存的国。彼得后书一章11节这样形容:「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天国这词只在马太福音出现,而神的国却出现在其它福音书。这两个用语的意思没有差别,都是指同样的事情。例如,马太福音十九章23节中,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困难的。同样,马可福音(一○23)和路加福音(一八24)也分别记载了耶稣对神的国的论述(也参看太一九24,那里用了「神的国」)。

    上文曾提到天国广义和狭义的意思。同样道理,神的国也有两种情况,这进一步证明天国与神的国都是同一回事。神的国包括真的部分和假的部分。从撒种的比喻(路八4~10),芥菜种的比喻(路一三18、19)和面酵的比喻中可见。狭义来说,只有真正重生的人方可进神的国(约三3、5)。

    最后一点:国度有别于教会。基督一开始传道,国度就开始了;教会却在五旬节开始(徒二)。国度在地上进行,直至世界毁灭;教会却在地上进行,直至被提(基督从天上来到,把所有信徒带到天家,教会也就从地上被接到或迁移到天上──帖前四13~18)。教会将与基督一同再来到地上,教会要作基督的新妇。现在,真正在国度里的人,也同样是在教会里。

    三3现在回到第三章。留意在约翰出生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赛亚已预言约翰要为主作准备的功夫: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当预备耶和华的路;

    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

    (赛四○3)

    那把人声就是约翰。从属灵角度看,以色列国是旷野──荒芜乾旱之地。约翰呼吁百姓要藉着认罪悔改来预备主的道,并且要除去一切阻碍主完全在生命中掌权的事物,好修直他的路。

    三4施洗者的外衣是用骆驼毛制成的──不是今天那种柔软奢华的骆驼毛,而是户外穿的粗糙外衣。他还束了皮带。约翰的服饰与以利亚相同(王下一8),也许是要犹太人相信约翰和以利亚有相同的使命(玛四5;路一17;太一一14,一七10~12)。约翰以蝗虫、野蜜作粮食,正显示他放弃一般舒适和享乐的生活。

    约翰跟常人不一样,从不锐意寻求生活上的东西。遇上他的人,都不禁自惭形秽。他对属灵事情的认识,必叫别人知道自己的贫乏;他对自我的否定,是对当代的属世光景的尖锐斥责。

    三5、6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但河一带的人,纷纷去听约翰的信息。有些人对他的信息作出回应,并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意思说预备要完全忠心信靠那将来的王。

    三7但那些来受洗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全然不同了。当他们来到约翰那里,约翰因知道他们并非真心来受洗,也认出他们真实的本相:法利赛人宣称全心听从律法,内心却满有贪欲、互相差忌、虚伪自义。撒都该人是社会上的名门望族,他们对信仰疑怀不明,并且否定基本的道理,如身体的复活、天使的存在、灵魂不死、永恒审判等。故此,约翰称他们两类人为毒蛇的种类,说他们假装渴望逃避将来的忿怒,但却没有真正悔改的心。

    三8他向他们挑战,要结出果子来,证明他们真心悔改。如梅勒所写,真正的悔改是:「若只是激发几滴热泪、几阵懊悔、少许害怕,这种悔改枉然虚空,不谈也罢。我们必须悔改远离罪恶,并且行在圣洁的完全道上,这道是清洁乾净的。」

    三9犹太人不应再以为凡从亚伯拉罕生的,都有天堂通行证。救恩的恩典不是由肉身遗传而得的。神可以用一个不暴力的过程,使约但河的石头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而不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回转。

    三10这里指出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其实,约翰是指圣洁的审判瞬即开始。基督的来临和同在,要试验所有人。没有果子的要遭毁掉,不结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三11、12在第7~10节中,约翰特意向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说话(见7节)。可是,他现在明显转换了听众。听众中有真心相信的,也有假意的。他解释自己与那快来的弥赛亚的事奉大相迳庭。约翰用水给人施洗,叫他们悔改。水礼是一种仪式,没有洁净的能力。悔改的心诚然是真实的,却不能使人得到完全的救恩。约翰看自己的事奉只作预备,并不完全。相反,弥赛亚所作的却有天渊之别。他能力比约翰更大,所作的也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用圣灵与火来施洗。

    用圣灵的施洗有别于用火的施洗。前者是祝福的洗,后者是审判的洗;前者发生在五旬节,后者要到将来才发生。真正相信主耶稣的人都能享受圣灵的洗,而不信的人的结局便是受火的洗。圣灵的洗给那些以色列人,是他们内心悔改的外在见证;火的洗是给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他们都没有悔改的表现。

    有些人教导,说圣灵的洗和火的洗相同。他们问,为何五旬节时,那舌头如火焰的灵降下,不可以是火的洗?在第12节,火与审判有同等的意思,故圣灵的洗和火的洗不同。

    约翰讲完火的洗,便立即提到审判。主的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谷物。麦子(真正的信徒)直接跌在地上,被收到仓里;糠(非信徒)被风吹到不远处,然后收集好,用不灭的火烧尽了。第12节的火解作审判。由于这节是第11节的补充,故有理由相信火的洗是审判的洗。

    二.约翰为耶稣施洗(三13~17)

    三13耶稣走了约六哩路,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下游受约翰的洗。这里显示他对这仪式的重视,也显示今天跟从他的人,要看重浸礼。

    三14、15约翰知道耶稣没有地方需要悔改,便拒绝替他施洗。他认为耶稣应先替他施洗,这才合理。约翰这种反应其实很正常。耶稣没有否认他的讲法,只是简单重复了他的要求,叫约翰替他施洗,并解释这样做是理当……尽诸般的义。他认为自己在受洗上,应与神选召的以色列民一视同仁,而这些以色列人也将要悔改,受洗归入基督。

    然而,这里有更深的意义。基督受洗是一种仪式,象征要成就神一切对人的罪的公义要求。他的洗礼象征他在加略山受神审判的洗。他从水里上来,是预表他的复活。藉着死、埋葬和复活,他满足了神的公义要求,并建立一个公义的基础,让罪人得称为义。

    三16、17当他从水里上来,耶稣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落在他身上。正如旧约中,一些为属神的计划作奉献的人或物件,靠着「成圣膏油」而成圣(出三○25~30),而耶稣是由圣灵受膏的弥赛亚。

    三位一体神在这刻一同显现,这是何等可畏的景象。神的爱子在这里,神的灵也以鸽子的形象降下,而天父更从天上发出声音,宣告他给耶稣的祝福。这件事情实在值得记念,因为神的话曾在经卷中记载过:「这是我的爱子(引自诗二7),我所喜悦的」(引自赛四二1)。神曾经从天上三次宣称他喜悦他唯一的儿子,这里是其中一次(另外两次参看太一七5和约一二28)。

    三.耶稣被撒但试探(四1~11)

    四1很奇怪,耶稣竟会被圣灵引去受试探。为何圣灵要带领他面对难处?其实耶稣必须受试探,以显示他品格端正,有资格作神要他在世上作的工。首先的人亚当曾在伊甸园面对争战,可是这场战争证实他未符合作王管治的资格。末后的亚当与魔鬼正面交锋,却能得胜,毫无损伤。

    希腊文「试探」一词有两种意思:(1)测验或证实(约六6;林后一三5;来一一17);(2)把人导向邪恶的力量。圣灵要试验或验证基督的实力,而魔鬼则寻求方法引诱他作恶事。

    主受的试探带有深邃的奥秘。人们不禁会问:「他可不可以犯罪?」假如说:「不可以。」那么,人们又会问:「假如他不能犯罪,他所受的试探又怎算得上是真正的试探?」若说:「可以。」那就更不明白为何从神而来的耶稣可以犯罪。

    首先,我们要谨记,耶稣基督是神,而神是不可以犯罪的。他的确也是人。可是若说他以人的身分去犯罪,不是以神的身分去犯罪,就更没有圣经根据。新约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写出基督是无罪的。保罗说基督是「不知罪的」(林后五21);彼得说基督「没有犯罪」(彼前二22);约翰说「在他并没有罪」(约壹三5)。

    耶稣象我们一样会受外来的试探:撒但走向他,建议他违抗神的心意。但他与我们不同的是,他内里不能受到试探──他根本没有罪的私欲,对罪毫无感情。而且,他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会使他顺从魔鬼的引诱(约一四30)。

    虽然耶稣不能犯罪,但他受的试探却十分真实。他可以面对罪的引诱,但在道德上他不可能顺从。他只能作从父所看见的事(约五19),但他不可能看见他的父犯罪。他从不按自己的意思去行事(约五30),父也永不会给他权柄,屈服在试探之下。

    试探的目的并不是要看看耶稣是否会犯罪,而是为要证明他在艰巨的景况下,也只遵从神的话。

    如果耶稣能以人的身分犯罪,我们便会担心他在天上作人的时候会否也犯罪。他会犯罪吗?当然不会。

    四2、3耶稣禁食四十昼夜后便饿了(圣经中四十这个数字常用作指试验或试探)。那试探人的利用人类天生的食欲来试探耶稣,这一着足以胜过许多人。他建议耶稣用特殊的能力把沙漠的石头变为食物。「你若是神的儿子」这个引言不是指撒但对耶稣的身分有怀疑。其实,这里的意思是:「因为你是神的儿子」。魔鬼暗指父神在耶稣受洗时对他说的话!「这是我的爱子。」魔鬼采用希腊文的句式(注2),使这番话看起来仿佛是对的。然后,他叫耶稣运用权力,使自己不受饥饿之苦。

    用属神的权力来满足天生的食欲,这样向撒但回应等于直接叛逆神。撒但这个建议的背后意念,正好与创世记三章6节前呼后应(「好作食物」)。约翰把这种试探归为「肉体的情欲」(约壹二16)之列。相对来说,我们今天的试探便是企图满足天生的欲望,拣一条舒舒服服的路,而非寻求神的国和义。魔鬼说:「你不是要生活的吗?」

    四4耶稣引神的话来回答试探。我们的主给予我们典范,教导我们不一定要着重生活,但一定要遵从神!食物并非生命最重要的东西;相反,遵从神的一切话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神没叫耶稣把石头变为食物,所以他不会按自己心意行,听从撒但的话,无论他何等饥饿。

    四5、6第二个试探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殿顶上。魔鬼向耶稣挑战,叫他从殿顶跳下去,以显示他有特殊的身分,是神圣洁的儿子。再一次,撒但用若作开场白,又藉诗篇九十一篇11至12节提出神应允要保护弥赛亚来试探耶稣,只要他不疑惑便行。

    这个试探是要叫耶稣作出紧张刺激的特技表演,显示他是弥赛亚。其实耶稣大可不必受苦便得荣耀;他大可以避免上十字架而仍然登上王位。然而这一切绝非神的旨意。约翰把这试探形容为「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这试探正与伊甸园中发生的事情──「那棵树……能使人有智慧」(创三6)──相似,同样是为攫取个人成就而轻蔑神的心意。这就如渴望获得宗教上的显赫地位,而忘记学习与主一同受苦无异。我们为自己追求许多大事,当难题真正临到,便只会却步。当我们忽略神的心意,而为自己沾沾自喜,我们就是试探神了。

    四7耶稣再次用经文抵抗试探:「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参看申六16)神应许保护弥赛亚,但是要在遵行神心意的原则下。为要得到应许而作叛逆的事,等于试探神。耶稣要显示自己是弥赛亚,必要先上十字架。必须先有牺牲的祭,然后才有荣耀的冠冕。耶稣会等待神所预定的时间,成就神的心意。

    四8、9在第三个试探中,魔鬼又带耶稣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他把一切都交给耶稣,以换取耶稣俯伏拜他。这试探虽然是涉及敬拜这在灵里的操练,但是要引诱我们的主藉着拜撒但而握有世上一切权柄,报酬是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这试探属于「眼目的情欲」(约壹二16)。

    从一方面看,现在世上的万国的确是属魔鬼的。他被称为是「这世界的神」(林后四4),约翰也告诉我们,「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当耶稣再来,作万王之王时(启一九16),「世上的国」都要成为主和主基督的国(启一一15)。耶稣不会违返属神的时间表,他当然不会拜撒但!

    试探对我们有两重意义:第一,叫我们用属灵特质换取今世必要过去的虚荣;第二,使我们敬拜事奉受造物,而非创造主。

    四10耶稣第三次抵抗试探。他引用旧约:「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敬拜和事奉都只单单为神。敬拜撒但就是以他为神。

    马太记录的试探与路加福音四章1至13节所记录的次序有所不同。有人认为马太排列试探的次序与以色列在旷野经历的试探次序很相似(出一六,一七,三二)。耶稣面对试探的反应与以色列的反应却大相迳庭。

    四11耶稣抵抗撒但的试探后,魔鬼就离了耶稣。试探如浪潮汹涌而来,而不是平静地到来。「因为仇敌好象急流的河水冲来,是耶和华之气所驱逐的。」(赛五九19)这句经文对于受试探的圣徒来说,是何等大的激动!

    我们从圣经知道有天使来伺候他,但对于这种超自然的辅助,圣经则没有解释。这可能是指到天使提供物质的需要,即耶稣先前拒绝撒但所提议的。

    耶稣经历试探,让我们知道魔鬼能够攻击那些受圣灵管理的人,但是他却没有能力胜过那些用神话语抵抗他的人。

    四.耶稣开始他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四12~17)

    耶稣向犹太人传道差不多一年了,但马太并没有把这一年发生的事记下来。这一年的事情可从约翰福音第一至四章中知道,正好是在马太福音四章11节与四章12节中间发生的。马太讲述完耶稣的试探,便立刻转到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

    四12耶稣听见施洗约翰下了监,便知道这是他被拒绝的先兆。那些百姓既然拒绝王的先驱者,他们也会为了一切的原因而拒绝王。可是,耶稣并非因为恐惧而北上加利利去。事实上,他正是朝向希律帝国的中心──希律便是把约翰判入狱的王。他朝向外邦人的加利利,要表明犹太人拒绝他的后果,就是福音带到外邦人中间。

    四13耶稣留在拿撒勒,直至百姓因他宣讲外邦人的救恩而要杀他(参看路一四16~30)。然后,他从加利利海进到迦百农,这里本来是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部族居住的。这时开始,迦百农成为他的工作总部。

    四14~16耶稣到了加利利,成就了以赛亚书九章1至2节的记载。那些住在加利利冷漠迷信的外邦人,看见了大光──基督,即世界的光。

    四17从此以后,耶稣就传起约翰所传的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是进一步呼吁人们要在道德上更新,准备他的国降临。天国近了意味着王已在世上。

    五.耶稣呼召四个渔夫(四18~22)

    四18、19其实,这是耶稣第二次呼召彼得和安得烈。在约翰福音一章35至42节,耶稣呼召他们接受救恩。这次,他呼召他们去事奉。前一次在犹太,这次在加利利。彼得和安得烈都是打鱼的,但耶稣要呼召他们作得人的渔夫。他们的责任是跟从基督,而基督的责任就是要叫他们成为成功的渔夫。他们跟从基督,不单是肉身的接近,更加需要心灵的接近。这包括了学效基督的性情,目的是要成为见证人去传道。他们变成何等样的人,比他们说什么、作什么大事更重要。我们好象彼得和安得烈,要抵挡试探,不让囗才、个性或聪明代替真正的属灵品格。门徒跟从耶稣,学晓鱼儿在什么地方出没,晓得怎样用适当的鱼饵,怎样忍受困难和不便,怎样学习有耐性和谨慎。

    四20彼得和安得烈听见呼召,便立刻作出反应。他们凭着真正的信心,舍了网;因着真心的委身和爱便跟从了耶稣。

    四21、22接着,呼召临到雅各和约翰。他们也立即成了门徒。他们不但放弃了自己的生计,也离开了他们的父亲,把耶稣放在一切地上的亲属关系之上。

    这些渔夫对基督的呼召作了回应,成为世上福音事工的重要人物。他们若不舍下鱼网,恐怕我们还不能知道他们的事迹。认基督为生命之主,就能使世界完全与别不同了。

    六.耶稣治好许多人(四23~25)

    主耶稣有三方面的传道事工:他在会堂里教导神的话;他传天国的福音;他医治有疾病的人。医病的神迹,是要印证他的位格和职事(来二3-4)。第五至第七章是他教训传道的例子,而第八至第九章则描述他所行的神迹。

    四23第23节是新约中首次提到福音的经文。这词解作「救恩的好消息」。历史上任何的时代,都只有一个福音,这福音是救恩的唯一方法。(注3)

    附篇──福音

    福音是基于神的恩典(弗二8),即神白白赐永生给不配的罪人。

    福音的基础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林前一五1-4)。我们的救主成就了属神的公义,让神可以称相信福音的罪人为义。虽然耶稣基督是在旧约信徒以后才成就救恩,但他们却因着耶稣基督的作为才得救。也许他们对弥赛亚认识不深,但神却为他们成就救恩──他让基督成就的大工归在他们的帐上。从这方面看,他们是凭「记帐」而得救的。至于我们,也是藉着基督所作成的工而得救,只不过我们相信的时候,基督已成就了救恩。

    只要单凭信心,便可得着这福音(弗二8)。旧约的人因相信神告诉他们的一切话而得救。在今天的世代,人们因相信神见证说他的儿子是唯一的救恩方法而得救(约壹五11、12)。福音最终的目的是天堂。我们盼望天上的永生(林后五6~10),就好象旧约圣徒一样(来一一10、14~16)。

    福音只得一个,但福音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圣经对于神国的福音与神恩典的福音有不同程度的强调。关于神国的福音,有这样的叙述:「你们要悔改并接受弥赛亚,那么,当神的国在地上建立的时候,你们便可进入他的国。」关于恩典的福音,有这样的说话:「你们要悔改并接受基督,你们在将来便能被提与他相会,并且永远与他同在。」基本上,两种说法都是指同一个福音──藉神的恩典因信得救恩,可是二者却显出神对福音的施行有不同的心意和目的。

    耶稣传天国的福音时,他宣称他是以犹太人的王的身分而来,并解释了进天国的条件。从他所行的神迹来看,可见天国是完全的。

    四24、25他的名声传遍了叙利亚(以色列北部和东北部)。一切害病的、被鬼附的和残疾的都得到耶稣的医治。从加利利、低加波利(巴勒斯坦东北部十个外邦城市的统称)、耶路撒冷、犹太和约但河东部的人挤拥到耶稣那里。正如华菲德所写:「那地方的疾病和死亡必定差不多消失了一段时间。」怪不得群众听见加利利的情况,都大为惊讶了!

    肆.天国的宪章(五~七)

    把登山宝训摆在新约的开端不是没有原因的,宝训的位置正好显出其重要性。王在登山宝训中概括了他对子民的性格和行为有何期望。

    这宝训并非要显示救恩的计划,也不是为教导未得救的人。教训是针对门徒(五1、2)而写的,且要作为宪章,或神权统治下的法则,以管理神的子民。宝训对于以前、现在和将来的人,即那些认耶稣为王的人,都是意味深长的。基督在世时,曾经是门徒生活的指引。现在,我们的主虽然在天上掌权,但这宝训却适用于凡尊主为王的信徒。最后,在大灾难时期和耶稣在地上掌权时,宝训要成为信徒行为的法则。

    这宝训有明显的犹太色彩,例如,五章22节中间接提到公会、祭坛(五23,24)和耶路撒冷(五35)。若认为这些在加利利的教训只是单单向从前或将来的以色列民说的,便完全错误了,因为宝训是针对不同时代认耶稣基督为王的人说的。

    一.登山宝训(五1~12)

    五1、2本章以登山宝训,或说论福的训诲开始。这些训诲宣示了基督国民的典范,而一个模范的民所具备的特质,正好与属世的准则完全迥异。陶恕这样形容:「不认识登山宝训的人,把宝训完全看错了,然后说:『这便是人的本性。』这正好描述人的光景。」

    五3虚心是头一个宣布的祝福。虚心不是指人的天性,而是人意愿的选择和有操守的品格。这就是说,信徒认识到自己的无助,而倚靠神的全能。他们感到属灵的需要,可以从主得着供应。天国便是属于这些人的了。在那里,自满并不是美德;而自尊是一种邪恶的品格。

    五4哀恸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得安慰。这种哀恸,不是因为生命的变幻无常而引起的,而是因着与主耶稣的相交,从而经历到的伤感。这种伤感是与他身同感受,为世上的创伤和罪恶而难过。故此,哀恸不仅包括了为一己的罪而难过,也包括了为世界可怕的景况、人们拒绝救主,和那些拒绝神慈爱的人,将来命定的恶果而难过。这些哀恸的人必得安慰,那时「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二一4)。信徒今生要为这一切而哀恸;但不信的人今生所受的哀伤,只是将来永远哀伤的前奏。

    五5第三个福是宣布温柔的人有福:他们必承受地土。这些人可能本性是善变的、喜怒无常的和粗暴的,可是藉着基督的灵的作工,他们变得温柔友善(比较太一一29)。谦和是指接受自己卑微的地位。温柔的人为自己的缘故温和友善;纵使他为神的缘故,或为保护其它人时,会变得如狮子般猛烈。

    温柔的人并非现在承受地土;相反,他们会受人苦待,遭人剥削。可是,按字面的解法,当基督在千禧年时掌权作王,世上和平繁盛,他们便在那时承受地土。

    五6跟着宣布的福,是给饥渴慕义的人的:这些是应许的满足。这些人响往活出义;他们渴望社会有诚信、正直和公平;他们寻求教会中有实际的圣洁。如布雷德福所写,他们有「一种渴望。这渴望不能被属世的事满足,他们的饥渴非基督填满不可,要是没有就宁愿死去。」这些人在将来基督的国来到后,便能够丰丰足足了:因为正义昭彰,奸恶给摒除弃绝,道德的标准达到最高,这些人就必得饱足。

    五7在主的国里,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有怜悯的心,是指很能自发和主动地去怜悯别人。从一方面看,这种人能对那些犯了错事,也应得到惩罚的人施以怜悯,抑制住而不向他们施以惩罚。广义上看,怜恤是指帮助那些有需要而又无法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神赦免我们的罪,免我们应受的惩罚,而且更加藉耶稣基督的救恩显明对我们的仁爱,这便显出他的怜恤了。当我们有怜恤的心,便是效法神了。

    怜恤的人必蒙怜恤。在这里,耶稣不是指神让相信他的罪人得着救恩的那种怜恤;他的怜恤并非只限于有怜恤心肠的人──他的怜恤是无价又无条件的赏赐。其实,主在这里是说基督徒在每天的生活都需要怜恤,同时也是指到将来神按我们所作的工而施的怜恤(林前三12~15)。如果一个人没有怜恤的心,那人便不会得蒙怜恤;即那人的赏赐会因此而减少。

    五8清心的人有确据,必得见神。一个清心的人的动机是纯净不搀杂别的事物,他的思想圣洁,良心清洁。他们必得见神可从几方面作解。首先,藉着神的话和圣灵与神交通,清心的人便得见神;第二,他们有时会得着从神而来的超自然异象;第三,当耶稣再来时,他们藉着耶稣便必得见神;第四,他们在永恒里必得见神。

    五9另一个宣布的福是使人和睦的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留心主并非谈及那些有和平性情的人,也不是指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他是指那些主动参与,缔造和平的人。按本性,人通常都只是以旁观者心态去看争斗。属神的做法是积极创造和平,即使是受凌辱,被攻击。

    使人和睦的人被称为神的儿子。这不是指怎样成为神的儿子──只有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约一12)才可作神的儿子。信徒藉着促进和平,便能显出他们是神的儿子。将来有一天,神会承认他们为有神家样式的人。

    五10下一个福是说那些受逼迫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他们只是为义受害的。这些为义受苦的信徒蒙应允得着天国。他们因着正直诚实,谴责不属神的世人,并且与世界为敌。人们憎恶公义的生命,只不过因为神的义显出人的不义吧了。

    五11最后的祝福似乎与前一个重复了。其实,二者有一点不同。前一节经文是为义受的逼迫;而后一节则是因基督受的逼迫。主知道他的门徒会因为与他同行,对他忠心而受苦待。历史也证实了这事实:从开始,世界便逼迫、监禁和杀害跟从耶稣的人。

    五12为基督受苦是一种特权,这特权应带来喜乐。有极大的赏赐正等待那些为基督受苦的人,他们是过往受苦难的先知的同伴。旧约中那些代表神说话的人把生死置诸度外,坚守神的义。所有效法前人忠心不屈的人,必要在今世欢喜快乐,并且将来也要被高举。

    登山宝训描绘基督的国民的模范样式。留心这里对义(6节)、和睦(9节)和欢喜快乐(12节)的强调。也许保罗把这章铭记于心,所以他写道:「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一四17)

    二.信徒为盐为光(五13~16)

    五13耶稣把门徒比作盐。门徒在世上,就好比盐在日常生活的作用:盐用来调味;能防止腐坏;能引致囗渴;也能使食物美味。故此,跟从神的人把兴奋带给人类社会,有保护作用,免受腐化,同时也使其它人渴慕前面经文所提到的义。

    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确实没有方法能使它回复真正和原先的味道。一旦它失去味道,便再无用了,被丢在外面受人践踏。伯恩斯对这段经文有卓见:

    这国所用的盐是一种化合物──若盐失去咸味,或失去独特的味道,就再没有什么用途了。可是,在东方的国家,他们所用的盐是不纯净的,混杂了疏菜和地上的物质;故此,那些盐可能会失去原先的咸味,有很大部分没有咸味的分量遗下(没有味道的盐)。这些盐没有什么用处,即或的确用上它,正如经上所说,把它放在路上或遭人践踏,就好象我们把碎石铺在路上一般。(注4)

    按着登山宝训及其它训诲,门徒有一个很大的功用──活出门徒的样式,是世上的盐。如果没法显出属灵的特质,便是把经卷践踏在脚下。世人只会轻蔑那些没有奉献给神的信徒。

    五14耶稣又称基督徒为世上的光。他称自己为「世界的光」(约八12;一二35、36、46)。这两句说话的分别在于耶稣是光的来源;基督徒是这光的反射。基督徒的功用是为主发光,就正如月亮反射出太阳的光芒。

    基督徒好像城造在山上:它所处的位置比周围高,而它也是在黑暗中发出光芒的。活出基督教训的生命,是不能隐藏的。

    五15、16没有人点灯,再把灯放在斗底下。反而,只会把灯放在灯台上,好使它照亮一家的人。耶稣不是要我们贮备他教导的光,留为己用,而是要我们把所学的与别人分享。我们的光也应当照亮出来,叫人们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这里强调基督徒的品格。能够活出基督的生命,比言语的说服更能赢得别人的信服。

    三.耶稣成全律法(五17~20)

    五17、18大部分革命性的领袖都摒弃以前、传统遗留下来的教训。然而,主耶稣却刚好相反。他持守摩西律法,并强调要履行这些律法。耶稣来到世上,并非要废掉律法和先知;相反,是要成全。他清楚强调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直至成全为止。一点(yod)是希伯来文中最小的字母;一画是一个小标记或突出的记号,用来分辨字母,就好象英文E字下的小画,用来分辨F一样。耶稣相信圣经字面义的启示,即或是一些看似琐屑不重要的资料。圣经中,即使是最小的一画,都有其特别的意义。

    重要的是耶稣并没有说过律法会永远长存。他说律法不会废去,直至成全为止。今天的信徒就这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宗派。由于信徒与律法的关系复杂,我们将花点时间简撮圣经在这方面的教导。

    附篇信徒与律法的关系

    律法是神藉摩西给以色列国的立法制度。虽然十诫包含了律法的精义,但律法的整体源于出埃及记第二十至三十一章、利未记和民数记。

    律法的颁布不是作为一个救恩之法(徒一三39;罗三20上;加二16、21,三11),律法是要显出人的罪(罗三20下,五20,七7;林前一五56;加三19),并且叫人因神慈爱的救恩而归向神。虽然律法包含的道德准则适用于各时代的人(罗二14、15),但律法是颁布给以色列国的。神以律法试验以色列人,象征了他以律法试验人,而以色列人的罪也就证实了世人的罪(罗三19)。

    律法带来的是死亡的刑罚(加三10);违犯一项诫命便等于违犯所有诫命(雅二10)。因为人类违犯了律法,所以必受死亡的咒诅。按神公义和圣洁的属性,人类不能无罪释放,必然要付上罪价。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耶稣才来到世界,藉着死来替我们付上罪价。虽然他没有罪,但他替代有罪的人而死。他并没有废掉律法;却是藉着他的生命和死亡成全了律法,完全符合律法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福音不是要弃置律法,而是要坚定律法,并且显示出基督的救赎计划正好完完全全地符合律法的要求。

    所以,相信耶稣的人不再在律法之下,他是在恩典之下(罗六14)。藉着基督的工作,这人对律法已经死了。律法所定的刑罚必须一次付上;因为基督已付上了罪价,信徒便不必再付了。故此,律法对于基督徒是已经失效的了(林后三7~11)。基督到世上来之前,律法就如导师,但基督的救恩出现后,我们便不再需要这位导师了(加三24、25)。

    然而,基督徒不在律法之下,却不等于他可以任意犯罪。其实,他是受制于比律法更强的约束力,因为他如今是在基督的律法下(林前九21)。信徒的好行为不是因为害怕刑罚的缘故,而是基于对救主的爱慕,渴望讨他的喜悦。基督成了他生命的主宰(约一三15,一五12;弗五1、2;约壹二6,三16)。

    当讨论到信徒与律法的关系,一般人都会问:「应否遵守十诫?」答案是:律法中的一些条例长久都适用。偷盗、贪婪或谋杀一定是错的,十诫中有九项在新约中重复出现,而且它们都有很重要和独特之处──它们不再是律法颁布的命令(律法颁布的命令必须遵行,否则便受惩罚)。现在,这些命令的提出,是让属神的人学习神的义(提后三16下)。唯一没再出现的诫命便是守安息日,新约圣经没有教训说基督徒要守安息日(即一星期的第七天,也就是星期六)。

    对于未得救的人而言,律法仍有它的用处:「我们知道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提前一8)律法的用途是使人知道有罪,从而悔改归正。可是,律法不是为得救的人而设立的:「因为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提前一9)

    律法所要求的义已经在那些「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八4)得以成全。事实上,我们的主在登山宝训上的教训,比律法所定的准则更高。例如,律法写道:「不可杀人」;耶稣却说:「甚至不可恨人」。故此,登山宝训不仅坚守律法和先知的原则,更把它们加以补充,发掘出其中更深的含义。

    五19我们回头看登山宝训,留意耶稣预示人天性上是对神的诫命松懈的。由于神的诫命超乎自然常理,人们往往曲解这些诫命,把诫命的意思合理化。可是,无论何人废掉律法的一条,又教训其它人同样作的,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奇怪的是,这等人仍然获准进到天国──这些人是藉相信基督而得以进天国的。一个人在天国的地位是按着他在地上的顺服和信心而定的。凡遵行天国律法的人,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五20要进到天国,我们的义必须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法利赛人以宗教仪式而自豪,因为这些仪式让他们在外表上和仪式上得以洁净。可是,他们的心却仍没有改变。)耶稣以夸张的手法指出一个事实──只有外在的义而表里不一致是不能进天国的。神只会接受一种义──人接受他儿子为救主而被称为义(林后五21)。当然,除了真心相信基督,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提到生活上的义。

    四.耶稣论仇恨(五21~26)

    五21耶稣时代的犹太人知道神不准杀人,杀人必然受惩罚。律法未颁布前已有不可杀人的命令(创九6)。后来,律法也再次提到杀人的罪(出二○13;民五17)。从「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几个字,可见耶稣要修改对杀人的教训。人们不能再以自己没杀过人而沾沾自喜。现在,耶稣说:「在我的国中,你绝不可抱有杀人的念头。」他把杀人的行为追溯到其源头,并且对三种不义之怒作出警告提醒。

    五22第一种怒气:无缘无故向弟兄动怒。(注5)一旦犯了这罪,便难免受审判──即会被带到会堂受审。许多人都发觉他们的怒气是源于自己的想法,然而神只允许两种情况下所生的怒气:一、神的尊荣受损;二、别人犯了错。因为别人犯错而向他报复是绝对不正确的。

    更严重的罪是侮辱弟兄。在耶稣的时代,人们用拉加(亚兰文用语,解作「废物」)表达鄙蔑和怒骂。用这种词语形容弟兄,难免公会的审断──即受以色列地的最高法院的审判。

    最后,第三种不义之怒是称弟兄为魔利,这种怒气为耶稣所谴责唾弃。魔利(意思是愚蠢)比迟钝更侮辱,指道德上的愚蠢,并含有想这等人死的意思,因为这等人该死云云。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听见人们以「活该」、「该死」来咒诅别人。其实,说这话的人正是在叫神把罪人降到地狱。耶稣指出凡说出这种咒诅的人,难免受地狱的火。在那个时代,死囚的身躯通常被抛掉在火槽中,这火槽是在耶路撒冷城以外,称为欣嫩谷的地方。这谷象征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

    救主的训词严格,不容许有半点差误。他教导说恼怒含有杀人的种子,辱骂的言语含有杀人的精神,而咒诅的言语则显示有渴望杀人的心。罪的程度愈加增,亦导致三种不同层次的惩罚:审判、上法院受审和下到地狱的火中。耶稣会在天国中按严重性惩治罪。

    五23、24不论是因为怒气或其它原因,如果一个人得罪了别人,就算他把礼物呈献给神,主也不会悦纳。那人应当先去和弟兄讲和。只有这样,神才会接纳他的礼物。

    虽然这些训词是以犹太的背景写出,但并不代表今天已不适用。保罗用主的晚餐来解释这个概念(参看林前一一)。如果信徒不与弟兄言和,神就不会接受他的敬拜。

    五25、26这里是针对好诉讼的灵和不愿承认耶稣所警告的罪。与其冒着受审判的危险,倒不如尽快解决与弟兄之间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审判时必然理亏。虽然有学者对于比喻中的人物身分各持不同看法,但很明显,如果你犯了错,便应立刻承认过失,尽快处理好事情。如果你仍不悔改,你的罪会渐渐侵袭你,你不但要完完全全补偿你的过错,且要受额外的苦。不要立刻控诉别人,否则律法便会定你的罪,要你偿还最后一文钱。

    五.耶稣谴责**(五27~30)

    五27、28摩西律法清楚地禁止行**(出二○14;申五18)。也许有人会为自己未曾犯这诫命而沾沾自喜,可是他们「满眼是淫色」(彼后二14)。这些人外表受人尊敬,但心里却四处寻求不洁之事。故此,耶稣提醒门徒,光是禁戒行为并不足够──必须有内里的洁净。律法禁止淫行,耶稣连欲念也禁止: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了。钟思理看出这节的含义,他写道:「思念情欲或行淫,并不能满足**,就好象把油倒在火中,使这种渴望如火一般挑旺,永不熄灭。」罪是从思念开始,如果我们纵容,便会逐渐犯起罪来。

    五29、30保持思念纯正,需要严谨自律。故此,耶稣教导说,如果身体任何部分使我们犯罪,便最好在有生之时摒弃废去那部分,免得永远失去灵魂。我们应不应听从耶稣字面上的教诲?究竟他是否真的指毁坏身体的部分?这句说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失去灵魂,倒不如失去身体一部分,我们也应当乐意接受。可是,我们永远不必这样做,因为圣灵让信徒有能力过圣洁的生活。不过,信徒必须与圣灵合作,谨慎自律。

    六.耶稣责备离婚的事(五31、32)

    五31旧约律法下,按申命记二十四章1至4节,离婚是受允许的。这章并非关注到犯**而造成的离婚事件。(犯**的处分是死,参看申二二22)。相反,这里的离婚案是由于厌恶或生活不合而产生的。

    五32可是,基督的国中,凡休妻的,若不是为**的缘故,就是叫他作**了。这并不是说她自动成为**。这里推测到妇人离婚后,因无经济支援而被迫与其它男人生活,因此便成了**。不但被休的妇人犯**,连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了。

    离婚和再婚是圣经中一个最复杂的题目。其实,要完全解答这方面的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但透过查考和总结圣经在这方面的教训,的确对我们有莫大帮助。

    附篇离婚与再婚

    离婚绝不是神的意愿。神理想的婚姻是一夫一妻,除了死亡,婚约不能解除(罗七2、3)。耶稣以创世时定的圣洁规律来清清楚楚地向法利赛人阐明这点。(太一九4~6)

    相反,神厌恶人离婚(玛二16),即不合圣经原则的离婚。但他并不厌恶一切的离婚事件,因为他说自己曾休了以色列(耶三8)。这是因为以色列国离弃他去拜偶像。以色列对神不忠。

    马太福音五章31至32节和十九章9节中,耶稣教导说,除非配偶任何一方犯了**的罪,否则不能离婚。马可福音十章11至12节和路加福音十六章18节中,更指明不可离婚,没有提到例外的情况。

    这里所出现的差异可能是因为马可和路加没有把耶稣所说完整记述下来。故此,即使离婚不是理想的,但当配偶对对方不忠时,这仍是可获接纳的。耶稣只是容让在这种情况下离婚,而没有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便要离婚。

    有些学者参照哥林多前书七章12至16节中的教训,认为当不信的配偶离开了信徒,便可以离婚。保罗说那被遗下的人「都不必拘束」,即那人可以随意离婚(因为分开的缘故)。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马太福音第五章和第十九章所述的例外情况大同小异,是指不信的人与信徒分开,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故此,若然配偶犯了**,信徒才能依照圣经允准的条件离婚。

    虽然新约容许离婚,但对于再婚,则仍有许多争论,认为不可容许。可是,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这论点。新约中,被遗弃而再婚的人没有受到谴责──只有那些犯错的人遭受谴责。同时,合乎圣经要求的离婚,其主要目的是容许再婚;否则,分开已经能解决二人的问题了。

    当讨论这题目时,不免会问:「那些得救之前离婚的人又如何?」得救前的不法离婚和再婚是罪,但已于得救后完全得着赦免(参看林前六11,保罗把哥林多信徒未信主时的**列为罪)。得救以前的罪并不能阻挡信徒完全参与地方教会生活。

    更麻烦的问题是基督徒曾经没有按照圣经原则而离婚,而且还再婚。教会能否接纳他们相交?这要视乎该弟兄或姊妹是初犯**,还是不断犯着。如果这些人活在**中,他们不但要承认自己的罪,也要放弃现在的伴侣。不过,神的处理方案,绝对不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因为要解决婚姻的纠纷而引致对方犯罪,或使到妻儿孤苦无援,这种医治比问题更糟糕。

    笔者认为,基督徒曾违反圣经原则而离婚和再婚,可以真心悔改,承认过犯,然后恢复与主和教会的相交。至于离婚,似乎每一件离婚个案都有所不同。因此,地方教会中的长老应当个别审查每个情况,并按神的话来审判处理。若要进行纪律处分,必须交由长老决定。

    七.耶稣责备起誓的人(五33~37)

    五33~36摩西律法中,有几条律例是禁止奉神的名起假誓的(利一九12;民三○2;申二三21)。以神的名起誓是以神作证人,证实你所说的全属实话。为免发生事故,犹太人起假誓时,往往以天、地、耶路撒冷或他们的头来代替奉神的名。

    耶稣指责这样逃避律法是十足十的伪君子行为,并且禁止人们在日常谈话中起任何的誓。起假誓不但虚伪,而且用别的名词代替奉神的名起誓根本毫无作用。指着天起誓便是以神的座位起誓;指着地起誓便是以他的脚凳起誓;指着耶路撒冷起誓便是以大君的京城起誓;就算是指着自己的头起誓也与神相干,因为他是创造万物的那位元首。

    五37基督徒根本不需要起誓。他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便是承认撒但──那恶者──掌管我们的生活。基督徒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说谎。

    这篇章也禁止隐瞒事实或欺骗。可是,这里并没有禁止在公堂上起誓。耶稣自己便曾在大祭司面前起誓,以证实他的身分(太二六63及以下)。保罗也曾起誓求神作证,证明他所写的是实话(林后一23;加一20)。

    八.同他走二里路(五38~42)

    五38律法写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二一24;利二四20;申一九21)这既是惩治的命令,也是惩治的限制──不能刑过其犯。可是,惩治的权在旧约由政府所掌,而不是握在个人手中。

    五39~41耶稣所教导的义,比律法的准则更高,因为他连报复也要废去。他告诉门徒,从前报复在法理上是可以接纳的,不过现在却不要报复。耶稣教导门徒不要与恶人作对。如果有人打他们的脸,连另外一面也转过来由他打。如果有人要拿他们的里衣,连外衣(晚上穿的外衣)也由他拿去。如果有军人强迫你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便自愿地替他背行李走两里路。

    五42耶稣在这段中的最后吩咐似乎不适用于今天。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我们对物质和财富的渴求,往往使我们踌躇而不愿把自己有的奉献他人。可是,假如我们愿意注目天上的财富,知足于已有的所需衣食,便能自愿地谨守这些教诲。耶稣这番话是预先假定了那些寻求帮助的人是有真正需要的。由于很难断定那些是真正的需要,情愿(如别人曾这样说)「经常帮助那些伪装的乞丐,也不要遗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从人的角度而言,主这个教训根本不能实践。除非那人是被圣灵掌管,他根本不可能过这种自我牺牲的生活。只有信徒让救主住在他们的心中,由他掌管生活,才能够以爱去回应羞辱(39节)、不公平(40节)和不便(41节)。这就是「第二里路的福音」。

    九.爱你的仇敌(五43~48)

    五43神的国所要求的义,还包括怎样对待仇敌。这题目是先前篇章的延续。律法教导以色列人要爱他们的邻舍(利一九18)。虽然律法中没有明确地吩咐以色列人要恨他们的仇敌,可是这种精神却藏在他们的教训中。这种态度总括了旧约对杀害神子民的人的看法(参看诗一三九21、22)。这种出于正义的仇恨,是因为憎恨与神为敌的人而产生的。

    五44~47可是,耶稣却宣布我们要爱我们的仇敌,并且要为逼迫我们的祷告。耶稣吩咐要爱,显示出这爱是基于意志,而不是原本而有的情感。这种爱与本性的情感有所不同,因为去爱恨你和伤害你的人不可能是出于自然的。这种爱是超乎本性和常理的善意,只有那些有属神生命的人才可以表现出来。

    单爱那爱我们的人,不会得到赏赐;耶稣说即使那些不信神的税吏(注6)也能这样行!这种爱并不需要属神的能力。单请弟兄的安(注7)(即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也不算什么美德。不信的人也能做到这点;基督徒若单做到这点便与世人无异。如果我们的标准不高于世界的标准,那么我们便注定不能影响世界了。

    耶稣叫他的门徒要使恶人转回,好叫他们成为天父的儿子。他不是说我们这样行才能成为神的儿子;相反,这样才能显出我们是神的儿女。神既不偏私歹人和好人(他们都从日头和雨得益),我们也当以恩慈的心公平待他们。

    五48耶稣以这样的劝勉作结束: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完全这词的意思应按上文下理解释。这词并不是解作无罪或无瑕疵。上文解释「完全」是指去爱恨我们的人,并且善待朋友和敌人。这里的「完全」是指灵命的成熟,这种生命叫一个基督徒能效法神,毫不偏私地祝福所有人。

    
新约 马太福音6-10章注释
    十.诚心地施与(六1~4)

    六1这章的上半部分,耶稣论到个人生命中实际行出来的义;他分开三个范围来叙述:爱心的善举(1至4节)、祷告(5至15节)和禁食(16至18节)。这十八节经文中出现了十次天父的名字,这名字是理解这段经文的重要关键。出于义的行为应当是为天父的缘故,而不是为别人而作的。

    耶稣开始他的讲道时,警告我们行善事时要防避试探──行善事是为要给人看见。他不是责备行善事的行为,而是责备行善事的动机。如果出发点是为引起群众的注意,那么群众的反应便是他的赏赐,神绝不会为这种虚伪的行为而赏赐那人。

    六2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奉献或在街道上施舍给乞丐时,竟然喧闹地引人注意,这实在难以置信。主清楚地否定他们的行为,他这样批评:「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即他们的赏赐,不过是他们在地上所赚取的名声吧了。)

    六3、4当基督的跟从者施舍时,必须在暗中行。耶稣告诉门徒要暗中行善,他说:「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耶稣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施舍的目的应当是为天父的缘故,而非为沽名钓誉。

    经文不是要禁止可见的奉献,因为的确不可能完全把一个人的所有奉献隐藏不为人知。这里不过责备炫耀奉献的心态。

    十一.诚心的祈祷(六5~8)

    六5然后,耶稣警告他的门徒,祈祷的时候要防避假冒为善。他们不应故意在人群中,让别人看见他们祈祷,被他们的善心所感动。如果祷告的动机是要炫耀自己,耶稣宣称人赚得的炫耀便是唯一的赏赐。

    六6第5节和第7节中,代名词你们在希腊文是众数。可是在第6节中,为了强调个人与神的相交,便用了单数「你」。祷告蒙应允,关键是在暗中向神祈祷(即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如果我们的真正动机是与神相交,神必会聆听和回答。

    这里用了许多篇幅讲到禁止公众祈祷的事。可是,早期教会却聚集一起一同祷告神(徒二42,一二12,一三3,一四23,二○36)。但这里的重点不是在什么地方祈祷,而是为何要祈祷──是为了让人看见,还是求神垂听。

    六7祷告不应有许多重复话,即冗长的句子和无意义的话。未得救的人便会这样祷告,可是神是不会垂听这些多又重复的话。他要听的是我们由衷的话。

    六8既然我们的父甚至在我们没有祈求以先,已经知道我们所需用的,那么我们便很自然地问:「为什么仍要祈祷?」因为当我们祈祷,是在神面前承认我们的需要,并且倚靠神。这是我们与神交通的基础。再者,神要藉成就事情来回应祷告,他不会藉其它方法成就事情(雅四2下)。

    十二.耶稣教人的模范祷告(六9~15)

    六9第9至13节普遍被称为「主祷文」。虽然这样命题,但我们要谨记耶稣从没有这样祷告过。这祷告是他给门徒作的模范,叫门徒按着模样祈祷。然而,这不是说门徒要只字不漏地照祷文祈祷(第7节似乎已经排除这种做法),因为徒然凭记忆去重复念祷文,可能会使祷文变成一些无意义的话。

    我们在天上的父。祷告应当是向天上的父,并且要承认他是宇宙的掌权者。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我们应当以敬拜、赞美、尊荣开始我们的祈祷,因为我们的神是配得的。

    六10愿你的国降临。敬拜后,我们应当先为神的心意和旨意祈祷,期望他的旨意成全。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救主神、主耶稣基督再来,在地上建立国度,以公义掌权而祈祷。

    愿你的旨意行(成就)。我们要晓得神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并且要把我们的意欲降服在他的心意下。这节也表达了愿望全世界都明白神的心意。

    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里与前面几句,向神敬拜、神掌主权和成就神旨意,都是指天上的实况。所以,祈求这三种情况能象行在天上般行在地上。

    六11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求了神的心意,我们便可为个人需要祈求。这部分让我们明白到不论是属灵上,还是物质上,我们都要倚靠神,好让我们得着每日所需的食物。

    六12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里不是指到审判上的赦免,使人无罪释放免受罪刑(这种赦免要藉着信神的儿子才能得着)。其实,这里是指如果我们要与神保持良好的相交关系,便要象父母宽恕我们般宽恕别人。如果信徒不愿宽恕得罪他们的人,又怎能期望可以与那位完全宽恕他们,免了他们过犯的父相交?

    六13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里的要求也许与雅各书一章13节相违,因为那里提到神是不会试探人的。可是,神却容许他的民受试探和试炼。其实,这要求正表达一种健康的心态──不信凭个人的能力抵抗试探,或者在试炼面前站立得稳。我们承认需要完全倚靠神,让他保守我们。

    救我们脱离恶者。所有渴望藉神的能力远离罪的人,都会作这样的祷告。这是由衷的渴求和呼喊,为要每天得着拯救,脱离罪的权势和撒但的攻击。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天主教和大部分现代基督教圣经都删去祷文这最后一句,因为许多古卷都没有。可是,这句颂赞却是整篇祷文的完美结束,并且为许多经卷所记录下来。(注8)如加尔文所言:「这句不但软化我们的心朝向神的荣耀……而且也告诉我们,一切的祷告…都当单单根据神。」

    六14、15这是第12节的解释注脚,并非祷文的一部分,但附加了这两节,是为要强调第12节中提到父母式的宽恕是有条件的。

    十三.耶稣教导如何禁食(六16~18)

    六16耶稣说的第三种宗教上的假冒为善是企图表现出禁食的样子。假冒为善的人禁食时脸上带着愁容,故意表现得憔悴忧愁,面容枯槁。可是,耶稣却说这些企图表现得圣洁的人是荒谬的。

    六17、18真信徒应当在暗中禁食,不叫人看出是在禁食。梳头洗脸是指外表如往常一样。天父知道便已足够;他的报答比别人的肯定珍贵得多。

    附篇──禁食

    禁食就是禁绝食欲,可以象这篇章一样是基于自愿的,但也可以是非自愿的(如徒二七33或林后一一27)。新约中,禁食往往与哀悼(太九14-15)和祷告(路二37;徒一四23)有关。在这些经文里,禁食和祷告互相配合,以表现个人切望明白神的心意。

    在救恩上,禁食不但没有功劳,而且也不会使基督徒在神面前有特殊的地位。昔日法利赛人夸囗自己一星期有两次的禁食,可是他们所作的却不会得到所求取的义(路一八12、14)。然而每一个基督徒暗中禁食,作为属灵的操练,神必察看和报答。虽然新约没有禁食的命令,但却鼓励禁食,因为圣经应许禁食的人会得到报答。藉着驱走枯燥无味和昏昏欲睡,禁食能有助祷告生活。特别在一些要寻求神心意的事上,禁食更有其用处。而且,禁食对于个人的操练也十分有益处。禁食是个人与神之间的事,故应当单单为了讨神喜悦。如果公开禁食或抱有不当动机,禁食便失去它的价值了。

    十四.积攒财宝在天上(六19~21)

    这里包括了我们的主革命性的教训──有些教训是经常被忽略的。这章馀下的主题关于如何寻求将来的保障。

    六19、20第19至21节,说明耶稣与世人为将来寻求保障的方法不同;世人靠金钱保障自己,但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他的意思是物质不能给予保障。地上一切的物质财宝不是会自然毁坏(有虫子咬、能锈坏),便是会被贼人偷去。耶稣说真正不会亏损的投资是积攒财宝在天上。

    六21这个崭新的财富政策是基于一个原则──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如果你的钱财在保险箱,你的心和渴望也会在那里;如果你的财宝在天上,你的兴趣便会集中在天上。这教训迫使我们去看耶稣所说的是否真的他的意思。如果是的话,我们就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处理地上的财富?」如果不是的话,我们便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处置这本圣经?」

    十五.身上的灯(六22、23)

    耶稣知道,他的跟从者很难会认为他与传统相违的教训──关于将来的保障,是可行的。所以他用人的眼睛作比喻,教导关于属灵眼光的事。他说眼睛是身上的灯。透过眼睛,身体才能接收光,才能看得见。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充满光明;眼睛若昏花,视线便模糊不清。里头没有光,却只有黑暗。

    可以这样应用:明亮的眼属于动机纯正的人。这些人只渴慕神喜悦的事。明亮的眼也属于那些愿意完全接受基督教训的人。这些人的生命充满了光。他们相信耶稣的话,轻看地上的财富,积攒财宝在天上,也知道这是唯一真正的保障。另一方面,昏花的眼属于那些企图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他不想失去地上和天上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耶稣的教训显得不实际也行不通。他们因为充满黑暗,便看不见清晰的指引了。

    耶稣加了一句: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基督不许人以地上的财宝作保障,却违返他的心意行,那么,你便没有遵行他的教训,这教训便成了黑暗──是很厉害的灵里瞎眼。你不能看见真正的财富。

    十六.你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六24)

    这里用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来说明不可能既为神而活,又为钱财而活。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一个人不免要从神和玛门中选出忠心和顺服的对象。二者互相排斥,故此必须从中选出一个作主。要末我们以神为首,摒除物质的辖制,要末为短暂的事物而活,拒绝神在我们生命的工作。

    十七.不要忧虑(六25~34)

    六25这里耶稣把我们带到衣食的问题上。问题不在于今天吃多少穿多少,而是从现在开始,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吃什么和穿什么。这种对将来的忧虑是罪,因为否定了耶稣的慈爱、智慧和大能,暗示神并不看顾我们。而且,也暗示神没有能力供应我们所需,否定神的能力。

    这种忧虑使我们把最好的精力用来寻求生活上的满足。然后当我们醒觉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已经耗尽,结果便错失了我们被造的主要目的。神不会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只会吃喝的人,这样的人是何等低层次。我们活着为要去爱、敬拜和事奉神,并且在地上彰显他的心意。我们被造的身体是要作奴仆,而不是作主人。

    六26从天上的飞鸟的描述说明神看顾他的受造物。这些飞鸟教我们知道根本不用忧虑。它们不种也不收,但神尚且养活它们,更何况我们在神创造之中,比飞鸟贵重得多。我们可以肯定神必照顾我们所需。

    可是我们不当从而作出不必工作以维持生计的推论。保罗提醒我们:「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三10)我们也不应认为农夫播种、耕作和收成是错误不当的事。他们必须这样工作,来供应他们的需要。耶稣在这里是禁止积存谷仓,不倚靠神而凭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将来(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6至21节中,耶稣以财主的故事谴责这种行为)。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简洁地总结本节:

    简括而言,如果低层次的受造物没有刻意去经营,神尚且养活它们,那么,如果受造的人积极经营,神就更加会养活他们了。

    六27为明天忧虑不独对神不尊重,而且一点用处也没有。主用一个问题带出这点:「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矮子为自己的身裁忧虑,也不能使自己增高十八寸。相对而言,与其忧虑明天一切所需,倒不如积极勇敢面对,这才是轻省的做法。

    六28~30主跟着提到不合理的忧虑──为将来不足够衣裳而忧虑。野地里的百合花(可能是野生的白头翁)不劳苦也不纺线,却比所罗门的王族衣裳好看得多。野地的花,生命短促消逝,过不久便被人当作柴火,丢在炉里,但神尚且让它们穿上优雅的衣裳,那么,神必定会看顾敬拜和服事他的子民。

    六31、32结论是我们不应耗尽生命,为将来拚命追求衣食。未得救的外邦人疯狂寻求囤积物质,仿佛衣食便是整个生命。可是,基督徒却不应如此,因为他们有一位天上的父,他知道他们的基本需要。

    如果基督徒以满足将来一切需要为目标,他们便会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放在积蓄财富上。但他们总得不到完全的安全感,因为市场倒闭、通胀、灾难、长久的顽疾、瘫痪性意外等的危机都层出不穷。这意味着神得不到他应当从子民得到的服事。他们被造和归主的真正目标便失落了。本来男人和女人是有属神的形象,应该抱有永恒的价值观在地上生活,现在却为地上无把握的将来而活了。

    六33于是,主便与他的跟从者立约。实际上他说:「如果你们把神喜悦的事放在生命中的首位,我便会保障你将来所需。如果你们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你便永不缺乏生活所需。」

    六34这是神的「社会保障」计划。信徒的责任是为主而活,以坚定的信心确信神必看顾我们的将来,供应我们所需。我们每天的工作只为供应日常所需,其馀时间和精力便投身主的事工。神叫我们只管每天好好活着: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十八.不要论断(七1~6)

    这部分紧接着主对于地上财富的教训,讲述论断的事。这两个主题的关系十分重要。基督徒即使能摒除一切恶习,却容易批评富有的基督徒。相反,基督徒对工作严谨,以供应家里将来所需,往往却忽略了前章提到耶稣的教训。由于没有人完全凭信心过活,这样的批评很难杜绝。

    不论断别人的命令涉及下列范围:我们不应论断别人的动机;只有神知道人心里的动机;我们不应以貌取人(约七24;雅二1~4);我们不应论断那些对事物(没有清楚对错界限的)顾忌又踌躇不决的人(罗一四1~5);我们不应论断别的基督徒的事奉(林前四1~5);再者,我们不应恶意中伤论断别的信徒(雅四11、12)。

    七1有时候,有人会误解主的话,说要禁止一切的判断。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只会虔敬地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被论断。」可是,耶稣并没有教我们作是非不分的基督徒。他从来没有叫我们废弃发表意见或辨别的能力。新约中有许多事例都作出过对别人的情况、行为或教训的合理判断。再者,主吩咐基督徒要在几方面作决定,分辨好坏或好与最好的。其中包括下列:

    1.当信徒间出现纠纷,要由教会中能够决定事情的人来解决(林前六1~8)。

    2.本地教会判断信徒的严重罪恶,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太一八17;林前五9~13)。

    3.信徒要用神的话来判断教师和传道人的道理(太七15~20;林前一四29;约壹四1)。

    4.基督徒当遵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14节的吩咐,要辨明谁是信徒。

    5.教会中的人必须判断谁有足够的资格当长老和执事(提前三1~13)。

    6.我们必须辨明谁是不守规矩的、懦弱的、软弱的等,并且按圣经的指引教导他们(例如帖前五14)。

    七2耶稣警告说,不义的论断会遭受同样回报:「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种什么就收什么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生活和事务。马可把这原则引伸在我们对神的话的应用上(可四24),而路加把原则引伸到慷慨施舍的道理上(路六38)。

    七3~5耶稣揭露我们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小缺失,而忽略自己的同样缺失这种天性。他故意夸大情况(采用夸张的叙述)来使我们明白这点。人眼中有梁木却常常看到别人的眼中有刺,他甚至注意不到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缺失,却奢望能帮助别人改正他的缺点,就实在太荒谬了。我们必须先纠正自己的缺失,才去批评人家。

    七6第6节证实耶稣并不禁止所有的判断。他警告门徒,叫他们不要把圣物给狗,或者把……珍珠丢在猪前。按摩西律法,狗和猪是不洁的动物。把两种动物用在这里,是用来轻蔑邪恶的人。假如我们碰上邪恶的人,他们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圣洁的真理,并且诋毁和攻击我们传讲关于基督的事,我们便不必继续与他们谈论福音。继续坚持只会使犯罪的人承受更多的谴责。

    不用多言,要分辨这等人需要属灵的洞察力才行。或许这就是接着的经文讲论祷告一题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祷告求智慧。

    十九.不继祈求、寻求、叩门(七7~12)

    七7、8如果我们以为凭着自己的力量便可实践登山宝训,就不是真正明白救主呼召我们,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带有超乎自然的特质。这种生命的智慧和能力,必须从上而来。所以,我们得到邀请,向神祈求,而且不断祈求;向神寻找,而且不断寻找;叩门,而且不断叩门。若有人热切地祈祷,寻求基督徒生命的智慧和能力,神就必会把这些东西赐予那人。

    如果单把第7和8节抽出来,不按上文下理解释,这两节便好象是信徒的支票,我们求什么也可以得着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节经文必须按上文下理和藉着祈祷认识整本圣经的教训,方可解释明白。故此,看似不合理的应许其实是受其它篇章的经文所限制的。例如,诗篇六十六篇18节,我们学习到祷告时必须在生活上没有未承认的罪。不过,基督徒必须凭信心(雅一6~8),顺服和按神的旨意祷告(约壹五14),祷告必须是真诚的(来一○22上)和不住的(路一八1~8)。

    七9、10基督徒的祷告若符合以上准则,便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神必聆听和回答。这种确定是基于神──我们的父──的性情。在人的立场而言,我们知道儿子求饼,他的父亲不会给他石头。倘若儿子求鱼的话,父亲也不会给他蛇。地上的父亲既不会欺骗饥饿的儿子,也不会给他那些会引致他疼痛不适的东西。

    七11耶稣的讨论从较小讲到较大的。如果人间的父母以最好的东西赐给他们的子女,在天上的父就更会把好东西赐给他的儿女。

    七12我们可以立刻把这节与上一节连系起来:由于我们的父把好东西给我们,我们应当效法他,善待别人。要察验我们所作是否对别人有益,可以把自己代入对方,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对待。在耶稣时代至少一百年前,希列拉比发表过「金律」(指本节经文)的负面说法。可是,耶稣却以正面的用语讲述这种规律,一反被动的规范,而变成积极主动地热爱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基督信仰不是一味的戒除罪恶;乃是积极正面地行善。

    耶稣说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即是说它简括了摩西律法中的道德教训和以色列先知的着作。旧约要求的义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们是靠圣灵行事的(罗八4)。如果世人都遵守这节的教导,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便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二十.窄路(七13、14)

    主警告说,作基督门徒要进的门是窄的,路是难的(注9)(和合本作「小的」)。不过,那些忠心跟从他的教训的人,会找到丰盛的生命。而另一方面,就是宽的门──自我沉溺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结局是灭亡。经文不是在讨论灵魂的失去,而是指无法按存在的目的而生活。

    藉着描写两条道路和两种结局,这两节经文可以应用在福音上。宽的门和大的路通往死亡(箴一六25),窄的门和难走的路通往永生。耶稣是那道门(约一○9),也是道路(约一四6)。不过,即使可以把经文应用在福音上,但其意思是针对信徒的。耶稣在说,跟从他的人要有信心、操守和耐性。可是,难走的路是唯一有价值的。如果你选择容易走的路,虽然你会有许多同路人,却失去了神为你预备最好的东西。

    二十一.你从他们的果子便认出他们(七15~20)

    七15关于作真门徒的严格要求已经教过了,可是仍有假先知存在。他们选择宽的门和容易走的路,把真理冲淡。司布真用比喻说:「冲淡到连用来替病弱的蚱蜢熬汤也觉索然无味。」这些人披着羊皮声称替神说话,外表仿如真信徒。可是,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即是说,他们其实是不信的人,专门攫食不成熟、不稳定和容易受骗的信徒。

    七16~18这几节教导如何认出假先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他们放纵的生活和破坏性的教训使人认出他们来。一棵树或植物能按自己的本质结出果子来。荆棘不能结葡萄,蒺藜不能结无花果。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这个原则在现实世界和属灵世界中都是真实合用的。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替神说话的人,我们应该以神的话去试验他们的生命和教训:「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八20)

    七19、20假先知最后必被丢在火里。假教师和先知的下场是「速速的灭亡」(彼后二1)。凭他们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了。

    二十二.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七21~23)

    七21主耶稣跟着警告那些假称已认他为救主,却未曾悔改得救的人。称呼耶稣为「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只有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遵行神旨意的第一步是相信主耶稣(约六29)。

    七22、23当审判那日,有许多非信徒站在基督面前(启二○11~15),诉说自己曾奉神的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可是,他们无论怎样郑重声明,也是枉然无用。耶稣要明明的告诉他们,他从来不认识他们。

    这些经文让我们知道不是一切的神迹都出于神,也不是所有行奇事的人都得到神的认可。神迹不过是指能行出超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来自神或出于撒但。撒但可以授权他的差役,让他们暂时赶走邪灵,为要制造假象,使人以为神迹是出自神的。他不会使他的国**,只不过为将来设下更厉害的圈套,进行攻击吧了。

    二十三.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七24~29)

    七24、25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结束他的宝训,内容是关于顺服的重要。单单听这话并不足够,我们必须实行。门徒听见耶稣的吩咐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他的房子(生命)有坚固的根基,即使遇着雨淋、水冲、风吹,也不倒塌。

    七26、27凡听见耶稣的话而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这人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遇上雨淋、水冲、风吹,他的房子便倒塌了,因为根本没有坚固的根基。

    跟从登山宝训而活的人,世人会称他为傻子。可是,耶稣却称他为聪明人。世人认为聪明人是凭眼见的过活,为现在过活,为自己而活。不过,耶稣却称这种人是无知的人。用聪明的建筑者和无知建筑者来解释福音,是恰当不过的。聪明的人把信心建基在磐石上,即基督耶稣,认他为主为救主。无知的人拒绝悔改,并且拒绝耶稣作唯一可以得救恩的盼望。不过,这里的比喻其实是针对基督徒是否行道,着眼点越过救恩的事。

    七28、29当我们的主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假使我们读完登山宝训,而不为其革命性的教训感到希奇,我们便仍未掌握其要义了。

    神的子民认识到耶稣的教训和文士的教训有所不同。他的说话带有权柄;文士的教训却毫无力量。他的教训是一把声音;文士的教训却不过是回响吧了。詹姆森.霍石.鲍尔朗这样评论说:

    耶稣的教训带有神的权柄,就好象颁布律法的人、解释律法的人和审判官。他的教训发出光亮,文士的教训简直是望尘莫及。(注10)

    伍.弥赛亚施行大能的奇迹和恩典并众人的反应(八1~九34)

    从第八至十二章,主耶稣向以色列国摆出确实的证据,证明他实在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例如,以赛亚书曾预言弥赛亚能开瞎子的眼,医治瘸腿,和使哑子唱歌(赛三五5,6)。耶稣应验了一切的预言,证实他是弥赛亚。如果以色列人翻查经卷,应当不难认出耶稣便是基督。可是,瞎眼的没有比他们更看不见的了,竟认不出耶稣来。

    这几章是以主题记录事情,而不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主的信息并没有完全记下来,只是按圣灵的引领抽取一些事情来记录,为要描绘救主生平中的一些主题。下列是这几章所述的:

    1.基督对疾病、邪灵、死亡和自然界的事物握有绝对的权柄。

    2.基督对于跟从他的人,掌有他们生命的绝对主权。

    3.以色列国日益抗拒耶稣,尤其是宗教领袖。

    4.个别的外邦人已准备好接受救主。

    一.洁净长大麻风的能力(八1~4)

    八1虽然耶稣的教训有激进和极端的一面,但却带有极大的能力──竟然能使许多人跟着他。真理是可以验证的,即使人们未必喜欢真理,却无法把它忘掉。

    八2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拜耶稣,忧伤地请求耶稣医治他。他相信主能够治好他;而真正的信心从不落空。大麻风反映了罪的景况,因为麻风病惹人厌恶、有破坏性、容易传播,而且有时是治不好的。(注11)

    八3长大麻风的人不可被人碰着,因为他会传染病菌给别人。对于犹太人来说,接触这些人使他们在礼仪上不洁,不配与以色列民一同敬拜。可是当耶稣伸手摸那个长大麻风的人,并说出医治的话,那人便立刻洁净了。我们的救主有能力洁净罪污,使人得洁净,成为有权受敬拜的人。

    八4在马太福音中,这是耶稣第一次吩咐不可告诉人所行的神迹,或者告诉别人所看见的事(参看九30,一二16,一七9;可五43,七36,八26)。也许他察觉到许多人只想反抗罗马的奴役,推举他为王。然而他知道以色列尚未悔改,他们拒绝他在属灵上的带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上十字架。

    根据摩西律法,祭司也是个医生。当长大麻风的人得洁净后,他便当奉上礼物见祭司,让祭司在众人面前宣布他已得洁净(利一四4~6)。由于长大麻风的病人甚少痊愈,这个得洁净的麻风病人显得十分异常,也引起了祭司的注意,要查察弥赛亚是否已经显现。当然,我们读不到如此的反应。耶稣叫那麻风病人在这事上要遵守律法。

    这个神迹清楚含有属灵的意思:弥赛亚已来到以色列,并施行能力医治这国的疾病。这个神迹是他身分的一个证明。然而,以色列尚未准备好迎接她的拯救者。

    二.治好瘫子的能力(八5~13)

    八5、6这里介绍一个外邦的百夫长,他的信心正好与犹太人的抗拒成为对比。以色列不认她的王,但受轻蔑的异教人却认耶稣为王。百夫长是罗马的军官,掌管约一百人,在迦百农和附近地方驻守。他来到耶稣那里,为受着瘫痪之苦的仆人寻求医治。这种感情十分罕有──大部分军官不会这样为仆人设想。

    八7~9当主耶稣答允探望重病的仆人,百夫长显出他的信心是何等真实和有深度。他说:「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其实你不必这样做,因为只要说一句话,便可医治他了。我知道你有权柄。我听从上司的命令,也向我下属发出命令。他们毫不犹豫便服从我。你话语的能力不知比我的大多倍,能够医治我仆人的疾病!」

    八10~12耶稣希奇这外邦人的信心。耶稣说过两次感到希奇,这是其中一次;另一次是对犹太人的不信感到诧异(可六6)。他在以色列的选民中,没有遇见过这么大的信心。他再指出,在他将来的国里,世界各地的外邦人会聚集一堂,与犹太族的先祖共享相交之乐,而本国的子民将会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本国的子民生于犹太族,称自己认识神是王的人。可是他们并非真正悔改归回。今天,这个原则仍然适用。许多在基督教家庭出生和长大的儿童将会在地狱里灭亡,因为他们拒绝基督。相反,在森林出生的野蛮人却可享天上永远的荣耀,因为他们相信福音的信息。

    八13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罢。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信心的赏赐与对神性情的信靠成正比的。虽然耶稣与那仆人相离还远,可是那仆人立刻就好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见基督在今天的事工。虽然他现在没有亲身同在,但却能医治没有特权的外邦人,救他们脱离罪的瘫疾。

    三.医治热病的能力(八14、15)

    耶稣进了彼得的家,看见他的岳母害热病躺着。耶稣把他的手一摸,热就退了。一般来说,发烧会使人十分虚弱,但耶稣的医治却即时有效,而又那么完全,使彼得的岳母能够起来服事他──为救主对她所作的表示感激。我们应当效法她,当我们得医治的时候,要更新奉献的心和以充沛的精力事奉神。

    四.制服污鬼和医治各种疾病的能力(八16、17)

    晚上的时候,那时已过了安息日,人们带着许多被鬼附的人涌到耶稣跟前。这些可怜的人,他们的身体住了邪灵,又被邪灵控制着。他们常常显示出有超乎人类的知识和力量,但有时候却受苦痛。他们的行为好象疯狂的人,但做成他们这样的是邪灵,而不是他们的肉身或精神上出了问题。耶稣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

    他又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应验以赛亚的预言:「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赛五三4)第17节经常被信心治病的人使用,说耶稣的救赎包括医治,信徒可以凭信心得肉身的医治。可是,神的灵在这里引用以赛亚的预言,是要引证耶稣在地上能使人得医治,而不是指十字架的工作,可以医治人的疾病。

    从这章我们看见下列四种神迹:

    1.基督在现场医治了犹太藉长大麻风的人。

    2.基督从远处医治了百夫长的仆人。

    3.耶稣在彼得家里医治了他的岳母。

    4.耶稣在现场医治所有被鬼附和有疾病的人。

    盖伯林认为这可喻作主的事工归为四个阶段:

    1.基督首次降临的时候,向他的以色列民传道。

    2.耶稣不在地上时,是外邦人时代。

    3.耶稣第二次降临时,他会进到屋内,与以色列人重整关系,医治锡安重病的女儿。

    4.千禧年时,所有被鬼附和患病的人都得着医治。(注12)

    这种对耶稣藉神迹逐步教导的分析,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使我们更深明白神圣的圣经中所蕴藏的意思。可是,我们千万不可极端地采取这种解方经方法,硬把经文的意思歪曲。

    五.人所拒绝的神迹(八18~22)

    我们看见基督向疾病和邪灵施行权柄。只有当他亲自与人接触,才会遭到拒绝──人所拒绝的神迹。

    八18~20当耶稣准备由迦百农横过加利利海到东岸去,有一个十分自信的文士上前请求耶稣让他一路跟从他。主的答复带有挑战性,他叫那文士衡量代价──要过舍己的生活。「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在耶稣公开传道的生涯中,他没有自己的居所。当他在一些地方受到欢迎,被邀作客,他才有地方睡觉。他的话语似乎带属灵的意味:世界不会给他真正和长久的居所。他肩负着使命,直至责任完成,方可休息。同样,对于他的跟从者来说,世界并非他们安歇之所──或者,至少世界是不应当成为他们安歇之所的!

    八21又有一个出于善意的门徒表示愿意跟从耶稣,但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先办:「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在这事情上他的父亲有没有死根本分别不大。从他自相矛盾的说话中便可见他真正的问题:「主阿,我先。」他看重自己多于看重基督。其实,埋葬自己的父亲是完全正确的事。不过,如果把这件重要的事看得比救主的呼召更为重要,就不应当了。

    八22耶稣当时回答他说:「你首先的任务是跟从我,任凭属灵的死人埋葬那肉身的死人。未得救的人可以作这事。可是,只有一件事,是你单单可以作的。把你生命中最好的东西,献给那真正永远长存的吧。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毫不重要的事上。」我们不知道这两个人当时如何反应。不过,这里强烈暗示出,他们为自己在世上预备了舒适的地方,把他们的生命投资在次好的东西上。我们责备他们以先,当细想耶稣在这篇章明确地向两个门徒所说的话,省察自己的光景。

    六.驾御大自然的能力(八23~27)

    加利利海常常因为突然而来的暴风,汹涌翻腾。狂风由北面吹袭约但河谷,经过狭谷时风势加速。当暴风抵达海面,海面訇不平,使航行的船只十分危险。

    这时,耶稣坐的船由西面横过东面。暴风降临时,他正在船上睡着了。门徒十分害怕,叫醒了耶稣,慌张地求他帮助。他们相信耶稣能够帮助他们。耶稣责备他们信心微弱后,便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大大的平静了,他们便希奇竟然连大自然也听从这卑微的乘客。他们对在船上的创造者和宇宙的掌权者如此小信!

    所有的门徒早晚要面对风暴。有时,我们仿佛会被风浪卷去。但耶稣在船上说的话使人何等的安慰。「有天地海的主人在船上,没有水可以淹没船只。」除了主耶稣,没有人能象他可以抵御生命的风暴。

    七.耶稣医治两个被鬼附的人(八28~34)

    八28加利利海的东边是加大拉人的地方。(注13)耶稣到达了,遇到两个不寻常的人,他们被极其凶猛的鬼附着。这些鬼附的人住在山洞般的坟茔里,因为他们十分凶猛,所以路经此地的人都感到十分危险。

    八29~31当耶稣走近那些污鬼的时候,他们喊着说:「神的儿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时候还没有到,你就上这里来叫我们受苦么?」他们知道耶稣是谁,也知道耶稣最后会毁灭他们。他们的神学比现代的自由派更准确。他们感到耶稣会把他们从人身上赶走,便央求他打发他们进入附近吃食的一大群猪。

    八32很奇怪,耶稣竟然应允他们。但为何满有权柄的主会答应污鬼的请求?为要明白他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记着两件事。第一,污鬼不愿意脱离肉身,想仍住在人的身体内。如果不可能的话,他们也希望住在动物或其它受造物内。第二,污鬼不想灭亡。如果耶稣只是把他们从那些疯子中赶出,他们便会对附近的人构成威胁。如果让他们进入猪群,便可避免他们进入其它人的身体,于是把他们破坏性的力量转移向动物。主毁灭他们的时间尚未到。污鬼一进入猪群,全群猪便忽然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

    这件事说明污鬼的最终目的是要毁灭,也说明那两个人体内的污鬼十分可怕,能够毁灭二千只猪(可五13)。

    八33、34放猪的人跑进城去,把发生的事告诉人。结果合城的人迎见耶稣,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在这事上,耶稣就给人批评,说不应屠杀猪群。人们又叫他离开,因为他看人的价值比动物珍贵。如果这些加大拉人是犹太族,他们是不能养猪的,因为不合律法。不过,不论他们是不是犹太人,他们也应当受责备,因为他们竟视猪群比两个被鬼附的人得医治还重要。

    八.赦罪的能力(九1~8)

    九1由于受到加大拉人的拒绝,救主便横过加利利海,到了迦百农。自从拿撒勒人要设计陷害他,迦百农便成了他自己的城(路四29~31)。他在这里施行各种大能的神迹。

    九2有四个人抬着一个躺在粗糙的褥子上的瘫子来见耶稣。马可在记述中告诉我们,因为人多挤拥的关系,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缒下去,放到耶稣面前(可二1~12)。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罢。你的罪赦了。」注意耶稣说他看见了他们的信心。信心促使那四个人把病人带去见耶稣,那病人的信心使他得到医治。我们的主首次以宣布赦罪,作为对这种坚定信心的赏赐。这个伟大的医生在医治疾病前,先除去病因;他先赐下极大的祝福。这使人疑惑,究竟基督曾否不给予救恩而医治人。

    九3~5有几个文士听见耶稣赦免瘫子的罪,心里便认为他在说亵渎不敬的话。由于只有神能赦罪──他们这样想就肯定他们是不会接受耶稣是神了!全知的主耶稣知道他们心里所想,便责备他们心里怀着恶念不肯信神,然后又问他们,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其实说任何一句都容易,但两者之中那个较容易作成呢?对于人来说,两者都不可能作成,不过第一个吩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而第二个吩咐的效果却能即时辨明。

    九6、7耶稣为要告诉文士他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他们也应当尊他为神),他屈尊再行一个他们看得见的神迹。他转向对瘫子说:「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

    九8众人看见那瘫子拿着褥子回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惊讶。他们害怕,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超自然的神迹。他们归荣耀与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可是他们完全错过了这个神迹的要义。瘫子看得见的医治,是要确定他的罪得了赦免这眼看不见的神迹。他们应当从中明白到,所见证的并非神赐权柄给人,而是神以人子主耶稣基督出现在他们中间。可惜他们并不明白。

    至于文士,我们从日后的事件知道他们越发顽梗,不但不信耶稣,甚至憎恨他。

    九.耶稣呼召税吏马太(九9~13)

    九9四周紧张的气氛,因为马太的单纯和谦卑、愿意接受救主的呼召,得以暂时缓和。作为税吏或税局官员,他和同僚受到犹太人极度憎恶,因为他们狡滑,精打细算,**百姓交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替罗马帝国这大地主效劳,为罗马的利益服务。当耶稣经过税关,就对马太说:「你跟从我来。」马太即时有反应,就起来,跟从了耶稣,遗下传统被认为不诚实的工作,立刻作了耶稣的门徒。有人曾说:「他失去了休差,但找到了依归;他失去可观的收入,但找到尊荣;他失去舒适的保障,但找到梦想不到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成了十二使徒之一,更大的尊荣是写了马太福音。

    九10这里描述的一顿饭,是由马太安排的,为要表示对耶稣的尊敬(路五29),也是他公开承认耶稣、讲述他与救主关系的途径。所以,那些客人也是税吏,而其它来客也是被认为是罪人的!

    九11当时吃饭的习惯,是斜靠着长凳,面对饭桌的。法利赛人看见耶稣这样与社会的渣滓交往,便走到他门徒那里,指控他「**」之罪;一个真先知不可能与罪人一同吃饭!

    九12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很健康,不愿承认他们需要耶稣(其实灵里患了极重的病,极需要医治)。税吏和罪人刚好相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真正的景况,寻求基督拯救的恩典。故此,别人对他们的控告是千真万确的!耶稣真的与罪人一同吃饭。即使他与法利赛人吃饭,控告也是对的──可能有更多的控告呢!如果耶稣不与世上如我们一样的罪人吃饭,他便要永远单独吃饭了。可是,我们要谨记他与罪人吃饭时,从不象他们放任罪恶,也从没有在他的见证上妥协。他用这场合召人来认识真理,并且过圣洁生活。

    九13即使法利赛人严谨遵守犹太教的仪式,他们的心却是刚愎、冷漠和没有怜悯的。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以,耶稣用耶和华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引自何六6)来教他们去揣摩说话的意思。虽然神设立了献祭制度,但他并不愿意仪式代替内里的义。神不是仪式主义者,他不喜见仪式与个人的敬虔分割──就是法利赛人所作的。他们熟悉律法的字句,却对灵里有需要的人毫无同情之心。他们只是与象他们一样自义的人为伍。

    相反,主耶稣对他们直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他的怜悯与牺牲完完全全地满足了神的要求。从一方面看,世上根本没有义人,所以他到世上来,是叫人人悔改。不过,只有那些认自己是罪人的人,耶稣的呼召才能生效。对于自骄自傲、自以为义和毫无悔意──象法利赛人──的人,他是不会医治的。

    十.耶稣被问及禁食的事(九14~17)

    九14这时施洗约翰可能正在狱中。他的门徒遇到难题,便来见耶稣。他们常常禁食,但不明白为何耶稣的门徒倒不禁食。

    九15耶稣用比喻向他们解释。他说他是新郎,他的门徒是参加婚礼的客人。他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没理由要禁食表示哀伤。不过,他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了。他从他们当中被带走──被钉死和埋葬,升上天后,他的肉身便不与门徒同在了。虽然耶稣这番话不是在吩咐要禁食,但这番话确认禁食对于那些等候新郎再来的人,是合宜的操练。

    九16约翰的门徒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催使耶稣指出,约翰标志一个时代的完结,也宣布恩典新时代的来临。他又指出,不要把两个时代的原则混淆。把律法与恩典混淆,就如把未缩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衣服洗了以后,新布会收缩,把旧布撕裂,烂得无法补救。盖伯林解释得十分正确:

    犹太式的基督信仰,宣称相信神的恩典和福音,却企图持守律法,推动律法的义。这比昔日拜偶像的以色列,更受神的厌恶。(注14)

    九17把两者混合,也象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新酒发酵做成压力,使旧皮袋裂开,因为旧皮袋已丧失弹力了。福音带来的生命和自由破坏了仪式主义的皮袋。

    向人介绍基督徒的新时代,不免引起争论磨擦。基督带来的喜乐,不能被包容在旧约的形式和仪式中。事物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秩序。朴定乔清楚指出:

    故此,王警告他的子民,不可把旧的……和新的……混在一起。可是,基督教界却偏这样做。犹太教这块旧布为各地教会所接纳,并且缝在一块,制成所谓的「基督教」。结果混乱不堪,既非犹太教,也非基督信仰,不过是有名无实地用腐朽的行为替代相信永生神吧了。白白得救恩这新酒被倒进律法主义的旧酒袋会有什么后果?酒袋自然爆裂,把酒漏了出来。那宝贵的、能解生命饥渴的酒大部分流走了。律法因为与恩典被混淆了,便失去阻吓的作用;恩典因为与律法的行为混合起来,也失去美丽和特质。(注15)

    十一.医治不治之病和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九18~26)

    九18、19耶稣正谈到律法时代的转变,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打扰了他的话。那人的女儿刚才死了,所以伤痛欲绝。他跪在主面前,请他去看他的女儿,并叫他的女儿复生。由于大部分的犹太领袖害怕别人的鄙视和厌恶,都不会向耶稣求助,但那人却来到寻求耶稣的帮助。耶稣赏识他的信心,便起程与门徒到他的家。

    九20又有另一次的打扰!这次是一个女人,她受着血漏之苦已经十二年了。耶稣从不因这类的打扰而生气。他泰然自若,态度可亲,让别人可以靠近他。

    九21、22医术根本治不好这女人。其实,她的病情还日益恶化(可五26)。她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耶稣──至少,她看见耶稣被群众挤拥包围。由于相信耶稣能够且愿意医治她,她便从人群中慢慢向前移步,摸他的衣裳遂子。耶稣从不忽略真正的信心。他转身说她得到医治了。那时候,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就痊愈了。

    九23、24跟着,经文转述那管会堂的女儿已死了。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从事哭丧的人边痛哭,边乱嚷──都是所谓「人为的伤痛」而已。主命令所有探望的人离开屋子,同时宣告那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相信主在这里用睡了比喻死亡。有些却认为那女孩在昏迷状态。这个解法不否定耶稣能够把女孩起死回生,但却强调了在女孩根本未死的情况下,耶稣不愿别人以为他叫了死人复活。安德逊爵士持这个看法。他指出,女孩的父亲和所有人都说女孩死了,而耶稣却说她不是死了。

    九25、26耶稣拉着闺女的手,神迹便发生了──她起来了。神迹的事很快便传遍了那地方。

    十二.使瞎子重见光明的能力(九27~31)

    九27、28耶稣从管会堂的人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求让他们看见。虽然是失明,但这两个人的灵却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认他是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并以色列合法的王。而且,他们还知道弥赛亚来到世上,他其中一个特征是能够让瞎子重见光明(赛六一1)。耶稣试验他们的信心,问他们是否相信他能作这事(使他们重见光明),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主阿,我们信。」

    九29、30然后,这位大医生就摸他们的眼睛,并说他们既然相信,就必能看见。他们的眼睛立刻完全复原。

    人说:「看见就是相信。」神说:「相信就是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么?」(约一一40)希伯来书写道:「我们因着信,就知道……」(来一一3)。使徒约翰写道:「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神不喜悦倚仗神迹才有的信心。他想我们相信他,单单因为他是神。

    为何耶稣切切的嘱咐得医治的瞎子不可把神迹告诉别人?从八章4节中,我们知道或许他不想百姓因为这个神迹而在时机未成熟时封他为王。由于百姓尚未悔改,他要让他们先重生,自己才作王。此外,欢迎耶稣而引起的革命性起义,只会导致罗马政府以牙还牙,可怕地向犹太人报复。除此之外,主耶稣必定要先上十字架,方能作王。任何妨碍他到加略山的事物,都是与神所预定的计划相抵触的。

    九31那两个瞎子禁不住痊愈的欣喜,竟把他们得奇妙医治的事传遍了那地方。我们或许会同情他们,甚至会欣赏他们那般殷勤喜悦地作见证。可是,他们彻彻底底地违背了耶稣,不免造成更多害处,而非益处。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百姓对耶稣的兴趣,但这不过只是一种肤浅的好奇心,而不是受圣灵感动,想要认识耶稣。这算是出于感激,也不能以此为合理的藉囗,去违背神的吩咐。

    十三.使哑子说话的能力(九32~34)

    九32耶稣先使死人复活,然后让瞎子看见,现在又使哑子能说话。这些神迹似乎显示一种属灵的次序──先是生命,然后明白,再而见证。

    邪灵使这个人成为哑巴,然后有人察觉并关注这哑巴,便把他带去见耶稣。神要祝福那些把别人引到耶稣面前的无名氏!

    九33鬼一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他用恢复了说话的能力,来敬拜和见证那位医治他的大恩人。平民百姓都承认,以色列在见证前所未有的神迹。

    九34然而,法利赛人却说,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这就是耶稣后来所提到的不可赦免的罪(太一二32)。把圣灵所行的神迹,歪曲说是藉撒但而行,就是亵渎圣灵。虽然其它的人藉接触基督得着医治祝福,法利赛人在属灵上却依然是死的,他们眼瞎不见,而且愚拙不可挽救。

    陆.弥赛亚王差派往以色列的门徒(九35~一○42)

    一.收割工人之需(九35~38)

    九35所谓的「第三次加利利巡回旅程」就是从这节开始。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传讲天国的好消息──他是以色列的王,众人若悔改认他,他便要在他们中间掌权。这福音给予以色列一个真正的国度。假如以色列真的悔改接受耶稣,将会有甚事情发生?圣经没有回答。我们知道基督仍会受死,好叫神因他的义而看历代的罪人为义。

    基督在教导和传道的期间,也同时医治各种疾病。弥赛亚的第一次降临,是以神迹为特征,以卑微的身分降世施恩;然而这一切标志着他第二次降临时,是带有能力,满有荣耀的到来(参看来六5:「来世权能」)。

    九36耶稣看见以色列有许多的人,困苦无助,就仿佛看见没有牧羊人的羊一样。于是,他就怜悯他们。啊!也许从耶稣的慈心,我们就更明白那些失丧和垂死的人,是何等悲惨无援。他们是何等需要我们时常为他们代祷:

    让我能象我的救主那样观看这些人,

    直至泪水充塞眼帘,视野模糊;

    让我能用怜悯的目光凝视流离的羊,

    因着他的爱甘愿爱他们。

    九37要收的属灵庄稼多,作工的人却少。这个问题至今尚存;作工的人往往比所需要的少。

    九38主耶稣叫门徒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留心:呼召并不是由于需要。工人应当受差派才去作工。

    神儿子基督差派了我,

    往那午夜之地;

    他那被戳穿的双手,

    立我完全他的大能使命。

    ~伯芬

    耶稣没有指明庄稼的主是谁。有人认为庄稼的主是指圣灵。在十章5节中,耶稣亲自差派门徒,由此可见,似乎他自己就是庄稼的主;我们在普世福音事工上要向他祷告。

    二.十二门徒的呼召(一○1~4)

    一○1第九章末节中,主吩咐他的门徒祈求更多的工人。若要能真心的这样求,信徒必须先愿意自己去作工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见到主呼召了十二个门徒。他从前已拣选了他们,不过现在呼召他们,叫他们把奇妙的福音信息带给以色列国。主的呼召使门徒有权柄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由此可见耶稣的确无与伦比。人们或可施行神迹,但无人能授权别人行使大能。

    一○2~4这十二使徒记述如下:

    1.西门,又称彼得。一个冲动卤莽、心地仁慈、感情充沛的人,他是天生领袖的料子。

    2.他兄弟安得烈。施洗约翰把他介绍给耶稣(约一36、40),然后他把他兄弟彼得带去见耶稣。其后,他以把人带去认识耶稣为他的任务。

    3.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他后来被希律杀害了(徒一二2)──十二门徒中的第一个殉道者。

    4.雅各的兄弟约翰。他也是西庇太的儿子,是耶稣所爱的门徒,我们实在要感激他写了第四卷福音书、三封约翰书信和启示录。

    5.腓力。他是伯赛大人,他把拿但业介绍给耶稣。我们不要把他和使徒行传中的福音传道者腓利混淆。

    6.巴多罗买。相信他就是拿但业,这个以色列人心里毫无诡诈(约一47)。

    7.多马,又名底土马,即「双胞胎」的意思。他一向被公认是「怀疑的多马」。他的疑惑使他最后才恭敬地承认耶稣(约二○28)。

    8.马太。以前曾是税吏,是本福音书的作者。

    9.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关于他的事记载得很少。

    10.达太。他又称为雅各的儿子犹大(路六16)。只有约翰福音十四章22节记载关于他的事迹。

    11.西门,是个迦南人。路加福音称他是奋锐党的人(路六15)。

    12.加略人犹大。就是出卖我们主的那人。

    这些门徒可能正是二十多岁。他们在不同的生活圈子中被耶稣拣选,也许这些青年人正是年轻有为,无论如何,他们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便是与耶稣作伴。

    三.往以色列的使命(一○5~33)

    一○5、6本章余下的经文提到耶稣把一个特别的行程──往以色列家──吩咐给门徒。我们不可把这事与日后耶稣差遣七十二个人(路一○1),或与大使命(太二八19、20)混淆。这次是短暂的传道事工,旨在宣告天国近了。虽然有些原则对神历世历代的民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有些原则却在日后被主耶稣证实并非永久不变的(路二二35、36)。

    首先,耶稣指示了门徒该走的路。他们不走外邦人的路,也不进撒玛利亚人的城──那里种族搀杂,为犹太人所厌恶。他们此时只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传道。

    一○7所传的信息是宣告天国近了。因这信息是特别向以色列人宣告的,如果他们拒绝接受,便没有藉囗了。王亲身来到,天国已经近了。以色列必须决定接受他,还是拒绝他。

    一○8门徒得到耶稣的授权认定,使所传的信息更为可信。他们要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注16)、叫长大麻风的洁净,并把鬼赶出去。因为犹太人要求神迹(林前一22),神便亲自降临,显神迹给他们看。

    至于报酬方面,主的代表所作的是白白的事奉。门徒不必付代价便得到祝福,他们也同样向他人施惠。

    一○9、10他们不必事前为旅程预备所需。作为以色列人,他们只向以色列人传道。作工的工人应当得到他们的食物,这是犹太人中众所周知的原则。所以,他们不必带金银铜钱、载食物的囗袋、两件褂子、鞋或拐杖。这里大概是指多馀的鞋或多馀的拐杖。如果他们已有一枝拐杖,便可把它带随身旁(可六8)。这种做法,是叫门徒知道他们每天的所需,都会得到供应。

    一○11至于住宿方面,又有什么安排?当他们进到一所城,便要寻找好人家──接受他们是主的门徒,并且开放心灵,愿意听他们信息的。只要他们找到这样的好人家,便要一直住在这人的家里,直至离开那城,而不是另寻更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迁移到别的家去。

    一○12~14如果这家人接待门徒,门徒便要请他们安,对他们的殷勤款待表示谢意和感激。相反,若这一家拒绝接待主的使者,门徒便不必替他们向神求平安,即不必祝福他们。不但如此,门徒更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以行动表示神的不悦。谁的家不接待基督的门徒,基督也不会接纳他们。

    一○15主警告说,拒绝接待门徒的人在审判的日子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堕落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更厉害。这证明地狱的刑罚是有等级的,否则又为何说有些人所受的比其它人还容易受呢?

    一○16耶稣在这里教导十二位门徒面对**时要谨慎他们的行为。他们会象羊进入狼群,被设法要毁灭他们的邪恶之徒包围着。他们应当灵巧象蛇,提防不必要的过犯,避免受骗而对某些情况作出妥协。此外,他们也当驯良象鸽子,披戴用公义和真信心作成的盔甲来保护自己。

    一○17他们要提防不信神的犹太人,因这些犹太人会把他们交给公会,并且要在会堂里鞭打他们。他们不仅会受到人民的攻击,在信仰上也会受到攻击。

    一○18他们为基督的缘故,会被拉到诸侯君王面前。可是,神会胜过人的邪恶。「人类虽然邪恶,但神有他克制的方法。」门徒仿似失败,然而却得着无法媲美的权利,在统治者和外邦人的面前作见证。神所作的一切都有他的美意。尽管基督信仰遭到掌权者的**,然而「信仰教义最能帮助的,是那些被他指定要作统治的人。」

    一○19、20门徒受审的时候,不必预先构想要说的话。时候到了,神的灵会赐门徒神圣的智慧回答问题,好叫基督得荣耀,并且彻彻底底地令拘捕门徒的人感到混乱和困惑,使他们受挫。诠释第19节时,切勿走向两种极端。第一,天真地认为基督徒从来不须预先准备所传讲的信息;第二,认为这节经文不适用于今天。其实,传道人在神面前祷告等候,为某情况寻求适合的话语,是正确可取的。可是,所有信徒在特殊的情况下,也确实能得到神的应许,靠圣灵的指引,得着智慧述说神的话。他们成了代言人,替父的灵说话。

    一○21耶稣预先警告他的门徒,说他们会面对叛逆不忠的事。弟兄会告发弟兄;父亲会出卖儿子;儿女会与他们的父母为敌,最终害死他们。

    麦柯理说得十分好:

    我们是与先贤共同面对从世界来的憎恨……仆人不能期望敌人加诸他们的苦,比主承受的轻省。既然世人把耶稣钉十字架,跟随他的人便必不会受到隆重的接待;既然世人只把荆棘冠冕戴在主的头上,我们便必不会享受桂冠了。……让我们明白世界恨恶我们,其实是「因为基督的缘故」,而非因为我们本身有什么值得恨恶之处,也不是因为我们所代表的那位仁爱之主不值得敬佩。」(注17)

    一○22、23门徒会被众人恨恶──包括所有文化、国家、阶层的人等。「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节经文似乎意味着救恩是要靠坚定不移的忍耐方能得着。事实却不然,因为圣经告诉我们,救恩是因着相信神的恩典而得的,是白白赐下的礼物(弗八8、9)。此外,这节也不能解作贯切地忠于基督,肉身便不死,因为前一节预言到一些忠心的门徒是会为主而死的。简单而言,这节指忍耐是真正得救的印记。真正的信徒遭**时会忍耐到底,坚定不移。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3节有同样的说法,指出馀下的犹太人忠心耿耿,在大灾难的日子不妥协,坚持对主耶稣忠心不屈。他们的忍耐显出他们是真正的门徒。

    当圣经的篇章谈到将来的事,神的灵往往由可见的将来,转移谈到较远的将来。预言可以有部分应验和即时应验的特质,也可以有完全应验和较迟才完全成就的特质。例如,一个篇章可以同时意味着基督两次的到来,而不加解释(赛五二14、15;弥五2~4)。在第22和23节中,主耶稣作出了这类的预言。他警告十二门徒,说他们要为他的缘故受苦,然后,他又仿似看门徒为大灾难中的犹太人,是向他委身的跟从者。他由起初的基督徒所受的审判,转而谈到那些在他第二次降临前的信徒。

    第23节前部分可以是指十二门徒。可是,「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如果有合适的方法逃走,门徒是不必留下受仇敌暴君的辖制。「避开危险没有错,逃避责任则作别论。」

    第23节下谈到基督来到世上掌权之前的日子:「……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这里不是指十二门徒的传道事工,因为那时人子已经来到世上,是他差门徒传道的。有些解经家认为这节是指主后七十年时,耶路撒冷遭受破坏一事。可是,「人子就到了」这句却很难解释这场灾难,故把这节解为耶稣第二次的降临更为可取。大灾难的时候,基督忠心的犹太弟兄们会与天国的福音共同前进。他们会受逼迫,遭杀害。他们还未走遍所有以色列的城,主耶稣便回来审判他的敌人,建立他的国。

    第23节和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4节似乎互相矛盾。前者提到以色列的城邑尚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然而,后者却说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耶稣才再降临。其实两者并非矛盾。福音要传遍万国,却不必传到所有人面前。神的信息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传道人会严苛地受到**,并受阻在以色列国。故此,不是所有的以色列城都可以走遍。

    一○24、25主的门徒常常疑惑为何要忍受**。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何他的门徒要受苦,而非掌权?在第24和25节中,主预知他们的困惑,并且给他们解答,提醒他们与他自己的关系。他们是学生;主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仆人;主是他们的主人。他们是家人;主是他们的家主。学生是要跟从老师,而非超越老师。仆人不应期望他们所受的比主人轻省。如果人们称可敬的家主为「别西卜」(「苍蝇的主」,是鬼王,犹太人用此名指撒但),他们既是家里的一员,就必受更大的侮辱。作门徒包括与主一样承受别人的排斥。

    一○26、27主三次叫跟从他的人不要害怕(26、28、31节)。首先,他们不应怕那似乎得胜的敌人;将来他要在荣耀中降临,证实他是得胜的主。福音在那时是掩盖不为人知的,而主的教训也是较隐藏的。过不久,门徒便要大胆地宣讲基督的信息,这信息是主暗中私下告诉他们的。

    一○28第二,门徒不应怕那些狂暴之徒。他们最多不过是杀身体。对于基督徒来说,肉体之死并不是大悲剧。既是与基督同死,便好得无比了。死不过是脱离了罪恶、忧伤、疾病、苦楚和肉身,而转为进入荣耀的永恒。故此,就算恶人在神的儿女身上作了坏透不堪的事,其实反倒是最美的事。

    门徒不应害怕那些人,相反,他们应害怕那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主。这是最大的损失──永远与神、基督和盼望隔绝。我们无法计算属灵的死有多少损失,但却要不惜一切来避免这样的结局。

    本节中,耶稣的一番话促使笔者记起圣徒诺克斯的墓志铭中所述:「在这里躺着的人害怕神到了一个地步,他不害怕任何人。」

    一○29门徒在炽烈的审判中,可以信得过神的看顾。主耶稣用遍地可见的麻雀来解释他必看顾。两个微不足道的麻雀是卖一分银子,但若父不许,即没有他的赞同或在场,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正如有人曾说:「神出席每一只麻雀的丧礼。」

    一○30、31亲自看顾小麻雀的神,同样能准确知道他每一个儿女的头发有多少根。故然一根头发比不上一只麻雀的价值。这说明神的民比许多麻雀还贵重。那么,又何须害怕?

    一○32既然如此,基督的门徒不是更当无惧地在人面前认他么?他们所受的耻辱和蔑视,主在天上必多多的报答他们,且要在天上的父面前认他们。在这里,认耶稣包括了认他是主、是救主,并且在生活和嘴唇上都认他。在承认耶稣为主的十二门徒中,大部分的今生结局都是为主殉道。

    一○33在地上拒绝基督的人,将来在天上的父面前也会遭到拒绝。拒绝基督是指拒绝认他作生命的主。那些在生活上如此说「我从不认识你」的,将来主也会对他们说「我从不认识你」。主不是指在承受压力下作出暂时的否认如彼得的。他是说那些惯常拒绝他,和定意否认他的人。

    四.刀兵之乱而非太平盛世(一○34~39)

    一○34我们必须从比喻的角度看,方可明白我们的主在这里所说的话。他提到他来临所带来的实际后果,而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是他要来临的目的。他说他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其实,他的确要把和平带来(弗二14~17),要世人藉他得拯救(约三17)。

    一○35~37一旦成为跟随主的人,信徒的家人便会反对他们。不信的儿子会反对得救的父亲;未得救的女儿会反对成了基督徒的母亲;未重生的媳妇会憎恶重生得救的婆婆。所以,基督徒便往往要从基督和家庭之间作选择。基督徒不应容让任何亲属关系影响他们对神的忠心。他们必须先考虑救主的因素,才顾及父亲、母亲、儿子或女儿。门徒要付的其中一个代价是经历压力紧张、冲突争吵和与家人疏离。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比面对家人的憎恨更痛苦的。

    一○38可是,有一样东西比家庭更容易使基督徒随流失去──爱自己的生命。故此,耶稣再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当然,十字架是极刑的一种。背起十字架跟从基督是指愿意放弃一切而爱主,即使是死,也视之如归,在所不计。并不是所有的门徒都要为主牺牲性命,但却要看重神,不再看自己的生命为宝贵。

    一○39自我保护的天性必须被基督的爱所制服。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基督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人往往企图保障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避免受痛楚,同时又不愿丧失完全交托给神的生命。其实这却是生命的最大损失──过满足自己的生活。生命最大的作用是事奉基督。若有人因为爱主而失丧生命,他将要得着真正完满的生命。

    五.一杯凉水(一○40~42)

    一○40并非每个人都拒绝接受门徒所传的信息。有些人认出他们是弥赛亚的代表,而且也厚待他们。门徒能力有限,无以回报这些人的款待,但他们毋需烦恼,因为这些人怎样对他们,便是怎样对主自己。主会按他们所作的报答他们。

    接待基督的门徒等于接待基督自己;接待他便是接待差他来的天父,因为天父差基督代表他到世上来。这就好比接待由政府差派而来的大使,是乐意与该国进行外交往来。

    一○41凡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的,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裴雅森有这样的评论:

    犹太人看先知的赏赐为最伟大的事,因为王帝虽然奉主的名统治国家,祭司虽然奉主的名事奉,但先知是从主而来,训示祭司和王帝。基督说,如果人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协助他,便会得到先知所得的赏赐。那么,试想想批评传道者的后果如何!你若协助他传讲神的话,并且鼓励支持他,你便得到他所得的部分赏赐。相反,你若为难他,使他无法执行职务,你便会失去赏赐。能够帮助行善的人是件伟大的事。你不应只看重他的衣着、态度、仪态或声线,反要问自己:「这是神给我的信息吗?他是否神为我的灵魂而差来的先知?」若他是神的先知,便要接纳他,欣赏他的讲话和工作,然后才可得他所得的部分赏赐。(注18)

    凡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以外表和物质去评价别人,便不明白真正的品格往往藏在平庸的外貌里。一个人怎样对待最平凡普通的门徒,便反映他如何对待主自己。

    一○42善待跟从耶稣的人,是神不会不知道的。即使基于门徒是跟随主的人而把一杯凉水给他们中间的一个喝,神也会全然地赏赐行这事的人。

    因此,主最后以王室的尊贵授以十二位门徒。他们诚然会遭反对、拒绝、捉拿、审判、被押下监,甚至可能被杀。可是,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身分是主的代表人,并且能为王说话和事奉王是何等荣耀的特权。

    
新约 马太福音11-15章注释
    柒.敌对和拒绝的人数愈来愈多(一一~一二)

    一.施洗约翰下监(一一1~19)

    一一1耶稣差遣了十二门徒往以色列家作特别传道事工后,就离开那里,往加利利各城去传道教训人。门徒以前也曾住过那些城市。

    一一2、3约翰这时被希律押在狱中。他受尽挫折和孤独之苦,不禁开始怀疑。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何他容让他的先驱者被押下监,衰残不振?约翰此刻就如其它神伟大的仆人一样,对神暂时失去信心。因为怀疑,约翰便打发两个门徒去问耶稣,要知道耶稣是否真的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还是他们应继续寻找神的受膏者。

    一一4、5耶稣回答约翰时提醒他,所行的神迹奇事正应验了众先知对弥赛亚作的预言;瞎子看见(赛三五5);瘸子行走(赛三五6);长大麻风的洁净(赛五三4;比较太八16、17);聋子听见(赛三五5);死人复活(这不是众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但却超乎了一切预言的神迹奇事)。耶稣又提醒约翰,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正好应验了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节中对弥赛亚的预言。一般的宗教领袖往往注目在富有的和贵族的人身上。然而,弥赛亚却把好消息带给穷人。

    一一6主再说:「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番话若出自其它人便显得极其自负吹嘘。但出自耶稣的囗,便显出他是完美无瑕的。弥赛亚没有以威武出众的将军形象显现,却以谦卑的木匠在世寄居。他的和善、卑微、所受的屈辱,与众人心中一向以为的弥赛亚──威武善战──大相迳庭。所以,那些随从肉体的喜好,以貌取人之士大有可能怀疑耶稣是否真的王。可是,神的祝福却要临到那些有属灵眼光的人,因他们认拿撒勒人耶稣为所应许的弥赛亚。

    我们不应误把本节解释为给施洗约翰的指责。每个人的信心都需要随着时间,加以肯定和加强。这一刻虽然是暂时失去信心,但日后信心或会坚定不移,永远相信主耶稣的真正身分。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并非就是人的一生。就看约翰一生,我们便不难找到信心和忍耐不屈的特性。

    一一7、8约翰的门徒带着主肯定自己身分的话走的时候,主便向众人讲论,越发赞扬施洗约翰。这群人曾经汹涌到旷野听约翰传道。为什么呢?要看一个人如芦苇般软弱、被群众意见之风吹动不停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确实是毫不畏缩的传道者,他竭尽己任,情愿受苦而不沉默,情愿死也不说谎话。那么群众出去是要看身穿华衣的王宫朝臣享受舒适奢侈的生活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过是一个属神的普通人,他简朴的一生不过为责难那一大群属世的百姓。

    一一9群众出去是要看先知么?约翰的确是先知──最伟大的先知。主称他伟大,不是指他性格高雅,说话具说服力,而是因为他是弥赛亚王的先驱者。

    一一10本节清楚显示约翰应验了玛拉基的预言(玛三1)──主那使者被差遣走在主前面,预备百姓迎接主的来到。有人预言基督的来临,但只有约翰被拣选宣告主真正的到来。有人说得十分好:「约翰为基督开展道路,然后为基督从这路上引退。」

    一一11「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句话证明耶稣是在谈及约翰的特权,而非约翰的性格。天国里最小的不一定比约翰强,但却有更大的特权。天国的民比宣告耶稣要来的那位更大。约翰为主准备他的道,这差事虽然大,但他一生却享受不到天国的祝福。

    一一12约翰由一开始传道,到他被押下监,可见天国是努力进入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极力对抗天国,希律王也曾捉拿主的使者,打击天国。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解法。第一,敌人设法得到天国,然后毁灭它。百姓拒绝约翰,预示了他们会同样拒绝王自己,并且拒绝天国。可是,这句也可解为:预备好迎接王要降临的人,听见天国的信息后反应热烈,竭尽所能要进入天国。这解法与路加福音十六章16节所述相同:「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要努力进去。」这里显示了一个景象:天国是一个被围的城市,各阶层的人击打城门,企图要进到城里去。可见进天国是需要属灵上努力争取的。

    不论采取哪个解法,总之约翰所传的道掀起了强烈的反应,影响深远。

    一一13「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由创世记至玛拉基书都预言弥赛亚的到来。约翰跨越这个历史的阶段,他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说预言,而且是宣告所有关于基督第一次降临的预言已应验了。

    一一14玛拉基曾预言说,弥赛亚来之前,以利亚要作先驱(玛四5、6)。百姓若肯领受耶稣为弥赛亚,约翰便完成以利亚的任务了。约翰并非轮回转世的以利亚──他曾在约翰福音一章21节中否认自己是以利亚。不过,他有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在基督降世前准备他的道。

    一一15并非所有人都欣赏施洗约翰,或者明白他所讲的道所含的真正意思。因此,主再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换句话说,便是叫人们留心听道。不要错过听道时的独特信息。如果约翰应验了关于以利亚的预言,那么耶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了!耶稣在此夸赞施洗约翰,便是肯定他自己正是神所差派的基督。若接受施洗约翰,便会接受耶稣。

    一一16、17可是耶稣讲论的世代既不愿接受施洗约翰,也不接受耶稣。有特权看见弥赛亚王来到的犹太人。对弥赛亚和他的先驱者都不感兴趣。他们不过是好刁难之辈。耶稣把他们比作任性乖僻的孩童坐在街市上,他们对任何玩意都不满足。他们的朋友想吹笛,他们拒绝跳舞;他们的朋友若想玩话剧,假装举丧,他们便拒绝捶胸。

    一一18、19约翰来了,是个禁欲主义者,犹太人就指他是被鬼附的。相反,人子如常人一样吃喝。如果他们觉得约翰的攻克己身太过辛苦,他们应该为耶稣正常的饮食习惯而感到高兴。事实不然!他们称耶稣为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当然,耶稣从没有过分饮食吃喝,只不过是那些人完全捏造事实吧了。耶稣确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他与罪人为友,旨在把他们从罪中救出来,他从没有与他们一样犯罪,也没认同他们的过犯。

    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主耶稣当然就是智慧的化身(林前一30)。虽然不信之士诽谤耶稣,但他的工作和他门徒的生活使谣言不攻自破。就算大部分的犹太人拒绝认他是弥赛亚王,但他施行的神迹奇事,还有他使爱徒得到属灵的改变,都确实见证了他的权柄。

    二.为加利利不信之城忧伤(一一20~24)

    一一20权利愈大,所肩负的责任也更重。没有城市比哥拉汛、伯赛大和迦伯农更享有特权了。神儿子走遍满是尘埃的里巷,教训他所爱的民,并且在他们中间施行了最多的异能。虽然如此,但那些人终究冥顽不灵,拒绝悔改。不用说,主必然宣告它要承受最惨绝人寰的结局。

    一一21耶稣先说哥拉汛和伯赛大。救主神虽苦囗婆心劝谕他们悔改,但他们一再拒绝耶稣。耶稣转向推罗、西顿,这两个城曾经因百姓拜偶像行恶,而受神的审判,被神拆毁。如果这些城的人曾被神授以特权看见耶稣的神迹,他们便会谦卑自己,深深痛悔。所以,当审判的日子来到,推罗、西顿所受的要比哥拉泛和伯赛大受的还轻。

    一一22「当审判的日子,……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一句显示地狱的惩罚是有不同等级的,正如天上的赏赐也有所不同(林前三12~15)。拒绝信服耶稣基督,是叫人下地狱最简单的罪(约三36下)。不过,在地狱所受的苦,其痛苦的程度是以享有的特权和所犯的罪来定断的。

    一一23、24没有别的城比迦百农更受耶稣喜爱。耶稣遭拿撒勒人拒绝以后,便以这城为自己的家(太九1,比较可二1~12),而且他曾在这里施行一些最奇异的神迹──无懈可击的证据,证明他是弥赛亚。如果罪恶满盈的所多玛──同性恋之城──曾授以特权看见这样的神迹,城中的百姓必会痛悔,而且谨慎自己的行为。可是迦百农却享有更大的特权。迦百农的百姓应当悔改,并且欣然地认耶稣为主才是,但他们却白白错失机会。所多玛所犯的诚然是罪大恶极,但没有任何罪比迦百农拒绝神圣洁儿子更为严重。因此,在审判的日子,迦百农比所多玛所受的惩罚更重。迦百农得享特权升到天上,但审判当日,却必坠落阴间。如果迦百农的预言千真万确,那么,那些到处是圣经、福音传遍之地,他们中间不信的民就无法砌词推搪了。

    在我们主那年代,加利利有四个主要的城市: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和提比哩亚。耶稣宣告首三个城市要遭受灾难,但提比哩亚却得幸免。结果如何?哥拉汛和伯赛大彻底地毁灭了,她们确实的位置至今仍无法知晓,而迦百农的地点则仍未证实。至于提比哩亚,这城却仍然存留。这个预言明显地得以证实,而且又一次证明救主是无所不知,而圣经是由神启示写成的。

    三.救主受拒绝的反应(一一25~30)

    一一25、26加利利的三个城市不但有眼无珠,看不见神的基督,而且无心去爱他。耶稣知道他只是初尝被拒的滋味,日后还有更广泛的拒绝。他怎样面对执迷不悔的百姓?他怀着的不是痛苦、愤世或复仇的心,反而高声感谢神,说任何事都不能耽误神权能的旨意。「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我们要避免两种可能有的误解。第一,耶稣不是因加利利城必受审判而高兴;第二,他不是说神势利地把真理之光显明给聪明和谨慎的人。

    其实那三个城市有许多机会迎接主耶稣。可惜那些百姓存心拒绝顺服。他们既拒绝真理之光,神便挪开这光。然而神的计划终究不会失败。聪明人既然不会相信,神便向谦卑之士显明他自己。他以美食喂饱饥饿的人,叫富足的两手空空(路一53)。

    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和不需要基督的人,要为看不见审判而苦恼。相反,那些承认缺乏智慧的人却看得见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二3)。耶稣为有些人蒙拣选得着他,和有些人定意不要他而感谢天父。即或面对庞大的不信之徒,他却为神驾御万事的计划和他的旨意而感到安慰。

    一一27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基督的。这句话若出自别人囗中,便显得自大若狂,但出自主耶稣的囗,便是简单不过的真理。这时反对之声日形高涨,但主却似乎没有控制这种情况。是的,主的一生不过为要迈向最终的得胜,那将会是何等荣耀的得胜。「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关于人子基督这奥秘,实在很难理解。人子结合了神性和人性,这种身分使人感到疑惑不解。例如关于死的问题。神是不能死的,但耶稣是神,而他却死了。不过,他属神和属人的本性是不能分割的。虽然我们可以认识他、爱他、相信他,但只有父才能真正知道他。

    掌管天地万物,超乎万有的主,

    你的名是何等奥秘;

    只有父(配得荣耀的主!)

    独生之子才能了解。

    啊!神的羔羊,

    你所作的奇工,配受我们敬畏,

    万民都当向你俯服敬拜!

    ~康达

    「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同样,也没有人知道父。只有神有能力了解神。人不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和聪明认识他。但主耶稣却能够明白神,并向他所拣选的人显示神的样式。认识神儿子的人也会认识父(约一四7)。

    除了上述之外,我们必须承认,本节所揭示的真理,实在超乎我们所能明白的。我们仿佛从镜中看见模糊的影象。只有在永恒的国度里,我们这有限的心思方能完全欣赏神的伟大,方能明了道成肉身的奥秘。当念到父只显示给子所拣选的人看,我们或会以为神只是随意挑选他喜欢的少数人。以下的经文解释了这种解法的错谬。主耶稣邀请凡劳苦和担重担的人到他面前享安息,他邀请的对象是全世界的人。换言之,相信他是主和救主的人,就是他所拣选的人,他要向他们显出父的样式。不要忘记,耶稣受到蒙恩的加利利城的公然拒绝后,才作出这样无限怜悯的邀请。人的憎恶和顽梗不能消灭神的爱和恩典。麦根连曾说:

    虽然以色列国正朝着神的审判走,要遭受苦难的折磨,但王最后说过要把救恩之门大大打开,可见他是恩典的神,即使审判即将临到,仍要施行怜悯。(注19)

    一一28来。来就是相信(徒一六31);接受(约一12);吃(约六35);喝(约七37);望(赛四五22);认(约壹四2);听(约五24、25);进门(约一○9);开门(启三20);摸耶稣的衣裳遂子(太九20、21);和藉我们的主基督接受永生的赏赐(罗六23)。

    到我这里。相信的对象不是教会、教条或神职人员,而是活着的基督。救恩是在基督里得着的。那些有耶稣的人,他们的救恩是神亲自作成的。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要真正来到耶稣那里,必先承认自己是背着罪的沉重担子。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人,才可以得救。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必先向神悔改。

    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留心这里的安息是一分赏赐的礼物;这礼物是白白得到的,也是我们不配受的。这安息是得救恩而有的安息,而得救就是明白基督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的工作。而且,这也是良心的安息,是基于明白主为所有的罪人付了一次过的代价,便偿还了他们的罪债,并且神不再要求他们另付代价了。

    一一29在本节和30节中,耶稣从邀请人们接受救恩,转移邀请人们事奉他。

    你们当负我的轭。这是指顺服他的意旨,让他掌管我们的生命(罗一二1、2)。

    学我的样式。当我们认他是生活上各方面的主,他便用他的方法训练我们。

    我心里柔和谦卑。法利赛人严峻苛刻、骄傲自恃,耶稣却刚刚相反。这位真正的老师心里柔和谦卑。凡负他轭的人,也要学习谦卑。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这不是指良心的安息(知道耶稣已偿还我们的罪价),而是对神和人谦卑,从而得着内心的安息。同样,当人不再争大,而事奉基督,他便会经历这种安息。

    一一30「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从这节又可再次看见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分别。耶稣曾对法利赛人作出这样的批评:「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二三4)耶稣的轭是轻省的,不会使人焦躁发怒。有人曾说,假如耶稣的木匠店铺外挂了牌子,那么牌上写的必然是「我的轭十分合适」。

    他的担子是轻省的。这不是说基督徒不会遇到困难、试炼、劳苦和伤心的事,不过我们不是独自挑着担子。我们是与神一同负轭,他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施予足够恩典的神。事奉他不是受束缚,而是享有完全的自由。朱伟慈这样说:

    信徒致命的错误是企图独自提起生命的担子。神从没要人套上重担的项圈。故此,基督只有在人负轭的时候施予和经营!负轭就是两个人背负担子,分担颈上的不适;主是何等渴望能代替我们,挑起担子。他希望分担我们的劳苦,承受我们所经历的伤痕。基督徒生命得享安息,并且得胜,秘诀在于脱下「己」的项圈,接受主轻省的「轭」。(注20)

    四.耶稣是安息日的主(一二1~8)

    一二1本章记载百姓拒绝耶稣,到达了高峰的程度。法利赛人的敌意和怨恨日益加深,随时爆发。导火线是守安息日的问题。

    那时正是安息日,耶稣与他的门徒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律法容许他们从邻舍的禾稼中摘取穗子,只是不可用镰刀割取(申二三25)。

    一二2但熟悉律法的法利赛人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指控耶稣破坏安息日。虽然这里没有记下他们指控的细节,但他们似乎在控诉门徒几件事:(1)收割(掐起麦穗);(2)打谷(用手磨擦麦穗);(3)扬谷(脱去谷壳)。

    一二3、4耶稣回答法利赛人荒谬的控诉,用大卫生命中的一件事提醒他们。有一次,大卫和他的随从曾过着流亡的生活,他们出到旷野,吃了陈设饼。这十二块陈设饼除祭司外,其它人一概不可吃。大卫不是祭司,他的随从也不是祭司,但神从没有斥责他们。原因何在?

    因为神的律法绝不是要让他忠心的子民承受重担。大卫流亡在外,并非因为他犯了错。是因为罪恶之国拒绝他。如果百姓愿意公正对待他,给他合法的王位,他和随从便不致吃陈设饼。因为以色列有罪,所以神容许大卫和随从吃陈设饼。

    事情的类比很清楚。主耶稣本是以色列合法的王,但以色列却不认他为统治者。如果百姓合宜地对待他,让他作王,他的随从就不会沦落到要在安息日或其它日子这么样吃东西了。历史不断在重复着,主没有责备他的门徒,因为他们根本没错。

    一二5耶稣提醒法利赛人,祭司……犯了安息日,宰杀牲囗来献祭(民二八9、10)并没有罪,因为他们是在服事神。

    一二6法利赛人知道祭司于安息日在殿里事奉,并不算是亵渎神。那么,为何他们却在比殿更大的这位面前,批评门徒的行为?或者,应把「一人」解释为:「在这里有一个比殿更大。」「一个」是指神的国,主以王的身分出现。

    一二7法利赛人从不明白神的心意。何西阿书六章6节曾写道:「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神看重情感多于礼仪。他情愿看见百姓掐起麦穗,填饱饥饿的肚子,而不愿他们死守安息日,导致身体不适。如果法利赛人明白这点,他们便不会斥责门徒了。可是,他们拘泥外在的表现,漠视人的生活需要。

    一二8救主又说:「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人子既是首先制定律法的那位,他便最有资格,诠释律法的真正意思。罗杰斯曾说:

    马太似乎是藉圣灵的启示而讲这番话的。他很快地回顾了主耶稣的名字和工作;他是人子;安息日的主;我的仆人;我所爱的;大卫的子孙;比殿更大的;比所罗门更大。马太这样做,是要显出拒绝接受耶稣和不愿顺从在他权柄之下,是罪大恶极的事。(注21)

    在谈及下一件事──耶稣在安息日治好枯乾了手的人──之前,让我们先停下来,简单回顾圣经对安息日的教导。

    附篇安息日

    安息日经常被认为是一星期中的第七天(星期六)。经过了六天的创造(创二2),神在第七天休息了。他没有命令那时的人守安息日,即使他可能希望人们遵守这个规则──每星期用一天来休息。

    到颁布了十诫(出二○8~11),神才命令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守安息日这律法与其馀九项诫命不同,属于礼仪律法,而其它则属于道德律法。安息日不能作工,唯一的原因是神说不可在这日作工。至于其它诫命所禁诫的事,其本身已经是不对的行为。

    我们绝不能把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规定应用在下列事情上:事奉神(太一二5),因为需要而作的事情(太一二3、4),或出于怜恤的行为(太一二11、12)。十诫中有九诫在新约重复出现,但这些诫命已不是律法,而是基督徒在神恩典下的生活指引。基督徒唯一不须守的诫命便是安息日。再者,保罗教导说,犯安息日的基督徒是不受论断的(西二16)。

    基督信仰最特别的日子是一星期的首天。主耶稣在这天从死里复活(约二○1),证明救赎的工作已完成,并且神圣地证实神的救赎计划。跟着的两个主日,耶稣探望他的门徒(约二○19、26)。圣灵在一星期的首天降临(徒二1;比较利二三15、16)。早期的信徒在这天相聚擘饼,表明主的死(徒二○7)。神指定基督徒在这天要为主的工作预备款项(林前一六1、2)。

    经过一星期的劳累,第七天或安息日到来;主日或称星期日是一星期的开始。这天充满悠闲宁静,记念救赎的工作已完成。安息日是记念起初的创造;主日却与新造相连。安息日是肩负责任的日子;主日却是享有权柄的日子。

    基督徒不必「守」主日,作为赚得救恩或得以成圣的途径,也不必害怕因没有守主日而受罚。基督徒把主日分别为圣,是因为深爱为我们死的那位。因为我们要从刻板和世俗的事务中释放出来,在这一天要特别去敬拜和事奉基督。

    认为主日是由安息日演变而来,是不合理的想法。安息日是星期六,主日是星期日。安息日是后事的影儿,形体却是基督(西二16、17)。基督的复活标志着新里程,主日便是意味着新里程的开始。

    作为忠心的犹太人,耶稣生活在律法之下,便要守安息日(虽受法利赛人责难违反安息日)。作为安息日的主,他使人从外在虚假的律例中得到释放。

    五.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一二9~14)

    一二9耶稣从禾田进了一个会堂。路加告诉我们,那里有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为要找出把柄控告他(路六6、7)。

    一二10会堂中有一个人枯乾了一只手──默默地证实法利赛人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一直以来,法利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然而那人忽然有了利用价值,要成为法利赛人的圈套,陷害耶稣。他们知道救主好施怜悯,解决人们的疾苦。法利赛人心想,假如耶稣在安息日医治那人,他们便有罪证捉拿耶稣。故此,他们先挑起律法上的争论:「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一二11救主反而问他们,若他们中间的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他们会否把它抓住拉上来。他们当然会这样做!为何呢?可能这是慈惠的行为──这样便使人想到,他们因为羊值钱,不愿有所损失,所以即使犯安息日,也会救自己的羊。

    一二12我们的主提醒他们,人比羊……贵重得多。假如对动物施予同情是正确无误之事,那么,在安息日作善事岂不更是理所当然!

    一二13、14耶稣的话道破了犹太领袖的贪婪后,他便医治那枯乾了手的人。他叫那人伸出手来,那人的信心和意志便起了功效。顺服使那人得着医治。奇妙的创造主使那人的手复了原,和另外那只手一样。你或许会认为法利赛人会替那人──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思要帮助的那位──得康复而高兴。相反,他们勃然大怒,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如果他们有一只枯乾的手,不论在任何日子得着医治,也必会十分高兴,而不会陷害耶稣。

    六.医治所有的病人(一二15~21)

    一二15、16耶稣知道了敌人的意念,就离开那里。可是,无论他到那里,群众都包围着他;只要看见病人聚集到他那里,便把……有病的人都治好了。他吩咐众人不可传扬他行神迹治病,这并不是要避免遇到危险,而是要防止百姓挑起激动的情绪,发起运动,推举他作众所拥戴的革命英雄。他必须谨守神所定的时间表。他的革命是要来到的,但不是要溅罗马人的血,而是要溅他自己的血。

    一二17、18他充满恩慈的信息正应验以赛亚书四十一章9节和四十二章1至4节的预言。先知预言弥赛亚是仁慈的征服者。他把耶稣描绘成耶和华拣选的仆人,是神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神要将他的灵赐给他──这预言在耶稣受洗时已应验了。再者,耶稣的信息必传到以色列地以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当以色列不接受耶稣的声音日益嚣张,便更可肯定神的福音要传到外邦的国。

    一二19以赛亚更预言弥赛亚不会争辩或喧囔,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换句话说,他不会是煽动暴乱的人,也不会挑起群众的情绪。麦根连写道:

    这位王是神的「仆人」,不会用一般的方法,以血气的武力,或煽动民心的政治宣传,使自己登上应得的尊贵宝座,也不会用超自然力量来达到这个目的。(注22)

    一二20他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将残的灯火。他不会为求达到目的,践踏贫苦无依、受剥削的百姓。相反,他鼓励忧伤和受**的人,使他们重新得力。他甚至要挑旺微弱的信心,使它如熊熊的烈火不断燃烧。他的信息不断传扬,直到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他的谦卑和满有慈爱的关怀,是不会因人们的憎恨和忘恩负义而消失的。

    一二21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以赛亚把这句写为:「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写法不同,但意思却是一样。海岛是指外邦国家。在这里,我们看见外邦之民正等待他的主权彰显,好叫他们能成为主忠心的民。祁赖斯和李尼称赞以赛亚这句话:

    ……这是福音的其中一件珍贵的美事,也是基督极美丽的一幅图画……在以赛亚描绘中,基督与父神联合,他向列国传扬他的使命、对受苦群众的慈心和最后的得胜。除了他的名,世上没有别的希望。以赛亚没有用枯燥死板的学术名词形容基督──世人的救主,而是以丰富、珍贵的想象来描绘他。(注23)

    七.不可赦免的罪(一二22~32)

    一二22~24耶稣医治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众人开始认真思想,认为他可能是大卫的子孙,是以色列的弥赛亚。法利赛人知道了便勃然大怒。他们无法忍受那些同情耶稣的话,立刻控告耶稣,说他的神迹是靠鬼王别西卜的能力施行的。这不祥的控诉,是第一个公开的谴责,说主耶稣是靠邪灵施行大能。

    一二25、26耶稣知道了他们的意念,便揭露他们的愚昧无知。他指出一国自相分争,或一城一家自相分争,便必不能站立得住。如果他是藉撒但的能力赶走撒但的邪灵,那么撒但便是自相分争。这是荒诞的事。

    一二27我们的主向法利赛人作出第二个令人折服的答案。一些与犹太人有来往的驱魔人自称有赶鬼的能力。耶稣从没承认或否定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但却指出如果他靠着别西卜赶鬼,那么法利赛人的子弟也同样是靠别西卜赶鬼(即那些驱魔人)。这也是荒谬的事。法利赛人当然不承认他们的子弟是靠别西卜赶鬼,但却又无法辩驳,**这个逻辑论证。那些与他们有来往的驱魔人会因为法利赛人暗示他们是靠撒但赶鬼而责备法利赛人。司可福曾说:

    法利赛人一听到他们和他们的子弟涉及撒但的能力,便立刻不满。但根据他们的论点──基督靠别西卜赶鬼,他们的子弟不免会认为他们前言不对后语。因为如果赶鬼是靠撒但的力量,那么凡运用这种力量赶鬼的人,便是与撒但勾结的了。(注24)

    他们把相似的后果归根不同的因素,实在极为不合逻辑。

    一二28当然,耶稣真的是靠着神的灵赶鬼。他在世上以人的身分生活,但却有圣灵的能力。他是以赛亚曾预言那位被圣灵充满的弥赛亚(赛一一2,四二1,六一1~3)。所以他告诉法利赛人:「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这宣告必然引起极大震撼。法利赛人自恃有许多理论知识,但神的国临到他们,王已在他们中间,他们竟懵然不知!

    一二29主耶稣不仅没有与撒但勾结,而且是征服撒但的那位。他以壮士的故事阐述这点。壮士就是撒但,他的家是指他统治的地方。他的家具就是他的邪灵。耶稣是捆住那壮士,进壮士家,和抢夺他的家财的那位。其实,捆绑撒但分为几个阶段。首先的阶段是耶稣公开传道的时候。基督的死和复活是确实的保证。更显着的时候是王在千禧年掌权的时期(启二○2)。最后,当撒但被扔入火湖里,这便是永远捆绑撒但的时候。魔鬼现在仿佛并未受制(启二○10),仍然有一定的势力。可是他已时日无多,注定难逃那终局。

    一二30然后,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从法利赛人对耶稣侮慢的态度,可见他们并不与主相合;所以,他们是与主为敌的。他们拒绝为他收割,是要分散粮食。他们控告耶稣靠撒但的能力赶鬼,其实他们才是撒但的奴仆,处处要破坏神的工作。

    马可福音九章40节中,耶稣曾说:「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这里似乎与马太福音十二章30节有出入。但当我们知道马太福音所谈及的是救恩的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人要末亲近耶稣,要末便是与他为敌,两者不能中立并存。马可福音所谈到的主题是事奉。耶稣的门徒中出现了许多分歧──地方教会的分别、处事方法不同和解释教义有别。无论如何,这里指出一个原则:如果不是与主敌对的,就是帮助主的,故此这些人也当受尊重。

    一二31、32这两节标志着基督与以色列领袖谈论时出现了危机。耶稣控告他们犯了不得赦免的罪,亵渎圣灵──指他靠撒但的能力,而非圣灵的能力赶鬼。法利赛人这样的诬告,其实就是称圣灵为别西卜,那邪灵的统治者。

    犯一切的罪和说亵渎的话还可得赦,甚至人说话干犯人子也能得赦。但亵渎圣灵的,在今世和来世的千禧年都不能得赦。耶稣说今世,是指他在地上向众人传道的日子。这不免令人疑惑,既然耶稣本人已不在地上,也不再凭肉身行神迹,这种不可赦免的罪是否至今尚存。

    不可赦免的罪与拒绝福音的罪不同。一个摒弃救主多年的人可能会认罪悔改、相信基督,然后得救。(当然,如果一个人至死仍是不信神,他就不能得赦了。)不可赦免的罪也不同信徒的软弱倒退;信徒离开神在旷野流浪,但也许再归回神的家。

    许多人忧虑自己犯了不可赦免的罪。即使今天有人犯了这种罪,这人也不会被判有罪。过往犯了不可赦免的罪的人(亵渎圣灵)的人,他们冥顽不灵,敌挡基督而毫不悔改。他们亵渎圣灵,不带半点惭愧,并且毫不犹豫地把人子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些人冷酷无情,毫无悔意。

    八.从树的果子判别树的好坏(一二33~37)

    一二33就算法利赛人承认主赶鬼是件美善的事,可惜,他们始终控告了耶稣是出自恶的。耶稣在这里揭露他们前言不对后语。他实际上是说:「拿定主意吧。如果一棵树是好的,它的果子也是好的;相反,一棵树若是坏的,它的果子也是坏的。」树所生的果子反映了树的素质。耶稣传道所结的果子是美善的。他曾治好患病的、瞎眼的、耳聋的和哑巴的,并且赶走邪灵、使死人复活。一棵坏的树能生出这样美善的果子么?当然绝不可能!那么,为何那些人仍是顽蛮地拒绝承认耶稣?

    一二34、35因为他们是毒蛇的种类。从他们苦毒的话语,便看出他们何等憎恨人子,这种憎恨是出于邪恶的心。(注25)充满美善的心灵,所说的话也会流露美善和公义。相反,充满邪恶的心灵,所说的话也会流露亵渎、苦毒和凌辱。

    一二36耶稣严厉地警告他们(包括我们),人所说的闲话,将来要句句供出来。因为人所说的话,正是评断他们生活的最佳准绳,这些说话要成为责罚或宣判无罪的合理准则。法利赛人向神圣洁儿子说出卑鄙恶毒、轻藐侮辱的话,他们将要承受何等大的责罚!

    一二37「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至于信徒,我们不慎之言的罪价,已藉基督之死得以偿还。不过,如果我们对我们不当的话毫无悔意,便不会得到宽恕,而且将来在基督审判的台前会失去奖赏。

    九.先知约拿的神迹(一二38~42)

    一二38虽然耶稣行了各种神迹奇事,但文士和法利赛人仍轻率地叫他再显一个神迹给他们看,暗示如果耶稣见证他是弥赛亚,他们便会相信他!然而他们是何等虚伪。他们既然看见那么多神迹,却仍然不信,即使耶稣再多行一个神迹,他们又怎会心服囗服,相信耶稣?神不喜悦人以神迹作为信仰的条件。正如耶稣对多马所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29)按神的定规,看见是跟在相信后面的。

    一二39主称他们为邪恶**的世代;邪恶是因为他们固执顽梗,看不见他们的弥赛亚;**是因为他们在属灵上对神不忠。创造万物的神,独一无二的一位,结合了绝对的神性和完美的人格性,站在他们中间向他们讲话,但他们竟敢叫他显神迹给他们看。

    一二40耶稣给他们总结说,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耶稣是指他的死亡、埋葬和复活。约拿被鱼吞掉,然后被鱼吐出(拿一17,二10),正预表了主为世人的受苦和后来的复活。他从死里复活,向以色列国作出最后和最激烈的呼吁,叫他们相信他所传扬的信息。

    我们的主与约拿相似。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我们的主曾预言说他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他的话不免令人产生疑惑。一般人相信,耶稣是在星期五下午被埋,然后在星期日早上复活,但这又怎能说他三天三夜在墓里?其实,根据犹太人的计算,白天和夜晚的任何一部分,已是一个完整的一天。「Onah是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部分的Onah与完整的Onah无异。」(犹太人的说法)

    一二41耶稣以两个对比指责犹太领袖的罪状。第一,外邦的尼尼微**利不及犹太人,但当他们听见四处飘泊的先知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所以当审判的时候,他们要起来责备那些在耶稣的时候拒绝接受比约拿更大,那位降世的神儿子。

    一二42第二,示巴女王──在犹太势力范围以外的外邦人──从南方而来,竭尽钱财能力要会见所罗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并没有到访要见耶稣;这位耶稣却从天上来到他们微小的邻乡,作他们的弥赛亚王。可是,他们的生命却没有为他──远比所罗门更大的那位──预留任何位置。审判的时候,那外邦的女王要定他们任性不慎的罪。

    在这章中,我们的主曾表示过他比圣殿更大(6节);比约拿更大(41节);和比所罗门更大(42节)。他「比最大的更大,且比最好的更好」。

    十.污鬼再回来(一二43~45)

    一二43、44耶稣在这里简述了不信的以色列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两节叙述的那人代表了犹太人的国;污鬼象征了以色列民从埃及为奴到被巴比伦俘掳,都崇拜偶像(以色列民被巴比伦俘掳时,曾醒悟,放弃拜偶像,可惜只是昙花一现)。这种情况,就如污鬼离了人身。从被掳获释直到今天,犹太人没有拜偶像。他们就如一间里面空闲、打扫乾净、修饰好了的屋子。

    一千九百多年前,救主曾寻求进这屋子的权利。他是这屋子的合法拥有者和主人,可是百姓坚决拒绝让他进去。虽然他们不再拜偶像,但同样他们没有敬拜真神。

    里面空闲的屋是指属灵里的空洞,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情况,正如从这段经文所述的往后结局。单是改革并不足够,必须要真正的接受救主。

    一二45拜偶像的灵将来要再回到屋子,并且与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到。由于七这个数目代表完美或完全,故这里可能是指偶像崇拜发展完全。到了大灾难的时候,这离道反教的国将敬拜敌基督。百姓向这大罪人屈膝,并把这人当作神那样敬拜,这种拜偶像的方式,比以往所犯的罪更为可怕、严重。所以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大灾难的时候,不信的以色列要受可怕的审判,他们所受的苦远超过被俘到巴比伦时所受的。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这国中拜偶像的民会被全然灭绝。

    「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同样,那些拒绝基督的族类,在神儿子第一次降临世上时轻蔑地拒绝他,他们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要受更重的审判。

    十一.耶稣的母亲和兄弟(一二46~50)

    这几节经文表面上叙述一件平凡的事,提到耶稣的亲属与他说话。但为何他们会来到这里?从马可福音,我们或许得到一个线索。那时耶稣的一些朋友以为他神志不清(可三21、31、35),所以他家人或许因为这个缘故,要静静地把他带走(也参看约七5)。当主听见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时,他反而问:「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然后他指着门徒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

    这令人震惊的宣告,其实是带有属灵的意思;这标志着耶稣对待以色列有了明显的转变。马利亚和她儿子代表了以色列国,与耶稣有血缘的关系。直到那时耶稣的信息仍大部分是指到以色列家失丧的羊。神的民似乎越来越明显不愿接受他。法利赛人不仅没有向弥赛亚俯伏,反倒控告他,说他是受制于撒但的。

    故此,耶稣现在宣告事情的新秩序。他与以色列的关系不会限制他的福音传到外邦的国。按肉身而言,他对以色列充满感情,热切盼望他们接受他,但第十二章表明他与以色列的关系必然会破裂。后果可想而知。以色列不接受他,所以他要转向那些愿意接受他的人。血缘关系要被有属灵需要的人替代。神让顺服他的男女与他建立生命的关系,不论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

    在离开话题之前,我们要就耶稣的母亲提出两点。第一,很明显,马利亚没有特殊权利进入耶稣在场的地方。

    第二,经文提到耶稣的弟兄,正好反驳了认为马利亚一直是**的教训。这里很明显是指到马利亚亲生的儿子,所以是我们主的「半个弟兄」。这个观点可以从其它经文加以引证。(例如:诗六九8;太一三55;可三31、32,六3;约七3、5;徒一14;林前九5;加一19。)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附篇天国的比喻

    现在来到马太福音论到的关键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关系要被属灵的关系所取代,即是否生来是犹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顺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拒绝王,也就必然拒绝天国。主透过一连串的比喻,让我们预先看见天国。这天国是在主被拒和他将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前的期间出现的。其中六个比喻都以这几个字「天国好象……」开始的。

    为了正确地明白这些比喻,让我们先重温第三章所提到天国的事。天国是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1)外在的称信,包括所有承认神统治的人;(2)内在的真实,包括真正悔改归主,进入国度的人。圣经给我们看见,天国有五个阶段:(1)旧约的阶段,旧约曾预言的国度;(2)「近了」的阶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现的时候;(3)过渡的阶段,包括凡在世囗称是耶稣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后的时期;(4)千禧年时出现的国,和(5)最后、永远长存的国。圣经每一处提到国度的经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个阶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属于第二个层面:内在的真实(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从五旬节到被提时候的那些人,就是教会。这就是国度与教会唯一的共通点;除此以外,二者从没有被放在一起。

    让我们谨记这个背景,现在来看关于天国的比喻。

    一.撒种的比喻(一三1~9)

    一三1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加利利海边。他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许多研究圣经的人把房子看为是指以色列国,把海边看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动象征着与以色列破裂;在「过渡阶段」中,国度要传扬到万国去。

    一三2因为有许多人到海滩聚集,他只得上船,然后用比喻教训众人。比喻是内含有属灵或道德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从表面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个比喻告诉我们,国度在耶稣第一和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候,是什么模样的。

    首四个比喻是向群众说的;最后三个是特别向门徒说的。主向门徒解释了首个和第七个比喻,让他们(和我们)自己运用他已给予的钥匙解释其余的比喻。

    一三3第一个比喻是关于一个撒种的人。他把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当然,种子有了不同的结果。

    一三4~8

    土壤结果

    1.坚硬的路旁1.种子被飞鸟吃掉。

    2.土浅石头地上2.种子很快便发芽,但没有根;日头出来一晒,就枯乾了。

    3.布满荆棘的地3.种子虽然发芽,但因为荆棘的缘故,没法长起来。

    4.好土4.种子发芽,长大结实,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9耶稣以隐晦的劝诫结束这个比喻。他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他用比喻,向群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同时向门徒传递了另一个不同的信息。我们绝不能轻忽他这番话的精义。

    虽然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因为主在第18至22节中亲自作了解释,让我们暂且按捺住我们的好奇心,稍后再看这个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10~17)

    一三10门徒不明白为何主用隐晦的比喻对众人讲话,所以便叫耶稣解释运用这种方法的因由。

    一三11从耶稣的答话中,可见他把不信的群众与相信他的门徒显着区别出来。很明显,群众──普遍的以色列百姓──是拒绝耶稣的,尽管他们的拒绝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才到达白热化的阶段。神不许他们明白天国的奥秘(秘密),却帮助真正的门徒去明白。

    新约里的奥秘是人从未知晓的事实。这些事若不靠属神的启示,是永远无法明白的。不过,神现在却把这些事向人启示。天国的奥秘是指在那时过渡阶段的国度中仍未为人明白的真理。对于候的人来说,天国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奥秘。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时的天国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称其为「天国奥秘的形式」──奥秘不是天国本身怎样奥秘,而是指天国在那时以前从未为人所知晓。

    一三12把这些奥秘向门徒启示,而把群众摒于门外,似乎是专断的做法。可是主解释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为门徒相信主耶稣,所以得着更多。他们既接受了光,便要得着更多的亮光。相反,犹太国拒绝世上的光,他们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会失去仅有的亮光。拒绝光的结果是被光拒绝。

    一三13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云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苏醒、埃及人迷惑的。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启示,但「对于与耶稣为敌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却惹起了他们的愤恨。」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主提出的是否怪念头,反而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有问题。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内里生命的素质──法理上的盲目不过是出于内里的冥顽不灵。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便用比喻向犹太人讲话。伍德宁这样说:「因为他们不爱真理,所以得不着真理之光。」(注26)他们拒绝看见真理、认识真理。真理已经降临,并且在他们前面,他们却这样坚决拒绝看见他。他们不听神的话。神带有生命力的道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不听从他。他们不愿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从他们中间被撵走。

    一三14、15他们的生命正应验了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的预言。以色列的心给油蒙了,他们的耳朵对神的声音毫不敏锐。他们一意孤行,眼睛闭着。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看见、听见、明白和悔改,神便会医治他们。可是,尽管他们有病,需要医治,却拒绝神的帮助。因此,他们要受惩罚。他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一三16、17门徒得着的是极大的权柄,因为他们看过了以前从未有人看过的。旧约的先知和义人何等渴望弥赛亚的到来,但他们的渴望都落空了。门徒却蒙恩活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看见弥赛亚,见证他的神迹大能,并听见耶稣亲囗的教训;他的教训又是何等超凡、没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一三18~23)

    一三18主解释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释四种土壤的比喻。他没有说撒种的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撒种的代表了他自己(37节),或是代表了传天国信息的人。他把种子解释为天国的道理(19节)。土壤代表了听见信息的人。

    一三19坚硬的路旁指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听见福音,但不明白──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理解,是因为他们不肯理解。飞鸟是指撒但;他把种子从这类人的心里夺了去。他不过是与这类人互相合作吧了,因为这类人自己根本已选择了荒凉贫脊之地。法利赛人正是这些顽梗的听众,是坚硬的土地。

    一三20、21耶稣讲石头地时,是指这些石头地上有一层浅薄的泥土。这些土壤代表听见道而欢喜领受的人。撒种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为他传的道是何等的成功。过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训,知道人们欢笑快乐地接受信息并非好事。首先,他们必须知罪、痛悔和认罪。看见一个寻求神的人哭丧着脸走向加略山,总比看见他轻散浮夸地从楹间走下更有指望。肤浅的泥土孕育出肤浅的信,这种信心扎根不深。当遇到猛烈的阳光,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这种人便觉得不值,决心放弃信仰,不再跟随主基督。

    一三22布满荆棘的土地代表听见道,但肤浅虚伪地领受的人。他们看来是天国真正的子民,但转瞬间,世上的思虑、对钱财的贪爱压住了他们对信仰的热诚兴致。他们的生命没有为神结出果子。凌耳以一个拥有庞大贸业、贪爱钱财父亲的儿子来阐释这点。这个儿子青年时听过神的话,但后来却在商场上打滚。

    他不久便要选择讨好他的主,还是他父亲。所以,种子虽然撒下了,而且也发了芽,但土地长有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已经在这里了。他作出妥协,满足父亲的愿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场上,视今生的事为最重要。他的生活过得挺惬意,但却忽略了天上的事。当他退休的时候,想懂得多点属灵的事,但神是不可开玩笑的。那人退休后,在短短数月间突然逝世。他遗下了当时的九万英镑和属灵荒废的生命。荆棘挤住了神的话,使人结不出果子来。(注27)

    一三23好土代表真正的信徒。人听道明白了,实行他所听的。虽然这些信徒结出不同数量的果子,但从他们结的果子,可见他们拥有属神的生命。这里的果实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为基督得回来的灵魂。新约中「果子」一词通常是指圣灵的果子(加五22、23)。

    那么这个比喻对群众来说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是在警告听道而不行道的危险。同时,鼓励人们真心领受神的话,然后为神结出果子,以显出他们信仰的真实。对于门徒和以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比喻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听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从迷惑中拯救出来,藉着福音的传遍,世界得以改变过来。同时,这比喻提醒了门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敌人:(1)魔鬼(飞鸟──恶者);(2)肉体(猛烈的太阳──患难或逼迫);和(3)世界(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

    最后,门徒清楚看见,品格上的投资会带来极丰富的收获。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报;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报;一百倍是百分之一万的回报。其实,真正悔改归主的收获是无法衡量计算的。一个寂寂无名的主日学老师在慕迪身上经营投资。结果,慕迪抢救了许多的灵魂,获救的人又同样抢救了更多的灵魂。所以,那主日学老师所作的起了连锁的作用,这作用是长远不止息的。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24~30)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24~26第二个比喻──麦子和稗子──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天国比作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注28)

    一三27、28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仇敌作的。仆人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29、30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着收割。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什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着,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37至43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31、32)

    救主跟着把天国比喻作芥菜种。他称芥菜种是百种里最小的,即听众经验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树。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芥菜种代表着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4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19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他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2)。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33)

    主耶稣接着把天国比作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不久,面全团都发起来。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他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15),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6、12),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15)。哥林多前书五章6至8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9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天国。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

    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面酵是指邪恶的道理。妇人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20)。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含有独特意义么?圣经禁止女人在教会中教导(林前一四34;提前二12),可是有些女人却违抗神的吩咐,掌有教导的权柄,甚至把神子民的食物搀杂,成为具破坏性的异端邪说。

    白洛克这样说:

    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他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23~32),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1~13)。(注29)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34、35)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对众人说的。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2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36~43)

    一三36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房子里。门徒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他并没有长久弃绝他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2)。

    一三37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他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他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38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好种就是天国之子。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象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39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他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40~42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14~20)。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丢在火炉里。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43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他们父的国里,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发出光来,象太阳一样;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

    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9~13)。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44)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着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1)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2)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宝贝的比喻中,耶稣把天国比作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我们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37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宝贝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4,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象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界(林后五19;约壹二2)。这世界就是他发现藏着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着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可是这种解释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因为圣经说得救乃是恩典,救恩是不必付任何代价的(赛五五1;弗二8、9)。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45~46)

    天国也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当他遇见一颗极为重价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买卖人就是主耶稣,重价的珠子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他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象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他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他要与新娘一同在他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14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最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47~50)

    一三47、48这是最后的比喻,把天国比作筛或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好的收在器具里,把不好的丢弃。

    一三49、50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世界的末了,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天使。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30、39~43)。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哀哭切齿。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7~15)。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

    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6、7)。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年之国居住。(注30)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51、52)

    一三51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他的门徒是否明白。门徒回答说:「明白了。」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象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52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它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天国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他们就象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旧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着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53~58)

    一三53~56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希奇他的智慧和所行的异能。对于众人来说,他不过是木匠的儿子。他们认识他母亲马利亚……他弟兄们名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着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57、58他们就厌弃他。这激发耶稣指出,真正的先知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他居住的地方,他的亲人自恃与他相熟,随意轻蔑他。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5),原因不是他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他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要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玖.弥赛亚不厌烦施恩,却遭到多不胜数的敌视(一四1~一六12)

    一.施洗约翰被斩(一四1~12)

    一四1、2耶稣传道的消息辗转传到分封的王希律的耳中。这位声名狼藉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儿子,又名希律安提帕。他下令处决施洗约翰。当他听到基督行的神迹奇事,便起心要暗害耶稣。他不断想起被他斩的先知,便向他仆人说:「这人是约翰。他从死里复活了,才有这些神迹奇事。」

    一四3第3至12节是倒叙。马太在这里,暂停叙述耶稣的事,来回顾约翰死时周围的情况。

    一四4、5希律休了他的妻,与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通奸。作为神的先知,约翰不能坐视不理。他毫不惧怕,愤怒地指摘希律王,直斥他**。

    王怒发冲冠,决要杀约翰,只是政治上不许可他这样做。百姓公认约翰为先知,他们若知道希律王要杀约翰,必然反对,甚至可能以暴力反抗杀害约翰之令。所以,暴君暂且平息心中的怒气,只监禁了约翰。「恶人所喜欢的宗教,就如他们对狮子的态度;要末是死的狮子,要末是被困的狮子。他们却惧怕宗教信仰自由,这样他们的良心便要受到挑战。」(注31)

    一四6~11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跳舞,使王满心喜悦,王就立刻应许给她所想要的。希罗底的女儿受母亲嘱附,便可恶地提出要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这时,王对约翰的怨恨已渐息,甚至要欣赏这位先知的胆色和人格。虽然他感到有点抱歉,不过始终要遵守诺言。于是颁布命令,斩了约翰;那跳舞女孩的可怖请求如愿以偿了。

    一四12约翰的门徒把他们的主的尸首领去,替他举行了庄重的葬礼,然后就去告诉耶稣。除了耶稣,他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去倾吐内心的郁结和愤慨。他们这种做法是我们效法的最好榜样。遭遇**、受**、困苦和忧伤时,我们也应当告诉耶稣。

    至于希律,他的罪行虽然得逞,但这次经历却在他心里萦绕不退。直至他听见耶稣所行的事,这件往事又再令他提心吊胆。

    二.给五千人吃饱(一四13~21)

    一四13、14耶稣听见了希律因他的神迹奇事而忧虑不已,就上船往加利利海边一处僻静的地方。可以肯定,他并非因为恐惧而离开;他知道他的时间未到,没有什么会发生在他身上。我们不知道他离开的主因,但可以推测其中较次的原因,就是他的门徒刚传道回来(可六30;路九10),他们需要休息和安静。

    可是,群众从城中汹涌而至,他们步行跟随他。当他上岸时,群众正等待着他。对于这次途上的打扰,我们满有怜悯的主不但没有厌烦不满,反而立刻工作,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一四15天将晚的时候,即约下午三时后,门徒觉得危机正在酝酿。人数众多,他们根本没东西给他们吃!他们请耶稣叫群众往村子里去,好买些吃的。他们多么不明白基督的心肠,也何等看不出他的能力!

    一四16~18主保证说不用他们去买食物。这位主既是张开援手,供应一切受造物所需的那位,群众又何须离去?他冷不提防地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罢。」门徒感到惊愕。「给他们东西吃?我们其它都没有,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他们忘记了他们还有耶稣。救主耐心地说:「拿过来给我。」这就是他们所能做的。

    一四19~21我们看见主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他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祝了谢,擘开饼,然后递给门徒分给众人。人人都有足够的食物。他们都吃饱了,门徒便把剩下的零碎收起,装了十二个篮子。这些食物比耶稣开始分给众人时多了许多。极讽刺的是,剩下的食物竟然可以让缺乏信心的门徒各得一篮。再且,大约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得以吃饱(五千男人加上女人和孩童)。

    这次的神迹是门徒世世代代要学的属灵功课。常常都有饥饿的群众;同样,常常都有一少群生活素质似乎较差的门徒。不过,救主是满有怜悯的。门徒若愿意献上微不足道的一切,他便会把他们所献的加倍,以喂养千千万万有需要的人。不过,那五千人与今天的人相比,区别是前者虽然在加利利得饱了肚子,不过他们的饱足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相反,今天让永生的基督喂饱的人,他们永远都不再饥饿,得着了真满足(参看约六35)。

    三.耶稣履海(一四22~33)

    前面所述的神迹,让门徒坚信他们跟从的那位,能丰丰足足供应他们的需要。他们由此学到这位耶稣能保护他们,并且能向他们施予权柄能力。

    一四22、23耶稣解散了众人,便叫门徒上船,渡到湖的那边去。然后,他走上山祷告。到了晚上,即日落以后,只有他一人在那里。(犹太人的计算有二个「晚上」,参看出一二6,第一个晚上可参看第15节,指下午的中间时间;另一个晚上可参考这里,即日落时。)

    一四24~27那时船离岸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打着。当海浪汹涌冲击船时,耶稣看见门徒的苦况。夜里四更天(在清晨三时至六时),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门徒以为是鬼怪,所以战兢非常。不过,门徒很快便听见耶稣肯定地说,他是他们的主人和朋友:「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这句话在我们的经历中是何等的真实!我们常遇到风暴,因而颠簸不定;也会徨惑不安,忧伤绝望。救主仿佛离我们很远。然而,他无时无刻为我们祷告。环境似乎幽暗漆黑,但他却在我们身旁。虽然如此,我们常常懵然不知,忧伤痛苦。然后,我们听见他安慰的慈声,于是便记起令我们战兢的风浪,已被他踏在脚下了。

    一四28当彼得听见这把熟悉的、充满爱的声音时,就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充沛的情感。「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我们要看他大胆的要求是一个坚定的信任,而不应看见「如果」二字,便认为是信心微小的表现。彼得觉得耶稣的命令是能够成就的,只要他下令,便赐予能力。

    一四29~33耶稣一说:「你来罢。」彼得就从船上跳下去,朝着他走。只要他紧紧地看着耶稣,他便能够行出人不可能行的事;但他一想着大风,便开始沉下去。他急忙地大喊:「主阿,救我。」主用手拉着他,慈声指责他的小信,然后带他上船。耶稣上了船后,风就住了。门徒在船上敬拜主,对耶稣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基督徒的生命就如在水上行走,是人世间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单单仰望耶稣(来一二2),便能经历超然的生命。但我们在什么时候被自己或周遭的环境所占据,便开始往下沉。这时,我们必须呼喊基督,求他加力,让他属神的能力使我们复原。

    四.耶稣在革尼撒勒医治病人(一四34~36)

    船只停泊在革尼撒勒,即加利利的西北海岸。众人发现了耶稣,便把各地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去,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遂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所以,这地方的医生得享一天假期。至少,这里有一阵子没有病人。耶稣这位大医生的探访,让这地区的百姓经历了他的医治,也靠他得着痊愈。

    五.污秽从心而生(一五1~20)

    论者常有指出,马太的前部分没有按时间的先后次序记述事情。但从第十四章到尾,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按发生的先后来记述。

    第十五章出现了一个时代上的次序。首先,法利赛人和文士不绝的争论和囗角(参看第1至20节)正好预言以色列对弥赛亚的拒绝。第二,迦南妇人的信心(参看第21至28节)可比作福音在现今的时代要传到外邦人的地方。最后,有庞大的群众得治愈(参看第29至31节)和四千人得以喂饱(参看第32至39节)这两件事正指出千禧年时普遍的康泰和繁华。

    一五1、2法利赛人和文士毫不留情,要设法陷害耶稣。他们一团人从耶路撒冷被差派去控诉耶稣的门徒,指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洗手,犯了古人的遗传。

    为要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先查看经文,明白什么是洁净与不洁净,又必须明白法利赛人指的洗手是什么回事。洁净与不洁净的概念可追溯到旧约时代。门徒被控诉不洁净,是仪式上的问题。假如有人触及死尸,就仪式上来说,他便是不洁净──即犯了礼仪,不适宜敬拜神。他必须按神的律法,先参与一个仪式,让自己洁净了,方能来到神面前。

    而古人更把传统习俗加进这个使人洁净的仪式中。例如,他们坚持在吃饭前,犹太人必须先透过繁琐的步骤洁净自己。他们不但要洗手,连手臂至肘部也要洗。若有人曾到市场,便要行沭浴的仪式。因此,法利赛人批评门徒,指他们没有按犹太传统,行繁琐的洁净仪式。

    一五3~6主耶稣提醒他的批评者,他们因着古人的遗传,而犯了神的诫命。律法吩咐人要孝敬父母,包括供应他们经济上的需要。但文士和法利赛人(并很多其它人)都不想花钱供养年老的父母,就利用传统,推却应有的责任。当父母向他们求助时,他们却这样说:「我已经把用来供给你们的钱奉献给神了,所以我没有钱给你们了。」他们这样藉词,便推卸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持了。跟从这种荒唐的传统,便是废弃神的话,没有按神的吩咐关心父母了。

    一五7~9他们狡滑地歪曲神的话,正应验了以赛亚书二十九章13节的预言。他们假装用嘴唇尊敬神,但心却远离神。他们的敬拜是徒然的,因为他们视人的传统比神的话更重要。

    一五10、11耶稣转向众人,宣布重要的消息。他断言入囗的不能污秽人,出囗的乃能污秽人。我们很难领会这种革命性的言论。根据利未的条例,入囗的会污秽人。犹太人禁止吃一切倒嚼或分蹄的动物,此外,没有翅和鳞的鱼都不可吃。神给了详细的指示,说明什么是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

    颁布律法的主已铺了路,好废除整个仪式上关于污秽的条例。他说门徒没洗手吃食物并不能污秽他们。相反,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才是真正的污秽。

    一五12~14他的门徒告诉耶稣,说法利赛人……不服耶稣的话。耶稣把法利赛人比作不是由神栽种的植物。他们不是麦子,而是稗子。他们和他们的教训要连根拔起,即被毁掉。然后他补充说:「任凭他们罢。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虽然他们声称是属灵事情的权威,但其实他们对属灵的事不过如瞎子,和他们带领的人无异。所以带领的和跟从的都不免要掉在坑里。

    一五15耶稣对洁净与不洁净食物的教训,和门徒一向听的完全相反,令他们疑惑不解。这教训对他们来说就好象一个比喻,是隐晦不明的。彼得要求耶稣向他们解释,正好表达了他们不明白耶稣的教训。

    一五16、17主初时很奇怪他们为何仍不明白。他解释说,真正的污秽不是肉体上的污秽,而是道德上的污秽。可吃的食物本身并没有洁净或不洁净的。其实,物质本身并非罪恶;但过分沉溺于物质便不对了,人类吃的食物入了囗,运到肚子里消化,然后把不消化的废物落在茅厕里。整个过程并不涉及道德问题,不过是身体功能的运作而已。到今天,我们知道「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四4、5)当然,这里提到的不是有毒的植物,而是神为人所预备的食物。一切的食物都是美好的,我们也应当以感谢的心享用。假如有人对一些食物敏感,或不能忍受某些食物,便不应进食这类食品。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肯定神是用食物来供应我们身体需要的。

    一五18若污秽的不是食物,那么什么才是污秽?耶稣回答:「……出囗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心里不是指供应血液的心脏,而是指人污秽的动机和欲念。人的道德本相随从他心里不正当的意念,然后是苦毒的话语,再从邪恶的行为显露出来。

    一五19、20污秽人的事物包括恶念、凶杀、**、苟合、偷盗、妄证和谤渎(希腊文的「谤渎」包括诋毁某人)。

    法利赛人和文士极之拘泥于洗手洁净的仪式,以此虚饰其表,然而他们的真实生活却一败涂地。他们专注微不足道的事,却轻忽真正重要的事。他们批评门徒,说他们不守传统习俗,然而这传统却不是神心意要人守的;相反,他们竟然设计杀害神的儿子,并且犯了第19节中所说的一切罪。

    六.外邦女子因信心得祝福(一五21~28)

    一五21、22耶稣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那地方位于地中海岸边。我们知道这是他自公开传道以来,唯一次不在犹太境内的。在腓利基,有一个迦南妇人请他医治她女儿,因为她女儿被鬼附着。

    我们必须知道这女人并非犹太人,她是外邦人,没有被神拣选,是不道德的族类。约书亚曾带领以色列民攻打迦南地,但因以色列的不顺服,没有消灭所有迦南人,于是便有部分迦南人得以尚存,而这妇人便是迦南族生还者的后裔。因为是外邦人,不是神在地上拣选的民,她的身分令她不能享有特殊的权利。她是异族人,没有盼望。处于这种地位,她没有资格要求神或弥赛亚什么。

    她对耶稣说话时称呼耶稣是主,是大卫的子孙。这个名是犹太人给弥赛亚的称呼。虽然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但外邦人没有权利靠近他。所以,耶稣起初并没有回应那妇人。

    一五23门徒进前来,求他……打发他走,因为他们觉得她很讨厌。但对耶稣来说,那妇人却是信心的典范,她会盛载耶稣的恩典,并且彰显他的荣美。不过,他必须先验证她的信心和指教她!

    一五24、25他提醒她,说他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是到外邦人那里,更不是到迦南人那里。对于耶稣明显的拒绝,她并没有退缩。她没有再说大卫的子孙,而向耶稣敬拜说:「主阿,帮助我。」既然她没有犹太人的身分去见耶稣,就以受造物的身分去朝见创造者。

    一五26为了进一步验明她的信有多真,耶稣说不好把给犹太儿女吃的东西,用来喂外邦的狗。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番话很刺耳。但必须谨记,耶稣这番话就好比外科医生用的解剖刀,作用不是要伤害,而是要医治。她是外邦人。犹太人鄙视外邦人,把他们比作吃腐肉的狗,这些狗在街上徘徊,搜索食物的碎屑。可是,耶稣在这里的用词是指细小的宠物狗。他的问题其实是:「她知不知道自己连他最小的怜悯,也不配得?」

    一五27她的回答是可夸赞的。她完全同意耶稣的描述。是的,她是不配的外邦人,但她把自己投向耶稣的怜悯、慈爱和恩典。她实在地说:「你说的对!我不过是桌底下其中一头小狗。但我看到碎渣儿间中会从桌子上掉下来。你可否让我得着一些碎渣儿?我的确不配你医治我的女儿,但我恳求你,请你向你其中一个不配的受造物施予怜悯。」

    一五28耶稣称赞她的信心是大的。不信的儿女并不饥饿要吃食物,但这自称为「狗」的却呼喊求食物。因着信心,那妇人便得着所求的:她的女儿立刻就好了。我们的主从远处医治了这位外邦人的女儿。这表示他现在的事奉是在神的右边,当他古时拣选的民全国暂时被搁置一旁时,却要在这时代向外邦人赐下属灵的医治。

    七.耶稣医治众多有病的人(一五29~31)

    我们从马可福音七章31节知道主离开了推罗,向北往西顿,然后朝东走过约但河,从南面经过低加波利。他在加利利海附近医好了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其它病人。众人十分希奇,都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那里很明显是外邦人的地方。那些民看耶稣和他的门徒同属以色列,正确地推论出以色列的神在他们中间作工。

    八.给四千人吃饱(一五32~39)

    一五32粗心大意(或喜欢批判的)的读者或会把耶稣喂饱五千人的事与这次的事混为一谈,认为圣经重复了事情,相同事情的叙述有矛盾和出入。其实,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它们互相补足,而不是互相矛盾。

    众人跟从了耶稣三天,粮食已缺。耶稣不会让他们饿着肚子离去,因为恐怕他们在路上支持不住。

    一五33、34他的门徒又一次为喂饱这大群人而忧心忡忡,认为要喂饱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他们只有七个饼和几条小鱼。

    一五35、36就如上次面对五千人一样,耶稣吩咐众人坐下。他祝谢了,擘开饼和鱼,递给门徒,让他们分给众人。他期望门徒作他们有能力作的事,然后他会介入,完成他们无力作的事。

    一五37~39众人吃饱以后,剩下的食物装满了七个筐子。喂饱的人数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见这两次喂饱群众的神迹中,其统计数字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太一六8~12)。圣经中的每一细节都附有独特意义。我们的主叫众人散去后,便上船往马加丹,即加利利海的西岸。

    
新约 马太福音16-20章注释
    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一六1~12)

    一六1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代表两个宗教教义的极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神学上互不相让。但他们现在却化敌为友,为同一目标联合起来,想要陷害救主。为了试探耶稣,他们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或许我们不清楚这些人正企图诱骗耶稣陷在妥协中。他们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可能暗示耶稣之前行的神迹是出于那仇敌的。或者,他们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迹,因为耶稣所行过的神迹都是在地上的。他们心想,究竟他能否行天上的神迹呢?

    一六2、3耶稣继续以天作主题,回答他们。当晚上天发红,他们便预测到第二天必要晴。他们也知道如果早晨天发红,又发黑,那天就必有风雨。(注32)他们精于凭天色预测气候,却不能够洞察这时候的神迹。

    究竟有什么神迹?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传扬弥赛亚降临的先知。预言所说弥赛亚的神迹正行在他们面前,是从来没有人行过的。另一个这时候的神迹,是犹太人公然拒绝弥赛亚,令福音传到外邦人中间。这些预言全都成就了。可惜即或有铁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对历史却毫无感觉,对成就了的预言也毫无反应。

    一六4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藐视站在他们当中的神儿子耶稣,向他寻求神迹,正显出他们是属灵上**的世代。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了。正如在十二章39节的注释,约拿的神迹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复活。邪恶**的世代要把弥赛亚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神却要使他从死里复活。凡拒绝降服在基督面前、承认他为公义掌权者的人,他们将难逃灭亡的结局。

    这段经文以不祥的语句结束:「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这句话所隐含的属灵意思不言而喻。

    一六5、6耶稣的门徒渡到湖的东边与耶稣会合,他们忘了带食物。所以当耶稣提醒他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时,他们还以为耶稣在说:「不可向这些犹太人求取粮食!」因为他们的脑里只想着食物,所以只能肤浅地按常理解释耶稣的话,学不到当中属灵的功课。

    一六7~10虽然那曾喂饱五千人和四千的主与他们同在,但他们还是担心缺少粮食。因此,耶稣再次向他们提起这两个神迹。神要他们知道这个属神的算法和丰富的源头:给耶稣动工的东西分量愈少,得喂饱的人就愈多,并剩下更多的食物。虽然只有五饼二鱼,但他喂饱超过五千人;剩下十二篮食物。但当有更多的饼和鱼,他却只喂饱超过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们把自己有限的交给神,让他来办,他就大大的加倍数量。「在神那里,微小的数目已经是很丰富的了。」

    这里的筐子(注33)有别于前面所述喂饱五千人的篮子。这七个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篮更大。这里要门徒学的功课是:我们既与那位拥有无限权力和资源的主相连,又何需忧虑肚腹之饥?

    一六11、12主耶稣说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不是指面酵,而是指邪恶的道理和行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节中,法利赛人的酵被形容为假冒为善。他们宣称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紧神的话,然而他们的忠心顺服不过虚有其表,内心却是邪恶败坏。

    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的理性主义。他们是那时代的理想自由主义者,就象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们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论据,和提出许多信仰上的质疑。他们否定了天使和灵体的存在、肉身的复活、灵魂不朽坏和永远的审判。如果容让这不信的酵继续存在,它便会象酵母一样在面团中扩散,遍布每一角落。

    拾.王预备他的门徒(一六13~一七27)

    一.彼得伟大的认信(一六13~20)

    一六13、14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约二十五哩,在约但河东面五哩。耶稣来到附近的村庄(可八27),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高峰。直至这时,他已经让门徒真正认识他的位格。既然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现在便坚决地走向十字架。

    他先问门徒,了解别人对他的身分有何说法。众人的回答很参差,有人认为耶稣是施洗的约翰,有认为是以利亚,有认为是耶利米,也有认为是先知里的一位。在一般人眼中,他是上述当中的一位。他是好人,但并非是最好的;他很伟大,却并非最伟大的;他是先知里的一位,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这种看法不能叫他们真正知道耶稣是谁。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赞美不过是徒然的,也预告他们日后怎样对耶稣。如果换了耶稣是别人,那必然是个骗子,因为他竟称自己与父神同等。

    一六15、16因此,耶稣问门徒认为他是谁。西门彼得作出了历史性的回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换句话说,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又是神的儿子。

    一六17、18我们的主祝福巴约拿之子西门。一个渔夫无法凭着天生的智慧见识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为父神给他指示。然而,神儿子还有重要的话对彼得说。所以耶稣补充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众所周知,福音书中,没有其它经文比这节更引起争议的。有人问:「谁是磐石?磐石是什么?」由于彼得和磐石的希腊字相似,就引起了许多问题。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独特的。首先,Petros指石块或碎石;第二,Petra指磐石,如石崖。故此,耶稣是说,「……你是彼得(石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他不是说把教会建在石块上,而是要建在磐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磐石,那么谁是那磐石呢?按着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认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教会就是建立在这真理上。以弗所书二章20节教导说,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他就是那房角石。该经文提到我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导关乎主耶稣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书十章4节把基督形容为磐石。在这论点上,摩根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醒:

    要谨记,耶稣正和犹太人谈话。如果我们查阅整卷希伯来文圣经,便知道「磐石」从不用来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一番话,不是指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稣不会疏忽比喻的用法。他按着旧有希伯来的解释来用这些比喻,因为磐石常代表着神,故此他说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儿子基督。」(注34)

    彼得从没有把自己比作教会的根基。他曾两次提到基督就是石头(徒四11、12;彼前二4~8)。不过这比喻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同,所提到的石头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是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旧约没出现过教会。耶稣提到教会的时候,教会仍未诞生,教会要在五旬节时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里的真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是分别出来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独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将来。

    我们多不会期望马太福音提到教会,因为这卷书的主题是以色列和天国。可是,以色列既拒绝基督,便进入了一段加插的时期──教会时期。这时期要延续至被提才完结。那时,神要恢复他对以色列国的作为。故此,神在这卷福音书中提到教会,是说明他被以色列拒绝后有另外安排的计划。

    「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这句话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解为阴间的门不能抗衡教会──教会经得起一切的攻击。另外,也可解为教会采取攻势,得到胜利。无论如何,死的权势必被活着的信徒的改变,和在基督里死了之人的复活击败。

    一六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并不是指彼得握有权柄,选择进天国的人。这里是指天国在地上掌权──包括所有囗称忠于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钥匙是指到入囗或通道。在本书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这条承认救主而得进入天国的钥匙(太二八19)──使万民作门徒、施洗和教训门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礼是一个给初信者的礼仪,让人公开承认忠心于王。)彼得在五旬节时首先用了这些钥匙。这些钥匙并非单单给了彼得,彼得不过是其它门徒的代表吧了(参看太一八18,神同样把这应许给予其它门徒)。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二十章23节常被解为是主授权彼得和他的继承人,让他们有权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这节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权柄去捆绑和释放,而这权柄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绑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使他们立刻受死刑(徒五1~10);保罗因着那个受惩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从罪的恶果中释放出来(林后二10)。

    另外,这节也可解为使徒要在地上捆绑或释放,必须先在天上有捆绑或释放。故此,雷历说:「是天上开始一切捆绑和释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这些工作吧了。」(注35)

    无论如何,这节经文在今天来说是一节宣告的经文。当罪人真心为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绝救主,基督的仆人便可宣告这人仍然有罪。凯理写道:「只要教会是奉主的名行事,而这些事又真的是合符神的心意,神便会在所行的事上盖上他的印监。」

    一六20我们再次看见主耶稣吩咐他的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弥赛亚。因为以色列不信神,揭开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假如百姓拥戴耶稣为王,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不合时机的举动只会让罗马人不择手段地**百姓。

    司徒雅各称这段为耶稣传道事工的转捩点。他写道:

    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日子标志着福音的分水岭。从这时开始,河流转移方向。耶稣早期传道时的支持者曾热爱拥戴耶稣,把他加冕为王,但现在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稣推向十字架……在该撒利亚,耶稣毅然站立,俨如站在分水岭上。这景象就如耸立于山峰之颠,耶稣俯视而见往日所行过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见黑暗险峻的前路正等待他。昔日光辉欢悦的日子仍然萦绕心头,但他不过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徵途,迈向黝暗之中。此刻,他正举步往加略山。(注36)

    二.为他受死和复活的事训练门徒(一六21~23)

    一六21门徒这时已知道耶稣是弥赛亚,是真神的儿子。他们已准备好听他首次直接发表的预言──他的死和复活。他们此刻晓得他的计划永不落空,他们是在胜利的一方;无论有什么事发生,他们都必得胜。于是主把关乎他的事情揭晓,让门徒心里作好准备。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受宗教领袖许多的苦,并且必须被杀,第三日复活。这消息足以令门徒想到将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耶稣最后提到的事情──第三日复活──却是门徒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局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一六22彼得想到他的主将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着耶稣,彷佛阻挡耶稣要走的路,抗议着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一六23主耶稣直斥彼得的不是。他来到世上,本是要为罪人死。任何拦阻他成就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因此他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虽称彼得为撒但,但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灵或撒但所控制。他不过是说彼得的行为和说话正是撒但喜欢听见的(他的名字是与神对敌)。彼得抗议救主上加略山,便成为救主的拦阻。

    每一个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耶稣,但当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隐约浮现时,一把声音便随之而来说:「它离你还远!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们的至爱会要求我们转移方向,不去顺从神的道路。这时,我们也当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

    三.训练真正的门徒(一六24~28)

    一六24这时,主耶稣坦白地说,他的门徒要有这些特性:舍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从他。舍己与否定自己有别;舍己是让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权。背起……十字架是愿意忍受耻辱、痛苦,甚至可能为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跟从主是按主的样式而生活,包括效法他的谦卑、处贫穷,有怜悯、爱、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一六25主预言门徒有两种拦阻。第一个自然的试探是企图挽救自己的性命,免却不适、痛苦、寂寞或损失。另外的拦阻是企图让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稣提醒门徒,为私欲而活总得不到满足;不惜一切代价而舍己跟从他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一六26第二种试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稣说:「假如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全世界,但却为这疯狂的欲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标;那么,即使得到这些钱又有何益处?死后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标。这目标不是赚钱。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关心的事。如果人错失这目标,便等于错失了一切。

    第24节,耶稣告诉他们最坎坷的事情。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征;在开始的时候便早知道这最坏的一着。虽然如此,你却发现无穷尽的宝藏和祝福。

    斑豪斯说得很贴切:

    我们看见圣经里一切险峻艰辛的事,也就再没有令我们惊讶叹息的了。原来我们在今生所学到的一切功课,都是可喜的。(注37)

    一六27主在这刻提醒门徒,他自己的荣耀是随着受苦而来的。他提到他在第二次降临时要回到地上,同着众使者在他父的无比荣耀里降临。那时候,他要报应那些为他而活的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径是仰望这荣耀的时刻;先考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后竭尽所能,迎上路去。

    一六28接着,主发出令人震惊的声明,他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问题出现了:主的使徒全都离世了,但基督却仍未带着权柄和荣耀而来,重新建立他的国。如果我们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节,便能回答他这令人大惑不解的声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几节经文描述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形象。彼得、雅各和约翰都看见基督变了形象。他们蒙赐特权,预先看见基督在他荣耀之国的形象。

    我们可以肯定,基督让门徒看见他的形象,是要让他们预先看见他将来的国。彼得把这次事件描述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彼后一16)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降临是指他第二次的降临。约翰对这次高山上的经历则这样形容:「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基督第一次降临蒙受羞辱;第二次降临却带着荣耀。所以,第28节的预言在那高山上应验了;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荣耀的王。

    四.显出荣耀训练门徒:改变形象(一七1~8)

    一七1、2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以后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登上高山。那高山位于加利利。许多解经家认为「六天」含有特殊意义。例如盖伯林这样说:「『六』是人类的数字,代表工作的日子。六天之后,即工作完毕,人类已筋疲力尽,主的日子──天国──便来到了。」

    路加说「约有八天」以后,主便改变形象(路九28)。他说的「约有八天」明显包括了最后和中间的日子。由于「八」是复活和新开始的数字,路加以新开始来描述天国,十分合理。

    彼得、雅各和约翰仿佛与救主异常靠近,享有特权目睹他改变形象。直至这时候,主的荣耀仍被他血肉之躯遮蔽着。但那时,门徒看见他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闪耀之光。主显示他的神性,就如旧约以荣耀的云彩或神的同在的荣耀。这景象预先显示当主耶稣再来建立他的国时,他的形象将会如何。他不再以被宰羔羊的姿态出现,却以犹大支派的狮子出现。看见他的人都立刻认出他就是神儿子,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一七3摩西和以利亚同时在高山上出现,他们与主讨论他将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路九30、31)。摩西和以利亚可以说是代表旧约的圣徒。另外,若我们看摩西为律法的代表,以利亚为先知的代表,那么这经文就是指旧约的两个时期都指向基督的受难,和接着而来的荣耀。除此以外,摩西藉死进到天上,正预示已死的人将要被提,进入千禧年;以利亚被接走,进到天上,正预示一些人要直接被提,进入国度。

    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可以说是新约众圣徒的代表。他们预表在耶稣第二次降临时活着馀下的忠心犹太人,将会与基督一同进入国度。

    山脚下的群众(第14节与路九37比较)就仿佛是外邦列国,他们也同样分享基督在千禧年掌王权时的福分。

    一七4、5彼得深受当时情况感动。为要得到将来的权位,他冲囗而出,建议搭三座记念的棚(或圣幕)──一座为耶稣,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把耶稣放在首位是对的,但他没有归耶稣为至尊荣的就不对了。耶稣是万有的主,而不是与人平起平坐的一位。为要让彼得明白这点,父神用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然后有一把声音发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在国度里,基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君王,他的话语带有权柄,是最高的决策者。所以门徒当时该铭记这点。

    一七6~8光耀的云彩和神的声音使门徒……俯伏在地。耶稣叫他们起来,不要害怕。他们起来的时候,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将来在国度也要如此──主耶稣将「在以马内利地得着极大的荣耀」。

    五.关于先躯者的讲论(一七9~13)

    一七9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门徒要守囗如瓶,不可把所见的事告诉任何人,直至他从死里复活。犹太人心急如焚,欲摆脱罗马人的轭,重获自由。他们欢迎耶稣,不过是想他救他们脱离罗马人,并非愿意从罪中得释放,让耶稣作他们的救主。以色列基于这些现实的理由,拒绝了弥赛亚;故此,根本没必要把弥赛亚荣耀的显现告诉犹太人。耶稣复活以后,这消息便要遍播全地。

    一七10~13门徒刚预先看见基督将来如何带着权柄和荣耀而来。然而,主的先驱者尚未显现。玛拉基曾预言说以利亚必须比弥赛亚先来(玛四5,6),于是门徒便就此询问耶稣。主同意以利亚固然要先来作先驱者;他解释说以利亚已经来了。他明显是指施洗的约翰(参看第13节)。就肉身而言,约翰并非以利亚(约一21);但他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路一17)。以色列若接受约翰,并领受他的信息,以利亚的预言就应验在约翰身上了(太一一14)。只可惜以色列不明白约翰使命的精义,不过随心中的喜好对待他吧了。约翰的死预告了他们将要如何对待人子。他们拒绝先驱者,也同样要拒绝王。透过耶稣的解释,门徒便知道以利亚是指施洗的约翰。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有一位先知会出现;他要为将来的王向以色列作准备,不过没有人知道这位先驱者是不是以利亚,或是其它传同类信息的人。

    六.以祷告和禁食训练事奉(一七14~21)

    生命并非一帆风顺,无风无浪。灵里奋兴了好一阵子,又跋涉了几天,时候终于到了──离开山上,往充满需要的幽谷去传道。

    一七14、15走到山脚下,有一位伤心欲绝的父亲等待着救主来到。他来见耶稣,跪下,哀求主医治他被鬼附的儿子。他儿子患有严重癫痫的病,这病屡次使他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他受尽烧伤和遇溺之苦。其实,他正是受撒但苦害的典型例子;撒但比一切的监工更残酷无良。

    一七16那父亲曾向门徒求救,但所学到的只是「人的帮助是枉然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医治。

    一七17「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番话是向门徒说的。他们没有信心治好癫痫病;同样,他们正反映那时的犹太人是何等缺乏信心和刚愎顽梗。

    一七18患癫痫病的人被带到耶稣那里,耶稣斥责那鬼,病者就立刻痊愈了。

    一七19、20门徒对自己能力不济大惑不解,便私下问主,希望知道原因。主的答案简单直接:他们的信心小。如果他们的信心象一粒芥菜种(最小的种子),他们便能吩咐一座山挪到海里去。当然,我们该知道真信心必须札根在神的应许或吩咐上。基督徒必须有坚定的信心,相信即使难题何等艰巨,天父也必能施行神迹,化险为夷。在信的人,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

    一七21「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这句在大部分当代圣经都省略了,原因是许多早期抄本都没有这句。但是,它却在大部分抄本中出现,而且与一个特别的上文下理相配合。

    七.为将要被出卖而训练门徒(一七22、23)

    没有号角吹奏,也没有话剧演绎,耶稣每次简单直接地提醒门徒,自己将要被杀害。那句印证和胜利的话再次出现──第三**要复活。他若不预先告诉门徒他的死,当事情真要发生,门徒便会完全不知所措,极之迷惘。耶稣受尽痛苦、羞辱的死,与他们对弥赛亚的期待完全不符。

    门徒知道耶稣将要离开他们,并且被杀害,便极为忧伤。他们虽听过耶稣受难的预言,却似乎已把他复活的应许抛诸脑后。

    八.彼得和他的主人纳税(一七24~27)

    一七24、25到了迦百农,收丁税的人问彼得,究竟他的先生是否缴纳半块钱,作殿里的经费。彼得回答说:「纳。」也许这个被误导的门徒,不想基督尴尬。

    主跟着显出他是无所不知的。彼得回来,尚未有机会说出发生什么事,耶稣便先问他:「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要明白这条问题,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当时统治者向人民征税,以支持国家和王室的经费,却不必向自己家人征税。但今天的政府向人人征税,包括统治者和他的家人。

    一七26彼得回答说统治者是向外人征税。这答案十分正确。耶稣进一步指出儿子就可以免税了。由于圣殿是神的家,耶稣(即神的儿子)若交税支付殿的经费,便相等于向自己交税。

    一七27虽然耶稣不必交税,但主却同意交。那么,他如何把钱拿来?圣经从没记载耶稣携带金钱。他叫彼得往加利利的海边去,然后把先钓上来的鱼拿来。原来那条的囗中有一块钱,彼得便把这块钱分两分,缴交耶稣和他的税。

    虽然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这次惊人的神迹,但我们却清楚看见基督是无所不知的。他知道加利利海中的鱼,那一条囗中有钱币;他知道这条鱼的位置;他甚至知道彼得先捉的鱼,鱼的囗中便有钱币。

    如果耶稣执着属神的原则不放,他就不会缴税。对他来说,这不是道义的问题,但他愿意缴税,而不愿绊倒人。今天,我们作信徒的已从律法中获释出来。不过,我们也当尊重别人的良心,不作任何绊倒人的事。

    拾壹.王指示门徒(一八~二○)

    一.关于谦卑(一八1~6)

    第十八章被称为尊大和宽恕的讲论,列出了作为基督──王──的子民该有的行为准则。

    一八1门徒一直以为天国就是太平盛世的黄金时期。他们正在为优越的地位用心打量。从他们发问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就可以知道他们寻求自己益处的心意。

    一八2、3耶稣用生活的例子作教材教训他们。他叫小孩子站在他们中间,说人必须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才可以进天国。他是指内在的天国;人要成为真正的信徒,必须先摒弃自我尊大的想法,并且降卑成为小孩子。当人知道自己有罪和一文不值,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他唯一的盼望,他便能够放下自我,甘愿降卑。终其基督徒的一生,这种态度都不可退缩。耶稣不是指门徒未得救。事实上,除了犹大以外,门徒都是真心相信他的,而且都得称义了。不过他们仍未有圣灵居住在内,因此缺乏真正谦卑的能力,不象我们有圣灵的帮助(我们却没有常倚靠圣灵而已)。再者,他们需要扭转错谬的想法,藉以有神国的样式。

    一八4天国中最大的就是那些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人。天国的准则和价值观明显地与世上的刚好相反。我们必须扭转思维,以基督的想法为我们的想法,跟随他的脚踪(参看腓二5~8)。

    一八5主耶稣在这里不知不觉间从地上的小孩子谈到属灵的小孩子。凡为他的名接待其中一个卑微的信徒,便会得到赏赐,这赏赐与接待主自己一样。作在门徒身上的,就仿佛是作在主人身上了。

    一八6相反,谁引诱信徒犯罪,必导致重大的责罚。他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海洋深处。(大磨石指需由动物挪动的石;较小的石块可由人用手挪动。)人自己犯罪已是罪大恶极,但若令信徒犯罪,便是害他免于无辜,腐化他的心和**他的名声。糟蹋别人纯洁的心灵比起惨死的后果更要糟糕!

    二.关于绊倒人(一八7~14)

    一八7耶稣进而解释将人绊倒的事无可避免。世界、肉体和魔鬼携手迷惑众人,使人堕落。如果一个人成了恶势力的工具,他便是罪大恶极了。所以,救主提醒人要积极操练自己,而非误导神的儿女。

    一八8、9如果犯罪的肢体是手、脚或眼,最好用手术刀砍掉,免得破坏神在别人身上的工作。带着不全的四肢或瞎眼进入永生,总比四肢健全而落到地狱好。我们的主不是指天上有四肢不全的人,不过是描述信徒离开这个生命、进到永生时的肉身状况。复活的身体必然是完美无缺的。

    一八10神的儿子跟着警惕门徒不要轻看他小子里的一个,不论是小孩子或任何属于天国的人。为要强调他们的重要,他进一步说他们的使者常在神面前,见天父的面。这里说的使者可能指守护的天使(参看来一14)。

    一八11圣经修订标准本和许多现代的版本(中文圣经和合本只作附述)都省了这节,但这节关于救主事工的经文却是这段的高峰,并且许多手抄稿都认同它的重要性。(注38)

    一八12、13小孩子同样是这位仁慈牧人要拯救的对象。即使一百只羊中有一只走迷了路,他也会撇下其馀九十九只,寻找那迷路的羊,直至找着为止。大牧人重获迷羊的喜悦让我们明白小孩子的价值,懂得看重小孩子。

    一八14他们不单是天使和大牧人看重的,更是父神所重视的。他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既然天使、主耶稣和父神都看重他们,我们就绝不可轻视他们,即或他们是何等不可爱,何等卑微。

    三.关于犯罪者的处分(一八15~20)

    本章的部分提到教会肢体的分歧的处理,并无限宽恕的学习。

    一八15这里明确地列出指引,教导当被其它信徒开罪的时候,基督徒应有的责任。首先,事情应由双方私下处理。若犯错者承认有罪,便可以和好如初。问题就是我们通常都不行这步,只跟别人说闲话。结果事情就如草原上的野火猛烈燃烧,冲突也加倍起来。让我们谨记,第一步是「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

    一八16若犯罪的弟兄不听,另一方便要带一两个人同去,寻求与他恢复相交。这里强调要持续和好关系,免致破裂。再者,这里更引述有力的证据,如经上所说:「要凭两三个人的囗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申一九15)没有按圣经的指示,有两三个人的见证的支持才控诉犯罪者的事例,已经对教会造成很大的灾祸。这祸害是无法估计的。在这方面,世上的法庭常比基督的教会处理得更为公正。

    一八17如果犯错的人仍然不听,不肯认错悔改,那么便要交由地方教会处理。地方教会的责任,是聆听整件事,而不是由法庭审讯。基督徒彼此之间是不可从法律途径控诉对方(林前六1~8)。

    如果被告人在教会面前拒绝承认过错,那么他就被看为是外邦人和税吏,即应被看为是教会以外的人。虽然他可能是真信徒,但由于表里不一致,所以便应按他的行为来处分他。他仍然是这个整体教会的一员,但却不可在地方教会中享有权利。这是极为严重的处分;因为这是把信徒暂时交付在撒但的权势下,「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五5)。这种处分的目的是激发他的良知,让他认罪。信徒礼貌地对待他,但也要表明态度,不是纵容他的罪,并且不按信徒的体统与他交通,直到他肯认罪为止。一旦教会证实他真心向神悔改,便要立刻接纳他。

    一八18第18节与上文有关。当教会藉祷告顺服神的话,捆绑和处分犯错的信徒,天上也会尊重这个行动。若受处分的人悔改认罪,教会便要让他重新加入相交,这种赦免的做法是神所认可的(参看约二○23)。

    一八19问题便产生了:「教会要具备何等的规模,方可行使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只要有两个信徒藉祷告把事情带到神面前,确定神的吩咐,便可行使这权柄。虽然本节可看为神回答祷告的应许,但按上文下理看,这节是指神回答教会就处分事宜而作的祷告。当信徒一同祷告的时候,不可单运用这一节经文,还要根据其它关于祷告的经文作决定。例如我们的祷告必须:

    1.依照神所揭示的旨意(约壹五14,15)

    2.有信心(雅一6~8)

    3.诚心(来一○22下)等等。

    一八20我们必须按上文下理解释本节。这节不是单指新约中形式简单的教会,或是一般的祷告聚会,而是指一种聚会,为两个基督徒因罪而**,需要教会调解的。当然,我们可以把这节应用于一切信徒的聚会,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但显而易见,这节指到一种特别的聚会。

    「奉主的名」聚会就是按他的权柄,承认他就是一切之主,并且服从他的话。没有人可以说只有他们才是奉主的名聚会,若是这样,主的同在便局限在世上某地方他的身体中间了。只要有两三个人承认他是主和救主,奉他的名聚会,他就在他们中间。

    四.关于无限的饶恕(一八21~35)

    一八21、22这时,彼得提出疑问说,若弟兄得罪他,他当饶恕弟兄几次。他可能认为自己提出原谅七次,已经是极限,也是很大的怜悯了。耶稣回答说:「不是到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他不是真要我们原谅弟兄四百九十次;这个数字不过是喻作「无限」地原谅吧了。

    或许有人会这样问:「为什么要按这么烦复的步骤去行?为何要私下到犯错的信徒面前,然后又与一两位弟兄同去,跟着又把犯错的信徒带到教会?何不直接原谅他就算?

    其实,饶恕的过程是分阶段的,列述如下:

    1.当弟兄对我犯错或得罪我,我应该立刻从心里原谅他(弗四32)。这样,我便能从痛苦、不赦宥的心灵中得释放,让弟兄肩负整件事的责任。

    2.我虽然心里原谅了他,但我仍未把这件事告诉他。除非他已悔改,否则不宜公开说原谅了他。所以,我便有责任告诉他,用爱心责备他,希望领他认罪悔改(路一七3)。

    3.只要他道歉认罪,我便告诉他我原谅了他(路一七4)。

    一八23跟着耶稣用了天国的比喻,提醒得神白白赦免的人,他们不肯饶恕的后果将会如何。

    一八24~27故事叙述一个王要清算帐目。有一个欠他一千万银子的仆人无力偿还款项,他的主人便吩咐把他和他的家人都卖为奴隶,以偿还款项。心里战兢不安的仆人央求主人宽容他,他答应会还清债项。

    就如许多的欠债人一样,他深信只要有时间的宽限,他必定能偿还债务(26节)。加利利人的收入一年有三十万,但这人的债项却是一千万!提出借贷的条款是有用意的,为要使听者震惊,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且要强调我们欠神的债正是天文数字。马丁路德曾说,我们在神面前,不过是潦倒的乞丐。我们根本不能奢望可以偿还债务。(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主人看见仆人痛悔的心,便宽赦了他,免了他一千万银子的债。这是恩典的美证,而不是论公正。

    一八28~30这时,仆人的同伴欠了他十两银子(几百块钱)。这仆人不单没有宽赦同伴,反而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要他把债项全数清还。不幸的欠债人虽然苦苦哀求,希望得宽容,可是枉然无用。仆人竟把他下在监里,直至他还了所久的债──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被监禁,便会丧失赚钱的机会。

    一八31~34其它同伴不忿他这种行为,便告诉了主人。主人为这冷酷无情的欠债人大为愤怒。虽然他曾宽赦这仆人,免了他巨大的债项,但他现在竟毫不留情,不愿宽容别人的小数欠款。于是仆人便被交给掌刑的,直至他还清了债项。

    一八35我们要实践的功课很清楚。神就是那王。所有的仆人都欠下极大的罪债,他们根本无法还清这笔债。因着主奇妙的恩典和同情,他偿还了我们的债,并且完全地、白白地宽赦了我们。现在,假如有基督徒犯错得罪另一位信徒;假如他责备了那人,那人道歉了,希望得到宽恕;但他却拒绝宽恕那人。那么,他便是被免去千万银钱债,而不愿免去别人几百块钱债的了。王又会否容忍这种行为,不责罚他呢?当然不会!犯这罪的人必然受到惩罚,且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蒙受损失。

    五.关于婚姻、离婚和独身(一九1~12)

    一九1、2主完成了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便向南走上耶路撒冷去。虽然我们不清楚他确实的路线,但他大多是从约但河的东面,穿过比利亚上去的。马太简单地说那地方是犹太的境界、约但河外。主在比利亚的传道工作出现于十九章1节至二十章16节,或至二十章28节;圣经没有清楚记载主在何时过约但河,进入犹太境内。

    一九3大概是跟随主求医的群众使法利赛人起了警戒的心,留意主的行踪。他们仿佛象一群野狗,渐渐逼近主耶稣,企图从他的说话里拿把柄陷害他。他们问耶稣休妻是否合法,又问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休妻。无论耶稣怎样回答,都会激怒一些犹太人。因为有些犹太学派对休妻抱开放的态度;有些则极为反对。

    一九4~6我们的主解释说,神的原意是一个男人只可有一个在生的妻子。造男造女的神曾命令说,婚姻的关系应当取替与父母的关系。他又说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神的心意是不愿在他面前结合的夫妇,会因为人的缘故或地上的法令而受到破坏。

    一九7法利赛人心想,旧约对休妻的矛盾看法必然使主堕入陷阱。摩西不是曾经为休妻之事定下规例么?男人只要给妻子休书,便可逐她出家门(申二四1~4)。

    一九8耶稣承认摩西曾允许休妻的行为,不过他说摩西这样做是因为以色列的堕落,而不是神为人类所作的最美安排。他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神的美意是没有休妻这回事的。不过,神会容忍一些情况,是没有违反他所训令的旨意的。

    一九9然后,主严厉地说,现在不能再象昔日一样对休妻(离婚)抱宽容的态度。从此以后,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方可离婚──对伴侣不忠。人若因为别的因由要离婚,然后再婚,他就是犯了**。

    我们的主虽然没有直接赞成婚姻的受害者──因伴侣犯**而导致离婚的受害者──可自由再婚,但从他的话,可见他是接受这些人再婚的。否则,离婚就与分居无异,也没有任何目的了。

    不道德的性行为或**私通一般被称为犯**罪。可是,许多精通圣经的人却认为这是指婚后发现对方从前不贞洁(参看申二二13~21)。也有人相信这里提的**罪是违反犹太人传统的婚姻习俗。所以,这里的「例外规则」只出现于马太福音──犹太人的福音书,而没有在其它福音书中出现。

    关于休妻(离婚)的详细讨论,请参看本书五章31至32节的注释。

    一九10门徒听了主对于休妻的教导后,便抱有极端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可说荒唐,以为与其只可在一种情况下休妻,倒不如不娶,以免在婚姻上犯罪。其实,就算他们独身,也不会免于犯罪。

    一九11救主就提醒他们,独身并非给众人的规则,只有那些特别有恩赐的人方能放弃婚姻。「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这句经典的话不是说人们不能明白这话下面的意思,而是指除非神呼召人,否则人不可能过禁欲自守的生活。

    一九12主耶稣解释,有三种阉人:有的生来是阉人,没有生育能力;有些是被人阉了;此外,东方的统治者经常要宦官做切割手术,使他们成为阉人。不过,耶稣特别想到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人。这些人本可以结婚,他们也有生育能力。然而为要把自己奉献给王和他的国,他们甘愿放弃婚姻;他们因为基督的缘故,毫无挂虑地全然献上。正如保罗后来所写:「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林前七32)他们不是因为肉体有缺陷而过独身的生活;相反,是甘心情愿地过禁欲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过这种生活,只有那些领受神赐给力量的人才可以过这种生活:「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林前七7)。

    六.关于小孩子(一九13~15)

    讲述完休妻的事,便提到小孩子,这很有意思(也参看可一○1~16)。原来孩子往往在破裂家庭中受伤最深。

    父母带着小孩子来到耶稣那里,受这位既是老师,又是牧者的主祝福。门徒看见,便不耐烦起来,觉得他们在打扰耶稣,于是便责备作父母的。然而耶稣却阻止门徒,并说不论任何年纪的小孩子,都要让他们亲近他:「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这番话传递了好几个重要的信息。首先,这话给主的仆人留下印象,知道要接触那些心里愿意接受神话语的小孩子。第二,愿意相信主耶稣,认罪悔改的小孩子应当受到鼓励,而非拒绝轻看。没有人知道地狱中最年轻的小子年纪多大。如果小孩子真心愿意得救,就不应该说他年纪太轻。同样,也不应强迫小孩子假意承认有罪,接受救恩。他们是易受感动和受影响的,我们应该保护他们,而非用强压的手段来向他们传福音。小孩子不必等到长大才接受主得救恩;相反,成人却要学小孩子的样式(太一八3~4;可一○15)。

    第三,主这番话是在回应这类的问题:「未有事非之心,未能承担责任的幼童,他们一旦死去,结果将会如何?」耶稣说:「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丧失幼儿的父母正好从这节中得着足够的保障。

    有时,一些人会以这节经文作凭据,主张婴儿受洗,让他们与基督有分,成为天国的继承人云云。然而深入再读这经文后,便不难发现当时的父母带小孩子到耶稣面前,而不是带小孩子来受洗。从经文看来,小孩子已是拥有天国的人;而且,经文根本没有提到一点水。

    七.关于财主:年轻富有的官(一九16~26)

    一九16这件事正好与前文的事互作对比。我们刚看过天国是属于小孩子的,现在让我们看看成年人要进天国的难处。

    有一位富有的人很真诚地求问耶稣。他以「良善的夫子」来称呼耶稣,问他要作什么,方可得永生。他的问题显出他的无知:他并非真正认识耶稣,也不了解救恩的方法。他称耶稣为「夫子」,即把耶稣与其它伟人等同了。而且,他说得永生,就是把永生视为债项,而非礼物。

    一九17我们的主用问题查问他两点,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是良善的。」耶稣不是否定自己的神性,不过找机会让那人说:「因为你是神,所以我称你为良善。」

    为要试验那人对救恩的了解,耶稣又说:「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救主并非暗示,人要遵守诫命,方可得救。其实,他用律法显出人的不完全,藉此叫人从心里认罪。然而那人仍然深感迷惘,执着认为人要靠行为方可承受天国。因此,主便让他遵守律法,因为律法列明了人当作的事。

    一九18~20我们的主引述五个诫命与那人讨论,谈到高潮的时候说:「当爱人如己。」那人看不见自己的自私,却夸囗说遵守了这些诫命。

    一九21我们的主便揭开那人根本没有爱人如己。他叫那人变卖财产,分给穷人,然后就当来跟从耶稣。

    主不是说那人变卖财产,捐作善举,就可以得救。其实救恩只有一个方法──相信主。

    为了要得救,人必须明白自己有罪,在神圣洁的准则下有所缺欠。那富有的人不愿与人分享他的财产,可见他并非爱人如己。其实,他应该说:「主啊,假如真要这样做,那么我确实是个罪人。我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得救。因此,我求你怜悯拯救我。」如果那人真的按救主的指示去行,他必然找到救恩之路。

    一九22可惜,那少年人……忧忧愁愁的走了。

    一九23、24那富有的人的反应立刻让耶稣观察到财主进天国是难的。财产往往是人心中的偶像。有钱人难免恃财傲物。我们的主宣告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他用了夸张的比喻法──这句话带有强烈的语气,为要达到生动难忘的效果。

    要骆驼穿过针眼简直天方夜谭!「针的眼」常被解为城闸前的小门。骆驼要跪下才可走过,但要得费九牛二虎之力。然而,路加福音叙述这件事时,作者用的「针」字是手术用的针。按上文下理看,主似乎不是说难度多大,而是指财主根本不可能进天国。从人角度而言,财主不可能得救。

    一九25门徒对主的话希奇得很。犹太人视财富为神的祝福,给那些顺服他的人的。根据摩西的律法,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享受神祝福的人不能得救,岂不是没有人可以得救吗?

    一九26主回答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从人的角度而言,人人都不能得救;只有神可以拯救灵魂。然而富有的人往往比贫穷的人难以降伏自己的意愿,顺从基督,而事实上很少富有的人会悔改归主。他们觉得,相信一位看不见的救主,代替看得见的物质支持,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只有神才能改变人的心。

    解经家和传道者大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基督徒致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奇怪的是,他们竟以这段经文作凭据,认同在地上积聚财宝的行动,却忽略主在这段经文的斥责:财富乃人得永生的拦阻!再者,眼见遍地失丧的灵魂,基督又快要再来,还有主清楚吩咐不可在地上积聚财宝,基督徒又怎可以倚仗财富度日,积聚财富只会使我们更爱护自己,不懂得爱人如己。

    八.关于过舍己生活的赏赐(一九27~30)

    一九27彼得理解救主所说的要旨。他明白耶稣是说:「放下一切来跟随我。」他觉得自己和门徒已舍下一切跟从基督,便以为可以自豪。他接着说:「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这问题让彼得自我中心的生命、旧天性的特质原形毕露。同样,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须要提防的。彼得正在和主讨价还价。

    一九28、29主向彼得保证说,凡为他而作的事,都要得到丰富的赏赐。特别是十二位使徒,他们在千禧年要得权柄地位。从「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可见上半节说的复兴,是指基督将来要在地上掌王权。前文曾把这阶段的天国解为彰显出来的天国。那时,十二使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新约中的赏赐与千禧年掌权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路一九17、19)。他们在基督审判台前得赏赐,但要等到主再来地上掌王权时才彰显出来。

    至于一般的信徒,耶稣补充说,凡为他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那时,这些人要与全地的信徒一同相交,这种生活将要补偿他们在地上亲属关系的伤痕。他们在地上失去一间房子,但将来要得到百间基督徒的房子,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们在地上失去土地或其它财富,但却要得着属灵的财富,多不胜数。

    所有信徒将来都要得着永生的赏赐。这不是说我们要舍下一切,藉着牺牲方可赚得永生。永生是一分赏赐,不能赚取,也不能靠功德赢取。其实,这节是说,凡放下一切的人,他们在天上享受永生时,要得着更大的福乐。所有信徒都能享受永生,但他们享受的程度却不一样。

    一九30主最后警诫门徒,不可抱有讨价还价的心态。他对彼得说:「凡你为我作的,都会得到赏赐,但你要小心自己的动机,因为若基于自己的私欲为我作事,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下一章中的比喻正阐释了这一点。这番话也许正好提醒我们,不要以为踏上门徒的路已足够,怎样完成这条路才是最重要。

    完结这段之前,我们应当注意「天国」和「神的国」这两个字眼,在第23和24节中交替使用;故此,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

    九.关于葡萄园工人的赏赐(二○1~16)

    二○1、2这个比喻接续第十九章末关于赏赐的讲论,说出一个事实:所有真门徒都会得到赏赐,不过赏赐的多寡是由门徒服侍的心态而决定。

    这比喻描绘一个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工人的工钱是一天一钱银子。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工人得到合理的工钱。我们假设他们在早上六时开始作工。

    二○3、4上午九时,家主在市上看见还有未受聘的工人。这时家主与工人没有明文协议;家主囗头答应会给工人所当给的,工人便跟他去作工。

    二○5~7正午和下午三时,家主多雇了些的工人,并答应给他们好工钱。下午五时,他发现还有未受聘的人。这些人并不懒惰;他们想找工作,但却找不到。家主便叫他们进葡萄园工作,没有提到工钱有多少。

    要留意,第一批人是经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而受聘用的;其它工人则把工钱的事交给家主决定。

    二○8到了晚上,家主叫管事的派发工钱给工人。管事的人从后来的起,到先来工作的为止,把工钱分给各人(这样最早受聘的人便看见其它人获分派工钱多少)。

    二○9~12所有的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钱──一钱银子。早上六时来作工的人以为会得到更多工钱,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不过同样得到一钱银子。他们深深不忿;他们作工的时间比其它人长,而且整天劳苦受热。

    二○13、14家主向其中一个工人的回应,让我们从比喻中学习到长远有益的教训。首先,家主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拿你的走罢,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这是我愿意的。」第一批工人要求一天一钱银子,便得到所讲定的工钱。其它工人投靠家主的恩惠,所以便得着恩惠。恩典比公平更宝贵。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赏赐交给主决定,总比向他讨价还价好。

    二○15然后,家主便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显而易见,我们要学的功课是让神作主。他有权作他所喜悦的事。他所喜悦的是正确、公义和公平的事。家主补充说:「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这问题正揭露人本质是自私的。早上六时工作的人正好得着他们该得的工钱,不过他们嫉妒那些工作时间较少而又得到同样工钱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不公平。不过,我们在天国里,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事物。我们必须摒弃贪婪、争竞的心,以主的心来衡量事物。

    家主知道工人需要工钱,便按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他并非按他们贪婪的心来分发工钱。他们全都得到应得的,一银钱也没有少;他们所得的都是他们和家人所需的。司徒雅各提到所要学习的功课时说:「为自己筹算最后赏赐的人,往往筹算错误;神的慈爱常带着决定性、不能改变的话。」(注39)我们愈深入研究这比喻,便愈明白主的赏赐不仅公平,而且美得无比。早上六时作工的人应当想想,他们不仅得到合理的工钱,而且能整天服侍这位慈爱无比的主人,岂不是额外的报偿?

    二○16耶稣用一句话结束这个比喻:「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参看太一九30)至于赏赐的事,人们必会感很希奇。一些以为是在前的人会变在最后,因为他们的事奉是基于骄傲和自私的野心。相反,怀着爱和感激事奉的人却要得着极大的尊荣。

    我们以为美善的行为,

    他要揭示让我们看见隐藏的罪;

    我们忘记的微小举动,

    他要显明让我们看见单纯为他的爱。

    ~佚名

    十.关于他的死和复活(二○17~19)

    很明显主离开比利亚,要经过耶利哥(参看29节)上耶路撒冷去。他再次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告诉他们到达圣城后要发生的事。他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明显是指犹大的背叛。犹太人的领袖要定他死罪。由于没有权柄判他死刑,那些人要把他交给外邦人(罗马人)。他要受戏弄、鞭打和钉在十字架上。然而死亡不能得逞──第三**要复活。

    十一.关于在天国的地位(二○20~28)

    主耶稣第三次预言他的受难时,他的跟从者却仍思念自己的荣耀,多过主的受苦。人性的弱点实在叫人感到可悲。

    基督第一次预言受苦时,激起了彼得心里的不忿,提出反对(太一六22);第二次预言不久,门徒便问:「……谁是最大?」现在,主第三次预言,雅各和约翰又野心勃勃,提出要求。他们一直对主的提醒和将要降临的灾害闭目不见,只管注目主所应许的荣耀──他们用物质眼光看天国,他们抱的态度何等错误不正。(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二○20、21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到主面前,求他让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国里坐在他的旁边。她希望儿子靠近耶稣,使自己也可以沾光。虽然耶稣将来才作王,但她并不感到失望。可是,她并不明白主的国给予荣耀的准则。

    马可福音记载这些请求是雅各和约翰自己提出的(可一○35);可能他们是按母亲的吩咐提出请求,又或者他们三人一同向主提出请求。无论是谁提出,都没有矛盾。

    二○22耶稣坦白回答说,他们不明白所求的是什么。他们想不背十字架而得冠冕,不经过牺牲的坛而得王位,不必受苦而得荣耀。所以,耶稣直接了当问他们:「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们不难明白他所指的杯是什么意思,因为第18和19节已提过。他必须受苦受死。

    雅各和约翰同表示能够分担他所受的苦,也许他们的信心是基于满腔热忱,多过真正的知识。

    二○23耶稣说他们必要喝他的杯。雅各要为主殉道,而约翰则要被捕,放逐到拔摩岛。李德尔曾说:「雅各殉道而死;约翰过着殉道者的生活。」

    耶稣又解释说,他不可随意赐天国的尊荣座位。父已决定依特别的方法分配这些座位。门徒以为这是主授的政治权利,觉得自己与基督靠近,也可以要求优越的地位。然而他们不知道得尊荣地位并非个人喜爱的问题。神的计划是按人为他受的苦来决定谁坐在主的左和右边。故此,国度里最高的殊荣不是只属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得着这殊荣──藉为主受苦而得。

    二○24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西庇太的儿子作出如此的请求。他们心感愤怒,也许因为他们想得到尊大的地位,所以嫉恨约翰和雅各比他们早一步提出请求!

    二○25~27他们的争竞让我们的主趁机教训他们,叫他们知道在他国里怎样才算为大。主所说的与他们想的正大相迳庭。外邦人以主治能力和统治权来衡量地位的高低。然而在基督的国度里,地位的高低是以事奉来衡量的。谁想为大,必先作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仆人。

    二○28人子是卑微服事的最佳榜样。他来到世上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降世的目的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服事和舍命。尊贵的主竟然谦卑自己,生在马糟,然后为我们背上十字架。这是何等奇妙测不透的事。主蒙羞而死,从而彰显出他的伟大。因此,我们也必须效法主。

    主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的死全然成就了神对罪的公义要求;他的死足以涂抹世人的一切罪。不过,只有那些接受他为主和救主的人,方能得主的赦免。你接受了他没有?

    十二.医治两个瞎子(二○29~34)

    二○29、30这时,耶稣从比利亚横过了约但河,来到耶利哥。当他正要离开的时候,有两个瞎子向他大声呼喊:「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罢!」他们称主「大卫的子孙」,可见他们虽然眼瞎,但属灵的眼睛却敏锐无比,能认出耶稣是弥赛亚。也许他们正代表瞎眼的以色列中,仍有相信的遗民在耶稣再来掌权时认他为基督(赛三五5,四二7;罗一一25、26;林后三16;启一7)。

    二○31~34群众企图制止他们作声,然而他们在后面却越发喊主。耶稣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没有支吾其词,象我们的祷告常叨叨唠唠。他们直接坦白地求:「主阿,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他们定意求眼睛康复,便得到这坦白要求的回应。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

    盖伯林就主摸瞎子的眼睛作出研究,他的观察很有帮助:

    我们从这卷福音书中学到触摸的医治是象征什么意思。主每次触摸人,使人得医治,都是指他以人的身分来到地上,恩慈怜悯地对待以色列。他不在地上的时候,用他的话医治人……又或者人凭信心前来触摸他,当他不在地上时,外邦人凭信心来到他面前,就必得着他的医治。(注40)

    马可福音十章46至52节、路加福音十八章35至43节及十九章1节,与马太福音就这件事的叙述有出入。马太福音说有两个瞎子,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说有一个瞎子。有人认为马可和路加提到的瞎子是出名的巴底买,而马太是特别为犹太人写这卷福音书,他提出「二」作为有效见证的最少数目(林后一三1)。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写这件事在耶稣离开耶利哥以后发生,然而路加福音却写这件事在耶稣将进耶利哥城时发生。其实,耶利哥城有两个,一个是旧耶利哥,另一个是新耶利哥。医治的神迹可能在耶稣离开其中一个耶利哥城,进入另一个耶利哥城间发生。

    
新约 马太福音21-25章注释
    拾贰.王的献上和遭拒(二一~二三)

    一.得胜地进入耶路撒冷(二一1~11)

    二一1~3耶稣从耶利哥北上行途中,来到橄榄山的东面,那里就是伯大尼和伯法其。这条路沿着橄榄山的南端,向约沙法谷往下,横过汲沦溪,然后再上行往耶路撒冷。

    主打发两个门徒到伯法其,预先让他们知道会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他们要解开那驴,把它牵到耶稣那里。如果有人阻止他们,便向他们说主需要牲囗用。这样,驴的主人便会答允门徒。也许驴的主人认识耶稣,从前也曾帮过耶稣。这件事正要显示主是全知的,并有超然的权柄。一切事的发生,正如耶稣所预言,完全应验了。

    二一4、5主征用驴和驴驹,成就了以赛亚和撒迦利亚的预言:

    要对锡安的女子说:

    「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

    是温柔的,又骑着驴,

    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二一6门徒把衣服搭在驴驹上,耶稣就骑上(可一一7),往耶路撒冷去。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根据安德逊爵士研究,但以理六十九个七的预言在此完结(参看他的着作《快来的王》)。跟着便是弥赛亚被剪除(但九26)。

    主选择骑驴进耶路撒冷,是要坦然显示他就是弥赛亚。如兰格所写:

    他特意要成就预言──当时人们都知道以这方式进耶路撒冷城的就是弥赛亚。假如他事前考虑过揭露身分的危险,现在却安然面对这一切,这又是何等叫人难以想象……他这样做,使后人毫无把柄,不能说他没有清楚完全地宣告他的身分。日后耶路撒冷被控杀害弥赛亚,人们根本不能说弥赛亚没有清楚让他们知道他的身分。(注41)

    二一7、8主骑驴进城,踏在铺着衣服和棕树枝的路上,群众的欢呼声不绝萦绕耳际。至少这刻,人们公认他是王。

    二一9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节是引自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5至26节,明显指到欢迎弥赛亚的到来。和散那原本的意思是「现在就拯救」;也许众人的心意是:「拯救我们脱离罗马欺压的政权吧。」下半节是颂赞感叹。「大卫的子孙」和「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清楚指出耶稣被公认为弥赛亚,是应当称颂的那位──他行使耶和华的权柄,完成神的意旨。

    按马可所记,部分群众这样喊: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可一一10)由此可见,人们认为基督快要建立王国,他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群众高呼「高高在上和散那」,叫天上的和地上的一同赞美弥赛亚;也许他们正在叫耶稣从最高的天上拯救他们。

    马可福音十一章11节记载,耶稣到达耶路撒冷便立刻来到圣殿──并非进入圣殿里面,不过进到圣殿外院而已。虽然圣殿当是神的家,但耶稣却不能进到里面,以此为家,因为文士和群众纷纷拒绝承认他合法的地位。救主环视一会,便与十二门徒前往伯大尼。这天是星期日傍晚。

    二一10、11这时,合城都为耶稣的身分而深感迷惘。他们从别人囗中只知他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可见,真正知道耶稣是弥赛亚的人并不多。不到一星期,这些反复易变的群众便要高叫:「把他钉十字架!把他钉十字架!」

    二.洁净圣殿(二一12、13)

    二一12耶稣公开传道的初期,曾赶走圣殿外面做生意图利的人(约二13~16)。然而圣殿外院越发多人做生意,从附加费中赚取庞大的收益。献祭的牲囗和雀鸟以高价卖出。兑换银钱之人找换其它货币。他们换了半银钱,以作圣殿的贡钱(税项)──即作附加费。这时,主的传道事工接近尾声,耶稣再次赶出唯利是图的人,不让他们从神圣的活动中取利。

    二一13主引述以赛亚和耶利米的话语,责备那些人亵渎圣殿、唯利是图、拢断市场的事。他引述以赛亚书五十六章7节,提醒他们神的心意是要圣殿成为祷告的殿。可是,这些人却把圣殿弄成贼窝(耶七11)。

    这次洁净圣殿的行动,是主进耶路撒冷后首次正式运用权柄。在行动中,他确认了他是圣殿的主。

    这件事为今天的教会带来两方面的信息。在教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主洁净的能力驱走卖物活动、晚餐和多样世俗化的赚钱门路。而在个人生活上,我们常常需要主的道把我们的身体行为洗净,合适作圣灵居住的殿。

    三.祭司长和文士的愤慨(二一14~17)

    二一14这里出现了另一个景象:我们的主医治圣殿院子里的瞎子和瘸子。无论他到哪里去,都吸引着一群有需要的人;他从没有使这些人的希望落空,总是满足他们的需要。

    二一15、16然而仇视的人正向他虎视眈眈。当这些祭司长和文士听见孩子们欢呼喊耶稣为大卫的子孙,他们便感到十分愤怒。

    他们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么?」他们似乎想阻止孩子们称呼主为弥赛亚!如果耶稣不是弥赛亚,他们这刻说这番话很合理。然而主指出小孩子这样称呼他十分恰当。他引述诗篇八篇2节(七十士译本)所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囗中完全了赞美的话。」既然应当认识他的祭司和文士不赞美他、又不认他为受膏者,主便欣然让小孩子敬拜他。孩童虽然年纪小,但往往却有属灵的洞察力,他们满有信心和爱的话语反使主的名得着极大的荣耀。

    二一17耶稣离开那些宗教领袖,任由他们继续苦思真理。他回到伯大尼,停留了一晚。

    四.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二一18~22)

    二一18、19早晨回到耶路撒冷城,主走到一棵无花果树前,想摘取果实充饥。他找不着什么果实,不过有叶子,于是便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乾了。

    马可福音记述那时并非收无花果树的时候(可一一12~14)。那么,救主责备无花果树不结果岂不是无理取闹,不可理喻?我们知道主定不会无理取闹,那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圣地出产的无花果树结的果子是可吃的,在叶子长出前便早结出来。这是农产品收成的先兆。如果这棵无花果树没有早结的果子,那么到收成时便没有无花果果子了。

    这是基督宣告咒诅而非祝福的唯一神迹──无花果树要毁坏,而非恢复生命。有人认为主这样做十分残忍,很难理解。其实,这些人并不认识基督的位格。他是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他一些做法令我们感到神秘莫测,但我们必须认定他所作的全都正确无误。就这件事说,主知道那无花果树是永远不会结果子,而耶稣就仿佛是个农人,要从园中拔除这棵不结果的树。

    即使人们批评我们的主咒诅无花果树,这些人也承认这件事其实是一种象征。救主藉此解释耶路撒冷的人刚给他的哄动欢迎。无花果树如葡萄树和橄榄树一样,都代表以色列国。耶稣来到以色列,满城都是叶子──囗称承认他是主,然而却没有为神结出果子来。耶稣多么渴望从以色列国中得着果子。

    因为没有早结的果子,所以他知道不信的百姓将来也不会结果子,于是便咒诅无花果树。这件事预先让人们看见以色列国在主后七十年要面临的审判。

    我们必须谨记,虽然不信的以色列永不结果,但仍有少部分馀下的人在被提后要回转投靠弥赛亚。他们要在大灾难和千禧年时为主结果子。

    虽然经文的主要解释是与以色列国有关,但却适用于历世历代只管高谈阔论,而不务实际的人。

    二一20~22门徒看见无花果树突然枯萎,无不惊讶。主告诉他们只要有信心,他们可以行更大的神迹。例如,他们可以对着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山便听从他们的吩咐。「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我们必须参考圣经其它部分,来解释这节关于祷告蒙应允的经文。这里的应许似乎是无条件的,但第22节并不是指基督徒可以想要什么,便可求得什么。他必须按圣经定下的原则祈祷,方能得着应许。

    五.耶稣的权柄受到质疑(二一23~27)

    二一23耶稣进了殿的外院,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打扰他教导众人,问他受了谁的权柄教导、行神迹和洁净圣殿。不论耶稣如何作答,他们定意要陷害他。如果耶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有权柄作这些事,他们便会拘捕他,说他亵渎神。如果耶稣说人们授权他行这些事,他们便会羞辱他。如果耶稣说神授权他作这些事,他们便会挑剔他。他们认为自己才是卫道者,是经正统训练,特别授权的专家,可以指引百姓如何过信仰生活。耶稣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当然更没有以色列统治者的证明。他们的挑战反映了专职的宗教家迂腐不振,恼恨神膏抹的人。

    二一24、25主提出他解释权柄之先,他们要回答他一个问题:「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约翰的洗礼应解为约翰的传道事工。故此,问题是这样:「谁授权约翰传道?是他自己任命自己,还是神所任命?他又从以色列的领袖取得什么证明?」答案很明显,约翰是神所差遣的人。他的能力从神而来,而非从人而来。

    祭司和长老处于两难之间。如果他们承认约翰是神所差遣的,他们便会自打嘴巴,因为约翰告诉人,耶稣是弥赛亚。如果约翰的权柄是神所授予的,那么他们为何不悔改,相信基督呢?

    二一26另一方面,他们若说约翰不是神所差遣的,便会遭百姓非议,因为众人大都认为约翰是神差来的先知。他们若正确答出约翰是神差派的,便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耶稣是弥赛亚,约翰是他的先驱者。

    二一27然而他们拒绝面对现实,情愿表现得一无所知。他们说不出约翰的能力是从何而来。于是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既然他们知道事实,却不愿承认他,他又何须回答他们?

    六.两个儿子的比喻(二一28~32)

    二一28~30这个比喻直斥祭司长和长老,说他们没有听从约翰的呼吁悔改相信主。比喻是关于一个人,他有两个儿子。他叫儿子到葡园里去作工。一个拒绝,后来又改变主意,就去了;另一个答应去,却始终没去。

    二一31、32当问到那一个儿子遵行父命时,宗教领袖毫不考虑便说「大儿子」。他们这样说,可算是自讨没趣。

    主便解释这比喻。他说税吏和娼妓就好象大儿子,他们没有假装要遵从施洗约翰的吩咐,但日后他们中间却有许多人悔改相信耶稣。宗教领袖就仿佛是小儿子。他们表面承认约翰所传讲的,但却从没承认自己有罪,也不相信救主。因此,自满的宗教领袖要被摒弃于神国的门外,而充满罪恶的人反倒得以进去。这比喻同样合用于今天。承认自己有罪的人比伪君子更愿意接受福音。

    「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是指他传藉悔改和信心称义的道。

    七.凶恶园户的比喻(二一33~46)

    二一33~39耶稣继续回答关于权柄的问题时,打了一个比喻,说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然后便远行往外国去了。到了收果子的时候,他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分取他的收成,可是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当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的时候,他们遭遇同一厄运。到了第三次,主人打发他的儿子去,心想他们必尊敬他。然而他们知道了他的儿子是承受产业的,便杀了他,企图占他的产业。

    二一40、41这时候主问祭司和长老,主人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他们便答:「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这比喻不难解释。神就是那家主,以色列是那葡萄园(诗八○8;赛五1~7;耶二21);篱笆是摩西律法──把以色列从外邦人中分别出来,保护以色列成为主独特的子民;压酒池这个转喻是指以色列当为神结出的果子;一座楼是指耶和华看顾他的民;园户就是祭司长和文士了。

    神重复差派他的仆人、先知到以色列民那里,希望从葡萄园中寻得相交、圣洁和爱的果子。可是百姓却逼迫,甚至杀害一些先知。最后,神差他儿子来,他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37节)。祭司长和文士说:「这是承受产业的。」他们这样承认是致命的。他们私下赞同耶稣是神的儿子(虽然公开否认),也就回答了他们质问主权柄来源的问题。他有权柄,因他是神子。

    在比喻中,祭司长和文士这样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罢!让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38节)。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在说:「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约一一48)所以他们拒绝耶稣,赶走他,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

    二一42当救主问他们葡萄园的主人会作出什么反应时,他们的答案正定他们的罪,就如第42和43节一样。他引述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2至23节:「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基督──那石头──把自己献给匠人(以色列的领袖),他们却用不着这石头建屋。他们把这石头弃在一旁,使它无用武之地。然而他死后复活了,神赐他至尊的地位。他要成为神的建筑物的头块石头:「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二9)

    二一43耶稣大胆地宣布说,神的国将会从以色列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以色列被弃一旁。虽然她是神所拣选的民,但却瞎眼看不见审判。他们顽梗的心拒绝承认弥赛亚。关于「神的国将会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这预言,可从两方面理解:(1)教会包括了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或(2)基督第二次降临,以色列中相信的人要在地上生活。得赎的以色列要为神结出果子。

    二一44「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上半节的石头是在地上的;下半节的石是从天而降的。这是指基督的两次来到世上。他第一次来的时候,犹太领袖绊倒,跌碎了;他第二次来的时候,要降下审判,把他的仇敌击败,四散如尘。

    二一45、46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明白这些比喻是针对他们,回应他们就基督权柄的质问。他们很想捉拿他,然而他们怕众人,因为众人仍然以他为先知。

    八.娶亲筵席的比喻(二二1~14)

    二二1~6耶稣没有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继续周旋。他藉着娶亲筵席的比喻再次叙述蒙爱的以色列要被弃一旁,受轻视的外邦人反要作客人,与他坐席。他把天国比作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邀请程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他派仆人亲自预先邀请客人,却遭他们毅然拒绝。第二次邀请时,筵席已摆好。有些人根本对他的邀请嗤之以鼻,他们忙于农务和生意;有些人甚至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

    二二7~10王悖然大怒,要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他丢去第一次邀请的客人名单,给愿意来的人发出邀请。这次,筵席上座无虚席。

    二二11~13但在宾客中,却有一位没有穿礼服的。王质问他为何衣观不整地赴宴,那人无言可答。王便派人把他丢在黑暗,叫那人哀哭切齿。第13节中的使唤的人有别于第3节中的仆人。

    二二14我们的主就这样总结比喻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至于比喻中的意思,王是神,他的儿子就是主耶稣。娶亲的筵席合宜地描绘天国里的宴乐欢愉。若认为教会是这比喻中的新妇,只会使这比喻复杂了。比喻主要的中心是说以色列要被弃一旁,而不是指给教会特别的呼召,也不是谈论教会的将来。

    第一阶段的邀请是指施洗约翰和十二门徒亲切地请以色列到婚宴。可惜以色列国拒绝接受邀请。「他们却不肯来」(3节)生动地显示出人们将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第二阶段的邀请指使徒行传中,福音要传到犹太人中。有些人轻蔑福音;有些粗暴地对待传福音的使者。大部分使徒要殉道。

    王恼怒以色列是合理的,他差派「兵」──提多和他的罗马军队在主后七十年毁灭耶路撒冷城和大部分的以色列国。「兵」是指神用这些人成为惩罚以色列的器皿。虽然这些军队不认识神,但却成为他所任用的兵团。

    到了今天,以色列仍被弃一角,福音在外邦人中传讲。这些外邦人对福音的反应好坏参半,他们对神的尊重各有不同(徒一三45,46;二八28)。无论如何,每一个赴宴会的人都要经过考验。没穿礼服的人自称为天国作好准备,却没有因信主耶稣基督,穿上神公义的衣裳(林后五21)。赴宴而不穿礼服,这样的藉囗实在不能成立。正如赖理指出,那时人们有一个习俗:向没有礼服的宾客提供礼服。那人很明显没有好好利用这种服务。当质问他进入天国的权柄时,他既没有基督,也就哑囗无言了(罗三19)。他的结局是要在外面黑暗之处,哀哭切齿。哀哭指受地狱之苦。有人认为切齿指永远憎恨反叛神。假如是真的话,便否定地狱之火要炼净人的说法了。

    第14节指整个比喻,而非单指没有穿礼服的那人。「被召的人多」是指福音要广传,不过选上的人少。有些人拒绝邀请。就算反应良好的人中也有假意称信的。所有愿意接受的人都被选上了。要知道一个人是否被选上,只要看看他为基督作过什么事,便知道一二了。曾连斯这样说:「主人邀请所有人享用筵席,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主人会提供合用的礼服给他们。」

    九.向神和该撒纳贡(二二15~22)

    第二十二章是充满问题的篇章,记载了三种不同类形的代表如何陷害神的儿子。

    二二15、16我们看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企图陷害耶稣。这两派的豺狼因为同样恨恶救主,所以暂息对抗。他们的目标是引诱基督发出政治宣言──含有危险意味的宣言。他们看准了犹太人对该撒的忠心不一,互相纷争。有些人激烈抗拒对外邦王臣服,也有些人象希律党一样,采取温和容忍的态度。

    二二17首先,他们假意恭维耶稣圣洁的品格、他诚实传道的行为和无惧的信心。然后便提出两条含沙射影的问题:「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

    耶稣若说「不可以」,他不仅得罪希律党人,而且会以反罗马政府的罪名被逮捕入狱。法利赛人会立刻起诉他。但他若说「可以」,便会惹起犹太人的争拗,因为他们的爱国情绪高涨。他会失去群众的拥戴支持──他们的支持一直使宗教领袖不敢除掉耶稣。

    二二18、19耶稣毫不客气地指斥他们是假冒为善的人,要试探他。他叫他们给他看一个上税的银钱,那钱币是用来缴交罗马政府税款的。每当犹太人看见钱币上该撒的像和名称,便会惹起心中的忿恨,提醒自己是在外邦的权势和税收制度下过活。银钱让他们记起自己受制于罗马政权,只因为他们的罪所致。如果他们一直忠于耶和华,向该撒缴税的问题便永远不会产生。

    二二20、21耶稣问他们:「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不得已回答:「是该撒的。」主便告诉他们:「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他们的问题害人反害己了。他们原想陷害耶稣,问他应否向该撒缴税,耶稣却揭露他们没有向神奉献。他们向该撒缴税,却在生活上轻忽神所要的,这是何等的羞辱。站在他们面前的是神本体的真象(来一3),但他们却没有尊重他,归荣耀给他。

    从耶稣的回答中,可见信徒拥有双重的公民身分。他有责任顺服世上的政权,贡缴经济上的支持。他不当毁谤统治者,也不当**政权。他应当为这些掌权的人代祷。另外,作为天上的公民,信徒必须顺服神。如果地上和天上的政权有冲突,他必须选择先向神效忠(徒五29)。

    引述第21节,可见我们往往着重向该撒缴税,而忽略向神奉献。这正是耶稣责备法利赛人犯的过失!

    二二22法利赛人听见耶稣的答复,便知道耶稣比他们强。他们只好带着惊讶离开。

    十.撒都该人辩驳复活之事(二二23~33)

    二二23、24如前文所述,撒都该人是当时的自由派神学家,他们否定身体的复活、天使的存在和神迹的显现。其实,他们否定的事比肯定的事要多。

    一群撒都该人来到耶稣面前,向他讲述一个堆砌的故事,藉以表示复活之说是荒谬不可能的事。他们向他提出利未条例下嫁娶的律法(申二五5)。在这条律法下,如果一个以色列人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便会娶那妇人以保存以色列传统的家族名分,并使他不致后继无人。

    二二25~28他们的难题是:一个女人失去丈夫,便嫁给丈夫其中一个兄弟。若那兄弟又去世,她便要嫁给第三个兄弟,如此类推,直至她嫁给第七个兄弟为止。最后,妇人也死了。耶稣曾说「复活在我。」(约一一25)所以他们就提出要令他丢脸的问题。「这样,当复活的时候,他是七个人中,那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他。」

    二二29基本上,他们认为复活的观念会引起很多难解的问题,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可能有复活的事。耶稣说复活的障碍不在于教义道理,而在于他们的心;他们对圣经和神的大能一点都不明白了解。

    首先,他们不明白圣经。圣经从没说过夫妇的关系要延续到天上。那时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他们也如天使一样,不会嫁娶,也没有所谓婚姻。

    第二,他们不晓得神的大能。如果他用尘土创造人,岂不也能轻易地使人从尘土中复活,披上荣耀的身躯?

    二二30~32主耶稣便引用经文,证明复活是必然的事,在出埃及记三章6节中,神称呼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稣指出:「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神与这些人立约,但他们在约完全成就之前已去世。神怎能说自己是那三个在坟墓里人的神?信守应许的主怎能向死人成就他的应许呢?只有一个方法解决这问题──复活。

    二二33无怪众人听见这话,就希奇他的教训。我们也感到何等的惊奇呢!

    十一.最大的诫命(二二34~40)

    二二34~36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他们的死敌撒都该人的囗,便来要求与他会面。他们的发言人律法师叫耶稣说出律法上最大的诫命。

    二二37、38主耶稣巧妙地总括人向神负责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马可福音的叙述更加了「尽力」两个字(可一二30)。这是说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全然地爱神。正如前述:尽心的「心」表示人的情感,尽性的「性」是意志力,尽意的「意」是指知觉,而尽力的「力」是指身体。

    二二39、40耶稣再补充说,人的第二个责任是爱人如己。伯恩斯这样说:「整个信仰包含了人对神和人对人的爱。摩西、众先知、救主和使徒都竭力爱神和爱人。」我们可仔细思想这几个字:「爱人如己。」我们当反省有多爱自己,我们的活动有多少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享受?然后便当想想如果我们爱周围的人,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仔细思想,然后好好实践。「爱人如己」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超乎人性的。只有重生的人方能做到,也只有愿意让基督在自己身上作工的人方能实践出来。

    十二.大卫的子孙是大卫的主(二二41~46)

    二二41、42法利赛人正为耶稣对律法师的答话深感奇怪时,主便向他们提出具争议的问题:「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

    大部分法利赛人不信耶稣便是基督;他们仍在等候弥赛亚的来到。所以耶稣没有这样问:「你们认为我是谁?」(当然,主的问题包含这个意思)他不过简单提出,如果弥赛亚到来,他会是谁的子孙。

    他们答的对,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

    二二43、44主耶稣便引大卫在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的话:「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经文中的第一个「主」字指父神,第二个则指弥赛亚。故此,大卫说弥赛亚是他的主。

    二二45耶稣发问:「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原来弥赛亚既是大卫的主,也是大卫的子孙──他是神,又是人。作为神,他是大卫的主;作为人,他是大卫的子孙。

    如果法利赛人有受教的心,他们应当知道耶稣便是弥赛亚──马利亚血缘所生,大卫的子孙;此外,从他的言谈、行为和处事方式,可见他便是神的儿子。

    二二46然而他们却拒绝承认。他们因耶稣满有智慧的话语而哑囗无言,不再发问试探耶稣。后来,他们采用另一种方式──暴力──来陷害他。

    十三.忠告不要多说话少做事(二三1~12)

    二三1~4这章一开始,便记述救主提醒众人和门徒要提防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领袖坐在摩西的位上,教导摩西律法。一般来说,他们的教导是可靠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要引以为监。他们的行为比起教条的教训相去甚远。他们不过多说话,少做事。所以耶稣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他们对别人要求多多(可能拘泥于律法的琐碎事),但却没有帮助人承担沉重的担子。

    二三5他们着紧看得见的外在行为,但内心却虚伪无比。从他们假装虔诚便可见其虚饰外表。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将他的话戴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记念(出一三9、16;申六8,一一18),是指他们要以律法作为一切行事为人的准则,好叫这些准则成为生活上的指引。可惜法利赛人却不能领会当中属灵的意义,只知道字面上的解释。于是,他们把写上经文的皮带系在头上或手臂上。他们对遵守律法的事毫不关心;只要佩戴夸张宽大的经文,他们便仿佛成了非常属灵的伟人。律法也吩咐犹太人在衣服边上作遂子,又在底边的遂子上,打一根蓝细带子(民一五37~41;申二二12)。这些独特的装饰物是用来提醒他们是独特的民,当从其它国家分别出来。法利赛人轻忽属灵的教导,他们系上更长的遂子,不过为满足虚荣心。

    二三6~8从他们为筵席上和会堂里的座位争竞,便可见其自以为义,爱出风头了。他们喜欢人在街市上问他们安,而且特别喜欢别人称他们为拉比(即「我尊荣的人」或「老师」),好叫他们感到自满高兴。

    二三9、10主在此提醒他的门徒,不要把尊荣的称呼归给自己,应当把这样的称呼归给神。人们不应尊称我们为拉比,因为只有一位师尊,就是基督;也不要称呼别人为父,因为神是我们的父。魏思桐的意见发人深省:

    耶稣公开宣布人与神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基督徒的生命包括了三件事──他是什么,他信什么,他作什么。换句话说,便是教义、经历和实践。人的灵需要三样东西──生命、教导、指引;正如我们的主在福音书中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不要称任何人为父,因为没有人能给予或维持属灵的生命,没有人是毫无瑕疵的老师,更没有人可以担任属灵的导师。你与神并与基督的关系比任何人更为密切。(注42)

    救主这番话,无疑是指天国中的一切信徒,人人平等,没有谁比其它人强,可享有尊荣的称呼。不过,请想想今天基督教界那些虚浮的名衔:尊敬的牧师、神甫等等。即使博士这似乎是无伤大雅的称呼,原来在拉丁文却有教师的意思。(主的提醒很明显是指着属灵方面,而非一般性的、尊业的或学术上的称呼。举个例,他没有禁止小孩称父亲为「父」,也没有禁止病人称医治他们的人为「医生」。)至于地上的称呼,所遵守的原则是「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罗一三7)。

    二三11、12我们再一次看见,天国所要求的品格往往与人们心中所想的相反;人们以为是崇高伟大的,在天国中却不然。耶稣说:「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真正崇高伟大的人是甘愿谦卑,服侍众人。法利赛人抬高自己,将来必降为卑微。愿意谦卑的真门徒将来必要得高举。

    十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祸(二三13~36)

    主耶稣宣布,必有八种灾祸临到那些骄傲自恃、假冒为善的宗教领袖身上。这些灾祸不是「咒诅」,不过因主看见他们的结局,心中哀叹,有感而发吧了。就如「唉!我为你难过!」的感叹。

    二三13第一种灾祸是针对他们的顽梗和故步自封。他们拒绝进天国,而且强烈阻碍别人进去。很奇怪,宗教领袖往往是积极反对恩典福音的人。他们可以随意容忍别的事,但却不能接受救恩这好消息。属血气的人不愿成为神施恩的对象,也不想神向其它人施恩。

    二三14第二种灾祸(注43)是责备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作很长的祷告以掩饰自己的虚伪。到了今天,还有一些异教之徒利用同样技俩欺骗年老的寡妇,或无知的信徒,叫他们签下条文,把财产奉献给「教会」。这些骗子惺惺作态,他们要受更重的刑罚。

    二三15第三种灾祸是指责他们热心地误导人。他们竭尽所能劝人改信,但当那人入了教后,他们却使他加倍邪恶。这可比作今天热衷于异端邪教的人。他们甘愿叩七百多个门,向人传扬他们的宗教;但他们的结局却不堪想象。正如有人曾说:「最多信众的宗教却往往成为最易走入歧途的地方。」

    二三16~22第四,主责备他们诡诈,发表不真实的言论。他们建立了一套理论,以逃避立誓的代价。举个例,他们教导会众,说凡指着殿起誓的,就不必附上代价,但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就该谨守誓约。他们说指着祭坛上的礼物起的誓具约束力,但祭坛若没有礼物,指着它起誓便没有约束力了。所以,他们看金子比神更贵重(殿是神的居所),又看祭坛上的礼物(某种形式的财富)比祭坛更重要。他们着紧物质的事,多于属灵的事。他们愿意得到(礼物),多于愿意付出(祭坛是奉献的地方)。

    耶稣说他们是瞎眼领路的,揭露他们的诡辩。殿里的金子所以贵重,不过因为它在神的居所里。礼物因着祭坛才有价值。认为金子价值不菲的人不过是瞎子,因为金子所以有价值,不过因为它是为神的荣耀而用。如果礼物是为属肉体的动机献上,便毫价值了。相反,若奉主的名,或全心奉献给主,这种奉献才有永恒的价值。

    无论法利赛人如何看起誓,神都介入每个誓约。法利赛人必要付上立誓的代价。人不可以特殊的理由逃避要负的责任。誓约具约束力,承诺也必要守着。执着细节以逃避责任根本没用。

    二三23、24第五种灾祸是针对没有真正内涵的形式主义。文士和法利赛人极注重细节,把微不足道的香草献上十分之一。耶稣不是因他们着紧拘泥琐事而责骂他们,而是责备他们冷血无情,没有行出公义、怜悯和信实。耶稣用了极为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滤出蠓虫,却吞下骆驼。蠓虫是微细的昆虫,常常掉进甜酒里。人们喝酒的时候,把酒从牙齿间啜进肚里,以滤出蠓虫。一方面关注微不足道的问题,一方面又囫囵吞下巴勒斯坦地庞大污秽的动物,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法利赛人在微小的事情上一丝不拘,但对严重的罪行如假冒为善、不忠、残酷、贪婪,却视而不见。他们已丧失了比对的触觉了。

    二三25、26第六种灾祸是关于外表主义。法利赛人苦心经营外在的宗教和道德模样,他们的心却充满了勒索和放荡。(注44)他们应当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乾净。换句话说,他们必须藉着悔改和相信洗净内心。只有这样,他们的外在行为才得以被接纳。我们这个人与我们本身的性格是有区别的。我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性格──想别人看重我们。但神却强调我们这个人──我真正的内里是如何模样。他冀盼我们内里诚实(诗五一6)。

    二三27、28第七种灾祸也是指斥外表主义。第六种灾祸严惩贪婪的虚饰,第七种则斥责假善和不法的虚饰。

    坟墓粉饰过后,犹太人便不会因疏忽而碰着它,避免在礼节上**自己。耶稣把文士和法利赛人比作粉饰的坟墓,外表乾净,内里污秽不堪。人们以为与这些宗教领袖接触便会成圣,其实却沾污了自己,因为这些正是假冒为善和凶恶不义的伪君子。

    二三29、30最后的灾祸就是指斥所谓尊敬的外衣,内里包裹着谋杀的意念。文士和法利赛人假意尊崇旧约的先知,替他们建造或修筑坟墓,在记念碑前奉上花环。发表记念辞时,他们说必不跟随他们的祖先杀害先知。

    二三31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的子孙了。」但他们怎样证明呢?从前文的经节看,他们似乎与杀害先知的父亲无关。首先,他们承认他们的祖宗(他们是祖宗的亲生后代)流了先知的血。可是耶稣用的子孙是指性格相同的人。他知道法利赛人虽然粉饰先知的坟墓,但心中却设计杀害他。第二,他们为了对去世的先知表示尊敬,便说:「我们只喜欢去世的先知。」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他们祖宗的子孙。

    二三32我们的主又补充说:「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罢。」他们的祖宗杀害先知,谋杀罪多不胜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将要杀害主耶稣和他的跟从者;比他们祖宗的罪更大,而且这可怕的罪将要达到颠峰。

    二三33这时,神的基督发出令人惊愕的叹息:「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阿,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降世爱人,满有慈爱的主可以发出这种严厉的言辞么?当然可以,因为真爱必须同样具备公义和圣洁的特质。一般人认为耶稣是慈悲的改革者,除了爱就不会作其他情感的表现,也没有脾性。这种讲法并不合乎圣经。爱可以坚定不移,但也必须是公正无私的。

    我们必须谨记,这番责备是针对宗教领袖,而非酒徒和堕落之辈。在这宗教合一运动的年代,一些福音派的基督徒与公认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合作。他们理当效法耶稣的榜样,同时谨记耶户对约沙法的一番话:「你岂当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呢?」(代下一九2)

    二三34、35耶稣不但预知他自己将要受死;他也坦白告诉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会杀害他所差派的使者──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逃避杀害的人要在会堂里受鞭打,从这城被追逼到那城,被赶尽杀绝。故此,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的罪堆积如山,成了殉道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从义人亚伯……直到……撒迦利亚都归到他们身上。撒迦利亚的被杀记载在历代志下二十四章20至21节。历代志下是希伯来文圣经最后一卷书。(这里提的撒迦利亚,不是旧约撒迦利亚书的作者。)

    二三36昔日的一切罪要归到基督所说的世代(或种族)。先前流无辜人血的罪和其他罪堆积起来,在圣洁无罪的救主受死一刻,达到颠峰。无故恨恶弥赛亚的百姓,把主钉在罪犯用的十字架上,他们将要承受倾盘的大刑罚。

    十五.耶稣叹惜耶路撒冷(二三37~39)

    二三37这章十分重要,比其他篇章更多提到主耶稣说的灾祸,记载他以泪结束讲论!苦苦责备了法利赛人,主便叹息说耶路撒冷城将要丧失机会。「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主重复呼喊这城,仍然无法表露心里的难受。耶路撒冷城曾杀害先知,用石击打死神的使者,然而主仍然爱她,常常看顾保护她,用他的爱招聚她的儿女,好象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她却不愿意。

    二三38主耶稣这样结束他的哀叹:「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这家主要是指圣殿,但也可包括耶路撒冷城和以色列国。在他死后直到他第二次来临期间,不信的以色列不会看见他(他复活后,只有信徒才看得见他)。

    二三39本节预言耶稣第二次来临时,有一部分以色列民要接受他作他们的弥赛亚王。「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一句暗示以色列民要承认他。

    这不是说杀害基督的人会有另一次机会。耶稣是说耶路撒冷,故此,从转喻观点看,他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和整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居民在他死后要看见他,那时他们必仰望主,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他悲哀,如丧独生子(亚一二10)。犹太人认为没有任何事比丧独生儿子更苦更悲的。

    拾叁.王在橄榄山的讲论(二四~二五)

    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称为橄榄山的讲论,因为这篇重要的信息是在橄榄山上宣讲的。这篇讲论全属预言性质,指大灾难和主第二次来临的事。虽然不能说是只针对以色列国讲的,但基本上是向她说的。讲论的地点是巴勒斯坦,例如经文中说:「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太二四16)内容结构明显带着犹太色彩,例如经文中说:「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走的时候,不遇见……安息日。」(太二四20),所引述的选民(太二四22),是指神拣选的犹太人,并不是教会。在这篇讲论中,所有的预言和比喻都与教会无关,我们稍后会再解释这点。

    一.耶稣预言圣殿被毁(二四1、2)

    这篇讲论以一句重要的话开始:耶稣出了圣殿。这个动作尤其重要,因为主曾说:「……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二三38)这番话让我们记起以西结曾形容神的荣耀如何离开圣殿(结九3,一○4,一一23)。

    门徒希望主能与他们一样欣赏圣殿的宏伟美观。他们的心所想的是短暂的荣耀,而非永恒的荣耀;他们关心地上的影儿,而非天上存留永远的实体。耶稣警告说,圣殿将会全然毁掉,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提多企图保存圣殿,却徒劳无功。他的士兵用火把烧毁圣殿,应验了基督的预言。火焰烧熔黄金的装饰,熔化的金从石块中缓缓流滴。士兵们要得到黄金,便把石块一块一块地挪开,就如我们的主所预言一样。这次审判在主后七十年发生,那时罗马人在提多率领下洗劫耶路撒冷。

    二.大灾难的前半期(二四3~14)

    二四3耶稣上到橄榄山,门徒也暗暗的来到,问他三个问题:

    1.这些事情在什么时候发生;即圣殿在什么时候会被毁?

    2.耶稣降临时,有什么预兆;即耶稣再来地上建立他的国之前,会有什么超自然的事发生?

    3.有什么预兆表示世界的末了;即耶稣在荣耀中掌权前的短时期,有什么事情要宣告世界的末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其实都是一样)

    我们必须谨记,犹太门徒心中所想的,是弥赛亚在地上作王的荣耀时代。他们没有想过基督是为教会而来;其实他们对耶稣再来的概念,不过略懂皮毛。他们盼望耶稣带着能力和荣耀再来,把敌人灭尽,然后统治世界。

    同样,我们应当清楚,他们并不是在谈到世界末日(希腊文aion,和合本用「世界」,正确译法是「时代」),而是在论到时代的末了。耶稣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第一个问题。救主似乎把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围攻的事(参看路二一20~24),与后来遭遇的相同厄运一起讲论。研究预言时,我们发现主往往从预言的最早、部分应验,谈到稍后、最终应验。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在第二十四章4至14节找到答案。这些经文描述基督荣耀降临前的七年灾难期。第4至14节提到首三年半。最后的三年半又称大灾难或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7),那是地上经历史无前例的苦难时期。

    从某程度看,大灾难的上半期已在人类的历史上出现了,因为我们看见许多的预兆已应验,然而这些征兆日后要更明显出现。主曾说教会要遭遇苦难(约一六33),然而这种苦难却有别于大灾难,也远远不及大灾难──要淹没吞噬一个拒绝神儿子的世代。

    我们相信教会将会被提,离开世上(帖前四13~18),神忿怒的大日子才开始(帖前一10,五9;帖后二1~12;启三10)。

    二四4、5大灾难的上半期,许多冒称弥赛亚的人会出现,并且迷惑众人。现今许多异端邪说的兴起,正是大灾难的前奏,但这种征兆并非表示预言已应验了。假宗教领袖就是自称基督的犹太人。

    二四6、7那时将会有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我们也许认为这预言今天正在应验,然而我们所见的比起将要发生的仍然相距甚远。实际上神的时间表接着要发生的事情是教会的被提(约一四1~6;林前一五51~57)。教会被提之前,没有预言要应验。一旦教会离开了地上,神的预言钟声便响起,一切的征兆便愈发明显。饥荒、瘟疫、地震普遍在多处发生。即使今天,世界上许多领袖都为人囗剧增带来的饥荒而震惊。再加上战乱,粮食短缺更形严重。

    地震次数愈来愈引起关注──不但是现在发生的地震,连那些预测会发生的地震同时受关注。同样,这些情况不过是暴风雨的前夕。救主的预言尚未真正应验。

    二四8本节明显指出这时期不过是生产之难的起头──快要生产时,阵阵剧痛开始发作。新的秩序将要出现,那时,以色列的弥赛亚王将要掌权。

    二四9、10忠心的信徒在大灾难时要经历个人极大的考验。全球国家发起憎恶敌对的行动,攻击真正信主的信徒。他们不但要受宗教的公会和国家的法院审判(可一三9),许多人更是因为宁死不屈而殉道。这些试验在历代基督徒见证的时期不断发生,在犹太信徒传道的时期(指十四万四千个犹太信徒传道)尤为显着。

    许多信徒情愿变节,不愿受苦和受死。亲人会互相攻击陷害,把对方交在残暴无道的屠夫手中。

    二四11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无知的百姓。这些假先知与第5节提到那些假弥赛亚并不一样,我们不要混淆;假先知自称是神的代言人。有两种方法可以查证他们的身分:他们的预言并非经常应验,而他们的教导通常导人远离真神。经文提到假先知,正好更加证实大灾难是主要针对犹太人说的。假先知与以色列国息息相关,而教会的危机往往来自假师傅(彼后二1)。

    二四12邪恶当道,人心愈来愈冷漠。缺乏爱心的表现比比皆是,并不希奇。

    二四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节明显不是指人的灵魂要靠坚持到底,方能得救。圣经屡次提到救恩是神的恩典,只要心里相信基督为罪人作代罪羔羊受死,并且已经复活,便可白白得到这分恩赐。认为只要忍耐坚持便可免受皮肉之苦,此说也不对。我们知道有许多信徒将会为主殉道(9节)。其实,这节经文是说,能坚持立场,宁死不屈的人在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要得着释放,脱离苦难。变节不应当被视为逃避或求安全的途径。只有那些真正有信心的人才必然得救。也许这种信心的持守会导致丧失生命,但它却有永垂不朽的价值。

    二四14这段期间,天国的福音要广传四方,对万民作见证。正如在四章23节的注释指出,天国的福音是好消息,说基督将要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在大灾难中凭信心接受他的人将要享受他千禧年作王掌权的福分。

    人们经常误用第14节,认为这节正表示基督不会为他的教会随时再来,因为还有许多的种族还未听过福音。但我们当知道这节是指基督与他的圣徒再来,而不是为他的圣徒而来,此外,这里指的是天国的福音,而不是神恩典的福音(参看四23的注释);难题便迎刃而解。

    第3至14节与启示录六章1至11节的叙述正是并列的事情。骑在白马上的──假弥赛亚;骑在红马上的──打仗;骑在黑马上的──饥荒;骑在灰马上的──瘟疫或死亡。祭坛下的灵魂便是殉道者。启示录六章12至17节描述的事情与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9至31节互相关连。

    三.大灾难(二四15~28)

    二四15这时是大灾难的中期。我们可以把这节与但以理书九章27节互相比较。但以理预言七十个七的中期,即三年半末,有座偶像要建立在圣地(即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所有人必须听命,敬拜这可憎的偶像,违抗命令的人便遭杀害(启一三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认识神话语的人知道,竖立这座偶像标志大灾难的开始。我们要留心,主说他希望读这预言的人要会意。

    二四16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人,若拒绝向偶像屈膝敬拜,便很快会被发现。

    二四17~19那时必须急忙逃走。如果有人坐在房上的,不要去拿家里的财物。花时间去取财物可能是生和死的分别。如果有人在田里工作,不要回去取衣裳,让衣服遗下算了。怀孕的妇人和奶孩子的母亲最是不利──她们很难赶快逃走。

    二四20信徒当祈求,希望灾难不会在冬天发生,否则逃走便有困难;也祈求灾难不要在安息日发生,因为他们受律法约束,不能逃走很远(出一六29)。安息日所规定的行程不足以让他们逃离危险。

    二四21「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这段叙述与历史上发生的宗教审讯、集体**、大屠杀和种族灭绝不同。从前发生的种种逼迫,并没有应验大灾难的预言,因为圣经清楚说明,大灾难要到基督第二次降临时,方会完结。

    二四22灾难导致的祸害难以想象,若不减少那日子,恐怕没有人能生存。然而,这不是说大灾难(通常特别指到最后的三年半)的时间将会缩短。也许神会施行神迹,减少日间的时间──大部分的战争和屠杀都在日间发生。只是为选民的缘故(那些接受了耶稣的人),主会缓和黑暗的日子。

    二四23~26第23和24节向假弥赛亚和假先知作出进一步的警告。因为到处都是灾难,于是便有传言说基督在隐蔽处。这些小道消息要试探真心渴慕等候基督的人。所以主提醒所有门徒,不要相信什么关于主神秘降临的消息。就算有人行神迹,他也不一定是从神而来的;神迹可能是出于撒但。那大罪人从撒但得着能力,施行各种神迹(帖后二9、10)。

    二四27基督的降临不会有误──他的来临是突然的、公开的、全球皆知的和荣耀的。就如闪电一样,他的来临迅速而不可预知,并且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

    二四28道德腐败绝不能逃过神的愤怒和刑罚。「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这幅尸骸遍野的图画正讽刺犹太教、基督教界和整个世界,因为它们联手攻击神和他的基督。鹰或兀鹰代表神的审判。弥赛亚出现时,神要毫不留情地施行审判。

    四.第二次降临(二四29~31)

    二四29大灾难结束时,天上会出现可怖的现象。「日头就变黑了。」由于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的,那时月亮也不放光。众星从天上坠下,众行星脱离轨道。如此急遽的天象变化,自然对地球上天气、潮汐和季节造成一定的影响。

    韦利可斯基概括地描述这时的情景。假如有天体接近地球,使它的轴线较原本为倾斜,便会导致下列情况:

    那时,地震会使整个地球震动。空气和水不停搞动;飓风横扫整个地球,海水冲击陆地,把沙石和海洋动物抛向地面。一股热气渐渐形成,石会熔化,火山爆发,熔岩从地下裂缝中流出,并且遍盖几乎所有地方。众山从平原中拔起,倒在其他山岭上,造成断层和裂隙。湖泊倾斜,湖水倒空,河床起了变化;一大片陆地和生物滑到海底。森林焚烧,飓风、怒海把山林从孕育栽培的土地上夺走,山林成了一堆堆枝叶残根。海水涌向沙漠,流向各处。(注45)

    二四30「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神没有说明这兆头将会如何出现。主第一次降临时,天上出现星的征兆。可能他第二次来临时,也会出现一颗神奇的星。有人相信人子自己已是兆头。无论兆头是什么,当出现的时候,神必清楚向我们展示。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原因当然是他们曾拒绝耶稣。至少,地上(注46)最重要的种族(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要哀哭。「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亚一二10)

    然后,「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这是多么奇妙的时刻!受人唾弃、被钉十字架的那位,将要以生命的主和荣耀的主的身分来到世上。柔和谦卑的耶稣将显现为耶和华。被杀的羔羊将要降临,是征服四方的狮子。受人鄙视的拿撒勒木匠要来,他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要驾着天上的云彩,带着尊荣和主权来到──这是他创造的一切受造万物,一同叹息劳苦,指他已久的重要时刻。

    二四31主降临的时候,他要差遣使者,在全地上将他的选民,即相信他的以色列民,招聚到巴勒斯坦地。他的民从全地召聚来,称颂他们的弥赛亚,并分享他荣耀的王权。

    五.无花果树的比喻(二四32~35)

    二四32「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我们的主再次从自然界中取材,教导我们属灵的功课。当无花果树的树枝发嫩长叶时,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我们看到无花果树比作以色列国(太二一18~22)。几百年来,以色列国都处于休眠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政府、地土、圣殿和祭司,就是没有国家生命的迹象。以色列民流离失所,分散世界各地。

    然后到了一九四八年,以色列竟成了拥有自己土地、政府、货币、邮票等的一个国家。从属灵的层面看来,以色列国仍然荒芜冷漠;因为她并没有为神结出任何果子。但从表面上看来,她既成为了国家,便可以说她的树枝已发嫩长叶了。

    二四33「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囗了!」以色列建立了她的国,不但表示大灾难日趋逼近,也表示主来的日子近了,他正在门囗了!

    如果基督再来掌王权的日子屈指可数,教会岂不快要被提?假如我们已看见他荣耀降临前的种种迹象,主降临的第一个阶段岂不离我们很近?(帖前四13~18)

    二四34耶稣说完了无花果树后,便又再补充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这世代」并不是指与基督同在世上活着的一代人;他们都去世了,但第二十四章提到要发生的事仍未开始。那么,我们的主说「这世代」又是指什么呢?这问题有两个似乎合理的解释。

    格连特和其他人都相信,主的意思是:「看见这些事情开始的世代,也会看见这些事情的结局。」(注47)看见以色列兴起成为国家的人(或看见大灾难开始的人),会看见耶稣驾着云彩,从天上降临掌权。

    另外的解释是:「这世代」应当解作种族。这是根据希腊字的正统翻译。希腊字「这世代」是指同一祖先、血统或家系的人(太一二45,二三35~36)。故此,在这节经文中,耶稣正预言犹太种族会存活,直至看见这些事成就为止。虽然他们会经历凶残的杀害,但仍然能存活,并且看见这些事的发生。这实在是历史上的神迹。

    我个人认为这种解法仍须加以补充。在耶稣的时代,「这世代」是指顽梗地拒绝认他是弥赛亚的种族。我认为他在预言以色列国将会坚持拒绝基督,直到他第二次降临。那时,他会粉碎一切的对抗,只有愿意向他屈膝、让他掌权的人方能进入千禧年国度。

    二四35为要强调预言必然应验,耶稣再补充说,天地要废去,他的话却不能废去。他说天要过去,是指星际和大气的天──蔚蓝的苍天,而不是指神居住的天(林后一二2~4)。彼得后书三章10至13节形容天地的销化,启示录二十章11节也有提到。

    六.不为人知的时辰(二四36~44)

    二四36至于基督第二次来临的正确日子和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注48),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这节经文警告人们,不可企图定出主再来的时间,也不应相信人们的估计。我们不免感到惊奇,主再来的时间连天使也不知道;原来他们不过是有限的受造物,知识也有限。

    基督再来之前,地上生活的人不会知道那日子,也不会知道那时辰,熟悉预言的人大概会知道主再来的年分。例如,他们知道当圣殿中的偶像被建立后三年半,主大概会在那时降临(但九27;再参看但七25,一二7、11;启一一2,一二14,一三5)。

    二四37~39可是,那时的人大都漠不关心,就如挪亚的日子。洪水以前,人们过着邪恶不堪的生活。不过这节并非强调那时的景况。那时的人吃、喝、嫁、娶;换句话说,他们把这种生活方式习以为常,仿佛永远这样沉醉下去。虽然神警告他们,说洪水将至,但他们活下去如同洪水不侵似的。当洪水来到,他们毫无准备,身陷绝境。基督再来的时候,人们的景况也大同小异。只有在基督里的──在安全的方舟里才得脱险。

    二四40、41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受审,撇下一个进入千禧年。两个女人推磨,她们立刻被分开。取去一个受洪水的审判,撇下一个分尝基督掌权的福分。(第40和41节经常被人引用,向未得救的人讲述被提的事──在基督再来的第一个阶段发生,那时他带领所有信徒往天上去,遗下所有不信的人等待受审。虽然这样的引用也许没相干,但从上文下理看,这里清楚指到基督再来作王。)

    二四42~44因为不清楚确实的日子和时辰,人们便应当儆醒。若有人知道自己的家将会被爆窃,他便会作好准备,即使他未必知道贼人何时闯入。人子来的日子,众人万万始料不及。所以,作为他的民,我们当儆醒等候。

    七.善仆与恶仆的比喻(二四45~51)

    二四45~47本章结束的时候,主耶稣说,从仆人等候主人回来的态度,便知道他真正的性情。所有的仆人都当按时候为家里的人准备好饭食,然而不是所有自称为基督仆人的,都是真仆人。

    有见识的仆人晓得照顾神的百姓。这些人尽忠负责,他们在国度里必得着尊荣,给予更大的责任。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二四48~51恶仆代表有名无实的信徒,他知道主人快要回来,然而却无动于衷。他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从他的行为,便知道他没有为天国作好准备。王来到时,必要惩罚他,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人们必要哀哭切齿。

    这个比喻指基督再来地上作弥赛亚王,是人人看得见的。不过,比喻中所含的教训,同样适用于被提的事。许多人自称是基督徒,却憎恶神的百姓,又与罪人同伍,可见他们根本不是在盼望基督的再来。他们将要遭受审判,而非承受祝福。

    八.十童女的比喻(二五1~13)

    二五1~5片语「那时」回顾第二十四章所指的时间,所以这比喻明显是在王再来地上之前和期间发生的。耶稣把那时的天国比作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有五个是聪明的,她们预备了油给灯用;另外五个没有,她们等着新郎时,不禁打盹睡了。

    五个聪明的童女代表大灾难时基督的真门徒。灯代表承认基督,油一般认为是圣灵的预表。愚拙的童女代表自称盼望弥赛亚来临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悔改归主,所以没有圣灵。新郎是基督,即王;他延迟到来象征基督第一与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间。十个童女全都睡着了,显示她们表面上分别不大。

    二五6半夜时分,有人喊说新郎来了。我们从上一章知道,他来到的时候,会有令人震惊的兆头。

    二五7~9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她们都希望表现得准备妥当。愚拙的童女缺乏油,便向其他童女要,但聪明的童女却叫他们到卖油的那里去买。聪明的童女一囗拒绝帮助,似乎很自私,然而从属灵的角度看,没有人可以把圣灵分给别人。当然,圣灵是不可能买回来的,可是圣经却用这个无价、不能用金钱买回来的救恩作比喻。

    二五10~12他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叙利亚译本和拉丁译本都这样写道:「他与新娘同到了。」这写法完全与预言吻合。主耶稣与他的新妇教会结婚,然后一同再来(帖前三13)。(婚礼在教会被提之后,于天上举行[弗五27])大灾难时的忠心圣徒,要同赴基督的婚宴。婚宴是指基督在地上的国所充满的喜乐和祝福。聪明童女同他进去(或按达秘新译本「赴婚宴」)坐席,门就关了。其他人想进天国已经太迟了。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她们要求新郎让她们进去,可是新郎却不承认她们。这里证明,她们根本仍未重生。

    二五13耶稣说要学习儆醒的功课,因为无人知道他来的日子和时辰。信徒当儆醒生活,准备主随时来到。我们的灯是收拾好,并且添满了油吗?

    九.才干的比喻(二五14~30)

    二五14~18这比喻也是教导我们,主来的时候,既有真仆人,也有假仆人。这故事是关于一个人,他将要远行,临走前他吩咐他的仆人,按着各人的才干,把不同数目的银子交给他们。一个得五千,一个得二千,最后一个得一千。他们要用这些银子替主人赚钱。那领五千的,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赚了双倍。可是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银子埋藏起来。

    显而易见,基督便是那主人,往外国去远行是指基督再来之前的时期。那三个仆人代表大灾难时的以色列人,他们肩负责任,在主尚未来到的时候,代理主的事。他们按着个别的能力担负不同的责任。

    二五19~23过了许久……主人来了,和他们算帐。这是指到基督第二次降临。第一和第二个仆人得到同样的称赞:「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重点不在于他们赚了多少,而是付上多少力量。由于他们竭尽所能,所以赚了双倍。可见真信徒的收获,是享受弥赛亚的国的祝福。

    二五24、25第三个仆人除了令主人羞耻和为自己找藉囗以外,便一无所有。他说主人是忍心又毫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他以害怕为藉囗,埋藏了银子,完全没有竭尽所能。这仆人无疑是个不信的人;真仆人是不会这样想他主人的。

    二五26、27主人责备他是又恶又懒的仆人。他既然想到主人这样为难他,为何不把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赚取利息?从第26节,可见主人并不同意他的理由。主人其实在说:「如果你觉得我真的是你心中所想的主人,你也应当用银子作工。你的藉囗根本不成立,你所说的话要定你的罪。」

    二五28、29只要那人赚了一银钱,他便能象其余的仆人一样受到主人的赞许。可惜,他一生所作的,不过在地下掘洞,藏起银子!主人夺过他的银子,给那有一万的。跟着便是一个属灵的律:「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为神的荣耀、渴慕被神用的人必得着所需的工具。他们作工愈多,便愈能为主作更多。相反,我们不使用神给我们的,便会失去他所赐的。懒散的报酬就是萎靡不振。

    第27节提到兑换银钱的人,表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财富为主作工时,应当交托那些能为主作工的人。兑换银钱的人也许是指宣教士、圣经公会、基督教出版社、福音广播节目等等。我们生活在世界,便不能藉囗推搪,让银钱投闲置散,不得所用。裴雅森的意见很有帮助:

    萎靡的灵魂,不配勇敢独立地服侍天国;他们当把自己不足的献与有才干、明智之士。那些人会把他们的恩赐与财富成为主人和教会的器皿,发挥用处……懦弱之士享有金钱,其实他可以让金钱成为各种礼物,发挥用途;可惜他却缺乏信心和远见,也缺乏实际的动力和智慧。主的「兑换银钱的人」可以让他替主人赚取金钱……教会的生活也应该这样:有能力的扶持弱的,信徒互相合作,使最小的和最软弱的,都能得着更大的能力。(注49)

    二五30无用的仆人被丢在外面,摒于天国的门外。他与邪恶之徒一起承担可怕的结局。他受责罚,不是因为赚不到银钱,而是他缺乏得救的信心,作不出善行来。

    十.王要审判列国(二五31~46)

    二五31这段描述列国的审判,不同于基督审判台和白色大宝座的审判。

    基督审判台只是回顾信徒的一生和赏赐众信徒,在被提以后进行这次审判(罗一四10;林前三11~15;林后五9、10)。白色大宝座审判在千禧年以后,于永恒里进行审判。死去的恶人要被审判,扔入火湖(启二○11~15)。

    列国的审判,或称外邦人的审判(希腊文包含两种意思)在基督再来掌权时,在地上进行,正如本节清楚记载:「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若参照约珥书第三章,地点或许在耶路撒冷城外的约沙法谷(珥三2)。列国在大灾难时怎样对待基督的犹太弟兄,便会得着怎样的刑罚(珥三1、2、12~14;太二五31~46)。

    二五32我们必须留心,这里提出了三个种类──绵羊、山羊和基督的弟兄。前两类聚集在基督面前受审,他们是大灾难时的外邦人。第三类是基督忠心的犹太弟兄,他们拒绝变节,在大灾难时宁死不屈,坚信神的名。

    二五33~40王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他邀请绵羊进入他荣耀的国,即创世以来为他们所预备的国。原因是主饿了,他们便给他吃;渴了,便给他喝;主作客旅,他们便欢迎接待他;主没衣服穿,他们便给他穿;主病了,他们又探望他;并且主在监里时,他们也来看他。义人(绵羊)表示他们对王疏忽,从没有恩待过王;其实王并没有在他们的时代里于地上显现。王解释说,凡恩待他弟兄中一个最小的,就是恩待他。他们善待他门徒中的一个,所得的报酬与善待他一样。

    二五41~45王叫不义的山羊离开他,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因为他们在雅各受难的日子没有看顾他。他们藉囗从没看见他,然而王提醒他们说,凡疏忽他的跟从者,便是疏忽他自己了。

    二五46因此,山羊要往永刑里去,而绵羊则要往永生里去。可是,有两个问题由此产生。首先,这段似乎在教导,列国要末得救,要末全部沉沦。第二,这种描述不免令人觉得绵羊是因善行得救,而山羊则因没有行善而被定罪。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谨记,神确实这样对待列国。旧约历史中,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列国受罚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赛一○12~19,四七5~15;结二五6、7;摩一3、6、9、11、13,二1、4、6;俄10;撒一四1~5)。所以列国继续受神的惩罚是合理的。这不是说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落得同样下场,然而神的公正是有原则的,这些原则既以国家为基础,同时也以个人为基础。

    原文ethne在这段里翻作「国」,但也可翻作「外邦人」。有些人认为这段是在谈论外邦人个别的审判。无论是国的审判,还是个人的审判,要招聚庞大的群众到巴勒斯坦地见主,的确令人费解。也许,招聚各国的代表、或各阶层的代表受审,似乎较为容易理解。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段并不是说靠行为方可得救。圣经整体的教训,都指出得救是凭信心,而不是行为(弗二8、9)。不过,圣经也强调,真正的信心会产生好行为。如果没有善行,恐怕那人尚未得救。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外邦人不能藉着结交馀下的犹太人而得救;不过,他们善待犹太人正反映他们对主的爱。

    在这里必须提出三点。首先,主说从创世以来,已为义人预备了国(34节),为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了永火(41节)。神愿意人得着祝福;地狱原不是为人而设。可是,假如人甘愿拒绝生命,他们便得选上死亡之路。

    第二,主耶稣说的是永火(41节)、永刑(46节)和永生(46节)。这位主教导永生,同时教导永刑。由于这三个词语都用了同一个「永」字,故此,接受其中一个,便要接受其馀两个。若希腊文的「永」字不代表永远的意思,那么便再没有希腊字可表达这个意思了。我们知道「永」字必然是指永远的意思,因为代表了神永恒的特性(提前一17)。

    最后,外邦人的审判猛然提醒我们,基督与他的民是合而为一的;怎样对待他的民,便是怎样对待他。我们大可以善待爱他的人,以显示我们对他的爱。

    
新约 马太福音26-28章注释
    拾肆.王的受难和死亡(二六~二七)

    一.杀耶稣的诡计(二六1~5)

    二六1、2在这卷福音书中,我们的主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预先提醒门徒,他必须受死(一六21,一七23,二○18)。他这样宣告,暗示他被钉十字架的日子与逾越节非常接近:「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逾越节真正的意义在这年展现出来。逾越节的羔羊最后终于来到,他将要被人宰杀。

    二六3~5正当耶稣劝勉门徒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还有文士)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他们正密谋计策。他们想鬼鬼祟祟地捉拿耶稣,然后杀害他。他们再三考虑,认为当节的日子行动不是好时机,因为民间可能极力反对杀死他。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竟然计杀他们的弥赛亚,这是何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他们应当最先认出耶稣,封他为王。相反,他们却成了敌对耶稣的先锋部队。

    二.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二六6~13)

    二六6、7一幅众生相图展示在我们眼前:祭司悖逆顽梗,门徒心胸狭隘,犹大势利不义;然而有一个女人热切款待耶稣,使耶稣心里的苦楚稍为减轻。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走来,把一玉瓶极珍贵的香膏浇在他的头上。女人不计较她所牺牲的钱财,深深反映她对主耶稣的爱。耶稣便说,她为他作的,没有比这更好了。

    二六8、9门徒认为女人太枉费了,特别是犹大(约一二4、5)。他们心想倒不如把钱周济穷人。

    二六10~12耶稣指正他们的歪念。她所作的,不但毫不枉费,而且是极美的事。不仅如此,她所作的,正是最合时宜的。救主在世界历史中,只有这么一次受膏,而这次受膏,是为他安葬作的。这女人抓紧灵里的感动,她所作的事使当时的群众目瞪囗呆,全然震撼。她相信主的预言,知道他要死,所以必须把握机会,否则便永远不再有机会。主被埋以后,那些计划膏主身躯的女人,因为主的复活,始终未能膏抹主(可一六1~6)。

    二六13主耶稣宣布,她这简单的爱将永垂不朽:「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任何真心敬拜的表现,都会使天上的院子香气四溢,而且在主心里永不磨灭。

    三.犹大的背叛(二六14~16)

    二六14、15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曾与耶稣共同生活、周游各地、看过主耶稣神迹、听过主无与伦比的道,也见证过无罪的主耶稣的生命神迹。他就是耶稣说「我知己的朋友……吃过我饭的」(诗四一9)的一位,现在竟用脚踢神的儿子。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答应以三十块钱出卖他的主。祭司立即付了他钱价,大概十五美元,何等可鄙的数目。

    不久前,女人在西门家里才膏了耶稣,现在犹大却出卖主;两个对比实在令人震惊。女人看救主为无价宝,犹大却以为他微不足道。

    二六16除了受过耶稣的恩惠,犹大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此,他决意进行这宗可怕的交易。

    四.最后的逾越节(二六17~25)

    二六17这是除酵节的第一天──这时,所有酵都会从犹太人的家里除去。当主吩咐门徒进耶路撒冷城,去预备……逾越节的筵席,他必然是思潮起伏,百感交集。晚宴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含有令人哀痛不已的意义。

    二六18~20耶稣吩咐门徒去找某一位不知名的人,那人会带他们往他的家去。这含糊的指引,也许要打破阴谋之徒的计策。无论任何时刻,我们都看得出耶稣全然知道每一个人,包括他们所在之处,还有他们是否愿意听从他。留心他所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他安然地面对死亡的逼近。他以全然的怜悯和恩慈,安排最后的晚餐。那愿意借出房子、让主和门徒守最后的逾越节的无名士,实在有何等大的殊荣!

    二六21~24门徒用饭的时候,耶稣宣布令人惊讶的事。他说十二门徒中间,有一个会卖他。门徒心里满是忧伤和惭愧,因为他们不知道出卖主的人是不是自己,所以都不信任自己。他们一个一个问主:「主,是我么?」门徒一一问了主,馀下犹大还没问。这时,主说同他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出卖他的人。然后主便拿了一块饼,蘸了肉汁,递给犹大(约一三26)──这做法是一种心意,表示特别的感情和友谊。他提醒门徒,说将要发生的事必然要成就,无法抗御。然而出卖他的人也必然要付上责任;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犹大独自选择了卖主,自然也要自己承担后果。

    二六25最后,犹大惺惺作态,假意问耶稣出卖者是不是自己。耶稣便答:「你说的是。」

    五.第一个主的晚餐(二六26~29)

    约翰福音十三章30节让我们知道,犹大接了饼,便出去。那时候是夜间。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他没有参与主设立的晚餐(虽然有不少人不同意这讲法)。

    二六26救主守过最后的逾越节,便设立我们所称的主的晚餐。最重要的材料──饼和酒──已准备妥当,放在桌上,以作逾越节的食物;耶稣给晚餐新的意义。首先,他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他递给门徒时,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由于他的身体还未被钉十字架,很明显他说的是比喻了,用饼象征他的身体。

    二六27、28同样,杯也含有象征的意义,用来表达所载的东西。杯里载着葡萄汁,象征立约的血。这新立的约是主无条件的恩典,藉他宝血的流出,赦免一切的过犯。他的宝血足以赦免所有人的罪。然而,这里说为多人流出来,表示只有在相信的人,这血才能生效,涂抹众罪污。

    二六29救主提醒门徒,他不会与他们同喝这葡萄汁,直到他再来掌权。那时,喝的酒有新的意思,表示父的国满有喜乐和祝福。

    人们经常问该用有酵,还是无酵的饼;该用发酵过的,还是未经发酵的葡萄果实,作为主的晚餐。无疑主是用了无酵的饼和未经发酵的汁(今天,所有的酒都经过发酵处理)。那些争议发酵的饼会腐坏(酵代表罪)的人,也当明白发酵过的酒才不致腐坏。可悲的是,我们往往着重所用的材料,而看不见主自己。保罗强调,饼含有属灵的意义,而不是饼本身如何重要。「……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林前五7、8)饼里的面酵算不得什么,但我们生命中的酵才是最致命的!

    六.自信的门徒(二六30~35)

    二六30享用了主的晚餐,门徒便齐声唱了诗。他们可能在唱诗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的「伟大赞美」。然后,他们便离开耶路撒冷,横过汲沦溪,然后攀上橄榄山的西面,往客西马尼园去。

    二六31主耶稣在地上传道时,一直忠心地提醒门徒关于前面要走的路。他现在告诉他们,说他们那夜会与他分散。他们一旦看见暴风狂吼,便战栗不已。为要保存性命,他们都离弃他们的主。撒迦利亚的预言将要应验:「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亚一三7)

    二六32然而他留下盼望给他们。虽然门徒因离弃主而羞愧不已,但主却永不离弃他们。他从死里复活后,便在加利利与他们相遇。好一个奇妙的、永不失信的真朋友!

    二六33、34彼得莽撞地冲囗而出,保证必不离开主,他永不会这样做。耶稣指正他说的「永不」:「今夜……你要三次不认我。」在鸡叫之前,这轻举妄动的门徒将要三次不认他的主。

    二六35彼得仍然坚称他对主忠心不二,说他情愿与基督同死,也不会不认他。众门徒都齐声效忠。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心肺腑之言,只不过他们不晓得自己的心。

    七.客西马尼园的折腾哀痛(二六36~46)

    人不知道主正踏在圣洁的土地上,就无法晓得这段客西马尼园的记载。人们提到此事,焉能不强烈感到肃然敬畏,同时又沉默无声呢?正如金尔所写:「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在令人畏惧万分,不敢随意提到,恐防有损其真实性。」

    二六36~38到了客西马尼(意思是橄榄桶或橄榄压榨机)园,耶稣吩咐十一个门徒中的八个坐在那里等候他,然后带了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走进园里去。这是否表示不同的门徒,他们能够分担救主的痛楚也不一样?

    他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他坦白告诉彼得、雅各和约翰,他心灵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圣洁无瑕的主,预见自己将要为众人献上作赎罪祭,难怪他的圣洁的心突然忧伤,这种痛实不足为外人所道。满有罪污的人,又怎能想到主的心情──无罪的主为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

    二六39无怪他离开三个门徒,在园里稍往前走。无人能分担他的苦楚,更是无人象他这样祷告:「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我们不要以为主的祈祷表示他不愿意受死,或想出尔反尔。我们当记得他在约翰福音十二章27至28节所说:「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阿!愿你荣耀你的名。」因此,他祈求苦杯或许可以离开他,并不是指他祈求不上十字架。因为,他正是为此而来到世上的!

    这个祷告是修辞性的,意思他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想教导我们一个功课。耶稣确实在说:「我父,假如有别的方法,使不虔敬的罪人能得救,而不用我上十字架,请你现在告诉我吧!然而无论如何,我希望你知道,我只渴望顺从你的旨意。」

    神有回答么?没有;天上沉寂无声。默然寂静,显示神别无他法,称罪人为义,只有让基督──无罪的救主──受死,为我们作代罪羔羊。

    二六40、41他回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他们的心灵愿意儆醒,然而肉体却软弱。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祷告生活,便不敢责备他们。我们投入睡梦中,多过专心祈祷;当儆醒祈祷时,我们的心却游荡四方。有多少次,主向我们说话,就如他对彼得所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儆醒片时么?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二六42主第二次又去祷告;表示愿意顺服父的心意。他愿意喝苦杯,承担一切的罪而死。

    在他的祷告生活中,他必须单独祷告。他教导门徒祷告,也在他们面前祷告,但却从没有与他们一起祷告。他有独特的位格,也肩负着独特的工作,这使别人无法在祷告生活中分担他的轭。

    二六43~45他第二次去见门徒,发现他们又睡着了。同样,第三次也如是:他祈祷,门徒睡着了。他便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么?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二六46门徒与主共同儆醒守夜的机会终于溜走了。卖主的人渐渐走近,他的脚步声从远处移近。耶稣说:「起来,我们走罢」──不是逃避敌人,而是面对敌人。

    离开客西马尼园之前,让我们再次聆听主的啜泣,体会他的忧伤,然后衷心感谢主。

    八.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遭背叛并被捉拿(二六47~56)

    无罪的救主,竟被他创造的人出卖。这是历史上一件极为异常的事。除了人类的堕落腐败,我们根本不能解释,促使犹大作出无法原谅的背叛,是基于什么动机的了。

    二六47耶稣与十一个门徒说话之间,犹大与一群带着刀棒的人来到。我们可以肯定,犹大并没有意思要他们带武器而来;他从没看过救主反抗或还手攻击。他们带着武器,也许意味着祭司长和长老已下定决心,捉拿耶稣,不会给他机会逃走。

    二六48犹大亲吻耶稣,让众人从主的门徒中辨认出耶稣。这种普遍表达爱的方式,竟被滥用,成为最低劣的行为。

    二六49犹大走近主面前,说:「请拉比安。」然后过分地与他亲嘴。经文中用了两个不同的亲嘴。第一个在第48节,是一般的亲嘴;第二个在本节,是语气较为强的字,表示重复或刻意的亲嘴。

    二六50耶稣安然面对他们恶意的闯入,他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就作罢。」主的话当然使犹大极为意想不到,非常纳闷,而事情立时起了急剧的变化。众人立刻涌上前,毫不犹豫地捉住主耶稣。

    二六51其中一个门徒(从约翰福音十八章10节,我们知道那门徒正是彼得)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一个耳朵。似乎彼得并非旨在砍掉人家的耳朵;无疑他是想作出致死的一击。他的目的跟他的判断一样,都是很差劲的;但事情有神的安排管理。

    二六52这时主耶稣显出他道德上的荣美。首先,他斥责彼得:「收刀入鞘罢,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在基督的国里,得胜不是凭血气争夺回来的。在属灵的争战上动干戈,只会带来灾祸,就让天国的敌人动干戈吧,他们最终必然溃败。让基督的战士诉诸祈祷、神的话和圣灵充满的生命能力。

    我们从路加医生知道耶稣医治了马勒古的耳朵──马勒古是受害者的名字(路二二51;约一八10)。这岂非奇异的恩典?主连恨他的人也爱,并向寻索他命的人施予慈爱。

    二六53、54假如耶稣想对付群众,他当然不单只有彼得的一把刀。他大可以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数目为三万六千至七万二千)。然而这种做法只会破坏神的计划。圣经上预言他要被出卖、受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这些预言必须应验。

    二六55耶稣便提醒众人说,他们实在不当带着武器出来捉拿他。他们从没有见他**或抢劫。相反,他一向都是个沉静寡言的教师,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他们大可以轻易地捉拿他,但他们却放弃采用温和的方法。他们为何要带着刀棒?按人性而言,他们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

    二六56不过,救主明白,人的恶念最终却成就神指定的计划。「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门徒知道无法拯救他们的主,便都离开他,痛苦地逃走了。如果他们的懦弱是无可宽恕的,那么,我们的软弱就更加不可原谅了。因为那时圣灵尚未住在他们心里,但我们却有圣灵的内住。

    九.耶稣在该亚法面前受审(二六57~68)

    二六57主耶稣要受两次主要的审判:在犹太领袖前受宗教的审判;在罗马政权下受民事审判。归纳四卷福音书,可见每次的审判都分为三个阶段。约翰叙述的犹太人审判,耶稣首先被带到该亚法的岳父亚那面前。马太的叙述是从第二阶段开始,那时审判是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家中举行。公会已经在那里聚会。一般来说,被告人会给予时间作好准备,替自己辩护。然而不法的宗教领袖仓卒审判耶稣,要赶快把他定罪(赛五三8),不让他得到公平的审判。

    这晚,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和长老组成公会,漠视应当遵守的规则。他们其实不应在晚上聚集,不应在犹太人的节期中聚集。再者,他们根本不可贿赂证人作假证供。裁决死罪,必须过了当晚,第二天才可宣判。还有,除非是在圣殿范围的大石堂聚集,否则他们的裁决就不合法。但他们急不及待要除掉耶稣,这个犹太团体不惜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二六58该亚法是主持案件的法官,而公会显然担任陪审团和检控官;至少这样的组合并不按例执行。耶稣就是被告。彼得是旁观者,他在远处安全的地方和差役同坐,要看这事到底怎样。

    二六59~61犹太领袖发现要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并非易事。如果他们履行责任,依循审判程序,他们便会发现主是无辜的。最后,有两个人前来,歪曲耶稣的话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二19~21)根据那些证人所言,耶稣曾恐吓说要拆毁耶路撒冷的圣殿,然后把它重建起来。其实,耶稣是在预言自己的死和复活。犹太人这时竟把预言当作藉囗,乘机杀害耶稣。

    二六62、63审判期间,耶稣不发一言,「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囗」(赛五三7)。大祭司看见耶稣默然不语,便不耐烦起来。他逼他发言,但主却拒绝作答。大祭司便对他说:「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根据摩西的律法,如果大祭司起誓,犹太人便要作见证(利五1)。

    二六64作为一个奉公守法的犹太人,耶稣就说:「你说的是。」他更肯定地说自己弥赛亚的身分和神性:「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其实他是说:「我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正如你所说。我的荣耀藏在我肉体之躯;我以另一个人的姿态出现,你们在我羞辱的日子看见我了。将来你们这些犹太人必看见我就是那荣耀的一位,看见我与神同等,坐在他右边,驾着天上的云来临。」

    本节中,第一个你(注50)是单数,是指该亚法。第二个你是众数(第三个你也是众数),是指基督荣耀地显现之时,仍然存活的以色列民的代表──犹太人。他们会清楚看见主就是神的儿子。

    蓝斯基写道:「人们有时作出这样的声明:耶稣从没有称自己为‘神的儿子’。然而他在这里(本节)郑重地说他不是别的一位。」(注51)

    二六65~67该亚法没有错过机会。耶稣暗示了但以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上的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从大祭司的反应,可见他明白耶稣将自己和神当作同等(参看约五18)。于是他就撕开祭司的衣服,表示见证人感到亵渎。他向公会说出煽动的话,要证实耶稣有罪。当人们问及耶稣的判决,公会答道:「他是该死的。」

    二六68陪审员向被告人动武,又吐唾沫在他脸上,并且讥讽他,叫他显出基督的能力,指出打他的是谁。审判的第二阶段也随之完结。整个程序不但不合司法规矩,而且令人发指。

    十.彼得不认耶稣并悲痛落泪(二六69~75)

    二六69~72彼得最黑暗的日子终于来到。他在外面院子里坐着,一个年轻女子经过,说他是耶稣一夥的。彼得立刻猛烈否认:「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走到门囗,可能想逃避别人的注目。然而又有一个使女公开说他曾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夥的。这次,彼得发誓说不认得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他的主。

    二六73、74过了不多的时候,有些途人又来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囗音把你露出来了。」单单否认似乎不再奏效;这时,彼得发咒起誓,坚称:「我不认得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打破四周的沉默。

    二六75惯常的鸡叫声刺破清晨的宁静,也深深刺伤彼得的内心。这个泄气的门徒记起主曾说的话,就出去痛哭。

    各卷福音书记述彼得否认耶稣的次数时间也不一样,似乎互相矛盾。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这样记述耶稣所说:「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太二六34;也见路二二34;约一三38)而马可福音就这样预告:「……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可一四30)

    可能鸡叫不只一次,一次在晚上,一次在黎明。此外,福音书也许记载彼得否认耶稣,一共至少六次。他在这些人面前否认基督:(1)使女(太二六69、70;可一四66~68);(2)另一个使女(太二六71、72;可一四69、70);(3)旁边站着的人(太二六73、74;可一四70、71);(4)一个男人(路二二58);(5)另一个人(路二二59、60);(6)大祭司的一个仆人(约一八26、27)。我们相信这仆人并不是上述的一个人,因为他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圣经没有记载其它人说过这句话。

    十一.早晨在公会面前受审(二七1、2)

    宗教审判的第三阶段在早晨开堂,耶稣在公会面前受审。除非犯人承认有罪,否则案件不能当天判定;必须经过一晚,才可作出裁决,「好让人们或许会起同情之心」。但今次,宗教领袖似乎急于遏制人们起同情心。由于晚间的审判是不合法的,他们只好早上召**议,正式判决。

    根据罗马的法例,犹太领袖无权施行死刑。所以他们把耶稣赶快交给罗马巡抚彼拉多。虽然他们极为恨恶罗马人,但却愿意「利用」他们的权力,杀害更是恨恶入骨的耶稣,以满足一己私欲。反对耶稣的人联合起来,成为凶猛的敌人。

    十二.犹大的后悔和死亡(二七3~10)

    二七3、4犹大知道自己犯了罪,卖了无辜之人的血,便把钱交回给祭司长和长老。狡猾的阴谋者几小时前还热切与犹大合作,现在却拒绝再管这事。这就是背叛的代价了。犹大就后悔,可惜他的后悔并不是向神的,不能引领他得救恩。他为自己的罪惹了祸而惭愧,可是他仍不愿认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

    二七5犹大心里难过,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只有祭司可进的地方,便去自杀。参照使徒行传一章18节所述,我们可以推论他在树上自缢,绳索或树枝断裂,他的身体便仆倒悬崖,肚腹崩裂,所以肠子都流出来了。

    二七6祭司长看似「属灵」,知道银钱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其实,他们是有罪的,用钱把弥赛亚买到手里。不过,他们似乎无动于衷,正如主曾说,他们的杯盘外表洁净,然而里面却装满了假善、悖逆和杀害人的事。

    二七7~10他们用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是用来埋葬外邦的异乡人的,却不知道外邦部族要侵入他们的国土,使他们的街道布满血迹。此外,这块田成为了他们有罪之国的血田。

    祭司长无意地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用埋葬的钱向圬户买田地(亚一一12、13)。奇怪的是,撒迦利亚用了「库」这词代替「窑户」(见英文修订标准本圣经)。

    祭司们踌躇不安,怕把流人血的银钱放进库里。这便应验了经上的预言把钱交给圬户,换取他的田地。(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马太说这事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而耶利米的预言明显出自撒迦利亚书。他引耶利米的话,也许是根据希伯来文经卷和犹太传统法典的耶利米列在先知名单前排。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节出现类似用法,把诗篇放在希伯来文圣经正典的第三部分。

    十三.耶稣首次在彼拉多面前受审(二七11~14)

    犹太人痛恨耶稣的原因是基于宗教理由,所以也以此为基础审判耶稣。可是在罗马的法庭里,宗教上的控诉是没有效用的。因此,他们便把耶稣带到彼拉多面前,以三个政治理由控告耶稣(路二三2):(1)他是革命者,诱惑百姓,对国家构成威胁;(2)他鼓动百姓停止纳税,有损国家财富;(3)他自称是王,威胁王帝的权力和地位。

    我们从马太福音看见彼拉多就第三项控罪盘问耶稣。他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便说是。于是犹太领袖中顿时爆发了一阵骚动,他们议论纷纷,诋毁耶稣。彼拉多见被告沉默不语,甚觉希奇;耶稣甚至没有指斥他们任何一项控诉。也许这巡抚从没见过这种情景──面对攻击却如此冷静沉默。

    十四.释放耶稣还是巴拉巴?(二七15~26)

    二七15~18罗马政权习惯在逾越节时,释放一个犹太囚犯,以安抚犹太人。这时可以释放的是巴拉巴,他是犯了叛乱和杀人罪的犹太人(可一五7)。也许因为他起义反抗罗马政权,所以受到同胞的拥戴。当彼拉多要众人从耶稣和巴拉巴中间选择时,他们囔着要释放巴拉巴。巡抚并不感到希奇;他知道祭司长嫉妒耶稣,从他们所作的,便猜到众人的意愿。

    二七19彼拉多的夫人打发人来传信,整个审判突然受到干扰。她催逼丈夫采取不干预的政策,不要裁决耶稣;因为她做了个十分不安的梦。这梦是关于他(耶稣)的。

    二七20~23祭司长和长老在背后挑唆众人,叫他们释放巴拉巴,钉死耶稣。因此,当彼拉多再次问众人愿意释放谁,他们高声喊着要释放那杀人犯。彼拉多的处境进退维谷,他犹豫不定,就问:「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一致要求钉死他,这种坚决的态度实在令这位巡抚大惑不解。为何要钉死他?他犯了何罪?不过他根本没有时间再冷静考虑了;群众歇斯底里的叫嚣声充塞了他的耳朵:「把他钉十字架!」

    二七24彼拉多清楚知道,群众的仇恨情绪高涨,骚乱正要开始。因此,他在众人面前洗手,宣告流这无辜被告的血,与他无干。可是,彼拉多犯了审讯严重不公的罪,他的罪刻在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这些水也不能把他的罪洗刷净尽。

    二七25群众已经癫狂失态,没有为自己的罪而忧心,甚至愿意担当后果:「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以色列民从他们居住的地方蹒跚步向民族灭绝的厄运,从集中营落难到毒气室,承受他们可怕的罪债──拒绝弥赛亚,并流他无辜的血。他们仍然要面临雅各遭难的日子──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和启示录第六至十九章所述的七年大灾难。这咒诅一直有效,直至他们承认那曾被拒绝的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王为止。

    二七26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群众,于是巴拉巴精神从此掌管世界。杀人者仍然作王,公义的王被拒绝。按习惯,被定罪的耶稣被鞭打了。那皮鞭又长又重,上面有锋利金属,一鞭鞭的打在主的背上,皮鞭一抽,便血肉模糊。这时,庸碌无能的巡抚还可怎样?只有把耶稣交给士兵钉十字架。

    十五.士兵戏弄耶稣(二七27~31)

    二七27、28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巡抚的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他那里──那里可能有几百人。接着发生的真是不堪想象!宇宙的创造者和托着万有者竟默然承受兵丁残酷无耻的玩弄,这些兵丁正是他所造的不配、满有罪污的受造物。他们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仿效穿上王袍。然而这袍子对我们来说却意味深远。由于红色与罪有关(赛一18),耶稣穿起红袍,不免令人想到耶稣披上了我们的众罪,好让我们可以穿上神公义的袍子(林后五21)。

    二七29、30他们用荆棘编作冠冕,把它压在他头上。撇开他们残酷的嘲弄,我们深知主戴上荆棘的冠冕,好叫我们能配戴荣耀的冠冕。他们讥笑主是罪的王;我们却敬拜主是罪人的救主。

    他们又给他一根苇子,嘲讽他握有王权。他们不知道那拿着苇子的手,就是那掌管世界的手。耶稣的手被钉刺伤,他那伤痕累累的手也掌管宇宙的王权。

    他们跪在他面前,称他犹太人的王。这样的嗤笑还不够,他们又吐唾沫在这完全人的脸上(地上从没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然后还拿苇子打他的头。

    耶稣默然承受这一切委屈,依然不发一言。「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来一二3)

    二七31最后,他们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把他钉十字架。

    十六.王被钉十字架(二七32~44)

    二七32我们的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了一段路(约一九17),兵丁便勉强一个叫西门的男人替耶稣背十字架(西门是来自北非的古利奈人)。有人认为他是犹太人,也有人认为他是黑人。最重要的是,他享有殊荣,替耶稣背十字架。

    二七33各各他是亚兰文,意思「髑髅」。加略山是英语化的拉丁文音译,希腊文是Kranion。也许这地方的形状象髑髅,又或者这是行刑之地,所以便取了这个名。各各他的地点不能确定。

    二七34兵丁在耶稣被钉之前,给他喝苦胆调和的酒。这种给犯人喝的酒,作用就如鸦片剂。耶稣拒绝喝,因为必须承担人类所有的罪债,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也不能麻醉自己的知觉。

    二七35马太平淡而简要地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他没有刻意把事情戏剧化,没有制造煽情的新闻,也没有详细披露令人不安的细节。他只是扼要地写出真相: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可是,这几个字背后含有的深远意思,永存不灭。

    正如诗篇二十二篇18节所预言,兵丁拈阄分他的衣服,夺去他无缝的袍子。这些东西便是他在地上的全部财产了。邓尼说:「这世上唯一完美的生命,便是主的生命。他一无所有,离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留下,连身穿的衣服也没有。」

    二七36这些兵丁正是世上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显然不了解历史。否则,他们绝不会坐在那里看守,反而会跪下敬拜耶稣。

    二七37他们在基督的头以上安了一个牌子。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四福音所用的字眼并不一样。(注52)马可这样写:「犹太人的王。」(可一五26)路加这样写:「这是犹太人的王。」(路二三38)约翰则这样写:「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一九19)祭司长抗议说牌子上不可以记述事实,只可写被告所认的罪状。可是,彼拉多的权力驳回他们。所有人都清楚看见牌子上所写,因为用了希伯来、罗马和希腊的文字(约一九19~22)。

    二七38无罪的神儿子左右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这不是因为以赛亚在七百年前预言,说他会与罪犯同钉么(赛五三12)?起初,两个强盗都侮辱、谩骂耶稣(44节),可是其中一个后来悔过,刚好来得及得救;几个小时后,他便与基督同在乐园了(路二三42,43)。

    二七39、40如果十字架反映了神的爱,它也同样反映了人的败坏。旁观者停步,不过讥笑这位牧人,因为他为羊舍命:「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罢。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不信之人的理性说话是:「让我们看见神迹,我们才信。」自由主义者的囗吻是:「从十字架上下来吧。换句话说,除去十字架的罪名,我们便会信你。」卜威廉曾说:「他们说如果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便会相信了。但我们相信,是因为他坚持留在十字架上。」

    二七41~44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不禁异囗同声,呼喊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们这句说话是辱骂耶稣;我们用这番话反过来撰赞美诗:

    他不能救自己,

    十架上的他必然要死;

    否则,不能有怜悯,

    败坏罪人无法靠近;

    神儿子基督必要流血,

    好叫罪人从罪中得自由。

    ~麦蓝伯

    这话一点不错:主必然要死,我们才得享自由。我们不能救其它人,因为我们也要寻求救恩。

    宗教领袖取笑耶稣自称救主,是以色列的王,是神的儿子;连强盗也一同咒骂他。宗教领袖全都犯了诋毁神的罪。

    十七.三小时黑暗(二七45~50)

    二七45他所尝透的一切苦难、侮辱,都比不上此时此刻所面对的。从午正到申初(从正午到下午三时正),不仅巴勒斯坦遍地都黑暗了,他圣洁的灵魂同样暗淡无光。这时,他正苦苦承受我们众罪的咒诅,这种咒诅根本非笔墨所能形容。主三小时的折腾,把我们从地狱、从神对我们的罪所发的义怒中释放出来。我们只模糊不清的看见,根本不明白为何他要为我们的罪担当神的义怒。我们只知道他着实在这三小时替我们偿还罪价,买赎我们,完成了唯一救赎我们的工作。

    二七46约在下午三时,他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答案在诗篇二十二篇3节:「……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因为他是圣洁的,不能看罪人为无罪。相反,神一定要惩治罪。耶稣没有罪,却亲自替我们承担了一切罪。当神这位审判官俯视我们,看见无罪的代罪者背负了我们一切的罪,便离开他这位爱子。耶稣的心深感这次的隔离。布朗宁夫人称这为「以马内利孤儿的哀号」,极为美妙:

    离弃!神情愿与他宝贝儿子分离,

    叫亚当的罪

    从公义之子和父中间

    清除净尽:

    噢,这一次,以马内利孤儿的哀号,

    使他的宇宙震撼不已──

    没有回响,一切寂然。

    「我的神呀!你离弃了我!」

    ~布朗宁夫人

    二七47、48当耶稣喊着:「以利、以利……」,站在那里的人,有的说他在呼叫以利亚。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把名字混淆了,还是在讥讽耶稣而已。有一个人拿海绒醮满了醋,绑在长长的苇子上,送到耶稣的唇边。从诗篇六十九篇21节看来,这种行为不是出于慈悲怜悯,相反,是要加添耶稣的苦楚。

    二七49一般人的态度是旁观静待,看以利亚会否成就犹太人古时的话──来主持公义。然而这不是以利亚到来的时候(玛四5),耶稣在这刻必须受死。

    二七50耶稣又大声喊叫,然后气就断了。大声喊叫表示他死时有力气,而非软弱地死。他气就断了,可见他的死与别不同。我们死,是因为我们不能掌握生命,自必会死的;但他死,却是他甘愿选择的。他岂不曾说:「……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一○17、18)吗?

    宇宙的创造者,

    人类为自己倾尽一切,不过得到咒诅;

    他制订律法的要求,

    却全然承受审判,偿还罪价;

    他圣洁之手所造的枝条,竟长出荆棘,

    成了他蹙额上的冠冕;

    一根根刺破他双手的铁钉,

    已被埋藏起来;

    在他定意要往的幽僻之处,

    那里林木茂盛;

    他的身躯挂在树上,

    就这样死在木制的十字架上;

    然而十字架却立在他造的山上,

    头上天际漆黑一片;

    因为他的缘故,地上弥漫阴霾,

    太阳向他掩藏脸儿;

    因为他的法度,宇宙沓然死寂,

    那令宝血倾流的矛刺;

    激动神愤怒之火,

    他躺卧的石坟;

    一块一块的石,都出于他的手,

    他现在所掌的王位;

    千古之先早已握在手中,

    将来必有全新的荣耀,作他头上冠冕;

    那时万膝必向他俯伏敬拜。

    ~白德

    十八.幔子裂开(二七51~54)

    二七51他死亡的时刻到了。那时厚重的幔帐被那无形之手在殿里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幔子本是用来隔住神所居住的至圣所,除了大祭司以外,谁都不能进去。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到至圣所,但他也只可以一年进去一天。

    希伯来书让我们知道幔子代表耶稣的身体。幔子的破裂表示主肉身的死亡。藉着他的死,我们便可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一○19、20)。现在,即使最卑微的信徒,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藉着祷告和赞美来到神的面前。然而,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得享这分权利,是全靠主为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耶稣的宝血。

    神儿子的死同样使自然界产生极大的变化──非动物的受造物仿佛为创造者深感哀痛。那时发生了地震,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

    二七52、53我们要注意,耶稣复活以后,坟墓中的圣徒方出来,进了耶路撒冷城,向许多人显现。圣经没有说明这些复活的圣徒再死一次,还是与主耶稣同往天上去了。

    二七54自然界奇妙的震动,使罗马的百夫长和他的下属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希腊文在神的儿子前面没有定冠词,但字词的次序使它带有特定的意思)。(注53)百夫长的意思是什么?他们是全然承认耶稣基督是主和救主,还是认为耶稣与众不同而已?我们不能确定。百夫长的话显示一种惧怕的感觉;他们明白到大自然的摇动与耶稣的死有些关连,而不是与其馀两个同被钉的人有关。

    十九.忠心的妇人(二七55、56)

    这里特别提到几位曾经服侍主、跟随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妇人。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的妻子撒罗米,都在那里。这些妇人深深爱戴耶稣,这分爱使她们无惧地站在那里,发出独特的光辉。她们留在现场,与基督同在,但其它男门徒却为自己的安危拔足逃跑。

    二十.埋葬在约瑟的坟里(二七57~61)

    二七57、58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公会的一分子。这人没有赞成公会的议决,把耶稣交给彼拉多(路二三51)。这样看来,他一直是秘密的门徒,但这时他置生死于道外,大胆地去见彼拉多,要求他批准埋葬他的主。我们可以想象彼拉多是何等的惊讶,犹太人会是何等的恼怒:一个公会成员竟然公开为被钉死的耶稣挺身而出。约瑟埋葬耶稣的身体,其实也同时在经济上、社会上、信仰上埋葬了自己。他这次的举动使他与杀害主耶稣的宗教制度永远分开。

    二七59、60彼拉多答允他的要求。约瑟衷心地用乾净细麻布裹好耶稣的身体,在麻布中间放了香料,使耶稣的身体不致腐坏。然后,他把耶稣的身体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就是他凿在磐石里的坟墓。坟墓的出囗用一块大石头封着,那大石状似磨石,那凹缝也是从磐石凿出来的。

    几百年前,以赛亚曾预言:「……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赛五三9)他的仇敌无疑想把他的身躯投到欣嫩谷,让尸体被焚烧垃圾的火所毁掉,被豺狼吞吃。然而神的能力高过他们的计谋;他用约瑟确保耶稣必与财主同葬。

    二七61约瑟离开以后,抹大拉的马利亚、并雅各和约西的母亲对着坟墓坐着守夜。

    二十一.守着的坟墓(二七62~66)

    二七62~64逾越节的第一天称为预备日,是主被钉的日子。第二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都心感不安。他们记得耶稣曾说要复活,于是便跑到彼拉多那里,要求派人特别看守坟墓。他们宣称,这样做是防止他的门徒把他的身体偷去,然后制造假象,使人以为他复活了。如果这事真的发生,他们便害怕那后来的迷惑会比先前的更利害了。换句话说,关于主复活的消息比他自称弥赛亚、是神的儿子,所带来的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七65、66彼拉多回答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罢,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这句话显示他可能早准备了一个罗马兵,替他们看守坟墓。意思可以是:「我答允你们的要求,现在派一个守卫兵给你们。」彼拉多说:「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这话岂不讽刺?当然,他们尽力把守坟墓。他们封了石头,看守的士兵把守妥当。可是,他们最好的安全措施并不够全备。如安格所说:

    在第62至64节,他的仇敌作了预防措施。他们「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然而神的能力高过他们的诡计。他为王的复活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据。(注54)

    拾伍.王的得胜(二八)

    一.空的坟墓和主的复活(二八1~10)

    二八1~4星期日黎明之前,那两个马利亚来看坟墓。她们到了那里,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坟墓囗的石头辊开,然后坐在上面。罗马看守的人见他们的光芒和洁白衣服,便吓得昏倒了。

    二八5、6天使坚固妇女的心说,没有什么可害怕。她们寻找的那位已照他所应许的,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石头被挪开,不是让主出来,而是让妇人看见他已复活。

    二八7~10天使催促妇人快去向他的门徒宣布这满有荣耀的消息。主再次活着,并且要往加利利见他们。她们宣布了消息,便回到空空的坟墓去。那时耶稣亲自向她们显现,问候他们「愿你们平安」。(注55)她们抱住他的脚敬拜他。然后,主亲自吩咐她们告诉门徒,说他们会在加利利见到他。

    二.士兵受贿撒谎(二八11~15)

    二八11兵丁恢复了知觉,其中有几个羞愧地跑去把所发生的事告诉祭司长。他们失职!坟墓空空如也!

    二八12、13宗教领袖们的惊惶失措可想而知。祭司们召开秘密会议,与长老相谋对策。他们非法地贿赂兵丁,叫他们捏造谎言,说兵丁睡觉的时候,门徒来把耶稣的身体偷去了。

    这个解释引起更多的疑问。为什么兵丁在看守的时候竟然睡觉?门徒怎样能挪开石头,而不吵醒他们?为何所有的兵丁都在同一时间睡着?如果他们真的睡着,他们又怎知道门徒偷了耶稣的身体?如果这故事是真的,为何兵丁又要受贿说出真相?如果门徒偷了主的身体,为什么他们有足够时间替主脱去尸服,并且把麻布卷起放在一处?(路二四12;约二○6、7)

    二八14其实,兵丁受贿捏造故事,正犯了罪,因为根据罗马法律,当值的时候睡觉会被判处死刑。所以,犹太领袖必须答允兵丁,一旦这捏造的故事被巡抚听见,他们便会干预制止。

    公会知道真相是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谎话则必须靠更多的谎话来支持。

    二八15可是,这神话一直流传在许多犹太人中间,直到今日,在外邦人中间也一样。而且,有更多的神话出现了。史密夫总括了其中两个神话:

    1.首先,有人认为那些妇女到了错误的坟墓。仔细想想吧。从星期五下午至星期日早上的短短期间,你会忘记至爱的人的坟墓吗?此外,这不是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墓地。这是他私人的花园,里面没有其它坟墓。

    现在,让我们假设那里有其它坟墓,并假设妇人们因为泪眼盈眶,蹒跚而行,结果找错坟墓。

    那么,她们也情有可原。但拳头坚硬的渔夫西门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哭。他们也有去坟墓那里,并且也发现内里空空的。你认为他们会到错坟墓吗?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到了坟墓,发现主已不在里面,那时有天使对他们说:「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你认为那天使同样找错了坟墓吗?可是,别忘记,聪明的人已有另外一些理论了。这又是何等无意义的理论!

    2.也有人认为耶稣没有死,不过昏了,他后来在黑暗的墓中恢复了知觉,便走了出来。然而人们用了一块巨石堵塞坟墓,而且用了罗马政府的封条封住了。墓里的人不可能滚开石头,因为石头向墓穴倾侧,正好堵住了凹陷处。贫血的主绝不可能走出坟墓。

    简单的真理是:主耶稣的复活在历史上有全然确实证据。他受难之后,亲自向他的门徒显现,提供铁一般的证据。试想想他亲自显现的一些特别例子:

    1.向抹大拉马利亚显现(可一六9~11)

    2.向众妇人显现(太二八8~10)

    3.向彼得显现(路二四34)

    4.向正在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显现(路二四13~32)

    5.向众门徒显现,除了多马(约二○19~25)

    6.向众门徒显现,包括多马(约二○26~31)

    7.在加利利海向七个门徒显现(约二一)

    8.向超过五百个信徒显现(林前一五7)

    9.向雅各显现(林前一五7)

    10.向橄榄山上的门徒显现(徒一3~12)

    基督徒信仰的一个最大、而且不可动摇的基石便是主耶稣基督复活的历史明证。现在你和我能够仍然站立,为所相信的争辩,是因为我们拥有铁一般的事实,这事实不能被否定。人们可以不认同这事实,但却不能否定它。(注56)

    三.大使命(二八16~20)

    二八16、17复活的主耶稣在加利利不知名的山上向他的门徒显现。这次显现与马可福音十六章15至18节和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节所记载的显现相同。他们这次重聚何等美妙感人!他所受的苦难已永永远远地成为过去。他现在以荣耀之躯站在门徒面前。他们敬拜这位活着的、可爱的主──虽然他们中间有人仍然心存疑惑。

    二八18主然后便解释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已赐给他了。当然,他永远掌有一切的权柄。不过,他谈及的权柄是指他是新创造的主人。因着他的死和复活,他有权柄赐永生给一切神交给他的人(约一七2)。作为一切创造的首生者,他一直握有大权。但他现在已完成救赎的工作,就握有权柄,成为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5、18)。

    二八19、20作为新创造的主人,他颁布大使命。这大使命包括天国在现阶段王被拒直至他第二次降临的期间,所有信徒要遵守的「标准命令」。

    大使命包含了三个命令,而不是三个建议:

    1.「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不是意味着要令全世界悔改归主。门徒必须藉着传福音给每个国家、种族、人民和不同语言的人,让其它人成为救主的学生或跟随主的人。

    2.「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基督的使者肩负着责任,教导初信徒受洗的意义,并且敦促他们遵守这命令。在受洗的时候,基督徒公开承认自己与三一神的关系。他们认神为他们的父,认耶稣基督为他们的主和救主,并且认圣灵是居住在他们里面、赐给他们力量和教导他们的那位。第19节的「名」字是单数。虽然只有一个名,但却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

    3.「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大使命不单是传福音,单单使人悔改归主和让他们懂得照顾自己。这些并不足够。门徒必须教导初信徒遵守基督的教训;这些教训记载在新约圣经里。作门徒最重要的,是成为象主的人;要成为象主的人,就要有系统地受圣经的教导和遵从神的话。

    救主再次应许,他与他的门徒同在,直至世界(时代)的完结。门徒不会孤军作战。他们事奉和外出传福音时,便知道神的儿子与他们同在。

    注意与大使命相连的四个「所有」:所有的权柄、(所有)万民、(所有)所吩咐你们的和(所有)常。

    最后,福音书以荣耀之主的命令和安慰结束。他这番话距离现今已接近二十个世纪,但有着同样的力量,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同样须要遵行。这个使命尚未完成。

    我们又当作什么来遵行他最后的吩咐呢?

    评注

    1(一1)耶和华(Jehovah)是希伯来名字耶威(Yahweh)英语化的形式,传统上翻译为「主」(中文和合本大部分直接译为「耶和华」)。试比较类似的情况:耶稣(Jesus)是希伯来文约书亚(Yeshua)英语化的形式。

    2(四2,3)第一类条件从句,用ei加上陈述语气。经文可以意译为「如果(并我承认)你是神的儿子」,或「由于你是神的儿子」。

    3(附篇)「时代」是一个管治时期或代管工作,描述神在历史上任何一时期,用以对待人类的方式。「时代」一词本身并不是指一段时间,而是在任何年代中属神的计划。一个相类的用法是当我们说政府任期,指的是国家领袖在职期间所施行的政策。

    4(五13)伯恩斯(AlbertBarnes),NotesontheNewTestament,MatthewandMark,页27。

    5(五22)批判性文本(新英王钦定本以"NU"作标记的注脚)省略了「无缘无故的」,将义怒也排除在外。

    6(五44~47)批判性(NU)文本作外邦人的税吏。

    7(五44~47)主要文本(以大部分手抄本为根据)作弟兄的朋友。

    8(六13)有些学者教导,赞美辞乃因礼拜仪式的需要,节录自历代志上二十九章11节。然而此说纯属猜测。传统更正教(英王钦定本)的主祷文形式,是完全有理的。

    9(七13,14)批判性文本和主要文本,在这里都有感叹语气,作:「引到永生那门是何等的小,路又是何等的难,而找着的人也少!」最古的手抄本(通常是Nu)和大量的手抄本(M),与传统文本(TR)歧异,前者几乎肯定是对的。由此看来,英王钦定本传统的文本支持较弱。

    10(七28,29)詹姆逊、霍石、鲍尔朗(Jamieson,Fausset&Brown),CriticalandExplanatory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页50。

    11(八2)圣经中提到某些形式的大麻风,跟我们称为汉森氏病(Hansen'sdisease)的麻风病不同。譬如在利未记中,大麻风包括能感染房子和衣物的病。

    12(八16,17)盖伯林(ArnoC.Gaebelein),TheGospelofMatthew,页193。

    13(八28)新英王钦定本作格拉森,而Nu文本(及中文和合本)作加大拉。这是村庄和城镇等地方重叠使用的名称。

    14(九16)盖伯林(Gaebelein),Matthew,页193。

    15(九17)朴定乔(W.L.Pettingill)SimpleStudiesinMatthew,页111-112。

    16(一○8)大部分手抄本在这略去「叫死人复活」一句。

    17(一○21)麦柯理(J.C.Macaulay),ObedientUntoDeath:DevotionalStudiesinJohn'sGospel,11:59。

    18(一○41)裴雅森(ArthurT.Pierson),"TheWorkofChristfortheBeliever",TheMinistryofKeswick,FirstSeries,页114。

    19(一一27)麦根连(AlvaJ,McClain),TheGreatnessoftheKingdom,页311。

    20(一一30)朱伟慈(J.H.Jowett),在天粮中引述。

    21(一二8)罗杰斯(E.W.Rogers),JesustheChrist,页65-66。

    22(一二19)麦根连(McClain),Kingdom,页283。

    23(一二21)祁赖斯及李尼(KleistandLilley),TheNewTestamentRenderedFromTheOriginalGreekwithExpandedNotes,页45。

    24(一二27)蒲爱勒(EllaE.Pohle),C.I.Scofield'sQuestionBox,页97。

    25(一二34,35)虽然批判性文本和主要文本都省略了「心里」,但经文仍然能够叫人明白。

    26(一三13)伍德荣(H.ChesterWoodring),马太福音课堂笔记,以马忤斯圣经学院,1961。

    27(一三22)凌耳(G.H.Lang),TheParabolicTeachingofScripture,页68。

    28(一三24~26)安格(MerrillF,Unger),Unger'sBibleDictionary,页68。

    29(一三33)白洛克(J.H.Brookes),IAmComing,页65。

    30(一三49,50)盖伯林(Gaebelein),Matthew,页302。

    31(一四4,5)出处不详。

    32(一六2,3)当然,这些天气的指示适用于以色列地,但在北美洲或英国则不合用。

    33(一六7~10)五千人吃饱的神迹的十二kophinoi零碎,可能比四千人吃饱的神迹中的七spurides零碎少。

    34(一六17,18)摩根(G.CampbellMorga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页211。

    35(一六19)雷历(CharlesC.Ryrie)编辑,TheRyrieStudyBible,NewKingJamesVersion,页1506。

    36(一六20)司徒雅各(JamesS.Stewart),TheLifeandTeachingofJesusChrist,页106。

    37(一六26)班豪斯(DonaldG.Barnhouse)WordsFitlySpoken,页53。

    38(一八11)批判性文本略去本节,但大部分手抄本(M)都有纪录.

    39(二○15)司徒雅各(JamesS.Stewart),AManinChrist,页252。

    40(二○31~34)盖伯林(Gaebelein),Matthew,页420。

    41(二一6)兰格(J.P.Lange),A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25Vols,页码不详。

    42(二三9,10)魏思桐(H.G.Weston),Matthew,theGenesisofNewTestament,页110。

    43(二三14)批判性(Nu)文本略去第二祸。

    44(二三25,26)主要文本以不义(adikia)取代放荡(akrasia)。

    45(二四29)韦利可夫斯基(I.Velikovsky),EarthinUpheaval,页136。

    46(二四30)同样的希腊字(ge,比较英语的前缀"geo")指陆地也指土地。

    47(二四34)格连特(F.W.Grant),Matthew,NumericalBible,TheGospels,页230。

    48(二四36)NU本文加上「子也不知道」(和合本同)。

    49(二五28,29)单张OurLord'sTeachingsAboutMoney,页3-4。

    50(二六64)希腊字单数代名词su作强调之用。第二个你是humin(复数),而第三个按动词opsesthe翻译结尾。

    51(二六64)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Matthew'sGospel,页104。

    52(二七37)如果将所有节录部分拼在一起,就作「这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另一个可能是四卷福音书的作者都完整地纪录了牌子上的文字,只是各自引述不同的语文的记录,所以有差异。

    53(二七54)在希腊文中,动词前面的定谓语一般没有冠词(Colwell定律的一部分)。

    54(二七65,66)安格(MerrillF.Unger),Unger'sBibleHandbook,页491。

    55(二八8)「愿你们欢欣」(和合本作「愿你们平安」)是希腊人惯常打招呼的用语。在这复活日的早晨,新英王钦定本这直译似乎最为合适。

    56(二八15)史密夫(WilburSmith),IntheStudy,MoodyMonthly,April1969。

    
新约 马可福音 简介
    马可福音具有一股生气和气势,能紧扣基督徒读者的心弦,使他渴望效法他圣洁的主的事奉。」~温恩奥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书,九成的内容在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找到,或在这两卷福音书中都找到,那么马可给了我们什么不可缺少的贡献?

    首先,马可的简洁、精炼文笔,使他的福音书成为基督信仰的理想介绍。在新的宣教工场里,马可福音常常是首先被翻译成为新语言的书卷。

    马可福音的独特,不仅由于其直接、主动的风格(对当时的罗马人及现代人尤其合适),其内容也是原因之一。

    马可的记录大部分与马太和路加福音相同(也有一些独有的记载),但他那色彩缤纷的细节,是别的福音书所没有的。例如,他提到耶稣望门徒时的神情、他如何发怒,及他如何步向往耶路撒冷的路。毫无疑问,他的风格源于彼得,因他在彼得晚年时追随左右。据传统,马可福音基本上是彼得的回忆录,书中有个人的细节、动作及目击部分,这说法可能是确实的。

    一般相信马可就是那赤身逃走的少年人(一四51),这是他在书中谦逊的署笔(四福音各卷的名称本不是书卷的一部分)。称为马可的约翰住在耶路撒冷,倘若这少年人与本福音书无关,就没有理由加上这段插曲,可见传统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

    贰.作者

    大部分学者同意教会初期那一面倒的意见,指第二卷福音书是称为马可的约翰所写的。他是耶路撒冷的马利亚的儿子。马利亚有一所房子,给基督徒聚会之用。

    外证早期已有,且是有力的,在罗马帝国各地都可找到。帕皮亚(约在主后110年)引述长老约翰(可能是使徒约翰,或是另一位早期的门徒)所说,是彼得的同伴马可写这卷福音书。殉道者犹斯丁、爱任纽、特土良、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俄利根及反马吉安主义的序论都一致同意作者是马可。

    虽然有关马可的作者身分的内证不广泛,却与初期教会的普遍流传相吻合。

    明显作者对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了如指掌。(关于最后晚餐的大楼的描述比别的福音书更仔细──若那是马可儿时的住处便不足为怪!)书中显示出一些亚兰文背景(就是巴勒斯坦的语言)、犹太习俗没有多加解释,而叙述事情的栩栩如生,显示出作者与一位目击证人有密切关系。此书的内容大纲与使徒行传第十章彼得的讲道相似。

    传统说马可写作的地方是罗马,这点从他在书中使用拉丁文的次数多于别卷福音书便可见(如百夫长和衙门)。

    在新约里,作者的外邦(拉丁)名称──马可,曾十次提到,其犹太和外邦名字的合称──称为马可的约翰──提到三次。马可最初是保罗的「仆人」或侍从,后来则服侍他的表兄巴拿巴。根据可靠的传统,马可在彼得死前也曾服侍他,因此,他确是着写「完美仆人的福音书」的理想人选。

    叁.写作时间

    马可福音的写作日期富争论性,甚至保守而笃信圣经的学者也争议不休。日期虽不能确定,但显然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

    传统对于马可动笔记述彼得传讲我们主的一生,究竟在彼得死前(主后64至68年之前)或死后,也意见分歧。

    若如现在的普遍教导,说马可是第一卷写成的福音书,路加使用马可福音的材料,则马可福音必须在较早的日期写成。有些学者指日期应在公元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但似乎应在主后五十七至六十年。

    肆.背境和主题

    本福音书中,我们看见神的完美仆人,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故事。这是那撇弃天上的荣耀,在地上取了奴仆的形象(腓二7)者的故事。这是那「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一○45)者无可比拟的故事。

    我们若记得这完美的仆人不是别人,乃是神的儿子,他乐意以奴仆的带子束腰,作了人的仆人,这福音的光辉便恒久不灭。这里我们看见道成肉身的神子,在地上过着受扶养的人的生活。凡他所作的都完全顺服父的旨意,他所作大能的工作,都靠圣灵的能力而行。

    作者约翰马可,起初是主的好仆人,他曾有低落的时候(徒一五38),但终于也恢复他的功用(提后四11)。

    马可的风格急快、有力而精辟。他强调主的行动,过于他的言谈,从书中记载了十九个神迹却只得四个比喻便可见一斑。

    我们读这福音书,应尝试发现三件事:(1)它说什么?(2)它是什么意思?(3)从书中可学到什么功课?对于想作主真诚而忠心仆人的人来说,这福音书实在是本有价值的事奉手册。

    大纲

    壹.仆人的预备(一1~13)

    贰.仆人早期在加利利的服事(一14~三12)

    叁.仆人呼召和训练门徒(三13~八38)

    肆.仆人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九~一○)

    伍.仆人在耶路撒冷的服事(一一~一二)

    陆.仆人在橄榄山的讲论(一三)

    柒.仆人的受难和死亡(一四~一五)

    捌.仆人的凯旋(一六)

    
新约 马可福音1-5章注释
    壹.仆人的预备(一1~13)

    一.仆人的先驱者预备道路(一1~8)

    一1马可福音的主旨,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作者的目的是要强调主耶稣仆人的角色,因此他不以家谱作开始,却立刻记录救主的公开传道事奉。这是那位福音的先驱施洗约翰所宣告的。

    一2、3玛拉基和以赛亚(注1)同时预言有一位使者在弥赛亚以先来,呼吁百姓要在道德和属灵上,预备弥赛亚的来临(玛三1;赛四○3)。施洗约翰应验了这些预言,他就是「使者……在旷野有人声喊着」的人。

    一4他的信息是叫百姓悔改(改变心思,撇弃罪恶),使罪得赦,否则他们便无法接受主。惟有圣洁的百姓才能认识圣洁的神子。

    一5当听众悔改,约翰便给他们施洗,作为他们回转的公开表明。浸礼使他们公开与大部分弃绝主的以色列民分别出来,让他们与那些预备接受基督的馀众联合。本节似乎指出约翰的传道得到普遍的回应,但事实却不然。或许群众有

    一时的火热,拥至旷野,要听那激昂的传道者,但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承认并离弃罪。看事情的发展便可知悉。

    一6约翰是怎样的人?用今天的话,他是个狂热者和禁欲主义者。他的家是旷野;他的衣着象以利亚,是最粗糙和简陋的;他的饮食足够维持生命与体力,却谈不上奢侈;他是一个为了荣耀的使命──把基督传扬──而轻看一切的人。或许他可以成为富者;但他选择了贫穷。他确成为那位无枕首地者最合适的先驱者。这里我们学会,朴素是所有主仆人的特色。

    一7他的信息是主耶稣的超凡。他指出耶稣的能力、个人美德和职事,都比他高。约翰知道自己连给救主解鞋带也不配──这原是奴隶的卑微服侍。被圣灵充满的讲道,常是高举主耶稣,谦让舍己。

    一8约翰用水施洗,这是外表的表记,却不能改变人的生命。耶稣用圣灵施洗,这洗把圣灵的能力大大流进生命里(徒一8),并把所有信徒融入教会──基督的身体里(林前一二13)。

    二.先驱者给仆人施洗(一9~11)

    一9称为寂静时期在拿撒勒的三十年现已结束,主耶稣预备展开他的公开传道事奉。他先走了六十哩的路程,从拿撒勒走到约但河,靠近耶利哥之处,受了约翰的洗。当然他毋需悔改,因为他无罪可认。主受的洗是个表记,描绘他最后在各各他浸入死亡里,又从死里复活。在他公开传道的起头,便活活的预示了那十字架和空坟墓。

    一10、11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父神的声音给听见了,称耶稣为他的爱子。

    在我们主的生命中,没有一刻不被圣灵充满的。现在圣灵降在他身上,乃要膏他好作事奉,又赋予他能力。这是圣灵特别的工作,为面前三年的事奉作准备。圣灵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人可能受过教育、有才能,又囗若悬河,独欠缺了我们称为「膏油」的内在素质,他的事奉仍是没有生命,又没有果效的。这是个基本问题,「我有否圣灵赋予的力量来事奉主?」

    三.仆人受撒但试探(一12、13)

    耶和华的仆人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神的灵催他到此约会,并非要看他会否犯罪,乃是要证明他不会犯罪。若耶稣在地上象人一样会犯罪,我们怎敢肯定他今日在天上不会犯罪?

    马可为何说他与野兽同在一处?这些动物是否撒但驱来要消灭主的?还是它们温驯在它们创造主的同在里?这些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四十天完结,有天使来伺候他(参看太四11),他受试探时没有吃过什么(路四2)。

    信徒不能避免试炼。人愈贴近主,试炼就愈趋激烈。撒但不会在有名无实的基督徒身上花工夫,却要集中火力对付那些在属灵争战上连连奏捷的基督徒。受试探不是罪,向试探屈服就是罪。我们按力量根本无从抵抗,但内住的圣灵是信徒征服黑暗欲念的力量。

    贰.仆人早期在加利利的服事(一14~三12)

    一.仆人开始服事(一14、15)

    马可跳过了主在犹大地的服事(参约一1~四54),以他在加利利一年零九个月的伟大服事作开端(一14~九50)。他接着简述主后期在比利亚的服事(一○1~45),然后才来到耶路撒冷的最后七日。

    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国)(注2)的福音。他的信息是:

    1.日期满了。根据预言的时间表,王公开显现的日期已定了,这日子现已来到。

    2.神的国近了。王已来到,实在地带来国度给以色列民。国近了,是因王已显现。

    3.呼吁人当悔改,信福音。人要进神的国,就必须转离罪,相信主耶稣的福音。

    二.四个渔夫被召(一16~20)

    一16~18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打鱼。他已认识他们,其实在他开始传道时,他们已成为他的门徒(约一40、,41)。现在他呼召他们跟从他,应许他们得人如得鱼。他们马上撇下可获利的捕鱼事业,来跟从主。他们的顺从是立即的、牺牲奉上的,又是完全的。

    打鱼是一门艺术,拯救灵魂亦然。

    1.需要耐心,常常要孤独地长时间守候。

    2.需要技巧去使用鱼饵、诱饵或渔网。

    3.需要洞察力与常识,追踪鱼的动向。

    4.需要坚毅。好的渔夫不容易灰心。

    5.需要安静。良策是避免扰乱,把自我放在一旁。

    6.我们跟从基督,就能得人如得鱼。我们愈似他,就愈能为他得人。我们的责任是跟从他,其余的事他自会负责。

    一19、20主耶稣稍往前走,遇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他们正在补网。他一呼召他们,他们就辞别父亲,跟从主去了。

    基督仍在呼召人撇下一切跟从他(路一四33)。不可容让财产或父母妨碍我们顺服主。

    三.赶逐污鬼(一21~28)

    第21至34节描述主生命中典型的一天。这伟大的医生治好了被鬼附的和生病的,神迹一个紧接一个。

    救主医治的神迹,显出他如何把人从罪的可怕结局中释放出来。请参看下页图。

    今天,福音的使者并没有被召行这些肉身的医治,他们却是被召作属灵的医治。这些岂不是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12节提到更大的神迹吗?「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

    一21、22我们回头看马可的记载。到了迦百农,耶稣在安息日进了会堂,开始教训人。人们看出这并不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他的话带着不能推诿的能力,不象文士机械化单调的讲论。他的语句是全能者的箭;他的教训抓住人的心、定人的罪,又责备人。文士叫嚷着的,是以讹传讹的宗教。主耶稣的教训,没有不真确的;他有权宣讲他所作的,因为他按自己教训人的原则来生活。

    每一位教导神话语的人,应当带着权柄来说话,否则宁可闭囗。诗人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诗一一六10)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3节附和了这话,他们的信息都具有深厚的说服力。

    一23在会堂里,有一个被鬼所附、或说被鬼居住的人。这鬼被形容为污鬼,可能指这鬼的表现,是使人在肉身或在灵里不洁。不要把鬼附跟各种精神病混淆,二者根本截然不同。被鬼附的人其实被鬼内住了,受邪灵的操纵。这样的人常会行出超自然的行为,当正面碰着主耶稣和他的工作时,常变得狂暴或亵渎。

    一24请注意邪灵认识耶稣,称他为拿撒勒人和神的圣者。也要注意代名词由众数转为单数:「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么?我知道你是……」鬼魔首先如同跟那人一体而说话的一样,后来他为自己说话。

    一25、26耶稣不会接受鬼魔所作的见证,就算所见证的属实也不接受。因此,他吩咐邪灵不要作声,命令他从那人身上出来。看见那人抽风,又听见鬼魔离开那人时恐怖的喊叫,实在叫人害怕。

    一27、28神迹引来惊讶。有人能仅以一句命令逐出鬼魔,对众人来说是新奇而诧异的。他们要问究竟这是否一个新宗派教训的肇始?神迹的消息就传遍了加利利。离开这部分之前,请记得三件事:

    1.基督首次降临显然挑动起鬼魔在地上猛烈的活动。

    2.基督的能力胜过邪灵,预示了他最后得胜撒但及他所有的差役。

    3.神在那里工作,那里就有撒但的敌挡。凡要事奉主的,可以预料所走的每步都会遭反对。「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六12)

    四.医治彼得的岳母(一29~31)

    「立刻」是这福音书的特色词语之一,这用词特别合适这福音书,因为是强调主耶稣的仆人特征。

    一29、30我们的主一出会堂,便进了西门的家。刚到达,就知道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第30节指出,他们马上就告诉耶稣。他们急不容缓把她的需要告知那医治者。

    一31耶稣不发一言,拉着他的手,扶她起来。她便立刻痊愈了。热病通常使人疲倦。在这里,主不仅医治了热病,更立刻给她力量去事奉,她就服事他们。梅勒说:

    凡病者被救回,不论方法平凡或不平凡,都要促使他因那重新得蒙赐予的生命,把自己奉献在神的工作上。……许多人常叹息没有机会服侍基督,因为心里只想着自己喜欢的美丽、堂皇的事奉;同时,又让基督想他们作的事从手中溜走。真正服侍基督,首先是作好自己日常的本分。(注3)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每一个医治的神迹,救主都有不同的步骤。这告诉我们,没有两个人的悔改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经历必须是个人的。

    彼得有一位岳母,这显示守独身的修士制度在那日并没有建立起来。这是人的传统,没有神的话作根据,只滋生出种种的恶来。

    五.日落时的医治(一32~34)

    救主到临的消息,日间已传开。在安息日,人们不敢把有需要的人带去见他。但天晚日落的时候,安息日已结束,人们又挤拥在彼得的门前,凡害病的和被鬼附的,都经历到那把人从罪的各种程度和形式中释放出来的能力。

    六.在加利利传道(一35~39)

    一35耶稣在天未亮的时候,到旷野无人骚扰的地方,花时间祷告。耶和华的仆人每早晨要开通耳朵,听取父神那天的引导(赛五○4、5)。若主耶稣需要每早晨有安静时刻,我们岂不更需要!也注意他祷告需要付上代价,他在早晨天未亮的时候便起来到旷野去。祷告不应按个人的方便,却要自我纪律和牺牲。这能否解释何以我们很多的事奉都没有果效?

    一36、37西门与其它门徒起床时,群众又在房子前聚集。门徒去把群众高涨的情绪告诉主。

    一38很奇怪,他并没有回到城里去,却带门徒到邻近的乡村,也好在那里传道。他为何不回到迦百农?

    1.首先,他刚祷告,知道神那天要他做的事。

    2.第二,他晓得迦百农的潮流运动是肤浅的。救主从不受群众吸引。他更看深一层,知道他们心所想的。

    3.他清楚名声的危险,于是以身作则,让门徒知道当众人都说他们好的时候,就当警醒。

    4.他往往逃避任何表面而出于情绪激动的群众运动,免得把冠冕看得比十字架更重要。

    5.他所强调的是传神的道。医治的神迹是为解除人的痛苦,其实也为引人注意他所传的道。

    一39耶稣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他把传道与工作,就是传道与行道融为一。有一点很有意思,我们常常看见他在会堂里赶鬼,今天的自由派教会会否与昔日的会堂看齐?

    七.长大麻风的得洁净(一40~45)

    那位长大麻风者的祈求,是我们祷告蒙神垂听的榜样:

    1.真诚而迫切的──哀求他。

    2.虔敬的──向他跪下。

    3.谦卑而顺服的──「你若肯」。

    4.相信的──「必能」。

    5.说出所需──「叫我洁净了」。

    6.具体的──并非「祝福我」,乃是「叫我洁净了」。

    7.个人的──「叫我洁净了」。

    8.简要的──祷告原文只有五个字。

    有什么发生?

    耶稣动了慈心。我们千万不要读了这些话,而没有喜乐和谢恩的感觉。

    他就伸手。请细想!神的手因着听了谦卑而有信心的祷告而伸出来。

    他摸他。在律法下,人若触摸麻风病人,礼仪上说是不洁净的。当然也有感染疾病的危险。然而,圣洁的人子在人类的痛苦上也表认同,他驱去了罪的蹂躏而不被**。

    他说:「我肯」。他医治我们,比我们要得医治显得更愿意。他续说:「你洁净了罢。」长大麻风的人皮肤马上变成光滑、清洁。

    他禁止那人把神迹张扬,直到他给祭司察看,并献上所须的祭(利一四2及以下)。这是个试验,首先考验他的顺服。他有否按那嘱咐去行?没有。他把事情公开了,结果妨碍了主的工作(45节)。这也是对祭司警觉性的考验。他会否看出他们长久等待的弥赛亚已来临,施行奇妙的医病神迹?若他是典型的以色列人,他便不会看出。

    我们再看见耶稣从人群中退去,到外边旷野地方工作。他并不以数字计算得失。

    八.医治瘫子(二1~12)

    二1~4主进了迦百农不久……就有许多人聚集,围着他所住的房子。风声传得很快,人都渴望一睹那位行神迹的人的风采。神何时施展大能,人就受吸引。他们聚集在门前,救主忠诚地对他们讲道。人群的后面,有四个人用临时担架抬来一个瘫子。人群阻碍瘫子来到主耶稣面前的路;引领人到耶稣面前,往往会有阻碍。但信心是灵巧的。这四个抬担架的人从屋旁的梯阶走上房顶,拆了房顶,把瘫子缒到屋子里──大概是中间的园子,把他带到神的儿子面前。有人把这四位朋友起名为怜悯、协力、创意和坚毅,我们当力求成为一位具备这些特质的朋友。

    二5耶稣被他们的信心感动,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这话似乎有点奇怪。问题是瘫痪,不是罪,对吗?对,但耶稣越过病征,进到病因去。他不会因医治身体而忽视灵魂;他不会为暂时的状况作补救,却对那永恒的光景置诸不理。所以他说:「你的罪赦了。」这是个奇妙的宣告。现在,那人今生在地上的罪都得赦免,他不用等到审判的日子,他现在已得到赦罪的确据。凡相信主耶稣的人都可得到这确据。

    二6、7有几个文士马上晓得这话的重要。他们谙熟圣经道理,知道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任何人自称能赦罪就是自称是神。到此为止,他们的逻辑都是正确的。可是,他们却不承认主耶稣是神,而心里责备他说了僭妄的话。

    二8、9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思,便问他们这引起争议的问题:「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样容易呢?」这话证明他超然的能力。其实,二者一样容易。但按人来说,二者要行出来同样不可能。

    二10~12主已经宣告那人的罪赦了。可是,这话生效了没有?文士不可能看见那人的罪得到赦免,所以他们不信。为了显出那人的罪果然得了赦免,救主以可见的事给他们证明。他吩咐那瘫子起来,拿起褥子走。那人立刻遵从,众人就都惊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文士虽然看见这最有力的证明,但仍然不信。相信关乎意愿,但他们不愿意相信。

    九.呼召利未(二13~17)

    二13、14耶稣出到海边教训人,看见利未正在收税银。我们知道利未就是后来写第一卷福音书的马太。他是犹太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很不犹太化,这当然是说他为那被鄙视的罗马政府收税款!这等人往往不诚实──其实,他们象娼妓被蔑视,被看作社会上的渣滓。然而,利未有永恒的赏赐,因为当他听见基督的呼召,便放下一切跟从了耶稣。让我们都效法他那迅速并无条件的顺服。在那一刻,似乎牺牲很大,但在永恒里却算不得牺牲。就象殉道的宣教士艾理奥说:「放弃所不能保存的,去得那不能失去的,并不算愚笨。」

    二15利未家里摆设了筵席,要把主耶稣介绍给他的朋友。他大部分朋友都象他一样,是税吏和罪人。耶稣接受了邀请,到他们中间。

    二16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为找着了他的把柄。他们不直接到耶稣面前,却找他门徒,为要破坏他们的信心和忠诚。他们的主怎会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

    二17耶稣听见,就提醒他们,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文士自以为康健,没有察觉他们需要那位伟大的医生。税吏和罪人承认他们的罪,又承认需要帮助。耶稣来是要召象他们一样的罪人,而不是自义的人。

    这里给我们一个功课。我们不可把自己封闭在基督教的群体中,却要与不信的人交朋友,好把他们带给我们的救主。我们与罪人交朋友,切勿作一些事情叫我们在见证上妥协,也不要容让未得救的人把我们拖下去。我们应主动把友谊带进正面的路向去,就是提供属灵的帮助。从可耻的世界中孤立自己很容易,但耶稣没有这样作,他的跟从者也不应如此。

    文士以为称呼主为罪人的朋友,就能败坏他的名声。可是他们的恶意侮辱却成为使人喜爱的颂辞。凡被赎的人都欢欣地称他为罪人的朋友,并因这名而永远爱他。

    十.禁食的异议(二18~22)

    二18施洗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是个宗教习惯。在旧约,禁食是深深哀叹的表现,但禁食已失去其原意,成了循例的仪式。他们发现耶稣的门徒不禁食,当他们要求主作出解释时,他们心中或许有嫉妒和自怜的苦恼。

    二19、20他回答时,把他的门徒跟陪伴新郎之人作比较。他就是新郎。新郎还与他们同在,他们不用表现出悲哀。但日子将到,他要离开他们,那**们就要禁食了。

    二21接着,主再述说两个比方,宣告一个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代要来到。第一个比方提到一块未曾绉缩的新布,若缝在旧衣服上,总不免要绉缩,而且,旧布的衣服比新布柔弱,若把新布缝上,必然再破裂。耶稣把旧约时代比喻作旧衣服。神从来没有打算把基督信仰缝在犹太教上,这必会造成新的**。旧时代禁食的苦痛,必须让路给新时代的喜乐。

    二22第二个比方提到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旧皮袋已失去了柔韧力,若放进新酒,发酵所造成的压力必弄破皮袋。新酒象征基督徒信心的能力,旧皮袋描绘犹太教的形式与礼仪。新酒需要新皮袋,约翰和法利赛人的门徒毋须把跟从主的人放在悲哀禁食的束缚上,象他们以往一样。新生命的喜乐和兴奋必须自然流露。基督信仰常受人的影响,要与律法主义混淆。主耶稣指出二者是不能和谐共存的,律法与恩典是相背的原则。

    十一.安息日的争议(二23~28)

    二23、24这事件描述耶稣刚才所教训的,关于犹太教传统与福音的自由之间的冲突。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掐了麦穗吃。这并无抵触律法,但按照长老们吹毛求疵的传统,门徒犯了安息日,因为他们「收割」,甚至「打谷」(用手剥麦穗的外壳)!

    二25、26主引述一件旧约的事回答他们。大卫受膏为王,但没有作王,却被弃绝,象雉被追捕一样。一天,他用尽粮饷,便进了神的殿,取陈设饼给跟从他的人和自己吃。按常例陈设饼只供祭司吃,其它人不可过问,然而大卫此举却没有被神责难。为什么?因为以色列人行的不对,他们既没有让大卫登上他应坐的宝座,神便容许他行一般以为不合法的事。

    这正是主耶稣的遭遇。他虽然受了膏,却没有作王。他的门徒走路时需要掐麦穗充饥,说明以色列人不对的光景。法利赛人本身应款待耶稣和他的门徒,而不是要批评。

    若大卫吃陈设饼,真的犯了律法,但神没有责备他,那末门徒在类似的环境中,不过犯了长老的传统,就更没有可指摘的了。

    第26节指大卫在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吃了陈设饼,但根据撒母耳记上廿一章1节,那时是亚希米勒作祭司。亚比亚他是他的父亲。故此可能因为大祭司向大卫的忠心,影响亚比亚他,容让这不依律法的事发生。

    二27、28主结束谈论前,提醒法利赛人,安息日乃神为着人的益处设立的,并非为了束缚人;并指出人子就是安息日的主──他首先设立安息日的。他有权决定在那日子何事可作,何事不可。肯定的说,安息日并非要禁止那些必要的工作,或怜悯的事。基督徒没有必要守安息日,那日子是赐给以色列人的。基督信仰中与别不同的日子是主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但是,这日子不是法理上的可与不可的问题,而是个恩典的日子,可以歇下世俗的事务,信徒可以敬拜、事奉,并从事心灵的栽培。我们的问题不是「在主日作这事有错吗?」,却是「我该如何用这日叫神得荣耀、邻舍得福气,并使我的灵得益处才合宜?」

    十二.仆人在安息日医病(三1~6)

    三1、2在安息日有另一个试验。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乾了一只手。这挑起了一个问题:「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若他医治,法利赛人便(自以为)找着把柄。试想一想他们的假冒为善和虚伪,是帮不了这人的,他们甚至怨恨要帮助这人的人。他们寻找证据去控告生命的主。若他在安息日治病,他们必象狼群蜂拥撕杀。

    三3、4主吩咐那人起来,站在当中,那时气氛充满期待。他又问法利赛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他的发问揭穿了法利赛人的用心不良。他们以为他在安息日行神迹医病是错的,却不以自己在安息日策划除灭耶稣为错的!

    三5怪不得他们哑囗无言!尴尬一刻的寂静过去了,救主命令那人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有力,皮肉回复原有的大小,皱纹也没有了。

    三6这事叫法利赛人受不住了,他们出去,联络他们的传统敌人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这日仍是安息日。希律曾杀死施洗约翰,或许他一党的人也有把握杀害耶稣。这是法利赛人的期望。

    十三.人群拥挤仆人(三7~12)

    三7~10离了会堂,耶稣退到加利利海边去。这海在圣经中往往象征外邦人,所以此举可能描述他从犹太人转向外邦人。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也有从远处来的人聚集。因为人多,耶稣就要求叫一只小船,好使他能离开岸边,不致被求医的人拥挤。

    三11、12当污鬼在人群中呼喊他是神的儿子的时候,耶稣就再三的嘱咐他们,禁止他们这样说。我们已看过,他不会接受邪灵的见证。他不否认是神的儿子,但他要在适当的时候和方式才显露出来。耶稣有医病的能力,但医病的神迹只行在求医者身上;救恩也一样,他拯救的能力足以拯救所有人,但只对信靠他的人才生效。

    从救主的工作上,我们晓得需要并不等同呼召。任何地方都有需要,耶稣只按照父神的指示来决定在何时、到何地去作事奉。我们的事奉也应如此。

    叁.仆人呼召和训练门徒(三13~八38)

    一.拣选十二门徒(三13~19)

    三13~18面对普世的福音工作,耶稣设立了十二个门徒。那些人没有什么奇特,因着与耶稣的关系,他们才成为伟大的人。

    他们都是青年人。司徒雅各对门徒的年少有为有以下卓越的评论:

    基督信仰的起头,是一个年青人的运动。……不幸地,这事实往往在基督教文艺和讲坛上表达得含糊不清。肯定的说,原先的门徒是一群青年。基督信仰以青年人运动进入世界不应是一件叫人惊讶的事。大部分使徒跟随耶稣的时候,都只是二十来岁。……我们不会忘记耶稣自己开始地上的职事时,他正是少年光辉「如清晨的甘露」(诗一一○3──这诗引用于耶稣身上,先是由他自己,后是使徒时代的教会)。后来的基督徒在他们墓穴的墙壁上画上他们主的图象,并不是衰老、沧桑及痛苦破碎,却是一位青年的牧羊人,在清晨放牧于山丘上,这是他们的直觉观感。以撒华特一首伟大的诗歌,是忠于事实的:

    我每思念十字宝架,

    荣耀君王在上悬挂。

    没有人这样深知道青年人的心,他的欢乐,勇敢、慷慨和盼望;他那忽然的寂寞和纠缠的梦、隐藏的争战和强烈的试探,没有人象耶稣深知道的。也没有人象耶稣更清楚知道少年的生命里,从前静止的奇异思想开始发动,全世界展现眼前,这时期是神向灵魂工作的良机。……我们读到十二门徒的故事,正是青年人的冒险故事。我们看见他们跟随他们的主到不识之地,不清楚认识他是谁,他们为何这样做,或他要领他们往何处;他们只是被他吸引,在他心灵里仿佛有些不能抗拒的东西令他们着迷,支配、占据他们。他们被朋友嘲笑、遭仇敌谋害;有时他们心中的疑惑起哄,以至他们差不多要走回头路;然而他们仍依附他,度过盼望的幻灭,进到更忠诚,最后荣耀地得着赞美颂所给他们的伟大称号:「有荣耀的众使徒」。要用心注意他们,因为我们也会被他们的精神感染,追随耶稣的脚踪。(注4)

    呼召使徒有三重目的:(1)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2)也要差他们去传道;(3)并给他们权柄赶鬼。

    首先他们要受训练一段时间──在公开传道前暗中预备。这是事奉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花时间与他同在,才出去作神的代表。

    然后,他们被差遣去传道。他们传福音的基本方法是宣讲神的道,这是必然的中心,是不能被取代的。

    最后,他们得着超然的权柄。赶鬼的行动会向人证明神要藉着使徒说话。当圣经还未完成,神迹是神使者的证书。今天,人已得到神完整的话语,他们有责任不用神迹的证明而相信神的话。

    三19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的名字在使徒中很突出。被拣选的使徒转而出卖主,当中是个奥秘。在基督徒的事奉中,最痛心就是看见原来活泼、诚挚而表现出有奉献心的人,后来背逆救主,回到那曾把他钉十字架的世界里去。

    那十一位后来证实忠心于主,他藉他们搅乱了天下。他们的圈子不断扩展、繁衍;从某种意义看,我们也是他们事奉果子的延续。无人能估量我们为基督所生的影响会有多深远。

    二.不得赦免的罪(三20~30)

    三20、21耶稣呼召了门徒就下山去,进了加利利地的一个房子。众人又聚集,使他与门徒连吃饭也没有空。他的亲属听见他的事,以为他癫狂了,便要带他走。无疑,他们因为家中这个宗教狂热者的热诚而感到尴尬。

    梅勒评说:

    他们面对他那不可抑制的热心,只能说他癫狂了。今天基督的忠心跟随者因着爱主全然舍己,我们便听到不少相同的批评。人们说:「他癫狂了!」他们以为,人若被宗教燃起了不平凡的热诚,或有人比一般基督徒长进得更热心事奉主,他就是癫狂的了……。

    这样的癫狂是好的,只叹寥寥可数吧。若有更多这样癫狂的人,就不会有这么多失丧的灵魂在教会的影子旁濒临死亡;就不会缺乏宣教士和金钱把福音传到黑暗大陆;教会不会有这么多空座;祷告会不会沉寂无生气;主日学不会缺少教师。若所有基督徒都象主或保罗一样癫狂,会是一件荣耀的事。有一种癫狂真的可怕,就是在这世界里的,从来不顾念另一个世界的人;活在失丧的人中,却不怜悯他们,不顾及他们失丧的光景,也不试图拯救他们。我们铁石心肠,冷漠无情不理会将要灭亡的灵魂,这种态度比比皆是。但我们是我们弟兄的守望者,不顾他们永远的得救问题,是极其可恶的。(注5)

    为神火热的人在同世的人中间,常被视作癫狂的。我们愈象基督,我们也要愈多经历被亲友误解之苦。我们若要发财,世人必为我们欢呼;我们若要为耶稣基督发热心,世人必要讥笑我们。

    三22文士不以为他是癫狂。他们指摘他是靠着鬼王别西卜的能力赶鬼。别西卜之名可解作「粪堆苍蝇之主」或「污秽之主」。这是个严重、卑鄙而亵渎的指控!

    三23耶稣首先作出反驳,接着宣告亵渎者的结局。若他靠着别西卜赶鬼,就是撒但对抗撒但,把自己的目的挫败了。撒但的目的是藉污鬼支配人,并非要赶出污鬼叫人得自由。

    三24~26若一国、一家或一人自相分争,必站立不住。要长存必须靠内部的合作,不是对抗。

    三27故此文士的指控是荒谬的。其实,主耶稣所作的正好与他们所说的相反。神的神迹表明撒但的垮台,而不是显出他的本领。这正是救主所说:「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

    撒但是那位壮士;他的家是他的领土,他是这世界的神,他的家具是在他支配下的人。耶稣是那捆绑撒但,掠夺他家的人。当基督第二次降临,撒但要被捆绑,扔在无底坑里一千年。救主在地上传道时赶逐污鬼,乃要预告他最后要全面捆绑魔鬼。

    三28~30第28至30节,主宣告那犯了永不得赦免的罪的文士之结局。他们指摘耶稣靠鬼王的力量赶鬼,但事实上他是靠圣灵的能力赶鬼,那么他们就把圣灵称为污鬼。这就是亵渎圣灵。一切的罪都可得赦免,惟独这罪却不得赦免,直到永远。

    今天人能犯这罪吗?似乎不可能。这罪是耶稣在地上行神迹时人所犯的,他今日不以肉身在地上赶鬼,故并没有这样亵渎圣灵的可能性存在。有人担心犯上不得赦免的罪,其实却没有犯上。他们忧虑,正显出他们并没有犯亵渎圣灵的罪。

    三.仆人真正的母亲和弟兄(三31~35)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他的弟兄来跟鬃说话。但人群阻碍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就差人通传,说他们在外边找他。当传话的人说他的母亲和弟兄(注6)要见他,他就四面观看并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都是他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我们可从主的话学几个功课:

    1.首先,主耶稣的话指斥人对马利亚的膜拜。他没有不尊她为他肉身的母亲,但却指出属灵的关系超越肉身的关系。马利亚遵行神的旨意,比作他母亲更有尊荣。

    2.第二,这话反驳马利亚终身为童女的教义。耶稣有几个弟妹。他是马利亚头生的,她后来又生下他的弟妹(参看太一三55;可六3;约二12,七3、5、10;徒一14;林前九5;加一19。也可参看诗六九8)。

    3.耶稣把神的喜爱放于亲情关系之上。今天他仍然向他的跟随者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一四26)

    4.经文提醒我们,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比与未得救有血源关系的亲属更密切。

    5.最后,这话强调耶稣对遵行神旨意的重视。我达到这标准没有?我是他的母亲或弟兄吗?

    四.撒种的比喻(四1~20)

    四1、2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人群拥挤使他要用船作讲坛,离岸不远。他再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把关于他的属灵功课教训人。他能从自然界看见属灵的真理,我们也可以。

    四3、4这个比喻关于撒种的人、种子和泥土。路旁的土质太硬,种子钻不进去。飞鸟来就吃掉了。

    四5、6土浅石头指一层薄尘土盖着底层的石头。土浅使种子扎根不深。

    四7荆棘地是长满荆棘的树丛,使种子吸收不到营养分和阳光,于是便窒息了。

    四8、9好土既深又肥沃,最合适种子生长。种子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四10~12当无人的时候,门徒就问他为何用比喻教训人。他告诉他们,神国的奥秘只叫有愿意接受的心的人知道。那时新约的奥秘是没有人知道的,惟有藉特别的启示才能认识的真理。神国的奥秘就是:

    1.主耶稣乃以色列的王,他却遭到拒绝。

    2.神国确实设立在地上之前要插入一段时期。

    3.在这时期里,国度是属灵的。凡认基督是王的,都在国中,即使王暂时离去了。

    4.在加插的时期里,神的道将要撒开,并有不同的收成。有些人确实被改变,其它只是挂名的信徒。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形式上的国度里仍有分,但惟有真的基督徒才能进入真实的国度里。

    第11和12节解释为何用比喻来讲说真理。神把他家里的秘密启示给那些心灵开启、乐意接受和顺服的人;向那些拒绝接受光的人,却特意隐藏起来。他们就是耶稣所指的「外人」。第12节的用词对一般读者来说,似乎有点苛刻且不公平:「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可是我们得牢记,这些人曾享用很大的权利。神的儿子曾在他们中间教训人,又在他们面前施行很多大能的神迹。他们不仅不承认他真是弥赛亚,且更拒绝他。他们唾弃世界的光,故此在他那些教训的光中,他们也要遭否认。此后,他们要看见他的神迹,却不晓得属灵的含义;也要听见他的话,却不了解其中深奥的功课。

    听福音的最后机会是真有其事的,人是有可能犯罪远离恩典日子的。人会飘流远离救赎。有些曾经拒绝救主的人,确实是再没有机会悔改得赦免了。他们可以听到福音,但种子落在顽梗的耳和冷淡的心上。我们常说:「有生命就有希望。」但圣经提到一些人,他们虽然生存,却没有悔改的希望(例如:来六4~6)。

    四13主耶稣再说撒种的比喻,指门徒若不明白这简单的比喻,又怎能明白其它有关的比喻。

    四14救主没有指出撒种之人是谁。可能是他自己,或那些代表他去传道的人。他说种子就是道。

    四15~20不同的土壤代表各人的心,和他们对道的不同反应,如下:

    撒在路旁的(15节)。这人的心刚硬,很顽固,未曾被破碎,定意对救主说「不」。鸟代表撒但,把道夺去。罪人不为信息所动,也不扎心。他漠不关心,全不在乎。

    撒在石头地上的(16、17节)。这人对道有表面的反应。或许由于福音的热烈呼吁,一时冲动表示相信基督,但那只是心智上的赞同而已。这人没有把自己真正交托给基督。他欢喜领受道,他若深深的懊悔而领受,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看似发展得活泼,及至因为信主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他发现代价不轻,便完全放弃了。他跟着风气,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但逼迫把他的虚假揭露。

    撒在荆棘里的(18、19节)。这些人起初也有立志的心。从外表说,他们似乎是真信徒。后来他们被事务、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所缠累,于是失去对属灵事物的兴趣,最后更放弃承认是基督徒。

    撒在好地上的(20节)。这些人不计较代价,绝对接受神的道。他们真正重生了,基督──他们的王──的忠心子民。世界、肉体或魔鬼都不能动摇他们对他的信心。

    那些好地的听道者中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结果。有结实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结实的程度由什么决定?最能结实的生命,乃是迅速、无条件而喜乐地遵行神道的人。

    五.听道者的责任(四21~25)

    四21灯在这里代表主传给他门徒的真理。真理不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却要公开让人看见。量谷的斗代表事务,人若容许事务缠身,它就要偷去我们应献给主事工的时间。床可说是舒适或懒惰,二者都是福音的敌人。

    四22耶稣对众人讲论就用比喻,当中的真理是掩藏的。但神的旨意是要门徒向愿意的心解说隐藏的真理。本节也可指门徒事奉时,要谨记他的事奉有一天要显露出来,看他是否要优先为救主作见证,胜过事务或自我放纵。

    四23耶稣劝诫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可见这些话是严肃的。

    四24救主再次严肃地警告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我若听见神话语的命令却不遵行,便不能传给别人。人若在传道者身上看见真理,传道者的教训便有能力。

    我们向别人分享真理,所付出的必加倍归给我们。老师预备课堂,往往比学生获益更多。将来的赏赐,比我们今天微不足道的代价大得多。

    四25我们每次学习从未学过的真理,让真理在我们生命中成为事实,神就必还要把真理赐给我们。相反,忽视真理便要失去从前所得着的。

    六.种子生长的比喻(四26~29)

    这比喻只在马可福音找到,最少有两方面的解释。那人可以说明主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把种撒在地上,然后回到天上去。种子开始生长──不可思议、不知不觉而不可抵抗地生长。从小开始,一群真信徒长成了。「谷既熟了……收成」便提到天上的谷仓去。

    这比喻或许是要鼓励门徒。他们的责任是撒种。他们认识神的道不会徒然返回,要成就他所要作的,便安然在黑夜睡觉,白日起来。经过一个不为人知而神迹般的过程,超越人的力量与技巧,神的道在人心里作工,给神结果子。人栽种、浇灌,但神叫种子生长。这个解释的难处在第29节。惟有神可操镰刀在收成的时候收割,但比喻中是同一人撒种和用镰刀在谷成熟时收割的。

    七.芥菜种的比喻(四30~34)

    四30~32这比喻描述神的国起初象芥菜种一样微小,却生长成树或矮树丛,供飞鸟栖息。神的国从一群小数目的被逼迫者,越发扩展,更被政权接受成为国教。这般生长很惊人,却不是健康的。很多人囗里遵从王命,却没有真正悔改。

    夏云斯说:

    教会饱历风霜,便向前进。开始载誉的时候,悲剧就萌生。基督徒被喂狮子的时候,远胜购得全季歌剧套票,坐贵宾楼观赏的日子,因为前者叫教会更蒙祝福。(注7)

    芥菜树丛描述只挂名信奉的基督教界,成为所有假教师栖息之所。今天,神的国外表上正是这样。

    四33、34第33和34节向我们指出教导的重要原则。耶稣照他们所能听的去教训他们,按着他们先前的认识去讲,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吸收一个功课,才教导另外的功课。他体察听众的容量,总不勉强教导他们,过于他们所能吸收的(参看约一六12;林前三2;来五12)。有些传道人的方法,教人以为基督曾说:「你喂养我的长颈鹿!」而不是:「你喂养我的羊。」

    他一般的教训都用比喻,但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他把亮光赐予那些恳切渴求的人。

    八.风和浪为仆人效力(四35~41)

    四35~37当那天晚上,耶稣与门徒启程渡过加利利海,往东岸去。他们没有作任何事前准备,有别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险些把船击沉。

    四38~41耶稣睡在船尾上。门徒一时忙乱,要叫醒了他,责他不顾他们的安全。耶稣醒了,斥责风和浪,那平静是完全的。耶稣便三言两语地责备门徒惊慌而不信。他们被神迹吓得目瞪囗呆,虽然知道耶稣是谁,但被这位掌管自然界者的能力再次吸引着。

    这事显出主耶稣的人性与神性。他睡在船尾显出人性;他说话使海平静是他的神性。

    先前的神迹显出他胜过疾病和魔鬼的能力,这里则显出他掌管自然界的大能。

    最后,这事鼓励我们在一切人生的风暴中都要倚靠耶稣,因为只要他在船上,船永不会沉。

    你是枕着枕头睡的主,

    你是平静怒海的主,

    风打浪袭又如何?

    在船上有你同在就够。

    ~贾艾梅

    九.格拉森被鬼附者得愈(五1~20)

    五1~5格拉森人的地方(注8)在加利利海东边。耶稣在那里遇到一个不寻常、狂暴的鬼附者,他是社会上的危险人物,一切对他的约束都徒劳无功。他住在坟茔里和山中,昼夜喊叫,又用尖利石头砍自己。

    五6~13这位鬼附者看见耶稣,起初表现尊重,后来却悲痛地诉苦。「这是一幅何等真实而恐怖的图画!有一人敬慕、恳切而凭信心地俯首下拜,却又怀着憎恨、叛逆和战兢;双重的性情,渴求自由却又心存盛怒。」(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事情的正确次序并不清楚,可能是这样:

    1.被鬼附者向主耶稣表现出尊敬(6节)。

    2.耶稣吩咐污鬼从他身上出来(8节)。

    3.污鬼透过那人说话、承认耶稣的身分,诘难耶稣的干预权,并恳求他起誓不折磨他(7节)。

    4.耶稣问他名叫什么。他名叫群,表明那人被很多污鬼所附(9节)。这显然与第2节没有冲突,那里指他被污鬼(单数)附着。

    5.似乎污鬼中的代表恳求让他们往猪群里去(10~12节)。

    6.他们获淮,结果使二千只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13节)。

    人常批评主使这猪群遭殃。我们应注意几点:

    1.他没有使它们遭殃,他只是允许;乃是撒但的破坏之能力,把猪群消灭。

    2.当中没有记载猪群的主人追究责任,可能由于他们是犹太人,养猪是禁止的。

    3.人的灵魂比世上所有的猪价值更高。

    4.若我们有耶稣一样的认识,便会全然效法他的方法。

    五14~17看见猪群遭灭的人逃跑进城;把事情传开。众人来到,发现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坐在耶稣脚前,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见状就害怕。有人曾说:「他们害怕,因他平静海上的暴风,如今又平伏人心里的暴风。」目击者向赶到的人详述事情始末,众人受不了,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事情最惊人的地方不是猪群遭灭,而是众人对基督的反应。他是位太昂贵的宾客!

    「无数的人仍盼望基督远离他们,恐怕他的同在会导致某些社会、经济或个人的损失。他们要保存财产,便失丧灵魂。」(选录)

    五18~20耶稣要上船离去,得医治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这祈求值得欣赏,因为是这人新生命的表现,但耶稣却差他回家去,作神大能与怜悯的活见证。那人遵从,把福音传遍低加波利──一个包括十个城的地区。

    这个命令,是凡经历过神救恩的人都能见证的:「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传福音从家里开始!

    十.医好不治之症、使死人复活(五21~43)

    五21~23耶稣回到蔚蓝的加利利海的西岸,马上又遭许多人包围。有一个不知所措的父亲跑往他那里,他是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他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耶稣会否去按手在他身上,使他痊愈?

    五24主立即回应,起程赴他的家,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很有趣,经文刚记载完人群向他拥挤后,提及一件信心事迹,有人摸耶稣求医治。

    五25~29一位情绪低沉的女人截住了耶稣往睚鲁家的路。我们的主没有被这件事困扰,也没有生气。我们面对拦阻有什么反应?

    我认为各人看自己的计划遇上的拦阻和障碍,是神对付人在事工上自私的心,这样的训练和试验,是很有益处的。……这并不浪费时间,却是每天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人所献给神最好的部分。(灵修选读挂历)

    这妇人患了慢性血漏病十二年,看过好多医生,接受过不同的治疗;花尽了她所有的,但病情反倒更重。正当痊愈的希望都幻灭了,有人把耶稣的事告诉她。她就把握时机寻找耶稣。她走在人群中间,摸了耶稣的衣裳遂子,血漏立即止住,她觉得灾病好了。

    五30她本想立即溜走,但主不容她错失公开承认救主的福气。当她摸他衣裳的时候,他就感到属神的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他付上代价去治愈了她。他问道:「谁摸我的衣裳?」他知道答案,发问只为使她站在人群面前。

    五31门徒以为他的问题多此一举。人群正不断拥挤他,还问「谁摸我么」?可是,身体亲近的触碰,跟恳切信心的触摸是有分别的。人有可能接近他而从来不曾信他;凭信心去摸他而他不知道,病又没有痊愈,这却是不可能的。

    五32、33那女人……恐惧战兢地,站出来,俯伏在耶稣跟前,首次公开承认耶稣。

    五34他就说确实的话给她保证。公开承认基督是极重要的。若不肯这样行,基督徒生命总不会有很大的长进。当我们勇敢地为主站立,他便给我们充足的信心的确据。主耶稣的话不仅证实她身体的痊愈,无疑也包括灵魂得救的极大祝福。

    五35~38这时候,仆人带来了眭鲁女儿的死讯,不用劳动先生了。主慈爱地向眭鲁保证,就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往他家里。他们看见有人在那里大大的哭泣,这是东方家庭的哀伤表现,有时候还雇用哀号者。

    五39~42耶稣向他们保证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不哭泣,反而轻蔑他。他并不畏惧,带着家人到那毫无动静的孩子身旁,拉着孩子的手,用亚兰文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那十二岁的闺女立时起来行走。亲属就大大惊奇,甚至欢喜若狂了。

    五43主禁止他们把神迹宣扬,他对群众的喝采不感兴趣,只毅然朝着十字架前行。

    若女孩果真是死了,本章便描述耶稣的能力胜过了魔鬼、疾病和死亡。但圣经学者不都同意她真的死了,因耶稣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也许她只是昏厥了罢。他叫孩子从死里复活其实一样容易。但若然她只是失去知觉,耶稣不会叫人以为她从死里复活而博取赞誉。

    我们不可忽略本章结尾的话:「耶稣……又吩咐给他东西吃。」属灵的事奉上,这可称为「栽培工作」。灵魂得着新生命后,必须给予喂养。门徒表明自己爱主的一个途径,就是喂养他的羊。

    
新约 马可福音6-10章注释
    十一.仆人在拿撒勒遭厌弃(六1~6)

    六1~3耶稣带着门徒回到拿撒勒,自己的家乡,他曾在此当过木匠。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不能否认他智慧的教导和奇妙的神迹,但却很希奇。然而他们都极不愿意承认他是神的儿子。他们认为他是那木匠、是马利亚的儿子,他的弟弟妹妹仍在他们那里。他若是以一位大能、胜利、英雄的姿态回到拿撒勒,他们会较容易接受。他恩慈、谦逊地回来,竟绊倒他们。

    六4~6这样耶稣便看明先知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通常得到较好的待遇。亲友与他太亲密了,反而不欣赏他和他的工作。「在家比其它地方更难服事主。」拿撒勒人是受人歧视的,普遍的态度是:「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但这些社会上被排斥的人都轻视主耶稣。这话实在道出了骄傲而不信的人心!不信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治好几个病人吧了。人的不信使他诧异。麦勒警惕说:

    这样的不信是邪恶的严重后果,不信把恩典和怜悯的管道都封上了,只有点滴能渗进饥渴的人心。(注9)

    耶稣再尝遭误解和蔑视的孤单,许多跟随者都忍受同样的痛苦。主的仆人常常显得十分谦卑。我们能否看透外表,认识真正的属灵价值?主不怕在拿撒勒所受的弃绝,往周围乡村把神的话教训人。

    十二.仆人差遣门徒(六7~13)

    六7十二个门徒出发的时候到了。他们曾受过救主超卓的训示,现在以荣耀福音使者的身分出去。他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所传的道有二人作见证便可定准,一同前往也可互相支持帮助。而且,二人一起在道德文化低落的地方会带来帮助。接着,他赐给他们权柄,制服污鬼。要注意,赶逐魔鬼别无他法,惟有神可以把这能力授予人。

    六8主的国若属这世界,他绝不会给予在第8至11节给予指示。这些指示与一般世上领袖所给予的刚刚相反。门徒出去并没有带备供应物──不要带食物和囗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他们要信靠他供应一切所需。

    六9他们可以穿鞋,带拐杖。拐杖会是为了防范野兽,他们也可以带一件褂子。肯定没有人垂涎门徒的随身物,也不会因盼望富裕而接受基督信仰!门徒一切的能力都出于神,他们全心全意投靠他。他们朴朴素素地被差遣,然而,他们却是神儿子的代表,蒙赋予属神的能力。

    六10无论到何处,他们都可接受款待,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这个指示叫他们不要四处寻找安舒的住处,他们的任务是传扬那位不求自己喜悦、不求自己益处的主。他们不可为追求奢华、舒适和安逸,就妥协,不传正确的信息。

    六11何处拒绝门徒及所传的信息,门徒不必强留,否则就是把珍珠丢在猪前。他们离开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表明神弃绝那些拒绝他爱子的人。

    虽然有些指示只属暂时性质,后来被主耶稣撤销了(路二二35、36)。然而它们包含了长久有效的原则,给予每个时代的基督仆人。

    六12、13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我们相信抹油是个象征的动作,描绘出圣灵的安慰和抚恤。

    十三.仆人的先锋被斩首(六14~29)

    六14~16当希律王听到有一位行神迹者在国中游历的消息,就马上断言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别人说以利亚或先知中的一位,希律却坚持是他所斩的复活了。施洗约翰曾是神的声音,希律把那声音压制了,现在希律因自己的行为被良心上的剧痛刺透。他会认识犯罪者的路是艰苦的。

    六17~20现在故事回到约翰被处死的时候。施洗约翰曾责备希律与他兄弟腓力的妻子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希罗底现在是希律的妻,发怒起誓要报服。但希律尊重约翰是个圣人,便拦阻其妻的努力。

    六21~25她的机会终于来临。在希律的生日筵席上,有当地的名人莅临,希罗底吩咐女儿进来跳舞。这使希律欢喜,他应允那女子,就是他国的一半也必给她。受母亲唆使,她便求要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她。

    六26~28王中了计,便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善的判断,答应了要求。罪在他身上织了网,顺服的王受那邪恶的妇人和煽动情欲的舞蹈所累了。

    六29约翰忠心的门徒听见了所发生的事,就把他的尸首领去埋葬,并去告诉耶稣。

    十四.给五千人吃饱(六30~44)

    六30这个在四卷福音书都记载的神迹,发生在他公开传道的第三年初。使徒刚结束第一次差遣,回到了迦百农(参看7~13节)。他们可能被成功充昏头脑,又或是疲惫腿酸。主知道他们需要歇息和安静,便用船载他们到加利利海岸上一处偏僻的地方。

    六31、32我们常听见人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是指基督徒也不妨享受豪华舒适的假期。凯理写道:

    若我们需要多休息一点,这主意是好的;就是说,若我们长期劳苦、不断舍己叫人得福,就可以肯定这是主的话吩咐我们做的。(注10)

    六33、34众人走陆路,沿着湖岸跟随主和门徒。耶稣怜悯他们,因他们缺少属灵领袖引导他们,便饥饿,没有保护地徘徊;于是开囗教训他们。

    六35、36天渐晚了,门徒看见众多没有东西吃的人群,有点儿不耐烦了。他们力劝主叫众人散开。救主怜悯众人,门徒竟懊恼他们。我们看别人是干扰,还是我们爱的对象?

    六37、38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罢。」这话似乎很荒谬,妇人和孩子除外,那里聚集了五千人;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当然还有神。

    六39~44接着的神迹叫门徒看见,救主如何向饥饿的世界献上自己作生命的食粮。他的身体要被擘开,使人得着永生。事实上,经文中的话教人联想起主的晚餐。设立晚餐是为了记念他的死:拿着、祝福、擘开、递给。

    门徒在事奉他上,也上了宝贵一课:

    1.主耶稣的门徒毋须怀疑他的能力能否供给他们的需要。他既能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也能在任何情况下供应向他坚信不疑的仆人。他们大可为他劳苦,不用忧虑哪里有食物。只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就必得着一切供应。

    2.将要灭亡的世界怎能有福音传播?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罢!」我们若把自己所有的交给主,虽是微不足道,他能使它增加,成为多人的祝福。

    3.他处事有条不紊,把群众分开一帮一帮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4.他拿着饼和鱼祝福、擘开。不经过他的祝福,食物便没有用处;不被他擘开,就绝对不足够了。「我们没有把自己无条件献在人前,因为我们未经过破碎。」(选录)

    5.耶稣没有亲自把食物分给众人,乃让门徒去做。他的计划是藉着门徒去喂饱世人。

    6.食物足够众人(所有人)用。倘若今日的信徒肯为现在的需求而把一切交在主的工作上,福音就能够在这世代传遍天下了。

    7.剩下的碎饼碎鱼(十二篮)比擘开前还要多。神是位慷慨的赐予者,然而却没有浪费的,馀剩的都收拾起来。浪费是罪。

    8.门徒若坚持要休息,这一个最大的神迹便不会发生。我们曾有多少次错过了呢!

    十五.耶稣履海(六45~52)

    六45~50

    救主不但能供应他仆人生命所需,也照顾他们的安全。

    耶稣差遣门徒上船渡到湖的西岸去,自己便往山上去祷告。在夜间的黑暗里,他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想要帮他们一把,就在海面上走。他们起初甚惊慌,以为他是鬼怪,他就说话坚固他们,并上了船,立时风就住了。

    六51、52事情以此评论结束:「他们心里十分惊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意思似乎是说,纵然他们看过主在分饼神迹上所显的能力,还是不认识在他没有难成的事。他们看见他在海面上行走也不必大惊失色,这跟他们刚才看见的神迹实不遑多让。小信使心愚顽,使属灵触觉迟钝。

    从这个神迹,教会看见现今世代及其终局的图画。耶稣在山上代表基督现今在天上的事奉,为属他的人代求。门徒代表他的仆人,饱受生命的风暴与试炼。救主快将为属他的人再来,把他们从危难、痛苦中释放,引导他们安抵天家的彼岸。

    十六.仆人在革尼撒勒治病(六53~56)

    回到湖的西岸,主被有病的人包围。凡耶稣所到的地方,众人都将有需要的人用褥子抬到他那里。街市变作临时医院。他们想只要走近他摸他的衣裳遂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十七.传统与神的话(七1~23)

    七1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制执行传统的庞大制度,把传统与神的律法混合,并与圣经拥有同等权威。有时候甚至与圣经冲突,或把神律法削弱了。宗教领袖喜欢实行条例,百姓也欣然接受,很满意一个并不真实的仪式制度。

    七2~4这段里,我们看见法利赛人和文士批评耶稣,因为他的门徒用没有洗的手吃饭。这并不是说门徒吃饭前没有洗手,而是他们没有遵行传统制定的仪式。例如,他们洗手必须洗到手肘,否则按仪式说仍是俗手;他们若从街市上来,就要遵着仪式洗浴。甚至洗杯、洗罐也要求这复杂的洗濯制度。锺思理评论法利赛人说:

    他们长途跋涉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是负面的,而且很挑剔。他们只看见没有洗的手,却看不见最伟大的救赎运动正在地上展开──这运动洁净人的灵、魂、体……他们张大眼睛专注琐碎小事,大事却视而不见。因此历史要遗忘他们他们的负面态度,他们只作背景,衬托出正面的基督。他们留下批评之声,他却留下悔改归正之途;他们挑剔人的缺点,他却挑选了跟随他的人。(注11)

    七5~8耶稣立即指出这些行为是假冒为善的。他们象以赛亚所预言的,自称奉献给主,内心却是败坏的。他们设立仪式,装作敬拜神,但却以他们的遗传取代圣经的教义。他们不承认神的话在信仰和道德的一切事情上是独一的权威,反而以遗传回避、曲解圣经的清楚要求。

    七9、10耶稣举出一例,阐明遗传如何废弃神的律法。十诫中的一条要求人孝敬父母(包括照顾他们的需要)。咒骂父母的,神宣告判死刑惩罚。

    七11~13可是有一个犹太遗传兴起,称为各耳板,意即「供」或「献」。假设一些犹太人父母有很大的缺乏,儿子有足够金钱给予照顾,但却不愿意。他只用说「各耳板」,暗示金钱已经献给神或殿了,便不需再负起供养父母的责任。他可能暗中把金钱贮起来作买卖,后来有没有献给圣殿已不重要了。凯理评论说:

    领袖们想出这办法,说要保留财产在宗教用途上,并使人的良心在神的话前不受责难。……神要求人孝敬父母,责备所有恶待父母的人。然而他们就是披着宗教外衣去违反神诫命的人!说各耳板的传统,主不仅看此为苛待父母,而且是对神明确诫命的反叛行为。(注12)

    七14~16从第14节起,主作出革命性的宣告,指出从人的囗进去的不能污秽人(例如没有洗手吃食物),从人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例如以遗传取代神的话)。

    七17~19门徒为这比喻摸不着头脑。他们从小受旧约圣经教导,惯常把一些食物如猪肉、兔肉和虾视为不洁净,能污秽他们的。耶稣现在清楚指出人不会被所吃的污秽。换言之,这象征律法时代的终结。

    七20~23从人心里面出来的,才能污秽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其中还要加上人的传统。各耳板的传统等同凶杀。在这誓言打破以前,父母可能已饿死了。

    这段经文的伟大功课之一,是我们必须不住地以神的话试验一切的教训和传统。出于神的就遵行,出于人的就弃绝。有人起初会教导、传讲一套清晰和属灵的信息,藉以赢取相信圣经的人的接受。及至得到接受之后,他便渗进人的教训。他的忠实追随者以为就算他的信息把神的道削弱了,或使其中清楚的意思模糊了,盲从他也没有大害。

    就是这样,文士和法利赛人得着权柄,成为神话语的教师。然而他们现在把神话语的含意废掉。主耶稣要警告众人,是神的道认可人,不是人认可神的道。试金石必须是:「神的话怎样说?」

    十八.外邦人信心的赏赐(七24~30)

    七24、25在刚才的事情中,耶稣指出食物都是洁净的。这里,他指出外邦人不再是低等或不洁的。耶稣现在朝西北走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这地方也称为叙利非尼基。他进了一家,希望不为人知,但他的名声已先传遍了,不久人就知道他在那里。有一位外邦的妇人到他脚前,求他救她被鬼附的小女儿。

    七26我们要强调她是希利尼人,并非犹太人。犹太人是神的选民,在神里享有独特的权利,神与他们立了美好的诸约,把圣经交给他们,在会幕里与他们同住,后来又住在圣殿里。相反,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在世上没有基督、没有盼望、没有神(弗二11、12)。主耶稣主要是往以色列去,表明他是该国的王;福音也首先传给以色列家。我们必须看见这点,才能领会他向这位叙利非尼基妇人所作的。当她求他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时,他似乎要拒绝她。

    七27耶稣说要让儿女们(以色列人)先吃饱,因此不宜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外邦人)吃。他这样回答不是拒绝,他说:「让儿女们先吃饱。」这话可能很苛刻,事实上是对她悔改和信心的试验。那时候他事奉的对象是犹太人,她作为外邦人,不能对他或他的祝福有何要求。她承认这真理吗?

    七28她实在地说:「主阿,不错。我只是一条外邦的狗,但我看见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我所求的,是你给犹太人的事工上所馀的一些碎渣儿!」

    七29、30这信心委实不平凡。主立刻赏赐她,医治她在远方的女儿。当那妇人回家去,她女儿已痊愈了。

    十九.医治耳聋舌结的人(七31~37)

    七31、32我们的主从地中海岸回到加利利海的东岸,这地方称为低加波利。这里发生了一件事,只记载在马可福音。一些有心的朋友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舌结可能是身体的缺陷,或者他听不清楚,所以不能说得准确。无论如何,他象征罪人听不见神的声音,因此不能向别人述说神。

    七33、34耶稣先私下领这人到一边去,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藉这些动作告诉那人,他要开他的耳朵,解他的舌结。接着耶稣举目望天,表明他的能力从神而来;他的叹息说出他为罪带给人类的痛苦而感到悲伤。最后他说:「以法大。」这是亚兰文,意即「开了罢」。

    七35、36那人立即就得着正常的听觉和语言能力。主嘱咐众人不要把这神迹宣扬,可是他们却不理会他的指示。不顺服总是无可辩驳的,不论人的理由如何充分。

    七37旁观者都因他所行的奇事而希奇。他们说:「他所作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他们不晓得自己所说的话中的真理。他们若生活在各各他救恩的这边,他们说这话必更有说服力,感受更深。

    因我们的心认识他的爱,

    证明他向我们所施的怜悯,

    这怜悯过于我们所能赞美;

    我们的耶稣已无瑕疵地成就一切。

    ~麦森姆

    二十.给四千人吃饱(八1~10)

    八1~9这个神迹与给五千人吃饱相似,但可从下页表看出二者的分别。

    耶稣要作的越少,所成就的越多,剩馀的也越多。在第七章,桌上的碎渣儿掉了给一位外邦妇人,

    这里众多的外邦人充充足足给喂饱了。欧德曼评论说:

    这时期的第一个神迹暗示饼的碎渣儿从桌上掉下,给有需要的外邦人。这神迹则暗示耶稣被他自己的百姓拒绝,于是要赐生命给世人,也要成为万国的生命的粮。(注13)

    这里有个危险,就是把一些事件如给四千人吃饱,看为不必要的重复。我们研读圣经,当确信圣经之一字一句都带着属灵的真理,纵使我们目前未能领会参透。

    八10耶稣和门徒离开低加波利,渡过加利利海来到西岸一个叫大玛努他的地方(太一五39称为马加丹)。

    二十一.法利赛人求天上显神迹(八11~13)

    八11法利赛人等着他,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他们委实眼瞎、胆大,站在他们面前的正是那最大的神迹――主耶稣自己。他真是那从天上来的神迹,他们却不感谢他。他们听见他说无与伦比的话、看见他奇妙的神迹、又与这位完全无罪的人来往──他是神在肉身显现;但他们瞎眼,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

    八12、13无怪乎救主心里深深的叹息!世界历史上权利最大的世代,要算是犹太人的这一代了,法利赛人也包括在其中。然而,他们瞎眼看不见最清楚的证据弥赛亚显现,还去求从天上,而不求从地上显神迹。耶稣说:「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了,你们已有过机会。」他们又上船,向东面驶去。

    二十二.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八14~21)

    八14、15旅途中,门徒忘了带饼。但耶稣仍想着与法利赛人的碰面,于是警诫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圣经中,酵一直是预表邪恶,酵无声地蔓延到凡触碰的物件上。法利赛人的酵包括假冒为善、礼仪主义、自义与固执;他们外表假装成圣,内里却腐败而不洁。希律的酵则包括怀疑、不道德和属世。在希律党人中,这些罪显而易见。

    八16~21门徒全摸不着头脑,他们只想到食物。他向他们发出九个问题,其中五个责备他们的迟钝,其余四个指责他们虽然有他同在,仍忧虑生活所需。他岂不是以五个饼分给五千人,还剩下十二篮吗?对。他岂不是以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剩下七个筐子吗?对,他确曾这样作了。那末他们为何不晓得他能丰丰富富供应船上数个门徒的需要?难道他们不知道宇宙的创造者、维持者,正与他们同在船上吗?

    二十三.在伯赛大治好瞎子(八22~26)

    这神迹只在马可福音找到,其中引出几个有趣的问题。首先,耶稣为何在医治那人之前,先领他到村外?他为何不单单摸他就把他治好?为何用唾沫这不寻常的方法?那人为何不马上完全恢复视力?(注14)(这是福音书中记载唯一一次分开步骤的医治。)最后,耶稣为何禁止那人在村子里提及这神迹?我们的主是至高的,他不必向人解释他的作为。虽然我们不一定明白,但他所行的必有充分理由。每一次医治都有不同,象每个人的悔改一般。有些人得着不寻常的属灵见识就悔改,其它人初时可能看得模糊,后来才得着救恩的确据。

    二十四.彼得的伟大认信(八27~30)

    本章末两段给我们看见训练十二门徒的高峰。门徒对耶稣有深入而个人的认识,他才能向他们分享那在他面前的道路,并召他们跟随他,去过一个奉献牺牲的生活。这段经文带我们进入门徒训练的核心,可能是今日基督徒思想和生活上最忽略的部分。

    八27、28耶稣和门徒在北面找到独处的地方。往该撒利亚腓立比途中,他问到百姓对他的意见。普遍上,人以他是一位伟人──与施洗的约翰、以利亚或别的先知等同。但人的尊荣其实是羞辱。若耶稣不是神,他就是个骗子、疯子或传奇人物,再没有其它可能了。

    八29、30主直接问门徒对他的评价。彼得称他是基督,就是弥赛亚,或说是那位受膏者。彼得在知识上承认了,但在他生命中发生了一些事,使他现在有深入而个人的确信。生命不再一样了,彼得不再满足在自我中心的生活之中。若基督就是弥赛亚,彼得必要全然投身为他而活。

    二十五.仆人预言他的死和复活(八31~38)

    我们看见耶和华的仆人过着一个不断服事人的生活,也看见他被敌人所恨、受朋友误解。我们又看到一个力量充沛、道德完美、至善之爱、谦卑的生命。

    八31但事奉神的路,引到痛苦和死亡去。救主现在坦然告诉门徒,他必须(1)受苦;(2)被弃绝;(3)被杀;(4)复活。对他来说,得荣耀的路必先经过十字架和坟墓。正如格连特说:「事奉的核心在于牺牲。」

    八32、33彼得不能接受耶稣要受苦和死亡,这跟他弥赛亚的身分不符;也不愿想象他的主为敌人所杀害,于是非议救主提出这意念。耶稣就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并非指控彼得是撒但,或是被撒但附着。他的意思是:「你在说撒但想要说的话。他往往要阻碍我们完全顺服神。他试探我们,要教我们走一条捷径往宝座去云云。」彼得说话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属撒但的,故引起主的愤慨。凯理论说:

    什么使主如此激动?我们所有人都暴露在这陷阱前:爱惜自己;拣选背十字架的捷径。按本性而言,我们岂不喜欢逃避试炼、羞辱和弃绝;岂不都想退缩,不愿为在世上遵行神旨意而受苦;又岂不愿拣选地上一条安逸、受尊重的路──换言之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人何等容易堕进这样的陷阱!彼得不明白为何弥赛亚必须经历这一切痛苦的路途。若然我们当时在场,可能说的想的更过分呢。彼得的谏言也带着人间深厚的情谊,他衷心爱主;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想法只出于世上那未受审判的灵。(注15)

    请注意耶稣先看着门徒,才责备彼得,仿佛要说:「若我不上十字架,我这些门徒又怎能得救呢?」

    八34于是耶稣实在地对他们说:「我将要受苦、受死,叫人可以得救。你们若要跟从我,就当否定一切自私的意图,定意拣选一条羞辱、受苦和死亡的路来跟从我。你们可能要弃绝个人的安舒、社交的享乐、属地的关系、崇高的抱负、物质的丰富,甚至生命。」这些话教我们自问,我们活在奢华、安逸之中,怎能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怎能以为物质主义、自私和心灵冷淡是对的?主的话呼召我们过一个舍己、降服、受苦和牺牲的生活。

    八35我们常受试探,想要救自己的生命──过得舒适、为将来筹算、拣选自己的路,以自我为凡事的核心。没有路比丧掉生命更稳妥。基督呼召我们为他和福音,把我们的生命倾倒,把我们的灵、魂、身子奉献给他。他要求我们在他的圣工上使用自己,也被他所用;若有需要,为福音传遍全地连生命也得舍弃。这就是丧掉生命的意思,是拯救生命的可靠道路。

    八36、37信徒若能在有生之日赚得全世界的财富,对他有什么益处呢?他会失会为荣耀神和拯救失丧的人而使用自己的生命的机会。这并不上算。我们的生命比世上的一切更有价值。我们要为基督,或为自己去使用这生命?

    八38我们的主知道他的年轻门徒会惧怕羞辱,便在门徒的路上绊跌了。他提醒他们,凡想逃避为他受羞辱的,在他带着能力降临地上时,必要受更大的羞辱。何等要紧的意念!主必快来,这次不是在卑微之中,却要在自己的荣耀和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这是个绚烂华丽的景象。他要把那些现在以他为耻的人当作可耻的。「在这**罪恶的世代,把我……当作可耻的」愿他的话说在我们心中。在这不信和罪恶的世上,把无罪的救主当作可耻的,是何等不协调的态度!

    肆.仆人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九~一○)

    一.仆人变象(九1~13)

    主既已将自己要受羞辱、受苦、受死的路指示门徒,又叫他们跟从他,过着牺牲、舍己的生活,他便把事情的另一面告诉他们。作门徒会耗尽他们一生,但奖赏是永远的荣耀。

    九1~7主先指出门徒中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他所指的是彼得、雅各、约翰。在变象山上,他们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这段经文的论点是我们现在为基督受苦,在他回来与他众仆人在荣耀里的时候,必得着丰富的回报。山上的景象预示基督在千禧年作王。

    1.耶稣变了形象――眩目的光华从他射出去,甚至连他的衣服也放光,比一切漂白剂能漂的更白。

    基督首次降临时,他的荣耀被盖住。他谦卑地降临,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但他将要带着荣耀再临,没有人能认错他了。他将显明自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2.以利亚和摩西也在那里。

    他们代表:(1)旧约圣徒,或(2)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或(3)已死的和被提的信徒。

    3.彼得、雅各和约翰也在那里。他们可能代表新约圣徒,或那些在国度设立时仍存活的人。

    4.耶稣是中心人物。彼得提出要搭三座棚,天上却有云彩和声音责备他。基督必须在凡事上居首位,他要成为以马内利之国的荣耀。

    5.云彩可能是旧约时代会幕和圣殿里,存留在至圣所的舍吉拿(Shekinah)或荣耀的云彩。这是神同在的明显表现。

    6.那声音是父神的声音,证明基督是他的爱子。

    九8云彩升上去,门徒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这是幅独特的图画,描绘出国度在权能中来临时,并今天在他的跟从者心里,他所拥有的荣耀和至高的地位。

    九9、10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直到他从死里复活。这句最后的话使他们困惑,大概他们还没有掌握他要被杀和复活的事实。他们对从死里复活的话感惊奇。作为犹太人,他们知道人人必从死里复活的真理,但耶稣乃提到一个拣选性的复活。鬃要从死人中复活──他复活时并非所有死人都复活。这是在新约才看见的真理。

    九11门徒另外有一个问题。他们刚刚预见了神的国度,但玛拉基岂不曾预言以利亚必须先来,作为弥赛亚的先锋,复兴万事,为建立他宇宙的王权而铺平道路吗(玛四5)?以利亚在哪里?他会不会如文士所说必先来?

    九12、13耶稣回答他们:「以利亚固然确实必须先来,但更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是:『旧约不是预言人子要受大苦难,又被轻慢吗?』论到以利亚,他已经来了(显于施洗约翰这人和他的事工上),人却任意待他──象人对待以利亚一样。施洗约翰之死是个预示,表明他们要对人子所行的。他们弃绝了先驱者,也要弃绝君王。」

    二.被鬼附的孩子得医治(九14~29)

    九14~16门徒不许留在荣耀的山顶上。山谷下有人类的呻吟和啜泣,他们脚前有一个缺乏的世界。当耶稣和三个门徒回到山下,文士、众人和其它门徒正在激烈地辩论。主一出现,对话便停了,群众跑上他那里。他问道:「你们和我的门徒辩论的是什么?」

    九17、18有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激奋地告诉主,他的儿子被哑巴鬼附着。鬼把他摔倒在地上,又使他咬牙切齿,囗中流沫。严重的痉挛令孩子身体枯歇。父亲曾向门徒求助,他们却是不能。

    九19耶稣责备门徒不信。他岂不曾赐他们赶鬼的能力吗?他在他们那里要到几时,他们才会使用他所赐予的权柄?他要容忍无能力和失败的生命到几时呢?

    九20~23他们把孩子带到主面前,鬼便使他特别厉害地抽风。主问他父亲这情形发生有多少日子,他说是从小的时候。痉挛病屡次把孩子扔在火里、水里,使他几乎没命。父亲便求主若能作什么,请给他帮助――多年绝望所带来心碎的呼喊。耶稣告诉他,问题不是他医治的能力,乃是父亲能否相信。相信永活的神往往蒙赏赐,对他来说没有事情是困难的。

    九24父亲表现出历代属神的人所经历过信与不信的矛盾。「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们想信,却发现里头充满疑虑。我们厌恶这种内在而不合理的矛盾,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九25~27当耶稣命令那污鬼离开孩子,他又可怕地痉挛,然后小身躯松弛得好象死了一般。救主扶他起来,领到他父亲面前。

    九28、29后来主独自与门徒进了屋子,他们暗暗的问他为何他们赶不出污鬼。他说有些神迹需要祷告和禁食。有谁在基督徒的事奉中,不是屡屡面对失败和挫折呢?我们不屈不挠,又谨慎地劳苦,却找不着神的灵有力地作工的痕迹。我们也得听救主提醒我们的话:「这一类的……」云云。

    三.耶稣再预言他的死和复活(九30~32)

    九30主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旅程完结了。他这时在经过加利利――领他上耶路撒冷和十字架的一程。他愿意经过那里而不让人知道。他大部分的公开传道职事已完毕,现在希望与门徒共度,为前面的事情指示、预备他们。

    九31、32他坦白告诉他们,他将被抓住、遭杀害,过三天他要复活。他们不知何故总是听不懂,又不敢问他。我们也常不敢去问,以致失去祝福。

    四.国度里的地位(九33~37)

    九33、34他们来到迦百农将要住下的屋里,耶稣问门徒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他们惭愧,不敢承认刚才争论谁为大。登山变象的事可能复苏他们对国度即将来临的盼望,他们遂为国度里尊荣的地位毛遂自荐。耶稣刚把他近在眉睫的死告诉他们,他们却想要妄自尊大,这确令人心碎。如耶利米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

    九35~37耶稣知道他们的争论,便给他们上了谦卑这一课。他说要为首的,就要乐意作低微的服事,为别人活而不为自己活。主耶稣领一个小孩子到他们面前,怀抱着他。他强调为他的名,仁慈款待最不受尊重、最无名望的人,才是为首者的风范。此举就如作在主自己,甚至父神身上。「啊,可称颂的主耶稣,你的教训监察,揭露我这属肉体的心。求你破碎我的己,让我活出你的生命。」

    五.仆人禁止宗派主义(九38~42)

    本章似乎填满了失败的事。彼得在变象山上囗出拙言(5、6节);门徒赶不出哑巴鬼(18节);他们又争论谁为大(34节)。第38至40节,我们发现他们表现出宗派的心。

    九38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告诉耶稣,他们发现有个人奉他的名赶鬼。门徒禁止他,因为他与他们不同。那人并非教导错谬的教义,或是活在罪中。他不过没有加入门徒的行列吧了。

    他们画上圈,把我关在外面──

    背叛、异教、可轻视之物;

    但我和爱有得胜的才智──

    我们画上圈,要把他们引出来。

    九39耶稣说:「不要禁止他。若他对我有充足的信心,奉我名去赶鬼,就是站在我这边,去抵抗撒但的。他不会轻易变节,反过来毁谤我,或与我为仇敌。」

    九40本节似乎跟马太福音十二章30节有矛盾,那里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其实没有冲突。在马太福音,论点是耶稣究竟是神的儿子,还是靠着鬼的能力。在这基本的问题上,谁不与他相合,就是敌他的。

    在马可福音,问题并非基督的位格或工作,而是在主的事奉上同工的问题。事奉必须有包容有爱。在事奉上不敌挡他的,必然是敌挡撒但的,他就是帮助基督的。

    九41奉基督的名作最小的善事也要得着赏赐。因为门徒是属基督的,而给他一杯水喝,也不会不蒙记念。奉鬃名赶鬼实在较为突出,送上一杯水却很平凡,但二者若同为他的荣耀而作,他都看为宝贵。「因你们是属基督」是把信徒连在一起的绳子。这话若常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必能从基督徒事奉中分门别类的灵、琐屑的争论和嫉妒中释放出来。

    九42主的仆人必须不断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主仆的言行实在有可能绊倒别的信徒,引致一生之久的属灵破坏。使一个小子偏离圣洁和真理的道路,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把他淹死。

    六.无情的自律(九43~50)

    九43本章最后几节,强调操守和自制的需要。凡踏上路要作真门徒的人,必须不断与本性的欲望和爱好相争,满足肉体等如毁坏;控制肉体则确保属灵的胜利。

    主提到手、脚和眼,指出宁愿失去这些,胜过被绊倒而进地狱。为达到目标,任何牺牲也值得。

    手可代表我们的工作,脚代表我们的行动,眼则代表我们渴望的事。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所在。它们都要受严厉的对付,否则可引致永远的毁坏。

    这段经文有没有指出,真信徒最后会失落,而永远在地狱?单从字句看,可能有此意思。但根据新约的一贯教训,我们的必然结论是,凡进地狱的人必从来不是一个真基督徒。人可以自称已重生,又有一段时期表现出长进,但若他不断放纵肉体,明显他从未得救。

    九44~48主重复(注16)提到地狱,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这是极其严肃的。若我们真的相信,便不为物质而活,乃为不死的灵魂而活。「主啊,赐我一颗爱人灵魂的心!」

    幸而,从道德上说并非真的要砍下手或脚,或挖去眼。耶稣没有要我们作这般极端的事。他要说的,乃是若然滥用这些器官而被扔进地狱,倒不如牺牲它们的功用。

    九49第49和50节是特别难的,因此我们要逐字逐句研究。

    「因为必用火……腌各人。」三个最大的问题是:(1)这是指哪一个火?(2)腌的意思是什么?(3)各人是指得救的人、未得救的人,或两者?

    火可以指地狱(如44、46、48节)或任何的审判,包括对信徒工作的神圣审判,和自我审判。

    盐代表那用作保存、洁净和调味的东西。在东方,这也是个忠诚、友谊和信实守诺的抵押品。

    若各人指未得救的人,意思是他们在地狱的火中得到保存,就是说他们要受永远的刑罚。

    若各人指信徒,经文指出他们必:(1)受神熬炼的火所洁净;或(2)实行自律和自制,以保存他们免于腐败;或(3)在基督台前受审问。

    「凡祭物必用盐腌。」这话(注17)引述自利未记二章13节(参看民一八19;代下一三5)。盐,是神和他百姓立约的象征,要提醒百姓那约是个庄严的条约,不容侵犯。我们将身体献上给神当作活祭(罗一二1、,2),必须用盐在祭上调味,使它成为不能撤回的誓言。

    九50「盐本是好的。」基督徒是世上的盐(太五13),神盼望他们产生一个健康、洁净的影响。只要他们履行门徒的责任,就能成为所有人的祝福。

    「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他再咸呢?」不咸的盐是没有用处的。基督徒若不履行作真门徒的责任,他就是贫乏而无用的。基督徒生命有个好开始并不够,神的儿女要有不断而彻底的自我省察,否则他不能达成神拯救他的目的。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你们在世上要成为神的能力,为基督的荣耀发挥好的影响。不可宽容你们生命里有任可事物,削弱你在他面前的用处。

    「彼此和睦。」这话显然再论到第33和34节,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骄傲必须挪去,以谦卑服事众人取代之。

    总括来说,第49和50节似乎把信徒的生命描述为献给神的祭物。它要用火当盐来腌,乃是要以自察和自制调和。用盐来腌,就是指献上时,要加上不更改的奉献为抵押品。若信徒违了他的誓约,或没有彻底对付罪恶的情欲,他的生命便失去味道、价值和目的。故他应当根绝生命中一切干扰神托付他的使命的事情,也当与别的信徒维持和睦的关系。

    七.婚姻与离婚(一○1~12)

    一○1主从加利利往东南到达比利亚,就是约但河外(东边)。比利亚传道的记载一直到十章45节。

    一○2法利赛人不久就发现鬃,他们象一群狼,潜进来施杀戮。他们设下圈套,问他休妻可以不可以。他要他们回想摩西五经,摩西吩咐你们的是什么?

    一○3~9他们避开他的问题,只说出摩西所允许的。他许人休妻,只要给她写休书便可以。然而这不是神的美意,这事得允许只因为人的心硬,神的旨意要男人和女人在有生之日在婚姻上联合。此理要回到神创造两性的事上。人要离开父母,在婚姻上联合,他和妻子要成为一体。因此,神配合的,不应以人的法令分开。

    一○10显然这很难懂,连门徒也不明白。那时候,女人并没有一个受尊敬或稳妥的地位,她们往往被人轻视。男人若向妻子生气就可休她,她是求助无门的。许多时候,她只被视为财产的一部分。

    一○11、12当门徒向主追问,他直截了当指出离婚后再婚就是犯**,不论要离婚的是男人或是女人。单从本节看,离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遭禁止的。但在马太福音十九章9节,主举出一个例外。一方犯了不道德的罪,另一方就可离婚,也可自由再婚。哥林多前书七章15节也可能是容许离婚,情况是不信的伴侣要遗弃基督徒的配偶。

    肯定地说,整个关于离婚与再婚的题目,实在有不少困难。人们制造出婚姻的纠纷,复杂得要所罗门的智慧才能解决。避免纠纷的最隹方法,乃是避免离婚。在离婚双方的生命中,会留下了污点和疑问。离婚人士要在地方教会寻求相交,长老们必须在敬畏神的态度下加以审查。每个案子都是独立的,必须个别处理。

    这段经文说出基督不仅关心婚姻的圣洁,更关心女性的权利。基督教给予女性尊荣的地位,是在别的宗教无法找到的。

    八.为小孩子祝福(一○13~16)

    一○13我们现在看见主耶稣对小孩子的关心。父母带着小孩子到这位作牧人作老师的主面前求祝福,却被门徒厉声驱赶。

    一○14~16耶稣大大恼怒,指出神国属于小孩子,和那些具有象孩子的信心和谦卑的人。成年人必须象小孩子,才能进神国。

    麦乔治常说,倘若从没有孩子在他门前嬉戏,他就不相信成年人的基督教了。这几节经文肯定感动主的仆人,认识把神话语传给小孩的重要。儿童的心智最为柔软,又最能接受事物。史廓治说:「尽你所能的对待小孩子,把你最好的给他们。」

    九.少年的官(一○17~31)

    一○17一位财主拦住主的路,诚恳地询问主。他称耶稣为「良善的夫子」,问耶稣他要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一○18耶稣抓住「良善的夫子」这话。他没有拒绝这称呼,只想试验那人的信心。惟有神是良善的,财主是否愿意承认主耶稣是神?看来他并不愿意。

    一○19、20接着,救主用律法叫他认识罪。那人仍然幻想靠行为来承受神的国,这样就由得他遵行指导他行为的律法了。主引用了五条主要关乎人际关系的诫命,诫命确实说:「要爱人如己。」那人声称从小都遵守了。

    一○21、22他果然爱人如己吗?若是,就让他变卖他所有的,分给穷人来作证明。噢,这是另一回事了。他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主耶稣的意思不是说他若能变卖产业行善,就会得救。得救只有一个方法──相信主耶稣。然而人要得拯救,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达不到神圣洁的要求。主带领那人回到十诫,要他悔罪;财主不肯把产业分给人,说明他没有爱人如己。他应该说:「主啊,若这就是资格,我便是个罪人了。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故此我求你施恩拯救我。」他却太爱自己的产业,不愿放弃,就拒绝破碎自己了。

    耶稣吩咐那人变卖所有,并不是说此为得救的途径。他要指出,他已犯了神的律法,需要拯救。倘若他向救主的指示有回应,便早已得着得救的路了。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作信徒的是否也应爱人如己?耶稣有没有对我们说:「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各人必须以此自问。作答之前,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不能逃避的事实:

    1.每日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饥荒。

    2.世上过半数的人从未听闻福音。

    3.我们的物质产业现在可用来缓和人类属灵和物质的需要。

    4.基督的榜样教训我们,应当成为贫穷,使别人富足(林后八9)。

    5.生命的短暂和主的快来,叫我们现在把金钱用在他的工作上。等他来到便太迟了。

    一○23~25耶稣看见那财主在人群中消失,便论到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的难处。门徒对此评语感希奇,他们认为财富跟神的祝福有关连。耶稣重申:「小子,倚靠钱财的人(注18)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又说:「其实,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一○26、27这叫门徒猜想究竟谁能得救。他们作为犹太人,在律法下生活,以财富为神祝福的象征是理所当然的。按摩西的法则,神应许赐亨通给顺从他的人。门徒推论说,如果富有的人也不能进神的国,那么没有人能了。耶稣回答说,人所不能的是神所能的。

    我们从这段经文的教导得到什么结论?

    首先,有钱人得救尤其困难(23节),因为他们多爱财富过于爱神。他们宁愿放弃神,也不愿放弃钱财;信靠财富过于信靠主。情况既然存在,他们总不能得救。

    在旧约,财富确实是神所喜悦的象征。现在却不是了。财富不再是主祝福的记号,而是对人奉献的试验。

    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神国的门还容易。按人来说,财主的确不能得救。有人会反对,指出按人来说,根本没有人能得救。对,但这在财主身上更加真实。他所面对的障碍,是穷人没有注意到的。玛门的神必须从他心中的宝座上摔下来,他要如穷人般站在神面前。按人来说,这转变实在是不可能的,这事惟有神能作。

    基督徒若把财宝积蓄在地上,通常都在他们儿女身上,收取他们不顺服的报应。从这些家庭而出的孩子,少有仍旧爱主的。

    一○28~30彼得懂得救主教导的意思,他知道主乃是说:「撇下所有的跟从我。」耶稣证实他的想法,把今世和永远的赏赐应许给那些为他和福音撇下所有的人。

    1.今世的赏赐有一百倍,不在于金钱,而是在于:

    a.房屋──作为主的仆人,得着别人的家庭接待。

    b.弟兄、姐妹、母亲、儿女──与基督徒朋友相交,使生命的各方面得到充实。

    c.田地──他为万王之王讨回世上的万国。

    d.受逼迫──这是今世赏赐的一部分。他若发现为耶稣受苦的价值,这便是他喜乐的因由。

    2.将来的赏赐是永生。这不是说我们要撇下所有才能换取永生。永生是恩赐。这里的意思是指那些撇下所有的人,在天上能更大地享受永生。所有信徒都有这生命,但并非每位都能得着如此大的享受。

    一○31我们的主加上一句警告:「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在作门徒的路上,有好开始还不够,怎样走完这条路才要紧。艾朗赛说:

    并非每位立志忠心和奉献的跟从者,都能在往后的路上持续为基督的名舍己;而有些人似乎后退了,他的奉献看来也不可靠,但在试炼的时候,却显出其真实和谦卑。(注19)

    十.第三次预言仆人受难(一○32~34)

    一○32上耶路撒冷的时候到了。对主耶稣来说,这等于客西马尼的哀痛和苦难、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

    这时候,他的心情究竟怎样?我们能否从「耶稣在前头走」这话看出来?他定意行神的旨意,又完全知道要付上的代价。孤单──他在门徒前头,独身前行;喜乐──在父旨意里深而稳妥的喜乐,预见将来之荣耀的喜乐,迎娶新妇的喜乐。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当我们注视他踏着大步走,在前头作先锋,我们也感到希奇。他是无畏的领袖,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者、我们荣耀的主、神圣之君。欧德曼写道:

    我们要停下来,凝视神儿子的脸和形象,他正迈步前往十字架!我们跟随他,岂不悟通一种新的英雄气质?我们看见他何等愿意为我们死,岂不领悟一种新颖的爱?我们岂不为那死的意义和奥秘而觉得惊奇?(注20)

    随行的人也害怕,他们知道那些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要竭力把他置于死地。

    一○33、34耶稣第三次向门徒详述将要发生的事。这些预言显出他不仅是一个人:

    1.「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一一1~一三37)。

    2.「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一四1、2、43~53)。

    3.「他们要定他死罪」(一四55~65)。

    4.「交给外邦人」(一五1)。

    5.「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一五2~38)。

    6.「过了三天,他要复活」(一六1~11)。

    十一.服事人的为大(一○35~45)

    一○35~37主痛切地预言十字架将临之后,雅各、约翰进前来,提出一个高尚但不合时的请求。高尚,因为他们想亲近基督;但那不是适当时间为自己谋大事。他们表示相信耶稣会建立他的国,但他们也应该想念他迫切的情绪。

    一○38、39耶稣问他们能否喝他所喝的杯,就是他所受的苦;又能否受他的洗,就是他的死。他们宣称能够,主也指出他们说的对。他们要为对他忠心而受苦,至少雅各就要殉道了(徒一二2)。

    一○40他解释说国度里的尊荣地位,不是任意赐予的,乃是要赚取的。当谨记进入国度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国度里的地位取决于我们对基督的尽忠。

    一○41~44那十个门徒就恼怒,因为雅各、约翰要在他们中为首。但他们的恼恨显示出他们也有同样的心思。这事让主耶稣有机会给他们就谁为大的题目,上了美丽而革命性的一课。在不信的人中间,为大的人以专横的权力统治,他们傲慢自大。在基督的国里,为大者的特征是服事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一○45至高的榜样,是人子自己。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想一想!主藉神迹降生,来到世上,一生传道。他代替人死了,献上他的生命。

    上文提过,本节是整本福音书的钥节。这是一个神学的缩写,是描写世上至伟大的生命的小品。

    十二.医治瞎子巴底买(一○46~52)

    一○46情景从比利亚转到犹太。主与门徒渡过约但河,到了耶利哥。他在那儿遇上瞎子巴底买,一个有深切需要,又知道自己的需要,并决意使需要得到满足的人。

    一○47巴底买认出主,称他为大卫的子孙。很讽刺,正当以色列国民对弥赛亚的出现视而不见,一位瞎眼的犹太人却有真正的属灵视野!

    一○48~52他坚毅地恳求怜悯,他没有徒劳无功。他切实地求得看见,就得着具体的回应。他对主的感激,在行为上表露出来;他忠心地作门徒,在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路上跟从他。主步近十字架时,在耶利哥找到如此的信心,必然叫他的心喜悦。巴底买在那天寻见主实在美好,因为救主不会再经过那城了。

    
新约 马可福音11-16章注释
    伍.仆人在耶路撒冷的服事(一一~一二)

    一.凯旋进城(一一1~11)

    一一1~3这里是最后七日记载的开始。耶稣在橄榄山的东面斜坡,接近伯法其(未熟的无花果之家)和伯大尼(贫乏、卑微、苦楚之家)的地方停下来。

    他向犹太百姓公开承认自己是弥赛亚君王的时候到了。他会应验撒迦利亚的预言(亚九9),骑在驴驹上。于是他打发两个门徒从伯大尼进伯法其。他凭着全知和全能,吩咐他们去牵一只拴住、没有人骑过的驴驹来,若遇上人诘难,就答说:「主要用他。」人们从这段记载里看见主的全知,便不得不说:「这不是现代主义的基督,却是历史和属天的基督。」

    一一4~6事情果然如耶稣预言般发生。他们看见一匹驴驹,拴在村庄的大街上。有人问他们,他们就照耶稣吩咐的回答,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一一7、8虽然那驴驹未曾被骑过,但没有妨碍它载主进耶路撒冷。主骑着驴驹进城,踏在衣服和棕榈树枝铺成的地毯上,他耳中泛着人群的欢呼声。最少在这段时间,他被承认为王。

    一一9、10人群喊着说:

    「和散那」──原意是「求来救我们」,后来演变为赞美的呼声。或许那时人们的意思是:「求来救我们脱离罗马人的压制!」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明确承认耶稣是所应许的弥赛亚(诗一一八26)。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他们以为国度即将建立,基督坐在大卫的国位上。

    「高高在上和散那!」对高天上的主的赞颂,或是呼求他从高天上施行拯救。

    一一11耶稣进耶路撒冷后,就入了圣殿──没有进到圣所,只进入殿的院子。这里本该是神的家,但他在殿中不象在家,因为祭司与百姓没有按他该得的地位待他。他匆匆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就和十二个门徒……往伯大尼去了。那时是星期日黄昏。

    二.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一一12~14)

    这件事是救主对刚才他进耶路撒冷时所遇到喧嚣热烈的欢迎的解释。他看以色列国是不结果的无花果树──只有表面的称信如同叶子,却没有果子。呼嚷和散那的声音,即将化为骇人动魄的号叫:「把他钉十字架!」

    虽然经文明确记载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但他仍责备无花果树不结果子。这似乎难以理解,象是把救主描绘为不讲理和暴躁的。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怎样解释这难懂的情况?

    圣地的无花果树在叶子生长前,已结出早生可吃的果子。这是正式收成──经文形容为收无花果的时候──的前兆。若没有早生的无花果出现,就是没有正式收成的征兆。耶稣来到以色列国,那儿只有叶子,就是表面的称信,却没有果子给神。承诺没有实现,有称信而没有实际。耶稣饿了,渴望国里有果子结出。没有早生的果子,他便知道后来也必没有果子从不信的民而出,于是就咒诅那无花果树。这事预示主后七十年临到以色列国的审判。

    然而,这事没有指出以色列受咒诅,永远也不能结果子。犹太人暂时被弃,但当基督再来作王,以色列国要再生,恢复神所喜悦他们的地位。

    这是个独一的神迹,基督咒诅而不祝福,毁灭生命而非挽回。有人提出责难,但反对不能成立。创造主有主权把无生命的事物毁灭,藉以教导一个重要的属灵功课,把人从永远沉沦中拯救出来。

    这段经文基本的解释是关乎以色列国,但也可以应用在历世历代言过其实的人。

    三.仆人洁净圣殿(一一15~19)

    一一15、16在耶稣公开传道的初期,他曾经在圣殿的周围清除商贩活动(约二13~22)。现在来到他传道的尾声,他再进入圣殿的院子,赶出那些藉圣工图利的人。他甚至禁止人拿着平常的器具从殿里经过。

    一一17他引用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责备亵渎、专横和商贩活动。神的用意是圣殿要成为「万国祷告的殿」(赛五六7),并非单单作以色列的殿。他们使殿变成宗教市场,奸猾者和敲诈者的巢穴(耶七11)。

    一一18祭司长和文士被他的指控所重创,想要除灭耶稣,却不能无耻地去干,因为百姓对他仍非常尊敬。

    一一19在晚上,耶稣出城去。原文的动词时态指出这是他的习惯,或许为了安全。他不是为自己而惧怕,我们当谨记,他职事的一部分是保护羊群,就是他的门徒(约一七6~19)。而且,在适当时间之前就遂敌人的意图,似乎很可笑。

    四.枯死之无花果树的功课(一一20~26)

    一一20~23咒诅那无花果树的翌日早晨,门徒从那里经过要往耶路撒冷。那树连根都枯乾了,彼得向主提起这事,他只说:「你们当信服神。」这话与无花果树有何关系?接着的几节指出,耶稣鼓励人以信心作为解决难处的方法。门徒若信服神,就可以解决不结果子的难处,并能挪移如山的障碍。

    可是,经文并没有给**柄,去祈求异能,满足一己的方便和虚荣。信心的举动必须根据神的应许。我们若知道把难处除掉是神的旨意,祷告时就可以存绝对的信心,事必成就。其实,我们在任何事上都可以存着信心祷告,只要我们确知这是根据神在圣经启示的旨意,或有圣灵在内心作的印证。

    一一24若然我们的生活真与主接近,又常在圣灵里祷告,就可以在事情成就前,确信祷告必蒙应允。

    一一25、26祷告蒙应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一个饶恕的心。我们若向别人怀有苛刻和报复的态度,就不能期望神垂听和应允祷告。若要得饶恕,先要饶恕人。这与悔改信主时罪得赦免无关,救恩纯粹是本乎恩、因着信。这是神以为父的心对待儿女,信徒所存不饶恕的心打断他与天上的父的交通,也妨碍祝福流到他身上。

    五.仆人的权柄遭质疑(一一27~33)

    一一27、28耶稣一到圣殿,那些宗教领袖就前来质疑耶稣的权柄,发出两个问题,(1):「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2):「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这些事」是指洁净圣殿、咒诅无花果树,并凯旋进耶路撒冷。)不论他如何回答,他们都望找着把柄捉拿他。他若说身为神的儿子,权柄出于自己,他们就会质难他的话,因为他们自命是神特选的宗教领袖。

    一一29~32耶稣以一个问题回答。施洗约翰是神所差派的不是?(约翰的洗礼指他的整个职事。)他们尴尬极了,不懂回答。倘若约翰的职事是神所差派的,他们理当听他的话悔改;倘若他们藐视约翰的职事,便会惹起公愤,因众人仍以约翰为神的发言人。

    一一33他们不回答,表示不知道,主也就拒绝讨论他的权柄。他们既不肯承认先驱者的身分,更不会承认君王本身的更高身分!

    六.凶恶园户的比喻(一二1~12)

    一二1主耶稣拒绝回答犹太权威人士的质问,但他并未说完他的话,现在就用比喻作答,对他们弃绝神儿子发出严厉的控告。栽葡萄园的人是指神自己;葡萄园是指当时被以色列占有的特权地位;篱笆是指摩西律法,把以色列人与外邦人分别,保存他们为主独特的民;园户就是指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和长老。

    一二2~5神三番四次差遣他的仆人──先知──到以色列民那里,寻找交通、圣洁与爱。可是他们逼迫先知,有些先知更被他们所杀。

    一二6~8最后,神差遣他的爱子,他们理当尊敬他。但他们却不尊敬他,竟密谋对付他,最后杀了他。主预言自己的死,并揭发那些凶手。

    一二9神要怎么办那些恶人呢?他要除灭他们,把特权的地位转给别人。「别人」在这里指外邦人,或在末后日子悔改的以色列馀民。

    一二10、11这事全面应验旧约圣经。例如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2至23节,预言弥赛亚要在犹太人的建造计划上被犹太领袖所弃,他们没有给这块石头预留位置。但在他死后,他要从死里复活,得着神所赐超然的地位。在神的建造上,他要作为房角的头块石头。

    一二12犹太领袖们明白他的意思,他们相信诗篇一百一十八篇论到弥赛亚。现在他们听见主耶稣把这段圣经用于自己身上,于是就想要捉拿他,只是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百姓会袒护耶稣。宗教领袖暂时离开他走了。

    七.归给该撒和归给神(一二13~17)

    第十二章记载法利赛人、希律党和撒都该人向主的攻击。这是充满问题的一章(参看9、10、14、15、16、23、24、26、28、35、37节)。

    一二13、14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人本为死敌,现在因对救主有共同的憎恨而联成一线。他们拼命诱使他说出可被他们用作把柄控告的话,故此他们问他纳税给罗马政府可以不可以。

    犹太人鲜有欢喜外邦人统治的。法利赛人充满愤恨,希律党的人则采取较宽容的态度。若耶稣公然赞同向该撒纳税,就会叫许多犹太人疏远他;若他说话开罪该撒,他们便马上通知罗马当权者以叛国罪捉拿、审判他。

    一二15、16耶稣吩咐人拿一个银钱给他(他显然身无分文)。银钱上刻有该撒提比留的像,提醒犹太人他们是被征服的臣民。他们为何落在如此光景?因为他们的不忠和罪孽。他们应当谦卑,承认他们使用的钱币刻有外邦独栽者的像。

    一二17耶稣对他们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的失败不在第一句话,乃在第二句。他们虽不愿意,仍缴纳罗马课税,可是他们藐视神在他们生命上的要求。钱币上有该撒的像,当然属乎该撒。人有神的形象──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一26、27),当然属乎神。

    信徒要顺服和支持所身处的政权,不应毁谤统治者,或试图**政权。他们应当纳税,并为掌权者祷告。若有政府要信徒违抗他们更要效忠的基督,他们就要拒绝,并准备接受刑罚。神的要求应放在首位。这些要求基督徒应当高举,还要常在世人面前维持美好的见证。

    八.撒都该人与复活之谜(一二18~27)

    一二18撒都该人是那时代的自由派或理性主义者,他们讥诮身体复活的思想。他们来找耶稣,说出一个荒谬的故事,目的是嘲笑这种思想。

    一二19他们向耶稣指出,摩西律法给予以色列寡妇特别的规定。为了保存家族姓氏和家产,律法订明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就当娶那寡妇(申二五5~10)。

    一二20~23这里是个奇异的事例,有一个妇人先后嫁给兄弟七人,末后,那妇人也死了。他们似乎问得很聪明:「复活时,她是那一个的妻子呢?」

    一二24他们自以为精明,救主却指他们对提出复活的圣经,和使死人复活的神的大能一窍不通。

    一二25首先,他们应知道嫁娶不会延续至天上。信徒在天上会彼此认识,也不会失去男女的分别,但他们也不娶、也不嫁。在这方面,他们象天上的使者一样。

    一二26、27主引导撒都该人回到摩西记述荆棘火的事件中(出三6),因为他们尊重摩西的书高于旧约各书卷。在那里,神自称为「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救主藉此说明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怎么说呢?当神向摩西显现时,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不是已死了吗?对,他们的身体仍在希伯仑麦比拉的洞穴里。试问神又怎会是活人的神?

    论据似乎是这样:

    1.神向列祖应许赐予地和弥赛亚。

    2.这些应许在他们有生之年仍未实现。

    3.神在荆棘火里向摩西说话时,列祖的身体已在坟墓里。

    4.但神仍自称为活人的神。

    5.他必须实现向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应许。

    6.故此,从我们对神性情的认识可见,复活有绝对需要。

    主最后对撒都该人说:「你们是大错了。」

    九.最大的诫命(一二28~34)

    一二28有一个文士听见主灵巧地回答批评者的问题,他受吸引来问他诫命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条。这是一个诚实的问题,有时候,这是生命中最基要的问题。其实他在询问人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想要得到一个简洁的答案。

    一二29耶稣先引述犹太人的信仰宣言《示马》(Shema),此宣言出自申命记六章4节:「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一二30他接着归纳人对神的责任: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他。神必须在人生命中得着至高的地位,其它的爱不能跟对神的爱相比。

    一二31十诫的另一半教我们爱人如己。我们要爱神过于爱己,也要爱人如己。生命蒙数算,首先是关乎神,其次是关乎人;物质事情只字不提。神重要,人也不可忽视。

    一二32、33那文士完全同意,并说出值得表扬的话,清楚指出爱神和爱人,比祭祀好得多。他知道人能够参与宗教仪式,表现敬虔的外观,却没有内在、个人的圣洁。他明白到神关心的不独是人的外表,还有人的内心。

    一二34耶稣听见这番不凡的话,便告诉那文士他离神的国不远了。神国的真子民不会以宗教外壳试图欺骗神、人或自己。他们晓得神察看内心,便就近他求罪得洁净,并求得着能力,活出讨神喜悦的生活样式。

    此后,没有人再敢用诱导的问题问耶稣,或设圈套陷害他。

    十.大卫的子孙乃大卫之主(一二35~37)

    文士常教导人,说弥赛亚是大卫的嫡系后裔。说的虽不错,但并非全面的真理。主现在向殿里围绕他的人,提出一个问题。在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大卫称要来的弥赛亚为他的主,怎会如此?弥赛亚怎会既是大卫的子孙,同时又是他的主?对我们来说,答案很清楚。弥赛亚是人,也是神。作为大卫子孙,他是人;作为大卫的主,他是神。

    众人都喜欢听他。他们显然乐意接受这话,尽管未必完全明白。法利赛人和文士没有被提及,他们的静默是个恶兆。

    十一.防备文士(一二38~40)

    一二38、39文士表面上颇敬虔,他们喜爱穿长衣**。此举使他们与一般群众有所不同,给他们一个看似虔诚的外貌。他们喜爱人在公众场合以夸大的称呼,问他们的安。这满足他们的自我!他们渴望会堂里的高位,仿佛物质世界的地位跟敬虔有什么关系似的。他们不仅想要宗教上的显赫地位,还要在社会上与别不同。他们也喜欢筵席上的首座。

    一二40他们的内心是贪婪、不真诚。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和生计,使自己更富有,还佯称这些金钱是为主的!他们吟诵很长的祷告──空泛夸大的话──只有字句,没有内容的祷告。简言之,他们喜爱突出(长衣)、声望(问安)、显赫(高位)、财产(寡妇的房屋)、伪敬虔(很长的祷告)。

    十二.寡妇的捐献(一二41~44)

    寡妇的捐献,与文士的贪婪成了强烈对比。文士侵夺寡妇的房屋,他却把一切养生的献给主。这事显出主的全知,他观看财主把大笔的捐项投进殿库的钱箱里,洞悉他们的捐赀并不是牺牲,他们只拿出自己有馀的。他也知晓寡妇投进的两个小钱,是她养生的。他宣告说,她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总和更多。在金钱价值上看,她所献的微不足道;然而,主以我们的动机、财富和所余剩的,来衡量我们的捐献。对那些物质上缺乏,却渴望奉献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激励。

    这叫我们惊异,我们往往能赞同那寡妇的行动,并同意救主的判语,却没有效法她的榜样!我们若真相信我们所自称相信的事,就必仿效她。她的捐献表明她确信一切都属乎主,他配得着一切,也必须得着一切。今日许多基督徒会批评她不为将来打算,此举岂不显出她缺乏远见和智慧?人常会这样辩解。但这是信心生活──现在把一切投入神的工作上,将来信靠他度日。他岂没有应许供应那些先求他的国、他的义的人吗(太六33)?

    急进?革新?除非我们把基督的教训看为急进和革新,否则我们便错过他所传的重点了。

    陆.仆人在橄榄山的讲论(一三)

    一.耶稣预言圣殿被毁(一三1、2)

    一三1主耶稣在受死前最后一次离开圣殿时,有一个门徒想他注意圣殿和周围建筑的宏伟。那门徒对竖立庞大石头的辉煌建筑看得出神。

    一三2救主指出这些东西将要被拆毁。罗马军队要在主后七十年侵掠耶路撒冷,那时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何须为转迅即逝的事物看得出神?

    二.灾难的起头(一三3~8)

    在橄榄山的讲论中,主把门徒的注意力转移到更重大的事上。其中一些预言似是描述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但大部分明显超越这个日子,而遥指大灾难时期,并基督带着能力、荣耀的再来。讲论中,给每个时代信徒的囗令是:(1)谨慎(5、23、33节);(2)不要惊慌(7节);(3)忍耐(13节);(4)祈祷(18,33节);(5)警醒(原文9、33、35、37节)。

    一三3、4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所发的问题,带出了主的讲论。什么时候圣殿被毁?所预言的事情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呢?主的回答包括末后的殿被毁,事情发生在他即将第二次降临前的大灾难时期。

    一三5、6首先,他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自称基督,迷惑他们。好些假基督出现,我们可见许多异教兴起,其中都有敌基督。

    一三7、8其次,他们不要把打仗和打仗的风声,看为末期的征兆。在这段时期中,会发生国际性的斗争,而且自然界会有突变──地震、饥荒。这些都是生产剧痛的起头,引进一段空前的阵痛期。

    三.门徒受逼迫(一三9~13)

    一三9第三,主预言那些坚定为主作见证者,个人要受大试炼。他们要在宗教和民事法庭上受审讯。

    这段经文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基督徒见证上,但似乎尤其指着那十四万四千犹太信徒,把天国福音在基督回来作王前传给地上万国的。

    一三10本节不能被引用指福音必须在信徒被提前,先传给万民。信徒被提前,传福音该是世界性的,或许使命可以完成,但必须传给万民却是圣经没有说的。基督为圣徒再来之前,不必先应验任何预言,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再来!

    一三11主应许说,受逼迫的信徒为他的名受审讯,答辩时会得到神的帮助。他们不必预先准备,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圣灵却要把准确的话赐给他们。这应许不可作为今天不预备讲章或福音信息的藉囗,这是关键时刻超然帮助的保证。这是给殉道者的应许,不是给传道者的!

    一三12、13灾难时期另一个特色,是那些本来向主忠诚的人普遍性的背叛。家人告发家中的信徒,反基督教的情绪要如巨浪席卷全世界。对主耶稣忠诚需要勇气,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不是说他们因着忍耐,而得着永远的救恩,那是假福音之说。这也不是说忠心的信徒要在大灾难中得救,免于肉身受死,因我们曾在别处读到,许多人要以血为自己的见证盖印。经文真正的意思很可能是说,忍耐到底是事实的明证,即忍耐到底是那些真正得救者的特征。

    四.大灾难(一三14~23)

    一三14~18第14节指示灾难的中央期,就是大灾难的起头。我们把这段经文跟但以理书九章27节比较,就能看出来。那时候,一个叫人极其厌恶的偶像要设立在耶路撒冷的殿中,人必须拜它,否则有杀身之祸。真信徒当然拒绝这样做。

    这偶像的设立,是大逼迫展开的象征。那些研读而相信圣经的人,知道逃离犹太的时候到了。他们来不及收拾细软,情况对怀孕妇人和奶孩子的母亲尤为不利。若事情在冬天临到,便倍加危险。

    一三19那日子的灾难空前绝后,就是大灾难。主耶稣在此不是论说历世历代中,信徒所面对一般的灾难。这是个异常的灾难时期。

    请注意,基本上这灾难具有犹太特色。我们看到圣殿(14节,比较太二四15)和犹太(14节)。那是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07)。我们在此看不见教会,她在主的日子开始前已被提到天上了(帖前四13~18;比较帖前五1~3)。

    一三20那些日子,神烈怒的碗要倾倒在世上。那是灾难、纷乱和血流成河的时候。事实上,大规模的杀戮叫神施行神迹,使日间的时间缩短,否则没有一个可以存活。

    一三21、22大灾难期间,假弥赛亚再度兴起。那时世人很绝望,谁有安全的保证,他们都会投靠。但信徒知道,基督不会悄悄地、没有预告地显现。假基督就算施行超然的神迹(他们确会行神迹),选民也不受骗。他们晓得这些神迹出乎撒但。

    神迹不都是属乎神的。它们是超然的事,越过我们所认识的自然律,但可能代表撒但、天使或鬼魔的工作。大罪人要得着撒但的能力,施行神迹(帖后二9)。

    一三23信徒要谨慎,并领受预先的警告。

    五.第二次降临(一三24~27)

    一三24、25那灾难以后,天上将有惊人的扰乱。不论昼夜,黑暗都遮盖全地。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把星体保持在轨道上的引力)都要震动。

    一三26、27充满惊恐的世界,要看见人子降临地上,现在不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却是荣耀的胜利者。他要驾云降临,并有无数的天使,和得了荣耀的圣徒护送,这是个非凡能力与耀目光华的情景。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选民,就是在灾难时期承认他为主、为救主的,招聚了来。他们要从地球的这边到那边──从中国到哥伦比亚,来享用他在地上美好的千年统治的恩惠,但同时,他的仇敌要被消灭。

    六.无花果树的比喻(一三28~31)

    一三28无花果树是以色列国的象征(或预表)。耶稣在这里说,在他第二次降临前,无花果树要发嫩长叶。一九四八年,独立的以色列国建立了。今日,那国家在世界事务上的影响力,跟她国土的面积绝对不成比例。以色列可说是「发嫩长叶」了,但现在仍未有果子。其实,除非弥赛亚回来时,那民欢然接待,否则没有果子可言。

    一三29以色列国的建立与成长,告诉我们君王(注21)近了,正在门囗了。若他来作王近了,他为教会再来岂不更近了!

    一三30本节常被解释为本章所预言的一切,要在基督时代的人还存活时发生。但它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其中很多事情,尤其是24至27节,不会在那个时候发生。另有人解释,无花果树发嫩长叶的世代,即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国成立时,就是那目睹主第二次降临的世代。我们却倾向第三个解释。这世代可解作「这种族」,我们相信意思是「这个不信和拒绝弥赛亚的犹太族」。历史见证「这世代」还没有过去。以色列国整体来说,不仅以一个独特的民族存在,更维持那根深蒂固向主耶稣的憎恨。耶稣预言以色列国及其民族特性,要持续至他第二次降临。

    一三31主强调他预言的一点一滴,都绝对确实。大气层的天,和星际的天都要废去,地也要销化,但他所说的每句话都要应验。

    七.日子时辰没有人知道(一三32~37)

    一三32耶稣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众所周知,这一节常被福音的敌人所引用,证明耶稣不过是个人,象我们一样所知有限。经文也常被真诚,却受了错误引导的信徒引用,证明耶稣降世为人,连神性都倒空了。

    两种见解都不尽不实。耶稣既是神,又是人,过去现在都一样。他具备神一切的属性,及完全人所有的特征。不错,他的神性被肉身遮蔽,但仍然存在。他没有一刻不是完全的神。

    那么,又怎会说他不知道他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我们相信,答案的关键在约翰福音十五章15节:「……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主耶稣既然作为一位完美的仆人,便不知道他降临的时间。作为神,他当然知道;但作为仆人,若是为启示给别人的缘故,他是不可知道的。白洛克解释说:

    这并非否定主的神性全知,却只是主张,为了人类的救赎,他是不许知道「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徒一7)耶稣知道他要再来,并常提到他第二次降临,但作为儿子,决定回来的日期并不是分内之事,于是他向跟从者把时间隐藏,让他们恒久盼望、等候。(注22)

    一三33~37本章以一句劝勉结尾,叫人因为主再来而警醒祷告。我们不知道所定的时间,这使我们保持警觉。

    类似的处境,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有一个人出门远行,他给仆人留下指示,并吩咐守门者守望他回来。耶稣就象那出门远行的人,可能在夜间随时回来。属他的人就是夜间的守门者,切勿被他看见睡着了。故此,他给属他的人叮嘱:「要警醒!」

    柒.仆人的受难与死亡(一四~一五)

    一.杀耶稣的计谋(一四1、2)

    现在是重大一周的星期三。过两天是逾越节,随后是七天的无酵节。宗教领袖决心要除灭耶稣,却不想在节期内动手,因为仍有许多人视耶稣为先知。

    虽然祭司长和文士决定不在当节的日子杀他,但神的安排却支配着他们,神的逾越节羊羔就在那时候被杀(参看太二六2)。

    二.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一四3~9)

    就如珠宝商把钻石衬托在黑色天鹅绒布上一样,圣灵和其代笔者马可,同样乖巧地把一位妇人爱主的光芒,显露在宗教阶级和犹大的黑暗阴谋上。

    一四3大概长大麻风的西门感激病得医治,于是尊崇救主,设宴款待。一位没有提到名字的女人(可能是伯大尼的马利亚,约一二3),毫不吝啬把一玉瓶极贵的香膏,膏耶稣的头。她对主的爱极大。

    一四4、5有几个宾客,以此为大大的枉费,又指她卤莽、挥霍。她为何不卖了香膏,周济穷人(三十多两银子,相等于一年的工资)?把人生中的一年献给主,人们已觉得枉费。若把一生献给主,他们岂不更觉枉费?

    一四6~8耶稣责备他们低声埋怨。其实女人找着了黄金机会,向救主献上贡物。他们若要关怀穷人,常常都可予以援手,因为常有穷人和他们同在;但主将要受死,被埋葬。这女人想在她还有能力时,显出她的心意。因为她不一定能在他死后,作这事在他身上,于是便趁他活着时,向他显出她的爱。

    一四9香膏的馨香传至我们的世代。耶稣说,她要在全世界蒙记念。她确实藉着福音书的记载,蒙了记念。

    三.犹大卖主(一四10、11)

    那女人以救主为无价之宝,犹大却轻看他。虽然犹大与主耶稣同生活最少一年,从他得着的,没有不是恩慈,但他现在却偷偷地找祭司长,承诺把神的儿子交在他们手里。他们欣然答应,又给他出卖主的报酬。他要做的,是履行承诺。

    四.预备过逾越节(一四12~16)

    虽然确实时间次序不详,但有可能是逾越节那周的星期四。门徒那时不晓得,这次是古往今来的逾越节的成全和高峰。他们请主指示守逾越节的地方。耶稣就打发他们进耶路撒冷,找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这是罕见的,因为拿水瓶的通常是女人。这人必带他们到一个家庭,他们要叫家主指示他们客房的所在,夫子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主这样拣选和吩咐,实在奇妙。他的作为显出他是人和财产的权能统治者。一个有回应的心把他们和他们的所有,任由主使用,也是奇妙的。他能随时、随意在我们生命中找着房间,对我们来说是件美事!

    五.耶稣预言被卖(一四17~21)

    那个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到那摆设整齐的大楼。他们安坐下,正吃的时候,耶稣指出门徒中间有一个人要卖他。他们都知道,自己本性有邪恶的倾向,诚实不信任自己,一个一个地问,那人是否自己。耶稣就透露,出卖他的,是那个同他将饼蘸在肉汁里的人,也就是主蘸了一点饼给他的那一个。耶稣说人子要照着预言进到死地,但那卖他的人结局更惨。事实上,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六.第一次主餐(一四22~26)

    一四22~25犹大吃过了饼,就在夜间出去(约一三30)。然后耶稣设立我们所知的主的晚餐。筵席的意义可用以下三个词,美丽地概述出来:(1)他拿起──自己的人性;(2)他擘开──他将在十字架上被擘开;(3)他递给──他把自己赐给我们。

    饼代表他所献上的身体,杯代表他所流的血。他用血立了新约。他再不享受节期的欢乐,直到他回到地上,设立他的国。

    一四26那时候,他们唱诗──大概是那伟大的赞美诗──诗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唱罢,就出耶路撒冷,过了汲沦溪,往橄榄山去。

    七.彼得的自信(一四27~31)

    一四27、28在途中,救主警诫门徒,在前面的时刻,他们都要因作他的跟随者而羞耻、惊慌,就如撒迦利亚预言的,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了(亚一三7)。他却满有恩典地坚固他们,应许不会不认他们。在他从死里复活后,他要在加利利等候他们。

    一四29、30彼得对不认主的想法感到愤慨。别人可以,他呢?总不会!耶稣把他的「总不会」改为「将会」。鸡叫两遍以先,彼得将三次不认救主。

    一四31彼得喊说:「没这样的事!我宁死也不会不认你!」彼得不是唯一夸囗得如此狂妄的人,众门徒都卤莽、自信地同作声明。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跟门徒没有分别。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心里的怯懦和软弱。

    八.客西马尼园的痛苦(一四32~42)

    一四32黑暗已临到大地。这是星期四晚上,星期五早晨将至。他们来到一个自成一角的地方,名叫客西马尼,主耶稣在进囗处撇下门徒中的八位。

    一四33~34他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同去,进到园中。在那里,他圣洁的心灵受到重压,因他预知自己要成为我们的赎罪祭。我们无法理解这时刻对他的意义,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他指示三位门徒在那里等候警醒。他就离开他们,稍往前走,独自到了园中。他也要独自上十字架,为我们的罪承受神可怕的审判。

    一四35我们既希奇且惊讶,主耶稣竟俯伏在地,向神祷告。鬃是否祈求免却十字架?不是,这是他降世的目的。首先,他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若在受死、埋葬、复活以外,还有方法使罪人得救,求神显明出来。诸天寂静无声,我们的救赎别无他法。

    一四36他又祷告:「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注意,他称神为他所爱的父,在父凡事都能。问题不是物质上的可能性,而是道义上的。全能的父有否别的公义根据,拯救不敬虔的罪人?诸天寂静,说明别无他法。神的圣子必须流血,罪人才可从罪中得释放!

    一四37~40他回到三位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这是给人堕落天性的可悲评语。耶稣警惕彼得,不要在这重要时刻睡觉。彼得刚刚夸囗自己至死不渝,现在竟不能警醒片时。人若不能祷告片时,就不大可能在庞大压力时,抵受试探。不论他如何热心,也必须承认肉体的脆弱。

    一四41、42主耶稣三次回来,都见他们睡着了,他就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够了,时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说罢,他们起来似要往前走,但不用走多远了。

    九.耶稣被盗卖和捉拿(一四43~52)

    一四43犹大已带一队人进到园中。他的同僚带着刀棒,象要捉拿重犯似的。

    一四44、45卖耶稣的人预先定了暗号,犹大与谁亲嘴,那就是他们要拿住的人。他阔步走到耶稣跟前,称呼拉比,热情地与他亲嘴。(原文是强调形式,表示重复或示范性的亲嘴。)犹大为什么卖主?是否因为耶稣没有把握政权的命脉,使他感到失望?他的期望,是不是要在国中当高位?他是否为贪婪所胜?这一切都会构成他的无耻行为。

    一四46~50随众跟着卖耶稣的人走上前,拿住耶稣。彼得机敏地拔出刀来,削掉大祭司仆人一个耳朵。这是自然反应,却非属灵反应;彼得用世上的兵器,来应付属灵的争战。主责备彼得,路加福音二十二章51节和约翰福音十八章11节记载,他用神迹治好那人的耳朵。耶稣就提醒捉拿他的人,用武力捉拿他,何等不恰当!他曾天天在殿里教训人,为何不在那时候捉拿他?他知道原因。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预言他要被卖(诗四一9)、被捉拿(赛五三7)、被苦待(诗二二12)、遭弃绝(亚一三7)。

    一四51、52马可是唯一记录这件事的传道者。一般相信,马可就是那个少年人。他拚命要逃,衣服都被拿武器的人抓去了。麻布并不是常服,只是一块布,他临时拿作蔽体之用。

    欧德曼评论说:「附加这段小插曲,大概是要说明耶稣在危难和痛苦的时刻,如何全然遭弃绝。他诚然参透独自受苦的滋味。」

    十.耶稣在大祭司面前(一四53、54)

    宗教审讯的记载,从第53节起到十五章1节,可分为三部分:(1)在大祭司面前受审(53、54节);(2)全公会深夜聚集(55~65节);(3)全公会早上聚集(一五1)。

    一四53普遍认为,马可这里记载的,是在该亚法前受审;在亚那方面受审,记载在约翰福音十八章13节、19至24节。

    一四54彼得保持一段他以为安全的距离,跟着耶稣,来到大祭司的院里。有人把他的跌倒,划分为以下几点:

    1.起初的打架──热心方向错了。

    2.其后的逃走──怯懦地退缩。

    3.最后远远跟随──在黑夜里作不全心全意的门徒。

    他和差役坐在火光里,与主的仇敌一同烤火取暖。

    十一.耶稣在全公会前(一四55~65)

    一四55~59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第55节似乎记录全公会在午夜展开会议。全公会有七十一位宗教领袖,会议由大祭司主持。这个特别的晚上,组成公会的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和长老,完全不顾他们一贯的规则,他们是不可在晚上,或任何犹太节期里聚集的;也不可贿买人作假见证。死刑的判决要经过一个晚上才可执行;他们若不是在圣殿的范围内聚集,他们的裁决就没有约束力。

    宗教权威人士切望除掉主耶稣,就是委屈地违反自己的律例,也在所不惜。他们决心努力寻找一群假见证人,却无法制造一致的见证。有人错误引用主的话,指他威胁要拆毁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另造一所不是人手所造的殿。耶稣真正说的,记载在约翰福音二章19节。他们有意把耶路撒冷的殿,与他身体的殿混为一谈。

    一四60~62大祭司先发问,耶稣没有回答;但当他起誓(太二六63)问他是不是弥赛亚,那当称颂者的儿子时,救主说他是。这是遵守利未记五章1节的话。主耶稣似乎更要除去人对他自称身分的怀疑,于是告诉大祭司,他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地上。意思是说,大祭司还要看见他公开显明他是神。在他第一次降临时,他神性的荣耀被肉身遮蔽;但他要在权能和大荣耀中再临,幔子要除去,人知道他到底是谁。

    一四63、64大祭司明白耶稣的意思,就撕开衣服,表明对此看来僭妄的话,生公义的愤慨。作为以色列人中理应作好准备承认和接受弥赛亚的人,大祭司竟然高声控告他。不仅是他,全公会(注23)同声指耶稣亵渎,都要定他该死的罪。

    一四65接着的情景,更极为丑恶。公会中有人吐唾沫在神子脸上,又蒙着他的脸,要他说出打他的是谁。难以置信,宝贵的救主竟要忍受罪人这样顶撞。差役(殿役)也加入丑行的行列,用手掌打他。

    十二.彼得不认主而痛哭(一四66~72)

    一四66~68彼得在下边,殿的院子里等候。大祭司的一个使女经过,定睛看他,指出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的跟随者。这个可怜的门徒假装对她的指控毫不知情,他退到前院,那时鸡就叫了。这可怕的时刻,罪的钟声一下一下地敲响起来。

    一四69、70那使女看见他,又指出他是耶稣的门徒。彼得再次无情地否认,他会疑惑为何旁人不肯放过他。众人又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是加利利人,你的囗音把你露出来了。」

    一四71、72彼得囗出恶言,气冲冲地说不认得这个人。话刚出囗,立时鸡叫了。自然界象要反对他懦弱的谎言。此刻,彼得知道主的预言已应验,不能自已就哭了。四卷福音都记载彼得不认主,实在意味深长。我们必须学一个功课,自信生羞辱;要学习不信自己,全然倚靠神的大能。

    十三.全公会的早晨审讯(一五1)

    本节记述全公会在早晨聚集,也许要召集众人,通过昨晚的不法行动。结果,耶稣被捆绑,解去巴勒斯坦的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

    十四.耶稣在彼拉多面前(一五2~5)

    一五2到这时刻,耶稣已在宗教领袖前受审,定了亵渎的罪。现在他要在民事法庭,被控叛国的罪。民事审讯分三个阶段──先在彼拉多前,接着是希律,最后又是彼拉多。

    彼拉多问主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若是,他就算为要**该撒,有叛国的罪。

    一五3~5祭司长向耶稣诸多控告。彼拉多难以理解他面对这么强硬的指控,仍处之泰然,便问他为何不自辩,耶稣对他的批评仍不回答。

    十五.要耶稣还是要巴拉巴呢?(一五6~15)

    一五6~8罗马巡抚在节期里有个传统,就是要释放一个犹太囚犯──对不满的民众的一种政治贿赂。其中一个有资格的犯人是巴拉巴,他犯了作乱和杀人的罪。彼拉多提出要释放耶稣的时候,是存心要嘲笑那满心嫉妒的祭司长,祭司长便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那些指控耶稣叛逆该撒的人,如今竟求释放一位确实犯了叛国罪的人!祭司长的立场是无理而荒谬的──罪就是这样。其实,他们嫉妒他广为百姓爱戴。

    一五9~14彼拉多想要知道,他当如何对待这位称为犹太人的王的耶稣。众人野蛮地高嚷着:「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要找到原因,却找不着。暴民的歇斯底里情绪急升,他们只知道喊叫:「把他钉十字架!」

    一五15彼拉多优柔寡断,只好惟命是从──就释放巴拉巴,却鞭笞耶稣,把他交给兵丁钉十字架。这是个怪诞的不义栽决。然而,这是我们的救赎比喻──那无罪的被交到死地,叫该定罪的得以逃脱。

    十六.兵丁戏弄神的仆人(一五16~21)

    一五16~19兵丁把耶稣带进巡抚寓所的衙门院里,叫齐全营的兵出来,合演一幕犹太人的王的模拟登基典礼。他们若真晓得这个就好了!他们给子神穿上紫袍,又为他们的创造主戴上荆棘冠冕;他们所戏弄的犹太人的王是宇宙的维持者。他是生命和荣耀的主,他们竟打他的头,又吐唾沫在和平之君脸上,假装向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屈膝。

    一五20、21他们粗野地嘲弄一番后,就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马可在此提到兵丁勉强一个路人背耶稣的十字架,那人是(北非的)古利奈人西门。他可能是个黑人,但更可能是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有二子,就是亚力山大和鲁孚,可能是信徒(倘若这个就是罗马书十六章13节提到的鲁孚的话)。西门背十字架跟着耶稣,给我们看见一幅救主的门徒当有特征的图画。

    十七.钉十字架(一五22~32)

    神的灵简洁、冷静地记述钉十字架的过程。他没有停留在行刑时的极端残酷、及它带来的剧烈痛楚上。

    准确地点今天无人知道。传统说的地点是城墙内的圣墓教堂,但有倡议者指在基督的时代,是在城墙之外。另一个推测的地点,是戈登的髑髅地,位于城墙以北,与一园子毗连。

    一五22各各他是亚兰文名字,意指髑髅。髑髅地是拉丁名字。可能地势似头颅,或者是个刑场,故得此称号。

    一五23兵丁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酒可作药用,减轻痛楚。他定意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背负人的罪,便不受。

    一五24兵丁为被钉十字架者的衣服拈阄。他们分救主的衣服时,是夺去他在物质上所拥有的一切。

    一五25~28钉他在十字架上,是上午九时。他头以上有罪状,就是犹太人的王。(马可没有记下整句状词,只把精要写下;参看太二七37;路二三38;约一九19。)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两旁各有一个──就如以赛亚预言,他死的时候被列在罪犯之中(赛五三12)。(注24)

    一五29、30主耶稣被经过的人(29、30节)、祭司长和文士(31、32节上)及两个强盗(32下节)嘲笑。

    经过的人有大多是犹太人,要进城守逾越节的。他们却久留在城外,向逾越节的羊羔投以侮慢;他们误引他的说话,指他威胁要拆毁他们所敬爱的圣殿,三日又重建起来。他若如此本事,让他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一五31祭司长和文士嘲笑他宣称要拯救别人:「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这话是恶毒的言行,却又不在意地说出事实。这话在主和我们的生命中同样真实,我们要救自己,就不能救别人。

    一五32宗教领袖们也挑战他,他若是以色列的王弥赛亚,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说他能这样行,他们就信了。我们看见,就信了(注25)。但神的次序是:「相信,就看见了。」

    连罪犯也羞辱他!

    十八.三小时黑暗(一五33~41)

    一五33从午正到三时,遍地笼罩着黑暗。耶稣就全然背负神向我们的罪所施行的审判。他忍受了灵里的孤单,与神分离。人的头脑总不能领会,当他的心灵为罪作牺牲时,他所忍受的痛苦有多大。

    一五34苦难的尾声,耶稣(用亚兰语)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神离弃他,因神是圣洁的,他必须与罪分离。那时候,主耶稣在我们的罪上与我们认同,并全然肩负要受的刑罚。

    一五35、36他喊叫:「以罗伊,以罗伊。」凶暴的民中,有的说他叫以利亚。最后的侮辱,就是他们一间有人把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末端,送给他喝。

    一五37耶稣以力量与得胜喊叫,气就断了。死亡是他愿意的行动,并非不自主地倒下来。

    一五38在那刻,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神作此事,要显出人藉基督的死,得进入神的至圣所,这是信徒的权利(参看来一○19~22)。伟大的新时代立时展开。这是个与神亲近的时代,不是与他隔离的时代。

    一五39那位罗马官的承认虽然宝贵,但却不一定承认耶稣是与神同等的。外邦人的百夫长承认他是神的儿子,无疑他懂得历史的含意,但他的信真实与否便无从得知。

    一五40、41马可提到有些妇女逗留在十字架旁。值得一提,妇女在福音故事中地位显著。试想,男人为个人的安全而躲藏了;妇女的奉献,爱基督超过自己的幸福。她们在十字架旁留到最后,却最早到达坟墓前。

    十九.安葬在约瑟的坟墓里(一五42~47)

    一五42安息日在星期五日落开始。安息日或其他节期的前一日,称为预备日。(注26)

    一五43事情的急切需要,可能鼓励了亚利马太的约瑟去见彼拉多,求准许埋葬耶稣的身体。约瑟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也许也是公会的一员(路二三50、51;参看太二七57;约一九38)。

    一五44、45彼拉多难以相信耶稣已经死了,他得到百夫长的证实,就把耶稣的尸首赐给约瑟。(这段经文用两个不同的字代表耶稣的身体。约瑟求主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则把尸首赐给他。)

    一五46约瑟(及尼哥底母──约一九38、39)心存慈爱,把身体用药物防腐,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坟墓是个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地方,墓门则是一块硬币形的石头,可以辊进一条在石头凿出来的凹沟的。

    一五47又提到有妇女在场,就是两位马利亚。我们欣赏她们那不倦而无畏的爱。据了解,今天的宣教士以女性占多数。男人在哪里呢?

    捌.仆人的凯旋(一六1~20)

    一.妇人在空坟前(一六1~8)

    一六1~4星期六黄昏,两位马利亚并撒罗米来到坟墓前,要用香膏替耶稣的身体做防腐。她们晓得事情并不轻易。她们知道有一块巨石已挡住墓门,知道罗马人的封印,和有兵丁把守。但爱跃过重重障碍,找到所钟爱的对象。

    星期日清早,她们不知找谁,能把石头从墓门辊开。她们抬头一看,发现事情已办妥了!这样的事常常发生,我们尊崇救主的时候,难处未碰见,已得到解决。

    一六5、6他们进了坟墓,看见天使,以一个少年人,穿着白袍的形象显现。他立即驱去她们的惊恐,宣告耶稣已经复活了。坟墓是空的。

    一六7天使任命她们作复活消息的先锋,去告诉门徒和彼得,耶稣要在加利利与他们相会。注意彼得这不认主的门徒,在此特别单独提到。复活的救赎主没有否认他,仍然爱他,渴望再见他。他需要特别的挽回,走迷的羊必须被带回与牧人交通;后退的人必须回到父家里。

    一六8妇女们惊惶失措,从坟墓那里逃跑。她们惧怕得不敢把所发生的事告诉人,这并不意外。令人惊叹的是,直到这一刻,她们仍是那么勇气、忠诚和专心一致。

    马可福音两个主要的手抄古卷都缺少了第9至20节,很多现代的学者质疑这几节的真确性。然而,经节被纳入本文中,具有力的论据:

    1.事实上,所有希腊文手抄本,及很多教父都接纳这段经节。

    2.以第8节作结尾会很奇怪。希腊文第8节最后一个字是gar(因为),这字鲜有出现在一句之末,出现在一卷书之末就更少了。

    3.如果象某些人教导,说马可福音原有的结尾部分已失传,这个结尾只是后来补上的,那末我们主论到他的话要得保存(太二四35)就显然落空了。

    4.经文内容合符正统。

    5.文中风格,尤其是用字,与第一章极为吻合。(注27)这种体裁称为首尾呼应(Chiasm),文章的首尾是相似的。

    二.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一六9~11)

    一六9救主首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她首次认识耶稣时,他从她身上曾赶出七个鬼;从此,她凭着爱竭尽所能事奉他。她目睹主被钉十字架,又看见他埋葬的地方。

    我们从其它福音书得知,她发现坟墓是空的,便跑去告诉彼得、约翰。他们跟她来,看见空坟,正如她所说的,他们归家去了,她却留在空坟旁。耶稣就向她显现。

    一六10、11又一次,他去城里把好消息告诉哀痛的门徒。对他们来说,消息若是真的,就太好了。他们却是不信。

    三.向两个门徒显现(一六12、13)

    一六12这次显现详细记载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至31节。这里,我们读到他变了形象,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向两位门徒显现。他以园丁的形象向马利亚显现;现在,他似是个同行的客旅,但他仍是那位有荣耀身体的耶稣。

    一六13当两位门徒回到耶路撒冷,把与复活的救主相交的事告诉其它门徒,他们也遇到马利亚所碰着的不信的心。

    四.向十一个门徒显现(一六14~18)

    一六14在同一个星期日黄昏,向十一个门徒显现(路二四36;约二○19~24;林前一五5)。虽然提到门徒有十一个,其实只有十个在场,多马这次不在他们中间。耶稣责备属他的人,拒绝接受马利亚和其它人报称他复活的消息。

    一六15本节记载了主升天前一日所交付的使命,所以第14和15节之间,有一段时间距离。他命令门徒向万民传福音。救主的目的,是世界性的福音工作。他要藉十一位全然撇下一切跟从他的门徒,去完成使命。

    一六16传福音有两种果效,有人会相信,受洗得救;有人会不信,被定罪。

    本节常被某些人用来教导靠水礼得救的需要。下述原因,教我们知道经节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1.十字架上的强盗未受洗,他却得着与基督同在乐园的保证(路二三43)。

    2.在该撒利亚的外邦人,得救后才受洗(徒一○44~48)。

    3.耶稣自己未曾施洗(约四1、2),要受洗才能得救,这遗漏就不寻常了。

    4.保罗感谢神,他甚少给哥林多人施洗(林前一14~16)。若受洗对得着救恩如此重要,感谢就无法发出了。

    5.在新约圣经,大概有一百五十处提到得着救恩是单凭信心。甚少或者没有经文,跟这一面倒的见证有矛盾。

    6.在新约里,受洗跟死和埋葬联在一起,却与属灵的重生无关。

    那么,本节是什么意思?我们相信提到受洗,是信心应有的外在表现。受洗不是得救的条件,却是人的外在宣告,他已得救了。

    一六17、18这里耶稣提出一些神迹,会随着相信福音的人。我们读的时候,不禁要问:「今天还有这些神迹吗?」我们相信,这些神迹主要是为着使徒时代而有的,因为那时圣经还未完全写成。这些神迹大都可在使徒行传找到:

    1.赶鬼(徒八7,一六18,一九11~16)。

    2.说新方言(徒二4~11,一○46,一九6)。

    3.拿蛇(徒二八5)。

    4.喝毒物而不受害──没有记录在使徒行传中,但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指曾发生在约翰和巴拿巴身上。

    5.手按病人治病(徒三7,一九11,二八8、9)。

    这些神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相信答案就在希伯来书二章3至4节。在新约圣经完成前,人要靠使徒或其他人,证明福音的真确性。神藉着神迹奇事,并圣灵的各样恩赐作见证,证实所传的道。

    今天已没有这些神迹的需要。我们已有完整的圣经,人若不信,任何方法他也不会信。马可并没有说神迹要持续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出现在马太福音二十章18至20节,在这里却找不到。

    然而,马丁路德提出:「这里提到的神迹,是根据需要而定。当有需要时,或是福音大受压制,将要受毁谤和封锁前,我们有必要行这些神迹。」

    五.仆人升天到神右边(一六19、20)

    一六19主耶稣基督复活后四十日,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这是尊荣、能力之位。

    一六20门徒遵他的命令,出去传福音,为救主得人,他们好象火热如焚的。主的能力和他们同工,所应许的神迹,随着他们,证实所传的道。

    故事就此结束――基督在天上;蒙托付的门徒在地上,负起向世人传福音的使命,为此全然献上自己;及存到永生的结果。

    我们蒙托付,在我们的世代去完成大使命。我们的任务是将福音带给每个人。从古到今所有人囗总和的三分之一,都在今天活着。到主后二千年,古今人囗总和的一半,要在那时候活着。随着人囗爆炸,使命越发重大,但方法仍旧不变──门徒献上自己,向基督存无限的爱,他们为他的牺牲,没有什么是他看为太大的。

    神的旨意是把福音遍传世上。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来达成神这旨意呢?

    评注

    1(一2、3)批判性(NU)文本作「先知以赛亚」,但首先引述是在玛拉基书;传统上翻作「那些先知」更为准确,大部分手抄本都支持此说。

    2(一14、15)NU文本略去「天国的」(和合本作「神的」)。

    3(一31)梅勒(J.R.Miller),ComeYeApart,详录自三月二十八日的默想。

    4(三13~18)司徒雅各(JamesE.Stewart),TheLifeandTeachingofJesusChrist,页55-56。

    5(三20、21)梅勒(Miller),Come,详录自六月六日的默想。

    6(三31~35)最古老的NU和主要的手抄本,都加上「姐妹」。无疑这是正确的文本。

    7(四30~32)由孙德生(J.OswaldSanders)在SpiritualMaturity中引用,页110。

    8(五1~5)NU文本作格拉森人(和合本同),本书英文原著作加大拉人。

    9(六4~6)麦勒(J.G.Miller),无法取得进一步的资料。

    10(六31、32)凯理(WilliamKelly),AnExpositionoftheGospelofMark,页85。

    11(七2~4)钟思理(E.StanleyJones),GrowingSpiritually,页109。

    12(七11~13)凯理(Kelly),Mark,页105。

    13(八1~9)欧德曼(CharlesR.Erdman),TheGospelofMark,页116。

    14(八22~26)可能那瞎子实在是恢复了完全的视力,正如一个婴儿出生时眼睛完全正常,但仍要学习调校焦点。

    15(八32、33)凯理(Kelly),Mark,页136。

    16(九44~48)我们的主三次(44、46及48节)引述以赛亚书六十六章24节,警告人地狱的危险。我们相信,这种来强调的排比形式(在TR及主要文本找到),而在批判性的(NU)文本省略两次而减弱了。

    17(九49)NU文本略去此句。

    18(一○23~25)NU略去「倚靠钱财的人」,但此句却是经文的主要重点。

    19(一○31)艾朗赛(HarryA.Ironside),ExpositoryNotesontheGospelofMark,页147。

    20(一○32)欧德曼(Erdman),Mark页147。

    21(一三29)此句在希腊文中,主语只是动词「是」的结尾;从上下文来看,可作「他」(基督)或「它」(夏天预言会发生的事件)。得出来的意思相近。

    22(一三32)白洛克(JamesH.Brookes),IamComing,页40。

    23(一四63、64)一般相信,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并没有出席这不合法的会议。

    24(一五25~28)批判性的NU文本省去马可福音这里的引述。

    25(一五32)主要手抄本加上「他」,使领袖的(可能是假的)承诺个人化。

    26(一五42)在现代希腊语中,「预备日」的意思是「星期五」。

    27(一六8)进一步资料请看GeorgeSalmon的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BooksoftheNewTestament,页144-151。

    
新约 路加福音
    简介

    「世界上最优美的著作。」~李南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世界上最优美的著作」这句评语,出自一个怀疑派论者的囗,事实上是极高的赞誉;这却是法国批评家李南对路加福音的评价。一个过敏的信徒阅读路加这卷神所默示的杰作,会对他的话提出什么争论?路加大概是唯一一个神所拣选来撰写圣经的外邦人作者。这可能是吸引我们这些承继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西方人的部分原因。

    若没有路加医生的独特强调,在属灵事情上,我们对主耶稣和他的事奉的欣赏,要贫乏得多了。我们的主爱世人,并要拯救世人;不单是犹太人,他也关心个别的每个人,甚至那些贫穷和被弃的人。这些在路加福音中都有强调。路加也特别强调赞美(在路加福音一章和二章中给我们留下了基督徒最早的「诗歌」)、祷告和圣灵。

    贰.作者

    路加,按种族他是安提阿人,职业是医生,是保罗长期的同工;路加与其它使徒有深入的交往,在他所写的两卷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他从使徒得着的、医治心灵的良药。

    上述证明路加是第三卷福音书之作者的外证引自优西比乌的《基督教会历史》,与早期普遍的基督教传统说法吻合。爱任纽也常指第三卷福音书为路加的著作。其它早期支持路加为福音书作者的还有殉道士犹斯丁、海格斯培、革利免和特土良。在马吉安那经过小心歪曲和浓缩的版本中,路加福音是这个着名的异端者唯一接受的福音书。不完整的穆拉多利经目称这第三卷福音书为「路加福音」。

    路加是唯一一位作者为自己的福音书写续篇──使徒行传的。从使徒行传,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出路加是第三卷福音书的作者。使徒行传中,那些提到「我们」的部分,是作者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六10,二○5、6,二一15,二七1,二八6;比较提后四11)。经过淘汰的过程,只有路加能够配合上述的时间。而从受信人同是提阿非罗和写作风格来看,很明显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是出自同一个作者。

    保罗称路加为「所亲爱的医生」,并把他与犹太基督徒分开列述(西四14),可看出他是新约的唯一外邦作者。论篇幅,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总和,比保罗所有的书信加起来还要长。

    内证加强了外在文献和教会传统的说法。遣词用字(医学名词比其它新约作者用得精确)、加上闲熟的希腊文风格,支持了作者的身分,不单是受过教育的外邦基督徒医生,也是一个对犹太作者所表达的主题非常谙熟,掌握透彻的人。路加对日期的重视、资料考察的精确(例一1~4,三1),使他成为最早的教会史学家。

    叁.写作日期

    路加福音的写作日期,极可能是第一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有些人认为路加福音写于七十五至八十五年间(甚至在第二世纪),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否认基督能够准确地预言耶路撒冷被毁。耶城于主后七十年被毁,所以主的预言必定是在这个日子之前记录的。

    因为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路加福音的成书日期比使徒行传为早,而使徒行传最后是提到保罗在罗马,大约主后六十三年,因此,路加福音的完成日期必定比这个日子为早。如果罗马的大火、随之而来尼禄对基督徒的**(主后六十四年),彼得和保罗的殉道等事件,在成书之前已经发生,这位教会史学家的鼻祖是绝不会忽略的。因此,最可能的成书日期是主后六十一至六十二年。

    肆.背景和主题

    希腊人寻求一个完美的圣人──一个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最好的特质,但却没有他们的缺点的人。这就是路加对基督作为人子的描述──刚强却满有怜悯。他的人性是十分明显的。

    举个例子,路加福音比任何一本福音书都要多提到他的祷告生活;他对人的同情和怜悯也经常记下来,或许这就是妇女和儿童在书中占有如此突出位置的原因。路加福音又称为宣教福音,书中描述福音临到外邦人当中,主耶稣则被描述为世人的救主。最后,这卷福音书也是一本门徒训练手册,从我们主的生活中,可以探索门徒训练的路径,从他给跟随者的训练也可得闻门徒训练的详细阐述。这个特点会在经文注释中详细考查。从这个完美的人的生命,我们找到构成全人类理想的生活的要素。从他那无与伦比的说话,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召我们走上的,那十字架的道路。

    当我们研读路加的福音书,甚愿我们听见救主的呼召,撇下所有,跟随他。属灵的知识叫我们顺服神,当我们进入福音书所描述的经历,圣经的意义对我们便更显清晰和宝贵。

    大纲

    壹.绪言:路加写书的目的和方法(一1~4)

    贰.人子的降生和他的先锋(一5~二52)

    叁.预备人子出来传道(三1~四30)

    肆.人子证明他的能力(四31~五26)

    伍.人子解释他的使命(五27~六49)

    陆.人子扩展他的事工(七1~九50)

    柒.反对人子的势力加强(九51~一一54)

    捌.往耶路撒冷途中的教训和医治(一二~一六)

    玖.人子训诲他的门徒(一七1~一九27)

    拾.人子在耶路撒冷(一九28~二一38)

    拾壹.人子的受难和死亡(二二~二三)

    拾贰.人子的凯旋(二四)

    
新约 路加福音1-5章注释
    壹.绪言:路加写书的目的和方法(一1~4)

    路加在他的绪言中,展示自己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说明所得资科的来源及所采用的方法,解释写书的目的。从人的观点看,他的资料来源有两类──对基督生平的文字记录和亲眼看见那些事件的见证人的囗述。

    一1本节说明了那些笔述的记录: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我们不知道那些作者是谁,马太和马可或许也包括在内,但很明显,此外其它人都没有受到默示(约翰的福音书写成日期较晚)。

    一2路加也根据一些囗述的记录,这些记录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路加并没有声称自己曾亲眼看见这些事,但他曾经与真正的见证人会面。他形容主的这些同伴为亲眼看见又在这道上当差事者(吕振中译本),他用了道作为基督的名字,正如约翰在他的福音书所写的。「起初」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由施洗约翰所预告的基督纪元的开始。

    路加使用笔述和囗述的记录,并不否定他所写的从神得到文字上的默示,而是表示圣灵在资料的取舍和铺排上引导他。

    司徒雅各评论:

    路加使我们清楚看见,蒙神默示的作者并不会奇迹地不用做辛苦的历史研究……默示并非神奇异地超越人类的思想和才能,而是透过人奉献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让神藉以表达出他的旨意。默示并没有取代这神圣经典的作者自己的个性,使他成为神的机器;相反,他的个性特点加强了,使他成为神活生生的见证人。(注1)

    一3路加简略介绍了他的写作动机和方法:一切的事我既从起头详确地追考,也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提阿非罗大人。(吕振中译本;译者按:中文和合本将对受信人的称呼放在第1节起首)。提到动机,他只简单的说:也就定意……。从人的层面而言,他深信自己应该写这卷福音书;当然,我们晓得,神的管理已奇妙地与人的决定呼应了。

    提到方法,他首先从起头详确地追考「一切的事」的经过,然后再按次序写下来。他的工作包括仔细、科学地考察我们救主生平事迹的经过。路加检查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剔除所有失实的传闻和与属灵无关的事件,然后把手上的材料编汇成我们今天看见的路加福音。路加说按着次序写,不一定是按照时间次序,在这卷福音书中,很多事件也不是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来编排;那些事件的编排有时是依据道德或属灵的原则,即根据主题或道德的训诲、而非根据时间。虽然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受信人同是提阿非罗,但我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给他大人的称谓显示他是政府的官员。他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很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也是罗马帝国负责国外事务的一位官员。

    一4路加的目的,是给提阿非罗一个笔述的记录,使他知道他所学关于主耶稣的生平和使命的事,都是确实可信的。文字的记录能够保存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继续囗传所带来的不准确。

    因此第1至4节,对作者写这经卷时的情况,给我们简略但具启发性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路加是凭着神的默示而写成这卷书的,虽然他没有在这里直接提到,但却暗示了:「从起头」也可以译作「从上头」。(注2)

    贰.人子的降生和他的先锋(一5~二52)

    一.预言先锋的诞生(一5~25)

    一5、6路加首先介绍施洗约翰的父母,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无道的大希律作犹太王的时候。希律是以土买人,是以扫的后人。

    撒迦利亚(意思是主记念)是一个祭司,属亚比雅的班次,是二十四个班次其中之一;这犹太祭司职务的班次是当年大卫所分派的(代上二四10)。每个班次都要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执行祭司的职务,一年两次,从安息日到安息日。当时祭司的数目很多,若有机会进入主的圣殿,执行烧香的特权,一生也只得一次。

    以利沙伯(意思是神的誓约)是祭司家族亚伦的后人。她和丈夫都是虔诚的犹太人,一丝不苟地遵行旧约圣经一切的诫命和礼仪。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无罪,而是当他们犯了罪,就必定献祭或遵行其它规定的仪式。

    一7夫妇没有孩子,这是任何犹太人都看为羞耻的事。路加医生注意到原因是以利沙伯不能生育。因为两个人又年纪老迈,所以问题更加严重。

    一8~10有一天,撒迦利亚在圣殿供祭司的职分。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大日子,因为他抽中了签,可以进入主的圣殿(指圣所)烧香。众百姓在殿外聚集祷告,现今似乎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烧香的时候指什么时间。

    这卷福音书以众百姓在圣殿里祷告开始,又以他们在圣殿里称颂神结束,这是令人鼓舞的。中间的各章告诉我们,他们的祷告怎样在神和主耶稣的工作中得到回答。

    一11~14当祭司和众人正在祷告时,正是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去宣告一个神圣的启示。主的使者站在香檀的右边──蒙恩宠的位置,撒迦利亚起初很惊慌害怕,因为他与同时代的人中,都没有见过天使的。然而,天使以奇妙的信息来安慰他,以利沙伯要生一个儿子,并要起名叫约翰(意思是耶和华的恩典)。这个儿子不单要令父母欢喜快乐,也要成为许多人的祝福。

    一15这个孩子要在主面前为大(唯一真正重要的伟大)。首先,他在分别出来归神上是大的,淡酒(由葡萄酿制的)浓酒(由谷物酿制的)都不喝。

    其次,他的属灵天赋是大的,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但这却不能说,约翰从出生就已经得救或归正,只是说从开始预备他作基督的先锋时起,神的灵就在他里面。)

    一16、17第三,他作为弥赛亚的先驱,这身分是大的。他要使许多犹太百姓回转归于主。他的事奉要象先知以利亚一样──致力使百姓透过悔改,恢复与神的正常关系。正如路克指出:

    他的讲道要叫粗心大意的父母,转向真正关心儿女的属灵需要;又要使悖逆、反叛的百姓,归从「义人的智慧」。(注3)

    换言之,他会竭力从世界中招聚一群信徒,他们准备好在主来到时跟随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有价值的事奉。

    请留意第16和17节怎样暗示基督的神性。第16节说约翰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向主他们的神;然后第17节说约翰会行在主的前面,这个主指谁呢?很明显是前一节的主他们的神。现在我们知道约翰是耶稣的先锋,因此,推论的结果很清楚,耶稣就是神。

    一18年迈的撒迦利亚十分失望,以为这个应许绝对没有可能实现,因为他和妻子都年纪老迈,不可能作父母了。他这个哀伤的问题,表达出他埋藏心底的疑问。

    一19天使首先介绍自己是加百列(神的大能者)。虽然通常形容他为天使长,但在圣经中只提到他是站在神面前的,并为神带信息给人(但八16,九21)。

    一20撒迦利亚因为不信,便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直到孩子出生为止。每当一个信徒对神的话怀有不信,就会失去见证和歌声;不信令信徒三缄其囗,直至他恢复信心,才会再次发出赞美和见证。

    一21、22圣所外的百姓已经等到不耐烦,一般祭司进去烧香不会逗留这么长时间的。撒迦利亚终于出来了,他要打手号与众人沟通,他们就知道他在殿里见了异象。

    一23当他在圣殿供职的日子满了,就回家去,但他正如天使预言那样,不能说话。

    一24、25以利沙伯怀孕后,在家中隐居了五个月;她感到欢喜快乐,因为主要把她因没有孩子而带来的羞耻除去。

    二.预言人子的降生(一26~38)

    一26、27向撒迦利亚显现之后(或以利沙伯怀孕之后)的第六个月,加百列再次出现──这次向一个名叫马利亚的童贞女显现。马利亚住在加利利地的拿撒勒城,已经许配了一个名叫约瑟的人,他是大卫的一个直系后代。虽然他本身是个木匠,但继承了大卫王位的合法权利。许配是比今天的订婚更有约束力的契约,事实上,只有类似离婚的法律判决才可以解除这约。

    一28天使称呼马利亚为蒙大恩的女子,一个蒙主特别赐福的人。这里有两点要留意:(一)天使并没有敬拜马利亚或向她祷告,他只祝贺她而已;(二)天使没有说她是「满有恩典」,而说她是蒙大恩。(注4)

    一29、30马利亚因为天使这个祝贺而感到惊慌是可以理解的,她思想这样祝贺是什么意思。天使安抚她,然后告诉她,神已经拣选了她成为期待已久的弥赛亚的母亲。

    一31~33注意在宣告中所隐含的重要真理:

    弥赛亚的真实人性──你要怀孕生子。

    他的神性和作为救主的使命──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者)。

    他为大的本质──在他的位格和工作上,他要为大。

    他的身分是神的儿子──称为至高者的儿子。

    他继承大卫王位的资格──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这确立他作为弥赛亚的身分。

    他的永恒和普世的国度──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

    第31节和32节上很明显是指基督第一次的降临,而32节下和33节则描述他的再来,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一34、35马利亚问:「怎么有这事呢?」所表达的是惊奇,而非不信。她从来没有与男人发生关系,怎能怀有孩子?虽然天使并没有详细说明,但答案是「童女生子」。这是圣灵行的奇事,他会临到她,神的能力会荫庇她。对马利亚的问题「怎么?」──按人的角度看来,这是不可能的──神的答案是「圣灵」:

    「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这是对道成肉身的一个极奇妙的叙述,马利亚的儿子是神在肉身中显现。言语也描述不尽当中所隐藏的奥秘。

    一36、37然后天使向马利亚透露,她那被称不育的亲戚以利沙伯,已经怀了六个月的身孕。这件奇事令马利亚消除了疑虑,相信「在上帝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圣经新译本)。

    一38马利亚欣然顺服,把自己降服于主,以完成他那奇妙的计划。然后天使就离开他去了。

    三.马利亚探访以利沙伯(一39~45)

    一39、40圣经没有说明为什么当时马利亚去探访以利沙伯,也许是要避免当她怀孕的消息传开后,无可避免地在拿撒勒出现的丑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以利沙伯所表现的欢迎和仁慈就加倍温馨了。

    一41以利沙伯一听见马利亚的声音,腹中的胎就跳动(圣经新译本)──还未出生的先锋对未出生的弥赛亚的到来,产生神秘而不自觉的反应。以利沙伯且被圣灵充满,即圣灵支配了她,引导她说话和行动。

    在第一章里面,提到三个人被圣灵充满:施洗约翰(15节);以利沙伯(41节);和撒迦利亚(67节)。

    被圣灵充满的生命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唱颂诗章、颂词和灵歌(弗五18、19)。因此在这一章找到三首诗歌,而在下一章找到两首,我们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这五首诗歌是:(1)以利沙伯的问候[一42~45];(2)尊主颂[一46~55];(3)撒迦利亚颂[一68~79];(4)荣归主颂[二14];和(5)西面颂[二29~32]。

    一42~45以利沙伯凭着特别的默示,向马利亚问安时称她为「我主的母」。她心里并没有丝毫嫉妒之意,只因还未出生的婴孩是她的主而感到喜乐欢欣。马利亚在妇女中是有福的,因她得到怀弥赛亚的特别福分。她「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因他是主,也是救主。圣经从未说马利亚是「神的母亲」。不错,她是耶稣的母亲,而耶稣是神;然而,要说神有母亲,在教义上是荒谬的。耶稣是自有永有的,而马利亚是有限的受造物,她的存在是从一个特定日子开始。只有在耶稣成为肉身那段时间,马利亚才是主的母亲。

    以利沙伯讲述当马利亚一开始说话时,她还未出生的孩子看来本能地雀跃起来。然后她使马利亚相信,她的信心会得到很大的赏赐,她的期望会实现,她没有徒然相信,她的孩子会按应许出生。

    四.马利亚尊主为大(一46~56)

    一46~49马利亚的尊主颂类似哈拿的颂歌(撒上二1~10)。首先,马利亚因主为她成就的赞美他(46下~49)。注意她说(48节)「万代要称我有福」,她不是赐祝福的,而是蒙祝福的。她称神为她的救主,证明马利亚无罪之说是不正确的。

    一50~53其次,她赞美主,因他世世代代都怜悯敬畏他的人,他使狂傲和有权柄的失位,又抬举卑贱和饥饿的。

    一54、55最后她尊崇主对以色列的信实,他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守约。

    一56马利亚和以利沙伯同住约有三个月后,就回拿撒勒的家去了。她仍未出嫁,无疑会成为左邻右里猜疑和中伤的对象,但神会为她辩白,她能忍耐等候。

    五.先锋的出生(一57~66)

    一57~61以利沙伯到了产期,就生了一个儿子。她的亲族朋友都很快乐。在第八日,孩子行割礼的时候,亲友都以为这孩子应按例照他父亲的名字,起名为撒迦利亚。当他母亲说孩子要叫约翰时,他们都感到奇怪,因为他的亲族中没有叫这名字的。

    一62、63他们要作个决定,于是向撒迦利亚打手式。(这显示他不单是哑,而且聋的。)他要了一块写字的板,好解决这件事──婴孩的名字是约翰。众人便都希奇。

    一64~66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注意到当撒迦利亚一写出「约翰」时,就恢复了说话的能力。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犹太的山地,众人想知道这个不寻常的婴孩将来的工作。他们知道主特别眷顾,有主与他同在。

    六.撒迦利亚对约翰的预言(一67~80)

    一67撒迦利亚脱离不信的枷锁,被圣灵充满,受感说出意味深长的赞美诗,当中引述了许多旧约的经文。

    一68、69赞美神已经成就的作为。撒迦利亚认识到他儿子约翰的出生,显示弥赛亚即将降临。他把基督还未降生的事,当作已成就的事实来说。信心让他能够说神已经差遣拯救者,眷顾和救赎他的百姓,耶和华已经在大卫王族的家中兴起了拯救的角。(角用来盛载膏王的油,因此意思可能是大卫王族中兴起一位拯救的王;角也可能是能力的象征,因此意思是「大能的救主」。)

    一70、71赞美神实现预言。从创世以来,圣先知已预言弥赛亚的降临,要救百姓脱离仇敌和敌人。

    一72~75赞美神信实守约。主与亚伯拉罕立了无条件的救恩之约,这个应许由亚伯拉罕的后裔主耶稣基督的降临实现了。他带来的救恩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方面,把他们从仇敌手中救出来;内在方面,他们可以坦然无惧的用圣洁公义事奉他。

    摩根针对这段经文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看法。(注5)首先,他指出约翰的名字与这首赞美诗之间那引人注意的联系──两者都是神的恩典。然后,他在72至73节中发现了对约翰、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三个名字的暗喻。

    约翰──施怜悯(72节)。

    撒迦利亚──记念(72节)。

    以利沙伯──誓约(73节)。

    神的恩典,如约翰所宣告的,出于他记念他的圣约。

    一76、77约翰的使命,救主的先锋。约翰是至高者的先知,为主的来临预备百姓的心,向百姓宣告罪得赦免的救恩。我们可以看见,旧约中指耶和华的经文,在新约中也适用于指耶稣。先知玛拉基预言会有使者在耶和华前面预备道路(玛三1),而撒迦利亚认出约翰是那使者。我们知道约翰来要在耶稣前面预备道路,结论一目了然,耶稣就是耶和华。

    一78、79基督的降临有如日出。几百年来,世人在黑暗中沉睡,现在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黎明快要来临。神以基督的位格出现,照亮在黑暗中死荫里的外邦人,引领以色列的脚到平安的路上(参看玛四2)。

    一80本章以简单的描述作结,那孩子在身体和灵命上渐渐长大,住在旷野,直到他在以色列人中公开露面的日子。

    七.人子的降生(二1~7)

    二1~3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就是在他的帝国举行一次人囗普查。这种报名上册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时,头一次举行的。这里提到的居里扭,使路加福音的准确性多年以来受到怀疑。但后来的考古发现,却倾向确定这个记录。从该撒亚古士督的立场,他是向希腊罗马世界显示他的无上霸权;但从神的立场,这个外邦帝王也只不过是成就属神计划的一着棋子(参看箴二一1)。

    二4~7亚古士督的谕旨正合时把约瑟和马利亚带到伯利恒,让弥赛亚可以在那里降生,应验先知的预言(弥五2)。他们从加利利上到伯利恒,城里已经很拥挤,唯一找到能够安顿的地方,是一间客店的马厩。这是一个预兆,预告人类怎样接待他们的救主。这对拿撒勒来的夫妇逗留在那地的时候,妻子马利亚便生了头胎的儿子;她把婴孩用布包起来,小心奕奕交地放在一个马槽里。

    就是这样,神确实地以一个无助的婴孩的样式,来到这地上,并且是贫穷的,生在一个臭味熏天的马厩里。何等奇妙!达秘说得恰好:

    他生在马槽里,死在十字架上,而在世期间,他并没有枕头的地方。(注6)

    八.天使和牧羊人(二8~20)

    二8这次独一无二的降生,并没有首先告知在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而是在犹太山地向那些沉静的牧羊人宣告,他们卑微但尽忠职守。据司徒雅各观察:

    极平常普通的人,在做极平常普通的工作,他们首先看见了主降临的荣耀,这个事实不是具有丰富的意义吗?第一,履行职责的地方不论怎样不起眼,是看见异象的地方。第二,神国的大门对那些保持专一、简单的虔敬生活,和没有失去童心的人,是随时预备好打开的。(注7)

    二9~11有主的使者临到那班牧羊人,荣耀的光芒四面照着他们。当他们正惧怕退缩的时候,天使安慰他们,告诉他们这个消息。这是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就在那一天,在附近的伯利恒城,有一个婴孩出生了。这个婴孩是救主,就是主基督!这里是一个神学的缩影。首先,他是救主,他的名字──耶稣已表达了这个信息;其次,他是基督,神的受膏者,以色列的弥赛亚;最后,他是主,神在肉身显视。

    二12牧羊人怎样才能认出他呢?天使给了他们两个记号。首先,那婴孩是包着布的。他们以往也见过包着布的婴孩,但天使刚刚宣告这个婴孩就是主。从来没有人见过主以婴孩包着布的样式显现。第二个记号是他卧在马槽里。牧羊人也许从未见过一个婴孩躺在一个如此不堪的地方。这位掌管生命、满有荣耀的主,来到世界的时候,人为他预留的,竟是侮蔑。想到创造和维持宇宙万物的主宰,并非以一个军事征服者的身分,而以一个婴孩的样式进入人类历史,这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然而,这就是道成肉身的真理。

    二13、14忽然,欢呼声划破静夜,响彻天上。有一大队天兵出现,赞美神。他们的歌声,就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荣归主颂,充分表达出这个婴孩出生的意义。他的生活和事奉,会带荣耀归给在至高处的神,也会带平安给地上的人,和那些他所喜悦的人。(注8)神所喜悦的,就是那些为自己的罪悔改,并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的人。

    二15~19天使一离开,牧羊人便赶往伯利恒,寻见马利亚和约瑟,看见耶稣卧在马槽里。他们详细述说天使显现的事,令聚集在马厩四周的人都感到惊奇;但马利亚对这一切的事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在心里反复思想。

    二20牧羊人回到羊群当中,为所听见所看见的欢喜快乐,满心赞美敬拜神。

    九.耶稣受割礼和奉献(二21~24)

    在这段经文里,至少记载了三种不同的仪式:

    1.耶稣受割礼。他出生满了八天便要行割礼。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标记。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孩子在当天起名;天使早前已吩咐马利亚和约瑟要叫他耶稣。

    2.马利亚的洁净之礼。在耶稣出生后四十天举行(参看利一二1~4)。一般来说,父母要带一只羊羔献为燔祭,和一对雏鸽或班鸠献为赎罪祭。

    但如果贫穷负担不起,父母可以带「一对班鸠或用两只雏鸽」(利一二6~8)。马利亚没有带羊羔,只带了两只雏鸽,反映出耶稣出生贫穷。

    3.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献耶稣。神起初已有命令,头生的男子要归给他;他们要成为祭司阶级(出一三2)。后来,他将利未支派分别出来,供祭司的职分(出二八1、2)。其后,父母可以用五舍客勒「买回」或「赎回」头生的儿子。这是他们将他献与主时所做的。

    十.西面在有生之年看见弥赛亚(二25~35)

    二25、26西面是一位敬虔的犹太馀民,他盼望弥赛亚的降临。他得到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受膏者)。「耶和华把心意向敬畏他的人显示。」(圣经新译本)(诗二五14)神的知识奥妙地向那些与他有安静而深入交通的人传达。

    二27、28很凑巧,他进入圣殿的那一天,正是耶稣的父母将他献与神的同一天。西面得到超自然的指示,知道这个孩子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他用手接过耶稣,说出那篇值得记念的颂词,就是现在我们所认识的西面颂(主阿,如今可以……安然去世)。

    二29~32颂词的主题是这样的:主阿,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因为正如你应许我的,从这婴孩,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所应许的救赎主。你设立他为万民带来救恩,他会成为照亮外邦人的光(他的第一次降临),也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他的第二次降临)。西面已预备好在见过主耶稣后就离世,死亡的痛苦已消失无踪。

    二33路加小心地维护童贞女产子的教义,确切的用了约瑟和他母亲,可见于英王钦定本和好些原文抄本。(注9)(译者按:大部份中文译本,包括和合本、新译本等,只译作「父母」)。

    二34、35西面为弥赛亚的降临赞美神之后,就给这对父母祝福,然后又对马利亚说预言。预言可分为四部分:

    1.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那些骄傲、不肯悔改、和不信的会跌倒和受惩罚;那些自己谦卑,为罪悔改,和接受主耶稣的兴起和蒙福。

    2.这孩子被立……要作毁谤的话柄。这特殊的重点与基督的身分有关。他旷古的降临,显示对罪恶和不敬虔的痛斥,激起人心里苦毒的仇恨。

    3.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西面这句话,指当马利亚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被钉十字架,心里那种欲绝的悲痛(约一九25)。

    4.……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一个人对救主的回应,正试验他内里的动机和意向。

    由此可见,西面的说话包括以下的概念:试金石、绊脚石、踏脚石、和刀。

    十一.女先知亚拿(二36~39)

    二36、37女先知亚拿象西面一样,是等候弥赛亚降临的忠心以色列馀民之一。她属亚设(意思是快乐、蒙福)支派,亚设是主前七百二十一年十个被亚述掳去的支派之一。亚拿必定年已过百,她结了婚七年,便寡居了八十四年。作为女先知,毫无疑问她得到神的启示,作神的代言人。她在圣殿里忠心地事奉神,昼夜以禁食和祈求来敬拜神。她虽年纪老迈,却仍忠心事奉主。

    二38正当耶稣被献与主,和西面对马利亚说话之际,亚拿走近他们。她为所应许的救赎主称谢神,然后向忠心期待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耶稣的事。

    二39约瑟和马利亚办完洁净和奉献的仪式后,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家乡拿撒勒去了。路加完全没有提到博士的到访和逃亡到埃及的事。

    十二.耶稣的孩童时代(二40~52)

    二40孩子耶稣的正常成长情况说明如下:他的身体渐渐长大,灵里强健起来(注10)(译者按,中文圣经没有把「灵里」翻出来)。他经过正常身体发育过程,学走路、说话、玩耍和工作。因此,他能体恤我们每一个的成长阶段。论到智力,他充满智慧。他不但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数字,和所有当时的普通常识,而且智慧也增长,即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去处理生活上的问题。属灵方面,神的恩在他身上。他与神同行,每天倚靠圣灵,他学习圣经,花时间去祷告,喜悦遵行他父的旨意。

    二41~44一个犹太的男孩到了十二岁,就要履行一些律法上的责任。在我们的主十二岁那年,他一家人按常每年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但在他们回加利利的路上,没有觉察到耶稣并不在同行的人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但如果我们知道与他们同行人数之多,就会明白他们很自然会以为耶稣与同年纪的人在一起走。

    在责备约瑟和马利亚之先,我们应当回想,自己如何容易在走一天的路程中,以为耶稣与我们同行,但实际上却因生活上未认清的罪,而与他失去联络。为了恢复与他接触,我们必须回到相交失落的地方,认罪并离弃罪恶。

    二45~47这对父母焦急烦乱,回耶路撒冷在殿里找着耶稣,他正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这里并没有意思说,他象一个过于早熟老成的孩子,与长辈在争拗;相反,他象一般正常的孩子那样,谦虚安静的向教师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他必定发问了一些问题,因为人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

    二48耶稣的父母发现他正与比他年长许多的人讨论,他们对他所表现的聪明智慧也感到希奇。但他母亲因为积累的焦虑和烦燥就责备他,难道他不晓得他们一直担心他吗?

    二49主的回答,他被记录下来的第一次说话,表明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分是神的儿子,也知道自己的神圣使命。「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她说:「你父亲和我」,他说:「我父的事」。

    二50对于他含有隐义的说话,他们当时并不明白。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说这些话,是不寻常的事!

    二51无论如何,他们重聚了,可以回拿撒勒去。耶稣的好品行,从「他……顺从他们」这句话可以看见。虽然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但却在一个低下的犹太家庭里,作一个顺服的孩子。他母亲一直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二52这里再次描述主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正常成长:

    1.他心智的成长──智慧增长。

    2.他身体的成长──身量增长。

    3.他属灵的成长──神喜爱他。

    4.他社交的成长──人喜爱他。

    他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完全。路加的描述悄悄地略去了主耶稣在拿撒勒,作为木匠儿子的十八年,这十八年教导我们准备和训练的重要、忍耐等候的需要,和日常工作的价值;提醒我们不可一步登天,从刚重生跳到公开讲道。如果没有正常的属灵儿童期和青春期,在往后的生活和见证上会招致失败。

    叁.预备人子出来传道(三1~四30)

    一.先锋所作的预备(三1~20)

    三1、2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路加确定约翰开始传道的年分,指出当时在位的政治和宗教领袖──一个君主(该撒),一个巡抚,三个分封的王和两个大祭司。提到政治上的统治者时,暗示以色列国仍被统治,而以色列中有两个大祭司,显示国家不单在政治上混乱,在宗教上也同样紊乱。虽然在国家的权力架构中,这些都是伟大的人物,但在神眼中,他们却是缺德无道的恶人;因此,当他想向人说话的时候,他越过皇宫和会堂,将信息传给在旷野的、撒迦利亚的儿子约翰。

    三3约翰立刻走到约但河一带的地方,很可能在耶利哥附近。他呼召以色列人为自己的罪悔改,使他们可以得到赦免,藉此预备弥赛亚的来临。他也呼召那些人受洗,作为他们已真正悔改的标记。约翰是一个真先知,是良知的体现,他大声谴责罪恶,召唤人更新心灵。

    三4他的事奉因此应验了以赛亚书四十章3至5节的预言。他就是那个在旷野喊着的人声。从属灵的角度说,当时的以色列是旷野。作为一个国家,她贫瘠、不快乐。没有为神结出任何果子。为预备好迎接主的来临,人需要有道德观念上的转变。昔日一个王帝出巡,要作周详的预备,修平道路,好使前路畅通无阻。这就是约翰召唤人要做的,只是要修平的并非运输道路,而是预备人们的心去接受他。

    三5基督到来的影响描述如下:

    一切山洼都要填满──那些真心悔改和谦卑的人会得救和得满足。

    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那些傲慢自大的人,如文士和法利赛人,会谦卑下来。

    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那些不诚实的人,如税吏,性格会被修直,变得诚实。

    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兵士和其它性格粗暴、残酷的人,会变得温驯和高雅。

    三6最终的结果是凡有血气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会看见神的救恩。他第一次降临时,纵使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但救恩仍是给所有人的。当他再来执掌王权,这节圣经就要全面实验。到那时以色列会全家得救,外邦人也能分享他荣耀国度的祝福。

    三7当众人出来到约翰那里受洗,他晓得并非每一个人都是诚实的;有一部分是伪装的,没有饥渴慕义的心,这些就是约翰所称的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这个问题暗示约翰并没有指示他们;他的信息是向愿意承认己罪的人发出的。

    三8如果他们对神是认真的话,就应该有生命改变的表现,显示他们已真正悔改。真诚诲改会结出果子来。他们不应该以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便足够,与敬虔的人有血缘关系并不能使人敬虔。神的计划里不单有亚伯拉罕肉身的子孙;他可以从约但河取石头,为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这里说的石头很可能是指外邦人,神以奇妙的恩典把他们改变过来,成为有着亚伯拉罕的信心的信徒。这正是所成就的事,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作为一个国家,拒绝神的受膏者;然而许多外邦人接受他为主和救主,因而成为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

    三9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是一个比喻,意即基督的降临会试验人是否真正悔改,那些没有结出悔改的果子来的人会被定罪。

    出自约翰囗里的字句和用语有如利剑:「毒蛇的种类」、「将来的忿怒」、「斧子」、「砍下」、「丢在火里」。主的先知绝对不会甜言蜜语,拐弯抹角:他们是伟大的道德家,他们的说话撞击人心,时常有如我们先祖的战斧,劈向敌人的盔甲那样。(读经会出版的《每日灵粮》)

    三10众人被约翰的定罪刺痛了,问他可有实际建议,如何表现他们真正悔改。

    三11~14在第11至14节,他提出具体的方法,他们可以藉此证明自己的诚意。总的来说,他们应当爱邻舍如同自己,与贫穷人分享自己的衣裳和衣物。

    至于税吏,他们的行为作风应当绝对诚实。因为这班人以欺诈臭名远播,行为诚实会是一个非常确切的证据,表示他们真正悔改。

    最后是兵丁,他们在执行职务时要避免犯军人常犯的三种罪行:敲诈、毁谤和不满足。我们要知道,人并不是靠以上的好行为得救,而是这些行为都是外在可见的证据,显示他们在神面前有正直的良心。

    三15、16上约翰的自谦很显着。至少有一段时间他可以假装弥赛亚,吸引许许多多的跟随者;但他使自己与主耶稣的比较相形见绌。他解释自己的洗礼是外在和属肉身的;基督的却是内在和属灵的。他说自己连为弥赛亚解鞋带也不配。

    三16上、17基督用圣灵与火施洗,这包括两方面。首先,他用圣灵给信徒施洗──这个应许在五旬节实现,信徒受洗成为基督的身体。另外,他也用火施洗。

    从第17节可清楚看见,火的洗礼是一个审判的洗礼。主被描述为一个簸谷者,他把谷物扬起半空,糠被吹到簸谷场的四边,这些糠要扫集一起,拿去烧掉。

    约翰向一班夹杂了信徒和非信徒的群众说话时,同时提到了圣灵的洗礼和火的洗礼(太三11和本段经文);但当他的听众全都是信徒时(可一5),就没有提到火的洗礼(可一8)。一个真信徒是绝不会经验到火的洗礼的。

    三18~20路加正准备把焦点从约翰移向耶稣,因此,他用这几节简述了约翰以后的事奉,把我们带到他被希律囚禁的时间。实际上,约翰被囚的事发生于十八个月后。他责备希律与兄弟之妻的**关系,希律便把约翰收在监里,以掩饰他的恶行。

    二.藉受洗所作的预备(三21、22)

    约翰开始隐退,主耶稣出来,站在显要的位置。他在约但河受了洗,开始他的公开事奉,那时他年约三十岁。

    在这次浸礼的记录中,有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

    1.三一神的三位都出现了:耶稣(21节);圣灵(22节上);圣父(22节下)。

    2.只有路加记载耶稣在洗礼中祷告(21节)。这与路加展示基督作为人子的身分、时常靠父神这个目的是一致的。主的祷告生活是本福音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开始公开事奉之先,如这里所载他祷告。在他声名远播,跟随者群涌时,他祷告(五16)。拣选十二门徒之前,他彻夜祷告(六12)。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他教导事工的颠峰──发生之前,他祷告(九18)。在登山变象之时,他祷告(九28)。他在门徒面前祷告,引出一篇祷告的讲章(一一1)。他为将要跌倒的彼得祷告(二二32)。他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二二41、44)。

    3.耶稣受洗时,神从天上说话;这是神三次从天上说话的第一次,每次说话都与他独生爱子的事奉有关。神的眼目考察了拿撒勒城那无瑕疵的生命三十年,他的结论是:「我喜悦你。」圣父另外两次公开从天上说话是:当彼得建议在变象山建三座棚时(路九35),和当希利尼(希腊)人到腓力那里,要求见耶稣时(约一二20~28)。

    三.藉加入人类行列所作的预备(三23~38)

    路加记载主的公开传道之前,先停下来介绍他的家谱。如果耶稣是真正的人,那么他必定是亚当的后裔。这个家谱正展示了这点。普遍相信,这个家谱是属马利亚的。请注意23节并没有说耶稣是约瑟的儿子,而是「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如果这个观点正确,那么希里(23节)就是约瑟的岳父、马利亚的父亲。

    学者普遍相信主的这个家谱是属马利亚家族的,原因如下:

    1.最明显的是约瑟的家谱在马太福音已有记载(太一2~16)。

    2.在路加福音的开头,马利亚的位置比约瑟突出;而在马太福音,情况刚好相反。

    3.在犹太人中,妇女的名字很少用于联系家谱,这是马利亚的名字被略去的原因。

    4.马太福音一章16节清楚写明雅各生约瑟。但路加福音却没有说希里生约瑟,却说约瑟是希里的儿子,儿子可以指女婿。

    5.在原文中,家谱的每一个名字前面都有定冠词(tou),以所有格形式出现,只有一处例外,就是约瑟这个名字。这单一的例外有力地说明,约瑟出现在这个家谱里只因与马利亚的婚姻关系。

    我们没有需要仔细研究这个家谱,但有几个重点是值得注意的:

    1.这个家谱说明马利亚是大卫的儿子拿单的子孙(31节)。在马太福音,耶稣藉着所罗门继承大卫王位的合法权利。

    主作为约瑟的合法儿子,履行了神与大卫所立的约的一部分,就是神曾应许大卫,他的王位要传到永远。但耶稣不可能是约瑟的真儿子,因他没有在神对哥尼雅的咒诅之下,而神曾判定这个恶王的子孙,没有一个亨通的(耶二二30)。

    耶稣作为马利亚的真儿子,履行了神与大卫所立的约的另一部分,就是神曾应许大卫,他的子孙要永远坐在他的宝座上。藉着拿单作为大卫的子孙,他越过了对耶哥尼雅所宣布的咒诅。

    2.亚当被描述为神的儿子(38节),意思只是他是神所造的。

    3.很明显,弥赛亚的家谱到主耶稣结束,再没有一人能合法继承大卫的王位。

    四.藉受试探所作的预备(四1~13)

    四1在主的生命中,没有一刻不是被圣灵充满的,但这里特别提到他被圣灵充满是与他受试探有关。被圣灵充满意思是完全降服于他,完全顺服神的每一句话。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倒空已知的罪和自我,神的说话丰丰富富的住在他里面。耶稣受洗后从约但河回来,圣灵将他引到旷野──很可能是沿死海西岸的犹太旷野。

    四2、3我们的主在那里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些日子他没有吃什么。四十天完毕后,有我们较为熟悉的三个试探,事实上这三个试探发生在三处不同的地方──旷野、山上、耶路撒冷的圣殿。耶稣的真实人性,由他就饿了这句话反映出来。饥饿是第一个试探的目标,撒但建议主耶稣以他的神能满足肉体的饥饿。这个试探的诡诈之处,是行动本身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耶稣顺从撒但这样做,他就错了,他必须根据天父的旨意而行。

    四4耶稣引用圣经(申八3)来抵抗试探,遵行神的话语比满足肉体的食欲要重要。他没有争辩。达秘说:「藉着圣灵的能力,一节经文已能使人哑囗无言;争战时得力的整个秘诀,在于正确地使用神的话。」

    四5~7在第二个试探中,魔鬼……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耶稣看。撒但展示他的所有需时很短,他要给耶稣的不是这世界,而是这世上的万国。从一方面看,他确实有权柄掌管这个世界的万国。因为人的罪,撒但成为「这世界的王」(约一二31,一四30,一六11),「这世界的神」(林后四4),和「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弗二2)。神已经定意「世上的国」有一天会「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启一一15)。因此撒但所要给基督的,无论如何最终也会属于他。

    作王并没有捷径,必须先经过十字架。在神的同意下,主耶稣要先受苦才可进入他的荣耀。他不能以错误的途径成就合法的结局。不管条件有多吸引,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可能拜魔鬼。

    四8因此,主引用申命记六章13节,说明作为一个人,他应该单单敬拜和事奉神。

    四9~11在第三个试探中,撒但领耶稣到耶路撒冷,站在殿顶上,叫他跳下去。神在诗篇九十一篇11至12节不是应许过他会保护弥赛亚吗?或许撒但想引诱耶稣,藉着表演一个感情用事的特技动作,来显示自己是弥赛亚。玛拉基曾经预言,弥赛亚会忽然进入他的殿(玛三1)。耶稣可以趁这时机,不用上加略山,就能赢取名声,让人知道他就是所应许的拯救者。

    四12耶稣第三次引用圣经来抗拒试探。申命记六章16节禁止人试探神。

    四13魔鬼被圣灵的宝剑击退后,暂时离开耶稣,等到有机会的时候。试探通常是一阵阵突发的,而不是连续不断的。

    这里要提出与试探有关的另外几个要点:

    1.路加福音的次序与马太福音的有别,第二和第三个试探刚好倒转,但原因不明。

    2.在所有三个情况里,结果或目的是完全对的,但达成这些结果的方法却是错的。顺服撒但、拜他或任何受造之物,都是错的,试探神更是错的。

    3.第一个试探与身体有关,第二个与魂有关,第三个与灵有关。三个试探分别引起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

    4.三个试探围绕人类最强的其中三种本能要求──食欲、权力和占有欲、以及得到众人认同的欲望。多少时候,门徒被引诱去拣选一条舒适和容易走的路,在世界上追寻显位,在教会里取得高职。

    5.在三个试探中,撒但都用了一些宗教的用语,将试探包上令人佩服的外衣,他甚至引用经文(10、11节)。

    司徒雅各恰切地指出:

    试探记载的研究,阐明两个重点。一方面,证明受试探不一定会犯罪;另一方面,所记载的解释了后来一个使徒的伟大说法:「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二18)(注11)

    有些人认为,如果耶稣不能犯罪,那么试探便没有意思了。事实是这样的;耶稣是神,而神是不能犯罪的。主耶稣从来没有放弃神的任何属性,在地上生活的时候,他的神性是隐藏了,但却没有,也不可能被放弃。有些人又说,作为神他不能犯罪,但作为人他能够犯罪。然而他是人也是神,如果他今天能够犯罪,这是匪夷所思的。试探的目的,不是要看看他会否犯罪,而是要证明他不能犯罪。只有一个圣洁、无罪的人子,才能成为我们的救赎主。

    五.藉教导所作的预备(四14~30)

    四14、15第13至14节中间相距约有一年的时间。这段期间,主在犹太传道,只有约翰福音第二至五章记载这段传道事迹。

    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开始第二年的公开事奉,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他在犹太会堂里教训人,得到广泛的称赞。

    四16~21耶稣在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按常在安息日(即星期六),进了会堂。我们还读到两样他会按常做的事:他按常祷告(路二二39),和习惯地教训其它人(可一○1)。有一次他在会堂里站起来念旧约的经文,司事把写上以赛亚预言的皮卷交给他。主解开那皮卷,就是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读出第1节和第2节的上半节。这段经文一直被公认为描述弥赛亚的事奉。耶稣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他已尽量清楚的说明,他就是以色列的弥赛亚。

    注意弥赛亚使命的革命性含意,他来是要处理一直折腾人类的巨大问题:

    贫穷。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忧愁。医好伤心的人(译者按:路加福音没有记录这句,但以赛亚书有)。

    捆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

    痛苦。瞎眼的得看见。

    **。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总括来说,他来是要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为这世界叹息、劳苦的人们而设立的新时代的开始。他献上自己,消解所有折磨我们的疾病。事实如此,不论这些是身体上还是灵性上的疾病,基督都一一消解。

    他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便停下来。这个很重要,他没有继续读以赛亚书的下文「……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他第一次降临的目的,是要传讲神悦纳人的禧年。现在这个恩典时期是悦纳的时候,是拯救的日子。当他再次降临世界时,就会宣告我们神报仇的日子。注意悦纳的时候是说年,而报仇的时候却说日。

    四22很明显,众人都赞叹不已,他们赞扬他,为他的恩言所吸引。他们大惑不解,为何约瑟的儿子──那个木匠──有如此出色的讲论。

    四23主知道众人对他的爱戴很表面,他们并非真的欣赏他真正的身分和价值。对他们来说,他只是其中一个在他们中间长大的孩子,在迦百农取得一点名声而已。他估计他们会对他说:「医生,你医自己罢!」这句俗语一般的意思是:「你行在人身上的事,也行在自己身上。你要医治自己,因为你说可以医治其它人。」但这里的意思有些差别,接下来的一句有解释:「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家乡指拿撒勒。这是对他轻蔑的挑剔,他们的意思是要他在拿撒勒行神迹,象他在其它地方行的一样,好使他免受嘲笑。

    四24~27主指出人事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定律:伟大的人在自己家乡总不受赏识。然后,他引述旧约里两件明显直接的事例,就是神的先知因为得不到以色列人的赏识而被差往外邦。以色列中遍地有大饥荒时,虽然有许多犹太寡妇,但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他们任何一个人那里去;却被差往西顿的一个外邦寡妇那里。虽然以利沙事奉期间,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风的,但他没有奉差往他们中间任何一人那里去,反而被差去叙利亚军的元帅、外邦人乃缦那里。试想想耶稣的话对犹太人会产生什么冲击。他们视妇女、外邦人和麻风病人为社会中最低下的人,但主在这里竟把这三类人放在不信的犹太人之上!他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旧约的历史会重演。尽管他行神迹,他也不但会被拿撒勒城拒绝,更会被以色列国拒诸门外。正如以利亚和以利沙所做的,他会转向外邦人。

    四28拿撒勒的人完全理解他说话的含义,仅就恩典临到外邦人的暗示,已令他们愤怒如雷。赖尔主教评论:

    人类深痛恶绝基督所宣告有关神主权的教训,神没有任何义务在他们中间行神迹。(注12)

    四29、30众人撵他出城……带他到山崖,企图把他推下去。毫无疑问这是由撒但唆使的,他再三尝试要消灭这王位的继承人。耶稣神奇地从群众当中直行过去,离开了那里。他的仇敌完全无力去制止他。照我们所知,他再没有踏足拿撒勒了。

    肆.人子证明他的能力(四31~五26)

    一.驾驭邪灵的能力(四31~37)

    四31~34拿撒勒丧失的,迦百农得着了。迦百农人看出他的教训带着权柄,他的话令人信服,驱策人前行。第31至41节描述主的人生中一个典型的安息日,揭示他能驾驭鬼魔和疾病。首先,他来到会堂,在那里遇见一个被污鬼的精气附着的人。污这个字通常用来形容邪灵,意指他们本身是不洁的,使受害人过不洁的生活。从这段经文可见被鬼附的现实情况。首先有惊恐的喊叫──「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译者按:中文译本和很多英文译本都只有「唉」一字,而英王钦定本根据一些抄本,加上了这一句。)然后,该灵表明清楚知道耶稣乃是神的圣者,他最终会毁灭撒但的党羽。

    四35耶稣从两方面命令那鬼:「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罢!」鬼依着行,把那人摔在地上,就出来了,却没有伤害他。

    四36、37众人感到惊讶!耶稣的话有何独特之处,连污鬼也要顺服他?他所倚仗那难以言喻的权柄能力是什么?怪不得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周围地方!所有耶稣行在这个世界的神迹,都是他在灵界所行的类似神迹的影象。举个例子,下列路加福音记载的神迹传达了属灵的教训:

    赶逐污鬼(四31~37)──从罪的污秽和污染中得拯救。

    医治西门岳母的热病(四38、39)──从罪引起的不安和衰弱中得释放。

    洁净长大麻风的(五12~16)──从罪带来的被弃和绝望中得医治(请参看一七11~19)。

    医治瘫子(五17~26)──脱离罪的捆绑,有能力事奉神。

    叫寡妇之子复活(七11~17)──罪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们需要生命(请参看八49~56)。

    平静风浪(八22~25)──基督能够掌管门徒生命中肆虐的风浪。

    被群鬼所附的格拉森人(八26~39)──罪带来暴力、疯狂,把人排斥于文明社会之外。主使人恢复合宜的举止和清醒的头脑,与他有交通。

    摸他衣裳遂子的妇人(八43~48)──罪带来贫困和沮丧。

    给五千人吃饱(九10~17)──罪恶的世界饥慕神的粮食,基督透过门徒满足他们的需要。

    被鬼附的孩子(九37~43上)──罪的残酷和暴力,基督的医治大能。

    医治驼背的女人(一三10~17)──罪使人扭曲和残废,耶稣的抚摸带来完全的康复。

    患水肿的人(一四1~6)──罪带来不适、痛苦和威胁。

    瞎眼的乞丐(一八35~43)──罪使人眼瞎,看不见永恒;新生使人重见光明。

    二.医治热病的能力(四38、39)

    随后,有人请耶稣到西门的家治病,西门的岳母害热病甚重。当主一斥责那热病,热病就退了。治疗不但立时奏效,而且带来完全康复,这从她能够起来服侍他们可见。通常一个人患重热病后会虚弱和无精打采。(提倡修士独身的人对这段经文感到不大自在,因为经文显示彼得是一个已结婚的人!)

    三.胜过疾病和鬼魔的能力(四40、41)

    四40安息日临近结束,被逼停止活动的人们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把很多病人和被鬼附的人带到耶稣那里。没有一个人徒然往返,他医好每一个病人,赶出人身上的鬼。许多今天声称为信心医治者的人,只对那些预先选定的人施行他们的神迹,但耶稣医治每一个人。

    四41被逐出来的鬼知道耶稣就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但他不会接受鬼魔的见证,故不许它们作声。他们知道他就是弥赛亚,但神有其它更好的器皿来宣布这个事实。

    四.旅行传道发出的能力(四42~44)

    第二天,耶稣退到迦百农附近的旷野地方。众人去找他,找到了,就请求他留下来;但耶稣提醒他们,他在加利利的别城还有工作要做。他从一个会堂走到另一个,传神国的好消息。耶稣自己是王,他要作他们的王,但他们必须先悔改;他不会作一群不愿弃罪的人的王,罪就是障碍。他们想脱离外邦人的统治,而不是他们的罪。

    五.训练其它人的能力:呼召门徒(五1~11)

    这段描述彼得蒙召的经文,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教训。

    1.主使用彼得的船作为讲台教导众人。如果我们将所有财物和资产交在救主手中,他要何等奇妙地使用它们和赏赐我们。

    2.在彼得和其它人劳碌整夜而没有收获之后,他告诉彼得可以捕获大量鱼的确实地点。无所不知的主知道鱼在哪儿。凭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事奉是徒然的,作主工成功的秘诀在于由他引导。

    3.彼得虽是经验丰富的渔夫,但仍接纳一个木匠的建议,结果他打得满网的鱼。「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这话表明谦卑、受教和内里顺服的价值。

    4.在水深之处,网满得险些裂开。所以我们必须离开浅水的岸边,开始进到完全降服的浪潮中。信心有其水深之处,受苦、悲伤和损失也如是,这些遭遇令网载满了果实。

    5.他们的网险些裂开,船也开始下沉(6、7节)。基督所引导的事奉产生了问题──但这是何等令人快乐的问题。这是令真正的渔夫乐不可支的问题。

    6.彼得看见主耶稣的荣耀,强烈地感到自己的不堪。以赛亚也是这样(赛六5),所有见过这位大君王荣美的人都有同样的反应。

    7.基督呼召彼得作得人渔夫的时候,他正在做日常的工作。当你等候神的引导,要继续做你手上的工作,全力去做,用心去做,象是为主做一样。正如船舵要在船只移动的时候才能引导船的方向,神也在人活动的时候引导人。

    8.基督呼召彼得从捕鱼变为捕人,更确实地,是使人得生命。海里所有的鱼,与带领一人归向基督、得着永远的生命这无可匹敌的特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9.彼得、雅各、约翰在捕得最多鱼获的一天,把船拢了岸,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他们的决心何等坚定!如果他们仍留在船上,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六.医治大麻风的能力(五12~16)

    五12路加医生特别提到这个人满身长了大麻风。从人看来,情况非常严重,差不多没有希望了。长大麻风者的信心很显着,他说:「主……必能叫我洁净了。」他不曾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说这些话,可见他对主的能力有绝对的信心。他说「主若肯」并不是怀疑基督是否愿意。他来到主面前恳求,但他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得到医治,故把自己投身于主的怜悯和恩典中。

    五13摸一个麻风病人,从医学角度看是危险的,从宗教上看是污秽的,且会被社会轻看。但救主并没有沾染污秽,相反,有大量医治和健康的能力倾注入麻风病者的身体。不是慢慢的复原──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试想想,一个绝望、无助的麻风患者,在一瞬间得到完全的洁净,对他是何等大的意义!

    五14耶稣嘱咐他不可告诉人他得医治的事。救主不想引来一群好奇诸事之众,或搅起群众运动,使他作王。主吩咐那个麻风患者去……给祭司察看,根据摩西律法献上礼物(利一四4)。献祭的每个细节都是指着基督说的,祭司的任务是祭看那个麻风患者,看他是否真正得着医治。祭司不能医治,他所能做的只是宣布一个人已得着医治。这个祭司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麻风患者蒙洁净。这事是独有的,应该令他明白到弥赛亚终于出现了。对所有祭司来说,这应该是个见证,但他们的心眼被不信弄瞎了。

    五15、16纵使主吩咐不要把神迹传扬出去,但消息不胫而走,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到他面前要得医治。耶稣经常退到旷野去祷告。我们的救主是一个祷告人。这本福音书描述他为人子,故此更多提到他的祷告生活,也是合宜的。

    七.医治瘫子的能力(五17~26)

    五17耶稣传道的消息传开后,法利赛人和教法师越发仇视他。这段经文中,我们看见他们聚集在加利利,明显是要找着控告他的把柄。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事实上耶稣随时都有医治的能力,但实际情况不是常常有利。以拿撒勒为例,因为人的不信,他就不能做很多大能的工作(太一三58)。

    五18、19有四个人用褥子把一个瘫子抬到耶稣正在教训人的屋子,但因人多,寻不出法子去到耶稣面前,所以他们从屋外的楼梯爬上房顶,移走房顶的一些瓦片,把那人从瓦间缒下去。

    五20、21耶稣注意到他们千方百计把一个有需要的人带到他面前的信心。当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即那四个人和病者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引起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议论,他们知道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他们不愿承认耶稣是神,就只好指称耶稣说僭妄活。

    五22、23主进而证明给他们看,他已真正赦免了那人的罪。首先他问他们:「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从某个意义来说,两句话同样易说;但要行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因为两者都是人不能做到的。这里的妙处似乎是说「你的罪赦了」较容易,因为没有方法证明罪真的蒙赦免了;但如果你说「你起来行走」,则很容易看得见病人是否真的得到医治。

    法利赛人看不见那人的罪已蒙赦免,因此他们不会相信。耶稣便施行一个他们能够看得见的神迹,向他们证明他已真正赦免那人的罪。他叫那瘫子有行走的能力。

    五24「但要叫他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人子这个称号强调主的完美人性。从某方面看来,我们所有人都是人子,但「人子」(译者按:前面有定冠词,即「那人子」,专指一个。)这个称号将耶稣从所有其它曾经活过的人分别出来。这个称号描述他是一个从神那里来的人,一个拥有完美道德的人,一个会痛苦、流血、死亡的人,和一个拥有统管宇宙权柄的人。

    五25瘫子遵从他的话,起来,拿着他所躺卧的褥子回家去,并归荣耀与神。

    五26众人确实感到惊奇,他们也归荣耀与神,承认那天看见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就是宣布赦罪和证明赦罪的神迹。

    伍.人子解释他的使命(五27~六49)

    一.利未被召(五27、28)

    利未是一个为罗马政府服务的犹太税吏,这类人被他们的犹太同胞所憎恶,不但因为他们与罗马当局勾结,更因为他们做事欺诈不实。有一天当利未正在工作的时候,耶稣经过并召他跟从他。利未出奇地快捷,撇下所有,起来,跟从了耶稣。试想想这个简单的决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利未,或称马太,成为第一卷福音书的作者。听他的呼召而跟从他是有报偿的。

    二.人子召罪人的原因(五29~32)

    五29、30利未……大摆筵席可能有三个目的。他想表示对主的尊崇,公开见证他弃恶迁善,和想介绍他的朋友给耶稣认识。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不会与许多税吏一同坐席,但耶稣与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当然,他不会同流合污,也不会做任何损害他见证的事;但他利用这些场合去教训、责备和祝福。

    法利赛人和文士(注13)批评耶稣与这些被轻蔑的社会渣滓结交。

    五31耶稣指出自己的行动是完全符合他到世界来的目的,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

    五32法利赛人认为自己是义人,没有深感自己有罪和需要拯救,因此他们不能从这个大医师得着益处。但这些税吏和罪人认识自己是罪人,需要从罪中被拯救出来。救主这样的人来到世间。事实上,法利赛人并不是义人,他们如税吏一样需要拯救,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恶,所以批评这个医生医治那些病入膏肓的人。

    三.耶稣的门徒不禁食的原因(五33~35)

    五33法利赛人的下一个技俩是质问耶稣有关禁食的传统。不管怎样,约翰的门徒已追随师傅那种刻苦禁欲的生活方式,法利赛人的跟随者也遵守各种禁食,但耶稣的门徒却不这样做,原因何在呢?

    五34、35主回答说,当他还与门徒同在的时候,门徒实际上没有理由要禁食。他将禁食与痛苦和哀伤联系在一起。但当他要离开他们,即被残酷地钉死,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以表达他们的哀痛。

    四.新时代的三个比喻(五36~39)

    五36三个比喻都指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新旧是不能混合的。

    在第一个比喻中,旧衣服是指律法制度或时代而言;新衣服则象征恩典时期,两者是不能并立的。如果硬要将律法和恩典混合,结果只会互不相容。从新衣服撕一块下来会弄坏新衣服,而且撕下来的一块不论是样式或韧力,和旧的也不相称。达秘说的好:「耶稣绝对不会改变基督信仰来迁就犹太教。肉体和律法相合;但恩典与律法,神的公义与人的意愿,却绝不能混为一谈。」

    五37、38第二个比喻指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的愚昧。新酒的发酵过程对皮袋产生压力,而皮袋再没有足够的柔韧度和弹性去承受。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了。犹太教已过时的方式、条例、传统和礼仪太强硬,不能盛载新时代的喜乐、充沛的活力和能力。本章中那四个人用异于常规的方法把瘫子带到耶稣面前,这是新酒;利未那种饱满的精神和热心,也是新酒。旧皮袋象征法利赛人那种顽固守旧和僵硬的形式主义。

    五39第三个比喻说明没有人喝了陈酒之后会喜欢新的,他总说:「陈的好。」这象征人的本性倾向,不愿弃旧从新,舍犹太教取基督信仰,弃律法取恩典,弃影儿取真体!正如达秘说:「一个人习惯了形式、人为的安排、祖宗的宗教等,绝对不会喜欢新国度的原则和权能。」

    
新约 路加福音6-10章注释
    五.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六1~11)

    六1、2两次有关安息日的事情说出宗教领袖日益加剧的对抗达到高峰。第一件事发生在「第二个安息日」(直译),解释如下:第一个安息日是逾越节后第一个安息日;第二个安息日是节后的第二个。有一个安息日(第一个之后的第二个安息日;译者按:中文译本没有翻译清楚。)主和门徒从麦地经过,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麦粒吃。法利赛人不是争论摘麦穗的事,这是律法允许的(申二三25);他们所批评的是门徒在安息日这样行。有时他们称掐麦为收割的行动,搓麦粒为打谷的行动。

    六3~5主用了大卫生平的一件事迹来回答,说明有关安息日的律例绝不是要用来禁止一些必要的工作。大卫和他的随从被拒绝,遭到追杀,他们饿了,便进了神的殿,拿了陈设饼吃。依例陈设饼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神让大卫这件事成为例外。以色列国中有罪。王遭到拒绝。有关陈设饼的律例绝不是要一成不变的持守,而让神的王挨饿。

    这里的情况相似,基督和门徒饿了。法利赛人情愿眼看他们挨饿,也不愿他们在安息日摘麦穗。但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律法是他首先设立的,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够资格去诠释律法真正的属灵意义,和避免律法被人误解。

    六6~8第二件事发生在又有一个安息日,是神迹的治病。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心怀恶毒,要看他会否在安息日医治一个右手枯乾了的人。凭过往的经验和他们对他的认识,他们很有理由相信他会医治那人。主没有叫他们失望,他首先叫那人站在会堂里众人当中。这个突然的行动令所有人都瞩目注视,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六9然后耶稣问那些批评他的人,在安息日行善行恶……那样是可以的呢?如果他们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说在安息日行善是对的,行恶是错的。如果行善是对的,那么他医治那个人是行善了;如果在安息日行恶是错的,那么他们阴谋要杀害主耶稣就是违反安息日的律例。

    六10敌对他的人不予回答。耶稣吩咐那人伸出枯乾的右手。(只有路加医生提到枯乾的是右手)所需的能力随着命令来到,当那人顺服,他的手就复了原,恢复正常。

    六11法利赛人和文士满心大怒,他们想指控耶稣破坏安息日的律例,但他只说了几句话,那人就得了医治,没有任何卑躬屈膝的行动。他们便一同图谋如何「干掉」耶稣。

    神设立安息日是为人的好处,当我们正确地理解安息日的用处,一些必要的工作或怜悯人的善行是不会受到禁止的。

    六.挑选十二门徒(六12~19)

    六12耶稣在拣选十二个门徒之前,整夜祷告。这对我们的鲁莽冲动和独断偏行是何等大的责备!路加是唯一一位提到这夜的祷告的福音书作者。

    六13~16他从那群跟随他的门徒当中,挑选出十二个人。他们有:

    1.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他是约拿的儿子,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门徒。

    2.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安得烈介绍彼得给主的。

    3.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他有幸与彼得和约翰一同登上变象山,他后来被希律亚基帕一世杀死。

    4.西庇太的儿子约翰。耶稣称雅各和约翰「雷子」,约翰就是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和启示录的作者。

    5.腓力,伯赛大人,他介绍拿但业给耶稣。他不是使徒行传的那个布道家腓利,不要混淆了。

    6.巴多罗买,一般认为这是拿但业的别名,除了十二使徒的名单,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7.马太,就是那个税吏,又名利未。他是马太福音的作者。

    8.多马,又称为低土玛,他曾说不会相信主已复活,除非他看见确实的证据。

    9.亚勒腓的儿子雅各。他很可能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被希律杀害之后,接续领导耶路撒冷教会的人。

    10.奋锐党的西门。查宗教经典的记载,他的事迹甚少。

    11.雅各的儿子犹大。可能是犹大书的作者犹大,一般相信他是利巴,姓达太(太一○3;可三18)。

    12.犹大,据悉他来自犹太的加略,因此,他是唯一一个不是来自加利利的门徒。他出卖我们的主,耶稣称他为「灭亡之子」。

    十二门徒并非全都具有超卓的才智,他们代表典型的人类,他们的伟大是来自与耶稣的关系和对他的委身。当他们蒙主拣选的时候,可能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青年时期是人最热心、最受教,和最能忍受艰苦的时候。他只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他重素质过于数量。既有适当的人才,他就差派他们出去,透过属灵的倍增过程,把福音传遍世界。

    门徒一旦蒙拣选,他们在神国的真理方面就要有全面的训练。第六章馀下的篇幅摘录了主耶稣的门徒应有的特征和行为。

    六17~19下面的讲章与登山宝训(太五~七)不尽相同。登山宝训宣讲的地点是在山上,这里则在一块平地上;宝训只论福而不论祸,这里则福祸兼论;两者在用字、篇幅和着重点上也有差别。(注14)

    注意这篇严格的门徒训练信息不但是给十二个门徒的,也是给众人的。每当有一大群人跟随耶稣,他似乎要藉直率的话来试验他们的诚意。正如有论者指出:「基督会先吸引,后筛选。」

    有许多百姓从南面的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西北面的推罗和西顿来;当中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病人和被鬼附的挤近要摸耶稣,他们知道有医治的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

    要知道救主的教训是何等的革新。别忘记他要上十字架。他会死,被埋葬,第三天复活,再升天。白白得救恩这个好消息必须让世人知道,人是否得赎要视乎他们是否听闻这个信息。怎样能将福音传遍世界?今世精明的领袖会组织一个强大的队伍,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援和食物供应,又有娱乐以加强士气和建立良好的群众关系。

    七.四福与四祸(六20~26)

    六20耶稣挑选了十二个门徒,差他们出去时是贫穷的、饥饿的和受逼迫的。福音能循此途传遍世界吗?当然能够,而且别无他法!救主开始讲论四福和四祸。「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不是贫穷的人有福了,而是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贫穷本身并不是祝福,很多时还是咒诅。耶稣这里所指的是人为他的缘故甘愿成为贫穷。他不是说那些因为懒惰、悲剧或不能控制的原因而变成贫穷的人;他所说的是那些为了与人分享救主而刻意选择成为贫穷的人。你想一想就知道这是唯一合情合理的观点。假设门徒以一个富人的身分出去,人们便会抱着发财的希望,蜂涌归向基督的名下。但门徒不能给他们金银,所以如果他们来了,就会是为了要求取属灵的祝福。还有,如果门徒富有的话,他们就会失去时常倚靠主和经历他信实的福气。神的国是属于那些满足于目前需要的供应,而所有其它需要都仰赖主的人。

    六21「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同样,这里也不是指吃不饱的广大饥民;相反,所指的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他们为了舒缓人类属灵上和身体上的需要,刻意过舍己的生活。这些人愿意过简朴、清淡的生活,不愿因自己的丰富而剥夺别人听闻福音的机会。所有这些舍己的行动在将来会得到奖赏。

    「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伤痛本身并非祝福;未得救之人的哀哭并不会带来持久的益处。耶稣所指的是为他的缘故而洒的眼泪;为失丧,堕落的人类而洒的,因教会的**、软弱而流的,和所有在事奉主耶稣基督时忍受的痛苦。流泪撒种的必要欢呼收割。

    六22「人……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这个福气不是给那些因自己的罪或愚昧而受苦的人,而是给那些因忠于基督而被藐视、被逐出教会、被辱骂、被诋毁的人。

    了解这四个福气的关键是「为人子」这句话。为他的缘故而甘愿忍受时,咒诅就会成为祝福;但动机必须是为爱基督,否则最轰烈的牺牲也没有价值。

    六23为基督受逼迫会生发大喜乐。首先,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其次,逼迫将那些受苦的人与以往的忠心见证人联在一起。

    这四样福气描述一个在神国中的理想子民──过着牺牲、简朴、谨守和忍耐的生活。

    六24但在另一方面,四祸要临到那些在基督的新团体里最不受尊重的人。很可悲,这些人竟是今天世上被看为伟大的人物!「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世界上有千万人每天因饥荒而死,又有一半人囗未能听闻在基督里藉信得救的好消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积攒财富,实在是个严重的道德问题。那些被引诱在地上积存财宝,节衣缩食贮备不时之需的基督徒,应该仔细思考主耶稣这一番活。这样做是为一个错谬的世界而活。顺带一提,富人的祸颇能确实证明当主在第20节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时,他所指的并非灵性上的贫乏,否则,本节的意思会变成「你们灵里富足的人有祸了」。这样的意思完全与主题不符。那些富有的人未能使用财富叫其它人得着永恒的富足,他们受过了唯一可得的奖赏──满足他们自私的、眼前的欲望。

    六25「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这里说的是信徒在昂贵的餐厅用膳,每餐享尽珍馐百味,不惜花费在食物上。他们的座右铭是:「没有什么东西对属神的人来说是太好的!」主说有一天,就是那些忠心、舍己的门徒得奖赏的那一天,他们将要饥饿。

    「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这样针对那些只顾活在享受、宴乐当中的人。他们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享乐、嬉戏,而对那些活在基督以外,处于绝望光景的人视若无睹。当这些在今世喜笑的人回顾他们浪费了的机会,自私的纵情享乐,和自己灵里的贫乏,他们将要哀恸哭泣。

    六26「人(注15)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为什么?因为这显明你没有活出真正的生命或没有忠心地宣讲神的信息。福音的真正本质是会得罪不敬虔的人的。那些从世界得着赞赏的人与旧约的假先知同走一路,假先知取悦人的耳朵,说他们想听的话;他们要得人的喜悦更甚于神的赞赏。

    八.人子的秘密武器:爱(六27~38)

    六27~29上主耶稣揭示给门徒知道,神军火库里的一样秘密武器──爱的武器。这将是门徒把福音传遍世界的其中一样最有效的武器。然而,他所说的爱并非指人类的感情而言。这是超然的爱,只有重生的人能够认识这爱和表彰这爱,没有圣灵内住的人完全没有可能表现这种爱。一个杀人犯会爱自己的儿女,但这不是耶稣所指的爱。前一种是人类的爱;后一种是属神的爱。前一种只需要肉身的生命;后一种则需要属神的生命。前一种主要是感情的事;后一种则主要是意志的事。任何人也会爱他的朋友,但要爱他的敌人则需要超然的能力,这就是新约圣经所说的爱(希腊文是agape)。这爱的意思是: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甚至要随时备受亏损。

    迈耳解释说:

    在最深层的意义里,爱是基督信仰的特权。待敌人有如待朋友;雨和阳光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服侍那些不讨人喜欢和令人讨厌的人,有如服侍那些吸引人和漂亮的人一样;信实不变;不受情绪,偏好或一时兴致所左右;恒久忍耐;不计算人的罪;喜爱真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永不止息──这就是爱。这种爱是圣灵成就的,我们靠自己并不能作成。(注16)

    这样的爱无懈可击。世人能够打败还击的人,这样总会造成战争,引致报复;但世人却不懂得如何面对一个凡事以德报怨的人,他们完全给这种另一个世界的行为弄得迷糊、混乱。

    六29下~31有人夺你的外衣,爱会叫你连里衣也由他拿去;爱绝不会对真正有需要的人置诸不顾;当人不公平地夺去你的财物,爱不会要求取回。你愿意得到怎样仁慈和关心的对待,你就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它人。这是爱的金科玉律。

    六32~34未得救的人能够爱那爱他们的人,这是自然的表现,太普遍了,对未得救的人没有任何冲击。银行和财务公司借钱给人,都指望收取利息。这样做并不需要有属神的生命。

    六35因此主耶稣重申,我们应该爱我们的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这些行为都是基督徒独特有的,好识别出那些是至高者的儿子。当然,这并不是人成为至高者的儿子的方法,人只能藉着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才可成为至高者的儿子(约一12);然而,这却是真信徒向世人彰显自己是神的儿子的途径。神待我们就如第27至35节描述的那样,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当我们有同样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是彰显家族的体貌,显明我们是从神而生的。

    六36慈悲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去报复,但却选择去饶恕人。父没有将我们应受的惩罚加在我们身上,这显示了他对我们的慈悲,他也希望我们向其它人慈悲。

    六37有两件事是爱不会做的──爱不会论断,爱也不会定人的罪。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首先,我们不可论断人的动机;我们不能看穿别人的心,因此不能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原诿。另外,我们不能论断另一个基督徒管家的职分或事奉(林前四1~5);神才是各样事情的审判者。一个挑剔、吹毛求疵的心违反了爱的定律。

    然而,基督徒在某些方面必须作出判断。我们必须经常判断其它人是否真基督徒,否则,我们便不能分辨出那些是不能同负一轭的人(林后六14)。在教会和聚会中,罪必须被审判。总括来说,我们必须判别善恶,但绝不可怀疑别人的动机或诋毁别人的品行。

    「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这样看来,我们是否蒙饶恕就视乎我们是否愿意饶恕人。但其它经文的教导却是当我们以信心接受基督后,我们便无条件的白白得蒙赦免。这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教导怎样调和呢?其实我们所说的是两种不同的饶恕──法理的饶恕和父母的饶恕。法理的饶恕是神以审判者的身分,给予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的;意思是罪的刑罚已由基督代受,信主的罪人不再需要受罚。法理的饶恕是无条件的。

    父母的饶恕是当神的儿女犯错而承认并远离罪恶的时候,神以父的身分给予儿女的。这种饶恕恢复神家里的交通,与罪的刑罚无关。当我们不愿彼此饶恕的时候,神作为父亲就不能饶恕我们。他不会不饶恕人,也不能与这样的人相交。耶稣说:「就必蒙饶恕。」所指的是父母的饶恕。

    六38爱在付出中显明出来(参看约三16;弗五25)。基督徒的事奉是支出的事奉,多付出的收获就多,情景正象一个人衣服前面有一个围裙状的大兜,兜里放着种子,他把种子播得广些,收获就大些。他的赏赐会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他的怀里,即倒在他衣服的兜里。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这是生活的定律;你怎样对人,人也怎样对你;你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我们所播的是物质,所收的是无可估价的属灵珍宝。我们要失去所持守的,得到所舍去的,这也是真实的。

    九.瞎眼的伪善者的比喻(六39~45)

    六39在前一部分,主耶稣教导门徒要有付出的事奉。现在他提醒他们,他们能够成为别人祝福的程度,是受他们自己的属灵光景所限制的。瞎子不能领瞎子,两个人都会掉在坑里。我们不能给人自己所没有的。如果我们看不见神话语的某些真理,就不能在那些方面帮助其它人。如果我们的属灵生命中有盲点,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用的时候就必定也有盲点。

    六40「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一个人不能教他所不知道的,他也不能领学生达到一个比自己所达到的更高程度。他教学生愈多,学生就愈象他,但他自己的成长阶段是他能领他们达到的极限。一个学成了的学生,和先生一样;先生的教训或生命中的不足之处,也会带到学生的生命中。所以当教导完成了,不能期望学生高过先生。

    六41、42在刺与梁木的例子里,再次更显着的带出这个真理。一天有一个人走过打谷场,忽然一阵风吹起一条小刺,刚好落在他的眼内。他揉眼睛,想将这刺激物弄走,但他愈使劲揉,就愈感到难受。刚好另一个人走过,看见他那么苦脑,提出要帮他一把,但这人自己的眼里却突出一根梁木!他帮不了忙,因为他根本看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个教训很明显。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一个很大的污点,而未能自知,他就不能告诉学生他们生命中一个相同的小污点。如果我们要成为别人的祝福,我们自己的生命必须是可作模范的;否则,他们会对我们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

    六43~45第四个主所用的例子是树和果子。一棵树会结果子,果子的好坏则视乎树的本质。我们凭果子的种类和品质来判断一棵树,所以这是在门徒训练的范围内的。一个道德纯净和灵里健康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能带给别人祝福。另一方面,一个本质不洁的人只能发出恶来。

    在39至45节,主告诉门徒,他们的事奉是性格的事奉。他们的性格比一切他们所说所做的都重要。事奉的最终结果决定于他们心里所存的是什么。

    十.主要求的是顺服(六46~49)

    六46「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阿,主阿』,却不遵我的话行呢?」主的意思是主人,即他对我们的生命有绝对的权柄,我们属于他,有义务遵行他所吩咐的一切话。称呼他主而又不顺服他,是荒谬的矛盾。单单宣称承认他为主是不够的,真正的爱和信心包含顺服。如果我们不遵他的话而行,就不是真正爱他,也不是真正相信他。

    你称我为「道路」,却不走向我;

    你称我为「生命」,却不活出我;

    你称我为「主人」,却不顺服我;

    如果我定你罪,不要怪我。

    你称我为「粮」,却不吃我;

    你称我为「真理」,却不相信我;

    你称我为「主」,却不服侍我;

    如果我定你罪,不要怪我。

    ~奥哈拉

    六47~49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个真理的教导,主讲述了两个盖房者的故事。我们一般会将这个故事应用在福音上;我们说那个聪明人是描述信而得救的人,而那个愚拙人就是拒绝基督而灭亡的人。当然,这是一个正确的应用。但如果我们按上文下理来诠释这个故事,就会发现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那个聪明人是来到基督(救恩)那里,听他的话(教训),并去行(遵行)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建筑在本章所述作基督门徒的原则上,这是建立生命的正确方法。当房子受到大水、洪流的冲击,仍然屹立不倒,因为房子的根基立在磐石上──基督和他的教训上。(注17)

    那个愚拙人是听了(指示)但没有遵行教训(悖逆)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建筑在他以为最好的事上,跟随这世界的纵欲原则。当生命的暴风雨肆虐涌至,他那没有根基的房子就被冲走;也许他的灵魂可以得救,但生命却失丧了。

    那个聪明人就是为人子的缘故而承受一切贫穷、饥饿、哀哭和逼迫的人。世人说这样的人愚拙,耶稣说他聪明。

    那个愚拙人就是富有、享受奢华的饮宴、嬉笑度日和受众人欢迎的人。世人说这样的人聪明,耶稣说他愚拙。

    陆.人子扩展他的事工(七1~九50)

    一.医治百夫长的仆人(七1~10)

    七1~3耶稣结束了他的讲话后,就离开众人,进了迦百农。他在那里被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围着,他们为一个外邦百夫长的仆人来求帮助。这个百夫长似他对犹太人特别仁慈,甚至为他们建造会堂。正如新约中所描述的其它百夫长,他认识神(路二三47;徒一○1~48)。

    一个主人要象这个百夫长那样仁慈地对待一个奴隶是颇不寻常的。当这个仆人害病将死时,百夫长请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医治他。照我们所知,这个罗马官是唯一一个人为仆人向耶稣求祝福的。

    七4~7民间的长老处境独特,他们不相信耶稣,但为了与百夫长的交情,只好在需要的时候去求耶稣。他们说到百夫长是配得的,但百夫长与耶稣相遇的时候,他却说:「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意即「我太微不足道了。」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百夫长亲自去见耶稣;路加则描述他托长老去。两者都是正确的,首先他托长老去,然后他自己出去见耶稣。

    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很显着。他认为耶稣到他家里是他不配的,他也认为自己不配亲自去见耶稣;但他有信心耶稣不必亲身去到也能够医治,只要他说一句话就能赶出病魔。

    七8百夫长继续解释他知道一些有关权柄和责任的事情。他在这方面有相当的经验。他自己在罗马政府的权下,有责任去执行命令;另一方面,他有兵在他以下,他们要直接听命于他。他认识到正如罗马政府对他有权、他对下属有权一样,耶稣对疾病同样有权。

    七9、10难怪耶稣对百夫长的信心感到希奇,以色列中没有一个人曾如此大胆的承认耶稣的绝对权柄。这么大的信心不能不得赏赐。他们回到百夫长家的时候,看见仆人已经完全好了。

    福音书中有两次记载耶稣希奇的,一次在这里,他希奇这个外邦百夫长的信心。另一次他希奇以色列人的不信(可六6)(译者按:可六6用了「诧异」,但两处原文用相同的字。)

    二.叫寡妇之子复活(七11~17)

    七11~15拿因是迦百农西南面的一个小镇,耶稣走近城的时候,他看见一个送殡的行列正在出城。死者是一个寡妇的独生的儿子。主怜悯那个痛失儿子的母亲,他按着杠──似乎要停止他们前进──吩咐那个少年人……起来。死人立刻恢复了生命,少年人坐起来了。胜过疾病也胜过死亡的主将男孩交给他母亲。

    七16、17众人都惊奇。他们看见了伟大的神迹,死了的人再次活过来。他们相信主耶稣是神派来的大先知,然而当他们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时,他们很可能并不意会到耶稣自己就是神;相反,他们认为神迹证明神以非人的方法在他们中间作工。这件神迹的风声传遍了周围地方。

    在路加医生的记载中,耶稣叫三个「独生的孩子」复活和痊愈:这寡妇的儿子;睚鲁的孩子(八42);害癫痫病的孩子(九38)。

    三.人子安慰他的先锋(七18~23)

    七18~20耶稣施行神迹的消息,渐渐传到施洗约翰的耳中,当时他正在死海东岸马加洛斯堡的监牢中。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什么他不运用他的能力拯救约翰脱离希律的手?所以约翰派了两个门徒去问耶稣,他是否真是弥赛亚,还是基督还未来到。约翰竟然质疑耶稣弥赛亚的身分,我们可能对此感到惊奇,但请不要忘记,最强的人也有信心软弱的一刻,而且身体的痛苦也能导致严重的心理沮丧。

    七21~23耶稣回答约翰,提醒他,他所行的神迹正如先知预言弥赛亚会行的一样(赛三五5、6,六一1)。然后耶稣补充一句:「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责备;约翰因耶稣未能取得政权、也没有百姓期望他的作为而跌倒;但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耶稣劝勉约翰不要失掉信心。

    摩尔说:

    那些最叫信心受试炼的时刻,就是当耶稣可以用各种证据证实他的权能而没有用到的时候……当传话的人回来说:「他拥有一切的能力,而且正如你所想的一样;但他却只字没有提到要救你出监牢……」这话需要何等大的恩典去接受。没有解释;信心得建立;牢房大门仍然紧锁;信息是「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就是这样子!(注18)

    四.人子称赞他的先锋(七24~29)

    七24不管耶稣在私底下对约翰说什么,他在人前就只有称赞他的话。人们蜂涌至约但河附近的旷野,他们期望看到什么呢?一个善变、没骨气、摇摆不定的机会主义者?没有一个人能指摘约翰是风吹动的芦苇。

    七25那么,他们期望看到一个衣着趋时,在奢华和安逸中打滚的好莱坞式花花公子吗?不,这类人只会无所事事的逗留在王宫之中,寻求享受宫庭中的一切宴乐,为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不断张罗。

    七26他们出去是要看先知──他是良心的体现,他不惜付上任何的代价,宣讲永生神的话。事实上,他比先知大多了。

    七27他自己就是预言的主角,他有独一的特权引介王的出现。耶稣引述玛拉基书三章1节,显明约翰是旧约所应许的那位;但引述的时候,他却很有趣的将代名词改变了。玛拉基书三章1节是这样的:「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而耶稣的引述则是:「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代名词「我」变成「你」。

    高德对这个改变有以下的解释:

    在先知的眼中,那差遣使者的和道路要在他前面预备的,是同一位,即耶和华。因此,玛拉基书记载「在我前面」。但耶稣说到自己的时候,绝对不会将自己与天父混淆,必作出区分。不是耶和华讲及自己的事,而是耶和华向耶稣说话,因此说「在你前面」。由此可见,在耶稣的眼中,甚至在先知的概念里,这个引述岂不得到一个总结:弥赛亚的出现就是耶和华的出现?(注19)

    七28耶稣继续称赞约翰,宣称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约翰的超越并不是指他的个性,而是指他作为弥赛亚的先锋的地位。有其它人在热心、尊荣和奉献上与他一样大,但没有一个有特权宣告王的来临。在这方面,约翰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主补充说,神国里最小的比约翰还大,享受神国的祝福比作王的先锋更大。

    七29本节大概仍然记载耶稣在说话。他重提约翰讲道得到受落,一般百姓和公开承认己罪的人如税吏,他们悔改并在约但河受洗。他们相信约翰的话,作出相应的行动,因此他们以神为义,他们认为神要求以色列人先悔改,然后基督才管治他们是合宜的。「以神为义」这句话很明显不可能是「使成为义」的意思,没有人能使神成为义;意思是在神的命令和要求上神是义的。

    五.人子评论他的世代(七30~35)

    七30~34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不愿接受约翰的洗礼,废弃了神为他们的好处而定的计划,事实上,要取悦以他们为首的世代是不可能的。耶稣以孩童坐在街市上玩耍来比喻他们。他们既不想玩婚礼的游戏,也不想玩送葬的游戏。他们刚愎自用,反复无常,执拗顽梗。不管神在他们中间作什么工,他们总是视而不见。施洗约翰给他们刻苦、禁欲和舍己的榜样,他们不喜欢,批评他是被鬼附的。人子与税吏和罪人同吃同喝,他认同那些他来要祝福的人。但法利赛人仍然不高兴,称他为贪食好酒的人。禁食或喜宴,丧礼或婚礼,约翰或耶稣──没有一样是他们喜欢的!

    赖尔警告说:

    我们必须放弃要取悦每一个人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尝试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我们必须满足于跟从基督的脚踪行,任凭世界怎样说;只管做我们要做的事,我们永不可能满足世界,也不可制止世人发恶毒的话。首先是在施洗约翰身上找错处,然后是他可称颂的主人。只要世上还有一个主的门徒,世人也会继续吹毛求疵,挑剔他们。(注20)

    七35「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智慧在这里代表救主自己。门徒这群小众就是智慧之子,他们尊崇他。纵使大多数的人拒绝他,那些真正跟从他的人,也会以慈爱、圣洁、和奉献的生命,证明他的宣称是确实的。

    六.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七36~39)

    七36以下的事件,说明一个智慧之子以智慧为是,这智慧之子就是那个有罪的女人。伍德荣博士直截了当的说:「当神不能叫宗教领袖赏识基督,他会叫**来做这事。」也许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出于敌意,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和他吃饭。

    七37、38一个有罪的女人同时在屋内出现,我们不知道她是谁,传统说她为抹大拉的马利亚,但并没有圣经支持。这个女人带着一个盛香膏的白玉瓶。当耶稣斜倚在长凳上吃饭,头挨近桌子那边时,她站在耶稣背后,用眼泪洗耶稣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乾,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然后把昂贵的香膏抹上。如此的敬拜和奉献,显示她深信没有东西是好得连耶稣也受不起的。

    七39西门的态度完全不同,他认为先知当象法利赛人一样,要远离罪人。他的结论是:若耶稣真是先知的话,就不会让一个罪人向他表达这样的爱心。

    七.两个欠债者的比喻(七40~50)

    七40~43耶稣看出他的心意,他很有礼貌地请西门让他说话。主以熟练的技巧讲述一个债主和两个欠债者的故事,一个欠五十两银,一个欠五两银。因他们两个人都无力偿债,债主便免了他们两个人。耶稣问西门,那一个欠债者会爱那借钱给他的人更多,这个法利赛人正确地答道:「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进一步向他表示,他这个回答是定了自己的罪。

    七44~47从主进了这家开始,那个女人就将爱倾倒在主身上。相反,那个法利赛人对主非常冷淡,甚至最普通的礼貌,如洗客人的脚,与他亲嘴和用油抹他的头等,都没有做。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原因是那个女人感觉到自己蒙了很大的赦免,但西门甚至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犯大罪的人。「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耶稣并没表示这个法利赛人不是一个犯大罪的人,相反地,他强调是西门从未真正承认自己的大罪和所蒙的赦免。如果他有,他也会象那个**一样爱主那么深。我们全都是罪魁,我们都能认识极大的赦免,我们都能大大的爱主。

    七48然后耶稣公开地向这个女人宣告,她的罪已蒙赦免。她蒙赦免不是因为她对基督的爱,相反,她的爱是来自她所蒙的赦免。她的爱多因为她蒙的赦免大。耶稣趁这机会公开宣布她的罪已蒙赦免。

    七49~50其它客人在心里质疑耶稣赦罪的权柄。与生俱来的心憎恨恩典,但耶稣再次向这个女人保证,她的信已救了她,她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了。这是精神病医生所无能为力的。他们也许可以找藉囗解释犯罪的情结,但却绝不可能象耶稣一样给人喜乐和平安。

    有些基督徒误用主与法利赛人吃饭的事,辩解与未信者保持亲密接触,与他们一起纵情享乐的做法。

    赖尔提醒说:

    那些持这个论点的人谨记主在该场合的言行就好了。他带着「天父的事」去法利赛人家里吃饭。他验证法利赛人一再犯罪,他向那个法利赛人解释罪得赦免是白白的恩典,和真正爱他的秘诀。他宣告信心能叫人得救。如果那些赞同与未信者保持亲密接触的基督徒,带着主的精神与未信者交往,言主所言,行主所行,当然可以继续这种做法;但他们与未信者交往时的所言所行,真的如耶稣在西门家里的言行一样吗?如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了。(21)

    八.几个妇女服侍耶稣(八1~3)

    福音书只记载主的生活和事奉的一些片段,圣灵拣选了那些他要记下来的主题,而略过许多其它资料。这里简单地记述耶稣与门徒到加利利的各城各乡传道。在他传扬和宣讲神国的福音的时候,有一些蒙祝福的妇女服侍他,很可能是供应食物和住宿。当中有称为抹大拉的玛利亚,有人认为她是密夺地一个有封号的女士;无论如何,她曾奇妙地被拯救脱离七个鬼。还有约亚拿,她丈夫是希律的家宰。另外还有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她们对主所显的爱心并没有被忽略或忘掉。纵使她们认为自己与主分享的是微不足道,但以后世代的基督徒都读到她们的慷慨和款待。

    主传道的主题是神国的福音。神国的意思是国度,神的管治被承认的地方,包括能看见的和不能看见的。马太用了「天国」一词,但两者的构想基本上是一样的,意是「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但四17)或是「天在掌权」(但四26;吕振中译本)。

    在新约中,国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1.首先,有施洗约翰宣告天国近了(太三1、2)。

    2.然后,国度实际上以王的位格出现(「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一七21)。这就是耶稣所宣告神国的福音,他以自己为以色列的王(路二三3)。

    3.接着我们看到神国为以色列人拒绝(路一九14;约一九15)。

    4.今天,国度以奥秘的形式出现(太一三11)。君王基督暂时不在,但他的管治却被地上的一些人承认。从一方面的意义看,国度今天包括所有囗称接受神管治的人,就算他们未真正归主也好。表面上囗称承认信仰的人,其范围可从撒种的比喻(路八4~15),稗子的比喻(太一三24~30)和撒网的比喻(太一三47~50)看见。然而在深层、真正的意义上,国度只包括那些已归主(太一八3)和重生(约三3)的人。这是心灵实况的范围。(请看太三1、2的图解。)

    5.国度有一天会实在地建立在地上,主耶稣要为万王之王,万主之王,作王一千年(启一一15,一九16,二4)。

    6.最后一个时期是我们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11),这是永恒的国度。

    九.撒种的比喻(八4~15)

    八4~8撒种的比喻描述国度现时的情况,教导我们神国包括真实信仰的人,也包括囗称承认信仰的人。这构成一个非常严肃的警告的基础:我们怎样听神的话。能够听闻圣经的传讲和教训并非小事,那些听见的人要负上很重的责任。如果他们把听到的信息抛诸脑后,或视顺服为可有可无的事,他们就要受到亏损。但如果他们听而顺服,就是将自己放在领受神更多恩光的位置上。主向许多人说这个比喻,然后给门徒讲解。

    这个比喻讲述一个撒种者、其种子、四种接受种子的土壤、和四个结果。

    土壤的种类结果

    1.路旁1.被人践踏,被天上的飞鸟吃尽。

    2.磐石2.一出来就枯乾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3.荆棘3.与荆棘一同生长,被挤住了。

    4.好土4.结实百倍。

    主以这句话结束了比喻:「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换句话说,每当你听见神的话,就要谨慎自己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领受。种子必须落在好土里才能有好收成。

    八9、10门徒向主耶稣询问这比喻的意思,主解释神国的奥秘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因为门徒愿意相信和顺服,所以叫他们有能力明白基督的教训。耶稣刻意用比喻来讲说许多真理,叫那些没有真正爱他的人不明白,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从一方面的意义看,他们看见了也听见了,例如他们知道耶稣讲述一个撒种者和种子;然而他们却不明白这个例子的深层意义。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是刚硬、挤满荆棘的泥土,没有丝毫悔意;他们未能从听见的话语得着益处。

    八11~15主只向门徒阐释这比喻。他们已经接受了所领受的教训,所以能够知道更多。耶稣解释种子就是神的道,即神的真理──他自己的教训。

    落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但是肤浅,表面的,在他们的生命里没有根基,因此很容易被魔鬼(天上的飞鸟)夺去。

    落在磐石的人也听了道,但他们没有让这道破碎他们,仍然不肯悔改,也没有给种子鼓励(滋润),所以种子很快枯乾死亡。也许他们起初在众人面前炫耀,承认自己的信心,但里头没有实质。看上去是有生命的,但心中没有根,难处一来,他们便放弃基督信仰。

    落在荆棘里的人有一阵子生长得不错,但他们未能继续稳定成长。这证明他们不是真信徒。道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和宴乐挤住了,便窒息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好土代表心里诚实善良的真信徒,他们不单接受了道,也让道模造他们的生命。他们受教、顺服,建立真正的基督徒性格,为神结出果子来。

    达秘摘要这部分的信息如下:

    在听道时,我拥有我所听见的,但如果我不但欢喜地去领受,而且把道接纳成为自己的,那么道就成为我灵魂实质的一部分,因此我能得着更多;当真理成为灵里的实质时,我就有能力领受更多。(注22)

    十.听见的人要负的责任(八16~18)

    八16骤眼一看,这部分似乎跟上一部分没有多大的关连,然而事实上是一脉相承的。救主仍在强调门徒怎样对待他的教训的重要,他把自己比作一个人点灯,这灯不能用器皿盖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叫进来的人看见亮光。他教导门徒神国的道理,就是在点灯,他们怎样对待灯呢?

    首先,他们不应把灯用器皿盖上。在路加福音五章15节、马可福音四章21节和路加福音十一章33节,所说的器皿是一个斗。斗是商业世界里一个量度的单位,所以把灯放在斗底下,可以说容让自己的见证被劳碌营役的商业生活所阻碍和挤走。把灯放在斗的顶部就好多了,即在市场上实践基督信仰,利用生意作为宣扬福音的手段。

    其次,门徒不应将灯藏在床底下。床指休息、安逸、怠情和纵情,这些东西何等阻碍灯发放光芒!门徒应该把灯放在灯台上,换言之,他应该活出和宣扬真理,叫所有人都能看见。

    八17本节似乎提示,如果我们因为事务或懒惰而容让信息被限制,我们的疏忽和失败将会被显露出来。掩藏的真理会显出来,隐瞒的事会被人知道。

    八18所以我们要小心自己怎样听。如果我们忠心地与人分享真理,神会向我们启示新的、更深的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传福音的热忱,神会连我们自以为有的真理也夺去。我们不去用的,就会失去。凌耳如此评论:

    门徒抱着渴慕认识和随时准备好相信和遵行的心来聆听;其它人不是无心聆听,就是抱着好奇或坚决敌对的态度。门徒会得着更多的知识,其它人会连似乎拥有的知识也被夺去。(注23)

    如果我们要持守从上头来的美善,

    就必须与人分享;

    我们停止付出,就停止拥有,

    这就是爱的定律。

    ~崔仁翟

    十一.耶稣的真母亲和弟兄(八19~21)

    耶稣说到这里,有人告诉他,母亲和他弟兄等着要见他;因为人多,他们不得到他跟前。主的回答说明,与他真正有生命关系的不是根据血缘,而是在乎顺服神之道。所有敬畏他的话,以温柔的心领受,并毫无保留地顺服的人,他都看为他家里的一员。群众断不能阻碍他属灵的家庭成员去谒见他。

    十二.人子平静风浪(八22~25)

    八22在本章的尾部,耶稣行使他对天气、污鬼、疾病,甚至死亡的主权。一切都听命于他,只有人拒绝他。

    加利利海突然刮起强烈的暴风,令航行非常危险。这次特别的暴风可能出自撒但的手,他意图消灭世人的救主。

    八23暴风发生的时候,耶稣睡着了;他睡觉这个事实验证他真正的人性。耶稣说话的时候,暴风便止住了,这个事实验证他绝对的神性。

    八24门徒叫醒救主,表示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极度惊惶。他泰然自若地斥责那狂风大浪,一切就平静了。当天他对加利利海所作的,今天他也可以作在困恼、被暴风折腾的门徒身上。

    八25他问门徒:「你们的信心在那里呢?」他们不应该忧虑,他们不需要叫醒他,「掌管海洋、陆地和天空的主躺在船上,就没有水能吞没那船」。有基督在船上是绝对安全和稳妥的。

    门徒对于他们主的能力范围并未完全了解;他们对他的了解是不完整的。他们希奇天气也听从他。我们跟他们并无两样,面对生命的暴风,我们经常感到绝望;然后当主来帮我们一把,我们对他所表现的能力感到惊奇,也奇怪自己为何没有完全信靠他。

    十三.被鬼附的格拉森人得医治(八26~39)

    八26、27耶稣和门徒上岸后,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注24),他们遇到一个被鬼附着的人。马太提到有两个被鬼附的人,而马可和路加只说一个。这种表面上的矛盾记载可能说明实际上是两件不同的事件,又或者一个作者比其它的作者记录得更详尽。附身的污鬼令到受害人不穿衣服,远离社群,住在坟茔里。

    八28、29他见了耶稣,就乞求耶稣不要理他,当然,是附在他身上的污鬼透过这可怜的人说话。

    被鬼附是真有其事的。这些鬼不单指一些无形的影响力,他们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住在人里头,控制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事件中的鬼导致这人极端暴力──到一个地步令他把用来捆绑他的锁链挣断,走到旷野的地方去。我们明白到关在这人里头的鬼足够毁灭大约二千头猪(请看可五13)的时候,我们对这人所表现的暴力就不会感到惊奇。

    八30、31这人名叫群,因为他身上附着一群鬼。这些鬼认识耶稣是至高神的儿子,他们也知道自己难逃灭亡的厄运,而他会作成这事。他们寻求缓刑,央求他不要即时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

    八32、33他们央求耶稣,准他们在被赶离开那人后,进入在附近山上吃食的一大群猪里。耶稣准了他们,结果那群猪匆匆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今天主被批评毁灭某人的财产,但如果养猪的人是犹太人的话,他们就是经营一样不洁和不合法的生意了。不论养猪的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也应该看重一个人的价值多于二千头猪的价值。

    八34~39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那地方。一大群人聚集起来,看见从前被鬼附的人,完全清醒过来,恢复正常。格拉森人很不高兴,他们求耶稣离开。他们看重那群猪胜于救主,看重猪胜于自己的灵魂。达秘观察说:

    世人恳求耶稣离开,想要自己的安舒,因为神的同在和能力比一群鬼带来更大的搅扰。他离开了,蒙他医治的人乐于与他在一起,但主打发他回去,要他见证自己曾经领受的恩典和能力。(25)

    后来耶稣经过低加波利,一群求医治的人来见他(可七31~37)。这会否是被鬼附而蒙医治的人所作的忠心见证的结果呢?

    十四.医治不治之症和叫死人复活(八40~56)

    八40~42耶稣渡过加利利海,返回西岸,那里有另一群人等候他。睚鲁是一个管会堂的人,他尤其急要见耶稣,因为他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快要死了。他迫切地恳求耶稣尽快与他同去,但众人拥挤他,阻碍了他的前进。

    八43人群当中有一个怯懦、绝望的女人,她被血漏病折磨了十二年。路加医生指出,在医生手里,他花尽了一切养生的积蓄和收入,但一点没有好转。(马可加上非专业的描述,说她病情实际是恶化了。)

    八44、45她感到耶稣里头有能力可以医治她,所以慢慢穿过群众走到耶稣那里。她屈身摸他的衣裳遂子,那是犹太人的袍子下边的摺边或遂子(民一五38、39;申二二12)。血漏立刻就止住了,她得到了完全的医治。她尝试悄悄地溜走,但被耶稣的问题截住:「摸我的是谁?」彼得和其它门徒认为这个问题很愚蠢,众人都拥挤、推撞,并触摸他!

    八46但耶稣发现一个与别不同的触摸,有人曾说:「身体拥挤,但信心触摸。」他知道有信心摸他,因为他感到有能力──医治那女人的能力──外流,他觉得那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了。当然,他的能力不会比从前减少,只是他医治要付上一些代价。医治是有支出的。

    八47、48那女人……战战兢兢的来……耶稣脚前,带着歉意解释她摸他的缘故,和感激地见证所发生的事。她在众人面前直认不讳,获得耶稣公开赞扬她的信心,和公开宣告他的平安临到她。没有一个以信心摸耶稣的人不被他知道和得不着他的祝福;也没有一个公开承认他的人,得救的保证得不到竖立。

    八49医治患血漏的妇人大概不会耽搁耶稣太久,但已是够让一个差役来到,带来睚鲁的女儿死了的消息,并说他们不再需要劳动夫子了。他们有信心他能医治,但却没有信心他能叫死人复活。

    八50然而,耶稣并不就此轻易罢手,他以安慰、鼓励和应许的话回答他:「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八51~53他一到达睚鲁的家,就只带着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孩的父母进了屋子。每一个人都在绝望中等待,但耶稣叫他们不要难过,因为女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嗤笑耶稣,因为他们确定女孩已经死了。

    女孩真的死了?还是在沉睡,象昏迷了?大部分解经家说她已经死了,他们指出,耶稣提到拉撒路睡了,意思是他已经死了。安德逊爵士认为女孩并非真的死了(注26),他的论点如下:

    1.耶稣说女孩会「好」,这个词跟本章48节所用的是同一个词,指的是医治而不是复活;这个词在新约中从来没有用来指叫死人复活。

    2.耶稣说拉撒路睡了用的是另一个词。

    3.众人都以为女孩死了,如果实际上耶稣知道她睡了,他不会为叫女孩从死里复活来居功。

    安德逊爵士说,这件事就看你愿意相信谁,耶稣说女孩睡了,其它人认为自己知道她已经死了。

    八54~56不管是睡了还是死了,耶稣对她说:「女儿,起来罢。」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将她交给她的父母,并嘱咐他们不要宣扬这件神迹。他对虚浮的声名、善变的群众热心、无益的好奇心毫无兴趣。

    耶稣第二年的公开传道生活在此结束,第九章记载差遣十二门徒,开始第三年的传道生活。

    十五.人子差门徒出去(九1~11)

    九1、2这件事与路加福音十章1至15节差遣十二使徒非常相似,但两者有显着的区别。比如在路加福音,门徒只奉命往犹太人中间去,他们要医治各样的病,也要叫死人复活。路加的记载这么简短显然是有原因的,但原因却没有明显交代。主不单有能力和权柄施行神迹,更可以将这能力、权柄授予其它人。能力就是力量,权柄是使用能力的权利。在没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圣经的情况下,门徒的信息得到神迹奇事的证实(来二3~4)。神能够用神迹治病,但传福音是否必须连带医治,这当然是有疑问的。

    九3~5门徒现在有机会实践主所教训他们的原则了,他们要靠赖他供应他们物质上的需要──不可带囗袋、食物和银子,他们要过简朴的生活──不可多带拐杖或褂子。他们要住在第一个接待他们的家里──不可四处游逛期望得到更舒适的住处。对那些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不要延长逗留的时间或给他们压力。主吩咐他们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见证他们的不是。

    九6门徒大概在加利利的各乡宣传福音和医治病人。这里要提出一点,门徒的信息与国度有关──宣告王在他们中间,他愿意管治悔改的百姓。

    九7希律安提帕是当时加利利和比利亚的分封王,他管治父亲大希律王国里的四分一领土。有人在他的领土内施行大能神迹的消息传到他耳中,他的良心即时开始泛起了问题,施洗约翰的往事仍然烦拢他,虽然希律已把约翰斩首,止息了那无畏强权的声音,但约翰生命的能力却仍萦绕着他。使希律不断忆起约翰的人是谁呢?有人传言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

    九8、9其它人推测他是以利亚,或是旧约的一个先知。希律尝试平息心中的焦虑,他提醒其它人,他已经将那个施浸的斩了。然而,恐惧仍在。究竟这是什么人?他想要见他,但一直没有机会,直至救主钉十字架之前。

    这是被圣灵充满的生命发出的能力!主耶稣,一个默默无闻的拿撒勒木匠,使希律在从未与他会面的时候就已经颤抖。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充满圣灵的人的影响力!

    九10使徒回来,他们直接向主耶稣汇报结果。也许对所有基督的工人,这是一个良好的策略。公开工作报告经常导致嫉妒分争。摩根评论:「对统计数字的热衷是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属肉体而不属灵。」我们的主带门徒到毗邻伯赛大(捕鱼之家)的旷野地方。当时似乎有两个名为伯赛大的地方,一个在加利利海的西边,一个在东边,但准确的位置无法知道。

    九11安静相聚的时间没法长久,群众很快便聚集,他们经常随时找到主耶稣。他没有认这是讨厌的打扰。他从来不会因忙碌而没有给人祝福。事实上这里特别说明他接待(或迎接)他们,教导他们神国的道和医治那些需医的人。

    十六.给五千人吃饱(九12~17)

    九12天将近晚,十二个门徒烦燥起来。这么多人需要食物!这是一个令人为难的情况,所以他们请主叫众人散开。这跟我们的想法多么相近!对一些关乎自己的事情,我们会象彼得一样说:「吩咐我到你这里……」,但对其它人的事情,我们何等容易说:「请叫他们散开。」

    九13耶稣不愿叫他们往四面的乡村里去找食物。为什么门徒出去走遍各处向人传福音,却忽略这班来到面前的人?主叫门徒给众人吃的吧。他们抗议说他们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却忘记了可以从主耶稣支取无尽的资源。

    九14~17他吩咐门徒叫这五千个男丁,并有妇女和小孩坐下,祝谢后,他擘开饼,不断递给门徒,门徒再将饼分给众人。每个人都得到很多食物。事实上,众人吃饱后所剩馀的食物比开始时还多,剩下的零碎装满了十二篮子,每个门徒有一篮子。那些试图砌词否定这神迹的人只会满腹狐疑。

    对于有责任把福音传给世人的门徒来说,这件事饶有意义。这五千人代表失丧的人类,饥慕神的食物;门徒象征无助的基督徒,拥有看似有限的资源,不愿与人分享自己所有的。主吩咐「你们给他们吃罢」,只是重述大使命而已。这一课教训我们,如果我们将自己所有的交给耶稣,他就能使之倍增,用以喂养灵里饥饿的群众。那只钻戒、那分保险单、那个银行户囗、那套体育器材!这一切都可以转变为福音刊物、从而使灵魂得救,让他们可以在永恒里敬拜神的羔羊。

    如果基督徒能将自己和一切所有的都放在主跟前,福音就可以在这个世代传遍世界。这是喂饱五千人所带来的永恒教训。

    十七.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九18~22)

    九18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后,紧接的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五饼二鱼的神迹是否开了门徒的眼睛,叫他们看见主耶稣是神的受膏者的荣耀?该撒利亚腓立比这件事一般被公认为是救主对十二个门徒的教导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一直耐心引导他们正确判断他是谁,和他能在他们身上并透过他们成就什么;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自此以后他便定意往十字架去。耶稣自己祷告,没有任何记载说主耶稣曾与门徒一起祷告。他为他们祷告;门徒同他一起时他祷告;他也教导他们祷告,然而,他自己的祷告生活跟他们的有所区别。经过一段祷告时间之后,他问门徒:众人说他是谁。

    九19、20他们说出纷纭的意见: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也有人说是旧约的一个先知又活了。但当他问门徒的时候,彼得确信地承认他就是神所立的基督(或弥赛亚)。

    司徒雅各对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有非常卓越的评论,特详细引录如下:

    他以一个客观的问题开始──「众人说我是谁?」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难答的问题,因为四周的人都在述说耶稣的事。纷纭的谣传、说法满天飞,耶稣成为众人谈论的对象;人们不但谈论耶稣的事,而且还对他有伟大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有人说他使他们记起以利亚,也有人说他是耶利米或另外一个先知;换句话说,当时的舆论对耶稣的身分并无一致的意见,但他们都异囗同声承认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位置与本族的英雄同列。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再度重演,耶稣又一次成为众人谈论的焦点,今天在基督教会以外的人也谈论他,也同样对他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看法。彭比利看耶稣为诗人;白顿看他为敏于行的人;穆里看他为通灵者;不赞同正统基督教的人也称赞耶稣永远是圣人的典范和所有道德领袖的元首。密尔说:「甚至现在,除了竭力活出基督所认明的生活外,就算一个不信的人也很难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把抽象的美德变为具体。」正如当天的人称他为约翰、以利亚、耶利米,今天的人也同意耶稣在各世代的英雄和圣人中为至大。

    但耶稣并不满足于这种认可,人们说他是约翰、以利亚、耶利米,意即他是众人中一个,即有前者或能与他匹比的人;即使他居首位,仍不过是同辈中的最者,同侪中的首位而已。非常明显,这不是新约的基督所宣称的。人们或许同意基督的宣称,或许持有异议,但他所作的宣称并无半点犹豫不定。基督宣称自己是前无古人、无可匹敌、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一位(例如:太一○37,一一27,二四35;约一○30,一四6)。(注27)

    九21、22彼得对耶稣作了历史性的承认后,主嘱咐他们不可告诉人;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妨碍他往十字架的道路。然后,救主向他们揭示他不久的将来要面对的事;他必须受许多的苦,必须被以色列的宗教领袖弃绝,必须被杀,和必须第三日复活。这是惊人的宣告,请别忘记这番话是出自在这世上生活过唯一无罪的义人的囗,出自以色列的真弥赛亚。这是神在肉身显现所说的话,叫我们知道完全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顺服神旨意的生命会经历受苦,被弃绝、死亡,和复活不死的生命。这是为别人倾倒的生命。

    诚然,这与一般人对弥赛亚角色的概念有很大的出入。人们寻找一个炫耀武力、毁灭仇敌的领袖。门徒对真实的弥赛亚必定感到震惊。但正如他们所承认,如果耶稣实际上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他们就没有理由感到失望或沮丧。如果他就是神的受膏者,那么,他的目标必定不会落空;不管有什么事情临到他或他们,他们都是胜券在握的;胜利和正确的证明是必然的。

    十八.邀请人背十字架(九23~27)

    九23主简略地描画自己的将来后,就邀请门徒跟从他,意思是他们要舍己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舍己的意思是自愿宣布放弃任何所谓的计划或选择权,在生活的每一方面承认他的主权;背起十字架的意思是刻意选择以他的生活方式过活,包括:

    ━被所爱的人反对。

    ━受世人责骂。

    ━放弃家庭、房屋、土地并今生的享受。

    ━完全倚靠神。

    ━顺服圣灵的带领。

    ━宣扬一个不为人受落的信息。

    ━走孤单的路。

    ━遭已获确认的宗教领袖有组织的攻击。

    ━为义受逼迫。

    ━被毁谤和羞辱。

    ━为别人倾出自己的生命。

    ━向自己和向世界死。

    但也包括紧握着实在是生命的生命!意即最后找到我们生存的原因,就是永恒的赏赐。我们对背十字架会作出本能上的退缩,我们不愿相信这就是神对我们的旨意;然而,基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时,意思是没有人能免除,也没有人会例外。

    九24我们天生的倾向是藉自私的、自满的、乏味的和次等的生活方式来救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许会藉流连于舒适、奢华、安逸中,藉为今生而活,藉与世界交换自己最好的才干,以取得几年虚假的安稳,从而沉溺于享乐和肉欲中。正是因为这些行动,我们丧掉生命,失去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和应有的深刻的属灵喜乐!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许会为救主的缘故丧掉生命;如果我们将自私的野心投于风中,如果我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如果我们毫无保留的降服于他,人们就会以为我们疯狂。然而这种舍弃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会带来喜乐,从神而来的无忧无虑和无法形容的内里满足。

    九25救主一边与十二个门徒讲论的时候,他知道追求物质的丰富可能会成为一个强大的阻碍,叫他们不能完全降服;因此他实际上说:「假如你能够积存全世界所有的金和银,能够拥有所有物业和地产,所有股票和债券──一切有物质价值的东西──假如在你疯狂地努力要获得这一切的时候,你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你只会拥有一刹那,然后就会永远失去。卖掉唯一而短暂的一生,换取几件无价值的事物,才是疯狂的交易。」

    九26害怕羞辱是另一样阻吓信徒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基督委身的东西。一个受造物为造它的主感到可耻是完全不合常理的,一个罪人为他的救主感到羞耻也是这样。然而,我们那一个是毫无过失的呢?主认识到羞耻的可能,因此严肃的提出警告。如果我们过着有名无实的基督徒生活,效法世人,以免受羞耻,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的荣耀里,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我们当作可耻的。他强调他第二次降临时三重辉煌的荣耀,好象说任何我们现在可能为他忍受的羞耻或责骂,相比他在荣耀中降临时那些现在否认他的人所要面对的羞耻,会显得微不足道。

    九27这里提到他的荣耀连系到后来发生的事。他预言一些站在当中的门徒未死以先会看见神的国。他的话在第28至36节登山变象的事件中实现了,当中的门徒包括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山上,他们预先看见主耶稣的国度临到地上时会有的景象。彼得实际上在书信中这样说: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彼后一16~18)

    注意这段经文中主的教训的连贯,他刚刚宣告了自己将要遭遇的被弃、痛苦和死亡,他呼召门徒跟从他过舍己、受苦和牺牲的生活,现在他实际上是说:「请别忘记,如果你与我一同受苦,你也必与我一同作王。十架背后是荣耀,所得的奖赏远远超过要付的代价。」

    十九.人子改变象貌(九28~36)

    九28、29过了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虽然铺雪的高山黑门山是很可能的地点,但山的位置却没有清楚记录。主正祷告的时候,他外在的面貌开始改变。一个很有趣的真理──祷告改变一个人的容貌。他的面发出明亮的光辉,衣服闪烁着令人炫目的洁白。如上所述,这预示了他的国度降临时他的荣耀。他还活在地上的时候,他的荣耀通常被血肉之躯遮盖。他在地上屈尊为人,作为一个奴仆;但在千禧年里,他的荣耀将被完全彰显,人人都会目睹他完全的辉煌和威严。

    洛杰斯教授说的好:

    在改变象貌的事件中,我们看见将来国度显明的时候所有显着人物的缩影。我们看见主披戴荣耀,不再穿着屈辱的破衣;我们看见摩西在荣耀的状态中,他代表那些经过死亡进入神国度重生的人;我们看到以利亚被荣光环绕,他代表那些藉身体改变而进入神国的已得赎的人;那里有三个未得荣耀的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他们代表千禧年里在肉身活着的以色列人;山脚的群众代表神的国度开始后才被带进去的百姓。(注28)

    九30、31摩西、以利亚与耶稣谈论他去世(直译:离去)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注意他的死在这里说是一件成就,也注意死亡只是离去──并非停止生存,而是离开一个地方去另外一个地方。

    九32、33这一切事情发生的时候,门徒正打盹。

    赖尔主教说:

    请注意在这荣耀的异象中打盹的门徒,正正就是主在客西马尼园受苦时也打盹的门徒。血肉之体进入国度之前必须经过改变,我们贫乏软弱的身体既不能在基督受试炼时与他一同警醒,也不能在他的荣耀中与他保持清醒,我们身体的构造必须大大转变才能享受国度。(注29)

    当他们清醒了就看见基督光芒四射的荣耀,彼得试图保存当时神圣的情景,提议立起三座棚,一座为耶稣,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然而,他的主意徒有热诚,却缺乏知识。

    九34~36神的声音从包围他们的云彩里出来,承认耶稣是他的爱子,并吩咐他们要听从、顺服他。声音一过,摩西和以利亚消失了,只有耶稣一人站在那里。在神国里的情况也相似,他的地位超乎万有之上,他根本不与人共分他的荣耀。

    这事令三个门徒感到无比敬畏,以致他们没有与其它人讨论过。

    二十.医治被鬼附的孩子(九37~43上)

    九37~39第二天,耶稣和门徒从荣耀的山上,回到面对各种人类需要的山谷。生命中有灵性高升的时刻,但神以日常的辛劳和消耗来平衡这些时间。一个忧心忡忡的父亲从许多人中出来迎见他,恳求耶稣帮助他被鬼附的儿子。这是他的独生子,是他的掌上明珠,这样的一位父亲看见自己的孩子被鬼缠绕,害上癫痫病,是何等难言的悲痛。癫痫随时发作,毫无先兆,这个男孩会忽然喊叫,囗中流出白沫,经过一阵可怕的抽疯后,鬼才离开,剩下他遍体鳞伤。

    九40这位极度愁烦的父亲曾到门徒那里求助,但他们没有能力帮助他。为什么门徒不能帮助这个男孩?也许他们在传道事奉已变得专业化;也许他们以为自己不作恒常的属灵操练也可以有圣灵充满的事奉;也许他们过度看事情为理所当然的。

    九41主耶稣为整个场面哀伤,他没有指名道姓责备谁,他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这话可能是对门徒、众人、那个父亲或所有人说的。尽管他们可以从他无限的资源支取能力,但面对人类的需要,全都束手无策。他要在他们那里、忍受他们到几时呢?然后他对那父亲说:「将你的儿子带到这里来罢。」

    九42、43上男孩正来耶稣那里的时候,鬼缠绕他,把他重重的摔在地上。邪灵这样展示他的力量并没有吓倒耶稣,人的不信比鬼魔的能力更阻碍他。他赶出污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给他父亲。众人都诧异,他们知道神行了一件神迹,从这神迹他们看见了神显示的威荣。

    二十一.人子预言自己的受死和复活(九43下~45)

    九43下、44门徒可能因此会想,他们的主人会继续施行神迹,直至最后全国人民都公开承认他为王。为了打消他们这个观念,主再次提醒他们,人子必须被交在人手里,即被杀。

    九45为什么他们不明白这预言?只因他们错误地以为弥赛亚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英雄;根据他们的想法,他的死亡意味理想的破灭。他们的愿望太强烈了,以致不能也不愿考虑任何相反的意见。不是神向他们隐藏真理,而是他们坚决拒绝相信。他们甚至不敢要求澄清──好象是害怕他们的恐惧会得到证实!

    二十二.国度里真正为大的人(九46~48)

    九46门徒不仅预期荣耀的国度快将来临,还有志在国度中为大。他们中间已经起了争论,议论谁将为大。

    九47、48耶稣知道烦扰他们的问题,就领一个小孩子来站在他旁边,解释说,任何人为他的名接待一个小孩子,就是接待他。乍看上去,这似乎与门徒中谁为大的问题没有什么关连;虽然并不明显,但关连似乎在这里:真正的伟大可见于关怀那些弱小的、关怀那些无助的、关怀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因此当耶稣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时,他所指的是那些自己谦卑,与平凡的、卑微的和被藐视的信徒为伴的门徒。

    在马太福音十八章4节,主说在天国里最大的,是谦卑象小孩子的人。在路加福音这里,则指以自己为神儿女中最小的。两个情况都要自我谦卑,正如救主所做的一样。

    二十三.人子禁止党派主义(九49、50)

    九49这事件似乎举例说明了主刚刚叫门徒避免的行为。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奉耶稣的名赶鬼,就禁止他,唯一的理由是这人不与他们一夥;换句话说,他们拒绝为主的名接待一个主的孩子。他们有党派之见,心胸狭窄;他们应该为鬼被赶出感到高兴,他们绝不应该妒忌任何能比他们赶出更多鬼的人。然而,每一个门徒都要维护独有的权益──属灵能力和特权的专利。

    九50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对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是不能有中间路线的;人如果不是支持基督,就是反对他。但说到基督徒的事奉,韦连士说:

    认真的基督徒需要谨记,每当外人以基督的名做任何事情,这事必须大致上有助于他的目标……主的回答包含一个广阔和影响深远的真理。没有地上的团体(不管多圣洁),可以专利地要求从神而来的能力,这能力与真诚和忠心地使用他的名有不可分割的连系。(30)

    柒.反对人子的势力加强(九51~一一54)

    一.撒马利亚人拒绝人子(九51~56)

    九51耶稣被接升天的日子近了,他知道的很清楚;他也知道路中间放着十字架,所以他定意向耶路撒冷和所有在那里等着他的事情前往。

    九52、53他途经一个撒马利亚的村庄,那里的人不接待神儿子。他们知道他向耶路撒冷去;对他们而言,这个理由就足够叫他们拦阻他。毕竟,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之间存着强烈的仇恨。他们的党派之见,顽固偏狭的心胸,他们种族分离的态度,他们的种族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接待荣耀的主。

    九54~56雅各、约翰对这不礼貌的做法非常忿怒,他们提出要吩咐火从天上降下,烧灭那些得罪他们的人。耶稣即时责备他们,他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而是要救人的性命。这是主悦纳人的禧年,不是我们神报仇的日子;他们的特征应该是恩典而不是报复。

    二.成为门徒的阻碍(九57~62)

    九57在这段经文中,我们遇到三个想要成为门徒的人,说明阻碍门徒全心全意跟从主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人很确定想跟从耶稣,不管他往那里去;他没有等候呼召,就冲动地奉献自己。他自信,过分热切,也没有考虑代价,他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九58初看耶稣的回答似乎跟那人的奉献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关系非常密切。耶稣实际上是说:「你知道跟从我的真正意思吗?跟从我就是要舍弃生活上的舒适和方便,我没有自己的家,这片土地不能给我安息。说到自然的舒适和安稳,孤狸和飞鸟比我拥有更多。即使跟从我要舍弃那些大部分人认为是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的东西,你也愿意吗?」当我们读到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们会倾向于同情他。一个解经家说:「他不需要你的同情。如果你有一个家,当基督想你离开世上的高位时,这家就成为你的阻碍,你不如同情自己吧!」我们再没有听到这个人的消息,只可假设他不愿放弃生活上的舒适来跟从神儿子。

    九59第二个人听见基督呼召他去跟从他,从某方面来说他是愿意的,但他想先做某些事情;他想去埋葬他的父亲。注意他所说的话:「主,容我先回去……」换言之,是「主……我先」。他称耶稣为主,但实际上把自己的想望和利益放在前头。「主」和「我先」这两句子是彼此排斥的;我们必须二择其一。不管父亲是否已经身亡,还是儿子在家守候直至父亲去逝,事情都是一样──他容许某些事物高于基督的呼召。对已死或临死的父亲表示尊敬是绝对合理和正确的,但容许任何人或事物与基督匹敌,这做法有罪。这个人有某些事情要做──我们可以说是一件工作或一分职业──因此他被吸引了去,不能全心全意地作主的门徒。

    九60主责备他三心两意,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灵性上死亡的人可以埋葬肉身上死亡的人,但不能传扬福音。门徒不应优先处理那些基督徒和未得救的人同样能做好的工作;就生命的主要目标而论,信徒应该确知自己责无旁贷,议他的主要职业应该是使基督在地上的理想得以实现。

    九61第三个想成为门徒的人跟第一个很相似,他主动提出要跟从基督;他跟第二个的相同之处,是他说话的矛盾:「主……我先……。」他想先去辞别家里的人。辞别家人这个要求本身是合理和正确的,但就算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礼貌,如果放在立刻和完全顺服之先,也是错的。

    九62耶稣告诉他,手一旦扶着作门徒的犁,他必不可以往后看(注31);否则,他就不配进神的国。跟从基督的人不是半心半意的,也不是感情用事的。尽管对家人和朋友的顾虑本身是合理的,但必不可让这顾虑使他们转离,以致不能彻底和完全的降服于他。「配进神的国」是指事奉而不是救恩;并非进入神国的问题,而是进入神国后在里面事奉的问题。我们配进入神的国在乎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藉着信靠他我们便可以进入了。

    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我们看见三个作门徒的主要阻碍:

    1.物质上的舒适。

    2.工作或职业。

    3.家人和朋友。

    基督在我们的心里必须占有至尊的地位,别的事物都无可匹比,所有其它的心爱和所有其它的忠心必须是次要的。

    三.主差遣七十人(一○1~16)

    一○1~12这是福音书中唯一记录主差遣七十个(注32)门徒出去的经文。这跟路加福音第十章差遣十二个门徒非常相似,但马太记载的是差遣门徒到北面的地区,而这里的七十人是差遣到南方,沿着主到耶路撒冷的路径。这次使命看样子是要为主预备道路,他的旅程从北面的该撒利亚腓立比开始,经过加利利和撒马利亚,渡过约但河,南经比利亚,然后折返,渡过约但河往耶路撒冷。

    虽然这七十个人的传道事奉和职务是暂时的,但主对他们的教导提供了许多生活的原则,历世历代的基督徒也适用。

    摘录其中一些原则如下:

    1.他差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1节)。这使人想到令人信服的见证:「凭两三个人的囗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林后一三1)。

    2.主的仆人应当时常祈求他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2节)。需求常常比工人的供应为大,在为工人祈求的同时,明显地我们自己必须愿意出去。注意求(2节)、去(3节)。

    3.耶稣的门徒被差往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3节)。外表上,他们象毫无防御能力的羊羔进入狼群;他们不能期望世界会给予盛情的款待,相反,他们会遭到逼迫、甚至杀害。

    4.不许顾虑个人的舒适(4节上)。「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囗袋,不要带鞋。」钱囊指金钱的储备;囗袋指食物的储备;鞋可能指额外一双,或提供额外舒适的鞋袜。这三样都提到某种贫穷,那就是虽然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并叫许多人富足(林后六10)。

    5.「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4节下)基督的仆人不要在冗长、仪式化的问候上浪费时间,这种问候在东方很流行。他们固然应当斯文有礼,但却必须把时间用在宣告荣耀的福音上,而不是无益的交谈上。他们没有时间作不必要的拖延。

    6.他们应该接受任何提供给他们的住宿(5、6节)。如果他们起初的问安得到友善的接受,这家主人便是平安之子;他有平安的特质,也接受平安的信息。如果门徒被拒绝,他们不应气馁,他们的平安仍归自己,即他们没有浪费或损失,而其它人会得着这平安。

    7.门徒应该住在首先提供住宿的一家(7节)。从这家搬到那家会显出他们是那些找寻更舒适住处的人,然而他们应当过简朴感恩的生活。

    8.他们应该吃喝任何提供给他们的食物和饮品(7节),作为主的仆人,他们有权取得工价。

    9.城镇正如个人一样,不是接受主就是反对主(8、9节)。如果一个地区接受信息,门徒就应该在那地传道,接受款待,带给那地福音的福气。人摆上什么,基督的仆人就吃什么,不要对食物讲究,或在那家引起不方便;毕竟,食物并非他们生命中的主要东西。在接待主使者的城镇,犯罪患病的居民得着医治,王也临近他们(9节)。

    10.一个拒绝福音的城镇会被剥夺再听的特权(10~12节)。在神的安排中,人会有最后一次听到福音的时间。人不应轻视福音,因为可能再没有听闻的机会。被拒绝的光就是光不被容下。获得特权听闻好信息的城镇若拒绝福音,要受的审判比所多玛更重。特权越大,责任越重。

    一○13、14耶稣说这些话,是想到加利利中三个比任何其它城都更获优待的城。它们见过他在街上施行大能的神迹,听过他满有恩典的教训,然而,它们完全拒绝他。在哥拉汛和伯赛大所行的神迹,如果他行在古代的推罗、西顿,那些沿海的城市已经马上深切的悔改了。由于加利利的城市不为耶稣的工作所感动,它们要受的审判比推罗、西顿更重。根据历史事实,哥拉汛和伯赛大已被彻底毁灭,它们的确实位置今天无法确定知道。

    一○15耶稣离开拿撒勒后,迦百农便成为他的家乡。这城所得的优待是升到天上,但它藐视最尊贵的市民,失去大好机会,所以它在审判时会被推**间。

    一○16耶稣以说明这七十人是他的大使来结束他的教训。拒绝他们的,就是拒绝他;拒绝他的,就是拒绝父神。

    赖尔评论:

    新约中再没有更强烈的言词,说到一个忠心执事的职任的尊严,和那些拒绝听他信息之人要承担的罪疚。我们必须谨记,这话不是对十二个使徒说的,而是对七十个门徒说的。这些门徒的名字和往后的经历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史葛说:「拒绝或轻慢一个大使,是悔辱任命和差派他的王──他所代表的人。使徒和七十个门徒是基督的大使和代表,拒绝和藐视他们的,事实上是拒绝和藐视他了。」(注33)

    四.七十人回来(一○17~24)

    一○17、18那七十个人完成使命回来,他们因鬼也服了他们而欢欣鼓舞。耶稣的回答可以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意思,是他从他们的成功看见撒但最终从天上坠落的预兆。詹美逊.霍石.鲍尔朗将主的话意译如下:

    你们执行使命时我跟随你们,看着胜利;当你们为魔鬼因我的名而服了你们而惊奇时,我看见一个更辉煌的景象,如闪电忽然从天划到地上。看!撒但从天上坠落。

    撒但这样的坠落还未发生,他将会被米迦勒和他的使者逐离天上(启一二7~9),这事会发生于大灾难期间,在基督于地上荣耀作王之前。

    耶稣的话另一个解释是对骄傲的警告。他好象是说:「不错,你们因甚至连魔鬼也服了你们而飘然陶醉,但别忘记──骄傲是罪恶之根。路西弗因骄傲而坠落,并且被逐离天上。你要小心避免这个危险。」

    一○19主已给门徒权柄对抗邪恶的势力。在执行使命时,他们可以免受伤害。这对所有神的仆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他们受到保护。

    一○20然而,他们不要为自己有能力胜过鬼而欢喜,而是要为自己的得救而欢喜。这是唯一记录的事,是主叫门徒不要欢喜的。危机与基督徒事奉的成功有微妙的关系;但我们的名记录在天上这事实,提醒我们父神和他儿子有还不清的债。为着救恩而欢喜,才是安稳无虞的。

    一○21耶稣被众人弃绝,看着那些谦卑的跟从者,他被圣灵感动就欢乐,为父无比的智慧而感谢他。那七十个门徒并非世上聪明通达的人,他们也不是知识分子或饱学之士。他们只是婴孩!但他们是有信心、肯奉献和愿意全心顺服的婴孩。知识分子是过分聪明、知道太多了,他们的骄傲叫他们看不见神的爱子的真正价值。只有透过婴孩,神的工作才能发挥得最有效率。我们的主为所有父交给他的人欢喜,也为这七十人的初步成功而欢喜。这次成功预言了撒但的最终坠落。

    一○22一切所有的,不管是天上的、地上的或地底下的,父都已交付给子。神已将整个宇宙放在他儿子的权柄下。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道成肉身的奥秘除了父,没有人能彻底了解。神如何成为人,又住在血肉的身驱中,是受造物不能理解的。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神超乎人类的理解,子完全的知道他,子也指示那些软弱、卑贱和被人厌恶但相信他的人(林前一26~29)。那些见过子的人也是见过父,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父充分的表明出来(约一18)。

    凯理说:「子的确启示了父,但当人尝试解开基督个人荣耀这无法解开的谜时,脑袋便无法子想明白。」

    一○23、24主暗暗的告诉门徒,他们活在拥有空前特权的日子。旧约的先知和君王想要看弥赛亚的日子,却没有看见。主耶稣在这里自称是旧约先知所期待的那一位──弥赛亚。门徒有幸看见神迹,听见关乎以色列的盼望的教训。

    五.律法师和好撒马利亚人(一○25~37)

    一○25这律法师是摩西律法的专家,他很可能并非诚心的提出这个问题;他企图作弄救主,完全把他放在试验之下,也许他以为主会否认律法。对他来说,耶稣只不过是夫子,而永生是他可以赚取或应得的东西。

    一○26~28主回答他的时候,已考虑到这一切。如果律法师能够谦卑并悔改,救主会更直接的回答他。在当时的情况下,耶稣将他的注意力引到律法上。律法要求的是什么?律法要求人尽己所能去爱主,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告诉他,如果他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乍看上去,主好象是教导人以遵行律法来换取救恩。实情不是这样。神从未试图告诉任何人因守律法而得救,十诫是颁布给那些已经有罪的人。律法的目的不是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而是叫人知罪;律法的功用是向人显明他是个满身罪污的人。

    有罪的人不可能尽心爱神,也不能爱邻舍如同自己。如果他从出生至死亡都能行这些,他就不需要救恩,也不会灭亡;尽管如此,他所得的报酬也只不过是长久在地上活着,而不是得着天堂的永生。只要他一天过着不犯罪的生活,他会继续生存下去。永生只给那些承认自己的失丧光景、并藉神恩典得蒙拯救的罪人。

    因此,耶稣说「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是纯粹假设的。如果主提到的律法能对律法师起预期的影响,他应该会说:「如果这就是神的要求,那么我要灭亡了,我无助,没有盼望。我把自己投向你的慈爱和怜悯,求你以恩典拯救我!」

    一○29他没有说上面的话,相反,他要显明自己有理。为什么他要这样呢?没有人指责过他。他自己知道有错,但心因骄傲而起来反抗。他问:「谁是我的邻舍呢?」这是逃避的技俩。

    一○30~35主耶稣用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故事的情节耳熟能详,被强盗抢劫的受害人(几乎可以确定是一个犹太人),半死的躺在往耶利哥的路上。犹太祭司和利未人拒绝施与援手,也许他们恐怕那是一个阴谋,又或者害怕搁在那里自己也会被劫。结果一个被憎恨的撒马利亚人来施予援手,他为受害人进行急救,把他带到店去,并提供照顾伤者的费用。对这个撒马利亚人来说,一个有需要的犹太人就是他的邻舍。

    一○36、37然后救主提出那不可避的问题,三个人当中那一个是这无助的人的邻舍?当然是那个邻悯他的。的确这样,那么律法师应该去照样行。「如果一个撒马利亚人能藉着怜悯一个犹太人而证明自己是他的真正邻舍,那么,全人类都互为邻舍了。」(注34)

    我们不难从祭司和利未人看见,律法对死的罪人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律法吩咐「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但却没有给你遵行的能力。我们也不难看见好撒马利亚人好比主耶稣,他来到我们身处的环境中,救我们脱离罪,从地上至天上一直到永恒,他已为我们提供全备的照应。祭司和利未人也许叫我们失望,但好撒马利亚人却绝对不会。

    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巧结,故事以「谁是我的邻舍呢?」这个问题开始,但以另一个问题作结:「你是谁人的邻舍?」

    六.马利亚和马大(一○38~42)

    一○38~41主这时集中注意力在神的话和祷告上,作为祝福的两大方法(一○38~一一13)。

    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而马大则为伺候这位尊贵的上宾心里忙乱。马大希望主责备她妹妹没有帮她的忙,但主耶稣温和地责备了马大的烦躁!

    一○42主赞赏我们对他的爱胜于我们的事奉。事奉可能会被骄傲和自以为是沾污;让他占住内心是不可少的一件事,是不能夺去的上好福分。高斯评论说:「主想把我们由马大转变为马利亚,正如他想把我们从律法师转变为邻舍一样。」(注35)

    欧德曼写道:

    虽然主也欣赏所有我们为他做的工作,但他知道我们首要的是坐在他脚前学习他的旨意;然后我们才能在工作上得着宁静、平安和恩慈,最后,我们的事奉可以达到马利亚的完美事奉,在最后一幕,她把一瓶香膏倾倒在耶稣的脚上,那香气直至今天仍弥漫在世上。(注36)

    
新约 路加福音11-15章注释
    七.门徒的祷告(一一1~4)

    在第十至十一章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就是约翰福音九章1节至十章21节记载的事迹。

    一一1这是路加常提我们主的祷告生活的一个记载。这与路加的目的相符,将基督展视为人子,常常倚靠神他的父。门徒感觉到祷告是耶稣生命中一个真正而不可少的力量,他们听见耶稣祷告的时候,自己也想祷告,所以有个门徒来求他教导他们祷告。他没有说:「教导我们怎样祷告。」而说:「教导我们祷告。」这个要求当然包括了事实和方法两方面。

    一一2主耶稣这时候给他们的模范祷词跟路加福音中的主祷文有些不同。所有不同点都有目的和意思,没有一样是不重要的。

    首先,主教导门徒称呼神为我们在天上的父。这种亲密的家庭关系是旧约信徒不认识的,意思是信徒现在向神说话,就如跟一位慈爱的天父说话一样。其次,主教我们祷告要尊神的名为圣。这表达信徒心里的渴望,就是他应该受尊崇、彰显为大、受敬拜。在祈求方面,「愿你的国降临」。我们祈求神消灭邪恶的势力,并基督在地上作王管治世界的日子快将到来,那时他的旨意就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一一3既已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主教导祈求者说出他个人的需要和愿望,提出身体上和属灵上对食物的不断需要,我们要天天倚靠他而活,承认他是各样美善的源头。

    一一4接着是祷告罪得赦免,赦免是以我们对别人有宽恕的心为根据。显而易见,这并非指从罪的刑罚得到赦免,那种赦免是基于基督在加略山成就的工作,只能藉信心得着。然而这里要处理的是父母的或管治的赦免;我们得救后,神以对待儿女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如果他发现我们心里刚硬、不愿饶恕,他会鞭打我们,直至我们破碎,跟他恢复交通为止。这个赦免跟与神交通有关,而不是与神的关系有关。

    对「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个祈求,有些人感到困惑。我们知道神从不试探人去犯罪;然而,他却容许我们在生活上经验试炼和试验,这些都是为我们的好处而设计的。这里的想法似乎是我们应当时常警觉自己流荡和犯罪的倾向;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想犯罪,但也应该求主保守我们不致失脚。我们应当祈求,犯罪的机会和犯罪的意欲永不可同时出现。祷文表明我们不可信任本身抗拒试探的能力。这做法是健康的。整篇祷词以祈求拯救脱离凶恶作结束。(注37)

    八.祷告的两个比喻(一一5~13)

    一一5~8继续来看祷告这个题目。主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神愿意垂听并回答他儿女的祈求。这故事关于一个人,他有一个客人半夜来到他家里。不妙,他手上没有足够的食物,所以他跑到邻舍那里去,敲门,求邻舍借给他三个饼。邻居起初因睡眠被搅扰而不耐烦,也不打算起床应门;然而,因这忧心的家主不断拍门叫喊,邻舍终于起床并给他所需的。

    应用这个例子时我们必须小心,避免作出一些结论。这并不是说神因我们持续不断祈求而烦厌,也不表示唯一叫我们的祷告蒙答允的方法是辗转的祈求。

    例子教导我们,如果一个人因朋友的迫切而愿意帮助他,神会更愿意听他儿女的呼求。

    一一9例子教导我们不应在祷告生活上疲倦灰心,「继续祈求……继续寻找……继续叩门……」(注38)有时神会在我们第一次祈求时就答允我们的祷告,但在另一些情况里,他会在我们经过长久的祈求后才应允。

    神回答祷告:

    有时,心灵软弱,

    他便给信徒正要寻求的东西;

    但信心时常要学习更深入的安息,

    当神没有回应时,在他的沉默中信靠他;

    因他的名称为爱,他会给你最好的,

    星宿会失去光芒,大山也不能长存,

    唯神是真实;他的应许确定不移。

    他是我们的力量。

    ~M.G.P.

    这个比喻似乎教导不断加增的迫切──从祈求到寻找到叩门。

    一一10经文教导我们,凡祈求的,就得着,凡寻找的,就寻见,凡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是我们祷告时神给我们的应许。他常常赐给我们所祈求的,或给我们另外一些更好的东西。一个「不」的回答表示他知道我们的要求对我们不是最好的;因此,他的拒绝比我们的祈求更好。

    一一11、12经文教导我们,神绝对不会欺骗我们,在我们求饼的时候竟给我们石头。那时代的饼形状象一个扁圆的蛋糕,貌似石头。神绝不会作弄我们,在我们求食物时给我们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果我们求鱼,他绝不会给我们蛇,即一些会毁灭我们的东西。又如果我们求鸡蛋,他绝不会给我们蝎子,即一些会引致极度痛苦的东西。

    一一13纵使一个作父亲的人有犯罪的本性,他也不会把坏东西给儿女,他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我们的天父,岂不更愿意将圣灵给求他的人。柏勒说:「重要的是,他挑选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他最想给我们的,就是圣灵。」耶稣说这些话的时候,圣灵还未赐下(约七39)。今天我们不必祈求圣灵住在心里,因为在我们信主的一刻,他已经来住在我们里面(罗八9下;弗一13、14)。

    然而,我们在其它方面祈求圣灵是当然合理和必须的。我们应当祈求自己接受圣灵的教导,接受圣灵的引领;在我们为基督所作的事奉中,让他的能力倾倒在我们身上。

    耶稣教导门徒祈求圣灵的时候,他很可能是指圣灵的能力,这能力叫他们能够过另一个世界形式的、门徒的生活。这种生活他在前面几章已有教导。到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感到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符合作门徒的试验,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当然是事实。圣灵就是叫我们可以过基督徒生活的能力,所以耶稣描绘神急切的要把这能力赐给祈求的人。

    在希腊文原文里,本节不是说神会将圣灵给人,而是赐「圣灵」(没有定冠词「那」)。史伟慈教授指出,有冠词的时候,是指这位神本身;没有冠词的时候则指他的恩赐或他在我们身上的作为。因此在这段经文中,很大程度上不是祈求圣灵这位神本身,而是他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这看法得到路加福音七章11节同类的经文进一步证实:「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

    九.耶稣回答批评他的人(一一14~26)

    一一14~16耶稣赶出一个叫人成为哑巴的鬼。在群众中引起一阵扰攘。虽然众人都希奇,其他人更公开的反对主。反对主要有两种形式,有人指责他靠着鬼王别西卜的能力赶鬼;又有人表示他应该施行从天上来的神迹,也许他们以为他这样做便能证明对他的指责是错的。

    一一17、18第17至26节回答对他以别西卜附身而有能力赶鬼的指责;第29节则回答对神迹的要求。首先,主耶稣提醒他们,凡一国自相分争就会毁灭;凡一家自相分争就必败落。如果撒但利用他来赶鬼,撒但就是攻打自己的爪牙。魔鬼会反对自己和阻碍自己的计划──这个想法是谎谬的。

    一一19第二,主提醒那些批评他的人,那时他们自己的一些国民也赶逐污鬼。如果他靠撒但的能力赶鬼,那么他们必然也靠同一能力赶鬼。当然,犹太人绝对不会承认这点;然而。他们又怎能否认所争议的能力?赶鬼的能力不是来自神就是来自撒但;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可能两个也是。如果耶稣靠撒但的能力,那些犹太的驱魔人也靠同样的能力了;指责他也就是指责他们。

    一一20真正的解释是耶稣靠着神的能力赶鬼。他说神的能力是什么意思呢?路加福音(一二28)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神的能力等同神的灵。耶稣靠着神的灵赶鬼,可从神的国临到那世代的人显明出来。国度的临到是以王本身亲自来临,主耶稣在那里的事实,施行那些神迹,都确实的证明神所膏立的统治者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一一21、22直至这时候,撒但仍是壮士披挂整齐,稳固的看守自己的住宅。那些被鬼附的人被他牢牢的握着,没有人去挑战他;他所有的都平安无事,意即没有人可以抵抗他的控制。主耶稣比撒但更壮,他来胜过他,夺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赃。

    就算是批评耶稣的人也不否认邪灵是被他赶出的。唯一的意思就是撒但已被制服,那些受辖制的人得着释放。这就是经文的重点。

    一一23然后耶稣又加上一句,说任何人不与他相合的就是敌他的;任何人不同他收聚的就是分散的。正如有人这样说:「一个人不是与你一同上路,就是阻挡你的去路。」我们已提到本节跟九章50节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如果事情是关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就没有中立可言;一个人不是赞同基督就是反对他的。但如果关乎基督徒事奉的,那些不反对基督仆人的就是赞同他们的。前一节是关乎救恩的问题;而后一节则关乎事奉的问题。

    一一24~26主似乎占了对头的上风,他们曾指责他被鬼附,现在他将他们的国家比作一个被鬼附而暂时获得医治的人。就他们的历史来说,这是事实。被掳以前,以色列国为拜偶像之鬼所附;但被掳叫他们摆脱了那邪灵,从此犹太人不再为拜偶像所辖制,他们的屋子已打扫乾净、修饰好了。但他们拒绝让主耶稣进去作主,因此他预言在未来有一天,那污鬼会另带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屋里。这指到犹太国在大灾难时期会采用的一种可怕的拜偶像形式,他们认敌基督为神(约五43),这罪的刑罚比任何该国曾受的刑罚都要重。

    这个例子基本指以色列国的历史,但也显明单单在个人的生活上悔改或更正是不够的,这不足够叫人有新的开始。主耶稣必须被接进心里和生命中;否则,生命就会向比以前更卑污的罪恶敞开大门。

    十.比马利亚更有福(一一27、28)

    有一个女人在众人中间向耶稣欢呼,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我们主的回答意义重大,他没有否定他母亲马利亚是有福的,但他更超越一步,说听神的道而遵守更加重要。换句话说,童贞女马利亚相信基督、并跟从他,比作为他的母亲更有福。血缘的关系比不上属灵的关系重要,这应该足够使那些将马利亚变为崇拜对象的人闭囗无言。

    十一.约拿的神迹(一一29~32)

    一一29在第16节,有人试探主耶稣,向他求从天上来的神迹。现在他回应那个要求,把那世代归结为一个邪恶的世代。他的话主要针对活在当时的犹太人,他们有幸得到神的儿子亲自临到,听过他的话,亲眼见过他的神迹;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正在假装,如果他们能够从天上看见大能和超自然的作为,他们就会相信他。主的回答是,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一一30主指到自己从死里复活的事。约拿怎样在大鱼腹内三昼三夜后,从海中获救;主耶稣也会在坟墓三昼三夜之后从死里复活。换言之,主耶稣在地上的事奉,最后和具有决定性的神迹就是他的复活。约拿……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当他到这个外邦的大都会传福音时,至少他好比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一样。

    一一31、32南方的女王,外邦的示巴女王,走了很远的路程来听所罗门的智慧话。她没有看过一个神迹,如果她有幸活在主的日子,她是何等愿意的接待他!因此当审判的时候,她要起来定那些有幸看见主耶稣超然的作为、却拒绝他的恶人的罪。有一人比约拿更大、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他踏进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然而以色列人听了比约拿更大的一位所传的,却拒绝悔改。

    不信的人今天嘲笑约拿的故事,以为只是希伯来人的传说。耶稣提到约拿这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好象他提到所罗门一样。那些说看见神迹就会相信的人弄错了,信心并非建基于理智的证据,而是神永生的道。如果一个人不相信神的话,虽然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不会相信。要求神迹这态度并不讨神喜悦,他们是凭眼见而不是凭信心;不信的人说:「我看见了便会相信。」神说:「你要相信,然后你就会看见。」

    十二.点灯的比喻(一一33~36)

    一一33起初我们可能以为这段经文跟前文没有关连;但仔细查看,就发现一个重要的连系。耶稣提醒他的听众,没有人将灯放在地窨子里、或是斗底下。他把灯放在灯台上使别人看得见,和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

    经文的应用是这样的:神就是点灯的人。藉着主耶稣和他工作,他为世人提供了照明的火焰;如果任何人看不见那光,并不是神的错。在第八章,主耶稣已提到那些成了门徒的人,有责任去宣传信仰,不应把信仰藏在器皿下。在本节里,他揭示那些寻求神迹的批评者的不信,是由他们的贪婪和害怕羞辱所导致的。

    一一34他们不信,是因为他们动机不纯。从身体上看,眼睛叫全身光明。如果眼睛健康,那人就能看见光;但如果眼睛生病,即瞎了,光便不能进去。

    在属灵上也相同,如果一个人诚心要知道耶稣是否神所立的基督,神必会向他启示;但如果他动机不纯,如果他想抓紧所贪求的东西,如果他继续害怕别人的说法,那么他就看不见救主的真正宝贵之处。

    一一35听耶稣说话的人,自以为非常聪明,他们以为自己全身光明;但主耶稣警告他们要注意,在他们里头的光事实上是黑暗了。他们自己假装的智慧和优越感使他们远离他。

    一一36动机纯正的人,向耶稣这世界的光,开放全人,于是就充满属灵的光明。他里头的生命为基督点亮,正如他坐在灯光下,全身光明一样。

    十三.外面和里面的洁净(一一37~41)

    一一37~40耶稣接受一个法利赛人的邀请,同他吃饭。主人家看见耶稣饭前不洗手,感到诧异。耶稣看透他的心思,不留情面的责备他那种假冒为善和形式主义。耶稣提醒他,真正重要的不是杯盘的外面的洁净,而是里面的洁净。外表上,法利赛人也颇为正义;然而里面却是狡猾邪恶。神造人的外面也做人的里面,他着重我们里面的生活要纯净。「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一六7)

    一一41主知道这些法利赛人是怎样贪婪和自私,所以他叫他的主人家先将自己有的施舍给人;如果他能够通过这基本测验,凡物于他就都洁净了。艾朗赛评论:

    当神的爱充满人的心,他会关心其它人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外在行为才有真正的价值。一个人常常为自己积蓄,完全漠视贫穷和有需要的人。这证明神的爱没有住在他里面。(注39)

    一个不知名的作者总结说:

    第39至52节对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严厉责备是在法利赛人的餐桌上说的(37节),我们所谓的「好品味」常常成为忠于真理的代替品;在应该蹙额的时候我们微笑;在应该发言的时候我们沉默。破坏一个餐宴比破坏对神的信心为好。

    十四.责备法利赛人(一一42~44)

    一一42法利赛人是形式主义者,他们讲究礼法上最小的细节,如奉献十分一微不足道的菜蔬;但却不谨慎与神与人的关系。他们压制穷人,不爱神。主并不是责备他们将薄荷、芸香和各样菜蔬献上十分之一,而是指出他们不应这么热心这些细节,而忽略了生活的基本事奉,如公义和爱神的事。他们本末倒置,过分强调次要的事而忽略了首要的事;他们擅长于别人能够看见的事;却将只有神能够看见的事掉以轻心。

    一一43他们喜爱炫耀自己,坐在会堂里的显要位置,在街市上尽量吸引人的注意。故此,他们不单因形式主义而有罪,也因骄傲而有罪。

    一一44最后,主将他们比作没有标识的坟墓。根据摩西律法,任何人摸了坟墓就要七天不洁净(民一九16),甚至他当时不知那是坟墓也是如此。法利赛人外表上是虔诚的宗教领袖,但他们应该在身上挂一块警告牌提醒人们,与他们接触是污秽的。他们象没有标识的坟墓,满了腐败和不洁,以他们的形式主义和骄傲感染其它人。

    十五.指责律法师(一一45~52)

    一一45律法师就是文士──教导和解释摩西律法的专家。然而,他们的技能只限于告诉人怎样做;自己却不去实践。一个律法师觉得耶稣词锋凌厉,提醒他,他批评法利赛人的同时,也在侮辱律法的专家。

    一一46主趁这机会猛烈抨击律法师的一些罪。首先,他们以各种律法上的担子**人们,自己却不动一个指头来帮助他们去承担。正如凯理说:「他们藐视平民百姓但高抬自己,因此臭名远播。」(注40)他们许多的规例都是人加上去的,而且无关痛痒,毫不重要。

    一一47、48律法师是假冒为善的杀人者。他们假装尊崇神的先知,甚至在旧约先知的坟墓上竖立纪念碑。这确实在表面上证明他们深刻的尊敬。但主耶稣却有不同的看见。表面上他们与杀害先知的犹太祖宗没有关连,事实上他们正步其后尘。为先知修造坟墓的同时,他们阴谋杀害神最大的先知──主自己;他们也会继续杀害神忠心的先知和使徒。

    一一49将本节与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节作一比较。似乎表示耶稣自己就是神的智慧。在本节,他引述神的智慧说:「我要差遣先知……到他们那里去。」在路加福音,他没有将这段话作为旧约或任何其它来源的引录,只是作为自己的说话来表达。(又请看林前一30,基督在那里被说成智慧。)主耶稣应许,他会差遣先知和使徒到他世代的人那里去,而那世代的人会杀害和逼迫他们。

    一一50、51他会使流所有神的发言人的血的罪,都向那世代的人追讨,从旧约记载的第一个案件,即亚伯被杀起,直至最后一件,即撒迦利亚被杀在坛和殿中间(代下二四21)。历代志下是犹太人编排的旧约的最后一卷书,因此主耶稣提到亚伯和撒迦利亚是包括了全部的殉道者。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当时的世代会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把所有他们从前对属神的人的**带到丑恶的高峰。因为他们杀害他,使自创世以来所流众先知的血都向他们追讨。

    一一52最后,主耶稣指责律法师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即把神的话阻挡不让人知道。虽然表面上他们公开宣称忠于圣经,但却顽硬地拒绝接受圣经所说的那一位。他们也阻挡别人到基督那里去,他们自己不想要他,也不想别人接受他。

    十六.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回应(一一53、54)

    文士和法利赛人明显对主率直的指责感到愤怒,他们极力的催逼他,加紧的从他话语里拿取把柄。他们用各种可能的诡计,以求夺取一些能定他以死罪的话柄。他们这种做法,只证明他是如何准确的看透了他们的本性。

    捌.往耶路撒冷途中的教训和医治(一二~一六)

    一.提醒和鼓励(一二1~12)

    一二1耶稣正谴责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时候,有几万人聚集。争吵或辩论通常会引来一大群人。无疑,这些群众也被耶稣无惧的指斥这些伪善的宗教领袖所吸引。虽然对罪不妥协的态度不是常常为人受落的,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人会赞赏这为义。真理常是自我证明的。耶稣转向门徒,提醒他们:「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他解释酵象征或代表假冒为善。伪善者就是一个带上面具的人,他的外表跟内里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法利赛人假装为完美的人,事实上他们是伪装大师。

    一二2、3他们有一天会被揭露出来。所有掩盖的事会被揭发出来;所有他们在暗中所作的事会在明处被显露出来。

    虚伪必然被揭露,真理却必然得胜。直至那时为止,门徒宣讲的信息都是相对地难明,而听众人数也有限;但随着以色列拒绝弥赛亚和圣灵的降临,门徒会毫无怯惧地奉主耶稣的名到各地宣讲好消息。到时福音可以说是在房上被人宣扬了。高德说:「那些人的声音这时未被听见,在受限制和不为人知的圈子内,但他们将要成为世人的老师。」(注41)

    一二4、5耶稣以鼓舞和亲切的称呼「我的朋友」提醒门徒。在任何试炼下也不可以把这无价的友谊看为耻。基督的信息在普世传扬后,忠心的门徒会受到逼迫和杀害。但象法利赛人的人所能做的有限。肉体的死亡就是那极限。他们不应害怕。神会以远远比这可怕的刑罚,即在地狱里的永死,来回报**门徒的人。所以门徒要怕神,而不是怕人。

    一二6、7为强调神对门徒的保护,主耶稣提到天父对麻雀的顾念。在路加福音十章29节,我们读到两只麻雀卖一分银子;在这里我们知道五个麻雀卖二分银子,换句话说,买四只麻雀就免费多送一只。然而,就是这只没有商业价值的麻雀,在神眼中也不会被忘记。如果神顾念这只伶仃的麻雀,他岂不更看顾那些传扬他儿子福音的人么?他们的头发他也数过了。

    一二8救主告诉门徒,凡现在认他的,他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他这里所指的是所有的真信徒。认他就是接受他为独一的主和救主。

    一二9那些在人面前不认他的,他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本节主要所指的似乎是法利赛人,但当然也包括所有拒绝基督和以承认他为耻的人。在那日子,主会说:「我从不认识你。」

    一二10接着救主向门徒解释,批评他和亵渎圣灵是有分别的。如果那些说话干犯人子的人后来悔改和相信,还可得赦免;但亵渎圣灵是不可饶恕的罪。这是法利赛人所犯的罪(请看太一二22~32)。这罪是什么呢?就是将主耶稣的神迹归功于魔鬼。这是对圣灵的亵渎,因为耶稣行的所有神迹都是藉着圣灵能力行的;因此,这实际上是说神的圣灵是魔鬼。这罪在今世或来世也不得赦免。

    一个真信徒不可能犯这罪。有些人不胜恐惧自己在跌倒时会犯上这罪。跌倒并非不可饶恕的罪,跌倒的人可以恢复与主的交通。一个人所担心的是他能证明自己没有犯上不可饶恕的罪。

    一个不信的人拒绝基督也非罪无可恕。一个人可能一而再拒绝救主,但后来可能回转归向主。当然,如果他死时仍未相信,就不可能回转了;事实上,他的罪就变成不可饶恕了。但我们的主所描述不可饶恕的罪,是法利赛人说他靠鬼王别西卜的能力施行神迹。

    一二11、12门徒免不了会被带到有管治权柄的人那里受审判,主耶稣告诉他们不须事先练习说什么话,圣灵自会在需要的时候指教他们说合宜的话。这不是说主的仆人在传扬福音或教导神话语之前,不应花时间祷告和研读,我们绝不能以此为懒惰的藉囗!但主明确的应许,那些因见证基督而受审判的人会从圣灵得着特别的帮助。主也应许所有属神的人,如果他们靠圣灵行事,在生命危急的关头,也会有合适的话给予他们。

    二.警戒贪心(一二13~21)

    一二13这时,众人中有一个人走出来,叫主解决他和兄长之间分家业的争执。俗语有云:「那里有遗嘱,那里多亲属。」这件事正切题。我们不知道那个人是被剥夺了当得的部分,还是贪得更多。

    一二14救主迅速提醒他,他到世界来不是要处理这些琐碎的事;他来世界的目的是要拯救有罪的人。他不会偏离这伟大、荣耀的使命,去分一笔不足取的家业。(而且,他也没有法律上的权柄去判断涉及产业的问题,他的决定不会有法律效力。)

    一二15主利用这件事提醒他的听众,要谨慎人心里最阴险的罪恶,就是贪心。贪得无厌的物欲是生命最强的推动力之一,却使人类完全丧失生存的目的。「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正如梅勒指出:

    这是我们的主悬挂的其中一面红旗,但今天许多人似乎不大理会。基督述说了许多有关富有的危险,但不是很多人害怕富有。贪心在现时的世代实际上并不被认为是罪,如果一个人犯了第六条或第八条诫命,他会被看作罪犯,并蒙上羞耻;但他也许犯了第十条,却只会被看作富进取心。圣经说贪财是万恶之根。但凡引述这个说法的都过分强调「贪」字,而解释问题不是钱财本身、只是贪爱钱财才是罪恶的根源。

    环顾四周,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确实在乎他所拥有的财富。人只用财富来衡量一个人伟大与否。同样,世界也以银行存款来衡量人。然而,再没有比这更致命的错误了。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在他他的本质,而不是他拥有什么。(注42)

    一二16~18愚蠢财主的比喻说明了财物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因着意想不到的丰收,这个富有的农夫面对一个似乎令他非常烦恼的问题;他不知怎样处置所有的谷物,他所有的粮仓和存库都装满了。经过一番苦思,问题解决了,他决定把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如果他能环顾四周有需要的人,利用他所拥有的使饥饿的(灵性上和身体上)得饱足,就可以省却这巨大建筑工程的花费和不便。晏布斯说:「穷人的肚腹、寡妇的家园、孤儿待哺的囗,都是永远的粮仓。」

    一二19新仓房建筑完工,他计划退休。注意他的自主精神:我的仓房、我的果园、我的出产、我的灵魂,他已经计划好未来,他要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

    一二20、21「正当他以为自己有时间,他却撞向神,要永远灭亡。」神告诉他,他当夜就会死,会失去所有一切,他的财物要归别人。有人将愚蠢人定义为一个计划以坟墓为终结的人,这个人确实是个愚蠢人。

    神问:「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我们也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基督今天回来,我所拥有的要归谁呢?」今天为神所用岂不比明天落入魔鬼手中好得多么?我们可以利用现在所有的积存财宝在天上,以致在神面前富足;又或者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挥霍在肉体的情欲上,而从情欲收败坏。

    三.忧虑相对信心(一二22~34)

    一二22、23基督徒生命里一个很大的危机,是将衣食看为我们生存首要的目标,我们过于热衷的为这些东西赚取金钱,以致主的工作被降在次要的位置。新约的重点是我们应该将基督的理想放在我们生活的首位,饮食、衣裳应属次要。当我们投身事奉神的时候,我们应该为目前的需要努力作工,然后把未来仰赖于神手里,这就是信心生活。

    主耶稣说我们不应为衣食忧虑,意思不是叫我们闲懒的坐在那里等候供应。基督信仰并不鼓励懒惰!他的意思是我们在为生活的需要赚取金钱的过程中,不要过分重视这些东西。毕竟,生命中有些东西比吃和穿更重要。我们在地上是君王的大使,所有个人舒适和外表的考虑,都必须次于叫人认识他这荣耀的工作。

    一二24耶稣用乌鸦作为例子,表明神是何等的顾念他手所造的。它们没有疯狂的去求取食物或预备将来的需要,它们时刻倚靠神。它们也不种也不收这句话不应引伸为教导人放弃世上的职业。这话的意思是神知道他所造的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依靠他,他必供应我们所需用的。如果神养活乌鸦,他岂不更养活那些他手所造的、他以恩典拯救的,并他称为自己仆人的人吗?乌鸦没有仓又没有库,神还每天供应它们的需要,那么,我们为什么将生命浪费在建造更大的粮仓和贮存库上呢?

    一二25、26耶稣问:「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这表示为事物(如将来的事)、为我们控制不了的事而忧虑,是愚不可及的。没有人能用忧虑增加身量或增加寿数(「身量」也可译作「寿数」)既是这样,为什么忧虑将来呢?让我们将所有力量和时间用来事奉基督,把将来的事交托给他吧。

    一二27、28接着,主用百合花来说明浪费自己最好的才华来赚取穿戴的愚昧。百合花很可能是野生的深红色秋牡丹。花儿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天然的美丽可以媲美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如果神丰丰富富的将这样的美丽赐予今天盛放、明天就要烧毁的花朵,他会忘记他儿女的需要吗?当我们忧虑、焦急、忙乱于不断求取更多的物质时,我们证明自己是小信的人。我们将生命浪费在神会为我们做的事上,唯愿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才能奉献给他。

    一二29~31事实上我们日常所需很少,我们能够生活简朴得出奇。那么,我们为何要让衣食在生活中占如此显着的位置?为何要挂心、忧虑将来呢?这是未得救的人的生活方式。不认识神为父的外邦人专注于食物、衣裳和享乐,这些东西成为他们生存的中心和范围;但神从没意思要他的儿女把时间花在为生活舒适的瞎忙上,他有一样工作要在地上完成,他也应许照顾那些全心信靠他的人。如果我们先求他的国,他绝不会让我们挨饥抵饿或赤身露体。来到生命的终结,才发觉拼命苦干大半生所得的,已经包括在回天家的票上,这是何等的叫人难过呢!

    一二32门徒是一小群无防御能力的羊,被差到一个不友善的世界上。他们没有肉眼看得见的支持或保护,这是事实;然而这群全身湿透、满身泥污的青年人却命定要与基督一同承受神的国。有一天,他们会与他一同管治全地。为此,主鼓励他们不要惧怕,因为如果父有如此荣耀的职分为他们存留,他们便不再需要忧虑当中的路程了。

    一二33、34他们可以将财物用在主的工作上,代替为眼前积存物质财富和作计划;这样,他们就是投资天家和永恒。世上的抢劫不能影响他们的财物,天上的财宝是完全受保护不受盗窃和破坏影响的。物质的财富通常有一个问题,你要信靠它才能拥有它,因此主耶稣说:「你们的财宝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如果我们将钱财放在天上面,我们的感情就会放弃这个世上腐败的东西了。

    四.警醒仆人的比喻(一二35~40)

    一二35门徒不单要信靠主供应他们的需要,也要常常警醒期待他的再来。他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在东方,当一个人要快速走路或奔跑时,他会用一条带在腰间束起那长而摇曳的衣裳。束起的腰表示要完成一个使命,点着灯则表示保持见证。

    一二36门徒要时刻警醒,等候主回来,好象他是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那样。凯理评论说:

    他们应该卸下所有地上的缠累,在主叩门的一刻,依那个比喻,他们可以立即给他开门──没有分心,也不须去预备。他们的心正等待着他,等待着他们的主;他们爱他,他们等候他。他一叩门,他们就立即给他开门。(注43)

    关于那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的故事细节,不应硬说成是预言将来的。我们不应将这里的婚宴等同羔羊的婚筵,或那人的回来等同被提。主的故事要教导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警醒等候他回来;这故事也没有设定他回来时那些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

    一二37那人从婚宴回来,他的仆人迫切的警醒等候他,准备好听他吩咐行事;他对他们警醒的态度非常高兴,以致他愿意与他们转换位置,自己束起仆人的围裙,叫他们坐席,伺候他们用饭。这是一个感人的暗指:他曾经以奴仆的样式来到这世界,将来在天家他还要慈祥地屈尊服侍属他的人。敬诚的德国圣经学者班格尔认为本节是神话语中最伟大的应许。

    一二38夜里二更天从晚上九时至子夜,三更天从子夜至凌晨三时。不管主人在那一更回来,仆人都等候着他。

    一二39、40主换了一幅画,提到一个家主在没有防犯时,房屋被贼挖透。贼人的光顾是完全估计不到的,家主若知贼什么时候来,就必不容贼挖透房屋。这个故事教训我们,基督再来的日子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他出现的那日子或时辰。当他真的回来,那些积存财宝在地上的信徒将会失去所有,因为正如有人曾说:「一个基督徒不是撇弃他的财富,就是与财富打成一片。」如果我们真的警醒等候基督再来,就会变买我们所有的,积存财宝在天上,那里没有贼能偷。

    五.忠心与不忠心的仆人(一二41~48)

    一二41、42这时彼得问基督,警醒的比喻是只为门徒还是为众人。主告诉他,比喻是为所有承认为神管家的人说的。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就是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分粮给他们的。管家这里的主要责任是关乎人,而不是物质的东西,这与上文下理一致,提醒门徒要避免物质主义和贪心。重要的是人而不是东西。

    一二43、44当主来到,看见仆人真心关顾人属灵的利益,他必大大的赏赐他。这赏赐可能跟在千禧年与基督一同管治有关(彼前五1~4)。

    一二45那仆人虽声明为基督作工,事实上却不忠心。他不单没有喂养属神的人,反而虐待、抢劫他们,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可能指法利赛人。)

    一二46主来到要揭露他的不忠,与所有其它不忠心的人一同受罚。「把他腰斩了」也可以译作「重重的处治他」。

    一二47、48这两节陈述了事奉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个原则是所得愈多,责任愈大。对于信徒,意思是在天上的赏赐有大小之分;对于不信者,就是在地狱的刑罚有轻重之分。那些知道神在圣经中启示的意思(旨意)的人,有重大的责任要去遵行。多给他们,就向他们多取。那些所得较少的,也要为自己的过犯受罚,但他们的刑罚会较轻。

    六.基督第一次降临的影响(一二49~53)

    一二49主耶稣知道他来到地上,初时不会带来和平。起初,他的来临必会引起分争、不和、逼迫与流血。他来不是为着可怕的目的──把火丢在地上,而这只是他来的结果或影响。虽然他在地上事奉的日子遇到痛苦、分歧,但直到在十字架上,人心才真正显露出来。主知道这些都要发生,他也愿见逼迫的火若有需要便尽快在他身上燃烧。

    一二50他有当受的洗,这指他死在加略山的事。他受着极大的**,要到十字架为失丧的人类成就救赎。羞辱、痛苦、死亡都是父为他定的旨意,他也着意要遵行。

    一二51~53他清楚知道,他的降临不会在当时带来太平,因此他提醒门徒,若有人要归向他,他们的家人会逼迫他们、赶逐他们。基督信仰进到一个普通五囗之家,会引起家庭**。人类堕落的本性很奇怪,不敬神的家人情愿他们的儿子酗酒放荡,也不愿他公开的作主耶稣基督的门徒!这段经文证明耶稣团结全人类(敬虔和不敬虔)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团体」的理论是错的;相反,他给他们带来**,是他们从来未有过的!

    七.时代的征兆(一二54~59)

    一二54、55前一段经文是对门徒说的,现在救主转向众人。他提到他们预测天气的技术,看见西边(地中海上空)起了云彩,就知道要下一阵雨;另一方面,南风则带来酷热乾旱。人有知识知道这些,但那不仅是知识,也包括知道的意愿。

    一二56属灵的事则有所不同,尽管他们有常识,却看不出重要的时候已临到人类历史。神的儿子来到地上,正站在他们中间。天堂从没有这样接近。但他们不知道遭难的日子,他们有足够的智能可以知道,却没有意愿要知道,因此,他们是自欺的。

    一二57~59如果他们知道身处的时代的重要,就会赶紧去与对头和好。这里用了一些法律词汇──对头、官、差役──每一个都有可能指神。那时,神正在他们中间来往行走,呼吁他们,给他们得救的机会。他们应当悔改、相信他;如果他们拒绝,就要站在神他们的法官面前受审。这显然是控告他们的案件,他们会被判有罪,因不信而被定罪。他们会被下在监里,即永远的刑罚,直至他们还清最后半文钱才可以出来──意即他们永远不可以出来,因为他们绝不可能还清如此巨额的债项。

    所以耶稣说他们应该分辨身处的时代,然后藉认罪悔改、完全向他委身,与神和好。

    八.悔改的重要(一三1~5)

    一三1~3第十二章以犹太人未能分辨身处的时代,及主警告他们赶快悔改,否则永远灭亡作结。第十三章继续这个主题。虽然原则可应用于个人,但大部分是对以色列民族说的。两件国家的惨剧构成对话的基础。第一是有些到耶路撒冷敬拜的加利利人被屠杀。犹太的巡抚彼拉多下令在他们献祭的时候杀害他们。我们对这件暴行没有其它资料。我们假设受害人都是住在加利利的犹太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可能在一个谬见下挣扎,以为这些加利利人必定是犯了滔天大罪,他们的死证明了神的不悦。然而,主耶稣纠正这个错误,警告犹太人,他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一三4、5另一件悲剧关于西罗亚楼倒塌,有十八人死亡。除了这里的记载,我们没有这宗意外的其它资料。幸好我们不需要进一步的资料。主强调的重点是,我们不应把这次灾难诠释为对集体恶行的一次特别审判;相反,应该视之为对全以色列国的警告,他们若不悔改,也要遇到类似的厄运。他们的厄运在主后七十年,提多入侵耶路撒冷时发生。

    九.不结实的无花果树的比喻(一三6~9)

    主耶稣说了无花果树的比喻,与前面经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难认出无花果树就是以色列,栽在神的葡萄园里,即世界。神从树上找果子却找不着,于是他对管园的(主耶稣)说,他在这树上找果子找了三年也找不着什么。最简单的解释是这里指主公开传道的三年。本段经文的思想是,如果无花果树要结果子的话,已给了足够的时间。如果三年都没有果子出现,那么以后不会结果子这个结论也很合理。因为树不结果子,神吩咐把树砍了;无花果树白白占了可以更有效运用的地土。管园的为无花果树求情,多给一年时间,如果最终还是不结果子,就把树砍了。这就是所发生的事。第四年开始时以色列拒绝主耶稣,把他钉十字架;结果以色列国的首都被毁、人民四散。

    凌耳这样说:

    神的儿子知道父──葡萄园园主──的心意,也知道「砍了罢」这可怕的命令已经发出;以色列再次叫神忍无可忍。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没有结出义的果子,叫神得着荣耀和赞美,两者也没有理由享受神的眷顾。人生存为要叫他的创造者得荣耀和喜悦:当他未能活出这个合宜的目的,主难道不应因他犯罪而判处死亡的刑罚,并把他从尊荣的地位移走吗?(注44)

    十.医治驼背的女人(一三10~17)

    一三10~13以色列对主耶稣的真正态度可从管会堂的看出。这个官反对救主在安息日治好一个女人。那女人的脊骨严重的弯曲了十八年。她的畸形很厉害,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在没有请求的情况下,主耶稣主动表示要医治她,用两只手按着他,叫她的脊骨直起来。

    一三14管会堂的忿怒地对众人说,他们应该在一星期的首六日来求医,而不应在第七日。他是一个专业、偏执的**,对人们的困难并没有深切的关怀;即使他们在首六天来到,他也不会帮助他们。他坚守律法技术上的重点,心里却没有半点慈爱怜悯。假如他的背骨也弯曲了十八年,他不会介意在那一天直起来的!

    一三15、16主责备他和其它领袖的伪善。他提醒他们,他们不会迟疑在安息日解开槽上的牛、驴,让它们饮水。如果他们尚且在安息日对不能作声的牲畜表示如此的顾念,难道耶稣对身为亚伯拉罕后裔的这女人施行医治是错的吗?「亚伯拉罕的后裔」一词表示她不单是犹太人,也是真信徒,一个有信心的女人。脊骨的弯曲是撒但导致的,从圣经的其它部分,我们知道有些疾病是源自撒但的工作。约伯的毒疮是撒但加给他的;保罗身上的刺是撒但用来打击他的。然而,没有主的允许,魔鬼是不能这样加害信徒的。神为他自己的荣耀,除去任何这类的疾病和痛苦。

    一三17主的话令批评他的人完全无地自容,惭愧不堪。一般百姓感到欢喜,因主行了这件荣耀的神迹,而且他们知道这事。

    十一.神国的比喻(一三18~21)

    一三18、19看过这个医治的奇妙神迹后,众人也许会想国度即时就要被建立。主耶稣打消他们错误的想法,陈述两个神的国的比喻,描述的神国出现在王被拒和他再来统治地上之间的时期。这些比喻描画出基督教界的形成,包括只囗称信仰的和真实的信徒(请看八1~3的注释。)

    首先,他将神的国比作芥菜种,一种最小的种子。种子撒在地里,会长成灌木,而不是树;因此当主耶稣说种子长大成树,表示生长极不正常。树很大,足够让天上的飞鸟栖身在枝上。这里的思想是,基督信仰有一个微小的开始,如一粒芥菜种;但生长起来时,受到众人的欢迎,发展成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基督教界。基督教界包含所有囗称效忠于主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已经重生。天上的飞鸟是兀鹰或捕食的鸟类,象征邪恶,描述基督教界已成为各种腐败的栖身之所。

    一三20、21第二个比喻将神的国比作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我们相信面酵在圣经中常常作为邪恶的象征。这里的想法是邪恶的教义已被引进了属神的人的纯净粮食里。邪恶的教义不是静止的,它会不知不觉地蔓延。

    十二.进神国的窄门(一三22~30)

    一三22、23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的时候,群众中有一人出来问他,是否只有少数人得救。这也许是一个无益的问题,纯粹出自好奇的心理。

    一三24主用直接的命令来回答推测的问题。他叫发问的人要确定自己会进窄门,耶稣说要努力进窄门,意思不是说救恩要我们尽上部分努力才可得着。窄门在这里指新生──透过信心藉恩典得救。耶稣提醒那人要确定自己由此门进入;门一关上,「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这句意思不是他们要寻求进入悔改归正的门;而是在基督权能荣耀降临的日子,他们希望能进入他的国度,但已经太迟了。那时,我们身处的恩典时代已经结束了。

    一三25~27家主起来关了门,犹太人那时被描绘成在外面叩门,求主给他们开门。他会说不认识他们来拒绝开门。这时他们会抗议,假装与他有亲密的相交。他不为这些虚饰所动。他们是作恶的人,不得进去。

    一三28~30他的拒绝叫他们哀哭切齿。哀哭表示懊悔,而切齿指对神强烈的憎恨。这显示地狱的痛苦并未改变人心。不信的以色列人会看见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都在神的国里。因为他们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有关系,故此自己预期也会在那里。但他们要被赶到外面。外邦人会从世上的四方八面进到基督国度的光明里,享受奇妙的祝福。因此,许多原先可以在神的计划里得着祝福的犹太人要被拒绝,而那些被轻看为狗的外邦人则要享受基督千禧年作王的福分。

    十三.先知在耶路撒冷被杀害(一三31~35)

    一三31当时,主耶稣很明显在希律的境内。有几个法利赛人来警告他要离开,因为希律要杀他。法利赛人表示关心耶稣的福祉和安全,这完全与他们的性格不符。也许他们与希律同是一丘之貉,阴谋要恐吓他到耶路撒冷,他在那里会更易被逮捕。

    一三32我们的主不为杀身之祸的威吓所动,他看出那是希律的诡计,并叫法利赛人去告诉那个狐狸一个囗信。有些人对主耶稣用雌狐狸(原文的性向是女性的)来提到希律感到难以理解,他们认为这违背圣经禁止人毁谤百姓的官长的吩咐(出二二28);然而,这不是毁谤,是绝对的事实。耶稣那段囗信的要点是他短期内还有工作要做,在剩馀的几天里,他会赶鬼治病;然后在第三天,即最后一天,他会完成与地上使命有关的工作。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阻碍他履行职务。在指定的时间来到之前,没有任何地上的权力能伤害他。

    一三33除此以外,他不能在加利利被杀害;这个特权要留给耶路撒冷,耶城的特色是杀害至高神的仆人。很多时,耶路撒冷专门杀害神的代言人,这是主耶稣说「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的意思。

    一三34、35说到这个暴戾的京城的事实,耶稣感到悲怆难过,为其叹息。这个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神的使者的城,是他所爱的。他多次愿意聚集城里的居民,好象母鸡把小鸡聚集……,只是他们不愿意。困难的地方是他们的铁石心肠;因此,他们的城、圣殿、土地要成为荒场。他们要经历一段长时期的放逐,事实上,除非他们改变对主的态度,否则不会再见他。第35节下指基督第二次降临,以色列国的馀民到那时会悔改,并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他的子民在他权能的日子就会愿意。

    十四.医治患胀病的人(一四1~6)

    一四1~3一个安息日,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邀请主到他家里用饭。这不是诚意的接待,而是宗教领袖企图在神的儿子身上找错处。耶稣看见一个患水臌的人,即身体因组织积水而肿胀;救主看穿批评他的人的心思,就毫不客气地问他们,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一四4~6他们甚愿说不,但他们不能支持自己的答案,只好不言语。因此,耶稣治好那人,叫他走了。对他来说,这是怜悯的行动;神的爱永不会停止活动,就算在安息日也如是(约五17)。然后耶稣转向犹太人,提醒他们,如果他们有牲畜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他们也会立时拉它上来。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这样行,因为牲畜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对一个受苦的同胞,他们不关心,更责备主耶稣不应帮助他。虽然他们不能对答救主的推论,但可以确定他们都更恼他了。

    十五.野心客人的比喻(一四7~11)

    主耶稣进入法利赛人家里时,也许看见客人走动挑选首位,他们寻求显着和尊贵的位置。虽然他也是客人,却没有不说诚实公义的话。他提醒他们要避免这种自私自利的行径。当他们被人请去赴筵席时,应该选一个较低的座位,而不是高位。当我们为自己选高位时,常常有可能被降格而感到羞羞惭惭。如果我们在神面前真的谦卑,就只有移向一个可能的方位,就是向上。耶稣教导我们,慢慢进向一个尊荣的位置,比起初就占据上位,后来要放弃为好。他自己就是虚己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腓二5~8);他自己卑微,神将他升高。凡自高的,神必将他降为卑。

    十六.神尊敬的客人(一四12~14)

    毫无疑问,法利赛人的首领请了本地的名人贵客来赴这次筵席。耶稣立刻就察觉到。他看见社会上贫穷的人没有获得邀请,因此趁机会阐明基督信仰一个伟大的原则──我们应该爱那些不可爱的、不能回报我们的人。人通常会请自己的朋友、亲属和富足的邻舍,希望得到同样的报答。这种行为不需要属神的生命也行;但仁慈对待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和瞎眼的确是超乎我们的本性。神为那些恩待这等人的人存留了一分特别的赏赐;虽然这些客人没有什么可报答我们,但神自己却应许在义人复活的时候报答我们。在圣经中,这是首次的复活,是包括所有真信徒的复活,发生在被提的时候,我们相信也发生在大灾难的末期;意思是首次复活并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有不同的阶段。

    十七.藉囗的比喻(一四15~24)

    一四15~18与耶稣一同坐席有一个客人说,能够与神国的福气有分是多么美好。也许他对主耶稣刚刚教导的行事原则击节赞赏;又或者是一句没有经过太多思考的话。不管怎样,主回答说,尽管在神国里吃饭是多么美好,令人婉惜的事实是,许多获邀请的人因各种愚蠢的藉囗而没有接受。他描绘神为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筵席预备好了,他打发仆人去通知所请的客一切都齐备了。这使我们想到一个伟大的事实,主耶稣在加略山完成了救赎的大工,福音的请柬依着所完成的工发出。一个获邀的人为买了一块地想去看看而推辞了。正常来说,他应该在购买之前去看过,但即使如此,他把对物质的爱慕放在恩典的邀请之上。

    一四19、20另一个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他描述那些人将工作、职业或生意放在神的呼召前面。第三个说他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家庭的缠累和社交的关系常常阻碍人接受福音的邀请。

    一四21~23那仆人报告主人,邀请都一一被拒绝了;主人便派他出去城里请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班格尔说:「本性和恩典都憎恶空白之所。」也许起初邀请的人比喻犹太人的领袖;他们拒绝福音,神便将福音传给耶路撒冷城的平民百姓。许多人回应呼召,但主人屋里还有空座;因此主人吩咐仆人出去到路上和小径,勉强人进来。无疑这是描绘福音去到外邦人当中,他们不是被武力勉强(正如基督教界曾发生的历史),而是被理由说服。慈爱的邀说将人带进来,坐满主人的屋子。

    一四24因此,筵席举行时原先的请客名单已没有用处,因为先前所请的人都没有来。

    十八.作真门徒的代价(一四25~35)

    一四25有极多的人跟从主耶稣。大多数的领袖会因广受欢迎而洋洋得意,但主耶稣要寻找跟从他的,不是出于好奇、没有真心真意的人;他寻找那些爱他、愿意委身于他的人,甚至在需要时为他舍命的。因此,他这时开始筛选群众,向他们阐明作门徒的严格条件。有时主耶稣为自己争取人,但在他们开始跟从他后,他便筛选他们。这就是本段经文所记载的事。

    一四26首先,他告诉跟从他的人,若要成为真门徒,就必须对他有超越的爱。他从没有意思说人要心里憎恨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他只是强调相比之下,对基督的爱必须过于所有其它的爱(参考太一○37)。一个门徒绝不能因为对家庭的顾虑,而偏离完全顺服主的道路。

    事实上,作门徒第一个条件最困难的部分是「和自己的性命」这几个字。我们不单要爱亲属少一点,更要恨自己的性命!我们的生活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必须要以基督为中心;我们不问每一个行动对自己的影响,转而小心评估行动对基督和他的荣耀有什么影响。对个人舒适和安全的考虑,必须次于荣耀基督和传扬他的名这伟大的任务。救主的话是绝对的,他说如果我们没有爱他胜过爱我们的家人、胜过爱自己的性命,我们就不能作他的门徒。没有中间路可走。

    一四27第二,他教训说,一个真门徒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他。十字架并不是一些身体的疾病或心灵的痛苦,而是一个人甘愿为基督的缘故拣选的一条羞辱、痛苦、孤单、甚至舍己的道路。不是所有信徒都背着十字架,你可以藉着过有名无实的基督徒生活来避免十字架;但如果我们要竭尽一切为基督,就会经历神的儿子在地上所遇到同类、从撒但来的反对。这就是十字架。门徒必须跟从基督,意思是他必须过基督在地上时所过的那种生活──舍己、羞辱、逼迫、责骂、试探和被罪人顶撞。

    一四28~30然后主耶稣用了两个例子,强调跟从他之前计算代价的必要。他将基督徒生活比作一个建筑工程和一场战争。一个人要盖一座楼,得先坐下算计花费;如果不能成功,他就不开展工程。否则,安了地基却要停工,看见的人就会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作门徒也是这样,他们应该先计算代价,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全心全意为基督舍己;否则,他们可能会灿烂开始,惨淡收场。果真如此,旁观的人就会讥笑他们虎头蛇尾。世人只会鄙视半心半意的基督徒。

    一四31、32一个王出去和另一个军力更强大的王打仗,就必须仔细考虑自己较弱的军力能否打败敌人。他完全了解,要不是破斧沉舟,就是屈辱投降。基督门徒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能半途而废。

    一四33本节可能是整本圣经中,最不受欢迎的其中一节经文。它清楚道明:「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没法子避开经文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必须愿意撇下一切所有的,而是说他必须撇下一切所有的。我们必须赞美主让我们知道他话语的意义。他知道这个工作绝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完成,他希望世人看重他胜过看重世上任何事物。

    赖尔观察到:

    一个为自己益处着想的人,就是一个为基督放弃一切的人。他作了最上算的交易,他在现今的世界背十字架,在将来的世界有永恒的生命;他得到最美好的产业,把财富带进永恒,超越了坟墓。他现在满有恩典,将来满有荣耀。最美好的是,他凭信心在基督里得着的永不会失去。这是「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注45)

    一四34、35盐象征门徒。一个人为主委身和舍己是好的,值得嘉许。但我们读到盐失了味。现代的食盐是不能失味的,因为是纯盐;但在圣经当时的处境,盐常常混杂各种杂质,因此盐有可能会耗损,剩下一些渣滓留在器皿中。渣滓没有任何用处,甚至不可用作肥田料,只可丢掉。

    这幅图画是一个门徒有辉煌的开始,然后背弃承诺。门徒有一个存在的基本理由,如果他不能满足这个理由,就是一个可怜的东西了。我们看见失了味的盐「只好丢在外面」。经文不是说神把它丢在外面,这是永不可能发生的事;而是人把盐丢在外面,意思是人在脚下践踏那开始了建造,却不能完成的人的见证。凯理指出:

    经文显示有美好开始、却失败收场的危险。当盐失去了价值所在的特性,世上还有比盐更没用处的东西吗?这样的盐比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更糟。那些不再作基督门徒的人也是这样,他不适合世界的目的,也舍弃了神的目的。他拥有太多宗教经验和知识,不能进入世界的虚荣和罪恶中;同时也没有恩典和真理的喜乐,叫他可以走在基督的道路上……失了味的盐成为藐视和审判的对象。(注46)

    主耶稣以「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来结束这段论述作门徒的信息。这话暗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聆听作门徒的严格条件;但如果一个人愿意跟从主耶稣,不计较代价,他就应当听和跟从了。

    加尔文有一次说:「我为基督舍弃了一切,我得到什么呢?我在基督得着了一切。」杜林孟评论:「进入天国是免收入场费的,但每年对信徒的进一步认可,却要求你付出一切。」

    十九.失羊的比喻(一五1~7)

    一五1、2我们的主在第十四章的教导事工似乎吸引了被鄙视的税吏和其它显而易见的罪人。虽然耶稣谴责他们的罪恶,但许多都承认他是正确的;他们站在基督的那边对抗自己。他们真诚悔改,承认他为主。每当耶稣看见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罪,他就会吸引他们,赐给他们属灵的帮助和福气。

    法利赛人和文士愤恨耶稣与公认为罪人的人友善地交往。他们没有恩待这些社会和道德上的麻风病者,也憎嫌耶稣这样做,所以他们高声指控他:「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当然,这个指控没有错;他们以为这是应受责备的,然而事实上这正实践了主耶稣进入世界的目的!

    为了回答他们的指控,主耶稣列举了失羊、失钱和浪子的比喻。三个故事都直接针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从未在神面前承认自己失丧的状况。事实上,他们正如税吏和罪人那样失丧,但却顽硬的拒绝承认。三个故事的重点是,神看见罪人悔改就得着真正的喜乐和满足;在那些骄傲而不承认自己罪恶的自义伪善者身上,他得不到满足。

    一五3、4这里描述主耶稣作为一个牧人,那九十九只羊代表文士和法利赛人,失去的一只象征一个税吏或一个承认己罪的人。当牧羊人发现失去了一只羊,就把那九十九只撇在旷野(不是羊圈),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在我们的主来说,寻找的旅程包括他的降生世上、他公开传道的几年、他的被拒、受苦和死亡。「九十九只羊」这首诗歌的歌词是何等真实:

    但是赎民无一知道,

    他涉之水何深,

    或知他跋之山何高,

    为将迷羊找寻。

    ~柯芬妮

    一五5找着了那只羊,就把它扛在肩上,带回家去了。这意味着得救的羊享有尊荣和亲密的地位,是它与其它羊一起被数点时从未认识的。

    一五6牧羊人召唤朋友邻舍来为他救回失去的羊一同欢喜。这表示救主看见罪人悔改的喜乐。

    一五7教训很明显: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却没有为九十九个从不承认自己失丧的罪人欢喜。本节实际上的意思,不是有些人不需要悔改,所有人都是罪人,所有人都必须悔改才能得救;本节经文描述的是那些以为自己不用悔改的人。

    二十.失钱的比喻(一五8~10)

    故事里的妇人可能代表圣灵,点着神话语的灯找寻那失丧的。那九块钱指未悔改的人,而失去的一块暗示那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离开神的人。前面的羊被认为是自己荡走的;而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可能暗示一个罪人没有生命的情况,他死在罪中。

    妇人不断细细地寻找那块钱直到找着,然后她请朋友邻舍来跟她一同庆祝。失而复得的钱比从未失去的钱带给她更大、真正的喜欢。神也是这样。谦卑、公开承认自己失丧情况的罪人,给神带来心里的喜乐;但在那些从不感到自己需要悔改的人身上,他却得不到这种喜乐。

    二十一.浪子的比喻(一五11~32)

    一五11~16父神在这里被描述为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代表悔改的罪人,而大儿子表示文士和法利赛人。文士和法利赛人藉创造,而不是藉救赎作神的儿子。年轻的儿子又称为挥霍者,即浪费赀财的人。这个儿子对父家生厌,决定要离开,他等不及父亲的离世,因此要求预先把他应得的家业分给他。父亲把两个儿子当得的分给他们。不一会,小儿子出发往远方去,在罪恶的享乐中任意浪费钱财。金钱耗尽了,刚巧遇着那里大遭饥荒,他便落在穷乏的境况中。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到田里放猪──一般犹太人最厌恶的工作。他看见猪吃豆荚,感到羡慕,因为猪比他拥有更多食物。似乎没有人愿意帮助他,而那些与他一同花天酒地的朋友都消失无踪。

    一五17~19这次饥荒证实是一个化装的祝福。饥荒叫他思想。他记起父亲的雇工远比他生活得舒适;他们有丰馀的囗粮,而自己却因饥饿而渐渐衰残。想到这里,他决定要有所行动。他决意回到父亲那里去,悔改、承认自己的罪,并寻求宽恕。他想到自己从今以后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打算作一个雇工。

    一五20离家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在圣经中,本节可能是唯一一次正面地提到神赶快的行动。司徒雅各合宜地阐明说:

    耶稣大胆地描绘神,不是待他羞愧的儿子暗暗溜回家,也不是在他回来时摆出尊严,而是跑过去,把那羞愧、褴褛、邋遢的儿子,搂在他的怀里。同一个名称「父亲」立时令罪恶的颜色变暗,也叫饶恕的荣耀更辉煌。(注47)

    一五21~24儿子向父亲认错,正要提出想作父亲的雇工,父亲却打断他的说话,吩咐仆人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儿子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他又吩咐举行一个盛大的筵席,庆祝失而复得的儿子回来了。就父亲而论,儿子是曾经死去而现在又复活过来的。有人曾说:「年轻人要寻找好时机,但他在远方找不到;只有当他想到要回去父家时,他才找到。」经文指出他们就快乐起来,但没有记载他们的喜乐完结。罪人得着救恩也是这样。

    一五25~27大儿子从田里回来,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他问一个仆人发生什么事。仆人告诉他,他兄弟回来了,他父亲欣喜若狂。

    一五28~30大儿子妒火中烧,拒绝与父亲一同快乐。达秘说的好:「神所喜悦之处,自义就没有立足之地。如果神对罪人好,我的义又有何用处呢?」父亲劝他进去参与筵席,他拒绝,抱怨父亲从来没有奖赏他的忠心服事和顺从;他从来没有给予一只山羊羔,更遑论肥牛犊了。他抱怨挥霍的弟弟把钱浪费在娼妓身上后回来,父亲竟然毫不迟疑的为他大排筵席。请注意他说「你这个儿子」而不是「我兄弟」。

    一五31、32父亲的回答显示挽回一个失去的儿子就有喜乐,而对一个顽固、忘本,不愿和解的儿子,则没有庆祝的因由。

    大儿子明显地描绘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愤恨神怜悯残暴的罪人。按他们的想法(不是神的想法),他们忠心地服侍神,从来没有违反他的诫命,然而却从未因此得着应有的奖赏。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是宗教上的伪善者,是有罪的罪人;他们的骄傲叫他们看不见自己远离神,看不见神丰丰富富的倾福与他们。只要他们愿意悔改,承认自己的罪,父亲的心就会快乐,也会为他们大事庆祝。

    
新约 路加福音16-20章注释
    二十二.不义管家的比喻(一六1~13)

    一六1、2主耶稣现在从法利赛人和文士转向门徒,教训他们作管家的事。这段经文无可否认是路加福音最难明白的其中一段。难处在于不义的管家的故事似乎在夸赞不忠,但当我们一直读下去,就会看见事实不是这样。故事中的财主象征神自己,管家是一个受托付管理他人财物的人;就这故事而论,任何一个主的门徒都是管家。故事中的管家被指侵吞雇主的钱财,他被召去作交代,知道自己要被辞退。

    一六3~6管家的头脑敏捷,他意识到自己要为将来铺路。然而,他已年纪老迈,不能作体力劳动的苦工;他又太自尊,羞于讨饭(虽然不是羞于偷盗)。那么,他怎样才能保障自己呢?灵机一触,他想到一个赢取朋友的计划;朋友可以在他落难之时对他施予援手。计划是这样的:他走到雇主的一个顾客那里,问顾客欠多少,当顾客说一百篓油时,管家叫他付还五十,账项就算结清。

    一六7另一个顾客欠一百石麦子,管家叫他还八十,然后在他的账单上画上「已付清」。

    一六8故事惊人的部分发生了,主人夸奖这不义的管家作事聪明。为什么有人会赞同如此不忠实的行为?管家的所作所为乃是不义的。下面的经文显示管家并不是因他的狡猾获赞赏,而是因他的先见之明受赞赏。他作事谨慎,放眼将来,并且未雨绸缪;他牺牲目前的得益,预备将来的奖赏。但当应用在我们生活上的时候,我们必须非常清楚这点:神儿女的将来不是在这世界上,而是在天上。正如那个管家采取措施保障自己退休后有朋友相助,基督徒也应该好好利用他主人的财物,以保证自己上到天家时受到欢迎。

    主说:「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意思是不敬虔、未重生的人,为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将来作预备时、所显示的智慧比真信徒积存财宝在天上时的智慧更多。

    一六9我们应该藉着那不义的钱财,为自己结交朋友,意即我们应该利用金钱和其它物质,为基督赢取灵魂,建立可以存到永恒的友谊,裴雅森说的明白有理:

    钱可以用来买圣经、书本、小册子,因此间接地买来人的灵魂。物质的、短暂的东西,就变成不灭的、非物质的、属灵的和永恒的。这里有一个人,他有一百元;他可以全数花在宴会或派对上,不管那一种情况,第二天他不会因此得着任何报酬。另一方面,他将每一元都投资在圣经上,买了一百本神的话,这些他明智地播下的国度种子,发芽生长,收成的不是圣经,而是灵魂。从不义当中,他结交了不死的朋友,当他跌倒时,他们可以接他到永存的帐幕里去。(注48)

    这就是我们主的教训。藉着明智地投资物质的财产,我们可以有分于带给人永恒的祝福。我们可以确定当我们到达天堂的门囗时,会有一群透过我们牺牲的奉献和祷告而得救的人欢迎我们,这些人会感谢的说:「是你邀请我们到这里来的。」

    达秘评论说:

    一般来说,人是神的管家;从另一种意义,另一个方面来看,以色列是神的管家,被放在神的葡萄园里,受托以律法、应许、约和敬拜。但总体来说,以色列浪费了他的财物;人看上去,就如一个完全不忠实的管家。现在要怎样做呢?神出现了,以他恩典的权能将人在地上滥用的转变为得着属天果子的方法。世界的物质交在人手里,不是叫他用在世界眼前的享乐上,这是完全背离神的;是要叫他眼望将来。我们不是要寻求现在拥有物质,而是透过恰当的运用为将来作预备。把所有变成将来的朋友,比现在拥有金钱为好。这世上的人都要灭亡,所以人是不得其所的管家。(注49)

    一六10如果我们在管理最小的事(金钱)上忠心,在处理大事(属灵的财宝)上也忠心。另一方面,一个人对神托付他的金钱运用得不义,在重大的事情上也会不义。「最小的事」强调了金钱相对的不重要。

    一六11任何人在为主使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就不要期望主将真实的钱财托付给他。金钱被称为不义的钱财,不是它本身是邪恶的;但倘若罪没有进到世界,很可能就不需要金钱。金钱是不义的因为它没有被用在荣耀神的目的上,与真实的钱财相违背。金钱的价值是不确定和短暂的;属灵事物的价值是固定和永恒的。

    一六12第12节给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作了区分。我们所有的,我们的金钱、时间、才干,都属于主,都要为他而用。我们自己的东西指我们忠心服事主而在今生和来世所得的奖赏。倘若我们在他的东西上不忠心,他怎能给我们自己的东西呢?

    一六13要同时为物质和为神而活是压根儿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受金钱控制,就不能真正事奉主。为了积聚财富,我们必须为工作献上自己最好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正在抢夺本是属神的东西。两样的效忠互相抵触,动机不纯,所作的决定难以大公无私。我们的财宝在那里,心也在那里。我们要努力赚取财富,就是事奉玛门;是不可能在同时又事奉神的。玛门竭力要求我们献出所有和我们自己──我们的晚上、周末、和我们应该给主的时间。

    二十三.贪婪的法利赛人(一六14~18)

    一六14法利赛人不仅骄傲虚伪,还贪爱钱财。他们以为敬虔是赚钱的方法。他们选择宗教正如人选择一分高薪厚利的职业一样。他们事奉并不是为荣耀神和帮助邻舍,而是要中饱私囊。他们听见主耶稣教训他们应该舍弃世界的财富,积存财宝在天,就嗤笑他。对他们来说,金钱比神的应许更加真实,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囤积财富。

    一六15外表上,法利赛人似乎是虔诚和属灵的,他们认为自己在人眼前是义的;然而骗人的外表后面,神看见他们心里的贪婪。他不被他们的假装瞒骗。他们所表现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别人容许的(诗四九18),但是神却看为可憎恶的。他们将宗教上的圣职与钱财上的富裕拉上关系,因此看自己是成功的;但就神而论,他们都在属灵上犯了**。他们宣称自己爱耶和华,实际上玛门才是他们的神。

    一六16第16至18节的关连性很难理解。起初读来,几节经文似乎跟前面和后面的章节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如果我们记得第十六章的主题是法利赛人的贪财和不忠,就容易明白了。正是那些以自己谨守律法为傲的人,被揭露为贪财的伪善者;律法的精神与法利赛人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主以这番话描述以摩西开始的律法时代,结束于施洗约翰。现在,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从约翰的时候起,神国的福音被传开;施洗约翰出来,宣告以色列等候的王临到,他告诉百姓,如果他们悔改,主耶稣就会作他们的王。因着他的传讲,和稍后主自己和门徒的传讲,许多人的生命里就产生热烈的反应。

    「人人努力要进去」的意思是那些回应信息的人,要竭力进入神的国。比如税吏和罪人,要跳过法利赛人设立的路障;其它人要厉害的对付自己贪爱钱财的心;偏见要被胜过。

    一六17、18新时代并不意味着要废弃基本的道德真理。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

    法利赛人以为自己在神国里,但主实际上说:「你们不能漠视神重要的道德律法,而仍自称在神国里享有一席位。」也许他们会问:「我们漠视了什么重要的道德真理?」主就向他们指出婚姻的律法,是其中一条永不落空的律法。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娶被休之妻的,也是犯**。这正是法利赛人在灵性上所犯的。犹太人曾与神立约,但现在这些法利赛人背弃神,疯狂的追求物质财富。也许这节经文暗示他们不但灵性上犯了**,而且实际上也犯**罪。

    二十四.财主和拉撒路(十六19~31)

    一六19~21主以两种生活、两种死亡和两种来生总结作物质财富管家的讲论。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个比喻,我们提出这点,因为有些评论家,以故事为比喻作藉囗,推掉经文的严肃含意。

    开始时,我们要弄清楚,那个无名的财主并不是因为他富有,而被下在阴间。救恩的基础是相信主,人因拒绝相信他而被定罪。财主轻率的忽略了一个被人放在他门囗的讨饭的乞丐,这显示财主没真正得救的信心;如果他有神的爱在心里,就不会过着奢华、舒适、安逸的生活,眼看着一个同胞坐在门前,乞求一点饼的零碎充饥。他应该放弃对金钱的贪爱,竭力进入神的国。

    同样,拉撒路得救并不是因为贫穷;他信靠主以致灵魂得救。

    现在请留意对财主的描述。身上穿的尽是最昂贵、订制的衣服,桌上满是珍馐百味;他为己而活,只顾肉体的享乐和肉欲;他对神没有真正的爱心,也没有关心同胞。

    拉撒路表现一个鲜明的对比。他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讨饭的乞丐,每天被人放在财主门囗,浑身生疮,因饥饿而瘦骨嶙峋,受着不洁的狗来舔他的疮的折磨。

    一六22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许多人质疑天使是否实际上参与把信徒带到天堂,然而,从经文的字句中,我们看不出有可怀疑的原因。天使在今生服侍信徒,似乎没有理由为何在死的时候不这样做。亚伯拉罕的怀里是象征性的表达手法,表示快乐无比的地方。对任何一个犹太人而言,享受与亚伯拉罕的相交意味着不能言喻的福乐。我们可以将亚伯拉罕的怀里等同于天堂。那个财主死后,他的身体埋葬了──那个他所关心,为其耗费的身体。

    一六23、24事情并未了结,他的灵魂,那有知觉的自我,下了阴间。阴间是旧约的用语Sheol(音译索奥)──逝去之灵的居所──的希腊文。在旧约时代,这是指得救和不得救的灵同时居住的地方。这段经文指那是不得救的灵的居所,因为我们读到财主在那里受痛苦。

    耶稣说这个犹太财主下到阴间,必定叫门徒吓了一跳;旧约常教导他们,富裕是神祝福和喜悦的标志。顺服主的以色列人,蒙应许得着物质上的富庶。那么,富裕的犹太人怎会下到阴间?主耶稣刚刚宣告,一个新秩序由约翰的传讲开始了;从此以后,富裕再不是一个祝福的标志,而是对一个人作管家的忠心程度的试验。多给谁的,就向谁多要。

    第23节证实「灵魂沉睡」这个理论是错的。该理论指灵魂在死亡与复活之间是没有知觉的。这节证明人死后仍有知觉存在,事实上,我们对财主能够拥有的知识感到震惊。他……远远的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他甚至能够与亚伯拉罕沟通,称他为我祖亚伯拉罕。他乞求可怜,请求叫拉撒路带点水给他凉凉舌头。当然,这里有个问题,一个没有身体的灵魂,如何能经验火焰的乾渴和痛苦。我们只可以说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但并不因此表示那种痛苦不真实。

    一六25亚伯拉罕称他为儿,暗示他是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但明显不是属灵上的。这位先祖叫他回想生前的奢华、安逸和纵欲,又提到拉撒路的贫穷和痛苦。现在,死后情况逆转,地上的不平互相颠倒。

    一六26本节经文让我们学到,今生的选择决定了永恒的结局,一旦死亡,结局就限定了。没有通道可以从得救之灵的居所往被定罪之灵那里,倒过来也一样。

    一六27~31在死后,财主忽然变得爱传福音,他希望有人到他五个弟兄那里去,警告他们不要来那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回答说,这五兄弟作为犹太人,有旧约圣经足以警告他们。财主反驳亚伯拉罕,说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定悔改。然而,亚伯拉罕结论说,不听神的话已是终结。如果人不留意圣经,就算有一个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不会信。主耶稣自己就无可置疑的证明,他从死里复活,人们却仍然不信。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一个信徒死后,身体埋葬在坟墓里,但灵魂会到天堂与基督同在(林后五8;腓一23)。当一个不信的人死后,身体同样埋葬在坟墓里,但灵魂会下到阴间。就他而言,阴间是一处痛苦和悔恨的地方。

    在被提的时候,信徒的身体会从坟墓复活,与灵魂重新结合(帖前四13~18);然后会与基督永远同住。在白色大宝座审判的时候,不信的人身体、灵魂也会重新结合(启二○12、13);然后被丢进火湖里,接受永远的刑罚。

    第十六章最后对法利赛人,也对世上所有为钱而活的人作了一个最严肃的警告,并以此作总结。他们在世的行为正危害自己的灵魂,在地上乞食比在阴间乞水为好。

    玖.人子训诲他的门徒(一七1~一九27)

    一.关于绊倒人的危险(一七1、2)

    本章的连贯性或思路颇为模糊,好象路加把几个不相干的题目凑合一起。但基督开首对绊倒人的危险的讲论,可以跟第十六章末财主的故事连起来。过奢华、自满和安逸的生活,很可能成为信心幼弱者的绊脚石;尤其一个出名的基督徒,他会成为别人跟随的榜样。因此,引导主耶稣基督的跟从者去过物质主义和崇拜玛门的生活,是何等严重的事。

    当然,这个原则可以概括地应用。小子可以因被鼓励去爱世界而绊跌;可以因涉及情欲的罪而绊跌;也可以因任何淡化圣经中明确意思的教导而绊跌。任何引导他们偏离单纯的信心、奉献和圣洁的事物,都是绊脚石。

    主知道人的本性和世界的险恶,他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这并不减轻绊倒人之人的罪。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到海的深处,比绊倒人还要强。很明显,这么强烈的言词不但描绘肉身的死亡,而且指到永远的定罪。

    当主耶稣提到绊倒这小子里的一个,极可能不单包括小孩,似乎也指到信心幼嫩的门徒。

    二.关于需要饶恕人的心(一七3、4)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单有绊倒人的危险;也有心藏怨恨,得罪你的人道歉时你拒绝饶恕的危险。这正是主在本段经文要处理的。新约教导关系这个题目的步骤如下:

    1.如果一个基督徒被另一个基督徒恶待了,他应该先从心里饶恕那得罪他的人(弗四32),让他自己的灵里免去仇恨和恶毒的意念。

    2.然后他应该私下找那得罪他的人,劝诫那人(3节;太一八15);他若懊悔,就应该得着饶恕。即使那人重复犯罪,然后又说懊悔,也要饶恕他(4节)。

    3.如果私下劝诫不听,被恶待的人应该带一、两个见证人同去(太一八16)。如果那人还是不听,事情就应该交给教会处理。若不听教会,就与那人断绝交通(太一八17)。

    劝诫和其它纪律处分并不是要羞辱那得罪人的人,而是要挽回他,使他恢复与主和与弟兄的相交。所有劝诫都要出于爱心。我们无从判断一个得罪人的人是否真诚悔改,必须接纳他自己悔改的话。因此耶稣说:「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这是天父恩待我们的方式。不管我们怎样时常叫他失望,我们仍然可以确定:「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

    三.关于信心(一七5、6)

    一七5对使徒来说,在一天里饶恕七次,若不是不可能,就是有很大的困难。他们感到自己不能表露这样的恩典,因此求主加增他们的信心。

    一七6主的回答显示,信心的多少并非问题,信心的质素才是重点;并且,问题也不在于多得信心,而在于运用已有的信心。我们的骄傲和妄自尊大叫我们不能饶恕弟兄,这种骄傲需要根除、丢弃。如果象一粒芥菜种大小的信心,可以连根拔起一棵桑树,栽在海里,这样的信心就更容易叫我们胜过阻碍我们不断地饶恕弟兄的硬心和顽梗了。

    四.关于有用的仆人(一七7~10)

    一七7~9基督的真奴仆没有骄傲的理由,妄自尊大必须被连根拔起,在原位栽上一个真知道自己无用的心。这就是奴仆的故事给我们的教训。仆人整天耕地或是放羊,经过一天苦干后从田里回来,主人没有叫他坐下吃晚饭;相反,主人吩咐他束上围裙,预备晚饭,奴仆要等到做完所有工作,才可以吃晚饭。主人不用感谢奴仆为他做这些事,这是奴仆的分内事。毕竟,一个奴仆属于他的主人,他的首要职责是顺服。

    一七10门徒也是主耶稣基督的奴仆,他们属于他──包括灵、魂和身体。在加略山救赎的光照下,他们为救主所作的,没有什么足够补偿他所付上的;因此,门徒作完一切在新约圣经中吩咐他的,仍必须承认自己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只是他应分作的。

    根据雷赫声的说法,奴仆有五个标记:

    1.他必须愿意接受接二连三的工作,又不被体谅。

    2.这样做的时候,他必须愿意接受没有人感谢他。

    3.做完这一切后,他必不指责主人自私。

    4.他必须承认,自己是无用的仆人。

    5.他必须承认,当他以温柔谦卑的态度来作和忍受他要接受的,他也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注50)

    五.耶稣洁净十个麻风病人(一七11~19)

    一七11不感恩的罪是门徒生活中的另一个危险,十个麻风病者的故事正好说明这点。我们看到主耶稣往耶路撒冷去,途经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边境。

    一七12~14他进入一个村子,有十个长大麻风的看见他。由于自己的病况,他们没有走近他,但从远处高声喊叫,求他医治。他赏赐他们的信心,叫他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意思是他们到达祭司那里时,麻风病会被医治。祭司没有能力医治他们,但他们被设立宣告麻风得洁净。麻风病者听从主的话,前往祭司的居所,他们去的时候,病就奇妙的得到洁净。

    一七15~18他们都有信心得医治,但十个中只有一个回去感谢主。有趣得很,这个是撒玛利亚人,是犹太人不屑与其交往的邻居。他俯伏──敬拜的正确姿势──在耶稣脚前──敬拜的正确地方。耶稣问得洁净的不是十个人么,但只有一个,「这外族人」,回来感恩。其馀的九个在那里呢?他们没有一个回来归荣耀与神。

    一七19主耶稣对这个撒玛利亚人说:「起来走罢,你的信救了你了。」感恩的只有十分之一,这人承受基督的真财富。耶稣以活泼的祝福来迎接我们的回转(15节)和感谢(16节)。「你的信救了你了」表示,虽然那九个人的大麻风得洁净,但第十个更从罪中得拯救!

    六.关于神国的来临(一七20~37)

    一七20、21我们很难知道法利赛人提出有关神的国的问题是出于诚意,还只是嘲笑;但我们知道作为犹太人,他们盼望一个有极大的能力和荣耀的国度临到。他们寻找可见的迹象和政治上的剧变,救主告诉他们:「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意思是至少在当时,神的国不是以外在可见的形式来到。这不是一个可见的、地上的和暂时的王国,可以指出在这里或在那里的;相反,救主说神的国在他们心里,或者说得更确实一点,在他们中间。主耶稣的意思不是说神国实际上在法利赛人的心里,因为这些顽硬的宗教伪善者,心里没有地方给予作王的基督。他的意思是神的国在他们中间。他是合法正统的以色列王,他行了神迹,向所有人展示他的凭据。法利赛人却不想接待他,神的国已给他们显明了,但他们却完全不去留心察看。

    一七22主对法利赛人讲述的时候,形容神的国为已经来到的;但他转向门徒时,说到神的国是未来的事情,在他第二次降临时建立。他首先描述他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空档时期。日子将到,门徒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换句话说,他们渴望一个日子,他在地上与他们同在,他们与他享受甜蜜的相交。那些日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以权能和极大的荣耀再来的日子的预尝。

    一七23、24许多假基督会兴起,统治者会宣告弥赛亚已临到,但跟从他的人不被任何这类的假警报所蒙骗。基督的再临好象闪电,从天这边闪到天那边,是可见和清楚明显的。

    一七25主耶稣再次告诉门徒,在任何这些事发生之先,他自己要受许多苦,又被那世代弃绝。

    一七26、27再回到他来作王这个题目上。主教导说,紧接那荣耀的事件发生之前的日子,好象挪亚的日子那样,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这些事不是错的,都是正常合法的人类活动;人的罪恶在于只为这些事而活,没有思想神,也没有时间给神。挪亚和家人进方舟后,洪水就来到,把其馀的人都灭了。因此,基督的再临意味着对那些弃绝他怜悯的人的审判。

    一七28~30主又说,他第二次降临以前的日子类似罗得的日子那样。当时的文明发达,人不单又吃又喝,而且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人的努力带进一个没有神而安定繁荣的黄金时代。正是罗得和妻女离开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这罪恶的城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那些只顾享乐、自满和做买卖的都会被消灭。

    一七31那日子,留恋地上的东西会危及人的生命。如果他在房上,就不应试图回屋里抢救任何财物;如果他在田里,就不要回家;他应该逃离那些审判将要临到的地方。

    一七32虽然罗得的妻子在催迫下才愿离开所多玛,她的心仍留在城中,从她回头向后望就知道了。她离开了所多玛,所多玛却没有离开她;因此神把她灭了,变成一根盐柱。

    一七33凡想要保全生命。但只顾肉身安全而不理灵魂的,必丧掉生命。另一方面,任何人在大灾难期间,因为对主忠心而丧掉生命的,实际上必救活生命到永恒。

    一七34~36(注51)主再临是一个分离的时间。两个人睡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接受审判;另一个是信徒的,要留待进入基督的国度。两个女人一同推磨,一个不信的,要在神怒气的暴风中被取去;另一个属神的,要留待与基督一同享受千禧年的祝福。

    事有凑巧,第34和35节刚好配合地球的圆形状。地球的这边是晚上;另一边,正如那些活动显示,是白天。这个事实所显示的科学知识,直至多年后才发现。

    一七37从救主的话,门徒充分了解到,他的再临是对叛逆的世人,从天上而来的灾难审判。因此他们问主审判会在那里发生。他的回答是,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鹰或兀鹰象征迫近眉睫的审判,因此回答的意思是审判会猛烈袭击各种形式的不信和对神的反叛,不管在什么地方发现。

    在第十七章,主耶稣已提醒门徒,苦难和逼迫就在他们前头;在他荣耀显现之先,他们要经过严厉的试炼。为预备他们,救主进一步给他们有关祷告的教训;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会看见一个祷告的寡妇,一个祷告的法利赛人,一个祷告的税吏,和一个祷告的乞丐。

    七.切求的寡妇的比喻(一八1~8)

    一八1祷告的寡妇这个比喻,教导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这个原则对所有人和各样祷告,大致上都是合用的;但比喻在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意思,就是在遭遇试验时祈求神的拯救。以及在基督第一与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漫长而疲累的时间里,要祷告而不灰心。

    一八2、3比喻描述一个不义的官,为人冷漠,既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被一个不知名的对头**。寡妇不断到官那里,求他伸冤,好脱离不人道的对待。

    一八4、5那官不为她案件的合情合理所动;她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并未感动官替她伸冤;然而,她经常到官那里,催逼官采取行动。她持续不断的恳求,带来对她有利的决定。

    一八6、7然后主对门徒解释,若一个不义之官尚且因一个可怜寡妇的不断恳求而替她伸冤,神岂不更愿替自己的选民出头?选民可能特别指大灾难期间的犹太余民,但也指每个时代所有受逼迫的信徒。神没有在事前早作干预的原因,是他长期对人宽容忍耐,不愿一人沉沦。

    一八8但那日子快到了,他的灵不再与人争斗,他要惩罚那些**他的跟从者的人。主耶稣用一个问题来结束比喻:「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这可能指穷寡妇有的那种信心;但也可能表示,主回来的时候,只剩一小撮人尽忠于他。在这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受这昼夜向神呼求的信心所激励。

    八.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一八9~14)

    一八9~12下一个比喻的对象,是那些以自己是义人而骄傲,并藐视别人为卑贱的人。救主指出了比喻中第一个人是法利赛人,清楚显示他说话的对象是那一群人。虽然那个法利赛人有祷告的动作,但实际上却不是跟神说话;反而是夸赞自己道德和宗教上的成就。他没有将自己跟神完美的标准比较,看看自己实际上是如何满身罪污;相反,他将自己跟社会上其它人比较,以自己较好为骄傲。他重复说「我」,揭示内心的真正情况是自负和妄自尊大。

    一八13那税吏跟他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他站在神面前,感到自己完全的不配,他谦卑至极,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向神呼求怜悯:「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没有看自己只是众多罪人中的一个,而看自己是那个不配从神得到任何东西的罪人。

    一八14主耶稣提醒他的听众,神接纳的就是这种自己卑微和悔改心灵。跟人的外表所显示的刚刚相反,那个税吏回家去……算为义了。神升高那些自卑的,但降卑那些自高的。

    九.耶稣和小孩(一八15~17)

    这事件加强了我们刚才所学的──要进入神国,小孩子的谦卑是不可少的。做母亲的抱着自己的婴孩,挤拥在耶稣周围,为要从他得着祝福。门徒对这些干扰感到困恼,耶稣却责备他们,温柔地叫……小孩子到他那里去,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第16节回答了「小孩子死后会到那里呢?」这问题,答案是到天堂。主明白的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小孩子可以在很年幼时得救,但那个年纪就视乎个别小孩而定;事实上,任何孩子,不管多年幼,若想到耶稣面前,都应该予以准许,并鼓励他的信心。

    小孩子不需要成为成年人才可以得救,但成年人却需要小孩子的单纯信心和谦卑,才可以进神的国。

    十.年轻富有的官(一八18~30)

    一八18、19这段经文举例说明了一个不能象小孩子那样接受神国的人。有一天,一个官来到主耶稣那里,称他为良善的夫子,问要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救主首先问他为何用良善的夫子这个称呼。耶稣提醒他,只有神是良善的。我们的主不是否认他自己是神,而是尝试引导这个官承认这事实。如果他是良善的,他就必定是神,因为只有神在本质上是良善的。

    一八20然后耶稣处理他的问题:「我该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我们知道永生不是可以承受的,也不是可以凭做善事赚取的。永生是神藉耶稣基督所赐予的礼物。主耶稣向这个官提出十诫,并非暗示他可以凭守律法得救;相反,他尝试用律法来定他的罪。主耶稣重提五条与我们对人的责任有关的诫命,就是律法的第二部分。

    一八21~23在这人的生命中,律法似乎未能叫他知罪,因他狂傲地宣称,从小就都遵守了这些诫命。耶稣告诉他还缺乏一件──爱邻舍。假如他真的遵守了这些诫命,就会变卖他的所有,分给穷人;但事实是他没有爱邻舍如同自己。他过着自私的生活,没有真正爱别人;他听见这一切后,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从这事实就证明他自私了。

    一八24主耶稣看见他,就评论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的困难;困难在于他们拥有财富,但要不贪爱又不信靠财富。

    整个部分引起了令不信者和基督徒皆困扰的问题。当别人因缺乏基督的福音而灭亡,我们却仍过着富裕和舒适的生活,怎能说自己真正爱邻舍呢?

    一八25耶稣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许多人对这句话作出解释,有人提议,针眼是城墙内一个细小的门,骆驼要跪下来才可以经过。然而,路加医生所用的字,特别指外科医生所用的针。主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表面的意思。换句话说,正如骆驼不可能穿过针的眼,财主也不可能进神的国。我们把经文解释为财主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进入神的国是不足够的,因为无论对富人或穷人来说,这也是个事实。意思是,只要一个人以财富为神,将财富隔在自己和灵魂得救中间,他就不能归正了,因此一个财主不可能进神的国。事实很简单,不是很多富人得救,而得救的人,必须先在神面前破碎自己。

    一八26、27门徒想到这一切事情时,开始疑惑谁能得救。对他们来说,财富常常是神祝福的标志(申二八1~8)。若富有的犹太人不能得救,谁能得救呢?主回答说,在人不能的,在神却能。换言之,神可以使一个贪婪、贪财、残酷的物质主义者,除去贪财之心,代以真诚爱主之心。这是神恩典的奇迹。

    这部分也同样引起叫神儿女困扰的问题。仆人不能高过主人,主耶稣为要拯救我们有罪的灵魂,舍弃了天上的富足;所以我们在他曾经贫穷的世界富足,是不合宜的。灵魂的价值、基督再来的逼近、基督的爱的约束力,都应可引导我们将每一样的物质资产,投资在主的事工上。

    一八28~30彼得提醒主,门徒已撇下自己的家庭、亲人来跟从他;主回答说,这种奉献的生活会在今生得丰厚的赏赐,且在永恒的国度里得更多的赏赐。第30第下半部分(在来世……得永生),意思不是我们可以凭着舍弃一切,来赚取永生;而是指可以享受更多天上的荣耀,及在天上的国得到更多的赏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归正时接受的生命到时得着完满的实现,即完全的生命」。

    十一.耶稣再次预言他的死亡和复活(一八31~34)

    一八31~33主第三次带着十二个门徒,仔细的告诫他们,在前面等着他的是什么(请看九22、44)。他预言他的受难和死亡,是成就旧约先知所写的一切。他以神的预知能力,平静地预言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很可能会被私下杀害,或在骚动中被石头打死。」(注52)但先知已预言了他的被卖、被戏弄、被凌辱、被吐唾沫,而事实也必须这样发生。他要被鞭打、被杀害,但第三**要复活。

    下面的各章经文展开他奇妙地预知并预言的一连串事件:

    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一八35~一九45)。

    人子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一九47~二三1)。

    他要被戏弄、凌辱(二三1~32)。

    他们要杀害他(二三33~56)。

    第三**要复活(二四1~12)。

    一八34非常奇异,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他话语的意思是向他们隐藏的。我们似乎很难明白,他们为何对这事如此鲁钝?原因可能是:他们脑里所想的,尽是一个暂时的拯救者,救他们脱离罗马的统治,马上建立王国,因此他们拒绝思想任何其它的计划。我们常常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抗拒与我们预想概念不符的真理。

    十二.医治一个瞎眼的乞丐(一八35~43)

    一八35~37主耶稣这时已渡过约但河,离开了比利亚。路加说下面的事件发生于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马太和马可则说是发生在他出耶利哥的时候(太二○29;可一○46);而且,马太说有两个瞎子,马可和路加则说有一个。可能路加所指的是那个新城,而马太、马可则指旧城;又可能在这地方有超过一个瞎子重见光明的神迹。不管真正的解释是什么,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有更多知识的话,表面的矛盾就会消失。

    一八38瞎子在一定程度上认出耶稣是弥赛亚,因为他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他求主可怜他,意思是恢复他的视力。

    一八39虽然有人试图叫瞎子不作声,他却不断向主耶稣喊叫。人们不会关心一个乞丐,但耶稣会。

    一八40、41耶稣站住。达秘评论得很深刻:「约书亚曾经命令太阳停在空中,但在这里,太阳、月亮和诸天的主,应一个瞎眼乞丐的请求而站住。」耶稣吩咐把他领过来,乞丐就被领到他跟前。耶稣问他想要什么,乞丐毫不犹豫,也不须归纳,马上回答说他想能看见。他的祈求简短、具体、充满信心。

    一八42、43耶稣应允他的请求,他立刻就看见了。不但如此,他还跟随主,归荣耀与神。从这事件可以学到,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应当相信神。伟大的信心叫他大得荣耀,正如诗人所写:

    你来到王面前,

    带着大堆祈求;

    他的恩典和能力如此浩瀚,

    没有人的祈求是太多的。

    ~约翰纽顿

    十三.撒该归主(一九1~10)

    撒该归主的例子说明了路加福音十八章27节的真理:「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撒该是一个财主,在一般情况财主可说是不可能进入神国的。但撒该在救主面前自己谦卑,不让他的财富成为他灵魂和神之间的阻隔。

    一九1~5主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他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撒该……要看看他;无疑这是出于好奇心。虽然他身为税吏长,但为要见救主,却不耻下士,做一些异常的事情。因为他身量矮小,知道自己难以清楚看见耶稣,就跑到前头,爬上一棵在主经过的路旁的桑树。这个信心的行动没有被忽略,耶稣走近的时候,抬头一看撒该。他吩咐撒该快快下来,并提出要到这个税吏家中作客。这是唯一的记载,主自己提出到一个人家里作客。

    一九6撒该遵命而行,欢欢喜喜的接待主。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他从这时开始已经归主。

    一九7批评救主的人都议论,因为他到一个出名的罪人家里去住宿。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来到象我们这样的世界,根本只可以到这样的家庭去!

    一九8救恩为税吏的生命带来急剧的转变,他告诉救主,他有意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在这刻之前,他一直尽量从穷人搜刮金钱)。他又计划四倍偿还那些不诚实得来的钱,超出了律法的要求(出二二4,7;利六5;民五7),显明撒该现在为爱所约制,而以前他是被贪欲操纵。

    无疑撒该曾用不诚实的方法取得东西。邬斯特将第8节下半译作:「因我曾不正当地苛索……。」没有用「若」字。

    这里撒该好象要夸耀自己的博爱仁慈以赢取救恩似的。事实不是这样。他是说他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叫他想为过去作出赔偿;并因感谢神的救恩,他现在想用自己的钱财来荣耀神,给邻舍带来祝福。

    本节是圣经中最大的赔偿之一。救恩并没有叫个人不用更正以往的错误,新生也没有令未归主时的欠债一笔勾销。如果在得救前偷了钱,这人在成为神的儿女后,真诚感恩的心要求他偿还这些钱。

    一九9耶稣明明的宣告,救恩到了撒该的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撒该得着救恩不是因为他生来是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子孙」这个说法所表示的意思,不止肉身的后裔那末简单,这话说明撒该对主有相同于亚伯拉罕的信心。同时,救恩临到撒该的家也不是因为他的慈惠和赔偿(8节),这些是救恩产生的影响,不是原因。

    一九10回答那些批评他与罪人同住的人,耶稣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换句话说,撒该归主正达成了基督到来这世界的目的。

    十四.十锭银子的比喻(一九11~27)

    一九11救主离开耶利哥,将近耶路撒冷的时候,许多跟随他的人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他以十锭银子(注53)的比喻,打破他们这种错误的希望。他表明他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会有一段空档时间,门徒要为他忙碌。

    一九12、13比喻中的贵胄好比历史中的亚基老。他被希律选为继承人,却被百姓弃绝;他到罗马去证实自己的委任,然后回去,赏赐仆人,杀了仇敌。

    在比喻中,主耶稣自己就是那个贵胄,他往天家去,等候再回来,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十个仆人代表他的门徒,他给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用这些银子去作生意,直等到他回来。虽然主的仆人在才干和能力方面各有不同(请看才干的比喻,太二五14~30),但他们都拥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例如分享福音的特权,向世人介绍基督和祷告的特权等。毫无疑问,十锭银子所指的是这些。

    一九14本国的人代表犹太国,他们不单弃绝他,还在他离开后,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使者的信息可能代表他们怎样对待基督的仆人,如司提反和其它殉道者。

    一九15就安排上而言,主似乎是回来建立他的国,然后要跟那领银子的仆人算帐。

    今世信徒的事奉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检验,这事要发生在天上,在信徒被提之后。

    那些在大灾难期间为基督作见证的忠心犹太馀民,要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受检验。这个审判看来是本段经文首要表达的。

    一九16头一个仆人用托付给他的一锭银子赚了十锭。他警觉到钱不是他自己的(「你的一锭银子」),于是他尽一己所能,令主人得最大的利益。

    一九17主人称赞他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这给我们一个提醒,即使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仍然是无用的仆人。他的赏赐是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忠心事奉的赏赐看来与基督国度里的统治有关。门徒统治的范围决定于他奉献和尽力的实量。

    一九18、19第二个仆人用原先的一锭银子赚了五锭,他的赏赐是可以管五座城。

    一九20、21第三个没有带什么来,只有藉囗。他把小心地包在手巾里存着的一锭银子交还,没有用这锭银子赚到什么。为何没有?他尽量把责任推给贵胄,说贵胄是严厉的人,没有付出的地方要回报。他自打嘴巴。如果认为贵胄是这样的人,他至少可以将那锭银子交给银行,赚取一些利息。

    一九22耶稣引述贵胄的话,并不是承认这是对的。仆人存着恶心,他自己懒惰,反责怪主人。但他若真的这样相信,就应该有相应的行为。

    一九23本节似乎暗示,我们既可以把自己一切所有的拿出来为主作工,也可以交给别人,为他使用。

    一九24~26贵胄对第三个仆人的判决,是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头一个赚了十锭的。我们若不为主利用我们有的机会,机会就会被夺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神必会看见我们有方法为他作更大的事奉。把那锭银子给那已有十锭的似乎不公平,但这是属灵生命的定律。那些热切地爱他,事奉他的仆人,会不断得着更多的机会。若不能把握所有机会,就会失去所有机会。

    第三个仆人损失了赏赐,但经文没有指明有其它惩罚。他的得救明显没有问题。

    一九27不愿贵胄作他们的王的百姓,被宣告为仇敌,判定死刑。这是令人叹息的预言,说到弃绝弥赛亚之民的结局。

    拾.人子在耶路撒冷(一九28~二一38)

    一.凯旋进城(一九28~40)

    一九28~34这是他钉十架前的星期日。耶稣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正走近橄榄山的东麓。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就打发两个门徒进一个村子里,去领一匹驴驹,为他进入耶路撒冷之用。他准确地告诉他们,在那里会找到那头牲畜及主人会说些什么。门徒向那主人解释了他们的使命后,主人看来很愿意释放驴驹为耶稣用,也许他们以往因主的工作得过祝福,曾提出任何时候主有需要,都乐意协助。

    一九35~38门徒以自己的衣服为主做了一个坐垫或鞍座。当他从橄榄山西麓上耶路撒冷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他面前的路上。然后,跟从耶稣的人因见过所行的一切异能,就异囗同声的发出赞美之声。他们高呼,拥戴他为奉主名来的王,又呼喊他的降临使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在荣光。他们呼喊「在天上有和平」,而不是「在地上有和平」,这点很重要。地上不可能有和平,因为和平之子被弃绝,并且快要被杀害。但因着基督将要死在各各他山的十架上,并升上高天,所以在天上会有和平。

    一九39、40耶稣公开地受到这样的尊崇,法利赛人就愤愤不平了。他们表示,耶稣应该责备他的门徒。但耶稣回答说,这样高声赞美是不可免的,若是门徒闭囗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主因此责备法利赛人,比没有生命的石头更顽硬、更没反应。

    二.人子为耶路撒冷哀哭(一九41~44)

    一九41、42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的时候,为城哀伤叹息,谓她已丧失黄金机会。只要那里的百姓接受他为弥赛亚,他们就已得着平安;但他们没有看出他就是平安的源头。现在已经太迟了。他们已经决定怎样对待人子。因为他们弃绝他,他使他们眼睛瞎了;因为他们不看他,便再也看不见他了。

    在这里稍停一下,仔细想想救主的眼泪的奇妙。正如谭姆士曾说:「让我们坐在基督跟前,直到学会他眼泪的秘密,既看见城市和乡村的罪恶和忧伤,便也为她们哀哭。」(注54)

    一九43、44耶稣严肃地预示了提多的攻城──这个罗马将军怎样围绕耶城,困住里面的居民,屠杀年幼年长的人,并夷平城墙和建筑物,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这全都是因为耶路撒冷不知道眷顾她的时候。主曾经眷顾耶城,给她救恩;但百姓不要他,在他们计划的事情里,没有留给他的地方。

    三.再次洁净圣殿(一九45、46)

    耶稣在开始公开传道时曾洁净圣殿(约二14~17)。现在他的使命快要完结,他便进入这庄严的地方,赶出令祷告的殿变成贼窝的人。将商业主义引进神的东西是常常出现的危险。今天的基督教界正被这种罪恶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教堂义卖和联谊会,有组织的集资运动,为利益而传福音──全都奉基督的名来进行。

    基督引用了圣经(赛五六7和耶七11)来支持他的行动。教会里每个改革弊端的行动,都要以神的话为根据。

    四.天天在殿里教训人(一九47、48)

    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不是在圣所里面,而是在百姓能到的庭院。宗教领袖苦寻藉囗要杀他,但一般百姓仍为这个行奇事的拿撒勒人所吸引。他的时间还没有到。但那时刻快要来临,祭司长、文士和法利赛人要渐渐靠拢谋害他。

    这天是星期一;翌日星期二,是他公开教训人的最后一天。二十章1节至二十二章6节有记述。

    五.辩驳人子的权柄(二○1~8)

    二○1、2何等样的景象!众师之表不辞劳苦地在圣殿的荫下宣讲好消息,而以色列的领袖们竟侮慢地挑剔他教导的权柄。对他们来说,耶稣是拿撒勒一个粗鄙的木匠,他受过很少正规教育,没有学位,没有会堂制度的学术水平监定。他有什么资格?谁给他这权柄去教训和向其它人传道,并去洁净圣殿?他们都要知道!

    二○3~8耶稣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回答,如果他们答的正确,他们就是回答了自己的问题。约翰的洗礼是由神核准的,还是单单来自人的权柄?他们被难倒了。如果他们承认约翰宣讲的是从神而来,那么,为何他们不遵行他的信息,悔改并接受他所传扬的弥赛亚呢?但如果他们说约翰不过是一个职业传道者,就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因为百姓仍然认为约翰是神的先知。于是他们说:「我们不知道约翰的权柄是从那里来的。」耶稣说:「既是这样,我不会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教训人。」他们若对约翰的认识不多,为何质问一个比约翰更大的,权柄从何而来?这段经文显示,教导神话语最重要的条件是被圣灵充满。被圣灵充满的人能够得胜那些权柄来自学位、头衔和荣誉的人。

    「你在那里取得文凭?谁按立你的?」也许是出于妒忌,所以仍然发问这些老问题。没有在一些着名大学或其它地方修读过神学的成功传道人,他们的任命是否合适和有效,多会受到别人挑剔。

    六.凶恶园户的比喻(二○9~18)

    二○9~12神不断渴望以色列国回转的心肠,再次在葡萄园的比喻中描绘出来。神是那人,把葡萄园(以色列)租给园户(国家领袖──参看赛五1~7)。他差派仆人到园户那里收取当纳的果子。这些仆人就是神的先知,如以赛亚和施洗的约翰,他们尝试呼召以色列悔改和相信,但以色列的统治者却一贯不变的**先知。

    二○13最后,神打发他的爱子去,明显是希望他们会尊敬他(当然,神是知道基督会被弃绝)。注意,基督跟所有其它差派出去的人都不同;他们是仆人,他是儿子。

    二○14正如他们以往的历史,园户决定除灭这要来承受产业的。他们想得到专有权利,作百姓的领袖和教师──「使产业归于我们。」他们不愿把宗教上的地位交给耶稣,如果他们杀了他,就没有人能挑战他们在以色列的权力──他们是这样想。

    二○15~17于是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这个时候,耶稣问他的犹太听众,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处治这么凶恶的园户。在路加福音,祭司长和长老回答说,他要除灭他们(太二一41),这答案就定了他们自己的罪。在本段经文里,主自己给予答案,「他要来除灭这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意思是弃绝基督的犹太人会被除灭,神会叫别人来得这特权的地位。「别人」可以指外邦人,或末日重生的以色列人。犹太人在这提议前退缩,听见的人说:「这是万不可的!」主引述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2节,确定这个预告,犹太的匠人弃绝基督,那石头。在他们的计划中,没有给他留地方,但神已定意给他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使他作房角的头块石头,一块绝不可缺少的石头,在最尊荣的地位上。

    二○18本节指示基督的两次降临(注55)。他的第一次降临被描写为在地上的一块石头,人因他的自我降卑而绊跌,又因弃绝他而跌碎。在经文的下半节,石头是从天而降,将不信的人砸得稀烂。

    七.归给该撒和归给神之物(二○19~26)

    二○19、20文士和祭司长看出耶稣的话指着他们,就更着意要下手拿他。他们打发奸细去骗他说一些可以使他被罗马巡抚拘捕和审讯的话。这些奸细先赞他是一个不惜一切对神尽忠,并无惧于人的人──希望令他说一些对该撒不利的话。

    二○21、22奸细就问耶稣,一个犹太人纳税给该撒对不对。如果耶稣说不,他们就会指控他叛国,把他交给罗马人审讯;如果他说对,他就会因此敌对希律党人(和犹太群众)。

    二○23、24耶稣看出他们的阴谋,问他们要一个银钱;也许他自己连一个银钱也没有。他们拥有和使用这些银钱,说明他们受外邦权力辖制。耶稣问:「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承认那是该撒之物。

    二○25、26然后耶稣讲出一个命令叫他们闭囗无言:「这样,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似乎非常关心该撒的利益,却没有同样地关心神的利益。「银钱属于该撒,而你属于神。让世界拥有它的钱币,但让神拥有他手所造的。」我们很容易在小事上争论不休,却忽略了生命中的真正大事;也很容易给我们的同胞偿还债项,却抢夺了神应得的分。

    八.撒都该人辩驳复活之事(二○27~44)

    二○27尝试以政治问题来为难耶稣失败了,接着便有几个撒都该人来与他争辩神学问题。他们否认死人身体复活的可能,因此用一个极端的例子,企图叫复活的教义看上去荒谬。

    二○28~33他们提醒耶稣,在摩西律法中,一个单身男人要娶兄弟的寡妇,藉以延续家庭的名字和保留家庭的产业(申二五5)。根据他们的故事,一个妇人接连嫁了七个兄弟,到第七个死的时候,她仍没有孩子,后来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他是那一个的妻子呢?」这是他们要知道的问题,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提出这个不能回答的难题。

    二○34耶稣回答道,婚姻关系是这生才有的,不会延续到天上。他不是说在天上,夫妻彼此认不出对方,只是他们的关系会完全不同。

    二○35「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这句话并非暗示,有任何人本身配进天堂:罪人唯一拥有的价值,就是主耶稣基督的价值。「那些判断自己、见证基督和承认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他的人,才是算为配得的。」(注56)从死里复活的人单单指信徒的复活,直译意思是从死人中复活的。说所有死人,包括得救和不得救的,都同时复活过来。这种说法在圣经中找不到根据。

    二○36本节进一步显示属天形体的优越。不再有死亡。从这方面来说,人要和天使一样;他们要被显为神的儿子。信徒现在已经是神的儿子,但外表上看不出来;在天上,他们要外表上显明为神的儿子。他们在第一次复活中有分,便保证了这一点。「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象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三2)。「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4)。

    二○37、38为证明复活的事,耶稣提到出埃及记三章6节:摩西引述主称自己为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如果撒都该人停下来想想,他们会明白到:(1)神原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2)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全都死了,因此必然的结论是,神必定叫他们从死里复活过来。主不是说「我以往是亚伯拉罕的神……」,而是说「我现在是……」神作为活人的神这个特性,教人知道复活是必然的事。

    二○39~44有几个文士承认耶稣的论据的说服力,但耶稣并未就此罢休,再次以神的话为引证。在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大卫称弥赛亚为主,犹太人一般同意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他怎能同时是大卫的主又是大卫的子孙?主耶稣自己就是问题的答案,他作为人子是大卫的后裔,然而他又是造大卫的主。他们眼睛瞎了,所以看不见。

    九.防备文士(二○45~47)

    然后,耶稣公开地提醒百姓要防备文士。他们穿着长衣,假装虔诚;他们走过街市时,喜爱人以尊贵的名号称呼他们;他们巧计要得会堂里和宴会中的显要位置;然而,他们抢夺手无寸铁之寡妇毕生的积蓄,以很长的祷告来掩饰他们的恶行。这些假冒为善的行为要受更重的刑罚。路加福音21-24章注释

    十.寡妇的两个小钱(二一1~4)

    当主耶稣观看财主把捐项投在圣殿的库里,他给财主和一个穷寡妇之间的强烈对比楞住了。他们投上一些,但她投上了一切。在神的计算里,她所投上的比他们合起来的还多。他们是自己有馀而拿出来的,但他是自己不足而拿出来的;他们投上的是对自己微不足道的,但他却把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因不需要而投上的大量金子,神抛掷在无底坑去;但染血的铜钱,他拿起来亲吻,将之变为永恒的金子。」(注57)

    十一.概述将来有的事(二一5~11)

    第5至33节组成一大篇的预言讲论,虽然跟路加福音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的橄榄山讨论很类似,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应该再次提醒自己,福音书中的差异有深远的重要性。

    在本段讲论中,主交替讲述了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和他第二次降临之前的情况。这是一个双重指涉的例子──他的预言很快在提多围城时得到部分实现,但在大灾难的末期就能进一步完全的实现。

    这篇讲论的大纲大概如下:

    1.耶稣预言耶路撒冷被毁(5、6节)。

    2.门徒问这事何时发生(7节)。

    3.耶稣首先概略地描绘了他第二次降临前会有的事(8~11节)。

    4.他然后描述耶路撒冷的坠落,和以后会有的事(12~24节))。

    5.最后,他说到第二次降临以前会有的预兆,并敦促跟随他的人警醒等候他再来(25、26节)。

    二一5、6有人赞赏希律所建的圣殿雄伟壮观。耶稣提醒他们,不要只顾瞬即消逝的美石和供物,日子将到,圣殿要被夷为平地。

    二一7门徒即时好奇地要知道这些事什么时候会发生,和发生前会有什么豫兆。无疑,他们的问题单单指耶路撒冷的被毁。

    二一8~11救主的回答似乎先把他们带到时代的末期,圣殿会在国度建立之前,再次被毁。那时会有假弥赛亚和虚假的谣传,打仗和扰乱出现;不独国民之间会有冲突,也会有自然的大灾难──地震、饥荒、瘟疫、可怕的异象和大神迹。

    十二.末日之前(二一12~19)

    二一12~15在前一段,耶稣描述了紧接时代末期之前要发生的事。第12节开始:「但这一切的事以先……。」所以我们相信第12至24节描述的时期,在这篇讲论与将来的大灾难时期之间。他的门徒要被拘捕、**,在宗教和人民的权柄下受审、被囚。对他们来说,这好象是失败和悲剧,但事实上主在掌握,使这些事成为他荣耀的见证。他们不用预先准备如何辩护,在危急关头,神要给他们特别的智慧,说出彻底挫败他们敌人的话。

    二一16~18家庭里会有背叛的事,不信的亲族要出卖基督徒,有些信徒甚至为基督的缘故被杀。第16节「你们也有被他们害死的」,和第18节「然而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之间,表面上似乎有所矛盾。唯一的解释是,虽然有些人会为基督殉道,但灵魂却得以保全。他们会死亡,却不会灭亡。

    二一19本节表示,那些为基督耐心忍受的要证明他们信心的真实,但离弃他的却不然。那些真正得救的人会不惜任何代价持守真理、向主尽忠。修订标准本译作:「你们可以藉坚忍赢取自己的生命。」

    十三.耶路撒冷的毁灭(二一20~24)

    现在主明明的讲述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被毁的事。耶城被罗马兵丁围困,就标志这件事的开始。

    早期──主后七十年──的基督徒认为,耶路撒冷被毁、大理石所建造美丽的圣殿被夷为平地之前会有一个信号:「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他成荒场的日子近了。」这是确实的信号,表示耶城将要被毁,也提示他们要逃亡。不信的人也许会驳辩,城墙外被军队包围,是不可能逃走的;但神的话绝不会落空。罗马的将军曾撤军一段短时间,这行动让犹太人信徒有机会逃走。他们逃到一个名叫比勒的地方,在那里性命得以保全。(注58)

    任何再次进城的尝试都是致命的,耶城要为弃绝人子受罚。怀孕的妇人和奶孩子的母亲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他们在逃避神对以色列地和犹太百姓的审判时会受到阻碍。许多人被杀害,生还的人要被掳到别的地方去。

    第24节下半部分的预言很引人注目,提到耶路撒冷古城从那时起,要受外邦人管治,直到外邦人日期满了。意思不是犹太人不能有短时间的控制,而是耶城会不断受到外邦人的入侵和干扰,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

    新约对外邦人的富足、外邦人的数目添满,和外邦人的日期都加以区别:

    1.外邦人的富足(罗一一12)指当以色列被神暂时撇在一边,外邦人现时享有的尊荣地位。

    2.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罗一一25)是被提那段时间,基督的外邦新妇已完全,从地上被接去;并神恢复他与以色列的交往。

    3.外邦人的日期(路二一24)真正始于主前五百二十一年,以色列被巴比伦俘掳,一直延续至外邦不再控制耶路撒冷的日子。

    救主这段话以后的多个世纪,耶路撒冷大部分被外邦控制。叛教者犹利安大帝(主后336至363年)企图证明主的预言不正确,使人怀疑基督信仰;因此,他鼓励犹太人重建圣殿。他们热烈的作工,甚至挥霍地使用银铲子,用紫罩子盛泥。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地震和地底涌上来的火球打断他们的工作;他们逼于放弃这个计划。(注59)

    十四.第二次降临(二一25~28)

    这段经文描述基督第二次降临前会有的自然灾变和地上的突变。在地球上清楚可见的日、月、星辰要出现异常情况,天体要偏离轨道,地球可能因此移离轴心,狂涛骇浪要席卷陆地,人类因天体接近与地球相撞的轨迹而终日惶恐;然而,属神的人有盼望: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

    十五.无花果树和各样的树(二一29~33)

    二一29~31另一个表示他即将再来的征兆,是无花果树和各样的树发芽。无花果树正好象征以色列国。在末后的日子,她会开始出现新生命;明显地,多个世纪分散和默默无闻的以色列国,在一九四八年重新立国,现在更是联合国中的一员。这些事实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其它树木发芽长叶可能象征民族主义的惊人发展,和在新兴国家中冒起许多新政权。这些征兆表示基督荣耀的国度快将建立。

    二一32耶稣说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但他说「这世代」是什么意思呢?

    1.有人认为是指他说这些话时活着的世代,而「那些事」全部在耶路撒冷被毁时成就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基督还没有在能力和大荣耀中,驾云再来。

    2.另一些人相信「这世代」指这些征兆出现时活着的人,他们会看见这些征兆的开始,也会活着看见基督再临,所有预言的事件会在一个世代之间发生。这是一个可能的解释。

    3.另一个可能是「这世代」指犹太人对基督的敌视态度。主曾说犹太民族会存活,分散却不至灭亡,他们对基督的态度一直不会改变。也许第2和第3点都是对的。

    二一33大气和星体的天空要被废去,现时的天地也要废去;但主耶稣的这些预言却绝不会不成就。

    十六.警醒祷告(二一34~38)

    二一34、35在这段期间,他的门徒应该慎防只顾吃、喝和俗世的思虑,因为他会忽然临到。那日子就是这样临到地上一切以地球为他们长远居所的人。

    二一36真门徒应该时常警醒、祈求,从注定要经历神忿怒的不敬虔世界中分别出来,站在那些在人子面前得蒙悦纳的人当中。

    二一37、38每一天,主在殿里教训人,每夜则在橄榄山上睡觉,他在世上无家可归。众百姓清早上圣殿,挤拥着他,要再次听他讲道。

    拾壹.人子的受难和死亡(二二~二三)

    一.阴谋杀耶稣(二二1、2)

    二二1这里的除酵节指一段时间,从逾越节开始,及其后的七天,在这段期间,不可吃有酵的饼。逾越节在尼散月,犹太历第一个月的第十四天举行。从尼散月的第十五天至第二十一天的七天,称为除酵节;但在本节中,除酵节指整个节期而言。如果路加福音原意是写给犹太人,作者就不需要提到除酵节和逾越节之间的关连。

    二二2祭司长和文士不停阴谋怎么才能杀害主耶稣,但他们知道必不可引起骚动,因为他们惧怕百姓,又知道许多人仍然非常敬重耶稣。

    二.犹大卖主(二二3~6)

    二二3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门徒里的一个。根据约翰福音十三章27节的记载,这个行动发生在逾越节筵席的时候,耶稣递给他一点饼之后。我们的结论是事情接连发生,又或者路加要强调事实,而非事情发生的准确时间。

    二二4~6不管如何,犹大与祭司长并守殿官,即犹太圣殿守卫的领袖,作了一次交易。他小心的部署计划,在不引起暴动的情况下,把耶稣交在他们手里。计划得到全盘接纳,他们约定给他银子──三十块钱,正如我们在别处读到的。犹大便出去,部署出卖计划的细节。

    三.预备逾越节的筵席(二二7~13)

    二二7这段经文所提各段时间的关连有明显的问题。除酵日一般认为在尼散月第十三天,这天犹太人的家庭要除去所有有酵的饼;但这里说,那是须宰逾越节祭牲的一天,就是尼散月的第十四天。莫礼士跟其它学者提议,当时逾越节有两个不同的日期,一个是官方采用的,另一个是耶稣和其它人采用的。(注60)我们相信最后一个星期四发生的事从这里开始,一直至到第53节。

    二二8~10主打发彼得和约翰进耶路撒冷,预备庆祝逾越节的筵席。从主给他们的指示可见,主对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他们进了城,遇见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在东方的城市,这是很罕见的;通常是女人拿水瓶。这个男人正好象征圣灵,他引导寻找的心灵,到与主相交的地方去。

    二二11~13主不仅预知这个男人的位置和所走的路,也知道有一个家主愿意用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招待他和门徒。也许这个人认识主,已经将个人和所有的完全交托给他。客房和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有所不同,慷慨的主人提供的设备,比门徒预期的好。耶稣在伯利恒降生的时候,旅店(希腊文是Kataluma)没有地方给他;在这里,他吩咐门徒要客房(同一个希腊字),但他们得到更好的──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

    一切正如他所预指的进行,门徒就预备好逾越节的筵席了。

    四.最后的逾越节(二二14~18)

    二二14千百年来,犹太人都庆祝逾越节的筵席,记念他们藉毫无瑕疵之羔羊的血,得以从埃及和从死亡中,光荣地被拯救出来。当救主与使徒最后一次同坐,这一切是何等活生生的在他脑海中展现。他才是真正的逾越节羔羊,他的血将要为拯救所有信靠他的人而流。

    二二15、16这次特别的逾越节对他有难以言喻的意义,他甚愿意在受苦以先吃这筵席。他不会再守逾越节,直至他再临地上,建立荣耀的国。「我很愿意」带有强烈、热切渴望的意思。这句具启示意义的话,叫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的信徒都去思想,主耶稣是何等热切的渴望,与我们在他的桌上相交。

    二二17、18这是逾越节仪式的一部分。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递给门徒,再次提醒他们,他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至他在千禧年作王时。逾越节筵席的描述到第18节结束。

    五.第一次主餐(二二19~23)

    二二19、20最后一次逾越节筵席过后,紧接的是主的晚餐。主耶稣设立这神圣的记念方式,叫以后历世历代跟从他的人,都记念他和他的死。他首先给他们饼,象征他即将为他们舍去的身体;然后是那动人地说出他宝血的杯。那血就是他在加略山的十架上流的。他说那杯是用他血所立的新约,为属他自己的人流出。意思是他原先跟以色列国立的新约,用他自己的血来印证。我们主耶稣基督在地上建立国度时,新约就会完全应验成就,但我们作为信徒,现在就可以进入这约的好处中。

    不用多说,饼和杯预表或代表他的身体和血。他说的时候身体还没有舍去,血也未流出来。因此说这些象征神奇地变成实物,是很荒谬的。犹太人禁止食血,因此门徒知道他不是指真的血,而是指他血的象征。

    二二21很明显犹大实际上出席了最后晚餐,然而约翰福音第十三章同样清楚地显示,这个叛徒在耶稣蘸了一点饼递给他后,就离开了那房间。因为这事发生在圣餐设立之前,许多人相信在传递饼和杯的时候,犹大实际上不在场。

    二二22主耶稣的受苦和死亡是预定的,但犹大出卖他,是出于意志的完全同意,所以耶稣说:「卖人子的人有祸了。」纵使犹大是十二门徒之一,他却不是一个真信徒。

    二二23本节揭示了一些令人惊奇的事,和门徒对自己的不信任。他们不知道那一个会犯罪作这畏缩的事。

    六.服事才是真伟大(二二24~30)

    二二24、25这是对人心的一个可怕谴责。紧接圣餐之后,门徒中间竟然起了争论,辩他们那一个可算为大!主耶稣提醒他们,在他的约里,为大的概念跟人的大相径庭。治理外邦人的君王,一般被认为是伟大的人物;事实上,他们被称为「恩主」。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称号,他们实质上是个残酷的暴君;他们有良善的名,却没有良善的性格。

    二二26跟从救主的人却不可这样。那些要为大的,倒要象年幼的;那些要为首的,倒要谦卑的服侍其它人。这些革命性的宣言,跟一贯的传统,即年幼的不及年长,和为首的藉控制显示伟大,完全相反。

    二二27按人的判断,在筵席中作客的比服侍人用膳的为大。但主耶稣来到作为服事人的,所有跟从他的人都必须效法他。

    二二28~30主称赞门徒,在磨炼之中常和他同在。这是主的慈仁。他们刚才还彼此争论,而且不久之后还要撇弃他逃跑;然而,他知道在他们心里,他们爱他,并为他的名忍受责骂。他们的赏赐是当基督回来坐大卫的宝座,统管全地之时,与他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正如父神确实地应许将国度赐给基督,他们也确实要与他一同作王,治理更新的以色列国。

    七.耶稣预言彼得不认主(二二31~34)

    在人类无信义的历史中,现在来到三件黑暗事件的最后一件。第一件是犹大卖主,第二是门徒自私的野心,现在说到彼得的懦弱。

    二二31、32重复说西门,西门,表明基督对这个摇摆不定的门徒的慈爱和关怀心肠。撒但想要得着所有门徒,好筛他们,象筛麦子一样。耶稣称呼彼得,作为众人的代表。但主已经为西门祈求,叫他的信心不至滑跌(「我已经为你祈求」是伟大的说话)。在他回头归向主以后,他要坚固他的弟兄。这回头并非指得着救恩,而是指跌倒后的挽回。

    二二33、34彼得表现出过大的自信,说愿意陪耶稣一同下监,一同受死。但主告诉他,晨光还没有普照,他要三次说不认识主!

    在马可福音十四章30节,主的话被引述为鸡叫两遍以先,彼得要三次不认主。根据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4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4节和约翰福音十三章38节的记载,主说在鸡叫以先,彼得要三次不认他。无可否认,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很难解决。可能有两次鸡叫,一次在晚上,另一次在晨曦。我们也应该留意,福音书中至少记载了六次彼得不认主,他在下列人士之前否认基督:

    1.一个使女(太二六69、70;可一四66~68)。

    2.另一个使女(太二六71、72)。

    3.旁边站着的人(太二六73、74;可一四70、71)。

    4.一个人(路二二58)。

    5.另一个人(路二二59、60)。

    6.大祭司的一个仆人(约一八26、27)。这个人很可能跟其它人不同,因为他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26节)。

    八.新行军命令(二二35~38)

    二二35在事奉的早期,主差门徒出去,没有钱囊,没有囗袋,没有鞋──最低限度的需求。有基本的需要已经足够,事实也证明这样。他们都承认没有缺少什么。

    二二36但这时他将要离开他们,他们对他的服侍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会面对贫穷、饥饿、危险,所以有必要为前面的需要作预备。他们要带钱囊、带囗袋或餐盒,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救主叫门徒买刀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他不是要他们用刀作为侵犯他人的武器。这样的行动违反他在下面的教训: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约一八36)

    「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六52)

    「要爱你们的仇敌……。」(太五44)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9;又请看林后一○4)

    那么,耶稣说刀是什么意思呢?

    1.有些人提议,他是指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弗六17)。这有可能,但同时钱囊、囗袋、衣服也要灵意化了。

    2.韦廉斯说剑的意思是一个受命政府的保护,指出在罗马书十三章4节,剑指掌权者的能力。

    3.兰格说剑用作防御人类的敌人,而不是用来攻击。但路加福音五章39节似乎排除了剑的这个用途,即使是为防卫的目的。

    4.有人认为剑只是用来防御野兽而已。这也可能。

    二二37本节解释为何门徒需要带钱囊、囗袋和剑。主一直跟他们同在,到这时候,一直供给他们地上的需用。他很快就要按照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的预言,离开他们。那关系他的事必然要成就,即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藉以结束他在世上的生活和使命。

    二二38门徒完全误解了主。他们带了两把刀,暗示足够应付前面的任何问题。主耶稣说:「够了。」对话就此结束。他们似乎认为用两把刀,就可以阻挠敌人杀害他的企图。这跟他的想法相去甚远呢!

    九.客西马尼园的伤痛(二二39~46)

    二二39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的西坡,耶稣常常到那里祷告。门徒,包括那卖他的,当然知道这事。

    二二40圣餐结束后,耶稣和门徒离开大楼,到那园子去。到达后,他提醒他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也许他想到的迷惑,是敌人包围时,他们被迫离弃神和基督的压力。

    二二41、42然后耶稣离开门徒,走到园中更远的地方,在那里独自祷告。他祷告说,父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他想神的意思成就,不要他自己的意思成就。我们明白这个祷告的意思是:如果有其它方法,除了主上十字架之外,罪人可以藉着得救的,请启示那方法。天上静默无声,因为没有其它方法。

    我们相信基督在园里所受的痛苦,不是他赎罪工作的一部分。救赎的工作在十架上那三小时的黑暗中完成了。但客西马尼园的经历预期加略山的工作。在园子那里,主耶稣想到将与我们的罪接触,就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痛苦。

    二二43、44他完全的人性,从受煎熬时表现的伤痛可以看见。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只有路加记载了这事,和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的事实。后面的细节引起了路加这位谨慎的医生的注意。

    二二45、46耶稣回到门徒那里。他们已经睡着了,不是因为漠不关心,而是因为忧伤疲惫。他再次敦促他们起来祷告,因为危急的时刻已近在眉睫;他们会被试探,在权威之前否认他。

    十.耶稣被卖和捉拿(二二47~53)

    二二47、48这时候,犹大与一群祭司长、长老和守殿官来到,要捉拿主。经过事先安排,这个叛徒用亲嘴为记号来识别耶稣。司徒雅各评论:

    这是至可怕的接触方法,可说是人类的邪恶行为所不能及的极点。犹大在客西马尼园出卖他的主,不是以呼喊或重击或刺戳,而是以亲吻。(注61)

    耶稣无限悲怆地问:「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么?」

    二二49~51门徒觉察到光景不好,准备要动武。事实上,他们内中有一个人,说实就是彼得,用刀削掉了大祭司的仆人的右耳。耶稣责备他用肉体的方法来打属灵的战争,他的时间到了,神预定的目的必须成就。耶稣仁慈地摸那受害者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二二52、53耶稣问犹太人的领袖和官长,为何出来拿他,好象他是逃亡的强盗?他不是天天在殿里教训人么?为何那时他们却不下手拿他?他知道答案,这是他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这时大概是星期四的午夜。

    我们主所受的宗教审讯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先到亚拿面前受审问,然后到该亚法面前,最后在犹太人议会面前受审。这连串事件直到第65节的记载,大概发生在星期五凌晨一时至五时之间。

    十一.彼得不认主并痛哭(二二54~62)

    二二54~57当主被带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远远的跟着。他跟那些在院子中央生火取暖的人一起,一个使女定睛看彼得,大声说他是耶稣的一个跟从者。令人很难过,彼得不承认他认识耶稣。

    二二58~62一会儿,有人指责彼得是跟从拿撒勒人耶稣的,彼得再次否认指控。约过了一小时,又有人认出彼得是加利利人,是主的一个门徒。彼得否认,表示不晓得那人说什么。但他这次否认,被鸡的叫声打断了。在这黑暗的时刻,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想起主预言他在鸡叫以先,要三次不认他。神儿子的回望后,彼得就出去在黑夜中痛哭。

    十二.兵丁戏弄人子(二二63~65)

    那些被派往耶路撒冷圣殿的官兵逮捕耶稣。这时,这些神圣所的看守者开始戏弄耶稣,又打他;他们蒙着他的眼睛,打他的面,然后叫他认一认打他的是谁。他们所做的不止这些,但他耐心地忍受罪人对他的顶撞。

    十三.早上在犹太人议会面前受审(二二66~71)

    二二66~69天亮时分(早上五至六时),长老……把耶稣带到他们的公会,又称为犹太人议会。议会的成员明明地问他,他是不是弥赛亚。耶稣实际上说,跟他们讨论这事是没用的,他们并不开怀接受真理。但他提醒他们,站在他们面前备受屈辱的这位,有一天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参看诗一一○1)。

    二二70、71然后他们坦白地问他,他是不是神的儿子。他们的意思是清楚明白的。对他们来说,神的儿子就是与神同等的。主耶稣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参看可一四62)这就是他们所要的。他们没有听过他说亵渎的话,宣称自己与神同等么?不再用见证了。但有一个问题,在他们的律法中,亵渎的刑罚是死刑。但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之下,他们没有权柄处死犯人,所以他们要将耶稣带到彼拉多那里。彼拉多对宗教的指控如亵渎毫无兴趣,因此,他们要对他作出政治上的指控。

    十四.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二三1~7)

    二三1、2在犹太人议会(众人)面前受审后,耶稣被匆忙地解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接受民事审讯。那些宗教领袖对他作出三个政治上的指控。首先,他们控告他诱惑国民,叫人转移对罗马政府的忠心。其次,他们说他禁止犹太人纳税给该撒。最后,他们指控他自己立为王。

    二三3~7当彼拉多问耶稣,他是否犹太人的王,他回答说他是。彼拉多并不认为他的宣称对罗马帝国有任何威胁,经过私下跟耶稣面谈后(约一八33~38上),他对祭司长和众人说,他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暴民越发坚决,指控耶稣煽动叛乱,从被藐视的加利利起,直至到耶路撒冷。彼拉多一听见……加利利这名字,就以为找到逃避责任的路。加利利属希律所管,所以彼拉多把耶稣送交希律,企图避免进一步牵涉入这案件。刚巧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访问。

    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儿子。他屠杀了伯利恒的婴孩;也杀害施洗约翰,因为约翰谴责他与兄弟之妻的不法关系。这也是耶稣在路加福音十三章32节称「那个狐狸」的希律。

    十五.在希律面前被藐视(二三8~12)

    二三8耶稣能够在他面前受审,希律感到很欢喜,因为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看他行一件神迹。

    二三9~11不管希律问救主多少问题,都得不到回答。犹太人更激烈的指控耶稣,但他却不开囗。希律认为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让他的兵丁粗暴地对待耶稣,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二三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但这时仇恨变成友谊了。他们两人都同样反对主耶稣,这就叫他们联合起来。提奥非勒为这件事哀伤说:“这对基督徒是个耻辱。魔鬼可以说服恶人,为了作恶而将他们的仇恨撇在一旁;但基督徒却甚至不能为了行善而保持友谊。”

    十六.彼拉多的判决:无罪的却被定罪(二三13~25)

    二三13~17因为彼拉多未能公义地释放他那尊贵的囚犯,他发现自己进退维谷。他跟犹太人的领袖匆忙的召开了一个会议,向他们解释,希律和他都不能找到任何证据,证明耶稣叛乱。「可见他没有作什么该死的事。」因此他提议鞭打主,然后放他走。如司徒雅各指出:

    这个令人惋惜的妥协,当然是完全不可接受和不合理的。这个可怜的人,受恐惧驱使,企图藉耶稣履行他的职责,同时又要取悦群众。但他两样都做不了,怪不得愤怒的祭司,无论如何也不接受那个判决。(注62)

    二三18~23祭司长和众民烈怒难遏,他们要求判耶稣死罪,释放恶名昭彰、因作乱杀人被下在监里的罪犯巴拉巴。彼拉多再次怯懦地试图证实主无罪,但暴民的邪恶要求把他盖过了。不管彼拉多说什么,他们坚持要求判神的儿子死罪。

    二三24、25尽管彼拉多已经宣告耶稣无罪,这时为了取悦百姓,却仍定他死罪。同时,他释放了巴拉巴给众人。

    十七.人子被带到加略山(二三26~32)

    二三26这时大概是星期五早上九时。往钉十架现场的途上,兵丁命令一个名叫西门的古利奈人背十字架。有关这个人的资料不多,但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似乎成为出名的基督徒(可一五21)。

    二三27~30耶稣往钉十架途上,一群支持他的跟从者为他痛哭。他称呼人群中的妇女为耶路撒冷的女子,叫她们不应为他难过,反而要为自己难过。他是指着主后七十年临到耶路撒冷的可怕毁灭,那日子的痛苦和悲伤如此的重,以至一直以来被藐视的不生育的妇人,会被认为特别幸运。提多的围城,情景恐怖到一个地步,人甚至愿意让大山倒在他们身上、小山遮盖他们。

    二三31然后主耶稣加上一句:「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乾的树,将来怎样呢?」他自己就是有汁水的树,不信的以色列人则是枯乾的树。如果罗马人把这样的羞辱和痛苦,堆在无罪、无辜的神儿子身上,这班谋杀神爱子的凶手,将要接受怎样严厉可怕的惩罚呢?

    二三32在耶稣的行列中,又有两个犯人安排和耶稣一同处死。

    十八.耶稣被钉十字架(二三33~38)

    二三33行刑的地方名叫髑髅地(注63)(源自拉丁语「头髅」的意思)。也许地形仿似头骨,又或者得名原因是因为这是死亡之地;头骨常常被看为死亡的象征。圣经克制地描绘钉十架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经文没有停留于可怖的细节上,只有简单的句子「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司徒雅各的话很中肯:

    难以置信弥赛亚竟必须死亡,而他要这样死亡更是完全不能相信的。然而事实却是这样。基督碰过的每一样东西──包括十字架在内──都加以辉煌和美丽的装饰和转化。但让我们永不要忘记,他是从怎样骇人的深渊中,被高举在十字架上。(64)

    哦,那高举的十架;

    教我它是何意义,

    那一位,忧患之子,

    被钉流血舍身。

    ~本纳尼

    那一天,髑髅地悬着三个十字架,耶稣的十字架在中间,他的两旁各有一个犯人的十字架。这应验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

    二三34耶稣有无限的慈爱和怜悯,在十架上他高呼:「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谁知道这个祷告,免去了神何等汹涌的烈怒!摩根评论救主的慈爱说:

    在耶稣的心灵里,没有愤恨,没有忿怒,没有隐藏的意愿,要惩罚苦待他的人。人对披甲的拳头啧啧称羡,但当我听到耶稣这样祷告,我知道那拳头唯一会到的地方是地狱。(注65)

    然后,兵丁分了他的衣服,拈阄分他那无缝的里衣。

    二三35~38百姓站在十架前观看,戏弄他,向他挑战,他若真是弥赛亚,是神所拣选的,就救自己。兵丁也戏弄他……拿醋送给他喝,挑剔他救自己的能力。十字架上挂着一个牌子:

    这是犹太人的王

    我们再引述司徒雅各的话:

    我们不能忽略这个事实,牌子上的字用三种语言写上: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无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人群中的每一个都能看得明白。但基督的教会常常正确地看见,这象征她主人的主权是普世的,因为这些是世界的三大语言,每一种通行于一个重要区域。希腊文是文化和知识的语言,在那个范野里,牌上的文字写着,耶稣是王!拉丁文是法律和政治的语言,在那里耶稣是王!希伯来文是启示宗教的语言,在那里耶稣是王!因此,他即使被挂将死,「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启一九12)仍是事实。(注66)

    十九.两个犯人(二三39~43)

    二三39~41我们从其它福音书的记载知道,起初两个犯人都辱骂耶稣。他若是基督,为何他不救自己和他们呢?后来其中一个转变了心态,责备同伴不敬畏神。毕竟,他们是为自己所犯的罪受苦,他们的刑罚是应得的;但挂在中间十字架上的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

    二三42那个犯人转向耶稣,求主(注67)在他回来在地上建立国度时记念他。这样的信心很惹人注目。这个将死的犯人相信耶稣将从死里复活,最终要在世上作王。

    二三43耶稣赏赐他的信心,应许就在那一天,他们要一起在乐园里。乐园相同于第三层天(林后一二2、4),意思是神的居所。今日──多么快!同我──何等的同在!在乐园里──何等的喜乐!欧德曼写道:

    这事向我们启示一个真理,救恩是以悔改和信心作条件的。然而,也包括其它重要的信息。经文宣告救恩是独立于礼仪的,那个犯人从未接受洗礼,也没有参加圣餐……事实上,他勇敢地在充满敌意的群众面前,在百姓和兵丁的讥讽和嘲弄下,公开承认他的信仰。即使没有任何正式的礼仪,他仍得蒙拯救。经文也进一步证实,救恩是独立于善行的……看来也没有「睡着的灵魂」这回事。身体会死去,但死后知觉仍然存在。经文又证实没有「炼狱」。这个悔改的犯人,从罪恶和羞辱的生命,马上进入蒙福的状况。也可以说,救恩不是普遍有效的,那里有两个犯人,只有一个得救。最后注意的是,死亡之后的喜乐,真正的本质包含在个人与基督的交通。对将死的犯人的应许,重心在于:「你要同我在一起。」这是我们蒙福的确据,去世是「与基督同在」,那是「好得无比的。」(注68)

    从耶稣基督的旁边,一个人上天堂,另一个下地狱。你在十字架的那一边?

    二十.三小时的黑暗(二44~49)

    二三44从午正……直到申初,即中午至下午三时,黑暗笼罩地面(或地球,希腊文可以表达两个意思)。这是给以色列的一个信号,他们弃绝那光,现在被神审判,眼睛蒙蔽了。

    二三45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在中间裂为两半。这象征藉着主耶稣基督的死,为所有凭着信心来的人,开了一条路,到神那里去(来一○20~22)。

    二三46、47就是在这三个小时的黑暗中,耶稣的身体被挂在木头上担当了我们罪的刑罚。这段时间结束时,他把灵魂交托在神他父的手里,甘心的献上他的生命。一个罗马百夫长深深的为这景象所慑服,就归荣耀与神说:「这真是个义人!」

    二三48、49聚集观看的众人,都为这悲痛和不祥预感的恐怖景象所震慑。有一些忠心跟从耶稣的人,包括从加利利跟着他来的妇女们,……站着,看这人类历史中最残酷的景象。

    二十一.葬在约瑟的坟墓里(二三50~56)

    二三50~54直到这时,约瑟仍是私下作主耶稣门徒的。虽然他是犹太人议会的议士,但却不赞同他们对耶稣的判决。现在约瑟勇敢地去见彼拉多,问是否有幸能将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移下来,好好地埋葬。(这时约是下午三时至六时。)约瑟得了准许,赶快把耶稣的身体用细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那坟墓直到那时,是从未葬过人的。这事发生在星期五,在预备日。这里说安息日快到了,我们必须谨记,犹太人的安息日从星期五日落后开始的。

    二三55、56约瑟取了身体,安放在坟墓的时候,从加利利来的忠心妇女一直跟着他,然后他们就回去,预备香料香膏,再回来膏她们所爱的主的身体。在埋葬耶稣身体的时候,在某意义上,约瑟也埋葬了自己。这个行动,使他永远从钉死生命和荣耀的主的民中,分别出来。他不再属犹太教,但会过分别的道德生活,见证犹太教的不是。

    那些妇女在星期六休息,遵行安息日的诫命。

    拾贰.人子的凯旋(二四)

    一.空坟墓旁的妇女(二四1~12)

    二四1星期天黎明的时候,她们到坟墓去,带着为耶稣的身体所预备的香料。但她们预期怎样到达停放耶稣尸体的地方?她们不知道坟墓门囗被一块大石封着么?我们没有答案。我们所知道的是她们深深地爱主,而爱为达到目的,常常会忘记困难。

    「她们的爱很早生发(1节),她们得到丰厚的赏赐(6节)。早起寻求的人得见复活的主(箴八17)。」

    二四2~10她们到达坟墓前,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门囗辊开了,一走进去,看见主耶稣的身体已经不见了。我们不难想象她们的困惑。当她们仍然在尝试去找出原因时,有两个衣服放光的天使(参看约二○12)出现,向她们保证耶稣已经复活,在坟墓里寻找他是徒劳的。正如他还在加利利与她们同在时所应许的,他已经复活了。他不是预先告诉了她们,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在第三**要复活么?(路九22,一八33)。她们想起了这一切事,就赶忙的回到城里去,把消息告诉十一个门徒。首先报告复活信息的人包括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玛利亚。

    二四11、12门徒一点也不相信她们,听来这只是老妇的胡言,不可置信!荒诞古怪!这是他们的想法──直至彼得亲自到坟墓去,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这些布曾经紧紧的缠裹主身体,经文没有告诉我们,那些布是散开了,还是仍然保持身体的形状,但我们推定是后者也不会出错。似乎主留下裹尸布好象茧那样。裹尸布留在坟墓里显示身体不是偷去的,盗贼不会花时间去解开那些布。彼得回到家里,继续试着去解答这个奥秘,这是什么意思呢?

    二.往以马忤斯路上(二四13~35)

    二四13两个在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中,一个名叫革流巴,另一个则不知是谁。也许是他的妻子。其中一个传统说法是路加自己,但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原本的十一个门徒之一(参看33节)。不管怎样,他们两人从耶路撒冷回去以马忤斯,在大概二十五里的路程上,难过地(注69)述说主的受死和埋葬。

    二四14~18他们一边前行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就近他们,与他们同行。这人就是复活的主,但他们认不出他来。他问他们在谈论什么。起初,他们站住一会儿,一幅可怜悲惨的模样;然后,革流巴惊奇的表示,连一个在耶路撒冷作客的,竟不察觉在那里所出的事。

    二四19~24耶稣以这个问题「究竟发生什么事呢?」来引导他们说出事情的始末。他们的回答,首先向耶稣表示尊崇,然后回顾他的受审和钉十字架;他们说到那破灭的希望,还有他的身体不在坟墓里的报告。事实上,有天使已经保证他活了。

    二四25~27耶稣就慈爱地责备他们,未能知晓这正是旧约先知预言弥赛亚所要走的道路。首先他必须受苦,然后才得荣耀。从创世记开始,一直到众先知书,主复述凡经上指着自己作弥赛亚的话,给他们讲解明白。何等美妙的研读,我们要怎样爱慕与他同在呢!我们有同一本旧约,有圣灵教导我们,所以我们也可以很快的找到凡经上所指着他自己的话。

    二四28~29这时门徒已经接近他们的家了,他们邀请这同行的客旅一起度过那晚。起初,他礼貌地表示要继续他的旅程。但他们劝他与他们住下,结果,他们得着何等丰厚的赏赐!

    二四30、31当他们坐下来晚饭的时候,作客的取了主人的位置。

    简单的晚餐变成圣餐,那家成为神的居所。这就是基督在每处他到过的地方所行的。凡接待他的,就会得到很好的接待。两个门徒为他开了自己的家门,这时他也开了他们的眼睛。(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当他擘开饼,递给他们,他们才认出他来。他们看见他手上的钉痕吗?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眼睛奇妙地明亮了,认出他来。这事一发生,耶稣不见了。

    二四32他们追想白天的旅程,怪不得当他和他们说话,给他们讲解圣经的时候,他们的心里火热。他们的教师和同行者原来是主耶稣基督。

    二四33他们不在以马忤斯度宿了,反而赶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见十一个使徒和其它人聚集在一处。「十一个」在这里是概括的用词,表示原先的一班门徒,不包括犹大在内。事实上,从约翰福音二十章24节可知,不是十一个都在场,但这个词是当作集体名词用。

    二四34在以马忤斯的门徒可以分享他们的喜信之前,耶路撒冷的门徒快乐地宣告,主已经真的复活了,并已经显现给西门彼得看了。

    二四35然后到从以马忤斯来的两个门徒说:「是的,我们知道,因为他与我们同行,进我们的家,在擘饼的时候,向我们启示了他自己。」

    三.向十一个门徒显现(二四36~43)

    二四36~41主耶稣复活的身体是真实的、可触摸的和有骨有肉的身体。这是被埋葬的同一个身体,但这个身体已经改变,不会再死亡。耶稣以这荣耀的身体,可以进入一间关着门的屋内(约二○19)。

    这正是他在第一个星期日晚上所作的。门徒抬头看见他,然后听到他说:「愿你们平安。」他们惊惶失措,以为是鬼魂。当他向他们展示他的手、他的脚上的爱的记号,他们才开始明白过来。即使这样,也是几乎有点不真实,这实在太好了。

    二四42、43为了向他们表明真是耶稣自己,他吃了一片烧鱼和一块蜜房。

    四.开启心窍(二四44~49)

    二四44~47这段经文可说摘录了救主在复活和升天之间的教训。他解释他复活是应验他自己从前他们所说的话。他不是曾经告诉他们,旧约众先知指着他的话都要应验吗?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是旧约的三大类别;放在一起,就代表整本旧约。旧约先知指着基督的话,要点是什么呢?

    1.他必须受害(诗二二1~21;赛五三1~9)。

    2.第三**必须从死里复活(诗一六10;拿一17;何六2)。

    3.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到万邦。

    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所有这些圣经。事实上,这章充满打开了的东西:开了的坟墓(2节)、开了的家(29节)、开了的眼睛(31节)、开了的圣经(32节)、开了的嘴唇(35节),开了的心窍(45节)和开了的天(51节)。

    二四48、49门徒就是主复活的见证,他们必须出去传播这荣耀的信息。但他们必须先等候父的应许。即等候五旬节圣灵降临,然后他们才领受从神而来的能力,为复活的基督作见证。父神曾在这些旧约经文,如以赛亚书四十四章3节;以西结书三十六章27节;约珥书二章28节中,应许赐下圣灵。

    五.人子升天(二四50~53)

    二四50、51基督在复活后四十日升天。他领门徒到伯大尼的对面,即橄榄山的东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被带到天上去了。

    二四52、53他们就拜他,大大的欢喜,回耶路撒冷去。以后的十天,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殿里称颂神。

    路加的福音,以虔诚的信众在殿里,祈求等候已久的弥赛亚开始;又在同一处地方、以虔诚的信徒称颂神(注70)听了祷告,成就了救赎结束。李南称路加福音为世界上最优美的着作。这实在是一个美好的高峰。阿们。

    评注

    1(一2)司徒雅各(JamesS.Stewart),TheLifeandTeachingofJesusChrist,页9。

    2(一4)同一个字(anothen)也出现在约翰福音三章7节:「你们必须重生」(或作「从上头生」)。

    3(一16、17)路克(G.ColemanLuck),Luke,页17。

    4(一28)希腊原文是个被动分词,表示她领受了恩典。拉丁文gratiaplena(满有恩典)被误用来教导说马利亚是恩典的源头。这里强调精确翻译的重要性。

    5(一72~75)摩根(G.CampbellMorgan),TheGospelAccordingtoLuke,页30-31。

    6(二7)达秘(J.N.Darby),SynopsisoftheBooksoftheBible,III:293。

    7(二8)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24。

    8(二13、14)批判性(NU)文本作「归善良的人」,似乎跟人的堕落这圣经教义有所矛盾。接受批判性文本的福音派人士一般将原文意译。英王钦定本传统可能是最好的。

    9(二33)NU文本作「他父母」并没有**童贞女产子这事实,只是不太清楚。请比较传统主要文本,与Nu文本中的第43节。

    10(二40)NU文本略去「在灵里」(和合本同)。

    11(四13)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45。

    12(四28)赖尔(JohnCharlesRyle),ExpositoryThoughtsontheGospels,St.Luke.1:121。

    13(五30)Nu文本作「法利赛人和他们的文士」,意指这些文士同时也拥有法利赛人的身分。

    14(六17~19)然而,许多学者相信「平地」(英王钦定本)是山边一处平坦的地方。不同的只是缩写,马太和路加采取不同的着重点,及编辑上的安排(由神默示的)。

    15(六26)大部分手抄本略去「所有」(和合本同),暗示只有某些人会称赞妥协的人。

    16(六27~29上)迈耳(F.B.Meyer),TheHeavenlies,页26。

    17(六47~49)大部分跟随批判性文本(「盖造得好」)的现代圣经都错失了重点。不是一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生命,而是建基于谁(基督)身上!

    18(七21~23)摩尔(C.G.Moore),由谭姆士(W.H.GriffithThomas)引述,OutlineStudiesintheGospelofLuke,页129。

    19(七27)高德(F.L.Godet)CommentaryontheGospelofLuke,1:350。

    20(七30~34)赖尔(Ryle),St.Luke,I:230。

    21(七49、50)同上,页239。

    22(八11~15)达秘(J.N.Darby),TheGospelofLuke,页61。

    23(八18)凌耳(G.H.Lang),TheParabolicTeachingoftheScripture,页60。

    24(八26、27)NU文本在这里及第37节作格拉森(和合本同)。

    25(八34~39)达秘(Darby),Synopsis,III:340。

    26(八51~53)安德逊爵士(SirRobertAnderson),MisunderstoodTextsoftheNewTestament,页51。

    27(九19、20)司徒雅格(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109、110.

    28(九28、29)洛杰斯(W.H.Rogers),出处不详。

    29(九32、33)赖尔(Ryle),Gospels,St.Luke,I:320。

    30(九50)韦连士(A.L.Williams),出处不详。

    31(九62)这里可能不是指片刻的回望,而是如「回到埃及」,这种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心态。

    32(一○1~12)NU文本在这里及第17节作「七十二」。

    33(一○16)赖尔(Ryle),St.Luke,I:357,358。

    34(一○36、37)戴伟森(F.Davidson)ed.,TheNewBibleCommentary,页851。

    35(一○42)高斯(C.A.Coates),AnOutlineofLuke'sGospel,页129。

    36(一○42)欧德曼(CharlesR.Erdman),TheGospelofLuke,页112。

    37(一一4)路加记载的「门徒祷文」篇幅较短,可能暗示路加福音所记的不是逐字纪录。批判性(Nu)文本省略了(请看新英王钦定本注脚)。一般被认为是马太福音的编者加插的。

    38(一一9)希腊文为现在时态祈使语气,表示持续的动作。

    39(一一41)艾朗赛(HarryA.Ironside),AddressesontheGospelofLuke,页390。

    40(一一46)凯理(WilliamKelly),AnExpositionoftheGospelofLuke,页199。

    41(一二2、3)高德(Godet),Luke,II:89。

    42(一二15)梅勒(J.R.Miller),ComeYeApart,节录自六月十日的文章。

    43(一二36)凯理(Kelly),Luke,页24。

    44(一三6~9)凌耳(Lang),ParabolicTeaching,页230。

    45(一四33)赖尔(Ryle),Gospels,St.Luke,II:86。

    46(一四34、35)凯理(Kelly),Luke,页249。

    47(一五20)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77-78。

    48(一六9)裴雅森(A.T.Pierson),OurLord'sTeachingsAboutMoney(小册子),页10-11。

    49(一六9)达秘(J.N.Darby),TheManofSorrows,页178。

    50(一七10)雷赫声(RoyHession),TheCalvaryRoad,页49(中文版《各各他道路》,证主出版)。

    51(一七34~36)最古老的和大部分的手抄本都缺少第36节。因此第36节很可能是不可靠的。

    52(一八31~33)赖尔(Ryle),Gospel,St.Luke,II:282。

    53(一九11)一弥拿(和合本作「锭」,希伯来文作minah,希腊文作mna)比一英镑的价值高出许多;因此,英王钦定本在这里翻作「镑」是低估了原来的价值。

    54(一九41、42)谭姆士(GriffithThomas),Luke,页303。

    55(二○18)其它人以石头指悔改的罪人跌在耶稣身上,是真正的痛悔和得救;相对于那些拒绝基督的人,在将来的审判中被砸至粉碎。

    56(二○35)高斯(Coates),Luke'sGospel,页252。

    57(二一1~4)柏尔克(Dr.JosephParker),出处不详。

    58(二一20~24)ChristianTruthMagazine,一九六二年十一月,页303。

    59(二一20~24)纪邦(EdwardGibbon),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II:95-101。

    60(二二7)莫礼士(LeonMorris),TheGospelAccordingtoLuke,页302-304。

    61(二二47、48)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154。

    62(二三13~17)同上,页161。

    63(二三33)这可爱的名字在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中唯一出现于本节。尽管有千万间礼拜堂名为「加略山教会」,然而大部分现代圣经译本都放弃了这个传统译法。(和合本翻作「髑髅地」)。

    64(二三33)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166。

    65(二三34)摩根(Morgan),Luke,页269。

    66(二三35~38)司徒雅各

    (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168。

    67(二三42)传统和主要文本作「主啊……求你记念我」,比批判性(NU)本文「耶稣啊……求你记念我」更感人。表示尊敬的称谓「主」(也可以作「先生」),较用一个(当时普遍的)人名,显示出更深的信心。

    68(二三43)欧德曼(Erdman),Luke,页217-218。

    69(二四13)NU文本作「『你们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就站住,面上带着愁容。」

    70(二四52、53)批判性(NU)文本略去「赞美」和最后的「阿们」(和合本同)。

    
新约 约翰福音
    简介

    「世界最博大精深的书。」~罗伯逊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约翰郑重地告诉我们,他的书是为传福音而写的──「叫你们信」(约二○31)。教会曾经追随使徒的先驱──上一世纪,有数百万本囗袋装的约翰福音印制派发,正好证明这个事实。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约翰福音总是那些成熟、热心的基督徒最喜爱的圣经书卷之一。约翰不但只陈述主一生的事迹,更记下他长篇的讲话,和使徒自己不能磨灭的回忆。使徒约翰大概从近二十岁时,在加利利开始跟从基督,直到年迈在亚西亚省,仍与主同行不倦。他的福音书有新约最为人熟悉的章节(约三16),马丁路德称之为「福音的要旨」。

    如果新约只有约翰福音一卷书,仍能提供足够的灵粮(并灵奶),就是神的道,让人穷一生的精力去研读、默想。

    贰.作者

    在过去一百五十年,圣经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谁属,一直引起极大的争议,无疑这是因为本书明确地见证的主耶稣基督的神性。攻击点在于力证约翰福音不是出自一个亲眼见证人的手笔,而是由一个生于主后五十至一百年不知名的「宗教天才」所写。于是,这福音书所载的便不是基督真正所说所行的事迹,而是教会对基督的观念和看法。

    福音书里并没有记录作者姓名,但有很多有力的理由支持这书是十二使徒之一的使徒约翰写的。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讲述在约翰的晚年,有他一些挚友来到以弗所找他,请他写一本能补充对观福音书的著作。约翰在神圣灵的引导下,写了一卷属灵的福音书。这不是说其它福音书不属灵,但约翰较着重基督所说的话和神迹的深层意义,故此他的福音书称得上是「属灵」的。

    外证安提阿的提阿非罗(约在主后170年)是第一位著名作家称约翰为本福音书作者的。但较早之前,在伊格那修、殉道者犹斯丁(大概是)、他提安,并穆拉多利经目,和一些异端如巴西理得派及瓦伦提尼安派等人的著作中,也有提到或引述第四卷福音书。

    爱任纽接续一脉的师承,始于主耶稣,后传至约翰,再至坡旅甲,然后到他自己;由基督教兴起至差不多第二世纪末。爱任纽常广泛引述此卷福音书。他认为此书出自约翰,而这个想法在当时教会亦早已根深蒂固。爱任纽后,这卷福音书得到广泛的证据支持,包括革利免及特土良的见证。

    直到十九世纪初,神秘的非「道」派(Alogi)兴起,他们否定约翰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

    约翰福音第二十一章的结尾,可能是以弗所的教会领袖在第一世纪末写的,为要鼓励信徒接受约翰福音。第24节所指的就是前文第20节中「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和在第十三章中出现的那位。这人被认为就是使徒约翰。

    自由派认为第四卷福音成书时期是在第二世纪末!但一九二○年,在埃及发现了约翰福音第十八章的残文(蒲纸卷轴52,由客观的鉴证法确定是第二世纪上半期的遗物,大约在主后125年左右)。这残文在一省城(不是象亚历山大的城市)中发现,证明一直以来,认为约翰福音在第一世纪末成书是对的,因为要由以弗所传至埃及南部需时亦不少。另有一相类的残文,就是约翰福音第五章的部分,伊吉顿蒲纸卷轴2(EgertonPapyrus2)也证实是第二世纪早期的作品,与约翰的生平日子相符。

    内证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圣公会学者魏斯科主教,以层层推进的方法,驳斥非约翰着者之说。他的论点简述如下:(1)作者是犹太人──他写作的手法、用词,对犹太风俗文化的熟悉及对旧约背景的见识都是有力的支持。(2)他是个曾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一28,二1、11,四46,一一18、54,二一1、2)。他熟悉耶路撒冷及圣殿的环境(五2,九7,一八1,一九13、17、20、41;又请参阅二14~16,八20,一○22)。(3)他亲眼见过所叙述的事物,文中对许多地方、人物、时间、动态都有详尽的描述(四46,五14,六59,一二21,一三1,一四5、8,一八6,一九31)。(4)他是使徒,熟悉其它门徒及主的心思、生活、动静(六19、60、61,一二16,一三22、28,一六19)。(5)由于作者准确地指出其它门徒的姓名,却隐藏自己的名字,故此这个没有名姓的人(一三23,一九26,二○2,二一7、20)假定就是使徒约翰。又另有三处经文,可以证明作者是亲眼目睹事实的证人,就是一14,一九35和二一24。

    叁.写作日期

    爱任纽断定约翰在以弗所写此卷福音书。倘若他的说法是对的,本书最早的成书日期该是主后六十九或七十年,当时约翰刚到以弗所。约翰并没有提到耶路撒冷被毁,若当时灭城的事尚未发生,约翰福音该在这惨剧之前写成。

    由于死海古卷的关系,一些自由派学者认为此书该在主后四十五至六十六年间完成。这并不是常见的看法。一般来说,保守派学者都认为成书年期较早,而非保守派学者就持较迟时期的观点。但就约翰福音,早期教会传统认为此书在较后时期写成。

    支持成书日期在第一世纪末的论点颇有根据。很多学者同意爱任纽、革利免和耶柔米的看法,认为约翰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最迟写成的。部分原因是约翰似乎是根据对观福音的记载加以补充。至于耶路撒冷城被毁因何没有在约翰福音中提到,可能是因为成书期在事件十五至二十年后,耶路撒冷被毁的震荡已减退。爱任纽在书中提到约翰死时,图雷真(Trajan)为罗马皇帝(他在主后98年登基)。约翰福音该是在这政权开始前不久写成的。约翰福音中所用「犹太人」一词的意思,亦支持成书在较晚时期的论点。在较后时期,犹太人对基督教信仰的仇视已加深,甚至开始**基督徒。

    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去确定准确的成书日期,主后八十五至九十五年是最可能的时间。

    肆.背景与主题

    约翰福音的骨干是七个公开的神迹。每个神迹都是要显明耶稣就是神:(1)在加利利迦拿婚筵中将水变为酒(二9)。(2)治好大臣的儿子(四46~54)。(3)治好毕士大池旁的一个残疾病人(五2~9)。(4)给五千人吃饱(六1~14)。(5)耶稣在加利利海面上行走,救门徒脱离风暴(六16~21)。(6)治好生来瞎眼的人(九1~7)。(7)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一一1~44)。除了这七个公开的神迹外,主在复活之后,为门徒行了第八个神迹──奇妙地捕到鱼群(二一1~14)。

    欧得曼说:第四卷福音「吸引了更多人跟随基督,激发了更多信徒忠心事奉,为学者带来了更艰深的问题,是其它书卷不能比拟的。」

    从这福音书中,我们可得出主耶稣在地上传道的行事历,其它三卷福音书所记载,基督传道的工作似乎只历时一年。约翰福音提到每年的节期,让我们知道主事奉传道的工作,大约有三年。请参考下列各点:第一个逾越节(二12、13);「一个节期」(五1),这可能是逾越节或是普珥节;第二(或第三个)逾越节(六4);住棚节(七2);修殿节(一○22);及最后一个逾越节(一二1)。

    约翰亦准确地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其它三卷福音书的作者多只略述大约的时分,但约翰却非常准确,如未时(四52);第三日(二1);两天(一一6);六日(一二1)。

    跟约翰书信一样,本福音书的风格与用词也是非常独特的,句子又简短。虽然用希腊文写成,全书却是用希伯来文的思考方式。往往句子愈短,真理愈有力!这书的用词在几本福音书中是最有限的,意思却最深奥。注意下列钥词及其出现的次数:父(118次),信(100次),世界(78次),爱(45次),见证(47次),生命(37次),光(24次)。

    约翰福音的另一特点,就是常见七这数字及其倍数。圣经中此数字常代表完美、完成(参创二1~3)。在这福音书中,神的灵在耶稣基督身上把神的启示圆满地表明出来,故此以七为基数的模式常常出现。

    约翰福音有七个人所熟悉、以「我是」开始的句字:「生命的粮」(六35、41、48、51);「世界的光」(八12,九5);「门」(一○7、9);「好牧人」(一○11、14);「复活和生命」(一一25);「道路、真理、生命」(一四6)和「葡萄树」(一五1、5)。而少为人知的还有七个没有述语的「我是」,简单陈述语如下:四26,六20,八24、28、58,一三19,一八5、8;最后一句是双重的陈述。

    第六章讲述生命的粮,译成「粮」或「饼」的希猎文出现了二十一次,是七的倍数。在讲述生命的粮的对话中,「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出现了七次,又「从天上降下来的」也出现了七次。

    如前所述,约翰写这书的目的,是要叫他的读者能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二○31)

    大纲

    壹.序言:神儿子第一次降临(一1~18)

    贰.神儿子第一年的传道工作(一19~四54)

    叁.神儿子第二年的传道工作(五)

    肆.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加利利(六)

    伍.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耶路撒冷(七1~一○39)

    陆。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比利亚(一○40~一一57)

    柒.神儿子向属自己的人传道(一二~一七)

    捌.神儿子的受难与死亡(一八~一九)

    玖.神儿子的得胜(二○)

    拾.终章:复活的神子与属他的人(二一)

    
新约 约翰福音1-5章注释
    壹.序言:神儿子第一次降临(一1~18)

    约翰以「道」作为福音书之始,但并没有立刻指出「道」是谁或是什么。英语的「道」字(word)是说话的单位,用以向人表达自己。这里「道」不是指一段说话或演辞,乃是一个人──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神在主耶稣身上全面向人类彰显他自己。基督来到世上,完美地向我们显明神的形象。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说出神何等爱我们。故此,基督就是神给人活泼的道(话语),表达神的心意。

    一.永世的道与降世的道(一1~5)

    一1太初有道。主耶稣的存在并没有起头,是从亘古直到永远的。早至人类能够想象到的远古时代,主耶稣已存在。没有人创造他,他并无生之始(这卷福音书没有家谱)。道与神同在。耶稣有他独特的个性。他并不是一个理念,一种思想,或一些模糊的观念。他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又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他不但与神同在,更是神本身。

    圣经教导我们只有一位神,但在神本体中有三个位格──父、子、圣灵。三个位格都是神,其中两位,即父与子,都在本节中出现。这福音书中有多次清楚的宣言,这里首次提到耶稣基督就是神。人们说基督是个神灵、或说他象神、他是神圣的,都不能充分说出事实来。圣经教导我们他就是神。

    一2第2节似乎只重复第1节,但其实并不是。这节教导我们基督的性情及神性是没有起初的。他并非只在伯利恒降生时才有位格;也并非如一些人所说,在复活后才成为一个神。他从亘古直到永远是神。

    一3万物是藉着他造的。他并不是受造物,而是万物的创造主。万物,包括人类、动物,天上的星宿、天使──一切有形及无形的东西。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绝无例外。只要有一样存在,都是他造的。他身为创造主,地位当然超越一切受造之物。神的三个位格都有分于创造。「神创造天地」(创一1)「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一2)「一切都是藉他(基督)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西一16下)。

    一4生命在他里头。这句话不单指他拥有生命,亦指他是生命的源头。生命包括属灵及肉身的生命。我们出生的时候,便有肉身的生命;重生的时候,便有属灵的生命;二者都是从基督而来的。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位给我们生命的主也是人的光。他给人所需要的指导和引领。生存是一件事;懂得如何生活、生命真缔,知道通往天家的路,又是另一件事。这位给我们生命的主亦给我们在路途上所需要的光。

    这福音书的起头,用了七个名称来称呼主耶稣基督:(1)道(1、14);(2)光(5、7);(3)神的羔羊(29、36);(4)神的儿子(34、49):(5)基督或弥赛亚(41);(6)以色列的王(49);(7)人子(51)。首四个称呼都用了两次,任何情形都适用;但后三者,只出现了一次,对象为以色列──神古时的百姓。

    一5光照在黑暗里。罪来到世界,将黑暗带进人类的心灵。他们再不知道神是谁,也没有兴趣去知。整个世界也陷于黑暗之中,主耶稣到来,就象光照在黑暗里。

    黑暗却不接受光。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主耶稣来到世界,黑暗不明白他,人类不知他真正的身分,也不知他为何而来。另一个解释是黑暗没有胜过光,意谓纵使人类对光存抗拒及敌视的心。但真光仍依旧照耀。

    二.施洗约翰的工作(一6~8)

    一6第6节所指的是施洗约翰,不是本福音书的作者约翰。施洗约翰是从神那里差来的,作为主耶稣的先驱,他的使命是宣告基督来临,嘱咐百姓预备好迎接他。

    一7这人来为要证实耶稣就是世界的真光,叫众人可以信靠他。

    一8倘若约翰叫人注意自己,便对所托的工作不忠。他指示人归向及留意的是基督,而不是他自己。

    三.神儿子第一次降临(一9~18)

    一9那光是真光。历世以来,有不少人自称自己是救世主,是响导,但惟有约翰所见证的那一位是真光,至宝至真的光。这节也可以译作:「真光来到世上,将光带给每个人。」当中「来到世上」是形容真光,而不是一切世上的人。因为真光……在世上,世人才有光。但这不是说每个人心中对基督都有认识,也不是指每个人都曾在某时某刻听过耶稣基督;而是光照亮世人,并不分国家、种族或肤色。主耶稣来到世上,光照每一个人,让人类看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与完全的人子基督相比,人类便见到自己的不完全。一个人在漆黑的屋子里,家具有尘污也看不见,但若有光,一切都要显明出来。同样,真光照亮时,人的实况便显露出来。

    一10基督自降生伯利恒至回到天上,他所在的世界实与我们今天的无异。他创造世界,为世界的合法主人。但世人却不认识这位创造主,视他如普通人一个,并待他如陌生人,更如被遗弃的人。

    一11他到自己的地方来,他没有僭取别人的财产,反而在自己所造的世界上居住,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广义来说,这里泛指全人类,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接受他。狭义来说,这里指犹太人,他所拣选、在地上的子民。基督来到世上,在犹太人中间,要作他们的弥赛亚,但他们却不接待他。

    一12故此,基督再向全人类呼召,凡接待他的,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本节清楚的指出,我们如何能作神的儿女:不是靠善行,也不是要成为教会会友,更不是尽力而为作好人,而是接待他,相信他的名。

    一13从生理上说,一个人先要出生,才能成为人的儿女。故此,若要成为神的儿女,必须有第二次的出生;这称为新生,悔改信主或得救。这节先指出三个不能使人得救的途径,然后才指示得救的唯一道路。首先,得救的人不是从血气生的,意即人不能说自己的父母是基督徒,所以他就是基督徒。救恩不能由血缘从父母传给子女。其次,得救的人不是从情欲生的,人的肉体没有能力使自己获得新生。虽然人要愿意才能得救,但单靠意志并不能使人得救。三,得救的人不是从人意生的。救人的能力不在于人。举例说,传道人虽热切期望某人能重生,但他没有能力使人重生。重生究竟如何发生呢?答案在从神生的这句话,即重生的能力只在神,不在其它。

    一14耶稣降生在伯利恒的马槽时,道便成了肉身。他原在天上与父神同在,是神的儿子,但甘愿来世成为人,住在我们中间。他的降临并不是昙花一现,免得有人怀疑或误解。神实实在在的降临世上,成为人,住在众人中间。「住」这字有「棚居」,或「支搭帐棚」的意思。他的身体就是帐棚,神就在这身体的帐棚里住在人中间三十三年。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圣经中,荣光指神显现时那耀眼夺目的光芒,此外也指神的完美、威荣。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他的荣耀藏在肉身之中。有两个方法可以揭示基督隐藏的荣耀。首先是他的道德荣光。基督的生命及为人完美无瑕,是各样美德的结晶。他行的一切尽都美善,各种品德均匀细致地在他生命中彰显出来。在登山变象中(太一七1、2),基督曾亲自展示他的荣光。当时,彼得、雅各、约翰见他的脸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他们所看见的,是主耶稣将再来,在地作王一千年时的荣耀。

    约翰所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基本上,所指的无疑是主耶稣品德上的荣美。约翰和其它门徒曾亲眼见证一个在世上完美生活的榜样,但他亦可能将登山变象的情景包括在内。当时门徒所看见的荣光证明了耶稣真是神的儿子。耶稣是父(神)的

    独生子,就是说,基督是神独有的儿子,神没有其它象基督一样的儿子了。虽然所有信徒皆是神的儿子,但当我们说耶稣是神的儿子时,「儿子」所指的就只有他。耶稣是神的儿子,地位与神同等。

    救主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一方面,他给予人所不配受的厚爱。另一方面,他又是全然诚实、正直的,绝不容任何罪或认同任何恶行。只有神才能同时满有恩典和公义。

    一15施洗约翰见证耶稣是神的儿子。早在耶稣出来传道以先,约翰已告诉人有关他的事。当耶稣来到时,约翰便这样向人见证说:「他就是我向来对你们提到的那位。」在出生及传道的时间上,耶稣是后于约翰的。他在约翰出生六个月后才出世,亦在约翰展开传道及施洗后才向以色列人显露,但他却反在约翰以前。他比约翰大,配受更大的荣耀,因他本来就在约翰以前。他是神的儿子,从亘古直到永远。

    一16凡相信主耶稣的人都从他的丰满中领受属灵的力量。他丰满的恩典广大无边,能给予世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基督徒力量。恩上加恩,解作多而无尽。这里,恩典是指神厚赐他所爱儿女的恩惠。

    一17约翰将旧约及新约时期作一对比,摩西传的律法不是恩典的彰显。律法本身要人遵守,有违者则定其死罪。律法叫人知道何谓善,但却没有赐人力量行善。律法能显出人的罪,但不能救人于罪。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他来不是要审判世界,而是拯救那些不配的人。人不能自救,且是耶稣的敌人,但恩典来,是以天上最好的来换世上最坏的。

    不只恩典……由耶稣基督而来,真理亦从他而来。他曾指着自己说:「我就是……真理。」他每一句话,每一件工作,都是绝对的诚实、忠信。他没有为彰显恩典而牺牲真理。虽然他爱罪人,但却不爱他们的罪。他明白罪的工价乃是死,故他一死以偿我们欠下的死之债,为的是救我们的灵魂,给我们所不配的爱,赐我们一个在天上的家。

    一18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神是灵,没有身体,肉眼不能看见。虽然在旧约中神曾以天使及人的形状向人显现,但这些形状不代表神的真貌。它们只是神向其子民说话时暂取的样式。而主耶稣是神的独生子(注1),神没有其它象他一样的儿子,他与父神至为亲近。虽然耶稣降世,他仍在父怀里,与神同在并与他同等。可称颂的主向人类完全表明出神的样式。人看见耶稣的时候,就是看见神,并听见神说话,感受到他的爱和温柔。神的思想及对人类的态度全由基督表明出来。

    贰.神儿子第一年的传道工作(一19~四54)

    一.施洗约翰的见证(一19~34)

    一19有一名叫约翰的人向举国宣布弥赛亚快来,劝吁人民悔改。消息传到耶路撒冷,犹太人派了一群祭司和利未人前来要查出这人究竟是谁。当时,祭司是在圣殿中任重要职事的人,而利未人就是负责管理圣殿一般事务的仆人。他们来到约翰面前问:「你是谁?你是否那位我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

    一20其它人或许会趁机冒充基督(弥赛亚),以博名声。但约翰是忠实的见证人,他的答案是:「我不是基督。」

    一21、22犹太人认为基督来临以先,以利亚会回来(玛四5)。故此,他们认为约翰若不是弥赛亚,也许是以利亚吧,但约翰也否认。在申命记十八章15节中,摩西曾说:「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象我,你们要听从他。」犹太人记起这话,认为约翰可能是摩西所述的那先知,但约翰也加以否认。可是若是没有肯定的答案,他们不好回复在耶路撒冷差他们来的人,他们遂叫约翰说明自己是何人。

    一23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施洗约翰引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回复他们的询问。经文预言会有一先锋宣告基督的来到,这先锋就是约翰自己。他是那声音,以色列便是旷野。因为他们犯罪离弃神,以色列民变得象沙漠般乾旱荒芜。约翰称自己为一把声音,并不是一位受人歌颂及景仰的伟人。声音只能听,不能见。约翰是声音,基督是道(话)。道(话)需要声音将其传播,但声音若没有道(话),便一文不值。道本身无疑比声音更伟大,但人若能成为道的声音,便已非常荣幸。

    约翰的信息是:「修直主的道路。」换言之,他是说:「弥赛亚将来,请除去一切阻碍你接待他的东西,认罪悔改,好让他前来作以色列的王统治你们。」

    一24、25法利赛人是犹太人中纪律严谨的一派人。他们以自己对律法丰富的知识及能身体力行,并遵守旧约每条律例的细节而感到自豪。但他们大部分都是伪君子,假冒为善,外表虔诚,暗里却过腐败的生活。他们想知道,如果约翰不是他们指出的那些重要人物,他到底凭什么权柄施洗。

    一26、27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他不想任何人误以为他很重要。他的工作只是预备人接纳基督。每当他的听众悔改,他就用水替他们施洗作为他们内心改变的证明。「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约翰所指的当然是耶稣,但法利赛人不晓得耶稣就是盼望已久的弥赛亚。故此约翰的意思是:「请不要以为我是什么伟人,主耶稣才是值得你们留意的一位,可惜你们却不认识他真正的身分。」虽然耶稣在施洗约翰以后来,但惟有他才是那位配受称赞,地位至高的主。解鞋带是奴隶或仆人的工作,但约翰认为他连为基督作这卑微的服侍也不配。

    一28伯大巴喇或伯大尼的确实位置,无人知晓,我们只知它在约但河东岸。如果我们接纳伯大尼是原名的话,这地不可能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

    一29那些从耶路撒冷来的法利赛人到访的次日,约翰举目,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他又惊又喜便说:「看哪,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羔羊是犹太人用作献祭的动物。神曾教导他的子民以宰羔羊、洒其血作献祭。羔羊作为人的替身被宰,洒血以使罪获赦免。

    虽然旧约时代,被宰羔羊的血并不能真的除掉罪恶,但羔羊本身预指未来神会为人类预备一羔羊,除掉罪恶。一直以来,犹太人盼望这羔羊的来临,而现在就是了,故约翰喜悦地宣布神真正羔羊的到来。

    约翰说耶稣背负世人的罪孽,并不表示所有人的罪孽因此自动获赦。基督之死虽足够为整个世界付上赎罪的代价,但只有那些接受主耶稣为救主的人,他的罪才获赦免。

    钟士林指出这节陈明了基督赎罪的威荣:

    1.它超越一般代罪者或受害者的本质。犹太教以无理性的羔羊作为祭牲,基督则是神的羔羊。

    2.它超越献祭本身的功效。犹太教的献祭令人每年重新记起所犯过的罪恶,但基督把罪也除去。「他……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3.它超越献祭的范围。犹太人献祭只为一国之利,而基督之牺牲就为了整个世界。「除去世人罪孽的。」(注2)

    一30、31约翰孜孜不倦的提醒人,他只是为那位将要来,且以他更大的作预备。神比人大多少,耶稣也比约翰大多少。虽然约翰比耶稣先出世几个月,但耶稣是自有永有的。约翰说:「我先前不认识他。」这并不表示他从来没有见过耶稣。

    因为约翰和耶稣是表兄弟,他们可能已彼此相熟。但在约翰为耶稣施洗之前,约翰并不知道耶稣是弥赛亚。约翰的使命是修直主的道,并在主显露时,向以色列人介绍他。故此,约翰用水为人施洗,为要预备他们接受基督,不是要吸引门徒跟从他。

    一32约翰所指的是当日在约但河为耶稣施洗,当主从水里上来时,神的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比较太三16)。作者继续陈述此事的意义。

    一33神向约翰启示弥赛亚快来,当他来时,圣灵会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故当这启示应验在耶稣身上时,约翰知道他就是那位用圣灵施洗的。圣灵是一个位格,是神三位一体其中一位,地位与父及子同等。

    约翰用水施洗,耶稣则用圣灵施洗。圣灵的洗在五旬节那日发生(徒一5,二4、38)。当时,圣灵从天上降下,住在每一个信徒的身上,使每位信徒成为基督的身体──教会的一分子(林前一二13)。

    一34根据他为耶稣洗礼时的情景,约翰证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神的儿子,意即子神。

    二.选召安得烈、约翰和彼得(一35~42)

    一35、36再次日是指第三日。施洗约翰和他的两个门徒一起。二人听见约翰传的道,并且相信,但却未曾见过主耶稣。约翰公开为主作见证。前一天,他谈论耶稣的位格(神的羔羊)和作为(除去世人罪孽的),这时候他只叫人留意耶稣的位格,信息简短、无私,完全为救主作见证。

    一37约翰忠实地传道,却损失了两个门徒,但他十分欣喜二人跟从了耶稣。故此,我们的心应着急于叫朋友跟从主,多于要他们欣赏自己。

    一38救主很关心跟从者的需要。他转过身来问两位门徒:「你们要什么?」。其实,他知道他们要什么的;主知道万事,但他希望他们把需要说出来。他们回答说:「拉比,在那里住?」。这答案说出他们希望与主一起,更深的认识他。他们不只满足于见他一面,更希望与一起。拉比是希伯来文,即夫子(老师)(直译作「我的伟人」)。

    一39耶稣说:「你们来看。」凡真心前来求教于救主的,他总不会拒绝。耶稣邀请他们到他当时住的地方,那里比起现在的房子,可要破旧得多。

    他们就去看他在那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他们从未享受过这样的荣誉,他们能与创造万物的主共宿一夜,成为犹太民族中几个最先认识弥赛亚的人。

    申正是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上午十时(罗马时间)较为人接受。

    一40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安得烈。今天,安得烈不及他的哥哥西门彼得为人所熟悉,但值得注意的是昔日,他是最先跟从耶稣的两位门徒之一。

    虽然另一位门徒的名字不详,但很多圣经学者认为那人就是本书作者约翰,因他心里谦卑,故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

    一41当一个人遇见耶稣,通常也会希望亲人也能见他,分享他的喜悦。救恩就是这样宝贵的东西,安得烈很快便找自己的哥哥西门,告诉他这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人类等待那应许的基督──神的受膏者已四千多年了,现在西门从他的弟弟囗中听到弥赛亚就在附近,该多惊奇,该多喜悦!无疑,他们是生在一个缔造历史的时代,安得烈短短的一句话「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已教彼得归向基督。故我们不必要成为一个什么伟大的布道家,或要有伶俐的囗齿才能传道。我们只需简简单单的告诉别人关于耶稣的事,神自会照顾余下的事情。

    一42安得烈领他哥哥到适当的地方,适当的人面前。他没有领西门到什么教堂,什么教士那里,而是领他去见耶稣。这是重要的行动!因为安得烈关心哥哥,所以西门日后才能成为一个得人的渔夫,成为主最杰出的门徒之一。无疑今天西门比安得烈更为人注意,但安得烈在西门的成就中亦建一功,因为他是领西门去见耶稣的人。即便没有人告诉耶稣,他也知道西门的名字、西门冲动的性格,他亦知道最后西门必会改变,稳如坚石。因为耶稣是神,他知道西门的一切。

    西门改名为矶法(阿兰语指石头),后来变成一个坚强稳重的人,在基督升天及圣灵降临后,尤为特出。

    三.呼召腓力和拿但业(一43~51)

    一43这是我们在本章读到的第四日。博施指出在第一天,我们只看见约翰(15~28);第二天,则看见约翰和耶稣(29~34);第三天,耶稣和约翰(35~42);而第四天就只有耶稣(43~51)。这里,主往北行到达加利利一带,遇见腓力,并呼召他。「来跟从我罢。」这句话因其说话者及其所带来的权利而显得重要、伟大。救主耶稣仍只用简单的言语,向各人作出庄严的呼召。

    一44伯赛大是加利利海旁的一个城市,世上只有少数的城市得享这样的荣誉。耶稣曾在那里施行神迹(路一○13)。那里又是腓力、安得烈和彼得的家乡。可惜城里的人不悔改,拒绝救主,后遭彻底毁灭,故今天无法知道城的确实位置。

    一45腓力想跟他人分享这分新生的喜悦,故找着拿但业。通常刚信主的信徒最能领人归主。腓力这位新信徒给拿但业的信息简单、直接,他告诉拿但业他遇见……了摩西和众先知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但他的资料有些错漏,腓力称耶稣为约瑟的儿子,而耶稣事实上是由童女马利亚所生,并没有地上的父亲。约瑟只是耶稣的养父,律法上的父亲而已,并非真正的父亲。就此,司徒雅各评论说:

    基督没有要求初信者有全备的信,他亦不会因为对信仰认识不足而拒绝人作门徒。但在今天,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亲自在他们旁边,激励他们随时随地靠近他,接纳他们所能付出的信心。作为一个起始点,他感到满意,但从这点他继续带领他们,教他们逐步认识他的奥秘,和作门徒的荣耀,正如起初领第一批门徒认识他一样。(注3)

    一46拿但业感疑惑。当时拿撒勒是一个为人藐视的城市,弥赛亚应该不可能住在这样差的环境中。故他提出疑问。腓力没有与他争辩,腓力认为清除他疑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领他到主耶稣面前,我们领人归主时也该如此。不要争辩,不要涉足冗长的讨论之中,只叫人:「你来看。」。

    一47本节显示出耶稣无所不知。虽然他和拿但业素昧平生,但他仍指出拿但业是个真以色列人,心里是没有诡诈的。人皆尽知,雅各擅于用不诚实的生意手段,但拿但业虽是「以色列」人,却没有「雅各」的诡诈。

    一48拿但业感到惊讶:「这么一个陌生人为何对我说话象早已知道我似的呢?」拿但业在无花果树底下,给茂密的树枝及周遭的丛林包围,该没有人看见他,但即使他这样隐藏,耶稣仍能看见他。

    一49拿但业称耶稣是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或许因为主耶稣能在他完全隐蔽的情况下看见他,所以他相信;又或许他从超自然途径得知,但他的确知道这事实。

    一50主给拿但业两个证据证明自己是弥赛亚。他先指述拿但业的性格,后说出当拿但业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他早已看见他。这两点已足够令拿但业相信,但耶稣应许他将会见比这更大的证据。

    一51每当耶稣说实实在在(即「阿门,阿门」(注4))时,表示他将有重要的说话。在此他向拿但业描述他将来回来统治世界的情景。那时,世界将会知道,在给人藐视的拿撒勒城中那位木匠的儿子就是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那日,天开了。神的宠爱将集中在耶稣身上,他会建都于耶路撒冷,在那里作王掌权。

    当时拿但业可能正想着雅各梦见梯子的故事(创二八12)。那梯子有神的使者上去下来,象征主耶稣基督是往天上唯一的道路。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使者是神的仆役,受神差使运行如火焰。当耶稣作王时,这些使者会穿梭于天地之间,完成他的旨意。

    耶稣向拿但业表示他所看见的只是弥赛亚能力的一小部分。将来在基督作王掌权时,他将会看见耶稣以神膏立的儿子身分出现。那时,全人类也知道拿撒勒城真的出了好东西。

    四.第一件神迹:变水为酒(二1~11)

    二1这里第三日是指耶稣在加利利逗留的第三天。一章43节提到救主往加利利去。虽然我们不知道迦拿的确实位置,但从二章12节中我们知道它位于高地,在迦百农附近。

    这日,在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这里称马利亚为耶稣的母亲,可见圣经是将基督而非马利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救主不因他是童贞女马利亚之子而为人知晓,相反,马利亚却因她是主的母亲而闻名。

    二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当时,安排婚筵的人非常明智,请了基督到他们的筵席中间。今天,人结婚时,若也请基督到他们的婚礼,同样是明智的。要请基督,新郎和新娘必须是主耶稣的真门徒,他们要将生命献给救主,立志使他们的家成为主所喜悦的地方。

    二3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知道耶稣能行神迹,给他们所需的酒,同时可能希望耶稣能藉此机会向宾客表明他是神的儿子。故耶稣的母亲知道这事后,便告诉儿子:他们没有酒了。圣经中酒代表喜乐。马利亚说他们没有酒,刚好代表了还未得救的人的境况。不信的人没有真正、持久的快乐。

    二4耶稣对母亲的回答似乎冷漠无情,但事实耶稣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绝情。句中的妇人在这里是一种尊称,类似西方的「小姐」或「女士」的称谓。当主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他表示了在执行属神的使命上,他并不听命于母亲,而全然听命于他在天上的父。虽然马利亚想见耶稣受人赞美,但耶稣得要提醒她时候还没有到。在基督凯旋来到世界以先,他得先上祭坛;而耶稣就在加略山被钉十字架完成了这个使命。

    威廉斯亦指出:

    「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句话数次在圣经中出现,解为「我们有何共通之处」答案是「没有」。大卫曾两次对他的众表兄弟洗鲁雅的儿子说这句话,代表他们根本不可能与大卫的灵命有何共通之处。在列王纪下第三章,以利沙亦曾对亚哈的儿子约兰说此话,显示他们的隔阂很深。污鬼亦曾三次对耶稣说这话,反映出撒但与基督之间并无任何共通之处。最后,主耶稣对马利亚说这话,显示出他无罪的神性与她有罪的人性根本互不相通,基督只听神的意旨。(注5)

    二5马利亚明白耶稣的意思,就吩咐用人遵从他(什么)的吩咐。她说的话值得我们深思。马利亚没有吩咐任何人听命于她或其它人,她只叫他们听从耶稣,只有他的命令才值得听从。耶稣的报导已在新约中,我们读这本宝贵的书时,千万要记着马利亚最后所说的话:「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二6婚筵举行的地方,有六囗大石缸摆在那里,每囗可以盛两三桶水,共约二、三十加仑。犹太人用这些水来洁净自己。譬如接触了死尸,除非他行了洁净的礼仪,否则就被视为不洁。

    二7耶稣叫用人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立即倒满了。主在行神迹时,就地取材。他用别人的缸,又让仆人倒水,但耶稣所行的,却无人能行。主能以水变酒!倒水的是用人,不是门徒,避免了作弊的嫌疑。再者,水满直到缸囗,人不能狡称主将酒加在水中。

    二8完成神迹后,主便吩咐用人将酒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可见神迹立刻见效。缸里的水不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变成酒,而是在短短片刻间,便成了酒。难怪有人饶有想象力地说:「没有知觉的酒,看见神也红起脸来。」

    二9管筵席的就是负责安排座位和食物的人。他尝了那水变的酒,发觉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他不知道酒是那里来的,只知酒质上佳。奇怪之余,他立即叫新郎来。

    今天的基督徒对酒应抱什么态度?酒有时可作药用,新约圣经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提前五23)。但人没有节制的酗酒,滥用酒精的情况越来越多,于是很多基督徒便不想和酒扯上任何关系。任何人都有可能酗酒,避免的惟一方法就是滴酒不沾。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别人的观感。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个不信的人看见一个基督徒喝酒,那基督徒可能失见证,故此他应该避免喝酒。

    二10管筵席的人令人注意到主耶稣处事与一般人的分别。婚筵的惯例都是先奉上好酒,让人未醉时能尝其味,享其乐。然后,待宾客喝饱食醉,疏忽了酒的品质,便摆上次的。但在这婚礼,好酒最后才奉上。当中给我们一些属灵的提醒。世界就是这样,先摆出它能给你最好的。年轻时,人人也觉得世界很美好,但当他们在虚空的享乐中渡过大半生,年老时,世界剩给他们的,只是一些无用的残渣。相反,基督徒的生命却越来越好,基督将好酒留到最后,苦尽甘来。

    对于犹太民族,这段圣经也非常宝贵。当时,犹太教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只叫人遵受无数的礼仪,人的生命乏味非常,根本不知天上的快乐是什么。主耶稣教导他们要倚靠他,他便会给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喜乐欢欣。犹太人礼仪用的水,在基督的手上也能变成满有喜乐的酒,使其生命不再枯燥。

    二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这句话否定了一些伪福音如「彼得福音」的愚昧说法,声称耶稣在童年时行神迹,且带有点亵渎的性质。圣灵预知这事,故在约翰福音中加上这小小的一句话,维护耶稣童年的生活和品格。

    变水为酒是一件有意思的神迹。它本身是一件超自然的事,内含属灵信息。所有神迹都证明耶稣是基督,是神。行此神迹,耶稣显出他的荣耀来,向世人证明他是道成肉身的神。他的门徒就信了他。当然门徒先前已相信他,但如今信心加增了,更为全备。锺士林指出:

    摩西头一件神迹是将水变血,有破坏的意味;而基督则变水为酒,含安慰的信息。(注6)

    五.神儿子洁净父的殿(二12~17)

    二12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离开迦拿,下迦百农去。他们只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之后,耶稣便上耶路撒冷去。

    二13由本节到三章21节,记载耶稣第一次到耶路撒冷城的情形。耶稣传道的工作开始和结束时,他都在逾越节洁净圣殿(太二一12、13;可一一15、18;路一九45、46)。逾越节是以色列民记念他们的祖先当年逃离埃及的奴役,经过红海到旷野,最后被领到应许之地的节日。第一次庆祝逾越节记在出埃及记第十二章。主耶稣亦是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于是在犹太历法中适当的日子,上耶路撒冷守这重要的节日。

    二14主来到殿里,看见圣殿竟变成市集,有人卖牛、羊和鸽子,亦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做生意。那些禽畜是卖给来敬拜的人作祭牲的,兑换银钱的人将外来人的钱币换成耶路撒冷通用的钱币,让他们可作圣殿的课税。但兑换银钱的人常剥削远地来的人,他们已臭名远播。

    二15主所用的鞭子可能是用细绳子造成的,记载并没有说他用鞭打人。耶稣握鞭,可能是权力的象征。他舞动着鞭子,把小贩通通赶出殿去,又**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

    二16因为穷人负担不起昂贵的牲畜,律法便准许他们用一双鸽子献祭。耶稣命令卖鸽子的……把东西拿去,不要把他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历代而来,神不断警告他的子民不要利用宗教的礼节谋财。耶稣此举不但没有任何残忍不公平的地方,反而显出他的圣洁和公义。

    二17他的门徒见状,记起诗篇六十九篇9节预言弥赛亚来临时,他会对神的东西焦急着紧,如同火烧。现在他们看见耶稣坚决表明敬拜神一定要洁净,立刻知道他便是诗篇所记的那一位。

    我们千万要记着基督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我们要象主耶稣一心保持耶路撒冷圣殿洁净一样,时刻省察自己,将身体献给主,让他洁净我们。

    六.耶稣预言他的死和复活(二18~22)

    二18犹太人似乎常寻求神迹。他们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如果你能为我们做一些神迹奇事,我们就相信你。」但主耶稣行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迹,他们的心仍僵硬如铁。犹太人在第18节中质疑耶稣的权力,到底他何来有权将商人逐出殿外?他们要求耶稣施行神迹,来证明他真是弥赛亚。

    二19耶稣的回答非常巧妙,他同时预言了自己的死和复活。他告诉他们,将来他们会拆毁他的殿,但在三日内他要再建立起来。耶稣的神性又再次显明,只要神才能说:「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二20犹太人不明所指。他们关心地上的事多于属灵的真理,故眼中的殿只有位于耶路撒冷这所希律所建的圣殿。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他们认为人不可能在三日内重建这殿。

    二21但主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那是神所住的殿。这些犹太人在数年后会杀死耶稣,正如他们沾污耶路撒冷圣殿一样。

    二22当耶稣被钉十架并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曾承诺三天之后复活,且亲眼看见这预言奇妙地应验,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话。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真理。但在这里,我们学会珍惜、思想神的话。过不多时,主会启示真相,我们便不再象现在般不明白了。他们便信了圣经这句话,指的是信了旧约有关弥赛亚复活的预言。

    七.很多人自称相信基督(二23~25)

    二23因为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行过神迹,许多人看见就信了他的名。但他们却不是凭简单的信心将生命委托给主,他们只是声称接受耶稣,有形无实。现今的世界亦有很多人称自己为基督徒,却没有藉相信主耶稣基督而重生。

    二24虽然很多人相信他,耶稣却不信(希腊文同一个字)他们,意思是他不将自己交托他们。他知道他们跟从他只因好奇。他们寻找的只是轰动的、壮观的事。他知道万人──他们的心思、动机。他知道他们为何这样做,知道他们的信是真的还是假的。

    二25没有人象耶稣那样洞察人心。他用不着谁人教导或启发他,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了解人做事背后的动机。

    八.耶稣教尼哥底母重生的道理(三1~21)。

    三1尼哥底母的故事与前面的不同。很多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自称相信主,但却不真心。尼哥底母却是例外。主知道他一心追求真道。第1节起头应加上连接词。「但是(注7),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

    尼哥底母是犹太人有名的教师。他来找主可能是要得一些教训,使他可以回去教导犹太人。

    三2圣经没有解释为可尼哥底母夜里来见耶稣。可能是因为当时耶稣不为大部分犹太人所接受,若他给人看见来见耶稣,会感困窘、不便。但无论如何,他来找耶稣,称主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没有神直接的帮助,无人能行主所行的神迹。但纵使尼哥底母满腹经论,却不知耶稣就是道成肉身的神。他正如现今很多人一样,称耶稣为伟人,一个出色的教师,一个模范。但这些称呼都是以偏盖全,耶稣就是神,昨日今日亦然。

    三3骤眼看来,耶稣的回答似与尼哥底母所说的不相干。但耶稣的意思是:「尼哥底母,你找我为求教训,但你所需要的就是重生。你一定要先重生,先从上头而生,否则断不能见神的国。」

    主说这段警语时,用「实实在在」(即阿们,阿们)开头,提醒我们以下有重要的真理。

    身为犹太人,尼哥底母时刻期待弥赛亚来临,从罗马人手中释放以色列民。当时罗马帝国为世界的统治者,犹太人受其政府及律法统治。尼哥底母所祈求的是弥赛亚建立他地上的王国,犹太人成为列邦之首,消灭一切敌人。现在,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人必须重生,才能进神的国。人肉身的生命从第一次出生而来,而属神的生命则必须重生才有。(重生可解作「从上头生」)。换言之,人要进入基督的国度,生命必须有改变。基督的国度是公义的国度,他的民必须为义人,他的国度与那些继续犯罪的人不相干。

    三4我们再次见到人要明白主耶稣所说的话是何等困难。尼哥底母将主所说的话照字面解释。他不明白一个成年人怎能够重生,认为人根本无法再进母腹生出来。

    尼哥底母是属血气的人,如哥林多前书二章14节所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

    三5耶稣再加以解释,告诉尼哥底母要从水和圣灵生,否则不能进神的国。

    耶稣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直解水为清水,认为耶稣说明人若要得救,就必须受洗礼。但这解释与圣经其它教训相违背。整本圣经教导人,得救只在乎相信主耶稣基督。洗礼是为已得救的人而设的,并不是得救的方法。

    有人解水为神的话。在以弗所书五章25至26节,水和神的话(道)并排,而彼得前书一章23节及雅各书一章18节指出新生是藉着神的话,故此,这节的水会是指圣经。我们知道除圣经以外,别无叫人得救的方法。一个罪人先要接受神话语中的信息,才能得到新生。

    水亦可解作圣灵。约翰福音七章38至39节中,主耶稣提到活水的江河。圣经清楚的告诉我们,水是指圣灵。故此,若第七章的水作圣灵解,第三章的水岂不是一样吗?

    但这个解释有问题。当耶稣说:「人若不是从水和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若「水」解作「圣灵」,那么「灵」一词便在这节中出现两次了。本节的「和」字其实可作「即」(英文even),本节可译为:「人若不是从水,即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我们相信这解释是正确的。肉身的出生并不足够(注8),一个人要进神的国,就得要有属灵的出生。一个人相信主耶稣基督,神的圣灵便使他在灵里出生。这解释且有下文两次出现的片语「从灵生的」为证(第6和8节)。

    三6就算尼哥底母能用方法重新进入母腹后再出生,他也不能改变人的恶性。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人生出来的孩子都在罪中,绝无方法自救。从灵生的就是灵。一个人相信主耶稣就从灵而生,重生后,他便有新的品格,可进入神的国。

    三7尼哥底母不应以主耶稣的教训为希奇,他一定要知道人必须重生,否则,人是完全无法改变其败坏的本质。况且,一个神国的子民一定要是神圣、纯洁及属灵的。

    三8一如惯常,耶稣又以自然界的例子来阐释属灵的道理。他提醒尼哥底母风随着意思吹,人虽然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新生就如风一样。首先,新生全按照神的旨意发生,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二,新生是看不见的,你不能看见新生的过程,却能在人生命转变中见其成果。一个人得救以后,就有改变。以往他喜爱的恶事,今日成为厌恶之物。昔**瞧不起神的东西,今却独钟于此。没有人能完全明白风,亦没有人能完全了解神的灵奇妙的工作,能使人有新生。而且,这个新生如风一般难以捉摸,无人猜中它在何时何地出现。

    三9尼哥底母再三说明人的思想不能参透神的事。他明显地仍认为重生是一件自然界、物质上的事,并不知道新生是属灵的。故此,他问主耶稣:「怎能有这事呢?」

    三10耶稣回答他,既然他是以色列人的先生,应该明白这事。旧约圣经清楚的指出,当弥赛亚回到世界建立他的国度时,他会先审判敌人,毁灭一切恶的事物,只有那些认罪离恶的人才能进他的国度。

    三11主耶稣继而强调他的教训是真确、绝无谬误的,但人却总不相信。自亘古以来,主耶稣已知道这一切,他也只教导所见过和知道的,而且真实无误。但当日尼哥底母和很多犹太人都不相信他的见证。

    三12什么是主所说的地上的事呢?那就是他地上的国度。尼哥底母学习旧约,知道有一天弥赛亚会来到,在地上成立国度,建都于耶路撒冷。但他不晓得若要进入此国,就必须有重生。什么是主所说的天上的事呢?就是耶稣在以下经节所说的道理,论述人重生的奇妙方法。

    三13只有一人够资格论述天上的事,就是那位在天的人子。主耶稣不单是从神那里来作师傅的人,且是永远与父神同在,降到地上的那位。当他说没有人升过天,并不表示旧约中以诺和以利亚不曾到天上,他们是被接、被提到天上,但他却是凭自己的权柄,升到天上。另一解释是没有人象他那样能长远的进到神面前。惟有他能够升到神的住处,因为他本身是从天上降到地上来的。虽然主耶稣站在地上,与尼哥底母说话,他说他仍旧在天。怎能如此呢?因为主耶稣是神,同一时间存在于任何地方,无所不在。虽然有些现代译本省去了「仍旧在天的」一句,但这句话有广泛的手抄本支持,是原文的一部分。

    三14主耶稣要向尼哥底母揭示天上的真理。人如何能重生?首先一定要偿还罪的刑罚。人不能带着罪进天上。正如当年以色列人被蛇咬后,摩西要在旷野举起挂在杆子上的铜蛇一样,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参看民二一4~9)。当年以色列人经过旷野往应许之地时,他们显得气馁、烦躁,就怨渎神。神使大蛇进入百姓中间惩罚他们,很多人给蛇咬而死。尚生还的百姓悔过呼求主,神遂叫摩西造一铜蛇,挂在杆上。那些给蛇咬的以色列人一望铜蛇,就奇迹地活过来了。

    耶稣引述这旧约事迹,解释如何能够重生。人就如给罪的毒蛇咬伤,只有永远的死亡。铜蛇预表主耶稣。圣经中,铜代表审判。主耶稣无罪之躯,本不该受任何刑罚,但他却取代我们,替我们承受了应得的极刑。杆子代表主耶稣在加略山上被举起的十字架,我们凭信心仰望主而得救。

    三15救主替我们成为罪,但他却不曾犯罪,我们可以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一切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得永生作为白白的赏赐。

    三16这是圣经中最为人知的一节,简单直接地道出福音的真义,总结了主耶稣教导尼哥底母关于如何能够重生的方法。神爱世人,世人包括所有人类,神却不爱世人的罪、世界腐败的制度。他对人如斯爱护,不愿见一人沉沦。

    神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显明了他对我们的爱是何等深厚。神再没有象主耶稣那样的儿子,因他无边无际的爱,甘愿将他的独生子赐给叛逆的罪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得救,人先要接受基督为他所做的一切,神才将永生赐给他,故经文还说:「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灭亡」。人不必灭亡,有一条路已为世人预备好了,让他们都可以得救,只要他们认主耶稣基督为救主,他们现在就可以拥有永生。博雷亨如此说:

    当教会开始领略到神是如此爱世人时,便会不安不休,努力不懈地作神的工,让大如各帝国、小如珊瑚岛上的人皆接受基督,归向神。(注9)

    三17神不是位残酷无情的君主,急于向人类宣泄其愤怒。相反,他的心充满仁爱,愿为拯救人类赔上任何代价。他虽然能差他的儿子降世来定世人的罪,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竟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受苦、流血、以至于死,为的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价值甚巨,足够世上各罪人相信他而得救。

    三18由此,人便分成相信基督的和不相信基督的两大类。我们以后的生命如何,视乎我们如何对待神的儿子。信靠救主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主耶稣已完成救恩的工作,现在是每个人决定接受主或拒绝主的时候了。要拒绝如此的爱、如此的恩典,实在遗憾。一个人不相信主耶稣,神亦别无他法,惟有定他的罪。

    相信基督的名等于相信基督。圣经以名代人。你信靠基督的名,就是信靠基督了。

    三19耶稣就是来到世间的光,他无罪、无瑕,是神的羔羊,为世人的罪而死。人不但没有因此而爱他,反倒恨他。世人爱自己的罪多于爱耶稣作他们的救主,他们拒绝耶稣,正如一些爬虫躲避光一样,罪人亦躲避基督。

    三20爱罪的人恨光,惟恐其罪行败露。当主耶稣在地上时,作恶的人见到他就不自在,因为他的圣洁显出人的罪行。象一根笔直的杆子能显出其它杆子的弯弯曲曲,主耶稣这个完全人来到世上,很容易便显出人类的不正。

    三21人若在神前全然诚实,他必来就光,到主耶稣面前,并察觉自己满身罪恶,不配受任何恩典。然后他会将自己交托于救主,因信基督而重生。

    九.施洗约翰在犹太的工作(三22~36)

    三22本章首段叙述主耶稣在耶路撒冷城的见证,从本节至章末,约翰叙述基督在犹太地的工作。毫无疑问,基督在该地继续传扬救恩的喜信。人来就光,就给施洗。这里似乎暗示耶稣亲自替人施洗,但四章2节告诉我们施洗者是耶稣的门徒。

    三23本节的约翰是施洗约翰。他仍在犹太地叫人悔改,为那些愿意悔改、准备迎接弥赛亚的犹太人施洗。约翰……在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虽然不一定是约翰施行浸礼,但这里却有此暗示。若他是行洒水或浇水礼,那就不需要到多水的地方了。

    三24本节解释了为何约翰仍继续其传道工作,及为何那群热心的犹太人都去让他施洗。但过不多时,约翰会被下在监里,因他忠心的见证,最后还被斩首。这事以先,他仍努力不懈地作所托之工。

    三25本节清楚的指出一些约翰的门徒和……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什么是洁净的礼?很大可能是指洗礼,争论点是到底约翰的洗礼好,还是耶稣的好?到底那样洗礼更具权柄?也许一些约翰的门徒误以为约翰的洗礼最具权柄,所以沾沾自喜。那些法利赛人可能想挑唆约翰的门徒眼红耶稣和他的名声。

    三26他们来见约翰寻求结论。他们似乎对约翰说:「若你的洗礼较好,为何那么多人离开你而投向耶稣?」(「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的那位」指的是基督。)约翰曾为耶稣作见证,因此,很多约翰的门徒离开他转而跟从耶稣。

    三27若约翰的答复中提到的是主耶稣,那末,救主当时所得到的成功、爱戴,就代表神对耶稣的称许。若约翰指的是自己,他就表示他自己从未装作是任何伟大、重要的人物,他从未说过自己的洗礼比耶稣好。他只是说,他所得到的一切全是从天上赐的。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根本没理由自傲,或为自己建立从人来的名声。

    三28约翰提醒门徒,他已不时指出他不是基督,只是奉差遣为弥赛亚铺路的。他们为何替他争辩?为何替他另组一党?他不是重要的那位,只希望领人归向主耶稣。

    三29主耶稣基督就是新郎,而施洗约翰只是新郎的朋友,是男傧相。新妇并不属于新郎的朋友,她只属于新郎。所以,人跟从耶稣而不跟从约翰是理所当然的。这节的新妇泛指所有跟从主耶稣的门徒。旧约曾称以色列为耶和华的妻子。在新约,所有基督教会的肢体都被喻为新妇。在这节,新妇一词包括那些在弥赛亚出现时,离开施洗约翰的人;不是指以色列或教会。约翰不单没有因失去门徒而不悦,反以听见新郎的声音为极大的喜乐。当人将注意力放在耶稣身上,当基督受人称颂。尊崇,他的喜乐就满足,已感心满意足了。

    三30本节总结了约翰传道工作的整个目的。他不停劳碌,领众男男女女归向主耶稣,使他们认识耶稣真正的身分。在整个过程中,他知道必须保持低调。作为基督的仆人,若求别人注视自己,就是对基督不忠了。

    最后,请留意本章所述的三个「必须」:向罪人(三7);向救主(三14);向圣徒(三30)。

    三31耶稣是从天上来,并在万有之上的那位。这句说明了耶稣属天的根源及他至尊的地位。施洗约翰为指出自己的卑微,他说自己是从地上来的,只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他的父母是人,生来是人,并没有耶稣那样属天的品次,他的话也比不上耶稣。他比耶稣卑微只因主耶稣是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基督是宇宙至高的统治者。人不跟从主的使者,只跟从耶稣才是好的。

    三32主耶稣的说话带权柄。他告诉人他的所见所闻,不虚假、无错谬。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说没有人似乎很奇怪,但这话的意思并不是绝对没有,有个别的人领受主耶稣的话。约翰指的是整体而言,大部分人都拒绝接受救主的教训。耶稣是从天上来的那位,却很少人愿听他的话。

    三33本节是形容那群小数的人,以主耶稣的话为神的话的。他们接纳主的话,证明神是真的。今天也一样。人接受福音后,便站在神那一边,与旧人和人类相对。他们明白若神真是说了些话,那些话必是真的。本节清楚直接的道出基督的神性。那些相信基督见证的人,证明神是真的。就是说,基督的见证就是神的见证,相信基督的就是相信神,信神就是信基督。

    三34耶稣是神所差来的。他说神的话。为了加以傍证,约翰更道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基督受神圣灵膏立,无人象他那样。虽然很多人在事奉工作上感觉到圣灵的帮助,但并没有任何人经历过神子那样受圣灵充满的事奉。昔日的先知曾得过神部分的启示,但「圣灵在基督身上彰显了独一的智慧、显明了神对人类那颗充满无限厚爱的心」。

    三35约翰福音中七次提到父爱子,这是其中一次。父对子的爱由父将万有交在子手中显明出来。基督掌管万事,包括人的命运。如何掌管?在第36节中有说明。

    三36神赐基督权柄将永生赐予凡相信他的人。在论述人如何得救一事上,这是整本圣经中最清楚明白的一节。人要得救,只要信子,当我们读这节时,要知道是神向我们说话。神立了一个永不食言的承诺,他清楚直接的说,任何人只要相信他的儿子就有永生。接纳此承诺的人并不冒险,他相信的是绝不会错的。那些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并已在他身上了。本节指出我们永远的结局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神的儿子。若是接受,神就给我们永生作为赏赐。若是拒绝,我们不单永远得不着永生,而且神的震怒将高悬头上,随时降在我们身上。

    请注意这里并没有提到遵守法律、什么金科玉律,或是上教会,尽力做到最好,或作什么以求获得上天堂。

    十.撒玛利亚妇人的改变(四1~30)

    四1、2法利赛人听见耶稣替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知道约翰的声望日微。他们可能想利用这次机会挑起约翰门徒与主耶稣门徒间的争执、猜忌。事实上,耶稣并没有亲自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受洗的人要成为主的门徒和跟随者。

    四3耶稣离开犹太,往加利利去,为要防止法利赛人造成分争。但本节告诉我们一件重要的事。犹太地是当时犹太人的宗教总部,加利利则居住了许多外邦人。主耶稣知道犹太领袖已拒绝他,不信他的见证,故转向外邦人传扬救恩的信息。

    四4从犹太往加利利最直接是经过撒玛利亚,但犹太人多不这样做。撒玛利亚为犹太人所鄙视,他们要北上加利利,通常会绕路穿过比利亚。当圣经说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不是说他因地势所限而被迫走此路,而是因为在撒玛利亚有一灵魂需要他帮助。

    四5耶稣进入撒玛利亚到了一个小村庄名叫叙加。离城不远是一块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土地(创四八22)。耶稣游历此地,历史一幕幕的复现他眼前。

    四6那里有一个水泉名叫雅各井。这个古井今天仍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它是少数今天能较为人所确定的圣经古迹遗址之一。

    耶稣到达那井时,约为犹太时间的午正,即罗马时间的下午六时。耶稣因长途拔涉,走路困乏,遂坐在井旁。虽然耶稣是神的儿子,他亦是一个人。神是永不困乏的,但同时为人的耶稣,觉得困倦。虽然这事人难理解,但人有限的思想难以参透主耶稣基督的位格。神怎能够来到世界成为人,与他人一起生活,这是个奥秘,人所不能明白的奥秘。

    四7主耶稣正坐在井旁时,有一个村庄的妇人出来打水。一些学者指出那时是午正,是一天酷热的时分,不是妇人来井打水的适当时候。但这个妇人是个不合道德操守的妇人,她可能感到羞耻,故特意选这时间,避免在井旁碰见其它妇人。主耶稣当然一早知道她会在这时候来到。主知道她的心灵需要帮助,决意在井旁会她,救她脱离罪恶的生活。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见到耶稣如何擅于救人灵魂,我们学习他如何叫妇人明白其需要,如何替她解决问题,会得到裨益。主对妇人说话七次,妇人亦说话七次,六次向主,一次向城中的人。我们若能象她那样对主说那么多话,我们的见证可能象她向城中人的见证那样成功。因为劳累的旅程,耶稣开囗先作一请求,他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四8本节解释了为何主耶稣向妇人要水,因为门徒进了叙加城买食物去。原来门徒随身带着桶打水,买食物去时也一并带去了,故主耶稣别无他法可取井中的水喝。

    四9那妇人认出耶稣是犹太人,奇怪他为何会对她一个撒玛利亚人说话呢。撒玛利亚人自称是雅各的子孙,是真以色列人。但事实上,他们是犹太人和异族人所生的后裔。基利心山是他们举行崇拜祭祀的地方。这山位于撒玛利亚,耶稣和妇人谈话时亦可清楚见这山。犹太人极度讨厌撒玛利亚人,视他们为「混血儿」。因此,妇人对耶稣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但她却毫不知道与她说话的是她的创造主,他的爱超越了人间繁琐的分歧。

    四10、11耶稣向妇人要水,引起了她的注意及好奇心。耶稣暗示他道成肉身,是神也是人的身分,越发激起她的好奇心。主耶稣本身就是神的恩赐,是神赐给世界的救主,神的儿子。同时,他亦是人,一个因旅途奔波,向她要水的人。换言之,她若知道与她说话的正是道成肉身的神,她就必早求他祝福,他也必早给了她活水。然而,妇人只知道物质的水,耶稣又没有工具,无可能给她水,却不知道耶稣是神,不知道他说的话的含意。

    四12妇人想到祖宗雅各留这井给他们,更显得混淆不清。昔日,雅各自己用这井,他的儿子并牲畜也喝这井的水。如今一个劳累的过客,在千百年后求她给雅各井的水喝,竟声称能给她比雅各留给他们的井水更美好的东西。他若真的能给更好的东西,又为何要雅各井的水呢?

    四13主遂阐明雅各井的水与他能给她的水之间的区别。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那撒玛利亚妇人当然深明此理,她日复一日的来这井打水,却不能永解其渴。就算打世上其它井的水,事情亦不过如是。人从地上的东西寻求满足与快乐,但这些东西却永远不能解决人心灵的渴。正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主啊,你为自己造人,若我们不能安息于你怀中,我们的心便无法安静下来。」

    四14耶稣所赐的水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人若喝基督的祝福与怜悯,将永远不渴。基督的恩惠不单充满人的心,而且满溢至泻,就象泉源,不断有水涌出,长远不息,直涌到永生。「直涌至永生」这句话表示出基督赐人的水不单带给人地上的恩惠,而且是直到永远的。对比就在这里,地上的东西不能满足人的渴望,而基督给人的祝福则不止于满足,且多得容不下。

    世界如何广阔,也不足以填满人心房中的三个角落,

    人心要求不断,

    惟有创造的三一神,才能充满这个浩大无边的三角状心房。

    ~赫伯特

    世上的快乐只能持续短短数年,但基督所赐的快乐能存到永生。

    四15当那妇人知道有这奇妙的水,就马上想要,但她心目中的水仍是物质的水,她不想每天出来从井里打水,头上托着沉重的水瓶回家。然而,她不明白主耶稣所说的水是属灵的,是人信靠主后所临到心灵的福分。

    四16谈话至此,话题突转。妇人刚问耶稣要水,主耶稣却叫她去叫她丈夫来。到底耶稣为何这样说?因为妇人得救之先,得要承认自己为罪人,向基督真心悔改,承认所犯的罪过和可耻的事。主耶稣知道她过着的罪恶生活,正要领她一步一步的,认清自己。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人才能得救,世人都走迷了路,但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承认。我们在为基督救人灵魂、传福音时,并不能逃避罪的问题。人们一定要正视自己已死在罪恶中,并且需要一位救主,因为人根本不能自救,而耶稣就是他们所需的救主,只要认罪并相信他,耶稣就能救他们。

    四17起初,妇人企图一面隐瞒事实,一面不说谎话。她说:「我没有丈夫。」也许就严谨的法律定义而言,她说得对。但这句说话背后隐藏一个丑恶的事实──她正和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住在一起。

    她漫谈宗教,讨论神学,稍用讽刺,佯装惊谔,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不想基督见到她那流离失所的灵魂。(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主耶稣是神,当然知道背后的事实,故对那妇人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也许妇人能够瞒得过她的同辈,却瞒不过耶稣,因耶稣熟悉她的一切。

    四18主耶稣不曾亦不需要用他无所不知的能力去揭露人的恶或使人蒙羞。这里,他用此能力为要叫人从罪中得释放。主耶稣道出她的过去时,妇人是多么的惊愕。她已经有五个丈夫,而现在和她住在一起的男人并不是她的丈夫。

    本节圣经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那妇人先前的五个丈夫不是死了,就是抛弃了她。他们与妇人之间并无任何不道德的关系。但莫论这是真是假,本节的后半部清楚的指出妇人是个**。「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这才是重点。那妇人是个罪人,她必须承认罪过,否则主不能赐福给她,不能赐她活水。

    四19当耶稣揭露了妇人的一生,那妇人知道和她说话的那位并不是普通人,但她仍不知他是神,最多只以为他是先知,神的代言人。

    四20如今妇人似乎知道自己犯罪,企图转变话题,询问当在那里作礼拜,她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这山当然是指附近的基利心山。然后,她(自作聪明地)提醒主耶稣,犹太人认为耶路撒冷才是应当礼拜的地方。

    四21耶稣不避其话,反倒借题将更多属灵真理告知妇人。他告知妇人,时候将到,敬拜的地方将不在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在旧约,耶路撒冷乃神命定为敬拜及献祭予他的城。耶路撒冷圣殿为神的居所,虔诚的犹太人会携同祭物上耶路撒冷献祭、敬拜。而在福音的时代,当然不须如此。神在地上并无任何特定的地方要人到来敬拜。主在下面的经节会详加讲解。

    四22耶稣说:「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他实在是责备撒玛利亚人的膜拜方式。今天很多宗教教师都囗囗声声说宗教都是导人向善的,最终会带人上天堂。耶稣的教训却截然不同。主耶稣告诉妇人,撒玛利亚人的膜拜不是神所吩咐,亦得不到他的喜悦。它是人定下的,得不到神话语的允准。犹太人的敬拜却不同。神将犹太人分别开来,成为他地上的选民,指示他们如何敬拜自己。

    耶稣提到「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是指犹大人是神的选民,他的使者,圣经亦为他们而赐,弥赛亚是由犹太民族而出,由犹太裔的母亲所生。

    四23耶稣继而告知妇人,因他来了,敬拜神就没有一处特定的地方。凡相信主耶稣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敬拜神。真正的敬拜是信徒靠着信心进到神面前,在那里赞美、敬拜他。不论他在房中,或在狱中、田里,他的心灵可靠着信心,进到天上的圣所靠近神。耶稣向妇人宣布,从此以后,拜父的人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犹太人将敬拜变成只是外在的礼仪、形式,认为只要宗教上谨守律法的每一撇一划,并进行某种礼仪,就是敬拜父。但他们的敬拜不是对神所作心灵的敬拜,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在的仪式。他们的身体可能是五体投地,但心却没有进到神面前。他们可能只是榨取穷人、商业手段奸诈的人。

    另一方面,虽然撒玛利亚人有一套敬拜仪式,但却是错误的一套,并没有圣经根据。他们自创其宗教,一切礼仪皆由自己制订。故此,主耶稣说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其实是同时斥责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但他也要告知他们,现在他来到了,人可以藉着他靠近神,真心诚意的敬拜他。试想想: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珍惜子民对他的崇敬。我有否敬拜他呢?

    四24神是灵,说出了神的本体。他不是人,受着人性的局限和错谬所束缚。他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是无形的,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存在。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皆完美,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不能有半点虚假,佯装虔诚,内心却败坏不堪。人不能假想只要尽了某些礼仪,神便会悦纳。纵使是神亲自制订礼仪,他仍要人以忧伤痛悔的心靠近他。本章中又有两个「必须」;首先是关于救人灵魂者的「必须」(四4),其次是敬拜者的「必须」(四24)。

    四25撒玛利亚妇人听到主的话后,不得不想到弥赛亚的来临。神的圣灵令她渴慕弥赛亚来临,她有信心的说:「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这句话显出她深明基督到来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

    「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这句简单地解释了两个词根本是同义的。弥赛亚是希伯来文,解作神所膏立的那位,基督即是希腊文的对等词。

    四26耶稣直接的告诉她:「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那个「他」字在原文中并没有。虽然句子加上他字更清楚,但主耶稣原本的说话却语重深长,耶稣用「就是」(英文为Iam,即「我是」,是神旧约中对自己的其中一个称呼。他说:「『我是』正和你说话。」换言之,他是说:「正和你说话的那位就是耶和华。」耶稣对妇人宣布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和她说话的就是她正寻求的弥赛亚,亦即神自己。旧约的耶和华就是新约的耶稣。

    四27门徒从叙加回来,发觉耶稣正和那妇人说话,顿感诧异,为何耶稣会和一位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呢?他们可能也辨出她是一个罪人。但没有人问主曾向她要什么,或为什么和他说话。有一句说话讲得好:「门徒因为耶稣与那妇人对话就希奇,那么,当耶稣和他们说话时,不是该倍感错谔吗?」

    四28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妇人一生中曾用过众多东西来满足心底悠久的渴望,水罐子正好代表这一切。现在她已寻得主耶稣,不再需要以往曾对她非常重要的东西。

    主啊,我到过那些破裂的池子,

    但噢,那里的水乾了!

    纵然我俯身就水,它淙淙离我而去,

    我哭泣时,它还发出嘲弄。

    ***

    现在除基督以外,万事不能使我满足,

    没有其它名字为我所爱,

    从主耶稣,我寻得爱和生命,

    并恒久的喜乐。

    ~B.E.

    那妇人不单留下水罐子,还往城里去。每当一个人得救,他或她会立即想到其它同样需要生命之水的人。戴德生曾说:「有人争着继任使徒,而我就宁做撒玛利亚妇人的后人,因她当使徒出外找食物时,急着救人灵魂,就连水罐子也忘了。」

    四29、30妇人的见证虽然简单,但有效。她邀请城里各人出来看那个将她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说出来的人。她告知各人这人可能就是弥赛亚,于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当然,妇人心里早确定他是基督,因为耶稣已亲囗对她说了。但她提出问题,使各人能自行找耶稣,寻出答案。妇人早为村中的人认定是个罪人,曾作可耻的事。如今各人见她站在公众地方,当面见证主耶稣基督,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吃惊。而她的见证也很凑效,村里的人都抛下工作,离家出城找耶稣。

    十一.子乐于遵行父的旨意(四31~38)

    四31这时门徒带着食物回来,叫唤主吃。他们明显地未曾察觉已发生了的一件大事。在这历史时刻,主的荣耀正进入整个撒玛利亚城,但门徒的心思却只停在身体所需的食物上。

    四32主耶稣在引领敬拜者朝向父神时,找到了食物和支持。与此喜乐相比,体力的补充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生命所寻求的。门徒顾念食物,进村里求食物,回来时便带着食物。主顾念人的灵魂,希望救人于罪恶中,赐他们永生的活水,他便得到所寻求的东西。而我们到底在找什么?

    四33门徒顾念地上的事,不明白主说话的意思。他们不明白「人灵魂得救,给人的满足与喜乐,能使人暂时忘怀一切肉身的需要,甚至取代对食物的欲求。」故此,门徒以为一定有人来过,给主耶稣食物。

    四34耶稣再次尝试将门徒的注意力由物质转移到属灵的事上。他的食物就是遵行神差他来的旨意,作成神给他的工。这不代表主耶稣不吃任何真实的食物,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要满足身体上的需要,而是要遵行神的旨意。

    四35也许门徒正在谈论下一次的收割。又或许「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是犹太人的家常闲话。但无论如何,主耶稣又用物质的事物──收割,来晓喻属灵的教训。门徒不应以为离收割时分还远。他们不能只是终日追求衣食,而将神的工作延误。他们要知道田里的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田当然是指世界。耶稣说这话的当儿,就是在一块已发白的禾田中,有无数撒玛利亚人的灵魂。他告知门徒这庞大的收割工夫正等着他们,他们理当立即献身,辛勤工作。

    现在,主对我们这群信徒说:「举目向田观看。」若我们肯花时间思想这世界到底需要什么,主便会使我们忧心身边还未得救的灵魂,这正是时候让我们为主工作,勇往直前,竭力献上一捆又一捆成熟的禾捆给主。

    四36主耶稣正指示门徒有关呼召他们去做的工作。他选了他们当收割的人。他们不但能得到今生的工价,且能积蓄五谷到永生。事奉基督能在今世得到很多的报酬,但日子将到,收割的人将得到额外的喜乐,在天上得见因他们的忠诚,努力宣扬福音所救回的灵魂。

    本节的意思不是说人只要忠心收割,就能得永生,而是说他们工作的成果能延续到永生。

    在天上,撒种的和收割的将一同快乐。在自然生态中,田首先要预备好,才能撒种。种要撒在田里,日后才有谷物收成。属灵的生命也一样。首先,福音要传开,要以祷告为灌溉。当收成的季节来到,有分工作的都一同快乐。

    四37耶稣见到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语应验:「那人撒种,这人收割。」有些基督徒蒙召传福音,多年不得见工作的成就。有的在末段日子才加入,结果很多人归向主。

    四38耶稣差派门徒到别人已预备好的地方去。在整个旧约时代,众先知不断预言福音时代及弥赛亚的来到,施洗约翰亦是主的先锋,竭力预备好人的心接受基督。主亲自在撒玛利亚播种,为收获的人预备好庄稼,现在正是门徒踏足田里收割的时候,主希望他们知道,他们将会见到很多人归向基督,因而十分喜乐,但要明白他们是享受别人劳苦的。

    很少灵魂只因一个人的工作而得救。很多人接受救主以先,已听过很多次福音。故此,人不应因为成功领人归基督,而沾沾自喜,以为神只是靠着他这一个器皿而完成这奇妙的工作。

    十二.很多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四39~42)

    四39因为那撒玛利亚妇人简单坦白的见证,有好些人相信了主耶稣。她只是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便足以令人归主。因此,我们也应学会为基督作简单、勇敢、直接的见证。

    四40撒玛利亚人接待主耶稣与犹太人全然不同。撒玛利亚人似乎真正欣赏这位奇妙的人,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主没有推却他们的邀请,在那里住了两天。试想这叙加城是何等光荣、蒙恩,能在这段日子接待、招呼这位生命、荣耀的主。

    四41、42信主的人经历各有不同。有人相信是因为妇人的见证,更多是因为主耶稣的话。神用不同的方法领罪人归向他,最不可缺少的是他们要相信主耶稣基督。听到这群撒马利亚人对救主有这一个清楚的见证,多叫人惊喜。他们的心思没有丝毫怀疑。他们有救恩的确据,不是因为妇人的话,而是因为主耶稣的话。他们亲自听见了并相信他的话,知道这真是(基督)(注10)救世主。只有圣灵才能给他们这样的洞察力。犹太人自以为弥赛亚只是为他们而来,但撒玛利亚人知道基督的使命将为整个世界带来益处。

    十三.第二件神迹:治好大臣的儿子(四43~54)

    四43、44耶稣和撒玛利亚人在一起过了二天,便继续朝北往加利利去。第44节似要展示一难题,道出救主离开撒玛利亚往加利利去的原因,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加利利是耶稣的家乡,拿撒勒城就在那里。也许这节的真正意思是耶稣要到加利利的地方,不入拿撒勒城。但无论如何解释,一个人常不为其家乡城镇的人所欣赏、尊敬,但在其它地方则不一样。某人的亲戚朋友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年轻人,或以为他属他们一伙的。当然,主耶稣在自己的人中间亦得不到该受的尊重。

    四45当主回到加利利,受到热情的款待,因为那里的人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这里所指的加利利人当然是犹太人,他们曾往耶路撒冷过节、敬拜,看见主及他大能所作的工。现在他们乐于在加利利和他一起,不是因为承认耶稣为神的儿子,只因他们对这位所到之处都引起众多议论的人存好奇的心。

    四46迦拿因耶稣再次踏足而更荣幸。在耶稣第一次到来时,一些人见到他变水为酒。现在,他们要再看见耶稣的大能,而神迹的影响力更伸延到迦百农。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这大臣是希律王下的一位犹太人臣仆。

    四47他听见主耶稣到过犹太,现在回到加利利,于是直接来见耶稣,求他下去医治他垂死的儿子。可见这位大臣对基督医治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从这方面看,他似乎比起他的同伴对主有更大的信心。

    四48主不单对那位大臣说话,他这句是指着整个犹太民族说的(注11),主指出犹太民族性格是要先看见神迹奇事,才会相信。大致上,我们知道主耶稣不喜欢建基在神迹上的信心,他喜爱的是建基于他说话上的信心。对主来说,那些听见他的话就信他的,比看见证明后才信他的人,更尊敬他。人常要看见后才相信,但主耶稣教导我们,要首先相信,然后自会看见。

    神迹,奇事,其实都是一样,不过神迹有深远的含意和重要性,而奇事则指那些人看见其超自然特质后,深感愕然的神迹。

    四49那大臣坚执其真信心,深信主耶稣能帮助他的儿子;他不求别的,只求耶稣肯去探望他儿子。他的信心其实美中不足,他认为耶稣要到那孩子的枕旁,才能治好他。但耶稣没有因此而斥责他,反而加许他所表现的信心。

    四50本节叫我们看见那人的信心正不断增加。他表现所有的信心,主给他更多。耶稣许下承诺,叫他回去。「你的儿子活了!」他的儿子已医好了。那人虽然没有眼见任何神迹发生,但他相信主耶稣所说的话,起程回家。这就是信心了!

    四51、52当他快要回到家的时候,他的仆人出来迎见他,告知他儿子痊愈的好消息。他不感惊奇,因他相信主耶稣的承诺,而他先相信了,现在便见到证明。父亲询问仆人,儿子什么时候见好的。仆人的回答说明儿子不是一步步痊愈的,他一下子就好了。

    四53现在没有人会对这件奇妙的神迹有任何怀疑。在前一天未时(即七时),耶稣在迦拿对大臣说:「你的儿子活了。」正是在迦百农他的儿子痊愈的时候。大臣因此学会主耶稣不须亲身临到才施行神迹或答应祷告。所有基督徒亦应感到欣慰,过祷告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神有大能,听了我们的祈求后,能随时随地实行他的旨意。

    那大臣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从这节及新约其它类似的章节中,可见神喜欢看见家庭在基督里联合。神的旨意不是让天上有**破碎的家庭,故他细心的记下此事,那大臣和他全家都信了他儿子的名。

    四54治好大臣的儿子并不是耶稣传道生涯中第二件神迹,而是他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个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叁.神儿子第二年的传道工作(五)

    一.第三件神迹:治好无能力走动的人(五1~9)

    五1第五章开始,到了一个犹太人的节期。很多人认为这是逾越节,但无从证实。耶稣降世为犹太人,为遵从神给犹太人的律例,就上耶路撒冷去守节。主耶稣是旧约的耶和华,是当初制订逾越节的那位。现在耶稣为人子,于是遵从他的父,守他自己亲订的律法。

    五2在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毕士大的池子(注12),意即怜悯之家。这池在羊门旁边,今已找出其所在地,并发掘出其遗址(在圣安妮十字军教堂附近)。池周围有五个廊子,是个能容纳人的大空地。有些圣经学者认为那五个廊子代表着摩西律法,不能救人于水火。

    五3毕士大池明显的是个出名的地方,有治病的神迹发生。我们不知道这些神迹到底是终年都会发生,还是在某特定的时候,如节期,才会发生。但确有很多病人围着池边,一心希望自己的病能治好。病人中,有瞎眼的、瘸腿的、及瘫痪的。这林林总总的弱态描画出罪人在无助、瞎眼、瘸腿、无用时的情况。

    这些人因犯罪而身体受折磨,正等候水动。他们的心渴望争脱病痛,诚心寻求医治。柏勒如此说:

    纵然神的儿子在那里,他们仍徘徊于那不可靠、令人失望的池子……。我们可以此为监。池旁人群拥拥,耶稣经过,却无人察觉,可见人的宗教是多么荒诞,繁缛的规条及其制度皆为人所好、所寻,而神的荣耀则为人轻视。(注13)

    五4本节的记述不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经文只告知我们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后,谁先下去,他的病必得痊愈。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你争我夺的涌到池子,而最后只有一人能获得医治,情景是多么的可怜。

    虽然很多不同版本的圣经略去了第3节的末句(即「等候水动」)及第4节整节,但这几句其实在大部分抄本也有,若缺少了,整件事情便显得不合情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何有那么多的病人聚集在一起。

    五5、6在池旁等候的人中,有一个已害了三十八年病,即是说,在主耶稣出世以先,他已是这个样子。主耶稣知道万事,虽然与这人素未谋面,但他知道这人已病了好久。

    耶稣动了爱心和同情心,问他说:「你要痊愈么?」耶稣知道这是那最大的心愿,但他同时也想听到他亲囗承认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并渴望得到医治。就如救恩一样,主知道我们是多么的需要拯救,但他也等着听到我们亲囗承认自己走迷了路,需要他,并且接纳他作我们的救主。我们不是靠着自己的意思得救,但神救一灵魂以先,人先要愿意才行。

    五7那病人的答复也很可怜。他已躺在池旁很多年了,等着下水池,但每次水动的时候,无人帮助他。每次他正去的时候,总有人先他下池去。这提醒我们,若是要靠我们的同伴救我们脱离罪恶,我们会何等的失望。

    五8那人的褥子是一块轻便的垫子。耶稣叫他起来,拿起褥子走吧。这给我们的教训是,我们得救的时候,不单只是站起来,且要行走。主耶稣救我们摆脱罪的祸害,他期望我们的行为,配得上他。

    五9救主耶稣叫人做事,未尝不给他能力去做的。正当耶稣说话的时候,新生命和能力便涌进那病人身上。他立时得到痊愈。他不是逐渐痊愈,他那多年无用、虚弱的手脚一下子充满力量,他立刻听从主的话,就拿起褥子来走了。病了三十八年,痊愈后起来行走,心情是多么的激动!

    行神迹的那天是安息日,一周的第七天,即星期六。犹太人在安息日禁止做任何事。这病人是犹太人,听到主的命令后,也不理犹太人安息日的传统,毫不犹豫的拿起褥子行走。

    二.犹太人的对抗(五10~18)

    五10当犹太人看见那人在安息日拿着褥子,便上前挑剔他。这些犹太人为要人谨守宗教法则,往往非常苛刻,甚至无情。他们守律法,就连一撇一捺也不放松,但对于别人,往往不带怜悯或同情。

    五11那病好的人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回复,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罢』。」任何人有能力治好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的话是应该听从的,甚至他叫人在安息日拿起褥子也当听从!那痊愈的病人当时还不知主耶稣是谁。他只能大约地形容耶稣,但心存感激。

    五12犹太人急于找出谁斗胆叫这人违反他们安息日的传统,于是叫他指出那人是谁。摩西律法规定谁破坏安息日,便要被石头打死。犹太人不管一个瘫痪的人治好了。

    五13那医好的人不知谁医好他,而当时他也无法指出他,因为耶稣已经从聚集的人群中躲开了。

    这事是主耶稣基督传道生涯其中一个转捩点。因为他在安息日行了这个神迹,就激起了犹太领袖的愤怒和憎恨。他们追捕他,欲杀害他。

    五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痊愈的人。在殿里,那人一定是正感谢神,感谢他在自己身上行此奇妙的神迹。主耶稣提醒他,因为他蒙神恩惠,故也肩负起严肃的义务。有权利就必有义务。「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这句话似乎说那人的病是因他所曾犯的罪而来。但不是每种病皆因罪而来。很多时,人所患的病与其所犯的罪并无直接的关系。譬如婴孩在他能够知道自己犯罪以先,也会害病。

    主耶稣说:「不要再犯罪」,说出了神圣洁的标准。倘若他叫那人尽量犯少些罪,那么耶稣便不是神。神不能容忍任何大小的罪。然后,耶稣加上一警告:「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主没有指出什么是更加利害的事,但他肯定想那人明白罪所带来的恶果,不单是身体上的病痛那么简单。那些死在罪中的人将被判受永远的震怒及苦楚。

    忘恩负义继续犯罪比只违反法律更可恶。耶稣对那人显出奇妙的爱和同情,若那人出去后继续犯罪,过着从前导致他生病的罪恶生活,那未免太忘恩了。

    五15象撒玛利亚妇人一样,那人希望公开见证他的救主。他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他本想褒扬耶稣,但犹太人却少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认出耶稣,好惩治他。

    五16经文显出人心的丑陋、可怕。主耶稣来到,行了伟大的治病神迹,激怒了这些犹太人。他们恼恨神迹在安息日发生。他们只是一群无情的宗教分子,只顾遵守礼仪,漠视同伴的福分和需要,他们不知道这位主在安息日行此怜悯神迹,就是起初将安息日分别为圣的那位。主耶稣没有不守安息日,法律只禁止一切劳动的工作,并没有禁止人按需要或怜悯而行神迹。

    五17神花了六天的时间,完成创造的工作后,在第七天休息,定为安息日。但罪进入世界,打扰了神的安息。他不断地工作,将人领回,与他相交。他预备了救赎的方法,将福音世代传下去。故此亚当堕落后,直到如今,神不断的作事,今天仍在作。主耶稣也一样。他参与父神的工作,他的爱和恩典不会只局限于每周六天之内。

    五18本节尤其重要,告诉我们此事以后,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主耶稣,因为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他们的思想狭隘,以为耶稣犯了安息日,但事实却非如此。他们不明白神设立安息日,不是叫人受苦。一个人若能在安息日治病,神不会要求他多受一天苦的。

    主耶稣称神为他的父,犹太人知道他视自己与神平等,勃然觉得他是亵渎神。但当然,耶稣只是说实话。

    主耶稣是否真的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若不是,他会向犹太人解释清楚。他不但没有如此做,反而在下面的经文中,更清楚的表明他实在与父在一起。巴斯德解释说:

    主耶稣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共有七方面。一,工作上的平等。「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19)。二,知识上的平等。「父爱子,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给他看」(20)。三,复活上的平等。「父怎样叫死人起来……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21、28、29)。四,审判上的平等。「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22、27)。五,尊荣上的平等。「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23)。六,重生上的平等。「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是已经出死入生了」(24、25)。七,存在上的平等。「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26)。(注14)

    三.耶稣辩护自己是与神平等的(五19~29)

    五19耶稣和父神的关系非常紧密,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这不说子没有能力凭自己作事,而是因为他与神紧密的关系使他只作那些他看见父所作的事。主耶稣声言自己与父平等,但并没有离父而独立。虽然他全然与父平等,但却不自为一体。

    主耶稣真的希望犹太人将他看作与神平等。一个普通人若自称能作一切神作的事,岂非一个笑话。但耶稣声称他看见父所作的事,若是真的,他必须不断的与神接触,才知道天上所发生的一切事。而耶稣更说他作看见父所作的一切事,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是与神平等。他是无所不能的。

    五20父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给子看,显出父对子的爱。耶稣不单只看见,更能做这一切的事。他继而指出神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人们希奇。众人早已看过耶稣施行神迹,他刚刚治好一个残废了三十八年的人,而他们将要看到比这更叫人希奇的事。第一件是叫死人复活(21节),第二件则是审判人类(22节)。

    五21本节也清楚地指出子与父是平等的。犹太人控告耶稣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耶稣并不否认,更提出各样重要的证据,证明他与父是一体的。正如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若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有这样的能力吗?相信这也不用多问了。

    五22新约教导我们父神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主耶稣要完成这任务,他必须要有完全的知识及绝对的公义,能辨察人心里的思想和动机。世界的判官站在这群犹太人面前,申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这群人却不认得他,真是奇怪。

    五23本节说明神赐权柄予他儿子叫死人复活,审判世界,为的是要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是圣经其中一节最清楚证明主耶稣基督的神性的。整本圣经教导我们只能敬拜神。十诫中,人除了独一的真神以外,不可有别的神。圣经又教导我们,人要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唯一的解释就是耶稣基督便是神。

    很多人自称敬拜神,却否认耶稣基督是神,只认为他是一个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人更加神圣,似神一样。然而,本节展示耶稣基督与神绝对平等,要求人尊敬子如同尊敬父神一样。一个人不尊敬子,就是不尊敬……父。人只称爱神,而不以同样的爱去爱主耶稣基督,是毫无益处的。你若先前从未晓得耶稣基督是谁,请细嚼本节。请记着这是神的话,接受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这荣耀的事实。

    五24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主耶稣有赐人生命的权柄,并受托要施行审判。现在我们可以前来认识,人如何从耶稣得到属灵的生命,并逃避审判。

    这是圣经其中一节常被人用来传福音的经文。无数人因为本节经文而得着永生。经文为人所钟爱,无疑是因为它清楚直接的道出得救的方法。主耶稣以「实实在在」开始本节,叫人留意他说话的重要性。他以个人的方式宣布说:「我……告诉你们。」现在神的儿子个人、亲密地和我们说话。

    「那听我话」,听耶稣的话不单只是听那么简单,更要接受、相信及服从。很多人都听过福音,但若无其事。主耶稣这里说,人一定要接受他的教导是出于神的,相信他真是世人的救主。

    「又信差我来者的」,信神固然重要,但一个人得救是否只囗称信神即可以?很多人自称信神,但他们的生命毫无改变。一个人要得救,一定要相信神,并他差主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但他要信神些什么呢?他要信神差主耶稣来作世人的救主。他要信神一切有关主耶稣的说话,包括他是独一的救主,只有靠他在加略山上的工作,罪才能除掉。

    「就有永生。」这里不是说信的人将有永生,而是现在就有。永生就是主耶稣基督的生命。永生不只是一个持续到永远的生命,且是一个有(较高)素质的生命。永生是救主的生命,传给凡相信他的人;永生是人重生后所得的属灵生命,与他肉身出世时所得的自然生命相对。

    「不致于定罪。」相信的人现在不被定罪,将来也不会。凡相信主耶稣的人不致于定罪,因为基督已在加略山上付上罪的代价。神不会要两次的赎价。基督已为我们付上了,这已足够。他已完成这工作,没有多余的工夫可做,基督徒不会因自己的罪受永远的审判。(注15)

    「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相信基督的人经过了属灵的死而进入属灵的生。在相信之前,人在罪和过犯中死了。他死了,没有爱神,没有与主相交。但当他相信耶稣基督,神的灵便住在他里面,有着属神的生命。

    五25在第五章中,这是主第三次说实实在在,也是约翰福音第七次出现此语。当主耶稣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他指的不是一小时,六十分钟的小时,而是他在世上的时光。

    本节中的「死人」指的是谁呢?谁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并且就要活了呢?这可能是指耶稣在公众传道时叫他们复活的死人。但这里可有更深的解释:死人是指死在过犯、罪中的人。福音传开时,他们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当他们接受福音,相信救主,便出死入生了。

    为要显明第25节中所指的不是物质的事,而是属灵的事,我们列出该节与第28和29节的异同作为参考:

    第25节─出死入生─死后的生命

    「时候将到,「时候要到」

    现在就是了」

    「死人」「凡在坟墓里的」

    「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要听见他的声音」

    「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就出来」

    五26本节阐明一个人如何从主耶稣得生命。正如父是生命的源头及施予者,他宣布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又能把生命给人。这句再次明显的证明基督的神性和与父平等的地位。人不能说他在自己里头有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被赋予的,而父神和主耶稣则不然。从亘古到永远,他们都有生命在里头,这生命并没有起头,除他们以外,并无其它生命的源头。

    五27神不只颁布了子在自己有生命,也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成为世界的判官。赐耶稣这权柄的理由是因为他是人子。主耶稣是神儿子,也是人子。神儿子的称呼叫我们记得主耶稣是三位一体之一,是神本体其中一位位格。身为神儿子,他与父和圣灵平等,他又赐予生命。他同时也是人子,来到世界为人,住在人中间,代众人死在十字架上。他来到世间为人,被人厌弃,钉死在十字架上。当他再来时,会审判他的敌人,在这个曾欺凌他的世界中得荣耀。因为他是神又是人,他最适合成为世界的审判官。

    五28当基督强烈的表示他与父神平等时,那群正在聆听的犹太人一定非常希奇。耶稣当然知道他们脑里的思想,故叫他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然后再告知他们一些更惊人的事。不久之后,那些躺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若不是神亲自预言一日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这真是多么愚昧可笑的话!只有神才能支持这样的一个宣言。

    五29所有死人有一天都要复活,一些复活得生,一些则被定罪。这是多么严肃的事实。每一个曾经活过或将会活的人都要归入这两类之中(注16),别无他途。

    本节并不是说那些曾经行善的人,会因着他们的善行而得救,而曾经作恶的则因着其恶行而被定罪。一个人得救不是因为行善,但他行善是因为他已得救了,好行为不是救恩的根源,而是其果实,不是因,而是果。作恶的指的是那些从未信靠主耶稣的人,在神眼中,他们的生命终被视为恶的。他们将复活站在神面前,被判永远灭亡。

    四.四个证明耶稣是神儿子的见证(五30~47)

    五30「我凭自己不能作什么」这句似是说主耶稣没有能力单靠自己做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耶稣与父神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他不能单独行事,不能单凭自己的权柄、能力去做事。救主的心思并没有任何执意,他的一举一动完全顺服父神,他和父的关系和谐,与父完全的契合。

    一些假师傅常引这节,声称耶稣基督不是神。他们认为耶稣不能凭自己做什么事,那末,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这节经文的信息正好相反。人能随自己的意思做任何事,不管符合神的意思与否。但因为耶稣的身分不同,他不能这样做,不是体质上不能,而是道德上的不能。耶稣有能力做任何事,但他不能做坏事、错事。若他为自己做了一些不是父神旨意的事情,那就是他的错。这节经文将耶稣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人分别出来。

    因为主耶稣听从父神,每日接受他的指示,他的思想、言语、行为,也与父一样。这里审判一词不带法律上的意思,不是指判决法律上的案件,而是辨别什么合适耶稣去做,去说。

    因为救主没有任何私心,他能作公平中肯的决定。他的目标就是要讨父的喜悦,遵行他的旨意,并没有东西能阻挠他。故此,他的判决不会因他的利益而偏袒了。我们的意见及教导常常受我们的意向及所相信的东西所影响。但神的儿子不会这样,他的意见及判决不会偏私。他全没偏见。

    五31在本章的其余部分,主耶稣基督描述有关他神性的见证。当中包括施洗约翰的见证(32~35节),他工作的见证(36节)、父的见证(37、38节),及旧约圣经的见证(39~47节)。

    首先,耶稣概述见证一事。他说:「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就不真。」这绝不是说耶稣曾讲了一些假的说话。他只是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人的见证在法庭上是不足为证的。神的圣谕要求最少有两至三个见证人,才能作出一个有效的判决。主耶稣将举出不止两三个,而是四个见证,证明自己的神性。

    五32本节到底是指施洗约翰,是父神,还是圣灵?有人相信另有一位指的就是施洗约翰,本节是与后来三节连在一起的。一些人则相信主耶稣所说的见证,就是圣灵为他所作的见证。而我们相信「他」是指父的见证(新英王钦定本的翻译者认为「他」是指神性的)。

    五33耶稣在介绍完最重要的见证人他的父后,便转到约翰的见证。他提醒那群不信的犹太人,以往曾差人到约翰那里,听他要说什么,而约翰的见证都是关于主耶稣基督的。约翰没有叫人归向自己,而指示人到救主耶稣那里,他为那位本身就是真理的作过见证。

    五34主耶稣提醒在听道的人,他称自己与神平等,并不是单纯靠人的见证。若只是这样,那么他的声称就很难成立了。但他指出施洗约翰的见证,因为他是神所差派的,见证主耶稣就是弥赛亚,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他继续说:「然而我说这些话,为要叫你们得救。」主耶稣为何花这么多唇舌对犹太人说话呢?他何不单单的显出他们的不是而表明自己是对的呢?主耶稣并没这样做,他将这些奇妙的实情说给他们听,为要叫他们明白他是谁,好叫他们相信他就是所应许的救主。从本节中,我们看见主耶稣那颗充满爱和温柔的心。他对这群恨他的人说话。虽然他们将用尽各样的方法夺去他的性命,但主心中对他们了无仇恨,他只爱他们。

    五35这里主褒扬施洗约翰,称他是一盏点着的明灯。他为人热心,在传道的工作上将光带给别人。在引领人到耶稣那里的过程中,他耗尽了自己生命的。起初,犹太人到施洗约翰面前聚集,他们觉得约翰很新奇。当这个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他们也出去听他。他们只暂时接受约翰,欢迎他成为他们的宗教老师。

    他们温情地接纳约翰后,为何却不接受约翰所传的那一位呢?犹太人只是暂时欢喜,却无悔改。他们立场并不坚定。他们接受了那位先躯,却不接受真正的王者。耶稣高度赞扬约翰,任何基督的仆人若能称为一盏点着的明灯,那表示神儿子衷心的嘉许他。愿我们每一位爱主耶稣的人都渴望能成为他的火焰,燃烧自己,将光带给世人。

    五36约翰的见证不是基督神性的最大证明。父给他所行的神迹也见证他,证明他真是父所差来的。神迹本身不能证明神性。圣经中获神赐能力行神迹的人彼彼皆是,我们也读到邪灵有能力行超自然的奇事。但主耶稣所行的神迹与别不同。首先,他自己有能力行这些大能的事。虽然其它人能行神迹,却不能将能力授予别人,叫别人行神迹。主耶稣不单能行神迹,而且能给门徒行神迹的能力。再者,我们的救主所作的事,就是旧约预言有关弥赛亚的事。最后,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在性质、范围及数量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五37、38主再次提到父为他所作的见证。这见证也许是指主耶稣受洗时所作的。那时,耶稣受洗后,有父的声音由天上来,指出耶稣是他的爱子,他所喜悦的。而从主耶稣的一生、传道的工作及所行的神迹中,父也为他作过见证,证明他就是神的儿子。

    不信的犹太人从来没有听见神的声音,也没有看见他的形象,因为他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神透过他的道──圣经,与人说话。纵然犹太人拥有旧约,但却不让神透过圣经与他们说话。他们的心刚硬,充耳不闻。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神的形象和位格,因为他们不信神所差来的那位。父神并无任何人肉眼能见到的形象或形状。神是灵,是不能看到的。但神以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向人类启示自己。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实实在在的见到神的形象。不信的人只以为耶稣正如他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

    五39本节的头一部分有两个解法(注17)。首先,主耶稣可能是叫犹太人去查考圣经;另外,他可能只是单单道出犹太人查考过圣经这事实。他们查考圣经,因为他们以为单凭拥有圣经,就有永生。两个解法都说得通。主耶稣很可能只单道出事实,犹太人查考圣经,以为这样做便有永生。我们不明白旧约圣经关于弥赛亚来临的预言,指的就是耶稣。虽然人手里握着圣经,却如此盲目,真是可悲。但主耶稣这样的对他们说了一遍之后,他们仍拒绝接受他,就更不可原谅了。请细心留意本节的下半部:「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简单说,旧约的主旨就是基督的降临。任何人研读旧约时错失这主旨,他便错过了最重要的部分。

    五40犹太人不肯到基督那里来得生命。他们不肯接受耶稣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明白福音,也不是他们发觉耶稣不足信。在主耶稣里头并没有任何东西阻挠他们,使他们不能相信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本身的意愿。人爱自己的罪多于爱救主,他不愿放弃罪恶的行径。

    五41主斥责犹太人不肯接纳他,但不想他们以为他们不荣耀他,他就介怀。主来到世界,不是要受世人的称赞。主不看重,也不倚赖他们的赞美,他要的是父的称许。纵然人拒绝他,这也不减损他的荣耀。

    五42这里追溯人为何不肯接受神的儿子。这些人心里没有神的爱,他们爱自己多于爱神。如果他们爱神,他们会接受神所差来的那一位。但他们拒绝了主耶稣,显出他们对父神全没半点爱。

    五43主耶稣奉他父的名来,他来到地上是要行父的旨意,荣耀父,并在凡事上遵从父。人若是真的爱神,他们自会爱那位在言行上都讨神喜欢的人。

    主耶稣预言有别人将会奉自己的名来,犹太人会接待他。一方面,耶稣所指的会是很多在他以后出现的假师傅,他们希他得到举国的人的专崇。或许耶稣是指历代以来那些错谬的异教领袖,他们自称是基督。但主最有可能是指敌基督。将来有一日,犹太人中将出现一位自立为王的人,自称是神,要人敬拜他(帖后二8~10)。大部分犹太人都接受这敌基督为他们的统治者,结果他们将会受神严厉的审判(约壹二18)。

    五44主再列举犹太人不接受他的另一个原因。他们着重同辈之间的嘉许多于神的喜悦。他们惧怕离开犹太教后,朋友给他们的闲言。他们不敢忍受跟从耶稣所带来的痛苦,不愿为人所责难。一个人要是害怕他人的所言所行,他便不能得救。人要相信主耶稣,他得要寻求神的喜悦多于人的嘉许,他要来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

    五45主不想在父面前告这群犹太人。当然他能控诉他们很多罪名。但他不用这样做,因为摩西的书已足够控诉他们了。他们为旧约,尤其是摩西所着的五经而感到自豪,又为这经赐给以色列而骄傲。但他们却不遵从摩西的话,如第46节所述。

    五46主耶稣视摩西的书与自己的话等同,有相同的权柄。我们记得「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无论读旧约或新约,读的都是神的话。犹太人若真的信摩西的话,他们也会相信主耶稣基督,因为摩西的书上有指着基督来临的话。例如申命记十八章15及18节说: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象我,你们要听从他……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

    这段经文中,摩西预言基督的到来,叫犹太人当他来时要听从他。现在主耶稣来到,犹太人却不接待他。故此,耶稣说摩西会在父前控告他们,因他们佯装相信摩西,却不照他所吩咐的去行。主说他指着我写的话清楚的指出旧约论到他的预言。奥古斯丁言简意赅地说:「新约在旧约中隐藏,旧约在新约中揭示。」

    五47若犹太人并不相信摩西的书,那他们也不会相信耶稣的话。旧约和新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人若怀疑旧约的启示,他也不会接受主耶稣所说的话是启示。人若攻击圣经中某部分,或迟或早他也会怀疑其它部分。金尔说:

    主所暗示的当然是指摩西五经──圣经中遭最猛烈抨击的部分。但很奇怪,依我们的记录看,主耶稣引述这部分比别人都多。似乎早在五经为人抨击之前,主已认可五经的真确性。(注18)

    
新约 约翰福音6-10章注释
    肆.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加利利(六)

    一.第四件神迹:给五千人吃饱(六1~15)

    六1这事以后表示第五章的事件发生以后,已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到底过了多久,但我们知道耶稣在这期间由耶路撒冷上到加利利海去了。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大底是从西北岸到东北岸。加利利海亦即提比哩亚海,因为提比哩亚城就在西岸,是加利利省的首都,按罗马皇帝提比哩亚命名。

    六2、3有许多人跟随他,但不一定是因为相信他是神的儿子,而是因为他们看见耶稣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基于神迹的信心永不象只基于他说话的信心那般讨神喜悦。神的话从来不须神迹来证明。神所说的都是真的,不可能有错。他的话该能令人满足。第3节翻译为「耶稣上了山」,所指的可能只是沿海的山区。

    六4约翰为何提到逾越节近了,原因不大清楚。一些人认为耶稣心里可能正想着逾越节,便讲了第五章中有关生命的真粮这篇奇妙的道。他没有在逾越节上耶路撒冷。约翰称逾越节为犹太人的节期。当然,逾越节是旧约时代,神所亲自制订的,他将这节期给犹太人,故此是犹太人的逾越节。但这句话可能指神已不再承认这是他的节期,因为犹太人贺节,只为礼仪,并不是真心真意的。逾越节已失去其真正意义,已不再是耶和华的节期了。

    六5耶稣看见这许多人,并不感到懊恼,也不认为他们会阻碍他休息和与门徒相处的时间。他第一样想到的是要为他们预备点食物。故他问腓力哪里可以买到饼给众人吃。主耶稣问这问题,并不是他想要知道答案,而是为了教导各人。他早已知道答案,而腓力却不知。

    六6主将要教腓力宝贵的一课,试验腓力的信心。耶稣自己原知道他将要行神迹,叫这许多的人吃饱。但腓力是否知道耶稣有能力这样行呢?腓力的信心大还是小呢?

    六7明显地,腓力没有多大的信心,他很快的算了算,知道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也是不够叫众人吃一点。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日二十两银子能买多少饼,但数目一定不少。当时一两银子就是一个工人十天的工钱。

    六8、9安得烈是西门彼得的兄弟,他们在伯赛大附近,加利利沿海一带居住。安得烈也认为要喂饱这一群人实在不易。他见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但若要给这许多的人吃,这些只是微不足道。这孩童有的不多,但他愿意将所有的都交给主耶稣;结果四福音书中,每卷也有记载他这慷慨的行为。他做的虽然不多,但「只要神在其中,少也变得多。」这孩童已为举世所知晓。

    六10主耶稣叫众人坐下(实际上是躺下),他来供应他们的需要。他选择了草多的地方,在那里草多的地方实不易找到,但主体恤群众,希望他们在一乾净、舒适的环境进食。

    据记载,那里有数千人(希腊文指男人),还未计算妇人和孩子。五千这个数目是要显出神迹如何伟大。

    六11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主在分派食物之前也这样做,我们进食前也应该感谢神,毋须犹豫。然后主将食物分给门徒。这里,我们见到主没有自己做完全部事情,他要求其它人也参与服侍。有话说:「你尽你所能,我也尽我所能,主完成我们所不能的。」

    当主将饼分给门徒时,饼神奇的变多了。神迹发生的确实时间没有记载下来,但我们知道那五块饼和两条小鱼在主的手中奇妙地变得足够这许多人吃饱。门徒四周将饼和鱼分给那坐着的人,并没有欠缺。圣经清楚的指明门徒分鱼给他们,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谭姆士提醒我们,这故事描绘了以下的几样:

    一,败坏的世界;二,无能力的门徒;三,完美的救主。这神迹是真正的创造。一个普通人绝不能单用五块饼和两尾小鱼,就能变出足令这许多的人吃饱的东西。这句话说得好:「主祝谢时还是春分,擘饼时已到收割的季节了。」而另一句话也说得对:「没有祝谢的饼也是没有变多的饼。」(注19)

    六12这是一个美丽的举动。若耶稣只是凡人,他便不会费神理会那些剩下的零碎。任何一个人若能喂饱五千人,也不会理会那些多余的碎屑。但耶稣是神,而神是不会浪费自己的厚赐的。耶稣并不希望我们糟蹋他所赐给我们这些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指示门徒收拾起剩下的零碎,免得有糟蹋的。

    很多人想抹煞这件神迹,声称群众见那小孩交出五饼二鱼给主,察觉自己的自私,就决定也拿出他们的食物与他人分享。于是,人人皆有食物。但这解释与事实并不相符,下一节自有分晓。

    六13众人吃饱了剩下的饼碎竟装满十二个篮子。若各人只是自备食物,并不可能收集到如此多的饼碎。人的解释只显得荒谬无稽。此事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耶稣行了一个伟大的神迹。

    六14众人都知这是个神迹。他们若只吃所带来的食物,事情不会这样发生。事实上,他们知道这真是一个神迹,并愿意承认耶稣就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他们从旧约中知道有位先知将要来到。他们期望他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释放他们。他们所等待的是一位地上的君王,但他们的信心不真。他们不愿意承认耶稣就是神的儿子,并认罪、接受他为救主。

    六15耶稣行了神迹后,众人都强逼他作王,倘若耶稣真的是一个普通人,他一定会应他们的请求。人都急于求别人的称赞,希望能居高临下。但耶稣却不为所动,他不求虚荣,也不骄傲。他深知道他来世界的目的是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他不会作无谓的事去干扰这任务。他不会坐上王位,除非他已先上了祭坛牺牲。他定要受苦、流血、死亡、然后才受人称颂。

    迈耳写道:

    正如圣伯纳德所说,当他们想拥立他为王时,他都退开;人想钉他十字架时,他却交出自己。让我们清楚的记着这些,毫不踌躇的学习迦特人以太那崇高的行径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又敢在王面前起誓,无论生死,王在那里,仆人也必在那里。」(撒下一五21)主必会回答,正如当日大卫对那位出来认他、同是流亡的人说话一样:「你可以住在我这里,不要惧怕。因为寻索你命的就是寻索我的命。你在我这里,可得保全。」(注20)

    二.第五件神迹: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并救了门徒(六16~21)

    六16、17那是晚上,耶稣独自去到山上,群众都各自归家,只剩下门徒。门徒就决定下到海边,预备归程,横过加利利海。

    当他们要过海往迦百农去时,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他到了哪里呢?他正在山上祷告。今天基督徒的境况又如何呢?他们的生活如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中,周遭黑暗,无法见到主耶稣。但主耶稣不是不知道正发生何事的,他在天上,为他所爱的人代祷。

    六18加利利海常有阵风和烈风。风吹过约旦河谷时,速度很急,当抵达加利利海时,便形成大浪。在此时小船海上航行,危险非常。

    六19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从人看来,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就在此时,他们抬头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行走,渐渐近了船。神的儿子在加利利的海面上行走,门徒都害怕起来,因为他们还未完全知道这奇妙的人子到底是谁。

    这故事讲得很简单,约翰只告诉我们有关这件惊人事情的重点;他没有夸大言词,令我们觉得正发生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只是含蓄的把事情道出来。

    六20主耶稣安慰他们说:「是我,不要怕!」若他只是人,门徒定会很怕他。但耶稣是全能的创造主,那维系整个宇宙的主宰。有他靠在身边,并不用惧怕。这位原先创造加利利海的主,同样能平静这海,将他那些充满恐惧的门徒安全带回岸边。「是我」即「我是」,这是耶稣在约翰福音第二次用耶和华之名称呼自己。

    六21门徒知道是主耶稣,就喜欢接他上船。他们立时到了所要去的地方。这又是另一个神迹,但并没有任何解释。他们不用再摇橹,主耶稣瞬即间将他们带到陆地,他真是多么奇妙!

    三.众人要求神迹(六22~34)

    六22这是给五千人吃饱后第二日。群众仍聚集在加利利海东北一带,他们见到门徒在前一天晚上上了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和他们同去。当时只有一只可用的小船,门徒就取了来用了。

    六23跟着的一天,有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耶稣分饼给群众吃饱的地方。但主耶稣不可能征用这几只小船离去,因为它们只刚刚到达。也许群众就是借助这几只小船,过到迦百农,如以下经节所记。

    六24众人非常留意耶稣,知道他上山祷告去,又知他没有上船与门徒一起渡湖。但一日之差,耶稣竟无迹可寻,于是决定过海到迦百农,门徒准会在那里。他们不明白耶稣怎会到那里,但决定姑且到那里寻他。

    六25、26抵达迦百农后,他们找着耶稣。他们不掩饰好奇的心,问他何时到这里来的。

    耶稣间接的回答他们。耶稣明白,他们寻找他只因为他曾给他们食物吃,并不是因为他的身分。他们昨天见过他行了伟大的神迹,这实足以令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创造主、弥赛亚。而他们看重的只是食物。他们吃了神迹的饼,饥饿变得饱足。

    六27故此耶稣先劝他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主不是叫他们不该赚取每天的生计,但他不想这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满足个人肉体的需要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只有身体,还有灵和魂。我们应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人活着,不应以为肉体就是全部,不应将体力、才智全部用来满足身体的需要,因为过不多时,身体会朽坏,给虫吃掉,人要做的是每天以神的话喂养灵魂。「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囗里所出的一切话。」我们应不断努力去明白神的话。

    主耶稣说父神印证了他,意即他是神所差派和悦纳的。我们印证一些东西,即是保证那是真的。神印证人子,他认可他是说真理的那位。

    六28众人问主他们该做什么才算作神的工。人总想自行寻出通往天堂的路,总以为他们该做一些东西,好赚取救恩。但人若真的能为其灵魂得救而付上努力,那么他就有理由吹嘘自大,这就合乎人的心意。

    六29耶稣看破他们的虚伪,他们装出想为神工作的模样,但他们却不想与神的儿子扯上任何关系。耶稣告诉他们,首先他们一定要接受神所差来的那位。今天也是一样。人总以为多做善事,就能上天堂。但他们能为神做任何善事以先,他们一定要相信主耶稣基督。善行不能先于救恩,善行是后于救恩的。一个罪人能做的唯一善行,就是认罪,接受基督为主、为救主。

    六30本节更加证明人心的丑恶。昨天,他们看见主耶稣只用了五饼二鱼,就给五千人吃饱。隔了一天,他们竟来到主前,问他行什么神迹以证明他是神的儿子。正如很多不信的人一样,他们先要看见,然后才相信。「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但这不是神的次序。神对罪人说:「你若相信,就能看见。」信心永远是要在前头的。

    六31犹太人引述旧约,向耶稣提起有关旷野吗哪(注21)的神迹。他们似是说耶稣从未做过这样奇妙的事情。他们引诗篇七十八篇24至25节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暗示是摩西从天上叫食物下来的。主不及摩西般伟大,因为他只是将现有的食物变多。

    六32主的回复有两重意思。首先,不是摩西给他们吗哪,而是神给的。第二,吗哪不是天上来的真灵粮。吗哪只是普通的食物,为身体预备的;除满足今生的需要外,并无其它可取之处。主耶稣这里提到的是神从天上降下来的、理想的、真正的粮。这是属灵的粮,并不是身体的粮。我父这称呼暗示了基督的神性。

    六33主耶稣揭示自己就是神的粮,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神的粮远较旷野的吗哪为好。吗哪并不赐人生命,只是延续生命。它不是为全世界,而只为以色列预备的。而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这粮赐生命给人,不止一国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

    六34犹太人并不知道主耶稣说的真粮就是指他自己,故他们问他要这粮。他们的心仍想着普通的粮。可怜的人,心里并没有真正的信心。

    四.耶稣就是生命的粮(六35~65)

    六35耶稣将事实简单直接的讲出来,他就是生命的粮。到他这里来的,他将永远满足他们灵里的渴求,相信他的人,将永远不渴。请注意本节中的我是,主再次将自己与耶和华看作平等。一个罪人若说出象本节的话,会显得愚昧可笑。没有一个人能永远不饿、不渴,更遑论要满足整个世界属灵的渴求了。

    六36在第30节中,那些不信的犹太人要求主行神迹,好叫他们看见,可以相信。这里耶稣说他早已对他们说过,他本身就是个最伟大的神迹,他们看见后还是不信。既然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站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是不认他,那么真叫人怀疑到底有没有神迹耶稣行了之后,会叫他们相信的。

    六37主并没有因犹太人的不信而沮丧,他知道父的旨意和计划一定会实现。纵然现在和他说话的犹太人并不接受他,他知道所有神所拣选的人都必到他那里。正如宾克所说:「神绝对的旨意,永不动摇,但说出来时,竟含如此无可比拟的冷静、泰然、勇气和坚忍。」

    本节十分重要,只需三言两语的便道出了圣经中最要紧的教训。一是神赐了一些人给基督,而凡神赐的人都会得救。二是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要得救,得先要到主耶稣那里,相信他,接受他。神拣选了一些人得救,但圣经一字也没教我们神命定了一些人要受诅咒。伯何人得救都是因为神的恩典;任何人永远灭亡,都是因为他自己的错。每个人都因他的罪恶而被定罪。若所有人都下地狱,那都是人罪有应得。但神满有恩典,纾尊降卑,救人脱离人类整体的命运。他是否有权这样做?当然有。神能随意做他喜欢的事,无人能否认他有此权柄。我们知道神永不犯错,他是永远公义的。

    圣经教导我们神拣选了一些人得救,也阐明人有责任接受福音。神向全世界提出,凡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会得救。神从不勉强人类得救。一个人带着悔改的心和信心到主那里,神便会救他,藉着基督到神那里的人,没有一个会被丢弃。

    人的思想不能融会这两件事,但纵然我们不明白,也该相信,因这是圣经的教训,在这里清楚的指明出来的。

    六38在37节,主耶稣说神的计划终会实现,那些赐给基督的人将会得救。因为这是父的旨意,主就亲自作工实践它,耶稣的使命本是如此。基督说:「我从天上降下来」,清楚的指出他的生命不是在伯利恒的马糟里开始的,他是自有永有的,与父神同在天上。他降到世间来,作神顺服的儿子。他自愿为奴仆,遵行父的旨意。这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意思,只是他的意思是和神的意思一致。

    六39父的意思就是叫每一个赐了给基督的人都得救,一直保存到义人复活的日子,叫他们复活,接回天上。「一个也不」和「他」都是指信徒。主心目中的不是个别的信徒,而是由历代得救基督徒所组成的整个基督的身体。凡属基督的人将一个一个的得救,主耶稣的责任是要确保一个也不失掉,在末日叫他们都复活。

    在基督徒来说,末日就是主回来到空中的日子,那时属基督而死去的人要先复活,活着的信徒会改变形象,都被提在空中与主相会,与主永远同在。对犹太人来说,末日就是弥赛亚得荣耀来临的日子。

    六40主继而说明一个人如何能成为得赎大家庭的一分子。神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见子不是用肉眼看见耶稣,是要用信心的眼去看他。人要看见,认出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世人的救主,然后,还要相信他。相信是有信心的行动,要接受主耶稣成为个人的救主。凡有这样行动的人都得永生,这永生是从今天开始拥有,同时得到保证在末日会复活。

    六41百姓并没有准备接受主耶稣,他们私下议论,反对他。耶稣称自己为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他们明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尊称。从天上降下来的,他一定不是个普通人,就算是个伟大的先知也不能这样做。但犹太人并不愿相信他的话,于是私下的议论他。

    六42他们以为耶稣是约瑟的儿子。他们无疑是错了。耶稣是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的。约瑟并不是他的父亲。我们的主是由圣灵感孕的。他们不信童贞女能生子,于是便陷在不信和黑暗中。今天也是一样。那些不接受主耶稣是神的儿子,由童贞女所生,来到世界的人,也不会相信基督的工作及一切有关他位格的真理。

    六43虽然他们没有对着主说话,但他知道他们讲的是什么。这里,耶稣叫他们不要大家私下议论。以下的经文就解释了他们的议论为何毫无益处。犹太人越拒绝主耶稣的见证,主的教训就显得越艰涩。「光被拒绝就是被否认的了。」他们越拒绝福音,就越难相信福音。主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东西,他们尚且不信。若他向他们讲解一些深奥的事,他们只会完全不知他在说什么。

    六44人本身是完全的绝望及无助,他连自发来到耶稣前的力量也没有。除非父首先在他心中及生命里动工,否则他永不会觉察到自己可怕的罪过,并需要一位救主。很多人都不明白这节圣经。他们以为这节的意思是一个人纵然可能想要得救,但终却无路可寻。事实并非如此。本节郑重地告诉我们,神首先在我们的生命里动工,使我们归向他。我们有权选择信与不信主耶稣。但若神没有对我们的心说话,我们断不会想得救。主再次重申他的承诺,他会在末日叫所有真正的信徒复活。如前所述,末日是指基督为他的圣徒再来,那些死的要复活,活的要改变,那时只有信徒才会复活。

    六45主耶稣用坚定的措词说出,除非父吸引人,否则人无法到他那里。然后,他再说明父怎样吸引人。首先,他引用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3节:「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神不只是拣选人就罢了,他还作工,用他宝贵的话语和教训,对他们的心说话。

    然后就是个人的意愿。那些回应神话语,又学习父之教训的人,全到基督那里。经文再次将神的主权和人的选择放在一起,表明救恩属神的一面和人的一面。

    主耶稣说「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中的先知书,尤指以赛亚书,但这里所表达的思想却贯通所有先知书。人被吸引到神那里是因为神的话语和神的灵所指示的教训。

    六46人蒙神的教训不等于看见过神。只有一位看见过父的,就是从神那里来的,即主耶稣自己。

    蒙神教导的人所受的,都是有关主耶稣基督的教训,因为神的教训以基督为中心。

    六47本节是圣经里有关救恩的经文中,一句最为简洁扼要的话。主耶稣所宣明的话,很难会有误解──信他的人有永生。他以郑重的「实实在在」引出这句重要的说话。这是新约圣经其中一节经文告诉我们,救恩不是靠行为、奉公守法、参加教会、奉行金科玉律等,要得救只有相信主耶稣基督。

    六48、49主耶稣指明他就是自己一直所讲的生命的粮。生命的粮当然就是人吃了就能得生命的粮,事前犹太人提起旷野的吗哪,向耶稣挑战叫他造出如这些奇妙的食物来。这里主提醒各人,虽然他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后来还是死了,换言之,吗哪只为今生而赐,没能力赐吃了的人永生。耶稣用「你们的祖宗」一语,暗示他和已堕落的人类是不同的,他有着独一的神性。

    六50与吗哪相反,主耶稣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凡吃这粮的,就必不死。这不是说吃的人肉体不会死,而是他在天上将有永生。纵然他的身体死了,也会在末日复活,与主永远同在。

    本节并以后的经文,主耶稣重复地叫人吃他的肉。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是否真的叫人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吃他的肉呢?这样的做法明显是不可能的,也令人恶心的。然而,一些人认为耶稣是教导人在圣餐的时候吃他。吃的时候,圣餐中的饼和酒会奇迹地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我们要得救的话,便要分受饼和酒。但这不是耶稣的教训。经文的上下文清楚地给我们看见,吃他就是指相信他。当我们信靠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救主,我们便凭着信心得到他,得以分受他本身和工作的成果。奥古斯丁说:「你相信,你就是吃了。」

    六51耶稣是生命的粮,他不单在自己里头有生命,并能赐人生命。那些吃了这粮的人,就必永远活着。怎能如此呢?主怎能将永生赐给有罪的人呢?答案就在本节的后半部:「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这话是主指着他死在十字架上说的,他将他的生命作罪人的赎价。他的身体会受害,他的血会流出作赎罪之牺牲。他愿以死作人的代罪者,为我们付上我们罪极刑的代价。他为何这样做?为的是世人的生命。他不只为犹太民族,或只为选民而死。他的死是够赎回所有世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世界都会得救,而是说若人人都来就耶稣,主在加略山上的工作将足够拯救整个世界的人。

    六52犹太人心里仍想着物质的粮和肉。他们的思想无法超越今生的事物,他们不明白主耶稣是藉着物质的事物去解释属灵的真理。故他们彼此争论,这个普通的人怎能把他的肉给别人吃呢。正如一个人跳出飞机外才能张开降落伞,信心也是在眼前所见的东西的前头,预备个人的思想去明白、心灵去相信、意志去服从。所有「怎样」的问题,在顺服基督的权威之后,自会得到答案。正如当年保罗对主喊着说:「主啊,你要我做什么?」之后,他才得到答案一样。

    六53耶稣知道万事,再次体察到他们正想着,说着些什么。他郑重地警告他们,若他们不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他们里面就没有生命。这断不会是指圣餐里的饼和酒。当主在他被卖的那一夜设立圣餐时,他的身体还没受伤,他的血还未流出来。门徒分受饼和酒,却不是真的吃主的内和喝他的血。主耶稣只是道出,如果我们不凭着信心领受主为我们死在加略山上的赎价,我们便永不能得救。我们一定要相信他、接受他、倚靠他,让他全然成为我们的拥有。

    六54将这节与第47节相比,「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相信他。第47节写道:「信我的人就有永生」。本节又说吃他肉、喝他血的人就有永生。二物相同时,彼此无分两样。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就是相信他。所有信他的人在末日都要复活。这当然是指那些信靠主耶稣而死去之人的身体。

    六55主耶稣的肉真是可吃的,他的血真是可喝的(注22)。这二者与世上的食物、饮品不同,后者只有暂时的价值,但主耶稣的死,价值是直到永远的。那些凭着信心分受他的人都领受生命,直到永远。

    六56那些相信主的人和主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吃他肉、喝他血的人常在他里面,他也常在那人里面。没有东西比这样的关系更紧密、更亲切。当我们吃普通的食物,食物进入我们体内,就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接受主耶稣为我们的救赎主,他便进入我们的生命里,而我们也常住在他里面。

    六57主再次描述他和他的子民间那紧密的关系。这个描述是跟他与父神有关的。永活的父差派主耶稣基督到世上来(永活的父解作父就是生命之源的意思)。耶稣到世上为人,他因父活着,他的生命与父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神是他生命的中心和全部。他的目的就是要专注在父神身上。他在世上为人,世人却不知道他就是道成肉身。虽然他不为世人所认识,他和父却是一体,有着亲密的关系。信主耶稣的人也是一样。他们身在世上,为世人所误解、憎恨、**。但因为他们相信并信靠主耶稣,他们就是因他活着,他们的生命与主的生命连在一起,长存永远。

    六58本节总结了耶稣先前所说的话。他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胜过祖宗在旷野所吃的吗哪。食物只有暂时的价值,只为今生;但基督是神的粮,赐永生给一切吃(信)他的人。

    六59群众跟从耶稣和他的门徒,从加利利海的东北岸来到迦百农,在会堂里找到耶稣。在会堂里(注23),主向他们讲述了生命的粮的道理。

    六60直到这时候,耶稣已有好些门徒,远较原先的十二个为多。任何人跟从他,并承认、接受他的教训的,都是他的门徒。但不是所有称为门徒的人都是真信徒。这时候,有好些囗称是他的门徒的人说:「这话甚难。」他们认为主的教训惹人讨厌。其实,他的教训并不使他们难于明白,使其不快的是接受他的教训。他们说「谁能听呢」,暗示「谁能够忍受这样讨厌的教训」?

    六61我们再次找到主是全知的证据。他知道门徒所说的一字一句。他知道他们正议论他所说的话,不满他称自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并人若要得永生,就要吃的肉、喝他的血。耶稣知道他们,问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么?」

    六62他们厌弃是因为耶稣说他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耶稣知道他在复活之后,会升回天上,故耶稣问他们,倘或他们看见他升到天上又会怎样想呢?他们也为他叫人一定要吃他的肉而感到惆怅。当他们看见他的身体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又会如何呢?他升回父那里后,他们又如何能真正的吃他身上的肉,喝他身上的血呢?

    六63这些人一直想着基督身体上的肉,但这里耶稣告诉他们吃肉并不能得着永生,乃是要靠神圣灵的工作。肉体不能赐人生命,只有灵能够。他们一直从物质的角度去理解耶稣的话,不明白要从属灵的角度去理解。耶稣于是向他们解释他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当人从属灵的角度去理解主所说的话时,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便是叫人相信他,那些领受的人就必得永生。

    六64就算耶稣向他们解释明白,他知道当中有些在听他话的人,还是不明白,因为他们不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明白,只是他们不愿明白。耶稣从起头就知道有些声称跟从他的人,并不相信他,而其中一个门徒将要卖他。当然,耶稣在亘古时已知道这事,但这里指的可能是他早在地上开始传道时,已经知晓。

    六65耶稣解释说,因为他们不信,先前才对他们说若不是蒙他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他那里。这话是用来打击人骄傲的心的。人总以为自己能做事,赚取救恩。主耶稣告诉众人,就是到他那里的能力,都只能从父神处领受。

    五.对救主的话不同的反应(六66~71)

    六66耶稣所说的话令很多从前跟从他的人不悦,离他而去,不愿和他同行,这样的门徒永不是真信徒,他们跟从主各有各的原因,但却不是因为真正的爱他,或是欣赏他。

    六67在这时候,耶稣对着他十二个门徒,问他们是否也会离开他。

    六68彼得的答案值得留意。他的意思是:「主啊,我们又怎能离开你呢?你的教训领人得着永生。我们若离开你,便没有其它人可以跟随了。离开你就等于要我们灭亡。」

    六69彼得代表十二门徒说他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主耶稣就是弥赛亚,永生神的儿子(注24)。请注意词语的先后序,「已经信了,又知道。」他们首先相信主耶稣基督,然后才知道他真是如他所说的一样。

    六70在第68和69节,彼得说话时用「我们」,代表全部十二个门徒。而在本节,主耶稣纠正他,不应说得这么自信,以为十二个门徒都是真信徒。主耶稣是真的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但中间有一个是魔鬼。他们中间有一人不如彼得所想的,他不认主耶稣是基督。

    六71主耶稣知道加略人犹大将会卖他。他知道犹大从未接受他为救主。我们再次见到主的全知,也证实彼得代门徒说话时,并不是绝无错误的。

    在论述生命的粮时,我们的主用颇简单的教训作开头。当他层层渐进时,犹太人明显的不接受他的话。他们越紧闭心扉,不愿听真道,他的教训便显得越难。最后耶稣讲述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他们已忍无可忍,说道:「这话甚难,谁能听呢?」后来,他们便不跟从耶稣。他们拒绝真道,连明辨是非的眼睛也瞎了。因为他们不愿看,最后便变成不能看。

    伍.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耶路撒冷(七1~一○39)

    一.耶稣斥责他的弟兄(七1~9)

    七1第六和七章中间相隔了数月。耶稣仍在加利利,不愿在犹太逗留,因为那里是犹太人的宗教中心,他们想要杀他。所说的犹太人(注25)一般都认为是指犹太人的领袖或官员。他们最痛恨主耶稣,寻找机会杀害他。

    七2住棚节是犹太人节期中一个重要的节日。这是收割时分,庆祝当年犹太人离开埃及时,曾在临时的帐棚中住过。这是一个喜庆、欢欣的假期,众人都期望有一天弥赛亚来临统治、拯救犹太人民,领他们住在和平、繁华的乐土上。

    七3第3节所述的主的弟兄大底是指马利亚在耶稣后所生的儿子(一些人则说他们是耶稣的表兄弟或其它的远亲)。但无论他们和主耶稣的亲戚关系如何亲密,他们不会因此关系而得救。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相信主耶稣。他们告诉他应该要在住棚节到耶路撒冷,在那里行一些神迹,好叫他的门徒能看见他所行的事。所指的门徒并不是十二门徒,只是一些在犹太地囗称跟从主耶稣的人。

    虽然他们并不相信他,也想他当众的显明自己。也许他们想在耶稣成名后,作为他的亲戚也能沾一点光采。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妒忌耶稣的名声,催促他到犹太地,希望他在那里遭遇不测。

    七4他们说话时,可能语带讽刺。他的弟兄似乎以为主耶稣求名声。若他不是为了名气,他又为何在加利利行这些神迹呢?他们向主耶稣暗示:「现在就是你的黄金机会了。你一直希望能出名,在这节期好应当上耶路撒冷。那里有千百人,你有机会在他们面前行神迹。加利利是个僻静的地方,你在这里行神迹,没有人会知的。我们都知道你想有名气,还留在此干么?」然后,他们还加一句说:「如果你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他们的意思是:「如果你真是弥赛亚,可以行神迹来证明自己的话,那么你为何不在些更令人注目的地方,如犹太地,来行神迹证明自己呢?」

    七5他的弟兄并非真心真意的想他得荣耀。他们根本不信他是弥赛亚。他们也不愿将自己交托给他。他们所说的话是要讥讽他。他们的心在主面前并不正直。当时主耶稣听到他弟兄怀疑他所说的话和所作的工,必定很伤心。多少次忠于神的人常会发现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都反对他们,他们为此感到伤心难过。

    七6主的一生由此至终都安排好了,他每日所过的一分一秒都是照着原先所安排的去行。他向世人公开彰显自己的适当时候还没有到。他知道前面所走的路,知道他现在上耶路撒冷,向众人彰显自己,是不合乎神旨意的。但他提醒他的兄弟,他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他们的一生都依着他们的欲望,却违背神的旨意。他们能随意定下自己的计划,着迹四处,因为他们行的都是自己的意愿。

    七7世人不能恨主的兄弟,因为他们本属世界,与世界同一阵线,对抗基督。他们的一生与世界为伍。这里的世人就是人所建立的制度,里面没有神和他的基督。这世界就是文化、艺术、教育或宗教的世界。其实,犹太地是特别的宗教世界,因为最恨基督的就是犹太人的领袖。

    世人恨基督因为他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世人堕落败坏的本性是何等可悲。一个丝毫没半点罪污的人来到世界,世人竟要杀他,基督完美的生命显出各人生命的瑕疵。正如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并划在一起时,直线便显出曲线的弯度。主来到世界也是一样,显出人的罪恶。人痛恨罪恶给别人揭发。人不单不悔改、求神怜悯,还要杀害那位显出他们恶行的人。

    迈耳评道:

    「世人不能恨你们。」啊,这真是那爱的化身者所发出最严厉的斥责之一,无论今时今日,还是他昔日在世时,也是一样。一个基督徒不为世人所憎恨,反为世人所爱、所奉承、所爱抚,是他所处最恶劣的光景。古时的圣贤曾问:「到底我做了什么错事,这等人要如此的讨好我?」不为世界所憎恨,证明我们没有指证世人所做的事是恶的。世界对我们体贴爱护,证明我们属于世界。与世界为伍就是与神敌对。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约七7,一五19;雅四4)。(注26)

    七8主叫他的兄弟上去过节。事情实在非常令人难过。他们佯装虔诚,上去守住棚节;但基督站在他们当中,他们没有真的爱他。人爱宗教礼仪,因为他能假心假意地守着。但若人面对面在基督面前,便毫不自在了。耶稣说他现在(注27)不上去过节,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满。他并不是存心不上去守节,我们在第10节知道,最后他也去了。但基督的意思是不想与他的兄弟同去,在众多人前彰显他伟大的能力。时机还未到。基督要上去,他会悄悄地,低调地上去。

    七9所以主在他的兄弟上去守节后,仍旧住在加利利。他的兄弟离开那位唯一能给他们住棚节所代表的喜乐、愉悦的人。

    二.耶稣在殿里教训人(七10~31)

    七10他弟兄上去耶路撒冷后,过了一段日子,主耶稣也暗暗的上去。他是虔敬的犹太人,希望在那里过节,但身为神顺命的儿子,他不能明明地上去,似乎是暗去的。

    七11在节期寻找耶稣的犹太人,无疑是那些想要杀害他的领袖。他们问:「他在那里?」他们不是想要敬拜他,而是想除掉他。

    七12很明显,主的出现引起了众人的议论。耶稣所行的神迹逼使众人要弄清他到底是谁。节期间,众人都私下议论,讨论他是真先知、还是假先知。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

    七13犹太人领袖极力反对耶稣,吓得无人敢明明称赏他。很多平民百姓无疑是相信了主耶稣是以色列真正的弥赛亚,但又不敢出来表白,因为怕这些领袖会**他们。

    七14住棚节为期数天,约过了一半,耶稣上了圣殿的外院(那里称为所罗门的廊,可供众人聚集)教训人。

    七15那些听到救主说话的人都希奇。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他对旧约圣经的认识,和他学识的广博和教训的能力。他们知道主耶稣并没有上过当时出名的宗教学院,但他们不明白他从何有如此的学识。今天也有很多信徒没有受过正式的宗教训练,也能传讲圣经。世人虽为此感到惊奇,但也常提出抗议。

    七16再一次,我们见到主耶稣不居功,谦让的表现。他只想荣耀他的父。耶稣只简单回答说,他的教训不是他自己的,乃是从那差他来者那里来的。耶稣所说并所教训人的每句话,都是他父亲叫他说,叫他教训人的。他行事并不脱离父神。

    七17若犹太人真的希他知道耶稣的教训属真属伪,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人若立志遵着神的旨意行,那么神便会向他启示基督的教训是出于神还是他凭着自己说的。这是给所有真诚寻求真理的人奇妙的应许。一个人若恳切,诚心想要知道真理,神便会向他启示。「顺服是属灵知识的钥匙。」

    七18人凭着自己说,即凭着一己的意思说话,是求自己的荣耀。主耶稣就不同。他寻求那差他来的父的荣耀。因为他的意向专一,教训也绝对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只有耶稣一人才有资格说这种话。世上其它的教师在服侍工作上都有点私心。每一个主的仆人都应该求神的荣耀多于求自己的荣耀。

    七19后来,主直接指证那些犹太人。他提醒他们昔日摩西赐律法给他们,他们得律法,也得荣耀,但却忘记了单单拥有律法并算不得什么。律法要求人遵守诫条律例。他们因得到律法而感到自豪,但明显地并没有一人遵守律法,他们心里正谋算如何杀害主耶稣。律法明明禁止杀人。他们图谋对主耶稣基督不轨,正触犯了律法。

    七20众人听了主耶稣这番话后,如坐针毡,不但没有承认他的话是对的,反而更诋毁他。他们称他是被鬼附着,并反问当中有谁想要杀他。

    七21耶稣将话题转回当日在毕士大池治好那病人一事。这件神迹激起了犹太领袖对他的仇恨,使他们开始密谋杀害耶稣,主提醒他们他作了一件事,他们都以为希奇。但他们不是欣赏耶稣,只不过是见他在安息日行这样的事,感到震惊而已。

    七22摩西律法里写明,男婴在出生后第八天便要受割礼(其实割礼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起的)。就算这第八天是安息日,犹太人也会替婴孩行割礼,不以为错。他们认为这是必要的工作,是神所允许的。

    七23他们若在安息日替婴孩行割礼,遵从摩西的律法,那么,他们为何要责难主耶稣?他不过是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而已。律法若准人行必要的事,为何不准人行慈悲的事呢?

    割礼只是在男孩身上所行的小手术。手术使人痛苦,叫人得的益处算少。但主耶稣却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完全痊愈,犹太人却因此为难他。

    七24犹太人所犯的错误就是按外貌断定是非,而不凭事实的真相。他们的判断不公正;他们所做的事就合法,而耶稣做的就全然是错。人就是喜欢凭眼见而作出判断,而不按实情做决定。主耶稣根本就没有犯摩西的律法,犯的其实是他们,因他们无理的仇视耶稣。

    七25当时,犹太领袖想要杀害耶稣的事在耶路撒冷众所周知。这里,一些平民查问这是否就是他们领袖想要杀的人。

    七26他们不明白为何主耶稣仍能这样公开、明明地讲道。如果官长们真的如人民心想的那样敌视耶稣,那么他们为何仍准许他继续这样做?他们是否已经查出他正如自己所说的,真是弥赛亚吗?

    七27那些不信主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以为自己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他们相信他从拿撒勒来,认识他的母亲马利亚,又以为约瑟是他的父亲。当时,犹太人一般都认为基督来的时候,会是突然间,神神秘秘地出现。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会出生成为婴孩,然后长大成人。虽然他们应该从旧约中知道弥赛亚会降生在伯利恒,但他们对弥赛亚到来的细节似乎全不知晓。故此,他们说:「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七28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听到他们的说话。耶稣就在此时,大声向他们说,他们无疑是知道他,也知道他从那里来。但他们只知道他是一个人,是拿撒勒人耶稣。他们不知道他也是神,故耶稣在下文再加以解释。

    耶稣是一个人,住在拿撒勒。但他们也应该知道他来并不是由于自己,而是由父神差派来的,但这些百姓却不认识父。主耶稣藉此话表明自己与神同等。他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不是由于自己的权柄,也不是来行自己的意愿。他是由真神差派到世界来的,而这位神他们并不认识。

    七29但耶稣认识神。他在永恒中与神同在,与父神完全平等。主耶稣说他是从神来的,他不单只是神所差派来,且更常与他同在,完全与他同等。「他也是差了我来。」主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道出自己是基督,那位受膏者,由神差到世间来,完成救赎的工作。

    七30犹太人知道耶稣说话的含义,知道他称自己为弥赛亚。他们认为他亵渎神,想要捉拿他,但却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神的大能阻止了人加害耶稣的诡计,直到神所定的时候到了,他才会被献上,作为赎罪祭。

    七31事实上众人中间有好些相信了主耶稣。我们看他们的信是真的。他们的推理是这样。耶稣还能做什么来证明他是弥赛亚呢?若耶稣不是弥赛亚,那么基督来的时候,他能比耶稣行更多、更奇妙的神迹吗?他们的问题明显说出他们因耶稣所行的神迹而相信他真是弥赛亚。

    三.法利赛人的敌意(七32~36)

    七32法利赛人穿插于人群中间,听见他们私下的议论。众人正为耶稣纷纷议论,他们不是反对他,而是偷偷的表示欣赏他。法利赛人害怕情况会使愈来愈多的人接受耶稣,故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七33本节的那番话当然是对来捉拿耶稣的差役说的,同时也是对法利赛人和其它百姓说的。

    主耶稣并非作退让,他不过是更坚持。他告诉他们,他和他们同在还有不多的时候,然后他会回到差他来的父神那里。这番话无疑会更惹法利赛人的怒气。

    七34终有一天,法利赛人要找他,却找不着。他们一生中迟早发觉需要一位救主,但那时已是太迟了。耶稣已回到天上,因为他们的不信和所作的恶事,他们不能到那里见他。这句话非常严肃,提醒我们有错过机会这一回事。人们今天有机会得救,若拒绝了,可能永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

    七35犹太人并不明白主耶稣说话的意思,不知所指的是他将会回到天上去,以为他可能会四处游历,传讲福音,要到散住希利尼中的犹太人那里传道,甚至连希利尼人也一并教训。

    七36他们再表示他们希奇他的话。到底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呢?他到底能到那里去,是他们不能到的呢?这里说是犹太人的不信和瞎眼。他们拒绝接受主耶稣,再没有人的心比这更黑暗的了。今天我们会讲:「一个人不愿看,就没有比这更瞎眼的了。」这话正好说明此情此景。他们不想接纳主耶稣,所以他们不能。

    四.应许赐下圣灵(七37~39)

    七37虽然旧约没有记载,但犹太人却有一礼仪。就是在住棚节的头七天,每一天都从西罗亚池打水,倒在燔祭坛旁边一个银盆里,在第八天礼仪还未完成。故此,基督宣称赐人永生的活水这番话,在第八天就更引人注目。虽然犹太人民守足礼仪,但内心却仍未满足,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节期背后的含义。在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当他们正准备归程的时候,耶稣站着高声对他们说话,他邀请他们到他那里,可得属灵的满足。请留意耶稣的用词,他是邀请每一个人。他的福音是普世的,人若到基督那里,没有一人不能得救。

    但请留意头一句,圣经上写着:「人若渴了。」渴是指心灵的需要。除非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他总不想要得救;除非他知道走迷了路,否则永不想要人找到他;除非他意识到自己心灵非常贫乏,他永不想要到主那里求供应。救主邀请所有囗渴的心灵到他那里。他并不是叫人到教堂、见传道人、受浸礼、或到主的桌子那里,耶稣说:「可以到我这里来。」并不是到其它人或找其它东西。「可以到我这里来喝。」喝就是亲自从基督支取,即是信靠他,让他作自己的主和救主。要喝就是让基督进入我们的生命,正如我们喝水进入我们的身体。

    七38本节证明到基督那里喝就是相信他。凡相信他的人,他们的需要就得到满足。他们身上会流出属灵祝福的江河,直到别人那里(赛五五1)。「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这句话是指个人内在的生命会有转变,愿意帮助别人。司徒德指出我们喝水,只是小囗小囗地喝,但却增多集成滚滚的江河。谭普尔警告说:「人休想能够叫神的圣灵住在他里面,把圣灵留在自己里头。圣灵所在之处,也必涌流而出。那里若没有涌流,那里就没有圣灵。」

    七39很明显活水指的就是圣灵。本节非常重要,因为教导各人,人接受主耶稣基督时,也受神的圣灵。换言之,有人称圣灵在人信主后一段日子才降下住在人身上的说法是错的。这节清楚的指明所有相信基督的人都要受圣灵。主耶稣说这番话时,还没有赐下圣灵,要等到主耶稣返回天上,得着荣耀后,圣灵才在五旬节降下。从那时起,所有真正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有圣灵住在他们身上。

    五.有关主耶稣的纷论(七40~53)

    七40、41众人听见主耶稣的话,就相信他就是摩西在申命记十八章15及18节里所提到的那先知。有的人更愿意承认耶稣是基督,是弥赛亚。但有些人认为不可能。他们相信主耶稣是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出来的,但旧约中并没有预言说基督会从加利利出来。

    七42这些犹太人信得没错,基督是从伯利恒出来的,也是大卫的子孙。但他们若肯花时间去查考,就会发觉耶稣是在伯利恒出生的,且是大卫的直系子孙,由马利亚所生。

    七43因为各人的意见不同和无知,众人就为基督起了纷争。今天也是一样。人们会为耶稣基督而争论。有些说他只是一个凡人,象我们一样。有些认他是历史上最伟大杰出的人,但相信神的话的人就知道「基督……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神」(罗九5)。

    七44有些人仍想捉拿耶稣,但无人成功。只要一个人行神的旨意,世上并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他。「等到我们的工作完成,我们就可享永生。」主的时候还没有到,所以没有人能用任何方法伤害他。

    七45法利赛人和祭司长也有派差役去捉拿耶稣。现在差役回来,两手空空,捉拿耶稣不成。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非常恼怒,质问差役为什么不带耶稣回来。

    七46差役虽是罪人,也不接受耶稣,但此刻也不得不为他讲一番好说话。他们这番话,值得我们去记着。「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这些差役已往一定听过很多好人和伟人说话,但却没有一个说话时象耶稣一样有权柄、恩典和智慧。

    七47、48法利赛人想要威吓差役,指他们被耶稣迷惑了,提醒他们整个犹太民族的官长都没有信他的。这番话实是令人吃惊!若所有犹太民族的领袖,在弥赛亚来临时,都不认识他,那真是他们的羞耻。

    这些法利赛人自己不单不愿相信耶稣,更不想其它人信他。今天也有这样的人。很多自己不愿得救的人,也会用尽所有办法来阻止他们的亲朋戚友信主。

    七49法利赛人指责犹太的平民百姓无知,是被咒诅的。他们认为,若那些百姓知道一点圣经,就不会认为耶稣是弥赛亚。他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的!

    七50就在此时,尼哥底母对他们说话。他从前夜里去见耶稣,知道自己必须要重生。似乎他已真的相信了主耶稣基督,得到救恩。这里,他在犹太的领袖当中,站出来为主辩护。

    七51尼哥底母认为犹太人没有给主耶稣辩护的机会。根据犹太的律法,若不是先有聆讯,律法并不会定他的罪。但犹太的领袖那时所做的,正正不合乎律法。他们是否害怕知道真相?答案很明显是的。

    七52这时,犹太领袖的矛头直指向他们其中一名伙伴──尼哥底母。他们嘲弄他是否也是出于加利利,跟从耶稣的人?难道他不知道旧约里并没有预告有任何先知出于加利利的吗?但事实上,这群领袖正自暴其短。他们不认识先知约拿吗?他是从加利利出来的。

    七53终于过了住棚节,各人都归回本乡。有些人面对面见过救主,并且相信了他。但大部分人都拒绝了他,犹太人的领袖更加坚定心志,要干掉耶稣,认为他对他们的宗教及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威胁。

    六.行淫时被拿的妇人(八1~11)

    八1本节承接上文第七章最后的一节。将两节并排,关系就更明显:「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主耶稣曾经说过:「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八2橄榄山离圣殿不远,主耶稣在清早,从橄榄山下来,经过汲沦谷,再上城,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

    八3文士(就是那些抄写及讲解圣经的人)和法利赛人一伙,希望能用诡计,引主耶稣讲错话,以便用来控告他。他们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也许面对着耶稣。

    八4他们就指证这妇人行淫。这妇人在行淫时被拿,证据确凿,无可推诿。但男的在那里呢?当时,行淫的妇人被拿,受惩罚,但一同犯罪的男人,却常可逍遥法外。

    八5这诡计非常明显,他们希望见主耶稣违背摩西的律法,若成功,就能叫众人对抗耶稣。他们提醒他,摩西在律法上吩咐,一个人若在行淫时被拿,就该用石头打死他。他们心怀鬼胎,当然希望主耶稣不表赞同。故此,这些人就前来问主该把妇人如何处置?他们认为,在公义和摩西律法之下,都应该惩罚她,以一警百。达秘写道:

    人堕落败坏了的心肠就是这样的。他若找着一个人比自己更坏,就倍感安慰、泰然自若,以为别人所犯的罪比他更大,他就能饶过自己。在严厉地指责、控诉别人的同时,他就能忘记自己的恶,在罪恶中洋洋得意。(注28)

    八6他们没有罪名指控耶稣,故想堆砌一个告他的把柄。他们知道如果耶稣放那妇人走,就是与摩西的律法为敌,能藉此控告他的不义。但耶稣若责备妇人,定她死罪,他们就能利用这机会说他是罗马政府的敌人,又能显出他的铁石心肠。但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我们无法知道他在地上写些什么,有些人自以为知道,且满有信心,但事实是圣经没有让我们知道。

    八7犹太人感到不满,不住的问耶稣,叫他说话。耶稣指出律法上的惩罚一定要执行,但执行的人必须是无罪的。这么一来,主仍守着摩西的律法,他没有说过妇人该放走,不受律法的刑罚。他所做的,是要显出这群人当中,人人都有犯罪。若要定断别人,自己一定要无罪。很多人用这节来放纵罪过,以为自己不会再受责备,因为每个人都曾犯错。但事实并不如此,这节不但没有纵容罪过,反而连那些犯罪,没被揭发的人,都一并定罪了。

    八8救主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本章是文献中唯一记载耶稣有写过什么的地方,但所写的早已随尘土飘扬散尽了。

    八9那些前来指控妇人的人,都受良心责备(和合本没有此句),知道自己也有罪。他们无话可说,就一个一个地走了。他们从老到少都是有罪的。只剩下耶稣一人,和仍在附近站着的妇人。

    八10满有恩典奇妙的主耶稣,对妇人指出所有前来指控她的人都走了,去得渺无踪影,整群人中没有一个留下,有胆量来指责她。

    八11妇人所说的主,即先生的意思。她说的话意思是:「先生,没有。」主仁慈和蔼的答道:「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在判罪的事上,主耶稣并没有僭越公民的权利,定人罪的权在罗马政府,耶稣并不干预。他不赦免,也不定妇人的罪,那不是他的责任。但他警告妇人,叫她不要再犯罪了。

    在约翰福音第一章,我们知道耶稣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这就是一例,主说:「我也不定你的罪。」我们见到他的恩典。「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我们听到真理的话。主不是说:「去吧,以后尽量少犯罪了。」耶稣基督是神,他要求的是绝对的完美,不能容许些毫罪恶,故在妇人面前,也向她表明神完美的要求。(注29)

    七.耶稣是世界的光(八12~20)

    八12耶稣到了殿里的库房(见20节)。群众仍然跟着他。他对着他们,就自己弥赛亚的身分说了一句重要的话。他说:「我是世界的光。」世界在罪的黑暗中,无知、无目标。耶稣是世界的光,除他以外,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从罪的黑暗中得释放;除他以外,人生的路便没有指引,再没有人认识生命真正的意义和永远的事。耶稣应许那些跟从他的人,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跟从耶稣的就是相信他的。很多人误以为他们可以不需要重生,也能生活得象耶稣一样。但跟从耶稣就是怀着悔改的心来到他面前,相信他是救主,把自己整个生命交托给他,那些这样做的人,生命就有指引,有希望,不再害怕死亡。

    八13法利赛人从律法的角度来挑剔耶稣。他们指他只是为自己作证。由于一般人都心存偏见,单单是个人的见证根本就不足够折服人。法利赛人毫不留情地质疑耶稣的话,他们实在怀疑他的见证不真。

    八14主知道一般都需要两至三个见证人。但他的见证一定是真的,因为他是神。他知道他是从天下来,也将往天上去。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从那里来,往那里去。他们以为耶稣只是和他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不相信他是永生之神子,与父神同等的。

    八15法利赛人凭外貌判断人,都是依照人的标准。他们认为耶稣只是拿撒勒的木匠,从未想过他和以往任何一个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耶稣说他从不判断人。他从不以属世的标准判断人,象法利赛人一样。他到世上来的目的并不是要判断人,乃是叫人得救。

    八16若主真的要作判断,他的判断也是真的、公义的。他是神,凡他所作的,都是与差他来的父一同作的。主耶稣已再三向法利赛人强调,他与父神是合一的,也正因此,法利赛人心中才发出极恶毒的仇恨。

    八17、18主承认摩西的律法要求有两个人的见证,他并无否认这点。

    若他们硬要有两个人的见证,耶稣也不难给他们。首先,他为自己作见证,用的是他纯洁无罪的生命及一切他囗里所出的话。继而父为他作见证,用的是他在天上公开见证他的声音,并他叫主所行的神迹。基督应验了一切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但纵使事实已摆在眼前,犹太这群领袖还是不信。

    八19法利赛人接着所问的,是出于轻蔑的心。他们问「你的父在那里」时,可能还四周张望。耶稣回答他们,说他们不单不认识他真正的身分;也不认识他的父。当然,他们必定强烈反对,否认对神毫不认识的指责。但这无疑是事实。若他们接受了主耶稣,也就认识他的父。若不是从耶稣基督身上,没有人能认识父神。所以,他们拒绝救主,就不能真真正正的称自己认识神、爱神的了。

    八20从本节中,我们知道上文所记的事是发生在殿里的库房中。主再次得到神的保护,没有人能够拿他、逮捕他、或杀害他。他的时候还没有到。那时候就是他要在加略山为世人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

    八.犹太人与耶稣辩论(八21~59)

    八21耶稣再显出他对未来的全知。他告诉批评他的人,他要去了。「去」不单是指受死、埋葬,更指他复活,升回天上。犹太人还会继续寻找弥赛亚,不察觉他已经来到,且遭他们拒绝了。正因为他们拒绝了主,他们要死在罪中(在希腊文及新英王钦定本中,「罪」一字是单数)。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进天堂,就是主耶稣要去的地方,这是严肃的事实,那些不接受主耶稣的人不能进天堂。人要死在罪中,永远没有神、没有基督、没有希望,该是多么的可怕啊!

    八22犹太人不明白耶稣是说他要回到天上,就思索到底他说「去」是什么意思?是否他要自尽,免得被他们设计所杀呢?但他们所想的实在奇怪。若耶稣真是要自尽,他们也能跟着自尽,跟着他去死,并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他们。但这正显出他们的不信、心里黑暗。他们完全不理解救主所说的话,这样的无知、愚钝,实在令人诧异。

    八23主耶稣知道他们以为他要自尽,便称他们是从下头来的。他们看事物,是从庸俗粗鄙的角度,他们的思想不能超越时间、感官及物质的局限,对属灵的事一无所知。相反,基督是从上头来的。他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都是属天。而那些犹太人所做的,却是属世的。基督的一生,显明出他不是从这世界来的,他来的地方比这世界要更纯净。

    八24耶稣常反复重述,以加强所说的。这里,他再次发出严肃的警告说,他们要死在他们的罪中。他们若仍执迷不相信他,就别无他途了。除了主耶稣以外,他们的罪无法得到赦宥,而那些带着未获赦免的罪死了的人,最终仍不能进天堂。「基督」一词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只是暗示而已。本节直译为:「你们若不信我是,必要死在罪中。」我们再次见到主耶稣用「我是」一词来说出自己的神性。

    八25犹太人对主耶稣的教训全然感到困惑。他们直截的问他,他是谁?也许他们是在嘲弄主耶稣,似是说:「你以为自己是谁?大胆用这样的态度对我们说话!」又或者他们真的想听听主耶稣怎样形容自己。他的答案值得我们留意:「就是我从起初所告诉你们的。」他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犹太人已听他说话多次,但他们有的是固执的心,不肯向事实屈服。另外,主耶稣的答复可能有另外的意思。他怎样传讲就怎样做;他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他以身作则,将所传的都行出来了。他的生命与所传讲的都一致。

    八26本节的意思比较含糊。主似乎是说,他有许多其它关于这些不信的犹太人的事要说,是判断他们的。他能揭穿他们恶毒的思想和心里的谋算。但他遵从父,只说父叫他所说的话。因为父是真的,故此耶稣所说的话是当信、该听的。

    八27犹太人不明白耶稣刚才所说的话是指着父神说的。他们的心思常被蒙蔽。在此之前,耶稣自称是神的儿子,他们还能意会他将自己与父神看作平等,但现在已不能明白了。

    八28耶稣再对他们预言将来的事。首先,犹太人会将人子举起,即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他们才知道他就是弥赛亚。耶稣死时有地震,天色变黑,后来他的身体更从死里复活。这些事情叫他们可以认识他。请留意主的措词:「必知道我是基督」。原文中没有基督一词。深层的意思是:「必知道我是神。」他所做的事,不是凭着自己的权柄做的;他来到世界,不是独断独行的;他所说的话,都是父所教训他的。

    八29、30主与父神的关系非常亲密。他所说的话,都显出他的地位与神平等。他在世传道的日子,父都与他同在。主不曾被撇下,独自一人。无时无刻,他只做讨神喜悦的事。这些话只能出于一个无罪的人的囗。人所生的孩子从没有一个能实在地说这话:「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我们常做的事,仿佛都是讨自己的喜悦。有的时候,我们要讨同伴的喜悦。只有主耶稣,无时无刻都想着要做那些神所喜悦的事。

    耶稣说这奇妙的话的时候,有许多人宣称要相信他,当中定有真正信他的人,但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奉承主而已。

    八31然后,耶稣从那些门徒当中,分清谁真是他的门徒。门徒是那些宣称作学徒的人,真正的门徒是那些确实地把自己献给主耶稣基督的人。真正的信徒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遵守他的道。他们持守基督的教训,并不走差。真正的信心都是持久的。这些真门徒得救,并不是靠遵守他的道;但他们遵守他的道,是因为已得救了。

    八32主给每个真正的门徒许下诺言,他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他们得以自由。犹太人不晓得真理,他们备受束缚,景况可怜。他们受无知、有罪、错谬、律法和迷信所束缚。但那些真正认识主耶稣的人都从罪中得释放,行在光明中,有神的圣灵带领他们。

    八33旁边有在听的犹太人,一听见主耶稣说什么得自由,就立刻很反感。他们自傲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但他们错了,以色列曾被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所奴役,他们的时候还在罗马统治之下。但更甚的是,他们对主耶稣说话的时候,还在罪和撒但捆绑之下。

    八34很明显,主是在谈论罪的束缚。他对在听的犹太人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虽然这些犹太人装作很虔诚,但内心其实充满诡诈和不敬。那个时候,他们正密谋如何谋害神的儿子,很快将是杀人凶手了。

    八35耶稣继而比较奴仆和儿子在家里的位置。奴仆没有保证能永远住在家里,而儿子却常在家中,「儿子」一词不论是解作神之子,或是那些相信基督而成为神儿女的人,主耶稣这句话是意思很清楚,是告诉犹太人他们不是儿子,而是随时会被赶走的奴仆。

    八36本节中的儿子毫无疑问是指基督自己。基督使他们自由的人,他们就真自由了。一个人若来到救主那里,从他领受了永生,就不再是罪、律法、迷信或撒但的奴仆,他已得到释放了。

    八37主耶稣承认,以血统来说,这些犹太人确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直译为「后裔」)。但他们却不是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他们不象亚伯拉罕般虔诚,想要杀害主耶稣,因为主耶稣的教训他们容不下。这是说他们不让基督的道掌管他们的生命,又抗拒他的教训,并不服从他。

    八38耶稣所教训他们的,都是父托他讲的。他与父完全合一,他所说的话就是父神的话。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完全代表他天上的父。那些犹太人所做的,都是从他们的父那里学的。主耶稣指的不是他们亲生的父亲,而是魔鬼。

    八39犹太人再次重申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他们炫耀亚伯拉罕就是他们的父亲。但主耶稣指出,虽然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后裔)(37节),但他们不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儿子通常在样貌、举止,谈吐方面象他们的父亲。但那些犹太人却不,他们的生命与亚伯拉罕的完全相反。虽然血统上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德性上他们却是魔鬼的儿女。

    八40主继续指出他们和亚伯拉罕的一个大分别。耶稣来到世界,对他们所说的话不是别的,乃是真理。他们却感到冒犯,视他的教训为绊脚石,要设计杀他。这不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亚伯拉罕会支持真理和公义。

    八41明显可知他们的父是谁,因为他们所行的都与他一样。他们是行他们父所行的事,他们的父就是魔鬼。犹太人大可能指责耶稣是从**生的。一些圣经学者指出,**是指拜偶像。犹太人是说他们宗教纯洁,没有行属灵的**。他们一向都忠于神,他是他们唯一承认的父。

    八42主告诉他们,若他们真的爱神,他们就必爱他,因他是神差来的。犹太人说话的虚伪在此显明出来。人一方面说自己爱神,一方面又恨主耶稣基督,实在不可能,耶稣说他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这是说他是神永生的儿子。他并不是在某时候出世,成为神的儿子。他与父的父子关系是自有永有的。他是从神而来。很明显,他是在申明他的先存性。在地上出生以前,他在天上与父同在,但父差他到这世界来,成为世人的救主。故他顺从父,来到世上。

    八43本节中,话和道所指不同。基督的道就是他所教训人的,而他的话就是他用来表达真理的言词。他们连他的话也不明白。耶稣说粮时,他们只想到物质的食物;说水时,也从不想到是属灵的活水。他们为何总不能明白他的话呢?只因他们容不下他的教训。

    八44主耶稣出来公开的说,他们的父就是魔鬼,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是魔鬼所生的,正如信徒是从神生的一样。意思正如奥古斯丁说,他们模仿魔鬼所行的,就是魔鬼的儿女了。他们与魔鬼的关系,在于他们依着他的方式而活。「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这正显出他们的心思意念。

    魔鬼从起初是杀人的。他将死亡带给亚当并延及全人类。而且他不单是杀人的,更是说谎的。他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他说的只是心底的话,因说谎就是他存在的一部分。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犹太人仿效魔鬼这两样,他们是杀人的,心里企图不轨,要杀害神的儿子。他们说谎,称神为他们的父。他们假装虔诚、属灵,但生活却腐败不堪。

    八45那些说惯谎的人看来丧失了辨别真理的能力。耶稣站在这些人面前,说的是实话,是真理。但他们却不信他,显出他们的本性邪恶。蓝斯基形容得好:

    腐败的心灵遇见真理时,只会看真理为谬论;看见不属真理的东西,就大条道理,欣然接受。(注30)

    八46只有基督,神无罪的儿子,才能实在地说出这样的话,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指证他有半点罪过。他的行为完全无瑕疵。他只说真理的话,可惜,他们并不信他。

    八47若一个人真正的爱神,他就听并服从神的话。犹太人拒绝救主的话,显出他们不是真的属乎神。在本节,主耶稣清楚的指明他说的是神的话,无人能抵赖说误会他的话。

    八48犹太人再次用上恶言谩骂耶稣,因为他们已无法回答主耶稣的话,只能用带有种族歧视的粗话来谩骂耶稣。他们称他为撒玛利亚人,似是说他不是个纯正的犹太人,与以色列为敌的。他们更称他被鬼附着,称他是个疯子,对他们来说,只有神经错乱的人才会象耶稣那样说话。

    八49耶稣回答这群敌视他的人,用的竟是温婉的说话。他的教训不是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能说的。说这教训的人,寻求尊敬父神。犹太人轻慢耶稣,不是因为他是个疯子,而是因为他专心一意的为天上的父工作。

    八50他们应该知道耶稣不曾求自己的荣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将荣耀归给父神。纵使耶稣指责他们轻慢他,他也不是在寻求自己的荣耀。主耶稣再说:「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的。」他所指的那位当然就是神。父神会为他所爱的儿子求荣耀,并且会审判那些不荣耀他的人。

    八51主耶稣再说出威严的话。这些话,若不是由神亲自说出,就是说谎了。主再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作开场白,加强语气。耶稣应许每一个遵守他的道的人,就永远不见死。这里「死」不是指身体的死亡,因为每天有很多信主的人与世长辞。这里的死是指属灵的死。主说那些相信他的人将脱离永远的死亡,不在地狱里受煎熬之苦。

    八52犹太人已深信耶稣是疯子了。他们对他说,亚伯拉罕和众先知都死了,他还称人若遵守他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这两件事怎可能同样是对的呢?

    八53他们知道主称自己比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和众先知还大。亚伯拉罕不曾使人脱离死亡,自己也逃不出死亡的手。众先知也一样。但眼前人竟自称能救人脱离死亡,他一定以为自己比列祖还大。

    八54犹太人认为耶稣只是引人注意。耶稣提醒他们,他不是。只有他的父,就是他们声称所爱所服侍的神,荣耀他。

    八55犹太人称神为他们的父,但其实他们却不认识他。现在和他们说话的是认识父神、地位与他同等的主。他们要耶稣否认与父同等,但耶稣对他们说,他若这样行,他就是说谎的。他认识父神,并且遵守他的道。

    八56犹太人在与耶稣的议论中,老要提到亚伯拉罕,所以耶稣告诉他们亚伯拉罕仰望弥赛亚来临的日子;他既然凭信心看见了,就欢喜快乐。主耶稣表明自己就是亚伯拉罕所仰望的。亚伯拉罕把信心放在基督的来临。

    亚伯拉罕在何时看见基督的日子呢?也许当**带着以撒,上摩利亚山将儿子作为燔祭献给神时。亚伯拉罕凭着信心,从中看见了弥赛亚死亡和复活的整个故事。主耶稣说这话是要说明他就是那位应验旧约有关预言的弥赛亚。

    八57犹太人再次自暴其短,显出他们不明白属神的真理。主耶稣说:「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他们却以为耶稣说他曾见过亚伯拉罕。这两个解释截然不同。耶稣是说他的地位比亚伯拉罕高,他是亚伯拉罕所想、所望的。亚伯拉罕凭着信心,仰望基督的日子。

    犹太人却不解此话。他们想,耶稣还没有五十岁(事实上他那时只约三十三岁),又怎能见过亚伯拉罕呢?

    八58主耶稣在这里又清楚表明他是神。他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有了我」直译「我是」)这话的意思可解作还没有亚伯拉罕,他就存在了。主耶稣用了神的名字「我是」。主耶稣在永恒中一直与父神同住。他永永远远的存在,没有不见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出现的起头。因此他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八59犹太人立即想要治死耶稣,但他却躲藏,从殿里出去了。犹太人清楚明白耶稣说话的意思。当他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他是说自己就是耶和华。因此,犹太人认为他在亵渎神,要用石头打他。他们不相信弥赛亚就站在他们中间,他们不要他管治他们!

    九.第六件神迹:治好生来瞎眼的人(九1~12)

    九1这事可能发生在耶稣离开圣殿后,也可能在第八章所记载的事情后再过一段日子。约翰记载那人是生来是瞎眼的,说出那人绝望的景况和耶稣使他能看见的神迹是何等奇妙的。

    九2门徒问了一个有点古怪的问题。他们好奇那人瞎眼到底是因为他的罪,还是他父母的罪。他生来就是瞎眼的,又怎会是自己的罪所致的呢?门徒是否相信轮回之说,就是已死之人的灵魂能以一个新的肉身,回到世上呢?还是他们认为他生来瞎眼是因为神知道,他生下来后会犯某些罪过呢?很明显,门徒认为他瞎眼,与他家族的罪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知道事情不一定如此。虽然所有病痛、苦难、死亡都是因为罪而进入世界的,但并不是每个人受苦都是因为他犯了某些罪。

    九3耶稣不是说那人或他的父母没有犯罪,只是表明瞎眼并不是他们犯罪的结果。神容许那人生来瞎眼,是要叫这人能显出神伟大的作为。那人还未出世,主耶稣就知道他日后会行神迹叫瞎眼的看见。

    九4救主知道他受死在十字架上之前,有大概三年的时间四处传道。这段日子中,每分每秒都要为神工作。在主耶稣眼前就有一位生来就瞎眼的人。耶稣要行医治的神迹治好他,不管那天是安息日了。他在世到处传道的日子很快便要过去,他也很快要离开。这里提醒每一位基督徒,生命的日子匆匆过去,黑夜将到,我们在世的事奉将要永远成为过去。所以,我们应利用神给我们的每一刻,按主所喜悦的来事奉他。

    九5耶稣在世上为人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直接、特别地照在人前。当他游历、行神迹、教训人的时候,世人便亲眼见到这世上的光。今天主耶稣仍是世上的光,所有到他那里的人,必不在黑暗里行走。而在这节,主耶稣是特别指着他在事奉传道的日子说的。

    九6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何耶稣要用唾沫和泥揉在一起,抹在瞎子的眼睛上。一些人认为那瞎子是没有眼球的,主耶稣这样做是要为他做眼球。有些人又认为,主耶稣一向会用世人眼中所鄙视的方法,来赐视力给这瞎子。他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来作成他的意旨。就是在今天,神叫那些属灵眼睛瞎了的人看见,也不过是借助泥土所造成的男男女女。

    九7主耶稣叫瞎子要有信心、有行动,他叫他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虽然瞎子看不见,他也大概知道池子在那里,能够遵主的吩咐去行。圣经告诉我们西罗亚就是奉差遣的意思。也许这是指着弥赛亚,奉差来的那位。行这神迹的就是那位奉父神差遣到世上来的。瞎子去池子一洗就看见了。他以前从没有看见过,所以他不是回复视力。这神迹立即见效,那人即时能看见。他生来第一次看见周围的世界,该是多么的惊喜!

    九8、9那人的邻舍也吃了一惊。他们不能相信这就是那个从前坐着讨饭很久的人。(一个人得救时也该是这样。我们的邻舍也该察觉到我们的改变。)有人认定就是他,又有人踌躇,只认为是人有相似罢了。但那人澄清众人的疑惑,告知他们他就是那生来瞎眼的人。

    九10每次耶稣行神迹后,众人心里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给信了主的人一个机会见证主。这次众人问他,他的眼睛是怎么开的。

    九11他的见证虽简单,但有说服力。他告诉他们得医治的经过,并赞扬那位行神迹的人。但当时,他尚未知道主耶稣是谁,他只称他为「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但稍后,他明白多些,知道耶稣是谁了。

    九12当我们见证主耶稣基督,总会使其它人有冲动去见一见他,认识他。

    十.犹太人越来越对抗主(九13~41)

    九13表面看来,有些犹太人对这件神迹非常热心,更把从前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也许他们并不晓得,倘若他们的领袖知道这人痊愈,会是多么的怨愤!

    九14耶稣在安息日行神迹,好挑剔的法利赛人并不知道神从没有阻止人在安息日行善、施怜悯。

    九15这人有另一个机会去为耶稣作见证。法利赛人也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瞎子便重复一遍他那个简单的故事。这人今次没有提到耶稣的名字,不是因为他害怕,而是因为他以为人人都知道谁作了这大能的工。此时,耶稣在耶路撒冷已是家传户晓。

    九16他们为耶稣是谁起了另一场分争。法利赛人中有的措词强硬,称耶稣不是个敬虔的人,因为他不守安息日。但又有人认为一个罪人不能行这奇妙的神迹。为着那稣,人常有分争。各人一定要下决定,到底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

    九17法利赛人问那从前是瞎子的人,认为耶稣是谁呢?直到那时,他仍不晓得耶稣就是神。但他的信心增加了,直认耶稣是个先知。他相信那位令他看见的人是神差来的,有神的话要对众人说。

    九18、19很多犹太人仍不愿相信这是个神迹,故此叫了那人的父母来,看他们有何话说。

    一个孩子是否生来就是瞎眼,谁会比他的父母更清楚呢?故此,他们的见证最能断事。法利赛人问他们这是否他们的儿子,他怎样能看见的。

    九20、21他父母的证供很正面。这是他们的儿子,一直以来,他们也清楚知道这件使他们心碎的事──他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

    除此之外,他们也不敢妄自揣测。他们不知道他如何能看见,也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他们叫那些法利赛人去问他的儿子,他自己必能说。

    九22、23第22节显出此人父母的怯懦。他们听见只要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就要被赶出会堂。对犹太人来说,这个惩罚非常严重。这对父母不愿赔上这样的代价。若他们认了耶稣,即是说他们绝了谋生的门路,并丧失犹太宗教各式各样的特权。

    就是因为害怕犹太的领袖,因此他父母才将见证的事推到儿子身上。

    九24「你该将荣耀归给神!」这话有两方面的意思。首先,这可能是一种宣誓。法利赛人是说:「现在说真话吧。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而另外可能是法利赛人认为,应该为这件神迹将荣耀归给神,耶稣不该居功,因为他们认为他是个罪人。

    九25法利赛人每次都尝不到甜头。每次他们说主耶稣坏话,每次都令他加添更大的荣耀。这人的见证实在很美。他虽然不大知道耶稣是谁,但他所知道的,就是从前他是瞎眼的,如今能看见了。这见证无人能否认。

    这就是重生后的人的情形。世人会怀疑、亵笑、嘲弄我们,但无人能否认我们的见证。从前我们走迷了路,如今蒙神的恩典,我们得救了。

    九26、27他们再次盘问他,要他复述事情的始末。这时那以前瞎眼的人显得烦躁。他告诉他们,方才他已将实情相告,但他们不听。现在为什么又要听呢?是否想要做耶稣的门徒呢?那人所问的,显然是讽刺他们。他深明他们憎恨耶稣,并没有跟从他的念头。

    九28一个人辞穷时,常会用恶话诋毁别人。这正是这里的情况。法利赛人无法动摇这人的见证,于是开始用恶言诋毁他。他们谴责他是耶稣的门徒,显然认为这是件羞耻不光明的事。而他们自认是摩西的门徒,觉得这是最光荣不过的。

    九29法利赛人说神曾对摩西说话,但他们诋毁耶稣。他们若真的相信摩西的书,就会接受耶稣为他们的主和他们的救主了。再者,若他们认真想一想,他们就会发觉连摩西也从没有使生来就瞎眼的人看见。一个比摩西更大的人已在他们中间,但他们竟毫不察觉。

    九30那人的讽话变得不是味儿,也是法利赛人所意想不到的。他实在的意思是:「你们是以色列人的领袖,犹太人的教师,现在有人能使瞎眼的得见光明,你们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真是笑话!」

    九31那人作证越来越勇敢。他的信心也在增加。他提醒他们,总的说,神不听罪人,也不藉他们行神迹。神不喜悦恶人,也不给他们能力行伟大的奇事。只有敬拜神的人才受神的称许,更能得到神的悦纳。

    九32、33这人知道自己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生来是瞎子的能重见光明的人。他不明白法利赛人眼见如此的神迹,为何仍不满、挑剔行神迹的人。

    若主耶稣不是从神来的,他断不能行这样的一个神迹。

    九34法利赛人再用恶言谩骂他,他们暗暗的讽刺这人,他瞎眼是他犯罪的恶果,并责问他到底有什么权柄教训他们。其实这人所有的权利,与其它人无异,正如赖尔所说:「圣灵的教训通常只教身分低微的人明白,至于那些位高权重,饱学之士却不通晓。」于是他们把他赶出去了。赶出去不单只是被赶出殿外,且有另一含义,就是被逐出犹太教。他们为何要把他逐出教呢?这人生来就瞎眼,在安息日得见光明,只因为他不肯说行神迹者的坏话,就被逐出教。

    九35耶稣寻见那人,耶稣似乎对他说:「他们不要你,我要你。」那些为耶稣的缘故被人弃绝的人,将一无所失,反得回主极大的祝福,他要亲自接待,并与他们相交。请看看主耶稣怎样令这人相信他是神的儿子。他只单单的问一句:「你信神的儿子么?」(注31)

    九36虽然他这时已看得见东西,但仍缺乏属灵的洞察力。他问主,神的儿子是谁,好去信他。这里的「主」是「先生」的意思。

    九37耶稣告知他自己就是神的儿子。那给他视力、成就无可能的事在他身上的那位并不是普通人。他是神的儿子。那人已经见过他,现在正和他说话。

    九38这时候,那人只单单的、悦意的相信主耶稣,跪下来就拜耶稣。他不单得医治,并且得救。这是他生命中的大日子。他双眼得看见,心灵也看见。

    那先前瞎眼的人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后,才拜他。他是个明智的犹太人,不会胡乱敬拜一个普通人。但当他知道治好他的那位就是神的儿子时,他就拜耶稣,不是为了耶稣所做的,只单是因他的身分。

    九39骤眼一看,这一节似乎与约翰福音三章17节相矛盾。「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但事实上,两节不是矛盾。基督降世的目的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拯救。但那些不接受耶稣的人终不能免受审判。

    福音会带给人两种不同的结果。那些自知不能看见的人,可以看见。但那些自以为能看见、全无问题的人,却因为没有主耶稣,只好永远活在黑暗中。

    九40有些法利赛人知道主耶稣是在说他们,并说他们的瞎眼,故上前来,厚着脸皮问他是否暗示他们也瞎了眼。他们期待主回答「不是」。

    九41主耶稣的回复可意译为:「你们若肯承认瞎了眼,犯了罪并需要救主,那么你们的罪可以赦免,你们也可以得救。但你们现在矢囗否认需要什么,自以为正直,又没有罪。所以,你们的罪就不得赦了。」主耶稣所说「就没有罪了」,意思不是他们绝无半点罪,而是相对来说,他们的罪可少了。只要他们肯承认他们瞎了眼睛,认不得耶稣就是弥赛亚,他们的罪,相比起自认能看见,却认不出耶稣是神的儿子这滔天大罪的,就少如无有了。

    十一.耶稣是羊的门(一○1~10)

    一○1本节承接第九章下半部。主耶稣刚与法利赛人说话。他们自命正直,是以色列民的牧人。主耶稣这话是特别指着他们说的,他又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作开场白,说明这话的严肃、认真。

    羊圈是羊晚上栖宿的地方,周围有篱笆围着,只有一出囗做门。羊圈代表犹太人的国。

    很多人来到犹太人中间,自称为属灵的领袖、导师。他们自立为国家的弥赛亚,但却不符合旧约记载弥赛亚来临的预言。他们从别处爬进去,用自己拣选的方法向以色列介绍自己。他们不是真正的牧人,实是贼,是强盗。贼人喜欢擅取人家的东西,强盗更加用暴力。法利赛人是贼,是强盗,他们希望统治犹太人,却千方百计阻挠他们相信真正的弥赛亚。他们**跟从耶稣的人,最终更将耶稣置诸死地。

    一○2本节耶稣是指着自己说的。他来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当中。他是真正的羊的牧人。他从门进去,确实应验了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他不是自诩为救主的,他完全顺服父神的旨意,符合所有条件。

    一○3本节提到看门的是谁,还未有定论。有些人以为是指旧约的众先知,预言基督的到来。另一些人以为是指施洗约翰,他是真牧人的先驱。此外,更有人认为看门的是指圣灵,开启人心里的门,让主耶稣进入人的生命和心里。

    羊听见牧人的声音,认出是属于真牧人的。正如真正的羊能认出它们牧者的声音,当弥赛亚来临时,犹太人当中也有认出他的。在福音书中,我们听见大牧人按着名叫自己的羊。主在第一章中已呼召了几个门徒,他们都听见他的声音并跟从他。他在第九章呼召那瞎子。在今天,主耶稣仍不断召唤那些接受他为救主的人;这呼召是个人的、个别的。

    把羊领出来可能是指主耶稣将听他声音的都从以色列的羊圈中领出来。在羊圈内,羊被关起,围着。在以色列的法律下得不到自由。主带领他的羊进入恩典、得自由。在上一章,犹太人把那先前瞎眼的逐出会堂,他们这样做无形中帮了主耶稣一把。

    一○4真牧人放出自己的羊后,并不从后鞭策他们,而是在前头走,带领着羊。他不会叫羊去那些他不曾到的地方。他一直在羊的前头,作为他们的救主、响导、模范。那些真正属基督的羊都跟着他。他们成为基督的羊,不是因为学到基督的榜样,而是因为已经重生了。他们得救之后,一心想要跟着他的带领。

    一○5羊天性能认出真正牧人的声音,故不会跟着生人。生人就是法利赛人和其它犹太领袖,这些人只想利用羊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那得见光明的瞎子,他能认出主耶稣的声音,知道法利赛人是陌路人,冒着被逐出教的危险,也拒绝服从他们。

    一○6圣经清楚的指出,耶稣将这比喻用在法利赛人身上,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他们不是真羊,他们若是,就会认出主的声音,并跟从他。

    一○7所以耶稣用了另一个比喻。在第2节,他提到羊圈的门。现在他将自己当作羊的门。这已不是进入以色列羊圈的问题,而是以色列人中被拣选的羊离开犹太教,来到门──基督跟前。

    一○8在基督之前来的,要权力、要地位。但以色列人中被选的羊却不听从他们,因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他们不配受的。

    一○9本节是非常隽妙的经文。经文简单,就是主日学的学生都会明白,但其含意却连很多知识饱满的学者也不能完全参透。基督是门,基督信仰不是一列教条,或是一所教堂,而是一位主,就是主耶稣基督。「凡从我进来的」说出救恩只由基督而出。洗礼不能使人得救,圣餐也不能。只有从基督进去,靠着他所赐的能力,才能得救。救恩是人人可得的。基督是犹太人的救主,也是外邦人的救主。但若要得救,人必须进去,凭信心接受基督。这是个人的抉择,没有这抉择,就没有救恩。那些进去的人,必然得救,免受刑罚、权势的威胁,更脱离罪的捆绑。

    得到救恩之后,人出入自如。这是指他们凭信心进见神,敬拜他,然后出来回到世上,见证主。但无论如何,本节是一幅描绘人在事奉主时,绝对安全和自由的图画。那些进去的得草吃。基督不只是救主,令人得自由,更是喂养我们,满足我们的主。他的羊在神的话圣经中得草吃。

    一○10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他们的居心完全是自私的,为了得到想要的,不惜杀害羊群。但主耶稣进入人心里,不是为了任何自私的理由,他不是来取什么,而是赐生命给人。主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我们在接受耶稣为救主的那一刻,已得到生命。但得救之后,我们享受这生命的程度都不同。我们愈将自己交托给圣灵,我们愈发享受那已赐了给我们的生命。然后,我们有的不只是生命,且是更丰盛的生命。

    十二.耶稣是好牧人(一○11~18)

    一○11主耶稣多次用上神的名字「我是」,每次都表明他与父神的地位是同等的。这里,他表明自己是好牧人,愿为羊舍命。一般而言,只有羊为牧人牺牲,但主耶稣甘为羊群而死。

    在牺牲者必须流血之时,

    这带着怜悯的牧人,

    出来站在我们与仇敌之间,

    甘愿替我们死。

    ~凯利

    一○12雇工为钱工作,是牧人聘来照顾羊群的。法利赛人就是雇工,他们照顾人全看有多少回报。羊不是他们自己的,若有什么危险,他们旋即丢下羊群逃跑,任由狼吞噬羊群。

    一○13我们做我们的事,因为做的事是我们的。雇工为钱财工作,并不顾念羊。他看重自己多于羊群。今天教会里也有很多雇工。人当牧师是为了一分舒适的职业,对神的羊丝毫没有真爱。

    一○14主再次称自己为好牧人。好(希腊文为Kalos)解作「理想的、值得的、上乘的、极好的」。主耶稣拥有以上的素质。他和他的羊关系非常密切。他认识他的羊,他的羊也认识他。这是多美妙的事实。

    一○15「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这个真理实在令人感动。主用他和父的关系来譬喻他和他的羊的关系。二者有着相同的联合、交通、认识和亲密的关系。「并且我为羊舍命。」主再次预言他将会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世人的罪。

    一○16本节是整章的重点。那另外的羊就是外邦人。主来到世上,当然与以色列的羊有莫大的关系,但他心里仍惦记要拯救外邦人。外邦的羊是不在犹太的圈内。但主耶稣怀着的怜悯与同情,也顾及这些羊。他有着属神的负担,要领那些羊归他。主知道他们将比犹太人更留心听他的声音。

    本节后半部提到一个重要的转变,从犹太教的羊圈扩至基督信仰的羊群。从本节可窥见将来在基督里,犹太人和外邦人将合而为一,以往的区别将一笔勾销。

    一○17第17和18节,主耶稣解释了他将来会做的事,如何将犹太和外邦人都领到自己面前。他预见自己的死、埋葬和复活。若主耶稣只是个凡人,他这些话就只是一派胡言。他提到自己有权柄舍了生命,然后再取回来。他能够这样做,因他是神。父爱主耶稣因为他甘愿受死,然后复活,好拯救那些失丧的羊。

    一○18没有人夺去主的性命。他是神,远胜一切受造物要害他命的诡计。他有权柄舍了生命,也有权柄取回来。但难道不是人杀害主耶稣的吗?不错,他们行了。使徒行传二章23节及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15节有清楚的记载。但这全是主耶稣让他们做的,为要彰显主舍命的权柄,而且他更「将灵魂交付神了」(约一九30)。这行动显出他的力量和愿意的心。

    「这是我从父所受的命令。」父吩咐、指示主耶稣,要他先舍命,然后从死里复活。他的死和复活是实现父旨意的关键。故此,他正如经上所记,顺服至死,在第三天复活。

    十三.犹太人的分争(一○19~21)

    一○19主耶稣的话使犹太人起了分争。基督来到世界、家庭及人的心里,只有那些接受他为主和救主的人懂得神平安的滋味,否则他只会引起干戈,抹掉平安。

    一○20、21主耶稣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完全人。他不曾说错一句话,或做过一件错事。他到来,说的话都满有爱心和智慧。但人类腐败的心竟称这些是疯话,是被鬼附着的人说的,完全不值一听。这确是人类历史的污点。有人持不同见解的,知道主耶稣的说话及工作是一个好人的所作所为,不是被鬼附的人能行的。

    十四.耶稣所行的事证明他是基督(一○22~39)

    一○22又过了一些时候了,主耶稣已不再对法利赛人说话,而是对犹太的百姓说话。我们不知道第21节和22节之间究竟隔了多少时间,但圣经记载那时是修殿节(希伯来文为Hanukkah)。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此节期,相信是马加比在圣殿被伊比芬尼斯于主前一六五年破坏后,重修后圣殿而设立的节日。节期由犹太人所设立,每年举行一次,而非神所立的节期。那是冬天的时候,人的灵性也极其冷淡。

    一○23、24主传道的工作将近完成,他将要死在十字架上,以完全顺服父神的旨意。所罗门的廊是一有上盖的空地,连接着希律的圣殿。当主在这里行走时,旁边定有很多空间让犹太人围着他。

    犹太人围着他,说:「你叫我们犹豫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诉我们。」

    一○25、26耶稣再次叫他们想起他曾做过的事及说过的话。他已经三番四次的告诉他们,他就是弥赛亚。他所行的神迹亦足以证明这是事实。他告诉他们他是倚着他的父的权柄行神迹,而这全是为了神的荣耀。耶稣说这些话,全是为了显明自己就是父所差到世上来的那一位。

    犹太人不愿接受弥赛亚,证明他们并不是主的羊。若他们已被分别出来,属主耶稣,他们就会非常乐意接受他。

    一○27以下数节清楚的说明凡真正属于基督的羊,永不灭亡。信主的人,将受到永远的保障,这是多么的美好。那些真正属于基督的羊听他的声音。有人向他们传福音时,他们听到主的声音,作出回应,并相信他。然后,他们每天也听他的声音,遵从圣经的教诲。主耶稣认识他的羊,晓得他们的名字。没有一个会被忽视,或因他大意而走迷了路。基督的羊跟着他,先向他表示得救的信心,然后顺服他与他同行。

    一○28基督赐他的羊永生,意思就是直到永远的生命。这生命不是按他们的行为而赐给他们。这是永生,永永远远的生命。永生又是生命的素质,是主耶稣自己的生命。这生命让我们能在地上享受神赐给我们的东西,更能让我们在天家居住。小心注意跟着的话:「他们永不(注32)灭亡。」若基督的羊有任何一只灭亡的话,那么主耶稣就是食言,背信弃义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事。耶稣基督是神,他不能背乎自己。他在这里许下诺言,没有一只在他旨意下的羊会落在地狱的永火里。

    这是不是说一个人得救后,就可任意过着喜欢的生活?他能否一方面得救,一方面又沉醉在世上罪的享乐中?不能。他得救后便不再想犯以往喜欢的罪,他只想跟从那好牧人。我们不是为作基督徒或保留救恩,而过基督徒的生活。我们过基督徒的生活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我们希望过着圣洁的生活,不是恐怕失去救恩,而是为了感激那位为我们死的耶稣。基督徒生命永远保障的道理,不会叫人过着放纵的生活,反而推动各人去过圣洁的生活。

    没有人能从基督手里……夺去任何一个信徒。他的手满有能力,曾创造世界,现在掌管维系整个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从他手里夺去他一只羊。

    一○29信徒不仅在基督手里,也在父神手里,受他的保护。父神的手也保护他们。父神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父手里把任何一个信徒夺去。

    一○30主耶稣再三申述他与父神同等。他说:「我与父原为一。」这里,意思大概是指基督的权力与父的权力原为一。他刚才谈到保护基督的羊的能力,所以,就加以解释他与父神的能力都是相等的。当然,无论从各方面来看,父神与子神的神性属性都是一样的。主耶稣基督完完全全是神,与父在各方面都一样。

    一○31犹太人心里清楚明白耶稣在说什么,他坦白的认自己是神。故此他们拿起石头来要打他。

    一○32他们的石头尚未离手,耶稣提醒他们,他遵从父的吩咐,曾做过许多善事,问他们到底那一件事令他们如此气愤,气得要用石头打他。

    一○33犹太人否认他们是冲着他所作的神迹来杀他。他们要用石头打他,为的是他说了僭妄的话,将自己当作与父神同等。他们拒绝相信他不单单是一个人,但他们明明知道耶稣自称是神,将自己当作神。他们实难容忍这个。

    一○34主耶稣引述诗篇八十二篇6节。他称这话是他们律法的一部分,就是说这话是取自犹太人心目中神的道、神所启示的旧约圣经之中。这节的全文是这样的:「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这诗篇的对象是以色列人的士师(法官)。他们称为神,不是因为他们有神性,而是因为在他们审判别人时,是代表神的。希伯来文的神(elohim)字,解作「大能者」,可用来形容一些重要人物,如法官之类。(从此诗的余下部分,我们可知这些士师都只是人,不是神,因他们判决时不公允,徇私,败坏了律法。)

    一○35主耶稣引述诗篇的话是要说明神也曾用神一字来形容那些承受神道的人。换言之,这些人其实只是神的代言人,神藉着他们对以色列国说话。「他们在权力和审判的事上显出神来,是神所立有权位的人。」主说:「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这说出他相信旧约圣经的启示,认为圣经是绝无谬误的着作,所载的话必实现,决不失落。事实上,神所启示的不仅是经上的思想主旨,更是里面的只字片语。耶稣所要说明的就是神一字。

    一○36主遁序渐进的说明,若旧约尚称那些不义的士师为神,他自称是神的儿子,岂不是更有力的支持吗?那些人只是承受神的道,而耶稣从此至终都是神的道。他们被称为「神」,而耶稣就是神。父从没有分别为圣,又差那些不义的士师到世间来,他们只如其它堕落后亚当的子孙一样,是由人生来世上的。但耶稣却是父神从永恒中所分别为圣,成为世人的救主,并被差到世间来,离开天上,就是他常与父同在的地方。所以,耶稣绝对有权宣称与神同等;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与神同等,也不是在说僭妄的话。犹太人尚称那些腐败的人为「神」,其实他们只是神的代言人,是士师而已。如今基督用这名称,他的身分是自有永有的神,又有何不可?格林论的好:

    犹太人指他将自己当作神。耶稣没有否认他是将自己当作神,但却反驳他们,他不是说僭妄的话。他的论据显出他的义,就算他称自己为神,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以马内利,也是可以的。犹太人却毫不认为他是在澄清,他所说的话并非傲慢。从下文的第39节,我们可看见他们对耶稣依然敌视。(注33)

    一○37救主再次表明他所行的神迹,就是他属神身分的明证。然而,注意主说「我父的事」。神迹本身并不能证实他的神性。从圣经中,我们读过邪灵有时候能施行神迹。但主所行的神迹是他父的事。这些神迹从两方面证明耶稣是弥赛亚。一,这些神迹是旧约预言弥赛亚要行的神迹;二,这些神迹是出于怜悯和同情,造福人类的,不是邪恶的人所行的。

    一○38赖尔将本节意译了,易于明白,记载如下:

    我若行了我父的事,你们纵然不信我所说的话,也当因我所行的事而相信我。虽然你们一直敌挡我的话,但也请相信我所行的事,循此道理学习认识并相信我和父原为一,他在我里面,我也在他里面。我称自己为他的儿子,一点也不僭妄。

    一○39犹太人知道耶稣不但没有收回刚才的话,反而更要证明自己是真的。所以,他们再试图要拿他,却又给他逃脱了。这时,离他将自己交在他们手里的时候已不多,但他的时候仍未到。

    陆.神儿子第三年的传道工作:比利亚(一○40~一一57)

    一.耶稣退去,过了约但河(一○40~42)

    一○40主又往约但河外去,到了他从前开始传道的地方。他三年来所说一切奇妙的话,所行的一切奇事,将要到尾声。他在开始的地方结束。这地方在犹太教势力范围以外,他孤独一人,遭人拒绝。

    一○41那些来到他那里的人大概都是真心真意的信徒,他们愿意分担他遭人弃绝之苦,在以色列的营外,与他同处一地。这些信徒里心热烈的尊崇施洗约翰。他们记得约翰传道的工作很平凡,不引人注目,但都是真实的。约翰所说有关主耶稣的每一句说话,都在救主传道的生涯中应验了。每一个基督徒也该为此而鼓舞。虽然,我们不能作什么伟大的神迹,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我们至少能够为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作真见证。这是神眼中看为宝贵的。

    一○42这是一个感人的情景,虽然主耶稣遭以色列民弃绝,但在这里却找到一些谦逊的、接待他的心灵,圣经告诉我们,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愿意与主耶稣同处,被世人遗弃、憎恨、轻蔑,但能享受与神儿子同在甜密的相交。

    
新约 约翰福音11-15章注释
    二.拉撒路的病(一一1~4)

    一一1这是主耶稣在他公开传道生涯中所行的最后一个伟大的神迹,也可以算是最大的。这次耶稣叫死人复活。拉撒路住在伯大尼一个小村庄里,约在耶路撒冷以东两哩。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他姊姊马大的家乡。宾克引述赖尔主教的评语:

    请留意因为有神拣选的儿女在这里生活,城乡在神眼中就显为重要。圣经提到马大和马利亚的村庄,但连孟斐斯和底比斯这等大城市却不见于新约。(注34)

    一一2约翰说出伯大尼的马利亚就是那曾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圣灵看重马利亚那次奉献的行动。主喜爱他的子民愿意为他显出爱。

    一一3当拉撒路病了时,主耶稣显然是在约但河的东岸。那对姊妹立刻打发人传囗诉给耶稣,通知他所爱的拉撒路病了。那对姊妹告知耶稣的手法很令人感动,她们以耶稣对其兄弟的爱来请耶稣前来,帮助他。

    一一4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他没有说拉撒路不会死,而是这病最终不是带来死亡。拉撒路会死,但又会从死里复活过来。这场病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神容许这事发生,好叫耶稣能来到,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再次显出他是真正的弥赛亚。人们会因这大能的神迹而归荣耀与神。

    并没有证据显示拉撒路的病是由于他犯了什么特别的罪。他一向都是主虔诚的门徒,更是主所爱的。

    三.耶稣到伯大尼的旅程(一一5~16)

    一一5当我们家中有人患病时,不要以为神讨厌我们。这里拉撒路的病不是由于神的震怒,反而是因他的爱而起的。「主所爱的,他必管教。」

    一一6、7我们定会以为,若主真的爱他这三个信徒,必然立刻撇下一切,赶去他们的家。但主没有这样做,他听见这消息,更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神耽延,并不代表他不答应。若我们的祷告没有立刻得到回答,也许他是在教导我们学习等待。若我们耐心的等,就会发觉主回应我们的祷告,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奇妙。主所作的一切事都依照父为他所定的旨意。他是按着神的时间表行事,就连他对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爱,也不能催他比适当的时候早一时半刻去行动。

    两天后似他是浪费了时间。但过了两天,主耶稣叫门徒一起动身再往犹太去。

    一一8门徒脑里仍浮着犹太人在基督叫瞎子看见后,要拿石头打他的情景。他们诧异耶稣在这危险关头,仍要到犹太去。

    一一9耶稣以下面的说话回答他们:「平常来说,白日有十二小时的时光,让人工作。人只要在这段时间分配好工作,他就不会跌倒失足,因为他看见工作的环境及其所作的工。这世上的光,就是日光,叫他不致跌倒意外而死亡。」

    主这段话的意思是他遵行神的旨意,绝对顺服,故此他不会在命定的时间前被杀害。他在完成工作前,定会安然无恙。

    每个信徒也是如此。若我们与主同行,作他所吩咐的事,世上便没有任何势力能在神所定的时候之先杀害我们。

    一一10那些在黑夜走路的人是不尽忠于神的人,他活在自我的旨意中。这人易于跌倒,因他没有神的引导,光照他的道路。

    一一11主称拉撒路的死为睡了。在新约中,睡了只是身体的死,不是灵魂的死。圣经并没有教导人在死亡之时,灵魂就睡着。相反,信徒的灵魂去到基督那里,那是一处更好的地方。主耶稣这话显出他无所不知的能力。他知道拉撒路已死,纵使先前他收到的消息说他只是病了。耶稣知道始末,因他是神。每个人都只能唤醒肉身睡着了的人,只有主才能叫死去的拉撒路复活。耶稣这里说明他要这样做。

    一一12耶稣的门徒不明白耶稣说睡了,真正所指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主是说拉撒路死了。也许他们以为睡了是康复的好征兆。若拉撒路真的熟睡,那他就能度过难关,快要好了。本节也可解作若拉撒路的病只是身体睡眠的问题,那他们就毋须到伯大尼去帮他。门徒可能是忧心自身的安全,找藉囗不要到马大和马利亚的家。

    一一13、14圣经清楚的指明耶稣说睡了,是指着拉撒路的死说的,而门徒却懵然不知。耶稣就明明的告诉门徒说:「拉撒路死了。」这清楚的话,无人会误解,门徒得悉消息,显得非常冷静。他们没有问主:「你怎知道的?」主说的话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并不质疑他的能力。

    一一15主耶稣不是为拉撒路的死而欢喜,他欢喜,只因他当时没有在伯大尼。若他早在那里,拉撒路就不会死。新约圣经并没有记载人在主面前死的事例。门徒将要见到比免人死亡更伟大的神迹。他们将要见到一个人从死里复活。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加增。所以,主耶稣说他不在伯大尼就欢喜,是为他们的缘故。

    主补充说:「好叫你们相信。」耶稣不是暗示门徒没有相信他。当然门徒已信了他。但他们在伯大尼将要见的神迹将会大大的加强他们对主的信心。故此,主催促他们与他同去。

    一一16多马认为,若主耶稣去那地方,他就会被犹太人杀死。若门徒跟他一起去,也将会被杀,故此,在一片悲观与惨淡的气氛下,多马叫其它门徒也一并与耶稣同去。他的话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只叫人士气低落。

    四.耶稣:复活和生命(一一17~27)

    一一17、18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证明他真的死了。留意圣灵如何小心翼翼地提出证明,显出拉撒路的复活是个真正的神迹。拉撒路大概在差役前去找耶稣后不久就死了。从伯大尼到先前耶稣所在的伯大巴喇约有一天的路程,而耶稣听到拉撒路患病的消息后又逗留了两天,后来花了一天的时间到伯大尼。这解释了拉撒路躺在坟墓里四天了。

    先前已提过,伯大尼约在耶路撒冷以东六里(约有三公里)。

    一一19因为伯大尼距耶路撒冷不远,有好些犹太人因此能前来,与在马大和马利亚身旁的妇人一起,安慰他们两姊妹。他们也想不到不用多时,他们的安慰再不能派上用场,这哀哭的家将变成大喜乐的家。

    一一20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他们相会于村外不远的地方。我们不知道马利亚为何留在家里。她也许没有收到耶稣来到的消息,或者她伤心过度,不能走动,又或者她只是静静的等待,不住祷告,交托事情给主。她是否因为与主亲密的相交,因而感受到将要发生的事?我们不知道。

    一一21马大对耶稣存着真正的信心,知道他能阻止拉撒路的死。但她的信心仍有缺点。她只以为耶稣亲临,才能医治他,却不知他能遥距治病,和行更伟大的神迹,将死人复活。我们在悲伤时,说话象马大。如果某某药物早被发现,我们所爱的人就不至于死了。但万事都在主的手中,发生在他儿女身上的事,都是他所允许的。

    一一22这位虔诚的姊姊有很大的信心。虽然她不知道耶稣会如何帮助她,但她知道他会。她有信心若耶稣向神祈求,神必赐给他,使他在这件惨事中带来喜信。但甚至在这刻,马大仍不敢相信主会叫她的兄弟从死里复活。马大用「求」一字,通常是用来形容受造者向创造主祷告的情况。由此可见马大仍不知道主耶稣的神性。她只知道耶稣是个伟大、不凡的人,但在她心目中,他却不比旧约时的先知更大。

    一一23主耶稣想要加强马大的信心,对她宣布这惊人的消息,拉撒路必然复活。主面对这充满悲伤的妇人,手法很美妙,他一步步的加强马大的信心,叫她相信他就是神的儿子。

    一一24马大知道拉撒路将来一定会复活,但做梦也想不到他就在这日便复活。她相信死人的复活,知道在她称为「末日」的日子,这事会发生。

    一一25主似是对她说:「马大,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所指的复活,不是拉撒路在末日时复活。我是神,在我手中拥有复活和生命的权柄。我能立刻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也会这样做。」

    然后,主谈到将来所有真信徒都会复活。那时,耶稣再来,接他的子民回天家。

    那时,将有两类不同的信徒,那些存信心死去的和那些在基督回来之时还活着的。他叫头一类信徒复活,叫第二类信徒得生命。在本节的下半部,论到第一类信徒说:「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些在基督回来之前死去的信徒将会从死里复活。

    伯基特评说:

    爱比死更坚强,连坟墓也不能叫基督和他的朋友分开。其它的朋友只能陪伴我们到死亡的边缘,但基督的爱却无论是生是死也不能阻隔开。(注35)

    班格尔论说:「这事巧妙地符合神的体统,只要生命之主同在,就读不到有人死的事了。」

    一一26第二类信徒在本节中有描述。那些在基督回来之时仍活着、并相信他的人,必永远不死。他们会在眨眼的一刻改变,与那些从死里复活的人,一同被接回天家。因为拉撒路的死,我们得到宝贵的信息。神从痛苦中带出甜蜜,从灰烬中显出美丽。他指着马大,试验她的信心,问道:「你信这话么?」

    一一27马大的信心如正午的太阳般耀目。她承认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众先知所预言那要临到世界的那位。我们该留意马大相信主耶稣之时,她的兄弟还未从死里复活呢!她并不是在主行神迹后才相信。

    五.耶稣在拉撒路墓前洒泪(一一28~37)

    一一28、29马大认信之后,立即奔回村去,找着马利亚,告知她这惊喜的信息:「夫子来了,叫你。」宇宙的创造主、世人的救主来到伯大尼,叫马利亚。今天也一样,这位奇妙的救主仍站在我们当中,以福音的信息呼召人来。各人被邀请趟开心扉,让救主进来。马利亚立即回应,不浪费一刻光阴,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

    一一30、31那时,耶稣在伯大尼的村外,与马大和马利亚两姊妹会面。

    犹太人并不知道他就在附近。马大通知马利亚时,还是暗暗的告诉她。他们大概以为马利亚……要往坟墓那里去哭。

    一一32马利亚……俯伏在救主脚前。她可能是在拜他,又或者是因伤心过度而跪下。马利亚象马大一样,为耶稣不早在伯大尼而难过,因为他若在这里,她们的兄弟必不死。

    一一33耶稣见马利亚和她的朋友都甚忧愁,就悲叹忧愁起来。忧心里自然想到因为人的罪恶,世上添了多少忧伤、苦难、死亡。这些都使他内心痛楚。

    一一34主当然知道拉撒路葬在那里,他问此话,是要叫人发出期望、信心,呼唤他们与他同工。那些正在哀哭的人,定是怀着无比的热诚,衷心盼他领主到墓前。

    一一35本节在英文圣经中是最短的(注36)。这是新约中三次记载主哭了的其中一次。(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城哀哭,及后又在客西马尼园哭过一次。)耶稣哭了,显出他真是一个人。当他见到人类犯罪而带来的恶果,心里哀愁,流下泪来。耶稣见人死时也洒泪,基督徒在看见心爱的人离世时悲哭,也不足为过。但基督徒的悲伤,与那些没有希望的人是不同的。

    一一36犹太人看见人子的眼泪,知道他爱拉撒路。他们一点也不错。但他们大部分人却不知道,耶稣一样爱他们,他的爱是深远、不灭的爱。

    一一37主耶稣的出现再次惹起众人的疑问。有些人认出他就是叫瞎子看见的那人,出奇他为何不能叫拉撒路不死。当然,耶稣绝对能这样做。但他却要行更大的神迹,叫相信他的心灵有更大的希望。

    六.第七件神迹:叫拉撒路复活(一一38~44)

    一一38拉撒路的坟墓似是在地下的一个洞,人要藉着阶梯或梯子才能下去。洞囗有一块石。拉撒路的坟墓不象主耶稣那个,他的坟墓是从石上凿出来的,一个人可走进去,正如走进山边的洞穴一样,并不需要爬下或走下去。

    一一39耶稣吩咐旁观的人把墓穴囗上的石头挪开。其实只要耶稣一句话,石头便会自动挪移。但神不会这样做,他通常会让人做自己能够做的事。

    马大见耶稣要打开坟墓,显得很惊慌。她知道拉撒路在那里已经四天了,尸体也该开始腐化。显然,拉撒路的尸体并没有膏上香料,防止腐化。他的尸体,该如当时的风俗,在他死那天便埋葬。拉撒路在墓里四天这事实非常重要。他不是在睡,也不是昏过去。所有的犹太人都知道他死了。他的复活只可解为一个神迹。

    一一40耶稣在本节所引述的话,我们不知是何时说的。在第23节,他对马大说,她兄弟必然复活。本节的意思就是耶稣对她所说的话的精髓。这节的次序是这样的,「信……看见。」主耶稣似是对她如此说:「若你肯相信,你就会看见我行只有神能行的神迹。你从我身上必看见神的荣耀。但你得先要信,然后就必看见。」

    一一41石头从墓前移开。耶稣在行神迹之前,感谢父神听他祷父。虽然圣经并没有记载主耶稣先前有祈祷,但在整段时期内,他一定不断向父祈求,求神的名能在拉撒路复活一事上得荣耀。这里,耶稣事先便感谢父。

    一一42耶稣大声祷告,好使众人相信他是父所差来的,父教他做何事,说怎样的话,又叫人相信他做每一件事都完全倚靠父神。我们再次读到圣经强调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合一的重要关系。

    一一43新约中很少记载到耶稣大声呼叫说话的。有些人提出,若他不是喊出拉撒路的名字,那么全部躺在坟里死了的人都会走出来!

    一一44拉撒路如何走出来?有些人认为他蹒跚地走出坟墓;有些以为他用双手双脚爬出来;有些人更认为拉撒路的身子该是裹着布,他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走出坟墓。他们认为他的身子升出坟墓,双脚落在耶稣跟前。拉撒路的脸上包着手巾,证明他真的死了。一个人的脸上若裹着那样的手巾,绝不可能活上四天。主再次吩咐众人,解开拉撒路,叫他走。只有基督才能令死人复活,但他叫我们推开拦路的石头,又叫我们解开代表着偏见及迷信的巾和布。

    七.信与不信的犹太人(一一45~57)

    一一45、46主耶稣基督这神迹向很多旁观的人证明了他是神,就多有信他的。除了神以外,谁人能叫一个死了四天的人复活,从坟中走出来呢?

    但神迹对个人生命的影响是在乎那人的心。若他心里充满邪恶,存着反叛、不信的思想,就算他看见人从死里复活,还是不信。有些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虽然看见这神迹铁证,但仍不肯相信主耶稣就是弥赛亚。他们去见法利赛人,将在伯大尼所发生的事一一告知他们。他们是否想法利赛人听后也因此而相信耶稣呢?不是,他们可能是想加快挑拨法利赛人,使他们加把劲去对付耶稣,置他于死地。

    一一47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讨论采取什么行动。他们问:「我们怎么办呢?」这话可解作:「我们应该如何做才好?我们的行动为何这么慢?这人行了这许多的神迹,我们竟无法制止他。」犹太领袖说这些话,是定自己罪的。既然他们也承认主耶稣行了好些神迹,他们为何不信他呢?他们不相信,因他们爱罪,多于爱救主。

    赖尔评论得好:

    这倒真是奇妙,连我主最大的敌人都供认、承认了我主行的是神迹,且是许多的神迹。我们会否怀疑,若他们有机会,会不否认我主行的是真神迹吗?但他们似乎没有这样做。主所行的神迹实在太多、太公开,存着太多的证人,实在无人敢否认它们的真实性。面对这样的事实,今天那些不信的人及怀疑论者竟称我主所行的神迹,只是骗人的、是幻象。他们得要为此作个好好的解释。既然与主同时的法利赛人会翻天复地的阻止基督,也不敢否认他行了神迹,事隔了十八个世纪,现在才否认他的神迹,岂不是太荒谬吗?(注37)

    一一48领袖们觉得事不宜迟。若他们不插手,广大的百姓便会因耶稣的神迹而信他。若他们拥耶稣为王,就会开罪罗马政府。罗马人定会以为耶稣是来**其帝国的,然后插手,重罚犹太人。他们说「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罗马人会毁坏圣殿,赶散犹太人。这事后来真的在主后七十年发生,但不是因为犹太人接受了主,而正正是因为他们拒绝了他。

    迈耳说得好:

    基督信仰影响到生意运作,损害了那些能图大利但不道德的生意,从魔鬼的庙宇中抢走客人,破坏既得利益,将整个世界翻转过来。这信仰是讨人厌、惹人气、损害利益的东西。(注38)

    一一49、50该亚法在主后二十六至三十六年作大祭司。他主持主耶稣的宗教审讯;使徒行传四章6节记载彼得和约翰被带到公会前审讯时,他也在场。虽然在这里他说了这样的话,但他可不是主耶稣的信徒。

    该亚法认为众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都错了,犹太人不会因为耶稣而死,相反,他预言耶稣会为整个犹太民族而死。他认为耶稣替百姓死更好,省得通国惹怒罗马人。他似乎明白耶稣来到世界的目的。我们误以为该亚法接纳耶稣替罪人死这基督信仰重点的教义。但很可惜事实并不如此理想。该亚法所说的虽然属实,但他却没有相信耶稣,让他拯救他的灵魂。

    一一51、52本节解释了该亚法为何这样说话。他说这话不是出于自己,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不是他的意愿。他所以说这话,乃神旨使他的。他说话的含义比他所要表达的更深。这是神的预言,预言耶稣将要替以色列国死。他说出这预言的话,乃因他是本年的大祭司。神藉他说话,乃因他的官职,不是因他是个义人。其实,该亚法也是个罪人。

    该亚法不但预言主将会为以色列国死,并将在地上异邦四散的选民聚集归一。有些人以为该亚法所指的是四散各地的犹太人,但他较可能是指那些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相信基督的外邦人。

    一一53、54法利赛人没有因主在伯大尼所行的神迹而相信。他们对神的儿子反而更憎恨。从那日起,他们就更着意商议要杀耶稣。

    主耶稣知道犹太人积怨愈来愈深,于是离开那地,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莲。今天我们还不知道以法莲城在那里,只知它位处偏僻,远离人烟,靠近旷野。

    一一55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我们知道主传道的生涯已到了尾声。就在这个逾越节,他死在十字架上。各人都得要上耶路撒冷去,在逾越节前洁净自己。举例来说,一个犹太人接触到死尸,便要行一些礼仪,洁净自己不合礼仪的污秽。洁净的礼仪包括不同的洗涤和献祭。现在,犹太人一面洁净自己,一面计划杀害耶稣这逾越节的羔羊,实是多么的可悲。人心丑恶,由此尽见!

    一一56、57众人齐集在殿里时,开始想到他们国中那位行神迹的耶稣。他们讨论他会不会来过节呢。第57节告诉我们,耶稣有不来过节的理由。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下令要捉拿耶稣。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踪,都得要通知官府,好使他们能捉拿他,杀死他。

    柒.神儿子向属自己的人传道(一二~一七)

    一.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一二1~8)

    一二1伯大尼的家是耶稣爱到的地方。那里,他有亲密的朋友拉撒路、马利亚和马大。耶稣在那时到伯大尼,人人都以为很危险,因他身处耶路撒冷附近,那里已有大队人整装待发,要对付他。

    一二2虽然有很多人要对付耶稣,但仍有少数人真心真意的待他。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马大伺候。圣经并没有透露拉撒路在死后复活前的所见所闻。也许是神禁止他泄漏半点消息。

    一二3福音书中曾数次记载主耶稣受妇人膏抹,当中并没有两次是完全相同的。不过,这里记载的一般都认为与马可福音十四章3至9节的相同。马利亚对基督忠诚奉献的心,叫她用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他的脚。马利亚的行动,显出她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比基督更宝贵,不舍得献给他的。基督比我们所有所是的更有价值。

    每次我们读到马利亚的事,都见她是在耶稣的脚前。这里她用自己的头发去擦耶稣的脚。一个女人的头发就是她的荣耀,马利亚将自己的荣耀放在耶稣的脚前。这事之后,马利亚定会散发香膏的芬芳。当基督受我们敬拜时,敬拜的人也能从中带走芬芳的香气。没有一处比耶稣得到应得尊荣的地方更芬芳四射的。

    一二4、5在这至为神圣的时刻,有属肉体的进来打扰。那将要卖主的人不愿见到这么贵重的香膏作此用途。

    犹大认为耶稣配不上那三十两银子。他认为这香膏应变卖了,周济穷人。但他只是假装好心。他不着紧穷人,也不着紧主。他将要出卖主,不是为了三十两银子,而只是十分之一,他为三十块银子出卖主。赖尔说道:

    任何人跟从基督,作他的门徒三年,看见一切他所行的神迹,听他的教导,得到基督多重的恩惠,被视为他的使徒,但心里最终是败坏不堪。骤眼看,这都是难以置信,不可能发生的事。但犹大的行为却证明了一切都是可能的,也许人类堕落的程度无人完全清楚。(注39)

    一二6约翰很快便有补充的话。犹大说这话不是因为他真的挂念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贼,是贪婪的家伙。犹大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一二7主即是说:「不要阻她。他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这香膏的(注40)。现在她用香膏大方地膏我,是因为她爱我、敬拜我的缘故,要容她这样行。」

    一二8世上无时无刻都有穷人,要他人帮助、施恩惠。但主在地上的工作迅即完结,马利亚不常有此机会用香膏膏他。我们也要警醒,属灵的机会瞬间即逝,千万不要延误我们能为主作的工。

    二.杀害拉撒路的阴谋(一二9~11)

    一二9耶稣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消息传得很快,他不能再掩藏行踪。许多犹太人来到伯大尼要见他,一些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

    一二10、11本节再次钩出人心里疯狂的怨恨。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有人认为他从死里复活,犯了大罪,但这不是他们能控制的,可是他们也想要把他杀害。

    好些犹太人因为拉撒路的缘故,信了耶稣。现在,拉撒路也成为犹太教的敌人,一定要铲除他。那些引领人归主的,常成为**的目标,有好些甚至献出了性命。

    一些评论家认为,由于祭司长是撒都该人,他们不信复活之事,所以想将拉撒路杀害,把证据毁灭。

    三.胜利地进耶路撒冷(一二12~19)

    一二12、13现在是耶稣胜利地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是他被钉十字架前的星期日。

    我们不大清楚这些群众是如何看耶稣的。他们是否真的知道他就是神的儿子,以色列的弥赛亚?还是只是认为他是个王,将要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欺压?又或者只是兴之所致,被其它人感染了?当中肯定有的是真信徒,但大部分人对主似乎不真心。

    棕树枝象征哀伤过后的安息和平静(启七9)。「和撒那」解作「我们恳求你,现在就救我们吧!」将这些图画堆砌在一起,那些人似认为耶稣就是神所差来的,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魔掌,赐安息、和平,以解他们多年来受异族欺压的哀伤。

    一二14、15驴驹是当时常用的交通工具,耶稣骑着驴驹进城,应验了经上的预言。

    这里引用了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先知预言王来到以色列,会骑着驴驹。锡安的女儿喻示犹太人,锡安山是耶路撒冷城内一座山丘。

    一二16门徒起初不明白正发生在眼前的事,就是撒迦利亚书上所预言的,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是以色列当然的君王。但在主得了荣耀回到天上,在父的右边之后,门徒才恍然大悟,明白这些事都应验了经上的预言。

    一二17、18看耶稣进耶路撒冷的众人当中,有的曾看见他呼唤拉撒路……从死复活。他们告诉身旁的人,这骑在驴驹上的就是当日叫拉撒路复活的那位。这件神迹,引人注目,众人得知之后,便蜂涌出来迎接耶稣。可惜他们没有真正相信他,他们来见主,只因为好奇。

    一二19群众愈来愈多,各人也越发注意耶稣。法利赛人站在一旁,束手无策。他们无论做什么或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在这情况下,他们也把事实胡乱地夸大了,以为整个世界的人都随从耶稣去了。他们不知群众对主的爱戴,实是朝三暮四,善变而不长久的。真正敬拜耶稣、知他是神儿子的人实在很少。

    四.希利尼人求见耶稣(一二20~26)

    一二20那些要来见耶稣的希利尼人,乃是信奉了犹太教的外邦人。他们上来过节礼拜,放弃了他们祖先原有的宗教习俗。他们在这时候来见主耶稣,显出当犹太人拒绝主时,外邦人却愿意听福音,且有很多人相信他。

    一二21圣经并没有说明为何他们来见……腓力。也许是因为他的希利尼名字,和他是加利利伯赛大人的关系,使他吸引到归了犹太教的外邦人。他们的要求实在可贵:「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怀着这般真心诚意的人,没有一个会空手而回。

    一二22也许腓力不大确定主是否愿意见这些希利尼人。基督曾叫门徒不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所以腓力先告诉安得烈,然后一同告诉耶稣。

    一二23希利尼人为何想要见耶稣?若我们明白字里行间的含意,可推断出希利尼人是很欣赏耶稣的智慧,想要推崇耶稣为他们的哲学家。他们知道耶稣与犹太领袖有冲突,为要拯救他的性命,也许想请他跟他们回希利尼。他们的观点是叫耶稣「保住性命」,但耶稣告诉他们这套哲学与收割的定律毫不吻合。他献出自己的生命,因而得荣耀;这不是苟且偷生、安享逸乐所能得的。

    一二24种子若不先落在地里死了,就不会结出谷粒。这里主耶稣将自己当作一粒麦子,他若不死,就仍旧是一粒。在天上享荣耀的就只有他,并没有得救的罪人来分享他的尊荣。但若他死了,就会有一条得救的道路,让万人得救。

    我们也是一样。正如拉格兰德所说:

    若我们拒绝不成为麦子,落在地上死去;不愿牺牲前途,以名誉、财产、健康作为押注;在我们被召时,为基督的缘故,放弃家园,脱离一切亲属的关系,我们就只有一个人。但若我们希望结果子,就要跟从我们可称颂的主,成为一粒麦子死去,那么,我们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注41)

    一二25很多人认为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就是食物、衣着、享乐。他们为此而活,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这样他们却不晓得心灵比肉体更为重要。人若不理会心灵的需要,就只会丧失生命。相反,有些人以万事为损,独以基督为重,为了服事他,放弃所有人眼中看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人却能保守他们的生命到永生。恨恶自己的生命,意思就是爱基督多于自己一切的私欲利益。

    一二26人要服事基督,就得跟从他。耶稣要他的仆人服从他的教训,学习他的德性。他们当效法基督的死。主应许他们,他常常与他们同在,保护每一位仆人,不但今生,而且直到永远。现在的服事,在将来会得神的称许。人在今世所受的任何凌辱和侮辱,比起将来在天上父神当众加许的荣耀,实在微不足道。

    五.耶稣面对将临的死亡(一二27~36)

    一二27主不断想到那即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想到十字架,当他要背负人的罪,承受神为罪所发的震怒的时候。当他想到他「心碎的时候」(费廉思新约译本,JBP),心里就忧愁起来。这时他该怎样祷告神呢?应否求父救他脱离这时候呢?不能,因他原为这时候来到世界,要上到十字架。他生下来原是为了死亡。

    一二28主耶稣并没有要求脱离十字架的使命,他只希望父的名能得荣耀。他关心神能得到荣耀,轻看自己的安全享乐。神在此时从天上说话,他已经荣耀了他的名,还要再荣耀,耶稣传道的生涯中,已荣耀了神的名。救主三十年在拿撒勒默默度过的光阴,三年传道工作中所行所说的神迹隽语,都大大荣耀了父的名,但神将会因着基督的受死、埋葬、复活与升天,受到更大的荣耀。

    一二29站在旁边的人有的以为神的声音只是打雷作响。这些人尝试用大自然解释一切属灵的事物。有些人不愿相信神迹也会用一些自然定律,淡化一切神迹奇事。有些知道不是打雷的,却认不出是神的声音。他们虽知道这是超自然的声音,但只误以为是天使所发出的。只有圣灵帮助的人才能听出,明白神的声音。有些人听过无数次福音,但福音对他们却一文不值;除非圣灵藉此对他们说话,否则他们总是听不进。

    一二30主耶稣向旁听的人解释,这声音不是对他说,让他听的,乃是为周围站立聆听的人而发出的。

    一二31主说:「现在这世界受审判。」因为这世界将要把生命荣耀的主钉死在十字架上,罪已经定了。因恶毒地拒绝基督,世界将要受到刑罚。主耶稣的意思就是如此。有罪的人类将要被定罪。这世界的王就是撒但。他在加略山彻彻底底地给打败了。他以为他成功地铲除了主耶稣,但反而让主为人类提供一条救恩的路,同时将撒但及其所有部属击败。虽然魔鬼还未得到当得的刑罚,但他却注定要灭亡。他虽然仍在世界通行他的恶事,但终有一天,他会被赶出去,掉进火湖里。

    一二32本节的上半部指到基督将要在十字架上受死。他被钉在木的十字架上,从地上被举起来。主说他若如此死在十字架上,将会吸引万人来到他那里。这句话有几个解释。一些人以为基督吸引万人,不是使他们得救恩,就是要他们受审判。有些人以为传福音时若高举基督,那福音的信息便满有大能,能吸引人的灵魂归向主。但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将使各种各样的人归向他。这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不同民族、部落,语言的人。

    一二33主耶稣说他将要被举起,是指着他将要怎样死说的。他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这又是主全知的证据。他知自己不会死在床上,也不会意外死亡。他死,是要被钉在十字架上。

    一二34众人不明白耶稣所说,要被举起来有何意思。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虽然知道耶稣自认是弥赛亚,但从旧约中又知道弥赛亚会永远活着(赛九7;诗一一○4;但七14;弥四7)。请留意,他们引述耶稣的话,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但耶稣用的字眼却是「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当然耶稣也多次称呼自己是人子,又或他先前确实说过人子被举起来,所以众人不难将二者连在一起。

    一二35当众人问耶稣谁是人子,他再次称呼自己是世界的光。他提醒各人,光和他们同在的时候不多。他们该来就光,行在光中,否则黑暗将会很快临到他们,他们就不知往那里去,并在无知中绊倒了。

    主将自己比作太阳和所发出的光芒。朝早日出,午正高照,日夕西沉。我们有太阳的时候有限,当趁着白天,好好把握。因为当黑幕降临,我们便得不到其帮助。属灵的生活也是如此。相信主耶稣的行在光中,拒绝他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这样的人缺乏神的指引,一生中屡屡跌倒。

    一二36主耶稣再三促请在旁听的人,当趁着有机会,便赶快相信他,这样,他们便能成为光明之子,一生有确定的方向,直到永远。耶稣说完这话,就离开群众,隐藏了一会。

    六.很多犹太人不信主(一二37~43)

    一二37约翰在这里顿笔,表达他的惊讶,为何主耶稣行了这许多伟大的神迹,犹太人还是不信他?如前所述,他们不信,不是因为证据不足。主已提出铁一般的证据,表明他是神,但这些人总不愿相信。他们想要一个王,统治他们,但他们却不愿悔改。

    一二38犹太人的不信应验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节的预言:「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很多!」圣经中膀臂代表力量、能力。主的膀臂就是神的大能,只向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显露,因为不是很多人接受有关弥赛亚的话,神的大能也只向少数人显露。

    一二39主耶稣将自己显露给以色列民看,但他们拒绝他。虽然耶稣已三番四次的回来,邀请他们接受救恩,但他们囗里却常挂着「不」。人愈抗拒福音,就愈难相信。当他们闭上眼不见光,神就使他们更难见光。神使他们的心眼瞎了,作不到理性的判断;因为他们拒绝神的儿子,所以他这样惩罚他们。

    一二40本节引自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神叫以色列人瞎了眼,硬了心。神起先没有这样做的,是这民先闭起他们双眼,硬了自己的心。因为以色列民冥顽不灵,蓄意拒绝弥赛亚,他们就自挖双眼,不能明白,不能相信,得不到医治。

    一二41以赛亚书第六章记载先知见到神的荣耀。约翰解释以赛亚看见的荣耀,是基督的荣耀;他所说的话,是指着基督的。本节串连起其它的证据,证明耶稣基督就是神。

    一二42犹太人中有好些官长相信了耶稣就是弥赛亚,但却不敢承认,与人分享信念,因为他们恐怕会被逐出会堂。我们可能以为这些人是真心相信主耶稣,但事实却很令人怀疑。若他们真心相信,或迟或早,终会承认。人真的接纳基督为救主,就会不理后果,毫不犹豫地让人知道。

    一二43这些人很明显就是看重同伴给他的荣耀、称赞,多于看重神的荣耀。他们寻求人的喜悦,多于神,一个这样的人是否基督真正的门徒?在五章44节,自会找到答案。

    七.不信的危机(一二44~50)

    一二44本节可意译为:「信我的,不只是信我,也信那差我来的父。」主再次教训人,他和父神是完全合一的。人不能只相信父,而不信子。相信基督就是相信父神。人若相信父,就要同样的尊崇他的儿子。

    一二45没有人能看见父神,他是灵,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但主耶稣来到世界,叫人知道神是何样的,不是他的相貌,而是他的品格。主向我们显露了神的性情。所以,看见基督的,就是看见父神了。

    一二46主很喜爱用光来作譬喻。他再次称自己为光,到世上来,叫凡相信他的人,不住在黑暗里。人离开了基督,就只有在无边的黑暗里打滚。他们对生命、死亡、永远,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但用信心来见基督的人不需再摸索真理,因他们已在基督里得着真理。

    一二47基督第一次到世上来的目的,并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他并没有审判那些不听他道,不相信他的人。这并不是说将来他不定这些不信人的罪,但他第一次降世的目的并不是审判。

    一二48主论到将来那些拒绝他道的人将要在神面前受审判。那时,单是主耶稣所说的道已足够定他们的罪。

    一二49主耶稣所讲论的道不是出于自己,也不是从别人的教训中学回来。他是神顺命的仆人和儿子,只会说父叫他说的话。在末日这会成为定人罪的罪证。耶稣所说的话就是神的道,人却拒绝听他。父已告诉他,他要说什么、讲什么。二者有其微妙的分别。「我说什么」,指道理的内容、信息;「讲什么」指耶稣教人神的真理时所用的措词。

    一二50耶稣知道父要他赐信他的人永生。故此,基督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他所说的。

    这里是约翰福音中的一个分段。在此之前,主将自己显露给以色列。书中记载他所行的七个神迹奇事,每个都刻划出罪人相信基督之后的体验和感觉。这些神迹就是:

    1.在加利利迦拿的婚筵中将水变为酒(二1~12)。这神迹描述基督的大能,将未尝真正快乐的罪人改变过来。

    2.治好大臣的儿子(四46~54)。这里将罪人描划为卧病、需要属灵健康的人。

    3.治好毕士大池边的残疾人(第五章)。这位可怜的罪人没半分气力,无助,一点也帮不到自己。耶稣治好他的虚弱。

    4.喂饱五千人(第六章)。这里罪人没有食物,饥饿无力,需要能赐他们力量的东西。主赐心灵的粮给他们,使他们不再渴求。

    5.平静加利利海(六16~21)。这里罪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主拯救人于风雨交加中。

    6.治好生来瞎眼的人(第九章)。这人代表着人心灵的盲目,直到基督大能的帮助,才能看见。人本身并不见到自己所犯的罪过,也不曾目睹救主的美好,直到圣灵的光照启示,才恍然大悟。

    7.叫死去的拉撒路复活(第十一章)。这里提醒我们,人是死在过犯和罪孽中,需要从上而来的生命。

    这些神迹都是要证明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八.耶稣替门徒洗脚(一三1~11)

    第十三章是楼房讲话的开始。耶稣不再是行走在敌对的犹太人中间。他和门徒退到耶路撒冷的一所楼房内,在他要去受审受死以先,与他们作最后的相聚。约翰福音第十三至十七章,是整本新约中最为人喜爱的一部分。

    一三1在被钉十架的前夕,主耶稣知道时候已到,他将要受死、复活、升天。他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是真正信他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不但到他在世传道工作之终,也爱他们直到永远。他的爱无可限量,正如他将显给我们看的一样。

    一三2约翰并没有指明这是那一顿晚饭,是逾越节主的晚餐呢?还是普通的晚餐?魔鬼将卖耶稣的意思种在犹大的心里,时机已经成熟。犹大先前已谋算如何对付耶稣,现在他收到信号,要开始他们的奸计了。

    一三3本节强调是谁作这奴仆的工作;他不只是拉比或是一位老师,他是耶稣自己。他知道自己的神性,清楚明白神已托付给他的工作。他是从神出来的,已准备好回到神那里去。

    一三4正因耶稣知道他自己是谁,和他的任务和终局;他更要纾尊降卑,洗门徒的脚。主离席站起来,脱了他长长的外衣,拿起毛巾作围裙束腰,甘愿作奴仆。我们可能认为在马可福音──将主描划成完美仆人的福音书才找到这事迹。但正因为这事记载在约翰福音──耶稣为神儿子的福音书中,更令人注目。

    这个象征性行动提醒我们,主如何离开天上的华美之家,来到世上作仆人,侍候那些他手所创造的人。

    一三5在东方的诸国,人们爱穿草鞋,所以需要时常洗脚。通常,主人家为表殷勤,会安排仆人洗客人的脚。这里,这位属神的主人降为奴仆,作卑微的工作。「耶稣跪在卖他的人面前,这是何等的景象,何等的功课!」

    一三6彼得眼见耶稣要洗他的脚,大为震惊。他非常不愿意让主耶稣这么伟大的人物,屈就服事他这个不配的人。「看见神作仆人做的事,令我们感到汗颜。」

    一三7耶稣告诉彼得他现在做的事,隐含着属灵的意思,洗脚是属灵洗涤的象征。彼得知通主要做的事,就是为他洗脚,但他却不知道当中的属灵意思。后来他会明白,主会向他说清楚。经过不认主,再回到主面前,他自会感受到,明白这意思。

    一三8彼得显示出人性的偏激。他誓言主永不可洗他的脚,永不可是永永远远的不能够。主回答彼得说,除了他替他洗脚外,再没有方法能叫彼得与他有分。洗脚的意思就是如此。基督徒在世上行走,少不免沾到污秽。他们会听见粗言秽语,见到不洁的东西,与不敬虔的人工作等,都会弄脏信徒,所以需要时常清洁。

    神的道如同水可以洁净我们。当我们研读圣经,听真理的道,互相讨论神的话,就发觉圣经能去净罪恶对我们的影响。但反过来说,我们愈是不顾圣经,就有愈多污秽的念头停在我们的心思里,影响我们的生命,我们却仍是懵然不知。耶稣说:「你就与我无分了」,他不是说若他不为彼得洗脚,彼得就不能得救。他的真正意思是人要与主维持良好的相交关系,只有恒常读经,洗涤自己。

    一三9、10彼得由一极端跳到另一极端。一刻前,他还对主说「永不」,一刻后,他竟说要洗遍全身。

    人从公众地方沐浴回来,脚上很容易再次弄脏。虽然不必再次洗澡,但也得要清理脚上的污垢。「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乾净了。」洗澡和用盆洗脚,两者是不同的。洗澡代表人在得救恩时所得到的洁净,基督的血洗去了罪的刑罚,这只有一次。而用盆洗脚代表洗去罪的污染,是用神的道常常洗涤的。属灵的洗澡只有一次,但洗脚就有多次了。「你们是乾净的,然而不都是乾净。」门徒都受了重生的洗,除了犹大一个,他从没有得救。

    一三11主耶稣通晓万事,知道犹大会卖他,所以指出当中有一人是不乾净,没有受过救赎的洗。

    九.耶稣教导门徒跟随他的榜样(一三12~20)

    一三12基督似乎洗完了所有门徒的脚,然后便穿上外衣,坐下,开始解释他做的事的属灵意义。他首先问门徒一个问题,而救主所问的问题一向都很值得思考,是他教导门徒的一个好方法。

    一三13、14门徒认耶稣为夫子、为主。他们做的不错。但耶稣给了门徒榜样,说明国度中权利最大的,就是仆人。

    若为夫子为主的耶稣也洗门徒的脚,门徒又怎能推辞,不彼此洗脚呢?主是否真的认为他们该用水去彼此洗脚?(注42)他是否在制订教会的礼仪呢?当然不是,这句的意思是属灵的。他在告诉门徒要学习主的道,常保持相交,好象保持清洁一样。若有人见他的弟兄冷淡、世俗起来,他定要凭爱心用圣经的话劝诫他。

    一三15、16主给他们作了榜样,教导他们该在灵里怎样彼此服事。

    若因为个人的自私、私怨,而使我们不俯身服侍弟兄,我们就该提醒自己我们不能大于我们的主人。他谦卑自己为那些不配、不感恩的人洗脚,当中还有个是要出卖他的。若你知道有人要骗你的钱,你会谦虚地服侍他吗?那些被差的(门徒),不应以为他们的身分尊贵,不屑做那差他来的(主耶稣)也曾做过的事。

    一三17虽然人都知道要谦卑、要无私、要彼此服事,但也大可以不去行这些真理。这道理的价值和福气只有去行出来的人才能体会!

    一三18主耶稣所教导有关服事的话,不适用于犹大。他不是耶稣将要差派到世界各地传扬福音的人。耶稣知道经上记着有关他被出卖的话必要应验,如诗篇四十一篇29节所记载的。犹大与主同台共餐三年,也要用脚踢主、出卖主。在诗篇四十一篇中,主还形容那出卖他的是他「知己的朋友」。

    一三19主事先告诉门徒他将被出卖,是好让事情成就之后,门徒知道主真是神。「叫你们……可以信我是」这句中基督一词在句末处是可以略去的。新约里的耶稣就是旧约里的耶和华。预言应验了,大大证明基督的神性,也证明圣经是神默示的。

    一三20我们的主知道他被出卖的事可能使其它门徒跌倒,产生怀疑。所以他鼓励门徒,他们将要被差遣去完成属神的使命。他们与主紧密地同证,人接待他们,就是接待主了,正如那些接待基督的,就是接待父一样。他们会因为与子神并父神的紧密关系而感到安慰。

    十.耶稣预言自己将被出卖(一三21~30)

    一三21、22耶稣心里非常忧愁,因知道有门徒将要出卖他。耶稣似要给那将出卖他的人一个最后机会,好放弃他那恶毒的计划。耶稣没有当面揭露他,他只说出他知道十二门徒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他。但纵使这样,也不能改变犹大的心意。

    其它门徒并不怀疑犹大,他们诧异当中有人竟然要做出这样的事,也猜不透这到底是谁。

    一三23当时的人用饭时不是绕着桌子坐,而是靠在长椅上。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就是约翰,本书的作者。他不提自己的名字,但毫不犹豫的道出他在救主心里,占着宠爱有加的位置。主爱所有的门徒,但约翰却和他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

    一三24、25彼得于是对他点头示意,却没有说出囗。也许他点头,要叫约翰找出卖主的人是谁。

    约翰靠着耶稣的胸膛,低声问耶稣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也许耶稣低声回答了他。

    一三26耶稣回答说,他会蘸一点酒或肉汁在饼上,递给那卖他的人。有人指出东方人宴客,主人家会递饼给席上尊贵的上宾。主将犹大看为上宾,是想要尽最后的努力劝他悔改,用恩典和爱去感动他。另有人提出在逾越节的晚餐中,常会这样递饼。若是真的话,犹大是在逾越节的晚餐上离席,那时主还未设立圣餐。

    一三27魔鬼已将卖主的意念放进犹大的心,这时,撒但已入了他的心。起初,撒但只是向他提这个意见,但犹大接过来、喜悦这个提议,后更照着去行。如今撒但已完全控制了他,而主知道那卖他的人心已刚硬、主意已决,于是叫他尽快行事,但耶稣不是鼓励他行恶,而是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

    一三28、29本节告诉我们先前耶稣和约翰有关递饼的对答,没有一个门徒听到。他们仍不知道犹大将要卖主。

    有人以为耶稣只是叫犹大快去买一些过节所应用的东西,另有人认为主是叫管钱囊的犹大去周济穷人。

    一三30犹大受了那点饼,以为是主的特别心意,然后离了主和其它门徒。圣经还记上:「那时候是夜间了」。那时不只是黑夜的时分,更是犹大心灵的黑夜。这晚以后,他永远在哀伤痛悔的黑夜中。人背离救主,就只有活在黑暗里了。

    十一.赐下新命令(一三31~35)

    一三31犹大一走,耶稣对门徒说话也亲切得多,自由得多。事情已缓和下来,主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主对门徒论述他将要完成的救赎工作。他的死虽似是失败,但却为失丧的罪人成全得救的途径。他死后将要复活、升天,他将在这一切中得大大的荣耀。神在救主的工作上也得了荣耀。耶稣完成这工作,不但能向世人宣告他是圣洁的神,不容半点罪;他更是满有爱的神,不愿见罪人死。这阐明他如何是公义的神,同时也能叫罪人称义。在加略山上,神的神性完全毫无保留的展露出来。

    一三32神既然在人子身上得了荣耀(注43),也要在自己身上荣耀人子(圣经新译本)。神会确保他所爱的儿子得到所当得的尊荣,而且要快快的荣耀他,毫不迟疑。父神叫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使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成全这里的预言,神不会犹豫,直到国度来临;他快快的荣耀他,要立刻荣耀他的儿子。

    一三33主耶稣第一次称他的门徒为小子们。他在犹大走后才用这个亲匿的称呼。他只能与他们同在不多的时间。不久,他便要死在十字架上。他们将要找他,却不能跟着他。耶稣要回到天上。主对他们说那番话,与对犹太人说的一模一样,但意思不同。对门徒来说,主的离去只是暂时的,他将会再回来找他们(第十四章)。但对犹太人,主离开他们就是最后的判断。因着犹太人的不信,他们不能跟着耶稣回到天上去。

    一三34耶稣不在之时,门徒要守这条爱的命令。这不是一条什么新的命令,十诫也教导人去爱神和爱怜舍。但这命令有其独特之处,这里说新,因为圣灵会赐信徒力量去遵守。新在于胜过旧。旧的命令说要爱怜舍,新的要爱敌人。

    现在爱别人的命令得到新颖简洁的诠释,由新动力和责任推动,新的例子来说明,更有新的方法去遵行。

    在本节中,我们见到命令是新的,因为要求更高层次的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一三35基督徒的标志不是一个挂在脖子或衣领上的十字架,也不是某种特别的衣饰。若是如此,任何人也能称自己为主的门徒。但真正的标志就是他他对其它基督徒的爱。这爱要神的力量成全,只有圣灵内住的人才有这样的力量。

    十二.耶稣预信彼得不认他(一三36~38)

    一三36西门彼得不明白耶稣是说自己的死,他以为主是说什么世上的旅程,不明白他为何不能跟上去。主向彼得解释说,他日后要跟着他,就是他死的时候,但不是在此时。

    一三37彼得怀着奉献的热忱,表白甘愿为主而死。他自以为能凭自己的力量去为主殉道。日后,他虽然真的为主牺牲,但只是因为神赐给他独有的力量和勇气。

    一三38耶稣制止他那有勇无谋的行径,他告知彼得一些连彼得自己也不知道的事。在鸡啼以先,彼得会三次不认主。他提醒彼得的软弱和懦怯,他根本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去追随主数小时。

    十三.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一四1~14)

    一四1有些人将本章首节与十三章末后一节连在一起,认为主是对彼得说的。虽然他会不认主,但主仍安慰他。然而本节希腊文是用复数「你们」,可见这是对所有门徒说的。在第十三章和十四章中间该有一段停顿时间。本节的大意是:「我要走了,你们将不得见我。但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虽然未曾见他,现在也当以信神的心相信我。」主再次将自己与神看作同等。

    一四2父的家是指天家,那里有很多住处,足够给所有得赎的人住。若是没有,主早已告诉他们了。他不会叫门徒空怀虚假的希望。「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主耶稣上加略山的十字架,为自己的人预备地方。藉着他的死赎罪,信徒才在那里有分、有地方。这也可解作主回到天上,预备地方。我们虽不大清楚这个地方,但却知道一切正在准备中,迎接每个神的儿女──「一个预备好的地方为一群已预备的人」。

    一四3本节论到主再来从天上降临的时候,那时信主而死了的人将要复活,活着的将要改变,所有主用血赎回来的人都要被提到天家(帖前四13~18;林前一五51~58)。那时基督会亲自降临。正如他会升天离去,他也必会再来。他希望凡属他的人都与他同在直到永远。

    一四4、5主将要回到天上,他们也知道去天家那条路,因主已多次告诉他们。

    多马显然不明主所指,如彼得一样,他以为主耶稣要到世上某处地方。

    一四6本节深受爱戴的经文指出主耶稣基督就是到天家的道路。他不单只指明这条道路,他还是道路的本身。救恩全在耶稣一人。接受他,就得着救恩。基督信仰就是基督。主耶稣不是不同道路中的一条,他是唯一的道路。若不藉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到神那里的道路不是十诫、金科玉律、规条、教会会籍,而是藉着基督,惟有藉着基督才可以。今天很多人声称只要你是诚恳,信什么也不是问题。他们认为每个宗教都有好处,最终都能导人到天堂。但耶稣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主又是真理。他不只是一个教导真理的人,他就是真理,他是真理的总体。那些有了基督的人,就有真理;在别处,无人能找到。

    基督耶稣也是生命,他是属灵生命和永生之源,因他是生命,凡接待他的,都有永生。

    一四7主耶稣再次论到他和父之间的神秘合一。若门徒真的认清楚耶稣是谁,他们也就认识他的父,因为主已将父显露给世人,从今以后,特别是基督复活以后,门徒就会明白耶稣就是子神。他们明白到认识基督就是认识父,看见主耶稣就是看见神。然而,本节不是说神和主耶稣是同一个位格。神本体里有三个不同的位格,但神只有一位。

    一四8腓力希望主能给他们一点特别启示,将父显给他们看。那样他就知足了,他所求的也不过如此。然而;他不明白主是谁,主所做、所说的每样,都已启示了父。

    一四9耶稣很有耐心的纠正他。腓力与主同在长久,也是主所呼召的第一批门徒(约一43),但他还不明白基督的神性和他与父合一的真理。他不知道原来看见耶稣,就是看见那位完全把父显明出来的。

    一四10、11「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这句话道出父与子紧密的合一。他们属不同的位格,但在属性与意志上就一致。倘若我们不明白这个,也不要气馁。人有限的思维终也不能完全明白神的本体。我们应该相信神知道一些我们永不明白的事情。若我们能完全明白神,我们岂不是与神同样伟大!耶稣有能力行神迹,讲真理,但他的身分仍是耶和华的仆人,来到世上,说的和做的都依父的意思。

    门徒听了耶稣见证自己身分的话,该相信他是与父同为一。即或不然,也当因着所作的事、相信他所说的话是真的。

    一四12主预言凡相信他的人将要行他一样的神迹,甚至是更大的事。在使徒行传中,我们读到使徒行神迹治病,如救主一样,但也有更伟大的神迹,如在五旬节那天,有三千人信主。主心目中更大的事就是指:福音要向普天下传扬开去,很多很多的人将要得救,教会将要建立起来。救人灵魂比治病更大,主回到天上,得了荣耀,圣灵被差来到世上。使徒能行这些伟大的神迹,全凭圣灵的能力。

    一四13门徒知道此事,应该感到非常安慰。纵然主快要离开他们,他们也能藉耶稣的名,祷告父神,而父也将应允他们的祈求。本节并不是说信徒能从神得到任何所喜好的东西。要明白这个应许,就得要明白这点:奉我的名──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奉耶稣的名祈求不只是在祷告结束之时加上他的名那样简单。奉主的名求是要求与他心思意愿一致的事;求那些能荣耀神,造福人类、造就我们灵命的事。

    我们若要奉基督的名祈求,就得要与他有亲密的交通,否则我们就不能明白基督的心意。我们与他愈接近,我们的心意与他就愈相近,因为子只求那些讨神喜悦的事,所以父才能因子而得荣耀。若有人向神作这样的祷告,又蒙应允,就会为神带来极大的荣耀。

    一四14为了加强语气,并更加鼓舞神的百姓,主重复了这个应许。只要活在主的旨意中,与他同行,祈求他所喜悦的事,那么你的祷告就必成就。

    十四.应许赐下保惠师(一四15~26)

    一四15主耶稣将要离开门徒,他们必定伤心欲绝。他们可怎样表明爱主的心呢?答案是遵守他的命令。若真的爱他,不是要流泪,而是要顺服。主的命令就是福音书中主所赐给我们的训示,还有新约其余的记载。

    一四16本节所用的求字,不是下属向上级恳求的那种,主是向同级的一位请求。主求父,另差一位保惠师。保惠师(Paraclete)就是奉派往在旁给帮忙的。这名字也翻作中保(约壹二1)。主耶稣是我们的保惠师,我们的中保;圣灵就是那另一位保惠师,不是另类的,而是另一位相同本质的保惠师。圣灵永远与信徒同在。旧约中,圣灵曾多次降在人身上,后来又离去,现在他一来,就留到永远。

    一四17圣灵就是真理的圣灵,他的教训是真的,也为真理的基督带来荣耀。世人不能接受圣灵,因为他们不能看见他,不信的人总是要看见,才肯相信。他们似乎忘记风和电这些他们不能看见,但又相信的东西。未得救的人不知道也不明白圣灵。圣灵会叫他们知罪,但他们却不知道是他。门徒知道圣灵,知道他在他们的生命中工作,也见过他藉着主耶稣工作。

    「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在五旬节以前,圣灵落在人身上,与他们同在。但五旬节以后,人若相信主耶稣,圣灵就永住在他生命里。大卫祷告说,「不要取回你的圣灵」,这话在今天已不适用。圣灵永不会离开信徒,纵使他会忧伤、受阻,他的感动会被消灭。

    一四18主不会撇下他的门徒,让他们成为孤儿、弃婴。他必再来他们那里。在复活之后,他也到他们那里去。但这句话是否指这次,有可商榷之处。但在五旬节当日,他藉圣灵来到他们那里。这次属灵的来临才是真正所指。「五旬节那天发生的事,就如耶稣降临一样」。第三个解释是指主在末日,亲自回来接门徒,带他所拣选的归回天家去。

    一四19没有一个不信主的人在主耶稣被埋葬以后见过他。他复活后,只有爱他的人才看见他。甚至在他升天时,他的门徒仍能凭信心看见他。这正是「你们却看见我」的意思。世人不再看见主后,他的门徒仍然看见他。「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这里主预言他复活后的生命,向凡相信他的人作出保证,纵然他们会死,但也必再次复活,不再死亡。

    一四20「到那日」应该是指圣灵降临的时候。他会把真理指示信徒,正如父与子之间的重要连系,基督与圣徒的生命和权利也有奇妙的联合。很难解释基督如何能在信徒里面,信徒又如何同时在基督里面。常用的比喻是火和火钳。火钳不单是在火内,火也在火钳内。(注44)但这比喻还未完全道出真相。基督在信徒里,因他的生命已进入信徒里面。他藉着圣灵实实在在的住在信徒里面。信徒在基督里面,因为他是藉着基督的工作和功绩,站在神面前的。

    一四21人若爱主,最真的证明就是遵守他的命令。空谈爱主而不服从他,是徒然的。父爱世人,但对爱他儿子的人,父也特别的爱他们。他们也蒙基督的眷爱,他会特别的向他们显现。我们更爱救主,我们就更认识他。

    一四22这里提到犹大,不幸地,他名字与卖主的犹大相同。但神的灵也细心的将他与加略人犹大分别出来。这个犹大不明白主如何能向门徒显现,又不让世人看见。他心里定以为主向他们显现,如得胜的君王、声名大噪的英雄一样。他不明白主以属灵的方式向属他的人显现。信徒藉着神的话,凭着信心看见主。

    藉着神的灵,我们今天能够认识基督,犹胜当年基督在世时,门徒对他的认识,当他还在世上,站在人群面前的,比站在背后的更靠近他。今天,凭着信心,我们每一人都能与主享受亲密的相交。从基督对犹大的答复中,可见基督应许向他每位门徒显现,是与神的话有关的。遵守主话的,父与子必来到他那里,与他同住。

    一四23人若真爱主,就想遵守他一切的教训,不只是一鳞半爪而已。父爱那些毫无保留,毫无迟疑地愿意遵从他儿子的人。父与子都特别亲近有心遵从、爱主的人。

    一四24至于那些不爱主的人,都不遵守他的话。他们不但拒绝基督的道,连父的话也不信。

    一四25主与门徒同在时,已给门徒一些教训。他没有向他们启示多些真理,因他们领受不来。

    一四26但圣灵会启示更多。他是为基督的名由父所差来的,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圣灵奉基督的名来,在地上代表基督。他不是要人荣耀自己,乃是叫世人归向救主。主说:「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圣灵的指教首先出于使徒的讲道,然后是藉着各人的手写成今天我们读的圣经。圣灵叫人想起救主教我们一切的事。实际上,主耶稣的教训象苗一样,圣灵在新约中把他的教训发扬阐明。

    十五.耶稣将平安留给门徒(一四27~31)

    一四27人将死的时候,常会立下遗嘱,留下三言两语,将一切拥有的都留给他所爱的人。主耶稣这里所做的正是这样。但他所留下的不是什么物质的东西,而是连金钱也不能换取的平安,人内里良心上的平安,是因罪得赦免,与神和好而得的。基督能赐人平安,因他在加略山上用自己的血把平安买回来。这平安不象世人所能赐的。世人所赐的是斤斤计较的、自私自利的、暂时有效的。主所赐的平安却是永远长存的。一个基督徒又为何忧愁、胆怯呢?

    一四28耶稣早已相告他会如何离开他们,又如何再来接他们到天家,与他同在。若门徒爱他,就可以因此喜乐。当然门徒是爱他的,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耶稣是谁,所以他们的爱与所当有的尚有距离。

    「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这句话看来与耶稣向来所教训的,他与父神同等相违。但事实却非如此。这段经文正解释了当中的意思。耶稣在地上,为人所恨、所逼、所害、所追杀。人辱骂他、诋毁他、藐视他。他受尽所造之物的侮辱,却默然忍受。

    父神从不容许人类这样无礼的对待。他居在天上,远离罪人的邪恶。当主耶稣回到天上,他就不再受人的侮辱。所以耶稣说他要到父那里去,门徒是应该喜乐的。父是比他更大正在于此。在神的本体,父不是更大的一位,父比子更大是因为他从未到世上来为人,受人侮辱。至于神属性方面,子与父是一样的。但当我们想到耶稣降世为人,纾尊降卑时,我们知道相较耶稣卑微的位置,父神是比他更大的。父是比子大的,是位置而不是位格上的问题。

    一四29主知道门徒很易害怕,于是对门徒显出无私的关心,把将来的事预先告诉他们,叫他们不要忧愁、沮丧,或害怕。主乃是叫他们信。

    一四30主知道他被卖的时间已逼近眉睫,过不多时便不能和属他的人多说话了,撒但已步步逼近,但主知道他在自己身上将找不到什么,主没有半点罪。基督不会受魔鬼恶毒的引诱。除了耶稣之外,任何人说撒但在他里而毫无所有,不能找到什么,都是荒谬的。

    一四31我们可以这样意译这节:「我被卖的时候快到了,我将自愿地上十字架,这是父为我定的旨意。世人将知道我是何等爱我父。正因如此,我去,是束手就擒的。」说了这话,耶稣叫门徒起来,跟他走。我们不清楚他们是否就在这时离开了楼房,余下数章的对话也许是他们边走边说的。

    十六.耶稣是真葡萄树(一五1~11)

    一五1旧约常将以色列国形容为一棵由耶和华亲手栽种的葡萄树。这国不忠不实,不结果子,故此主耶稣称自己为真葡萄树,完完全全成就所有关于葡萄树的预表和影儿。父神就是栽培的人。

    一五2就属基督而不结果子的枝子的意思,众说纷云。有些认为这些枝子指假信徒,他们装作基督徒,但却从没有以信心和基督联合。有些认为这里指一些真基督徒,但因不结果子而失掉了救恩。但这明显不可能,因为与其它经文的教导矛盾得很,圣经多次教导信徒有永远的救恩。有些则认为这里指一些背道的真基督徒,他们离开了主,将心放在世界的事物上。他们不能结出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对主怎样处置这些不结果子的枝子的解释,视乎我们如何翻译希腊文动词airo。这词可以解作「剪去」、「除去」(在约一29也这样翻译)。若是如此,airo就指肉身的死的惩治(林前一一30)。但这字也可解作「拿起」(如约八59)。如此一来,可解释为对不结果子的枝子一种激励、鼓舞;拿起枝子,就能多得些阳光、空气,更容易结果。

    枝子结果子就是那些愈来愈象主耶稣的基督徒。这些枝子需要修剪,清理乾净。一棵真的葡萄树需要除虫、除霉、除真菌,基督徒也要清理附在身上的俗世事物。

    一五3主的道就是清理修剪的媒介。门徒在信的那刻,已由所听见的道清理乾净。在救主对他们说话时,他的道就净化他们的生命。故本节替指到称义和成圣两方面的含义。

    一五4常在的意思是要留在那里。基督徒已在基督里,那里是他所属的地方。每天的生活,他要与主保持亲密的交通。在葡萄树上的枝子,会从树上吸取生命和营养。故我们这些在基督里的人,藉着祷告、阅读并遵从主的道,与主的百姓交通,便能时刻感受到主与我们联合在一起。我们与他常保持接触,就知道主在我们里面,供应我们属灵的力量和资源,枝子……常在葡萄树上,才能结果子,信徒要结果子,效法基督的模样,就要时时刻刻亲近基督。

    一五5基督是葡萄树,信徒是枝子。问题不是枝子为葡萄树而活,而是让葡萄树的生命流遍枝子。我们有时会这样祷告:「主啊,帮助我能为你而活。」但这样祷告会更好:「主耶稣,求你藉着我彰显你的生命。」离了基督,我们就不能作什么。葡萄树的枝子有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结果子。葡萄树不能用来做家具、房屋,做生火的柴也不好。只要常在葡萄树上,枝子就能多结果子。

    一五6本节惹来不少分歧的见解。有人相信这人指一个信徒堕入罪中,然后失丧。但这说法与其它经文直接冲突,其它经文常教导我们神真正的儿女永不灭亡。另一些人相信这些只是托称是基督徒的人。他们佯装是基督徒,但没有重生。这说常以犹大为这类人的表表者。

    我们相信这里指的是真基督徒,因为整段谈的正是说真基督徒。所说的主题是常在主里面,结果子,而不是救恩。信徒不小心,不祷告,很容易与主疏远,结果会犯罪,毁了见证。信徒不常在基督里,就象枝子丢在外面枯乾。丢的人不是基督,而是其它人。这些外丢的枝子收集起来,扔在火里烧了,做这些事的不是神,而是人们。这话何解呢?人们不耻那背道的基督徒,把他的名丢在污泥里,又把他的基督徒见证扔在火里烧了。大卫的一生就是这样。他是个真信徒,后来与主疏离,犯了**和杀人罪,遭主的敌人辱骂,直到今天,无神论者仍鄙视大卫的名(并大卫的神)。他们鄙视他,如将他扔在火里。

    一五7常在主里面是成功祷告生活的窍门。我们多亲近主,就多以基督的心思为念。我们从他的道中多认识他,就多明白他的意旨,我们的意愿与他的愈相近,我们就愈肯定祷告得到回答。

    一五8神的儿女在世人面前彰显基督,父就因此得荣耀。人们看见主能将这等腐败不堪的罪人,改变为虔诚的圣徒,便不得不承认神的伟大。请留意这章的层递法:结果子(2节);结果子更多(2节);多结果子(8节)。

    「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这句话说明只要我们常在主里面,就足以证明我们就是他的门徒。其它人自然会看得出我们是真门徒,我们象我们的主。

    一五9救主对我们的爱,与父对子的爱相同。我们读到这句,心里不禁俯伏敬拜主。两种爱在质在量,都是一样的。「这爱长阔高深,过于人所能测度、理解。」「这爱深深似海,淹盖我们所有的思想。」主对我们说:「要常在我的爱里。」我们应当不断感受他的爱,在生活中享受这爱。

    一五10本节上半告诉我们常在他的爱里的途径,就是要遵守他的命令。「除了信靠和顺服,已别无他法可在耶稣里享喜乐。」下半部展示我们的完美模范者。主耶稣遵守他父的命令,他所做的完全顺服神的旨意。他时时刻刻留在父的爱中,没有东西能破坏这分甜密、优美的交通。

    一五11耶稣与父神交通联合,有着无比的喜乐。他希望门徒倚靠他,一同拥有这分喜乐。他希望他的喜乐能成为他们的喜乐,人所以为的喜乐,是要赶神离开他的生命,肆意放纵,尽情寻乐。但主教导我们,真正的喜乐是要让神尽量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门徒只要常在基督里,守他的命令,他们的喜乐就可满足。很多人引用约翰福音第十五章,质疑信徒的保障。他们引用前文,指出一只基督的羊最终会灭亡。但主说这些话,不是要叫人满腹疑团,而是要「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十七.彼此相爱的命令(一五12~17)

    一五12主即将离开他的门徒,他们要留在一个敌对的世上,当不断有纠纷磨擦时,门徒会互相争竞。故此,主留下这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象我爱你们一样。」

    一五13门徒之间的爱应当要到愿意彼此为对方死的地步。人愿意如此行,就不会互相争斗。人类自我牺牲最高的榜样,就是愿意为朋友而死。基督的门徒蒙召,就是要有这样奉献的心。一些人真的为别人捐躯,有些不眠不休的为神的百姓工作。主耶稣就是最好的榜样。他为朋友舍去生命,而这些朋友在耶稣舍命时,还是他的敌人,但他们得救之后,就成为他的朋友。故此,耶稣为朋友舍命,也同时为仇敌舍命。

    一五14我们遵主所吩咐的,就证明自己是他的朋友了。这不是我们成为他朋友的途径,而是向世界宣告我们是他的朋友。

    一五15主强调朋友与仆人的分别,在于仆人通常只会做别人指令他的工作,而朋友则获人的信赖。对于朋友,我们会透露未来的计划,分享秘密的消息。门徒一来是主永远的仆人,但他们还有另外的身分,就是他们也是主的朋友。这时候主甚至连他从父所听见的,也相告门徒。他告诉他们,他即将要离去,圣灵随后会降临,他也会再来;叫他们在这段时期,尽他所吩咐的责任。有人指出,我们作为枝子,会吸取(5节);作为门徒,会跟从(8节);作为朋友,则会相交(15节)。

    一五16惟恐他们会沮丧、放弃,耶稣提醒门徒,拣选他们的是他自己。主拣选了他们,叫他们得尝永远的救恩、门徒的名分和多结果子的滋味。他吩咐门徒做他托咐的事。我们该去结果子。果子是基督徒生命的优点,如仁爱、喜乐、和平等;也可以是归信主耶稣基督的灵魂。二者关系密切。只有表现了第一种果子,才能结出第二种。

    「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一句令人想起果子就是人灵魂的救恩。主拣选了门徒去结永存的果子。他不喜爱只是言语上的相信。他所要的是人真正的得着救恩,薛弗尔留意到这章提到我们有效的祷告(7节),属天的喜乐(10节),永存的果实(13节)。「无论向父求什么……」有果效的事奉全赖祷告。门徒奉差遣出去,得到保证无论奉基督的名求什么,父都应允他们。

    一五17主耶稣要提醒门徒,世人将会敌视他们。他开首便告诉他们,要彼此相爱,紧靠一起,联合一致,抵抗敌人。

    十八.耶稣预示世人的憎限(一五18~一六4)

    一五18、19世人若恨他们,门徒不该惊奇,也不要气馁。(这句话中的若不是表示任何疑问,而是指必然发生。)世人恨主,也恨所有效法他的人。

    世人喜爱与他们同流的人,一同说粗言秽语、放纵肉欲;又或者爱那些饱学斯文,只为自己而活的人。基督徒过圣洁的生命,显出世人的不义,所以,世人就恨他们。

    一五20这里仆人就是奴隶的意思。门徒不应期望过高,以为世人会待他们,比他们的主人好。他们将会如基督一样受**,他们的话也会如救主的一样受人弃绝。

    一五21信徒所遭受的憎恨和**都是「因我的名」而来。因为信徒与基督联合,为基督而脱离世界,肩负基督的名,行为举止也象他,就必定有此遭遇。世人不认识父,不知他差主耶稣来到世界成为救主;但无知不是藉囗。

    一五22这里主的意思不是说他若不来,人就没有罪了。自亚当开始,世人都是罪人,但他们的罪不象这时的那样大。这些人见过神的儿子,听过他囗出的隽语,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半点罪过。然而,他们仍拒绝他。这样一来,他们的罪就更大了。这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他们所犯其它的一切罪过,相比他们拒绝主的荣耀这可怕的罪行,就不足挂齿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他们拒绝了这世界的光。

    一五23世人憎恨基督,也憎恨他的父。二者为一。他们不会说半句爱神的话。因为他们若爱神,也会爱神所差来的。

    一五24他们不但只听过基督的教训,也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因此,他们的责任就更大了,罪也加重了。他们看见别人未曾行过的事,眼前既有如此的证据,拒绝基督的罪,就无可推诿了。主将这罪与他们所犯其它的罪相比,其它罪犹如无有。因为他们恨恶子,也恨恶他的父,这就是他们可怕的罪的定案。

    一五25主明白世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应验了预言。诗篇六十九篇4节预言人将会无故的恨基督。现在事实果真如此,主指出那些人所宝贵的旧约,正正预言了他们对他疯狂的仇恨。圣经有此预言,并不代表那些人定要恨恶基督。他们恨恶他,是出于自己执意的决择,但神预先知道会发生,催使大卫在诗篇第六十九篇中记录下来。

    一五26虽然人弃绝基督,但却不断有为他作见证的。这见证由保惠师继续作下去,保惠师就是圣灵。主说他从父那里差圣灵来。约翰福音十四章16节写道,差圣灵来的是父。这岂不又证明了子与父是同等的吗,除了神以外,谁能差是神的这位来呢?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不时受神所差派,五旬节那天的降临是一特别情况。圣灵要为基督作见证,这就是他伟大的使命。他虽是三位一体中的一员,却不强要人让他占有,只是引领罪人和圣徒,归向荣耀之主。

    一五27圣灵要藉门徒直接作见证。他们从主出来传道的起头,就与主同在,特别有资格去为他和他所作的事作见证。若有人能找出主耶稣的不是,那些与他一起的人便是最有机会的了。但他们却从不知道他有犯任何罪。他们能证明他是无罪,是神的儿子、世人的救主。

    
新约 约翰福音16-21章注释
    一六1门徒可能一如其它的犹太人,希望弥赛亚建立他的国度,粉碎罗马的政权。然而,主却告诉他们,他将去受死、复活、回到天上。圣灵将降临,门徒要四出为基督作见证,他们将会为世人所憎恨、**。主预先将这一切告诉他们,使他们不致幻想破灭、跌倒、惊愕。

    一六2、3犹太人认为被赶出会堂是人生一大憾事,但跟从耶稣的犹太人将蒙受此厄运。世人会恨恶基督的信仰,甚至毁灭、破坏这信仰,但仍然以为是讨神喜悦。由此证明人可能是虔诚、热心,同时也可能是大错特错的。

    但一切起自人不认识基督的神性。犹太人不接待他,结果也不接待父。

    一六4主再次预先警告他们,好叫他们遭受磨炼时,不会动摇。让他们想起主曾预言会有逼迫,他们会晓得这是他在他们生命中计划的一部分,主一路和他们一起,故先前并没有对他们提过这些事。他不想让这些困扰他们,令他们分心,不专注他要教训他们的。但这时主快要离开,他必须告诉他们前头要走的路。

    十九.真理圣灵的来临(一六5~15)

    一六5本节似乎道出主失望的心情,门徒不大关心他前头要走的路。虽然他们也顺带问过他要往那里去,但他们似乎却不大着意。

    一六6门徒关心自己的前途多于基督。在主前头有十字架、坟墓;他们事奉基督时,前面将有**来到。他们满心忧愁,只因想起自己未来的际遇境况,并不是想起主。

    一六7然而,主不会剩下他们无助、沮丧。基督将要差圣灵来做他们的保惠师。保惠师来,对门徒有益。他会赐他们力量、勇气,并且教导他们,使他们能前所未有地亲身感受到基督。主耶稣不回到天上,得荣耀,保惠师就不来。当然,圣灵先前已到过世上,但这次他会有一崭新的使命──是叫世人知罪;并伺候得赎的人。

    一六8圣灵会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很多人以为这是说圣灵会叫每个罪人,内心觉察到这些事情。虽然这是对的,但却不是这段话的原意。圣灵责备世人,只因他在世上。因为圣灵本不在世界,在世界的该是主耶稣,他要统治全地。可是世人弃绝他,他才回到天上。圣灵在世界是要代替遭人弃绝的基督,而这事实就显出了世人的罪。

    一六9圣灵叫世人知道不相信基督,是犯了罪。基督是配受人相信的。他身上本无任何东西拦阻人去信他,但他们仍然拒绝了,圣灵在这世界,就是见证了他们的罪行。

    一六10救主向世人宣称他是公义的,世人却说他是被鬼附着。神有最后的话要说,大意是:「我的儿子正直公义。我会叫他从死里复活,接他回天上,证明给你们看。」圣灵作证,基督是对的,世人是错的。

    一六11圣灵的同在,叫世人知道将来要受审判。他在世界,意味着魔鬼早在十字架上被定罪,凡不相信基督的,将来都要遭受同一可怕的审判。

    一六12主还有好些事要告诉门徒,但门徒却不能领会。教导的工夫也应按照这大原则。在授予门徒深奥的真理之前,门徒一定要有好的基础,循序渐进。主不会滔滔不绝教训门徒,使他们吃不消。他教训他们,总是按部就班,有条有理。

    一六13主一路所做的工作将由真理的圣灵接续下去。他会引导他们明白一切的真理。一切的真理将会在众使徒有生之年给他们启示出来。他们把启示记下,就是今日我们所拥有的新约圣经。连同旧约,就完成神给人类写下的启示。当然,圣灵在历世历代也会引导神的百姓进入一切的真理。他藉着圣经作工。圣灵只会说父与子吩咐他说的话。「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将来的事自然是藉着新约,尤其是启示录,向各人揭开的事。

    一六14圣灵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荣耀基督。我们能以此试验所有传道教训,若是彰显救主的,就是出于圣灵。「他要将受于我的」意即圣灵会得到一切有关基督的真理。他会将这些事向信徒揭示,讲之不尽!

    一六15父所有的属性,子皆尽有。基督在14节中谈到的,就是这些美事。圣灵向使徒揭示了主耶稣的荣美、职事、地位、恩典和完全。

    二十.忧愁变为喜乐(一六16~22)

    一六16本节所说的时限不大清楚。主可能是说他会离开门徒三天,待他复活后才再次向他们显现。也可能是说他将回到在天上的父那里,然后等不多时(即现今的世代),他再来见他们(第二次来临)。又或者这是指不多时之后,他们将不能凭肉眼见主,直等到圣灵在五旬节降在他们身上,门徒才能前所未有的,凭信心见主。

    一六17门徒大惑不解,因为救主在第10节中曾说:「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如今又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两句话很矛盾,他们不能理解。

    一六18他们就讨论「不多时」是什么意思。奇怪得很,今天我们竟然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指他复活前的三天,或是尚离五旬节前的四十日,又或是他再来前的一千九百多年!

    一六19、20主耶稣是神,能体察他们的心思意念。他问他们的问题,正反映出他全知,明白他们的困恼。

    主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只就「不多时」的情形,多给一点资料。世人将会喜乐,因为他们把主耶稣钉了十字架。而门徒要痛哭、哀号,但等不多时,他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首先有主的复活,其次有圣灵的来临。在主再来的那刻,所有历世历代的信徒也将转忧为喜。

    一六21孩子出世时,母亲便忘了生产的痛苦,心情转变之快,世上无可比拟。门徒也是一样,主离他们而去后,他们会忧愁。但当他们再见他时,忧愁便一下子消散了。

    一六22主说「我要再见你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知道这时候何时才到。这是否指他的复活,他在五旬节差圣灵降临,又或是他第二次来临世界呢?这三者都叫人喜乐,而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二十一.奉耶稣的名祷告(一六23~28)

    一六23直到这个时候,门徒常向主诸多请求,多多题问。到那日(由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开始的新时代),主不会亲身与他们同在,门徒也不能再问他问题。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无人可投靠呢?不是。到那日,他们有权向父求。父也会因耶稣的缘故,答应他们的请求,父答应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应得,乃是因为主耶稣是配。

    一六24在这以前,门徒从没有奉主的名向父神祷告。这时候,主叫他们去求。因着父应允祷告,门徒的喜乐可以满足了。

    一六25主大多的教训都不是显浅易明的,他常用比喻来教训人。甚至本章中,我们很多时也不大清楚其确实意思。但圣灵来临以后,父的教训将变得更平白。在使徒行传和书信中,真理不再是隐藏在比喻之中,而是直接的告诉我们。

    一六26「那日」是指圣灵的时代,就是我们现今活着的时代。我们能奉主耶稣的名向父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父不需我们的催促,好回应我们的祷告。主并不需要人恳求他,但我们应当记着主耶稣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他定会在神的宝座前替百姓祈求。

    一六27因为门徒接受了基督,爱他又相信他是神,父也爱他们。所以,主毋须向父祈求。圣灵来临后,门徒与父将会更亲密。他们能无畏地靠近他,一切全因为他们爱他的儿子。

    一六28主重申他是与父神同等。他不是说:「我从神出来。」这样说的话,他似乎只是一位受神差遣的先知。但主的话是:「我从父出来。」他是永生父的永生儿子,与父神同等。他来到世界。他来以前,他在别的地方居住。他升天以后,便离开世界,回到父那里去。本节可算是简述了荣耀之主的一生。

    二十二.苦难与平安(一六29~33)

    一六29、30耶稣的门徒以为他们终于能够明白他,他们说耶稣不再用比喻了。

    他们以为自己如今能够认识耶稣真正的身分。现在他们晓得,他凡事都知道,并且是从神出来的。但主刚才曾说他从父出来。到底门徒是否明白这句话的含意呢?他们是否知道耶稣就是神本体的一位呢?

    一六31耶稣这一提问,暗示了他们的信还未完全。他知道门徒是爱他,信靠他的,但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耶稣就是神在肉身显现呢?

    一六32不久,耶稣就会被捕、受审、钉死在十字架上。门徒也将会舍他而去,各自逃回自己的家。但耶稣不是孤单的一人,他有父与他同在。门徒正是不明白他与父神这种合一的关系。因为父与他同在,纵使门徒逃命去,耶稣也有父支持他。

    一六33耶稣对门徒说这些话,是要叫门徒有平安。当他们被人恨恶、追捕、**、诬陷,甚至虐待时,门徒能在他里面有平安。主已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胜了世界。故门徒遭受苦难时,他们能大可放心,深信胜利已属他们那方。

    此外,圣灵的来临,给他们新的力量和新的勇气,去容忍、面对他们的敌人。

    二十三.耶稣为自己的职事祷告(一七1~5)

    我们将要读到的这段经文,一般都认为是主耶稣作大祭司的祷告。在祷告中,他为属自己的人祈求,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他身在天上为他百姓祈求,雷思福形容的好:

    整段祷告好好的表露出我们可称颂的主如何在神的右边为我们祷告。他不说半句话责难他的百姓,也不提到他们的过失、弱点……。不,他半点也没说。主挂在囗边的人,仿佛都是行在父的旨意中,与他在一起,满满的接下了他从天上赐下来的福……。每一个为百姓的祈求,都与属灵的事有关,所有都是属天的祝福。主没有求他们有富足、尊荣、世上的影响力,受人爱戴。他恳切所求的,是要他们脱离罪恶,从世界中分别为圣,有能力完成工作,平安的被接回天家。真正的丰盛,就是心灵的丰盛,那是最丰最盛。(注45)

    一七1时候到了。耶稣的仇敌数次擒他不获,只因他时候尚未到。但现在时候到了,主将要被他们处死。他祈求说:「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主心里想着他将要在十字架上受死。若他死后只留在坟墓里,世人只会认为他是一个凡人。但若神荣耀他,叫他从死里复活,就证明他是神的儿子,世人的救主了。他应允了主耶稣的祷告,在第三天叫他从死里复活,稍后更接他回天家,给他荣耀尊贵的冠冕。

    主继续说:「使儿子也荣耀你。」这句话的解释在下面两节中述明。耶稣把永生赐给凡信靠他的人,藉此荣耀父神;本来不敬虔的人归向神,在地上活出主耶稣的样式,就为神带来大大的荣耀。

    一七2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神赐了他儿子权柄、管理全人类。他也靠着这权柄赐永生给父所赐给他的人。我们再次记起,在世界创立以先,神标识了一些属他基督的人。但请记着神是要拯救凡接受耶稣基督的人。人若信靠主,无一个不能得救。

    一七3本节简单陈述人能获得永生的途径,乃是要认识神和耶稣基督。独一的真神跟偶像不同,其它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神。本节并不是说耶稣基督不是真神。他的名与父神并列,为永生的源头,意味着二者是同等的。这里主称自己为耶稣基督。基督就是弥赛亚的意思。本节否决有人声称耶稣从没有认自己为弥赛亚的说法。

    一七4主说这些话时,语气如同自己已经受死,埋葬并复活了。他无罪的一生、所行的神迹、受过的苦楚与死亡、其后的复活,一一都荣耀了父神。他已成全了父神所托付他的救恩工作。赖尔这样评论:

    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为父带来了荣耀,这作为荣耀了他的智慧、信实、圣洁和爱。这事显出父的智慧,构思出这个计划,使他能存公义,又能称罪人为义;显出他的信实,又信守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显出他的圣洁,要我们伟大的代罪者符合律法的要求;同时显出他的爱,给人这样的一个中保,这样的一个救赎主,这样愿意亲近罪人的一个朋友,看他们与他同为永生的儿子。

    十字架也为子神带来荣耀,荣耀他的怜悯、坚忍和能力。这显出他挚爱的同情心。他愿为我们死,为我们受苦,为我们的缘故,容让自己受人咒诅,被列在罪犯之中,用自己的宝血赎回我们;显出基督无比的坚忍,他的死不是普普通通的死。他甘愿忍受极大的痛楚、无名的折磨,是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也忍耐到底,没有唤召父的天使营救他;同时也显出他无比的权能,承受世人所犯的罪孽,战胜撒但,夺过他手中的猎物。(注46)

    一七5基督来到世界以先,本在天上与父同住。天使仰望主,见到的尽是神的荣光。在每对眼睛中,他都是神。但当他来到人中,他神性的荣光隐藏了。虽然他仍是神,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只视他为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这里救主祈求他能再次发出在天上耀目的荣光。「求你使我同你得享荣耀」,意思就是:「求在天上的父荣耀我,使我能再次复得在降世以先,本与你同享的荣耀。」本节清楚教我们基督的先存性,就是说他在创造以先已经存在。

    二十四.耶稣替门徒祈求(一七6~19)

    一七6耶稣已将父的名显明给门徒看。圣经中的名指他的位格、属性与性情。基督已完全的彰显了父的本性。门徒就是父从世上赐给子的人。他们从不信的人中分别出来,归于基督。柏勒写道:「他们是父从创世以先所拣选出来的,藉着宝血的赎价,由父赐给基督的。」

    主说:「他们也遵守了你的道。」纵然门徒有很多过失和不是之处,主仍称他们为相信他、遵从他教训的人。雷思福写道:「主没有说他百姓半句坏话,也没有暗暗介怀他们曾做过或将要做的──就是离弃他。」

    一七7、8救主完美地代表了父。他向门徒解释过,凡他所说所做的,都不是出于自己,乃是按父所吩咐的。所以,他们相信子是由父差来的。

    而且,基督不是自作主张,行自己的使命。他来是遵照父的旨意。他是耶和华完美的仆人。

    一七9耶稣又是作大祭司,为门徒祷告。他说他不为世人祈求,不是说他从不为世人祷告。在十字架上,基督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但这里他代表着所有信徒,在神的宝座前祷告。故此,他只为属他的人祈求。

    一七10父与子之间的完全合一,在这里显明出来。一个普通的人说这话,这话就不真。我们至多也只能对神说:「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但不能够说:「你的也是我的。」因为子与父同等,才能说这些话,在这段(6至19节)中,耶稣向父介绍了他这群可怜胆怯的羊,替他们每只穿上彩衣,说:「我因他们得了荣耀。」

    一七11主再次预言他将回到天上。他祷告,仿佛他已不在他们身边。主称父为圣父。圣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父就是亲密、接近的那位。

    耶稣向父祷告,「叫他们合而为一」。合而为一就是一致,都有基督徒的特质。父与子在道德形象上一致,信徒也应有这样的合一,学习主耶稣的样式。

    一七12救主与门徒同在时,因父的名,就是他的权柄和能力,保守了他们,使他们对他尽忠。耶稣说:「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灭亡之子就是犹大。他不是父所拣选赐给子的,也从不是个真信徒。这句的意思是:「你所赐给我的,我都保全了,一个也不失掉。但那灭亡之子,应验了经上的话,失掉、灭亡了。」犹大是「灭亡之子」,他已万劫不复,永远灭亡,他出卖基督,不是被逼的要应验经上的预言;他拣选了出卖救主这条路,因而应验了经上的话。

    一七13主说出为何他要在门徒面前,作这样的祷告。他似乎是对门徒说:「我要在天上,神的面前,不停的这样祷告,这样祈求。但现在我还在世上的时候,让你们听到我这样祷告,是要你们更清楚明白,我会在那里如何谋求你们的福祉,好叫你们多多的分享我的喜乐。」

    一七14主将神的道赐给门徒,门徒也接受了。从此,世界便与他们**,仇恨他们。因他们有主耶稣的特质,便遭世人鄙视。他们与世人的谋算格格不入。

    一七15主不求父叫他们立即离开世界,归回天家。门徒要留在这里,在恩典中成长,为基督作见证。但基督祈求他们能脱离那恶者,不是逃脱,而是蒙保守脱离。

    一七16基督徒不属世界,正如基督不属世界一样。我们要铭记于心,好叫我们不受引诱,参与不欢迎主名的世俗游戏或组织之中。

    一七17成圣就是分别出来的意思。神的道能使信徒成圣,当信徒读到又遵守时,他们就分别出来,成为主人合用的器具。主耶稣在这里所祈求的就是如此。他想他的子民能从世界分别出来,属乎神,并为神所用。耶稣说:「你的道就是真理。」他不如现代人般说「你的道有道理」,而是说「你的道就是真理」。

    一七18父差主耶稣来到世上,将神的性情显明给人类看。从主的祷告中,他知道他将会返回天上。但未来的世代仍需要人见证主,门徒就肩负起此任务,藉着圣灵的能力去完成。当然,基督徒不可能象基督那样,完全地代表神,因为他们永不可能与神同等。但信徒要做的,就如基督一样,在世人面前代表神。为此,耶稣就差他们到世上。

    一七19分别为圣不一定解成为圣洁。主耶稣的为人是圣洁的。但这里,主的意思是将自己分别出来,去完成父所差他做的工作,就是牺牲在十字架上。这也可解作他将自己抽离世界,分别出来,进入荣耀,温尼说:「主的分别为圣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的力量。」我们应该从世界分别出来,将生命交托给主。

    二十五.耶稣为所有信徒祷告(一七20~26)

    一七20现在耶稣这位大祭司不单只为门徒祈求,也为以后历世历代尚未出生的人祈求。今天每一位信徒读到这节,也能说:「耶稣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已为我祷告了。」

    一七21主祈求信徒能合一,这次是为了使罪人得救。基督所祈求的合一,不是外在教会的合一,而是在基督徒道德形象上的合一。他祈求信徒能合而为一,彰显神并基督的性情。这样,就能叫世人相信神差了基督来。这合一能令世界说:「我看见基督在那些基督徒里面,正如父在基督里面一样。」

    一七22在第11节,主祈求门徒能在相交上合一;在第21节,他祈求他们能在见证上合一。而在本节,就是在荣耀上合一。主期待有一天,所有圣徒会得着他们荣耀的身体。「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就是复活升天的荣耀。

    我们尚未有这荣耀。主说他已赐给了我们,是因为神定意这样做,但一直要到救主再来,接我们回天上,我们才有这荣耀。当基督再来,要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时,世人便目睹这荣耀。届时,世人便晓得父与子,子与信徒间的紧密合一关系,也相信(但已太迟)耶稣是神所差来的了。

    一七23世人不但会晓得耶稣是神的儿子,也会知道信徒为神所爱,正如基督为神所爱一样。我们蒙神如此宠爱,虽似是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是。

    一七24子切望他的子民能与他同享荣耀。当有信徒离世,从一方面看来,是应允了这个祷告。若我们晓得这理,在悲痛中仍有安慰。辞世的,就是去与基督一起,看见他的荣耀,这荣耀不单只是主在创世以先,他与神同享的荣耀,还是他为救主、救赎主的荣耀。这荣耀证明神早在创立世界之前,已深爱基督了。

    一七25世人体察不到耶稣已将神彰显出来。但这里的几位门徒,却体察得到,相信神差了耶稣来。在主被钉十字架的前夕,云云众生之中,只有这几颗忠信的心──但可惜连他们也将要离弃主!

    一七26主与门徒同在时,已将父的名指示他们,就是显露父给他们看。主的言行举止,就是父的言行举止。他们在基督身上见到父。藉着圣灵的工作,耶稣还要继续将父的名指示他们。从五旬节那天起,圣灵便负起教导信徒认识父神的工作。特别透过圣经的话语,我们就能认识到神是何模样的。人若接受主耶稣所彰显的父,就成为父所亲爱的。因为主耶稣住在信徒心里,父更能照顾他们,如照顾自己的独生子一样。罗斯论说:

    在创造物质世界以前,神的爱全放在子一个身上,但在新的属灵世界出现后,凡与子合一的,都蒙受神的爱。(注47)

    高德补充说:

    神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是要在人类众生中建立一个家庭,儿女都象他。(注47)

    因为主耶稣在信徒里面,神能爱他,象爱基督一样。

    亲爱,对神是这么亲爱,

    不能更加亲爱了;

    他竟以对子同样的爱,

    来爱我!

    ~巴吉特

    雷思福认为,基督替子民的祈求是:

    ……都与属灵的事有关,所有都是属天的祝福。主不曾求他们有富足、尊荣、属世影响力,而是要他们能脱离罪恶,从世界中分别为圣,有能力完成工作,平平安安地到达天上。(注48)

    捌.神儿子的受难与死亡(一八~一九)

    一.犹大卖主(一八1~11)

    一八1第十三至十七章的话都是在耶路撒冷说的。这时,耶稣离城,东行往橄榄山,途中渡过汲沦溪,上了橄榄山西坡上一个园子──客西马尼园。

    一八2、3犹大知道耶稣曾在那里花了不少时间祷告。他知道要找耶稣,最好就是在他祷告的地方。

    犹大所领的一队兵大抵是罗马士兵,那些差役是犹太人的官,代表祭司长并法利赛人而来。他们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前来。「他们竟拿着灯笼来找这世界的光。」

    一八4耶稣没有等候他们前来找他,就自行出来会见他们,显示出他上十字架是心甘情愿的。那些士兵反而大可以将武器留在家里,因为救主会欣然就范。主问「你们找谁」是要叫他们亲囗说出此行的目的。

    一八5他们要找的是拿撒勒人耶稣。他们丝毫也没想到这人就是他们的创造主、维护者,也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耶稣说:「我就是。」他不单只认了是拿撒勒人耶稣那么简单,他还是耶和华。如前所述,「我是」是耶和华在旧约中一个名字。当时犹大也同其它人站在一起,这会否令他重新感到惊讶呢?

    一八6当主耶稣对他们说「我是」,指出他就是全能的神后不久,他们被这话一慑,竟退后倒在地上。

    一八7主再次问他们要找的是谁,他们照样答复,也管不得基督刚才一语如何慑怕他们。

    一八8、9耶稣再次回答他们,他就是那位,也是耶和华。「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现在他们要找耶稣,耶稣叫他们让门徒走。在他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那无私的心仍在关心着别人。这么一来,又应验了约翰福音十七章12节的话。

    一八10西门彼得认为现在是时候用武,从这群人中救出他的主人。他尚未得主的同意,就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显然,彼得是想要杀他,但刀却被一只无形的手挡开了,只削掉了仆人的右耳。

    一八11耶稣责难彼得那轻率的热诚。父已给耶稣苦难与死亡之杯,主也预备要喝。医生路加记录了这时主如何触摸马勒古的耳朵,治好了他(路二二51)。

    二.耶稣被捕受绑(一八12~14)

    一八12、13那群心肠恶毒的人第一次能拿住耶稣,捆绑他双手。

    亚那曾任大祭司。但主耶稣为何先要带到亚那面前,而不是到他的女婿,现任大祭司该亚法面前,个中原委就不大清楚。首先,主耶稣被提到犹太人面前受审,他们试图证明他犯了亵渎、异端的罪。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审讯。其后,主才被提到罗马官员面前受审,要证明他是该撒的敌人,那就是公民审讯。因为当时犹太人在罗马管治之下,他们入罪定要经过罗马法院,否则他们就不能执行死刑等刑罚。这等罪必须由希律宣判。

    一八14约翰指出这个该亚法,就是从前预言一个人替百姓死那位(参阅约一一50)。现在,他将有分成就此预言。司徒雅各认为:

    这人受派出任举国属灵的老师。他已被分别出来,为至高者最权威的诠释人和代表。他拥有无上的光荣,每年能进入至圣所一次。但又正正是此人,定神儿子的罪,历史上从没有这样令人咋舌的例证。世上最佳的宗教地位、最有利的工作环境,也不能确保某人能得着救恩,或某人的灵魂能否变得高尚。本仁约翰收起手上的书,徐徐地说:「由此我看见了,即使在天上的大门前,也有往地狱的通道。」(注49)

    三.彼得不认主(一八15~18)

    一八15圣经学者大多相信那另一个门徒,就是约翰,只因他心存谦卑,又见彼得饮恨的失败,才不自述其名。我们不知道约翰如何认识了大祭司,但因这关系,他才能进入大祭司的院子。

    一八16、17等到约翰出来,与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彼得才能进入院子。回想起来,我们诧异约翰这样运用他的影响力,是否人情。值得留意的是,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不是在英勇无比、面目慑人的士兵面前。他只对着一个看门的使女,否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

    一八18彼得这时身在主的敌人中间,隐藏身分。象很多门徒一样,他在这世界的火旁,站着烤火取暖。

    四.大祭司盘问耶稣(一八19~24)

    一八19不大清楚这大祭司究竟是谁,是亚那还是该亚法?若是大多人认为的亚那,那称他为大祭司的,只属礼貌,只因他曾出任此职。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似乎在他心中,这些都危害摩西律法和罗马政府。明显地,他们没有真实的案子要起诉耶稣,所以正在捏造一个。

    一八20耶稣回答他,以往他是明明的、公开的传道,他没有隐藏什么。他教训人,在会堂,也在殿里,每次都当着犹太人面前,并没什么秘密。

    一八21耶稣要大祭司宣召一些听过他说话的犹太人,看他们是否有罪控诉他。若他做错或说错什么,可以叫证人指证他。

    一八22这话定气怒了犹太人,因他们实在没有理、没有案。故他们只有打他泄愤。旁边的一个差役掌掴耶稣,说他无礼,这样对大祭司说话。

    一八23主耶稣以不卑不亢的神情,理直气壮的逻辑,证明自己是含冤的,告他的人是不实不正的。他们不能告他说恶言,却因他说的是真话,就对他动粗。

    一八24以上的章节都是主在亚那面前受审的情形,约翰没有记载该亚法审耶稣的情景,这些都在十八章24至28节中间带过了。

    五.彼得第二次和第三次不认主(一八25~27)

    一八25笔触一转,落在西门彼得身上。早上的时分,寒气刺骨,彼得正烤火取暖。但他的衣着和囗音败露了他是个加利利的渔夫。在旁站着的一个人,问他是否耶稣的门徒,他再次不承认主了。

    一八26马勒古的亲属找着彼得说话,他亲眼看见彼得割掉他亲戚的耳朵。「我不是看见你同这个耶稣在园子里么?」

    一八27彼得第三次不承认主。立时他听到鸡啼,想起了主曾对他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在其它福音书里,我们知道彼得就在此时,夺门而出,恸哭非常。

    六.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一八28~40)

    一八28宗教审讯已告一段落,公民审讯随即开始。地点是一法院大堂,或是官员的府邸,但犹太人却不愿进入外邦人的府邸,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他们甚至不在乎,要设法害的正是神的儿子。他们看进入一个外邦人的家为憾事,却视谋害为等闲。奥古斯丁论道:

    这不虔敬的瞎子!他们以为一所陌生人的房子会沾污他们,却视他们所犯的罪行为洁净。他们害怕污染他们的竟是一位异国法官的官邸,却无惧流了无辜兄弟的血。(注50)

    贺尔叹道:

    你们这群祭司、文士、长老、伪君子有难了!世上还有屋瓦象你们心胸一样污秽吗?不洁的,不是彼拉多的墙壁,而是你们的心。杀人不是你们此行的目的吗?你们以为可以停在一个污秽的地方吗?你们这些粉白的墙,神会毁了你们!你们不是期待要满囗鲜血──满手神的血吗?你们真的害怕被彼拉多的廊子沾污吗?你们正吞下的这头穷凶极恶的骆驼,会给这么小的蚁虫窒住气息吗?你们这群假仁假义的不信之徒,若要自保其身,就快离开耶路撒冷!要害怕的该是彼拉多,有你们这等穷凶极恶的大魔头,他家的四壁该要小心被沾污。(注51)

    普尔说:「没有东西比人因拘泥礼仪而失掉德行,更常见,更普遍了。」(注52)「吃逾越节的筵席」,该是逾越节过后的宴会。真正逾越节的晚餐已在前天晚上用过了。

    一八29彼拉多这位罗马人的官也顺了犹太人的宗教法规,出到了他们那里。他开始审讯,问他们要告这犯人什么。

    一八30他们答得横蛮无礼。他们暗示已审过他,知道他有罪了,只须彼拉多宣判刑罚。

    一八31彼拉多想要卸责,交回犹太人处理。若他们已审过耶稣,知道他有罪,为何不按他们的律法定他的罪呢?犹太人的答复意味深长,他们似是说:「我们不是独立自主的民族,由罗马政权统治了。我们的公民政府由他们管理,已没有杀人的权柄。」他们的答复证明他们受着外邦人统治和箝制,而且想将杀害基督的公责转嫁给彼拉多。

    一八32本节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在约翰福音二十章19节,耶稣曾预言他会被解到外邦人那里受死。现在犹太人所做的正是如此。(2)主曾三番四次的说过,他要被举起(约三14,八28,一二32、34),正是指他要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行死刑用是石头,钉十字架是罗马人的方法。所以,犹太人拒绝自行执行死刑,却不知不觉的应验了关乎弥赛亚这两个预言(又参看诗二二16)。

    一八33彼拉多带耶稣进了衙门,私下查问他。他开门见山的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么?」

    一八34耶稣回答,仿佛是说:「你是巡抚,有否听过我要颠覆罗马政府呢?有否听过我自称为王,要反该撒的帝国呢?这指控是你要告我的,还是人云亦云,听那些犹太人说的呢?」

    一八35彼拉多语带鄙视,问耶稣:「我岂是犹太人呢?」他暗示自己位高权重,事务繁忙,无瑕顾及这些犹太人地方的分争。他同时暗认了他不知道有什么真的指控耶稣,他所知的只是犹太人领袖告诉他的。

    一八36主继而承认他是个王,但不是犹太人指控他的那样,也不会威胁罗马政府。基督的国不是人的武器所推动的,否则他的门徒必出来争战,挡开捉拿耶稣的犹太人,基督的国不属这世界,不在这里。国权不是建立在世上,其宗旨及目标都不是属肉体的。

    一八37彼拉多问耶稣,他是不是王……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他的国是真理的国,不是刀枪的国。主来到世间,他的国要给真理作见证。真理就是神、基督、圣灵、人、罪、救赎及其它基督信仰的真理。凡属真理的人都听主的话,他的国就是这样的长成。

    一八38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他真正的意思实在很难捉模。到底他是大惑不解,挖苦耶稣,还是有兴趣想要知道呢?但我们知道,道成肉身的真理者就站在他面前,彼拉多却不认识他。彼拉多赶回犹太人那里去,表明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

    一八39犹太人有个规矩,就是在逾越节,要求罗马政府释放一些犹太犯人。彼拉多想藉这规矩来讨好犹太人,释放耶稣。

    一八40彼拉多的如意算盘打不响,犹太人不要耶稣,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人邪恶的心竟要强盗,反而不要造物主。

    七.彼拉多的判词:无罪但要受刑(一九1~16)

    一九1彼拉多鞭打一个无罪的人,极不公允。但也许他希望这样会令犹太人满意,不会要求处死耶稣。鞭打是罗马式的刑罚,犯人要受鞭或棒打。鞭上有骨或金属碎片,打在人的身上,会伤痕累累。

    一九2、3兵丁嘲弄耶稣自称是王。他们还有皇冠给他呢?但这是个荆棘的冠冕,带在主的眉额上,定有锥心刺骨之痛。荆棘代表诅咒,是罪所带给人类的。我们看见主耶稣背负我们的罪,我们的诅咒,好使我们能够戴上荣耀的冠冕。紫色的袍也是讽刺。紫是王族之色,叫我们想起主耶稣如何承受我们的罪,好使我们能穿戴神公义的袍子。

    永生神的儿子受他所造的人这样掌掴,是多么沉重、发人深省的事!受造之物的囗舌现在竟谩骂他!

    一九4彼拉多然后出来,向那群暴徒宣布,他将要带耶稣出来见他们,但他是无罪的。彼拉多的话已定了自己的罪。他虽然查不出基督有什么罪,但却不放他走。

    一九5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彼拉多称他为「这个人」,真不知他是在嘲讽他、同情他,还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一九6祭司长察觉到彼拉多开始动摇,于是厉声喊着,要钉耶稣十字架。谋害耶稣的元凶就是这群宗教分子。在后来的岁月,也常有宗教领袖狠狠的**真正的信徒。彼拉多似乎讨厌他们,和他们对耶稣无理的憎恨。他说话也是这个意思:「若你们真的这样想,何不带走他,把他钉十字架?我所知道的,是他没有罪。」彼拉多心知犹太人不能这样做,因为只有罗马人才可在当时执行死刑。

    一九7犹太人发觉他们不能指控耶稣颠覆该撒政府,于是以宗教的理由指控他。基督自称与神同等,是神的儿子。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亵渎,该处死他。

    一九8、9彼拉多为耶稣可能是神的儿子,顿感苦恼。他本已为整件事坐立不安,现在他越发害怕起来。

    彼拉多将耶稣带进衙门,问他是从那里来的。在整件事中,彼拉多是个悲剧的人物。他虽然亲囗承认耶稣没有罪,但却没有胆量放他走,因他害怕犹太人。耶稣为何不回答他呢?也许他知道彼拉多不愿照他的指引去做。彼拉多浑噩浪费了他的机会,他犯了罪。人不照着已得的启示去行,就不会得到更多的亮光。

    一九10彼拉多试图要胁主,叫他回答,他恃着自己是罗马人的官,操着放他、或是钉他十字架的权柄。

    一九11主耶稣有着出众的定力,他比彼拉多更冷静。他徐徐答道,彼拉多所拥有的权柄,不过是神所赐给他的。所有掌权的政府都是神所命定的;所有权柄,不论是公民的、灵里的,都是出于神。

    「把我交给你的那人」可能是指:(1)大祭司该亚法;(2)卖主的犹大;(3)犹太的百姓。三者都是犹太人,应该深明大义。在他们手上的圣经,预言弥赛亚来临;在他出现时,应该认出他才是。但他们竟拒绝了他,并喊着要害他的命。这节教导我们,罪是有分轻重的。彼拉多有罪,但该亚法、犹大及那些恶毒的犹太人,罪就更大了。

    一九12彼拉多立意要释放耶稣时,犹太人就用他们最有力的论据:「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朋友。」(该撒就是罗马皇帝的称号)他们说话时,仿佛很关心该撒似的。他们心底却恨他,希望除掉他,脱离他的控制。但这里,他们却装作象要捍卫该撒的帝国似的,免受这自称为王的耶稣威胁云云。他们这般虚伪,后来终自食其果。在主后七十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彻底破坏整座城,对百姓施行杀戮。

    一九13彼拉多不能让犹太人称他不忠于该撒,于是无奈地附和这群暴徒。他带耶稣出来,到名叫「铺华石处」的地方。这里常用作办理审讯的事。

    一九14事实上,逾越节的筵席已在前一天晚上用过。那日是预备逾越节的日子,预备的是节后的筵席。约有午正(大概是清晨六时),但福音书中记录时间的方法不统一,不能作准。「看哪,这是你们的王!」彼拉多说这话,肯定想要激动犹太人。无疑他责怪犹太人设计要他定耶稣的罪。

    一九15犹太人坚持要钉耶稣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讥笑他们,问:「你们是要我把你们自己的王钉十字架么?」然后,犹太人卑躬屈膝的回答:「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这民族不忠不义!竟放弃神,认一败坏的、异国的君主为王。

    一九16彼拉多愿讨好犹太人,于是将耶稣交给兵丁,把他钉十字架。他爱人的称赞,多于神的称赞。

    八.耶稣被钉十字架(一九17~24)

    一九17这里译作十字架的,可能是用一块木头制成的刑具(刑柱),也可能是两块交错的木板。但无论如何,它的大小该是一个正常人能负担的。耶稣背自己的十字架走了一段路。然后,根据其它福音书的记载,由一古利奈人名叫西门的代劳。髑髅地的来由该是以下二者之一:(1)此地地势酷似一髑髅,大概是一座两旁有洞的小山。今天以色列「戈登的髑髅地」就是这样。(2)这地因为是处决犯人的地方,也许随处可找着髑髅、骸骨,但因为摩西有埋葬的律法,这说法该不大可能。

    一九18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双手双脚都入了钉。然后由他人将十字架举起,插进地上的洞里。世上唯一的完全人,他的子民竟然这样待他!若你不曾以他为救主,但读过这简单的数节,知道他如何为你死,会否就立下决心以他为救主呢?同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边一个,应验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的预言:「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

    一九19通常在钉十字架的人头上都有一个名号,显示所犯之罪,彼拉多下令放在十字架中间,耶稣头上的名号为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

    一九20奥莱山侃侃谈道:

    希伯来文是族长和先知神圣的语言。希腊文是音乐和奇妙的语言,使灵魂有意识,肉体能明白哲学的语文。而拉丁文原本就是世上最强民族的语言。三种语文,三个民族,三种思想──启示、艺术、文学;进步、战争、法理。那里有人类这三种意念,那里人就能用语文宣布事情;那里有人心犯罪,有囗能言,有眼能看,那里十字架就都有话要说。(注53)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基督受死之处在城以外,正确地点无人确知。

    一九21祭司长不大喜欢这名号。他们想要改成是耶稣自称的,并不是事实(但确是)。

    一九22彼拉多不想改。他已对犹太人感到不耐烦,不会再作让步。但他这坚决的心该早些有才是!

    一九23这样的刑罚,通常兵丁获准摊分死者的财物。这里,兵丁分了基督的衣服,总数有五件,他们各自取一件后,余下一件里衣,是没有缝儿的,若将它剪开,就一文不值了。

    一九24他们就为主的里衣拈阄,由一不知名的兵丁取得。他们毫不知道,他们这样做,就应验了千多年前一个着名的预言(诗二二18)!这些应验了的预言,重新提醒我们,圣经是神所默示的道,耶稣基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

    九.耶稣将母亲交给约翰照顾(一九25~27)

    一九25很多研读圣经的人认为这节提到了四个女人如下:(1)耶稣的母亲马利亚;(2)马利亚的姊妹撒罗米;(3)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4)抹大拉的马利亚。

    一九26、27虽然有无比的痛苦,主对别人仍有着体贴的关怀。耶稣看见他母亲和门徒约翰,就将母亲介绍给约翰,托付约翰从此视她为母。耶稣称呼母亲为妇人,并不是对她不敬。耶稣不称马利亚为母亲,对那些想要尊崇马利亚的人,是否有什么要学习的呢?耶稣指示约翰要待马利亚如自己的母亲,照顾她。约翰从了,并接了马利亚到自己家里。

    十.基督完成了工作(一九28~30)

    一九28第27至28节之间,相隔三小时的黑暗,从正午到下午三时。这段时期之内,神离弃了基督。他背负我们的罪,受罪的刑罚。他说:「我渴了。」这是真正的囗渴,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囗渴很难熬。但我们要记着,比囗渴更大的,是耶稣心灵的渴望,他要世人灵魂得救。

    一九29兵丁就给他醋喝。他们大概是将海绒绑在牛膝草杆子的末端,按在他的嘴唇上。(牛膝草是一种植物,过逾越节时要用──出一二22。)这醋不是那用苦胆调和的酒,那酒在先前已给主尝过了(太二七34)。主不喝,因这醋有止痛作用。他得要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承受我们的罪。

    一九30「成了!」父所交给他的工作,他已完成!他已倾出自己的灵魂,作为赎罪的祭牲!这是拯救赎罪的工作!不错,那时主还未死去,但他的受死、埋葬、升天已成定局,如同已完成了一样。所以主耶稣能向世人宣布,罪人如何能得救。感谢神,耶稣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完成了工作!

    一些圣经学者认为主低下头可能是指他仰头向后。温尼认为:「这不是死后绝望的垂头,而是主动的仰头休息。」

    主将灵魂交付神,表明他的死是自愿的。他定了牺牲的时分,主完全控制他的心思、能力,他交出他的灵魂,是人所不能的。

    十一.救主肋旁被扎(一九31~37)

    一九31我们再次见到这群犹太的宗教分子如何用心,完成这冷血的谋杀。他们「吞下骆驼时,还挑出内里的虫」呢。他们认为让尸首当安息日(星期六)仍留在十字架上不大妥当。城中将有宗教喜庆筵席。所以,他们向彼拉多提出,要求打断他们三人的腿,让他们快点死去。

    一九32圣经没有记载兵丁如何打断犯人的腿。但他们一定要打断腿的多处,因为单单一个伤处不会导致人丧命。

    一九33兵丁办这些事经验老到。他们知道耶稣……已经死了。他不可能只是晕倒或昏迷,所以,他们就不打断他的腿。

    一九34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为何一个兵丁会拿枪扎他的肋旁。也许在最后的时刻,人心的丑恶都败露了。「这是战后落败一方所遭遇的惨况,显出人心中久存对神和基督的仇恨。」血和水的重要性,尚未有一致定论。有人以为这代表主耶稣因心碎而死──但我们先前已读过他受死是自愿的。另外有人认为这说明洗礼和圣餐,但此说未免太牵强。血是代表罪给洗净,水代表藉着神的道洁净罪的污染,以下的诗句正好说出意思:

    愿你所流血与水,

    从你被扎肋旁流下;

    救我脱离罪双重枷锁,

    医治我脱离罪的权势。

    ~杜普莱迪

    一九35本节的事实是指主的腿没有给打断,兵丁刺穿他的肋旁;或是整个钉十字架的景象。看见这事的那人就是写下此记录的约翰。

    一九36本节回应第33节所记载的事,是应验出埃及记十二章46节说:「羔羊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这里说的羔羊是逾越节的羔羊。神下命不可折断羊的骨头。基督是真正逾越节的羔羊,确确实实的成就了这预表。

    一九37本节回应第34节。虽然兵丁不知,但他的行为却出奇地应验了圣经上另一句话(亚一二10)。「人走罪恶之途,但神却依其法而行。」撒迦利亚预言将有一天,相信的犹太人会见主再临大地。「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

    十二.主安葬在约瑟的墓里(一九38~42)

    一九38本节开始记载安葬耶稣的始末。直到这时候,亚利马太人约瑟仍是个不公开的信徒。他害怕犹太人,不敢公开承认相信基督。但现在他敢站出来,领耶稣的身休,好好安葬。他这样做,便招被逐出会堂、**、毒打之险。但遗憾的就是他在耶稣在世、还向群众传道时,不表态支持这位被人唾弃之主。

    一九39、42约翰福音的读者对尼哥底母这人相信不会陌生。他先前曾在夜里去见耶稣(第三章),也曾在犹太教公会中力陈应该公平聆讯耶稣(约七50、51)。这时,他联同约瑟,带了一百斤没药和沉香前来。这些香料大概也是粉状的,用来敷在耶稣身体上,然后才用细麻布将尸首裹好。

    一九41这段中差不多每个细节都应验经上的预言。以赛亚曾预言人本想将弥赛亚与恶人同埋,但他死时却与财主同葬(赛五三9)。园子里的一座新坟墓当然是有钱人家拥有的。约翰福音记载,这所坟是亚利马太人约瑟的。

    一九42耶稣的尸首放在坟墓里。犹太人急于要清理那些尸体,因为在日夕时分,筵席就要开始。这也是因为神已决意叫耶稣的尸体被埋在地里三日三夜。按犹太人的历法计算只要是当天的一部分,也作一天计算。所以主在坟墓里留了不足三整天,但仍然应验他在约翰福音十二章40节的预言。

    玖.神儿子的得胜(二○)

    一.空的坟墓(二○1~10)

    二○1七日的第一日就是星期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天还未亮的时候,来到坟墓那里。那坟墓该是一个在山边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地方,墓外的石头象钱币──又圆又扁。放在坟前的凹槽上,可以转动,封上墓穴。当马利亚走到那里,石头早已给挪开。从约翰福音第二十八章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基督复活之后,石头才给挪开。

    二○2马利亚立即跑到彼得和约翰那里,告知他们这令人喘不过气的消息,说有人把主的尸首从坟墓里挪了去。她并不知道是谁干的,她只说有人,她所知就是这样。这些女人在我主被钉十字架并复活时所显出的忠诚和委身,实在值得我们仿效,门徒都离弃了主,逃命去了。这些女人还站在主旁,毫不顾性命安危。这并不是没意思的。

    二○3、4实在很难想象当彼得和约翰冲出城外,跑向各各他附近的园子时,到底在想些什么。约翰大概比彼得年轻,先到达坟墓。

    二○5坟墓的门大抵开得比较低,人要蹲下俯身才能进入或观察内里的情景。约翰见到只有细麻布放在那里。细麻布的形状到底是散开放在地上,还是仍然象个人形,似裹着尸首那样呢?我们觉得后者居多。但约翰没有进去。

    二○6、7彼得从后赶至,毫不犹豫的走进墓内。这是我们所熟悉他一贯冲动、停不下来的性格。墓内,他见到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见不到耶稣的身体。

    有关裹头巾摆放的细节,说明救主离开是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若有人偷走了尸体,他才不会这么小心卷好那裹头巾呢!

    二○8约翰也进了坟墓,见到细麻布和裹头巾好好地放着。经上记道,他看见就信了。他看见,不单是肉眼的看见,且是明白。在他眼前,放着基督复活的确据,表明发生何事,而他……信了。

    二○9直至这时,门徒还不明白旧约圣经指出,弥赛亚必要从死里复活的意思。主已反复的告诉他们,但总是听不懂。约翰是第一个明白的。

    二○10于是两个门徒就返回自己的住处,大概是在耶路撒冷。无疑他们定认为呆在墓前等,没有大用,回去告诉门徒看见了什么,才是上策。

    二.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二○11~18)

    二○11以马利亚却这句话开头实很触目──两个门徒已回家,只有马利亚留下。我们再次看到这女子对耶稣的爱和奉献的心志。主大大赦免了她,她也深深的爱主。她在墓前守着,眼泪盈眶。当她想到,主的尸首可能被敌人盗去,就不禁泪下了。

    二○12这回当她望进坟里,看见有两个天使,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圣经记载这惊人的大事,语调平和,不偏不倚,实在令人佩服。

    二○13马利亚似乎并不感诧异、惊惶。她回覆他们,似乎只是觉得很平常。从她的答案中,她仍不知道耶稣已复活了。

    二○14就在这时,她觉得背后有些东西,回头一望。他就是耶稣,但她却认不得他。那时尚是晨曦,天还未亮:马利亚不断哭哭啼啼,双眼也昏了。也许神暂不让她认出主,直等到时机成熟。

    二○15主当然知道马利亚的答案,但他想要亲囗听她说。她以为他只是个看园的。这世人的救主有时会很亲近,但却不为人认出。他并不会以伟人的姿态出现,他常会显得很平实、卑微。从马利亚的囗中,她并没有提到主的名。她三次都称耶稣为他。在马利亚心中,只有耶稣一人。她全情的着紧主,忘形得认为并不需要指名道姓。

    二○16马利亚听到一熟悉的声音呼叫她的名字。没有错──那定是耶稣!她称他为拉波尼,就是「我伟大夫子」的意思。马利亚仍以耶稣为她所认识最伟大的老师。然而,她还不知道主现在不单只是她的夫子──还是她的主和救主。所以主正要预备,以新的,更全面的方法,向她解释自己的身分。

    二○17马利亚以前只以耶稣为人。她曾见过耶稣在世,与她一起时所行的神迹。她以为若耶稣不在她眼前,她就没有机会蒙福了。主定要纠正她此观念。他说:「不要摸我,单单以为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当我回到天上,圣灵就被差到地上。他一来,就会启示你心,教你认识我,是你以前所不懂的。我将与你更亲更近,比我在世时还要好。」

    然后耶稣就叫她往他弟兄那里,告诉他们将有新的秩序出现。耶稣第一次称门徒为「我弟兄」。他们将要知道主的父,就是他们的父,主的神,就是他们的神。到这时,信从才成为神的儿子,神的后嗣。

    主耶稣没有说「我们的父」,而是「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神是耶稣的父,父这意思与我们的不同。神自始至终,永远也是主耶稣的父。基督永远也是他的子。子与父是同等的。我们是神领回来的儿子。从我们得救时,这关系就开始,直到永远。我们虽分属儿子,但不与神同等,永远也不会。

    二○18抹大拉的马利亚受任此命,有人称她为「蒙差到使徒中的使徒」。我们还会以为她这般荣幸,不是她全心奉献基督的回报吗?

    三.向门徒显现(二○19~23)

    二○19时值星期天的晚上。门徒聚在一起,也许是在三晚前一起聚集的楼房。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突然,他们竟见到耶稣来站在他们当中,听见他的声音,说:「平安。」主进入屋子,显然不用开门。这是个神迹。他复活后的身体,仍是个真真正正有肉有骨的身体。但他有能力穿墙越壁,这等都违反了自然定律。「愿你们平安」一句有新意思,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已成就了和平,那些因信称义的人,已与神和好。

    二○20耶稣祝了他们平安,就指给他们看他受苦受死所留下的印记,他着此带给世人平安。门徒看见钉痕和被扎的伤处,喜上心头,因他们知道这真是主。他已照他所说的话成就了。他已从死里复活。复活的主,就是基督徒喜乐的泉源。

    二○21本节写得很美。信徒不是自私地,白享着平安。他们要与他人分享。所以,主差他们到世界,正如父也差了他一样:

    基督来到世上,是个卑微的人,

    他来,是个仆人。

    他倒出了自己。

    他乐于成就父的旨意,

    他亲自做人。

    他四处行善。

    他藉着圣灵的能力,成就万事。

    他朝十字架走。

    现在他对门徒说:「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二○22这是圣经中最难懂的一节,记载到耶稣向门徒吹一囗气,说:「你们受圣灵。」难处在于门徒不是在此时受圣灵,而是在后来的五旬节。但若不是真的发生了此事,为何耶稣当时会说这话呢?

    有数个解释可供参考。(1)有人以为主只是承诺,他们在五旬节会受圣灵。但这解释未免强差人意。(2)有人指出主所说的是:「受圣灵」,而不是「全面接受圣灵」。他们论定门徒接受的并不是圣灵的丰满,只是其中一些能力,如对真理更加认识、完成使命的能力和导引。他们认为门徒得到圣灵的保证,或说是先尝圣灵的恩膏。(3)有人认为当时圣灵的确完全临到门徒身上。但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9节和使徒行传一章4、5及8节指出圣灵降临还是日后的事,这说不大可能。且约翰福音七章39节清楚指出,耶稣得了荣耀,就是他回到天上之后,圣灵才会完全降临。

    二○23这也是一节难解的经文,至今仍惹起不少争论。(1)有人认为耶稣的确给了门徒(及其继任人)权柄,赦免人的罪,留下人的罪。但这直接与圣经的教导相违背,因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路五21)。(2)盖伯林引述他人指出:「这应许的能力和权柄是与传福音有关的,表示罪何时获赦,若不接受,罪就留下了。」(3)这第三种见解(与第二种类似),是我们所接受的,就是主赐了门徒宣布罪得赦免的权力。

    让我们多解释一下第三种说法。门徒出外传福音。有人悔改,接受了主耶稣。门徒获权能对他们宣告,他们的罪已给赦免了。有些人拒绝悔改,不相信基督。门徒告诉他们,谓其仍在罪中,一旦死亡,就会永远灭亡。

    再者,我们也要知道主赐了门徒一些特别权力,处理一些罪行,如在使徒行传五章1至11节,彼得用此权柄,结果亚拿尼亚和撒非喇都死了。我们也读过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章3至5节、12及13节留下作恶的人的罪。在哥林多后书二章4至8节也执行过赦罪的权柄,例子是说明藉着今生的惩罚,让罪获赦了。

    四.疑惑变为信心(二○24~29)

    二○24我们见多马不在,切不要草率论定,认为他该受责。圣经没有半句话说明他不在的原因。

    二○25但多马所持不信的态度,就该受责。他定要见到实在的证据,否则总不相信主已复活。今天很多人也是这样。但这是不合理的,今天有很多科学家也相信他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二○26一星期后,主再次向门徒显现。这次多马也和他们同在。主耶稣再次用神奇的方法进了房子,同样地问他们安:「愿你们平安!」

    二○27主耶稣对那不信他的信徒,仍然温婉耐心。他请他放手探入他肋旁的伤处,证明他真的复活了。

    二○28多马信了。我们不知道他最终有否亲手探入主的肋旁。但他最后相信耶稣已复活,他是主,也是神。博义斯说得好:「他看见累累伤痕,就信了他所看不见的神性。」

    二○29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接受人以他为神般敬拜。这事尤为重要。若他只是个人,他当拒绝。然而,多马的信心并不是最令神称心的。多马的信,是因为看见了。那没有看见就信的,就更有福了。

    肯定的确据就是神的道。神若说了什么,我们以相信去崇敬他。若再要求更多的证据,就是不尊不敬了,因为神不说谎、不会错。只要是他说的,我们就该信。

    五.约翰福音的目的(二○30、31)

    不是所有耶稣行过的神迹,都记在约翰福音里。圣灵选了最合他目的的,记了在本福音书里。

    本节陈述了约翰着书的目的,就是叫那些读了本书的人,能相信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是神的儿子。信了他,他们就能奉他的名得生命。

    你相信吗?

    拾.终章:复活的神子与属他的人(二一)

    一.基督在加利利向他的门徒显现(二一1~14)

    二一1笔头一转,来到提比哩亚(加利利)海边。门徒往北返回加利利的家乡,主耶稣在那里会见他们。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是说约翰将要陈述的,就是基督向门徒显现的情形。

    二一2有七个门徒聚在一起──彼得、多马、拿但业、雅各、约翰(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还有两个没有记载名字的门徒。

    二一3西门彼得决定到湖上打鱼,其它人也一块儿跟他去。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也合情合理,但仍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此行不是神的旨意。他们去时,没有先祷告主。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他们也不是初当渔夫,花了整晚工夫,仍是徒劳无功的!这表明人力实不足恃,尤其在领人归主时,没有神的帮助,只有徒然!

    二一4门徒的船在天将亮的时候靠岸,耶稣正在岸上等着他们,但门徒却不认得他。也许是因为天阴,又或者是神故意不让他们太早看见。

    二一5主问门徒:「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失望的回答说:「没有。」

    二一6他们只以为他是个陌路人,路过岸边。他们照他的话去做,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啊,你看!得着的是一大网鱼,多得连他们也没法把网拉上来!主耶稣完全知晓鱼在湖的何方。只有主引领我们事奉,就没有空手而回的。他知道已准备好接受救恩的人在那里,也乐意指示我们前去──只要我们愿意。

    二一7约翰第一个认出是主,立即告诉彼得。彼得束上一件外衣,就急急回岸。我们不知他是游,是涉,还是(如一些人所说)在水面上走回岸上的。

    二一8其余的门徒从大渔船上转到一小划艇上,把那网拖了三百尺回岸。

    二一9救主已为他们预备好早饭──有烧鱼和饼。我们不知他是捉鱼还是行神迹得鱼的。但我们学会了主不需靠我们的微力。可以肯定在天上,纵然有很多人靠着传道和个人作见证而得救,也有很多人是主亲手救回来,没有借助半点人力。

    二一10主吩咐他们去把满了鱼获的网拖回来,不是要煮熟它们,而是数一数有多少条。门徒这样做,就会记起:「成功之道,是要遵主吩咐而得,对他的道,要言听计从。」

    二一11圣经记载了网中渔获的实数──一百五十三条。对于这个数目的意义,有很多有趣的解释。(1)这是当时世上所有语言的数目。(2)是世界部落民族的数目,是福音的网所要撒向的。(3)是加利利海或世上所有不同鱼类的数目。无疑,这数目代表着不同的人,将要因福音传遍而得救──他们来自各民各族。打鱼的人见网也没有破,感到惊奇,再次证明「只要用神的方法作神的工,是永不愁没有神的供给的。」主会看着,网不会破。

    二一12听见主叫他们用早饭,门徒就围着炭火,分享主供给他们的美食。彼得见了火堆,定有感触。他会否记起当他不认主时,所暖着身子的火堆呢?门徒见主同在,有异样敬畏严肃的感觉。耶稣就在那里站着,身子是复活的身躯。在他们心里,定有千万个问题想要问他,但他们却不敢开囗。他们知道是主──纵使对于他的身分,他们感到一阵迷糊。

    二一13耶稣侍候他们用餐,门徒也许会记起一次,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

    二一14这是约翰记述耶稣向门徒显现的第三次。在其它福音书,当然有另外的显现。在约翰福音,主曾在复活当日的黄昏向门徒显现,也在一星期后,这时又在蔚蓝的加利利湖边。

    二.挽回彼得(二一15~17)

    二一15主先照顾了他们身体的需要,然后当他们吃饱食物,暖了身子,就转过来对着彼得,照顾他属灵的需要。彼得曾三次当众不认主。事后,他忏悔过失,与主恢复交通。在这段中,主亲囗承认了彼得与主的和好。

    常有人指出这段中所用的爱字,其实有两个。我们可将本节解为:「约拿的儿子西门(注54),你爱我比这其它的门徒更深么?」彼得对主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十分爱戴你。」彼得不再自夸他在众人都离弃主时,他也永不会离弃主。他学乖了。

    耶稣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表达对基督的爱,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喂养年幼的群羊。话题已巧妙地由打鱼转到牧羊。前者代表着福音的工作,后者则是教导牧养的照顾。

    二一16主第二次问彼得是否爱他。彼得第二次回答主,带着不自恃的心,说:「你知道我十分爱戴你。」这次耶稣对他说:「你牧养我的羊。」在基督的羊群中,有羊又有小羊,他们都需要那爱好牧人的人悉心的关顾。

    二一17彼得曾不认主三次,主也给他三次机会承认他。

    这次,彼得回应耶稣,他是神,无所不知。他已第三次对主说:「你知道我十分爱戴你。」主最后一次告诉他,他可以喂养基督的羊,以表他爱基督之心。这段圣经教导我们,服侍基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爱他。

    三.耶稣预言彼得的死(二一18~23)

    二一18彼得年少的时候,他能任意往来,随意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但主告诉他,在他临终之时,他会被他捕、缚起,带到行刑的地方被处死。

    二一19本节为第18节的附话。彼得会为主殉道、荣耀神。那曾不认主的人,主会赐他勇气,为他捐躯,本节告诉我们,或生或死,都可以荣耀神,然后耶稣对他说:「你跟从我罢!」主说这话时,已起步行走了。

    二一20彼得似也起步跟从耶稣,转过身来,看见约翰也跟着。这里约翰提笔表明自己的身分,是那位在逾越节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主卖他的人是谁的那位。

    二一21彼得看见约翰,顿时想到:「约翰又如何呢?」他是否也会殉道呢?还是会活着,直等到主再来呢?他这样问主有关约翰的将来。

    二一22主叫彼得不要管约翰将来的事情,即使他会活着,等到基督第二次来临,也与彼得无关。彼得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改变。现今多人事奉基督失败,是因为他们太多管他人的事,而忽略了主。

    二一23转转折折传开之后,主的话给误解了,他不是说约翰在主再来之时,仍会活着。他只是说,若真是如此,又与彼得何干呢!很多人观察到耶稣在此将约翰与他再来的事相提并论,而约翰也蒙恩写了耶稣基督的启示录,描述末日之时的情节。

    四.约翰书中最后为耶稣作的见证(二一24、25)

    二一24约翰最后附上他个人的见证,证明他所写的事千真万确。有人认为这是以弗所教会长老对约翰福音的证明。

    二一25我们按字面意思领受本节也无妨!耶稣是神,是无限的。他说话的含意和他所行的事迹,都是无止境的。他在世行事时,也掌管着万物──太阳、月亮、星宿。谁人能尽录掌管宇宙运作所涉及的事情呢?甚至主在地上所行的神迹,我们也只能概述。单单一个医治的神迹,又有多少神经、肌肉、血球等是在主掌握中呢?想想他如何指示细菌,鱼群、动物的运作;想想他如何处理人的事;想想他如何控制宇宙万物的原子结构。世界又如何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书,讲述这无穷无尽的事情呢?答案是「不能!」

    现已来到约翰福音注释的尾声。也许我们会更多了解为何本福音书成为圣经中最为人喜爱的一卷。人若是真的用心去读、思想,不断的祷告,鲜有能不爱书中所述、那位当受称颂的耶稣。

    评注

    1(一18)批判性文本(新英王钦定本页边的NU)作「唯一的独生神」。传统的译法「独生子」可在大部分手抄本找到,并参看三章16节。

    2(一29)钟士林(CynddylanJones),StudiesintheGospelAccordingtoSt.John,页103。

    3(一45)司徒雅各(JamesS.Stewart),TheLifeandTeachingofJesusChrist,页66-67。

    4(一51)只有约翰记录「两个阿们」(和合本作「实实在在」)。其它福音书很明显浓缩我们主的表达,作「阿们」。

    5(二4)威廉斯(George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194。

    6(二11)钟士林(Jones),Studies,页148。

    7(三1)希腊文连接字de,意思可作:和、现在、但等。现代英语圣经往往省略了这个连接词;此处是英王钦定本删去的少数地方之一,新英王钦定本也仿效其做法。

    8(三5)另一个符合对比属灵和肉身出生的上文下理的合理诠释,是水指肉身的出生,灵指圣灵。拉比以「水」作男性的后裔,水也可指一个婴儿出生时要冲破的一袋水汪汪的液体。

    9(三16)博雷亨(F.W.Boreham),出处不详。

    10(四41、42)批判性的(NU)文本省略了基督一词(和合本同)。

    11(四48)在希腊文中,称呼一个人有不同的形式(参看旧式英文thou,thee),并多于一个形式(参看ye,you)。这里用的是复数字。

    12(五2)批判性文本作毕沙大,但经考古确定,大部分手抄本和英王钦定本所用的传统名字,是正确的。

    13(五3)柏勒(J.G.Bellett),TheEvangelists,页50。

    14(五18)巴斯德(J.SidlowBaxter),《圣经研究》种籽出版。

    15(五24)有其它经文教导,信徒有一天要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罗一四10;林后五10)。然而,他的罪的问题不会在那时提堂判刑,罪的问题已在加略山上解决了。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信徒的生活和事奉会被检验,他不是得奖赏就是受损失。那时不再是灵魂得救的问题,也是生命结果实的问题。

    16(五29)如果这是圣经中唯一论到复活这题目的经文,人们可能会以为所有死人都同时复活。然而,我们从圣经其它部分,尤其是启示录第二十章知道,两次复活之间至少相距一千年。第一次复活是那些藉着信靠基督而得救的人,第二次复活包括了所有未信主而死去的人。

    17(五39)「查考」的希腊文动词形式不明确,可以是祈使语气(「查考」,英王钦定本),或是陈述语气(「你们查考」,新英王钦定本)。上下文支持新英王钦定本的译法。

    18(五47)金尔(GuyKing),ToMySon,页104。

    19(六11)谭姆士(W.H.GriffithThomas),TheApostleJohn:HisLifeandWritings,页173,174。

    20(六15)迈耳(F.B.Meyer),TriedbyFire,页152。

    21(六31)「吗哪」是一种体积很小的圆形白色食物,神奇妙地供应给在旷野中的以色列人。他们每周的前六天,清早就要起来在地上捡拾吗哪。

    22(六55)NU文本作「真食物……真饮料」,意思实际上是相同的。

    23(六59)会堂是本地犹太人举行宗教**的地方,跟耶路撒冷的圣殿不同;只有在圣殿才可献牲畜为祭。

    24(六69)批判性文本(NU)作「你是神的那圣者。」

    25(七1)「犹太人」(Ioudaios)一词的希腊文可以解作(1)犹大省人(相对于加利利省人来说);(2)任何种类的犹太人(包括那些接受基督的);(3)或是反对基督信仰的人,特别是宗教领袖。约翰多半取其最后一个解释,虽然他自己是第二种解释的犹太人。

    26(七7)迈耳(Meyer),Tried,页129。

    27(七8)批判性(NU)文本略去「现在」是不适当的,好象暗示我们的主欺瞒人似的。

    28(八5)达秘(J.N.Darby),出处不详。

    29(八11)第七章53节至八章11节在最古老的约翰福音抄本中是没有的,但在超过九百个希腊文抄本(绝大多数)中却可以找到。这些经文是否原来文本的一部分便成疑问。我们相信并接纳这些经文为神所默示的一部分,经文的教训跟圣经其它部分完全协调。奥古斯丁写道,有些抄本省去这段经文,是恐怕它会鼓吹宽松的道德观念。

    30(八45)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Colossians,Thessalonians,Timothy,Titus,Philemon,页701-702。

    31(九35)NU文本在此作「人子」,几乎不配合敬拜的背景,及大部分的译法。

    32(一○28)希腊文中有双重否定作强调之用(标准英语是不允许的)。

    33(一○36)格林(SamuelGreen),ScriptureTestimonytotheDeityofChrist,页7。

    34(一一1)宾克(A.W.Pink),ExpositionoftheGospelofJohn,III:12。

    35(一一25)伯基特(Burkitt),出处不详。

    36(一一35)希腊文新约中最短的一节经文,刚好是表达一种相反的情绪:「要常常喜乐」(Pantotechairete,帖前五16)。

    37(一一47)赖尔(J.C.Ryle),ExpositoryThoughtsontheGospel,St.John,II:295。

    38(一一48)迈耳(Meyer),Tried,页112。

    39(一二5)赖尔(Ryle),John,II:309-10。

    40(一二7)批判性的文本作「她可能是为……存留的」,而不是「她是为(过去完成时态)……存留的」。这似乎跟上文下理,并马利亚在复活节的早晨没有出现在墓地产生矛盾。新国际标准本用解释来处理了此问题。

    41(一二24)拉格兰德(T.G.Rayland),无法取得进一步资料。

    42(一三13、14)当然,有一段时间,尤其在东方,一个人会实际地洗另一个人的脚;但这只是谦卑服事的一个例子。

    43(一三32)希腊文文法(第一类条件加上ei,直述语气)假设是真实的。

    44(一四20)其它常用的例子包括:雀鸟在空气里面,空气在雀鸟里面,和鱼在水里面,水在鱼里面。

    45(一七1)雷思福(MarcusRainsford),OurLordPraysforHisOwn,页173。

    46(一七4)赖尔(Ryle),John,III:40-41。

    47(一七26)高德(F.L.Godet),CommentaryonetheGospelofJohn,II:345。

    48(一七26)雷思福(Rainsford),OurLordPrays,页173。

    49(一八14)司徒雅各(Stewart),LifeandTeaching,页157。

    50(一八28)奥古斯丁(Augustine),由赖尔引述,John,IV:248。

    51(一八28)贺尔(BishopHall),同上。

    52(一八28)普尔(Poole),同上。

    53(一九20)奥莱士特(Alexander),出处不详。

    54(二一15)批判性(NU)文本以彼得父亲的名字为约翰,而不是约拿(16、17节同)。

    
新约 使徒行传
    简介

    「基督是主题,教会是器具,圣灵是力量。」~史廓治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使徒行传是唯一受圣灵感动而写成的教会历史记载;使徒行传也是首段教会历史,又是唯一记载早期信仰的初期教会历史。其它历史记载都只是从路加的著作抽取资料,再加上一些传统传说(及很多假设!)。假如没有这卷书,我们便损失重大了。从福音书我们主的生平立刻进到使徒书信,会是极大的跃步。谁是接信的教会?她们是如何形成的呢?使徒行传解答以上及其它不少问题。这卷书不独是一道桥梁,连接基督生平和使徒书信中的教训与基督的生命;更是犹太教与基督信仰、律法与恩典的过渡环节。这构成阐释使徒行传其中一个主要困难,即是说,这集中在耶路撒冷的小型犹太人运动,逐渐推广,变成普世性的信仰,甚至侵入罗马帝国的首都。

    贰.作者

    几乎人人都同意,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是同一人。假如第三卷福音书是路加写的,使徒行传也是路加的著作;反过来说也一样(请参看本书路加福音简介)。

    路加著写使徒行传的外证早已存在,并且强而广泛。反马吉安主义序论中的路加福音部分(约主后160-180年)、穆拉多利经目(约主后170-200年),及早期教会教父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和俄利根,全都认同使徒行传的作者是路加。几乎每个跟随他们学习教会历史的人都赞同这点,包括优西比乌和耶柔米等权威学者。

    使徒行传本身显示路加著写的内证有三方面。在使徒行传开首,作者特别提到前书,此书也题献给提阿非罗。路加福音一章1至4节显示使徒行传所指的前书就是第三卷福音书。两书的写作风格、富怜悯的心肠、词汇、护教重点及很细微的资料,都把二者连结在一起。要不是后人把路加福音与其它三卷福音书并列,这两本书便会合成一体,如哥林多前、后书一样。

    第二,从使徒行传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作者是保罗旅途上的同伴。为人熟知的「我们」段落(一六10~17;二○5~二一18;二七1~二八16)显示在记录的事件中,作者确实在场。以疑惑不信的观点解释这些段落属「虚构」体裁,是不具说服力的。假如加上这些「我们」段落,只是要令书卷看来更真实,那么为何这些段落并不常出现,而且要插得那么巧妙呢?又为什么隐藏在「我们」中的「我」没有给予姓名呢?

    最后,剔除保罗的其它同伴,而这些同伴是作者以第三身提及的;也剔除在「我们」段落中没有跟保罗在一起的同伴,只有路加是唯一一个可能剩下来的人。

    叁.写作日期

    虽然一些新约书卷的写作日期并不是关键,但使徒行传就颇为重要了。使徒行传是一卷教会历史,而且是最早期的教会历史。

    对于使徒行传的写作日期,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两个认为路加是作者,一个否定。

    1.一个是第二世纪。当然,这个日期排除路加是作者的可能性。路加最迟也不会活过主后八十年或八十五年。有些自由派的学者认为作者引用了约瑟夫的《犹太掌故》(约主后93年),但他们所断言有关丢大的事迹跟使徒行传的记载并不相符,而二书相同之处也并非强而有力。

    2.一般认为路加在主后七十至八十年间写成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这说法容许路加在其福音书中引用马可福音(大概从主后六十年代开始)。

    3.一个可取的结论是,路加在使徒行传的历史事迹完结后不久便把这书写成,就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下狱的前后。

    有可能路加准备著写第三卷书(但显然这不是神的旨意),所以路加只字不提发生在主后六十三至七十年间的大事。无论如何,以下遗漏没提到的事件显示一个较早的写作日期:罗马焚城后(主后64年),希律在意大利强烈逼迫基督徒;犹太与罗马之战(主后66至70年);彼得、保罗殉道(主后60年代后期);以及伤害犹太人和希伯来基督徒最深的事迹耶路撒冷的毁灭。因此,很可能路加在大约主后六十二或六十三年,即保罗囚禁在罗马时著写使徒行传。

    肆.背景与主题

    使徒行传记载很多生活和行动。当中,我们看见圣灵作工、组织教会,把能力赐给教会,并且扩展教会的对外事工。使徒行传是伟大的档案,记载权能的圣灵使用最叫人难以相信的器具,克服最难应付的障碍,采用最异乎寻常的方法,达成最突出的结果。

    福音书停止描述的时候,使徒行传便开始,且以快速、富戏剧性的描述带领我们览阅在早年动荡的日子中的初期教会。使徒行传记载关键的转接期,当时新约教会正处于抛掉犹太教尸衣的时期,展示教会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一种新的相交──在基督里,犹太人与外邦人合成一体。因此,有人恰到好处地称使徒行传为:「以撒断奶期」的故事。

    我们阅读使徒行传时,看见神在作工,灵里便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时,罪与撒但反抗和阻挡时,我们也感受到那种张力。

    使徒行传首十二章,彼得担演主要角色,因他勇敢无惧地向以色列民传讲福音。从第十三章开始,使徒保罗走到最前线,他是个热心、被圣灵充满、孜孜不倦的外邦人的使徒。

    使徒行传包含约卅三年的时期。费廉思指出人类历史再无另一段时期可与此相比──一小撮平民改变世界至一个地步,令他们的敌人眼中充满忿怒的泪光说,这些人竟「翻天覆地」!(注1)

    大纲

    壹.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一~七)

    一.升天的主应许圣灵的能力(一1~5)

    二.升天的主对使徒的训令(一6~11)

    三.门徒专心祷告在耶路撒冷等候(一12~26)

    四.五旬节与教会的诞生(二1~47)

    五.瘸腿的人得医治,彼得告诫以色列人(三1~26)

    六.遭受逼迫,教会增长(四1~七60)

    贰.犹太和撒玛利亚的教会(八1~九31)

    一.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八1~25)

    二.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八26~40)

    三.大数人扫罗悔改归主(九1~31)

    叁.直到地极的教会(九32~二八31)

    一.彼得向外邦人传讲福音(九32~一一18)

    二.在安提阿培植教会(一一19~30)

    三.希律的**与他的死(一二1~23)

    四.保罗首次传道旅程:加拉太(一二24~一四28)

    五.耶路撒冷的会议(一五1~35)

    六.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小亚细亚与希腊(一五36~一八22)

    七.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小亚细亚与希腊(一八23~二一26)

    八.保罗被捕受审(二一27~二六32)

    九.保罗启程往罗马并遇船难(二七1~二八16)

    十.保罗在罗马被软禁及向犹太人作见证(二八17~31)

    
新约 使徒行传1-5章注释
    壹.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一~七)

    一.升天的主应许圣灵的能力(一1~5)

    一1使徒行传以备忘开首。亲爱的医生路加,之前已写过信给提阿非罗,这封信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路加福音(参看路一1~4)。

    在该福音书末尾几节,他告诉提阿非罗,就在升天前,主耶稣应许门徒必受圣灵的洗(路二四48~53)。

    现在路加准备继续描述,因此他返回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应许作为起点。正好,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赐圣灵的应许,是以萌芽的状态,隐藏一切要在使徒行传中揭露出来的属灵的得胜。路加形容他的福音书为前书,或是第一卷书。在那里,他记载了耶稣开始所行教训的。在使徒行传,他继续记载,详细描述耶稣升天后,藉着圣灵继续作事和教训人。

    留意主的事工,是行道与教训兼备的。主传讲的道,并不是不带责任的教义,也不是不重行为的教条。救主活活体现他所教训人的;他传讲的,自己也实行出来。

    一2提阿非罗会记得,路加的前书以描述救主升天作结尾,这里形容他被接上升。他也会记得主离去前,给予那十一位使徒亲切的临别指示。

    一3主在复活至升天期间的四十天,曾向门徒显现,提供他身体复活最有力的凭据(参看约二○19、26,二一1、14)。

    在此期间,他与他们讨论神国的事。他首要关注的不是世上的王国,而是神被尊为王的国度。

    那国度不能与教会混淆。主耶稣以王的身分,把自己献给以色列民,但他遭拒绝(太二三37)。神在地上真实的王国因此延迟显现,直至以色列民悔改,接受他作弥赛亚(徒三19~21)。

    在今天,这王不在。然而在地上,他确实拥有一个眼看不见的国度(西一13)。这国度包括每一个承认效忠于他的人(太二五1~12)。一方面看,这包括每一个囗称为基督徒的人。这是国度的外观(太一三1~52)。但从内在实际看,国度只包括那些重生的人(约三3、5)。神国现在的状况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中描述了。

    教会是崭新的。教会不是旧约预言的主题(弗三5)。教会是由五旬节至被提期间的所有信徒组成的。身为基督的新娘,教会在千禧年时将与主一同作王,永远共享他的荣耀。大灾难末期,基督会再来作王,毁灭他的敌人,在全地上建立他公义的国度(诗七二8)。

    虽然主在耶路撒冷作王只有一千年(启二○4),但神国是永存的,因为所有神的敌人最终会被毁灭,他将永远在天上掌权,再没有反抗和阻碍(彼后一11)。

    一4路加提到主与门徒会面时,他们正在耶路撒冷一房间内聚集。复活的救赎主嘱咐他们留在耶路撒冷。但为什么要在耶路撒冷呢?他们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对他们来说,耶路撒冷是个仇恨、暴力和逼迫的城市!

    不错,父所应许的将要在耶路撒冷应验。圣灵的来临就在救主被钉十架的城市发生。圣灵在那里,要见证人对神儿子的拒绝。真理的圣灵要为罪、为义、为审判谴责世人,这先在耶路撒冷执行。门徒在这个他们曾摒弃主、逃亡以保身体发肤的城市接受圣灵。他们在自己显得软弱怯懦的地方,要变得刚强无惧。

    门徒不是第一次从救主口中听到父的应许。主在地上传道时,特别在楼房的讲话中,曾告诉他们保惠师会来临(参看路二四49;约一四16、26,一五26,一六7、13)。

    一5这时,主跟他们最后一次聚首,又重申那应许。他们中间有些人(若不是每一个)曾接受约翰……用水施洗。然而,约翰的洗是外在、身体上的。不久(注2),他们要受圣灵的洗,这次洗礼是内在、属灵的。第一次洗礼是在表面上表明他们是以色列民中悔改的一群。第二次洗礼使他们归入教会――基督的身体,并给予他们事奉的能力。

    耶稣应许不多几日,他们就要受圣灵的洗,但这里没有提到受火的洗(太三11、12;路三16、17)。火的洗是为不信的人而设的审判的洗礼,且是将来的事。

    二.升天的主对使徒的训令(一6~11)

    一6也许这里记载的事是在橄榄山――伯大尼对面发生的。这是主耶稣返回天上的地点(路二四50、51)。

    门徒正在思想圣灵来临的事。他们记得先知约珥说过圣灵的浇灌与弥赛亚荣耀的国度的关系(珥二28)。于是他们就总结,认为主会很快建立他的国,因为他先前说过圣灵「不多几天」便会降临。他们的问题反映出他们仍然期望基督立即建立他在地上真实的国度。

    一7主没有纠正他们对主在地上真实作王的期待。这个希望在过去、现在都是正确的。他只告诉他们,他的国在什么时候降临,他们不会知道。父神凭着自己的权柄定下那日期。但他选择不把日期揭示出来。这是特别属于他自己的资料。

    圣经沿用的词句「时候日期」是指各样神预言的事,这些事快将发生,都与以色列人有关。门徒都有犹太背景,他们明白这里的措词,是指着一段关键的日子,是在基督建立地上千年国度之前,并国度建立之时。

    一8主耶稣制止了他们对这未来国度的好奇心后,就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去看一些更要紧的事──他们使命的性质和范畴。性质方面,他们要作见证。范畴方面,他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地,直到地极作见证。

    但他们先要得着能力──圣灵的能力。基督徒作见证,这能力是绝对不可缺的。一个人可能很有才干,受过严谨的训练,而且经验丰富,但没有圣灵的能力,他作工不会有果效。相反,一个人可能没有学识,其貌不扬又鄙陋,但假如他给赋予圣灵的能力,结果,世人会看见他为神而大大火热。胆怯的门徒需要有作见证的能力,需要有圣灵的勇气传讲福音。当圣灵临到他们身上,他们就得着能力。

    他们的见证将在耶路撒冷开始,那是按神的恩典预先作的有意义的安排。我们主被钉十架的那个城市,会先接收悔改、信主的呼召。

    然后是位于巴勒斯坦南部的犹太。犹太地以犹太人居多,耶路撒冷为其主要城市。

    随即便是撒玛利亚,是巴勒斯坦中心地区,这城人囗被犹太人厌弃,血统不纯,与犹太人向来没有交往。

    继而是当时的地极,即是外邦国家。当时在宗教权利方面,外邦国家仍在受惠的范围之外。从这个不断扩阔的见证圈,我们已掌握到使徒行传历史流向的大纲了。

    1.在耶路撒冷的见证(一~七)

    2.在犹太和撒玛利亚的见证(八1~九31)

    3.直到地极的见证(九32~二八31)

    一9救主委托完门徒后,他就被取上天去。圣经这样说:「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如此壮观的事,却只轻描淡写!圣经作者记述他们的故事时所持的严谨态度,表明神话语的默示性;人不习惯这么有保留地去处理如此不寻常的事。

    一10再一次,路加毫无惊讶的用词,描述有两个人身穿白衣出现。很明显,这两个是天使,在地上化作人身。或许,这两个人就是耶稣复活后,在墓前出现的那两个天使(路二四4)。

    一11天使首先称呼门徒为加利利人。据我们所知,除了犹大之外,所有门徒都来自加利利海南部地区。

    然后,因门徒仰望天空沉思,天使便唤醒他们。他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是哀伤、敬拜,还是惊讶呢?虽然主要是悲哀,但无疑那感觉是三而一的。所以,天使说了一句安慰的话。升了天的基督会再来。

    这里,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应许,就是基督会再来,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这不是说被提,而是我们遥见基督再来作王。

    1他从橄榄山升到天上(12节)。1.他将回到橄榄山(亚一四4)。

    2.他亲自升到天上。2.他将亲自回来(玛三1)。

    3他升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3.他回来,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太二四30)。

    4.他给一朵云接去(9节)。4.他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二四30)。

    5.他荣耀地升天。5.他带着能力、满有荣耀地回来(太二四30)。

    三.门徒专心祷告在耶路撒冷等候(一12~26)

    一12路加福音二十四章52节记载门徒满有喜乐地回到耶路撒冷。「从神的爱而生的光燃点人心,令他们面上发出亮光,纵使患难的海洋正围绕着他们。」

    这是一次短途旅程,约有四分三哩,从橄榄山起行,往下走穿过汲沦谷,再上耶路撒冷。这可能是新约时代,一个犹太人在安息日可以走的最长路程。

    一13进了城,他们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

    神的灵在此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列述门徒的名字(太一○2~4;可三16~19;路六14~16)。但这次有一个名字给删去。名字中,犹大不在。这个叛徒已去接受他所该得的结局了。

    一14门徒同心合意地聚集在一起。「同心合意」这词在使徒行传出现了十一次,是一把开启祝福之奥秘的钥匙。弟兄和睦同居,那里有耶和华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一三三)。

    第二把钥匙是恒切祷告。今天正如那时一样,人祷告,神就作工。一般来说,我们宁可做各样的事,也不祷告。惟有在我们极渴望、相信、迫切和同心的祷告中,在神面前等候,神的圣灵才倾泻出复兴、加增的能力来。

    我们强调合一与祷告是五旬节的序幕,并没有夸大。

    同着门徒一起聚集的是一群无名的妇女(可能是跟随耶稣的一群),包括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这里有几点要注意的。

    1.这是新约书卷中,最后提到马利亚的地方。无疑这可用作对圣母马利亚过分崇拜的无声抗议。门徒不是向她祈祷,而是与她一起祈祷。她同着门徒一起等候,接受圣灵的恩赐。

    2.马利亚称为耶稣的母亲不是「神的母亲」。耶稣是我们主道成肉身的名字。因为,作为人,他从马利亚而生,称呼她为耶稣的母亲是恰当的。但圣经从不称她为「神的母亲」。纵使耶稣基督确是神,但说神有位人的母亲,在教义上是错误的,而且是荒谬的。作为神,他是自有永有的。

    3.读过马利亚的参考资料后,提到耶稣的弟兄,就知道这些弟弟是马利亚的亲生骨肉,也是耶稣的半亲生弟弟。除了这段经文外,另外还有几段经文可以驳倒马利亚终身是**的看法(参看太一二46;可六3;约七3、5;林前九5;加一19。也参看诗六九8)。有人认为马利亚产下耶稣后,就从没有生过别的儿女。

    一15一天,大约有一百二十个门徒聚集时,彼得起来提醒会众,旧约书卷提到有一个人将会出卖弥赛亚。

    一16、17在开始时,彼得提到大卫所写关乎犹大的一个预言必须应验。引用圣经前,他提醒会众,虽然犹大曾是十二使徒之一,又在使徒事奉上有分,但他领人捉拿耶稣。留意彼得描述这等卑劣的行为,笔调中肯。犹大成为叛徒,是他自己刻意的选择。因此,他应验了预言说,有人会出卖主,把主交给敌人。

    一18、19这两节经文是路加所写的插曲,但不是彼得的信息,好圆满交待犹大死时的历史事实,又为委任他的继任人铺路。

    这里犹大死亡的模样,与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至10节记述的,没有矛盾。马太福音说明犹大将三十块钱交给大祭司和长老后,便外出,吊死自己。然后,大祭司取了那些钱,买了一块墓地。

    在使徒行传,路加说犹大用这笔钱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综合两方面的记载,田地的实际购买交易似乎由大祭司安排。无论如何,说犹大买那田,是因为钱是属于他的。他们只是他的经理人。他在墓地的树上吊死自己。但可能绳子断了,他的身体向前抛下,以致腹破,肠子都流出来了。

    由于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这事,所以这块冢地称为亚革大马,阿兰语的意思是「血田」。

    一20路加解释的插曲后,彼得的信息继续。首先,他解释大卫在诗篇六十九篇25节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注3),是指出卖耶稣的人。

    然后,他说出一个当时必须应验的预言:「愿别人得他的职分。」(诗一○九8)使徒彼得明白这里的意思是指犹大变节后,必要委任一人取代他的职分。可喜的是彼得渴望顺服神的话。

    一21、22不管是谁当选,那人必要符合两个要求:

    1.他必要是一个在基督公开布道的三年间──从施洗约翰至主升天──与门徒作伴的人。

    2.他必须有能力,可担当见证主复活的责任。

    一23~26提出二人的名字,意即他们拥有所须资格。他们是……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但应该挑选谁呢?使徒将这事交托给主,求主启示他的选择。然后,他们摇签,结果显示马提亚为犹大的合适继任人。而犹大已经往自己的地方去了,就是永远的沉沦。

    这里产生两个问题:

    1.使徒挑选马提亚的做法是否恰当呢?他们是不是应该一直等候,直到神提拔使徒保罗填补空位?

    2.他们摇签察验主的心意,这是否恰当的做法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记载中没有显示门徒做法错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祷告,寻求顺服圣经而拣选犹大的承任人时,他们看来是同心的。再者,保罗的事奉与十二使徒截然不同。没有什么地方曾经提到保罗要替代犹大。耶稣委派十二使徒在地上向以色列人传福音,保罗则被召,靠着荣耀的基督传道,进到外邦人中间。

    关于摇签一事,这种察验属神旨意的方法是旧约所认同的:「签放在人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箴一六33)

    摇签挑选马提亚显然是神认可的,因为自此之后,使徒称为「十二使徒」(参看徒六2)。

    附篇使徒行传中的祷告

    使徒行传是一本成功祷告的研究。刚才在第一章,我们看过门徒在两个不同的场合祷告。主升天后,他们在楼房上的祷告,于五旬节蒙应允了。为挑选犹大的继任人,他们祷告寻求引导,藉着摇签,抽中了马提亚。祷告事例都在整卷书中看见。

    五旬节当天悔改信主的人都恒心祷告(一一42)。其后的经文(43至47节)描述一些理想的情况,普遍出现在这种着重祷告的相交生活中。

    彼得和约翰给释放后,门徒祈求有大胆量(四29)。结果,聚会的地方震动起来,他们都被圣灵充满,放胆传讲神的道(四31)。

    十二使徒建议选出七人处理财政事务,好让他们把时间更多放在祷告及传道上(六3,4)。然后,使徒祷告,按手在那七人身上(六6)。随后的经节记载传福音惊人的崭新胜利(六7、8)。

    司提反祷告,因他快将殉道(七60)。第九章记载这次祷告得到应允──一个旁观者悔改归主,他是大数人扫罗。

    彼得和约翰为信主的撒玛利亚人祷告,结果他们接受圣灵(八15~17)。

    扫罗悔改归主后,在犹大家里祷告。神应允他的祷告,差遣亚拿尼亚到他那里(九11~17)。

    彼得在约帕祷告,多加就复活了(九40)。结果,很多人信主(九42)。

    那外邦的百夫长哥尼流祈祷(一○2)。他的祷告达到神面前,蒙神记念(一○4)。天使在异象中向他显现,指示他请西门彼得来(一○5)。翌日,彼得祷告(一○9)。他的祷告获得应允,看见天上的异象,助他预备为哥尼流和其它外邦人打开神国之门(一○10~48)。

    彼得被囚,基督徒迫切为他祷告(一二5)。神听祷告,巧妙地把他从狱中释放出来。祷告的人亦为此感到非常震惊(一二6~17)。

    在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禁食、祷告(一三3),带出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传道旅程。有人认为「这次旅程是祷告达到最伟大、广阔的领域,透过保罗、巴拿巴和宣教士,旅程触及世界地极,甚至临到我们。」

    回程返路司得、以哥念和安提阿途中,保罗和巴拿巴为信主的人祈祷(一四23)。其中一位是提摩太。提摩太加入保罗和西拉的第二次传道旅程,这是不是祷告蒙应允呢?

    腓立比狱中,保罗和西拉在午夜祈祷。祷告得到应允,地大震动,狱吏和他的家人都信了主(一六15~34)。

    在米利都,保罗与以弗所长老祈祷(一○36),触发一幕感人场面,可见他们对保罗的情谊,以及余生或许不能再见的悲痛。

    在推罗,基督徒与保罗在海滩祈祷(二一5)。无疑,这些祷告一直跟随他至罗马和刽子手的台上。

    船只搁浅前,保罗公开祈祷,为食物谢恩,令凄凉无望的水手和乘客感到安慰。(二七35、36)

    保罗在马尔他岛上为巡抚患病的父亲祷告,结果病人奇妙地痊愈了(二八8)。

    所以,祷告显然是早期教会的生活气氛。当基督徒祈祷,神就作工!

    四.五旬节与教会的诞生(二1~47)

    二1五旬节象征圣灵的倾流。节期在初熟节──也是基督复活──之后五十天。在这特别的五旬节,门徒都聚集在一处。谈话最恰切的主题会是旧约书卷关于五旬节的篇章(例如参看利二三15、16)。也许,他们歌唱诗篇一百三十三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注4)

    二2圣灵降临是有声可听,有景可见,有神迹可以经历的。从天上有声响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圣灵有几种流动性的表征,风是其中一种(另外有油、火、水),说明他的主权、不能预测的动向。

    二3可见的景象是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门徒各人头上。经文不是说那些舌头是火焰,而是象火焰。

    这种现象不能与火的洗混淆。虽然圣灵的洗与火的洗相提并论(太三11、12;路三16、17),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祝福的洗,后者是审判的洗;前者影响信徒,后者将影响不信的人。藉圣灵的洗,信徒住在主内,得主赐力,从而建立教会。因着火的洗,不信的人会遭灭亡。

    当施洗约翰对群众说话(参看太三6、7;已悔改及未悔改的),他说基督会以圣灵与火给他们施洗(太三11)。但当他只向那些真心悔改的人讲论时(可一5),他说基督会以圣灵给他们施洗(可一8)。

    那么,本节中,舌头如火焰……分开是什么意思?无庸置疑,舌头指说话,有可能是指使徒在这时接受说别国语言的奇异恩赐。火焰可能指这种恩赐的源头──圣灵,也可能会是形容随之而来的传道是放胆、炽热和积极的。

    热心谈论的说法似乎特别恰当,因为热心是生命被圣灵充满时出现的正常情况,见证则是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

    二4这可经历的神迹,与五旬节有关的,就是继说别国的话之后,是圣灵的充满。

    直到这时,神的灵一直与门徒同在,而从这时起,他要住在他们里面(约一四17)。因此,这节经文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关乎圣灵在人中间的工作。在旧约,圣灵来到人中间,但不是居住在人里面(诗五一11)。自五旬节起,神的灵永远居住在人里面:他来与人共处(约一四16)。

    五旬节当天,信徒不单有圣灵的内住,而且更被圣灵充满。从我们得救那刻开始,神的灵就住在我们里面。但要被圣灵充满,我们必须研读神的话,花时间默想、祈祷,过着顺服主的生活。(注5)假如今天,圣灵会自动充满我们,圣经便不会激励我们说:「乃要被圣灵充满」(弗五18)了。

    五旬节当天,圣灵降临,也把信徒融入教会──基督的身体。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一二13)。因此,犹太和外邦的信徒在基督耶稣里成为一个新人,是同一个身体上的肢体(弗二11~22)。

    门徒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赐的囗才,说起别国的话来。从其后的经文,我们清楚看见门徒获赐奇异的能力,所说的实在是别国的方言,是他们从未学过的。那不是没有意思的声音,也不是欣喜若狂而发出的声音,而是当时别国沿用的某种语言。这说方言的恩赐是一种神迹或奇事,是神见证使徒所传讲信息的真确(来二3、4)。当时,还未有新约圣经。由于神完整一套的话语现已印成书卷,神迹恩赐的时代需要已大大减少(当然,假如神要用这种恩赐,权能的神的灵仍然可以使用这恩赐)。

    五旬节当天出现说方言的舌头,绝不能用来证实有圣灵的恩赐,就一定有说方言的现象。假如是这样,为什么以下事件没有提到说方言的现象呢?

    1.三千人归主(徒二41)。

    2.五千人归主(徒四4)。

    3.撒玛利亚人接受圣灵(徒八17)。

    其实,使徒行传中,其它出现说方言恩赐的地方只有:

    1.外邦人在哥尼流家中的归主(徒一○46)。

    2.约翰的门徒在以弗所第二次受洗时(徒一九6)。

    离开本节前,我们必须提到圣经学者在圣灵的洗的整个主题中,对圣灵的洗的次数,并随之而来的结果,有很不同的意见。

    在次数方面,有人相信:

    1.圣灵的洗只发生一次──在五旬节。基督的身体在那时形成,自此之后,所有信徒都会进到这灵洗的效用当中。

    2.圣灵的洗分三或四个阶段进行──在五旬节(第二章)、在撒玛利亚(第八章)、在哥尼流家中(第十章),和在以弗所(第十九章)。

    3.每当一个人得救,圣灵的洗就发生一次。

    至于圣灵的洗对个人生活所产生的效应,有人认为那是恩典第二次作工,一般在人悔改后发生,结果是大致上完全的成圣。这种看法缺乏圣经支持。正如刚才提到,透过圣灵的洗,信徒得以:

    1.加入教会(林前一二13)

    2.蒙赐能力(徒一8)

    二5~13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在耶路撒冷聚集,守五旬节。他们听到传言,关乎最近发生的事,于是前来门徒所在的房子聚集。当时,神的灵作工,众人就被吸引,今天也一样。

    众人来到房子的时候,使徒已在说方言。访客感到大为诧异,听到这群加利利门徒说多国的语言。无论如何,神迹发生在说话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听的人身上。不管听众是土生的犹太人,还是改信犹太教的人;不管他们是来自东南或西北,人人都能听到有人用自己的乡谈讲述神的大作为。

    很多人相信,神在五旬节赐下说方言恩赐的目的,是在同一时间,向各国的人宣讲福音。例如,有一位作者说:「神用一种语言向一个国颁布他的律法,但他用各种语言向各国传讲他的福音。」

    但经文并没有证实这个说法。说方言的人正述说神的大作为(徒二11)。这是一个给以色列人看的神迹(林前一四21、22),叫他们感到诧异和希奇。相对来说,彼得用一种语言传讲福音,这种语言为大部分(即使不是每一个)听众能够听懂的。

    访客对方言的反应各有不同。有些看来很有兴趣,有些则讥诮说使徒无非是新酒灌满了。门徒确实是受本身以外的力量影响,然而这是圣灵的影响,不是酒!

    未重生的人随时准备对属灵现象给予自然的解释。听见神从天而降的声音,有人就说打雷了!这时,不信的人以讥诮的态度,用新酒一词,解释圣灵降临所生的振奋场面。史杰拿说:「世人喜欢使闪烁的东西失去光泽,又把被高举的拉到尘土中。」

    二14以誓言和咒语否认主的那个门徒,这时踏步向前,向群众说话。他不再是怯懦、踌躇的跟从者。他已变得象狮子,有大能力。五旬节使他全然不同了。这时,彼得已被圣灵充满。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主应许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太一六19)。在使徒行传第二章这里,我们看见他用这把钥匙,给犹太人开放门户(14节)。随后在第十章,他把门户开放给外邦人。

    二15彼得首先解释当天发生的不寻常事件,不是新酒的结果。毕竟,那时只是上午九时,几乎未曾听闻过有那么多人在这清早时分喝醉。此外,节期当天,参与会堂礼拜的犹太人都禁戒饮食,直至早上十时,甚至到正午,视乎当天是什么时候献祭。

    二16~19真正的解释是神的灵浇灌下来,正如先知约珥所说(珥二28及以下)。

    事实上,五旬节的事并未完全应验约珥的预言。第17至20节描述的大部分现象没有在那时发生。但确实在五旬节发生的是序幕,预告那在末后的日子将发生的事,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之前发生。如果五旬节应验约珥的预言,为什么后来还有应许赐下(三19)?假如全国悔改,以色列人接受被钉十架的那位,他就回来把主的日子带给百姓了。

    援引约珥的话显出那双重参考之原则,说明圣经的预言在某段时间会部分应验,稍后则会完全应验。

    神的灵在五旬节浇下来,却不是浇灌在所有人身上。预言将在大灾难的末期全面应验。基督在荣耀中回来之前,会有兆头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太二四29、30)。然后,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显现,击败他的敌人,建立他的国。在他千年国度之始,神的灵会浇灌凡有血气的人,不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这种情况将于千禧年期间,在大部分地方普遍出现。圣灵以各种形式显现,赐下来给人,不分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那时将有异象和异梦,表示人会得到知识;也有预言,表示知识会传给其它人。因此,启示与交通的恩赐显著出现。这一切会在约珥形容为末后的日子发生(17节)。当然,这是指以色列国末后的日子,而不是教会。

    二20圣经清楚说明,天上异象会在主……的日子未到以前显现。文中主的日子是指他亲自回到地上,毁灭敌人,在权能和大荣耀中统治。

    二21彼得以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的应许,结束约珥书的引述。对世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万人得救恩的原则在于相信主。主名一词包括主自己的一切。因此,求告他名就是求告他自己,这就是相信的真正对象,也是救恩的唯一途径。

    二22~24但谁是主?彼得随即宣告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就是这个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正是主,也是基督。他的宣告,首先讲到耶稣生平,继而是他的死、复活、升天,最后是在父神右边得着荣耀。假如他们有任何幻象,以为耶稣仍在犹太人的墓中,彼得瞬即会将他们从错误的思念中纠正过来。必会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杀害的那一位现在在天上,他们仍要承认他。

    然后就是使徒彼得的论点:拿撒勒人耶稣证明自己是从神而来的人,靠着神的能力施行许多神迹奇事(22节)。他……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犹太人民手中。他们反倒将他交给外邦人(没有律法的人),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23节)。但是,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注6)了,叫他从死里复活,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因为:

    1.按着神的性情,他必要复活。他死了,是无罪的代有罪的死。神必要使他复活,证明基督的救赎工作完全成就。

    2.旧约的预言要求他复活。彼得特别在以下经节提出这点。

    二25~27在诗篇第十六篇,大卫以预言形式提到主的生、死、复活及荣耀。

    至于他的生,大卫形容这一位是信心坚定、没有羁绊,从无间断地跟随他的父,与他相交。心、舌和肉身――他整个人都充满喜乐和指望。

    至于他的死,大卫预见神必不将他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他的圣者见朽坏。换言之,主的灵魂不会落在闲游的状态,神也不容许他的身体朽坏(这节经文绝不能用以证明主耶稣在死后曾到阴间最深处、游魂的狱中。他的灵是进到天上(注7)──路二三43──身体则被放在墓中。)

    二28至于主的复活,大卫确信神必指示他生命的道路。在诗篇十六篇11节,大卫这样说:「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使徒行传二章28节,彼得引述说:「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彼得把将来式转为过去式。很明显圣灵指引他这样做,因为主的复活已成为过去。

    大卫用这些话预言救主现在的荣耀:「必叫我因见你的面,得着满足的快乐。」或如诗篇十六篇11节把这话说成:「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有永远的福乐。」

    二29彼得论到大卫的话不会是关乎他自己的,因为他的身体已经朽坏了。他当代的人都十分熟悉他的坟墓在何处。他们知道他没有升天。

    二30、31大卫以先知的身分著写诗篇。他记得神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永远坐在他的宝座上。大卫晓得这位就是弥赛亚。纵使他会死去,但他的灵不会被撇在闲游的状态,他的身体也必不朽坏。

    二32、33现在,彼得重申一个宣告,必定令他的犹太听众感到震惊。大卫预言的那位弥赛亚正是拿撒勒人耶稣。神已经叫他从死里复活,使徒全都可以证实,因为他们是主复活的见证人。复活后,主耶稣被神的右手高举,现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这就解释了较早前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

    二34、35大卫岂没有预言弥赛亚被高举吗?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并不是讲到他自己。其实,他引述耶和华对弥赛亚说的话:「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小心察看第33至35节预言基督得荣耀,与再来惩罚敌人、建立国度中间的一段时期。)

    二36这时,再一次有宣布临到,重重落在犹太人之上。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依希腊文次序编排)如班格尔说:「说话的刺放在末端。」──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他们把神差遣的受膏者钉在十字架上,圣灵的降临是证据,证明主在天上被高举了(参看约七39)。

    二37有力的是圣灵叫人知罪的能力,听众有即时的回应。彼得没有发出邀请或呼吁,他们便喊叫说:「我们当怎样行?」深刻的罪咎感促使他们发出这个问题。现在,他们晓得他们杀害的这位耶稣是神的爱子!这耶稣已从死里复活,现已在天上被高举。既是这样,这群带罪的凶手怎能逃避审判呢?

    二38彼得的答案是他们必须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他们的罪得赦。首先,他们要悔改,承认自己的罪,走到神的那一边,否定自己。

    然后,他们受洗,叫他们的罪得赦(或以致他们的罪得赦)。骤眼看来,这节经文似乎是用洗礼说明救恩,而很多人坚持认为经文显然就是这个意思。基于下列原因,这一种阐释是不可能成立的:

    1.新约圣经数十段经文说明救恩在于相信主耶稣基督(例如:约一12,三16、36,六47;徒一六31;罗一○9)。没有一两节经文能有确据,跟这无可推诿的见证产生矛盾。

    2.在十架上的那个犯人,没有受洗,仍获得救恩的确据(路二三43)。

    3.圣经没有记载救主曾给任何人施洗。假如必要受洗才得救恩,这就是一样令人费解的遗漏了。

    4.使徒保罗感谢神,因他只曾替一小撮哥林多人施洗──假如受洗具备获得救恩的好处,那么感谢的原因就很奇怪了(林前一14~16)。

    我们必须注意,只有犹太人曾经受命要为罪得赦而受洗(参看徒二二16)。我们相信这个事实正是了解这段经文的诀窍。以色列民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犹太众民喊叫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身上。」(太二七25)因此,弥赛亚受死的罪就归到以色列民身上。

    现在,这群犹太人中,有些开始醒悟自己的过错。藉着悔改,他们向神认罪。藉着相信主耶稣是救主,他们得以重生,过犯得以永远赦免。藉着众人面前受水礼,他们得以脱离钉死主的那民,与主同证。因此,受浸是外在的记号,标志着他们抗拒基督的罪(以及一切的过犯),一并洗净。浸礼使他们脱离犹太人的立场,把他们放在基督的立场上。然而,浸礼不能拯救他们。惟有相信基督,才能叫他们得救。人的教导若与此不同,就是教导另一个福音,是要被咒诅的(加一8、9)。

    雷历对叫罪得赦的洗礼作了另一个解释:

    受洗不是为了罪可以得到赦免,因为在新约每一处地方显示,罪得赦是相信基督的结果,而不是受洗的结果。因为罪得赦,所以受洗。「叫」字的希腊文介词是eis,(for,可译作「因」),不单在这里有「因为」这个意思,在马太福音十二章41节也有这个意思。在该段经文,其意义只能是「因为(而不是为了)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悔改为这群在五旬节聚集的人带来赦罪,又因为罪得着赦免了,所以才要求他们受洗。(注8)

    彼得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悔改,受洗,就领受所赐的圣灵。若要坚持这个次序在今时今日应用到我们身上,就误解了神在早期教会的管治做法。正如伯克尔曾精警地指出,使徒行传中有四个群体的信徒。在每一群人,他们接受圣灵的先后次序都有所不同。

    在使徒行传二章38节这里,我们读到有关犹太人的基督徒。对他们来说,次序是这样的:

    1.悔改

    2.受水的洗

    3.接受圣灵

    撒玛利亚人的归主记载在使徒行传八章14至17节。在那里,我们看见以下事情发生:

    1.他们相信。

    2.他们在水里受洗。

    3.使徒为他们祈祷。

    4.使徒按手在他们身上。

    5.他们接受圣灵。

    在使徒行传十章44至48节看见外邦人悔改。留意这里的次序:

    1.相信

    2.接受圣灵

    3.受水的洗

    最后一群信徒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徒一九1~7):

    1.他们相信。

    2.他们再受洗。

    3.使徒保罗按手在他们身上。

    4.他们接受圣灵。

    这是不是指在使徒行传中,有四种得救的方法呢?当然不是。得救在过往、现在、将来都是根据相信主。然而,适逢使徒行传期间的转接期,神用不同的方式带出与接受圣灵有关的事情;他明白个中原因,但没有向我们揭示其原委。

    那么,今天,是那一种模式应用在我们身上呢?由于以色列全国抗拒弥赛亚,他们放弃了所有本来已握在手中的特权。今天,神呼召一群外邦人,归在他的名下(徒一五14)。所以,今天的次序可见于使徒行传第十章:

    相信

    接受圣灵

    受水的洗

    我们相信这个次序适用在今天每个人身上,犹太人也好,外邦人也好。初听来看似武断。可能有人会问:「在什么时候,使徒行传二章38节的次序不再适用于犹太人;而使徒行传十章44至48节的次序又在那个时候开始呢?」当然没有确实的日期。但使徒行传勾画了一段渐进的转变期,从起初福音临到犹太人中,至犹太人反复拒绝福音,到福音临到外邦人。及至使徒行传书末,大致上以色列国已被放在一旁。由于不信,这国放弃作神拣选之民的特权。在教会时代,这国被视为与外邦列国同等,而神为外邦人定下的秩序(徒一○44~48)便开始实行了。

    二39随后,彼得提醒他们圣灵的应许是给他们和他们的儿女(犹太人),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外邦人),甚至是凡神所召来的。

    那些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的人,现在可以确实相信,只要他们信靠主,必有恩典临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身上。

    这节经文常给人错误引用,认为儿女有信主的父母,就自然享有这约的特权,获得救恩。

    司布真一针见血地对此说作出回应:

    神的教会岂不知道「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吗?「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人生下来便沾染本性的不洁,不能传递平安。新约明明有话告诉我们,神的儿女不是「从血气生,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注9)

    有一重点要留意,这应许不单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亦给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这福音广开大门,邀请一切人都来。

    二40彼得的信息不是都记载在本章内,而余下信息的要点是犹太人听众必须救自己脱离这个弯曲悖谬,拒绝、杀害主耶稣的世代。藉着接受耶稣作他们的弥赛亚和救主,并藉着基督徒的洗礼,公开见证断绝与这个犯罪的以色列国的关系,他们便可以得救。

    二41百姓中有很多人希望受洗,证明自己领受(注10)彼得的话如同主的话。

    那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假如圣灵工作的最隹明证是灵魂归主,那么毫无疑问,彼得的讲道正是这类无疑。主耶稣的话提醒这个加利利渔夫:「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四19)也许,还要加上救主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一四12)

    小心察看初信人数的记录──「约」有三千个灵魂,具有启发意义。每一个主的仆人要同样小心地列出所谓决志人数。

    二42证明信心的真实性在于持守。这些归主的人藉着在各方面恒心持守,见证他们的称信是真实的:

    1.持守使徒的教训。这是指使徒受圣灵感动而作出的教训,初时以囗头形式传讲教训,现在则保存在新约圣经里。

    2.彼此交接。另一样新生命的见证就是初信主的人渴望与神的百姓相聚,与他们分享彼此共呜的东西。他们没有与世界隔离,但与神亲近的感觉,并与其它基督徒有相交的乐趣。

    3.擘饼。这个见于新约的名词是指主的晚餐,或普通的进餐。要定断这个名词在各种不同情况的意思,得靠该段经文的意义。这里明显是指主的晚餐,因为大概毋须宣说他们要恒心地进餐。从使徒行传二章7节,我们知道早期的基督徒习惯在一个星期的头一天擘饼。早期的教会,设有爱筵跟着主的晚餐,以表达圣徒彼此之间的爱。但是,陋习渐渐出现,「属神之爱」(agape)或爱筵因而中断了。

    4.祷告。这是早期教会第四个主要的学习。祈祷表达完全倚靠主作敬拜、引导、保守和事奉。

    二43敬畏的感觉显在众人中间。圣灵的大能是那么实在,使人心安静、驯服。他们看见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心灵便充满了诧异。奇事是非凡的事,激发起惊叹与诧异。神迹也是非凡的事,专为传送指示而设。一件非凡的事可以是奇事,也可以是神迹。

    二44、45信徒聚会,没有间断,并且持守凡物公用的信念。神的爱是那么伟大,广浇在人心上,人不看自己(原文作「他们」)的财产(原文作「东西」)为自己拥有的(徒四32)。每当在相交中的信徒有真正所需用的(或作需要),他们便变卖个人的财产,分发收益。因此,他们中间人人平等。

    信徒中间彰显了心灵和利益上的合一。一种完全的爱产生属神的爱的感觉,吞没堕落光景天生的自私。他们聚集在一起是那种把自己所有的,献给公家,却不是受任何律法或外在的规限约束(这些条例只会完全糟蹋他们的一切)。他们醒觉到全都是属乎基督,而基督也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所有人。他赐下的祝福,令人富足,没有任何东西会减少。他们供给愈多,得着也愈多:他们「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注11)

    今天很多人争拗,认为我们毋须跟着早期信徒,持守执行这个做法。有人甚至非常赞同,我们不可爱邻舍过于爱我们自己。但这样分享个人全部财产家业的做法,是被圣灵充满必然产生的生命果子。有人曾说:「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不能忍受别人拥有太少,而同时自己拥有太多。」

    二46这节经文说出五旬节在信仰生活和家庭生活所起的功效。

    信仰生活方面,我们必须谨记这群最早归主的是犹太人。虽然教会已建立了,但是他们与犹太圣殿的关系并没有立即中断。脱掉犹太教尸衣的过程贯穿整个使徒行传时期。所以信徒仍然出席殿里的事奉,(注12)他们在那里听到有人朗读和解释旧约。此外,他们当然会在家里聚会,第42节正列述聚会的功用。

    至于他们的家庭生活,我们读到他们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这里说擘饼,是指日常食饭。救恩的喜乐倾倒至生活每个小节,用荣耀的光辉镀上金边。

    二47生命变成一首赞美的诗歌,一首感恩赞美诗。因为那些人已从黑暗势力释放出来,被迁进神爱子的国度。

    起初,信徒得众民的喜爱,但情况并不持久。基督信仰的本质不免会搅动人心的憎恨和抗拒。救主警告门徒,要小心受人欢迎(路六26),又明说他们将遇到逼迫和苦难(太一○22、23)。因此,这分喜爱是短暂的,很快便给冷酷无情所取代。

    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每天都有人归向主,因此基督徒的相交人数不断增长。听闻福音的人,有责任凭着意志作出明确行动接受耶稣基督。主拣选和加增的作为并不剔除人的责任。

    然后,本章记载圣灵的浇灌;彼得向聚集的犹太人讲道;一大群会众悔改归主;也有早期信徒生活的简述。早期信徒最完善的概述,见于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三版「教会历史」一文中:

    早期基督徒生命最显著的事就是他们清楚感受到自己是神的子民,被召分别为圣。在他们的思想中,基督的教会是属神的组织,不是人为的组织。教会由神建立,也由神控制,甚至世界也是为教会而造成。这个概念支配着早期基督徒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个人及社会。他们认为自己跟世上其余的人分隔开,靠着奇特的关系维系在一起。他们的公民身分在天上,不是在地上。他们力求那管治自己的原则和律法来自天上。现在的世界是真实的,但只属暂时,他们真正的生命是在将来。基督快要回来,今生的职业、劳动和享乐视为小事。……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圣灵同在,每一样基督徒的慈惠都是圣灵的果子。这种信念结果给予他们生活一分独特的热诚或有感召的特性。他们拥有的,不是一般人平日的经历,而是一个抽离自己、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人拥有的经历。

    单单阅读这篇文章便可看见今天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多少原有的魄力和团结的心。

    附篇家庭教会及教会机构

    由于使徒行传中「教会」(希腊文为ekklesia)一词首次在这里(注13)(二47)出现,我们稍停下来,以早期基督徒的想法,细看教会的中心地位。

    使徒行传和新约其余部分所记载的教会常被称为家庭教会。早期的基督徒在家里聚会,而不是在教会的建筑物里聚会。有人说这是宗教从分外神圣的地方释放出来,在普通生活的地方──家庭──聚集。安格说家庭一直是基督徒聚会的地方,有两世纪之久。(注14)

    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必由于经济上的需要,迫于无奈,才使用私人房屋聚会,而不会想到是属灵需要的结果。对教会建筑物和教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以至我们认为那是神的理想地方。

    但是,我们确有理由相信,第一世纪的信徒,可能比我们更有智慧。

    首先,当时整个世界面临极大的需要,而基督的信仰又强调爱,若花费千万元兴建华丽的建筑物而罔顾那些需要,实在是前后矛盾。对此,钟思理有以下一段话:

    我凝望罗马大教堂内的耶稣基督婴孩时代画象,上面镶满贵重的珠宝;其后我走出教堂,看见饥饿儿童的面容,就怀疑基督眼见饥荒,是否还会享受他身上的珠宝。我的思想徘徊心间:如果他是这样,我便无法再享受对基督的思想了。镶满珠宝的婴孩基督和饥饿的儿童,象征我们把奢华的国立教堂和教会围绕着基督,而人类社会的基本冤屈却无人理会;基督则与失业、贫困的人一起挨饥抵饿。(注15)

    这不单是不人道,而且花钱兴建华丽的建筑物,一星期使用不超过三、四、五小时,实在是浪费。我们可曾容让自己卷入这个无法想象的梦想世界,甘愿花费那么多,到头来只换取那么少的用途?

    现代的建筑计划是扩展教会的一大阻碍。要缴付庞大的本金及利息,令教会领袖抗拒作出建立新教堂的尝试。任何会友的流失都会危害用来缴付物业及维持教会常费的收入。未来的一代担负沉重债项,这就粉碎教会植堂的希望。

    有人经常争辩,认为我们必须拥有叫人一见难忘的建筑物来吸引教外的人来到我们中间。这不单是世俗的想法,更完全忽视新约的模式。早期教会聚会主要为信徒而设。基督徒聚会,为听使徒的教训、相交、擘饼和祷告(徒二42)。他们传福音,不是邀请人星期日来聚会,而是向那些周围与他们有接触的人作见证。当有人真的悔改信主,信徒便带领他们进到相交,进入家庭教会的温暖之中,好让他们得着饱足,得着鼓励。

    有些时候,邀请人到庄严的教会崇拜是很困难的。人们对拘谨的礼仪存有强烈的反应。再者,人也害怕别人叫他捐款。「教会要的,也不过是你的金钱。」这是常见的投诉。然而,对同一群人来说,很多都愿意参加家庭式的查经班。他们不须对礼仪提高警觉。他们享受轻松自在的气氛。

    事实上,家庭教会合适任何文化,任何国家。或许,如果我们可以环视整个世界,便会看见家庭教会的人数,比任何形式的教会还要多。

    对比起今天堂皇的大教堂,各类大小教堂,以及众多组织严谨的宗派、差会和教会机构,使徒在使徒行传中从没尝试组识任何机构,藉以作主的事工。地方教会就是神在地上传扬真道的代表,使徒也乐于在这个范畴内工作。

    近年在基督教界爆发一阵机构热潮,数字令人头晕目眩。每当信徒想到新构思,要推展基督的工作,便自立新的差会或机构!

    结果是能干的教师和传道人被人邀请离开自己本来的事奉岗位,成为行政人员。假如所有差会的行政人员都在工场上事奉,办公室内对职员的需求便大大减少了。

    机构激增的另一个结果是那一大笔的金钱用来缴付一般的管理费用,于是偏离了直接推广福音的目的。捐给很多基督教组织的金钱,大部分都用作应付维持组织的支出,过于用以达成最初成立机构的目标。

    机构常阻碍大使命的实践。耶稣吩咐门徒把所有他的命令教导众人。不少为基督教组织工作的人会发现,不是一切神的真理都可以教导的。他们不准讲授某些具争论性的题目,为怕得罪那些在经济上支持机构的人。

    基督教机构增多,结果常造成**、嫉妒、对抗,对基督的见证,造成极大的伤害。

    试想在本地和海外的基督教机构,情况可谓架床迭屋。每个都为有限的人手、萎缩的经济资源而竞争。再细想这些机构,他们的公开声明都说是出于神的旨意,但其实不少机构的产生都纯粹源自人事竞争。(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一个常见的实况是,机构本身已不再有用处,但他们总有办法长远办下去的。虽然创办人的异象已经消失,动力和光辉亦已失去,但是轮子仍然沉重地向前推动。昔日的早期基督徒有属灵智慧,而不是原始的无知,以致他们没有建立人为的组织机构去作主的事工。凌耳写道:

    有一位目光敏锐的作家把使徒的工作与较普遍的现代宣教方法作对比后,他这样说:「我们建立差会,使徒建立教会。」这个分别是彻底、意义深长的。使徒建立教会,便再无建立其它东西,因为目光所到之处,再看不见需要什么或别的东西比这个更合适。在他们苦干过的每处地方,都带领悔改归主的人成立地方教会;教会中设立长老,是一群长老,而不是只有一位长老(徒一四23,一五6、23,二○17;腓一1),去引导、管治和牧养教会。他们是得主授予资格、得圣徒承认的人(林前一六15;帖前五12,一三1;提前五17~19)。又有教会设立的执事(徒六1~6;腓一1)──跟长老的设立有所不同,他们处理很少但非常重要的事务,特别是教会金钱的分配……他们(使徒)所做的组织工作就只是在各处带领聚会在一处的门徒建立同类的教会。除了本地教会外,并没有别的组织在新约中出现,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组织要萌生的迹象。(注16)

    对早期基督徒和带领他们的使徒来说,会众是地上一个由神设立的单元,神选择藉此去作他的工。这类得神应许长久存在的单元就只有教会。

    五.瘸腿的人得医治,彼得告诫以色列人(三1~26)

    三1在耶路撒冷,彼得、约翰上圣殿,时候是下午三时。前文曾提到,教会建立后,初期的犹太基督徒仍然参加圣殿敬拜一段时间。这是一段校正、转接期,因为不能在顷刻间割断与犹太教的关系。今天,信徒效法他们的先例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新约已完全向我们启示,告诉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来一三13;也参看林后六17、18)。

    三2他们走近圣殿的时候,看见一个瘸腿的乞丐,被人抬到他惯常到的门囗,……名叫美门。这人无助的景况──生来瘸腿──跟圣殿建筑的华美成一强烈对比。这提醒我们在雄伟大教堂的影子下,人却显得贫困无知;并且强大宗教制度并无力扶助身体和属灵残缺的人。

    三3很明显,那个瘸腿的人已经放弃得医治的希望,才安分地乞求别人周济。

    三4彼得没有把这人看为无助可怜的人,反而把他看为神能在他身上彰显权能的一个!「假如我们是给圣灵引导,我们便会把眼目放在神特意要祝福的人身上,而不是射空子弹,打空气而已。」(摘录)

    彼得的命令──「你看我们」──不是特要吸引群众注视他们,只是要保证得到那个乞丐毫不分心的注意力。

    三5、6那瘸腿的人就留意看他们,仍然指望得到金钱周济,过于别的东西。然后他听到一个宣告,令他既失望又震惊。手已经伸出,彼得却没有给他什么。但他给予他更好的东西。靠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权能,他命令这个瘸腿的人起来行走。一位诙谐的年长传道人曾这样说:「那瘸腿的乞丐伸出一双手,却得到一双腿。」

    有人说亚奎那探访教皇时,教皇正数算一大笔金钱。教皇夸囗说:「我们再不须跟彼得一样说:『金银我都没有。』」亚奎那回答说:「你也不能跟彼得一样说:『起来行走吧』!」

    三7彼得扶他起来。那时开始,无用的脚和踝子骨便立刻健壮了。经文再次提醒我们,属灵生命上,有属神与属人奇妙的结合。彼得扶起那人,然后神施行医治。我们必须做妥我们能够做的,神便做妥我们不能够做的。

    三8医治的神迹是一刹那,不是渐进的。留意神的灵如何加增动作和行动的字眼: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

    每当我们记起婴儿学习走路,经过的那个既慢且苦的历程,便会知道一个人一生第一次可以站起来行走是多么奇妙的了。

    这个奉耶稣的名施行的神迹,进一步向以色列人证实,给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位仍然活着,并且愿意成为他们的医治者和救主。

    三9、10那乞丐每天卧在圣殿门囗这件事,百姓看惯了。现在他已被医治痊愈,这个神迹必有很多人知道。百姓不能否认伟大的神迹已经发生,但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三11那人……拉着彼得、约翰,如同拉着他的医生一样的时候,众百姓一齐跑到……所罗门的廊下,那里是圣殿的范围。他们感到很希奇,这正好让彼得有机会向他们传福音。

    三12首先,彼得把众人的注意力从那痊愈的人和使徒身上引导出来,因为这个神迹的解释并不在他们身上。

    三13~16他很快便指出神迹真正的创造者,就是耶稣。他遭他们拒绝、否认、杀害了。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在天上荣耀了他。现在,因信他的名,这人的无助得以医治。

    彼得指控以色列人,他神圣的胆量是值得注意的。控罪如下:

    1.他们交付耶稣(给外邦人审讯)。

    2.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他们却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

    3.他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巴拉巴)。

    4.他们杀了那生命的主(或创造者)。

    留意对比一下神怎样对待耶稣:

    1.神叫他从死里复活。(15节)

    2.神荣耀了他的仆人耶稣──不是「他的儿子耶稣」(13节)。

    最后留意第16节强调以信基督的名,解释医治的神迹。这节经文,如同其它地方一样,人的名字代表着那人。因此,信他的名是指相信基督。

    三17在这节经文彼得的语气有显著的改变。把主耶稣的死归罪于以色列民身上之后,现在他以犹太的弟兄们称呼群众,宽厚地接受他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催促他们悔改归主。

    听到彼得说犹太人把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出于不知,看来似乎有矛盾之处。他不是带着弥赛亚的凭据而来吗?他不是在他们中间行使奇异神迹吗?他不是因自称与神同等而激怒他们吗?是,这一切都是。然而,他们不知道事实上耶稣基督就是神在肉身显现。他们期望弥赛亚降临,不是在低微的地位上施恩,而是以一位权威军帅的拯救者身分而来。他们把耶稣看为一名骗子。

    他们不知道他确是神的儿子。他们可能会想,杀害耶稣是为事奉神。因此,救主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也说:「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二三34)保罗其后又写明:「他们(这世上有权有位的人)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林前二8)

    这一切都是为要使以色列民肯定,自己的罪不管如何的大,仍在神赦罪的恩典之下。

    三18彼得没有为他们的罪找藉囗。他表示神驾驭整件事情,以实践他自己的目的。旧约众先知预言弥赛亚将要受害。犹太百姓正是那些把苦难加在耶稣身上的人。但他以主和救主的身分把自己献上。靠着耶稣,他们得以接受罪的赦免。

    三19以色列民当悔改,来一次大改变。他们这样做,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我们必须谨记,这段信息是发给以色列民的(12节)。内容强调复国、祝福前,全国必先要悔改。那安舒的日子……从主面前是指基督将来在地上建立国度所带来的福分,在下节提到。

    三20以色列悔改后,神将差遣弥赛亚──耶稣──来。正如上文提到,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在地上建立他的千年国度。

    三21这点不免引起疑问:「假如以色列在彼得说话的时候悔改,主耶稣会否回到地上来呢?」伟大虔诚的人们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坚持认为他必回来,否则那个应许不是真的。其它人认为这段话具预言性,显示事情真正发生的先后次序。问题纯粹是假设的。事实是以色列并没有悔改,主耶稣尚未回来。

    本节清楚显示神预知以色列国会弃绝基督,基督第二次来临之前,今世的恩典时代会介入。天必留基督,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万物复兴的时候遥指千禧年。他们不是指普世的救恩,正如某些人所指的;这说法是不合乎圣经的。那时候是指万物脱离败坏的辖制,基督凭公义在全地作王的日子。

    旧约时期的先知已经预言了这段万物复兴的时候。

    本节一直被用来驳斥灾前被提的理论。论点是假如天要留着耶稣到千禧年开始时,那么他在此之前,便不能回来,把教会的家带返天上。当然,答案是彼得在这里是向以色列民说话(第12节)。他在讨论神对以色列国的作为。因为涉及以色列国,所以主耶稣会留在天上,直至大灾难末期回来作王。但个别的犹太人,在这段教会的时代信主的,会在随时发生的教会被提中与信主的外邦人一同被提离去。再者,被提时,主不会离开天上,而我们要在空中与他相遇。

    三22彼得引述申命记十八章15、18及19节,作为旧约期望基督荣耀国度降临之预言的例子。经文把主耶稣描绘成以色列黄金时代属神的先知,正宣告神的旨意和律法。

    摩西说:「主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象我……。」他不是指性格或能力上的相似,而是指两者都从神兴起这一方面。「神会象兴起我一样兴起他。」

    三23基督在地上作王期间,拒绝听从他的人会被全然灭绝。当然,今天弃绝他的人也会遭受最后审判之苦。然而,经文的主要思想是基督将持铁杖统治;不听从他、违抗他的人必立即被处治。

    三24为了进一步强调复兴的日子早已详尽预言了,彼得补充说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和他的继承人都说到这些日子。

    三25彼得提醒他的犹太人听众,这些蒙福之日子的应许是给他们赐下的,他们是作为先知的子孙和亚伯拉罕的后裔。毕竟,神与亚伯拉罕立了约,地上万族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所有千禧年之祝福的应许都集中在他的后裔身上,就是在基督里。因此他们必须接受主耶稣为弥赛亚。

    三26神既已兴起他的仆人(徒三13),就先差他到以色列国。这是指我们的主道成肉身及他的生命,而不是指他的复活。如果他们接受他,他会叫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从彼得给以色列民的讲道中,我们留意到所提及的是神的国,而非教会;并且,重点在国家,不是个人。神的灵有长久忽耐和怜悯,留在以色列中间,为神古时的子民祈求,盼望他们接受荣耀的主耶稣为弥赛亚,从而加快基督的国度显现在地上。

    可惜以色列人不听。

    六.遭受逼迫,教会增长(四1~七60)

    四1~4初期教会所遭受首次的逼迫即将发生。模式不变,逼迫由宗教领袖发起。祭司和守殿的官并撒都该人起来对抗使徒。

    史廓治指出祭司代表宗教偏执,守殿的官代表政治敌对,撒都该人代表理性的不信。撒都该人否定复活的道理。这引致他们公然与使徒敌对,因为复活是使徒主要传讲的信息!司布真看出一个类比:

    你们都知道,撒都该人是当日的主流学派,是自由主义者、学历出众的思想家,是当时具领导思想的人。假如你要一声令人感到苦涩的嘲笑,一句批评,或是残酷的行为,我推荐你去联络这群胸襟广阔的绅士。除了对持守真理的人,和一群他们存有浓厚苦恨的人(这种苦味比茵陈和胆汁更苦涩)外,他们对任何人都很宽大。他们对自己专门犯错的弟兄是多么的包容,以致他们容不下传讲福音的人。(注17)

    这些领袖忿恨使徒教训百姓,认为这是他们独一的特权。同时,他们也恼怒使徒宣告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假如耶稣从死人里复活,那么撒都该人便要丧失名誉了。

    在第2节,死人复活一语很重要,因为这句话否定了众人认为世界末日时人人都一起复活的概念。这段及其它经文讲论复活,是从死人中出来的复活。即是说,有些人会复活,有些(不信的人)则留在墓里,直至较后时间。

    领袖决定以软禁方式扣留使徒,直至翌日,因时候不早了(第三章的医治神迹就在大约下午三时发生)。

    尽管官方反对,仍有很多人归向主。经文提到约有五千人(希腊文andres指「男性」)加入基督徒的相交中。对于这个数字是否包括逾越节中得救的三千人,解经家有不同的看法。这数字并不包括女性和儿童。

    四5、6第二天,宗教议会(称为「公会」)开庭审讯,目的是制止这群民众所作的胡闹行为。他们所能做到的,是给予使徒另一次机会,为基督作见证!

    与官长、长老和文士一起的有:

    1.大祭司亚那。我们的主首次提堂就是被带到他面前。从前他是大祭司,这里也许只是虚存一个礼节上的尊称。

    2.该亚法──亚那的女婿,主持审讯我们的主的人。

    3.约翰、亚力山大。资料不详。

    4.大祭司的亲族──大祭司血统的后人。

    四7审讯开首,使徒被问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行这神迹。彼得踏步上前,在耶路撒冷连续第三次公开承认基督。这是千金不换的好机会,向宗教机关传讲福音,他热切无惧地找紧这次机会。

    四8~12首先,他指出他们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使徒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虽然彼得没有说明,但是痊愈的那人在圣殿门外乞求,官长从没有能力使他得医治。然后,使徒发出晴天霹雳的信息,宣告那人得痊愈,是因他们所钉十字架,……耶稣基督的名。神已叫耶稣从死里复活,又藉着他的大能行了这个神迹。犹太人的建造计划中,没有预留地方给耶稣,所以他们弃绝他,把他钉……十字架上。但神已叫他从死里复活,高举他在天上。匠人所弃的石头,因而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一块不可缺少的石头,藉以完成结构。而他是不可缺少的。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惟有这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我们读到8至12节时,回想一下,这番话是出自一个曾发誓、起咒三次不认主的人。

    四13枯燥、形式化的宗教从来不能容忍积极、充满活力的传道事工,而这种事工正能在人心及生命中产生果效。眼看一群没有学问的小民对社群造成影响,自己却用尽智慧仍不能「脱离血肉的见识」,这群领袖感到困窘。

    新约中,并没有圣品人和平信徒的区别。这个区别是罗马天主教带来的遗风。在捷克,赫思为了所有信徒同作祭司的教义力争而殉道。今天,象征赫思主张的符号是圣餐的杯放在打开的圣经上。作君尊的祭司和所有信徒都作见证人的真理,是早期教会的动力。在没有任何现代设备、交通、神话语的翻译及出版的协助下,神恩惠的福音震撼整个帝国,直至在该撒家中也有人成为圣徒。神正呼召我们,回到最原始的基督信仰去。(注18)

    彼得约翰的胆量吓怕了公会。他们就想把彼得等人扫在一旁,称他们为没有学问的小民、加利利无知的渔夫。但这一群人的自制、有能力的生命和无惧,令他们想起受审讯时的耶稣。众人把使徒的胆量归因于他们以前曾跟过耶稣,但真正的解释是他们已被圣灵充满。

    四14~18然后,在庭内出现得痊愈的瘫子,也造成很大的尴尬,因为没有人能够否定神迹的确发生了。

    朱伟慈写道:

    在狡黠的辩论中,别人可能比你更胜一筹。在理性的辩论中,你可能很容易被打败。然而救赎生命的论据是无法击破的。「眼见得痊愈的那人与自己并肩站着,他们无法说任何反击这事实的话。」(注19)

    他们要讨论策略,于是吩咐彼得约翰暂时离开房间。他们为事情进退两难:他们不能因为使徒作了一件善事而惩罚他们;然而,如果他们不去制止这群狂热分子,他们自己的宗教就会因流失会众而受严重威胁。因此,他们决定禁止彼得和约翰在私人交谈中向人讲论耶稣,也不能公开传讲他。

    四19、20彼得约翰不能赞同这样的限制。他们首要的是向神忠心和尽责,不是向人。当权者若是诚实,也得承认这点。使徒曾目睹基督复活和升天。他们曾经天天坐在他身旁听他的教训。他们有责任为耶稣基督──他们的主和救主──作见证。

    四21、22当权者处境的弱点可以从这件事看出,就是他们不能惩罚使徒;众人都知道一个恩典的神迹已经发生。很多人都认识这四十多岁、得痊愈的人,因为他凄凉的困境长期以来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公会所能做的只有是进一步威吓被告的使徒,然后把他们释放。

    四23按着从神生、自由的儿子的本能,使徒在当权者释放他们后,便直接往他们的弟兄姊妹那里去。他们找着那些「热望、群集一起,而唯一的罪名是『基督』」的人,与他们相交。因此,无论在那一个世代,要测验基督徒的性情,就看他到哪里寻找相交和友伴。

    四24~26圣徒听见所发生的事后,就高声向神祈祷。他们称呼神时,叫他「至尊的主人」,这名字在新约圣经中是罕见的;他们首先称颂神为万物的创造主(超越这群正反对他真理的受造物),然后援引大卫在诗篇第二篇的话。大卫靠着圣灵说的这番话,是指出官方势力敌挡主的基督。其实,诗篇是遥指基督降临建立他的国度的时候,正受到君王和臣宰阻挡。但早期的基督徒知道他们当时的景况类似,所以援引该番话到自己的处境上。正如前文所述,他们藉着属神的技巧,表现出真正的属灵美德,将圣经编织在祷告的内容中。

    四27、28他们应用诗篇的内容稍后再详述。就在耶路撒冷,那些罗马人和犹太人聚集在一起,要攻打神的圣仆(注20)耶稣。希律代表犹太人,彼拉多代表外邦人。但在第28节出现令人诧异的结果。一般预期经文会说这些官长聚在一起,实践了他们的恶心所计划的。但相反,经文指出他们聚集,成就神手和神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马德逊解释说:

    这里的意思是他们对抗神的旨意的行为,反而证明是他们签署盟约的一笔。……他们商议要与基督作战,但却是不自觉地签了条款,去推展基督的荣耀……我们的神不会打翻起来对抗他的风暴,他反而驾驭这些风暴,藉着它们去成就他的作为。(注21)

    四29、30那些基督徒表示对神的大能有信心,然后,向神发出三个特别的要求:

    1.求主鉴察他们的恐吓。他们没有擅自命令神要如何惩罚这群心肠恶毒的人,只将事情交托神。

    2.叫你仆人大放胆量。他们自身的安全问题并非重要的事。首要的是要放胆讲道。

    3.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神藉着耶稣的名施行神迹奇事,并藉此在早期传讲福音。在这里,圣徒祈求神使用这个方法,继续巩固他们的传道事工。

    四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这是属灵能力的实质表现。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显示他们顺服主,走在光明之中,委身给神。他们继续放胆讲论神的道。这是第29节的祷告的明确答复。

    使徒行传中,说明百姓被圣灵充满的记载共有七次。留意其目的或结果:

    1.为了讲道(二4,四8及本节)

    2.为了事奉(六3)

    3.为了牧养(一一24)

    4.为了指责(一三9)

    5.为了受死(七55)

    四32~35当人爱基督的心火热时,他们彼此间也会燃点着爱。这爱在施与中彰显出来。因此,早期信徒实行凡物公用,表达他们在基督里拥有同一生命的真实。他们没有自私地抓紧自己的产业,反而把产业看为是所有信徒的财物。每当有需用,他们就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分给各人。要注意的是得见每当需用临到,他们才作分配。这不是在一段特定时间专断地平均分配。

    格连特解释说:

    因此他们没有写下放弃个人名利的声明书,却有一种爱的知识,不从另一位有需要的人手上取回什么。那是在人心的本能,发现他们真正的产业,是藏在基督复活的生命里。(注22)

    颇为讽刺又可悲的,是马尔舒所指出的现代光景:

    有人把早期教会与今天的基督信仰作一比较,说:「假如传福音的路加描述今天的基督教而非初期的教会,他可能要更改使徒行传四章32至35节的措词:『大部分囗称相信的人都是铁石心肠的。人人都说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只属于自己:都是时下流行的东西。他们大作见证,说这世界的吸引力;众人都自私自利。他们都很缺乏爱,因为当中众多的地主不断买入房产,有时奉上一小部分当作慈惠用途,他们的芳名就得在报章上被标榜,而赞美之声就按他们所愿的分给他们。』」(注23)

    完全奉献给神的生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彼此相连。因此,我们在第33节看到的并非偶然的事──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似乎当神找着一些愿意把自己的产业归他所有的人,他就使他们的见证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和力量。

    很多人争论,认为这种凡物公用的情况只是早期教会一种暂时性的生活,并不是特别用来作为我们榜样的。这种推论只暴露我们灵命的贫乏。假如我们心中拥有五旬节的力量,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会结出五旬节的果子。

    雷历指出:

    这不是「基督徒的共产主义」。变卖财物是自愿的(34节)。财产拥有权并没有废除。群体里没有货币管制,金钱是自愿地交给使徒。分配并不平均进行,而是按需要分给各人。这都不是共产的原则,而是基督徒的爱得以尽显。(注24)

    留意第33节中一家伟大教会的两个记号:大有能力和大恩。夏云斯列出其余四个记号如下:大恐惧(五5、11),大逼迫(八1),大喜乐(八8,一五3)和大批信主的人(一一21)。

    四36、37这两节经文与第五章相连,作为导言。巴拿巴的慷慨是伏线,对比亚拿尼亚的伪善。有一个利未人……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利未人一般不会拥有田产。他如何、或为何得到田产,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爱的律在这个劝慰子生命中产生有力的功用,令他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到使徒脚前。

    五1~4当神以能力作工,撒但就立即作欺哄、贿赂和斗争的事。但那里有真正的属灵力量,欺哄、伪善就毫无保留地在那里被揭发出来。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显然是受巴拿巴和其它人的慷慨所催。也许他们渴望藉行诸如此类的善事而得到人的赞许,所以他们也卖了田产,把部分价银交给使徒。他们的罪在于声称交出所有,却只交出部分。没有人要求他们变卖财产。田产卖了,他们没有责任全数交出。但他们假装作了全数奉献,实际上却留下几分。

    彼得斥控亚拿尼亚欺哄圣灵,并不单是人。欺哄圣灵就是欺哄神,因为圣灵就是神。

    五5、6这时,亚拿尼亚就仆倒断了气,有些少年人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这是神责罚之手在早期教会所作肃正的事。然而,这并不影响亚拿尼亚的救恩和永生。相反,这件事是神用来表达他首次在教会中对罪所爆发的不喜悦。白伟思引述一段话说:「正如一解经家所说,亚拿尼亚和圣灵两者,必有其一要离开。那是早期基督徒相交中一种白热化的纯净,即使是这一类的谎言也不可在当中存留。」

    五7~11约过了三小时,撒非喇出现。彼得斥控她与丈夫同心试探主的灵。他告诉她其夫的结局,预言她也会有同样的收场。妇人立刻仆倒断了气,有人抬了她出去埋葬。

    彼得向这对夫妇宣告审判的能力,是神给予使徒有特别奇妙能力的例子。也许,这是神应验他的应许:「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二○23)保罗把一名犯了罪的基督徒交给撒但,败坏他肉体(林前五5)的能力,有助进一步看清以上的应许。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在使徒时期后仍然存留。

    可以想象,恐惧的感觉刺透教会,盖过每一个听闻这两人死讯的人。

    五12~16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死后,使徒继续在所罗门廊下众人聚集的地方行神迹。清晰可知的是神同在和大能的感觉,人们不敢轻率地与信徒来往,更不敢顺囗开河承认相信。百姓却尊重他们,很多人都信而归主。……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让彼得的影儿照在什么人身上。所有人都看见使徒生命的真实和能力,他们是神祝福众人的途径。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人从城乡而来,全都得了医治。

    希伯来书二章4节清楚显示这类的神迹,是神见证使徒传道的方法。新约圣经写成后,这种神迹的需要便大大减少了。至于如何衡量现代的「医治运动」,我们应注意那些来到使徒面前的人全都得了医治。这样,两者的比较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信心医治并不如使徒当时的医治。

    五17~20真正的圣灵工作都会在一方面带来信主的人,而另一方面又会有苦涩的反抗。这里也是一样。大祭司(可能是该亚法)和他的撒都该人朋友狂怒,因为这群耶稣的狂热信徒正在百姓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们憎恨任何威胁他们作为宗教领袖这个独有角色的言论;尤其藐视使徒传讲身体复活的道理,这是他们彻底否定的。

    除了使用暴力外,他们没有其它办法对付使徒,于是拘捕他们,把他们锁在狱中。那夜,主的使者来,领他们出监,叫他们返回殿里,把这生命的道都讲给百姓听。路加没有丝毫惊讶、诧异,把使者奇妙的介入记录下来。记载中没有说明使徒本身是否感到震惊。

    使者恰当地把基督的真理说成这生命。这不单是一种信念或一套教条,而是一种生命──主耶稣复活的生命,给予一切信靠他的人。

    五21破晓时分,使徒正在殿里讲道。同时,大祭司和公会的人(犹太人公会)以及评议会(众长老)在严肃的秘密会议中聚首,等候囚犯被提到他们面前。

    五22~25为难的差役必须向议庭报告监里一切正常──除了囚犯逃脱外!监牢关得极妥当,所有的差役稳守岗位,但身陷囚狱的人却不见了!确是令人苦恼的报告!「这事将何时结束?」守殿官和祭司长心里犯难。「这鼓动群众的运动将如何发展呢?」后来,有人来禀报,打断他们的发问,说逃脱的囚犯已回去了,这时站在殿里──教训百姓!我们必须仰慕他们的勇气,也要重拾早期教会的能力,不惜任何代价为自己深信的道受苦。

    五26差役并没有用**,带了使徒来到公会前。这群耶稣的跟从者很受众百姓尊重,假如守殿官和差役公然对使徒粗暴,他们害怕百姓用石头打他们。

    五27、28大祭司充当发言人。「我们不是严严的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么?」他刻意避免用主耶稣基督的名。「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这不经意地赞许了使徒传道的效果。「你们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但当犹太领袖呼喊叫:「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二七25),此事已成就了。

    五29~32事前,使徒曾祈求放胆讲论神的话。这时得着从上头赐下来的勇气,他们坚持自己的责任是顺从神,不顺从人。他们坦白地宣告,以色列把耶稣挂在木头上杀害了,但神已经叫他复活。神且用右手将他高举──作君王作救主。这样他愿意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最后,使徒补充说,他们为这事作见证,神赐给藉信靠他儿子而顺从之人的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

    神叫耶稣复活(30节),指他道成肉身或指他的复活。经文的大概意思是神提拔道成肉身的耶稣,成为救主。

    五33~37深确的信念随着这些凭良心说话的人──深确到一个地步,犹太的官长也想要杀他们。在这关头,迦玛列介入。他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以色列的拉比,又是大数人扫罗的师傅。他的忠告没有显示他是基督徒,也不是支持基督徒的。那纯粹是世上智慧的话罢了。

    使徒被带到外面之后,他先提醒公会的人,假如这个运动不是出于神,就必要败坏。他用两件事例来说明这原则:(1)丢大,一位具有自我风格的领袖,约有四百多革命者,被杀后,附从他的全都散了;(2)加利利的犹大,是个狂热分子,在犹太人中煽动暴动失败,也灭亡了,随从的人也都四散了。

    五38、39若这个基督信仰不是出于神的,最好就是不要管,它很快便会褪色消失。跟它对抗,只会令它更坚决要生存下去。(这个论点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很多没有神的机构兴旺了几百年。事实上,他们得到的拥护者比真理还多。纵使这个论点会在人的时期不正确,在神的时期总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迦玛列继续说,若这运动是出于神的话,他们就不能败坏它,反而落在攻击神这个恐怖的光景中。

    五40这个逻辑正投合当权者心意,因此他们便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这次拷打是没有意思的,也不公义,是人心偏离神真理(注25)而产生的不合理反应。拷打后发出的命令也是愚昧无益的。他们命令使徒对耶稣的名要保持缄默,不如下令太阳不要发出光辉!

    五41、42拷打使徒带来两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第一,这令使徒心里非常欢喜,因被算是配为他们所爱的名(注26)受辱。第二,这次释放他们,反而给他们更新的热忱和不挠的精神,他们每日在殿里并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弥赛亚。

    可见,撒但再一次弄巧反拙。

    附篇基督徒与政府

    由于早期的基督徒与福音并进,他们难免卷入反政府权威的漩涡,特别是宗教领袖,当时他们在民事上拥有一定的司法权。信徒对此已作好准备,并沉着地、庄严地应付。

    一般来说,信徒的政策是尊重、服从他们的官长,因为官长是由神委托的,是神的仆人,促进众人的益处。所以,当保罗无意地斥责大祭司后,被要求作解释,他立刻道歉,引述申命记二十二章28节:「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三5)

    然而,当人的法律跟神的命令发生冲突,基督徒的政策便是不去服从政府,并且准备承受后果。例如,彼得约翰遭人禁止传讲福音,他们回答说:「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罢。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四19、20)而当彼得和其它使徒因继续在基督名下教训人而遭指责,彼得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五29)

    圣经从没有显示他们曾经或将会作出任何尝试,去**政府。在逼迫和**面前,他们仍为官长的好处祈求(徒二六29)。

    不用说,他们从不向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屈膝,好得政府那里的好处。例如,巡抚腓力斯指望保罗送他贿赂的银钱,但却落空了(徒二四26)。

    信徒并不认为使用公民权利跟基督徒的呼召互相抵触(徒一六37,二一39,二二25~28,二三17~21,二五10、11)。

    然而,他们不会踏上这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为什么?没有解释。但清晰可知的是:他们是只有一个目标──传讲基督的福音──的一群人。他们为这事工把自己摆上,没有偏离。他们必定已经相信,福音是一切难题的答案。这种确信是深刻的,教他们不会为一些次好的东西如政治而感到满足。

    
新约 使徒行传6-10章注释
    六1假如魔鬼无法从外面攻击破坏,便会寻求从内部制造**去**。这几节经文显示了这点。

    早期教会习惯把金钱分配给教会里穷困的寡妇,她们没有其它方法维持生计。有些说希利尼(希腊)话的犹太信徒发怨言,因为他们的寡妇得不到与希伯来人(那些来自耶路撒冷和犹太地的人)同等的供给。

    六2、3十二使徒知道教会逐渐增长,必须订立一些准则,好处理事务。他们自己不想为了处理财务事宜而放弃传讲神的道,所以他们商议教会必须委派七个属灵的人处理教会日常的事务。

    虽然在圣经中这些人不是委任当执事,但是这样想也不是不合理的。管理饭食中,管理是执事这名词的动词式,所以其功用直译是「执事」饭食。他们的资格有三方面:

    1.有好名声可尊敬的

    2.被圣灵充满属灵的

    3.智慧充足老练的

    提摩太前书三章8至13节列述了更详尽的资格。

    六4使徒自己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这里的次序很重要──先是祈祷,然后传道。他们认为向人传讲神之前,要先向神讲到人。

    六5、6拣选出来的七人,从名字看来,大部分是在悔改前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对于这里正在发怨言的人来说,这个安排肯定是给他们最富恩典的让步。在此之后,不能再控告使徒偏袒某一方了。神的爱充满人心时,便胜过偏颇和自私了。

    执事中,只有两位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教会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和腓利──一位传道者,他后来把福音带到撒玛利亚人当中,赢得埃提阿伯的太监归向基督,并在该撒利亚接待保罗。

    祈祷后,使徒按手在那七人身上,表达他们与教会的选择认同。

    六7假如本节与前面的经文一起阅读,似乎指出设立执事管理事务,结果令福音猛然跨进一大步。由于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的数目增加甚多,又有许多犹太祭司成为主耶稣的跟从者。

    六8现在,描述集中在一位执事──司提反──身上。(注27)神极之重用他行使神迹,并传讲神的话。他是第一个在使徒行传中提到行神迹而不是使徒的人。这是不是他尽忠作执事的结果,给提升去担任更高的事奉呢?或者这只是他执行职责的同时,一种附加的事奉呢?这不能从本节作判断。

    六9司提反具影响力的传道引起犹太会堂的反对。会堂是犹太人在安息日聚集听律法训示的地方。会堂的名根据在那地方聚会的那些犹太人而命名。利伯地拿可能是给罗马政府释放、不再为奴的犹太人(编按:这词在原文的意思是得释放的人)。古利奈是非洲的城市,其中一些犹太人显然已在耶路撒冷定居了。亚力山大犹太人是来自埃及的港囗城市亚力山太港。基利家是小亚细亚东南部的省分,而亚西亚是小亚细亚的省分,由三个地区组成。来自以上地方的犹太人社群显然都在耶路撒冷城内或附近地方拥有犹太会堂。

    六10~14这些热心的犹太人跟司提反辩论,但他们绝不是他的对手。他说的话,和说话带着的能力,令他们无法招架。他们无法上前压止这些说话,就买出人来作假见证,诬告司提反谤渎摩西和神的话。(注28)不久,他便站在公会前,被控告说话糟践圣所和律法。他们歪曲他的话,说耶稣会毁坏圣殿,改变摩西所交给以色列的整套制度。

    六15公会的人听了控诉,但当他们看着司提反,看见的并不是魔鬼的面貌,而是天使的面貌。他们看见一种生命神秘的美丽,这生命完全降服于主,心坚意定要宣讲真理,体贴神的心意过于在乎人要说的话。他们看见基督的荣光映照在这忠心不二的跟从者面上。

    在第七章,我们读到司提反的雄辩。平淡的开首,似乎是犹太历史的回顾。发展下去时,焦点集中在两个人身上──约瑟和摩西。神兴起他们,以色列则弃绝他们,然后神高举他们成为传递信息的人和拯救者。虽然司提反没有把他们的经历直接与基督作比较,但这个比喻是不会弄错的。然后,最终司提反对以色列官长进行一次尖刻的攻击,控告他们抗拒圣灵,谋杀公义的那一位,没有遵从神的律法。

    司提反一定知道他的性命危在旦夕。为了保护自己,他只须发表妥协、安抚人心的演说便可以。但他宁死也不背乎自己神圣的托负。真佩服他的勇气!

    七1~8这个信息的首段带我们回到希伯来民族之始。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提到亚伯拉罕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除非这是:

    1.显示司提反熟悉以色列民族,以及他对以色列民的爱护。

    2.带出约瑟和摩西的故事──两个基督遭拒绝的预表。

    3.显示亚伯拉罕的敬拜蒙神悦纳,即使他的敬拜没有特定的地点。(司提反被控曾说糟践圣殿──「圣所」──的话)。

    亚伯拉罕生平的重点是:

    1.他在米所波大米被神呼召(2、3节)。

    2.他上路往哈兰,再到迦南(4节)。

    3.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之地,虽然这位先祖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从他需要购买麦比拉洞作葬身之用,可见他没有任何产业(5节)。这个应许的应验仍是将来的事(来一一13~40)。

    4.神预言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埃及为奴,最后被拯救出来(6、7节)。预言的两部分由被族人弃绝的人──约瑟(9至19节)和摩西(20至36节)──成就。第6节以及创世记十五章13节所指的四百年是指犹太百姓在埃及受折磨的那段时期。出埃及记十二章40节以及加拉太书三章17节说的四百三十年,包括雅各及家人下到埃及,至出埃及和颁布律法的时期。以色列百姓在埃及的头三十年没有受到**;事实上,他们当时颇为受到礼遇。

    5.割礼的约(8节上)。

    6.以撒出生,然后是雅各,继而是十二位先祖(8节下)。这当然引伸至约瑟的历史雅各十二个儿子之一。

    七9~19旧约基督的各个预表中,约瑟是其中一个最清晰、最宝贵的,纵然他从没有特别被人标榜过。无疑,司提反时代的犹太人必定已经感觉到认罪的尖锐催迫,因他们听到司提反回顾约瑟的生平,继而记起他们对拿撒勒人耶稣所作的事!

    1.约瑟被兄弟卖到埃及去(9节)。

    2.这遭弃绝的人得高升掌权,在埃及得荣耀(10节)。

    3.约瑟的兄弟因饥荒被迫到埃及,但他们认不出自己的弟弟(11至12节)。

    4.第二次见面时约瑟与他们相认。然后,这遭弃绝的人成为全家人的拯救者(第13至14节)。注意:在第14节说的七十五个人与创世记四十六章27节提到的七十个似乎有矛盾。但司提反引用旧约希腊文版本,创世纪四十六章27节及出埃及记一章5节都是说七十五个。希伯来文圣经说七十个,显示只是数算雅各家族人数的方法不同而已,并没有严重问题。(注29)

    5.先祖之死,以及他们葬在迦南地(15、16节)。另一个难题在这节出现。经文说亚伯拉罕从哈抹买来坟墓。创世记二十三章16至17节说亚伯拉罕从赫的儿子买了在希伯仑的麦比拉洞。雅各从哈抹的子孙在示剑买了田地(创三三19)。这分歧有几个可能性:(1)亚伯拉罕可能买了在示剑的田地,又买了希伯仑的田地。其后,雅各可能再买回示剑的那地。(2)司提反可能用亚伯拉罕的名来代表亚伯拉罕的后裔──雅各。(3)司提反作简单总结,把亚伯拉罕和雅各买地二事结合起来。(注30)

    6.雅各的宗族在埃及兴盛,以及他们在约瑟死后作奴仆(17至19节)。这当然是帮助我们理解司提反下一步的辩论──摩西在自己百姓手下得到的对待。

    七20~43司提反刚强壮胆,指出犹太百姓至少在以前发生的两件事上有罪,就是弃绝神差派到他们中的拯救者。他第二个证明是摩西。

    司提反被人控告曾说谤渎摩西的话(六11)。他证明以色列民是有罪的一方──他们的罪是弃绝这个神拣选的人。

    司提反回顾摩西的生平如下:

    1.出生、早年的生活和在埃及受教育(20至22节)。说话……有才能这句可指他的著作,因他拒绝承认自己说话具说服力(出四10)。

    2.当他敌挡一个埃及人,为要保护一个弟兄时,首次被他的弟兄拒绝(23至28节)。留意第25节!这节是怎样清楚提醒我们基督被自己的人拒绝!

    3.他逃走到米甸(29节)。

    4.神在荆棘火焰中向他显现,然后差他往埃及拯救百姓(30至35)。

    5.他成为民族的拯救者(36节)。

    6.他说关乎将来的弥赛亚的预言(37节)。(象我意即「象他兴起我一样」。)

    7.在旷野会中,他扮演颁布律法者的角色(38节)。

    8.摩西第二次被百姓拒绝,因为他们拜金牛犊(39至41节)。第42和43节详述以色列膜拜偶像。百姓声称将……祭物献给主的时候,他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古代膜拜偶像形式中最令人恶心的,又向理番下拜──一个星神。对这罪,神警告他们会被俘虏到巴比伦去。在第42和43节,司提反引用七十士译本的阿摩司书五章25至27节。所以这次被掳说是到巴比伦外去,而不是「大马色外去」。当然,两者都是对的。

    历史不断重演。我们可以在每代中找到相同的模样。同是这百姓。面对神的信息时,他们并不明了(25节)。催促他们和平共处时,他们拒绝聆听(27节)。一个神差遣的拯救者到他们中间时,他们弃绝他(39节)。把他们从邪恶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时,他们宁选无用的偶像,也不要慈悲的神(41节)。这就是人的天性──叛逆、忘恩负义、愚昧。同是这位神。对摩西说话的与跟他先祖说话的是同一位神(32节)。百姓有困难时,这位神听见(34节)。他来拯救他们(34节)。他带领他的百姓出死入生(36节)。神放弃那些存心弃绝他的人,让他们随从自己的心愿(42节)。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神──慈悲、大有能力、圣洁的。不论发生什么事,他永不改变(玛三6)。对司提反的听众来说,这是警告他们不得嘲弄轻视神。这也是一个保证,神的每个应许是永远屹立不倒的。(注31)

    七44~46司提反被告曾说谤渎圣殿的话。他回答时,重提昔日以色列在旷野有法柜的帐幕的日子。适逢这时期,以色列人也正膜拜天上的日月星辰。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入迦南地,把外邦人逐出迦南境外之后,百姓同约书亚把帐幕搬进那承受为业之地,直存到大卫的日子。先祖祈求为雅各的神预备居所,因此就在神面前蒙恩。

    七47~50大卫建殿宇的心愿落空,却是所罗门为神造成殿宇。

    虽然在他的百姓当中,圣殿是神的居所,但神并不受那座建筑物限制。所罗门奉献圣殿时清楚说明这点(王上八27)。以赛亚也警告百姓,那些地方并不是神真正重视的,神看重的反而是人生命中的道德与属灵的景况(赛六六1、2)。他寻找破碎、痛悔的心,和敬畏他话语的人。

    七51~53犹太领袖控告司提反曾说谤渎律法的话。他以简洁、细致的字眼痛斥这项控诉。

    那是他们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他训斥他们不象神的以色列民,而象心与耳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他们惯了抗拒圣灵,真是他们祖宗的子孙。他们的祖宗逼迫那预先传说基督要来的先知。他们出卖、杀害了那义者。他们是不能遵守律法的百姓──就是那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的百姓。

    话不用多说了!事实上,也不能再多说了!百姓把司提反推到被告人台上。但他却成为原告,他们变成有罪的被告。他的信息是福音开始转向外邦人之前,神对犹太国所述说的最后的话。

    七54~60当司提反作公开声明说看见天开了,群众就拒绝再听他说话,大声喊叫,控告他,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

    似是偶然地,圣灵记录一个少年人的名字。他站在旁边,看管忿怒的刽子手的衣服。他的名字叫扫罗。看来好象圣灵对我们说:「记着这个名字。你会再听到它!」

    司提反之死跟我们的主相似:

    1.他祈祷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59节)。耶稣曾祷告说:「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二三46)

    2.他祈祷说:「主阿,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而耶稣曾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二三34)

    这岂不令人想起,藉着与主同工,司提反「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8)?

    然后,祷告完毕,他就睡了。新约中,当「睡」这个字与死亡有关,是指肉体而不是指灵魂。在死时,信徒的灵魂离开身体,与基督同在(林后五8);身体就描述成睡了。

    一般情况,犹太人是不准执行死刑的。这要留给他们的罗马分封王执行(约一八31下)。但罗马人似乎在圣殿受到威胁时就破例一次。司提反被告曾说谤渎圣殿的话,虽然这项控罪并不成立,但他仍被犹太人处决了。主耶稣也曾被控企图破坏圣殿(可一四58),但见证人的证供却互相矛盾。

    贰.犹太和撒玛利亚的教会(八1~九31)

    一.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八1~25)

    八1神的灵再一次介绍扫罗这个名字。扫罗心灵里面产生强烈的斗争。外表看来,他的恐怖行为依旧,但他敌挡基督信仰的日子无多。扫罗也喜悦司提反被害,然而,他这样做,也为自己铺了路,放下主力**教会的身分。

    一个新时代以「从这日起」几个字开始。司提反之死引发广泛的攻击,教会大遭逼迫。信徒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

    主指示他的跟从者在耶路撒冷开始作见证,继而分散到犹太、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但那时,他们的见证完全限于在耶路撒冷。也许他们怯于分散。这时候,他们因受逼迫而被迫要分散。

    使徒自己留在城里。凯理不加不减的观察说:「那些留下来的自然是最大责任的人了。」

    从人的角度看,这是信徒的黑暗日子。他们当中一人的生命已经舍去。他们自己则被追赶似兔子。但从属神的角度看,这日子并非黑暗。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就必定长出众多的果实。**之风把福音的种子撒播到遥远的地方。试问谁能估计收成有多大呢?

    八2埋葬司提反那些虔诚的人,身分不明。或者他们是还未被逐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又或者是虔诚的犹太人,他们在这殉道者身上有所领悟,令他们尊敬司提反,认为他配受体面的埋葬。

    八3再次看见扫罗的名字!他有充沛活力,残害教会,从不幸的受害者家中,拉他们出来,下在监里。他不能忘记司提反──如此虔诚的人──如此不动摇的信念──天使的脸!他必须把记忆都淹没,他企图以进一步攻击与司提反作伴的信徒,好把记忆忘掉。

    八4~8基督徒的分散并没有令见证静止。他们往的各处都带着救恩的喜信。腓利──第六章中的「执事」,出发北上撒玛利亚城。(注32)他不单宣讲基督,更行使许多神迹。污鬼被赶了出来,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百姓听从福音,可知大有欢喜。

    初期的教会服从耶稣基督清晰明确的命令:

    他们出去,如同基督出去一样(约二○21;比较徒八1~4)。

    他们变卖货物,周济穷人(路一二33,一八22;比较徒二45,四34)。

    他们放下父母、房屋和田产,到各处传讲神的话语(太一○37;比较徒八1~4)。

    他们使人成为门徒,教导他们作工、顺服(太二八18、19;比较帖前一6)。

    他们背起十字架跟随基督(徒四;帖前二)。

    他们在苦难、逼迫中喜乐(太五11、12;比较徒一六;帖前一6~8)。

    他们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自己只管去传讲福音(路九59、60)。

    他们把脚上的尘土跺下,给那些拒绝聆听的人作见证(路九5;比较徒一三51)。

    他们医治病人、赶鬼、使死人复活,结出永恒的果子(可一六18;徒三~一六)。(注33)

    八9~11听腓利讲道的人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个行邪术的人,名叫西门。他向来凭着令人惊讶的邪术,在撒玛利亚为各人所认识。他装作重要人物,有些人真的相信他是「神的大能者」。

    八12、13不少百姓信了腓利所传的福音,受了洗。西门也称自己是信徒(注34),受了洗后,跟随腓利,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甚惊奇。

    从下文看来,西门似乎并没有重生。他是个囗称相信的人,却不是个有神生命的人。那些教导藉洗礼得救恩的人在这里进退两难。西门已受了洗,但他仍活在罪中。

    留意腓利所传的好消息,是关乎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神国是指神的统治得到承认的范围。这时代,王不在地上。在忠于他的人的生命中,我们有属灵、肉眼不能看见的国度,而不是一个实质在地上的国度。将来,王再临地上,建立一个确实的国度,以耶路撒冷作首都。为了真正进入这国度(无论这国度以那一种形式出现),一个人必须重生。相信耶稣基督的名是经历这新生的唯一方法。那么,这必然是腓利传道的要旨了。

    八14~17撒玛利亚人热心领受了神的道的消息传到在耶路撒冷的使徒那里,使徒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到达的时候,信徒已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但还未接受圣灵。使徒明显地根据神的引导而行,他们祷告要叫这些信徒受圣灵,于是按手在他们头上。使徒这样做,他们就受了圣灵。

    这立即引起问题。「为什么这次事情的次序与逾越节的有分别呢?」在逾越节,犹太百姓:

    1.悔改

    2.受洗

    3.受了圣灵

    这里的撒玛利亚人:

    1.信主

    2.受洗

    3.使徒为他们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

    4.受了圣灵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们藉同一个方法得救──相信主耶稣基督。他是得救的唯一方法。但是,适逢这个过渡期,跨越犹太教而进入基督信仰,神选择按他的主权处理各群体的信徒。神要求犹太信徒在接受圣灵之前藉着受洗断绝他们与以色列的关系。这时候,撒玛利亚人必须有特别的祷告,使徒便按手在他们头上。但为什么呢?

    或者,最好的答案是:这是用来刻意表达教会的合一,不管是由犹太人还是撒玛利亚人组成的。有一个真正的危机,就是耶路撒冷教会可能保留犹太人地位优越的意识,那么他们会继续与撒玛利亚的弟兄没有交往。为了避免教会**,或是两个教会的想法(一是犹太人的,一是撒玛利亚人的),神差遣使徒按手在撒玛利亚人头上。这表示与他们有完全的相交,都同是主耶稣里的信徒。他们全都是一个身体里的肢体,全都在基督耶稣里成为一体。

    第16节说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再参看一○48及一九5),意思不是指这次受洗与「奉父子圣灵的名」(太二八19)受洗有分别。温尼在著作中说:「路加不是记录一个使用的程式,是表明历史事实而已。」两种的表达方式都意味着忠诚和身分的证明,所有真正的信徒欢天喜地的承认他们忠于与三位一体的神,并与主耶稣的合一。

    八18~21使徒按手在撒玛利亚人头上,便有圣灵赐下。行邪术的西门对这事留下深刻印象。他没有深刻感受到这事具有属灵的含意,反而看这事为一种超自然力量,有利他的生意,所以他拿钱给使徒,要买这能力。

    彼得的答案显示西门不是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1.「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没有信徒会灭亡(约三16)。

    2.「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换言之,他不在相交中。

    3.「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用来描述一个未得救的人,这最贴切不过。

    4.「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对一个重生的人来说,这些话可会是准确呢?

    八22~24彼得催促西门懊悔他的大罪,祈求恶念可得赦免。西门的回复是要求彼得作神与他之间的中保。他是宁找人作中保,而不选主自己。「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这些话显示西门没有真正的悔改。他没有为自己的罪感到悔咎,只是害怕这罪会带给他的后果。

    「圣职买卖」(simony)这个现代词语源于西门这个人。这包括出卖特权和其它相信是属灵上的得益,以及神职上各种形式的商业化交易。

    八25彼得和约翰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后,就回耶路撒冷去。但现在滩头堡已经建成,他们继续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二.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八26~40)

    八26正当撒玛利亚有属灵的大复兴时,有主的一个使者指示腓利到一个新工场。他要离开这已有很多人得到祝福的地方,去帮助一个人。天使可以指示腓利,却不能做腓利传道的工作。这个特权是给予人,不是天使的。

    腓利绝对顺服,从撒玛利亚起程向南走,要到耶路撒冷,再下迦萨(注35)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究竟指那条路还是迦萨本身,不太清楚。无论如何,效果是一样。腓利离开住处及属灵富足的地方,到荒芜之地去。

    八27~29途经路上的某处,他赶上一队旅行车队。坐在大马车内是个有大权的太监(注36),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注37)的手下总管银库(埃提阿伯位于埃及和苏丹南部,现称埃塞俄比亚)。这人显然已经信奉犹太教,因他刚上耶路撒冷礼拜去,正在返家途中。马车一面走,他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刹那间,圣灵指示腓利,去贴近那车走。

    八30~31腓利打开对话,友善地问他一个问题:「你所念的,你明白么?」太监欣然承认他需要人指教他,于是邀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这里完全没有种族歧视,使人感到清新振奋。

    八32、33太监「刚好」在念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经文卓然地描述受苦的弥赛亚,那是多么奇妙啊!为什么腓利在他正阅读圣经那特别的时刻贴近他呢?

    那篇以赛亚书的经文描述一个在仇敌面前谦卑无声的人,一个接受不到公义审判的人;一个没有后代的人,因他在壮年未婚之时遭人杀害。

    八34、35太监希奇,究竟以赛亚是指着自己呢,还是指着别人呢?这当然给予腓利一个机会,告诉他这些经文怎样完全地应验在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与死亡上。无疑当这个埃提阿伯人在耶路撒冷时,曾经听闻一个名叫耶稣的人的报道。这些报道,当然把他投射在不利的线下。这时,太监明白拿撒勒人耶稣就是耶和华的仆人,是以赛亚书所指的那人。

    八36似乎腓利已向这个埃提阿伯人解释基督徒受浸的特权,及能够与基督在他的死亡、埋葬、复活上同证。这时候他们走近有水的地方,太监表明他渴望受洗。

    八37大部分新约的希腊文抄本,都删除了本节。这节的教导并非与经文的其余部分不一致。相信耶稣基督肯定是受浸的先决条件。但这节经文只是没有得到主要的新约文献作支持。(注38)

    八38车停了,腓利给太监施浸。他们同下水里……从水里上来这句证明这次施浸是以浸在水里的形式进行的。(注39)

    简单的仪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沙漠的路上,一个信徒给一个新近归主的信徒施浸。教会不在。没有一个使徒在那里。无疑只有这个旅行队伍的侍从随员目击他们的主人受浸,他们明白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的跟从者了。

    八39浸礼完成后,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这节经文暗示的,不只是引导腓利到另一个地方那么简单。相反,这节经文说明一次不可思议又突然的调动。目的是不让太监认为他的信是出于人,而是主自己。

    当我要赢取失丧的人,

    愿他的荣美临到我身上,

    愿他们忘却这道管子;

    只看见他。

    ~韦纪蒂

    太监就欢欢喜喜的走路。这是一种来自顺服神的喜悦,超越所有其它快乐的情感。

    八40同时,腓利再继续在亚锁都(旧约名为亚实突)作传福音的事奉。亚锁都位于迦萨北部,耶路撒冷以西,靠近岸边。从那里开始,他向北面发展,沿着岸边到该撒利亚。

    那太监又怎样呢?腓利没有机会做我们所谓的「栽培工作」。这个传福音的人可以做的,是把太监交托给神,并他手上的旧约经文。然而靠着圣灵的力量,这个新门徒无疑会返回埃提阿伯(注40),见证所有关乎主耶稣基督拯救的恩典。

    附篇信徒受浸

    刚才我们看过太监的浸礼。这是众多例子其中一个,指出早期教会教导并实行基督徒浸礼(徒二38,二二16)。这与约翰的施洗不同,约翰的施洗象征悔改(徒一三24,一九4),太监的浸礼则是公开承认与基督同证。

    从不同情况看到,人都是悔改后受洗(徒二41,八12,一八8),无论男女(八12),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都是一样(一○48)。经文里说有家庭受洗(一○47、48,一六15,一六33)。但这些事例中,最少有两个,所谓暗指所有家庭成员信了主。圣经从来没有提到婴孩受洗的事。

    信徒悔改归主后,很快就受洗(徒八36,九18,一六33)。显然这是基于他们承认相信基督。没有人要求设考验期来测试他们声称的真实性。当然,逼迫的威吓可能会禁止人轻易作出声称。

    洗礼没有拯救价值,这事实可见于西门的例子(徒八13)。即使在宣称信主和受洗后,他还「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八23)。他的「心」在「神面前不正」(八21)。

    上文提到,洗礼的形式是浸在水里(八38、39)──「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从水里上来」。即使在今天,很多提倡洒水和浇水的人也同意浸在水里的洗礼是第一世纪门徒的做法。

    有两次受浸似乎与赦罪有关连。在逾越节,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徒二38)稍后记载,亚拿尼亚对扫罗说:「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二二16)两件事例中,得到指示的都是犹太人。从没有人告诉外邦人受洗以赦罪。信徒的浸礼中,犹太人藉此公开断绝与民族的关系,因这民弃绝弥赛亚,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赦罪的基础是相信主耶稣。赦罪的赎价是主的宝血。赦罪用的方法是透过水的浸礼,因为浸礼公开地把他迁离犹太背景,进到在基督里的地位上。

    洗礼的程式──「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太二八19),没有在使徒行传中出现。撒玛利亚人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徒八16),约翰的门徒也是一样(一九5)。无论如何,意思不一定是指三位一体的程式不被使用。「奉主耶稣的名」这句片语可指「藉主耶稣的权柄」。

    约翰的门徒受两次洗──第一次受约翰悔改的洗,然后悔改信主的时候,受信徒的洗(徒一九3、5)。这替那些「重浸」的人开了先例,说他们都是在得救前已经受洗。

    三.大数人扫罗悔改归主(九1~31)

    九1、2第九章是使徒行传一个很明显的转捩点。直至这时候,彼得占着突出的位置,因他向以色列人传福音。从这时开始,使徒保罗渐渐地成为最重要的人物,福音也渐渐地外传到外邦人那里。

    当时的大数人扫罗可能正是三十出头。犹太教拉比一般都把他看作犹太教中一个最有前途的青年人。因有热心,他在同辈中表现突出。

    他目睹基督信仰──这道(注41)──的发展。他认为基督信仰对自己的宗教有威胁。因此,他怀着似乎是无穷的精力,整装待发,要拆毁这个毒害人的宗派。例如,他取得大祭司正式授权,在叙利亚的大马色搜索耶稣的门徒,把他们捆绑带到耶路撒冷受审讯和刑罚。

    九3~6他随行的队伍走近大马色。忽然从天上发出强烈的光,使扫罗仆倒在地。他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扫罗问:「主阿,你是谁?」有声音告诉他:「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要鉴别扫罗当时的感受,我们需要记着,他确信拿撒勒人耶稣已死了,并埋葬在犹太地墓中。由于这个教派的领袖已被歼灭,现在所要做的是铲除他的信徒。这样,全地才会脱离这苦难的根源。

    这时,扫罗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力,叫他知道耶稣并没有死去,却是从死里复活了,坐在天上神的右边,得着荣耀!是这次瞥见荣耀的救主,他生命的整个方向就改变了。

    扫罗也知道,他逼迫耶稣的门徒的日子,就是逼迫主自己。那身体上的肢体在地上受苦,身体的头在天上也感受到那痛楚。

    对扫罗来说,先是教义,后是职事。首先,他得到正确的指示,去认识耶稣的位格。然后,他被差遣到大马色,在那里收到前进的命令。

    九7~9当时,同行的人感到完全茫然。他们听见从天上来的声音,扫罗听到发音清晰的话语(徒二二9),他们却听不到。他们看不见主,只有扫罗见到他,并在那时被召作使徒。

    这个骄傲的法利赛人,由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色,三日不能看见,那时,他也不吃也不喝。

    九10~14我们可以想象在大马色,这个消息对基督徒所起的影响。他们知道扫罗这次来是要捉拿他们。他们祈求神的干预。也许他们甚至敢为扫罗悔改归主祈求。现在他们听到这信仰的大敌人成为了基督徒。他们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主指示亚拿尼亚──大马色一个信徒──去探访扫罗时,亚拿尼亚从心中涌出所有关乎这个人的不祥的预感。但当他确定扫罗正在祷告,而不是逼迫人时,亚拿尼亚就进到在直街……犹大的家里。

    九15、16主为扫罗定下奇妙的计划:「……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基本上,扫罗是外邦人的使徒,而这次委任会把他带到君王面前。但他也会向肉身的弟兄传福音。他在其中经历最激烈的逼迫。

    九17、18亚拿尼亚把手按在扫罗身上,称他为「兄弟扫罗」,表示与这个新信徒有全面的相交,再解释他探访的目的,这情景感人地显出基督徒的恩慈和爱心。就这样,扫罗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注意这里扫罗是由一个平凡的门徒按手在他身上,而得赐圣灵。亚拿尼亚是解经家所谓的「平信徒」。主定意要用一个不是使徒的人,对那些把属灵特权只归「圣品人」的人来说,当然是一个指摘。

    一个人真正悔改归主后,有一些事经常发生。有一些标记显示该悔改的真实性。对大数人扫罗来说也是一样。这些标记是什么呢?狄克逊列出其中几样:

    1.他遇见主,听见他的声音(徒九4~6)。他接受一个从神来的启示。惟有这个启示能使他深信不疑,使他成为谦卑的求问人,一个矢志不渝的跟从者。

    2.顺服神和行出神旨意的渴望充满他(徒九6)。

    3.他开始祷告(徒九11)。

    4.他受浸(徒九18)。

    5.他与神的百姓合一相交(九19)。

    6.他开始带着能力作见证(徒九20)。

    7.在恩典中成长(徒九22)。

    附篇

    「平信徒」的传道事奉

    我们从使徒行传中学到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基督信仰是一个「平信徒」的运动,见证的工作不是交托给独特的阶层如神甫、牧师,而是每一个信徒。

    夏励加宣称:

    教会在罗马帝国初期赢取其至伟大的胜利,不是靠教师、传道人或使徒,而是靠一些未有按立的宣教士。(注42)

    任杰在文章中说:

    基督信仰开始时,是由平信徒传道的宗教……基督信仰的将来就是靠平信徒了。(注43)

    高伯恩说:

    基督信仰的将来与普世福音事工就落在平凡的男女手中,不是主要落在那些专职的基督教牧师手中。(注44)

    霍雷登说:

    教会阻碍其专门人才……,是活在违背教会元首的意愿和早期基督徒生活模式的光景中。……传福音是整体教会的工作,不单是有职衔的人的工作。(注45)

    最后,司徒雅各写道:

    地方教会的每一个肢体都要出外,透过个人接触,为基督赢取灵魂,然后把这些新生的婴孩带回地方教会。在那里教导他们教义,帮助他们在救赎主的真道上扎根。其后,他们也要出外,作这传福音的工作。(注46)

    使徒时期的教会,没有一个圣品人或牧师统管一个地方的会众。正常的地方教会有圣徒、监督和执事(腓一1)。新约中,每个圣徒都是事奉的人。监督就是长老,守望者,或是属灵的引导人。执事就是仆人,执行与地方教会有关的财政职务等。

    没有一个监督或长老霸占地位作圣品人。那里有一群长老一起工作,作教会的牧者。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呢?他们不是早期教会的圣品人么?」以弗所书四章12节有答案。赐下这些恩赐是用来建立圣徒,让他们可以继续事工,从而建立基督的身体。他们的目标不是要安顿自己,在一地方教会中长久任职,而是朝着教会能独立运作的那日工作。然后他们可以继续前进,建立、强化其它教会。

    根据教会历史学家说,圣品人制度在第二世纪发起。使徒行传时期没有这种制度。这种制度阻碍福音传到世界各地以及教会增长,因为这种制度使太多的东西倚靠在太少的人身上。

    新约时代的信徒不单是事奉的人,他们更是祭司。身为圣洁的祭司,他们因信常进到神面前,敬拜他(彼前二5)。身为君尊的祭司,他们有特权宣讲那召他们出黑暗入光明者(彼前二9)。所有信徒同作祭司的意思,不是指每个人都有资格公开传福音或讲道,而主要是说敬拜和见证。然而,这个意思确指教会中,不再有一个特别属于祭司的阶层,控制敬拜和事奉了。

    九19~25大马色的门徒向扫罗打开心灵,并开放家门。他很快就进到会堂里,大胆宣讲耶稣是神的儿子。犹太听众大感愕然。从前,他们知道他憎厌耶稣的名。现在他传讲耶稣是神!怎么会这样的呢?

    这首次探访,他逗留在大马色的日子有多久,我们不知道。从加拉太书一章17节看来,我们确知他离开大马色后,便到亚拉伯去,时间多久也没有说明,然后再回到大马色去。往亚拉伯之旅是在使徒行传第九章记录的哪里呢?可能是在第21和22节之间。

    很多神大大使用的仆人,在被差遣传道前,都曾有留在亚拉伯或旷野的经历。

    在亚拉伯,扫罗有机会默想生命中曾发生过的大事,特别是这交付给他的福音,是神的恩典。他返回大马色(22节),证明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令在会堂内的犹太人惊慌失措。这激怒了他们,商议要把这个曾一度是他们的战士,现在却成为「叛教者」、「叛徒」、「变节者」的人除掉。扫罗逃生,门徒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这次出走并不光彩,但无论如何,扫罗这时是个破碎的人,破碎的人能因基督的缘故忍受其它人所要逃避的耻辱。

    九26~30从人的角度看,在扫罗可以探访的地方中,耶路撒冷是最危险的。但是,一个肯定自己在神旨意中的人,会让自己的人身安全得到适当的保护。

    究竟这是不是他以基督徒身分首次探访耶路撒冷呢?他悔改后三年探访耶路撒冷(加一18),这事也引起争论。他首次探访耶路撒冷时遇见彼得和雅各,但没有遇见其它使徒。第27节说巴拿巴……领去见使徒。这当然可以指彼得和雅各,也可指全体使徒。假如是指后者,那么这是他第二次探访耶路撒冷,是别处没有提到的。

    起初,在耶路撒冷的门徒都怕结交扫罗,怀疑他宣称作信徒的诚意。巴拿巴帮助扫罗,详述他的悔改,讲述他在大马色无惧为基督作见证。他作安慰子的名并没有虚假。当信徒看见扫罗在耶路撒冷奉主的名放胆传道,他们很快便知道他是真诚无伪的。在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中,他引起极激烈的对抗。当弟兄们眼见他在这群犹太人中,性命危在旦夕,就送他下该撒利亚海港。他从那里出发,回到家乡大数──小亚细亚东南岸附近。

    九31随后在巴勒斯坦各处的教会都重新得力。这要巩固他们努力得来的成果,以及看到相交人数及属灵上的增长。

    叁.直到地极的教会(九32~二八31)

    一.彼得向外邦人传讲福音(九32~一一18)

    九32~34现在转过来看彼得。我们知道他去探访犹太多个地方的信徒。最后,他来到吕大──耶路撒冷西北部,往约帕(现代的雅法港)路上。在那里,他遇见一瘫痪的病人,在褥子上躺卧八年。彼得叫唤他的名字,宣告耶稣基督是他的医治者。以尼雅立刻起来,收拾他的褥子。极有可能以尼雅同时得到属灵生命和肉体的医治。

    九35得医治的瘫子肯定在吕大城中和在沙仑整个沿岸平原见证了主。结果,很多人归服主。

    九36~38约帕是巴勒斯坦地主要的港囗,位于地中海,离耶路撒冷西北面约三十哩。基督徒中,有个善心的女子叫多加(注47),她替穷人造衣服,众所周知。他突然死去,门徒发出紧急的消息到吕大,央求彼得来,不要耽延。

    九39~41他来到后,看见众寡妇哀惋地哭着,把多加替她们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他要求他们离开,就跪下祷告,命令大比大起来。她立即重得生命,跟她主内的朋友重聚。

    九42这个复活的神迹传遍当地,就有许多人信了主。然而,把本节与第35节比较时,看到藉着以尼雅得医治而信主的人,似乎比透过多加复活而信主的人多。

    九43彼得在约帕……住了多日,逗留在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这里提到西门的职业,很有意思。犹太人认为经营硝皮是一种不光彩的生意。经常与死去的动物身体接触,会造成礼仪上的污秽。彼得与西门同住的事实表示他不再受这种特别是犹太人的顾虑束缚。

    人们常指出,在这连续三章里,我们看见每一章都有一个挪亚儿子的后裔悔改。埃提阿伯太监(第八章)无疑是含的后人。大数人扫罗(第九章)是闪的后裔。现在第十章哥尼流,我们看见一个雅弗的子孙。这是个惊人的见证,证明福音是给予各民族、各文化的。而在基督里,这些天生的分别全被废除。在第二章彼得用天国的钥匙向犹太人打开信心之门,有人认为在第十章他向外邦人所做的也是一样。

    一○1、2本章在该撒利亚──约帕以北三十哩的地方──开始。哥尼流是个罗马军官,作为百夫长,统领约一百人,属义大利营。比他官阶更为人知的是他虔诚的行为。他是个虔诚、敬畏神的人,多多周济贫苦的犹太百姓,常常祷告。雷历认为他可能是个「站在门边的改信者」。即是说,他信奉犹太教的神及其政府,但仍未作出任何行动,成为一个全心全意的改信者。(注48)

    究竟他是否一个得救的人,没有定论。说他已得救的人,是以第2节及35节作根据:彼得明确的指着哥尼流说:「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那些认为哥尼流未曾得救的人就以十一章14节为根据:天使应许他说,彼得有话告诉他,叫他可以得救。

    我们认为哥尼流是人按神赐予的亮光而行的一个例子。这光不足以使他得救,但神保证给他额外的福音亮光。彼得探访他前,他并无得救的确据,但他确实感觉到与那些敬拜真神的人有种亲切的关系。

    一○3~8有一天,约在下午三时,哥尼流得见一个清楚的异象。神的一个使者向他显现,呼唤他的名字。他是外邦人,不象犹太人那样认识使者的话,所以他害怕,误会那使者就是主。使者再三向他保证说,神悦纳他的祷告和周济,然后告诉他打发人往南面的约帕去,请那名叫彼得的西门来,那时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注49)这个百夫长绝对服从,就打发两个家人和一个武官去,这个武官也是个敬畏神的人。

    一○9~14第二天,约在中午,彼得上西门在约帕的家的房顶去祷告。那时他饿了,想要吃东西,但家人仍在楼下预备饭菜。当然,他的饥饿为将要发生的事作适当的准备。他魂游象外,看见从天降下一块大布,系着四角,里面有各样洁净和不洁净四足的走兽……飞鸟和爬虫。有从天上来的声音指示这个饿了的使徒说:「起来,宰了吃。」彼得记起摩西律法,不准犹太人吃任何不洁净的走兽,他道出这个与历史相违背的矛盾:「主阿,这是不可的!」史廓治评论说:「说『不可』的人绝不可加上『主啊』,真心说『主啊』的人也不会说『不可』的。」

    一○15、16当彼得辩明在只吃洁净的食物的事上,他过往从没有破例时,有从天上来的声音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这句话说了三次,那块大布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很明显,这异象比起单吃洁净与不洁净食物的事,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是的,基督的信仰来到,这些关乎食物的规条就不再生效了。但异象真正的意义是这样的:神快要向外邦人打开信道的大门。身为犹太人,彼得经常把外邦人看为不洁、异族、陌生人,更甚者是不信神的人。然而,现在神要做一件新事。外邦人(由不洁净的走兽和飞鸟所代表)将领受圣灵,好象犹太人(洁净的走兽和飞鸟)接受他一样。国籍、宗教上的分别都要瓦解,所有在主耶稣里的真信徒都在基督的相交里一视同仁。

    一○17~23上彼得心里正在深思这异象时,哥尼流的仆人已到达门外,问他在不在。他得圣灵的指示,从房顶下去见他们。他了解他们探访的目的后,便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仆人大大称赞主人「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国所称赞」。

    一○23下~29次日彼得与哥尼流的三个仆人和约帕的几个弟兄前往该撒利亚。他们显然是走了一整天路,因为是在次日,他们才到该撒利亚。

    因期待他们到来,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彼得一到达,这个百夫长便俯伏在他脚前拜他,作为尊敬的表现。使徒拒绝他的下拜,断言他自己也是人。假如所有自立为彼得「继承人」的都仿效他的谦卑,不准人跪拜他们,那便好了!

    彼得发觉有好些人在屋里聚集,便解释身为犹太人,他本来不会进入外邦人的屋里,象这时一样,然而神向他显示,他不能再认为外邦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然后问他们叫他来,有什么意思呢。

    一○30~33哥尼流欣然描述四天前他看到的异象,那时有使者向他保证,他的祷告已蒙垂听,并指示他请……彼得来。这外邦人心里对神话语的渴慕是配受称赞的。他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如此开放受教的心灵,肯定会得神的指引作赏赐。

    一○34、35彼得以一句坦白承认的话开始他的信息。直至这时候,他一直认为神的恩惠只给予以色列民。但这时候,他领悟到神不因一个人的国籍而重视他,反而关心一个诚实悔悟的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第35节有两种主要的阐释:

    1.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真心悔改,寻求神,即使他从未听闻主耶稣,他仍是得救的。论点是虽然这个人本身未必知道基督替人牺牲,然而神知道这事,并在主牺牲的基础上拯救这人。不论何时,他寻着真心相信的人时,便把基督之作为的价值算在这人身上。

    2.另一种看法是即使一个人敬畏神,行事公义,他并不就此得救。惟有相信主耶稣基督方可得救。但当神发现有人按领受行在主的亮光下,他就必要让那人听到福音,因而有机会得救。

    我们相信第二种看法是正确的阐释。

    一○36~38彼得跟着提醒他的听众,虽然福音的信息先传给犹太人,但耶稣基督……是万有的主──外邦人以及犹太人。他的听众必已听闻拿撒勒人耶稣的故事。这故事在加利利开始,即约翰施洗的那时,并已传遍了犹太。这耶稣受圣灵所膏,一生无私地服侍他人,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

    一○39~41耶稣所行的一切事,有使徒作见证。他们跟他走遍全犹太地并耶路撒冷。虽然他的生命是完美的,但人仍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第三日,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而神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也看见了他。据我们所知,主耶稣复活后,没有一个不信的人见过他。但使徒不单看见他,还和他同吃同喝。这当然表示救主复活的身躯是可触摸的、实质的,又是确实的。

    一○42在复活显现中,主吩咐使徒宣告他是审判活人死人的主。这与其它很多说明父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22)的经文所说的一致。意思当然是指身为人子,他将要审判犹太人,同样也审判外邦人。

    一○43但彼得没有徘徊在审判的评论上。相反,他说出福音真理的重要声明,解释如何避免受审判。正如旧约众先知的教训,凡信弥赛亚这名的人必得蒙赦罪。这不是单单给以色列,却是包括全世界,你想认识赦罪之恩吗?相信他吧!

    一○44~48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他们全都说方言,赞美神。这是个给在场的人的指示,哥尼流与家人都真的领受了圣灵。在约帕,生于犹太的访客很希奇,外邦人竟能如此领受圣灵,而没有变成犹太教的归信者。但彼得没有因犹太人的偏见而受到约束。他立刻感觉到神没有把犹太人和外邦人区别出来。因此他建议哥尼流一家都要受洗。

    留意这个表达的方式──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这班外邦人得救的方式跟犹太人一样──只有相信。这里没有提到要守割礼或其它条例礼节。

    同时注意与外邦人领受圣灵有关的事情的次序:

    1.他们听道,即是他们相信了(44节)。

    2.他们受了圣灵(44,47节)。

    3.他们受洗(48节)。

    这个时代,当神为他的名在多国中呼召百姓出来时,事情的次序便是这样,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

    神的灵在该撒利亚作了奇异的工后,信徒都劝请彼得与他们同住几天。

    
新约 使徒行传11-15章注释
    一一1~3彼得向外邦人传福音和他们得救的消息很快便传到犹太去。及至彼得返回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质问他,说他不应该与外邦人同席。这里说奉割礼的是指那些犹太裔的基督徒,仍受到旧一套的思想方式约束。例如,他们相信外邦人必要受割礼,才可得到主赐完全的祝福。他们仍然认为彼得与外邦人同席是不对的。

    一一4~14彼得为自己辩护,简述每一件事──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块大布,有天使向哥尼流显现;哥尼流打发传囗信的人来到;圣灵命令要与他们同去;以及圣灵倾倒在外邦人身上。由于神用这么确定又明显的方法作工,抗拒或反抗显然是反抗主。

    彼得在他的信息中加上几样有趣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前面的章节并没有提到:

    1.他说有一块大布……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5节)。

    2.他说是定晴观看它(6节)。

    3.彼得附加一样资料,有六位弟兄与他一起从约帕前往该撒利亚(12节)。

    4.从第14节,我们得知那天使应许哥尼流,彼得有话告诉他,可以叫他和他的全家得救。这节经文是一个重要证据,证明哥尼流在彼得到达之前是个未得救的人。

    一一15根据彼得的叙述,他一开讲,圣灵便降在外邦人身上。从使徒行传十章44节看来,似乎他已讲论了一段时间。他显然是已经开始讲论,但在他进一步讲论之前,曾给人打断了。

    一一16圣灵降在外邦人身上时,彼得立即想到逾越节。然后,他的心思进一步回想主的应许,他的门徒会「受圣灵的洗」。他知道这个应许在逾越节时已应验了一部分,现在再次应验。

    一一17跟着彼得以一个问题面对受割礼的一群:神既然选择把圣灵倾倒在外邦人身上,象之前他作在信的犹太人身上,彼得是谁,能拦阻神呢?

    一一18这些希伯来基督徒配受称许,因为他们听了彼得的讲述后,便知晓神的手在各人当中,并作了彻底的挽回。他们一切的反对都停止了。他们赞美神,因为神赐恩叫外邦人悔改得生命。

    二.在安提阿培植教会(一一19~30)

    一一19经文的记述回到司提反殉道后的那段患难时期。换言之,下一节描述的事情是发生在哥尼流悔改信主之前。

    那些遭患难四散的门徒把福音带到:

    1.腓尼基──地中海东北狭长的沿海地区,包括推罗和西顿港囗(今天的黎巴嫩)。

    2.居比路──地中海东北面一个大岛(今天的塞蒲路斯)。

    3.古利奈──非洲北岸一个港囗城市(今天的利比亚)。

    然而,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一一20、21但有些居比路和古利奈的信徒前往安提阿,向希利尼人(注50)传讲福音。有祝福伴随着他们的宣讲,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格连特说:「明显可见官僚主义在这一切事上是不可取的。在这工作上蒙神使用之人的名字,我们一个也不知道。」

    向安提阿介绍基督信仰是教会迈进重要的一步。安提阿位于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北俄朗迪河岸。人们把这地看作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并给予绰号为「古代的巴黎」。从这里,保罗和他的同伴日后踏上他们传道的旅途,把福音带给外邦人。

    一一22~24属灵的大复兴的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他们决定打发心地善良仁慈的巴拿巴到安提阿。他乍见主在这些外邦人中满有能力地作工,便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幼嫩的教会得到这么一个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的人探访,是多么美好啊。他同在的时候,有许多人归服了主。此外,他们还与耶路撒冷的教会保持合一。

    一一25、26然后,巴拿巴记起大数人扫罗!他曾把扫罗介绍给耶路撒冷的使徒。后来,他急送扫罗离开城市,救他脱离犹太人的计谋。从那时开始,扫罗便留在自己的家乡──大数。巴拿巴很想在事奉上鼓励扫罗,并把他在教导上的益处给予安提阿的教会。于是,巴拿巴往大数去,带扫罗到安提阿。足有一年的工夫,这杰出的同工配搭与那里的教会一同工作,教训了许多人。

    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当时这无疑是个羞辱的名称,但从那时开始就受到所有爱救主的人欢迎了。

    司徒雅各评论说:

    有圣徒风范的迈耳曾经说过:「安提阿在基督教编年史上永远是有名的。因为一群没有被按立圣职、无名的门徒,面对扫罗的逼迫,从耶路撒冷逃走出来,完全脱离犹太教最初的礼节,放胆向希腊人传福音,聚集悔改归主的人成为教会。」

    假如这群信徒是从现代教会会众中出来,当中的事奉是委予一个人,教会成为一人的独一职事,那么教会历史中这段得胜的时期便无法写在册上了。很可惜,教会的一般情况是圣灵事奉的恩赐蛰伏,藏起来了,因为信徒大多没有机会事奉。每当一小群的信徒得到一个受雇的牧师照顾时,有一事可以肯定,就是福音永远不会传遍世界各地。感谢神,他赐下义务的主日学监督、主日学老师、圣经班教师和所谓的平信徒。假如他们都为事奉而收取薪酬的话,就只有一小撮教会能在财政上成功地运作了。(注51)

    一一27~30虽然安提阿成为把福音传给外邦人的中心,但是这城经常跟耶路撒冷──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中心,保持全面又真挚的相交。以下事件说明这个事实。

    这时候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这些先知是有圣灵恩赐,说出神囗信的信徒。他们从主获得启示,把启示传给百姓。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预言将有大饥荒席卷天下。这次饥荒在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安提阿的门徒很快就决定捐钱送去救助他们住在犹太的基督徒弟兄。这确实是一件感人的见证,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隔墙现已**了,基督的十字架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对抗。神的恩典在这群门徒中彰显出来,他们全体一致、自发而按量地捐赠。他们捐献,是照各人的力量。格连特伤感地说:「今天似乎是『各人都按自己有余的捐出一点点,而在比例上,最富有的人反而捐的最少。』」

    巴拿巴和扫罗把金钱送到长老那里。这是首次把长老与教会放在一起。犹太人熟悉长老,那是因为公会中有长老。没有资料显示这些人如何在耶路撒冷成为长老。外邦人的教会中,长老由使徒或他们的代表任命(徒一四23;多一5)。长老的资格见于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及提多书一章6至9节。

    三.希律的**与他的死(一二1~23)

    一二1、2撒但对教会无情的攻击继续下去,这次,逼迫来自希律王。这是希律亚基帕一世,是大希律的孙子。罗马皇帝革老丢任命他作王,统管犹太。他是个遵守摩西律法的人,于是竭尽全力讨好犹太人。为了执行政策,他折磨了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

    这雅各,是那个与彼得、约翰同上变象山的雅各;他的母亲曾要求让她两个儿子在国度里坐在基督的左右边。

    本章让我们研习神对待他百姓的方法,是很有意思的。敌人把雅各处死,然而彼得却奇妙地被释放出来。按着人的理性,我们会问,神为什么如此优待彼得?我们若相信神的爱和智慧,便会明白到:

    神祝福的疾病,是我们的好处,

    不祝福的好处就是不幸;

    一切看来不对劲的事,

    只要是神的旨意,都是美事。

    ~范伯

    一二3、4犹太人对处决雅各作出热烈的反应,又鼓励希律以同样的手法对待彼得。但是,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在宗教假日期间执行处决是绝对不适宜的。此外,犹太人忙于筹办礼仪,会无暇欣赏这番好意,因此希律命令把彼得在这段期间收在监里。有十六个兵丁,分为四班,每班四个人看守着他。

    一二5耶路撒冷教会为彼得切切的祷告,特别是因为雅各的死依然历历在目。摩根评论说:「切切不断的祈祷比希律更有力量,比地狱更有大能。」

    一二6~11希律计划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铁链锁着,熟睡在两个兵丁当中。有人认为他的酣睡是信心得胜的表现。他可能记起主应许他可以活到年老(约二一18),所以他知道希律不能时候未到便杀死他。突然有主的一个使者显现,屋里有光充满。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指示他快快起来。

    手铐立刻脱落。然后,天使用简短、爽快的话,告诉彼得穿上衣服,穿上鞋,披上外衣,跟着他。虽在慌忙中,彼得仍跟着天使,过了监狱的第一层第二层,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动开了。好象由电眼开动似的。他们走过城中一条街后,天使才消失离开。彼得醒悟过来,知道不是做梦,是主奇妙地救他脱离希律和犹太人的手。

    一二12彼得停下来想了一想,知道众门徒会在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中祷告。那必然是个整夜的祷告聚会,因为彼得逃离监狱时大概是在清早时分。

    一二13~15彼得敲外门,等候。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希腊文意即「玫瑰」)出来探听。听见是彼得的声音,就兴奋得连门也顾不得开!她跑回去告诉正在祷告的人这个好消息。他们以为她疯了,也毫不犹豫地这样说她。然而使女极力的说,使徒真的在门外。他们说:「必是他的天使。」但她声明那确实是彼得。

    这些信徒常因祷告没有信心而受责备。他们的祷告蒙应允时,他们确实感到诧异。但任何类似的批评可能是受我们自己紧张的自我意识所影响。与其责备别人,我们反而应该接受安慰,因神也回答这么没有信心的祷告。我们多是没有信心的信徒。

    一二16、17彼得在这时仍站在门外敲门。最后,他们开了门,让他进来。他们的疑惑全都消失了,涌流出极大的喜乐。他很快便使他们平静下来,简单述说他奇妙地得释放的经过,请求他们把这消息告知雅各(可能是亚勒腓的儿子)和众弟兄,然后出去,往别处去了。当时他往哪里去,则无从稽考。

    一二18、19到了天亮,见彼得失踪了,倒霉的兵丁落在恐慌之中。希律也无计可施,只得一次惨痛的经历。兵丁的解释完全无法令人信服。事实上,他们支吾其词的报告只有更激怒王。所以他下令把他们处决。其后,他前往该撒利亚,料理他受了伤的自尊心。

    一二20基于一些不明原因,希律非常恼怒推罗西顿(地中海两个海港)的人。两城的人趁他在该撒利亚渡假期间讨好他,因为他们倚靠从犹太入囗的谷粮。因此,他们亲近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透过他要求恢复外交关系。

    一二21~23一天,希律穿上朝服,出去要对百姓说话。他们极兴奋的叫着:「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王无意拒绝这分属神的荣耀,也无意归荣耀给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惩罚他,使他患上可怖的疾病,气就绝了。那时是主后四十四年。

    于是,这个处决雅各去讨好犹太人的人,自己就死在神手中;神能把人的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希律自食其果。

    四.保罗首次传道旅程:加拉太(一二24~一四28)

    一二24这时,福音继续向外扩展。神让人的忿怒成为对他的赞美;人的余怒,他要禁止(诗七六10)。他使众民的计谋失去功效,但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诗三三10、11)。

    一二25巴拿巴和扫罗办完分发从安提阿来的供物,完成了在耶路撒冷的使命后,便回到安提阿(注52),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回去。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后来著写了第二卷福音书。

    究竟巴拿巴和扫罗在耶路撒冷的时间,是否雅各被处死、彼得收在狱里,及希律逝世的时候,则无从稽考。

    很多圣经评注家认为使徒行传第十三章标志着明显的分水岭。有些甚至称其为使徒行传下册。使徒保罗这时已确实登上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则成为福音向外邦人传播的中心。

    一三1我们在第十一章已学到,安提阿建立了一个教会。这教会没有委任一人当牧师,反而有很多事奉的人手,而且确实有最少五位先知和教师。前文已经提过,先知是一个特别领受圣灵恩赐的人,直接从神领受启示,并向众人传讲。实际上,先知是主的代言人,通常可以预言将来的事。教师是一些得圣灵赐予能力的人,能够简单、易明地向别人讲解阐释神的话。

    先知和教师的姓名列述如下:

    1.巴拿巴。我们刚已介绍过这个出色的基督的仆人,保罗忠心的同工。这里先提到他,或许是因为他信主年日最长,事奉基督最久。

    2.称呼尼结的西面。从他的名字,我们判断他原籍是犹太人,可能来自非洲犹太人社群。又或者他采用尼结(黑种人、具黑皮肤的)这个名字,是为了方便与外邦人同工。当然,他可能真是黑人,正如名字所表示的。其它关于他的事不详。

    3.古利奈人路求。他可能是最先来到安提阿传福音的古利奈人。

    4.马念(与旧约中米拿现的名字一样)。经文列述他是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很有意思,想想一个与邪恶的安提帕希律一同生活、关系如此亲密的人,却成为最早归从基督信仰的一个人。分封之王这衔头表示希律统管其父之国四分之一的地土。

    5.扫罗。虽然名字列在最后,但扫罗即将成为活生生体现「在后的却要在前」这真理的人。

    这五个人表明早期教会是合一的,并无种族歧视。「新的量度棒已开始使用:不管你是谁,只管你属谁。」

    一三2这些先知和教师聚集一起祷告和禁食,可能是与整个教会一起。从上文下理看,他们事奉主这节经文清楚指出他们花时间祷告和代求。藉着禁食,他们拒绝了身体上正常的需求,好让自己更集中在属灵的操练上。

    为什么他们聚集一起祷告呢?认为他们召集这个聚会是因为对福音传遍世界有很重的负担,会否不合理呢?记载没有说明这个聚会是通宵达旦的祈祷会,但肯定暗示了这个聚会比较我们今天一般的「祈祷」,更为严肃,时间更长。

    他们祷告时,圣灵明确指示他们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他旨意中特定的工。附带提一句,这里非常明确地引证了圣灵的位格。假如他只是一种影响力,而能用这样的语言,实在不可思议。圣灵如何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先知和教师呢?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极有可能他藉着其中一位先知说出这话,可能是西面、路求或马念。

    这里最先提到巴拿巴,然后是扫罗。但他们返回安提阿后,次序便倒转过来。

    这节经文具有非常实用的重要性,强调圣灵引导早期教会的角色,和门徒对他引领的敏感。

    一三3圣灵这样彰显他的旨意后,这些人便继续禁食祷告。随后,三人(西面、路求和马念)便按手在巴拿巴和扫罗头上。这不是一种正式的「按立」仪式,好象今天在基督教界所做的一样,一个教会圣职人员授予下属一分教会制度下的职任。按手在他们头上,只是表示他们与这两个人同作圣灵呼召他们所作的工。新约没有提到用按立礼仪,藉以授予人独有的特权去主理「圣餐」,并执行其它教会职务。班豪斯评论说:

    今天我们处事的方法出现极大的错误,就是期望一个人天赋所有作领袖所需的恩赐。于是,一所可能有数百会友的教会只有一个牧师。他应该能够讲道、安慰人等等。事实上,文中(罗一二6~8)提到的八样恩赐,有七样经常看作是一个被按立的牧师的职责,第八样才是会众的职责。那么留给会众的恩赐是什么呢?就是缴付帐单。这样作是不妥当的。

    有人会问我是否建议平信徒应该讲道。无疑,当一个平信徒已经熟悉圣经,他便要把握每个机会运用他的恩赐讲道。平信徒运动的建立意义深长,且是走进正确方向的一步――回到新约的方法去处理事情。(注53)

    要记着,在此之前,巴拿巴和扫罗在主里工作已八年左右。事奉基督,他们不是新手。他们已有「由那被刺的手任命」的经历。这时,在安提阿的同工只是表明自己与他们认同,彼此在传福音给外邦人这特别的使命上有分。

    打发他们去照字义说,即是为那事工「让他们去」或「让他们自由地去」作工。

    一三4从这节起首,就是众所周知保罗首次的传道旅程。这次旅程的记录直到十四章26节,主要关于小亚细亚的福音事工。第二次传道旅程把福音带到希腊。第三次传道旅程包括返回小亚细亚和希腊探访当地教会,但该次旅程主要是探访亚西亚(亚细亚)省和以弗所城。保罗的传道工作约有十五年。

    (追踪保罗的旅程,我们会以黑体字列印地方全名,表示那是保罗在任何一次旅程中首次探访该地方。)

    从叙利亚的安提阿起,那两个基督勇猛的仆人首次下到西流基,是离安提阿约十六哩的海港。从那里出发,坐船往居比路岛去。

    一三5抵达居比路东岸的撒拉米后,他们探访当地各会堂,传讲神的道。会堂有一习惯,就是犹太人都有机会宣读或阐释圣经,当时,约翰马可作他们的帮手。巴拿巴和扫罗先到会堂,执行神的命令,福音必先传到犹太人,再到外邦人那里。

    一三6从撒拉米起,他们的工作经过全岛,直到西岸的帕弗。撒拉米是该岛的主要商业城市,帕弗是首都。

    一三7、8他们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意即耶稣之子或约书亚之子)。不知怎么的,这个有法术的人和罗马方伯(注54)或该岛的行政官士求保罗交上了。后者给人形容为通达人。当这人……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把神的道指示给他时,那个有法术的人企图干。可能撒但催使他拦阻福音。

    在第8节,那个有法术的人又名叫以吕马,意即「聪明人」。这个名字改得不当,实在是可怖的误用。

    一三9、10扫罗知晓士求保罗是个饥渴慕义的人,也知那术士是真理的敌人,便公开以不留情面的话谴责他。免得有人怀疑扫罗靠着肉体说话,经文明确列出当时他被圣灵充满。扫罗定晴看着那术士,指责他充满各样狡诈奸恶。扫罗也没有受巴耶稣一名欺骗,他撕去那面具,把以吕马称为魔鬼的儿子。这个术士是众善的仇敌,不停工作,为要扰乱神的真理。

    一三11然后,扫罗作为使徒,以其特别惩戒性的权力,宣告以吕马会暂且瞎眼。因为以吕马试图把别人如方伯困在属灵黑暗里,所以他自己就要受到肉体上的失明作惩罚。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他到处摸索,尝试找着愿意拉着手领他的人。

    以吕马可看作以色列的描写,不仅不愿接受主耶稣,还要阻止别人接受主。结果,以色列受到神惩罚,变成瞎眼,但只是暂且的。最后,悔改的余民要转向耶稣,承认他是弥赛亚,悔改归向主。

    一三12方伯显然对神行使的奇妙攻击留下深刻印象,但巴拿巴和扫罗向他指示的教训,令他留下更深刻印象。他成为主耶稣的真信徒,是首次传道旅程上第一个恩典的战利品。

    注意在这里的描述(9节),路加开始使用扫罗的外邦名字——─保罗,而不用他的犹太名字——扫罗。使用保罗这名字,标志着福音日益外流到外邦人那里。

    一三13保罗和他的同人几字表明保罗已占重要位置的事实。他们从帕弗开船,向西北面驶去,到达旁非利亚的别加。旁非利亚位于小亚细亚南岸,是个罗马省分。别加是首都,位于内陆七哩的格士图河上。

    他们到达别加时,约翰马可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也许他并不热衷于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保罗认为马可的辞退是他事奉上的缺点,所以不许他与他们一同踏上第二次传道旅程。这使保罗和巴拿巴之间出现一次明显的**,结果他们分道扬镳,日后没有一起作基督的事工了(比较一五36~39)。但后来,马可重获使徒保罗对他的信任(提后四11)。

    探访别加的详细资料不详。

    一三14、15下一站是彼西底的安提阿。这安提阿位于别加以北约一百哩的地方。再一次,这两位宣讲十字架的使者在安息日进到会堂。读完圣经后,管会堂的人认出访客是犹太人,便邀请他们,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这种在会堂里宣讲福音真理的自由不能维持很久。

    一三16保罗从不错失传福音机会,就站起来,向会堂的人讲论。他的总纲是先以犹太历史作基础,然后把听众带到与基督生平及传道有关的事件上,再以非常强调的语气宣告基督的复活。宣讲藉着救主,罪得以赦免,又告诫众人拒绝他的危险。

    一三17信息以神拣选以色列作他在地上的民开始,很快进而提到百姓寄居埃及的时候,藉着他用大能的手领他们脱离法老的欺压,来彰显他的恩典。

    一三18神在旷野容忍以色列民有四十年。动词翻作容忍只是用法而已,源自一个可能更富正面意思的字,就是体贴某人的需要。至于这个,神确实已为以色列成就了,尽管他们发出了一切怨言。

    一三19~22保罗提到的四百五十年大概是指先祖的时代直至士师的时期。(注55)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神为百姓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他们求一个王,要象其它国家一样,神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由于不顺服,神废了扫罗,选立大卫代替他。神盛赞大卫,称他是合他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他的旨意。第22节把诗篇八十九篇20节及撒母耳记上十三章14节合起来了。

    一三23保罗轻易迅速地从大卫的事转到耶稣──大卫的后裔。正如某些人所说:「保罗传福音的每条路都引向基督。」也许我们难以欣赏保罗的勇气,他向以色列人宣讲,神照着所应许的,已为他们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这并不是他们惯于看耶稣的那种看法!

    一三24经此简短介绍后,保罗回顾施洗约翰的事奉。基督出来(指他公开传道)以先,约翰已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即是说他已宣讲弥赛亚的出来,叫众民悔改,为那出来的作好准备。他们在约但河受洗,表明他们的悔改。

    一三25约翰一点也不容许有人认为他就是那位应许会来的弥赛亚。直至他行尽他的传道旅程,他仍坚说他不是先知所言的那一位。事实上,有一位约翰宣讲会来的,约翰连解他脚上的鞋带也不配。

    一三26保罗称呼他的听众为弟兄们和亚伯拉罕的子孙,提醒他们这救世的道是先传给以色列国的。耶稣来是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门徒接受指示,先传这信息给他们。

    一三27、28但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并未认出耶稣就是寻求已久的弥赛亚。他们不知道他就是先知书所说的那位。每个安息日,他们听到圣经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但他们不会把这些预言与拿撒勒人耶稣连上。反而,他们把他定了死罪,成为应验那些预言经文的途径。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他们还是把他交给彼拉多,为要杀他。

    一三29经文上半节,(他们)所指的是那些应验经文所说、弃绝弥赛亚的犹太人。而下半节的(他们)是指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他们忍痛埋葬主耶稣的尸首。

    一三30、31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事实有足够的见证。那从加利利同耶稣上耶路撒冷的人仍然活着,他们的见证是不容否定的。

    一三32、33使徒随即宣告旧约里应许祖宗、关于弥赛亚的话已应验在耶稣身上。先是应验在他生在伯利恒一事上。保罗认为基督降世,是应验诗篇二篇7节,神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这节经文不是指基督生于伯利恒那时起,才是神的儿子。从亘古到永远,他是神的儿子,然而透过道成肉身,他向世人显明他神子的身分。我们不能利用诗篇二篇7节否定基督永远是神的儿子。

    一三34本节说明主耶稣复活的事。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保罗继而引述以赛亚书五十五章3节:「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这节经文为不少读者带来困难。以赛亚书这节经文跟基督复活可有什么关系呢?救主的复活跟神与大卫所立的约,如何拉上关系呢?

    神应许赐予大卫直到永远的王位与国度,并一个永远坐在宝座上的后裔。当时,大卫死了,肉身归于尘土。大卫之后,国度维持了一段日子,但后来有四百多年,以色列没有王。大卫的世系直传至拿撒勒人耶稣的年代。透过约瑟,他继承大卫王位的合法权。约瑟虽然不是他真正的父亲,但是他律法上的父亲。藉着马利亚,主耶稣是大卫的直系子孙。

    保罗正强调,神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在基督里得着应验。他是大卫的子孙,而且会坐上大卫的王位。因为他从死里复活,在永恒生命的大能中活着,神与大卫之间的约,永恒的一面在基督里落实了。

    一三35本节进一步强调这事,保罗引述诗篇十六篇10节:「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换言之,由于主耶稣已从死里复活,死亡对他再起不到作用。他不会再死,他的身体永不见朽坏。

    一三36、37虽然大卫讲出诗篇十六篇10节的话,但他并不是谈及自己。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死后埋葬了,躯体归于尘土。但主耶稣死后,身体经历朽坏之先,便已在第三天复活了。

    一三38基督工作的根基上,有他的复活作为认可的属神封印;根据这基础,保罗这时可以宣告赦罪是现存的事实。留意他的字眼:「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一三39但我们得到的不单是赦罪之恩。保罗这时也可以宣告我们得以在一切事上完全又自由的称义了。这是摩西的律法永不能给予的。

    称义是神的作为,他藉此承认、宣告罪人成为公义,只要这些罪人接受他的儿子作为主和救主。这合法的作为在神的意念中进行,从此罪人得以从一切控罪中释放出来。神可以公义地宣判罪人无罪,因为人犯罪的刑罚全由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罪工作付清了。

    第一次读的时候,好象摩西的律法可叫人从某些事上称义,而藉着基督,人可从很多其它的事上得称为义。但经文的教训根本不是这样。律法从来不能叫任何人称义,只能判定人有罪。保罗在这里说明的是透过相信基督,一个人可在任何一件有机会定他有罪的事上得称为义──摩西的律法从来不能使罪债得以偿还。

    一三40、41使徒随即以一个严肃的警告完结他的信息,这个警告是对那些企图拒绝神所赐现在的伟大救恩的人说的。他引述哈巴谷书一章5节(又或是还有部分以赛亚书二十九章14节及箴言一章24至31节),神警告那些轻慢他话语的人,他会惩罚他们,惩罚的程度他已预先告诉他们,但他们总是不信。在保罗的时代,这话可能是指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的毁灭,但这也可包括神对那些弃绝神儿子的人施行永恒的审判。

    一三42、43会堂里的聚会完毕,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带着浓厚兴趣跟从保罗、巴拿巴。这两位神仆从心发出劝勉的话,劝他们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

    一三44一星期后,保罗和巴拿巴回到会堂,继续未完成的工作。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这两位敬虔的传道者的讲道,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三45然而,这个「异族的信息」受到广泛欢迎,犹太人就满心嫉妒、狂怒。他们公然反驳保罗的信息,且用强烈、激动的言语顶撞他。

    一三46、47保罗和巴拿巴不易受威吓。他们解释自己被授予重任,要先向犹太人宣讲这道。但是,由于犹太人弃绝这道,因而判定自己不配得永生,而两位传道者便宣布他们会转向外邦人去传讲福音。假如与犹太传统的割裂需要权威认可,那么以赛亚书四十九章6节正合用。其实,当神在这节经文里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他是指着弥赛亚说的。但神的灵容许弥赛亚的仆人把这些话应用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神的器具,把光和救恩带给外邦列国。

    一三48即使外邦人得救恩的宣告激怒犹太人,但这个宣告给在场的外邦人极大的喜乐。他们赞美所听到的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这节经文简单叙述了神主权的拣选,我们只可依字面看,并相信。圣经明确教导,在建立世界之前,神已经在基督里拣选了一些人。圣经以同样的比重教导,人是有自由和道义的实体,只要他接受耶稣基督为主为救主,他便得救。神的拣选和人的责任两者都是圣经真理,不能偏重这个,忽略那个。当两者似乎存有矛盾时,也只存在人的意念里,而不是神那里。

    人的选择令自己受罚,不是神的作为惩罚人。假如所有人都要接受自己应得的报应,那么世人都要失丧了。但神在恩典中俯就人,拯救了一些人。他有权这样做吗?当然有。神主权拣选的教义,承认神配得的位置,他是宇宙的统治者,可以做他所拣选的,而他永不会选择做任何不仁不义的事。如果我们记着欧德曼的话,很多关于这事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神的主权是绝对的;但神的主权从不用来惩罚该得救的人,反而会使那些本该失丧的人得着救恩。(注56)

    一三49、50虽有犹太人反对,主的道仍传遍了那一带周围的地方。这进而引起反对者的拦阻。犹太人挑唆一些虔敬尊贵的妇女。她们归信了犹太教,在城中声名显赫,犹太人煽动她们对抗这两个宣教士。他们也利用城内有名望的人推动他们的诡计。他们卷起如此一个逼迫的风暴,保罗、巴拿巴被迫要逃离这地方。

    一三51、52按着主的指示(路九5,一○11),二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但基督徒没有把这事看作一次失败或倒退,我们读到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以哥念位于小亚细亚安提阿东南,即今天的刚也。

    一四1、2在以哥念,象在其它地方一样有会堂。依着当时普遍流传在犹太人中间的习俗,保罗和巴拿巴准予在当中传道。神的灵带着权能,与他的话语同在,令很多犹太人和进犹太教的外邦人,接受主耶稣,但这惹来不顺服福音的犹太人忿怒,便耸动外邦人……恼恨弟兄。使徒行传中,不信的犹太人发动大部分的逼迫,**使徒,即使他们不一定是执行刑罚的人。他们是主谋,说服外邦人执行他们的诡计。

    一四3虽然传道者知道麻烦正在酝酿中,但是他们继续倚靠主的名,放胆讲道。主赐力给他们行使神迹奇事,肯定这道的属神性质。神迹奇事是关于奇迹的两个不同字眼。「神迹」纯粹指传递教训的奇迹,然而,「奇事」暗示这个奇迹叫人产生畏惧的心。

    一四4~7城中起了紧张气氛,党派自然而生。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最后,不信的外邦人和犹太人决定一齐拥上去,要凌辱使徒。(注57)他们为了避开别人用石头打他们,便逃往路司得和特庇──吕高尼的两个城,是小亚细亚的中心地区。他们的热心没有减退,继续在整个地区传福音。

    保罗和巴拿巴受到被石头打的威胁,他们逃往吕高尼。有时在传道旅程上,他们虽身处险境,仍留在该处。为什么他们在一些关头逃难,有时却又站稳立场呢?这里似乎没有完整的解释。使徒行传中最大的原则在于圣灵的带领。这些人生活上与主有亲密的灵交。他们住在主里,得与神的心思意念有奇妙的交通。对他们来说,这才是那要紧的事,而不是有一套完整的行为规则。

    一四8、9路司得城里,这两个宣教士接触到一个生来瘸腿的人。他听保罗讲道,显出一种不平凡的兴趣,不知怎的,保罗知道这人有信心,可得痊愈。虽然没有资料告诉我们保罗如何晓得,但我们确信一个真正的福音传道者蒙授予能力,察看他周围的人的属灵景况,能够讲出究竟听者只是出于一股好奇,还是因为认罪而真正觉得扎心。

    一四10~12保罗命令那人起来,两脚站直。那人就跳起来,而且行走。因为这个神迹是公开行的,又因为保罗大声说话,无疑引起了很大的注意力。众人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众人要拜他们,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注58),确信他们的神藉着两位宣教士的人形,临到他们中间。基于一些没有说明的原因,他们把巴拿巴看作主要的神。因为保罗出囗传讲,他们委他作希耳米,即丢斯的传信人。

    一四13连丢斯庙的祭司也相信有神临到人中间,就牵着牛,拿着花圈,冲出位于城门的庙外,为要进行大献祭。对基督信仰来说,这整个运动的危险比较任何一件记载在历史中的对抗运动,来得更狡黠而难于察觉。一个成功的基督工人看出比逼迫更大的危险,是人把属灵的注意力集中在神的仆人身上,而不是基督身上。

    一四14、15上起初,巴拿巴、保罗不晓得群众想做什么,因为他们不明白吕高尼土语。宣教士开始知道他们快要把自己当作神来膜拜时,便撕开衣裳,公开表示不可接受膜拜;并且感到哀伤,然后跳进众人中间,用激动的话警告这些愚昧行为。他们不是神,他们是人,性情和吕高尼人一样。他们的目标只是报佳音,叫人离弃无生命的偶像,归向永生神。

    一四15下~17可见保罗和巴拿巴没有引述旧约给这些外邦人看,如同他们引述给犹太人看一样。相反,他们以创天造地的故事开始──任何国家、任何世代的外邦人最有兴趣的题目。宣教士解释,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然而,他们有证据证明神创造万物,并他的权能。他因爱赐下雨水,赏赐丰年给他们,叫他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后面一句是比喻法,说明神透过供应他们饮食,解决肉身需要,叫他们满心喜乐;他们喜乐,是因得享饮食。

    一四18信息收到预期的效果。仅仅制止众人献祭与主的仆人。

    一四19、20有些犹太人从彼西底的安提阿和以哥念来,赶上在路司得的保罗和巴拿巴。他们令外邦群众转而敌对宣教士。本想崇敬他们为神的同一群人这时要用石头打保罗,把他拖到城外,因为以为他死了。

    凯理对这段的评论很好:

    又为何?他们拒绝这次路司得人准备献上的膜拜会令人那么讨厌,使人倾向相信那些要受拜的人是最可憎又不称职的代表。人利用人的爱戴,来高举自己,受挫后便很快转为憎恨,或是想那些尊崇独一真神的人死了就好。事情在这里正是如此。他们没有改变意念如同米利大人一样(初称保罗为凶手,后称他是个神;徒二八6),反而听从犹太人中伤的话──虽然通常只藐视他们,就用石头打他如同打假先知。这人是他们在不久以前希望向他献祭的。他们把他拖离城外,象个死人一样。(注59)

    保罗真的被石头打死么?这件事是否哥林多后书二章2节所指的那件,他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只能说他复苏过来很奇妙的事。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和他们一同走进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一四21个人安全并非这两个宣教士心中最关注的事。他们对特庇城里的人传了福音,就回路司得──保罗被人用石头打的地方。这事说明了所谓「复苏和迅速复原的能力」的意思。

    虽然这里没有提到提摩太,但他可能是在这时因保罗传福音而得救。使徒再探访路司得时,提摩太已是门徒,且得弟兄们盛赞(徒一六1、2)。但后期保罗称他因信主作他真儿子(提前一2),并不一定指保罗带领他归基督名下。他可能在跟随保罗生命、事奉的榜样上,是保罗的「真儿子」。

    两位宣教士在路司得的工作完成后,便再探访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教会已在这些地方建立起来。他们探访的目的是进行我们所谓的「栽培工作」。他们从不只满足于传福音和眼看灵魂归向救主而已。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开始。神仆继而要在信徒最圣洁的信心中建立他们,特别是教导他们教会的真理及教会在神计划中的重要。

    欧德曼指出:

    一个正确的传道计划应有它的目标,就是建立能在本地自行管治、维持、传道的教会。这向来是保罗的目标和做法。(注60)

    一四22他们栽培工作的确实性质是坚固门徒的心,并在所信的道上藉神的话建立信徒。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28至29节描述该过程:「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为此劳苦,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

    第二,他们告诫他们恒守所信的道。鉴于后来普遍出现的逼迫,这次告诫是特别合时的。告诫中提醒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这指将来的神的国,那时信徒共享基督的荣耀。一个人先藉着重生进入神的国。逼迫、艰难没有任何拯救价值。然而,对现在因信进入神的国的人,圣经明言进入将来之荣耀的路上,是充满艰难的。「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八17下)。

    一四23这时,两位宣教士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在这件事上,有几点要观察:

    1.新约长老是敬虔、成熟的男人。他们在地方教会作属灵的领导;也可称他们为监督。

    2.使徒行传中,教会初立时没有按立长老。使徒是再访教会时才按立长老。换言之,倚靠圣灵能担任长老的人,得以在这段期间内,让更多人认同他们。

    3.长老由使徒和他们的代表按立。当时,新约还没有写成,给予关于长老资格的明确指引。但是,使徒知道这些资格是什么,又能够选出符合圣灵要求的人。

    4.今天,我们没有使徒来按立长老。然而,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和提多书第一章,我们看见长老的资格。所以,每个地方教会必能看出谁是符合神要求、能作羊群牧者的人。

    保罗和巴拿巴禁食祷告后,就把信徒交托所信的主。教会可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又在这么短促的时间内接受宣教士的教导,然后又为主昂首踏步向前,成为独立运作的教会,对我们来说是惊人的现象。答案最终在于神圣灵的大能。无论如何,在保罗和巴拿巴等人生命中彰显出来的大能。他们每到一地,就发出神大能的影响力。百姓从他们的生命中觉察神的真实。他们公开传福音,有他们自己生命的榜样作支持,这种重见证的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

    第21至23节是使徒工作的模式──传福音、教导悔改信主的人,然后建立、坚固教会。

    一四24~26二人经过彼西底地区,来到南面的旁非利亚。在那里,他们再次探访别加,然后下港囗城市亚大利,从那里,他们登船往叙利亚的安提阿。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在这里告一段落。当初他们被众人所托蒙神之恩,要办刚完成的工,就是在安提阿这地方。

    一四27他们在安提阿聚集了会众,聆听这两位伟大的神仆述说传道时所行的一切事。这必定是一段快乐的时候。他们越发有基督的谦卑,述说神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并神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不是他们为神作工,而是神喜悦透过他们完成所要作的工。

    一四28二人就在安提阿同门徒住了多日,估计约一至两年。

    附篇

    宣教策略

    看见一群微不足道的门徒如何在世界的幽暗角落生活,却得着绚烂的异象,要传福音给世人,并实践这异象,这真使人感到战栗。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直接投入这个事工,而且毫无保留地摆上自己。

    很多福音工作,是由当地信徒带着日常职务而不停进行下去的。他们在自己的邻舍间「闲谈」福音。

    再者,使徒和其它人穿州过省,传扬福音,培植教会。他们两个两个出去,或是一大群同伴一起出去。有时是一个年轻的跟着年长的,例如,提摩太跟着保罗。

    基本上有两个传道方法──个人福音工作和群众福音工作。关于群众福音工作,注意有趣的是大部分传讲都是即兴的,都因地方形势或危机而引发的。

    差不多所有记载(在使徒行传)的讲道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传道人都无法预备讲章;每一个场合都不是预先安排的。(注61)

    如邦兹说,他们的讲道不是一小时的表现,而是一生的流露。

    使徒和同伴有圣灵带领,但这种带领通常得到他们的地方教会印证。因此,我们读到在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按手在巴拿巴和保罗头上,然后差派他们踏上第一次传道旅程(徒一三2)。我们读到提摩太跟保罗一同出外之前,获路司得和以哥念弟兄对他的信任(徒一六2)。又保罗和西拉踏上第二次传道旅程之先,蒙众弟兄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徒一五40)。

    现今常称他们的地理策略是进入大城邑,培植教会,再由这些教会传福音给周围的地方。这种解说似乎过分简单化。基本上,他们的策略跟随圣灵的引导,不管是到大城还是小城。圣灵曾把腓利从撒玛利亚的复兴领往一个在迦萨路上独行的人(徒八26~40)。他又带领保罗往庇哩亚(徒一七10);西塞罗称这城为「迷失的城」。坦白说,我们不见使徒行传中有固定、不变的地理策略。反而,我们看见主权的圣灵按着他自己的旨意行动。

    那里有人对福音产生反应,那里就有地方教会建立。这些教会使主的事工得以持久和稳固。(他们在本地自行管治、维持和传道。)使徒再探访会众,为要坚立、鼓励信徒(徒一四21、22,一五41,二○1、2)和选立长老(徒一四23)。

    使徒和同伴在传道旅程上,有时是自费的(徒一八3,二○34)。有时得教会和个人以馈送支持他们(腓四10、15~18)。保罗作工,不单供给自己,还供给他同人的需用(徒二○34)。

    虽然他们蒙地方教会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又受地方教会的支持,然而他们不是受地方教会控制的。他们是主的代理人,宣讲神一切的旨意,凡与信徒有益的,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徒二○20)。

    传道旅程完结时,他们返回自己的教会,报告神如何透过他们作工(徒一四26~28,一八22、23)。这是个很好的模式,在世世代代的教会中让每一个宣教士跟从。

    五.耶路撒冷的会议(一五1~35)

    一五1安提阿教会为割礼起的争论,加拉太书二章1至10节有描述。归纳两处的解释,我们得出这幅图书:有几个假弟兄从耶路撒冷教会下来,到了安提阿,开始在那里的聚会讲道。他们讲的主题是外邦人要受割礼,否则不能得救。他们相信主耶稣基督,这还不够,还要守摩西的律法。这对神恩典的福音来说,当然是个正面的打击。真正恩典福音的教训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已成就救恩的工作,罪人只须凭信心接受他。有人为功绩或行为介入的那一刻,便再不是恩典了。在恩典下,一切都在乎神,不在乎人。要是有附加条件的,那不再是一分恩赐,而是一项债务。救恩是一分恩赐,不是可以赚取或因功绩得来的。

    一五2、3保罗、巴拿巴极力抗拒这些信奉犹太教的人,知道他们来是要掠夺外邦信徒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

    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这里,安提阿的弟兄决定差派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在加拉太书二章2节,保罗说他得启示往耶路撒冷去。这当然是没有矛盾的。神的灵启示保罗必须去,也启示安提阿教会,弟兄要差派他去。在往耶路撒冷途中,这组人在腓尼基、撒玛利亚几处地方停留,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这事传到的每一处地方,叫众弟兄都甚欢喜。

    一五4保罗一到达耶路撒冷,自己就到使徒并长老那里,详述他传福音给外邦人的事。他们必要承认那福音与传给犹太人的福音,是相同的。

    一五5很明显,这是全教会的公开聚会,几个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争论外邦人必须受割礼,并遵守摩西的律法,为要在最正确的观念上作门徒云云。

    一五6从本节看来,作出最后决定时,只有使徒和长老在场。然而,第12节似乎显示整个教会也在那里。

    一五7~10彼得站起来时,反对的人可能觉得他会支持他们的立场。毕竟,彼得是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然而,他们的盼望是落空了。彼得提醒听众,几年前,神规定外邦人先从他囗中得听福音。事情在哥尼流家发生。神看见那些外邦人的心凭信正要来就近他,他就赐圣灵给他们,正如他在五旬节给犹太人一样。当时,神并没有要求这些外邦人受割礼。他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不会因他们是外邦人而有所分别。由于神接纳外邦人是基于信的原则,而不是因为守律法,彼得询问聚集的人为什么定要把律法的轭放在外邦人身上──这轭是他们的祖宗和他们所不能负的。律法从来不能救人,其功用在于定罪,而非称人为义。人藉着律法认识罪,不是离罪得救恩。

    一五11彼得最后的决定值得特别留意。他表示深信因主耶稣的恩(不是因守律法),我们(犹太人)得救……和他们(外邦人)一样。有人可能会期望彼得身为犹太人会说外邦人得救象犹太人一样。但这里看见恩典胜过种族分歧。

    一五12彼得说完后,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如何降临外邦人中,且藉着神迹奇事成就传讲福音的工作。

    一五13、14彼得已经说明主怎样藉着他,先开启信道的门给外邦人。保罗和巴拿巴加上自己的见证,说明主如何藉着他们作工,传福音给外邦人。雅各这时有权威地说明神在这世代的目标是选召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实质上,这正是西门(彼得)所提到的。

    一五15~19然后雅各引述阿摩司书九章11至12节。注意他没有说呼召外邦人是应验阿摩司的预言,反而是与众先知的话互相呼应。会众不能认为这是件奇事,神要以救恩临到外邦人,因为旧约清楚预言这事。神预言外邦人会这样蒙福,与信主的犹太人不同。

    阿摩司书的节录指向千禧年,那时基督要将坐在大卫的王位上;而外邦人将寻求主。雅各没有暗示这个预言会在他说话的时候应验。相反,他说当时外邦人得救,跟阿摩司说的日后将要发生的事,意思相合。

    雅各的论点是:首先神临到外邦人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这正是当时发生的事(并且继续进行)。悔改归主的外邦人与悔改的犹太人一样,都加入教会。那时这事(外邦人得救)规模细小,稍后会以大规模出现。基督会再来,复兴以色列国,拯救凡称为他名下的外邦人。

    雅各把神首次临到外邦人中间看为当代大事。他认为这次临到跟阿摩司预言──将来基督再来作王,到临到外邦人,吻合得天衣无缝。两件事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意思相合。

    留意事情的次序:

    1.在这恩典的世代,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14节)。

    2.基督再降临,重新复苏以色列中信主的一群(16节)。

    3.重新修造以色列国后,跟着是外邦列国得救(17节)。这里的外邦人是指凡称为我(神)名下的外邦人。

    雅各引述阿摩司书九章11至12节的话,跟旧约的经文颇不相同。雅各显然是引用希腊文译本,这解释了两者之别的部分原因。然而,即使是跟七十士译本相比,这段引文也有点不同。有解释说,默示原本话语的圣灵,容许(话语)有所改变,为要应付近在眼前的问题。另有解释说,阿摩司书第九章的希伯来文手稿有几种读法。欧尔福相信雅各选引的译文,一定是最贴近希伯来原文的,而这篇原文已为大众受落了。否则,法利赛人一定不会接受引文为确据。

    此后我要回来(16节)。雅各说过神在这世代的计划是要为外邦人开启信道之门。不是每人都会得救,但他会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名下。雅各补充说,此后,即是教会从各国中被召出来之后,神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大卫……的帐幕是借喻手法,指大卫的殿宇,或皇室。重新修造帐幕指到皇室将来会重新建立起来,大卫的王位得以重新确立,基督坐在宝座上作王。那时,以色列成为祝福世界的途径。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他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

    阿摩司书的节录以此乃行这事的耶和华说这话结束。

    那么,因为神现今的目的是呼召外邦人,作百姓归于自己,雅各便恐防因要外邦人遵守摩西律法而难为了他们。至于得救恩,人只须相信。

    一五20然而,他认为写信给安提阿教会,那里的圣徒可得提醒,要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并勒死的牲畜和血。骤眼看来,雅各似乎是自相矛盾。这岂不是律法主义吗?他岂不是把事情都放在律法下吗?答案是这个忠告丝毫跟救恩无关。先前的难题已得解决。但这个忠告事关犹太和外邦信徒的相交。虽然顺服指示不是得救的条件,但这点十分重要,因可避免早期教会形成强烈的分歧。

    禁戒的事有:

    1.禁戒偶像的污秽。第29节指的是献给偶像的食物。外邦信徒如果继续吃这类食物,犹太弟兄可能会非常疑惑,究竟他们弃绝了偶像没有。虽然外邦基督徒或者有自由吃这类食物,但会绊倒软弱的犹太弟兄,那么便不对了。

    2.**(注62)。这是外邦人常犯的罪。因此雅各特别在谈及别的要点时,一并提出这点。圣经没有一处提到可以废除不准**这条诫命。世世代代都要持守这条诫命。

    3.勒死的牲畜。大洪水之后,神与挪亚立约,当中包括这条禁例(创九4)。因此,这是整个人类的标准守则,不仅是以色列的禁例。

    4.血。这也见于创世记九章4节,所以是在摩西律法之先。神与挪亚之约从没有被废,我们要看这些条例在今时今日,依然生效。

    一五21这节经文说明为什么要有第20节的忠告。在各城都有犹太人常听到讲授,不准做雅各警戒不能做的事。犯不道德的罪是错,而吃献给偶像的食物、勒死的牲畜和血也是不对。那么,外邦人为什么犯**触怒神,或是做出其余谈及的事冒犯人呢?

    一五22他们遂议决外邦人不用受割礼才可得救。下一步是写信交给安提阿教会,说明此事。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差派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跟保罗和巴拿巴同回安提阿;犹大和西拉二人在弟兄中都是作首领的。日后跟保罗同行的,就是西拉。

    一五23~29这里列载该信的主旨。留意从耶路撒冷来到安提阿的假弟兄,从来没有得耶路撒冷教会授权或认可(24节)。

    使徒时时刻刻倚靠圣灵,可见于第28节: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有人认为他们是「圣灵的知心伙伴」。

    一五30、31从耶路撒冷带来的信在安提阿教会宣读的时候,确实令人大大欢喜。那里的信徒知道神要拯救的是他们这样的外邦人,而不是要他们先成为犹太人。

    一五32、33犹大和西拉留下负责讲道聚会,在真道上劝勉建立弟兄。他们在安提阿经过一段长时间愉快的相交和事奉,便返回耶路撒冷去。

    一五34最旧的和主要的手抄本,都没有本节的记载(英王钦定本有这一节,但新英王钦定本就略去)。显然有些手抄稿员认为加上这些资料,有助解释第33节和40节间的明显矛盾。第33节写西拉返回耶路撒冷。但在第40节,却见他在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与他同行。明显的答案是西拉确实返回了耶路撒冷,后来保罗与他联络,邀请他一同上路。

    一五35当时,保罗和巴拿巴留在安提阿,教训人,传主的道。还有许多主的仆人在那里牧养教会。加拉太书二章11至14节描述的事情可能是在这时发生的。

    六.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小亚细亚与希腊(一五36~一八22)

    一五36~41来到第二次传道旅程启程的时候了。保罗先向巴拿巴提出,建议再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巴拿巴坚持要他的表弟马可同行,保罗就强烈反对这个计划。马可从前怎样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在保罗感到依然历历在目。无疑,他恐怕马可会再次退缩。巴拿巴和保罗之间争论激烈,这两位备受尊敬的主仆,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居比路是巴拿巴的出生地,也是第一次传道旅程的终站。保罗拣选了西拉,并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第36和41节让我们进一步看见保罗真的牧养精神。一位杰出的教师曾反映保罗对神子民的爱顾。他说与其呼召数百人信主,保罗倒想帮助一个圣徒,使他在传道工作上,事奉得完全。

    来到这里,难免会问:「谁做得对?保罗还是巴拿巴?」其实双方都可能有错。巴拿巴对马可有分出于亲属的感情,可能因为这样,巴拿巴的判断有偏颇。第39节显示保罗和巴拿巴起了争论。「骄傲只启争竞。」(箴一三10)因此,二人在这事上都因骄傲而犯了罪。那些认为保罗是对的人指出此后巴拿巴就没有出现了。而且,保罗和西拉……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但却没有这样提到巴拿巴和称呼马可的约翰。无论如何,记得马可最后还是赢得保罗喜爱,重获保罗对他的信任,这事实在令人振奋(提后四11)。

    附篇地方教会独立自立

    骤眼看来,耶路撒冷议会似是一个宗派的最高法院。但事实却是相反的。

    早期的基督信仰,每个地方教会都是独立的──即是在本地自行管治,没有教会联会作中央管辖。没有宗派,因此也没有宗派总部。每个地方教会都直接向神负责。启示录一章13节写出了这景象,主站在七座金灯台中间,象征亚西亚七个教会。重点是个别教会与基督(教会的头)之间没有代理人作管治。主亲自直接管辖各教会。

    这有什么重要呢?首先,可以避免错误蔓延。假如教会联合一起,由中央管治,那么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及离道反教的势力藉着强占总部及宗派学院,便可大获全胜。教会独立,敌众面对许多独立单位,必要付出抗争的代价。

    此外,在敌对政府当权之世,地方教会独立,实有助自保。众教会一旦联合,极权的政府就得藉着控制总会一小撮领袖,而控制众教会。教会拒绝承认中央管治,就更容易预备在受逼迫的时候,活动可以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

    今天,很多政府──不管是民主或独裁的,都试图要规模细小又独立的教会合并,说不想处理大量的地方单位,倒不如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当总代表。自由政府提供一些益处给教会,从而达致组织联盟。别的政府则以法令强迫教会组织联盟,正如希特拉在德国第三政府时期所做的。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教会向压力屈服,就会失去他们在圣经中的特质,同时也失去抵抗现代主义的能力,在受逼迫的时候,无力在暗里自存。

    有些人会反对,说使徒行传中的教会确受中央管辖,该组织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耶路撒冷议会。无论如何,只要仔细观察原文,会发现那议会并非一个具调节性权力的正式组织,却只是使徒和长老以顾问身分列席的聚会。

    会议并没有召人从安提阿来,只是安提阿的信徒决定要请教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不要约束教会,纯粹作为一种群体的综合意见。

    教会历史已自作解释了。哪时教会联盟起来,受制于中央组织,哪时就加速衰落。不受人为宗派支配的教会才能保存神最纯净的见证。

    
新约 使徒行传16-20章注释
    一六1、2保罗回到特庇和路司得时,必定好象燕子来到谷仓,又想起以往发生的事。在路司得,他曾被人用石头打,这事令人怀疑他会否回来。但保罗知道神在这地区有他的百姓,个人安危绝不能阻碍他。

    前文提到,提摩太可能在保罗首次往路司得传道期间信主(路司得显然是提摩太的家乡)。提摩太的母亲友尼基和外祖母罗以都是犹太裔信徒(提后一5)。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当时可能已经去世。

    保罗听到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提摩太在真道中稳定成长,心感安慰。保罗邀请他一同踏上这次传道旅程。留意早期的使徒除了分成二人一组事奉外,还带同较年轻的弟兄(马可和提摩太)上路,从实际的一面训练他们事奉基督。这些年轻人得与经验老手在传扬基督的事业上同负一轭,实在是件荣幸的事。

    一六3保罗离开之前,他给提摩太行了割礼。较早时候,保罗曾坚拒替提多行割礼(加二1~5),为什么他这时又做呢?答案很简单:不替提多行割礼,是关乎基本教义问题;但对于提摩太,情况则不同。假教师坚称象提多一样的纯外邦人,必须受割礼,方可得救。保罗认为这是否认基督完备救赎工作之举,因此不准。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这地区的人知道提摩太从母系生来是犹太人。保罗、西拉,和提摩太正要出外传道。他们先会与犹太人往来频密。假如这些犹太人知道提摩太未受割礼,可能不肯听他讲话。他受了割礼,就剔除群众在这事上控告他的可能性。由于这完全是伦理上的小事,而不涉及重大的教义问题,所以保罗要提摩太依从这犹太的律例。他向众人所作的一切事,是为了透过各种方法,叫人得救(林前19~23)。

    保罗替提摩太行割礼,为要得着更多人来听福音。这个解释得到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这句话的支持。

    一六4、5三位宣教士经过吕高尼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众教会。条规简列如下:

    1.救恩只须凭信心而得。行割礼或守诫命不能是得救的附加条件。

    2.在任何时候,信徒都不可有不道德的性行为。但这个备忘可能主要是发给归主的外邦人,因在过往和这时候,他们都常犯这罪。

    3.献给偶像的肉、被勒死的动物的肉和血都不可当作食物吃。这不是得救的先决条件,而是使犹太和外邦信徒间有更美好的相交。其后,这些训示经过修订(参看林前八~一○,提前四4、5)。

    这些人传道的结果,就是众教会在基督的道上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增加。

    一六6~8这几节经文非常重要,显示出圣灵在使徒传福音的策略上有监督、有指引。他们再探访弗吕家和加拉太教会后,想过要进入小亚细亚西面的省市,但圣灵却不许。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认为可能在神的计划里,这一带是划分给彼得的(参看彼前一1)。无论如何,他们向西北前进,往每西亚去。事实上,每西亚也在亚西亚境内。但他们显然没有在那里传福音。他们想要往东北走,进到庇推尼──黑海沿岸去,但耶稣的灵却不许。于是,他们就向西直去,下到特罗亚这海岸城市去。宣教士可以从那里,跨过爱琴海,望向希腊──欧洲的门槛。雷历说:

    亚西亚需要福音,但神的时候未到。需要本身并不构成他们的呼召。他们刚从东面来到,但神不许他们往南、北走。他们并没有假设神要领他们向西面走──他们等候神指定方向。逻辑本身不能是呼召的基础。(注63)

    一六9在夜间有异象,保罗看见一个马其顿人前来向他求助。马其顿在希腊北部,特罗亚的正西面。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马其顿(并整个欧洲!)都需要救恩的福音。主关上亚西亚之门,因此他的仆人要把佳音带到欧洲去。史图加画出这景象说:

    [那马其顿人]代表欧洲,他为欧洲需要基督而呼喊求助。保罗在异象中看到神的呼召。翌日日落时分,赫勒海沐在斜晖金光之中,金光映照坐在甲板上的使徒,船迈向马其顿海岸。(注64)

    一六10这里出现重大的改变,个人代名词从他改为我们。很多人都相信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在那时会合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从此,他以见证人的身分记事。

    附篇神的指引

    早期教会为了有效地在地上运作,就倚靠在天上的元首的指引。但主耶稣怎样使自己的仆人明白他的旨意呢?

    他升天前留下策略给门徒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主升天后,用几种方法向门徒显明他的旨意。

    旧约经卷(诗六25)引导彼得和其它门徒拣选犹大的继任人(徒一15~26)。

    至少有五次,主藉着异象引领他们──亚拿尼亚(徒九10~16);哥尼流(一○3),彼得(一○10、11、17)和保罗(两次──一六9、10,一八9)。

    其它时候基督徒由环境带领。例如:他们遭受逼迫,分散或被逐出境外(八1~4,一一19,一三50、51,一四5、6)。政府要求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一六39、40);后来,把保罗从耶路撒冷带到该撒利亚(二三33)。保罗上告于该撒,这个环境定了他往罗马的一程(二五11)。途中船搁了浅,影响了行事的时间和先后次序(二七41,二八1)。

    有时其它基督徒的劝告和建议带出神的引导。耶路撒冷教会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去(一一22)。亚迦布预言有大饥荒,驱使安提阿教会捐钱给犹太的圣徒(一一27~30)。安提阿的弟兄打发保罗和巴拿巴往耶路撒冷(一五2)。耶路撒冷教会打发犹大和西拉跟巴拿巴和保罗同去(一五25~27)。保罗和西拉第二次传道旅程出发前,蒙弟兄们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一五40)。保罗离开路司得,要带提摩太同去(一六3)。因受动乱威胁,帖撒罗尼迦的弟兄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一七10)。庇哩亚的弟兄反而因同一个问题打发保罗回去(一七14、15)。最后,保罗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一九22)。

    除了以上各种引导的方法外,还有几次看来是人直接与神沟通。主的使者带领腓利去找埃提阿伯的太监(八26)。在安提阿,先知和教师禁食祈祷时圣灵向他们说话(一三1、2)。圣灵阻止保罗和提摩太往亚西亚传福音(一六6)。后来他们试图往庇推尼,耶稣的灵却不许(一六7)。

    总括而言,早期的基督徒接受引导是:

    1.透过圣经;

    2.透过异象、预言;

    3.透过环境;

    4.透过其它基督徒的忠告和建议;

    5.透过直接沟通──可能是一种内在、主观的情况。

    一六11、12基督不倦的使者从特罗亚开船往西北行,先在撒摩特喇岛泊岸过了一夜。然后他们来到尼亚波利港的大陆──离特罗亚一百二十多哩,再往内陆多走数哩,到了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

    一六13~15腓立比显然是没有会堂的,但保罗和同伴听见有些犹太人在安息日,到城门河边聚集。他们到达这地方,发现一群妇女在祷告,其中一个名叫吕底亚。这人可能是进犹太教的人。她是推雅推喇城──小亚细亚西面吕底亚地区的人,后迁居到腓立比,是个卖紫色染布的人。推雅推喇以染布响负盛名。

    她不但打开耳朵听福音,还开放她的心。接受主耶稣后,她和她一家都领了洗。当然,她一家的成员都在领了洗前信主。文中没有提到吕底亚是否已婚。她一家可能包括仆人在内。

    吕底亚得救,不是凭着善行;反而,她得救是为了行善。她接待保罗、西拉、路加和提摩太,证明她是真心信主的。

    一六16~18有一日,保罗和同伴往那祷告的地方,遇见一个被巫鬼所附的使女。她被鬼附,能预知未来,说出不可思议的启示。她藉此叫他主人们大得财利。

    她遇见这些基督徒宣教士后,一连多日,都跟随他们并喊叫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她说的不错,但保罗知道的更清楚,不接受鬼魔的见证。此外,他也为这个受制于邪灵的女子感到难过。因此,就奉全能的耶稣基督的名,命令巫鬼从他身上出来。她即时从可怖的捆绑中释放出来,重获新生,神志清醒。

    附篇神迹奇事

    使徒行传描述的事迹纵横交织着不少神迹奇事。以下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

    说方言的奇妙恩赐(二4,一○46,一九6)。

    在圣殿门囗医治瘸腿的人(三7)。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因欺哄圣灵而突然死亡(五5、10)。

    使徒从狱中释放出来(五19)。

    扫罗遇见荣耀的基督(九3~6)。

    彼得医治以尼雅(九34)。

    多加复活(九40)。

    彼得见异象,有大布从天降下(一○11)。

    彼得被救出监(一二7~10)。

    希律被主的使者惩罚(一二23)。

    行邪术的以吕马受罚而瞎眼(一三11)。

    保罗在路司得城医治一瘸腿的人(一四10)。

    保罗在路司得被石头打死后复活(一四19、20)。

    保罗见异象,有一马其顿人求他帮助(一六9)。

    保罗在腓立比替一女子驱鬼(一六18)。

    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从狱中获释(一六26)。

    保罗使犹推古复活(二○10~11)。

    亚迦布的预言(二一10、11)。

    保罗在米利大被救,不受毒蛇伤害(二八3~6)。

    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得痊愈(二八8)。

    其它病人也得医治(二八9)。

    此外,圣经提到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二43)。司提反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六8)。腓利行神迹和大异能(八6、13)。巴拿巴和保罗行神迹奇事(一五12)。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一九11)。

    研读使徒行传,自然会发问:「我们应否期望今天有同一类神迹发生?」回答这条问题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由于耶稣基督是昔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我们应该也可以看见早期教会出现过的神迹。

    另一个极端是认为神迹是属早期教会的事迹,今天我们无权寻求神迹。

    不错,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一三8),但不代表神采用的方法永远不变,例如神降蝗灾在埃及一事就再没有发生过。他的能力没有改变。他仍能行使各样神迹,却不等于他必要在每个年代都要行同一类的神迹。他是神,有无穷的作为。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把神迹放在一旁,认为教会时代再没有此事。把神迹定为只是某个时代的事,而满足于属血气的生活,实在轻而易举。

    我们的生活应该充满超自然的力量。神的手在千变的环境中奇妙行事。我们的眼目要时常定睛在他手上,经历他奇妙、神秘的带领;要在生活中经历不可能发生的事;要知道神正在安排接触的机会、开放门户、驾驭对抗的事。我们的事奉必须与超自然的配合。

    我们应看见祷告得蒙直接垂听。我们的生命接触别人的生命时,就会看见神作工。在东西出现毛病、遇事拖延、意外、损失以及一些看似是灾难的事上,我们应看见神的手作工。我们要经历不寻常的释放,察觉超越本性规限的力量、勇气、平安和智慧。

    假如我们只活在本性的层面上,那么与非基督徒有何分别呢?我们的生命要具超自然力量,耶稣基督的生命藉此流露出来,这是神的旨意。于是,消极的思想会消失,关闭的门会打开,力量也会涌流而出。圣灵增压在我们身上,别人走近我们时,就会感觉到圣灵的火花了。

    一六19~24使女的主人们不但不感激保罗使这个年轻女子不再受邪灵所困,还因失去了得利的指望而大感不满。于是揪住保罗和西拉,拉……到官长面前(执政官),又捏造罪名控告他们。基本上,他们是指控保罗、西拉是滋事的犹太人,企图翻倒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众人反应激烈。官长吩咐剥了保罗和西拉的衣裳,用棍打。大打一顿后,便将两位宣教士下在监里,特别嘱咐禁卒严紧看守。禁卒领了……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锁上木狗。

    在这段事迹中,我们看出撒但使用的两种主要方法。第一,他用虚假友谊──被邪灵附身使女的见证。这个方法不得逞,就诉诸公开逼迫。格连特说:「不联盟,就逼迫你可选择:虚假友谊还是公开争战。」蒲乐克评论说:

    魔鬼怎样如愿的得胜呢,就是要突然中断基督忠心仆人的事奉。他的胜利看来来得太早了,反令他陷入彻底的困惑中,让主的工作得以继续前进。(注65)

    一六25半夜时分,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他们的喜乐是完全不受地上环境影响的。一切赞美的源头来自天上。摩根认同说:

    狱门打开,重获自由,人自然能够歌唱。基督徒的灵在狱中歌唱。假如我是西拉,我想保罗要独唱了:但我看见圣灵的荣耀壮伟,超越万事的困难和限制。(注66)

    一六26众囚犯侧耳听他们祈祷、唱诗赞美神的时候,忽然发生不寻常的地大震动。监门……全开,木狗、锁链也松开了,监狱却没有倒塌。

    一六27、28狱卒醒来,看见监门大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他自知命不保,就拔刀要自尽。保罗说不必这样做,因为众囚犯仍在,并解释因由。

    一六29、30此时,狱卒受到一种新感觉冲击。他不怕失去工作,也不怕丧命,深省罪过。他不敢在罪中去见神。他呼喊:「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每次有人真心悔改,就必先问这个问题。人得救之前,必须先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一个人晓得从心中说出「我真的该入地狱」之前,就告诉他怎样得救吗?这似乎仍未是时候。

    一六31在新约中相信主耶稣的人,是那些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既然狱卒要彻底脱离罪恶,保罗就对他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这里没有提到他相信基督,他的家人就自动得救了。意思是他相信主耶稣基督,他就得救,他的一家也会透过同一途径得救。「信主……你就必得救,让你的一家也同样得救。」

    今日似乎有很多人不甚明白信主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一个罪人感到自己是失丧、无助、无望、该下地狱的,有人告诉他要相信基督作他的主和救主,他就知道得救是什么意思了。这是他唯一能够做的事!

    一六32~34保罗和西拉把主的道讲给那禁卒和他全家听之后,禁卒就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囗,并立时受了洗,显出他确实已悔改归主。此外,他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请他们吃饭,他和全家,因全都信了主,都很喜乐。

    要再一提,我们没有根据,去相信那一家有婴孩或小童受洗。按年龄,他们全都到了懂得决定信主的阶段。

    一六35官长显然在夜间改变主意,因为到了天亮,他们就打发差役释放那两个人。

    一六36、37狱卒把这好消息告诉保罗,但使徒保罗却不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监房。虽然西拉和他属犹太裔,但都是罗马公民。他们受到不公平的裁决,又被打了。如今,官长会否认为他们是畏罪潜逃呢?这是不行的,官长要亲自来,释放犯人。

    一六38~40官长真的来了,颇为不好意思的!他们催促保罗和西拉离开那城,不要迟疑。主的仆人是大君王的儿女,有着尊贵的身分,他们出了监,却没有立刻离开那城。他们先往吕底亚的家,跟弟兄商议,又劝慰他们。这事多么奇妙啊!要受安慰的人反去安慰别人。

    他们完成了在腓立比的使命后,就拿着凯旋的旗帜走了。

    一七1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往西南走三十三哩,到了暗妃波里。下一站是亚波罗尼亚,要向西南多走三十哩。从那里起,转向西行,走三十七哩到达帖撒罗尼迦。这城位于贸易路线上,是十分发达的商业中心。圣灵拣选这城作基地,把福音的光向各方照射出去。今天,这城名为萨洛尼加。

    保罗和西拉离开那里,为主争取新工场的时候,路加可能留在腓立比。从原文的第一身众数「我们」转为第三身「他们」可见一斑。

    一七2、3两位宣教士照素常的规矩,进到犹太的会堂传讲福音。一连三个安息日(注67),保罗打开旧约圣经,讲解陈明弥赛亚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保罗本着圣经,随即宣告拿撒勒人耶稣正是他们等待已久的弥赛亚。他不是曾受害、死亡,再从死里复活吗?这岂不证明他就是神差来的基督吗?

    一七4~7有些犹太人听了劝,跟从保罗和西拉,成为基督徒。另外,有不少进犹太教的希腊人和尊贵的妇女都悔改信主,导至不信的犹太人发起决定性的行动。他们招聚市井匪类,激发动乱,围攻耶孙的家,保罗和西拉就在那里作客。屋内找不着保罗和西拉,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他们形容保罗和西拉是搅乱天下的人,虽然他们毫无尊敬的含意,事实却给了保罗和西拉真正的推崇。他们控告二人,密谋**该撒政府,说另有一个王耶稣。犹太人那么热烈维护该撒政府,是件奇事,因为他们对罗马政府不感爱戴,甚至可说是毫无感情的。

    但他们控告得对吗?无疑,他们是听过保罗传讲耶稣再来作王,统管万有。但这不会对该撒造成即时的威胁,因为惟有以色列全国都悔改,基督才会再来作王。

    一七8、9地方官听到这些消息,就惊慌了。他们要求耶孙等人取出保状,大概还加上指示,要求他的客人离开那城。然后就释放了他们。

    一七10~12在帖撒罗尼迦的弟兄们认定两位传道人离开也是好的,于是在夜间打发他们往庇哩亚去。两位不屈不挠、志气高昂的宣教士又直走进犹太人的会堂去,传讲福音,那里的犹太人思想开明,愿意查究、核对又比较旧约圣经。他们态度单纯受教,并有志从圣经查证一切教训。犹太人中间多有相信的……且有多位尊贵的外邦妇女,男子也不少。

    一七13、14保罗和西拉继续在庇哩亚事奉的消息一点一滴的传到帖撒罗尼迦。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就专程往庇哩亚……去,耸动搅扰众人,对抗使徒。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有信徒护送。他们可能去到底音,再乘船往比勒俄──雅典的港囗市。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一七15由庇哩亚往雅典,路程遥远,弟兄乐意全程护送保罗,显出无伪的热诚。到了雅典,要离开保罗了,弟兄们就领了保罗的囗信,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那里去。

    一七16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心里负担就很重。虽然雅典是文化、教育和美术的中心,但保罗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没有用时间四处观光。晏诺慈评论说:

    他不是不看重大理石刻像,但他更看重活生生的人。……他深信不朽的灵魂远比美术重要及非凡卓越……他不认为偶像是美丽无害的,而认为是极恶的。(注68)

    一七17、18保罗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辩论,但在市上,却向每一个愿意聆听的人讲道。就这样,他遇见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以彼古罗学士的师傅是一名叫以彼古罗的哲学家,这人的学说认为人生主要的目的是安享闲适,不是追求学问。斯多亚学士是泛神论者,认为智者是不为世俗七情六欲所困,甘于顺从大自然定律。两门学士听到保罗的话,认为他胡言乱语,……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一七19~21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一个类似最高法院的司法组织,在亚略巴古开庭。在这个特别的情况下,目的实不是裁判定罪,却只是个聆听会,当中保罗有机会在法庭的人员和众人面前述说他的教训。第21节说明这事。雅典人喜爱围聚听听说说。看来他们在这方面有用不尽的时间。

    一七22保罗站在法庭当中,传讲所谓的「亚略巴古宣言」。研读这宣言时,必须记得他是向外邦人说话,而不是犹太人。他们不认识旧约的背景,所以保罗跟他们讲论前,要找有共同兴趣的话题。他观察到雅典人很敬畏鬼神,就从这里开始。有人说雅典偶像的数目比人还要多,因此,正好证实雅典的确是个很敬畏鬼神的城市!

    一七23保罗想到所见的偶像时,就记起遇见过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知道上面写着的几个字正有助他开始传讲信息。从上面写着的字,他洞悉两个重要事实。一:神存在;二:雅典人不认识神。保罗随即向他们讲解真神,就很自然的了。有人说过,雅典人对神的忠敬,象一条方向无定的溪流,但保罗把这条溪流引入正道。

    一七24、25宣教士告知我们,要异**认识神,最好从神的创造开始说起。保罗向雅典人说的正是这个题目。他告诉他们,神是那位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他看到满布在周围的偶像庙,就提醒他的听众,真神……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他。祭司常把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带到偶像庙,呈献给他们的神。但真神却不用人献的一切,因为神是生命、气息和万物之源。

    一七26~28上保罗继而论到万族之源。万族都来自同一个祖先──亚当。神不单创造万族,也制定年限、定准各族所住的疆界。他浇下无限恩慈给他们,为要使这些人寻求他,希望他们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却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这位真神。他不但创造我们,更时刻在我们身边。

    一七28下保罗进一步强调创造主跟被造物的关系,就引他们希腊诗人的话:「我们也是他所生的。」这句话不是用来解释人际间的手足关系和人神间的父子关系。我们是他所生的意思是他创造我们,我们只能藉着相信主耶稣基督,才能成为神的儿女。

    一七29保罗继续辩论。假如人是他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象金、银、石的偶像。这些偶像是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因此不及人伟大。这些偶像可说是由人所生的,然而,事实却是神创造人类。

    一七30保罗揭开崇拜偶像愚昧的一面后,便明言历代外邦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福音的启示既已临到,他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换言之,要肃立转身。

    一七31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信息。因为神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主耶稣基督,按公义审判天下。基督再来,歼灭敌众,千禧年统治开始的时候,就展开这里提到的审判。神叫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就正面确定将来审判这回事。于是保罗带出他喜爱谈论的主题──基督的复活。

    一七32、33或者,保罗并没有讲完他的信息。可能是那些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讥诮他的人,打断他的话。有人不讥诮他,却犹豫不决。他们拖延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罢!」他们认为基督临近的时候是可怕的日子。他们不能说:「以后不要了。」但却说:「现在不是时候。」

    一七34但我们不能说保罗的信息全无功效。无论如何,丢尼修信了主。他是个亚略巴古的庭官。一个名叫大马哩的妇人也信了主,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人。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我们再没有听到雅典的消息。保罗重返受逼迫的中心地,但关于轻浮的知识分子,圣经没有再说些什么。」(摘录)

    有人批评这段讲道,因为言语间赞扬雅典人敬畏鬼神,但其实他们是敬拜偶像的粗人;从一块可能是献给偶像的铭刻,就假设他们承认有真神。这段讲道似乎大大的迁就了雅典人的礼仪习惯,不能象使徒其它的福音信息那么清楚有力。这些批评缺乏有理的根据。我们在上文说过,保罗先找着与雅典人相处的接触点,再顺其自然地带领听众先对真神有所认识,继而从基督再来审判世人,带出悔改的必要。有人听了保罗的信息,便真心悔改信主;这事实已足以为保罗的讲论作辩解。

    附篇传统以外的讲坛

    早期信徒都在教会以外的地方传福音,保罗在亚略巴古讲道便是一例。

    室外是有利位置。从听道和得救人数看来,在逾越节当天的信息可推断是在户外传讲的(注69)(徒二6、41)。其它户外传道的例证有:八5、25、40,一三44,一四8~18。

    在圣殿的外围传信息至少有三次(三1~11,五21、42)。保罗和同伴在腓立比河边与人谈道(一六13)。在雅典,保罗发表亚略巴古宣言前,也曾在市上传福音(一七17)。在耶路撒冷安东尼堡的台阶上,他曾向忿怒的群众讲话(二一40~二二21)。

    使徒至少有四次在犹太公会前宣讲信息:由彼得和约翰讲的(四8、19);由彼得和其它使徒讲的(五27~32),由司提反讲的(七2~53),由保罗讲的(二二30~二三10)。

    保罗和同伴习惯在会堂传福音(九20,一三5、14,一四1,一七1、2、10、17,一八4、19、26,一九8)。

    私人住所也多次被使用。彼得在哥尼流家中传福音(一○22、24)。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狱卒家中作见证(一六31、32)。在哥林多,保罗在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家传福音(一八7、8)。又在特罗亚一住所中讲论直至天亮(二○7)。在以弗所各人家里教导众人(二○20);在罗马所租的房子也是一样(二八30、31)。

    腓利在车上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福音(八31~35)。保罗在船上向人传福音(二七21~26)。在以弗所,他在学房里天天与人辩论(一九9)。

    保罗在腓力斯(二四10)、非斯都(二五8)和亚基帕(二六1~29)面前分诉、传道。

    在八章24节中,我们看到受逼迫的信徒到各处去传福音。

    由此可见,他们相信不一定要在「神圣」的建筑物内才可以宣讲福音。有人的地方,就有理由、有机会让人认识基督。宣信认为:

    早期基督徒遇到任何景况,都视之为见证基督的机会。即使是来到国君、官长面前,也不会隐藏事实,不怕有后果,更不会否认与基督认同的事实。他们来到君王、官长面前,正好是向他们传福音的机会,否则他们根本不能接触这些当权者。可能神容许每一个人都经过我们的路,好让我们有机会在他们的路上留下祝福,把我们的影响力注入他们的心田和生命中,叫他们走近神一点。(注70)

    主耶稣吩咐他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一六15)使徒行传说明他们在实行这个使命。

    也许我们也留意到,使徒行传记载的传道,大部分都是即兴的。他们通常没有时间去准备讲章。「这不是一小时的表现,而是一生的准备。」所要预备的是传道人,不是讲章。

    一八1有人相信保罗离了雅典,是因为他在那里的传道没有果效。我们却宁愿相信他有圣灵引领,指示他西行到亚该亚的首都哥林多。在这个道德败坏的城市,福音必定要被传开,建立教会。

    一八2、3在哥林多,保罗跟一对夫妇结交,成为知己,他们是亚居拉和百基拉。亚居拉是生在本都的犹太人。本都是小亚细亚东北面的省。两夫妇一向住在罗马,后来革老丢该撒下了反犹太人的颁令,赶逐他们离开。哥林多位于罗马和东方的中心线上,他们就在这里停留,以制造帐棚为业。保罗也从事帐棚为业,因而认识对方。

    我们忠于职责,生命中最美好的启示就会闪耀在我们面前。坚守你每天谋生的责任,努力苦干,你会得着莫大的祝福,看见令你惊喜的异象。……商店、公司或货仓都可能成为神的家。要作工,并且努力地作。当中,你可能会找到罕有的属灵知己,象亚居拉和百基拉。(注71)

    我们不能从经文清楚知道保罗遇见亚居拉和百基拉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基督徒,还是藉着保罗所传的道,他们才得救。也许他们来到哥林多时已信了主,因而承担见证的工作。

    一八4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外邦进犹太教的人,相信耶稣确实是神差来的基督。

    一八5保罗前往雅典时,在庇哩亚与西拉和提摩太分手。他在雅典派人传信叫他们来会合。二人就赶到哥林多来。

    二人抵步后,保罗为道迫切。这可能是指主给他传福音的负担,要他致力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这里保罗暗示不再花时间织棚帐,为要全情投入传讲福音。

    大约在这个时间,保罗开始著写帖撒罗尼迦前书(约主后52年)。

    一八6不信的犹太人抗拒保罗,毁谤咒骂他。拒绝接受福音的人,最终是与自己作对。不信的人伤害最深的正是他自己。

    保罗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归到你们的头上,与我无干。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他抖着衣裳,象征他与他们一刀两断,各不相干,但这并不防碍他往另一个城市的会堂,那就是以弗所(一九8)。

    使徒义正词严的话,提醒各个信徒,有一样东西叫血债。基督徒负众人的债。他不传讲福音,就不能偿还债务,神要他负责。但假如他忠心见证基督,却遭到顽梗拒绝,那么他自己就不须负责,责任留待拒绝基督的人来承担。

    这节经文表示神把以色列搁在一旁,而转向外邦人宣讲福音的计划,又踏进了一步。神已经着令佳音必要先传给犹太人,但在使徒行传中,以色列弃绝福音,神的灵便黯然转向另一个民族。

    一八7、8犹太人发动骚乱后,保罗便到了提多犹士都家中。他是个进犹太教的外邦人,他家靠近会堂。保罗从这里开始传道的时候,就喜见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都信了救主,并且受洗。保罗给基利司布和几个人施洗(林前一14~16),但他一向的习惯是交给其它信徒施洗的。保罗恐怕百姓会推举他,成立党派,而不是对主耶稣忠爱不二。

    一八9、10在夜间,主施恩在异象中对保罗说话,叫他不要怕。保罗要继续传福音,神应许必与他同在,保护他。城中有许多(属于主)的百姓,意思是神在他们生命里作工,他们最终会得救。

    一八11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神的道教训他们。哥林多前后书记载了这段时期宝贵的背景资料。

    一八12~16迦流委任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保罗留在哥林多的日子可能已近尾声(约主后53年)。犹太人以为这个新方伯会很平易近人,便拉保罗到哥林多市集的公堂(bema)去,控告保罗劝人不按着犹太律法敬拜神。保罗自辩前,迦流已用极藐视的态度拒绝审问此事。他告知犹太人这事全关乎他们的法律,不是他审讯的范围。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迦流理当耐性听犹太人,但这事却是言语、名目和犹太律法。方伯无意审问这样的事,于是退庭。

    一八17有人认为希利尼人揪打所提尼,是要惩罚他带保罗来到迦流面前,以不成理的罪名告他。迦流都不管这事,不代表他对福音没有兴趣;不过,这样说可能也是对的。他显然是不想牵涉在犹太律法、习俗的事情里。

    一八18这些事以后,保罗在哥林多住了多日。他可能在这段时间著写帖撒罗尼迦后书。

    最后,他与百基拉和亚居拉,辞别哥林多,乘船往叙利亚,目标是返回安提阿。在坚革哩(哥林多东面港囗)剪了头发的是保罗还是亚居拉,解经家意见分歧。(注72)

    有人觉得许愿的态度极具犹太色彩,保罗灵命成熟,不似是他的作风。我们最终也无法定断这事。

    一八19、20到了以弗所,百基拉和亚居拉就留在那里。保罗趁着船靠了大站,便进到会堂,和犹太人辩论。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希望保罗多住几日,但他不能。

    一八21船快离岸了。但他答应上耶路撒冷去守节后,神若许他,他就会回到以弗所。

    一八22船继续驶往该撒利亚。保罗再从那里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然后下安提阿。这是他往安提阿最后一次的探访。

    这样,保罗结束了第二次传道旅程。

    七.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小亚细亚与希腊(一八23~二一26)

    一八23保罗在安提阿住了一段颇长的日子,准备踏上另一次更长的传道旅程。从本节至二十一章16节记载了这次行程。

    加拉太和吕弗家是第一站。使徒逐一探访当地的教会,坚固众门徒。

    一八24~26银幕一转,回来看以弗所的亚居拉和百基拉。一个有学问的传道人亚波罗抵达那地,他最能讲解旧约圣经。他是犹太人,来自埃及北部的首都亚历山太。虽然他讲道很有能力,又心里火热,但始终对基督真理略欠知识。无疑,他非常熟悉施洗约翰的事奉,知道约翰怎样叫以色列人悔改,预备弥赛亚来到。但对于基督徒浸礼,其它教义的事,他显然一无所知。他在会堂里……讲道,百基拉和亚居拉听见,察觉他要多得指教,就用爱心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这个有学问的传道人愿意听取一个制造帐棚的平民及其妻的教导,是值得嘉许的。

    一八27、28因他有受教的心,又想到哥林多去传道,以弗所的弟兄们便鼓励他去,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他到了哥林多,那里的信徒大得帮助。他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真的是神差来的基督。

    一九1保罗曾造访过以弗所,答应会堂里的犹太人,神若容许的话,他会回去。为要实践承诺,他从加拉太、弗吕家起程,沿内陆路走,穿过高山峻岭,来到亚西亚西岸的以弗所。他遇见十二个自称为门徒的人。保罗跟他们交谈,发觉他们对基督的真理认识肤浅,很不完全。他怀疑这些人可曾真的接受圣灵。

    一九2于是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译作:「自从你们相信后」(sinceyebelieved),会令人误解,以为人得了救恩之后,才接受圣灵。

    这节经文原意不是说领受圣灵是得救后的一种恩赐。一个罪人信靠救主,他便同时接受圣灵。

    门徒回答说:「没有,也未听见有圣灵赐下来。」这些人是施洗约翰的门徒,正如下一节经文所示,他们应该已从旧约认识圣灵。不但如此,约翰实已告知门徒,那在他以后要来的,会以圣灵给他们施洗。门徒不知道的是:圣灵已在五旬节当天赐下来了。

    一九3、4保罗问到施洗的事,才发觉这些人只认识约翰的洗。换言之,他们所知道的,只限于弥赛亚快将降临。他们以受洗表示自己经悔改,认为迎接他作王,必须受洗作好准备。他们不晓得基督已经死了,埋葬了,升到天上去了,并赐下圣灵。保罗向他们说明这一切事,提醒他们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他催促他们当信……基督耶稣。

    一九5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整卷使徒行传的重点只放在耶稣为主的真理上。因此,在这里,约翰的门徒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公开见证他们接受耶稣基督作生命的主(即耶和华)。

    一九6、7然后,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接受圣灵。使徒行传中,这是第四次明确记载圣灵降在人身上。第一次在第二章,五旬节当天,主要涉及犹太人。第二次在第八章,彼得和约翰按手在撒玛利亚人头上,圣灵就降下。第三次在第十章,在约帕的外邦人哥尼流家中。在前文,我们指出过接受圣灵的事序按情况各有不同。

    使徒行传第十九章的事序如下:

    相信主,

    再受洗,

    使徒按手在头上,

    接受圣灵。

    藉着保罗的按手,主把圣灵赐给约翰的门徒,免得日后有人指责保罗不如彼得、约翰或其它使徒。

    约翰的门徒受了圣灵之后,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新约圣经写成以前,神就是用这些超自然力量作工的。今天,我们晓得人悔改信主时,就领受圣灵,不是根据神迹异象,甚至不是感觉,而是凭藉新约圣经的见证。

    人从相信主耶稣基督的那一刻起,便有圣灵的内住,受了圣灵的印记,得着圣灵为凭据,给圣灵膏抹,受圣灵的洗,归入基督的身体。然而,这并不代表日后信徒生命中不会出现属灵的危机;不代表圣灵不会按着自己的心意,经常临到某些人身上,赐力予他们,从事特别的事奉,叫他们放胆相信,又浇灌他们,叫他们有热爱灵魂的心。

    一九8保罗留在以弗所,一连三个月造访会堂,辩论神国的事,劝化众人。我们明白保罗藉着辩论,向百姓中的有识之士说话;又透过劝化,要影响人的意志,特别是他们来相信耶稣是基督的心。他谈话的主题是:「神国的事」。

    司徒达澄清说:

    注意,他不是传天国的福音。在时代上这是不适当的。主传讲天国的福音。然而,这福音因着他的死而暂搁,将来有一天会复苏(太二四14;启一四6、7)。但保罗辩说关于神国的事,说明神的国现存在地上。(注73)

    一九9、10有些犹太人心里刚硬(指他们理性上),不愿顺服(指他们的意志),开始煽动众人毁谤这道。这时保罗就离开会堂,叫门徒与犹太人分开,带他们到推喇奴的学房,在那里他可以天天自由教导他们。不少人认为推喇奴是个教授哲学或修辞学的希腊人。有两年之久,保罗训练门徒,再打发他们去教导其它人。于是,整个亚西亚的人,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所以,即使反对的人很多,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仍为保罗开了(林前一六9)。

    一九11、12身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具有行使神迹奇事的能力,证明他使徒的位分,引证他传讲的信息。有大能力流过他身体,甚至是把他触摸过的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或被鬼附的人身上,病就退了,鬼也出去了。问题是这些神迹奇事会否重现在今天?神的圣灵有他的主权,他喜悦的时候就会作工。然而,必得承认,众使徒及其同工有超自然能力在他们身上。由于今天我们没有这样的使徒,若宣称他们行的奇迹一直传递下来,只是无用的坚持。

    一九13、14无论何时,神用大能作工,撒但则准备就绪,要阻挠、对抗。保罗传福音,行神迹奇事的时候,有几个以弗所的犹太人**各处,念咒赶鬼。他们(利用主耶稣的名作为一种魔术程式)命令附人身的恶鬼出来。主耶稣承认有些犹太人确有赶鬼的能力(路一一19)。

    作这事的犹太术士有士基瓦的七个儿子。他是祭司长,可能是主持二十四班次的祭司。一天,他的众子尝试替一个被鬼附的人驱鬼。他们向那人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勒令你们出来!」

    一九15、16他们说出这些话,却不带能力,邪灵并没有遵命出来。反而,恶鬼的回答极富启发性。他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迈耳对这事的评论幽默,值得引述出来:

    士基瓦的众子命令恶鬼,他就转脸对他们说:「你这班侏儒、小人,你们是谁呢?我认识保罗!我却不认识你们,我从未听过你们。地狱里从未提到你们的名字。谁也不认识你们,即使在这弹丸之地──以弗所以外,也没有人认识你们。」

    不错,今天我要面对一个问题:「地狱里有认识我的人吗?」恶鬼认识我们吗?我们有否吓怕他们呢?抑或他们转过来与我们对立呢?星期日我们传福音,上街造访,负责主日学的时候,魔鬼会说:「我不认识你们,你们不配得我浪费精力炮轰你们,你们可以继续作工,我不打算搞翻地狱来阻止你们。」(注74)

    圣经分别恶鬼(14节)和恶鬼所附的人(16节)的方法很有趣。在第15节,恶鬼说话。但在第16节,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士基瓦的众子身上,胜了他们,脱了他们的衣服,又打伤他们。

    一九17撒但势力落败的消息传遍四周,百姓都深深敬畏主,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不是保罗之名得着荣耀,乃是保罗的救主之名得人尊崇。

    一九18、19那些行过各种巫术的人,有多人归向基督,承认……自己所行的事;可见神的灵作工的大能。事后,他们公开证明自己经信主,把巫术的书带来,用熊熊烈火把书焚烧。计算书价,原值五万块钱。用今天的价值准确计算书价实在不易──可能约值八千至一万美元。

    一九20异**放弃习惯、行事方式一事传遍四方,主的道大大兴旺,并且得胜。假如今天基督徒能把他们那一文不值的书籍、杂志烧掉,主的道可以更加得胜。

    一九21保罗留在以弗所的日子渐近尾声,他定意要经过马其顿、亚该亚,转往耶路撒冷,然后,也想往罗马去看看。他炽热的爱和热情,经常散发在福音可以到达的中心地方,再从那里伸展开去。

    一九22他打发提摩太、以拉都先往马其顿,自己暂时留在亚该亚。他可能在这段期间著写哥林多前书(约主后56年)。

    一九23~27保罗的传道事奉令不少以弗所人弃绝偶像归向主。城中愈来愈多人属灵生命苏醒过来,制造偶像的人生意一落千丈。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受到严重影响。他是制造亚底米神(注75)银龛的。底米丢是这行生意的发言人,聚集同行的工人,为要煽动他们,以行动解决这事。他提醒各人,保罗怎样说服许多人,说人手所作的不是神。他说生意被人藐视时,就暴露他真正的动机,但他仍要假装非常尊崇女神亚底米及神庙,为他的动机涂上宗教色彩。

    一九28~31银匠的聚集迅速演变成暴动,满城的人都牵涉在内。群众囗里念着:「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阿!」他们拥进戏园里(竞技场或体育馆),拿住与保罗同行的……该犹和亚里达古,当然是想杀他们。保罗自己想要进去,对群众说话,门徒却不许他,亚西亚的首领(由城中的人选出,他们为纪念假神而自费筹备节期)也不许。这些城中的善长是保罗的朋友,告诉他进入戏园是非常不智的。

    一九32这时,群众已经完全不受控制,许多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那里。处处听到相反的喊声。

    一九33、34一个名叫亚力山大的犹太人想要上前,向百姓分诉。其实,他的目的是要替犹太人辩护,说明他们在这事上是完全无辜的。只因群众认出他是犹太人,就一同抗议喊叫。大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的亚底米阿!」如此,约有两小时。

    一九35在这紧急关头,那城里的书记叫众人静下来了。他的讲话缺乏理据,但也成功地制止了众人。他说服以弗所人没有什么事值得他们害怕。无论如何,人人都知道以弗所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虽然亚西亚十三个城市对这庙有兴趣,然而这座神圣的庙宇落在以弗所人庄严的看管下。他们也承受了看守大亚底米的像的特权,这像是从天上降下来云云。

    一九36~40他断定他们的宗教基础扎实,谁也不能动摇他们对亚底米的膜拜,于是告知他们,制造这么一场动乱是愚昧无知的。无论如何,他们大声斥责的人,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渎亚底米女神,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这样的控告,自会有定期放告的日子,也有方伯聆听他们对告。他们如有什么话要说,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但他们这次聚集成为了搅乱的群众。罗马帝国对任何这类行动多表不满。假如他们被查问,论到这样聚集搅乱的群众,或许不能自辩。这书记也知道,暴乱的消息一旦传到罗马,他的工作甚至性命都不保。

    一九41到了此时,群众冷静下来,且赶快散去回家。

    说也奇怪,是城里书记为社会治安作出的行动,令保罗在那里的事奉告一段落,而不是群众的暴动。只要有良性的反对,保罗就会认为机会之门在以弗所仍然大开(林前一六8、9)。但似乎是当市政府的保护伸展到保罗身上的时候,他却继续上路。(摘录)

    希腊文ekklesia在这里译成众人(32、39、41节),意即被召来的一群人,是新约各处译成教会的同一个字。不管这字是指异**群众,如这里一样,还是指以色列的会众,如在使徒行传七章38节,又或者是新约教会,都必须根据上下文而定。把ekklesia译成聚会(或召会)比译成教会更好。英语的church(教会)这词源自一个希腊字,意思是「属乎主的」(kuriake比较苏格兰语kirk)。今天,这词通常用来指宗教建筑物。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基督徒比较喜欢用聚会(或召会──assembly)这个词,又反映一个事实,就是教会是一群被召出来的人,不是一座建筑物,甚至不是一个宗派。

    二○1从本节看,保罗似乎是直接从以弗所往马其顿去。但从哥林多后书我们知道他先往特罗亚。在那里,他发现传讲福音之门大开,但他渴望见到提多,从提多知道哥林多人对第一封信的反应怎样。他在特罗亚找不着提多,便跨过爱琴海的东北角落,到马其顿去。他一定是先抵达尼亚波利,再向内陆走,到达腓立比。停留马其顿时,可能在腓立比遇见提多,听到哥林多的消息,甚为雀跃。或者就在这段时间著写哥林多后书(主后56年?)(参看林后一8、9,二12~14,七5~7)。

    二○2、3上他在马其顿传道一段时间之后,就南行到希腊或亚该亚。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哥林多,就在这段期间写了罗马书。有人更相信加拉太书也在这时写成。

    二○3下本来,保罗计划直接从哥林多,过爱琴海往叙利亚。但当他知道犹太人设计要在这条路的某处害他,便改变行程,再北上经马其顿回去。

    二○4到这时候,我们得以认识与保罗同行的人。经文中说明有些人同他去,直到亚西亚,但我们知道其中有人甚至陪他到罗马去:

    庇哩亚人所巴特,可能就是所西巴德,是保罗的亲属,在罗马书十六章21节提及过。

    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差点儿在以弗所的动乱中丧命(徒一九29)。稍后,我们会读到他曾在罗马与保罗一同入狱(门24;西四10)。

    西公都,帖撒罗尼迦本地居民,与保罗同行至亚西亚,大概到特罗亚或米利都。

    特庇人该犹,不要跟那个在以弗所被群众捉住的马其顿人混淆(徒一九29)。另一个该犹是哥林多的居民,曾在哥林多接待保罗(罗一六23)。约翰第三卷书信致一个叫该犹的人,他可能住在近以弗所的一个城。该犹是个很普通的名字。

    提摩太不但同保罗到亚西亚去,并且在罗马、保罗第一次入狱时也与他同在。往后的日子,他与保罗同行,走过殖民地政府统治的亚西亚一带地区。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二封书信提到,他很希望再跟提摩太见面,但我们不知道这个愿望可曾实现。

    推基古是小亚西亚原居民。可能他与保罗同行,远至米利都。后来在罗马,他与保罗会合;也有提到直至保罗第二次入狱期间,他仍与保罗一同劳苦。

    特罗非摩肯定是个外邦人,家在小亚西亚的以弗所。他与保罗同行至耶路撒冷,无心地导致保罗被捕。提摩太后书四章20节也有提到他。

    二○5、6看来,以上七个弟兄似乎是当保罗和路加探访腓立比时,先到特罗亚。(我们相信路加与保罗一起,因为第5节开始用了第一人称代名词我们。)过了除酵的日子,或是逾越节,保罗和路加乘船从马其顿往特罗亚去。旅程一般不用花上五天时间。这里没有资料解释延迟的原因。

    二○7~9比较第6和第7两节,看来保罗似乎是刻意在特罗亚等了七天,好让他在主日能够出席擘饼聚会。第7节清楚显示早期基督徒的习惯是在七日的第一日,聚集在一起领主的晚餐(圣餐)。

    保罗讲论直到半夜不出为奇。教会的属灵气氛高涨,神的灵就自由运行,不受时间限制。夜渐入深,楼上室温高,空气混浊,可能是因为有好些灯烛,出席的人数又多。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开放的窗台上,沉睡了,直坠下去,从三楼坠下身亡。

    二○10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伸展四肢,好象昔日先知所做的。他再向众人宣布,不要夸大这事,因为犹推古仍存活。从保罗的话看,众人的关注是不必要的,因这少年人还没有死,他的灵魂还在身上。但从第9节可知他确已死去。保罗运用使徒的大能,奇妙地使少年人复活。

    二○11、12保罗又上楼去,擘饼(11节),即是说他们守主的晚餐;他们是为此而聚集的(7节)。其后他们又一同进餐,也许就是吃爱筵。在早期教会时代,这类相交聚餐与圣餐一同进行,但后来有滥用的情况出现(林前一一20~22),便逐渐放弃这个习惯。

    保罗与特罗亚的信徒通宵聚会。众人不能忘怀这个晚上,聚会后他便向各人道别了。

    二○13~15保罗步行离开特罗亚,走了二十哩横过地岬,到达亚朔。他的同伴则开船绕过地岬,然后在南面接回保罗。或者,他希望有独处的时间默想神的话。

    他们开船沿小亚细亚西岸向南驶,先到米推利尼,是利斯布岛的主要城市。翌日晚上,他们显然是停泊在基阿岛离岸的海上。次日,他们来到撒摩岛,在特基林稍留,最后来到米利都──小亚细亚西南岸一个港囗,以弗所以南面三十六哩。

    二○16保罗特意绕过以弗所,怕在以弗所逗留会花费太多时间。他赶着在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二○17保罗抵达米利都,派人传信给以弗所的长老,请他们来聚会。信息到达长老那里,和他们再南行,无疑都需要一段时间。然而,他们得听使徒囗中述说伟大的信息,就是上佳的报酬。当中,我们得见主耶稣基督理想仆人的宝贵肖像。我们看见一个热切奉献给救主的人。无论得时不得时,他都是一样的劳苦。他是孜孜不倦、不屈不挠,也不困乏的。他的生命标志着无伪的谦卑,他事奉不惜任何代价。他的事奉是灵魂进深操练的成果。他有圣洁的勇气胆量。他是生是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神的旨意,人有福音听。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无私的。他宁施不受。遇上困难,他毫不惧怕。他传的是什么,行出来的也是什么。

    二○18、19使徒与以弗所长老同住的日子,跟他们论到生活为人的态度。他踏足亚西亚的首天起,在那里的每时每刻,都凡事谦卑,舍己服事主。他的情感里,常有牵挂、疲惫,这与他的事奉有关;他有哀痛的眼泪,又有试炼。他经常因犹太人的谋害,蒙受逼迫。然而,即使有这一切的拦阻,他对事奉依然是大无畏的。

    二○20、21对以弗所人灵命有益的事,保罗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基督的爱驱使他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教导他们。对他来说,不是要定期开会,而是要把握每个机会,勉励信徒成长。他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宗教背景歧视,只向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这是福音里两个基本元素。每当人真心归向主,就会有悔改和信靠,这是福音硬币的两面。除非一个人真正悔改,否则他不可能有得救的信心。另一方面,人若不相信神的儿子,悔改也是毫无价值的。悔改是个大转变,藉此,罪人承认他迷失方向,因自己的罪,俯伏在神的审判之下。信靠是一个人把自己委身给耶稣基督,认他作主作救主。

    新约不少经文提到得救的条件只在乎信。然而,信靠以悔改为前提。一个人若不感到自己需要救主,他又怎能真正接受耶稣基督呢?圣灵使人相信自己有罪,带出一种知觉,就是悔改。

    二○22、23保罗回顾过往在以弗所人中间的工作后,现在向前望;前面等候着他的是逼迫。他受圣灵感动,要往耶路撒冷去。这是内在的催促,叫他确实无法摆脱。虽然他并非绝对清楚在耶路撒冷会有什么事发生,但他晓得捆锁与患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圣灵在各城里向保罗指证这事,或是藉着先知的预言,或是藉着神赐的智慧,在他里面有神秘的交通。

    二○24保罗心里衡量这光景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的性命是一大先决条件。他的雄心是要顺服神,讨他喜悦。若然顺服神是要被召奉上性命,他也甘愿这样做。为替他死的那一位而牺牲,怎样也不会是过分的。最要紧的是他行完他的路程,成就他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用神恩惠的福音形容保罗传讲的佳音是最好不过的。有罪、心中无神的罪人只配送到永远的地狱去,神却把他们不配得着的恩惠赐给他们,这是个振奋人心的信息。这说明神的爱子怎样从天上至高处降临受苦、流血,死在加略山,为要使那些相信他的人可以得着赦罪和永远的生命。

    二○25~27保罗清楚知道此次一别,他便不会再有机会见到所爱的以弗所弟兄们,但他离开他们也心安理得,因他所知道的神的旨意,并没有留下一样不向他们宣讲。他不但把福音的基本概念指导他们,还教导他们过属神生活所需的各样真理。

    二○28他自知不会再在地上与他们见面,就把神圣的责任交托众长老。他们先要谨慎自己的属灵状况。除非生活天天与神相交,否则不能成为教会的属灵领袖。

    身为长老,他们的职责是为全群谨慎,圣灵因而立他们作监督的。前文提到,在新约,监督也称作长老。这节强调长老不是由地方教会任命或选举的。他们是由圣灵立他们作监督的,并须得他们服侍的信徒认可。

    此外,他们要负责牧养神的教会。从下列这句话知道这个委托多么重要──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研究圣经的学者为这节经文有不少讨论,分歧也很大。困难在于这里描写神流下自己的血,但神是灵。流血的是主耶稣;虽然耶稣是神,但圣经再没有别处提到神流血或死亡了。

    大部分的手抄本是这样写的:「主和神的教会是他用自己的血买来的。」这显然暗指流血的是神的肉身(主)。

    或者,达秘的新译本意思最贴近经文本意:「神的教会是他用属自己的血买赎回来的。」这样,神是买赎教会的那一位,但他是藉着爱子主耶稣基督的血成就这事的。

    二○29、30保罗清楚知道他去之后,教会内外会受攻击。假师傅和披着羊皮的豺狼会毫无怜悯,猎食羊群。相交中,有人立志爬上高位,说违背真理的话,企图引诱门徒跟从他们。

    二○31面对这些逼近的危险,长老要持守自己的岗位,不时记念使徒怎样三年之久,昼夜不住流泪,劝戒各人。

    二○32这时,保罗最大的凭藉是把他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注意,他没有把他们交托另一些领袖,或一些将要成为使徒继承人的人。反而,他把他们交托给神和圣经,有力地见证神默示的圣经是完备的,能建立众信徒,叫他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二○33~35使徒保罗结束训话时,再次在长老面前,立下他自己生命事奉的榜样。他有资格诚实地说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推动他为主作工的不是得着金钱支持的希望。从物质层面看来,他基本上是个穷人。保罗向他们伸出双手,提醒他们,他两只手劳苦,为要供给自己和同人生活的需用。但他不单单是这样,他还制造帐棚,有能力帮助软弱的人──身体有病的人,或良心不安的人,或灵里软弱的人。长老要谨记这事,寻求各样对大家有益的事物,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有趣的是,我们的主说的这句话,在福音书里找不到。这话确实是总结了他大部分的教训,但保罗在这里说出来,好象是受感要在福音书以外加上主的这句话。

    二○36~38保罗结束信息时,就跪下在地,与长老们一同祷告。对他们来说,这是深切悲痛的时候。他们抱着这位亲爱使徒的颈项,和他亲嘴,表达他们对他的深情。特别令他们伤痛的是保罗明说,以后不能再见他的面。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他上船,往耶路撒冷去。

    
新约 使徒行传21-25章注释
    二一1~4上在米利都经过亲切深情的道别后,保罗和同伴便乘船往哥士去,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继续向东南行到达罗底岛。他们离开岛的北面,向东面驶去,到达帕大喇──小亚细亚南岸吕家的海港。在帕大喇,转乘一只往腓尼基的船。腓尼基是叙利亚海边的带状地,推罗(今天称为泰尔)是其主要城市之一。他们向东南驶去,穿过地中海,沿着居比路从南边行过,居比路就在左面,造访巴勒斯坦大陆的首个港囗推罗。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保罗和其它人便找着了门徒,与他们同住了七天。

    二一4下就在这段时间,门徒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可踏足耶路撒冷。这里带出那条老问题,究竟保罗是刻意不肯顺服,要去耶路撒冷,还是他无意间错误察验神的意思,又还是他确实行在神的旨意中呢?骤眼一看本节下部,保罗似乎是任性顽固的,刻意公然蔑视圣灵而行事。但是,仔细读来,可见保罗其实是不晓得这些劝告是出于圣灵的。历史学家路加告诉读者推罗门徒的劝告是被圣灵感动而发的,但他没有说保罗明明晓得这事实。很有可能,保罗认为朋友的忠告是要救他脱离肉身的苦难,甚至是死亡。他爱他的犹太同胞,认为肉身上安好不是那么重要。

    二一5、6七天过了,推罗信徒全体出来陪伴几位宣教士到海滩去,美妙地彰显基督的爱。他们一同祷告,深情辞别之后,保罗等人上了船,在岸的人也回家去了。

    二一7下一站是多利买,是个港囗,离推罗南面约二十五哩,现称亚歌,近海法港。这港囗因多利买将军而得名。神的仆人在那里停留一天,好探访一下当地的弟兄。

    二一8第二天完成航程的最后一段──向南驶三十哩到达沙仑平原上的该撒利亚。他们在传福音的腓利家里住(不要与使徒腓力混淆)。这个腓利被耶路撒冷教会选为执事,向撒玛利亚传福音。透过他的指示,埃提阿伯太监得了救。

    二一9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是**,是说预言的。意即圣灵赐下恩赐给她们,直接从主领受话语,再向别人传讲。有人从这节推断,女人可以在教会讲道、教训人。然而,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女人不可以在教会里教导人、讲道或辖管男人(林前一四34、35;提前二11、12)。我们只能总结说,这四个**说预言的事奉是在家中,或是在非教会性聚会中。

    二一10、11保罗留在该撒利亚时,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他就是那个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的先知,预言在革老丢年间会有饥荒的(徒一一28)。他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他象以前的众先知,藉着这个戏剧性的行动,表达他的信息,继而解释行动的意思。他捆着自己的手脚,表示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也同样要捆着保罗的手脚,把他交在外邦人政府的手里。保罗事奉犹太人(以腰带象征)的结果,是被他们俘虏。

    二一12~14在该撒利亚有保罗的同伴和基督徒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他不因他们的关怀而心软。他们流泪,只能令他心碎。难道锁链、入狱的恐惧能阻止他去行他认定是神意旨的事吗?他要他们知道,他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他们的争论证实是无用的。他决意要去,于是他们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

    很难相信,保罗分离的话,会由一个刻意不服从圣灵带领的人说出来。我们知道推罗的门徒被圣灵感动,劝他不要去耶路撒冷(4节)。但保罗知道他们是被圣灵感动而说这话吗?后来主说:「放心罢,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二三11)主是否容许他去耶路撒冷呢?有两件事是清楚可见的:一,保罗事奉主,不以个人安全为要。二,主为着他的荣耀,统管万有。

    二一15、16从该撒利亚去耶路撒冷是陆路的旅程,约五十多哩。昔日交通尚未发达,这次旅程算是长途。保罗同行队伍渐大,因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一个名叫拿孙的基督徒加入。拿孙是居比路人,是当地最早的门徒之一。他住在耶路撒冷,这次有幸款待保罗,并那些在保罗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时与他同行的人。

    保罗到达耶路撒冷,真的结束了他的传道旅程。使徒行传余下的篇幅记载他被捕,接受审讯,返回罗马受审,并在那里入狱。

    二一17、18保罗和朋友到达耶路撒冷,弟兄们热切接待他们。翌日安排了与雅各和长老们聚会。我们无法确定这里的雅各所指是谁。这个雅各可能是主的弟弟,也可能是亚勒腓的儿子,或其它同名的人。头一个雅各可能性最大。

    二一19、20上保罗率先一一向众人述说……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令众人都大大欢喜。

    二一20下~22然而,犹太弟兄就担心了。四周传言使徒保罗所传讲、教导的跟摩西律法互相抵触。这足以使耶路撒冷风波四起。

    特别指控保罗的是他教训一切在外地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犹太人的规条。保罗真的这样教训人吗?

    他的确教训人说,对信主的人而言,基督是公义律法的总结。他的确告诉人,一旦相信基督,信主的犹太人不再在律法之下。他说明如果一个人以为接受割礼藉以证明自己无罪的话,这人就自断在基督耶稣里得救的门路。他教训人说基督降临以后,回到以前律法的预表和影儿,就是亏缺基督的荣耀。鉴于这一切,我们便能洞悉为什么犹太人会这样控告保罗。

    二一23、24但在耶路撒冷的弟兄有个计划,想是可以安抚同胞的,不管是得救的与否。他们建议保罗要为自己许个犹太人的愿。他们中间四个人有愿在身。保罗应该加入他们,与他们一同洁净自己,替他们拿出规费。格连特解释:

    让他跟着那四人,他们是信徒,跟他自己一样,但他们也同立拿细耳人的愿,又一同在殿里洁净自己,交付规费,完成许愿。在这公开行的事上,众人可清楚知道他与律法之间的关系。(注76)

    我们不太清楚,这个愿包含什么。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个犹太人的愿。假如犹太人看见保罗行这个礼,便确实知道他不是离弃摩西的律法,并向犹太人指示自己也持守律法。

    保罗守这个犹太人的愿,有人维护,有人批评。维护保罗的人争论说,保罗按着自己的原则行事,向什么样的人,他就作什么样的人,为要救些人(林前九19~23)。另一方面,有人批评保罗付出太多去讨好犹太人,以致造出一个印象,他是在律法以下的。换言之,他们控告保罗言行不一致:他曾说不管是为了证明自己无罪,还是作为生活规条,信徒都不在律法以下(加一,二)。我们比较赞成这个批评,但也觉得判断使徒的动机时要加倍小心。

    二一25耶路撒冷弟兄忠告保罗,除了耶路撒冷教会颁布的规条外,没有需要把其它规则加给外邦信徒;该规条是:外邦人要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

    二一26今天,我们不清楚保罗行了什么礼仪。不少解经家认为这是拿细耳人的愿。即使如此,我们仍不晓得这节描述的礼仪的各个步骤。

    八.保罗被捕受审(二一27~二六32)

    二一27~29那七日的愿将完,保罗安抚犹太人的计划证实无效。有些来自殖民地亚西亚不信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便发动暴乱对抗他。他们不单指控保罗,教导人违背犹太百姓和律法。还控告他带外邦人进入内院,弄脏圣地。事情真相是:他们曾看见保罗与特罗非摩在耶路撒冷城里。特罗非摩是外邦人信徒,来自以弗所。因他们看见二人走在一起,以为保罗带这个外邦朋友进入圣殿的内院。

    二一30~35虽然这个控告显然是假的,但它的目的达到了。合城都骚嚷起来。百姓拿住保罗,拉他出殿的范围,关上内院的闸。他们着手要杀他,有人传信给千夫长,那位负责管理安东尼亚驻军的。他带着兵丁赶来,从激动的百姓中拿保罗出来,用两条铁链捆锁他,问他是什么人,作的是什么事。群众当然是语无伦次又混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官长搞不清究竟发生什么事,於是吩咐兵丁将这个囚犯带进营楼去,好让他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众人见势这样,便挤上前,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走上台阶。

    二一36这时,兵丁听见众人传说一些话──可能他们中间有人曾听过──除掉他。

    二一37~39就在他们把保罗带进营楼时,保罗便请求官长,容许他说几句话。千夫长听到他说希利尼话,非常诧异。他确以为自己拘捕的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保罗立即告诉他,自己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城。那麽,他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大数以文化、教育、商业享负盛名,被亚古士督立为「自由城」。使徒以他一向的大无畏态度要求向百姓说话。

    二一40千夫长准了,保罗站在台阶上,由罗马兵丁包围,他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他们的静默也跟纷乱成正比。他准备向耶路撒冷犹太人述说他的见证。

    这里的希伯来话可能是指亚兰语(一种非常相近的语言),是当时希伯来人说的。

    二二1、2保罗很聪明,用亚兰语向犹太百姓说话,不用希腊话。众人听见自己的母语,就很惊喜,至少在那刻,他们停止喊叫。

    二二3~5保罗开始时就说自己家族的根。他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在著名的犹太教宗师迦玛列门下受教,并在犹太教内作教导。他再特别强调自己是个热心的犹太人。他曾逼迫事奉基督真道的人,把相信耶稣的人下监。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见证他曾彻底执行这些事。他从他们那里领了……书信,授权他往大马色去,要把那里奉这道的基督徒锁拿,带到耶路撒冷受刑。

    二二6~8保罗话说到此,犹太人该完全明白,如果他们诚实,会同意保罗说的没有错。使徒保罗快将告诉他们一件事,曾完完全全地改变他人生的方向。他们听后,要判断这事是否出于神。

    保罗将到大马色,……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他。这事约在晌午发生,首次记录在这里,显示那光比太阳照射的更光辉灿烂。因那光太强烈,保罗仆倒在地。这个逼迫者听见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询问之下,他晓得是拿撒勒人耶稣从天上向他说话。这个拿撒勒人已从死里复活升天,在天上得着荣耀。

    二二9与他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听到声音(九7),但没有听明所说的确实话。换句话说,他们听见杂音,而不是一段说话。

    二二10、11保罗独自从生命、荣耀之主领受、听取了话语,就把自己的灵、魂、体完全奉献给救主。他问:「主阿,我当作什么?」这正好表明他的心意。主耶稣指示他进大马色,在那里会得着指示。因基督荣耀的光,他不能看见,同行的人就拉着他手进了城。

    二二12在大马色,亚拿尼亚探访他。保罗向犹太听众形容他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这样的人的见证很重要,证明保罗悔改归主的故事是真实的。

    二二13亚拿尼亚以「兄弟扫罗」称呼保罗,着令他可以看见。然后保罗往上一看,看见了他。

    二二14~16在第14至16节,我们首次看到亚拿尼亚向保罗说话:

    「我们祖宗的神,拣选了你,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又得见那义者,听他囗中所出的声音。因为你要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对着万人为他作见证。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经文有几个要注意的重点。一,亚拿尼亚说明是我们祖宗的神定意要有大马色路上的事情发生。犹太人抗拒已发生的事,就实在是与神斗争了。二,亚拿尼亚告诉保罗,他要对着万人为主作见证,这正好预备犹太群众听保罗宣告,他是受差派在外邦人中间传道。最后,保罗要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他的罪。

    有人误用第16节,教导人受洗重生的道理。有可能这节经文只适用在保罗身上,因他是犹太人,要藉水礼脱离一族弃绝基督的民(参看二38的注释)。

    根据原文文法结构,有个更简单的解法。在希腊文中,本节的上下两部分均有一个分词修饰限定动词。这句可直译成:「起来去受洗;求告主的名,以洗去你的罪。」(注77)最后一节子句有整体圣经教训的支持(比较珥二32;徒二21;罗一○13)。

    二二17~21现在,我们首次看到保罗悔改后,在他第一次探访耶路撒冷快结束时遇到的经历。他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听见主吩咐他赶紧的离开耶路撒冷,因为百姓必不领受他为基督作的见证。保罗似乎很难相信,自己的百姓竟拒绝听他说话。毕竟,他们已知道保罗曾是热心的犹太人,把耶稣的门徒收在监里,鞭打他们,同谋杀害司提反。但主重申命令:「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

    二二22、23犹太人一直在安静听保罗申诉。他提到把福音带给外邦人时,就引起众人疯狂的嫉妒和憎厌。他们高声喊叫要除掉保罗。

    二二24、25千夫长看见群情汹涌,就总括说,保罗必定犯了严重罪行。他显然听不懂保罗的信息,因保罗是用亚兰语说的。于是他决定要拷问保罗,逼他招认。所以他吩咐人把这犯人带进营楼去,用皮条捆着他,准备拷问。预备拷问的工夫审慎地进行时,保罗静静地问百夫长,没有定罪就鞭打一个罗马人,他们是否合法。事实上,一个罗马公民尚未判定有罪前,即使是捆绑他也是不合法的!拷问他是极严重的冒犯。

    二二26百夫长赶快去见千夫长,告诉他要小心现在对保罗作什么,因这人是罗马公民。

    二二27、28千夫长连忙去见保罗。经过询问,知道保罗的确是罗马公民。那个时候,有三种方法可以成为罗马人。一,公民身分有时是由皇帝颁发,作为服务国家的报酬等。二,生来是罗马人;保罗就是这一类。他生在大数,是罗马帝国一个自由城市。他父亲也是罗马人。最后一类是购买民籍,通常都以很高价钱买入;千夫长就是用许多银子,入了罗马的民籍。

    二二29保罗是罗马公民一事公开后,所有拷问计划都告取消,这也给官长带来恐慌。

    二二30千夫长显然很着急想知道犹太人为什么要控告保罗,同时也想以合法、有程序的方式执行控诉。于是,耶路撒冷暴动翌日,他解开保罗,把他带到祭司长和全公会面前。

    二三1、2保罗站在公会前,简略地作出声明,诉说他一生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的。大祭司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很忿怒。毫无疑问,他看保罗是个脱离犹太宗教的叛徒、变节者。一个从犹太教转从基督信仰的人,怎能这样声称自己无辜呢?因此,大祭司吩咐人打这个犯人的嘴。因为案件还未审判清楚,所以这个命令是极之不公平的。

    二三3保罗厉声向亚拿尼亚说他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他!大祭司的外表看似公义不偏私,内心却是腐败的。他称是按律法审问人,却违背律法,吩咐人打保罗。

    二三4在场的人听到保罗尖刻的责备,都感到震惊。他岂不知自己正向大祭司说话吗?

    二三5保罗其实不晓得亚拿尼亚是大祭司,原因不明。公会的人召集聚会时间仓卒,或者,亚拿尼亚没有穿上祭司袍。甚至可能是他没有坐在大祭司的位上。又可能是保罗眼力不够,看不清楚。不管是什么原因,保罗不是有意毁谤受任命的官长。他立刻引述出埃及记二十二章28节的经文道歉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二三6保罗从法庭的对话知道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意见不一,便决定加阔他们中间的裂缝,宣告自己是法利赛人,因信死人复活而受审问。撒都该人当然是否定复活,也否定灵魂或天使的存在。法利赛人信仰传统,两者都相信(参看二三8)。

    这里保罗受人批评,说他利用一些属肉体的权宜之计分散听众。蒲乐克说:「我们不免觉得保罗不应自称是法利赛人,离间敌对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以占上风。」

    二三7~9他是对也好,错也好,他的话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甚至大大的喧嚷。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替保罗辩护,便说:「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二三10两党的人争论越发激烈,千夫长只好吩咐兵丁押犯人离开会堂,带进营楼去。

    二三11当夜,主耶稣向狱中的保罗显现,说:「放心罢!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经文中使徒的行动备受争议,但主亲自赞赏他在耶路撒冷曾忠心见证主;这事是值得注意的。救主没有说过半句批评责备的话,反而赞赏他,又给他应许。保罗的事奉还未完结。正如他在耶路撒冷忠心传道事奉,在罗马也要同样为基督作见证。

    二三12~15翌日,犹太人同谋要杀害使徒保罗。有四十多人……同心起誓说,若不先杀「这个骗子」,就不吃不喝。计划是这样:他们去见大祭司和长老,提议召开公会会议,要详细查问保罗的事。公会要求千夫长把犯人带到他们那里,这四十个刺客便在监狱和公会会堂中间某处埋伏。保罗走近,他们就扑过去攫住保罗,然后杀他。

    二三16~19神保守保罗。保罗的外甥无意间听见这个阴谋,就去告诉保罗。保罗相信要利用合法的途径,保障自己的安全。于是,他把这事告诉一个百夫长。百夫长亲自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

    二三20、21保罗的外甥不但详细复述该阴谋,更恳切要求千夫长不要随从犹太人,把保罗带给他们。

    二三22千夫长知道后,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不要告诉任何人,他俩曾经会面。他现在知道,自己必须当机立断,在犹太人炽热的忿怒中救拔这个囚犯。

    二三23~25千夫长立即叫了两个百夫长来,安排卫队护送保罗往该撒利亚。卫队有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又安排在晚上上路,在夜里九时出发。

    千夫长预备一大队卫队护送保罗,不是刻意尊崇这个基督忠心的传道人。相反,这显示出千夫长定意要保持他自己在罗马官长前的声望。假如犹太人杀死了罗马公民保罗,这个负责的官员就要解释他松懈的原因。

    二三26~28千夫长写信给罗马巡抚腓力斯,以革老丢吕西亚自称。写这封信的目的当然是解释保罗的情况。这里看见吕西亚要把自己塑造成为维护公义的英雄和保卫者的形象,实很有趣。他可能极其害怕有人告知腓力斯,说他绑起还没有定罪的罗马公民。吕西亚很幸运,保罗没有插嘴。

    二三29、30千夫长解释,他的调查显示保罗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骚动似乎是与犹太律法的辩论有关。因犹太人策动阴谋对抗保罗,所以他觉得应该打发保罗去该撒利亚,那时害他的人亦会来到这里,而整件事便可在腓力斯面前述说清楚。

    二三31~35他们往该撒利亚的行程在安提帕底一歇。这城离耶路撒冷约三十九哩,离该撒利亚二十四哩。从这里起,犹太人埋伏的危险微乎其微,兵丁便返回耶路撒冷,让马兵护送保罗到该撒利亚。抵达后,他们把保罗连同吕西亚的文书交给腓力斯。经初步询问,知道保罗是罗马籍人,腓力斯便答应,等告保罗的人从耶路散冷来到,他就要细听保罗的事。同时,吩咐人把保罗看守在希律的宫殿或衙门里。

    这个罗马巡抚腓力斯,从奴隶身分擢升成为罗马帝国的巡抚,操政治大权,这已叫他雀跃不已。他的私人生活极其荒怠。他被任命做犹大省巡抚期间,是三名王室妇女的丈夫。在任期间跟土西拉坠入爱河。土西拉是伊米撒王亚兹素的妻子。犹太历史家约瑟夫说这段婚姻由居比路的术士西门撮合的。

    他是个暴君,策划刺杀大祭司约拿单,因约拿单批评他统治不当。

    保罗就是要被带到这个腓力斯面前。

    二四1保罗离开耶路撒冷往该撒利亚之后五天,大祭司亚拿尼亚同几个公会的人随即到达。他们聘请罗马人帖土罗做他们的主控律师,负责在腓力斯面前控告保罗。

    二四2~4帖土罗开始诉讼前,先对巡抚加以奉承。当然,他的话在某程度上是真的。腓力斯确曾压抑暴动、叛乱,维持社会治安,但帖土罗夸张事实,显然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讨好巡抚。

    二四5~8他继而提出四项清晰的控诉,告使徒保罗:

    1.他是瘟疫,即是害虫或令人讨厌的人。

    2.他是鼓动普天下众犹太人生乱的。

    3.他是拿撒勒教党的一个头目。

    4.他连圣殿也想污秽。

    二四9帖土罗对腓力斯判断保罗控诉的能力,表示有信心。在场的犹太人加把声音,支持帖土罗提出的控诉。

    二四10巡抚点头示意,保罗就起来自辩。首先,他表示得以在一个有多年断事经验、熟悉犹太人习俗礼仪的人面前为自己分诉,已经满足了。这看似是奉承的话,但其实是有礼貌地说出事实。

    然后,保罗为自己的控诉逐一答辩。

    二四11有人指控他是个令大众讨厌的人。他回答,从他上耶路撒冷那天到被指控,只有十二天。他去的目的是守礼拜,不是要惹起动乱。

    二四12、13接着,他否认那指他煽动犹太人发起叛变的控罪。在殿里,……在会堂里,或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和人辩论,或企图煽动群众。这全都是事实,无人可以否定。

    二四14~17保罗没有否认第三项控罪,即是他是拿撒勒教党里的一个头目。但他明说,他按着那道事奉犹太人的神,和旧约一切所记载的。他与每一个信仰正统的犹太人,特别是法利赛人一样,盼望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因着盼望将来的复活,他竭力保持时时刻刻与主和人关系和谐。他不单没有煽动犹太人起来动乱,反而是来到耶路撒冷,把捐项带给犹太百姓。他所指的,当然是马其顿亚该亚教会捐出的供物,指定要送给耶路撒冷有需要的希伯来基督徒。

    二四18、19关于第四项控诉,指他污秽圣殿,保罗这样回答:他在殿里献祭时,按犹太人的例许愿,有几个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他,就告他带不洁净的外邦人进入圣殿。这当然是错的。当时,保罗只是独自一人,在殿里已经洁净自己了。这几个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发动暴乱对抗保罗。他们若有告保罗的事,就应当来到该撒利亚控告他。

    二四20、21保罗随即向这些在场的犹太人挑战,叫他们说明,保罗站在耶路撒冷公会前的时候,犯了什么罪。他们说不出。他们只能说一句话,就是保罗大声说:「我今日在你们面前受审,是为死人复活的道理。」换句话说,控诉中被指犯法的事并不属实的,而那些属实的事不是犯法的。

    二四22腓力斯听审后,感到进退两难。他清楚晓得这基督徒的信仰,可以判断谁是谁非。站在他面前的被告人显然没有犯任何罪行,抵触罗马律法。然而,假如他宣告保罗无罪,就会惹来公愤。站在政治立场,他要逢迎犹太人的意思。所以,他拖延审讯,充当权宜之计。他宣布会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该撒利亚,其实这只是一种拖延的策略。千夫长可曾到达,则没有记载。

    二四23腓力斯总括这案时,吩咐把保罗扣押,但要宽待他,也不拦阻亲友探望他,供给他食物、衣服。这清楚显出巡抚腓力斯不把保罗看作是个凶暴的罪犯。

    二四24、25上公审后几天,腓力斯和他夫人土西拉私下约见保罗,好听他多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保罗一点也不畏惧,跟这个淫佚的巡抚和他通奸的妻子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二人对个人的公义,不管是对人或对己的,都所知无几。他们不晓得什么是节制,看他们面前败坏的婚姻,便一目了然了。他们要听有关将来的审判的警告,因为,除非他们的罪藉基督的血得以赦免,否则要在火湖里灭亡。

    二四25下、26看来,腓力斯比土西拉激动。虽然他觉恐惧,但不信靠救主。他拖延决志的时间,说:「你暂且去罢,等我得便再叫你来。」可悲的是,从圣经的记载看来,等他得便的时间从未临到。然而,这并不是保罗最后一次向腓力斯作见证。随后两年,保罗在该撒利亚入狱,腓力斯曾多次召见保罗。其实,腓力斯希望保罗的朋友会送他一笔可观的贿款,才释放保罗。

    二四27过了两年,即主后六十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留保罗在该撒利亚监里,戴上手铐、足镣。

    二五1在主后六十年秋天,波求非斯都受尼禄王委任,做犹太的罗马巡抚。该撒利亚是叙利亚这罗马省分的政治中心,犹太是叙利亚省一部分。过了三天,非斯都从该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这是他管辖下的宗教首都。

    二五2、3虽然保罗在该撒利亚入狱已有两年,犹太人并没有忘记他,那种要他命的憎恨也没有消减。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以为自己可以从新任巡抚手里得着政治上的情,要非斯都听他们控告保罗,要求带他到耶路撒冷受审。他们的意思可能是要保罗在公会前受审,但真正的计谋是在路上埋伏杀害他。

    二五4、5毫无疑问,非斯都却知道他们曾经计划杀害保罗,及在耶路撒冷千夫长安排周详下,暗暗把保罗押送往该撒利亚。所以他拒绝他们的要求,但答应如果他们来到该撒利亚,可以说明他们控告保罗的事。

    二五6~8非斯都在耶路撒冷住了十天八天,便回到该撒利亚。第二天提堂。犹太人急忙把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保罗,但都是不能证实的。保罗感觉到他们被判胜数的机会很微,就简单否认各项控罪,指无论是犹太人的律法,或是圣殿,或是该撒,他都没有干犯。

    二五9~11这时,非斯都似乎愿意接受犹太人的请求,赞成把保罗带到耶路撒冷,在公会前审讯。但他未得囚犯同意,不会这样做。保罗清楚知道,他一旦同意,就不能存活囗到耶路撒冷。于是拒绝这个要求,认为该撒利亚的法庭是合适的地方。假如他犯了罗马帝国的法律,他也不是不肯为该项罪名受死。但假如他根本没有犯过罪,那么,凭着哪种司法根据要把他交给犹太人?使徒保罗尽量利用自己是罗马公民的权利,然后说出一句值得记念的话:「我要上告于该撒。」

    保罗上告于该撒这做法对吗?他不是应该完全交托给神,拒绝低头去倚靠在地上的公民权利吗?这是保罗的一个「错处」吗?我们不能定断。我们所知的是,因上告于该撒,他不能在这时得释放。此外,即使他不上诉,也可以透过其它方法抵达罗马。

    二五12非斯都跟法律顾问就上诉的程序作简单商量,便向保罗说,或许是气冲冲地说出:「你既上告于该撒,可以往该撒那里去。」

    二五13过了些日子,希律王亚基帕二世及其妹百尼基氏来到该撒利亚,祝贺非斯都新上任。亚基帕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儿子,其父杀害雅各,又监禁彼得(徒一二)。他妹妹非常美丽。历史学家对她不予好评,包括她与兄长的关系,新约圣经却不提她的人格。

    二五14~16亚基帕在该撒利亚住了一段颇长的日子,非斯都决定把囚犯保罗的事告诉他。初时,他首先复述犹太人粗鄙的要求,就是不经正式的审讯而把保罗定罪。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坚持维护正确司法程序的人,说明自己怎样要进行审判,让被告可以和原告对质,有机会替自己辩护。

    二五17~19聆讯开始时,非斯都发觉这个囚犯没有犯国家的条例。相反,案件围绕他们自己敬鬼神的事,又为一个人名叫耶稣,是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

    二五20~22其后非斯都指出他曾问保罗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及保罗要求上告亚古士督(这是该撒的名衔,不是名字)。这样,问题就产生了。他把囚犯送到罗马,该控告他犯什么罪呢?亚基帕是犹太人,熟谙犹太教的事,非斯都希望亚基帕可以帮助他草拟控告保罗的罪名。

    非斯都谈到世人救主时,他说是有一人名叫耶稣。班格尔对此的评论值得重提:「可怜的非斯都竟这样描述那位万膝都要跪拜的主。」

    二五23第二天,聆讯正式开始。亚基帕和百尼基大张威势的到来,同行有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随后保罗被带进来。

    二五24~27非斯都再次讲述案件的历史──犹太人坚决要求不容保罗活着,非斯都找不着他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其后保罗要上告于该撒。非斯都的难处当然是:保罗要上告于皇上,他被迫要送他去见尼禄,但又没有足够的法律根据可以提堂受审。非斯都坦白希望亚基帕能够助他一臂之力。始终,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确实是不合理的。这连串控诉的性质象聆讯多过审讯。当时犹太人不在场指控保罗,非斯都也不期望亚基帕能下一个有约束力的决定。使徒行传26-28章注释

    二六1~3我们面前的一幕,被形容为「被奴役的王和受尊崇的囚犯」。从属灵的立场,亚基帕是个可悲的人物,而保罗却得着信心的翅膀,展翅翱翔于身处环境之上。

    亚基帕示意,于是保罗伸手分诉,开始很激动,叙述他成为基督徒的经历。他先表示感激,因他得以向一个熟悉犹太人的规矩和他们的辩论的人面前分诉。他的开场白不是奉承话,只是用来表达基督徒的礼貌,简单地说出事实。

    二六4、5保罗自幼为人便是个模范的犹太人。犹太人若肯作见证就必得承认,保罗遵循最严紧的正统,是个言行一致的法利赛人。

    二六6现在,他受审,不是他犯了什么罪,只是他坚守神在旧约向犹太祖宗所应许的。这里,保罗辩论的过程如下:在旧约,神清清楚楚的与以色列的领袖立约,例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大卫和所罗门。首要的约是关乎弥赛亚的应许,他来要拯救以色列民,并统治全地。旧约时代的先祖已死,看不见应许成就。这是不是指神不会履行立约的条款呢?他一定会履行!但祖宗都已死,神又怎去履行应许呢?答案是「叫死人复活」。于是,保罗非常直接地把给予旧约圣徒的应许与死人复活的事连在一起。

    二六7保罗描述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切切不休地事奉神,为要看见应许得以成就。监于现代教导说,因为被虏,以色列的十个支派已经「不再为人所知」了,所以这里提到十二支派是很重要的。虽然他们已散居在外邦国家中,使徒保罗仍把他们看作一个独特的民族,正在事奉神,渴望那应许的拯救者来到。

    二六8这就是保罗的控罪了!他相信神叫死人复活,藉以应验他对祖宗的应许。这事有什么不可信呢?保罗问亚基帕和他旁边的人。

    二六9~11保罗复述生平事迹,说从前他不间断地发动凶残的活动**基督的信徒。他倾力与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对抗。既从祭司长得了权柄,他就在耶路撒冷监禁许多基督徒。信徒站在公会前受审时,他必投票出名定案。在各会堂,他屡次对他们用刑,用尽各种方法迫他们否认主。(说他强迫(注78)他们说亵渎的话,不是指他成功地强迫了信徒,而只是说他尝试这样做。)他发起憎厌耶稣门徒的运动,席卷了耶路撒冷、犹太,及外邦的城邑。

    二六12~14有一次他远赴外地时,路上经历了他平生的一次巨变。他往大马色,带着官方文件──授权他逮捕基督徒,带他们回耶路撒冷受刑。晌午的时候,他被荣耀的异象压倒了。天发光照着他,比晌午的日头还亮。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查问他:「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这声音还补充说:「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刺棒是非常尖锐的工具,用来强迫顽固的动物向前走,保罗踢的是自己良知的刺,而更重要的是,他踢向圣灵叫他悔改的声音。他永远不能忘记司提反死时泰然自若、恩慈的神情。他踢的是神自己。

    二六15保罗问:「主阿,你是谁?」那声音回答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耶稣?怎可能会这样的?耶稣不是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埋葬了吗?是不是他的门徒偷了他的尸体,放在某些隐密处?那么,他现在怎能向他说话呢?真理立刻在保罗的心里显露出来。耶稣真的被埋葬了,但他已从死里复活。他升回天上,现在从天上向他说话。保罗逼迫基督徒,其实是逼迫他们的主。逼迫他们的主,就是逼迫以色列的弥赛亚──神的独生儿子。

    二六16然后,保罗简要说明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交托给他的使命。主叫他起来站着。基督在荣耀中向他发出特别的启示,为要指派他做主的仆人,见证当天他所看见的,和将要指示他的所有基督信仰的伟大真理。

    二六17神应许要救保罗脱离百姓和外邦人的手。这话的意思是在他的事工完成之前,他会在一般环境下得救拔。

    二六18神特差保罗到外邦人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归到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他们因信主耶稣,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杜宁指出本节完美地总括福音的功用:

    1.得从黑暗中释放出来。

    2.得从撒但的权下释放出来。

    3.使罪得赦免。

    4.使失落了的产业失而复得。

    二六19~23保罗向亚基帕解释,他受托後,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後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传讲人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证明他们悔改是真实的。犹太人在殿里拿住他,想要杀他时,他正在劝勉人。然而神保守帮助他,他便继续向跟他接触的人见证,传讲旧约众先知和摩西所说的事,就是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

    二六24~26非斯都是外邦人,或者不能完全跟上保罗辩论的思路。他完全不懂得欣赏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冲动地指控保罗因学问太大,反叫他癫狂了。保罗没有半点被激怒、发脾气的迹象,只悄然否认控罪,强调他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他更表示深信王明白他说的事实。保罗的生命和见证不是个秘密,犹太人全都知晓,无疑亚基帕也接到有关的报告。

    二六27保罗直接问王:「亚基帕王阿,你信先知吗?」保罗自问自答:「我知道你是信的。」这论点的力量是显然、不会弄错的。实际上,保罗是说:「我信旧约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亚基帕王啊,你不也同样相信他们的见证吗?那么,犹太人怎能定我该死的罪呢?或是你怎能为一些连你自己也相信的事而定我有罪呢?」

    二六28亚基帕感觉到论据有力,于是说:「你这样劝我,几乎叫我作基督徒了。」然而,亚基帕确实的意思仍有商榷的余地。追随英王钦定本翻译传统的人觉得这个王其实准备决志相信基督,认为保罗在第29节的回答证实这一点。也有人认为亚基帕讽刺地问保罗,好象说:「你以为就凭这一两句说服的话,就可以使我做基督徒吗?」换言之,他用笑话去逃避保罗说话的压力。

    二六29不管亚基帕的话是发自内心还是笑话,保罗的回答是绝对诚恳积极的。无论是少劝、是多劝,他都热切希望亚基帕和一切在场的人都可以进入基督徒生命的喜乐和祝福,分受保罗每一种特权,都要象他一样,只是不要象他有那些锁链。摩根说:

    他甚至愿以死叫亚基帕得救,但不愿把锁链加在他身上。这就是基督信仰。发扬它、应用它吧。那种逼迫人的热诚不是出自基督的信仰。那种愿以死叫人得拯救而不加上锁链热诚的,才是基督信仰。(注79)

    二六30~32王和巡抚并百尼基与其它官员离座私下商讨。他们不得不承认保罗并没有犯什么该死该绑的罪。或者,亚基帕带着几分遗憾地对非斯都说,保罗若没有上告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

    我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撤消上告于该撒一事。不管上诉是否不能改变,但我们确实知道,这位外邦人的使徒必要到罗马,在王面前受审(二三11)。这是神的旨意。在那里也成就他的心愿,就是效法他主的死。

    九.保罗启程往罗马并遇船难(二七1~二八16)

    本章描述保罗从该撒利亚乘船到米利大,再往罗马的一次冒险旅程。如果保罗不是船上乘客,我们就永远不会听闻这次旅程和撞船意外。文中有许多航海的术语,有时不易明白。

    二七1船在该撒利亚启航。保罗受一个官名叫犹流监管。这个百夫长隶属御营──一队庞大杰出的罗马军队。他象新约提到的其它百夫长一样,也是品格崇高、仁慈、处事公正又体谅别人。

    二七2船上还有别的囚犯,他们跟保罗一样,都是被带到罗马受审的。乘客名单上也有亚里达古和路加的名字,二人都是保罗早期旅程的同伴。他们乘搭的船来自亚大米田──小亚细亚西北角落每西亚的一个城市。原定向北面和西面走,在亚西亚的沿岸港囗停留,亚西亚是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省分。

    二七3船沿着巴勒斯坦岸边向北驶去,到了西顿──离该撒利亚七十哩。百夫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上岸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二七4、5从西顿起,路线横过地中海东北面,在居比路的右边经过,利用岛的岸边挡风。尽管风不顺,船仍驶到小亚细亚南岸,再向西面驶去,经过基利家、旁非利亚,一直到达每拉──吕家的港囗市。

    二七6在那里,百夫长叫囚犯转乘另一艘船,因为先前那艘不会载他们到义大利,只驶向小亚细亚西岸,然后返回原来港囗。

    第二艘船来自非洲北岸的亚历山太,载了二百七十六人,包括船员和乘客并一货卡的麦子。船从亚历山太向北面驶去,横过地中海到每拉,正要朝西面驶往义大利。

    二七7、8一连多日,船行得慢,因被风拦阻。船员几经艰苦,仅仅把船驶过革尼土──小亚细亚西南面尽头的港囗。因有逆风,他们向南走,沿着革哩底岛挡风的东面走,绕过撒摩尼海角,转向西面,抵挡强风,直至到达佳澳──近拉西亚城的港囗,在革哩底南岸的中部。

    二七9、10因行船条件不利,已花了不少日子。冬天将近,要远行就危险了。那时应该是九月尾或十月初,因禁食的节期(赎罪日)已过。保罗劝告船员航程不安全,继续行船会令货物和船受损,甚至船上的人性命难保。

    二七11、12然而,掌船的和船主想要前进。百夫长认同他们的判断,多半人跟他们的看法一样,觉得这港囗不及非尼基合适过冬。非尼基位于佳澳以西四十哩,在革哩底南角。港囗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

    二七13~17这时微微起了南风,水手以为可以再次航行,驶至非尼基。他们起了锚,向西行,靠着海岸前进。不久,有股东北暴风(名叫友拉革罗(注80))从沿岸悬崖扑向他们。船员无法按原定路线行驶,被迫让船随风而去,狂风把船推向西南面,到了一个小岛,名叫高大(注81),离革哩底二十至三十哩。到了岛的背风岸,他们难以系紧拖着的小船。但最后,他们终能把小船拉上来,再用缆索捆绑船底,以防大海浪把船打破。他们非常害怕大风把他们吹向南边,到达赛耳底──非洲岸上一个海湾,那里有很多危险的鱼群出没。为免危险,他们落下篷来,任船飘去。

    二七18、19他们任由风浪摆布,飘流了一整天后,开始把货物抛在海里。第三天,把船上的器具抛弃了。无疑因为船入满了水,所以要减轻负荷,以免沉船。

    二七20一连多日,他们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无助地颠簸不已,不能辨别方向,找不出自己身处的位置。生存的指望就都绝了。

    二七21~26饥饿叫人更加绝望。众人多日没有吃什么,忙于力保船只安全,把漏入的水倒回海里。或者,他们没有煮食工具。疾病、恐慌、失望又令他们食欲不振。食物没有短缺,但他们没有意欲进食。

    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说明他们有希望。他先温和地提醒他们,本来就不该离开革哩底。然后,向他们保证,纵然这船或会失去,但他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他怎会知道呢?主的使者那夜向他显现,叫他不要害怕,他必在罗马站在该撒面前。神把与他同船的人都赐给使徒了,即是说,神同样会保守他们的性命。所以,他们要喜乐。保罗相信即使船要撞在一个岛上,但各人仍会安然无恙。

    陶恕很有见识,他写道:

    「微微起了南风」的时候,载着保罗的船就平顺的向前驶,船上没有一个人认识保罗。在这颇为平凡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一种性格,也没有一人知道这种性格的力量有多大。但当暴风雨──友拉革罗临到他们时,保罗的伟大即成为船上众人的主要话题了。保罗自己虽然是个囚犯,但也颇严格地指挥船只,作出决定,发号关乎人命的指令。但我想,危机使人看见保罗生命里藏着一些东西,是连保罗自己也未能了解清楚的。暴风雨临到的时候,美丽的理论很快就凝结成为坚固的事实。(注82)

    二七27~29他们离开佳澳,已过了十四天。船在地中海的亚底亚海飘来飘去。亚底亚是在希腊,义大利和非洲中间的海。约到半夜,水手以为渐近旱地,就探深浅,可能他们听到大浪拍向海岸。首次探得十二丈(即一百二十尺)。稍往前行,探得九丈。为免搁浅,他们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盼望天亮。

    二七30~32水手恐怕命不能保,想要逃出船去,乘小船靠岸。他们正要把小船从船头放下去,假装要从船头抛下更多锚,保罗就把他们的计谋告诉百夫长。保罗劝告他们,水手若不留在船上,各人必不能得救。于是兵丁砍断小船的绳子,由它飘去。水手被迫在船上与各人同生共死。

    二七33、34费廉思把第33至37节命题为「保罗丰富的常识」。若要能欣赏这幕的剧情,我们必须认真知道在海上被风暴袭击的可怕。再者,我们也要记着,保罗不是船长,他只是一个囚犯乘客。

    快要破晓前,保罗劝众人吃饭,提醒他们忍饿不吃什么,已有两个星期。这是时候吃点东西,为要顾存身子。保罗向他们保证,各人头上连一根头发也不至损坏。

    二七35保罗先立榜样,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神,就吃。我们有多少时候不敢在众人面前谢饭祷告呢?然而,又有多少时候这种祷告的声音比传福音的声音还响亮呢!

    二七36、37众人都放下心,也就吃了。船上共有二百七十六人。

    二七38~41他们吃饱了,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为要让船轻一点。附近有岸,但他们不认识那地方。经商议尽后,他们决定可能把船靠岸。他们弃锚在海里,松开先前升起的船舵,他们按位置把它们放下。拉起头篷,向岸行去,但遇着两水夹流的地方──或者是两岛中间的海峡,就把船搁浅。船头在沙中胶住不动,船尾被浪的猛力冲坏,开始裂开。

    二七42~44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以防他们脱逃,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这样做。他吩咐会游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叫其余的人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飘浮。这样,船员、乘客全都得了救,上了岸。

    二八1、2船员、乘客上岸后,便知道到了米利大岛。岛上一些土人看见船难,又目击受害人在水上挣扎上岸。他们有非常的情分,生火接待这群刚抵岸的人。因为下雨、天气又冷,他们全身湿透又冷。

    二八3保罗帮助生火时,被毒蛇咬伤。那蛇显然是在浮木之间冬眠。木放在火上,毒蛇迅速苏醒,爬出来袭击保罗。咬住他的手意思不只是盘绕着保罗的手,而是真的咬了一囗。

    二八4~6起初,当地的人就论定保罗必是个凶手。虽然他已经逃难,天理还不放过他,他快便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然而,保罗没有因被蛇咬而产生任何病症。他们就转念,认定他是个神。另一次清楚显示人心、人性善变和易变的一面。

    二八7当时,米利大岛长是部百流。他在海滩附近拥有不少的田地,这群遇上船难的人就在这里登岸。这个富裕的罗马官尽情款待保罗和他的朋友,提供住宿给他们三日,即是说,直至他可以安排长期住所给他们过冬。

    二八8神不会不报答这个外邦人的善意。约在那时,他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二八9、10这个医治神迹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岛上。随后三个月,患病的人被带到保罗面前,全都得了医治。米利大的百姓为向保罗和路加(注83)表示谢意,到他们离开的时候,多方的尊敬他们,把他们往罗马时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二八11过了三个月的冬日,航海回复安全。百夫长和囚犯上了亚力山太的船,……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这船以丢斯双子为记,即是加斯图和波勒士。异**水手相信他们是保佑水手的神。

    二八12~14他们从米利大出发,航行约八十哩,到达叙拉古──西西里的首都,位於西西里东岸。船在那儿停泊三日,再前进往利基翁──位於义大利西南隅,即足趾部分。过了一天,起了有利的南风,让船员可以沿着义大利西岸向北走一百八十哩到达部丢利──那不勒斯湾北岸。部丢利离罗马东南面约一百五十哩。保罗在那里遇见基督徒弟兄们,得与他们共处七天,享受相交生活。

    二八15我们不知道保罗抵达部丢利的消息怎样传到罗马。无论如何,有两班弟兄出来迎接他们。一班从罗马向东南面走四十三哩,到达亚比乌市。另一班向东南面走三十三哩到达三馆。保罗看见罗马圣徒关爱他们的感人场面,感到非常快乐、兴奋。

    二八16进了罗马城,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所私人住宅。

    十、保罗在罗马被软禁及向犹太人作见证(二八17-31)

    二八17~19保罗依照要先向犹太人见证主的政策,请犹太人的宗教首领来。他们来到他租用的房子里。保罗便向他们解释案情,告诉他们虽然他没有作什么事,干犯犹太百姓和他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手里受审。外邦官长找不出他犯了什么错,想要释放他,但犹太人喊叫不服,保罗只好上告于该撒。上告目的不是有什么事要控告犹太国的百姓,而是藉此可以保护自己。

    二八20因为保罗没有犯什么罪得罪犹太百姓,才请罗马犹太人来见面说话。其实,他是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上文解释过,以色列人所指望的是指向犹太先祖所立的应许得成就,特别是弥赛亚的应许。这些应许的成就包括叫死人复活。

    二八21、22犹太人的领袖明言不知任何有关使徒保罗的事。他们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他的信,他们的同胞也没有来报给他们说,保罗有什么不好处。无论如何,他们真的想多听保罗的意见,因为知道他与基督信仰有关,这信仰又是到处被毁谤的。

    二八23稍后,一大群犹太人来到保罗的寓处,多听他的事。他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见证神国的道,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为此他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

    二八24他传讲的信息,有信的,有不信的。(不信比单单不接受他的话更强烈,表示正面拒绝。)

    二八25~28总括来说,保罗眼见这福音,又再一次被犹太国人弃绝,便引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先知受托要把这话向百姓说,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向他们传佳音,他们却不愿听,使保罗再次心碎。看见犹太人这样拒绝福音,保罗就向他们宣告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他表示他们必会听受。

    二八29不信的犹太人议论纷纷的就走了。加尔文指出,保罗引先知的话,说他们不是,激怒那些弃绝弥赛亚的不信分子,促使他们气愤填胸,要与接受他的犹太人对立。这位改革家实际地应用了这事例:

    最后,基督的福音引起争论,而这些争论既从人的固执产生,任何反对这说法的都只是徒然反对。事实上,要与神共享太平,我们就要与蔑视他的人争战。(注84)

    二八30随后,保罗在罗马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探访他的人,他全都接待。他可能在这段期间写了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

    二八31他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禁止;他享有一定的自由。

    使徒行传就这样结束了。有人认为事出突然。无论如何,开首勾画的传道模式现已完成。福音已传到耶路撒冷、犹太、撒玛利亚,及至这时的外邦世界。

    使徒行传结束后,我们只能从保罗日后的著作推断他生平的事迹。

    很多人都相信他在罗马住了两年后,其案呈上给尼禄,并且宣告无罪。

    然后,他便启程,开始第四次传道旅程。到访之地可能有以下几处,但次序不一定如此:

    1.歌罗西和以弗所(门22)

    2.马其顿(提前一3;腓一25,二24)

    3.以弗所(提前三14)

    4.士班雅(即西班牙)(罗一五24)

    5.革哩底(多一5)

    6.哥林多(提后四20)

    7.米利都(提后四20)

    8.在尼哥波立过冬(多三12)

    9.特罗亚(提后四13)

    没有资料显示他为什么及在何时何地被捕。但我们肯定他又再次以囚犯的身分被带到罗马。这次监禁远比第一次严厉残酷(提后二9)。朋友大部分都离弃他(提后四9~11),他并且知道自己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四6~8)。

    传统说法指他在主后六十七或六十八年在罗马城外被斩首。

    关于保罗的颂词,请看他写的哥林多后书四章8至10节,六章4至10节,及十一章23至28节,及我们对这些总结的注解。

    附篇使徒行传的信息

    读完使徒行传,最好能回顾早期基督徒的原则和行事方式。个别信徒以及他们所属的地方教会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第一世纪基督徒只为主耶稣而活,是清楚可见的。他们整个人生都以基督为中心。他们生存最基本的原因是要见证救主,热心积极的奉献自己,投入事奉。在人类疯狂地挣扎求存的世界里,有一群热心的基督徒,组成结实的核心,他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对他们来说,万事都只隶属在这荣耀的呼召下。

    朱伟慈的评论很好:

    门徒在神的祭坛上燃点着圣洁、炽热的热诚,受这火的洗礼。火焰在中央,生命中每个目的和机能,都从火支取力量。这火在众使徒的心灵中,就象大船上火炉里的火,带动这船经过大风暴,及巨浪席卷的汪洋。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们!什么也不能阻碍他们前进。一种强大的力量贯通他们的行动举止。他们有热、有光,因他们得着圣灵的大能给他们施洗。(注85)

    他们传讲的信息以主耶稣基督的复活和荣耀为中心。他们见证复活的救主。人们杀害弥赛亚,但神已叫他从死里复活,坐在天上至高荣耀的宝座上。万膝都要向他跪拜,跪拜那位坐在神右边,得着荣耀的人子。除他以外,别无拯救。

    门徒身处憎恨、困苦和贪婪的环境中,向万人彰显爱,以仁爱回报逼迫,为攻击他们的人祈祷。他们向其它基督徒显示的爱,催使敌人感叹说:「看这群基督徒何等彼此相爱!」

    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要使福音得以广传,这点使我们印象深刻。他们不会把物质财产看作是属于自己的,反而把自己视为神的管家。哪里有真正的需要,就会有金钱迅速送到,应付需要。

    他们争战,不是凭肉体的武器,而是靠着神有大能**城堡。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与宗教或政治领袖作战,而是在灵里与天上邪恶的势力作战。所以他们凭着信心、以祷告和神的话装备自己,奋勇向前。基督信仰跟伊斯兰教不同,基督信仰不会用暴力来传播。

    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与世界分别出来。他们在世生活,但不属世。他们要见证神,就与不信的人保持联络,但他们从不因享爱世界罪中之乐而对基督不忠。他们以客旅和寄居者的身分穿州过省,要为万人带来祝福,却又不让地上的污秽沾身。

    他们会忙于参加政治工作吗?会为当时的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吗?他们认为世上一切的恶疾、弊病都从人的罪性而来。一个人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出原因。政治、社会改革治标不治本。惟有福音能够一矢中的,改变人罪恶的本性。因此,他们不会弄错,不会找次要的救法。无论得时不得时,他们不断地传福音。福音所到之处,化脓的伤囗都会消失减少。

    他们遭受逼迫并不感到希奇。受逼迫,是意料中事,这是一向教导他们的。他们不会替自己报复,甚至求平反,只向神申诉,因为神判事公正。他们不求逃避人生试炼,只祈求放胆向跟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宣讲基督。

    门徒面前的目标是把福音传遍世界。对他们来说,无分本地或外地宣教,世界就是禾场。他们传福音,却不止于传福音,即是说,他们不单满足于把灵魂带到基督面前,然后由他们自己挣扎求存。相反,他们把归向基督的人带到地方教会聚会。当中,他们得以学习神的话,在祷告中成长,并在其它方面坚固自己的信仰。然后接受挑战,出外向别人传讲这佳美的信息。

    建立地方教会能让福音工作可以长久进行,并向周围地方伸展。会众属于本地的,即是说他们在当地自行管治、维持和传道。教会之间,彼此独立,但有灵里的相交。教会自己支付开支,没有中央财库或母机构。

    基本上教会是信徒属灵的避难所,不是接触非信徒的中心。教会活动有擘饼、敬拜、祈祷、研经和聚会。福音聚会不会以这些形式在教会举行,而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传福音的机会──在犹太会堂、市集、街上、狱中和逐家探访。

    教会都在信徒家中聚会,而不在特别为聚会而设的建筑物。教会因此有很大的流动性,在逼迫时期,可以迅速、轻易的不公开聚会。

    开始时绝无宗派。众信徒都是基督的肢体,每个地方教会都代表整体的教会的模样。

    教会里并没有圣品人和平信徒的区别。没有人在教会里拥有全权教导人、传福音、给人施洗或主持圣餐。教会晓得每个信徒都有恩赐,也有使用恩赐的自由。

    那些领受恩赐作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的,都不求抬高自己,成为教会不可缺少的职员。他们的职事是在真道中建立圣徒,让他们也同样可以天天事奉主。新约时期领受恩赐的人特别得到圣灵膏抹,作为事奉的装备。这让没有学问、极平凡的人也可以在他们身处的年代发挥影响力。他们不是今天所说的「专业人士」,而是受膏的带职传道人。

    使徒行传记载宣讲信息时,通常都伴随着有奇迹──神迹、奇事,和各种圣灵的恩赐。在较早篇章中,这些奇迹似乎是比较显著,但其实神迹是贯彻整卷书的。

    地方教会开始运作后,使徒或其代表就任命长老──属灵的监督。他们牧养羊群。每间教都有几位长老。

    「执事」这名不是使徒行传里特有的教会职员。「执事」的动词用来描述为主执行的事奉──不管是属灵的事奉,还是世务的事奉。

    早期信徒洗礼是在水里的浸礼。一般印象是信徒悔改后,很快便给施洗。每星期的第一天,门徒就聚集在一起,擘饼记念主。这种聚会可能不及今天的那么正式,似乎是跟一般饭餐或爱筵一并进行的。

    早期教会爱祷告,犹如是系于神的救生索。祷告是认真、有信心又迫切的。他们也禁食,为要把能力完全集中在属灵的事上,不分心,不打盹。

    经过祷告、禁食,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才把特别的传道计划托付巴拿巴和扫罗。二人在此之前也曾事奉主。这次托付不是正式的按立礼仪,而是安提阿的领袖承认圣灵确实呼召他们,表示了教会在巴拿巴和保罗履行的工作上同心合意。

    出外传福音事奉的人不受自己的教会控制。圣灵怎样带领他们,他们就怎样事奉。但他们必会向自己的教会报告,述说神怎样祝福他们的劳苦。

    在此,教会不是一个结构紧密的组织,而是一个活的有机物,时常顺服主的带领而行动。教会的头──天上的基督──指挥肢体。他们也保持受教、有流动性和机敏。所以在使徒行传找不到僵硬的事奉模式。我们喜见事奉有弹性,不死守规条。例如,没有硬性规定使徒在某处最多可逗留多少日子。在帖撒罗尼迦,保罗可能留了三个月,但在以弗所他停留了三年;完全视乎建立圣徒独立、继续地事奉基督要花多少时间。

    有人觉得使徒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倚靠当地的教会,把福音传开至乡郊。是真的吗?使徒有没有这种定规不变的策略呢?还是他们天天遵行主的吩咐──不管是重要的中心区还是偏远的小村庄?

    无疑,从使徒行传中,我们得着深刻的印象,就是早期信徒仰望、倚靠主的带领。他们有所牺牲,全都为主的缘故。他们无人无物,只有主自己。所以他们仰望他,寻找每天的方向,从没有失望。

    巡回传道的基督徒工人通常以二人一组上路。夥伴通常是个年轻弟兄,象学徒一样学习事奉。众使徒时常寻找可造就的忠心年轻人。

    有时主的仆人自己养活自己,例如:保罗以制造帐棚为业。有时有肢体或教会奉献,支持他们。

    另一种深刻的印象是属灵领袖也得到与他们同工的圣徒承认。圣灵授权他们说话带有权威,也是这位圣灵给予其它信徒有属灵的本性去顺服这权威。

    门徒依法服从地上的政府,除非政府不让他们传福音。他们顺服神,不是顺服人。他们承受官方的惩罚,不反抗,更不会密谋谁翻政府。福音先传给犹太人。以色列国拒绝这信息,佳音才传给外邦人。「先传给犹太人」的命令在使徒行传历史中实践了。今天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是平起平坐的──彼此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早期教会的事奉带着大能。百姓因为害怕神不喜悦不义,所以不轻易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教会中的罪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在某些情况下,神会严厉惩罚犯罪的人。例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

    研读使徒行传,得出最后一个叫人折服的道理就是:假如我们都效法早期教会在真道、牺牲、一心爱主、不厌倦事奉上的榜样,在我们一代,福音就得传遍世界了。

    评注

    1(简介)费廉思(J.B.Phillips)TheYoungChurchinAction,页vii。

    2(一5)基督复活与升天之间相隔四十天,到五旬节时又过了十天,但主没有说出实确是多少天,也许要令门徒保持着期待的状态。

    3(一20)这里没有准确地引录诗篇的经文用字,原因可能有两个。(1)新约作者经常引用七十士译本(LXX)的旧约经文,而我们的译文则翻译自希伯来原文文本,因此用词上有所差别。(2)就如经常的情况一样,圣灵默示旧约,在新约的语境中引述旧约经文时,使用一定程度的编写自由。

    4(二1)使徒行传这里使用的「在一处」(epitoauto),跟诗篇一百三十三篇1节的希腊文版本(七十士译本的一三二1)所用的「同居」一词,是相同的。

    5(二4)圣灵其它的工作在我们信主后就属于我们的有:膏抹(约壹二27),印记(弗一13),和保证(弗一14)。圣灵其它的工作,根据我们的顺服和降服而有条件地给予我们的有:引导(徒八29),喜乐(帖前一6),和能力(罗一五13)。

    6(二22~24)译作痛苦的字通常指临产的剧痛。基督的复活相当于出死入生的出生,整个过程的痛苦是剧烈但短暂的。在诗篇十八篇5节,相同的用语翻作「阴间的绳索」。

    7(二25~27)乐园等同于第三层天(林后一二2、4)。

    8(二38)雷历(C.C.Ryrie),TheActsoftheApostles,页24。

    9(二39)司布真(C.H.Spurgeon),TheTreasuryoftheNewTestament,I:530。

    10(二41)批判性(NU)文本略去「高兴地」。

    11(二44、45)格连特(F.W.Grant),"Acts",TheNumericalBible:Actsto2Corinthians,VI:25-26。

    12(二46)每当我们读到保罗或其它人进入圣殿,指的都是进入圣殿的院子,不是圣所。只有祭司才可进入圣所。外邦人只准进到外院,冒险再内进的,处以死刑。

    13(附篇)在批判性文本,「教会」要到五章11节才产生。

    14(附篇)安格(M.F.Unger),Unger'sBibleHandbook,页586。

    15(附篇)钟思理(E.S.Jones),Christ'sAlternativetoCommunism,页78。

    16(附篇)凌耳(G.H.Lang),TheChurchesofGod,页11。

    17(四1~4)司布真(C.H.Spurgeon),出处不详。

    18(四13)司徒雅各(J.A.Stewart),Evangelism,页95。

    19(四14~18)朱伟慈(J.H.Jowett),TheRedeemedFamilyofGod,页137。

    20(四27、28)「仆」比三章13、26节,四章30节所用的「子」,是pais的较隹翻译。

    21(四27、28)马德逊(G.Matheson),RestBytheRiver,页75-77。

    22(四32~35)格连特(Grant),Acts,页34。

    23(四32~35)马尔舒(F.E.Marsh),FullyFurnished,页74(中文版《门训手册》,角石出版)。

    24(四32~35)雷历(Ryrie),Acts,页36。

    25(五40)雷历(Ryrie)提出,这次鞭打可能是为他们不服从公会前一次命令而执行的(参看申二五2、3)。

    26(五41)在传统的手抄本中,在这里有三个令人感兴趣的不同说法:TR「他名」;NU:「这名」;M:「耶稣的名」。

    27(六8)司提反(希腊文Stephanos)意思是「锦标」或「得胜的华冠」。

    28(六10~14)用词的次序可能显示他们妒忌摩西的荣誉,多于神的荣誉!

    29(七9~19)「可能原来的版本和希腊文的版本两者都是对的(这样说并不奇怪,根据动词的不同形式变化)。后者将玛拿西和以法莲在埃及生的五个儿子也计算在内(代上十七14~27)。」凯理(Kelly),Acts,页84。

    30(七9~19)要严肃地处理这个和前一个难题,请看凯理(Kelly),Acts,页84~85。

    31(七20~43)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1969年5月31日。

    32(八4~8)从地势来看,是从耶路撒冷下去。

    33(八4~8)彭汉马(H.L.Payne),WhatIsaMissionaryChurch?TheSundaySchoolTimes,1964年2月22日,页129。

    34(八12、13)由于经文说西门「信了」,并且他请彼得替他祈求(24节),便引起了他已得救却仍非常属世的争论。

    35(八26)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古代非利士人城镇,在耶路撒冷西南面,是从巴勒斯坦到埃及路上的必经之地。

    36(八27~29)女贵族的男仆有时是被阉割了的。在犹太教中,太监不能作上等公民(申二三1),他们被限制于「改奉犹太教的人」的身分。但在这里,一个太监成为基督教会里有完全资格的一员。

    37(八27~29)干大基可能是一个名衔,象法老一样,而不是人名。

    38(八37)最古的(NU)和主要(M)手抄本都没有这节。然而,这节在西方的手抄本包括拉丁文译文中找到,被认为是第二世纪初期,在罗马使用的浸礼惯用语。那些教导浸体重生的人显然不想删去这节。

    39(八38)大部分的罗马天主教学者、加尔文和许多实行洒水礼的人,都承认古代的水礼是浸没式的。说公道点,虽然新英王钦定本的翻译颇跟原义和准确,但我们也要指出,「下……去」和「从……上来」也可以译作「去」和「从」。

    40(八40)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唯一一个国家,从早期到今天仍然继有基督信仰传统的。腓利的忠实或许就是那里的教会打开大门的钥匙。

    41(九1、2)也请看十九章9、23节,二十二章4节,二十四章14、22节。

    42(附篇)夏励加(Harnack),由霍雷登(L.Ford)引述,TheChristianPersuader,页46。

    43(附篇)任杰(D.lngn),由钟思理(E.S.Jones)引述,Conversion,页219。

    44(附篇)高伯恩(B.Green),同上。

    45(附篇)霍雷登(L.Ford),由钟思理引述,Conversion,页46。

    46(附篇)司徒雅各(J.A.Stewart),PasturesofTenderGrass,页70。

    47(九36~38)大比大是亚兰文,多加是希腊文,意思是羚羊。

    48(一○1、2)雷历(Ryrie),Acts,页61。

    49(一○3~8)一个硝皮匠(制皮革的)在城外经营是合宜的,在卫生上,近海对于弃置动物尸体是理想的。

    50(一一20、21)在新约中,希利尼人通常指希腊的犹太人;但在这里所指的只能是希腊人,即外邦人。注意上文下理:19节「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20节「也向希利尼人传讲」(相对于犹太人来说)。

    51(一一25、26)司徒雅各(J.A.Stewart),Evangelism,页100-101。

    52(一二25)亚历山大(NU)和主要(M)文本都作「往耶路撒冷」。由于巴拿巴和扫罗在十三章1节再在安提阿,可能是抄写的人将经文「改正」作「从」。

    53(一三3)班豪斯(D.G.Barnhouse),TheMeasureofYourFaith,Book69,页21。

    54(一三7、8)第7节在英王钦定本中,士求保罗被称为「方伯」(副手),但他的名衔更准确一点该是「总督」(新英王钦定本)。路加对于罗马帝国当时常用的官员名衔,有准确的认识。因此,他以希腊文称腓立比的地方法官为strategoi,拉丁文为praetors(一六20),并指明那些官员rhabdouchoi,拉丁文作lictors(六35)。他准确地称帖撒罗尼迦的统治者为politarchs(一七6);而在以弗所,他又正确地分辨他们为asiarchs(一九31)。

    「这些全是不同城市的当地掌权者,罗马的巡抚或总督,各管治一个省分。路加正确地指出不同城市的不同名衔,显示他非常清楚自己所写的;这个准确的标记应该增加我们对他作为一个忠实的历史学家的信心。」司徒达(C.E.Stuart),FacingfromtheActsoftheApostles,页272。

    55(一三19~22)讨论年代和文本的难题,请看凯理(Kelly),Acts,页185。

    56(一三48)欧德曼(C.R.Erdman),TheEpistleofPaultotheRomans,页109。

    57(一四4~7)这词实际上等于「宣教士」。

    58(一四10~12)原文文本使用这些希腊名字;161年文本则用朱庇特(即Jupiter)和墨丘利(Mercury),这些是神只更为通行的拉丁名字。

    59(一四19,20)凯理(Kelly),Acts,页202。

    60(一四21)欧德曼(Erdman),Acts,页109。

    61(附篇)高斯(C.A.Coates),AnOutlineofLuke'sGospel,页254。

    62(一五20)有人认为四种要禁戒的做法是指到利未记第十七至十八章的记载如下:偶像的污秽(一七8、9);性不道德不单是通奸、一夫多妻(一八20)、同性恋(一八22)、人兽交合(一八23),也包括近亲通婚(一八6~14),甚至是亲戚通婚,即姻亲通婚(一八15,16);吃勒死或不当地屠杀的牲畜(一七15);吃血(一七10~12)。倘若犹太信徒看见外邦信徒违反这些规定,他们会感到厌恶(徒一五21)。

    63(一六6~8)雷历(Ryrie)Acts,页88~89。

    64(一六9)史图加(J.Stalker),LifeofSt.Paul,页78。

    65(一六19~24)蒲乐克(A.J.Pollock),TheApostlePaulandHisMissionaryLabors,页56。

    66(一六25)摩根(G.C.Morgan),TheActsoftheApostles,页389-390。

    67(一七2、3)虽然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期间只有三个安息日到会堂里教训人,但有人相信他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

    68(一七16)晏诺慈(W.Arnot),TheChurchintheHouse:ASeriesofLessonsontheActsoftheApostles,页379及以后。

    69(附篇)有学者相信五旬节的讲道是在圣殿的院子进行的。

    70(附篇)宣信(A.B.Simpson),无法取得进一步资料。

    71(一八2、3)杨庭道(D.T.Young),NeglectedPeopleoftheBible,页232-233。

    72(一八18)剪发的分词在原文中,是紧随着「亚居拉」而不是「保罗」的(第18节在希腊原文是一句句子)。

    73(一九8)司徒达(Stuart),Tracings,页285。

    74(一九15、16)迈耳(F.B.Meyer),由欧迪斯(W.H.Aldis)引述,TheKeswickConvention1934,页60。

    75(一九23~27)戴安娜是希腊名字亚底米的拉丁文,亚底米是一个多乳房的生育女神。

    76(二一23、24)格连特(Grant),Acts,页147。

    77(二二14~16)加上「藉」、「靠」在这样的结构(方法分词)中是不难理解的。意译:起来(anastas)受洗(baptisai),洗去你的罪(apolousai),藉求告(epikalesamenos)主的名。

    78(二六9~11)这里的希腊文时态无疑是增强性不完成式的:「我……强迫他们……」

    79(二六29)摩根(Morgan),Acts,页528。

    80(二七13~17)Nu文本作「友拉居罗」(Euraquilon)。

    81(二七13~17)Nu文本作「哥大」(Cauda)。

    82(二七21~26)陶恕(A.W.Tozer),ThatIncredibleChristian,页134。

    83(二八9、10)可能路加运用他的医疗技术,加上保罗的医治恩赐,一起替人治病。如果神不喜悦医疗专业的话,他就不可能拣选一个医生,来写新约的百分之二十八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内容了!

    84(二八29)加尔文(J.Calvin),TheActsoftheApostles,II:314,NU文本略去第29节。

    85(附篇)朱伟慈(J.H.Jowett),ThingsthatMatterMost,页248。

    
新约 罗马书
    简介

    「这卷书是基督信仰的权威根据。」~高德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罗马书常列在保罗书信之首。这样做是正确的。使徒行传的记载,到保罗抵达罗马后完结。新约圣经的书信部分,由保罗在探望罗马信徒前写给当地教会的一封信作开端,这编排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从神学的角度来看,罗马书是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一卷,又是神话语里最具系统的基督教神学着述。

    在历史上,罗马书是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奥古斯丁因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3至14节而悔改归主(主后380年)。马丁路德明白神的义和「义人必因信得生」的意思后,便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帐幔(主后1517年)。

    卫斯理约翰在伦敦奥德斯盖特街的莫拉维亚家庭教会聚会时,听见人朗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的前言,体会到得救的确据(主后1738年)。加尔文曾写道:「任何人通晓这卷书,就是找到一条明白整本圣经的通道。」

    贰.作者

    外证异端人士,甚至抱极端怀疑态度的批评家,都曾一致地接受正统的立场,承认罗马书的作者就是这位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事实上,在广为人知的论者中,第一个明确地指出保罗是本书作者的,是异端论者马吉安。曾引述这书内容的正统派基督徒,包括罗马的革利免、伊格那修、殉道者犹斯丁、坡旅甲、希坡律陀和爱任纽。穆拉多利经目也将这封信列为保罗的着作。

    内证有很强的证据,证明保罗是本书的作者。书中的神学、词汇、精神都显着地表现出保罗的特色。信里说这是保罗写的(一1),但这当然不足以说服怀疑论者。然而,其它参考经文如罗马书十五章15至20节进一步证明这点。最具说服力的,大概是书信的内容,与使徒行传有大量不谋而合之处,且看来并不是刻意安排的。例如提到向圣徒收集捐款的事,提及该犹、以拉都,又提到很久已计划要到罗马去。这都指示保罗就是作者。德丢是替他缮写这信的助手(罗一六22)。

    叁.写作日期

    罗马书于哥林多前后二书之后写成,因为哥林多前后二书提到收集捐款,而罗马书说已准备好送去给耶路撒冷贫穷的圣徒。本书提到哥林多的港囗坚革哩(罗一六1),还有其它的细节。这使大部分学者认为,保罗是在哥林多写本书的。保罗在那里只逗留了三个月(正在他第三次传道旅程的尾声),有人密谋对付他,所以他不得不离开。因此,本书必定是在这段短时间内写成的。所以,写作日期大约是主后五十六年。

    肆.背景与主题

    基督信仰最初是怎样传到罗马的呢?这一点不能肯定。可能是那些犹太人从罗马到耶路撒冷过节的,在五旬节那天信主之后(参看徒二10),便将福音带回去。这时候大概是主后三十年。

    当保罗在大约二十六年后从哥林多写这封信时,他本人并未到过罗马。然而,根据第十六章的记述,他认识不少罗马的基督徒。在当时,或因为逼迫的缘故,或为了宣扬福音,又或是基于工作所需,基督徒一般都经常往来迁徙。这批罗马基督徒,有来自犹太人背景的,也有是外邦人。

    保罗终于约在主后六十年来到罗马。他到那里的方式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成了为基督耶稣被囚的被解到罗马去。

    罗马书是经典着作。对未信的人来说,本书清楚地揭示他们有罪、失丧的本质,以及神拯救他们的公义计划。初信者可以从书中学到他们是与基督同证的,和如何藉着圣灵的能力得胜。成熟的信徒会感到乐趣无穷,因为所涉及的真理范围很广阔,包括教义、预言和实践。

    学习罗马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看本书为保罗与一位不具名的反对者的对话。当保罗在阐释福音时,他好象听见这位反对者对各个论点提出反驳。使徒保罗给这位反对者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在面对神恩典的福音时,人的各种主要反应态度,保罗都一一加以处理回答。

    有时候反对意见是清楚说明的,有时候只是引伸出来的。不论是明说还是引伸的,都围绕着福音,这好信息就是人可以在守律法以外,凭着神的恩典,透过相信主耶稣基督而得拯救。

    我们将罗马书看为处理十一条主要问题:(1)这封信的主题是什么?(一1,9,15,16);(2)福音是什么?(一1~17);(3)人为什么需要福音?(一18~三20);(4)根据福音来说,不虔的罪人怎样可以蒙圣洁的神称为义?(三21~31);(5)福音与旧约圣经是否吻合?(四1~25);(6)称义为信徒的生命带来什么福气?(五1~21);(7)因信藉恩得救的教训,会否容许甚至鼓励人过犯罪的生活?(六1~23);(8)基督徒与律法有什么关系?(七1~25);(9)基督徒怎样才能够有力量去过圣洁的生活?(八1~39);(10)福音既应许犹太人和外邦人同可得救,是否意味着神已经违背了他对地上选民犹太人的承诺?(九1~一一36);(11)蒙恩称义的人,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回应?(一二1~一六27)

    只要能掌握这十一条问题及其答案,就能够明白这卷重要的书信。第一条问题:「罗马书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当然是:「福音」。保罗没有兜圈子,而是开门见山。在开首的十六节经文里,他总共四次提到福音(第1,9,15,16节)。

    这要引出第二条问题:「福音是什么?」福音本身的意思就是好消息。不过,保罗在第1至17节里,将关于这好消息的六个要点给我们说明:(1)神是这福音的来源(1节);(2)旧约圣经的预言已应许了(2节);(3)是关于神儿子主耶稣基督的好消息(3节);(4)是神拯救的大能(16节);(5)是给全人类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16节);(6)只可以凭着信而得的(17节)。这里稍作简介,下面我们要来仔细地研究本书的经节。

    大纲

    壹.教义上:神的福音(一~八)

    一.福音的简介(一1~15)

    二.福音的界定(一16,17)

    三.全人类对福音的需要(一18~三20)

    四.福音的根基和范围(三21~31)

    五.福音与旧约的协调(四)

    六.福音带来的实质福气(五1~11)

    七.基督作成的工向亚当的罪夸胜(五12~21)

    八.透过福音过圣洁生活(六)

    九.律法在信徒生命中的位置(七)

    十.过圣洁生活的能力就是圣灵(八)

    贰.时代治理上:福音与以色列人(九~一一)

    一.以色列人的过去(九)

    二.以色列人的现在(一○)

    三.以色列人的将来(一一)

    叁.责任上:活出来的福音(一二~一六)

    一.个人的献上(一二1,2)

    二.运用圣灵的恩赐来服事(一二3~8)

    三.与社会的关系(一二9~21)

    四.与政府的关系(一三1~7)

    五.与将来的关系(一三8~14)

    六.与其它信徒的关系(一四1~一五13)

    七.保罗的计划(一五14~33)

    八.欣赏其它人(一六)

    
新约 罗马书1-5章注释
    壹.教义上:神的福音(一~八)

    一.福音的简介(一1~15)

    一1保罗介绍自己是被买来的(从耶稣基督的仆人的称呼可见),蒙呼召的(他在往大马色的路上奉召为使徒,作救主的特使),及特派的(分别出来以便向外邦人传神的福音[参看徒九15;一三2])。我们也是由基督的宝血买赎,蒙召为他拯救的大能作见证,并奉派无论往那里去都要宣扬福音。

    一2保罗为免犹太读者以为这福音是崭新的,与他们的属灵传统毫无关系,便说明旧约的众先知早已明确地宣告了(申一八15;赛七14;哈二4),并用象征和预表(例如挪亚方舟、铜蛇和献祭制度)应许这福音的来临。

    一3这福音是关于神的儿子我主耶稣基督的,按肉体说(即从他人性的角度看来),他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肉体说这句,表示我们的主不单是人。这些字眼特别指到他的人性。如果基督只不过是一个人,就毋须突出他这方面的本质,因为根本就不会有其它方面。但正如下一节所说的,他不单是人。

    一4这里描述主耶稣是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圣灵就是这里所说圣善的灵;在耶稣受浸并在他所有神迹的事工里,将他显明出来。救主藉着圣灵(注1)大能所作的各样奇妙神迹,见证他就是神的儿子。当我们读到……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时,自然会想起耶稣的复活。然而,按字义说,这里可读成「因使死人复活」;因此,使徒保罗在这里所想到的,可能也包括基督曾使死人复活,如睚鲁的女儿、拿因寡妇的儿子及拉撒路。不过,毫无疑问,这里说的主要是主自己的复活。

    当我们说,耶稣是神的儿子时,表示他是那位与众子不同、独特的儿子。神有很多儿子。所有信徒都是他的儿子(加四5~7)。甚至是天使,也被形容为神的众子(伯一6;二1)。但耶稣是神的儿子,却有独特的含义。当我们的主说神是他的父时,犹太人正确地意识到,他正在宣称自己乃是与神同等的(约五18)。

    一5保罗是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受了恩惠(是他不配的,却把他拯救过来的恩宠)及使徒的职分。当保罗说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时,差不多可以肯定他所说的我们,是作者用的复数第一人称,即单指他自己。他将使徒的职分与万国或外邦人连起来,显然是指到他自己而并非其它的使徒。保罗奉派去呼吁各族各民顺从真理,即顺从福音的信息,就是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徒二○21)。向全世界宣扬这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他名的缘故,讨他喜悦并荣耀他。

    一6在对福音有回应的人里,其中有被保罗称呼为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强调神主动地拯救他们。

    一7这封信是写给在罗马的众信徒,而不是(跟其它书信一样)写给单一家教会的。信的最后一章指示,在罗马有几个信徒的聚会,保罗问候他们众人。

    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对所有蒙了基督宝血买赎的人来说,这两个可爱的名字都是真实的。蒙恩的人,都为神特别所爱,也蒙召从世上分别出来归神。这正是圣徒一名的意思。

    保罗问安的特色,是并合恩惠与平安。恩惠(charis)是希腊的特色,而平安(shalom)则是犹太人传统的祝福语。这并合尤为适当,因为保罗的信息说到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现今在基督里成了一个新人。

    这里所说的恩惠,并不是拯救的恩(保罗的读者都已得救),而是装备、促使基督徒能过信徒生活及事奉的恩惠。平安大概不是指与神和好(圣徒已经与神和好,因为他们已因信得称为义了),而是指当圣徒在这纷乱的社会生活时,在他们心中作主的神的平安。恩惠和平安来自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强烈地暗示父与子的平等。如果耶稣只是一个人,那么将他看成与父神一样赐下恩惠和平安,就是荒谬的了。就好象是说:「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国父归与你们。」

    一8只要有机会,保罗都在书信的起首,给读者值得称赞的事表示欣赏。(这是我们应来学习的好榜样!)这里他靠着耶稣基督我们的中保感谢神,因为罗马那里的基督徒的信德已传遍了天下。他们的基督徒见证,在整个罗马帝国广为传述。对当时活在地中海一带地区的人来说,这已是遍了天下。

    一9由于在罗马的基督徒把光照在别人面前,保罗就不得不在祷告中不住的提到他们。他请神来为他不住的祷告作见证,因为除了神以外,没有其它人知道实情。但神知道,就是保罗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事奉的神。保罗是用心灵事奉的。这事奉不是宗教上的苦差,无休止地进行各种仪式,死记背念各种祷文诵辞。这事奉却是浸淫在热切的、充满信心的祷告里。这是甘心情愿、全情投入、永不言休的事奉,由全心全意爱主耶稣的心灵所激发出来。这是一股澎湃的热情,要宣扬关于神儿子的好信息。

    一10保罗除了为罗马的圣徒感谢神之外,还祈求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能前往探访他们。他的心愿是他的旅程能够照神的旨意而行。

    一11保罗心里所想望的,就是要在属灵上帮助众圣徒,使他们在信心上进一步得到坚固。保罗并不是要信徒得到所谓的「第二次祝福」,也不打算透过按手将部分属灵恩赐传给信徒(纵然他在提后一6提到他曾这样帮助过提摩太)。这是要透过教导神的话语,帮助他们在属灵上成长。

    一12他继续说明,他和他们可以同得祝福。他会因他们的信心而得安慰,他们也会因他得安慰。在一切彼此启迪教化的相交上,两方面都得到充实。「铁磨铁就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二七17)可见保罗的谦卑恭敬,他不认为自己毋须其它圣徒的帮助。

    一13他曾屡次定意要到罗马去,只是遇到阻隔,原因可能是其它地方有更迫切的需要,或者是因为圣灵直接的拦阻,又或者是因为撒但的敌挡。他希望在罗马的外邦人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这里他所指的,是福音的果子;从下面两节可以知道。在11和12节,他希望罗马的基督徒在信心上得到建立。这里他则希望在罗马帝国的首都能够看到有归信基督的灵魂。

    一14任何人得着基督,就能满足在世上最深切的需要。他得着医治罪恶顽疾的灵药,逃避那地狱可怕永刑的路,并永远与神在一起共享快乐的保证。正因这样,他就肩负了严肃的责任,将这好消息与不同文化的人分享。这包括化外人,也不分才智学识,包括聪明人,愚拙人。保罗对这责任有强烈的感动。他说:「我都欠他们的债。」

    一15为偿还这债,他准备好要藉着神赐给他的一切力量,将福音也传给……在罗马的人。从本节可见,他的对象肯定不是在罗马的信徒,因为他们都已回应了这福音。不过,他已准备好将福音传给这大都会里未信主的外邦人。

    二.福音的界定(一16,17)

    一16虽然神的福音在犹太人是绊脚石、在希腊人是愚拙的,但是保罗将这信息传给老练世故的罗马人,也不以……为耻,因为他知道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换句话说,福音说明神如何运用他的大能,拯救凡相信他儿子的人。这大能对犹太人和希腊人同样有效。

    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这次序,在历史上已在使徒行传时代实现了。诚然我们欠了神的选民犹太人的债,但我们毋须在引领他们归主后才向外邦人传福音。如今,神用同样的原则来对待犹太人和外邦人,给所有人同样的信息和机会。

    一17这里出现的义字,是全卷书信的第一次,要先在这里解释其意思。新约圣经里,这字有多个不同的用法,我们只研究其中三方面。

    第一,这字是用来形容神的特性,即他所作的都是正确、公正、合宜的,与他其它属性相符。当我们说神是公义的时候,意思是他没有错误、欺骗,或不公的。

    第二,神的义可以指他使不虔的罪人称义的方法。他这样做仍然是公义的,因为耶稣这位无罪的代罪者,已满足了神一切公义的要求。

    最后,神的义指神所赐的完全地位,是给一切相信他儿子的人(林后五21)。神透过基督的纯全完美来看这些本身并无义可言的人,将他们当作义人看待。神的义归到他们的帐上。

    那一个才是本节的意思呢?虽然三者皆有可能,但神的义似乎特别指他使罪人因信得称为义。

    福音将神的义彰显出来。首先,福音告诉我们,神的义要求罪得惩治,这惩罚就是永死。不过,我们继而听见神的爱却满足了他公义的要求。他差派他的儿子作代罪者,为罪人受死,圆满地偿还了罪债。如今,由于神公义的要求已完全得着满足,他就可以合乎义地拯救一切信靠基督工作的人。

    神的义已显明出来,乃是本于信,以至于信。本于信,以至于信的意思可以是:(1)本于神的信实,以至于我们的信心;(2)本于某程度的信心,以至于另一程度的信心;或(3)由始至终本着信心。最后一个解释较为可取。神不会按人的行为将义归与某人;要凭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神的义的人也无法得着。只有因着信,神的义才展现出来。这与哈巴谷书二章4节「义人必因信得生」神的宣告完全吻合。这句话可理解为:「因信称义的人必得生。」

    罗马书的首17节经文里,保罗介绍了他要讨论的主题,并扼要地提到一些重点。他继续来处理第三个主要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福音?」简单地说,答案就是人若没有福音,就会失丧。然而,这就带来四个有关的问题:(1)那些从未听过福音的不信者是否失丧?(一18~32);(2)自以为义的道德主义者,不管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他们是否失丧?(二1~16);(3)神古时在地上的选民犹太人,他们是否失丧?(二17~三8);(4)是否所有人都失丧?(三9~20)

    三.全人类对福音的需要(一18~三20)

    一18「人为什么需要福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就是人得不着福音,就会失丧,而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恶人的身上,就是那些以不义的态度和不义的生活阻挡真理的人。然而,神如何显明他的忿怒呢?经文给了一个答案。神任凭人行各种污秽的事(一24),放纵可耻的情欲(一26),并存邪僻的心(一28)。不过神曾不止一次介入人类的历史,表示他对人类的罪恶感到极其憎厌。例如大洪水(创七),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创一九),惩罚可拉、大坍和亚比兰(民一六32)。

    一19「那些从未听过福音的不信者是否失丧?」保罗表示他们是失丧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缺少认识,而是因为他们虽得到光照,却拒绝接受!那些透过大自然彰显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已经向他们显明了。神并没有不理世人,也没有不向他们启示自己。

    一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已将他两样眼不能见的特性彰显出来,使人人可知:神的永能和神性(或属神的本质)。保罗在这里的用词,意思是属神的本质或神的本体。这是指神的特性而不是他的本体,是他荣耀的属性而不是他固有的神性。他的神性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的论点是确切的:既有受造物,就必定有创造者。必须有设计者,才有设计品。只要抬头看看太阳、月亮、众星宿,任何人都可以晓得是有神存在的。

    「不信的人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们无可推诿。神已经透过大自然向他们揭示自己,但他们对这启示并没有反应。因此,人被定罪,不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一个从没有听闻过的救主,而是因为他们虽然可以知道神的事,却没有生发信心。

    一21藉着神的作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没有因他所作的一切感谢他。相反,他们却致力追求虚妄的哲学和其它神只的传说,结果就失去清楚认识和思辨的能力。「拒绝接受光照,就不能得着光照。」那些不愿意看见的人,就失去看见的能力。

    一22当人们因自以为妙的知识而愈来愈自负时,就深陷于无知和愚拙之境。拒绝认识神的人,通常都有两种特性,就是有令人无法容忍的自负,同时又是极其无知。

    一23所谓的「原始人」并不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成的,却是有高等道德水平的种类。人既拒绝承认这位真实、无限,不能朽坏之神,便因敬拜偶像而堕落在愚蠢和腐化之中。整段经文正指出进化论是虚妄不实的。

    人的本能具有宗教倾向。人必须有敬拜的对象。当他拒绝敬拜永活的真神时,就以木石为材料,按人和飞禽、走兽、昆虫,即爬虫动物的样式,制造自己的神。请留意这里愈来愈卑下的趋势──人、飞禽、走兽、昆虫。另一点不可忘记的,就是人会与自己敬拜的对象愈来愈相似。他对神的观念愈卑下,他的道德就愈腐败。如果人以爬虫动物作自己的神,就难怪他会为所欲为了。还有一点不可忘记的,就是敬拜者通常会认为自己比敬拜的对象低下。人按神的形象和样式受造,现在却自认为比爬虫更低下!

    当人敬拜偶像时,他其实是在敬拜鬼魔。保罗清楚地说明,外邦人用来祭偶像的物品,并不是献给神,而是献给鬼魔的(林前一○20)。

    一24这里三次说神任凭人。他任凭他们……行污秽的事(一24),放纵情欲(一26),和存邪僻的心(一28)。换句话说,神向整个人发怒。

    由于人心里存种种邪僻的情欲,神就离弃他们,任凭他们与异性有各种污秽的关系──**、通奸、猥亵、嫖妓、**等。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一连串的性狂欢,他们在其中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

    一25神离弃他们,是因为他们先弃绝了神的真实,变为偶像的虚谎。偶像是假冒的神,是虚谎的。拜偶像的人敬拜受造之物的形象,因而羞辱了造物的主,他乃是永远配受荣耀尊贵而不是被侮辱的一位。

    一26因这缘故,神任凭他们与同性别的人进行邪淫的活动。女人变成女同性恋者,有着不正常的性活动,而且不觉羞耻。

    一27男人也变成男同性恋者,完全扭曲了天生的特性。他们弃绝神所命定的婚姻关系,欲火攻心,贪恋别的男人,与他们进行同性恋活动。然而,他们这样犯罪,导致在身体和灵魂上都付上代价。疾病、罪疚和个性的扭曲,象蝎子的毒勾一样螫他们。因此,人们都不可妄想犯这罪而没有任何后果。

    今天有人将同性恋说成是疾病,也有人认为这是合法的另类生活方式,试图加以开释。基督徒应当谨慎,不可听任世人的道德判断,反而应当顺从圣经的指引。在旧约圣经中,犯这罪的人是要受死的(利一八29,二○13);而新约圣经在这里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人是该死的(罗一32)。圣经表明,同性恋是十分严重的罪;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居民疯狂地热衷此道,结果神便将这两个城毁灭了(创一九4~25)。

    福音给同性恋者得着饶恕和赦免的机会,正如凡悔改和相信主耶稣基督的罪人一样。基督徒如果陷在这十恶不赦的罪里,只要愿意承认并离弃这罪,就可以得着赦免和挽回。凡愿意顺从神的道的人,都可以从同性恋中完全释放出来。在很多例子中,给予持续的辅导协助是很重要的。

    不错,有部分人士的同性恋倾向似乎是天生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人堕落的天性,可以产生各种的罪行和反常行为。易于倾向某种恶行不算是罪,但不加以拒绝并行出来就是罪了。圣灵所赐的能力,足以令信徒抵挡试探,并永远得胜(林前一○13)。部分哥林多信徒的实例可以证明,同性恋者并非不能摆脱这种生活方式的(林前六9~11)。

    一28由于人故意拒绝认识神,不以他为创造者、托住万有者、拯救者,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去行其它各样的恶行。本节给我们看透为什么进化论对一般人来说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因不在知识辨证,而是人有意的选择。人们不愿意认识神。他们接受进化论,不是因为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所以不得不接受;而是因为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些对人类起源的解释,是可以完全将神剔除的。他们知道,如果有神的话,就要在道德上向神负责。

    一29这里所列出的,是人在远离神之后出现的其它各种罪恶。要留意的,是人充满了这些罪,而不是偶然误犯了。这些罪恶并不是人应有的,但人却习以为常了:不义(不公平);性不道德(注2)(**、通奸及各种不正当的性活动);邪恶(恶行);贪婪(贪心,贪得无厌);恶毒(要伤害他人;歹毒的恨意);满心是嫉妒(妒忌他人);满心是凶杀(预谋的、非法的杀害他人,可能是在怒气之下干的,或是与别的罪行相关的);满心是争竞(争斗、吵架、不和);满心是诡诈(欺骗作假、背信弃义、阴谋作诈);满心是毒恨(怀着怨忿、愤恨、敌意、苦毒)。

    一30谗毁的(暗中毁谤、说长道短);背后说人的(公开毁谤,中伤他人的);怨恨神的(或作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恶毒的、侮辱人的);狂傲的(自负傲慢的);自夸的(自我吹嘘炫耀的);捏造恶事的(搬弄是非的,恶意生事的);违背父母的(反叛父母的权威的);

    一31无知的(没有道德和属灵的分辨力,没有良知的);背约的(为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违背诺言、条约、协议和合同);无亲情的(行事完全罔顾天赋的血统关系和所有的责任);不饶恕人的(注3)(拒绝和解的,毫不宽容的);不怜悯人的(残忍的、怀恨在心的、毫无同情心的)。

    一32那些放纵**(一24),和有反常性行为的(一26、27),并那些犯上述各种罪恶的(一29~31),他们心里有数,知道不但这些行为是错的,而且他们这样行是当死的。他们晓得,纵使他们用尽方法使这些罪变成合理或合法的,神那里已有了裁决。但这却不足以阻止他们,不再沉迷在种种的不敬虔中。事实上,他们还与别人一同鼓吹这些罪,与罪中的夥伴情同手足。

    附篇福音未到的外邦世界

    神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那些从未听过福音的不信者是否都失丧呢?」不信者被定罪,因为他们没有按照神透过创造所展现的亮光作出反应。相反,他们敬拜偶像,结果就陷在堕落和虚妄之中。

    然而,假设有一个不信者的确按神所赐的亮光回应神。假设他将一切偶像烧掉,并寻求真神。这又如何呢?

    在这问题上,福音派的信徒有两种见解。

    有人相信,如果在外邦世界的人会按神透过创造所展现的亮光作出反应,神就会赐他福音的亮光。哥尼流就是例子。他寻求神。他的祷告和周济工作,已在神面前蒙记念。结果,神差彼得告诉他怎样才可以得救(徒一一14)。

    另有人相信,一个人如果按神透过创造的启示,相信这位真实存活的神,却在得听福音之前逝世,神会根据基督在各各他山成就的工作拯救他。虽然这人对基督的工作一无所知,但由于他根据所得的亮光而相信神,神就将这工作的果效归到他的帐上。持这种见解的人指出,这就是神在基督受死赎罪之前拯救人的方法,也是他在现今拯救傻子、弱智人士和夭折婴孩的方法。

    第一种见解有哥尼流的例子作证。至于第二种见解,在基督受死和复活后的时代(我们现今的时代),就没有圣经根据支持,也减弱努力传福音的迫切性了。

    ──

    保罗已经说明,外邦世界的人是失丧的,且需要福音。他转而针对第二类人,他们的正确身分难以确定。我们相信,保罗这里的谈话对象,是自以为义的道德主义者,不管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第一节显示,他们是自以为义的道德主义者,因为他们论断其它人的行为(却跟其它人一样犯罪)。第9、10、12、14和15节显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保罗说话的对象。因此,面前的问题是:那些自以为义的道德主义者,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都失丧吗?从下文可知分晓。答案是:「是的,他们也失丧!」

    二1这第二类人鄙视不信的人,认为自己比其它人有文化,有教养,较高尚。这类人论断异教世界的人,指他们的行为下流污秽。然而,这类人其实也是同样有罪,只是手法高明一点而已。堕落的人,其自省的能力低于审度别人过失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生活是可憎厌的,但他们其实也过着同样光景的生活,却以自己的体面遮盖而已。他既懂得论断别人的罪,就证明他懂得分辨是非。如果他晓得别人**自己的妻子是错的,就应该晓得自己淫人妻子也是错的。因此,如果他判断别人的罪,自己却犯同样的罪,就毫无藉囗逃罪了。

    有教养的人所犯的罪,与世俗人的罪,大致上没有分别。虽然道德主义者可以辩称,圣经列出的各种罪,他没有通通犯上;不过,他不可忘记下列的事实:

    1.他有能力犯上这一切的罪。

    2.在一条诫命上跌倒的,就是犯了众条(雅二10)。

    3.他在行为上或许从未犯某罪,但却会在思想上犯了。这是圣经所禁止的。例如耶稣指出,凡看见妇女而动淫念的,就等于犯**了(太五28)。

    二2自呜得意的道德主义者要来认识神……审判的教训。保罗在2至16节陈述这教训。首先,他指出神必照真理审判。神并不是根据片面、不确或间接的证据施行审判。他根据整体的真理施行审判,舍此无他。

    二3第二,凡判断别人犯罪、但自己又犯同样罪的人,断不能逃避神的审判。他们懂得论断别人,这不能使他们从罪中得开脱。事实上,这样反而加重他们的罪责。

    除非我们悔改并得蒙赦免,否则就断不能逃避神的审判。

    二4跟着,我们得悉神的审判有时是延迟了。这延迟其实表明他的恩慈、宽容、忍耐。他的恩慈,是他对罪人的态度,不是对他们的罪的态度。他的宽容,表示他暂时忍耐,没有因人的罪恶和悖逆而施以惩罚。他的忍耐,表明他虽然不断受人的顶撞,却有奇妙的自我抑制。

    神透过对人的供应、保护和看顾,来表明他的恩慈,目的是要引领人悔改。他「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

    悔改的意思,是对自己的罪完全改观,并且离弃罪走相反方向的人生路。「这是心志上的改变,在态度观念上也有改变,并带来行动上的改变。」(注4)这是指人在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罪时,站在神的那边。不但是头脑上认同自己有罪;而且牵涉良知方面,诚如约翰纽顿所说:「我的良知感受到罪责,并承认我是有罪的。」

    二5神审判的第四方面,指到神审判的轻重,这是根据罪恶的累积情况。保罗描写那些硬着心不肯悔改的罪人,是为自己积蓄审判,就好象在积蓄金银财产。然而,当神最终在白色大宝座前施行审判,彰显震怒之日,这将会是怎样的财产呢(启二○11~15)!在那日,他的审判会显为绝对的公义,没有任何的偏见或不公义。

    二6下面五节经文,保罗提醒我们神的审判是照各人的行为来施行报应。人可以夸囗自己有崇高的品德。他可以依赖自己的种族或国籍。他可以辩称自己的祖宗多有虔诚之辈。但无论如何,他要照自己的行为受审判,其它都不足为据。人的行为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将第6至11节抽离上文下理,很容易会以为是教导人靠行为得救的道理。经文似是说,行善的人会因善行赚得永生。

    不过,经文的意思并非如此,这与圣经的一贯教训相违,就是因信得救而不是靠行为得救。薛弗尔指出,新约圣经约有一百五十段经文,以信心或相信为得救恩的唯一凭据。(注5)只要能正确地解释,圣经其实并无一处与这明显的教训相违的。

    那么,我们应怎样解释这段经文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要在重生之后,才有好行为。当有人问耶稣:「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他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约六28、29)因此,人所要作的头一样善行,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而且必须谨记,连信心也不是什么功德,叫人能赚取救恩。因此,如果未得救的人要按照行为受审判,他们就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拿来为自己辩护了。他们自以为义的行为,其实都象污秽的衣服一般(赛**6)。他们被定罪,因为他们不信耶稣是主(约三18)。此外,他们所作所为将决定他们要受何等程度的惩罚(路一二47、48)。

    如果信徒要照他们的行为受审判,结果将会如何呢?当然,他们拿不出任何好行为,足以赚取或证明自己是配受救恩的。他们在得救前的所作所为,尽都是恶的。不过,基督的血已将他们的过去一笔勾销。如今,神找不到任何针对他们的指控,足以用来判处他们到地狱去。他们得救后,便开始行善;在世人眼中,这些未必一定就是好行为,但在神眼中,这些确是好行为。他们有好行为,是因为救恩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功德修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他们的行为会被显露出来,一切忠心的服事都将得到奖赏。

    然而,我们必须谨记,经文的主角不是信徒,而是不虔不信的人。

    二7保罗在解释神将要按人的行为施审判时指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神就以永生报应他们。上文曾解释过,意思不是这些人因为恒心行善而得救。否则,这就是另一个福音。按天性而言,没有人愿意过这种生活;也没有人不靠着神的大能而能够过这种生活。真正符合这里所描绘的人,是那些已经因信藉着神的恩典而得救的。他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这表示他是已经重生的人;而他生命的调子显示他是已经归信主的人。

    他寻求属天的荣耀、那只从神而来的尊贵(约五44)、复活的身体独有的不能朽坏之福(林前一五53,54),并属天的产业,就是那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的(彼前一4)。

    凡有信主经历见证的人,神都将永生赐给他们。新约圣经从几方面描绘永生。我们信主的一刻,就即时得着永生(约五24)。将来当我们得着荣耀的身体时,永生便属于我们了(本节并罗六22所述)。虽然这是凭信心而得的恩赐,但有时也被形容为给忠心的人的奖赏(可一○30)。所有信徒都得享永生,但部分信徒会比其它人享受的更大。永生不单是永无止境的存在,而是一种生命素质,就是救主在约翰福音十章10节应许的,那更丰盛的生命。其实这就是基督本身的生命(西一27)。

    二8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神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他们不顺从真理,从来没有回应福音的呼召。相反,他们选择顺从不义,主宰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充满争执、吵闹、不顺从,清楚证明他们从未得救。

    二9这里,使徒保罗重申神对这两类人和行为的判决,不过次序倒转过来而已。

    判决就是神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要再一次强调,恶行的背后是一颗不信的恶心。行为是外在的表现,反映人内心对主的态度。

    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这句显示,神将按照所得的特权或亮光审判各人。犹太人先得神的特权,成为他在地上的选民;因此,他们要先负上责任。第12至16节将进一步阐释神在这方面的审判。

    二10至于一切行善的人,不管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他们所得的是荣耀、尊贵、平安。不可忘记,从神的角度看,除非人先相信及信任主耶稣基督,否则没有人能够行善。

    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这句,并没有偏袒的意味,因为下一节指出神的审判是毫无偏私的。所以这句话说明了福音传播的历史次序,与一章16节的情况一样。福音先传给犹太人,第一批信徒也是犹太人。

    二11另一个关于神的审判的真理,就是神不偏待人。在人的法庭里,长相好看,有财有势的,往往受到偏袒;但神却绝对没有偏私。神从来不受种族肤色、地点环境、或长相容貌影响。

    二12上文已提到,第12至16节阐释一点,就是神将按照人所得的亮光施行审判。这里牵涉两类人:那些没有律法的人(外邦人)和那些在律法下的人(犹太人),神教会里的人除外,包括其它所有的人(参林前一○32,这节把人分成三类)。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这里不是说「必不按律法受审判」,而是不按律法灭亡。他们将要按神给他们的启示受审,如果他们没有按所得的启示生活,就必灭亡。

    那些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如果他们不顺从律法,他们也必灭亡。律法要求人完全的顺从。

    二13单单拥有律法并不足够。律法要求完全和不断的顺从。没有人因为知道律法的内容就被称为义。人可以想象在律法之下称义的唯一途径,就是毫无遗漏地遵守一切的律法。可是,世人既然全都是罪人,所以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本节只是说明一个理想的情况,而不是展示一个人类可以达到的境地。

    新约圣经郑重地教导说,人根本不可能透过谨守律法而得称为义(参徒一三39;罗三20;加二16、21,三11)。神从来无意要任何人藉着律法得救。就算有人可以从今天开始完全遵守律法,他仍不能得称为义,因为神对他的过去亦有要求。因此,当本节说行律法的称义时,我们要这样去理解:律法的要求就是顺从,如果任何人能够由出生的一天起就完全顺从,他就可以得称为义。然而,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人做得到。

    二14本节和15节是一插段,回应第12节上半部。那节指出,外邦人在没有律法下而犯罪,必不按律法灭亡。保罗在这里解释,虽然外邦人没有获赐神的律法,但他们对是非有一种天赋的认识。他们凭本能就知道,说谎、偷窃、**、凶杀都是不对的。他们不能凭直觉获知的诫命只有一条,就是守安息日。这条诫命在仪文上的意义多于道德上。

    所以以上的解释,可以归纳为: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他们凭着自己的道德本能,制订一套是与非的行为守则。

    二15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刻在他们心里的,并不是律法本身,而是律法的功用。原本要在以色列人生命上发挥的律法的功用,若干程度上在外邦人的生命里起了作用。例如他们既知道孝敬父母是应当的,就证明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也知道一些行为基本上已是不对的。他们是非之心就象个监察者一般,证明这种本能的知识是正确的。而且,他们的思想不断在判定他们的行为或对或错,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加以阻止或准许。

    二16本节是随着12节的思想发展出来的。经文告诉我们,没有律法的和在律法下的,会在什么时候受审判。这样,经文就道出神审判的最后一个真理──就是人不但要为公开所犯的罪交帐,连人隐秘的事也一样。现今隐藏的罪,在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时,却是公开的丑事。在这严肃时刻执行审判的,是耶稣基督,因为天父已将审判的事完全交托给他(约五22)。保罗加上照着我的福音所言一句,要指出「我的福音也是这样教人的」。我的福音是指保罗所传扬的福音,与其它使徒所传扬的福音相同。

    二17使徒保罗还要处理第三类人,因此他要回答一条问题:那些获颁赐律法的犹太人也要失丧吗?答案当然是:「是的,他们也要失丧!」

    无疑很多犹太人会以为自己可以免受神的审判。他们以为神永不会将任何一个犹太人丢到地狱去。另一方面,外邦人却难免地狱的火。保罗要在这里打破这种自恃的态度,他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外邦人可能比犹太人更接近神。

    首先,保罗对犹太人以为得天独厚、可使他更接近神的东西检视一番。他称为犹太人,因此是地上属神选民的一分子。他倚靠律法,但事实上律法的作用不是给人倚靠,而是要唤醒人的良知,使人体会自己的确恶贯满盈。他指着神夸囗,神是独一的真神,曾与以色列国缔订独有的约。

    二18他晓得神的旨意,因为圣经已将神旨意的大要勾划出来。他能分别是非,因为律法教他如何去评估各种道德价值。

    二19他认为自己是替道德上和属灵上的瞎子领路的,也是那些活在无知黑暗中人的光;他为此感到自豪。

    二20他认为自己够资格去纠正蠢笨人或没受教育的人,并可以教导小孩子,因为律法使他掌握到知识和真理的大纲。

    二21然而所夸囗的一切从没有叫犹太人的生命改变过来。这只是因种族、宗教、知识而产生的自豪感,并没有在道德上生发相应的更新变化。他教导别人,自己却从来没有真心接受过这些教训。他教导他人不可偷窃,自己却没有依教训而行。

    二22当他说不可**时,他的意思是「以我的说话,而不是我的行为作模范」。他不喜欢也厌恶偶像,却毫无顾忌地偷窃庙中之物,也许还抢掠过异**的庙宇呢。

    二23他以拥有律法为荣,却犯了神圣的规条,玷辱了赐律法的神。

    二24他们这种唱高调、中听不中看的表现,导致外邦人亵渎神的名。一般人会根据声称跟随主的人的表现,来对主下判断。这是以赛亚时代的情况(赛五二5),今天的情况也没有两样。我们每一个人要问:

    如果别人只能够透过我,

    (请在这里加上你的名字),

    来认识耶稣基督,

    他们所看见的会是什么呢?

    二25除了律法,叫犹太人沾沾自喜的,还有割礼。这是一项小手术,将犹太男子的包皮割去。神用这礼仪作为他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记号(创一七9~14)。这礼仪预表一群子民从世界分别出来归与神。犹太人为这种礼仪自豪,经过一段长时间后,他们竟以轻蔑的语气称呼外邦人为未受割礼的。

    在这里保罗将割礼与摩西的律法牵在一起,并指出只有当受割礼的人顺从律法去生活时,割礼才算是预表。神并不只重视仪式;外在的仪文除非有内在的圣洁配合,否则就不能令他满意。因此,如果一个受了割礼的犹太人触犯律法,他就跟没有受割礼的人一样。

    当保罗在这段经文提到守律法或行律法的人时,我们不可从纯粹字面的意义来理解。

    二26故此,如果一个外邦人能谨守律法,那么纵使他不在律法之下,他的未受割礼比已受割礼却犯罪的犹太人更蒙接纳。在这情况下,外邦人的心已受了割礼。这个才算为是。

    二27外邦人美善的行为,正好定犹太人的罪。犹太人有仪文和割礼,却没有遵守律法,或活出受了割礼的生命,就是分别为圣的生命。

    二28在神的眼中,一个真正的犹太人,并不只是在身体里流着亚伯拉罕的血,或在身体上留有割礼的记号。一个拥有二者的人,也可以在道德上腐败不堪。主并不受外在的种族或宗教因素所左右;他察看人内心是否真诚和纯净。

    二29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不但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且活出敬虔的生活。这段经文并不是指所有信徒都是犹太人,也不是以教会作为属神的以色列民。保罗讨论的中心人物,是那些有犹太血统的人,并强调单凭血统和割礼的仪文是不足够的。内心必须有真正的素质。

    真正的割礼是心里的──不单在身体上施割礼手术,更要在属灵的实体上割除旧有的、未蒙重生的本质。

    那些有外在记号并内在美德的人,就得着神的称赞,纵使得不到从人而来的称赞。本章的末节在词句运用上用上一点工夫,译文多不能表达清楚。原文犹太人一词源自犹大,意思是称赞。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他的品格足以得到从神来的……称赞。

    三1本章圣经的首八节里,保罗继续讨论犹太人的罪孽。这里仿似有一位犹太人的反对者,开始盘问使徒保罗。下面是盘问的过程:

    反对者:如果你在二章17至29节所言属实,那么身为犹太人又有什么长处?从割礼又可以得到什么益处呢?

    三2保罗:犹太人有很多特别优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神的圣言交托了给他们。神使用犹太人写成旧约圣经,并交给他们保管;然而,以色列民对这莫大的特权有什么反应呢?整体上来说,他们毫无信心,令人齿冷。

    三3反对者:好吧,既然并不是所有犹太人都有信心,难道神会违背他的应许吗?毕竟,他拣选了以色列人作他的选民,并与他们订立坚定的约。难道部分人的不信,就使神食言了吗?

    三4保罗:断乎不能!在有人怀疑神与人之间孰是孰非时,我们的基本信念是神是对的,人都是虚谎的。这正是大卫在诗篇五十一篇4节所说的:「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我们的罪污,显出神圣言的真实。

    三5反对者:既是这样,神为什么还定我们的罪呢?我们的不义,若使神的义显得更为荣耀,神怎可以还降怒呢?(保罗在这里说明,他所引述的论点,是典型的人的观点。)

    三6保罗:这种观点并没有深究的价值。如果神有丝毫可能是不义的,他又怎能有资格审判世界呢?然而,我们全都承认,他必定审判世界。

    三7反对者:如果我犯罪能叫神得荣耀,我的虚谎益显神的真实,而他向人降怒就可以得着称赞,他岂能不断向我讨罪,使我好象罪人一样呢?

    三8为什么我们不能因此推论说:

    保罗:让我插咀说,确实有人诋毁基督徒,指我们引用这论点。这根本就是诽谤。

    反对者:为什么我们不能因此推论说:我们可以作恶以成善呢?

    保罗:我只能够说,说这话的人被定罪,是罪有应得的。

    (这个最后的论点,听起来虽然荒谬,很多人却往往用来攻击诋毁神恩惠的福音。他们会这样说:「既然只要相信基督就可以得救,那么你就大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罪中了。神的恩典既远超过人的罪,那么你犯罪越多,神彰显的恩典就越大了。」使徒保罗在第六章反驳这方面的攻击。)

    三9反对者:这样你是不是认为我们这些犹太人比犯罪的外邦人强?又或者根据其它版本,问题是:「难道我们这些犹太人比外邦人更差吗?」无论问题是怎样的,答案都是一样,犹太人不比外邦人好,也不比他们差。世人都是罪人。

    这就连接上保罗所论述的下一个问题。他已指出外邦人是失丧的;那些自以为义的道德主义者,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是失丧的;犹太人也是失丧的。这时,他要处理另一个问题:难道世人都失丧吗?

    答案:是的,我们已经证明,所有的人都在罪恶的权势之下。换句话说,从这角度看,犹太人与外邦人无异。

    三10如果要求进一步的证据,可以从旧约圣经中找到。首先,我们晓得没有一个由父母所生的人是不受罪影响的(三10~12),跟着我们又知道人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受到罪的影响(三13~18)。经文可以意译如下:没有任何一个义人(诗一四1)。

    三11没有一个人正确地认识神,没有任何人寻求神(诗一四2)。堕落的人凭己意是永不会寻求神的。只是由于圣灵的工作,人才会这样做。

    三12他们都一同远离神。世人都变成败坏无用的。没有一个人一直过着良善的生活,没有,连一个也没有(诗一四3)。

    三13人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的说话一贯地充满诡诈(诗五9)。他的言谈充满嘴里的毒气(诗一四○3)。

    三14他们满囗是咒骂和憎恨(诗一○7)。

    三15他们的脚飞跑,为要完成杀人流血的任务(赛五九7)。

    三16他们留下破坏和暴虐的足迹(赛五九7)。

    三17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如何缔造平安(赛五九8)。

    三18他们并不怕神(诗三六1)。

    这就是神对人类的透视分析,揭开全人类的不义(三10)。人类无知,叛离神(三11),反复无常,一无是处,毫不善良(三12)。人的喉咙充满败坏,他的舌头都是诡诈,他的嘴唇有毒(三13),满囗是咒骂(三14);四出奔跑,进行残杀(三15);他留下的是扰乱和破坏(三16);他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有平安(三17);他也不尊敬神(三18)。在这里我们看见人完全堕落腐化;就是说,全人类受到罪的影响,罪渗透人的每一部分。当然,人不尽是无恶不作的,但他的本性,是有能力去犯一切罪的。

    如果保罗要列出一分罪恶清单,他会提到**的罪:**、男女同性恋、性变态、兽行、**、**、淫荡、**和淫词秽语。他会提到战争的罪:残杀无辜、暴行、毒气室、焚化炉、集中营、虐待的用具、施虐狂。他会提到家居的罪:不忠、离婚、虐妻、精神虐待、虐待儿童。除此以外,还可以加上凶杀、肢解、偷盗、爆窃、监守自盗、捣毁破坏、贿赂、贪污。还有言语上的罪:亵渎的话、**笑话、肉欲的谎谈、咒诅、侮慢的话、谎言、背后说人、讲闲话、诽谤、埋怨和抱怨。其它个人的罪:醉酒、吸毒、骄傲、嫉妒、贪婪、忘恩负义、思想污秽、憎恨和苦毒。显然清单不能穷尽──污染、乱弃废物、种族主义、剥削、欺诈、背叛、违背诺言等等。何须再拿出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堕落与腐败呢?

    三19神将律法赐给以色列人,是以他们作为人类的代表。神看见以色列人的失败,就作正确引伸,看全人类与以色列人无异。这好比一位卫生督察从井中抽取一支试管的水,加以试验,发觉样本受了污染,因此宣布这囗井是受了污染的。

    所以,保罗解释说,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就是以色列人,好塞住各人的囗,这包括犹太人及外邦人的,并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三20没有人可以靠遵守律法而得称义。神赐下律法,不是要使人藉此得称义,而是要使人知罪──不是知道救恩,而是知罪。

    除非我们认识什么是笔直,否则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歪曲。律法就象一条笔直的线。当人用律法来作自我审查时,就会发现自己是何等走歪了路。

    我们对着镜子可以看见脸上的污垢,但镜子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清洁脸上污物的。探热针使人知道自己患了病,但将探热针吞下去却不能使我们痊愈。

    用律法来使人知罪的时候,律法是好的;但若要用律法来拯救人脱离罪恶,就完全无济于事了。正如马丁路德说,律法的功用不是使人称义,而是使人知罪害怕。

    四.福音的根基和范围(三21~31)

    三21我们来到罗马书的中心主题,保罗要回答这问题:根据福音说,圣洁的神如何使不虔不义的罪人得以称义呢?

    他首先指出,神的义已经在律法以外显明出来。就是说,有一个计划已经显明出来,就是神可以公义地拯救不义的罪人;方法是不要求人遵守律法。神是圣洁的,他不能容忍、忽视、纵容罪恶。他必定要加以惩罚。罪的惩罚就是死。然而,神爱罪人,希望施以拯救,这正是矛盾所在。神的公义判定罪人必须受死,但他因爱的缘故,却希望罪人得享永远的福乐。福音正显示神如何毋须违背自己的公义而能够拯救罪人。

    这个公义的计划有律法和先知为证。流血代赎的献祭制度已将这计划以象征的手法预表出来。先知的预言已直接地宣告了(参看赛五一5,6,8;五六1;但九24)。

    三22第21节告诉我们,公义的救恩不是靠守律法获取的。保罗告诉我们,救恩是怎样获取的──因信耶稣基督。这里说的信,是全然倚靠永活的主耶稣基督;相信只有他是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的唯一救主,他是人类到天堂去的唯一盼望。这信心的基础是在圣经中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启示。

    信心并不是盲目的投身。信心要求最确切的证据,在神无谬误的圣言中找到的。信心不是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受造物应相信创造者,还有什么比这更合理呢?

    信心不是一种功德,让人可以藉此赚取或说配受救恩。人不能因自己相信主而夸囗;因为不相信他的才是愚蠢的人。信心也不是企图赚取救恩的行动,而是单纯地接受神白白赐下的救恩。

    保罗进一步告诉我们,这救恩是加给一切(注6)相信的人。给一切人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是给予世人的,并且足够给所有的人。然而,这只是加给……相信的人;换句话说,只有那些以确切的信心接受主耶稣的人,救恩才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效。赦罪的恩典是要赐给所有人的,但只有当人接受恩典时,才在他的生命中生效。

    当保罗说救恩是给一切的人时,是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因为现在并没有分别了。犹太人没有特别的优待,外邦人也不是处于低下的地位。

    三23福音是全人类可以享有的,全人类都需要福音。这需要是整体的,因为世人都犯了罪7,亏缺了神的荣耀。每一个人都在亚当里犯了罪;亚当犯罪时,就成了所有后裔的代表。然而,人类不单在本性上是罪人,在行为上也是罪人。他们本人亏缺了神的荣耀。

    附篇──罪

    任何思想、言语、行动,凡不能够达到神圣洁及完美的标准的,都是罪。罪就是打不中的,跟目标有距离。如果一个印第安人射箭不能中的,他会说:「啊,我犯罪了。」他用的语言(注8),与用来表达犯罪和打不中目标的字眼的意思相同。

    罪就是违背律法(约壹三4),受造物违抗神的意旨。犯罪不单是做了错事,也是没有做所知的善(雅四17)。一切不是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一四23)。换句话说,如果某人在做某事时有疑惑的话,就是错了。如果他不能问心无愧但仍去做的话,他就犯罪了。

    凡不义的事都是罪(约壹五17)。愚妄的意念也是罪(箴二四9)。罪源于意念。经过唆使和孕育,意念形成行动,行动带来死亡。罪在初时通常看来颇吸引,但事后却发觉是可怕的。

    保罗有时将罪行与罪分开。罪行是指我们所做的错事。罪则是指我们邪恶的本性,即是我们的本相。我们的本性,比我们的表现卑劣得多。不过基督为我们邪恶的本性受死,也为我们的恶行受死。神赦免我们的罪行,但圣经从没有说他赦免我们罪的本性。相反,他对我们在肉体中的罪加以定罪、审判(罗八3)。

    罪与过犯也有分别。过犯是独犯了明文的律法。基本上偷盗是有罪的;事情本身是错的。然而,当有律法禁止偷盗时,偷盗就是过犯了。「那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罗四15)

    保罗已经说明,世人都犯了罪,并不断地亏缺神的荣耀。他继续说明挽救的办法。

    三24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就白白的称义。福音告诉我们,神如何使罪人白白得称为义。这是罪人何等不配得的恩惠。然而,当我们说使人称义时,到底是指什么呢?

    「称义」一词,意思是承认或宣称某人是义的。例如,当一个罪人相信主耶稣基督时,神就宣布他是义的。新约圣经运用这词时,通常都是这个意思。

    然而,如果人相信并遵从神的话,就是以神为义了(参看路七29)。换句话说,他宣称神在他的一切言行上都是公义的。

    当然,人也可以自称为义;他可以力争以表明自己是义的(参看路一○29)。不过,这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吧了。

    称某人为义,并不等于实际地使他成为义。我们不能使神成为义;他本来就是义的。但我们能够宣告他是义的。神并没有使信徒本身成为无罪或公义的人。确切地说,神乃是将义归在他的帐上。正如裴雅森所说的:「神在使罪人称义时,是称呼那些本身不是义人的人为义──虽然他们的确有罪,却不加以归罪;他们本身并没有义,却将义归与他们。」(注9)

    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说法,将称义解释为:就象我从没有犯过罪似的。然而,这种解释未够彻底。当神称一个相信他的罪人为义时,他不但使他罪责尽除,又给他披戴上他自己的义,而且使他完全合适到天堂去。「称义不但是使人可以无罪开释,还得着认可嘉许;不但得着赦免,还得着提升。」(注10)无罪开释的意思,只是指某人可以不受指控。称义却是指将正确的义归与人。

    神能够称不虔的罪人为义,是因为主耶稣基督已经透过他的死和复活,完全代付了他们的罪价。当罪人凭信心接受基督时,他们就得称为义了。

    当雅各教导说,人是因着行为称义时(雅二24),他并不是说我们是靠好行为得救的,也不是说靠信心加上好行为,而是靠那种会产生好行为的信心而得救。

    有一个重点大家必须知道,就是称义乃是神心目中的估量。这不在乎信徒的感觉怎样;信徒知道这是事实,因为圣经这样说。司可福评论说:「称义是神的一个行动。他宣称凡相信耶稣的人为义。这事在神的意念中进行,并不是在信徒的精神系统或情感本性中发生。」

    保罗在本节里教导说,我们是白白的称义的。这并不是我们可以赚取或换购而得的,而是赏赐给我们的。

    然后,是我们蒙神的恩典……称义。简言之,我们得称义完全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优点和功劳。就我们来说,我们不配得称义,不但没有主动去寻求,也没有用什么来换取。

    为免在下文产生混淆,我们要在这里稍停下来,解释在新约圣经中称义的六个不同层面。圣经形容我们是因着恩典、信、血、能力、神和行为称义的;然而,各层面之间并没有矛盾或冲突。

    我们是藉恩典称义的。换句话说,我们本是不配的。

    我们是因信称义的(罗五1)。换句话说,我们要透过相信主耶稣基督去承受义的身分。

    我们是靠着血得称为义的(罗五9)。这是指救主为使我们得称义而付上的代价。

    我们是靠神的能力得称为义的(罗四24,25)。这能力使主耶稣从死里复活。

    我们是蒙神称义的(罗八33)。他以我们为义。

    我们是因行为称义的(雅二24)。这并不表示人可以用好行为来赚取称义;好行为是得称为义的证据。

    回到本节,经文说我们是因基督耶稣的救赎而称义的。救赎就是付出一笔赎价,将人买赎回来。主耶稣将我们从罪的奴隶市场买赎回来。他用自己的宝血为赎价,以满足圣洁又公义的神的要求。如果有人问:「他向谁付了赎价?」这人其实并不明白关键所在。圣经并没有说明要向神或撒但付出一笔具体的赎金。赎价不是向任何人付出的,而是一个抽象的解决方法,奠下公义的基础,让神可以拯救罪人。

    三25神设立耶稣基督作挽回祭。挽回祭是一个途径,藉此公义得到满足,神的忿怒消除,并且神可以因蒙悦纳的祭而施怜悯。

    新约圣经有三处曾形容基督是挽回祭。在本节,我们认识到,凡相信基督的人,都因他所流的血得蒙怜悯。约翰壹书二章2节形容基督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单是为我们的罪,也为普天下人的罪。他所成就的工作,功效足以惠及全世界;然而实际上挽回祭只在那些相信他的人身上生效。最后,约翰壹书四章10节说,神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藉此向我们显明他的爱。

    在路加福音十八章13节中,税吏祈求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祈求神向他施怜悯,使他可以免受一身罪债的刑罚。

    希伯来书二章17节也用了挽回祭一词:「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这里说「献上挽回祭」,意思就是付了刑罚的代价,以免除刑罚。

    在旧约中,挽回祭的同义词是施恩座。施恩座就是约柜的面盖。在赎罪日,大祭司将祭牲的血洒在施恩座上。藉此大祭司和百姓的罪得以代赎或蒙遮盖了。

    当基督为我们的罪作挽回祭时,他所作的更彻底。他不但将罪遮盖了,还将罪完全除掉。

    保罗在本节告诉我们,神设立基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圣经并没有叫我们将信心投在他的血上;基督自己才是我们信心的对象。只有已经复活并永远活着的耶稣基督,才可以施行拯救。他就是挽回祭。使挽回祭对我们有效的条件,就是信他。他的血就是代价。

    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宣告神的义,叫人过去所犯的罪得蒙赦免。所指的是基督受死前人所犯的罪。由亚当至基督,人相信神给他的任何启示,神就根据这信心来拯救他。例如,亚伯拉罕相信神,神便以此为他的义了(创一五6)。不过,神用什么方法使这行动合乎义呢?无罪的代罪羔羊尚未被杀,那完美祭牲的血尚未倾流。简言之,基督还未受死。罪债尚未付还,神公义的要求还没有得到满足。神如何在旧约时代,拯救那些相信他的罪人呢?

    答案就是,虽然基督尚未受死,但神知道将来他要舍命;因此,神便根据基督在将来要成就的工作来拯救人。虽然旧约的圣徒并不知道各各他十字架的事,但神知道。当他们相信神时,神就将基督所成就的一切功劳归在他们的帐上。实际上说,旧约信徒是按记帐信贷的方式得救的。他们是根据那笔在将来才付的赎价得拯救的。他们是前瞻各各他,而我们是回顾各各他。

    当保罗说,基督的挽回祭显明了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有人误解,以为保罗所指的,是人在信主前所犯的罪。其实他并不是这个意思。人们误以为基督成就的工作,处理了人在重生前所犯的罪,得救后的罪却需由自己负责。不是的。

    保罗所讨论的,是神的宽容;明显地,他宽恕了那些在基督钉十字架之前蒙拯救的人的罪。神好象是宽赦了这些罪,或假装看不见这些罪。保罗却说,不是的。神知道基督能完全偿还罪债,所以以此为据拯救人。

    所以,旧约时代是神忍耐的时候。神暂且保留了对罪的审判,最少有四千年之久。到时候满足了,便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担当世人的罪。当主耶稣亲自担当我们的罪时,神就将他公义的怒气和圣洁的忿怒,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落在他的爱子身上。

    三26如今基督的死显明了神的义。神是义的,因为他要求悉数付上罪的代价。他可以称罪人为义,而又没有隐瞒他们的罪,或放弃他公义的原则,因为那完美的代替者已受死并复活了。麦蓝伯的诗句道出了这真理:

    救主舍命所流宝血,

    证明真神公义完全;

    基督赎罪十架受死,

    昭彰公义施恩无比。

    真神审判罪人难避,

    犯罪工价必定要死;

    基督十架却已显示,

    神既拯救又彰公义。

    一切罪债救主肩担,

    因他宝血罪债清还;

    无私公正不再如何,

    慈悲怜悯沛赐更多。

    罪人因信从此自由:

    救主代死我今得救;

    赎罪宝血罪人仰望,

    因这宝血与神相和。

    三27在这奇妙的救赎计划里,人那里能夸囗呢?没有可夸的了,只能闭囗,不得夸囗。用什么原则使人没有可夸的呢?是靠立功的原则吗?不是。如果我们是靠行为得救,就难免会自呜得意。不过,当我们是凭着信得救,就毫无夸囗的余地了。得称为义的人会这样说:「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罪,拯救全赖耶稣。」真正的信,绝不承认人有任何机会帮助自己、改善自己、或拯救自己,而是单单仰望基督为救主。所要说的话是:

    两手空空无代价,

    单单投靠你十架;

    赤身就你求衣衫,

    无助望你赐恩典。

    污秽飞奔你泉旁,

    主啊洗我否则亡。

    ~杜普莱迪

    三28保罗重申人没有可夸囗的原因说,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他遵行律法。

    三29福音如何介绍神呢?难道他只是犹太人的神么?不是的,他也作外邦人的神。主耶稣基督并不是单为一个种族的人受死,而是为全世界的罪人舍命。这完备并白白可得的救恩,赐给一切愿意得着的人,不管是犹太人或外邦人。

    三30世上并不是有两位神,一位是犹太人的神,另一位是外邦人的神。神只有一位,全人类也只有一条得救的途径。他要因信称那受割礼的为义,也要因信称那未受割礼的为义。不管这里为何用不同的介词(译注:新英王钦定本里,这句中的「因信」,前者是byfaith,后者是throughfaith)(注11),但使人得以称义的原因并无两样,都是因着信。

    三31还有一条重要的问题要解答。当我们说,人得救是因着信而不是靠守律法时,是否表示律法是毫无价值的,毋须理会呢?福音是否将律法置诸一旁,好象律法是毫无价值的呢?断乎不是,福音更是坚固律法,原因如下:

    律法要求完全的顺从。触犯律法的一定要受罚。这惩罚就是死亡。如果干犯律法的人承担这惩罚,他就要永远失丧了。福音告诉我们,基督如何舍生,承担了人因犯律法而该受的惩罚。他并没有把事情视而不理。他全数偿还了罪债。如今任何人触犯律法,都可以靠基督已代他承担惩罚的事实而得着解救。故此,这因信得救的福音,坚持必须满足律法的要求,且已完全满足了,藉以坚固律法。

    五.福音与旧约的协调(四)

    保罗要处理的第五个主要问题是:福音与旧约的教导吻合吗?这问题的答案,对犹太人来说特别重要。所以,保罗要在这里表明,新约的福音与旧约的信息是完全协调的。一直以来,人都是因信而得称为义的。

    四1保罗用以色列两个最伟大的历史人物,即亚伯拉罕和大卫,来作例子证明他的论点。神与两人订立了重要的约。前者远在颁布律法前已在世上,后者则在神颁布律法多年后才出现。前者在行割礼前已得称义,后者则在其后。

    我们先来研究亚伯拉罕,犹太人都以他为祖宗。他凭着肉体(注12)有什么经历呢?对于人称义的途径,他有什么认识呢?

    四2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他就有夸囗的理由了。他大可以因为在神面前赚得义人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不过,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没有人能够在神面前夸囗(弗二9)。圣经从来没有表示,亚伯拉罕有任何根据,可以夸囗他是靠本身的行为而称义的。

    然而,有人会争辩说:「雅各书二章21节不是说,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的吗?」经文的确这样说,但那里的意思与这里颇有出入。当亚伯拉罕在创世记十五章6节相信神的应许要赐他无数的后裔时,他就因信称义了。到三十多年后,当他将以撒作燔祭献给神时(创二二),才因行为称义(即证明他的义)。这种顺从的行动,证明他的信是真的。这是外在的表现,证明他的确已经因信称义了。

    四3至于亚伯拉罕的称义,经上说什么呢?圣经说:「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一五6)神亲自向亚伯拉罕显现,并应许赐他无数的后裔。这位族长相信耶和华,神便将义归到他的帐上。换句话说,亚伯拉罕是因信而得称为义的。就是这么简单。这与行为无关,经文甚至没有提到行为。

    四4这要引领我们来看圣经中一节最崇高的经文,论到在救赎计划中,行为与信心的对比。

    试想一想:某人作工以谋生计,并在周末支取工资;他有资格领这工价。这是他赚回来的。这人没有向他的雇主叩头鞠躬,感激他这么仁慈,或申明自己不配得这笔钱。完全不是这回事!他把钱放在囗袋里便回家,心想他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力已得到报酬。

    然而,在称义这事上,实情却不是这样。

    四5或许人会有点惊讶,但蒙称义的人,首先就是个不作工的人。他否定任何能够赚取救恩的可能。他否定人有任何功德或好处。他承认,尽管他克尽所能,仍永不能满足神公义的要求。

    相反,他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相信和信靠的对象是主自己。神怎样说,他就怎样接受。如前文说,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行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信,而是他所信的对象。

    要留意,他乃是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没有申辩说,自己已尽最大的努力,按照金科玉律去生活,已经比其它人活得更好了。没有。他以罪人的身分近前来,是个罪有应得的罪人,所倚靠的只是神的怜悯。

    结果如何呢?他的信就算为他的义了。由于他是本着信而不是凭行为而来到主面前,神就把义归到他的帐上。因着复活的救主所成就的功劳,神给他披戴起义,使他配到天堂去。从此,神看他是在基督里的,并在这基础上接纳他。

    故此,总结说,罪人需要称义,好人并没有这个需要。所牵涉的是施恩,而不是报偿;且是凭信心,而不是靠行为。

    四6保罗转过来举出大卫的例子,以证明他的论点。本节开首说正如,表示大卫与亚伯拉罕有相同的经验。这位优秀的以色列诗人说,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罪人,是有福的。虽然大卫在这方面的说话不多,但保罗取材自诗篇三十二篇1至2节,并在以下两节经文中引用。

    四7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四8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保罗从经文中观察到什么呢?首先,他发觉大卫并没有提及行为;赦罪是基于神的恩典,并非由于人的努力。第二,他知道如果神不将某人算为有罪,这人在神面前必定有公义的身分。最后,他知道神称罪人为义。大卫曾犯过**和杀人的罪,然而这些经节给我们看见,他正享受着完全和白白得赦免的美好滋味。

    四9然而,在部分犹太人的脑海中,可能还留着一个观念,就是选民在神称人为义的事上有特权,只有受了割礼的人才可以称义。保罗再一次引用亚伯拉罕的例子,证明这并不是事实。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只有相信的犹太人才可被算为义,还是相信的外邦人也可同得此恩福?」以亚伯拉罕为例,或会令人以为这恩福只是给犹太人的。

    四10保罗在这里举出一件历史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曾觉察的。他指出,亚伯拉罕在他受割礼(创一七24)之前已得称为义(创一五6)。如果以色列人的祖先可以在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得称为义,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其它未受割礼的人就不能得称义呢?」事实上,当亚伯拉罕得称义时,他的身分仍是外邦人;既是这样,其它的外邦人也完全可以得称为义了,和受割礼与否毫无关系。

    四11因此,割礼并不是使亚伯拉罕得称为义的成因。割礼只是他肉体上的一个外在记号,表示他已因信得称为义。基本上说,割礼是外在的象征,标志着神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不过,这里更将其意思加强,表明神因亚伯拉罕的信,就把他算为义了。

    割礼除了是记号外,还是印证──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记号的用途是表示所象征的实体是存在的。印证则证明、确定、核实,或保证所印证之物的真实性。割礼确认了亚伯拉罕,因信的缘故,神已将他看为是义人,也在此地位上对待他。

    割礼是亚伯拉罕因信称义的印证。这可以指他的信是合乎义的,也可以指他因为信而得称为义。大概可以肯定,后者是正确的意思;割礼就是他的信所拥有的义,或因信而称义的印证。

    由于亚伯拉罕是在行割礼之前已得称为义,他就能够作其它未受割礼的人之父,就是那些信主的外邦人。他们也可以循他的途径称义,就是因信称义。

    当我们说亚伯拉罕是信主的外邦人之父时,意思当然不是从血脉而言。意思只是指出,这些信徒仿效他的信,就是他的儿女了。他们并不是因血缘关系成为他的儿女,而是因为他们效法他的模样。这段经文也不是说,信主的外邦人成为了属神的以色列人。属神的以色列人,是由那些接受耶稣为弥赛亚、为他们的主和救主的犹太人组成的。

    四12亚伯拉罕接受割礼这记号,有另一个原因,是让他成为一些犹太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了割礼,并且还追随他信的脚踪的人。这信是他在未受割礼时已有的。

    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与成为亚伯拉罕的儿女,是有分别的。耶稣对法利赛人说:「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约八37)然而,他继而说:「你们若是亚伯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约八39)因此,保罗坚称,要紧的并不是肉身的割礼。人必须信永活的神。那些受割礼而又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就是真正的属神的以色列人。

    因此,可总结说,在亚伯拉罕的人生中,他有一段时期是有信而未受割礼的,另有一段时间是有信并已受了割礼。保罗凭他敏锐的洞察力,得知信主的外邦人和信主的犹太人,都可以根据这事实以亚伯拉罕作他们的父,并与他同证,作他的儿女。

    四13「保罗持续不倦地讨论下去,循着每一条论理思维及圣经的细小脉络,把任何可能出现的反对观念驳倒。」(注13)现在保罗要处理的反对观点,就是认为祝福从律法而来,既然外邦人并不认识律法,就受到咒诅(参看约七49)。

    当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会承受世界时,他并没有为这应许附加条件,要他们遵行若干律例条文(律法要到四百三十年后才颁布──加三17)。这是无条件的施恩的应许,要凭信来接受,即今日使我们蒙神称义的那信。

    承受世界的意思,指他会成为信主的外邦人和犹太人的父(四11、12)。他会成为多国的父(四17、18),而不单是犹太国的父。当亚伯拉罕的后裔主耶稣执掌宇宙王权,成为万王之王及万主之主时,这应许便会圆满地实现。

    四14如果那些追求神的福气,特别是追求称义之福的人,可以凭着遵守律法而得福,那么信就归于虚空,应许也就废弃了。信要被废弃,因为这是与律法完全相反的原则:信关乎相信,而律法却关乎行为。这样应许也毫无价值了,因为这是根据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是没有人可以达成的。

    四15律法是惹动神的忿怒的,而不是招来他的祝福。任何人不能完全而又持续地遵守诫命的,都要遭律法定罪。由于没有人能这样遵守诫命,所以凡在律法之下的,都要被定罪受死。凡在律法之下的,都不得不同时在咒诅之下。

    然而,那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过犯就是触犯了明文规定的律法。保罗并不是说,那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罪。一个行动,就算没有律法加以禁止,其本身也可以是错的。然而,在「速度限制每小时二十哩」的路标前,就会有过犯出现。

    犹太人以为,他们得了律法,就是承袭了祝福;只是他们所承袭的,是过犯而已。神颁下律法,使人藉过犯而了解罪;或从另一方面说,使人可以看见罪的恶劣可耻。神从来没有打算藉着律法,使充满罪恶的犯律法者得着拯救。

    四16由于律法招致神的忿怒,而不是带来他的义,因此他决意要藉着恩和本乎信来拯救人。他要的是不虔敬的罪人,凭着单纯的信,白白得着这不配得的永生。

    这样,得生命的应许就定然归给一切后裔。我们必须留意这里的两个词语──定然和一切。首先,神要这应许是定然的。如果人要靠遵守律法而得称义的话,他就一定不能有所肯定的了,因为他不能肯定自己所做的善行是否已经足够,也不能肯定是否合乎要求。试图赚取救恩的人,没有一人能有百分之百的确据。然而,当救恩是赐予的礼物,要用信心来接受时,人就可以因神权威的说话而肯定自己是得救的。

    第二,神要使这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后裔,不但是给获颁律法的犹太人,也归给那些效法亚伯拉罕相信主的外邦人。亚伯拉罕在神面前作我们众人的父(圣经新译本),即是众相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父。

    四17保罗为要确立亚伯拉罕是所有真信徒之父,便在这里引述创世记十七章5节:「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神拣选以色列作为他在地上的选民,并不表示将恩典和怜悯局限起来,只赐给他们。保罗一节又一节地引用旧约圣经,巧妙地显示神一直以来的心意,就是但凡有信心的,都会得到他的重视。

    他在所信的主面前(直译自新英王钦定本)一句,连接上一节的思想:「亚伯拉罕在神面前作我们众人的父。」连接点是这样:亚伯拉罕在他(神)面前作我们众人的父,他(亚伯拉罕)所信的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尚为无的成为好象已经是有的神。继续看后随的经文,就能够明白这种对神的描述。神叫死人复活,对于亚伯拉罕和撒拉而言,虽然他们并未离世,但他们没有儿女,也过了生育的年龄(参看四19)。神使无变为有,为他们带来多国的无数后裔(参看四18)。

    四18保罗在前面的经文,已强调亚伯拉罕蒙应许,是因为信心而不是凭守律法。这样应许就属乎恩典,且定然归给一切后裔。自然地这样就引导我们前来思想亚伯拉罕对使人复活的神的信心。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后裔,会象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一样无法可数。从人的角度看,这是完全没有机会实现的。然而,与人一般的指望相反,亚伯拉罕因信仍有指望,相信自己会作多国的父,正如神在创世记十五章5节所说的:「你的后裔将要如此。」

    四19亚伯拉罕第一次得神应许会有众多后裔时,年纪是七十五岁(创一二2~4)。当时,他在身体上仍有条件做父亲,因为他生下了以实玛利(创一六1~11)。但保罗在本节所提到的亚伯拉罕,已年届百岁,神向他重申这应许(创一七15~21)。至此,除非神施行神迹,否则他夫妻二人就没有可能诞下新生命了。不过,神既应许了亚伯拉罕得一儿子,他就相信神的应许。

    他的信心……不软弱,并没有(14)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也不担忧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从人的角度看,这是完全没有希望了,但亚伯拉罕仍有信心。

    四20纵使这应许表面上看来不可能实现,但他却没有动摇。神既这样说了,亚伯拉罕就这样信;事情也就妥当了。对这位先祖来说,只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是神不可能说谎。亚伯拉罕的信心是坚定而又活泼的。他将荣耀归给神,又尊崇神是可靠的,不管机会多寡,他必定实践诺言。

    四21亚伯拉罕并不知道神会怎样成就他的话,但这属次要。他认识神,并绝对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全数作成。一方面说,这是伟大的信心;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样相信是最合理不过的,因为宇宙中最可靠的,莫过于神的说话。亚伯拉罕相信神的话,这是毫不冒险的!

    四22神说了话,如果人就这样听取了,就能够得神的喜悦;他一直喜悦人这样行。因此,他将义归与亚伯拉罕。过去,人因罪而产生罪疚,现在却在神面前有合乎义的身分。亚伯拉罕因着信,已得圣洁的神将他从被定罪的光景下释放及称义了。

    四23亚伯拉罕因信称义的历史叙述,不是单为他写的。当然,一定程度上这是为他写的,要把他得免被定罪和在神面前已经完全的身分,作一个存留久远的记录。

    四24但这也是为我们写的。当我们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这时候我们也因信而被算为义了。我们与亚伯拉罕的唯一分别,就是亚伯拉罕相信神会叫死人得生命(即是使他如同已死的身体和撒拉不能生育的身体有生机)。我们相信神藉着叫主耶稣基督复活,使死人得生命。麦敬道解释说:

    神呼召亚伯拉罕相信他的应许,而我们却有幸蒙召去相信一件已成就的事。他蒙呼召向前仰望将来要成就的事;我们却回顾已完成的事,就是那已成就的救恩,并有复活得荣耀的救主在天上至大者右边作证。(注15)

    四25主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提到我们的过犯和称义时,虽然都同时用了是为(希腊文dia)这个介词;但在本节里,两处的含意各有不同。他被交给人,不但是为我们的过犯,而且要把罪除掉。他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意即要显示神完全满意基督为使我们得称为义而成就的工作。就前者说,要处理的问题是我们的过犯。就后者说,因基督的复活,肯定带来的结果是我们称义。如果基督没有离开坟墓的话,就不能够有称义的事。然而,他复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工作已经完成,代价已经付上了,而神对救主赎罪的工作感到绝对的满意。

    六.福音带来的实质福气(五1~11)

    使徒保罗更进一步讨论称义这题目,他要处理的问题是:信徒得称为义,会为他的生命带来什么福气?换句话说,称义是否真的生效?保罗的回答是清晰肯定的,并将信徒拥有的七样主要的福气逐一枚举。这些福气是透过基督赐给信徒的。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神一切的恩惠都是透过他赐下的。

    五1我们这些因信称义的人享有的第一样重大福气,就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战争已经结束了,敌对已经平息了。因基督所成就的工作,一切使我们在属灵上与神作对的诱因已清除了。藉着恩典的奇迹,我们从彼此为敌变成彼此为友。

    五2我们又得以进入一个无可比拟的状况中,就是能够得到神的恩宠。我们是在神的爱子里得蒙接纳,因此,我们与神的亲密关系,就象他与自己的爱子一般。天父将权柄赐给我们,接纳我们成为他的儿女,我们不再是外人。这恩典或说这蒙恩的身分,涵盖了我们在神面前每一方面的地位。由于我们是在基督里,所以我们这地位就跟基督的一样完全,永不改变。

    这样好象还未道尽,我们又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意思是,我们满有喜乐地盼望那一天,不但可以凝视神的荣美,也要一同显现在荣耀里(参看约一七22;西三4)。在今生我们不能完全领会这盼望的含义,而在永恒里我们的赞叹也不会消减。

    五3称义给我们带来的第四样福气,就是我们得以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不因目前的困境,而是因在永恒里的成果(参看来一二11)。喜乐与患难可以同时存在,这是基督徒信仰中令人欣喜的矛盾。喜乐的相反不是受苦,而是罪。患难的其中一样副产品,就是忍耐或坚忍。如果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就不可能锻炼出忍耐来了。

    五4保罗继续解释,忍耐带来老练。当神看见我们在试验中坚忍抵受,并仰望他透过这些试验成就他的美意时,就将忍耐成功的奖赏赐给我们。我们经过试验,并得证明是成功的;这种得他验明的感觉,使我们的心充满盼望。我们知道,他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磨练我们的品格。这使我们确信,他既在我们心里动了善工,就必亲自成全这工(腓一6)。

    五5盼望不至于羞耻。如果我们盼望什么,然后知道这盼望是永不能实现的,我们便会感到羞耻或失望了。然而,我们的救恩盼望却永不至于羞耻。我们决不会失望,或发觉我们是错误地投下了信心。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肯定呢?因为……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神的爱可以是指我们对神的爱,或是他对我们的爱。这里所指的是后者,因为第6至20节讲述神爱我们的一些重大证据。我们信主时所赐给我们的圣灵,使我们的心能充分领会神的爱,也藉此我们肯定他会保守我们直到天上。当你接受了圣灵后,就能够感受到神对你的爱。这并不是一种空泛神秘的感觉,觉得「在冥冥中有神灵」庇佑人类,而是存着深刻的确信,相信神爱你这个人。

    五6从本节至20节,保罗的讨论从次要进到主要。他的推论是,如果神在我们还是他的敌人时已爱我们,我们现在既属乎他,难道他不会加倍保守我们吗?这就带出我们藉称义而享有的第五样福气,就是我们在基督里是永远稳妥的。保罗在讨论这题目时,提出五方面的「更要」、「更加」或「更」。

    「更要」免去神的忿怒(五9)。

    「更要」因他复活的生命而得保守(五10)。

    「更加」多得到恩典(五15)。

    「更要」在信徒生命中作王(五17)。

    恩典「更」显多(五20)。

    保罗在本节、第7和8节强调,当基督过去为我们死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软弱,罪人)。他在第9和10节又强调我们现在是怎样的(因他的血得以称义,又因他的死得与神和好),并救主将要为我们成就的确实成果(救我们脱离神的忿怒,藉他的生命保守我们)。

    首先,保罗提醒我们,我们是无能为力、无助、软弱、不能自拔的。但在神预先定下的日子,主耶稣基督降临地上,为人类受死。有人以为他是为好人受死,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为罪人死。我们毫无德行优点可以向神举荐。我们是绝对不配的,但无论如何,基督为我们死了。

    五7在人类的经验中,神这爱的行动,是独一无二,无出其右的。在一般人看来,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他决不会为一个不配的人舍弃生命。例如,他不会为一个杀人者、犯**的人,或歹徒受死。事实上,他也不大愿意为义人死,所谓义人是指诚实可靠但不大可亲的人。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他会为仁人死,所谓仁人是指善良、友善、有爱心并可爱的人。

    五8神的爱完全超自然,超世脱俗。他差自己所爱的儿子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这样就显明他向我们的无比大爱。如果我们要找出他这作为的原因,就必须看这完全是出于他自己权能的旨意。我们没有半点好处,使我们配受这样的爱。

    五9面前出现一番新的景象。我们不再被视为有罪的人。救主在各各他为我们流血,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神已算我们为义了。当我们还作罪人时,他付出了这样沉重的代价来称我们为义,岂不更要藉着基督使我们免去神的忿怒?他既付上了最大的代价,好使我们得着他的恩惠,难道他会让我们最终灭亡吗?

    免去忿怒可以理解为「从忿怒中被救出来」,或「蒙救拔不致承受任何忿怒」。经文用的介词(希腊文为apo)教我们相信是指后者的意思,就是我们不会有机会要承受神的忿怒,不论是在今世,或是在永恒里。

    五10当我们回想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身分时,应当这样想,我们乃是在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我们本与神为敌,并且自呜得意。按我们自己的意思,我们并不感到有需要与神和好。试想想,我们是神的仇敌!

    在这事上,神并非与我们一般见识。他介入我们的光景,展露他纯全的恩典。基督代我们受死,藉以消除我们与神为敌的造因,就是我们的罪。因着相信基督,我们得与神和好。

    神既以如此的重价将我们买赎回来,使我们与他相和,难道他会将我们置诸不理吗?我们既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而他的死又象征了生命彻底的软弱;那么,基督现时在神的右边,有无穷生命的力量,我们岂不因此得蒙保守到底吗?他的死既有力量拯救我们,他的生就更具能力保守我们了!

    五11现在我们来看称义的第六样福气:也就藉着他(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以神为乐。我们不但以神的恩典为乐,更以施恩的神为乐。我们在蒙拯救之前,是以别的事为乐。今天,每当我们记念他的时候,就感到欣喜;但当我们忘记他时,就会感到忧愁。到底是什么带来这种改变,使我们今天以神为乐?就是因为主耶稣基督的工作。我们所得的喜乐,与我们所得的其它一切祝福一样,都是藉着他而得的。

    我们……得与神和好(注16),说出了蒙称义的人所得的第七样福气。和好是指透过救主牺牲的工作,神与人之间所建立的和谐关系。因着罪的侵入,人与神之间便产生了隔阂、疏远和敌对。主耶稣将造成疏远的罪除掉,使一切相信他的都能恢复与神和好。附带一提,我们得明白,神不需要复和;人才需要复和,因为人与神为敌。

    七.基督作成的工向亚当的罪夸胜(五12~21)

    五12本章的余下经文,将这信的首部分和及后的三章经文连接起来。头一部分的连系,在于所论到的主题是因亚当而被定罪,和因基督而得称为义;并且因基督的工作而带来的祝福,远超过因亚当的行动而造成的不幸和损失。第六至八章的连系,在于由称义谈到成圣,并由种种罪行谈到人本质里的罪性。

    在经文里,亚当被形容为旧创造中一切受造物的元首或代表;基督却是新创造的元首。元首的行动,代表他权下所有的。例如,一国的总统签署法例,是代表全国的公民签订的。

    亚当就是这样。因为他的罪,死就入了世界。亚当的后裔在他里面都犯了罪,于是他们都一同承受死亡的结果。事实上,他们个别地都犯了各种罪行,但这并不是指经文的用意。保罗的意思是,亚当的罪是有代表性的行动,他的一切后裔都被视作在他里面犯了罪。

    有人会反对说,世上第一个犯罪的人是夏娃而不是亚当。这是事实,但由于亚当是首个被造的人,他就赋予了元首的身分。因此,他被视为代表他的所有后裔。

    使徒保罗在这里说死就临到众人,所指的是肉体上的死,纵使亚当犯罪也带来属灵上的死。(从第13和14节可知所指的是肉体上的死。)

    当我们读到这段经文时,就不期然地产生一些问题。亚当犯了罪,他的后裔全都因此而成为罪人,这样公平吗?神定人的罪,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是罪人,抑或是因他们所确实犯上的罪?如果人生下来就有罪性,而他们因生下来就是罪人所以犯罪,神又岂能要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呢?

    圣经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和一连串类似的问题上争论良多;结论是出奇地纷纭的。然而,有一些事实是我们能够肯定的。

    首先,圣经明确地说,无论在本质上或行为上来说,世人都是罪人。每一个由父母所生的人,都承袭了亚当的罪,而他也着意地选择犯罪。

    第二,我们知道罪的工价就是死,不论是肉体上的,或是指永远与神的分开。

    然而,其实人可以毋须付上罪价,除非他决意要亲自付上。这一点很重要。神差他的儿子代替罪人受死,付上了沉重的代价。神白白的赐恩,让人可以藉着相信主耶稣基督而从罪得释放,免付罪债。

    人被定罪,有三方面的根据:他有罪性,他从亚当承袭了罪,他在行为上犯罪。然而,人最大的罪,是拒绝接受神为拯救他而作出的安排(约三18,19,36)。

    但有人会问:「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听福音的人又如何?」至少罗马书一章提供了部分答案。此外,我们也可以完全放心,因为审判全地的主行事必定公义(创一八25)。他行事决不会不公义或不公平。他所作的一切决定,都以公平和公义为基础。虽然从我们有限的眼光来看,有一些情况确实令人为难,但对他来说却完全不是问题。当他下了最后判决,审讯结束后,就没有人可以有合理的根据,对他的判决提出上诉。

    五13保罗要陈明,亚当的罪影响了全人类。他首先指出,从亚当到在西乃山颁布律法这段时期,罪已经在世上。不过在这段时期,还没有从神而来明文颁布的律法。耶和华囗头上给亚当一个命令,在多个世纪后,就颁下十诫,将神的律法用文字启示出来。但在这两者之间的时期,并没有从神而来的律例。因此,在这段时期,虽然已有罪存在,却仍未有过犯,因为过犯就是违反明文规定的律法。所以没有律法的禁制,罪也不算是过犯。

    五14然而,在这段没有律法的时期,死却没有停止过。除了以诺之外,全人类没有一个可以避免死。不能说这些人象亚当一般,因违反了神明确的命令而死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死呢?答案是引伸而知的:他们要死,因为他们都在亚当里犯了罪。如果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就要谨记所论的与救恩无关。所有相信主的人,都永远得救。然而,他们的肉身同样会死,原因是他们的首脑代表亚当犯了罪。亚当是人类的首脑代表,是那以后要来之人,即主耶稣基督的预象(象征)。保罗在以下的经节里,就这两位代表阐述发挥,对比二者的差异多于强调相同之处。他指出:

    在基督里亚当众子所得

    福佑远超他们始祖所失。

    五15第一样对比,就是亚当的过犯和在基督里的恩赐。因第一个人犯了罪,众人都死了。这里所说的众人,当然就是指亚当的后裔了。所说的死,包括属灵和肉身的死。

    恩赐却更广惠众人。这恩赐就是神的恩典的奇妙彰显,广施与一切罪人。这是因为耶稣基督一人的恩典。他竟然为背叛他的人类受死,实在是奇异的恩典。透过他的牺牲和代死,永生的恩赐就赐给众人。

    本节两次提到众人,却并不是指同一群人。第一个众人包括所有因亚当犯罪而不得不死的人。第二个众人指所有在新创造里的人,以基督为首脑代表。这只包括那些加倍蒙神恩典的人,即真信徒。虽然神的恩典广施与众人,但只有相信救主的人才可以得着这恩典。

    五16亚当的罪与基督的恩赐,两者之间有另一个重要的对比。因亚当一人犯罪,就带来无可避免的审判,其裁决就是定罪。另一方面,基督的恩赐有效地处理了许多过犯,不只是一样的过犯,所带来的裁决是无罪释放。保罗强调的,是亚当的罪与基督的恩赐的分别;是因一人的罪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与从众多的罪所得的无比释放;是定罪和称义不同的裁决。

    五17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一人作了王,成了暴君。但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即所有承受无比恩典的信徒,就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

    这是何等的恩典!我们不但从死亡的权势下得释放,还能作王掌权,在今世并永恒里享受生命。我们是否真正明白、珍惜这恩?我们是活得象一位属天的王者,或仍在这世界的粪堆中打滚?

    五18因亚当的过犯,全人类都被定罪;但因基督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这义行并不是救主的生命,也不是他遵守了律法,而是他在各各他代替罪人受死。他这样行使人称义得生命,即带来使人得生命的称义,且是给众人的。

    本节里的两个众人,也不是指同一群人。第一个众人,是指在亚当里的众人。第二个众人是指在基督里的众人。上一节可以肯定这点:「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只有信主的人,才可以称义得生命。

    五19正如因亚当悖逆神的命令,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基督顺从天父,凡相信他的就得称为义了。基督因着顺从,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罪。

    普救论者企图用这些经节证明最终全人类都得救,但这是徒劳无功的。经文所论的,是两位人类首脑的代表性;明显地,正如亚当的罪影响了在他里面的人,基督的义行也只为那些在他里面的人带来祝福。

    五20那持反对意见的犹太人,认为一切都以律法为中心。他因保罗的说话而感到震惊。他已知晓,罪和救恩并不是以律法为中心,而是以这两位首脑代表为中心。既是如此,犹太人很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颁下律法?」保罗的回答是: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律法并没有带来罪,却显出罪就是违抗神的过犯。律法并没有将人从罪中拯救出来,而是将罪显明,使人完全看见其可怕的面目。

    然而,神的恩典比所有人的罪更大。罪在那里显多,神的恩典在各各他就更显多了。

    五21为全人类带来死亡的罪,其权势在此结束,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请留意,恩典是藉着义作王的。神一切圣洁的要求已得到满足,罪的功价已付上了;因此,如今一切以基督为代赎者、靠着他的功劳前来的,神都可以将永生赐给他们。

    或许这几节经文可以稍为回答一条人们常问到的问题:「为什么神容让罪进入世界?」答案就是:相对于罪从没有进入世界的假设,神却因着基督的牺牲得到更大的荣耀,人也得到更多祝福。再假设亚当并没有堕落,我们在他里面,也远不及我们在基督里面。如果亚当从没有犯过罪,他会在伊甸园里不断享受这地上的生命。不过,他没有机会成为神所救赎的儿子,没有机会成为他的后嗣,也没有机会和耶稣基督同为后嗣了。他不能享受天家的应许,或与基督永远在一起并象他的应许。这些恩福只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赐下的。

    
新约 罗马书6-10章注释
    八.透过福音过圣洁生活(六)

    保罗在第五章结尾时所说恩典比全人类的罪更显多,自然地引起另一个问题,且是个重要的问题:福音的教训(因信蒙恩得救)是否容许或甚至鼓励人在罪中活着?

    保罗在本章至第八章里回答这个问题,坚决地加以否定。在本章,答案围绕三个词来发展:知道(3,6节),看(11节),及献(13节)。

    为了理解保罗在本章的论据,我们要区分信徒的身分和信徒的行为。他的身分,就是他在基督里的地位;他的行为,就是他每日实际上或应有的表现为人。

    恩典使我们进入这身分,然后教导我们过与身分相称的生活。由于我们是在基督里,所以我们的身分是绝对完全的。我们的行为,应该与身分愈来愈相称。当然,直至我们在天上与救主面对面之前,我们的行为不可能与身分完全相称;不过,在今世里,我们应愈来愈与他相似。

    保罗首先阐明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真理,然后鼓励我们在这伟大真理的亮光中过生活。

    六1持反对意见的犹太人,在这里提出自以为十分致命的反驳。如果根据福音的教训,人的罪使神彰显更大的恩典,这岂不是说我们应仍在罪中,叫恩典可以更显丰盛?

    这论点的现代版本是这样的:「你说人不是凭着律法,乃是凭信藉恩得救的。但如果你只需要信就可以得救,那你大可以在罪中过活了。」意思是单凭恩典并不足以推动人过圣洁的生活。人必须受律法的约束。

    有一个很有帮助的解说,指出本章经文提供了四个答案,来回应本章开首的问题: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吗?

    1.你不能够犯罪,因为你已经与基督联合。这是评理(1至11节)。

    2.你毋须犯罪,因为恩典已将罪的权势摧毁。这是劝说(12至14节)。

    3.你不可以犯罪,因为这样会让罪在你的生命再次成为主宰。这是命令(15至19节)。

    4.你还是不要犯罪好了,否则结果就是祸患。这是警告(20至23节)。(注17)

    六2保罗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们不能继续在罪中活着,因为我们已经在罪上死了。这是关于我们身分的事实。当基督向罪死时,他是以作为我们代表的身分死了。他不但以我们的替代者身分而死,即为了我们而死,或是代替我们受死;他也是以我们代表的身分而死,即以我们的身分受死。因此,当他死的时候,我们也死了。他是为了罪的问题,一次过将这问题处理妥当了。在神的眼中,一切在基督里的人,都已向罪死了。

    这并不表示信徒是无罪的。这是指信徒与基督的死联合,并与他的死的一切含义同证了。

    六3保罗论述中的第一个重要字眼就是知。他在这里提到受洗,是要表示在道德上信徒继续在罪中活着是不相宜的。不过,马上出现的问题是:「他所指的是那一种洗礼?」因此,必须先作引论解释一下。

    当一个人得救时,他是受洗归入基督耶稣,即是说他是与基督联合归入他的死和复活了。这有别于圣灵的洗,纵使二者同时发生。圣灵的洗使信徒成为基督身体的一部分(林前一二13),但这并不是归入死的洗。归入基督的洗,指在神的眼中,信徒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了。

    当保罗在这里提到受洗时,同时想起的包括我们在属灵上与基督的联合,以及代表其意义的水礼。不过,继续讨论下去时,他似乎以一种独特的手法,将重点转移到讨论水礼。他提醒读者,他们如何按基督死的样式被埋葬并与他联合了。

    新约圣经从没有预计出现一个没有受洗的信徒这样不正常的情况。新约圣经假设,归信主的人都顺从并随即受洗。因此,我们的主可以将信与受洗相提并论:「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一六16)虽然受洗并不是得救的条件,但却是其一贯不变的公开标志。

    六4水的洗礼是一种可见的方式,表明归入基督的洗礼。水礼象征信徒(在主耶稣里)被死亡的浊水盖过,也象征在基督里的新人起来,有新生命的样式。可以这样说,当信徒受洗时,他是参加自己旧人的丧礼。当他没入水里时,他在表示:「我过去作为亚当有罪的儿子的一切,都钉死在十字架上了。」他从水里起来、离开,表示:「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看加二20)

    孔尼白和侯生这样说:「除非我们谨记,早期的洗礼是将整个人没入水里的,否则便不能明白这段经文了。」

    保罗继续解明,基督的复活能使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他指出,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意思是,神的一切完美之处,即他的公义、慈爱、正直等,使他不得不叫主复活过来。救主的位格既是纯全尊荣的,如果神将救主留在坟墓里,就有违他的性情了。神的确使救主复活了,而我们既与他的复活联合,我们可以并应该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

    六5既然我们在基督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所谓他死的形状,是指信徒在受洗时没入水里。与基督的死真正的联合,大约在二千年前发生了,洗礼是已发生的事的「形状」。

    我们不但没入水里,还从水里上来,这是他复活的形状。虽然在原文,本节下半部没有形状上一语,但却是必须加插的,好使意思完整。

    正如我们在基督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没入水里),我们也就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从水里起来)。也要在一语,不一定带有将来的含义。何治说:

    所指的并不是将来要发生什么事,而是指定要产生的后果,或肯定会出现的因果关系。这一事既发生了,另一事就必定继之而来。(注18)

    六6我们在受洗时承认,我们的旧人和基督同钉十字架。我们的旧人是指我们作为亚当的后裔的一切性质──我们那旧有的、邪恶的、未重生的自我,包括我们的一切旧习惯和喜好。当信主时,我们将旧人脱下,并穿上新人,就象脱去污秽残旧的衣服,穿上光洁无垢的服饰一样(西三9,10)。

    旧人在各各他被钉十字架了,意思就是罪身已丧失效能。罪身并不是指肉身;而是那在生命中的罪,象个暴君般,将人控制着。这罪身已经灭绝,即失去效能,或不能再产生操纵的能力。最后的一句话说明这个意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罪在我们身上的极权控制已被摧毁了。

    六7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举例说,有一个人杀害了一个警察,被判电殛死刑。当他死的时候,他就从这罪得脱离(直译作称义的意思)。刑罚已经执行了,这个案件就此结束。

    如今,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钉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了,不但我们所当受的刑罚已经执行,罪恶对我们生命的箝制也已遭破坏。我们不再是罪恶权势下不能自拔的俘虏。

    六8我们与基督同死是一方面的真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必与他同活。我们向罪死了;我们向义却活着。罪在我们身上的权势已遭粉碎;我们现在分受基督复活的生命。我们还要同领这生命直到永远。赞美主的名!

    六9我们能够确信,因为基督是永不会再死的了。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死的确曾限制了他三日三夜,但这限制已永远消失了。基督永不会再死!

    六10主耶稣的死是向罪的所有问题死了,只有一次。他是向罪的控诉、工价、要求和刑罚死了。他完完全全地完成了工作,付清了帐,使问题毋须再旧调重弹。如今他活是向神活着。从一个角度看,他其实一直是向神活着的。但如今他活是向神活着,所指是活在一个新的关系中,以复活者的身分,活在一个崭新的领域里,是罪永不能侵入的。

    在继续下文之前,我们来回顾本章的首十节。主题是成圣,就是神使人可以有圣洁生活的方法。至于我们在神面前的身分,神看我们是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洗礼将这个事实象征式地表达出来。我们既与基督同死,就在我们作为亚当后裔的历史上划上句号。神对我们旧人的宣判,并不是洗心革面,而是死亡。我们与基督同死的时候,就是执行这宣判了。如今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我们一举一动能有新生的样式。罪在我们生命中的权势已遭打垮,因为罪对一个已死的人不能再有任何要求了。如今我们有自由为神而活。

    六11保罗已经将关于我们地位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他再谈到我们如何在生活上实际地活出这真理。我们要看自己是向罪……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在这里,看的意思是接受神对我们的描述,作为事实,并按其意而活。安汝慈这样写道:

    (意思就是)相信神在罗马书六章6节所说的话,并明白个人救恩的事实。这要求人有信心的行动,而行动的结果是,对「旧人」存坚定的态度。神怎样看旧人,我们也照样看他──就是已钉在十字架上,与基督一同死了。恩典把旧人放在那里,信心就不停的生发效用,把旧人留在那里。这要我们有深刻的学习,因为我们是诚心地同意神对旧「我」的定罪和审判,视其为毫无生存价值,并完全对我们没有要求权的了。实践圣洁的第一步,就是有这样的眼光,看自己的「旧人」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注19)

    我们以自己是个死人去回应引诱,就是向罪……看自己是死的。有一天,奥古斯丁走路时,有个妇人上前向他搭讪;她原来是奥古斯丁未信主时的情妇。于是他别过头去,急步离开。她却在背后喊着:「奥古斯丁,是我啊!是我啊!」他加快脚步,从肩头向后高声说:「是,我知道。但这不是从前的我了!」(注20)意思是,他向罪……是死的,而向神……是活的。已死的人,与不道德、虚谎、欺诈、说闲话,或任何其它的罪,都没有关系了。

    现在,我们向神在基督耶稣里……是活的。即是说,我们蒙召过圣洁的生活,敬拜、祷告、事奉,并结果子。

    六12我们在本章6节看见旧人已钉在十字架上,罪这位曾掌权的暴君被**,我们不再是罪的俘虏了。生活实践的劝勉,是以我们的地位为基础。我们不应顺从身子的恶欲,也不要容罪在我们必死的身上作王。在各各他,罪的权势因着死而结束了。现今要我们在生活上表明这个事实。我们必须合作。只有神可以使我们成为圣洁,但我们必须愿意参与,他才会作成。

    六13这就引我们到经文的第三钥词──献给。我们不要将我们的肢体献给罪,作邪恶不义的武器或工具。我们的责任,是要将我们的肢体交给神来掌管,完成义的目标。毕竟,我们已从死里复活得生。本章4节已提醒我们一举一动应有新生的样式。

    六14这里有另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罪必不能作信徒的主。第一个理由是我们的旧人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罗六6)。第二个理由是因为我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在律法之下的人,受到罪的压制。为什么呢?因为律法告诉人应做什么,却没有给他完成的能力。而且,堕落的人性中潜藏欲念,会被律法诱发起来,令人犯禁。「禁果分外甜」,是老生常谈。

    然而,在恩典之下的人,罪却不能作他们的主。信徒已经向罪死了。他已经接受圣灵住在他心中,成为他过圣洁生活的能力。策励他的那股动力,不是对惩罚的畏惧,而是爱救主的心。恩典是使人过圣洁生活的唯一原因。诚如邓尼所说:「人从罪得释放的,不是靠种种限制,而是激励;使人成为圣徒的,不是西乃山的工作,而是各各他山的作为。」(注21)

    六15那些对恩典诸多保留的人坚持,恩典会纵容人犯罪。保罗没有回避这错谬的观点,还提出这问题,然后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定。我们从律法得了自由,却不是不法的。恩典的意思是有自由服侍主,却不是有自由犯罪违背他。

    本章1节中的问题是:我们可以仍在罪中?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可以稍为犯一点罪吗?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教人肃然起敬的:「断乎不可!」神绝不容忍罪。

    六16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顺从某人,以他为主人,我们就成为这人的奴隶了。同样,如果我们将自己卖给罪,我们就会成为罪的奴仆,其必然结局就是永远的死。但相反,如果我们选择顺从神,结果就是圣洁的生命。罪的奴隶被罪疚、恐惧和痛苦所捆绑,但神的仆人却可以自由地按新生命的喜好而行。因此,既然可以得自由,又为何要做奴隶呢?

    六17「感谢神,你们虽曾是罪的奴隶,但当你们来到基督的道理面前时,却诚实地回应,从心里顺服基督的道理并接受其支配。」(费廉思译本,JBP)罗马的基督徒全心全意地顺从了恩典的福音,包括保罗在本书信里所教导的一切道理。

    六18正确的道理应带来正确的责任。信徒在回应从罪里得了释放这真理时,他们就作了义的奴仆。所谓从罪里得了释放,并不是指他们罪的本质消失了,也不是指他们不会再犯罪。按上文下理说,这是指他们已从罪的权势下得释放,罪不能再操纵他们的生命。

    六19保罗在上一节提到作义的奴仆,但他知道行义的人其实并没有受奴役束缚。「义行并不是束缚,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解释而已。」(注22)犯罪的是罪的奴仆,但蒙圣子释放的人,确实是自由的(约八34、36)。

    保罗解释说,他用奴仆和主人的比喻,是照人的常话说。就是说,他是用日常熟识的事物来说明。这样做是因他们肉体的软弱。换言之,只用概括的话来表达真理,他们在头脑上和属灵上会感到难以理解。很多时候,要用比喻才可以将真理解明。

    信徒在信主之前,将自己的肢体献给各样不洁的作奴仆,并辗转不断地行恶。如今他们应该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这样他们的生命就真正是圣洁的了。

    六20当他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他们唯一的自由,是不受义约束。这是何等可怜的情况──被各种罪恶捆绑,却不受良善约束!

    六21保罗挑动他们(并我们)去反省,未信主时种种行为的结果,这些行为正是信徒现今所看为羞耻的。雷思福列出下列的结果:

    1.人滥用天赋才能。

    2.错置感情爱好。

    3.耗费光阴。

    4.误用影响力。

    5.冤枉好友。

    6.损害最重要的益处。

    7.触犯爱,尤其是神的爱。总结两个字──羞耻。(注23)

    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裴雅森写道:「每一样罪都朝着死前进,假如坚持不悔,目标和结果都是死。」(注24)

    六22人因归信基督的缘故,地位完全改观。现在他从罪里得了释放,罪不再作他的主,而他也甘心乐意地成为神的奴仆。结果是在今世过圣洁的生活,并到人生旅途的结局时进入永生。当然,信徒现今已有永远的生命,但本节所指的是丰满的生命,包括那荣耀、复活的身体。

    六23保罗用以下鲜明的对比,总结这个题目:

    两个主人──罪与神。

    两种方法──工价与白白的恩赐。

    两种结果──死与永生。

    请注意,永生是在一个人里,这人就是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凡在基督里的人都有永生。就是这么简单!

    九.律法在信徒生命中的位置(七)

    这时保罗料到定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基督徒与律法有什么关系?也许保罗回答这问题时,心目中是针对犹太信徒,因为律法是给以色列的。但这些原则也可用于一些外邦信徒,他们在得称为义后愚不可及地,打算在自己的生活上谨遵律法。

    在第六章,我们明白死亡结束了罪性在神儿女生命里的王权。同样地,我们要看见死亡也结束了,死亡是那些曾在律法之下的人所受的辖制。

    七1本节与六章14节相关:「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相关之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不在律法之下;或是,难道你不晓得,律法管人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吗?」保罗说话的对象,是那些熟悉律法基础原则的人;因为他们应晓得,律法对一个死人是毫无作用的。

    七2保罗举出婚姻关系为例,说明死亡废止婚约。女人在丈夫还活着时,就被婚姻的律法约束;丈夫若死了,她就脱离了这婚姻的律法。

    七3当丈夫活着时,这妇人若归于别人,她就是犯**了。然而,丈夫若死了,他就脱离了律法的约束,再婚改嫁也毋须存罪疚之心。

    七4当我们运用这例子时,不可以按字面义来解释每一个细节。譬如,例子中的丈夫或妻子并不代表律法。例子的要旨在说明信徒与基督的同死,打破律法对他的辖制,正如死亡终止婚姻关系一样。

    请注意,保罗并不是说律法已死了。律法仍发挥实在的效用,就是使人知罪。当他在经文中说我们时,对象是那些归信基督的犹太人。

    我们藉着基督的身体,在律法上也是死了。这里所指的身体,就是他将自己的身体献上死了。我们不再与律法联合;我们现在乃是与复活的基督联合。因为死亡的缘故,一段婚姻关系终止了,另一段新的婚姻关系已经形成。现今我们既已从律法得自由,我们就能结果子给神。

    七5这里提到果子,令我们想起当我们属肉体的时候所结的果子。所谓属肉体,明显地不是指在肉身里。属肉体乃是形容我们在得救前的身分。那时,我们在神面前的身分就是属肉体的。我们只能靠本身的或所能的去赢取神的接纳。属肉体是与属基督相反的。

    信主之前,我们是被因律法而生的恶欲所操纵的。恶欲其实并不是由律法衍生出来的;只是,律法指出恶欲并加以禁止,就足以诱发起强烈的意念要满足恶欲!

    这些恶欲透过我们的肉体表达出来。当我们接受试探引诱时,就会产生有毒害的果子,就是死亡。保罗在其它地方提到这果子,就是情欲的事:「**、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凶杀)、醉酒、荒宴。」(加五19~21)

    七6我们信主时,其中一样奇妙的事,是我们脱离了律法。这是我们已经与基督同死的结果。由于他是以我们的代表的身分而死的,我们就都与他一同死了。他的死满足了律法的一切要求,就是偿还了巨大的罪债。这样,我们就从律法及其无可避免的咒诅中得着释放。罪刑不会再判。

    神不两次要求赎价

    先是救主舍生十架,

    后是我要把血洒。

    ~杜普莱迪

    如今我们已得自由,叫我们服事主,要按着心灵的新样,不按着仪文的旧样。我们服事主是因着爱,而不是惧怕;这是自由得释放的服事,不是奴役。我们不再象奴隶般不得不遵从条文仪式中每一样细节规定而行,而是满有喜乐地将自己呈献,为了要叫神得荣耀,别人得着祝福。

    七7从上文看见,保罗对律法似乎抱批评的态度。他说信徒是向罪死,也是向律法死的;这会令人产生一个印象,就是律法是邪恶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从本节至13节,他说明自己信主之前,律法在他生命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律法本身并不是有罪的,只是律法将人里头的罪显露出来。律法使他不得不承认,他内心腐化堕落至何等可怕的地步。每当他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时,他会感到自己是颇为正派体面的。但每当神的律法摆在他面前,力证他有罪时,他就无言以对,不得不被定罪了。

    有一条诫命特别令他知罪的,就是第十诫:不可起贪心。贪心是在脑海中发生的。虽然保罗未必会犯上更卑劣悖逆的罪,但如今他知道,他的思想是败坏的。他明白邪恶的思想和邪恶的行为一样有罪。他的思想是受污染的。相对来说他外在的生命可能无可指摘,他的内心世界却令人毛骨悚然。

    七8然而罪趁着机会,就藉着诫命叫诸般的贪心在我里头发动。当律法禁止诸般的贪心时,人败坏的本性就前所未有地被挑动起来,引发贪得无厌的欲念。譬如,律法这样说:「不可放纵情欲幻想来自乐。不可活在肉欲的幻想世界里。」律法禁止污秽、卑下、挑起**的思念。但很不幸,律法并没有赋予能力去胜过罪恶。结果是那些在律法之下的人,他们的思想竟前所未有地陷入**污秽之中。他们知道,但凡律法禁止的,那败坏的本性就更希望去犯上。「偷来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饼是好的。」(箴九17)

    相对来说,没有律法罪是死的。罪性就象一头睡着的狗。当律法前来说「不可」时,这头狗便醒过来,横冲直撞,不顾一切。

    七9在被律法定为有罪之前,保罗是活着的。换言之,他的罪性相对来说是静止的,而他个人是轻轻松松的,对他内心重积的过犯无知无忧。

    但是诫命来到,就是当诫命带着定罪的审判来到时,他的罪性就全然被诱发起来了。他愈努力尝试去遵从,就失败得愈大。他的希望死了,不再试图靠着自己的品格或努力去换取救恩。他对以为自己本性有良善的想法死了。他的梦想死了,不再以为可以靠守律法而得称为义。

    七10他发觉那本来叫人活的诫命,实际上却叫他死。然而,他所说诫命本来叫人活,是什么意思呢?大概他是想起利未记十八章5节,神说:「所以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我是耶和华。」从理想角度看,律法应许凡能谨守的都得着生命。狮子笼外的警告牌写着:「切勿走近。」如果人愿意遵守命令,就可以活着。然而,若有孩子不理会,走上前去挑弄狮子,便招杀身之祸。

    七11保罗再次强调,不可以怪罪律法。是人内里的罪引诱他去做律法所禁止的事。罪欺骗他,使他以为偷吃禁果也不是那么坏的事,反而会为他带来快乐,此外他也毋须因此负上任何责任。罪暗示说,神将一些好处留起来,没有给人享受。因此,罪将他杀了。意思是,在他力求自己配受救恩或赚取救恩上,他的希望已幻灭了。

    七12律法本身是圣洁的,而每一条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我们必须常常谨记,律法本身没有错。律法是神所颁的,因此完全能够表达神对他子民的旨意。缺憾在于律法颁予的对象是怎样的「材料」:领受律法的人本身是罪人。他们需要律法,好叫他们对罪有认识;但再进一步,他们需要救主把他们从罪的惩罚和权势中拯救出来。

    七13那良善的是指律法,正如上一节具体说明了的。保罗这样问道:律法是叫我死么?意思是:「将保罗(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置诸死地的罪魁祸首是律法吗?」答案当然是:「断乎不是!」罪才是罪魁祸首。律法并没有造成罪,却将罪的恶劣面貌表露无遗。「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三20下)然而事情不止于此!当神圣洁的律法禁止某种行为时,人的罪性有什么反应呢?答案是众所周知的。原本只潜在、静止的欲望,现在竟成了熊熊欲火!所以,罪因着诫命更显出是恶极了。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与他在第10节所说的似是自相矛盾。他在那里说,律法叫他死。这里他却否认是律法叫他死的。解答是:一方面律法不能改善人的旧天性,另一方面也不会使人犯罪。律法能显示罪,就象探热针能显示温度。但律法却不能象恒温器控制温度一样控制罪。

    真正的情况是这样。对于凡受禁制的事,人堕落的天性都本能地想去触犯。所以,人的罪性利用了律法,使本来潜伏在罪人生命中的各种私欲,都活跃起来。人愈努力尝试倚靠律法,情况就愈糟,直到最后一切希望都幻灭。因此,罪利用律法,将人内心弃恶迁善的希望扼杀了。而且,人更认识他的旧天性是何等罪大恶极,是他从未看见的。

    七14保罗一直描述他过去的经验,就是在律法的作用下,他深刻地体会罪时所经历的打击。

    他改用现在时态,来形容他自重生以来一直的经验,就是新旧本性之间的冲突,以及凭一己之力根本不能脱离心中罪恶的羁绊。保罗承认律法是属乎灵的,即其本身是圣洁的,且合乎人属灵的利益。但他也知道自己是属乎肉体的,因为他并没有胜过生命中的罪恶势力的经历。他已经卖给罪了。他感到好象自己已经卖给罪作奴隶一般。

    七15保罗将一个不认识自己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这真理的信徒的内心挣扎描述出来。这是攀登西乃山寻求圣洁的人,内心新旧本性彼此冲突的写照。霍士德解释说:

    人凭己力要达到圣洁的地步,全力以赴要满足神「圣洁、公义、良善」的诫命的要求(12节);只是他发觉愈拼命挣扎,情况就愈糟。他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堕落的人性根本没有能力战胜罪恶,并过圣洁的生活。(注25)

    请留意经文很显着地用第一人称代名词──我;第9至25节总共用了超过四十次!凡经过罗马书本章所谈到的经验的人,都服用了过量的「自我维他命」。他们自省内心,要在自我中寻得胜利。但这是不可能的。

    遗憾的是现代基督徒用的心理辅导,大多引导受辅导者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结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为严重。信徒需要认识的,是他们已经与基督同死,并与他同复活,以致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这样,他们就不会试图使肉体迁善,而是将肉体放在耶稣的坟墓里。

    保罗在描述新旧本性的斗争时说: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他就象《化身博士》中的主人翁一样,有善恶两重人格。他发觉自己沉迷在不愿意做的事中,又做出种种他所恨恶的事。

    七16他既判定自己所作的不当,就站在律法的一边,控告自己,因为律法也判定这些行为是不当的。所以,他内心便赞同律法是善的。

    七17结论就是,那罪魁祸首并不是在基督里的新人,而是住在他里面那满有罪恶败坏的本性。不过,我们在这里要谨慎。我们不可为自己犯罪找藉囗,将责任推给内住的罪。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借用本节来推诿责任。保罗在这里是追溯他种种恶行的源头,并不是要找藉囗。

    七18如果要在成圣上长进,就一定要学习保罗在这里学会的──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这里所说的肉体,是指从亚当那里承受来,且仍存在每一个信徒里面邪恶、败坏的本性。人所作的每一样恶行都源于此。这本性里毫无良善。

    当我们有这样的学习时,就不再寄望从旧天性中找到半点良善。当我们在旧天性中找不到半点良善时,也不感到失望。我们从此不再专注自己。再多的内省也不能叫我们得胜。诚如苏格兰圣徒麦切尼所说,我们每看自己一眼,就得十倍仰望基督。

    为确定说明肉体完全没有希望,保罗慨叹道,纵使他渴望做得对,他内心也没有力量将他的愿望化为行动。当然,问题在于他打算抛锚在船里。

    七19结果,新旧本性的冲突持续下去。他发觉自己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善,反倒做了他所鄙视的恶。他就是对立矛盾的结晶。

    七20我们可以将本节作意译如下:若我(这个旧人)去作(我这个新人)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这个人)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要再次申明,保罗并不是为自己找藉囗或推卸责任。他只想表明,他找不到任何力量使他摆脱内心的罪恶。他每一次犯罪,都是违反他新本性的意愿的。

    七21他发觉在他生命中有一个原则或律正在起作用,使他所有善良的试图终告失败。当他要做对的事时,总是犯罪告终。

    七22就他的新本性来说,他是喜爱神的律的。他知道律法是圣洁的,表达出神的旨意。他是希望遵从神的旨意的。

    七23但他发觉在生命中有一个相反的原则在产生作用,与新本性作对,使他成为内住的罪的俘虏。卡亭写道:

    虽然他内心喜爱神的律法,但律法却不能给他能力。换句话说,他致力要做到的,正是神明言不可能的,就是要肉体顺从神圣洁的律法。他发觉肉体只重视属肉体的事,且与神的律法敌对,甚至与神敌对。(注26)

    七24保罗深刻的慨叹,信徒都知道原由。他感到好象有一具正在腐败的身体捆在背上。当然,这身体就是指败坏不堪的旧天性。他在痛苦之中承认,不能使自己摆脱这讨厌可憎的枷锁。他必须得到外来的帮助。

    七25我们最少可从两个角度解释他在本节开始时发出的感谢。他感谢,可以是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得以解脱;也可以视为插句,保罗靠着主耶稣感谢神,他不再是前一节中那苦恼的人了。

    本节的余下部分,将在得解脱前之新旧本性的冲突总结起来。信徒以更新了的内心或新本性,是顺服神的律的,但肉体(旧本性)却顺服罪的律了。要到下一章,我们才得知释放之道。

    十.过圣洁生活的能力就是圣灵(八)

    本章继续讨论圣洁的生活。保罗在第六章已经回答了以下的问题:「福音(只凭信得救)的教训,是否容许甚至鼓励人过犯罪的生活?」在第七章,他处理这问题:「福音是否叫基督徒要遵守律法,才能过圣洁的生活?」到本章,要处理的问题是:基督徒倚靠什么,才能过圣洁的生活?

    我们马上注意到,第七章最常见的代词,这里差不多都消失了,而圣灵成为了主角。理解本章的关键就在此。我们不是靠自己得胜,而是靠圣灵,他住在我们里面。郭楝列出圣灵对我们有七样帮助:在事奉中有自由(2节);事奉有力量(11节);胜过罪恶(13节);事奉中的指引(14节);作儿女的明证(16节);在事奉中得帮助(26节);在祷告上的帮助(26节)。

    八1保罗曾在失败沮丧的谷中,现在可以向高处走,并凯旋地高呼: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我们的罪来说,神不再定罪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基督里。如果我们还是在第一个代表亚当里,就会被定罪。然而,我们如今既已在基督里,就象他一样不被定罪了。因此,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挑战:

    先来看我宝贵的救主,

    从神的角度评断他;

    要能证明他有一点罪衍,

    才可以指称我不洁依然。

    ~汤健斯

    但另一个意思可以是,不需要象保罗在第七章中那样自我定罪。或许我们会经过罗马书第七章的经验,靠自己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但我们毋须留在这种状态下。下一节解释为什么不定罪。(注27)

    八2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所说的两个律或规则,是彼此相反的。圣灵的规则的特点,是使信徒有能力过圣洁的生活。而内心罪的规则,特点是要将人拖垮至死。就象地心吸力一样。每当你向空中抛出皮球,皮球都会坠落地面,因为皮球比空气重。雀鸟也比空气重,但如果你把它抛上天空,它却会飞走。雀鸟生命的律,胜过地心吸力的律。因此,圣灵将主耶稣复活的生命带进来,使信徒脱离罪和死的律。

    八3律法不能使人有足够条件去满足其神圣的要求,但恩典却在律法失败之处缔造成功。让我们来看个中原委!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就是不能产生圣洁的生活。问题不在于律法,而在于堕落的人性。律法对人有要求,但人是罪人,是没有能力顺从律法的。但神介入,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要小心注意,主耶稣并不是成为罪身来到,只是成为罪身的形状而已。他并没有犯过罪(彼前二22),他是无罪的(林后五21),而在他并没有罪(约壹三5)。他既以人的形状来到,就与有罪性的人相似。基督成为赎罪祭,在肉体中把罪判决了(圣经新译本)。他不但为我们所犯的罪死(彼前三18),也为我们的罪性死了。换句话说,他为我们的行为受死,同样地也为我们的本性受死。他藉此在肉体中把罪判决了。圣经从来没有表示我们的罪性已得赦免,而是遭定了罪案。得赦免的,是我们所犯的罪行。

    八4如今,律法的义已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当我们将自己生命的主权交给圣灵时,他就赐我们能力去爱神和爱邻舍;毕竟这正是律法所要求的。

    保罗在本章首四节经文中,将他由五章12节至七章25节所发展出来的论据部分归纳起来。五章12至21节,讨论亚当和基督作为人类首脑代表的身分。在八章1节,指出我们因为属亚当而继承过来的咒诅和定罪,现因我们归属基督而得以消除。在第六和第七章,讨论罪在人性中所造成的可怕影响。如今他凯旋地宣称,在基督耶稣里圣灵生命的律,已将我们从罪和死的律中释放了。第七章阐述律法的种种问题。我们知道,由圣灵掌管的生命,能满足律法的各种要求。

    八5随从肉体的人即未信主的人,他们体贴肉体的事,顺从肉体的冲动和驱使。他们生存的目的,是要满足那败坏本性的各种欲望。他们致力满足身体的需要,然而不用多久,这身体就要归回尘土。

    随从圣灵的人即真正的信徒,他们超越肉身的事,为永恒的事而活。他们专心致力的,是神的话、祷告、敬拜和事奉。

    八6体贴肉体表现了堕落的人性的思想倾向,就是死。无论从眼前的享受和最终的归宿来说,都是死。本性里头有一切死的潜质,就好象服了过量的毒物一样。

    然而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神的灵是生命本身的保证;也是与神和好的保证,又是平安生命的保证。

    八7属肉体的心思意念就是死,因为是与神为仇。罪人抗拒神,故意与神为敌。最好的证据,莫过于主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属肉体的心思意念,并不服神的律法。人要满足自己的心意,不是神的心意。人要主宰自己,不肯降服于神。这既是人的本性,所以就根本不能服从神的律法。所缺的不仅是服从的意向,也没有服从的能力。肉体向神是死的。

    八8因此,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实属必然。可曾想过?未得救的人尽一切努力也不能得神的喜欢──不管是善事、宗教朝奉、牺牲服务,都完全不能。他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是该死的罪人,并凭着明确的信心行动接受基督。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赢取神的笑纳。

    八9人重生后,就不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他活在一个不同的领域里。就象鱼活在水中,人活在空气中,信徒是活在圣灵里的。他不但活在圣灵里,圣灵也活在他里面。事实上,如果他没有圣灵活在心中,他就不是属基督的。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基督的灵是否相等于圣灵;但从上文下理来看,视二者如一是最恰当的。

    八10透过圣灵的工作,基督实际地活在信徒里面。生命、荣耀的主竟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实在奇妙,尤其是想到这身体因罪要受死的辖制。有人会辩说,他们并未象本节所说是死的。然而,死亡的动力早已在他们里头发动,如果主在不久将来还未回来,他们肯定都要死。

    与身体相对的,心灵(注28)却因义而活。信徒虽曾向神是死的,却因主耶稣基督藉着他的死和复活所成就的义,并因神的义已经归在我们的帐上,现在已活过来了。

    八11虽然我们的身体仍受死的辖制,但我们毋须不安或沮丧。圣灵住在我们里面这个事实,向我们保证圣灵会使我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就象他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一样。这是我们得救赎的最后一步,我们将得着荣耀的身体,象救主荣耀的身体一样。

    八12我们看见肉体与圣灵两者之间的明显对抗后,可以如何下结论呢?我们不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的指使而活着。我们旧有、邪恶、败坏的本性,是个沉重的包袱,从没有替我们带来半点好处。如果基督没有拯救我们,我们就会被肉体拖进地狱里最深、最黑暗、最酷热的角落去。对这样的敌人,我们何须姑息呢?

    八13顺从肉体活着的人必要死,不单是肉身的死,还有永远的死。顺从肉体活着,即没有得救。这在本章4至5节已说明了。那么,保罗为什么还要对基督徒有这番说话呢?是否意味着他们中间有部分人将永远失丧呢?不是。保罗常在他的书信里加上一些警告的话,并提醒信徒要省察自己。因为他知道,在每一个教会群体里,或会有些人是从未真正重生的。

    本节的余下部分,将真信徒的特点描述出来。他们靠着圣灵的能力来治死身体的恶行。现在他们得享永生,他们离世后,将要得着完全丰盛的生命。

    八14另一种描写真信徒的方式,就是他们是被神的灵引导的。保罗说的,并不是指在某位着名的基督徒身上,神有特别的指示带领。他只是描述所有真正是神的儿子的人,他们都是被神的灵引导的。着眼点并不是他们对圣灵有多顺服,而是在他们信主时就建立了这关系。

    儿子的身分意味着获接纳加入神的家,并享有成年儿子的一切权利和责任。初信者不用等候若干时间才可享有属灵的产业;在得救的那一刻,所有的信徒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得着。

    八15那些活在律法之下的人,就象个未成年的孩子,让人当作仆人一样差遣往来,且被惩罚的威吓所笼罩。然而,当一个人重生的时候,他并不是生下来为奴的。在神的家里他不是奴隶。他所接受的,是儿子(或作嗣子)的心。就是说,他被领进神的家里去,得着成年的儿子的身分。由于有真实的属灵本能,当他仰望神的时候,会呼叫阿爸!父!。阿爸是亚兰文,翻译出来有点困难。这是对父亲的昵称,就象爸爸或爹爹。或许我们大多不会用这些名号称呼神,事实上他确是无上尊贵,同时也是极亲切的。

    嗣子的灵(注29)(圣经新译本)一句,可以指到圣灵;他使信徒晓得作儿子是何等尊贵。另可以指实现嗣子的身分,或嗣子的态度,有别于奴仆的心。

    罗马书中,嗣子一词有三种不同的用法。本节指的,是对儿子身分的察觉,这身分是圣灵在信徒生命中作成的。在本章23节,指的是盼望将来信徒的身体得赎和得荣耀。在九章4节,指的是回顾当年神立以色列作他的儿子(出四22)。

    至于加拉太书四章5节及以弗所书一章5节,这词的意思是指「得着儿子的名分」,就是使所有的信徒得着成年儿子的身分,并享有作儿子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每一位信徒都是神的儿女,因为他是重生进入神的家,神就是这家的父亲。然而,每一位信徒都是一个儿子,这个特殊的身分关系,标志着拥有成年的一切权利。

    在新约圣经中,嗣子(一般译作「收养」)一词的用法,与我们今天社会上的用法截然不同,从不是指收养别人的孩子作自己的儿女。

    八16每一位初信者都有一种属灵的直觉,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子。这是圣灵告诉他的。圣灵与信徒的心同证他是神家里的一员。基本上他是透过神的话语得到这种认识的。基督徒研读圣经时,圣灵向他证实一个真理:他既相信了救主,现在就是神的儿女了。

    八17身为神家里的一分子,所得的权利实在令人诧异。所有神的儿女,都是神的后嗣。当然后嗣最终要继承父亲的产业。这里的意思正是如此。天父拥有的一切都属于我们。我们虽尚未得着、享有这一切,但却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我们将来得着并享有这一切。我们也和基督同作后嗣。当他回来重掌宇宙的统治权时,我们要和他一同分享天父的一切产业珍宝。

    保罗说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的时候,并不表示得救的一个条件是要勇敢地受苦。他也不是在描述一群遭遇极大患难后得胜的精英分子。在他眼中,所有基督徒都同受苦难,他们都将与基督一同得荣耀。这里如果一词,相等于「由于」。当然,有些信徒因基督的缘故比其它人受更大的苦;而他们将得的奖赏和荣耀也与别不同。不过,凡承认耶稣是主和救主的人,都受到世人的敌视,要承受一切羞耻和凌辱。

    八18当他呼召我们前来、在众天军天使面前承认我们时,我们在世上为基督所受的最大羞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当救主用生命的冠冕装饰众殉道者的额首时,他们曾受的酷刑折磨就只看成象针刺而已。保罗在另一处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苦楚是至暂至轻的,而他描述我们要得的荣耀是极重无比且是永远的(林后四17)。每当谈到将来的荣耀时,保罗总好象找不到够分量的用词来形容他心中的意思似的。(注30)只要我们能领会那将要给我们的是何等的荣耀时,我们就能够毫不介意所受的苦楚了!

    八19保罗采用生动的文学象征手法,将所有的受造之物拟人化为切望期待一个日子,就是那个要向整个惊讶的世界显示我们是神的众子的日子。这日子就是主耶稣回来作王,我们也与他一同回来的时候。

    我们已经是神的众子,世上的人并不知道,也不欣赏。然而,被造之物都期待有美好的一天,而这一天要等到万有之主与他的所有圣者一同回来作王的时候。费廉思译本说:「受造之物引颈切望,要见证神的众子回来得着应得荣耀的那精彩时刻。」(费廉思译本JBP)

    八20亚当犯罪时,他的过犯不但影响了全人类,还影响了一切受造之物,包括有生气的,和没有生气的。大地受到咒诅。很多野生动物遭残杀。疾病侵袭飞禽走兽,水族爬虫无一幸免。人犯罪的结果,就象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一样,遍及一切受造之物。

    因此,保罗解释说,受造之物服在虚空、失败和混乱之下,不是自己选择如此,乃是由于神的定命,因人类的第一个首脑代表的悖逆而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恶果。

    八21受造之物回想在伊甸园时的完美景况,然后衡量因罪进入世界而造成的浩劫。万物从来的冀盼,是能恢复完美的景况,受造之物能够脱离败坏的辖制,在我们这些神的儿女显现在荣耀里时,可以享受这黄金时代的自由。

    八22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在叹息、呜咽和劳苦之中。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并忍受产难般的痛苦。大自然的咏曲,是阴郁低调的。大地受尽灾难的折磨,死亡摧残一切的生灵。

    八23信徒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有圣灵初结的果子,保证可以得着永远的拯救,但他们仍会因等候那荣耀的大日而心里叹息。圣灵本身就是初结的果子。正如初熟的谷粒保证将有的收成一样,圣灵也保证,我们将得着整全的产业。

    具体的说,他担保我们将来可以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弗一14)。一方面,我们已经得了儿子的名分,就是进入神的家成为儿子。但从圆满的角度看,当我们穿上荣耀的身体时,就完全地得着儿子的名分了。这称为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的灵与魂已经得赎,到被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得赎(帖前四13~18)。

    八24我们存着得救是在乎盼望这种态度。我们信主的时候,并未获得救恩的全数好处。打从开始时,我们便盼望可以完完全全地脱离罪恶、苦难、疾病和死亡。如果我们已得着这一切福气,就不用盼望要有得着了。我们只盼望将来的事。

    八25我们盼望从罪及其带来的死亡得到释放,这是基于神的应许,故此确信,好象我们已经得着了一样。因此,我们耐心的热切期待(圣经新译本)。

    八26正如我们靠这荣耀的盼望得以坚固,圣灵也在我们的软弱时坚固我们。我们常在祷告时感到茫然。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我们的祷告常是自私、无知、狭窄的。但在我们的软弱中,圣灵再三帮助我们,用不能言喻的叹息替我们代求。本节说,叹息的是圣灵,不是我们,纵使我们也叹息。

    这是一个奥秘。我们注视的,是一个看不见的属灵领域,那伟大的一位和那巨大的能力,正在为我们努力。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明白,但我们从中得着空前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叹息,有时候也成为最属灵的祷告。

    八27神既然鉴察人心,也就明白圣灵的意思,纵使他只用叹息来表达他的意思。重要的是圣灵为我们祈求,都照着神的旨意代求。既然这都按神旨意求,就一定对我们有益。这解释了很多事情,下一节就有分晓。

    八28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他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看起来,现实并不尽是如此!当我们落在心碎、悲伤、失望、沮丧和丧亲之痛时,不禁会怀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益处。但下一节将答案告诉我们:一切蒙神准许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事情,都是用来帮助我们,使我们效法他儿子模样的。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作出质疑的祷告了。掌握我们生命的,不是什么不具人格的力量,诸如机遇、运气或命运;而是我们奇妙的、我们个人的主,他的「慈爱深广,岂会苛刻;智慧无穷,永不失误」。

    八29保罗将神要领很多儿子进荣耀里的计划,按步骤说明。

    首先,神在永恒的亘古预先知道我们。这不单是头脑上的认识。谈到知识,他知道每一个出生在世上的人。但他的预知,却只关系那些蒙神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模样的人。因此,这种知识是有其目的,且永不落空的。接受神预先知道那些人最终会悔改信主,这种看法并未窥全豹。事实上,他的预先知道,确保他们最终的悔改和相信。

    不虔的罪人,有一天因恩典的奇妙作为,改变成为基督的形象。这是属神的启示中最叫人诧异的真理。当然,所说的并不是指我们得着神性的位格,或将有基督的容貌;而是指我们在德性上与他相似,完全脱离罪恶,还有荣耀的身体,象他一样。

    在那荣耀的大日,他要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长子在这里指地位或荣誉上居首。他并不是成为众多同等者中的一位,而是在他的弟妹中间成为具最高尊荣的一位。

    八30每一位在永恒里被预先所定下的人,主在不同的时空里又召他们来。意思就是这些人不但得听福音,而且还有反应。因此,这是奏效的呼召。人人都蒙呼召,这是神普遍的(也是确实的)呼召。然而,只有一小撮人有反应;这就是神奏效的(使人归信的)呼召。

    所有作出回应的人,神又称他们为义,即在神面前有完全合乎义的地位。他们因基督所成就的功,得以披戴神的义,因此可以得进到主面前。

    那些得称为义的人,神又叫他们得荣耀。事实上,我们尚未得荣耀;但这既是必成的事,神在述说这事时,用了过去时态。我们肯定要得荣耀,就象我们已经得着一般!

    这是新约圣经中,提到信徒永远的保障其中一段最有力的经文。在千万蒙神预先知道并预先所定下的人中,每一个都被召、蒙称为义,并要得荣耀。没有一个漏掉!(比较约六37的「凡……的人」。)

    八31当我们思想这一连串不能打断的救赎步骤时,结论是不言而喻的!神若帮助我们,即他将我们分别出来归他自己,那么就没有人能成功地敌挡我们了。(注31)全能者既为我们作事,其它有能者都不及他,又岂能使他的计划受挫呢?

    八32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这是何等奇妙的话!我们决不可因为听惯这些话,就觉得这些话已失去光彩,或不再有能力引发我们对神心生崇敬。世人犯罪堕落,需要一位无罪的代赎者施行拯救,于是宇宙伟大的神并没有留下自己的至爱,却为我们把他送上羞辱、招损的死亡之路。

    经文引伸出来的推论是毋庸置疑的。神既已将最宝贵的礼物赐给我们,难道他会保留任何价值较次的东西不给我们吗?他既付出了最高的代价,难道他会犹豫而不肯付出其它的吗?他为了给我们带来救恩而作出如此的牺牲,难道他会有一刻钟忽略我们吗?神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

    麦敬道说:「没有信心的人问:『他岂会如此?』有信心的人却说:『他岂不会如此?』」(注32)

    八33这里仍在借用法庭的处境,情况却有重大的转变。蒙称义的罪人站在台前,审判者呼召指控者上前来。可是,并没有指控者!怎会如此呢?神既已称蒙他拣选的人为义,谁能控告他们呢?

    如果我们在本节和下一节的回答之前加上这句「没有,因为……」理据就会很清晰了。这样,本节就要读成: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没有,因为有神称他们为义了。如果不加上这句,读起来就好象是神要控告他所拣选的人一般(请参看中文圣经和合本细字)。但这是保罗所否定的!

    八34这里有另一个挑战!庭上有人能定他人的罪吗?没有,因为基督已经为被告死了,并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替他代求。既然一切的审判权都在主耶稣手里,而他又不判处被告,反而为他代求;那么,就没有任何人有足够的理由定他的罪了。

    八35信心**那最后的挑战:在坐有谁,能使蒙称义的人与基督的爱隔绝呢?下文列出的,是各种不利的环境,在人生的其它环节层面里,确实造成了分离。然而,这些不利的环境,却没有一个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患难不断打击、困苦与折磨步步进逼,不能;悲伤的幽灵为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不能;残酷的逼迫为敢于不与世合的人带来痛苦甚至死亡,不能。饥饿威胁着要侵蚀摧残人、使人瘦骨嶙峋,但不能叫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就算是赤身露体,一无所有,丧失尊严,毫无保护,也不能。危险揭示了面前可怕的遭遇,不能。冰冷、刚硬、致命的刀剑也是不能。

    八36倘若上述的有任何能使信徒与基督的爱隔绝,那么这不幸的分离就早已发生了,因为基督徒一生的写照是天天经历死亡的。诗人预言,因效法主,我们……终日被杀,好象要遭屠宰的羊一般(诗四四22),意思就是本节所指的。

    八37这一切不但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反而只会叫我们更亲近他。我们不但能得胜,而且是得胜有余。(注33)我们不但胜过这些难以克服的势力,还在过程中叫神得荣耀,使人蒙福,自己也得益。我们令仇敌变成俘虏,使障碍成为踏脚石。

    不过,我们能够如此,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单单因为靠着爱我们的主。只有基督的能力能够化苦为甜、转弱为强,使人在不幸中夸胜,从悲哀中蒙福。

    八38保罗仍意犹未尽。他寻遍宇宙,要找一些看来会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的事物,然后逐一**其可能性──

    死及其带来的诸多恐惧;

    生及其各种引诱;

    天使、掌权的,其超自然的能力和知识;

    有能的,不论是世上的暴君或灵界的敌人;

    现在的事,使我们备受压力;

    将来的事,叫我们为前路忧心忡忡;

    八39是高处的,是低处的,即属于其它空间的存有物,包括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注34)然后,为免有任何遗漏,保罗再补充说:

    是别的受造之物。

    保罗穷究的结果,发现任何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难怪这些胜利的话,历来成了殉道者的凯歌,也成了为主牺牲的人的礼赞!

    贰.时代治理上:福音与以色列人(九~一一)

    一.以色列人的过去(九)

    第九至十一章,保罗回答犹太敌对者的问题:福音既应许外邦人与犹太人同可得救,是否意味着神已经违背了对他在上的选民犹太人的承诺?保罗的回答论及以色列人的过去(九)、现在(一○)和将来(一一)。

    这大段经文特别着墨,讨论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罗马书第九章,是圣经中论述神的拣选其中一段主要经文。下一章用相同的笔力,将另一面关于人的责任的真理铺陈出来。

    附篇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

    当我们说神有主权时,意思是他掌管整个宇宙,并且按自己的心意而行。不过,我们这样说时,晓得他既是神,就不会有任何错误、不公、不义的行为。因此,说神有主权,是如实描述神而已。我们不应回避这真理,也毋须辩解。我们应当为这荣耀的真理生发崇敬的心。

    神按着他的主权拣选或选择一些人归属他。然而,圣经一方面教导我们神主权的拣选,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人有责任。一方面神确实拣选人得救恩,另一方面这些人也必须作出意志上的决定,选择得着拯救。「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这是拯救工作中神的部分;「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这是人的部分(约六37)。我们这些信徒,因神在创世以先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而感到喜乐(弗一4)。但我们同样肯定地相信,凡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启二二17)。慕迪用比喻来解释这两个真理。我们来到救恩的门前,看见上面写着:「凡愿意的,都可以来。」我们通过这扇门进去后,回首一看,发现门上写着:「按着神的先见蒙拣选的。」因此,人来到救恩的门前时,所看见的是人的责任。至于神拣选的真理,则属于那些已进入神家里的人。

    然而,神怎可能一方面拣选人归他自己,而同时又真正地将救恩摆在所有的人面前?这两个真理可怎样协调呢?事实上,我们根本办不到。按照人的思维,两者是互相冲突的。然而,这两个真理都是圣经的教训,因此我们要相信并承认;问题是我们的智慧有限,在神却毫无问题。这两个真理就象两条平衡线一样,只在无限里相遇。

    有人曾尝试将神主权的拣选和人的责任协调起来,表示神预先知道谁会相信救主,于是便拣选这些人得救。他们的理论根据是罗马书八章29节(「因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和彼得前书一章2节(「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然而,这论据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神的预知是具决定性的。他不但事先知道谁会相信救主,他还预先决定了这结果,方法就是引领一些人归向他。

    虽然神拣选一些人得救,但他从没有拣选任何人归向灭亡。用另一种说法,虽然圣经告诉我们拣选的真理,却从没有告诉我们是神拣选某人遭受永刑。不过,有人或会反驳说:「神拣选了一些人蒙福,他就必定会拣选其它人灭亡。」但真理不是这样!人类整体要面对灭亡的结局,是因为人本身的罪,并不是因为神随意的决定所引致。如果神任由世人都到地狱去──就算他这样做也是公义的,世人也是罪有应得吧了。问题是:「权能的主宰是否有权屈尊降卑,在要灭亡的人中拣选一些人,成为他儿子的新妇?」当然,答案是他有权这样做。故此,结论是:若有人失丧,是因他们自己的罪和悖逆;若有人得救,是因为神显出他权能拣选的恩典。

    那些得救的人,应为神权能的拣选赞叹不已。信徒环顾四周,看见不少人比自己有更好的品德、个性、性情,于是不禁会问:「主为什么拣选我?」

    为何是我,主声得听;

    机会尚在,可以蒙恩;

    千万世人,却选择错;

    宁受永死,拒到主前?

    ~以撒华特

    未得救的人不应藉拣选的真理,作为他们不信的藉囗。他们不可说:「神既没有选上我,我又奈何呢?」他们得知自己蒙拣选的唯一方法,是从罪中悔改,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帖前一4~7)。

    基督徒也不可利用拣选的真理,来掩饰自己在福音工作上的闲懒。我们不可以说:「神既拣选了他们,他们就始终会得救。」只有神才知谁是蒙拣选的。神命令我们要将福音传遍整个世界,因为神确实向全人类发出邀请,呼召他们接受救恩。人拒绝接受福音,是因他们心硬的缘故,并不是因为神没有实在地向全人类发出邀请。

    关于这题目,有两方面的错误必须避免。第一,就是只坚持真理的一面──例如,相信神权能的拣选,因而否定人在救恩选择上的责任。另一方面,就是过分强调其中一个真理,而忽略另一个真理。从圣经的立场看,相信神权能的拣选,但同时也相信人应有的责任。只有这样,人才可以按照圣经,恰当地平衡这些真理。

    ──

    让我们打开罗马书第九章,追随这位亲爱的使徒,细听他如何阐释这题目。

    九1保罗坚持外邦人和犹太人同样有得救的机会。在以色列人的立场,保罗象个叛徒、变节者、背信弃义的人。因此,在这里他作了严正的誓,断言自己对犹太人是绝对忠诚热爱的。他说了真话,他并不谎言。他的良心与圣灵契合,证明他所说非虚。

    九2当他首先想到以色列所蒙荣耀的呼召,如今却因拒绝接受弥赛亚而遭神摒弃,就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

    九3如果他放弃自己的救恩,能够使他的犹太同胞得救的话,他甚至愿意自己被咒诅,或是与基督隔绝。在他这句强烈的自我弃绝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最高的爱,就是使人愿意为朋友舍命的爱(约一五13)。我们也感受到一个信主的犹太人,为了他骨肉之亲能归信主而经历的重大压力。我们想起摩西为他同胞的祷告:「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三二32)

    九4保罗为他的同胞哀伤,细诉他们拥有的优厚特权。他们是以色列人,是自古以来神拣选的子民。

    神将儿子的名分赐给这民族(出四22),并引领他这子民离开埃及(何一一1)。他是以色列的父(申一四1),而以法莲是他的长子(耶三一9)。(这里用以法莲的名号,作为以色列国的另一称呼。)

    舍吉拿(Shekinah)或荣耀的云彩,象征神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引领、保护他们。

    神是与以色列而不是外邦人订立诸约。例如,他与以色列订立巴勒斯坦的约,应许将埃及河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赐给他们(创一五18)。他又与以色列另订新约,应许那些悔改的以色列人要永存、完全归主,并得福分(耶三一30~40)。(注35)

    律法是赐给以色列人的,只有他们承受了律法。

    与会幕和圣殿有关的各种复杂的仪式并礼仪,以及祭司制度,都是赐给以色列的。

    除了上述诸约外,神也将无数的应许赐给以色列人,包括保护、平安和昌盛。

    九5犹太人正确地声称列祖是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他们都是这国族的祖先。犹太人拥有最大的特权──弥赛亚出自以色列人的血脉,纵然他是全宇宙的主宰,是永远可称颂的神。这里正面地说明了救主的神性和人性。(有些圣经译本削弱了本节的分量。例如,修订标准本(RSV)作:「……按肉体说,基督与他们同属一种族。愿那在万有之上的神永受称颂。阿们。」从严格的文法来看,希腊原文可以译成修订标准本的文体;但若运用以经解经的方法,作出属灵的分辨时,似乎英王钦定本、新英王钦定本和其它保守的翻译较为可取。)(注36)

    九6保罗面对一个严重的神学问题。神既应许以色列人是他地上的选民,那么,以色列人如今遭摒弃,而外邦人却得蒙祝福,这又如何解释呢?保罗坚决地表示,神并没有违约。他指出,神一直以来根据应许而不是宗族世系来行使权能的选择。一个人从以色列生,并不等于他就有资格承受应许。在以色列族之中,有一撮真正的、相信的属神余民。

    九7亚伯拉罕的后裔,并不都是他的儿女。例如,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然而蒙应许的却是以撒的后裔,不是以实玛利。神的应许是:「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二一12)正如我们在四章12节的注释中指出,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八章33至39节与不信的犹太人谈论时,也同样地作出这有意思的分别。他们对他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33节)耶稣同意,并说:「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37节)但当他们说:「我们的父就是亚伯拉罕」时,主回答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39节)。换句话说,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他们并没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因此他们并不是他属灵的儿女。

    九8肉身的世系不计算。真正的以色列,是由蒙神拣选的犹太人组成的。他们从神那里领受明确的应许,被分别出来成为他的儿女。从以撒和雅各的例子,我们看出神权能拣选的原则。

    九9神向亚伯拉罕显现,应许说到一指定的时候回来,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当然,这个儿子就是以撒。他实在凭应许生,是超自然的诞生。

    九10另一个神权能拣选的例子,就是雅各。以撒和利百加是父母。利百加所怀的胎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九11在双子尚未生下来时,就先有宣告。因此,这宣告与双子的行为和德行完全无关。这完全是出于神的选择,根据他自己的旨意而作出,与拣选对象的性情或成就无关。神拣选人的旨意,指他根据自己权能的旨意和意愿,决定如何将他的恩宠分配给人。

    本节附带地反驳一个观念,就是以为神拣选雅各,是因为他预先知道雅各会怎样做。这里明确地说,神并不是根据他的行为而作出拣选!

    九12神的决定是大的会服事小的。以扫的地位会附从雅各。后者蒙拣选,要得地上的荣耀和特权。以扫是双生子中的长子,自然应得到与这身分相符的尊荣和特权。然而,神越过他,拣选了雅各。

    九13为进一步强调神拣选的主权,保罗引用玛拉基书一章2至3节说: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扫是我所恶的。神所指的,是两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和以东,雅各和以扫分别为二国的始祖。神拣选了以色列,给他们弥赛亚和弥赛亚国度的应许。以东却没有得到这些应许。相反,以东的山地要变荒凉,成为旷野豺狼的住处(玛一3;也参考耶四九17、18;结三五7~9)。

    虽然玛拉基书一章2至3节述说的是神如何对待国家而不是个人,但也说明他有绝对权拣选个人。

    我们必须根据神权能的旨意,即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来理解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扫是我所恶的一句。神选择雅各,是基于爱;他对以扫的忽视被形容为憎恶。但这只是比较上来说的。神憎恶以扫,并非无情地、满怀敌意地憎恨他;只是由于他拣选了雅各,可见他爱雅各多于以扫。

    这段经文所提到的,是地上的祝福,而不是永恒的生命。神憎恶以东,并不表示个别的以东人不能得救;同样地,他爱以色列,也不表示个别的犹太人毋须得救。(不可忽略一点,就是以扫确实获得一些地上的祝福,他在创世记三十三章9节亲囗证实了。)

    九14保罗准确地料到,他在神权能拣选的教导上,会引起各种反对。到今天,人们仍然指责神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他既拣选一撮人,就必然定罪其余的人。他们反驳,神既已事先定好一切,人也就无可奈何;而神将人定罪是不义的。

    保罗激烈地辩称,神绝对不是不公平的。他不但没有缓和对神主权的描述,以迎合这些反对者,反而是毫无保留、更激烈地重申论点。

    九15他首先引述神对摩西的说话:「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参看出三三19)有谁能够说至高的神、天地的主,没有权怜悯和恩待人?

    人遭定罪,完全因为自己的罪和不信所致。如果全然不顾他们的话,他们全都会灭亡。神除了真诚地向世人发出福音的邀请外,还拣选了一些本被定罪的人,成为他特别施恩的对象。但这并不表示他专制地逼使其它的人遭定罪、沉沦。他们本已遭定罪,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罪人,且拒绝接受福音。蒙拣选的人应感谢神的恩典;失丧的人怪不了谁,只能怪自己。

    九16故此,结论就是,个人或国家民族的最终结局,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意愿,也不在乎他们有多努力,而是视乎神的怜悯。

    当保罗说这不在乎那定意的时,并不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得救的问题上,完全不牵涉自己的意志和决定。福音的邀请,明显要人凭意志作出回应,正如启示录二十二章17节说:「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耶稣明确地指出,不信的犹太人不肯到他那里去(约五40)。当保罗说也不在乎那奔跑的时,他并没有否定我们要努力进窄门(路一三24)。我们必须在属灵上有一定的努力和愿意。但人的定意和奔跑并不是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救恩乃在乎耶和华。摩根说:

    我们的定意和奔跑,都不足为我们带来所需的救恩,或使我们进入救恩的各种福分中……凭自己,我们根本不会定意要得着救恩,也不会致力去得着救恩。人能够得救,完全在于神的主动。(注37)

    九17神的主权不单可见于他向一些人施怜悯,还可见于他使另一些人刚硬。法老就是一个例子。

    这里没有任何含意,表示这位埃及君主在出生时已注定灭亡。事情是这样的。他长大以后,一直是一个邪恶、残酷、绝对顽梗的人。他虽屡受最严厉的警告,心里却仍然刚硬。神本可以立即消灭他,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神保留他的性命,好在他的身上彰显他的权能,并透过他让他自己的名传遍天下。

    九18法老一再硬起心肠,每一次他这样做,神便使他的心加倍刚硬,作为对他的惩罚。那溶化冰雪的阳光,却使泥土硬化。那使衣物褪色的阳光,却将皮肤晒黑。那位怜悯心灵破碎者的神,也使不肯悔改的人心里刚硬。拒绝接受恩典,也就不能得着恩典。

    神有权按自己的心意向任何人施怜悯,又按自己的心意使任何人刚硬。然而他既是神,就永不会不公平地行事。

    九19保罗坚称神有权按他的心意而行,就引起了反对的意见,认为既是如此,他就不应指责任何人了,因为没有谁曾成功地抗拒他的旨意。在这些反对者的眼中,人只是神盘子上不由自主的棋子而已。不管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九20保罗首先驳斥,受造之物竟敢认为其创造者有错,是无礼犯上的。有限的人,身上有各种罪污、无知、软弱,根本就毫无资格向神还囗,或质疑他的作为是否正确公平。

    九21保罗借用窑匠和泥的比喻,来说明神的主权无误。一天窑匠走进自己的店铺里,看见地上有一堆不成形的泥土。他拿起一团泥,放在转盘上,将泥塑成一个优美的器皿。他有权这样做吗?

    当然,窑匠就是神,泥就是充满罪恶、失丧的人。如果窑匠将泥土置诸不理,这些泥将全部被送到地狱去。他不理会这些泥土,也是绝对公平合理的。然而,他运用自己的主权,拣选了一撮罪人,以自己的恩典拯救他们,使他们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他有权这样做吗?不要忘记,他并没有专制弄权,使其它人遭判罚下地狱。他们因着自己的顽梗和不信,本已是灭亡的。

    神有绝对的权柄和权能,用部分泥土来做贵重的器皿,其它的则用来做卑贱的器皿。既然每个人都是不配的,他就当然可以随己意施恩,拣选、保留部分人。伯恩斯这样说:「当所有人都不配时,我们可以做的,顶多是要求神不要不公平地对待任何一人。」(注38)

    九22保罗描述神这位伟大的窑匠,似乎面临利益上的冲突。一方面,他打算惩罚罪恶,以显明他的忿怒,并彰显他的权能。但另一方面,他又愿意忍耐地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这冲突的一面是神毫无余地的公义,另一面是他满有怜悯的忍耐。他的论点是:「如果神立刻惩治恶人,就足以证明他是公义的,但他却对他们多多忍耐。试问有谁能说他不是?」

    请小心留意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一句。可怒的器皿指那些犯罪落在神忿怒下的人。他们是因自己的罪、不顺从、悖逆,而不是因神故意的定旨,成为预备遭毁灭的。

    九23如果神要向一些人施怜悯,将他丰盛的荣耀向他们彰显,就是那些蒙拣选早预备要得永远的荣耀的人;试问谁有权反对?欧德曼在这方面的见解尤见精僻:

    神所行使的主权,从没有使那些应得拯救的人被定罪,反而使那些应该失丧的人得拯救。(注39)

    神从没有预备可怒要遭毁灭的器皿,但他确实预备了蒙怜悯……得荣耀的器皿。

    九24保罗说明,蒙怜悯的器皿就是我们这些基督徒,包括神从犹太人和外邦人中召来的。这就为下文要说的奠下重要的基础──神弃绝以色列民,却拣选了一撮余民,并呼召外邦人,一起得尊贵的名分。

    九25保罗引用何西阿书里两节经文,说明外邦人蒙召,对犹太人来说不应是叫人惊奇的事。第一节是:「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何二23)事实上,何西阿书指的是以色列人,不是外邦人。他们前瞻将来,期待以色列民再次成为神的子民,神所爱的民。但当保罗在罗马书引用这节时,是用来指外邦人蒙呼召。保罗有什么权作这样重大的改动呢?答案是圣灵。他既首先将这些话启示出来,就有权在后来从新加以诠释或应用。

    九26第二节是:「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何一10)再一次,在旧约的背景中,这节并非指着外邦人说,而是以色列人日后要再得神的恩宠。然而,保罗用这节来指神承认外邦人为他的儿子。这是另一个例子,说明当圣灵在新约圣经中引用旧约的片段时,有权随意加以应用。

    九27本节至29节讨论以色列人中,只有一撮余民没有被弃绝。以赛亚预言,虽然以色列国会发展至人数众多,但只有一小撮以色列民会得救(赛一○22)。

    九28当以赛亚说「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的完结」(赛一○23),他是指巴比伦入侵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遭掳去。话是指神的审判。保罗引用这经文,是要表示以往发生在以色列身上的事,可以并将要在他的时代再次发生。

    九29又如以赛亚先前(他的预言的较早部分)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一些幸存者,以色列早已象所多玛、蛾摩拉一样遭消灭了(赛一9)。

    九30保罗问,就现在这教会时代来说,从上述的话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第一个结论就是,那些从来不追求义反追求恶,而自己又不力行求义的外邦人,却因信主耶稣基督而得了义。当然,并非所有外邦人都得称义,只有相信基督的才可以。

    九31另一方面,以色列人追求因守律法而得的义,却没有寻得任何律法,可以让他们得着义的。

    九32原因显而易见。他们不肯相信凭着对基督的信心才得称义,却顽固地要凭着自己的德行去赚取义。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主基督耶稣之上。

    九33这正是耶和华透过以赛亚所作的预言。弥赛亚来到耶路撒冷,产生两面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他会成为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赛八14)。其它人会信靠他,最终不至于羞愧、绊跌,或失望(赛二八16)。

    二.以色列人的现在(一○)

    一○1不信的犹太人,对保罗的教训极其反感。他们将他视为叛徒,是以色列的敌人。但他向基督徒弟兄们,这封书信的收信人保证,最能叫他感到兴奋的事,也是他最热切向神祈求的,就是以色列人得救。

    一○2保罗不但没有指责他们是无神并对神不敬,反而亲自证明他们是向神有热心的。这点显而易见,因为他们严谨地遵守犹太教各种礼仪和仪式,也绝不容忍背道而驰的教训。然而,热心并不足够的,必须与真理配合;否则热心只会带来祸害。

    一○3这正是他们的失败。他们不知道神的义,不知道神是因人的信而不是行为称他们为义。他们致力要藉着守律法,来达成自己的义。他们打算凭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品格和自己的好行为来赢取神的恩宠。他们坚决拒绝神的计划,不肯承认神看相信他儿子的不虔罪人为义。

    一○4如果他们愿意相信基督,会明白他就是律法的总结……得着义。律法的作用是要将罪显出来,使过犯者认罪并将他们定罪。律法永不能把义授予罪人。触犯律法者的惩罚就是死。基督藉着死,付上人因触犯律法而要承担的代价。当罪人接受主耶稣基督为自己的救主时,律法对他就不能再有要求了。他藉着这位代赎者的死,已经向律法死了。他与律法已没有关系,不再徒然地尝试藉着律法成义了。

    一○5从旧约圣经的语言,可以看出律法和信心字句的分别。例如在利未记十八章5节,摩西写着说,凡能做到律法要求的义的人,就必因此活着。所强调的是他能够做到,是他的行为。

    当然,这句话所提到的理想,没有一个罪人能达到。意思是,如果有人能完全并持续不断地遵守律法,他就不会遭定死罪了。然而,承受律法的是罪人,已经遭定死罪了。就算他们能够从听从的那天一直完全地遵守律法,仍会因神向他们追讨过去的罪债而失丧。人打算藉着律法而得义,这个想望打从开始已是注定失败的了。

    一○6为要指出凭信心与凭律法的分别,保罗首先引述申命记三十章12至13节:

    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

    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说,谁替我们过海取了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

    有趣的是,根据申命记的上下文,经文根本完全与信心和福音无关。所谈论的是律法,特别是有关「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你的神……」(申三○10下)这诫命。神说的是,律法并不是隐藏的、遥远的或不可及的。人不用要到天上或远涉重洋去寻找律法。律法就近在咫尺,正待人去遵守。

    然而,使徒保罗却运用这些话来描述福音。他说明凭着信心,人毋须攀到天上去……领下基督来。一方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基督已经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了!

    一○7当保罗引用申命记三十章13节时,他将「谁替我们过海」改为谁要下到阴间去。他的意思是,福音并没有要求人要下到坟墓里去,领基督从死人中上来。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基督已经从死人中复活了。注意由6节至本节描述有关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复活两个教训,是犹太人最难接受的。然而,如果犹太人要得拯救,就必须接受这两个教训。我们在本章9至10节会再看见这两方面的教训。

    一○8如果福音并没有指示人去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或去做主已经完成了的事,那么福音到底怎么说呢?

    保罗再借用申命记三十章,说明福音是不远的、易近的、可明了的和易得的;且可以用日常说话来表达(在你囗里);又是容易明白领受的(在你心里)(申三○14)。这正是保罗并其它使徒所传、凭信心得拯救的好消息。

    一○9概括地说,首先你必须接受道成肉身的真理,相信那在伯利恒马槽里的婴孩,就是生命、荣耀的主;新约的耶稣正是旧约的主(耶和华)。

    第二,你必须接受他复活的真理,包括这真理的一切内容。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证明基督已经成就使我们得救所必须的工作,而神对这工作感到满意。心里相信这道理,就是以自己的心思、感情、意志力量去相信。

    因此你要囗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这是个人的决定,决心接受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这是叫人得救的信心。

    常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只接受耶稣为救主,却没有承认他是主,他会得救吗?」圣经从来没有鼓励人在相信时,心思上有保留:「我接受耶稣为我的救主,但不愿意让他作一切的主。」另一方面,主张承认耶稣为主是得救条件的人,会面对一个难题:「要承认他为主到什么程度才合要求?」少有基督徒可以声称,自己已绝对并完全地向耶稣降服,以他为主。当我们传福音时,我们必须坚持,信是称义的唯一条件。但我们也必须常提醒罪人和圣徒,耶稣基督是主(耶和华神),要如此承认、接受他。

    一○10为作进一步解释,保罗写道: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这不是纯粹头脑上的同意,而是整个内心真诚的接受。当一个人这样行,就立刻得称义了。

    然后,囗里承认,就可以得救。这是信徒公开承认,他已经得着救恩。承认,并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由于救恩已经生效,所以必然有的外在表现:「你既已信靠耶稣基督,就必然述说他。」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什么,就必定向人提到。因此,如果一个人真正重生了,是不会秘而不宣的。他必承认基督。

    圣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得救,他必定公开承认蒙恩得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故此,凯理说:「如果没有囗里承认基督是主,我们就不足以显示自己是已经得救的。正如主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注40)」而邓尼评论说:

    一个相信以致得称为义的心,并一个承认得蒙拯救的囗,其实并不是两样不同的事,而是同一事的两面。(注41)

    问题是为什么在第9节先提到承认,然后才是相信;而在本节是先相信,后承认。答案并不难找。第9节强调道成肉身和复活,是依照两个真理的时间次序。道成肉身是先发生的──耶稣是主。然后才是复活──神叫他从死里复活。本节强调罪人得救时的事件次序。首先人相信,然后公开承认自己已得救。

    一○11保罗引用以赛亚书二十八章16节,强调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人会害怕公开承认基督,怕招致羞辱,但事实却相反。我们在地上承认他,他在天上必因此承认我们。我们的盼望,决不使我们羞愧。

    凡这个字,连系下文所说,就是神荣耀的救恩是赐给所有人的,不管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

    一○12三章23节告诉我们,就对救恩的需要说,犹太人和外邦人没有分别,因为他们全都是罪人。这里告诉我们,就得着救恩的机会说,他们之间也没有分别。耶和华并不是为某一撮人所独有的神,而是众人的主。他以恩典和怜悯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一○13这里引用约珥书二章32节,证明福音是给全人类的。至于得救之途,没有人能找到比这句更简要的话: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主名即主自己。

    一○14这就是福音,要传遍普天下的。如果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未曾听过福音,那么福音纵是给他们的又有什么用?这正是基督徒宣教工作的动力!

    保罗连续问了三个怎能(怎能求……信……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来追溯犹太人和外邦人得着救恩的步骤。假如我们将次序倒转过来,就会更加清楚了:

    神差遣他的仆人出去。

    他们传扬救恩的好消息。

    罪人得听神在基督里赐下生命的呼召。

    听者中有部分接受这信息。

    相信的人就求告主名。

    凡求告他的人都得救。

    何治指出,这论点基于一个原则,就是如果神决定要有怎样的结果,他会用相同的方法来达成。(注42)上文已提及这是基督徒宣教运动的基础。保罗要证明,他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的策略是正确的;但不信的犹太人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15差遣人的是神。我们是奉差遣的人。我们怎样做呢?是否象以赛亚描述的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一样,有隹美的脚踪(赛五二7)?以赛亚所写的,是弥赛亚的脚踪……佳美。在本节,「他」变成了「他们」。一千九百多年前,他以佳美的脚踪到来。现在,我们有特权和责任,以佳美的脚踪,到失丧、垂死的世人那里去。

    一○16只是保罗一直以来慨叹,以色列人没有都听从福音。以赛亚早已这样预言了。他问道:「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赛五三1)。问题的答案自然是:「不多。」当弥赛亚第一次来临的消息被传开时,有反应的人并不多。

    一○17保罗从这引自以赛亚书的经文察觉,先知传扬的信息是他所听见的,而他所听见的信息是弥赛亚的话。故此,他的结论是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当我们根据神记录的话宣扬主耶稣基督时,听见的人就生出信来。

    但单靠耳听是不足够的,必须在聆听时有一颗敞开的心灵和思想,愿意领受神的真理。如果他存这样的态度,就会察觉所传的道确实蕴含真理,而真理是自证为实的。然后他会相信。当然,有一点必须清楚,本节所说的听,不是单指用耳听。例如,人可以阅读真理。因此,所谓听道,是指透过各种途径来领受神的话。

    一○18那么,到底问题发生在那里呢?犹太人和外邦人不都听见了福音吗?他们都听见了。保罗借用诗篇十九篇4节来说明他们都听见了福音。他说: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奇怪的是,诗篇十九篇的这句子,与福音无关。诗中描述太阳、月亮、众星,一同见证神的荣耀。但保罗借用这句子说明在他的时候,向普世广传福音的情况也是一样。保罗在神的灵启示下,常引述旧约经文,运用在颇为不同的事情上。起初圣灵将圣言启示出来,当然也有权在后来引伸这些话。

    一○19至于外邦人蒙呼召和大部分犹太人拒绝福音,以色列人不应感到惊奇。他们的圣经早已确实地预言这事。例如,神警告他们说,他会用那不成子民的(外邦人)来惹动以色列人的愤恨,并用那无知和拜偶像的民来触动以色列人的怒气(申三二21)。

    一○20以赛亚更放胆地指出,那些没有真正寻找耶和华的外邦人,却遇见他;那些没有寻求他的外邦人,他却向他们显现(赛六五1)。整体上说,外邦人都不寻求神。他们满足于自己的异教信仰。不过,他们中间有不少在得听福音后,确实地作出了回应。相对来说,有回应的外邦人较犹太人多。

    一○21一方面,大批的外邦人投向耶和华;另一方面,以赛亚描述神终日站着,伸手招呼以色列人,只是他们不肯顺从,顽梗地拒绝了。

    
新约 罗马书11-16章注释
    三.以色列人的将来(一一)

    一一1以色列人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否象一些人说,神已经放弃了以色列人,教会就是现今属神的以色列,所给以色列人的一切应许,教会都承受了?(注43)在整本圣经中,罗马书十一章对这样的观点作出最强而有力的反驳。

    保罗起首就发问说:神完全地弃绝了他的百姓么?换句话说,是不是每个以色列人都被弃绝了?断乎没有!意思就是,虽然神废弃了他的百姓,正如十一章15节清楚指出的;但并不表示他已将他们全数弃绝了。保罗自己就是证据,证明神没有全数弃绝以色列人。毕竟,他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他的犹太人身分,是毋庸置疑的。

    一一2因此,我们要将本节的上半部理解为:神并没有完全地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保罗当时的情况,与以利亚的时代相似。那时大批国民离弃神去敬拜偶像。情况这么恶劣,以利亚要控告以色列人而不是为他们代求!

    一一3向主诉说百姓杀害了先知,使他们不得再说话。他们拆了神的祭坛。似乎,他是唯一尚存,对主忠心的呼声,但他的性命也危在旦夕。

    一一4但事实并不象以利亚的恐惧般黑暗和绝望。神提醒这位先知,他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坚定地拒绝随从国人去拜巴力的。

    一一5昔日的情况,如今复现:神从来都为自己预备见证人。一直以来,他都拣选一批忠心的余数,特别要成为他施予恩典的对象。

    一一6神拣选这些余民,并不是根据他们的行为,而是出于他权能拣选的恩典。恩典与行为这两方面,是不能相容的。既是施予的,就不能赚取。既是白白的,就不可以用代价换来。既是不配得的,就不会是应有的善报。幸好,神的拣选是根据恩典而不是行为;不然,就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被选上。

    一一7故此,结论就是以色列人不能得着义,是因为他们要倚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倚靠基督所成就的工。蒙神拣选的余民,因着相信主耶稣而得着义。以色列人却受惩罚而变成盲目。他们既拒绝接受弥赛亚,结果就更没有条件和意向去接受他。

    一一8这正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事(赛二九10;申二九4)。神弃绝他们,以致他们产生昏迷的心,对属灵的真实毫不警觉。他们既拒绝接受主耶稣是弥赛亚和救主,结果是失去了看见的能力。他们既不听神呼召的声音,招致在属灵上失聪的惩罚。这可怕的审判一直传递,直到今日。

    一一9大卫也预料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人。他在诗篇六十九篇22至23节描述这位遭拒绝的救主,祈求神将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变为机槛。这里所说的筵席,是指由基督而来的一切权利和福气。本来应是祝福,竟然成了咒诅。

    一一10在这篇诗篇中,受苦的救主呼吁神使他们的眼睛昏蒙,使他们向前弯腰,就象在操劳中或年老退化(或是使他们的腰不断摇动)。

    一一11保罗提出另一个问题: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么?我们要加上终或永一字。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以致永不能再起来吗?保罗断然否定这种见解。神的目的是要把他们挽回,又因着他们跌倒,救恩便可以临到外邦人,藉以刺激以色列人发愤。这发愤是要激发以色列人最终归向神。

    保罗没有否认以色列人跌倒了。事实上,他在本节承认这事──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下一节也一样──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但他强烈地否认,神已永远弃绝以色列人。

    一一12由于以色列人拒绝福音,他们就被搁置一旁,福音临到外邦人。意思是说,犹太人的过失成为天下的富足;以色列人的损失也成为外邦人的得益了。

    如果这是真的,更何况以色列人被挽回,岂不为全世界带来丰富的祝福!当以色列人在大灾难末期归向主时,就要成为使万国得福的管子。

    一一13保罗在这里向外邦人说话(一一13~24)。有人认为他这段话是向在罗马的外邦基督徒说的。但其实经文的对象另有其人,就是全体的外邦人。要掌握经文的要义,就必须知道保罗论以色列时是对整个民族说话,而论外邦人时也视其为一体。他不是在谈论神的教会,否则我们便要面对一个情况,就是教会可能被砍下来(一一22)。但这是不合乎圣经的道理的。

    保罗既是外邦人的使徒,他对外邦人实话实说也是自然的事。他这样做,是履行他的职分。

    一一14他用尽各种方法,以激动他的同胞发愤,或可藉此救他们一些人。保罗和我们都知道,他自己不能救任何人。但赐救恩的神与他的仆人紧密地同证,以致他允许他们说出他们是在做只有神才能做的事。

    一一15本节用不同的词句,来重申第12节的论点。当神暂时停止以色列作为神在地上的选民时,外邦人就被领进神所赐这特权的地位。故此,象征地说,这就是得与神和好。当以色列在基督的千禧年国度里被收纳时,就好象是整个世界得以复苏或复生。

    约拿的经历是一个例子。他象征以色列民族。当约拿在暴风雨中被扔进海里的时候,全船的外邦人便得着解脱和拯救。当约拿重新被收纳,并向尼尼微传福音时,就使整个满了外邦人的城市得到拯救。因此,以色列人暂时为神所摒弃,引使福音得以传给一部分(比较上来说)外邦人。当以色列人被收纳时,一群一群的外邦人就要被引进神的国去。

    一一16保罗作了两个比方。首先是新面与全团面,第二是树根与树枝。新面与全团面是关于生面团的。民数记十五章19至21节提到用一面团作举祭献给耶和华。这里的论据是这面团既已分别出来归耶和华,那么,这团做出来的面团,也都要归耶和华。

    从寓意看,新面指亚伯拉罕。他是圣洁的,因为他分别归神。这对他是事实,而对他那蒙拣选的后裔也是事实。他们被分别出来,得着在神面前永蒙恩佑的地位。

    第二个比方是树根与树枝。树根若是分别为圣的,树枝也就是分别为圣的了。亚伯拉罕就是树根,因为他首先由神分别出来,好组成一个有别于列国的新社会。如果亚伯拉罕是分别为圣的,那些蒙拣选作他后裔的人也就是分别为圣的了。

    一一17保罗继续说树根和枝子的比方。

    那些被折下来的枝子,象征十二支派中不信的以色列人。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于是失去了作神选民特权的身分。然而,被折下来的只有几根枝子。这民中只有余数,包括保罗在内,接受了主。

    野橄榄指外邦人,被视为一个整体。他们得接在橄榄树上。

    外邦人一同从根部得着橄榄的肥汁。外邦人分得本来给以色列人的蒙恩身分,而信主的以色列余民现在仍享有这身分。

    有一点必须留意,就是这比喻中的橄榄的主干不是指以色列人,而是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如果以色列人是主干,就会出现很奇怪的现象:以色列人从以色列人中被折下来,然后又给接在以色列人上。

    另一个必须留意的重点,就是野橄榄并不是教会,而是整体的外邦人。否则真信徒就有可能遭隔绝不得神的恩惠。保罗已经说明这是不可能的(罗八38,39)。

    当我们说树干指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时,所谓「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是什么意思呢?神已经决定,将一群人分别出来,可以得着特殊的身分前来亲近他。他们会从世人中分别出来,蒙赐特别的权利。他们所享有的,就象今天的「最优惠国待遇」。在历史的不同时代里,他总有一群心腹密友。

    以色列人首先加入这赐特权的一系人。他们是神在古时拣选在地上属他的子民。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以致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使他们失落了作为蒙恩儿子的身分地位。外邦人得接在橄榄树上,可以与信主的犹太人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橄榄根指亚伯拉罕,赐特权的一系人由他开始衍生。橄榄树的肥汁指生产能力,即其丰盛的果实和所出的橄榄油。在这里,肥汁指着因与橄榄连合而得着的各种特权。

    一一18然而,外邦人不可以为自己比犹太人更圣洁,或夸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夸囗的话,就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并不是自己创设特权的。相反,他们是藉着所赐的特权得着现今的地位,就是特蒙的恩宠。

    一一19保罗料到,所假设与他对话的外邦人会说,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和其它外邦人的枝子接上。

    一一20保罗承认这句话部分是对的。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外邦人被接上。但这只是因为以色列人不信,而不是因神对外邦人有什么特别的承诺。外邦人得接上,是因为整体上他们是因为信而站着。保罗说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一句,似是表明他在向真信徒说话。但这不一定就是保罗的意思。外邦人因为信而站着,唯一可取之处是,他们比犹太人表现得更有信心。所以,耶稣对百夫长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保罗也曾对在罗马的犹太人说:「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二八28)留意:「他们也必听受。」整体上说,现今外邦人比以色列人更愿意接受福音。这里立得住,是相对于跌倒说的。以色列人已从蒙恩的地位跌下来了。外邦人却得接在这位置上。

    然而,凡站立得住的要谨慎,以免跌倒。外邦人不应骄傲自大,反要惧怕。

    一一21神既不犹豫地将原来的枝子从赐特权的系上折下来,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野橄榄枝在相同情况下会被爱惜。

    一一22因此在橄榄树的譬喻中,我们看见神两种极相对的性情,就是他的恩慈和他的严厉。他的严厉显明在拿走以色列的最优惠国地位。他的恩慈显明在他将福音赐给外邦人(参看徒一三46,一八6)。但我们却不可将这恩慈看为理所当然的。当救主在地上时,外邦人比犹太人较愿意接受福音(太八10;路七9)。但如果他们不保持这敞开的心,也一样会被砍下来。

    我们必须谨记,保罗说的不是教会或个别信徒。他说的是整体的外邦人。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使基督的身体与头分开,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信徒与基督的爱隔绝,但神却可以撤销外邦人现在享有的这特权的身分。

    一一23以色列人被折下来,不一定是长远的事。他们若摒弃国家民族的不信,则神没有理由不把他们接回原本蒙福的位上。对神来说,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一一24事实上,神重新让以色列人成为有特权的百姓,比起让外邦人有这身分,手法会比较温和。以色列人本来就是蒙神恩佑的树枝,他们是本树的枝子。外邦枝子却是来自野橄榄树的。将野橄榄枝接在好橄榄上,是不符合自然接枝的;用保罗的话说,是逆着性而行的。将本树的枝子接在本来所属的好橄榄上,却十分自然。

    一一25保罗揭示以色列将来要复兴,这不但是可能的,更是必然的事。保罗揭示的是一个奥秘,即是在当时仍未为人所知的真理。这是人用自己的智慧所不能探知的真理,如今这真理却显示出来了。保罗揭露这奥秘,是为免外邦人自以为聪明,带着种族主义的眼光藐视犹太人。这奥秘就是:

    以色列人有几分是心硬的。这并没有影响至整个民族,只是不信的一群如此而已。

    这心硬是暂时的,情况只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的时候。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是指当最后一位信徒加入教会时,和当基督的身体齐全了,被提到天上去时。我们必须分辨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与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二一24)。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是教会被提的时候。「外邦人的日期」则指外邦人支配犹太人的整段时期,始于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代下三六1~21),至基督回来地上作王为止。

    一一26以色列人的硬心将在教会被提时除去,但并不表示全部以色列人将即时得救。在整个大灾难时期都有犹太人归信主,但要等到基督回来地上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时,全部蒙拣选的余民才得救。

    当保罗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意思是以色列人中信主的全家。不信的以色列民将要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遭消灭(亚一三8、9)。只有那些百姓高呼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才得以进入国度。

    这是以赛亚所指,救赎主来到锡安,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的时候(赛五九20)。请留意,基督并不是来到伯利恒,而是来到锡安。这是他第二次来临。

    一一27这也是以赛亚书二十七章9节和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3至34节所指的时候。那时,神要按照所立的新约,除掉他们的罪。

    一一28所以,我们可以将以色列人现在的身分先总结为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他们是仇敌的意思,是指他们遭弃绝、搁置,失落神的恩惠,以致福音能到外邦人那里去。

    不过,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列祖就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

    一一29他们仍然是蒙爱的,原因是神的恩赐与选召,是永不反悔的。神不会撤回他所赐的恩。他一旦作出了无条件的应许,就永不违背。他将九章4至5节所载的独特权利赐给以色列。他称以色列人为他地上的子民(赛四八12),从其它各国各族中分别出来。没有任何事物能改变他的心意。

    一一30外邦人从前是野性、不顺服的百姓,但当以色列人蔑视、唾弃弥赛亚和救恩的福音时,神就转向外邦人,施怜恤给他们。

    一一31一连串相似的事件会在将来发生。以色列人因着施给外邦人的怜恤而被激动发愤,结果他们在不顺服后,再会蒙怜恤。有人认为,因着外邦人才向犹太人施怜恤,以致他们得着恢复。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以色列人得着恢复,是因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参看一一26、27)。

    一一32我们初次看本节经文,会有一个印象,就是神任意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圈在不信之中,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不信的人是因一己之意而不信的。本节的意思是这样:神既知道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不顺服的,于是就让他们受困于这种状况下,使他们除了听从神以外,就没有别的出路。

    这样的不顺服,就让神有余地可以怜恤众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这里没有普世救恩的含意。神已向外邦人施怜恤,将来会向犹太人施怜恤,但这样并不证明每个人都得救。这是对民族施怜恤而已。威廉斯说:

    神已试验过希伯来人和外邦人,但他们全都在试验中彻底失败了。他将他们圈在不信之中,以显明他们毫无可取,证明他们毫无资格和权利得着神的恩宠。于是,他就本着他无比丰富的恩典,向他们所有人施怜恤。(注44)

    一一33保罗总结时作的荣耀颂,回顾整封信的内容,又复述所揭示的神的奇妙。保罗阐述了令人惊叹的救恩计划,就是公义的神能拯救不虔的罪人,而且不损其公义。他指出基督所作成的工,为神带来荣耀和为人带来祝福,超过亚当因犯罪而失去的。他又解释恩典如何带来圣洁的生活,这是律法永不能产生的功效。他追溯神由预知至得永远荣耀的心意,是不能打断的。他再说明神权能拣选的道理,和人的责任这相关的道理。他更阐释神在不同时代处理以色列人与列国时的公义和谐协。最后的合适话,莫过于向神发出赞美和敬拜的颂歌。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神的丰富!他有丰富的怜悯、慈爱、恩典、信实、能力、美善。

    神的智慧!他的智慧是无限的、莫测的、无可比拟的、战无不胜的。

    神的知识!宾克评论说:「神是全知的。他知道一切的事:一切可能的事,一切实在发生的事;所有的事,所有的物,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注45)

    他的判断何其难测:这么的深奥,非凡人的心灵能完全领会。他行事的踪迹,即他如何安排万物的创造、历史的发展、救赎和神能,都远超过我们有限的理解。

    一一34受造之物,没有一个能知道主的心,顶多只能知道他有意揭示的事物。纵有所知道,也不过是对着镜子看,模糊不清(林前一三12)。没有人有条件提醒神。他不需要我们的意见,也不用藉听取我们的意见以得益(参看赛四○13)。

    一一35神从来没有欠人什么(参看伯四一11)。我们到底能给永恒者什么,使他不得不偿还呢?

    一一36全能的神是独立自足的。他是一切美善的源头,他是维系并控制宇宙的经理人,他也是一切受造物创造的目的。一切的事物,都是为了要叫荣耀归给他。

    愿这一切如此成就!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叁.责任上:活出来的福音(一二~一六)

    罗马书余下部分回答这个问题:那些蒙恩称义的人,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回应?保罗着手谈论我们对其它信徒、社会、敌人、政府和软弱的弟兄的责任。

    一.个人的献上(一二1、2)

    一二1认真、虔诚地思想神的慈悲,即从第一至十一章所阐述的,必定引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身体代表我们整个人;引伸来说,就是我们的整个生命。

    完全的献上,是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奉,因为神的儿子既为我死了,我为他而活是最起码的回应。伟大的英国运动员史达德曾说:「耶稣基督是神而竟为我死,我就没有什么不能为他牺牲的了。」(注46)以撒华特所写的伟大诗歌亦同样说:「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

    理所当然的事奉可翻作「灵里的敬拜」。我们既是信徒也是祭司。我们不是带着动物祭牲来到神面前,而是呈上属灵的祭,就是顺服的生命。我们可献给他的还有我们的事奉(罗一五16)、我们的颂赞(来一三15),以及我们的财物(来一三16)。

    一二2第二,保罗敦促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或如费廉思的意译:「不要让周遭的世界塑造你。」我们成为神国的一分子,便应该扬弃这个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模样。

    这里所说的世界(直译是世代),指人为了扬弃神而随心所欲建立起来的社会或制度。这是个敌对神的国度。这个世界的神和王就是撒但(林后四4;约一二31,一四30,一六11)。所有未信主的人都在撒但的手下。他用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世的骄傲(约壹二16)来吸引和操纵人。这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政治、艺术、音乐、宗教、娱乐、思想模式和生活形态,并极力使每一个人效法其文化和风尚。这个世界憎恨那些不愿意跟从的人,就如基督和他的跟随者。

    基督舍命,将我们从这个世界拯救出来。就我们而论,这个世界已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们已钉在十字架上了。信徒爱世界,就是对主全然不忠。任何爱世界的人,都是神的敌人。

    信徒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应超过基督与这个世界。然而,信徒奉差遣到世上,见证这个世界的恶行,并宣扬一切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得救。我们不单要从世界分别出来,还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即我们的心思意念要跟神在圣经里所启示的一样。这样我们就能够经历神直接的引导。而且我们会察觉,他的旨意并不是可厌、严苛的,而是善良、纯全、可喜悦的。

    这里说出知道神旨意的三个关键。第一是把身体献给主,第二是分别为圣的生活,第三是更新变化的心思意念。

    二.运用圣灵的恩赐来服事(一二3~8)

    一二3保罗凭着他作为主耶稣的使徒而得赐给他的恩说话。他要处理的,是各种正确和扭曲的思想。

    首先他指出,福音并没有促使人自高自大的地方。他敦促我们,运用恩赐时必须谦卑。我们决不应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应嫉妒他人。相反,我们应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每一个人都有重要的责任要为主完成。神所分给我们在基督身体上的位置,我们应感到满意,并要尽神所赐给我们的力量,运用恩赐。

    一二4人的身子有好些肢体,但各个肢体都有独特的作用。各个肢体都要妥当地发挥作用,身体才会健康妥当。

    一二5基督的身子也是这样。这身子是合一的(一身);有肢体上的差异(许多),但却是互相倚靠的(互相联络作肢体)。我们所有的恩赐,并不是为了造福自己或炫耀自己,而是为要使身子得益。没有任何恩赐足以独当一面,也没有任何恩赐可有可无。当我们晓得这一切时,就会看得合乎中道了(一二3)。

    一二6保罗开始就一些恩赐的运用作出指示。他并没有论及所有恩赐,只举例解说,而不是详尽无遗。

    「照着所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圣经新译本)换句话说,神的恩典将不同的恩赐分配给不同的人。神赐下所需的力量或能力,使我们能运用所拥有的恩赐。因此,我们有责任妥善地运用这些由神赐下的能力,做好管家。

    有说预言恩赐的,就当照着他们的信心的程度说预言,说预言的先知是神的发言人,将神的话宣告出来。预言可以是关系将来的事,但不是必然的。何治指出,初期教会的先知「在神的灵直接的推动下,说出从神而来的、与教义真理有关的话;或与当时的使命有关,或与将来的事有关,视当时的处境而定。」(注47)他们所作的工,在新约圣经中被保存下来。今天,不再有由神启示、经先知述说的新道理,附加在基督徒的整体真理上,因为真道在昔日已一次过交付圣徒了(参看犹3)。因此,今天的先知只是宣讲圣经启示出来的神的心意。史特朗说:

    现代所有真正的先知预言,都只是复述基督的信息而已,就是宣讲、阐述已在圣经上启示的真理。(注48)

    我们当中凡有说预言恩赐的,都应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意思可以是「照着信仰的准则或规范」,即照着圣经启示出来的基督信仰道理来说预言;也可以是指「照着我们信心的程度」,即照着神给我们的信心的程度来说预言。大部分圣经版本有「我们」这字眼,但原文却没有。(注49)

    一二7执事是一个统称,指为主而作的事奉。这并不等于神职人员的职衔、职务或作用(虽然这是现今普遍的用法)。有执事恩赐的人,拥有一个仆人的心。他寻求事奉的机会,并掌握那机会。

    作教导的能解释神的话语,并能触及听者的心灵。无论我们得着什么恩赐,我们都应全心专一地加以运用。

    一二8劝化的恩赐能够激励圣徒,去克制自己不干任何恶事,并努力长进,为基督过更圣洁的生活和有更好的事奉。

    施舍是神所赐的条件,使人喜爱、体察他人的需要,予以援助。他应诚实地施舍。

    治理的恩赐,与地方教会长老(可能包括执事)的工作差不多是不可分割的。长老是灵魂牧长的副手,他们站在群羊之前,谨慎并殷勤地领导他们。

    怜悯是超自然的能力和才干,可以帮助忧伤的人。有这种恩赐的人,应甘心地运用恩赐。当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施怜悯,并且甘心乐意。

    有一位信主的女士曾说:「我的母亲年事渐高,需要有人照顾她,丈夫和我便把她接到家里来住。我尽一切所能令她舒适。我替她煮食洗衣,驾车载她外出,并照料她的一切所需。不过,我在表面上做这一切,内心其实并不高兴。在不知不觉间,我因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而感到不快。母亲间中会对我说:『你已不再有笑容了。为什么呢?』这样,我虽在施怜悯,但却是不甘心的。」

    三.与社会的关系(一二9~21)

    一二9保罗继而列出一些要培养的品格,是每个基督徒与其它基督徒和未信的人相处时所应有的。

    爱人不可虚假,不应戴着面具,却要真实、诚恳和不矫揉造作。

    我们应厌恶各种类的恶,并亲近每一样的善。这里恶大概是指各种没有爱心、怀着恶意和憎恨的心态和行为。相反,善是指各种因超自然的爱而有的表现。

    一二10在与其它信徒的关系上,我们应以亲切的感情来表达我们的爱,而不是漠不关心或常规的接纳而已。

    我们应在意别人是否得到尊崇,多于自己。有一位受爱戴的基督的仆人曾参加一次聚会。开始前,他与其它的知名人士同在一间房子里。后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会议厅,他前头已有好几位讲者上了台。他来到入囗处,全场掌声雷动。他马上也站到一旁鼓掌,免沾别人的光;他真以为这是给别人的欢迎。

    一二11莫法特将本节生动地译成:「决不可让热诚减退,要保持灵里的火热,常常服事主。」这叫我们想起耶利米书四十八章10节的话:「不努力去做耶和华的工作的,该受咒诅。」(圣经新译本)

    此生既短,罪恶尚存,

    岂容闲混虚度。

    岁月有如落叶泪珠,

    总教营役苦恼。

    既生此世,不可闲懒,

    光阴飞逝,必须力拼。

    ~邦纳

    一二12不管我们现在的境况怎样,都应该并可以在指望中喜乐,盼望我们的救主来临,我们的身体得赎,并得永远的荣耀。保罗劝勉我们在患难中要忍耐,在患难中勇敢地支持下去。这种克胜一切的忍耐,能将痛苦化为荣耀。我们祷告要恒切。在祷告中,我们作成神的工并取得胜利。祷告使我们生活有力,心里平安。我们奉主耶稣的名祷告,在这身体内与全能者靠近。因此,如果我们忽略祷告,就是损害自己了。

    一二13有需要的圣徒彼彼皆是──失业的,那些要支付大笔医药费的人,在偏远之地工作但遭人遗忘的传道人和宣教士,以及生计匮乏的老年人。真正的肢体生活,就是与有需要的人分享恩泽。

    费廉思说:「不可吝啬食物、供应和住宿,不给有需要的人。」款待客人是一门失传的艺术。我们不愿意接待路过的基督徒,理由是房子太小了。或许我们不想增添麻烦或不便。我们忘记了,接待神的儿女,就等于接待主自己。我们的家应该象伯大尼的家,是耶稣爱造访的。

    一二14保罗呼吁我们要仁慈对待逼迫我们的人,而不是以牙还牙。要以善意回报歹毒和伤害,非有属神的生命不可。我们天性的反应是咒诅和报复。

    一二15对别人的事产生同感共呜,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感。我们天性倾向妒忌那些在福乐中的人,又忽视那些哀恸的人。神的心意却要我们与周遭的人分享快乐,分担忧伤。

    一二16要彼此同心不是指在无关宏旨的事上也要意见一致。这是指关系上的和谐,多于在思想上的统一。

    我们总不可以谄上欺下,对卑微的人和对有财有势的人要同样友善。一位着名的基督徒曾应邀到一个地方去讲道。当地教会的领袖来飞机场接他。有一辆豪华轿车驶来,要接他到一间豪华酒店去。他问道:「你们通常由谁来接待讲员的?」他们说是一对老夫妇,居住附近一所朴实的房子。他于是说:「我倒希望到那里去留宿。」

    保罗再次提醒信徒,不可自以为聪明。如果我们明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领受回来的,就不会骄傲自大了。

    一二17以恶报恶是世人一般的处事方式。世人认为,对人还以颜色,以牙还牙,人都罪有应得。但这种喜于报复的心态不应出现在得赎的人生命中。相反,面对恶待和伤害,信徒应有正直可敬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也一样。留心去作的意思是为他人着想或谨慎行事。

    一二18基督徒不应煽风点火,挑启争端。人的好斗和怒气,都不能成就神的义。我们应喜爱、缔造并维护和平。当我们开罪了别人,或别人开罪了我们,便应锲而不舍地寻求和睦,务要解决问题。

    一二19我们要拒绝因别人开罪我们而生的报复倾向。听凭主怒一句,可以指让神为你伸冤,也可以指用不反抗的精神顺服地忍受下去。不过,根据下半节看来,前者的解释似较合适──应站开,让神的怒对付恶人好了。他会在适当的时间,用合适方式报应人。蓝斯基写道:

    至于对作恶的人施以公正的报应,其实神早已安排好了。他们没有一个可以逃脱。每一个案子都有完全公正的判决,并要妥善地执行。如果我们插手,都是极放肆冒昧的。(注50)

    一二20基督信仰不但不提倡反抗,还着重积极地行善。我们不是用暴力手段消灭仇敌,而是以爱折服他们。仇敌若饿了我们就给他吃,又给水解渴;这样做就是将点着了的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如果以为这种堆炭火的手法残酷,只是大家没有正确地认识这种习语的表达方式。将炭火堆在人的头上,就是不寻常地以仁慈回应这人的敌意,使他感到羞愧。

    一二21达秘这样解释上半节经文:「如果我的臭脾气使你也发起脾气来,你就已经为恶所胜了。」(注51)

    伟大的黑人科学家喀特欧曾说:「我决不让自己怀恨别人,因为这会把我的一生毁掉。」(注52)一个信徒决不可容恶胜过他。

    反要以善胜恶。基督信仰的教导,特色在于不停留在负面的禁戒,而是进而提出正面的鼓励。善可以胜恶。这是我们应该多用的武器。

    史坦顿痛恨林肯。他曾谑说,大家何须到非洲去找大猩猩,大猩猩的始祖就在美国伊利诺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后来,林肯委派史坦顿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军政大臣,看他为最合适的人选。林肯遭刺杀后,史坦顿称许他为人类最伟大的领袖。爱得胜了!(注53)

    四.与政府的关系(一三1~7)

    一三1所有因信称义的人,都有责任顺服地上的政府。事实上,人人都有这样的责任,但保罗这里特别向信徒说。神在洪水后设立世上的统治者。他颁令说:「流人血的,人也必流他的血。」(创九6)这赋予人有权审判刑案,惩治犯事者。

    每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都必须有掌权者,其它人也必须服从权柄。否则社会就陷入无政府状况,百姓不可在这种状况下久安无碍。不管是什么制度的政府,有政府总比没有好。因此,神设立地上的政府,而所有政府都是在他的旨意下设立的。但这并不表示神认可统治者的一切所作所为。他当然不认可贪污腐败、残暴不仁和专制苛政!然而,事实始终是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无论信徒是身处于民主社会、君主立宪,甚至在极权统治下,都可以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政府架构里的人怎样,便决定了这个政府的素质。因此,地上的政府没有一个是完善的。唯一理想的政府,就是以主耶稣基督为王的仁君统治时代。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当保罗说要顺服地上的政府时,当时的皇帝就是暴君尼禄。当时的基督徒正面对黑暗的岁月。一场大火烧了半个罗马城,尼禄诿过于基督徒(事实上可能是他下令纵火的)。他把信徒下到沥青中,然后点火。他们成了活的火把,为他的荒宴照明。另一些信徒被缝上兽皮,然后交给恶狗撕碎。

    一三2纵是这样,若有人违抗或背叛政府,这是违抗或背叛神所设立的。凡抗拒合法地掌权的,都会招致应得的惩罚。

    当然会有例外。如果政府命令信徒犯罪,或要他对耶稣基督不忠,他就毋须听从了(徒五29)。任何政府都无权指挥人的良知。因此,有时候信徒为了听从神,就不得不招致人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他应准备好面对惩罚,不应有怨懑。无论如何,信徒都不可以**,也不可以加入任何谋反的行动。

    一三3一般来说,品行端正的人都不用惧怕掌权者。只有那些触犯了法律的人,才惧怕惩罚。因此,任何人要过一个免受票控、罚款、审讯和监禁的生活,他所要的就是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样他就得着掌权者的嘉许而不是责备。

    一三4统治者,不管是总统、行政长官、市长、法官,都是神的用人,即他是主的仆人和代表。或许他个人并不认识神,但他是神命定的用人。故此,大卫多次认定邪恶的扫罗王始终是神所膏立的(撒上二四6、10,二六9、11、16、23)。纵然扫罗屡次要谋害大卫,但大卫始终不容许他的手下伤害扫罗王。为什么?因为扫罗既是王,就是神所指派的。

    统治者作为神的仆人,理应促进百姓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安全、宁谧,以及一般的福祉。如果有人硬要犯法的话,他应知道自己终究要受惩罚,因为政府有权使他伏法并受惩处。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一句,强而有力地说明神赋予政府的权力。剑并非无关痛痒的,乃象征权力;权杖足以发挥这作用。剑似是说明统治者最终的权力,就是能施行死刑。因此,认为死刑只适用于旧约时代而不适用于新约时代,是不当的说法。本节是新约中,表示政府有权夺去死囚生命的。有人引用出埃及记二十章13节「不可杀人」一句,来反对死刑。这诫命禁止谋杀,但施行死刑并不是谋杀。杀人一词在希伯来原文特别指谋杀,因此新英王钦定本就译作:「不可谋杀。」(注54)旧约律法订明,一些严重的罪行,要受死刑的处分。

    保罗再次提醒我们,统治者是神的用人,但这次他说,他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换句话说,除了他是神的用人并与我们有益的以外,他也是服侍神的,要惩处一切犯法的人。

    一三5本节的意思是,我们基于两个原因顺从政府,就是惧怕惩罚,和保持良心无愧。

    一三6我们对政府的责任,不但要顺从,还要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就是要纳粮缴税。如果我们的社会法治严明,有警察和消防服务,这当然是好事。因此,我们应愿意缴交所需的费用。政府官员付出时间能力,维持社会安定以执行神的旨意,他们应得到我们的支持。

    一三7信徒虽是天上的国民(腓三20),但并不表示他们对地上的政府没有责任。他们必须按收入、房产和个人的产业纳粮。他们必须为货品出入囗上税。对那些奉命执法的人,信徒应带着敬意,惧怕开罪他们。信徒应就各位公务员的职称,对他们表示恭敬(纵使这些人的个人生活不一定能叫信徒常生敬意)。

    既是这样,基督徒总不应在言论上低贬总统或首长。就算是政治运动进入白热化阶段,他们仍应拒绝用说话来诋毁国家元首。因为圣经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三5)

    五.与将来的关系(一三8~14)

    一三8基本上说,上半节的意思是「要准时缴付帐单」。本节并非禁止任何形式的债项。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些债项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大部分都要按月缴付电话、煤气、电力、水费等等。此外,若不借贷,营商是不大可能的。这里所劝戒的,是拖欠金钱(即逾期未付的)。

    不过,这方面还有一些原则指导我们。我们不应为一些非必要的东西负债。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偿还的话,就不应举债。我们应避免用分期付款方式来购物,以致要缴付大额的利息。我们也不应借贷来购买一些会贬值的物品。基本上说,我们在财政上应做个负责任的人,就是过俭朴和量入为出的生活,并谨记借贷者是债主的奴仆(参看箴二二7)。

    我们常欠的债,是彼此相爱。在罗马书出现的爱字,除了一处之外(一二10),全都是agape,表示对别人深厚、无私、超凡的爱。这种超越人间的爱,不是因为被爱者有优越之处。相反,被爱者是完全不配得的。这种爱与别不同,在于不单爱那可爱的,连仇敌也是爱的对象。

    这种爱表现在施赠上,基本上是牺牲的施与。故此,神是这么爱世人,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基督爱教会,将自己给了教会。

    基本上这是意志的事,而不是情感的事。我们既受命去爱人,表示这是我们可以下决心去做到的。如果爱是一种不能控制的情感,只突如其来地产生影响,我们便毋须向神交帐了。当然,这并不否定爱是关乎情感的。

    未信主的人不能表现这种属神的爱。事实上,信徒单靠自己也不能活出这种爱。只有藉着住在里面的圣灵所赋予的能力,信徒才能够活出爱。

    在人世间,这爱的完美典范就是主耶稣基督。

    我们对神的爱,表现在遵从他的命令上。

    爱邻舍的人,就完全了律法;至少满足了律法中说要爱邻舍的部分。

    一三9保罗特别提出一些诫命,是禁止对邻舍作出没有爱心的行为的。这些诫命包括不可**、杀人、偷盗、作假见证和贪婪。爱是不会剥削别人身体的;不道德的却会。爱是不会伤害别人生命的;杀人的却会。爱是不会偷取别人财物的;盗窃的却会。爱是不会妨碍别人得到公正对待的;作假见证的却会。(注55)爱决不会对别人的财物有不正的欲望;贪婪的却会。

    或有别的诫命。保罗还可以提出另一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一切的诫命可以总结在爱人如己一句里。对待别人,就象对待自己一样的爱顾、体恤和仁慈。

    一三10爱从不会加害于别人。相反,爱积极地为别人的利益和荣耀着想。因此,凭爱心行事的人,其实正在用另一种方法去达成律法的要求。

    一三11本章的余下部分,鼓励信徒在属灵上要醒觉,在道德上要洁净。时候不多。恩典时代快将结束。时候快到,所以不容昏睡和闲懒。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任何时候更近了。救主快要来临,把我们接到父的家去。

    一三12现今的世代就象罪恶的黑夜,快将度尽了。永恒荣耀的白昼,即将为信徒来临。换句话说,我们应脱去世俗行为的污秽外衣,即一切与不义和罪恶有关的事物。并应带上光明的兵器,即为保护圣洁生命而披戴的。以弗所书六章14至18节详细描述了这些兵器,就是真信徒的各样品性。

    一三13这里强调基督徒的生活操守。我们既属乎白昼,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之子。基督徒与舞会狂欢、醉酒闹事、**纵欲、荒唐卑劣,甚至是囗角嫉妒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完全沾不上。

    一三14首先,我们所能采取的最好方策是要披戴主耶稣基督。换句话说,我们应承袭他的整个生活模式,象他一样地过活,接受他作我们的指导和典范。

    第二,我们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里的肉体,是指旧人、败坏的本性。他不断地嚷着,要用各种方法满足他,包括舒适、奢华、不法的性放纵、空洞的娱乐、属世的享乐、挥霍浪费、物质主义等等。当我们受诱惑去买一些东西,或设法方便自己犯罪,或重视肉体的事过于属灵的事,都是为肉体安排。我们总不可纵容肉体。我们应「一点机会也不容肉体恣意作乐」(费廉思JBP)。

    神就是用这段经文引导才华横溢但耽于肉欲的奥古斯丁归信基督,然后过纯净的生活。当他读到本节时,便向主降服了。从此,他就成为历史着名的「圣」奥古斯丁了。

    六.与其它信徒的关系(一四1~一五13)

    一四1这段经文讨论一些重要的原则,用以引导神的儿女处理一些较次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常令信徒产生纷争,但我们将看见,其实纷争是不必要的。

    软弱的基督徒,对一些较次要的事情有避忌顾虑。这里的例子是犹太信徒对于吃不洁的食物或在周六工作感到良心不安。

    第一个原则是:一个地方教会应接纳软弱的信徒为一分子,但不要令他因自己过分的避忌而卷入辩论去。基督徒毋须在琐事上意见一致,而仍能愉快地相交。

    一四2一个信徒享受完全的基督徒自由,活在新约圣经的教导下,相信百物都是洁净可吃的。百物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洁净了(提前四4、5)。良心软弱的信徒却对吃猪肉或任何其它肉类感到不安。他或许是个素食者。

    一四3所以,第二个原则是信徒之间要彼此忍耐宽容。成熟的基督徒不可轻看他软弱的弟兄,软弱的弟兄也不可因别人爱吃肉类海鲜而论断为有罪的。神已经收纳他为神家里的一分子,是有正当身分地位的。

    一四4第三个原则是每一位信徒都是主的仆人。我们没有权去审判别人,仿佛自己是主人。各人自有他的主人,要在主人面前得赞许或受责备。人可以冷漠傲慢地轻看别人,并因自己在事情上的观点而破坏别人的信心。然而,这样的态度是不对的。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主都能使他们站住。他有足够的能力使人站住。

    一四5部分犹太裔基督徒认为有责任守安息日。他们在良心上不能接受在星期六工作。因此,他们看这日比那日强。

    其它的信徒并不受犹太教的禁忌影响。他们认为日日都是一样。他们并不是认为六日是世俗的,只有一日是神圣的。对他们来说,每一日都是神圣的。

    然而,主日即一个星期的头一天,我们又应抱怎样的观点呢?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一天不是有特殊的地位吗?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的主是在这一天复活的(路二四1~9)。在随后的两个主日,基督向他的门徒显现(约二○19、26)。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正是七日的头一日;五旬节是将初熟之物献上的七个星期日后的那天(利二三15、16;徒二1)。初熟之物象征基督的复活(林前一五20、23)。门徒在七日的头一日聚集擘饼(徒二○7)。保罗指示哥林多教会在七日的头一日收集奉献。故此,在新约圣经中,主日确有其独特之处。不过,这一日并不象安息日一样只是义务的日子,而是特权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不上班,特别安排出来,作敬拜和事奉主之用。

    新约圣经从没有指示基督徒守安息日。但同时我们承认一个原则,就是在七日之中的一日要分出来,在六日工作之后可以休息。

    不论抱什么观点,原则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不过,还有一点要弄清楚,这原则只可用于道德上无分对错的事情上。当关系基督信仰的基要教义时,就没有各持己见的余地了。然而,当事物的本身无分对错时,就应容许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可因这些影响信徒之间的关系。

    一四6本节所说的守日的人,是犹太裔的信徒,对在星期六工作这事良心上感到不安。他不是认为守安息日可以让他得着或保持救恩,只是想这样做可以讨主喜悦。同样地,不守日的人,也是为了荣耀基督,他是信仰的实体,其它只是影儿(西二16、17)。

    自由地吃犹太人看为不洁的食物的信徒,要为这些食物低头感谢神。信心软弱而只吃犹太人看为洁净的食物的信徒,也感谢神。两者都求神祝福。

    上述的两种情况,神都受尊崇和得感谢。既是这样,又何必为这些事争执冲突呢?

    一四7基督在信徒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掌主权。我们并不是为自己活,乃是为主而活。当然,我们的言语行为会影响别人,但这并非所要讨论的。保罗强调,属神的人应以主作为生命的目标。

    一四8我们的一切行事为人,应得基督的监察和赞同。我们察验事物的方法,是带到主面前来看其真相。我们立志,就算是死,当我们到他那里去时,也要荣耀他。无论是活着是死了,我们都是属他的。

    一四9基督死了,又活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要作我们的主。我们也甘心乐意成为属他的人,向他献上满心的感谢。就算我们死了,身体葬在坟墓里,灵魂到他那里去时,他仍然是我们的主。

    一四10在这个事实下,一位诸多顾忌的犹太裔基督徒因他的弟兄没有守犹太节期又吃了不洁的食物,就定弟兄为有罪,可说是不智的了。同样地,信心强的弟兄轻看软弱的弟兄,也是错的。事实上,我们都要站在基督的台前(注56),这是唯一真正算数的判断。

    这次审判针对信徒的服侍工作,而不是他的罪(林前三11~15)。这是评检和论赏的时候,切勿把这个与外邦列国的审判(太二五31~46)或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混为一谈(启二○11~15)。后者是所有已死的恶人要面对的最后审判。

    一四11这里引述以赛亚书十五章23节,进一步强调我们肯定要在基督的台前(bema)显露。耶和华在这节中亲自有力地确定,万膝必向他跪拜,承认他至高无上的权柄。

    一四12这样看来,我们所有人都必要将自己的事,而不是其它弟兄的事在神面前说明。我们对别人实在有太多的判断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这样的权柄,对事情也没有充足的了解。

    一四13我们不应为这些在道德上无关痛痒的事,以审判者的身分判断主内的肢体;反而应定意,决不做任何事阻碍弟兄在属灵上的长进。这一切不必要的事,没有一样值得使我们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一四14保罗知道,我们也知道,没有任何食物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因为这一切只是给在律法下生活的犹太人定立的。我们所吃的东西,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的了(提前四5)。食物因神的道成为圣洁,意思是圣经清晰地表明,这一切都是好的。至于食物因人的祈求而成为圣洁,就是我们求神为自己的荣耀祝福食物,使我们因食物而得力量去事奉他。不过,如果信心软弱的弟兄认为吃猪肉(举例说)是错的,那么吃猪肉就是错的了。如果吃了,就是违反神赋予他的良知了。

    保罗说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我们必须明白他所指的,只是这些无关要紧的事物。事实上,世上有很多事物是不洁的,例如**书刊、**笑话、污秽的电影和各种不道德的事情。我们必须按上文下理来解释保罗的讲论。基督徒吃摩西律法列为不洁的食物,并不会因此在礼上受**。

    一四15我与信心软弱的弟兄一同吃饭的时候,如果知道他认为吃精心烹调的海鲜是不对的,我应否坚持吃这些食物的权利?如果坚持的话,我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而行了,因为爱的原则是顾念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爱人的心愿意放弃自己合理的权利,求使弟兄得益更多。食物的重要性决比不上基督已经替他死的弟兄的属灵益处重要。然而,如果我在这事上硬要使用所有的权利,就会对这信心软弱的弟兄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了。这是殊不值得的,因为神用了极重的代价,就是羔羊的宝血,将他的灵魂赎回。

    一四16因此,原则是我们不要让次要而并无不可的事,给别人制造机会,来毁谤我们「生活不严谨」或「没有爱心」。这就象为了一碗豆汤而牺牲我们的好名声。

    一四17在神的国里真正重要的,不是饮食的规矩,而是属灵的真正素质。神的国指以神为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整个领域范围。广义上包括所有宣称归信神的人。但从内在意义看,就只包括那些重生的人而已。经文的用意也是如此。

    神没有打算要他国的子民成为趋附饮食时尚的人、美食专家或美酒鉴赏家。他们的特征是活出公义的生命,有和平、谐协的品性,并有圣灵中的喜乐的心境。

    一四18一个人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事实无关要紧。能够蒙神喜悦、得人称许的,才是圣洁的生命。重视公义、和平、喜乐的人,都以遵从基督的教训来服侍他。

    一四19于是有另一个原则出现。我们不应为微不足道的事争吵,应尽量保持基督徒关系上有和睦、谐协。我们不应因坚持自己的权利而绊跌别人,反应致力使别人在至圣的真道上得建立。

    一四20神在他每一个儿女的生命中开展工程。因次要的事,诸如食物、饮料或日期,妨碍信心软弱的弟兄的生命工程,是令人婉惜的。在神的儿女,今天一切食物都是洁净的。不过,如果他吃的东西,使他的弟兄不安或在信心的道路上跌倒,就是不对的了。

    一四21不吃肉或不喝酒,或不作什么别的事,比起绊跌弟兄,或令他在属灵上后退,其轻重立见。为顾全软弱的弟兄而放弃我们可享的权利,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的。

    一四22我有完全的自由吃任何东西,因为我知道一切都是神所赐的,只要存着感谢的心吃便可。然而,我却不应在信心软弱的弟兄面前夸示这种自由。我们倒不如在私底下才行使这种自由,自不会绊跌任何人。

    能够完全地享受基督徒的自由,不受任何不必要的避忌所束缚,诚是好事。但放弃自己可享的权利,总比绊跌人而被定罪好。避免绊跌别人的人,是有福的。

    一四23至于信心软弱的弟兄,如果他的良心有所犹豫,但仍吃这食物,就是错的了。他吃这些东西,并不是信心的行动。他这行动在良心上有亏。违背自己良心的就是罪了。

    诚然,个人的良心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必须受神的道教育。然而安格写道:「保罗定了这条例,就是人应凭良心行事,纵使良心是会软弱的。若非这样,人的道德就会荡然无存了。」(注57)

    一五1本章首十三节继续讨论上一章的主题,就是如何处理一些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情。从犹太教改信基督的信徒,和从外邦异教归信基督的信徒,彼此之间关系紧张起来。于是,保罗请求这些犹太和外邦基督徒,彼此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那些坚固的人(即那些对在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物感到完全自由的人)应不求自己的喜悦,不可自私地坚持自己的权利。相反,他们应以恩慈和体谅来对待软弱的弟兄,完全接纳他们过分的避忌。

    一五2这里的原则是不可为讨自己喜悦而活。我们生活是要叫邻舍喜悦,使邻舍得益处,建立他。这是基督徒的态度。

    一五3基督给我们立下榜样。他活着是求他的父喜悦,不是自己。他说:「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诗六九9)意思是他对神的荣耀专心致志,而别人对神的侮辱就变成对他个人的侮辱了。

    一五4保罗引用诗篇,令我们想起旧约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虽然这些经文不是针对我们写的,却为我们预备了极宝贵的教训。当遇上问题、争战、苦难和麻烦时,圣经教导我们要忍耐,而忍耐的心生出安慰。故此,我们不至被风浪淹没,却因主的看顾引领,我们的盼望得以坚固。

    一五5这方面的考虑使保罗产生一个希望,就是赐忍耐和安慰的神,令坚固的和软弱的,外邦和犹太基督徒,能够因效法基督耶稣的教训和榜样,彼此和谐地相处。

    一五6结果是所有圣徒联合,一起敬拜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这是何等的景象!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一囗敬拜主!

    罗马书总共四次提到囗,组成一个「圆满得救者」的传记大纲。开始时,他的囗满了咒骂苦毒(三14)。其后他的囗被塞住了,并在审判者面前被定罪(三19)。然后,他囗里承认耶稣是主(一○9)。最后,他的囗主动地赞美、敬拜主(一五6)。

    一五7这里冒出另一个原则。虽然大家就次要的事可能有分歧,但却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这里说明在地方教会中互相接纳的真正基础。我们互相接纳,并不是基于宗派的联系、灵命的成熟程度或社会地位。我们接纳那些蒙基督接纳的人,使荣耀归与神。

    一五8在以下的六节经文,保罗提醒读者,耶稣基督传道的对象包括了犹太人和外邦人。这暗示我们的胸襟必须扩阔至足以接纳两者。诚然,基督到世上来,服侍受割礼的犹太人。神多次应许差弥赛亚到以色列人当中。基督的降临证实这些应许是真的。

    一五9然而,基督也赐恩典给外邦人。神定意使万民得听福音,凡信主的人都因神的大怜悯而荣耀神。这事不应令犹太信徒感到诧异,因为他们的圣经已多次预言了。例如在诗篇十八篇49节,大卫预告弥赛亚会在外邦的信徒中,歌颂赞美神。

    一五10申命记三十二章43节描绘外邦人在救恩的福乐中,与主的百姓以色列人一同欢乐。

    一五11诗篇一百一十七篇1节描述以色列在弥赛亚的千年国度里,呼唤外邦人赞美主。

    一五12最后,以赛亚加上他的见证,指出外邦人也将归入弥赛亚的统治下(赛一一1,10)。重点是外邦人分享弥赛亚的恩佑和福音。

    主耶稣是耶西的根,意思指他是耶西的创造者,而不是指他源自耶西(虽然这是真的)。耶稣在启示录二十二章16节形容自己是大卫的根,也是大卫的后裔。从他的神性看,他是大卫的创造者;从他的人性看,他是大卫的后裔。

    一五13因此,保罗用优美的祝福结束这段经文。他祈求那藉恩典使人有美好盼望的神,因众圣徒对他的信,使他们满有诸般的喜乐、平安。或许他在这里是特别想到外邦信徒,但祷告却广及所有人。实际上,那些藉着神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的人,不会有时间为无关宏旨的事争论。基督徒的共同盼望,是基督徒生活中强而有力的合一力量。

    七.保罗的计划(一五14~33)

    一五14在本章的余下部分,保罗道出他写信给罗马信徒的原因,并对探望他们的热切期望。

    虽然他从未见过罗马当地的基督徒,却深信他们会接受他的劝戒。他有这样的信心,因为他听闻他们的良善。此外,他肯定他们对基督教训的知识,使他们有条件彼此劝戒。

    一五15虽然保罗对他们在灵命长进上有信心,只是未曾与他们见面;他却毫不犹豫地提醒他们所拥有的福气与责任。他在文字上率直,发自神所给他的恩典,即神指派他作使徒的恩典。

    一五16他蒙神指派,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祭司。在他眼中,他作神福音的仆役,扮演祭司的角色,将得救的外邦人作为可蒙悦纳的祭献给神,因为他们藉着重生,因着圣灵而分别为圣归神。摩根欣喜地说:

    这节经文对我们在传福音和牧养的一切努力,带来何等璀璨的光辉!藉传福音而蒙拯救的每一个灵魂,不但被领进安全蒙福之境,更是献给神的祭物,能使他满意。这正是他所寻找的祭。凡经谨慎并耐性地指导认识基督的人,就都有他的样式;父神因这人而喜悦。故此我们竭力而为,不但要使人得拯救,更要使神心满意足。这是强大的原动力。(注58)

    一五17如果保罗夸囗的话,他并不以自己夸囗,而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他也不以自己的成就夸囗,只以神喜悦透过他成就的事夸囗。基督谦卑的仆人,不会自以为是地夸囗,却清楚知道神使用他来完成他的旨意。他明了自己算不得什么,他所有的没有一样不是领受的,若不是藉着圣灵的能力,他就不能够为基督作什么;这一点认识,化解了一切骄傲的诱惑。

    一五18保罗不敢擅自提及基督藉别人作的工。他只提到主如何用他来得着外邦人,使他们顺从主;就是主藉他所说所作的一切,即他宣讲的信息和他所行的神迹。

    一五19主用神迹和各种彰显圣灵能力的现象,来印证保罗的信息。神迹带出属灵的教训,使人感到希奇并受吸引。结果就是他到处传了……福音,先在耶路撒冷,巡回转到以利哩古(马其顿北部,亚得里亚海岸)。从耶路撒冷……到以利哩古,说明他传道工作的地理范围,而不是时间的先后次序。

    一五20保罗取道这条路线,因为他立了志向,要在福音未到的地方传福音。他的对象主要是外邦人,是从未听闻基督的。故此,他不在别人的根基上建造。保罗拓展新事奉工场的方式,并不是一个规范,主的其它仆人毋须依样画葫芦。举例说,神呼召一些仆人,在新教会建立以后,才到那里做教导的工作。

    一五21在外邦人中间进行这基础工作,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五二15),凡从未得知福音的外邦人将要看见,而从未听过福音的将要明白,他们都以真诚的信心回应了。

    一五22,23由于保罗定意要在人们未听过福音的地方工作,故此没有机会到罗马去。但如今他在本章19节提到的地区建立了基础,其它人可以在上面继续建造。因此,保罗有机会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想望,就是到罗马去。

    一五24他的计划是往士班雅(即西班牙)去的途中,在罗马稍作停留。他稍停罗马,不能得偿所愿,充分地享受相交生活。不过,能与他们彼此交往的愿望,总算稍得满足。他知道,他们会供应他所需的一切,让他能完成西班牙的行程。

    一五25但在目前,他要往耶路撒冷去,将从外邦教会收集的款项,带去供给犹太那里有需要的圣徒。这次收集捐款的事,哥林多前书十六章1节和哥林多后书八至九章都提到。

    一五26、27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的信徒,乐意地捐出金钱,使基督徒中的穷人得以解困。捐献的人完全出于自愿,他们这样做是合宜的。毕竟,由于犹太信徒将福音带给他们,使他们在属灵上有所得益。因此,期望犹太弟兄与他们分享养身之物也不为过。

    一五28、29当保罗办完了这事,按承诺将捐款带去后,就会在往士班雅去的旅途上路过罗马。他有充足的信心,知道当他到罗马时,会带同基督丰盛的恩典。每当他藉圣灵的能力宣讲神的话时,这恩典便倾倒出来。

    一五30保罗在结束这段经文时,热切地请他们为他祈求。他作出这样的请求,是因为他们彼此已经与主耶稣基督联合,并有从圣灵而来的爱。他请他们竭力,为他祈求神。诚如蓝斯基所说:「这里呼吁代祷者要热切地祈求,正如在竞技场上的参赛者全情投入地比赛一样。」(注59)

    一五31保罗具体地提出四方面要求代祷。第一,保罗请他们代祷,使他能脱离在犹太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们激烈地反对福音,正如保罗以往一样。

    第二,他请罗马的信徒代祷,祈求犹太圣徒会欣然地接受这笔赈济的捐项。当时犹太人仍有强烈的宗教偏见,针对外邦的信徒和将福音传到外邦人那里。此外,接受救济的人,总会感到被冒犯。许多时候,受恩者往往要比施恩者更为胸襟广阔才可!

    一五32第三个请求,是主会令这次罗马之行成为喜乐之旅。顺着神的旨意一句,显示保罗渴望在凡事上蒙主带领。

    最后,他祈求这次旅程可以使他在是非多端和疲劳倦厌的事工中得安息。

    一五33保罗在结束本章时,祈求神这赐平安的源头能成为他们的福分之源。在本章中,主被称为赐忍耐安慰的神(5节)、使人有盼望的神(13节)和这里赐平安的神。他是一切美善的事的源头,是可怜的罪人今世和永恒福祉的源头。阿们。

    八.欣赏其它人(一六)

    骤眼看来,罗马书的最后一章似是一条乏味的单子,对今日的信徒没有意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受忽略的一章,便会发现有不少重要的教训。

    一六1保罗形容非比是坚革哩教会中的仆人(注60)(新英王钦定本)。我们毋须猜测她是属于某个差会的。任何姊妹在地方教会事奉的,都可以成为「女执事」。

    一六2初期教会的基督徒,每当从一个教会到另一个教会去探访,都会带同荐信。这样做是尊重所往探访的教会,也方便造访者。

    所以,保罗在这里介绍了非比,并请收信人看她为真信徒,以合乎圣徒的体统来接待她。他还进一步要求信徒尽量帮助她。保罗推荐她,称赞她致力帮助别人,包括保罗。她大概是位孜孜不倦的姊妹,常接待传道人和在坚革哩的其它信徒。

    一六3保罗跟着向百基拉和亚居拉问安,他们在事奉基督耶稣上是保罗的得力同工。有基督徒夫妇为基督的缘故甘愿辛苦劳碌,不遗余力,我们该怎样感谢神!

    一六4百基拉和亚居拉确曾为保罗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次英勇行为的详情。保罗为此感激,经他的努力而归主的外邦众教会也应如此。

    一六5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即是说,他们的家里确有一群信徒聚集。事实上,到二世纪后期,才有教堂的出现。过去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在哥林多生活时,也曾在他们家里建立教会。

    以拜尼土的意思就是「配受称赞的」。诚然这亚该亚(注61)省的首位信徒确是人如其名。保罗称他为我所亲爱的。

    一六6在本章中,妇女的名字很显着,有力地说明她们发挥的广泛作用(1、3、6、12节等)。马利亚象个勤勉勇毅的战士般服侍圣徒。

    一六7我们不知道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在什么时候与保罗一同坐监。不能肯定亲属一词,是指他是保罗的近亲,还是指大家都是犹太人而已。此外,也不知道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是指他们受到使徒的尊敬,还是他们是杰出的使徒。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比保罗先成为基督徒。

    一六8继而出现的是暗伯利,也是保罗所亲爱的。若不是因各各他的救恩,我们就无法知道这些人的名字,这也是我们唯一得为人知之处。

    一六9耳巴奴赢得我们同工的称呼,而士大古则称为我所亲爱的。本章就象基督台前的缩影,在那里每一样对基督的忠诚都会得到称许。

    一六10亚比利经过了一些重大的试验,并赢得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称赞。

    保罗向亚利多布家的人问安,很可能是指大希律孙儿家里的基督徒奴隶。

    一六11希罗天可能也是一个奴隶。他是保罗的亲属,会是亚利多布家里唯一的犹太裔奴隶。

    此外,几个拿其数家里的奴隶也是信徒,保罗问候他们。可见甚至在最低社会阶层中的人,也可以得到基督信仰中最上等的祝福。这分单子包括奴隶的名字,是要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提醒,就是在基督里一切社会阶级分别都要除掉,因为我们全都在他里面合而为一。

    一六12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两个名字的意思分别是「讲究的」和「奢侈的」,但在事奉主的工作上,却是名望其实的刻苦耐劳。可亲爱的……彼息氏是另一个例子,她是地方教会中不可或缺的女同工之一,但要到她们离去后,大家才体会她们的重要。

    一六13鲁孚可能是西门的儿子,西门曾为耶稣背负十字架(太二七32)。他是在主蒙拣选的,不单指着他的得救说,也是指着他的基督徒品格;换句话说,他是个优秀的圣徒。鲁孚的母亲曾将保罗当作儿子般看待,因此保罗亲切地称呼她为我的母亲。

    一六14、15亚逊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罗巴和黑马可能都是一个家庭教会的活跃分子,这家庭教会就象在百基拉和亚居拉家里的一样(一六3、5)。非罗罗古和犹利亚、尼利亚,和他姊妹,同阿林巴可能是另一家庭教会的核心人物。

    一六16圣洁的亲嘴是圣徒彼此亲切问候的常见方式,现在仍流传在一些国家中。保罗指定圣洁的亲嘴,避免举止失礼。在我们的文化,一般以握手代替亲嘴。

    保罗当时身处的亚该亚省的众教会,也问收信人的安。

    一六17使徒保罗在结束这封信前,不得不提醒收信人要防避不虔的教师,以免他们偷偷的溜进教会。基督徒必须慎防这些人。他们会聚众夥合,并绊跌无知的人,摧毁他们的信心。信徒要慎防细看,察验人的教训是否背乎基督徒所学纯净之道;有的话,就要完全拒绝躲避。

    一六18这些假师傅并不服侍我们的主基督。他们只服侍自己的欲望。他们最擅长运用动人的说话和花言巧语,来哄骗那些无知的信徒。

    一六19收信人对主的顺服是众所周知的,保罗因此欢喜。但他仍提醒他们要知所识别,顺从善的教导,对恶的却要愚拙迟纯。

    一六20这样,赐平安的神就要使他们乾净俐落地胜过撒但。

    这是保罗典型的祝福,愿圣徒在朝着荣耀前进时,能得着所需的一切能力供应。

    一六21我们晓得提摩太是保罗在信仰上的儿子,也是他的同工。至于路求,除了知道他和保罗一样是犹太裔外,就一无所知了。而耶孙(徒一七5)和所西巴德(徒二○4),则可能在别处出现过,他们都是犹太人。

    一六22德丢是替保罗笔录这封信的人。他抓着机会,加上他个人对收信者的问候。

    一六23新约圣经中最少有四个人名叫该犹。这里的该犹大概就是哥林多前书一章14节提到的那位。他出名善于接待,不但接待保罗,还接待一切有需要的基督徒。以拉都(中文圣经24节)是哥林多城内管银库的。然而,他与使徒行传十九章22节、提摩太后书四章20节提到的是否同一人,就不得而知。保罗只简单地称呼括土为兄弟,但毕竟这都是尊荣!

    一六24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你们众人同在(圣经新译本注脚)是保罗典型的祝福结语。与第20节下比较,只加上了众人二字。事实上,大部分罗马书的抄本将第25至27节的赞美放在十四章之后。亚历山大(NU)文本省略了第20节。不论用祝福还是赞美来结束一卷书,都是好的。两者都以阿们结束。

    一六25本书信以赞美作结。赞美是献给神的,他能照保罗所传的福音使属他的人站立得稳。保罗称这福音为我所传的福音。当然得救的途径只是一条,但神委托他作外邦人的使徒。至于其它使徒如彼得,就将福音传给犹太人。这是公开地宣扬耶稣基督的信息,将永古隐藏不言的伟大真理传讲出来。在新约圣经中,奥秘是指以往未为人认识的真理,人用自己的智力永远无法发掘出来的,但如今却揭示出来了。

    一六26这里指为奥秘的真理,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藉着福音一同成为神的后嗣,一同成为基督身体的肢体,一同领受他的应许(弗三6)。

    这奥秘藉着众先知的书,如今显明出来──并不是藉着旧约的先知,而是新约时代的。旧约圣经还未有这真理,却在新约众先知的书揭示出来(参看弗二20,三5)。

    这福音的信息是神命定要指示万国的民,使人可以因信服真道而得救。

    一六27神是真智慧的独一来源和展现,愿荣耀因耶稣基督我们的中保永远归与他。

    保罗这封伟大的书信在此结束。主把这封书信赐给我们,我们当如何感谢他!如果没有这封书信,我们会是如何的贫乏!阿们。

    评注

    1(一4)有些解经家认为「圣善的灵」指基督自己的圣洁本质,即他作为人而有的灵。

    2(一29)部分抄本的誊写员错误地删去「性不道德」一句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希腊文里,porneia与下一个字poneria(邪恶)十分相似。

    3(一31)本节有五个反义的字,全都是用「没有前缀」(alpha-privative)(例如a-theist就是「没有神」的意思)。这和英语中用un-为前缀的文字结构相似。NU文本省了「不饶恕人的」(aspondous),因为与「不怜悯人的」(astorgous)相似。

    4(二4)葛普斯(A.P.Gibbs),PreachandTeachtheWord,页12/4。

    5(二6)薛弗尔(L.S.Chafer),SystematicTheology,III:376。

    6(三22)NU文本省了「加给一切」一句。

    7(三23)直译作「犯了罪」的意思(过去不定时,而非完成时态)。

    8(附篇)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都是一样。

    9(三24)裴雅森(A.T.Pierson),ShallWeContinueinSin?页23。

    10(三24)温格德(P.VanGorder),见OurDailyBread。

    11(三30)格兰菲德指出(Romans,I:222),要找出当中细微的差异,并不令人信服。奥古斯丁认为,差异只是修辞上的变化而已。他的见解大概正确。

    12(四1)或是「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的经历。

    13(四13)读经会出版《每日天粮》。

    14(四19)部分抄本省略了「不」字,但始终含义是没有分别的。

    15(四24)麦敬道(C.H.Mackintosh),TheMackintoshTreasury:MiscellaneousWritingsbyC.H.Mackintosh,页66。

    16(五11)1611年的英王钦定本(KJV)译成「赎罪祭」是正确的,意思为和好。

    17(六1)孙德生(J.O.Sanders),SpiritualProblems,页112。

    18(六5)何治(C.Hodge),TheEpistletotheRomans,页196。

    19(六11)安汝慈(R.Paxson),TheWealth,Walk,andWarfareoftheChristian,页108。

    20(六11)麦卡尼(C.E.Macartney),Macartney'sIllustrations,页378,379。

    21(六14)邓尼(J.Denney),St.Paul'sEpistletotheRomans,TheExpositor'sGreekTestament,II:635。

    22(六19)加汉(C.Gahan),GleaningsinRomans,inloco.

    23(六21)雷思福(M.Rainsford),LecturesonRomansVI,页172。

    24(六21)裴雅森(Pierson),ShallWeContinueinSin?页45。

    25(七15)霍士德(H.Foster),在TowardtheMark,页110的文章。

    26(七23)卡亭(G.Cutting),《旧天性与新生命》(小册子),页33。

    27(八1)不少人认为「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一句,是错误地从第4节抄过来的。不过,大部分抄本有这句,用以进一步形容在基督里的人的情况。

    28(八10)新英王钦定本(NKJV)的译者,将pneuma理解为圣灵,所以用大写字母的S。在原来的抄本,所有字母都是大写的(安色尔字体,uncials),因此在理解时会有差异。我们认为这字是指信徒(人)的心灵。

    29(八15)请参看评注28。除了解作圣灵,另外的解释并不是指人的灵,而是与奴仆的心相反的心态。

    30(八18)在希伯来语,「荣耀」一词引伸自「是沉重的」这个动词。因此,犹太人会察觉这里是运用双关语,希腊文没有这个作用。

    31(八31)这是加尔文一生的座右铭。

    32(八32)麦敬道(C.H.Mackintosh),出处不详。

    33(八37)如果直译,可作「我们超级得胜者」(hupernikomen)。

    34(八39)比方,这些字也用于占星术上。

    35(九4)TheNewScofieldReferenceBible,页1317。

    36(九5)有关这问题,请参看何治着Romans,页299-301的评注。

    37(九16)摩根(G.C.Morgan),SearchlightsfromtheWord,页335,336。

    38(九21)伯恩斯(A.Barnes),Barnes'sNotesontheNewTestament,页617。

    39(九23)欧德曼(C.R.Erdman),TheEpistleofPaultotheRomans,页109。

    40(一○10)凯理(W.Kelly),NotesontheEpistletotheRomans,页206。

    41(一○10)邓尼(J.Denney),邬斯特在RomansintheGreekNewTestament,页178引用。

    42(一○14)何治(Hodge),Romans,页545。

    43(一一1)可惜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可得的祝福已归教会,他们并不介意同时承受预言要临到以色列人的咒诅!

    44(一一32)威廉斯(G.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871。

    45(一一33)宾克(A.W.Pirk),TheAttributesofGod,页13。

    46(一二1)顾拔(N.Grubb),C.T.Studd,CricketerandPioneer,页141。

    47(一二6)何治(Hodge),Romans,页613。

    48(一二6)史特朗(A.H.Strong),SystematicTheology,页12。

    49(一二6)不过,原文所用的定冠词,在一些情况下实际上等于一个代名词。

    50(一二19)蓝斯基(R.C.H.Lenski),St.Paul'sEpistletotheRomans,页780。

    51(一二21)达秘(J.N.Darby),引自其新译本圣经,罗一二21的评注。

    52(一二21)喀特欧(G.W.Carver),出处不详。

    53(一二21)施蕴道(C.Swindoll),GrowingStrongintheSeasonsofLife,页69,70引述。

    54(一三4)在希伯来文中,一般用作「杀死」和「宰杀」之义的动词是qatal和harag。十诫用了「杀害」(rahats)这个明确的动词,希腊文的翻译也同样清楚。

    55(一三9)NU文本省略这个命令。

    56(一四10)部分古老的抄本(NU)作「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不是「基督的」(TR和M版本)。然而,我们知道审判者是基督,因为父已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22)。

    57(一四23)安格(M.F.Unger),Unger'sBibleDictionary,页219。

    58(一五16)摩根(Morgan),Searchlights,页337。

    59(一五30)蓝斯基(Lenski),Romans,页895。

    60(一六1)如果原文是指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岗位,就已用上diakonos(「仆人」、「执事」)的阴性字。

    61(一六5)NU文本作「亚西亚」(不过,保罗很可能是在哥林多写这封信的,而哥林多是在「亚该亚」)。

    
新约 哥林多前书
    简介

    「教会历史中与别不同的片段。」~韦沙克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哥林多前书是一本「问题专著」,因为保罗在书信中处理(「论到……」)教会在邪恶的哥林多城所遇上的各种问题。故此,这书信正是教会现今内外交困时至为需要的。所处理的问题包括分争、领袖崇拜、道德败坏、法律争讼、婚姻问题、低劣的行径和运用属灵恩赐的规则。

    然而,如果以为全书只是问题重重的话,那就错了!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是关于爱的篇章,是全本圣经甚至在文学上最美丽的。此外,书信对基督和信徒的复活,有卓越的教训(一五)。还有关于守主餐的规则(一一),和对捐助圣徒的指示(一六)。

    假如没有哥林多前书,信徒就会贫乏得多了。在基督徒生活的教训方面,这卷书堪称弥足珍贵。

    贰.作者

    学者们都同意,哥林多前书确实出于保罗的手笔。有些(主要是自由派)作者认为,信中有加插部分。然而,这纯粹是主观的猜测,并没有抄本上的证据。哥林多前书五章9节所指的,显然是保罗在早前写了一封信(非正典)给哥林多信徒,内容却被误解了。

    哥林多前书的外证早已存在,罗马的革利免(约主后95年)明确地称这书信为「蒙福的使徒保罗的书信」。其它引用这书信的初期教会作者包括坡旅甲、殉道士犹斯丁、雅典拿哥拉、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特土良。这书信列于穆拉多利经目,又在异端者马吉安所辑成的「正典」(Apostolicon)之中,编列在加拉太书之后。

    这书信也有十分强而有力的内证。除了作者在一章1节和十六章21节自称是保罗外,一章12节至17节,三章4、6及22节的论点也显示作者是保罗。书信的内容与使徒行传和保罗其它书信有不少相符之处;而所关注的问题强烈地带有使徒的特色,排除书信的伪托性。书信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叁.写作日期

    保罗告诉我们,他是在以弗所写这封信的(一六8、9,比较19)。由于他在那里事奉了三年,所以哥林多前书很可能是在这段时间的后期,或大约主后五十五或五十六年写成的。部分学者将写作日期推得更早。

    肆.背景与主题

    古代的哥林多(今天也一样)位于希腊南部,雅典市以西。在保罗的时代,处于贸易要道上的有利位置。这城是当时的国际商业中心,交通往来频繁。由于哥林多人的宗教信仰腐败,不久这城便成为各种卑污败坏的中心,而哥林多这名称也成了一切不洁情欲事情的代号。这城臭名远播,以致有一个动词衍生而出,就是korinthiazomai,意即过腐败的生活。

    使徒保罗在第二次传道旅程时,首次踏足哥林多(徒一八)。他首先向犹太人传福音,有百基拉和亚居拉与他一起同工,他们同是造帐棚的。后来,因犹太人大多拒绝保罗所传的信息,他便转而向哥林多的外邦人传福音。因福音宣扬开去,有灵魂得救了,并且建立了教会。

    大约三年后当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时,他收到从哥林多来的一封信,告诉他哥林多教会内出现了严重困难,并向他提出一些关于基督徒操守的问题。为回答这封信,保罗就写了哥林多前书。

    这书信的主题,是怎样将一个世俗化和属肉体的教会纠正过来。这教会对保罗严重警惕他们的种种态度、错误和行动,都掉以轻心。莫法特简练地将实情表达出来:「教会处于世上,这是必然的;不过世界进了教会,这是不应该的。」

    这样的情况,仍是今天很多教会的写照。哥林多前书一直以来都适切时弊。

    大纲

    壹.介绍(一1~9)

    一.祝福(一1~3)

    二.感谢(一4~9)

    贰.教会里的紊乱情况(一10~六20)

    一.信徒间的纷争(一10~四21)

    二.信徒间的**事情(五)

    三.信徒间的争讼(六1~11)

    四.信徒的道德松懈(六12~20)

    叁.使徒保罗对教会种种问题的回答(七~一四)

    一.关于婚姻和独身(七)

    二.关于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八1~一一1)

    三.关于妇女蒙头(一一2~16)

    四.关于主餐(一一17~34)

    五.关于圣灵的恩赐和恩赐在教会中的功用(一二~一四)

    肆.保罗回答不信复活的人(一五)

    一.复活的确据(一五1~34)

    二.讨论否定复活的观点(一五35~57)

    三.因有复活而作出的劝勉(一五58)

    伍.保罗最后的忠告(一六)

    一.有关捐献的事(一六1~4)

    二.有关他的行程计划(一六5~9)

    三.结束的劝勉和问候(一六10~24)

    
新约 哥林多前书1-5章注释
    壹.介绍(一1~9)

    一.祝福(一1~3)

    一1保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这呼召并不是来自人或透过人来传达,而是直接来自主耶稣。使徒一词直译就是「奉差遣者」。第一代的使徒是亲眼看见复活的基督的见证人。他们能行神迹,证明他们所传的信息是来自神的。特尔斯脱根的诗句诚然道出保罗的身分:

    蒙神的儿子基督差遣,

    我往那天际般的遥远地;

    这权能的职授,

    是出于他的钉痕手。

    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有一位叫所提尼的兄弟与他一起,因此保罗问安时提起他。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就是使徒行传十八章17节提到的所提尼。这位所提尼是管理会堂的,曾被希腊人公开殴打。大概这位领袖因保罗传道而得救,现正在福音事工上帮助他。

    一2首先,这封信是写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的。世上没有一个地方太过败坏,是神的教会不能在那里建立起来的。这是个很大的鼓舞。此外,保罗将哥林多的教会描述为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成圣的意思是指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神,所表达的是所有在基督里的人的身分。至于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应天天致力过圣洁的生活。

    有人辩称,成圣是神施恩而带来的明确作为,使人可以完全根除自己的罪性。这种见解却与本节的教训相违。哥林多基督徒的实际生活,距离应达到的圣洁水平还远,但事实始终不变,他们因神的缘故在身分上已是成圣的了。

    他们既是圣徒,就是一个伟大相交群体的成员;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虽然这书信的教训主要是针对哥林多圣徒的,但也适用于全世界承认基督是主的相交群体。

    一3可以说哥林多前书这封书信,是透过独特的手法讨论耶稣主权的。在讨论有关教会和个人生活的众多问题时,保罗一贯地提醒他的读者耶稣基督是主,而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以这伟大的真理为依归。

    本节是保罗常用的问安语。恩惠、平安涵盖他所传的福音。恩惠是各种福气的根源,而接受神恩惠的人,在他生命中会生出平安的效果。这些宝贵的福气都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而来。保罗在提到神我们的父时,毫不犹豫地以同等语调提到主耶稣。在新约圣经中,这种表达方式司空见惯,宣示主耶稣和父神是同等的。

    二.感谢(一4~9)

    一4保罗问安完毕,便为哥林多信徒并神在他们生命中的奇妙作为而感谢(4至9节)。保罗生命的一点高尚特质,就是常在其它信徒生命中寻找值得感谢神的地方。如果他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什么值得赞许之处,那么他至少也会因着神为他们所成就的一切而献上感谢。这里的情况正是如此。哥林多信徒并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种属灵的基督徒。然而,保罗最少也可以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他们的恩惠而感谢神。

    一5神向哥林多信徒施恩的明显证据,是他们得到圣灵丰富的恩赐。保罗特别提到的恩赐是囗才、知识都全备,相信意思是指哥林多信徒拥有的恩赐,包括说方言、翻方言和有异于寻常的知识。囗才是外在的表达,而知识则是内在的领受。

    一6他们既有这些恩赐,足以证明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动了工。这正是保罗所指。他说: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他们听了保罗为基督作的见证,便用信心接受了。神赐给他们这些超然的能力,目的是证实他们的确已经得救。

    一7就拥有恩赐而论,哥林多教会决不比其它教会差。但单拥有恩赐,并不是真正属灵的记号。保罗感谢主,并不是因为哥林多信徒凭自己做了些什么。恩赐是主升天后赐下来的,并不在乎得恩赐的人本身的优点。人得到恩赐,都不应骄傲,却要谦卑地为主运用恩赐。

    至于圣灵所结的果子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是关系到信徒是否愿意降服在圣灵的管理下。在生命中结出圣灵果子上,保罗不能称赞哥林多信徒。他只能感谢主赐下恩赐,但这并不是由他们作主的。

    使徒保罗其后甚至在书信中责备这里的圣徒滥用恩赐。但这时候,他感谢主奇妙地赐下这么丰富的恩赐给他们。

    哥林多信徒在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到底这是指基督回来接他的圣徒(帖前四13~18),还是指主与他的圣徒一起回来(帖后一6~10),抑或是二者,圣经学者意见不一致。前者指基督单单向信徒显现,后者是他向全世界显现。信徒都殷切(圣经新译本)地盼望被提和基督荣耀的显现。

    一8保罗表示,他相信主必坚固圣徒到底,叫他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再一次叫人诧异的,是保罗为了神将要成就的事感谢,不是因哥林多信徒成就了什么而感谢。他们既已相信基督,而神又赐他们属灵的恩赐以作证明,因此保罗有信心神会为自己而保守他们,直至基督回来接走属他的人。

    一9保罗对哥林多信徒如此乐观,是因为那位呼召他们与他儿子……一同得分的神是信实的。他知道神既愿意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使他们可以分享我们的主的生命,他就决不会让他们从自己的手上流失。

    贰.教会里的紊乱情况(一10~六20)

    一.信徒间的纷争(一10~四21)

    一10保罗开始处理教会里的分党问题(一10~四21)。他语带爱心地劝勉信徒要合一。不过,他没有运用使徒的权柄来命令他们,而是以弟兄身分作出温柔的吁请。这合一的请求是根据主耶稣基督的名;名字既代表位格,这请求就是根据主耶稣的位格和他一切的作为了。哥林多信徒高举人的名字,于是引致纷争。保罗所高举的,是主耶稣的名,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属神的人带来合一。说一样的话,就是要一心一意,异囗同声。在忠诚和效忠上,他们要合而为一。当基督徒有基督的意念时,就会产生这种合一。在下面的经文,保罗告诉他们如何实际地效法基督的意念。

    一11保罗是从革来氏家里的人,得知哥林多教会分争的消息。保罗说明消息的来源,为基督徒操守立下重要的原则。除非我们愿意让人知道我们是消息的来源,否则就不应将有关弟兄姊妹的消息传出去。如果今天大家愿意效法这榜样,教会就不会遭闲言闲语所困扰了。

    一12地方教会内部分党分派,各自标榜自己的领袖。有认为自己是属保罗的,有说是属亚波罗的,也有标榜属矶法(彼得)的。有人甚至表示自己是属基督的,大概是指只有他们是属他的,其它则不然!

    一13保罗由本节至17节,愤慨地责备党派之争。在教会内分党分派,就是否定基督身体的合一。追随属人的领袖,就是轻看为人类钉十字架的主。标榜人的名字,就是忘记在受洗时曾向主耶稣表示效忠。

    一14哥林多教会内有党派之争,但保罗庆幸他只是给教会寥寥可数的人施洗。在让保罗施洗的人中,他提到基利司布和该犹。

    一15、16他决不希望有人说,他们是奉他的名受洗的。换句话说,他不打算有归属自己的信徒,也不争取知名度。他的唯一目标,是要引领男男女女归向主耶稣基督。

    保罗再三思索后,记起也曾给司提反家施过洗,但他却记不清还有没有别人。

    一17他解释基督差遣他,主要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这并不表示保罗不相信需要施洗。他说明,他确曾为一些人施洗。他的意思是,他的主要工作不是施洗。他大概是将这工作交给其它人处理,或许是交由地方教会中的一些人负责。然而,本节却足以证明,在得救的问题上,受洗不是决不可少的一步。否则,保罗就会在这里表示,他庆幸除了基利司布和该犹之外,他并没有引领任何人得救了!这样的观念站不住脚。

    保罗在本节下半,畅顺地交接下文。他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他知道,如果别人是因他的雄辩或言辞而受吸引;那么,他致力要令人认识基督的十字架真义的目标,会因自己的缘故而落空了。

    我们记着哥林多信徒是希腊人,极崇尚人的智慧,这可帮助明白下面的经文。他们视哲学家为民族英雄。这种思想明显地已溜进了哥林多教会。有人意图使福音看来较容易为知识分子接受。他们认为福音在学术界毫无地位,所以便意图将福音的信息知识化。这种对知识理性的崇拜,明显是导致按领袖分党派的原因之一。任何要使福音较易被人接受的意图,都完全走了错方向。神的智慧与人的智慧,有天壤之别,没有人能使二者调和。

    保罗又陈明高举人是错的,并强调这样做有违福音的真义(一18~三4)。他首先指出,十字架的信息正与人心目中的真智慧相反(一18~25)。

    一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伯恩斯很恰当地指出:

    在十字架上的死,叫人联想起羞辱和可耻。只说一个被钉十字架者的受苦和受死所带来的救恩,只引来他们内心产生纯粹的轻蔑和鄙视。(注1)

    希腊人是智慧的爱好者(这正是「哲学家」的直译意思)。然而,福音的信息却丝毫不能使标榜知识的人动容。

    在那些得救的人来说,福音却为神的大能。他们听见了这信息,凭信心接受了,重生更新的神迹就在他们的生命中出现。本节说明一件严肃的事实,就是人只有两类,一为灭亡的人,另一是得救的人。并没有二者之间的一类。尽管人们爱戴人类的智慧,但只有福音能带来救恩。

    一19以赛亚(赛二九14)早已预言,人凭自己的智慧,会认为福音是难以接受的:

    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庄荣在《威克理夫圣经注释》中指出,按照上下文,这些「说话是神谴责犹大中的智慧人,他们在面对西拿基立的威胁时采取与埃及结盟的政策。」(注2)诚然,神喜欢用一些在人眼中看为愚蠢的方法,以成就他的旨意。他常用的手法,往往为这世上的智慧人所嘲笑,却能准确而又有效地达到他所要的效果。例如,人的智慧叫自己确信可以透过努力或功劳来换取救恩。福音却指出人尽一切努力也不能救自己,并陈明基督是唯一到神那里的道路。

    一20跟着,保罗作出一连串挑战:「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当神制定救恩计划时,可有征询他们的意见?单凭他们的智慧,能设计出这样奇妙的救赎计划吗?他们能够起来**神的说话定旨吗?答案是坚定的「不能!」神……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

    一21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多个世纪以来,神给人类这个机会,结果人失败了。于是,神就乐意透过传讲十字架这在人看来是愚拙的道理,来拯救那些信的人。传讲所谓愚拙的道理,就是指十字架。当然,我们知道十字架的道理并不愚拙;但在人类尚未蒙启迪的思想中,这看来确似愚拙。高德说,本节包含了整全的历史哲学,是所有史籍加起来的总要。我们不应轻轻略过本节,却要深入细想其中深邃的真理。

    一22犹太人的特点,是要神迹。如果他们看见神迹的话,就会相信。另一方面,希利尼人则求智慧。他们着眼于人的理性、推论、逻辑。

    一23但保罗并没有迎合他们的要求。他说:「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正如有人说:「他不是个爱看神迹的犹太人,也不是个爱谈智慧的希利尼人,却是个爱救主的基督徒。」

    在犹太人,钉十字架的基督是绊脚石。他们期待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出现,拯救他们脱离罗马的欺压。然而,福音却为他们预备一位钉在十字架上受羞辱的救主。在外邦人,钉十架的基督是愚拙。他们不能明白,一个看来在软弱和失败中死去的人,怎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一24但令人惊讶的是,犹太人和外邦人所追求的,竟奇妙地在主耶稣身上找到。凡听见他呼召并相信他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就成了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一25事实上,神岂有愚拙和软弱。但使徒保罗在本节表示,在人眼中看来似是神的愚拙,事实上比人所能及的更具智慧。同样,在人眼中看来似是神的软弱,到头来还是比人所能做到的更为强壮。

    一26保罗讨论过福音后,转过来谈到蒙神藉福音呼召的人(26至29节)。他提醒哥林多信徒,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常有人指出,本节说的意思是不多,而不是绝无仅有。有一位英国贵族妇女曾作见证说,正因这微小的分别,她才有得救的机会。

    哥林多信徒本身,也不是属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所接触到的,并不是一些听起来很了不起的哲学思想,而是简单的福音信息。既是如此,他们又为何要过分地重视人的智慧,并对那些致力使信息能迎合世俗智慧的传道者推崇备至?

    如果人要建立教会,就必致力吸收社会上最显赫的人为会友。但本节教导我们,为人所重视所称道的人,在神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他所呼召的人,大多都不是世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一27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正如苏艾雷说:

    艺术家所用的材料愈简朴,而仍然能保持同等的艺术水平,就愈受推崇欣赏。征服者动用愈少兵力,而仍然赢得重大胜利,就愈显出雄才伟略。(注3)

    神用号角的声音,使耶利哥的城墙倒塌。他将基甸的军队从三万二千人减至三百人,然后用他们来将米甸的大军驱逐。他用珊迦手中的赶牛棍打败非利士人。他又使参孙能够用一块驴腮骨来击溃整支军队。我们的主只用了几个饼和几条鱼来喂饱五千人。

    一28保罗还加上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组成人称为「属神的上将级愚兵」。神用这些人看不中的材料,来废掉那有的。换句话说,他喜欢拣选一些在世人眼中毫无地位价值的人,用他们来荣耀他。如果基督徒奉迎大人物或知名人士,却蔑视卑微的圣徒,就应当接受这些经节的责备。

    一29神拣选世人眼中毫无地位的人,是要使一切荣耀都归与他自己而不是人。由于救恩完全出于他,因此只有他配受赞美。

    一30本节进一步强调,我们如今所成为的并所得着的,都是本于他,而不是因为任何哲学思想;因此,人完全没有可夸耀的余地。首先,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他是神的智慧(24节),是神凭自己的智慧选择,使他成为引往救恩之路。当我们得着救主的时候,就得着在地位上的智慧,有全然得救的确据。第二,他是我们的公义。我们因相信他,就得蒙圣洁的神算为义。第三,他是我们的圣洁。我们凭自己,没有圣洁可言;但在他里面我们有成圣的地位,藉着他的能力我们可以愈来愈圣洁。最后,他是我们的救赎。这肯定是指最后阶段的救赎,那时主回来接我们回家,与他在一起,我们的灵、魂,与身体都要得蒙救赎。

    卓岳尔精辟地将这真理阐释出来:

    基督以外的智慧,其实是使人身陷地狱的愚拙;基督以外的义,其实是过失和定罪;基督以外的圣洁,其实只是污秽和罪恶;基督以外的救赎,也只是捆绑和奴役。(注4)

    裴雅森将本节的内容,与我们的主的生平和工作连系起来:

    他的行为、说话和工作,显示他是神的智慧;然后是他的死亡、埋葬和复活。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称义尤关。其后他四十天与人一起,再后升天,赐下圣灵的恩赐,并在神的右边坐下。这一切与我们的成圣尤关。最后是他的再来,这关乎我们的救赎。(注5)

    一31这是神刻意的安排,使一切的福气在主里临到我们。因此,保罗推论说:「为何要因人而夸囗?他们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福气。」

    二1使徒保罗提醒圣徒,他在他们当中的事奉是如何的,并他如何寻求神的荣耀而不是自己的荣耀。他到他们那里,宣传神的奥秘,却并没有用高言大智。他完全没有兴趣表现自己,要作个演说家或哲学家。这证明使徒保罗明白属血气的与属灵的工作是有分别的。所谓属血气的工作,就是要讨好、娱乐、或迎合人的感受。属灵的工作却是要宣扬神话语的真理,以能荣耀基督,触摸到听者的心灵和良知。

    二2保罗信息的内容,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耶稣基督是指他的位格,而他钉十字架是指他的工作。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构成基督徒所传之福音的内容。

    二3保罗再次强调,他个人的言谈举止毫不特出吸引。他在哥林多信徒当中,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福音的珍宝藏在卑微的器皿里,所彰显出来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保罗的能力。他本人是个好例子,显明神如何使用软弱的器皿,教有能力的羞愧。

    二4保罗所说的话,和他讲的道,都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有人认为说的话是指宣讲的内容,而讲的道则指宣讲的方式态度。另有人认为他说的话是他对个别人的见证,而讲的道是指他对人群的信息。以这个世界的标准作评价,相信保罗永不能在演讲比赛中胜出。纵是如此,神的圣灵却使用他的信息,使人知罪、归向神。

    二5保罗晓得有一个极大的危险,就是他的听众有兴趣认识他本人或他的个性,多于永活的主。他自知没有能力给人带来祝福或拯救,所以他下定决心引领人单单相信神而不是人的智慧。所有传讲福音或教导神话语的人,应以此话为不变的目的。

    二6首先,福音所揭示的智慧是由神来的(6、7节)。在完全的人中或是成长的人中,我们也讲智慧。但并不是这世上的智慧,而这世上有权有位的人也不会看这为智慧。人们的智慧很容易消亡的,与他们一样是转瞬即逝的。

    二7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所谓奥秘,就是在过去没有启示出来,到初期教会时代才由使徒和先知揭露出来的新约真理。这隐藏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福音的奥秘包括很多精彩奇妙的真理,例如犹太与外邦信徒如今在基督里已归于一了;主耶稣要回来,将等候他的子民带回天家去与他同在;并信徒不是都要经历死亡,却是都要改变。

    二8世上有权有位的可以是指天空中属灵的恶魔,或是他们在地上的执行人。他们并不明白神隐藏的智慧(基督钉十字架),也不知道他们杀害了神的圣子,会招致自身的灭亡。他们若知道神的道路,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

    二9本节至16节说明神启示、默示、启迪真理的过程。经文告诉我们圣灵如何将奇妙的真理告诉使徒,使徒如何藉着圣灵的默示将这些真理传给我们,以及我们如何因圣灵的光照而能够明白这些真理。

    本节引用以赛亚书六十四章4节,预言神已储存不少奇妙的真理,是人凭天赋的官能不能发掘出来的。但到了适当的时候,神就向爱他的人启示出来了。这里列出三种天赋官能(眼睛、耳朵和心或头脑),是人用来认识地上事物的。但单凭这些官能并不能领受神圣的真理,而是必须倚靠神的灵。

    一般将本节理解为天上的荣美,这观念一旦进入我们的脑海,就很难除去而代以另一解释。但保罗这里指的,事实上是在新约圣经中首次启示出来的真理。人凭着科学研究或哲学探讨,是永不能寻出这些真理的。单靠人的头脑,永不能发掘出这些奇妙的奥秘。这些奥秘乃是在福音时代之始揭示出来的。人的理性绝对不足以探求出神的真理。

    二10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一句,证明第9节所指的并不是天堂。换句话说,旧约预言的真理,到新约时代便向使徒揭示出来了。我们是指新约圣经的作者。神的圣灵启发使徒和先知,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换句话说,圣灵是神本体中的一位,有无限智慧,通晓神一切的真理,并能将真理传授给人。

    二11人的事也是这样。除了某人自己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除非他愿意将所想的说出来,否则没有人可以查出来。就算是这样,一个人必须有人的灵,才能够明白人的事。动物不能够完全明白人的思想。神的事也是这样。唯一能明白神的事情就是神的灵。

    二12本节的我们,是指新约圣经的作者,当然,这也适用于圣经的所有作者。使徒和先知既已接受了圣灵,他就可以授与他们神深奥的真理。使徒保罗的意思正是如此,所以他说:「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若不是因为从神来的灵的启示,使徒们就根本不可能领受保罗在这里所指的属神的真理。这些真理在新约圣经里给我们保全下来。

    二13保罗既将启示的过程,就是圣经作者从神那里领受真理的过程说明了,就继而说明默示的过程,也就是神将真理传授给我们的过程。在神的话语中,有关字句默示的记载,最有力的就是本节。使徒保罗清楚表明,当使徒们将这些真理传授给我们的时候,并不是用他们所选择的言语,或按着人智慧所判断的言语。他们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因此,我们相信圣经原本手稿所用的字词,正是神的言语(而传留至今的圣经也是完全可靠的)。

    这一点引来很大的反对声音。对一些人来说,上段的说法是机械默写论,认为神并没有容许作者运用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然而,举例说,我们知道保罗的写作风格,与路加的颇为不同。那么,字句默示论与存在作者个人风格的事实,两者如何协调呢?神用了一些我们不了解的方法,赐下圣经的每字每句,又用了个别作者的风格来装饰,让人的特性成为他纯全圣言的一部分。

    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一句有几种解释,意思可以是指(1)用圣灵所赐的言语,来解释属灵的真理;(2)将属灵的真理传授给属灵的人;或(3)将其中一段经文的属灵真理与另一段比较。我们相信第一种解释最能与上文下理配合。保罗所说的是默示的过程,就是运用圣灵所赐特别为传授真理的字句。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句意译成:「用属灵的言语阐明属灵的真理。」

    也有人认为这段经文不是指默示,因为保罗说我们讲说,而不是「我们写」。不过,圣经中用说话这动词指蒙启示的著作的例子不少(例如约一二38、41;徒二八25;彼后一21)。

    二14福音不但在启示和默示上是神授的,本节还告诉我们,只有藉着神圣灵的能力,人才能够接受福音。在毫无协助下,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人根本不可能明白属灵的事,因为这些事只能够透过属灵的途径来领受。

    夏云斯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提醒我们:

    有智慧的基督徒不会浪费时间,意图向未重生的人解释神的计划。这会是将珍珠丢给猪吃。也好象是向失明人描述日落的美景,或与公园里的纪念碑讨论核子物理学。属血气的人不能领受这些事情。人大可以尝试用钓鱼勾来捕捉太阳的光线,但没有圣灵帮助的人,也难以掌握神的启示。除非一个人由圣灵而生并由他教导,否则一切属灵的事都是陌生的事。拥有博士学位也无补于事,因为在属灵的事情上,有学位的人也可能是个「毫不中用的家伙」。(注6)

    二15另一方面,蒙神圣灵光照的人,虽然没有一个未信主的人能看透了他,但他却能了解这些奇妙的真理。也许他是个木匠、水喉匠或渔夫;然而,他可以是个出色的研经者。「受圣灵管理的基督徒,会研究、查问、细察圣经,并能够领会和明白个中内容的意义。」(邬斯特译)他会令世人大惑不解。或许他从未受过大专或神学教育,但他却能够了解神话语中深邃的奥秘,甚至能够教导别人。

    二16保罗在这里借用以赛亚的一个毋须回答的问题:「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这问题其实已道出了答案。人凭自己的智慧或才能,并不能够认识神。只有当他愿意将自己启示出来时,人才可以认识他。然而,那些有基督的心的人,就能够明白神深奥的道理了。

    让我们温习一下。首先有启示(9至12节)。意思是神藉着圣灵,将先前人并不认识的真理启示出来。这些真理是由神的灵用超自然方法传递给人的。

    然后有默示(13节)。当使徒(和所有其它的圣经作者)将这些真理传授给别人时,他们所用的字句,正是圣灵教他们用的。

    最后是光照(14至16节)。这些真理不但要超自然地启示并超自然地默示出来,还只有凭着圣灵超自然的能力才可以明白。

    三1当保罗首次造访哥林多时,他是用圣言初阶的奶来喂养这里的信徒,因为他们在真道上是软弱而又幼嫩的。他们所受的教导,正切合他们的情况。由于他们新近才信主,所以不能领受深奥的属灵教训。他们只不过是在基督里为婴孩的。

    三2保罗只是将有关基督的真理初阶教导他们,并将之形容为奶。由于他们幼嫩不成熟,所以不能吃饭。主耶稣曾以相同的语调对他的门徒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约一六12)这些哥林多信徒,可惜仍未长进至可以从使徒保罗那里领受较深奥的道理。

    三3信徒的属灵状态仍是属肉体的或世俗的。他们之间的嫉妒和分争,足以证明这点。这些行为是世人的特色,受神的灵引导的人却不是这样。

    三4他们以人作领袖如保罗和亚波罗为号召,分党分派,这完全是属世的表现。保罗说这岂不是你们和世人一样么,正是这个意思。

    在此之前,使徒保罗透过探讨福音信息的真正意义,来不断说明高举人的愚昧行径。这时,他讨论基督徒的事工,都是从这个立场说明;高举宗教领袖,以他们为号召,分党分派,是愚不可及的。

    三5亚波罗和保罗是仆人(拉丁文的「仆人」就是执事),哥林多信徒透过他们而归信主耶稣。他们只是代理人,并不是竞争派别的领袖。因此,哥林多信徒将仆人提升至主子的地位,是何等不智。艾朗赛精妙地就这一点说道:「试想一家人竟会为仆人的缘故而纷争不和!」

    三6保罗用耕种的比喻,说明仆人的成就毕竟极有限。保罗本人能栽种,而亚波罗能浇灌,但只有神能够带来生长。因此在今天,我们中间有人懂得传道,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未得救的亲朋戚友祷告,但实际的拯救工作只有主才可以成就。

    三7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容易明白栽种的人和浇灌的人,相对来说的确并不十分重要。他们本身并没有带来生命的能力。既是如此,基督的仆人之间又为何要彼此嫉妒竞争呢?他们各人应完成分派给他们的工作,在看见主施恩的膀臂时同感欣喜。

    三8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一样,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和目的。他们之间不应存着妒忌。从他们的事奉层面来说,是不相上下的。总有一天,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这一天,各人是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受审判。

    三9人人都要向神负责。他的仆人全都是同工,一同在神所耕种可收成的田地里劳苦工作。转用另一个比喻,就是在同一间房屋里工作。欧德曼这样道出当中的思想:「我们都是属于神的同工,并正在一起努力工作。」(注7)

    三10使徒保罗继续借用房屋的概念。首先他承认一点,就是他能有建树,都是因为神……的恩。他的意思是他本不配得,神赐能力,使他能担当使徒的职事。他继而描述自己在建立哥林多教会的角色:「我……好象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他来到哥林多,宣扬基督和他被钉十字架。结果有灵魂得救,一家地方教会便建立起来。然后,他补充说:「有别人在上面建造。」无疑他的意思是指后来到哥林多的教师,在已建立的根基上建造。然而,保罗提醒说:「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他指出,在地方教会从事教导职事是一样严肃的工作。但有人到哥林多传**的道理,和违背神话语的教训。当保罗写到这里时,肯定想起这些教师的。

    三11一座建筑物只需要一个根基。一旦奠好了根基,就毋需再立了。使徒保罗已奠下了哥林多教会的根基。那根基是耶稣基督,就是他的位格和工作。

    三12及后在地方教会的教导,素质良莠不齐。例如,部分教导是有永恒价值的,可比作金、银或宝石。这里的宝石,大概不是指钻石、红宝石,或其它,而是指用来建造富丽堂皇殿宇的建材,例如花冈石、大理石,或雪花石。另一方面,在地方教会的教导,可以是只有短暂价值或毫无价值的,就好象草木、禾秸一般。

    这段经文一般用来泛指基督徒的人生。诚然我们天天都在建造中,有一天我们工作的结果要被彰显出来。然而,谨慎的研经者会发觉,经文主要并不是指所有信徒,而是与传道和教师有关的。

    三13有一天,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那日子是指在基督台前受审判的时候。那时所有为主作的事奉都要被评审。评审的过程就好象火的试验一样。能荣神益人的事奉,就好象金、银、宝石一样,不会受火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属神的人带来麻烦混乱,或不能造就他们的,会遭烧毁。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

    三14与教会有关的工程分为三类。本节说的是第一类──带来赏赐的工作。在这方面,仆人一生的工程经基督审判台前的审判后仍存得住,这仆人就要得赏赐。

    三15第二类工程就是没用的工程。在这方面,仆人要受亏损,纵使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象从火里经过的一样。罗杰斯指出:「亏损的意思,不是指丧失一些曾拥有的东西。」(注8)关于本节,有一点应该清楚,就是基督台前的审判并不涉及信徒的罪和罪的极刑。主耶稣基督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已为信徒受了罪的极刑,一次过解决妥当了。因此,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信徒得救恩完全不成问题,问题是他的事奉。

    罗马天主教将救恩与奖赏混淆了,于是便意图用本节来支持炼狱的说法。然而,只要仔细研究本节,总归纳不出任何关于炼狱的线索。本节没有任何含义,表示要用火来炼净人的品格。这里的火,是试验人的工作和事奉,将素质、性质彰显出来。纵使人的工程被火焚毁,他却是得救的。

    关于本节,另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圣经有时候用火来喻作神的话(参看赛五24及耶二三29)。将来神的话要在基督审判台前用来试验我们的工程,今天却是我们可以认识掌握的。如果我们根据圣经的教导来建造,到那日我们的工程就能够存留了。

    三16保罗提醒信徒,他们就是神的殿(希腊文的意思是内殿或圣所),神的灵住在他们里头。事实上,信徒个人都是神的殿,有圣灵住在其中,但这里并不是本节所指的。保罗看教会为一个共同的整体,并希望他们能领会这呼召是何等圣洁尊贵的。

    三17地方教会的第三类工程,可以说是具破坏性的。明显地,有假师傅来到哥林多的教会,他们的教训引人犯罪,多于领人追求圣洁。他们不认为自己令神的殿出现混乱,有什么大不了。为此,保罗愤怒地作出严厉的声明:「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从上文下理看,他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来到地方教会,导致这教会失见证的话,神必要毁坏那人。经文所指的是假师傅,他们并不是主耶稣的真信徒。本节的结语表明,这罪十分严重:「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三18在基督徒的事奉和人生中,常存着自欺的危险。也许在到哥林多去的教师当中,有些假装成有极大智慧的人。如果有人因自己拥有属世的智慧而洋洋得意,他就必须先成为世人眼中愚拙的,才可以成为神眼中有智慧的。高德很有效地将这点意译出来:

    如果有任何人,不论是否你们哥林多中间的信徒,在你们的聚会中宣讲福音时以智者自居,享负大思想家的美誉,就得弄清楚,除非他经过挣扎,使他引以自豪的智慧消灭了,然后领受从上而来的智慧,否则就不会得着真智慧。(注9)

    三19因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人凭自己的努力,永不能寻得见神;人的智慧也永不能构想出如此的救恩计划,就是神成为人,为有罪、邪恶、悖逆的罪人代死。本节引用约伯记五章13节,表示神胜过人自负的智慧,并成就他的旨意。任凭人用尽他的知识学问,也不能阻挠主成就他的计划;相反,神常使他们知道,尽管他们拥有属世的智慧,却其实是彻底可怜无能的。

    三20这里引用诗篇九十四篇11节,强调主知道这世上智慧人的一切推论理念,又知道他们的思想是虚妄的、空洞的、毫无结果的。不过,保罗为什么这样费劲来贬低属世的智慧呢?原因很简单──哥林多信徒过于重视这些智慧,并乐于追随表现得满有属世智慧的领袖。

    三21可见,无论谁都不应拿人夸囗。至于主的真仆人,我们不应夸囗说我们是归属他们的,却应知道他们是属于我们的。万有全是你们的。

    三22有人称本节是「神儿女的财产清单」。神的仆人是我们的,不论他是传福音的保罗,教师的阿波罗,或牧师的矶法。他们既是属我们的,如果我们自称是属于他们任何一个,就是愚不可及的了。此外,世界也是我们的。我们既与基督同作后嗣,有一天就要拥有这个世界。在今天,神应许了这世界是属于我们的。那些管治这个世界的人,并不知道原来他们正在为我们做事。生是我们的,意思不是单指在地上的生存,而且是最真实圆满的生命。死也是我们的。对信徒来说,死亡不再是可怕的仇敌,要把我们的灵魂放逐到不可知的黑暗里去。相反,死亡如今却是神的使者,引领我们的灵魂到天上去。现今的事以及将来的事,同样全是我们的。有十分正确的话说,万事都为那服侍基督的人效力。罗伯逊曾说:「对参与神救赎万民计划的人,在轨道上运行的众星也为他拼搏。」

    三23众基督徒都是属基督的。有部分哥林多信徒声称自己是属基督的,这样便将其它信徒排挤在外。他们组成基督党派。保罗驳斥这种争逐。我们全都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保罗说明了圣徒真正和固有的身分地位,立场鲜明地表示在教会内结党**是愚不可及的。

    四1保罗为要使信徒能正确地评价他和其它使徒,表示各圣徒应视他们为基督的执事或助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管家是仆人,负责照料他人或他人的财物。神奥秘事就是先前隐藏的秘密,要到新约时代神才向使徒和先知揭示出来。

    四2对管家的重点要求,就是要他有忠心。人所重视的是聪明、才智、财富和成就,但神所寻求的人,是在凡事上忠于耶稣。

    四3管家所应有的忠心,其它人是难以衡量的。正因如此,保罗表示他被哥林多信徒论断,或被别人论断,他都以为极小的事。保罗明白,人要正确地判断别人对神是否有真正的忠心,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他补充说:「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他知道自己既是人,就无可避免地会带点儿偏见,或往往自视过高。

    四4当保罗说「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时,是指在属灵事奉上并不觉得会有任何对他不利的指控,可指责他不忠心。他不是说时时刻刻都不觉得自己生命中有罪或有亏缺了完美!我们应从上文下理看,经文的主题是基督徒的事奉和忠心。然而,纵使他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简单说,他毫无条件判断这事。毕竟只有主才是审判者。

    四5故此,当我们评价自己基督徒的事奉时,应极为审慎。我们倾向赞扬令人兴奋、引人注目的事,而轻视卑下、不显眼的事。安全方法是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要等主来。他不但能审判眼见的一切,还能审判人心中的动机;不但能审判人所做的事,还能审判背后的原因。他将要显明人心的意念,不用说,任何为表现自我或追求一己荣耀的事奉,都不会得到奖赏。

    我们不应看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一句,是概括性的应许,指在那日每个信徒的事奉都会得着称赞。这句的意思是,每一个配得称赞的人,都会从神那里而不是从人得到称赞。

    在以下的八节经文里,保罗颇明显地指出哥林多教会内部的纷争,是因为骄傲的缘故。

    四6他首先解释,谈到基督徒事工和追随人作领袖的倾向时(三5~四5),他要以自己和亚波罗为例。哥林多信徒其实不是单单围绕着保罗和亚波罗来结党,他们更靠拢教会里其它人来分党分派。不过,基于基督徒的礼貌和体贴,保罗将整件事转比他自己和亚波罗,好叫众圣徒藉着二人的榜样,明白他们对领袖不应过誉,或透过结党来满足一己的骄傲。他要圣徒懂得用圣经来衡量每一事物和每一个人。

    四7如果有一位属灵教师比其它的更有恩赐,那是因为神使他如此而已。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主领受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所有的都是神所赐的。既是如此,我们又岂可骄傲或趾高气扬?我们的才干和恩赐,并不是我们用自己的聪明争取回来的。

    四8哥林多信徒已自给自足,是已经饱足了。他们为拥有丰富的属灵恩赐感到骄傲,是已经丰富了。他们生活奢华,舒适从容。他们感到一无所缺,活象已经作王了,不用使徒的帮助。保罗声明,他愿意作王的时间来到了,这样他就能够与他们一同作王!但在这时候,诚如有人说的:「信徒尚在世的时间,是要训练将来作王。」当主耶稣基督再来并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时,基督徒就将要与他一同作王。在这时候,他们的特权在于追随他们那位遭拒绝的救主,分担他所受的羞辱。伯克尔警告说:

    信徒在君王未戴上冠冕前便寻求自己的冠冕,实质上这是不忠的。然而,这正是部分哥林多信徒的写照。使徒都正在忍受基督所受的羞辱,但哥林多信徒却是「富足」、「尊贵」的。当他们的主并主人过着艰难的日子时,他们却追求安舒。(注10)

    在加冕的仪式上,在君王戴上王冠前,贵族们是不会戴上自己的冠冕的。哥林多信徒却将这次序颠倒了;当主尚遭拒绝时,他们已戴上自己的冠冕了!

    四9保罗描述众使徒的遭遇作为与自满的哥林多信徒的对比。他形容他们好象被赶到斗兽场与猛兽搏斗,而世人和天使则在坐观看。正如高德说:「哥林多教会坐在宝座上,而众使徒却在刀剑之下。这决不是哥林多信徒自满吹嘘的时候。」

    四10当众使徒为基督的缘故算是愚拙的,哥林多圣徒却受当地人尊崇为聪明的基督徒。众使徒是软弱的,哥林多信徒倒是毫不虚弱。相对于众使徒所受的耻辱,哥林多信徒受到推崇。

    四11众使徒并不认为得胜或作王的时候已经来到。他们还在忍受饥与渴,还有赤身露体和逼迫。他们遭缉捕、追赶,没有一定的住处。

    四12他们乃是亲手作工来养活自己。他们以祝福来回应辱骂。他们受逼迫却不还手,只是忍受。

    四13他们被人毁谤,就劝人接受主耶稣。简言之,他们被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这些说话描绘为基督受苦的,应足以感染我们的心。如果使徒保罗活在今世,他是否也会用对哥林多信徒说的话对我们说:「你们不用我们,自己就作王了?」

    四14由本节至21节,保罗就分争结党的事给信徒一个最后的告诫。保罗知道自己用讽刺的手法,所以他解释说,这样做并不是叫信徒羞愧,乃是警戒他们,好象他所亲爱的儿女一样。他不是出于愤恨然后这样说话,而是真正关心信徒的属灵益处。

    四15保罗提醒他们,他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却只有一位在信仰上的父亲。保罗亲自引领他们归主,他是他们属灵的父亲。有很多其它人来教导他们,但没有一个会跟那位引领他们归向羔羊的保罗一样,对他们有如此亲切的关怀。保罗丝毫没有贬低教导职事的用意,只是道出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不少参与属灵事奉的人,对他所服侍的圣徒毫不关心;而关心圣徒的需要,正是领他们归主的人的特征。

    四16所以保罗促请他们效法他,就是他如何无私地献身给基督,并对其它信徒施与持久不变的爱和服侍,就象在9至13节所描述的。

    四17为了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于是保罗打发提摩太到他们那里;他在主里面,是保罗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提摩太得到指示,要提醒他们,记念保罗在基督里怎样行事。这些行事方式正是他在所有教会中教导人的。保罗的意思是,他怎样教导,他也怎样实践;每一位参与属灵工作的人也当如此。

    四18保罗既解释他差派提摩太去的原因,一些诋毁他的哥林多人会立即认为,其实保罗没有胆量亲自来。这些人自高自大,以为保罗不到他们那里去了。

    四19然而他承诺主若许他的话,在不久的将来他必快到他们那里去。当他到他们那里去时,就必将那些人的骄傲揭露出来;那些人随便说话,却并没有属灵权能。

    四20毕竟,要紧的是权能,因为神的国主要并不在乎言语而在乎行动。神的国并不在乎人怎样声称,而是在乎实质。

    四21保罗会以什么态度到他们那里去,这要在乎他们了。如果他们态度悖逆,他就会带着刑杖到他们那里去。但如果他们谦卑顺服,他就会带着慈爱温柔的心来到。

    二.信徒间的**事情(五)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当教会里有会众犯了严重的罪,影响众人时,教会就有需要采取纪律行动了。纪律是重要的,使教会能在世人眼前保持圣洁的特质,并让圣灵能毫无担忧地在教会中工作。

    五1明显地,信徒中间已广泛地风闻哥林多教会有人犯了**。这罪极为严重,连不信的外邦人中也没有。具体地说,就是有人与他的继母有**的关系。这人的母亲已死,父亲再娶。因此,他有继母。妇人大概不是信徒,因为并没有提到要向她采取行动。教会没有管辖她的权力。

    五2哥林多信徒对此有何反应呢?他们不但没有感到深切的忧伤,反而是骄傲、自以为是。或许他们自以为没有处分犯罪者是宽容,也引以为傲。又或许他们因教会有这样丰富的属灵恩赐,感到十分光荣,以致对所发生的事并不用心。又或许他们更重视的,是数字而不是圣洁。他们对罪没有充分的厌恶。

    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众信徒曾在主面前抱应有的谦卑态度,神就早已亲自行动,对犯罪的人进行处分了。欧德曼说:

    他们应晓得,教会真正的荣耀并不在于拥有能言善辩和充满恩赐的教师,而是在于有纯净的道德操守,以及会众都有堪作典范的生活。(注11)

    五3与哥林多信徒无动于衷相反,保罗声言虽然他不在哥林多,但却象身处他们中间一样,已经判断了这事。

    五4他构想教会聚集,处治犯罪的人。虽然他个人并没有与他们在一起,但当他们奉我们主耶稣的名聚会时,他的心却与他们在一起。主耶稣已将权柄赋予教会和使徒,让他们可以在这一切事上执行纪律。因此,保罗说他会行使主耶稣的权能(或权柄)。

    五5他采取的行动是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评注家对这句说话的解释,意见不一。有认为这是指将犯罪者逐出地方教会。教会以外的范围,就是撒但的势力范围(约壹五19)。因此,将某人交给撒但,就是把他逐出地方教会。其它则认为将人交给撒但的权柄,是特别赐给使徒的,这权柄今天已不复存在。

    对于败坏他的肉体一句的意思,意见也不一致。很多人认为这是肉体上的受苦,是神用来打破人生命中邪情恶欲的权势的。另有人认为败坏他的肉体是形容慢慢的死亡,这样当事人就有时间悔改和蒙赦免。

    无论如何,我们应谨记,对信徒进行处分的用意,始终都是要将他们挽回过来,使他们可以恢复与主的相交。逐出教会的行动,从来都不是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最终的目的是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换句话说,是绝对无意要这人永远沉沦。这人在今生因犯了罪而受到主纪律处分,但他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

    五6保罗责备哥林多信徒,因为他们自夸。他们也许借词说,这事只发生了一次而已。但他们理应知道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这里用面酵来比喻道德上的罪。保罗的意思是,如果他们容忍在教会中有少量败德的罪,这罪很快便会滋长扩大,直至整个相交聚会深受影响。要维持教会的素质,就必须采取公义敬虔的纪律行动。

    五7因此,保罗命令他们应当把旧酵除净。换句话说,他们应采取严厉的行动对付罪恶;这样,他们才可以成为新的、纯净的面团。保罗又说:你们既是无酵的面。神看他们在基督里都是圣洁的、公义的、纯净的。保罗于是劝他们,他们实际的情况要与他们的身分相称。从身分地位上说,他们是无酵的。至于行为操守方面,他们也应当是无酵的。他们的本质应与名声相称,他们的品行也应与他们的信念相配。

    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当保罗想到无酵的面时,他就回想到逾越节:在过节第一天的前夕,犹太人必须除掉房舍内所有的酵。他会到揉面槽那里,把它洗刷乾净。他会将存放面酵的地方清洗妥当,直至不留一点面酵的痕迹。他会点起灯,遍看房舍各处,以确保没有遗漏。然后,他会向主高举双手并说:「神啊,我已将房舍内的所有面酵都除掉了,如果有半点面酵存留,是我所不知道的,我从心底里把这酵除去。」这说出了今天的基督徒,蒙召从罪恶中分别出来。

    宰杀逾越节的羔羊,是象征或预表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新约圣经有不少经节确立了象征教训的原则,这里是其中一节。意思是指旧约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将来事情的象征或影儿。其中很多是直接指着日后主耶稣的来临,献上自己以除去我们的罪。

    五8守这节并不是指守逾越节或守主餐,而是泛指信徒的整个人生。我们的一生就象喜庆的节期一样,而我们不可用有罪的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来庆祝。我们在基督里喜乐时,一定不可以对其它人心存恶念。从这一点可见,使徒保罗所指并不是物质上的酵,例如在制造面饼过程中的酵母;乃是从属灵的角度借用酵的特质,说明凡与罪接触的都会被**。我们要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来过生活。

    五9保罗曾经写信给他们,告诉他们不可与**的人相交,他在这里加以解释。上一封信虽然散失了,却丝毫不影响圣经的启示。保罗所写的信,不是每一封都是神所启示的,只有神认为合适的,才归入圣经之中。

    五10保罗继续解释,提醒信徒不可与**的人相交。这不是指信徒要完全避免与任何不敬虔的人接触。只要我们还活在世上,就无可避免地要与未得救的人交往,而我们也不可能得知他们陷在罪中多深。如果要过与罪人完全隔离的生活,除非离开世界方可。

    因此,保罗说,他绝对不是指要与这世上一概行**的,或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人完全隔离。贪婪的人,指那些被证实在商业或财务上不诚实的人。例如,任何因瞒税而获罪的人,都应因为贪婪而被逐出教会。勒索的人运用暴力手段,使他人感到有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威胁,以达到自肥的目的。拜偶像的人全心全意崇拜任何人物或事物,却不敬拜真神,而且参与各种可憎的败德罪行,这些罪与拜偶像的事差不多如影随形。

    五11保罗其实是要提醒他们,应避免与自称为弟兄,却犯上这些可憎罪恶的人交往。我们大概可以将他的话意译为:

    现在我重申我的原意,有人自称是基督徒,却犯**,或是个贪婪的人、拜偶象的、辱骂人的、醉酒的,或是勒索人的,你们连与这样的人共进饭餐也不可。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与未信的人接触,且往往可以利用接触机会向他们作见证。这些接触对信徒构成的危险,比不上信徒与自称为基督徒却仍在罪中活着的人交往。我们不应做任何事,让别人误以为他的罪是可容忍的。

    除了在第10节所列述的罪人名单外,保罗在本节加上了辱骂的和醉酒的。辱骂的人用过分、严酷的言语对人说话。不过,必须在这里加上注脚。如果某人一时间发了脾气,说了些粗心大意的话,他应否因此而被逐出教会?相信这是不必要的,本节是应用于习惯性的行为。换句话说,辱骂的人乃是众所周知地爱用恶言谩骂他人的。无论如何,这应足以提醒我们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言语。诚如艾朗赛博士所述,很多人说自己只是出言不慎而已。但他指出,他们也大可以说自己只是拿起自动机枪然后不慎开火吧了。

    醉酒的人过量地饮用酒精饮品。

    使徒保罗的意思是,如果基督徒有这样的行为,我们就真的与他吃饭都不可?本节的教导正是如此!我们不可与他一起吃主的晚餐,也不要与他一起享用社交的饭餐。当然,这也有例外。例如,一个基督徒妻子,虽然丈夫已被停止基督徒的相交,她仍得与自己的丈夫吃饭。然而,基本原则就是自称为信徒的,如果犯上了这些罪,就应受到众人的排斥,目的是让他清楚体会自己的过犯何等严重,从而使他悔改。有人会反驳,指出我们的主与税吏和罪人吃饭。我们必须说明,记载的这些人并没有声称自己是主的跟随者。当主与他们吃饭时,也没有视他们为自己的门徒。经文的教训是我们不应与过着罪恶生活的基督徒相交。

    五12保罗在本节提出的两个问题,表示基督徒没有责任审判不信的人。主将要在他降临之日,亲自审判一切恶人。然而那些在教会内的人,我们却有责任审判他们。地方教会有责任去执行敬虔的纪律行动。

    再一次,如果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主耶稣教导说:「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我们的回答是,主所针对的,是动机的问题。我们不能论断人的动机,因为我们没有作这种判断的能力。但神有同样清楚的指示,要我们审判在神家里显露出来的罪,以维持教会圣洁的声誉,并藉此将犯罪的弟兄挽回过来,可以重回属主的相交之中。

    五13保罗解释说,神自会负责审判外人,即不信的人。在这时候,哥林多信徒应执行神交托给他们的审判任务,就是将他们当中的那恶人赶出去。这样,教会要作公开的声明,陈说这弟兄已不被归入相交的关系中。作这声明时,必须有真正的忧伤和谦卑,并要不断以祷告相辅,祈求主这位被逐的人能在属灵上得到挽回。

    
新约 哥林多前书6-10章注释
    三.信徒间的争讼(六1~11)

    本章首十一节讨论信徒间的法律争讼事情。保罗听闻有些基督徒对他们的弟兄姊妹采取法律行动,在世上的审判者面前对簿公堂。因此他定了些指示,对后世的教会有深远的价值。请留意这句重复出现的说话:岂不知(2、3、9、15、16、19节)。

    六1保罗开始的问题,表示他极其惊讶,信徒中间竟有人打算与另一人对簿公堂,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就是在不信主的法官或裁判官面前争讼。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义的人,竟然要不晓公义的人来裁判。保罗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试想基督徒竟向不能执行真正公义的人求公义!

    六2另一点令人侧目的不协调之处,就是在将来要审判世界的信徒,竟然没有能力就发生在他们中间的琐事作裁决。圣经指出,当基督在权能与荣耀里回来,并统治全地时,信徒要与他一同作王,那时审判的事就要交给他们主理了。如果基督徒将要审判世界,为何竟不能审断目前令他们备受困扰的琐碎争端?

    六3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也将要审判天使。保罗在讨论题话时加插这一句话,是足以令人吃惊的。他没有先作引导或营造气氛,立刻道出这重大的事实,就是有一天基督徒将要审判天使。犹太书6节和彼得后书二章4及9节告诉我们,将来天使要受审判。我们知道,基督就是审判者(约五22)。由于我们与主联合,所以能够说我们将来要审判天使。我们既然有资格审判天使,就应该能够处理在今生所遇见的日常问题。

    六4既是这样,你们若有今生的事当审判,是派教会所轻看的人审判么?地方教会不要认为,不信的裁判官配受尊荣或崇敬。当然,他们会因在世上的工作而受尊重,但在教会的事上,他们没有裁决权。因此,保罗其实是向哥林多信徒这样问:

    当你们中间产生问题,而需要由第三者作出不偏私的判断时,难道你们要在教会以外去寻求,请一些没有能力作属灵判断的人来分辨是非吗?

    六5保罗这样问是要刺激他们,使他们感到羞耻。这教会因本身的智慧,和会众所得的丰富恩赐而感到自豪;既是这样,难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够平息弟兄们的纷争吗?

    六6明显地,他们当中没有这样有智慧的人,因为在基督里的弟兄与弟兄告状,将神家里的事带到不信的世人面前。这诚是令人遗憾的情况!

    六7你们彼此告状,这已经是你们的大错了,表示他们是完全错误了。与弟兄对簿公堂,本是连想也不应该想的。然而,也许有基督徒会反驳说:「保罗,你不明白。某某弟兄在生意上诈骗我。」保罗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这是基督徒真正应有的态度。自己吃亏,总比令人吃亏好。

    六8这却不是哥林多信徒的态度。他们不但不愿意受欺吃亏,反而要令其它人吃亏,甚至是在基督里的弟兄。

    六9难道他们忘记了,生活充满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如果他们真的忘记了,他就要提醒他们,这里所列出的罪人在神的国里没有分儿。他的意思不是说基督徒犯这些罪就会失丧,而是说犯这些罪的人根本就不是基督徒。(注12)

    在所列的众罪中,**的有别于**的。**的意思,是指未婚人士进行的不正当的性行为;而**是指已婚人士的不当行为。正如第五章胪列的,拜偶象的一再出现。作娈童的是指以反常方式运用自己身体的人,而亲男色的就是进行**的人。

    六10此外,还加上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和勒索的。偷窃的人擅取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贪婪的罪,往往包括在最邪恶的众罪中。人或会看为可以原谅和微不足道的,神却严斥。贪婪的人有难平的欲望,要不断拥有,结果便受驱使运用不义的手段来拿取所要的。上文已述,醉酒的主要是指上了酒瘾的人。辱骂的人用恶言谩骂他人。勒索的人利用他人的贫困或需要,不断进行苛索。

    六11保罗不是说哥林多信徒犯了这些罪,只是提醒他们在未信主时就是这样的──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他们已经洗净、成圣和称义了。他们的罪和不洁,已经藉着基督的宝血洗净了。他们不断藉着神的话,洗去所沾染的污秽。他们因着神的灵的工作而成圣,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给神。他们乃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称义。换句话说,神根据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作成的工以他们为义。保罗这里的论据是什么呢?其实十分简单,高德说的很恰当:「他的恩典既是如此深邃,岂可再钉十字架。」

    四.信徒的道德松懈(六12~20)

    六12本章经文的结束部分,保罗为如何分辨对错定了一些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合法的事,不一定有益。当保罗说「凡事我都可行」时,并不是包含一切事。例如,他不可以犯上述所说的一样罪。他所指的,只是在道德上并无对错的事。例如,在保罗时代,基督徒应否吃猪肉确是个问题。事实上,从道德的角度看,这问题是无分对错的。对神来说,人吃猪肉与否无关宏旨。保罗说的是有些事正当合法,却不是有益处的。法例许可我做某些事,但如果有人看见我做这些事,他或会因此被绊倒了。这样我就不大合宜做这些事了。

    第二个原则是有些事是可行的,却会辖制人。保罗声明:「我总不受他的辖制。」这句话为今天的问题如酗酒、吸烟、吸毒等,带来直接的信息。这些和很多其它的事,都会辖制人,基督徒不应让自己受它们辖制。

    六13第三个原则是有些事对信徒是完全可行的,但只有短暂的价值。保罗说:「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但神要叫这两样都废坏。」就是说,人的肚腹的构造能接受食物并加以消化。同样地,神奇妙地设计食物,能够给人的肚腹吸收。不过,我们不应为食物而活,因为食物只有短暂的价值。在信徒的生命中,食物不应占有不当的位置。我们不应活象以满足食欲为人生最重要的事。

    虽然神奇妙地将身体设计成能够接受并吸收食物,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身子不是为**,乃是为主;主也是为身子。神从来没有打算将人的身子设计成可以用来作卑污或不洁的用途。他乃是将这身子设计成用来荣耀主,和从事他施恩载福的服事。

    本节中有一点很奇妙,不容错过。不单身子……是为主,更奇妙的就是主也是为身子。换句话说,主关心我们的身子,就是其好处和正当的使用。神要我们将身献上给他,是圣洁、蒙他喜悦的(罗一二1)。诚如欧德曼说:「没有主,身体就永不能得到真正的尊贵和不朽的归宿。」(注13)

    六14本节进一步解释主是为身子的意思。神不但已经叫主耶稣从死人中复活,还用自己的能力叫我们复活。他对我们身子的关心,并不是在我们离世时终止。他要使每一个信徒的身体复活,并仿效主耶稣荣耀的身体。在永恒里,我们不是离开了躯体的灵体。相反,我们的灵与魂要与我们得荣耀的身体再度结合,这样便享受永远属天的荣耀。

    六15为进一步强调信徒要在生活上保持纯洁,并保守自己的身体以免沾染不洁,于是保罗提醒我们,我们的身子是基督的肢体。每一个信徒都是基督身体上的一个肢体。因此,将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是恰当的吗?保罗自问自答,而回答时充满义愤:断乎不可!

    六16在**的时候,两个身体便成为一体了。在创造伊始时已有这样的声明:因为……「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既然如此,信徒如果与娼妓联合,就等于使基督身上的一个肢体,成为娼妓的肢体。两者会联合成为一体。

    六17正如在身体上二人归为一体,当一个人相信主耶稣基督并与主联合时,信徒与基督的联合极之紧密,可说是成为一灵。这是两个人之间所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这是最紧密的一种联合。因此,保罗的论据就是,如果人这样与主联合了,便不应容忍有其它类的联合,是与这属灵结合抵触的。

    裴雅森这样写道:

    羊儿或会走离牧羊人,枝子会从葡萄树上给砍下来;肢体会割下离开身体,孩子会与父母分离,甚至妻子会与丈夫分开;然而,当两个人心灵合而为一时,有什么可以把他们分开呢?没有任何外在的连系或联合,连婚姻关系也不足以明显、强烈地表达两个生命合而为一的完美结合。(注14)

    六18因此,使徒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要逃避淫行。这方面的事他们不可稍试,不可掉以轻心,不可加以考虑,连提也不可。他们要逃避!这方面的事圣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当约瑟在面对波提乏的妻子引诱时的榜样(创三九)。也许人多势众会带来安全,但有时逃遁会更为稳当!

    然后,保罗补充说:「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大部分的罪对人的身子都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淫行却不同,因为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子:人在自己的身子上承受这罪的恶果。本节难处理的地方,在于说人所犯的每一样罪,都是在身子以外的。相信保罗这样说,是从比较角度来说的。诚然有一些罪如贪吃和醉酒,是会影响人的身体的;但大部分罪都不会。而且,就算是贪吃和醉酒,也不象**般直接、广泛地影响身体和具破坏力。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必定也无可避免地为犯罪者带来祸患。

    六19保罗再一次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拥有圣洁尊贵的呼召。难道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子是圣灵的殿吗?这是圣经中严肃的真理,在每位信徒的心中都有神的灵的居住。因此,我们岂可将圣灵居住的身体作污秽之用?不但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而且我们不是自己的人。我们不可擅自、随意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归根究底,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乃是属于主的。

    六20从创造和救赎的角度看,我们都是属主的。本节特别从救赎的角度看。自各各他山的十字架开始,我们就是属他的。我们是重价买来的。从十字架我们看见主耶稣赋予我们的价值。他认为我们有这样的价值,所以他愿意为我们流出宝血,付上这么大的代价。耶稣甘愿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子承担我们的罪债,他对我们的爱是何等的大!

    既是这样,我就不可以再认为我的身子是属自己的。如果我随己意使用身子,我就象盗贼一般,取用不属于我的东西。相反,我应当用我的身子去荣耀神,神就是拥有我身子的那一位。

    白斯高呼说:

    头!试想他的额围上了荆棘。双手!要为他效劳!他的双手被钉在十字架上。双腿!我双腿要为他奔跑,给他役使!他的双脚被刺透了。我的身子!我的身体成为他的殿!他的身体承受不可言喻的痛苦。(注15)

    我们也应在灵里荣耀神,因为人的物质和非物质部分都是属神的。(注16)

    叁.使徒保罗对教会种种问题的回答(七~一四)

    一.关于婚姻和独身(七)

    七1到此为止,保罗处理的问题是别人亲囗告诉他有关哥林多教会的一些不当情况。如今他要回答哥林多圣徒向他请教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婚姻和独身。他首先定了大原则,就是男不近女倒好。这里近女是指肉体上的关系。使徒保罗并不是表示不结婚的比结婚的圣洁;只是说明任何人如希望专心一意服侍主,不结婚会较好。以下经文进一步解释这点。

    七2不过,保罗承认独身的人会面对很大的试探,引诱他们陷入不洁。因此,他为上述的话加上注脚:「但要免**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一句,是指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本节所确立的原则是神对他子民的命令,由古至今都一样,一个人应该只有一个配偶。

    七3在婚姻关系下,配偶双方都有婚姻生活的责任,当合宜地待对方,因为两者是互相倚靠的。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的意思是:「丈夫当按丈夫应尽的本分对待妻子。」当然,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请留意保罗在这题目上何等敏锐周到,毫无半点粗鄙庸俗。这与世人何等不同!

    七4在婚姻关系里,妻子会倚赖丈夫,而丈夫也倚赖妻子。为要遵从神对这圣洁的联合关系的吩咐,丈夫与妻子必须认识他们是互相倚赖的。

    七5翟斯田逊写道:

    说得明白点,这里的意思是,如果配偶的一方希望有性行为,另一方就应按需要而答应对方。这种对性关系切实的态度,使夫妇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上感到十分满意。因为他们的关系真挚相诚,而不是基于一些表面或不能实现的理想。(注17)

    也许在哥林多信徒当中,有部分在初信时以为婚姻生活的亲密关系,与基督徒的圣洁不相称。保罗打算从他们的思想中除掉这观念。他肯定地告诉他们,基督徒夫妇不可彼此亏负;不可否定配偶对另一方身体所有的权利,只在两种情况下有例外。首先,这种节制必须是两相情愿,让丈夫和妻子可以专心祷告。第二个情况是节制只可以是暂时的。以后夫妻仍要同房,以免撒但趁着他们情不自禁而引诱他们。

    七6本节引起很多猜测和争议。保罗说:「我说这话,原是准你们的,不是命你们的。」有人认为这是指保罗并不认为刚才说的是神的默示。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因为他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37节声称,他写给哥林多信徒的话是主的命令。我们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在一些情况下,配偶双方暂时避免性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种节制是许可,而不是命令。基督徒不一定要禁欲才能够专心祷告。其它人认为本节是指整个婚姻观念,就是说基督徒可以结婚,但这并不是命令。

    七7保罗开始提醒那些没有结婚的人。首先,明显他认为守独身的状态较为可取。但他承认只有在神赐能力时,才可以达到这地步。当他说「我愿意众人象我一样」时,从上文下理明显可知,他是指守独身。至于保罗是否一直守独身,抑或他在写这信时已是鳏夫,意见甚为纷纭。不过,就这里的讨论,算是真能找到定论,也不必要。当保罗说「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时,他表示神施恩使一些人可以守独身,而同时明确地呼召其它人进入婚姻关系。这是个人问题,没有合用于所有人的概括规条。

    七8因此,他提醒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要常象他一样。

    七9不过,如果他们禁止不住独身的状态,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这种欲火攻心的状态,会导致极大的危险,使人陷在罪中。

    七10随后两节经文是对已经嫁娶的人说,而两者都是信徒。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付。保罗的意思是,他这里的教训,其实主耶稣还在地上时已经教训过了。在这问题上,基督已有明确清晰的命令。例如,他指出除了因为不忠的缘故,离婚是不可以的(太五32,一九9)。保罗的总体指示就是妻子不可离开丈夫。

    七11然而,他承认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妻子有必要离开丈夫。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必须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纵使是分居,婚盟仍没有终止;相反在分居的时候,主有机会医治裂痕,并将两者挽回,从新建立他们与主,并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丈夫的命令是不可离弃妻子。作丈夫的没有例外可言。

    七12由本节至24节,说的是当婚姻的其中一方是信徒时的问题。保罗这样开始说:「我对其余的人说,不是主说。」必须再一次确实地强调,这里的意思并不是指保罗所说的只代表他的个人意见,并没有主的旨意。其实他只是在解释,他要说的话,并不是主耶稣在地上时已经教导过的。福音书里并没有类似的指示。主耶稣没有处理只有婚姻的一方是信徒时的问题。不过,基督却在这里指示他的使徒处理这问题;因此,保罗所说的话,是由神默示的。

    其余的人是指配偶并不是信徒的人。这段经文没有允许基督徒与不信的人结婚。这里的情况大概是婚姻的一方在结婚之后信主。

    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为要正确地领受这段经文的含义,我们应参考旧约圣经中神对犹太人的命令。如果犹太人娶了不信的女子为妻并生了孩子,他们就必须离弃妻儿。以斯拉记十章2及3节和尼希米记十三章23至25节已清楚说明这一点。

    哥林多信徒如今所面对的问题是,如果作妻子的信了主,她应如何处理与丈夫儿女的关系;又或者男信徒有不信主的妻子,他又应当如何。他应离弃妻子吗?答案是明确的否定。旧约的命令已不适用于在恩典下的神的子民。如果一个基督徒有非基督徒妻子,而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应离开妻子。这不是说与非信徒结婚并无不妥,而是说在他信主之时既已有妻子,他就不应离开她。

    七13同样地,妻子有非基督徒的丈夫,而他也情愿和她同住,她就应与丈夫一起生活。也许因着她在丈夫面前温柔敬虔的生活见证,最终能够领他归主。

    七14事实上,在非基督徒的家中有一个信徒,就会产生圣洁的影响。上文曾提到,成为圣洁就是分别出来的意思。这里并非说不信的丈夫会因妻子而得救,也不会因此而成为圣洁。这是指他被分别出来,拥有外在的权利地位。他庆幸有基督徒妻子为他祷告。神藉着她的生命和见证,在家里发挥影响力。从人的角度看,他既有一位敬虔信主的妻子,他信主的机会就比有不信妻子的大得多。诚如温尼所说:「他正承受着一股属灵的影响力,蕴含着真正归信主的可能性。」(注18)当然,如果不信的妻子有信主的丈夫,情况也是一样。在这情况下,不信的妻子就会成了圣洁。

    保罗再补充说:「不然,你们的儿女就不洁净,但如今他们是圣洁的了。」上文提过旧约圣经中,不信的妻子和儿女是要遭离弃的。保罗在这里解释,在恩典时代,夫妇一方是信徒而另一方不是,他们生的儿女是圣洁的。圣洁的一词,与本节中成了圣洁一词译自同一字根。这完全不是指儿女们自己已成了圣洁,过着清洁纯净的生活。意思是指他们被分别出来,拥有权利的地位。他们的父母中有一位是爱主的,并会将福音的故事告诉他们。他们有很大机会得救。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有神的灵住在心中,这是他们得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圣洁的。本节也确实说明了,当夫妻之中有一人是基督徒而另一不是时,生儿育女并不是错事。神承认这段婚姻,儿女不能被看为私生的。

    七15但如果不信的配偶打算离开的话,基督徒的态度又应如何呢?答案就是,让他或她离去好了。无论是弟兄,是姐妹,遇着这样的事,都不必拘束一句应怎样解释,是很难下定论的。有人认为这是指不信的一方离弃信主的配偶,且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不可能挽回的;这样,信主的一方就可以要求离婚,并无不可。抱这种见解的人,认为本节是一段加插话,而第16节与第14节的关系如下:

    1.第14节指出,理想的情况是信主的一方仍留在不信的配偶身边,因为基督徒会在家中发挥成圣的影响力。

    2.第16节认为,信徒留在家庭中足以引导不信的人归向基督。

    3.本节是一段加插话,表示如果信徒遭不信的配偶遗弃,他或她是可以离婚的(并且很可能可以再婚)。

    配偶最终得救的盼望,系于将婚盟维持下去;不信的一方离开家庭,这盼望就不复再了。

    但有其它的圣经研究者坚持,本节只涉及分居的问题,而不是离婚与再婚。他们认为本节只是说,如果不信的配偶要离开的话,就应让他平安的去。妻子既已作了努力,就再没有责任要维持这段婚姻。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我们毋须运用情感或法律诉讼来阻止不信的配偶离去。

    那一个才是正确的解释呢?相信没有人能作出定论。我们认为,主在马太福音十九章9节教导说,当婚姻一方不忠犯罪时(犯**),离婚是可以的。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犯罪的一方是可以自由再婚的。至于哥林多前书七章15节是否容许当不信的一方离弃信主的配偶时,就可以离婚和再婚;这一点没有定论。不过,离弃配偶的人大多很快便另觅新欢;这样,原来的婚盟便会破坏终止了。戴伟舒说:

    离弃配偶的不信一方,不久会与别人再婚;这样,婚盟便会自动终止。如果坚持遭离弃的一方不可再婚,就是将大多数人不能承受的担子放在其肩上了。(注19)

    七16如何理解本节,取决于如何解释第15节。

    如果认为第15节没有允许离婚的话,就会以本节为证。论者认为,信徒应允许分居,却不应与不信的配偶离婚,因为这样做抹煞了挽回婚姻的可能性,和不信的配偶得救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相信信徒被配偶离弃是可以离婚的话,就会将本节接到第14节,并认为第15节是一段加插话。

    七17初信主的人有时会以为要在生活的每一方面完全脱离昔日的生活,包括一些制度如婚姻,但事实上制度本身不是罪恶的。在经历初信的喜乐时,人往往会身处危险中,就是试图强迫行使变革的手段,要将过去的一切都**。基督信仰不会用强迫变革的手段,以达到目标。相反,是用和平的手法来达到改变。使徒保罗从本节至24节定了一个总原则,就是我们成为基督徒后,毋须用激烈的变革手段来处理存在的各种关系。无疑他所谈论的是婚姻关系,但他也将这原则应用到种族和社会关系上。

    每个信徒都应按着从主领受的呼召而行。如果他呼召某人过婚姻生活,这人便应以敬畏主的心来遵从。如果神施恩使他过独身的生活,他就应听从呼召。此外,某人在信主时已经结婚,有一位未得救的妻子,他毋须摒弃婚姻关系,反而应尽力维系,以求妻子能得救。保罗的说话不单是给哥林多信徒的,也是为教训各教会。温尼写道:

    当保罗说「我吩咐各教会都是这样」时,并不表示他在权力核心发出指令。他只是告诉哥林多的教会,他给他们的指示正是他给每一个教会的指示。(注20)

    七18保罗在本节和19节处理种族关系的问题。一个犹太男子信主时,身上有割礼的记号。他毋须为此采取激烈的行动,以消除过往生活模样在肉身上所作的记号。同样地,一个外邦人信了主,也毋须披上犹太人的特征,以掩饰他的外邦背景。

    我们可以将本节诠释为:一个犹太人信了主,不应因此便以为要避免与犹太裔的妻子一起生活;一个外邦人信了主,也不应摒弃这方面的背景。这些外在的分别无伤大雅。

    七19从基督信仰精粹的角度看,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守神的诫命。换句话说,神重视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认识基督信仰,毋须激烈地摒弃生命中的各种关系。凯理说:「相反,信徒因信仰的缘故,被提升到超越一切景况的地位上。」(注21)

    七20大原则是,各人应与神一起守住他在蒙召时的身分。当然,这些身分本身并不是罪恶的。如果一个人在信主时,正从事罪恶的行业,他当然要放弃这些工作!但使徒保罗在这里所指的,是那些并非不正当的身分。以下几节证明这一点,因为是讨论奴隶的身分。

    七21一个奴隶得救,他应做什么?他应否背叛主人,要求自由呢?基督信仰是否强调我们要致力坚持自己的「权利」?保罗在这里有答案:「你是作奴隶蒙召的么?不要因此忧虑。」换句话说:「你在信主时是个奴隶吗?其实这无关宏旨。你可以身为奴隶而能够享受基督信仰各种的最高福气。」

    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这句话有两种诠释。有人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如果你可以成为自由人,就尽量争取这机会。」其它人则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就算一个奴隶可以得到自由,基督信仰并不要求他去争取这自由。相反,他应该藉他身受的束缚来见证主耶稣。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一种诠释(也许他们是正确的),但不可忽略一个事实,就是第二种诠释与主耶稣基督亲自留给我们的榜样较为相称。

    七22因为作奴仆蒙召于主的,就是主所释放的人。这不是指一个生来就是自由的人,而是被释放得自由的人,即一个得着自由的奴隶。换句话说,如果某人在信主时是个奴隶,他毋须为此感到困扰,因为他是主所释放的人。他已经从自己的罪和撒但的捆绑下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在信主时是自由的,他应知道从此以后他是个奴仆,完完全全是属于救主的了。

    七23每个基督徒都是重价买来的。因此他是属于那位买他的主,就是主耶稣。我们是基督的奴隶,却不要作人的奴仆。

    七24因此,不管一个信徒在社会上是什么阶层,也可以在神面前守住该身分。在神面前这几个字,是整个道理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能在神面前,那么就算他是个奴隶,也可以得着真正的自由。「因此,生活上的任何身分位置都可以变成高尚和圣洁的。」

    七25由本节至38节,使徒保罗向独身的人说话,不分男女。童身的人可以指男性或女性。本节是另一节经文,被人用来主张本章的内容并不一定是神默示的。他们甚至很过分地说,保罗是个独身汉,也是个大男人主义者,这里说的话,正好反映他的偏见!采取这种看法,诚是对圣经默示的一种恶毒的攻击。保罗论到童身的人时说他没有主的命令。他的意思是当主在世上时,并没有就这方面作过明显的教导。因此,保罗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这意见是神所默示的。

    七26大致上,因现今的艰难,保持独身才好。现今的艰难是概括地指在世的生活。或许当保罗写这信时,正处于一段特别的艰难时刻。然而,艰难是少不了的,并会一直到主回来时。

    七27保罗的意见就是,那些已经结婚的人,就不要求分开。另一方面,如果男人没有妻子缠着,就不要求妻子。没有妻子缠着一句,并不单是指鳏夫或离了婚的。这是指不受婚盟束缚的人,所以包括没有结婚的人。

    七28读者不可因保罗所说的任何话,而以为婚嫁是犯罪。毕竟,婚姻是神在罪恶进入世界前于伊甸园设立的。神亲自下旨说:「这人独居不好。」(创二18)「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来一三4)保罗在其它地方提到,其实禁止嫁娶是末世离经叛道者的特征(提前四1~3)。

    于是保罗说:「你若娶妻,并不是犯罪;**若出嫁,也不是犯罪。」初信的人决不应以为婚姻关系有什么不对。但保罗补充说,结婚的女子肉身必受苦难。这包括生儿育女的痛楚。当保罗说「我却愿意你们免这苦难」时,他的意思会是(1)我却愿意你们免受因婚姻而带来身体上的苦痛,特别是家庭生活上的苦,或(2)我却愿意你们免听我枚举这一切麻烦。

    七29保罗强调,由于时候减少了,这些正常合理的关系也应被视为次要的,以便我们事奉主。基督快要回来了。虽然夫妻之间应贞忠地履行夫妻的责任,但他们应致力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让基督居首位。艾朗赛这样说:

    我们的生活行为应有导向,就是要知道时光飞逝,主回来的日子已经近了。我们不可容个人贪图安逸而妨碍对神旨意的效忠。(注22)

    温尼说:

    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个已婚男子不可以有丈夫应有的表现,而是指他与妻子的关系,应完全在乎他与主之间的更高关系……主在他心中应居首位;他不应容让亲情关系阻碍他对基督的服从。(注23)

    七30我们不应容让生命中的忧愁、快乐和财产在生命中占据不当的位置。这一切都属次要,主要是尽力争取机会,趁着白昼事奉主。

    七31我们在世上生活,难免会接触世俗的事物。信徒在世,可以正当地使用这一切的东西。然而,保罗提醒说,我们故然可以用世物,却不应误用。举例说,基督徒不应为食物、衣服和享乐而活。他可以享用食物和衣服等的必需品,但不应容这一切成为他的偶象。婚姻、财物、生意,或政治、科学、音乐和艺术活动等,在世上都有其地位,但如果我们只着意这些生活的话,就会分散我们属灵的注意力。

    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一句,取材于戏剧,意思指戏剧情节场面的转换。这道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境遇,都是变幻不定的。莎士比亚的名句,充分地表达人生短暂的特性:「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是演员。各人本身都有出场和引退的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七32保罗愿意基督徒无所挂虑。他指的是一些不必要地妨碍他们服侍主的挂虑。所以,他进一步解释说,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并不表示所有独身的信徒都实在、专心致志地服侍主。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独身的状态使人有可能这样做,结婚的状态却不能。

    七33同样地,也不是说娶了妻的人就不能专心在主的事上。这只是总的观察,就是婚姻生活要求人去想怎样叫妻子喜悦。他有额外的责任要操心。温尼指出说:「一般而言,结婚的人将自己事奉的范围限制了。如果他是未婚的话,就可以到地极去宣扬福音了。」(注24)

    七34妇人和**也有分别。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丈夫喜悦。这里要加以解释。没有出嫁的或**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主的事上。所谓要身体、灵魂都圣洁,不是指未婚的状态较为圣洁,只表示更能够将身体、灵魂分别出来为主所用。她不一定是更纯净的,但她在时间上较为自由。

    再者,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不是说她比独身的女子较世俗化,但她不得不将部分时间用来处理世务,例如打理家居。这些事都是合理、正当的,保罗没有加以抨击或贬低,他只是说明独身的女子较已婚的妇人有更多事奉的渠道和时间。

    七35保罗阐明这教训,不是要令人受死板的制度束缚。他纯粹为了他们的益处着想才指教他们,好叫他们思想自己的人生和事奉时,可以用这些教训作为指示,判别神的引导。他认为守独身是好的,使人可以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从保罗的立场说,人可以自由选择结婚或守独身。他并不愿意牢笼任何人,使他们受束缚。

    七36本节至38节一段,也许是全章甚至整卷书信中最受误解的部分。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保罗的时代,男人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决定是否让女儿出嫁。没有他的批准,女儿是不可以结婚的。因此,一般认为这几节的意思,是指如果男人不准女儿出嫁是好的;但如果他批准女儿出嫁,也不算有罪。

    对今日的信徒,这样的诠释差不多是毫无指导意义的。这与本章余下内容并不吻合,且是十分混淆的。

    英文修定标准本圣经将女儿译成「许配给人作妻子的」。于是,意思就是如果男人与未婚妻结婚,是不算有罪的;但如果他不结婚的话就更好。这观点带来不少难题。

    凯理在他的《哥林多前书注释》中,提出另一种观点,且是有很大裨益的。凯理相信女儿(parthenos)一字,可以译成「童贞」。(注25)这样的话,经文所讨论的就不是关于男人怎样处理女儿的事,而是关于他自己的童贞。依照这种诠释,经文是说男人决心守独身,这是好的;但如果他决定要结婚的话,他也不算有罪。

    达秘在他的新译本里,也采用同样的诠释:

    如果有人认为在处理自身的童贞上有不合宜之处,自己又不再是年青力壮,而是确有所需的,那就让他按心意而行好了,他这样做不算有罪:结婚成亲就是了。至于那些心意坚定,并没有需要,且可以自己作主的,如果心中认为要守童贞的,这样做是好的。因此,结婚是好事,不结婚是更好的事。

    所以,仔细分析本节后,我们认为意思是指男人如已完全长大成人,觉得自己没有独身的恩赐,他结婚并不算有罪。他既感到有这样的需要,他便应随意办理,就是结婚。

    七37倘若男人已决定要专心服侍主,而又有足够的自制能力,以致没有不得已的事使他一定要结婚,已决定要守独身的了,目的是要藉着事奉而荣耀神,如此行也好。

    七38结论就是,叫自己(注26)结婚是好的,而为了更专心服侍主而守独身的更是好。

    七39本章最后两节是给寡妇的忠告。当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是被约束的。约束是指由神所立,婚姻上的约束。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随意再嫁给另一男人。罗马书七章1至3节也阐述这真理,就是婚姻关系在死亡时告终。不过,使徒保罗在这里加了注释,就是这妇人有自由随意再嫁;只是要嫁这在主里面的人。含意首先是指这妇人必须嫁给基督徒,但还有更深的意思。在主里面表示按着主的旨意。换句话说,纵使她嫁给基督徒,但仍可能是不合主心意的。她在这重要的事情上必须寻求主的带领、引导,与主为她预备的信徒结婚。

    七40保罗毫无掩饰地申明他的看法,就是寡妇若常守节不再嫁更有福气。这与提摩太前书五章14节没有冲突,保罗在那里表明,青年的寡妇应再婚。他在这里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看法,提摩太前书所说的却是特殊的情况。

    然后他又补充说:「我也想自己是被神的灵感动了。」有人误解这句话,以为保罗在说他对以上的讲论其实不是那么肯定!我们再次严正地反对这样的诠释。保罗在这里所写的一切,毫无疑问是经默示而得的。这里他只是说些讽刺的话而已。有部分哥林多信徒挑剔保罗的使徒身分,以及他教训的权威。他们声称自己所说的,正是主的心意。保罗的意思是:「不管其它人对我有什么批评,我也是有神的灵的。他们纵是声称有神的灵,但肯定他们不会以为,圣灵乃是他们所独有的。」

    我们知道,保罗写给我们的一切都实在是被神的灵感动的。通往蒙福之路,就是遵从他的指示。

    二.关于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八1~一一1)

    由本节至十一章1节,保罗处理另一问题:信徒应否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对那些刚从异教归信基督的人,这是个实际的问题。也许他们获邀出席在庙宇举行的社交场合,往往摆设盛宴,奉上祭过偶像的肉。又或者他们到市场上去买肉,发觉肉贩卖的,都是祭过偶像的肉类。当然,肉的品质不会受影响,但基督徒是否应该买这些肉呢?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信徒获邀朋友家去吃饭,饭菜却是祭过偶像的。如果信徒事先知道的话,他应该吃这些食物吗?保罗正要来回答这些问题。

    八1使徒保罗开始时明言论到祭偶像之物,哥林多的信徒和他本人都有知识。这方面的事他们并非完全无知。例如,他们都知道将一块肉奉给偶像,并不会改变这块肉的品质。肉的美味和营养价值保持不变。然而,保罗指出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意思是这方面的问题,单靠知识不足以提供充分的指引。如果只运用知识的话,就会使人自高自大。实际上,对于这样的事,基督徒决不可以只运用知识,必须也有爱。他不可只考虑所做的是否合法,也要考虑是否最能够造益别人。

    八2、3温尼将第2节意译如下:「若有人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知识,他其实对寻求知识的途径还未知晓。」没有爱,就不可能有真知识。另一方面,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即得到神的称许。当然,一方面神认识每一个人,而在另一方面,他特别认识信徒。但这里提到知道,是用来表达喜悦或称许的。若有人处理问题例如是否吃祭过偶像的肉食等,不是单凭知识作抉择原则,而是因着对神和人的爱,这人就会得到神的喜悦。

    八4至于祭偶像之物,信徒也知道偶像并非有能力、知识和爱的真神。保罗没有否认偶像存在,他当然知道有用木石造成的偶像。他在下文指出,这些偶像背后有邪灵的权势。但他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偶像所象征的神灵其实并不存在。神只有一位,就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八5保罗承认异教神话中有很多称为神的,例如希腊的朱庇特、朱诺和墨丘利。这些神只之中,有些被说成是住在天上的;其它如刻瑞斯和尼普顿,是在地的。从这个角度看,是有许多的神,许多的主,就是神话中的众角色,为人所膜拜和臣属。

    八6信徒知道只有一位真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意思是神我们的父,是万物的源头或创造者,我们被造也是归于他。换句话说,他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目标。我们也知道只有一位主,他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一句,表达了主耶稣就是中保或神的使者;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则表示我们是透过他而被造和蒙救赎的。

    当保罗说只有一位神,就是父和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并不表示主耶稣基督不是神。他只是说明三位一体真神的其中两个位格,在创造和救赎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八7但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白他们在耶稣基督里的自由,特别是初信者。他们来自拜偶像的背景,习惯膜拜偶像。当他们吃祭过偶像之物时,便以为自己犯了拜偶像的罪。他们以为偶像是真实的,所以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

    软弱并不是指身体而言,甚至不是指属灵上的。这词形容一些人,在道德无分对错的事上诸多顾忌。例如,神不介意信徒吃猪肉。旧约时代犹太人不可以这样做,但基督徒却完全有自由享用这些食物。不过,改信基督的犹太人对此可能仍有顾忌。他会认为,在晚餐吃烤猪肉是错的。这样的人就是圣经所说软弱的弟兄。意思就是他并没有完全地享受基督徒的自由。事实上,只要他认为吃猪肉是不对的,而他却吃了的话,他就以为犯了罪。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一句,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我的良心告诉我某行动是不对的,但我却做了的话,我便犯了罪。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一四23)。

    八8对神来说,食物算不得什么。禁戒某种食物,不能令神对我们刮目相看;而吃这些食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

    八9不过,虽然吃这些食物不能使我多得益处,但如果我这样做会绊跌软弱的基督徒,我就蒙受重大的损失了。这是我们运用爱心的时候。基督徒有自由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但如果他吃后会令软弱的弟兄或姊妹跌倒,这样做就是错的了。

    八10问题在于软弱的弟兄如果见别人做一些他认为有问题的事,就会受鼓励去做良心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了。保罗在本节指出,在偶像的庙里坐席是不对的,因为会对别人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保罗说在偶像的庙里坐席,是指社交场合或一般的庆典,例如婚礼。如果宴会以任何形式牵涉偶像膜拜的话,在庙里坐席就是不对的了。保罗稍后便加以责备(一○15~26)。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一句,意即若有人看见你这个完全有基督徒自由的人,你知道祭过偶像的食物并非不洁或不纯净的。重要的原则是,我们不但要考虑这行动对自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它人。

    八11一个人如炫耀自己有知识,知道什么是基督徒可以做的,结果他可能绊跌在基督里的弟兄。沉沦一词并不是指他会失去永远的救恩。所失去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中的福祉。这位软弱弟兄的生命见证会受到破坏,蒙神使用的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基督为他死这句显示把在基督里软弱的弟兄绊跌,是何等的严重。保罗的论点是,如果主耶稣基督爱这人,甚至愿意为他死,我们就切勿做任何绊跌他的事,以致阻碍他在属灵上长进。犯不着为了几块肉而导致这样的后果!

    八12问题不但是得罪在基督里的弟兄,或伤害他软弱的良心,而且更是得罪基督自己。我们做在他弟兄中最小一位身上的,就是做在他身上。伤害身体中的一个肢体,也就是伤害这身体的头。温尼指出,保罗处理每一个题目时,都要引导他的读者从基督的受死赎罪的角度看。伯恩斯说:「这是深情的呼吁,发自神儿子深刻真挚的爱,基于他的受难受死。」(注27)高德说,得罪基督是「众罪之首」。故此,我们应当十分谨慎着意我们的一切行为,留意这些行为对其它人的影响,避免做任何绊跌弟兄的事。

    八13既然使弟兄跌倒是得罪基督,保罗便声明,如果吃肉会使弟兄跌倒,他就永远不吃肉。神在别人生命中所动的善工,远比鲜嫩美味的烤肉重要得多!虽然今日很多地方的基督徒不用面对祭过偶像的食物的问题,但圣灵透过经文教导我们的原则却历久不衰。今天,在基督徒人生中,有很多事并没有为圣经所禁止,但却会绊跌软弱的基督徒。虽然我们有权行这些事,但更大更好的,就是为了在基督里所爱的弟兄姊妹,和他们属灵的好处放弃我们的权利。

    骤眼看来,第九章要讨论新的题目。但这两章经文仍论到祭过偶像的食物。在这里保罗只是转移笔锋,说明他是以身作则,为别人的好处甘于舍己。他愿意放弃使徒应得经济资助的权利,这是根据八章13节所定的原则。所以,本章与第八章息息相关。

    九1我们知道,有些哥林多信徒质疑保罗的权柄。他们认为,他既不是十二使徒的一位,所以就不是真正的使徒。保罗声明,他不受从人而来的权柄所限,他是主耶稣的真使徒。他以两件事实为根据。第一,他曾见过我们复活的主耶稣。这事发生在大马色的路上。他又以哥林多信徒作他身为使徒的佐证。他问道:「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如果他们对他的使徒身分有怀疑,他们应该作自我检讨。他们是否已经得救?当然,他们会承认自己已经得救。好了,是谁引领他们归向基督的呢?是使徒保罗!因此,他们自己便足以证明,保罗确是主的使徒了。

    九2别人或许不会承认他是使徒,但哥林多信徒却肯定应承认他。他们在主里正是他作使徒的印证。

    九3本节所说相信是接上文保罗的表示,他刚才是对那盘问他或质疑他使徒权柄的人的分诉。

    九4由本节至14节,保罗讨论他作为使徒得经济资助的权柄。保罗既是主耶稣所差派的,就有权得到信徒金钱上的供应。不过,他没有坚执这权利。他亲手作工,织制帐棚,让听他的人白白得着福音。难怪批评他的人以此为把柄,指他不接受供应,是因为他自知不是一个真正的使徒。他用一个问题来开始讨论:「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么?」换句说话:「难道我们无权不用自力谋生吗?难道我们无权受教会的供应吗?」

    九5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仿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么?也许有些批评保罗的人认为,保罗不结婚,因为他自知无权一起得众教会的供应。彼得和其它使徒娶了妻,主的弟兄也一样。使徒保罗在这里声明,他与其它人一样有权娶妻,可以一起得着信徒的供应。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不但指他有权娶妻,也指夫妻两人有权享用供应。主的弟兄大概是指主肉身的胞弟们,或许也指他的表亲。单凭本节不能确定,但其它经文显示,马利亚生下头胎儿子耶稣后,还有其它儿子(路二7;参看太一25,一二46,一三55;可六3;约二12;加一19)。

    九6看来巴拿巴跟保罗一样,一面传福音,一面工作谋生。保罗问,难道他们两人没有权柄不作工,由神的百姓照料供应?

    九7保罗先以其它使徒为例子,作他声称有权得到经济供应的根据。他转向以世人的事为论据。士兵上阵作战,并不用自备粮饷。栽葡萄园的人,没有不期望得着果子作报偿的。最后,如果牧人没有权享用牛羊的奶,就不会牧养牛羊了。基督徒的事奉就象打仗、耕种和放牧。所作的,是与敌人战斗,培植神的果树,作神的副手牧养他的羊。这些地上的工作尚且有权得供应,服侍主的工作不是更应有所得吗?

    九8保罗转到旧约圣经,举出更多证据支持他的论点。难道他就只能从世人的事诸如战争、耕作和放牧来确立他的论点?圣经不也是这样说么?

    九9申命记二十五章4节清楚声明,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把它的嘴套上。就是说,当牲畜在耕作时,应容许它吃部分农作物。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神当然照料牛只,但他不会单为牲畜而将这些话写在旧约圣经上。里面含有属灵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事奉和生活上。

    九10不全是为我们说的么?答案是肯定的,当他说这些话时,心中正记挂着我们的好处。耕种的人,当存着得报偿的期望去耕种。所以同样地,打场的人也应期望得收成。基督徒的事奉,就跟耕种、打场的工作一般。神已有训示,这样事奉他的人,不用负担所需的费用。

    九11保罗形容自己曾将属灵的种子撒在哥林多的基督徒中间。换句话说,他将福音带到哥林多,并教导信徒认识宝贵的属灵真理。既是如此,要求他们在金钱上或用其它奉养肉身之物来供应他,又岂是过分呢?论点就是:「传道者所得的薪酬,远比不上他贡献的价值。与属灵的祝福相比,物质的利益实是微小。」

    九12保罗知道有别人在哥林多教会作传道和教导的工作,且得他们的供养。他们承认要对其它人负这方面的责任,却不接受使徒保罗。因此他问:「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如果他们承认别人有得供养的权利,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的属灵父亲有这权利?无疑在受供养的人当中,有一些师傅教人回到犹太教去。保罗补充说,虽然他有这权柄,却没有在哥林多信徒当中运用过,只是凡事忍受,免得令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他没有向他们坚持得供养的权利,却是忍受各方面的匮乏和困难,免得传扬福音的工作受阻。

    九13保罗继续引用的论据,提到那些在犹太圣殿里工作的人。那些全职在殿宇里工作的人,靠殿宇的收入得供应。从这角度看,他们乃是靠殿中的物维生计的。此外,在祭坛事奉的祭司,也有权分领送到坛上去的祭物。换句话说,不论是在殿里有一般职务的利未人,或受托执行更神圣职务的祭司,都同样地可以从事奉工作中得到供养。

    九14最后,保罗道出主自己明确的命令。他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单这一点已能确定,保罗有权得到哥林多信徒的供应。然而,这要引起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不坚持要从他们得供应?第15至18节正是答案。

    九15他解释说这权柄他全没有用过,就是说他并没有坚持他的权柄。这时候他写出这权柄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送钱给他。他宁愿死也不叫人使他所夸的落了空。

    九16保罗指出,他不可以为努力宣扬福音这事夸囗。他感到从神那里有催使,这本不是他选择的职业。他从神得到授命,如果他不遵从任命而行,就会成为最可怜的人了。使徒保罗并不是说,他不愿意传福音,只是作传道功夫的决定不是由他作主,是主所定的旨意。

    九17如果使徒保罗甘心传福音,他就享有这差事的赏赐,就是得受供养的权利。旧约和新约圣经都清楚地教导,服侍主的人有权从主的百姓得到供应。保罗在这段经文说的,不是他不愿意事奉主,只是要声明,他执行使徒的职分,是由于有从主而来的催使。在下半节他强调了这一点。他传福音若是不甘心的,就是说他传福音是因为他内心如火烧般的迫切,不得不传。既是这样,他就是获托付传福音的责任了。既是受命行事,就没有什么值得夸囗的了。

    诚然本节不易理解,但保罗的意思似是说,他不会向哥林多信徒行使得供养的权利,因为这事奉本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职业。这是神的手把他放置在岗位上。在哥林多的假师傅声称他们有权得到圣徒的供应,但使徒保罗却要从别处得赏赐。

    诺克斯将本节翻成:「我所选择作的事,我可以要求赏赐;但我是不得已而行的,就只是执行任命而已。」

    雷历认为:

    保罗不能逃避传福音的责任,因为责任已托付了他。他受命传福音,纵使他并没有因此得薪酬(比较路一七10)。(注28)

    九18他既然不能因为自己传福音夸囗,那么他可以因什么夸囗呢?他可以因一些自己选择的事夸囗,就是他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这是他自己决定做的。他愿意一方面传福音给哥林多人,同时自食其力,免得用尽他传福音而受供养的权利。

    总结使徒保罗的论点,他将责任和选择分开。在传福音的事工上,他完全没有半点儿不情愿的,乃是兴高采烈地去干。然而实际上,他是领受了极庄严的任命。因此,他努力完成任务,也没有什么可夸囗的。他传福音,固然可以坚持得到金钱资助的权利,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却是要令哥林多人不花钱而得听福音。由于这是出于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便以此为荣。前文曾提到,批评保罗的人认为他织帐棚,证明他并不以自己为真正的使徒。在这里保罗却以他自食其力为证据,证明他的使徒身分千真万确。事实上,这是十分高尚的情操。

    在第19至22节,保罗自引作证,他为了福音的缘故,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研究这段经文时,必须谨记保罗并非表示他要牺牲圣经中的重要原则。他也不是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计较任何手段。他在这几节经文谈到的事情,都是无关是非对错。他迁就福音对象的风俗习惯,目的是要使他们愿意听福音。但他从不做任何令福音真理打折扣的事。

    九19一方面,他是自由的,无人辖管。无人有权辖管或强迫他。然而他自愿为众人受约束,为要多得人。为要引领灵魂归向基督,只要不牺牲神的真理,保罗愿意让步。

    九20向犹太人,他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这不是指他为要令犹太人得救,便将自己重新放在摩西的律法之下。保罗在处理提摩太和提多接受割礼事上的做法,正好解答他的用意。在于提多,当时有人坚持,如果他不接受割礼,就不算得救。保罗知道这是对神恩典的福音的直接攻击,所以坚决拒绝让提多受割礼(加二3)。不过,提摩太却似乎没有牵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如果提摩太受割礼可以令更多人愿意听福音的话,保罗就愿意接受(徒一六3)。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注29),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律法以下的人是指犹太人。不过,保罗在本节上半部已提到他怎样面对犹太人。那么,他为什么重复这话题呢?一般解释是他在上半节提到犹太人时,是指他们的风俗,这里却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里有必要稍作解释。保罗是犹太人,生在律法之下。他试图藉着遵守律法来取得神的喜悦,却发觉这是不可能的。律法告诉他,他是个无可救药的罪人,并毫无保留地将他定罪。他最终明白到,律法并不是救恩之途,只是神的工作,以显示人罪大恶极,并极需一位救主。于是保罗信靠主耶稣基督,就脱离了律法的定罪的滋扰。他因触犯律法而须受的惩罚,已由主耶稣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代替了。

    使徒保罗在信主后明白到律法并不是救恩之途,也不是得救的人生活上的规范。信徒并非在律法之下,乃是在恩典之下。这并不表示他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行。他却真正感受到神的恩典,不愿意犯罪。基督徒既有神的灵住在心里,言行操守就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如今他希望过圣洁的生活,不是由于惧怕因触犯律法而招致惩罚,而是由于爱那位为他死而复活的基督。在律法之下,动力源于惧怕;在恩典之下,动力源于爱。爱的动力远超于惧怕。人在爱的驱使下愿意做的事,往往是惧怕所不能的。

    晏诺慈说:

    神使人心顺服的方法,与他保持星体在轨道上运行的方法相似,就是不加以硬性的约束。他没有用链索将闪亮的星宿锁在一起,避免他们脱离中心点。他们受着一股无形的规律限制着……因为有这种无形的爱的牵系──就是对买赎他们的主的爱──被买赎回来的人不得不谨守、公义、敬虔地过活。(注30)

    既明白这背景,就可以来看本节的下半部分。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当保罗与犹太人在一起时,在无分是非对错的事情上,他会跟随犹太人的行径。例如,他吃犹太人吃的东西,却避免吃犹太人不吃的东西如猪肉等。也许,保罗也会避免在安息日工作,因为他知道这会使更多人愿意听他讲福音。

    九21雷历写道:

    保罗并不是要圆滑虚伪,而是生活在一种持久而又约束性的自我纪律下,目的是要能够服侍各样的人。一条水道狭窄的溪流,比起无边的沼泽有大得多的流动力。同样地,受约束的自由,能使人为基督作更有力的见证。(注31)

    保罗向那些没有律法的人,就做一个没有律法的人(虽然他本人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没有律法的人并非反叛或无法无天、无视任何律法的人,只是泛指外邦人而已。律法是颁给犹太民族的,并不是外邦人。因此,当保罗与外邦人在一起时,他就尽量顺应他们的习惯和感受,并同时保持对救主的忠心。保罗解释说,尽管他表现得象个没有律法的人,他在神面前却不是没有律法的。他不以为自己可以任意而行,他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换句话说,他有义务去爱、荣耀、服侍主耶稣并讨他的喜悦;可不是受摩西律法的约束,而是受爱的约束。他是受缚于基督。俗语有云:「入乡随俗,入境问禁。」保罗表示,只要能同时保持对基督的忠诚,他愿意在与外邦人一起时,尽可能迁就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我们不可忘记,这段经文针对的,是文化上的事,并不涉及教义或德行操守。

    九22本节谈到那些软弱或诸多顾忌的人。他们对一些不是基本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敏感。向软弱的人,保罗就作软弱的人(注32),为要得这些人。如果有需要,他愿意吃素,以免因吃肉而冒犯他人。简言之,向什么样的人,保罗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我们决不可用这些经节作藉囗,证明可以放弃一些圣经原则。经文只表达一种态度,就是为争取他人愿意听救恩的好信息,就乐于迁就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罗说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时,绝对无意表示他能拯救别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主耶稣才能拯救人。同时要注意一件奇妙的事,在福音上服侍基督的人既是与主同证,主就容许他们用救字来形容他们所参与的事奉。福音工作受到何等的抬举、重视和尊荣!

    第23至27节描述缺少自律而带来失去奖赏的危险。在保罗来说,拒绝接受哥林多信徒的金钱资助,是一种严格的自律。

    九23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保罗在以上几节经文表示,他在事奉主的工作上,如何一直把他的权利和意愿藏起来。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在日后能够分享福音的胜利。

    九24无疑当使徒保罗写本节的时候,他脑海中想起在离哥林多不远举行的科林斯地峡运动会。哥林多信徒对这些运动竞技应十分熟悉。保罗提醒他们,虽然有很多人在场上赛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奖赏。基督徒人生就象一场赛跑。参赛的人必须自律,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要有明确的目标。然而,本节并非表示在基督徒的赛跑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奖赏。用意是教导我们应象个要得奖赏的人般赛跑。我们应学效使徒保罗,象他一样舍己。当然,这里所说的奖赏并不是指救恩,而是忠心服侍者所得的奖赏。圣经从没有说,我们忠心跑毕人生全程方可得救恩。人乃是因着相信主耶稣基督而白白得着救恩的。

    九25这里,保罗放下赛跑的比喻,转为说摔跤。他提醒他的读者,凡在竞赛中较力争胜的,即进行摔跤比赛,在诸事上都有所节制。一位摔跤手向他的教练说:「我可以一方面练习摔跤,另一方面仍烟酒不离,纵情生活吗?」教练回答说:「可以,但你就不能胜出了!」当保罗想到竞赛中的参赛者时,他看见得胜者踏上台去领奖的情景。那是什么奖?只是能坏的冠冕,是一个花冠或桂冠,瞬即凋谢的。相比之下,他提到不能坏的冠冕,是要颁给所有忠心服侍基督的人的。

    感谢主赐我们荣耀和

    生命的冠冕;

    世人劳碌营役要争取的,

    是必衰残朽坏的奖状;

    我们的冠冕却永不衰残,

    象神并他独生子国里的宝座般

    稳固不朽。~邦纳

    九26由于有不能坏的冠冕,保罗声明他奔跑,不象无定向的,而斗拳也不象打空气的。他的事奉并非毫无目的或毫无功效。在他面前有确实的目标,他要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价值有功效的。他不愿浪费时间或精力。使徒保罗不想有轻率的失误。

    九27他乃是自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他传福音给别人,他自己却遭摒弃或弃绝。在基督徒的生命里,需要克己、节制、自律。我们必须操练如何控制自己。

    使徒保罗知道有一个危机,就是在他传福音给别人后,自己却有可能遭弃绝。本节的含意可如何作解,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指人得救后再次失丧。这当然与新约圣经的整体教训违背;真正属基督的人,没有一个灭亡。

    另有人认为,翻成弃绝(注33)的原文是个意见十分沉重的字,指永远灭亡。然而,他们将本节理解为保罗不是指得救的人遭弃绝,而是指不能自律的人其实从没有真正得救。保罗想到那些假师傅,以及他们如何放纵情欲,便陈明这大原则: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就证明他从来没有真正的重生;虽然他曾传道给别人,他自己却遭弃绝了。

    第三种解释认为,保罗在这里谈论的,根本不是救恩的问题,而是关于事奉。他的意思不是他可能失丧,而是他在事奉上,有可能经不起考验,因而不能得到奖赏。这解释与弃绝(或作不及格或被取消资格)和竞赛的意味吻合。保罗明白那可怕的情况,就是他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遭神搁置废弃,不再合他使用。

    无论如何,经文极其严肃,每个打算服侍主基督的人,应作深入的反省。每一位都要立志,靠着神的恩典,他便能永不经历本节所描述的。

    当保罗想到谨慎自守时,便想起以色列人的例子。在第十章他忆述他们在节制自己的身子上,如何变得放纵、疏忽,结果遭弃绝并不蒙悦纳。

    首先,他提到以色列人的特权(1至4节),然后是所受的惩罚(5节);最后是他们倒毙的原因(6至10节)。再后,他解释这些事与我们的关系(11至13节)。

    一○1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犹太人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重点在都字。他回忆以色列人得拯救脱离埃及的日子,以及他们在日间有云柱、夜间有火柱的奇妙经历。他忆述他们过红海,逃到旷野的时候。说到他们的特权,他们都领受过神的带领和拯救。

    一○2不但如此,他们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受洗归了摩西的意思,就是与他同证并承认他作领袖。摩西既带领以色列的子民离开埃及到应许之地,以色列全民族就都首先向摩西效忠,并承认他是神所指派的拯救者。有人认为都在云里一句,指他们与神同证,而都在海里则描绘他们与埃及分离的事实。

    一○3并且他们都吃了一样的灵食。这是指吗哪,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旅途上蒙神所赐的食物。灵食不表示这不是物质的食物,也不表示食物是看不见的,或并非真实的。灵食指这物质的食物,喻表属灵上的喂养,而保罗主要关心的,正是属灵上的真实。同时这也可表示,食物是透过超自然的途径赐下的。

    一○4他们走过的每一段旅途,神都施行奇迹,赐他们水喝。这是真实的水,但也称为灵水,意即预表带来属灵上的苏醒,也表示是奇迹地赐下的。若不是耶和华用神迹来赐他们水喝,他们就早已渴死了。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这句,不表示有一块实物的石块,在他们的旅途上一直跟着他们。磐石象征从其中流出来的河,这河紧随着以色列人。那磐石就是基督,因为他就是那供应者,也是磐石所代表的;他将活水赐给他的子民。

    一○5使徒保罗列举以色列人享有的这一切奇妙的特权后,不得不提醒哥林多信徒,以色列人中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虽然以色列人全数离开埃及,都声称与他们的领袖摩西同心合意;但很可悲,他们的身体在旷野,他们的心却仍在埃及。他们的身体脱离了法老的奴役,但他们的心却仍渴想埃及的各种罪中之乐。在所有离开埃及的壮丁中,二十岁以上的,只有迦勒和约书亚两人得奖赏,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其它人的尸首都倒在旷野,作为神不喜悦他们的证据。

    请留意本章首四节用了「都」字,而本节用了多半。他们全都有特权的条件,但他们中间,多半灭亡了。高德感慨地说:

    使徒保罗要这些自满的哥林多信徒看见,这是何等的景象:这些人饱享从天赐下奇迹的粮水,最后躯体却散满在旷野的荒原上!(注34)

    一○6在出埃及的历史事迹上,我们看见一些可应用的教训。以色列人实在是我们的鉴戒,展示给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也贪恋恶事,象他们那样贪恋的,那么我们会承受怎样的后果。当我们研读旧约圣经时,不应只以为是历史而已,里面盛载不少教训,对我们现今在世的生活有实质的意义。

    使徒保罗在以下几节经文里,具体地列述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值得留意,这些罪大多与满足身体的欲望有关。

    一○7本节所指是记载于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以色列人敬拜金牛犊及其后的荒宴。当摩西从西乃山下来时,他发觉以色列人铸造了金牛犊,并用作敬拜的对象。从出埃及记三十二章6节可知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即是跳舞作乐。

    一○8本节提到的罪,就是以色列的男子与摩押的女子通婚(民二五)。在先知巴兰的唆使下,他们违背主的吩咐,陷入不道德之中。本节说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旧约圣经告诉我们,有二万四千人因瘟疫而死(民二五9)。圣经的批评者常以此来说明圣经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如果他们仔细一点研读经文的内容,就发现其实并无矛盾之处。这里说一天之内有二万三千人倒毙。旧约圣经的数字是二万四千,因为这是描述在瘟疫中死亡的总数。

    一○9保罗然后提到以色列人因食物而投诉,并质疑耶和华的善意。那时,神便派蛇进入他们当中,结果很多人丧命(民二一5、6)。这里再一次显示,百姓因囗腹之欲而跌倒灭亡了。

    一○10这里提到可拉、大坍与亚比兰的罪(民一六14~47)。再一次,他们因食物的缘故而向主发怨言(民一六14)。以色列人并没有锻炼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没有操练自己的身体,或致力叫身服己。相反,他们致力满足身体的欲望,结果导致败亡。

    一○11跟着三节经文告诉我们这些事的实际教训。首先,保罗指出这些事不只是有历史意义。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这些事另有其意义。事情写在经上,是要成为我们的鉴戒,提醒我们这些活在犹太人时代结束后的福音时代中的人。夏仁达说得好:「给我们这些继承过去历代遗产的人。」

    一○12这些事提醒自信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必须谨慎,免得跌倒。也许是针对坚强的信徒,以为可以稍试满足私欲而不至受影响的。这样的人最有可能落在神管教的手下。

    一○13但保罗随即对那些正受试探的人,说出很要好的鼓励。他教导说,我们所面对的试验、试炼及试探,无非是人所共受的。然而,神是信实的,必不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他没有应承免我们受试探或试验,却应许要限制其程度。他更应许总要给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读了本节经文,我们不期然感到万分安慰;这是历世历代里受试验的圣徒可以感受到的。初信者会抓紧本节,以为救生索;信主已久的人则据之而泰然安歇。也许这封保罗书信的读者中,有部分正面对着强烈的引诱,要使他们拜偶像。保罗安慰他们,告诉他们神不会让他们遇上受不了的试探。同时,他们应受警惕,不应让自己曝露在试探之下。

    一○14从本节至十一章1节这段中,保罗回到吃祭偶像的食物的问题上,给予较具体的指示。保罗首先处理的问题,是信徒应否参加在偶像庙里的宴会(14至22节)。

    我所亲爱的弟兄阿,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也许对哥林多的信徒来说,获邀出席庙宇里举行的拜偶像宴会,确实是个考验。部分哥林多信徒或会觉得自己可以胜过这试探。也许他们会说,只去一趟无妨吧。使徒保罗从神得的忠告是: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他并不是说要研究拜偶像的事,或要加以认识,或稍试无妨。他们应该逃避远离。

    一○15、16保罗知道,他说话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能明白他话语的人。在第16节他提到主的晚餐。他首先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祝福的杯是指主的晚餐所喝的杯。这杯告诉我们,基督的死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祝福;因此,这杯称为祝福的杯。我们所祝福的是指我们所感谢的。当我们把这杯放到嘴唇上时,表示我们都领受从基督宝血倾流出来的各种福气。因此,我们可以将本节意译为:

    这杯表明,我们靠主耶稣的血领受了莫大的祝福,而我们也存着感谢的心领受这杯。这杯岂不是见证,所有的信徒都领受基督宝血的各种好处吗?

    我们所擘开的饼即主的晚餐的饼,也是这样。当我们吃这饼时,表示我们的得救都靠他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献上了他自己的身体,而我们也因此成为他身体(教会)上的肢体。简言之,这杯和这饼表示,我们与基督相交,并得参与他荣耀的事工。

    一个有关的问题是,本节为什么先提到血,而在设立主的晚餐时,却先提到饼。其一解释是,在这里保罗根据我们与基督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所发生事情的次序说。一般而言,初信者先明白基督宝血的价值,然后才领会一个身体的真理。因此,本节说明我们认识救恩过程中的次序。

    一○17所有信徒,人数虽多,却是一个身体,以一个饼作代表。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的意思,是我们全都分享因基督献上自己身体而带来的好处。

    一○18保罗在这几节说明领受主餐的人,表示与主的相交。对那些吃祭物的以色列人来说,原则也一样。这表示他们与祭坛有密切的关系。无疑,这是说平安祭。百姓把祭牲带到殿去。部分祭物放在坛上用火焚烧,另一部分留给祭司,第三部分留给献祭者和他的朋友。他们在同一日吃祭物。保罗强调,所有吃祭物的人都表明自己与神并以色列民同证。简言之,表明自己与祭坛代表的一切关系。

    然而,这与我们正在研究的经文有什么关系?答案颇简单。正如领受主餐表示与主的相交,和以色列人参与平安祭表明与耶和华祭坛的相交关系,在庙宇中吃祭偶像的宴席也表示与偶像相连。

    一○19我是怎么说呢?岂是说祭偶像之物算得什么呢?或说偶像算得什么呢?保罗以上说的,是否表示献给偶像的肉的品质或特性会发生变化?或者他表示偶像是真实的,能听、能看,且有能力?明显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

    一○20保罗强调,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献给鬼的,透过不寻常和神秘的途径,控制膜拜者的心灵理智。魔鬼只有一位,就是撒但,鬼魔却有很多,是撒但的使者差役。保罗补充说:「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

    一○21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本节所谈主的杯,是象征的表达方式,代表一切藉着基督而赐给我们的福气。这是一种称为换喻的修辞手法,用器皿代表所盛载的内容。另外,主的筵席也是象征式的表达。这与主餐有所不同,纵然也可能包括主餐。餐桌这物件,是给人将食物摆放在上面,并围着桌子联络情谊。主的筵席也就是指我们在基督里所享受的一切福气。

    当保罗说,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以及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他的意思不是他们在能力上办不到。信徒当然有能力到庙宇去参加拜偶像者的宴席。但保罗的意思是,这样做在道德上是不一致的。这行动是对主耶稣的背叛和不忠,一方面表示与他相交或向他效忠,但又与向偶像献祭的人交往联谊。在道德上这是不当的,且是完全错误的。

    一○22不但如此,这样做一定会惹主的愤恨。正如凯理说:「真正的爱会对犹豫不定的感情感到愤恨。在面对有不忠的事仍不怨忿的,就不是真正的爱了。」(注35)因此,基督徒要害怕令神不悦,或惹他公义的怒气。难道我们以为自己比他还有能力么?就是说,难道我们斗胆惹他发怒,并招致他向我们施行审判管教吗?

    一○23使徒保罗讨论过参加偶像筵席的问题后,转而提出一些大原则,是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上应当依从的。他说凡事都可行时,并非毫无限制地泛指一切的事。例如,他从没有认为,谋杀或醉酒是可行的!再一次,我们必须明白所指的是一些在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在基督徒人生中,有很多事物本身是正当的,但由于其它原因,基督徒参与的话就是不智的了。因此保罗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譬如,就某位信徒来说,某件事是没有问题的;但按他身处之地的风俗习惯说,做这事却是不智的。同样地,本身可行的事,可能并不造就人。就是说我做了某物事,但结果却不能使我的弟兄在信仰上得着建立。这样,难道我应该专横地坚持个**利,还是要考虑怎样做才能够帮助在基督里的弟兄?

    一○24我们作任何决定时,都不应自私地只想到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反而要顾念做什么会为邻舍带来益处。我们在这段经文所探讨的原则,同时十分适用于很多事情上,诸如衣着、饮食、生活水平和娱乐等。

    一○25如果信徒到市上去买肉食,他不用问商贩那些肉是否曾祭偶像。无论如何这肉不会受影响,也不牵涉对基督忠诚的问题。

    一○26保罗为解释这点忠告,于是引述诗篇二十四篇1节:「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意思是我们吃的食物,都是主施恩赐给我们的,且是特要供我们享用的。韩理哲告诉我们,犹太人常以诗篇二十四篇的话,作饭前谢恩的用。

    一○27保罗举出另一个处境,是会令信徒产生疑问的。假如有一个非信徒请信徒到家中赴席,基督徒是否可以随意接受邀请?可以。如果你获邀往非信徒的家饮宴,而你乐意出席的话,你有自由凡摆在你们面前的,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

    一○28如果席间有另一位基督徒在场,他的信心软弱,告诉你所吃的食物是献过祭的物,你应该吃这些食物吗?不应该。你不应只求一己的满足,否则你会把他绊跌,并伤害他的良心。如果非信徒会因你吃的缘故而受阻不信主,你就不应吃了。本节结束时又再一次引述诗篇二十四篇1节:「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注36)

    一○29在上述的处境中,你毋须因自己的良心而不吃食物。身为信徒,你有绝对自由吃肉。然而,同席的软弱弟兄,对此有良心上的障碍,因此你要为尊重他的良心而不吃这肉。

    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问题也许可以改写为:

    我为什么要自私地夸示吃这肉的自由,而因此遭别人的良心定罪?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自由,公开地被他人的良心来论断?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善给别人毁谤?(参看罗一四16)

    难道一块肉是这样的重要,以致我要令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一位弟兄受到冒犯?(然而,很多解经家相信保罗在这里乃是引述哥林多信徒的反驳,或是问一个自设的问题,然后在下文回答。)

    一○30保罗似是在说,如果他一方面向神谢恩,但这样做却同时会伤害弟兄,这是矛盾的事。所以宁愿放弃自己正当合理的权利,也不要存着感谢神的心做某事,却因此给别人毁谤。凯理认为:「宁愿舍己,不要让自己因行使自由并感恩作某事,结果却给别人论断或毁谤。」为什么要因为行使自由而伤害他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因谢恩作某事反招致误解,或被视为渎圣,或引起反感?

    一○31关于基督徒的行事为人,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可作指引。第一是荣耀神,第二是造福周围的人。在这里保罗举出第一个原则:「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年轻的基督徒常要作决定,到底某行为是对还是错。这里给予一个很好的指引:这样做会为神带来荣耀吗?在埋头苦干做事之前,你能够向神祷告,祈求主能因你要做的事而得着彰显吗?

    一○32第二个原则是造福周围的人。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会,我们都不要使他跌倒。这里保罗将人分为三类。犹太人当然是指以色列民族。希利尼人是指不信的外邦人,至于神的教会则包括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的真信徒,不管是犹太人抑或是外邦人。从某方面说,如果我们忠诚地向他人作见证,就总免不了会冒犯他人或招惹他们的怒气。不过,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这些。使徒保罗想的是不必要使人跌倒的。他告诫我们,免得我们在行使正当合理的权利时,把别人绊倒了。

    一○33保罗可以诚实地说,他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

    相信很少人象伟大的使徒保罗一样,这样无私地为他人而活。

    
新约 罗马书11-16章注释
    三.以色列人的将来(一一)

    一一1以色列人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否象一些人说,神已经放弃了以色列人,教会就是现今属神的以色列,所给以色列人的一切应许,教会都承受了?(注43)在整本圣经中,罗马书十一章对这样的观点作出最强而有力的反驳。

    保罗起首就发问说:神完全地弃绝了他的百姓么?换句话说,是不是每个以色列人都被弃绝了?断乎没有!意思就是,虽然神废弃了他的百姓,正如十一章15节清楚指出的;但并不表示他已将他们全数弃绝了。保罗自己就是证据,证明神没有全数弃绝以色列人。毕竟,他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他的犹太人身分,是毋庸置疑的。

    一一2因此,我们要将本节的上半部理解为:神并没有完全地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保罗当时的情况,与以利亚的时代相似。那时大批国民离弃神去敬拜偶像。情况这么恶劣,以利亚要控告以色列人而不是为他们代求!

    一一3向主诉说百姓杀害了先知,使他们不得再说话。他们拆了神的祭坛。似乎,他是唯一尚存,对主忠心的呼声,但他的性命也危在旦夕。

    一一4但事实并不象以利亚的恐惧般黑暗和绝望。神提醒这位先知,他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坚定地拒绝随从国人去拜巴力的。

    一一5昔日的情况,如今复现:神从来都为自己预备见证人。一直以来,他都拣选一批忠心的余数,特别要成为他施予恩典的对象。

    一一6神拣选这些余民,并不是根据他们的行为,而是出于他权能拣选的恩典。恩典与行为这两方面,是不能相容的。既是施予的,就不能赚取。既是白白的,就不可以用代价换来。既是不配得的,就不会是应有的善报。幸好,神的拣选是根据恩典而不是行为;不然,就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被选上。

    一一7故此,结论就是以色列人不能得着义,是因为他们要倚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倚靠基督所成就的工。蒙神拣选的余民,因着相信主耶稣而得着义。以色列人却受惩罚而变成盲目。他们既拒绝接受弥赛亚,结果就更没有条件和意向去接受他。

    一一8这正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事(赛二九10;申二九4)。神弃绝他们,以致他们产生昏迷的心,对属灵的真实毫不警觉。他们既拒绝接受主耶稣是弥赛亚和救主,结果是失去了看见的能力。他们既不听神呼召的声音,招致在属灵上失聪的惩罚。这可怕的审判一直传递,直到今日。

    一一9大卫也预料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人。他在诗篇六十九篇22至23节描述这位遭拒绝的救主,祈求神将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变为机槛。这里所说的筵席,是指由基督而来的一切权利和福气。本来应是祝福,竟然成了咒诅。

    一一10在这篇诗篇中,受苦的救主呼吁神使他们的眼睛昏蒙,使他们向前弯腰,就象在操劳中或年老退化(或是使他们的腰不断摇动)。

    一一11保罗提出另一个问题: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么?我们要加上终或永一字。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以致永不能再起来吗?保罗断然否定这种见解。神的目的是要把他们挽回,又因着他们跌倒,救恩便可以临到外邦人,藉以刺激以色列人发愤。这发愤是要激发以色列人最终归向神。

    保罗没有否认以色列人跌倒了。事实上,他在本节承认这事──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下一节也一样──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但他强烈地否认,神已永远弃绝以色列人。

    一一12由于以色列人拒绝福音,他们就被搁置一旁,福音临到外邦人。意思是说,犹太人的过失成为天下的富足;以色列人的损失也成为外邦人的得益了。

    如果这是真的,更何况以色列人被挽回,岂不为全世界带来丰富的祝福!当以色列人在大灾难末期归向主时,就要成为使万国得福的管子。

    一一13保罗在这里向外邦人说话(一一13~24)。有人认为他这段话是向在罗马的外邦基督徒说的。但其实经文的对象另有其人,就是全体的外邦人。要掌握经文的要义,就必须知道保罗论以色列时是对整个民族说话,而论外邦人时也视其为一体。他不是在谈论神的教会,否则我们便要面对一个情况,就是教会可能被砍下来(一一22)。但这是不合乎圣经的道理的。

    保罗既是外邦人的使徒,他对外邦人实话实说也是自然的事。他这样做,是履行他的职分。

    一一14他用尽各种方法,以激动他的同胞发愤,或可藉此救他们一些人。保罗和我们都知道,他自己不能救任何人。但赐救恩的神与他的仆人紧密地同证,以致他允许他们说出他们是在做只有神才能做的事。

    一一15本节用不同的词句,来重申第12节的论点。当神暂时停止以色列作为神在地上的选民时,外邦人就被领进神所赐这特权的地位。故此,象征地说,这就是得与神和好。当以色列在基督的千禧年国度里被收纳时,就好象是整个世界得以复苏或复生。

    约拿的经历是一个例子。他象征以色列民族。当约拿在暴风雨中被扔进海里的时候,全船的外邦人便得着解脱和拯救。当约拿重新被收纳,并向尼尼微传福音时,就使整个满了外邦人的城市得到拯救。因此,以色列人暂时为神所摒弃,引使福音得以传给一部分(比较上来说)外邦人。当以色列人被收纳时,一群一群的外邦人就要被引进神的国去。

    一一16保罗作了两个比方。首先是新面与全团面,第二是树根与树枝。新面与全团面是关于生面团的。民数记十五章19至21节提到用一面团作举祭献给耶和华。这里的论据是这面团既已分别出来归耶和华,那么,这团做出来的面团,也都要归耶和华。

    从寓意看,新面指亚伯拉罕。他是圣洁的,因为他分别归神。这对他是事实,而对他那蒙拣选的后裔也是事实。他们被分别出来,得着在神面前永蒙恩佑的地位。

    第二个比方是树根与树枝。树根若是分别为圣的,树枝也就是分别为圣的了。亚伯拉罕就是树根,因为他首先由神分别出来,好组成一个有别于列国的新社会。如果亚伯拉罕是分别为圣的,那些蒙拣选作他后裔的人也就是分别为圣的了。

    一一17保罗继续说树根和枝子的比方。

    那些被折下来的枝子,象征十二支派中不信的以色列人。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于是失去了作神选民特权的身分。然而,被折下来的只有几根枝子。这民中只有余数,包括保罗在内,接受了主。

    野橄榄指外邦人,被视为一个整体。他们得接在橄榄树上。

    外邦人一同从根部得着橄榄的肥汁。外邦人分得本来给以色列人的蒙恩身分,而信主的以色列余民现在仍享有这身分。

    有一点必须留意,就是这比喻中的橄榄的主干不是指以色列人,而是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如果以色列人是主干,就会出现很奇怪的现象:以色列人从以色列人中被折下来,然后又给接在以色列人上。

    另一个必须留意的重点,就是野橄榄并不是教会,而是整体的外邦人。否则真信徒就有可能遭隔绝不得神的恩惠。保罗已经说明这是不可能的(罗八38,39)。

    当我们说树干指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时,所谓「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是什么意思呢?神已经决定,将一群人分别出来,可以得着特殊的身分前来亲近他。他们会从世人中分别出来,蒙赐特别的权利。他们所享有的,就象今天的「最优惠国待遇」。在历史的不同时代里,他总有一群心腹密友。

    以色列人首先加入这赐特权的一系人。他们是神在古时拣选在地上属他的子民。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以致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使他们失落了作为蒙恩儿子的身分地位。外邦人得接在橄榄树上,可以与信主的犹太人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橄榄根指亚伯拉罕,赐特权的一系人由他开始衍生。橄榄树的肥汁指生产能力,即其丰盛的果实和所出的橄榄油。在这里,肥汁指着因与橄榄连合而得着的各种特权。

    一一18然而,外邦人不可以为自己比犹太人更圣洁,或夸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夸囗的话,就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并不是自己创设特权的。相反,他们是藉着所赐的特权得着现今的地位,就是特蒙的恩宠。

    一一19保罗料到,所假设与他对话的外邦人会说,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和其它外邦人的枝子接上。

    一一20保罗承认这句话部分是对的。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外邦人被接上。但这只是因为以色列人不信,而不是因神对外邦人有什么特别的承诺。外邦人得接上,是因为整体上他们是因为信而站着。保罗说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一句,似是表明他在向真信徒说话。但这不一定就是保罗的意思。外邦人因为信而站着,唯一可取之处是,他们比犹太人表现得更有信心。所以,耶稣对百夫长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保罗也曾对在罗马的犹太人说:「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二八28)留意:「他们也必听受。」整体上说,现今外邦人比以色列人更愿意接受福音。这里立得住,是相对于跌倒说的。以色列人已从蒙恩的地位跌下来了。外邦人却得接在这位置上。

    然而,凡站立得住的要谨慎,以免跌倒。外邦人不应骄傲自大,反要惧怕。

    一一21神既不犹豫地将原来的枝子从赐特权的系上折下来,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野橄榄枝在相同情况下会被爱惜。

    一一22因此在橄榄树的譬喻中,我们看见神两种极相对的性情,就是他的恩慈和他的严厉。他的严厉显明在拿走以色列的最优惠国地位。他的恩慈显明在他将福音赐给外邦人(参看徒一三46,一八6)。但我们却不可将这恩慈看为理所当然的。当救主在地上时,外邦人比犹太人较愿意接受福音(太八10;路七9)。但如果他们不保持这敞开的心,也一样会被砍下来。

    我们必须谨记,保罗说的不是教会或个别信徒。他说的是整体的外邦人。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使基督的身体与头分开,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信徒与基督的爱隔绝,但神却可以撤销外邦人现在享有的这特权的身分。

    一一23以色列人被折下来,不一定是长远的事。他们若摒弃国家民族的不信,则神没有理由不把他们接回原本蒙福的位上。对神来说,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一一24事实上,神重新让以色列人成为有特权的百姓,比起让外邦人有这身分,手法会比较温和。以色列人本来就是蒙神恩佑的树枝,他们是本树的枝子。外邦枝子却是来自野橄榄树的。将野橄榄枝接在好橄榄上,是不符合自然接枝的;用保罗的话说,是逆着性而行的。将本树的枝子接在本来所属的好橄榄上,却十分自然。

    一一25保罗揭示以色列将来要复兴,这不但是可能的,更是必然的事。保罗揭示的是一个奥秘,即是在当时仍未为人所知的真理。这是人用自己的智慧所不能探知的真理,如今这真理却显示出来了。保罗揭露这奥秘,是为免外邦人自以为聪明,带着种族主义的眼光藐视犹太人。这奥秘就是:

    以色列人有几分是心硬的。这并没有影响至整个民族,只是不信的一群如此而已。

    这心硬是暂时的,情况只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的时候。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是指当最后一位信徒加入教会时,和当基督的身体齐全了,被提到天上去时。我们必须分辨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与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二一24)。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是教会被提的时候。「外邦人的日期」则指外邦人支配犹太人的整段时期,始于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代下三六1~21),至基督回来地上作王为止。

    一一26以色列人的硬心将在教会被提时除去,但并不表示全部以色列人将即时得救。在整个大灾难时期都有犹太人归信主,但要等到基督回来地上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时,全部蒙拣选的余民才得救。

    当保罗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意思是以色列人中信主的全家。不信的以色列民将要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遭消灭(亚一三8、9)。只有那些百姓高呼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才得以进入国度。

    这是以赛亚所指,救赎主来到锡安,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的时候(赛五九20)。请留意,基督并不是来到伯利恒,而是来到锡安。这是他第二次来临。

    一一27这也是以赛亚书二十七章9节和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3至34节所指的时候。那时,神要按照所立的新约,除掉他们的罪。

    一一28所以,我们可以将以色列人现在的身分先总结为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他们是仇敌的意思,是指他们遭弃绝、搁置,失落神的恩惠,以致福音能到外邦人那里去。

    不过,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列祖就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

    一一29他们仍然是蒙爱的,原因是神的恩赐与选召,是永不反悔的。神不会撤回他所赐的恩。他一旦作出了无条件的应许,就永不违背。他将九章4至5节所载的独特权利赐给以色列。他称以色列人为他地上的子民(赛四八12),从其它各国各族中分别出来。没有任何事物能改变他的心意。

    一一30外邦人从前是野性、不顺服的百姓,但当以色列人蔑视、唾弃弥赛亚和救恩的福音时,神就转向外邦人,施怜恤给他们。

    一一31一连串相似的事件会在将来发生。以色列人因着施给外邦人的怜恤而被激动发愤,结果他们在不顺服后,再会蒙怜恤。有人认为,因着外邦人才向犹太人施怜恤,以致他们得着恢复。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以色列人得着恢复,是因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参看一一26、27)。

    一一32我们初次看本节经文,会有一个印象,就是神任意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圈在不信之中,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不信的人是因一己之意而不信的。本节的意思是这样:神既知道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不顺服的,于是就让他们受困于这种状况下,使他们除了听从神以外,就没有别的出路。

    这样的不顺服,就让神有余地可以怜恤众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这里没有普世救恩的含意。神已向外邦人施怜恤,将来会向犹太人施怜恤,但这样并不证明每个人都得救。这是对民族施怜恤而已。威廉斯说:

    神已试验过希伯来人和外邦人,但他们全都在试验中彻底失败了。他将他们圈在不信之中,以显明他们毫无可取,证明他们毫无资格和权利得着神的恩宠。于是,他就本着他无比丰富的恩典,向他们所有人施怜恤。(注44)

    一一33保罗总结时作的荣耀颂,回顾整封信的内容,又复述所揭示的神的奇妙。保罗阐述了令人惊叹的救恩计划,就是公义的神能拯救不虔的罪人,而且不损其公义。他指出基督所作成的工,为神带来荣耀和为人带来祝福,超过亚当因犯罪而失去的。他又解释恩典如何带来圣洁的生活,这是律法永不能产生的功效。他追溯神由预知至得永远荣耀的心意,是不能打断的。他再说明神权能拣选的道理,和人的责任这相关的道理。他更阐释神在不同时代处理以色列人与列国时的公义和谐协。最后的合适话,莫过于向神发出赞美和敬拜的颂歌。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神的丰富!他有丰富的怜悯、慈爱、恩典、信实、能力、美善。

    神的智慧!他的智慧是无限的、莫测的、无可比拟的、战无不胜的。

    神的知识!宾克评论说:「神是全知的。他知道一切的事:一切可能的事,一切实在发生的事;所有的事,所有的物,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注45)

    他的判断何其难测:这么的深奥,非凡人的心灵能完全领会。他行事的踪迹,即他如何安排万物的创造、历史的发展、救赎和神能,都远超过我们有限的理解。

    一一34受造之物,没有一个能知道主的心,顶多只能知道他有意揭示的事物。纵有所知道,也不过是对着镜子看,模糊不清(林前一三12)。没有人有条件提醒神。他不需要我们的意见,也不用藉听取我们的意见以得益(参看赛四○13)。

    一一35神从来没有欠人什么(参看伯四一11)。我们到底能给永恒者什么,使他不得不偿还呢?

    一一36全能的神是独立自足的。他是一切美善的源头,他是维系并控制宇宙的经理人,他也是一切受造物创造的目的。一切的事物,都是为了要叫荣耀归给他。

    愿这一切如此成就!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叁.责任上:活出来的福音(一二~一六)

    罗马书余下部分回答这个问题:那些蒙恩称义的人,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回应?保罗着手谈论我们对其它信徒、社会、敌人、政府和软弱的弟兄的责任。

    一.个人的献上(一二1、2)

    一二1认真、虔诚地思想神的慈悲,即从第一至十一章所阐述的,必定引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身体代表我们整个人;引伸来说,就是我们的整个生命。

    完全的献上,是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奉,因为神的儿子既为我死了,我为他而活是最起码的回应。伟大的英国运动员史达德曾说:「耶稣基督是神而竟为我死,我就没有什么不能为他牺牲的了。」(注46)以撒华特所写的伟大诗歌亦同样说:「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

    理所当然的事奉可翻作「灵里的敬拜」。我们既是信徒也是祭司。我们不是带着动物祭牲来到神面前,而是呈上属灵的祭,就是顺服的生命。我们可献给他的还有我们的事奉(罗一五16)、我们的颂赞(来一三15),以及我们的财物(来一三16)。

    一二2第二,保罗敦促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或如费廉思的意译:「不要让周遭的世界塑造你。」我们成为神国的一分子,便应该扬弃这个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模样。

    这里所说的世界(直译是世代),指人为了扬弃神而随心所欲建立起来的社会或制度。这是个敌对神的国度。这个世界的神和王就是撒但(林后四4;约一二31,一四30,一六11)。所有未信主的人都在撒但的手下。他用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世的骄傲(约壹二16)来吸引和操纵人。这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政治、艺术、音乐、宗教、娱乐、思想模式和生活形态,并极力使每一个人效法其文化和风尚。这个世界憎恨那些不愿意跟从的人,就如基督和他的跟随者。

    基督舍命,将我们从这个世界拯救出来。就我们而论,这个世界已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们已钉在十字架上了。信徒爱世界,就是对主全然不忠。任何爱世界的人,都是神的敌人。

    信徒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应超过基督与这个世界。然而,信徒奉差遣到世上,见证这个世界的恶行,并宣扬一切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得救。我们不单要从世界分别出来,还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即我们的心思意念要跟神在圣经里所启示的一样。这样我们就能够经历神直接的引导。而且我们会察觉,他的旨意并不是可厌、严苛的,而是善良、纯全、可喜悦的。

    这里说出知道神旨意的三个关键。第一是把身体献给主,第二是分别为圣的生活,第三是更新变化的心思意念。

    二.运用圣灵的恩赐来服事(一二3~8)

    一二3保罗凭着他作为主耶稣的使徒而得赐给他的恩说话。他要处理的,是各种正确和扭曲的思想。

    首先他指出,福音并没有促使人自高自大的地方。他敦促我们,运用恩赐时必须谦卑。我们决不应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应嫉妒他人。相反,我们应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每一个人都有重要的责任要为主完成。神所分给我们在基督身体上的位置,我们应感到满意,并要尽神所赐给我们的力量,运用恩赐。

    一二4人的身子有好些肢体,但各个肢体都有独特的作用。各个肢体都要妥当地发挥作用,身体才会健康妥当。

    一二5基督的身子也是这样。这身子是合一的(一身);有肢体上的差异(许多),但却是互相倚靠的(互相联络作肢体)。我们所有的恩赐,并不是为了造福自己或炫耀自己,而是为要使身子得益。没有任何恩赐足以独当一面,也没有任何恩赐可有可无。当我们晓得这一切时,就会看得合乎中道了(一二3)。

    一二6保罗开始就一些恩赐的运用作出指示。他并没有论及所有恩赐,只举例解说,而不是详尽无遗。

    「照着所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圣经新译本)换句话说,神的恩典将不同的恩赐分配给不同的人。神赐下所需的力量或能力,使我们能运用所拥有的恩赐。因此,我们有责任妥善地运用这些由神赐下的能力,做好管家。

    有说预言恩赐的,就当照着他们的信心的程度说预言,说预言的先知是神的发言人,将神的话宣告出来。预言可以是关系将来的事,但不是必然的。何治指出,初期教会的先知「在神的灵直接的推动下,说出从神而来的、与教义真理有关的话;或与当时的使命有关,或与将来的事有关,视当时的处境而定。」(注47)他们所作的工,在新约圣经中被保存下来。今天,不再有由神启示、经先知述说的新道理,附加在基督徒的整体真理上,因为真道在昔日已一次过交付圣徒了(参看犹3)。因此,今天的先知只是宣讲圣经启示出来的神的心意。史特朗说:

    现代所有真正的先知预言,都只是复述基督的信息而已,就是宣讲、阐述已在圣经上启示的真理。(注48)

    我们当中凡有说预言恩赐的,都应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意思可以是「照着信仰的准则或规范」,即照着圣经启示出来的基督信仰道理来说预言;也可以是指「照着我们信心的程度」,即照着神给我们的信心的程度来说预言。大部分圣经版本有「我们」这字眼,但原文却没有。(注49)

    一二7执事是一个统称,指为主而作的事奉。这并不等于神职人员的职衔、职务或作用(虽然这是现今普遍的用法)。有执事恩赐的人,拥有一个仆人的心。他寻求事奉的机会,并掌握那机会。

    作教导的能解释神的话语,并能触及听者的心灵。无论我们得着什么恩赐,我们都应全心专一地加以运用。

    一二8劝化的恩赐能够激励圣徒,去克制自己不干任何恶事,并努力长进,为基督过更圣洁的生活和有更好的事奉。

    施舍是神所赐的条件,使人喜爱、体察他人的需要,予以援助。他应诚实地施舍。

    治理的恩赐,与地方教会长老(可能包括执事)的工作差不多是不可分割的。长老是灵魂牧长的副手,他们站在群羊之前,谨慎并殷勤地领导他们。

    怜悯是超自然的能力和才干,可以帮助忧伤的人。有这种恩赐的人,应甘心地运用恩赐。当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施怜悯,并且甘心乐意。

    有一位信主的女士曾说:「我的母亲年事渐高,需要有人照顾她,丈夫和我便把她接到家里来住。我尽一切所能令她舒适。我替她煮食洗衣,驾车载她外出,并照料她的一切所需。不过,我在表面上做这一切,内心其实并不高兴。在不知不觉间,我因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而感到不快。母亲间中会对我说:『你已不再有笑容了。为什么呢?』这样,我虽在施怜悯,但却是不甘心的。」

    三.与社会的关系(一二9~21)

    一二9保罗继而列出一些要培养的品格,是每个基督徒与其它基督徒和未信的人相处时所应有的。

    爱人不可虚假,不应戴着面具,却要真实、诚恳和不矫揉造作。

    我们应厌恶各种类的恶,并亲近每一样的善。这里恶大概是指各种没有爱心、怀着恶意和憎恨的心态和行为。相反,善是指各种因超自然的爱而有的表现。

    一二10在与其它信徒的关系上,我们应以亲切的感情来表达我们的爱,而不是漠不关心或常规的接纳而已。

    我们应在意别人是否得到尊崇,多于自己。有一位受爱戴的基督的仆人曾参加一次聚会。开始前,他与其它的知名人士同在一间房子里。后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会议厅,他前头已有好几位讲者上了台。他来到入囗处,全场掌声雷动。他马上也站到一旁鼓掌,免沾别人的光;他真以为这是给别人的欢迎。

    一二11莫法特将本节生动地译成:「决不可让热诚减退,要保持灵里的火热,常常服事主。」这叫我们想起耶利米书四十八章10节的话:「不努力去做耶和华的工作的,该受咒诅。」(圣经新译本)

    此生既短,罪恶尚存,

    岂容闲混虚度。

    岁月有如落叶泪珠,

    总教营役苦恼。

    既生此世,不可闲懒,

    光阴飞逝,必须力拼。

    ~邦纳

    一二12不管我们现在的境况怎样,都应该并可以在指望中喜乐,盼望我们的救主来临,我们的身体得赎,并得永远的荣耀。保罗劝勉我们在患难中要忍耐,在患难中勇敢地支持下去。这种克胜一切的忍耐,能将痛苦化为荣耀。我们祷告要恒切。在祷告中,我们作成神的工并取得胜利。祷告使我们生活有力,心里平安。我们奉主耶稣的名祷告,在这身体内与全能者靠近。因此,如果我们忽略祷告,就是损害自己了。

    一二13有需要的圣徒彼彼皆是──失业的,那些要支付大笔医药费的人,在偏远之地工作但遭人遗忘的传道人和宣教士,以及生计匮乏的老年人。真正的肢体生活,就是与有需要的人分享恩泽。

    费廉思说:「不可吝啬食物、供应和住宿,不给有需要的人。」款待客人是一门失传的艺术。我们不愿意接待路过的基督徒,理由是房子太小了。或许我们不想增添麻烦或不便。我们忘记了,接待神的儿女,就等于接待主自己。我们的家应该象伯大尼的家,是耶稣爱造访的。

    一二14保罗呼吁我们要仁慈对待逼迫我们的人,而不是以牙还牙。要以善意回报歹毒和伤害,非有属神的生命不可。我们天性的反应是咒诅和报复。

    一二15对别人的事产生同感共呜,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感。我们天性倾向妒忌那些在福乐中的人,又忽视那些哀恸的人。神的心意却要我们与周遭的人分享快乐,分担忧伤。

    一二16要彼此同心不是指在无关宏旨的事上也要意见一致。这是指关系上的和谐,多于在思想上的统一。

    我们总不可以谄上欺下,对卑微的人和对有财有势的人要同样友善。一位着名的基督徒曾应邀到一个地方去讲道。当地教会的领袖来飞机场接他。有一辆豪华轿车驶来,要接他到一间豪华酒店去。他问道:「你们通常由谁来接待讲员的?」他们说是一对老夫妇,居住附近一所朴实的房子。他于是说:「我倒希望到那里去留宿。」

    保罗再次提醒信徒,不可自以为聪明。如果我们明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领受回来的,就不会骄傲自大了。

    一二17以恶报恶是世人一般的处事方式。世人认为,对人还以颜色,以牙还牙,人都罪有应得。但这种喜于报复的心态不应出现在得赎的人生命中。相反,面对恶待和伤害,信徒应有正直可敬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也一样。留心去作的意思是为他人着想或谨慎行事。

    一二18基督徒不应煽风点火,挑启争端。人的好斗和怒气,都不能成就神的义。我们应喜爱、缔造并维护和平。当我们开罪了别人,或别人开罪了我们,便应锲而不舍地寻求和睦,务要解决问题。

    一二19我们要拒绝因别人开罪我们而生的报复倾向。听凭主怒一句,可以指让神为你伸冤,也可以指用不反抗的精神顺服地忍受下去。不过,根据下半节看来,前者的解释似较合适──应站开,让神的怒对付恶人好了。他会在适当的时间,用合适方式报应人。蓝斯基写道:

    至于对作恶的人施以公正的报应,其实神早已安排好了。他们没有一个可以逃脱。每一个案子都有完全公正的判决,并要妥善地执行。如果我们插手,都是极放肆冒昧的。(注50)

    一二20基督信仰不但不提倡反抗,还着重积极地行善。我们不是用暴力手段消灭仇敌,而是以爱折服他们。仇敌若饿了我们就给他吃,又给水解渴;这样做就是将点着了的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如果以为这种堆炭火的手法残酷,只是大家没有正确地认识这种习语的表达方式。将炭火堆在人的头上,就是不寻常地以仁慈回应这人的敌意,使他感到羞愧。

    一二21达秘这样解释上半节经文:「如果我的臭脾气使你也发起脾气来,你就已经为恶所胜了。」(注51)

    伟大的黑人科学家喀特欧曾说:「我决不让自己怀恨别人,因为这会把我的一生毁掉。」(注52)一个信徒决不可容恶胜过他。

    反要以善胜恶。基督信仰的教导,特色在于不停留在负面的禁戒,而是进而提出正面的鼓励。善可以胜恶。这是我们应该多用的武器。

    史坦顿痛恨林肯。他曾谑说,大家何须到非洲去找大猩猩,大猩猩的始祖就在美国伊利诺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后来,林肯委派史坦顿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军政大臣,看他为最合适的人选。林肯遭刺杀后,史坦顿称许他为人类最伟大的领袖。爱得胜了!(注53)

    四.与政府的关系(一三1~7)

    一三1所有因信称义的人,都有责任顺服地上的政府。事实上,人人都有这样的责任,但保罗这里特别向信徒说。神在洪水后设立世上的统治者。他颁令说:「流人血的,人也必流他的血。」(创九6)这赋予人有权审判刑案,惩治犯事者。

    每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都必须有掌权者,其它人也必须服从权柄。否则社会就陷入无政府状况,百姓不可在这种状况下久安无碍。不管是什么制度的政府,有政府总比没有好。因此,神设立地上的政府,而所有政府都是在他的旨意下设立的。但这并不表示神认可统治者的一切所作所为。他当然不认可贪污腐败、残暴不仁和专制苛政!然而,事实始终是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无论信徒是身处于民主社会、君主立宪,甚至在极权统治下,都可以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政府架构里的人怎样,便决定了这个政府的素质。因此,地上的政府没有一个是完善的。唯一理想的政府,就是以主耶稣基督为王的仁君统治时代。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当保罗说要顺服地上的政府时,当时的皇帝就是暴君尼禄。当时的基督徒正面对黑暗的岁月。一场大火烧了半个罗马城,尼禄诿过于基督徒(事实上可能是他下令纵火的)。他把信徒下到沥青中,然后点火。他们成了活的火把,为他的荒宴照明。另一些信徒被缝上兽皮,然后交给恶狗撕碎。

    一三2纵是这样,若有人违抗或背叛政府,这是违抗或背叛神所设立的。凡抗拒合法地掌权的,都会招致应得的惩罚。

    当然会有例外。如果政府命令信徒犯罪,或要他对耶稣基督不忠,他就毋须听从了(徒五29)。任何政府都无权指挥人的良知。因此,有时候信徒为了听从神,就不得不招致人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他应准备好面对惩罚,不应有怨懑。无论如何,信徒都不可以**,也不可以加入任何谋反的行动。

    一三3一般来说,品行端正的人都不用惧怕掌权者。只有那些触犯了法律的人,才惧怕惩罚。因此,任何人要过一个免受票控、罚款、审讯和监禁的生活,他所要的就是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样他就得着掌权者的嘉许而不是责备。

    一三4统治者,不管是总统、行政长官、市长、法官,都是神的用人,即他是主的仆人和代表。或许他个人并不认识神,但他是神命定的用人。故此,大卫多次认定邪恶的扫罗王始终是神所膏立的(撒上二四6、10,二六9、11、16、23)。纵然扫罗屡次要谋害大卫,但大卫始终不容许他的手下伤害扫罗王。为什么?因为扫罗既是王,就是神所指派的。

    统治者作为神的仆人,理应促进百姓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安全、宁谧,以及一般的福祉。如果有人硬要犯法的话,他应知道自己终究要受惩罚,因为政府有权使他伏法并受惩处。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一句,强而有力地说明神赋予政府的权力。剑并非无关痛痒的,乃象征权力;权杖足以发挥这作用。剑似是说明统治者最终的权力,就是能施行死刑。因此,认为死刑只适用于旧约时代而不适用于新约时代,是不当的说法。本节是新约中,表示政府有权夺去死囚生命的。有人引用出埃及记二十章13节「不可杀人」一句,来反对死刑。这诫命禁止谋杀,但施行死刑并不是谋杀。杀人一词在希伯来原文特别指谋杀,因此新英王钦定本就译作:「不可谋杀。」(注54)旧约律法订明,一些严重的罪行,要受死刑的处分。

    保罗再次提醒我们,统治者是神的用人,但这次他说,他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换句话说,除了他是神的用人并与我们有益的以外,他也是服侍神的,要惩处一切犯法的人。

    一三5本节的意思是,我们基于两个原因顺从政府,就是惧怕惩罚,和保持良心无愧。

    一三6我们对政府的责任,不但要顺从,还要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就是要纳粮缴税。如果我们的社会法治严明,有警察和消防服务,这当然是好事。因此,我们应愿意缴交所需的费用。政府官员付出时间能力,维持社会安定以执行神的旨意,他们应得到我们的支持。

    一三7信徒虽是天上的国民(腓三20),但并不表示他们对地上的政府没有责任。他们必须按收入、房产和个人的产业纳粮。他们必须为货品出入囗上税。对那些奉命执法的人,信徒应带着敬意,惧怕开罪他们。信徒应就各位公务员的职称,对他们表示恭敬(纵使这些人的个人生活不一定能叫信徒常生敬意)。

    既是这样,基督徒总不应在言论上低贬总统或首长。就算是政治运动进入白热化阶段,他们仍应拒绝用说话来诋毁国家元首。因为圣经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三5)

    五.与将来的关系(一三8~14)

    一三8基本上说,上半节的意思是「要准时缴付帐单」。本节并非禁止任何形式的债项。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些债项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大部分都要按月缴付电话、煤气、电力、水费等等。此外,若不借贷,营商是不大可能的。这里所劝戒的,是拖欠金钱(即逾期未付的)。

    不过,这方面还有一些原则指导我们。我们不应为一些非必要的东西负债。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偿还的话,就不应举债。我们应避免用分期付款方式来购物,以致要缴付大额的利息。我们也不应借贷来购买一些会贬值的物品。基本上说,我们在财政上应做个负责任的人,就是过俭朴和量入为出的生活,并谨记借贷者是债主的奴仆(参看箴二二7)。

    我们常欠的债,是彼此相爱。在罗马书出现的爱字,除了一处之外(一二10),全都是agape,表示对别人深厚、无私、超凡的爱。这种超越人间的爱,不是因为被爱者有优越之处。相反,被爱者是完全不配得的。这种爱与别不同,在于不单爱那可爱的,连仇敌也是爱的对象。

    这种爱表现在施赠上,基本上是牺牲的施与。故此,神是这么爱世人,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基督爱教会,将自己给了教会。

    基本上这是意志的事,而不是情感的事。我们既受命去爱人,表示这是我们可以下决心去做到的。如果爱是一种不能控制的情感,只突如其来地产生影响,我们便毋须向神交帐了。当然,这并不否定爱是关乎情感的。

    未信主的人不能表现这种属神的爱。事实上,信徒单靠自己也不能活出这种爱。只有藉着住在里面的圣灵所赋予的能力,信徒才能够活出爱。

    在人世间,这爱的完美典范就是主耶稣基督。

    我们对神的爱,表现在遵从他的命令上。

    爱邻舍的人,就完全了律法;至少满足了律法中说要爱邻舍的部分。

    一三9保罗特别提出一些诫命,是禁止对邻舍作出没有爱心的行为的。这些诫命包括不可**、杀人、偷盗、作假见证和贪婪。爱是不会剥削别人身体的;不道德的却会。爱是不会伤害别人生命的;杀人的却会。爱是不会偷取别人财物的;盗窃的却会。爱是不会妨碍别人得到公正对待的;作假见证的却会。(注55)爱决不会对别人的财物有不正的欲望;贪婪的却会。

    或有别的诫命。保罗还可以提出另一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一切的诫命可以总结在爱人如己一句里。对待别人,就象对待自己一样的爱顾、体恤和仁慈。

    一三10爱从不会加害于别人。相反,爱积极地为别人的利益和荣耀着想。因此,凭爱心行事的人,其实正在用另一种方法去达成律法的要求。

    一三11本章的余下部分,鼓励信徒在属灵上要醒觉,在道德上要洁净。时候不多。恩典时代快将结束。时候快到,所以不容昏睡和闲懒。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任何时候更近了。救主快要来临,把我们接到父的家去。

    一三12现今的世代就象罪恶的黑夜,快将度尽了。永恒荣耀的白昼,即将为信徒来临。换句话说,我们应脱去世俗行为的污秽外衣,即一切与不义和罪恶有关的事物。并应带上光明的兵器,即为保护圣洁生命而披戴的。以弗所书六章14至18节详细描述了这些兵器,就是真信徒的各样品性。

    一三13这里强调基督徒的生活操守。我们既属乎白昼,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之子。基督徒与舞会狂欢、醉酒闹事、**纵欲、荒唐卑劣,甚至是囗角嫉妒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完全沾不上。

    一三14首先,我们所能采取的最好方策是要披戴主耶稣基督。换句话说,我们应承袭他的整个生活模式,象他一样地过活,接受他作我们的指导和典范。

    第二,我们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里的肉体,是指旧人、败坏的本性。他不断地嚷着,要用各种方法满足他,包括舒适、奢华、不法的性放纵、空洞的娱乐、属世的享乐、挥霍浪费、物质主义等等。当我们受诱惑去买一些东西,或设法方便自己犯罪,或重视肉体的事过于属灵的事,都是为肉体安排。我们总不可纵容肉体。我们应「一点机会也不容肉体恣意作乐」(费廉思JBP)。

    神就是用这段经文引导才华横溢但耽于肉欲的奥古斯丁归信基督,然后过纯净的生活。当他读到本节时,便向主降服了。从此,他就成为历史着名的「圣」奥古斯丁了。

    六.与其它信徒的关系(一四1~一五13)

    一四1这段经文讨论一些重要的原则,用以引导神的儿女处理一些较次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常令信徒产生纷争,但我们将看见,其实纷争是不必要的。

    软弱的基督徒,对一些较次要的事情有避忌顾虑。这里的例子是犹太信徒对于吃不洁的食物或在周六工作感到良心不安。

    第一个原则是:一个地方教会应接纳软弱的信徒为一分子,但不要令他因自己过分的避忌而卷入辩论去。基督徒毋须在琐事上意见一致,而仍能愉快地相交。

    一四2一个信徒享受完全的基督徒自由,活在新约圣经的教导下,相信百物都是洁净可吃的。百物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洁净了(提前四4、5)。良心软弱的信徒却对吃猪肉或任何其它肉类感到不安。他或许是个素食者。

    一四3所以,第二个原则是信徒之间要彼此忍耐宽容。成熟的基督徒不可轻看他软弱的弟兄,软弱的弟兄也不可因别人爱吃肉类海鲜而论断为有罪的。神已经收纳他为神家里的一分子,是有正当身分地位的。

    一四4第三个原则是每一位信徒都是主的仆人。我们没有权去审判别人,仿佛自己是主人。各人自有他的主人,要在主人面前得赞许或受责备。人可以冷漠傲慢地轻看别人,并因自己在事情上的观点而破坏别人的信心。然而,这样的态度是不对的。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主都能使他们站住。他有足够的能力使人站住。

    一四5部分犹太裔基督徒认为有责任守安息日。他们在良心上不能接受在星期六工作。因此,他们看这日比那日强。

    其它的信徒并不受犹太教的禁忌影响。他们认为日日都是一样。他们并不是认为六日是世俗的,只有一日是神圣的。对他们来说,每一日都是神圣的。

    然而,主日即一个星期的头一天,我们又应抱怎样的观点呢?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一天不是有特殊的地位吗?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的主是在这一天复活的(路二四1~9)。在随后的两个主日,基督向他的门徒显现(约二○19、26)。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正是七日的头一日;五旬节是将初熟之物献上的七个星期日后的那天(利二三15、16;徒二1)。初熟之物象征基督的复活(林前一五20、23)。门徒在七日的头一日聚集擘饼(徒二○7)。保罗指示哥林多教会在七日的头一日收集奉献。故此,在新约圣经中,主日确有其独特之处。不过,这一日并不象安息日一样只是义务的日子,而是特权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不上班,特别安排出来,作敬拜和事奉主之用。

    新约圣经从没有指示基督徒守安息日。但同时我们承认一个原则,就是在七日之中的一日要分出来,在六日工作之后可以休息。

    不论抱什么观点,原则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不过,还有一点要弄清楚,这原则只可用于道德上无分对错的事情上。当关系基督信仰的基要教义时,就没有各持己见的余地了。然而,当事物的本身无分对错时,就应容许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可因这些影响信徒之间的关系。

    一四6本节所说的守日的人,是犹太裔的信徒,对在星期六工作这事良心上感到不安。他不是认为守安息日可以让他得着或保持救恩,只是想这样做可以讨主喜悦。同样地,不守日的人,也是为了荣耀基督,他是信仰的实体,其它只是影儿(西二16、17)。

    自由地吃犹太人看为不洁的食物的信徒,要为这些食物低头感谢神。信心软弱而只吃犹太人看为洁净的食物的信徒,也感谢神。两者都求神祝福。

    上述的两种情况,神都受尊崇和得感谢。既是这样,又何必为这些事争执冲突呢?

    一四7基督在信徒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掌主权。我们并不是为自己活,乃是为主而活。当然,我们的言语行为会影响别人,但这并非所要讨论的。保罗强调,属神的人应以主作为生命的目标。

    一四8我们的一切行事为人,应得基督的监察和赞同。我们察验事物的方法,是带到主面前来看其真相。我们立志,就算是死,当我们到他那里去时,也要荣耀他。无论是活着是死了,我们都是属他的。

    一四9基督死了,又活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要作我们的主。我们也甘心乐意成为属他的人,向他献上满心的感谢。就算我们死了,身体葬在坟墓里,灵魂到他那里去时,他仍然是我们的主。

    一四10在这个事实下,一位诸多顾忌的犹太裔基督徒因他的弟兄没有守犹太节期又吃了不洁的食物,就定弟兄为有罪,可说是不智的了。同样地,信心强的弟兄轻看软弱的弟兄,也是错的。事实上,我们都要站在基督的台前(注56),这是唯一真正算数的判断。

    这次审判针对信徒的服侍工作,而不是他的罪(林前三11~15)。这是评检和论赏的时候,切勿把这个与外邦列国的审判(太二五31~46)或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混为一谈(启二○11~15)。后者是所有已死的恶人要面对的最后审判。

    一四11这里引述以赛亚书十五章23节,进一步强调我们肯定要在基督的台前(bema)显露。耶和华在这节中亲自有力地确定,万膝必向他跪拜,承认他至高无上的权柄。

    一四12这样看来,我们所有人都必要将自己的事,而不是其它弟兄的事在神面前说明。我们对别人实在有太多的判断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这样的权柄,对事情也没有充足的了解。

    一四13我们不应为这些在道德上无关痛痒的事,以审判者的身分判断主内的肢体;反而应定意,决不做任何事阻碍弟兄在属灵上的长进。这一切不必要的事,没有一样值得使我们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一四14保罗知道,我们也知道,没有任何食物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因为这一切只是给在律法下生活的犹太人定立的。我们所吃的东西,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的了(提前四5)。食物因神的道成为圣洁,意思是圣经清晰地表明,这一切都是好的。至于食物因人的祈求而成为圣洁,就是我们求神为自己的荣耀祝福食物,使我们因食物而得力量去事奉他。不过,如果信心软弱的弟兄认为吃猪肉(举例说)是错的,那么吃猪肉就是错的了。如果吃了,就是违反神赋予他的良知了。

    保罗说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我们必须明白他所指的,只是这些无关要紧的事物。事实上,世上有很多事物是不洁的,例如**书刊、**笑话、污秽的电影和各种不道德的事情。我们必须按上文下理来解释保罗的讲论。基督徒吃摩西律法列为不洁的食物,并不会因此在礼上受**。

    一四15我与信心软弱的弟兄一同吃饭的时候,如果知道他认为吃精心烹调的海鲜是不对的,我应否坚持吃这些食物的权利?如果坚持的话,我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而行了,因为爱的原则是顾念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爱人的心愿意放弃自己合理的权利,求使弟兄得益更多。食物的重要性决比不上基督已经替他死的弟兄的属灵益处重要。然而,如果我在这事上硬要使用所有的权利,就会对这信心软弱的弟兄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了。这是殊不值得的,因为神用了极重的代价,就是羔羊的宝血,将他的灵魂赎回。

    一四16因此,原则是我们不要让次要而并无不可的事,给别人制造机会,来毁谤我们「生活不严谨」或「没有爱心」。这就象为了一碗豆汤而牺牲我们的好名声。

    一四17在神的国里真正重要的,不是饮食的规矩,而是属灵的真正素质。神的国指以神为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整个领域范围。广义上包括所有宣称归信神的人。但从内在意义看,就只包括那些重生的人而已。经文的用意也是如此。

    神没有打算要他国的子民成为趋附饮食时尚的人、美食专家或美酒鉴赏家。他们的特征是活出公义的生命,有和平、谐协的品性,并有圣灵中的喜乐的心境。

    一四18一个人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事实无关要紧。能够蒙神喜悦、得人称许的,才是圣洁的生命。重视公义、和平、喜乐的人,都以遵从基督的教训来服侍他。

    一四19于是有另一个原则出现。我们不应为微不足道的事争吵,应尽量保持基督徒关系上有和睦、谐协。我们不应因坚持自己的权利而绊跌别人,反应致力使别人在至圣的真道上得建立。

    一四20神在他每一个儿女的生命中开展工程。因次要的事,诸如食物、饮料或日期,妨碍信心软弱的弟兄的生命工程,是令人婉惜的。在神的儿女,今天一切食物都是洁净的。不过,如果他吃的东西,使他的弟兄不安或在信心的道路上跌倒,就是不对的了。

    一四21不吃肉或不喝酒,或不作什么别的事,比起绊跌弟兄,或令他在属灵上后退,其轻重立见。为顾全软弱的弟兄而放弃我们可享的权利,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的。

    一四22我有完全的自由吃任何东西,因为我知道一切都是神所赐的,只要存着感谢的心吃便可。然而,我却不应在信心软弱的弟兄面前夸示这种自由。我们倒不如在私底下才行使这种自由,自不会绊跌任何人。

    能够完全地享受基督徒的自由,不受任何不必要的避忌所束缚,诚是好事。但放弃自己可享的权利,总比绊跌人而被定罪好。避免绊跌别人的人,是有福的。

    一四23至于信心软弱的弟兄,如果他的良心有所犹豫,但仍吃这食物,就是错的了。他吃这些东西,并不是信心的行动。他这行动在良心上有亏。违背自己良心的就是罪了。

    诚然,个人的良心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必须受神的道教育。然而安格写道:「保罗定了这条例,就是人应凭良心行事,纵使良心是会软弱的。若非这样,人的道德就会荡然无存了。」(注57)

    一五1本章首十三节继续讨论上一章的主题,就是如何处理一些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情。从犹太教改信基督的信徒,和从外邦异教归信基督的信徒,彼此之间关系紧张起来。于是,保罗请求这些犹太和外邦基督徒,彼此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那些坚固的人(即那些对在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物感到完全自由的人)应不求自己的喜悦,不可自私地坚持自己的权利。相反,他们应以恩慈和体谅来对待软弱的弟兄,完全接纳他们过分的避忌。

    一五2这里的原则是不可为讨自己喜悦而活。我们生活是要叫邻舍喜悦,使邻舍得益处,建立他。这是基督徒的态度。

    一五3基督给我们立下榜样。他活着是求他的父喜悦,不是自己。他说:「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诗六九9)意思是他对神的荣耀专心致志,而别人对神的侮辱就变成对他个人的侮辱了。

    一五4保罗引用诗篇,令我们想起旧约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虽然这些经文不是针对我们写的,却为我们预备了极宝贵的教训。当遇上问题、争战、苦难和麻烦时,圣经教导我们要忍耐,而忍耐的心生出安慰。故此,我们不至被风浪淹没,却因主的看顾引领,我们的盼望得以坚固。

    一五5这方面的考虑使保罗产生一个希望,就是赐忍耐和安慰的神,令坚固的和软弱的,外邦和犹太基督徒,能够因效法基督耶稣的教训和榜样,彼此和谐地相处。

    一五6结果是所有圣徒联合,一起敬拜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这是何等的景象!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一囗敬拜主!

    罗马书总共四次提到囗,组成一个「圆满得救者」的传记大纲。开始时,他的囗满了咒骂苦毒(三14)。其后他的囗被塞住了,并在审判者面前被定罪(三19)。然后,他囗里承认耶稣是主(一○9)。最后,他的囗主动地赞美、敬拜主(一五6)。

    一五7这里冒出另一个原则。虽然大家就次要的事可能有分歧,但却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这里说明在地方教会中互相接纳的真正基础。我们互相接纳,并不是基于宗派的联系、灵命的成熟程度或社会地位。我们接纳那些蒙基督接纳的人,使荣耀归与神。

    一五8在以下的六节经文,保罗提醒读者,耶稣基督传道的对象包括了犹太人和外邦人。这暗示我们的胸襟必须扩阔至足以接纳两者。诚然,基督到世上来,服侍受割礼的犹太人。神多次应许差弥赛亚到以色列人当中。基督的降临证实这些应许是真的。

    一五9然而,基督也赐恩典给外邦人。神定意使万民得听福音,凡信主的人都因神的大怜悯而荣耀神。这事不应令犹太信徒感到诧异,因为他们的圣经已多次预言了。例如在诗篇十八篇49节,大卫预告弥赛亚会在外邦的信徒中,歌颂赞美神。

    一五10申命记三十二章43节描绘外邦人在救恩的福乐中,与主的百姓以色列人一同欢乐。

    一五11诗篇一百一十七篇1节描述以色列在弥赛亚的千年国度里,呼唤外邦人赞美主。

    一五12最后,以赛亚加上他的见证,指出外邦人也将归入弥赛亚的统治下(赛一一1,10)。重点是外邦人分享弥赛亚的恩佑和福音。

    主耶稣是耶西的根,意思指他是耶西的创造者,而不是指他源自耶西(虽然这是真的)。耶稣在启示录二十二章16节形容自己是大卫的根,也是大卫的后裔。从他的神性看,他是大卫的创造者;从他的人性看,他是大卫的后裔。

    一五13因此,保罗用优美的祝福结束这段经文。他祈求那藉恩典使人有美好盼望的神,因众圣徒对他的信,使他们满有诸般的喜乐、平安。或许他在这里是特别想到外邦信徒,但祷告却广及所有人。实际上,那些藉着神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的人,不会有时间为无关宏旨的事争论。基督徒的共同盼望,是基督徒生活中强而有力的合一力量。

    七.保罗的计划(一五14~33)

    一五14在本章的余下部分,保罗道出他写信给罗马信徒的原因,并对探望他们的热切期望。

    虽然他从未见过罗马当地的基督徒,却深信他们会接受他的劝戒。他有这样的信心,因为他听闻他们的良善。此外,他肯定他们对基督教训的知识,使他们有条件彼此劝戒。

    一五15虽然保罗对他们在灵命长进上有信心,只是未曾与他们见面;他却毫不犹豫地提醒他们所拥有的福气与责任。他在文字上率直,发自神所给他的恩典,即神指派他作使徒的恩典。

    一五16他蒙神指派,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祭司。在他眼中,他作神福音的仆役,扮演祭司的角色,将得救的外邦人作为可蒙悦纳的祭献给神,因为他们藉着重生,因着圣灵而分别为圣归神。摩根欣喜地说:

    这节经文对我们在传福音和牧养的一切努力,带来何等璀璨的光辉!藉传福音而蒙拯救的每一个灵魂,不但被领进安全蒙福之境,更是献给神的祭物,能使他满意。这正是他所寻找的祭。凡经谨慎并耐性地指导认识基督的人,就都有他的样式;父神因这人而喜悦。故此我们竭力而为,不但要使人得拯救,更要使神心满意足。这是强大的原动力。(注58)

    一五17如果保罗夸囗的话,他并不以自己夸囗,而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他也不以自己的成就夸囗,只以神喜悦透过他成就的事夸囗。基督谦卑的仆人,不会自以为是地夸囗,却清楚知道神使用他来完成他的旨意。他明了自己算不得什么,他所有的没有一样不是领受的,若不是藉着圣灵的能力,他就不能够为基督作什么;这一点认识,化解了一切骄傲的诱惑。

    一五18保罗不敢擅自提及基督藉别人作的工。他只提到主如何用他来得着外邦人,使他们顺从主;就是主藉他所说所作的一切,即他宣讲的信息和他所行的神迹。

    一五19主用神迹和各种彰显圣灵能力的现象,来印证保罗的信息。神迹带出属灵的教训,使人感到希奇并受吸引。结果就是他到处传了……福音,先在耶路撒冷,巡回转到以利哩古(马其顿北部,亚得里亚海岸)。从耶路撒冷……到以利哩古,说明他传道工作的地理范围,而不是时间的先后次序。

    一五20保罗取道这条路线,因为他立了志向,要在福音未到的地方传福音。他的对象主要是外邦人,是从未听闻基督的。故此,他不在别人的根基上建造。保罗拓展新事奉工场的方式,并不是一个规范,主的其它仆人毋须依样画葫芦。举例说,神呼召一些仆人,在新教会建立以后,才到那里做教导的工作。

    一五21在外邦人中间进行这基础工作,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五二15),凡从未得知福音的外邦人将要看见,而从未听过福音的将要明白,他们都以真诚的信心回应了。

    一五22,23由于保罗定意要在人们未听过福音的地方工作,故此没有机会到罗马去。但如今他在本章19节提到的地区建立了基础,其它人可以在上面继续建造。因此,保罗有机会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想望,就是到罗马去。

    一五24他的计划是往士班雅(即西班牙)去的途中,在罗马稍作停留。他稍停罗马,不能得偿所愿,充分地享受相交生活。不过,能与他们彼此交往的愿望,总算稍得满足。他知道,他们会供应他所需的一切,让他能完成西班牙的行程。

    一五25但在目前,他要往耶路撒冷去,将从外邦教会收集的款项,带去供给犹太那里有需要的圣徒。这次收集捐款的事,哥林多前书十六章1节和哥林多后书八至九章都提到。

    一五26、27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的信徒,乐意地捐出金钱,使基督徒中的穷人得以解困。捐献的人完全出于自愿,他们这样做是合宜的。毕竟,由于犹太信徒将福音带给他们,使他们在属灵上有所得益。因此,期望犹太弟兄与他们分享养身之物也不为过。

    一五28、29当保罗办完了这事,按承诺将捐款带去后,就会在往士班雅去的旅途上路过罗马。他有充足的信心,知道当他到罗马时,会带同基督丰盛的恩典。每当他藉圣灵的能力宣讲神的话时,这恩典便倾倒出来。

    一五30保罗在结束这段经文时,热切地请他们为他祈求。他作出这样的请求,是因为他们彼此已经与主耶稣基督联合,并有从圣灵而来的爱。他请他们竭力,为他祈求神。诚如蓝斯基所说:「这里呼吁代祷者要热切地祈求,正如在竞技场上的参赛者全情投入地比赛一样。」(注59)

    一五31保罗具体地提出四方面要求代祷。第一,保罗请他们代祷,使他能脱离在犹太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们激烈地反对福音,正如保罗以往一样。

    第二,他请罗马的信徒代祷,祈求犹太圣徒会欣然地接受这笔赈济的捐项。当时犹太人仍有强烈的宗教偏见,针对外邦的信徒和将福音传到外邦人那里。此外,接受救济的人,总会感到被冒犯。许多时候,受恩者往往要比施恩者更为胸襟广阔才可!

    一五32第三个请求,是主会令这次罗马之行成为喜乐之旅。顺着神的旨意一句,显示保罗渴望在凡事上蒙主带领。

    最后,他祈求这次旅程可以使他在是非多端和疲劳倦厌的事工中得安息。

    一五33保罗在结束本章时,祈求神这赐平安的源头能成为他们的福分之源。在本章中,主被称为赐忍耐安慰的神(5节)、使人有盼望的神(13节)和这里赐平安的神。他是一切美善的事的源头,是可怜的罪人今世和永恒福祉的源头。阿们。

    八.欣赏其它人(一六)

    骤眼看来,罗马书的最后一章似是一条乏味的单子,对今日的信徒没有意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受忽略的一章,便会发现有不少重要的教训。

    一六1保罗形容非比是坚革哩教会中的仆人(注60)(新英王钦定本)。我们毋须猜测她是属于某个差会的。任何姊妹在地方教会事奉的,都可以成为「女执事」。

    一六2初期教会的基督徒,每当从一个教会到另一个教会去探访,都会带同荐信。这样做是尊重所往探访的教会,也方便造访者。

    所以,保罗在这里介绍了非比,并请收信人看她为真信徒,以合乎圣徒的体统来接待她。他还进一步要求信徒尽量帮助她。保罗推荐她,称赞她致力帮助别人,包括保罗。她大概是位孜孜不倦的姊妹,常接待传道人和在坚革哩的其它信徒。

    一六3保罗跟着向百基拉和亚居拉问安,他们在事奉基督耶稣上是保罗的得力同工。有基督徒夫妇为基督的缘故甘愿辛苦劳碌,不遗余力,我们该怎样感谢神!

    一六4百基拉和亚居拉确曾为保罗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次英勇行为的详情。保罗为此感激,经他的努力而归主的外邦众教会也应如此。

    一六5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即是说,他们的家里确有一群信徒聚集。事实上,到二世纪后期,才有教堂的出现。过去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在哥林多生活时,也曾在他们家里建立教会。

    以拜尼土的意思就是「配受称赞的」。诚然这亚该亚(注61)省的首位信徒确是人如其名。保罗称他为我所亲爱的。

    一六6在本章中,妇女的名字很显着,有力地说明她们发挥的广泛作用(1、3、6、12节等)。马利亚象个勤勉勇毅的战士般服侍圣徒。

    一六7我们不知道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在什么时候与保罗一同坐监。不能肯定亲属一词,是指他是保罗的近亲,还是指大家都是犹太人而已。此外,也不知道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是指他们受到使徒的尊敬,还是他们是杰出的使徒。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比保罗先成为基督徒。

    一六8继而出现的是暗伯利,也是保罗所亲爱的。若不是因各各他的救恩,我们就无法知道这些人的名字,这也是我们唯一得为人知之处。

    一六9耳巴奴赢得我们同工的称呼,而士大古则称为我所亲爱的。本章就象基督台前的缩影,在那里每一样对基督的忠诚都会得到称许。

    一六10亚比利经过了一些重大的试验,并赢得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称赞。

    保罗向亚利多布家的人问安,很可能是指大希律孙儿家里的基督徒奴隶。

    一六11希罗天可能也是一个奴隶。他是保罗的亲属,会是亚利多布家里唯一的犹太裔奴隶。

    此外,几个拿其数家里的奴隶也是信徒,保罗问候他们。可见甚至在最低社会阶层中的人,也可以得到基督信仰中最上等的祝福。这分单子包括奴隶的名字,是要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提醒,就是在基督里一切社会阶级分别都要除掉,因为我们全都在他里面合而为一。

    一六12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两个名字的意思分别是「讲究的」和「奢侈的」,但在事奉主的工作上,却是名望其实的刻苦耐劳。可亲爱的……彼息氏是另一个例子,她是地方教会中不可或缺的女同工之一,但要到她们离去后,大家才体会她们的重要。

    一六13鲁孚可能是西门的儿子,西门曾为耶稣背负十字架(太二七32)。他是在主蒙拣选的,不单指着他的得救说,也是指着他的基督徒品格;换句话说,他是个优秀的圣徒。鲁孚的母亲曾将保罗当作儿子般看待,因此保罗亲切地称呼她为我的母亲。

    一六14、15亚逊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罗巴和黑马可能都是一个家庭教会的活跃分子,这家庭教会就象在百基拉和亚居拉家里的一样(一六3、5)。非罗罗古和犹利亚、尼利亚,和他姊妹,同阿林巴可能是另一家庭教会的核心人物。

    一六16圣洁的亲嘴是圣徒彼此亲切问候的常见方式,现在仍流传在一些国家中。保罗指定圣洁的亲嘴,避免举止失礼。在我们的文化,一般以握手代替亲嘴。

    保罗当时身处的亚该亚省的众教会,也问收信人的安。

    一六17使徒保罗在结束这封信前,不得不提醒收信人要防避不虔的教师,以免他们偷偷的溜进教会。基督徒必须慎防这些人。他们会聚众夥合,并绊跌无知的人,摧毁他们的信心。信徒要慎防细看,察验人的教训是否背乎基督徒所学纯净之道;有的话,就要完全拒绝躲避。

    一六18这些假师傅并不服侍我们的主基督。他们只服侍自己的欲望。他们最擅长运用动人的说话和花言巧语,来哄骗那些无知的信徒。

    一六19收信人对主的顺服是众所周知的,保罗因此欢喜。但他仍提醒他们要知所识别,顺从善的教导,对恶的却要愚拙迟纯。

    一六20这样,赐平安的神就要使他们乾净俐落地胜过撒但。

    这是保罗典型的祝福,愿圣徒在朝着荣耀前进时,能得着所需的一切能力供应。

    一六21我们晓得提摩太是保罗在信仰上的儿子,也是他的同工。至于路求,除了知道他和保罗一样是犹太裔外,就一无所知了。而耶孙(徒一七5)和所西巴德(徒二○4),则可能在别处出现过,他们都是犹太人。

    一六22德丢是替保罗笔录这封信的人。他抓着机会,加上他个人对收信者的问候。

    一六23新约圣经中最少有四个人名叫该犹。这里的该犹大概就是哥林多前书一章14节提到的那位。他出名善于接待,不但接待保罗,还接待一切有需要的基督徒。以拉都(中文圣经24节)是哥林多城内管银库的。然而,他与使徒行传十九章22节、提摩太后书四章20节提到的是否同一人,就不得而知。保罗只简单地称呼括土为兄弟,但毕竟这都是尊荣!

    一六24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你们众人同在(圣经新译本注脚)是保罗典型的祝福结语。与第20节下比较,只加上了众人二字。事实上,大部分罗马书的抄本将第25至27节的赞美放在十四章之后。亚历山大(NU)文本省略了第20节。不论用祝福还是赞美来结束一卷书,都是好的。两者都以阿们结束。

    一六25本书信以赞美作结。赞美是献给神的,他能照保罗所传的福音使属他的人站立得稳。保罗称这福音为我所传的福音。当然得救的途径只是一条,但神委托他作外邦人的使徒。至于其它使徒如彼得,就将福音传给犹太人。这是公开地宣扬耶稣基督的信息,将永古隐藏不言的伟大真理传讲出来。在新约圣经中,奥秘是指以往未为人认识的真理,人用自己的智力永远无法发掘出来的,但如今却揭示出来了。

    一六26这里指为奥秘的真理,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藉着福音一同成为神的后嗣,一同成为基督身体的肢体,一同领受他的应许(弗三6)。

    这奥秘藉着众先知的书,如今显明出来──并不是藉着旧约的先知,而是新约时代的。旧约圣经还未有这真理,却在新约众先知的书揭示出来(参看弗二20,三5)。

    这福音的信息是神命定要指示万国的民,使人可以因信服真道而得救。

    一六27神是真智慧的独一来源和展现,愿荣耀因耶稣基督我们的中保永远归与他。

    保罗这封伟大的书信在此结束。主把这封书信赐给我们,我们当如何感谢他!如果没有这封书信,我们会是如何的贫乏!阿们。

    评注

    1(一4)有些解经家认为「圣善的灵」指基督自己的圣洁本质,即他作为人而有的灵。

    2(一29)部分抄本的誊写员错误地删去「性不道德」一句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希腊文里,porneia与下一个字poneria(邪恶)十分相似。

    3(一31)本节有五个反义的字,全都是用「没有前缀」(alpha-privative)(例如a-theist就是「没有神」的意思)。这和英语中用un-为前缀的文字结构相似。NU文本省了「不饶恕人的」(aspondous),因为与「不怜悯人的」(astorgous)相似。

    4(二4)葛普斯(A.P.Gibbs),PreachandTeachtheWord,页12/4。

    5(二6)薛弗尔(L.S.Chafer),SystematicTheology,III:376。

    6(三22)NU文本省了「加给一切」一句。

    7(三23)直译作「犯了罪」的意思(过去不定时,而非完成时态)。

    8(附篇)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都是一样。

    9(三24)裴雅森(A.T.Pierson),ShallWeContinueinSin?页23。

    10(三24)温格德(P.VanGorder),见OurDailyBread。

    11(三30)格兰菲德指出(Romans,I:222),要找出当中细微的差异,并不令人信服。奥古斯丁认为,差异只是修辞上的变化而已。他的见解大概正确。

    12(四1)或是「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的经历。

    13(四13)读经会出版《每日天粮》。

    14(四19)部分抄本省略了「不」字,但始终含义是没有分别的。

    15(四24)麦敬道(C.H.Mackintosh),TheMackintoshTreasury:MiscellaneousWritingsbyC.H.Mackintosh,页66。

    16(五11)1611年的英王钦定本(KJV)译成「赎罪祭」是正确的,意思为和好。

    17(六1)孙德生(J.O.Sanders),SpiritualProblems,页112。

    18(六5)何治(C.Hodge),TheEpistletotheRomans,页196。

    19(六11)安汝慈(R.Paxson),TheWealth,Walk,andWarfareoftheChristian,页108。

    20(六11)麦卡尼(C.E.Macartney),Macartney'sIllustrations,页378,379。

    21(六14)邓尼(J.Denney),St.Paul'sEpistletotheRomans,TheExpositor'sGreekTestament,II:635。

    22(六19)加汉(C.Gahan),GleaningsinRomans,inloco.

    23(六21)雷思福(M.Rainsford),LecturesonRomansVI,页172。

    24(六21)裴雅森(Pierson),ShallWeContinueinSin?页45。

    25(七15)霍士德(H.Foster),在TowardtheMark,页110的文章。

    26(七23)卡亭(G.Cutting),《旧天性与新生命》(小册子),页33。

    27(八1)不少人认为「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一句,是错误地从第4节抄过来的。不过,大部分抄本有这句,用以进一步形容在基督里的人的情况。

    28(八10)新英王钦定本(NKJV)的译者,将pneuma理解为圣灵,所以用大写字母的S。在原来的抄本,所有字母都是大写的(安色尔字体,uncials),因此在理解时会有差异。我们认为这字是指信徒(人)的心灵。

    29(八15)请参看评注28。除了解作圣灵,另外的解释并不是指人的灵,而是与奴仆的心相反的心态。

    30(八18)在希伯来语,「荣耀」一词引伸自「是沉重的」这个动词。因此,犹太人会察觉这里是运用双关语,希腊文没有这个作用。

    31(八31)这是加尔文一生的座右铭。

    32(八32)麦敬道(C.H.Mackintosh),出处不详。

    33(八37)如果直译,可作「我们超级得胜者」(hupernikomen)。

    34(八39)比方,这些字也用于占星术上。

    35(九4)TheNewScofieldReferenceBible,页1317。

    36(九5)有关这问题,请参看何治着Romans,页299-301的评注。

    37(九16)摩根(G.C.Morgan),SearchlightsfromtheWord,页335,336。

    38(九21)伯恩斯(A.Barnes),Barnes'sNotesontheNewTestament,页617。

    39(九23)欧德曼(C.R.Erdman),TheEpistleofPaultotheRomans,页109。

    40(一○10)凯理(W.Kelly),NotesontheEpistletotheRomans,页206。

    41(一○10)邓尼(J.Denney),邬斯特在RomansintheGreekNewTestament,页178引用。

    42(一○14)何治(Hodge),Romans,页545。

    43(一一1)可惜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可得的祝福已归教会,他们并不介意同时承受预言要临到以色列人的咒诅!

    44(一一32)威廉斯(G.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871。

    45(一一33)宾克(A.W.Pirk),TheAttributesofGod,页13。

    46(一二1)顾拔(N.Grubb),C.T.Studd,CricketerandPioneer,页141。

    47(一二6)何治(Hodge),Romans,页613。

    48(一二6)史特朗(A.H.Strong),SystematicTheology,页12。

    49(一二6)不过,原文所用的定冠词,在一些情况下实际上等于一个代名词。

    50(一二19)蓝斯基(R.C.H.Lenski),St.Paul'sEpistletotheRomans,页780。

    51(一二21)达秘(J.N.Darby),引自其新译本圣经,罗一二21的评注。

    52(一二21)喀特欧(G.W.Carver),出处不详。

    53(一二21)施蕴道(C.Swindoll),GrowingStrongintheSeasonsofLife,页69,70引述。

    54(一三4)在希伯来文中,一般用作「杀死」和「宰杀」之义的动词是qatal和harag。十诫用了「杀害」(rahats)这个明确的动词,希腊文的翻译也同样清楚。

    55(一三9)NU文本省略这个命令。

    56(一四10)部分古老的抄本(NU)作「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不是「基督的」(TR和M版本)。然而,我们知道审判者是基督,因为父已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22)。

    57(一四23)安格(M.F.Unger),Unger'sBibleDictionary,页219。

    58(一五16)摩根(Morgan),Searchlights,页337。

    59(一五30)蓝斯基(Lenski),Romans,页895。

    60(一六1)如果原文是指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岗位,就已用上diakonos(「仆人」、「执事」)的阴性字。

    61(一六5)NU文本作「亚西亚」(不过,保罗很可能是在哥林多写这封信的,而哥林多是在「亚该亚」)。

    
新约 哥林多后书
    「简介

    「对我来说,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启示的透明度,是其它经卷无可相比的。」~撒德拿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若说哥林多前书是信徒最常阅读和传讲的书卷,哥林多后书便是最为传道者忽略的一卷书了。然而,这书卷却十分重要。无疑,哥林多后书在翻译上的困难和带讽刺的写作风格,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中大量的斜体字,显示译者要附加许多用词,才能在译文中清晰地表达这卷充满感情的书信。

    要理解这书卷是困难的。书中许多经节最低限度可以说是含糊的。形成这现象有几个原因:(1)保罗用了许多讽刺的言词,但有时我们却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于讽刺手法。(2)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保罗准确的行程、他同伴的行程,和他所写的书信。(3)本书是封十分私人的信,所用的言词常是心中的言语。上述几点令本书变得不易理解。

    但这些困难不应叫我们却步。幸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本书中的基本真理,只是细节上较隐晦而已。

    哥林多后书也是多人爱读和爱引述的书信。细心研读之后,你就会明白个中原因了。

    贰.作者

    虽然有些人指出本书一些地方有窜改的成分,但实际上没有人否定保罗是哥林多后书的作者。事实上,本书的整合性(有保罗典型的离题作风!)是明显的。

    外证哥林多后书有很强的外证,但这些外证却比哥林多前书稍迟出现。奇怪的是,罗马的革利免并没有引述本书,而坡旅甲、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和居普良全部曾引述这书。马吉安把本书列为他所接受的第三卷保罗书信。本书也列在穆拉多利经目中。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后,哥林多后书作者的外证就层出不穷了。

    内证保罗书信的内证是无可驳斥的。除了腓利门书外,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最私人和最少谈到教义的书信。书中谈到细微的个人事情、使徒保罗特殊的表达手法,还有本书与哥林多前书、加拉太书、罗马书、使徒行传的紧密联系,全都是支持保罗是本书作者的传统看法。本书作者与收信人跟普遍被承认的前书相同,是一个很清楚的明证。

    叁.写作日期

    哥林多后书大概在前书写成后不足一年便完成,写作地点是马其顿(有些早期译本说明是在腓立比)。一般接受其写作日期是主后五十七年,但许多人认为是五十五或五十六年,而夏励加则选择了主后五十三年。

    肆.背景与主题

    我们深深喜爱哥林多后书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封私人信。似乎我们在本信中比其它更贴近保罗的心。我们感受到保罗如何为主的工作大发热心。我们明白到生命之最高呼召的威严。我们读到保罗列出自己曾受过的苦时,暗暗地感到惊讶。我们经历到保罗回应狂妄的批评时那种义愤。总而言之,保罗似乎让我们进入了他心灵中每一个隐情里。

    使徒行传十八章记述保罗第一次探访哥林多。这事发生在他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即他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辩道之后。

    在哥林多,保罗与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织帐棚的工作,并在会堂传道。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与他会合,一起参与这次传道工作,为期最少十八个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犹太人拒绝保罗所传的道,他便转而向外邦人传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犹太人领袖便拘捕保罗,带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辖范围为理由,把他们逐出公堂。

    这次审讯后,保罗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后起程前赴坚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该撒利亚和安提阿的长途旅程。

    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保罗再访以弗所,并在那里逗留了两年。期间,哥林多教会派了访问团来探望他,要求他在许多事上给予意见。哥林多前书的写成,就是为了回答这些疑问。

    使徒保罗其后着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对他信中的内容有何反应,尤其在教会如何处理犯罪之肢体的问题上。因此,他离开以弗所,前往特罗亚,盼能见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过到马其顿去。提多在那里为他带来好消息和坏消息。教会中的圣徒处罚了犯罪的圣徒,结果这位圣徒的灵性复苏过来;那是好消息。但信徒从未履行他们的计划,把捐献送给耶路撒冷有缺乏的圣徒那里;那是不太好的消息。最后,提多报告说,假师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跃,正在动摇保罗所建立的工作,并怀疑他作为基督仆人的权威;那就是坏消息!

    保罗就在这些处境下,在马其顿写成哥林多后书。

    在前书,保罗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导师,但在后书,他则取了牧者的职分。你若细心聆听,会听出一个真正爱神子民的人的心跳声,他甚至愿意为他们的好处而献上自己。

    现在就让我们准备就绪,开始这奇妙的探险旅程。研读这些「呼出来的思想、燃烧着的言语」时,让我们祷告,求圣灵光照我们。

    大纲

    壹.保罗解说自己的职事(一~七)

    一.问候(一1、2)

    二.安慰受苦者的职事(一3~11)

    三.保罗改变计划的解释(一12~二17)

    四.保罗的荐书(三1~5)

    五.旧约与新约之对比(三6~18)

    六.清楚地传讲福音的责任(四1~6)

    七.有属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八.在基督审判的光中活着(五1~10)

    九.保罗在事奉上问心无愧(五11~六2)

    十.保罗的事奉态度(六3~10)

    十一.保罗求圣徒有宽宏的心(六11~13)

    十二.保罗求圣徒有合乎圣经的分别(六14~七1)

    十三.保罗喜闻哥林多的好消息(七2~16)

    贰.保罗勉励信徒为耶路撒冷圣徒捐献(八~九)

    一.慷慨捐献的好榜样(八1~9)

    二.完成收集捐献的忠告(八10,11)

    三.慷慨捐献的三个原则(八12~15)

    四.收集捐献的三位好弟兄(八16~24)

    五.要求哥林多信徒证明保罗夸赞他们的话没有落空(九1~5)

    六.慷慨捐献的报酬(九6~15)

    叁.保罗为自己的使徒身分辩护(一○~一三)

    一.保罗对指控者的回应(一○1~12)

    二.保罗的原则:为基督开拓新领域(一○13~16)

    三.保罗的最高目标:主的称许(一○17、18)

    四.保罗维护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五.保罗为基督受苦证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六.保罗所得的启示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七.保罗所行的神迹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八.保罗未决定访问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九.保罗的使徒身分有哥林多信徒作证(一三2~6)

    十.保罗愿意亲切地对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十一.保罗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新约 哥林多后书1-5章注释
    壹.保罗解说自己的职事(一~七)

    一.问候(一1、2)

    一1保罗在书信的开始介绍自己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必须一开始就这样说明自己的身分,因为哥林多教会中有人怀疑保罗是否真的由主所差遣。他的回应是,他并没有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这职事,也不是为人所任命,而是透过神的旨意,被差遣去作基督耶稣的工作。他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被呼召作使徒。这是他生命中一个不能忘记的经历,并且也是这个呼召叫他在许多痛苦的日子中坚持下去。他为基督作工,许多时候都受压过于他的负荷。若没有这个呼召的确证,他可能已放弃事奉,走回头路去了。

    本节谈到提摩太,但这并不表示他曾协助保罗写成这信,只显示保罗写信时与他在一起。虽然当时他与保罗同在,但关于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动向,则有许多不能确定之处。

    这信是写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神的教会表示那是属于神的信徒之**。那并不是异**的**,也不是非宗教的**,而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们从世人中被呼召出来归属于主。无疑保罗写这信时,仍记得他第一次怎样来到哥林多,并在那里传讲福音。沉迷于偶像崇拜和荒淫生活的人,都来相信耶稣基督是主,并蒙他奇妙的恩典所拯救。虽然哥林多教会后来面对着许多困难,但保罗想起这些亲爱的人,生命得到巨大的改变时,心中便充满喜乐。本书信不单是写给哥林多教会,也是给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的。亚该亚在希腊的南部;我们在信中会谈到马其顿,那是在希腊的北部。

    一2愿恩惠平安……是我们熟悉的问安语,并且叫我们想起亲爱的使徒保罗来。保罗要给神的子民最大的祝愿时,他不会以物质如金和银来作为祝愿的内容。他十分清楚这些东西很快便会消失,因而他愿读者得着属灵的祝福,如恩惠平安等,包括在天堂的这一边(即今世),要临到可怜之罪人的每一件美事。邓尼说:「恩惠是福音开始和结尾时的用字,而平安──灵魂的健全──是指基督在人心灵中所完成的工作。」(注1)这些祝福是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涌流出来的。神我们的父是源头,主耶稣基督是管道。保罗把主耶稣基督与父神相提并论,因为作为三位一体神之一,基督与父神是同等的。

    二.安慰受苦者的职事(一3~11)

    一3由本节至11节,使徒保罗为了自己在困苦逼迫中得着的安慰而发出感谢。无疑,那安慰就是提多在马其顿带给他的好消息。其后保罗又指出,无论他受患难或得安慰,结果都是使他牧养的信徒得到好处。保罗是向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献上感恩。那是神在新约中一个完整的称谓。他不再被称为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或雅各的神。现在他是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这名称也暗示了一个重大的真理,就是主耶稣既是神,也是人。神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这是指神与耶稣──神的儿子──的关系。但神也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这是指他与基督──神的儿子──的关系。此外,神也给描述为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所有慈悲和安慰都是从神来的。

    一4每当保罗受患难,他都知道神以安慰与他同在。他在这里说出神要安慰他的一个原因。神安慰他,好叫他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别人。对我们来说,「安慰」一词通常指伤心时所给予的慰藉。但在新约中,这词有更广的意义,指我们有需要或缺乏时,在我们身边的人给予我们鼓励和劝勉。本节教导我们的是实际的功课。我们受安慰,要记得向别人给予这安慰。我们不应逃避病人或丧家,却要飞往需要鼓励者的身边。我们受安慰不是为了得舒服,而是要作安慰者。

    一5保罗能安慰别人,因基督所赐的安慰,跟他所要忍耐的痛苦同等。这,基督的苦楚并不是指救主代赎时所受的苦。后者是独特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但基督徒既与基督相连,他们就能够,也确实地受苦。他们要忍受责备、拒绝、敌意、憎恨、被弃、被出卖等等。这些就是基督的苦楚,因为他在地上生活时曾受这些苦,并因为他身体的肢体经历这些苦楚时,他仍要忍受这些苦。在我们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参看赛六三9)。保罗在这里指出的要点是这些痛苦都有充足的补偿,那就是同享基督的安慰,这安慰是充充足足的。

    一6使徒保罗在其苦难和安慰中,都能看见当中的美善。无论苦难或安慰,都已被十字架净化了。他受患难,是为叫圣徒得安慰得拯救――不是使他们的灵魂得救,而是让他们有经历试炼的力量。他们会因保罗的忍耐力而得鼓舞,并认为神若能给保罗有足够恩典去忍受苦难,也必能给他们同样的恩典。当卢德福发现自己在「逆境的酒库中」,正如他常有的光景,他开始四处找寻主的一些「上好的酒」。他也许是从保罗的榜样学得这功课;保罗往往能带着泪眼找到彩虹。

    使徒保罗所得着的安慰,会使哥林多信徒充满安慰,这安慰能叫他们忍受保罗所受的那样苦楚。只有那些经历过最深试炼的人,才知道对其它经历同样试炼的人该说什么话。一位失去了独生子的母亲较能安慰另一位经历同样创痛的母亲。天父痛失了独生爱子,便最能安慰那些失去所爱之人的人。

    一7保罗表示深信哥林多信徒既已知道为基督受苦的意义,也必经历到基督带安慰的帮助。对基督徒来说,他们不会只是受苦,基督的安慰常是随着受苦而临到的。我们也可以有保罗这样的信心。

    当代圣经(英文圣经LivingBible的中译本)把3至7节意译如下:

    我们有一位何等奇妙的神――他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是一切慈悲的泉源,当我们面对困难和试炼时,他也是安慰我们、赐我们力量的那一位。他为何要这样做?就是当别人有困难,需要我们的安慰和鼓励时,我们也能用神所赐的帮助和安慰来安慰他们……我们遭遇困难时,神安慰了我们――而这样,也为了帮助你们:从我们个人的经历,让你看见,神在你们经历同样苦楚时,会怎样温柔地安慰你们。他会给你们力量去忍受苦难。

    一8保罗讲论一般的苦难和安慰后,也特意谈到他最近所经历的一次重大的试炼。他不希望哥林多教会的众弟兄不晓得他在亚西亚遭遇的苦难。(亚西亚并不是指整片亚洲大陆,而是现今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省分。)保罗在这提到的苦难是什么?也许那是指在以弗所发生的暴乱(徒一九23~41)。有些人认为那是指一次严重的病患,又有人认为可能是指从哥林多而来,使人沮丧的消息。幸而,这段经文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知道准确的细节。

    然而,那苦难极之沉重,保罗竟被压下去,连往常的耐力也不胜负荷,他甚至连活命的指望也绝了。

    费廉思译本(JBP)的意译对理解本节颇有帮助:「那时我们完全被痛苦淹没了;担子极重,是过于我们能背负的;事实上,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完了。」

    一9保罗的前景十分黯淡,他已有被判死刑的感觉。若有人问他说:「是生还是死?」他必会说:「是死。」神容许他的仆人面临此绝境,以致他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叫死人复活的神无疑是用作无所不能的神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只有死路的人,保罗以为自己就是这样,能叫死人复活的神是他唯一的希望。

    一10在圣经英王钦定本的传统(和主要的抄本)中,保罗用了三种时态去谈论拯救:过去时态(曾救),现在时态(现在……救),和将来时态(将来还要救)。(注2)若保罗所指的是以弗所的暴乱,那么,当时的境况就是暴乱忽然停止、他逃脱了(徒二○1)。保罗知道过去曾救他脱离险境的神,现在也能天天救他,而且会继续救他,直至最后,他要完全脱离世上灾难和逼迫的时候。

    一11保罗宽宏地假设哥林多的信徒在他经历这重大的试炼时,一直在为他祷告。实际上,许多信徒都在批评这位伟大的使徒,他们在施恩宝座前有否记念他其实很成疑问。然而,保罗却愿善意地解释他们的疑惑。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指保罗藉多人的祷告而蒙拯救的恩典。他认为他得以逃脱,全赖众圣徒的代求。他说由于许多人曾代祷,现在有许多人可以因祷告蒙应允而谢恩。

    三.保罗改变计划的解释(一12~二17)

    一12保罗认为他可以倚靠信徒的祷告,因为他与他们相处,向来都很坦率。他可以夸囗待他们正直,他的良心也见证他的行为是圣洁和诚实的,是从神而来的坦白真诚。他没有屈服于人的方法,而是藉着神所赐的、他不配得的力量(恩惠),在所有人面前直率地行事。这在哥林多信徒中间,应该是十分明显的。

    一13他过往与哥林多信徒相处,为人耿直,在本书中也一样。他所写的正是他要说的话。他们不需猜测字里行间的意义。这信的意思就在字面,是简单而明确的。保罗要说的话就是他们所念的、所认识的,他希望他们到底还是要认识,到底是指在他们活着的日子。

    一14哥林多教会已有几分认识保罗,即有些信徒已认识他,但却不是全部。忠实的信徒明白两个事实――他们要以保罗夸囗,保罗在主耶稣的日子要以他们夸囗。主耶稣的日子特别指基督审判的宝座,到时蒙救赎的人的事奉会得到评估和赏赐。保罗展望审判时,难免看见那些藉他的事奉而信主者的面孔。他们将会是他的喜爱和冠冕,他们也会因神藉保罗领他们到基督面前而欢欣。

    一15这样深信意指深信他们因保罗是耶稣基督的真使徒,因他毫无疑问是诚实的人,而感到欢欣。他希望确信必得着他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护,才到他们那里去。他早有意在前往马其顿之前先探访他们,然后从马其顿回程时再次造访。他们再得益处,是指两次探访,而不是一次。

    一16「再得益处」在本节进一步加以解释。如上述,保罗的计划是离开以弗所后,会渡到亚该亚,即哥林多所在的省分,然后北上马其顿。在马其顿传道后,他会返回哥林多。保罗希望他们给他送行往犹太去――这大概是指在接待和祷告上的支持,而不是金钱上的支持,因为他稍后指出他决意不接受他们的资助(一一7~10)。

    一17保罗原来的计划并没有实现。他从以弗所前往特罗亚,由于找不到提多,便直接往马其顿,取消了往哥林多的行程。因此,他在本节中问道:「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么?」这大概就是诽谤他的人所说的。「保罗是无常、善变的!他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人可以是一个真使徒吗?」保罗质问哥林多信徒他是否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他所定的计划,是否公从情欲起的,因而结果忽是忽非?他是否只以舒适和便利作考虑?费廉思的译文颇能捕捉此神髓:「我们更改了计划,就表示我们是善变的吗?你们以为我是在开玩笑,说『是』而实『非』吗?」

    一18保罗把关乎行程的谈论转移到他的传道上。可能批评他的人说,若他说的话是不可靠的,他传的道也都是不足信的。

    一19保罗辩说,他的行动并不是不可靠的,因为他所传的救主是神圣、不变的那一位,在他里面并没有动摇或改变。保罗首次访问哥林多时,是与西拉和提摩太同去的(徒一八5),他们曾传讲那位可靠的神的儿子。「信息绝对不会不稳妥,因为是关乎那位不动摇的神的儿子。」辩论的要点是在灵里传扬主耶稣的人,不会有批评者所指控的行径。邓尼说:「保罗的论证可能被倡善者引用,但却没有批评者可这样捏造。」他怎可以传讲一位信实的神,而自己却言而无信?

    一20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都在基督里应验了。所有在基督里看见神的应许得应验的人,都会说「阿们」:

    我们靠着一个应许:打开圣经,我们仰望神,神说:「你们可藉基督得着这一切。」藉着信靠基督,我们向神说「阿们」。神透过基督说话,我们相信基督;基督俯就我们,我们的信心则向上伸展,而神的每一个应许都在基督里实现。我们在基督里,并透过基督,得着应许,并说:「主啊!是的;我信靠你。」这是一个出于信心的「是的」。(注3)

    这一切都叫神因我们得荣耀。邓尼写道:「人的心灵渐渐明白,神已经超越他们的想象,为他们说了好话,而这些好话在他儿子里确实是稳妥、确定的。这样,神便得到荣耀。」

    因我们这几个字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在基督里得到神的应许,是因西拉、提摩太、保罗等人的传讲。若保罗如他的对敌所指控的,是一个骗子,那么,神可以使用一个欺诈和说谎的人,去达致这样奇妙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21保罗跟着指出,哥林多信徒和他都系于同一生命。神在信心建立了他们,在基督里,藉着神话语的工作坚固了他们。他也用圣灵膏他们,给予他们资格、力量,并教导他们。

    一22神又用印印了他们,并赐圣灵在他们心里作凭据。这里让我们认识圣灵的另外两个职事。印是一个拥有和确证的记号。圣灵住在信徒心内,标记着信徒现已属于神,他们已得到永恒的保证。这印当然是看不见的。别人不能藉我们身上的名牌认出我们是基督徒,我们只能以圣灵充满的生命作证据。神也赐圣灵在他们心里作凭据,或说作保证金,以保证随后要得着整个产业。当神拯救一个人,他会赐圣灵在他心里。正如一个人得着圣灵,他也进入神完全的产业之中。圣灵今天在我们生命中所给予的祝福,在将来的一天,会完全属于我们。

    一23从本节至二章4节,保罗再回头处理哥林多信徒说他善变的指控,并率直地解释他不如期造访哥林多的原因。由于人不能分辨保罗内心直正的动机,他便呼吁神在这事上给他作见证。若保罗按他计划的时间探访哥林多,他可能要以强硬的态度来处理他们的问题。他可能因圣徒容忍教会中的罪而责备他们。他延迟了往哥林多的行程是要宽容他们,免他们痛苦忧伤。

    一24然而使徒保罗这样说,并不想任何人以为他要作哥林多教会的独裁者。因此,他补充说:「我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使徒保罗并非要管辖他们对基督的信心。他不希望他们以为他是暴君。相反,他和同工只是要帮助他们得着快乐,就是说,他愿意在他们的基督徒路上尽力协助他们,使他们的喜乐增加。

    下半节可译作:「你们在信心上站立得住。」表示他们信仰上并没有需要改正之处,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已站稳了。保罗期望他们改正的,并不关乎教义,而是在教会里的生活行为。

    二1本节接续第一章最后两节的话题。保罗进一步解释说,他没有按计划往哥林多去,是因为他的责备,必定无可避免地为他们带来忧愁。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们那里去,必须大家没有忧愁这句话,似乎暗示他在使徒行传十八章1至17节记载的第一次探访之后,曾有一次叫他们伤心痛苦的探访。这次探访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14节和十三章1节也有暗示。

    二2若保罗到哥林多来责备信徒,他当然会使他们忧愁。然而,他自己也会感到忧愁,因为他原想在他们中间得到喜乐。正如雷历的翻译:「我若使你们不愉快,那么,除了忧愁的人以外,还有谁叫我快乐呢?我这样做一点也不会感到舒服。」

    二3与其因到访使双方都感到忧愁,保罗决定写一封信。他希望这封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哥林多信徒能对不顺从神的弟兄施加处分,而保罗下次来访时,不再因他与这群亲爱的人有紧张的关系而变得忧愁。

    本节上半所指的是哥林多前书,还是一封已失传的信?许多人认为那不会是哥林多前书,因为第4节说该信是在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的情况下写成的。其它学者却认为这描述很符合哥林多前书。可能保罗写了一封严厉的信给哥林多信徒,而这信已经失传。大概他是在那次叫他们忧愁的探访(林后二1)之后写了这信的,并且委派了提多送去。这封信可能是二4、9,七8、12所指的。

    无论那一个才是正确的观点,本节的意思是:保罗曾写信给哥林多信徒,以致他探访他们时,不会因那些应叫他快乐的人的忧愁而忧愁。他深信那使他快乐的事情,也会使他们快乐。从上文下理可见,他的意思是用敬虔的心来处理教会的纪律问题,会使双方都得快乐。

    二4我们在本节深深地体会一位伟大牧者的心肠。保罗因哥林多信徒容忍教会中存有罪而感到极其难过。这事使他心里难过痛苦,热泪涌流到他脸上。明显地,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罪的感觉,比哥林多信徒自己还要强烈。他们不应认为本信是要使他们难过,而应视之为保罗疼爱他们的明证。他希望先发出本信,叫他们有足够时间去补救现时的处境,以致他后来的探访,能使他们快乐。「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若有敬虔的人劝导或劝告我们,我们不应感到愤慨。相反地,我们应看这样的人是真正关心我们的。我们应视那义正词严的责备是出于神的,应为此而感恩。

    二5从本节至第11节,使徒保罗更直接地谈到形成这困境的事情。请留意保罗那极度的恩慈和关怀。他一次也没有提到那犯罪者的名字。有叫人忧愁的可能指哥林多前书五章1节的**的人,或另一个在教会中捣乱的人。我们假设所指的是前者。保罗并不以为这是针对他的一个行动。这事也使所有信徒有几分忧愁。

    二6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同意对犯罪者执行纪律处分。他们显然已把他逐出教会。这行动已使他真诚地悔改,并且与主恢复和好的关系。现在保罗告诉哥林多信徒说,那人的责罚已经够了。他们毋须再延长惩罚期。下半节说是众人的责罚。有些人认为众人是指教会中过半数的人。有些则坚持那是指全体会众,除了那受罚的。后者认为处理教会问题时,过半数人的决定并不足够。他们说教会若让圣灵来带领,他们的决定应是一致的。

    二7、8现在那人已彻底悔改了,哥林多教会应赦免他、坚固他,重新让他进入教会的相交之中。他们若不这样行,他便有忧愁太过,甚至沉沦的危险。那就是说,他对获得赦免已感绝望,因而意志消沉。

    哥林多信徒可以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伸出双手,以喜乐温柔重新接纳他。

    二9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是要试验圣徒。保罗给予他们一个机会表示是否按照保罗的吩咐,顺从神的话。当时他建议教会禁止那犯了罪的人回来聚会相交。他们按吩咐做了,证明真是顺从的。现在保罗希望他们作下一步的行动,就是接纳他再回来。

    二10费廉思意译本节为:「你们若赦免一个人,可以肯定我也赦免他。我个人若有什么需要赦免他的,在基督面前,我必赦免他。」保罗盼望圣徒知道,他们赦免那悔改了的犯罪者时,保罗是彻底与他们契合的。他若有什么要赦免,便是在基督面前,为他们赦免的。

    本书信对教会纪律的强调显示出其重要性。然而,这题目在今天许多福音派教会中却被忽略了。这又显示了我们虽能宣称相信圣经的默示,但却会为了配合自己的计划而拒绝听从。

    二11教会若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执行纪律是危险的,同样地,若犯罪者真心悔改也不去宽赦他也是危险的。撒但常以狡猾的方法进入这样的处境。首先,他会使教会容忍罪去破坏她的见证,其次,若教会不与悔改者复和,他便会使这人忧愁过度。撒但若不能以恶行摧毁一个人,便会利用随着悔改而来的过度忧伤。

    对于「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巴斯德说:

    撒但利用各种计谋来使人转离真道:用筛子「筛」他们(路二二31),用「诡计」欺骗他们(本节),用「稗子」来「挤住」他们(太一三22),用「诡计」挑引他们(弗六11),象咆哮的狮子一样唬吓人(彼前五8),化作天使欺骗人(林后一一14),用「网罗」缠绕他们(提后二26)。(注4)

    二12保罗在这里重提他在第4节搁置了──关乎改变行程的题目。他并没有象先前宣布的那样如期到访哥林多。前段的经节解释说,他没有到访哥林多是为了避免自己严厉地责备他们。由本节至17节,保罗确实地说出他在这重要时刻的工作。如上文所说,保罗离开以弗所往特罗亚去,期望在那里遇见提多,得闻哥林多教会的消息。他到达特罗亚时,主奇妙地为他开了门,传基督的福音。

    二13虽然这是一个黄金机会,但保罗心里却感到不安,因为他没有遇见提多。哥林多教会成为他心里沉重的担子。他应留在特罗亚传基督的福音,还是继续前往马其顿?他作出了决定,要渡到马其顿去。读者会有兴趣知道哥林多信徒读到这话时有何反应。他们是否知道(也许带点羞愧)是他们的行为使保罗感到不安,并且他为了获悉他们的属灵景况,放弃了一个传福音的大好机会?

    二14保罗并没有被打败。无论他往那里去传扬基督,他都能夸胜。因而他从心里发出感谢: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罗伯逊说:

    没有加以解释,保罗便跳出了沮丧的困境,象鸟儿一样奋力飞向喜乐的高处。他象鹰一样高翔,能骄傲地轻蔑那在他脚下的低谷。(注5)

    保罗在这藉用了罗马胜利者之行列作象征。他们打胜了仗,光荣回国时,会牵着俘掳走过首都的街道。捧着香的人在两旁前进,香气便渗透在整个景象中。这样,保罗描述了主象一个得胜者,从特罗亚向着马其顿前进,并带同保罗前行。主藉着他的仆人,无论往那里去,都得胜利。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藉保罗渗透各处地方。迈耳写道:

    无论他们往那里去,人都藉着他们认识基督更多;主那可爱的性情变得更显而易见。人会留意到空气中一阵清幽的香气,这香气把他们吸引到拿撒勒人耶稣的面前。(注6)

    因此,保罗并不感到这场与撒但的争战是失败的,却知道主得胜了,他也在分尝这胜利。

    二15在保罗所说的胜利行列里,香气对得胜者来说表示一次光荣的胜利,但对俘掳来说却是一个不幸。因此,保罗谈到传福音有双重效果:对得救的人是一回事,对灭亡的人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事。对接受福音的人来说,那是荣耀之将来的保证;对其余的人,却是灭亡的预兆。然而,无论在那一景况,神都得着荣耀,因为在主来说,这个景况是恩典的香气,那个景况是公义的审判。迈耳说得好:

    因此,若说我们对神来说是基督的香气,意思就是我们的生活必须让神想起耶稣在世的模样。由于神每天看顾着我们,我们必须让神从我们身上看见耶稣,并叫神想起(只是以人的话来表达)那奉献给神,作为馨香之祭的宝贵生命。(注7)

    二16对得救的人来说,基督徒是活的香气叫他活,但对那灭亡的人来说,却是死的香气叫他死。我们就是如费廉思所称的「生命的香气」,为信的人带来生命。但却为那些拒绝相信的人带来「灭亡的死味」。有一件旧约事件巧妙地解说了这双重的效果。神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后,便为他们带来死亡和破坏(撒上五)。但约柜送到俄别以东家后,却为他和他的家人带来祝福和昌盛(撒下六11)。传讲这信息能带来影响深远的后果,保罗想到这重大的责任时,便呼喊说:「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二17加上「我们能」几个字,便较能看见16节与本节的关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我们能,因为我们没有为利混乱神的道」等等。(但仍要按三章5节来理解,保罗在那里说,他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许多人(注8)是指意图叫哥林多信徒离开保罗的犹太教师。这些人是怎样的?保罗说他们为私利贩卖、出卖神的道。他们有图利的动机。他们把神的工作变为可图利的职业。为利一词也用于那些在酒中搀进杂质的人。这些假师傅也把自己的道理搀进神的话语中。例如,他们把律法和恩典混淆了。

    保罗并不是那些混乱神的道之人的一分子。他可以从四方面描述他的事工。首先是由于诚实,意指他的事工并没有任何隐瞒之处,是诚实的。在他的事工中并没有诈骗或托辞,每一件事都是公开的。罗伯逊幽默地解释这意思说:「保罗的浆果从表面的到底下的都一样好。」(注9)

    其次,他描述他的事工是由于神。换句话说,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于神的。神是信息的源头,而他也从神得着力量去继续作工。其后,他再加上在神面前,意思是保罗事奉神的时候,自觉神常常在看顾他,他感到要向神交待,并知道没有任何事可瞒过神的眼。最后,他再加上凭着基督讲道,意思是他是奉基督的名、凭着基督的权柄讲道,他作基督的发言人。

    四.保罗的荐书(三1~5)

    三1在二章17节的下半,保罗用了四个清楚的语句来描述他的事工。他知道有些人,尤其是批评他的人,会觉得他在称赞自己。因此,他以一个问句开始本章,他说:「我们岂是又举荐自己么?」他说又并不表示他先前曾举荐自己。只是有人指控他这样做,现在他预期有人又再这样控告他。

    岂象别人,用人的荐信给你们,或用你们的荐信给人么?保罗说的别人是指二章17节提到的假师傅。他们带着荐信来到哥林多,也许是从耶路撒冷带来的。极可能在他们离开哥林多的时候,也会带同哥林多教会的荐信。初期教会信徒从一处到另一处去的时候,往往会带同荐信。保罗在本节并非要阻止这种做法,而是巧妙地指出这些假师傅只能用这些信来举荐自己,否则,他们不能再拿出别的凭据!

    三2到哥林多来的犹太派基督徒质疑保罗的使徒权柄。他们否定他是基督真正的仆人。也许由于他们在哥林多信徒心中引起这疑问,以致哥林多信徒要求保罗下次来访时,要带同一封荐信。他已问他们是否需要这样一封信。他到哥林多来的时候,他们岂不是异教的偶像崇拜者吗?他岂没有领他们相信基督吗?主岂没有给他哥林多人的宝贵灵魂,作为他使徒事工的印记吗?这就是回应那质疑的答案。哥林多信徒本身就是保罗的荐信,写在他们心里,却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的。在保罗的情况里,一封白纸黑字的荐信是不必要的。哥林多信徒就是保罗所结的果子,而保罗则把他们铭记心中。不但如此,他们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指他们的悔改在整个地区里,是人所共知的。众人知道这些人有了改变,他们从偶像崇拜转而至敬拜神,现在正过着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他们是保罗属神事奉的明证。

    三3骤眼看来,本节似跟第2节相反。保罗曾说哥林多信徒是他的荐信,现在他又说他们是基督的信。在第2节,他说荐信是写在他心里;在本节下半,显然基督把荐信写在哥林多信徒心里。这些矛盾如何协调呢?答案是保罗在第2节指出哥林多信徒是他的荐信,本节便给予解释。也许我们把两节经文连起来,便可看见当中的关系:「你们是我们的荐信……因为说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换句话说,哥林多信徒是保罗的荐信,因为众人都清楚看见主已在他们生命里施恩工作。他们明显是基督徒。保罗既曾把他们领到主面前,他们便是他的荐信。这是说藉着我们修成的用意。在他们生命中作工的是主耶稣,但他是藉着保罗的工作去成就的。

    保罗之敌人的荐信是用墨写的,保罗的荐信则是永生神的灵写的,因此是属神的。墨当然会褪色、被涂擦和破坏,但神的灵写在人心里是永恒不灭的。保罗再补充说基督的信并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到哥林多来的人并不能看见基督的信刻在纪念碑上,或置于市场中央,因为信是写在当地基督徒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

    保罗把石版和心版作对照的时候,无疑他心里也记着律法与福音的分别。当然律法是在西乃山上颁的,刻在两块石版上。但在福音之下,神透过写在人心里、恩典与爱的信息,得着人的顺服。保罗稍后要详细讲诵这题目,因为他在这里只略作暗示而已。

    三4我们听见保罗满有信心地谈到他的使徒职分和主交付他的工作,可能会问:「保罗你岂能这样确定地谈到这事?」问题的答案就在本节。为使徒职分而辩护看来好象是自我夸奖,但他在本节否定这样的说法。他说他的信心能站立在神面前,即他的信心能经得起神的细究。他对自己或自己的能力并没有信心,但因基督,并在信徒生命中看见的基督的工作,他找到事工的明证。哥林多信徒生命中显着的改变作了使徒保罗的举荐。

    三5保罗在本节再一次否认他凭着自己便足以成为耶稣基督的使徒。他事奉的能力并非从里面出来,乃是从上头而来。使徒保罗并不会急着邀功。他知道若不是神使他有能力承担这事工,就没有任何事能得以成就。

    五.旧约与新约之对比(三6~18)

    三6讨论过自己的保荐和作工的资格后,保罗在这里详细地解释他的事工本身。在以下一段经文里,他把旧约(律法)与新约(福音)作一对比。他有充分的理由作这对比。在哥林多对他作出严厉批评的是犹太派基督徒。这些人意图把律法与恩典混淆。他们教导基督徒要遵守某部分的摩西律法,好能完全被神接纳。因此保罗在这里要显示新约是超越旧约的。他开始论到这题目时说,神使他胜任新约的执事。约就是应许、合约或圣约。旧约是神向摩西颁布的法律制度。在旧约下,人要顺服才得到祝福。那是行为之约。那是神与人之间的合约。人若履行义务,神也会守约。但由于行为在于人,所以不能达致公义。新约就是福音。在新约下,神藉着耶稣基督代赎的恩典,立约要无条件地赐福与人。新约下每一件事都在乎神而不在乎人,因此,新约能成就旧约所不能达到的。

    保罗指出几样有关律法与福音的对比。他在本节开始第一个对比,说: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许多解释都认为本句的意思是,你若只看圣经外表、字面的字义,并按着字句去行,却不服从整篇的精意,你所得的祸害比帮助更多。法利赛人就是一个例证。他们行什一奉献一丝不苟,但对人却没有怜悯和爱心(太二三23)。虽然可以这样「应用」本段经文,但那却不是其解释。本节的字句是指摩西的律法,而精意则是指神恩惠的福音。保罗说字句是叫人死的时候,所指的是律法的作用。不能遵守圣诫的人都受到律法责备。「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三20)「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神从没有意图用律法叫人活。相反地,律法的目的是叫人知罪,和判定人的罪。新约在这里称为精意,那是旧约中之预表和影象的应验。律法所要求但不能达到的,现在都由福音来成就。

    戴伟舒扼要地说:

    「字句」叫人死可见于旧约时代开始时,三千人在西乃山被杀;精意叫人活则可见于五旬节圣灵降临时,有三千人得救。(注10)

    三7本节和第8节继续两约的对照。使徒保罗在这里详细地对比那伴随着律法之颁布的荣光和福音的荣光。荣光一词在第三至四章出现了十七次。旧约被称为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这说法只可以指十诫。凡不能守诫的人都有被处死的可能(出一九13)。保罗没有说律法的颁布并不带有荣光,事实也并非如此。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颁赐十诫,神的同在和能力是清楚可见的(出一九)。事实上,摩西站在山上与神相交后,他的脸也开始发光,反照着神的荣光。因而,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荣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脸。他们定睛看着摩西便感到眩眼。但保罗加上一句很重要的话:这荣光原是渐渐退去的。这话的意思是摩西脸上耀眼的光芒并不是永久的。那只是暂时性的荣光,是渐渐退去的。这里的属灵意义是旧约的荣光只是暂时的。律法有一个很明确的功用,就是要显露罪。律法表明神那圣洁的要求,而在这意义上是荣耀的。但这荣耀要等到基督的时代才赐给人;基督是律法的成全,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罗一○4)。律法是影儿,基督是实体。律法显明那将来的更美的事,而那些事要在世人的救主身上实现。

    三8若律法也有这荣耀的特质,那属灵的职事,岂不更有荣光么?「属灵的职事」指福音。神的灵引导着福音的传讲,跟着神又把这灵赐予那些接受救恩好信息的人。「属灵的职事岂不(将会)……」,英译中这「将会」并不是指将来的时间,而是指一个无可避免的结果。若一个事实或景况存在,另一个事实便确实地「将会」出现。

    三9旧约在这里称为定罪的职事。定罪是旧约的结果。旧约律法把所有人定罪,因为没有人可以守全律法。然而,当中也有荣光。律法在当时有一个实际的目的和用途。但称义的职事,荣光就越发大了。何治说:「称义的职事是彰显公义的职事,人从而得称为义,免于从律法而来的责备。」(注11)福音的荣光并不是肉眼所能看见的,而是用心灵去领悟的深远的优点。各各他山的荣耀盖过西乃山的荣耀。

    三10虽然从一方面看,律法是有荣光的,但与新约相比的时候,就算不得有荣光了。本节让我们看见一个强烈的对比,说我们若把两约并排,其中一个的荣光便盖过另一个,即新约超越了旧约。罗伯逊说:「更大的荣光使那小的黯然无光。最少在一点上,旧约似是没有荣光的,因为新约有极大的光芒。」(注12)邓尼说:「阳光灿烂地照耀时,天空上就再没有别的荣光了。」(注13)

    三11若那废掉的有(直译作「带有」)荣光,这长存的就更有(直译作「在……里」)荣光了。我们应留意「带有」和「在……里」。本节的要点是:荣光随着律法的颁布而出现,但荣光却是新约的元素。颁布旧约时,荣光曾出现,但神恩惠的福音本身是有荣光的。

    本节也对比了律法那过渡、短暂的性质,以及福音永恒的性质。那废掉的只可以指十诫:「那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7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说礼仪方面的律法已废掉,但十诫则仍存在。那么,本节经文足可驳倒其主张。

    三12保罗在本节提到的盼望显出他深信福音的荣光永不会褪色或黯淡下来。由于保罗有这极强的确据,所以他能够大胆讲说。他没有任何需要隐瞒的东西,没有理由要蒙上帕子。今天世上许多宗教,都有一些说是奥秘的事。初信者要被领进深奥的隐秘里。他们要经过一个等级,又进入另一等级。但福音却不然,福音中每一件事都是清楚和公开的。福音中清楚说明救恩、三位一体神、天堂和地狱等教义,并给予完全的确据。

    三13不象摩西将帕子蒙在脸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将废者的结局。本节的背景可见于出埃及记三十四章29至35节。出埃及记告诉我们,摩西在西乃山与神相会,从山上下来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脸面发光。因着他脸上的荣光,以色列人不敢走近。但他招手叫他们近前来,他们才走近他。然后,他把耶和华对他说的话,象诫命一样向他们颁布。出埃及记三十四章33节说:「摩西与他们说完了话,就用帕子蒙上脸。」保罗在本节解释摩西为何这样做。摩西这样做是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将废者的结局。他脸上的荣光是一种渐褪色的荣光。换句话说,神颁赐给他的律法是带着一种短暂的光辉。这光辉当时已渐渐减褪,摩西不想他们看见其结局。摩西并不是要隐藏荣光,而是荣光渐褪。格连特说得好:「摩西脸上的荣光要退去,让另一个脸上的荣光显出来。」(注14)这已在主耶稣基督降临时发生了。结果是新约的职事不需要用帕子蒙着脸。福音的荣光永不会黯淡或褪色。

    三14但他们的心地刚硬。以色列人看不见摩西的行为的真正意义。历代以来,犹太人也是这样。就是到了保罗写这信的时候,他们仍以律法为一个得救的途径,却不接受主耶稣基督。

    直到今日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帕子还没有揭去。换句话说,保罗写这信的时候,犹太人诵读旧约,仍未发现摩西藏在帕子后面,没有显露在他们先祖面前的奥秘。他们不知道律法的荣光是渐褪的荣光,而律法已在主耶稣基督身上应验了。

    这帕子在基督里已经废去了。原文中并没有「帕子」一词,有解经家就认为在基督里废去的不是帕子,而是旧约。一个更有可能的解释是,当人来到基督面前,了解旧约的困难便消失了。何治说得好:

    惟有当人看旧约为有关基督的预言和预表时,旧约经文才可被理解。认识基督……能把旧约的帕子除去。(注15)

    三15这里说的象征有些微的改动。在旧约里,帕子是蒙在摩西脸上,但现在帕子是在犹太人心上。他们仍要靠行为来称义,不知道救主已经在各各他山上作成了这工。他们意图靠自己的功劳取得救恩,不知道律法其实是要责备他们,不知道他们应躲进主的膀臂里,寻求怜悯和恩典。

    三16本节他们的心可以指一个犹太人,或指以色列全民。无论那一方,只要他们的心归向主,接受耶稣为弥赛亚,帕子就会除去,暗晦亦不复存在。这真理让人明白律法的所有预表和象征,都要在神的爱子、以色列人的弥赛亚身上应验。若所指的是以色列民,则本节是指向将来的日子,到时一群相信主的余民会归向主,正如罗马书十一章25、26、32节所预言的。

    三17保罗一直在强调基督是打开旧约的钥匙。他在这里再次强调这真理,说:主就是那灵。多半译本,包括新英王钦定本,暗示那灵是圣灵。但上下文显示主是旧约的灵,因为「预言中的灵意,乃是为耶稣作见证」(启一九10)。旧约中所有预表和预言都在基督里得着应验。主的灵在那里(注16),那里就得以自由,意思是耶稣基督在那里被看为主或耶和华,那里就得以自由;即从律法的辖制中得释放,读圣经时不再暗晦不明,并得以除去帕子,直接注视主的脸。

    三18在旧约中,只有摩西可以得见耶和华的荣光。在新约下,我们众人都得着权利,可以看见主的荣光。摩西跟众民谈话后,要用帕子蒙着脸,但我们则得以敞着脸。我们因着认罪和离罪,并且向神向自己完全忠诚,便得以敞着脸了。一位资深的印度宣教士曾说,我们必须「放下罪的帕子,放下伪装、做作、不再投入不真实的战线、不作各种妥协、各种中间标准、各种是和非。」

    下一步是好象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镜子就是神的话。我们读圣经,便会看见主耶稣的一切荣光。我们仍未能与他面对面相见,只从圣经所返照的去觐见他。

    要留意我们所看见的是主的荣光。保罗在这里所想到的并不是耶稣在世上为人的完美品格,而是他现在高升至神右边的荣耀。如邓尼所指出的,基督的荣耀是:

    他分享父神的宝座,他是教会的元首,他是神恩惠之丰富的拥有者和赐予者,是世界将来的审判者,各种敌对势力的征服者,并且是他子民的代求者。简言之,他拥有所有君王的威严。(注17)

    我们有了复活高升之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便变成主的形状。这是基督徒圣洁的秘诀――全神贯注基督。不是注视自己,那只会带来失败;也不是注视别人,那只会带来失望。而是全心注视主的荣光,我们就愈来愈象他。

    这奇妙的改变过程是荣上加荣,那就是从一种程度的荣耀到另一种程度。那并不是即时的改变。没有基督徒曾一下子就有了主的形状。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紧急转机。那并不象律法那渐渐褪去的荣耀,而是一种不断加添的荣耀。

    这奇妙过程的能力是从神的灵而来的――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我们仰望荣耀的主,认识他、默想他、崇敬他,主的灵便在我们生命中行奇妙的神迹,叫我们愈来愈象基督。

    达秘指出司提反怎样藉着仰望主而得改变:

    我们可从司提反身上看见这样的改变。司提反被人用石头击打,他仰望天上,看见神和耶稣的荣耀。基督曾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司提反看见耶稣在神里面的荣耀,便祷告说:「主阿,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基督在十字架上说:「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司提反则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他被改变,有了基督的形象。(注18)

    让我们思想一下新约的超越荣耀。在旧约,只有一人面上有荣耀。而今天,基督用宝血买赎了我们,这就变成了神所有子民的权利。而且,我们并不是只在脸上反映神的荣耀,我们众人在新约中实际上是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摩西的脸反映主的荣耀,我们脸上则从里面散发出荣耀来。

    这样,保罗便结束了他对新约的深层属灵的解释,以及新约和旧约的对比。

    六.清楚地传讲福音的责任(四1~6)

    四1在第四章头六节里,保罗强调基督的每一个仆人都有神圣的责任去将福音信息表明出来。我们不应用帕子蒙着福音,不应把任何东西隐藏或神秘化。所有信息必须清楚、忠实和真诚。

    保罗一直谈到神怎样奇妙地使他成为新约的仆人。他现在从这一点开始讨论这思想线。既知道基督徒职分有极大的尊严,象保罗这样的人就不会丧胆。当然在基督徒的事奉里,有许多叫人失望沮丧的事情,但主在每一次有需要时,总会给予怜悯和恩惠。因此,无论什么事情叫人多么沮丧,鼓励往往比沮丧更大。

    保罗不丧胆。面对一些似乎不能超越的障碍,保罗不会懦弱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

    四2费廉思的意译给本节加上了色彩:

    我们不会说把戏,不会行诡诈,不会不诚实地窜改神的话。我们将真理表明,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

    无疑保罗又再想起那些渗入了哥林多教会的假师傅。他们的方法常与邪恶的势力相同,就是无耻地诱人犯罪,狡猾地欺瞒真理,使用诡辩,和在神的话语中搀假。至于不谬讲神的道理,保罗无疑是指这些人最喜爱的游戏――意图把律法和恩典混淆。

    使徒保罗所用的方法很不相同。圣经说他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将真理表明出来可以有两种形式。用坦白、可了解的态度直述真理,就是将真理表明出来。我们若在生活上,在别人面前活出真理,让他们从我们身上了解真理,这也是在表明真理。保罗同时用了这两种方法。他传讲福音,他在自己的生活上也顺从福音。他这样做,便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

    四3使徒保罗一直在说他极关心如何把神的真理向人表明。他既教导人,自己也去实行。对一些人来说,福音若是蒙蔽的,那肯定不是神的错,而保罗也希望不是他的错。然而,他知道在他写这信时,也有人不能了解真理。他们是谁?就是那些灭亡的人。他们为何这样受到蒙蔽?答案可见于下一节。

    四4撒但是那罪犯。他在这里被称为这世界的神。他用帕子把不信者的心眼蒙蔽了。他使他们长久留在黑暗中,免得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使他们得救。

    在我们的宇宙中,太阳长远是照耀着的。我们并非常常见到阳光,因为太阳和我们之间有东西在阻隔着。福音的光常是照耀着的。神常常设法照耀人的心。可是撒但将很多不同的障碍放在不信者与神之间。那可能是骄傲、反叛、自义、或许多林林总总的事情。这些事情都防碍福音的光照耀人心。撒但就是不希望人得救。

    这福音与基督的荣耀有关。保罗在这里向信徒表明的并不是那位拿撒勒的木匠。那不只是两手伸开,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而是受死、埋葬、复活,现今在天上神右边的主耶稣基督。他是信徒相信的对象――天上荣耀的神子。

    四5在本节中,我们看见传道者最坏的和最好的讲题。最坏的讲题是自己,而最好的讲题是主耶稣基督。

    显然犹太派基督徒惯于传讲他们自己。保罗远离这一群人。他不会费时在这样没有价值的讲题上。他的主题是基督耶稣为主。他努力把人带到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们愿意向耶稣基督跪拜,并且向他表敬意,以他为他们生命的主。

    使徒保罗介绍他自己和同伴是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的。这样,他们有效地把自己和同工隐藏在背景里。他们只是仆人,准备以任何方法把人带到主耶稣面前。

    四6保罗在本节把罪人的悔改与创世时照耀的光作一比较。

    起初神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一3)。

    这里保罗是说那起初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那是多么美妙。起初创世时,神吩咐光照出来。在新的创造里,神自己却亲自照在我们心里。这是何等与人靠近!

    创世记第一章前部分描绘创世时的图画。神起初创造的人是无罪的。可是罪进入了世界,并带来了黑暗。

    福音被传讲时,神的灵运行在人心里,正如他起初创世时运行在渊面上。

    然后,神光照这人的心,让他看见他是一个有罪的人,他需要一位救主。「创世记中物质世界的创造以光开始,属灵的创造也一样。神藉圣灵『光照我们的心』,属灵生命便开始了。」(选录)

    本节继续解释为何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这句似乎显出神的目的只是让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达秘的新译本建议一个有意思的改变:「使神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面上的知识光照出来。」换句话说,神光照我们的心并非单为给我们知识,而是藉着我们这些知识能光照别人。「我们并不是祝福的终点,而是赐福的媒介。」(选录)

    这说法的例证可见于保罗自己的生命。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神光照在他心中。他知道他所恨恶的那位,以及他以为已葬在犹太墓中的那位,是那荣耀的主。从那时起,他便往各处传扬那知识之光,就是认识那显在耶稣基督面上的神的荣耀的光。

    七.有属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四7论述了讲明福音信息的责任后,使徒保罗在此想到受托传扬这奇妙福音的人。经文中的宝贝是指荣耀的福音信息。另一方面,瓦器是指人脆弱的身体。两者有着极大的对照。福音象一颗美钻,每一个角度都闪烁着光芒。细想这样一颗美钻竟然交托给如此脆弱易碎的瓦器!

    破烂瓦器,其貌不美

    内藏珍宝,谁能想到?

    属天宝藏,绽发光芒――

    地上圣徒,彰显基督!

    脆弱器皿,载着珍宝,

    历代以来,众所期待,

    慷慨之手,赐下丰盛,

    神的厚礼,独生爱子!

    地上圣徒,倒空谦卑,

    不受注意,不被知道,

    作神器皿,圣洁器皿,

    充满基督,唯独基督!

    勿让泥土,遮盖荣耀,

    勿让自我,防碍光照,

    传讲基督,奇妙故事

    软弱瓦器,充满主荣耀!

    ~伯芬

    神为何把这宝贝放在瓦器里?答案是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神不希望人使用人类的方法,而是用他自己伟大的能力。因此他刻意把福音信息交托给软弱,并且常是不标致的人。所有赞美和荣耀必须归给创造主而不是受造物。

    心里暗自喜乐,

    主所托付任务,过于我所能作,

    如此一来,若做得好,

    赞美归神,不归于人。

    ~晓顿

    朱伟慈说:

    若瓦器夺去宝贝的荣耀,首饰盒比其上的珠宝更引人注目,那必定是出了岔子。若图画比画框次要,若宴会中的器皿取代了食物,那便是一个错误的用意。若「优越的能力」是出自我们,而不是出于神,我们的基督徒事奉便有危险。这等超卓是短暂的,如草一样瞬间便枯毁,被遗忘。(注19)

    保罗写本节的时候,显然正想着士师记第七章的事件。士师记记载基甸的军队只带备号角、空瓶和瓶内藏着的火把。军队见了暗号,便要吹角,并打破手中的瓶。瓶子打破后,火把的光便照亮,吓倒敌人。敌人以为基甸有一大队军队,而不是只有三百人。保罗要指出的是,正如在基甸的事件里,惟有军队把瓶子打破,光才会照耀出来;在福音来说,道理也一样。只有当这人的工具被打破,服从主,福音才得以透过我们照得光亮。

    四8使徒保罗随即解释说,由于珍宝放在瓦器里,看来好象是打败了,但另一方面却是永恒的胜利。外表看来脆弱的,但实际上却有不能比拟的力量。他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意思是他长期受到敌人和困难的厄制,但却不完全受阻,仍可自由传讲信息。

    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保罗从人的观点看,常不能知道他所遇到的困难可有什么解决方法,然而主从不让他失望。保罗从来不朝着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走。

    四9遭遇逼迫,却不被丢弃。有时,他感到敌人已在门外,但主从不丢弃他,使他落在敌人手中。**了,却不至死亡,意思是保罗多次被打至重伤,但主总是把他扶起,并带着荣耀的福音信息离去。

    《圣经新释》把第8节和本节改写为:「被包围,但不至寸步难行;不知如何是好,但不至完全绝望;遭人**,但没有为神所丢弃;常常跌倒,但从没有给打败。」

    我们也许感到疑惑,主为何容许他的仆人遭遇这样的试验和试炼。我们会认为主若使保罗事事顺利,他会服事得更好。但这段经文所说的却相反。按着他奇妙的智慧,他认为让仆人受疾病、痛苦、患难、逼迫、困难、危难之苦,是合宜的。这一切都为要打破瓶子,让福音的光照耀得更明亮。

    四10神仆人的生命常带着死。就象主耶稣活在世上时,常遭遇患难和逼迫,因此那些跟随他脚踪的人,也会受到相同的待遇。但那并不表示战败。那是得胜的道路。我们每天受死,别人便得蒙赐福。

    惟有这样,耶稣的生命才能在我们身上彰显。耶稣的生并不单指他在世上作为人的生命,也指他现今在天上作为高升之神子的生命。基督的肉身今天不再在世上,世人怎可看到基督的生命呢?答案是当我们基督徒在事奉中受苦,基督的生命就得以显明在我们身上。

    四11这个从死得生的观念在本节中延续。这是我们得以存在的最深奥的原则。我们所吃的肉类是因有牲畜之死,而我们赖此肉得以存活。在属灵的范围里也一样。「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籽。」教会愈受逼迫、患难、击打、追捕,基督信仰就愈得以广传。

    然而,我们很难接受这现实。当神的仆人受**,我们一般会看这等事情为悲剧。实际上,那是神正常的处理手法,而不是一件例外的事件。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是神所用的方法,为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

    四12保罗在此概括他上述的言论,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得以生,是因为他长期受苦害。保罗为了能带着福音到哥林多去,要忍受难以言喻的困难。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信靠了主耶稣,并得着永恒的生命。保罗肉身受苦和蒙受损失,对其它人来说却是属灵的得着。罗伯逊说:「他的死,是叫那些他所服侍的人得益处。」(注20)

    每当患病,我们总会向主呼求,求他把我们从病痛中救拔出来,好能事奉他。也许我们有时应为生命中的患难,并为疾病中的荣耀感谢神,因为在那时基督的能力要临到我们的身上。

    四13使徒保罗一直谈到我们这个受托传福音的器皿是软弱易碎的。那么,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他是否受挫、失望、沮丧?答案是「不」。信心使他能继续传扬福音,因为他知道在困苦的背后有难以言喻的荣耀。

    在诗篇一百一十六篇10节,诗人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诗人信靠主,因此他所说的是出自他那深藏心底的信。保罗说他也是如此。他上述的讲论是出自与诗人相同的信心的灵。保罗说:「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

    保罗所遭遇的患难和逼迫没有使他闭囗。那里有真诚的信心,那里就有信心的表达。信心怎能沉默不语?

    你若信靠基督,

    必须传讲他名;

    纵要降卑如尘,

    你若爱他,传吧。

    你若相信耶稣,

    你若接受救主,

    惟恐圣灵担忧,

    莫迟疑,传吧。

    四14我们若感到奇怪,保罗为何当遭遇危险,甚至性命堪虞,信心也不动摇。答案就在本节。这是他能无惧地传讲基督信息的秘窍。他知道生存并不是一切。他知道所有信徒都有复活的确据。那叫主耶稣复活的神,也必叫使徒保罗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他与哥林多信徒一同站在神面前。

    四15既深信自己必然复活,使徒保罗便愿意忍受各种困难。他知道这等受苦有双重的结果。受苦使哥林多信徒多得恩惠,因而感谢格外显多,以致荣耀归与神。这两个动机激励保罗放胆说话和行事。他关心的是神的荣耀和信徒蒙赐福。

    保罗知道他受苦愈多,神的恩惠就更丰富地赐给别人。得救的人愈多,向神献上的感谢就更多。感谢愈多,神所得的荣耀也愈多。

    《当代圣经》的意译似乎捕捉到本节的神髓:

    我们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使更多的人蒙恩,又献上感谢,感谢愈加增,归与上帝的荣耀也就愈多了。

    四16保罗在上文解释他为何愿意忍受各种痛苦和危险,原因就是他面前有复活的盼望。所以他不丧胆。虽然一方面肉体不断衰坏,但另一方面灵里却不断更新,使他能在各种逆境中继续下去。

    外体的毁坏已毋须加以解释或说明。这情况在我们身体上是明显的!而保罗在此感到喜乐,是因为神每天为他的事奉加添力量。因此,正如意大利雕刻家米开兰基罗所说:「大理石愈亏损,雕像就愈显出美态。」

    艾朗赛解释说:

    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的身体每七年便经历一次完全的改变……然而,我们仍自觉是同一个人。我们的个性年复一年,并不会改变,那将要来的更大的改变也一样。这生命好象那尚在幼虫阶段的蝴蝶一样。(注21)

    四17读过使徒保罗所忍受那可怕的苦难之后,我们也许不能理解,为何保罗称这为至轻的苦楚。从某个意义来说,这些苦楚并不轻,相反是痛苦和残酷的。

    解释就是这在于保罗所作的比较。这些苦难本身可能是沉重的,但与面前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注22)比较时,就是至暂至轻的。此外,这至轻的苦楚也是至暂的,而荣耀却是永远的。我们从现世的苦楚所学到的功课,会为那将要来的世代带来丰硕的果实。

    莫尔赫观察到:「我们在世时有一点喜乐进入我们的心,到那时我们却要进入喜乐里去。在这里只是三数点滴,在那里却是大海汪洋。」(注23)

    正如马尔舒指出,本节中有一个金字塔,它不但不会叫爬山者感到疲累,反会为他的灵带来难以言喻的安息和舒泰。

    荣耀

    重的荣耀

    永远重的荣耀

    永远极重的荣耀

    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注24)

    四18本节中的见不单是指肉眼所见,更指人视某一件事为重要的观念。至于那所见的事,并不是人存在的目标。此处说所见的事主要指保罗所面对的困难、试炼和痛苦。这些只是保罗事工中偶发的事;而保罗的大目标是那不见的,可能包括基督的荣耀,信徒所蒙的祝福,和基督忠心的仆人在基督台前要接受的奖赏。

    朱伟慈评论说:

    第一种看见是视力,第二种看见是洞察力。第一种视力是属血气的,第二种视力是属灵的。第一种辨识所需要的是智力,第二种辨识所需要的是信心……在新旧约圣经中,视力与洞察力的对比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圣经各处都教导我们要认识前者的贫弱与缺乏,以及后者的丰富和宽广。(注25)

    八.在基督审判的光中活着(五1~10)

    下文跟上文有密切的关系。保罗已谈到他现今所受的痛苦和窘迫,并摆在他前面那将来的荣耀。他面对着死的问题。本段是圣经中较详尽地提到死的经文,并谈到基督徒与死的关系。

    五1使徒保罗在本节谈到我们现在这必死的身体,说这是我们在地上的帐棚。帐棚并不是永久的居所,而是客旅随行的居所。

    他谈到死亡时,说是拆毁这帐棚。人死的时候是帐棚被拆毁。身体葬在坟墓里,信徒的灵魂则归到主那里去。

    保罗开始本章时谈到他的确据,即他地上的帐棚要拆毁了(由于前一章所提到的受苦),他知道他必得着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注意帐棚与房屋的分别。暂时的帐棚拆毁了,却有一所新的、永存的房屋在天上为信徒预备好了。这是神所造的房屋,意指神是把房屋赐给我们的那一位。

    再者,这房屋并不是人手所造的。保罗为何这样说?我们现今的身体也不是人手所造的,他为何要强调我们将来荣耀的身体不是人手所造的呢?答案是不是人手所造指「不属乎这世界」。希伯来书九章11节说得很清楚,经文说:「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属乎这世界的。」保罗在本节所说的是,纵然我们现今的身体适合地上的生活,我们将来荣耀的身体却不属乎这世界。将来的身体是为天上的生活而特别设计的。

    保罗又指出信徒将来的身体是天上永存的。这身体不再有疾病、腐朽和死亡,而是永远存在于天家里。

    本节似乎指到信徒在死去那一刻便从神手中接受这房屋,但事实并非如此。信徒在基督再来迎接他的教会之前不会得到这荣耀的身体(帖前四13~18)。在信徒身上发生的事是这样的:信徒离世的时候,灵魂会到基督那里去,在那里享受天上的荣耀。他的身体则葬在坟墓里。主再来时,尘土会从坟墓中起来,然后神把它造成一个新的荣耀的身体,与灵魂再次合一。在离世至基督为圣徒再来的时候之间,信徒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灵魂与身体分离的状态。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不能完全意识到天上各种喜乐和福气。他是有知觉的!

    结束本节的注释之前,在此要提到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一句的三种主要解释:

    1.天堂本身。

    2.死亡与复活之间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身体。

    3.荣耀的身体。

    这房屋不可能是天堂本身,因为经文说那是在天上和「从天上来」(五2)永存的房屋。至于说是处于中间状态的身体,圣经从来没有提到这样一个身体。此外,这不是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永存于天上的,因此不会是处于中间状态的。第三个观点――那房屋是荣耀的复活身体――似是正确的答案。

    五2我们活在现今这必朽坏的身体里常常叹息,因为这身体限制了、防碍了我们属灵的生活。我们极渴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

    使徒保罗似乎要在本节把象征从帐棚转移至衣服。有解释说由于保罗是织帐棚的,所以知道与帐棚相似的物料可用作衣服。无论如何,显然他是渴望得着荣耀的身体。

    五3本节中的赤身是什么意思?是否指一个人未得救,因而在神面前没有得到公义的遮盖?是否指一个人虽然得救了,却在基督审判台前得不到奖赏?是否指一个已得救的人在死亡至复活之间没有身体,而赤身是指他身体与灵魂的分离?

    笔者认为这是指身体与灵魂的分离或没有身体。保罗说他的切望并不是死亡及其后那身体灵魂分离的状态,而是主耶稣基督的再来,到时所有已死的人都得到荣耀的身体。

    五4我们在第3节的注释要靠本节来支持。使徒保罗说我们在这现今世上的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换句话说,他不是期待死后与被提之间的状态,那并不是信徒理想的盼望,理想应是被提的时候,信徒要得着一个不会朽坏、不会死亡的身体。

    五5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他的目的是我们的身体得赎。这是他为我们而设立荣耀计划的高峰。现今我们是灵魂得赎,但到时我们的身体也同样得赎。试想想──神创造我们时已有了这目标──荣耀的状态──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我们怎样能够肯定我们必得着荣耀的身体?答案是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正如前文已解释的,每位信徒都有圣灵的内住,是要证明神给所有信徒的应许都要实现。他是那将要成就之事的凭据。圣灵本身是一个凭据,证明神既已赐给我们一部分,将来我们必得着全部。

    五6就是这些美事的确据叫保罗时常坦然无惧。他知道他仍是住在身内,便是与主相离。这并不是保罗看为理想的状况,但若是他能在这里服侍基督,叫神的子民得帮助,他仍是愿意的。

    五7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足以证明我们是与主相离。我们从没有用肉眼凝望过主。我们只是凭信心见过他。我们仍是住在身内,生命就不比亲眼见主那么亲密了。

    五8本节重拾第6节的思想,并把它完结。保罗既看见那摆在他前面的有福盼望,便坦然无惧。并且他能够说,他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他有着贝纳德称为「思天家病」的症状。

    本节好象跟保罗前一句话相矛盾。在前数节,他一直期待着荣耀的身体,但现在他说他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即是他更愿意处于死后和被提之间的身体灵魂的分离状态。

    这里并没有矛盾。基督徒有三种可能的状态,只是有一个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有现今在世肉身之内的生命;有死后与主再来之间灵魂与肉体分离的状态但灵与魂可以有意识地享受与基督同在;最后,是救恩的高峰,主耶稣再来时,我们要得着荣耀的身体。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指出,第一阶段是好的,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好,而第三阶段最好。

    五9信徒应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虽然人的救恩不在乎行为,但将来所得的赏赐则与他对主是否忠诚有直接的关系。信徒应常常谨记,得救在乎信心,赏赐在乎行为。他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却不在乎行为,但得救以后,他们应努力行善,这样便可得着赏赐。

    留意保罗无论是住在身内,还是离开身外,都盼望得主的喜悦,意思是他在世的事奉,是为了讨主喜悦,无论他仍在世上,还是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

    五10我们要讨主喜悦的一个动机是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事实上,我们不单是站在那里,更是要显露出来。新英语圣经准确地说:「我们众人都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把我们的生命揭露展示出来。」我们坐在医生的诊症室里是一回事,接受他的X光线检查又是很不同的另一回事。在基督台前,我们服事基督的生命将要如实地展示出来。到时要审查的不单是事奉的量,还有事奉的质,甚至是激励我们去事奉的动机。

    虽然悔改后,我们仍会犯罪,影响我们的事奉,但在这严肃的时刻,基督不会审判信徒的罪。这些罪的审判已在二千年前进行了,当时主耶稣背负着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已为我们完全还清了罪债,因此神不会再审判那些罪(约五24)。在基督台前要受审的是我们对主的事奉。那审判并不关乎得救与否;得救已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到时的判决是关乎我们得到或失去赏赐。

    九.保罗在事奉上问心无愧(五11~六2)

    五11一般对本节的解释是,由于保罗知道神对罪之审判的可怕,以及地狱的可怖,因此他到处劝人接受福音。虽然这样说是对的,但相信并非这段经文的主要解释。

    保罗谈到主在未信的人是可怕的,并不及他提到主的可敬可畏;他就是因此而努力服事主并讨主喜悦。在神面前,使徒保罗知道他自己的生命是坦然的。但他也希望哥林多信徒知道他在福音事工上的忠诚。因此,他实际上是说:

    我们既知道主的可畏,便劝人相信我们是忠心而诚实的基督工人。但无论能劝服人与否,我们在神面前都是显明的。我们盼望这在你们哥林多信徒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

    这解释似最切合本段的背景。

    五12保罗马上想到他刚才所说的,可能被误解为自夸。他不希望任何人以为他乐于这样做!因此他补充说,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这并不表示他曾向他们举荐自己,只是有人一而再地这样控告他。他在此是想使他们不再有这种观念。

    那么,他为何这样花费唇舌为其事工辩护?保罗的答案是:「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囗的人,有言可答。」他并不喜欢举荐自己。他知道在哥林多的圣徒中,有假师傅正在尖刻地批评他。他希望信徒知道怎样回应这些针对他的攻击,因此他为信徒提供资料,以致他再受抨击时,他们知道怎样替他辩护。

    他描述他的批评者为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囗的人(比较撒上一六7)。换句话说,他们只有兴趣看人的外表,而不看内心的真诚。他们看重外在的表现或善辩或表面的热诚。「对形式主义者来说,外在的表现就是一切,内心的真诚却毫不重要。」(选录)

    五13本节似乎暗示有人曾指责使徒保罗是癫狂的,是狂信者,或是精神错乱了。他不否认他是活在一种邓尼称为「属灵兴奋」的状态中。他只是说,他若果颠狂,是为神。他的批评者认为是疯狂的行为,实际是他全心为主所致。他为了神的事而热心。另一方面,他若果谨守,就是为了哥林多的信徒。总而言之,本节是说保罗的行为可从两方面来解释:那是为神而发热心,或为了信徒的好处。在两种情况下,他的动机都不是自私的。批评他的人可以这样自夸吗?

    五14研究保罗生平的人,没有不惊讶他为何能够这样不眠不休不自私地事奉。他在这里──保罗书信中一段最伟大的经文──提供了答案: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这里基督的爱是指基督给我们的爱,还是我们对基督的爱?毫无疑问,那是指基督给我们的爱。我们懂得爱的唯一理由是基督先爱我们。他的爱激励我们、推动我们,就如我们在逛年宵的人丛中被推着走一样。保罗默想着基督奇异的爱时,他不能自己,象被推着走一样要事奉这位奇妙的主。

    既是替众人死,耶稣便作了我们的代表。他受死的时候,我们众人──在他里面──就都死了。正如亚当的罪成为其后裔的罪,基督的死,同样也成为那些相信他的人的死(罗五12~21;林前一五21、22)。

    五15使徒保罗的论点是无法反驳的。基督替众人死了。他为何要替众人死?就是为了叫那些藉着信靠他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他而活。救主为我们受死,不是为了使我们可以继续按我们的意思活在自私而不足取的生活中。他为我们死,是叫我们甘心乐意地为他而活。邓尼解释说:

    基督为我们死,在爱中为我们成就了大事,以致我们可以属乎他,永远只属乎他。使我们成为属他的人是基督受死的目的。(注26)

    五16也许保罗在这里是重提第12节。他形容批评他的人是一些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囗的人。现在他重申这题目,指我们来到基督面前,就是新造的人。从今以后,我们不再用属血气、属地的方法,根据外表、人的荐信或种族来判断别人。我们看每一个人都是基督为他受死的宝贵灵魂。他补充说,虽然他也曾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即看他只是一个人,但保罗现在不再这样认识他了。换句话说,看基督为拿撒勒村里、邻家的一个人,甚至是世上的弥赛亚,这是一回事;而看他为现今在神右边那荣耀的基督,又是颇不相同的一回事。我们今天透过主耶稣在圣经的启示来认识他,跟他当代单按外貌认识他的人相比,我们对主的认识就来得更亲切、更真实了。

    史大卫评论说:

    虽然使徒保罗曾跟犹太人一起盼望一个世俗的弥赛亚,但他现在已得以高瞻远瞩。在他来说,基督是那位复活得荣耀的救主,不是按着肉体,而是按着心灵而得知;不是透过历史传统,而是透过现今生命的相交。(注27)

    五17若有人在基督里,即得救了,他就是新造的人。悔改归主之前,人也许会根据人类的标准来评论别人。但现在一切都已改变了。旧的判别方法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本节经文是初信者所喜爱的,也常在个人见证中引述。有时断章取义地引述,会给人一个错觉。听者很容易会以为一个人得救后,一切旧习性,一切罪恶的思想和淫相都会永远消失,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实实在在变成新的。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本节所形容的不是信徒的行为习惯,而是他的身分。留意经文说若有人在基督里。在基督里是整段的钥词。在基督里,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可是,「在我里面」,这一切仍未是完全真实的!然而,当我的基督徒生命成长时,我就决意在言行上愈来愈跟我的身分相符。有一天,当主再回来时,两者便可以完全一致了。

    五18一切都是出于神。他是一切的源头和创造者。人并没有可夸的。这位神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这着名的与神和好的圣经教义可见于《新简明圣经字典》:

    藉着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神在恩典中把因罪引起的、神自己与人之间的鸿沟除去了,使万物透过基督,可以蒙他喜悦。信徒透过基督的死,已经与神和好了,成为圣洁、没有瑕疵,无可指摘的(新造的人)。基督活在世上时,神是在基督里,使世人与自己和好,不把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但现在神的爱已在十字架上完全彰显出来了,见证已遍及全球,恳求世人与神和好。这一切的目的是神可从人身上得到喜悦。(注28)

    五19与神和好的职事,这里解释为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这句话,两者都是合乎圣经的。首先,我们可看神在基督里是指主耶稣基督的神性。这肯定是真确的。但我们也可看其意思为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换句话说,神是在叫世人与他和好,但他是透过主耶稣基督的位格来做的。

    无论我们接受那一个解释,事实显而易见,就是神正活跃地藉着除罪来消除自己与人类之间的隔离。神并不需要和解,但人却需要与他和解、和好。

    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初次阅读时,本节似乎谈到普世的救恩,即透过基督的工作,所有人都已得救。但这说法跟圣经其它经文并不一致。神确实已提供一个方法,使人的过犯不再归到自己身上;这方法虽然人人都可使用,但只有在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身上才有效。未得救的人的过犯必定归给他们,但这些人接受信靠主耶稣为救主那一刻,便得以在基督里被看为义,罪过得以涂抹。

    除了和好的工作之外,神又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他的仆人。换句话说,他已赋予他们奇妙的权利,把这荣耀的信息传给各地所有的人。他并没有把这么神圣的任务赐予天使,而是赐予贫穷、软弱的人。

    五20使徒保罗在前一节说神已将和好的信息交托给他,并差他到各处把这信息传与世人。从本节至六章2节,我们读到的可说是和好之话语的概要。换句话说,保罗是让我们得闻他飘洋过海、穿州过省,向未得救的人传讲的信息。我们必须留意一点,保罗在这里并不是劝哥林多信徒与神和好,他们已经是在主耶稣里的信徒了。他是告诉哥林多信徒说,那就是他到处向未信者传讲的信息。

    大使是一个国家的代理人,他在外地代表着本国的君王。保罗常谈到基督徒的职事是一个尊贵的呼召。他在这里把自己比作使者,由基督差派到我们所在的世上。他是神的发言人,神藉他劝世人。对一位使节来说,这说法似乎颇为奇怪。我们一般不会认为使节要劝人,然而,那就是福音的荣耀;在福音中,神实际上是曲着膝,带着泪眼来恳求人与他和好。若有任何敌意,那只是在于人的方面。神已把他自己和人之间相交的障碍除去了。主已作了他所能作的。人必须放下叛逆神的武器,停止他们固执的顽抗,并且必须要与神和好。

    五21本节给我们提供了与神和好的教义基础。神怎样使和好成就?他怎能接受到他面前来悔改相信他的罪人?答案就是主耶稣已有效地处理了人整个罪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与神和好。

    换句话说,神使基督替我们成为罪──基督并不知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我们必须小心任何指称主耶稣基督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本身实在成为了罪的说法。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我们的罪是搁在他身上,但却不是在他里面。这事的实情是神使他成为代替我们的赎罪祭。我们信靠主,神便看我们为义的。律法的要求已由这位代赎者完全满足了。

    这位不知罪的竟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这不知义的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这是何等宝贵的真理。神赐下这样无限的恩典,实在没有任何话语足以感谢他。

    
新约 哥林多后书6-10章注释
    三.信徒间的争讼(六1~11)

    本章首十一节讨论信徒间的法律争讼事情。保罗听闻有些基督徒对他们的弟兄姊妹采取法律行动,在世上的审判者面前对簿公堂。因此他定了些指示,对后世的教会有深远的价值。请留意这句重复出现的说话:岂不知(2、3、9、15、16、19节)。

    六1保罗开始的问题,表示他极其惊讶,信徒中间竟有人打算与另一人对簿公堂,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就是在不信主的法官或裁判官面前争讼。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义的人,竟然要不晓公义的人来裁判。保罗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试想基督徒竟向不能执行真正公义的人求公义!

    六2另一点令人侧目的不协调之处,就是在将来要审判世界的信徒,竟然没有能力就发生在他们中间的琐事作裁决。圣经指出,当基督在权能与荣耀里回来,并统治全地时,信徒要与他一同作王,那时审判的事就要交给他们主理了。如果基督徒将要审判世界,为何竟不能审断目前令他们备受困扰的琐碎争端?

    六3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也将要审判天使。保罗在讨论题话时加插这一句话,是足以令人吃惊的。他没有先作引导或营造气氛,立刻道出这重大的事实,就是有一天基督徒将要审判天使。犹太书6节和彼得后书二章4及9节告诉我们,将来天使要受审判。我们知道,基督就是审判者(约五22)。由于我们与主联合,所以能够说我们将来要审判天使。我们既然有资格审判天使,就应该能够处理在今生所遇见的日常问题。

    六4既是这样,你们若有今生的事当审判,是派教会所轻看的人审判么?地方教会不要认为,不信的裁判官配受尊荣或崇敬。当然,他们会因在世上的工作而受尊重,但在教会的事上,他们没有裁决权。因此,保罗其实是向哥多林信徒这样问:

    当你们中间产生问题,而需要由第三者作出不偏私的判断时,难道你们要在教会以外去寻求,请一些没有能力作属灵判断的人来分辨是非吗?

    六5保罗这样问是要刺激他们,使他们感到羞耻。这教会因本身的智慧,和会众所得的丰富恩赐而感到自豪;既是这样,难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够平息弟兄们的纷争吗?

    六6明显地,他们当中没有这样有智慧的人,因为在基督里的弟兄与弟兄告状,将神家里的事带到不信的世人面前。这诚是令人遗憾的情况!

    六7你们彼此告状,这已经是你们的大错了,表示他们是完全错误了。与弟兄对簿公堂,本是连想也不应该想的。然而,也许有基督徒会反驳说:「保罗,你不明白。某某弟兄在生意上诈骗我。」保罗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这是基督徒真正应有的态度。自己吃亏,总比令人吃亏好。

    六8这却不是哥林多信徒的态度。他们不但不愿意受欺吃亏,反而要令其它人吃亏,甚至是在基督里的弟兄。

    六9难道他们忘记了,生活充满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如果他们真的忘记了,他就要提醒他们,这里所列出的罪人在神的国里没有分儿。他的意思不是说基督徒犯这些罪就会失丧,而是说犯这些罪的人根本就不是基督徒。(12)

    在所列的众罪中,**的有别于**的。**的意思,是指未婚人士进行的不正当的性行为;而**是指已婚人士的不当行为。正如第五章胪列的,拜偶象的一再出现。作娈童的是指以反常方式运用自己身体的人,而亲男色的就是进行**的人。

    六10此外,还加上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和勒索的。偷窃的人擅取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贪婪的罪,往往包括在最邪恶的众罪中。人或会看为可以原谅和微不足道的,神却严斥。贪婪的人有难平的欲望,要不断拥有,结果便受驱使运用不义的手段来拿取所要的。上文已述,醉酒的主要是指上了酒瘾的人。辱骂的人用恶言谩骂他人。勒索的人利用他人的贫困或需要,不断进行苛索。

    六11保罗不是说哥林多信徒犯了这些罪,只是提醒他们在未信主时就是这样的──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他们已经洗净、成圣和称义了。他们的罪和不洁,已经藉着基督的宝血洗净了。他们不断藉着神的话,洗去所沾染的污秽。他们因着神的灵的工作而成圣,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给神。他们乃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称义。换句话说,神根据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作成的工以他们为义。保罗这里的论据是什么呢?其实十分简单,高德说的很恰当:「他的恩典既是如此深邃,岂可再钉十字架。」

    四.信徒的道德松懈(六12~20)

    六12本章经文的结束部分,保罗为如何分辨对错定了一些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合法的事,不一定有益。当保罗说「凡事我都可行」时,并不是包含一切事。例如,他不可以犯上述所说的一样罪。他所指的,只是在道德上并无对错的事。例如,在保罗时代,基督徒应否吃猪肉确是个问题。事实上,从道德的角度看,这问题是无分对错的。对神来说,人吃猪肉与否无关宏旨。保罗说的是有些事正当合法,却不是有益处的。法例许可我做某些事,但如果有人看见我做这些事,他或会因此被绊倒了。这样我就不大合宜做这些事了。

    第二个原则是有些事是可行的,却会辖制人。保罗声明:「我总不受他的辖制。」这句话为今天的问题如酗酒、吸烟、吸毒等,带来直接的信息。这些和很多其它的事,都会辖制人,基督徒不应让自己受它们辖制。

    六13第三个原则是有些事对信徒是完全可行的,但只有短暂的价值。保罗说:「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但神要叫这两样都废坏。」就是说,人的肚腹的构造能接受食物并加以消化。同样地,神奇妙地设计食物,能够给人的肚腹吸收。不过,我们不应为食物而活,因为食物只有短暂的价值。在信徒的生命中,食物不应占有不当的位置。我们不应活象以满足食欲为人生最重要的事。

    虽然神奇妙地将身体设计成能够接受并吸收食物,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身子不是为**,乃是为主;主也是为身子。神从来没有打算将人的身子设计成可以用来作卑污或不洁的用途。他乃是将这身子设计成用来荣耀主,和从事他施恩载福的服事。

    本节中有一点很奇妙,不容错过。不单身子……是为主,更奇妙的就是主也是为身子。换句话说,主关心我们的身子,就是其好处和正当的使用。神要我们将身献上给他,是圣洁、蒙他喜悦的(罗一二1)。诚如欧德曼说:「没有主,身体就永不能得到真正的尊贵和不朽的归宿。」(13)

    六14本节进一步解释主是为身子的意思。神不但已经叫主耶稣从死人中复活,还用自己的能力叫我们复活。他对我们身子的关心,并不是在我们离世时终止。他要使每一个信徒的身体复活,并仿效主耶稣荣耀的身体。在永恒里,我们不是离开了躯体的灵体。相反,我们的灵与魂要与我们得荣耀的身体再度结合,这样便享受永远属天的荣耀。

    六15为进一步强调信徒要在生活上保持纯洁,并保守自己的身体以免沾染不洁,于是保罗提醒我们,我们的身子是基督的肢体。每一个信徒都是基督身体上的一个肢体。因此,将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是恰当的吗?保罗自问自答,而回答时充满义愤:断乎不可!

    六16在**的时候,两个身体便成为一体了。在创造伊始时已有这样的声明:因为……「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既然如此,信徒如果与娼妓联合,就等于使基督身上的一个肢体,成为娼妓的肢体。两者会联合成为一体。

    六17正如在身体上二人归为一体,当一个人相信主耶稣基督并与主联合时,信徒与基督的联合极之紧密,可说是成为一灵。这是两个人之间所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这是最紧密的一种联合。因此,保罗的论据就是,如果人这样与主联合了,便不应容忍有其它类的联合,是与这属灵结合抵触的。

    裴雅森这样写道:

    羊儿或会走离牧羊人,枝子会从葡萄树上给砍下来;肢体会割下离开身体,孩子会与父母分离,甚至妻子会与丈夫分开;然而,当两个人心灵合而为一时,有什么可以把他们分开呢?没有任何外在的连系或联合,连婚姻关系也不足以明显、强烈地表达两个生命合而为一的完美结合。(14)

    六18因此,使徒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要逃避淫行。这方面的事他们不可稍试,不可掉以轻心,不可加以考虑,连提也不可。他们要逃避!这方面的事圣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当约瑟在面对波提乏的妻子引诱时的榜样(创三九)。也许人多势众会带来安全,但有时逃遁会更为稳当!

    然后,保罗补充说:「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大部分的罪对人的身子都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淫行却不同,因为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子:人在自己的身子上承受这罪的恶果。本节难处理的地方,在于说人所犯的每一样罪,都是在身子以外的。相信保罗这样说,是从比较角度来说的。诚然有一些罪如贪吃和醉酒,是会影响人的身体的;但大部分罪都不会。而且,就算是贪吃和醉酒,也不象**般直接、广泛地影响身体和具破坏力。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必定也无可避免地为犯罪者带来祸患。

    六19保罗再一次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拥有圣洁尊贵的呼召。难道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子是圣灵的殿吗?这是圣经中严肃的真理,在每位信徒的心中都有神的灵的居住。因此,我们岂可将圣灵居住的身体作污秽之用?不但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而且我们不是自己的人。我们不可擅自、随意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归根究底,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乃是属于主的。

    六20从创造和救赎的角度看,我们都是属主的。本节特别从救赎的角度看。自各各他山的十字架开始,我们就是属他的。我们是重价买来的。从十字架我们看见主耶稣赋予我们的价值。他认为我们有这样的价值,所以他愿意为我们流出宝血,付上这么大的代价。耶稣甘愿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子承担我们的罪债,他对我们的爱是何等的大!

    既是这样,我就不可以再认为我的身子是属自己的。如果我随己意使用身子,我就象盗贼一般,取用不属于我的东西。相反,我应当用我的身子去荣耀神,神就是拥有我身子的那一位。

    白斯高呼说:

    头!试想他的额围上了荆棘。双手!要为他效劳!他的双手被钉在十字架上。双腿!我双腿要为他奔跑,给他役使!他的双脚被刺透了。我的身子!我的身体成为他的殿!他的身体承受不可言喻的痛苦。(15)

    我们也应在灵里荣耀神,因为人的物质和非物质部分都是属神的。(16)

    叁.使徒保罗对教会种种问题的回答(七~一四)

    一.关于婚姻和独身(七)

    七1到此为止,保罗处理的问题是别人亲囗告诉他有关哥林多教会的一些不当情况。如今他要回答哥林多圣徒向他请教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婚姻和独身。他首先定了大原则,就是男不近女倒好。这里近女是指肉体上的关系。使徒保罗并不是表示不结婚的比结婚的圣洁;只是说明任何人如希望专心一意服侍主,不结婚会较好。以下经文进一步解释这点。

    七2不过,保罗承认独身的人会面对很大的试探,引诱他们陷入不洁。因此,他为上述的话加上注脚:「但要免**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一句,是指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本节所确立的原则是神对他子民的命令,由古至今都一样,一个人应该只有一个配偶。

    七3在婚姻关系下,配偶双方都有婚姻生活的责任,当合宜地待对方,因为两者是互相倚靠的。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的意思是:「丈夫当按丈夫应尽的本分对待妻子。」当然,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请留意保罗在这题目上何等敏锐周到,毫无半点粗鄙庸俗。这与世人何等不同!

    七4在婚姻关系里,妻子会倚赖丈夫,而丈夫也倚赖妻子。为要遵从神对这圣洁的联合关系的吩咐,丈夫与妻子必须认识他们是互相倚赖的。

    七5翟斯田逊写道:

    说得明白点,这里的意思是,如果配偶的一方希望有性行为,另一方就应按需要而答应对方。这种对性关系切实的态度,使夫妇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上感到十分满意。因为他们的关系真挚相诚,而不是基于一些表面或不能实现的理想。(17)

    也许在哥林多信徒当中,有部分在初信时以为婚姻生活的亲密关系,与基督徒的圣洁不相称。保罗打算从他们的思想中除掉这观念。他肯定地告诉他们,基督徒夫妇不可彼此亏负;不可否定配偶对另一方身体所有的权利,只在两种情况下有例外。首先,这种节制必须是两相情愿,让丈夫和妻子可以专心祷告。第二个情况是节制只可以是暂时的。以后夫妻仍要同房,以免撒但趁着他们情不自禁而引诱他们。

    七6本节引起很多猜测和争议。保罗说:「我说这话,原是准你们的,不是命你们的。」有人认为这是指保罗并不认为刚才说的是神的默示。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因为他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37节声称,他写给哥林多信徒的话是主的命令。我们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在一些情况下,配偶双方暂时避免性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种节制是许可,而不是命令。基督徒不一定要禁欲才能够专心祷告。其它人认为本节是指整个婚姻观念,就是说基督徒可以结婚,但这并不是命令。

    七7保罗开始提醒那些没有结婚的人。首先,明显他认为守独身的状态较为可取。但他承认只有在神赐能力时,才可以达到这地步。当他说「我愿意众人象我一样」时,从上文下理明显可知,他是指守独身。至于保罗是否一直守独身,抑或他在写这信时已是鳏夫,意见甚为纷纭。不过,就这里的讨论,算是真能找到定论,也不必要。当保罗说「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时,他表示神施恩使一些人可以守独身,而同时明确地呼召其它人进入婚姻关系。这是个人问题,没有合用于所有人的概括规条。

    七8因此,他提醒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要常象他一样。

    七9不过,如果他们禁止不住独身的状态,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这种欲火攻心的状态,会导致极大的危险,使人陷在罪中。

    七10随后两节经文是对已经嫁娶的人说,而两者都是信徒。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付。保罗的意思是,他这里的教训,其实主耶稣还在地上时已经教训过了。在这问题上,基督已有明确清晰的命令。例如,他指出除了因为不忠的缘故,离婚是不可以的(太五32,一九9)。保罗的总体指示就是妻子不可离开丈夫。

    七11然而,他承认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妻子有必要离开丈夫。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必须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纵使是分居,婚盟仍没有终止;相反在分居的时候,主有机会医治裂痕,并将两者挽回,从新建立他们与主,并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丈夫的命令是不可离弃妻子。作丈夫的没有例外可言。

    七12由本节至24节,说的是当婚姻的其中一方是信徒时的问题。保罗这样开始说:「我对其余的人说,不是主说。」必须再一次确实地强调,这里的意思并不是指保罗所说的只代表他的个人意见,并没有主的旨意。其实他只是在解释,他要说的话,并不是主耶稣在地上时已经教导过的。福音书里并没有类似的指示。主耶稣没有处理只有婚姻的一方是信徒时的问题。不过,基督却在这里指示他的使徒处理这问题;因此,保罗所说的话,是由神默示的。

    其余的人是指配偶并不是信徒的人。这段经文没有允许基督徒与不信的人结婚。这里的情况大概是婚姻的一方在结婚之后信主。

    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为要正确地领受这段经文的含义,我们应参考旧约圣经中神对犹太人的命令。如果犹太人娶了不信的女子为妻并生了孩子,他们就必须离弃妻儿。以斯拉记十章2及3节和尼希米记十三章23至25节已清楚说明这一点。

    哥林多信徒如今所面对的问题是,如果作妻子的信了主,她应如何处理与丈夫儿女的关系;又或者男信徒有不信主的妻子,他又应当如何。他应离弃妻子吗?答案是明确的否定。旧约的命令已不适用于在恩典下的神的子民。如果一个基督徒有非基督徒妻子,而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应离开妻子。这不是说与非信徒结婚并无不妥,而是说在他信主之时既已有妻子,他就不应离开她。

    七13同样地,妻子有非基督徒的丈夫,而他也情愿和她同住,她就应与丈夫一起生活。也许因着她在丈夫面前温柔敬虔的生活见证,最终能够领他归主。

    七14事实上,在非基督徒的家中有一个信徒,就会产生圣洁的影响。上文曾提到,成为圣洁就是分别出来的意思。这里并非说不信的丈夫会因妻子而得救,也不会因此而成为圣洁。这是指他被分别出来,拥有外在的权利地位。他庆幸有基督徒妻子为他祷告。神藉着她的生命和见证,在家里发挥影响力。从人的角度看,他既有一位敬虔信主的妻子,他信主的机会就比有不信妻子的大得多。诚如温尼所说:「他正承受着一股属灵的影响力,蕴含着真正归信主的可能性。」(18)当然,如果不信的妻子有信主的丈夫,情况也是一样。在这情况下,不信的妻子就会成了圣洁。

    保罗再补充说:「不然,你们的儿女就不洁净,但如今他们是圣洁的了。」上文提过旧约圣经中,不信的妻子和儿女是要遭离弃的。保罗在这里解释,在恩典时代,夫妇一方是信徒而另一方不是,他们生的儿女是圣洁的。圣洁的一词,与本节中成了圣洁一词译自同一字根。这完全不是指儿女们自己已成了圣洁,过着清洁纯净的生活。意思是指他们被分别出来,拥有权利的地位。他们的父母中有一位是爱主的,并会将福音的故事告诉他们。他们有很大机会得救。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有神的灵住在心中,这是他们得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圣洁的。本节也确实说明了,当夫妻之中有一人是基督徒而另一不是时,生儿育女并不是错事。神承认这段婚姻,儿女不能被看为私生的。

    七15但如果不信的配偶打算离开的话,基督徒的态度又应如何呢?答案就是,让他或她离去好了。无论是弟兄,是姐妹,遇着这样的事,都不必拘束一句应怎样解释,是很难下定论的。有人认为这是指不信的一方离弃信主的配偶,且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不可能挽回的;这样,信主的一方就可以要求离婚,并无不可。抱这种见解的人,认为本节是一段加插话,而第16节与第14节的关系如下:

    1.第14节指出,理想的情况是信主的一方仍留在不信的配偶身边,因为基督徒会在家中发挥成圣的影响力。

    2.第16节认为,信徒留在家庭中足以引导不信的人归向基督。

    3.本节是一段加插话,表示如果信徒遭不信的配偶遗弃,他或她是可以离婚的(并且很可能可以再婚)。

    配偶最终得救的盼望,系于将婚盟维持下去;不信的一方离开家庭,这盼望就不复再了。

    但有其它的圣经研究者坚持,本节只涉及分居的问题,而不是离婚与再婚。他们认为本节只是说,如果不信的配偶要离开的话,就应让他平安的去。妻子既已作了努力,就再没有责任要维持这段婚姻。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我们毋须运用情感或法律诉讼来阻止不信的配偶离去。

    那一个才是正确的解释呢?相信没有人能作出定论。我们认为,主在马太福音十九章9节教导说,当婚姻一方不忠犯罪时(犯**),离婚是可以的。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犯罪的一方是可以自由再婚的。至于哥林多前书七章15节是否容许当不信的一方离弃信主的配偶时,就可以离婚和再婚;这一点没有定论。不过,离弃配偶的人大多很快便另觅新欢;这样,原来的婚盟便会破坏终止了。戴伟舒说:

    离弃配偶的不信一方,不久会与别人再婚;这样,婚盟便会自动终止。如果坚持遭离弃的一方不可再婚,就是将大多数人不能承受的担子放在其肩上了。(19)

    七16如何理解本节,取决于如何解释第15节。

    如果认为第15节没有允许离婚的话,就会以本节为证。论者认为,信徒应允许分居,却不应与不信的配偶离婚,因为这样做抹煞了挽回婚姻的可能性,和不信的配偶得救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相信信徒被配偶离弃是可以离婚的话,就会将本节接到第14节,并认为第15节是一段加插话。

    七17初信主的人有时会以为要在生活的每一方面完全脱离昔日的生活,包括一些制度如婚姻,但事实上制度本身不是罪恶的。在经历初信的喜乐时,人往往会身处危险中,就是试图强迫行使变革的手段,要将过去的一切都**。基督信仰不会用强迫变革的手段,以达到目标。相反,是用和平的手法来达到改变。使徒保罗从本节至24节定了一个总原则,就是我们成为基督徒后,毋须用激烈的变革手段来处理存在的各种关系。无疑他所谈论的是婚姻关系,但他也将这原则应用到种族和社会关系上。

    每个信徒都应按着从主领受的呼召而行。如果他呼召某人过婚姻生活,这人便应以敬畏主的心来遵从。如果神施恩使他过独身的生活,他就应听从呼召。此外,某人在信主时已经结婚,有一位未得救的妻子,他毋须摒弃婚姻关系,反而应尽力维系,以求妻子能得救。保罗的说话不单是给哥林多信徒的,也是为教训各教会。温尼写道:

    当保罗说「我吩咐各教会都是这样」时,并不表示他在权力核心发出指令。他只是告诉哥林多的教会,他给他们的指示正是他给每一个教会的指示。(20)

    七18保罗在本节和19节处理种族关系的问题。一个犹太男子信主时,身上有割礼的记号。他毋须为此采取激烈的行动,以消除过往生活模样在肉身上所作的记号。同样地,一个外邦人信了主,也毋须披上犹太人的特征,以掩饰他的外邦背景。

    我们可以将本节诠释为:一个犹太人信了主,不应因此便以为要避免与犹太裔的妻子一起生活;一个外邦人信了主,也不应摒弃这方面的背景。这些外在的分别无伤大雅。

    七19从基督信仰精粹的角度看,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守神的诫命。换句话说,神重视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认识基督信仰,毋须激烈地摒弃生命中的各种关系。凯理说:「相反,信徒因信仰的缘故,被提升到超越一切景况的地位上。」(21)

    七20大原则是,各人应与神一起守住他在蒙召时的身分。当然,这些身分本身并不是罪恶的。如果一个人在信主时,正从事罪恶的行业,他当然要放弃这些工作!但使徒保罗在这里所指的,是那些并非不正当的身分。以下几节证明这一点,因为是讨论奴隶的身分。

    七21一个奴隶得救,他应做什么?他应否背叛主人,要求自由呢?基督信仰是否强调我们要致力坚持自己的「权利」?保罗在这里有答案:「你是作奴隶蒙召的么?不要因此忧虑。」换句话说:「你在信主时是个奴隶吗?其实这无关宏旨。你可以身为奴隶而能够享受基督信仰各种的最高福气。」

    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这句话有两种诠释。有人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如果你可以成为自由人,就尽量争取这机会。」其它人则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就算一个奴隶可以得到自由,基督信仰并不要求他去争取这自由。相反,他应该藉他身受的束缚来见证主耶稣。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一种诠释(也许他们是正确的),但不可忽略一个事实,就是第二种诠释与主耶稣基督亲自留给我们的榜样较为相称。

    七22因为作奴仆蒙召于主的,就是主所释放的人。这不是指一个生来就是自由的人,而是被释放得自由的人,即一个得着自由的奴隶。换句话说,如果某人在信主时是个奴隶,他毋须为此感到困扰,因为他是主所释放的人。他已经从自己的罪和撒但的捆绑下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在信主时是自由的,他应知道从此以后他是个奴仆,完完全全是属于救主的了。

    七23每个基督徒都是重价买来的。因此他是属于那位买他的主,就是主耶稣。我们是基督的奴隶,却不要作人的奴仆。

    七24因此,不管一个信徒在社会上是什么阶层,也可以在神面前守住该身分。在神面前这几个字,是整个道理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能在神面前,那么就算他是个奴隶,也可以得着真正的自由。「因此,生活上的任何身分位置都可以变成高尚和圣洁的。」

    七25由本节至38节,使徒保罗向独身的人说话,不分男女。童身的人可以指男性或女性。本节是另一节经文,被人用来主张本章的内容并不一定是神默示的。他们甚至很过分地说,保罗是个独身汉,也是个大男人主义者,这里说的话,正好反映他的偏见!采取这种看法,诚是对圣经默示的一种恶毒的攻击。保罗论到童身的人时说他没有主的命令。他的意思是当主在世上时,并没有就这方面作过明显的教导。因此,保罗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这意见是神所默示的。

    七26大致上,因现今的艰难,保持独身才好。现今的艰难是概括地指在世的生活。或许当保罗写这信时,正处于一段特别的艰难时刻。然而,艰难是少不了的,并会一直到主回来时。

    七27保罗的意见就是,那些已经结婚的人,就不要求分开。另一方面,如果男人没有妻子缠着,就不要求妻子。没有妻子缠着一句,并不单是指鳏夫或离了婚的。这是指不受婚盟束缚的人,所以包括没有结婚的人。

    七28读者不可因保罗所说的任何话,而以为婚嫁是犯罪。毕竟,婚姻是神在罪恶进入世界前于伊甸园设立的。神亲自下旨说:「这人独居不好。」(创二18)「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来一三4)保罗在其它地方提到,其实禁止嫁娶是末世离经叛道者的特征(提前四1~3)。

    于是保罗说:「你若娶妻,并不是犯罪;**若出嫁,也不是犯罪。」初信的人决不应以为婚姻关系有什么不对。但保罗补充说,结婚的女子肉身必受苦难。这包括生儿育女的痛楚。当保罗说「我却愿意你们免这苦难」时,他的意思会是(1)我却愿意你们免受因婚姻而带来身体上的苦痛,特别是家庭生活上的苦,或(2)我却愿意你们免听我枚举这一切麻烦。

    七29保罗强调,由于时候减少了,这些正常合理的关系也应被视为次要的,以便我们事奉主。基督快要回来了。虽然夫妻之间应贞忠地履行夫妻的责任,但他们应致力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让基督居首位。艾朗赛这样说:

    我们的生活行为应有导向,就是要知道时光飞逝,主回来的日子已经近了。我们不可容个人贪图安逸而妨碍对神旨意的效忠。(22)

    温尼说:

    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个已婚男子不可以有丈夫应有的表现,而是指他与妻子的关系,应完全在乎他与主之间的更高关系……主在他心中应居首位;他不应容让亲情关系阻碍他对基督的服从。(23)

    七30我们不应容让生命中的忧愁、快乐和财产在生命中占据不当的位置。这一切都属次要,主要是尽力争取机会,趁着白昼事奉主。

    七31我们在世上生活,难免会接触世俗的事物。信徒在世,可以正当地使用这一切的东西。然而,保罗提醒说,我们故然可以用世物,却不应误用。举例说,基督徒不应为食物、衣服和享乐而活。他可以享用食物和衣服等的必需品,但不应容这一切成为他的偶象。婚姻、财物、生意,或政治、科学、音乐和艺术活动等,在世上都有其地位,但如果我们只着意这些生活的话,就会分散我们属灵的注意力。

    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一句,取材于戏剧,意思指戏剧情节场面的转换。这道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境遇,都是变幻不定的。莎士比亚的名句,充分地表达人生短暂的特性:「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是演员。各人本身都有出场和引退的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七32保罗愿意基督徒无所挂虑。他指的是一些不必要地妨碍他们服侍主的挂虑。所以,他进一步解释说,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并不表示所有独身的信徒都实在、专心致志地服侍主。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独身的状态使人有可能这样做,结婚的状态却不能。

    七33同样地,也不是说娶了妻的人就不能专心在主的事上。这只是总的观察,就是婚姻生活要求人去想怎样叫妻子喜悦。他有额外的责任要操心。温尼指出说:「一般而言,结婚的人将自己事奉的范围限制了。如果他是未婚的话,就可以到地极去宣扬福音了。」(24)

    七34妇人和**也有分别。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丈夫喜悦。这里要加以解释。没有出嫁的或**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主的事上。所谓要身体、灵魂都圣洁,不是指未婚的状态较为圣洁,只表示更能够将身体、灵魂分别出来为主所用。她不一定是更纯净的,但她在时间上较为自由。

    再者,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不是说她比独身的女子较世俗化,但她不得不将部分时间用来处理世务,例如打理家居。这些事都是合理、正当的,保罗没有加以抨击或贬低,他只是说明独身的女子较已婚的妇人有更多事奉的渠道和时间。

    七35保罗阐明这教训,不是要令人受死板的制度束缚。他纯粹为了他们的益处着想才指教他们,好叫他们思想自己的人生和事奉时,可以用这些教训作为指示,判别神的引导。他认为守独身是好的,使人可以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从保罗的立场说,人可以自由选择结婚或守独身。他并不愿意牢笼任何人,使他们受束缚。

    七36本节至38节一段,也许是全章甚至整卷书信中最受误解的部分。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保罗的时代,男人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决定是否让女儿出嫁。没有他的批准,女儿是不可以结婚的。因此,一般认为这几节的意思,是指如果男人不准女儿出嫁是好的;但如果他批准女儿出嫁,也不算有罪。

    对今日的信徒,这样的诠释差不多是毫无指导意义的。这与本章余下内容并不吻合,且是十分混淆的。

    英文修定标准本圣经将女儿译成「许配给人作妻子的」。于是,意思就是如果男人与未婚妻结婚,是不算有罪的;但如果他不结婚的话就更好。这观点带来不少难题。

    凯理在他的《哥林多前书注释》中,提出另一种观点,且是有很大裨益的。凯理相信女儿(parthenos)一字,可以译成「童贞」。(25)这样的话,经文所讨论的就不是关于男人怎样处理女儿的事,而是关于他自己的童贞。依照这种诠释,经文是说男人决心守独身,这是好的;但如果他决定要结婚的话,他也不算有罪。

    达秘在他的新译本里,也采用同样的诠释:

    如果有人认为在处理自身的童贞上有不合宜之处,自己又不再是年青力壮,而是确有所需的,那就让他按心意而行好了,他这样做不算有罪:结婚成亲就是了。至于那些心意坚定,并没有需要,且可以自己作主的,如果心中认为要守童贞的,这样做是好的。因此,结婚是好事,不结婚是更好的事。

    所以,仔细分析本节后,我们认为意思是指男人如已完全长大成人,觉得自己没有独身的恩赐,他结婚并不算有罪。他既感到有这样的需要,他便应随意办理,就是结婚。

    七37倘若男人已决定要专心服侍主,而又有足够的自制能力,以致没有不得已的事使他一定要结婚,已决定要守独身的了,目的是要藉着事奉而荣耀神,如此行也好。

    七38结论就是,叫自己(26)结婚是好的,而为了更专心服侍主而守独身的更是好。

    七39本章最后两节是给寡妇的忠告。当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是被约束的。约束是指由神所立,婚姻上的约束。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随意再嫁给另一男人。罗马书七章1至3节也阐述这真理,就是婚姻关系在死亡时告终。不过,使徒保罗在这里加了注释,就是这妇人有自由随意再嫁;只是要嫁这在主里面的人。含意首先是指这妇人必须嫁给基督徒,但还有更深的意思。在主里面表示按着主的旨意。换句话说,纵使她嫁给基督徒,但仍可能是不合主心意的。她在这重要的事情上必须寻求主的带领、引导,与主为她预备的信徒结婚。

    七40保罗毫无掩饰地申明他的看法,就是寡妇若常守节不再嫁更有福气。这与提摩太前书五章14节没有冲突,保罗在那里表明,青年的寡妇应再婚。他在这里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看法,提摩太前书所说的却是特殊的情况。

    然后他又补充说:「我也想自己是被神的灵感动了。」有人误解这句话,以为保罗在说他对以上的讲论其实不是那么肯定!我们再次严正地反对这样的诠释。保罗在这里所写的一切,毫无疑问是经默示而得的。这里他只是说些讽刺的话而已。有部分哥林多信徒挑剔保罗的使徒身分,以及他教训的权威。他们声称自己所说的,正是主的心意。保罗的意思是:「不管其它人对我有什么批评,我也是有神的灵的。他们纵是声称有神的灵,但肯定他们不会以为,圣灵乃是他们所独有的。」

    我们知道,保罗写给我们的一切都实在是被神的灵感动的。通往蒙福之路,就是遵从他的指示。

    二.关于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八1~一一1)

    由本节至十一章1节,保罗处理另一问题:信徒应否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对那些刚从异教归信基督的人,这是个实际的问题。也许他们获邀出席在庙宇举行的社交场合,往往摆设盛宴,奉上祭过偶像的肉。又或者他们到市场上去买肉,发觉肉贩卖的,都是祭过偶像的肉类。当然,肉的品质不会受影响,但基督徒是否应该买这些肉呢?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信徒获邀朋友家去吃饭,饭菜却是祭过偶像的。如果信徒事先知道的话,他应该吃这些食物吗?保罗正要来回答这些问题。

    八1使徒保罗开始时明言论到祭偶像之物,哥林多的信徒和他本人都有知识。这方面的事他们并非完全无知。例如,他们都知道将一块肉奉给偶像,并不会改变这块肉的品质。肉的美味和营养价值保持不变。然而,保罗指出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意思是这方面的问题,单靠知识不足以提供充分的指引。如果只运用知识的话,就会使人自高自大。实际上,对于这样的事,基督徒决不可以只运用知识,必须也有爱。他不可只考虑所做的是否合法,也要考虑是否最能够造益别人。

    八2、3温尼将第2节意译如下:「若有人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知识,他其实对寻求知识的途径还未知晓。」没有爱,就不可能有真知识。另一方面,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即得到神的称许。当然,一方面神认识每一个人,而在另一方面,他特别认识信徒。但这里提到知道,是用来表达喜悦或称许的。若有人处理问题例如是否吃祭过偶像的肉食等,不是单凭知识作抉择原则,而是因着对神和人的爱,这人就会得到神的喜悦。

    八4至于祭偶像之物,信徒也知道偶像并非有能力、知识和爱的真神。保罗没有否认偶像存在,他当然知道有用木石造成的偶像。他在下文指出,这些偶像背后有邪灵的权势。但他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偶像所象征的神灵其实并不存在。神只有一位,就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八5保罗承认异教神话中有很多称为神的,例如希腊的朱庇特、朱诺和墨丘利。这些神只之中,有些被说成是住在天上的;其它如刻瑞斯和尼普顿,是在地的。从这个角度看,是有许多的神,许多的主,就是神话中的众角色,为人所膜拜和臣属。

    八6信徒知道只有一位真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意思是神我们的父,是万物的源头或创造者,我们被造也是归于他。换句话说,他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目标。我们也知道只有一位主,他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一句,表达了主耶稣就是中保或神的使者;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则表示我们是透过他而被造和蒙救赎的。

    当保罗说只有一位神,就是父和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并不表示主耶稣基督不是神。他只是说明三位一体真神的其中两个位格,在创造和救赎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八7但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白他们在耶稣基督里的自由,特别是初信者。他们来自拜偶像的背景,习惯膜拜偶像。当他们吃祭过偶像之物时,便以为自己犯了拜偶像的罪。他们以为偶像是真实的,所以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

    软弱并不是指身体而言,甚至不是指属灵上的。这词形容一些人,在道德无分对错的事上诸多顾忌。例如,神不介意信徒吃猪肉。旧约时代犹太人不可以这样做,但基督徒却完全有自由享用这些食物。不过,改信基督的犹太人对此可能仍有顾忌。他会认为,在晚餐吃烤猪肉是错的。这样的人就是圣经所说软弱的弟兄。意思就是他并没有完全地享受基督徒的自由。事实上,只要他认为吃猪肉是不对的,而他却吃了的话,他就以为犯了罪。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一句,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我的良心告诉我某行动是不对的,但我却做了的话,我便犯了罪。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一四23)。

    八8对神来说,食物算不得什么。禁戒某种食物,不能令神对我们刮目相看;而吃这些食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

    八9不过,虽然吃这些食物不能使我多得益处,但如果我这样做会绊跌软弱的基督徒,我就蒙受重大的损失了。这是我们运用爱心的时候。基督徒有自由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但如果他吃后会令软弱的弟兄或姊妹跌倒,这样做就是错的了。

    八10问题在于软弱的弟兄如果见别人做一些他认为有问题的事,就会受鼓励去做良心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了。保罗在本节指出,在偶像的庙里坐席是不对的,因为会对别人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保罗说在偶像的庙里坐席,是指社交场合或一般的庆典,例如婚礼。如果宴会以任何形式牵涉偶像膜拜的话,在庙里坐席就是不对的了。保罗稍后便加以责备(一○15~26)。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一句,意即若有人看见你这个完全有基督徒自由的人,你知道祭过偶像的食物并非不洁或不纯净的。重要的原则是,我们不但要考虑这行动对自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它人。

    八11一个人如炫耀自己有知识,知道什么是基督徒可以做的,结果他可能绊跌在基督里的弟兄。沉沦一词并不是指他会失去永远的救恩。所失去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中的福祉。这位软弱弟兄的生命见证会受到破坏,蒙神使用的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基督为他死这句显示把在基督里软弱的弟兄绊跌,是何等的严重。保罗的论点是,如果主耶稣基督爱这人,甚至愿意为他死,我们就切勿做任何绊跌他的事,以致阻碍他在属灵上长进。犯不着为了几块肉而导致这样的后果!

    八12问题不但是得罪在基督里的弟兄,或伤害他软弱的良心,而且更是得罪基督自己。我们做在他弟兄中最小一位身上的,就是做在他身上。伤害身体中的一个肢体,也就是伤害这身体的头。温尼指出,保罗处理每一个题目时,都要引导他的读者从基督的受死赎罪的角度看。伯恩斯说:「这是深情的呼吁,发自神儿子深刻真挚的爱,基于他的受难受死。」27高德说,得罪基督是「众罪之首」。故此,我们应当十分谨慎着意我们的一切行为,留意这些行为对其它人的影响,避免做任何绊跌弟兄的事。

    八13既然使弟兄跌倒是得罪基督,保罗便声明,如果吃肉会使弟兄跌倒,他就永远不吃肉。神在别人生命中所动的善工,远比鲜嫩美味的烤肉重要得多!虽然今日很多地方的基督徒不用面对祭过偶像的食物的问题,但圣灵透过经文教导我们的原则却历久不衰。今天,在基督徒人生中,有很多事并没有为圣经所禁止,但却会绊跌软弱的基督徒。虽然我们有权行这些事,但更大更好的,就是为了在基督里所爱的弟兄姊妹,和他们属灵的好处放弃我们的权利。

    骤眼看来,第九章要讨论新的题目。但这两章经文仍论到祭过偶像的食物。在这里保罗只是转移笔锋,说明他是以身作则,为别人的好处甘于舍己。他愿意放弃使徒应得经济资助的权利,这是根据八章13节所定的原则。所以,本章与第八章息息相关。

    九1我们知道,有些哥林多信徒质疑保罗的权柄。他们认为,他既不是十二使徒的一位,所以就不是真正的使徒。保罗声明,他不受从人而来的权柄所限,他是主耶稣的真使徒。他以两件事实为根据。第一,他曾见过我们复活的主耶稣。这事发生在大马色的路上。他又以哥林多信徒作他身为使徒的佐证。他问道:「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如果他们对他的使徒身分有怀疑,他们应该作自我检讨。他们是否已经得救?当然,他们会承认自己已经得救。好了,是谁引领他们归向基督的呢?是使徒保罗!因此,他们自己便足以证明,保罗确是主的使徒了。

    九2别人或许不会承认他是使徒,但哥林多信徒却肯定应承认他。他们在主里正是他作使徒的印证。

    九3本节所说相信是接上文保罗的表示,他刚才是对那盘问他或质疑他使徒权柄的人的分诉。

    九4由本节至14节,保罗讨论他作为使徒得经济资助的权柄。保罗既是主耶稣所差派的,就有权得到信徒金钱上的供应。不过,他没有坚执这权利。他亲手作工,织制帐棚,让听他的人白白得着福音。难怪批评他的人以此为把柄,指他不接受供应,是因为他自知不是一个真正的使徒。他用一个问题来开始讨论:「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么?」换句说话:「难道我们无权不用自力谋生吗?难道我们无权受教会的供应吗?」

    九5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仿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么?也许有些批评保罗的人认为,保罗不结婚,因为他自知无权一起得众教会的供应。彼得和其它使徒娶了妻,主的弟兄也一样。使徒保罗在这里声明,他与其它人一样有权娶妻,可以一起得着信徒的供应。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不但指他有权娶妻,也指夫妻两人有权享用供应。主的弟兄大概是指主肉身的胞弟们,或许也指他的表亲。单凭本节不能确定,但其它经文显示,马利亚生下头胎儿子耶稣后,还有其它儿子(路二7;参看太一25,一二46,一三55;可六3;约二12;加一19)。

    九6看来巴拿巴跟保罗一样,一面传福音,一面工作谋生。保罗问,难道他们两人没有权柄不作工,由神的百姓照料供应?

    九7保罗先以其它使徒为例子,作他声称有权得到经济供应的根据。他转向以世人的事为论据。士兵上阵作战,并不用自备粮饷。栽葡萄园的人,没有不期望得着果子作报偿的。最后,如果牧人没有权享用牛羊的奶,就不会牧养牛羊了。基督徒的事奉就象打仗、耕种和放牧。所作的,是与敌人战斗,培植神的果树,作神的副手牧养他的羊。这些地上的工作尚且有权得供应,服侍主的工作不是更应有所得吗?

    九8保罗转到旧约圣经,举出更多证据支持他的论点。难道他就只能从世人的事诸如战争、耕作和放牧来确立他的论点?圣经不也是这样说么?

    九9申命记二十五章4节清楚声明,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把它的嘴套上。就是说,当牲畜在耕作时,应容许它吃部分农作物。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神当然照料牛只,但他不会单为牲畜而将这些话写在旧约圣经上。里面含有属灵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事奉和生活上。

    九10不全是为我们说的么?答案是肯定的,当他说这些话时,心中正记挂着我们的好处。耕种的人,当存着得报偿的期望去耕种。所以同样地,打场的人也应期望得收成。基督徒的事奉,就跟耕种、打场的工作一般。神已有训示,这样事奉他的人,不用负担所需的费用。

    九11保罗形容自己曾将属灵的种子撒在哥林多的基督徒中间。换句话说,他将福音带到哥林多,并教导信徒认识宝贵的属灵真理。既是如此,要求他们在金钱上或用其它奉养肉身之物来供应他,又岂是过分呢?论点就是:「传道者所得的薪酬,远比不上他贡献的价值。与属灵的祝福相比,物质的利益实是微小。」

    九12保罗知道有别人在哥林多教会作传道和教导的工作,且得他们的供养。他们承认要对其它人负这方面的责任,却不接受使徒保罗。因此他问:「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如果他们承认别人有得供养的权利,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的属灵父亲有这权利?无疑在受供养的人当中,有一些师傅教人回到犹太教去。保罗补充说,虽然他有这权柄,却没有在哥林多信徒当中运用过,只是凡事忍受,免得令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他没有向他们坚持得供养的权利,却是忍受各方面的匮乏和困难,免得传扬福音的工作受阻。

    九13保罗继续引用的论据,提到那些在犹太圣殿里工作的人。那些全职在殿宇里工作的人,靠殿宇的收入得供应。从这角度看,他们乃是靠殿中的物维生计的。此外,在祭坛事奉的祭司,也有权分领送到坛上去的祭物。换句话说,不论是在殿里有一般职务的利未人,或受托执行更神圣职务的祭司,都同样地可以从事奉工作中得到供养。

    九14最后,保罗道出主自己明确的命令。他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单这一点已能确定,保罗有权得到哥林多信徒的供应。然而,这要引起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不坚持要从他们得供应?第15至18节正是答案。

    九15他解释说这权柄他全没有用过,就是说他并没有坚持他的权柄。这时候他写出这权柄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送钱给他。他宁愿死也不叫人使他所夸的落了空。

    九16保罗指出,他不可以为努力宣扬福音这事夸囗。他感到从神那里有催使,这本不是他选择的职业。他从神得到授命,如果他不遵从任命而行,就会成为最可怜的人了。使徒保罗并不是说,他不愿意传福音,只是作传道功夫的决定不是由他作主,是主所定的旨意。

    九17如果使徒保罗甘心传福音,他就享有这差事的赏赐,就是得受供养的权利。旧约和新约圣经都清楚地教导,服侍主的人有权从主的百姓得到供应。保罗在这段经文说的,不是他不愿意事奉主,只是要声明,他执行使徒的职分,是由于有从主而来的催使。在下半节他强调了这一点。他传福音若是不甘心的,就是说他传福音是因为他内心如火烧般的迫切,不得不传。既是这样,他就是获托付传福音的责任了。既是受命行事,就没有什么值得夸囗的了。

    诚然本节不易理解,但保罗的意思似是说,他不会向哥林多信徒行使得供养的权利,因为这事奉本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职业。这是神的手把他放置在岗位上。在哥林多的假师傅声称他们有权得到圣徒的供应,但使徒保罗却要从别处得赏赐。

    诺克斯将本节翻成:「我所选择作的事,我可以要求赏赐;但我是不得已而行的,就只是执行任命而已。」

    雷历认为:

    保罗不能逃避传福音的责任,因为责任已托付了他。他受命传福音,纵使他并没有因此得薪酬(比较路一七10)。(28)

    九18他既然不能因为自己传福音夸囗,那么他可以因什么夸囗呢?他可以因一些自己选择的事夸囗,就是他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这是他自己决定做的。他愿意一方面传福音给哥林多人,同时自食其力,免得用尽他传福音而受供养的权利。

    总结使徒保罗的论点,他将责任和选择分开。在传福音的事工上,他完全没有半点儿不情愿的,乃是兴高采烈地去干。然而实际上,他是领受了极庄严的任命。因此,他努力完成任务,也没有什么可夸囗的。他传福音,固然可以坚持得到金钱资助的权利,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却是要令哥林多人不花钱而得听福音。由于这是出于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便以此为荣。前文曾提到,批评保罗的人认为他织帐棚,证明他并不以自己为真正的使徒。在这里保罗却以他自食其力为证据,证明他的使徒身分千真万确。事实上,这是十分高尚的情操。

    在第19至22节,保罗自引作证,他为了福音的缘故,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研究这段经文时,必须谨记保罗并非表示他要牺牲圣经中的重要原则。他也不是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计较任何手段。他在这几节经文谈到的事情,都是无关是非对错。他迁就福音对象的风俗习惯,目的是要使他们愿意听福音。但他从不做任何令福音真理打折扣的事。

    九19一方面,他是自由的,无人辖管。无人有权辖管或强迫他。然而他自愿为众人受约束,为要多得人。为要引领灵魂归向基督,只要不牺牲神的真理,保罗愿意让步。

    九20向犹太人,他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这不是指他为要令犹太人得救,便将自己重新放在摩西的律法之下。保罗在处理提摩太和提多接受割礼事上的做法,正好解答他的用意。在于提多,当时有人坚持,如果他不接受割礼,就不算得救。保罗知道这是对神恩典的福音的直接攻击,所以坚决拒绝让提多受割礼(加二3)。不过,提摩太却似乎没有牵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如果提摩太受割礼可以令更多人愿意听福音的话,保罗就愿意接受(徒一六3)。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29),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律法以下的人是指犹太人。不过,保罗在本节上半部已提到他怎样面对犹太人。那么,他为什么重复这话题呢?一般解释是他在上半节提到犹太人时,是指他们的风俗,这里却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里有必要稍作解释。保罗是犹太人,生在律法之下。他试图藉着遵守律法来取得神的喜悦,却发觉这是不可能的。律法告诉他,他是个无可救药的罪人,并毫无保留地将他定罪。他最终明白到,律法并不是救恩之途,只是神的工作,以显示人罪大恶极,并极需一位救主。于是保罗信靠主耶稣基督,就脱离了律法的定罪的滋扰。他因触犯律法而须受的惩罚,已由主耶稣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代替了。

    使徒保罗在信主后明白到律法并不是救恩之途,也不是得救的人生活上的规范。信徒并非在律法之下,乃是在恩典之下。这并不表示他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行。他却真正感受到神的恩典,不愿意犯罪。基督徒既有神的灵住在心里,言行操守就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如今他希望过圣洁的生活,不是由于惧怕因触犯律法而招致惩罚,而是由于爱那位为他死而复活的基督。在律法之下,动力源于惧怕;在恩典之下,动力源于爱。爱的动力远超于惧怕。人在爱的驱使下愿意做的事,往往是惧怕所不能的。

    晏诺慈说:

    神使人心顺服的方法,与他保持星体在轨道上运行的方法相似,就是不加以硬性的约束。他没有用链索将闪亮的星宿锁在一起,避免他们脱离中心点。他们受着一股无形的规律限制着……因为有这种无形的爱的牵系──就是对买赎他们的主的爱──被买赎回来的人不得不谨守、公义、敬虔地过活。(30)

    既明白这背景,就可以来看本节的下半部分。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当保罗与犹太人在一起时,在无分是非对错的事情上,他会跟随犹太人的行径。例如,他吃犹太人吃的东西,却避免吃犹太人不吃的东西如猪肉等。也许,保罗也会避免在安息日工作,因为他知道这会使更多人愿意听他讲福音。

    九21雷历写道:

    保罗并不是要圆滑虚伪,而是生活在一种持久而又约束性的自我纪律下,目的是要能够服侍各样的人。一条水道狭窄的溪流,比起无边的沼泽有大得多的流动力。同样地,受约束的自由,能使人为基督作更有力的见证。(31)

    保罗向那些没有律法的人,就做一个没有律法的人(虽然他本人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没有律法的人并非反叛或无法无天、无视任何律法的人,只是泛指外邦人而已。律法是颁给犹太民族的,并不是外邦人。因此,当保罗与外邦人在一起时,他就尽量顺应他们的习惯和感受,并同时保持对救主的忠心。保罗解释说,尽管他表现得象个没有律法的人,他在神面前却不是没有律法的。他不以为自己可以任意而行,他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换句话说,他有义务去爱、荣耀、服侍主耶稣并讨他的喜悦;可不是受摩西律法的约束,而是受爱的约束。他是受缚于基督。俗语有云:「入乡随俗,入境问禁。」保罗表示,只要能同时保持对基督的忠诚,他愿意在与外邦人一起时,尽可能迁就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我们不可忘记,这段经文针对的,是文化上的事,并不涉及教义或德行操守。

    九22本节谈到那些软弱或诸多顾忌的人。他们对一些不是基本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敏感。向软弱的人,保罗就作软弱的人(32),为要得这些人。如果有需要,他愿意吃素,以免因吃肉而冒犯他人。简言之,向什么样的人,保罗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我们决不可用这些经节作藉囗,证明可以放弃一些圣经原则。经文只表达一种态度,就是为争取他人愿意听救恩的好信息,就乐于迁就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罗说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时,绝对无意表示他能拯救别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主耶稣才能拯救人。同时要注意一件奇妙的事,在福音上服侍基督的人既是与主同证,主就容许他们用救字来形容他们所参与的事奉。福音工作受到何等的抬举、重视和尊荣!

    第23至27节描述缺少自律而带来失去奖赏的危险。在保罗来说,拒绝接受哥林多信徒的金钱资助,是一种严格的自律。

    九23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保罗在以上几节经文表示,他在事奉主的工作上,如何一直把他的权利和意愿藏起来。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在日后能够分享福音的胜利。

    九24无疑当使徒保罗写本节的时候,他脑海中想起在离哥林多不远举行的科林斯地峡运动会。哥林多信徒对这些运动竞技应十分熟悉。保罗提醒他们,虽然有很多人在场上赛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奖赏。基督徒人生就象一场赛跑。参赛的人必须自律,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要有明确的目标。然而,本节并非表示在基督徒的赛跑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奖赏。用意是教导我们应象个要得奖赏的人般赛跑。我们应学效使徒保罗,象他一样舍己。当然,这里所说的奖赏并不是指救恩,而是忠心服侍者所得的奖赏。圣经从没有说,我们忠心跑毕人生全程方可得救恩。人乃是因着相信主耶稣基督而白白得着救恩的。

    九25这里,保罗放下赛跑的比喻,转为说摔跤。他提醒他的读者,凡在竞赛中较力争胜的,即进行摔跤比赛,在诸事上都有所节制。一位摔跤手向他的教练说:「我可以一方面练习摔跤,另一方面仍烟酒不离,纵情生活吗?」教练回答说:「可以,但你就不能胜出了!」当保罗想到竞赛中的参赛者时,他看见得胜者踏上台去领奖的情景。那是什么奖?只是能坏的冠冕,是一个花冠或桂冠,瞬即凋谢的。相比之下,他提到不能坏的冠冕,是要颁给所有忠心服侍基督的人的。

    感谢主赐我们荣耀和

    生命的冠冕;

    世人劳碌营役要争取的,

    是必衰残朽坏的奖状;

    我们的冠冕却永不衰残,

    象神并他独生子国里的宝座般

    稳固不朽。

    ~邦纳

    九26由于有不能坏的冠冕,保罗声明他奔跑,不象无定向的,而斗拳也不象打空气的。他的事奉并非毫无目的或毫无功效。在他面前有确实的目标,他要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价值有功效的。他不愿浪费时间或精力。使徒保罗不想有轻率的失误。

    九27他乃是自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他传福音给别人,他自己却遭摒弃或弃绝。在基督徒的生命里,需要克己、节制、自律。我们必须操练如何控制自己。

    使徒保罗知道有一个危机,就是在他传福音给别人后,自己却有可能遭弃绝。本节的含意可如何作解,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指人得救后再次失丧。这当然与新约圣经的整体教训违背;真正属基督的人,没有一个灭亡。

    另有人认为,翻成弃绝(33)的原文是个意见十分沉重的字,指永远灭亡。然而,他们将本节理解为保罗不是指得救的人遭弃绝,而是指不能自律的人其实从没有真正得救。保罗想到那些假师傅,以及他们如何放纵情欲,便陈明这大原则: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就证明他从来没有真正的重生;虽然他曾传道给别人,他自己却遭弃绝了。

    第三种解释认为,保罗在这里谈论的,根本不是救恩的问题,而是关于事奉。他的意思不是他可能失丧,而是他在事奉上,有可能经不起考验,因而不能得到奖赏。这解释与弃绝(或作不及格或被取消资格)和竞赛的意味吻合。保罗明白那可怕的情况,就是他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遭神搁置废弃,不再合他使用。

    无论如何,经文极其严肃,每个打算服侍主基督的人,应作深入的反省。每一位都要立志,靠着神的恩典,他便能永不经历本节所描述的。

    当保罗想到谨慎自守时,便想起以色列人的例子。在第十章他忆述他们在节制自己的身子上,如何变得放纵、疏忽,结果遭弃绝并不蒙悦纳。

    首先,他提到以色列人的特权(1至4节),然后是所受的惩罚(5节);最后是他们倒毙的原因(6至10节)。再后,他解释这些事与我们的关系(11至13节)。

    一○1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犹太人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重点在都字。他回忆以色列人得拯救脱离埃及的日子,以及他们在日间有云柱、夜间有火柱的奇妙经历。他忆述他们过红海,逃到旷野的时候。说到他们的特权,他们都领受过神的带领和拯救。

    一○2不但如此,他们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受洗归了摩西的意思,就是与他同证并承认他作领袖。摩西既带领以色列的子民离开埃及到应许之地,以色列全民族就都首先向摩西效忠,并承认他是神所指派的拯救者。有人认为都在云里一句,指他们与神同证,而都在海里则描绘他们与埃及分离的事实。

    一○3并且他们都吃了一样的灵食。这是指吗哪,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旅途上蒙神所赐的食物。灵食不表示这不是物质的食物,也不表示食物是看不见的,或并非真实的。灵食指这物质的食物,喻表属灵上的喂养,而保罗主要关心的,正是属灵上的真实。同时这也可表示,食物是透过超自然的途径赐下的。

    一○4他们走过的每一段旅途,神都施行奇迹,赐他们水喝。这是真实的水,但也称为灵水,意即预表带来属灵上的苏醒,也表示是奇迹地赐下的。若不是耶和华用神迹来赐他们水喝,他们就早已渴死了。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这句,不表示有一块实物的石块,在他们的旅途上一直跟着他们。磐石象征从其中流出来的河,这河紧随着以色列人。那磐石就是基督,因为他就是那供应者,也是磐石所代表的;他将活水赐给他的子民。

    一○5使徒保罗列举以色列人享有的这一切奇妙的特权后,不得不提醒哥林多信徒,以色列人中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虽然以色列人全数离开埃及,都声称与他们的领袖摩西同心合意;但很可悲,他们的身体在旷野,他们的心却仍在埃及。他们的身体脱离了法老的奴役,但他们的心却仍渴想埃及的各种罪中之乐。在所有离开埃及的壮丁中,二十岁以上的,只有迦勒和约书亚两人得奖赏,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其它人的尸首都倒在旷野,作为神不喜悦他们的证据。

    请留意本章首四节用了「都」字,而本节用了多半。他们全都有特权的条件,但他们中间,多半灭亡了。高德感慨地说:

    使徒保罗要这些自满的哥林多信徒看见,这是何等的景象:这些人饱享从天赐下奇迹的粮水,最后躯体却散满在旷野的荒原上!(34)

    一○6在出埃及的历史事迹上,我们看见一些可应用的教训。以色列人实在是我们的监戒,展示给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也贪恋恶事,象他们那样贪恋的,那么我们会承受怎样的后果。当我们研读旧约圣经时,不应只以为是历史而已,里面盛载不少教训,对我们现今在世的生活有实质的意义。

    使徒保罗在以下几节经文里,具体地列述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值得留意,这些罪大多与满足身体的欲望有关。

    一○7本节所指是记载于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以色列人敬拜金牛犊及其后的荒宴。当摩西从西乃山下来时,他发觉以色列人铸造了金牛犊,并用作敬拜的对象。从出埃及记三十二章6节可知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即是跳舞作乐。

    一○8本节提到的罪,就是以色列的男子与摩押的女子通婚(民二五)。在先知巴兰的唆使下,他们违背主的吩咐,陷入不道德之中。本节说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旧约圣经告诉我们,有二万四千人因瘟疫而死(民二五9)。圣经的批评者常以此来说明圣经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如果他们仔细一点研读经文的内容,就发现其实并无矛盾之处。这里说一天之内有二万三千人倒毙。旧约圣经的数字是二万四千,因为这是描述在瘟疫中死亡的总数。

    一○9保罗然后提到以色列人因食物而投诉,并质疑耶和华的善意。那时,神便派蛇进入他们当中,结果很多人丧命(民二一5、6)。这里再一次显示,百姓因囗腹之欲而跌倒灭亡了。

    一○10这里提到可拉、大坍与亚比兰的罪(民一六14~47)。再一次,他们因食物的缘故而向主发怨言(民一六14)。以色列人并没有锻炼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没有操练自己的身体,或致力叫身服己。相反,他们致力满足身体的欲望,结果导致败亡。

    一○11跟着三节经文告诉我们这些事的实际教训。首先,保罗指出这些事不只是有历史意义。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这些事另有其意义。事情写在经上,是要成为我们的鉴戒,提醒我们这些活在犹太人时代结束后的福音时代中的人。夏仁达说得好:「给我们这些继承过去历代遗产的人。」

    一○12这些事提醒自信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必须谨慎,免得跌倒。也许是针对坚强的信徒,以为可以稍试满足私欲而不至受影响的。这样的人最有可能落在神管教的手下。

    一○13但保罗随即对那些正受试探的人,说出很要好的鼓励。他教导说,我们所面对的试验、试炼及试探,无非是人所共受的。然而,神是信实的,必不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他没有应承免我们受试探或试验,却应许要限制其程度。他更应许总要给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读了本节经文,我们不期然感到万分安慰;这是历世历代里受试验的圣徒可以感受到的。初信者会抓紧本节,以为救生索;信主已久的人则据之而泰然安歇。也许这封保罗书信的读者中,有部分正面对着强烈的引诱,要使他们拜偶像。保罗安慰他们,告诉他们神不会让他们遇上受不了的试探。同时,他们应受警惕,不应让自己曝露在试探之下。

    一○14从本节至十一章1节这段中,保罗回到吃祭偶像的食物的问题上,给予较具体的指示。保罗首先处理的问题,是信徒应否参加在偶像庙里的宴会(14至22节)。

    我所亲爱的弟兄阿,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也许对哥林多的信徒来说,获邀出席庙宇里举行的拜偶像宴会,确实是个考验。部分哥林多信徒或会觉得自己可以胜过这试探。也许他们会说,只去一趟无妨吧。使徒保罗从神得的忠告是: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他并不是说要研究拜偶像的事,或要加以认识,或稍试无妨。他们应该逃避远离。

    一○15、16保罗知道,他说话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能明白他话语的人。在第16节他提到主的晚餐。他首先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祝福的杯是指主的晚餐所喝的杯。这杯告诉我们,基督的死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祝福;因此,这杯称为祝福的杯。我们所祝福的是指我们所感谢的。当我们把这杯放到嘴唇上时,表示我们都领受从基督宝血倾流出来的各种福气。因此,我们可以将本节意译为:

    这杯表明,我们靠主耶稣的血领受了莫大的祝福,而我们也存着感谢的心领受这杯。这杯岂不是见证,所有的信徒都领受基督宝血的各种好处吗?

    我们所擘开的饼即主的晚餐的饼,也是这样。当我们吃这饼时,表示我们的得救都靠他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献上了他自己的身体,而我们也因此成为他身体(教会)上的肢体。简言之,这杯和这饼表示,我们与基督相交,并得参与他荣耀的事工。

    一个有关的问题是,本节为什么先提到血,而在设立主的晚餐时,却先提到饼。其一解释是,在这里保罗根据我们与基督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所发生事情的次序说。一般而言,初信者先明白基督宝血的价值,然后才领会一个身体的真理。因此,本节说明我们认识救恩过程中的次序。

    一○17所有信徒,人数虽多,却是一个身体,以一个饼作代表。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的意思,是我们全都分享因基督献上自己身体而带来的好处。

    一○18保罗在这几节说明领受主餐的人,表示与主的相交。对那些吃祭物的以色列人来说,原则也一样。这表示他们与祭坛有密切的关系。无疑,这是说平安祭。百姓把祭牲带到殿去。部分祭物放在坛上用火焚烧,另一部分留给祭司,第三部分留给献祭者和他的朋友。他们在同一日吃祭物。保罗强调,所有吃祭物的人都表明自己与神并以色列民同证。简言之,表明自己与祭坛代表的一切关系。

    然而,这与我们正在研究的经文有什么关系?答案颇简单。正如领受主餐表示与主的相交,和以色列人参与平安祭表明与耶和华祭坛的相交关系,在庙宇中吃祭偶像的宴席也表示与偶像相连。

    一○19我是怎么说呢?岂是说祭偶像之物算得什么呢?或说偶像算得什么呢?保罗以上说的,是否表示献给偶像的肉的品质或特性会发生变化?或者他表示偶像是真实的,能听、能看,且有能力?明显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

    一○20保罗强调,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献给鬼的,透过不寻常和神秘的途径,控制膜拜者的心灵理智。魔鬼只有一位,就是撒但,鬼魔却有很多,是撒但的使者差役。保罗补充说:「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

    一○21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本节所谈主的杯,是象征的表达方式,代表一切藉着基督而赐给我们的福气。这是一种称为换喻的修辞手法,用器皿代表所盛载的内容。另外,主的筵席也是象征式的表达。这与主餐有所不同,纵然也可能包括主餐。餐桌这物件,是给人将食物摆放在上面,并围着桌子联络情谊。主的筵席也就是指我们在基督里所享受的一切福气。

    当保罗说,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以及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他的意思不是他们在能力上办不到。信徒当然有能力到庙宇去参加拜偶像者的宴席。但保罗的意思是,这样做在道德上是不一致的。这行动是对主耶稣的背叛和不忠,一方面表示与他相交或向他效忠,但又与向偶像献祭的人交往联谊。在道德上这是不当的,且是完全错误的。

    一○22不但如此,这样做一定会惹主的愤恨。正如凯理说:「真正的爱会对犹豫不定的感情感到愤恨。在面对有不忠的事仍不怨忿的,就不是真正的爱了。」(35)因此,基督徒要害怕令神不悦,或惹他公义的怒气。难道我们以为自己比他还有能力么?就是说,难道我们斗胆惹他发怒,并招致他向我们施行审判管教吗?

    一○23使徒保罗讨论过参加偶像筵席的问题后,转而提出一些大原则,是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上应当依从的。他说凡事都可行时,并非毫无限制地泛指一切的事。例如,他从没有认为,谋杀或醉酒是可行的!再一次,我们必须明白所指的是一些在道德上无关宏旨的事。在基督徒人生中,有很多事物本身是正当的,但由于其它原因,基督徒参与的话就是不智的了。因此保罗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譬如,就某位信徒来说,某件事是没有问题的;但按他身处之地的风俗习惯说,做这事却是不智的。同样地,本身可行的事,可能并不造就人。就是说我做了某物事,但结果却不能使我的弟兄在信仰上得着建立。这样,难道我应该专横地坚持个**利,还是要考虑怎样做才能够帮助在基督里的弟兄?

    一○24我们作任何决定时,都不应自私地只想到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反而要顾念做什么会为邻舍带来益处。我们在这段经文所探讨的原则,同时十分适用于很多事情上,诸如衣着、饮食、生活水平和娱乐等。

    一○25如果信徒到市上去买肉食,他不用问商贩那些肉是否曾祭偶像。无论如何这肉不会受影响,也不牵涉对基督忠诚的问题。

    一○26保罗为解释这点忠告,于是引述诗篇二十四篇1节:「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意思是我们吃的食物,都是主施恩赐给我们的,且是特要供我们享用的。韩理哲告诉我们,犹太人常以诗篇二十四篇的话,作饭前谢恩的用。

    一○27保罗举出另一个处境,是会令信徒产生疑问的。假如有一个非信徒请信徒到家中赴席,基督徒是否可以随意接受邀请?可以。如果你获邀往非信徒的家饮宴,而你乐意出席的话,你有自由凡摆在你们面前的,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

    一○28如果席间有另一位基督徒在场,他的信心软弱,告诉你所吃的食物是献过祭的物,你应该吃这些食物吗?不应该。你不应只求一己的满足,否则你会把他绊跌,并伤害他的良心。如果非信徒会因你吃的缘故而受阻不信主,你就不应吃了。本节结束时又再一次引述诗篇二十四篇1节:「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36)

    一○29在上述的处境中,你毋须因自己的良心而不吃食物。身为信徒,你有绝对自由吃肉。然而,同席的软弱弟兄,对此有良心上的障碍,因此你要为尊重他的良心而不吃这肉。

    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问题也许可以改写为:

    我为什么要自私地夸示吃这肉的自由,而因此遭别人的良心定罪?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自由,公开地被他人的良心来论断?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善给别人毁谤?(参看罗一四16)

    难道一块肉是这样的重要,以致我要令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一位弟兄受到冒犯?(然而,很多解经家相信保罗在这里乃是引述哥林多信徒的反驳,或是问一个自设的问题,然后在下文回答。)

    一○30保罗似是在说,如果他一方面向神谢恩,但这样做却同时会伤害弟兄,这是矛盾的事。所以宁愿放弃自己正当合理的权利,也不要存着感谢神的心做某事,却因此给别人毁谤。凯理认为:「宁愿舍己,不要让自己因行使自由并感恩作某事,结果却给别人论断或毁谤。」为什么要因为行使自由而伤害他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因谢恩作某事反招致误解,或被视为渎圣,或引起反感?

    一○31关于基督徒的行事为人,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可作指引。第一是荣耀神,第二是造福周围的人。在这里保罗举出第一个原则:「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年轻的基督徒常要作决定,到底某行为是对还是错。这里给予一个很好的指引:这样做会为神带来荣耀吗?在埋头苦干做事之前,你能够向神祷告,祈求主能因你要做的事而得着彰显吗?

    一○32第二个原则是造福周围的人。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会,我们都不要使他跌倒。这里保罗将人分为三类。犹太人当然是指以色列民族。希利尼人是指不信的外邦人,至于神的教会则包括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的真信徒,不管是犹太人抑或是外邦人。从某方面说,如果我们忠诚地向他人作见证,就总免不了会冒犯他人或招惹他们的怒气。不过,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这些。使徒保罗想的是不必要使人跌倒的。他告诫我们,免得我们在行使正当合理的权利时,把别人绊倒了。

    一○33保罗可以诚实地说,他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

    相信很少人象伟大的使徒保罗一样,这样无私地为他人而活。

    
新约 哥林多后书11-16章注释
    四.保罗维护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一一1但愿你们宽容我这一点愚妄,其实你们原是宽容我的。保罗希望他这样自夸时,他们能够忍耐他。但他又感到他们是正在忍耐他,因而这要求是不需要的。

    一一2他跟着说出作这请求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为哥林多信徒起的愤恨,原是神那样的愤恨。他曾把他们许配一个丈夫,好让他把他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对哥林多信徒的属灵境况,保罗个人感到有责任。他的愿望是到了将来那一天,即信徒被提时,他可以把他们献给主耶稣,是未受当时流行的假教训所败坏的。就是由于保罗为他们起的愤恨,他愿意留在那似是愚妄的自夸中。

    一一3保罗这愚妄行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怕圣徒会被骗,他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纯一的心指诚心。他希望他们单单忠于主,不让他们的心被任何人引诱。他又希望他们对主的献身是无瑕疵的。

    使徒保罗记得蛇怎样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他首先取悦她的心思或智慧。假师傅正是这样行在哥林多信徒身上。保罗要哥林多这童女的心专一而没有瑕疵。

    留意保罗看夏娃与蛇的故事为事实,而不是神话。

    一一4保罗愿意有一点愚妄的第三个原因是哥林多信徒似乎想听从假师傅的教训。

    有任何人到哥林多来另传一个耶稣,宣称在圣灵以外,人可另受一个灵,并宣布有另得一个福音,哥林多信徒都颇愿意忍耐。他们似乎爱忍受这些观点,保罗讽刺地说:「你们若能忍耐别人,为何不忍耐我?」

    最后他说:「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我们应从讽刺的角度了解这句话。使徒不是同意他们接受异端,而是责备他们易于受骗,并缺乏分辨能力。

    一一5他们要忍耐保罗的原因是他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他说最大的时是用一种讽刺的语调。这词的字面(及现代语感的)翻译是「超级使徒」。

    改教家引述本节来驳斥教宗观念里彼得是主要使徒,以及教宗继承了使徒之首位的观念。

    一一6保罗的言语虽然粗俗,他的知识肯定并不粗俗(译按:或作没有充足训练)。哥林多信徒应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是从使徒保罗领受基督信仰的知识的。无论保罗在囗才方面是多么不足,多么拙劣,他显然已叫哥林多的圣徒明白他的信息。哥林多信徒必可为此作见证。

    一一7若他粗俗的言语不是哥林多信徒厌恶他的原因,也许他有过犯使他自居卑微,叫他们高升。本节上半部解释了这意思。使徒保罗与哥林多信徒同在时,并没有接受他们的金钱援助。也许他们感到保罗这样卑微而叫他们高升,其实是一种罪。

    一一8「我亏负了(直译为抢了)别的教会」是一种称为夸饰法的修辞。这夸张的说法目的是在人心中产生真正的效应。保罗实际上并没有抢劫别的教会,他的意思只是当他在哥林多事奉时,他是从别的教会接受资助,以致能够服侍哥林多信徒而不取分文。

    一一9使徒保罗逗留在哥林多期间,也有缺乏的时候。他有否让哥林多信徒知道他的缺乏而要求他们帮助?肯定没有。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都补足了他在物质上的缺乏。

    使徒保罗尽所能不累着哥林多信徒,他希望能继续这样持守着。在哥林多信徒中间,他不会强求使徒的权利,不会要求他们供应他的需要。

    一一10保罗确信无人能在亚该亚一带地方,即哥林多的所在地,阻挡他这自夸。他无疑是指那些批评他的人因他的禁戒而攻击他。他们说他因为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使徒,所以没有强求信徒的资助(林前九)。纵然批评者这样控告他,他仍以服侍哥林多信徒不取分文而夸囗。

    一一11他为什么这样夸囗呢?是因他不爱哥林多信徒吗?神知道不是这个原因!事实上,他心里充满着最深的爱。似乎保罗怎样做,都会受到批评。若他接受哥林多信徒的金钱,他的反对者会说他只为报酬而传道。他没有接受他们的金钱,又蒙受不爱他们的指摘。但神知道事情的真相,保罗情愿将这事交在他手里。

    一一12显然那些犹太派基督徒期望哥林多信徒给他们金钱,他们曾这样要求,也曾从哥林多信徒接受了金钱。象大多数异端一样,除非有金钱上的报酬,否则他们是不会服侍信徒的。保罗定意还要谨守宗旨,不从哥林多信徒收取分文。若假师傅要继续与保罗较量,就让他们跟随他的宗旨。但他知道他们总不能为不受报酬而夸囗。这样,他便摧毁他们夸囗的基础了。

    一一13保罗容忍至此,终于说出了他对这些人的真正评价。他已不能再抑制自己了!他要按他们的本相称呼他们。那等人是假使徒,意思是他们从未受主耶稣基督差遣。他们或是自己擅取这位分,或是由其它人授予他们的。他们行事诡诈,这是描述他们往来于教会间,希望信徒信从他们的假教训。他们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假装是基督的代表。保罗不打算与这等人看齐。

    使徒保罗论到这些犹太派教师的事,可从今天的假教师身上看见。「我们都知道,我们若看邪恶为邪恶,它就永远不能引诱我们;假装对其权力来说是重要的;它以人不能不说好的思想和希望来投迎合人的心意。」(选录)

    一一14使徒保罗说他那些在哥林多的批评者假装基督的使徒。但他回心想到他们主人的策略,便不觉得奇怪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

    今天我们一般把撒但勾划成一个头上有角,身后有尾巴,样子阴险的红色活物。当然,这样的画象跟撒但向人展示的模样极不相同。

    有些人则联想撒但为一个醉汉,在陋街上颠簸而行。但这也是对撒但所存的假印象。

    本节告诉我们,撒但化妆为光明的天使。要说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说撒但装作福音的使者,他穿上宗教的外衣,站在时下受欢迎之教会的讲台上。他囗里说着许多宗教用语,如神、耶稣、圣经。但他迷惑他的听众说救恩是在乎行善积德。他并不传讲基督宝血赎罪的道理。

    一一15达秘曾说,撒但拿着圣经的时候是最恶的。这是本节的概念。若撒但自己装假,无怪乎他的差役也这样做。他们装作什么?装作假师傅、无神论者、还是异**?答案:都不是。他们装作仁义的差役。他们自称是教会的差役。他们声称要带领人进入真理和仁义中,但他们却是那恶者的差役。

    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他们要毁坏──他们必要被毁。他们的行为带人进入灭亡;他们自己却要被带进永刑。

    五.保罗为基督受苦证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一一16保罗这样说,是希望人不可把他看作一个自夸的愚妄人。然而,他们若坚持,也让他们当他是愚妄人来接纳,叫他可以略略自夸。

    要留意我(也)可以略略自夸中的「也」字(译按:「我」原文作「我也」)。这词语有其真实的意义。假师傅常常自夸。事实上,保罗是说:「纵使你们要把我看作愚妄人(其实我不是),也请接纳我,以致我可以稍微自夸,象其它人一样。」

    一一17本节有两个可能的解释。有人认为保罗是说,虽然这句话是神所默示的,但却不是主的命令。

    另一个解释是保罗在这里所作的,即有夸囗,不是奉主命而行,意思是并非跟从主的榜样。主耶稣从未夸囗。

    费廉思采取第一种观点,把本节翻译为:「我现在不是奉主的命令说话,而是作为一个愚妄人,必然这样夸囗。」

    但我们选择第二种看法──那自夸并不是奉主命而作的,而是保罗似乎是愚妄地自己夸耀自己。雷历评论说:「他说他必须靠着他自然的本能纵情于此(夸囗),好叫他能列出一些重要的事实,吸引他们的注意。」(注41)

    一一18哥林多信徒当时听闻许多人自夸,那些人都是按着堕落的人类本性自夸。若哥林多信徒认为假师傅有足够理由自夸,就让他们思想他的夸囗,看其内容是否没有坚固的基础。

    一一19保罗又再使用讽刺的语调。其实他要求哥林多信徒作在他身上的事,他们正在天天作在其它人身上。他们以为自己是精明人,不会被愚妄人欺骗。然而,他们当时却正在被欺骗。他会继续解说这一点。

    一一20他们愿意忍耐保罗所描述的那一类人。

    那类人是谁?从下文明显可见,就是犹太派教师,即那榨取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首先,他使他们作奴仆。这无疑是指律法的辖制(徒一五10),说在基督里的信不足以叫人得救,人也必须遵守摩西的律法。

    第二,他侵吞圣徒,意思是他要求大量的金钱资助。他不是为爱他们而服事,却是为了金钱上的报酬。

    掳掠你们这句话是使用狩猎的比喻。假师傅把这些人当作猎物,掳掠他们往他要去的地方。

    这些人的特征是骄傲自夸、高抬自己。他们批评别人,使自己在人前显得更了不起。

    最后,他们打信徒的脸,那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按字面解释这话,因为历代以来,傲慢的圣职人员都会打他们的教区居民,藉以证明自己的权力。

    使徒保罗希奇哥林多信徒竟愿意忍耐这些假师傅的虐待,却不愿意忍耐他出于爱心的提醒和劝告。

    达秘说:「真是希奇,人能忍耐虚假的事──更甚于对真实的事的忍耐。」(注42)

    一一21有些人认为保罗在本节的意思是:「我这样贬抑自己,好象我在你们中间的时候,我是软弱害怕的,不敢证明自己的权力,象这些人一样。」

    另一个意见认为本节的意思是:「或这样说是贬抑自己,因为若这样就是刚强,那么我就是软弱了。」费廉思的翻译跟第二个观点相同:「我几乎不好意思说我从未向你们作出那样刚强的事。」

    保罗说,若假师傅所作的是真正的刚强,他就要羞辱自己说,他从没有显出那样的刚强,却是显出软弱。但他又马上补充说,这些人有理由在何事上勇敢,他肯定也有他们一样的权利去勇敢。莫法特说得好:「就让他们随意吹嘘吧,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小心,这是一个愚妄人的任务!)。」使徒保罗以此为引言,继而进入本书信中极为庄严的一部分,显出他有权自称是主耶稣基督的真正仆人。

    相信你还记得哥林多教会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保罗是否一个真正的使徒。他要出示什么证明,表示他已得着神的呼召?例如,他怎样能向人证明他与十二位使徒同等?

    他已准备好了答案,但或许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他没有任何证书证明他是从某某神学院毕业的。他也没有耶路撒冷众弟兄写的推荐信,说明他们按立他作圣工。他没有展示他个人的成就或技能。他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感人的报告,说明他为福音的工作忍受了多少痛苦。不要错失哥林多后书这部分的戏剧性的事件,及所引起的悲怆。试想象那无畏的保罗,不懈地奔波,奔走传道旅程,受基督的爱束缚,只要人仍渴望基督的福音,甘愿忍受说不尽的艰困。我们细阅这段经文时,少有不受感动、不觉羞惭的。

    一一22假师傅很多引用他们的犹太世系。他们自称是纯种的希伯来人,是以色列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仍陷在妄想中,以为这家谱能使他们在神眼中受宠爱。他们不知道神昔日的子民以色列,已因为拒绝弥赛亚而被神搁在一旁。他们不知道在神眼中,犹太人和外邦人并没有分别:所有人都有罪,需要信靠基督,惟独信靠基督,才能得救。

    他们在这方面的自夸是无用的。他们的世系并不超越保罗,因为保罗同样是希伯来人、以色列人,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这些并不能证明他是基督的使徒。因此他匆匆回到论点的主要部分:在某一方面,他们是不能超越他的──在患难和困苦上。

    一一23他们的职业是基督的仆人,他「在献身、劳苦和受苦上」,是主的仆人。使徒保罗不会忘记他是受苦之救主的跟从者。他知道仆人不能高过主人,使徒在世上不能期望得到比主人优厚的待遇。保罗晓得他愈忠心事奉基督、愈传扬救主,他在人手中就会愈多受苦。在他看来,受苦是基督仆人的记号或标志。虽然他感到这样夸囗是愚妄的,但他需要说出真相,而真相就是没有人见过这些假师傅受苦。他们选择了容易走的路。他们避免受责备、受逼迫和羞辱。因此,保罗认为他们并非处于优势去攻击他基督仆人的身分。

    现在让我们看看保罗用以支持他自称是真使徒而列举的种种苦难。

    我比他们多受劳苦。他想到自己的传道旅程,想到他怎样周游地中海一带,宣扬基督。

    受鞭打是过重的。保罗在这里描述了他在基督的敌人──异**和犹太人──手下受鞭打的情况。

    多下监牢。按圣经记载,保罗传道至此时,他下监只有一次,就是在使徒行传十六章23节,当时与西拉在腓立比被下狱。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保罗多次下狱的其中一次,保罗原是牢房的常客。

    冒死是屡次有的。毫无疑问,保罗写到这里时,想起他在路司得从死亡里逃了出来(徒一四19)。但他也可能回顾其它类似的情况,即他因逼迫而几近死亡。

    一一24摩西律法禁止犹太人一次过鞭打犯人四十下(申二五3)。为确保不违反这律法,犹太人通常会打三十九下。当然,只有他们认为是严重罪行时才施以这刑罚。使徒保罗在此让我们知道,他的同胞竟曾五次向他施以这种严厉的刑罚。

    一一25被棍打了三次。新约只提到在腓立比那一次(徒一六22)。但保罗另有两次受了这种痛楚而羞辱的对待。

    被石头打了一次。无疑这是上文已提到的,在路司得那一次(徒一四19)。那次保罗被石头打至重伤,人们以为他死了,把他拖出城外。

    遇着船坏三次。保罗的试炼并非全部直接出于人手。有时他是在大自然的动荡下摇撼。这里提到的海难,圣经并没有记载。(使徒行传二十七章的海难是后来保罗前往罗马时遇上的。)

    一昼一夜在深(海)里。使徒行传似乎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个问题是这「深」是指监牢还是大海。若指大海,则保罗是否在筏子或小艇上?若否,则只有藉着主直接的、神迹性的干预,保罗才得以生还。

    一一26又屡次行远路。你若翻开圣经后的附录地图,常会找到一个题为「保罗的传道旅程」的地图。细阅保罗所行的路线,又想想当日原始的交通工具,你会较深入地明白这句话的含意!

    保罗跟着列出他曾遇上的八种危险。他曾遭江河的危险,这是指河水暴涨。也有盗贼的危险,因为在他的行程上,有许多地方是盗贼横行的。他也面对同族──犹太人,并外邦人──他的福音对象,带来的危险。还有城里的危险,如路司得、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他也面对旷野的危险;旷野大概指小亚细亚和欧洲人囗稀疏的地区。他曾遇上海中的危险──有暴风、礁石,也许还有海盗。最后,还有假弟兄的危险,无疑是指那些假装基督徒师傅的犹太教律法主义者。

    一一27劳碌指保罗不停的工作,而困苦则有因工作而耗尽或受苦之意。

    多次不得睡。在路程上,他大概常常需要在露天的地方席地而睡。但危险从各方守候着他,因而他需要彻夜不眠,以防危险临到。

    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这位伟大的使徒周游各处事奉主的时候,常有吃喝的缺乏。不得食(禁食)可能指那出于自愿的禁食,但更可能指食物短缺。

    受寒冷,赤身露体。保罗常是鞋履破旧,衣襟单薄,再加上天气骤变,他本已清苦的生活便更形不安。何治说:

    在我们眼前的是使徒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的背因经常的鞭打而破裂,他的身体被饥渴、日晒雨淋所蹂躏;他更受寒冷、赤身露体,被犹太人和外邦人逼迫,到处被赶,居无定所。这段经文较其它任何一段,更使当今最劳碌的神仆羞惭掩面。若与这位使徒相比,他们又曾作何事、曾受何苦?我们知道他现今在荣耀里,跟他昔日在地上受苦一样那么超卓,我们的心也得安慰。(注43)

    一一28除了这外面的事,即那些特别的事,保罗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他身上。这句话有着何等意义,为教会挂心的事远超其它试炼!保罗是一位真正的牧者。他对主的子民充满爱和关怀。他不是受雇的牧羊人,而是主耶稣真正的代理牧人。那正是他在这段经文要辩明的重点。从种种理性的立场看,他确已取得胜利。他对教会的负担提醒我们一句话:「建立教会是伤心难明的工作,医治教会更是无休止的工作。」

    一一29本节跟前一节有密切的关系。在第28节,使徒保罗说他天天挂念所有教会的事。他在本节解释他的意思。他若听闻一些信徒软弱,他自己便感到那软弱。他身同感受地忍受别人的痛苦。若他知道一些在基督里的弟兄跌倒,他便会义愤填膺,十分焦急。影响神子民的事也影响着他。他们受苦,他便悲伤;他们得胜,他便欢呼。这一切叫基督的仆人心力交瘁。保罗何等明白此理!

    一一30保罗夸囗的,不是他的成就,不是他的恩赐或才干,而是他的软弱,他的羞耻,他所忍受的侮辱。通常人不会以这些夸囗,这一切也不会叫他们成名。

    一一31提到他的受苦和羞辱时,保罗马上想到他一生工作中最羞辱的一刻。他若要以他的软弱为荣,便不能不提到他在大马色的经历。由于这样以羞辱的经历夸囗是与人性相违的,所以保罗呼求神证明他所言非虚。

    一一32这事件的详情可见于使徒行传九章19至25节。保罗在大马色附近悔改归主后,便开始在当地的会堂里传讲福音。他所传的道初时引起了人的好奇,但不久,犹太人便设计杀害他。他们派人日夜在城门把守,为要捉拿他。

    一一33一天晚上,门徒把保罗放进筐子里,从城墙上的窗户……缒下去,他因而得以逃脱。

    但保罗为何要提到这事件?华特逊认为:

    他抓住人看为羞耻和笑柄的事,以其为另一证据,证明他一生最关注的就是服侍主基督。为基督的缘故,他愿意放下个人的骄傲,并在人面前显为软弱。(注44)

    六.保罗所得的启示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一二1使徒保罗希望他根本不需要自夸。这样做与他无益,也不合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需要的。因此,他从事奉中最卑微、最羞辱的事件,讲到最高峰的时刻。他要提到他亲眼看见主自己。

    一二2保罗认识一个人,他在十四年前有这经历。虽然保罗没有指明那人是谁,但毫无疑问,那人就是保罗自己。谈到这样一个超凡的经历时,他没有提到自己,只是以一个平淡的方式来叙述。所提到的人是在基督里的,即他是一个基督徒。

    一二3保罗不知道他当时是在身内或在身外。有些人推测这情况可能在保罗某次受逼迫时发生,如在路司得那一次。他们说他可能实际上已死去,已到了天堂。但这里的上下文肯定不需要这样的解释。事实上,若保罗不知道他当时是在身内或在身外,即生或死;若任何现代解经家要对此加以说明,便会显得奇怪!

    重要的是这人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圣经暗示三层天的存在。第一层是在我们以上的大气,即头上的蓝天。第二层是宇宙星空。第三层是最高的天,即神宝座的所在。

    从下文清楚可知,保罗所在的地方,就是主耶稣带着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前往的、那蒙福之地,也就是神的居所。

    一二4保罗听见乐园里的言语,并明白所说的话,但他返回地上后,不能说出这些话语。那些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意思是那些言语太隐秘,不能吐露,不能公开。摩根写道:

    有些人热衷于谈论他们看见的异象和启示。问题是这样热心是否能证明那异象和启示并非「出于主」。神赐下异象和启示时(异象和启示在某些情况下会赐给神的仆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虔敬的静默。这些启示极庄严、极震撼,不能轻率地加以描述或讨论,但其果效在所有生命和事奉中却是显着的。(注45)

    一二5要为软弱夸囗时,使徒保罗不介意提到自己。但要为异象和主的启示夸囗时,他不会直接说是他自己的经历,而只说是一个他所认识的人的经历。他不否认他是那有此经历的人,只是不愿意直接亲自代入叙述当中。

    一二6使徒保罗还有其它伟大的经历可以夸囗。他若愿意夸囗,也不算狂。他所说的必是实话。但他不会这样做,因为他恐怕有人把他看高了,过于他们实际在他身上看见或听见的。

    一二7这整个部分的经文是基督仆人准确的描述。当中有极度的卑微,如大马色的事件。然后也有高峰的经历,如保罗那叫人兴奋的启示。但通常主的仆人有着这些经历后,主会让他忍受肉体上的刺。那就是本节所说的。

    我们从本节学习到许多极为宝贵的功课。首先,本节证明主那神圣的启示也不能改正我们的肉体。使徒保罗听见了乐园的言语后,仍有其旧本性,有着陷入骄傲之诱惑的危险。正如雷德所说:

    「在基督里的人」在神面前听着乐园里隐秘的言语时,是安全的,但他回到地上后,便需要「肉体里的刺」来提醒他,因为他的肉体会因乐园里的经历而夸囗。(注46)

    保罗肉体里的刺是什么?我们只可确定地说,那是神容许出现在他生命中身体上的试炼。无疑主是刻意不去说明那根刺是什么,好让历来受试炼受试探的圣徒,可以在受苦上感到与使徒保罗更相近。或许那是某种眼疾(注47),或许是耳痛,或是疟疾,或是偏头痛,或是与保罗说话的能力有关的。莫尔赫说:「圣经没有明说这根刺的性质,或许是为使所有受苦者,都因保罗那不可名状但却痛苦的经历而得到激励。」(注48)我们的试炼也许跟保罗很不相同,但应该能带来类似的操练,结出相同的果子。

    使徒保罗形容那根刺是撒但的差役,为要攻击他。在某种意义上,那根刺代表撒但努力地打击保罗在主里的工作。但神比撒但大,他用了一根刺来使保罗谦卑,进一步为主作工。一个软弱的仆人能成功地事奉基督。他愈是软弱,随着他传道的基督的能力便愈大。

    一二8保罗曾三次求过主叫那根刺离开他。

    一二9主应允了保罗的祷告,但却不是按着他所预期的。实际上,神是这样对保罗说:「我不会把刺除去,但我会作更大的事:我要给你恩典去忍受痛苦。但保罗,你要记住,虽然我没有把所求的赐给你,但我却要把你最深切的需要赐给你。你不是希望在传道的时候有我的权能和力量吗?要达到这果效的最隹方法就是你要保持在软弱的位置上。」

    保罗三次重复地祷告,神就是这样给他重复的答案。神还要继续给世上受苦的人这样的答案。比挪开试炼和受苦更好的,就是有神的儿子同在,得着神加力和赐恩的确据。

    留意神这样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我们不需要求他赐足够的恩典。他的恩典已经是够用的!

    使徒保罗完全满意主的答案,因此他说:「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主解释他行动中的智慧后,保罗实际上是说,那正是他唯一所想的。因此,他没有因那根刺而埋怨,反而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他要跪下为此感谢主。只要基督的能力覆庇他,他便欢喜地忍受这些痛苦。孙德生说得好:

    世人的哲学是:「不能医治,便要忍受。」但保罗却光明地见证说:「不能医治,便可享受。我享受软弱痛苦、缺乏和困难。」他见证神恩典是何等的奇妙,他乐于迎接另一些困境,好得着丰富的恩典。「我欢喜地称颂……我甚至享受──我的刺。」(注49)

    一位波兰贵胄的妻子裴艾玛长期陷于挫折和失望中。但她的传记作家却大为赞赏她得胜的信心:「她从神多次拒绝中搜集得壮丽的花束!」

    一二10正常来说,要从这里所列举的经历中享受喜乐是不可能的。要理解这节经文,关键就是为基督的缘故这句话。我们一般不会为自己或为一些所爱的人去忍受的东西,我们为了基督的缘故,或为了福音的广传,都应该乐意去忍受。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软弱和无有,我们才会竭力地倚靠神的能力。又当我们完全地倚靠他,他的能力才向我们彰显,我们便真正的刚强了。

    极力争取撤消大英帝国下奴隶制度的威伯福士是一个身体孱弱的人,但他对神有很深的信心。包斯威尔谈到他说:「我看见他好象一只虾变成鲸鱼一样。」

    在本节中,保罗是遵守主在马太福音五章11、12节所说的话。人辱骂和逼迫他的时候,他便感到喜乐。

    七.保罗所行的神迹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一二11保罗至此对这些夸囗的行动感到厌倦。他感到自己成了愚妄人。他本不应这样做,但哥林多信徒真的强逼他。保罗的批评者无情地攻击他,他们却应夸赞他。虽然他算不了什么,但他却没有一件事在他们赞许的最大的使徒以下。

    一二12他提醒他们,他到哥林多去传福音时,神以使徒的凭据证明他所传信息的真实。这些凭据是神赐给众使徒的神迹异能,叫听者知道他们确实是主所差遣的。

    神迹奇事异能并非描述三种不同的神迹,而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神迹。神迹用以带出人所能明白的意义。奇事是显着的事迹,能激起人的情感。异能是显然出于超自然能力的行为。

    显出使徒的凭据来原文是用被动语态,即使徒的凭据被显出来。保罗并不邀功,他只说是神藉着他行出这些神迹来。

    一二13在得以看见神迹方面,哥林多信徒并没有什么事不及别的教会。他们从保罗手中,得以见证这些神迹,象保罗所探访的别的教会一样多。那么,他们不及别的教会是什么意思呢?保罗可见的唯一分别就是他没有累着哥林多信徒,意思是他没有要求他们必须给予经济的援助。若这事使他们觉得不及别人,保罗求他们饶恕他这不公之处。这是他唯一没有坚持的使徒的「凭据」!

    八.保罗未决定访问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一二14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这句话可理解为使徒保罗曾三次打算探访哥林多,但他实际上只到访过一次。第二次他并没有起行,因为他不想严厉地对待信徒。现在他第三次打算到访,而这次是他第二次探访。

    又或许本节意思是他准备作第三次探访。第一次记载在使徒行传十八章1节。第二次是一次伤痛的探访(林后二1,一三1)。这次会是第三次。

    若果然成行,保罗也决意不累着他们。他的意思当然指不会接受任何金钱的酬劳。在经济方面,他不会倚赖他们。原因是他所求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他们。保罗对人的兴趣比对物质的兴趣大。

    他欲以父母的心肠对待哥林多信徒。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该为儿女积财。据我们所知,这只是生活的现象。正常来说,是父母勤努工作,为求儿女得饱足。儿女一般不会这样照顾父母。因此,保罗是说他希望哥林多信徒让他充当他们的父母。

    我们小心不要过分猜度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并非说父母必须为儿女的未来而积财。这里并没有谈到将来的缺乏,只是谈到现今的需要。保罗只是想到他在哥林多事奉主时,一些即时需要的供应。他决意不倚靠哥林多的圣徒。他心里并没有想到他们当为他年老退休而作准备,也没有想到他应这样为他们作准备。

    一二15我们在本节瞥见使徒保罗对那些在哥林多神的子民一种不灭的爱。他甘心乐意为他们的灵魂,即为他们属灵的福祉,费财费力。他比那些在他们中间的假师傅更爱他们,但他们爱他却愈发少。但这对他并没有分别。纵使他们不报答,他也会继续爱他们。在这方面,保罗真正是跟从学效主的。

    一二16使徒保罗在此用了他的批评者攻击他的话。事实上,他们是说:「即使保罗自己没有直接从你们手中拿取金钱,然而,他却用诡计来骗取。他派代表到你们那里去,然后由他们把钱带回去给他。」

    一二17我若没有直接敲诈你们,我又可有差人到你们那里骗财?使徒保罗直接问哥林多信徒这些针对他的指控是否真确。

    一二18保罗回答自己的问题。我劝了提多,大概是指我劝了提多探望你们。但保罗没有差派提多独自前往。他又差了另一位兄弟与他同去,恐怕他们有丝毫怀疑保罗的动机。提多到达哥林多后,有何事发生呢?他有否坚持自己的权利?他有否要求哥林多信徒资助他?他有否尝试在他们身上得着什么?没有。本段显示提多是以一些世上工作来维持生计的。以下的问题暗示了这情况:「我们行事,不同是一个心灵么?不同是一个脚踪么?」换句话说,提多与保罗按照相同的三个原则,他们都不需要哥林多信徒的资助。

    一二19哥林多信徒会以为一切保罗所说的,都是在为自己分诉,好象他们就是法官一样。相反,保罗所作的,就是当神面前写这信给他们,好把他们建立起来。他盼望能使他们的基督徒生命得到坚固,并忠告他们,免得他们陷于危险中。他愿意帮助他们,过于维护自己的声誉。

    一切的事一句,新英王钦定本加上「(我们作)一切的事」,但似乎作「(我们写下)这一切」更为恰当(比较林后一三10)。

    一二20保罗希望他到访哥林多时,能看见信徒快乐地相处,能斥责假师傅,并承认众使徒的权柄。

    他也希望探访他们的时候,是带着喜乐的心,而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他若看见他们当中有分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及其它形式的冲突,就会深深地感到难过忧愁。

    一二21毕竟这些哥林多信徒是保罗的喜乐,是保罗的冠冕。他当然不希望来到他们那里时,要因他们感到惭愧。他也不希望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邪荡的事而仍未悔改,要他为此忧愁。

    保罗说许多人从前犯罪,所指的是谁?我们只有理由假定他们是哥林多教会里的人;否则,他不会在给教会的信上这样讨论。但我们不可看他们为真信徒。保罗特别说明他们行这些罪,而他在其它地方都明确指出,任何人在生活中行这些恶事,都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六9、10)。使徒保罗为他们忧愁,因为他们不肯悔改,因而要被逐出教会。

    达秘指出本章以第三层天开始,却以地上可恶的罪作结。在两者之间,他看出一个补救方法,就是在使徒保罗身上的基督的能力。(注50)

    一三1保罗快要前往哥林多探访。他来到了,信徒间的罪便要被审查。这等审查要按神在申命记十九章15节所定下的原则来进行:「凭两三个人的囗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保罗不是说他要主持审讯。这审讯会由地方教会执行,他则充当一名顾问。

    九.保罗的使徒身分有哥林多信徒作证(一三2~6)

    一三2在第二次探访的时候(除此以外,没有其它记载),保罗曾警告他们说,他要严厉地对待犯了罪的人。现在虽不在他们那里,他也预先告诉他们说,他若再来,必不宽容那些犯罪的人。

    一三3哥林多信徒正受假师傅蒙骗,他们怀疑保罗是否真使徒。事实上,他们是要求他拿出凭据,证明他真正是神的代言人。证明基督真的藉着保罗说话的凭据是什么呢?保罗回答这问题前,先引述他们这无礼的要求:「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

    然后他以插句的形式,提醒他们说,基督已经以大能向他们显现。他们相信福音时,生命中那重大的革命性的改变并不是软弱的。

    一三4保罗提到「软弱」和「大能」时,会想起从软弱得刚强这似非而是的道理,这在救主和他的仆人的生命中都可看见。我们的主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他的追随者本身也是软弱的,但主却藉着他们彰显他的大能。保罗说我们……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所指的并不是复活。他的意思是当他到访的时候,他会处理那些犯罪的人,从而彰显神的大能。他们说他软弱可鄙;他要向他们显示,他执行纪律时可以是刚强的!

    一三5本节与第3节上半部相连如下:「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他们自己是保罗使徒身分的凭据。他们是藉着他被带到救主面前的。他们若要看他的荐信,便应看看自己。

    本节常被误解为我们寻求得救的确据,就应看看自己的内心。但这只会带来失望和疑惑。得救的确据首先从神的话语而来。我们相信基督的那一刻,便可从圣经知道我们已经重生。随着时日过去,我们也可找到这新生命一些别的证据──喜爱圣洁,恨恶罪恶,爱弟兄,行公义,顺从神,从世人中分别出来。

    但保罗并不是要哥林多信徒自我省察,作为得救的凭据。他是要求他们从自己的得救中找出保罗使徒身分的证据。

    只有两个可能性:有耶稣基督在他们心里,或他们是可弃绝的,是膺造的。可弃绝的一语原用来描述那些经试验而发现是假的金属品。因此,哥林多信徒或是真信徒,或是经不起考验而成为可弃绝的。

    一三6若他们的结论是他们真正得救了,则使徒保罗便是真使徒而不是可弃绝的。哥林多信徒生命中奇妙的改变不可能由一个假师傅而来。

    十.保罗愿意亲切地对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一三7保罗继续谈论惩处哥林多教会中犯罪者的题目。他说他祈求神使哥林多信徒,不要因容忍他们中间的罪而作恶事,而是要努力不懈地处罚和挽回犯罪者。他这样祈求不是为了显明自己是蒙悦纳的,或使自己站在较有利的位置上。他希望他们这样做,不是单单为了他可藉他们的顺从,来显明他自己的权威。这个绝对不是保罗的意思。他希望他们这样做,是因为那是正确和诚实的。他宁愿他们这样做,纵使他因而看似是被弃绝的。

    这里也是保罗并不自私的一个明证。在他的祷告中,他常常想着别人的好处,而不是自己被承认。若保罗带着刑杖到哥林多去,以声明他的权威,并在教会纪律上得到信徒服从他的指示,他便可以此来与假师傅争辩。他可以说那是他合法之权威的明证。但他宁愿当他不在哥林多时,信徒能自己采取适当的行动;纵使这在律法主义者看来,他似乎是处于不利的位置。

    一三8本节中的我们大概是指使徒们。保罗是说,他们所作的一切,必须是为了神的真理得扶助而作的,而不是为了任何自己的动机。就是在执行教会纪律的时候,也不应容让个人报复的因素潜进去。凡事都应以神的荣耀和主内肢体的好处为依归。

    一三9这里再次显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信徒的绝对无私。若他的软弱、被蔑视、受责备,能使他们在神的事上得刚强,他就欢喜。他因此欢喜,并且也求神叫他们作完全人。关于惩处教会中的犯罪者一事,保罗祈求他们可成为完全。神整全的旨意能在他们生命中行出来,是保罗热切的盼望。如何治说:「保罗祈求他们能从混乱、纷争和邪恶的光景中完全复原过来,回到他们堕落前的景况。」(注51)

    一三10保罗写这信,是盼望他们得以完全。他宁愿当他不在他们中间时写这信,以期达到这些结果,而不愿到了见他们的时候,要照主所给他的权柄,严厉的待他们。纵然他要严厉地待他们,也只是为造就他们,而不是为败坏他们。

    十一.保罗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一三11这里,使徒保罗要猝然间结束这封颇为激动的书信。保罗以愿弟兄们都喜乐这句话跟他们说再会后,随即作出四方面的劝勉。首先,他们要作完全人。动词跟马太福音四章21节「补网」一词相同,也有「改正你们的行为」的意思。哥林多信徒要停止争执和犯罪,并要彼此和谐相处。

    要受安慰也可理解为「要受鼓励」或「要受劝勉」。他们从使徒保罗受了严厉的训诫。他在本节劝他们要欣然接受这些训诫,并且实行出来。

    要同心合意。当然基督徒同心合意的唯一方法是要有基督的心,就是要想他所想的,使他们的思想和推理全部都服从基督。

    要彼此和睦。从十二章20节显然看见他们中间有结党纷争。律法主义渗入教会后,往往有这情况出现。因此保罗首先吩咐他们惩处犯罪者,并要与主内信徒和睦相处。

    他们若这样做,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他们同在。当然,在某个意义上,主是常与他子民同在的。这里的意思是,他们若在这几方面顺服神,神要以特别亲近和亲切的方式把自己显明出来。

    一三12亲嘴是使徒时代信徒间彼此问安的形式。原文作圣洁的亲嘴,意指那不仅是一种没有感情的记号,而是带着真诚和纯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基督徒仍以亲嘴问安。然而,在某些国家,男性彼此亲嘴会被误会为同性恋。若这样的传统会严重影响基督徒的见证,则信徒不必严格遵守。在这些情况下,信徒可以圣洁的握手取代。何治说:

    这个不是永久的命令,因为命令的精意是,基督徒应以当代和当时社群认可的方式表达他们彼此间的爱。(注52)

    一三13众圣徒的问安是要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已被带进一个广阔的相交中;也让他们知道,别的教会正盼望看见他们在主里的成长和顺服。

    一三14本节是新约中一个美丽的祝福,也是唯一包含三一神三位的祝福。

    蓝斯基作结论说:

    伟大的使徒保罗向哥林多信徒举手,发出这着名的新约祝福语时,他的声音便进入沉寂。然而,这祝福语仍存留在我们心中。(注53)

    评注

    1(一2)邓尼(JamesDenney),TheSecondEpistletotheCorinthians,页11。

    2(一10)批判性(Nu)文本作一个过去时态,两个将来时态。

    3(一20)顾艾格(H.W.Cragg),TheKeswickWeek,页126。

    4(二11)巴斯德(J.SidlowBaxter),AwakeMyHeart,取自Nov.10reading,“IntoxicationwithError”。

    5(二14)罗伯逊(A.T.Robertson),TheGloryoftheMinistry,页32。

    6(二14)迈耳(F.B.Meyer),Paul,页77。

    7(二15)同上,页78。

    8(二17)主要文本用强烈的语气:「象其余的人」;无疑这是夸张法,在哥林多后书常见。

    9(二17)罗伯逊(Robertson),Ministry,页47。

    10(三6)戴伟舒(J.M.Davies),TheEpistlestotheCorinthians,页168,169。

    11(三9)何治(CharlesHodge),ACommentaryontheSecondEpistletotheCorinthians,页61。

    12(三10)罗伯逊(Robertson),Ministry,页70。

    13(三10)邓尼(Denny),SecondCorinthians,页123。

    14(三13)格连特(F.W.Grant),2Corinthians,TheNumericalBible,VI:547。

    15(三14)何治(Hodge),SecondCorinthians,页71。

    16(三17)新英王钦定本(NKJV)译者认为这是指圣灵,因而用了专有名词的大写。原文是全大写的(安色尔字体),因而两种解释均可。

    17(三18)邓尼(Denney),SecondCorinthians,页139、140。

    18(三18)达秘(J.N.Darby),NotesonIandIICorinthians,页189、190。

    19(四7)朱伟慈(J.A.Jowett),LifeintheHeights,页65。

    20(四12)罗伯逊(Robertson),

    Ministry,页157。

    21(四16)艾朗赛(H.A.Iron-side),出处不详。

    22(四17)在希伯来文中,「荣耀」一词出自「重」(重量)字的字根,大概暗示保罗这措辞的含意。

    23(四17)莫尔赫(WilliamC.Moorehead),OutlineStudiesintheNewTestament:ActstoEphesians,页191。

    24(四17)马尔舒(F.E.Marsh),FullyFurnished,页103。中文版《门训手册》,角石出版。

    25(四18)朱伟慈(Jowett),LifeintheHeights,页68、69。

    26(五15)邓尼(Denney),SecondCorinthians,页199。

    27(五16)史大卫(DavidSmith),出处不详。

    28(五18)ANewandConciseBibleDictionary,页652。

    29(六4)邓尼(Denney),SecondCorinthians,页230。

    30(六9)「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这句话正洽切地刻在达秘(1800-1882)的墓碑上,他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可与保罗相比。

    31(六10)罗伯逊(Robertson),Ministry,页238。

    32(六11)陶恕(A.W.Tozer),TheRootoftheRighteous,1955年。中文版《义人的根》宣道出版。

    33(六16)邓尼(Denney),SecondCorinthians,页246。

    34(七8)威廉斯(GeorgeWilliams),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904。

    35(七9)何治(Hodge),SecondCorinthians,页182。

    36(八7)邓尼(Denney),SecondCorinthians,页267。

    37(八9)莫尔赫(Moorehead),ActstoEphesians,页179、180。

    38(八15)何治(Hodge),SecondCorinthians,页206。

    39(八21)摩根(G.CampbellMorgan),SearchingLightsfromtheWord,页345。

    40(九7)朱伟慈(Jowett),LifeintheHeights,页78。

    41(一一17)雷历(CharlesC.Ryrie),TheRyrieStudyBible,NewKingJamesVersion,页1797。

    42(一一20)达秘(Darby),NotesonIandIICorinthians,页236。

    43(一一27)何治(Hodge),SecondCorinthians,页275。

    44(一一33)华特逊(J.B.Watson),出处不详。

    45(一二4)摩根(Morgan),SearchingLights,页346。

    46(一二7)雷德(R.J.Reid),HowJobLearnedHisLesson,页69。

    47(一二7)参看加四15;六11。

    48(一二7)莫尔赫(Moorehead),ActstoEphesians,页197。

    49(一二9)孙德生(J.OswaldSanders),ASpiritualClinic,页33。

    50(一二21)达秘(Darby),IandIICorinthians,页253。

    51(一三9)何治(Hodge),SecondCorinthians,页309。

    52(一三12)同上,页312。

    53(一三14)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Paul'sFirstandSecondEpistlestotheCorinthians,页1341。

    
新约 加拉太书
    简介

    「世上永恒的属灵自由『大宪章』。」~欧德曼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多半说英语的民族,和许多说法语的人,都源自居尔特族人──即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斯人,或布里多尼人。这些族裔的人也许会特别喜欢知道,保罗最早期的一封信,是写给他们祖先的(「加拉太」、「居尔特」和「高卢」都是相关的名字)。

    约于主前二百七十八年,欧洲的高卢人中,有许多移居到今天的土耳其。他们定了国界,并称其国为「加拉太」。许多人认为加拉太人的易变(如徒一三;加三1等),是「居尔特族」的特性。

    即便如此,加拉太书在早期基督教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人常看加拉太书为罗马书的「初稿」(因两者都以相类的态度谈论恩惠的福音、亚伯拉罕、律法等),但加拉太书却是一本严厉、激烈的作品,为要把基督信仰从沦为律法主义犹太教的一个弥赛亚派的危险中挽救过来。我们不知道加拉太信徒自己如何反应,但恩惠的福音却得胜律法的行为,而基督信仰继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信仰。

    宗教改革期间,加拉太书对马丁路德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卷书,他甚至称这书为「我的嘉芙」(这是他对妻子亲昵的称呼)。他的《加拉太书注释》不但影响了学者,也影响了一般人,这书现在仍有发行,为人所研读。

    贰.作者

    外证没有人认真地怀疑过加拉太书是否真的出自保罗手笔。教父如坡旅甲、伊格那修、殉道士犹斯丁、俄利根、爱任纽、特土良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都以本书为保罗作品来引述。本书在穆拉多利经目中被列为保罗书信。大概由于书中有极强的反犹太派用语,所以马吉安把本书放在其正典中重要的位置。因此,本书的外证很强。

    内证首先有保罗在一章1节和五章2节提到自己的名字,而他在书信末(六11)又加上注脚说他写的字「是何等的大」。许多人认为那是暗示使徒保罗患有眼疾。支持这论点的证据包括加拉太信徒曾表示愿意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保罗。许多历史记载与使徒行传吻合。有关割礼的争论和保罗是否真使徒的问题在主后五六十年代是热烈的议题,但不久便沉寂下来,没有人再争论了。

    叁.写作日期

    本书的写作日期决定于对「加拉太各教会」和「加拉太人」的解释。若那是指小亚细亚的南部,则可能写成于一个较早的日期,甚至早于耶路撒冷会议。若是指北部,则可能写于较晚的日期。

    「加拉太」这地区地理上是指北部,但政治上则是指南部──罗马的加拉太省。

    北加拉太之说在十九世纪前是一个标准的论点,而现今德国学者仍持这观点。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保罗曾向那里的「加拉太人」传道,但却不可因此而否定这说法。

    南加拉太之说在英国和北美广为人所接受,尤其是自蓝赛爵士倡议这理论之后。由于路加在使徒行传用了许多篇幅谈及保罗在这地区(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的传道工作,使徒保罗似乎极有可能是写给当地悔改归主的人。保罗在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在南加拉太传福音,又在第二次旅程中探访他们,因此加拉太书极有可能写于一个较早的日期。若本书写成于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所记载的耶路撒冷会议(主后49年)之前,就可解释信中为何仍激烈地谈论割礼的问题。德国首席的保守派学者薛恩认为加拉太书的写作日期是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期间,写作地点是哥林多。那么,本书便是保罗最早的一封书信。

    若北加拉太之说是正确的,加拉太书便大概写于主后五十年代,或许是主后五十三年,但也可能较后期。

    若如我们所相信,南加拉太之说是正确的,尤其是说加拉太书是写于保罗参加耶路撒冷会议之前,本书的写作日期就是主后四十八年。耶路撒冷会议议决了外邦基督徒受割礼的问题。

    肆.背景与主题

    使徒保罗在早期的传道旅程中,曾到访小亚细亚,传扬那单靠在基督里的信便可得救的荣耀信息。许多听闻此福音的人都得救,并有教会建立起来,其中几家在加拉太。居住在加拉太的人以不安静、好战和易变而知名。

    保罗离开加拉太后,有假师傅进入教会,传讲错谬的道理。他们说救恩是要在相信基督之上,再加上遵守律法。他们的信息把基督信仰和犹太教、恩典和律法、基督和摩西混淆了。他们还意图使加拉太信徒远离保罗,说保罗不是主的真使徒,因此他的信息不可信。他们欲动摇信徒对福音使者的信心,从而动摇他们对福音的信心。许多加拉太的基督徒都受这些邪恶的道理所影响。

    当这些从加拉太而来的消息传到保罗耳中,他该是何等伤心和失望!

    他在加拉太信徒中的劳苦是徒然的吗?加拉太的基督徒还可以从犹太主义和律法主义中被拯救出来吗?保罗要作出迅速而决断的行动。他马上执笔写这充满愤慨的信给他在真道里亲爱的儿女。在信中,他清楚说明真正的救恩由始至终都是藉恩典而得的,并非靠着守律法──部分或全部。好行为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得救的生命所结的果子。基督徒已向律法死了;他们得以过圣洁的生活,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靠着内住的神的灵。

    大纲

    壹.个人方面:保罗维护他的权柄(一~二)

    一.保罗写信的目的(一1~10)

    二.保罗为他的信息和事工抗辩(一11~二10)

    三.保罗责备彼得(二11~21)

    贰.教义方面:保罗维护因信称义的道理(三1~五1)

    一.福音的伟大真理(三1~9)

    二.律法相对于应许(三10~18)

    三.律法的目的(三19~29)

    四.孩童与儿子(四1~16)

    五.束缚或自由(四17~五1)

    叁。实践方面:保罗维护基督徒在圣灵里的自由(五2~六18)

    一.律法主义的危险(五2~15)

    二.圣洁的能力(五16~25)

    三.实际的劝勉(五26~六10)

    四.结语(六11~18)

    
新约 加拉太书注释
    壹.个人方面:保罗维护他的权柄(一~二)

    一.保罗写信的目的(一1~10)

    一1甫开始,保罗便强调是神呼召他作使徒的。这呼召不是由人安排的,也不是神藉着人来传道,乃是直接来自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这样被神呼召,只向神负责的人,有传讲神的信息的自由,毋须惧怕任何人。因此使徒保罗不隶属于十二使徒或任何人,无论在信息还是事工方面,也是这样。

    在本节中,保罗既明说也暗示基督的神性,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一句正好说明了。保罗把耶稣基督与父神联系起来,放在同等地位上,这就暗示基督的神性。然后他提到父神是叫耶稣从死里复活的那一位。保罗这提醒有其充足的理由。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了神对基督为我们作成的救恩工作完全满意。加拉太信徒显然并不满意救主的工作,因为他们正要靠自己的努力,藉着守律法来改良这救恩工作。

    保罗跟十二使徒很不相同,他是蒙复活之基督的呼召,而十二使徒是当主耶稣在地上传道时蒙他呼召的。自蒙召以后,复活便成为保罗传道信息中一个主要的部分。

    一2使徒保罗把自己和一切与他同在的众弟兄相提并论。这些弟兄与他一起劝诫加拉太信徒要固守福音的真理。这封给加拉太的各教会的信明显缺乏一种亲切感。保罗一般称信徒为「神的教会」、「圣徒」、或「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的人」。他通常会为信徒感谢神,或赞许他们的美德。他也经常提到一些个别的名字。但在本书信中,他并没有这样做。加拉太各教会中的错谬使他表现得严厉和冷淡。

    一3恩惠和平安是福音中两个重要的字眼。恩惠是不敬虔的罪人所不配得的神的恩慈。救恩并没有要求人作些什么,而是谈及神作了些什么,并邀请人白白地接受这分救恩的礼物。司可福说:「救恩不是要寻找一些被认可的好人,而是寻找一些被谴责的、有罪的、无言以对和无助的人,为要拯救、洁净和荣耀他们。」

    平安是恩惠的结果。一个罪人接受救主之后,他在神里面就有平安。他知道罪债已还清,罪已蒙赦免,永不再受责备,因而心灵得安舒。恩惠中不但有拯救,也有保守。我们不但需要与神相和,也需要神的平安。这些就是保罗在书信开头盼望加拉太信徒能得着的祝福。加拉太信徒确实知道这些祝福不会从律法而来。律法只会为所有破坏其中法则的人带来咒诅。律法永不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平安。

    一4保罗跟着提醒他的读者,救恩需要很大的代价。请留意以下的用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曾为我们的罪舍己。若他已经藉舍己来解决罪的问题,我们便毋须、也不可能在这工作上加添什么,或藉着守律法来参与赎罪的工作。基督是独一和全备的救主。基督死了,为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这句话的意思不但包括这世代在道德和政治上是败坏的,在宗教上也把礼仪和在基督里的信混淆起来。因此,这时候正好提醒加拉太信徒,基督已为拯救他们脱离这宗教制度而死,他们却要返回这制度去!基督的救赎是照我们父神的旨意。这句话说明救恩的功劳谁属──不是由于人那微不足道的力量,而是由于神主权的旨意。经文强调神的救恩方法是藉着基督,此外别无他法。

    本节提醒我们,神并无意改善这个世界,或使人在世上住得舒适,却是要救人脱离世界。我们生活中的先后次序应与神一致。

    一5按着恩惠的福音,人的救恩中所有荣耀都应归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人不可藉守律法而分享救主的荣耀。

    这五节经文中,每一个片句都有含意,短短几个字便表达了丰富的真理。保罗点出了本书中将要讨论的两个主要题目──他自己作使徒的权柄和他所传神恩惠的福音。他现在要直接跟加拉太信徒谈到这问题。

    一6、7保罗因加拉太信徒接受错谬的道理而与他们对质。他希奇他们竟这么快放弃福音的真理,严肃地称他们这行动为离弃神而随从虚假的福音。神曾藉着基督之恩召他们;现在他们却把自己放在律法的咒诅之下。他们曾接受真确的福音;现在他们放弃福音,去随从别的福音,而后者却绝对不是一个好信息。那只是一个误导人的信息,竟把恩典和律法混为一谈。

    一8、9保罗两次宣告神要咒诅任何传讲不同的福音的人。神只有一个信息给必死的罪人:他提供那本乎恩,因着信的救恩,完全不要求人遵守律法。那些传讲另一些得救方法的人必须被判刑受罚。传讲一个叫灵魂进入永远灭亡的信息,其后果是何等严重!保罗不能忍受这样虚假的教师,我们也不应忍耐。司徒德警告说:

    我们不要象许多人一样,被教会中之教师的风采、恩赐或名衔弄昏了。他们可能显得很有尊严,有权威和学养。他们可能是主教、大主教、大学教授,甚至是教宗。但他们若传一个福音,跟众使徒所传的、记载在新约中的福音不同,我们就当拒绝。我们用福音来判断他们,而不是藉他们来判断福音。如高亚伦博士所说:「不可依传信者的外表来判别他的信息,却要以其信息的本质来判别传信者。」(注1)

    留意使徒保罗说天上来的使者,而不是「从神而来的使者」。天上来的使者可以带来假信息,但从神而来的使者则不可能带来假信息。我们不能用言语更清晰地表达福音的独特性。福音是得救的唯一途径。自己的努力或人的功劳在救恩中都没有位置。只有福音为我们带来救恩,我们不需付上金钱或代价。律法咒诅那些违反律法的人,福音则咒诅那些意图改变福音的人。

    一10保罗在此大概记起他的敌人指责他改变其信息来迎合听他的人,因此,他实际上是问:「既坚持只有一个福音,我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他显然不是要得人的心,因为人不喜欢只有一条路通往天堂的说法。若保罗改变他的信息来迎合人,他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事实上,他这样做就是叫神的震怒降在他身上。

    二.保罗为他的信息和事工抗辩(一11~二10)

    一11、12使徒保罗提出了六个论点来为他的信息和事工抗辩。首先,福音是从神的启示而来,不是由于人。不是出于人意思是非人创作出来的。我们只要稍为思想一下就能确定此说法。保罗的福音强调神而轻视人,这不会是人设计出来的救恩方法!保罗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从书本中得着教导,乃是直接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

    一13、14其次,保罗的福音中不包含犹太律法,并不是由于他不认识犹太教。自出生始,他便已浸淫在律法之下。按着自己个人的选择,他成了知名的逼迫教会的人。他为祖宗的遗传的热心,远超许多同辈的犹太人。因此,他那因信而非因律法得救的福音,绝不可能由于他不认识律法。那么,他为何不传讲律法呢?他的福音为何跟他的背景、他的喜好,以及他整个人宗教信仰的发展背道而驰呢?只因这福音并不是出于他的思想,而是神直接向他启示的。

    一15~17第三,保罗最初几年的事奉,并非与其它使徒一起,而是独自进行。保罗在此显示他的福音工作,是独立于其它人的。他悔改归主后,并没有马上与属血气的领袖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其它使徒,惟独往亚拉伯去,后又回到大马色。他不上耶路撒冷,并非由于不尊重别的使徒,而是由于复活的主亲自差派他向外邦人传福音(二8)。因此,他的福音和他的事奉都不是由于人的授权。他是完全不靠人而独立的。

    这三节中一些语句应细心思想。留意第15节: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的神。保罗知道神甚至在他出生之前,已把他分别出来去执行特别的职事。他又说神施恩召我,指他在大马色路上的悔改。若他在那一刻要受到该受的对待,他就已被扔进地狱里去了。但基督本着那奇妙的恩典,拯救了他,并派他出去传他本要去毁灭的信仰。在第16节,他说神愿意将他儿子启示在他心里。这里让我们看见神呼召我们的目的──将他儿子启示在我们心里,好让我们在世人面前彰显主耶稣。神将基督启示在我们心里(16节),以致他可以藉着我们展示基督(16至23节),叫神在这展示中得荣耀(24节)。保罗的特别职事是在外邦人中传扬基督。

    他在17节说:「我往亚拉伯去。」每一位主的仆人都需要有一点退隐默想的时间。摩西有四十年在旷野的后方。大卫在犹大山边放羊时,也是单独与神同在。

    一18~20第四,保罗最后上耶路撒冷,只见了彼得(矶法)和雅各。除此以外,他在犹大众教会中是不知名的(一21~24)。为进一步显示他独立于别的使徒,保罗说他悔改三年后,才探访耶路撒冷。他在那里与彼得(注2)同住──是个人而非正式的访问(徒九26~29)。他在耶城时,也见过主的兄弟雅各。他与彼得只同住了十五天──还不足以上一个训练课程呢!此外,经文显示他是与这些主的仆人完全平等的。

    一21~24其后,他在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逗留了一段颇长的时间──甚至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他。他们只知道那逼迫基督徒的人已信了主,并向别人传扬基督。他们为了神在保罗生命中所作的而归荣耀给神。(别人有否为我们生命中的改变而归荣耀给神呢?)

    二1第五,保罗后来探访耶路撒冷,那里的使徒同意他所传的福音是出于神的(二1~10)。由于教会在耶路撒冷开始,而使徒又或多或少看耶城为他们的总部,所以有些基督徒便觉得那里的教会是「母会」。因此,有人因保罗不是耶路撒冷的使徒而看他为较低级的使徒;保罗必须为此抗辩。他详尽地交待了上耶路撒冷的旅程。至于那时是他悔改后十四年,还是他第一次上耶城后十四年,我们不知道。我们却知道他是得了基督的启示而去的,并与同工巴拿巴,和因他的传道而悔改的外邦人提多同去。犹太派基督徒坚持提多必须受割礼才算完全得救。使徒保罗坚决反对,因为他知道福音的真理正濒临危险。(后来保罗自己为提摩太行割礼时,并不牵涉重大的原则──徒一六3。)

    凯勋说:

    保罗知道为称义而行的割礼,并不如无思想的人以为那只是无害的小礼仪。进行割礼就是寻求以守律法的方法称义,因此就是否定恩典的基础。(注3)

    二2保罗到达耶路撒冷后,便把他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向他们陈说,但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他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保罗为何背地里向属灵领袖说,而不是向全会众说呢?他是否要他们认可他所传的福音,恐怕他传了一些错误的教训?明显不是!这正与使徒所说的情况相反。他一直坚持他的信息是从神领受的启示。他绝对相信所传讲的教义是真理。真正的解释必须从别处入手。先跟领袖说话是一种礼貌。众领袖完全相信保罗传讲之福音的真确性,也是保罗的愿望。他们若有任何问题或困难,保罗希望先向他们解释。这样,他面对教会时,便有其它使徒完全的支持。面对一大群人往往有一个危险,就是群众会受情绪左右。因此,保罗决定先在背地里清楚讲述他所传的信息,这样,便不会有歇斯底里的情况出现。保罗若一开始便面对教会,教会中可能会有严重的纷争,分成犹太派和外邦派。这样,保罗往耶路撒冷的目的便无法达成了。这就是他说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的意思。

    二3在提多的事情上,整个律法主义的问题成了一个争议的主题。耶路撒冷教会跟这个外邦的归信者相交吗?还是教会坚持他要先受割礼?(注4)经过一番讨论和争议后,众使徒议决割礼并非救恩所需。保罗获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注5)

    二4若把第二节上半部与本节上半部连起来,我们便可知道神启示保罗上耶路撒冷的主要原因:「我是奉启示上去的……因为有偷着进来的假弟兄。」这是指先前在安提阿出现的情况(徒一五1、2)。有些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教师假装基督徒,偷着进入了安提阿教会,在当中教导人说受割礼对于得救恩是重要的。

    二5保罗和巴拿巴激烈地反驳他们。为解决这事件,保罗、巴拿巴和其它人便上耶路撒冷,以取得众使徒和长老的意见。

    二6那些在耶路撒冷被尊为领袖的人,并没有给保罗加增什么,无论在他的信息或在他自己作为使徒方面。这是很显著的。在前一章,他曾强调他跟其它使徒的接触是极少的。现在他终于跟他们商量了此事,他们也认为他所传的福音跟他们相同。这是十分重要的!犹太领袖们同意保罗的福音在各方面都是无缺的。虽然保罗独立于他们,也不曾受他们的教导,但他们所传讲的福音却跟他完全一样。(保罗并无意贬低其它使徒,他只是说不论他是何等人,即是说纵使他们是主耶稣在世时的同伴,他也不会看他们为有更高超的权威。神不会以外貌取人。)

    二7、8在耶路撒冷的众使徒知道保罗是蒙神恩宠被差遣去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外邦人),正如彼得受托传福音给犹太人。两人所传的是相同的福音,但主要对象是不同族种的人。

    二9、10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显然知道神藉着保罗作工,并向他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认同他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传福音。这个不是正式的按立典礼,只是表达了他们对保罗之工作的关切。他们唯一的意见是保罗和巴拿巴应记念穷人,这也是保罗表示热心去行的。

    三.保罗责备彼得(二11~21)

    二11关于有人攻击保罗的使徒权柄,他在所作的第六个和最后一个答辩中,说他必须责备使徒彼得(注6)──许多犹太基督徒看彼得为众使徒之首。(本段经文有效地驳斥了彼得是无误之教会领袖的见解。)

    二12彼得初次去安提阿时,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享受着他作为基督徒的自由。按着犹太人的传统,他不会这样做。后来,有一群从耶路撒冷雅各那里来的人,到安提阿探访。他们自称代表雅各,但雅各后来却否认了(徒一五24)。他们大概是一些仍坚持某些律法礼仪的犹太基督徒。他们抵达后,彼得便不再与外邦人相交,恐怕他的行为会传至耶路撒冷的律法派人耳中。他这样做,就是否定了福音中一个重要的真理──所有信徒在基督耶稣里都是一体,以及种族之差异并不影响信徒的相交。费德雷说:「他拒绝与未受割礼的人一同吃饭,就等于暗示他认为未受割礼者虽然已是在基督里的信徒,但在他眼中仍是『庸俗和不洁的』,并摩西的律例仍比出于信心的义有更高的洁净能力。」

    二13其它人也跟从彼得的榜样,包括彼得所钟爱的同工巴拿巴。保罗鉴于这事的严重性,便大胆指出彼得的装假。保罗责备的内容可见于14至21节。(注7)

    二14作为一个基督徒,彼得知道神不再分辨不同的种族,他已活象一个外邦人,如吃外邦人的食物。彼得刚才拒绝与外邦人同吃的行动,暗示遵守犹太律法和习俗仍是追求圣洁所必须的,并且外邦信徒也要过犹太人一样的生活。

    二15保罗在本节所说的,似乎是一句讽刺的话。彼得的行为,不是出卖了他对犹太人的优越、外邦人被藐视的信念吗?彼得应该更明白,因为神已在外邦人哥尼流信主前,教他不要看任何人为庸俗和不洁的(徒一○,一一1~18)。

    二16已得救的犹太人知道律法中并没有救恩。律法要判那些不能守全律法之人死罪。全人类都受咒诅,因为全人类都破坏了律法中神圣的法则。救主却在此显为唯一真正的信心对象。保罗提醒彼得「我们犹太人也」下结论说,得救是因信基督……不因行律法。现在彼得把外邦人放在律法以下是什么意思呢?律法告诉人要做什么,却没有给他们能力去做。律法是用来彰显罪的,但律法不是救主。

    二17保罗、彼得和其它人在基督里,并且只在基督里称义。然而,彼得在安提阿的行动似乎显示他仍未完全称义,而需要返回律法以下去完成他的救恩。若是这样,基督便不是一个全备充足的救主了。我们若求基督赦免我们的罪,却又要在另一方面作附加的行动,那么基督岂不是不能成就他的应许,反而成为叫人犯罪的么?我们若宣称靠基督称义,却又回到律法里去(律法只能指责我们是罪人),我们的行为还象基督徒吗?我们的行为事实上使基督成了叫人犯罪的,我们还能期望得到他赞同吗?保罗的答案是愤慨的断乎不是!

    二18彼得已弃掉了整个律法制度而相信基督。为了讨神喜悦,他已否认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有任何差异。现在他拒绝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就是把他曾拆毁的再重新建造起来。这样,他也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了。他的错处在于昔日为基督离弃律法,今日却为律法离弃基督!

    二19违犯律法的惩罚就是死。我这个罪人违犯了律法,因此,我被定了死罪。但基督为我死,代我承担了违犯律法的刑罚。因此,基督死的时候,我也死了。他向律法死,意思是他满足了所有律法中公义的要求;因此,我在基督里,也向律法死了。

    基督徒已向律法死了;他们再与律法无关。这是否表示信徒有自由去破坏十诫?不!他们过圣洁的生活,不是由于惧怕律法,而是出于对那位为他们死之基督的爱。那些愿意在律法之下生活的基督徒,并不知道这会令他们落在咒诅之下。此外,他们不可能只接触律法的某一点,而没有责任去完全遵守它。我们向神活的唯一方法是向律法死。律法永不能带来圣洁的生活;神从来没有这个心意。神叫我们达致圣洁的方法在20节解释了。

    二20信徒是与基督同死。不单是他被钉在各各他山上,我也在那里被钉十字架──在他里面。钉十字架的意思是,我在神眼中已不再是罪人;我不再凭自己的努力寻求赞赏或赚取救恩;我不再是亚当的儿女,不再是在律法控诉下的人,不再是未重生的旧人。那昔日邪恶的「我」已钉在十字架上;它不再操控我的日常生活。我在神面前的立场是这样,我的行为也应该是这样。

    信徒并非不再有其个性或个体,但神看为已死的人跟那活着的人并不一样。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救主为我死,并非为了我能按自己所选择的方式而活。他为我死,从现在开始,他可以在我里面活着。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信就是倚赖和信靠。基督徒要不断倚靠基督而活,服从他,让基督在他里面活出他的生命。

    因此,信徒生活的标准是基督而不是律法。生活不是靠苦干,而是藉着信靠。信徒过圣洁的生活,不是由于惧怕刑罚,而是出于对神的儿子的爱,他爱信徒,为信徒舍己。

    你曾否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主耶稣,祷告求他在你肉身上彰显他的生命?

    二21神的恩可见于他无条件的救恩。人若意图赚取救恩,他只会令救恩无效。人若配得救恩,或可凭己力赚取救恩,救恩就不再是一个恩典。保罗向彼得最后的批评是有力的。彼得若能藉着遵守犹太律法讨神喜悦,基督就是徒然死了;他真的是抛弃了自己的生命。基督死,是因为人不能有其它方法获得义──守律法也不能叫人称义。

    高劳说:

    那使教会败坏、把愚昧搀入信条,并使人心骄傲自大的,是凭行为得救的理论,这是一种影响最深远的异端。卢斯金写道:「基督教会中异端兴起和教会**的根本原因,是人要努力去赚取救恩,而不是接受救恩。讲道没有效力的一个原因,是常呼吁人为神作工,而不是留心看神怎样为人作工。」(注8)

    贰.教义方面:保罗维护因信称义的道理(三1~五1)

    一.福音的伟大真理(三1~9)

    三1他们的行动显出他们缺乏了解和思考力。放弃恩典而转投律法是受了迷惑。人是被咒语迷惑,一不留神便接受了虚假的道理而放弃真理。保罗问:「谁又迷惑了你们呢?」他所用的「谁」是单数的(希腊文是tis)(注9),而不是复数的。这也许暗示魔鬼是这假教训的创始者。保罗自己曾向加拉太信徒传讲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道理,强调十字架是要他们永远脱离律法的咒诅和辖制。他们怎能重拾律法而放弃十字架?十字架的真理不是已抓住他们吗?

    三2一个问题便足以解决整件事。让他们回想悔改的时候──当时圣灵来住在信徒里面。他们怎样领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还是因听信福音呢?明显地,他们是因信福音。没有人曾因行律法而领受圣灵的。

    三3他们若不能靠行为得着救恩,他们还可期望因行律法而得着圣灵,或灵命趋于成熟吗?若他们需要圣灵的能力才能得救,他们可以靠肉体的力量来完成救恩的过程吗?

    三4加拉太信徒起初信靠基督时,曾遭受逼迫,也许部分逼迫是来自那些憎恨恩惠之福音的犹太教狂热者。难道他们的受苦都是徒然的吗?他们若返回律法去,不就等于说逼迫他们的人毕竟是对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么?保罗表示他仍盼望他们能返回福音,为这福音,他们是曾一度受苦的。

    三5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本节中那……的(注10)是指神,指保罗,还是一个当时在加拉太信徒中事奉的人。这一位最根本来看当然是指神,因为只有他能赐圣灵。然而,在次要的意义上,也可指一位教会的工人,神会藉着他行出自己的旨意来。这观点把教会事奉提升了。有人曾说:「真正的基督徒工作是任何一种能把圣灵传递给人的工作:这实际上是圣灵的赐予。」

    若使徒保罗是指自己,他大概是想到他传道时所发生的神迹奇事,以及他们对基督的接纳(来二4)。然而,动词的时态显示那并非一些过去发生的事,而是他写此书信时所发生的事。保罗大概是指信徒悔改后,圣灵赐给他们的各种恩赐,正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8至11节所描述的。

    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答案是:因听信福音。圣灵的内住和他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是不可赚取的,也不是一种奖励,而是藉恩典而赐予,凭信心而得着。因此,加拉太信徒应凭经验得悉,祝福是由于有信心,而不是由于守律法。

    保罗再翻开圣经作第二个证据;假师傅常引用这些圣经来证明割礼是必须的!旧约所说的实在是什么?

    三6保罗表示神与加拉太信徒相交是完全以信为基础的。现在他表示人在旧约时代也是这样才得救。第5节的问题是:「他是因行律法得救,还是因听信福音呢?」答案是:「因听信福音。」既然这是答案,本节开始时便说:正如亚伯拉罕……他也是以相同的方法称义──因听信。

    也许犹太教师正以亚伯拉罕为英雄和榜样,根据他的经历来说明人必须受割礼(创一七24、26)。若真是这样,保罗必把他们击倒在地。那么亚伯拉罕是怎样得救的呢?亚伯拉罕信神。亚伯拉罕称义,并不是靠任何可称赞的行为,而只是因着信神。信神并不算是一个功绩;事实上,人不信神,就是愚不可及的。要得着救恩,人只可以靠着信神,这是没有什么可夸的。信神不是一个「善行」,并不需要人付上努力,肉体在信心上并没有地位。被造物信靠他的创造者,或孩子信靠他的父亲,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正确呢?

    称义是神的作为,他宣布所有相信他的人都是义的。神可以这样正式与罪人交涉,因为基督已代替罪人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舍命,为他们还清了罪债。称义的意思不是指神使信徒本身成为义和无罪。他是基于救主的工作,看罪人为义的。神给信靠救主的罪人一个义的地位,使他合适进天堂,然后期望他为了感谢他所作的,活出一个义的生活。我们要留意的重点是,守律法与称义无关。人称义完全在乎信。

    三7毫无疑问,犹太教师必是坚持说,加拉太信徒要成为亚伯拉罕的真子孙,就必定要受割礼。保罗反驳这一点。亚伯拉罕的真子孙,并不是生来是犹太人的,或归信犹太教的,而是那些因信得救的人。保罗在罗马书四章10至11节说明,亚伯拉罕受割礼前已被看为义。换句说话,他仍在外邦人的地位上的时候,已得称为义了。

    三8旧约被描述为一位先知,他预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和犹太人因信称义。不但旧约预见外邦人因信称义,这祝福在创世记十二章3节也向亚伯拉罕宣布了:「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我们初次读到这个创世记的引句时,很难理解保罗怎能作此解释。然而,写这句旧约经文的圣灵,知道当中包含万国因信得救的福音。保罗既是受同一位圣灵的默示,自然能向我们解释其主要的意义:因你──即与亚伯拉罕一起,按着与他相同的方式。万国──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得福──得拯救。亚伯拉罕怎样得救?因信。万国怎样得救?跟亚伯拉罕一样──因信。再者,他们是以外邦人的身分得救,而不是要成为犹太人。

    三9根据犹太人圣经的见证,所有相信神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称为义。

    二.律法相对于应许(三10~18)

    三10保罗从圣经中指出,律法不但不能给予祝福,而且只能带来咒诅。本节不是说「凡违犯律法的」,而是凡以行律法为本的,即所有意图藉遵守律法来讨神喜悦的。他们都是被咒诅的,即被判死罪。因为经上记着(申二七26):「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守律法一天,一个月,或一年,都是不足够的。人必须常守律法。人必须完全顺服。只守十诫是不足够的,摩西五经中所有六百多条律例都必须遵守!

    三11保罗再一次引述旧约来反驳假教师。他引述先知哈巴谷的话,表示神常以信来使人称义,而不是以律法。这句经文是「义人必因信得生」。换句话说,那些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为称义的人,要得着永生。那因信称义的人得生。

    三12律法并不要求人相信,甚至不要求人尝试守诫命。正如利未记清楚教导的,律法要求严格、完全的服从。那是与信心相对的原则。律法说:「行就活着」,信心说:「信就得生」。因此,保罗的论证是:义人必因信得生。在律法以下的人,不凭信而活。因此,他在神面前不是义的。保罗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他是指出一个原则或理想,但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三13救赎就是买回,或藉着付上代价去释放。律法的咒诅就是死──那是违犯诫命的惩罚。基督释放了那些在律法以下的人,使他们毋须再按律法的要求受死亡的惩罚。(毫无疑问,保罗用我们这代名词,是指信主的犹太人,纵使犹太人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钟士林说:

    加拉太信徒以为基督只付了一半的赎价,馀下一半,我们便要受割礼和遵从其它犹太礼仪和律例,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被假师傅迷惑,把基督信仰和犹太教混合了。保罗在这里说(根据威尔斯语的翻译)「基督已完全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注11)

    基督代替人受死,忍受神恨恶罪的震怒,藉以把人赎出。因他代替了人,所以神的咒诅临到他。他本身并未成为有罪,而是人的罪加在他身上。

    基督并非藉着在世时守了全十诫,把人从律法的咒诅中赎出来。圣经没有说,他完全顺从律法的行为被算在我们身上。相反地,他因着忍受死亡的咒诅,把人从律法中释放出来了。若不是基督受死,就不可能有救恩。律法说,罪犯被挂在木头上,表示他们是被神咒诅的(申二一23)。圣灵用这段旧约经文预言救主以死来承受被造物的咒诅。他被悬挂于天地之间,好象不配立于天上或地上似的。他这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经说是挂在木头上(徒五30;彼前二24)。

    三14神应许要赐福与亚伯拉罕,并藉着他赐福给世上的人。亚伯拉罕的福真正是因信得救之恩。神所要求的死刑必须先执行。因此,主耶稣便成了咒诅,以致神可以施恩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现今在基督里(亚伯拉罕的后裔),万国都蒙祝福。

    神在创世记十二章3节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中,并没有提到圣灵。但保罗按着神的默示,在此告诉我们,圣灵的恩赐已包含在神与亚伯拉罕立的、无条件的救恩之约中。圣灵已在孕育阶段,但由于律法的妨碍,圣灵便不能来。赐下圣灵之前,基督必须受死和得荣耀(约一六7)。

    使徒保罗表明,救恩是因信而不是因行律法,他的论点有(1)加拉太信徒的经历,(2)旧约的见证。他现在转而以日常生活来说明。

    保罗在本部分的论证可概括如下:在创世记十二章3节,神应许因亚伯兰赐福地上万国。这救恩的应许包括了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创世记二十二章18节,神又再应许:「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后裔」是单数而不是复数。神是指那一位──主耶稣基督──他是亚伯拉罕的直系子孙(路三34)。换句话说,神是应许要透过基督,赐福给万国、外邦人和犹太人。这应许是无条件的;我们不需要行善,或遵守律法。这是一个单纯的应许,只须凭单纯的信心去领受。

    这四百三十年后向以色列人颁布的律法,不能在这应许上加上任何条件,也不能改变这应许。在人的事务上,那样做是不义的,在神的事情上,那样做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结论是神赐给外邦人的应许是透过基督,凭信心而不是凭着守律法。

    三15在人的事务上,当一个约或遗嘱已签名盖印,没有人会想到要在文件上作任何更改或附加任何条款。若人类的合约也不可违犯,神的约更不应破坏了!

    三16无疑犹太派人曾辩说,虽然应许最初是因信赐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以色列民)的,但这些以色列民最终却是在律法以下。因此,加拉太信徒虽然最初是因信得救,现在却必须遵守十诫。保罗回答说: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单数)说的。有时「子孙」可指一群人,但这里却是指那一位,就是基督。(我们自己大概永远不能从旧约中读到这意思,但神的灵光照我们。)

    三17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无条件的,完全不在乎行为。神只是同意赐亚伯拉罕一个后裔(基督)。亚伯拉罕虽然没有儿女,但他却相信神,因而也相信那位要来的基督,于是他便得称为义。律法的出现──四百三十年后──不能在任何方面影响这救恩的应许。律法不能废掉应许,也不能在应许上附加任何条件。

    也许犹太派人教唆说,四百三十年后出现的律法,有废掉应许的效力。保罗实际上是说:「断乎不可!应许就象遗嘱,并且已藉着一次死亡(约的献祭,创一五7~11;并参看来九15~22)得到确证。这应许不能废掉。」

    四百三十年是从神在雅各进入埃及前,跟雅各确认亚伯拉罕之约时算起(创四六1~4),直至出埃及后的三个月、颁布律法的时候。

    三18承受产业必须本乎信心或行为,不可能同时本乎两者。圣经清楚指出那是赐给亚伯拉罕的无条件的应许;救恩也一样。救恩是一分无条件的礼物。人不可以为能凭行为得着救恩。

    三.律法的目的(三19~29)

    三19这样说来,律法是为什么有的呢?若如保罗辩称,律法不是为废弃神与亚伯拉罕立的约,也不是要在约上加添什么,则律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律法是为了显出罪的特质是过犯。罪在律法以前已存在,但因为未有律法,人不知道那是过犯。过犯是违犯已知的律法。

    神把律法赐给一个犯罪的民族。他们永不能藉着守律法称义,因为他们没有守律法的能力。律法是为了向人显示他们是何等没有指望的罪人,他们要向神呼求,求神施恩拯救。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是无条件赐福的应许;律法只会带来咒诅。律法显出人是否配得着无条件的祝福。人要得着赐福,就必须靠着神的恩典。

    子孙是基督。因此,律法只是在基督到来之前、一个暂时的权宜之法。亚伯拉罕的祝福要藉着他赐下。一分牵涉两方面的合约需要有一位中保──一个中介者。律法牵涉约的两方──神和以色列人。摩西充当中介者(申五5)。天使是代表神向摩西传达律法的使者(申三三2;诗六八17;徒七53;来二2)。摩西和天使的参与显出神及其子民之间的距离;他的子民是一群不配得见他显现的民。

    三20若只有一位立约者,而他所立的是一个无条件的应许,接受应许者毋须付上任何代价,则这约便不需要中保了。律法既要求有一位中保,人就必须在他那方面守约。这是律法的弱点,要求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去遵从律法。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时候,他是唯一的立约者。这是应许的优点:所有事情都在乎神而不在乎人。当中并没有中保,因为根本不需要中保。(注12)

    三21律法是否取消或代替了应许?断乎不是!若罪人可以按神的要求守全律法,救恩就应该凭守律法而得着了。神若可以用较低廉的代价达到相同的效果,他就不会差遣他的独生爱子到世上来,为罪人舍命了。但律法有时间和人的见证,证明律法不能拯救罪人,意思就是律法「因肉体软弱」(罗八3)。律法的功用只是让人看见他们没有指望,并且让人深切感到救恩只可以是神白白的恩典。

    三22旧约显出所有人都是罪人,包括那些在律法以下的人。人必须彻底承认自己的罪,好得着因信耶稣基督的救恩应许,可以归给那信的人。本节的钥字是信和归给。经文中并没有提到「行」或「守律法」。

    三23这里的信是指基督徒的信。这是一个时代,始于主耶稣的死、埋葬、复活、升天,以及五旬节福音的传讲。在此之前,犹太人好象在监狱或拘留所被看守一样。他们被律法的要求圈起来,并且由于他们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所以便受到限制,不能来到得救恩的信心之路。在律法以下的人因而受局限,直至福音宣布那荣耀的信息:人可以从律法的辖制中得释放。

    三24律法被形容为孩童的监护人,或训蒙的师傅。(注13)这说法强调教导的概念;律法的教导关乎神的圣洁、人的罪、赎罪的需要。这里所用的字是描述一个执行纪律的人,他监督着未成年或未成熟的人。

    引我们三个字并非原文所有,而是翻译时加上去的。我们若把这些字删去,本节的意思就是:律法是犹太人的监护人,直到基督,即直至基督来到,或因看见基督即将来到。其中有一个意思是律法藉着一些关乎婚姻、财产、食物等条例,保守以色列人,叫他们成为一个独特的国体。「真道」来到的时候,首先是向这民族宣布,他们历代以来,都奇妙地得蒙保守。因信称义是以救赎主基督已成就的工作为基础,应许给人类的。

    三25律法是师傅,但一旦接受了对基督的信,信主的犹太人便不再在律法以下了。外邦人如加拉太信徒岂不是更不在律法之下吗?他们根本从未在这师傅的监督之下!第24节说,人并不是因律法称义的;本节说,对于那些得称为义的人,律法并不是生活的准则。

    三26留意这里代名词由「我们」变为你们。保罗以「我们」谈到犹太人,表示他们是在律法以下,直至基督降临。律法使他们成为一群分别出来的民,因信称义的道理可以在他们中间传讲。他们得称为义后,便不再在律法之下,他们作为犹太人的独特性也不复存在。从这里开始至本章末的你们,包括得救的犹太人和得救的外邦人。这些人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

    三27悔改时与基督的联合,在受洗时便表白出来。洗礼不会使一个人成为基督的肢体,或神国的继承者。那是公开承认与基督联合,保罗称之为披戴基督。正如军人穿上军服,自称是军队的成员,信徒在水中受洗,表明自己是属乎基督的。信徒藉此行动公开表明他顺服基督的领导和权柄。他活画出自己是神儿子的身分。

    使徒保罗肯定不是暗示洗礼把人与基督联合。这只是人盲目否认保罗主张只因信而得救的基本定理。

    保罗在此也不是谈到圣灵的洗;灵洗是把信徒归入基督的身体(林前一二13)。圣灵的洗是不能见的。灵洗并没有任何地方与公开地「披戴」基督和应的。

    这受洗是归入基督。正如以色列人受洗归入摩西,以他为领袖,今天信徒也受洗归入基督,代表他们承认他是当然的主。

    藉着洗礼,信徒也表示肉身的埋葬和努力成义的终结。信徒表示旧的生活方式终结,新的开始。藉着水礼,加拉太信徒承认他们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埋葬。正如基督已向律法死了,他们向律法也是死的,因此,他们不应求活在律法之下,并以其为生活准则。正如基督藉着死,拆毁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隔断的墙,他们也向这等种族分歧死了。他们都是披戴基督了,意思是他们现在活着一个全新的生命──基督的生命。

    三28律法把人分作不同阶层。例如,申命记七章6节和十四章1至2节强调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分别。早祷时,一个犹太男人为了自己不是外邦人、奴隶或女人而感谢神。在基督耶稣里,这些区别都消失了。这是在神的接纳上说的。犹太人不比外邦人优胜,自由人不比奴隶蒙悦纳,男人也不比女人有更大的权利。他们全都一样,因为他们都是在基督耶稣里。

    不要把本节没有说的意思硬加进经文里。从日常生活来看(教会的事工更不在话下),神确实认定男女有别。新约对两者有不同的指示;新约也分别向奴隶和主人说话。但要得到神的祝福,这些事都无关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在基督耶稣里。(这是指我们属天的身分,不是地上的景况。)在神面前,信主的犹太人一点也不比归主的外邦人优越!顾域说:「律法制造出来的一切差别,都葬在神已预备的公墓里了。」因此,基督徒若为了追求更加圣洁,而把基督已废除的差别重新建立起来,是何等愚蠢的事。

    三29加拉太信徒被迷惑,以为虔守律法,便可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保罗指出事实却是相反。基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那应许要赐给亚伯拉罕的产业,都在基督里应验了。罪人信靠他,便与他成为一体。这样,他们便成为了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在基督里,他们都承受神一切的祝福。

    四.孩童与儿子(四1~16)

    四1、2这里的图画是一个富翁打算待儿子长大成人,便把家财交他管理。然而,仍为孩童的时候,这位继承人的身分与奴仆没有分别。总有人不断告诉他要做这做那,不要做这做那。他有管家代他管理产业,有师傅教他做人。这样,虽然产业毫无疑问是属于他的,但他在成年以前,却得不着这些产业。

    四3这是犹太人在律法以下的景况。他们是孩童,受律法指使,象奴仆一样。他们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即犹太宗教的基本原则之下。犹太教的礼仪,是为那些不认识基督所彰显的父神之人而设的。就象孩童学字要靠赖一些图画或实物。律法中充满影象和影儿,以外表物质的东西来表达属灵的意义。割礼就是其中一例。犹太教是物质的、外表的、暂时的;基督信仰是属灵的、内在的、永久的。这些外表的东西是孩童的一种约束。

    四4时候满足指天父指定的时间,到时后嗣变为成人(参看第2节)。

    本节以短短十数字,就已奇妙地说出救主的神性和人性。他是永生神的儿子,但他却为女子所生。若耶稣只是一个人,圣经就毋须指出他是由女子所生的。人还能怎样出生呢?在我们的主身上,这句话见证着他独特的位格和他出生时独特的形式。

    既生在世上成为以色列人,他就是生在律法以下。作为神的儿子,主耶稣并不曾在律法以下;他是那位赐律法者。但在恩典中,他纾尊降贵,把自己放在自己所立的律法以下,为要在他生命中尊律法为大,并以他的死承受律法的咒诅。

    四5律法要求那些不守律法的人付代价──死的代价。神使人得着儿子这奇妙的身分之前,必须先付上代价。因此,主耶稣进入世界,成为人类和犹太民族的一分子,付上律法所要求的代价。由于他是神,他的死是无价的,即是说,他的死足以偿付所有人的罪,无论罪人数目多少。由于他是人,他可以代替人受死。顾域说:「基督本质是神子,但他成为了人子,以致我们这些本质是人子的,可以成为神子。多么奇妙的交换!」

    人仍是奴仆的时候,并不能作儿子。基督把人从律法的捆绑中释放出来,以致他们可以得着儿子的名分。留意这里成为神的儿女和成为神的儿子两者的分别(比较罗八14、16)。信徒生在神的家里,成为神的儿女(参看约一12)。重点在于神圣的出生,不在于神子的权利和责任。信徒得进入神的家为儿子。每一个基督徒都即时成为神子,作为继承人承受产业。这样,新约给予基督徒的指示,就假设圣徒没有婴孩阶段。所有信徒都被视作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儿子的名分一般译作「收养」或「领养」,在罗马风俗里,跟今天人所认识的并不相同。我们把收养别人的儿女,视为自己所生的。但在新约里,名分就是过继,意指把信徒视作已成年的儿子,有着作为儿子的所有权利和义务。

    四6为使那些作为神儿子的人领会这身分的尊贵,神在五旬节差遣了圣灵进入他们的心。圣灵使圣徒晓得自己儿子的身分,而称神为父。「阿爸,父」是为人熟悉的称谓,结合了亚兰语和希腊语「父亲」的字。奴仆不可以这样称呼家中的主子;那是家庭成员的权利,并且表达出他们的爱和信任。请留意三位一体神在本节的次序──圣灵、子与父(译按:这是原着的次序)。

    四7信徒从此以后不是奴仆;他并不在律法以下。现在他是神的儿子了。由于基督作为神的儿子,是神一切丰盛的继承者,基督徒也靠着基督成为神的后嗣。(注14)因着信,神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属他的了。

    今天在以色列的拉比学校里,学生四十岁之前,不得阅读雅歌和以西结书第一章。雅歌对尚算年轻的人来说,在性方面的描述似太明显,而以西结书第一章的描述,是关乎那位说不出之神的荣耀的。《他勒目》说,人若在四十岁以前开始读以西结书第一章,火会从圣经中出来把他烧掉。这说法显示在律法以下,人在四十岁前仍未算是一个「人」。(犹太男孩到了十三岁的巴尔·弥兹哇(barmitzvah)只叫他成为「约之子」──这是barmitzvah的意思──并因而有守律法的义务。)东正教的男性到了四十岁,仍被视为未成年的人。

    在恩典以下的信徒并不是这样。他们得救的一刻,整全的产业便已属于他们。他们会被视为成年人,是已成熟的儿女,整本圣经都是他们的,他们可以阅读、享受和遵从。

    按着这些真理,夏理信的劝勉正合用:

    主所爱的儿女啊,万物都是你的──他在哥林多前书三章22、23节这样说,是要唤醒你去领悟那丰盛。那是你尽了想象之能也难以明了的丰盛。试想想这宇宙。这宇宙是属于谁的?不是属于他和你的吗?那么,请你活得尊贵一点。(注15)

    四8加拉太信徒曾一度受偶像的辖制。他们悔改归主之前,一直都是敬拜木头和石头的偶像──假神──的异**。现在他们又转而受另一类事物辖制──受律法捆绑。

    四9他们怎能为这种行为找藉囗呢?他们已认识神;若他们未藉着深入的经验认识他,至少也是被神所认识的,即他们是已经得救的人。然而,他们却从神的大能与丰盛(他们是这些东西的后嗣),归回那懦弱无用的东西,就是那些在律法以下的东西,如割礼、圣日和饮食的条例。他们再次给这些事作奴仆,这些事却不能拯救他们,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丰富,相反是叫他们变成贫乏。

    保罗称律法及其礼仪是懦弱无用的。神的律法在昔日的时候和地点是漂亮的,但人若以律法来取代主耶稣,这些律法便成了确实的障碍。从基督转向律法,是一种拜偶像的行为。

    四10、11加拉太信徒谨守犹太人的历法及其中的安息日、节期和年分。有些人自称是基督徒,却寻求以守律法来讨神喜悦,保罗表示为他们害怕。就是未重生的人也可以守日子、月分……年分。这样做能使一些人感到满足,因为他们以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赢取神欣然一笑。然而,这却表示人有力量,而这样说来,他便不需要有救主了。

    若保罗昔日这样向加拉太信徒说话,他今日会怎样向那些自称是基督徒,却寻求藉遵守律法来追求圣洁的人说话?他岂不会谴责那些从犹太教带进基督信仰的传统吗──如人所按立的祭司、祭司独有的礼服、守安息日、圣所、烛光、圣水,诸如此类?

    四12加拉太信徒显然已忘记了保罗第一次向他们传讲福音时,他们是如何心存感激。然而,纵使他们有失败,保罗又为他们害怕,但却仍称他们为「弟兄们」。保罗昔日也是在律法以下的犹太人,但现今他已在基督里得了自由。因此他说:「你们要象我一样──从律法中得释放,以后不再活在律法以下。」加拉太的外邦人从来没有在律法以下,现在也不在律法以下。因此使徒保罗说:「我也象你们一样。我作为一个犹太人,现在也享有不受律法捆绑的自由,象你们外邦人一向享有的自由。」

    你们一点没有亏负我。保罗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清晰。也许他是说他们这样对待他,他并不感到自己个人受到伤害。他们离开保罗转向假师傅,这打击对保罗个人来说,还不及对神的真理那么大,因此这是对他们自己的一个伤害。

    四13保罗头一次传福音给他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16神常常使用软弱、被藐视和低微的器皿去成就他的工作,以致荣耀归给他自己而不是归给人。

    四14保罗的疾病对他自己和对那些听他的人来说,是一个试炼。然而,加拉太信徒并没有因他的外表或言词而拒绝他。相反,他们接待他如同神的使者,甚至如同基督耶稣自己。由于保罗代表主,他们便接待他象接待主一样(太一○40)。他们接受保罗的信息,视为神的话。所有基督徒对待主的使者,都应学习这功课。我们热诚地接待主的仆人使者,就是热诚地接待主(路一○16)。

    四15他们第一次听闻福音时,声称那是他们灵魂的一个大福气。他们极珍视这福音,若是可行,他们甚至愿意把自己眼睛剜出来给保罗。(这可能显示保罗「肉体中的刺」是一种眼疾。)但现在这种感激之情在那里呢?不幸地,已经象朝露一样消失了。

    四16他们为何对保罗有这种态度上的改变?他仍在传讲同一个信息,迫切地为福音的真理争辩。若这样便使他变成他们的仇敌,那么他们的景况就实在太危险了。

    五.束缚或自由(四17~五1)

    四17假师傅的动机与保罗不同:他们希望有人跟从,而保罗则对加拉太信徒的属灵争战有兴趣(四17~20)。假师傅热衷于赢取加拉太信徒的感情,但动机却不真诚。是要离间你们(也可译作把你们排挤)。犹太派人意欲离间加拉太信徒与使徒保罗和其它师傅。他们希望有一群跟从者,希望可以组成一个党派。司徒德警告说:「若基督信仰变成了一种原则和规条的束缚,其受害者便无可避免地被绑在教师们的衣带下,正如中世纪的情况一样。」(注17)

    四18保罗实际上是说:「我不介意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别人体贴关心你们,只要他们动机纯正,出于善意便行了。」

    四19保罗称加拉太信徒为我小子,提醒他们那把他们引往基督的是保罗。他正在为他们再受生产之苦,这次并不是为他们得救恩,而是为了基督成形在他们心里。神给他子民的完全目标是活象基督(弗四13;西一28)。

    四20本节意思可能是保罗怀疑加拉太信徒真正的情况。他们离弃真道,使保罗心里作难。他希望可以改换囗气,以肯定和确信的态度谈及他们的信仰。又或许他感到困惑,不知道他们对他的书信有何反应。他宁愿面对面跟他们谈话。这样,他可以改换囗气,表达得更好。他们若接受他的责备,他可以温柔一点;他们若傲慢反叛,他便可以严厉一点。但按现今的情况,他只有困惑;他不知道他们对他的信息是否有所反应。

    犹太教师常以亚伯拉罕为范例,坚持信徒必须守割礼。保罗便转而讲述亚伯拉罕家的历史,指出律法主义是奴隶制度,不能与恩典混为一谈。

    神曾应许亚伯拉罕说要赐他一个儿子,虽然按常理来说,他和撒拉都已过了生育的年龄,几乎不可以生孩子了。亚伯拉罕相信神,因此得称为义(创一五1~6)。过了一些时间,撒拉灰心了,于是建议亚伯拉罕与她的婢女夏甲生一个孩子。亚伯拉罕听从她的意见,后来以实玛利出生了。这个并不是神所应许的后嗣,只是亚伯拉罕在缺乏耐性之下,出于肉体的意愿和不信的心而生的儿子(创一六)。

    后来,亚伯拉罕到了一百岁,那应许之子以撒出生了。这出生显然是一个神迹;只有藉着神的大能才会发生(创二一1~5)。以撒断奶的时候,在传统的断奶筵席上,撒拉看见以实玛利嘲弄她的儿子。她即时要亚伯拉罕把以实玛利和他母亲赶出去,说:「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创二一8~11)这是使徒保罗整篇辩论的背景。

    四21本节说的律法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是指达致圣洁的途径,第二是指旧约的律法书(创世记至申命记),尤其指创世记。保罗是说:「你们这愿意以遵守律法来取悦神的人,请告诉我,你们岂没有听见律法书上的信息么?」

    四22、23那两个儿子是以实玛利和以撒。那使女是夏甲,而自主之妇人是撒拉。以实玛利的出生,是由于亚伯拉罕出于人意的干预,而以撒却是神应许要赐给亚伯拉罕的。

    四24这故事是比方;除了表面的情况之外,有更深层的意义。这些事件的真正意义并没有清楚说明,但却有暗示。以撒和以实玛利的真实故事代表更深的属灵真理,现在保罗要解释这属灵的真理。

    两个妇人代表两约:夏甲代表律法之约,撒拉代表恩典之约。律法是在西乃山颁布的。奇怪的是「夏甲」这名字在亚拉伯文意思是「石头」,而亚拉伯人称西乃山为「那石」。

    四25在西乃山所颁布的约造成了奴隶制度;因此,使女夏甲是律法的合宜预表。夏甲代表耶路撒冷──犹太国的首都,那是未得救之以色列人的中心,以色列人仍在寻求以守律法来得着义。耶路撒冷和他的儿女──跟随者──都是为奴的。保罗把不信的以色列人连于夏甲而非撒拉,以及连于以实玛利而非以撒,是一种讽刺的描写。

    四26因信称义之人的首都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她是所有信徒──犹太人和外邦人──之母。

    四27这个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节的引句,是预言天上圣城的儿女要比地上耶路撒冷的儿女数目更多。撒拉一直是不怀孕的妇人。夏甲是有丈夫的妇人。我们应怎样理解撒拉或天上的耶路撒冷最后的胜利呢?答案是出于应许的儿女──那些因信来到神面前的,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要比那在律法以下、夏甲的儿女更多。

    四28真信徒并不是从人意,也不是从肉体而生,乃是从神而生的。神所数算的并不是人肉身的后裔,而是因在主耶稣里的信从神迹而生的。

    四29以实玛利曾嘲弄以撒,那些从肉体生的也常常逼迫那些从圣灵生的。试想想我们的主和使徒保罗怎样在未信的人手下受苦。我们也许认为以实玛利嘲弄以撒只是小事,但圣经却把这事记录下来。保罗从中看见一个仍然存在的定理──(血气)肉体与圣灵彼此为敌。

    四30让加拉太信徒来看圣经,他们会听见这裁决:律法与恩典不能混淆;按着人的功劳或肉体的努力,人不能承受神的祝福。

    四31那些信靠基督的人与律法无关,律法不是他们取得神的恩惠的途径。他们是自主妇人的儿女,应按他们母亲的社会身分而行。

    五1第四章最后一节描述信徒的身分──他是自由的。本节则指他的行为──他应活得象一个自由人。这里举出一个有关律法与恩典的很好的例证。律法说:「你若努力赚取,便得自由。」恩典却说:「基督代死这惊人的代价已使你得自由。为要答谢他,你应在基督使你自由的境地里站立得稳。」律法只会命令人,却不加力予人。恩典提供律法所要求的,然后藉着圣灵的大能,使人有能力活出与自己身分相称的生活,并因人这样行而奖励他。

    正如麦敬道所说:「律法要求一个没有力量的人付出努力,若他不能展示这力量,便受咒诅。福音赐力量给一个没有力量的人,若他显出这力量,便蒙祝福。」(注18)

    「去吧!活出你的生命」

    律法这样命令,

    但却不给我手和足去达成;

    有更好的信息,福音为我带来,

    它叫我翱翔,并给我翅膀。

    叁.实践方面:保罗维护基督徒在圣灵里的自由(五2~六18)

    一.律法主义的危险(五2~15)

    五2律法主义使基督变得没有价值。犹太派人坚持外邦信徒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保罗凭着使徒的权柄坚持说,信徒若倚靠割礼,基督就与他们无益了。肯特说:

    在加拉太的环境下,割礼对保罗来说并不是一个外科手术,也不只是一个宗教规条,而是一个靠行善得救的制度。这割礼宣布一个靠人类的努力,而不是藉神的恩典而得的福音。那是律法代替恩典;摩西代替基督;因为在基督上有所增添,就是从基督身上有所取去。有所补充的基督就是被取代的基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独一而尊有的。受割礼就是从基督里有所剪除。(注19)

    五3律法主义要求人行全律法。在律法以下的人不可以接受易守的诫命而拒绝其它的诫命。人若意图藉着受割礼来取悦神,他便有责任行全律法。因此,一个人或是完全在律法以下,或是完全不在律法以下。明显地,他若完全在律法以下,基督对他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了。主耶稣不单是一位完全的救主,他更是独一的救主。保罗在本节所指的并不是昔日曾受割礼的人,而是那些将要行割礼的人,他们认为要得着完全的称义,这仪式是必须的,他们又主张守律法是蒙神悦纳的条件。

    五4律法主义就是弃绝基督,不以他为公义的唯一盼望。本节曾引起不少争论。解经家提出许多不同的诠释,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许多人认为保罗在此教导说,一个人可能是真正得救,但后来堕入罪中,因而失去了恩典,永远失丧,这教义称为「堕落论」。

    我们相信这种诠释并没有足够的根据,原因有二。第一,本节并不是描述已得救的人堕入罪中。事实上,本节并没有提到堕入罪中。本节谈到的,是那些生活正直守规,盼望藉此得救的人。因此,对于那些以本段经文来支持堕落论的人来说,这是一把回飞棒,他们只是徒惹不必要的争论而已。他们主张基督徒必须守律法,过完全无可指摘的生活,否则也不可犯罪,这样才可保持得救。然而,本段经文坚称,所有寻求以守律法的功德或凭己力称义的,都从恩典中坠落了。

    第二,这诠释与新约整全、一贯的见证相冲突;新约见证每一位在主耶稣基督里的真信徒,都是永远得救的,没有一头属基督的羊会灭亡,而救恩是在乎救主已完成的工作,而不是人徒然的努力(约三16、36,五24,六47,一○28)。

    2.第二个诠释指本节所提到的人,是那些本来藉着在主耶稣里的信得救的人,但他们后来归在律法以下去保存救恩或寻求圣洁。换句话说,他们是藉恩典得救,但意图寻求律法的保守。在这情况下,从恩典中坠落,正如莫罗所说,是「放弃神的方法──藉圣灵在圣徒心里的工作叫圣徒得完全,而寻求透过遵守外在的礼仪,来达致那目的,遵守礼仪是属肉体的人和神的圣徒都能做到的」。

    这观点是不合圣经的,首先由于本节并没有指基督徒寻求圣洁或成圣,而是谈到未信的人欲靠守律法来称义。留意其中用词──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其次,这解释暗示已得救的人后来是有可能与基督隔绝的,这样跟那关乎神恩典的正确观点并不一致。

    3.第三种诠释是,保罗所谈论的可能是自称为基督徒却未真正得救的人。他们寻求藉着守律法来称义。使徒保罗告诉他们,他们不能有两个救主;他们必须选择基督或律法。若他们选择律法,便失去了以基督为称义的唯一盼望;他们已从恩典中堕落了。何格和温尼清楚地说:

    基督对人不是一切所有,便是全无拥有;他不接受有限的信靠或部分的效忠。那藉着主耶稣基督的恩称义的是基督徒;那寻求藉行律法称义的人就不是基督徒了。(注20)

    五5使徒保罗指出真信徒的盼望跟律法主义者远远不同。基督徒等候所盼望的义。他盼望主再来的时候,将要得着荣耀的身体,而且不再犯罪。留意经文不是说基督徒盼望义;他藉着主耶稣基督已在神面前公义地站着了(林后五21)。他是等候某一刻,到时他里面会全然公义。他并不是盼望藉着任何他能作的,去达致公义,而是靠着圣灵、凭着信心。圣灵要成全这事,信徒只需要凭信心仰望神使这事成全。另一方面,律法主义却盼望靠自己的行为、守律法或宗教规条赢取公义。这是徒然的期望,因为公义并不是这样得着的。

    留意保罗在本节中使用我们,指真正的基督徒,而在第4节,他使用「你们」,指那些寻求藉行律法称义的人。

    五6律法主义全无功效。对于一个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即基督徒),受割礼不能使他变得更好,不受割礼也不会使他更坏。神在信徒身上寻找的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信心是完全倚靠神。信心并不是无用的;它藉着对神对人无私的爱彰显自己。所有这样的服事都是出于爱。因此,信心透过仁爱来工作;信心是由爱,而不是由律法来激发的。这是在圣经中多次出现的真理──神并不喜爱仪式,神喜爱真实敬虔的生活。

    五7信奉律法主义就是不顺从真理。加拉太信徒在基督徒生命中开始得很好,但有人拦阻他们。这些人就是犹太派人、律法主义者和假使徒。加拉太的圣徒接受他们错误的教导,就是不顺从神的真理了。

    五8律法主义并不是神的教训。这里的劝导是指信念或教条。那召你们的是指神。因此,在信靠基督之上要加上受割礼和守律法的信念,并不是从神而来的,是从魔鬼而来的。

    五9律法主义会带来愈来愈多的恶。圣经常用面酵来象征罪恶。本节的面酵是指犹太派人邪恶的教义。面酵会使所接触到的面团整团发起来,表示一点的错谬会无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的错谬。罪恶不会是停止不动的。罪恶会以更多的谎话去遮盖本身的谎话。律法主义就象蒜头一样;蒜头不会只是一点点而已。若教会里有一些人主张虚假的教义,他们会有愈来愈多的跟从者,除非教会能严厉地处理这事。

    五10律法主义为其教师带来审判。保罗相信加拉太信徒会拒绝虚假的教训。他的信心是在主里,意思可能是主在这事上已给保罗确据。或是保罗认识主,他肯定那大牧人必定寻回走迷路的羊,也许就是透过保罗当时写给他们的信。

    至于那些假师傅,他们将会被神惩罚。教导错谬的道理、**一个教会是十分严重的事情(林前三17)。例如,说醉酒是神许可的,比本身做一个醉汉更坏,因为假教师是在别人身上划上刻痕,象他自己一样。

    五11律法主义除去了十字架讨厌的地方。保罗现在回答那不合理的指控,就是说他自己有时也教导人受割礼是必须的。他仍在犹太人的手下受逼迫。若他传割礼的道理,这逼迫会马上停止,因为那就表示他已不再传讲十字架了。十字架是人所讨厌的。人讨厌十字架,或说十字架绊倒人,因为十字架告诉人他不能作什么去赚取救恩。十字架容不下血气及其努力,却宣告人类行为的终结。保罗若传割礼,鼓励人靠行为,他便是搁置十字架的整个意义了。

    五12使徒保罗希望那搅扰人的把自己割绝了。我们可按字面来理解这句话:他希望他们被阉割。他们热心地用力为别人行割;现在就让这刀用来阉割他们,使他们成为阉人。我们大概会较喜欢选择寓意的解释,即保罗希望假师傅会彻底从加拉太信徒中除去。

    人们常指责恩惠的福音容许人按自己的喜好过活。有人说:「若只是因信得救,人信主后的行为便不受控制了。」使徒保罗迅即指出,基督徒的自由并不表示可以随意犯罪。信徒的准则就是主耶稣的生活,而对基督的爱驱使他去恨恶罪、喜爱圣洁。

    也许保罗在此特别需要警告读者不要放纵。人若受制于律法之下一段时间,然后获得自由,往往会产生一种危险,就是由受捆绑的一个极端,走到松懈大意的另一个极端。适当的平衡就是处于律法与放纵之间的自由。基督徒不受律法捆绑,但却不是不法的。

    五13基督徒的自由不容许他犯罪;相反,这自由鼓励他用爱心服事人。爱心是所有基督徒行为的动机,而在律法之下,动机只是为对刑罚的惧怕。费德雷说:「爱的奴隶就是真正的自由人。」

    基督徒的自由是在基督耶稣里(二4),但这绝对不是指犯罪的自由。我们永不可把我们的自由变成放纵情欲的基础。正如一队入侵的军队会尝试占领滩头,作进攻的基地,肉体也会使用一点放纵以扩展其领域。

    我们的自由的适当出路是:「习惯彼此为奴服侍的生活。」

    裴雅森说:

    惟有顺从适当的限制才有真正的自由。河流可以自由地流动,但这是在河堤之间。没有河堤,河流只会四溢,形成泥泞静止的死水。行星若不按轨迹而行,便只会为自己、为宇宙带来破坏。相同的律法把我们圈进来,却把别人圈出去;调节我们的自由的限制也保证和保护这自由。使人自由的不是控制,而是正确的控制,以及一种快乐的顺从。(注21)

    五14这里似乎有点奇怪,保罗整卷书都强调信徒不应服在律法之下,现在却介绍全律法。他并不是鼓励读者返回律法中;他是指出,律法所要求但却不能提供的,就是基督徒行使自由所达到的。

    五15律法主义常常引来相争,显然在加拉太也有这情况出现。多么奇怪!这里竟然有人希望在律法以下。律法要求他们爱邻舍,然而相反的事却发生了。他们是在相咬相吞。这行为是从肉体发出的,律法却容许这样做,这行为也在律法之上出现了。

    二.圣洁的能力(五16~25)

    五16信徒当顺着圣灵而行,不是顺着肉体而行。顺着圣灵而行就是容许圣灵按他的方法去行;是保持与圣灵相交;是在他圣洁的亮光中作任何决定;是被主基督拥有,因为圣灵的工作就是使信徒与主耶稣相交契合。我们这样顺着圣灵而行,肉体(或自我)就被看作是死的。我们不能同时被基督拥有,又被罪占有。

    司可福说:

    基督徒生命的问题是基于一个事实,就是当信徒活在这世上,可以说是两棵树──一是属肉体的老树,一是重生时所栽植的有属神本质的新树;问题就在于怎样使老树枯死,而让新树结果累累。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顺着圣灵而行。(注22)

    本节及随后的经文都显示基督徒仍有肉体的情欲;因此,罪性已被根绝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五17圣灵和情欲不断相争。神可以在信徒悔改时便把我们属肉体的本性除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为什么?他希望不断提醒信徒,他们本来是多么软弱;叫他们不断倚靠基督,他们的祭司和中保;并叫他们不停地赞美那位拯救了他们这些卑微如虫的人。神并没有把人的旧天性除去,而是使他自己的圣灵住在我们里面。神的灵和我们的情欲不断相争,并会继续相争,直至我们回到天家去。在这冲突中,信徒的责任就是顺服圣灵。

    五18那些被圣灵引导的人并不在律法以下。本节可以有两种解释:被圣灵引导的是指所有基督徒。因此,没有一个基督徒是在律法以下;他们不会倚靠自己的努力。抗拒他们心里的邪恶活动的是圣灵,不是他们自己。另外,被圣灵引导意思是被提升至血气以上,被主充满。一个人若是被主充满,他就不会思想律法或肉体的事。神的灵不会引导人以律法为称义的途径。相反,他会让人看见,只有复活的基督才是神接纳人的根据。

    五19~21上文已提过,律法会诉诸肉体的力量。堕落的人性会产生什么样的事呢?要分辨情欲的事一点也不困难,那是显而易见的。「不贞」(注23)就是在婚姻关系里不忠。**就是不合法的性行为。污秽就是道德上的罪恶,是好色淫荡。邪荡就是不知羞耻、没有节制。拜偶像不单是敬拜偶像,也包括鬼魔膜拜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邪术是巫术,这字的希腊原文与药物(pharmakeia)有关。由于邪术中使用药物,因此这字也指与邪灵交通,或使用咒语;这字也包括迷信、「不吉祥」等。仇恨指对人有一种强烈的恨意。争竞是不和、敌对、吵架。忌恨是不信任、怀疑。恼怒是极端的愤怒。结党是营私争胜,甚至不顾别人的损失。纷争是因意见不合而分离、分立。异端是人因顽固的主见而建立的派别。嫉妒是看见别人成功或好景而感到不悦。凶杀(注24)是杀人的违法行为。醉酒指因喝下烈酒而醉倒。荒宴是人群聚集醉酒欢宴。

    保罗警告他的读者,正如他从前也曾告诉他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这段经文并不是说一个醉酒汉不可以得救,而是说那些在生活中染有上述属肉体行为的是并未得救的人。(注25)

    保罗为何这样写信给基督徒的教会呢?原因是并非所有自称得救的人都是神的真正儿女。因此,在整本新约中,圣灵往往在讲述奇妙的属灵真理之后,都严肃地警告所有宣称基督之名的人。

    五22、23使徒保罗把肉体的行为与圣灵所结的果子分辨出来,那是十分重要的。行为是靠人的努力行出来的。枝子在葡萄树里面,便结出果子来(约一五5)。两者的分别就象工厂和园子的分别一样。留意这里的果子是单数而不是复数。圣灵是结出一种果子,那就是基督的形象。这里所列出的品德都是神儿女应有的生命素质。司可福博士曾指出,经文中所列出的各种品德,都不是人类的心田可以种出来的。

    仁爱就是神所是,也是我们应该达到的。这仁爱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有美妙的描述,并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了。喜乐是因神和因着与神相交而有满足和快乐;基督在约翰福音四章34节也说明了。和平可以包括神所赐的平安和基督徒之间和谐的关系。至于救赎主生命里的平安,可参看路加福音八章22至25节。忍耐是在苦难、困难、逼迫中的坚忍;忍耐的最佳榜样可见于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节。恩慈就是温柔的态度,也许主对小孩子的态度最能解释这一点(可一○14)。良善是以恩慈的态度对待别人;要看行出来的良善,可以读路加福音十章30至35节。信实可能指对神的信靠,对主内信徒的信心,忠诚或可靠;这里的意思可能指后者。温柔就是好象耶稣洗门徒的脚时那种谦卑的态度(约一三1~17)。节制的字面意思是自制,尤其在性方面。我们的生活应有纪律。我们应避免色欲、情欲、食欲和脾气,凡事要节制。正如查达域指出:

    以新闻字眼来表达,这段经文大概会如下:圣灵的果子就是一种亲切可爱的性格;为人活泼开朗;态度平和安静;在叫人气愤的处境下,在惹人讨厌的人中,有着坚忍的态度;对人有同情心,也能巧妙地施援手,对人宽大、慷慨;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忠诚可靠;有忘记自己,以求他人快乐的谦卑;在各样事情上能自主和自制,那是完美品格最终的标记。这种品格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是多么显着地铺排出来!(注26)

    保罗以一个隐晦的评语给这清单画下一个句号:「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律法当然不会禁止!这些美德是神所喜悦、对人有好处、对自己有益的。但这果子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靠着人的努力呢?当然不是!基督徒要与主契合相交,才能产生属灵的果子。他们在祷告中仰望救主,又在日常生活中遵从他,圣灵便能行出神迹来。他会使基督徒有基督的形象。他们看着主,便会变得象主(林后三18)。正如枝子从葡萄树中吸取养分而得生,信徒也在基督这真葡萄树身上得着力量,为神活出能结果子的生命。

    五24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句子动词的时态(注27)显示这是一些在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在我们悔改归主的时候发生的。我们为罪悔改的时候,就表示我们要把罪恶、败坏的旧天性,连同一切邪情私欲,都钉在十字架上。我们已决意不再为迎合堕落的罪性而活,这罪性不能再控制我们的生命。当然,这决定也必须不断在我们的生命中更新。我们要不断把肉体置诸死地。

    五25本节中的若是有「因为」的含意。因为藉着圣灵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有了永恒的生命;就让我们靠着这位圣灵的能力,活出新的生命。律法永不能给人生命,神也从来没有以律法为基督徒生活的准则。

    三.实际的劝勉(五26~六10)

    五26在本节中,我们有三种态度需要避免:

    1.贪图虚名──不要贪图虚名,字面意义是坚持(自己)虚假或空洞的意见。神不希望基督徒夸大吹捧自己;这种行为与一个蒙恩得救的人不相称。活在律法以下的人常因他们辛苦得来的成就而骄傲,并嘲弄那些不能达到他们的标准的人。律法主义的基督徒往往谴责、严禁一些在边界线上的事情,若其它基督徒没有这种跟他们相同的意见,便会遭他们诽谤。

    2.触怒别人──彼此惹气。人若煽动或挑战别人去符合他私人的见解,他便是否定圣灵充满的生命。一个人永远不会知道别人心里的困难和诱惑,他从来不会穿着别人的鞋子来走路。

    3.嫉妒──互相嫉妒。嫉妒的罪是想要得一些属于别人的东西,而嫉妒人的,是没有权利或资格得到那些东西的。嫉妒就是妒忌别人超卓的成就、智慧、财产或外表。智慧较少、性格较弱的人,往往会嫉妒似乎较成功的守律法者。所有这等特质都不是出于恩典的。一个真信徒应看别人比自己强。守律法者想望虚假的荣耀。真正的伟大是服侍人而不受注意,劳苦而不让人看见。

    六1这是一节充满爱的经文,指出其它基督徒应怎样对待一个犯了罪的信徒。做法当然跟律法截然不同,因为律法是要把违法者审判定罪。偶然被过犯所胜指一个人犯了一样罪,而不是惯性地犯罪。这样的人要交由属灵的基督徒处理。一个属肉体的基督徒可能铁石心肠,冷酷地对待犯罪者,对他的伤害比好处更多。此外,那犯了罪的人大概也不会接受摸不着主心肠之人的劝告吧。

    本节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个人若真正是属灵的,他会否承认自己是属灵的呢?属灵的人不是最知道自己的弱点吗?若挽回别人就被视为属灵的人,那么,谁会做这挽回的工作呢?这样做不是表示他缺乏谦逊的态度吗?答案是这样的:一个真正属灵的人不会夸耀自己,但他会存着一个温柔的牧者心肠,挽回那犯罪者。他不会以一种骄傲自满的态度去行,而是用温柔的心,记着他自己也可能会被引诱。

    六2重担指失败、引诱、试探和试炼。若有弟兄遇困难或失意,我们不应远离他或批评他,而是要尽可能帮助他。

    基督的律法包括新约中主耶稣给他子民的所有命令。这可用一个命令来总结,那就是「你们要彼此相爱」(约一三34,一五12)。我们互相担当彼此的重担,便是完全了这律法。基督的律法跟摩西的律法大大不同。在摩西的律法中,人若遵从,便得生命,但这律法并没有赐人力量去遵从,只是以惩罚的可怕来推动人守律法。另一方面,基督的律法是给那些已得着生命之人的一个爱的指引。靠着圣灵的能力,信徒可以遵从其中的训诲,而他们的动机是自己对基督的爱。

    六3我们各人都是用尘土造成的。我们看见一个弟兄犯罪,应记得我们自己也可能犯罪。一个基督徒的优越感只是他自欺的一种形式。我们绝不应以为背负别人的重担是有损自己的尊严。

    六4本节似乎是警告我们不要跟别人比较,从中找一些叫自己满足的理由。使徒保罗指出,我们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将要个别地受考验,而不是要跟别人作比较。因此,我们应留意自己,好因自己的行为而喜乐,不在意于别人的失败。

    六5在第2节,保罗教导说,我们应在现今的生活中,分担彼此的忧伤、痛苦和困难。在本节,保罗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各人在基督的审判台前,都要各自负责,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六6信徒有责任支持他们教会中的教师。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意思是供应他们生活上物质的需用,并以祷告和属灵的关心支持他们。

    六7虽然别人也许不会留意我们怎样忽略神的仆人,神却看见,并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我们收取所种的,并且所收取的比所种的更多。农夫撒下麦子,便收取麦子,有时三十倍,有时六十倍,有时一百倍。司可福指出:「圣灵在这里不是向罪人谈及他们的罪,而是向圣徒谈到他们的吝啬。」

    当然,广义来说:「耕罪孽,种毒害的人,都照样收割」(伯四8),并且人「所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何八7)。历史家佛鲁得说:「有一个功课,并且只有一个功课,历史可以说是明显地重复的,就是世界总算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了,最后,是好人得好果,恶人得恶果。」(注28)

    六8虽然一般来说,我们种什么便收什么,但要留意这里在提醒之后,有一个关乎基督徒捐献的劝勉。从这角度看来,可见顺着情欲撒种的,意思是花钱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享乐和享受上。顺着圣灵撒种的,就是使用金钱来促进神的工作。

    那些顺着情欲撒种的人收割失望,并在这世上蒙受损失,因为他们年老时便知道,他们所体贴的肉体,最终会腐朽和死亡。然后,到了那将要来的日子,他们又失去永恒的赏赐。那些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在圣经中,永生有两个含意:(1)每个信徒现今所拥有的(约三36)。(2)信徒在世上的生命完结后所得着的(罗六22)。那些顺着圣灵撒种的,可以在此时此地享有永生,是其它基督徒所不能享有的。然后,他们返回天家时,也因着他们的忠心而得赏赐。

    六9保罗唯恐有人灰心丧志,于是提醒读者说那些赏赐虽然不能即时享有,但却是确定的。你不会在撒种当天便有收成。在属灵的范畴上也一样,忠心撒种的,到了时候,必有赏赐。

    六10信徒一家的人包括所有得救的,不管他们的宗派或派别是什么。我们并不是只向信徒行善,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消极的──伤害是这么少,而是积极的──能行的善是这么多。约翰卫斯理简明地说:「当你仍然能够行,便尽你各样方法,向所有人,行你能够行的各种善。」

    四.结语(六11~18)

    六11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保罗并没有象往常一样,请助手为他代笔,而是亲手写成此信。保罗所写的大字可能显示他满心希望能抵抗那些律法主义者,并且他看犹太主义的错误是多么严重;又或许表示保罗的视力很差,正如许多人从本段和别的经文所推论出来的。我们感到第二个观点是正确的。

    六12犹太派人希望藉建立一大群跟随者,得着体面的外貌。他们坚持人守割礼,便可达到这目的。只要不用改变习惯,人往往是愿意遵守宗教礼仪的。今天许多教会都会降低标准,藉以吸纳众多的会友。保罗看穿这些假师傅的虚伪,指控他们是回避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十字架指给肉体及其意图取悦神的努力的谴责。十字架就是属肉体之本质及其最大之努力的死亡。十字架的意思是与罪恶隔绝。因此,人讨厌十字架荣耀的信息,并杀害那些传这信息的人。

    六13律法主义者并非真正有兴趣守律法。他们期望得到的是吸纳归信者的一个方便途径,让他们能以众多的跟从者夸囗。博艾斯说:「他们意图得着别人,但本身却是已破产的;因为纵使那些已受割礼的人,也不能守律法。」

    六14保罗夸囗的根据并不在于人的肉体,而在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在那十字架上,就保罗而论,世界已经死了;就世界而论,保罗已经死了。当一个人得救,世界会向他道别,他也会向世界道别。就世界而言,他已被掠夺了,因为他对世上短暂的欢愉不再感兴趣;对他来说,世界已没有吸引力,因为他已找到那位能完全满足他的。费德雷说:「他不能再相信世界,不再为世界夸囗,也不再效忠于世界了。世界的荣耀已被夺去,不能再吸引或管辖他。」因此,十字架是世界与神儿女间的障碍或分界线。

    六15虽然骤眼看来,本节并不那么重要,但却是整卷书中有关基督信仰的真理的最重要声明。

    割礼是一种外在的仪式。犹太教师使各样事情都从属于这礼节。割礼是犹太教的基础。保罗用力把它推开,说:「割礼根本微不足道。」礼仪或犹太主义或律法主义都算不得什么。保罗又补充说:不受割礼也无关紧要。有些人以不重礼仪来夸囗。他们整个教会的崇拜是反礼仪的,但这样做也没有价值。

    神真正重视的是新造的人。神希望看见改变了的生命。费德雷写道:「真正的基督信仰能使坏人变好,使罪的奴仆变成神的儿女。」世人只可分成两种。人生在世上,是有罪的、无助的、受责备的。他们要拯救自己,以善德善行协助神使他们得救。这努力是徒然的。这些行为都不能使他们有所改变。新造的人以复活的基督为首,包括所有罪得赦免,在基督里得着新生命的人。由于新造的人从开始至结束都是全属基督的,因此,这排除任何藉德行或行为取悦神的想法。圣洁生命的产生,不是藉着遵守礼仪,而是藉着归服基督,并让他在信徒生活中活出他的生命。新造的人不是在旧人身上加以改善或有所增添,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生命。

    六16保罗在此谈到的是什么理呢?那是新造的人的理。他宣布双重的祝福──平安和怜悯,对象是那些以「是否属乎新造的人」这问题来判定人的教导的,以及那些拒绝所有不属乎新造之人的教导的。

    加给……神的以色列民。许多人认为那是指教会。然而,神的以色列民却是指那些生来是犹太人,并接受主耶稣是弥赛亚的。那些行在律法以下的人得不着平安和怜悯,而那些在新造里的人却能得着。

    六17保罗曾是律法下的奴隶,但主耶稣已把他从这捆绑中释放出来。现在他是甘愿归服主的奴隶。正如奴隶身上有属于他们主人的印记,保罗身上也带着耶稣的印记。这些印记是什么?就是从逼迫他的人手上得到的疤痕。现在他说:「不要让任何人把我取回。不要跟我谈论割礼的印记,那是律法的捆绑。我现在带着新主人耶稣基督的印记。」

    六18使徒保罗在此要准备搁笔。但他必须再加上一个字。是什么字呢?恩──这字表达了他所传之福音的特色。是恩,不是律法。这是他开始时的主题(一3);他也以这主题作结束。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阿们。

    附篇律法主义

    研读过加拉太书后,我们或许会总结说,保罗已十分有效地击败了律法主义的教师,这问题大概不会再困扰着教会了。历史和经验却证明事实相反!律法主义成为了基督教界一个重要的部分,以致许多人以为律法原是属于基督信仰的。

    是的,律法主义者仍在我们中间。那些自称是属乎基督的教师,却教导一些道理如受坚振礼、浸礼或归入教会是得救所必须的;或律法是信徒生活的准则;或我们凭信得救,却是靠行为得保守等等。我们除了称他们为律法主义者外,还能怎样称呼他们呢?我们若要接受一个由人按立的圣职人员,接纳他们独特的服饰,还有按着圣殿来设计的建筑物,内有雕工精巧的圣坛,有详尽细致的礼拜仪式,有包含四旬斋期、各种节日和斋戒的教会历法,那不是进入了基督教的犹太主义,还是什么?

    若说信徒最终要得救,就必须守安息日,那不是加拉太的异端吗?现在律法主义的教师正从各方渗入那些宣称相信基督的人当中,因此,每位信徒都应当心他们的教训,并寻求指引,知道怎样回应他们。

    提倡安息日的先知一般在开始时都会传讲在基督里因信得救的福音。他们会使用受欢迎的福音诗歌来诱惑轻率大意的信徒,并似乎十分强调圣经。可是不久,他们就把跟随者放在摩西律法之下,尤其是要求他们遵从守安息日的诫命。(安息日是一星期的第七日,即星期六。)

    他们在保罗清晰的教导──基督徒向律法是死的──下,还胆敢这样做?他们怎样回避加拉太书中浅显的道理?答案是他们把道德律法与礼仪律法明显地划分出来。道德律法就是十诫。礼仪律法包括其它神所颁赐的条例,如有关不洁的食物、麻风、奉献等的条例。

    他们说,神从来没有废止道德律法。那是神的永恒真理。拜偶像、杀人、**,永远是与神的律法相违背的。然而,礼仪律法已被基督废除了。因此,他们总结说,当保罗说基督徒向律法是死的,他是谈到礼仪律法,而不是十诫。

    道德律法既是仍然有效,基督徒便需遵守,这是他们坚持的论点。这是说他们必须守安息日,他们在安息日不可工作。他们声称罗马天主教的一位教皇曾下令把守安息日改为守主日,违反了圣经的教训。

    这种论证似乎很合乎逻辑和很讨好,然而,其中最大的弊端是这论证完全与神的话相反!请留意以下各点:

    1.哥林多后书三章7至11节清楚指出,对那在基督里的信徒来说,十诫已经「废掉」了。在第7节,律法被描述为「那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这里只可能指道德律法,而不是礼仪律法。只有十诫是神用指头刻在石版上的(出三一18)。第11节说,这属死的职事虽有荣光,却已被废掉。没有别的比这更不用怀疑。安息日在基督徒身上是不能有所要求的。

    2.没有人曾命令外邦人守安息日。律法只颁布给犹太国民(出三一13)。虽然神自己曾在创世的第七日休息,但他并没有命令任何人这样做,直至他向以色列民颁布律法。

    3.基督徒并不是因为某教皇颁下命令,由守安息日改为守一周的头一日。我们把主日分别为圣,并在该日敬拜事奉主,是因为主耶稣在这天从死里复活,证明救赎工作已经完成(约二○1)。此外,在这天,早期的门徒聚集擘饼,记念主的死(徒二○7),并且神指定基督徒要在这天按主给他们在财物上的祝福,抽出奉献给主的部分(林前一六1、2)。再者,圣灵是在一周的头一日从天降临的。

    基督徒不是为了追求圣洁而去「守」主日,也不是为了惧怕惩罚;他们把这天分别为圣,是作为向那位为他们献上自己的主,作出爱的回应。

    4.保罗并没有把道德律法和礼仪律法划分出来。相反,他坚持律法是一个完整的单位,那些意图藉律法称义,却不能守全律法的人,必受咒诅。

    5.十诫中的九项都在新约中重提,作为神儿女的道德指引。这九诫都是处理那些本是对或错的事情。唯一没有提到的就是守安息日的诫命。守某个日子本没有对或错之别。圣经并没有指示基督徒守安息日。相反,圣经特别指出,基督徒不能因没有守安息日而被论断!(西二16)。

    6.在旧约中,破坏安息日之例的惩罚是死(出三五2)。但那些坚持信徒必须守安息日的人,并没有向违法者执行死刑。这样,他们既不能坚持人必须达到律法的要求,便是不尊重律法,并且破坏律法的权威。事实上,他们是说:「这是神的律法,你必须遵守,但你若不遵守,也没有任何事会发生。」

    7.信徒生活的准则是基督,而不是律法。我们的行为应效法主。这个标准比律法所设立的还要高(太五17~48)。圣灵赐力量给我们去过一个圣洁的生活。我们希望生活圣洁,是因为我们爱基督。能满足律法所要求的义,是那些按圣灵而行的人,而不是那些按血气而行的(罗八4)。

    这样,信徒必须守安息日的教训便是直接违反圣经的了(西二16),并且那是一个「别的福音」,只会带来神的咒诅(加一7、9)。

    无论律法主义以什么形式出现,愿每个人都有从神而来的智慧去分辨律法主义的邪恶!愿我们永远不会寻求以礼仪或人的努力去得着称义或成圣,而是在各样需要上,完全并惟独倚靠主耶稣基督。愿我们常常记得,律法主义是对神的侮辱,因为这是以影儿取代实体──以仪式主义取代基督。

    评注

    1(一8、9)司徒德(JohnStott),OnlyOneWay:TheMessageofGalatians,页27、28。

    2(一18~20)批判性文本作矶法(彼得一名的亚兰文形式)。

    3(二1)凯勋(E.F.Kevan),TheKeswickWeek1955,页29。

    4(二3)割礼是施行在男性身上的一种小手术。神为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设立割礼时,用意是以此作为他与他们立约的记号,而那约就是他作他们的神,他们作他的子民(创一七1~11)。这不单是肉体上的一个记号,也是属灵上的一个象征。亚伯拉罕受割礼是他信靠神的一个表记(罗四11)。犹太人不久便忘了割礼的属灵意义,只看作是一个仪式。这样,割礼在神眼中,便变得没有价值了。

    在新约中,神没有再吩咐人行割礼,因为神在新约时代是以恩典同样地对待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早期,教会里一群犹太信徒坚持人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这党派就称为「奉割礼的人」(加二12)。

    5(二3)有关这次在耶路撒冷的会议,详尽的记载可见于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请细心研读这章经文。

    6(二11)参看评注2。

    7(二13)经文中的标点符号,包括引号,都是后来编辑时加上去的。有些解经家认为引句在这里结束,并且认为第15至21节是保罗对他跟彼得说话后来作的解释。

    8(二21)高劳(W.M.Clow),TheCrossintheChristianExperience,页114。

    9(三1)虽然在希腊文中,「谁」一字有单数与复数之分,但本节的问题,并非不可以用复数来回答。

    10(三5)最古老的英文抄本是全用大写的。(小写字母后来才出现。)不过,虽然本节中的大写是编辑的意见,但「他」(He)一字用大写H,十分切合上下文(参看新英王钦定本[NKJV])。

    11(三13)钟士林(J.CynddylanJones),StudiesintheGospelAccordingtoSt.John,页113。

    12(三20)虽然这里的论点跟后来基督被称为新约中保的说法(来九15)似有矛盾,但中保一词在两处经文是有不同含意的。摩西作为中保,只是负责从神手中接过律法,然后交给以色列人。他是一个中间人,或作为以色列人的代表。基督作为新约的中保,有一个更高超的含意。神能公义地把新约的祝福赐给人之前,主耶稣必须受死。正如只有死能使一个人的遗嘱生效一样,新约也必须以主耶稣的血来确立。他要把自己献上,作所有人的赎价(提前二6)。基督不单保证他的子民可以得着约的祝福,也保守他的约民能面对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在这方面,他是扮演一个大祭司和保惠师的角色;这也是他身为中保的工作之一。

    13(三24)Paidagogos这希腊文的字面意义是「儿童导师」(衍生出英文的pedagogy)。这人通常是奴隶,负责接送孩童上课下课。有时他也会执教鞭。

    14(四7)批判性文本只作「靠着神为后嗣」(译按:参看和合本)。

    15(四7)夏理信(NormanB.Harrison),HisSideVersusOurSide,页71。

    16(四13)对于保罗的「疾病」,学者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极有可能是一些眼疾──中东常见的。也有人提出其它疾病如疟疾、偏头痛、癫痫及其它。

    17(四17)司徒德(Stott),

    Galatians,页116。

    18(五1)麦敬道(C.H.Mackintosh),出处不详。

    19(五2)肯特(JackHunter),WhattheBibleTeaches,Galatians-Philemon,页78。

    20(五4)何格(C.F.Hogg)与温尼(W.E.Vine),EpistleofPaultheApostletotheGalatians,页241。

    21(五13)裴雅森(ArthurT.Pierson),出处不详。

    22(五16)司可福(C.I.Scofield),出处不详。

    23(五19~21)批判性文本(Nu)没有「不贞」,porneia一字常译作「**」,意思也包括不贞。然而,保罗大概不会在提到肉体的恶行方面,忽略了婚姻上的不忠这种严重的罪。

    24(五19~21)批判性文本没有「凶杀」(phonoi)。由于这字跟前述的phthonoi(嫉妒)十分相似,所以在抄写时很容易会漏掉。

    25(五19~21)参看林前六9的评注。

    26(五22,23)查达域(SamuelChadwick),在司徒雅各(JamesA.Stewart)的PasturesofTenderGrass,页253中引述。

    27(五24)在英文用法中,过去不定时(aorist)的estaurosan(已经钉十字架)必须译作现在完成时,但这个过去不定时、陈述语气的动词是强调那行为,而不是延续性的后果。

    28(六7)佛鲁得(J.A.Froude),出处不详。

    
新约 以弗所书
    简介

    「保罗书信中的桂冠。」~洛浜孙

    「保罗的三层天的书信。」~裴雅森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几方面,以弗所书有保罗书信的典型特色:祝福、感谢、阐释教义后再把教义实践、申述为信徒的责任,和结语的问候。以弗所书是一封真实的书信,但也很象一篇讲章,甚至象基督徒祷告和赞美的事奉。这书信就象莫尔赫所写:「我们进到圣所的沉静、肃穆之地……这里充满安宁、默想、敬拜和平安的气氛。」(注1)

    虽有许多解经家同意上述洛浜孙的评价,但不少现代派学者却放弃基督信仰一千八、九百年来的教导,妄指以弗所书不可能是保罗写成的。然而在事实面前,这可言之成理吗?

    贰.作者

    外证以弗所书是真确的、保罗所写的书信,有牢不可破而确实的证据。保罗书信中,只有这封拥有早期、一个接一个的见证人。从罗马的革利免、伊格那修、坡旅甲、赫马士,到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爱任纽和希坡律陀。马吉安把这书信列入他的「正典」中,称为「致老底嘉人书」。穆拉多利经目也把以弗所书列为保罗书信。

    内证作者两度自称保罗(一1,三1),而内容(一些方面)与歌罗西书相似,因此写作日期必定很相近。上文提过,以弗所书的结构是典型的保罗书信。在书中保罗介绍了一些新思想;倘若一位作者既没有被指冒充,又不可以这样行,那么圣经作者帮助圣徒成长的机会便大打折扣了!

    德裔自由派学者施来尔马格大概是头一个否认保罗为作者的人。许多自由(新)派人士也随伙,如莫法特和顾斯比等。词汇、风格、「高深」的道理和其它主观论据,一同否定书信是保罗写的。然而,这些论据无一不可迎刃而解。既有压倒性的外证,和无数博学的解经家领悟书中不仅存有保罗的精神,更如科勒莱治所说,这是保罗「最神圣之作」,可见以弗所书应被接纳为真确的。

    叁.写作日期

    以弗所书跟歌罗西书、腓立比书和腓利门书,统称为「监狱书信」。书中提到的牢狱生活(弗三1,四1)往往是争论的焦点。有人相信这时保罗在该撒利亚的两年囚禁中,甚至是在以弗所的狱中,但这说法却无从证实。证据似乎支持他第一次在罗马的囚牢中(在主后六十年后不久)。这书信象歌罗西书一样(西四7~9),由推基古带到亚西亚省(弗六21、22)。这说明保罗写作书信时,脑海中浮现相近的道理和相同的意念。

    肆.背景与主题

    以弗所书的主题是保罗所称的「奥秘」。他所说的并不是一些不可言喻的事,而是一件从未启示出来、但现在才揭开的奇妙真理。

    书信中宣告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在基督耶稣里合而为一。这崇高的真理就是书信的主旨。他们是教会──基督身体──的肢体。现在,他们在基督里一同坐在天上。将来,他作万有的元首,他们要同享他的荣耀。

    以弗所书六章经文中,都可以看见这奥秘。

    在第一章称为神旨意的奥秘,展望那时候,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9、10节)。相信的犹太人(11节,「我们」)与外邦人(13节,「你们」),要同享那日子的荣耀。他们是他的身体、他的丰满,要与他在全宇宙中一同作王(22、23节)。

    第二章描写犹太人与外邦人藉着神的恩典得救的过程。他们怎样与神和好、彼此和睦;怎样因着与基督联合,成为一个新人;又怎样成为圣殿,作神藉圣灵居住之所。

    第三章全面阐释那奥秘,称为「基督的奥秘」(4节),指基督就是元首,并一切信徒就是他的身体。在这身体里,相信的外邦人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神的应许(6节)。

    第四章强调身体的合一,并神使身子长大成人的计划(1至16节)。

    第五章称为基督与教会的奥秘(32节)。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是信徒夫妻关系的榜样。

    最后在第六章,保罗提到福音的奥秘,他为此作了带锁链的使者(19、20节)。

    试想这信息给收信的外邦信徒带来的影响。他们不仅藉着信、靠恩得救,与犹太人无异,还首次得到与他们同享特权的地位。他们在神面前站立,不再是次等的;还命定得与基督同坐宝座,作他的身体、新妇,分享他在全宇宙作王的荣耀。

    以弗所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爱(希腊文为agape,指从意志而生的爱)。保罗以此概念为书信的起首和结尾(一4,六24),在以弗所书使用这个字(包括动词和名词),较在他所写的其它书信为多。或许这是圣灵的先见,因为此后三十年,这庞大、活跃的会众遵照命令,抵抗假道。但我们的主却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告诉他们一件他要受责的事,就是他们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二4)。

    大纲

    壹.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一~三)

    一.祝福(一1、2)

    二.保罗为神所赐的恩福赞美神(一3~14)

    三.保罗谢恩并为圣徒代祷(一15~23)

    四.神在给外邦人和犹太人的救恩上所显的能力(二1~10)

    五.犹太和外邦信徒在基督里合一(二11~22)

    六.插曲的奥秘(三1~13)

    七.保罗为圣徒祈祷(三14~19)

    八.保罗的颂赞(三20、21)

    贰.信徒在主里的行事为人(四~六)

    一.呼吁基督徒合而为一(四1~6)

    二.身上肢体的正常功用(四7~16)

    三.呼吁有新的德行(四17~五21)

    四.呼吁基督徒家居的个人操守(五22~六9)

    五.关乎基督徒争战的劝勉(六10~20)

    六.保罗的个人问安(六21~24)

    
新约 以弗所书注释
    壹.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一~三)

    一.祝福(一1、2)

    一1保罗的名意思「微小」。他的身量可能合符这个描述,但他的属灵影响力可不小。他自称为基督耶稣使徒,指出他是由升天的主任命,执行特别的使命的。他的使命就是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并把伟大的教会真理教训他们(三8、9)。以弗所书论到教会,教会真理先启示给使徒和先知(三5),故保罗自称使徒是合宜的。他这样自称并非自夸,只是为说明他论说的权柄。权柄来自奉神旨意这句话。保罗没有选择这分工作为自己的职业,也没有人指派他去工作,这彻头彻尾是个神圣的呼召(加一1)。

    书信写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圣徒是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神的人,在新约这称呼用于所有重生的信徒。基本上,这指着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却非他的本质。在基督里,所有信徒都是圣徒,尽管他们里头并不常是圣洁的。例如,保罗称哥林多信徒为圣徒,但显然下文指出他们并没有过圣洁的生活。然而,神的旨意要我们行事为人与我们的地位相称:圣徒理当有圣徒的样式。

    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有忠心指「相信者」,就是形容所有真基督徒。当然,信徒也当忠心,意谓

    可靠、可信赖。但这里的基本意思是他们承认基督耶稣为他们的主和救主。

    有两卷最早的手抄本漏了在以弗所一句,但在大部分手抄本都有。许多学者相信这是封传阅的信,写给几处基督徒的地方聚会阅读,在以弗所的教会是代表。幸而这问题并不影响书信的真确性和所给我们的价值。

    一2接着使徒向圣徒的祝福。字字都带着属灵的意义──不象今天我们惯用的空洞祝福语。

    恩惠是日常生活上从神而来的扶助。保罗书信的读者已靠神的恩典得着拯救,这恩典是失丧之人所不配得的宠爱。现在,他们需要从神而来的力量,好面对困难、试炼和生命的哀痛。这就是保罗在这里为他们所求愿的。

    平安是人生变幻无常景况下的安息心灵。圣徒归信主时已经历到与神相和。但每一天,他们需要神的平安,就是平静、稳妥的歇息,不受环境影响,只管凡事祷告交托神,就能得着(腓四6、7)。

    要留意,先有恩惠,平安随至。这是恒常的次序。惟有在恩惠解决罪的问题后,人方可认识平安;并且惟有天天藉神所赐而人所不配得的力量,信徒才可以经历平安,就是在人生一切变幻的景况下全然的平安。

    恩惠(希腊文为charis)是希腊话的特有用语。犹太人以平安(希伯来文为shalom)一词作为祝愿。此二词放在一起时,就可以看见给世人的福音的缩影。二词连起来,也看见保罗在以弗所书圆满地阐述新约教会的真理──犹太人与外邦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

    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保罗没有半点犹豫,把主耶稣放到与父神同的地位;他尊敬子如同尊敬父。我们也当如此(约五23)。

    不可忽略神我们的父是一句奇妙的连接词。神字传出一个印象,就是一位至高而不可接近者。父一名则论到一位亲密而可接近者。代名词我们的把二字串起来,给我们一个惊人的真理:居住于永恒那位崇高的神,是每个藉相信主耶稣得救的人慈爱的父亲。

    我们救主的全名是主耶稣基督。他是主,是我们绝对的主人,有全权管理我们和我们的所有。他是耶稣,是把我们从罪中释放的救主。他是基督,是我们神圣并受膏的先知、祭司和君王。他的名,向每个聆听的耳朵揭开何等丰富的真理!

    二.保罗为神所赐的恩福赞美神(一3~14)

    一3简短地问安后,使徒高声唱咏庄严的赞美诗。这是新约中敬拜的高峰。我们看见一个涌溢的心,因着恩典的福气敬拜神。在这几节(3至14节),保罗从昔日的一直到将来的永恒,追溯神救恩的工作,当中必然论到神意旨的奥秘──信主的犹太人与外邦人同享荣耀的产业。

    开始时,他呼吁一切认识神的人颂赞他,就是藉赞美和崇敬的爱,叫他的心喜悦,受颂赞者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耶稣几次称神为神(太二七46),其它时候称他为父(约一○30)。受颂赞者也是那赐福者。我们以赞美颂赞他;他向我们展示他恩典的丰满,赐福予我们,使我们喜乐。

    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这是个恩典的金字塔现象:

    福气

    属灵的福气

    各样属灵的福气

    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

    在基督里所赐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

    先注意他的心和手何等无限──各样属灵的福气。也注意这些是属灵的福气。简单的说,把这些福气跟律法下以色列人所得的作个对比。在旧约,对一个忠心、顺服的犹太人,神以长寿、家族昌盛、田产丰富及得胜仇敌报答他(申二八2~8)。基督徒蒙的福气有所不同,这些福气是属灵的,就是非物质、不能看见、不会衰残的珍宝。旧约圣徒实在也享有一些属灵的福气,但我们发现今天基督徒享有的福气,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的福气是属天的,就是「在天上的」。属灵的福气并非地上属物质的福气,而是天上属灵的福气。在天上一句,在以弗所书使用了五次:

    一3属灵福气的范围

    一20基督现今在宝座上的情景

    二6我们在基督里现今在宝座上的情景

    三10天使看见神在教会里彰显智慧的地方

    六12现今我们与邪灵争战的领域

    我们把这些经文放在一起,便可看见在天上的真正圣经中的定义。安格提出,这些福气是「信徒藉着圣灵的洗,并与基督联合的地位和经历的范围。」所有属灵的福气都在基督里,就是藉着他在各各他山上成就的工而获得的。现在福气都在基督里获得;神赐予信徒的一切福都在主耶稣里。要得着这些福气,我们必须凭信与基督联合。在基督里,便立刻成为拥有福气的人。薛弗尔写道:「在基督里是一切得救者的分,他们分受他一切所作、所是,和他的一切。」(注2)

    在基督里是以弗所书的一个主要用语。书中有两条连贯新约真理的线──信徒地位并他行事为人的真理。

    先是信徒的地位。凡活在世上的人不是「在亚当里」,就是「在基督里」。「在亚当里」的人都在罪中,是在神面被定罪的。人不能行什么以讨神喜悦,或换取他的恩宠。人向神不能有任何要求,人若要得着所配得的,就只有永远的灭亡。

    人若归向神,神便不再视他为当被定罪的亚当的子孙,却把他看作在基督里,并以此为根据接纳他。看见这点是重要的。信主的罪人并不是因他本身蒙悦纳,而是因他在基督里。在基督里,他站在神前,披戴基督一切蒙悦纳之处,如基督一样,享有神的恩宠和悦纳,直到永远。

    信徒的地位就是在基督里的。另一方面是信徒的行事为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地位已臻完善,行事为人却不然。现在,神的旨意是要他行事为人加倍与所得的地位相称。他进入天堂前,绝不能达到完全。但他仍在地上之时,成圣、长进、日渐象基督,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

    当我们明白信徒的地位,与他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就能把以下一些仿似相反的经文融和起来:

    信徒是完全的(来一○14)信徒要完全(太五48)

    信徒向罪死了(罗六2)信徒要看自己向罪死了(罗六11)

    信徒是圣洁的国度(彼前二9)信徒要圣洁(彼前一15)

    左栏指着地位,右栏指着行事为人。

    保罗致以弗所信徒的信分为两半,与此理吻合:一至三章:我们的地位──我们在基督里;四至六章:我们的行事为人──我们本身应该怎样行。前半是教义,后半是本分。头三章我们的地位用「在基督里」、「在基督耶稣里」、「在他里」等句语形容。后三章「在主里」一语较常用,表示信徒以基督为主,向他尽责。有人说得好,他指书信的前部分描绘信徒在基督里的属天地位,后部分则看他在厨房里。

    现在来看我们在基督里一些在天上属灵的福气。

    一4第一样是人所共知的拣选。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

    先注意拣选了我们几个字正说出拣选的正面事实。然后,在基督里的真理却说明地位的问题:因着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神向他子民的一切意旨得以实行。从创立世界以前,指出神拣选的时间;目的是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这目的只有我们在天上与他同在时(约壹三2),才会全面实现,但其过程在我们地上的生活里不断进行。

    祷告:「主啊,现在就使我成圣,因为这正是你在我身上的最终目的。阿们。」

    附篇神的拣选

    拣选的道理在人的头脑里产生严重的问题,故我们要更全面地思想圣经对这题目的教导(和所没有教导的)。

    首先,这指出神拣选人得着救恩(帖后二13);称信徒为「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彼前一2)的人;说明人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被拣选全在乎对福音的态度:听了又信福音者是被拣选的(帖前一4~7)。

    另一方面,圣经从未教导说神拣选人失丧。他拣选一些人得着救恩,并不意味他独断独行,定罪所有其余的人。他从没有定罪配得救的人(也没有这样的人),但他委实拯救一些该受定罪的人。保罗描述选民,称他们为「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罗九23);但他论到失丧的人,只说「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罗九22)。神预备蒙怜悯得荣耀的器皿,却没有预备要灭亡的人:他们所以如此,因为他们不信。

    拣选的道理认明神就是神。他为至高,能随自己的喜悦行事,却不喜悦行不公平的事。神若断然不顾,人人就都要失丧了。神岂没有权柄向一些人施怜悯呢?

    但事情有另一面。圣经教导主权的拣选,也论到人的责任。人不可利用拣选作藉囗,说自己没有得着拯救。神把救恩确确实实地赐给世上每个角落的人(约三16,三36,五24;罗一○9、13)。谁都可以悔改弃罪,相信主耶稣基督。因此若有人失丧,只因他选择失丧,并非神的意愿。

    事实上,圣经论到拣选,同时也指出白白的救恩给一切接受的人。二者可从同一节圣经看到:「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经文前半述说神主权的拣选,后半则把怜悯的施与告诉每一个人。

    这就给人的头脑加上难题了。神怎能拣选人,又赐人白白的救恩?坦白说,这是个奥秘。但对我们是奥秘,对神却不是。最好是二者都相信,因为都是圣经的教训。真理并不模棱两可,而在两极找到。白礼杰总结说:

    神的主权、人的责任和白白而全面赐下的怜悯,都在圣经看到。虽然我们不能以逻辑调和二者,但是都应该在我们心里占有地位。(注3)

    ──

    一5神恩典宝库里的第二样属灵福气,就是预定或预先的命定。虽与拣选有关系,却不尽相同。拣选描述神拣选人得着救恩,但预定是更深一层的:表示神事先决定了,凡得救的人都在他家里得儿子的名分。他可以拯救我们而不使我们作他的儿子,但他选择成全二者。

    不少译本把第4节末尾(又因爱)跟第5节连起来:又因爱我们……预定我们。

    这提醒我们神独特的爱,促使他恩慈地对待我们。

    从预定我们……得儿子的名分这句,看见我们荣耀的儿子名分。在新约中,儿子名分表示信徒在神家里,作一个成熟、成年的儿子,有作儿子的一切权利和责任(加四4~7)。儿子的灵把称神为父的本能,栽在信徒的心里(罗八15)。

    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是藉着耶稣基督。只要我们仍在罪中,神就绝不能使我们得着与他自己如此近和亲密的地位。主耶稣来到地上,藉着死、埋葬、复活,把罪的问题解决了,叫神心满意足。他在各各他山的牺牲,有无限的价值,成就一个公义基础,让神可以给我们儿子的名分。

    这都是他按着他自己意旨所喜悦的,就是预定背后的主权动机。「他为何这样作?」这问题可以解决了,只因为这是他所喜悦的。他不能满足,直到他身边有许多儿子,有他独生子的形象,与他同在又酷似他,直到永远。

    一6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保罗已默想了神的恩典,先是拣选我们,后是预定我们作儿子,他用迭句把默想推陈而出,就是赞叹、陈述、劝勉。赞叹,对这恩典的超然荣耀生出圣洁的渴望。陈述,指出神向我们施恩的目的和结果是他自己的荣耀。他那无匹的爱,配得永远的崇敬。请看恩典的条件──(白白)赐给我们的;得蒙恩赐者──我们;恩典的渠道──在爱子里。最后劝勉,保罗说:「我们当因他荣耀的恩典称赞他。」我们看下文之前,先来称赞他!

    伟大、行奇事的神!你一切道路

    显出你神圣的属性;

    但你恩典的璀灿荣耀

    在你一切神迹所显的荣耀之上:

    有谁象你那样宽恕?

    有谁赐下如此丰盛、白白的恩典?

    ~戴森姆

    一7我们探溯神为他子民的永远计划的崇高范围,接着要看的就是救赎。这描述基督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我们从罪的捆绑与定罪中释放出来,得着自由的生命。主耶稣是救赎主(我们在他里面得蒙救赎),我们是得赎者。他的血是赎价,是无可替代的。

    救赎的一个结果是过犯得以赦免。赦免不等于救赎,只是救赎的成果之一。我们的罪得赦之前,基督必须先为罪作成圆满的工。这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现在──

    严苛审判无从追讨,

    怜悯尽倾给予世人。

    照他丰富的恩典这句,说出我们得赦免的尺度。我们若能够测度神恩典的丰富,才能够估量他给我们的赦免如何圆满。他的恩典没有穷尽!他的赦免也无限量!

    一8他在恩典里拣选我们、预定我们得儿子的名分,又救赎了我们。但还不止于此。神更以诸般的智慧聪明,充充足足地把这恩典赏给我们。就是说,他恩慈地与我们同享他的计划与旨意。他切切盼望我们有智慧和见识,晓得他向教会和全宇宙的计划。故此,他带我们进来信靠他,如往昔一样,又向我们揭示整个历史所迈向的伟大目标。

    一9保罗陈述神以诸般的智慧聪明,充充足足地赏给我们的,就是叫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这是书中的重点主题──有关基督与教会的荣耀真理。这是个奥秘,不是说很神秘,而是个神圣的秘密,先前没有人知道,现今启示予众圣徒的。这荣耀的计划出于神至高的旨意,没有受任何的影响:都是照他的美意。这计划的崇高主题是主耶稣基督,他自己所预定的这句把主题显示出来。

    一10现在保罗开始对神旨意的奥秘作更详尽的阐释。本章里,他集中论到这奥秘的将来,第二、三章将更多表明这奥秘的现在的一面。

    要照所安排的(希腊文oikonomia),在日期满足的时候,说出保罗所指的时间。我们晓得这是指千禧年基督回到地上作王,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神给人类在地上历史的最后时代,有特别安排的计划。

    计划是要「在基督里统领一切」(达秘新译本)。在千禧年的统治时期,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要在基督里归在一起。现今遭拒绝、否认的救主,将成为那至上者,就是万有的主,全宇宙敬拜的对象。神的目的,是要基督在国度里成为天上地上一切万有的元首。

    基督统治的领域,可在「天上地上一切万有的」(达秘新译本)里看到。柏勒写道:

    这是个从未发表的奥秘。在以赛亚的预言中,我们有一幅地上千禧年的美丽图象,但我们有否看见天上千禧年基督作元首?以赛亚曾否说,天上地上万有都要在得荣耀的人子里同归于一?(注4)

    本节有时被用以支持普世得救的谬论。经文被歪曲,指一切的人和物,最终要在基督里复兴,并与神复和。可是,这种论点与全文格格不入。保罗所说的是宇宙性的主权,不是普遍的救恩!

    一11这奥秘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尊贵的计划中都一同有分。使徒论到这奥秘,本节和12节关于犹太信徒,第13节关于外邦信徒,第14节则二者并论。

    对犹太裔的基督徒,保罗写道:我们也在他里面得了基业。他们有权得分,并不是由于他们以往的国籍权利,只因他们与基督联合。这基业遥指将来,他们与所有真信徒在惊讶的世人面前,以基督的身体就是羔羊的妻之身分显现。

    在万世以先,神至高的旨意已预早安排犹太基督徒得这特权地位,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他旨意所预定的。

    一12这预定的旨意是要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换言之,他们是神恩典的战利品,显明他能用着看来不好的材料作工,使荣耀归给他。

    使徒保罗称他自己和其它信主的犹太人为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他想到在基督信仰传开的初期,那些相信福音、属神的犹太遗民。福音先传给犹太人,大多以色列民都断然拒绝,但敬虔的遗民却相信主耶稣。保罗是其中一人。

    救主第二次来到地上时的情况截然不同。以色列民必仰望他们所扎的,也必悲哀如丧独生子(亚一二10)。「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罗一一26)

    保罗和他同时代的犹太裔基督徒,在其余的以色列民以先相信弥赛亚。所以他描述说:「我们这些事先在基督里相信的人。」(格连特译)

    在弥赛亚里「首先有盼望」的人,要与他一同在地上作王,其余的国民将成为他国度在地上的百姓。

    一13这里保罗从生来是犹太人的信徒,转到那些生来是外邦人的;从他把「我们」转为用「你们」,可见一斑。从外邦异教中被拯救出来的人,在神旨意的奥秘中有分,与回转信主的犹太人无异。使徒保罗追溯以弗所人和其它外邦人与基督联合所经过的每一步。

    他们听见福音。

    他们信了基督。

    他们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首先,他们听见真理的道,就是叫他们得救的福音。基本上,这是指因信主耶稣而得救的佳音。按广义,这包括一切基督和众使徒的教训。

    他们既听见这信息,便一心相信,把自己献给基督。主耶稣是相信的对象,救恩只在他里面找到。

    他们信了,便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就是说每个真信徒都接受神的灵,表明他属于神,并蒙神保守,直到得着荣耀的身体的时候。在法理上,印记代表拥有权和保证。在属神的事上也一样。内住的圣灵铭印我们是神的产业(林前六19、20),又保证我们可得保全直到得赎的日子(弗四30)。

    我们的印记称为所应许的圣灵。首先,他是圣灵,这是他的本体;然后,他是所应许的圣灵。他是父(珥二28;徒一4)与主耶稣(约一六7)所应许的。再者,他是担保人,保证神向信徒的一切应许要悉数应验。

    本书信多次提到神三位一体,本节是首次圆满地宣说三一神:

    父神(3节)

    子神(7节)

    圣灵神(13节)

    一14保罗再次改变所用的代词。他把11和12节的「我们」,与13节的「你们」合起来,成为14节的「我们」(英文为物主代词,即「我们的」)。他用熟练的文学手法,为第二和三章将要详述的事情留下伏笔──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合一,成为新个体,就是教会。

    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就如首期付款,承诺将全数款额缴清。这与全数付款方式相类,只是数款不同而已。

    我们得救了,圣灵便开始向我们启示在基督里一些属于我们的丰富。他给我们先尝将来的荣耀。可是,我们怎能肯定,到那日基业全属我们?圣灵本身就是那质或凭据。

    他是印记,保证我们必得基业。他是质,保证基业必属我们。

    圣灵是凭据,直等到神之民(产业)被赎。凭据展望完全得赎,就象初熟果子指望圆满的收成。当产业被赎,圣灵作质的角色便终止。保罗说的产业得赎(圣经新译本)是什么意思?

    1.他会指我们的基业。藉主耶稣,神所有的都属我们:我们是神的后嗣,与耶稣基督同作后嗣(罗八17;林前三21~23)。宇宙因着罪的进入已被**,必须与神复和并得洁净(西一20;来九23)。基督回到地上作王时,劳苦叹息的受造物就要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的荣耀自由(罗八19~22)。

    2.产业得赎这句会指信徒的身体。我们相信时,我们的灵与魂就得赎了,但身体得赎是日后的事。我们有痛苦、衰老和死亡,证明我们的身体未曾得赎。当基督为我们再来(帖四13~18),我们的身体要改变一新,得与他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21),那时就要完全、永远得赎了(罗八23)。

    3.最后,产业得赎会指教会(彼前二9:「属神的子民」)。按这解释,被赎也遥指被提。那时候,基督要把教会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7)。有些持这种看法的人相信,神的产业也包括旧约圣徒。

    不论我们持什么观点,最后结果仍是一样──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那时神向他子民奇妙的计划达至一个荣耀的高峰,他要成为得着不断赞美的对象。在本章保罗三次提醒我们,神一切行动所定下的目标及其必然的结果,是他得着赞美的荣耀。

    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6节)

    叫他荣耀,从我们……,可以得着称赞。(12节)

    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14节)

    三.保罗谢恩并为圣徒代祷(一15~23)

    一15上一段3至14节的经文(希腊原文是一个句子!),使徒保罗从永远的过去到永远的将来,追溯神的计划的动人进程。保罗列出了一些最叫人崇敬,又能充满人心意念的思想。这些思想崇高,保罗要向读者分享他所怀深切的祷告负担,期望他们在这些思想上得着属灵的亮光。他心中的切望,是他们因在基督里这荣耀的特权,并为那使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的大能而感谢。

    因此这作介绍的用词,使人回想神为基督身上的肢体在过去所作的一切,并将来要作的一切。这些已在3至14节里描述了。

    我既听见你们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当保罗听到消息,确知读者已得享上文所述的属灵福气时,他便为他们祷告。他们信从主耶稣,生命里产生了救恩的神迹;他们亲爱众圣徒,显出他们信主生命改变的事实。

    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本书信不单是写给以弗所信徒的,指着本节为根据。保罗这里提到他听知读者的信心──象是从未见过他们;但他曾在以弗所过了三年(徒二○31)。所以他们下结论,以弗所书是写给几个地方教会的,以弗所是其中之一。

    幸好这问题并不影响我们从本节中学习功课。就如我们看见主是信心的真正对象:你们信从主耶稣。我们不是相信教条、教会或基督徒。救人的信心要放在那位在神右边、复活了、被高举的基督身上。

    我们另一个功课是亲爱众圣徒。我们的爱心不应只显于我们所在聚会的地方,却要流到所有蒙基督的血所洁净的人,和一切信主的家庭。

    信与爱联结,是我们的第三个功课。有人称他们相信,但他们的生命中却难找到爱。有些人表现出很大的爱,却对相信基督就漠不关心。真正的基督信仰融合了纯正的教义和合宜的生活。

    一16信徒中间的信与爱促使保罗为他们称谢主,又为他们不住的祷告。史廓治形容得好:

    感谢是为着已立好的根基,代祷则为着在根基上的建造。感谢是为着过去的成就,代祷则为着将来的进展。感谢是为着他们经历里的实际,代祷则为着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得以成就。

    一17得以瞥见一位属神的人的祷告生活,实属荣幸。事实上,我们从以弗所书看见两次──本段和三章14至21节。在这里祷告是为着属灵的亮光,在那里则为着属灵的力量;这里祷告向神,那里则向父。然而每一次,保罗的祷告都是不住的、具体的,又切合人们当时的需要。这里的祷告是向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荣耀的父这片语,指神是:

    1.一切荣耀的源头或创始者;

    2.一切荣耀的拥有者;

    3.那称为神荣耀的彰显者主耶稣的父。

    祷告继续说,愿他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圣灵就是那赐人智慧(赛一一2)和启示(林前二10)的灵。由于信徒都有他的内住,保罗的祈求就不是叫他的读者接受圣灵,而是他们要得着他所赐特别程度的光照。

    启示涉及知识的传授,智慧则关系到知识在我们生活上的正确运用。使徒不是想到一般的知识,而是真知道(希腊文为epignosis)他。他希望信徒对神有深入、属灵而实在的知道──这知道不能凭智力取得,惟有靠圣灵恩慈的工作。

    戴理解释说:

    这些以弗所的基督徒已经得过神的光照,若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成为基督徒了。保罗祈求住在他们心里的圣灵,使他们有更清楚、更热切、更强烈的异象,好让神的能力、慈爱和伟大,能更全面地向他们启示。或许在今天的日子,人们在较次等的思想领域上有着迅速的发展,令人兴奋着迷。他们的探求为基督徒带来挑战,并对抗神在基督里显现的真理。在此时,教会实在十分需要祷告,求神赏下「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神若要应允这祷告,那令我们昏花眼乱「所见的」和「暂时的」知识,就必在「所不见的」和「永远的」荣耀面前黯然失色了。(注5)

    一18我们已看过,属灵亮光的源头是神,渠道是圣灵,至高的主题是真知道神。现在要来看接受光照的器官: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注6)

    这个象征的语句指示我们,对属神事情正确的认识,并非靠敏锐的智力,却是靠柔和的心。这是感情和心意的问题。神的启示只赐给爱他的人。这就给每位信徒打开奇妙的路,我们虽多没有高智商,但都可以有去爱的心。

    接着保罗具体地说明属神知识的三个特别范围,盼望圣徒晓得:

    1.他的恩召……指望;

    2.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

    3.他向我们这相信的人所显何等浩大的能力。

    他的恩召……指望遥指将来,说明呼召我们的时候,他心中所定最终的旨意。这包括我们要与基督同在,永远与他相似。我们将要被展示在全宇宙之前,我们是他的儿子;并且作基督无瑕疵的新妇,与他一同作王。我们为此存盼望,并不是心里存疑,而是指望那属将来的救恩的一面。

    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这是信徒要去发掘的第二个极辽阔的领域。请注意保罗如何把文字组合排列,以表达广大、堂皇的效果:

    他的基业

    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

    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的荣耀

    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

    我们可从两个观点去领会,二者都很有意思,所以都作分述。第一个角度,圣徒是他的基业。在神眼中,他们是无价珍宝。提多书二章14节和彼得前书二章9节说,信徒是他「自己的子民」。毋庸置疑,这是恩典不可言谕的展露。可耻、不配的罪人靠基督得着拯救,竟还能在神心中占此地位,他称他们为他的基业。

    另一个观点说基业是我们将要承受的一切。简言之,意思是全宇宙要在基督的王权之下。信徒是他的新妇,要与他一同在宇宙中作王。我们若真羡慕他为我们存留荣耀的丰富,世界的吸引和世上的享乐就必在我们面前消失无形了。

    一19保罗为圣徒的第三个祈求,是要他们深深感谢神的能力成就这一切: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迈耳说:「这是能力,这是他的能力。这是大能力,稍逊也显不足。这是浩大的能力,超过我们所能想象。」(注7)

    这是神为救赎我们所显的能力,是他保守我们的能力,也是他将来使我们得荣耀的能力。薛弗尔写道:

    保罗想以神的浩大能力感动信徒。这能力显明神的拣选、预定和赐下儿子名分的作为,就是神在他们身上所命定并成就的一切。(注8)

    一20使徒进一步强调这能力的浩大,述说属神的大能彰显无遗,是世人从未认识的。这大能使基督从死里复活,使他坐在神的右边。也许我们以为创造天地或神拯救他百姓渡过红海的神迹,是他能力最大的彰显。不!新约圣经教导我们,基督复活、升天,才是最大的神能力的倾流。

    为什么?阴间的使者似乎都要聚集,合力把基督留在坟墓里;或一旦他复活,就要阻止他升天,藉以挫败神的旨意。然而,神胜过任何的对抗。基督复活并得荣耀,是撒但及其使者的彻底失败,也是得胜的能力一次荣耀的景象。

    无人能把这能力阐释得透彻。保罗藉用几个力学上的辞汇,以形容那向我们所显的能力:「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这些辞汇似乎不及整个意思重要。我们实不用分辨不同的辞汇,只惊叹能力的浩大,并前来敬拜我们全能的神!

    迈耳感叹说:

    何等奇妙的高升!从必死在坟墓里,到不朽永生神的宝座上;从坟茔的黑暗,到不能靠近的光中;从这渺小的世界,到宇宙的中心和大都。拿起信心的尺,量度这遥不可及的鸿沟时,你便要惊叹那带你渡过这鸿沟的能力。」(注9)

    根据圣经,基督的复活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林前一五23)。有人曾从死里复活,后来却又死了。主耶稣是首位藉无穷之生命的大能复活的。基督复活、升天了,神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神的右边标志特权(来一13)、能力(太二六64)、超卓(来一3)、福乐(诗一六11)和主权(彼前三22)的地位。

    地点再说明是在天上,这词表示是神的居所。那里是主耶稣现今带着骨肉之体,就是那不死的荣耀之体所在之地。他在那里,我们也快要在那里。

    一21我们的救主得荣耀有更深入的描述: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主耶稣高过一切管治者或政权、人或天使、现在或将来的事。

    在天上有不同级别的使者,有的邪恶,有的良善。他们的权力也有所不同。例如,有些相对于人类的国家元首、州(省)长、市长或市议员。不论他们的统治、掌权、有能和主治有多大,基督都远超过他们。

    这不但在我们生活的世代是真确的,就是连将来的世代,基督在地上作王的一千年也如此。他要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要被高举超过一切受造之物,没有例外。

    一22再者,神又将万有(被造的)服在他的脚下,表明宇宙全面的主权,不但向人类和天使,还有向其它一切受造之物,有生命的活物或是没有生命的。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现在我们还不见万有都服他(来二8),这话是真的。宇宙的主权属于基督,但他还未执行。例如,人类仍叛逆、否认或拒绝他。然而神已颁令,他的儿子要挥动宇宙主权的杖,这就象现在的事般真确。

    接着的事简直难以置信。主以钉痕的手向宇宙执行统治之权,神已把这位荣耀的主赐给教会!保罗对神旨意的奥秘,作出惊人的启示;他一步一步引出这宣告的高峰。他以生动的手法描述基督的复活、得荣耀和主权。当我们的心正凝想这百般荣耀的主而生敬畏时,使徒说:「基督的地位是为教会作万有之首。」

    我们若疏忽本节,便会误以为说基督是教会之首。这当然是对的,但经文的含意更广。本节指基督已得着支配宇宙之权,教会与他紧紧相连。

    从21节,我们学到基督远超过一切天上和地下、今世和来世的受造物。从22节上,我们学到万有和一切受造之物都服在他的脚下。现在,我们学到教会独特的呼召,是在他无穷的主权上与他联合。教会要与他一同掌权,一切别的受造之物都要受他的管治。

    一23本节是第一章最后一节,我们学到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何等密切。经文提出两个比喻:(1)教会是他的身体;(2)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再没有比头与身体更密切的关系了。他们的关系是生命必须的联合,有这位圣灵内住。教会是从世界召出来的一群人,从五旬节直到被提的发生。他们靠浩大的恩典得救,又获独特的权利作基督的身体。在任何世代都找不到其它的信众,有过或将有这么卓然的地位。

    教会的第二个描述,就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简单说,教会是无所不在的基督的补满。补满意即充满或完满,暗示当二者放在一起,成为完整。就如身体是头的补满,教会就是基督的补满。

    保罗恐怕有人以为基督有所不完美或不完全,接续便说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主耶稣既无所缺也没有不完美,他本身就是那充满万有者,充满宇宙,又供给一切所需。

    无可否认,这超出我们所能领会。我们只好赞美神无穷的智慧和计划,承认自己不能领会。

    四.神在给外邦人和犹太人的救恩上所显的能力(二1~10)

    二1本章的分法不应淡化第一章末与接着数节的重要联系。前文,我们看见神的大能使基督从坟墓里复活,并给他冠上荣耀和尊贵。现在我们看到这能力在我们生命中作工,使我们从属灵的死里复活,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

    这段经文跟创世记首章相似。从二者我们发现:(1)荒凉、混乱、毁坏的光景(创一2上;弗二1~3);(2)属神能力的介入(创一2下;弗二4);(3)新生命的创造(创一3~31;弗二5~22)。

    本章开端,我们是死谷中的属灵尸骸;在结尾,我们不但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更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在其中,我们经历了大能的神迹,产生这样触目的改变。

    头十节描写神拯救外邦人和犹太人的能力。以前从未有过象灰姑娘般由贫变富的事!

    本节和第2节,保罗提醒外邦人读者,他们在信主之前是死亡、堕落、邪恶和叛逆的。他们因着过犯罪恶,在属灵上是死的。也是说在神看来,他们是没有生命的,与他没有生命的接触。他们活着,就象神不存在的一样。死的原因是过犯罪恶。人无论自觉与否,罪恶是所犯任何形式的错误,并那些偏离神的完全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过犯是公然违反律法的罪。广义说,这包括任何形式的行差踏错。

    二2从前以弗所信徒是死的,而且是堕落了的。他们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他们效法这世代的风气,沉迷于当世的罪恶之中。世界有个铸模,献身者被倾倒其中。这是个欺诈、不道德、不敬虔、自私、暴戾和背逆的铸模。换言之,这是个堕落的铸模。以弗所信徒曾是这样。

    不但如此,他们行事为人是邪恶的,随从空中掌权者的首领魔鬼的样式。他们受恶魔的统帅操纵。他的领域在空中。他们乐意顺从这世界的神,可知不信者何以俯身作出比动物还低等的卑劣行为。

    最后,他们是背逆的,行事为人随从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所有未得救者都是悖逆之子,因他们的特性是悖逆神。撒但赋予他们力量,使他们倾向抗拒、不忠和不服。

    二3保罗把代词从「你们」转为「我们」,表示要对犹太信徒说话(纵然他的话向凡未信主的人都合适)。他们的状况可用三个词语说明:属肉体、败坏和被定罪。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这帧悖逆之子的写照,也说出保罗和其它基督徒重生之前的光景。他们的生命属肉体,只为满足肉体的私欲和爱好。保罗自己总算曾过着外表上道德的生活,现在他认识自己从前是多么自我中心。他里头所是的,比他所作的要坏。

    未信主的犹太人也是腐败的,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这表示放纵去行一切本性的情欲。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可包括一切从合法的欲望,到形形式式不道德和邪恶的事。这里强调的大概是较明显的罪恶。请注意,保罗提到罪恶的思想,也提及罪行。

    迈耳警告说:

    放纵心中的情欲,跟放纵肉体的情欲一样败坏。想象力是奇妙的恩赐,但可以使我们放纵不敬虔的幻想,套在驰骋的情感的颈项上──往往无法受制。当人的心与**狂共舞,或穿过情欲的迷宫时,眼睛无从跟上,它却来去自如,不受制肘。想象力的纯洁美誉却不被废弃,童女仍在想象、守望新郎的来临。可是,若想象力的歪行不受审判、又没有承认,便显出触犯者是悖逆之子和可怒之子了。(注10)

    保罗对未得救的犹太人有最后的描述: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意思是,他们本性倾向惹动愤怒、怨恨、悲痛和愤慨,跟其它人如出一辙。当然,他们也确实在神怒气之下,要受死亡和审判。请注意第2节和本提到人类的三大敌:世界(2节)、魔鬼(2节)和肉体(3节)。

    二4然而神这句造成文体中最重要、有说服力并鼓舞人心的文章转折。这表示一个巨大的改变已经发生,从死谷的定局和绝望,移到神爱子的国里不能言谕的喜悦。

    这改变的创始人是神自己,此外无人能作,也无人会作。

    这位可称赞的主的一种特性是有丰富的怜悯。他不按我们所应得的待我们(诗一○三10),此外还怜悯我们。伊迪岳评论说:「虽然神的怜悯已广施六千年,但仍是个耗不尽的丰富库藏。」(注11)

    他介入的原因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他的爱浩大,因为他就是源头。施与者的伟大在他的恩赐中也留下伟大的香气,那么神超然的美德,也在他的爱中添上至高无上的光彩。譬如,被宇宙全能至大者所爱,胜过被另一个人所爱。神的爱浩大,因他付上极大的代价。爱把神的独生子主耶稣差来,为我们死在各各他山的苦难中。神的爱浩大,因向对象所施的是测不透的丰富。

    二5神的爱浩大,因为他所爱的人是极不配和不可爱的。我们死在过犯中。我们是神的仇敌;是贫乏、堕落的。可是他仍爱我们。

    因着神对我们的爱和基督的救赎工作,我们(1)与基督一同活过来;(2)与他一同复活;(3)在他里面坐席。

    这些话描述我们因与他联合而得的属灵地位。他作我们的代表──不仅是为我们,更是代替我们。那么,当他死,我们也死了;当他被埋葬,我们也被埋葬了。

    当他活过来、复活,又坐在天上,我们也一样。他牺牲的工作所带来的一切好处,我们因与他联合而得以享有。与他一同活过来,指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现今在新生命里与他联合。那给他复活生命的大能,也把这生命给予我们。

    这事的奇妙使保罗的思路停下来,惊叹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神向那些不配的人所施深不可测的爱,使保罗深受感动。那确是恩典!

    上文已提过,怜悯是指我们没有得着我们所该受的刑罚,恩典指我们得着我们所不配得的救恩。我们得着恩赐,并非我们赚来的,而是来自那位自愿施与者。裴雅森说:

    这是自发的爱,并非履行什么义务。神向可怜的罪人施行完全不受约束、不受限制的爱,构成恩典的荣耀。(注12)

    二6我们不但与基督一同活过来,而且与他一同复活。他如何经过死亡和审判,我们也同样经过了。我们站在坟墓的另一边,就是在复活这荣耀的地位上,因为我们与他联合了。我们这地位既是真确的,便应该活出从死里复活的样式。

    我们另一面的地位,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藉着与他联合,我们已被看为从现今的罪恶世界中得释放,与基督同坐在荣耀里。神是这样看我们。我们若凭信心站在这地位上,便能改变我们生活的素质。我们不再属地,也不被平凡和眼见的事所占据,却寻求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西三1)。

    第5节和本节的关键是在基督耶稣里这句。在他里面,我们可以活过来、复活,并坐在天上。他是我们的代表,因此他的胜利和地位也属于我们。威廉斯叹说:「何等惊人的意念!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同钉的强盗成为神儿子在荣耀里的伴侣。」

    二7使人改变的恩典是神迹,这将要成为永恒启示的主题。在无尽的永世里,神要向天上的万众揭示他差遣儿子到这罪恶大地所付的代价,并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背负我们罪孽的代价。这题目实在说之不尽。保罗用文字堆砌,以表示其广博:

    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

    他的恩典,就是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

    他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

    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

    这样,神若在永恒里揭开这个奥秘,我们便得永远不断地学习了。天堂是我们的学校,神是老师,他的恩典是题目,我们是学生,永恒是学期。

    这纠正我们的观念,以为我们一进天堂,便知晓一切。惟有神知道一切,我们永不能与他(注13)看齐。

    这也带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到了天堂,究竟会知道多少?也说出一个可能性,我们今日便要主修圣经,准备好入读天堂的大学。

    二8接着的三节是在圣经中能找到最清楚有关救恩计划的句子。

    救恩的一切本乎神的恩典:他主动施行拯救。救恩根据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赐给那些完全不配的人。

    救恩是现在就可以拥有的,得救的人能够知道。保罗写给以弗所信徒说:「你们得救。」他认识救恩,他们也认识。

    我们得着永生的恩赐,途径是因着信。信是指人站在走迷、被定罪的罪人地位上,接受主耶稣为他得救的唯一盼望。真正救人的信,是人把自己全权交托那位圣者。

    人能赚取或配得救恩的想法被一语道破了:「这并不是出于自己。」死人不能作什么,罪人所配得的只有惩罚。

    乃是神所赐的。恩赐当然是白白无条件的礼物。这是神赐予救恩的唯一根据。神所赐的就是本乎恩、因着信的救恩,要赐给地上所有的人。

    二9也不是出于行为,救恩不是人能凭功德换来的,也不是凭其它东西,就如:

    1.坚振礼;

    2.浸礼;

    3.教会会友资格;

    4.聚会出席率;

    5.圣餐;

    6.守十诫;

    7.守登山宝训;

    8.捐献;

    9.作好邻舍;

    10.过道德可敬的生活。

    人不是靠行为得救,也不是靠信心加上行为得救。人只有因着信而得救。你在何时加上任何或多少的行为,以换取永生,救恩便不再本乎恩了(罗一一6)。行为被否定,其中一个原因是免得人自夸。人若靠行为得救,便可在神面前自夸。这是不能的(罗三27)。

    若有人能靠好行为得救,基督的死就是徒然的(加二21)。但我们知道他死,是因为罪人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得救。

    若有人能靠好行为得救,他就是自己的救主,可以敬拜自己了。但这是拜偶像,是神所禁止的(出二○3)。

    若有人凭信得救,但要加上行为,那么便有两位救主──耶稣和罪人。那是不能的。若是这样,基督就要与人分享救主的荣耀,但他断不会这样做(赛四二8)。

    最后,若有人以行为,在救恩上有所贡献,神便要把功劳归于他。这也是不能的。神不会亏欠人(罗一一35)。

    与行为相反,信心排除了自夸(罗三27),因为救恩与功德无关。人相信主,没有可夸的原因。对主存信心,是人能作最明智、理智和聪明的事。人前来信靠创造主和救赎主,是合乎逻辑、又理所当然的。我们若不信靠他,还可以信靠谁?

    二10救恩的成果是我们原是他的工作──神亲手的工作,而不是我们。重生的信徒是神的杰作。我们想到他作工的原料时,他的成就更值得我们注意。其实,这个杰作就是藉与基督联合,作成新造的人,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

    句中也看见新造的人目的乃是行善。我们确实不是靠善行得救,但我们得救而行善也是真确的。行善不是因,却是果。我们行善不是为了要得救,乃是因为我们是得救的了。

    这是雅各书二章14至26节所强调的真理。雅各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意思不是我们靠信心加行为得救,却是靠这产生行善生活的信心,才是得救。行为证明我们信心的真实。保罗衷心赞同: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

    神的次序是这样:

    信心→得救→行善→得赏赐

    信心带来救恩;救恩的结果是行善;行善必得着他的赏赐。

    但问题就出现了:我当行什么善才对?保罗答道,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换言之,神为我们的生命定下了蓝图。我们回转归主之前,他已绘画了我们属灵的人生。我们的责任是寻求他的旨意,然后遵行。我们不必计划自己的人生,只要接受他为我们编定好的计划就行了。这样我们便能脱离烦恼和混乱,并保证我们的生活能把最大的荣耀归给他,最大的福气归给别人,自己又得到最大的赏赐。

    为要寻求他在我们生命里所计划的行善,我们应:(1)醒察自己生命中的罪,要承认和弃绝;(2)要持续并无条件地顺服他;(3)研读神的话,分辨他的旨意,凡他要我们行的都去行;(4)每天花时间祷告;(5)抓紧每个机会事奉他;(6)培养与其它基督徒相交和相劝。神预备我们行善,又预备善行要我们去行;我们行善,他又赏赐我们。这就是神的恩典!

    五.犹太和外邦信徒在基督里合一(二11~22)

    在本章前半部,保罗描述了个别外邦人和犹太人的救恩。现在,他论到二者从前的民族分歧废去了,又谈到他们在基督里的合一,并他们组成教会──主的圣殿。

    二11在本节和12节,使徒提醒读者,他们归主前生来是外邦人,在犹太人眼中是被排挤的。首先,他们遭鄙视,这可从犹太人称呼他们为没受割礼的看出。割礼表明以色列人是神立约之民。这样称呼外邦人表示他们在身体上没有这手术的记号。「没受割礼的」是种族性的污辱,跟今日人们给受鄙视民族的称号类似。大卫论到歌利亚说:「这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是谁呢?竟敢向永生神的军队骂阵么?」(撒上一七26)我们看见这话,可稍揣摩到其尖锐。

    相反地,犹太人自称为受割礼之人,他们引以为傲。这称呼表明他们是神在地上拣选的子民,与地上一切民族有分别。保罗似乎反对他们的夸耀,指出割礼不过是凭人手作在肉身上,是属肉体的。虽然他们有这外表的记号,证明自己是神立约之民,但内里却没有真正信主的真实。「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罗二28、29)

    犹太人的割礼是否作在心里?本节指出,他们看自己是蒙拣选之民,外邦人是遭鄙弃的。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仇恨,是世上古今最大的种族和宗教分歧。犹太人享有在神面前极大权利的地位(罗九4、5)。外邦人却是外人,他若要以真神指定的方式敬拜他,便得先转入犹太国籍(如喇合和路得)。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圣殿,是神在地上唯一立为他名的居所,也是唯一人能靠近他的地方。外邦人被禁止进入殿的内院,违者要受死。

    主耶稣与一位从推罗、西顿地方来的外邦妇人会面。他把犹太人描述为家里的儿子,外邦人为桌旁的小狗,以试她的信心。她承认自己只是一条狗,想得着儿子从桌上掉下的碎渣儿。当然,她的信心获得嘉许(可七24~30)。在本节,使徒提醒读者,他们从前是外邦人,是被鄙弃的。

    二12外邦人与基督无关:他们没有弥赛亚。基督是应许赐给以色列民的。纵使经上预言祝福要藉弥赛亚的职事流到万民(赛一一10;六○3),但他被命定生来作犹太人,原则上只服事「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一五24)。他们没有弥赛亚,更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外人是没有「所属」的,他是异乡和外国人,没有国民的权利。在以色列国的社会来说,外邦人站在外头,眺望进去。他们更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神曾通过一些人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卫和所罗门,与以色列国立约,诸约皆应许犹太人蒙祝福。为着一切可知的实际的目的,外邦人都被置在圈外;从民族或个人来说,他们都没有指望。就民族来说,他们的地土、政权或人民,都没有存留的把握。就个人来说,他们的前景凄凉:他们没有指望,一切都归到坟墓去。有人说,他们的将来是个无星的冷夜。最后,他们活在世上没有神。这不是说他们是无神论者,他们各有木头石头的神,又向他们膜拜,却不认识那位独一的真神。在一个无神、敌挡神的世界,世上的人都是没有真神的。

    二13如今这词,表明另一个突然转变(比较二4)。以弗所的外邦人从一个与神远离和局外人的地位,被拯救进到与神亲近的地位。他们归主时这便发生了。他们信靠救主,神就放他们在基督耶稣里,在爱子里悦纳他们。此后,他们就得以亲近神,象基督一样,因他们都在基督耶稣里。引致这奇妙改变的代价,是他(基督)的血。在这些外邦罪人能享有亲近神的权利前,他们的罪得先洁净。惟有在各各他山所流基督的血,才有此功效。当他们以诚实的信接受主耶稣,他宝血一切洁净罪的价值都算入他们的帐上了。

    耶稣不但使他们得亲近,还创造出一个新群体,在其中,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古老仇恨从此了结。在新约时代出现之前,世人分为两类──犹太人与外邦人。现在,我们的主加添第三类──神的教会(林前一○32)。在以下几节,我们看见信主的犹太人,和信主的外邦人,现今如何在基督里合而为一,进入这新群体里,那里既无犹太人也无外邦人之分。

    二14因他使我们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请注意经文不是说:「他做成和睦。」当然这也是对的,下一节有提到。但这里的事实是,他是我们的和睦。一个人如何能是和睦?

    是这样的:一个犹太人相信主耶稣,他就失去国籍,从此是「在基督里」了。同样,一个外邦人接受救主,便不再是外邦人,而是「在基督里」了。换言之,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曾因仇恨而分隔,现今在基督里两下合而为一了。他们与基督联合了,必然也使他们彼此合一。故此,一个人是和睦(或作平安),正如弥迦的预言一样(弥五5)。

    他是我们的和睦,这工作范围详记在本节至第18节。

    首先是我们刚才提及合一的工作。他将两下合而为一──两下就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不再是犹太人或外邦人,而都是基督徒。严格来说,称他们为犹太籍基督徒或外邦基督徒,也不准确。一切肉体上的分别如国籍,已钉在十字架上了。

    基督工作的第二部分,可称为拆毁:他……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当然不是一堵真实的墙。这是指摩西律法的规条诫命把以色列人从万国中分别出来而造成的无形隔膜。在圣殿内那堵把非犹太人隔在外邦人院的墙,正好是这实情的描绘。墙上严禁内进的告示写着:「任何别国的人,不许越过圣所周围的围墙和界线。被捕者必担当死罪。」

    二15基督工作的第三方面是废去酝酿在犹太人和外邦人,并人和神之间的冤仇。保罗指出律法,即记在律法上的规条,是冤仇的间接成因。摩西律法是唯一的立法规则,但由不同、仪文上的诫命组成。这些诫命包括规条或法令,范围几乎遍及生活的各个细节。律法本身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七12),但人犯罪的天性,藉律法的机会,产生憎恨。律法把以色列确立为神在地上的选民,于是许多犹太人便妄自尊大,蔑视外邦人。外邦人以深厚的敌意作报复,这就是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反犹太主义。可是,基督怎样废掉律法上的冤仇?首先,他受死,担当了违反律法的刑罚,全然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现在,律法不能再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说什么,因为刑罚已付清了。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可随意生活,却表明他们现今以基督作律法,随他旨意而生活。

    我们的主已废掉律法惹起的冤仇,带来一个新创造。他把两下,就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他自己里面造成一个新人──教会。藉着与主联合,从前的仇敌今在新的相交里合而为一。教会的新,在于是个前所未有的有机体。我们必须看见这点。新约的教会不是旧约以色列的延续,是全然与先前的事物有别的,甚至有别于将来的。这可从以下各点清楚看出:

    1.教会是新的,因外邦人要与犹太人共享相同的特权。

    2.教会是新的,因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失去原有国籍,成为基督徒。

    3.教会是新的,因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的身体里同作肢体。

    4.教会是新的,因犹太人不仅成为在基督的国度里作子民,更盼望与他一同作王。

    5.教会是新的,因犹太人不再在律法之下。

    教会显然是个新创造,有独特的呼召、独特的安排,且在神旨意里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基督的工作没有停在这里。他更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和睦,废去冤仇的根源,带来新的性情,并造出一个新的合一。十字架是神给种族歧视和分隔、反犹太主义、宗教的偏执,和人与人之间一切斗争的答案。

    二16除了使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和,基督更使他们与神和好。虽然以色列与列国深仇大恨,但论到敌挡神,却站在同一阵线上。他们敌对神,原因是罪。主耶稣藉十字架上的死,废去这原因,灭去冤仇。凡接受他的,便称为义、得赦免、蒙救赎、得宽恕,并从罪的权势下得释放出来。冤仇既成过去,现今他们与神和好了。主耶稣使信主的犹太人和邦外人联合,归为一体,成了教会,又把这身体献给神,不带一点敌意。

    神从来不需要与我们和好,他未曾讨厌我们;我们却需要与他和好。主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建立一个公义的根据,让我们得以进到他面前,成为朋友,不作仇敌。

    二17在第14节,基督是我们的和睦;第15节,他成就了和睦。现在我们看见,他来传和平的福音。他什么时候来,又是怎样来?首先,他复活,亲身来到;接着;他以圣灵代表他来了。他复活,来传和平的福音。事实上,和平(或平安)是他从死里复活后所说的第一句话(路二四36;约二○19、21、26)。后来他以圣灵的能力差遣使徒,藉他们传和平的福音(徒一○36)。和平的福音传给你们远处的人(外邦人),也给那近处的人(犹太人)。神在以赛亚书五十七章19节的应许,恩慈地成就了。

    二18现今这个身体上的肢体与神存在和好状态的实际证明,就是他们随时得以进到神面前。这与旧约制度成了极大的对比。在旧约只有大祭司可进入神同在的至圣所,他也只能一年进入一次。伊迪岳指出了这对比:

    现今在基督里最远处的外邦人,得以真正、不断地享用令人敬畏的属灵权利;从前这权利是那一国其中一个支派里的一个人,在一年里的一日,才能象征、间中地拥有的。(注14)

    藉着祷告,信徒可以进入天上的宝座,屈膝在统管宇宙者面前,称他为父。

    这里提出祷告要有的次序。首先,要藉着他(主耶稣),他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他的死、埋葬与复活,除去一切阻碍我们进到神面前的法理障碍。如今他作中保,活在高天,保守我们与父相交的状况。我们奉他的名亲近神,我们凭自己并没有价值,只有靠藉他的尊贵价值。我们两下──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参与祷告者。我们的权利是得以进到神面前,我们祷告的帮助者是圣灵──被一个圣灵所感。「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6)

    我们进到父面前。旧约圣徒不知道以神为父,在基督复活前,人在神面前只是被造物站于创造主前。在基督复活后,他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二○17)藉着他救赎的工作,信徒得以首次称神为父。在本节,三位一体神的三个位格,都出现在谦卑的信徒的祷告里:他藉主耶稣基督,靠着圣灵的能力,祷告父神。

    二19本章的最后四节,使徒保罗列举信主的外邦人,享有一些超然的新权利。他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他们不再是外人、犬类、没受割礼的局外人。在这新约时期,他们与所有圣徒同国。犹太裔信徒并不比他们优越,所有基督徒都是天上的头等子民(腓三20、21)。他们都是神家里的人,不仅被「超自然地」迁进神国,更被收纳进入神家。

    二20最后,他们成为教会的肢体,正如保罗描写的,成了建造圣殿的石头。保罗极细致地描述这殿──其根基、房角石、黏合剂、合一与对称、增长,和其它独有的特征。

    这殿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所指的是新约时代的使徒和先知;不可能指旧约先知,因为他们对教会闻所未闻。这不是说使徒和先知就是教会的根基,基督才是根基(林前三11);他们奠基在他们所教导的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上。教会建基于基督,因他是使徒和先知的认信和教训里所要表明的。当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基督便宣告他的教会要建造在这磐石上──他是神的受膏者和独生子(太一六18)这铁般的事实上。启示录二十一章14节,十二使徒被连到圣城耶路撒冷的十二根基,他们不是根基,只是与根基相连。他们首先受教,认识基督和教会的伟大真理。建筑物的根基只需奠立一次,故使徒和先知已一次作成这事。他们所奠的根基在新约书信上保存下来,留给我们,尽管他们不再与我们一起。从次要的意义看,历世历代许多信徒是作使徒和先知职事的。宣教士和建立教会的人,可算是作使徒;那些传道建造的人,可算是作先知。但基本上,他们不是使徒和先知。

    基督耶稣不仅是殿的根基,他也是房角石。人无法画出一幅图画,足以描写他各方面的荣耀,并他不同的职事。房角石最少有三个解释,但都是指着主耶稣基督作教会的头的独特、超然和不可或缺。

    1.我们常以为房角石是位于建筑物底层前方的一角,其余的结构似乎以它为承托。房角石象征一些关键性的事物。这样,它正好预表主。而且,这石把两堵墙连接在一起,故也可表明藉着他,教会里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合而为一。

    2.有些圣经学者相信,翻译成房角石的字,是指拱心石。这块石头在拱形的最高处,支持其它的石头。所以,基督在教会里的地位是至尊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他,其余的就要崩溃。

    3.这词的第三个解释,是金字塔顶的角石。这块石位于金字塔的顶点,只有一块石头具有这个大小和形状。石的角和边更决定整个金字塔的形状。基督是教会的头。按位格和职事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他也是那位把独有特质给予教会的。首先是它的根基:

    二21靠他指基督:他是教会生命和增长的源头。白礼杰说:

    在他里面,我们加进教会;在他里面,我们长于教会;在他里面,整个圣殿渐趋完成。那时候,有声音呼喊:「恩典,要恩上加恩。」房顶石头要显露出来了。(注15)

    殿的一致与和谐,从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这句中看到。许多个别肢体的联合,各肢体在各房中各有其最合适的位置。神的恩典把石头从死谷中发掘出来,都被联络得合式。殿的特色在于能长大,但却不象建筑物般是加砖块和水泥增长的。试想殿象生物,如人体的生长。其实,教会不是一所无生命的建筑物,也不是个组织,而是个活的实体,基督是教会的头,所有信徒组成身体。教会生于五旬节,不断长大,直到被提的日子。

    这以活材料建成,不断生长的殿,被描述为主的圣殿。保罗用圣殿这词,并非指殿的外院,而是指内殿(希腊文naos);不是城郊,而是圣所。他想着圣殿建筑的主体,至圣所的所在。神在那里居住,并且在光明灿烂的荣耀云彩中显现。

    这里给我们几个功课:(1)神内住在教会中。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一个活的圣所,他在此居住并彰显荣耀。(2)这殿是圣的,从世界中分别出来,也为神圣的旨意而奉献给他。(3)教会作为圣殿,是赞美、敬拜与称颂,藉主耶稣基督升到神面前的中心。

    保罗更描述这圣殿是属主的。换言之,主耶稣是殿的圣洁源头。教会的肢体在地位上说,因着与主联合而成圣;因着爱主,在表现上应当圣洁。

    二22在这个奇妙的殿中,信主的外邦人跟信主的犹太人一样,享有同等地位。读到这里,我们应当感到震惊;当时在以弗所或其它的人初次读到本节,也必感到震惊。信徒的地位有极大的价值,因为他们组成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殿的目的──是供给神作为居所,让他能与他的百姓相交。教会就是那居所。试把旧约时代外邦人的地位作一比较。那时他们不可靠近神的居所,现在他们竟成为神居所的主要部分!

    注意每个神性位格在教会中的职事:(1)靠他,即在基督里。藉与他联合,我们被建造成殿。(2)神……居住的所在,这殿是父神在地上的家。(3)藉着圣灵,神在圣灵的位格里内住在教会中(林前三16)。

    本章起首,把外邦人描述为败坏、恶毒和叛逆的,结束时外邦人却从一切罪孽、不洁中蒙洁净,成了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六.插曲的奥秘(三1~13)

    三1保罗在本节作了一个声明,却在第2节打断了,到第14节才继续声明的内容。加插的经节是个插曲,主旨是个奥秘──基督与教会。

    特别之处是现今的教会时代,就是神管治计划的插曲。事情的解释是这样:旧约时期的大部分历史,主要是神对犹太人的管治。事实上,从创世记第十二章至玛拉基书第四章,故事的中心几乎全是关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主耶稣来到地上,被以色列人拒绝了。结果,神暂时搁下以色列作为神在地上拣选的百姓的地位。我们现在的教会时代,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神面前有同等地位。在教会建造完成,被接到天家后,神就要恢复对以色列国的计划,预言的时针又再移动了。故此,现今的时代是神在过去和将来管治以色列的插曲。这是神计划中的新管理规模──是空前绝后的。

    第2至13节,保罗颇仔细地解释这插曲。他以文法的插句方式来描述时代管治的插曲,此举岂是巧合?

    使徒保罗这样展开段落:因此,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因此一语联上他刚才所说,关乎外邦信徒藉与基督联合而被带进的特权地位。

    普遍认为,本书信写于保罗在罗马首次被囚的时候,但他没有自称为在罗马的囚犯;这含有失败、自怜,或摇尾乞怜的意思。保罗却自称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带有接受、尊严和胜利之意。安汝慈说的好:

    以弗所书毫无牢狱的味道,因为保罗的灵里没有被捆绑。他虽然是在罗马的囚犯,却没有公认,并自称是基督耶稣被囚的。这个不属世界的得胜秘诀是什么?保罗的灵与基督同在天上,纵然肉身被关在狱中。(注16)

    他被囚确实是为了外邦人。他传道的日子,教导信主的外邦人在基督的教会里与信主的犹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因而受到猛烈的对抗。最后他被逮捕,并要在该撒面前受审,是被人诬告,指他带同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了圣殿外邦人不准进去的范围(徒二一29)。指控的背后是宗教领袖的强烈敌对。

    三2现在保罗中断他的思路,前来讲论奥秘,就是刚提到字义上的插句与时代的插曲有关的。

    本节中的谅必(谅必你们曾听见……),可能使人以为使徒保罗的读者并不晓得他对外邦人的特别使命。事实上,本节有时候被用以证明保罗并不认识收信人,所以本书信应该不是写给亲爱的以弗所信徒的。但「谅必」常带有「既然」之意,故费廉斯把这句意译为:「因你们必曾听见……」他们必然知道,这托付他的特别职事。他形容那职事为神赐恩……的职分,这里职分是指作管家。管家是受托管理别人的事情。保罗是神的管家,受托发表新约教会的伟大真理。神恩典的管治,可从三方面看出:

    1.蒙拣选者。保罗蒙拣选,得着如此崇高的权利,是他不配得的荣幸特权。

    2.信息的内容。这是神所赐白白、人所不配得的恩慈。

    3.接受恩典的人。外邦人是不配得这般恩宠的。

    然而,这恩典的管治托付给保罗,叫他传给外邦人。

    三3这奥秘不是从别人学的,也不是凭本身的才智发现的,而是神用直接启示使他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事情发生在何处,或是怎样发生;我们只知道神以某种奇异的方法,告诉保罗他以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教会的计划。我们提过,奥秘是在当前无人知晓、也是人所不能知的事情,现今由神启示出来的神圣秘密。使徒保罗在下列经文略提过这奥秘:一9~14、22、23,二11~22。

    三4他所写关于这奥秘的,足以让读者看见他对基督的奥秘有神所赐的洞察力。白礼杰把这段经文意译如下:

    关于我从前写过的,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现在把这奥秘写得详细一点,你们便知道你们的导师已得着这奥秘的圆满启示……(注17)

    达秘新译本把「基督的奥秘」指为那奥秘的基督,就是头和身体(别的例子说明基督的名包括主耶稣和属他的人,参看林前一二12)。

    三5本节和第6节说出奥秘最完整的定义。保罗解释何谓奥秘后,再解释何谓基督的奥秘。

    首先,这是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的真理。意思是无法在旧约里找到;或许那里有预表和影象,但那时候,这真理仍不为人知。

    第二,这是在如今藉着圣灵启示神的圣使徒和先知的真理。神是启示者;使徒和先知是特定接受启示的人;圣灵是让启示临到他们的管道。

    我们要看见使徒和先知是指新约的,而不是旧约的,否则本节就自相矛盾了。上半节指这真理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故旧约先知并不知道。那么又怎能在保罗的日子启示给已死了几百年的人?其明显意思是,基督与教会的伟大真理,是要启示给复活的主特别托付去作他发言人或代言人的,就如保罗这在教会时代的人。(保罗没有自称是唯一得知这神圣奥秘的人,他只是许多人中之一;然而他藉所写的书信,最先把这真理传给他那代的外邦人,并后来的世代。)

    我们也当提出,许多基督徒持不同见解。他们指教会在旧约中也存在,以色列就是教会,只是教会的真理如今才较完整的启示出来。他们说:「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象如今启示出来。从前是知道的,但不及如今透彻。我们有更完整的启示,但我们仍然是属神的以色列,延续作神百姓的。」为支持论点,他们举出英王钦定本使徒行传七章38节,以色列国被称为「旷野中的会」(英文为Church即教会;而新英王钦定本,新美国标准本译作Congregation即会众)。神的选民被称为旷野中的会众是不错的,但不表示他们与基督的教会有关系。毕竟,希腊文ekklesia可泛指任何**、会众,或蒙召的团体。不仅应用于使徒行传七章38节的以色列,同一个字也用于使徒行传十九章32节,译作「聚集的人」,形容一群外邦的暴徒。我们要从上文下理,分辨何时是「教会」,何时是会众。

    但他们辩称本节指的是教会在旧约已出现,不过不象今天的启示那么完整又怎么说呢?歌罗西书一章26节有答案,那里清楚指出这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不是启示程度的问题,而是启示事实的问题。

    三6我们来到这奥秘的核心真理,就是在主耶稣基督的教会里,信主的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作肢体、同蒙应许。换言之,归主的外邦人今与归主的犹太人享有同等的名分和权利。

    首先,他们同为后嗣。论到基业,他们与得救的犹太人平分秋色。他们是神的后嗣,与基督同作后嗣,也与所有得赎的人同为后嗣。

    他们又同为一体。他们不再有距离,或处不利之地,却在教会里,与犹太人享有同等地位。

    最后,他们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蒙应许。这里的应许会是指圣灵(徒一五8;加三14),或包括在基督耶稣里的人,从福音所得的一切应许。外邦人和犹太人在这一切上是夥伴。

    在旧约时代,并将来基督的国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旧约时候,以色列在神面前拥有特权地位。犹太人若听到外邦人要与他们在神的应许上平分秋色,必引为笑话。这种想法当然不对。以色列的先知确曾预言外邦人蒙召(赛四九6;五六6、7),只是他们未曾指出外邦人要在一个身体上同作肢体,而犹太人也没有优先权。

    在将来我们主的国里,以色列要成为万国之首(赛六○12);外邦人要蒙福,但必须通过以色列人(赛六○3,六一6;亚八23)。

    基本上,以色列的呼召是在属地的地位上得着今世的福气(申二八;摩九13~15),纵使这并非他们专有。教会的呼召是要他们在属天的地位上,得着属灵的福气(弗一3)。以色列称为神属地的选民;教会称为基督属天的新妇(启二一2、9)。以色列在千禧年里,在基督管治下蒙福(何三5);教会要与他在整个宇宙中一同作王,同享他的荣耀(弗一22、23)。

    故明显地,教会并非以色列或国度,教会是个崭新的团体和独特的相交个体,也是圣经记载拥有最高权利的信徒团体。基督升天,赐下圣灵,教会就建立起来(徒二);教会藉圣灵的洗形成(林前一二13);在被提时成全,所有属基督的都要被接到天家去(帖前四13~18;林前一五23、51~58)。

    三7保罗已强调在教会中,外邦人与犹太人是伙伴,现在他开始论到他自己在这事上的职分(7至9节)。

    首先,他作了这福音的执事。邬斯特写道:「『执事』一词有点误导,因这是今天用作表示教会牧师的专有名词。」在新约中,这词从不是这个意思,基本意思是仆人;保罗的意思是他为此奥秘事奉主。

    这职事的性质是给受职者一分不配得的恩赐:是照神的恩赐……赐给我的。这不仅显出恩典,更彰显神的大能,临到一位骄傲、自义的法利赛人,拯救他的灵魂,委任他作使徒,使他能接受启示,又使他在事工中刚强。故保罗说这恩赐是照他运行的大能赐给他的。

    三8使徒保罗自称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对一些人来说,这似乎是故作谦卑。事实上,这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估。人若看见基督在他荣耀里,就必知道自己的罪污和无用。保罗更加有曾逼迫主耶稣(徒九4),就是逼迫神的教会的记忆(加一13;腓三6)。可是,主仍以特别的方法,托付他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徒九15,一三47,二二21;加二2、8)。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正如彼得是犹太人的使徒一样。他的职事有两方面:一关于福音、二关于教会。首先,他告诉人们如何得救,接着就领他们认识新约教会的真理。在他看来,传福音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建立和巩固各地新约教会的一步。

    他职事的第一个功用,是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白礼杰说的很好:

    两个吸引人的用词:丰富和测不透,传达那最宝贵的事,是蕴藏无限丰盛的。宝贵的东西常很罕有;罕有使其价值连城。但在这里,最宝贵的也是没有穷尽的──情感与爱、功德、成圣、安慰与改变能力的丰富,都没有限量,并能满足心里每一样需要、渴望和思念,从今直到永远。(注18)

    凡信靠主耶稣的人,立即成为属灵的千万富翁;他在基督里拥有取之不竭的珍宝。

    三9保罗职事的第二部分,是使众人都明白「这奥秘的安排」(达秘新译本)。换言之,是使他们明白这奥秘实际上是如何作成的。神在今世的计划,是从外邦人中间拣选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徒一五14),作为他儿子的新妇。这计划所包括的一切,就是这奥秘的安排(管治,新英王钦定本注脚)(注19)。这里众人必是指众信徒。未得救的人绝不能明白这奥秘中的深奥真理(林前二14),故此保罗提到的众人是众民中得救的人──犹太人与外邦人、为奴的与自主的。

    这奥秘是历代以来隐藏在……神里的。计划从永远就在神心里,但这里的意思是他在人类历代历史以来,把它存为秘密。我们再留意到,圣灵用心告诉我们,整体的教会或召会是崭新、独特、史无前例的。除了神以外,从没有人知道。这秘密是隐藏在创造万物之神里的。他创造宇宙中的物质,创造历代,又创造教会,但他凭自己的智慧,决定把这新创造的知识隐藏起来,直到基督第一次降临。

    三10在这奥秘上,神当前的旨意之一,是向天上众使者显出他百般的智慧。保罗再用学校的比喻;神是教师,宇宙是教室,尊贵的天使是学生。课题是「神包罗万有的智慧」,教会就是教材。在天上,天使必要来欣赏神难测的审判,并惊叹他难寻的道路。他们观看神如何得胜罪,使自己得荣耀;神如何差遣天上至善的,来替代地上最恶的;他如何以极重代价救赎他的敌人,以爱征服他们,又预备他们作他儿子的新妇;他如何把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赐给他们。他们又观看藉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神得着的荣耀,并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所得的福气,比罪未进入世界时更丰富。神得到辩护,基督得着高举,撒但败倒了,教会在基督里登上宝座,分享他的荣耀。

    三11奥秘本身、奥秘的隐藏、其最后的揭示及如何彰显神的智慧,都是照神从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创世以前,神已知道撒但将要堕落,人会犯罪随伙。他已预备了对策,这是他绝妙的计划。这计划藉基督道成肉身、受死、复活、升天并得荣耀而完成。整个计划以基督为中心,也藉他实现。现在,神能拯救不虔不敬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使他们成为基督身体上的肢体,效法他儿子的形象,又以独特的方式尊他们为羔羊的妻,直到永远。

    三12由于基督的工作和我们与他联合,我们现今得着不能言喻的权利,随时进到神面前,满心相信祷告必蒙垂听,毋须惧怕受责备(雅一5)。我们放胆无惧,因我们作儿女称呼父神,态度尊敬,便没有惧怕。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因我们在祷告里有自由向神说话。我们笃信不疑,因有把握得到一个可喜、蒙垂听、有智慧和仁爱的答案。这些都是因信耶稣,就是我们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信心。

    三13保罗因看见自己的尊贵职事,并其奇妙的效果,便鼓励圣徒不要因他所受的苦而灰心。纵使忍受患难,他因着能向外邦人传道而感到欢欣。他劝他们不要因他遭遇的困难而灰心,倒更当因他被算是配为主耶稣受苦而引以自豪。他们应因着他受患难反而带给他们和其它外邦人的益处而欢乐;他们当看他现今被囚为荣耀,不是羞辱。

    七.保罗为圣徒祈祷(三14~19)

    三14现在,使徒保罗重拾由第1节开始、被这奥秘的插曲中断的思路。故因此一语是回看第二章形容外邦人按本质,和他们藉与基督联合的身分。他们从贫穷和死亡变为丰盛和荣耀。使徒保罗祷告,求他们因地位被高升,常活在实际的喜乐之中。

    他祷告的姿势也被提到:屈膝。这并不是指跪下是祷告的必然体姿,但这必须常是我们心灵的态度。我们可在行路、坐下或躺卧时祷告,但我们的灵应当谦卑、尊敬而下跪。

    这祷告是向父的。广义说,神是所有人的父,意思是父神是他们的创造主(徒一七28、29)。狭义说,父神是所有信徒的父,意思是他把他们生进他属灵的家(加四6)。还有特别的意思,他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意思是他们本是同等的(约五18)。

    三15保罗看见父神的独特角色,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意思可能是:

    1.天上地上所有得赎的人,都以他为一家之首。

    2.所有受造者,包括天使和人类,都欠他创造之恩,不仅是个人的创造,还有各家的创造。天上各家包括不同级别的天使;地上各家就是从挪亚繁衍出来的各民族,现在已分为不同的国家。

    3.宇宙中所有的父都从他得名。神是父,是最起初和最完美的,此乃一切别的父亲关系的原型。费廉斯把本节译为:「天上地上所有的父,都从他得名。」

    三16我们不禁感觉到保罗的祈求广大: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叫你们……。他祈求圣徒的灵命能刚强起来。刚强到什么地步?詹姆逊、霍石、鲍尔朗答道:「根据他丰富的荣耀,并非按我们狭隘的心肠。」(注20)传道者常指出,从……丰足取出和按着……丰盛是有分别的。富有的人从他的丰足取出,施与微不足道的数目,这与他的财富不成比例!保罗求神按着他十全十美的丰盛,赐予力量。主有无限丰盛的荣耀,圣徒要预备好迎接主所倾倒的丰富!我们为什么向如此伟大的君王求那么少呢?有人向拿破仑求极大的恩宠,就立刻得到了,因为拿破仑说:「他祈求愈大,使我愈有光荣。」

    你到君王面前,

    带着很多祈求;

    因他恩典能力广大,

    无人能求得太多。

    ~约翰纽顿

    我们来看保罗祷告的细节。看似一连串个别的祈求,但我们当思想这是个过程,每个祈求都是下一个的根据。试想这是个金字塔:第一个祈求是底层的石头。当祷告继续,保罗就把金字塔建上荣耀的高峰。

    第一个祈求,是叫他们心里(下文作「内在的人」,参看圣经新译本)的力量刚强起来。所求的祝福是属灵的能力;并不是施行引人入胜的神迹,而是成为成熟、稳定、有智慧的基督徒所需的属灵活力。赐这能力的是圣灵。当然,他必须透过我们以神话语为粮、呼吸祷告的纯净空气,并在日常事奉主上操练,才可把这能力赐给我们。

    经历这能力的是内在的人(圣经新译本;和合本作「心里」),就是我们本体的属灵部分。这内在的人喜欢神的律(罗七22);外体虽毁坏这内在的人仍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这内在的人虽是出于神,但仍需要能力、生长和发育。

    三17第二步是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圣灵策励的结果是:我们刚强起来,使基督……住在我们心里。事实上,主耶稣在信徒信主时,就亲自内住在信徒里面(约一四23;启三20);但这不是祷告的主题。这不是他内住在信徒里面的问题,而是他能否安居的问题!他长远住在每个得救的人里,是永久的住客;但他要求进入每个房间和内室,藉此他不致因犯罪的言语、思想、动机和举动而忧伤,并享受与信徒不断的交通。基督徒的心就是基督的家,是他最喜爱的地方──就象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在伯大尼的家。故然心是指属灵生命的中心,控制行为的每方面。实际上,使徒祈求基督的主权推展至我们所读的书、所作的工、所吃的粮、所花的钱、所说的话上──简言之,就是我们生命中每个细节。

    我们靠圣灵愈得刚强,我们就愈象主耶稣自己。我们愈象他,他便愈「能安居,在我们心中宾至如归。」(邬斯特评注)

    我们因信,进入他内住的福分里。这包括不断倚靠他、不断向他降服,并不断承认他是「心里的一家之主」。正如罗伦斯弟兄欣然指出,我们「因信操练他的同在。」

    于此,保罗的祷告已包括三位一体神的每个位格。他求父(14节)藉圣灵(16节)使信徒刚强起来,好让基督在他们心里安居(17节)。我们祷告有一个极大的权利,就是我们请求永恒的神本体,为别人和我们工作。

    基督在心里通行无阻的结果,是叫基督徒的爱心有根有基。保罗在此藉用植物学和建筑学的词汇。植物的根供应养分和维持;建筑物的地基是楼宇的根基。如史廓治所说:「爱是我们的生命扎根的土壤,也是我们的信心安处的磐石。」(注21)爱心有根有基,就是要建立在以爱为生命的方向。爱的生命是仁慈、不自私、破碎和温顺的生命。这是基督的生命,在信徒身上表达出来(参看林前一三4~7)。

    三18刚才的祈求,概述了一个属灵长进和发展的过程,预备神的儿女能完全掌握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基督的爱」这子句在原文没有,和合本加上,以便明白),是何等长阔高深。

    在谈到长阔高深之前,请先注意和众圣徒这子句。题目很广大,每位信徒只能掌握其中一小部分。故此,我们有必要与别人一同研习、讨论和分享。圣灵使用有心的信徒,聚集一同默想,从圣经发掘更多新的亮光。

    长、阔、高、深,常被指作基督的爱,尽管经文未有提到。其实,基督的爱在下一句才提到。若是指基督的爱,便可看出以下的关系:

    阔──世人(约三16)

    长──永不止息(林前一三8)

    深──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

    高──直到天上(约壹三1、2)

    迈耳说的很好:

    我们的眼界向前看或回顾,都历久常新。我们看耶稣的脸,有上数千年的日子,就正如我们初登乐园门前一样,他的脸是活泼、迷人、深不可测的。(注22)

    但长阔高深也可指在以弗所书有重要地位的那奥秘。事实上,长、阔、高、深在经文本身也俯拾即是:

    1.阔描写于二章11至18节,指神施恩广博拯救犹太人与外邦人,然后将他们都归入教会。这奥秘包含这两类别的人。

    2.长是从永远到永远。昔日,信徒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蒙拣选(一4);将来,在永恒里神要向我们长远揭示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二7)。

    3.深,二章1至3节有栩栩如生的描述。我们曾陷入无法言喻的罪和堕落的深渊里。基督来到这污秽、败坏的深渊,目的是为我们死。

    4.高,在二章6节。我们不单与基督一同复活,还一同坐在天上的宝座上,分享他的荣耀。

    长、阔、高、深,是如此浩大,直到永远。我们默想,就如史廓治说:「我们所能作的,是从缤纷的圣洁话语中找出秩序来。」

    三19接着使徒保罗吁请圣徒要藉经历,以能知道基督那超乎知识的爱。他们永远也无法认识得透彻,因为这爱是无岸的海洋;但他们的认识可以与日俱增。故此他祈求我们对奇妙的主那奇妙的爱,有深刻而实际的认识和享受。

    这伟大祷告的高峰,就是保罗祈求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神本体一切所充满的,都居住在主耶稣里(西二9)。他因着我们的信心愈能内住我们心中,神一切所充满的便愈多充满我们。我们永不能被神一切所充满的全然充满,但这是我们所朝着的目标。

    虽然我们已讨论过本节,但必须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凤毛麟角。我们研读圣经,很多时候发现其中真理是超乎我们的能力去明白或解释的。我们可以用比喻解释,譬如针箍掉在海洋里便盛满了水,但只占海洋的极小部分而已!我们已提过这一切。奥秘仍是奥秘。我们只能对神的话语产生敬畏,并赞叹其无穷无尽。

    八.保罗的颂赞(三20、21)

    三20祷告以一段感动人心的颂赞作结束。上述的祈求极阔、放胆,甚至几乎不可能。但神能成就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他能力的浩大,从保罗以迭字金字塔方式,来形容极丰富的祝福便可看见:

    能

    能成就

    能成就我们所求的

    能成就我们所想的

    能成就我们所求所想的

    能成就一切我们所求所想的

    能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能充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能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神答允祷告的方法,乃是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这是指着圣灵,他不断在我们生命里工作,务要结出有基督性情的果子、责备我们的罪、在祷告中引导我们、在敬拜中感动我们、在事奉中指引我们的路。我们愈把自己献上给他,他就愈有效模造我们似基督的样式。

    三21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神是赞美的对象,且配得永远的赞美。他的智慧和能力显于众天使天军;显于太阳、月亮、星宿;显于动物、鸟类、鱼类;显于火、雹、雪、雾;显于风;显于大山、小山、树木;显于君王万民、老人少年;又显于以色列和列国。这一切都要赞美主的名(诗一四八)。

    有另一群人,要把无穷尽的荣耀归给神,就是教会──基督是头,信徒是身体。这得赎的团体是永远的见证人,证明他那无可比拟、令人惊叹的恩典。威廉斯写道:

    这位作为神和父的神,他的永远荣耀要在教会和基督耶稣里,显明出来,直到万世万代。何等惊人的宣言!基督与教会成为一体,永远展示的媒介。(注23)

    现在,教会应当「在赞美的事奉上、肢体纯洁的生活上、福音广传全地上,并为人类苦痛和需要而服侍上」(节录自欧德曼著作),把荣耀归给他的名。

    这赞美的期间,要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当我们听见保罗在教会中间,并在基督耶稣里,呼召人向神发出永远的赞美,我们心中的反应是衷心地说阿们!

    贰.信徒在主里的行事为人(四~六)

    一.呼吁基督徒合而为一(四1~6)

    四1到这里,以弗所书是个大分段。前面几章论到基督徒的蒙召,最后三章催促他们行事为人要与他蒙召的恩相称。开始到这里,全书的主旨是恩典提升我们到达的地位;而由这里开始,主旨是实际活在这地位上。我们在基督里得着高升的地位,这也要求我们有相配的敬虔品行。故此,以弗所书第一至三章讲论天上,而第四至六章是地方教会、家庭和社会。司徒德指出,最后几章教导我们,「必须在教会里培养合一,个人生活要洁净,在家里和谐,并在我们与邪恶的势力争战上要坚定不移。」

    保罗第二次自称为被囚的──这次说是为主被囚的。狄奥多勒评论说:「世人看为不名誉的,保罗看为极大的光荣;他为基督受捆绑,比君王戴着冠冕更荣耀。」

    保罗因对主忠心并顺服而入狱,他劝勉读者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他并非命令或督促,乃是以温驯、柔和,并用恩言向他们呼吁。

    行事为人一语,在信中出现了七次(二2、10,四1、17,五2、8、15),形容人整个生活方式。所谓相称的行事为人,是要基督徒与自己作为基督身上肢体的荣耀身分一致。

    四2生活的每方面,都必须显出一个似基督的心灵样式。这包括:

    谦虚──真正的谦卑来自与主耶稣的联合。谦虚使我们察觉自己无有,又使我们以别人比自己强。这与自负和傲慢相反。

    温柔──顺服神安排而不反抗、任随人的不友善对待而不报复。这态度在那位说「我心里柔和谦卑」者的生命中最清楚看见。韦禾达评论说:

    这是一句叫人惊诧的经文!这位主创造诸世界、陈设星宿,一一称其名、引导众星、用秤称山岭、用天平平冈陵、举起海岛好象极微之物、用手心量海洋;在他面前,地上的居民好象蝗虫一样。当他来到世上作人生活时,竟是自己心里柔和谦卑。他不是要树立一个完全人的典范,并以身作则;其实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了。(注24)

    忍耐──在长期激动下,仍有平和的性情并容忍的心灵。可用以下例子阐明:假如有一头小狗和一头大狗在一起。小狗害怕并要攻击大狗,向大狗吠叫。大狗本可一囗咬着它,但却安详地容忍小狗的无礼。

    用爱心互相宽容──宽恕别人的过错和失败,或性格、能力、脾气。这并不是虚有其表地保持礼貌,心里却存着愤恨。意思是积极去爱那些使人愤怒、搅扰或令人困窘的人。

    四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神建立教会,除去了人类中间最大的分歧──就是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的裂缝。在基督耶稣里,这些分隔都被废去。但怎样在他们一起生活时实现出来?会否仍残存对立?会否有建立「犹太人的基督教会」和「万国的基督教会」的倾向?为避免任何**或潜伏的仇恨,保罗现在恳请基督徒之间要合一。

    他们应当尽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圣灵使一切真信徒在基督里合而为一;身体有同一位圣灵内住。这基本的合一是不能破坏的。但因着争论和争吵,信徒似乎并不合一。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意思是与别人和平共处。和平是韧带把身体上肢体连系起来,纵使彼此间在本性上有很大的区别。分歧出现时,最普遍的反应就是分开,另起炉灶。属灵的反应却是:「总体上要合一;疑难上要有自由;凡事上要有爱众人的心。」我们个人的肉体倾向,都足以破坏任何地方教会,或神的任何工作。故此,我们必须把自己的鄙陋、个人的念头掩盖,在和平里同为神的荣耀和共同的福分作工。

    四4我们不要夸大分歧,却应当思想七样组成真正基督徒合一基础的正面事实。

    身体只有一个。纵使有种族、肤色、国籍、文化、语言和性情的分别,但身体只有一个;这身体是由五旬节到被提时期之间一切真信徒组成的。宗派、教派和党派,都妨碍这真理的实现。当救主回来时,乎要扫除这一切人为的分门别类。因此,我们现今的囗号应该是:「名称党派皆败落,高举耶稣基督是一切。」

    圣灵只有一个。同一位圣灵内住在每一位个别信徒里面(林前六19),也内住在基督的身体里(林前三16)。

    同有一个指望。教会每一个肢体蒙召都有一个目的──与基督同在、似他、又分享他无穷尽的荣耀。一个指望包括所有等候主耶稣回来,并神在及后计划的圣徒。

    四5一主。「虽有称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林前八5、6;也参看林前一2)

    一信。这是基督徒的信仰、基督身体的道理,就是「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犹3),并在新约圣经里存留给我们的真道。

    一洗。这有两重的真实意义。第一,圣灵只有一洗,把所有信靠基督的人都放在这身体里(林前一二13)。另外,一洗也叫悔改归主的人承认,他们与基督在死、埋葬和复活上联合。尽管今日有不同形式的洗礼,但新约圣经只承认信徒奉父、子、圣灵之名的一洗。藉着洗礼,门徒表明对基督效忠、旧人已埋葬,并且决志过有新生样式的生活。

    四6一神。每位神的儿女都承认一神,就是众蒙救赎之人的父,他是:

    超乎众人之上──他是宇宙的至上至高统治者。

    贯乎众人之中──他贯乎众人之中作主,藉一切事成就他的旨意。

    住在众人之内──他住在所有信徒之内,并同时在不同地方与他们同在。

    二.身上肢体的正常功用(四7~16)

    四7基督身体合一的道理,结合一个相辅相成的真理,就是肢体各有不同。每个肢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没有两个是相同的,也没有相同功用的。每人负责的部分,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他看为合适便作安排。若这里的基督……的恩赐是指圣灵(约一四16、17;徒二38、39),那么意思就是圣灵是那位把恩赐分配给每位圣徒,并赐能力运用恩赐的了。每个肢体都能完成所指派的工作,基督的身体便在属灵和人数上增长。

    四8为了帮助神儿女们认识并完成自己的功用,主便把一些特别职事或事奉的恩赐,赐给教会。不要跟前一节提到的恩赐混淆。每位信徒都有一些恩赐(7节),但并非每位都有第11节所列的恩赐:这些是特别的恩赐,为教会增长而设立的。

    首先,我们看见那赐下特别恩赐者,是复活、升天、得了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保罗引述诗篇六十八篇18节,预言弥赛亚要升上高天、征服并掳掠仇敌,他的得胜换来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四9可是问题产生了!弥赛亚怎能升上高天?他岂不是在永恒里与父神同住高天吗?显然,他若要升上高天,必先从高天降下。诗篇六十八篇18节提到他升天的预言,暗示他曾先降下。我们可以把本节意译为:「诗篇第六十八篇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么?」我们知道这就是事实。主耶稣降生于伯利恒的马槽里、死于十字架上、埋葬于坟墓里。地下有时用作指阴间或地狱,但这解释并不切合经文的论点:他升天,必须先降下,却不是在地狱。再者,圣经指出当基督死了,他的灵去了天上,不是地狱(路二三43、46)。

    新英语圣经把这节译作:「如今『升上』一词,暗示他也曾降到最低的地位,就是降到地上。」

    四10诗篇六十八篇18节的预言里所暗示的降下,在主耶稣道成肉身、受死和埋葬中得到全面的应验。那从天降下的,也是那位胜过罪、撒但、鬼魔和死亡的;那远升大气层和星际诸天之上的,要充满万有。

    他充满万有,意思是他乃一切福气之源、一切美德之总和,并一切的至尊君王。格连特写道:「十字架深处并荣耀的高峰之间,没有一处是他未充满的。」(注25)

    第8节至本节的中心思想是升上高天的基督,他是赐各样恩赐者。他回到天上之前,没有这些恩赐。这点也可以支持教会没有在旧约时代出现;倘若有的话,这就是个没有恩赐的教会了。

    四11现在列举恩赐。我们惊讶地发现,恩赐是一些人,而不是天赋或才能。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使徒是直接蒙主差遣,去传道和建立教会的人。他们是曾看见基督复活的人(徒一22),又有能力行神迹(林后一二12),以证明所传的信息(来二4)。他们与新约先知一样,基本上职责关乎建立教会的根基(弗二20)。这段经文提到的使徒,只指着基督升天以后的使徒。

    先知是神的发言人或代言人。他们直接从主得着启示,再传给教会。他们靠着圣灵所说的话,就是神的道。

    从基本意义说,今天我们不再有使徒和先知。他们的职事随着教会根基的建立和新约卷籍的完成而结束。我们已强调了,保罗在这里论的是新约的先知。若看他们为旧约的先知,便会加添经文的难题和不合理之处。

    传福音的是那些传讲拯救佳音的人。他们由神所装备,把失丧的人夺回归给基督。他们有特别的能力,去断定罪人的情况,细察人的良心,回答反对者的诘问,勉励人立志归向基督,并帮助悔改的人从神的话寻得确据。传福音的要从地方教会出来,向世人传福音,把悔改的人领到地方教会,让他们得着喂养和勉励。

    牧师是基督羊群的代牧人,带领和喂养羊群。他们的职事是智慧的忠告、纠正、鼓励和安慰。

    牧师的工作跟地方教会的长老有密切关系,最主要的分别在于牧师是个恩赐,长老是个职位。新约描述在地方教会里有多位牧师(牧者)(徒二○17、28;彼前五1、2),却不是只有一位牧师或主席长老。

    教师是那些得着神能力去解释圣经、分解圣经真义的人,又把神的话放在圣徒的心思和良心上。传福音的(传道者)从经文段落中把福音传讲出来,教师则把段落在上文下理间的关系说出来。

    牧师和教师在本节一同出现,有人下结论指这里所说的是一个恩赐,应该读作「牧教师」。但事实不一定如此。有人可以作为教师,却没有牧者的心;一位牧师可能会引用圣经,却没有独特的教导恩赐。倘若牧师和教师在本节里指同一个人,那么根据相同的文法原则(注26),二章20节的使徒和先知也应是指同一个人。

    最后,我们要小心分辨神的恩赐和天生才能。不论未得救的人如何有才干,都不能根据新约作传福音的、牧师或教师。除非得到那独特的恩赐,基督徒都无法有这些功能。圣灵的恩赐是超自然的,使人能作人们看来不可能的事。

    四12我们来到谈论恩赐的功用或目的。恩赐是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过程是这样:

    1.恩赐成全圣徒。

    2.圣徒便事奉。

    3.身体得以建立。

    职不是指人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干的特别职业。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事奉,包括各样的属灵事奉。本节所要说的,是每位信徒当「各尽其职」。

    恩赐赐下,是要成全或装备所有基督徒去事奉主,建立基督的身体。夏云斯的解释无人能及,他说:

    每位基督徒都受托付,因为每位基督徒都是使者。有人说福音不是走进教堂里听的,而是离开教堂去传的──我们都被指派去传扬福音。又有人说:「基督教开始时是一群所谓平信徒的见证人;但现在成为了一个由平信徒在财政上支助的专业圣职架构!」今天,我们雇用一位教会同工,「全职处理基督徒的工作」,我们就在礼拜天坐在教堂里观看他们工作。但其实每位基督徒都要全职事奉,……而实际上也需要有牧师、教师和传道者的特别职事──但为的是什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注27)

    这些神所赐的人的事奉,不应使人们不断倚赖他们。他们倒要朝着一个日子去工作,就是圣徒能够自己继续长进的时候来到。我们用以下的图作描述:

    中心的圆点指那教师的恩赐。他向周围的人工作,装备他们在信心上得着建立。他们就出去藉神赐下的恩赐,向其它人工作。这样,教会便能增长。这是基督的身体在量和灵里增长的属神方法。

    把基督徒的事奉局限于一班特选的人,其实是阻碍属神的人的成长,抑制向全地传福音的目标,并妨碍教会的增长。圣品人与平信徒的画分并没有圣经根据,且会是福音广传的最大障碍。

    四13很多人问:「这个增长的过程维持多久?」本节就是答案:直等到我们众人达到同归于一、成熟和一致的状况。

    同归于一。当主把他的教会接到天上,我们众人就达到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在许多的事情上,「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在许多事上我们持不同的见解,但到那时都要完全一致,达到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了。现在信徒对主自己、他的形象、他教训的含意,都有不同的观感,到那时我们就要面对面见主,象他知道我们一样。

    长大成人。在教会被提时,我们便完全长大并成熟。不论在于个人或基督的身体,我们都达到属灵的完全成长。

    酷似基督。我们都要有他的形象。在道德上每个信徒都似基督,这整体的教会要成为一个成长的身体,完全配合那荣耀的头。「基督的丰满就是教会,教会是他的丰满所充满的。」(格连特译)教会的身量是指教会的完全成长,指神对教会成长的计划的成就。

    四14当恩赐按着神指定的方式运作,而圣徒又活跃地事奉主,就可避免三方面的危险──不成熟、不稳固和受欺骗。

    不成熟。信徒若从未积极参与基督的事奉,就仍是属灵的小孩子。他们发育不全,因为缺乏操练。希伯来书作者说:「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另教导你们。」(来五12)

    不稳固。另一样危险是属灵事上的变化无常,不成熟的基督徒容易被可笑的新奇事物,和时尚的充内行者所动摇。他们成为宗教上的吉卜赛人,不断在吸引人的狂想之间飘来飘去。

    容易受骗。最严重的是受骗的危险。信徒象婴孩般并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心窍又未曾习练得通达,分辨不出好歹(来五13、14)。无可避免,他们碰上错误的异端,以热心和表面的诚恳感动他们。因这样的人会用宗教的术语,他们便以为他必然是真正的基督徒了。如果他们熟读圣经,便能看出这些人在言语上的诓骗把戏。但如今他们被异教之风摇动,被无耻的欺骗法术带进系统化的错谬里。

    四15这段的最后两节描写基督身体的正常生长过程。首先要坚持教义:惟……说诚实话(「诚实话」可作「真理」,下同)。基本的信仰不容妥协。第二,必须有正确的心灵:惟用爱心说诚实话。若以其它的方式说出来,结果只是单方面的见证。白礼杰劝告说:

    真理是我们生活、动作、存留的元素。……但真理必须不分割地与爱相系;粗鄙地传讲的并不是真福音。信息的感染力,被传信息者不一致的心灵破坏了。」(注28)

    当恩赐装备圣徒时,圣徒便活跃地投身事奉,凡事长进连于基督了。基督是他们长进的目的和目标,长进的范畴是凡事。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他们都愈来愈象基督。元首在教会中行使主权,他的身体就能在世人面前确实无误地代表他了。

    四16主耶稣不仅是长进的目标,更是长进的源头。全身都靠他进入增长的过程。联络得合式一句,把身上肢体的奇妙契合形容出来。意思是每个肢体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用,完美地互相联络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活泼的有机体。接着论到每个肢体是重要、缺一不可的: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人体主要由骨、器官和肉组成。骨由关节和韧带联结,器官之间也由韧带连上。每个关节和每根韧带在身体的生长和功用上,都有其角色。在基督的身体上也一样。没有一个肢体是太表面的,甚至最卑微的信徒也是不可少的。

    当每位信徒都完成其当有的角色,身体就生长如一个和谐、紧密的整体。说实在一点,这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听来似乎矛盾,简单来说就是当肢体以圣经作喂养、祷告、敬拜并为基督作见证,身体本身就刺激身体生长。如薛弗尔所说:「教会象人体一样,不断在自我建立。」除了体质大小增长外,也在爱中建立自己。这是说到肢体间的彼此关顾。当基督徒住在基督里,在教会中尽上合宜的功用,他们便在爱中和在合一里紧密地生长。

    三.呼吁有新的德行(四17~五21)

    四17这里展开使徒保罗对一种新的道德观的滔滔呼吁,至五章21节才完结。在主里确实的说,是他藉主的权柄和神的感动,催促基督徒脱去他们旧生命的每样残渍,如同一件污秽的外衣一样,并且要穿上主耶稣基督的美德和优点。你们行事,不要再象外邦人。他们不再是外邦人,而是基督徒。他们的生命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保罗看见世上万国没有基督,都要沉沦在无知与堕落之中。有七样可怕的事表明世人的光景,分别是:

    没有目的他们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生命空洞、没有目的,也没有成果。活动很庞大,却无甚进展。他们捕风捉影,竟忽略了生命的伟大真实。

    四18眼瞎「他们蒙着眼,在幻象世界中生活。」(费廉思,JBP)。他们心地昏昧。首先,他们无法明白属灵的真理,因为他们拒绝真神的知识,于是他们便瞎了眼,这是主给他们的审判。

    不敬虔他们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或是说与神遥遥相隔。这是由于他们故意深藏的无知,而且他们心里刚硬。他们拒绝了神在创造和良心上的光照,且转向敬拜偶像。他们离神愈来愈远。

    四19无耻他们的良心丧尽。韦禾达解释说:

    慕尔把这句翻译为:「麻木不仁。」何等贴切!当天良起初被否定,心里就刺痛,并能听见反抗之声。声音既被压下去,就变得模糊而缄默。反抗窒息了,刺痛减轻了,最后便「麻木不仁」了。(注29)

    污秽他们刻意放纵私欲,行可耻的行为。昔日并在今日,外邦人主要的罪仍是不道德的**。他们堕进空前的腐败深渊。庞培大帝的城墙,说出一个羞耻和丢脸的故事。这些罪恶仍是现今外邦世界的特征。

    猥亵在**的罪上,他们行种种的污秽。这里似乎指出,他们在种种的污秽上放纵自己,如同按私欲经商交易。

    无厌贪行。他们贪得无厌,永不知足。他们的罪造出巨大的胃囗,去犯更多的罪。

    四20以弗所信徒所认识和爱慕的基督,是何等的不同。他是纯正和贞洁的化身;他并不知罪,没有犯罪,在他里面也没有罪。

    四21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这句中的如果,并非表示质疑以弗所信徒的得救,而是为强调凡听过基督并领了他的教的人,已经知道他是圣洁和敬虔生活的中心。听了基督意思是藉着听真道而听了他──接受他为主和救主。领了他的教是指以弗所信徒归主后与主相交所得着的指引。白礼杰评论说:「若是指着与耶稣的个人关系而言,所有真理需有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特质。基督的位格以外的真理,都缺少能力。」(注30)因为真理是在耶稣里的(圣经新译本)。他不但教导真理,也是真理的化身(约一四6)。耶稣这名带我们回顾他在地上的生活,因为这是他道成肉身的名。他是那活在世上的人子,生命无瑕无疵。这是保罗刚描述的外邦人行事为人的清楚对照。

    四22在基督的地方,我们学到在归主时,我们除掉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旧人。旧人指人在归主前的一切行径,就是作为亚当儿女的一切表现。变坏因为有迷惑和邪恶的渴想。这些渴想预期悦人而使人有所想望,但回顾时却是丑恶和令人失望的。至于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他的旧人已经与基督同钉同埋;实际上,信徒须看这旧人是死的。这里保罗强调这真理的地位而言──我们已一次过脱去旧人。

    四23以弗所信徒在耶稣脚前上的第二课,是要将他们的心志改换一新。他们思想要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心智上从不洁转为圣洁。神的灵影响人的思想过程,站在神的出发点去想,而不是从未得救者的出发点。

    四24第三课是他们一次过穿上新人。新人是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这是新造,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这新人是照着神,就是他的形象造的,显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仁义指向别人有公正的品行;圣洁就如格连特所界定的,是:「向神有敬虔,尊敬他该站的地位。」(注31)

    四25现在保罗从信徒的地位,转到他们的状况。藉着与基督联合,他们得以脱去旧人,穿上新人。他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上,显出这使人惊讶的改变。

    首先,他们可以弃绝谎言,穿上真诚。在此,谎言包括任何不诚实,不论是隐瞒真理、夸大其辞、哄骗、不守约、出卖别人、谄媚,或虚报薪俸税。基督徒的说话应该绝对可靠。他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他若歪曲事实,基督徒的生命便成为诽谤,而不是在乎圣经了。

    我们要向人人真诚,如同还债一样。然而,当保罗说邻舍,是特指我们的信徒同伴。经文给我们的动机很清楚:我们……互相联络为肢体(比较罗一二5;林前一二12~27)。基督徒之间互相说谎是不可思议的事,这就如身体上的神经机能有意地把错误的信息传至脑袋,或如眼睛在危险迫近时欺骗身体其它器官。

    四26我们生命更新的第二个范围是关乎罪怒和义怒。有时候信徒会公义地生气,例如当神的性情遭抨击时。这时必须发怒:生气。向邪恶生气是义的,但其它时候生气是犯罪的。当情绪带恶毒、嫉妒、愤恨、不宽恕或因个人错误引致憎恨,这样的生气要禁止。亚里士多德说:「人总会发怒,那是容易的;但要向正确的人、以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原因,并用正确的方式,就谈何容易呢。」

    信徒若生不义的怒气,就必须赶快承认和弃绝。要向神和他发怒的对象承认,不可怀怨恨、不可存怒气、不可保留愤怒。不可含怒到日落。任何事损害与神或与弟兄们相交的,必须立刻纠正。

    四27脾气的罪不承认,便给魔鬼留立足点或工作据点。纵使我们不刻意帮助他,他也能找到很多机会。故此,我们切不可为我们生活上的怨恨、愤怒、嫉妒、憎恶或怒气找藉囗。这些罪令基督徒丧失见证、绊倒未得救者、得罪信徒,更在心灵和肉体上伤害自己。

    四28现在保罗将注意力转到偷窃和分享两种对立的行为模样。旧人偷窃,新人分享;脱去旧人,穿上新人!保罗指示说「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驳倒信徒完美无罪之说。他们仍然有旧人、邪恶、自私的本质,必须在日常生活经历上看它们为死的。偷窃有很多方式──严重盗窃、不付帐、利用办公时间见证基督、抄袭、量度不足、伪造帐项等。当然,禁止偷窃并不新鲜,摩西律法已有禁止偷窃的条例(出二○15)。但下述的话说出经文分明是指着基督徒的。我们不仅要禁止偷窃,更应在正当的职业上劳力,便能分给没有这般幸福的人。恩典是圣洁的能力,律法并不是。惟有恩典的能力把窃贼变为慈善家。

    这改变是彻底和革命性的。本性的倾向是要人去作工,以供应本身的所需和所望。当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就上升。生活上的事情循环不息。本节提出对世上职业的一个更尊贵、崇高的看法。这是供应家庭合适生活水平的途径,也是缓和人类心灵和地上的、在家和远行的需要。这需要何等的大!

    四29使徒保罗转到关乎言语的题目,指出废话和造就人的话的对比。污秽的言语通常指污秽、猥亵的说话,包括无意义的笑话、亵渎的话语和肮脏的故事。但这里所指的应该更广泛,包括任何形式的轻浮、虚空、闲混和无聊的说话。保罗在五章4节论到**可耻的话,这里他劝我们弃绝无益的闲话,代以建立人的话。基督徒的言语应当是:

    造就人。应当建立听众。

    合宜。应当适切场合。

    恩慈的。应当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四30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若把本节与前一节连贯一起看,意思就是无聊的话叫圣灵担忧。若与25至28节放在一起看,就是指谎言、不义的怒气和偷窃会令他伤心。或许从更广的意义看,可以说我们应当弃绝任何叫他担忧的事。

    在此提出三个有力原因:

    1.他是圣灵。任何不圣洁的事他都憎厌。

    2.他是神的圣灵,是可称颂三一神的一位。

    3.我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上文曾提过,印记指拥有权和保障。他是印记,保证我们蒙保存直到基督为我们再来,并我们的救恩完成的时候。很有意思,保罗在这里用信徒的永远保障,作为我们不应犯罪的最有力原因之一。

    他能够担忧,说出圣灵是个位格,不只是一种影响力。这也表示他爱我们,因为只有去爱的人才会担忧。神的灵所喜爱的事奉是荣耀基督,并把信徒改变成为他的形象(林后三18)。当一个基督徒犯罪,他就转向挽回的职事。他的担忧是信徒的属灵成长受罪阻碍。这时候,他必须引领基督徒回到悔改和认罪的地步。

    四31所有脾气和舌头的罪必须除去。使徒保罗列出其中几种。虽然不可能仔细地一一划分,但整体的意义是明显的:

    苦毒──潜伏的怨恨、不愿意饶恕人、残忍的感觉。

    恼恨──阵阵盛怒、猛烈的怒气、发脾气。

    忿怒──愠怒、仇恨、敌意。

    嚷闹──愤怒的大叫、喊叫、怒气的争吵、痛骂敌对者。

    毁谤──侮辱之言、诋毁、咒骂。

    恶毒──向别人怀恶念、恶意、卑鄙。

    四32上述脾气的罪应当制止,但当中空档必须藉培植基督的本质来填满。前者是本性的恶行,后者是超自然的美德:

    恩慈──慷慨关心别人的益处,甚至在极大的个人牺牲下渴望帮助人。

    怜悯的心──向别人有同情、亲爱和慈怜,并乐意背负他们的重担。

    饶恕──准备饶恕过犯、宽恕个人在自己身上犯的错误,并推却报复的念头。

    饶恕人的最伟大例子是神自己;他的饶恕基于基督在各各他山的工作。我们是不配饶恕的对象。没有满意的理由,神断不能赦免罪。他以爱,亲自满足自己公义的要求。在基督里,就是在他的位格和工作里,神找到一个公义的基础,让他可以赦免我们。

    当我们还欠他「一千万银子」时,他就赦免了我们;当别人欠我们「十两银子」时,我们理当赦免他(太一八23~28)。蓝斯基指导我们说:

    人犯我时,我必须赦免他;这样我的心灵就得释放。我若找他对我犯的过错,我便得罪神又得罪他;也就危害神给我的赦免。不论那人有否悔改、改正、求我宽恕,这都没有分别。我立刻赦免他。他必须带着他的错面对神,但这是他和神的事,与我无干。我理应根据马太福音十八章15节去帮助他。可是,无论成功与否,在今天日落之先我必须饶恕他。(注32)

    五1四章32节中神饶恕的榜样,作了保罗这里的劝勉的基础。关系是这样的:神在基督里赦免了你;现在你们该效法神,彼此饶恕。好象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一句加上了特别的动力。在属血气的生命里,作儿女的带有家人的形象,应当竭力高举家族的姓氏。在属灵的生命里,我们也当向世人显扬我们的父,并竭力活得配享他蒙爱儿女的身分。

    五2我们效法主的另一途径,是要凭爱心行事。本节其余部分,指出凭爱心行事意即彼此献上自己。这就是基督──我们的完美榜样──所行的。何等奇妙的事实!他爱我们。他的爱的证据就是他曾献上自己,为我们死在髑髅地。

    他的恩赐被形容作献与神的供物和祭物。供物是任何献给神的东西,祭物加上死的元素。他是那燔祭供物的真体,为神的旨意全然献上,甚至死在十字架上。他的牺牲祭,表明他那不能言喻的奉献,被形容为馨香的。迈耳评论说:「这爱不能测度,代价不菲,为那些本性不配的人献上。这一幕情景以香气充满天上,以喜乐充满神的心。」(注33)

    主耶稣舍己救人,叫父神喜悦。这叫我们晓得,我们也可以舍己为人,叫神喜乐。

    别人,主,别人!

    让这个作我囗号;

    帮我为别人而活,

    好叫我活着象主。

    ~麦查理

    五3使徒保罗在本节和第4节转过来再论性罪行,并呼唤信徒要坚决地分别为圣。首先,他提到形形式式的性不道德:

    **。凡在一节经文中与**一同被提到时,**都是指未婚者中间的私通。但在这里,**和**并没有分开指出,故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性不道德。新英王钦定本(NKJV)正是这样翻译了。(英语中「**画册」一语,字义解作「娼妓作品」,与翻作**的字有关。)

    污秽。不道德的行为委实太多,但也包括不洁的图片、猥亵的书籍和其它不雅的书刊,只催化情欲和不洁的意愿。

    贪婪。普遍认为这是指贪爱钱财,但这里指肉欲──在婚姻以外满足性需要的永不厌足的贪念(参看出二○17:「不可贪恋人的妻子……」)。

    这些事在基督徒中间连题都不可。在信徒中间不可提到,不用说更是不可作。任何形式的讨论,去减低其罪恶和可耻的形象也不可。轻描谈写、强辩或不断谈论,是最危险的。保罗用劝勉的话强调说:方合圣徒的体统。信徒已从世界的败坏中分别出来了。他们应当实际地离开黑暗的情欲,在言行中分别为圣。

    五4他们的言语也当除去一切:

    淫词。这是指带有性色彩的污秽故事和猥亵的笑话,并一切形式的**和下流说话。

    妄语。这是指空洞的话,是白痴者的话;也可以包括低级趣味的说话。

    戏笑的话。这是指带有令人厌恶、有言外之意的笑话或说话。我们说话时常提到一些事、以其为笑话、作为闲谈话题,就会把这些事引进心思里,趋近行事的地步。

    罪的笑话往往是危险的。基督徒的舌头不应用来说无聊、不相宜的话,倒要存着操练感谢神赐予生活上所有的祝福和怜悯的心。这是主所喜悦的,又是别人的好榜样,对自己的心灵更有裨益。

    五5神对不道德的人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在基督和神的国里都是无分的。这判词跟世人普遍的态度大相径庭。世人认为性罪犯有病,需要精神科的治疗。人们以不道德的事只是病态,但神却定其为罪。人们宽宥这些事,神却要定罪。人们说解决办法是精神分析,神的答案却是重生。

    这里特别提到三类犯罪者,在第3节已提到──**的、污秽的、有贪心的。附带指出,有贪心的人就是拜偶像者。他是拜偶像者,因为对神存着错误的印象:他的观念是,神容许人在情欲上存贪婪的心,否则他就不敢贪婪了。贪心是拜偶像的另一原因,是这样的心使人的主意高于神的旨意。第三个原因是其结果造成人敬拜受造之物,不敬拜造物主(罗一25)。

    保罗说这等人在……国里,都是无分的,这是实话。人的生命被这些罪充满。他们是失丧的,正在自己的罪中,并且朝地狱的路走。这时候他们并不是在那不能看见的国里。当基督回来作王时,他们将不会在那国里;并且在天上永远的国里,他们永远被关在外面。使徒保罗并不是说虽然现在这些人在国度里,但在基督审判台前将会有损失。这里的主题是救恩,不是奖赏。他们可以自称基督徒,但他们的生活却证明他们从未得救。当然他们可以得救,悔改相信主耶稣就可以。他们若真的回转,就不会再行这种种的罪恶了。

    请注意在基督和神的国里一句暗示了基督的神性。基督与父神同等,在国度里作统治者。

    五6许多世人对性不道德的态度日趋宽松。他们说满足肉身欲望是有需要且是有益的,抑压只会产生歪曲和受抑制的性格。他们指道德不过是文化背景问题而已;婚前、婚外、同性恋性行为在一国的文化里被接纳(神的话指责为**、**和堕落),就应当让其合法化。令人很惊奇,一些主张接纳性罪行的发言人,竟然是在挂名教会里占高位的人。这样,那些认为性不道德就是不道德的平信徒,现在被有名的神职人员不断地游说,指他们的态度已不合时宜了。

    基督徒不应被这样的两面话所欺骗。因这些事,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我们的主对这些罪如**、**的态度记于民数记二十五章1至9节:因着与摩押女子行淫,二万四千以色列人被杀。我们的主对同性恋的态度,在他从天降硫磺与火消灭所多玛、蛾摩拉上,已显露无遗(创一九24、28)。

    然而神的忿怒不单以超自然的惩罚方式表现出来。犯性罪行的人也在其它方面经历他的惩罚。内体上的影响如性病和爱滋病;从罪疚感而引起精神、神经系统和情绪上的毛病;性格上的改变──失去性别的性格变本加厉(罗一27)。当然也有神对**和**者最终、永远的审判(来一三4)。在悖逆之子身上不会有怜悯──就是悖逆的亚当的后裔,并那些故意跟随他去悖逆神的人(启二一8)。

    五7这里严肃地警告信徒,不要在不敬虔的行径上有分。这样是羞辱基督的名、损害别人的生命、破坏自己的见证,并招致无穷的恶报。

    五8使徒保罗为要加强第7节急切的命令,于是作出关乎光明和黑暗的有力讲论(8至14节)。以弗所信徒从前曾是暗昧的,但如今他们在主里面是光明的。保罗不是说他们曾在黑暗里,却说他们本身就是黑暗的化身。如今他们藉着与主联合,成为光明了。主是光,他们在主里面;故如今他们在主里面是光明的。他们的状况应当与所得地位相称,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的子女。

    五9这插句解释行在光中之人所结的果子。

    光明所结的果子(注34)(「光明」有古卷作「圣灵」)包括一切形式的良善、公义、诚实。这里,良善是个概括的词语,包含一切道德上的优越;公义意即在一切向神向人的事上正直;诚实就是忠诚、公平和真实。这些性情融会一起时,基督充满生命的光就在阴郁黑暗的环境中照耀出来。

    五10行在光明中的人不但结出上一节所述的果子,而且能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他们试验每一个思想、每一句说话和每一个举动,看到底主的想法怎样?可以怎样显在主面前?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在探照灯下──言语、生活标准、衣饰、书刊、工作、闲暇、娱乐、家具、友谊、假期、车子和运动。

    五11信徒在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不论直接参与或在态度上容忍宽松。这些暗昧的事,在神在人看都是无益的。这些东西既是毫无益处,保罗就曾对罗马的基督徒发问:「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罗六21)。这些也是暗昧的事:属乎这幽暗、闭上窗户、锁上门、密封的世界。这些事反映人天生喜爱暗昧的,人的行为是恶的(约三19),于是厌恶光明。信徒蒙召不但去禁绝那暗昧无益的事,而且从正面说,他蒙召是去责备(或揭露)行这些事的人。他从两个途径作这事:第一,藉圣洁的生活;第二,靠圣灵的引导说出纠正别人的话。

    五12使徒保罗解释为何基督徒必不可在道德败坏的事上有分,并且必须弃绝。人们暗中犯这等卑鄙的罪是低劣的;就是提起也是可耻的,犯这些罪更不用说了。人发明这些不合自然的罪是很差劲的,说出来也会**听者的思想。故此,基督徒要受教,弃绝这样的罪,连提都不可。

    五13光显明一切在黑暗里的。所以圣洁的基督徒生活揭示出来,对比未重生罪恶的生命。说合宜的指责话,也可将罪的真实一面显明出来。白礼杰说:

    例如当我们的主责备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他们的行为从前在门徒眼中不算穷凶极恶,但当基督以纯净真理的光照亮他们,他们真实的一面便显露无遗了──假冒为善的行为,昔日今日都是讨厌的。(注35)

    本节下半部这样说会更好:凡事被显明的,就是光。(注36)简言之,当基督徒操练作光明的事奉,就是把别人带到光面前。卑劣的人在责备的光照职事下,便变化成为光明的子女。

    当然,这不是没有例外的,并非每个显在光前的人都成为基督徒。但在属灵层次上,这却是一般的原则,光有其繁衍之法。彼得前书三章1节有一个例证,教导信主的妻子藉着她们的生活榜样,得着她们不信的丈夫归向基督:「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样,基督徒妻子的光,就得胜不信丈夫的黑暗,使他们成为光明了。

    五14信徒的生命,应当常象一篇讲章,常揭露四围的黑暗,常向不信者发出邀请:

    你这睡着的人,

    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

    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这是光明的声音,对那些睡在黑暗、躺在属灵死亡中的人说的。光呼召他们进入生命和启迪里去。他们若回应这邀请,基督就要照耀他们,光照他们了。

    五15在以下七节经文里,保罗以一连串的正反劝勉,显出愚昧脚步和谨慎品行的对比。第一个劝勉是他对读者的一般呼吁:行事,不要象愚昧人,当象智慧人。前文已提到,行事是本书信的钥字之一:曾七次提到,形容「个人生命的一切活动」。要谨慎行事,是按神儿女的地位而生活。象愚昧人是指从高处堕落,象世人的行为一样。

    五16以智慧行事叫我们买赎光阴或买回时机。每一天门户都打开,潜质很大。爱惜光阴是指生活过得圣洁,有怜悯人的德行,说话助及别人。这是很迫切的,因为我们身处的世代很邪恶。这些日子提醒我们,神不会常与人争斗,恩典的日子即将结束,在地上敬拜、见证和事奉的时机也即将永远完结。

    五17所以,我们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这点很重要。因为邪恶泛滥,时间又短促,我们会受试探,把所有的年日花在自己所选择的纷乱而狂热的活动中。但这些都是毫无价值,并虚耗力量的。最重要的是找出神每日向我们定的旨意,并付诸实行。这是既有效又有果的唯一方法。我们可以依自己的意思和凭力量去做基督徒的事奉,却完全违背主的旨意。智慧的路是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上分辨神的旨意,又贯彻遵行。

    五18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在北美洲人的文化里,这命令简直令人震惊,又是多此一举,因为完全禁戒酒是很多基督徒的规矩。但我们要谨记,圣经是写给一切文化背境的信徒的,而且在很多国家,酒是餐桌上颇普遍的饮品。圣经没有责备人使用酒,却责备人滥用。圣经推荐人以酒作药用(箴三一6;提前五23)。在加利利的迦拿婚筵上,主耶稣曾变水为酒以款待客人(约二1~11)。

    在下列情况滥用酒是禁止的:

    1.过量(箴二三29~35);

    2.成了习惯(林前六12下);

    3.伤害其它信徒软弱的良心(罗一四13;林前八9);

    4.有损基督徒在社会上的见证,并且不是为神的,荣耀(林前一○31);

    5.若存疑心而喝(罗一四23)。

    保罗建议要被圣灵充满,不要醉酒。二者相提并论未免叫人惊奇。但我们若把两种状况作比较,就能看出使徒保罗为何这样论二者。

    首先,二者有共通之处:

    1.在两种情况,人都膺服在外来的能力之下。一是酒(有时称为「酒精」)的能力;另一是圣灵的能力;

    2.在两种情况,人都是火热的。在五旬节那天,圣灵使信徒火热,叫人误以为是新酒灌满(徒二13);

    3.在两种情况,人的行为都受影响;酒醉是人的身体行动,被圣灵充满是人的道德行为。

    二者有两方面显著的迥异:

    1.酒醉,会放荡和放纵;圣灵的充满绝不会如此。

    2.酒醉,失去自制;圣灵所结的果子是节制(加五23)。被圣灵充满的信徒绝不会有失去自制的表现;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林前一四32)。

    有时候在圣经里,圣灵充满似乎是神权能的恩赐。比方,施洗约翰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路一15)。在此情况,人不用达到任何条件便可接受圣灵的充满,他不是靠行为或祷求换来圣灵的充满,而是主按他所喜悦的把恩赐下来。在这里以弗所书五章18节,信徒受命要被圣灵充满。这包含他本身的行动。他必须达到一些条件,并非自动接受,而是顺服的结果。

    故此圣灵的充满该与他其它职事分开,且与以下的功能不同:

    1.圣灵的洗。这是圣灵的工作,要把信徒融入基督的身体里(林前一二13)。

    2.内住。保惠师藉此住在基督徒的身体里,并赐能力给他,使他能以圣洁、敬拜和事奉(约一四16)。

    3.恩膏。圣灵是恩膏,把主的事教导神的儿女(约壹二17)。

    4.质和印记。我们已看过圣灵是质,保证为圣徒所预备的基业;并且也是印记,保证圣徒可得基业(弗一13、14)。

    这些都是一个人得救后,圣灵在他生命上所显露的职事。每个在基督里的人,自然地得着这洗、内住、恩膏、质和印记。

    圣灵的充满却有所不同。这并非在门徒生命中一次完成的经历,却是一个要不断继续的过程。这个命令依原文直译是「要活在被圣灵充满中」。这可以是由一次转机的经历开始,但是必须要分分秒秒不断继续的过程。今天的充满不能代替明天的。肯定地,这是个梦寐以求的状况,实在也是信徒在地上最理想的状况。意思是圣灵在基督徒生命里通行不受阻,不用多为他的生命担忧;信徒也就能在那时代为神的计划尽忠完成职分。

    信徒怎能被圣灵充满?使徒保罗没有在以弗所书告诉我们,只命令我们要被充满。但圣经别处的经文告诉我们,要被圣灵充满就必须:

    1.承认并除去我们生活上一切所知的罪(约壹一5~9)。很明显,这位圣洁者不能在有罪存留的生命里自由工作。

    2.把我们献上让他管理(罗一二1、2)。这包括把我们的心思、智慧、身体、时间、才干和财富交在主面前。生命每个部分必须在他的主权下敞开。

    3.让基督的话丰丰富富地住在我们里面(西三16)。这包括读经、研经、遵行。当基督的话丰丰富富地藏在我们里面,圣灵充满的结果(弗五19)便随之而来(西三16)。

    4.最后,我们必须虚己(加二20)。一个容器要盛装新的东西,就必须倒空旧的。要被他充满,我们必先倒空自己。

    有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道:

    就象你放下全部罪的重担,安息在基督完成的工作上一样,你也当放下生命和事奉的重担,安息在圣灵现今内在的工作里。放弃自己的努力,每早晨都接受圣灵的引导,不断赞美主并安息,让他管理你和你的日子。每日养成习惯,欢喜倚靠和遵从他,等候他带领、光照、责备、教导、使用,并按他旨意在你里面工作又与你同工。全在乎他的工作并看其为事实,不在乎眼见的和感觉。我们要相信并顺从圣灵作我们生命的管治者,不再背负、管理自己的重担;这样,圣灵的果子就会按他的旨意在我们身上结出来,使荣耀归给神。

    人会不会知道他正被圣灵充满?事实上,我们与主愈接近,便愈能察觉自己是全然不配和罪恶的(赛六1~5)。在他的同在里,我们找不到自己有何可夸(路五8)。我们不晓得自己在属灵上有何过人之处,有什么「已经得着了」的感觉。被圣灵充满的信徒是全神贯注在基督身上,而不是被自己所充满。

    同时,他会知道神正在他的生命里,又通过他的生命去工作。他从超自然的角度看事情。环境奇迹地豁然打开;生命被神感动;事情按着神的时间去发展;甚至自然界的力量也给他效力,似乎扣紧着耶和华战车的轮子。他明白一切,知道神为他又藉他工作;似乎奇怪地不着紧个人利益;在心灵深处,他知道一切都属乎主。

    五19现在使徒保罗列出圣灵充满的四个结果。第一,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会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神的充满打开人的囗,讲说主的事;并扩展人的心,彼此分享这些事。有人看这三类诗都是指诗篇,但我们只肯定诗章是指大卫、亚萨等人蒙启示的作品。颂词并非启示的歌,乃是将敬拜、感谢归给神时用的。灵歌是任何充满感情的创作,写出属灵的主题,纵使未必都直接提到神。

    圣灵充满的第二个证据,是内心的喜乐和向神的赞美,囗唱心和的赞美主。圣灵充满的生命是个喜乐涌溢的泉源(徒一三52)。撒迦利亚是个例子,当他被圣灵充满,便由衷地向主唱颂(路一67~79)。

    五20第三个结果是感谢: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每当圣灵作王,人便将感谢归给神,怀着深深感激之情,并自发地真情流露。不是间歇地发生的,却是层出不穷的。不但是在令人喜悦的事上,而是在凡事上。谁都可以为阳光感谢;要为生命中的暴风感谢,就必须圣灵的能力了。

    得喜乐的最快并最确实的途径是:

    为一切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感谢、赞美神;使这种态度成为你的生活原则。因为事实上任何临到你的灾祸,你若感谢、赞美神,便是把它化作祝福。如果你能行神迹,就没有比这感谢的心灵更大的了;因为不用说一句话,一切临到你的就变成喜乐了。

    五21圣灵充满的第四个检验,是存敬畏基督(或作神)的心,彼此顺服。欧德曼劝告说:

    这是常被忽略的一句。……这是一个基督徒甚少应用的属灵检验。……很多人以为「被圣灵充满」的证据,就是呼叫哈利路亚、唱狂喜的歌曲并用「人不懂得的方言」来赞美。这一切可以是伪装、骗人而毫无意义的。顺服其它基督徒、举止谦逊、谦卑而不愿争论、忍耐、温柔──这些都是圣灵能力的确凿明证。……基督徒之间彼此顺服,要根据「敬畏基督的心」,要尊重他,他是主也是万有的主宰。(注37)

    这就是圣灵充满的四种结果──说、唱、感谢和顺服。但此外最少还有四种:

    1.放胆斥责罪(徒一三9~12)和为主作见证(徒四8~12、31,一三52~一四3)。

    2.事奉的能力(徒一8,六3、8,一一24)。

    3.慷慨而不自私(徒四31、32)。

    4.高举基督(徒九17、20)与神(徒二4、11,一○44、46)。

    我们应该渴慕被圣灵充满,但只可以为神的荣耀,不能为我们自己的荣耀。

    四.呼吁基督徒家居的个人操守(五22~六9)

    五22虽然这是一新段落,但仍然跟上文有紧密关系。保罗列出了彼此顺服是神在我们里面内住充满的结果。从本节至六章9节,保罗指出三方面的家居生活,要顺服神的旨意。

    妻子应当顺服自己的丈夫。

    儿女应当顺服他们的父母。

    仆人应当顺服他们的主人。

    所有信徒在基督耶稣里合一这个事实,并没有把各种地上的关系废除。我们仍然必须尊重神所命不同形式的权柄和政府。每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都基于两桩支柱──权柄和顺服。有些人要执行权柄,另一些则要顺服法规。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在神本体里也能看见:「我愿意你们知道,……神是基督的头。」(林前一一3)神命定人类的政府,只要不会令我们背逆、否认主,我们应当尽量顺服政府。没有政府,就淹入无政权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必然败亡。

    此理在家庭里也一样。一家必须有作主的头,各人必须顺从头。神把作头的位置给了男人。神先创造男人,然后为男人造女人,藉此指出这个秩序。可见,在创造秩序和目的里,神把男人放在权柄的位置上,女人放在顺服的位置上。

    顺服从不暗示属下之意。主耶稣顺服父神,但他并不比父神低。女人也不比男人低。在很多方面,女人都是超越的──奉献心、同情心、勤劳、坚忍心。然而,妻子被命令,要顺服她们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妻子顺服丈夫的权柄,就是顺服主的权柄。在顺服中,要除去勉强或反叛的态度。

    历史上有不少例证,说明人不顺从神的规模所带来的混乱后果。夏娃僭取了领导地位,代丈夫行事,就把罪引进人类中间,造成一切人无法收拾的后果。在近代,不少异端邪说都是由女人发起,她们僭取了神从没有指示给她们的权柄位置。女人离开神所设立给她们的范围,会破坏地方教会、使婚姻和家庭破裂。

    但另一方面,女人完成神指示她的工作角色,是一件很美的事,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见证。箴言第三十一章详细描述这样的一个女人──一个讨主喜悦的妻子兼母亲的不朽记载。

    五23妻子顺服的原因是她丈夫是她的头。丈夫与她的关系,就如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这里救主可解作保护者,如在提前四10一样。请参看达秘新译本JND)所以丈夫是妻子的头,他也是妻子的保护者。他作头,要爱护、带领、引导她;他作保护者,要供应、保护、关顾她。

    我们都知道这教训与今天人们的主张相去甚远。人们指斥保罗是个有偏见的独身汉、大男人主义者和恨女人的人。他们或会说,保罗的观点只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但都是不合时宜的了。这样的言论无疑是正面攻击圣经的默示。这些不单是保罗说的话,而且是神的话。拒绝这些话就是拒绝神,这样,就必带来难处和灾难。

    五24把妻子的角色,比拟教会作基督的新妇,是高贵不过的。教会的顺服是给妻子跟随的模样。她要凡事顺服,就是神旨意下的凡事。如果丈夫要妻子妥协,对主耶稣不忠诚,妻子就不应该这样从夫了。但在所有正常的生活关系上,妻子要顺从丈夫,纵使他不是信徒也要顺从。

    五25倘若只有上一节给作妻子的训示,又没有另给丈夫的,那么所说的就是不算公平,也是一面倒了。但要注意圣经中真理的美妙平衡,相对上有要求丈夫的标准。丈夫不是要使妻子顺服,而是要爱他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人皆尽说,妻子不会不顺服一个爱她象基督爱教会的丈夫。有人写述有一个男人怕自己太爱自己的妻子,叫神不喜悦。一位基督的仆人问他是否爱妻子过于基督爱教会。他回答说:不。那主仆说:「只有在你超越这范围时,你才是过分爱妻子。」基督爱教会,从过去、现在、将来三方面威荣的行动表现出来。在过去,他爱教会,亲自为教会舍己。这是指他在十字架上牺牲的死。他付上极大的代价,藉以为自己买赎新妇。正如夏娃从亚当的肋旁而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教会也从救主受伤的肋旁而被造。

    五26现在,基督对教会的爱显在他成圣的工作上: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成为圣洁意思是分别出来。在地位上,教会已经成圣了;在实际上,她天天都被分别出来。她要经过一个道德和属灵的准备过程,恰似以斯帖被带到亚哈随鲁之前,要经过一年的美容洁净一样(斯二12~16)。成圣的过程是要用水藉着道……洗净。简单说,意思是信徒的生活得以洗净,是藉听取基督的话,并且顺从。故此,耶稣对门徒说:「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约一五3)主又把成圣,与他作大祭司的祷告话牵在一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一七17)正如基督的血一次洗净罪的罪咎和刑罚,神的话也不断地洗去罪的**和污染。经文的教训是,教会并非浸在物质的水里,而是藉着神的话得蒙洁净。

    五27过去,基督的爱已在我们的救赎上显明;现在,正在我们的成圣上看见;将来,要在我们得荣耀上展示出来。主自己把教会……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那时,教会将极其荣美,并且属灵完备。

    裴雅森的呼吁很正确:

    试想想──当主无所不知的眼睛凝视着我们时,在他无瑕疵的圣洁面前,竟找不到任何不洁,就如人面上没有疹皱一样。何等不可思议!(注38)

    格连特同意说:

    没有年老的迹象,没有缺点。只有完美和永远常青的生命,才合宜留在他面前。情感永不退减,也不变坏。那时教会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倘若我们不晓得神如何荣耀地维持他对罪对恶的胜利,而只知道教会历史,就会对这样的描述感到希奇。(注39)

    五28保罗带我们飞越过这基督爱教会的伟大诗章后,现在来提醒作丈夫的,他们要这样效法主: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他们要效法基督的爱,就当爱自己的妻子,正如实际地爱惜自己的身子。

    希腊文的「自己」一词,在22至23节共同了六次。这里强调「自己」,提醒我们神给他百姓的旨意是一夫一妻的婚姻。虽然神在旧约容许一夫多妻的婚姻,但神从来没有赞成这样的事。

    保罗对丈夫与妻子亲密关系的不同描述,也很值得留意。他说,丈夫爱妻子,就是爱自己的身体(28节上)、自己(28节下、33节)、「自己的身子」(29节)。婚姻要求二人真正的合一,二人成为一体;所以男人爱妻子,实际上就是爱自己了。

    五29人天生会爱顾自己的身体。照料身体、穿衣、浴净身体、保护身体、远离不适、痛苦、伤害。身体能常存,在乎顾惜。这样的挂念正是主爱顾教会的影子。

    五30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神的恩典真是奇妙!不但救我们脱离罪和地狱,而且使我们归入基督里,作他奥秘身上的肢体。主给我们是何等的爱:他爱顾我们如同自己的身体。何等的看顾:他喂养我们、使我们成圣、训练我们。何等的保障:他在天上时,他的肢体也必与他同在。我们都与主联合,有同一的生命。若有任何事情影响肢体的时候,也会影响身体的头。

    五31使徒引述创世记二章24节,展示神起初设立婚姻关系的概念。首先,男人与父母的关系,由更高的忠诚关系来取代,就是对自己妻子的忠诚。为了实现婚姻关系的高尚理想,男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第二个特点是丈夫与妻子成为一体:二人真正的联合。只要谨记这两个基本事实,一方面可以消除法律的麻烦,而另一方面婚姻的争执也可免除。

    五32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保罗把婚姻关系的讨论推至高峰,宣告一个从来不为人知的奇妙真理,就是妻子配予丈夫,如同教会许予基督一样。

    保罗说极大的奥秘,意思并不是说十分神秘。反而他的意思是真理的引申意义重大。奥秘在于神在以前的世代所藏起他奇伟的目的,现在已经揭开了。那目的就是在万民中召出民来,成为他荣耀的儿子的身体兼新妇。婚姻关系的完美真体是基督和教会之间的关系。

    与主一灵合无间;

    耶稣在荣耀里的主,

    高抬他流血买赎回来的教会,

    作他身体他新妇。

    ~贝玛莉

    五33本章末节总结使徒关乎丈夫和妻子的话。对丈夫,劝示的结语是:你们各人都当,一个也没例外的,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不但象你会爱护自己一样,而且晓得一个事实,她是与你合而为一的。对妻子,结语是:当常常敬重和顺从你的丈夫。请停下来想想!倘若今天的基督徒男女都追随这些属神的指示,将会有何事发生?答案很明显吧。四处都不会有争吵、分居、离婚的事。我们的家庭会先尝天堂的美福,不象今天常见的情况。

    六1第五章教我们学到,被圣灵充满的一个结果是信徒彼此顺服。例如,一个被圣灵充满的妻子,是顺服丈夫的。这里我们要来学,被圣灵充满的儿女都愿意顺从父母的权柄。儿女的基本责任是在主里听从他们的父母。无论儿女是基督徒,或父母是基督徒,都没有分别。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为全人类而设立的,而不是单为信徒而已。主的命令是在主里听从。首先意思是儿女要听从,态度就如他们听从主一样:他们的听从象对主的一样。第二,只要是与神的旨意相合,他们也当凡事听从。父母若吩咐他们犯罪,就不应期望他们惟命是从。这种的情况他们就要礼貌地推辞,温纯地接受后果,不作报复。但在所有其它的情况下,他们都必须听从。

    他们要听从,是基于四个理由。第一,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基本原则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儿女不成熟、冲动、没经验,要顺服父母的权柄,父母是年长的,凡事会较有智慧。

    六2第二个理由是合乎圣经。保罗引述出埃及记二十章12节:要孝敬父母(也参看申五16)。这个要孝敬双亲的命令,是十诫中第一条特别附带祝福应许的。命令要求儿女尊重、敬爱、听从自己的父母。

    六3第三个理由是命令为儿女的最大益处:使你得福。试想,没有受过教训和督责的孩童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会是很可怜的人,社会难以容忍。

    第四个理由是顺服使我们可以健康到老:在世长寿。旧约时,犹太孩童听从父母并不享长寿。在这福音时代,这并不是一条不破的规则。孝敬长辈不常带来长寿,一个有责任感的儿子会英年早逝。然而,一般来说,操守的生活和顺服会带来健康长寿;而反叛的生活和卤莽常使人无法享晚年。

    六4对儿女的教训后,紧接的是给父亲的提示,以作平衡。他们不应惹自己儿女的气,作无理的要求,不必要的严厉,又常爱唠叨。反而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抚养儿女。教训指管教、督责、言教身教并用。警戒指忠告、责备、训斥。教导孩童,要在主里面;就是照着他在圣经中所揭示的旨意而施行管教,作他的代表行事。

    卫素珊是十七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两个是约翰和查理卫斯理。她曾写道:

    父母尽力使行己意的儿女驯服,就是与神同工,使一个灵魂得着更新、拯救的生命。父母放任儿女时,实在是作魔鬼的工,使信仰无法活出来,又不能彰显救恩。所作的一切是咒诅自己的儿女,灵魂、身体永远灭亡。(注40)

    六5基督徒家庭第三(也是最后的)方面的顺服,是仆人要听从主人。保罗的用词仆人,也可作奴仆。然而,原则可应用到所有仆人或雇员身上。

    雇员的首个责任是听从他们肉身的主人。肉身的主人这词提醒我们雇主在体力和脑力工作的管辖权,但他不能操纵属灵的事,或控制良心上的事。

    其次,仆人要有尊敬的心。惧怕战兢的意思不是畏缩的奴性和可怜的恐惧心,而是负责的尊敬心,和对主并雇主的敬重。

    第三,服务要诚心诚意,或说用诚实的心。我们赚取一小时的工钱,就应当做六十分钟的工作。

    此外,我们的工作应当好象听从基督一般。这句话表示不可分世务和圣工。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当为他,用意是讨主喜悦,尊崇他,吸引人归主。生活上最卑下、平凡的工作,只要为神的荣耀,都是尊贵、可佩的。甚至是洗濯、清理工作!所以有些基督徒家庭主妇这样说厨房的洗涤糟:「我在这里一日三次服侍神。」

    六6我们应当常常勤力,不但是当上司在看着的时候,而且要醒觉到我们的主常在看着。很自然地,当雇主出门的时候,仆人就松懈,但这是不忠诚的表现。基督徒工作表现的标准,不应随着管理人员的所在地而改变。一次,有顾客要求基督徒售货员给他额外的东西,劝售货员说上司不在。但售货员回答说:「我的主常常看着我呀!」我们作基督的仆人,应当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要真心求他的喜悦。欧德曼说:

    这样的想法,劳苦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最卑贱的奴仆的工作,会被视为尊贵的事,以讨基督的喜悦;发自内心的善意,竭尽心力,要得着主的称许。(注41)

    六7此外,我们工作时,也要甘心。不只是外表上的依从,而是内心充满情感,十分开心,十分乐意。甚至上司专横、过分、无理,我们的工作仍能够完成,好象服事主,不象服事人。这种超自然的表现能在我们活着的世上说出最亮的话。

    六8使我们看凡事好象为基督作的一大动力,是主必赏赐行善的确据。不论一个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没有分别。我们的主记下所有为他而作的工,无论是合意的,还是不能接受的;我们的主必赏赐每个用人。

    要作些评论,来完结奴仆的注释:

    1.新约没有低贬奴仆,事实上,更把真信徒喻作基督的奴仆(6节)。然而,无论福音传到那里,虐待奴仆的事就在道德的改革下消失。

    2.新约较多谈到奴仆,少谈到君王。大概,这反映了蒙召的有智慧、能力、尊贵的都不多(林前一26)。大多数基督徒都来自社会和经济上的低下阶层。对奴仆的重视也表明大部分体力劳动者都可以前来享受基督信仰的美福。

    3.这些给奴仆的教训的效用,在早期的基督教日子看见。在拍卖场上,基督徒奴仆常比其它奴仆卖得更高价。今天,对雇主来说,基督徒雇员应该比从未尝恩典的人更有价值。

    六9作主人的也该受同一原则指导。他们应当公平、仁慈、诚恳;更甚的是要小心,避免用骂人、威吓的言语。他们若在这方面约制,就总不会在身体上虐待仆人。要记得他们与为奴的同有一位主在天上。地上的显赫或低微,在主面前都是一样的。主人和仆人有一天都要在主面前交帐。

    五.关乎基督徒争战的劝勉(六10~20)

    六10保罗正来到他这封信结尾。他这番话对神的全家说,激动地呼吁他们作基督的精兵。每个真正的神儿女终会晓得,基督徒人生是一场争战。撒但的大军立志要妨碍、阻挡基督的工作,把个别的精兵摈出局。一个事奉主的信徒,他为主立功愈多,就愈多方面对仇敌的凶猛攻击。魔鬼绝不浪费火力,去攻击虚有其表的基督徒。我们凭己力,无法与魔鬼对抗。所以,首先给我们作准备的命令,是要常靠着主得力,并倚赖他无穷的大能。神的精锐步队,正是那些常察觉自己的软弱、无用,而同时又一心信靠他的人。「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林前一27上)我们的软弱把我们引荐到他的大能大力面前。

    六11第二个命令是要有属神的军装。信徒必须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计谋。我们有必要装备整齐,一两件盔甲并不足用。只有神为我们预备的整套甲胄,才能保护我们刀枪不入。魔鬼会出尽计谋──沮丧、挫折、混乱、道德失败、道理错谬。他深知我们最弱的一环,就集中致力打击。他若一时无从打跨我们,就会另觅他蹊。

    六12这场争战的敌人不是无神主义的哲学家、狡滑的术士、否认基督的邪教士或不信的统治者。争战的敌对者是鬼魔的势力,堕落天使的大军和邪灵所占的巨大势力。虽然我们不能看见他们,但是我们常被邪恶的灵体所围绕。虽然事实上他们不能侵入一个真信徒的生命,但是他们能够**、骚扰信徒。基督徒不可对鬼魔的事情,存一种病态的想法,也不应因怕鬼魔而惶恐度日。神的军装足够给予信徒一切的需要,使他站立得住,抵挡仇敌的猛攻。使徒提到这些堕落天使时,形容是执政的、掌权的,是管辖这幽暗世界的,又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分辨这些势力。也许,他们指灵界的领袖,有不同程度的权柄,如人制度下的国家元首、州长、市长、市议员。

    六13保罗写这信的时候,大概是被穿上全副盔甲的兵士守着。他很快便从本性的事物看出属灵的功课,于是应用为:我们被极凶猛的敌人攻击时,必须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当争战炽烈的时候,我们可以抵挡敌人;在战云已驱走后,还可以站立得住。磨难的日子大概指仇敌随时如洪水般来临。撒但的敌对一浪接一浪涌进来。甚至我们的主在旷野受试探后,魔鬼只暂时离开他而已(路四13)。

    六14第一件军装是真理的带子。我们必须一丝不苟、忠心地持守神话语的真理,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真理来支持我们,并必须在每日生活上应用真理。我们用真理来试验一切事物时,在争战时就有力量,也得着保护。

    第二是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每个信徒都穿上神的公义(林后五21),但信徒也须在个人生活上有品格和正直的表现。有人曾说:「当一个人穿上义行时,这人是坚不可摧的。言语无法抵御控诉,但美好的生命就能够。」如果我们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魔鬼就无目标可打击。诗篇七篇3至5节记载大卫穿上公义的护心镜。主耶稣随时随处穿上这件甲胄(赛五九17)。

    六15兵士必须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这是说,预备好出外传扬平安的好信息,也就是入侵敌人的阵地。我们在自己的营里逍遥自在时,就落在极可怕的危机中。我们的安稳,在乎跟从救主佳美的脚踪登山,传平安,播佳音(赛五二7;罗一○15)。

    我献上双脚为主使用,

    快快行走佳美的道路。

    ~凯弗高

    六16再者,兵士必须拿起信德当作盾牌;当那恶者瞄准他发火箭的时候,就只能打中盾牌,落在地上,无法伤害他了。信德是指在主里的坚固信心,并且信靠主的话。当试探烫热、环境恶劣、疑惑丛生、希望破灭时,信德朝天仰视,说道:「我相信神。」

    六17头盔是神所预备的救恩(赛五九17)。无论争战如何炽烈,基督徒都不可气馁,因为确知至终必然得胜。得着至终拯救的确据,使他不至退缩,更不会投降吧。「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

    最后,兵士要执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的主使用这宝剑去敌挡他的仇敌撒但。主三次引述神的道──他不是随意取几节经文,而是引用圣灵为他预备以应付事情的合适经文(路四1~13)。这里神的道(注42)不是说整本圣经,而是用以特别处理所面对事情的经文。

    华德伟说:

    神给予我们一切所需的保护。我们必须看见,我们与主同行,有「一连串的真理」与我们在一起,使我们的生活在神面前是正的(「义」),与人有正常关系;教我们无论到那里,都寻求与众人和睦。我们可以共同执起信德的盾牌,消灭那恶者所发的火箭;又可以保护自己的思想,不受惊恐、忧虑所伤害;此外还可以使用神的道,在圣灵的能力下产生好的效果。记着,耶稣在旷野胜过他的仇敌,是他一再使用神的话语作利剑。(注43)

    六18祷告并没有包括在军装之内。但我们说祷告是兵士的生命气息,并没有言过其实吧。祷告是他穿上军装、面对敌人时的精神力量。祷告要不断的,不能散漫;要养成习惯,不可一曝十寒。然后,要用不同方式的祷告:公开的、私下的;用心的、自发的;恳求、代求;承认、受辱;赞美、感谢。

    祷告应当靠着圣灵,意思是由圣灵所感动、被圣灵所带领。公式化的祷告只靠死记硬背(并没有思考字句的意思)──这样的祷告在对抗地狱的群魔上有什么价值呢?祷告也必须有警惕性:在此儆醒。我们必须醒觉,不可懒洋洋,心神仿佛,常为琐事分心。祷告要有属灵的热诚、警觉和集中力;也必须勤奋不倦。我们必须不断地求问、寻求、叩门(路一一9)。祈求必须是为众圣徒的。他们也在争战之中,必须得到同胞在祷告中的支持。

    六19至于保罗的个人请求──也为我,白礼杰评论说:

    请注意所表达的非神职化意思!保罗并没有为所有以弗所信徒藏起恩典的宝库,反而他需要他们的祷告,好让他所需的恩典可以从那唯一的永活宝库倾出来给他。(注44)

    保罗在监狱写这封书信,但并没有叫信徒为他早日得释放而祷告。相反,他请信徒代求,使他得着囗才,可以放胆开囗宣扬福音的奥秘。这是保罗在以弗所书中最后一次提到这奥秘。经文提到这是他被捆锁的原因。然而,他完全无悔。刚刚相反!他想更要广传福音。

    六20一般说,使节都享外交豁免权,不会被逮捕、不会被下狱。但是人们差不多对凡事都可作容忍,偏是福音就不能。其它的事情总不会牵起这么样的情绪,造成如此的敌对和质疑,并挑拨起这般的逼迫。所以,基督的代表人是个带锁链的使者。伊迪岳说:

    这位从最有权能君主差来的使者,被授最尊贵无比、紧急的使命,并身负绝对权威的令状,然而竟被下在囚牢里。(注45)

    保罗信息的特别重点,是宣告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今日组成一个新群体,他们同得特权、同认基督作元首。这就鼓动起那些狭窄的宗教人士的敌对了。

    六.保罗的个人问安(六21~24)

    六21、22保罗打发推基古从罗马到以弗所去,告知那里的圣徒他的情况。他推荐推基古为所亲爱、忠心事奉主(作仆人)的兄弟。新约圣经里只有五处提到这个信徒。他是与保罗从希腊去到亚西亚的同工之一(徒二○4)。他是使徒差往歌罗西基督徒那里去的使者(西四7),又被差往以弗所去(比较弗六21及提后四12),也可能到访在革哩底的提多(多三2)。在这里,他有双重使命,就是告知圣徒保罗在狱中的情况,并鼓励他们的心,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至受无名忧虑所困。

    六23结束的经节,是保罗一贯的问安话──平安和恩惠。他融会二者,切望读者得着一切的福分。此外,他把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常用语会合,可以看作书信中最后一次揭开福音奥秘的引述──犹太人和外邦人现今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在本节,他想望读者有平安、仁爱、信心。在生活的种种环境下,平安可以保卫他们的心。仁爱能催使他们敬拜神,并且一同作工。信心可叫他们得力,打基督徒的仗。一切的恩福都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来的;倘若他们不是同等的话,这就不能成为事实了。

    六24最后,所亲爱的使徒祝愿所有真心,以不朽的爱去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真正的基督徒的爱,有恒久的本质:爱火会闪烁不定,有时候会降低,但总不至息灭。

    很久以前,罗马监狱已释放了那被囚的可敬的囚犯。伟大的使徒已进入他赏赐之地,前去亲自面见他所爱的主。然而,这封书信能够传递到我们手里,犹如当日从使徒的心和手笔新近地送来,活泼有力。今天二十世纪,本书信的教导、激励、信念和劝勉,仍然清晰可听。

    我们衷心赞同韦伯罗对以弗所书的评论,现引述作结束的话:

    在这本神的书里,没有一卷书信比这书更尊荣奇伟的。所以,就书信所占的篇幅而言,神差派的使者都无从公允地对待这书。希望我们都来仔细看阅这书,只为寻求圣洁的教训,好使我们比今日生活得更尊贵、高尚,能以荣耀神。(注46)

    评注

    1(简介)莫尔赫(W.G.Moore-head),OutlineStudiesinActsandtheEpistles,页214。

    2(一3)薛弗尔(L.S.Chafer),TheEphesianLetter,页74。

    3(附篇)白礼杰(W.G.Blaikie),Ephesians,PulpitCommentary,XLVI:3。

    4(一10)柏勒(J.G.Bellett),BriefNotesontheEpistletotheEphesians,页6,7。

    5(一17)戴理(R.W.Dale),TheEpistletotheEphesians,ItsDoctrinesandEthics,页133。

    6(一18)最旧和最广泛流传的主要手抄本读作心(直译为kardias,单数义),而不是悟性(dianoias)。注脚的读法无疑是正确的。

    7(一19)迈耳(F.B.Meyer),KeyWordsoftheInnerLife,页92。

    8(一19)薛弗尔(Chafer),EphesianLetters,页57。

    9(一20)迈耳(Meyer),KeyWords,页93。

    10(二3)同上,页140。

    11(二4)伊迪岳(J.Eadie),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Ephesians,页141。

    12(二5)裴雅森(A.T.Pierson),TheWorkofChristfortheBeliever,TheMinistryofKeswick,FirstSeries,页118、119。

    13(二7)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2节和约翰壹书三章2节有时被用作证明我们在天上将会无所不知。但是前一节只解释在天上时信徒间彼此相识的情况,而后一节是说在道德和体质上与基督相似。

    14(二18)伊迪岳(Eadie),Ephesians,页187。

    15(二21)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68。

    16(三1)安汝慈(R.Paxson),TheWealth,WalkandWarfareoftheChristian,页57。

    17(三4)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104。

    18(三8)同上,XLVI:105、106。

    19(三9)安排(和合本)或计划(圣经新译本)的希腊文,尤其是那些用于最早期手抄本的大字(用于抄本的圆体字),很容易被误作指相交的相似字(比较Oikonomia和Koinonia)。注脚是正确的读法,传统读法只有很弱的支持。

    20(三16)詹姆逊、霍石、鲍尔朗(Jameison,Fausset&Brown),CommentaryPracticalandExplanatoryontheWholeBible,VI:408。

    21(三17)史廓治(W.G.Scrog-gie),Paul'sPrisonPrayers,theMinistryofKeswick,SecondSeries,页49。

    22(三18)迈耳(Meyer),KeyWords,页53、54。

    23(三21)威廉斯(G.Williams),

    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925。

    24(四2)韦禾达(W.C.Wright),Ephesians,页85。

    25(四10)格连特(F.W.Grant),Ephesians,TheNumericalBible,Actsto2Corinthians,VI:341。

    26(四11)GranvilleSharp的条例说明,在希腊文,两个职位、名衔或本质由原文kai(和)相连的,只有前头的一个有定冠词,指同一个人。这种文字结构的好例子是彼得后书一章1节中的「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修订标准本(RSV)的自由派译者认为文法的结构表达基督的神性比英王钦定本更强(文法规则在十八世纪末才清楚界定)。在众数义如这里时,规则不常可引用,纵使结构把两个名词紧密地连串在一起(比较文士和法利赛人等等)。

    27(四12)夏云斯(VanceHavner),WhyNotJustBeChristians,页63。

    28(四15)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150。

    29(四19)韦禾达(Wright),Ephesians,页100.

    30(四21)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151。

    31(四24)格连特(Grant),Ephesians,页344。

    32(四32)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Paul'sEpistlestotheGalatians,totheEphesians,andtothePhilippians,页588。

    33(五2)迈亚(Meyer),TheHeavenlies,页25。

    34(五9)NU文本读作光明(photos),而不是作圣灵(Pneumatos)。

    35(五13)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209。

    36(五13)艾理国主教和欧尔福都赞同这个译法。

    37(五21)欧德曼(C.R.Erdman),Ephesians,页106。

    38(五27)裴雅森(Pierson),TheWorkofChrist,页138。

    39(五27)格连特(Grant),Ephesians,VI:350。

    40(六4)柯威廉在著作BibleHintsonRearingChildren中引述,页19。

    41(六6)欧德曼(Erdman),Ephesians,页119。

    42(六17)这里保罗没有用广泛通行的字logos,而用了rhema(跟英语的修辞学rhetoric一字有关),是个常见的字和说法。这里从神来特别的「道」是为特别的需要。有时候,logos和rhema实际上是同义词。

    43(六17)华德伟(D.Watson),Discipleship,页183。

    44(六19)白礼杰(Blaikie),Ephesians,XLVI:260。

    45(六20)伊迪岳(Eadie),Ephesians,页480。

    46(六24)韦伯罗(H.W.Webb-Peploe),GraceandPeaceinFourPaulineEpistles,TheMinistryofKeswick,FirstSeries,页69。

    
新约 腓立比书
    简介

    「在恩典的覆盖下,一本亲切的小品。」~朱伟慈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任何地区、任何城市中,一个宗派的「第一家教会」,在该宗派会友的眼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地位。试想象第一家被人认识的教会──在任何宗派存在之前,不单是在某个城市建立,而是在整个欧洲所建立的,她的重要性应有多大!腓立比教会就是这样一个教会,她位于古时的马其顿(希腊北部),保罗在罗马帝国传福音时,因回应马其顿的呼召而转向西行,不向东行。西方的基督徒(甚至是非基督徒,若他们知道日后从基督信仰所享有的蒙福的副产品)应为此感到多么兴奋!福音当日若没有进入欧洲,也许今天亚洲教会要差遣宣教士到欧美各地,而不是欧美教会差遣宣教士往亚洲了。

    腓立比教会十分慷慨,多次把捐赀送给保罗。从人的角度看,这就是保罗写这封「答谢信」的原因。

    然而,腓立比书还不止于此。本书真正是一卷喜乐的书信──「喜乐」一词以不同形式在全书出现超过十二次。无论在什么景况,保罗都知道怎样喜乐(四11)。此外,在这封「快乐」的书信中,保罗甚少作出争论或消极的劝勉。

    基督徒可以喜乐的主要原因是神的儿子愿意降世为人──并作为一个受束缚的奴仆!他在世上不停地医治和教导,并且一直步向死亡──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章5至11节以一段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这伟大的真理;许多人相信这是一首早期的基督徒诗歌,或是由保罗引述,或是出自他的手笔。这段经文甚至也教导藉谦卑达至合一,在新约中,教义总是带着责任──现今教会往往把两者分割,带来可悲的结果。

    这就是腓立比书,在整部神话语中一卷最快乐和最有吸引力的书信。

    贰.作者

    多半学者都认为保罗是腓立比书的作者,这可说是不争的事实了。我们主要是引述一些证据,使论点完整。有些学者说他们在腓立比书中,看见两信合而为一的痕迹,或至少谦卑仆人的一段(二5~11)是加插进去的。这些理论并没有抄本证据的支持。

    本书的外证是强而有力的。很早期便引述本书的──常常特别提到这是保罗的作品──有伊格那修、罗马的革利免、坡旅甲、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特土良。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经目都以保罗为本书的作者。

    除了一章1节明显地提到保罗外,整卷书的风格和用字都与保罗的语调吻合。反对保罗是作者的论点都是不足取的,例如坚持一章1节提到的「监督、执事」,显示本书并不是保罗在世时写成的。我们若以后期「主教」的观念来理解第一世纪的监督,这论点便可成立。可是,保罗在教牧书信和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使用「监督」一词(episkopoi,这希腊字意义为监督或管理人)都作为「长老」的同义词。此外,我们要留意腓立比教会这一群会众,有「诸位监督」。

    甘纳第美妙地概述了本书的内证:

    也许没有别的保罗书信比本书有更高的真确性。本书朴实、感情细致,且是真诚的倾心吐意,那是不能伪装的。(注1)

    叁.写作日期

    象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一样,腓立比书是保罗在狱中写成的,因此归类为「监狱书信」。虽然其余三封书信几乎无疑是在相同的时间(约主后60年)写成和送出,腓立比书却显然是较后期的作品。马吉安特别指出保罗在罗马写成此信,这说法跟本书一章13节和四章22节吻合,因这两节经文暗示罗马是本书的原著地。保罗被囚于罗马两年之久;书中的提示暗指腓立比书是写于那段时间的末期。例如,一章12至18节暗示保罗到罗马后便开始传福音,至写信时已有好一段日子。一章12、13、19节及23至26节似乎显示保罗的案件快将有所判决(大概是积极的──即将获释)。

    这些事实,加上书中暗示保罗被允许写信、探访和接受金钱的馈赠等,都告诉我们成书日期约为主后六十一年尾。

    肆.背景与主题

    使徒保罗在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已抵达远方的特罗亚。这在基督教宣教历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特罗亚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岸,相隔着爱琴海,与希腊遥遥相对。一天晚上,使徒保罗在异象中看见一个马其顿人,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徒一六9)保罗便马上与提摩太,也带同路加和西拉渡到马其顿去。他们首先到达欧洲的尼亚波利,然后再进入内陆的腓立比。腓立比城当时是一个罗马驻防城,由罗马军官辖管,城中的居民享有罗马公民的权利和特权。

    在安息日,几位福音使者下到河边,那里有一个妇女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一六13)。妇女中有一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卖紫色布的人。她接受了福音信息后,便成了今可知的、欧洲大陆上第一个归信基督的人。

    可是,保罗逗留在腓立比期间,并非完全平安。有一个被巫鬼所附(能预言未来事件)的使女遇见这几位神的仆人,一连多日跟着他们,并喊叫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理。」(徒一六17)使徒保罗不愿意接受一个被邪灵附着之人的见证,于是吩咐鬼从她身上出来。因这使女预言的能力而大得财利的众主人看见此事发生,便对保罗大感愤怒。他们把他和西拉拉到市上去见罗马政府的代表。这些官长跟着便吩咐人把他们鞭打,然后下在监里。

    腓立比监狱中发生的事现在已人所共知。在半夜时分,保罗和西拉在狱中祷告唱诗赞美神。忽然地大震动,监门全部打开,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禁卒见状,以为囚犯已逃走了,就拔刀要自杀,保罗及时制止他,向他再三保证,所有囚犯都没有逃去。禁卒便呼喊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他所得着的回答,是一句重要的话:「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一六31)神的恩典在腓立比又赢取了另一次的胜利。到了天亮,当地的官员催促保罗和他的同伴尽快离开那城。保罗却拒绝离去。他提醒他们说,他们曾鞭打他──一个罗马公民,并在没有公平审讯下便把他下在监里。官员多番恳求他们离开,保罗和他的同伴便首先到吕底亚的家,然后离去(徒一六40)。

    约十年后,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信徒。他又再度下监。腓立比信徒听闻保罗在监里,于是以金钱为馈赠派人送给他。以巴弗提受命把这分馈赠送给保罗。其后,他决定稍作逗留,帮助保罗处理他的困难。以巴弗提在执行任命期间,自己也病倒了;这病还令他几乎丧命。但神怜悯他,使他康复。现在他准备返回腓立比,回到家乡的教会,因此保罗请他把这封答谢信带回去。

    腓立比书是保罗最私人和亲切的书信之一。本信清楚显出这教会深受保罗喜爱和尊重,阅读本信时,我们会发现这位伟大的使徒跟他亲手建立的教会,有一种十分亲切的关系。

    大纲

    壹.保罗的问候、赞美和祷告(一1~11)

    贰.保罗的入狱、期望和恳请信徒坚忍(一12~30)

    叁。根据基督谦卑和舍己的榜样,劝勉信徒合一(二1~16)

    肆。保罗、提摩太、以巴弗提活象基督的榜样(二17~30)

    伍.警告信徒防备假师傅(三1~3)

    陆。保罗为基督抛弃世袭的权利和个人的成就(三4~14)

    柒.劝勉信徒效法他走天路(三15~21)

    捌。呼吁信徒要和谐、互助、喜乐、忍耐、常常祷告、思想生活有节制(四1~9)

    玖.保罗为圣徒送来的金钱献上感谢(四10~20)

    拾.结语的问安(四21~23)

    
新约 腓立比书注释
    壹.保罗的问候、赞美和祷告(一1~11)

    一1在本信开首,保罗和提摩太便已相提并论。这并不表示提摩太协助保罗写本信。保罗初次探访腓立比时,提摩太便跟保罗在一起,因此腓立比的圣徒也认识他。现在,使徒保罗开始写本信时,提摩太也与他在一起。

    保罗现在已一把年纪(门9),而提摩太仍然年轻。这样,年老的和年轻的正同负一轭,一起服侍一位最好的主人。朱伟慈以优美的字句表达这情景:「那是春天和秋天,活力和经验,冲劲和智慧,幼弱的盼望和安静与丰富之确据的结合。」(注2)

    两人都被描述为基督耶稣的仆人。两人都爱他们的主,各各他山的情义叫他们一生服侍他们的救主。

    本书是写给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凡」(所有)这字常在本书中出现,保罗对所有主的子民都存着亲切的关心。

    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指出信徒的双重地位。在属灵的地位而言,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被神分别为圣的。在地理位置而言,他们是在腓立比。他们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

    使徒保罗又提到监督和执事。监督是教会中的长老,他们牧养神的群羊,并以本身敬虔的榜样来带领群羊。执事是教会的仆人,他们主要管理教会的事务,如教会的财政等。

    教会中只有这三群人──圣徒、监督、执事。若教会里有一位全权的牧师,保罗应该提到,但他却只是提到监督(复数)和执事(也是复数)。

    这里描绘了一幅早期简朴教会生活的图画。先有圣徒,然后是他们的属灵老师,最后是负责庶务的仆人。只此而已!

    一2在保罗特有的问安语中,他祝愿圣徒有恩惠平安。恩惠大概不是指罪人悔改时所蒙的恩,而是指他每次有需要时,必须不断在施恩座前祈求的恩惠(来四16)。同样地,保罗为他们恳求的平安也不是与神相和,因为他们已经与神和好了,这平安是透过祷告和感恩而得的属神的平安(四6、7)。

    上述两种祝福都是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那里来的。使徒保罗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约五23)。毫无疑问,保罗是以耶稣基督为神。

    一3保罗至此涌溢出一首感谢的歌。对使徒保罗来说,那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保罗和西拉初次在腓立比下监时,监牢里也充满着他们的歌声。他写这信时,大概是身在罗马的监牢──但他仍然在夜间歌唱。保罗确是不屈不挠的!每逢想念腓立比的信徒,保罗心里就充满感谢,他们不单是他在真道上所生的儿女,也在许多方面证明他们是一个模范的教会。

    一4每逢为腓立比信徒祈求的时候,保罗常是欢欢喜喜的祈求。对保罗来说,为他们祈求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苦差。从这段经文和许多保罗书信中类似的经文,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祷告的人。我们不需要再找别的原因,去解释他为何被神重用。我们想起保罗到过多少地方,认识多少基督徒,便会希奇他怎能跟他们所有人维持这种个人亲密的关系。

    一5他为腓立比信徒感谢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头一天直到如今,都是同心合意的兴旺福音。同心合意可能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但也有祷告上的支持,全心全意为福音的广传而努力。保罗提到头一天,我们必会想到,当这封信在腓立比教会中公开朗读时,那信了主的禁卒不知是否仍然活着。若他仍然活着,保罗这样提到自己初次把福音介绍给腓立比人,必定会触动他的心弦。

    一6使徒保罗想到腓立比信徒在基督徒生命中有好的开始,他深信神动了善工,也必成全这工。

    他动了善工,

    他大能的膀臂必成全;

    他的应许不会落空,

    却总是是的,总是阿们。

    ~杜普莱迪

    善工可能指他们的得救,或指他们为兴旺福音而奉献金钱。耶稣基督的日子指他再来的时候,到时他要把子民领往天家。这可能包括基督的审判,那时他要评核和奖赏那些事奉他的人。

    一7保罗感到他为腓立比信徒感恩是应当的,在他心里,他常常记得腓立比信徒怎样忠心地支持他,无论他受试炼、被下狱、或周游各处辩明证实福音。辩明福音指回应别人的批评,证实福音指在那些已接受福音的心灵里,更坚固地建立福音的信息。温尼说:「福音既能退敌,也能坚固接受的人。」(注3)这里的恩是指从神而来的,不配得的能力,为了在面对攻击时仍能继续作主的工作。

    一8使徒保罗记念他们忠心地与他同工合作,这使他切切希望再与他们在一起。他求神见证他怎样体会基督耶稣的心肠,切切的想念他们众人。我们若记得保罗生来是犹太人,现在却写信给一群外邦人,我们便知道保罗的爱是多么不寻常。神的恩打破了世世代代的仇恨,现在他们都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一9保罗由感谢转向祷告,他会否为他们祈求财富、生活舒适,或免于困难?不,他是祈求他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常常增多。基督徒生活的主要目标是爱神和爱弟兄,但爱不单是感情上的事。为要有效地事奉主,我们必须使用智慧和见识。否则,我们的努力便是徒然。因此保罗祈求腓立比信徒不单能继续彰显基督徒的爱,也叫他们以完全的知识和见识,来运用他们的爱心。

    一10这样被启发的爱能使他们分辨更美好的事。在生活的各方面,有些事情是好的,有些是更好的。好的往往与更好为敌。为了有效地事奉主,信徒必须能作出分辨。

    被启发的爱也能使他们避免那有问题的事,或明显的错误。保罗要他们诚实(注4),即光明正大,并在基督的日子无可指摘。无过不是说没有罪。我们各人都会犯罪,而无可指摘的人是能认罪和远离罪,并向所得罪的人求饶恕,若有可能,便赔偿别人的损失。

    基督的日子,如在第6节,是指被提和其后对信徒工作的审判。

    一11在使徒保罗的祷告中,最后要祈求的是基督徒能结满了仁义的果子,意思是能使人产生仁义的果子,或能叫基督徒活出正义的生活的各种品格。这些品格的源头是耶稣基督,他们的目标是叫荣耀称赞归与神。保罗这个祷告可与以赛亚书六十一章3节的话完全看齐:「使他们称为公义树(结满仁义的果子),是耶和华所栽的(靠着耶稣基督),叫他得荣耀(叫荣耀称赞归与神)。」

    史乐民写道:「『果子』一词……跟我们与基督的关系和他对我们的期望有密切关系。接在葡萄树上的枝子目的是要结果子。」(注5)

    贰.保罗的入狱、期望和恳请信徒坚忍(一12~30)

    一12祷告已结束。保罗跟着数算他的祝福,就是他被下监而得到的益处。朱伟慈称这部分为「不幸中的大幸」。

    使徒保罗愿意弟兄们知道他所遭遇的事,即他的受审和入狱,结果更是叫福音兴旺,而不是人所预期的使福音受阻。这是又一个奇妙的例证,表明神怎样败坏魔鬼和人的诡计,在似是悲剧的事件中带出胜利,从污泥中绽放出美丽。「人纵有恶径,神也有他的道路」。

    一13首先,保罗的捆锁已显明这是为基督的。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人已知道他被下监,是因为他为基督作见证,而不是因他犯了法或犯了罪。

    他受捆锁的真正原因,在御营全军和其它地方,已广为人知。御营全军可指:(1)整个王宫护卫军队,即守卫在罗马皇帝宫室的御营士兵;(2)整个王宫,这里包括所有住在其中的人。无论如何,他的下监成为了他在罗马皇室代表中的见证。

    德鲁雷写道:

    在罗马狱中,这囚犯的手臂被锁链系在狱卒身旁,狱卒要听闻囚犯为基督受苦的故事,而他翌日可能就要在尼禄身旁侍奉。(注6)

    一14他被囚的另一个好结果,是其它基督徒为主耶稣作见证时,也不会那么惧怕。逼迫往往能使安静内向的信徒变成勇敢的见证人。

    一15有些人的动机是嫉妒分争。他们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和爱争论。

    另一些人则有诚恳和纯正的动机;他们传基督是出于好意,目的是协助使徒保罗。

    一16嫉妒的传道者以为他们这样做,会使保罗在狱中受苦更多。他们所传的信息是好的,但却存心不良。基督徒的事奉竟然靠着肉体的力量,出于贪婪、斗争、骄傲和嫉妒的动机,多么叫人沮丧。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在事奉主的时候,必须省察自己的动机是否纯正。我们不可为了表现自己,为了一个宗派的冒升,或为了打击其它基督徒。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叫我们知道行使爱心时要有知识,能分辨。

    一17有些人传福音是出于纯正真诚的爱心,知道保罗是决意要维护福音。他们在事奉中没有自私,没有党派观念,没有恶心。他们知道保罗是为维护福音而被下监的。因此,他们决意当保罗仍在狱中时,继续完成他的工作。(译按:中文和合本与原著新英王钦定本根据不同抄本,因此第16节和本节次序刚好倒转了。)

    一18保罗不因一些人不良的动机而灰心失意,两群人都把基督……传开了,保罗为此而感到欢喜。

    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这样艰难的景况下,也不自怜,或博取别人的同情。相反,他心里充满主的喜乐,并鼓励他的读者与他一同喜乐。

    一19前景是叫人鼓舞的。使徒保罗知道整件事最终必叫他得救。这里的得救不是指保罗灵魂的得救,而是指他从狱中得释放。这是指神要使用腓立比信徒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工作或帮助,来使保罗得着释放。我们要为保罗看重这样一群软弱的信徒的祷告而感到惊奇。他认为他们的能力足以挫败罗马的计划和强大的权势。那是真的;基督徒可以藉着祷告,影响国家的命运和改变历史进程。

    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意指圣灵为他伸张的能力──圣灵供应给他的力量。一般来说,那是指「圣灵供应给信徒的无限的资源,这资源能使信徒在任何景况下都能站立得稳」。

    一20他想到信徒的代祷和圣灵的帮助,表示切切盼望自己永不会羞愧,而能常常无所畏惧地为基督作见证。

    无论审判结果如何──无论他能获释或要受死──他的目标是基督在他身上照常显大。显大的意思不是使基督变得更伟大。他已经是伟大的,而我们不能作任何事使他更伟大。显大的意思是叫基督被人尊敬或赞美。金尔指出,我们可以怎样于在生时叫基督在我们身上显大:

    用嘴唇叫他显大──喜乐地为他作见证;用双手叫他显大──喜乐地事奉他;用双脚叫他显大──喜乐地作他的差事;用双膝叫他显大──喜乐地跪下来为他的国祷告;用肩头叫他显大──喜乐地肩负彼此的重担。(注7)

    基督也可以藉死在我们的身上显大──身体为事奉他而衰残;身体被残忍的长矛刺透;身体被石头掷得满身破损或受火刑。

    一21简单来说,这就是保罗的生活哲学。他不是为名利或享乐而生活。他生活的目标是去爱、去敬拜和事奉主耶稣。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象基督的生命。他盼望救主能透过他去彰显他的生命。

    我死了就有益处。死了就是与基督同在,并且永远象他;就是以不犯罪的心,不会偏离的双足来事奉他。平常我们不会以死为我们的益处。悲哀的是,今天人的展望似是:「活着就得着世上的益处,死了就不再有益处。」但朱伟慈说:「对使徒保罗来说,死并不是一个黑暗的通道,我们的财宝并不会腐朽变坏。那是一个充满恩典的过渡,是『通往光明的隐蔽通道』。」(注8)

    一22若神的旨意是叫保罗在肉身活着多一点时间,那就是要成就他工夫的果子。他可以给主的子民多一点帮助。但他很难作出决定──返回他所爱的救主身边,还是留在世上服侍主,这也是他心爱的工作。他不知道该挑选什么。

    一23在两难之间,意思是要在两者中作一选择──返回天家或留在世上作基督耶稣的使徒。

    他热切地盼望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若他只是考虑自己的好处,无疑他会作出选择。

    留意保罗并不相信任何有关灵魂安睡的理论。他相信基督徒死后会与基督同在,享受与主同在的喜乐。多么荒谬,象今天一些人一样,竟然说:「活着就是基督,睡了就有益处。」或「离世安睡,是好得无比的。」新约用「睡了」来形容信徒死时身体的状态(帖前四14),而不是形容他的灵魂。灵魂安睡是杜撰出来的理论。

    也请留意不要把死亡和主再来混淆起来。人死的时候,是离世与主同在。在教会被提的时候,是主来接我们。

    一24为腓立比信徒的缘故,保罗留在世上多一点时间更是要紧的。我们不能不受这心灵伟大的人那无私之爱所感动。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舒,而是想到怎样对基督的工作和他子民的福祉是最好的。

    一25既然这样深信──深信他仍要在世指导、安慰、鼓励圣徒──保罗知道当时他不会被处死。他怎样知道?我们相信他既与主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圣灵必能把这知识给予他。「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诗二五14)那些与神深交、安静默想的人,能听到神的声音,这声音被今天生活中的繁忙、嘈杂和喧闹掩盖了,惟有贴近神的人才能听到。保罗是贴近神的。

    保罗在肉身活着,便能激发他们灵里长进,增加他们的喜乐,因他们信靠主,那喜乐是属于他们的。

    一26保罗既免于死,在世得着更长的寿命和事奉的日子,腓立比信徒在他再次到访时,应有更多理由要欢乐。保罗到达腓立比时,他们必会紧紧拥抱他,与他亲嘴,并赞美主,这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也许他们会说:「保罗,我们一直为你祷告,但老实说,我们并没有期望在这里再见到你。主竟再次差你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多么感谢赞美主!」

    一27保罗在此加上一句提醒的话:「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基督徒应该有基督的模样。天上的子民行事为人应有天上的样式。我们应按着自己的身分来行。

    使徒保罗除了呼吁他们要言行一致外,也请他们操守坚定。他特别希望无论他亲自到访,或是不在他们那里,只是听见他们的景况,也可知道他们有同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即基督信仰,齐心努力。基督徒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他们不应互相倾轧,而应彼此联手对付敌人。

    一28他们也不要怕福音敌人的惊吓。面对逼迫而无惧有两重意义。首先,那是敌挡神之人要灭亡的凶兆。其次,那是勇敢地面对敌人烈怒之人得救的记号。这里的得救用于将来的含意,指圣徒最终要免于试炼,身体灵魂都要得赎。

    一29腓立比信徒应记得为基督受苦和得以信服基督是他们的权利。

    杰佛夫.约翰博士说,有一次他被一群愤怒的异**包围,并被他们殴打。他用手掩着面,当他挪开手时,看见手上竟染满鲜血。「他心里充满一种被高举的超凡感觉,并且因自己配得为基督受苦而喜乐。」在基督信仰中,受苦竟也被高举至这样一个高超的境界,不是很叫人注目吗?真的,「当人与那位无限者相交,就是一件琐事,也有不朽的火为它燃烧。」十字架使人尊贵和高尚。

    一30本节可与上一节连系如下:

    你们已得着为基督受苦的权利,因为你们参与争战,正如我在腓立比时,你们在我身上所看见,现在又听见我仍在参与的争战一样。

    叁.根据基督谦卑和舍己的榜样,劝勉信徒合一(二1~16)

    虽然腓立比教会在许多方面都可作众教会的榜样,且保罗也有理由亲切地称赞他们,但他们中间也有彼此不和的暗涌。有两个妇人──友阿爹和循都基──彼此有不同的意见(四2)。我们最好记得这一点,因为使徒保罗在第二章,直接处理神子民间之争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1本节中的若并不是代表疑惑,而是用于理论。本节列出使信徒和谐相处,彼此合作的四个要点。使徒保罗是说:「我们在基督里既有这么多劝勉,他的爱心既有这么大的说服力,圣灵既已使我们一起有这样奇妙的交通,基督信仰中既有这么多的慈悲怜悯,我们就应该彼此融洽相处。」

    迈耳描述这四个动机如下:

    1.基督的诱因,

    2.爱心所给予的关怀,

    3.圣灵的分享,

    4.慈悲与怜悯。(注9)

    显然使徒保罗是根据信徒对基督共同的热爱、共同被圣灵拥有,恳求他们要合一。因着在基督里的种种,他身体的各肢体应有同一的意念、爱心、心思、意见。

    二2若这些论点对腓立比信徒来说是重要的,保罗就以这些论点为基础,恳求他们使他的喜乐满足。到这时候,腓立比信徒确已给予保罗很大的喜乐。他没有一刻曾否定这一点,但现在他求他们使他喜乐的福杯满溢。他们可以做到,只要他们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

    这是否说所有基督徒的思想和言行都要相同?神的话并不曾这样暗示过。虽然我们必须在基督信仰的主要原则上意见相同,但显然在许多次要的事情上,必有不同的意见。划一与合一并不相同,我们可以合一而不划一。虽然我们不一定在次要的事情上意见一致,但在不涉及主要原则下,为了别人的好处,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收敛一下。

    意念相同的真正意思是有基督的意念,从他的角度去看事物,按着他的反应来作出反应。爱心相同意指对别人所显出的爱心,与主向我们所显的爱心相同,那是一种不计代价的爱。有一样的心思意思是向着同一个目标和谐地同工合作。最后,有一样的意念意思是有合一的行动,显出基督的心意正指挥着我们的活动。

    二3凡事总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因为这两样是神子民合一的最大敌人。结党是要当首领的一种欲望,且不计较代价如何。贪图虚浮的荣耀指骄傲或自我表现。每当你看见有人喜爱结集私党,或高举他们自己的主张,你就会发现争论和结党在萌芽。本节下半部提出补救的方法,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这不是说我们要看罪犯的道德比我们高,而是我们应不自私地为别人而活,把他们的利益放在我们自己之上。我们从神的话语中读到这样一个劝勉是很容易的事,但要了解其中的意义,并付诸实行又是另一回事。看别人比自己强的意念完全与人类的观念相反,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去这样做。只有当我们有圣灵的内住和赐力,我们才能做得到。

    二4要解决神子民中间的问题,方法就是多关心别人的事,过于自己的事。本节中的别人确实是本章的钥字。我们若献出生命来服侍别人,便能超越人自私结党的心。

    是别人,主啊,是的,

    让「别人」成为我的座右铭;

    求主助我为别人而活,

    好叫我活着象你。

    ~梅格斯

    二5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保罗要把主耶稣基督的榜样展示在腓立比信徒眼前。他表现的是哪一种态度?他对待别人的言行有何特征?金尔描述主耶稣的心思如下:(1)无私的心;(2)牺牲的心;(3)服事的心。主耶稣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别人。(注10)

    他不曾为自己的忧伤流眼泪,

    只有汗如血点为我流。

    ~盖伯励。

    二6读到基督耶稣本有神的形象,我们知道他从永恒已存在为神。本节的意思不是他只是象神,而是他实实在在是神。

    但他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我们在这里必须分辨位格上和地位上的与神同等。在他的位格而言,基督一直都是,而且将来也是与神同等。若要他放弃这位分,那是不可能的。但地位上同等却有所不同。从亘古之先,基督在地位上已经与父神同等,享受天上的荣耀。但他不以为这地位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持守的。当世上充满失丧的人,需要他的救赎,他便甘愿放弃这地位上的与神同等──即天上的安舒和喜乐。他不以为那是他要在任何景况都紧握着的东西。

    因此,他愿意到世上来,忍受罪人对他的顶撞。父神从没有被人吐唾沫,或殴打,或钉十字架。在这意义上,父比子大──不是在位格上比他大,而是在地位上和生活形式上比他大。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8节曾表达这观念:「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换句话说,门徒应该为着基督要返回天上的家而喜乐。主在世上的时候,曾被残忍地对待和拒绝。他的状况曾比父神卑微。在这意义上,父神是比他大的。但当他返回天家后,他的状况和位格,都要父神同等。

    纪霍德解释说:

    因此,第二句(「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所描述的就不是指其本质,而是指存在的模式;存在的模式可由一种转为另一种,但主要本质却不变。让我们看看保罗自己的例证。哥林多后书八章9节说:「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里在两种情况下,都只是存在模式的改变,而不是本质的改变。一个穷人成为富人后,他的存在模式改变了,但他作为人的本质却没有变。神的儿子也是这样,从富足荣耀的存在模式(那是他神性本质的彰显),他为我们的缘故(在他的人类生命而言),降至无限微卑、贫穷的存在模式;他连同人的本质取了这存在的模式。(注11)

    二7反倒虚己。字面的意义是:「但他倒空了自己。」马上出现的问题是:「主耶稣从自己倒空了什么?」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必须极度小心。人试图解释这种倒空,结果往往抹杀了基督神的属性。例如,有些人说,主耶稣活在世上时,不再有全知全能的本质。他不可再在同一时间存在于所有地方。他们说,主耶稣降世为人时,曾放下这些神的属性。有些人甚至说他也受着人的各种限制,他也会犯错,他也会接受当时庸俗的意见和神话!

    我们全然否定这种说法。主耶稣降世时并没有放下神的任何属性。

    他仍是全知的。

    他仍是全在的(同时存在于所有地方)。

    他仍是全能的。

    他所倒空的,是他与父神同等的地位,并以人类肉体遮盖着神性的荣耀。虽然他的荣耀被隐藏起来,但却是存在的;有时他也彰显自己的荣耀,如在登山变象时。他活在世上时,没有一刻是不拥有神所有属性的。

    他把最神圣的装束弃置了,

    并用泥土把神性的位格遮盖,

    他在那装束内彰显奇妙的爱,

    重拾那些他从来没有拿走的。

    如上文所说,我们解释「他倒空自己」时,必须十分小心。最安全的方法是用随后的经文来作解释。他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换句话说,他倒空自己的方法是取了一些他从前没有的东西──人性。他没有放下他的神性,只是放下他在天上的地位,而且只是暂时性的。

    若他只是一个人,这行动算不上是倒空自己。我们生在世上并不是倒空了自己。但神成为人,则是他把自己倒空了。事实上,只有神可以这样做。

    取了奴仆的形象。救主道成肉身的生活,可用约翰福音十三章4节概括起来:「耶稣……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手巾或围巾,是一个服事的标记。那是奴隶的标记。宝贵的主耶稣也用了这记号,因为他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二○28)。让我们停下来,再思想这段经文的思路。腓立比的圣徒之间起了争论。保罗劝勉他们以基督的心为心。简言之,这里的论点是,基督徒若愿意降卑,服侍别人,并愿意舍弃自己的性命,圣徒之间便不会有争论。人若愿意为别人死,一般来说是不会与他们争吵的。

    基督常常都存在,但他生在世上成为人的样式,意思是「作一个真正的人」。主的人性与他的神性一样真实。他既是真神,也是真人。那是多么奥妙的事!没有一个被造的人能够明白这事。

    二8本段经文的每一部分,都描述神的爱子不断加深的降卑。他不但愿意离开天上的荣耀!他更倒空自己!他取了奴仆的形象!他成为人的样式!至此经文说他自己卑微!为了拯救我们这些有罪的灵魂,他愿意降至最深的深渊。愿他荣耀的名永远得着称颂!

    他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这在我们眼中是不可思议的!纵使要他付上性命,他也顺服。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意思是他顺服到底。他就是那卖掉所有去买那贵重的珠子的商人(太一三46)。

    且死在十字架上。钉十字架是最羞辱的死刑。它可与绞刑、电椅,或毒气室──只为杀人者而设的──相比。十字架就是天上至荣耀的主,降至世间来的时候,世人为他而设的死刑。他不可以自然地寿终正寝,他不可以意外地死去,却要羞辱地死在十字架上。

    二9这里有一个突然的转变。上述几节描述了主耶稣所作的。他选择了自我降卑的道路,他没有为自己争取名誉。他自己卑微。

    现在我们来看神所作的。救主自己卑微,神则将他升为至高。他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名誉,神却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他屈膝服侍人,神却宣告万膝要向他跪拜。

    对腓立比信徒来说──并对我们来说──这段经文蕴含的教训是什么?那教训就是,通往天上的路要向下走。我们不应高举自己,却要作别人的仆人,这样,到了时候,神就要把我们升高。

    神高举基督,使他从死人中复活过来,并打开天门迎接他,叫他坐在自己右边,且不止于此──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对于此名是什么,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有些说那是耶稣一名,当中包含耶和华的名。以赛亚书四十五章22至23节宣告万膝要向耶和华(神)的名跪拜。

    有些则认为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只是一种修饰的方法,是指宇宙间一个最高的位置,是一个代表优越和治权的位置。上述两种解释都可接受。

    二10神对基督的救赎工作完全满意,以致他吩咐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都要向他屈膝。并不表示一切生物都会得救。那些现在不愿意向他屈膝的,有一天会不得不这样做。那些在他施恩的日子不去与神和好的,到了他审判的日子就要屈从。

    二11带着无比的恩典,主从荣耀的天上降至伯利恒,再往客西马尼,最后至各各他山上。神却赐他尊贵荣耀,叫世人都向他下拜,并向世人宣布他的主权。那些否认他的人,有一天要承认他们的愚昧,承认他们的错误,并承认拿撒勒人耶稣确实是荣耀之主。

    结束这段有关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的伟大经文之前,要复述一下,那是保罗处理腓立比教会中一些小问题时所提出的。保罗不是要写一篇关乎主的论文。他只是要更正圣徒中一些自私和结党的倾向。要解决这问题就得有基督的心。保罗在每一个景况中都让主介入。欧德曼写道:「纵使是处理最伤脑筋、最烦恼、最讨厌的事情,他也能用这样美妙的方法把真理说明,使它看象一件贵重的珠宝藏在泥里。」(注12)

    二12使徒保罗述说了基督光辉璀灿的榜样后,便准备回到他根据这榜样而给予的劝勉中。

    当保罗与他们同在的时候,腓立比信徒是常顺服保罗的。保罗如今不在他们那里,他们更是顺服的,当恐惧战兢,作成他们得救的工夫。

    我们又来到一段引起许多混淆的经文。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保罗并不是说救恩可以藉行为赚取的。在保罗的书信中,他多次强调救恩并非靠行为,而是藉着人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信心。那么,本节的意思是什么?

    1.经文的意思可能是指我们要作成神已放在我们身上的救恩。神把永恒的生命白白赐给我们,我们要藉着圣洁的生活把这生命活出来。

    2.这里的得救可能指解决腓立比教会问题的方法。教会中有一些争吵论战,使徒保罗已给予他们解决的方法,现在他们要有基督的心,使他们能应用这些解决的方法。这样,他们便要作成他们得救的工夫,或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里谈到的得救并不是灵魂的得救,而是把信徒从网罗中拯救出来,这网罗会妨碍他们行出神的旨意。温尼循着相同的脉络,指那是现今从罪中得释放的整个经历。

    在新约中,得救有许多不同意义。我们从一章19节已留意到那是指从狱中得释放,一章28节,那是指我们的身体最终要从罪中得拯救。在任何情况下,得救的意义多少也要按上下文来决定。我们相信在这段经文中,得救是指解决腓立比信徒之间的问题──他们的争论──的方法。

    二13保罗在此提醒他们,他们能够作成得救的工夫,是因为他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他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意思是首先把意念放在我们心里,叫我们按他旨意行的,是神自己。然后,他也在我们心里运行,使我们得着能力行出他的旨意。

    我们再一次看见神、人奇妙的结合。一方面,神吩咐我们作成我们得救的工夫。另一方面,只有神能使我们做得到。我们必须尽自己本分,神也会尽他的责任。(然而,这观念不适用于赦罪或重生。救赎完全是神的工作。我们只是相信和进入神的救赎中。)

    二14我们成就他的美意时,不应有任何怨言或疑问:「不是好歹要做,而是胜利地行出来。」发怨言、起争论往往只会更触怒神。

    二15若能避免埋怨和争论,我们便无可指摘、诚实无伪。无可指摘即我们对这人无法有所指控(参看但六4)。一个无可指摘的人也会犯罪,但他能道歉、认罪、改过(在许可的情况下)。诚实无伪即真诚没有诡诈。

    神的儿女……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应是无瑕疵的。藉着没有瑕疵的生活,神的儿女能够格外清晰地从这黑暗的世界中站出来。

    这使保罗想到腓立比信徒在黑夜中好象明光照耀。夜愈暗,光就显得更亮。基督徒是明光或拿着光的人。他们不能造出光来,却可以反照主的荣光,叫人从他们身上看见耶稣。

    二16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我们象明光照耀,但那不能免除我们用声音见证主的责任。我们应有生命和嘴唇双重的见证。

    腓立比信徒若能履行这些任务,使徒保罗知道他在基督的日子就有得荣耀的理由。他感到自己不单有责任看见灵魂得救,也要把个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

    基督的日子指他再来对信徒的事奉作审判的时候(一6、10)。若腓立比信徒忠心为主作工,那日便显出保罗的事奉不是徒劳的了。

    肆.保罗、提摩太、以巴弗提活象基督的榜样(二17~30)

    保罗在先前的部分已指出主耶稣是谦卑的最好榜样。然而,有些人会说:「但他是神,我们只是凡人。」保罗在此便举出三个榜样,他们都是以基督的心为心的人──他自己、提摩太、以巴弗提。若基督是太阳,这三个人便是月亮,他们反照出太阳的光辉。他们是黑暗世上的明光。

    二17使徒保罗使用一幅美丽的图画来描述腓立比信徒和他自己的事奉。他从犹太人和异**共有的风俗中藉用这幅图画,就是浇奠在供献的祭物上。

    他以腓立比信徒为献祭者。他们的信心是供献的祭物。保罗自己是被浇奠的。他乐于以殉道被浇奠在祭物和他们信心的供献上。

    威廉斯评论说:

    使徒保罗把腓立比信徒的献身和努力与他自己作一比较;他高抬他们的供献,却低贬自己的供献。他们同样是为了福音的缘故舍弃生命,但他看他们的行动是一个很大的祭物,而他自己只是浇在他们之上的一个奠祭而已。在这美丽的修辞之下,他谈到那可能临到他的死亡是殉道。(注13)

    若主命定他如此,他要因此喜乐。

    二18腓立比信徒也要照样(为着相同的理由)喜乐,并且与保罗一同喜乐。他们不应以保罗可能面临的殉道为可悲的,反要为他这样光荣地返回天家而向他祝贺。

    二19保罗引述两个自我牺牲之爱的榜样──主耶稣和他自己。他们两者都愿意倾倒自己的生命以至于死。保罗要讲述的,还有两个无私的榜样──提摩太和以巴弗提。

    使徒保罗盼望尽快打发提摩太到腓立比去,好让他知道他们的消息而得着安慰。

    二20在保罗的同伴中,提摩太特别无私地关怀腓立比信徒的属灵景况。没有别人是保罗有信心可差往腓立比去的。对提摩太这位年轻人来说,这确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二21别人都只是埋首于自己的利益之中。他们都热衷于今生的事,没有时间求耶稣基督的事。当我们顾虑今生的家庭、居所、一切的物质时,这个信息是否也给我们一些提醒?(参看路八14)

    二22提摩太是保罗在真道所生的儿子,而他也忠心地尽他的责任。腓立比信徒知道提摩太的明证,知道他可贵之处,他在传福音的工作上,待保罗象儿子待父亲一样。

    二23、24提摩太既这样证明了自己,保罗就盼望他知道向该撒上诉的结果后,能尽快打发他到腓立比信徒那里去。保罗说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样了结,所指的无疑就是这个意思。他盼望上诉成功,可以重获自由,能再次探访腓立比教会。

    二25跟着我们看见以巴弗提有基督的心。他会否就是歌罗西书四章12节提到的以巴弗,我们不能确定。无论如何,他确曾住在腓立比,是当地教会的一个传信者。

    保罗说他是:(1)我的兄弟;(2)与我一同作工;(3)与我一同当兵。第一个称谓显出他们亲密的关系,第二个指出他们的劳苦,第三个他们的争战。他是一个能与别人同工合作的人,在基督徒生活和事奉方面来说,这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信徒要独立工作,凡事自己决定诚然不易,但要与别人一起工作,作别人的手下,容许各人有不同意之处,为整体的好处而收敛自己的意愿和意见,是困难得多的事。让我们一同作工,一同当兵!

    此外,保罗又说他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这又给予我们有关以巴弗提之个性的提示。他愿意做一些普通和低下的工作。今天许多人只喜欢做一些公开和讨好的事情。我们当怎样为那些安静、默默地执行日常工作的人感恩!以巴弗提谦卑地做一些粗工,神却高举他,把他忠心的事奉记载在腓立比书第二章里,让后世代代相传阅读他的事迹。

    二26圣徒差遣以巴弗提去帮助保罗──旅程最少有七百哩。这位忠心的使者终于病了;他实在病了,几乎要死。这事使他难过──不是因为他病了,而是恐怕众圣徒知道他病了。他们若知道此事,可能会责备自己不应差遣他去,使他生命遭遇危险,我们在以巴弗提身上确实看见「一个不顾自己的心」。

    许多基督徒惯于极之详尽地谈论他们的疾病或手术。很多时候,那只是显出人为自我而活的罪:自怜、自我表现等。

    二27以巴弗提病得几乎要死,然而神怜恤他。这段经文十分宝贵,让我们看见有关神的医治的真理:

    1.首先,病不一定是因为罪。这个人病了是因为他忠心地事奉(见30节):「他为作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

    2.第二,我们晓得立刻神迹地医治人不常是神的旨意。经文似乎显示以巴弗提的病已有一段时间,而他的康复也是渐进的(也参看提后四20;约叁2)。

    3.第三,我们晓得医治是神的怜悯,而不是一些我们可以向他求,以为是我们的权利的事。

    保罗补充说神不但怜恤以巴弗提,也怜恤他,免得他忧上加忧。使徒保罗因被下监已有不少痛苦,若以巴弗提去世,他会更加忧伤。

    二28现在以巴弗提已康复,保罗便越发急速打发他回家。腓立比信徒看见这位他们所爱的弟兄回来,就可以喜乐,保罗也可以少些忧愁。

    二29他们不但要欢欢乐乐的接待以巴弗提,而且也应尊重这个神所爱的人。能参与主的事奉是极大的尊荣和权利。圣徒应承认此事,纵使那是关乎一个他们熟识的人。

    二30上文已提过,以巴弗提的病是直接跟他不懈地事奉基督有关。这在主眼中是极宝贵的。我们宁可为基督烧尽,而不锈坏。事奉耶稣而死,胜于病死或遇意外而死。

    「要补足你们供给我的不及之处」是否暗示腓立比信徒忽略了保罗,而以巴弗提则补足了他们没有作的呢?这个解释似乎不合理,因为是腓立比的圣徒主动差遣以巴弗提往保罗那里的。

    我们认为那供给上的不足是指他们由于远在罗马,不能亲自探望保罗,给他直接的帮助。保罗并没有责备他们,他只是说以巴弗提作他们的代表,做了腓立比信徒不能亲自做的事。

    伍.警告信徒防备假师傅(三1~3)

    三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并不表示保罗要结束本信。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至于那未尽的话……」。四章8节也用了相同的字眼。

    他劝勉他们要靠主喜乐。基督徒常可在主里有真正的喜乐,无论他们的景况如何。「基督徒歌唱的源头远在高天之上。」没有事情能真正影响他的喜乐,除非先把救主从他身上抢去,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人的快乐会受痛苦、悲伤、疾病、穷困和惨事所影响。但基督徒的喜乐凌驾于所有生活的波折之上。保罗在狱中也能这样劝勉信徒,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确实可以听取一个象他这样的人的劝告!

    他一再向腓立比信徒重复他自己的话,并不觉得厌烦,因为他知道那是为了他们的安全。但他怎样重复自己的话呢?这是否指他先前谈到他们要靠主喜乐呢?还是随后他吩咐他们防备犹太派人的警告?我们相信他所指的是后者。他在第2节三次提到防备一词。这样的重复,于他并不为难,于信徒则是一个真正安全的措施。

    三2他们要防备犬类……作恶的和妄自行割的。这三种表达大概都是指同一群人──假师傅,他们意图把基督徒规限在犹太律法之下,并说公义要藉着守律法和礼仪得到。

    首先,他们是犬类。在圣经中,犬类是不洁的动物。犹太人用这词来形容外邦人!在东方国家,犬只是无家可归的,它们在街头流浪觅食。保罗在此反过来用犬类形容犹太的假师傅,他们意图败坏教会。他们真是在教会以外的,他们努力要靠着礼仪而存在。他们「选择拾取桌子下的零碎而不去坐席」。

    第二,他们是作恶的。他们声称是真信徒,争取进入基督徒相交中间,为要传播他们虚假的教训。他们作工的结果只会是恶的。

    保罗跟着称他们为妄自行割的。这是针对他们守割礼的观点而作出的讽刺描述。毫无疑问,他们坚持人要得救必须先行割礼。但他们只是取了割礼的物质和字面意义,完全不考虑其属灵意义。割礼的含意是向肉体死,意思是人不可听从肉体的意愿而行。他们坚持人必须行割礼,但却任由肉体为所欲为。他们没有真心承认肉体已钉在十字架上死了。保罗是说他们只是自割妄行的人,不晓得分辨仪式和仪式里深藏的含意。

    三3保罗指出,与此大大不同的是我们(真信徒)是真受割礼的──不是指那些生于犹太家庭,或实际上已经受了割礼的,而是那些知道肉体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并且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赢取神认可的一笑。保罗跟着指出那些真受割礼之人的三个特征:

    1.他们以神的灵敬拜。那就是说,他们的敬拜是真正属灵的敬拜,并非只是仪式而已。在真正的敬拜,人凭着信进入神的同在,并倾出他的爱、赞美、崇敬。另一方面,魂的敬拜则只被宏伟的建筑、精美的摆设、细致的礼仪、巧织的祭袍和投合人感官的东西所吸引。

    2.真受割礼的人在基督耶稣里夸囗(或作喜乐)。只有他是他们夸囗的根据。他们不因个人的成就、文化背景,或谨守圣礼而骄傲。

    3.他们不靠着肉体。他们不认为他们可以先凭着肉体的努力得救,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得蒙保守。他们不期望他们亚当的本质能带来什么好东西,因而一无所有也不会失望!

    陆.保罗为基督抛弃世袭的权利和个人的成就(三4~14)

    三4保罗想到这些人怎样因他们属肉体的优点和成就夸囗,他必定是露出一丝微笑。他们若可以自吹自擂,他更可以!在其后两节,他指出人通常夸囗的东西,他凭着与生俱来的资产,就比他们更超卓。「他似乎拥有各种尊贵,就是那些刺激人去梦想,燃点人的热望的。」

    关乎这两节经文,晏诺慈曾说:「一个自义的法利赛人惯用的手段都盘存在这里了。他乐于展示污秽的废物,并公然示众。」

    你会注意到保罗谈到祖宗(5节上)、信仰正统(5节下)、活动(6节上)、道德(6节下)各方面的骄傲之处。

    三5这里就是保罗列出他在天赋和肉体上的优点:

    第八天受割礼──他生来就是犹太人,不是以实玛利人,也不是进犹太教的人。

    是以色列族──是神在地上的选民。

    属便雅悯支派──一个被看为贵族领袖的支派(士五14),第一位以色列王也由此支派而出。

    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他属于以色列民族中的那一小撮人,他们仍持守着原来的语言、风俗和习惯。

    就律法说,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仍持守正统信仰,而撒都该人则已摒弃了复活的教义。

    三6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保罗意图扫除基督徒这个「党派」时,他真的以为自己在事奉神。他看见基督徒已成为他自己宗教的威胁,因而感到必须铲除他们。

    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这不可能是说保罗已守了全律法。他在罗马书七章9至10节承认他并没有守全律法。他说自己是无可指摘,而不是无罪的。我们只可结论说,保罗违犯律法的任何部分时,他会着意地献上当献的祭。换句话说,他从前是按字义谨守犹太教律例的人。

    因此,按出生、血统、宗教正统、热心、个人的义来说,大数的保罗是一个很杰出的人。

    三7但保罗现在要全然放弃这一切。他在这里列出他自己的「损益表」。在一边,他列出了上述各项,那些先前他以为有益的。另一边,他只写了基督这名字。他把先前看为有益的跟他在基督里得着的相比,先前的就算不得什么,他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金尔说:「所有在金钱上、物质上、身体上、知识上、道德上、宗教上的益处,要跟那最大的益处相比时,全都不算得是益处了。」(注14)

    只要他仍信靠这些东西,他就仍未得救。他一旦得救了,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不再有意义,因为他已见过主的荣光,其它荣光相比之下似乎都不是荣光。

    三8保罗到基督面前来领受救恩时,他已抛弃万事,因为与认识主基督耶稣这至宝相比,万事都是没有价值的。以认识……为至宝是一种希伯来人的表达法,意思是「那卓越的知识」或「这知识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世系、国籍、文化、地位、教育、宗教、个人成就──使徒保罗不再以这些来夸耀。他已视这些为粪土或废物,为的是要得着基督。

    虽然保罗在本节和下一节用了现在时态,但他主要是回顾他悔改归主的时候。为要得着基督,他要丢弃从前以为宝贵的事。若要得着基督,他便要跟母亲的宗教、父亲的世系和他自己的个人成就「话别」。

    他确实已这样做!他已完全切断了以犹太教为得救盼望的关系。他这样做的时候,亲人与他断绝关系,从前的朋友否认与他有关,本国的人也要逼迫他。他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实实在在是丢弃了万事。

    由于本节用了现在时态,看来好象保罗仍在寻求要得着基督。事实上,他第一次承认基督是主和救主时,已经得着了基督。然而,现在时态指出这仍是他的态度──若把万事与认识主耶稣来比较,他仍以万事为粪土。他心里极大的盼望是「基督是我的至宝」。不是金,不是银,不是宗教上的荣誉,而是基督。

    三9并且得以在他里面。这看来又好象保罗仍然寻求得以在基督里面。实际上是他在回顾自己得救前所面对的重大决定。他是否愿意放弃一切赚取救恩的努力,单单信靠基督呢?他已作了抉择。他已抛弃万事,为要得以在基督里面。相信主耶稣的那一刻,他在神面前已经有一个新的位置。他不再被看为有罪之亚当的儿子,现在他被看为在基督里,享有主耶稣在神面前享有的恩宠。

    同样地,他已抛弃他那自义──寻求以守律法得胜──的污秽,选择了神的义,那是神赐给每一个接受救主的人的。这里谈到义好象一件袍子。要站在神面前蒙悦纳,人必须有义。但人不能制造义。因此,神在恩典中,把义赐给那些接受他儿子为主和救主的人。「神使那无罪的(基督)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

    我们要再次强调第8节和本节并不是说保罗仍未接受神的义。相反,当他在往大马色的路上得着重生时,义已成为他所拥有的。这里的现在时态只显示那重要事件的结果延续至今,保罗仍认为基督比他所丢弃的任何东西有价值得多。

    三10阅读本节时,我们看见使徒保罗生命中最高超的情操。迈耳称之为「心灵对基督的追寻」。

    这段经文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灵意化」,意思是受苦、死和复活不要按字面去解释,而以为是某些属灵经历的描述,如精神上的痛苦,向己死,活出复活的生命等。然而我们认为本节应按字面意义来理解。保罗说他盼望能跟基督昔日在地上生活那样生活。耶稣曾受苦吗?保罗也想受苦。耶稣曾死去吗?保罗也希望在服侍基督时,能为主殉道。耶稣曾经从死人中复活吗?保罗也希望能这样。他知道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因而决意在基督的受苦、死和复活上跟随他。他不是说所有人必须有这种观念,但对他来说,他并没有别的道路。

    使我认识基督。认识基督意思是每一天更多与主亲近,以致使徒保罗自己能更象基督。他盼望自己能活出基督的生命。

    晓得他复活的大能。那叫主从死人中复活的大能,圣经描述为宇宙间可见的力量最尽至的展示(弗一19、20),似乎所有恶者都决意要把基督的身体留在坟墓里。神在第三天叫主耶稣从死人里活过来,击败了这凶恶的大军。这大能是所有信徒凭信可自由取用的(弗一19)。保罗是在指出他切望在生命和见证中经历这大能。

    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要为基督受苦,我们需有属神的能力。这是保罗把他复活的大能放在和他一同受苦之前的原因。

    在主的生命中,受苦是在荣耀之前。因此在保罗的生命中也必须如此。他必须分担基督的受苦。他知道自己的受苦不象基督一样有赎罪的价值,但他也知道,主既被人拒绝、鞭打、钉十字架,他若活得奢华舒适,似乎显得并不合宜。朱伟慈评论说:「他并不满足于分享橄榄山上的胜利;他希望感受一下客西马尼园的苦痛、失意和孤寂。」(注15)

    效法他的死。如上文已提到,本节往往被解释为保罗希望活出钉十架的生命,向罪、向自我、向世界死。但我们感到这解释使这段经文失却其震撼力。意思确实存在,但却不止于此。保罗热切忠心地跟随那死在各各他山之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而且,当基督教会第一位殉道者殉道时,他是在场的;事实上,他是杀死这位殉道者的同谋!我们相信保罗事实上是切望能以同样的方式倾出他的生命。若保罗往天家的路比殉道更舒适,他在天家遇见司提反时,也许会感到尴尬。朱伟慈同意这看法,他说:

    许多基督徒不厌恶付出,只要不用「流血」。他们付出那些容易拨出来的。他们献上的礼物是跟他们没有切身关系的东西,他们的降服是不需流血的。只要不涉及性命,他们愿意牺牲;若主要求人付上生命,他们便不见了。在每一次胜利的进城,他们都站在显眼的位置,他们也愿意为鲜艳的装饰──横额或棕树枝──付出一点金钱;但当欢呼声变成似有不祥之兆的私语和胁迫,而各各他山也在望时,他们便悄悄地离去,逃往安全的幽僻之地。

    然而这里有一位使徒,他快乐地期待这最终的、危险的要求。他几乎按捺不住,要在天国的事奉中让他血的力量淌滴!若有倾倒生命的需要,他极之乐意去做!(注16)

    在一个相似的脉络上,戴德生写道:

    为要得着世人的生命,我们有必要付上自己……要结果子就要背十字架。「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我们知道主耶稣怎样多结果子──不单是背起他的十字架,更是死在十字架上。我们是否从这事知道更多怎样与主相交?我们并没有两个基督──一个为悠闲之基督徒而设悠闲的基督,一个为特别的基督徒而设辛劳受苦的基督。我们只有一位基督。我们是否愿意住在他里面,并且多结果子呢?(注17)

    最后,高斯说:

    认识在荣耀中的基督是保罗最高的愿望,而保罗若不是热切期待于基督所在的地方接触他,他就不会存有这个愿望。这样,那渴慕他的心本能地转向那路径,就是他到达荣耀之地的路径,并热切期望走上他所踏过的路,在那地接触他。心里问:「他是怎样得到那荣耀的?是否透过复活?受苦和受死不是必须在复活之前吗?」然后心又说:「透过引他往那里的路,接触那在复活之荣耀里的他;没有比这更能使我快乐的。」这是殉道者的精神。保罗盼望作一个殉道者,踏上受苦和受死的路,沿着那得着他的心者所走过的路得到复活与荣耀。(注18)

    三11我们又再遇到一个注释上的难题。我们要按字面意义来理解,还是要取其灵意呢?解经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如下:

    1.保罗不确定他会否从死里复活,因此他尽全力确保他在复活中有分。这观点是没有可能的!保罗常常说复活是靠着恩典,不是靠着人的行为。此外,他曾表示他有确实的信心,相信他会在复活中有分(林后五1~8)。

    2.保罗并不是谈到肉身的复活,而是指他愿意在世上活出复活的生命。也许多半解经家都持这观点。

    3.保罗是谈论肉身的复活,但他并不是担心自己在复活中是否有分。他谈到他不在乎通往复活之路上可能要面对的受苦。他愿意忍受试炼和逼迫,若那是在现今与复活之间要发生的事。「或者我也……」不一定是表达他的疑惑(参看徒二七12;罗一10,一一14),而是表达他那不计代价的强烈盼望。

    我们同意第三个解释。使徒保罗希望与基督相似。基督曾受苦、死亡,并从死里复活,保罗也希望能够这样,过于想望别的事情。我们恐怕自己贪图舒适、奢华、安定的欲望,常使我们剔除这些经文里尖锐的地方。我们要按其面值──字面意义──来理解,除非那意义按圣经其余的经文来看是不可能的。这不是较安全的做法吗?

    离开本节之前,我们应注意保罗是说从死里复活。这不是所有已死之人的复活,而是有些人会复活,其余的则留在坟墓里的那次复活。从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3至18节和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1至57节,我们知道信徒在基督来临时将要复活(有些在教会被提时,有些则在大灾难的末了),但其余已死的人,在基督结束地上作王一千年之前,并不会复活;比较启示录二十章5节。

    三12使徒保罗并不以为他已经完全了。完全了并不指前一节的复活,而是指活象基督整个主题。他不认为人可以到达一个无罪的境界,或生命可以到达一个不能再前进的状况,他知道「满足是前进的坟墓」。

    因此,他仍努力向前,好叫主耶稣拯救他的目的可以在他里面达成。使徒保罗在前往大马色的路上被基督耶稣遇上了。这重大的约会有何目的?目的是由那时起,保罗要成为圣徒的模范,神可以藉着他,显出基督在人类生命中可以做到的事。他仍未完全与基督相似。这过程仍然继续,保罗深深地关注神这恩典的工作能否继续和深化。

    三13保罗这个人学会了在物质上凡事知足(四11),但在属灵的成就上却永不满足。他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么他怎样做?

    我只有一件事。他是一个只有单一目标的人。他有一个目标和切望。在这方面,他与大卫很相似,大卫曾说:「我有一件事要求主。」

    忘记背后的意思不单指他的罪和失败,也指他先前提到的权利、成就、成功,甚至包括他属灵的胜利。

    努力面前的:那就是基督徒生命中的权利和责任,无论是敬拜、服事,或基督徒品格方面的个人发展。

    三14保罗视自己为比赛中的赛跑选手,他说自己要尽全力向着标竿直跑,为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他来得的奖赏。

    标竿是跑道末端的终点线。奖赏是颁赐给胜利者的奖品。这里标竿可指生命赛道的终点,或更特别指基督的审判台。奖赏可能是义者的冠冕,保罗在别处描述为那跑得好的人要得的奖赏(提后四8)。

    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包括神拯救我们时心中想着的所有目的。这包括救恩、活象基督、与他同作后嗣、天上的家乡,和无数其它属灵的祝福。

    柒.劝勉信徒效法他走天路(三15~21)

    三15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应与保罗一样,愿意为基督受苦和受死,并尽力追求活象主耶稣。这就是基督信仰中成熟的观念。有些人会说这态度是极端、激进或狂热的。但使徒保罗说,完全成熟的信徒,会认为这是对那位在各各他山上为他们流出生命之血的主,唯一理智和合理的回应。

    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们。保罗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跟他一般,存这样一个危险的人生想法。然而他确信,人若真正愿意认识事情的真相,神也必指示他。我们今天有这样自在、自得的基督教,是因为我们不想知道真相;我们不愿意顺服理想的基督信仰的要求。神要向那些愿意按真理而行的人显明真理。

    三16使徒保罗又说,当前我们应按照主所指示我们的来活。我们更完全地知道神对基督徒的要求之前,绝对不可原地踏步。我们等候神向我们展示十字架完全的含意,但同时应顺从我们所体会的真理。

    三17保罗开始作出劝勉,首先是鼓励腓立比信徒效法他。他能写出这样的话,由于他那可作榜样的生命。我们常听见人开玩笑说:「按着我的话去做,而不是按着我的行为去做。」使徒保罗并不是这样!他可举出自己的生命作榜样──全心献身基督和他的目标的榜样。

    史乐民评论说:

    保罗认为他可以成为一个「榜样」,是因为神的怜悯;这样,随着他的悔改,他整个生命都奉献于向人显示一个基督徒应当是什么模样的。神拯救了保罗,好使他能藉着他悔改的榜样,显出耶稣基督可以为他,和将会为其它人作些什么。我们的主向你和我施恩,这个不就是他的目的吗?我相信他拯救了我们,为要叫我们成为将来所有信徒的榜样。我们是否正在作那些蒙他施恩而得救之人的榜样呢?愿我们都能这样做!(注19)

    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这是指任何过着与保罗生活模式相同的人。经文不是要非难他们,如下一节一样,而是因为要跟从他们的脚踪,因此要多注意他们。

    三18第17节描写信徒应效法的人,本段就谈到我们不应效法的人。使徒保罗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些人是谁。到底这些人是犹太派的假师傅,如第2节所述的,还是那些自称为基督徒师傅,却把自由变成放纵,并以恩典作为犯罪的藉囗的人,保罗并没有明言。

    保罗在前文曾警告信徒要防范这些人,他在此又再流泪的告诉他们。但保罗为何在这样严厉的警告中流泪呢?是由于这些人在神的众教会所作的伤害,由于他们毁坏了生命,由于他们**了基督的名,由于他们使十字架的真正意义模糊了。是的,但也由于真爱使人流泪;在痛斥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时,正如主耶稣为耶路撒冷这杀人的城市而哀哭。

    三19这些人注定永远沉沦。这不是指他们遭消灭,而是指神判定他们要进入火湖那永远的刑罚里去。

    他们的神是他们自己的肚腹。他们所有的活动,甚至他们声称是宗教活动的,也着重满足囗腹之欲,要为买食物(或饮品)而劳碌。迈耳精警地形容这些人说:「他们生活中并没有圣堂,只有厨房。」

    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他们所夸耀的,就是他们应以为羞辱的事──他们的赤身露体和不道德的行为。

    他们只顾念地上的事。对他们来说,生命里重要的事情为食物、衣着、荣誉、舒适和享乐。他们埋首于世上的粪堆中,不理会永恒的问题和天上的事。他们继续如常地生活,好象他们要永远住在地上一样。

    三20使徒保罗以真信徒顾念天上的事的态度作一对比。

    本书信写成时,腓立比是罗马的一个驻防城(徒一六12)。腓立比人是罗马公民,享有罗马政府的保护和公民的权利。但他们也是本地政府的公民。在这背景下,使徒保罗提醒信徒说,他们是天上的国民。莫法特翻译为:「但我们是天国的驻防城。」

    这并不是说基督徒不是地上国家的公民。别的经文清楚指出我们要顺服政府,因为他们是神所立的(罗一三1~7)。信徒实在应在所有事情上顺服政府,只要并不是主所禁止的便是了。腓立比信徒应顺从本地的长官,也要顺从罗马的君王。因此,信徒对地上的政府有义务,但他们先要忠于天上的主。

    我们不单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从天降临!等候(在原文中)是一个强烈的用语,用以表示急切地期待一些相信是迫切的事情。字面义是引颈张望,急切地期望能听见或看见一些东西。

    三21主耶稣从天降临的时候,要改变我们的身体。人的身体本身并没有什么卑下或邪恶的地方。邪恶在于被错误地使用。

    但那是一个卑贱的身体,一个羞辱的身体。这身体难免会有皱纹、疤痕、衰老、痛苦、疾病和死亡,也限制和束缚我们!

    主将要改变这身体,使成为荣耀的身体。这句话极限的含意我们不知道。但这身体不再有腐朽或死亡,不再受时间或天然的障碍所限制。那是一个实在的身体,但却完全合适天上的环境。那将会好象主耶稣复活的身体。

    这并不表示我们的外表会完全一样!耶稣复活后,仍被门徒认出来,毫无疑问,每个人在永恒里也会有独特的身体特征。

    本段也不是说我们在神的属性方面会象主耶稣。我们永远不会全知或全能;我们也不会同一时间存在于所有地方。

    但我们会在道德上象主耶稣。我们将要永远脱离罪。本段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却足以提供安慰和燃点希望。

    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主用以改变我们身体的大能,稍后会用来叫万有归服他自己。他「能拯救」(来七25),「能搭救」(来二18),「能保守」(犹24)。在本节中,我们知道他能叫……归服。「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诗四八14)。

    捌.呼吁信徒要和谐、互助、喜乐、忍耐、常常祷告、思想生活有节制(四1~9)

    四1使徒保罗基于前一节向信徒表明的奇妙盼望,现在他劝勉他们要靠主站立得稳。本节对信徒有亲切的称呼。首先,保罗称他们弟兄们。而且不单是弟兄们,还是他亲爱的弟兄们,他又表示想念他们,期待再见他们。再者,他说他们是他的喜乐和冠冕。无疑他的意思是他们是他现今的喜乐,将来在基督审判台前的冠冕。最后,他又以亲爱的来结束本节。使徒保罗真的去爱人,无疑这是他在主的工作里有果效的秘诀。

    四2友阿爹和循都基是腓立比教会中的妇女,她们在相处上有困难。圣经并没有说明她们不和的原因(也许这是公平的做法)。

    劝字在原文出现两次(「我劝友阿爹和劝循都基」)表示这劝勉是同等地给予两人的。保罗劝她们在主里同心。我们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合一,但在关乎主的事情上,我们却可放下细小的个人的相异之处,好叫主显为大,主的工作有进展。

    四3关于保罗在本节所称呼的那真实同负一轭的(注20),学者作出了不少推测。有人认为是提摩太,有人认为是路加,但这里所谈到的大概是以巴弗提。保罗劝勉他帮助这两个女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保罗一同劳苦。我们认为这两个女人是友阿爹和循都基,并且保罗给予的,是经验证明的稳妥忠告。通常两个人争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事情交由中立的第三者判决,而那第三者必须成熟,有属灵的判断力。他并非任意处理这事件,然后作出宣判,而是诉诸神的话,能够向争论双方指出圣经给他们面对之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释「他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这句时,我们必须十分小心。我们不可任意想象,认为意思是她们与保罗一起传福音。妇女可以在许多方面为福音劳苦──如接待基督的仆人、家庭探访、教导年轻妇女和孩童等──毋须假设那是公开教导或传道。

    保罗提及另一位名叫革利免的同工。我们对他并没有进一步确实的资料。保罗继而提到其余和他一同作工的,他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表达相信和事奉基督那永恒、难以言喻的福祉。

    四4保罗转向全教会说话,重复他最喜爱的劝勉。这劝勉的诀窍在于靠主。无论生活的景况如何黑暗,基督徒常常可以靠主……喜乐。

    朱伟慈分享他在基督徒喜乐方面的经历,说:

    基督徒喜乐这种情愫不受即时的处境影响。若喜乐是在乎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真的就好象蜡烛在阵风的夜里毫无保护那样不可靠。烛光一时十分稳定,一时又被风吹得几乎要熄灭。但基督徒的喜乐跟变幻无常的人生无关,因此不受当前的日子影响。我的环境一时好象六月里充满阳光的日子一样,不久却又好象十一月里幽暗的一天。这天我在婚礼中,明天我却站在墓穴前。一天,我为主赢取了十个灵魂,其后,在一段很长的日子里,信主的人连一个也没有。我们的日子实在好象天气那样易变,但基督徒的喜乐却可以持久不变。这种不变的诀窍在那里呢?

    诀窍就在这里。「看哪!我天天与你们同在。」在变幻的日子里,「他不改变,也不疲倦」。他不是天晴时的友伴,日子变得幽暗冷酷便离我而去。他不会选择我顺利祝捷的日子,纵然在我贫困失败的日子也看不见他。他不会在我戴荣冠的时候才出现,在我戴荆棘冕时便躲藏起来。他是「天天」与我同在──在顺境和逆境时;在丧钟敲起和婚礼的钟声响起时。「每一天」。生之日──死之时──审判的日子。(注21)

    四5保罗劝他们叫众人知道他们谦让的心。这也可译作谦让、有理不骄、愿意舍弃自己的道路。困难不在于领会当中的意义,而在于遵守「叫众人」这训诲。

    主已经近了,意思可能是主现已同在,或主即将驾临。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纵然我们较喜欢后者。

    四6一无桠虑对基督徒来说是否真有可能的?是的,只要我们倚靠信心的祷告。本节继续解释我们的生活怎样可以避免有罪的焦躁不安。凡事都应藉着祷告告诉主。凡事就是每一件事。没有太大或太小的事情是他不用爱心去关怀的。

    祷告既是行动,也是气氛。我们某些时候到主面前来,向他提出某些特别的要求。但活在祷告的气氛中也是有可能的。我们的生活应有一种祷告的情愫。也许本节中的祷告是指生活中整体的态度,而祈求则指我们带到主面前的一些特别要求。

    跟着我们要留意我们的祈求,应以感谢的心告诉神。有人把本节概括为我们应「没有忧虑,每事祷告,凡事感谢」。

    四7若这是我们生活的态度,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神的平安就是信徒紧紧倚靠神的时候,他心灵里充满的一种平静和安心。

    倚靠耶和华,

    满心得着祝福;

    如他的应许,

    找到完全平安与安息。

    ~凯弗高

    这平安是出人意外的。世人完全不能明白这平安,甚至得着这平安的基督徒,也发现其中仍有奥妙之处。他们感到惊讶,为何在遭遇困境时,仍不会忧虑恐惧。

    这平安把守着我们的心和思想生活。在今天充满神经衰弱症、精神崩溃、镇静剂,和精神疲劳的日子里,那岂不是一种必须的补药吗?

    四8使徒保罗给予最后一点忠告,是关乎思想生活的。圣经常说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我们采取失败者的态度是无用的,不要说不受欢迎的思想充满脑海时,我们就是不能抑制它。事实是我们可以抑制它的。秘诀在于积极的思想。那是现今人所共知的一种原则──一种新感情的排拒力量。一个人不能同时容纳邪恶的思想和有关主耶稣的思想。若一个邪恶的思想溜进来,他应立即默想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以驱逐那邪恶的思想。今天较明理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已开始同意使徒保罗在这方面的观点。他们强调消极思想的危险。

    我们毋须仔细研究也可在本节找到主耶稣基督。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有德行的和值得称赞的,都在他里面找到。让我们逐一细看这些美德:真实的意即并非虚假或不可靠,而是真正和实在的。可敬的意指可受尊敬的,或道德上吸引人的。公义的就是对神对人都是义的。清洁的指一个人生活中崇高的品格。可爱的就是受人景仰、和蔼可亲的。有美名的,也译作「有好名声的」或「听起来了不起的」。德行当然是指卓越的品德;值得称赞的,一些配得赞许的东西。

    在第7节,保罗向圣徒保证神会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他们的心怀意念。但他不忘记提醒他们,他们也在这事上有责任。人若不想过圣洁的思想生活,神也不会保守他。

    四9使徒保罗再次以自己为圣徒的榜样。他劝信徒实践那些从他身上所学习的、所看见的东西。

    这劝勉与本节紧接在一起是有重要意义的。有正确的思想就有正确的生活。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若是清洁的,他的生活也会是清洁的。相反,一个人的心思若是腐败的泉源,你可以肯定,它所涌流出来的,也必是污秽的。我们要常常记得,一个人若长期怀着邪恶的思想,他最终必有邪恶的行动。

    圣经应许那些忠心效法使徒保罗之榜样的人,赐平安的神必与他们同在。第7节指出神的平安是那常祷告者的分;这里指出赐平安的神是那圣洁者的同伴。这里的思想是,对所有体现真理的人来说,神在他们现今的经历中,是亲而近的。

    玖.保罗为圣徒送来的金钱献上感谢(四10~20)

    四10从本节至19节,保罗谈到腓立比教会跟他自己在经济支援上的关系。这段经文对那些神所呼召,要经历经济困境的人来说,有着难以言喻的重大意义!

    保罗大大喜乐,因为如今(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腓立比信徒已在主的工作上,给予他实际的帮助。他没有为着一段时间得不到帮助而责怪他们;他维护他们说,他们曾希望把馈赠送来,只是没得机会。莫法特翻译为:「因为你们缺乏的不是关怀,而是表现的机会。」

    四11在处理整件财政的事上,我们欣见保罗的体谅和厚道。他不希望他们以为他为金钱上的缺乏而埋怨。相反,他要他们知道,他不受这些现世的景况影响。他已学会了知足,无论经济环境如何。知足实在比富足更重要,因为「纵然知足不能产生财富,却能达到相同的目标──藉以消除致富的欲望」。

    「蒙福的秘诀是,信徒知道怎样空着肚子却志气高昂,袋里空空却精神抖擞,没有工资却心境开朗,人们虽没有信心,却在神里得着喜乐。」(选录)

    四12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即得不到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情况;他也知道怎样处丰富,即一时间得到过于他当时需要的。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他都得了秘诀。使徒保罗怎样学会这功课的呢?只要:他深信自己在神的旨意里。他知道无论他在那里,或在什么景况中,都是神所安排的。他若是饥饿,那是因为神要他饥饿。他若是饱足,是因为主的计划如此。他忙碌忠心地事奉他的王,他可以说:「父啊,即使这样,因为这样在你眼中看是好的。」

    四13使徒保罗补充一句令人困惑的话:「**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他的意思是否真的这样?使徒保罗是否真的认为没有事情是他不能做到的?答案是这样的:使徒保罗说凡事都能作,那凡事是指所有神愿意他去作的。他已学会了,主的命令就是主的授权。他知道神不会呼召他去完成一些任务,却不给他需用的恩典。凡事大概不是指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毅,而是极大的苦难和缺乏。

    四14尽管他这样说,他还是希望腓立比信徒知道他们与他同受患难,是一件美事。这大概是指腓立比信徒在保罗下监期间送出金钱,供应他的需要。

    四15过去,腓立比人已在授受的事上表现优越。保罗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除了腓立比信徒以外,没有别的教会供给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来并不重要的细节竟永远记录在神宝贵的话语中。这教导我们,供给主的仆人就是供给主。他在意每一分钱。他记载每一件事,好象是为他作的一样,并且丰丰富富的给予酬报,分量充足而有余。

    四16就是他在帖撒罗尼迦,他们也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他的需用。显然腓立比信徒与主十分亲近,所以主能在供献的事上指引他们。圣灵把供应使徒保罗的负担放在他们心上。他们的回应是一次两次的把钱送往给他。我们若记得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只是停一段短时间,就知道他们对保罗的关怀是多么无微不至。

    四17本节指出保罗那完全不自私的态度。腓立比信徒的得着比他们的馈送更叫保罗高兴。他盼望信徒的果子渐渐增多,归在他们的帐上,过于他自己得到经济上的支援。金钱献给主的时候,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所献上的全都记在帐簿上,到了那日,主便要百倍地回报他们。

    我们所拥有的,原属于主,因此我们奉献给他时,只是把他自己的东西献给他。基督徒若为了应否作什一奉献而争论,就是完全不了解这事实。什一奉献是以色列人在律法以下最低限度的呈献。在这恩典的时代,问题不应是「我要奉献多少给主?」而是「我敢为自己留下多少?」基督徒应活得俭朴而多奉献,以致他能把增加了的收入为主的工作献上,使人不会因不能听到基督的福音而灭亡。

    四18保罗说我样样都有,意思是我所需要的,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在今天这二十世纪商业主义的日子里,听见有主的仆人不要求金钱上的支持,反而承认自己足够有余,会显得有点奇怪。今天那些毫无节制的筹款活动,在神眼中是厌恶的事,对基督的名是一种羞辱。那是完全没有需要的。戴德生曾说:「以神的方法进行的神的工作,永远不会缺乏神的资源。」今天我们的困难是不能分辨为神工作和神的工作。我们参与的所谓的基督徒事奉,可能完全不是出于神的旨意。拥有充足金钱的时候,往往也是面临最大的危机,我们可能会从事一些未经神核准的冒险事业。再看戴德生的话说:「我们需要恐惧的,并不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是太多未奉献给神的资金。」

    以巴弗提从腓立比信徒那里取来,送给保罗的爱的礼物,被形容为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圣经只曾用这些形容词来形容基督自己(弗五2)。保罗的描述是从神的角度看这些供献,使之更显尊贵。这供献上升,如献给神的馨香之祭,它既为神所收纳,也为神所喜悦。

    朱伟慈赞叹说:

    那明显地只是有限的善工,竟有多么广阔的效力!我们以为只是帮助一个乞丐,但事实上却在与君王谈话。我们以前那香气只盘旋于附近的邻舍,但看啊,竟渗透整个宇宙。我们以为只是解决保罗的需要,但却发现我们正在事奉保罗的主和救主。(注22)

    四19保罗加上也许是本章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经节。我们应留意这应许是随着上文对忠心管家的描述的。换句话说,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东西献给神,甚至生计也受威胁,所以神会使他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把本节断章取义,给那些把金钱浪费在自己身上、对神的工作却不闻不问的基督徒用作软枕,是何等容易的事!「没问题。神会使你一切需用都充足。」

    虽然大致上,神确实会供应他子民的需要,但这是一个特别的应许,叫那些忠心为基督献上的人,永远不会有所缺乏。

    圣经常注明,神供应子民的需要──不是出于他的丰富,而是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一位百万富翁若给一个小孩一个钱,这施与就是出于他的丰富;他若是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而献上十万元,他就是照他的丰富。神的供应是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赐给人的,没有别的比这供应更丰富!

    威廉斯称本节为一张从信心银行提取出来的纸币:

    我的神──银行家的名字。

    使……充足──付款的应许。

    你们一切所需用的──纸币的价值。

    照他……的丰富──银行的资金。

    荣耀──银行的地址。

    在基督耶稣里──下款的签署,没有签署,纸币便没有价值。(注23)

    四20想到神丰富的供应,使徒保罗不期然地发出赞美。对于每天经历神恩典的看顾──不单在于物质的供应,也在于他引导、帮助我们胜过试探、复苏那疏懒的灵修生活──的神子民而言,这是合时的话语。

    拾.结语的问安(四21~23)

    四21想到信徒聚集一起,聆听他正在写的这封信,保罗便向在基督耶稣里的各位圣徒问安,也代那与他在一起的众弟兄向他们问安。

    四22我们不得不喜爱本节,因为提到该撒家里的人。我们很容易会胡乱想象。这里提到的尼禄家里的人是谁呢?是否一些被派来看守保罗,因保罗的传道而得救的兵丁呢?是一些在王宫里工作的奴隶还是自由人呢?这又是否包括一些罗马政府里的官员呢?我们不能确实地知道,但这里却表明一个真理,就是基督徒好象蜘蛛一样,能找到进入王宫的路(箴三○28)!福音并不受限制,能渗进最固封的城墙。在那些要消灭福音的人当中,福音却能生根成长。真的,地狱之门不能胜过耶稣基督的教会!

    四23保罗以他独特的问安语结束本书。在本书的开首,恩典闪烁着耀目的光辉,而在结束之处,又再出现。人心里所充满的,囗里便说出来。保罗的心涌溢着历世历代以来最伟大的主题──神藉着基督所赐的恩──无怪乎这宝贵的真理充满他生命里每一条路径。

    李斯为我们作总结说:

    人类最有人性的一位已写完了他书信中最亲切的一封。爱心的劳苦已结束。日子已过。锁链仍系在使徒的腕上。兵丁仍在看守。不要紧!保罗的心灵是自由的!他头脑很清晰!他的心有热情正洋溢!

    明早以巴弗提就要迈步往腓立比去!(注24)

    评注

    1(简介)甘纳第(H.A.A.Kennedy),"Philippians",TheExpositor'sGreekTestament,III:407。

    2(一1)朱伟慈(J.H.Jowett),TheHighCalling,页2。

    3(一7)温尼(W.E.Vine),TheEpistlestothePhilippiansandColossians,页23。

    4(一10)从字词的衍生,可知译作「诚实」一词(eilikrines)意指「不混淆」或「防晒」。若其意思是后者,则与英文sincere(字面义为「没有蜡」)一字含意相同。一位诚实的雕匠为去除大理石雕像上一条裂纹,会把四周削平。一个「不诚实」的雕匠,则会用蜡来填补那裂纹。但在太阳之下,一个用蜡来填补的雕像不久便会显露出匠人的掩饰来。

    5(一11)史乐民(LehmanStrauss),DevotionalStudiesinPhilippians,页63。

    6(一13)德鲁雷(T.W.Drury),ThePrisonMinistryofSt.Paul,页22。

    7(一20)金尔(GuyKing),JoyWay,页33。

    8(一21)朱伟慈(Jowett),Calling,页34。

    9(二1)迈耳(F.B.Meyer),DevotionalCommentaryonPhilippians,页77至79。

    10(二5)金尔(King),JoyWay,页51。

    11(二6)纪霍德(E.H.Gifford),TheIncarnation,页44、45。

    12(二11)欧德曼(CharlesR.Erdman),出处不详。

    13(二17)威廉斯(George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931。

    14(三7)金尔(King),JoyWay,页81。

    15(三10)朱伟慈(Jowett),Calling,页217。

    16(三10)同上,页81,82。

    17(三10)戴德生(HudsonTaylor),由戴存义太太(Mrs.HowardTaylor)引述于BehindtheRanges,页170。

    18(三10)高斯(C.A.Coates),出处不详。

    19(三17)史乐民(Strauss),Philippians,页202。

    20(四3)「同负一轭的」(希腊文作Su[n]zugos),可能是一个专有名词(Synzygus)。虽然这名字不见于别的地方,但这是奴隶会得到的一种名字。

    21(四4)朱伟慈(Jowett),DaybyDay,页169-71。

    22(四18)同上,页255。

    23(四19)威廉斯(Williams),Student'sCommentary,页934。

    24(四23)李斯(PaulRees),TheAdequateMan,页127。

    
新约 歌罗西书
    简介

    「深入查考歌罗西书,又去思考默示语言所表达出来的默示思想,再让这思想的亮光和能力充满心灵、模造生命,充实一生,直到永恒。」~蓝斯基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保罗许多书信都是写给在大城市或重要城市的信徒的,如罗马、哥林多、以弗所和腓立比。歌罗西是名噪一时的市镇。即使这样,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当地信徒还是名不见经传。总括来说,若不是这封写给歌罗西信徒蒙默示的书信,恐怕今天歌罗西一名,只会为研究远古历史的学生所认识吧了。

    尽管地点不具重要性,但使徒保罗写给当地的书信却举足轻重。继约翰福音第一章和希伯来书第一章之后,歌罗西书第一章对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绝对神性,有最精深的阐述。由于这教义是一切基督真理的基础,其价值并没有被高估。

    歌罗西书对人际关系、异端邪说、基督徒生活等,有许多的指示。

    贰.作者

    歌罗西书为保罗作品之说,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至十九世纪,一直没有人提出质疑。外证尤其充分,那些引述歌罗西书的人,常提作者为保罗,当中包括伊格那修、殉道士犹斯丁、安提阿的提阿非罗、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俄利根。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经目都接纳歌罗西书为真确本。

    内证包括作者三次在信中提到自己是保罗(一1、23,四18),并且内容与这些陈述相符;阐释教义之后讲述基督徒的责任是保罗一贯的作风。也许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说明歌罗西书的真确性,是与腓利门书的紧密联系,而腓利门书是众人承认为保罗所著写的书信。篇幅短小,但所提到的五个人物,也同样出现在歌罗西书中。即使批评家李南曾经怀疑歌罗西书,也为其与腓利门书的类似留下印象。

    反对歌罗西书为保罗著作的论据,集中在用语、基督的道理,和明显提到的诺斯底主义上。谈到用语,歌罗西书用了一些新词汇,代替一些保罗爱用的词汇。十九世纪,英国一个保守学者萨利蒙机智地提出反辩说:「一个人写一篇新作,苦于失去素来风格,必不可采用以往没有用过的用语。这种讲法我不能苟同。」(注1)歌罗西书中的基督论,正好与腓立比书和约翰福音吻合。只有那些想将基督的神性,看为第二世纪从异教发展出来的理论的人,才不接受这教义。

    至于诺斯底主义,自由派苏格兰学者莫法特认为,歌罗西书所展示的诺斯底主义的雏型,很可能在第一世纪已经出现了。(注2)

    因此,歌罗西书为保罗著作的论据,立足坚稳。

    叁.写作日期

    歌罗西书是「监狱书信」之一,可能写于保罗在该撒利亚的两年被囚期间(徒二三23,二四27)。然而,传福音的腓利曾在当地接待保罗。使徒保罗是个有礼谦和的基督徒,似乎没有可能忽略提到腓利的。虽然有人提出写作日期是保罗在以弗所被囚期间,但这个可能性较低。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最可能的写作日期,大概是在主后六十年,于保罗首次被囚罗马中期(徒二八30、31)。

    幸好,研读这卷书不须依一般准则,要充分知道写作环境才可。

    肆.背景与主题

    歌罗西是小亚西亚地区,弗吕家省的一个城市,位于老底嘉东面十哩,希拉波立东南十三哩(请看西四13),距离西面的以弗所约一百哩,在卡米安山脉的峡道囗(一个十二哩长的小峡谷)。这是从幼发拉底河往西方的军事路线。路卡斯(意为狼)河经过歌罗西流经老底嘉,向西流入米安达河。希拉波立的温泉水与歌罗西的冷水汇合,流到老底嘉,那里的河水「不冷不热」。希拉波立既是一个繁盛的地方,也是一个宗教中心;而老底嘉则是山谷的都会。歌罗西的地域面积在新约以前时代较大;歌罗西这名很可能与colossus一字有关,指石灰岩层的瑰丽地形。

    我们无法确实知道福音起初怎样传入歌罗西。保罗写歌罗西书的时候,他仍未与那里的信徒见面(西二1)。一般相信,救恩的好消息是由以巴弗带到歌罗西的(西一7)。许多人相信,保罗住在以弗所三年期间,带领以巴弗信主。弗吕家是亚西亚的管辖区,当时保罗在弗吕家(徒一六6,一八23),不是在歌罗西(西二1)。

    从信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发展成熟而后被称为诺斯底主义的假教训,正开始威胁歌罗西的教会。诺斯底信徒以自己的知识(希腊文gnosis)自夸,他们声称自己拥有比使徒更优越的知识,并想造成一个印象,就是人除非得以传授诺斯底宗教的最深奥秘,否则不能有真正的快乐。

    有部分诺斯底信徒否认基督的真实人性。他们说「基督」是从神出来的一股神圣力量,在受洗的时候落在耶稣这个人身上。他们又说,基督在钉十字架时离开了耶稣,结果,依他们的说法,耶稣这个人死了,但基督却没有。

    有一些诺斯底主义的派别倡议,在神与物质之间,有各种不同层面和级别的灵体。他们用这个观点去解释罪恶的源头。罗伯逊解释说:

    诺斯底思想最关心的,是宇宙的起源和罪恶的出现。他们假设神是美善的,但却有罪恶的出现。他们的理论是,罪恶是物质固有的而美善的神不能创造邪恶的物质,所以他们提出一系列出现在神与物质之间的东西:半神流露体、分神体、灵、天使等。他们主张,一个分神体从神而来,另一个分神体则从这个分神体而来,这样一直下去,直至有一个分神体与神有足够的距离。于是神不受邪恶的物质污染,却又有能力去作工。(注3)

    另一些诺斯底信徒相信身体生来是有罪的,于是实行禁欲主义,一种自我否认,甚至是自我折磨的做法,尝试达到更高的属灵状态。有人则走进另一极端,过着放纵肉体情欲的生活。他们说身体是不要紧的,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属灵生命有丝毫影响!

    诺斯底主义的另外两个错误,迹象可以在歌罗西找到,一是反律主义,另一是犹太教。反律主义说一个人在恩典之下,不需要自我节制;相反,可以尽情渲泄肉体的欲望和情感。旧约的犹太教已变质成为一种宗教仪式,希望藉此在神面前成就义。

    歌罗西当时出现的错误,今天仍然存在。诺斯底主义重现在基督教科学会、神智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会、基督教统一派,和其它异端教派中。反律主义,是所有说在恩典之下可以随自己喜好方式生活的人的特征。犹太教本是神所赐的启示,正如希伯来书和新约其它部分说明的,其形式礼仪目的是以预表方式教导属灵的真理。可惜,犹太教沦为一种制度,仪式本身被认为是有功劳的,大部分的属灵意义便常被忽略。今天许多宗教也有同样错误的教训,认为一个人可以藉着自己的善行,取得功德和神的喜欢;而忽略或否认了人犯罪的状况,并惟独需要从神而来的救恩。

    在歌罗西书中,使徒保罗展示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荣耀,巧妙地驳斥这一切的错谬。

    歌罗西书与保罗写给以弗所信徒的书信有明显相似之处。然而,是相似却不重复。以弗所书看信徒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而歌罗西书则看信徒在地上,基督他们荣耀的元首在天上。以弗所书的重点在于信徒在基督里;歌罗西书则提到基督这荣耀的盼望在信徒里面。在以弗所书,焦点放在教会为基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一23);因此,强调基督身体的合一。在歌罗西书,第一章广泛地论述基督作元首的身分,并我们必须「持定元首」(西二18、19),必须顺服他。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中,四十四节与歌罗西书的内容相似。

    大纲

    壹.基督的超越(一~二)

    一.问候(一1、2)

    二.保罗为信徒感恩祷告(一3~14)

    三.教会元首基督的荣耀(一15~23)

    四.交付保罗的职事(一24~29)

    五.基督的全备,与哲学、律法主义、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危险(二1~23)

    贰.信徒对居首位之基督的责任(三~四)

    一.信徒的新生活:脱去旧人穿上新人(三1~17)

    二.基督徒家庭的成员合宜的行为(三18~四1)

    三.信徒的祷告生活和以生活、言语作见证(四2~6)

    四.保罗的一些同工(四7~14)

    五.问安和吩咐(四15~18)

    
新约 歌罗西书注释
    壹.基督的超越(一~二)

    一.问候(一1、2)

    一1在着写新约的日子,书信一般习惯以作者的姓名开始。因此,保罗介绍自己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使徒是特别由主耶稣差派出去的使者。为了印证所传的信息,使徒获授予施行神迹的能力(林后一二12)。此外,我们也读到在一些情况里,使徒按手在信徒身上,信徒便得着圣灵(徒八15~20,一九6)。从使徒一词的狭义来看,今天世上已没有使徒存在;一个人自称是原来十二使徒的继承者也是愚不可及的。许多人引用以弗所书二章20节,表示那些获得独特的使徒和先知恩赐的人,主要工作是建立教会;与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弗四11)这个时代薪传的事奉相对照。

    保罗追溯自己的使徒身分出于神的旨意(也参看徒九15;加一1)。这不是他为自己拣选的职业;或经受训练后去作的工;也不是由人按立派定的职责。使徒一职不是「从人」(作为源头)而来的,也非「藉人」(作为工具)而来的。相反,保罗履行他整个职事时,他庄严地知晓神亲自拣选他作使徒。

    保罗写这信时与兄弟提摩太在一起。我们可以注意到,保罗在这里对提摩太的态度丝毫没有官僚架子。两人是平等的兄弟关系,完全没有一大串衔头和穿着特别服饰的教会大人物的阶级观念。

    一2这信是写给歌罗西的圣徒,在基督里有忠心的弟兄的。这里有两个新约给所有基督徒的可爱名字。圣徒意思是他们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神,因此应该过一个圣洁的生活。有忠心的弟兄显示他们藉相信主耶稣,成为同一位父的儿女,他们都是信主的弟兄姊妹。在新约其它部分,基督徒也被称为门徒和信徒。

    在基督里是说他们的属灵地位。他们得救后,神就将他们安置在基督里,「在爱子里蒙悦纳」。因此,他们拥有他的生命和特质。神也不再看他们为亚当的后裔或没有重生的人,而是在他儿子的完全悦纳里看他们。在基督里所表达的亲密、悦纳和稳妥,都超过人所能明白的。在歌罗西的说明了信徒的地理位置。倘若福音没有传到歌罗西,灵魂没有得救,我们能否听闻歌罗西这个城的名字,仍可待商榷。

    保罗以慈爱的问候语跟当地的圣徒问安: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原著有「和主耶稣基督」一句)归与你们。没有另外两个词比恩惠、平安更能概括基督信仰所带来的福气。恩惠(恩典)是希腊语的常用词,而平安是犹太人的常用问安语;二词在人们相遇或离开时使用。恩惠描画了神以慈爱、怜悯,屈尊降卑地到犯罪、失丧的人类中间。平安总结一个人接受神白白的恩典后,生命中能够得到的一切结果。李图尔说:「恩典可以表示许多东西,就好象没写上银码的支票。平安确实是基督徒产业的一部分,我们不可容让撒但夺去它。」二词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先有恩惠,后有平安。如果不是神先向我们施慈爱、怜悯,我们就仍在罪中。但由于他主动作工,差派他的儿子为我们死,我们现在可以与神有和平,与人有和平,神的平安也在我们心里。即便我们这样解说了,但仍觉词穷,无法表达二词的广博含意。

    二.保罗为信徒感恩祷告(一3~14)

    一3使徒保罗以基督信仰里常用的囗吻向圣徒问安后,就按他的特别习惯而行──跪下来感谢、祷告。使徒保罗常以颂赞主开始他的祷告,这是我们学效的好榜样。他祷告的对象是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祷告是不可言喻的特权,信徒可以来到宇宙的大主宰面前倾诉。有人会问:「一个平凡的人怎敢站在高超一切、可畏的神面前呢?」答案从经文找到。掌管宇宙、荣耀、威荣的神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那位高超一切者显得无比亲近。因为我们信徒在基督里,同享他的生命,神也是我们的父(约二○17)。我们可以藉着基督亲近神。常常为你们祷告。这句话本身并没有突出之处,但当我们想到是描述保罗关心他从未见过的人的利益时,就有新的意义了。我们常常觉得在施恩座前,难于记起自己的亲戚朋友。试想想保罗的祷告名单吧!他不单为那些熟悉的人祷告,还记念别人向他提过的、远在他方的基督徒。保罗永不言倦的祷告生活,实在帮助我们更了解他。

    一4他听闻歌罗西信徒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并他们向众圣徒的爱心。他先提到他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我们必须常从这里开始。今天世上许多宗教化的人,常说他们对人的爱心;但如果你进一步问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没有在主耶稣里的信心。这种爱是空洞、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声称在基督里有信心,但如果你要在他们生命中寻找任何显明他们爱心的证据,总是徒劳无功的。保罗也会质疑他们的信心是否真诚。我们必须在救主里有真实的信心,这信心必须从生活上对神对人的爱中显明出来。

    保罗说到信心是在基督耶稣里的。这点尤其要注意。圣经常指出主耶稣基督为信心的对象。一个人对一家银行可能信心十足,但只有当银行可靠时,他的信心才算有效。如果银行管理不善,信心本身并不能确保个人存款安全。属灵生命也是这样,囗称有信心是不足够的,信心必须以主耶稣基督为中心。他从不失信,凡信靠他的人都绝不失望。

    保罗听闻他们的信心和爱心,显示他们绝不是秘密地作信徒。事实上,新约没有鼓励人作秘密门徒。神的话教导我们,一个人若真心接受救主,他就无可避免要公开承认基督。

    歌罗西信徒向众圣徒显出爱心。他们的爱心毫无地域或宗派之见。他们不单爱与自己相交的信徒,并且对每个真信徒,都慷慨、热情地流露他们的爱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功课。我们的爱心不应狭隘地局限于在本地教会相交的人,或自己国家的宣教士。我们应该认出基督的羊,无论在那里遇上他们,都要向他们彰显爱心。

    一5本节与前文的连系,并不完全清楚。是否与第3节:我们感谢……是为那给你们存在天上的盼望有关?还是与第4节下半部分:并向众圣徒的爱心,是为那给你们存在天上的盼望有关呢?两个诠释都可以。使徒保罗可能不单为他们的信心和爱心感谢,并且也为他们将来有一天要得到的产业感谢。另一方面,为着摆在我们前面的分,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并向众圣徒显出的爱心也是对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见保罗在这里列出基督徒生命的三样基本美德:信、爱、望。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3节和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3节,也有提到。雷德福说:「信心建基于过去;爱心运用于现在;盼望着眼于将来。」(注4)

    在本节中,盼望意思不是指等候或期待事物的态度,而是指一个人所盼望的事物。盼望在这里的意思是,当我们被提到天上,进入存留给我们的永远产业,我们的救恩就成全完备了。歌罗西信徒以前曾听过这盼望,也许在以巴弗传福音给他们的时候听过。他们所听的被形容为福音真理的道。这里福音被描述为真正的好消息。也许保罗写到这里时,想起诺斯底主义者的假教训。有人将「真理」定义为神对一样事物的说法(约一七17)。福音是真实的,因为福音是神的道。

    一6福音的真理传到歌罗西人那里,甚至传到当时所知的普天之下。我们不能取其绝对的意义,意思不可能是世界上每一个男女都曾听闻福音。意思可能是,在某程度上,各国都有人听过救恩的好消息(徒二)。又可能是,福音是为全人类而设的,四处传播开去,并没有受到刻意的拦阻。保罗描述了福音产生的必然果效,在歌罗西并普天之下,福音传到之处,福音都结果并增长(生长)(新英王钦定本)(注5)。这是要指出福音的超自然性。在自然界,植物通常不会同时结果和增长。许多时候,要使植物结果必须修剪;倘若任由植物自由生长,植物的整个生命就只会长成叶子和枝条,而不会结出果子来。但福音却同时结果和增长,福音结出灵魂得救、建立圣徒的果子,并从一城传到另一城,又从一国传到另一国。

    歌罗西的教会既在人数上增长,并且信徒的属灵生命也在成长。这正是自从歌罗西信徒听见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开始,福音在他们生命里所生发的果效。

    福音的传播在第一世纪似乎跨进了一大步,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比许多人所估计的传得更远。然而,仍不可看为是传遍了整个地球。神恩惠(神的恩典)在这里用来形容福音的信息。还有什么比神的恩典这奇妙的真理,更能出色地总括这可喜的好消息!神的恩典要赐给本该承受神震怒的罪人。

    一7使徒保罗清楚地说明,信徒从……以巴弗听到福音,并藉生活上亲身经历而认识福音的。保罗称赞以巴弗为所亲爱、一同作仆人的,并为他们作了基督忠心的执事。使徒保罗并无丝毫怨恨或妒忌,另一个传道人得到赞赏并不烦扰他。事实上,他是第一个向主的另一个仆人表达欣赏的主仆。

    一8保罗亲自从以巴弗听到歌罗西信徒因圣灵所存的爱心。不是纯粹人的情感,而是内住的神的灵所带来的、对主和对主的子民的真爱心。这是歌罗西书唯一提到圣灵的地方。

    一9保罗总结他的感恩后,现在开始为信徒作具体的代求。我们已经提过保罗的祷告范围很阔,现在要进一步指出,他的祈求常常具体地切合身在各处神的子民的需要。他不是概括地祷告一下。他在这里似乎为歌罗西信徒分别作了四方面的祈求:(1)属灵的见识;(2)行事为人对得起主;(3)满有能力;(4)感恩的心。

    他的祈求绝不吝啬,在第9、10和11节使用一切、凡事、各样等词尤为显着。(1)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9节);(2)「凡事蒙他喜悦」(10节);(3)「一切善事」(10节);(4)「各样的力」(11节);(5)「凡事欢欢喜喜的忍耐、宽容」(11节)。

    因此连接上面的经文,意思是因为以巴弗的转告(4至5节,8节)。使徒保罗从第一次听见歌罗西这些亲爱的圣徒,并他们的信心、爱心和盼望开始,就为他们不住的祷告。首先,他祈求他们能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他没有叫他们为诺斯底主义者自夸的知识欢喜,他愿他们满心知道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并在他们生命中的旨意。这种知识不是属世或属肉身的,特征是有属灵的智慧和悟性──就是应用知识最佳方法的智慧,和明白什么与神的旨意相合、什么与神的旨意冲突的悟性。

    一10第9节和本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为什么使徒保罗想歌罗西信徒在知识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是否因此他们可以成为大能的传道者或感人的教师?是否因此他们可以吸引大批人跟随他们,好象诺斯底主义者要求的一样?不。属灵的智慧和悟性,真正目的是令基督徒可以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我们就引导的题目上了举足轻重的一课。神向我们启示他的旨意,目的不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不是要迎合我们的野心或骄傲;相反,主向我们显明他对我们生命的旨意,目的是叫我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讨他喜悦。

    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这里给我们很好的提醒:虽然人不是靠善行得救,但肯定人是为行善得救。有时我们强调,在灵魂得救上,善行是毫无价值的,就给人留下基督徒不相信善行的印象。但一切都不可偏离真理!从以弗所书二章10节,我们学到:「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保罗在写给提多的信中又说:「这话是可信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的讲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行善。」(多三8)

    保罗不单想他们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更愿他们渐渐的多知道神。怎能多知道神呢?首先,殷勤地研读神的话;然后遵行他的教训,忠诚地服侍他,(后者似乎是经文的主要观念)。我们这样做,便能更深入知道主。「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何六3)

    注意第一章重复出现论到知识的字词,在每次使用时都是预先定下了构思的。在第6节,他们「知道神恩惠」;第9节,他们「知道神的旨意」;本节,他们「渐渐的多知道神」。也许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知道」指救恩,第二个研读圣经,而第三个服事和基督徒生活。完备的教义应该带来正确的行为,这行为透过顺服的服事表明出来了。

    一11使徒保罗第三个祈求是,圣徒可以照他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基督徒不能单靠人的力量去生活,因此保罗渴望信徒知道神复活的儿子的能力,他更渴望他们按着他荣耀的权能去认识他。他祈求的不是出自他的,而是照他荣耀权能的能力。他荣耀的权能是无限的,这正是祷告的范围。培克写道:「能力的装备不单与受者的需要成正比,而且与从神而来的供应成正比。」(注6)

    为什么保罗想基督徒拥有这能力?是否要叫他们可以出外,施行轰动一时的神迹呢?是否要叫他们可以叫死人复活、医治病人、赶出魔鬼呢?答案一再是否定的。神的儿女需要这种能力,为要叫他们凡事欢欢喜喜的忍耐宽容。我们应当小心留意!在今天的基督教界,有些人大力强调所谓的神迹,诸如说方言、医治病人、类似的激动情绪的行动等。然而,在我们生活的世代,有一个神迹比以上一切更大:神的儿女在试炼中,存着感恩和忍耐去承受苦难!

    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4节,恒久忍耐(宽容)与恩慈相连,这里则与欢欢喜喜(喜乐)相连。我们受苦,因为不能逃避受造物所要共受的痛苦。要维持内心的欢欢喜喜,并以恩慈待人,就需要神的能力,这也是基督徒的得胜。忍耐与宽容两者,区别在于忍受而不埋怨和忍受而不报复。神的恩典在信徒生命中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信徒可以忍受苦难,并在火烈的试炼中赞美神。

    一12本节中的感谢是指歌罗西信徒,而不是保罗(原文是众数的)。保罗祷告:他们不单在各样的力上加力,而且存有感恩的心,教他们不忘时常向父表达感激之情;父叫他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我们作为亚当的后裔,不配享受天上的荣耀。事实上,假如未得救的人不知怎样进到天上,他们不会感到快乐,反而悲痛万分。有资格的人才能体会天上的分。我们即使作为在主耶稣里的信徒,本身也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配得天上之福。我们唯一能够进入荣耀的权利,是在主耶稣基督里:

    我站在他功绩的位上,

    别处无可立锥,

    就是那荣耀的居所,

    在以马内利地上。

    ~克荪安

    神拯救一个人时,就立时赐他到天上的资格。这个资格就是基督,没有更好的。即使人穷一生在地上过着顺服、事奉的生活,也不能使他比得救当天更有资格上天堂。我们进入荣耀的权利是在于他的血。虽然基业是在光明中、并且是「存留在天上」的,但我们信徒在地上,有圣灵作「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因此,我们可以为着摆在我们前面的欢喜快乐,同时享受「圣灵初结果子」。

    一13为使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神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比较约壹二11)。如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后裔所经历的正好说明这点。他们曾住在埃及,在当地工头的鞭苔下痛苦呻吟。神奇妙地介入干预,拯救他们脱离可怕的枷锁,带领他们经过旷野,进入应许之地。同样,我们作罪人时都被撒但捆绑,但藉着基督,我们得以脱离他的魔掌,现在我们是基督国里的子民。撒但的国是黑暗的国──没有光明、温暖、喜乐;但基督的国是仁爱的,暗示这三样都存在。

    基督的国在圣经中有不同的描述。他第一次降临地上时,把真实的国摆在以色列民面前。犹太人想脱离罗马人的**,但不想为自己的罪悔改。基督只能管治一群与他有正确属灵关系的人。这事实清楚地摆在他们面前后,他们弃绝他们的王,将他钉在十字架上。自此以后,主耶稣就回到天上,我们正在一个神秘形式的国里(太一三)。意思是这国以不是眼见的形式出现,也没有王;但所有今世接受主耶稣基督的人,都承认他为合法的统治者,因此他们是他国里的子民。将来有一天,主耶稣要再临地上,设立他的国,立耶路撒冷为首都,统治一千年。一千年过后,基督要把一切的仇敌踏在脚下,将国交在父神手里,永恒的国就从此诞生,一直到永永远远。

    一14保罗述说了神爱子的国后,现在开始论到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这是神话语中一段最壮伟的经文。我们很难知道究竟保罗的祷告是否在这里完结,还是继续延续至下面我们将要研究的经文。但事实如何都不重要,因为即使下面的经节不是纯粹的祷告,也必定全是敬拜。

    史达斯曾经指出:「在这段比任何其它经文更高举耶稣基督的奇异经文里,他的名字甚至没有以任何形式出现过。」一方面这是非常突出的一点,却也是毋须惊奇的。试问除了我们可称颂的救主以外,还有谁能应验这里所作的描述?经文使我们想起马利亚对看园的人说的话:「先生,若是你把他移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便可取他。」(约二○15)她没有说出他的名字,她心里面只有主一位。

    基督首先被描述为那位使我们……得蒙救赎(注7),罪过得以赦免的。救赎形容把我们从罪的奴隶市场买赎过来的行动;主耶稣将一个价钱标签放在我们身上。他看我们何等贵重呢?实际上他是说:「我看他们的价值很高,我愿意倾流自己的血来买赎他们。」我们是以如此高昂的代价买回来的,应该清楚知道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是以一个价钱被买来的。因此,我们不该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来过生活。耶鲁的波顿指出,如果我们自把自为,按自己的喜好去生活,我们就是取了一些不属于我们东西,我们就是盗贼了!

    他不但救赎了我们,更叫我们的罪过得以赦免。意思是神已将我们因犯罪而招致的债项一笔勾销。主耶稣基督已在十字架上付了罚金,永远不需要再付了。帐目已经结清并报销,神不单赦免了我们,他更除掉我们的罪,使我们离开罪,好象东离西那么远(诗一○三12)。

    三.教会元首基督的荣耀(一15~23)

    一15接下来的四节经文,描述主耶稣的三方面:(1)他与神的关系(15节);(2)他与受造物的关系(16、17节);(3)他与教会的关系(18节)。

    主在这里被描述为那不能看见之神的象。象(形象)最少含有两个意思。第一,主耶稣使我们能够看见神的模样。神是灵,是肉眼不能看见的。但在基督里,神让他自己可以被肉眼看见。从这方面来说,主耶稣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象。凡看见过他的,就是看见过父(请看约一四9)。另一方面,象这个字也含有「代表」的意思。神原本将亚当安置在地上代表他的利益,但亚当失败了。因此,神差他唯一的独生子来到世间作他的代表,去管治他的东西,并向人启示他对人的慈爱心肠。从这方面说,他是神的形象。同一个象字在三章10节也有使用,说到信徒要作基督的形象。

    基督也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或是各样受造之物中首生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假教师提出,主耶稣自己本身是一个受造之物,是神所创造的第一位。有些甚至偏离千丈,认为他是出自神手中的最伟大创造物。再没有什么比这些更直接违反神话语的教训了。

    「首生」这个词在圣经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意思。在路加福音二章7节,「首生」用作字面的意思,马利亚生了头胎的儿子,竟思是主耶稣是她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出埃及记四章22节,「首先」用作象征的意思,「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首生)。」在这节经文里,绝对没有实际生产的事情发生,而是耶和华用这词来形容以色列国在他的计划和目的里的独特地位。最后,在诗篇八十九篇27节,「长子」(首生)一词用来指明一个超越、至高、独特的位置。神在经文里说,他要叫大卫作他的长子,高过地上一切的君王。按着肉体来看,大卫实际上是耶西最小的儿子;但神定意给他独有的优越、至高、和王权的地位。

    这不正是歌罗西书一章15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的说法吗?主耶稣基督是神独一的儿子。从一方面看,每个信徒都是神的儿子,但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在某方面跟其它信徒是不同的。他在万物造成以先已经存在,拥有超越一切受造物的地位。他有超越和统治的地位。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这一句跟出生毫无关连,而是地位上的超越的称谓,不单指时间上。

    一16假教师利用第15节,教导人说主耶稣是受造物。异端者所引用的经文,其错误一般都可以从同一段经文中被驳斥。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本节毫无争论馀地的指明,主耶稣不是受造物,却正正是那创造者。从本节我们学到,万有──整个宇宙一切的事物────不单是靠他造的,更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三句都含有不同的意念。首先,万有都是靠他造的。这里的意念是,创造的能力在他的本质里。他是那建筑师,本节的下半部又指到,万有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所指的是他在创造中作主动者,创造的行动藉着他施展出来。还有,万有又是为他造的。他是一切受造物的目标,一切为了他而创造。

    保罗用了很长篇幅去强调,万有都是藉着基督造的,不管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这样就没有留下任何可供人攻击的漏洞。人无法提出虽然他创造了一些东西,但他原本也是受造物之说。

    保罗继续说明,主的创造包括了能看见的和不能看见的东西。能看见的这个语句不用解释,但无疑使徒保罗明白到,当他说不能看见的时,定会挑起我们的好奇心。因此,他继而停下来,仔细地述说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不能看见的包括了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和掌权的。我们相信这些用词指天使,纵然我们不能分辨这些智慧存在体的不同阶级。

    诺斯底主义者教导说,在神与物质之间,有许多不同阶级和种类的灵体,而基督属于其中一类。在我们的时代,唯灵学者声称耶稣基督是六层天的一个高级灵体。耶和华见证人会教导,我们的主降临世界之前,他是一个受造的天使,并且正是天使长米迦勒!保罗这里严正地反驳如此荒谬的说法,他以最清楚明白的语句,说明主耶稣基督是天使的创造者──事实上,他是万有的创造者,包括能看见的和不能看见的。

    一17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保罗说:「他在(现在时态)万有之先」,而不是「他曾在(过去时态)万有之先」。圣经常用现在时态来形容神不受时间限制。例如:主耶稣说:「还没有(过去时态)亚伯拉罕,就有了(现在时态)我。」(约八58)

    主耶稣不单在一切受造物以先就存在,而且万有也靠他而立。意思是他维持宇宙的运行,他也是永恒运转的源头。他控制星宿、太阳和月亮;即使他在地上的时候,他仍然掌管使宇宙井然运作的定律。

    一18主耶稣不单统管自然界的宇宙,他的统治权更伸展至灵界。他是身体的头,这身体就是教会(圣经新译本)。在这个世代相信主耶稣的人组成基督的身体,或称为教会。正如人的身体是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工具,基督的身体也是他在地上的工具,蒙拣选向世人表达他自己。而他是那身体的头。头指到引导、指挥、控制,他在教会中居首位。

    他是元始,我们解释这句为新创造的肇始(请看启三14),属灵生命的源头。从死里首先复生这句进一步解释上文。我们必须小心,这里不是说主耶稣是第一个从死人中复活的。新约和旧约也有死人复活的事,但主耶稣是第一个复活以后不再死的,他是第一个以荣耀的身体复活,并且他复活作一个全新创造的元首。他的复活是独一无二的,保证一切相信他的人也必复活,宣告他在属灵的创造中为至高。

    梅斯说的好:

    基督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屈居第二。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他创造了万有(西一15、16)。他也是这个得赎和属天的家庭中首先从死里复生的,故此,因他的身分和他的作为,创造和救赎都将至高的荣耀归给他。「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他无论在何处都位居第一。(注8)

    首先主耶稣在创造上居首位,跟着在教会中居首位,因此他有双重首位。神已谕令,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在保罗的日子(并在今天),对那些要窃夺基督的神性、将他贬为受造物(不管地位多高)的人,这是何等明确的答案!当我们读到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我们只应当问自己:「他是否在我生命中居首位呢?」

    一19达秘将本节译为:「神一切的丰盛喜欢在他里面居住。」和合本的译法会令本节听上去好象父(加点的字是希腊文没有的)喜欢在某一个时间叫一切的丰盛住在子里面。真正的意思是神一切的丰盛,时常住在基督里面。

    诺斯底异端者倡说,基督是到神那里的中途站,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前面有更多更好的环。他们鼓吹:「从他开始往前吧,你必定到达丰盛之地。」保罗回答说:「不,基督本身就是完全的丰盛!」

    一切的丰盛居住在基督里面,居住的意思是永久地居住(注9),不单单是短暂的逗留。

    一20第19节与本节连贯如下:「因为父喜欢藉着他(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都与自己和好了。」换言之,神不但喜欢一切的丰盛都住在基督里面(19节),而且基督要叫万有与自己和好。

    本章提到两种和好:(1)事物之间的和好(本节)和(2)人与人之间的和好(21节)。第一种尚未实现,而第二种对所有相信基督的人来说,已经成就了。

    附篇──和好

    和好的意思是回复正常的关系或标准,或在从前有仇恨的地方缔造和平。圣经从来没有说神需要与人和好,但常说人必须与神和好。属肉体的头脑与神为敌(罗八7),因此,人需要与神和好。

    罪进入世界后,人便与神疏远。人对神采取敌视的态度,因此,人需要和好。

    罪影响了一切受造之物,不单是人类。

    1.过去某个时间里一些天使犯了罪。(但神的话中并没有迹象显示这些天使将得以和好,他们「永远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大日的审判」;犹6)。在约伯记四章18节,以利法说神指责他的使者(天使)为愚昧。

    2.罪的介入也影响动物世界:「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八19~22)动物也要尝受疾病、痛苦和死亡,证明它们不能免去罪的咒诅。

    3.亚当犯罪后,神咒诅地(创三17),野草、荆棘、蒺藜都是明证。

    4.在约伯记中,比勒达告诉我们,甚至星宿在神眼中也不清洁(伯二五5)。很明显,罪也影响到星空。

    5.希伯来书九章23节说,天上的东西本身也需要洁净。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或许暗示天上的东西被撒但的出现弄污了,因撒但到神面前控告弟兄(伯一6、7;启一二10)。有些人认为这段经文指神的居所,另一些人认为指星空。后者暗示撒但在星空见神的面。无论那一种情况,全都同意神的宝座绝不会被罪染污。

    基督之死其中一个目的是使人和物可以与神和好。为达到目的,他要除去引致仇恨和疏离的因素。他解决了罪的问题,叫神得到完全满足,有效地除去了仇恨和疏离的成因。

    歌罗西书第一章指示和好的范围如下:(1)一切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都已经与神和好(21节)。虽然基督的和解工作足够叫全人类与神和好,但只有那些使用这个和解工作的人才能与神和好。(2)最终,万物都会复和,不管是地上的还是天上的东西(20节)。这里所指的是动物,和被罪染污的无生命物;但不是指撒但、其它堕落的天使,或不信的人,他们永远的结局在圣经中已经明确地宣告了。

    和好不是伸延至「地底下的」东西的。和好与征服有别,后者在腓立比书二章10节描述为:「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或正如达秘的翻译:「叫天上的、地上的和阴间的。」一切受造之物,甚至堕落的天使,最终要被逼向主耶稣屈膝下跪;但不是说他们将会与神和好。我们强调这点,因为歌罗西书一章20节被用作教导普救论的错误之说──即撒但自己、堕落的天使,和不信的人,最终要与神和好。本段将和好的范围限于在地上或在天上的一切,而「地底下的」或阴间的则不包括在内。

    ──

    一21保罗提醒歌罗西信徒,他们已经与神和好了。他们未信主的时候,是犯罪的外邦人,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弗四17、18)。他们极需要得以和好;而主耶稣基督以他无比的恩典,主动地成就了和好。

    一22他藉着肉身的受死成就了和好;不是藉他的生,而是藉他的死。基督的肉身这句意思是主耶稣以真实的肉身(不是诺斯底主义者称他的灵体)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好。比较希伯来书二章14至16节,基督道成肉身被宣告是成就救赎所必须的;诺斯底主义却否定这点。

    和好的奇妙结果,就这样表达出来了: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何等不可思议的恩典!不虔不敬的罪人可以从过往的罪恶生活中得到释放,承受如此丰厚的祝福!

    欧德曼说得好:「在基督里,我们找到一位亲近、关心、聆听、怜悯和拯救的神。」(注10)

    基督给他子民所成就的和好,其全备的功效在将来的一天要看到;那时候,我们便会毫无罪恶、无瑕疵、无指责地献给神;那时候我们是敬拜者,快乐地承认基督是那位配的(启五)。

    一23使徒保罗现在加入一段只要(如果)的话,这对神不少的儿女做成困惑。表面上,经文似乎教导说,我们持续的救恩视乎我们在所信的道上是否坚持。如果是这样的话,本节怎能跟神话语的其它部分协调,好象约翰福音十章28至29节,宣告基督的羊没有一只会灭亡?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开始时就说明,信徒永恒的保障是一个蒙福的真理,新约经文已经陈明了。但圣经(正如本节)也教导我们,真信心有恒久的特质,而且一个真正从神而生的人也会忠心到底。事情的持续性证明其真实程度。当然,退后的危险常有,但一个基督徒跌倒了必再起来(箴二四16)。他总不会放弃信仰。

    为了激发所有承认基督的名的人,并察验他们认信的真实程度,神的灵恰当地将所谓的「如果」(注11)(只要),或「由于」经文,放在神的话语里。我们不想说任何令经文的利刃变钝的话。正如有人曾说:「这些经文中的『如果』察验世上宣称相信的基督徒,检视人灵魂的健康。」

    裴达汉评论这些具挑战性的经文时说:

    读者仔细地研读圣经时,必定发现圣灵习惯在论到丰满而绝对的恩典后,随即作出警告,暗示那些有名无实之人的溃败。……在不诚心的人中,这样的警告刺耳难忍;但敬虔的人却陶醉如良药。……教训目的是激励信心,并预先责备那些轻率、自视的认信者。(注12)

    毫无疑问,使徒保罗写信的时候,脑里想到诺斯底主义。他敦促歌罗西信徒不可失去福音的盼望,或福音所带来的盼望。他们应该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这道是他们从以巴弗学的。

    保罗又再提到福音已传与普天下万人(凡受造的)。不错,福音是传扬到一切受造之物中间,但还未完全达到每个受造物面前。保罗敦促信徒到全世界宣扬福音,见证福音的真实,他看明福音能切合世界各地人的需要。本节意思不是当时世界上每个人都听过福音。这不是已完成的事实,而是不断继续的过程。然而,福音已经传遍了圣经的世界,即当时的地中海地区。

    保罗说自己是执事,执事原是一个拉丁词语,意思是「仆人」。这个称谓没有半点官腔,也不表示高级的职务,只是谦卑的服事。

    四.交付保罗的职事(一24~29)

    一24本章最后六节经文描述保罗的事奉。首先保罗的事奉是在受苦的环境下作的。保罗在监狱写信,他说自己现在乐于为圣徒受苦。作为主耶稣基督的仆人,他被召去忍受不可言喻的艰难、逼迫和患难。这是他的特权──补满基督患难缺欠的特权。使徒保罗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第一,这不可能指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代赎受苦,十字架上的痛苦已经一次过为全人类尝了,绝对没有人可以分担。但在某一方面来说,主耶稣仍然在受苦。当大数人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被击倒时,他听见有声音从天上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扫罗并没有刻意逼迫主──他只是逼迫基督徒。然而,他认识到逼迫信徒的时候,就是逼迫他们的救主。在天上的元首感受到他地上的身体的痛苦。

    可见,使徒保罗看所有基督徒要为主耶稣的缘故而经历的,都是基督仍然要受的痛苦,包括为义受苦、为他受苦(因他受凌辱)和为福音受苦。

    但基督患难所指的不单是为基督受苦,也是描述救主在世时所受的同样痛苦,即使程度很轻微。

    使徒保罗在肉身上所承受的患难,是为基督的身体──教会──的缘故。未得救的人受苦,在某一方面来说是没有目的,也没有崇高意义,他们受苦只是预尝将要永远忍受的地狱的苦楚。基督徒的受苦却不是这样,他们为基督受苦时,基督很真实地与他们一同受苦。

    一25作了教会的执事。保罗在23节尾已经用过这称谓,现在重复再用。然而,两处的用法各有不同。使徒的职事有两方面。其一,他被派去传福音(23节);其二,他被差去教导教会奇异的奥秘(25节)。这里面对每个基督的真仆人都有实际的功课。我们不可只传福音将人领到基督面前,然后撇下他们,让他们尽力挣扎求存。相反,我们要努力传福音,然后在当地建立新约的教会,信主的人可以在至圣的真道上得着造就,包括持守教会的真理。我们的主想望他的儿女被领到喂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得着供应,并且成长。

    在歌罗西书第一章,我们看见(1)基督在两方面居首位,(2)基督作成两方面的和好,和(3)保罗两方面的职事。在本节,保罗说:「作了教会的执事。」所指的是关系教会,而不是关系福音的职事。前一句已经说得很清楚:我照着神为你们而赐给我的管家职分(圣经新译本;管家或作治理)。管家是看管别人的利益或财产的人。保罗是一个管家,意思是教会的伟大真理以一个非常特别的方式交托了他。虽然基督身体的奥秘不是单单向他启示,但他被拣选将这宝贵的真理带给外邦人。这包括教会与基督及时代治理的独特关系,教会的组成、独特盼望和结局,以及许多其它关于教会生活和秩序的真理。这些真理是神给保罗和其它使徒的。

    当他说为你们而赐给我,他想到歌罗西人为外邦信徒。使徒彼得被差去向犹太人传福音,而保罗被交托一个相似的使命,向外邦人传福音。

    本章最难的一句是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或作完成神的话)。保罗确实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他的意思不是他写了新约最后一卷书,而完成神的话。照我们所知,约翰所写的启示录,在时间上是最后加进新约的书信。那么,保罗在什么意义上完成神的话?

    首先,完成的意思可能是全备地宣告、传扬。保罗已经宣讲了神整体的心意。其次,我们以为他在教义上完成了神的话。这极大真理的奥秘形成了新约启示的角石支柱,实际上说,包含了新约所涵盖的题目。虽然有其它比保罗书信较晚写成的书卷,但所包涵盖的奥秘道理,没有一样不在使徒保罗的作品中找到的。实际上说,教会奥秘的启示完成了神的话;同样,没有一样后来加上去的是新的真理。

    一26保罗完成神的话与本节说明的奥秘有关,即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在新约中,奥秘是从没启示过的真理,但透过新约的使徒和先知,现在向人们显明了。人若靠自己的智慧,永不可能得知这些真理,但神满有恩典,把真理向人显明。

    本节是新约许多经文中的一节,教导教会的真理在旧约时代仍未显明。这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弗三2~13;罗一六25~27)。因此,若说教会从亚当或亚伯拉罕开始,就错了。教会从五旬节圣灵降临开始,教会的真理由使徒揭示出来。新约的教会跟旧约的以色列不同,教会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

    以色列始于神呼召亚伯拉罕从迦勒底的吾珥出来,放弃其它列国,任凭他们犯罪拜偶像。他从亚伯拉罕的后裔建立一个国家,与其它所有的国家不同,也从他们当中分别出来。教会刚好相反,教会是各族各国的信徒合成一个身体,在道德上和属灵上从其它人中分别出来。几样事情我们可以说明教会不是以色列的延续,其一是「橄榄树」的象征。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一章,使用这象征来显示以色列国保持她的身分,纵然有个别相信基督的犹太人成为教会的一部分(西三10、11)。

    一27这奥秘的真理总结如下:(1)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有真信徒都是身体的肢体,命定永远分享基督的荣耀。(2)主耶稣是身体的头,供给身体生命、养分和方向。(3)犹太人没有优先权进入教会,外邦人也不会有任何吃亏的地方。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藉着信心成为身体的肢体,合成一个新人的(弗二15,三6)。外邦人可以得救,不是旧约一个隐藏的真理,但信主的外邦人可以成为基督身体的肢体,与他一同在荣耀里,并与他一同作王,就是一个以前从没为人所知的真理。

    保罗在本节要强调的这奥秘的特点,就是主耶稣愿意居住在外邦信徒心里。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这是对身为外邦人的歌罗西信徒说的。迈耳惊叹道:「他要住在亚伯拉罕后裔的心里,这是屈尊的奇异行动;但他要以一个外邦人的心为居所,就难以置信了。」然而,这奥秘正是如此──「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三6)使徒强调真理的重要,不是单单说「这奥秘」或「这奥秘……有荣耀」,而是这奥秘……有何等丰盛的荣耀。他连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奥秘,为要叫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配得他们用心注意的荣耀真理。

    就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内住的基督是信徒荣耀的盼望。除了救主自己,我们没有其它权利可以进入天堂。他住在我们里面的事实,使天堂确实得象我们已经在那里一样。

    一28我们传扬他这句很重要。他,当然是指主耶稣基督(27节)。保罗说他传扬一个人,没有花时间在政治或哲学上,而是集中在主耶稣身上;因为他晓得基督信仰就是基督。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这里进一步开展我们对这位亲爱使徒的职事的认识。他警告未得救的人将来有可怕的忿怒,他教导圣徒基督真道的伟大真理。

    接下来,我们看见他把重点放在栽培工作上。他对那些他领到救主面前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想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保罗想象自己是一个祭司,把祭物献给神。这里的祭物是男男女女。他在什么情况下将他们献给主?他们是否软弱或只是基督里的婴孩?不。他想他们是成熟、长大成人的基督徒。他想他们在真理里面根基稳固。我们对那些我们引领归主的人,有没有类似的负担?

    一29使徒保罗并其它使徒,都朝着这目标劳苦,但他明白,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做,而是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换言之,他明白只有靠主的加力,才能事奉主。他认识一个事实,当他从一处到另一处去栽植教会、喂养神的圣徒时,有主在他里面运用的大能。

    费廉思译本给第28和本节的翻译特别有用:

    因此,我们自然地就传扬基督。我们警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我们尽可能地教导每一个人我们所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以致可能的话,我们将每一个都抚养成人,在基督里完全成熟。这就是**着神给我的一切力量常常作的。

    五.基督的全备,与哲学、律法主义、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危险(二1~23)

    二1本节跟第一章最后两节有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使徒保罗描述他的努力,藉着教导和传道,使每个信徒在基督里成长并献上。在这里,他所努力的是不同性质的事情,指的是在祷告上尽心竭力。他为与他素未谋面的人尽心竭力。保罗从第一天听闻歌罗西信徒开始,就为他们祷告;也为隔邻的老底嘉城的人,及为其它与他素昧平生的基督徒祷告(请看启三14~19,老底嘉教会后来可悲的情况)。

    对于那些从未有幸参与公开事奉的人来说,本节是一个安慰。经文教导我们不要受制于我们在人面前所能做的;我们可以在内室屈膝服侍主。如果我们真的要公开事奉,果效大半在乎我们私下在神面前与他的灵交。

    二2本节记载保罗祷告的确实内容。祷告的头部分是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鼓舞)。歌罗西信徒正面对诺斯底教训的危机,因此,在这里安慰的意思是巩固或坚固。

    祷告的第二部分是他们可以因爱心互相联络。如果圣徒继续快乐地彼此在爱中相交,他们就会坚定地自卫,对抗敌人的攻击。并且,如果他们的心热爱基督,他会向他们启示基督信仰里更深的真理。主向亲近他的人揭示他的奥秘,这是人所谙熟的圣经原则。举个例子,约翰是靠在耶稣腔膛前的那个门徒,他也是得见耶稣基督的大启示的那一位,这并不是偶然的。

    接着,保罗为他们可以丰丰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祷告。他们对基督信仰的悟性愈深(明白愈多),就愈加深切地相信其真实性;基督徒在信仰的根基上愈巩固,受当代假教训误导歧途的危险也相对地少。

    充足的信心在新约中出现过三次。(1)充足的信心──我们仰赖神的道,他给我们作的见证(来○22);(2)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我们知道并得到确认(西二2);(3)满足的指望──我们带着信心向着结果竭力前进(来六11)。

    保罗的祷告高峰是:使他们真知道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新英王钦定本加上:父的和基督的奥秘)。

    保罗说使他们可以知道神的奥秘……基督(的奥秘),他的意思是什么?他仍然是指到教会的真理──基督是身体的头,所有信徒是身体的肢体。但他想到的奥秘的特别方面是基督居首的地位,他迫切地盼望圣徒承认这真理。他知道,如果他们明白他们的元首的伟大,就不会被诺斯底主义或其它威吓他们的邪恶异教掳去。

    保罗想圣徒使用属基督的,利用他的资源,在每个紧急情况下倚靠他。他想圣徒看的基督,就如梅斯所说:

    ……是在他的民里,是拥有神的各样属性,拥有无限的、不可言喻的、无法量度的资源;教他们不到他以外去寻求任何东西。「神愿意叫他们知道,这奥秘在外邦人中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就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一27)这个真理的实意为人所知,是老底嘉人的骄傲、理性主义的神学、传统宗教、鬼附的通灵媒介,并各种其它形式的反对或假冒的可靠解药。(注13)

    二3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基督里面藏着。当然,诺斯底主义者夸耀自己拥有的悟性,远超过任何在神所启示的书上所找到的。他们的智慧却是一些在基督或基督信仰以外的附加东西。然而,保罗在这里说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元首基督里面藏着;因此,信徒不需在圣经以外找寻了。所积蓄在基督里的是向不信者隐藏的,就是信徒也需要亲密地认识基督,才能进到基督的宝库。

    基督在信徒里面为元首、中心和资源,藉着他不可思议之丰富的浩瀚,他无穷伟大的超绰丰富,藉着他作为神所拥有一切必须的本质,他在创造和救赎中所成就的一切,藉着他本身、道德和职事上的荣耀,他把一整群教授、作者、灵媒、评论家和所有其它列队对抗他的都挤出去了。(选录)

    本节的内容比眼所见的更丰富。一切的知识都在基督里面,他就是真理的化身。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从来没有任何真实的事情会与他的话或他的作为冲突的。知识和智慧两者的分别常可这样解释:知识是明白真理,而智慧是应用所学真理的能力。

    二4一切智慧知识都在基督里面,基督徒就不应被虚假的异教者的花言巧语哄骗。一个人里面若没有真理,那么,他必须寻求以灵巧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信息,吸引跟随者;这正是异端者常用的伎俩。他们用或然律提出理据,根据推论建立教导的系统。另一方面,一个人若是传扬神的真理,那么,他不须依赖雄辩巧言等伎俩。真理本身已是最佳的理据,象狮子一样,真理必能自辩。

    二5本节显示使徒保罗何等用心地注意歌罗西信徒所面对的问题和危机。他想象自己是一个军官,在检阅准备妥当、排列整齐的军队。循规蹈矩和坚固两词乃军事用语,前者形容一营兵士的井然排列,后者描述他们表现出来的稳固阵形。保罗看见(虽不在肉身却在心里)歌罗西信徒怎样忠于神的道,就欢喜快乐。

    二6保罗现在鼓励他们继续走他们原先所开始的同一条路,即靠信心。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重点似乎放在主这个字上。换言之,他们曾经承认在他里面有全备的供应。有他够了,不单在救恩上,而且在他们整个基督徒生活上,他都是足够的。保罗现在敦促圣徒继续承认基督为主的身分,他们不应偏离他,接纳人的教训,不管这些教训听上去如何悦耳。行这字常常用在基督徒生活上,指到行动和进展。你不可能行走却又同时停留在同一地点;基督徒的生活也是这样,我们不是向前走就是往后退。

    二7保罗先用了一个农业的用语,然后是建筑的。生根一词指我们归信主那刻发生的事,就好象主耶稣基督是泥土,我们在他里面生根,从他吸取一切所需的养分。这强调我们札根深的重要性,当反对的风吹来,我们也不会被摇动(太一三5、20、21)。

    接着,保罗转说一座建筑物的形象。在他里面……建造。这里主耶稣被看为根基,我们在他上面被建造,他是万古的磐石(路六47~49)。我们一次过被种植在他里面,生根;但我们不断被建造。

    信心坚固。坚固一词也可以翻为「确定」,想法是这样: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一个过程不断在进行。以巴弗把基督信仰的基本道理教导了歌罗西信徒,当他们继续走这条信仰的道路,那些宝贵的真理会不断在他们心中和生命里得到确认。相反,彼得后书一章9节指出,属灵生命不长进,会带来疑惑,并失去福音的喜乐和祝福。

    保罗以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一句总结描述。他不希望基督徒是完全教条主义的;相反,他想他们的心被福音非凡的真理打动,向主溢出赞美感恩。为基督信仰的祝福感谢,是对假教义毒害的奇妙解药。

    韦亚瑟将本节翻译如下:「象树一样稳固札根,象房屋一样慢慢建造起来,感受到他与你同在,并且(因你所受的教育使然)信心不动摇,满心感谢。」

    二8现在保罗已预备好直接处理威胁路卡斯谷,即歌罗西地域信徒的具体错误。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就把你们掳去。假教训企图夺去人有价值的东西,并以不真实的事物取代。理学字面意义是「爱智慧」,理学本身不是邪恶的,但当人在主耶稣基督以外寻求智慧,就变得邪恶了。理学一词在此用来描述人的企图,凭自己的智力和研究,找出那些只有藉神的启示才能知晓的事情(林前二14)。这是邪恶的,因为高举人的理性过于神,敬拜受造物过于创造的主。这是今天自由主义者的特点。他们夸耀理智主义和理性主义。虚空的妄言指那些声称给一群内圈子的人提供秘密真理者的虚假和无价值教训,这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但凭着能迎合人的好奇心,就招聚了好些跟从者。又藉使他们成为「少数的精英」,引发他们虚荣自大的心理。

    保罗所针对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是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在这里人间的遗传的意思是,人所发明宗教上的教训,并且在圣经里是没有真实基础的。(传统是固有的风俗习惯,因方便或配合一些特别处境而产生的。)世上的小学指犹太教的礼仪、式仪和规条,人希望藉此取得神的恩宠。

    摩西的律法目的是作为将来之事的模式,作为一所「小学」要预备人心迎接将临的基督。现在返回世上的小学去,是作了对假教师有利的事情。他们图谋利用废弃了的制度来取代神的儿子。(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保罗要歌罗西人试验一切的教训,是否与基督的道理相符。费廉斯译本中本节的翻译很有帮助:「你们要小心,别让任何人藉理智主义或虚夸的废话破坏你们的信心;此等废话充其量也不过是基于人对世人本质的想法,并且轻蔑了基督!」

    二9很奇妙,我们看见使徒保罗常带他的读者回看基督的位格。在这里他就主耶稣基督的神性,写出了圣经中一节最崇高和清楚明白的经文。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请注意证据的用意堆迭,以说明基督是神的事实。首先谈到他的神性:「因为神本性……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其次是人所共称的神性的丰富:「因为神本性……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最后是称为神性的绝对圆满性:「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这个答案有效地回答否定主耶稣神性的各种形式的诺斯底主义──基督教科学会、耶和华见证人会、基督教统一派、神智会、基督教普爱会等等。)

    尹信说:「本节包含两个清晰的断言:(1)神本性的丰盛永远地居住在基督里面……;(2)神本性的丰盛居住在基督里面……就如人拥有躯体一样。」(注14)上述的异端会承认一些方式的神形居住在耶稣里面。本节把神本性一切的丰盛与基督看齐,在他的人性里面。理据很清楚──如果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如此的全备充足,为何要满足于那些轻忽或轻视他的教训?

    二10保罗仍在尽量使他的读者对主耶稣基督的全足,并他们在他里面的完全地位,留下印象。本节所阐释的真理放在第9节之后,奇妙地表达出神的恩典。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而信徒是在他里面得完全的(吕振中译本)。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信徒里面居住了神本性一切的丰盛。这从来只有在主耶稣基督里才是正确的。本节的教导是,信徒在基督里面得着生命和敬虔所需要的一切。司布真就信徒的完全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他说我们(1)不须靠犹太教仪式的协助而完全;(2)不须靠理学的帮助而完全;(3)不须捏造迷信而完全;(4)不须靠人的功德而完全。

    我们在他里面得完全(或作丰盛)的一位,正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诺斯底主义者专心致力于研究有关天使的题目,本章稍后会谈到。但基督是一切天使的统领。当我们可以以天使的创造主为我们爱慕的对象,并享受与他的相交时,反而要专注在天使身上,这是何等荒谬可笑。

    二11割礼是犹太教的典型礼仪,是在男童的肉体上用刀施行的小型外科手术。在属灵意义上,割礼表示向肉体死,或将人邪恶、腐败、顽固的本性丢弃。可惜,犹太人专注在表面仪式,却忽略属灵的实意。他们企图藉着仪式和善行,赚取神的恩宠;实际上是说,人肉体中有些东西可以取悦神。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做法更远离真理了。

    本节要讨论的不是肉体上的割礼,而是属灵上的割礼;每个相信并倚靠主耶稣的人都要受此割礼,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这句已清楚表明了。本节的教训是:每个信徒都要受基督……的割礼。基督……的割礼指到他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意思是这样的,主耶稣死的时候,信徒也死了。他向罪死了(罗六11),向律法、向己死了(加二20),向世界死了(加六14)。(这割礼「不是人手所行的」,意思是人手不能藉着行善参与其中,人不能有功于或赚取,这是神的工作。)因此,他已脱去肉体情欲;换言之,当一个人得救,他就在基督的死上与他联合了,宣布放弃任何藉肉体的努力赚取或有功于救恩的希望。雷特欧写道:「我们主的死不单埋葬果实,还把结出果实的根也搁在一旁。」

    二12保罗现在从割礼这个题目转到谈受洗。正如割礼指到向肉体死,受洗也是指到旧人的埋葬。因此,经文说: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神的功用。这里的教训是,我们不单已经与基督同死,而且已经与他一同埋葬。这正是我们的浸礼所象征的。我们信主的那刻,事情已经发生了;只是我们进入浸礼的水时,才在公开的宣告中表达出来。浸礼是埋葬,埋葬我们作为亚当后裔的一切。在浸礼中,我们承认在我们里面从来没有什么能够取悦神,所以我们要把肉体永远撵离神的面前。然而,浸礼不是以埋葬结束。我们不单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与他同埋葬了;而且也已经与他一同复活,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这一切都在信主的一刻发生了。这都因信那叫基督从死里复活神的功用。

    二13使徒保罗现在将这一切应用在歌罗西信徒身上。他们信主之前,在他们的过犯中死了。意思是,因着他们的罪,他们在灵性上向神是死的。不是说他们的灵是死的,只是他们的灵对神没有活动能力,他们不可作什么去赢取神的恩宠。他们不单在罪中死了,而且保罗也说到他们未受割礼的肉体。未受割礼在新约中常常用来形容外邦人。歌罗西信徒曾是外邦人,他们不是神地上的子民,或犹太人的一分子。因此,他们曾经活在远离神的位置,尽情地放纵肉体的情欲。然而,当他们听闻福音,相信了主耶稣基督,他们便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一切的过犯都得蒙赦免了。换言之,真正发生在歌罗西信徒身上的事情是,他们整个生活方式都改变了。他们作为罪人的历史已告终结,现在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的新人;他们活出复活的一面,因此他们应该与凡标志他们为属肉体之人的东西说「别了」。

    二14保罗继续描述一些包含在基督工作里的东西。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他撤去,钉在十字架上。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的字据,是形容律法。从一方面来说,十诫攻击我们、定我们的罪,因为我们没有完全地遵守律法。但使徒保罗所想的不单是十诫,而且也包括赐给以色列人的礼仪律例。在礼仪律例中,有各种各样关于圣日、食物和其它宗教上仪式的律例。这些全是犹太人规定的宗教的一部分,预指主耶稣的降临,是他位格和工作的影儿。他在十字架上的死,把这一切撤去,都钉在十字架上,一笔勾销了,就如债项已付,帐单勾销一样。正如迈耳说:「因着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定人罪的律法便失去刑罚的权柄;因基督藉着死为人忍受律法的咒诅,并且成为律法的总结。」(注15)凯理简洁地归纳说:「律法不是死的,而是我们向律法死了。」

    保罗在这里的措词很可能指到一种古代的做法:将已抵销债项的书面凭据,钉在公众地方,作为公告众人的通告,表示债权人不能再向债务人讨债。

    二15因着主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并他后来的复活和升天,他克胜了掌权的恶势力,把它们明显给众人看,并向它们夸胜。我们相信,这跟以弗所书第四章描述的是相同的夸胜,那段经文说主耶稣掳掠了掳掠人的仇敌。他的死亡、埋葬、复活和升天,荣耀地夸胜地狱和撒但一切的党羽。他穿过天空,返回天家时,正正经过了空中掌权者首领的势力范围。

    或许本节对那些从崇拜魔鬼而转投基督,但对邪灵仍有恐惧而受困扰的人,带来特别的安慰。我们若在基督里,就一无所惧,因为他已经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解除他们的武装了。

    二16使徒保罗再次准备好将刚才所述的放在应用的平面上。我们将前述经文总结如下:歌罗西信徒已向一切靠肉体取悦神的努力死了;他们不单死了,而且与基督同埋葬,也与基督同复活,有了新的生命。因此,歌罗西信徒应该跟犹太教人和诺斯底主义者完全了断关系。这样的人只会尽力牵引信徒回到已弃绝的东西去。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人一切的宗教,都将人捆绑于律例、规条和宗教行事历上。宗教行事历一般包括每年的宗教仪式(圣日)、每月的节期(新月),或每周的假日(安息日)。「不可让人论断你们」一句意思是,别人不能公正地谴责一个基督徒,例如他吃猪肉,或他没有遵守宗教节期或圣日。一些邪教如唯灵论,坚持他们的成员不可吃肉。几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都不会在星期五吃肉。许多教派要求信众在四旬斋期间禁戒一些食物;其它的,如摩门教说一个人喝茶或咖啡,就不能算是好表现的会友。还有另外一些,着名的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坚持人要讨神喜悦,就必须守安息日。基督徒并不在此等律例的限制之下。要知道对律法、安息日和律法主义较详细的讨论,请看马太福音五章18节、十二章8节,和加拉太书六章18节的附篇。

    二17犹太教的礼仪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或实体)却是基督。旧约时代设立的仪式是预象。譬如说,安息日是一切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可得的安息的典范;现在主耶稣已经来了,为何人要继续专注于影儿呢?这样做就如相片中的人已在眼前,却仍凝视着照片。

    二18要知晓本节的确切意思颇为困难,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熟识诺斯底主义所论及的一切。或许意思是,那些人假装谦卑到一个地步,说不敢直接亲近神。或许诺斯底主义者教导,他们必须透过天使亲近神,因此在他们被信以为真的谦虚中,他们敬拜天使而不敬拜主。今天世上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罗马天主**有说,他们不敢想直接向神或主耶稣祷告;因此他们的座右铭是「透过马利亚到耶稣那里」。这在他们来说是故意谦虚,也是敬拜受造之物。基督徒不应容让任何人藉此等不合圣经的做法夺去他们的赏赐。圣经清楚说明:「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

    使徒保罗接着用了一句晦涩的话:这等人窥察所没有(注16)见过的(和合本细字)。诺斯底主义者宣称拥有深厚、隐藏的奥秘,一个人必须被启蒙,才能认识那些奥秘。或许那些奥秘包括许多所谓的异象,假想的异象在今天的异端如摩门教、唯灵论、天主教和瑞典堡派中,是重要的元素。那些圈子内的成员自然以他们的秘密知识为傲,因此保罗补充说: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的自高自大。他们自视比其它人优越,造出人只有透过进入这些深藏奥秘才会快乐的印象。我们暂且稍停说,这大部分是我们今天秘密会社组织的特点。与主相交的基督徒不会花时间参加,也不会赞同这等组织。

    本节要注意的重点是,这些人各种各样的宗教行为是根据自己意欲的。他们没有以圣经为根据的权威,也不在基督的管理底下。他们随着肉体的心思而无故的自高自大,因为他们作的正是他们自己想作的,是在主以外;然而,他们的行为看上去却象谦卑虔诚。

    二19不持定元首。主耶稣在这里被说成身体的元首(头)。「持定元首」意思是生活上着意地以基督为元首,从他那不枯竭的资源支取我们一切需要的供应,并作一切都为他的荣耀;即仰望荣耀的主供应生活所需和指引人生方向,并与他保持联系。下一句进一步解释这点:全身既然靠着他筋节得以相助联络,就因神大得长进。人体各部分由筋节相连,而身体又连于元首(头)。身体倚靠头提供指引和方向,这正是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的。在地上,基督身体上的肢体应该在他里面找寻一切满足和全备的供应,不给那些假教师用具说服力的论据吸引了去。

    持定元首强调我们需要时刻倚靠主,昨天的帮助今天是不管用的,我们不能用溢过堤坝的水来磨谷。这里也补充一点:基督徒持定元首,那结果必然是联络身体上其它肢体的自发行动。

    二20本节所用世上的小学一词,指礼仪和律例。例如,旧约的礼仪是世上的基本原理,指他们教导人宗教的基础原则(小学)(加四9~11)。或许保罗也想到与诺斯底主义及其它宗教有关的礼仪和律例,尤其禁欲主义。禁欲主义萌生自已经失去在神面前的位置的犹太教,或从没有在神面前有任何地位的诺斯底主义或其它异教。歌罗西信徒已经与基督同死,保罗问他们为何仍想服从这等规条;这样做就是忘记他们已经割断与这世界的关系。有些人会产生以下的疑问:「如果基督徒向律例死了,为何仍要保留水礼和主餐?」最明显的答案是,新约中有基督教会这两个条例的教训。然而,这并不是「蒙恩的途径」,让我们更合资格上天堂,或帮助我们赚取在神面前的功德。相反,这是顺服主的简单行动,分别表示与基督同证和记念他的死。要遵守的律法远不如可享受的特权。

    二21本节起首若加上「例如」二字,会更容易明白。换句话说,保罗在第20节是说:「虽然在世界生活,但为何服从那些规条──例如本节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很奇怪,有人教导说保罗在这里是命令歌罗西信徒不要拿、不要尝、不要摸!然而,这正是这段经文的相反意思。

    在此也要提出,有些权威人士如凯理相信,本节子句的次序应该是:「不可拿、也不可尝,甚至不可摸。」这样的次序就描述出禁欲主义正在增加的严厉程度。

    二22本节进一步解释上文的意思。那些禁制是人为的,正如下述语句所表达的: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难道纵情于吃喝,而非充满永活的基督自己,就是真敬虔的本质吗?

    韦慕夫翻译第20节至本节为:

    你若与基督同死,并已逃离世上不健全的学说;那么,虽然你仍在世界生活,但为何要顺从「不可拿这」、「不可尝那」、「不要摸那别的东西」等类的训示──所指的事物乃会被用尽和败坏的──顺服纯粹出于人意的训令教导?

    二23这些人的宗教的做法制造出一个外貌,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刻苦己身。用私意崇拜意指这些人根据自己以为正的想法,而不是根据神的话语,来建立一种敬拜模式。他们表面上虔诚,但却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自表谦卑已经解释过──他们假装谦卑,不敢直接前去亲近神,而以天使为中保。苦待己身指实行禁欲主义,他们相信人透过克己或苦行,可以达到更高的圣洁程度。这种思想可见于印度教和其它东方神秘宗教。

    这一切的做法有何价值呢?或许最贴切的评价在本节的末部: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这一切都穿上漂亮的外貌,但却不能抑制肉体的情欲。(即使是善意的起誓禁戒也不能达到目标。)错误的系统一一都不能使人改进。虽然造出一个印象,使人以为肉体可以行一些配得神恩宠的事情;但其实都不能抑压肉体的情欲和私欲。基督徒的态度是,我们已经向肉体并一切的邪情私欲死了,从此以后,我们为荣耀神而活。我们这样行不是出于害怕刑罚,而是出于爱那位为我们舍己的主。罗伯逊说得好:「是爱令我们真正自由地行正确的事,爱令选择容易,爱令责任的面孔美丽,爱令与基督保持甜蜜的联系,爱令美善的服事自由。」

    贰.信徒对居首位之基督的责任(三~四)

    一.信徒的新生活:脱去旧人穿上新人(三1~17)

    三1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本节的若字并不表示使徒保罗心中有任何疑惑,这就是所谓的「若」争议。「若」可以译作「由于」:「由于你们真与基督一同复活……。」

    正如第二章提到,信徒被看为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并与他从死人中同复活。这一切所表达的属灵意义是,我们已经与从前的生活方式告别了,并且进入完全新的生命里,就是从死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的生命。因为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我们应该寻求在上面的事。我们虽然活在地上,但却应该建立天上的样式。

    三2基督徒的眼光不应只注视地上的事,他不应只凭眼见,却要按事情对神和对永恒的重要性来看。尹信提出,第1节的「求」标志实际的努力,而本节的要思念描述内在的推动力和性情。要思念一词跟腓立比书三章19节:「专以地上的事为念」的「以……为念」相同。罗伯逊写道:「受了水礼的生命意思是,基督徒是寻求天上并且想念天上;他的脚虽在地上,头却以星宿为伴。他的生活就象天上的国民在地上生活一样。」(注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年轻的基督徒热心地向基督里一个年长的仆人报告:「我知道我们的轰炸机昨夜再度轰炸敌方的城市。」那年长的信徒回答说:「我并不晓得神的教会有轰炸机的。」他显然是从神的角度看事物,并没有为消灭妇孺而感到愉快。

    何勒清楚地解释了我们的立场:

    我们在基督的死上与他联合,同样地我们也在他的复活上与他联合。前者的效果使我们与人的世界、人的宗教、人的智慧断绝关系;后者的效果叫我们与神的世界和其中的一切联上了。第三章头四节经文揭开我们所进入的恩福。(注18)

    三3保罗说信徒已经死了,是指地位而言,不是指实际上的。因为我们在基督的死上与他联合,神想我们看自己是已经与他一同死了。我们的心很常争辩这事实,因为我们强烈感到自己对罪、对试探仍然活着。但很奇妙,当我们凭信心算自己已经与基督同死,这死就在我们生命中成为了道德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生活是效法那些已死的人的话,我们的生命就必愈来愈象主耶稣基督的生命。当然,我们绝不可能在今生达致完美,但完全却应该是每个信徒身上不断进行的过程。

    我们不但已经死了,而且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世俗的人所关心和有兴趣的事物,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行星找到的;然而,信徒最关心的事物全都与主耶稣基督的位格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将来跟我们不可分割。保罗的想法是这样,由于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我们就不应让这世界的琐碎事物占据我们,尤其是我们四周的宗教世界。

    有另一个想法跟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一句有关的。世人看不见我们的属灵生命,人们不明白我们。我们不象他们那样生活,他们就以为奇怪。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动机或我们的方式。就如世人对圣灵是「不见他,也不认识他」,对我们的属灵生命也一样,这生命是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约翰壹书三章1节告诉我们:「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从世人中真正的分别出来,事实在于世人不明白,而且误解信徒。

    三4保罗将他对信徒在基督里所得的分的描绘推至高峰,他现在将笔尖转向基督的再来。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现时我们与他一同复活,享受着世人看不见、也不明白的生命;但时候要到,主耶稣必为他的圣徒回来。我们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那时世人必明白我们,晓得为何我们从前那样行。

    三5第3节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死了;这里告诉我们,要治死我们在地上的肢体。两节经文都清楚说明信徒地位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地位上,信徒是已经死了;他的情况应该是藉着将自己在地上的肢体治死,算自己向罪是死的。地位上,我们是在基督里;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自己里面;我们的地位是神藉着在主耶稣基督里的信心,白白赐给我们的恩赐;我们的情况代表我们对神恩典的回应。

    在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律法与恩典的区别。神没有说:「如果你过一个没有犯罪的生活,我就会给你一个与基督同死的地位。」律法是这样,我们的地位要视乎我们自己的努力而定;不用多说,从没有人能达到那地位。相反,神说:「我白白赐给一切相信主耶稣的人在我眼前蒙恩的地位,现在要出去,过一个与这从高天而来的呼召相称的生活。」这是恩典!

    使徒保罗说应该治死我们在地上的肢体,意思不是我们应该确实地毁灭我们身体上的所有肢体!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达,随后的句子便作出了解释。肢体一词被用作象征所列出的各种形式的私欲和憎恨。

    **一般用来描述不合法的性行为或性不道德,尤其指单身人士之间的(太一五19;可七21)。有时,**所包含的意思较广,多被翻作性不道德。污秽指思想、言语或行动方面的不纯净;这里所述是道德的污秽,而非身体上的不洁。邪情表示强烈而不可遏止的肉欲。恶欲指到剧烈,并常常是激烈的渴望。贪婪一般指贪心或想要更多的欲望,但在这里可能特别指要满足**的不洁欲望,这就是拜偶像。

    上列种种由行动开始,而推展至动机。作者描述各种形式的性方面的罪,然后追溯这些罪的老巢,就是人心里的贪欲。神的话语清楚地教导,本质上性事并没有不对的地方。神造人有繁殖的能力,但当人将那些神恩慈地赐给他受造物的东西,用作可耻、不法的目的,罪就产生了。性方面的罪是保罗时代外邦世界的大罪,无疑地,今天仍列于首位。信徒一旦没有降服于圣灵,性方面的罪就往往走进他们的生命中,证明他们的堕落。

    三6人们以为可以犯这些暴行而逃过惩罚;天上似乎沉默不语,人便越发胆大包天。但神是不可轻慢的。神的忿怒因这些事降下,临到那悖逆之子。人在今生就要承受这些罪的后果,他们自己的身体要收性不道德的恶果。此外,还要在将来的一天,收审判的可怕结果。

    三7保罗提醒歌罗西信徒,他们信主之前曾一度沉溺在这些罪中;但神的恩典临到,拯救他们脱离了不洁。他们生命中的一个时期,现在已被基督的血所遮盖。他们现在拥有新生命,这生命让他们有能力为神而活。请看加拉太书五章25节:「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

    三8由于他们是以如此高昂的代价被买赎回来的,现在就应该脱去(和合本作:弃绝)这一切事情,象脱掉一件污秽的衣服一样。使徒保罗不单指第5节列举各种形式的不圣洁的肉欲,也指到他接着列出的各种恶行。

    恼恨是强烈的不悦或憎恶的心,是要报复的心,是沉潜心底的憎恨之感。忿怒描述一种形式激烈的恼恨,很可能有剧烈的暴发。恶毒是对别人的一种恶行,心存伤害别人或名誉的意念;恶毒是无理的不悦,以看着别人受苦为乐。在这里毁谤的意思是辱骂,即针对另一个人发出的强烈而放肆的言语;毁谤指以苛刻、无礼的态度去斥骂。囗中污秽的言语指可耻的说话,形容猥亵的、粗鄙的或腐败的事情;这是可耻、卑污的言语。在这一类的罪中,使徒保罗由动机写到行动。苦毒从人内心开始,然后以各种刚才描述过的形式彰显出来。

    三9在本节,使徒保罗实际上是说:「愿你的情况与你的地位相称。」你们已经脱去旧人,现在要藉不说谎实际地表明脱去了这旧人。说谎是一样属于旧人的东西,在神儿女的生命中不可立足。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都被引诱歪曲事实;可能是在报税表上隐瞒资料,或在考试中作弊,甚至是夸大一件事的细节。而当我们以假声言或制造一个错误的印象伤害别人时,说谎的罪就加倍严重了。

    三10我们不单已经脱去旧人,而且也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正如旧人指到我们作为亚当后裔的一切,并未重生的本质,同样新人也指到我们作为神儿子的新地位。这是一个新的创造,我们是新造的人。神的目的是这新人应该成长得愈来愈象主耶稣基督。我们绝不应满足于目前的成就,而应当常常竭力去达到愈来愈象救主的样式的目标。他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生活的规则。将来有一天,当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我们必被判断,但不是判断我们的生活比别人好多少,而是相对主耶稣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

    神的形象不是见于我们的身体外貌,而是见于更新了的心意心思的美丽。圣洁、仁爱、谦卑、温柔、恩慈、饶恕──正构成属神的品格。(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三11在使徒保罗所说的新创造中,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国籍、宗教、文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背景并不要紧,只是在神面前的地位而言,所有信徒都在相同的平面上。地方教会上的相交应该采用这同样的态度。

    这并不表示教会里的肢体没有分别,有些人有传福音的恩赐,有些有作牧者的恩赐,而有些有作教师的恩赐。教会里有些人是长老,有些是执事。本节经文并没有轻视恰当的区分。

    本节也不可应用来教导说,世上已废除这里列出的区分。情况并不是这样。世上仍有希利尼人和犹太人,在这里希利尼人代表一般的外邦人。也有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这两个形容词在新约中通常分别用来形容犹太人和外邦人;然而,在这里可能是更具体地指犹太人所奉行的礼仪本身,是被外邦人所轻看的。

    现在仍然有化外人(没有文化的人)和西古提人,这两个名词不是彼此对立的。西古提人是化外人,一般被认为是最极端的一种,他们是化外人中最野蛮残暴的。最后的对比是为奴的和自主的,自主的指那些从未受过辖制的,是生下来就自由的。对基督徒来说,这些世俗的区分已微不足道,只有基督才是重要的。他是信徒的一切,在任何事上也如此;他代表基督徒生命的中心和范围。

    赖尔主教果敢地说明这真理:

    基督是一切──这几个字是基督信仰的精髓和实质。如果我们的灵、我们的心能真正与其共呜……许多人在他们的宗教里让基督占某一位置,却不是神定意给他的。惟独基督,并不是他们心灵里「一切的一切」。不!不是基督和教会,就是基督和圣礼──或基督和他按立的牧者──或基督和他们自己的悔改──或基督和他们自己的良善──或基督和他们自己的祷告──或基督和他们自己的诚意与善行;他们的心灵实际上倚靠在这些事情上。(注19)

    三12在第10节,保罗说我们已经穿上新人;现在他给我们一些实际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将这真理在日常生活中行出来。首先,他称呼歌罗西信徒为神的选民。这指出一个事实,就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已经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神的拣选之恩是神启示奥秘之一。我们相信圣经清楚地教导,神以他的主权拣选人归于基督。我们不相信神曾拣选任何人受咒诅,这样的教训是明明与圣经相违的。正如我们相信神拣选之恩,我们也相信人自己需要负上责任。神不会在违反人的意愿的情况下施行拯救。圣经说:「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同时也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接下来,保罗称呼歌罗西信徒是圣洁蒙爱的人。圣洁意思是洁净的,或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神的(跟「圣徒」一词相同)。我们在地位上是圣洁的,在生活上也应该圣洁。我们是神爱的对象,这教我们渴望在凡事上讨他喜悦。

    保罗描述我们的品格要象衣服穿上。怜悯指同情之心;恩慈指为别人效劳的无私之心,是慈爱或善心的态度;谦虚意思是低微,愿意降卑,看别人比自己强;温柔没有软弱的意思,而是指舍己的力量,向每个人施恩。温尼说:

    一般假定,一个人温柔是因为他不能帮助自己;但主是「温柔」的,因为他掌握了神无限的资源。从反面来描述,温柔是专断和利己的相反;温柔是心灵的平静,既不表现出洋洋得意,也不沮丧气馁,只因为温柔是不专顾自己的。(注20)

    如果谦虚是「没有骄傲」,温柔就是「没有过分的激情」。忍耐指在被激怒的情况下的耐性,又在冒犯下而长久忍受;忍耐结合了喜乐和仁慈地待人的态度,再加上在受苦时的坚忍。

    三13彼此包容描述面对弟兄姊妹的弱点和怪异行径时,我们应该有的忍耐。与别人一同生活,难免会发现他们的弱点。我们经常要靠着神的恩典来忍耐别人的特殊行径,正如他们必须靠着神的恩典忍耐我们一样。信徒必须彼此包容。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饶恕。如果我们都听从这些命令,神子民之间的分争就少有不能迅速解决的了。每当他们被冒犯,就应当去饶恕。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埋怨:「是他得罪我的……」这正是神叫我们去饶恕人的情况。如果对方没有冒犯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饶恕。如果是我们冒犯了别人,就应该去请求宽恕。忍耐表示我们不以恶报恶,而饶恕则表示既往不咎。除了本节所说的理由,恐怕再不能找到饶恕人更大的动力: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主基督怎样饶恕了我们呢?他不问理由地饶恕了我们,我们也应该这样饶恕人。他白白地饶恕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同样饶恕人。他饶恕了我们,并将我们的罪过抛诸脑后,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不管在方式上或程度上,我们也应该跟随可称颂的主这奇妙的态度。

    三14爱心在这里被看作外衣或腰带,将所有其它美德束在一起,以联络全德。爱心将基督徒的特质的所有部分均衡地联系起来。一个人可以显出一些美德,而心里没有真正的爱心。这是可能的。这正是保罗在这里要强调的,我们所做的必须出于对弟兄姊妹真诚的爱心。我们的行动不应该是勉强的,而应该生发自全心全意的慈爱之心。诺斯底主义者认为知识是联络全德的,但保罗更正这个观点,坚持爱心才是联络全德的。

    三15基督(按:英文原著为神;新英王钦定本文体)的平安应该作我们心里的裁判。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怀疑,就应该问自己:「这是为和平而作的吗?」或:「如果我前去做这件事,我心里会有平安吗?」

    本节在我们寻求主的指引时特别有用。如果主真的想你开始一个行动,他必定给你平安。如果你没有这平安,那你就把事情搁置好了。正如有人曾说:「前面出现的黑暗,就是停留的亮光。」

    基督呼召我们享受他的平安,不单个人去享受,也在教会里享受。别忽略本节后半部分:你们也为此蒙召,归为一体。我们可以享受平安的一个方法,是离开所有其它基督徒而独居。但这并不是神的目的,他让人在家里有独处的时间;神的用意是我们应该在本地教会里聚集一起。虽然与其它基督徒同住不时叫我们忍受不了,但神正以此方法发展基督徒生命的美德,这些美德是用任何其它方法不能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应躲避我们对教会的责任,也不该在被激怒的当儿放弃这些责任;相反,我们应该寻求与同伴和睦同居,在我们一切的所行所言上帮助他们。

    且要存感谢的心。这句话重复的出现在保罗的著作里,当中必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神的灵必定认为感谢的心非常重要。我们也相信是这样!──不单对一个人的属灵生命重要,而且对身体也有裨益。医生发现圣经一直以来的教训──喜乐的心和感谢的态度,对身体有益,而忧虑、沮丧和埋怨的灵肯定对健康有损。我们常认为感谢决定于我们身处的环境,但保罗在这里表示,感谢的心是要培养的美德。我们有责任存感谢的心。在全世界不同的群体中,我们是最应该、最有理由感恩的(比较申三三29)。错不在于没有任事情可以感谢,而在我们自私的心。

    三16本节的标点怎样放,意见纷纭。新约原文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象这样一节经文,意思主要由所用的标点符号决定。我们提议如下: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住在你们心里,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用诗章、圣诗、灵歌,怀着感恩的心歌颂上帝(圣经新译本)。

    本节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存在我们心里(和合本细字)。基督的道指圣经所载基督的教训。当我们以他神圣的道充满我们的心思意念,并寻求顺服遵行这道,那么,基督的道就真正的住在我们心里了。

    第二个想法是我们应该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在这事上,每个基督徒对主内的弟兄姊妹都有一分责任。教导与教义有关,而劝戒又与义务有关。我们有义务与弟兄姊妹分享我们对圣经的认识,藉实际而敬虔的劝导尽力帮助他们。我们以各样的智慧去教导和劝戒的时候,比起我们不智地或没有爱心地勉强人,别人接纳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第三样事情是我们应该以诗章、圣诗、灵歌,并怀着感恩的心歌颂上帝。诗章形容那些神默示人写下来的诗篇,诗篇是以色列人敬拜的一部分。但圣诗则一般理解为向父神,或向主耶稣基督发出的敬拜赞美诗歌。例如:

    耶稣!我一想起了你,

    心中便觉甘甜;

    亲自会面你更好,

    在你面前安息。

    ~伯纳德(克勒福)

    这些圣诗与诗章(诗篇)的受默示意义不一样。灵歌指描述基督徒经历的宗教诗。以下是其中一例:

    多少平安屡屡失去,

    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将各样事情,

    带到主恩座前求。

    ~史约瑟

    我们用不同形式的诗歌,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歌颂上帝。这时,我们要说基督徒应该辨识他所用的音乐。今天许多所谓的「基督徒」音乐都是轻浮、浅薄的,音乐大部分完全违反圣经,更有一些非常类似世上的「流行」和摇滚音乐。这是对基督的名的羞辱。

    本节跟以弗所书五章18至19节非常相似:「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囗唱心和的赞美主。」两段经文主要的分别在于,以弗所书说:「乃要被圣灵充满」,而保罗在歌罗西书三章16节则说:「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住在你们心里。」换言之,被圣灵充满和被神的道充满,两者都是过喜乐、有用和结果子生活的必备条件。除非我们被神的话充满,否则我们不会被圣灵充满;除非我们将自己的心思意念降服在圣灵的管理下,否则我们研读神的话不会有果效。我们不是可以因此作出一个结论:被圣灵充满意思是被神的话充满吗?被圣灵充满不是一些神秘、情绪化的转机临到生活里,而是每一天被圣经喂养,默想圣经,顺服圣经,并倚靠圣经而活。

    三17本节是判断我们的基督徒品行的一个通用规则。今天年轻人对决定某些事情的对与错特别感到困难。将本节经文藏在心里,可以成为解决许多难题的钥匙。最大的考验是:我可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作这事吗?作这事能荣耀他吗?我能期待他祝福这事吗?我想他回来的时候我正作这事吗?注意这考验要应用到我们所说的话,并我们的行为上。遵行这个诫命使生活的各方面变得尊贵。基督徒学习做一切事情都象向主做,并为他的荣耀而做一样,这是一个宝贵的秘诀。使徒保罗再一次说:「藉着他感谢父神。」感谢!感谢!感谢!这是那些藉恩典得蒙救赎,并命定得享天堂之福的人永远的义务。

    二.基督徒家庭的成员合宜的行为(三18~四1)

    在这段经文里,保罗对基督徒家庭的各成员作了一连串的劝勉,从三章18节至到四章1节。他的建议有给作妻子和作丈夫的,有给作儿女和作父母的,也有给作仆人和作主人的。保罗从讨论的题目转到如家庭生活的世务事情,这转变起初看上去有点兀突;然而事实上,这是最重要的。

    附篇基督徒家庭

    神认为家庭对基督徒的生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一句着名话说:「推动摇篮的手常可统治世界。」撇除表面可见的事情,这句话有其道理。家庭是神设计的,用来保存许多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家庭的关注愈趋减少,我们的文明也会急速腐败。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特别教导,神定立家庭生活作为建立属灵品格的方法,使人配作教会领袖的品格从家庭中培养出来。

    在接下来要讨论的经文里,我们会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就建立一个基督徒家庭提供指引。在研习这部分时,我们要留意下列的各项「必须」。

    1.必须要有家庭祭坛──每天有一段时间,家庭各成员相聚一起,读圣经和祷告。

    2.作父亲的在家中必须有当得的权柄,他也必须在智慧和爱心中执行这权柄。

    3.作妻子和母亲的应该明白,她对神和对家人首要的责任是在家庭里。一般来说,妻子外出工作是不智的,但当然会有例外的情况。

    4.丈夫和妻子应该对儿女作一个敬虔的榜样;需要的时候,他们应该在所有事情上合一,包括管教儿女。

    5.家庭应该得到维持。我们很容易埋首于工作、社交生活,甚至事奉,以致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顾、陪伴、指导和管教。许多父母不得不悲伤地为一个任性的儿女而后悔:「仆人正在忙乱之间,那人就不见了。」(王上二○40)

    6.管教儿女,有三个主要的规则:绝对不要在怒中施行惩罚;绝对不要不公正地施行惩罚;绝对不要没有解释理由而施行惩罚。

    7.孩童在幼年时学习负轭是好的(哀三27),学习工作的纪律和承担责任,并金钱的价值,都对他们有益。

    8.在这一切之上,基督徒父母应该避免期望孩子在属肉体、属世上有所成就;而应该时常在他们面前确定,服侍我们的主是他们人生中最有益处的事情。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在宣教工场全职事奉;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在世上的职业岗位中服侍主。但无论是哪一样,为主工作应该是首要的考虑。不管是在家中、工作,或是身处任何地方,我们都应该察觉到,我们是代表主的。因此,一言一行也要配得起主。事实上,我们的一言一行应该由他管理。

    ──

    三18使徒保罗第一个命令是给作妻子的。保罗吩咐她们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按照神的设计,丈夫是一家的头,而女人则处于顺服自己丈夫的位置。妻子不是要去支配或带领,而是跟从丈夫的领导;在不牺牲对基督的忠心的情况下,妻子要尽可能顺服丈夫。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女人不能顺服自己的丈夫,而仍然忠于基督。在这种情况下,女人首要效忠的是主耶稣。本节经文显示,当一个基督徒妇人的丈夫软弱后退,她应该帮助丈夫恢复在家中的适当位置,而不是因为她可能更聪明,就僭夺那位置。

    三19神的话语所展示的平行很美。使徒保罗没有停留在给作妻子的提建议,他继续下去,表示作丈夫的也有当尽的责任。丈夫要爱自己的妻子,不可苦待他们。如果人们依从这些简单的训示,婚姻生活的许多问题将会消失,在主里面的家庭也会更快乐。事实上,没有妻子会反对顺服那真诚地爱她的丈夫。我们注意到,保罗不是叫丈夫使妻子顺服自己。如果妻子不顺服,丈夫应该把事情带到主面前。顺服要是妻子自愿的行动,「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

    三20保罗劝勉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古往今来,家庭成员都靠两个简单的原则连结一起──权柄和顺服。我们在这里论到的是后者。注意顺服是要在凡事上,意思即不单在合意的事情上顺服,在本质上不那么讨好的事情上,也要顺服。

    为人子女的基督徒,父母若是未信主的,常常处于两难的处境。他们想对主忠诚,但同时又面对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以为如果他们尊敬父母,神也会尊敬他们。只要为人子女的基督徒住在父母家里,他们就有非常明确的义务要履行。当然他们不应该做一些违反基督教训的事情;平常来说,父母不会要求他们这样做。父母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可能令他们感到非常讨厌的事情,但只要不是明显错误或犯罪的,他们也可以去做,象是给主做的。这样,他们可以对父母作一个好见证,并引领父母信主。

    三21作父亲的不应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有趣的是,这个建议是给作父亲的,而不是给作母亲的。这是否显示父亲犯这类错误的危险比母亲大?凯理认为母亲较容易宠坏孩子。

    三22从本节至本章末,神的灵对仆人(即奴仆)说话。留意新约用在讨论有关奴隶的篇幅是很有趣的,这不无重要性。可见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何等低微,他仍然可以透过忠于神的道,达至基督徒生命的至高点。这也许反映出神的预知能力,他晓得许多属基督的人都处于服侍的位置,而不是掌权的位置。举例说,新约中很少给列国统冶者的指示,但却有相当多建议给那些献身于服侍别人的人。保罗时代的奴隶通常很少得到关心,而保罗书信中竟这么注意他们,这不寻常的情况无疑给初期的基督徒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显示神的恩典临到世人,不管他们地位如何卑贱。麦敬道说:「不是将奴隶摒诸服侍神的门外;藉着在神面前履行自己的义务,奴隶可以令教义生色,并荣耀神。」

    保罗吩咐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他们肉身的主人。经文轻轻提到,这些主人只是肉身的主人。仆人另有一位超过万有的主人,他监察他儿女对最卑微的人所作的一切。奴隶不要只在眼前事奉,象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旧约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请看创二四33。)当一个人受到压力,就会被引诱当主人不在场时,在工作上躲懒。但身为基督的仆人会明白到,他的主人(耶稣)常常察看他,尽管地上的环境可能非常痛苦,但他工作也象为主作的那样。存心诚实意思是他有纯一的动机,就是只为讨主耶稣喜悦。

    有趣的是,新约并没有立刻禁止奴隶制度。福音没有藉着革命**社会的制度;然而,福音所到之处,奴隶制度都被连根拔起并清除净尽。并不表示这些教训对我们没有用处,这里所说的一切可以适当地应用到雇员与雇主身上。

    三23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直译意思是「从灵里」)作,象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在生活的每一个范畴,以及每一种形式的基督徒事奉里,人们总会发现有许多工作是令人厌恶的。不用说,我们会试图避开这些工作。但本节经文教导我们非常重要的一课,至卑微的服事也可以藉着为主作而得到荣耀和尊贵。从这个角度看,就没有世俗工作与圣工之分。所有工作都是神圣的。天上的赏赐不是给有杰出或显着成就的人,也不是给有才干或机会的人,而是给忠心的人的。因此,如果默默无闻的人忠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到那天必得到很好的结果。有两句常被用来挂在厨房洗涤槽上的格言这样写:「不是勉强地作,而是得胜地作」,和「每天这里有三次神圣的事奉」。

    三24主将现在的事情都记录在案,他注意每一样为他而作的事情。「神必以恩慈回报仁慈的人。」那些拥有很少地上产业的人,必得着天上的基业为赏赐。让我们记住:下次有人要求我们做一些我们不喜做的事情时,不管是在教会、在家里或工作上,我们要毫无怨言地做,并尽力做到最好。这是为基督作的见证。

    三25保罗在本节并没有说明他所指的是谁人,或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一个不义的主人,他**他的仆人。可能一个基督徒仆人对于遵从他不义的吩咐感到疲倦。保罗要说:「别介意。主知晓一切的事情,他也必处理那些不好的事。」

    虽然本节所指的可能包括主人,但主要是对仆人说的。工作马虎、欺诈、躲懒或其它形式的不忠诚,是不能隐藏的。神并不偏待人,他是一切的主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区分对他毫无意义。如果奴隶抢夺了他们主人的东西(正如阿尼西母明显作了的),他们必须向主交待。

    四1逻辑上本节与第三章最后一节相连。作主人的应该公公平平的待他们的仆人。主人不应克扣仆人当得的工资,应该按他们所作的好好地报赏他们。本节是直接对基督徒雇主说的。神憎恶对贫穷人的**;以不公平的手法对待仆人以致富,这人所献的礼物主不会接纳。实际上神是说:「你拿着你的不义之财吧,我不喜欢你赚钱的方法。」(请看雅五1~4)作主人的不该目空一切,而应该敬畏主。他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一位在他一切所行的事上都公平公义的主。

    结束本部分前,请注意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使徒保罗怎样重复地,将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带到基督作主这身分的探射灯下:(1)作妻子的──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18节);(2)作儿女的──这是主所喜悦的(20节);(3)作仆人的──敬畏主(节);(4)作仆人的──象是给主作的(23节)。

    三.信徒的祷告生活和以生活、言语作见证(四2~6)

    四2对于劝勉神的子民殷勤祷告,保罗从不厌倦。毫无疑问,我们回到天家后,令我们感到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祷告,当我们明白我们祷告蒙答允的情况时尤有所感。有不少与祷告整个题目有关的奥秘,和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但基督徒应有的最佳态度,不是尝试去分析、解剖或理解祷告更深的奥秘;最好的处理手法是继续以单纯的信心祷告,把理性的疑问搁置一旁。

    我们不单要恒切祷告,而且要在此警醒。这使我们立即想到,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的要求:「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他们没有警醒,故此熟睡了。我们不单要提防入睡,也要提防云游的思想、倦怠和幻想。我们也要谨慎,不要让其它事情夺去我们祷告的时间(弗六18)。还有,我们的祷告要有感恩。我们不单为过去祷告蒙垂听感恩,也可以凭信心为主未回答的祷告感谢他。金尔巧妙地总结说:「他的爱想我们得到最好的;他的智慧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他的能力使我们得到最好的。」(注21)

    四3保罗请歌罗西信徒别忘记也要为他,并为与他一同在罗马的主的仆人祷告。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为自己可以脱离牢狱之苦祈求,却为神给他开传道的门祷告。使徒保罗想神给他开门,这是我们多么重要的一课!我们在基督徒的服事上,很容易绕过为我们开了的门。这是我们要避免的危险。如果主给我们开门,我们知道他是在带领的,就可以有信心地走进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为自己开门,就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在主的旨意中;我们更可能很快就屈从世俗的方法,来作所谓的主的工作。保罗明确地要求,神为他开传道的门,能以讲基督的奥秘,就是他所以被捆锁的。本节提到的基督的奥秘就是教会的真理,尤其是所谓「外邦人的基督」所指的。这是托付保罗传扬的福音信息的特点。因为他敢提议说,外邦人可以跟犹太人一样,以相同方式得救;故此犹太人的领袖最终将他下狱,解往罗马。

    有些人教导说,教会的大奥秘是保罗坐牢时才启示给他的;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监狱书信」,同时似乎贬低了福音书和新约其它书卷的重要性。从本节清楚看见,传扬那奥秘是保罗身陷囹圄的导因;因此,必定是他被捕前某个时间得到启示的。

    四4他着紧将这奥秘发明出来,要以清楚明白的方法传扬,使人容易理解。这应该是个致力使基督为人认识的基督徒的愿望。故作「深奥」并无可取之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将福音传给普罗大众,因此,信息的表达必须简单直接。

    四5基督徒要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他们应该知道,不信的人正小心地注意他们每天的一言一行。世人留意我们的行为多于我们的说话。套用葛斯祺的话:「任何日子,我宁愿看见一篇讲章,而不是听见而已。」这不是说基督徒不应囗里承认基督,重点是他的行为应该与他的言语相称。绝不应让人有机会批评为:「言谈高尚,行为卑下。」

    爱惜(新英王钦定本作:买赎)光阴意思是「大量买进机会」。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遇上许多见证主耶稣基督拯救大能的机会;每当这些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应当准备好抓住。「买进」一词隐含常常需要付代价的意思,然而,不管代价为何,我们也当准备好与那些不认识我们宝贵救主的人分享。

    四6我们的言语应当常常带着和气,好象用盐调和,以使我们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如果我们的言谈常常带着和气(新英王钦定本作:恩慈),我们的言语就必是有礼、谦卑和象基督的;说长道短、轻浮的话、不洁、苦毒,都不应出现在我们的言谈中。用盐调和一语可有好几个意思。有些解经家认为,虽然我们的言语应该带着恩慈,但也当同样地诚实无伪;另一些则认为,盐既是加添食物味道的,所以保罗是说我们的言谈绝不应该沉闷、平板,枯燥乏味,相反,应该是有价值和造就人的。雷德福说,异教作者用「盐」比作「机智」,保罗将机智改为智慧。或许解释这句话的最佳方法是研究主耶稣的言语,他对行淫时被拿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在这里,我们看见既有恩慈又有盐。先是恩典,「我也不定你的罪」;后是盐,「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主耶稣又对雅各井旁的妇人说:「请你给我水喝……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前一句指到恩典,而后句则提醒我们是盐。

    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或许使徒保罗在这里特别想到诺斯底主义者,他们带着貌似真实的教义来见歌罗西信徒,信徒应该准备好以智慧和忠诚的话,回答这些假教师。

    四.保罗的一些同工(四7~14)

    四7推基古显然就是使徒保罗拣选将这封信从罗马带到歌罗西去的人。麦卡伦描述,当告诉推基古说「这些羊皮卷会比城中宏伟耀眼的建筑物留存更久,而他的名字因为写在羊皮卷上,会为世界各地人的认识,直到末时」,他会何等惊奇。

    保罗在这里向歌罗西圣徒保证,推基古到达歌罗西后,会将保罗一切的事都告诉他们。读保罗对这位弟兄的称呼,也是很美的事。保罗称他为亲爱的兄弟,忠心的执事,和他一同作主的仆人的。象这样的称呼,相比我们今天给教会职员虚夸的名衔,是多么可渴慕的呢!

    四8推基古此行到歌罗西有两个目的:第一,将保罗及其同伴在罗马的第一手消息,告诉歌罗西圣徒;另外,会安慰歌罗西信徒的心。安慰在这里的意思可能不单是慰问,更有「坚固」或「鼓励」(请看西二2)之意。推基古到歌罗西之行,会帮助当地信徒面对当时流行的假教导,站立得稳。

    四9阿尼西母一名使我们想到保罗给腓利门的信中所揭露的故事。阿尼西母是一个出走的奴隶,为逃避惩罚而出走罗马。不知他怎样与保罗遇上,保罗则将他引到基督面前。阿尼西母现在要回去他从前的主人、在歌罗西的腓利门那里。他带着保罗给腓利门的信,而推基古则带着给歌罗西教会的信。试想想当这两位弟兄带着保罗的信到达歌罗西时,当地的信徒会何等兴奋!他们必定秉烛夜谈,询问有关在罗马的情况,聆听保罗在事奉救主时的勇气。

    四10我们对亚里达古所知不多,只知他曾经因服侍主而被拿,此事可见于使徒行传十九章29节。现在,他与保罗一同在罗马坐监。

    在这里马可是指巴拿巴的表弟。这个年轻人曾经与保罗和巴拿巴一起出发去传道,但因为他的失败,保罗决定把他留在家里,巴拿巴却坚持带他同往。结果这两个较年长的工人决裂。然而,我们知道马可的失败不是最终的,现在亲爱的保罗已恢复对他的信心。

    保罗吩咐歌罗西圣徒,如果马可造访歌罗西,就要接待他。说到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一句,不一定指歌罗西信徒曾得到有关马可的吩咐;而可能是指保罗现在给他们的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已经受了这动词的时态,可能意思只是在歌罗西信徒读这信时,他们会得到指示。这里提到第二卷福音书的作者马可,就提醒我们,各人每天都在写一卷福音书:

    我们各人在写一卷福音书,每天一章,

    用行为、表情、面容,我们所说的话来写,

    我们的举止出卖了我们──言谈真诚──

    说:「你活出怎样的福音?」

    四11保罗提到的另一位同工是耶数,他又称为犹士都。耶数(与「耶稣」为同一个名字)是当时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在一些国家,这名字现在仍很流行。耶数是希腊文,等同于希伯来文「约书亚」。无疑,这个人被称为犹士都,因为他的基督徒朋友对于别人与神的儿子同名感到不相宜。

    上文所述的三个人都是信主的犹太人。事实上,只有这三个以前是犹太**的,现在为神的国与保罗一同作工,叫他心里得安慰。

    四12保罗快要结束他的信,以巴弗提醒他别忘记替他向歌罗西的亲爱圣徒送上他个人的问候。以巴弗是道地的歌罗西人,恒常在祷告中记念当地的信徒,祈求主叫他们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稳。

    四13保罗为以巴弗作见证,他在祷告上劳苦,不单为歌罗西信徒,也为老底嘉并希拉波立的基督徒。这人特别关心他相熟的属神的人,他的代祷名单必定很长。如果他每天在祷告中都记念每一个人,我们也不会感到太惊奇的。「他时常为你们竭力祷告,祈求神叫你们站立得稳,信心成熟坚定,并全心致力于遵行神的旨意。」(新英语圣经)

    四14保罗现在替所亲爱的医生路加和底马向他们问安。这里可作一个对比的研究。路加与保罗同走了相当长的路程,路加很可能在保罗患病、遭**和被囚禁时,服侍他身体和灵性上的需要。

    另一方面,底马与保罗同走了一段时间,但最后保罗提到他说:「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提后四10)

    五.问安和吩咐(四15~18)

    四15现在来问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并他家里的教会安。我们在启示录三章14至22节再读到老底嘉教会,他们对神的事情变得不冷不热,完全追求物质主义和自满。他们以为自己一切都很好,却不察觉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所提到的宁法究竟是男(Nymphas)是女(Nympha),有不同的文本。但经文足够让我们知道在歌罗西那个家里有教会。那时代的基督徒,不象今天一样,有精心建筑的大厦。然而,大部分人都会同意,在本地教会中,神的能力比一所精心建筑的大厦或豪华装修,重要得多。能力不在乎这些,金碧辉煌的教堂建筑物常常阻碍了神的能力。

    四16歌罗西教会念了这书信后,便要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念。毫无疑问他们依了嘱咐做,但从启示录三章的记载看,老底嘉信徒似乎没有留心这封信的信息,至少没有长久地注意。

    保罗又指示歌罗西信徒要念从老底嘉来的书信。我们没法知道所指的是那一封信,有人相信那就是所谓的保罗致以弗所书。有些古抄本略去以弗所书一章1节「在以弗所的」一句,这使解经家相信,致以弗所书可能是一封供传阅的信,由几家教会按次传阅。举例说,先是以弗所,然后老底嘉、歌罗西。以弗所书提到的人名,相对歌罗西书来说是这么少(注22),也加强了上述的观点。

    四17保罗吩咐亚基布,务要谨慎,尽他从主所受的职分。在这里,我们也没有确切的资料证实这职分是指什么。许多人相信亚基布是腓利门的儿子,积极参与歌罗西教会的事奉。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是亚基布,听见神的灵对我们说「你要留心在主里领受的职分,好把它完成」(圣经新译本),本节就对我们更有意义了。主给我们各人一些事奉,有一天我们要向主交待我们做了什么。

    四18来到这里,使徒保罗亲笔以他的外邦名字保罗写上结束的问安。毫无疑问,他提笔的时候,手上的锁链给他带来不便。这也提醒他对歌罗西信徒说: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铁笔的声音和锁链的声音同响是一个最后的标志:传道者的锁链不能捆住神的道。」(注23)然后,保罗以愿恩惠(恩典)常与你们同在结束书信。罗伯逊写道:「没有一个词比『恩典』的意思更丰富,恩典包含了神一切的爱,这在他把儿子赐给我们这事上可以见的。」(注24)阿们。

    评注

    1(简介)萨利蒙(G.Salmon),A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BooksoftheNewTestament,页384。

    2(简介)NewBibleCommentary,页1043(中文版:圣经新释,证主出版)。

    3(简介)罗伯逊(A.T.Robertson),PaulandtheIntellectuals,页16。

    4(一5)雷德福(J.B.Lightfoot),SaintPaul'sEpistlestotheColossiansandtoPhilemon,页134。

    5(一6)NU和M文本都有「并增长」一短句。

    6(一11)培克(A.S.Peake),Colossians,TheExpositor'sGreekTestament,III:499。

    7(一14)「藉这爱子的血」一句明确出现在以弗所书一章7节相同的经文里,但本节在最古老的(NU)文本或主要(M)文本的希腊文手抄本中都没有这句。

    8(一18)梅斯(A.Mace),出处不详。

    9(一19)这里用了oikeo的强化形式katoikeo,含有定居下来和在家的意思。

    10(一22)欧德曼(C.R.Erdman),EpistleofPaultotheColossiansandPhilemon,页46。

    11(一23)希腊文有两个字(ei和ean)解作「如果」,有好些文法结构情况表达作者或讲员的想象。在这里,ei加上直述语epimenete是第一类条件(保罗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地必定继续下去。)

    12(一23)裴达汉(Pridham),出处不详。

    13(二2)梅斯(A.Mace),出处不详。

    14(二9)尹信(M.Vincent),WordsStudiesintheNewTestament,II:906。

    15(二14)迈耳(F.B.Meyer),出处不详。

    16(二18)NU文本省去「没有」一词,但得出来的意思相同。不管他们实际上有没有看过,也全都是属肉体的虚空。

    17(三2)罗迫逊(Robertson),Intellectuals,页149。

    18(三2)何勒(F.B.Hole),Paul'sEpistles,VolumeTwo,页105。

    19(三11)赖尔(J.C.Ryle),Holiness,页436,455。

    20(三12)温尼(W.E.Vine),ExpositoryDictionaryofNewTestamentWords,页56。

    21(四2)金尔(G.King),CrossingtheBorder,页111。

    22(四16)另一方面,由于保罗在以弗所住了三年,他会认识许多那里的人,如果只向少数人问安,恐怕会得罪其它人。

    23(四18)NewBibleCommentary,页1051。(中文版:圣经新释,证主出版)

    24(四18)罗伯逊(Robertson),Intellectuals,页211。

    
新约 帖撒罗尼迦前书
    简介

    「本信有别於保罗别的书信,特色是简朴、温文和仁爱……这是不用争议的。」~史廓治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任何闻名作者的第一部著作,往往被高度评价为早年佳作,笔锋尖锐。帖撒罗尼迦前书正是保罗第一卷受默示的书信。使徒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停留短暂,但仍能配合时间将基督信仰的教训传授,这可从他讨论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知的教义中清楚看见。

    教会被提和主的再来是今天福音派基督徒普遍相信及渴想的。这并非长期以来的事。在大不列颠早期弟兄运动(1825年-1850年)的著作中,有很多根据帖撒罗尼迦前书的著作,人们就逐渐恢复对此教义的兴趣。若是没有这封简短的书信,我们可能无法明白基督再来的各方面了。

    贰.作者

    相信没有任何研究圣经的学者会否认帖撒罗尼迦前书乃保罗亲笔的书信。这方面已有足够的支持,就正如范兰姆所说:「除非有人要坚称保罗从没有在世上活过,又或者他的书信并没有保存下来。」(注1)

    外证保罗是本书信的作者,这可以在坡旅甲、伊格那修、犹斯丁的著作,并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经目(早期基督教圣经的目录──前者属异端的,后者属正统的)中得知。

    内证本书信多有保罗的词汇运用和写作风格,并他作为仁厚的属灵父亲的形象。书信中间接提到的历史与使徒行传所述的一致。在一章1节和二章18节,作者自称是保罗。

    叁.写作日期

    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逗留在哥林多的十八个月期间写的,那时候提摩太刚来到找保罗(帖前二17,三6)。由于人们相信迦流(徒一八)在主后五十一年初夏已到那里作方伯,因此保罗必定在主后五十年初已到了那里,逗留不久便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写作日期为主后五十年代的初期,一个较准确的写作日期是主后五十年或五十一年,只在我们的主升天后二十年。

    肆.背景与主题

    保罗第二次的传道旅程期间,福音的真光首次照明了帖撒罗尼迦的黑暗(徒一七1~10)。

    保罗和西拉从腓立比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之后,他们经过暗妃波里及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那时候,帖撒罗尼迦是一个在商业和政治上的战略性城市。保罗依照规矩到犹太人的会堂去,并指出旧约所说,弥赛亚必须受苦,并要从死里复活。然后,他又继续宣告拿撒勒人耶稣就是所应许的那位弥赛亚。保罗就这样宣讲了三个星期六。有些犹太人相信了,与保罗和西拉一样,成为基督的信徒。此外,很多希腊的改信者及部分城内尊贵的妇女都决志信主。后来,他们却遭到强烈的反对。那些不信的犹太人从市场里集拢一些流氓,煽动骚乱,并包围保罗和西拉曾停留的耶孙的房子。当他们在屋里找不到讲道的人,便捉拿耶孙和一些别的信徒到地方官面前,指控他们搅乱天下。此乃一句不经意的恭维的话!接着,他们便控告基督徒要藉着推崇另一位名叫耶稣的王,来**该撒。那些地方官很作难,他们要求耶孙和他的同人保释,并立下严规,迫使他的客人离开该城。这样耶孙及其它人才得到释放。

    在帖撒罗尼迦的弟兄认为将传道者送离该城是较为明智的,于是他们便将传道者在夜间送往庇哩亚去。

    值得一提的是当保罗和西拉离开之后,剩下一群信徒;这群信徒都学习过这信仰的道理,他们并没有因所受的**而信心动摇。从使徒行传十七章2节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保罗和他的同伴逗留在帖撒罗尼迦只有三个安息日,不过,这可能只计算他们单单在会堂里讲道的时间而已。保罗和同人可能在城里花上了三个月的时间讲道。从使徒寄给他们的书信来看,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经很熟悉基督的道理,不可能在三、四个星期内能吸收这些道理吧。

    保罗从庇哩亚到雅典去(徒一七15),在那里他收到帖撒罗尼迦信徒被**的消息。他曾尝试探望他们,但却遭到撒但的阻挡(帖前二17、18),因此他便派提摩太到他们那里去(三1、2)。提摩太的报信整体来说是很值得鼓舞的(三6~8),促使使徒保罗写下这封信。在信里,保罗为自己的传道工作辩护,对抗诽谤等攻击。他呼吁信徒脱离普遍流行的不道德文化,纠正有关对在基督里已死的人的误解。他斥责那些以基督的来临为理由而停止工作的人,又劝吁圣徒要尊重他们属灵的领袖。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主耶稣的再来,这题目在这五章的每一章里最少提及过一次。

    夏庭活将这些参考资料结合一起,得出以下精湛的摘要:

    那些期待主耶稣再来的基督徒不能:(1)心里有偶像(一9、10);(2)在事奉上懒惰(二9、19);(3)在相交中分党(三12、13);(4)心中悲郁(四13~18);或(5)活在罪中(五23)。(注2)

    大纲

    壹.问候(一1)

    贰.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个人关系(一2~三13)

    一.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赞扬(一2~10)

    二.保罗回顾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事奉、信息和行为(二1~12)

    三.重述帖撒罗尼迦信徒对福音的反应(二13~16)

    四.解释保罗未能返回帖撒罗尼迦的原因(二17~20)

    五.提摩太到帖撒罗尼迦的使命(三1~10)

    六.保罗特别的祷告(三11~13)

    叁.实际的规劝(四1~五22)

    一.履行神的旨意成为圣洁(四1~8)

    二.为别人设想彼此相爱(四9、10)

    三.给外人美好生命的见证(四11、12)

    四.给信徒安慰的盼望(四13~18)

    五.主的日子(五1~11)

    六.给圣徒各样的劝勉(五12~22)

    肆.给帖撒罗尼迦信徒最后的问安(五23~28)

    
新约 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
    壹.问候(一1)

    三个人的名开始了这封信。这三个人曾被指为搅乱天下,控罪是一蓄意的诽谤,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表扬。

    保罗是本书信的作者。那时候,西拉和提摩太在旅途中与保罗一起,所以保罗提到他们的名字。西拉曾与保罗一同在腓立比狱中作二重唱(徒一六25)。提摩太是来自路司得的年轻弟兄,他在往帖撒罗尼迦的旅程前加入与保罗同工(徒一六1)。

    本书信是给帖撒罗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这个翻译成教会的词语曾用来描述任何种类的**,因此保罗想澄清这并非一个异**的聚会,而是一个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有关的聚会。

    愿恩惠、平安归与每一个人,使他们能在地上享受属天的福气。恩惠是神在我们生活各方面所赐白白的恩典。平安是无干扰的宁静,不受生命中恶劣的环境所影响。恩惠是因,平安是果。保罗重复这两个神圣的名字,作为同等祝福的根源。这次,他在父(注3)这个名字之前加上一个人称代词我们的。

    贰.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个人关系(一2~三13)

    一.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赞扬(一2~10)

    一2、3无论在什么时候,保罗祷告时总提到帖撒罗尼迦信徒。(我们是否象他那样忠心,在祷告里记念我们在主内的众弟兄姊妹呢?)当他为他们祷告时,常常感谢,他记念他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所存的忍耐。

    他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大概主要是指他们决志归向神而言。将信心描述为工夫使我们想起曾经有人这样问主耶稣:「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约六28、29)这样看来,信心就是一个行动或行为,但并不是人靠劳苦赚回来的功德,或叫人因此而骄傲。其实,信心是人唯一可作的工,一方面无损基督作救主的荣耀,也没有否认人自己无用罪人的地位,信心是不靠道德功劳的行为,在当中受造之物承认创造者,而罪人又承认救主。因信心所作的工夫也包括决志信主后信心的生活。

    除了他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外,保罗也记念他们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就是说,主耶稣的爱推动他们事奉神。基督徒的生命并非因职责的缘故默默容忍,而是因爱的缘故去服侍主。作他的奴仆是最完美的自由,而且「对主的爱能使劳苦化为极神圣的事」。与爱相比,利益的动机只变成肤浅、俗气的诱因。对基督的爱使人献上事奉,这是金钱不能赋予的动力。帖撒罗尼迦信徒就是这事实活生生的见证。

    最后,保罗为他们因盼望……所存的忍耐而感恩。就是说,他们坚信不移地等候主耶稣。因为基督的缘故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忍受**。费廉思称他们「纯粹顽强的忍耐」,但当中并没有崩裂的痕迹。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是保罗记念他们的地方。他在祷告里进到神面前,复述圣徒们属灵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并因他们的信心、爱心和盼望发出感恩。

    一4使徒保罗确信这些圣徒在创立世界以先便被神拣选。但他如何知道呢?他是否有一些超自然的洞察能力呢?不是,他知道他们藉着接受福音而成为被拣选的一群。

    拣选(注4)的道理教导我们,神在创立世界以先在基督里拣选了某些人(弗一4),却没有教导我们他拣选一些人蒙受咒诅。人若最终沉沦,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罪和不信的缘故。

    圣经讲解拣选的道理,也教导人有自己的责任或自由的选择权。神赐给世界各地的人真实的救恩,谁到基督面前来,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拣选和选择的自由这两个教义,构成人心里一个不能调和的矛盾。姑勿论怎样,两者圣经都有教导,因此,我们即使不能将两者调和,却应当两者都相信。

    我们并不晓得神拣选了谁,因此,我们应当将福音传遍世界各地。罪人不应用拣选的道理作为不相信的藉囗,他们若肯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神便会拯救他们。

    一5保罗所说我们的福音并非指他们的福音与别的使徒有所不同,带出一个不同的信息。内容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传递信息的人。帖撒罗尼迦信徒并不将该信息视为纯粹一个宗教的课程,当然,他们是从言语中接受这信息的,但却不独在乎言语。

    福音传到他们那里,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1)在乎权能,信息在他们的生命里作工,有超然的力量,使人认罪、悔改、决志归主。(2)在乎圣灵,这权能是由圣灵所产生的。(3)在乎充足的信心,保罗在传讲这信息上充满信心,帖撒罗尼迦信徒也充足的有信心地接受这信息,并视之为神的话语。结果是他们的生命满有信心的确据。

    保罗现在提醒他们,昔**与他们一起的时候的行为。他并不只会传讲福音;他也活出表里一致的生命。最理想的讲章乃一个圣洁的生命。

    一6因此,保罗才能说:「你们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人们都以为他会先提及主,说:「效法主,也效法我们。」但这里他是将他们的经历次序说出来而已,他们先在这位使徒的生命里认识主耶稣。

    别人假设在我们里面能够看见基督,这是何等郑重的事呢。我们应能够与保罗一同说:「你们该效法我,象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一一1)。

    请留意他们是在大难和喜乐之中领受真道的,他们就是这样效法主并效法众使徒。在外在的环境来说,他们真的落在大难之中;但内里却有喜乐。这是何等非凡的结合呢!对于世人来说,同时经历喜乐和患难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看痛苦与喜乐是相对的。基督徒所蒙受的圣灵所赐的喜乐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为基督看喜乐的相反为罪恶。

    他们所忍受的大难,就是他们归主后所承受的**。

    一7帖撒罗尼迦信徒成为基督徒的典范。首先,他们在大难中蒙受的喜乐,成为了马其顿和亚该亚信徒的榜样;就是说,成为了希腊所有基督徒的榜样。

    一8但是他们的见证并没有停滞在那里,他们引领了更多的人归信基督,就好象池中的涟漪一样,主的道传到远处去:先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然后在各处也都传开了。不久,他们向神的信心人人知晓,不用保罗多说了。

    我们并不想自己成为祝福的尽头,却希望成为流通的管子,让福气流到别人那里。神在我们心里照出光来,使这光能照向别人(林后四6;参看达秘新译本)。我们若真的已经喝了救恩的水,那么,活水的江河便会流向我们周围的人了(约七37、38)。

    一9当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往帖撒罗尼迦的时候,他们得到那里的人极隆重的欢迎,这是众人所谈论的事。至于很多人的生命产生惊人改变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已经离弃异教的偶像,归向神,并已经将自己的意愿交给神,甘作神的奴仆。

    请留意,他们是归向神之后才离弃偶像的,并非离弃偶像之后才归向神。他们并非厌弃了自己的偶像,然后决定给神一个机会。不!他们归向神之后,发觉他能使他们满足,于是他们便放弃他们的偶像。

    就是那回望的一眼使徒得溶化了,

    就是那面容司提反看见了,

    就是那心赐与马利亚同哭的,

    唯一能吸引我们离弃偶像。

    ~罗云柯拉

    不要错失这几句诗的暗示,以致看不出当中的奇妙可畏。两个人带着主的道进入一个异教的城市。他们靠着圣灵的能力传讲福音,重生的神迹就这样发生了:男人和女人都因救主而欢天喜地,甘愿放弃他们的偶像。接着你会发现那里有当地信徒的聚会,他们一同赞美神,过圣洁的生活,勇敢地忍受**,并使别人相信基督。对主的事奉诚然是君王的呼召!

    一10帖撒罗尼迦信徒不但事奉又真又活的神(与那些没有生命的假偶像相反),而且他们也在等候主耶稣。请留意他们所期待的每个细节:

    1.人物──他儿子

    2.地点──从天降临

    3.保证──他从死里复活的

    4.那宝贵的名字──耶稣

    5.前景──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

    因此,我们从第9节和本节得知帖撒罗尼迦信徒三方面的经历:

    转变(与第3节的因信心所作的工夫相比)

    事奉(与第3节的因爱心所受的劳苦相比)

    等候(与第3节的因盼望所存的忍耐相比)

    夏庭活(注5)有以下的分析:

    跟随──仰望神

    事奉──向田观看

    等候──期望耶稣

    帖撒罗尼迦信徒在等候神儿子从天降临。这表示他可能在他们一生中某一个时刻降临,其实,是在他们一生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可能降临。主耶稣快将回来是基督徒的盼望。新约圣经里很多的经文指出这一点,以下是其中一些:

    「自己好象仆人等候主人……」(路一二36)

    「……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一一26)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林后五2)

    「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加五5)

    「我们……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腓三20)

    「主已经近了。」(腓四5)

    「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多二13)

    「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28)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五7~9)

    「万物的结局近了。」(彼前四7)

    「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象他洁净一样。」(约壹三3)

    「……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1)

    「我必快来!」(启三11)「看哪!我必快来!」(启二二7)

    「看哪!我必快来!……」(启二二12)「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启二二20)

    基督徒都晓得自己会经历死亡,也知道主会在任何时刻来临,那时候,他们便不用经过死亡,进入天家了。

    在基督为他的子民降临之前,没有圣经的预言需要应验;这是神计划中下一件大事。

    倘若有些事情或一段时期必须发生,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任何时间仰望主的再来了。灾前被提观是唯一的教义论点,容许信徒仰望基督今天的再来。别的看法逼使人舍弃他再来的迫近的事实。

    我们所盼望的那位就是耶稣,他就是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拯救者。对这位将要来临的救主的描述,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去了解。

    1.他将我们从因罪而要承受永远的刑罚中拯救出来。他在十字架上忍受神对我们的罪的忿怒。我们透过相信他,他所成就的工作价值便被算在我们的帐上。因此,我们这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罗八1)。

    2.但他也拯救我们脱离将来审判的日子,那时候,神的忿怒要向这个厌弃他儿子的世界倾倒。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大灾难期和雅各遭难的日子(但九27;太二四4~28;帖前五1~11;帖后二1~12;启六1~一九10)。

    二.保罗回顾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事奉、信息和行为(二1~12)

    二1在一章5节下半部,保罗简单地提到他在帖撒罗尼迦时是怎样为人的。现在,他要对他的事奉、信息和生活方式进行一个较全面的回顾。

    论点在于基督徒事奉的基调是视乎品格。我们的为人比我们所声称的更为重要。我们不自觉的影响比自觉的更大。邓尼说:

    一个基督徒的品格是他继续自己的事奉的所有资本。至于大部分别的行业,无论这位基督徒有那一种品格,他都可以继续下去,只要他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记入贷方的金额便可。但是一个丧失自己品格的基督徒,就失去了一切。(注6)

    为主殉道的宣教士艾理奥在他的日志里有这样的记载:

    也许其它的工作不是这样,但在属灵的工作上,作工的人的品格决定他工作的素质。雪莱和拜伦是不受道德限制的自由写作家,他们仍然写出好诗来。瓦格纳淫荡好色,却仍然创作出优美的音乐。但在任何神的工作上却不是这样。保罗以他自己的品格和生活态度作为他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所说的话的凭证。

    在这第一封书信里,他有九次说「你们知道」,这是指帖撒罗尼迦信徒直接观察到保罗在公私两方面的生活。保罗进到帖撒罗尼迦城,他活出的生命是过于他所传讲的,并且是超乎令人信服的证据。难怪众多神国的工作如此差劣,看看用人的道德品格吧。(注7)

    也许在这些经节里,使徒保罗为自己辩护,力拒批评者对他错谬的指控。但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先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他的传道事奉是成功的,他们自己就正是活生生的见证,证明他工作的果效。他们都知道他的探访并不是徒然的。他们已经悔改信主,并且建立了一个聚会。

    二2他的传道事奉也需要有胆量。他在腓立比所遭受的苦苦**及暴虐对待,包括他与西拉一同坐牢等,都没有吓倒他,没有叫他气馁,没有胁迫他。他前往帖撒罗尼迦城,在那里,他靠着只有神能赐的胆量,在大争战中宣讲福音。一个稍为没有那么坚强的人早已想出多个神学上的理由,解释为何神呼召他向较为相投的听众传福音去。但保罗没有这样做!他虽然面对大**,但他仍然无惧怕地宣讲福音信息。这是圣灵充满的直接果效!

    二3使徒保罗劝勉人相信福音,他的福音来源是真实的,动机是纯净的,方法是可靠的。就来源说,他的福音并非来自假道理,而是来自神的真理。就动机说,使徒保罗无私地看待帖撒罗尼迦人,从他们的好处着想,并没有不可告人的不纯正意欲。就方法而言,也没有设置任何巧妙的阴谋来欺骗他们。似乎妒忌他的敌人,正在指控他为离经背道、充满欲念,并狡猾奸诈。

    二4对保罗来说,他的事奉乃一项神圣的管家职责。他是一个管家,是神所验中的,而福音乃珍贵的财宝,是神托付给他的。他的责任就是,无论人的反应如何,他都要忠心地宣讲这信息,藉以讨神喜悦。他很清楚知道,他不能既讨神喜悦,又讨人喜悦;因此,他便选择了讨神喜悦。神察验我们的心,然后按所应得的赏赐我们。

    一个管家有责任讨那给他工资的人喜悦。有时候,传道人会受试探,意图缩减那全备的真理,怕对那些献出支持的人产生反面影响。但是,神却是那位主人,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信息曾被人削弱或压制。

    二5从本节至12节,保罗讲述他在帖撒罗尼迦是怎样的为人,同时,他给基督所有的仆人留下一个极好的模样。

    首先,他并没有为达到目的而刻意降低自己的身分,去作奉承或虚伪的事。他的话语是诚实的,明确的;他的动机并非虚饰。

    另外,他从来没有在主的工作上隐藏着什么意图,藉自私的欲念以致富。他的事奉并非外貌虚假,内里却藏着贪心。

    为要反证任何奉承的指控,他向圣徒作出呼吁。但为要反证任何贪心的意念,他恳求那位唯一能鉴察人心的神。

    二6这里,我们对这位属神的伟人的品格有另一个深入的了解。他作基督的使徒,有资格和同工得到帖撒罗尼迦信徒金钱上的支持(这里称为荣耀)。但他们却决意不成为信徒的担子,因此,他们由早到夜整日工作,为要供应自己的需要。在哥林多城却又是另一个故事。在那里,保罗劳力工作,为的是不让批评他的人找着任何藉囗指控他为财传道。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工作,因为圣徒都贫穷,又受人**,他不想成为他们额外的负担。

    二7保罗没有擅权以辖制神的产业,他反而在他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保罗知道初信者需要人乳养,他便好象一个无微不至的母亲一样,在事工上尽心竭力。

    二8他何等深深地爱他们,很想将美好的东西与他们分享,而不是从他们里面图取利益。在传讲神的福音的事工上,他并不冷淡,敷衍塞责,却竭尽所能为他们倾倒。他爱他们,而爱是不在乎代价的,就好象他的主人一样,他来并不要人服侍,却是要服侍人,并且将自己的生命献上(可一○45)。

    二9这里更进一步见证保罗的无私:我们看见他为了生计,充当造棚工人,以致他能够向人传道,不叫一人受累。的而且确,传讲福音的人是有权从别的基督徒得到金钱上的支持。保罗却放弃这权利,甚至在有需要时,仍经常放弃这个权利,此举实在值得嘉许。一个真正事奉基督的人,无论是得到金钱上的支持,还是只靠自己工作来维持生计,他都会继续传讲福音。请留意辛苦劳碌和昼夜做工这两个词语。福音并不用帖撒罗尼迦信徒付一毛钱,但保罗自己却付出很大。

    二10信徒都可以见证保罗模范的行为,也有神作见证证明他是敬虔(圣洁)、公正(公义)并无可指摘的。圣洁就是从罪中分别出来归向神。公义显露在品格和行为上。至于无可指摘是对神和人而言。倘若最好的讲章是一个圣洁的生命,保罗就应该是一个杰出的传道者了。保罗不象别的传道者一样,他们的囗才比行为还要好。当这种传道者在教会的讲台上时,会众都不愿他们离开讲台,但当他们离去后,会众便不想他们再来了!

    二11在第7节,他已经将自己比喻为一个乳养孩子的母亲;现在,他却改变形象,将自己比喻为一个敬虔的父亲。若前者意味着温柔和慈爱,后者则代表智慧和劝告了。好象父亲那样,他劝勉他们过圣洁的生活,并鼓励他们虽然正面临**,但仍要继续跟随主,并为有关顺服神的旨意和话语所蒙的福气作见证。

    二12保罗事奉的目标是要使圣徒行事对得起那召他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

    我们本身并不配得神的恩惠,也不配在天上取得一席位;我们唯一的价值是在主耶稣基督里找到的。但我们既作为神的儿女,别人便会期望我们行事对得起那极大的呼召。我们能够如此行,是藉着顺服圣灵的管理,并在我们的生活里承认自己的罪,和远离罪恶。

    所有被拯救的人都是神的国的子民。在现今的时候,神的国是看不见的,王也不在地上,但这国的道德伦理教训却要在今天应用在我们身上。当主耶稣回来作王的时候,神的国便会有形有体地建立起来,在那日,我们将要分享王的荣耀。

    三.重述帖撒罗尼迦信徒对福音的反应(二13~16)

    二13使徒保罗再提到他曾在一章5节上谈过的主题──帖撒罗尼迦人对所宣讲的福音的反应。当他们接受这信息的时候,即是听见信息,但并不是只当作人的话语,而是当作神的话语来领受。中文圣经和合本清楚地说明了:

    为此,我们也不住的感谢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这道实在是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

    保罗对于他们接受并领受这信息深表感恩,这是他无私的另一个例子。我们大都希望别人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只因为这是我们说的。但人的话语却构成信心上一个不稳固的基础。只有神全然可信,惟有相信他的话,果效才能在心里和生活上产生。这就是发生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的事了──神的话运行在他们的生命里,因为他们都相信神的话。史葛写道:

    他的话──圣经──其原着的每一卷书及每一部分都是神所默示的。在所有的事物上、所有的情况下和任何的时代里,圣经都是我们唯一的权威。这世代的人都应对神的话语感到震惊。他的话是生命的指标,是我们的引导,我们的光,我们德行上的防卫。因这本神圣的书,我们感谢神。(注8)

    二14圣经在这些信徒的生命里产生了什么果效呢?他们不但已经得救,而且在面临严重的**时仍能够站立得稳。这是他们真实信主的一个好证据。藉着坚定不移的忍耐,他们效法犹太中基督的各教会。区别在于帖撒罗尼迦信徒所受的苦害是从他们外邦的本地人而来的,犹太的信徒所受的则由犹太人而来。

    二15保罗提到犹太人的时候,就指斥他们为福音最大的敌人。有谁能比他更了解他们呢?他曾经是这些犹太人的魁首,尝试一同肃清基督信仰。在他悔改归主之后,他才感受到他们**的剑是何等锋利。

    犹太人最大的罪是杀了主耶稣。真正执行十字架刑罚的是罗马人,而煽动这事的却是犹太人。这成为多个世纪以来,**派往以色列国的神的先知的一个高潮(太二一33~39)。

    在基督徒的时代,他们已经苦害保罗及其它信徒,还以为他们是讨神喜悦的。他们的行动不能叫神喜悦,他们使自己与众人为敌。

    二16他们拒绝福音还未感满足,还决意阻止保罗和他的同伴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外邦人能够象犹太人,以同样的方式得救;没有比听见这事更使他们气愤的。

    在违抗神旨意的事上,他们继续做他们祖先所留下的事: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好象他们决意任何时刻都要使他们罪恶的杯倒满。

    可是,他们的结局已宣告了,因为忿怒临在他们身上已经到了极处。保罗并没有具体地说明这里的忿怒的意思。也许这是一句普遍声明,说出对罪恶满盈带来临近的审判。我们知道在二十年内(主后70年),耶路撒冷沦陷,生还的犹太人分散世界各地。

    从这类似的经文看来,有些人想到保罗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而新约圣经是一本排犹思想的书。事实上,保罗深爱他的犹太同胞,甚至愿意以与基督分离来换取他们的得救(罗九1~3)。虽然他事奉的主要对象是外邦人,但是他从没有放弃犹太人福音工作的担子,有时候,这担子看来几乎比他原先的使命更为沉重。

    使徒保罗这里所说有关犹太人领袖的乃历史的事实,并非个人的猛烈抨击。我们必须切记是神感动他将他所作的记录下来。反犹太主义不可以是基督徒的主张,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站立得住。不过,说神指控犹太人杀了他的儿子这说法,并不属排犹思想(徒二23),正如外邦人也要负责他们的部分(林前二8)。

    四.解释保罗未能返回帖撒罗尼迦的原因(二17~20)

    二17在接着的四节里,使徒保罗说他未能返回帖撒罗尼迦的原因。也许,批评他的人挑剔他,指他懦弱,因为遭受**的缘故,不敢回去。

    保罗首先清楚地说明他们的离别只在肉身上。是面目离别这句指他们因为离别了他们属灵的父亲而成为孤儿。但是,他对他们爱心的关怀却从不减退。请留意表达他深切的爱的字句:极力的想法子,很愿意……。

    二18他两次想返回帖撒罗尼迦去,但都遭撒但阻挡。撒但的阻挡是什么性质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也不知道保罗如何能够肯定是魔鬼阻挡他前往,而并非主自己阻挡他。在使徒行传十六章6节,我们看见保罗和他的同伴被圣灵禁止前往亚西亚讲道,而在跟着一节记载,他们尝试往庇推尼去,但圣灵却不许。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是圣灵的阻挡,什么时候是魔鬼的阻挡呢?也许,途径是这样的:当我们知道我们行在神的旨意里的时候,任何阻挡的出现都不是圣灵的工作,而是魔鬼的工作。此外,神在什么时候祝福,撒但就在什么时候阻挡。在这特别的事例里,保罗因为未能前往帖撒罗尼迦去,以致他要写下这封书信。这书信因此有机会成为神的荣耀和我们的祝福。

    二19为何使徒保罗那么渴望返回帖撒罗尼迦的信徒那里去呢?因为他们在主里面都是他的儿女。他已经带领他们认识基督,并感到有责任帮助他们的属灵生命成长。他知道将有一天,他要为他们交帐。他们是他在基督审判台前得奖赏的盼望。他希望能够因他们的缘故而欢喜快乐。在主耶稣来的时候,他们便是他所夸的冠冕。

    本节很明显说出保罗预期在天上会认出帖撒罗尼迦信徒来,循此理看,我们在天上也会认识我们所爱的人。

    在本节里,保罗说他在真道所生的儿女是他的冠冕。新约的其它地方我们也看见其它的冠冕:公义的冠冕(提后四8);生命的冠冕(雅一12;启二10);荣耀的冠冕(彼前五4)──所有都是不能坏的冠冕(林前九25)。

    二20圣徒都是他的荣耀和喜乐。他已经投资在个别的人身上,他的赏赐就是他那些在永世里敬拜神的羔羊的属灵儿女。

    附篇主的来临

    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主的来临的题目,本章19节是第一次用来这个字眼的。由于这是书信中的重要主题,我们将会在这里稍停一会,解释我们相信圣经在这题目上的教导。

    新约里指基督的再来用了三个主要的希腊字:

    parousia(pa-roo-SEE-ah):来临及随后的同在;

    apokalupsis(apo-KAL-yoop-sis):揭露,启示;

    epiphaneia(epi-FAHN-ee-ah):显露。

    最常用的是parousia这个字,意思是指同在或并肩而来。温尼说,这个字既代表到达,也代表后来的同在。当我们思想主的来临的时候,应该想到这并非某一时刻的事情,而是一段时期的事情。

    即使在英语里,来这个字也是这样用的。例如:「基督来到加利利,使很多人得医治。」这里我们并非指他到达加利利那天,而是指他花在那个地方的整段时间。因此,当我们想到基督的来临的时候,应当想到此乃一段时间,而并非某一件个别事件。

    我们若查看新约里所有parousia的出现次数,便会发现都在描述一段时间,当中有(1)开始、(2)过程、(3)显现、(4)高潮。

    1.parousia的开始就是教会被提,以下的经文描述这个开始(parousia所译成的字在每处都用黑体加底线):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林前一五22、23)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帖前四13~18)

    弟兄们,论到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他那里聚集……。(帖后二1)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雅五7、8)

    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他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他面前也不至于惭愧。(约壹二28)

    2.parousia的过程包括了基督的审判台,那时候,忠心事奉的信徒便会得着奖赏:

    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帖前二19)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23)

    另一件事也当包括在parousia的过程当中,就是羔羊的婚筵。这事记载在启示录,我们都知道这事会在基督荣耀作王之先发生。虽然在提到主的来临时,来这个字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仍将此事列在这里。

    我听见好象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一九6~9)

    3.基督降临的显现指他返回地上在权能和大荣光中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名掌权。世人不会看见那被提的时刻,这事只会在一瞬间发生,但基督来作王的时候,每对眼睛都会看见他。因此,这称为他的parousia的显露了。这是他来临的第三个阶段。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二四3)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二四27)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太二四37)

    (他们)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二四39)

    好使你们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帖前三13)

    那时这不法的人必显露出来。主耶稣要用囗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帖后二8)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彼后一16)。[这里彼得所说的是有关基督的parousia的显露,因为此事在变象山上已经预先描述了。]

    4.最后,我们还有parousia的高潮。下列经文指出来了:

    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三4)。

    在较后的一章,我们读到在末日的时候,那些嘲笑者将会起来,否认基督再来的可能性。他们所指的是parousia的那一方面呢?

    他们是否指那被提的日子呢?不是。他们大概并不知道被提的事。他们是否指基督再来作王呢?不是。很明显他们并非指他的作王。整个内容表明他们在嘲笑所有犯罪的人将受到神最后的惩罚。他们所指的是神在地上有一个最后、高潮的审判,或是他们所称的「世界末日」。他们的论点是他们一无挂虑,神并没有介入历史,在将来他也不会介入。因此,他们感到相当自由,可以继续沉醉在他们邪恶的言语和行为中。

    彼得指向那个时间,就是基督作王一千年之后来临回答他们的嘲讽。那时候,我们现在所知的天和地都要完全毁灭。这个基督的parousia的高潮是在千禧年之后并那永恒景象开始时发生的。

    除了parousia这个字之外,在新约原文里用来描述主的来临还有两个字,就是apokalupsis和epiphaneia。

    Apokalupsis指一个揭露或一个启示。研经者对此意见不一,这是否往往指基督来临的第三个阶段──他在权能和荣耀中来临地上──或是指那被提的日子,他向教会显露的时候。

    下列的经节指那被提的日子,或指再临地上作王:

    以至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林前一7)

    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一7)

    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彼前一13)

    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四13)

    在另一处经文,这个字似乎颇明显地指基督再来作王:

    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那时,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帖后一7)

    Epiphaneia的意思是一个显露或一个显现。同样地,有些人认为这既是指基督为他的圣徒显现,也是指他与圣徒一同显现。又有些人说,这只是指后者而已。这个字在下列的经文找到:

    那时这不法的人必显露出来。主耶稣要用囗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直译作显露)废掉他。(帖后二8)

    要守这命令,毫不**,无可指责,直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提前六14)

    我在神面前,并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面前,凭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嘱咐你。(提后四1)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四8)

    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多二13)

    头一节和第三节很清楚地描述基督向世人的显现,其余的经文可想是指那被提的日子。有一件事很明显,就是被提的日子和基督来临作王都是信徒热切期待的事情。在被提的时候,信徒会看见救主,并会得着荣耀的身体。当基督来临地上的时候,信徒也会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4)。也就在这个时候,信徒的奖赏要显明出来;这些奖赏于先前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已经颁发了,但在基督来临作王的时候,这些奖赏叫世人都看得见。是什么的奖赏呢?路加福音十九章17至19节有一个提示,就是他们要在千禧年里在地上掌权。一个人准许管十座城,另一个人管五座。

    我们藉着研读主来临的各段参考经文,看见所指的是一段时期,并非某一个别事件,而且这个时期是有不同阶段的,有开始、过程、显露和高潮。被提是开始,也包括基督的审判台,都会在基督回来地上时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天地要被火毁灭时完结。

    ──

    五.提摩太到帖撒罗尼迦的使命(三1~10)

    「你们的信心」这些字眼在第三章里出现了五次(2、5、6、7、10节),是了解本章的钥匙。帖撒罗尼迦信徒经历严重的**,保罗很迫切想知道他们的信心如何在试炼中站立得住。因此,本章较少讲栽培工作的重要性。单单领罪人到救主面前来并不足够,他们必须得到帮助,在恩典并在认识主上成长。

    三1在本章里,我们继续听取保罗的心声,他对帖撒罗尼迦圣徒的关怀没有停止过。当他在雅典的时候,他已非常渴望知道悔改信主者的近况,这种感受令他难以忍耐。撒但已经阻挡了他个人的回去。最后,他再不能忍受那毫无行动的状态,于是便决定派提摩太前往帖撒罗尼迦去,而他独自等在雅典。(本节中的我们是编辑加上去的。)想到他独自一人留在那里确有一点儿悲哀。他对眼前这样一个大城市丝毫不感兴趣;他的担子只是关心众教会。

    三2请留意在提摩太名字前面的名衔: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执事的。这里的执事(注9)并在新约其它经文出现的执事,都纯粹是指仆人而已。在后来的年间才出现神职人员这分别出来的阶级。

    提摩太跟随保罗这位亲爱的弟兄学习,实在是何等的特权呢!现在,他已经过试验,他带着一个使命,被派独自往帖撒罗尼迦去。

    他的旅程目的是要坚固那里的圣徒,并在他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他们。他们已经因为承认基督的缘故而遭受**,对于初信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危难的时刻;撒但可能诡谲地唆使他们,说成为基督徒是个错误的抉择云云!

    提摩太的教训令他们听来十分有意思,他教导他们期待逼迫,勇敢地面对,并要在当中喜乐。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鼓励,而并非在**下屈服。

    三3在逼迫正激烈之际,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于所承受的严重患难会容易感到惊奇,可能怀疑神是否不喜悦他们。提摩太却提醒他们这并不希奇:对基督徒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事,因此,他们不应信心摇动,也不应沮丧。

    三4保罗提醒他们,即使他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他已常常告诉那里的基督徒将来他们必受苦难。他对他们人生的预测果然应验了。他们早已预料要面对**呢。

    在我们的生命里,试炼成为一样必需的管教:

    1.试炼证明我们信心的实在,并清除那些只囗称相信的人(彼前一7)。

    2.试炼让我们能够安慰、鼓励其它正落在试炼中的人(林后一4)。

    3.试炼使我们的一些德行能以建立,例如忍耐(罗五3)。

    4.试炼使我们在传福音上更加热心(徒四29,五27~29,八3、4)。

    5.试炼帮助我们除去生命中的渣滓(伯二三10)。

    三5使徒保罗重复第1和2节的内容:既然再延迟见他们叫他无法忍受,于是他便打发提摩太去看看这里的基督徒如何平安地渡过这场暴风雨。他非常担心魔鬼会藉着放缓**,来诱骗这里的基督徒放弃他们勇毅的见证。为了得到个人的安逸而放弃对基督的忠心,又或是为了追求名利而离开十字架的道路,往往是常见的诱惑。有谁不用这样祷告:「神啊!求你饶恕我,因我常找方法来逃避作门徒所要受的苦和牺牲。求你今天叫我刚强起来,无论要付任何代价,都要与你同行。」

    若然撒但诱使了圣徒放弃他们的信仰,那么保罗便会觉得他的劳苦是徒然的了。

    三6提摩太带着好消息从帖撒罗尼迦返回哥林多。首先,他给保罗见证他们的信心和爱心。他们不单在基督徒信心的教导上站立得稳,还显出他们明显的爱心的德行来。这往往是真实的测试──不但是按正统接受作基督徒的信条,而且还有「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不但是「信从主耶稣」,而且还有「爱众圣徒」的心(弗一15)。

    提摩太只提到他们的信心和爱心,却没有提及他们的盼望,究竟有什么含意呢?是否魔鬼已经摇动了他们对基督再来的信心呢?可能吧。正如林克安所说:「魔鬼憎恶那道理,因为他知道那道理在我们的生命里具重大的能力。」若然他们拥有的盼望被败坏了,保罗当然要在本书信里作这方面的补救。

    提摩太也报告说,帖撒罗尼迦信徒常常记念使徒保罗和他的朋友,他们渴望与保罗、西拉和提摩太团聚的心,就如保罗和同伴想见帖撒罗尼迦信徒一样。

    三7这消息对于保罗乾渴的心灵来说,真好象一杯凉水(箴二五25)。在悲伤和苦难当中,他们的信心给保罗带来大大的鼓舞。

    三8他感叹说:「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焦虑信徒的近况,实在叫他生不如死。当他得悉他们无恙,便很快再活了。这位属神伟人的奉献是何等无私呢!

    三9保罗心中所充满的对神的感谢实在难以笔墨形容。每当他在神面前想起他们,他喜乐的杯就满溢。

    三10保罗的祷告生活是习惯性的,而并非断断续续的:昼夜;是热切的:切切的祈求;是明确的:要见你们的面;是以别人的幸福为前提的: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

    六.保罗特别的祷告(三11~13)

    三11本章以保罗的祷告完结,内容是祈求神引领他们到帖撒罗尼迦信徒那里去,并愿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心越发增长。这恳求的对象是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这个主语虽是复数,但却接上一个单数的动词。这种用法表明基督的神性和神本性的合一。

    三12帖撒罗尼迦信徒一直彰显的基督徒真正的爱心已经受人称赞了,但是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保罗祈求有更大的进步: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增长充足。他们的爱心惠及其它信徒和所有人,包括他们的敌人在内。这榜样或模范应当是使徒的爱: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

    三13在今生爱心的果效是来生的无可指摘。若然我们彼此相爱,并爱所有的人,我们于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临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会站立得稳,成为圣洁,无可责备,因为爱心完成了律法(罗一三8;雅二8)。

    有人意译这个祷告如下:「求主使你们的生命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别人身上,好叫他现在在你们里面建立基督徒的品格。你们可以为每一个你们身上的指控辩护……。」

    在第二章里,我们看见基督的来临分几个阶段:开始、过程、显现和高潮。本节所指的是第三个阶段: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天上将设置基督的判审台,奖赏将会颁发。不过,在救主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名返回地上的时候,这些奖赏将会向所有人显明。

    这里的圣徒大概指那些在被提的时候提到天上去的信徒(帖前四14)。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众天使,但尹信却说是指神圣洁和荣耀的子民。他指出众天使在本书信里是没有关系的,但那些荣耀的信徒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主题却有密切的关系。他补充说:「这并没有撇除在主来临时众天使的出现,但保罗所说的出现,是就他有能力的天使而言,正如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节所说的一样。」(注10)

    叁.实际的规劝(四1~五22)

    一.履行神的旨意成为圣洁(四1~8)

    四1我还有话说这句并非指保罗将要结束这封信,却往往是表明一个主题的改变,例如这里是转移到实际规劝的话题上。

    第三章在结束时用了三个显着的字眼:圣洁、爱、来临,是本章的三个重要主题:(1)圣洁(1至8节),(2)爱心(9、10节)及(3)来临(13至18节),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勤奋(11、12节)。

    本章一开始便是一个呼吁,希望信徒行在圣洁中,讨神的喜悦,并以将圣徒提到天上去作为本章的完结。保罗写本章的时候可能想到以诺,请留心当中类似的地方:(1)以诺与神同行(创五24上);(2)以诺讨神喜悦(来一一5下);及(3)以诺被提(创五24下;来一一5上)。使徒保罗赞扬信徒们在实际生活上的圣洁,但他仍劝吁他们更上一层楼。圣洁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个成就。

    四2当保罗还与他们一起的时候,他藉着主耶稣的权柄,重复地吩咐他们当在实际生活上讨神的喜悦。

    四3神的旨意就是要他的百姓成为圣洁。成圣是指分别出来,作属神的用途。一方面,所有信徒都已经从世界分别出来事奉主;那就是我们所认识在地位上的成圣。这是完美和完全的(林前一2;来一○10)。但另一方面,信徒也当自洁,就是说,他们应当从各种罪恶中分别出来,就是我们所认识实质的或渐进的成圣。这是一个过程,将延续下去,直至信徒离世或主再来的日子。本节所说的是后者。(请参看五章23节的附篇成圣一文。)

    保罗所警告的具体的罪是指不合法的性活动,在本段可能是说**罪。这是异教社会的主要罪行之一。远避淫行这劝告是教会在第一世纪时所需要的,但在今天也同样需要。

    四4每位基督徒都要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身体在本节的意思可以是指妻子,或是男人自己的身体。这词在彼得前书三章7节里指妻子,在哥林多后书四章7节则指身体而言。

    修定标准本理解其意指妻子:「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妻子。」

    新英语圣经取身体的看法:「你们各人必须学习管理自己的身体,使之成为圣洁和尊贵。」

    我们若以上下文的内容作决定,那么身体这词便是指男人的妻子了。这教导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妻子,相敬如宾,守节操,不可在婚姻上有不忠。这正加强神给人类一夫一妻婚姻的旨意(请参考林前七2)。

    四5基督徒的婚姻观与不信的人相距甚远,正如一位评注家说:「在路加福音十三章13节里,主耶稣用两只手按着那妇人的时候,她便立刻直起腰来。但当信奉异教的男人触摸一个女人时,她便会扭曲起来。」

    外邦人相信性可满足私欲的邪情。对他们来说,贞节是软弱,婚姻只不过是使罪合法而已。他们说粗言秽语,在公众的墙壁写上不雅的字句,他们厚颜无耻,将羞辱看为光荣。

    四6淫行就是罪,得罪神的圣灵(林前六19);得罪自己的身体(林前六18);也得罪别人。因此,保罗补充说: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换句话说,作为基督徒的男人,一定不可越过婚姻的界线,与弟兄的妻子偷情,欺负他的弟兄。虽然,今时今日犯上这些罪行,一般来说都不用在刑事法庭受罚,但是主必报应。淫行的罪带来可怕的结局,导致今生肉身上和精神上的错乱;不但如此,若然他们不承认所犯的罪或不得饶恕的话,便要承担永远的后果。这方面保罗预先已经与帖撒罗尼迦信徒说过了。

    有一位十九世纪非常有才华的英国作家堕入淫行的罪当中,结果被判入狱,收监受耻。他这样的写述:

    神只几乎把每一样东西都给我了。然而我容让自己长时期浸淫于愚昧的淫荡生活中……我对身在高处已感厌烦,因此故意进入深处,寻找新的感受……我渐渐变得对人漠不关心。我在享乐中讨自己喜悦,反复不绝。忘记了平常日子里每个细小举动,可塑造性格,也可破坏性格。因此,在私人的卧房里作的,一天要在房顶上大叫出来。我无法管住自己了,我不再是我灵魂的官长,也不认识我的灵魂。我容让享乐将我支配,可怕的耻辱成为我的结局。(注11)

    他渐渐变得对别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或者,正如保罗所说,他在这事上越轨,得罪了他的弟兄。

    四7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道德的污秽,而是要我们过圣洁和纯净的生活。他已经从肮脏堕落之处呼召我们出来了,并在我们里面进行一个一生的过程,务要使我们愈来愈象他。

    四8任何弃绝这教训的人,不但是看不起那人的教导,例如保罗;也违抗、忽视、蔑视,并厌弃神自己──那赐圣灵(注12)给我们的一位。一个有圣灵内住的人怎能耽溺于淫行的罪之中呢?

    请留意在这一段里已提到三位一体神的各位格。父(3节)、子(2节)、圣灵(8节)。何等奇妙的构思!神本体各位格都关系到使徒成圣,并都参与其中。

    现在主题由情欲(1至8节)转到爱心(9至12节)上,并由劝吁禁绝变成增多的。

    二.为别人设想彼此相爱(四9、10)

    四9信徒不但要有一个受约束的身体,而且也应有爱主内弟兄之心。爱心是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词语,正如罪是异教主义的一样。

    有关这德行,不用人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信徒了。凭着属神的本性(约壹二20、27)和基督徒导师的指导,他们已经蒙了神的教训,叫他们爱弟兄。众所周知,在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很爱所有在马其顿一带的基督徒。保罗赞扬他们,永远记念他们。

    四10正如前文所述,弟兄之间彼此恩待并非一个成就,而是必须不断操练的。因此,保罗劝吁信徒在这美德上更加勉励。

    为何弟兄之爱是那么重要呢?因为那里有爱,那里就有合一的心;那里有合一的心,那里就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气(诗一三三1、3)。

    三.给外人美好生命的见证(四11、12)

    四11保罗鼓励圣徒立志作三件事。以今天的说法,本节里的三个命令是:

    1.不要爱出风头,当满足于「微小、不为人知,惟独接受基督爱护和嘉许。」

    2.办自己的事,不要打扰别人的事。

    3.自食其力,不要作寄生虫或「闲荡的人」,依赖别人过活。

    四12我们都是基督徒,并且期待基督的来临,但这事实却不会撤消我们在生活上实际的责任。我们应当切记,世人都在监视我们,人们藉着看我们的行为来判断我们的救主。我们应当向不信的人行事端正,在经济上独立,不用依赖别人。

    四.给信徒安慰的盼望(四13~18)

    四13对于人死的时候会发生在那人身上的事,旧约信徒只一知半解。对于那时候的信徒和非信徒来说,原文sheol(可译作阴间)这个多功用的字是用来描述灵魂脱离躯体的状态的。

    他们相信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并大都相信在世界末了的时候会有一次普遍的复活,然后会有一个最终的审判。当马大这样说的时候,她正反映出这些不完整的观念:「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拉撒路)必复活。」(约一一24)

    主耶稣已经「藉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提后一10)。今天我们都知道信徒在死的时候离开自己的身体,与主同在(林后五8;腓一21、23)。人们都认为不信的人会落到阴间(路一六22、23)。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信徒都会死亡,但所有信徒都要改变(林前一五51)。我们知道会有多于一次的复活。在被提的时候,只有信徒才会复活(林前一五23;帖前四16);至于那些已死的恶人,他们会在基督作王一千年后才复活(启二○5)。

    当保罗初次到帖撒罗尼迦的时候,他教导基督徒有关基督来临作王的事,并后来要发生的事。但在这个时候,有关已死的圣徒的问题出现了,他们的身体会否留在坟墓里,直至末日的一天?在基督来临并在他荣耀的国里,他们有没有分儿呢?为要回答他们这些疑问,并缓和他们的恐惧,保罗现在便按次序描述基督为他子民来临,那日子将要发生的事情。

    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这句惯用语,提醒读者一个重要的宣布,是有关睡了的人,那些死了的信徒的。睡觉是用来描述基督徒离开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离开他们的灵或魂。睡觉乃死亡的一个恰当的比喻,因为一个人在死亡中看来象在睡觉。即使英文坟场(cemetery)这个字也是来自希腊文(koimeterion),意思就是「睡觉的地方」。睡觉是一个类似的比喻,因为每晚我们作出死亡的形态,每朝早晨又象是一个复活。

    圣经并没有教导我们,死亡的时候灵魂在睡觉。那财主和拉撒路在死亡时同样是清醒的(路一六19~31)。当信徒死了,他要「与主同住」(林后五8)。进入死亡就是要「与基督一起」,处于保罗所说的「益处」、「好得无比」的地位(腓一21、23)。若然灵魂睡了,保罗这样说便不可能是真实的了!

    圣经也没有教导「烟灭」的说法。死亡并不是终止的状态。信徒享受永生(可一○30),而不信的人则受永远惩罚(可九48;启一四11)。

    至于那些已死的圣徒,使徒保罗说,他们不用落在悲痛,没有指望之中。他考虑别人的悲伤,即使主耶稣知道自己稍后会使拉撒路复活,但他仍在墓前哭泣(约一一35~44)。可是,至于那些没有天堂、没有重聚、一切指望都没有的人,却只有审判、绝望、悲伤,这是无可避免了。

    那些没有指望的人这句经常使我想起一个我曾参加的葬礼。在那里有一群非常悲伤的亲属,围着未得救的死人的灵柩,不受安慰地嚎陶大哭:「噢!玛莉,天啊!天啊!玛莉!」这一幕不得释放的绝望,实在难以忘怀。

    四14信徒盼望的基础在于基督的复活。正如我们确信耶稣死而复活,因此我们也确信那些在耶稣里面睡了的人也必复活,并要与他一同降临。「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一五22)他的复活成为我们的担保和凭证。

    注意在耶稣里睡了这个表达方式,或这句「那些透过耶稣而睡了的人」。当我们知道这纯粹是爱我们的灵魂者,让他所爱的人的身体睡眠时,死亡就不再可怕了。

    有关那些在基督里已死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这是我们正面的凭据,可从两方面理解:

    1.这可以指在被提的时候,神会使信徒的身体复活,并将他们与主耶稣一起带到天上去。

    2.或者可指当基督回到地上作王的时候,神会将那些凭信心死去的人,与基督一起带来。换句话说,使徒保罗就是说:「不要担心那些已死的人会错过将来天上的荣耀,当主耶稣在权能和大荣光中回来的时候,神便会将这些人和主耶稣一同带来。」(这是一般接受的意思。)

    但怎能如此呢?他们的身体现正躺在坟墓里,如何能够与主耶稣一同回来?答案在第15至17节里说明了。在基督来建立他的国之前,他会回来将自己的子民带回家,与他一同在天上。然后,与他们一同回来。

    四15保罗如何知道这些事呢?他的答复就是: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他从主那里得到直接的启示。我们不晓得他如何得悉这些事情-究竟是靠着异象,听见某声音,还是有圣灵在心里留下印象。但却肯定是一个真理,那时的人对这真理仍一无所知。

    他继续解释,当基督回来的时候,那些活着的圣徒断不会在那些睡了的圣徒之先,也不会比他们优胜。

    在本节里,保罗说到自己如同其中一个活着还存留到基督降临的人(请也参看林前一五51、52)。可是,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4节及五章1节,他却说自己可能是其中一位将要复活的人。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我们应当在任何时刻都期待主的来临,但同时也要知道,我们可能会经过死而被召回天上去。

    四16基督为他的圣徒来临时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正确次序,这里一一陈明出来。主必亲自从天降临,他不会派天使下来,但却会自己亲自来临!

    那时候将会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就这些指挥的声音的意思,有好几个解释,但诚然,几乎可以说这些都还未确定。

    1.有人认为这呼叫是那叫死人复活(约五25,一一43、44)及改变生命的主耶稣自己的声音。又有人例如何格及温尼说,那声音是天使长的声音。

    2.这好象是吩咐旧约的圣徒召集的声音,一般人都认为这声音是天使长米迦勒的声音,因为他与以色列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一二1;犹9;启一二4~7)。有人认为其目的是要复兴以色列国;另外,还有人认为这天使长的声音是要召聚众天使,作军队护送主和他的圣徒,越过敌人的领域,回到天上去(比较路一六22)。

    3.这里说神的号吹响,好象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2节所说的那样。号筒末次吹响,是要叫信徒在被提的时刻复活,这响声呼召众圣徒领受永远的福气。这吹号声不可与启示录十一章15至18节所说的第七号筒声混为一谈。启示录第十一章所说的,乃在大灾期间对世人审判最后倾倒的信号。这里的号声是给教会最后一次吹的,而启示录第七次号筒声是给不信的人吹的(纵然没有特指「最后的吹号声」)。

    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的身体必先复活。至于这里有没有包括旧约的圣徒在内,值得讨论。认为旧约圣徒也包括在内的人指出,那时候会听见有天使长的声音,这位天使长与以色列的结局有密切的关系(但一二1)。而认为在被提的时候,旧约的圣徒并不会复活的人却提醒我们,在基督里(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这句并非指教会时代之前活着的信徒;这类信徒可能会在大灾难结束时才复活(但一二2)。无论是那一种情况,这的确并非一般的复活。那时候,并非所有死了的人都会复活,只有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才会复活。

    四17那时,还活着的信徒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我们用被提这个词来描述主再来的第一个阶段。这个词是从本节所用的动词得来,在拉丁文圣经里的意思是被提出来。(注13)「被提」是一次迅速的夺去或一次向上的提起。在使徒行传八章39节,这个词用在腓利身上;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2和4节,这个词用在保罗身上;而在启示录十二章5节,这个词则用在那男婴身上。

    由于空中乃在撒但的势力范围内(弗二2),因此,这是在魔鬼自己的根据地无视其权势的一个胜利的**。

    请想想,这些经节所包括的一切!地土和海洋都要释放所有在基督里死了成为尘土的人。那时候将会有改变的奇迹出现,就是这尘土变成荣耀的身体,永远再没有疾病、痛苦和死亡。接着是太空旅程往天上去。这一切事只在眨眼之间发生(林前一五52)。

    世人都很难相信创世记第一和二章里人类创造的记载。若然他们很难相信创造这回事,那么他们能否相信有被提呢?──那时候,神会将数以百万计分散在世界各处埋葬了的人从尘土中再创造出来。

    人类对太空漫游很感兴趣,但他们那极为英勇的冒险事迹,又怎能与霎时间升上天上的奇妙相比呢?再者,太空人在太空作短距离跳步的时候,受大气的影响,而被提的情况则大大不同。

    基督的来临使人联想起将会有声音可听见,有景象可看见,有奇迹可感受,有相会可享受,并有安慰可经历。

    要留意在这些经节里主这字的重复出现:主的话(第15节)、主降临(15节)、主亲自(16节)、与主相遇(17节)、要和主永远同在(17节)。

    永远和主同在!有谁能将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所有喜乐和福气述说出来呢?

    四18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主降临这意念不会叫信徒产生恐惧;这是一个叫人激动、庆贺、安慰的希望。

    附篇末日的迹象

    有不少迹象显示被提的日子临近,我们一同思想以下事态动向的征兆:

    1.以色列在一九四八年复国(路二一29)。无花果树(以色列)发芽了,就是说,生出叶子来(路二一29~31)。多个世纪以来,犹太人首次在自己的家乡立国。意思就是,神的国近了。

    2.很多别的国家兴起(路二一29)。主耶稣预言说,不但无花果树会发芽,所有树都要发芽。最近我们已经目睹不少殖民地政府结束了,有新的国家增生,这是一个新国家主义的纪元。

    3.以色列回归到不信之人的地土(结三六24、25)。以西结预言只有在他们回归之后,他们的罪才得洗净。今天,以色列大致上是一个抱不可知论的国家,只有一小部分(但大多是囗头上的)人是正统的犹太人。

    4.宗教合一运动(启一七,一八)。我们都知道大巴比伦帝国乃一个巨大的宗教、政治和商业的体系,由自称为基督徒但离经背道的宗教团体组成,或许是背离的天主教制度及背离的更正教制度的一个合并。基督教世界变得愈来愈离经背道(提前四1;提后二3),并朝向一个世界性的超级教会的道路走。

    5.灵术不断增加,遍及全世界(提前四1~3),这时候正横扫地上极大的领域。

    6.道德水平大幅下降(提后三1~5)。每天的报纸都提供足够的证据。

    7.暴力及公民的抗拒(帖后二7、8)。不守法的趋势无论在家庭、在国民生活中,甚至在教会里都非常盛行。

    8.人们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后三5)。

    9.敌基督趋势的兴起(约壹二18)。这显示假冒的异教在繁增,他们自称是基督徒,但却否认基督信仰的每一个基本的教义。他们藉着模仿来欺骗人(提后三8)。

    10.各国联盟的趋势正待末日的来到。在罗马条约下成立的欧洲共同市场可能带来罗马帝国的复兴──那十只半泥半铁的脚指(但二32~35)。

    11.否认神藉着审判介入世界事情的日子逼近(彼后三3、4)。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迹象,例如很多国家发生地震、遍及全世界的饥荒的威胁,并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增加(太二四6、7)。政府未能维持治安,又未能压制恐怖主义。这些都给一个世界独裁者制造气候。核子军备的兴建给这类问题加添意思:「谁能与他开战?」就是那兽(启一三4)。遍及全世界的电视网络正应验圣经的描述,就是这些事件在这个行星上的每一角落都会同时候让人看见(启一7)。

    预言说,大部分这些事情都会在基督回到地上作王之前发生。圣经没有说这些事会在被提的日子以前发生,但却说将要在他在荣耀中显现之前发生。若是这样,并且我们看见这些趋势已经在发展,那么,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就是,那被提的日子必定即将来临。

    ──

    五.主的日子(五1~11)

    五1圣经老师在中断讲章时往往会作出道歉,并解释这个题目将会稍后继续。但本章却在恰当的时候中断了。保罗要开始一个新题目。他完结被提的讨论,然后转向主的日子这题目。论到(希腊文为peride)这两个字显示另一个新的思路,如在哥林多前书常用的一样。

    被提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是一个带来安慰的希望,但对于那些在基督以外的人来说,这又会是什么意思呢?这会指一个时期的开始,就是这里所说的时候日期。这个时期基本上是关乎犹太人的。在这期间,神会恢复对以色列的管治,并且旧约的先知所指末时的事将会发生。当使徒们问主耶稣他会在什么时候建立他的国时,他便回答说,那时候、那日期,不是他们可以知道的(徒一7)。这似乎说,时候日期所复盖的时间是在国度建立之前,并国度时期之前。

    保罗认为不用写信给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有关时候日期的事,一方面因为圣徒不会受这些事影响;他们都会在这时期开始之前被带往天上去了。

    再且,时间日期和主的日子都是旧约里可找到的题目。被提的日子乃一个奥秘(林前一五51),在使徒时代之前从未显示出来。

    五2圣徒已经知道有关主的日子的事,但确实的日期却是个未知之数;那日子会在最料想不到的时候来临。保罗提到的主的日子又有什么含意呢?这确实并非一个纯粹二十四小时的日子,而是带有某些特点的日子。

    在旧约时代,这个用语用来描述任何审判、荒凉和黑暗的时期(赛二12,一三9~16;珥二1、2)。那时候,神向以色列的敌军进发,对抗他们,并决意惩罚他们(番三8~12;珥三14~16;俄15~17;亚一二8、9)。但这也是神因为他的子民拜偶像和堕落的缘故惩罚他们的时候(珥一15~20;摩五18;番一7~18)。基本上这是对罪的审判,又是因主的缘故得胜(珥二31、32),并给他忠心的子民无限的祝福。

    将来,主的日子大致上会复盖时候日期的同一时期。这个日子将会在被提之后开始,并会包括:

    1.大灾难,就是雅各遭难的时候(但九27;耶三○7;太二四4~28;帖后二2;启六1~一九16)。

    2.基督与他的圣徒来临(玛四1~3;帖后一7~9)。

    3.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珥三18[比较14节],亚一四8、9[比较1节])。

    4.用火将天与地作最后的毁灭(彼后三7、10)。

    主的日子就是当耶和华要公开介入人类的事情,这日子有以下几个特色:审判以色列人的仇敌、审判以色列国背道的部分、拯救他的子民、为他自己建立和平繁荣及荣耀的基督的国。

    使徒保罗提醒他的读者,主的日子会好象夜间的贼一样来临,是完全料想不到的,使人无法戒备,世人都完全没有准备。

    五3这日子的来临象骗人的事,是突发、毁灭性、无法避免、不可逃脱的。

    那时候世上会洋溢着信心及安稳的气氛,神的审判却突然开始,以一股巨大的破坏力从天上倒下来。灾祸并非指丧失、不存在或烟灭,而是指失去美好的生命或甚至败坏人生存的目的。这将会无法避免,不能躲避,正如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不信的人无法避过这次审判。

    五4有一点很重要,注意「他们」这个代名词在前面的经节转为接着的经节的你们和我们。

    主的日子对于未得救的世人来说是一个震怒的时刻,但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答案就是,我们并不落在危难当中,因为我们都不在黑暗里。

    那日子会象贼一样在夜间来到(2节),只会以象贼一样的方式临到,只会临到那些在黑暗里仍未悔改信主的人身上。那日子并不会临到信徒身上,因为他们都不在黑暗里。

    初次阅读本节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是说主的日子会临到信徒身上,只是不以象贼一样的方式。但事情不是这样。那日子不会临到他们身上,因为当贼在夜间来到这世界的时候,圣徒正住在永远的光明中。

    五5所有基督徒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他们都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就是因为这样,他们得免受神的审判,但神的审判却要向那些拒绝他儿子的世人倾倒。主的日子的审判,目标只在审判那些落在道德的幽暗及灵性的黑夜中,并远离神的人身上。

    这里说到基督徒是白昼之子,并非指主的日子。白昼之子指属于道德上正直的范畴以内的人。主的日子却是一个审判的日子,要审判那些属于道德上幽暗的范畴以内的人。

    五6接着的三节都呼吁信徒要活得与他们被提升的身分相称,就是要随时警醒、严谨过活。我们当警醒,小心防范试探、懒惰、倦怠和分心。正面来说,我们应当警醒等候主的回来。

    这里的严谨并非只是指在言谈上和一般的行为举止上要谨守,也要在饮食上有节制。

    五7在本性倾向上,睡觉是在夜间的。因此,在属灵的范畴上,疏忽冷淡正成为那些幽暗之子(就是未悔改信主的人)的特征。

    人宁愿在夜间醉酒闹事,狂欢作乐。他们爱幽暗多于爱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是邪恶的(约三19)。「夜总会」这个名称正好叫人联想到在黑夜醉酒喧闹的事情。

    五8那些属乎白昼的人就应当在光明中行走,正如他也在光明中行走一样(约壹一7)。这是指判断罪并弃绝罪,和避免各样越轨的行为。这也是指常常穿着基督徒的全副军装,这军装包括了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并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换句话说,这军装就是指信、爱和盼望──这是基督徒品格上的三个基本元素。这里不用穷究护心镜和头盔的内容细节。使徒保罗纯粹是说光明之子应当穿上保护自己的外表,过表里一致的敬虔生活。什么能保护我们在这情欲的世界上避免腐败?信,或倚靠神;对主和别人的爱;并基督回来的盼望。

    本章里的重要对比

    非信徒(「他们」)信徒(「你们」)

    睡觉不要睡觉

    醉不醉

    在黑暗里不在黑暗里

    属黑夜和幽暗的光明之子和白昼之子

    主的日子象贼一样忽然临到主的日子没有象贼一样忽然临到

    灾祸忽然临到他们没有预定要受刑

    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却要莸得救恩

    五9被提有两方面:得救和受刑。对于信徒来说,这是指在天上他的得救的完成;但对于非信徒来说,这是指宣布受刑的日子来临。

    由于我们都是属白昼的,神不是预定我们承受他要在大灾难期间倾倒下来的刑罚,而是要叫救恩得以完满──从罪面前永远得释放。

    有些人认为受刑是指非信徒在地狱里将要承受的惩罚。当然,神真的没有预定信徒受刑,但在这里提出这想法是不必要的。保罗并不是在讲述有关地狱的事,而是讲述有关将来要发生在地上的事。上下文的内容讲主的日子──地上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受刑期(太二四21)。我们并没有与行刑者预约,却要会晤救主。

    有些人说大灾难乃撒但气忿忿的日子(启一二12),并非神的忿怒。他们说教会要经历撒但的忿怒,但却会在基督第二次来临时从神的忿怒中得蒙拯救。但是,以下的经文说出了神和羔羊的忿怒,并其在大灾难时的情况:启六16、17,一四9、10、19,一五1、7,一六1、19。

    五10本节强调主耶稣基督为要将我们从忿怒中拯救出来,并保证我们的救恩,他不惜付上极大的代价。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我们无论醒着、睡着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指在被提的时候「活着或死了」的状态。他们指出那时候会有两类信徒──那些在基督里已死了的和那些仍然活着的。因此,这概念是,无论我们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是活着还是死了,我们必与他同活。基督徒死了并没有损失什么,主耶稣向马大解释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就是在被提前已死了的基督徒],也必复活[他从死人当中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在被提时活着的信徒]必永远不死……。」(约一一25、26)

    又有学者有另一个看法,认为醒着或睡着是指「小心警醒或属世」。换句话说,保罗的意思是无论我们是在属灵的事上警醒,或是只看重肉体的事、对属灵的事漠不关心,我们都会被提上天去与主相遇。我们永恒的救恩不是依赖我们在地上最后时刻表现得对属灵事物的热心。无论我们是踮着脚期待,还是正躺卧着熟睡,我们若是真正悔改信主,便会与他同活。我们的属灵光景将要决定我们的奖赏,但我们的救恩却只可以靠相信基督。

    那些持第二个看法的人指出醒着这个词与第6节所翻成警醒的一样意思,而第6和7两节的睡觉一词,则指「对神的事情不敏锐,只随从世人」(温尼)。但这与四13、14、15的死(注14),意思并不相同。

    五11鉴于救恩是这么丰盛,并对这位伟大救主的爱慕,在他快将回来的光照下,我们应当以教导、鼓励和榜样来彼此劝勉,又要以神的话语和关怀人的爱心去彼此建立。由于我们有一天将会与他同活,现在我们便应当彼此融洽相处。

    六.给圣徒各样的劝勉(五12~22)

    五12也许在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长老已经责备过那些不工作、却「依赖别人」的人。无疑,有些不务正业的人没有听取这个责备!这就是劝勉作领袖的和被带领的人的原因。

    保罗劝吁圣徒敬重那在他们中间劳苦的人,意思是要尊重、顺服他们属灵的指引。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这句已经将意思说明了。长老是作为神的羊的牧羊人,他们的职责是教导、管治和警戒。

    新约里有不少经文表示使徒时代的教会里没有一人式的管治,本节是其中之一。每一家教会都有一群长老,他们负责牧养当地的羊。邓尼解释说:

    帖撒罗尼迦没有单一位主席会长或只有一位神仆作为牧师的,在某程度上独揽教会的责任。主席会议是由多人监管的。(注15)

    然而,没有「一人式」的管治,并不使「人人式」的管治变得合理。教会不应是民主的,却应是精英式的管治,由最优秀的人来管理。

    五13作长老的就是作主的代表,他们的工作就是神的工作。因此,他们应当极受尊敬和爱(注16)护。你们也要彼此和睦这句并非额外加插的。世界各地基督徒的首要问题就是相处上的问题,每一位信徒都有足够的肉体本能去拆散或破坏任何一家教会。我们只有从圣灵得着力量,才能叫爱心、牺牲、耐性、仁慈、温柔的心及宽恕人的心增长。这些品德都是要彼此和睦所不能缺少的。保罗警告他们,彼此和睦的一个特别威胁就是在领袖之间的结党。

    五14本节似乎是写给教会的属灵领袖,告诉他们如何对待有问题的弟兄:

    1.警戒不守规矩的人──那些人不肯一起同步前进,却藉着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坚持扰乱教会的和睦。这里所说的不守规矩是指那些拒绝作工的人,他们与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6至12节说的人一样,都不自律、不愿工作,却好管闲事。

    2.勉励灰心的人──就是那些常常需要劝勉的人。他们需要人鼓励,帮助他们跨越困难,继续信心坚定地跟随主。

    至于英王钦定本的译法作「安慰心灵脆弱的人」,柯靳格有这样的评述:「若然这个词是指心灵脆弱,我们便会仍然安慰他们。当福音传给他们时,他们都似乎聚在一起。」这岂非向福音和基督教会的致意?起码他们能找到同情、爱心和为人设想的地方。

    3.扶助软弱的人──就是帮助那些灵性、德行或肉身上软弱的人。这里主要的意思可能是给予信心软弱的人灵性和德行上的支持,不过,我们也不应排除经济上的援助。

    4.向众人忍耐──当别人急躁,或惹你生气时,就要向他们显示你长时间容忍的恩赐。

    五15现在保罗对众基督徒说话,他禁止有任何报复的念头。人的自然反应是,给对方还击或以牙还牙。但基督徒应该因为常与主耶稣相交的缘故,能够作出超自然的反应。换句话说,他们要向其它信徒和未得救的人表现出他们性情上的仁慈和仁爱的心。

    五16喜乐是基督徒常常经历的感受,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基督徒仍能喜乐,因为基督是他们喜乐的泉源和主题,而且基督掌管着环境际遇。顺带一提,「要常常喜乐」在希腊文新约圣经里是最短的一节,虽然中文圣经最短的一节却是:「耶稣哭了。」

    五17基督徒祷告的态度应该是持恒的──但并非放下一切常务,全时间用来祷告。基督徒当经常按时候祷告,在必要的时候,也当在毫无准备下即席祷告。基督徒享受藉着祷告与主不断相交。

    五18向神谢恩应是基督徒本有的情感。若然罗马书八章28节说得对的话,那么我们应当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凡事赞美主,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不会容纳罪了。

    这三个良好习惯被称为教会常规。它们代表神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在基督耶稣里这几个字提醒我们,他在地上传道的时候,教导了我们这些东西,并且他是他所有教训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他藉着教训和榜样向我们显明神关乎喜乐、祷告和谢恩的旨意。

    五19接下来的四节经文似乎都是处理在教会里的行为。

    消灭圣灵的感动是指遏止他在我们中间工作、限制他并妨碍他。罪会消灭圣灵的感动,传统习俗会消灭他的感动,在公开的敬拜中人定的规条守则也会消灭他的感动,不和睦也会消灭他的感动。有人曾说:「冷淡的表情、傲慢的言语、沉默、漠视不理睬等等都消灭圣灵的感动;不同情的批评也同样会消灭他的感动。」雷历说,无论何时,当他的传道工作在个人里面或教会里面遭人阻止,圣灵的感动便会被消灭。

    五20若将本节连到上一节来看,我们会想到,当我们藐视先知的话时,我们就是消灭圣灵的感动了。举例说,一位年轻的弟兄在公开讲道时说了一些不雅的话。我们若藉着抨击他来使他对自己为基督所作的见证感到羞耻,这就是消灭圣灵的感动了。

    按照新约的基本意思说,预言就是说出神的话。先知受默示所说的话为我们保存在圣经里。预言的另一个意思是表明神的心意,就是在圣经里所揭示的。

    五21我们要评估所听见的,那真实、正确、善美的,都要持守。神的话语就是我们察验所有讲道和教训的准则。无论在那里,只要圣灵有自由透过不同的弟兄说话,就往往会有滥用的情形。消灭圣灵的感动不是补救这些滥用情况的途径。

    正如邓尼博士所写一样:

    一个公开的聚会、一个说预言的自由、一个有圣灵透过某人说话的**,都是现代教会迫切的需要之一。(注17)

    五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这可以是指假方言、假预言、或错误的教导,或指一般的恶事。

    裴雅森指出,第16节至本节给基督徒心思里七个清晰的框:

    1.满心赞美的框(16节)。发现神所有的作为都是无限伟大的。

    2.祷告的框(17节)。祷告从没有不适宜或不得体的。

    3.满心感谢的框(18节)。即使落在对肉身来说并不愉快的情况,也常常谢恩。

    4.属灵的框(19节)。他在我们里面并透过我们,都有完全的自由。

    5.受教的框(20节)。任何神所选择运用的渠道。

    6.判断的框(21节)。请与约翰壹书四章1节作一比较。凡事藉着神的话语作察验。

    7.神圣的框(22节)。若邪恶的念头在你心中出现,便当避开那念头。(注18)

    肆.给帖撒罗尼迦信徒最后的问安(五23~28)

    五23现在保罗要为那些基督徒祈求神使他们成圣。源头是那愿赐平安的神。从全然这两个字看见范围包括「人本体的各部分」。

    本节被某些人勉强用来证明全面成圣的「圣洁」的教义──就是说一个信徒能够在一生中成为完美,没有任何罪恶。不过,当保罗祈求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的时候,他并非指以上所说的意思。他并非祈求神根除人犯罪的天性,而是祈求成圣能伸展至他们的人的各部分──灵、魂与身子。

    附篇-成圣

    在新约里,成圣有四个阶段──归主之前、地位上、实际生活上或渐进的、完美的。

    1.即使在人得救之前,他也可以因着外在因素的特权地位而分别出来。故此,哥林多前书七章14节说一个未信主的丈夫因他已信主的妻子而成圣。这就是归主之前的成圣。

    2.无论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重生,他便因为与基督合一的缘故在地位上成圣了。意思是他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归给神了。可以参考的经文有:徒二六18;林前一2,六11;帖后二13;来一○10、14。

    3.但还有渐进的成圣。这是指现今将信徒从世界、罪恶和自我当中分别出来归给神。这是一个过程,信徒藉此变得愈来愈象基督。这就是保罗在这里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祈求的成圣,也是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3至4节,提摩太后书二章21节所指的。这个过程是在我们顺从神的话语时透过圣灵进行的(约一七17;林后三18)。这个实际的过程只要信徒一天尚在世上,仍然会继续进行。在地上,这个过程并不能达至完全或无罪的地步,但信徒仍然要常常坚决地朝着这目标进发。

    4.完美的成圣指信徒在天上最终的状态。当信徒与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便会在品德上与主相似,终于从罪中完全地分别出来(约壹一1~3)。

    ──

    使徒保罗祈求帖撒罗尼迦信徒得蒙保守。这个保守应包括全人的──灵、魂与身子。请注意次序,人往往说身子、魂与灵,神却往往说灵、魂与身子。在原先的创造里,灵是最首要的,身子为最次要的。罪却将这个次序倒转;人为身子而活,将灵忘却了。当我们为别人彼此代求的时候,我们应当按照圣经的次序,将属灵的事放在肉体的需要之上。

    从本节及其它经节来看,很明显人的本体是有三部分的。我们的灵使我们能够与神相交。我们的魂则负责控制我们的情感、欲望、喜爱和习性(约一二27)。我们的身子乃一间房屋,这个人就住在里面(林后五1)。

    我们的各部分都需要完全蒙保守,就是要保存得完整和健全。一位评注家有以下关于蒙保守的建议:

    1.灵脱离(a)各样污秽的东西(林后七1);(b)各样妨碍圣灵见证圣徒与神的关系的东西(罗八16);或(c)各样防止他寻求敬拜的东西(约四23;腓三3)。

    2.魂脱离(a)邪恶的念头(太一五18、19;弗二3);(b)与魂争战的肉体的私欲(彼前二11);及(c)自满及争斗(来一二15)。

    3.身子脱离(a)沾染污秽(帖前四3~8);及(b)邪恶的用途(罗六19)。

    有些人否认未得救的人有灵,也许他们是根据那些人在灵性上是死的事实吧(弗二1)。可是,未得救的人在灵性上死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灵,就是说,在与神相交上,他们是死了。他们的灵是可以非常活跃的,就是他们在秘术上可以很活跃,但他们却向神死了。

    蓝斯基警告说:

    很多人都满足于作一个不完全的基督徒,他们生命的某些部分仍是很属世的。使徒的劝告往往督促我们本性的各方面,因此没有人能逃避净化过程。(注19)

    使徒保罗祈求神的成圣和保守能伸至他们个性的各部分,使信徒在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无可指摘。这似乎是指着被提之后基督的审判台。那时候,基督徒的生命、事奉和见证将会被复查,他将要得到赏赐,或蒙受亏损。

    五24正如从四章3节里所学习到的,我们的成圣是神的旨意,他已经呼召我们,叫我最终在他面前无可指摘。他既在我们里面开始了这工作,就必然将工作完成(腓一6)。那召我们的,对他的应许本是信实的。

    五25在保罗结束这封信之前,他邀请圣徒为他们祷告,他从不对祷告的需要产生厌倦,我们也不要生厌。未能为别的信待祷告乃是罪。

    五26接着他请众弟兄彼此亲嘴问安,务要圣洁。当时这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问候方式。在一些国家里,人们仍然依照习俗,男人亲吻男人,女人亲吻女人。在别的习俗里,还有男人亲吻女人,女人亲吻男人。但在习俗被滥用前,便应被废止。

    亲嘴并非神所规定的问候方式,使徒也没有教导这是强制的,各人应当遵守。在习俗上,圣经很明智地容许有其它的问候方式,因为亲嘴会导致性观念上的宽松。神的灵藉着坚持亲嘴务要圣洁来避免这些没有规律的情况出现。

    五27使徒保罗郑重地吩咐说,要把这信念给众(注20)弟兄听。这里有两点应当注意。

    1.保罗强调这封信带有神话语的权柄。旧约圣经是公开地在会堂里诵读出来的。现在这信也要在教会里大声地念出来。

    2.圣经是给所有基督徒的,并非给某内部小圈子或特权阶级人士。圣经里所有的真理都是给所有圣徒的。

    邓尼很聪敏地坚称:

    福音从来没有禁止人得智慧和良善。有一点是肯定的,下面的做法是对教会不忠和背叛,使教会的会友长久作小学生或未成年的人,不鼓励人自由使用圣经,又着意避免圣经的内容被读给所有的弟兄听。(注21)

    请留意25节至本节所提供的三个作成功基督徒的要诀:(1)祷告(25节);(2)爱其它信徒,与他们相交(26节);及(3)研读神的话语,并念出来(27节)。

    五28最后,保罗又以自己的写信特色完结。他以恩典来开始这封写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第一封信,现在,又以同一主题作完结。对于使徒保罗来说,基督信仰从始至终都是恩典。阿们!

    评注

    1(简介)范兰姆(J.E.Frame),ACriticalandExegeticalCommentaryontheEpistlesofSt.PaultotheThessalonians,(ICC),页37。

    2(简介)夏庭活(G.R.HardingWood),St.Paul'sFirstLetter,页13,14。

    3(一1)批判性文本省略了「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但在大部分的抄本中都能找到这一句。在抄录的过程中很容易省略这一句,因为这与上一句片语几乎完全一样。

    4(一4)请参看以弗所书第一章里的附篇「神的拣选」。

    5(一10)夏庭活(Wood),FirstLetter,页17。

    6(二1)邓尼(J.Denney),出处不详。

    7(二1)艾利斯(E.Elliot),ed.TheJournalsofJimElliot,页218。

    8(二13)史葛(W.Scott),出处不详。

    9(三2)执事是仆人的拉丁字。

    10(三13)尹信(M.Vincent),WordStudiesintheNewTestament,IV:34。

    11(四6)怀特(OscarWilde),他离开爱妻,叁加同性恋活动。

    12(四8)批判性(NU)文本作「他也赐给」。

    13(四17)拉丁文的过去分词raptus,来自动词rapere。耶柔米在圣经拉丁译本原用rapiemurcumillis(我们将会与他们一同被提)。

    14(五10)以下是原文所用的字眼:五章10节里的醒着和五章6节里的警醒,原文是gregoreo(Gregory这个男性名字或Watchful的字根)。在五章6及7节里的睡觉代表katheudo可以照字面义指睡觉,或「灵性上的怠惰或疏忽」(ArndtandGingrich)。在四章13至15节里,睡觉译自koimao。

    15(五12)邓尼(J.Denney),TheEpistlestoThessalonians,页205。

    16(五13)有关长老的详尽阐释,请参看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和提多书一章5至9节的注释。

    17(五21)邓尼(Denney),Thessalonians,页244。

    18(五22)裴雅森(A.T.Pierson),出处不详。

    19(五23)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Paul'sEpistlestotheColossians,totheThessalonians,toTimothy,toTitus,andPhilemon,页364。

    20(五27)批判性文本省略「圣洁」这词。

    21(五27)邓尼(Denney),Thessalonians,页263、264。

    
新约 帖撒罗尼迦后书
    简介

    「正如在第一封信一样,使徒保罗并不立即致力于解决犯错之处,却按部就班的,从各方面预备圣徒的心,从而使他们抓紧真理,并摒弃那些曾经揭露出来的错处。这就是神的恩典和智慧的方法,校正他们的心,并不是纯粹指出要对付的错处和邪恶。」~凯理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这短短的书信藏着的重要真理,既是教义性的,又是非常实用的。保罗进一步阐释并纠正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主第二次来临,及有关那大罪人的显露的认识。他也给予正确的忠告,提醒那些以主第二次来临为不作工藉囗的人──他们也不可吃饭!

    贰.作者

    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外证甚至强于帖撒罗尼迦前书。不但早期的坡旅甲、伊格那修和犹斯丁可以作证(还有马吉安主义序论及穆拉多利经目),爱任纽也引述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名称。

    由于本书信篇幅较短,因此没有帖撒罗尼迦前书那么多内证,但却与前书一致,并相辅相成,所以没有学者不同意本书信的作者就是保罗。

    叁.写作日期

    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回答进一步的问题和对前书某些部分的误解。写前书和后书相距的时间起码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仍然在一起(一1),而哥林多是唯一我们读到他们同在一起的城市(徒一八1、,5)。因此,日期应是主后五十年初,可能是主后五十年或五十一年。

    肆.背景与主题

    即使与写前书相距的时间很近,这里仍然有三个重要的原因写另一封书信。那时圣徒正受**,都需要鼓励(一章)。他们被人误导,认为主的日子已经到了,他们实在需要得到正确的开导(二章)。又有些人因为主再来的缘故而怠惰不作工,他们是需要被纠正的(三章)。

    至于主的日子,信徒都非常害怕已经临到了。有荒谬的谣言指称保罗自己也教导那日子现在临到了。听到这谣言,信徒越发恐惧。因此,使徒保罗要澄清谬误。

    主的日子很明显与主的来临不同,后者是指被提的日子。圣徒并非惧怕主已来临,他们惧怕的是落在大灾难中,就是主的日子的头个阶段。

    保罗从来没有教导在被提的日子前有任何事要发生。但现在他教导说,在主的日子开始之前将会有一次重大的离经背道情况,那阻挡将要被除去,那大罪人将要被显露出来。

    要正确地理解这封书信,最重要是弄清楚何谓被提的日子,何谓主的日子,何谓基督来临作王的日子。主的日子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2节的注释里已有界定,而被提与显露之间的分别则记载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节的附篇里。

    大纲

    壹.问候(一1,2)

    贰.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一3~12)

    一.保罗的感谢(一3~5)

    二.神公义的判审(一6~10)

    三.保罗为圣徒祷告(一11、12)

    叁.有关主的日子的事情(二1~12)

    一.呼吁他们站立得稳(二1,2)

    二.那大罪人(二3~12)

    肆.感恩和祷告(二13~17)

    一.保罗为圣徒不用受审判感谢神(二13、14)

    二.保罗祈求神安慰并坚固圣徒(二15~17)

    伍.实际的劝勉(三1~15)

    一.彼此代求(三1~5)

    二.警戒不服从的人(三6~15)

    陆.祝福和问安(三16~18)

    
新约 帖撒罗尼迦后书1-3章注释
    壹.问候(一1、2)

    一1当保罗在哥林多写这封信的时候,西拉和提摩太正与他在一起。本信是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这说明人物组合和地理位

    置。在神我们的父这句说明他们的教会是与异**的聚会有分别的。此外,在主耶稣基督里这句又说明这是一个基督徒的**。(注1)

    一2使徒保罗不期望圣徒得到名誉、财富或享乐,他却希望他们有恩惠和平安。恩惠能在神的旨意里成就万事,平安则使人在任何环境里都泰然自若。试问人若有这些,还要为自己或别人求什么呢?

    恩惠和平安是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来的。恩惠在平安以先;我们在经历神的平安之前,必须知道神的恩惠。保罗提到这些祝福的同一来源乃父神和主耶稣基督,这意味着父与子同等。

    贰.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一3~12)

    一.保罗的感谢(一3~5)

    一3书信一开始便为圣徒感恩。读到这里,正是听到这位基督真正的仆人为他至爱的属灵儿女而喜乐的心声。对他来说,谢恩是对神不断的责任,当看见基督徒的信心和爱心时,谢恩也是合宜的责任了。他们的信心向前跨进一大步,实在使人感到惊讶。他们无一不越发彼此相爱,这是给使徒保罗的祷告的回答(帖前三10、12)。

    请留意其次序:先是信心,后是爱心。麦敬道这样写道:「信心使我们在神里面与永恒的爱的泉源接触,结果叫我们心中的爱能流露给所有属于他的人看。」

    一4他们在灵命上的进步使保罗和他的同工向神的各教会……夸囗。虽然他们正在忍受一切逼迫,但他们仍然坚定,充满信心。这里的忍耐是指信心坚定或百折不挠。

    一5他们在逼迫和患难中仍然勇敢地站立起来,表明当中有神的公义管理。他在支持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并鼓励他们。他们若没有接受神的大能,就不能在为基督受苦的时候表现出如此的忍耐和信心。

    他们英勇的忍耐力证他们配得神的国。这并非说他们因有个人的功劳而配得神的国,反而他们是靠着基督的功劳得以进入神的国。但为神的国在地上受苦的人,表明自己就是那些将要在他来临的日子与他一同作王的人(罗八17;提后二12)。

    罗杰斯评论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这句话时说:

    这是指人类的责任。在神的主权的一方面,我们已经合宜地成为有分在光明中与圣徒同得基业的,而这合宜的分纯粹是因为我们在基督的死和复活里与他联系。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恩惠,不论在我们得救之前或之后,这一切都与我们本身无关。但神容许他的子民经历**和患难,为的是要在他们里面建立美好的德行,叫他们「配得作神国的公民」。

    有些使徒因自己被算为配得为主耶稣的名受苦而感到喜乐。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祈求神算他们为配得他们所蒙的的呼召,这确是没有在基督的工作上附加什么。十字架已叫信徒配得在神国有一席位,但在患难中的忍耐和信心,却清楚地表明这人在德行上配得进入神的国。在属世的社群里,有些成员是丢脸的,有些不是,保罗祈求圣徒不会落在如此境地。(注2)

    二.神公义的审判(一6~10)

    一6神……公义的作为有两方面──惩罚那逼迫人的,然后使那受**的得平安。

    威廉斯说:

    神容让他的子民受**,也容许**他子民的人存在,这样的作为有两个目的──第一,要测试他的子民是否合适他的管治(5节);第二,要清楚地表明**他们的人该受审判。(注3)

    一7正如神对他子民的敌人会加以惩罚一样,他也会奖赏那些为他的缘故而受苦的人,使他们同得平安。

    我们不应从本节中作出结论,以为基督从天上在火焰中降临之后,受**的圣徒才能从试炼中得安舒。当信徒死时候,他便得安息。活着的信徒在被提的时候会从所有压力中得释放,得享安舒。本节是说,当主向他的敌人倾倒审判的时候,世人都会看见圣徒同享平安。

    当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显现的时候,正是神公义审判的时候。他来临的时候,不信神的罪人要受审判,信神的人要得平安。究竟这里所指的是基督来临的那一阶段呢?很明显是第三个阶段──他来临的显现,就是他与圣徒一同返回地上的时候。

    附篇被提与显现

    然而,有些人会这样问:「你如何知道被提与显现分别是两回事呢?」答案就是两者在圣经里是用以下的方法区分的:

    被提显现

    1.基督来到空中(帖前四17)。

    2.他为圣徒而来(帖前四16、17)。

    3.被提是一件奥秘的事,是旧约时代未知的真理(林前一五51)。

    4.圣经从没有说过,在基督为圣徒来临之前会有任何天上的预兆。

    5.被提与基督的日子被视为相同的(林前一8;林后一14;腓一6、10)。

    6.被提以祝福的时刻出现(帖前四18)。

    7.被提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发生(林前一五52),这强烈暗示世人是不会目睹的。

    8.被提似乎主要牵涉教会(约一四1~4;林前一五51~58;帖前四13~18)。

    9.基督来的时候,有如明亮晨星(启二二16)。

    10.在对观福音书里并没有提到被提的事,但约翰福音却多次提到。

    11.那些被提去的,是提去接受祝福(帖前四13~18);而那些留下来的,是留下来接受审判(帖前五1~3)。

    12.在被提的日子之前发生的事并没有鉴定年日的系统。

    13.任何讲述被提的经文都不会用「人子」这个称号。

    1.他来到地上(亚一四4)。

    2.他与圣徒一同来临(帖前三13;犹14)。

    3.显现并非一件奥秘的事;旧约里很多预言都以此为题(诗七二;赛一一;亚一四)。

    4.天上会有征兆宣告他与圣徒降临(太二四29、30)。

    5.显现与主的日子被视为相同(帖后二1~12,UN文本)。

    6.显现主要强调审判的事(帖后二8~12)。

    7.显现是世人都能看见的(太二四27;启一17)。

    8.显现主要牵涉以色列,其次是外邦列国(太二四1~二五46)。

    9.他来就好象公义的日头出现,翅膀有医治之能(玛四2)。

    10.显现是对观福音书的特式,但约翰福音却没有提到。

    11.那些被提去的,是提去受审,而那些留下来的,是留下来接受祝福(太二四37~41)。

    12.显现有一个详尽的鉴定年日的系统,例如一千二百六十日,四十二个月,三年半(参看但七25;一二7、11、12;启一一一2,一二14,一三5)。

    13.显现被说为人子降临(太一六28,二四27、30、39;可一三26;路二一27)。

    我们都同意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但我们如何知道这两个事情并不会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生呢?我们如何知道二者相距一段时间呢?请看以下三个证明。

    1.首先是根据但以理预言里的七十个七(但九25~27)。我们现今活在加插的教会时代,就是第六十九至七十个七之间。第七十个七就是那七年的大灾难期,教会在大灾难期开始之前被带回天家去(罗五9;帖前一10,五9;启三10)。基督降临作王会在第七十个七之后发生(但九24;太二四)。

    2.第二个证明被提与显现之间有一个时间上差距的,是启示录的结构。在头三章里,教会在地上是可看见的。由第四章至十九章10节则描述那大灾难期;那时候,神的忿怒要向拒绝接受他儿子的人倾倒。这段期间并没有提到教会在地上。显然教会在第三章完结时已被提到天上去了。在启示录十九章11节,大灾难期完结时,基督回到地上征服他的敌人,并建立他的国。

    3.第三方面,我们看见在基督为圣徒来临并他与圣徒一同降临之间,有一段时间的差距。在被提的时候,所有信徒都从地上被提走,获得荣耀的身体。但当基督回来作王的时候,仍有地上的信徒还未得到荣耀的身体。他们会在千禧年期间结婚,养育儿女(赛一一6、8)。究竟这些信徒从何处来的呢?在被提和显现之间必有一段时间让他们悔改信主的。

    现在回到本节。我们有主耶稣在权能及大荣光中降临。他有天使伺候,他藉他们彰显能力。

    一8那火焰可以指舍吉拿,就是象征神同在的那荣耀的云彩(出一六10)。或者这是一幅忿怒审判的图画,即将发出攻势的景象(诗五○3;赛六六15)。那火焰大概是指后者。

    当神报应的时候,他并非出于一种报复的心态,却是要显出公义的报酬。这里并没有「报复」的意念,却在他圣洁、公义的属性的要求下施行惩罚。他不喜悦那些作恶的人之死(结一八32)。

    保罗描述两类人要接受审判:

    1.那不认识神的人──那些人拒绝认识这位显明在受造之物和良知中的真神(罗一~二)。他们也可能从未听闻福音。

    2.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那些人听见福音却拒绝接受。福音并非单叫人相信事实的声明,而且还叫人顺从这位主。新约中的信仰也包括顺服。

    一9他们要受刑罚。一位并不惩罚罪的神并不是神。「一个充满爱的神必定不会惩罚罪」的,这看法似乎忽略一件事,就是神也是圣洁的,他必作道德上正确的事情。

    在这里惩罚的性质被定为永远沉沦。在新约里,这个翻成「永远」或「永恒」(原文为(aionios)的词出现了七十次。其中三次指「有限期间的时代」(罗一六25;提后一9;多一2),其它则指永恒或无尽的时代。在罗马书十六章26节,这词用来描述神永远的存在。

    沉沦从不是指烟灭,而是失去存在的福分;或是就生存的目的而言指败亡。主耶稣在路加福音五章37节描述装酒的皮袋「坏了」(与这里所用的字根相同)。皮袋不是就此消失,却已毁坏了,不能再用。

    主张灾后被提的人常用这段经文来确立他们的观点。他们理解这是说在基督回来作王之前,信徒不会得到平安,逼迫他们的人也不会受到惩罚。无可否认,这是在大灾难完结时才出现的。因此,他们的结论是,信徒的盼望是在大灾难后被提。

    他们忽略了那些收信的帖撒罗尼迦信徒现在已全都死了,并已在天上与主共享平安。同样地,那些逼迫他们的人也全都死了,并已下到阴间受苦。

    那么,为何保罗似乎说这些情况在基督藉权能并大荣光再来地上前并不会发生?理由是在这时候,这些情况要向世人公开表明出来。这时候,世人都要看见帖撒罗尼迦信徒是对的,逼迫他们的人是错的。世人都会看见当基督与圣徒在荣耀中一同回来的时候,他们都享受平安。在大灾难结束时,主的敌人的沉沦将会公然显明出来,这是历代所有**神子民的人的结局。

    这会帮助我们想起基督来临作王是一个显现的时刻。所有真相都会揭露给世人看。被提却不是这样。

    恶人所受的惩罚包括从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中被驱逐出去。没有他而灭亡,就是没有他直到永远。

    一10对主来说,他自己来是一个光荣的时刻;而对于观看这事发生的人,他的来临却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惊讶的事。

    他将会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就是说,因为他在他们里面所作的,并透过他们所作的,他将要得到尊荣。他们的救恩、成圣、荣耀,将会向他无比的恩惠和权柄致意。

    他会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注4)感到惊讶的旁观者看见他已在如此无望的人类身上所作的事,都无不叹为观止呢!

    此外,这也会包括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内,因为他们已经接受,并相信了使徒们所作的见证。他们将在荣耀和胜利中分享那日子,就是耶稣基督显现的日子。

    我们将5至10节意译,温习所学习的:「你们在患难中的忍耐是非常有意思的,神在当中要行使他公义的目的。你们对逼迫坚决地忍耐,证明你们将要一同分享基督来临作王的荣耀。一方面,神会给现在**你们的人恰当的审判;另一方面,他使你们这些现在和我们──保罗、西拉和提摩太──同受**的人得享平安。当主与他有能力的天使在火焰中从天上降临的时候,他会审判你们的敌人,惩罚那些故意不认识神的人及那些故意不顺从福音的人。当他回来的时候,这些人将要永远沉沦,甚至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耀;他却要在他所有的信徒身上得荣耀──包括你们在内,因为当我们将福音传给你们时,你们真的相信了。」

    三.保罗为圣徒祷告(一11、12)

    一11在前头的几节经文里,使徒保罗描述了给圣徒的那荣耀的呼召。他们蒙召而受**,这却使他们配得进神的国。现在,他祈求神使他们配得过所蒙的崇高呼召,并有神的大能,使他们能顺从每样所想行的善,并成就每样因信心所做的工夫。

    一12结果将会是双重的。首先,主耶稣的名会在他们身上得荣耀。意思是他们正向世人代表他,从而将荣耀归给他。那么,他们也会在他身上得荣耀。他们与他有联系,他就是他们的头,荣耀就加在他身体的各肢体上。

    本章完结时提醒我们,只有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祷告才得到回答。因此,他将信徒在生命中受苦的意思和结果作了极妙的解释,藉此作为一个总结。试想想当帖撒罗尼迦信徒读到如此叫人确信的信息时,他们会何等振奋呢!

    叁.有关主的日子的事情(二1~12)

    一.呼吁他们站立得稳(二1、2)

    二1保罗要来纠正圣徒心中起了的误解,是关乎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主的日子。由于圣徒所遭受的**相当严重,他们想到自己已落在主的日子的头个阶段,即那大灾难期,是很自然的事。谣言到处散播,说使徒保罗自己也相信并教导主的日子已到了!因此他有必要将事情澄清。

    本节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保罗所用的一个词:论到(希腊文为huper)。问题在于他恳请圣徒「有关」主的降临,还是「藉着」主的降临。若然是前者的意思,那么这段经文似乎在教导说,被提与主的日子都是同一回事,因为接着的几节都很明显在讲述有关主的日子的事。若然是后者的意思,那么保罗正是向他们呼吁,本着先前谈到的被提,他们不应以为自己在处于主的日子的时期。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我们同意凯理所采的第二个看法:

    藉着主的来临所带来的安慰作为一个动机和方法,来抵消对那日子(主的日子)的错误解释所产生的不安。(注5)

    我们相信保罗的意思是说:「我根据被提呼吁你们,不应惧怕自己正落在主的日子里。被提的事必然先发生,那时候,你们将会被带往天家去,因此避过主的日子所要发生的恐怖事情。」

    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他那里聚集这句话似乎不会弄错,是指那被提的日子。就是我们聚集起来,在空中与他相遇的时候。

    二2很明显,被提的日子与主的日子并不相同。帖撒罗尼迦信徒并非担心主已来临,因他们知道他还未来到;但他们却担心主的日子已经开始了。他们所承受的严重**叫他们想到自己已落在大灾难的时候了,那就是主的日子的头个阶段。

    到处都在传说,连保罗自己也说主的日子已到了。与大多数的谣言一样,这都是混乱的,叫人产生误解。某方面透露保罗藉着灵得到这资料,就是说,藉着一个特别的启示而得。另一方面的报告指出,这消息是来自言语的,就是说,使徒保罗已经公开教导那大灾难期已开始了。冒我名的书信一般被认为是指那些声称是保罗所写的冒充信件,说主的日子已经开始了。冒我名的可能包括灵、言语和书信,没有一个来源值得我们相信的。

    根据英王钦定本及新英王钦定本(依照主要手抄本的),圣徒都很惧怕基督的日子(「基督」和合本作「主」)已经到了。基督的日子和类似的名称,往往都是指着那被提的日子和基督的审判台而言(林前一8,五5;林后一14;腓一6、10,二15、16)。

    但帖撒罗尼迦信徒并非惧怕基督的日子即将临近,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所受的苦可以得到释放。大多数灾前被提论者都宁愿采英文修定本的读法:「主的日子现在到了。」(注6)保罗的读者惧怕神忿怒的日子已经开始了。

    二.那大罪人(二3~12)

    二3现在使徒保罗解释为何他们不会落在那日子之中。某些事件必会先发生。在被提的日子之后,这些事件都会开始发生。

    首先将会有离道反教的事,或背教变节的事发生。(注7)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只能猜测,这是指有大规模放弃基督信仰的情况出现,就是说,正面拒绝基督的信仰。

    那时候将会有一个世界巨人出现。论其特征,他是那大罪人或不法的人(注8),就是说,他是恶和反叛的化身。论其结局,他是沉沦之子;他注定受那永远的刑罚。

    圣经就那大灾难发生期间将会出现的要人作了不少的描述。要知道什么时候不同的名称用在同一人身上并不容易。有些评注家相信,那大罪人是指一个犹太裔的敌基督,又有人说他将会是那复兴的罗马帝国的外邦首领。以下是一些在末时大统治者的名称:

    ……那大罪人、那沉沦之子(帖后二3)

    ……那敌基督(约壹二18)

    ……那个小角(但七8、24下~26)

    ……面貌凶恶的王(但八23~25)

    ……那王将要来临(但九26)

    ……任意而行的王(但一一36)

    ……无用的牧人(亚一一17)

    ……从海中上来的那兽(启一三1~10)

    ……从地中上来的那兽(启一三11~17)

    ……那有七个头、十只角的朱红色兽(启一七4、8~14)

    ……北方的王(但一一6)

    ……南方的王(但一一40)

    ……那假先知(启一九20,二○10)

    ……玛各地的歌革(结三八2~三九11)[请不要与启二○8的歌革混淆,启示录所说的事在千禧年后才发生]

    ……那奉自己的名来的(约五43)

    那大罪人历来在策划阴谋,使用各种不同的身分。他相继被形容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教皇、罗马帝国、离道反教的基督教界的最终形态、转世的叛徒犹大、转世的尼禄、犹大国、穆罕默德、路德、拿破伦、墨索里尼及撒但的化身。

    二4他会强烈对抗各种敬拜神的方式,并会在耶路撒冷神的殿里自立为王。这描述清楚地证明他就是那敌基督。他抵挡基督,并高抬自己,欲取代基督。(注9)

    但以理书九章27节及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5节说明,那敌基督的在大灾难期的中段亵渎神的行动。那些拒绝敬拜他的人将要受**,很多人还会殉道。

    二5当保罗还在他们那里的时候,常告诉帖撒罗尼迦信徒这些事。可是,他曾教导他们要承受激烈的**,他们却忘记了。我们实在太善忘了,需要常常得到对信仰上重大的真理的提醒。

    二6他们都知道什么拦阻着那大罪人完全公开的显露,并知道什么会继续拦阻他,直至那命定的日子。

    这将我们带到本章里第三个未回答的大问题。第一是:「何谓离道反教的事?」第二:「谁是那大罪人?」第三:「什么或谁是那拦阻者?」

    本节的上半部用了客观的方式来描述那拦阻者……那拦阻他的。但在第七节却又说出这是一个人──有一个拦阻的。(注10)罗杰斯将这一点说得清楚点:

    某东西及某人故意地、决意地,并蓄意地阻碍其出现,并不被看见,为要确保那不法的人在他自己合适的时候显现。(注11)

    以下是对那拦阻者的身分的七个较为普遍的看法:(1)罗马帝国,(2)犹大国,(3)撒但,(4)人类政府法纪的原则,(5)神,(6)圣灵,及(7)有圣灵居住的真教会。

    相比之下,有圣灵内住的教会及信徒个人,似乎较为全面及准确地配合这里给那拦阻者的描述。正如那拦阻者在本章里被说为某东西及某人,同样圣灵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6节,十五章26节,十六章8节、13节、14节也被说为中性的(圣灵)和阳性的(他)。(注12)早在创世记六章3节,圣灵被说为与拦阻邪恶的有关。后来他又以同一角色在以赛亚书五十九章19节下,约翰福音十六章7至11节及约翰壹书四章4节里出现。

    信徒藉着圣灵的内住得以成为世上的盐(太五13)和世上的光(太五14)。盐是一种防腐剂,能防止腐败的扩散。光能驱走黑暗。在黑暗里,人总爱行恶事(约三19)。圣灵在教会里(林前三16)和在信徒个人的心里永远居住(林前六19),但当他(与教会)离开世上的时候,那对不法的事的拦阻将会撤去。

    二7即使在保罗写本信的时候,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藉此我们明白到,有一个反叛神的极大的灵已经在表层下搞动乱。这是以隐意的形式发动的──并非说这是奥秘的事,而是说这事并未完全显露出来,仍是在胚种状态。

    究竟什么妨碍这灵完全的显露呢?我们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心里内住一直是那拦阻的能力。他会继续履行这功用,直至那拦阻的(英文原文作「他」)被除去为止,那就是被提的时候了。

    但有人却提出反对。圣灵如何能够从世上被除去呢?作为三位一体神的其中一个位格,他岂不是无所不在的吗?就是说,他岂不是在任何时间在各处都存在的吗?他如何能够离开世界呢?

    当然,圣灵是无所不在的,他往往在同一时刻在各处存在。但这与他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地上的意思截然不同。主耶稣已经重复应许,他并父神会派遣圣灵到世上来(约一四16、26,一五26,一六7)。那么,圣灵如何降临呢?他来,在教会和每个信徒心里永远居住。直至五旬节那天,圣灵一直与信徒同在,但由五旬节那时起,他便在他们里面居住了(约一四17)。直至五旬节那天,圣灵才开始不离开信徒──大卫如此祷告:「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诗五一11下)五旬节后,圣灵永远留在教会时代的信徒心里(约一四16)。

    我们相信圣灵怎样在五旬节那天降临──永远居住在教会和每位信徒心里,他也会以同样方式离开世界。他会仍然在世间,叫人认罪悔改,引领人认识基督的救恩。他在被提的时候被除去,并非意味着在大灾难期间没有人会得救。当然会有人得救的,但这些人都不是教会的肢体,却是基督荣耀国度的国民。

    二8在教会被提到天上之后,这不法的人必向世人显露出来。在本节里,使徒保罗没有提到那敌基督的工作,却描述他最终的命运。这仿佛说,他在显露那刻便即时被毁灭。但事情当然并非如此。在基督降临作王使他降低之前,神容许他作各样可怕的事,正如第9至12节所描述那些诡诈的事一样。

    我们相信那大罪人在教会被提后便显露出来,而且他会继续下去,直到基督显现的日子。若这些都是真实的话,那么,他疯癫地工作只能维持大约七年──就是那大灾难期的时间。

    主耶稣要用囗中的气灭绝他(比较赛一一4;启一九15),并要用他降临的荣光废掉他。基督的一句话及他显现(希腊文为parousia)时的荣光(epiphaneia),结束这可恶的冒名者的政权。

    基督来临时的显现,正如曾经解释的那样,发生在他回到地上作王一千年的时候。

    二9这不法的人来,是要照着撒但的运动。他的工作类似撒但的工作,因为他从撒但那里得到力量。他将要显示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并非所有奇迹都是来自神的。魔鬼和他的仆役也能行神迹。那不法的人也会行神迹(启一三13~15)。

    神迹显示超自然的力量,但不一定是神的力量。我们的主所行的神迹证明他就是那位所应许的弥赛亚,不但是因为神迹是超自然的,而且也因为神迹将预言应验了,并且都有道德意义,是撒但不能作的,他只会带来祸害。

    二10那敌基督将会肆无忌惮地运用各种恶行来欺骗沉沦的人──就是那些人在恩典时代听了福音,却不领受爱真理的心。他们若信了,就已经得救了。但现在他们却被那敌基督所行的奇事所欺骗。

    二11神就给他们一个生发错误的心,叫他们信从虚谎。当然,虚谎就是指那敌基督声称自己是神这谎话。这些人拒绝相信主耶稣就是道成肉身的神。当他在世时,他警告人说:「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约五43)他们现在接待那奉自己的名来,并要求人将他当作神来敬拜的那大罪人。拒绝光,就是否认光。人若将假神接到心里,神便会按他的假神来回答他(结一四4)。

    那敌基督的会是犹太人(结二八9、10;但一一37、38)。犹太人不会相信一个自称为弥赛亚的人,除非那人声明自己是犹太族和大卫家族的后裔。

    二12从这段经文看来,那些在恩典时代听了福音,但却不相信基督的人,似乎在被提的日子后再没有另一次得救的机会。人若现在不相信主耶稣,他们便会相信那敌基督了。这里说,一切都要被定罪,因为他们不相信,并爱行邪恶的事。这叫人想起路加福音十四章24节:「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我们知道很多人将会在那大灾难期间得救,例如将会有十四万四千个犹太人得救,他们会成为神的使者,将天国的福音传遍世界各地,并透过他们的传扬,将会有更多人得救。但似乎将要得救的人,却是那些在现今世代没有清楚听到福音的人,并那些没有故意拒绝救主的人。

    肆.感恩和祷告(二13~17)

    一.保罗为圣徒不用受审判感谢神(二13、14)

    二13在头十二节里,保罗描述那敌基督及他的跟随者的厄运。现在他又将话题转到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身上。对比起来,他为他们蒙召和将来的结局感恩。当他改变话题,为这些主所爱的弟兄们感谢神,继而将他们的救恩作一个总结──过去、现在和将来。

    神……拣选了你们。圣经清楚地教导说,神拣选人得救,但却从没有说过拣选人受咒诅。人透过自己刻意的选择而沦为失丧。没有神的介入,所有人都要失丧。神有权选择某些人得救吗?基本上,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提前二4;彼后三9)。可是,圣经并没有教导「普救论」这个人人会最终得救的说法。

    从起初。这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指神在创立这世界之前,已作了拣选(弗一4)。第二,也可以读作「初熟的果子」,表明帖撒罗尼迦信徒在早期基督徒时代已得救。他们被神拣选,成为被赎灵魂的大丰收的第一批人。

    能以得救。这是先前的经文的对比。不信的人因着不信,注定永远灭亡,而相信的人却被拣选,能以得救。

    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浩。这里我们看见圣灵在人信主前所作的工夫。他将人从世人中分别出来归与神,叫他们认罪悔改,并将他们引领到基督面前。有论者说的真好:「若非为了基督的缘故,这里就没有筵席了;若非为了圣灵的缘故,这里就没有客人了!」

    因信真道。首先在你的救恩里有神的分,现在有人的分,两者都需要。有些人只能看见神的拣选,并暗指人在这方面不能作什么。又有些人却过分强调人的分,忽视了神主权的拣选。这真理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神的拣选和人的责任皆为圣经的教导,即使我们并不明白两者如何同时真实,但最好还是两者都相信,并且两者也教导人。

    二14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神拣选我们得着永恒的救恩。神……召我们到这地步。呼召是指当人相信真理的时刻。我们所传的福音并非说这里有别的真福音。福音只有一个,但却有很多不同的传福音的人,也有很多不同的听众。保罗指到他所传的神的福音。

    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这里使徒保罗在展望将来,并观看救恩最终的结果──与基督一起,并永远象他。达秘在他所写美丽的赞美诗里捕捉了那个景象。

    是真的吗──我将会象他的儿子?

    他所赐给我的恩典岂不已得胜了?

    荣耀的父啊!你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在光荣中,他将这相似赐给他自己所祝福的人!

    因此,第13节和本节成为「一个神学系统的缩样」,一个将神给相信他的人的目的范围的绝妙总结。他已向我们表明,这救恩乃「源于神的选择,由神的权能所成就,透过神的信息而生效,并在神的荣耀中显得完美。」

    二.保罗祈求神安慰并坚固圣徒(二15~17)

    二15鉴于圣徒得到上佳的呼召,他们都被劝勉,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注:也可译作遗传),不拘是使徒囗传的,还是信上写的,都要坚守。这里有一件应当注意的重要事情,就是凡所领受的教训,是指使徒受默示所说的话,才是可靠并有权柄的。主耶稣曾经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藉着他们的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太一五6)。而保罗则警告歌罗西的圣徒要防避人间的遗传(西二8)。我们必须坚守所领受的教训,就是所传给我们的圣经里伟大的真理。

    有时候,本节被人用来解释教会或宗教领袖的传统。但凡与神的话语背道而驰的传统,都是没有价值的,都是危险的。若然人的传统被接纳为与圣经同等,那么,谁去决定那传统是对的,那传统是错的呢?

    二16保罗既已将他的信息告诉了圣徒,现在就为他们祷告了。他往往在教导人之后祷告(帖前五23、24;帖后三16);他是向我们主耶稣基督和那爱我们的父神祷告的。我们习惯看见保罗提到神的两个位格的同等地位,但很少先提到子神,后提到父神的。当然,他正在强调其必要的合一和完全的平等。在希腊文里,基督和神这个复数的主语是连接四个单数形式的动词的(已爱、已赐予、安慰、建立)。这岂不是进一步表明在神本体里子和父合一的本质吗?

    神过去的供应被引为一个鼓励,好叫我们藉着信靠他而得到更大的勇气和力量。他爱我们,开恩将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赐给我们。无疑,这里是在回顾神的爱最伟大的展示──将他的儿子赐给我们。由于我们知道他在各各他山上已解决了罪的问题,我们现在拥有永远的安慰和一个荣耀的将来的盼望──这全都是藉着他奇妙的恩。

    二17这祷告的内容是但愿神安慰他们的心,并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坚固他们。不单在他们悲伤痛苦当中鼓励他们,还要坚固他们的信心以面对前面的争战。使徒保罗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个词,在我们的字典里也不应有。

    请不要忽视一切善行善言这一句。我们凭囗所说的真理并不足够,却必须在我们的生命里将真理活出来。因此我们的生命里当有这样的规则:教导及实行、教养及责任、讲道及实践。

    伍.实际的劝勉(三1~15)

    一.彼此代求(三1~5)

    三1保罗感到圣徒需要彼此代求。本章一开始便有三方面呼吁圣徒代祷的:(1)为信息得以传播;(2)为信息能得胜;(3)为传信息者得以保存。

    他想望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在这幅生动的图画里,福音虽遇着障碍,却全速由一处奔跑至另一处(请看诗一四七15)。

    他也盼望神的话能在别处产生在属灵上和道德上同样的革新,正如在帖撒罗尼迦一样。

    三2第三个请求是希望他自己和他的同工都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他似乎是指某些具体的敌对情况,可能是说犹太人在哥林多的对抗(徒一八1~18)。用无理这个词是很恰当的,没有别的事比人对抗福音及其传递者更为不合理,这是难以解释的。每当谈论政治、科学或众多别的题目时,他们都可以很讲理的,但当论到福音的事情时,他们却完全失去理智。

    三3请切勿忽略第二节「人不都是有信心」和本节但主是信实的之间美丽的对比。这里教我们不要指望没有信心的人,却要仰望那从不失信的神。他是信实的,他确认我们到底(林前一9)。他是信实的,他从试探中拯救我们(林前一○13)。他是信实的,他赦免我们的罪,并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这里又说,他是信实的,他坚固我们,保护我们脱离那恶者撒但。

    三4人不都是有信心……但主是信实的……我们靠主深信你们[我们对你们有信心]……正如邓尼所说:「在主里面,你们可能倚靠那些本身是软弱的、不稳固的、倔强的、愚昧的。」现在保罗提醒圣徒要遵行他所吩咐的。这里再一次有神与人奇妙的联系:神保守你;现在你当遵行。这与彼得前书一章5节有同样的意思:「因信」[我们的分]「蒙神能力保守」[他的分]。腓立比书二章12、13节也看到同样的情况:「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我们的分],因为……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他的分]。」

    三5人在受**的时候很容易对别人产生受毒恨;在长时期容忍强烈的**下,放弃也是正常的事。因为这个缘故,使徒保罗便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祷告,期望他们彼此相爱,象神爱他们一样,并能信心稳固,象基督一样稳固。

    英王钦定本的句子「耐心等候基督」在新英王钦定本译成基督的忍耐(中文和合本相同)。在一六一一年的版本,这是指在等候基督回来的时候信心稳固。在新英王钦定本里,这是指要表现有同样的忍耐或容忍,正如基督在地上作人子,并在天上仍作人子时所表现的一样。(注13)

    在本节里,主可以是指圣灵,因此,正如在二章13、14节一样,三位一体神的三个位格都有提到。

    二.警戒不服从的人(三6~15)

    三6似乎很明显地,有些帖撒罗尼迦的圣徒停止为生计而工作,因为他们要非常聚精汇神地等候主回来。保罗并不鼓励他们对属灵事情有这样的态度,于是便着手提供明确的指引,教导他们如何对待这样行的弟兄。

    他以吩咐形式指示,就是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就当远离他。保罗指的是那些不与别人同步前进,却拒绝作工,并依赖别人维生的人(请看10、11节)。信徒应藉着拒绝与他们交往来表明自己不赞同这类弟兄的行径。不过,这过犯又不至于将他们逐出教会。

    帖撒罗尼迦信徒从保罗那里所受的教训,其中有孜孜不倦地勤劳作工,和自食其力。

    三7他并没有因他知道主耶稣快要再来,就放弃造帐棚的工作。他真的期待基督随时来临。虽然他知道在他有生之年,主也未必到来,但他仍然继续事奉、继续作工。

    三8没有人能指控他靠着别人辛劳所赚的,白吃白住。他在传福音期间是自己供养自己的。这虽意味着日以继夜、披星戴月地工作,但他却决意免得叫他们一人受累。

    三9作为一个传福音的人,使徒保罗有权得到那些透过他的事奉而信主的人支持(林前九6~14;提前五18)。但他却宁愿放弃这个权利,为的是要给他们作榜样,好让他们学他那样独立和勤奋。

    三10保罗已经吩咐了帖撒罗尼迦信徒不要支持那些偷懒的人。若一个有能力工作的人拒绝作工,他就不应吃饭。这做法会否与信徒应当仁慈起了冲突?绝对不会!鼓励人怠惰并非仁慈之举。司布真说:「真正爱那些犯了错的人,并非要同情他们的错事,而是在各样事情上对主耶稣忠心。」

    三11现在使徒保罗运用有趣的双关语(注14)来带出他们装作属灵的矛盾。他的话可以用下面各种方式重写:

    1.「有些人对自己的事不理,却要好管闲事。」

    2.「有些人并非繁忙的人,但却好管闲事。」

    3.「有些人本身并不忙碌,却要过分忙于别人的事。」

    4.「注意别人的事,却不注意自己的事。」

    三12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要作工,不要喧哗,吃自己赚来的饭。这是一个好见证,并能荣耀神。

    三13保罗鼓励那些忠心地工作的人,叫他们继续努力。要计算的是比赛的结果,并非比赛的开始。因此,他们行善不可丧志。

    三14但至于那些拒绝听从使徒保罗的教训的人又怎样呢?别的基督徒应当藉着拒绝与他们交往来惩戒他们,目的是叫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逼使他们改过。

    三15但这惩罚又不致于要将他们逐出教会,我们仍然要看这些人如弟兄。一个人若被逐出教会,就是被人当作「外邦人或税吏」(太一八17)。

    惩罚一个信徒,目的是使他与主并神的百姓恢复关系。因此,进行惩罚时,不应以苦待对方或仇恨对方的心态来进行,却要以基督徒的礼貌举止和严谨来进行。不要以他们为仇人,却要劝他们如同弟兄。

    帖撒罗尼迦信徒放弃自己日常的事务,热切地仰望主的来临,他们如此的表现,对于今时今日来说,是很奇怪的。但这样也未尝成为今日教会的危机!我们所作的却与他们完全相反。我们忙于自己的事务,忙于赚钱,对主即将来临失去了新鲜和兴奋的感觉。

    陆.祝福和问安(三16~18)

    三16本节被喻为「一封激昂书信的一个和平的结尾。」保罗在本节里为帖撒罗尼迦受苦的信徒祷告,但愿赐平安的主随时随事亲自给他们平安。

    基督徒并非要依赖世上任何东西来得到心中的安宁。平安完全本于主耶稣和他所成就的工作,不是世人所能赐,也不是人能夺走的。但我们必须在生命各种环境中取用主的平安。「平安并不因**而消逝。平安乃心中的安稳,是来自对神的信心,并不视乎外在的环境。」

    三17、18来到这里,保罗很明显是从他的誊写员(秘书)手中拿了笔去,亲自写本书信结尾的问安部分。他说凡他的信都以问安为记。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保罗在每卷书信的结尾亲笔证明书信的真实。又有些人相信那记号就是保罗祝福的特征: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众人同在(罗一六24;林前一六23;林后一三14;加六18;弗六24;腓四23;西四18;帖前五28;提前六21;提后四22;多三15;门25;若然希伯来书是保罗写的话,来一三25)。从这些参考经文看来,我们看见所有他的书信完结时都有一个恩的摘记。

    附篇教会的被提

    主再来的真理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的每一章,及后书的头两章都有出现。此乃一致的主题,在形式上一脉相承。

    但我们必须常常记着,预言的目的并非在于激发或挑战我们的推理能力和好奇心,而是在于发挥改变我们生命的影响力。

    对信徒来说,基督即将回来的盼望有非常重大意义和实际含意。

    1.对我们生命应有一个洁净的影响(帖前五23;约壹三3)。

    2.对我们应有为失丧的人祷告和工作的负担(创一九14;结三三6;犹21~23)。

    3.虽然有逼迫和试炼,但鼓励我们仍然要坚忍到底(罗八18;林后四17;帖前四13~18)。

    4.应叫我们减低对物质的拥有欲;当他愈是临近,物质的价值便愈是下降(请参看利二五8~10、14~16)。

    5.驱使我们在有必要的时候向那些我们曾得罪的人道歉或作补偿(太五24;雅五16)。

    6.应当激励我们努力事奉,因晓得黑夜将要临近,那时候没有人能作工了(约九4;帖前一9、10上)。

    7.应使我们持着期待的态度(路一二36),并常住在他里面,以致我们在他来临时在他面前不会感到羞愧(约壹二28)。

    8.应使我们勇于向基督认罪(可八38;路九26)。

    9.应证实为一个带安慰的希望(约一四1~3、28;帖前四18;帖后一7;提后二12)。

    10.应作为一个鼓励,叫我们存有温和、谦让和公道的心(腓四5)。

    11.应作为合一和相爱的动机(帖前三12、13)。

    12.应鼓励我们多思想上面的事(西三1~4)。

    13.应提醒我们将来的回顾和奖赏(罗一四10~12;林前三11~15;林后五10)。

    14.应在传福音的时候,用作一个有力的呼吁(徒三19~21;启三3)。

    对于那些非信徒来说,基督再来的真理应引导他们认罪悔改,并将生命完全交托给他作主和救主。只有那些在基督里面的人才会在被提的时候与他一起,其余的人则会留下来接受审判。

    若然主在今天再来,那又怎样呢?

    由于基督的来临对帖撒罗尼迦信徒和基督徒的生命如此重要,我们有以下一个补充的总结:

    灾前被提的争议

    1.第一个论点是根据被提的迫切临近。很多经文都表示基督徒应当仰望主随时的来临。我们既然并不知道他何时来临,便应当随时警醒等候。若然说教会必然经历那大灾难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仰望他随时来临了。其实,他起码在七年内不会来,因为我们现在并非落在那大灾难当中。再者,当大灾难日子来到的时候,也会延续七年之久。灾前被提论是唯一可持的观点,是同时相信基督会随时来临的。

    下列的经文表示我们应当常常仰望主的再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会在何时发生。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一一26──是写给哥林多信徒的,暗示主可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回来)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林后五2──在被提的时候,信徒都会穿上他们荣耀的身体)

    「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加五5──那盼望的义就是主的再来,和我们在那时候要得到的荣耀的身体)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20、21)

    「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腓四5)

    「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帖前一9、10)

    「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多二13)

    「象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28)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来一○3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五7~9)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前四7)

    「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象他洁净一样。」(约壹三3)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1──在这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是指他的回来,将他用血买来的百姓带回天家)

    「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启三11)

    「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启二二7)

    「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二二12)

    「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启二二20)

    虽然有一些别的经文并没有直接指那被提的日子,但仍然给人一般的印象是基督的来临逼近了。有史以来,相信基督的教会都坚持一个观点,就是基督来临的日子并没有人知道,因此,这事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二四42~44)

    「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你们要谨慎,警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这事正如一个人离开本家,寄居外邦,把权柄交给仆人,分派各人当作的工,又吩咐看门的警醒。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晨。恐怕他忽然来到,看见你们睡着了。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可一三32~37)

    「自己好象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路一二36)

    「以至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林前一7)

    「基督耶稣将要审判活人和死人。」(提后四1;达秘新译本)

    「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

    「若不警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启三3下)

    「看哪!我来象贼一样。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一六15)

    2.第二个论点是根据教会将会被拯救脱离将来忿怒的应许。在罗马书五章9节,保罗说:「我们将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10节描述主耶稣是从将来的忿怒中拯救我们的那位。此外,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9节告诉我们,神并没有预定我们受刑(或忿怒),却叫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忿怒」这词可以是指那大灾难期的忿怒,或指神给不信的人永远的惩罚。帖撒罗尼迦书信的内容支持那大灾难的忿怒的看法(请参看帖前五2、3;帖后一6~10,二10~21)。

    3.启示录三章10节,基督应许要保守那些遵守他忍耐的道的百姓,并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免去(希腊文为ek,去除的意思)他们的试炼。

    4.启示录的写作结构证实灾前被提的教导。在第二和第三章里,教会仍在地上,但在第三章之后,再没有提到教会了。在第四和第五章里,有圣徒在天上戴上胜利的冠冕。然后接着是第六至十九章倾倒在地上的大灾难。那时候,教会的圣徒已在天上了。

    5.那大灾难期并不会开始,直至那大罪人已经显露出来(帖后二3);但那大罪人不会显露出来,直至那拦阻的先被除去(帖后二7、8)。圣灵确实是那拦阻者;只要教会仍在世上,他便会妨碍或拦阻邪恶全面地展开,在被提的时候,内住在教会里的圣灵将会被除去。

    一方面圣灵可以说是经常在世间,并将会常常在世间。但这里却有一个特别的意思,就是他是在五旬节降临的,要永远居住在信徒和教会里面。因为这个意思,他在被提的时候将会被除去,这并非指神的灵不会在那大灾难期间进行传道的工作。他仍会叫罪人悔过,决志归主,但他却不会永久地居住在他们里面,也不会将他们与教会结合。他的传道工作将会象旧约时代的工作那样。

    6.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8节里,被提的日子被描述为一个安慰的盼望。主的日子降临并不象一个安慰者的来临,却象夜间的贼来临那样(帖前五2)。那时候是突然临到的灾祸(3节)和刑罚(9节),没有人能逃脱(3节)。相反地,被提的日子却是一个灿烂的希望,而非恐惧的期待。

    7.基督为他的圣徒来临和他与圣徒一同降临,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上的差距。当基督为他的圣徒来临的时候,所有信徒将会从世上被提走,并要接受他们荣耀的身体(林前一五51)。但是,当基督再来作王的时候,将会还有仍然在血气身体里的人,正如圣经所说,他们将会成为被抚养中的孩童(赛六五20~25;亚八5)。若然被提与显现同时发生(灾后被提观),那么,那末后日子的人是从那里来的?

    这里还有第二个理由解释为何被提与作王之间有时间上的差距。在天上,基督的审判台必须在被提之后进行审判。那时候,主将会审判他的圣徒,看他们是否忠心,并论功行赏(林后五10)。那时候所颁的奖赏会决定圣徒个人在千禧年期间所得的管治范围(路一九17、19)。若然被提与主来作王这两件事是同一时间发生的话,那么,基督的审判台便没有时间进行审判。

    8.主的日子突然临到人,唯一的方式是象夜间的贼临到一样(帖前五2)。但是保罗清楚地说明这事不会象贼在夜间突然临到信徒(帖前五4)。因此,这不会突然临到信徒身上。为何不会呢?原因有两个:(1)信徒并非黑夜之子,却是光明之子(帖前五4、,5)。(2)神并没有预定信徒要接受刑罚(帖前五9)。

    9.在被提的时候,信徒都会到父家去(约一四3),并非直接返回地上,象灾后被提论者所断定的那样。

    10.在性质上那大灾难很明显是带犹太人色彩的,称为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7)。请留意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里的犹太人引证:在犹太的(16节)、安息日(20节)、圣地(15节)。这些词都与教会无关。

    11.几个约的预表都是指一个灾前的被提。我们并不是在预言上建立教义,但这些预表却配合灾前被提的看法。

    以诺乃教会的预表,是神在洪水降临审判世人之前被提离开地上的。挪亚和他的家人是犹太余民的预表,他们经过洪水后得以保存。

    罗得在火降临审判世界之前从所多玛那里被拯救出来。

    亚伯拉罕献以撒预表神在各各他山上献他的儿子。这事以后,圣经再次提到以撒出去时与他的新妇相遇,并将她带回来。因此,基督升天后的第一次显现,将会是他来将他的新妇带回天家的时候。

    以利亚在那作恶的耶洗别受到惩罚之前被接升天了。

    12.但以理先知预言的首六十九个七(但九24~27),是从公元前四百四十五年亚达薛西王谕令,直至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些都与教会无关。那么为何要在第七十个七这大灾难期寻找教会呢?(其实,教会时代是在第六十九和七十个七中间,这个并未提到的加插时期内。)

    反对灾前被提

    并支持灾后被提的论据

    1.启示录三章10节的应许,并非说圣徒将会从大灾难中被救出来,却是指他们在经历灾难的时候得蒙保守(请比较约一七15)。

    答案:这节里直译的「保守你们脱离」是指「从中保守」,所用的介词在希腊文(ek)是指「脱离」。因此这个概念并非说,教会在大灾难里或在经历大灾难的时候将会得蒙保守,却是说教会将会完全地得以脱离大灾难。

    约翰福音十七章15节用相同的字眼。主耶稣祷告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普林姆评论说:「就如基督正在他的门徒所住和活动的地方,因此他祈求他们可以蒙保守的地方是那恶者要离开的[ek]。」这祷告已经蒙应允了;信徒已经脱离撒但的权势,并被提升天进入神爱子的国里。

    2.在罗马书五章3节的希腊文读法是:「……患难中生忍耐。」

    答案:保罗并非说那大灾难期是唯一患难中生忍耐的时间。他的论点明显是信徒在今生遭受患难而生忍耐。此外,希腊文与法文和西班牙文一样,抽象的名词都往往有冠词,因此,译成「患难」是对的。

    3.基督徒往往有受苦难的警告(约一六33)。这里并没有原因解释为何我们不应经历大灾难。

    答案:无人否认「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一四22)。但属于每位信徒的患难与那正等待厌弃基督的世人的大灾难期之间有一个极大的分别。

    4.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节表明圣徒不会得到平安,直至主耶稣在那大灾难完结时回到地上为止。

    答案:这信息是写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他们已经在天上得到平安了。但是,当主耶稣在权能和大荣光中回来的时候,那些**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人的结局,和圣徒的辩白将要向世人显明出来。

    5.根据使徒行传三章21节,天将要把主耶稣留住,直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千禧年。

    答案:这些话是说给以色列民听的(4节)。就以色列国而言,这话是真的,也符合马太福音二十三章39节,救主对耶路撒冷人所说的话:「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那将会在大灾难期完结时发生。但教会早已在这七年前被提到天上去了。

    6.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说,基督将坐在神的右边,直至他所有的仇敌被毁灭为止。这将会是那大灾难结束的时候。

    答案:在启示录二十章8至9节,我们读到有关在千禧年结束的时候──就是那大灾难结束后的一千年,有些人是基督的仇敌。神的右边被描述为荣耀和权能的位置,也作为一个地理上的位置。

    7.提多书二章13节说所盼望的福与那荣耀的显现是一样的,因此,被提将会发生在显现的同一时间。所以,我们并不仰望在灾前被提,却要仰望基督再来作王。

    答案:这论点是根据希腊文句法结构的一条规则(称为GranvilleSharp'srule):当两个名词属同一格,由「和」这个字(希腊文为kai)连接起来。在第一个名词前面有一个定冠词,而后者却没有的时候,后面的名词便是指前者所指的同一人或同一物,此乃前者的一个进一步的描述。例如提多书二章13节说:「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神」和「救主」是由「和」字连接起来的;两者都属同一格(介词的受词of);那定冠词(希腊文「我们的」一部分)出现在「神」之前,而并非在「救主」之前。因此,根据这规则,「救主」是指「同一位神」,并作为他进一步的描述。当然,这证明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是神。

    在同一节里,希腊文说:「等候所盼望的福和那荣耀的显现。」因此,根据这规则,就是说所盼望的福和那荣耀的显现是相同的了。由于那荣耀的显现一般被视为基督来临作王,因此,信徒的盼望并非灾前被提,而是基督在荣耀里来临地上。

    对这论点有两个答案。首先,正如很多很好的规则一样,这条规则也有例外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3节,希腊文说:「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若然要固守这规则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相信路上和篱笆是相同的了!第二个例外的情况是在以弗所书二章20节:「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但任何一个谨慎的研经者也不会说使徒和先知是相同的吧。

    但即使假设所盼望的福和那荣耀的显现是相同的,有什么能阻碍我们仰望那被提的日子,作为基督向教会荣耀的显现;而那显现的日子是他向世人荣耀的显现的时候呢?Apokalupsis(显现)这个字与epiphaneia(照耀出来或出现)都可以指那被提的日子和基督来临作王的日子。

    8.其它证明信徒的盼望就是基督来临作王的经文有:林前一7;提前六14;提后四8;彼前一7、13,四13。

    答案:这些经文里所用的「显现」一词,既应用在基督为他的圣徒来临,也应用在他和圣徒一同来临的情况中。首先,他彰显自己,并向教会显现,然后向世人显现。

    但即使所引述的所有经文都是指基督来临作王,也要清楚知道信徒的盼望包括预言中将来的所有福气。我们仰望那被提的日子、仰望基督来临作王、仰望千禧年,并仰望那永恒的景象。

    9.教会传统的盼望并不在于灾前被提,这只是在大约一百六十年前由达秘开始教导的。

    答案:新约的教会一直在等候神的儿子从天降临。圣徒都不知道他会何时来临,因此,他们都随时警觉仰望他。

    针对任何人有或没有怎样教导的议论,都是矛头指向个人的(adhominem,以人为中心的;非说理,却是针对人的),应视作与问题无关的论点。问题是:「圣经教的是什么?」而非:「某某人教的是什么?」

    10.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2节的号筒末次吹响和神的号吹响(帖前四16)都与被提有关,并与启示录十一章15节所述第七次吹号相同。由于那大灾难结束时的第七次吹号声响起的时候,正是「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因此,他的再来必定是在大灾难后的了。

    答案:这些号筒声都并不一样。那「号筒末次吹响」与「神的号吹响」是相同的,这声音宣布被提的时刻;也是圣徒复活的信号,他们要被提到父家去;这声音对教会来说是「号筒末次」。启示录十一章15节的第七次吹号声却是那大灾难期间的一连串号声的最后一次。对于不信的以色列人和不信的外邦人来说,此乃最后的号筒声。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2节的「号筒末次吹响」也被称为「神的号吹响」(帖前四16),这都在大灾难前发生。至于那第七次的吹号却在那大灾难结束时发生。

    11.启示录二十章4至5节所说的第一次复活是在那大灾难结束时发生的,而非如灾前论者所说在七年之前发生。

    答案:第一次的复活并非一件个别独立的事,而是一连串的事件。基督的复活(林前一五23)是开始。而第二个阶段是被提时信徒的复活。第三个阶段是基督来临地上时,大灾难期的圣徒复活的时候(启二○4、5)。换句话说,第一次的复活包括了基督的复活和所有真信徒的复活,姑勿论他们的复活在何时。所有不信的人都会在千禧年结束之时复活,并要站立在那白色的大宝座面前(启二○11~15)。

    12.在马太福音十三章24至30节,麦子与稗子一同生长,直到末日的时候,就是说,直至那大灾难结束的时候。

    答案:对的。但这个比喻是指天国而言,并非指教会。天国将会有真信徒和假信徒,直至大灾难结束为止。

    13.被提不会是秘密的事,因为那时候将会有呼叫的声音、天使长的声音和神的吹号声(帖前四16)。

    答案:被提将会是秘密之事的教导,是根据这将要在眨眼之间发生的事实(林前一五52)。在世人有机会看见任何东西之前,或知道所发生的是什么事之前,这事已完全完结了。

    14.穆勒、崔格利、奥斯华.史密斯和其它有名的基督徒都持灾后被提的看法。

    答案:此论点没有证明什么。问题的两方面都有伟人的支持。

    15.新约里大部分的参考经文都将基督的来临指为他来临作王。

    答案:这并没有否认被提的真理。因为新约里有关天国的参考经文比有关地狱的参考经文多,并不表示就没有地狱。

    16.教会不会在那大灾难中承受神的忿怒,但却会承受那敌基督的忿怒,或撒但的忿怒。

    答案:启示录六次提到那大灾难期的忿怒为神的忿怒: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一四9、10)

    「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神忿怒的大酒榨中。」(一四19)

    「我又看见在天上有异象,大而且奇,就是七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灾,因为神的大怒在这七灾中发尽了。」(十五1)

    「四活物中,有一个把盛满了活到永永远远之神大怒的七个金碗,给了那七位天使。」(一五7)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殿中出来,向那七位天使说,你们去,把盛神大怒的七碗倒在地上。」(一六1)

    「那大城裂为三段,列国的城也都倒塌了;神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他。」(一六19)

    17.当主耶稣说:「我必快来!」的时候,并不表示他会随时来临,却是指他的来临将会是很突然的。

    答案:这是一个争论点。即使并非指「突然」的意思,这里却仍然有些经文类似希伯来书十章37节所说的:「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18.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6至8节所说那拦阻的并非指圣灵,而是指罗马政府或神的权能。

    答案:这点已经在该章的注释里讨论过了。

    19.在使徒时代,基督的来临不会是即将要发生的事,因为彼得和保罗都知道他们将会死(约二一18、19;彼后一14、15;提后四6)。

    答案:保罗有时候说自己在主再来的时候仍然活着(帖前四15),而有时候又说自己将会是那些死而复活的信徒之一(腓三10、11)。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正确态度。我们期待主在我们有生之年再来,但也知道我们在被提之前可能已经死了。

    彼得相信万物的结局近了(彼前四7),他谴责那些嘲笑者否认主的来临,他们说:「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三4)

    20.主不可能随时来临,因为在他来临之前福音必须传遍天下(太二四14)。

    答案:天国的福音(14节),在大灾难期间将会传遍天下。这福音的条文是:「相信主耶稣基督,你便得救;当基督来临的时候,你会与他一同进入千禧年。」这与我们所传讲的救恩方式相同,但我们所仰望的,却是那被提的时刻。换句话说,我们是说:「你若相信主耶稣基督,便会得救;当他来临时,你会与他同进父家去。」

    21.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和20节并使徒行传一章8节等类似经文,都说福音要传遍「万民」,要传至「世界的末了」。既然如此,主便没有可能会在使徒有生之年来临了。

    答案:在歌罗西书一章6节及23节里,保罗声明「普天之下」或「普天下万人」都听了福音。罗马书十章18节说福音要传到地极。当然,我们明白这些经文都是指那时代已知的世界,就是指地中海邻近的国家。

    22.正如在使徒行传十八章21节;二十三章11节;罗马书十五章22至25节,30至31节里,保罗在长期传道旅程中表明,他不预期主会在不久的将来降临。

    答案:保罗按照神的心意去安排他的计划(徒一八21;罗一10;林前四19)。他继续作工,就好象主不会在他有生之年来临似的。但他却在不断等候和警醒,就好象主随时都会来临一样。

    23.保罗说,在末世的时候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提前四1~3;提后三1~5)。这预先假定了有一段时间的相隔,在这段期间,主不会来临。

    答案:保罗也说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帖后二7),而约翰则说他的年代已是「末时了」(约壹二18)。这些人看不出有任何困难可叫基督即将来临的盼望变成没有可能的事。

    24.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至30节和路加福音十九章11至27节等比喻,都假定在主再来前已流逝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初期的信徒都不会仰望主随时的来临。

    答案:很明显,初期信徒的教义都并非根据比喻里的教导,因为他们一直在仰望那被提的日子!(帖前一10)。但是,除此之外,以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9节的「过了许久」来排除即将临近的可能性实在太不明确了。路加福音的那个比喻教导说,天国不会立即显现(路一九11),但这却不排除教会将在任何一个时刻被提。

    评注

    1(一1)在帖撒罗尼迦(今天被称为撒洛尼卡)里,仍然(再次)有一个基督徒的新约聚会。

    2(一5)罗杰斯(E.W.Rogers),ConcerningtheFuture,页80。

    3(一6)威廉斯(G.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948。

    4(一10)最古旧(NU)和主要(M)的抄本里,都有「那已经相信了的」一句。无疑地,这就是正确的读法。

    5(二1)凯理(W.Kelly),出处不详。

    6(二2)「主」(Kurios)是批判性文本(NU)的读法,英王钦定本及新英王钦定本的传统读法(TR)"Christos"并非(正如有时候)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这里是根据主要文本的读法。有些学者认为「基督的日子」是指逼迫的最后时期,这日子只会在那大罪人已显露出来后才开始。有些帖撒罗尼迦信徒误以为这时期已经开始了。保罗将这个时期与被提后的事件相连,藉此有效地驳斥错误的论点。

    7(二3)有些神学家如潘德科,将apostasia翻成「离去」,并指其意思就是被提的日子。若然这是有充分根据的话,就是灾前被提的无懈可击的论点了。

    8(二3)「罪」是传统(TR)和主要文本的读法;而「那不法的」是批判性文本的读法。

    9(二4)希腊文介词(这里是一个前缀anti),既有「违反」,也有「取代」的意思;两者的意思都配合指那敌基督。

    10(二6)在希腊文里,第6节是有一个中性的冠词及分词的,而第7节则有一个阳性的冠词及分词。

    11(二6)罗杰斯(Rogers),Future,p.65

    12(二6)从严格的文法推理看,圣灵是中性的(pneuma这个字是中性的),其阳性的用法是要强调他的属性而已。

    13(三5)两者都是Christou(字面义为「基督的」)这个属格名词的正确译法。英王钦本定本翻译成宾格,接受其修饰的名词所建议的行动。新英王钦定本则表示主格,以基督作为显出忍耐的那位。

    14(三11)希腊文里「并非用ergazomenous(作工);而是用perier-gazomenous(到处工作或到处管闲事)」(请留意其字根erg──工作。)

    
新约 教牧书信
    简介

    「教牧书信在基督教会历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且充足地证明它们归在新约正典里是正确的。它们的吸引力在于健全的实用建议与神学论述共冶一炉,不论是对基督徒个人或是群体,都有莫大的价值。」~顾栋乐

    壹.「教牧书信」的含义

    自从十七世纪以来,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已被称为「教牧书信」。这样的称呼可以是误导,也可以是帮助,在乎我们怎样理解。

    如果这称谓提示书信包含一些怎样照顾主的羊的建议,那么就确切地达到本身的目的了。

    可是,如果这暗示提摩太和提多,分别要成为以弗所和革哩底教会永久的圣品人(现代的牧师)的话,那么你便被误导了。

    古老一些的英王钦定本圣经在书信的结尾有一句不属默示的附文,可为这历史的谬误提供理由。例如:提摩太后书结尾就有这段不属默示的附文:

    第二封书信给在以弗所教会被按立为首位监督的提摩太,是保罗第二次被解到尼禄面前在罗马写的。

    还有提多书结尾这个解释:

    这是写给在革哩底教会受按立为首位监督的提多;是从马其顿的尼哥波立来的信。

    伯恩斯本身是个牧师,他以下的评论,不应被指为偏见吧:

    没有证据显示提多就是那里教会的第一任监督,或者他是第一个人可以正确地按圣经用上监督一名的。实际上,有正面的证据证明他不是那第一位监督,因为保罗与他同到那地方去,而提多是被「留下」在那里,去完成那已经开展的工作。

    从监督一名的角度看,没有证据显示提多就是当地的「监督」,甚至他也不是一位长驻的牧者。

    这些附文完全缺乏权威,又充满错误,我们该早早把它们从各版本的圣经里删除去掉。它们不是被默示的经文的一部分,只是「评注和意见」性质的东西,不断地起着一些作用。或者可以这样说,起着保存错谬的作用。提摩太和提多,其一是以弗所,另一是革哩底的「大监督」,这意见多数是基于那些没有价值的附文,而不是基于书信本身的内容。事实上,在书信里找不着证据,而且,如果这些附文被裁去,没有人能从新约中想象得到,他们曾在任何方面当过这职务。(注1)

    庆幸地,这些附文最后都从现代版的新约中被删除,但散播了的错谬很难消失。

    提摩太和提多受使徒保罗的差遣,到各教会去作暂时的传道,指示、教导信徒,并且警告他们远离假师傅。

    因为差不多所有圣经学者都同意这三封书信,都是出于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我们将一同查究书信的作者和书信的真确性。

    贰.作者

    在一八○四年,当舒密德否定保罗写这些书信之前,整体教会,甚至非信徒都接纳书信是那位伟大的使徒保罗的真实书信。

    从那时起,一道风气形成,将这些书卷界定为「伪造品」,纵使是「值得赞赏的」作品(象是欺骗也可与真正的敬虔共存!)。很多自由派人士和甚至一些保守派人士,对接受这些书卷为保罗的真实作品,或至少为保罗的全部作品,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些书卷有很多怎样带领教会和其它重要教义等教训──包括在末时远避异端和不信的人,我们感到有需要在此提供比其它书卷(除彼得后书外),更多有关的详情。

    叁.外证

    教牧书信的外证很强,事实上如果这是唯一接受或**的准则,这些证据必然取得绝对的胜利。

    爱任纽是第一位为人所知直接引用这些书信的作者。特土良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指书信是来自保罗的,穆拉多利经目也持此说。早期教父认识这些书信的有坡旅甲和罗马的革利免。

    根据特土良说,马吉安不将这三封书信包括在他的序论里,大概不是他不信任书信的真实性,而是不接受其内容。马吉安是一个教派的狂热领袖,接纳受保罗评击的诺斯底主义(见歌罗西书简介),这种主义在教牧书信也有提到。这个反闪族异端者尤其不喜欢的篇幅包括:提摩太前书一章8节,四章3节,六章20节和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

    肆.内证

    差不多所有反对保罗就是教牧书信作者的,都基于他们在书信之间所假定为矛盾的证据。

    三条主要的证据线是:历史的、教会的和语言学的。我们会简单检视一番,并解释每条线所碰上的问题。

    历史的问题。书信中有几件事和几个人不能代入使徒行传中,或不能代入其它书信保罗的传道事工中。保罗留下病倒的特罗非摩在米利都,和留下他的外衣和皮卷在特罗亚,都不能代入他已知的旅程中。

    这是一个容易辩驳的论据。不错,事件人物不能代入使徒行传中,但也不须这样做。腓立比书一章25节提到保罗将要被释放,而基督徒传统说他是被释放了,并且在他再入狱和被斩头前传了几年道。教牧书信里提到的事件、朋友和敌人,就是在这两次入狱之间的传道事工。

    教会的问题。曾有人说,对于保罗,教会的组织来得太迟了──事实上这是第二世纪的事。教牧书信论监督、长老和执事是件真确的事,但无证据显示那里有象二世纪及以后的「君主式」的监督存在。实际上,腓立比书一章1节这封早期的书信,提到一家教会里有多过一位的监督,不是一家教会一位监督,甚至也不是众多教会一位监督。还有,长老一名在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与监督一名是互相通用的。另一方面,自从二世纪起,在伊格那修不断的鼓励下,一位「监督」被挑选出来,职位高于其它如「长老」等人。

    有关教会领袖的基本教训,很清楚是属于使徒时代,而不是第二世纪的。

    语言学的争论。最强的评击是这三封书信的风格和用语,与我们接受为保罗所写的其它十封信不同。有些保罗喜爱的字词和表达方式在这里找不到,而且很多字在其它书信中未曾出现过(百分之三十六是新字)。统计研究学用以「证实」保罗「不可能」写过这些书信(相同的方法曾用来评核莎士比亚的诗,但得出反面的结果)。

    我们最好承认这里确实有问题存在,因为这个理论并不完全基于对没味的圣经教义的偏见。(然而,在教牧书信里被评击为末世离道反教者的人,希奇地象那些坚持保罗并非书信作者的学者一样。)

    第一,重要记着的是,书信是由一个老年人在濒临死亡时写的。他已有广泛的旅游经历,自从出狱以后交上了很多新朋友(提摩太后书是在他第二次下狱时写的)。一个人当岁月、阅读、游历增加时,他的用语也累增,同时也有很多新朋友。

    第二,我们必须了解书信中的主题──教会的职事、伦理道德和离道反教──自然地需要新的词汇。

    书信委实也太短了,无法采用持平的统计方法。或者很显然地,只有百分之八十的新约用语,在教牧书信里出现过的,在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也有出现,这是顾栋乐在他的《旧约简介》中说的。由于保罗用希腊语传道,很明显他是认识这种文字的旧约圣经和希伯来原文的旧约圣经。简单说,这些保罗曾用过的字词,最少是他「谙熟的用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腊语的教父们,对保罗就是教牧书信的作者都看不出问题。(事实上,有些教父看得出希伯来书有问题,显示他们对作者的风格很敏感。)

    将所有争辩的答案归纳一起,尤其是将正统信徒历代而又广泛地接受书信是出于保罗的意见结合起来,我们接纳这是出自正确良知的。事实上,书信中以伦理道德为主的内容可以否定它们是「伪造品」、「值得赞赏的」作品或其它的论点。这些都是神默示的话(提后三16),透过使徒保罗传给我们的。

    伍.背景与主题

    坦白说,我们没有太多背景资料,是与保罗写这些书信时有关的。最可能做的是将在书信里找到的记述凑合起来,但这只是很粗略的。

    有几个字词和主题,重复地在这些书信里出现,可让我们洞悉在保罗传道事工快将结束时占据他心的事情。

    真道(信、信心)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字词。当离道反教的危险与日俱增时,保罗试图强调已交付给众圣徒的基督信仰的具体教义。他描述人对真道已存或将有的不同态度。

    1.一些人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提前一19)。

    2.一些人离弃了真道(提前四1)。

    3.一些人背了真道(提前五8)。

    4.一些人废弃了当初的信(提前五12)。

    5.一些人被引诱离了真道(提前六10)。

    6.一些人偏离了真道(提前六21)。

    与此清楚有关的是纯正的道理。「纯正」这里的意思不只是正确或正统,还有健康或提供健康的意思。这个字衍生出英语「卫生」一词来。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属灵的卫生。注意以下数点:

    纯正的道理(提前一10;提后四3;多一9,二1)。

    纯正的话(提前六3)。

    纯正话语(提后一13)。

    在真道上纯全无疵(多一13,二2)。

    言语纯全(多二8)。

    良心一词出现六次:

    提摩太前书一章5、19节,三章3节,四章2节。

    提摩太后书一章3节。

    提多书一章15节。

    敬虔强调是一个人道理纯正的实质明证──提摩太前书二章2、10节,三章16节,四章7、8节,五章4节,六章3、5、6、11节;提摩太后书三章5节(只有敬虔的外貌),三章12节;提多书一章1节,二章12节。

    谨慎自守或谨慎自守的心,是使徒保罗认为对教导他的年轻助手很有价值的要点--提摩太前书二章9、15节,五章6、8节;提摩太后书三章2、11节;提多书一章8节,二章2、4、6、12节。

    我们同样知道,很多好的事情是使徒保罗提到的:

    无亏的良心(提前一5、19)。

    律法原是好的(提前一8)。

    美好的仗(提前一18)。

    祷告是好的(提前二3)。

    善行(提前二10,三1,五10、25,六18;提后二21,三17;多一16,二7、14,三1、8、14)。

    无可指责的行为(提前三2)。

    好名声(提前三7)。

    美好的地步(提前三13)。

    所造的物都是好的(提前四4)。

    好执事(提前四6)。

    善道(提前四6)。

    行孝是好的(提前五4)。

    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提后四7)。

    美好见证(提前六13)。

    美好的根基(提前六19)。

    善道(提后一14;多二3,三8)。

    精兵(提后二3)。

    好人(提后三3;多一8,二5)。

    忠实(多二10)。

    最后有趣的字词研究,与书信中找到的医学名词有关。有些人认为,可反映这个时候路加医生和保罗之间的亲密友情。

    我们已经提过「纯正」这字是指提供健康的意思,而被用作形容道理、话、说话和真道。

    在提摩太前书四章2节,保罗提到一颗被热铁烙惯了的良心,「被热铁烙」即是以赤热的器具炙的意思。

    「专好问难」意即病困于问难,指精神病(提前六4)。

    「癌」在提摩太后书二章17节按英文修订本翻译为「毒疮」(后者源自希腊原文的字)。

    「耳朵发痒」(提后四3)是保罗在他诊断末世医疗病例中最后的一个用语。

    有了这些背景,让我们现在开始一节一节地研究写给提摩太的第一封书信。

    
新约 提摩太前书
    简介

    「这书信可提供一些文件的证据,证明提摩太有权柄作使徒的代表。因此书信里很多的篇幅,直接地用来描述提摩太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行动。」~何义博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那些要剥夺教会享有教牧书信为伟大使徒保罗之真作的人,对真道作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怀疑他们最主要的问题,不是真正因为所谓的「非保罗用语」,而是因为这些用语以保罗的方式走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教牧书信预先谴责这些人所作的和所教导的极端事情。

    提摩太前书的真理、美丽和属灵力量,要临到任何一个默想其篇幅的人身上,就象一些没有预先想象的概念来到似的。事实上,很多否认保罗就是作者的人也心有同感,这感觉来得那么强烈,以致他们不得不提出,就是保罗这些真实书信的零碎,都可交织成为所谓伪造者的优越作品!例如,上一世纪的法国怀疑论者李南这样写:「这些书信的一些篇幅是那么美丽,以致我们不能不提问,如果伪造者没有保罗的真实笔记在手,他能否写成这真假不分的着作呢。」(注1)

    这个很简单,接受教会从最早期开始广泛的教导:这些书信──总体而言──是「保罗的真实记录」!

    从提摩太前书,我们找到关于教会的秩序、妇女的职事和教会的事奉人员非常重要的启示。神的子民应怎样过生活,正被一个无出其右的模范,即保罗本身勾划出来了。

    贰.作者

    参阅教牧书信简介,有关提摩太前书作者的讨论。

    叁.写作日期

    差不多所有保守派学者都同意,提摩太前书是第一封写成的教牧书信,紧接的是提多书,提摩太后书则在保罗死前不久写成。如果把保罗在主后六十一年逮捕后得释放,也算进他的旅程,主后六十四至六十六年之间就是这书信写成的日期。书信很可能是在希腊完成的。

    肆.背景与主题

    提摩太前书的主题在三章14和15节清楚看到:

    我指望快到你那里去,所以先将这些事写给你。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保罗在这里简单地声明,神的教会有一套标准的行为准则。他写信给提摩太,就是让他明白这点。

    单单对一个行为不检的孩童说:「小心你的行为!」是不足够的,尤其是当那孩童不知道要求他的是什么时,别人便要首先告诉他什么才是好行为。提摩太前书就是向神的儿女,说明这些好行为与神的教会的关系。

    概览本书信各章的结果,支持以上勾划出来的主题。第二章指示与公开祈祷和妇女在公开聚会中的角色有关的行为。第三章列出教会里作负责人和领袖的条件。第五章强调会聚对寡妇的责任。

    大纲

    壹.问候(一1、2)

    贰.保罗交托提摩太的责任(一3~20)

    一.叫假师傅闭囗无声(一3~11)

    二.为神真实的恩典感恩(一12~17)

    三.重申交托给提摩太的命令(一18~20)

    叁.有关教会生活的指示(二1~三16)

    一.关于祈祷(二1~7)

    二.关于男人和女人(二8~15)

    三.关于监督和执事(三1~13)

    四.关于在教会里的行为(三14~16)

    肆.教会里离道反教的事(四1~16)

    一.警告提防即将来临的离道反教之事(四1~5)

    二.对于即将来临的离道反教提出正面的指示(四6~16)

    伍.对不同阶层的信徒提出特别的指引(五1~六2)

    一.不同年龄的人(五1、2)

    二.寡妇(五3~16)

    三.长老(五17~25)

    四.奴仆与主人(六1、2)

    陆.假师傅和贪财(六3~10)

    柒.总结给提摩太的吩咐(六11~21)

    
新约 提摩太前书注释
    壹.问候(一1、2)

    一1保罗首先介绍他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使徒。使徒是一个「差出去的人」,所以保罗简略地说,他曾受神圣的差遣作传道的工作。保罗的着作是奉我们救主神和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之命而写成的。这强调保罗不是自己选择传道作为谋生的方式,也不是受人的命令作此事工;他肯定是从神那里得呼召去传道、教训人和受苦的。在本节,父神被称为我们救主。通常在新约,主耶稣才被称为救主;但这里并没有矛盾。从神喜悦人的得救的角度看,神是人的救主;他差他的儿子完成救赎之工,赐永生给凡以信心

    接受主耶稣的人。基督是救主,实在是他走上十字架,并且完成所需的工作,使神可以公义地拯救不敬虔的罪人。

    这里称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盼望。这提醒我们在歌罗西书一章27节的信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我们唯一可以到天上的盼望,只有在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里找到。事实上,所有在圣经里摆在我们面前的光明前景都是属于我们的,这都因为我们与基督耶稣相连。

    再参看以弗所书二章14节,基督是我们的和睦;又参看歌罗西书三章4节,他是我们的生命。基督是我们的和睦,处理我们过去的罪的问题;基督是我们的生命,处理我们现在的权柄的问题;基督是我们的盼望,处理我们将来得释放的问题。

    一2这封信是写给提摩太的,他被形容为因信主作真儿子的(在信心的平面上)。这可能表示提摩太是透过使徒保罗得救的,或者是在保罗第一次到路司得时得救的(徒一四6~20)。但从使徒行传得的普遍印象是,当保罗遇见提摩太时,他已是门徒了(徒一六1、2)。若是这样的话,因信主作真儿子一句,是指提摩太也与保罗一样,显示相同属灵和道德的品性。他是使徒保罗的真后裔,因为他清楚表露出有使徒同样的性格。

    史道克说:「我为那年轻的基督徒工人高兴,因他有这样一位领袖;也为那基督徒领袖高兴,因他『箭袋充满』这样的『真』儿女。」

    新约书信里常见的问候语是「恩惠和平安」,在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和约翰二书,问候语则扩大为恩惠、怜悯、平安。这些书信都是写给个人,不是写给教会的,因此便解释了加入怜悯一词的理由。

    恩惠是指基督徒的生命和事奉里所需的属神资源。怜悯说到在人有需要时和快要失败时,神表示同情的关心和保护。平安是指从倚靠神而来的内在平静。这三种祝福是来自父神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本节暗示了基督的神性,因为保罗提到他的时候,以他与父为同等的。我们主耶稣基督这句强调基督的主权。「救主」一词在新约出现了二十四次,「主」一词也出现了五百二十二次,我们应该能够对这些重要的统计作出个人的应用。

    贰.保罗交托提摩太的责任(一3~20)

    一.叫假师傅闭囗无声(一3~11)

    一3看来很可能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入狱之后,到以弗所探望提摩太。当保罗继续去马其顿时,他指示提摩太要留在以弗所一段时间,教导神的话语和忠告信徒提防假师傅。保罗似乎从马其顿南行,来到哥林多,或许就是在这城市,写了这第一封信给提摩太。在本节,使徒保罗实际上是这样说的:「就象我先前嘱咐你留在以弗所,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我现在又这样重复那些嘱咐。」这不能解作提摩太受任命成为以弗所教会的牧者,反而,他在那里只是为了一个暂时的使命,就是指责某些人,叫他们在教会中不要传违背基督真道的道理,或在其上加添什么。主要针对的错误道理是律法主义和诺斯底主义。为免提摩太被诱避开这些问题,保罗告诉他要为这工作留下。

    一4提摩太也受劝诫去指责这些人,叫他们不要注重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我们无法肯定知道那些虚渺无凭的话语和家谱是什么,有人将它们与一些犹太拉比当中兴起的传说拉上关系,另有人认为所指的是诺斯底主义者的神话和家族年表。有趣的是今天错误的邪教都有这等相同性质的东西,很多令人迷惑的故事从异教创立人那里兴起,而家谱在摩门教就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这等无价值的东西只会在人的心灵里带来纷扰和疑虑,不会产生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神设计的整个救赎计划,不是要激起疑团和辩论,而是要促进人心里的信。在以弗所教会的这些人,不应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荒渺无凭的话语和家谱这无意义的主题上,却应将他们自己献给基督真道的伟大真理。这将会为人带来祝福,并激发信心而不是产生疑问。

    一5或许在本节里,最重要去明白的是,命令不是指摩西律法或十诫的命令,而是指第3和第4节的指责,这点圣经新译本清楚陈述了:这嘱咐的目的是出于爱……。保罗说,他刚才给提摩太的嘱咐的目标或目的,不仅要带来正统信仰,而且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这些常常在神恩惠的福音被传开后来临的。

    爱无疑是包括对神的爱、对其它信徒的爱和对众人的爱,必须发自一颗清洁的心。如果人的内在生命不清洁,那么真正基督徒的爱心就不能从那生命里涌流出来。这爱心也必须是一颗无亏的良心的副产品;这是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最后,这爱心必定是无伪(直译作「不虚伪」)的信心的结果,这信心不戴任何假面具。

    错误的教训永不能产生保罗所列举的东西。此外肯定地,它们永不是荒渺无凭的话语和家谱所能产生的结果!神恩惠的教训却能生出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所以得出爱的结果。

    本节让我们认识对所有正确教训的试验方式是:是否产生以上的结果?

    一6有人偏离这些东西,即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反去一词的表达可以是指他们定下不正确的目标,或是指他们打不中目标,无疑前者的解释是这里的意思。问题不是这些人不肯尝试得到这些东西,却是他们不以其为目标,结果,他们反去讲虚浮的话。他们传道失去目标,引领别人不知往那里去,无法使人成圣。

    保罗经常在本书信里用有人这语。在他写提摩太前书时,这些假师傅在教会里只是少数;当我们读提摩太后书时,我们看见「有人」一语不再是那么显着了,势力平衡已经改变,离道反教变得广泛,少数看来已变成多数了。

    一7上几节经文说的假师傅是犹太教的人,他们要将犹太教和基督信仰混合,又将律法和恩典混合。他们坚持在基督里的信心不足以得救,他们强调人必须受割礼或在其它方面必须守摩西的律法;他们教导说律法就是信徒人生的守则。

    这种错误的教训在教会历史各年代都出现过,是现今一种最能败坏基督信仰的瘟疫;其现代形式是:声称虽然得救需要在基督里的信心,但人也必须受洗,或加入教会,或守律法,或苦行赎罪,或作十一奉献,或行其它形式的「善事」。那些教导这现今律法主义的人,并不明白救恩是透过在基督里的信心,而不是透过守律法的行为。他们不了解好行为是得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不会因做好事便成为基督徒,他做好事,因为他是个基督徒。他们不明白基督就是信徒生命之道,而律法不是;他们不了解人类不能在律法之下免去咒诅,律法判处所有不守它神圣规条的人死刑,因为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所以人人都被判了死刑。但基督已救赎了信徒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他曾为我们成为咒诅。

    使徒保罗认为这些用自我形式想要作教法师的人,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也不肯定他们所论定的。他们不能有智慧地讲论律法,因为他们不明白赐下律法的意义,或者律法对信徒的关系。

    一8保罗充分地表明律法并没有什么毛病。「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七12)但律法必须合宜地使用。律法的赐下从未被视作救恩的方法(徒一三39;罗三20;加二16、21,三11),律法的正确用法是在传道时和在教导时,使人生出悔罪的心。律法不应用作救恩的方法,或成为人生的守则。

    金尔曾指出律法教了我们三样东西:「我们应该怎样,我们不曾怎样,我们不能怎样。」当律法在罪人的生命里动工时,那人就准备好向神喊叫说:「主啊!求你用你的恩典救我!」(注2)那些教导律法是救恩或成圣的要素的人是前后矛盾的。他们说如果基督徒犯了律法,不一定要被处死。这不是确立律法权威的方法,律法没有刑罚就只是一些好建议而已。

    一9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如果一个人是义人,他就不须要律法,这对基督徒来说是真实的。当他在神的恩典里得拯救,他就不须站在十诫之下,藉以过圣洁的生活。基督徒不是因惧怕惩罚而过圣洁的生活,而是因爱那死在各各他山十字架上的救主。

    使徒保罗继续形容那些人,他们是赐下律法的对象。很多圣经评注家指出,这些形容和十诫本身有很密切的关系。十诫分为两部分:首四诫述说人对神(虔诚)的责任,而其余六诫处理人对邻舍(公义)的责任。以下的字句看来与十诫的第一部分对应:是为不法和不服的,不虔诚和犯罪的,不圣洁和恋世俗的……,而杀人的一词与第六诫有关系:不可杀人。这里杀人的是指谋杀者,不是指意外地杀了人的人。

    一10行淫和亲男色的形容不道德的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这与第七诫有关:「不可**。」抢人囗(或作贩卖人囗)一词很明显与第八诫有关:「不可偷盗。」说谎话的,并起假誓的(作伪证)与第九诫有关:「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最后几个字或是为别样敌挡正道的事,与第十诫没有直接关系,但看来是概括所有诫命,并且作总结。

    一11很难决定本节怎样和前文连上,意思可能指第10节提到的正道是照着……福音说的。或者意思可能指保罗在第8至10节谈论的律法,与他所传的福音完全一致;又或者意思是指保罗在第3至10节谈论有关假师傅的事,是按照福音的信息说的。不错,福音是荣耀的,这样强调可能因为福音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述说神的荣耀(直译为荣耀的),一位圣洁、公义的神,同时又是恩慈、怜悯和充满着爱的神。他的爱正切合他圣洁的要求。现在那些接受主耶稣的人都得着永生。

    这是交托给使徒保罗的福音。这福音以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为中心,并且告诉人他不但是救主,也是我们的主。

    二.为神真实的恩典感恩(一12~17)

    一12在以上的一段,保罗曾形容那些将律法强加在以弗所信徒身上的假师傅。他现在想起他个人的悔改归主。罪人归主不是因守律法,而是因神的恩典而成。他不是个义人,而是个罪魁。由本节至17节似乎要表明律法在保罗的个人经历中的合法使用。律法对他不是救恩的方法,而是悔罪的方法。

    首先他猝然感谢基督耶稣,因他赐下加力的恩典。这里强调不是大数的扫罗为主作了什么,而是主为他作了什么。他不能不感到惊讶,因为主耶稣不但拯救了他,而且还以他为忠心的,派他服侍他。律法就永不能有这等恩典,况且,律法硬性的条文要判罪人扫罗死刑。

    一13保罗在悔改归主前犯了十诫,在本节里充分地证实了。他说自己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他是一个亵渎神的人,他说基督徒和他们的主耶稣的坏话;他是一个逼迫人的人,他要置基督徒于死地,因为他觉得这个新教派威胁、危害犹太教;在执行他的恶谋时,他喜爱以侮慢人的、暴力的和无耻的行为对付信徒。虽然不明显,但其实这些字句:亵渎神的、逼迫人的和侮慢人的,都以加剧变坏的方式排列。首先的罪只是言语而已,进一步是为别人的信仰加手毒害,最后更包括残酷的意念和虐待。

    然而保罗蒙了怜悯,他不须接受所应得的惩罚,因他是在不信不明白的时候作这些事的。在逼迫基督徒时,他以为他是作神的事工,因他宗祖的宗教要他崇拜真神,他只能认定基督徒的信仰是与旧约的耶和华相违背的。他用尽热诚和精力,以为杀害基督徒就是捍卫神的尊严。

    很多人强调热诚、认真和真挚是与神同在的重要条件,但保罗的例子告诉我们,热诚并不足够。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错的,他的热诚只能令错误更深;他有愈多的热诚,他所做成的破坏愈大!

    一14保罗不仅逃过他应得的惩罚(怜悯),也接受本来没他分儿、格外丰盛的慈爱(恩典),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五20)。

    赐给保罗的主的恩典是不会白费的,因为「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临到保罗的恩典是与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一同来到的。当然意思是象恩典从主那里来临,信心和爱心也是从主那里发出的。然而,我们若明白保罗没有拒绝神的恩典,却信靠主耶稣,并爱这位从前恨恶但可称颂的主,这意思就更清楚了。

    一15这是教牧书信里五句「可信的话」的第一句。这话是可信的,因为这是神的话。他既不说谎,也不出错,人可以不置疑地信赖这句说话。事实上,不信主的话是没理由又不智的。这是十分可佩服的,因为主的话用诸四海皆准,述说神已为众人作成的事,将救恩的礼物送给所有人。

    基督耶稣一语强调我们主的神性。主是那位从天上来到世上,首先是神(基督),然后是人(耶稣)的神。至于救主的先存性,在他降世中已有了答案。伯利恒不是他存在的起点,他是与父神同在、永活永存的,但他为了一个特别的差事来到世上成为人。今天的历法证实他曾来临的事实。我们说公元某某年,就即是主历某某年。他为什么来呢?为要拯救罪人。他来不是要救好人(世上没有好人!),也不是要救那些完全遵守律法的人(世上没有人曾这样做到)。

    现在我们来到真正的基督信仰,和其它别的教训的核心不同之处。虚假的宗教告诉人,有一些事情人能做或表现的,可得着神的喜悦;福音告诉人,他是个罪人,是迷失的,并且他不能拯救自己,只有透过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赎之工,才可得进天堂。保罗在本章前头所提到的律法的教训给了肉体一个地位。这教训正迎合人要听的说话:就是无论用何种方法,人总能促成自己的救恩。然而,福音坚持说救恩工作的一切荣耀只能归于基督,人没有做什么,只有犯罪,主耶稣完成了所有拯救之工。

    神的灵将保罗带到一个地步,在那里他知道自己是个罪魁,或者象一些人这样翻译:「罪人中最突出的一位。」就算他不是个罪魁,但肯定是罪人前列的几位。请注意「罪魁」的名衔不是给一个拜偶像或不道德的人,而是给一个有深入的宗教信仰,在正统犹太教家庭长大的人!他的罪是道理教义上的罪,他不接受神论到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话。拒绝神的儿子是最大的罪。

    还有,请注意他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是」字不是过去时态的,而是现在时态的。最虔敬的圣徒经常最注意到的是他自己的罪。

    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9节(约在主后57年写的),保罗称自己为「使徒中最小的」,然后在以弗所书三章8(约在主后60年写的),他称自己为「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数年之后,这时在提摩太前书一章15节,他称自己是个罪魁。这里我们看出保罗在基督里谦卑的过程。

    达秘翻译这句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为「在罪人中我是第一名」。意思不是指他是旷古历今最差的罪人,而是指就以色列而言,他是第一的。换句话说,他的悔改归主是第一个预示将来以色列国的悔改。他是「未到产期而生的人」(林前一五8),暗示他的重生,在以色列人的重生之前。就象他的得救是直接从天得启示,不经人的协助。大概将来大灾难时期,犹太的遗民也是同样地得救的。这样的解释似乎证实第16节的「魁」和「榜样」等用词。

    一16这里解释了保罗得蒙怜悯,是因为在他身上展示了耶稣基督的忍耐。就象他是个罪魁一样,现在他又成为主无穷恩典的重点展示,他是「头一个展览品」,一个生动的例子。就如凯理说:「属神的爱超越最激烈的恨意,属神的忍耐叫最变化莫测和最强硬的敌人闭囗无声。」(注3)

    保罗的例子是个榜样。在印刷行业里,样本是第一校稿,代表一个样品或标本。保罗的悔改归主,是救主从锡安领出来(罗一一26)时,神怎样对待以色列国的榜样。

    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本节的意思是叫所有人都不要失望,无论他们怎样败坏,还可以安慰自己,因为主已经拯救了罪魁,他们也可以以悔改者的身分,来到他面前得着恩典和怜悯。藉着信靠他,他们也能得着永生。

    一17当保罗想到神在恩典中不可思议地待他的种种事情,他猝然写出这爱的赞颂。很难知道这是对父神,还是对主耶稣的赞颂。永世的君王一词看来是指主耶稣,因为他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一九16)。可是,不能看见一词又似乎是指父神,因为明显地主耶稣可以凭肉眼看见。我们不能分辨所指是神的那个位格,也许是指示我们知道他们是绝对同等的。

    永世的君王首先被形容为不能朽坏的。这是指不败坏或不灭的意思,神在他的本质里也是不能看见的。在旧约,人曾看见神出现,而主耶稣完全地以看得见的形状,向我们揭示神。但神本身是肉眼不能看见的这事实,并没有改变。跟着他被形容为独一[有智慧;参看新英王钦定本]的神。最后的分析是:所有的智慧都来自神(雅一5)。

    三.重申交托给提摩太的命令(一18~20)

    一18这里提到的命令,无疑是指在第3和第5节保罗交托给提摩太的责任,叫他去指斥假师傅。为了鼓励他儿子提摩太执行这重要的任务,保罗提醒他那使他蒙召事奉基督的情景。

    照从前指着你的预言,看来是指在保罗遇见提摩太之前,有一个先知曾在教会兴起,说提摩太将为主所用,事奉他。先知是神的代言人,在某些特别行动上,他接收神旨意的启示,并且将这些启示告知教会。年轻的提摩太被预言的话挑选了出来,他将来要成为耶稣基督的仆人的说话因此便流传起来了。如果他被引诱灰心,或在主的事工上沮丧起来,他应记起这些预言,好使自己振作和得激励,去打那美好的仗。

    一19在这场仗上,他应有信心和无亏的良心。基督徒的信仰很精准并不足够,道理可以很纯正,然而也可以没有无亏的良心。

    史咸顿写道:

    那些有恩赐、在众人眼中有才能的人要警醒,恐怕在不断的聚会、不断的传道和众人面前的事奉中,忽略了在神面前的私人生活。圣经不是警告我们,福音可以藉人和天使的囗被传开的么?但这是没意思的。那些为神结果子,并在将要来的日子里得丰富奖赏的人,要过敬虔的生活,所有真正的事奉必须从这样的生活而来。(注4)

    一些保罗时代的人,破坏了他们自己无伪的良心,因此就在真道的范围内,如同船破坏了一般。他们象愚蠢的水手,将指南针抛进海里。

    那些在真道上将船破坏了的人都是真信徒,只是他们未曾保持一颗敏锐的良心。他们的基督徒生命开始时,象一艘华丽的船只开往大海,但他们没有旗帜飘扬、安全无恙地回到港囗,反而搁浅沉船,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见证带来差耻。

    一20我们不知道许米乃和亚力山大,是否就是提摩太后书二章17节和四章14节所说的那两个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谤渎的内容。我们所知的是他们放弃了无伪的良心,并且囗出谤渎的话。在新约,谤渎(注5)不一定是说神的不是,可以用来形容对其它人的辱骂,或说其它人的坏话;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嘴里所说的话,因着破坏真道,他们肯定令其它人都说真道的坏话,而且他们过着谤渎的生活。

    他们的生命是一幕悲剧,曾经是杰出、有能力的基督徒,后来扼杀了自己的良心,就转往错误的道路上走。

    使徒保罗说他已将这些人交给撒但了。一些学者认为这句话简单地指逐出教会的行动。他们推断保罗已将这两个人逐出当地教会,这行动的目的是要叫他们悔改,然后恢复与主和他的子民的关系。这观点难解之处在于逐出教会是当地教会的职能,非一个使徒的权柄。在哥林多前书第五章,保罗没有将犯了**罪的人逐出教会,却规劝哥林多信徒执行这事。

    经文其它的主要解释是:交给撒但是一种给予使徒的权柄,这权柄在今天再不能得到印证,因为今时今日再没有使徒了。按这观点,使徒有权柄将犯罪的人交给撒但,使他们的身体受苦,甚至因受苦而死,象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例子(徒五1~11)。这样的惩治明显是以感化为目的──他们……就不再谤渎了。这不是咒诅,而是惩罚。

    叁.有关教会生活的指示(二1~三16)

    一.关于祈祷(二1~7)

    保罗总结了他给提摩太的第一个有关假师傅的嘱咐,现在来到祈祷的题目上。普遍都认为,这段经文处理公开祈祷的事,纵然这也可以运用到个人的祈祷生活上。

    二1为万人祈祷既是一个特权,也是一个责任。对于我们,这纯粹是一个特权,因为有神听我们为其它人代求。这也是一个责任,因为在救恩的好消息上,我们欠了世人的债。

    使徒列出祈祷的四方面──恳求、祷告、代求、祝谢。分辨头三方面比较困难。在现代的用法,恳求有强烈渴求的意念,但比在有特别需要时请求的意念更深。祷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用语,包括所有各类敬虔地接近神的行动。代求用来形容一些请求形式,我们代其它人,称神为我们的至尊者。祝谢描述在祷告中复述我们主的恩典和慈爱,并且倾心吐意地感谢他。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本节:我们为万人祈祷时,应当显得谦卑、敬虔、可信和感恩。

    二2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他们必须在我们的祈祷中占一特别位置。在其它地方,保罗曾提醒我们,掌权者在位是神命定的(罗一三1),他们是神的用人,是对我们有益的(罗一三4)。

    本节表达一种特别的色彩,就是我们想起这是在尼禄王时代写的。这恶毒的统治者加诸基督徒身上可怕的**,却没有影响基督徒为政府的首领代求的原则。新约教导基督徒要忠于那管治他的政府。除非政府命令他反叛神,在这情况下,他首先要向神负责,基督徒不应加入反对政府的革命或暴动。他可以直接地拒绝听从违背神话语的命令,然后静静地并顺服地接受刑罚。

    使徒保罗要我们为统治者祈求的原因是,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政府稳定,国家没有革命、内战、混乱和骚动,对我们自己都有好处。

    二3我们为万人,包括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祈求,是好的,在神面前可蒙悦纳。这事本身是好的,也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保罗在这里给神的名称是有意义的。神的期望是万人都得救,所以,在这方面为万人祈求可促成神的旨意。

    二4这进一步解释我们在第3节指出的事情,神愿意万人得救(结三三11;约三16;彼后三9),所以我们应为每一处的万人祈求。

    本节清楚地指出救恩的神性方面和人性方面,上半节显示人必须得救。这动词是被动的,人不能救自己,却必须得神拯救,这是救恩的神性那一面。

    为了得着拯救,人必须明白真道。神不会违背人的意愿来拯救他,他不会将反叛的百姓殖居于天上,人必须来到那位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神面前,这是人性那一面。

    从这点,我们要清楚知道,本节不是教导普世的救恩。虽然神愿意万人都得救,但不是所有人都得救的。起初神的旨意不是要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三十八年,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这样。神容许他们这样,但神已为他们计划、要使他们得祝福的蓝图并不是这样。

    二5本节与上一节的联系不很清楚,但是整体思想似乎是这样的:只有一位神,所以他是万人的神,为万人代求的祈祷应该呈献给他。作为独一的神,他喜悦所有人都得救。如果他是众神当中的一位,他可能只关心他自己的崇拜者。

    第二,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因为这样,没有人能以其它方式来到神面前。中保是一个媒介,一个能站在两者之间,与双方沟通的中间人。藉着基督亲自成为人子,神能接近人,赦免他们的罪。结果每个可怜的罪人都能接近他,并且决不会被拒绝。

    保罗认定那中保就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这点并不否定主耶稣的神性。为了成为神和人中间的中保,他必须是神,又是人。主耶稣从亘古到永远是神,但他在伯利恒的马槽里降生为人,他代表了整体人类。他既是神,又是人的事实,显示在他的名字基督耶稣里。基督形容他是神膏立的弥赛亚;耶稣是他道成肉身时的名字。

    本节有效地驳斥了一个现时流行的教训。这教训认为受祝福的童贞女马利亚,或天使,或圣徒都是神和人中间的中保。但经文说只得一位中保,他的名字叫基督耶稣。

    本节概述了旧约和新约的信息。一位神是旧约交给以色列的信息;一位中保是新约交给教会的信息。象以色列人拜偶像违背了所要传讲的信息的责任,自称为教会的也提倡其它中保如马利亚、圣徒、神职人员等,违背了所应尽的责任。

    二6经文强调神喜悦万人都得救这事实,基督耶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进一步表明这个重点。赎价是用一个价钱来释放另一个人,使他得自由。请注意那赎价是为万人的,即是说主耶稣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的工作,足够拯救所有罪人。意思不是说所有人都会得救,因为这牵涉人的意志。

    论基督代赎之死的教训的经文很多,这是其中一节。他死是代替万人的,万人是否接受是另一个问题。但基督救赎的工作,在价值上已足够买赎所有人。

    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是指与基督代赎工作有关的见证,到了时候必然得到证实。喜悦所有人都得救,并为所有人提供得救之道的这位神,已经下令福音信息要在我们活着的这世代广传。这一切的设计都显示神热切盼望把祝福给予人类。

    二7为了最后表明神喜悦所有人得着救恩,保罗说他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外邦人的使徒。当时就象现在,外邦人占了世界人囗的大部分。使徒被差派不是单单为了一小部分如犹太人的人,乃是为了外邦列国。

    他说自己是作传道的,作使徒的,作师傅的。作传道的在字义上是个福音的使者和宣布者。使徒的责任就比较广泛──他不仅要传福音,也要建立教会,在秩序和纪律上指引教会,并且作有权柄的讲话,象主耶稣基督的使者。作师傅的要详细解说神的话语,使所有人都能明白。

    为了加强他所说的,保罗用以下的话证实他是作外邦人的师傅:「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相信和真道可用来描述保罗执行教导事工的情况,他做得又忠心又诚实。但更可能的是,经文是用来描述保罗教导的内容,换句话说,教导外邦人有关合乎相信和真道的事。

    二.关于男人和女人(二8~15)

    二8现在复谈公开祈祷的题目,我们的注意力被引导放在祈祷时带领百姓的人身上。我愿一语是介绍,表达保罗在此事上主动的和被感动的愿望。

    新约原文里,人这个字可翻译为两个意思。一个是普遍的人类,另一个意思是与女人相对的男人。这里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保罗的指示是这样的,公开祈祷应该是由男人,不是女人带领的;他所指的是所有男人,不是单单指长老。

    随处一语可以指任何一个基督徒在任何时间祷告,不受地点限制。但这里的题目既是公开祷告,本节就当理解为无论在那里有一群基督徒聚集祷告,要由男人而不是女人作带领。

    有三个条件是公开祈祷的人需要拥有的。首先,他们要举起圣洁的手。这里强调的不是一个人的祈祷姿势,而是他的内在生命,他的手要是圣洁的手,这手喻作人的整个生命态度。第二,他应该是无忿怒的。一个人将自己的脾气在人面前发泄,又在当地教会起来为聚集的人向神说话,他的性情就是不一致了。最后,他应该是无争论的。这可以指他对神垂听和回答祷告有信心,又在他的能力和旨意上有信心。我们可以综述这些条件说,人应展示圣洁和内里纯正,爱心和对人和睦,并且对神有不置疑的信心。

    二9讨论完男人带领公开祈祷时的个人必备条件后,使徒保罗现开始讨论女人在这样的聚会中要有的表现。第一,他声明她们应该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屈梭多模为正派衣裳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义:

    那么什么才是正派衣裳呢?例如就象完全地和有体面地遮盖她们的身体,并且没有多余的装饰的衣裳。这人有体面,那人没有体面,这又怎样分辨呢?你来到神面前祈祷是否编发和戴着金器装饰呢?你来到舞会又如何呢?婚宴又如何呢?综合大会又如何呢?在那些地方贵重的东西可能是合适的,但在这里,没有一件是需要的。你来这地方祷告,为你的罪求宽恕,为你的过犯求饶,恳求主……远离这类的虚伪吧!(注6)

    廉耻指逃避任何可导致羞耻的事,有适中和谨慎的意思。自守指女人要在衣着上穿得合宜,一方面她不要寻求以贵重和标奇立异的服饰,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可能导致来敬拜神的人羡慕,甚至妒忌。另一方面,她也应避免以暗淡的或时样老土的衣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圣经似乎教导在衣着上,应采用适度和中庸的方针。

    一些多余的东西应该避免,如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棠。除了适中的单编发外,编发是不需要的,夸张显眼的束发和精心的头饰,也是不需要的。以珠宝首饰或贵重的衣裳表现自我,在祈祷时刻肯定不适宜。

    二10本节给我们看见正当的女性装饰。自称是敬神的女人之合宜装饰,是在善行上,此类「衣饰」不会使别人从与神的交通中分心,而且更促进这样的相交;也不会带来羡慕或错误的妒忌心,却只鼓励别人跟随这个好榜样。善行是教牧书信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从纯正的道理取得所须平衡后产生的。

    二11在教会的公众聚会中,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在这题目上,此观点与圣经其它经文一致(林前一一3~15,一四34、35)。

    二12保罗说我不许女人讲道时,他是得神的灵感动说这话的,象有人评论说这不代表保罗的个人偏见。神谕命女人不应在教会公开讲道教导人,唯一例外是她们可以教导孩童(提后三15)和年轻女人(多二4)。女人没有权柄辖管男人,即是说她不可有支配男人之权,只要沉静或安静便是。或许我们应额外地指出这下半节经文,不只是限于当地教会。这是神处理人类事情的一个基本原则:男人已得赐领导的地位,而女人要站在服从的位置。不是说她是次等的,这种想法肯定是错的。但这不是反过来说,神的旨意是要女人辖管或支配男人。

    二13为了证明这点,保罗首先提到亚当和夏娃的被造,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这被造的次序很重要。藉着先造男人,神打算使他成为头,就是执行指导的人,有权柄的人。女人其次被造的事实指示,她要顺服她的丈夫。保罗将论点建基于创造的次序,排除一切以为这是本色文化的想法。

    二14第二个证据关乎罪进入了人类世界。蛇不直接靠近亚当,却带着引诱和谎话来到夏娃面前。按照神的旨意,夏娃不应独自作出行动,她应来到亚当面前,将事情交给他处理。但她没有这样作,她容许自己受撒但引诱,并且陷在罪里。

    关于这点,要注意现今的假师傅常利用丈夫离家外出工作的时候,拜访适值留在家里的妻子。

    不是亚当被引诱。看来他是睁着眼犯罪的。有些人这样建议,当他看见妻子已堕入罪中,为了要与她保持合一的关系,所以他自己也陷在罪中。但圣经不是这样说,是女人被引诱,但亚当没有被引诱。

    二15这是教牧书信中最难解的其中一节经文,意见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由神答允的一个简单应许,叫基督徒母亲在生产的肉体行为上从死里得救。但这并不是完全对的,因为有些敬虔奉献的基督徒,在带生命进这世界的行动中死去。另一些人认为生产是指弥赛亚的出生,而女人是透过由妇人所生的那位得救的。然而,这似乎不能满足经文的意思,因男人也是以相同的方法得救的。没有人能合理地证实本节是指女人因成为孩子的母亲而得着永远的救恩。这是藉着行为的救恩,藉着性质极不寻常的行为得救的。

    我们以下的提议会是最合理的解释。首先,上下文说的不是指她灵魂的救恩,而是指她在教会地位上的救恩。保罗刚才在本章说,好些人在他们的心里有这样的印象:女人在神的计划和旨意里是毫无地位的,她被贬为不重要的人。然而保罗会反驳这样的声明。虽然没有教会的公开职事交给女人,但她却有一个重要的事奉。神谕命女人的地位是在家里,更具体地说,是在教养孩童使他们尊敬和荣耀主耶稣基督上。试想想今天基督教会领袖的母亲们:这些女人从未踏足讲台传福音,但在为神教养她们的孩童之事上,她们在地位和为神结果子的范围内,真正已经得救了。

    李尼写道:

    她将会从罪的结果中得救,而且藉着她作妻子、作母亲的天职,在教会能维持一个有影响力的地位。倘若藉着生出神圣的基督徒品格的果子,这些牺牲就更进一步得着承认了。(注7)

    在这观点上有人会问:「那么,那些不结婚的女人又如何呢?」在经文中答案是这样的,神只处理女人普遍的事,大多数的女基督徒都结婚,养育孩子。关于例外的事,神有很多其它有益的事奉给她们,但是不包括公开讲道和辖管男人。

    注意在本节末,子句有这样的限制: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应许,观念是这样的:如果丈夫和妻子维持一致的基督徒见证,在家里尊敬神,在敬畏主和主的训诫上教养他们的子女,那么女人的地位便得救了;但如果父母随己意而行,过着世俗的生活,又轻忽教养他们的子女,那么这些子女便从基督和教会中失丧,在这情况下,女人便不能达至神命定给她的真正尊荣。

    让我们不要以为,因为女人的事奉是私人的,又是在家里的,就比那些较公开的职事来得没那么重要。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好:「推动摇篮的手统治世界。」将来的日子,在基督审判台前,忠心是要被数算的。这是在家里和在讲台上都能表现出来的。

    三.关于监督和执事(三1~13)

    三1提摩太前书第二句可信的话,是关乎当地教会监督(主教)的工作。监督是一个有成熟经验和理解力的基督徒男性,他执行在地方教会相交里属灵生命上的敬虔关顾工作。他不似主子般统治神的子民,却以他的属灵榜样作引导。

    今天,「监督」意味着一个教会的职衔,有权管理多个地方教会。但新约圣经要求一家教会里有几个监督(徒一四23;二○17;腓一1;雅五14)。

    监督指监察人(英文分别是bishop和overseer),监督(bishop)这个翻译跟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的「监督」(overseer)一样。监督与长老是同一个人。在使徒行传二十章17节叫做长老的,与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里的监督是同一批人(同时比较多一5和一7)。长老等同于教会监督人(presbyters)。虽然后者一词在新约找不到,但英文字(elder)译自希腊字(presbuteros)。所以监督(bishop,overseer)和长老(elder,presbyter)都是指同一个人。

    事实上,「长老」一词有时用来形容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是指教会里的领袖(提前五1,希腊文),但很多时「长老」是用来形容地方教会所承认的一个人,他要在神的子民中执行牧养照顾的工作。

    新约设想地方教会里有监督或长老(腓一1),但是我们不能正确地说,教会没有监督便不能存在。从提多书一章5节看,似乎在革哩底初成立的教会里,还未有得到承认的长老。

    只有神的圣灵才能使一个人成为长老,这点在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说得很清楚。圣灵使人心存负担作这重要的差事,然后也为这差事装备那人。我们不可能以投票方式或委任方式,使一个人成为长老。地方教会会众的责任,是要承认那些在他们中间,得神的圣灵使他成为长老的人(帖前五12、13)。不错,我们在提多书找到任命长老的事,但这只是提多指出那些已有资格当长老的人。在那时,基督徒没有印刷版的新约,象我们今天那本一样,所以,他们不知道确实的长老资格是什么,因此保罗差提多带着这些资料到他们那里去,并且指示他将那些已由神的圣灵兴起的人,分别出来作此工作。

    地方教会确认长老,可能是非正式的,但事情很多时是这样的:基督徒本能地认定谁是长老,因为他们已熟识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和提多书第一章里当长老的条件。在另一方面,长老的确立可能在一个正式的程序下进行。地方教会可能聚集起来,订定公认长老的目的。若是这样的话,程序通常包括阅读有关圣经经文,详细解说这些经文,然后由当地基督徒在聚会中设立那些得承认的人为长老,跟着他们的名字便在全体会众中被宣布。如果教会没有合资格的长老,那么唯一的途径是祈求主,将来在他们当中兴起这些人。

    圣经没有明确规定一家地方教会要有多少个长老,但是长老数目是众数的。简单来说,这是决定于多少人在这事上对圣灵的带领有反应。

    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我们有倾向误认为,这是一个既尊贵又有传道使命的职位,而这职位的职责很少。事实刚相反,监督的工作是在神的子民中一项谦卑的服侍,是一项善工。

    三2本节至7节提供了作监督的资格,强调四个主要的先决条件:个人的性格、家里的见证、教导的才能和经验的程度。这是神为那些在教会中,操练属灵领导能力的人定下的标准。现今有些人争辩说,没有人能达至这些标准。可是,这讲法是错的,此论据剥夺了圣经的权威,并且藉词容让那些从未得着圣灵认可的人,加入成为监督。

    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这是指没有严重的错误可用来指斥他。这不是说他是无罪的,而是说如果他犯了一些过错,他会致力在神在人面前恢复良好的关系。他必须是无可指责的,他不单有磊落光明的好名声,而且是名副其实的。

    第二,他必须是一个妇人的丈夫。这个要求有多种解释。一些人提议这是指监督必须是已婚的,论据是这样的:一个单身男人没有足够的经验处理家庭问题。如果这是指监督必须是已婚的,那么在第4节,根据相同的理论方式,也可以用来证明监督必须是有儿女的。

    其它人认为一个妇人的丈夫,是指如果监督的第一任妻子死了,他就不要再另娶。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解释,要反映婚姻关系的神圣。(注8)

    第三个解释是这样的,这个词指监督必定不是个离婚的人。这观点有相当大的好处,可是似乎还不能作全面的解释。

    另一个观点是,监督必须在婚姻里没有犯任何不忠或不规矩的事,他的道德生活必是毋庸置疑的。无论经文还有什么意思,这观点肯定是对的。

    最后的解释是,监督不可是主张一夫多妻制的人。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个很奇特的解释,但却有相当大的好处。在今天的传道工场,实行多妻制的人得救是经常有的。或许在他悔改的时候有四个妻子,其后他要求受浸礼和加入当地教会。那么宣教士要怎样做呢?一些人回答说,这男人应放弃他的三个妻子,但是,这行动会引来巨大的困难。一方面,他会问那几位妻子要离去呢,他爱所有的妻子,又为她们预备了安身之所。况且,如果他放弃了三个妻子,她们便没有生活的依赖,而其中会有人为了谋生甚至堕落为娼。神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这样的,他不会为补救一件罪恶而造成另外很多件罪恶的事。在多处地方的基督徒宣教士以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让那人受浸,让他被接纳加入当地教会,但当他仍是一位多妻者的时候,决不让他成为教会的长老。

    有节制不是指饮食的事,也指在属灵的事上防止走向极端。

    自守是指这人不轻佻浮躁。他是个谨慎的、认真的、有辨别能力的和智谋深远的人,他明白「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传一○1)。

    监督必须要端正,即是他的习惯行为,处事井井有条。

    乐意接待远人表示他爱顾陌生人,他的家常为得救的和未得救的人打开,并且为所有来到他家门前的人寻求祝福。

    长老必须善于教导。当他拜访那些在属灵事情上有问题的人,他必须能查考圣经,并且解释在这些事上神的旨意是怎样的。他必须能喂养神的羊群(彼前五2),又用圣经斥责那些传错误道理的人(徒二○29~31)。这不一定指监督必须有教导恩赐,而是指在家访传道中,并在聚会中,他能表扬真道的道理,并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随时并且热衷于这样做。

    三3因酒滋事这语是指对酒精饮品上了瘾。监督必须不是一个过分沉溺于酒精而惹事,又辱骂吵闹的人。

    不打人指这人不会在其它人身上动武,例如,如果他是个主人,总不会打仆人。

    不贪金钱这几个字在一些古代抄本是没有的,但主要的抄本都有。(注9)贪爱金钱会令教会产生罪恶的果子,和在世界一样。

    长老必须是温和的。在他的教会事工里,他必须有自制、忍耐和一个结果子的心灵。

    他必定是不争竞的,不好争辩的,而且不为每件小事而喋喋不休。他不坚持自己是对的,是个脾气温和,容易与人相处的人。

    监督必须是不贪财的;即是不爱恋金钱,要强调「爱恋」这词。他关心神子民的属灵生命,拒绝受物质世界的强烈引诱所迷惑。

    三4为了让别人认出他是个监督,这人必须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这条件会在那人的儿女在家生活时一直应用,直到儿女离去,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就不再需要显示这种从属的关系了。如果一个人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他就应避开过分的严责和不合宜的纵容这两个极端。

    三5这里的论点很清楚。除非人显示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家,否则他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在他自己的家里,家庭成员人数比较少,他们都与他有关系,而大多数成员都比他年轻许多。另一方面,教会人数总是比较多,而人数增多,各人的脾性也多样化了。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在小圈子里都管得好,在大圈子里也不会管得不好了。

    本节是重要的,因为定下了长老的工作,就是照管神的教会。请注意,不是「统治」神的教会,长老不是个暴君,甚至也不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却是个引导神子民的人,象牧羊人引导羊群一样。

    新约其它地方唯一用「照管(照应、照料)」一词是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路一○34)。与好撒玛利亚人对待那曾落在强盗手下的人所显示的关怀一样,长老也要这样照顾神的教会。

    三6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新近悔改加入基督教会的,或在信仰上是年轻的,都不适宜作监督。这工作要求一个人在信仰上有经验和有理解力。危机可能会这样发生:初入教的会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魔鬼的刑罚不是指撒但在人身上的批判,而是指因他的自大,便自己掉进撒但的批判里。他寻求自己不能胜任的高位,结果他跌落低位去。

    三7监督在社群中必须有好名声,在教外是指未得救的邻舍。没有这好名声,他易受人批评,而落在魔鬼的网罗里。批评可能来自信徒或非信徒,魔鬼的网罗是撒但为那些行为与宣称不一致的人所设置的陷阱。当他在这陷阱里捉到了人,就将他展示出来嘲弄、轻蔑、鄙视。

    三8使徒保罗现在从监督的话题转到执事。在新约里,执事简而明之就是服侍人的人。普遍人的理解认为执事就是地方教会里照顾庶务的人,而另一方面监督就是照顾人属灵生命的人。这对执事职责的理解主要基于使徒行传六章1至5节,那时有人受任命管理教会里寡妇们日常饭食的分配。事实上,「执事」一名在这段经文里并没有出现,但在第2节这词的动词形式就出现过:「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字义与「执事」同)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作执事的条件与作监督的很相似。虽然没那么严格,但人可以注意到的差别是,作执事的不一定要善于教导。

    作执事的……必须端庄、高贵和值得尊重。他们必须不一囗两舌,即是他们必不会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作出互相冲突的报告,他们必须言行一致。

    他们必须不好喝酒。新约不禁止用酒作医疗用途,或者当水源被染污时充作饮料。虽然适量喝酒是容许的,但是基督徒必须也考虑关于这习惯的见证。在一些国家,基督徒喝酒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又在他的见证里没有不良效果的;在另一些国家,如果人们看见基督徒沉迷于酒,这会使不信的人震惊。所以,虽然酒的饮用是合法的,但不一定是有益的。

    执事必须不贪不义之财。象曾经提过的,执事的作用之一是处理地方教会的资金,这令他易于受特别的引诱。如果他有贪财之念,可能被引诱去拿取一些为自己用。犹大不是最后一个为钱财的缘故,而出卖主的理财者。

    三9执事必须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就是说,他们必须在真理和生命上健全;不但知道真道,也在生活中活出来。真道的奥秘是基督徒真道的另一种表达。很多基督信仰的道理在旧约是隐藏的,但在新约便由众使徒和先知揭示出来。这就是经文用奥秘一词的原因了。

    三10执事应先受试验,就象长老的情况一样。这是指他们应被观察一段时间,或者甚至给他们在教会担当一些小职位,当证明他们是可信赖和忠心之后,便可以更进一步担负更大的职责。然后叫他们作执事,或者简单说「让他们管理」。与监督相同,重点不是强调在教会里的职位,因为执事这岗位是服侍主和服侍他的百姓。

    当发现有人在他的个人生活和群体生活里,没有可责之处,他便应获准许当执事。没有可责之处特别是指以上提到的当执事的条件。

    在这里我们想提出,有一些人在地方教会里应被视为执事。司库肯定是其中之一,另外联络人或书记,主日学校长和司事都可以是。

    三11本节看来是指执事的妻子(女执事),或监督和执事的妻子。那些在教会领受职责的人的妻子,应该是有基督徒见证和正直的女人。例如,她们可帮助丈夫作重要的事情。

    可是,「妻子」一词也可译成「女人」,这样翻译容许解作女执事,在初期教会曾有这些女性出现,例如在罗马书十六章1节,非比被形容为坚革哩教会的仆人(与「执事」一词相同)。(注10)这些女性在教会所作的服侍,罗马书十六章2节就提供了一些线索。保罗说:「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

    无论接受那种解释,这些女人必须端庄,高贵和自制,她们必不说谗言,不花时间说闲话,不将错误的和恶意的小报告传开,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她们必须有节制,能显示自我约束和克制。

    最后,她们必须凡事忠心,这不但是指对基督的真道忠诚,也是指她们为人可靠,忠心和值得信赖。她们应能保守别人的秘密和家庭的隐衷。

    三12使徒保罗重复执事这题目。他首先指出,他们必须是一个妇人的丈夫,这用语的不同解释在本章第2节提过了。我们在这里可确实地说,象监督一样,执事必须在他们的婚姻生活里无可指责。

    他们同样也必须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若不能做到这点,新约看这是基督徒性格的一种污点。这不是指他们必须独裁、专横,而是指他们的儿女应顺从教导,成为真理的一个见证。

    三13因为善作执事的,自己就得到美好的地步一句最好是用腓利和司提反的例子来说明。在使徒行传六章5节,这两个人是委任的七位执事中的两位,他们被委派要作的事,是处理分配金钱给教会里的寡妇。因为他们在这些职责上忠心,神的灵似乎加给他们更大的事奉范围。例如使徒行传其后的记载告诉我们,腓利成为一个传福音的人,而司提反成为一个教师。由于善作执事,他们被提升,得着当地教会的人眼中看为美好的地步。一个人忠心地完成他的工作,就算只是卑微的事,都会很快得着别人尊敬为既可靠又忠心的人。

    况且,腓利和司提反变得在基督耶稣里的真道上大有胆量。这无疑是指他们被赐予莫大的自由为基督作见证、作教导和代求,司提反的例子尤说明这点,因他在殉道前作了出众的剖白讲论。

    四.关于在教会里的行为(三14~16)

    三14使徒保罗写完了上述的事,并且期望很快能见到提摩太。这些事不但是指上面所写的事,也是指后来的事。

    三15保罗知道有可能被耽延日久,或者甚至他完全不能来到以弗所。事实上,我们不知道他能否在以弗所见到提摩太,而他如果逗留日久,他想提摩太知道信徒自己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

    在上述的经节里,保罗已描述监督、执事和他们的妻子应怎样行,现在他解释大体上基督徒在神的家中应怎样行。

    这里神的家中是指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旧约,神住在帐棚和殿宇中;但在新约,他住在教会里。这里所说的是永生神的教会,用以对比无生命偶像的庙宇。

    教会被形容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柱石不仅用来承担建筑物的结构,很多时柱石也在公众市集里被竖起,用来张贴布告,所以柱石是个宣布者。教会是神在地上所拣选的团体,用以宣布和彰显他的真理。教会也是真理的根基。这里根基有基础或承担结构的意思,描绘教会为被委托保卫和支持神真理的。

    三16本节是难题经文,其一的困难在于怎样与前面的经文吻合。有人提出:这里我们有以教会为柱石和根基的真理(15节)之摘要。另一些人提出:本节表示保罗强调的敬虔例子和权能,都是神家中正当行为所需要的。达秘说:

    这常被引用并解释为描述神的奥秘或基督位格的奥秘的一节经文。但本节只是描述敬虔的奥秘,或所有真敬虔的秘密──惟有从神泉源所发出的,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敬虔……敬虔来自对道成肉身、钉死、复活和升天的主耶稣基督的认识……这是认识神的方法;遵守这道带来敬虔。(注11)

    当保罗说大哉!敬虔的奥秘,他不是指这是非常神秘的,而是指以前未知的,关于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之真理,是非常神奇和奥秘的。

    神(注12)在肉身显现是指主耶稣,特别是指他道成肉身。真敬虔就是明白救主第一次以肉身出现,降生在伯利恒的马槽里成为一个婴孩。

    被圣灵称义是否指「在他自己的人的灵魂里称义」?抑或是指「藉圣灵称义」呢?我们理解这是指后者,在他的浸礼(太三15~17)、变像(太一七5)、复活(罗一3、4),和升天(约一七10)时,神的圣灵证实了他的身分。

    主耶稣被天使看见他的出生、受试探、在客西马尼园的痛苦祷告、复活和升天。

    自五旬节以后,他被传于外邦,这传扬不仅到达犹太人当中,也到达世上最远的角落。

    被世人信服描述来自各族各国的人都相信主耶稣。这不是说「被世界信服」。虽然这样的传扬是世界性的,但接纳的只是一部分人。

    被接在荣耀里,普遍认为是指救赎工作完成后,他升上天堂,并归回他现在的位置。尹信提出,「被接在(不是「进」)荣耀里」是指「伴随着有壮丽威严的环境,就象我们说,是一个得胜的将军一般」。

    有些人将这些事按时间顺序排列。例如他们说在肉身显现是指道成肉身;被圣灵称义是指基督的死、埋葬、复活;被天使看见是指他升天;被传于外邦和被世人信服是他升天后所发生的事;最后,被接在荣耀里是指将来有一日,他将所有得赎的人聚集起来,将死去的人复活过来,与他一同被接入荣耀里。然后按这观点,到那时为止,敬虔的奥秘才得完成。

    然而,我们没理由认为这次序必定是时间性的,有人相信我们有本节为早期基督徒圣诗的片断。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象我们的福音歌《有一日》了:

    主生,因爱我;主死,为救我;

    主死后埋葬,我罪永脱离;

    主死后复活,使我白称义;

    主将再降临,荣耀之一日。

    ~马查理

    肆.教会里离道反教的事(四1~16)

    一.警告提防即将来临的离道反教之事(四1~5)

    四1有两种方法看圣灵明说这句话。首先,保罗将要说的,肯定是从神圣的启示而得的;但这也可以指透过圣经,尤其是新约,明明地教导在后来的时候会出现离弃真道的事。

    在后来的时候是指「在稍后的时间」,在时间上紧接着使徒写本书信的时候。

    必有人离弃真道。有人这词是提摩太前书的特色,在这里指少数人的,看来在提摩太后书已变成多数人了。有离弃或遗弃真道的人,这里不代表他们曾得救,而是他们自称是基督徒而已。他们知道有关主耶稣基督的事,也知道他就是唯一的救主;他们在某时间声称跟随他,但跟着他们便背叛了真道。

    我们读这部分经文时,不能不想到现今邪教的兴起。这些谬误体系的发展方式,正在这里准确地描写出来。他们成员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以前参与所谓基督教教会的人所组成的。或许在某时间,这些教会在真道上是健全的,但其后便飘向社会福音,邪教教师出现,教导彻底钻牛角尖的信息。这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便落入陷阱。

    他们愿意听从或赞同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引诱人的邪灵在这里用作比喻方式来形容假师傅;他们有邪灵内住,引诱不小心的人。鬼魔的道理不是指关于鬼魔的教训,而是指那些由鬼魔予以灵感的道理,或是源自鬼魔世界的道理。

    四2假冒这词暗示「带上面具」。这是对错谬的邪教者何等贴切、典型的形容!他们试图掩饰自己真正的身分,他们不想别人知道他们所持的宗教体系,他们假装说圣经用语和唱基督徒圣诗。他们不但是虚伪者,也是说谎者。他们的教训不是根据神话语的真理;他们知道这点,然而仍故意欺骗别人。

    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或者在他们生命的初期,他们的良心曾是敏锐的,但他们经常地抑压良心,多多犯罪,使良心触犯那光,以至现在他们的良心变得没感觉和刚硬了。他们不再踌躇有关与神的话语有冲突的事,并且教导一些东西是他们知道不合真理的。

    四3鬼魔的其中两样道理在此列述。第一样认为嫁娶是错的,这直接与神的话语抵触。神亲自设立婚姻,他在罪还未进入世界之前已这样设立了。婚姻没有不神圣的地方,假师傅禁止嫁娶是想要攻击神所命定的。

    这道理的例证是,律法禁止一些祭司族的男女嫁娶。但是,更直接地,本节是应用于灵术家称为灵界姻亲关系的教训。根据蒲乐克说:「婚姻是被嘲笑的,而在实际的行为中,男人和女人都被引诱,从他们合法的伴侣身上,做成他们所谓灵界姻亲关系的不神圣、不合法的结合。」我们也可提出基督教科学会对婚姻的态度,创办人艾蒂夫人曾结婚三次。她这样说:

    直至我们认识到神是我们所有人的父,婚姻将要继续……婚姻曾在我们当中是一件不能改变的事实,但现在要失去它的拥护了。(注13)

    鬼魔的第二样道理是禁戒某些食物。这类教训灵术家都主张。他们说吃动物的肉会阻碍人与灵界接触。还有,在通灵学者和印度**当中,有异常恐怖的献生命之礼,因为他们相信,人的灵魂会归来,住在动物或其它生命中。

    就是这个代名词是指嫁娶和食物,两者都是神所造的,叫我们感谢着接受;他不但打算给未悔改的人,也给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

    四4凡神所造的物(或创造),都是好的。食物和婚姻都是神的创造,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他为人类生命的繁殖设立了婚姻(参看创一28),又为维持生命创造了食物(创九3)。

    四5神的道将人所需用的食物和婚姻显得与众不同,食物因此成为圣洁了(创九3;可七19;徒一○14、15;林前一○25、26);婚姻也与众不同了(林前七;来一三4)。

    它们也藉祈求成为圣洁了。在分享饭餐之前,我们应低头为食物感谢(参看太一四19;徒二七35)。藉这个行动,我们求神祝福食物,使我们的身体健壮,让我们更有力地事奉他。在进行婚礼之前,我们应祈求神,为他的荣耀,为其它人的好处和为新郎新娘的好处,赐下祝福。

    在未得救的人面前,为食物感谢是基督徒一个好见证,祝谢不应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太长,但也不应试图隐藏我们为食物感谢神的事实。

    二.对于即将来临的离道反教提出正面的指示(四6~16)

    四6提摩太指示弟兄们有关1至5节谈到的这些事,便是基督耶稣的好执事了。就如前文提过,执事一词意指「仆人」。他要成为一个仆人,在真道的话语和……善道上得了教育,就是他向来所服从的。

    四7在这分段里,保罗设想基督徒的事奉,就好象运动比赛。在第6节,他谈到服侍基督的人所需的饮食──他应在真理的话语和善道上吸取养料;在本节,他说到操练是以敬虔为目标的。

    使徒保罗劝导提摩太,要弃绝那世俗的言语和老妇荒渺的话。他不须打击,或花时间来应付,而是轻蔑,以鄙视的眼光对待。老妇荒渺的话令我们想起基督教科学会,是由一个妇人所创立的,看来特别吸引一些老年妇人,她们不教导真理,只教导一些无稽之谈。

    不要花时间在神话和无稽之谈上,他应操练自己达至敬虔。这样的操练包括阅读和研习圣经、祈祷、默想,及在别人面前作见证。史道克说:「没有什么叫做飘向敬虔的事,『倾向的逆流』总是压在我们的身上。」成为敬虔一定要操练和努力的。

    四8这里的两种操练用来互相对比。操练身体对身子有一些价值,但这些价值总是有限的,也不长久;敬虔在另一方面对人的灵、魂、体都有好处,并且不仅是暂时的,也是永恒的。对于今生的事,敬虔产生最大的喜乐;对于来生的事,就能掌握赏赐和身分的美好应许,并享受将来的荣耀。

    四9人们普遍都同意本节提到前文有关敬虔的论述。敬虔的事流传广远,且有永恒价值,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这是本书信第三句可信的话。

    四10我们劳苦努力,正是为此。(注14)这里提到的此,是敬虔的生命。保罗说,这是最重大的目标,为此他用了他最别出心裁的努力。对于非信徒,这并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目标,但对于基督徒,他看穿了这世界的事将要过去,并且将他的希望依赖在永生的神手里。这盼望是永不能失落的,真正的原因是:他是永生的神;他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神是万人的救主是因他在日常生活的供应上保存他们;他是万人的救主也是因前文指出的──他为万人的救恩作了充足的预备。他是信徒的救主,特别是因为他们享用过他的供应。我们可以说,他是所有人可能的救主,是信徒实在的救主。

    四11这些事大概是指保罗在6至10节所说的事,提摩太要吩咐人、教导人这些教训,不断地将教训摆在神的子民面前。

    四12收这封信的时候,提摩太的年纪大概是三十至三十五岁。比较以弗所教会中的一些长老,他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人。那就是为什么保罗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这不是说要提摩太自己成为基柱,令自己免受批评,而是说他不要让别人有机会指责他,藉着作信徒的榜样,他要防止别人对他作合理的批评。

    言语是指提摩太的说话,他的说话应经常表明他是神的儿女。他不但要逃避那些明显被禁止的说话,也要逃避那些对听者没有启发意义的说话。

    行为是指整个人的行为态度,他的举止品行没有一点儿令基督的名受辱的。

    爱心提示爱应是行为动机,并且也是行事的精神和要争取的目的。

    热心在批判性文本出版后,大多数的现代版本圣经和注释书都删去这词,但是这词在传统和主要文本里出现。金尔对这词有卓越见解,他谴责说:

    ……是很多基督徒的表现奇缺的本质,很多热心为了足球赛,或为了选举运动,但只得很少为了神的事工,你看基督教科学会、耶和华见证人会、共产主义者的热心何其壮大,真令我们觉得羞愧!啊,盼望这教会曾认识的火一般的热心重燃,让这上好的热心大大帮助提摩太,稳固他的地位并扩阔他的战线。(注15)

    信心大概是指「忠心」,有可信赖和坚定不移的意思。

    清洁不但表现在他的行为上,而且也在他的动机上。

    四13本节基本上是指示当地教会,而不是提摩太的个人生活。他应当以公开宣读圣经、劝勉和教导为念。这里有清楚的次序。首先,保罗强调公开宣读神的话语,这点在当时是特别有需要的,因为圣经的分配有限,很少人拥有一本圣经;在读完圣经之后,提摩太要在所读过的话语上劝勉信徒,然后要在神话语的伟大真理上教导他们。本节提醒我们尼希米记第八章的事,特别是第8节:「他们清清楚楚的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本节提出的个人奉献生活,在提摩太还未对别人提出劝勉和教导神话语之前,他应首先将他所要讲的,在个人生活里实践出来。

    四14经文并没有对我们说,提摩太所得的恩赐是什么──是传福音、牧师或教师呢?这些书信普遍的要旨令我们认为他是牧师兼教师。虽然如此,我们只知道恩赐……是从前藉着预言,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赐给他的。首先,这是藉着预言一同被赐下的。这绝对是指在某时候有一先知,在当地教会中站起来,宣布神的灵已赐给提摩太一些恩赐。那先知没有讨论这恩赐,只是宣布而已。这恩赐是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一同来的。再说,我们要强调,长老没有权柄将恩赐给提摩太,而是藉着按手在他身上,他们向公众表明,他们同证圣灵已作了的工作。

    这步骤在使徒行传第十三章有提到。在第2节,圣灵拣选巴拿巴和扫罗作特别的工作,或者这是透过先知将这些话传送的,然后当地教会的弟兄们禁食祈祷,按手在巴拿巴和扫罗头上,打发他们出去了(3节)。

    今天很多地方基督徒教会也跟随这种做法。当长老们证实某人已从圣灵得着一些恩赐时,他们就交托这人作主的事工,并表明他们对他有信心,同证在他的生命里圣灵的工作。他们在事工上的交托不会将恩赐赐给他,只是同证这恩赐是从神的灵那里得着的。

    这里所提的长老按手在提摩太身上,与提摩太后书一章6节所形容的,保罗按手在提摩太身上是有分别的。在前者,行动并不是正式的,也不代表赐给提摩太一些恩赐;在后者,保罗真的是使徒的渠道,将恩赐分给别人。

    四15在此专心一语可以译作「培养」或「在此事上受痛苦」。这个意思很好,因为跟着的一句是你要殷勤去作。保罗鼓励提摩太完全、专心地献给主,作他的工作,这样,他的长进会被众人看出来。保罗不想提摩太在他的基督徒事奉中只走上一高原,然后便在这安舒的规律中停顿下来。其实,他想提摩太在主的事上常有进步。

    四16注意这里的次序。提摩太首先要谨慎自己和跟着要谨慎自己的教训,这强调了在基督的事工里个人生命的重要性。如果他的生命是有不对的,不论他的教训多么纯正,也是徒劳无功的。宾克说得好:「如果容许崇拜和个人属灵生命的培养都挤出去的话,事奉便变成网罗和罪恶了。」

    如果能继续做到保罗已写的事情,即是宣读、劝勉和教导,提摩太便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他的人。这个救字与灵魂的救恩无关。本章以描述在神的子民中制造破坏的假师傅开始。保罗告诉提摩太,藉着忠心坚持过敬虔的生活和遵行神的话语,他能救自己脱离这些假教训,并且他也能救听他的人逃避这一切。

    伍.对不同阶层的信徒提出特别的指引(五1~六2)

    一.不同年龄的人(五1、2)

    五1本节引介一段记载,是指导提摩太的行为的,要求他应怎样对待与他同工的基督徒大家庭的成员。提摩太是一较年轻,或者比较有斗志的人。他可能被引诱变得不耐烦和对一些老年人怀恨在心;因此,这劝勉是叫他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不适宜以强烈的说话攻击这样年纪的人。

    至于对少年人态度专横,这是年轻的基督仆人的危险。所以保罗告诉他,要对待少年人如同弟兄;要象他们当中的一人,不以专制的态度对待他们。

    五2老年妇女要当为母亲,以尊重、爱护和敬重对待她们,因为这是她们应得的。

    清洁用来显示与少年妇女相处的特征。他不但要逃避确实是罪恶的事,也应避开不谨慎的行动或任何看来有邪恶形象的行为。

    二.寡妇(五3~16)

    五3从本节至16节,保罗开始论述当地教会的寡妇,并提出应怎样对待她们。

    首先,教会应尊敬那些真为寡妇的。尊敬这里不仅有敬重的意思,也包括金钱上帮忙的观念。真寡妇是一个没有其它人支持,但完全地依赖主供应的女人。她没有在生的亲人能照顾她。

    五4、5第二类的寡妇在本节有描述,她们是那些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的人。在这情况下,儿女应学习报答他们的母亲(或祖母)为他们所作的,显示他们在家中的实际敬虔行动。本节清楚教导行孝先在家中开始。对基督真道一个很差的见证是:一个人大喊他的宗教,却不照顾自己的亲人!

    从神的角度看,基督徒去爱和照顾那些没有其它人帮助的人是可悦纳的。(注16)在以弗所书六章2节,使徒保罗清楚教导:「要孝敬父母……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象前文所述,真寡妇是独居无靠的,她们必须不断地仰赖神给她们每日的供应。

    五6、7对比第5节的敬虔寡妇,这里提到纵情宴乐的寡妇。有意见不赞同这样的妇人是个真正的信徒,她只是个自称的信徒而己。我们却相信她是个真基督徒──只是背道而已。她在与神的交通和对神的用处来说是死的。提摩太要警告这些寡妇不要过宴乐的生活,并且也教导基督徒要照顾那些与他们有亲属关系,又活在穷困中的人。

    五8这里强调缺乏看顾亲属,特别是自己家里的人的严重性。这包括对真道的否定。基督的真道一向认为真信徒应该彼此照顾。如果一个基督徒不肯这样做的话,他就是以行动否认基督信仰的真理教导,这样的人比不信的人还不好。理由很简单,很多不信的人都喜爱照顾他们的亲属,何况基督徒作非信徒不耻为之事,就令主的名大受亏损了。

    五9从本节经文看来,在每个当地教会都当保存一个名单,表示那些寡妇是受教会照顾的。保罗在此表明,年纪到了六十岁的寡妇,才记在册上。

    一个丈夫的妻子这个说法,与监督和执事的类似说法产生相同的问题。这说法的类似解释已经说过了。毋庸置疑,这是指她的婚姻生活必须无可指责,没有道德上任何令人怀疑的地方。

    五10为了能记在册上,寡妇必须有行善的好名声,以显示她是个属灵的信徒。

    就如养育儿女一句无疑是指她必须将儿女养大,使他们能反映她自己和她的基督徒家庭的好气质;只是养大儿女并不是什么美德,但教养他们成才却是美德。

    另一个敬虔寡妇的标志是,她对远人曾显示殷勤的接待,这接待的恩慈,一次又一次地在新约被提到和被赞扬。

    洗访客的脚是奴仆的工作,所以这里的意思无疑是说,那寡妇要为她的基督徒友辈作佣人般的工作。但这也可以指属灵的方式洗圣徒的脚,就是以主的话作水清洗。这不是指在众人的事务上这样作,而是简单地在家访中,用这方式以神的话语清洁信徒,以免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上沾染污秽。

    救济遭难的人是指向那些病困、哀伤或其它活在痛苦中的人行怜悯。

    简言之,为了在当地教会的名册上有分,这寡妇必须竭力行各样善事。

    五11本节是难题经文。意思似乎是这样:普遍来说,全由本地教会照顾年轻的寡妇是错误的。因为年轻的缘故,她们很可能想要嫁人。这事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当这渴望有时非常强烈的时候,年轻寡妇甚至可能想嫁给非信徒。使徒保罗甚至形容她们情欲发动时,便违背基督。当可以选择嫁给一个异**,或不嫁人继续爱基督、遵从他的话时,那年轻寡妇会倾向于嫁人。这当然会为支持她的当地教会带来羞辱。

    五12被定罪(英王钦定本作「咒诅」)不是指永死,只是说她有此宣判或被定罪,因为她废弃了当初所许的愿。曾有一段时候,她自称对主耶稣基督满有忠心和热心,但现在嫁给不爱基督的人之机会来到,她便忘记了当初对基督所起的誓和约,跟随不信者离去,不再忠于天上的新郎了。

    保罗不是批评年轻寡妇的婚嫁。事实上,他希望她们嫁人(14节),他所谴责的是她们的灵性低落,和为了得着一个男人,就扬弃属神的原则。

    五13当地教会若承担年轻寡妇的全部财政责任,可能会鼓励她们习惯懒惰,沾上邪恶。她们不尽上自己的责任,可能变得说长道短,好管闲事,满脑子想着与她们无关的题目。当地教会不应鼓励这种行为,因为如前文说过,这对基督徒见证只带来负面的影响。

    五14保罗所以声明,以一般的原则,他宁愿年轻的寡妇嫁人,生养儿女,守着一个无可指责的基督徒家庭。当然,保罗明白不可能每个年轻的寡妇都再嫁,因男性通常是采取主动的一方。但他只是写下一个一般的原则,叫有需要的人可以跟从。

    敌人,或撒但,经常寻找过错藉以猛攻基督徒的见证。保罗试图防卫,使人们没有合理的原因辱骂。

    五15保罗所说关于年轻寡妇的事不是凭空想象或臆测的。这是已经发生了,有些人已经……转去随从撒但,因为她们已听从撒但的声音,并且选择了不信的伴侣,不听从主的话。

    五16现在题目一转,来看亲属照顾她们的义务。信主的男人(注17)或妇女,若家中有寡妇需要人帮助,那么他们就应当承担这责任,好让教会能更自由地救济那些真正贫穷,又无近亲的寡妇。

    第3节至本节整篇经文告诉我们,什么是教会在特定情况下必须做的事,而不是告诉我们,在可找到藉囗的情况下和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篇幅的长度显示这是圣灵心目中的一个重要题目,但竟然是今日大多数教会圈子里最被忽视的题目。

    三.长老(五17~25)

    五17本章其余部分论到作长老的事。首先,保罗定了规则,叫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应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管理」较好的翻译为「作带领的」(达秘译);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作个榜样。这样的长老是配受加倍的敬奉的。敬奉可以指尊敬,但也包括金钱上报偿的观念(太一五6),加倍的敬奉包括以上两者。首先,因为他的工作,他是配受神百姓尊敬的;但是如果他的时间都完全地奉献给这些工作,他也配受金钱上的帮助。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很可能是那些用长时间传道和教训人,以至他们不能作正常工作的人。

    五18有两节经文要在这里要介绍,用来证明长老是配得报偿的。第一节经文是申命记二十五章4节,第二节是路加福音十章7节。本节特别有趣,因为与圣经的默示有关。保罗从旧约取了一节经文,又在新约取了另一节,将它们平放在一起,引用为圣经。这明显可看出,保罗认为新约的作品与旧约有相同的权威。

    这些经文教导,用来收割的牛,不应被剥夺分享谷物的机会。同样地,工人有权得他劳力得来的成果,因此长老也当如此;尽管他们的工作不是物质的,但他们是值得神百姓的支持。

    五19因为长老在教会占领导位置,他们便成为撒但攻击的特别对象。因这缘故,神的灵实行保卫他们免受诬告之害。除非控告能得到两三个见证证实,否则不准进行纪律性的行动控告长老。事实上,这同样的原则也用在其它教会肢体的纪律上,但强调这点是因为长老比较有机会被人诬告。

    五20若是长老被发现犯罪,令到教会的见证有损,这人就当在众人面前受责备。这行动提醒所有信徒在基督徒事奉上犯罪之严重性,也可以成为其它人生活上一个强而有力的阻吓。

    有些评注家相信本节不是特别应用在长老身上,而是在所有基督徒身上。肯定地,这原则所有基督徒都合用,但本节的背景看来直接与长老有关。

    五21处理当地教会纪律的事情,有两种危险要防避。第一是存成见,另一是有偏心。对某人存不良的成见,也很容易对他所作的事存成见。同样地,由于某人的财富、社会地位或个人性格,这也是很容易对他有偏心的。所以保罗严肃地在神和基督耶稣,并蒙拣选的天使面前吩咐提摩太,他应遵守这些原则,在未知道事实之前,不要判断事情,又或者因为他是朋友或是知名的人,便偏袒他。每件事情必须在神和基督耶稣,并天使面前作判断。天使是我们居住的世界的观察者,他们应看见教会纪律之事的公义。蒙拣选的天使是那些从没有犯罪或背叛神、保存他们原本状况的天使。

    五22当显赫的人来到当地教会一起聚会,很多时就有倾向很快将他们提升至领导的地位。这里提摩太得警告不要急速认同新加入者,他也不应支持那些他不了解他们性格的人,恐怕这样做,他在他们的罪上有分。他不单要保守自己在道德上洁净,也要成为清洁,除去与其它人犯罪的关连。

    五23我们不大清楚本节怎样连贯上文。或许使徒保罗聪明地预料到,提摩太投入在会众的问题和困难中,会令他的胃囗有不良的影响。若是这样,提摩太不会是最早或最后一位有这痛苦的人吧!更可能的是,提摩太经常是个水土不服的人,保罗的忠告是:「再不要照常喝水。」这是指提摩太不应只喝水而完全不稍微用点酒。保罗建议稍微用点酒是为了胃囗和屡次患病的缘故。本节只处理酒的医疗用途,不应推论出一些藉囗叫人过量用酒。

    毋庸置疑,这是指真酒,而不是单指葡萄汁。我们不清楚葡萄汁在那时是否存在,因为葡萄汁要经过一个消毒程序,而这程序在当时还未有。稍微用点酒这话其实暗示真酒。如果这不是真酒,这里又何须规定只用稍微的酒呢。

    本节也打开神能医治的题目。虽然作为使徒的保罗毫无疑问地有医治所有疾病的能力,但是他不经常行使这能力。这里他证明在胃囗毛病的事上采用药物。

    五24在本节,使徒保罗似乎回到第22节的讨论去。那里他提醒提摩太不要不适当地、又急速地给其它人行按手之礼,本节和25节进一步解释这点。

    有些人的罪是明显的,是非常显然的,他们可比作喇叭手,响声在那人前头,宣称他是个罪人,一直来到审判案前。但这不是所有人的例子。有些罪人不被发现,直至随后的时间。

    第一类人,我们可想到是整个社区都知名的酒鬼。在另一方面,我们可想到一个与另一女人有染的丈夫,社区的人可能在这时不知道这事,但很多时整件丑闻会在随后的日子显露出来。

    五25在于行善的人,情况也相似。有些人看上去是行善的人,其它人则比较隐藏和谦逊,他们真正的善须时间才为人所知。就算我们不能看见善行,一些善的表现必在稍后时间显露出来。这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应在第一次相识时便判定那人,却应让时间来将真正的性格显露出来。

    四.奴仆与主人(六1、2)

    六1奴仆的行为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被形容为在轭下作仆人的人,这轭就是奴隶之轭。使徒保罗首先对有未得救主人的奴仆说话。奴仆应否在这情况下对他们的主人侮慢无礼呢?他们应否反叛或逃走呢?他们应否尽可能做最少的工作呢?相反,他们应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这即是说他们要给主人应得的尊敬,顺服地和忠心地工作,并且一直要成为一位帮助者,而不是阻碍者。这样勤奋事奉最主要的动机是为基督作见证。如果基督徒奴仆行事粗鲁或反叛,那么主人便会亵渎神的名和基督的真道,他会下结论,认为信徒是无用的一群。

    早期教会历史告诉我们,基督徒奴仆普遍比非信徒在奴隶市场上可卖得更高价钱。如果主人知道某一位在拍卖台上的奴仆是个基督徒,他通常愿意出更高价钱买这奴仆,因为他知道这奴仆会忠心地和完美地服侍他。这是对基督的真道的崇高赞誉。

    本节提醒我们,无论人在社会标准衡量下的地位是多么低,他也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来为基督作见证,并且为他的名带来荣耀。

    我们经常指出,新约并没有公开谴责奴隶制度,但是,当基督信仰的教训流传后,奴隶的滥用已经被遏止了。

    每个真信徒应明白他是耶稣基督的奴仆,他也是以一个价钱被买赎的,他不再属于自己了,耶稣基督拥有他──灵、魂、体,而他所有一切最好的,他也配得拥有。

    六2本节讲述有信道的主人之仆人。毋庸置疑,这些仆人会遇到很大的引诱,叫他们轻看他们的主人。这不是经常发生的吗──当教会在主日晚上一同擘饼,基督徒主人和基督徒仆人因为大家都是基督耶稣的弟兄,便一同坐席。然而,仆人不应为此缘故以为社会生活的限界便打破了,他们不应只因为主人是基督徒而对他们缺少尊敬和服侍。主人是信徒又是蒙爱的弟兄的事实,应促使仆人更忠心地服侍他。

    这里所提到的基督徒主人不单是信道蒙爱的信徒,也是得服侍之益处的人。这常用来表示,他们双方都是救恩福气的分享者。可是这些字词也可以解作,因为主人和仆人双方都有心行善,他们便应彼此服侍,尝试帮助对方。

    以此教训人、劝勉人一句无疑是指上文对基督徒仆人所说的指示,用现代的说法,就是雇佣关系。

    陆.假师傅和贪财(六3~10)

    六3保罗现在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打算在教会里教导新的和奇异的道理的人。这些人不服从……纯正的话。纯正的话指能令人灵命得健康的说话,就是我们主耶稣基督在世时所说的话,又是福音里的话。也是新约的整体教训,是合乎敬虔的道理的,因为鼓励和提升敬虔的行为。

    六4这样的人自高自大,他们自称有超然的知识,但事实上一无所知。保罗以前提过,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说些什么。

    他们总爱问难,争辩言词。专好一词在字义上是指病态的欢喜。这些人在属灵上不健康,但却要教导有益于健康的话语。上面经文提过,他们教导令圣徒灵命生病的话语,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属灵启导能力,只在言词上针峰相对。

    因为他们所说的东西,不是圣经道理的事,所以无从了结他们的争端,结果,他们的教训引起嫉妒,分争,毁谤,和妄疑。蓝斯基说:

    在他们的问题和字词争辩里,某人嫉妒另一人,因为他发展了熟练的技巧;有分争出现,因为他们彼此竞争和互相针对;最后造成毁谤,就是说,以严厉的说话公开指摘。(注18)

    六5这些争竞来自坏了心术的人,即是心灵死了的人。蓝斯基果断地评论:

    在堕落和分化里死去的心灵──心智能力再不能在道德和属灵上正常地运作了,他们不再正常地对真理有所反应。所有真实和确实的现象应产生接纳的行动,那真实、神圣的救世福音更应如此。对所有谎话、错谬、歪曲的事都应产生抗拒的反应,而大多数反应都发生在道德和灵性的层面上……当堕落的心灵遇见「真理」,它只想起对抗和寻找对抗;当它遇见与真理不符的事,却想起和寻找接受这差异的理由。(注19)

    同时,这些人是失丧真理的人。在某时间,他们认识真理,但因为他们拒绝那光,便被夺去他们曾经拥有的真理了。

    这些人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看来,他们选择成为宗教教师,因他们认为在这职业里他们工作最少,但得的最多。「他们将最神圣的天职变为赚钱的伎俩。」

    这不仅令我们想起扮作基督教圣职人员,但又不爱真理的雇工牧者,此外又叫我们想起在基督教界里面常见的商业化主义──买卖赎罪券、彩票游戏、慈善义卖等等。从这等事抽身出来吧(注20),我们受命令,要离开这些不敬虔、自称为信徒的人。

    六6上一节说出得利的错误方法,本节就说出得利的真正意思。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敬虔没有知足的心是一个单面的见证;有知足的心却没有敬虔一定不是一位基督徒的显着表现。但有真敬虔、同时又满足于个人的环境,这是金钱所不能买的。

    六7本章与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教训很相似。本节提醒我们有关他的教导:我们应信靠我们天上的父,供给我们日用的需要。

    我们的人生中有三个时候是空着手的──出生时、我们来相信耶稣时和死亡时。本节提醒我们首先的和最后的时候是怎样的,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

    在亚历山大大帝死之前,他说:「当我死了,将我放在棺架上,双手不要包着布,但让我的手伸出来,让所有人看见我双手都是空的。」为此白斯评论说:

    对了,那对手曾在世上挥舞过最令人骄傲的王权,曾拿起获得最多胜利的剑,曾满戴金银,曾有救命的能力和褫夺生命的能力,可是现在都是空的。(注21)

    六8知足是对基本生活需用的满足。我们的天父知道我们需要有衣有食,并且应许供应我们这些。大多数不信者的生命围绕着衣和食,基督徒则应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他便会使他生命所需用的一无所缺。

    衣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遮蔽,包括生活的地方和穿着的衣服。我们应为衣、食和生活的地方感到满足。

    六9本节至16节直接讲述那些想要发财又不能得着满足的人。他们的罪不是因为他们富有,而是因为他们贪财。那些想要发财的人是对衣食和住处不满足,想要得着更多。

    渴望发财导致人陷入迷惑。为了达至目的,他被引诱用不诚实的和激烈的方法,包括赌博、投机、欺骗、作假见证、偷盗甚至杀人。这样的人跌入网罗或陷阱里。当渴望变得那么强烈时,便不能解救自己从当中脱离出来。或者他答应自己,当银行结余到了某个数目时,他就会停止。但很多时他失败了,当他达到了目标,便想要更多。钱财的欲望是与缠绕人灵魂的焦虑和恐惧一同来,决意要使富有的人落在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他们要「与自己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来往」。为了保持社会地位,他们时常被逼放弃一些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也落在有害的私欲里,对财富的贪念令人的健康出现危机,使他的灵魂陷入险境。事实上,这是他们迷失的绝境。他们变得那么专注于物质世界,以至他们沉溺在败坏和灭亡中。在他们为金钱不断的索求中,他们忽略了他们不死的灵魂。伯恩斯警告说:

    这破坏是全面的,幸福、美德、名誉和灵魂完全瓦解了。想要成为富有的心,带有支配力的欲望,引着一系列能破坏一切事的愚蠢行为来到。有何等多的人家庭已被它摧毁了!(注22)

    六10贪财是万恶之根。宇宙间不是所有恶事都从贪财而来,但肯定它是很多种恶的一大源头。例如贪财带来嫉妒、争竞、偷盗、说谎、放纵、忘记神、自私、亏空公款等等。

    这里不是说钱财本身是恶的,而是贪财是恶的。钱财可用在各种有好结果的神的事工上。但这里讨论无节制的贪财欲望,带来罪恶和羞耻。

    现在讨论贪财一个显着的恶,就是被引诱离了基督的真道。在疯狂地追逐金银之时,人们便忽略属灵的事。这样,真很难说他们是否真的完全得救。

    他们不但失去他们属灵上有价值的事之把握,而且他们也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想想与贪财有关的愁苦事:有白费生命的悲剧,有在世上失去儿女的惨事,有一夜间失去一切的悲哀。他们惧怕迎见神,不论是未得救的或是两手空空的。

    赖尔主教总结说:

    金钱,说真的是最不能得到满足的拥有物之一,它无疑使你少了些担忧,但所带来的担忧最少比拿去的更多。有筹算得着金钱的烦恼,有担心保存它的焦虑,有使用它的各样引诱,有滥用它的各种罪恶,有失掉它的悲哀,有处置它的困惑。世上有三分之二的争吵、囗角和法律案件都源自一个简单的原因──金钱!(注23)

    世上最有钱的人曾拥有油井、炼油厂、油库和油管设备;或者有酒店、保险公司、财务机构、航空公司。但他却要在他身旁七百亩的工地上设置保镳、恶犬、钢闸、探射灯、警钟和警笛。另外他们又怕撞机、撞船、疯子;他们惧怕疾病、年老、无助和死亡;他是孤独的、沉郁的,并且必然承认金钱是买不到幸福快乐的。(注24)

    柒.总结给提摩太的吩咐(六11~21)

    六11提摩太这里被称为属神的人,这名称常在旧约里形容先知,描述这是一个在性格上似神的人。这可能表示提摩太有说预言的恩赐。与属神的人相反的是「那大罪人」,记载在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二章。那大罪人是罪的真实化身,与他有关的每一件事都令人想到罪恶。提摩太是属神的人,一个令人想到神和荣耀神的人。

    在他为基督的事奉里,提摩太应逃避自高自大(4节)、不洁(5节)、不知足的心灵(6至8节)、无知有害的私欲(9节)和贪财(10节)。他应培养基督徒的品格──他唯一能带进天堂的东西。这里基督徒品格的要素被形容为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

    公义讲述我们对我们的同伴要公平和正直。敬虔即是象神的意思。信心也可解作忠心或可靠。爱心讲述我们与神和与同伴之间的情谊。忍耐被定义为在试炼中坚定和持久。而温柔是一种仁慈和谦卑的性情。

    六12提摩太不但要逃避和学习跟从,他也要打……仗,打仗这词不是指去战斗,而是指去竞逐。这词不是战场上的用语,而是从竞技场上来的。打美好的仗所讲述的是基督真道和与它有关的竞赛。提摩太必须在这场竞赛中跑得好,他必须持定永生。这不是指他要为救恩竞逐,这救恩已是他的囊中物。但这里的观念是要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将原本已属他的永生活出来。

    提摩太被提醒,叫他想起在他悔改时的永生。那时,他也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已经作了那美好的见证。或者,这是指他的浸礼,纵使也可能包括他跟着为主耶稣基督作的整体见证。

    六13使徒保罗现在将一个神圣庄严的责任交托给提摩太,而他也曾在两个最大的见证人面前作过这样的见证。首先,这责任是在叫万物生活的神面前作的。或者当写信给提摩太时,保罗意识到有一天他可能要为承认主耶稣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如果这样的话,记着神是那位唯一叫万物生活的主,会对这位年轻战士有好处。就算人杀了提摩太,但他的信心是在那位叫死人复活的主里面,这是不能夺去的。

    第二,这责任是在基督耶稣面前作的,他是那美好见证的最好榜样。在本丢彼拉多面前,他作过那美好见证。虽然这可以指救主在罗马官员面前所说的话和作的行动,但是可能特别指他在约翰福音十八章37节说的话:「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这坦然的见证在提摩太面前展现,作为他为真理作见证的榜样。

    六14提摩太受托要守这命令。有人认为这是指上文提及的打美好的仗之命令。另一些人说这是指保罗在本书信里交托给提摩太的整体责任。又有另一些人认为这命令即是福音的信息,或者是神话语里的启示。我们相信这是维护基督真理的命令。

    毫不**,无可指责这句话用在提摩太身上,而不是指那命令。为了遵守命令,提摩太作个毫不**,不容指责的见证者。

    在新约,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是不断地摆在信徒面前的事实。我们在这世上对基督忠心,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便得奖赏。这些奖赏到时就会在主耶稣来临地上建立他的国度时显明出来。那时候,忠心和不忠的人的结局将会清楚展现。

    六15圣经学者还没一致地同意,在本节和下一节的代名词是指父神,还是指主耶稣基督。就字面义而论,本节似乎是指主耶稣,因为他肯定地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一七14),在另一方面,第16节似乎特别是指父神。

    无论如何,本节的意思看来就是这样的:当主耶稣基督来临统治世界时,人便知道他就是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一位,这样的显现表明他就是那真王。在保罗写信给提摩太的时候,主耶稣是那被拒绝的一位,他今日仍是被拒绝。但将来有一天,他就会清楚显明他是超乎所有王者的君王,并且他就是那些称为主的统治者之主。

    可称颂的不单是指值得称赞,也是指他自己满有一切祝福的。

    六16在主耶稣显现的时候,人们也会知道神是独一不死的或不朽的神,就是说他是唯一自有永有的神。天使的不死是神授与的,而复活时,信徒也得着不能朽坏的身体(林前一五53、54);但神的不死是他自有的。

    跟着神就被形容为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这是说环绕着神宝座的光亮、闪耀的荣光。人的肉体状况只会在这光辉下溶化,而那些在神的爱子里被接纳和在基督里完全的人,才能接近神,不被毁灭。

    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神的本体。在旧约,人看见称为神的显现之神的形象;在新约,神已完全地以他的爱子主耶稣基督之身体显示他自己。

    然而,肉眼不能看见神,这是正确的事实。

    对于神,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是他的,而保罗将这荣耀归给神,作为他对提摩太的吩咐的结语。

    六17较早时保罗曾详细讲述有关想要成为富有的人,现在他论述那些已经富足的人。提摩太应嘱咐他们不要自高,这是财富的一样引诱。他们倾向于看不起那些没有很多金钱的人,认为他们是笨拙的、无教养的和不聪明的。这个当然未必真实。发大财并不是新约里神祝福的特征,与旧约时不同。在律法之下,财富是神悦纳的象征;然而在新的时代,苦难才是大祝福。

    富足的人不应倚靠「无定的钱财」。钱财有方法生一对翼飞走。某些资源能给我们安全的感觉,然而在世上唯一可靠的东西是神的话。

    所以,富足的人被劝诫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钱财其中一个大网罗是这样的:我们很难拥有而又不倚靠钱财,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形式的拜偶像。拜偶像的事否定了神是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本节中的这句话不是对过奢华生活的人的一个宽恕,而是直接地说神是所有真享乐的源头,物质的一切不能产生这样的福分。

    六18基督徒被提醒,他所拥有的钱财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交给他的。他是一个管家,他有责任为神的荣耀和他的同伴之好处使用金钱,用来行善,并且甘心施舍给有需要的人。

    卫斯理约翰的人生之道是这样的:「尽你所能的行所有善事,尽你所能的方法,尽你所能的途径,在所有你到的地方,在所有你能拿出的时间,为所有你遇见的人行善,每时每刻都要这样行善。」

    甘心施舍表达这样的概念:每当主有指示时,应随时使用钱财。

    六19本节强调这样的真理:我们可在此生中用我们的财物,使我们能收割真正的生命。藉着今世用我们的金钱在主的事工上,便能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以此方法,我们就能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六20现在我们来看保罗对提摩太最后的劝告。他被鼓励要保守所托付给他的事。这可能是指基督真道的道理。这与提摩太的灵性或他的救恩问题无关,而是关乎神恩惠的福音真理。象将金钱存放在银行般,真理交托给提摩太叫他保存「完全、完整、不受损害」。

    他要提防躲避世俗的虚谈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世俗的虚谈或闲谈是讲一些没有建设性的空谈。

    保罗知道提摩太会遇上很多看来是真知灼见,但其实是违反基督启示的教训。慕尔主教写道:

    保罗时代的诺斯底主义者声称,他们带领自己的门徒,经过一般信徒的普通群体,进到一个高超的和受恩宠的圈子。他们要认识存在的神秘意义,而他们要藉这认识从世俗事情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自由地漫游灵体的世界。(注25)

    提摩太要转离这类的教训。

    在我们的时代,这首先是指错误的邪教,例如基督教科学会。这体系的宗教声称其信徒在性质上是基督徒;又声称他们有真学问。但事实上是似是而非的,即不是属基督的,也不是什么科学!

    本节也可以应用在很多形式的自然科学里(注26),就象我们今天的学校所教导的。事实上,科学没有任何真的发现是与圣经相违的,因为写圣经的这位神,亲自将科学的秘密放在宇宙中。但很多所谓科学的事,其实不是什么,只是未证实的理论。任何这些违反圣经的假设,都应该被抛弃。

    六21保罗知道有好些自称为基督徒的,已接纳这些错误的教训,并且已偏离了真道。结尾的几节经文将一些大危机如智慧主义、理性主义、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并所有其它主义都放在我们眼前。这些主义或是轻视基督,或是冲淡基督的道理。

    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这祝福是保罗的「商标」,因为只有神的恩惠才能保守他的百姓在「狭路」上走过。阿们。

    评注教牧书信简介

    1伯恩斯,(A.Barnes),NotesontheNewTestament:Thessalonians,Timothy,Titus,Philemon,页289。

    提摩太前书

    1(简介)节录自L'EgliseChretienne,页95,苏理曼(G.Salmon),A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BooksoftheNewTestament,页413。

    2(一8)金尔(G.King),ALeaderLed,页25。

    3(一16)凯理(W.Kelly),AnExpositionoftheTwoEpistlestoTimothy,页22。

    4(一19)史咸顿(H.Smith),出处不详。

    5(一20)希腊字blasphemeo(诽谤,亵渎)用在神和人两者,英文的转化字只是形容神和圣物。

    6(二9)屈梭多模(J.Chrysostom),由普林姆(A.Plummer)引述,ThePastoralEpistles,页101。

    7(二15)李尼(Lilley),出处不详。

    8(三2)持这观念的基督徒强调,长老对一个女人的忠心在希腊文的结构里暗示了:aone-woman-kind-of-man(只有一个女人的那类男人)。

    9(三3)因为执事必须不是贪财的人(三8),看来保罗不似删除了这个特性,作为担负更多责任的长老的条件。

    10(三11)可能在这早期时代,仍没有女人在教会当这职务。参看RyrieStudyBible,NKJV,页1850。

    11(三16)达秘(J.N.Darby),NotesofaLectureonTitus2:11-14,TheCollectedWritingsofJ.N.Darby,VII:333。

    12(三16)神、基督、圣灵等神圣之名在古代的手抄本是简写的。希腊字神的简写看来好象在who(即「谁」)这字上,加一划短平划,用以分辨theta和omicron和其它在这字上有划的字,以表示这是一个简写字。手抄本用不同的God(即「神」)字(传统文本和主要文本)或who(NU文本)和which。我们接受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所用的传统和主要手抄本的用法。

    13(四3)艾蒂夫人(M.B.Eddy),ScienceandHealthwithKeytotheScriptures,页64,65。

    14(四10)批判性(NU)文本认为是这样的:「我们劳苦并力争。」

    15(四12)金尔(King),Leader,页79。

    16(五4)最古老和主要的手抄本没有「好的和」在「可悦纳的」之前,简短的读法无疑是较贴近原文。

    17(五16)本节在NU文本中省略了信主的男人一句。这可能是意外,看来保罗不会写下,照顾这些寡妇只是信主的妇女的责任。

    18(六4)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Paul'sEpistlestotheThessalonians,toTimothy,toTitusandtoPhilemon,页700。

    19(六5)同上,页701、702。

    20(六5)NU文本省略这句子。

    21(六7)白斯(Bates),出处不详。

    22(六9)伯恩斯(A.Barnes),NotesontheNewTestament:Thessalonians,Timothy,Titus,Philemon,页199。

    23(六10)赖尔(J.C.Ryle),PracticalReligion,页215。

    24(六10)择自有关已故的HowardHughes的新闻报导。

    25(六20)慕尔(H.C.G.Moule),StudiesinIITimothy,页91。

    26(六20)拉丁文Scientia一字简单地是指「知识」,现在英文的转化字「科学」(Science)(1611版本),意义比较狭窄,所以新英王钦定本有所更改。

    
新约 提摩太后书
    简介

    「给提摩太第二封书信……是他(保罗)的心迹的表达。他在巴勒斯坦以外,在神的带领下,已创立和建造神在地上的教会。写这信时,已看见教会的失败,并他们离弃他原先所建立的原则。」~达秘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名人最后的遗言常被那些爱慕他们之人怀念。虽然提摩太后书并不包含保罗最后的遗言,但这是保罗写给基督徒最后为人知的作品。作品的原稿寄给提摩太,他疼爱的年轻助手。

    坐在阴暗的罗马监牢中,天花只得一孔光线透下,正等候处斩。这位属灵有智慧又有慈悲心肠的使徒,现在已经老了,他为神奔走这又长又艰辛的竞赛后筋疲力竭了。他拿着笔写信给他曾经教导过的提摩太,呼吁他要在真理和生命上站立得稳。

    象很多「续集」书信一般,提摩太后书继续讲述假师傅和末世离道反教的事。人不能不想到很多对提摩太后书的真实性的激烈攻击(彼得后书更甚),都是来自不信的宗教领袖,他们自己犯上披着宗教外衣之罪,正就是保罗预先警告我们要提防的(三1~9)。

    无论人们怎样说,提摩太后书是非常有需要的,也是很可靠的!

    贰.作者

    参看教牧书信的简介,作为提摩太后书作者的探讨。

    叁.写作日期

    提摩太后书是在狱中写的(据传说是罗马的Mamertime监狱,现在仍开放给游客参观)。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保罗不能被扔进狮子坑或被钉十字架,但却可以「被赐」用刀斩首行刑。因为他在尼禄(死于主后68年6月8日)统治时被杀,提摩太后书的成书日期很可能是在主后六十七年秋天和六十八年春天之间。

    肆.主题

    提摩太后书的主题正好在二章15节说明了:「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对比提摩太前书强调集体的和会众的行为,这里却突出个人的责任和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分述这主题:「在集体失败中的个人责任」。

    本书信记载挂名的教会有很多集体性的失败实例,包括显着的偏离真道和真理。这些怎样影响信徒个人呢?他是否因此要找藉囗,不持守真理和不过敬虔的生活呢?提摩太后书坚决的答案是:不!「你当竭力在神面前……。」

    巴比伦王宫里的年轻但以理之处境说明了这点(但一)。因为以色列人长期作恶,但以理和其它人被尼布甲尼撒王捉拿带往巴比伦去。他们被褫夺犹太宗教的所有外在方式――献祭、祭司职分、圣殿朝拜等。事实上,这些很快便在数年后耶路撒冷被毁不久完全被禁止了,而整个以色列国也被俘虏了。但以理是否因此可以对自己说:「我最好还是忘记律法和先知,好让自己适应在巴比伦这里的习俗、标准和道德行为?」历史记载在这逆境中,他的信心生命显示出光亮闪耀的答案。

    所以,提摩太后书的信息是对神个别的儿女说的,他们发觉现今教会集体的见证,与新约当初的简朴和圣洁相距甚远,他或她仍有责任「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提后三12)。

    大纲

    壹.向提摩太问候(一1~5)

    贰.对提摩太的劝诫(一6~二13)

    一.关于忠心(一6~18)

    二.关于忍耐(二1~13)

    叁.忠心相对离道反教(二14~四8)

    一.对基督信仰的忠心(二14~26)

    二.将要来临的离道反教(三1~13)

    三.在离道反教下属神的人的资源(三14~四8)

    肆.个人的请求和短评(四9~22)

    
新约 提摩太后书注释
    壹.向提摩太问候(一1~5)

    一1保罗在书信的起头介绍自己是基督耶稣的使徒。他是奉荣耀之主的差遣作这特别事奉的。这任命并不是藉人或由人,而是直接从神旨意而来。保罗也讲述他成为使徒,是照着在基督耶稣里生命的应许的。神已赐下应许,凡所有相信基督耶稣的人都得着永远的生命。保罗奉召成为使徒与这应许是和谐一致的。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应许,就没有需要象保罗这样的使徒了。

    温尼这样说:「按照神自亘古以来的计划,那在基督耶稣里的生命要赐给我们,保罗成为使徒正与这计划一致。」(注1)

    费保罗详细解释本书信里生命的五个指向:一1,生命的应许;一10,生命的彰显,二11,生命的参与;三12,生命的模式;和四1,生命的目的。

    一2提摩太被称为亲爱的儿子。这不能确说提摩太真的藉着保罗的传道而悔改,他们第一次有记录的相遇是在使徒行传十六章1节,那时提摩太在保罗来到路司得之前已是一个门徒了。在任何情况下,使徒保罗都以他为在基督真道里的亲爱的儿子。

    象提摩太前书一样,保罗的问安包括恩惠、怜悯和平安。提摩太前书的注释指出,当保罗写信给教会,他特别盼期有恩惠,有平安;当他写信给提摩太,他却加了怜悯这词。金尔认为恩惠是每样事奉都需要的,怜悯是每次失败后所需的,平安是每个景况所需的。另外一些人就这样说:「恩惠是给不当给的人,怜悯是给无助的人,而平安是给不安宁的人。」何义博认为怜悯的意思是:「神自主的和自发的爱和恩慈,使他用同情和温柔的爱来对待那些可怜和受困苦的人。」(注2)

    祝福是从父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来的,这是保罗另一次尊敬子如同尊敬父。

    一3保罗以他特有的风格,进而说出感谢的话。我们读到这话时,应记着他是在罗马监牢里写信的,他是为传道和福音的缘故被囚,现在又被视为一个普通罪犯。基督信仰被罗马政府积极地压制,很多信徒已殉道了。尽管有这些逆境,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以「我感谢神」这几个字开始。

    使徒保罗现在凭一颗清洁的良心事奉神,象他的祖先犹太人所作的一样。虽然他的祖先不是基督徒,但他们都是永生神的信徒。他们敬拜他又寻求事奉他的机会,象保罗在使徒行传二十三章6节所说,他们持守「盼望死人复活」,这就是保罗在使徒行传二十六章6节和7节上,再说这事的原因:「现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指望神向我们祖宗所应许的。这应许,我们十二个支派,昼夜切切的事奉神,都指望得着。」

    所以保罗讲述他为神的事奉,是按着他列祖的榜样。他用事奉(注3)这词暗示忠心和效忠之意。他承认神是真神。

    接着保罗讲述他在祈祷的时候,不住的昼夜想念提摩太。当这个伟大的使徒在祈祷中对主说话时,他会提到他亲爱的年轻同工,并且将他的名字带到神宝座前祈求。保罗知道他自己事奉的时间快要结束了。从人来说,他知道提摩太会孤单地为基督作见证,也知道他将遇到的困难,所以不断地为这年轻的真道战士祈祷。

    一4提摩太读这些话时会何等感动啊!使徒保罗有慕尔所说的「思乡渴望」想要见提摩太,这肯定是独特的爱和尊重的标志,且滔滔地说出保罗的和蔼、亲切和谦卑。

    或许,在他们最后分离时提摩太大哭起来了,他的眼泪在他的前辈同工心坎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义博说,这时保罗已被罗马的警卫或兵丁(注4)弄得「支离破碎」了,但保罗仍不忘记,现在他很渴望与提摩太再次见面,以至他可以满心快乐。他不因那些眼泪而怪责提摩太,他不认为这是属肉体的,或者认为不应在基督信仰的感情中存在。朱伟慈常这样说:「无泪的心永不能成为爱的使者,当我们的同情心不再砰然跳动时,我们就再不是爱的仆人了。」

    一5保罗曾用不同的方法提醒提摩太关于无伪之信,他的信是亲切的、真实的和不戴假面具的。(注5)

    然而,提摩太不是他家族中第一个得救的人,显然他的犹太籍外祖母罗以已经听过救恩的好消息,并且已接受了主耶稣就是弥赛亚。她的女儿友尼基,也是个犹太妇女(徒一六1),是个基督徒。在这样的情况下,提摩太已认识基督真道的伟大真理,而他代表了这信靠救主家族的第三代。圣经没有记载提摩太的父亲是否已悔改信主。

    虽然救恩是不能从信主的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但肯定圣经有一套关于家庭的原则。很明显神喜欢拯救整个家庭,他的旨意是不遗忘任何一个家里的成员。

    请注意这信被形容为居住在罗以和友尼基心里,不是个偶然的访客,而是个久居在那里的住客。保罗深信这也在提摩太的心里,尽管提摩太面对巨大的信心的试炼,他仍须要保持一个真信心。

    贰.对提摩太的劝诫(一6~二13)

    一.关于忠心(一6~18)

    一6因为他的敬虔家庭背景和他自己的信心,提摩太被提醒,好使神给他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这里没有告诉我们神给的恩赐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指圣灵,其它人认为是为某种形式的基督徒事工所赐下的一些特别能力,例如传福音、牧师或教师的恩赐。很清楚,提摩太已被呼召参与基督的事工,并且已得着一些特别的才能。这里他被鼓励燃起恩赐成为生命之火,他不应为了周围环境的普遍失败而气馁,也不应以主的事奉为专职而已,养成贪好舒适的习惯。他要更多更多专心运用恩赐,在日子一天比一天黑暗时更应如此。

    这恩赐是藉使徒按手赐给提摩太的。不要与今天惯用的圣职按立仪式混淆,本节的意思是──恩赐真的在保罗按手时赐给提摩太,使徒保罗就是恩赐赐下的媒介。

    问题立刻出现:「这事今天是否仍会发生呢?」答案是:不会了。作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蒙赐按手传授恩赐的能力。因为今天我们没有同样性质和意义的使徒存在,所以我们不再有能力行使徒的神迹。

    本节应与提摩太前书一章18节和四章14节放在一起研习。把三节经文放在一起,我们发现以下如温尼所观察的程序。藉先知所说的话,保罗被引导来到提摩太面前,提拔他作特别的事奉。藉着使徒正式的行动,主赐给提摩太恩赐;长老们藉他们的按手,同证主已作的事情。后者的行动不是按立的仪式,藉以授予恩赐或教牧之职。(注6)

    或者,象史道克结论说:「恩赐是『透过』保罗的手,『偕同』长老们的手一同来的。」

    一7保罗面对自己的殉道,就花了些时间提醒提摩太,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或是懦弱的心。我们不可惧怕或怯弱。

    但神已给我们刚强的心,我们有无穷的力量可以运用。藉着圣灵的能力,信徒可以勇敢地事奉,坚强地忍耐,超然地忍受痛苦。如果有需要的话,光荣地接受死亡。

    神也给了我们仁爱的心,这是因为我们爱神,所以没有惧怕。而且神使我们愿意为基督的缘故献上自己,无论代价有多大。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同伴,在忍受各样的**时能以恩慈回报人。

    最后,神已给我们谨守的心,或守纪律的心。谨守的心一语不完全表达那意思。这提示基督徒应常常头脑清醒,不要造成精神崩溃或其它精神病。本节常误用来教导,与主亲近的基督徒永不会沾上任何精神疾病,但这不是圣经的教训。很多精神病可能源自内在的软弱,另外也有很多是一些身体状态的结果,与任何个人属灵的生命无关。

    本节所教导的是,神已给我们自制自主的灵,我们要谨慎地运用,不要轻率地、急忙地、愚蠢地作出行动。无论我们的环境是如何的恶劣,我们应保持平衡的判断力和清醒的行动。

    一8提摩太被劝导不要以……为耻。在第12节,保罗说他不以为耻,最后在第16节,我们知道阿尼色弗也不以为耻。

    那时候传福音是一罪行。那些试图公开地为主和救主作见证的人,都备受**。但这些事都不应使提摩太畏缩,他不应以福音为耻;就算福音包含了受苦,他也不应以下在监牢里的保罗为耻。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基督徒背弃了他,无疑他们怕被认出与他一起会招致**,甚至可能丧命。

    提摩太被劝导为福音同受苦难,而且要按神的能力忍受。他不应试图逃避任何与福音有关的羞辱,却要与保罗一同忍受这些羞辱。

    一9使徒保罗一直鼓励提摩太要热心(6、7节)和有勇气(8节),现在保罗解释为什么这是唯一合理和要有的态度。答案在神以奇妙的恩典对待我们的事实上找到。首先,他救了我们。这是指他从罪的刑罚中释放了我们。他不断地从罪的权势中释放我们,在将来某一天,他要从罪的面前释放我们;同样他已从世界和撒但手中救了我们,使我们得着自由。

    况且,神已用圣召召我们,他不但从摩鬼手中释放了我们,而且给予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所有天上的属灵祝福。基督徒神圣的呼召在以弗所书第一至三章有很详细的叙述。尤其是在第一章里,我们认识到藉着他的血,我们被拣选、被预定、被收纳成为儿子、被神爱子接纳、被救赎、被宽恕、得着圣灵为印记、被赐下继承产业的确据。(除了这圣召之外,我们也有从上面来的呼召,腓三14;和天召,来三1。)

    这救恩和呼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就是说,是藉神的恩典赐下的。这是指我们不配得着的,配得的刚刚相反;我们不能赚取,也不能找着,是神白白地赐给我们的,不须任何条件或金钱。

    这点可进一步解释:按他的旨意和恩典。为什么神那么爱不敬虔的罪人,以至他愿意差他的独生子来为他们死呢?为什么他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从地狱中拯救他们,又将他们带往天上,使他们与他永远同在呢?唯一可能的答案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他行事的理由与我们无干,他愿意赐下他自己的大爱,他爱我们只因为他爱我们!

    他的恩惠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在远古时候,神已经决定了这个奇妙的救赎计划,藉着他亲爱的儿子之代赎工作,拯救有罪的人。他定意要凡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的人都得永生。我们藉以得救的方法不但在我们出生之前已计划好了,而且在万古之先已有了。

    一10这个在亘古已设计的福音,在时光流域中表明出来。福音藉着我们救主基督耶稣的显现,才表明出来。他在肉身的日子,公开传讲救恩的好信息,教导人他必须死去、被埋葬、从死里复活,以致神可以公义地拯救不敬虔的罪人。

    他把死废去。但这是什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死仍然存在。意思是这样,他宣告了死的无效,或使死的任命不能再有效。在基督复活之前,死亡象一位残酷的暴君统治世人,是个非常恐怖的敌人。对死亡的害怕使人受束缚。但主耶稣的复活是一个信约,保证所有相信他的人将会从死里复活,不再有死亡,这就是他宣告了死之无效的意义。他剥夺了死的毒勾。现在死亡反成了神信息的使者,将信徒的灵魂送到天上;死亡是我们的仆人,而不是我们的主人了。

    主耶稣不但已宣告死亡作废了,他也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在旧约时代,大多数人对死后生命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清。他们说死去的亲人会在阴间,简单地说是指分离的灵魂之不可看见的状态。虽然他们有一个属天的盼望为他们存留,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不甚了解这是怎么样的。

    由于基督的来临,我们在这问题可有较清楚的认识。例如我们知道当信徒死了,他的灵魂会离开身体,与基督同在,这是好得无比的。他离开身体,归回主的家,他在一切的丰富中进入永生。

    基督不但将生命彰显出来,而且也使这生命不能坏。不能坏是指复活的身体。我们读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3节:「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我们知道就算身体葬在墓穴里化为尘土,但在基督再来的时候,这样的身体会从墓地复活过来,成为一个与主耶稣基督相似的荣耀的身体。旧约诸圣徒都没有这知识,这是藉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显现,表明给我们看的。

    一11为了宣扬这荣耀的福音,保罗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作传道的是作使者,他的功能是公开地传讲信息。作使徒是作个由神差遣,由神装备和由神加力量的人。作师傅是作个教导人思想和信仰的人,他以令人易明的方式解释真理,使其它人可以用信心和顺服回应。外邦人的(注7)强调他对非犹太国的特别职事。

    一12因为保罗忠心地履行责任,以致他受牢狱和孤独之苦。他从未曾迟疑去宣布神的真理,也没有因惧怕个人的安全而闭囗不言。现在他已经被捕入狱了,他仍没有后悔,他不以为耻辱;而提摩太也不要以此为耻辱。虽然保罗不能肯定他的个人安全,但他却完全肯定他所信的是谁;虽然罗马政府可以处死使徒保罗,但他们却不能触及他的主。保罗知道他所信的是大能的主。他能做些什么?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评注家就保罗在这里所指的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是他灵魂的得救,另一些人以为是福音。即是说,虽然使徒保罗自己可能被处死,但福音是不能受阻的,愈多人试图反对福音,福音就愈兴旺。

    或许我们还是从广义看这句说话。保罗明白整件事都得到最好的关顾,就算他要面对死亡,他也是没有疑惑的。耶稣基督是他的全能主,有他同在就没有失败,也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保罗的得救是肯定的,他在世上为基督所作的事奉最终都必然成功。

    那日是保罗喜欢用的措辞,指主耶稣基督的来临,严谨地说是指基督的审判台。那时所有为基督作的事奉都会受到检查,神在他的恩慈下将会赏赐忠心的人。

    一13本节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提摩太被激励要守着那纯正话语的规模。他不仅要对神话语的真理尽忠,也要坚守传达这真理的辞句。或者举一个例子可能有帮助。在我们的时代,有时有些人提议我们应该放弃象「重生」或「耶稣的宝血」之类的古老表达方式。人总是想用更有时代感的语言,但这里有一点微妙的危险,就是在放弃圣经模式的词句时,人经常也放弃这些词句所传达的真理,所以,提摩太应守着那健全话语的真正规模。

    但是,本节也可以解作:保罗的话用来作提摩太的榜样或规模。提摩太后来教训人的一切道理,都应与他所领受的在纲要上一致。在执行他的职事时,提摩太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行事。信心不仅是指信赖,也指倚靠;爱心不仅包括对神的爱心,也包括对我们同伴信徒和对周围堕落世人的爱心。

    一14善道是指福音。救赎大爱的信息已交托或委付给提摩太了,他不可在其上加添什么,也不可用任何方法改良。他的责任是藉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守着。当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他觉察到偏离真道的蔓延情况,正在威胁着教会,从不同方向来的攻击要打击基督的真道。提摩太受警诫要守着神的话语,他靠着自己的力量或许不能这样作,但那内住的圣灵会供应所有他作这职事所需的一切。

    一15当保罗提到乌云在教会之上结集时,他也想起在亚西亚的基督徒怎样离弃他。因为写这封信的时候,提摩太可能身在以弗所,他完全知道使徒保罗所写的是什么事。

    显然,当在亚西亚的基督徒知道保罗已经被捕入狱时,他们便与保罗割断关系。他们在他正需要他们时弃绝他,很可能他们的理由是为了安全问题而害怕起来。那时,罗马政府正严密注意那些试图广传基督道理的人,使徒保罗是传播基督信仰着名的表表者之一,任何人胆敢公然接触他,都被即时标记为同情这道的人。

    这里既没有说、也没有暗示这些基督徒离弃了主或教会,但无论如何,在这危急关头舍保罗而去,是懦弱和无信心的表现。

    或者腓吉路和黑摩其尼是与保罗割断关系之行动的代表人,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带来了永远的羞耻,并在与基督仆人的关系上也带来了基督的责备。金尔的意见是这样的:「他们不能不沾上丑恶的名,但其实他们应该可以对自己丑恶的性格帮上一个忙的。」

    一16至于阿尼色弗的事,有两派讲法。一些人认为他也离弃了保罗,这是使徒祈求主怜悯他的原因;另一些人觉得他是令保罗畅快的例子,与刚才形容的那些人不同。我们相信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保罗求主怜悯阿尼色弗一家的人。根据马太福音五章7节,怜悯要为那些悯人的人作出报偿。我们不知道阿尼色弗怎样使保罗畅快,或许,他带了食物和衣服来到又潮湿又阴暗的罗马监牢。无论怎样,他不以保罗在狱中为耻,个人安全的问题不能阻止他在有需要时帮助朋友。

    朱伟慈很优美地表达这分情愫:

    这是阿尼色弗在性格上很优美的特征,在保罗的说话里表露无遗:「他不以我的锁链为耻。」……人的锁链经常将朋友的圈子缩小,贫穷的锁链使很多人远离,被离弃的锁链也是如此。当人名气甚高,他的朋友自然多;当他开始戴上锁链时,朋友便渐渐远离。但清晨凉风的使者喜爱在垂夜的幽暗里登临,他们喜爱在意志消沉的地方服侍,在镣铐沉沉地压着灵魂之处事奉:「他……不以我的锁链为耻。」锁链真的很有魔力,催促阿尼色弗的脚步,加快他的事奉。(注8)

    本节有时误用来支持为死人祈求,论点是这样的。阿尼色弗在保罗写这封信时已经死了,而保罗又求神怜悯他。其实这里一点儿也没有暗示阿尼色弗已死,这样说的人是随意胡言乱语,他们拿着一根草就想游往反对圣经的彼岸。

    一17当阿尼色弗在罗马的时候,他最少有三个选择。第一,他可以逃避与基督徒的任何接触;第二,他可以秘密地与信徒交通;最后,他可以放胆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下,探望在狱中的保罗,这会使他直接地与罗马权力当局碰上。为了永恒的好处,他选择了最后的方策。他殷勤的找保罗,并且找着了。

    一18使徒保罗祈求,愿这忠心的朋友在那再来之一日得主的怜悯。怜悯这里用作赏赐的意思。如前文说过,那日指进行赏赐的时候,是基督的审判台来临之时。

    在本章的尾声,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阿尼色弗在以弗所怎样多方的服侍保罗。

    二.关于忍耐(二1~13)

    二1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是指靠着他恩典供应的力量,变得有勇气,忠心地继续在主所厚赐的能力下事奉他。这能力是透过与他联合而自然地得着的。

    二2提摩太不但要刚强,他也要使别人的灵魂刚强起来。他从保罗那里领受的属灵教训,有责任再传给别人。保罗很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情景去。他曾忠心地在许多见证人面前教导提摩太。提摩太自己事奉的日子不算长久,但也应将事工交付给别人,使他们能以师傅的身分继续这事工。

    本节不支持使徒继承的观念,也不支持现今实行的圣职按立礼。但是很明显,主指示教会要由有恩赐的教师来接续事奉。

    有些人经常指出本节包括四代的信徒:

    1.使徒保罗;

    2.提摩太和许多见证人;

    3.忠心的人;

    4.其它信徒。

    经文强调每个信徒传福音的重要。如果每个信徒真正地实行自己的本分,福音便可在一代之间传遍这世界了。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设,忽略了人意志的乖谬,和世界各宗教派别的敌对「传道」工作和其它阻碍。然而正确地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基督徒能做到比现在更优胜的事奉。

    请注意,提摩太要交托真理给忠心的人,就是那些本身可信靠的信徒。这些信徒也要教导别人真理,这样在教导事工上,我们便能预期有所成了。

    二3有些人指保罗常用一系列的明喻手法,本章形容提摩太是:(1)儿子(1节);(2)精兵(3,4节);(3)在场上比武的(5节);(4)农夫(6节),(5)工人(15节);(6)器皿(21节);(7)仆人(24节)。

    好象基督耶稣的精兵,提摩太要忍受(注9)痛苦和苦难(保罗自己所忍受的苦难,见林后一一23~29)。

    二4本节所描述的精兵,正在忙于执行任务,不但如此,他也是在酣战之中。在此严峻的环境下,没有精兵会将世务缠身的。

    这是否指那些作主事工的人,不应参与世俗的职务呢?肯定不是!保罗本身在传福音和建立教会的时候是一个造帐棚的人,他见证自己用手供给自己的需要。

    本节强调缠身一词,精兵必须不要让世俗的事务成为生存的主要目的。例如他必须不让获得食物和衣服为生命的主要目标。对基督的事奉必须常占有一个显着重要的地位,而与生活有关的事情当只视为一些背景而已。凯理说:「将自己缠于生活的事务上,真正的意思是放弃与世界割离的原则,以一个热心合夥人的形式,参与生命外围的事情」。(注10)

    当值的精兵要常准备听候总部的差遣,他的期望是令招他当兵的人喜悦。信徒当然都已被主招募入伍了,而我们对他的爱应使我们不着紧这世上的事。

    二5比喻转换了,现在是在场上比武的运动员。为了要得着奖赏,他必须遵守运动的规矩,作基督徒事奉的也要如此。有多少人在到达终点之前放弃呢?要被取消资格呢?都因为他们没有完全顺服神的话!

    基督徒事奉的规矩是什么?(1)基督徒必须攻克己身(林前九27);(2)他必定不可用肉体的兵器,而要用属灵的兵器(林后一○4);(3)他必须保存自己洁净;(4)他必须不可争竞,却要忍耐。

    有些人说:「闲暇的基督徒在字义上是矛盾的,基督徒的整个生命应该是在每时每刻每一个生活圈子里,尽全力活出他的基督信仰。」

    二6劳力的农夫,理当先得粮食。根据公平的原则,那些用劳力种植粮食的人,有优先权分享成果。

    这是用来鼓励提摩太的,怕他在为主工作的努力上意志消沉。这些辛劳不会落空。虽然很多人在将来的日子参与收割的工作,但提摩太爱心的劳苦,不会不为人知。事实上,他会先得从他劳力而成的果实。

    二7这三个基督徒事奉的比喻,有比表面更深的意义。提摩太受劝诫,要思想、默念这些比喻。当他这样做时,保罗祈求(注11)主必给他聪明,他会明白基督徒事奉就好象战争、竞赛和耕种。每一个职业都有其责任,也有其奖赏。

    二8这时候,保罗在他一番鼓励年轻提摩太的话语中,来到高峰。他说到主耶稣的榜样,此后再没有别的可比了。他的榜样是受苦的榜样,随后而来的是荣耀。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他从死里复活,正合他我所传的福音。这意思不是叫提摩太记念与主耶稣有关的某些事情,而是记着他的位格,他是那位从死里复活的。

    一方面,本节是保罗所传的福音之纲要,关键的一点是这福音是救主复活的福音。何义博这样说:「摆在提摩太眼前的,不是钉死的耶稣的形象,而是复活主的形象。」(注12)

    大卫的后裔这措辞简单地说出耶稣是基督,大卫的子孙,神的弥赛亚的应许应验在他身上。

    常常记念救主的位格和工作,对所有想事奉他的人是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面对苦难和死亡的人。记着主耶稣也是透过十字架和坟墓,得着天上的荣耀。他们藉此大受鼓励。

    二9为了宣扬第8节所述的福音,保罗现在被锁在罗马的监狱中,别人都以为他是个犯人,是个罪犯。有很多事令人沮丧,不仅罗马政府设法要处死他,一些自己的基督徒朋友也背弃他。

    然而尽管有这些苦况,保罗喜乐的灵飞升,高于牢笼的四壁。当他记起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时,便忘记了他的忧愁景况。蓝斯基说得好:「使徒保罗生命的声音可能被所流的血覆盖了,但他的主透过他所说的话,仍在这辽阔的世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响。」世上任何军队都不能阻挡神的话向前进发,就好象人要阻挡雨或雪从天降下(赛五五10、11)一样不可能。夏维说:

    靠着不能阻挡的神的力量,福音凯旋地急速前进,就算卫道者下狱和殉难,福音也前进无阻。人死,但基督和他的福音仍活着,胜利凯歌仍代代奏响。(注13)

    二10因为福音有不能被阻挡的本质,所以保罗愿意为选民凡事忍耐。选民这里是指所有被神拣选永远得救的人。圣经确是说神拣选人使人得救,但从来没有说他拣选一些人叫他们受咒诅。那些得救的人是藉神主权的恩典得救;那些失丧的人是因自己故意的选择而失丧。

    人不能就拣选的道理与神争辩,这道理只不过是说神是神,是那施行恩典、公平、公义和爱的宇宙主宰。他作事从来不会不公平或不仁慈的,但他却常对完全不配得的人展示恩慈。

    使徒保罗知道,他藉着为福音受苦,有人的灵魂会得救,这些灵魂有一日会得着基督耶稣里永远的荣耀。罪人藉神的恩典得救,又与基督耶稣一同得荣耀之异象,充足地激励保罗去忍受所有苦难。在受苦上,我们记起敬虔的卢德福的说话:(注14)

    啊!若有一灵魂从我事奉的城而来

    与我相遇在神的右边,

    我的天堂就是两个天堂,

    在以马内利地。

    二11本节至13节被一些人认为是来自早期的基督徒诗歌。是对是错,肯定也勾划出人与主耶稣基督的关系的一些不变原则。何义博写道:「这些精髓说话的主要真理是这样的:在基督里的信心使信徒在各事上认定他,但没有信心就使人与他分离。」(注15)这是保罗给提摩太的信的第四句可信的话。

    主要的道理是这样的: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对每个信徒来说这都是真的。从属灵角度看,我们与基督同死的时刻,就是我们信靠他作我们的救主的时候。我们与他同埋葬,从死人中与他同复活;基督死,代替了我们。我们应为自己的罪死,但基督代替我们死了,神就看我们已经与他同死;而我们也必与他同活在天上。

    或者,本节也可以用在那些为基督殉道的人身上;那些至死跟随他的人,同样在复活里也要跟随他。

    二12从某角度看,对所有基督徒这也是正确的。他们忍耐,就也必和基督一同作王。真信心总有恒久的性质。在这事上,所有信徒都要忍耐。

    然而,我们要指出,不是所有人都在同样程度上与基督一同作王。当他来临统治世界,他的圣徒会与他一同回来,分享这管治权,但管治权的范围在乎他们今生生命里所表现的忠心。

    那些不认基督的人,基督也不认他们。这里的意思不是在**下暂时不认救主,象彼得的例子,意思却是永久的和习惯性的不认他。这些字句是用来形容不信者──一些从来不以信心来接受主耶稣的人,将来有一日,主不认那些人,不管他们自称多么虔诚。

    二13本节也是用来形容不信者。杨庭道解释说:「神不能与他自己互相矛盾。如果他对待忠心的人与不忠心的人都是一样的话,这岂不是他的矛盾吗?他的公义是确确实实的,无论我们是怎样的。」(注16)

    本节不应用来教导说:神的信实从神支持那些不信的人的事上表明。事情不是这样。如果人不信,他必仍对自己的本性信实,按所定规的待他们。象温岳达说:「他威严的信实与应许的信实,都是不相伯仲的。」(注17)

    叁.忠心相对离道反教(二14~四8)

    一.对基督信仰的忠心(二14~26)

    二14提摩太要使众人回想这些事,就是第11至13节的事。但保罗所指的众人究竟是那些人呢?他可能概括地指所有提摩太的听众。狭义来说,是指那些介绍奇怪道理的人。这可在余下经文找到证据。他们很显然是一些占有教导和传道岗位的人,所以他们被劝导不可为言语争辩。显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在以弗所,曾就某些字句的专门解释起了争论。他们在神话语的真理上不能建立圣徒,反而损害了一些听见的人的信心。

    杨庭道警告说:

    成为一个神学上偏执的怪人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们专注某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便是了。生命太短暂太匆忙了,不能预留一些空间给浪费精神和心力,又对性格气质没有脾益的事情。

    当世界等候福音得以遍传,我们就不应长久在道理的小路上漫游或狂奔。保持在真道的大道上行走吧!对较重要又真确的事忠心一些吧!着重重要的事,少理不重要的事,不要赶上珊迦和雅亿时代慌忙的人,他们让大道空置,却经行小径。(注18)

    二15提摩太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应努力专注成为无愧的工人。这样他便能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这句话是指正确地处理圣经,是「划定界线」或者象欧尔福所说:「完全没有错误地正确对待真理。」(注19)

    二16世俗的虚谈是一些无关重要、邪恶和无用的教训,对神的子民毫无益处,是应该扬弃的。提摩太没有受意去与这些教训争斗,却受鼓励以藐视的态度对待,甚至不必稍微注意。

    这些虚谈有一种厉害的东西,就是永不静止,总使人进入不敬虔的地步。各种形式的错谬也有这样的特性。那些教导错误道理的人,必须不断加插错谬。这解释了为什么错谬的宗教体系不断地加入新的教条和声明。不用说,这些教义上的错谬愈膨胀,更不敬虔的事就会发生。

    二17邪恶教训的蔓延的方法犹如毒疮。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得很清楚,这致死的疾病在人体内蔓延得很快,在所到的地方都破坏身体的组织。

    毒疮(cancer)也可以变成「坏疽」。(注20)坏疽是指身体部分腐败的肉,将正常的血和养料的供应切断。

    新约其它地方说,邪恶的道理好象酵,如果发散,结果会影响全团。

    有两个人被点名说他们的教训败坏当地教会,就是许米乃和腓理徒。因为他们不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就与其它人一同落在神预备的羞辱之地。

    二18他们错谬的教训在此被暴露了。他们告诉人复活的事已经过去,或许他们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得救,他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活过来。这是他唯一可期望的复活。换句话说,他们将复活灵意化,并且嘲笑身体从坟墓里复活的概念。保罗认为这是对基督信仰的真理一个很严重的威胁。

    史咸顿说:

    如果复活已经过去,那么圣徒在世上已经达至他们最终的境界了,结果教会便不须等待主的来临,丧失教会属天结局的真理,并且舍弃是客旅和寄居者的特性。既然失去了属天的特性,教会就立踞在地上,成为世上改革和政府制度的一部分了。(注21)

    因为破坏了好些人的信心,这些人便为自己带来悲惨的结局,名字不得写在神的生命册上。

    二19当保罗想到许米乃和腓理徒,并他们的错谬教训时,他重新感到教会的黑暗日子快将来临,不信的人已经加入了当地教会。属灵的生命进入了如此的一个低潮,以致很难分辨谁是真正的基督徒,谁是假冒的。基督教世界成为了混合的群众,而最终的混乱破坏性更大。

    在这样的景况下,保罗从确信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得着一些安慰。意思是说,神已建立的一切,他自己会维持,不管在挂名的教会里所发生的一切衰败的事。

    就神坚固的根基,曾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些人提议说,这是指真教会;其它人说是指神的应许,基督的真道,或拣选的道理。但这不就是清楚说,神的根基是指一切主所作的事吗?如果主的话已说出,有谁能敌挡呢?史咸顿说:「人的失败不能毁坏神已立的根基,也不能阻止神完成他已开展的计划……那些属主的人,虽然在群众中被隐藏了,但最终是不会失丧的。」(注22)

    神的根基有两个印记,有神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从神的一面看,主认识谁是他的人。他认识他们,不仅认出他们,也承认又欣赏他们。蓝斯基说他以「合宜的和有效的爱」(注23)认识他们。印记中人的那面是说,凡称呼主名的人,应该离开不义(注24)。换句话说,凡自称是基督徒的人,要以他们圣洁的和敬虔的生活,证明他们所宣称的是真实的。真正的基督徒应该与不公义的事毫无瓜葛。

    印记是拥有权的标记,也是保证物和抵押品的象征。所以神根基上的印记,表示他拥有那些真信徒,并且保证所有已经悔改的人,将会以离开不义来证明他们的新生命的真实。

    二20从这个例证,我们知道大户人家是指基督教世界。广义来说,基督教世界包括了信徒和假冒者──就是那些真正重生的人,和那些只在名义上是基督徒的人。

    金器银器所指的是真正的信徒。

    木器瓦器不是指一般的非信徒,而是特别指那些作恶的人和教导错谬道理,象许米乃和腓理徒(17节)的人。

    请注意与这些器皿有关的一些事。首先,器皿之质地是有其意义的;第二,器皿之用途是各有不同的;最后,器皿最终的结局各有分别。木器瓦器在稍后便被丢弃,但那些金器银器因本身的价值而被保留。

    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两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卑贱的简单来说是指较为不贵重的。若然如此,所有器具都代表真信徒,但有些是用来作最高的目标的,有些是用来作最低的目标的。另一些人觉得贵重的器皿是指象保罗和提摩太那样的人,而卑贱的器皿是指象许米乃和腓理徒那样的人。

    二21这段经文的解释在于人怎样理解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中「卑贱的事」之意思。

    卑贱的事是否指木器和瓦器呢?是否指之前在本章已提到的错谬的教训呢?又或者是一般的恶人呢?

    最正常的意思似乎是指与卑贱的器皿有关的事。提摩太得着指示要将自己与恶人分别出来,尤其是与邪恶的师傅分别出来,例如保罗已提到的许米乃和腓理徒等人。

    提摩太没有得着指示要离开教会,他也没有被劝要离开基督教世界。由于基督教世界包括所有囗称的信徒,除非人放弃他的基督徒的认信,否则是无从这样做的。更实在地说,这是与作恶的人分别出来的问题,并且要免受邪恶道理的染污。

    如果人能保守自己免受邪恶染污,就必作贵重的器皿。神只能在圣洁的事奉上用洁净的器皿,「你们扛抬耶和华器皿的人哪,务要自洁。」(赛五二11)这样的人也会成为圣洁,因为他与邪恶的事分别出来了,作神的事工。他将会合乎主用──所有爱主的人所渴慕的品质。最后,他会预备行各样的善事,随时准备在他的主人吩咐之事上尽忠。

    二22提摩太不但要将自己与邪恶的人分别出来,也要将自己与肉体的私欲分别出来。少年的私欲不单是指肉体的欲望,也是指金钱、名利和享乐的欲望,并且包括自我中心、急躁、骄傲和轻浮。就象我们曾提到,提摩太在这时可能只有三十五岁,所以,少年的私欲不一定指那些与少年人有特殊关系的私欲,而是包括一切不洁净的欲望,会常在主年轻的仆人身上出现,又带他偏离圣洁的和公义的道路。

    提摩太不仅有要逃避的,也有要跟随的。这是一个负面和一个正面的行动。

    他应该追求公义。这简单指他处理同辈的事,无论他们是得救的或是未得救的,他也要以诚实、公正和公平为宗旨。

    信德可能是忠实或完全正直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包括常常依赖主,何义博下定义说:「真挚而有动力地信赖神。」(注25)

    仁爱不但包括对神的爱,也必须包括对弟兄和对世上失丧的罪人的爱。爱常考虑别人的好处,是不自私的。

    和平有和谐并彼此相容的意思。

    这些美德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一同遵守。就象第21节所述,提摩太受警告要与恶人分别出来,所以这里他被教导要与在神面前行为圣洁的基督徒走在一起。他不是要独自地实行基督徒生活的美德,而是在教会整体里成为一个肢体,寻求与同伴一起工作,使教会这身体获益。

    二23在提摩太的事奉过程中,他经常要面对一些多余的和愚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来自无知的和无学识的心,是不会带来真正好处的。这类辩论应被弃绝,因为这等问题只激发起争竞。毋庸置疑,这些问题与基督真道的基础毫无关系,只是一些白费时间和制造混乱和争端的愚蠢问题。

    二24主的仆人这里在字义上是指主的奴仆,这个称号用在一节强调温和与忍耐的经文会很合适。

    虽然主的仆人必须为真理争辩,但是他必须不爱好争竞,说实在一点,他必须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并且用指导人的态度待人,不要只为了争辩得胜。他必须忍耐那些学习迟缓的人,和那些看来不打算接受神话语真理的人。

    二25主的奴仆必须操练温驯,并且以温柔对待那些抵挡的人。一个人拒绝向神的话语屈膝,实在是虐待了他自己的灵魂。这些人需要别人来使他们纳入正道,以免他们继续认同错谬的观念,还以为他们的看法是根据圣经的。

    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首先,这看来似乎有些疑问,就是神是否愿意给这些人赐下悔改的心?事情不是这样。事实上,神正在等候宽恕他们,只要他们来到他面前认罪悔改。神不会从任何人心中收起悔改的心。可是人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呢。

    二26主的仆人可以这样处理犯错的人:他们……可以醒悟,脱离魔鬼的网罗。他们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就是说被他迷惑和毒害了。

    二.将要来临的离道反教(三1~13)

    三1使徒保罗现在向提摩太形容,在主来临之前,世界将会出现的景象。有些人指出跟着的经文所列的罪,与罗马书第一章里形容不道德的人所列述的很相似。显着突出的事就是那些不道德的人的残酷和野蛮行为,会成为那些末世的假基督徒的性格,这是何等重大的事!

    末世这里是指从使徒时代,到基督显现建立他的国度之间的一段日子。

    三2若不察觉专顾或贪爱等词的出现,就很难明白这些经节了。例如在本节的专顾自己和贪爱钱财;在第3节的「不爱良善」字面意思即是「不爱良善的人」;在第4节,我们读到「爱宴乐,不爱神」。

    由本节至第5节,有十九种末世的人的性格出现,我们简单地列述,并用一些同义词来解释:

    专顾自己──自我中心,自满、任性。

    贪爱钱财──贪别人的钱、贪婪。

    自夸──吹牛、满囗大话。

    狂傲──自大、高傲、傲慢。

    谤渎──说人坏话、亵渎、咒骂、污言秽语、鄙视人、侮辱人。

    违背父母──反叛、不孝、不受抑制。

    忘恩负义──不感谢、不欣赏人。

    心不圣洁──不敬虔、污秽、不敬、不存神圣的心。

    三3无亲情──铁石心肠、不近人情的冷酷、无情义。

    不解怨──难宽恕人、拒绝和平、拒绝与人和好。

    好说谗言──散播错误的和恶意的小报告。

    不能自约──不能控制感情、放荡、颓废。

    性情凶暴──野蛮、无原则。

    不爱良善──恨恶好事和好人,极度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善。

    三4卖主卖友──叛逆、反叛。

    任意妄为──不顾后果、固执任性、轻率鲁莽。

    自高自大──吹虚自负、自满。

    爱宴乐、不爱神──爱官能享受,却不爱神。

    三5在外面看来,这些人似乎是虔诚的,他们表白自己信奉基督教,但他们的行为否定了他们所说的。他们不敬虔的行为,表明他们过着表里不一致的生活,他们的生命里没有神的能力。他们在生活上可能有些改革,但从来没有重生,卫慕福的翻译是这样:「他们在理念上敬拜神,但却拒绝敬虔的实意。」同样莫法特说:「虽然他们保持宗教的形式,但他们与宗教的力量丝毫没有关连。」费廉思这样翻译:「他们只有『宗教』的门面,但他们的行为否认宗教的真实。」他们希望虔诚,也同时希望与罪同流(比较启三14~22)。何义博警告说:「这是一个可怕违背基督信仰的描绘──一个假装以基督信仰为名的新异端。」(注26)

    保罗劝提摩太要躲开这等人,脱离前一章所形容的器皿,使自己得以洁净。

    三6在末日堕落的人中,保罗现在说出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就是假宗教的领袖和师傅。这里仔细地描写他们的性格和作事方式,我们可看出这与今天的假宗教没有什么分别。

    首先,我们知道他们偷进并慢慢地爬进人家,这种描述使我们不期然想起蛇类的行动。如果我们揭发他们真正的身分,他们便不会那么成功地走进人的家里。他们用很多精心设计的方法,例如谈论神、谈论圣经和耶稣(可是他们并不相信圣经的教训)。

    跟着,经文说他们牢笼无知妇女。这是一大特色,他们计划在一家的丈夫离去工作或往其它地方去时作家庭探访。历史总是重复又重复的。撒但在伊甸园里来到夏娃面前引诱她,她霸占了丈夫的权利,作了一个原本属她丈夫的决定。撒但的方法仍没有改变,他仍然来到妇女的家中,用假道理教导她们,引她们跌入牢笼。这些妇女是无知的,因为她们比较脆弱和摇摆不定,她们缺乏品格的力量,也缺乏智慧。

    她们被描述为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首先,这里说出,她们有罪疚的担子,在生活当中她们感到缺乏,就在这个重要时刻,邪教的人来了。何等悲哀的事啊,因为真正认识神话语真理的人,却未能更热切地来到这些忧伤的灵魂面前。第二,我们知道她们被各样的私欲引诱。卫慕福认为这是指「被不断反复无常的人所引导」。莫法特称她们为「任性冲动的受造物」。意思似乎是这样,她们意识到她们的罪担甚重,并寻找解脱的方法。她们愿意接受任何象风一般不能猜透的宗教规条,并一切宗教的新玩意。

    三7常常学习一句,并不是指她们不断学习有关主耶稣和神话语的事,而是指她们不断一个又一个的进邪教去,但终久不能明白真道。主耶稣本身就是真理,这些妇女有时看来是那么接近主的,但她们很快便被她们灵魂的敌人俘虏去了,永远不能从救主那里得着那唯一的真理。

    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很多邪教的成员都常说:「我正在学习……」,只囗称那宗教而已。他们永不能坚决地说,他们藉信心在耶稣基督里得着救赎。

    本节也令我们想起,现今在人类努力的国度下的知识大爆炸,过分强调教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趋势;但知识的无底深潭却完全不能带人认识神的真理。

    三8这封书信提到三双人:

    腓吉路和黑摩其尼(一15)──对真道感觉羞耻的人。

    许米乃和腓理徒(二17,18)──在真道上犯下错误的人。

    雅尼和佯庇(三8)──敌挡真道的人。

    在本节里,保罗转过来论述邪教的领袖和师傅,将他们与敌挡摩西的雅尼和佯庇相比。这些是什么人呢?事实上,他们的名字在旧约没有记载过,但一般人认识他们是两个主要的埃及巫师,被法老王召来模仿摩西所行的神迹。

    问题是保罗怎样认识他们的名字。这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犹太人传统不流传他们的名字,那么神启示给保罗知道也很合理。

    重要的是他们以模仿摩西的行为,行类似的神迹来敌挡他。这是邪教者行为的典范。他们以模仿来对抗神的作为,他们有自己的圣经,有自己的一套救恩方法──简而言之,他们在基督信仰的各项上都有所代替,他们轻易地颠倒是非来敌挡神的真理,有时更诉诸巫术。

    这等人的心地坏了,韦阿瑟这样翻译:「他们的心肠坏到核心去了。」他们的心肠扭曲了,贬损和败坏了。

    当受基督真道考验时,他们被认定是可废弃的和伪造的。一个最主要的考验可用在他们身上,就是问一条简单的问题:「耶稣基督是不是神呢?」他们其中很多人试图以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来掩饰他们错谬的道理;但在意义上,他们指的神的儿子,与其它人都是神的儿女是相同的。然而再问「耶稣基督是不是神」时,他们便露出他们的真本色了。他们不但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而且会因别人这样的挑战而时常发怒。基督教科学会、通灵术、基督教普爱会,耶和华见证人会等都是如此。

    三9保罗向提摩太保证,这些假师傅不能再这样敌挡真道。这里的困难是,在每一个年代,他们以各种手段所作的事都很兴旺。在世上似乎没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他们前进!

    这里大概的意思是:每一个错谬的宗教体系最终都会被暴露出来的。邪教体系一个紧接一个,来了又消失。虽然他们看似非常兴盛,也维持日久,但当日子来到,他们的错谬便证实出来。他们带领人到某境界,甚至提供一些改进的规则,但始终都失败,因为没有真正的重生,他们无法让人从惩罚和罪的权势中得自由,也不能使人得生命。

    雅尼和佯庇以他们的法术,在某程度上模仿了摩西。然而,当要从死亡中使人复活,他们完全显得无能为力。这是邪教失败的好例证。

    三10与这些假师傅强烈对比的是保罗的生命和事奉。提摩太得知道,标志着这个神的仆人的九样突出的表现是什么。他紧紧地效法保罗,并且能够证明他就是一个对基督和鬃的话语忠心的人。

    使徒保罗的教训就是要对神的话语尽忠,又对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忠心。他的品行或行为与他所传的信息要一致。他的生命志向是将道德上的和教义上的恶驱除。信心这里是指保罗对神的倚靠,或者是指他个人的忠信。提摩太认识保罗是一个完全倚靠主的人,同时,他也是个诚实可靠的人。使徒保罗的宽容在他对待他的**者和批评者,并肉体的痛苦时都可看到。提到爱心,他无私地将自己献给主和他的同伴,别人爱他愈少,他便更坚决地去爱。忍耐在字义上是指「在下面承担着」的意思,即是坚毅不屈或忍受的意思。

    三11保罗所受的一些逼迫和苦难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至28节有提到。然而,他想到的是提摩太个人所认识的苦难。因为提摩太的家在路司得,他知道有关保罗在那里所受的逼迫;在隔邻城市安提阿和以哥念他所受的苦,他也知道。这些苦难都记载在使徒行传里──安提阿,徒一三45、50;以哥念,徒一四3~6;路司得,徒一四19、20。

    保罗非常高兴,因为从这一切危难中,主都把他救出来。主没有使他免受麻烦,然而他却从这些麻烦中救他出来。这是一个提醒,叫我们知道神没有应许我们免去一切困难,但是主应许我们,他必与我们在一起,看着我们度过困难。

    三12逼迫是敬虔的基督徒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如年轻提摩太的基督徒都应该时常记着这点。否则,当他被召经过水深之处,他可能被引诱以为他得罪了主,或者主为了某些理由不喜悦他。事实是这样的:凡立志以敬虔度日的,必然要受逼迫。

    受逼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敬虔的生命暴露其它人的恶行。人不喜欢这样被暴露出来。他们宁愿试图摧毁那个显露他们真相的人,也不为他们的恶行悔改,回转归向基督。这是完全没理智的行为,当然这也是堕落的人的特性。

    三13保罗没有幻想这个世界会渐渐地变得愈来愈好,或想到最后所有人都悔改。相反,他藉着神的启示知道对立的事情会发生,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们变得更攻于心计,更放胆毁坏。他们不但欺骗其它人,自己也被用来迷惑人的假教训所欺骗。因为长时间不断散播他们的谎言,他们自己竟然也真的相信所说的谎话。

    三.在离道反教下属神的人的资源(三14~四8)

    三14一次又一次,提摩太被提醒要将神话语的教训,继续坚稳地存在心里。这必成为他日后的一大资源,尤其在错谬的道理充塞每个人的心的时候。如果他认识和遵守圣经的吩咐,他便不会被这些诡诈的错谬所迷惑。

    提摩太不但已学习了真道的真理,而且在个人方面也确信真道。无疑有人说服他说,这些真理教训已经过时了,在文化和知识层面俱不足够。虽然如此,他不可因某些理论或人类构想出来的道理而放弃真理。

    使徒保罗再次劝他,叫他记着他跟谁学这些真理。至于谁是否指保罗自己,或提摩太的母亲和祖母,或其它使徒,很多人的意见都不一致。无论如何,本节的意思是这样的:圣经是藉着那些在信仰上有真实见证的人传给他的,他们就是单为神的荣耀而活的虔诚信徒。

    三15这是一节最有提醒意义的经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从小时候起,提摩太已经学懂了圣经的着作和书信。就算在牙牙学语时,他的母亲已用旧约圣经的一部分内容教导他。在孩提时,他已受着圣经着作的薰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也为神和各样善工的缘故,他都不应忘记那塑造他生命的圣经。

    圣经被形容为不断能使人有得救的智慧的书。首先,这是指人透过圣经学习得救之道,也有另一意思,就是得救的确据来自神的话语。

    得救是因信基督耶稣所致的。我们应记着这点,得救不是因行善事、浸礼、成为教会会友、坚信礼、守十诫、遵守金科玉律,或做其它与人的努力和功绩有关的事;得救是因信神的儿子。

    三16当保罗论述圣经时,所指的肯定是整本旧约,但也指在当时已存在的新约部分。在提摩太前书五章18节,他引述路加福音(一○7),认为这是圣经;还有,彼得说保罗的书信都是圣经(彼后三16);今天我们可合理地认为本节所指的是整本新旧约圣经。

    这是圣经中最重要的一节经文,讲论神的默示。这里教导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注27)神用神奇的方式,将他的话语告诉人,引导他写下,再长久地保存下来。那些人所写的都是神真正的话,是从默示得着的,绝对可靠。作者个人的文学风格没有被破坏,他所用的字都是圣灵给他的。所以我们在哥林多前书二章13节看到:「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这节经文提示说,圣经的作者所用的字,都是圣灵教他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句默示的意思了。

    圣经的作者不用他们个人对事情的理解去写作,却只写下神给他们的信息。「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一20、21)

    下面的说法是错误的:神直接将他的意念给了个别作者,然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文字表达这些意念。圣经里所坚持的真理是,神最初给人的话语,都是神所默示的。

    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所以是有益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益的。虽然有人质疑某些族谱或难明的经文是否有益的,但那真正由圣经引导的心会明白,从神囗中所出的每一个字都有属灵的价值。

    圣经于教训是有益的,发表神对下列主题的心意:三一神、天使、人、罪、救恩、成圣、教会和将来的事等等。

    还有,对督责是有益的。当我们读圣经时,经文向我们逐点指明我们生活里不讨神喜悦的地方,而且经文对驳斥错谬和对回答引诱者,都有用处。

    此外,神的话对使人归正是有益的,不单指出什么是错,也启动人心走一条正确的道路。例如圣经不仅说:「偷窃的不要再偷窃。」也说:「让他勤力工作,用他的双手作善工,使他可以给有需要的人。」本节的前部分讨论督责,后部分则讨论使人归正。

    最后,圣经对教导人学义是有益的。神的恩典教导我们过敬虔的生活,但神的话却仔细显明,过敬虔生活所需要的东西。

    三17藉着神的话,属神的人得以完全和成熟,能预备行他行需要完成的各样的善事,促成他得救的目标(弗二8~10)。这与现今以学位来装备自己的意念,成一强烈对比。

    蓝斯基写道:

    因此圣经是绝对不可比拟的;没有其它书籍、文库或世上任何东西,能够使一个失丧的罪人聪明起来,走向救恩;没有其它经书,就算在某方面是那么有益的,但因没有神的默示,所以没有这样利好的结果:教导我们真正得救的事实──驳斥否定得救之谎言和欺骗的手段──使罪人或背道的基督徒回到正直的行为去──教导、训练、警诫某人,使他有真正的义。(注28)

    四1现在保罗开始向提摩太提出最后又严肃的吩咐。这吩咐是在神和基督耶稣面前提出的,所有事奉的人都要知道,神全知的眼睛看着他们的事奉。

    在本节里,主耶稣被形容为凭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神。凭着的英文介词(at)暗示,当救主再来在地上建立他的国时,将会有普遍的复活和审判出现。但在希腊原文中,kata(注29)在字义上解「凭着」或「按照」的意思。

    主耶稣是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神,但时间方面并没有提到。保罗将基督的显现和他的国度,看为忠心事奉的动机。

    我们从其它经文知道,基督第二次来临的时间,并不是他审判活人和死人的时候。根据启示录二十章5节说,作恶的死人不会被审判,直到基督作王一千年后才被审判。

    信徒的事奉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论功行赏,但赏赐会在基督的显现和他的国度里实现。看来赏赐包括在千禧年里的统治权或行政权,例如那些忠心事奉的可以管理十座城(路一九17)。

    四2鉴于神现今对他的仆人的观察,并他将来的赏赐,提摩太应宣扬这道。他应迫切地这样做,利用每一个机会。这信息在每个时刻都是得(合)时的,纵然有人认为一些时刻是不得(合)时的。作为基督的仆人,提摩太将会被召去责备人,即是证明某事,或者驳斥某人的意见。他也要警戒人,使他不犯过错,要劝勉人,或说鼓励罪人相信福音,和鼓励圣徒继续事奉主。在这一切事上,他必须无止境地忍耐,并且以健全的道理忠心地教训人。

    四3从本节至第6节,使徒保罗就他刚刚交托的责任,提出了两个有力的理由。第一,就是的确有一种从健全的道理偏离的普遍现象;第二,就是保罗离世的日子近了。

    使徒保罗预计人们将会对能使人健全的道理不感兴趣。他们将会刻意地背弃那些教导神话语真理的人。他们的耳朵发痒,不喜听真理,又对真道感到不适。为了满足他们对有新鲜感、令人快乐的道理的欲望,他们会聚集一班师傅,这些师傅只教导一些他们想听的道理。

    四4爱听令人不讨厌的道理的欲望,会使人掩耳不听真道,偏向无根据的神话。这是一个奇差的交易──为荒渺的言语而放弃真理──很可惜,这是那些拒绝健全道理的人可悲的报偿。

    四5凡事谨慎真正的意思是指在所有事上都清醒。提摩太要对他的工作认真,做事有节制,生活保持平衡,他不应逃避苦难,但却应刻意地忍受为服侍基督而面对的一切艰难。

    作传道的工夫这一句,各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提摩太就是一个传道人,这里保罗只告诉他继续这个职责。其它人认为提摩太没有得着传道的恩赐,或许他只是一位牧者或教师,但这点不能阻止他在一些场合传福音的。看来很可能,提摩太真的是一位传道人,而保罗的说话只是一些鼓励,叫他作一切传道人应作的事工。

    在各方面,他应尽他的职分,奉献他的聪明才智在一切的事奉上。

    四6保罗向提摩太作此严肃的吩咐的第二个理由是他快要死了。他现在快要被浇奠,他将自己快要殉道所流的血,比作献祭时倾倒浇奠在祭坛上的酒(参看出二九40;民一五1~10)。在腓立比书二章17节,保罗曾将他的死比作浇奠。何义博说:「他整个生命已在神面前成为活祭了;现在他的死,可比作酒的浇奠。这是献祭仪式中最后的一个行动,就此他便完成了他的奉献。」(注30)

    我离世的时候到了。保罗这里用了一个希腊字analusis(字义上是「松绑」的意思,等于英文字analysis)来描述他的离世。这是一个很有表达力的字,最少包含了四个不同的字词意象:(1)是一个水手用语,用在一艘船从停泊处「起锚」的时候。(2)是一个耕种者用语,表示一天辛苦工作后,将疲累的动物「放轭」。(3)是一个旅客用语,表示「拔起」帐棚,准备开始一个长途行程。(4)是一个哲学家用语,显示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结果)。这里我们再次看见伟大的使徒保罗,所用的直喻或比喻是何等精妙。

    四7骤眼看来,保罗似乎在本节里自吹自擂,然而,实在不是这样。经文的意思不是说他已打完了美好的仗,而是说他已打过美好的仗,现在仍然打那美好的仗,即是打真道的仗。他已在那美好的争战中用尽了他的精力。打这里不一定是指击打,而是指在比赛中争胜。

    当他写这信时,他知道这艰辛之路快要结束,他在路上一直地跑,现在得见目标了。

    此外,保罗也守住所信的道。这不但是说保罗自己一直相信和遵行基督的真道。他作为一位管家,已守着那交付给他,又叫他原原本本地传扬开去的真道。

    四8使徒保罗现在表达他对公义的信心,这公义是他在事奉里渐渐明白的。这是公义的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将要赐给他的。

    主被形容为公义审判的主。这里不是说他是刑事法院的法官,而是竞技场上的裁判。与世上的法官不同,他有完全的和完备的知识,他不会偏心看重某些人;他会衡量动机和行为,他的判决是准确和公平的。

    公义的冠冕是一花环(不是指王冠)。所有在事奉上表现出公义的信徒都得着这冠冕。事实上,那些凡爱慕基督显现的人也都得着这冠冕。如果人真的以爱渴慕基督的再来,并且按照他来的事实而生活,那么他的生命将会是公义的,并且也要因此得着奖赏。这里重新提醒要等候基督的再来,当人真心这样相信、真心这样爱慕,就有成圣的影响力在这人的生命显露出来。

    肆.个人的请求和短评(四9~22)

    四9年老的保罗渴望在主里有这年轻的弟兄相伴,所以催促他尽办法快来到罗马。这时使徒保罗在罗马的狱中感到极其孤独。

    四10事奉基督最难受的考验之一是被以前的同工离弃。底马曾是保罗的朋友,与保罗同为信徒,也一同事奉主。但现在保罗在狱中,基督徒正受着逼迫,政治的气候明显地对基督徒不利。底马不爱主的显现,却爱这现今的世界,所以他离开了保罗,往帖撒罗尼迦去了。这不一定是说底马放弃了对基督的认信,成为离道反教的人,也不是说他不再是个真信徒。很可能,他因怕个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成为一个背道者。

    使徒保罗跟着再说革勒士已往加拉太去,而提多也往挞马太去。这些字句没有谴责之意,或者他们往这些地方去是为了事奉基督。这是圣经中唯一的经节提到革勒士(即「成长」的意思),此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这是对所有信徒的一个鼓励。无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微,单是为主的缘故而受差派的事迹是不会被忘记的,也不会不得着奖赏的。

    四11亲爱的路加医生是唯一在罗马,与保罗保持接触的信徒。这对使徒保罗必然有莫大的帮助,因为这位伟大的属神的人一定给了他很多属灵的鼓励和医疗上的帮助!

    我们对本节的下半部应存何等大的感恩!这鼓励我们每一个在事奉基督的事上失败过的人,叫我们知道他仍会给我们另一个机会事奉他。马可与保罗和巴拿巴在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同行,但后来他在别加离开他们回家去了。第二次传道旅程开始时,保罗不愿带同马可前去,因为这个年轻人曾退缩。但巴拿巴坚持马可应与他们同行,结果保罗与西拉往叙利亚和基利家去,而巴拿巴与马可则往居比路去。后来,保罗与马可和好了,这里使徒保罗特别要求马可要来到他那里,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对保罗有益处。

    四12有论者相信当保罗写信给提摩太时,提摩太身在以弗所。他们都认为使徒保罗差推基古往以弗所去,是为了代替快要离开的提摩太,又认为保罗这里的意思是:「至于推基古,我差派他往以弗所去。」

    四13这里提到的那件外衣是指外袍或用来载书的袋子,一般都认为是指前者。

    至于书和皮卷(注31)的分别,论者多有不同意见。是否圣经的一部分呢?或者是否就是一些用来写作的空白草制纸或羊皮纸呢?我们无法决定是那一种,但这里有力地告诉我们,就算在狱中,使徒保罗也想保持勤于写作和阅读的习惯。

    有一件轶事,与这看来不大重要的经节有关的,被流传开来。纽曼先生是十九世纪英国圣公会大主教的弟弟。有一次问达秘说,如果本节在圣经里消失,我们会缺少些什么呢?本节岂不是只有短暂的价值吗?如果保罗从来没有写这节经文,有什么东西会损失呢?达秘很快回答说:「我肯定有些东西会损失的,因为这节经文帮助我,使我不至把家藏的书籍售光。圣经每一个字都有意思,都是从圣灵来的,是为了永恒的服侍。」(注32)

    四14铜匠亚力山大与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章20节所指,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的那人,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无论如何,他已大大地害了使徒保罗。我们只能推测他邪恶的本性,将本节与以后几节相连来看,亚力山大很可能陷害保罗,作假见证诬告他。孔尼白和侯生这样翻译:「铜匠亚力山大控告我很多坏事。」使徒保罗相信主会照他所行的报应他。

    四15本节预料提摩太会到罗马,他也要防备亚力山大,恐怕也落入这个恶人手中受苦。很可能亚力山大曾在公众听道的场合中,极力敌挡保罗的话,反对他的见证。

    四16保罗大概仍是想着前几天所发生的事。他的初次申诉是指在这最后的审讯中,他为自己辩护的第一个机会。(注33)这看来很悲惨,因为没有人前来帮助他,为这个勇敢的使徒说一句话,支持这为后世存留丰富着作的作者。虽然没有人负起他的辩护工作,但他心里没有难受的感觉,象有主在他面前一样。他祈求主这罪不归与他们。

    四17别人都离弃了他,惟有主站在他旁边。不但如此,他在审讯期间得着刚强,传神的福音。福音没有遇到阻碍,继续前进,并且救恩的信息在外邦人的法庭里得以传讲。史道克惊讶地说:

    所有外邦人──包括一群群显赫的罗马人在内──都在这天听神对人说的信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宣布,已被钉十字架和已升天的耶稣是唯一的救主。这是令人振奋的思想,无法测透这壮伟的场面,这必然是历史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至于永恒的结局,永恒的神还有什么要显明给我们知道的呢?(注34)

    在本节里,加给力量一语不普遍使用,在新约只出现了八次。在使徒行传九章22节,保罗初次向公众传道时用过:他「越发有能力……。」这里再用,但已是公开传道的结束了──主在他的仆人生命里加力量的标记,真是令人振奋。

    「我也从狮子囗里被救出来」这句是说,保罗得着暂时的拖延,审讯会继续,危难暂时避过了。有人尝试将狮子比作尼禄、魔鬼和猛兽,但简单地说,是指一般的危险。

    四18当使徒保罗说主会救他脱离诸般的凶恶,不是暗示他会从**中得脱,事实上他知道自己的死亡时刻临近了(6节)。那么他所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毫无疑问,他是指主必救他不做任何事,是会成为他人生最后见证的污点的。主必从放弃信仰的事上救他,从否认主的名的事上救他,从懦弱的事上救他,从任何形式的道德崩溃上救他。

    不但如此,保罗也肯定主必救他进他的天国。天国不是指基督在世上千禧年的统治,而是指天堂,在那里主的法则完全被承认。

    这里使徒保罗猝然将荣耀归给神,直到永永远远。永永远远字义上是指「世世代代」,这些字是希腊文中永恒意味最强的表达。技术上说,在永恒中是没有「世代」的,但因为人的意念里没有时间不存在的观念,所以才用时间来表达。

    四19这时保罗问一对夫妇的安,他们曾在福音的事工上服侍过他。百基拉和亚居拉第一次在哥林多遇见保罗,然后他们与他一同到达以弗所,他们又在罗马居住了一段时间(罗一六3)。象保罗一样,他们是织帐棚的人。

    阿尼色弗曾在一章16节提及,是个令使徒保罗畅快的人,并且不以他下在监里为耻。

    四20或者以拉都就是那位在哥林多城内管银库的人(罗一六23)。

    特罗非摩在使徒行传二十章4节和二十一章29节提及。他在以弗所悔改,伴随保罗到耶路撒冷,那里的犹太人以为保罗将他带进圣殿了。这里我们知道保罗将病了的他留在米利都。这段说话很重要,表明虽然使徒保罗有医病的神奇力量,但他不会常常使用。医病的神迹永不是为个人的方便使用的,而是用来向不信的犹太人作见证,使他们明白福音的真理。

    四21提摩太应赶紧在冬天以前来到,以免恶劣的天气令行程艰辛困难。他在罗马狱中的朋友需要他相伴,并且正在等候他。这种重复劝提摩太快些来之情愫,实在令人感动(参看一3、4,四9)。

    跟着,有友布罗、布田、利奴、革老底亚和众弟兄问提摩太的安。这些名字可能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他们都是一些令人感动的记忆,就象洛杰斯说:「事奉基督之特别喜乐的地方和权利之一,就是可以创造和丰富同工之间的友谊。」

    四22现在保罗将他最后的一封书信结束了,他特别向提摩太嘱咐说:「愿主耶稣基督(注35)与你的灵同在。」至于在提摩太收到这封信时,与他同在的众人,使徒保罗加插说:「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

    这时他放下手上的笔,书信就此结束了。他的事奉也到了尾声,但他的生命和见证的香气,仍停留在我们心间。我们将要与他相会,与他谈论有关福音和教会的伟大题目。

    评注

    1(一1)温尼(W.E.Vine),ExpositionoftheEpistlestoTimothy,页60,61。

    2(一2)何义博(D.EdmondHiebert),SecondTimothy,页26。

    3(一3)希腊字是latreuo,同latreia有关的,即「敬拜」(比较英文字mariolatry,即马利亚的崇拜)。

    4(一4)何义博(Hiebert),SecondTimothy,页31。

    5(一5)「无伪」的希腊字在字义上是指「不虚伪」。虚伪者的词源意思是戴着面具回答人的演艺者。

    6(一6)温尼(Vine),Exposition,同一经节。

    7(一11)批判性的(NU)文本省略「外邦人的」几个字。

    8(一16)朱伟慈(J.H.Jowett),ThingsthatMatterMost,页161。

    9(二3)NU文本用「分享」一词。

    10(二4)凯理(W.Kelly),AnExpositionoftheTwoEpistlestoTimothy,页213。

    11(二7)批判性(NU)文本用「主将会给你」(将来直述式,不是一个祷告)。

    12(二8)何义博(Hiebert),SecondTimothy,页59。

    13(二9)夏维(Harvey),出处不详。

    14(二10)可爱的圣歌《以马内利地》(Immanuel'sLand),克荪安作曲,选用卢德福的诗词。

    15(二11)何义博(Hiebert),SecondTimothy,页62。

    16(二13)杨庭道(D.T.Young),UnfamiliarTexts,页253。

    17(二13)温岳达(J.J.VanOosterzee),ThePastoralLetters,Lange'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XI:95。

    18(二14)杨庭道(D.T.Young),TheEnthusiasmofGod,页154。

    19(二15)欧尔福(H.Alford),TheGreekTestament,III:384。

    20(二17)这里的希腊字是gangraina,但英文的衍生词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译。

    21(二18)史咸顿(H.Smith),出处不详。

    22(二19)史咸顿(H.Smith),TheSecondEpistletoTimothy,页27。

    23(二19)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St.Paul'sEpistlestotheColossians,totheThessalonians,toTimothy,toTitusandtoPhilemon,页804。

    24(二19)NU和M文本都用「主」代替「基督」,这与民数记十六章5节相近。

    25(二22)何义博(Hiebert),SecondTimothy,页76。

    26(三5)何义博(Hiebert),同上,页86。

    27(三16)希腊字是theopneustos。

    28(三17)蓝斯基(Lenski),Epistles,页841。

    29(四1)批判性文本以kai(「同」)代替kata。

    30(四6)何义博(Hiebert),SecondTimothy,页109,110。

    31(四13)希腊字是membranas,这些贵重的抄本很可能是圣经书卷或释经书。

    32(四13)节录自艾朗赛(H.A.Ironside),Timothy,TitusandPhilemon,页255。

    33(四16)可想象,这审讯是指第一次入狱的后期。

    34(四17)史道克(E.Stock),PlainTalksonthePastoralEpistles,页数不详。

    35(四22)NU文本省略了耶稣基督的称谓。

    
新约 提多书
    简介

    「这是一封简短的书信,但却包含基督教教义中最完美的典范,并且以这么精妙的手法写成,因此也包含基督徒的知识和生命一切所需。」~马丁路德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这三章经文的写成已超过十九个世纪,由一位年老的宣教士在一个荒渺无人的小岛上,写给另一位鲜为人知的宣教士──这些记载与「文明」的二十世纪的基督徒,有什么关连呢?如果经文只是保罗的说话(很多自由派人士甚至连这点也不承认),我们只有承认这是著写教会历史的一些黄皮卷,或者是一些主要讲述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东西。

    但是这些也是「圣灵教导的说话」,有着其它书卷不能补充的贡献。长老题目的处理加强和支持提摩太前书一章类似的教导。重复并不是多余的,象圣经里很多其它的对比,尤其是在旧约,只是强调神喜悦他的百姓去掌握一些原则。

    很可能,在提多书里最值得重视的是二章11至14节。这段经文以一种悦目的平衡手法,加强了恩典的道理。

    贰.作者

    参看教牧书信简介,作为提多书作者的探讨。

    叁.写作日期

    因为主题和用词都很相似,所以保守派学者相信,提多书的写作日期与提摩太前书大致相同。最多或比提摩太前书稍迟,但无论如何是在提摩太前书和后书之间的时间内写成的,决不会在提摩太后书之后。我们无法说出一个准确的日期,可能是在主后六十四至六十六年之间。写信地点是马其顿。

    肆.主题

    除了在主题上提多书与其它两卷教牧书信相同外(参看教牧书信简介),提多书给予一个简明精致的摘要,让信徒知道怎样点缀敬虔、善行和恩典道理的优美。今天很多喜悦恩典道理的人,看来没有太大兴趣作些善行,甚至敬虔行为。这些态度是错的,并且显示对真正的恩典不了解。

    保罗完美地将主题总括起来:「这话是可信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的讲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三8上)

    大纲

    壹.问候(一1~4)

    贰.会众中的长老(一5~9)

    叁.会众中出现的错谬(一10~16)

    肆.会众中的操练(二1~15)

    伍.会众中的劝诫(三1~11)

    陆.总结(三12~15)

    
新约 提多书注释
    壹.问候(一1~4)

    一1保罗既是神的仆人,又是耶稣基督的使徒。这里首先描述他是至高主的奴隶,然后描述他是权能的主的使者。首先提到顺服,其次是权柄;在个人承担上,保罗成为仆人;在神的任命上,他成为使徒。

    他事奉的目的是加强神选民的信心与真理的知识。加强他们的信心是指使他们得着信心,或者在起初时使他们悔改,或者在得救之后引领他们行在信道中。因为子句真理的知识看来包含第二个意思,我们认为使徒保罗是指两个基本的目的:(1)传福音──加强神选民的信心;(2)教育──加强他们真理的知识。本节是对马太福音二十八章20节的回应──传福音给万民听,凡基督吩咐的,都教训他们遵守。不须怎样辩白,保罗被召要去加强神选民的信心。这里我们面对拣选的道理。圣经中很少道理比这更难解、更具争议性、更费智力心神。简言之,这是教导神在创世之前在基督里定意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一4)。(注1)

    述说过他的使徒责任包括神选民的信心和他们对真理的知识后,保罗现在更加说,这是凭着……敬虔真理的。就是说,基督的真道与真圣洁是一致的,合乎引导人进到实际的敬虔。健全的信心要求生命的纯正。没有比以下一句话更能形容表里不一致的传道人:「当他在讲台上,众人不愿意他下来;但当他离开讲台后,他们希望他不要再上去了!」

    一2保罗的福音使命有三个重点,不但有关(1)传福音──加强神选民的信心,是过去时态的;和(2)教育──加强他们真理的知识,是现在时态的;并且也(3)盼望──所应许的永生,是将来时态的。

    新约说永生既是今世拥有的东西,也是将来的盼望。盼望一词没有暗示任何不确定的事。在我们信靠基督作救主的一刻起,我们今世已拥有永生了(约五24),并且成为他救赎工作一切得益的继承人。但是除非我们到达我们永恒的家,否则我们实际上未能完全享受所有的福气。我们盼望因为我们期望最终形式的永生,那时,我们会得着我们荣耀的身体,并且永远脱离罪恶、疾病、忧伤、痛苦和死亡(腓三20、21;多三7)。

    这盼望是肯定的,因为是神所应许的,没有任何事情比神所说的话更确定。他是无谎言的,他不可能被骗,也不欺骗人,相信他所说的话是最稳妥的。事实上,受造物相信创造者是最合理不过的事。

    神在万古之先已应许我们永生了,这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神从远古已定意,给那些相信主耶稣的人有永生。他的决定等同一个应许;或者,意思是所有救恩的福气都源于创世记三章15节弥赛亚的应许。这是在历世历代之前,或者是在时代展开之先。

    一3到了日期,神将这在远古时决定的永远的荣耀计划展开。他在旧约时代还未完全展示永生,那时的信徒对死后的生命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救主的来临使模糊消失,他「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提后一10)保罗和其它使徒要传的这个好信息,是为了达成神我们救主的命令,即是遵守那大使命。

    一4本书信是写给提多的,他是保罗在共信之道上的真儿子。然而这个提多是个什么人呢?

    我们将保罗的三封信,偶尔提到他的生平的事迹组合起来。他生来是个希腊人(加二3),凭着相信主耶稣而重生。这可能是透过保罗的传道(多一4)。那时,对于什么是真福音的争辩,快要引发一场争战。阵营的一面是保罗和所有教导单藉着信心靠恩典得救的人;阵营的另一面是犹太人教士,他们坚持割礼(即守律法)才是神国里第一等公民的必要条件。提多成为了争辩的试验例子。保罗和巴拿巴将他带往耶路撒冷(加二1),与使徒和长老们开会。会议的决定是:象提多这样的外邦人不须为了得救,而遵行犹太人的律法和礼仪(徒一五11)。外邦人不必成为犹太人,犹太人也不必成为外邦人,当他们相信耶稣时,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样变成一个新人。

    这事以后,提多成为保罗最有用的助手之一,在哥林多和革哩底以「排解纠纷者」的身分事奉。使徒保罗第一次差他从以弗所到哥林多去,很可能就是要更正那里会众在教义和道德上的谬误。提多稍后在马其顿再会合保罗,保罗极高兴听到哥林多信徒正面地回应他的劝告(林后二12、13,七5~7、13~16)。从马其顿那里,保罗再次差遣提多到哥林多,这次是为耶路撒冷的贫穷圣徒收集捐助(林后八6、16、17,一二18)。保罗形容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林后八23)。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保罗何时与提多一同来到革哩底,但一般相信应是使徒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入狱之后的时间。

    最后提到提多的经文是提摩太后书四章10节,保罗第二次入狱时,他有一段时间伴着保罗,后来保罗报告他已往挞马太(即今日的南斯拉夫)去了。很可能是保罗差他往那里去的,虽然这节经文的普遍语调是出自一个孤独而又被遗弃的人。

    使徒保罗说提多是他在共信之道上的真儿子。这可能是指保罗是提多藉以悔改的器皿,保罗也称提摩太是因信主作他真儿子的(提前一2)。然而,当保罗首次遇见提摩太时,他很可能已是门徒了(徒一六1),所以,这样的表达是指这些年轻人在属灵的气质上与保罗很相似,而在基督的事工上,他们有亲属的关系。

    保罗祝愿这个年轻的副手有恩惠、怜悯、平安。在经文里,恩惠即是生命和事奉所需的属神力量;怜悯是对别人深切需要的同情心;平安是指不管恶劣的环境,心中都能从焦虑、惊慌和沮丧中得着自由。这些祝福都是从父神和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那里来的。圣父与圣子的相连成为恩惠、怜悯、平安的源头,而圣灵暗示他们完全同等。

    贰.会众中的长老(一5~9)

    一5当保罗离开革哩底时,那里仍有一些事要办整齐:要平抑假师傅的言论,教会有迫切的需要得着圣灵的带领。保罗让提多留下来处理这些事。

    我们不知道基督的真道怎样来到革哩底。或者最合理的猜测是,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革哩底人(徒二11)将好信息带回去,跟着本地教会便建立起来了。

    我们也不能肯定保罗何时与提多一起来到革哩底,但知道保罗成为囚犯后,解往罗马途中稍在革哩底停留(徒二七12)。但这情况不容许他在教会中作活跃的事奉,因为使徒行传没有其它地方提到保罗到革哩底所作的事。我们普遍认为他在第一次罗马入狱后,来到这地方。我们藉着一些对圣经的查究工夫,并参考保罗其它不同的着作,重组以下的旅行行程。

    首先保罗坐船从意大利到革哩底,途经亚细亚(今天土耳其西面),他将提多留在革哩底(多一5),然后到达亚细亚的首都以弗所。在以弗所,他交托提摩太代他更正快要蔓延的错谬道理(提前一3、4)。然后,他坐船横渡爱琴海,来到马其顿,为了满足他从狱中得自由后探访腓立比的夙愿(腓一26)。最后,他向西南方行,经过希腊来到尼哥波立,他计划在那里过冬,并且期望提多来见他(多三12)。

    根据荷马所说,在他的年代,革哩底一共有九十至一百个城市。显然很多城市都曾有教堂出现过,在每所教堂里都需要任命一些负责任的长老。

    附篇长老

    在新约,长老是一些成熟的和可靠的基督徒男性,他们在当地教会中给予属灵的引导。长老的名字是指灵性成熟的人,它是从希腊文presbuteros一字翻译过来的(英文是presbyter)。希腊字episkopos可翻译为「监督」、「监察者」或「引导者」,都是用来指长老的,形容他们作为神羊群的牧者之职。

    「长老」和「监督」的名字常用来指同一的人,因为以下的理由:在使徒行传二十章17节,保罗请长老(pres-buteroi)来到以弗所,在第28节,他称他们为监督(episkopoi);在彼得前书五章1及2节,彼得类似地将这两个字互通运用;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关于监督(episkopoi)的资格,与在提多书一章关于长老(presbuteroi)的大致上相同。

    以现代的用法,「监督」用来表示指导一个教区或一个区域内的教会的主教,但新约对这个词的解释从来不是这样的。圣经的方式是将几个监督放在一家教会里,而不是叫一个主教统管几间教会。

    长老也不应被混淆为现代的牧师,后者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教导和管理当地教会里的圣礼。一般都承认早期教会没有这样职责的人出现过,最早的聚会只有圣徒、监督和执事(腓一1)──此外再无其它人,圣品人制度到第二世纪才出现。

    从新约的角度看,牧师是一个有特别事奉恩赐的人,这些恩赐是复活升天的基督赐下的,为要建立圣徒,各尽其职(弗四11、12)。在很多方面,牧师的工作和长老的很相似,两者都是被召来照料和喂养神的羊群,但两者不是相等的。可想象的是,牧师有一些旅行传道事工,而长老通常只在一家当地教会服事。

    长老的职分详细地例举如下:

    1.他们牧养和照顾主的教会(徒二○28;提前三5;彼前五2)。

    2.他们留心保护教会免受攻击,包括外面和里面的攻击(徒二○29~31)。

    3.他们带领和管治,但以引导的方式,不以控制的方式而行(帖前五12;提前五17;来一三7、17;彼前五3)。

    4.他们传神的话,教导纯全的道理,驳斥那些违反真理的人(提前五17;多一9~11)。

    5.他们舒缓和仲裁教义上和伦理道德上的争端(徒一五5、6,一六4)。

    6.透过他们的生命,为群羊立下好榜样(来一三7;彼前五3)。

    7.他们致力于挽回那些偶然犯错的信徒(加六1)。

    8.他们要警醒看顾当地教会基督徒的灵魂,因会众是他们要交帐的对象(来一三17)。

    9.他们要担负祷告的事奉,尤其是对那些患病者(雅五14、15)。

    10.他们要负责照顾贫穷的圣徒(徒一一30)。

    11.他们要分担、推荐有恩赐的人作主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神召他们作的(提前四14)。

    很清楚在早期的教会里,长老是被使徒和他们的代表设立的(徒一四23;多一5)。但这不是指使徒和他们的代表有能力使人成为长老。为了要成为监督,属神的能力和人性的意愿是必须的,只有圣灵才能使一个人成为监督或引导者(徒二○28)。但那人必须有作工的抱负(提前三1)。就是说,这工作必须有神性的和人性的条件。

    当地教会在使徒时代首先成立时,那里并没有长老,所有信徒都是初信。但随着时间过去,主预备了某些人作这重要的差事。因为新约仍未编写成书,基督徒普遍都不知道作长老的资格和责任,只有使徒和他们的助手知道。在此知识的基础下,他们选出某些能达到神圣标准的人,公开地命名他们为长老。

    今天我们有整本新约,我们知道什么是长老,什么是他要做的事。当我们看见一些有资历而又活跃地以监察者身分事奉的人,就要认同他们(帖前五12),并且顺从他们(来一三17)。选立他们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样辨认他们就是神所兴起作此职事的人。

    作长老的资格在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和提多书这里找到。有时听到一些评论说,如果这些就是要求,那么今天应该没有监督了。这种想法降低了圣经的权威,又暗示圣经所指与所说的不同。圣经所说的没有不合理的事,也没有写下的标准是人无法达到的。当我们认为圣经是过分理想的话,其实显示我们自己是在灵命低处。

    一6长老是无可指责的人,就是说,是毫无疑问地正直的人,人不能以假教义和行为不端入他们的罪。这不是说他们是无罪的,而是说如果他们犯了小错,会很快地向神认罪,向得罪了的人道歉;如果可以的话,物归原主,将过犯改正。

    第二个资格是,他们是一个妇人的丈夫,这点可循七种方式来解释:(1)男人必须结婚;(2)他必定不可离婚;(3)他必定不可离婚后再婚;(4)他必定不可在第一任妻子死后再婚;(5)他必须不是个主张一夫多妻的人;(6)他必须没有妾侍或小老婆;(7)一般而言,他必定是个忠心的丈夫,也是个道德严谨的典范。

    如果这子句一个妇人的丈夫是指男人必须结婚的话,那么,同一道理他必须有儿女,因为同一经节说他的儿女必须是信主的。可以肯定,长老有家庭是比较好的,因在会众处理家庭问题时,可以较有智慧。但我们有个疑问,本节是否禁止任何未婚的男人作长老呢?

    这很可能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长老都不应离婚,因为救主教导我们,最少在一种情况下离婚是容许的(太五32,一九9)。(注2)

    我们也不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再婚都是绝对禁止的。例如,一个在婚姻上无犯错的信徒,被一个不信的妻子离弃,她跟着另嫁他人,在这情况下,那基督徒是不须负责的。因为第一次婚约已被离婚和不信伴侣的再婚破坏了,他是有自由再娶的。

    如果长老在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另娶,他作长老的资历便丧失了。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因为哥林多前书七章39节定下了原则:「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是被约束的;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随意再嫁,只是要嫁这在主里面的人。」

    肯定地,一个妇人的丈夫的意思是指长老必须不是一个主张一夫多妻的人,也没有妾侍或小老婆。总结说,他的婚姻生活必须是羊群的圣洁典范。

    另外,他必须有儿女是信主的,没有人告他们是放荡不服约束的。圣经比我们大多数人更留心,父母对儿女行为的责任(箴二二6)。当一个家庭有好的管治,并且以神的话语作导引,儿女通常会跟随他们父母的敬虔榜样。虽然父亲不能肯定儿女能得救,但他能正面地以神的话作指引,以爱作管教,以自己生命的真诚和一致,预备主的道路。

    如果儿女胡乱花费和违背父母的权威,圣经将责任置在父亲的手里,他的纵容和宽松应该受到谴责。如果他不能好好地管治自己的家,看来他也不是一位合适的长老,因为对于教会,相同的原则也是用到的(提前三5)。

    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这个要求是否只适用于在家里受父母权威保护的信主的儿女呢?还是也包括那些离开家庭的儿女呢?我们比较喜欢第一个观点,然而,请记着家教是成熟性格其中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一7监督是神的管家,他不是帮助监察自己的会众而已。他是受委托处理神会众中神的事务。这是第二次特别提到,他必须是无可指责的──肯定重复是强调,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必须是一个在教义上和道德上都没有可指责的男性。他必不任性,如果人是任性顽固,又倔强地自以为是,不能容纳其它人意见的;如果他是顽强,对反对意见没忍耐的,那么他便不适合当一位属灵的领袖。长老是一个调节者,不是一位独裁的暴君。

    他必不暴躁。如果他有刚烈的性格,他要学习节制;如果他很易发脾气,他总不可发泄出来。

    他必须不因酒滋事。在我们的文化,这可能是很简单的事,不须我们多提示。但我们必须记着,圣经是写给在各种文化之下生活的人,在一些国家,酒是基督徒常用的饮品,那里便有纵酒生事和行为不检的危险。经文考虑的是没有自制的问题。

    圣经界分了什么是用酒,什么是酗酒。适量地用酒作为一种饮品是许可的,耶稣也在迦拿的婚宴上将水变成酒(约二1~11),保罗也提议提摩太用酒作医疗用途(提前五23;也参看箴三一6)。酗酒和用烈酒都是箴言二十章1节和二十三章29至35节所谴责的。完全禁戒不是圣经的要求,但在以下的情况就应禁止:当喝酒会得罪软弱的弟兄,或者令他跌倒(罗一四21)。这是一个要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北美洲很多基督徒都因此戒绝喝酒。

    对于长老,问题不是完全禁止喝酒,而是过分用酒以致做成吵斗的事发生。

    他也必须不打人。他必定不可诉诸武力,打其它人。我们曾听过有多管闲事的教会圣职人员,偶然也打他们教会中执拗难驯的会友。这种专横的威吓态度是监督不应有的。

    他必不贪无义之财,决不无止境地追求富有,却要小心谨慎赚钱之方法。庄荣说得很对:「对金钱的欲望,没感觉也不会懊悔,是堕落的人最终的腐化。」一个真正的长老应可以与保罗同说:「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徒二○33)

    一8从正面看,监督必须是乐意接待远人的。他的家应常为外人开放,为个人有问题的人开放,为沮丧的和受**的人开放;应是基督徒愉快的交往之所。在那里每个客人都被接纳,就好象他是主自己一般。

    跟着,他必须是好善的──爱好人,爱好事的。他的说话、他的行动和他对事情的联想都表示,他完全与暗晦的、可疑的或错误的事情无关。

    他必须是庄重的。这是指他作事谨慎,有智谋,并且能控制自己。相同的词语也在提多书二章2、5、6、12节出现,那里有明智的、自制的和清醒的意念。

    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上,长老必须要公平;对于神,他必须要圣洁;对于他自己,他必须要自持。这都是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22及23节所指的:「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节制。」意思是人存有各种受控制的感情和嗜好,来遵从主的话,如果这能力是来自圣灵的话,那么信徒的责任就是自我操练和合作。

    一9监督必须在道理上纯正,必须不松懈地抓紧主耶稣和使徒在新约中存留给我们、属灵健全的道理。只有这样,他才能给圣徒平衡而又纯正的教训,也能平息那些说话抵挡真理的人。

    这些都是在当地教会中圣灵引导的资格。我们应注意到这里没有提到关于他们的个人的超凡表现、学术成就、社会地位、善理事务等的才智。街上驼背的清道夫,虽然简朴和无受教育,也可以因为他的属灵程度成为合资格的长老。总是听到别人提这种错误的说法:令到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那些素质,都可令那人合适在教会中当上领袖。

    另一点应该提出。敬虔的长老的画象,不是一个安排讲员、支付费用、为大厦维修与别人接洽的人。真正的长老是专心地和活跃地以他的指导、劝诫、鼓励、谴责和修正,参与教会属灵生命的工作。

    叁.会众中出现的错谬(一10~16)

    一10在早期的教会里有「圣灵的自由」,就是说,人得着圣灵的带领,有自由来到聚会中参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6节描述这种「开放式的」聚会:「弟兄们,这却怎么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当圣灵自由地透过教会中的会众说话,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人性本质是这样的,每逢有这等自由时,就必然见到有人用假道理,不造就人又无用的挑剔话,或无法终止又没有圣灵引导的闲话,滥用所给予的机会。

    这事情在革哩底教会中曾发生,保罗知道那里必须有坚强的属灵领袖,控制这种滥用的情况,和维持圣灵的自由权。他也知道在任命完全合资格的长老时要特别小心,所以他复述这里的情况,必须快快地在教会里委任一些长老。

    许多人不服约束的已兴起了,他们否认使徒的权威,否定他们的教训。他们是说虚空话欺哄人的,他们的说话没有带来属灵的益处,相反夺去了给人的真理,引导他们进入错误。

    主要制造麻烦的人是那奉割礼的一派,即是那些自称是基督徒,并且坚持基督徒必须要受割礼和遵守礼仪律法的犹太人教师。这是对基督全备的救恩工作,作出行动上的否定。

    一11我们必须禁止这些人说话,他们必须认识聚会不是一个自由论坛,自由发言的机会是有限制的。他们已倾覆了全家,这是否说他们在各人的家里,散播了有害的道理呢?这是新兴教派最爱做的方法(提后三6)。他们的动机也值得怀疑,他们来是为了金钱,并且用传教作为前盾建立赚钱的事业。他们的信息符合人尊重法律规章的性情,追随者被鼓励相信他能透过宗教的敷衍行为,得着神的喜悦。就算生活是那么腐败和污秽,他们教导别人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

    一12这里保罗提醒提多,他正在应付的是什么样的人。对于特别提到的假师傅和一般的革哩底人,这里的形容是极不寻常地率直和讽刺的。保罗引用伊比文尼迪的话。他是一个当地的诗人,生在公元前大约六百年。他称他们为根深蒂固的说谎者,是恶兽,又馋又懒。看来每种人都有其本土的特色,但很少人能比革哩底人邪恶。他们是习惯的和不能自制的说谎者,象凶猛的野兽,沉溺地过着粗鄙而又野蛮的欲望生活。他们极讨厌工作和贪好食物,过的生活只有厨房,没有礼拜堂!

    一13使徒保罗肯定这些性格勾划是准确的。提多只有很差劲的材料可用──这点足够使任何传道者气馁!但保罗不就此放弃那些人,或者叫提多不顾而去。透过福音,最差劲的人都得到希望。所以保罗劝他的助手,要严严的责备他们,使他们在基督的真理上纯全无疵,得着健康。有一日这些人可能不单成为模范的信徒,也可能成为当地教会的敬虔的长老。这段经文洋溢着鼓舞,叫基督徒工人继续在世界艰难的禾田上工作(其实,有那个禾田不艰难的呢?)。在人的粗野、愚蠢和反应迟钝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异象,使他们变成高尚、纯洁和满有果子的圣徒。

    一14在严厉地斥责假师傅时,提多要负起责任警告他们离开犹太人荒渺的言语,和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犹太人生活在一个宗教的狂想世界,和一个围绕着洁净和不洁净食物、奉行节日和防避仪式上受**的规条世界里。为了这点,保罗在歌罗西书二章23节说:「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

    一15使徒保罗跟着所说的,曾引起一些错误的理解,我们要就此作出详尽的解释。他写着说:「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

    如果我们只看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的字义,以为就是各生命范畴上绝对的真理的话,我们便有麻烦了!一切事物都是不洁净的,不管那人的心思是洁净的还是不洁净的。然而人们已真的用本节来赞同可耻的杂志、猥亵的电影,甚至不道德。这就是彼得所说的,歪曲圣经「自取沉沦」(彼后三16)。

    我们要清楚明白本节绝对不是处理一些本身就是不洁的事物,或圣经谴责的事物。本节带有箴言性质的说话,必须按照上下文给我们的亮光去理解。保罗不是说事物的道德界限,不是说事物的内在对与错,然而保罗正在讨论的是道德的分野。按生活在律法下的犹太人来说,礼仪上不洁的事物,对于生活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是完全合理的。明显的例子是吃猪肉。在旧约,神的百姓被禁止吃猪肉,但主耶稣改变了这例,他说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可七15)。说完这话,他宣布所有食物都是洁净的(可七15)。保罗回应这真理说:「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林前八8)当他说「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他是指对于重生的信徒,所有食物都是洁净的;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不是人吃了什么使他不洁净,而是从他心里出来的东西使他不洁净(可七20~23)。如果人内在的生命不洁净,他又在主耶稣里没有信心,那么对他没有一样是洁净的。遵守饮食规则对他起不到任何作用。比一切其它事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悔改,接受所赐下的救恩,不要再试图靠仪式条文来赚取救恩。不洁净的人真正的心思和良心都是污秽的,他们的头脑、思想过程和道德功能都被**了。这不是外在礼仪的**,而是内在的腐败和堕落。

    一16很明显,所提到的假师傅都是犹太人。保罗说,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他相背。他们佯装是基督的信徒,但他们的行为与他们宣称的不对称。为了扩大他激烈的申诉,使徒保罗指责他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他们个人的行为是令人讨厌的,在神面前,他们只有愚钝反叛的记录;对于神和人有益的事,他们完全无分。保罗以这等强烈的言语论到他们,是否行在基督徒爱心的范围中呢?答案是一个强烈的「是」字!爱决不会掩饰罪恶。这些人引导教会误入邪道,使主耶稣的位格和工作蒙羞,欺骗人的灵魂。若纵容这些欺骗者,就是一样罪了。

    肆.会众中的操练(二1~15)

    二1假师傅的生活是诽谤的生活,不是按圣经的生活。透过他们的行为,他们否定真道里的伟大真理。谁能计算那些宣称是圣徒却过着说谎生活的人,对基督徒见证所带来的伤害呢?交给提多的任务(也交给所有主的真仆人),是教导一切合乎那纯正的道理,他要将神百姓所说的和他们的生活之间可怕的冲突消除。事实上,这是本书信的主旨──在善行上,实际地活出健全的道理。以下的经文提出什么是这些善行的实际例子。

    二2首先我们以老年人开始──不是职事上的长老,而是身体和年纪都老迈的人。他们要有节制。基本上这是指适量地用酒,但引伸到在行为各方面要小心;他们要端庄并且要高贵。对了,请不要龌龊阴沉!其它人已有他们足够多的烦恼了;老年人要自守,就是要生活平衡,做事谨慎。他们应在信心上纯全无疵,年龄可令一些人冷淡无情、悲伤和愤世嫉俗。那些在信心上健康的人是心存感谢的、乐观的,并且易于与人作伴。他们要在爱心上纯全无疵,爱是不自我中心的,总是想到其它人,并且以施与表白自己。最后他们要在忍耐上纯全无疵,年老就有软弱和残疾,很多时很难忍受。那些有健全忍耐力的人,在他们的试炼中都能以亲切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持着。

    二3老年妇人的举止行为要恭敬。我们要逃避那些只想着不庄重事情的轻佻妇人!她们须不说谗言。保罗在这里用的希腊字(diabolos)是形容魔鬼的。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字,因为恶意的闲话在来源和性质上都是属恶魔的。她们不应成为酒的奴隶,事实上,她们也不应作食物、饮品或药物的奴隶。虽然她们没有交付责任在教会中公开地以道理教训人,但老年妇人是被委托在家中传道的,谁能测透这事工的影响力啊!

    二4明确地说,老年妇人要指教少年妇人。经年累月的圣经研读和实际经验,可令她有资格将珍贵的建议,传给那些在生命路上刚开始的人,否则,每个新的世代都注定要很努力学习,以免重蹈过往错误的覆辙。当教导的责任交给了老年妇人时,任何有智慧的年轻人,都应培养与敬虔的年老基督徒的友谊,并且请他们提出意见和改正错误。

    少年妇人应受教爱她的丈夫,但这不仅是指当丈夫离家上班时的一吻或话别,也包括很多能表示她真的尊重他的方式──承认他在家里带领的地位,不强夺他作重大决定的机会,保持整洁的居所,注意个人的仪容,量入为出,勇于承认错误,恩慈地宽恕,常保持开放的沟通,避免批评或在别人面前逆丈夫的意,在事情惨淡收场时仍支持对方。

    她们应受教爱儿女──与给他们一起阅读,与他们一同祈祷,当他们放学或玩耍归来时要在家,要坚定地和公平地责罚儿女,塑造他们的性格为主工作,不为世界工作──也不为地狱工作。

    二5少年妇人要受教成为谨守的人。这是指她们要有敏锐的感觉,知道什么合适身为基督徒的,并且避免走向极端。她们应是贞洁的,对丈夫忠心,防止思想上、言语上或行为上的不洁。她们应好好地料理家务,要知道这是神圣的事奉,为神的荣耀而作。老年妇人应尝试谆谆教诲作妻子的和作母亲的,让她们在家里灌输服侍主为最值得尊敬的事,叫她们不要为事业工作,而忽略了家庭和家人。少年妇人应学习如何待人有恩──如何为别人生活,如何接待别人,如何有恩慈和慷慨,而不是自我中心和占有欲强。她们应顺服自己的丈夫,承认他们是家中之首。如果妻子比丈夫更有恩赐、更能干,她不应支配着他,而是应该鼓励他和协助他在家中作领导,在当地教会事奉。如果有挑剔的引诱,她应抵挡,以赞赏来代替挑剔。这一切是要令神的道理免受毁谤或亏损。保罗在整封书信里都察觉,主受羞辱都是因为他的百姓言行不一致的缘故。

    二6保罗不催促提多,叫他去教导少年妇人,为着要谨慎,这个事奉交给了老年妇人。但提多却得指示要劝少年人,特别劝勉他们要谨守和自我控制。谨守是一个很合适的词语──因为年轻是朝气满溢、精力旺盛和充满斗心的时期。在生命的每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习自律和生活平衡。

    二7保罗对提多也有一番特别的劝告。当要在教会中负责公开讲道时,提多要小心操练自己,好显出一致的善行的榜样。教训与行为之间要保持平衡。他的教训要有正直、端庄和不腐朽的特质。正直是指教训要与一次过交付圣徒的真道相符。提到端庄,保罗强调教训应该是高贵的和明智的;很不幸不腐朽之美德在大部分现代版本圣经里被删去(注3),这是用来形容不会从真道中堕落的真挚的老师的。

    二8言语纯全,无可指责。这样纯全的言语是毫不例外地不受到指责,完全没有旁门左道,新奇的教义,时尚流行之言,芜杂的教训等等。这种道理是所向披靡的。那些阻挡纯全教训的人注定要受羞辱,因为他们在信徒盔甲上找不到缝隙。圣洁的生活之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9现在要说的是与奴隶有关的特别指示。我们该记得,圣经承认某制度的存在,并不一定显示赞同制度本身。例如旧约记述很多族长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但是一夫多妻制决不是神为他的百姓创立的旨意。神从来没有认可奴隶制度的不公平和残酷,他要求主人们在将来的一日交帐。然而,新约没有提倡暴力革命,**奴隶制度;却以福音的能力谴责和消除对奴隶的虐待,历史显示奴隶制度的邪恶,在神话语广传和教导的地方完全消失。

    但当时奴隶制度仍然存在,奴隶并没有被排于尚好的基督信仰之外。他可以成为一个见证人,见证基督更新的力量;他也可以佩戴神我们救主的真道。新约给奴隶的篇幅比国家统治者更多。这可以是一个线索,叫我们知道他们在神国里更重要。除了违背主的事外,基督徒仆人要顺服。如果是前者,他们应拒绝,并且忍耐地接受作基督徒的苦果。他们应该在各方面做到令人满意,就是在服事的质和量上都有效果。所有这些服事都是为基督作的,并且将来会从他那里得赏赐。他们不可顶撞主人的说话或做事不谨慎。在早期基督信仰的时代,很多仆人有幸引领他们的主人,来到主耶稣面前。这大概是因为非基督徒仆人和他们之间的分别是那么显着吧。

    二10一个最明显的分别是:基督徒总不屈从于其它仆人易犯的罪过,如私拿东西。基督信仰中的伦理道德要求仆人作事要完全诚实,所以基督徒奴隶可在公开拍卖场上叫价较高。你会觉得奇怪吗?通常他们会学习完全和真正的忠诚,他们要成为完全可信赖的,以致在他们生活和事奉各方面,都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对于基督徒仆人是正确的事,对今天所有基督徒雇员都应是正确的。

    二11以下四节经文组成我们救恩的美丽画象,但在欣赏这文艺珍贵一章时,我们不可不顾其背景。保罗一直要求神家里所有肢体都有表里一致的行为。现在他表示我们救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产生没有搀杂别物的圣洁生命。

    因为神……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这里神的恩典与神的儿子几乎是同义词。当主耶稣来到我们的星球,特别将他自己交出来为赎我们的罪,神的恩典便显明了。他显明自己为要救赎众人,他代罪的工作足够救赎所有人,真诚的宽恕和原谅已向众人提出了。但只有那些真正接纳他为主和救主的人才能得救。这里和其它圣经经文都没有说,每个人最终都会得救。普世性的救恩是魔鬼的谎话。

    二12拯救我们的恩典也训练我们学习圣洁,这种训练包括学习决绝地说:「不!不!」。第一要说不的对象是不敬虔的心,就是对敬虔无兴趣的意思;其次是世俗的情欲──不仅包括性罪恶,也包括对财富、权力、享乐、名誉的欲望,或其它属世界的欲望。

    从正面看,恩典教导我们对其它人要自守和公义,在与他同行的恩光中要敬虔。这些美德在一切都要过去的世上显出我们的特质,这世界只是我们客旅路经之地,不是我们永远的居所。

    二13当我们以异乡人身分在世上生活,我们会被壮伟的盼望所激动──就是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这显现是否指被提的时刻──就是基督向教会在荣耀中显现,并且将教会带往天上(帖前四13~18)呢?还是指基督来临统治世界的时候──就是基督向世界在荣耀中显现,击败一切仇敌,并且建立他的国(启一九11~16)呢?基本上我们相信保罗讲述的是前者──基督为他的新妇、他的教会来临。但无论他以新郎的身分或以王的身分来临,信徒也应预备,寻求他荣耀的来到。

    二14当我们等候他再来时,我们决不要忘记他第一次来临的目的,和他自我牺牲的目的。他为我们舍了自己,不但从罪孽和惩罚中救了我们,而且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如果罪的惩罚被取消,但其支配权仍在我们生命中时常操纵着我们,这样只能说是救恩的一半行动而已。

    他又舍弃自己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一六一一年版英王钦定本圣经古怪地(注4)说:「(作)特殊的子民。」很多时我们是特殊的子民,但不是以他要我们作的方式!他死不是要让我们成为古怪和奇异的子民,而是成为以特有的方式──不属世的和不属自己的──作永远属他的子民。他为我们舍了自己,我们可以热心为善。我们应有热心以他的名和为他的荣耀的缘故行善。当我们想到人们为运动、政治和事业所发的热心时,我们应既妒忌而又奋发起来,激励自己行善。

    二15这些事是提多被委托要教导的──教导上面经文所讨论的每一件事,特别是救主受难的目的。他要劝戒或鼓励圣徒过实际的敬虔的生活,并且要责备那些用言语和生活驳斥使徒教训的人。还有他也不须为强而有力的讲道感到歉意,要用各等权柄和圣灵所给的勇气放胆作工。不可叫人轻看你,提多不须为他的年轻,他的外邦人背景或任何天赋的残疾而感到疑虑。他所说是神的话,这可令一切都改变。

    伍.会众中的劝诫(三1~11)

    三1提多也要提醒在革哩底教会的信徒,有关他们对政府的责任。基督徒的态度是,所有政府都是神所任命的(罗一三1),政府可能是非基督信仰的,甚至是敌基督的,但有一个政府总比完全无政府好。无政府就无秩序,人民是不能在无政府状态下长久生活的,就算统治者个人不认识神,他在岗位上仍是「主所立的」,所以应受别人尊敬。基督徒要顺服作官的和掌权的。但如果政府超出神任命的范围,下令信徒违背神,那么信徒就应该拒绝,因为有使徒行传五章29节的原则:「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如果他因此被惩罚,就应顺服地忍受,象是为主忍受的。基督徒决不可参与反政府叛乱,寻求以武力**政府。

    附篇基督徒与世界

    信徒应该遵守法律,包括交通法例,并交税款和其它征费。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应是守法的、有礼的和顺命的公民。可是,有三方面基督徒要与他们正常的责任行为有所分别。这三方面是投票、寻求当选参政和拿武器上战场。关于首先两件事,下列是圣经中有益的指引:

    1.基督徒身处世界,但不属这世界(约一七14、16)。

    2.全世界的制度都在那恶者手中,都已被神定了罪(约壹五19下,二17;约一二31)。

    3.基督徒的使命不是要改进这世界,而是令人从世界得救出来。

    4.信徒几乎不能避免地成为世上国家的公民,但他的基本公民权是在天上的,因此他须以自己为一个客旅,在世上只是一个异乡人(腓三20;彼前二11)。

    5.没有当值的士兵会将今生的世俗事务缠着己身,恐怕这样会令招他当兵的主不悦(提后二4)。

    6.主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一八36),作为他的使者,我们应向世界宣布这真理。

    7.政治本身性质很易被滥用而腐败,基督徒应与邪恶不公平的事分别出来(林后六17、18)。

    8.在投票时,基督徒通常选一位认为是正直和诚实的人,但有时,神的旨意是要提升最卑微的人(但四17)。在这情况下,我们怎知道神的旨意是什么呢?怎么遵行神的旨意呢?

    另一个问题是:当国家命令他入伍,信徒应否参加战争呢?辩论双方的论点都很强,但在于笔者,平衡双方的观点,笔者还是倾向反对参战入伍的。以上列举的原则都支持这观点。但还有其它观点:(1)我们的主说:「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约一八36)。(2)他也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六52)。(3)取去人的性命与他的教训的整体概念违背,主说:「要爱你的仇敌。」(太五44)

    倘若他们的国家容许他们作凭良心的反对者和非战斗人员,那些反对以武力战斗的人会心存感谢。

    另一方面,很多基督徒男人曾为尊严而战斗,他们知道新约从正面的观点看待百夫长(例如哥尼流和犹流)。同样,军旅生活的比喻语言也用来表明基督徒的争战(例如弗六10~17)。如果作军人本身是错的话,我们很难明白保罗为什么呼召我们作「耶稣基督的精兵」。无论人取那个观点,他不应审判或斥责那些反对的人,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应容纳。

    ────

    基督的门徒另外要尽的义务是:要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不是所有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很多现代的广告都是谎话。另外,一些企业所卖的商品对人的灵魂、精神和身体健康都是有损的。为了得着良心上的平安,信徒应该避免作这些职业。

    三2基督徒不要毁谤。圣经其它地方尤其禁止说统治者的坏话(出二二28;徒二三5)──这个命令所有基督徒要记着,尤其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中,或在被**和被逼迫的环境中。然而这禁制是用来广泛地保护每个人,免受嘲笑、中伤、侮辱和言语上的欺凌所害。如果基督徒遵从这简单的观念不要毁谤,忧愁和烦恼之苦海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要和平,并且避免争吵。有两个人才能起争执。有一个人来要与艾朗赛博士为一件他所传讲又不重要的事争执时,艾博士这样回答:「好了!亲爱的弟兄,当我们到天家时,我们当中有一位准是错的,或许这人就是我。」这种精神可结束所有争拗。

    我们不要争竞。我们若不想象主耶稣,就很难想及这种德性。主耶稣脾气和善又有恩慈,爱好和平,善于与人修好。还有我们要向众人大显温柔和礼貌,温柔和礼貌都是基督徒应学习的美德。这主要是指谦卑地想及其它人,将别人放在首位,对他们说恩慈的话和作恩慈的服事。礼貌是服侍别人为先,服侍自己为后,在有机会时猝然出面帮助,并且对于别人的恩惠很快表示赞赏。他总没有粗鲁、低级和残酷的行径。

    三3在这段强调伦理道德的经文里,使徒保罗再次加插有关我们救恩的道理,强调救恩的目的是一个充满善行的生命。所要表达的意念是这样:(1)我们得救前的光景,3节;(2)我们救恩的性质,4至7节;(3)救恩的实际结果,8节。我们悔改归主之前的生相,神描绘得不折不扣。我们宣称知道一切答案,其实我们从前也是无知的,不了解属灵的真理,而我们的选择和行为都是愚拙的。我们从前悖逆神,同样也悖逆父母和其它权威。我们从前受魔鬼迷惑,又受我们自己歪曲的判断所迷惑,经常行错路,走进街角的死胡同里。我们从前服事各样不洁的坏习惯,奴役于邪恶的思想生活里,行各种易犯的罪。生命是一局对别人行恶毒和嫉妒的游戏。我们是不可爱的和自私的,我们也是可怜的,但我们却令别人比自己更可怜。我们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的:邻舍相争、同事彼此斗争、业务竞争者互相倾轧、家人不和,都是生命中很悲哀的笔记!

    三4圣经的反语(但)之一终止了这幅人类堕落的惨淡图画。我们应对这反语何等感谢!这显示了神伟大的介入,使人从自我毁灭中得救。有些人称这就是神在人通往地狱路上的拦路石。

    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这发生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主耶稣向世界显明自己的时候。在另一方面,神的善良和慈爱在我们得救的时候,显明给我们看了。这些属性的彰显,表露在他差他的爱子来到世间为反叛的罪人死之上。这个用词向人所施的慈爱是从希腊字phi-lanthropy来。这字将爱、恩慈和怜悯的意念结合起来。神我们救主之名称是指父神──我们救主的意思是因为他差他的儿子,来到世间为我们的罪成为我们的救主。主耶稣也称为神我们救主(二13),因为他承受了所要求的刑罚,使我们可以得宽恕和赦免。

    三5他救了我们,从罪的一切孽债和惩罚中出来──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罪。当救主死的时候,今天的人的罪仍是将来的,他的死将罪全都遮盖了。但是福音最简单和最清楚的真理之一,总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救恩不是基于好行为。人不能因他过基督徒的生活而成为基督徒,不是好人才能进天堂。圣经一致的见证是:人不能赚取救恩,或因功劳获得救恩(弗二9;罗三20,四4、5,九16,一一6;加二16,三11)。人不能以好行为救自己,在神的眼中,人的一切义行都象污秽的衣服(赛**6)。人不能因过基督徒的生活而成为一个基督徒,人自己根本没能力过基督徒的生活。天堂不是好人去的,是那些藉神的恩典得救的罪人去的!

    好行为不可赚取救恩,只是得救之后所生的结果。那里有真正的救恩,那里就有好行为。所以我们读到,神救我们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救恩是怜悯的行动──怜悯在,公义就不在。公义要求应受处罚的受处罚;怜悯提供一条公义的道路,使刑罚可以避开。

    神藉着重生的洗拯救了我们。悔改归主是真正地做个新造的人(林后五17)。这里新造的人以洗澡的比喻表达出来。这与主耶稣所用的比喻相同,他教导门徒重生只须一洗,然而,脱离不洁却须很多次的清洗(约一三10)。悔改的洗与浸礼无关,不是以水为身体清洗,而是以神的话将道德意念清洗(约一五3)。浸礼并不是这清洗的象征,乃是描绘与基督同埋葬,进入他的死(罗六4)。

    我们的新生命也可以称为是圣灵的更新。神的灵带来伟大的改变──不是将新衣裳穿在旧人身上,而是将新人穿上新衣裳!圣灵就是重生的媒介,而神的话就是那工具。

    三6神将圣灵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每个信徒自重生的一刻起就有圣灵内住在生命中。圣灵足以带来荣耀的更新,他是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赐下的。就象法老王宫里一切的丰盛,藉约瑟赐给雅各的众子,同样神的祝福,包括圣灵说不尽的祝福,都藉主耶稣赐给我们了。耶稣就是我们的「约瑟」。

    可称颂三一神的三个位格都在我们的救恩里提到了:父神(4节);圣灵(5节)和子神(6节)。

    三7我们重生的即时结果是: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透过在基督耶稣里的救赎,神以奇异恩典的作为算我们为义,我们也成为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一切东西的后嗣。一切永恒里的事能叫我们与基督同在和使我们更象他的,都是我们的盼望。

    三8当保罗说「这话是可信的」,我们是否认为这是指之前的部分,还是指本节的其余部分呢?他的论点似乎是这样:既然藉着如此伟大的救恩得救,我们过的生活就应与我们蒙召的恩相称。

    提多在革哩底的事奉要着重这些事情(1至7节已讨论过),好叫信徒能留心作正经事业。虽然正经事业可以指值得尊敬的职业,但较广泛的意思──一般的正经事业──很可能是正确的。一些教训能令一个人的行为,与他自称为基督徒的说话一致的,都是好的和有益的;所有教训该有个人的和实际的应用。

    三9当然,基督徒在事奉中要逃避很多的陷阱。在保罗的时代,很多分争是有关洁净的食物和不洁净的食物,安息日的条例和奉行一些圣日的;又有对于家谱的争论,不是关于先知的家谱,就是关于人类的家谱。另外,还有在律法之上附加的,繁复又纷乱的条例之争吵。保罗非常讨厌这一切,认为是虚妄无益的。

    在我们时代的主的仆人,要用心记着保罗的劝告,避免以下的思想的改变:

    专注规律,不专注属灵的真实。例如自古以来辩论用发酵的酒还是用葡萄汁,用发过酵的饼还是无酵饼,用大家的杯还是用个人的杯──以为这些就是圣经中重要的问题!

    争辩不重要的字句。

    偏重一个真理,甚至一方面的真理,而排除其它所有真理。

    把圣经内容灵意(寓意)化,直至变得不合理。

    神学理论的挑剔,对任何人都无益处。

    从字辞方面漫游,进到政治小道或进到基督徒的大行动上,反对这样,又反对那样。

    当世界正走向灭亡时,花珍贵的时间在这些事上是悲哀的!

    三10那些专注在这些小事上的人是分门结党的异端者。(注5)他通常执一音符,便举世奉响,很快他便聚拢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他们对事情都有反面看法,其余的人就被他们排挤出去。他不会放弃教条上的拿手好戏,更喜欢将会众划分党派。教会总不可容忍这等无意义的事。如果一次或两次的警告,他都不停止行动,他就应被逐出当地教会了。基督徒也应避免与他有社交上的接触,希望这种排斥可令他悔改,对神的话有更平衡的看法。

    三11为怕一些人认为这等人对教会并没有很严重的威胁,使徒保罗严厉地品评他为已经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还是去作的人。他的行为是离经背道的,而不是基督信仰的另一个版本。他组成小组或党派犯罪。他自己明知不是,还是去作,因为他在负责任的基督徒警告之后,仍固执地偏行自己的恶。

    陆.总结(三12~15)

    三12使徒保罗向提多提出一些短的指引,以结束本书信。他计划打发亚提马,或是推基古到革哩底来帮助他。我们已知道有关推基古的事(徒二○4;弗六21;西四7),但亚提马的事就不知道了。看来从提摩太后书四章12节,我们知道推基古被差往以弗所去,不是往革哩底去,所以亚提马很可能代替他往革哩底。当他到达时,提多要往尼哥波立,因为保罗已经决定在那里过冬。在那时期,最少有七个城市名叫尼哥波立,但多数的评注家都相信提多选择的是在以彼流的一城市,在希腊西面的。

    三13提多将有探访者──律师西纳和亚波罗。或者他们就是将保罗的信带给提多的人。那时候有两种律师──律法师,解释宗教法律的人;辩护士,处理民事法诉讼的人。我们要决定西纳是属于那一类别,笔者认为应属于前者,因为很可能他被召来是要帮助提多平息在摩西律法上(9节)冗长的争吵。如果他是个民事律师,他必是个诚实的人!另外的亚波罗,我们在新约使徒行十八章24至28节和哥林多前书读过关于他的事。或者所指是同一个人。当保罗告诉提多要赶紧给这两人送行时,包括劝告他要在他们留在革哩底的日子殷勤地接待他们,并且为他们前行的路程预备一切所需的。

    三14提多要教训其它基督徒(我们的人)显出殷勤接待来,要照顾病中和软弱的人,并且对有需要的人乐意施赠。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他们也要有清晰的基督徒异象,叫他们赚钱也为了与一些少得权利的人分享(参看弗四28下)。这样可救他们从自私自利的不幸中,和浪费不结果子的生命悲剧中得着自由。

    三15结束的问安不应被看为平凡和不重要。在一些国家,基督徒的数目小,他们或被藐视,或被逼迫。这些仁慈的说话可传达很多的爱、友情和鼓励。同使徒保罗在一处的人问候提多,而提多要代为将这些问安转达给好些人,他们因有信心而爱保罗和他的同伴。最后,保罗以支配他生命的主题

    ──主的恩惠──来结束这封书信。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评注

    1(一1)参看以弗所书第一章和罗马书第九章,可更全面了解拣选的道理。

    2(一6)很多人相信尽管离婚有时是可行的,但教会职员不应是个仳离的人。

    3(二7)很多时(看新英王钦定本注脚),批判性文本喜作省略,这版本大部分根据古老而又现存的抄本,主要来自埃及。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喜欢用传统版本(TR)。这版本通常但不一定也受到主要的抄本(主要文本)支持。

    4(二14)在今天这点看来很古怪,因为「特殊」的意义已经改了。英王钦定本是很准确的翻译,很多所谓「错误」(象这里的)是因为差不多四个世纪以来英语意义上的改变而已。

    5(三10)Heretic这个字(英王钦定本)是来自一个希腊字,意思是喜爱倾轧的或爱**的(新英王钦定本)。一个**教会的人通常教导错误的或「异端的」道理。但这是hairetikos后期发展出来的。

    
新约 腓利门书
    简介

    「这是书信创作艺术中,一封真正精简的杰作。」~李南

    「我们所有人都是主的阿尼西母。」~马丁路德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有些人会提议,我们根本不必有保罗这封短信,也可以活得不错。事实上,这样提议的人完全是错的。首先,本信一致被认为是如假包换的个人书信,直接来自使徒保罗的心坎。本信犹如一块宝石,常用来与另一封写相同题目──逃走的奴隶──的普通个人书信相比。这信是罗马作家普林尼写给一个朋友的。除了有优雅的修辞外,保罗的书信是出众上乘之作。

    这是一封小书函,充分显示礼貌和机智──还有一些幽默──并保罗仁爱的心肠。本信没有直接地教导道理,但却是「独力承担」道理的完美解说,因为保罗命令将「这一切都归在我的帐上」。正如阿尼西母的失败都归到保罗的「帐上」,同样基督徒的罪也「归于」或记在我们主的帐上;正如保罗有能力支持阿尼西母无助的景况,我们主的救恩功绩也能救助我们。难怪伟大的改革家马丁路德这样写:

    这里我们看见圣保罗如何为了可怜的阿尼西母用尽自己,并且以他所有的方法代阿尼西母向他的主人辩护。他将自己当做阿尼西母,当自己得罪了腓利门。就象基督为我们向父神求情一般,圣保罗也为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求情……我谨此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主的阿尼西母。(注1)

    贰.作者

    除了抱反对意见的批判家外,人们都接受腓利门书的作者是保罗。事实上,李南那么肯定本信的真实性,以至他怀疑自己拒绝与此有莫大关连的歌罗西书的真实性是否正确。

    因为腓利门书是那么精简和私人,我们不觉得奇怪,早期很多引述都来自本书信。

    外证在伊格那修、特土良和俄利根的著作里,腓利门书常被引用或间接提及,优西比乌说这是其中一本书为所有基督徒(homologoumena)接受的,马吉安将本书信包括在他的「正典」里,穆拉多利经目也认可本书信。

    内证在这精简的书信里,保罗亲自三次提及自己的名字(1、9、19节)。第2、23、24节与歌罗西书四章10至17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两卷书信互相支持对方的真实性,所以内证与外证一致。

    叁.写作日期

    书信寄出的时间与歌罗西书相同(大约在主后60年),或者大约在我们的主升天后三十年。

    肆.背景与主题

    我们可从书信的内容和歌罗西书的内容,凑合成本书信的背后故事。看来腓利门是歌罗西的居民(比较西四17和门2),他透过使徒保罗的传道悔改(19节)。他其中一位仆人阿尼西母从他那里逃走了(15、16节),而书信也暗示阿尼西母可能曾偷取他主人的一些东西(18节)。

    那亡命者逃到罗马,那时保罗就在罗马被囚(9节)。我们未能知道使徒保罗是否在那时真正入了狱,还是仍可在自己租住的房子享有限度的自由(徒二八30)。藉着一些不寻常的际遇,阿尼西母在繁忙的闹市里碰上保罗,并且透过他的传道相信了基督(10节)。过后的日子,相互间爱的联系建立了(12节),并且阿尼西母证实自己是使徒保罗一个得力的助手(13节)。但是他们两人都同意,阿尼西母应该回到腓利门身边,并且弥补已往的过失,所以保罗写这封信给腓利门,为阿尼西母求情,也说出强而有力的理由为什么腓利门应让恩慈地收纳他(17节)。在这个时候,保罗也写信给歌罗西的信徒。他指派推基古当信差,并且将阿尼西母带回歌罗西去(西四7~9)。

    这是保罗最私人的书信。虽然写给提摩太和提多的书信也是写给个人;但是处理会众中实际的事务多于个人事务。

    大纲

    壹.问候(1~3)

    贰.保罗为腓利门感恩和祈祷(4~7)

    叁.保罗为阿尼西母求情(8~20)

    肆.结尾短评(21~25)

    
新约 腓利门书注释
    壹.问候(1~3)

    第1节保罗介绍自己是一个被囚的人,不以使徒自称。他本可以运用他的权柄,但他选择采用我们看为不利、较低的地位。使徒保罗以天上的荣耀加添这较低地位的光彩。他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人。他从未曾为认作罗马的囚犯而卑躬屈膝!他越过皇帝,只仰望那万王之王。当他写本书信时,提摩太是与他一起的。他喜欢与这位忠心的门徒在一起,纵然书信很明显是保罗的作品。

    主要的收信人是腓利门,他名字的意思是「亲爱的」。显然这意思与他本人很相称,因为保罗形容他为我们所亲爱的同工。

    第2节因为亚腓亚是女性名字,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她是腓利门的妻子。书信部分写给她,令我们想起基督信仰是提高女性地位的(注2);然后我们看见也提升奴隶的地位。学者凭崇高的想象力,大多认定亚基布是腓利门的儿子。我们不能肯定,但我们准知道他常活跃地参与基督徒的争战。保罗尊他为同当兵的人,可想象他是主耶稣一个献身的门徒,带着神圣情操的热心。在歌罗西书,保罗特别提到他的名,叫人注意他:「要对亚基布说:『务要谨慎,尽你从主所受的职分。』」(西四17)

    如果腓利门、亚腓亚和亚基布给我们一幅新约基督徒家庭的图画,在你家的教会这句则叫我们想起新约教会的形象。这里很清楚看到腓利门的家,是一群信徒聚集的地方,就在那里,他们聚集一起敬拜、祈祷和查经;从那里,他们走到世界去为基督作见证。这世界一方面不欢迎他们的信息,一方面又不能忘记。信徒聚集在腓利门的家,基督徒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体──富有的和贫穷的,男的和女的,主人和仆人──所有都是神家里有充分资格的成员。每当他们回到世上生活,他们的社会界限又重现了;但在主餐桌子前,他们全都是阶级相同的圣洁祭司,腓利门不比阿尼西母优胜。

    第3节保罗为他所亲爱的人的问候,似乎包含一切他能渴想的最好的东西。恩惠包括神倾下来给他的子民一切不应得的好处。平安就是属灵的宁静和均衡,能使那些学习他恩惠的人的生命安稳。两种祝福都来自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这是非常重要的,指主耶稣在赐予恩惠和平安的事上与父神同等。如果基督不是真正的和完全的神,给基督这样的尊荣是一亵渎的罪。

    贰.保罗为腓利门感恩和祈祷(4~7)

    第4节每当保罗为腓利门祈祷,都为这个尊贵的弟兄感谢神。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他是神恩典上乘的礼物──是一种你喜欢和他做朋友和弟兄的人。一些评注家认为保罗正在采用外交手段开始本书信,目的是要「软化」腓利门的心,再次接受阿尼西母。这是强加给使徒保罗一种不好的动机,也使圣灵默示的经文蒙上阴影。如果保罗不是热诚地认定了,他是不会这样说的。

    第5节腓利门的性格里,有两种性质令保罗甚表高兴的,就是他的爱心和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信心。他在基督里的信心表示他有属神生命之根,而他向众圣徒所显的爱,表示他也有果子。他的信心是满有成果的。

    在以弗所书一章15及16节和歌罗西书一章3及4节,保罗对收信的圣徒也表达了类似的感谢。但是在那些经文,他将信心置于爱心之前,这里他将爱心置于信心之前。为什么有这分别呢?麦卡伦回答说:「这里的次序是事情分析的次序,从彰显出来的结果向下寻找原因;而以上类似经文的次序是生产的次序,从根部向上寻找花果。」

    这里保罗也有另一个有趣的安排,他将「向众圣徒有爱心」加插在向主耶稣……有信心里,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向主耶稣(和众圣徒有爱心)有信心」。信心的对象是主耶稣,而爱心的对象是众圣徒。但保罗将爱心的子句,包在信心的子句里,就好象预先提示腓利门,他将要以爱他的仆人阿尼西母,来特别显明他信心的真实,所以这里刻意强调「众」字──众圣徒。

    第6节前两节表示保罗为腓利门感恩,本节显示保罗为他祈祷的内容。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是指腓利门向众人所显的实际恩慈。我们不仅可以藉传基督的道与人分享我们的信心,也可以藉喂饱饥饿的,将衣服给贫穷的,安慰失丧的,解救困苦的──当然,也包括饶恕逃亡的仆人,来分享我们的信心。保罗当时祈求腓利门的生命变得仁慈,这样可使很多人认识,他一切好行为都是来自基督耶稣的。在一个有神的爱彰显的生命里,能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书中读到的是关于爱的事情,但真正逼切需要的,是看见道成肉身,以人类生命显现的基督!

    第7节腓利门满溢的慈悲心肠和自我牺牲的爱,从歌罗西传到罗马,使那信基督的囚犯大有快乐(注3)(或感谢,新英王钦定本注脚)。这曾是保罗的荣幸,因他带领了腓利门信主,现在听到这人在主的信心上做得很好,真是一大快慰事。知道众圣徒的心从这亲爱的兄弟那里得了畅快,是何等令人放心的事,尤其是他以爱心这样行呢!没有人单为自己活,也没有人单为自己死,我们的行动必然影响别人。我们不能量度我们的影响力的范围,我们做好事和做坏事的潜能是无限的。

    叁.保罗为阿尼西母求情(8~20)

    第8节现在保罗来到书信的主要部分,快要为阿尼西母求情。但他会怎样入题呢?作为一个使徒,他可以合理地对腓利门说:「我的弟兄,作为一位信徒,现在就是你的责任去原谅和收纳这逃走的人的时候了,正如我向你说过要行的事那样。」保罗大可以命令他这样做,而腓利门毫无疑问地也会照做。但若然是这样,那只是一个空洞的夸胜而已。

    第9节如果使徒保罗不能赢取腓利门的心,那么阿尼西母只能得到冷冰冰的接纳;只有用爱推动的顺从,才能使那仆人在家中得着地位。或者写这信时,保罗想起救主的话:「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一四15)而为了爱心的缘故,他宁愿选择请求,而不选择命令。腓利门的爱心会否被广为传扬,到达为主耶稣坐牢的年老使者(注4)那里呢?他会否被两个因素──保罗的年纪,现在又是被囚的──所感动呢?我们不能准确知道使徒保罗那时的年纪,估计大约是五十三至六十三岁。今天看来不是很老,但很可能他较易衰老,因为他在事奉基督的事上早已耗尽自己了。现他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人,提到这点,他不找别人同情,而是希望腓利门在做决定时,考虑这些因素。

    第10节在本节的原文,阿尼西母的名字最后出现:「我求你,关于我的儿子,在捆锁中所生的──阿尼西母。」腓利门看到他被弃的仆人的名字时,他怒气完全消失了。想象一下他的惊喜,当他知道这个「无赖」已经悔改,并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是藉着被囚的保罗信了基督的!

    基督徒生命里有一种令人惊喜的事,就是看见神以伟大奇妙的方式,在汇聚一起的景况里显露自己,这是不能用机缘巧合来解释的。首先保罗带领腓利门信了主,保罗后来入狱,并且解往罗马受审。腓利门的仆人逃走了,也跑到罗马去,不知怎样他遇上了保罗,也悔改了。主人和仆人都透过同一个传道人重生了,但在分隔很远的不同地点,和在很不同的情况。你说,这是否巧合呢?

    第11节阿尼西母的名字是益处的意思。但当他逃走时,腓利门很可能受试探叫他做无用的流氓。保罗实际上是说:「不错,他从前在你关心的范围内于你无益,但现在与你我都有用了。」重回腓利门身边的那仆人,比以前逃走了的更好。本书曾经说过,新约时代基督徒奴仆在市场上比其它奴仆叫价更高。今天这情况也是对的,基督徒雇员在工作上比非信徒雇员应更有价值。

    第12节新约对奴隶制度的态度都聚焦在本书信里。我们注意到保罗没有谴责奴隶制度,也不禁止。在实际行动上,他差阿尼西母回到他的主人那里。然而,与奴隶制度有关的虐待则彻头彻尾地在新约受到谴责和禁止。麦卡伦写道:

    新约圣经不以政治或社会的方式直接干预事情,但却列出可影响深远的原则,让这些原则渗入一般人的思想里。(注5)

    暴力革命不是圣经采用的改革社会邪恶的方式。人类非人道的原因来自他自己的堕落。福音就是要击破这根本的原因,在基督耶稣里提供一个新的创造局面。

    可以想象,一个有良善主人的仆人,总比一个自称独立的仆人更有益处。对于有耶稣作主人的信徒来说,这道理也是对的。那些主的仆人能享受最真实的自由。保罗打发阿尼西母回腓利门身边,并没有对奴仆作了些不公平的事。主人和仆人双方都是信徒,腓利门有责任以基督徒的恩慈对待仆人,而阿尼西母却要以基督徒的忠心来服侍主人。使徒保罗对阿尼西母的深情表达在字里行间:打发……我心上的人。保罗的感觉就象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要知道,这里提出了重要的物归原主的原则。现在,阿尼西母得救了,他是否要回到他以前的主人那里呢?答案肯定是「要的」。救恩将刑罚和罪的权势消除,但并不抹去所负的债。新造的基督徒要偿还所有未归还的债项,并且尽人所能行的,将所有过错改正过来。阿尼西母有责任回到他主人那里服侍他,并且归还所有偷去的金钱。

    第13节使徒保罗原本的个人意愿是将阿尼西母留下在罗马,有很多事情这位悔改的仆人能帮助保罗做的,尤其是保罗为福音的缘故被下在监里。这也是腓利门的一个机会来伺候保罗──一位助手;但假如没有知会腓利门和得到他的应允,这会有一些缺陷。

    第14节保罗不会从那仆人的主人那里强要恩慈,将阿尼西母留在罗马。他不知道腓利门的意思,就不愿意为阿尼西母的事下决定,如果勉强,不用自由的和有爱心的意愿,那么恩慈便被夺去了光彩美丽的一面了。

    第15节如果能看穿现时的逆境,知道神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他的人的好处(罗八28),这人的属灵生命就成熟了。当阿尼西母逃走了,或许腓利门深觉痛苦,并且感到财政上有损失,他会否再想见这仆人呢?现在保罗在乌云密处划上彩虹,在歌罗西的家里只暂时失去的阿尼西母,现在他们可永远得着他。对痛失死去的信主亲友的基督徒来说,这是一个安慰,分离只是非常短暂的,重逢却是永恒的。

    第16节腓利门不但得回阿尼西母,得着的他在性质上远比以前好。他们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主仆关系了,阿尼西母现在是高过奴仆,他是主内的亲爱的兄弟了。从今以后,畏惧的行动变成爱的行动。保罗已经享爱与这位亲爱的兄弟交往的好处,但现在他再不能留他在罗马。使徒保罗的损失就成了腓利门的利益,不拘是按肉体说,还是按主说。保罗现在认识的阿尼西母是一个兄弟,以前奴仆的身分更加强保罗的信念──按肉体说,他以身体作完全奉献的事奉;按主说,他以信徒的身分在主内相交。

    第17节无论在胆量上或在温慈上,使徒保罗的请求都叫人惊愕。他请求腓利门收纳阿尼西母,如同他收纳使徒保罗本人一样。他说:「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这些字叫我们想起救主的话:「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太一○40)还有:「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五40)这也提醒我们,神已在他儿子的身分里接纳了我们,叫我们与基督一样,与神更亲更近。

    如果腓利门以保罗为同伴,就象与他交往的一位,那么保罗便求他在这个基础上也接纳阿尼西母。这不是说,阿尼西母将成为他家中的永久客人,没有任何工作的义务。事实上,他仍会是家中的一位仆人,但是属基督的,是真道上的弟兄。

    第18节使徒保罗没有明说阿尼西母曾偷了腓利门的东西,但本节所提示的确有一些可能。明显地偷窃是奴隶的一大罪行,保罗愿意为腓利门承受的损失负上责任。他知道凡物都应归原主的,阿尼西母的悔改不能消除他欠别人的债项,所以保罗告诉腓利门,他欠你什么的,都归在保罗的账上。

    我们读这经文时,不能不想起我们是罪人的时候欠下的巨大罪债,并且这一切都归到十字架上的主耶稣的帐上了。他成为我们的代罪者,当他死时,他完全偿还了罪债。我们也想起,基督的职事是为我们作中保。当信徒的控诉者撒但,为我们所行的过犯提出控告时,我们可称颂的主实际上是说:「归在我的帐上。」和好的道理在本书信里表明。阿尼西母因为做错事而疏远了腓利门,藉着保罗的传道(我们很有理由相信这点)他们的距离和「敌意」消失了;仆人再次与主人和好。同样,我们因为自己的罪与神疏远,但藉着基督的死和复活,彼此相敌的原因消除了,信徒可再次与神和好。

    第19节通常保罗囗授他的书信给某人,只在结尾数行间自己亲笔写。我们未能肯定他是否亲笔写这整封信,但至少在本节起,他拿起笔来,用他熟识的草书,亲自写上他必承担阿尼西母的一切债务,不管腓利门欠保罗有多少,他也是这样做,保罗领他信主,在今生里,他的属灵生命是欠使徒保罗的,但保罗不强逼他偿还这些债。

    第20节称呼腓利门为兄弟,年老的保罗只望在主里得快乐,在基督里得畅快。他请求让阿尼西母能得着恩慈的接纳,能被饶恕,回复他在家中服事的本位──现在不单是奴仆,也是神家中的兄弟。

    肆.结尾短评(21~25)

    第21节使徒保罗深信腓利门所做的必过于他所求的。腓利门自己已经得着基督的饶恕,得以自由,他肯定地也会这样宽待阿尼西母的。我们在以弗所书四章32节有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第22节但保罗怎知道腓利门会怎样对待阿尼西母呢?他希望探访歌罗西,并在腓利门家中作客。他预料神听了基督徒的祷告,使他从掌权者手中得释放。此外,他还请求腓利门为他预备住处,或者这是交给阿尼西母的第一个任务:「为我们的兄弟保罗,预备一间客房。」我们不知道保罗有否往歌罗西去,可以假设的是那住处已经预备给他了。还有那家庭所有成员都盼望能见到保罗,他们的心已被爱交织牵在一起了。

    第23节以巴弗可能就是建立歌罗西教会的那个人(西一7、8,四12、13),现在他与保罗在罗马一同坐监。他也加入向腓利门问安。

    第24节这时与保罗在一起的有马可、亚里达古、底马和路加。这些名字在歌罗西书四章10及14节也有提到。耶数又称为犹士都,在歌罗西书第四章有提到,但这里为了某些原因遗漏了。马可是第二本福音书的作者,他在一次早期的失败后,再证明他是主的一个忠心仆人(提后四11;比较徒一三13,一五36~39);亚里达古是来自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多次的行程中与保罗一起,包括来到罗马的行程。在歌罗西书四章10节,保罗称他为「与我一同坐监的」;底马稍后离弃了保罗,因他贪爱这现今的世界(提后四10);路加这亲爱的医生证明他彻头彻尾都是一个忠心友伴和帮助者(提后四11)。

    第25节本书信以保罗很有特色的祝福结束,他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腓利门的心里。若能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救主白白施恩的话,那人在生命所受的祝福是最大的。在人生路上,渐渐地明白和羡慕救主的位格,而作他的工是我们心里喜悦快慰的事。

    保罗放下他的笔,将书信交给推基古,叫他送往腓利门那里。他不知道书信的信息对以后世纪的基督徒之影响有多深。本书信是爱和谦逊之作,写的时候用得着,现在也用得着。阿们。

    评注

    1(简介)马丁路德,引述自雷德福(J.B.Lightfoot),SaintPaul'sEpistlestotheColossiansandtoPhilemon,页317、318(由雷德福重新翻译)。

    2(2节)如果人比较基督徒妇女和异教或回教妇女的地位,她或他会同意真正的「妇女解放者」就是主耶稣基督。

    3(7节)主要手抄本用感谢(charin)代替大快乐(charan)。

    4(9节)希腊字里「年老」(presbutes)和使者(presbeutes)两个字那么相似,以至班德理(Bentley)猜测保罗的意思是指「使者」。传统的手抄本完全反对这种猜测,然而这也非常符合文章的上文下理。

    5(12节)麦卡伦(A.Maclaren)"ColossiansandPhilemon"TheExpositor'sBible,页461。

    
新约 希伯来书
    简介

    「圣经各卷中,这一卷的作者身分最受争议;然而,内容是默示的,却最为无可置疑。」~孔尼白与侯生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从很多角度看,希伯来书在新约圣经中都是独特的。这卷书并没有用书信的形式开始,却以书信的形式结束;且意大利是明显的目的地,或是由意大利发出的(一三24)。本书是写给某个特别的群体,很可能就是希伯来裔的基督徒。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书信原是写给一家细小的家庭教会,是没有跟任何大型和有名的教会拉上关系的,因此,写作目的和收信人并没有流传下来。这卷书是全本新约圣经中,文学风格最优美的。本书富有诗意,且大量引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旧约圣经(LXX)。本书词汇丰富,在希腊文的运用上,无论是在动词时态及其它细节上,都极之精确。

    虽然这卷书一方面十分犹太化(有人曾将其与利未记相比),但书中所载的警告,提醒信徒勿偏离基督受死赎罪的真理,去附从宗教仪式条文。这是基督教世界在任何时代都必须留心的。因此,这卷书极之重要。

    贰.作者

    虽然一些早期的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将保罗的名字列在这书的卷首,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身分表明出来。早期的东方教会(亚历山太的丢尼修和革利免)认为保罗是这书的作者。这种见解曾面对不少的质疑,但自亚他那修的时候便流行起来,最终为西方教会所接受。然而,今天鲜有人坚持认为保罗是这书的作者。俄利根认为这书的内容与保罗的教训一致,且有保罗的笔触;然而,原著的风格与保罗的风格极为不同。(当然,一个写作的能手可以运用不同的风格,所以这也不足以否定保罗是作者的可能。)

    对于本书的作者,过去有人提出过几个可能性:路加,因为他有类似的风格,且熟识保罗的教训;巴拿巴、西拉、腓利,甚至亚基拉和百居拉。

    马丁路德认为作者是亚波罗,因为他的背景与本书的风格和内容吻合:对旧约圣经有博大的认识,且极为能言善辩(他的故乡亚历山太,素以雄辩术闻名)。然而,有一点反驳亚波罗是作者之说,就是在亚历山太的传统里,并没有流传此理论。本书若真的由亚历山太人所写,传统大概不会不提。

    基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主认为还是不把作者的身分透露为妙。有人认为本书确是保罗所写,但他却有意隐瞒,因为犹太人对他心存偏见。这固然是可能的,但俄利根的古训是至为恰当的了:「只有神肯定知道是谁写了这卷书。」

    叁.写作日期

    虽然这书的作者不详,但其写作日期却可追溯至接近事实。

    外证罗马的革利免(主后95年)曾引用本书,这是第一世纪的时候。坡旅甲和殉道士犹斯丁曾引用本书,但却没有说明作者是谁。亚历山太的丢尼修引述希伯来书,并说这是保罗写的;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则说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成,然后由路加翻译。(不过,本书看来不似是翻译而成的。)爱任纽和希坡律陀认为希伯来书不是保罗写的,而特土良则认为作者是巴拿巴。

    内证作者似是个第二代的基督徒(二3,一三7),所以成书日期不会象雅各书或帖撒罗尼迦前书(比较一○32)那样早。由于书中内容并没有提到犹太战争(战事于主后66年开始),而看来圣殿祭祀仍然存在(八4,九6,一二27,一三10),因此可以推断成书日期大概是主后六十六年之前,并肯定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毁(主后70年)之前。书中提到逼迫(一二4),但信徒「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如果本书是要写给在意大利的信徒的话,基于尼禄在历史上曾进行血腥的**(主后64年),那么这封信的写成日期就不会在主后六十四年年中之后。因此,本书极可能是在主后六十三至六十五年期间写成的。

    肆.背景与主题

    大致上,希伯来书所处理的问题,是由一个宗教制度转归另一个时所面对的大挣扎。改教者要面对脱离旧宗教缠绊的痛苦,因备受疏离而要忍受的焦虑与压力,并且面临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去复归旧教。

    然而,本书所提到的困境,不单是关于离开旧的制度,进入一个具有相同价值的新系统去。焦点问题是为基督的缘故放弃犹太教。正如作者所阐明的,这就等于为了得到实物而放弃影子,为真缔而放弃仪文,为终极的而放弃初步的,为永远的而放弃短暂的──简言之,是放弃次好的,为要得着最好的。

    问题也涉及离开受欢迎的而选择不受欢迎的信仰,离开多数派而归于少数派,离开**者的阵营而投入受**者的阵营。这行动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书信是写给有犹太背景的读者。这些希伯来人在初期教会时代,曾听过使徒和其它人所宣讲的福音,且见过圣灵大能的神迹,这些神迹是福音信息的佐证。他们分别以下列三种方向回应了这个好信息:

    部分相信了主耶稣基督,真心归向主。

    部分宣称自己成为基督徒,还受了洗,加入了地方教会。不过,他们事实上从未由神的圣灵重生。

    其馀的人断然拒绝了救恩的信息。

    本书正是要针对首两类人──真正得救的希伯来人,和那些只是徒有基督徒虚名的人。

    如果一个犹太人放弃他先祖的信仰,便会被视为变节者及叛教者(meshummed),且往往会遭受下列一项或多项的惩罚:

    ·家族继承权遭剥夺。

    ·从以色列的会众群体中被逐出。

    ·失去工作。

    ·丧失财产。

    ·精神上的骚扰和身体上的虐待。

    ·公开的侮辱。

    ·监禁。

    ·殉道。

    当然,总会有脱身之法的。只要他否认基督,并复归犹太教,他就不会受进一步的**。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察觉到犹太教有一些强而有力的论点,足以劝使改信者复归犹太教:

    犹太教有从先知传下来丰富的宗教遗产。

    天使在属神之选民的历史中做了显著的工作。

    犹太人与杰出的律法颁布者摩西的关系。

    与英勇的军事指挥家约书亚同属一国。

    亚伦裔祭司制度的尊荣。

    神圣的圣所,神在其中与他的子民同在。

    神透过摩西颁布律法而订立的约。

    圣所内由神命定的陈设器具,和那巨大的帐幔。

    在圣所中的事奉,特别是在赎罪节大日(YomKippur,为犹太历法中最重要的日子)举行的仪式。

    我们差不多可以听见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向我们陈说他们那古老的、重礼仪的宗教是何等辉煌,然后带着讥笑地问:「你们基督徒拥有些什么?我们拥有这一切。你们又如何呢?就那么一间简陋的阁楼、一张桌子,和放在桌上的一点饼和酒吧了!难道你们要为这一点点的东西而放弃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吗?」

    「你们拥有什么?」希伯来书正是给这问题的答案。简言之,答案就是基督。在他里面,我们有:

    一位比众先知更大的。

    一位比众天使更大的。

    一位比摩西更大的。

    一位比约书亚更大的。

    一位祭司,他的职分比亚伦更崇高。

    在更美之圣所中事奉的那一位。

    带来更美之约的那一位。

    器具和帐幔所预表的真象。

    他为罪一次过献上自己为祭,比要重复献上牛羊的祭更美。

    正如太阳耀目的光辉将星光掩盖一样,犹太教的形式与象征,在耶稣伟大崇高的位格与工作之前,顿成微不足道了。

    然而,**的问题犹在。凡承认跟随主耶稣的人,都要面对严峻的、激烈的反对。这样可能会令真正的信徒陷入失望沮丧的危险中。因此,他们需要鼓励,以保持对神的应许有信心。他们需要为将来的奖赏而生忍耐。

    那些只在表面上作基督徒的人,会陷入离道反教的危险中。他虽然承认、接受基督,却可能会完全否认他,并回到讲求仪文的宗教去。这就等于践踏神的儿子,亵渎他的宝血,并羞辱圣灵。这种故意犯的罪,是不能赦免或原谅的。希伯来书不断警告信徒切勿犯这罪。二章1节形容这罪是从基督的道理上「随流失去」。三章7至19节形容这罪为「离弃」神或硬着心。六章6节则将其形容为「离弃道理」或离道反教。十章25节将其形容为「停止聚会」。十章26节则说成是「故意犯罪」。十二章16节则将其形容是为了一点食物而「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的。最后,十二章25节则形容这罪是「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以上一切的警告,都是针对同一种罪的不同范围而作的──就是「离经背道」的罪。

    希伯来书的信息,对第一世纪的教会来说是最及时不过的,对今日的教会来说也一样。我们需要经常的提醒,不可忘记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的永恒产业与福乐。我们需要鼓励,以致在反对与困境的包围下仍然能忍耐。所有声称自己是信徒的人都要接受警告,切勿在亲尝并目睹主的美善之后,返回到着重仪文的宗教里去。

    大纲

    壹.基督在位格上的超越(一1~四13)

    一.基督超越众先知(一1~3)

    二.基督超越众天使(一4~二18)

    三.基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三1~四13)

    贰.基督在祭司身分上的超越(四14~一○18)

    一.基督作大祭司的身分超越亚伦(四14~七28)

    二.基督的职事超越亚伦(八)

    三.基督献上的祭超越旧约所有的祭(九1~一○18)

    叁.警告和劝勉(一○19~一三17)

    一.警告信徒不可藐视基督(一○19~39)

    二.用旧约的例子劝勉信徒要有信心(一一)

    三.劝勉信徒要在基督里有盼望(一二)

    四.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一三1~17)

    肆.结尾的祝福(一三18~25)

    
新约 希伯来书1-5章注释
    壹.基督在位格上的超越(一1~四13)

    一.基督超越众先知(一1~3)

    一1没有别的新约书信象本书这样迅速进入主题的。作者并没有加上任何问候或开场白,而是直截了当地开始讨论。他心里好象在圣灵的策动下,急不及待要将主耶稣基督至高无上的荣耀陈述出来。

    首先,他将神藉着众先知的启示,与他藉着自己的儿子的启示作一个比较。众先知是蒙神启示的代言人。他们是耶和华的仆人,地位崇高。他们的工作的属灵遗产现正存留在旧约圣经里。

    然而,他们的工作是局部、不完整的。他们各人得到一些启示,但都是不完全的。

    他们获启示的真理不只是片段式的;而且,他们也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传达给百姓。真理的表达方式有律法、历史、诗歌、预言。有时候是言传囗授,有时候是笔录记述。有时候则是透过异象、异梦、神迹,或特别的动作。不管使用的是何种方法,重点是神过往给犹太人的一切启示,都是初步的、循序渐进的,而传达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一2现在,神却藉着他儿子,将他伟大的、最终的真理启示出来,取代了旧约圣经中片段、局部的、不同的先知预言。众先知只是神传达圣言的渠道。主耶稣基督本身却是神给人类的最终启示。诚如约翰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一18)主耶稣在谈到他自己时这样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一四9)基督不但为神说话,他更以神的身分说话。

    为要强调神的儿子是无限地超越众先知,作者首先介绍神的儿子就是那位承受万有的。即是说,神已经定意,使万有归他所有,他也即将统治万有。

    神藉着他创造诸世界。在整个创造之中,耶稣基督是活跃的代行者。他创造了漫天星宿、穹苍宇宙、地球、人类,并要在历代实行的计划。每一样被造之物,不论是属灵的还是物质的,都是由他造成的。

    一3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就是说,父神所有的一切完美,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他是神荣耀所散发的灿烂光芒。神一切在道德和属灵上的荣耀,都蕴含在他里面。

    再者,主耶稣就是神本体的真象。当然,这不是指在身体上相似,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神是灵。这里的意思是,从任何一个可以想象到的方面来说,基督完完全全地代表父神;除他以外,不会有再近似多一点的了。圣子既是神,便透过他的言行,将神的真象向人类反映出来。

    而且,他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在起初的时候,是他用话语造成诸世界的(来一一3)。他现在仍然说话,并用他权能的命令支持着所有的生命,将万物维系起来,并使宇宙循正常的规律运行。万有也是靠他连系在一起的(西一17)。这个简单的答案解释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难题。科学家绞尽脑汁,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将各个分子结合在一起。从这里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就是那位伟大的维持者,且是用他权能的命令来维持着一切的。

    然而,我们的救主另一样的荣耀,才是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当他洗净了人的罪。这位创造者和维持者,成了替罪者。他只需说话,就创造了宇宙。他也只需用话语,就能维持、控制宇宙,因为这并不牵涉道德的问题。然而,为了要一次过洗净我们的罪,他要死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权能的主,竟屈尊而成代罪羔羊,这确是叫人感到难以置信的。以撒华特的诗歌这样颂赞说:「奇异的爱,神圣的爱,使我将心性、生命,一切全摆上。」

    最后我们的主被尊为至高:他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他坐在──这是个休憩的姿势。这不是劳碌以后的歇息,而是完成工作,心满意足地休憩。这姿势显示救赎工作已经完成了。

    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是荣耀光彩的位置(来一13)。由于他荣耀的凯旋,神便将他升为至高。右边也代表了权能(太二六64)和喜乐(诗一六11)。救主的钉痕手,拿着统管宇宙万有的权杖(彼前三22)。

    当我们随着主的脚踪,从创世之始走到各各他受死之地,再到荣耀的座位,众先知的踪影似是消失了。他们虽然出众,却全都退居幕后。他们为那位要来到的弥赛亚作了见证(徒一○43)。现在他既已来到了,他们便乐于从幕前退下来。

    二.基督超越众天使(一4~二18)

    一4本书讨论的下一步,就是要辩明基督超越众天使。由于犹太人十分尊崇天使的工作,所以有必要加以辩明。毕竟,律法是透过天使传来的(徒七53;加三19),而在神选民的历史中,经常有天使显现。甚至有人认为,一个人若脱离犹太教而归信基督,他便会失去这重要的民族和宗教遗产。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得着基督的人,是得着那位在双重意义上超越了天使的──他既是神子(一4~14),又是人子(二5~18)。

    基督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这里首先提到他取得的超越,然后又提到他所承受的超越。

    他因复活,被接升天,被神高举为主为基督,而取得超越。他在道成肉身的时候,为要受苦而成为比天使微小一点的(二9)。然而,神却将他升高,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他所承受的超越,是因他作为神儿子的永恒身分。更尊贵的名就是圣子的名。

    一5这里引用了两节旧约经文,证明弥赛亚就是神的儿子。首先,诗篇二篇7节,神称呼他作儿子: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一方面,基督是神永恒的独生子。另一方面,他因道成肉身,所以是神所生的。第三方面,他因复活所以是神所生的──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西一18)。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里讲道时,就引用了这一节来论到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徒一三33)。

    这里的重点是,神从没有称任何一个天使为自己的儿子。圣经集体称呼天使为神的众子(伯一6;诗八九6),而意思不过是指他们都是被造之物。主耶稣被称为神的儿子时,表示他是与神同等的。

    第二节是引自撒母耳记下七章14节: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儿子。虽然这些字眼可以用来指所罗门,但圣灵却用这节来指大卫那伟大的后裔。再一次要强调,神从没有这样讲到一个天使。

    一6基督超越天使的第三方面,就是他正是天使敬拜的对象,天使只是他的使者与仆役。为证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申命记三十二章43节(七十士释本及死海古卷)和诗篇九十七篇7节。

    申命记的经文,前瞻神再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圣经和合本小字),换句话说,那是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那时,众使者都要公开敬拜他。当然,只有因为他是神才会得到天使的敬拜。如果敬拜的对象不是真神,就是拜偶像了。然而,神却在这里命令众使者敬拜主耶稣基督。

    长子可以是指在时间上首先出生的(路二7),或可以是指在地位或尊荣上为首的(诗八九27)。此处和罗马书八章29节、歌罗西书一章15和18节同是指上述第二个意思。

    一7当与自己那位超卓的儿子比较时,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他是众使者的创造者及指挥。天使以风的高速和火的热烈态度来遵行他的旨意。

    一8随之而来的,是如银河般的荣耀,使圣子显得无与伦比。首先,神称他为神。在诗篇四十五篇6节,父神这样称许弥赛亚:「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再一次,基督的神性是毫无疑问的,而所引用的是来自传统的希伯来经文。(在希伯来书中,每一章都至少引用旧约圣经一次。)

    他也是永恒的君主;他的宝座传到永永远远。诚然他的国度「无远弗届,直至阴晴圆缺不再」。

    他是公义正直的王。诗篇的作者说:「你的国权是正直的。」这是要表达君王的统治,是绝对诚实和正直的。

    一9他正直的本性是明显的,因为他一直都喜爱公义,恨恶罪恶。这无疑是指他在地上三十三年的生活。神找不到他在性格上有任何弱点,在品行上有任何过失。他证明自己是配掌王权的。

    由于他是如此超卓,所以神用喜乐油膏他,胜过膏他的同伴。即是说,神给予基督至高的地位,超越一切存在者。这里的油,可以是指圣灵;基督满有圣灵,超过所有的人(约三34)。他的同伴,即包括一切与他有关的人;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与他同等。这可能包括天使,但更可能是指他的犹太弟兄们。

    一10主耶稣基督是天地的创造者。这一点可在诗篇一百零二篇25至27节看出来。在这诗篇中,弥赛亚祈求说:「我的神阿,不要使我中年去世。」(24节)父神回答这一段在客西马尼园和各各他的祷告,说:「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有一点应留意,在本节里,神称呼他的儿子为主,亦即耶和华。因此,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新约圣经的耶稣,就是旧约圣经的耶和华。

    一11、12这两节将受造万物的短暂与创造者的永存作对比。他的创造物会灭没,但他自己却要长存。日月星辰、山峦海洋、河流川泉似是历久尚存的,但他们本质上却是会灭没消亡的。诗人将这一切比作一件衣服:首先,这件衣服渐渐旧了;然后被卷起来,不再有用了;最后便要有改变,让更好的出现。

    试远眺盖满了雪的山峦,欣赏璀璨的日落馀晖,仰望缀满星宿的夜空。然后,细听这神圣话语的妙韵:你要将天地卷起来,象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一13另一段引用的经文(诗一一○1)也证明圣子的超越。在这诗篇中,神邀请弥赛亚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文中提出问题:「神从来向那一位天使说过这样的话?」答案当然是:「从来没有。」

    能够坐在神的右边,表示得着至高的尊荣和无限的权能。将一切的仇敌作自己的脚凳,表示一切已归顺和受统管。

    一14天使的任务,并不是要统治,而是要服侍。他们是神所创造的灵体,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点。首先,天使为那些尚未归主的人效力;其次,他们服侍那些已经脱离了罪的刑罚和权势、但仍未脱离罪的环境的人,即是指尚在地上生活的信徒。

    换句话说,「守护天使」确实存在。我们为何以这事实感到惊讶呢?既然世上有恶魔与神所拣选的人不断展开争战(弗六12),那么,有圣天使看顾被召得救恩的人,又有什么奇怪呢?

    不过,我们必须返回这段经文的重点去──我们在此不是要讨论守护天使是否存在,而是指出天使是低于神的儿子,正如仆役低于宇宙的统治者。

    二1作者刚阐明了基督既身为神的儿子,所以远超过天使。在说明基督作为人子的超越之前,他稍停下来,先提出本书中一个严肃的警告。这是警告人不要随流失去,离开福音的道理。

    由于那位赐下福音者的伟大,并所赐的福音极为宝贵,因此,听见福音的人应越发郑重这道理。有一个经常存在的危机,就是失去对基督的位格的认识,退到只有象征意义的宗教去。这已是到了离经背道的地步,是不能赦免的罪。

    二2上文已提过,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天使的工作占异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主要的例子,大概就是在神颁布律法时,出现了盈千累万的天使(申三三2;诗六八17)。诚然,律法是藉着天使所传的。这是确凿的事实。凡触犯律法的,都按律法受惩罚。这一切是无可置疑的。

    二3不过,现在讨论的重点已经从较低微的转移至更重要的。既然触犯律法的要受罚,那么忽略这救恩的将会有何等样的结局呢?律法告诉人应做什么;福音则告诉人神做了什么。律法令人对罪有认识;福音则令人对救恩有认识。

    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比触犯律法更严重。神透过天使,将律法传给摩西,然后再传给百姓。然而,福音却是主耶稣直接囗授的。不但如此,这福音是由使徒和其它听见救主说话的人给初期信徒证实的。

    二4神亲自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证明这信息是真实的。神迹就是主和使徒所行的神迹,为要表明一些属灵的真理。例如,生命的粮的讲论(约六25~59),就是根据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发展出来的(约六1~14)。奇事是用来刺激旁观者,使他们感到惊异的;主使拉撒路复活就是一例(约一一1~44)。异能是超自然力量的彰显,打破大自然的定律。圣灵的恩赐即神赐给人的特别的能力,使他们完全超越自己的能力去说话或行动。

    这些神迹的作用都是要证明福音的道理是真实的;这对犹太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据传统看来,如果没有神迹伴随,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诚然有一些证据显示,当新约圣经的文稿面世,神便不再需要用神迹来证实道理的真实性。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下结论,肯定圣灵不会在其后的世代里再次施行这些奇迹。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这一句话显示,行神迹的能力是圣灵凭他旨意赐下的。这些都是神所赐的礼物。人不能要求得到这些恩赐,或在祷告中祈求赐予,因为神从没有应许将这些能力赐给所有人。

    二5从第一章我们得知基督以神儿子的身分超越众天使。本节要显示,他以人子的身分超越众天使。若要了解以下的论点,我们必须谨记,对犹太人来说,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是难以置信的事,而他的卑微则是一种羞辱。在犹太人眼中,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的等次比天使低微。以下的经节就是要说明,纵使只是普通人,耶稣仍比天使尊贵。

    首先,作者指出神并没有把将来可居住的世界交给天使管辖。这里所说将来的世界,是指先知经常提到的、平安昌盛的黄金世代。我们称之为千禧年。

    二6作者在这里引用诗篇八篇4至6节,显示神已将最终统管全地的权柄赐给了人,而不是赐给天使。在某种意义上,人算不得什么,但神竟顾念他。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微不足道的,但神竟眷顾他。

    二7在受造物中,人确是比天使微小一点。就知识、活动性和能力方面来说,人确是比较有限的。再者,人必须面对死亡。然而,在神的旨意中,人注定要得荣耀尊贵为冠冕。他在身体和头脑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会消除,并且他会在地上得尊荣。

    二8在将来的那日,一切事物都要服在人的权柄下;包括天使众军、一切的走兽、飞鸟、游鱼、天上的众星──事实上,被造宇宙的每一部分都要服在他的控制下。

    这其实是神对人原本的目的,例如,他曾吩咐人要「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一28)。

    可是,为什么我们所目睹的,却并不是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呢?答案是因为人犯了罪,以致失去了管治权。因亚当犯罪,一切被造之物都受咒诅。温驯的动物变得凶猛。地开始长出荆棘和蒺藜。人对大自然的控制也受到挑战和限制。

    二9不过,当人子回来作全地的王,人的管治权便会恢复。耶稣要以人的身分,恢复亚当所失落的一切,并要得着更多。因此,虽然如今我们并不见万物服在人的手下,但我们却看见耶稣,在他那里蕴藏着人类恢复统治大地的契机。

    他比天使小一点,但这只是暂时的,就是当他在地上作工的三十三个年头。他从天上降下,来到伯利恒,再到客西马尼,到厄巴大,到各各他,最后到坟墓里去,一步一步地降卑受羞辱。然而,他现在却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他因受苦和受死而被升高;十字架为他带来了冠冕。

    神在这些事上的用意,是要基督为人人尝了死味。救主代表我们又代替我们受死;换句话说,他以人的身分受死,他又为人而死。他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躯承受了神对罪的一切审判与惩罚,好使凡相信他的人,不再需要承受这审判。

    二10神要透过救主的受辱受死,来恢复人对万物的统治,这是完全符合神公义的品格的。罪扰乱了神的秩序。在拨乱反正之前,必须先以公义的手法来处理罪。基督必须受苦、流血、舍身,以去除罪恶,这是与神圣洁的品格一致的。

    经文将这位睿智的策划者形容作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首先,他是整个创造的目标和目的;一切万物都是为了他的荣耀与喜悦而被创造的。然而,他也是整个创造的本源和创始者;没有一事一物是在他以外被造的。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当我们想到自己的不配,而他竟然顾念我们时,不禁会吃惊;然而,这正是因为神是满有恩典的,他呼召我们进入他永远的荣耀里。

    神付上了怎样的代价来使我们得荣耀呢?那位救我们的元帅,要透过受苦难得以完全。从品格道德来说,主耶稣向来都是完美无瑕的。因此,他不用在道德上发展成为完全。然而,他要在作为人类救主方面成为完全。为要能将我们永远地买赎过来,他要承受我们犯罪所该受的一切惩罚。我们不能单因他的生命是无瑕疵的就可以得救;他的代死是绝对需要的。

    神找到一个与他相配的途径来拯救我们。他差派他的独生子来代替我们受死。

    二11以下三节经文强调耶稣完全的人性。他既然要恢复亚当所失落的管治权,就必须证明他是个真真实实的人。

    首先,经文说明了这事实: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换句话说,他们都拥有人性。或如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的译法作「……同有一个源头」,即从人性来说,他们都有同一位父神。

    基督是那位使人成圣的,是他将人从世界分别出来归神的。所有由他分别出来的人都是有福的!

    一个成圣的人或一件成圣的物件,并不是用来作一般用途的,而是分别出来,单单为神所拥有、使用和享受。成圣的相反,就是**渎圣。

    圣经中共有四种成圣:归主前的成圣、地位上的成圣、生活上的成圣、完全的成圣。上述各种成圣,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23节的附篇中已详细地说明了,请读者细心参阅。

    读者应注意希伯来书中提到成圣的其它经文,并判断所提到的是那一种成圣。

    正是因为他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以致当他称呼跟随他的人为弟兄时,也不以为耻。永活的宇宙统治者,难道真的会成为人,且与他所造的人认同至如此地步,称呼他们为弟兄吗?

    二12上述问题的答案记载在诗篇二十二篇22节,我们听见他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这节经文又描述他与他的子民一同敬拜:在会中我要颂扬你。在将受死的痛苦时刻,他展望将来的那一天,到时他要带领一大群蒙救赎的子民,一同颂扬父神。

    二13作者在这里再从犹太圣经中引用两节经文,以证明基督的人性。在以赛亚书八章17节(七十士译本),他谈到自己倚赖神。人性本有的一个最主要特质,就是绝对地信靠耶和华。以赛亚书八章18节引述主的话说:「看哪!我与神所给我的儿女。」这里的含意,是他们同属一个家庭,同有一位父亲。

    二14对于那些认为人子降卑是可耻的人,作者要他们思想主受难所带来的四个重要福气。

    第一,败坏了撒但魔鬼。这是怎样发生的呢?特别之处是神将他的儿女交托给基督,由他使他们成圣,将他们救赎、释放。这些儿女既有人的本质,主耶稣便成了血肉之体。他将自己神性的光辉放下,并将他神本体的荣耀以「泥土的外袍」覆盖。

    然而,他的作为并没有在伯利恒降生后就停止下来。「他这样爱我,甚至为我直往各各他山去。」

    藉着死,他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败坏的意思,是使之失去优势,不是不再存在;是指失去效力或不能有所成。撒但仍很活跃地在世上违抗神的旨意,然而十字架给了他一个致命伤。他时日无多了,他是注定失败的。他是一个已被击败了的敌人。

    撒但掌死权是什么意思呢?主要的意思可能是:撒但有权要求罪人死。起初,是撒但将罪引进世界。神是圣洁的,于是宣判一切犯罪的都要死。魔鬼作为对抗者,可以要求实施刑罚。

    在异教之地,他的能力透过中介者彰显出来。就如巫医能向人施以巫咒,使人无故死去。

    圣经从没有表示,魔鬼可以毋须得神的批准便置人于死地(伯二6),因此他不能决定信徒何时寿终。有时,他会获准藉恶人之手将信徒杀死。然而,耶稣提醒他的门徒,不要怕那只能杀身体的,却要畏惧那能将灵魂与身体灭在地狱里的神(太一○28)。

    在旧约圣经中,以诺和以利亚没有经过死亡便被接上天去了。那是因为他们既相信神,便被看为与基督在日后的受死同证了。

    基督再来,信徒被提时,所有尚在世上的信徒都毋须经历死亡而被接上天去。他们也可以免于死亡,因为基督的死已满足了神对他们的圣洁要求。复活的基督,现今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一18)。就是说,他已经完完全全地控制着这一切。

    二15基督降卑受苦所带来的第二个福气,就是从惧怕中得释放。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前,人因怕死而一生受牢笼。虽然旧约圣经偶尔会提到死后的生命,但死亡给人一般的印象,是不可知的、可怖的、阴暗的。过去模糊不清的,现今却清楚了,因基督藉着福音,已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提后一10)。

    二16第三个大福气,就是替世人赎罪。主来到这世上,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救拔的原文是epilambano,即「抓住」的意思,(因此英王钦定本将这句释成:「他并没有披上天使(的本质);而是披上亚伯拉罕的后裔。」)这个动词用在别处,有猛力抓住的意思,但在这里却不是,意思是帮助与救拔。

    亚伯拉罕的后裔,可以是指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即犹太人;或是指他属灵的后裔,即历代的信徒。这里的重点,是说明对象是人,不是天使。

    二17故此,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他具有真正的、完全的人性。他会受到人性所有的欲望、思想、感觉、情绪、感情所影响──但却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外:他并没有罪。他拥有的是理想的人性;我们的人性却已被外来的东西──罪所入侵。

    他既有完美的人性,所以他有资格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他对人是慈悲的,对神是忠信的。作为大祭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使神满足)。为达至这目的,他所做的事是其它大祭司所无法做也不能做到的──他将自己献作无罪的祭物。他甘愿代我们受死。

    二18第四个福气,就是使被试探的人得帮助。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他能够帮助他们,是因为他也曾亲身经历过。

    有关他在这方面的资格,必须再次补充。主耶稣所面对的试探是外来的,从来不是来自内心的。他在旷野所面对的试探,显示试探是外来的。撒但到他面来,并用外在的刺激来引诱他。然而,救主不会被内在的私欲情感牵动,而受试探去犯罪,因为在他内里并没有罪,也不会对罪有反应。他因被试探而受苦。我们因要拒绝试探而感到痛苦,他则因面对试探而痛苦。

    三.基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三1~四13)

    三1摩西是一位伟大的以色列民族英雄。因此,在作者的策略中,第三个要点就是显示基督远远超越摩西。

    这信息写给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就真信徒的地位而论,他们全都是圣洁的,他们的行事为人也应保持圣洁。在基督里,他们是圣洁的;在自己里面,他们也应保持圣洁。

    他们所蒙的天召,与以色列在地上所蒙的呼召成对比。旧约圣徒蒙召是在应许之地得享物质上的祝福(他们当然有属天的盼望)。教会时代的信徒蒙召,是现在享受属天的各种属灵福气,并在将来得享属天的产业。

    思想耶稣。明显地,他是配受我们以他为使者、为大祭司的。我们承认他是使者,即承认他是神的代表;我们承认他是大祭司,即承认在神面前他是我们的代表。

    三2无可否认,一方面他与摩西相似。他向神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这里的家,并不单指会幕,更是指摩西代表神之利益的整个范围。这是指以色列全家,古时在地上属神的子民。

    三3然而,相似之处,仅此而已。在其它各方面,耶稣毋可置疑地超越了摩西。首先,主耶稣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象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主耶稣是神全家的建造者,摩西只是这家的一部分。

    三4第二,耶稣比摩西更伟大,因为他就是神。房屋必须有建造者,而建造万物的就是神。从约翰福音一章3节、歌罗西书一章16节及希伯来书一章2节和10节的记载可知,在创造的过程中,主耶稣是活跃的参与者。故此,那必然的结论就是──耶稣基督是神。

    三5第三点是基督既作为儿子,当然比摩西更伟大。摩西……在神的全家中,是个尽忠的仆人(民一二7),他将人的眼光引向将来要降临的弥赛亚。他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即基督救赎的福音。因此,耶稣曾这样说:「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约五46)他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与门徒谈论时,便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二四27)。

    三6但基督并非仆人,而是儿子,忠心地治理神的家;在他来说,儿子的身分相等于神的身分。神的家即是他的家。

    作者在这里解释,今日神的家是什么意思。这个家是由真正相信主耶稣的信徒组成的: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注1)骤眼看来,似是说我们得救与否,视乎我们能否坚持到底。这样,我们得救就是靠自己能坚忍,而不是靠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功劳了。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坚持到底,就证明我们是神的家了。忍耐能证明事情的真实性。那些对基督和他的应许失去信心,并回到礼仪条文上去的人,显示自己从未有重生。以下的警告,正针对这种离经背道的情况发出。

    三7作者于此加插本书的第二个警告──警告信徒不可硬着心。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曾硬着心,这情况会再次出现。因此,与第一次透过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作出的警告一样,圣灵仍然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

    三8每当神说话,我们应立即细听。如果我们怀疑他的话,就是以他为说谎的,这样必招致他的愤怒。

    然而,从前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正是这样。这段可悲的历史,充满了怨言、情欲、拜偶像、不信、悖逆。例如在利非订,他们因缺水发怨言,并怀疑神是否还在他们当中(出一七1~17)。在巴兰的旷野,那些没有信心的探子回来,作出令人沮丧疑虑的报告时(民一三25~29),以色列人便定意要返回埃及为奴之地(民一四4)。

    三9神极其忿怒,于是宣判这些百姓要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民一四33,34)。在离开埃及的男丁中,二十岁或以上的,只有两个人可以进入迦南地──迦勒和约书亚(民一四28~30)。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在旷野度过四十年;同样地,在基督死后,神的灵也给予以色列民大约四十年时间。这民硬着心,拒绝接受基督的信息。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遭摧毁,以色列人被分散至外邦列国之中。

    三10神极不喜悦在旷野的以色列人,因此作出这般严厉的谴责。他指责他们经常远离他,并故意不理会他的作为。

    三11因此他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他的安息,安息指迦南地。

    三12第12至15节,圣灵教我们从以色列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正如在本书其它部分一样,读者都被称呼作弟兄们。这并不表示他们都是真正的基督徒。因此,所有宣称自己是信徒的,都要经常防止自己存着不信的恶心,不信的恶心会使他们把永生神离弃了。这危机经常存在。

    三13针对这情况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彼此相劝。尤其是在困难和痛苦的日子,神的子民更应天天彼此相劝,以免有人离弃基督去相信那不能真正解决罪恶问题的宗教。

    留意这提醒并不是只给事奉的阶层,而是所有弟兄应尽的责任。只要还有今天,即是只要神还会因人的信心而赐下救恩,就应继续相劝。今天是悦纳的时候,正是拯救的日子。

    离弃信仰就是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在未见恶果之时,罪往往看来是很讨好的。罪使人逃避基督的凌辱,降低圣洁的标准,叫人享受有美感的宗教仪式,并应许人在世上会有所得。然而,事后看来,却十分可怕。这使人的罪不得赦免,除了灭亡之外别无归宿,并且使人不再有悔改的可能。

    三14我们再次被提醒: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是基督的同伴了。跟这节类似的经文,往往被误解为,人会在得救后再次失丧。不过,这种诠释不能成立,因为圣经中有大量经文证明,救恩是神白白施予的,是用基督的宝血买来的,人要凭信心去接受,好行为是自己得救的证明。真正的信心有坚定持久的特质。我们坚持到底的目的,并非为了要确保所得的救恩,而是要证明自己确实已经得救。信心是得救的根,忍耐是果子。谁是在基督里有分的呢?答案是:「那些将信心坚持到底,证明自己真正属他的人。」

    三15作者再次引用诗篇九十五篇7至8节的话,作为个人从以色列悲惨的经历中学习的总结:「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象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这个昔日给予以色列人的沈痛的劝告,现在要转告那些会受引诱离弃真道、返回律法去的人。

    三16本章经文结束时,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以色列的背道。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答问来说明以色列人的悖逆、惹主发怒、不信从,然后作出总结。

    悖逆。悖逆神的人,正是那些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迦勒和约书亚是仅有的例外。

    三17惹他发怒。四十年之久一直惹耶和华发怒的,也是这群悖逆的人。他们约共有六十万人;在四十年之后,旷野便增添了六十万个坟墓。

    三18不信从。因不顺从的缘故,结果被拒于迦南地门外的,也是同一群人。

    有些信徒会受引诱脱离那受藐视的、属少数的真正基督徒群体,去归附那只有敬虔的外表、却否定敬虔实意的大多数人。只要简单地将这些问题和答案陈述出来,便足以对这些信徒造成重大的影响。多数人的意见,是否必定正确的呢?在这一章历史中,只有两个人是对的,却有五十万人以上是错的!

    根据裴雅森的分析,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是严重的,因为:

    他们的不信在四方面惹动主的怒气:

    1.他们藐视了神的真理,把他看成说谎者。

    2.他们藐视了神的能力,把他看成是软弱、没有足够能力领他们进入迦南地的神。

    3.他们不相信神是永恒不变的;虽然他们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他们的表现却显示在他们心中。他们认为,神是会变的,他再不能象以前一样行大能的神迹。

    4.他们的不信也攻击了神作为父的信实可靠,好象说他只会令人空有期望,却无意使期望得以实现。(注2)

    相反地,迦勒和约书亚尊敬神,深信他的话全然真实,他的能力无限,他有永远的恩慈;他的信实坚定,永不叫任何盼望落空。

    三19结论。悖逆的儿女因不信的缘故被拒于应许之地以外。在各个时代,人都是因不信而得不到神应许的产业。这里的教训很明显:要慎防有不信的恶心。

    其后几节经文是全卷中最难解释的。虽然整体教训颇为明显,但解经家对其中论据的发展却意见纷纭。

    四章1至13节的主题是神的安息和人必须竭力进入这安息。开始时先看圣经中提到的各种安息,对了解这段经文有帮助:

    1.神在第六日的创造后便安息了(创二2)。他并不是因劳碌疲惫而要安息,而是对自己所成就的工作感到心满意足。这是因满意而安息(创一31)。然而,由于罪进入了这个世界,神的安息便中断了。自那时起,他一直不停地作工。正如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五17)

    2.迦南地本来是以色列人的安息之所。可是,他们多半都没有机会进入迦南,能够进去的,也找不到神应许他们的安息。迦南地预表神给人的最终、永恒的安息。那些不能进入迦南的人(例如可拉、大坍和亚比兰),预表现今背道的人,他们因不信的缘故,永远不能进入神的安息。

    3.信徒现在得享良心上的安息,因他们知道藉着主耶稣所成就的工作,可以免受罪的刑罚。这正是救主所应许的安息:「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一一28)

    4.信徒也在服侍主上得享安息。上文所述是得救的安息,这里说的是事奉的安息。「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一一29)

    5.最后,每位信徒最终会得享父神在天家所预备的永恒的安息。这将来的安息,也称为安息日的安息(来四9),是最终的安息;一切其它的安息,都是这最终之安息的预表或预尝。这安息就是要讨论的焦点(来四1~13)。

    四1大家不要以为安息的应许已经无效。这应许从未圆满地实现过,故此仍是有效的。

    不过,所有自称是信徒的人,应致力确保自己不至于赶不上这目标。如果信徒的认信不是实在的,他们就难免陷入离弃基督、转投没有拯救功效的宗教的危险。

    四2有福音传给我们,就是相信基督而有永生的福音。以色列人也有福音传给他们,就是可以进入迦南美地享安息的福音。可是,他们并没有因这好信息而得益。

    对于他们的失败,我们有两个可能的解释;视乎我们读本节时,是用那一个圣经版本。根据新英王钦定本,他们得不到安息,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中文圣经和合本同文)。换句话说,他们不相信所听见的信息,或没有因信息而作出相应的行动。

    另有异文作:「他们没有凭信心,与听从这信息的人联合。」即是说,多半以色列人没有凭信心,与相信神应许的两位探子──迦勒和约书亚──联合。

    无论如何,两者的重点都指出,他们被拒于神为他们预备的应许地以外,不得进入安息,是因为他们不信。

    四3本节的文思发展并不顺畅,似乎有三个互不相关的句子。然而,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神的安息。

    首先,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就是那些得以进入神的安息的人。信心就是开启门户的钥匙。前面已经说过,信徒现今可以享有良心上的安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再被定罪了(约五24)。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只有那些信主的人,才可以进入神在荣耀里的最终安息。本节的焦点应是指这将来的安息。

    下一句话则用反面的手法来加强这观念: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引自诗九五11)有信心的人才可进入,故此不信的必被拒绝。我们相信基督的,肯定可以得着神的安息;但不信的以色列人却不能,因为他们不信神的话。

    第三句话是最难解释的: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或许最简单的解释方法,就是将这句与上一句连系起来。神在上一句提到他的安息时,语法上用将来时态: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既用了将来时态,表示虽然有人因不顺从的缘故而放弃了神的安息,但这安息仍是个当前的选择。纵使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人仍然可以选择进入这安息。

    四4本节的目的,是要透过经文证明神在创造完毕之后,就安歇了。作者没有明确地说明引文的出处,并不是由于无知。引文只是一种文学手法,而所引的经书,在当时尚未分章节。节录其实来自创世记二章2节:「神……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经文用了过去时态,因此有人认为那是意味着神的安息已是过去的历史,并非将来的预言,所以与我们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四5作者提到神在创造后便歇了他的工,但并不意味事情就这样完结;为加强这观念,他又引述诗篇九十五篇11节,所用的是将来时态:「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作者的用意,其实是:「不要在你的脑海中,将神的安息局限在创世记第二章所发生的事,不要忘记神在后来说明,人仍可以选择进入他的安息。」

    四6发展至此,作者要说的是神自创世以来,一直邀请人类进入他的安息。欢迎之门仍然大开。

    在旷野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但这并不表示,应许已不再有效!

    四7下一点要说明的,就是纵使在大卫的日子,即以列人被拒于迦南地以外的五百年后,神仍然用「今日」一词来表示人仍有机会。作者已经在本书三章7、8和15节引用了诗篇九十五篇7节和8节,在这里再多引一次,证明神赐安息的应许,并非到了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时便终止。在大卫的时代,他仍然恳请人们相信他,不可硬着心。

    四8诚然有部分以色列人跟约书亚一同进入了迦南。然而,他们却没有享受到神为一切爱他的人所预备、最终的安息。在迦南地,他们要面对战争、罪恶、疾病、忧伤、困苦、死亡。如果他们已经完全享有神所应许的安息,他就不会在大卫的时候再次提出。

    四9以上各节经文带来下面的结论: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作者提到安息时,用了另一个希腊字(sabba-tismos),是与「安息日」(Sabbath)一词有关。这是指永恒的安息,是所有因基督宝血而得拯救的人所要享受的。这是「安息日」的抚慰保守,且是永不止息的。

    四10但凡进入神的安息的人,可以不再劳碌,正如神在第七日歇了他的工一样。

    我们得救前,也许曾尝试靠行为换取救恩。当我们知道基督已经在各各他山上成就了救赎工作时,便放弃自己毫无功效的努力,并相信那位已复活的拯救者。

    得救之后,我们会因为爱的缘故,为那位爱我们,并把自己赐给我们的主竭尽全力。我们的善行,就是那位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所结的果子。我们往往会因为事奉的缘故而劳累,但却不会感到厌烦。

    在神永恒的安息里,我们要歇了在地上一切的辛劳工作。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天堂时无所事事。我们仍会敬拜、事奉他,但却不会疲倦、苦恼、受逼迫或受痛苦。

    四11以上各节表明,人仍然可以进入神的安息。本节则说明,如要进入那安息,就必须竭力。我们必须竭力,以确保我们唯一的盼望乃在于主基督。我们应竭力避免任何令我们只在囗头上承认他,却在苦难和逼迫时拒绝承认他的试探。

    以色列人殊不谨慎。他们对神的应许掉以轻心,竟然眷恋埃及那为奴之地。他们没有竭力凭信心领受神的应许,结果就永远没有机会进入迦南。我们要以这例子为监戒。

    四12随后的这两节经文严正地提出警告──不信的总会被揭露。首先,是神的道将人揭露出来。(这里的「道」是logos,就是约翰在福音书引言中常用的字。但本节所指的不是耶稣这活泼的道,而是记载下来的道,即是圣经。)这神的道是:

    活泼的──恒常、积极地有效。

    有功效的──能供给动力。

    锐利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

    起区分作用的──刺入、剖开人类两样看不见、非物质的部分──魂与灵。并刺入、剖开骨节与骨髓,骨节控制外在的行动,骨髓是藏在骨骼中的精华。

    有辨明能力的──对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加以识别和判断。是神的话判断我们,不是我们判断神的话。

    四13第二,永活的主知道谁是不信的。作者所用的代名词由非个人的变成个人的: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没有一事是他所忽略的。他是完完全全无所不知的。他对宇宙内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当然经文在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他清楚知道谁有真正的信心,谁只在头脑上认同真理。

    贰.基督在祭司身分上的超越(四14~一○18)

    一.基督作大祭司的身分超越亚伦(四14~七28)

    四14下文的经节承接作者在三章1节的思想主流──基督是他子民的尊荣的大祭司。根据经文所说,他子民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他那里找到,而且他能保守他们不致失落。重点是,「从查察人肺腑心肠的圣言,转为怜悯体恤世人的主宰。」神的话将我们的本相彻底地揭露出来后(12和13节),我们便可以到他面前求怜恤和恩惠。

    请留意我们这位奇妙的主何等超然:

    1.他是尊荣的大祭司。在摩西的制度下,有为数不少的大祭司,只是从没有任何一个被称为尊荣的。

    2.他穿过大气空间、星际宇宙,已经升入第三重天,即神居住之处。这当然是指他升至高天,在天父右边得荣耀。

    3.他是人。耶稣是他在降生时所接受的名,这名特别与他的人性有关。

    4.他是神。当圣经提到基督是神的儿子,表示他与父神完全同等。从我们的角度看,他的人性使他具有足够的资格;从神的角度看,他的神性使他具有足够的条件。难怪他被称为尊荣的大祭司。

    四15此外,他的经历也堪细味。如果要真正能体恤某人,除非我们与这人有类似的经历。我们的主既成了人,就能够明白我们所忍受的试验。(但他不能体恤我们的过错,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我们内心每一次的猝然怆痛,

    忧患的人子也参与其中。

    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圣经在强调主耶稣完美无瑕的本质时绝不松懈,我们也当如此。他不知罪(林后五21),没有犯过罪(彼前二22),他里面也没有罪(约壹三5)。

    无论是以神还是以人的身分,他都不可能犯罪。他既是完美的人,就不会任意而行;他完全遵照天父的旨意行事(约五19),而天父肯定不会引领他去犯罪。

    有人认为,他既不能犯罪,他受试探就毫无意义。这见解是错谬的。他受试探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确切地显示,他是不会犯罪的。(注3)

    你若拿真金去试验,试验不会因为那金是纯金而不算为有效。若那金里有杂质,试验会把情况显示出来。同样地,若有人认为他既不能犯罪,就并非完全是一个人,这观念也是错误的。罪不是人性的基本要素;相反,罪是不速之客。我们的人性,已经被罪**了;他的人性却是完美无瑕的。

    如果耶稣在地上做人时曾犯罪,那么他在天上做人时又有什么能防止他犯罪的呢?他升到父神的右边时,并没有放弃他的人性。他在地上是清白不会犯罪的,在天上也是清白不会犯罪的。

    四16那诚恳的邀请扩大了: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我们能坦然无惧,因为我们知道他受死是为拯救我们,他活着是要保守我们。我们肯定会得着热烈的欢迎,因为他已邀请我们来到他面前。

    旧约时代的人不能接近神。只有大祭司可以接近他,且每年只得一次而已。我们却可以不论日夜,随时到他面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他的怜恤,帮助我们避免做不该做的事;而他的恩惠,使我们有能力完成我们应该做但没有能力做的事工。

    摩根以下的见解很有帮助:

    我不厌其烦地指出,「作随时的帮助」一句的希腊文原文,是一个囗语化的句子,意思正好是「在关键时刻得帮助」。「为要得怜恤,并且蒙恩惠,成为在关键时刻的帮助」──这恩惠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便临到。你常受试探的攻击。在面对攻击时,你只要仰望他,他便会施恩,在关键时刻给你帮助。你不需要等到晚祷的时候才向他祈求。当你走在街上,强烈的试探正迎面扑过来时,只要仰望基督,向他求助,他便会施恩,成为在关键时刻的帮助。(注4)

    至此为止,作者已向我们表明耶稣超越先知、天使和摩西。现在我们开始思想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祭司职分的主题;我们将明白基督的大祭司职分,超越亚伦裔的大祭司职分。

    当神在西乃山将律法颁布给摩西时,他设立人间的祭司,使人可以透过这些祭司来与他接近。他规定祭司必须是利未支派亚伦的后裔。这制度被称为利未或亚伦祭司等次。

    在旧约圣经中,有另一个由神命定的祭司等次,就是族长麦基洗德的等次。这人出现于亚伯拉罕的时代,远在律法颁布前,他既是王者,也是祭司。作者在以下的一段经文向我们展示,主耶稣基督是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为祭司的,这等次超越亚伦的祭司等次。

    首四节经文是亚伦裔祭司的描述。第5至10节详述基督合乎作祭司的资格;作者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

    五1成为亚伦裔祭司的资格,首先是要从人间挑选的。换句话说,他必须是一个人。

    他要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他属于特别的一族,在人与神之间作中间人。他的一样主要职分,就是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礼物,指一切奉献给神的供献。赎罪祭,指一种特别的供献,透过流血来赎罪。

    五2他必须能体谅人的软弱,并温柔地对待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既然他的肉体也是软弱的,他就能明白他同胞所面对的问题。

    本节说到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提醒我们在旧约所献的祭,是针对无意而犯的罪。至于故意犯的罪,律法没有解救的方法。

    五3虽然祭司的人性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使他能与百姓认同,他的罪性却绝对不利。他必须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

    五4祭司的职分不是人可以自行选择的。惟要蒙神所召,象亚伦一样。神只选召亚伦和他的后裔为祭司。在这宗族以外,没有其它人可以在会幕或圣殿中事奉。

    五5作者继而讨论基督,说明他配担当祭司的职分,因为他是神亲自命定的,且因着他拥有的人性,并他获取的资格。

    首先,他是神亲自命定的。这是神权能的选召,与人间的亲族世系无关。这里涉及一种更美的关系,是世上的祭司所没有的。我们的祭司,是神独特的那一位儿子,永远是由神所生的,是透过道成肉身而生,也是透过复活而生的。

    五6此外,基督祭司的职分,属于一更优胜的系统等次,因为在诗篇一百一十篇4节,神向他这样宣称: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在第七章,作者会更详细地解释这超越的身分。作者在这里表达的要点,是基督的祭司职分与亚伦不同,乃是永远的。

    五7基督不但是无罪的神子,他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作者提到基督在肉体的时候,也尝过人类的种种经历,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请留意作者形容他的一生,特别是他在客西马尼园的经历的用字: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所表达的,是他一生都是一个有所从属的人,他顺从神的旨意而活,并同样有着人类一切与罪无关的情绪。

    基督的祷告不是求可以不用经历死亡;毕竟,为罪人死正是他到世上来的目的(约一二27)。他所祈求的,是他可以从死亡中得救拔,叫他的灵魂不至被撇下留在阴间。神使他从死里复活过来时,他的祷告便蒙了应允。他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五8道成肉身的奥秘──神如何能成为人,以能为人受死──再一次呈现。

    他虽然为儿子──他并不是「一个儿子」,即不是众儿子其中的一个,而是神的独生子。虽然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但他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成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其间尝尽了各种为人的滋味;要是他只留在天上,便永远不会有这些体会。每早晨他都从父那里听取当天的指示(赛五○4)。他作为儿子,一直顺服父亲的旨意,从经验上学了顺从。

    五9他既得以完全。这不可能指他的个人品格,因为主耶稣是绝对完美的。他说话、工作、行事,是完全没有瑕疵的。那么,他是在那一方面得以完全呢?答案就是在他成为我们救主的职事上。如果他一直留在天上的话,他就不能够成为我们完全的救主。然而,他透过道成肉身、受死、埋葬、复活、升天,完成了将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所必须的工作;现今,他得享荣耀,成为世人完全的救主。

    他既回到天上,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他是全人类得救的根源,但只有顺从他的人可以得救。

    这里说得救的条件是顺从他。很多其它的经文显示,得救的条件是信心。这明显的矛盾可以怎样调和呢?首先,所说的顺从是因信心而产生的(罗一5;一六25~27):「神要求的顺从,是信服他的话。」但同样真确的是使人得救的信心,也会产生顺服。根据新约圣经的真义,人不可能真心相信却又不顺从神。

    五10主耶稣既荣耀地完成作为祭司的基本职分,便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

    有一点需要在这里说明。虽然基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祭司,但他的祭司职务,却与亚伦裔祭司相似。事实上,犹太人祭司的事奉,正是基督要完成的工作的影儿和景象。

    五11到这里,作者不得不稍为离题。虽然他希望继续讨论基督按照麦基洗德等次而有的祭司职分,但却有所不能。在神的管理下,他要责备他的读者,因为他们仍停留在幼嫩的阶段;他也要严肃地警告他们,要慎防随流失去。

    有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我们领受真理的能力程度,受我们的属灵情况所限制。听不进东西的耳,不能领受深奥的真理!我们经常有门徒的情况,就是虽然主有很多事要告诉我们,但我们领受不来(约一六12)。

    五12作者提醒这些希伯来信徒说,他们受教的日子已有相当,照理本可以教导其它人的了。然而,很可悲,还得有人将神圣言的初阶教导他们。

    你们……本该作师傅。神的命令,是要每一个信徒长进至一个能够教导别人的地步。每一个信徒都能够教导另一个信徒!诚然会有一小撮人特别有教导的恩赐,但同样属实的,是每一个信徒也应参与一些教导工作。神从没有打算只将这工作交给一小撮人。

    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乾粮的人。按在肉体说,一个永不能断奶吃乾粮的小孩,就是在能力上有障碍。在属灵上同样有发育不健全的情况(林前三2)。

    五13自称是信徒但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他们只听道而不行道。他们失去了他们没有习练的道理,因而恒常地停留在婴孩的阶段。

    他们没有分辨属灵事物的敏锐触觉,且「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弗四14)。

    五14属灵的乾粮是给长大成人的人吃的,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由于这些人顺从由神的话而来的亮光,因而造成一种属灵的判断力,能保守自己免陷于道德和教义上的危险。

    在这段经文里,作者劝读者要分辨好歹,特别谈到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别。犹太教本身并不是邪恶的;利未的制度是神亲自设立的。然而,这制度的目的是预表那位将要来的基督。一切仪文所预表的都要在他身上成全。现在,基督已经来了,人若放弃他而倚靠只是预表他的仪文,就是有罪的了。任何足以将人对基督的爱与忠诚抢夺过去的,都是邪恶的。在属灵上长大成人的信徒,能够分辨出亚伦裔祭司职分的有限,与基督祭司职分的优越。

    
新约 希伯来书6-10章注释
    六1作者在五章11节作出的警告,在这一整章经文继续下去。这是新约圣经中一段极具争议的经文。既然这么多敬虔的基督徒,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就不能武断了。以下提供的解释,相信是最能够与上下文和新约的其它部分协调配合的。

    首先,作者劝勉读者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从字面上来说,即「有关基督之始的道理」(格连特),或「基督在起初所说的道理」(乌斯特)。据理解,这是指旧约圣经所教导的基本宗教教义,目的是要使以色列人准备好迎接弥赛亚。本节的下半部分和第2节,将教义列了出来。这些教义并非基督信仰的基本要义,而只是一些初阶,为将来的主体立下基础。这些教义的重要性,比不上复活了和得荣耀的基督。作者鼓励读者离开这些道理,不是要将他们弃如敝屣,而是要越过它们而达至成熟的地步。作者暗示,犹太教时代只是属灵上的婴孩期。基督信仰才是完全长大的成人期。

    根基既立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其上建造旧约圣经已立好了教义的根基;这包括六方面的基本教训,现在列举如下。这些教训都只是开端而已。新约圣经中关于基督、他的位格和工作的伟大真理,才算是成熟完善之境。

    第一个旧约道理,就是懊悔死行。众先知和弥赛亚的先驱者都不断作这方面的教导。他们都呼吁百姓离开死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并不生发信心。

    死行也可以指一些以往有益正确的行动,现因基督的来临都变成死的了。例如,所有与圣殿敬拜有关的事奉,都因基督所完成的工作而成为废弃的。

    第二,作者提到信靠神。这也是旧约圣经所强调的。新约圣经差不多由始至终以基督为信心的对象。这并不表示对神的信心已遭取代;然而,只相信神而不相信基督是不圆满的。

    六2至于各样洗礼,不是指基督徒的洗礼(注5),而是指各种洁净的礼仪。这些礼仪在祭司和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显要的角色(参看九10)。

    利未记一章4节、三章2节和十六章21节描述了按手之礼。献祭的人或祭司将手按在祭牲头上,即以祭牲作其代替品。这祭牲便象征性地担当它所代表的人的罪。这仪式象征代赎。相信这里所指的,不是使徒和初期教会其它信徒所行的按手礼(徒八17;一三3;一九6)。

    约伯记十九章25至27节和诗篇十七篇15节论到死人复活,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0至12节也有暗示。这个在旧约中模糊不清的观念,在新约时便昭然若揭了(提后一10)。

    最后一个的旧约基础真理是永远审判(诗九17;赛六六24)。

    这些基本道理概括了犹太教的教义,并为基督的来临作了准备。基督徒不应满足于这些道理,而应竭力得着他们今天在基督里可以得着的、更圆满的启示。作者鼓励读者,应从「象征进到真实、模型到实体、外廓到核心,从众祖先没有生命的宗教模式进到永活的基督的真实」。

    六3作者表示神若许可,他愿意帮助读者如此行(注6)。然而,问题不在神,而在读者。神愿意帮助他们在属灵上长大成人,但他们必须积极地回应神的道,就是实践无伪的信心和忍耐。

    六4继后是警告离道者的主要内容。所警告的对象是一些不能从新懊悔的人。明显地,这等人曾经悔改(虽然圣经没有说明这是因相信基督的缘故),经文清楚地指出他们不可能再次悔改了。

    这些人是谁呢?答案在第4和5节。当我们细看他们所享有的种种福气时,有一点须注意,就是未曾得救的人也可以享有这一切。圣经从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已经重生了的。经文也没有提到各种要素,诸如得救的信心、基督宝血的救赎和永生。

    他们是已经蒙了光照的。他们曾听过神恩典的福音。对于得救之道,他们并不是蒙昧无知的。加略人犹大曾蒙光照,只是他拒绝接受真光。

    他们也尝过天恩的滋味。主耶稣是从天上来的恩赐。他们曾经尝过他,却从没有凭信心肯定地接受他。只是尝味而不吃喝吞咽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当人将调了苦胆的酒给钉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时,他尝了,但却拒绝喝下(太二七34)。只尝过基督并不足够;除非我们吃了人子的肉,喝了他的血,即是说,除非我们真心接受他作我们的主和救主,否则我们内里就不会有生命(约六53)。

    他们又于圣灵有分。我们毋须马上下结论说,这必定是指人相信主;我们必须谨记圣灵是会在人信主之前并在人的生命中作工的。他使不信的人成为圣洁(林前七14),使他们得着外在的福气。他使不信的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一六8)。他引领罪人悔改,使他们明白人只能倚靠基督。因此,人毋须有圣灵内住,也可享受他所赐的福气。

    六5他们也尝过神善道的滋味。他们得听福音,并受福音所感动吸引。他们就象落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他们听了道,马上欢喜领受,心里却没有根。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只是暂时的,及至他们为道遇上患难或逼迫,便立刻跌倒了(太一三20,21)。

    他们也曾觉悟来世权能。这里的权能,是指「神迹」。来世是指千禧年,即在将来基督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带来和平昌盛的日子。初期教会在传福音时施行的神迹(来二4),预示将来在基督国度里要出现怎样的神迹奇事。第一世纪的信徒见证了这些神迹;事实上,他们或曾参与其中。就以五饼二鱼作为例子。耶稣喂饱了五千人后,人群便跟着他到海的那一边去。救主心里明白,虽然他们经历了神迹,但却并非真正相信他。因此,主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六26)

    六6他们既已享受了所列举的各种好处,若是离弃道理(注7),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他们已犯了离道反教的罪。他们正踏上通往地狱之路,路上毫无光明。

    离道反教是罪大恶极,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本节下)。这表示他们不是因疏忽而没有理会他,而是刻意地、恶意唾弃基督;表明他们是断然地拒绝他,站到与他对立的阵线上,并嘲笑他的位格与工作。

    附篇离道反教

    叛教者就是一些人听了福音,声称是基督徒,又加入基督的教会;后来却放弃他们所曾承认的信仰,断然地否认基督,离弃基督徒群体,并成为主耶稣基督的敌人。只有非信徒才会犯离道反教的罪,他们不是遭蒙骗的人,而是蓄意地、全心地、恶意地背叛主的人。

    不应混淆,一般非信徒在听了福音后没有正面回应,并不是离道反教。举例来说,某人可能在圣灵多次邀请之下,仍不肯接受基督。不过,他并不是叛教者。只要他肯将自己交托给救主,他仍可以得救。当然,如果他在生命终结时仍然不信,他就会永远失丧;然而,只要他仍有相信主的机会,他就不会是没有希望的。

    离道反教也不可等同于软弱后退。一个真正的信徒,有可能会远远地离开基督。因犯罪的缘故,他与神的关系备受破坏。他甚至可能走到一个地步,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个基督徒。但只要他认罪、离弃罪恶,他便可以立即与主恢复完整的关系(约壹一9)。

    离道反教与福音书提到不能赦免的罪并不相同。后者将主耶稣的神迹,看成是鬼王的作为。事实上,他是靠圣灵的能力行神迹的。将神迹看成是魔鬼的作为,就是亵渎圣灵,将圣灵等同魔鬼。耶稣说,这罪是永不得赦免的,不论是在当世或是在将来的世代,也是如此(可三22~30)。离道反教与亵渎圣灵唯一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永远的罪,仅此而已。

    我相信离道反教的罪,即约翰壹书五章16节下所提到的「至于死的罪」。约翰谈到的是一些声称是信徒的人,他们曾参与地方教会的活动,但后来却接受了诺斯底派的异端,抱敌对的态度脱离基督徒的相交。他们刻意地脱离了,显示他们从没有真正重生(约壹二19)。他们既公开地否认耶稣是基督(约壹二22),就是已经犯了至于死的罪;这样,为他们祷告,希望把他们挽回过来也是徒然的(约壹五16下)。

    一些诚恳的基督徒,往往读到希伯来书第六章或类似的经文时,就会受到困扰。撒但特别利用这些经节,来扰乱那些在身体、思想或情绪上陷于困境的信徒。他们恐怕自己已从基督那里堕落了,再没有与他和好的希望。他们担心自己已离开太远,失落了救恩。不过,他们既还会担心,就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是叛教者!叛教者不会这样惧怕担忧,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否定基督。

    如果信徒不会犯离道反教的罪,那么今天谁会犯这罪呢?举例说,一个青年人声称相信基督,并看来有很好的发展,但后来却遭遇了一些事。他可能遇上猛烈的逼迫。他可能在道德上沦落了。又或者他上大学去了,在那里却因无神论老师对基督信仰的猛烈攻击而动摇。虽然他对真理清楚认识,却决意离弃真理。他完全否定基督,并对基督信仰中每一样神圣的基要真理进行恣意践踏。圣经说,要把这样的人挽回过来,使他悔改,确认圣经的真理,是没有可能的。我们认识不少离弃基督的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回转归向他。

    这世代快将结束,预料离道反教的浪潮将会出现(帖后二3;提前四1)。因此,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我们对离弃真理的警告就愈来愈感到实在。

    六7作者继续用大自然的事物来比喻真正的信徒(本节)和叛教者(8节)。两个比喻都以地土比喻人。第4和5节所提到的福气,用使万物生气勃勃的雨水作比喻。生长出来的植物说明人对所承受之福气的最终反应。这反应又决定那地会得祝福还是受咒诅。

    真正的信徒就象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长出有用的植物来,因而从神得福。

    六8叛教者也象一块饱吃雨水的土地,可是他所长出来的不是别的,而是荆棘和蒺藜,是罪恶的果子。这块地接收了一切,却没有生出有用的植物来。这样的土地毫无价值,是已经被定罪的了。他的结局就是焚烧。

    六9本节和10节有两方面强烈的指示,前几节提到的叛教者并不是信徒。首先,作者突然转用别的代名词。作者论到叛教者时用「他们」。到这里,他却用你们和你们的,来对真正的信徒说话。

    第二方面的指示就更加明显了。他对信徒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译按:或作「而且这些行为是随着得救而有的」)。」意思是指他在第4至6节和第8节所提到的,并不是得救的人会有的表现。

    六10有两件事是随着得救而有的,会在圣徒的生命中表现出来──他们所作的工和他们爱心的伺候。他们的好行为,将他们的信心表露出来,而且他们拥有真正基督信仰的特征──对信徒一家表现实际的爱心。他们为了主的缘故,不断服侍他的子民。

    六11随后两节经文的对象似是另一类人;对这一类人,作者无法确定。这一类人,正陷于退后返回犹太教的危险。

    首先,他希望他们能够与真信徒一样,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他希望他们继续为基督坚持下去,直至基督徒最终的盼望能在天堂实现。这是以真实为证。

    六12他们不应懈怠,不应让脚步放缓,斗志松懈。他们应力争上游,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真信徒。

    六13本章的结束部分,承接第12节凭信心和忍耐向前迈进的劝勉而来。作者以亚伯拉罕的例子作为激励,并肯定信徒的盼望是会实现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基督徒似是处于不利的位置上。他为基督的缘故舍弃了一切,且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报酬。所应许的一切都是将来的事。故此,他又如何能确定他的盼望不会落空?

    答案就在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这应许会在基督身上一一实现。当神作出这应许时,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

    六14这应许记载在创世记二十二章16至17节:「耶和华说……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神指着自己起誓;所以,这应许必定要成就。

    六15亚伯拉罕相信神;他恒久忍耐,结果得了所应许的。事实上,亚伯拉罕相信神,是十分稳当、毫无风险的。宇宙之中,最肯定的莫过于神的话。神的任何应许都肯定会成就,程度就象已实现了的一样。

    六16在人事上,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例如,在法庭上,人起誓会说真话,然后加上一句:「愿主助我。」人指着神起誓,以肯定将要说的都是真实的。

    当人以起誓作为承诺的实据时,一般就能了结各样的争论。大家都明白,起誓者会遵守承诺。

    六17神希望他的信徒绝对确定,他所应许的一定会成就。事实上,他的应许本身已是足够肯定的了;然而,他要显明比应许更肯定的程度。于是,他在应许之上还加上起誓。

    那承受应许的人,是那些凭信心成为亚伯拉罕子孙的人。这里所说的应许,是指一切相信他的人,都可以得着永远救恩的应许。神应许亚伯拉罕要得子孙,而这应许在基督身上圆满、最终地实现了。一切因与基督联合而享有的福气,都蕴含在这应许中。

    六18信徒有两件不更改的事作凭据──神的话和他的起誓。这是再稳当、肯定不过的了(注8)。神应许要拯救一切相信基督的人,并起誓作实。因此,结论是毋容置疑的:信徒是永远稳当的。

    作者在本章馀下的部分,用了四种比喻来透彻地阐明,基督徒的盼望是绝对可靠、稳当的:(1)避难所、(2)锚、(3)先锋、(4)大祭司。

    首先,作者形容所有的真信徒正从这注定要毁灭的世界逃往属天的避难所。在他们逃难的过程中,神赐给他们一个不会叫他们羞愧的指望,这指望是以他的话和他所起的誓为根据的。

    六19在风雨飘摇的人生中,这指望成为了灵魂的锚。我们不会被怀疑与失望的狂涛淹没,因为知道我们必得荣耀,这就象既成的事实一般。

    这锚不是抛在这世上的流沙中,而是牢靠那在天上的至圣所。由于这锚就是我们的指望,即是说我们的盼望稳靠于在幔内的神身上。这锚既已牢靠在那里,我们也必定到那里去。

    六20耶稣作为我们的先锋,已经进入幔内。他既在那里,便保证了一切属他的人最终都能进去。跟那些已进天家的圣徒并无分别,世上最普通的信徒也可以进入天堂;这样说毫不夸大。

    安伯里这样写道:

    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先锋」一词只在这里出现过。这词表达一个在利未制度下前所未有的观念,因为本来大祭司只是以代表的身分进入至圣所。他所进入的地方,是没有其它人可以进去的。然而,我们的先锋却成为保证人,他在那里,我们也将会在那里。他既是先锋,便(1)宣布了我们也要到那里去;(2)代表我们先将属天的荣耀承受过来;及(3)先走一步,以便将来当他的子民到达时能欢迎他们,并将他们呈献给在天上的至高者。(注9)

    第四个表象是大祭司。我们的主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他既是永远为祭司,便永远保守我们。他的死既确保我们与神相和;他的生也必能──他在神的右边作我们的祭司──使我们得蒙拯救(罗五10)。

    这里提到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令我们回顾五章10节,作者为慎重地警告离道反教的人,曾暂时离开这个题目。现在,他打算重新讨论,说明基督大祭司的职分,超越了亚伦。他很有技巧地重新回到主要的论题上。

    七1麦基洗德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他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只出现了片时(创一四18~20),便消失了。多个世纪之后,他的名字再由大卫提起(诗一一○4)。然后再过了好几个世纪,他的名字在希伯来书中出现。有一点是明显的:神仔细地安排他的一生,让他成为主耶稣基督最美好的预表。

    在第七章的首三节,作者陈述了一些关于他的背景资料。作者提醒我们,他一身兼王者与祭司的身分。他是撒冷(日后叫耶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他是他子民的政治和属灵领袖。即是他体现了神的理想──无分圣俗。由罪人来统治,教会与国家当然要分开。只有当基督凭公义统治一切时,两者才可合一(赛三二1,17)。

    亚伯拉罕打胜仗回来的时候,麦基洗德迎接他,给他祝福。这行动的意义,要留到第7节才加以阐明。如果我们只有旧约圣经,我们便永不会明白,这看来无关痛痒的行动,其意义何等深远。

    七2亚伯拉罕从他的战利品中取十分之一给这位神秘的王者兼祭司。再一次,我们要等到第4、6、8至10节,才能够明白亚伯拉罕行十分一之礼所蕴含的意义。

    在圣经中,人的名字代表他的特质。作者告诉我们麦基洗德这名字及其名衔的意义:他名字的意思是「仁义王」,而他的名衔(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先提到仁义,然后才是平安,其中不无深意。如果不是先有公义,就不能有平安。

    基督所成就的工作,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十字架上,「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诗八五10)由于救主已满足了神对罪的一切公义要求,我们才得以与神和好。

    七3当作者说麦基洗德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也无死之时,就更加深了我们对麦基洗德的疑惑。我们若不顾上文下理,便自然认为他是从天上或别的星球来的访客,或认为他是神特别创造出来的。

    不过,理解这几句话的关键,在于上文下理和背景。作者正在处理的主题,是关于祭司的职分。作者将麦基洗德裔的祭司职分,与亚伦裔的祭司职分作比较。要成为亚伦裔的祭司,就必须生于利未支派亚伦家族。宗族世系是至为重要的。此外,他的资格于出生时开始,至寿终时结束。

    麦基洗德的祭司资格却颇为不同。他不是因生于祭司家族而得以继承祭司的资格,是神拣选并任命他作祭司的。就他的祭司资格而论,圣经没有关于他父母或族谱的记录。在他来说,这些记录殊不重要;而就记录来说,也没有关于他生死的记载;因此,他的祭司职分并没有终止。

    我们不下结论说,麦基洗德并没有父母,或说他并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这并非要点所在。这里的要点是要指出,就他作祭司的资格来说,并没有任何有关的重要背景记录,因为他不是凭藉这些背景得以成为祭司的。

    有人误以为他就是神的儿子。其实不然。不过,由于他的祭司职分无间断地继续下去,所以他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作者要说明麦基洗德的祭司职分超越亚伦。作者举出三个论点来加以证明:有关十分一之礼和祝福的论点;有关亚伦祭司的职分被更改取代的论点;并麦基洗德祭司的职分长存无尽的论点。

    七4第4至10节是第一个论点。作者用不寻常的插话引入论点,叫读者想一想麦基洗德的伟大。连先祖亚伯拉罕也将自己从战场上掳来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给他。亚伯拉罕既是希伯来历史上一位超卓的人物,麦基洗德必定比他更超卓了。

    七5关于利未支派祭司,他们是按照律法领命照例向希伯来同胞收取十分之一。祭司和百姓都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后裔。

    七6但麦基洗德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是既不寻常又不依例的行动。亚伯拉罕是一国之父,弥赛亚也来自这国族,现在竟向一个与神的选民毫无关系的人表示敬意。麦基洗德的祭司职分,超越了种族的隔阂。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麦基洗德为亚伯拉罕祝福。他这样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兰。」(创一四19,20)

    七7当一个人祝福另一个人时,一般都是位分大的祝福位分小的。这当然不是指个人或道德上的渺小,而是指身分。

    当我们细看这些以旧约圣经为背景的论点时,应尝试想象一下希伯来读者的反应。他们一直景仰亚伯拉罕,以他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也是正确的。不过,他们现在发觉,亚伯拉罕竟承认一个「非犹太人」的祭司比他地位更高。试想一想!这个事实一直记载在他们的圣经中,但他们就是一直没有发觉。

    七8在亚伦裔的祭司制度下,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祭司的职分累代继承,每一位祭司服侍他自己的一代,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至于麦基洗德,却没有任何关于他逝世的记载。因此,他就能代表一个独特的、长存无尽的祭司职分。

    七9麦基洗德从亚伯拉罕收纳十分之一的礼物时,实质上是从利未收纳了十分一之礼。由于利未是祭司支派的代表,所以亚伦裔的祭司都向麦基洗德纳了十分之一,因此也即承认麦基洗德位分较大。

    七10到底是如何计算,说利未已向麦基洗德纳了十分之一?首先,实际纳了十分之一的人是亚伯拉罕。他是利未的曾祖父。虽然当时利未尚未出生,但他已经在亚伯拉罕的身中,即是说他已注定成为先祖的后裔。当亚伯拉罕将十分之一呈献给麦基洗德时,他实际上是代表他后世的所有子孙行这样的礼。故此,利未以及由他而出的祭司职分,逊于麦基洗德及其祭司职分。

    七11第11至20节阐述麦基洗德祭司职分超越亚伦的第二个论点。这论点指出,祭司的职任已有了更改。基督祭司的职任,取代了利未人祭司的职任。如果利未祭司已圆满地发挥其作用,就毋须有这样的安排了。

    事实就是,利未人祭司职任不能带来完全。这制度不能将罪消除,而敬拜者的良心始终不得安宁。摩西律法下设立的祭司职分不是最终圆满的。

    现在生效的,却是另一种祭司职分。那完美的祭司已经来了,他的职分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是亚伦的等次。

    七12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这祭司职分所根据的整个律法制度也必定更改了。这是个激进的宣告!就象敲响了呜钟一样,公开地宣布旧的一切已成过去,新的已经来临。我们不再在律法之下了。

    七13主耶稣所属的支派,在利未人的律法下是没有资格担任祭司职分的。现在这个祭司职分的改变,足以证明律法已有所更改。

    七14我们的主分明是从犹大支派出来的。在摩西律法下,犹大支派中没有人获授权可以成为祭司。可是,耶稣确是祭司。怎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律法已有了更改。

    七15作者提出另一个证据,证明有关祭司资格的律法,曾发生过重大的更改。另一类祭司已经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兴起来,他的资格跟亚伦子孙的资格颇为不同。

    七16利未制度的祭司要符合律法上关于宗族世系的要求。他们必须生于利未支派,属亚伦的后裔。

    然而,主能够成为祭司,就象麦基洗德一样,是因为他有无穷之生命。他的资格并非来自宗族世系,而是来自本身固有的力量。他是永活的。

    七17诗篇一百一十篇4节证实这点。大卫在预指弥赛亚祭司的职分时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这里的重点在于永远一词。由于他的生命永无穷尽,所以他的职事也永无休止。

    七18定立亚伦祭司制度的律法,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这律法在基督降临时被废掉了。

    何以见得这律法是软弱无益的呢?律法不是神亲自赐下的吗?难道神会赐下一些软弱无用的东西吗?答案是,神从没有打算以此为祭司职分的最终律法。这只是用来作准备,以迎接神理想的祭司。这只是局部、短暂地将那完美并最终的反映出来。

    七19这律法是软弱无益的,也因为律法一无所成(不能成就完全)。百姓永不能进入至圣所内与神相会。神人之间这段不可消除的距离,不断提醒百姓罪的问题尚未一次过解决妥当。

    但现在,神却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这更美的指望就是主耶稣自己;那些以他为唯一盼望的人,可以随时与神有完全的接触。

    七20不但祭司的等次并有关的律法更改了,这里还指出,就职的方法也更改了。这里的推论主要基于神以起誓来立基督为祭司。既立了誓,就标志了那不能更改、存到永久的事实。雷思比说:「只有全能神的誓言,才足以保证我们宝贵的主耶稣的祭司职分是永恒有效的。」(注10)

    七21亚伦裔的祭司,不是起誓立的。可见,他们的祭司职任本来就是临时而非永久的。

    然而,神却以起誓的方式来任命基督作祭司。起誓的方式记载于诗篇一百一十篇4节:「主起了誓,决不后悔,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韩达信说:

    神任命基督时是以他永不磨灭的权柄,并永恒不变的属性为后盾。这些若能改变,新的祭司职分也会改变。但这祭司职分是永不改变的。(注11)

    七22如此,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亚伦裔的祭司职分,是旧约的一部分。基督的祭司职分,与新约相连。约与祭司职分是并存并逝的。

    新约是神基于恩典,准备当主耶稣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时,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定立的无条件的协议(耶三一33,34)。信徒今天能享受新约的一些福气,但要等到以色列复国并全国得赎时,新约才会完全实现。

    耶稣是新约的中保,因为他自己是保证人。因他的死、埋葬、复活,他建立了一个合乎义的基础,让神可以实现这约的条款。他无终止的祭司职分,与这约永远有效的成就,关系互相紧扣。

    七23我们来看第三个论点,麦基洗德祭司的超越。

    以色列有很多祭司。据说在这国的历史中,总共有八十四位大祭司;当然,较次等的祭司就不计其数了。由于在任者的死亡,职位每隔一段时间便由另一人来继任。因此,无可避免地,这工作经常会中断。

    七24至于基督祭司的职分,却没有这弱点,因为他永远活着。他祭司的职任永远不用传给他人,其效能也不会中断。这是不更换又不可传承的。

    七25由于他是长远活着的,所以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我们通常以为,这是指他拯救罪人,脱离罪的惩罚;然而,作者其实是指基督救拔圣徒脱离罪的势力。这里的焦点并不是他作为救主的身分,而是他作为大祭司的身分。信徒决不会有失丧的危险。信徒永远稳妥,因为他不断替他们祈求。不论何时他都能拯救他们,因为他现时在神的右边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永不会被死亡打断的。

    七26基督因着本身的卓越,他的祭司职分便超越亚伦。他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圣洁的。他与人的相交是无邪恶或绝不取巧的。他的品格全无**。他在神的右边,他的生命远离罪人。他现今和永恒的光辉,高过诸天。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

    七27与利未制度的祭司不同,我们的大祭司毋须每日献祭,他只一次……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他毋须先为自己的罪献祭,因为他是绝对无罪的。他跟旧日的祭司第三个奇妙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为百姓的罪将自己献上。这位祭司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耶稣的恩典是何等奇妙,实在无可比拟!

    七28在律法下所立的祭司,他们本身都是不完全的;他们都有软弱失败,只是在仪式上算圣洁的而已。

    但神在律法以后起誓的话,是立儿子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远的。本章21节已提到这起誓的话,引自诗篇一百一十篇4节。

    我们刚研究过的内容,具重大的意义。人间的祭司职分,由神圣和永恒的祭司职分取代。因此,人按照旧约的规模所设立的祭司制度,来干扰我们这位大祭司的工作,是何等愚不可及!

    二.基督的职事超越亚伦(八)

    八1在随后的几节经文中,作者指出基督的职事超越亚伦,因为他是在更美的圣所中作执事(1至5节),且凭着更美之约而成(7至13节)。

    作者所要陈述的,就是第一要紧的论点。他没有将先前说过的作总结,只是带出他一直用来贯串整卷书的主题论点。

    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我们有这几个字,说出了凯旋的呼声。这正好回答那些奚落初期信徒的犹太人。他们曾说:「我们有会幕;我们有祭司;我们有献祭;我们有仪文;我们有圣殿;我们有典雅的祭司衣冠。」信徒可以充满信心地回答说:「对,但你们所有的是影象,我们所有的是成全了的实体。你们所有的是仪式,我们却拥有基督。你们所有的只是表征,我们所有的却是实质的对象;我们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的大祭司可以圆满地完成职任,也没有另一位曾享有如此尊荣和有能力的地位。」

    八2他在天上的圣所里服事他的百姓。这是真帐幕,地上的会幕只是其复制品或预表而已。真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因而与地上的帐幕有分别。

    八3由于大祭司的一个主要职任,是献礼物和祭物;因此,我们的大祭司也必须这样做。

    礼物是个统称,泛指所有呈献给神的祭品。祭物牵涉宰杀牲囗。基督献上了什么呢?这问题要留待第九章才有直接的答复。

    八4本节回避了基督献上了什么祭物这问题,只提醒我们他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在会幕或圣殿中献上礼物。我们的主出于犹大支派,而不是利未支派和亚伦家。基于这缘故,他没有资格在地上的圣所中事奉。福音书记载耶稣进入圣殿(参看路一九45),相信是指圣殿周围的地方,而不是进入圣所或至圣所。

    这当然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基督在世上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执行过任何大祭司的工作?还是他到了升天之后,才开始担任祭司的职任?本节的要点是:他在地上时,没有资格成为利未裔的祭司,不能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司事。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不能执行麦基洗德式祭司的职务。毕竟,他在约翰福音十七章的祷告,是大祭司的祷告,而他在各各他把自己献作完美的祭物,可以肯定是祭司的行动(参考二17注释)。

    八5地上的会幕,只是天上圣所的复制品。圣所的布局展示与神立约的百姓可以怎样透过敬拜来接近他。首先是外院的门,然后是献燔祭的坛,再后是洗濯盆。再此之后,祭司进入圣所中,大祭司则进入至圣所;在那里神将自己显现出来。

    神从没有打算以这帐幕作为最终的圣所。这只是形状和影象。神呼召摩西到西乃山去,吩咐他建造会幕时,他给摩西一个具体的蓝本,以便可以照着做。这样式反映一个更高层次的、天上的、属灵的真象。

    作者为何要着重这点呢?目的是要那些会被引诱返回犹太教的人,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知道这样做就是为了虚幻的影象而放弃实体,他们理应从追求影象进而追求实体。

    本节清楚地教导我们,旧约中的各种定规,是属天真象的象征而已;因此,预表论的教导只要与圣经一致,不凭空想象,就是正确的了。

    八6本节讨论的内容从更美的圣所,转到更美之约。

    首先来一个比较。基督的职任比亚伦裔更美,因为他作为中保的约,比前约更美。

    其次作一个解释:这约是更美的,因为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基督的职任是无与伦比的。他所献的不是祭牲,而是他自己。他以自己的血为赎价,而不是用牛羊的血。他将罪除去,而不是单单将罪遮盖。他使信徒的良心得以完全洗净,并非每年为罪追悔。他为我们开拓一条道路,让我们可以与神相遇,而不是远远的站在外面。

    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作为中保,他成了神人之间的桥梁,消除两者之间的分隔。谭姆士就新旧两约作了扼要的比较。

    这约是「更美」的,因为是绝对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是属灵的,不是属肉体的;是覆盖万国的,不是只属一个地域的;是永恒的,不是短暂的;是个人的,不是全族的;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注12)

    这是更美之约,因为这约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凭律法而立的约,应许一切顺命的人要得福,但也警告一切不顺从的人要遭剪除。这约要求人行义,但却没有赋与人行义的能力。

    至于新约却是无条件的,是恩典之约。新约将义归予毫不合义的人,并且教导人如何合乎义地生活,给他们行义的力量,赏赐一切这样行的人。

    八7那前约并不完全,因为这约不能在人神之间建立一个理想的关系。神从没有打算以这约为最终的约,只是以这约来为基督的来临作好准备。既然有后约,就证明前约并不理想了。

    八8事实上,前约本身没有什么毛病:「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七12)毛病来自那些承受律法的人;律法实行起来仍是很粗糙的。经文指出了这一点,所以主指责他的百姓说……他并不是认为这约有什么软弱不足之处,而是认为与他立约的百姓有软弱不足。前约是基于人愿意守约的承诺(出一九8;二四7),因此是注定不会长久有效的。新约却是由始至终,完全地将神应许要成就的一切陈述出来;这正是新约优胜之处。

    作者继而引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表明神在犹太人的圣经中早已应许会另立新约。整个论据的关键在于新这个字。如果旧约是完备和圆满的,神又何须另立新约呢?

    然而,神明确地应许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正如前文所说,这新约的主要对象是以色列民,而不是教会。当基督再来作王、全国悔改得赎时,这约便会圆满成就。在现阶段,这约的一些祝福是所有信徒共享的。因此,救主将手中的杯递给门徒时,他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一一25)

    以下是韩达信的诠释:

    因此,我们分辨出这约的基本诠释是适用于以色列的;其次,属灵含义可应用在今天的教会上。我们今天在圣灵的能力下,得享新约的种种福气;然而,根据神的应许,这些祝福还要在将来的以色列身上进一步实现。(注13)

    八9神明确地应许,这新约并不象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两者有什么分别呢?他没有明说,但这节经文馀下的部分或许已经给了提示: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凭律法而立的约是有条件的,所以失败了;这约要求百姓遵从律法,但他们却是有所不逮的。神将新约立为一无条件的恩约,免却一切失败的可能;因为这约的成败在乎他自己,但他是不会失败的。

    作者引用耶利米书的时候,作了一个重大的改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2节的希伯来原文是:「我虽作他们的丈夫。」有一些早期的耶利米书译本则作:「因此我不理他们(或转面不顾他们)。」那位默示耶利米书、并确保圣经得以保存的圣灵,引导了希伯来书的作者选择这另外的文本。

    八10值得留意的是,这里重复地用了我要的字眼。旧约告诉人有什么当尽的责任;新约却告诉我们神会做什么。在以色列顽梗悖逆的那些日子以后,他会将他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好叫他们认识他,并会写在他们心上,好叫他们爱他。他们会甘愿遵从听命,不是因为惧怕惩罚,而是因为爱他的缘故。律法不会再写在石版上,而是写在有血有肉的心版上。

    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这表达了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旧约吩咐人远远站开;恩典却叫他近前来。这说明一个不断的关系,和无条件的保证。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令这用血买回来的关系中断。

    八11新约应许遍地百姓都会认识主。当基督在荣耀中作王时,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每一个人,从最小的到至大的,内心都会对他有所认识:「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象水充满洋海一般。」(赛一一9)

    八12新约最美之处,在于应许不义的人可得怜悯,他们的罪愆将永远被遗忘。律法是严格、不可更改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来二2)

    再者,律法不能有效地处理罪恶。律法提供赎罪的方法,却不能将罪除掉。(「赎罪」一词的希伯来原文,源自一个动词,有「遮盖」的含意。)律法下各种形式的献祭,使人在仪文上成为洁净的;就是说,人藉此可以继续参与这国的宗教生活。然而,这仪文上的洁净只是外在的,没有触及人的内在生命。道德上的洁净是欠奉的,人不能因此得着无亏的良心。

    八13神既带来新约,就表示前约为旧(废弃的)。既是如此,照理没有人会打算回到律法去。然而,有部分自称为信徒的,却正正陷于这情况中,受引诱要回到律法去。作者提醒他们,凭律法而立的约已是不合时宜的了;更美的约已经来到。他们应与神的步伐一致。

    三.基督献上的祭超越旧约所有的祭(九1~一○18)

    九1作者在八章3节约略提过,每一位大祭司必须有所献。他现在要讨论我们这位大祭司所献的祭物,又与旧约的祭物作一比较。为进入这命题,就简练地将会幕的设计陈述出来,并有敬拜的规条。

    九2这帐幕是一个帐棚式的搭建物。由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扎营时起,至兴建圣殿时止,神一直藉此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会幕周围的地方叫做外院。这里用铜柱作围栏围起,铜柱之间架有麻布。当以色列人从东门进入会幕的外院时,首先来到献燔祭的坛,祭牲就是在这坛上宰杀焚烧的。然后到洗濯盆;那是一个大铜盆,里面盛着水,祭司在盆里把手和脚洗净。

    会幕长四十五尺,阔十五尺,高十五尺;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圣所,长三十尺;第二部分是至圣所,长十五尺。

    帐幕用木框架搭建而成,上面盖上山羊皮的帐幔,和用动物皮毛造成的防水幔子。帐幔覆盖着幕会的顶部、背部和两旁。会幕的正面由一幅有刺绣的幔子遮挡着。

    圣所内有三件陈设用具:

    1.摆放陈设饼的桌子,上有十二个陈设饼,代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这些饼被称为「陈设饼」,因为是陈设在耶和华面前的。

    2.金灯台,有七个向上的分枝,支撑着油灯。

    3.金香坛,祭司在其上早晚烧圣洁的香。

    九3在第二幔子后面是至圣所。神在光辉的烟云中把自己彰显出来。这是人类透过赎罪的血,在地上与神接近的地方。

    九4在原来的会幕里,第二个室内有约柜,是个包金的大木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日后兴建圣殿时,约柜里除了两块约版之外别无他物参看王上八9)。

    本节说的金香炉也在至圣所内。译成香炉(注14)的希腊原文,可以解作香坛(出三○6指出香坛在圣所内)或香炉,即大祭司用以盛载香料的器皿。看来香炉是最合适的解释。作者将香炉列为至圣所内的物件,因为在赎罪日,大祭司会将香炉从香坛处带进至圣所。

    九5约柜上的金盖称为施恩座。在其上有两个金色的物像称为基路伯。他们彼此面对,展开翅膀,头向着约柜的盖面垂下。

    作者的简短描述到此为止。他无意一一细说,只是将会幕内的布局勾划出来,并从而描绘出前来接近神的方法。

    九6由于作者准备将基督所献的祭物与犹太教的祭物作对比,于是他就先描述律法所规定的祭物。他有不少对象可作选择,但他选整个律法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赎罪日这大日子献奉的祭物(利一六)。他若能证明基督在以色列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日所作成的,超越了大祭司所能成就的,便能确立他的论据。

    众祭司能够进入帐幕的外层,即圣所。他们常在圣所内执行各种礼仪职责。百姓不能进入圣所;他们必须留在外面。

    九7世上只有一人可以进入至圣所──以色列的大祭司。这位来自特定的一族、一支、一家的一人,一年之内只能有一日可以进去──赎罪日。当他进去时,必须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九8这一点含有深邃的属灵真理。圣灵藉此教训我们,因罪的缘故,人与神之间出现一度鸿沟,人必须透过中保才可以前来接近神。这中保必须带着代罪者的血,才可以接近神。圣灵用实物以类比法说明,通往神那里去的路还未向敬拜的人显明。

    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接触的渠道还是不完全的。达秘的翻译较好:「头一层帐幕仍有其重要性的时候。」所罗门作王的时候,圣殿取代了会幕,但其重要性还在,直至基督受死、被埋葬、复活后为止。这帐幕所宣示的,关于如何与神接触的原则,一直是生效的,直至圣殿内的幔子从上至下裂为两半为止。

    九9整个会幕制度,只是作现今的一个表样。这只是一个表征,预示将来更美的实体,是局部地预表基督完全的工作。

    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如果罪债已得以完全免除,献祭者的良知就可以毫无罪疚了。然而,实际的情况绝非如此。

    九10事实上,利未式的献祭,都不过是处理在仪文上的不洁而已。所针对的都是外在的事,诸如分辨洁净与不洁的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这一切可以除去百姓在仪文上的不洁,却不能处理道德上的污秽。

    参与这些献祭的人,是一群与神有立约关系的百姓。制定这些献祭的目的,是要让百姓能在仪文上保持洁净,好叫他们能够敬拜。这些献祭与救恩或洗净罪恶毫无关系。百姓得救恩,是因为他们相信耶和华,是基于基督将来要完成的工作。

    最后,所献的祭都是暂时的,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他们都遥指将来基督的降临,并他献上完全的祭。这里所说的振兴的时候,是指基督徒的时代。

    九11基督已经降临,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注15),所谓美事,即一切接受他的人要从他得着的无比福气。

    他的帐幕是更大更全备的。这帐幕不是人手所造的,不是用世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这是在天上的帐幕,是神的居所。

    他既在天上为祭司,

    便不在人手所造的殿宇里服侍;

    律法预表的一切都在他身上实现,

    律法的要求不再复见。

    ~凯莱

    九12我们的主只一次进入圣所。升天时,他进到神的面前,因他已在各各他山作成了赎罪的事。我们应永远因只一次这三个字而欢喜快乐。救赎大工已经完成了。赞美主!

    他将自己的血献上,不是用公牛和山羊的血。动物的血没有能力将罪除掉;只是当人触犯了宗教仪文,这些血才有功效。然而,基督宝血的价值却是无限的;其功效足以洗净过去、现在、将来人类一切的罪。当然,只有那些愿意凭信心来到他跟前的人,才能享受这除罪的功效。然而,这血洗净罪的能力是无限的。

    他的献祭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昔日的祭司要每年一次赎罪。因此,两者之间有天渊之别。

    九13为说明基督的祭和律法的礼仪之别,作者转而讨论与红母牛犊有关的仪式。根据律法,以色列人若接触了尸体,他在礼仪上就会不洁七天。补救的方法就是将母牛犊的灰与纯净的泉水混和,在第三和第七天,将这混和了的水洒在不洁者身上。这样,不洁者就可以重新成为洁净的。

    文托尔说:

    这些母牛灰被视为蕴含赎罪祭的精华,可以随时取用,不会有多大困难或阻滞。一头红母牛犊的灰已足以用上几个世纪。据说,整个犹太人历史中只用了六头红母牛;因为极小量的灰已能使那纯净的泉水具有洁净的效能(民一九17)。(注16)

    九14如果红母牛犊的灰已有足够的能力将一种极严重的、外在的污秽洗净,基督……的血岂不更有能力洗净人内里最深重的罪孽!

    他是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献上为祭。对于这句话的意思,解经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意思是指「藉着一个永远的灵」,即是指当他献上自己时,在他里面那自愿的灵,对比献上动物为祭时那非自愿的性质。有人认为这是指「藉着他永远的灵」。这解法较为可取,认为所指的是圣灵;他凭着圣灵的能力献祭。

    这祭是献给神的。他是无瑕疵、无罪污的神的羔羊;他在道德上是完全的,所以有足够条件担当我们的罪。祭牲的身体必须无瑕疵;而他则在道德上毫无**。

    他的血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这并非单单在肉体方面加以涤净,或在礼仪上得洗净,而是在道德上的更新,良心的洁净。这血除去了人的死行,但非信徒希望凭着这些死行使自己得洁净。人得以从毫无生命的行为中得释放,进而事奉那永生神。

    九15上文强调,新约的血比旧约更有功效。这引至本节的结论──基督作了新约的中保。邬斯特这样解释说:

    「中保」一词译自原文mesites,是指一个介入两者中间的人,其职分是要建立或恢复和平及友谊,订立协定,或制订协约。弥赛亚在圣洁的神和罪人之间,扮演了中间人或中保的角色。他在十字架上受死,除掉了导致人神之间一大鸿沟的阻隔(罪)。罪人接受了弥赛亚献祭的成果,那应得的罪疚与惩罚便不再归他,他生命中罪的权势遭粉碎,他领受了属神的生命,而在他与神之间那在律法上和个人关系上的鸿沟,也消失得了无踪影了。(注17)

    现今,那些蒙召的人可以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透过基督的工作,旧约与新约的圣徒同可以享受永远的拯救和永远的代赎。

    基督徒时代之前的信徒也可以得着产业,是因为有一位死了,那就是基督之死。他的死,将他们从在律法下所犯的罪过赎回来。

    旧约时代的人得蒙拯救,就象是神用了「信贷」的方式拯救他们;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因信称义的。只是当时基督还未受死。那么,神如何拯救他们呢?答案是:神知道基督将要为他们成就救赎;他以此为根据来拯救他们。这些信徒对基督将要在各各他山成就的事所知甚少,或一无所知,但神却了如指掌。信徒若相信他所预言有关自己的启示,神便将基督所成就的功归予他们。

    换句话说,在旧约之下,一大笔罪债已累积了。因基督的死,他将前一个时代的信徒从他们的罪过中拯救出来。

    神透过基督在将来才成就的工作来拯救他们,这种态度称为对罪的宽容。罗马书三章25至26节讨论了这方面的事。

    九16作者在第15节提到产业,令他想起在遗嘱和遗命生效之前,必须有证据证明留遗命的人已经死去。一般来说,一纸死亡证便足够了。

    九17留遗命的人可能早在多年前已立下遗命,妥当地锁在保险箱里;然而,他一天未身故,遗命一天仍未能生效。只要他尚在人间,他的产业仍不能分给遗命上指明的人。

    九18至此,讨论的对象从人的遗命转为神透过摩西颁赐的旧约。(译成「约」及「遗命」两词的希腊原文都是diatheke。)这里也牵涉死亡。这约藉着流血得到确证。

    在古时,人订立任何协约都必宰杀牲畜,以表示协约之确立。血表示一个承诺,确保立约人必定遵守协约的条款。

    九19摩西将律法颁授给以色列人后,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律法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如此,摩西执行了确立这约的庄严仪式。

    出埃及记二十四章1至11节记载摩西洒了祭坛和百姓,并没有提到洒在书上,也没有提到水、朱红色绒和牛膝草。然而,我们可将二者合并来看,互补不足。

    祭坛代表神,他与百姓是立约的双方。那书就是所立的约。所洒的血,将二者约束起来,必须遵守约的条款。百姓答应会遵从;耶和华应许如百姓能做得到的话,就会祝福他们。

    九20摩西洒血的时候说:「这血就是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这行动表示,如果百姓没有遵守律法的话,就要赔上自己的生命。

    九21摩西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敬拜用的器皿上。我们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仪式的记载。出埃及记第四十章记述献会幕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血。然而,这里的象征很明显。任何经罪人接触过的东西都会被染污,因此需要洁净。

    九22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但仍有例外。例如,统计以色列的人数时,任何人如要被算为以色列的后裔,就得交出半舍客勒银子作为「赎价」,而不是献上血祭(出三○11~16)。这银子作为信物,代表这人的灵魂已得赎,可以被接纳为神子民的一分子。另一个例外记载于利未记五章11节。如果以色列人在一些礼仪上有不洁的话,只要献上细面就好了。

    这些例外所针对的,是赎罪或遮盖罪的事。在一般情况下,就算只是赎罪也必须献上血祭。然而,如果涉及罪的赦免时,就绝无例外,必须流血了。

    九23第九章的馀下部分,集中比对两约的分别。

    首先,地上的帐幕是用公牛和山羊的血来洁净的。如前文所述,这只是礼仪上的洁净,象征式地净化这个象征性的圣所。

    在天上的圣所是本物,地上的帐幕只是复制品而已。天上的圣所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就是基督的祭。语文上用复数来形容基督单一的祭,是一种修辞法,即以复数表示王者之尊。

    或许叫人感到惊讶的,是属天的地方竟然也需要洁净。或者约伯记十五章15节可以提供线索:「在他眼前,天也不洁净。」无疑这是因为撒但在天上率先犯罪(赛一四12~14),且因为他仍可以到神面前来控告弟兄(启一二10)。

    九24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那只是真圣所的影象或模样),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

    我们很难明白怎会有人要放下本物,而回到复制品去;怎会有人愿意离开在天上圣所中服侍的大祭司,而回到在象征性的圣所里事奉的以色列祭司那里去。

    九25主耶稣不象亚伦裔的大祭司一般,重复献上祭物。大祭司每年只有一天,就是在赎罪日,可以进入至圣所,而他所献上的并不是自己的血,而是祭牲的血。

    九26假如基督要重复献祭,他就必须不断受苦,因为他所献的祭,就是他自己的生命。若说他从创世以来,就要定期经历各各他山的折磨,那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没有必要!

    在新约下,有:

    1.确定的终结──他只须显现一次。他毋须重复他的工作。

    2.适合的时机──他在这末世显现,末世是在旧约充分证明人的不济和无能为力之后。

    3.完全的工作──他来到好除掉罪。这里的重点放在除掉两字上。不再是每年的赎罪了,而是永远蒙赦免。

    4.亲身的奉献──他把自己献为祭,好将罪除掉。我们因犯罪所应接受的惩罚,全都落在他的身上。

    代我担罪被控诉,

    备受羞辱和嘲弄;

    为赦免我血倾流;

    哈利路亚!奇妙救主!

    ~白理斯

    九27本节和28节似是提出另一个新旧约的对比。律法判定每个罪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承受律法的人,他们本来已是罪人,而且没有能力完全守着律法。因此,律法成了一件把所有在律法之下的人定罪的工具。

    九28新约将基督完全的祭介绍出来;他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新约并带来了盼望,就是他不久便要再来: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但他再来时,所要处理的不再是罪的问题;他在十字架上已完成了这方面的工作。他回来是要把他的子民接回天家去。这是拯救工作的高潮;他们将得着荣耀的身体,并且永不再被罪**。

    那(热切)等候他的人是指所有的真信徒。对于主再来时之事件的先后次序,他的子民也许未有一致的意见,但他们全都期待他再来。

    圣经没有教导说,在教会被提时,只有某一群特别属灵的基督徒被接往天上去。圣经把参与其中的人形容为「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和「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帖前四16,17)。这是指所有的真信徒,无论是已死的或尚在生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将参与其中的人形容为「那些属基督的」。

    此外,常有人指出第24至28节,记载基督三方面的显现。总结如下:

    第26节:他曾经显现。这是指他的第一次降临:他到世上来,把我们从罪的惩罚中拯救出来(过去时态的拯救)。

    第24节:他如今显现。这是指他现今在神面前,要把我们从罪的权势中拯救出来(现在时态的拯救)。

    第28节:他将会显现。这是指他即将要回来,并要把我们从罪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将来时态的拯救)。

    一○1律法只是将来美事的影儿。律法引导人认识基督的位格与工作,但却不是基督真象的代替品。选择律法而放弃基督,就象选择画象而放弃画象所描绘的真人一样。对于尊荣的君王,这是一个侮辱!

    律法的不济,从必须恒常地重复献祭可见一斑。即必须重复献祭,就证明这些祭完全不能满足圣洁的神的要求。本节的用词表达了这种重复性: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

    这些祭物绝不能使敬拜的人完全;就是说在罪的方面,所献的祭并不能使人的良心感到完全。以色列人从未享受过罪疚全消、良心稳当的感觉。他们的良心从来不得享安息。

    一○2如果所献的祭确能使他们的罪完全得赦免,那么他们岂不早已止住了每年一次往会幕或圣殿的朝拜吗?献祭的事既要经常重复,就证明这样作是不奏效的。要每小时服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断不是一个病已经痊愈的人。

    一○3利未人的制度不单不能使人的良心得享安息,反而每年一次把良心刺痛惊醒。在赎罪日典雅的仪式背后,隐藏着每年一次的提醒,就是百姓的罪并没有被除去,只是得遮盖吧了。

    一○4公牛和山羊的血根本就没有能力除罪。如前文所说,这些献祭所能矫正的,只是在礼仪上所犯的毛病吧了。这些献祭只可以在某程度上带来礼仪方面的洁净,但对于人类败坏的本质或种种恶行,却不能起赎罪的作用。

    一○5相对于利未人之献祭的不足,作者提到基督所献之祭的超越。在作者的引说下,我们得听救主道成肉身到世上来时所说的独白。他引述诗篇第四十篇,指出神不满意在旧约之下所献的祭物和礼物。诚然神设立了这些献祭,但这一切并不是他最终希望的。这些祭的设立不是用来除罪的,而是引导人将焦点放在要来承担世人一切罪恶的神的羔羊身上。难道神会因祭牲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而感到喜悦吗?

    另一个令神感到不喜悦的原因,就是百姓内里的生命充满罪恶和败坏,却以为只要奉行这些仪式,便可以讨神喜悦。在他们当中,不少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单调的献祭,却没有真正的悔改或痛悔。他们以为可以透过奉献祭牲来取悦神,但神所要的祭,却是忧伤破碎的心。他们看不见,神不是一个仪式主义者!

    既然神对过往的献祭不能感到满意,便替他的儿子预备一个血肉的身体,这是他的属人生命所必须的。这当然就是指那无可测度的道成肉身的奇迹──那永恒的道竟成了肉身,成为一个人,以致他能够为人受死。

    有趣的是,引自诗篇四十篇6节的一句话: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这句其实可以有另外两个意思。这诗篇的本文是这样的:「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而附注则是:「你替我穿的耳朵」。当然,开通的耳朵是指弥赛亚对神随时候命,绝对顺从,毫不犹豫。穿耳可能是引用与希伯来奴隶有关的典故(出二一1~6);他们用锥子,在门框上将耳戳穿,以表示自愿永远归属主人。救主道成肉身的行动,就象是说:「我爱我的主人……不愿意自由离去。」

    一○6继续诗篇第四十篇的引述时,弥赛亚重申神不喜欢燔祭和赎罪祭。祭牲并非自愿受死,它们的血也没有洁净的能力。再者,这些祭不代表神最终的意愿,只是预表基督要献的祭。祭的本身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一○7能够真正讨神喜悦的,是弥赛亚愿意不计代价地遵从神的旨意。他在祭坛上献上自己,证明他甘愿顺从。我们的主这样说,他是记起整本旧约圣经,从开头到结尾都证明他是全心全意地喜爱完成神的旨意的。

    一○8本节至第10节,作者道出基督独白的属灵意义。他认为这意味着旧有的献祭制度已经废止,耶稣基督一次过献上的、完全又圆满的祭已经生效。

    他将诗篇第四十篇的经文浓缩起来再引述一次,要强调神不喜欢那些按着律法献的祭。

    一○9弥赛亚宣告神不喜悦旧制度后,便马上出来完成讨天父喜悦的事。作者继而看见这事的重要性。

    所以,结论是:他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即是他废止了旧有的、按律法而立的献祭制度,引进他自身伟大的赎罪祭。新约登场时,按律法而立的旧约便退居幕后了。

    一○10耶稣完全顺服神的旨意,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蓝迪斯评论说:

    这是指地位上的圣洁。事实上,除了十二章14节之外,整本希伯来书提到的圣洁都是指地位上的,且不单只是一小撮「长进的基督徒」如是,所有信徒也一样(林前六11)。这是基于神的旨意,透过基督献上自己而成就的。我们蒙神分别出来,为了他自己的缘故,特意归他所有。不可混淆,圣灵透过神的道在信徒生命中不断的工作,与上述的成圣是有分别的(约一七17~19;帖前五23)。(注18)

    一○11作者将每一个亚伦裔祭司的职分,与基督祭司的职分作一强烈的比较。前者天天站着执行他们的职务。会幕或圣殿里都没有椅子。他们不得停下来,因为他们的工作永没完结。他们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只是无休止的例行公事,并没有处理到罪的问题,也不能叫人的良心得释放。

    这些祭物永不能除罪。布鲁斯说:「虽然在利未的祭司制度下,亚伦是个重要的人物,但毕竟他只是个干苦差的司铎,不断执行各种礼仪,但这些礼仪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注19)

    一○12但我们的主只须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不需要再献上其它的了!

    献祭已经完成,不再流血,不再设祭坛!

    不再宰杀羔羊,再无烟火薰天。

    从更尊贵的躯体,流出更宝贵的血,

    除净灵魂的罪疚,洗涤最深的污秽。

    ~邦纳

    他成就救赎工作后,便「在神的右边无尽期地坐下来」(译自达秘新译本)。其实,本节可以有两种标点的方法,意思可以是「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或「永久地坐下了」。两者都是真实的,但我较相信后者是正确的解释。他可以不中断地坐下来,因为那庞大的罪债已经永远偿还了。他坐下来的位置,是神的右边,是尊贵、权能和恩宠的位置。

    有人会反对说,他不可能永久地坐下来,因为有一天他要站起来施行审判。然而,这里并无矛盾。就献赎罪祭而论,他的确永久地坐下来了。就施行审判而论,他并不是永久地坐下来。

    一○13他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等候有一天,到时一切无不屈膝,无不囗称他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二10,11)。这一天,将是他在地上公开地彰显出来的日子。

    一○14他的献祭有无比的价值,因为凭此他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或持久地)完全。那得以成圣的人指所有被神从世人中分别出来的人,即是所有真正的信徒。他们得以完全,有两方面的意思。首先,他们在神面前有完全的地位;因神爱子的缘故,他们得以站在神面前,得到完全的接纳。第二,就罪疚和刑罚来说,他们的良心是完全的,并不自责;他们知道罪价已彻底偿还了,而神是不会再次要求偿还罪价的。

    一○15圣灵也……作见证,证明在新约之下,罪会被一次过处理妥当。他透过旧约圣经见证这一点。

    一○16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1节,主应许与他在地上的选民立新的约。

    一○17以后在同一段经文,他又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要注意,罪得完全赦免这应许,早已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4节记载了。然而,有部分活在这应许开始实现之时代的人,竟然打算重返那要永无休止地献祭的犹太教去!

    一○18在新约下的赦罪应许,意味着不用再为罪献祭了。作者以不用再为罪献祭了来结束本书的教义部分。在开始教训我们认识自己的实际责任时,他希望这句话会在我们的心灵和脑海中徘徊。

    叁.警告和劝勉(一○19~一三17)

    一.警告信徒不可藐视基督(一○19~39)

    一○19在旧约时代,百姓要离开至圣所远远的站着;如今,我们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血而得以近前来。这一点鼓励我们来亲近主。

    这个劝勉假定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因为作者鼓励我们因耶稣的血……坦然进入至圣所。按犹太人的传统,平民百姓不可进入圣所和至圣所;只有祭司才可进入圣所,而只有大祭司才可以进入至圣所。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神再没有划出任何特殊的地方,只容许某一特殊阶层的人在那里与他接近。相反,所有信徒都可以凭信心,在任何时间,在世上的任何角落,来到主的面前。

    踏上又新又活的路径,通过幔子入内,

    这是神的呼唤;

    不再诚惶诚恐,挺胸昂首向前,

    应主呼召进来;

    有基督我神与我同在,

    在施恩宝座前与神相见!

    在神面前我唯一能夸,

    基督宝血的价值;

    在神面前我敬拜呈献,

    基督这初熟果子。

    神既完全喜悦他,

    也就完全接纳我!

    ~佚名

    一○20我们通过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得以进前去。新的意思,可以是指「新近被杀的」或「新近开通的」。活的意思,似乎是指复活的耶稣,因此是指活的救主。这路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这里清楚地教导我们,在会幕里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开的幔子,是预表主的身体。为使我们能进到神的面前,幔子必须裂开;即是说,他的身体必须经历死亡的摧残。这提醒我们,我们不能靠基督无罪的生命进到神面前去,却只有靠着他的代死。只有藉着羔羊所受的致命伤,我们才得以进去。每一次我们祷告或敬拜,来到主面前时,要谨记这权利是用重价给我们买来的。

    一○21我们不单可以凭无比的信心进到神面前,还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虽然我们都是祭司(彼前二9;启一6),但我们自己仍需要一位祭司。基督就是我们的大祭司,他现在为我们所执行的职事,是要确保我们能继续得以在神面前蒙悦纳。

    一○22来到神面前这信徒的权利,是用宝血买回来的。我们获邀觐见的,不是世上的绅贵名流,而是统管宇宙的主宰。这奇妙确是难以言喻!我们应邀的态度显示我们有多珍视这邀请。

    觐见大君王时,我们在灵里应有四方面的准备。

    1.诚心。以色列人用囗来亲近神,用嘴唇来尊敬他,心却远离他(太一五8)。我们必须以绝对的真诚来亲近他。

    2.充足的信心。我们近前来的时候,对神的应许要抱着无比的信心,并且坚心信靠,我们必蒙恩在他面前得着接纳。

    3.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只有重生才可以达到这地步。相信基督时,我们便支取了他宝血的效用。在象征意义上说,他的宝血洒在我们心上,正如昔日逾越节羔羊的血洒在以色列人的门框上一样。这使我们得以脱离邪恶的天良。我们的见证是:

    天良不再谴责我们,

    因他所流的宝血,

    一次过洗净我们,

    叫我们在神眼中无玷。

    ~伯芬

    4.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同样地,这也是象征性的说法。我们的身体代表我们的生命。清水可以是指神的道(弗五25,26)、圣灵(约七37~39),或圣灵运用神的道,洗净我们生命中从日常生活沾染而来的污秽。因基督的死,我们从罪垢中一次过被洗净了,但却需要圣灵藉着神的道,不断清洗我们沾染而来的罪污(参看约一三10)。

    因此,觐见神的四样准备,可以总结为真诚、确信、得救、成圣。

    一○23第二个劝勉是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我们坚定地承认基督是我们唯一的指望,不可让任何事物使我们后退。

    对于那些被牵引,要放弃基督信仰里关乎将来、尚未可见的福气,转而追求犹太教关乎目前、可见事物的人,作者的提醒是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他的应许永不落空,相信他的人没有一个会失望。正如救主应许的,他会再来,属他的人便要永远与他同在,有他的样式。

    一○24我们也应寻求途径,去鼓励其它信徒表现爱心,致力行善。在新约的意义里,爱心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凭意志产生的。神命令我们彼此相爱,这是可以并且必须实行的。爱心是根,行善是果。我们应以身作则,并加以教导,来激发其它信徒过这种生活。

    仁爱的心胸是园子,

    仁爱的心思为根源,

    仁爱的言词象花朵,

    收得善行为硕果。

    ~改编

    一○25跟着,我们应继续聚会,不可离弃在地方上的相交,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我们可以将本节看成为一般的鼓励,提醒所有信徒经常出席所属教会的聚会。诚然,在集体敬拜和事奉中,我们得着力量、安慰、喂养、喜乐。

    对经历逼迫的基督徒来说,本节可以起独特的鼓励作用。受逼迫时,信徒会有但求自保的倾向,以避免缉捕、辱骂、受苦;因此,他会秘密地做个信徒。

    不过,本节基本上是警告信徒勿离道反教。在这里,离弃一个地方聚会,就等于背弃基督信仰,返回犹太教去。作者写这封信时,正有信徒这样做。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劝勉,特别是因为基督再来的日子已经近了。他再来的时候,一切受逼迫、被放逐和受鄙视的信徒,都会站在得胜的一方。在这日子来临之前,信徒必须坚定不移。

    一○26作者说出第四个严肃的警告。一如前述,这里警告信徒勿离道反教;而所形容离道反教是故意的犯罪。

    前文已提过,这罪的真正性质为何,各方信徒的意见甚为分歧。简言之,问题在于这罪是不是指:

    1.真正的基督徒后来背弃基督,因而失丧了。

    2.真正的基督徒软弱后退,但他仍是已得救的。

    3.那些曾经自称是基督徒,并属于某家地方教会的人,后来定意背弃基督。他们事实上从没有真正得救,而以后也没有得救的可能。

    以上任何一种解释,都有本身的困难。不过,我们相信第三种解释是正确的,因为这与希伯来书和新约的整体教训最为一致。

    本节将离道反教定义为在得知真道以后,故意犯罪。象犹大一样,这些人曾听闻福音。他认识得救之道,也曾佯作接受救恩,不过后来却故意拒绝了。

    对于这样的人,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他坚决并无保留地拒绝了基督一次过献上的祭。因此,神再没有其它救赎的方法可以提供给他了。

    诚然所有罪都是故意犯的,但作者在这里要指出,离道反教是一种异常严重、故意的罪。

    作者在这里用我们,不一定就把自己也包括在内。在第39节,他清楚地将自己和他的弟兄与那些后退入沈沦的人分开。

    一○27惟有战惧等候审判。他们再没有希望可以幸免。没有人可以使离道反教者重新悔改(六4)。他故意将自己与在基督里所赐的恩典割裂。他的结局就是往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里去。我们毋须争论这是不是指真正的火。这里的目的明显表示惩罚会是严厉得可怕的。

    须知神将离道反教者归类为敌人,表示他们是积极地与基督对抗,而并非温和地抱中庸态度的。

    一○28作者介绍触犯旧约律例者的结局,用作背景来衬托出离道反教者更可怕的下场。人若犯**,干犯摩西的律法,只要有两三个见证人证明他有罪(申一七2~6),他就会不得怜恤而死。

    一○29离道反教者要受的刑罚更加重,因为他本来可以得着更大的福气。他犯罪的严重性,可由以下三个指控看出来:

    1.他践踏神的儿子。他虽曾声称要跟随耶稣,现在却毫不讳言地表示不愿意与他再有任何关系。他否认需要基督作他的救主,并毫不犹豫地拒绝他为主宰。

    在日本,曾有一个钉十字架的耶稣像,是政府用来逼迫基督徒的工具。这个十字架像放置在地上,每个人都要走上去践踏耶稣的脸面。非基督徒当然毫不犹豫地践踏他,真正的基督徒却拒绝这样做,结果便被杀害。最后,耶稣的面容给这样的践踏磨损而毁坏了。

    2.他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基督的血使新约得以成立,他却视之为无用、不圣洁的。这血把他分别出来,让他可以享受一分附加的特权。由于与属基督的人有联系,他曾得以成圣,正如不信的丈夫因信主的妻子成圣一样(林前七14)。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得救。

    3.他亵慢施恩的圣灵。圣灵已经用福音的真光照亮他,使他知罪,并使他看见只有基督才是灵魂的唯一投靠。然而,他却亵慢施恩的圣灵,断然藐视他并所给予的救恩。

    一○30故意否定神独生爱子的罪十分严重。所有犯这罪的人都必定受神审判。他说过:「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申三二35)在这里,伸冤的意思指完全伸张的公义。当用来论到神的时候,并没有报仇雪恨的味道。这只是指向某人施以应得的惩罚。本着对神性情的认识,我们可以肯定他会按照他的话而行,给离道反教者应得的报应。

    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神会审判和报应那些真正属他的人,但本节所说的,显然是指对恶人的审判。

    我们若对圣经称离道反教者为他的百姓感到疑惑不解,就应记得他们都是神所创造的,且曾几何时承认过是属他的。虽然他不是他们的救赎主,但却是他们的创造者;他们也曾一度自称是他的百姓,纵使实际上他们从没有与他建立起个人的关系。

    一○31给所有人历久犹新的教训是:不要成为落在永生神审判手里的其中一人,因为这真是可怕的。

    经文的用意不是扰乱真正属基督的人的心,使他们感到不安。作者有意用严厉、尖锐、挑战性的语气,来警告凡承认基督的名的人,告诉他们叛离他的可怕后果。

    一○32第十章的馀下部分,作者提出三个强而有力的理由,说明早期犹太裔基督徒应继续持守他们对基督的忠诚的原因。

    1.他们往日的经验应能激发他们。

    2.他们很快便会得到奖赏的信息应能坚固他们。

    3.神不喜悦人后退,这应能阻止他们离弃真道。

    首先,他们往日的经验应能激发他们。他们承认归信基督后,便成了别人极力逼迫的对象:家人跟他断绝关系,朋友摒弃,敌人穷追猛打。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因此而产生怯懦恐惧,苦难反而使他们在信仰上更坚强。无疑他们必因算是配为他的名受羞辱而得到鼓舞(徒五41)。

    一○33有时,他们是独个儿面对苦难。他们被单独揪出来,在众人面前受凌辱、受痛苦。有时,他们就与其它基督徒同受苦难。

    一○34虽然有受株连的危险,但他们并不畏缩,仍往探望那些因基督的缘故而遭囚禁的人。

    纵使他们的家业遭政府充公,他们也甘心忍受。他们选择忠于耶稣,并不计较失去财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的基业」(彼前一4)。他们能如此轻看世上的财宝,确是神施恩的奇迹。

    一○35第二个主要的考虑是:他们很快便会得到赏赐的信息应能坚固他们。他们过去既已忍受了这么多苦难,现在就不应放弃。作者的意思是:「别让血泪换来的成果失诸交臂。」(迈耳)他们现在比过往更接近神成就他应许的时候了。不可让自己有一刻钟想回头的。

    「现在不可丢掉你们信靠的心──这信心带着来世丰富的赏赐。」(费廉思译本;JBP)。

    一○36他们所需要的是忍耐,是继续接受逼迫的决心,决不否认基督以逃避苦难。当他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一○37主耶稣再来的时候,也同时将赏赐带来。作者引用哈巴谷书二章3节说:「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他)就来,并不迟延。」哈巴谷书的本文是这样的:「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它)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有关在经文方面的改动,尹信这样说:

    在希伯来原文,这句话的主词是迦勒底人遭消灭……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内,主词则是耶和华或弥赛亚。后来,犹太神学家以弥赛亚为这段经文的主角,希伯来书的作者也一样。(注20)

    蒲乐克认为:

    在旧约的经文,并在新约这段改动过的经文,都是神默示的,都是圣经。在哈巴谷书,句中的代名词「它」是指默示──基督要来作王的默示。在希伯来书,代名词「它」变成了「他」,是指信徒被提。

    然后以普通的语气再谈下去:

    当蒙神启示的作者引用旧约经文时,他会加以删剪,以求最能表达神的旨意,当然他不会修改到与原文本意相反。修改的目的,一般不是要表达旧约经文的原本意思,而是要表达圣灵在新约启示出来更丰富的意思……当然,除了神之外,没有人可以这样处理圣经。事实上,这情况并非罕有,而是默示的另一种方法。神是圣经的作者,当然可以引用自己的话,加以修改增删,以便最能表达他的旨意。但我们任何人引用圣经,则必须谨慎以求确切。我们没有资格改动一笔一划。圣经的原作者则可以这样做。他用什么人替他执笔是无关宏旨的。管他是摩西或以赛亚、彼得或保罗、马太或约翰;圣经的内容全都是他所写的。(注21)

    一○38最后一个使人坚持忍耐的推动力,就是惧怕神会不悦。作者在继续引用哈巴谷书时指出,讨神喜悦的生活,就是信心的生活,义人(注22)必因信得生。过这种生活的人以神的应许为宝贵,看见那看不见的,且坚持到底。

    另一方面,不能得神喜悦的,就是那些否认弥赛亚,并退回已毫无价值、诸般的圣殿献祭去的人: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一○39作者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和弟兄姊妹,与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分开。他将离道反教者与真正的基督徒分别出来。离道反教者是退后的,因此是失丧的。真正的信徒却是有信心的,能保守自己的灵魂不至于有叛教者的下场。

    作者谈到信心(「相信」与「信心」在希腊文是源于相同字根的),奠下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全面地说明讨神喜悦的生活。从这点自然地发展出灿烂的第十一章。

    
新约 希伯来书11-13章注释
    二.用旧约的例子劝勉信徒要有信心(一一)

    一一1本章的主题,谈到因信心而产生的眼光和忍耐。经文介绍了旧约圣经里一些男女人物,他们有正确的属灵眼光,因为不肯摒弃他们的信仰,所以忍受了无比的羞辱和苦难。

    本节并非信心的正式定义,而是告诉我们信心所产生的作用。信心使所望之事变得十分真实,就象已经被我们得着了;又提供了坚定的确据,使基督信仰中那些看不见、属灵的福气,成为全然确实的。换句话说,信心使我们在今天便经历将来,并使我们看见那不能看见的。

    信心相信神是可信的;确信神所说的都真实,他所应许的必定兑现。

    信心必须以神的启示为根据,以神的应许为基础。信心并非冒险瞎闯。信心先要有宇宙间最肯定的确据,并在神的话里找到这确据。信心不受可能与否所限,却想望那不可能的。有人这样说:「可能的尽头,是信心的起点。若事情还有一点儿的可能,就不能彰显神的荣耀。」

    信心,强而有力的信心定睛

    在应许上,

    并单单仰望神;

    信心无视各种绝境,

    并高呼:「这必定实现。」

    ~佚名

    在过信心生活的历程中,我们会遇上各种困难。神用严峻的处境来考验我们的信心,试验我们的信心是否真实(彼前一7)。然而,诚如穆勒所说:「困难正是信心的食粮。」

    一一2由于旧约先贤是凭信心生活而不是凭眼见,所以他们得到神的称许。本章的馀下部分,记载神给他们作的见证。

    一一3有关创世的事迹,我们只能凭信心来领受。创世时,只有神在场;他告诉我们世界如何造成。我们相信他的话,因此我们知道。麦库说:「神在万有出现之先已存在,他以谕令创造万有。这观念是超越人的理性,是不能论证的。我们只能凭信心接受。」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世人说:「看见才相信。」神则说:「相信就能够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约一一40)使徒约翰这样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的人,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在属灵的事情上,信心是先于认知的。

    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神说话,万物便出现。人类发现,万物基本上都是能量;这与神以说话创造世界的说法吻合。神说话时,能量便以声波的形式传送。声波转化成为物质,世界便因而出现了。

    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能量是看不见的;同样地,原子、分子、气体,全都非肉眼所能看见,但他们并合起来却成为可见的。

    希伯来书十一章3节所提示的创造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其内容从未修订过,也永远不会修订。

    一一4在信心伟人的行列中,并没有亚当与夏娃的分儿。夏娃要衡量神说的还是撒但说的是真话时,她选择相信撒但的话。不过,这并不否定他们最后仍因信而得救,从神取羊皮给他们做衣服可知。

    亚伯一定曾得到一些启示,知道只有透过流血,人才可以亲近神。或许他是从父母处得知此事的;神用动物的毛皮给他父母作衣服后(创三21),他们与神的关系才得以恢复。无论如何,亚伯透过献祭的血与神接近来显示了他的信心。该隐所献的祭是蔬果等物品,是不用流血的。亚伯将因信藉恩典得救的真理表达了出来。该隐的行为代表了人类如何妄图透过善行来使自己得拯救。

    卡亭指出:「神以亚伯为义,并不是因为亚伯个人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所献的祭是卓越的,并他献这祭时所表现的信心。」对我们也一样:我们不是因个人的品格或善行而得称为义,而是因为基督所献的祭是超卓的,并且我们接受了他。

    亚伯为该隐所杀,因为律法憎恨恩典。自以为义的人,对于指出他不能救自己,而必须倚靠神慈爱和怜悯的真理,会感到厌恶不悦。

    然而,亚伯的见证却持续下去:他因这信,仍旧说话。纵使一个有信心的人辞世多年,人仍好象能够听见他的声音。

    一一5以诺一生中必定有一个时刻,从神那里得到应许,知道自己毋须经历死亡而能到天上。直至那时候为止,人人都要经历死亡,只是有些人早一点,有些晚一点。历史中从没有人被接去而毋须经历死亡的。然而神却作了这样的应许,以诺也相信了。以诺所作的,是最为明智和合理的;受造者相信他的创造者,有什么比这更合理?

    结果这应许应验了!以诺与看不见的神同行了三百年(创五21~24),跟着进入了永恒。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有信心的生命常得神喜悦;他喜爱人相信他。

    一一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行善无论多寡,也不能弥补缺乏信心之不足。神已说话和行事,人若拒绝相信他,就是以他为说谎话的。「不信神的,就是将神当作说谎的。」(约壹五10)将神当作说谎的人,又岂能讨神的喜悦呢?

    只有信心能让神得到应得的地位,又使人站在适当的位置上。麦敬道说:「信心大大地荣耀神,因为人的信心证明,这人相信神的眼光,过于相信自己。」

    信心不单只是相信神存在,也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在神身上并没有任何问题导致人不能相信他,问题只在于人是否愿意相信他。

    一一7挪亚的信心,基于神将用洪水毁灭世界的警告(创六17)。在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洪水为患;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洪水灭世之前,根本就没有下雨这回事(创二5、6)。挪亚相信神,虽然他可能地处可航行的水道十分遥远,他仍做了一只方舟。他肯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然而,挪亚的信心得到赏赐:他全家得救,他的生命和见证定了那世代的罪,他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或许本书信的对象、初期的犹太裔基督徒,常会感到疑惑。如果他们所信的正确,为什么他们只是属于少数的一群呢?于是挪亚从旧约圣经中站出来提醒他们,在他的时代,只有八个人作了正确的选择,世上其它的人都灭亡了!

    一一8当神向亚伯拉罕显现,叫他离开本地时,可能他原只是一个生活在迦勒底的吾珥的偶像敬拜者。基于信心,他遵命离开本地父家;出去的时候,还不知他最终的目的地。无疑他的朋友会嘲笑他愚蠢,但他的态度却是:

    我今出发前往未知之地──

    就算可以也不愿知道究竟,

    因我宁与神共赴黑暗境地,

    也不愿独个儿走进光明;

    我宁可凭信心与他同行,

    也不愿独自凭己见奔跑前程。

    ~夏凯伦

    信心的行动,往往给别人一种鲁莽不谨慎的感觉,但认识神的人却满意于神没有明确解释的引导,不介意不知前面要走什么路。

    一一9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在确实的意义上,迦南地是属于亚伯拉罕的。然而,他确曾买下来的一块地,只是他葬身的坟墓而已。他不介意居无定所。他只是居住帐棚──表示他是寄居的。在他心目中,迦南地就好象异地一样。

    跟他一同过寄居生活的,是他的儿子和孙子。他敬虔的榜样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纵然他们与他同蒙一个应许,知道这地是给他们的。

    一一10为什么亚伯拉罕对于田地产业这么不在意?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他不重视眼前的物质,反而重视那永恒的。在原文中,在城和根基之前都有一个定冠词──即那座城和那个根基。在信心的眼中,只有一座城配受重视,也只有一座城有坚固的根基。

    神是这座属天大城的设计者,他也是建造者。这是一座模范城市,没有贫民区,没有受污染的空气或河流,也没有困扰现代大都市的任何问题。

    一一11因着信……撒拉,在差不多九十岁时还奇迹地能够怀孕。历史记载说明,当时她已过了生育的岁数。然而,她知道神曾应许她会得着一个婴孩,她晓得神不会食言。她有牢不可破的信心,知道他定会成就他的应许。

    一一12以撒出生时,亚伯拉罕已差不多九十九岁了。从人看来,他没有什么可能成为父亲的了,但神仍应许他有众多后裔。这事一定要成为事实。

    亚伯拉罕透过以撒,成为众多地上的子孙、即希伯来民族的祖先。透过基督,他成为无数属灵后裔、即往后历代真信徒的祖先。大概海边的沙是指地上的子孙,天上的星则代表属天的后裔。

    一一13以色列众族长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他们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见应许的成就。例如,亚伯拉罕并没有见过他众多的子孙,希伯来人从未完全占据神应许给他们的土地。旧约的圣徒并没有目睹弥赛亚的应许应验。然而,他们远眺的眼光却把这些应许带到眼前,近至圣经形容他们是欢喜迎接。

    他们知道这世界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乐于成为客旅和寄居的,并拒绝了安顿下来让自己过得舒服的主张。他们的希望,是能够走过尘世路而不受沾染。他们定意要向属天的圣地进发(诗八四5)。

    一一14他们的生命清楚表明,他们要找一个家乡。他们对神有信心,就产生一种要归家的意愿,因此迦南地的种种乐趣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心中总渴望要进到更美之地,是他们可以称为家的。

    一一15作者说他们在寻找家乡的时候,目的是要澄清所指望的并不是他们的出生地。亚伯拉罕若有意返回米所波大米,他是可以这样做的;然而对他来说,那里已不再是家乡了。

    一一16正确的解释是,他们正在寻找在天上的家乡。这颇为异乎寻常,因为神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大多是关于在地上物质的祝福。但他们同时也抱有属天的盼望,这个盼望使他们看世界为异地。

    寄居者的心态,特别能得神的喜悦。达秘说:「那些心系天上,以属天产业为自己的分的人,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在那里他们会找到安息、满足、完全的平安。

    一一17作者提起亚伯拉罕所面对最严峻的信心考验。神吩咐他将独生的儿子以撒献在坛上。亚伯拉罕毫不犹豫,便顺命将自己最心爱的献上给神。难道他不察觉自己正落在极大的窘境中吗?神曾应许赐他无数的子孙。以撒是自己独生的儿子。这时候亚伯拉罕已经一百一十七岁,撒拉也一百零八岁了!

    一一18后裔不计其数的应许,必须透过以撒来成就。这正是困难所在:如果亚伯拉罕把以撒杀死,这应许又如何成就呢?这时候以撒大约是十七岁,尚未娶妻。

    一一19亚伯拉罕知道神应许了什么;这是最重要不过的。他认为神若要他把儿子杀了,神定会叫他从死里复活,以应验他的应许。

    至当时为止,世上从未有过死人复活的记载,连一次也没有。事实上,复活的观念是亚伯拉罕首创的。他对神的应许充满信心,他推断神必使以撒复活。

    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以撒。他已经认定以撒必须被杀。神因此嘉许他。然而,格连特很深刻地指出,主「使亚伯拉罕得免受创心碎,自己却饱尝丧子之痛」。他安排了一只羊来代替以撒,使这独生儿子得以回到父亲的家,抚慰父亲的心。

    结束讨论这伟大的信心榜样之前,必须指出两点。第一,神从没有真正打算要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神从没有要求他的子民将人献上为祭。他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要知道他的信心是真的;他于是撤回命令。

    第二,亚伯拉罕相信神要赐他无数后裔的应许,但这信心所受的考验时期超过一百年。当这位一族之长首次得到应许说,神要赐他一个儿子时,他的年纪是七十五岁。他等了二十五年以撒才出生。亚伯拉罕带着以撒登摩利亚山,要在那里把他献给神的时候,以撒的年纪是十七岁。以撒四十岁才结婚,结婚二十年后才生下双生子。亚伯拉罕一百七十五岁逝世。离世的时候,他所有的后裔包括一个儿子(七十五岁),和两个孙儿(十五岁)。然而,他在世的时候,「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罗四20,21)。

    一一20西方人或许不容易明白,以下三节经文所记载的,以撒、雅各和约瑟的信心有什么了不起。例如,以撒能跻身信心伟人的行列,是因为他替雅各、以扫的将来祝福。这事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呢?

    在孩子出生之前,主曾告诉利百加说,两个孩子要繁衍出两个民族来,而且大的(以扫)要服侍小的(雅各)。以扫得以撒的欢心,他既是长子,理应从父亲承受产业中最好的分。然而,以撒却两眼昏花,受利百加和雅各欺骗,将最好的祝福给了雅各。诡计揭发后,以撒大为震惊。但他没有忘记神的话,就是大的要服侍小的。虽然他偏爱以扫,却明白他偏心的取向定遭神阻挠。

    一一21雅各一生中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但毕竟他仍被尊为信心英雄。他的品格随着岁月日臻完美,最后在灿烂的荣耀中辞世。他给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祝福时,他是交叉按手祝福的,给兄长的祝福落在弟弟以法莲身上。虽然约瑟有异议,雅各却坚持祝福定要成立,因为这是主所定的。他的眼睛虽然昏花,属灵的眼光却是锐利的。雅各人生落幕时的场面,是他扶着杖头敬拜神。麦敬道以他一贯优美的风格来加以总结:

    雅各的晚年,与他过往多事的日子有很大的对比。他的一生几经风暴,到晚年才享平静。日头在日间被云层、水气、雾气所遮罩;但在斜阳日落的时分,照耀出几抹金碧灿烂的光辉,并且要迎迓一个快乐的早晨。这就是雅各晚年的光景。他本是一个攻于心计、讨价还价、狡黠、筹谋、易变、畏缩、自私不信的人。但一切本性的污秽和属地的性情全都除去了。他在信心的祝福、在圣洁中把尊贵的分授予下一代。(注23)

    一一22约瑟在临终的时候,仍有顽强的信心。他相信神的应许,就是他会将以色列的子民从埃及领出来。信心使他预见出埃及的场面。他对这事是这么肯定,催使他吩咐子孙要把他的骸骨一同带走,返回迦南地安葬。林克安说:「因此,虽然身处埃及的繁华壮丽,他的心却不在那里。他与同胞一起,心系将来的荣耀福乐。」(注24)

    一一23本节所说的,不是摩西的信心,而是他的父母的信心。他们看着摩西,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这不单是外表上的俊美。他们所看见的,是个有特殊命途的孩子。摩西蒙神拣选去完成特别的事奉。他们既相信神的旨意必然成就,就有勇气,不怕王命,将孩子藏了三个月。

    一一24摩西因着信,放弃了一些贵胄应有的权利和享乐。他虽然在奢华的埃及王宫长大,人心渴想得到的一切他都可得到,但他却明白「拥有一切并不能带来满足,捐弃才可以带来平安」(文托尔)。

    首先,他拒绝了埃及的名誉地位。他是法老女儿的养子,因此必然跻身上流社会,甚至可能成为法老的继承人。然而,他有更优秀的血统──神选民的一员。他不能放弃这尊贵的身分,去屈就于埃及的王室。他长大后便作出了抉择:他不愿为享受地上短暂的名誉地位,而隐藏自己真正的民族身分。结果如何呢?埃及的王陵里,并没有关于他的象形文字记载;然而,他却得以在神永存的圣经中永垂不朽。他没有成为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埃及木乃伊,却成了杰出的属神的人。

    一一25第二,他拒绝了埃及的种种享乐。对他来说,降卑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比短暂满足一己之欲的意义大得多。能够与自己的同胞同受苦害是荣幸,比法老宫中的种种享乐更可取。

    一一26第三,他放弃了埃及的财物。信心使他明白,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埃及宝库内数不尽的财物其实毫无价值。因此他选择了忍受凌辱,跟后来弥赛亚所受的一样。在他来说,对神的忠心与对他子民的爱心,比法老所有的财富更有价值。他明白在他离世之后,这一切财富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一一27此外,他也无视埃及的君王。因着信心他勇敢地不怕王怒,离开为奴之家。从此他与世上的政治权位分袂。他毫不畏惧法老,因为他十分敬畏神。他专注于:「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前六15,16)

    一一28最后,他拒绝了埃及的宗教。他立了逾越节和行洒血的礼,断然与埃及的偶像崇拜永远决裂。他不顾埃及宗教的建制传统,公然作出挑战。对他来说,救恩是藉着羔羊的血而得的,不是靠尼罗河的河水。结果,以色列的长子得免于难,埃及的长子却遭灭命者所杀。

    一一29在希伯来逃难者的眼中,红海天险看来会带来灾难。他们前无去路,敌人却在后面穷追不舍。然而,他们服从神的指示,向前迈进,结果海水就在他们面前分开:「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乾地。」(出一四21)埃及人试图尾随,战车的轮子给卡着了,海水流返原位,法老的军队便被吞灭了。因此,对以色列人来说,红海是通往拯救的大道;对埃及人来说,却是引往灭亡的绝路。

    一一30攻取迦南地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铜墙铁壁的耶利哥城。诚然要攻取这个固若金汤的城堡,非用强大的兵力不可。然而,信心的方法却是与别不同的。神往往用人眼中看为愚拙的方法,来成就他的旨意。他吩咐百姓围城七日。到第七日,他们仍要围着城走七次。祭司要把号角吹响,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会倒塌了。军事专家定会认为这方法是荒谬的。然而,这方法却果然奏效!属灵争战的兵器,与世上的有别,因带着神的能力,故能攻取坚固的营垒(林后一○4)。

    一一31我们不知道**喇合在什么时候开始敬拜耶和华,但这事却是确实的。她放弃了迦南地的假宗教,归依犹太人的信仰。探子来到她家里的时候,她的信心面临严峻的考验。她要忠于国家和同胞,还是忠于耶和华呢?她决定站在耶和华的一边,纵使这样做相等于背叛自己的国家。她既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她和家里的人便得免于难,那些不顺从的邻居却都灭亡了。

    一一32在这里,作者问了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我又何必再说呢?他已经将旧约中有信心有忍耐的人物列出来,已经有足够说服力了。难道他还须列举更多例子来阐明他的论点吗?

    当然,他手上还有更多例子,只是篇幅可真会太长了。假如一一细说,便会过于冗长,因此他只举出其中部分人物为例,列出一些在信心上受试验并得胜的例子。

    首先是基甸,他的军队由三万二千人减至三百人。首先遭遣返的是那些胆怯的,然后是那些过于重视安舒的。基甸最后和一批最坚定的忠心追随者,击溃了米甸人。

    然后是巴拉。获邀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作战时,他要求一定要底波拉与他同往,才答应挥军上阵。虽然他有这懦弱的一面,但神知道他有真正的信靠,所以将他列入信心伟人的行列。

    参孙也有明显的软弱。然而,纵是如此,神仍察觉出,他是基于信心的缘故,而能徒手杀死少壮狮子,在亚实基伦消灭三十个非利士人,用驴腮骨打死一千个非利士人,抬走迦萨的城门。最后拉倒了大衮庙时,杀死的非利士人比他生前更多。

    虽然耶弗他是私生子,但他拯救了他的同胞脱离亚扪人的手。他的生平证实,信心可以使一个人超越出身和环境上的限制,并为神立下丰功伟绩。

    大卫在与哥利亚的战斗中,在他以的高尚品格对待扫罗上,在占领锡安城邑上,以及其它无数事件中,都表现了他的信心。在诗篇里,他的忏悔、赞美、预言,都是他信心的结晶。

    撒母耳是以色列的最后一位士师,也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先知。在他身处的时代,祭司的属灵操守沦丧;虽是如此,他却为全国同胞肩担起神人的角色。他是以色列历史中一位十分伟大的领袖。

    此外还有众先知,他们是神尊贵的代言人,是良知的体现;他们不惜为诚信真实而牺牲生命;他们宁愿带着正直的良知归天,也不愿有歪良知而偷生人世。

    一一33作者不再列出信心伟人的名字,转而诉说他们的英勇事迹。

    他们制伏了敌国。这里我们想起约书亚、众士师(他们其实是军事领袖)、大卫,还有其它人。

    他们行了公义。君王如所罗门、亚萨、约沙法、约阿施、希西家和约西亚,虽然他们的统治并不完美,但却是合乎公义的。

    他们得了应许。这可以是指神与他们立约,就象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所罗门的例子;也可以指应许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证实神的说话是真的。

    他们堵了狮子的囗。但以理是很明显的例子(但六22),但不可遗漏的还有参孙(士一四5,6)和大卫(撒上一七34,35)。

    一一34他们灭了烈火的猛势。窑中的熊熊烈火,只能将捆缚三个希伯来少年的绳索烧断,使他们得释放(但三25),证明这原来是掩藏起来的祝福。

    他们脱了刀剑的锋刃。大卫脱离了扫罗奸狡的攻击(撒上一九9,10),以利亚脱离了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耶洗别(王上一九1~3),以利沙脱离了叙利亚王的手(王下六15~19)。

    他们将软弱变为刚强。在信心事迹的历史里,有不少软弱的例子。例如以笏是一个左撇子,然而他却刺杀了摩押王(士三12~22)。雅亿虽然是女子,却用帐棚的橛子杀死西西拉(士四21)。基甸在打败米甸人的经过中,使用了一击即破的瓦瓶子(士七20)。参孙只是用一块驴腮骨便击杀了一千个非利士人(士一五15)。他们都证实了一个真理,就是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林前一27)。

    他们争战显出勇敢。信心会使人得到超凡的力量,并使他们能克胜各种难以克服的困境。

    他们打退外邦的全军。虽然以色列的军队往往配备不足,兵源短缺,但却能取得胜利,使敌人大惑不解,令人感到惊讶。

    一一35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撒勒法的寡妇(王上一七22)和书念的妇人(王下四34)是其中的例子。

    然而,信心有另一面的果效。信心除了带来丰功伟绩外,也有人因此而经历无比的苦难。在神的眼中,两者都同样宝贵。

    他们有因为对主保持信心,所以受到残酷的折磨。他们只要背弃耶和华,就可以得着释放;不过,在他们心目中,受死而被接到荣耀里,胜过背叛神而偷生世上。在马加比时代,伊比芬尼将一位母亲和她七个儿子处死,且是要他们在亲眼目睹的情况下逐一杀害。他们拒绝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就是比苟延生命在世上更美的复活。莫礼信说:

    这也是信心的果效。有时信心并不使某人得释放,反而使他在有得释放的机会时,勇敢地拒绝了。信心的表现,有时是接受,有时却是拒绝。信心会欣然接受一个得释放的机会,却拒绝另一个机会。人宁愿受折磨也不接受释放,这正是他们有信心的标志和证明。有些时候,最强而有力的信心表现,是断然拒绝接受宽大的处理。(注25)

    一一36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耶利米为了保持对神的信心,忍受了各种刑罚(耶二○1~6;三七15)。约瑟也一样,宁愿受苦遭监禁,也不肯犯罪(创三九20)。

    一一37他们被石头打死。耶稣提醒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方法,在殿和坛中间把撒迦利亚杀害的(太二三35)。

    他们被锯锯死。传统流传说,玛拿西是用这方法来处死以赛亚的。

    他们受试探。(注26)这大概是形容信徒面对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妥协、放弃信仰、犯罪,或以任何形式来否认他们的主。

    他们被刀杀。先知乌利亚忠心地向约雅敬王宣告神的信息,结果便遭此毒手(耶二六23)。然而,这里所指的是,例如在玛加比时代发生的大屠杀。

    他们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莫尔赫说:

    只要他们否认神,并附从世人的虚谎,便大可以绫罗绸缎不缺,纵情声色享乐。然而,他们却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到处流浪,自知比绵羊山羊好不了多少;诚然,他们就象绵羊和山羊一样,随时会遭宰杀。(注27)

    他们忍受贫穷、掠夺和**。

    一一38世界对这些人的待遇,就象他们是不配生存下去似的。然而,圣灵却突然在这里加上一句,指出事实却刚刚相反──世界不配有这些人。

    他们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他们失去家园,与家人失散,象野兽般被追杀,被社会摒弃,受冷热之苦,经历困苦艰难,但他们决不否认他们的主。

    一一39神为这些旧约的信心英雄作见证,但他们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便离世了。他们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期待已久的弥赛亚降临,也无从享受他工作所带来的祝福。

    一一40因为神给我们预留了更美的事。他作了安排,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就罪来说,他们的良心从未感到完全;而且,他们未能享受在天上有完美荣耀的身体,要等到我们全都被提到天上去与主相遇的时候(帖前四13~18)。旧约圣徒的灵魂,在主面前已得以成全(来一二23),但他们要等到主回来接属他的人时,身体才会复活。那时候,他们就可以享受完全的、复活的荣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情况较旧约的信徒有利。然而,他们所面对的试验是何等艰巨,他们的胜利是何等扣人心弦!可别忘记他们英勇的事迹和坚定的忍耐!他们活在基督降世之前;我们却清楚得知十字架的荣耀。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生命的素质又如何呢?这正是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给我们的有力挑战。

    三.劝勉信徒要在基督里有盼望(一二)

    一二1须谨记希伯来书是写给正面对逼迫的信徒的。他们既因基督的缘故放弃犹太教,便因此遭受强烈的反对。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因为神不喜悦,他们才会如此坎坷。他们可能会失望、放弃。最可悲的,是他们可能会回到种种的宗教仪式上去。

    他们不应以为他们的苦难是前所未有的。第十一章提到的众多见证人,由于对主忠心,结果陷于重大的苦难中,而他们也忍受了。虽然他们的条件并不象我们有利,但仍百折不挠地忍耐下去。我们这些已享受更美信仰的人,岂不更应坚忍下去么?

    他们就象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这并不是说,他们象观众一样察看世上发生的事。他们却是以信心和忍耐的生命向我们作见证,并给我们留下了极高标准的榜样。

    本节经文常引发以下的疑问:「在天上的圣徒能察看我们在地上的生活,或知道地上发生什么事吗?」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有罪人得救时,他们是知道的:「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一五7)

    基督徒的一生是一场赛跑,需要纪律与忍耐。我们必须除去一切妨碍我们的东西。重担本身未必是有害的,但却会阻碍我们长进;这些重担可以是拥有的财物、家庭关系、舒适安逸、耽于现状等。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规定在比赛时不准携带食物和饮品,不过赛跑者若携带了这些东西,他就必定不能取胜了。

    我们也应当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这可以指任何一种罪,但最明显的,是不信的罪。我们必须完全相信神的应许,并绝对相信信心的生命必定得胜。

    我们决不可以为这场赛跑只是轻而易举的短途赛,不应以为基督徒人生中,一切都是美好乐观的。我们必须作好准备,坚忍地悉力以赴,跨过种种的试验和引诱。

    一二2在整个赛跑过程中,我们必须专心一致,定睛在赛跑的先驱者耶稣身上。布鲁斯说:

    有一位明显地是与众不同的……他是第一个完完全全体现凭信心而活的人……,他毫无惧色地忍受了十字架无比的苦楚,无视所带来的耻辱;凭着信心,清晰地看见将来的喜乐和荣耀,把当时所受的痛苦和羞辱置诸脑后。(注28)

    他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和先驱者,因为他是我们唯一完美的榜样,让我们知道信心的生命是怎样的。

    他是我们信心的成终者。他不但开步跑,还胜利地完成赛事。他的赛道由天堂起至伯利恒,然后引往客西马尼和各各他山,最后从坟墓中出来,返回天上去。他并没有半点动摇或反悔。他把目光集中在将来的荣耀,到了时候,所有得赎的人都要聚集在他身边,与他永远在一起。这个期望使他能无视羞辱,忍受苦难与死亡;现在,他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一二3作者笔锋一转,从赛跑转为谈论与罪的对抗。我们勇敢的首领,就是主耶稣,从没有人跟他一样,忍受罪人这样顶撞。每当我们快要疲倦灰心时,便应回想他所经历的一切。相比之下,我们所经历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二4我们参与了一场无休止的与罪恶的相争。然而,我们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即尚未至死。他却已到了这地步!

    一二5这里开始阐述基督徒对受苦的观念。为什么信徒会遇上逼迫、考验、试炼、疾病、疼痛、忧伤、患难呢?是不是因为神发怒不悦而引致的呢?又或者只是意外呢?我们应如何反应呢?

    以下几节经文指出,这一切事情都是神教化他儿女的步骤。虽然这一切并非来自神,但都经他批准,且由他支配,最终能荣耀他,使我们得益,并使其它人得祝福。

    基督徒遭遇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患难看来是坏事,却是令人蒙福的途径;连失望也是他命定要我们经历的。神利用人生中的种种逆境,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基督的样式。

    作者鼓励希伯来的信徒回想箴言三章11至12节,神在书中称呼他们为儿子。他在这两节经文中提醒他们,不可轻看他的管教,或在受他责备时便灰心。如果他们反抗或放弃,便会失去这些管教要为他们带来的益处,没有学晓他的功课。

    一二6我们读到「责备」或「管教」时,多半会想起鞭打责罚。可是,这里所指的,却是训练或教养孩童;包括指导、管教、纠正、警告。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培养出基督徒的美德和除去恶行。在这段经文中,管教并不是因做错事要受惩罚,而是神透过患难而给予的训练。

    箴言清楚说明,神给予管教,正好证明他的慈爱;没有儿子可以逃避他的管教。

    一二7如果我们顺服神的管教,就是让他透过执行纪律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他的样式。如果我们打算回避他的管教,结果他可能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训练我们,给予更多的教导,即运用更难的方法。在神的学校里,有不同的级别,而我们只有在学了功课后才可以晋级。

    因此,当试验来到时,我们应明白神是给我们儿子般的看待。在任何正常的父子关系中,父亲一定会锻练他的儿子,因为父亲爱儿子,希望他得到最好的。神既是这样爱我们,定不会让我们随便发展。

    一二8在属灵的事情上,没有经验过神管教的人,都是私子,不是真正的儿子。园丁不会修剪杂草,却会修剪葡萄树。在自然界如此,在属灵的事情上也没有例外。

    一二9我们多半人都经历过生身的父的管教。我们不会以为他们因为憎恨我们才管教我们。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因此我们敬重作父亲的。

    故此,我们岂不更当敬重万灵的父给我们的锻练!神是一切属灵或有灵的存有物的父(或源头)。人是一个住在肉身内的灵。当我们臣服于神之下,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

    一二10生身父母的管教并不完全。他们的管教只是暂时的,只在我们孩提和青少年时期管教我们。倘若他们的管教当时并不见效的话,日后也就不能作些什么了。而且,他们是随己意管教我们,凭一己来衡量对与错;而有时他们可能是不对的。

    然而,神的管教却永远是完全的。他的爱无限,他的智慧无误。他的管教从来都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永远都是为我们着想的。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没有人可以在神的学校以外训练出敬虔来。朱伟慈解释说:

    神施行管教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而是要造就。他管教我们,好叫我们能「在他的圣洁上有分」。「使我们在……上有分」一句是有指向的,是指着纯净荣美的生命。他所燃点的火,并不是毫无保留,吞噬一切,连宝贵的东西也毁掉的烈火。那是炼净的火,炼金者安坐一旁,沈着地、满有耐性地、温柔地从疏忽大意中提炼出圣洁,从软弱中提炼出坚定来。神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要造就,只是有时候在施恩时,会用上令人不那么快意的方法。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能结出圣灵的果子。他既爱我们,就不断为我们寻求美好的事物。(注29)

    一二11凡管教在施行时都是痛苦的;但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故此,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见证,就象韦达恒以下的见证:

    象所有人一样,我们都希望经历光明顺畅,享受健康、快乐和成功。然而,我落在恐惧与失败中时,对神、生命和自己的认识,远较我在平坦康庄中所认识的为多。原来,在幽暗中隐含着宝贝。感谢神,幽暗总会消散。但在幽暗中所学习领会的,却能持之恒久。方尼伦主教说:「你以为会将神和你分开的艰难经历,只要你谦卑地忍受承担,便能发现原来那是使你与神合一的媒介。那使我们透不过气。自尊受损的事,比起那使我们兴奋鼓舞的事,对我们有更大裨益。」(注30)

    还有司布真的见证:

    我在安舒自在的日子,并在快乐的时候所经历的恩典,其数恐怕只微不足道。然而,我在忧伤、痛苦和悲叹中所得的一切益处,却不胜枚举。我所有的一切祝福,那一样不是从腹背受敌、水深火热的情况中经练得来的呢?患难,是我家最宝贵的设备。(注31)

    一二12信徒不应在人生的逆境中屈服下来。他们在信心上跌倒,会对其它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应把下垂的手振作起来,以服侍永活的基督;也应把发酸的腿挺起来,好作恒切祷告。

    一二13我们也应把蹒跚的脚,引往学习作基督门徒的直路上去。威廉斯说:

    绝对跟随主的人,为软弱的弟兄开辟了信心的坦途;但那些没有绝对跟随的人,却令他人的道路变得崎岖,并使人变成属灵的跛子。(注32)

    凌耳作了很好的描述:

    一个长途跋涉、饱尝风霜的远行人,气虚力竭,没精打采地呆站着。他两肩下沈,双臂下垂,一双腿发软擅抖;他快要放弃,倒在地上了。天路客也会到此地步,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图象。

    但在此时,有一个满有信心的人近前来,带着友善的微笑和坚定的语调说:「振作起来,挺直腰板,稳住四肢,鼓起勇气。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要前功尽废。路途的终点,是荣美的家乡。远眺之处,正是通往这家乡的直路;努力迈进吧;求那位伟大的医生,医治你的软弱……你的先驱者曾走过这条窄路,现已在天上的宫殿中;你的前辈已通过了;还有其它的同路人;你并不孤单;所以坚持下去就是了!你也会到达目的地,并赢得奖赏的。」

    懂得用这话扶助疲乏人的人是有福的(赛五○4)。接受劝勉的人是有福的(来一三22)。信心纯一不杂,坚定不移,在受神严厉管教时不会被绊倒的人,他是更有福的。(注33)

    一二14基督徒每时刻都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当逼迫之风极盛,有人叛离信仰,志气消沈时,这劝勉益形重要。因为在这些时候,信徒很容易因沮丧与恐惧,而向最接近和最亲密的人发泄情绪。

    我们应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这里所指的圣洁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应想起新约圣经提到信徒的圣洁,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信徒在信主时,在身分上就成为圣洁的;他从这个世界分别出来归神(林前一2;六11)。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他便永远成圣。马丁路德说:「我的圣洁存在天上」,正是这个意思。每当提到我们在神面前的身分时,基督就成了我们的圣洁。

    此外,就是实质上的成圣(帖前四3;五23)。这是我们应该每天致力达到的。我们应与任何形式的邪恶分开。这种圣洁应是渐进的,即是说,我们应不断成长,愈来愈象主耶稣。

    最后,就是完全的成圣。信徒往天家去的时候便得着完全的成圣。那时候,他可以永远摆脱罪恶。他的旧人会被除去,他的现状与身分得着完全的吻合。

    那么,我们应追求那一种圣洁呢?明显地,我们应追求实质上的成圣。我们毋须追求身分上的成圣,因为我们重生时,已自动成圣了。我们也不会追求完全的成圣,因为我们见主面时自会到达这地步。然而,要达到实质上的或渐进的成圣,我们必须顺服且合作。信徒要不断追求这方面的圣洁,就证明我们此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在实际上完全成圣的地步。(有关对成圣各个不同方面更详细的描写,请参考二章11节的注释。)

    邬斯特说:

    这劝勉是给那些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经历重生的犹太人的;他们持守圣徒的生活,坚执着新信仰,使那些同样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接触到新约的真理。但尚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得鼓励相信接受弥赛亚作他们的大祭司,而不会重返利未制度下那些没有意义的礼仪条文去。作者警告这些真正经历重生的犹太人,指出软弱的基督徒生命,会驱使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远离真道。(注34)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没有实质上的成圣,我们就真的不能见主吗?是的,在某程度上确是如此;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是凭着过圣洁的生活,来换取得见神的权利。这经节的意思,是内里的新生命,必须有实质上的圣洁为佐证。信徒若不是愈来愈圣洁的话,他就是未得救的了。当圣灵进入一个人的生命,这个人就会过着分别为圣的生活,显出有圣灵的内住。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接受了基督的人,内里就有生命泉水在涌流。

    一二15跟着的两节经文似乎提醒我们要避免四样明显的罪。不过,从上文下理看来,这是针对离道反教的警告,所说的四样罪都与此有关。

    首先,离道反教就是失了神的恩。这人的外表言谈都象个基督徒,他也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他从来没有重生得救。他虽然已十分接近救主,却从来没有接受他;他与救主的距离既是这样的接近,却又是这样的遥远。

    离道反教是因有毒根生出来。这人与主的关系破裂了,并否定基督的信仰。他的叛离会传染开去。其它人因他的怨懑、疑惑、否定而受沾染。

    一二16离道反教与放纵私欲有密切关系。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也会在道德上犯严重的罪。他拒绝认罪,反而归咎主,并因此而叛离。彼得后书二章10,14,18节和犹大书8,16,18节将离道反教和性罪行相提并论。

    最后,离道反教就是漠视信仰,以扫是一例。他不珍惜长子名分,情愿用这名分来交换一时的囗腹之欲。

    一二17后来以扫后悔失去了长子双分的产业,但却已经后悔莫及了。他的父亲不能反悔所作的祝福。

    离道反教者的情况也一样。他毫不重视属灵的价值。他为了逃避辱骂、苦难或殉道,不惜否定基督。这样的人,是不能使他重新悔改的。他可能会后悔,却不会敬虔地悔改。

    一二18那些打算重新守律法的人,应回想神颁布律法时的情境何等可怕,并应从中吸取属灵教训。颁布律法的地点是确实的、可触摸的西乃山;当时整座山有火焰,并被幽暗笼罩着,所有的东西都模糊不清,朦胧昏暗,而且周围还刮着暴风。

    一二19除了这些大自然的混乱景象外,还有可怕的超自然现象。那里有角声,并有说话的声音,使人感到不寒而栗,听到的人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了。

    一二20神下了谕旨:「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注35)这谕旨使百姓完全丧失了勇气。他们明白,如果连无知无意的走兽也要被处死,那么,对于明白这个警告的人来说,更是必死无疑了。

    一二21整个场面极其可怕,令人生畏,连摩西也感到恐惧战兢。这一切把律法的性质和作用清楚地表明出来,又把神公义的要求和对罪的忿怒启示出来。律法的功用,不是要使人认识救恩,而是要使人认识罪。律法说明,由于罪的缘故,人神之间有一度鸿沟。律法的任务是定罪,带来幽暗沮丧。

    一二22信徒却不是来到令人生畏的西乃山,而是来就近恩典:

    焚烧着的山与神秘的帷帐

    既已消失,

    我们心中的惧怕与罪疚也挥去;

    现在天良有平安永不减退,

    全赖坐在高天宝座上的羔羊。

    ~戴雅各

    如今,每一个用神的宝血买赎回来的儿女都可以说:

    对律法与神的可畏,

    不再存在我里面;

    我救主的顺服和血,

    遮盖了我一切的罪愆。

    ~杜普莱迪

    「原则上我们已达到的地步,与将来要完全实现并存到永远的情况没有分别。将来在今天已得到实现,我们今天已拥有明天。我们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选录)。

    我们不是来到地上可摸的山。我们享有的权利,是能进入在天上的圣所里去。我们凭着信心,透过认罪、赞美、祷告,来到神跟前。我们可以随时进入至圣所,而不只是一年一次,并且知道我们常蒙悦纳。神不再说:「你要站在远处。」他说:「可以放胆近前来。」

    律法有的是西乃山,信心有的却是锡安山。这属天的山象征恩典的所有祝福──藉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工作归给我们的一切祝福。

    律法有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但信心却有在天上的京城。永生神的城邑是在天上的,是有根有基的城,神是这城的设计者兼建造者。

    我们进到神面前时,就是来到庄严的大会中。首先,那里有千万的天使。他们虽然没有犯罪,却不能与我们一起歌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救恩所带来的喜乐」。

    一二23然后我们来参加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他们是教会的一分子,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妇;他们都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离世的信徒,现正享受主的同在。有一天,他们的身体要从坟墓里复活,得着荣耀的模样,并与自己的灵合一。这正是他们所期待的一天。

    我们凭信心看见审判众人的神。他不再藏在幽暗后;在信心的眼中,他的荣耀是超越的。

    旧约的圣徒也在那里,因为那里有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他们因信得称为义,并且纯全无瑕,因为基督所成就的功,也归到他们的帐上。他们都在等候那一天,坟墓要交出自古以来受其管辖的人,那时他们都要得着荣耀的身体。

    一二24新约的中保耶稣也在那里。耶稣这位新约的中保,与旧约的中保摩西有所不同。摩西作为中间人,只是从神那里接受律法,然后颁布给以色列民。他是中间人,是百姓的代表,他向神献祭使约生效。

    基督是新约的中保,意义深远得多。主耶稣必须先受死,神才可以按公义制定这新约。他用自己的血使这约得以成立,并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二6)。

    他舍己命使属他的人得以承受新约的各样福气。他以自己的永生,保证属他的人必得享这些福气。他现今在神的右边工作,确保属他的人可以在仇视他们的世界里,得享这些福气。这一切都是他作为中保的工作。

    主耶稣身负各各他的伤痕,现今被提升到神的右边,为王为救主了。

    我们常仰望在高天之上,

    为自己子民被杀的羔羊;

    他的一切荣耀圣徒快将分尝,

    要为主一同统治万疆。

    ~戴雅各

    最后,那里有中保耶稣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基督升天后,把他在十字架流血所成就的一切呈献给神。这里不是说他确实将血带到天上去,而是指这血所成就的功绩已在圣所中得到承认。戴雅各再一次用诗句来表达真理:

    他的宝血洒在那里,

    在宝座上又在四周,

    他的伤痕在天上宣告,

    救恩工作已经成就。

    圣经将他的宝血,与亚伯的血作比较。不管我们将后者理解为亚伯所献祭牲的血,还是亚伯遭该隐杀害时所流的血,基督的血都比亚伯所说的更美。亚伯之祭牲的血说:「暂时蒙遮盖」;基督的血则说:「永远得赦免」。亚伯自己的血高呼:「伸冤报仇」;基督的血宣称:「怜悯、饶恕、和好」。

    一二25第十二章结尾的几节经文,将神在西乃山的启示,与他在基督里并藉着基督所揭开的启示作一个比较。基督信仰有无与伦比的福气和荣耀,不容掉以轻心。神还在说话,向世人发出邀请,情真义切;弃绝他的,都要灭亡。

    任何人不听从神透过律法说的话,都会受到应得的惩罚。人蒙受的益处愈大,责任也就愈大。神在基督里将最完善圆满的启示表明出来。神现今透过福音从天上说话,弃绝他的话的人比触犯律法的人,承担更大的责任,要逃罪是不可能的事。

    一二26在西乃山,神发声使地震动。但将来当他说话时,他的声音更要使天震动。先知哈该实际上已预言这事:「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该二6)

    这一次震动的发生时间,是由圣徒被提直至基督的国结束。在基督降临作王之前,天地间的自然界要发生大灾祸。星宿会被挪移离开轨道,引发滔天巨变。然后,在基督千禧年国度结束之时,大地、星际宇宙及大气宇宙,都要在高温中销毁(彼后三10~12)。

    一二27神说「再一次」的时候,他预定这天地最终会完全被挪去。人以为眼可见、手可摸和可把弄的才是真实的,看不见的都不真实;但事情的发生把这样的神话打破。当神完成这筛选、震动的步骤后,只有那些真实的才可以常存。

    一二28将焦点放在可见的、实质的犹太教仪式的人,他们正在拿着一些会被震破的东西。真信徒却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单这一事已足以令我们对神产生热切的崇敬景仰。我们应该用虔诚、敬畏的心,不断地赞美他。

    一二29对于一切弃绝神的话的人,神乃是烈火。甚至是属他的人,他的圣洁和公义既是那样的高超,他们就应该对他存最崇高的敬意和尊崇。

    四.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一三1~17)

    一三1这是希伯来书中谈到实践的部分,作者鼓励信徒培养六样的德行。首先是弟兄相爱的心。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间应有主内一家的关系,并且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体现这关系(约壹三18)。

    一三2作者鼓励读者殷勤接待客旅。这里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们难以找到食物和栖身之所;接待他们当然是有危险的。本节也许只是一般的鼓励,劝勉读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时,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那是足以叫人跃跃欲试的!这当然是指亚伯拉罕的经历,他曾接待三个人,原来他们是神的使者(创一八1~15)。(注36)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在家里接待过真正的天使,但我们或会接待一些人,他们的来到就是一个祝福,他们对我们一家的影响,也许有永恒的果效。

    一三3第三个鼓励,关于顾念遭监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着为基督作见证而遭受监禁的人。他们需要食物、御寒衣物、精神食粮和鼓励。其它信徒所面对的试探,可能是避开与被捆绑的人为伍,以免受到牵连。他们应谨记,探访被捆绑的人,就等于探访基督。

    信徒应同情那些遭苦害的人;再一次,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读者不可有一种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带来的危险。对于我们,应用本节,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圣徒。我们应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苦害。

    一三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在罪进入世界之前,神已经引进婚姻,这也是他对人类圣洁的心意。禁欲主义者视婚娶为不洁的,部分基督徒则以其为笑柄和嘲讽的对象。这些态度都为圣经所禁止。

    已经结婚的人,应忠于他们的誓言,并确保床也不可污秽。虽然现代人在这方面随便放任,然而在婚姻范围以外的性关系始终是罪。**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而且对于这罪,神必要审判。没有任何一样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逍遥法外的。犯罪的人在这生中已经要面对神的审判──身体的病痛、破碎的家庭、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扭曲。再者,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则神要用永恒的火来惩罚他。

    宗教改革时代的主教喇提美尔用宣判性而又勇敢的言词,将以上的真理提醒淫逸的亨利八世。他将一本包装精致的圣经呈献给王。在圣经的封面上印有以下的字句:「神必审判私通和**的人。」

    一三5第六样要培养的德行,就是知足。拥护犹太教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们有圣所、祭司、献祭,有优美的礼仪。你们有什么?」作者在这里安静地告诉信徒: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这也是笔者所要说的!基督徒所拥有的,与犹太教所给予最好的东西比较,简直是天渊之别──基督徒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他们已经有了基督,更夫复何求呢?

    贪爱钱财,会严重地妨碍信徒成长。一块银币已足以盖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盲目,贪爱钱财足以破坏我们与神的关系,阻碍我们的灵命长进。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拥有那作出这应许的一位:「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在希腊文里,如果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达强烈的否定意思。(这与英语的结构相反,在英语里,两个否定句表达正面的意思。)本节的结构带有极强烈的强调语气:句子用了五个否定句式来表示基督不会离弃属他的人!

    一三6诗篇一百一十八篇6节是属基督的人一个信心的认信:「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在基督里,我们有完全的安稳、保护和平安。

    一三7作者指示读者们要想念他们的领袖,就是传神之道给他们、在信仰上的教师。他们为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执着他们所承认的道,坚持到底。他们中间有部分会为基督的缘故殉道。信徒应效法他们的信心,这信心使他们忠于基督和他的道理,并让神管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蒙召肩负各样不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过信心的生活。

    一三8本节与上一节的关系并不明显。或许,最简单的理解是看作这些领袖的教训、目标和信仰的总结。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的教训之精要。他们信仰的基础,就是认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一三9然后是警告信徒防备从假师傅来律法主义的教训。遵奉犹太教礼仪的人认为,圣洁与否在乎外在的礼仪,例如敬拜的仪式和洁净的食物。实情却是圣洁靠恩而得,并非靠律法。将食物分辨为洁净或不洁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宗教仪式上达到洁净。然而,这与内里的圣洁是两回事。一个人在宗教仪式上洁净了,内心却可能仍充满憎恨和虚伪。只有神的恩典能够激励、策动信徒过圣洁的生活。救主为我们的罪受死,我们若爱他,就能「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二12)。毕竟,纵使饮食的规定繁复无穷,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处。

    一三10我们不可错失「我们有一祭坛」这句话所显出的胜利。在犹太**不断嘲讽下,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们的祭坛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他里面所赐的福气。与利未制度有关的人,不可享受基督信仰里更大的福气。他们必须先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他们唯一的主和救主。

    一三11献祭规定,要宰杀一些牲畜,祭牲的血会由大祭司带入至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则会被带到营外烧了。营外指围绕会幕之外栏以外的地方。

    一三12在营外焚烧的牲畜只是预表;主耶稣才是预表的真象。耶稣就在耶路撒冷城墙以外被钉死。他是在有组织的犹太教阵营之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

    一三13对这书信的早期读者来说,本节的应用是: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应有清楚的了断。他们应一次过放弃在圣殿的种种祭祀,而前来领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为他们完备的献祭。

    对我们来说,本节的应用也类似:今天的营,就是教人靠行为、品格、礼仪或条文得救的整个宗教体系。这是现代教会的体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职制度,辅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种种礼仪的装饰。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没有基督的教会。主耶稣既在营外,我们也当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一三14对于那些在圣殿里供奉的人来说,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宝的。从地理上来说,这城是他们「营」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却没有这样的城;他们心所系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里满有羔羊的荣耀。

    一三15在新约圣经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是圣洁的祭司,都能进入神的圣所去敬拜(彼前二5);他们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当中作见证(彼前二9)。信徒作祭司所献的祭,最少有三种。第一,将他自己献上为祭(罗一二1)。本节所提到的是第二种:以颂赞为祭,透过主耶稣向神献的。我们一切的赞美和祷告,都是透过他来到神面前的;我们的大祭司,将一切不纯的杂质除去,并加上他自己的纯美。

    我们祷告和赞美,

    基督就加上纯全的香气;

    凭着爱香气上升,

    在神面前献呈。

    ~彼特玛莉

    以颂赞为祭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赎之人嘴唇所发出的颂赞。

    一三16第三种祭就是奉献我们的财物。我们要用所有的物质资源来行善,并与有需要的人分享。这样的奉献生活是神所喜悦的。这与为自己屯积的做法相反。

    蒙神膏立的祭司永不逝去,

    在荣耀的主前昼夜侍立追随。

    纵使怀疑不信似洪汛四泛,

    神隐藏的祭司至终尤存不减。

    神炼净的火,

    要烧去他们属世的渣滓;

    神恩慈的心,

    他们热切慕爱。

    他们敬拜的香气,

    渗神至圣所每一角落;

    他们颂恩的新歌,

    环回天际穹苍。

    ~特尔斯脱根

    一三17在第7和8节,作者训示读者应记念他们以往的领袖。在这里,作者则教导读者依从他们现今的领袖。这应该是指地方教会的长老。他们在会众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赐他们权柄,信徒应顺服这权柄。长老作为牧者,为群羊的灵魂时刻儆醒。他们将来要向神交账。交帐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快乐,也会感到忧愁,视乎由他们领导的人灵命长进的程度。他们若是忧忧愁愁地交帐,所受照顾的圣徒就要失去奖赏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权力次序,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

    肆.结尾的祝福(一三18~25)

    一三18作者结束这书信时,要求读者为他祷告。从本节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经受到抨击。我们大可以猜想抨击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诱众人以旧约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辩说,不管人对他有任何指责,他是良心无亏的,他的动机也纯正。

    一三19另一个要为他代祷的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快些回到他们那里去。所说的可能是指从牢狱中得释放。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猜想。

    一三20他作出一段极美丽的祝福──与民数记六章24至26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4节;犹大书24至25节并列。祝福的源头是赐平安的神。前面已经说过,旧约的圣徒在良心上从来没有得着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约下,我们与神相和(罗五1),并得着神的平安(腓四7)。本节再解释,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他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过解决罪的问题。

    基督是好牧人,他为羊舍命(约一○11)。他是大牧人,成就了救赎工作,从死里复活(来一三20)。他是牧长,要回来奖赏他的仆人(彼前五4)。在诗篇二十二篇,我们看见他是好牧人;在诗篇二十三篇,他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他是牧长。

    他是根据那永远的约从死里复活的。邬斯特对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

    新约被称为永约,是与前约相比;前约是短暂的。在这永约下,为罪人受死的弥赛亚从死人中复活。如果他没有从死人中复活,就不能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个活着的祭司使他们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个只能偿还罪价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约所给予的祭司,是那位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而又从死人中复活的。(注37)

    一三21在第20节开始的祷告,是希望圣徒能得到装备,在各样善事上…遵行神的旨意。在这里,人神之间有一个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样善事上装备我们。神又在我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他是藉着耶稣基督成就这事的。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换句话说,他赐给我们行他旨意的意愿,又赐我们力量行他的旨意,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他则给我们奖赏。

    这祷告结束时,承认耶稣基督是配得荣耀……直到永永远远。

    主耶稣你配受称颂,

    天上的颂赞岂能诉说得尽,

    你何等配受赞美与敬奉,

    何等配受万灵众生的尊崇。

    ~韦格蓝

    一三22作者催促读者留心他在本书中所说劝勉的话,就是放弃只看重仪式的宗教,要以纯净的动机紧靠基督。

    他说只是略略地写了这信。诚然这是事实,因为关于利未制度下的种种礼仪,并这些礼仪的意义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写的还多着呢。

    一三23这里提到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许多人便以此证明本书的作者是保罗。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与提摩太一同有远行,更加显示作者可能是保罗了。不过,我们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一三24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领袖和众圣徒问安。我们不应忽视新约书信中信徒彼此之间的问安,并应学习在日常生活上实践。

    有一些从义大利来的信徒与作者在一起,他们也向读者问安。这表示本信是写给意大利的信徒或是在意大利写的。

    一三25这卷谈到新约的书信,以恩惠的祝愿作结,至为合适: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这新约是无条件的、白白施恩的约。这约向世人宣告神藉着主耶稣基督牺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无限的恩惠。阿们。

    附篇希伯来书给今日信徒的信息

    希伯来书对二十世纪的信徒有没有合时的教训呢?

    虽然今日的犹太教,已不象初期教会时代一样是主要的宗教,但律法主义的精神已渗透了今日的基督教圈子。司可福在他着名的小册子《按正意分解真道》这样说:

    教会犹太教化,比起各种影响加起来,更大地阻碍教会的进展,歪曲她的使命,并在属灵方面把她摧毁。这说法应没有多大的错。教会没有走在与世俗分开的路上,没有听从属天的呼召去跟随主。反而运用给犹太人的经文,来证明教会将目标降低是正确的,就是应对世界的文化有贡献,应聚敛财富,应有庄严的仪式,应兴建雄伟的教堂……并将平等的信徒群体分成「圣品人」和「平信徒」。(注38)

    本书呼吁我们,任何宗教信仰没有尊基督为唯一的主和救主,又不认为他所完成的工作足以一次过付上罪的赎价,我们都要与他们分别出来。

    希伯来书又教导我们,旧约各种象征所预表的意义,在基督身上一一得以实现。他是我们的大祭司,是我们的祭牲,是我们的祭坛。他在天上的圣所事奉,他祭司的职分永无终止。

    本书也教导我们,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并且凭信心可以随时来到神面前。他们以自己、以颂赞和所拥有的财物为祭献给神。

    巴伦说:

    仪式主义者致力要在基督教会内推行利未祭司制度,只能看为用他们不圣洁的双手,将愿意与人和好、慈悲的神亲手撕裂为两半的幔子重新缝补,并对那些「因基督的血得亲近」的人说:「站开去,不可到神跟前来。」(注39)

    希伯来书教导我们,我们拥有更美的约,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盼望,更美的应许,更美的家乡,更美的祭司,并更美的产业──比犹太教最好的东西还好。本书向我们保证,我们享有永恒的救赎、永恒的救恩、永恒的约,并永恒的产业。

    对于离道反教的罪,本书作出严正的警告。任何人若自称是基督徒,与基督教会有联系,但后来离弃基督,加入与主的敌人同伙,就不可能使他重新悔改了。

    希伯来书鼓励真正的基督徒行事要凭信心而不凭眼见,因为这才是讨基督喜悦的生命。本书又鼓励我们在苦难、试验和逼迫中要坚定地忍耐,这样我们便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奖赏。

    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基督徒既享有这么多权利,因而也有很特别的责任。基督既有各种超越的特质,基督徒便成为世上最受恩宠的人。基督徒若忽视这些恩惠,他们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面的时候,就要遭受损失。与在律法之下的人比较,神对信徒有更高的期望;在将来的日子,他还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一三13)

    评注

    1(三6)NU文本略去「坚持到底」几个字。

    2(三18)裴雅森(ArthurT.Pierson),无法取得进一步资料。

    3(四15)有关基督能不能犯罪的教义,神学家的见解可用两句拉丁文来归纳:nonpossepeccare──不可能犯罪,和possenonpeccare──可以不犯罪。正确的道理应是nonpossepeccare──他不能犯罪。

    4(四16)摩根(G.CampbellMorgan),ChoiceGleaningsCalendar.

    5(六2)两种洗礼的原文并不相同:「洗礼」的原文一般是baptisma;这里所用的字却是baptismoi,即「礼仪上的洁净之礼」。

    6(六3)主要文本作:「就让我们如此行……」

    7(六6)新英王钦定本的注脚有较好的翻译(因其形式和上下文都与前面的从句相同):「并已离弃真道。」

    8(六18)大部分的抄本都作「我们……大得勉励」(直陈式的),而不是「我们……可以大得勉励」(虚拟式的)。前者是更肯定的。

    9(六20)安伯里(D.Anderson-Berry),PicturesintheActs,页36及以下。

    10(七20)雷思比(A.W.Rainsbury),AbletoSavetotheUttermost,TheKeswickWeek,1958,页78。

    11(七21)韩达信(G.Henderson),StudiesintheEpistletotheHebrews,页86。

    12(八6)谭姆士(W.H.GriffithThomas),Hebrews:ADevotionalCommentary,页103。

    13(八8)韩达信(G.Henderson),Hebrews,页92。

    14(九4)Thumiaterion一字,是指用来烧香的盛器或地方。

    15(九11)NU文本作「那已来临的」。

    16(九13)文托尔(J.GregoryMantle),BetterThings,页109。

    17(九15)邬斯特(K.S.Wuest),HebrewsintheGreekNewTestament,页162,163。

    18(一○10)蓝迪斯(G.M.Landis),EpistletotheHebrews:OntoMaturity,页116。

    19(一○11)布鲁斯(A.B.Bruce),TheEpistletotheHebrews:TheFirstApologyforChristianity,页34。

    20(一○37)尹信(MarvinVincent),WordStudiesintheNewTestament,II:1150。

    21(一○37)蒲乐克(A.J.Pollock),ModernismVersustheBible,页19。

    22(一○38)NU文本作:「我的义人」。

    23(一一21)麦敬道(C.H.Mackin-tosh),《摩西五经释义》,页133。

    24(一一22)林克安(WilliamLin-coln),LecturesontheEpistletotheHebrews,页106。

    25(一一35)莫礼信(G.H.Morrison),MorrisononLuke,TheGlasgowPulpitSeries,I:42。

    26(一一37)批判性(NU)文本略去「受试探」一短句。

    27(一一37)莫尔赫(W.G.Moorehead),OutlineStudiesintheNewTestament.PhilippianstoHebrews,页248。

    28(一二2)布鲁斯(A.B.Bruce),Hebrews,页415,416。

    29(一二10)朱伟慈(J.H.Jowett),LifeintheHeights,页247,248。

    30(一二11)韦达恒(L.Weatherhead),PrescriptionforAnxiety,页32。

    31(一二11)司布真(C.H.Spurgeon),ChoiceGleaningsCalendar.

    32(一二13)威廉斯(G.Williams),TheStudent'sCommentaryontheHolyScriptures,页989。

    33(一二13)凌耳(G.H.Lang),TheEpistletotheHebrews,页240,241。

    34(一二14)邬斯特(Wuest),Hebrews,页222。

    35(一二20)大部分的抄本,包括最古老的抄本,都没有「或用箭射死」一句,所以很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36(一三2)一般相信在这三位之中,有一位是耶和华的使者,即在道成肉身前的基督。

    37(一三20)邬斯特(Wuest),Hebrews,页242。

    38(附篇)司可福(C.I.Scofield),RightlyDividingtheWordofTruth,页17。

    39(附篇)巴伦(DavidBaron),TheNewOrderofPriesthood,页39,40。

    
新约 雅各书
    简介

    「(雅各是)一个有先知风格的传道者……在早期的基督教文献中,他说话的说服力,可说无出其右,唯一的例外是耶稣的讲道。」~薛恩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马丁路德对雅各书极为轻视,并称之为「一文不值的书信」。那是大错特错的!马丁路德身处之世,正值宗教改革者极力反对人要凭信心加上行为才可以得救的教训之时,因此他才会误解雅各对好行为的教导。事实上,也不单只是他对这封最早的基督徒书信有错误的判断。有人称这书信为「一串珠子」,表示书信内容散乱不一,只是将一些各自成文的段落凑合成书而已!

    其实,这封简短的书信,是教诲文章的代表作。书信内容带有浓厚的犹太风格,甚至将基督徒的聚会地点形容为「会堂」(雅二2)──这字的希腊原文只有**或会众的含意,但不久便给用来单指犹太人的会堂,与今天的用法无异。

    在短短的五章中,雅各有三十次用大自然的事物来说明属灵的真理。这令人联想起主耶稣教训的风格。

    书信极为实践性,内容提到一些多不为人道的题目,例如要控制自己的舌头,不应奉承财主,和在实际生活上表现出真实的信心。

    贰.作者

    圣经中有很多名字,经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英文的连串翻译后,产生了变化。其中以雅各(James)这名字与原文最为不同。这字译自希腊文Iakobos,其根源是希伯来文的Yaakov(英文的Jacob)。雅各这名字在犹太人当中十分普遍,新约圣经里就有四个雅各。这四人都曾被认为是这书信的作者,只是在可信性方面有异,并在学术上有不同程度的支持。

    1.使徒雅各。他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兄弟(太四21)。如果使徒雅各真是这书信的作者,书信就早应为人所接受了(参下文)。再者,雅各在主后四十四年殉道,应在这书信成书之前。

    2.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太一○3)。他除了曾在使徒的名单中出现过外,就差不多是默默无闻的了。然而,作者只自称是雅各,没有用其它称号来加以辨识,可见他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

    3.犹大的父亲(不是加略人犹大,路六16)雅各。这人不多为人知,所以在名单中删除也无妨。

    4.主的兄弟雅各(太一三55;加一19)。差不多可以肯定,他就是这书信的作者。他虽然著名,但却是谦逊的,因他并没有提到他与基督在肉身上的关系(参考犹大书的简介)。他主持耶路撒冷的会议,并住在耶城直至逝世。人所共知,他是个十分犹太化的基督徒,在生活上极其严谨。简言之,他在历史上(约瑟夫的记载)及教会传统中的形象,跟这书信的风格十分吻合。

    外证雅各书的外证最为不足,早期的教会领袖并没有加以引述,只是提及而已。穆拉多利经目中没有这卷书。大概是因为这卷书来自耶路撒冷,对象是东方的犹太人,而且在很多人眼中,书信的教导似是与保罗因信称义的教训相违背。

    然而,耶路撒冷的欧利罗、拿先斯的贵格利、亚他那修和耶柔米都曾引述雅各书。优西比乌告诉我们,雅各书是一本遭部分基督徒批评的经书(属「有争执经」[antilegomena]),但他自己却视其为圣经并加以引用。

    内证雅各书的内证却颇为有力。这书信的风格,跟我们从使徒行传和加拉太书所认识的雅各相配合,内容亦与我们从其它来源所知关于散居时期的历史一致。事实上,人并没有理由要伪托雅各之名写成这书信;书信的内容并没有任何重要教义的加添(在第二世纪出于异端的伪经,却必定有教义上的加添)。约瑟夫告诉我们,在犹太人当中,雅各素以忠于律法而为人所称道;然而,结果因律法不容他为自己的弥赛亚作见证而殉道。这位犹太历史家说,当时是大祭司亚拿尼亚下令用石头将雅各打死的。优西比乌则说,雅各是从殿顶被扔下来,最后给棍棒打死的。赫格西仆则将这两种传统说法合并。

    有论者谓,雅各书的希腊文风格,并非一个巴勒斯坦地的犹太人所能有;这论点忽略了神的选民在智能上往往有令人惊讶的表现。

    叁.写作日期

    约瑟夫说,雅各在主后六十二年被杀,所以,这书信的写成日期应在此之前。书中没有提到耶路撒冷会议(主后48或49年)就律法所作的决定,而雅各是主持这会议的人(徒一五),因此,大多数人接受书信的成书日期介乎主后四十五至四十八年之间。

    肆.背景与主题

    虽然雅各书可能是新约圣经中最早写成的书卷,也带有很浓厚的犹太味道,但书中的教训却绝不过时。书信内容在今日仍然适用,甚至应说是十分重要的。

    雅各为辩明道理的缘故,大量引用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训,从右栏的比较可见一班。

    本书经常提到律法,称为「全备……之律法」(一25),「至尊的律法」(二8)和「使人自由的律法」(二12)。雅各的教导并不是说人要在律法下才可以得救,或他们要以律法为他们生活的规范。雅各只是引用部分律法,给那些已经在恩典下的人作为行义的指引。

    雅各书也有很多与箴言相似之处。跟箴言一样,他的风格是朴实、生动、鲜明和难以概述的。「智慧」一词屡次出现。

    雅各书另一个主要的字眼就是「弟兄」。这字出现了共十五次,显示雅各书的对象是信徒,纵使有时他也对未信的人说话。

    从某方面来说,雅各书是新约圣经中最多命令的一卷。即是说,雅各比任何圣经作者发出更多指示。在短短一百零八节经文中,便有五十四个命令(命令句式)。

    主题雅各书马太福音中的相对经文

    患难与试炼一2、12,五10~12

    五10

    祷告一5,四3,六6~13;

    五13~18七7~12

    专注的心一8,四8六22、23

    财富一10、11,六19~21、24~34

    二6、7

    怒气一19、20;四1,五22

    律法一25,二1、12、13五17~44

    假冒为善一26、27六1~18

    至尊的律法二8七12

    怜悯二13五7

    信心与行为二14~26七15~27

    源头与果实二11、12七16~20

    真智慧三13七24

    和平使者三17、18五9

    论断别人四11、12七1~5

    锈坏的财宝五2六19

    起誓五12五33~37

    大纲

    壹.问候(一1)

    贰.试炼和试探(一2~17)

    叁.神的道(一18~27)

    肆.责备偏私的(二1~13)

    伍.信心和行为(二14~26)

    陆.论舌头:善用与滥用(三1~12)

    柒.论智慧:真智慧与假智慧(三13~18)

    捌.论贪婪:因由与对策(四)

    玖.富足的人和他们将来的悲哀(五1~6)

    拾.勉励要忍耐(五7~12)

    拾壹.祷告和治病(五13~20)

    
新约 雅各书注释
    壹.问候(一1)

    作者自我介绍说: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如果作者确实是我们所相信、是主肉身的兄弟的话,那么他的生命确是经历了奇妙的改变。曾几何时,他并不相信主耶稣(约七5)。他也可能曾与别人一样,认为耶稣是疯狂了(可三21)。但我们的主很有耐性地播下了真理的种子。虽然不为他人所接受,他仍将神国度的伟大原则教导众人。其后,种子便在雅各的生命里生根。结果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怀疑基督的人,变成了基督的仆人。而且,雅各对此毫不讳言!

    他自称是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很正确地将神和主耶稣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他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约五23)。雅各明白「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太六24)。然而,他将自己形容为神和主耶稣的仆人。事实上,他并没有自相矛盾,因为圣父和圣子是一神,在地位上是同等的。

    这书信是写给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圣经新译本)的,从字面上可知是指在大分散时期(希腊文为Diaspora)散居各地的人。这些人是犹太裔人,属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由于以色列国犯罪的缘故,百姓被驱逐离开故土,散居于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国家。原先的分散发生于主前七二一年,亚述人将十个支派的人掳走。其中有部分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重返故土,但只是一小撮馀民而已。在五旬节当日,有「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徒二4)。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大分散时期的犹太人。但后来有另一次的分散,就是犹太裔基督徒的分散。使徒行传八章1节告诉我们,初期的基督徒(大多数是犹太裔)因扫罗的**而分散至犹太和撒玛利亚全地。这次以后,分散并没有停止,因为信徒甚至到了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去。因此雅各写信的对象,可以是在任何一次危机中分散至各地的犹太人。

    虽然书信并不是直接写给我们,但既然所有真信徒在世上都是客旅寄居的(腓三20;彼前二11),我们大可以将书信应用在自己身上。

    有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是,雅各的对象到底是非基督徒犹太人、归信基督的犹太人,还是犹太裔的信徒与非信徒呢?作者的对象似乎主要是真正重生的信徒(一18)。但有时候,他又似乎是向那些只是口称为基督徒的,或甚至是非信徒说话。这是其中一个证明书信的成书日期颇早的证据:希伯来裔基督徒与不信的犹太人之间的嫌隙尚未显着,未变得白热化。

    贰.试炼和试探(一2~17)

    一2在这段经文里,雅各要处理试探的问题。他用试探这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在2至12节里,所谓试探是指圣洁的试炼,或说是神赐下的困难,要试验我们的信心有多真实,并藉以使我们更象基督。另一方面,在13至17节里所谈到的,却是不洁的试探,是源于内心的,并会引使我们犯罪。基督徒的人生充满了问题。试探是不速之客,是突如其来的。有时单独而来,有时却蜂拥而至。试探是无可避免的。雅各并不是说「如果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而是「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的时候」(圣经新译本)。我们是不能摆脱试探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应怎样面对?」

    在面对生命中的种种试验和试炼时,可以有几种态度。我们可以抗拒(来一二5)、抱轻视的态度、自夸可以靠自己胜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灰心,在压力下投降(来一二5)。这是认命的态度。甚至我们会怀疑神是否顾念我们。此外,我们也可以因种种的困难而不满并发怨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10节就警告我们不可这样。另一个选择是,我们可以在自怜中度日,将一切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并尝试争取别人的同情。但有更好的态度,我们可以将生命中的难题困境看成是操练的机会(来一二11)。我们大可以这样说:「这试炼临到我,是神容许的。他对我有美好的心意;虽然我不明白,但我会尝试寻求。我希望他的心意在我生命中成就。」这正是雅各所提议的:「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不要抗拒!不用灰心!应当喜乐!这些问题并非你的仇敌,不是要将你摧毁;却是你的朋友,要帮助你培养基督的品格。

    神要在他的每一位儿女身上,培育出基督的形象来。这过程肯定会带来痛苦、失意和困惑。当事事称心时,并不能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总得要经历一些风雨。试炼并不会令人感到快意,却是十分困难、令人不快的。但过后,试炼就会为那些受过管教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一二11)。我们常看见经历过严重危机的基督徒这样说:「这经历确是难熬的,但却是珍贵无比的。」

    一3雅各提到信心经过试验。他将信心比作贵重的金属,由试金者(神)试验其真纯程度。这块金属,要接受逼迫、疾病、苦难或忧伤的火炼。没有困难,我们永不能培养出忍耐来。其实,连属世的人也体会到难题可以锻链品格。著名的工业家祁泰宁曾经这样说:「要进步,就要付上遭遇难题的代价。除了难题以外,不要将其它东西带到我面前。好消息往往会使我荏弱。」

    一4雅各说:「但忍耐也当成功。」有时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会心乱如麻,多方设法要将试炼缩短。例如,还没有求问主在事情里的心意,我们便跑到医生处,囫囵吞下大量药物,希望可以藉此缩短试炼。我们这样做,往往会阻挠神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可能在神那特殊的心意成就之前,我们日后要面对更长期的试炼。在培养忍耐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走捷径。只要我们与神合作,我们便会成为成熟、全面发展的基督徒,在圣灵的各种恩典上毫无缺欠。

    经历试炼时,我们不应沮丧失望。没有难题是我们的天父不能解决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些困难是永不会消除的。我们应学习接受现实,并体验他的恩典够我们用。保罗曾三次求主除去他身上的软弱。结果神并没有给他除去这软弱,却赐给保罗足够的恩典去面对(林后一二8~10)。

    当我们清楚知道神不会挪开我们生命中某些困难时,我们就应顺服他的旨意。一名很富天分的失明圣诗作家八岁的时候便写了以下的诗句:

    虽然双目失明,

    但我的心灵何等欢欣;

    我已经决定,

    在世度日满意称心。

    我所经历的祝福,

    不知有多少不为他人分尝;

    我不能也不打算,

    因失明而悲叹忧伤。

    ~克罗斯比

    只要顺服神的旨意,我们便得着真正的平安。

    有时,我们从生命中的困难学了功课后,问题便会消失。炼金者能够从金属溶液中看见自己的反照,便会把熔炉的火关掉。我们大多缺乏智慧,不懂得从神的角度来看生命中的各种压力。我们的目光短浅,只着眼在目前的不快上。我们忘记神深思熟虑的目的,是要我们经过困苦后,使我们宽广(诗四1)。

    一5我们毋须倚靠自己的智慧来面对生命中各种困难。在受试炼时,我们若缺乏属灵的眼光,便应来到神面前,将我们的困惑和无知向他诉说。凡懂得这样做、以寻求神赐下试炼的旨意的人,就必经历神的厚赐。他们也不用担心神会斥责他们;如果我们受教又愿意听从,他便会感到喜悦。我们其实全都缺少智慧。我们一生中遇见无数的问题,圣经并没有一一给予我们具体的答案。圣经并不是用来解答问题的,但神的话实在给予我们基本的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了问题,便应运用这些原则。因此,我们需要智慧。属灵的智慧,就是懂得怎样将主的教训实际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6~8我们寻求神的时候,必须凭着信心……一点不疑惑。我们必须相信他爱我们并关心我们,而且在他没有不能成就的事。我们若怀疑他的善意和能力,便不能在困苦中有安稳。这一刻我们在他的应许上感到稳妥,下一刻我们却觉得神好象忘记了善待我们。我们就象海中的波浪,一时上半空,随即又堕到深渊去──愁烦苦恼,翻腾不安的。在乐观与悲观之问徘徊的信心,并不能荣耀神。摇摆不定、心怀二意的人,神不会赐他们属灵的眼光(7、8节)。第5至8节指出,智慧的源头是神;我们透过祷告得着智慧;每一个人都可以得着;神将智慧厚赐与众人,且不加以斥责;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

    一9骤眼看来,9至11节似是谈到另一个问题,或是一段加插的言论。然而,雅各其实是继续讨论从神而来的试炼,只在这里举出具体的例子。不论贫或富,信徒都可以从不幸和危难中得着持久的属灵益处。例如,卑微的弟兄如果感到不满或失望,他可以因自己是神的后嗣,与耶稣基督同作后嗣而喜乐。他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属他的,他是属基督的,而基督是属神的;他可以因此而感到安慰。「卑微的弟兄」不能摆脱其卑微的处境大概是不得已的。他并非懒惰或大意;只是神认为他处于低收入阶层是至为适当的,故此他便一直留在那里。也许要是他富足的话,他便永不会接受基督。现在他既已在基督里,就得着各种天上的属灵福气。他应该怎样呢?他应该挣脱这种生活状态吗?他应感到苦毒和忌恨吗?不。他应该接受由神所赐、非他所能控制的处境,并因得着各种属灵的福气而喜乐。

    有太多的基督徒,一生不安于他们的性别、年龄、体高,甚至生命本身。对棒球运动具有天赋的女孩子,渴望生为男儿身。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大人就好了,老年人却希望青春复再。个子矮小的,妒忌身村魁梧的;魁梧的却宁愿自己并不那么出众。有人甚至说:「我情愿死掉好了!」这一切都是可笑荒谬的!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就是接受从神而来、非我们所能改变的东西。这是神命定给我们的,我们应尽量加以利用,以致能荣神益人。我们应与使徒保罗同声地说:「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一五10)当我们忘却自己在条件上的限制,而忙于服侍他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属灵的人会按我们的本相爱我们,而不是因为其它原因,例如我们的外表。

    一10、11雅各继而提到富足的。但很奇怪,他却并不是说:「富足的应在他的富足上喜乐。」反而,他说富足的降卑了,就应该喜乐,他的说法与耶利米书九章23至24节相同:

    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囗,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囗,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囗。夸囗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囗。这是耶和华说的。

    富足的若失去了物质上的财产,可能更可以找到值得喜乐的真正原因。或许生意失败会引领他归向主。若他已经是基督徒,他既知道自己在天上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来一○34),便可以欣然地接受在货财上的损失。地上的财富就象草上的花(赛四○6、7),最终也会过去。如果人所拥有的,就只是物质的财富,那么他的一切希望与未来,都要在寿终时终止。雅各用草倏忽的特质,来比喻财主短暂的人生,和他的财富的价值是何等有限。他在自己的奔波经营中也必这样衰落(圣经新译本)。然而,太阳与热风却不会消减属灵的价值。任何试炼,如果能使我们摆脱对短暂事物的钟爱,并使我们着重天上的事,都是貌似不幸而实际上使人蒙福的事。因此,使卑微的人升高,使富足的人降卑,都是同样的恩典,都是足以使人喜乐的。

    一12雅各结束讨论从神而来的试炼时,宣称那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里所说的冠冕,不是王者的冠冕,而是得胜者的桂冠,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颁授。当然,这里并没有暗示永生是忍受试验的奖赏;而是指那些坚毅不屈的人,会因这生命的素质而得尊荣,并可以在天堂里,更深刻地享受永生。在天堂里,每一个人都会有满溢的福杯,只是他们所得的福杯大小不一,盛载天堂福乐的容量也大小不一。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冠冕的含意;得冠冕是指更圆满地享受天堂的荣耀。

    现在,让我们来思想这段关于从神而来的试炼的经文,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各种试验来临时,我们应作怎样的反应呢?应该对生命中的各种不幸作出愤懑的投诉,还是喜乐并感谢主赐下困苦?应该四处向人诉苦,还是默默地承担呢?应该用将来以麻醉自己,冀望明天会更好;还是面对今日的境况,在各种遭遇中察看神的作为?应该哀伤自怜,还是舍己以服侍他人?

    一13这里所讨论的主题转为不洁的试探(13~17节)。圣洁的试炼,是要使我们磨练出最美好的素质;相反,不洁的试探,是要诱发我们内心最坏的本性。有一点必须清楚说明。我们被试探去犯罪时,要知道试探并不是来自神的。诚然,神会试验人的信心,但他却永不会试探人,引诱人犯任何形式的罪。他与恶毫无瓜葛,他也不引诱人犯罪。

    一14人总爱将犯罪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他不能怪罪于神,就会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立场,指出犯罪其实只是一种病态。他希望可以藉此逃避审判。然而,犯罪并不是病态,而是在道德上的败坏,人必须为此作出交待。有人甚至会怪罪于死物。然而,物质本身并不是罪恶。罪恶也不是从那里衍生出来的。雅各溯本寻源,指出关键所在:「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罪恶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自我们固有的、邪恶的、堕落的、败坏的本质。耶稣说:「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苟合、偷盗、妄证、谤渎。」(太一五19)

    雅各在本节所用的私欲一词(注1),可以是指任何的欲望──正当的或邪恶的。这词本身并没有善或恶的含意。不过,在新约圣经中,这词差不多毫无例外地用来形容邪恶欲望;这里的含意就肯定是这样了。这里将私欲比作一个邪恶的妇人,四处炫耀她妖艳的魅力,并要引诱人上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试探。卑劣的私欲和不洁的欲望常怂恿我们去犯罪。我们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时候,是不是毫无抗拒之力的呢?不。我们可以从脑海中驱除各种恶念,并集中去思想纯净清洁的事物(腓四8)。而且,在面对强烈的引诱时,我们可以向主呼求,因为「耶和华的名,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稳」(箴一八10)。

    一15如果确是这样,哪我们为什么还会犯罪呢?答案就是: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我们本应驱除恶念,但却加以怂恿、助长,甚至享受罪中之乐。雅各用男女交媾来比喻这种对罪的默从。私欲既怀了胎,便生出一个丑恶的婴孩,名叫「罪」。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经常系念着一个应禁戒的行动,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出来。大卫与拔示巴的例子(撒下一一1~27),生动地说明私欲怀胎然后生出罪来的整个过程。

    雅各说:「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罪并不是毫无果效的,而是会生发出其自有的结果。所谓罪会生出死来,可以有几种理解。首先,亚当因犯罪,为自己和后裔招来肉身的死亡(创二17)。但罪恶也带来永恒的、属灵的死亡──最终与神和他的祝福分隔(罗六23上)。此外,有另一含意,就是罪会为信徒带来死亡。例如,提摩太前书五章6节说,一个信主但好宴乐的寡妇,活着也是死的。即是说,她在浪费生命,完全不能成就神拯救她的旨意。对一个基督徒来说,若与神没有相交,没有交往,即虽生犹死。

    一16、17人在犯罪之后,往往会诿过于神。他们埋怨自己的创造者:「为甚么把我创造成这样?」然而,这是自欺欺人的。只有美善的恩赐是来自神的。事实上,他是「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的来源。

    雅各将神形容为众光之父。在圣经中,「父」这个字有时是指创造者或源头(参看伯三八28)。因此,神是众光的创造者或源头。然而,众光是指什么呢?当然包括各种天体──太阳、月亮和星宿(创一14~18;诗一三六7)。不过,神也是一切属灵之光的源头。因此,我们应以他为宇宙中各种形态之光的源头。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神并不象他所创造的各种天体。这些天体不断在转变,他却永不改变。或许雅各不但思想到太阳与星宿暗淡的光辉,也想到众星与地球之间在运行时不断改变的关系。太阳、月亮和众星宿的特色就是常变。转动的影儿,可以理解为因转动而产生的影儿。这可以是指当地球绕着太阳运行而自转时所造成的影子,也可以是指天体亏蚀。例如,日蚀就是因月亮的影子投在地球上,日光被月亮遮蔽形成的。然而,神却是截然不同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因转动而造成的影儿。他的赏赐与他一样是全备的。因此,很难想象他会引诱人犯罪。试探源于人邪恶的本质。

    让我们察验我们面对试探时的信心。我们是否乐于让恶念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或即时将之驱走?犯罪的时候,我们是否砌词说那是身不由己的?我们被引诱犯罪时,是否诿过于神呢?

    叁.神的道(一18~27)

    雅各刚说过神是众光之父。现在,他告诉我们,神也是我们的父,而在他伟大的创造中,他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角色。我们只要遵行真理的道,就可以活出这个角色(19~27)。

    一18这段经文勾划出,在我们得新生命的过程中,神的道在圣灵使用下所起的作用。经文告诉我们: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他按自己的旨意──这说明是什么推动他拯救我们。我们没有什么价值,以致他不得不拯救我们。他这样做,是按自己自由的旨意行事。他对我们的爱,是我们不配得的,不能贿买的,也不是我们主动求得的。这完全是他自发与主动的。我们理应因此而敬拜他!他生了我们──这说明我们已经重生了。因这属灵的出生,我们成为他的儿女──这是个永不能改变的关系,因为出生的事实是不能逆转的。用真道──圣经就是促成我们得新生命的要素。在每一个真正归主的例子中,圣经必有其角色,无论是由人背诵还是阅读。没有圣经,我们就不会知道得救恩的途径;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会知道有救恩的存在!

    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关于初熟的果子一词,有三个很主要的观念。首先,第一捆收成所得的谷物,就是初熟的果子。雅各书的对象,属于基督徒时代的首批信徒。当然,在神的各种创造物当中,所有信徒都好象初熟的果子,但这里主要是指犹太裔的基督徒,即雅各书的对象。第二,初熟的果子是献给神的,以感谢他丰富的赐赠,和承认一切都是由他而来,并且是属他的。因此,所有信徒都应将自己当作活祭献给神(罗一二1、2)。第三,既有初熟的果子,就保证在将来会有圆满的收成。雅各将他的对象比作在基督里收成的第一捆禾。在将来的世代里,会有很多人步他们的后尘,但他们被立为圣徒的典范,是新创造的样品。主最终会令全地满布与他们一样的人(罗八19~23)。当主耶稣回来统治全地时,就会有圆满的收成。在这期间,他们要效忠基督,到千禧年的时候,全世界都要这样效忠基督。虽然经文主要是以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为对象,但对每一位尊敬基督之名的人,其实都有意义。

    一19上本章经文的余下部分,实际地教导我们怎样活出在万物中作初熟果子的身分。经文阐述了实际的义行,是一切因真道而得重生的人所应有的。我们知道,神用真道生了我们,是要我们将真道表明出来。「因此」(注2),现在就让我们执行这任务。

    我们应快快的听。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命令,可说是带了点幽默感。这就象说:「赶快,听着!」意思就是,我们应准备好去听神的话,并一切合乎神的劝告和责备。我们应乐于接受圣灵的教导。我们应慢慢的说。雅各对说话的注意,叫人感到惊讶!他提醒我们,在说话方面要谨慎。事实上,连大自然也这样教训我们。很久以前,伊比德图已觉察到:「大自然给人一张嘴巴,两个耳朵;这样,我们聆听别人的条件就会双倍于我们说话的条件。」所罗门应会极之同意雅各的见解。他曾说:「谨守囗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一三3)他又说:「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一○19)喋喋不休的人,难免会有过失。

    一19下、20我们应慢慢的动怒。脾气暴躁的人,不能成就神希望他儿女所拥有的义。发脾气的信徒,令人对基督信仰产生错误的印象。「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一六32)这话毕竟是真实的。

    一21另一个表明自己是万物中初熟果子的方法,就是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雅各将这些缺点比喻为染污了的衣服,是要一次过除掉的。污秽包括各方面的不洁──属灵的、头脑上的,或身体方面的。至于盈余的邪恶,可以指我们仍未除掉在信主前的各种恶行。也可指那些从我们的生命中溢出、影响到他人生命的罪恶。又或是指极大的恶;雅各所说的,并非从量方面来看,而是指罪恶本身极为恶劣的本质。无论如何,整体的含意是清晰的。要领受神话语的真理,我们必须在德行上是清洁的。

    领受真理的另一条件,就是存温柔的心。只阅读圣经而不肯领受其中教训,情况绝非罕有。我们可以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圣经而全不受感。我们的骄傲、顽梗和罪恶,使我们不肯接受又不肯回应。只有在灵里顺服和谦卑的人,才可以从圣经获得最大的裨益。「他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他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9)「……但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六六2)

    雅各将圣经形容为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即是说,基督徒重生时,神的道便储存在他的生命中。英文圣经修订本(RV)的注脚说明:「重生时所有的道。」这道能救你们灵魂。在整个重生的过程中,圣经是神所运用的工具。他用圣经来拯救人的灵魂,不但得以脱离罪的惩罚,也得以脱离罪的权势。他不但用圣经来拯救我们脱离永远的定罪,也保守我们这一生不致被糟蹋(注3)。毫无疑问,雅各在本节所说的,正是拯救工作中在今世并不断进行的部分。

    一22单接受所栽种的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遵守。单单拥有圣经,甚至只将圣经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并不可取。我们必须强烈地渴望神向我们说话,并毫不犹豫地愿意照他所说的去行。我们必须将圣经的话化作行动。我们必须在生命中活出圣经的道理。我们每次阅读圣经,必须准备让圣经来改变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声称热爱神的道,甚至以圣经研究者自居,但只增加对道理的知识,却没有更加与主耶稣相似,就是自欺欺人了。在头脑上不断增加对圣经的知识,但却不加以遵行,可以是一个陷阱,而不是祝福。如果我们不断学习所应遵行的,但却不加以实践,我们便会消沉、灰心、麻木。「知而不行,徒令消沉。」而且,我们要向神有所交待。最理想的态度,就是阅读神的话,并深信不疑地遵守。

    一23、24凡听道但没有在行为上改变的人,就象人每早晨对着镜子匆匆一瞥,然后便完全忘了他所看见的。他虽然照过镜子,但这行动对他毫无益处。当然,我们的外表有部分是不能改变的。但至少我们会因这一看而谦卑下来!当镜子告诉我们「要洗脸了」,或「剃胡子吧」,或「把头发梳好」,或「刷一刷吧」,我们至少也应照着做。否则,镜子对我们来说便毫无实际的益处了。

    只是随意翻阅圣经,或视读经为责任,不读不可,但完全没有受圣经的影响,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从圣经中得知应如何生活,但随即便忘记了,并且依然故我,好象自己已很完美似的。这种自满会使我们的灵命停滞不前。

    一25相反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详细察看神的道,并习惯地加以实践出来。他专心而又沉思的阅读,在他生命中产生实际的果效。对他来说,圣经是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其中的诫命并不是难守的。这些诫命的要求,正是他的新生命所热衷的。他顺从而行时,便发觉自己可以真正摆脱风尚习性和世俗论证的种种缠绕。真理使他自由。这就是从圣经得益者的写照。他不会忘记他从圣经所领受到的。相反,他致力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圣经的教训。他如孩童般单纯地以顺服的心为他的灵魂带来无比的福气。这人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一26、27这里将没有用的(圣经新译本)虔诚与清洁没有**的虔诚作一对比。虔诚是指与信仰相关的外在行为模式;是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内里的精神。这是指透过敬拜与事奉来表达的信仰,而不是指所相信的教义。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这人的虔诚是虚的。他可能会奉行所有的宗教仪式,以致他看来是个十分虔诚的人。然而,他是在欺哄自己。神并不满足于仪式;他所重视的,是在生命中有实际的敬虔。

    没有勒住的舌头,只是没有用的虔诚的其中一个例子。但凡与基督信仰不一致的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有一个故事,主人翁是个外表虔诚、实际上却是奸狡的杂货店东主。他住在店铺的楼上。每早晨他都会从楼上喊他的助手:

    「张三!」

    「是,老板!」

    「牛奶用水开稀了没有?」

    「已做好了!」

    「替牛油着色了没有?」

    「已做好了!」

    「咖啡里调了菊苣根(咖啡代用品)没有?」

    「已做好了!」

    「行了,上来参加早祷会吧!」

    雅各说,这样的虔诚是虚的(没有用的)。

    神所要求的,是实践出来的虔诚,是对他人抱同情关怀的态度,并保守自己有圣洁的生活。那些探望有需要的孤儿寡妇,并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的人,雅各称赞他们,并以他们为清洁没有**的虔诚的榜样。

    换句话说,新生命的实际外在表现,就是「待人以恩的行动,和分别为圣的生活方式」。金尔将这些德行形容为实践出来的爱心和实践出来的圣洁。

    我们应该用下列的问题,来试验自己的信心:我读圣经的时候,是否带着谦卑的态度,希望神藉此责备我、教导我、改变我?我是否渴望勒住自己的舌头?我发脾气后是否替自己找辩护的藉囗,还是希望能加以控制?当有人开始讲下流的笑话时,我怎样反应呢?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报答我的人,我会否善待他们?

    肆.责备偏私的(二1~13)

    雅各在第二章的上半部分,责备厚此薄彼的行为。主耶稣行事为人的榜样和新约圣经的教训,绝对没有偏私的味道。势利与歧视,在基督的信仰中,没有立足之地。

    二1首先,雅各清楚地说明,要绝对禁止偏私的行为。首先要留意,这是给信徒的告诫;从雅各称呼读者为「我的弟兄们」就可以肯定这一点。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这就是基督的信仰。这「信奉」或「信仰」不是指对主的信靠,而是指他赐给我们的整套真理。将这一切归纳起来,雅各其实是说:「我的弟兄们,你们实践基督的信仰时,不可以偏私。」谄上骄下和阶级歧视与真正的基督信仰是格格不入的。在有权势的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人,主在荣耀中显现的时候,他们没有参与的分儿。藐视人的出身、种族、性别或清贫,就是实际地否认信仰。虽然新约圣经中教导信徒要尊敬统治者、主人、长者和父母,但这与雅各的命令并无矛盾。有些由神命定的关系,是信徒必须重视的(罗一三7)。这段经文所针对的,是因人的衣着华丽、家财万贯而加以奉承、另眼相看的态度。

    二2~4雅各在2至4节生动地举例证实这一点。金尔很恰当地给这段经文点题为:「短视的招待员」。发生的地点,是基督徒的会堂(注4)。一个气度不凡,衣着趋时,手戴金戒指的绅士刚来到。招待员向他打恭作揖,然后引领这位显贵的访客走到前排重要而显眼的座位。当这位招待员返回岗位时,来了另一位访客。这次到来的,是个衣着寒素的穷人。(肮脏衣服不一定表示这人的衣服污秽。他是衣着寒素,与他贫下阶层的生活相称。)这次,招待员机敏地叫访客站在最后面,或叫他坐在自己座位前的地上,免得会众尴尬。你也许认为这做法是难以置信的,例子夸张了一点。然而,当我们抚心自问,便不难发现我们的确经常按阶级将人分门别类,结果就用恶意断定人了。

    在今日的教会,相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歧视其它种族和肤色的人。黑人信徒经常受到排斥,或至少受到冷淡的对待,情况屡见不鲜。归信基督的犹太人,往往不获礼待。东方社会的基督徒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种族关系的范围,诚然牵涉到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然而,基督徒必须忠于神的原则。信徒有责任以身作则,活出在基督耶稣里所有信徒为一体的真理。

    二5、6上偏私的心态和行为,与基督的信仰完全不相称。雅各在5至13节说明这一点。他举出四个有力的理由,说明信徒偏重富足的人而藐视贫穷人是何等荒谬。

    首先,偏私就是藐视神所重视的人。神……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爱他之人的国。贫穷人是神拣选的,是神珍而重之的,是神的后嗣,是神所爱的。圣经多处记载,归到基督名下的,不是富足的人,而是贫穷的人。我们的主亲囗说:「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一一5)平民百姓喜欢听耶稣的教训,财主贵胄却不然(可一二37)。在蒙召的人中,尊贵的并不多,反而多半是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恶的和无有的(林前一26~29)。一般来说,财主都将信心放在自己的财富上而不是主身上,因此他们在信心方面是贫穷的。另一方面,神拣选贫穷的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将来在他的国里,如果对所有子民进行调查,会发现他们多半都曾经是贫穷的。在天国里,他们要得着富足与尊荣。故此,对那些会在我主和救主的国度里得尊荣的人抱轻蔑态度,是多么愚蠢和冒险。

    二6下作者说偏重富足人是愚蠢的,第二个原因是富足阶层的人,往往就是**神子民的人。论点发展到这里有点复杂,甚至有点混乱。本章较早时提到的富足人肯定是一个信徒。但这并不表示本节所说的富足人也是信徒。雅各的意思是:「为什么因某人富有便偏重他?这样做,就是使那些欺凌你们,并『拉你们到公堂去』的人得尊崇。」加尔文将这论点握要地表达出来:「为什么使你们的刽子手得尊崇?」

    二7偏重富足人是愚蠢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经常亵渎基督的名。这名字正是信徒被称的尊名(参看圣经和合本小字)──即基督徒或基督的跟从者。当然,并非只有富足人才会嘲笑基督,但逼迫贫穷信徒的人,往往同时会用最恶毒的话来诋毁救主。既然如此,信徒为何单因某人是富有的,便偏重厚待他呢?富足人的特征,是往往不尊重主耶稣。你们所敬奉的尊名一句,可以译作「你们被称的尊名」。有人认为这是指基督徒的浸礼。信徒乃是奉主耶稣的名受浸的。这名也是富足人惯常亵渎的对象。

    二8雅各的第四个论点,是认为偏重富足人,即违反要爱人如己的律法。这律法被称为至尊的律法,因为这是王的律法,也是所有律法中最大的。或许招待员可以替自己优待富足人的行动辩护,声称他这样做只是出于爱人如己的心。然而,这却不能用来解释他对贫穷人的态度。如果我们真的爱邻舍如同自己,我们便会用我们希望得到的待遇来对待邻舍。可以肯定,我们并不希望因贫穷的缘故而遭人白眼。故此,我们不可以因这缘故而轻视他人。

    要爱人如己──这肯定是圣经众多教训中最具革命性的。让我们尝试揣摩其中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我们怎样关心照顾自己,也应怎样关心照顾他人。我们应与那些没有我们这么幸福的人分享财物。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尽全力,确保他们有机会认识我们这位宝贵的主。然而,我们在决定行动与否时,所考虑的往往只是这行动对我们构成的影响。我们是自我中心的。我们礼待富足人,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关系或物质上的报答。我们忽略了贫穷人,因为他们没有多大可能在这些方面使我们得益。这至尊的律法不容许我们这样自私地利用他人,却教训我们要爱人(邻舍)如己。如果我们问:「谁是我的邻舍呢?」我们从好撒玛利亚人(路一○29~37)的故事可知,任何有需要而我们能够帮助的,都是我们的邻舍。

    二9按外貌待人,就是违反这至尊的律法。这既是犯罪,也是「犯法」。罪就是没有遵照神的心意,不能达到他的标准。犯法就是触犯了明文规定的律法。某行为是罪,因为本质上行为本身就是错的;而当有明文的律法禁止时,这行为也就是犯法的行为。按外貌待人本质上就是错的,所以是有罪的。但这样做也是犯了法,因为有律法禁止。

    二10任何人只违反一条律法,他就是犯了众条。律法好象一条有十个环节的链。你只要损坏其中一个环节,整条链便断开。神不容许我们只遵守自己喜欢遵守的律法,而触犯其它的律法。

    二11禁止**的神,也禁止杀人。某人或许没有犯**,但他也许犯了杀人罪。这样,他是不是一个犯律法的人呢?他当然是个犯律法的人了!律法的精神,就是我们应爱邻舍如同自己。**当然违反这精神,杀人也一样。谄上骄下与偏私歧视亦然。如果我们犯了上述任何一条罪,就是没有遵从律法的诫命了。

    附篇──十诫

    我们必须暂时撇开对经文的讨论,就雅各的论点,思想一个基本的问题。这问题就是:「基督徒是否仍在律法之下?」看来雅各是坚持基督徒要遵守十诫的。他特别提到第六和第七诫,即不可杀人和不可**。他将最后的五诫归纳为:「要爱人如己。」然而,将基督徒放在律法之下,以律法为生活的规条,是与新约圣经其它教训相违背的。例如罗六14──「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罗七6──「现今就脱离了律法」;罗七4──「你们藉着基督的身体,在律法上也是死了」(请同时参看加二19,三13、24、25;提前一8、9;来七19)。哥林多后书三章7至11节更明确地指出,基督徒并不在十诫之下。

    既是如此,在这恩典时代,雅各为什么还要将律法的事强加于信徒身上呢?首先,基督徒不是在律法之下,不以律法为生活的规条。信徒生活的典范是基督,而不是律法。那里有律法,那里就有刑罚。触犯律法的刑罚就是死亡。基督为了满足违犯律法的刑罚要求而死。因此,凡在基督里的,都已从律法和律法的刑罚中得释放。然而,一些律法的原则,却是有永久价值的。这些法度,对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适用。拜偶像、**、杀人、偷盗,基本上和本质上就是错的。对信徒来说,这些是错的;对非信徒来说,这些同样是错的,并无分别。此外,十诫之中有九诫,在新约的书信中再被提起。唯一没有再提到的,是关于守安息日的诫命。圣经没有一处告诉基督徒要守安息日或一个星期的第七日,因为这诫命所涉及的,是仪式的事,并不是道德的问题。一个犹太人在第七日工作,本来并没有错,只是由于神已将这日分别出来,所以工作的行动才是错的。

    最后,应该一提的,就是新约书信重提九条诫命,但并不是从律法看,而是给神的子民行义的指引。换句话说,神并不是对基督徒说:「如果你偷盗的话,就必被定罪致死。」或说:「如果你有不合道德的行为,就会失去救恩。」他乃是这样说:「我因自己恩典的缘故,已经把你拯救过来。现在,你要因爱我的缘故,过圣洁的生活。如果你想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尽可以在新约圣经中找到。其中你会发觉在十诫中有九诫是重新提出的。但你也会找到主耶稣的教训,这些教训对品行操守的要求,比律法的要求更高。」因此,雅各并不是要使信徒留在律法及其咒诅之下。他并不是说:「如果你对人偏私,就是触犯了律法,就会被定罪致死。」

    二12雅各所说的是:「你们既是信徒,就不再在使人受捆锁的律法之下,而是在使人自由的律法之下了──那就是能够做正确的事的自由。摩西的律法要求你爱邻舍,但没有给你爱邻舍的力量,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便会定你有罪。你在恩典之下,却得着爱邻舍的力量,当你照着去做,便会得奖赏。你并不是为了要得救而这样做,你这样做是因为你已经得救。你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这样做,而是因为爱那位为你死而复活的主才这样做。当你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你将会按这标准或得奖赏,或遭损失。那并非一个得救与否的问题,而是得奖赏的问题。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一句,是指说话与行为。囗所声称的,与生活上的表现应是一致的。不论在说话还是行为方面,信徒都应避免按外貌待人。否则,凡违反使人自由的律法的,都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受审判。

    二13我们必须按上文下理来理解本节。雅各说话的对象是信徒。这里要处理的,并不是永刑的问题;主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已一次过付了赎价。这里要处理的,是我们在世上时,神要如何象对待儿女般对待我们。如果我们不怜悯人的话,我们便没有与神同行,这样我们便很可能因后退而自食其果。

    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可以是指神喜欢怜悯我们,多于惩戒我们(弥七18);审判工作是他的外行。这可能是指,如果我们以怜悯待人,面对审判时,我们便可以有喜乐。但如果我们没有怜悯那些本该被定罪的人,我们也就不会蒙怜悯。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也可以理解为怜悯总是超越审判的。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怜悯他人的话,我们虽然该受审判,却会蒙怜悯。

    因此,在偏私这重要的课题上,让我们省察自己。我们是否特别善待同族的人?我们对青年人是否较为宽容?是否较友好地对待外表好看的人?是否较渴望与显要的人交朋友?是否避开身体有软弱的人,而与强健的人交往?是否重富轻贫?是否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带不同乡音的「外人」?

    当我们思想这问题时,有一点应谨记,我们如何对待最不可爱的信徒,我们就是如何对待救主(太二五40)。

    伍.信心和行为(二14~26)

    这段经文相信是雅各书最受争议的部分。杰出如马丁路德,也以为雅各书所说靠行为称义,与保罗因信称义的道理,两者之间有无法调和之处。这段经文往往被误用来支持异端之说,即认为我们是因信心加上行为而得救的,即所谓的「神人协作论」(synergism)。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相信主耶稣是我们的救主,但这并不足够。在他的救赎工作之外,还要加上我们的善行和敬虔。

    事实上,这段经文的标题大可以是「因行为称义」;因为,在一方面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因行为称义的。事实上,要掌握整套称义的真理,我们应清楚明白,称义是有六方面的。我们是藉恩典称义的(罗三24),就是说我们并不配得称为义;事实上,我们应得到相反的待遇。我们是因信称义的(罗五1),信心就是人对神施恩的回应;我们凭信心接受这白白赐予的恩典;我们藉着信心领受神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我们是因血称义的(罗五9),如要得到称义,就必须付上血的代价;基督的宝血偿还了罪债,公义的要求既已满足了,神就可以称不虔的罪人为义了。我们是蒙神称为义的(罗八33);这里的真理是,神就是称人为义的那一位。我们是因能力称义的(罗四25);我们的称义,与基督复活的大能有关,他的复活证明神的要求已得着满足。此外,我们也是因行为称义的(雅二24);行为,就是我们真信心的外在证据;是将看不见的本质表现出来。从以上可见,人是凭恩典、信心、血、神、能力、行为称义的。然而,其中完全没有自相矛盾之处。以上所说的,只是将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说明罢了。神根据恩典这原则来称人为义;人藉着信心领受称义;救主必须付出血的代价;神是整个称义过程的行动者;能力是证明;而行为就是结果。

    二14雅各坚称,不能带来好行为的信心,并不能使人得救。有两个关键的地方,能很有效地帮助我们明白本节的。首先,雅各并不是说:「人虽然有信心……有什么益处呢?」他却是说:「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有什么益处呢?」换句话说,并不是一个人虽然真的具有信心,但仍没有得救。雅各所形容的,是一个只在囗头上自称为有信心的人。他声称自己是有信心的,但在他生命中,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佐证。第二个重要关键,是结束本节之前的一条问题:「这(注5)信心能救他么?」换句话说,这种信心能拯救他吗?如果问雅各所指的信心是那一种信心,答案可以在本节的上半部找到。他所指的,是一种囗头上的信心,却没有好行为加以证明。这样的信心是毫无价值的;所有的只是空谈而已。

    二15、16这里举例说明,没有行动而徒具空谈是毫无作用的。介绍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没有日用的饮食,衣不蔽体。另一个则有衣有食,却不愿意与人分享。后者以极慷慨的语气,对那位贫穷的弟兄说:「去穿得暖一点,好好地吃一顿饭吧。」然而,他却袖手旁观,一毛不拔。说这话又有什么益处呢?这话是彻头彻尾的毫无价值!完全不能满足在饥寒交迫中的需要。

    二17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没有「行为」的「信心」,根本就不是信心,只是空谈而已。雅各并不是说,我们是因信心加上行为而得救的。这种观念,侮辱了主耶稣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如果我们是靠信心加上行为得救的,那么我们就有两个救主了──耶稣和我们自己。然而,新约圣经十分清楚地说明,基督是唯一的救主。雅各所强调的,是我们并非靠着徒具空谈的信心得救,而是因着在生命中产生好行为的信心得救。换句话说,行为并不是救恩的根,而是救恩的果;非其造因,而是其果效。加尔文握要地表达出来:「我们得救是单因着信心,但却不是因着一个单独存在、毫无佐证的信心。」

    二18真信心与好行为是不可分割的。雅各引述两个人辩论的片段来说明这一点。第一个是真正得救的,他是说话的人。第二个声称自己有信心,但他并没有用好行为来证明他的信心。前者正在向后者作出一个无从辩驳的挑战。我们可以将这段对话意译如下:前者理直气壮地说:「是的,你说你有信心,但你并没有行为加以佐证。我认为,信心必须以好行为的生命作支持。请你将没有好行为的生命作支持的信心证明给我看。这是你不能办到的。信心是肉眼看不见的。叫别人知道你有信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生命中表现信心。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经文的关键,就是给你看:没有行为,根本不可能把信心展现于人前。

    二19、20辩论继续,发言的仍然是第一个人。一个人所声称的信仰,可以只是在头脑上赞同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种在头脑上的赞同,并不涉及个人的委身,因此,也不会令生命产生改变。单单相信有神存在是不足够的。诚然这是基本的,但并不足够。连鬼魔也信神的存在,只是当他们想到最终会遭神惩罚时便颤惊。鬼魔也信这事实,但他们并没有向这事实的主角降服。这种信心并不能救他们。一个人若真正相信主,他便会有灵、魂、体的委身。这委身结果使生命产生改变。没有行为的信心,是在头脑上的信,所以就是死(注6)的。

    二21这里从旧约圣经中举出两个有行为表现的信心例子。他们是亚伯拉罕──一个犹太人,和喇合──一个外邦人。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便因行为称义。为了能正确地了解这真理,让我们参阅创世记十五章6节。这段经文说,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神便算他为义。亚伯拉罕因相信而得称为义;换句话说,他是因信称义的。一直到创世记二十二章,亚伯拉罕才将他的儿子献上。到此时,他就因行为称义了。当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他在神的眼中已经是得称为义的了。然而,在七章经文之后,神便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亚伯拉罕愿意献上以撒,显示他的信心是真实的。他的顺从证明他的信心并非只在头脑上的信,而是心灵上的委身。

    曾经有人反对这种见解,认为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时候,根本没有其它人在场,因此他无从向人证明他的信心是真的。不过,伴随着亚伯拉罕的少年人就在不远处,正在等候亚伯拉罕和以撒从山上回来。再者,以撒也在场。而且,亚伯拉罕愿意顺从神的命令,将他的儿子献上,这事迹已经记录在圣经上,向后世历代显示他的信心是真的。

    二22、23因此,明显地亚伯拉罕的行为是由信心引发的,他的信心因着他的行为才得成全。真正的信心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引发后者,后者证明前者。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行动,具体地显示了他的信心。经上记着说,亚伯拉罕是因信神而得称义,上述的行动实际地成全这记载。他的好行为使他得称为神的朋友。

    二24因此,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然而,这并不表示人称义是靠信心加上行为。从神的角度来说,他是因信称义;从人的角度来说,他是因行为称义。当他信主的一刻,神便称他为义了。别人会说:「将你的信心证明给我看。」他唯一的方法就是以好行为作证明。

    二25第二个旧约例子,就是**喇合。她肯定不是由于好品行得救的(她是个**!)。但她是因行为称义的,因为她接待使者(或探子),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喇合是迦南人,住在耶利哥城。她听闻有一支长胜的军队正在向该城进发,这支军队一直以来未逢敌手。她因此认为,希伯来人的神必定是真神,所以她便决定不惜任何代价都要站在这位神的一边。探子进城的时候,她便接待他们。她这样做,证明了她是真正相信这位又真又活的神。她并不是因把探子收藏起来而得救,而是这行动证明她是个真正的信徒。

    有人误用这段经文来教导说,人得救是因为有好行为。然而,他们心目中的好行为,是周赠济穷人、偿还债项、真实无讹、参加教会活动。这些是亚伯拉罕和喇合的好行为吗?肯定不是!在亚伯拉罕,所指的行为是愿意手刃自己的儿子!在喇合,则是叛国!如果从这些行为除去信心的因素,这些行为是恶的,并不是善的。「除掉信心的因素,这些行为不单是不道德和冷酷的,更是有罪的。」麦敬道说得好:「这段经文所说的,是生命的行为,不是律法的行为。如果从亚伯拉罕和喇合的行为中除去信心的因素,他们的行为就是恶行。看这些行为是信心的果子,这些就是生命的行为了。」

    所以,这段经文决不可以用来教导人靠好行为称义。要这样引用有关经文,就是教人藉杀人和叛国而得救,但这是站不住脚的!

    二26雅各结束经文时这样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论题就这样美妙地总结了。雅各用身体来比喻信心,并用灵魂来比喻行为。身体没有灵魂是无生命的,无用的,没有价值的。因此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没有效果的,毫无价值的。明显地,这是虚假的信心,并不是真正的、能使人得救的信心。

    总结来说,雅各用以下的问题来试验我们的信心:我是否愿意象亚伯拉罕一样,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献给神?我是否愿意象喇合一样,背弃世界,向基督效忠?

    陆.论舌头:善用与滥用(三1~12)

    本章的首十二节经文集中讨论舌头(一19、26,二12,四11,五12也提到)。雅各用一个人的言谈来试验其属灵健康情况,就象一个传统的医生,透过观察病人的舌头来诊断。自我省察,由反省有没有在说话上犯罪开始。雅各一定会同意以下的话:「小心你的舌头。那是湿滑之地,很容易便会失足!」

    三1讨论开始时,是警告不要急于成为神话语的教师。虽然这里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舌头,但背后的思想,就是用舌头教导圣经的人,对神对人要负上更大的责任。「不要多人作师傅」一句可以译成:「不要过度热衷于成为师傅。」当然,对于那些真正蒙神呼召作教导的,经文并不是禁止他们运用本身的恩赐。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警告,对教导工作不能抱随便的态度。那些教导真理圣言的人,如果没有按他们所教导的去身体力行,就要受更重的判断。

    教导圣经的责任是重大的。作教导的必须准备好要遵行他在圣经中看见的教训。在自己没有实践过的范围引导他人,是不可能的。他对别人有多大影响,取决于他自己的成长程度。教导人的会按自己的形象塑造他人,会令别人象他一样。如果他将圣经中清楚的教训加以淡化或强行狡辩,以致将神的要求降低,他便阻碍了受教对象的成长。如果他容忍犯罪,便会鼓励受教者过不圣洁的生活。没有其它书籍象新约圣经一样,对读者有如此程度的要求;就是要读者完全委身给主耶稣基督。新约圣经坚持,基督必须成为信徒每一个生活环节的主宰。将这样一本书的教训教导他人,确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三2雅各从教导工作这一独特的范围,转至讨论说话这一般性的课题。我们所有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如果有任何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舌头,以致没有在言语方面犯各样的罪,他就的确是个发展全面并且有节制的人了。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舌头,在其它生活范围上节制自己也不应是难事。当然,能够完全做到的,只有主耶稣基督一位;但我们每一个都可以成为完全人,意思是成熟和在各方面都懂得节制。

    三3雅各开始用五个比方来比喻言语或舌头。首先,他用辔头来作比方。辔头就是用来套在马匹头部的马具,控制着马嘴里的嚼环。系着嚼环的是缰绳。虽然嚼环只是一小块金属片,但如果任何人能够控制这嚼环,就能够控制马匹的行动。同样地,舌头也能为生命导向,不是向好的,就是向坏的。

    三4第二个比方就是船舵。与船本身相比,船舵确是小的,其重量只是船只本身重量的小部分。例如,伊利沙伯皇后号的总重量是83,673吨,船舵却只是140吨重,少于总重量的千分之二。但只要船舵转动,就能够控制船的方向。人可以透过相对是细小的装置,来控制巨大的船只,这听来叫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却是这样。因此,我们不可因舌头细小便低估其威力。虽然舌头只是一个极细小的器官,且是颇为隐藏的,但却可以夸耀各种成就,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三5、6第三个舌头的比方是火。一根燃点的火柴,给人不经意地丢在一边,就可能会烧着树木,继而点着树林,把青葱的树林变成一大堆焦炭。你看一根细小的火柴,竟然隐含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的可能性!历史上一场巨大的灾劫,是发生于一八七一年的芝加哥大火。据说这场大火的起因,是由于奥拉利太太的牛把灯笼踢倒而引起的。不论起因是否真的如此,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焚毁了三又二分之一平方哩的城市,烧死了二百五十人,使十万人无家可归,并导致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的财物损失。舌头就象一根细小而又点着的火柴,又象个翻倒了的灯笼,其引发罪恶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雅各将舌头形容为在我们百体中的罪恶的世界。「世界」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其广泛性。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运用这词的:例如,烦恼的世界,意即烦恼何其多。舌头虽小,却满了犯罪的可能。

    舌头如何播散罪恶,从以下两个妇人的对话可见一班。其中一人说:「黛丽告诉我,你将我对你说不可以告诉她的秘密,对她说了。」另一个回答说:「黛丽真卑鄙。我已吩咐她不可以告诉你我对她说了。」第一个回应说:「无论如何,我对黛丽说我不会对你说她告诉了我──所以不要对她说我告诉了你。」

    舌头能污秽全身。如果一个人用舌头来诋毁、侮辱、撒谎、亵渎、咒骂,他就会令自己的整个人格受损。

    查普利说:

    爱扬人短处的人往往会伤害自己……中伤他人的人,同时免不了使自己同受损害。在我们中伤人的时候,不是经常有这种蒙污的感觉吗!然而,这绝非我们所愿。我们愚蠢地以为,透过中伤他人,我们会显得更清高;透过把别人踩下去,就能够抬高自己。我们盲目地以为,在邻舍的房子底下放炸药,可以使自己房子的地基更稳固。但事实却绝非如此。我们或许能够伤害他人,但却往往会为自己带来更深的伤害。(注7)

    舌头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这「轮子」在出生时便开始滚动。这里形容一生的所有活动。恶毒的舌头,不但污染个人的生命,也沾污他的一切所作所为。舌头能使「整个人的整个生命渗满了恶。」由恶毒舌头点着的火,是从地狱里点着的。所有恶毒的言语都来自那里,性质本身就是属地狱的。这里地狱一词原文是Gehenna;在新约圣经中,除了在这里之外,就只有主耶稣用过这个词。

    三7第四个用来比喻舌头的比方,就是一只不能驯服的猛兽。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和水族都可以被驯服。我们也不难看见驯服了的大象、狮子、老虎、凶猛的食肉禽鸟、爬虫、海豚,甚至鱼类。普林尼将在他当代已被人类驯服的动物列出来:野兽中的大象、狮子和老虎;飞禽中的鹰;小毒蛇及其它爬虫;和水族中的鳄鱼及一些鱼类。雅各提出的重点,不是要讨论是否每一种动物都已被驯服;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恒心,没有任何一类动物是不能为人所驯服的。

    李罗伯表达得很透彻:

    人类如何对待大象呢?他们侵入大象栖身的森林,设陷阱捕捉它们,驯服训练它们,要它们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运木材、推车等各种粗活。人类如何对待碧眼的孟加拉虎呢?他们捕捉这些老虎,训练它们,与它们一同嬉戏。人类如何对待凶猛强壮的非洲狮子呢?他们大量捕捉这些狮子,训练它们跳火圈,骑在马背上,坐在高台上。狮子在人的指令下,虽然饥饿,但也不敢碰一下两掌之间的牛排;在皮鞭的吼啸声中,躺下、站起、奔跑、吼叫。我(多年前在马戏表演中)看过狮子张开它的血盘大囗,驯兽师深深地探头进去,就这样维持了整整一分钟。

    人类怎样对待大蟒蛇呢?马戏表演中的那些少女,娇若春花,竟让这些庞然巨物缠着身躯,安然无恙。在动物表演中,人竟能令班豹和嗜血的美洲虎安静不伤人。在表演中可以看见受过训练的跳蚤,看见饥饿的豺狼和温驯的羔羊躺在一起,鸽子与猎鹰同巢,野狼与白兔戏耍。(注8)

    三8然而,虽然人能驯服猛兽,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舌头。只要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承认事实确是如此。我们因堕落的缘故,就连这肉体的细小部分也控制不了。人性根本没有能力或力量控制这个细小的器官。只有神才能使舌头受驾驭。

    雅各继而将舌头形容为不止息的恶物,然后又说是满了害死人的毒气;很可能雅各正在想象一条四处窜动的毒蛇,带着极厉害的毒牙,只需一两滴毒液便足以使人送命。同样地,舌头能毒害思想,摧毁品德。大家都知道背后说人闲话是何等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以为别人中伤自己,因此便到处诋毁他人。而且,我们经常无缘无故贬低他人,加以抨击轻视。有谁真正知道,这样带来了多严重的伤害,多少人为闲话而流泪,多少的心给伤透了,多少人的名誉因而尽丧?又有谁能够衡量我们自己和家人蒙受了多深重的悲痛?内心产生多少的苦毒,因要道歉而蒙受多少的羞辱,对健康有多少不良的影响?那些经常批评其它信徒的父母,难免看见自己的儿女也习染了好批评的态度,结果便脱离了基督徒的相交。我们因滥用舌头而要付出的代价是重大的。

    有什么纠正的办法呢?每天祷告,求主保守我们不会囗出闲言和挑剔、恶毒的话。不要说某人的长短,爱能遮掩很多的罪(彼前四8)。如果我们得罪了别人,便应直接与他联络,凭爱心讨论问题所在,并一起祷告(太一八15;路一七3)。让我们尝试从弟兄身上看见基督,而不是将小问题化大。如果我们已开始说长道短,就要停止下来,并指出继续下去是不能造就人的。有一些事情,不说出来更好。

    三9、10舌头同时用来作善的和恶的用途,是不一致的。这是完全违反自然的;自然界不会有这种情况。人在这一刻用舌头来颂赞主,下一刻却用舌头来咒诅那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同一个源头竟然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何等不协调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应出现的。颂赞神的舌头,应用来帮助人而不是伤害人。我们所说的一切,应通过以下三重试验:所说的是否真实的?是否良善的?是否必要的?我们应不断求主把守我们的囗(诗一四一3),并祈求我们的磐石、我们的救赎主,使我们囗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他面前蒙悦纳(诗一九14)。我们应谨记,罗马书十二章1节所说的身体,也包括我们的舌头。

    三11没有泉源会同时发出甜苦两样的水来。舌头也不应这样。从舌头而出的,应该尽都是好东西。

    三12正如泉源发出来的水使人苏醒,无花果树的果实正好给人滋养。无花果树不能生出橄榄来,葡萄树也不能结无花果。自然界中,一棵树只能结出一种果实。这样,舌头又何以会产生善恶两种果实呢?

    这段经文与马太福音七章16至20节类似,但不可混淆。马太福音提醒我们,不要希望坏树会结出好果子来。恶人只会行恶。雅各则提醒我们,舌头不应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果实来。

    没有泉源可以同时冒出咸水和甜水来,只可以是其中一种。这些从大自然得出的教训,是要提醒我们,我们应贯彻始终地说出好的言语。

    因此,雅各是要在说话方面试验我们。在讨论下一段经文之前,让我们问自己以下的问题:我是否教导他人遵守一些自己也不遵守的教训?我有没有在背后批评他人?我的言语是否保持清洁、造就人、善良?我是否用装腔作势的表达方式来取信于他人,例如「天哪」、「老天爷」、「活见鬼」?参加过严肃的聚会后,随即便轻浮地说话,或与别人讨论球赛的结果?藉圣经的话来作语带相关的表达吗?当我复述一件事情时,我会加以夸大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吗?我是否习惯说出真相,纵使会因此而丢脸、失去朋友,或在金钱上有损失?

    柒.论智慧:真智慧与假智慧(三13~18)

    雅各在这里讨论真假智慧的分别。当他提到智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一个人有多少知识,而是他怎样过每一天的生活。要紧的并不是拥有知识,而是怎样妥善地运用和实践知识。这里描述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基本上,这人就是主耶稣基督;他就是成了肉身的智慧(太一一19;林前一30)。但一个能彰显基督生命的人,也就是个智慧的人,在他身上很明显地看见有圣灵的果子(加五22、23)。

    这里描绘了一个有属世智慧的人。他按照这世界的原则行事。世人赞赏的一切特征,都在他身上找到。但他的言行,证明他内里并没有属神的生命。

    三13如果一个人有智慧有见识的话,他就会在善行上表现出智慧与见识,并会表现出因智慧而产生的谦卑态度。主耶稣是真智慧的化身,他毫不骄傲自大;他是心里柔和谦卑的(太一一29)。因此,一切有真智慧的人,都有真正谦卑的特征。

    三14至于属世的智慧人,特征是心中怀着苦毒的嫉妒和自私的野心。他一生最热衷的,就是谋取个人利益。他嫉妒一切与他竞争的人,并会不择手段地对付他们。他的智慧为他带来成功,他为此而骄傲。但雅各说,这根本就不是智慧。这样的夸囗是毫无意义的。这是用行为来否定那指出真智慧就是真谦卑的真道。

    三15即使在基督徒的事奉上,可能有人会苦毒地嫉妒其它同工,并努力要为自己谋高位。教会经常要面对一种危险,就是容让有属世智慧的人进入领导层。我们必须谨慎,不可容让属世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处理属灵的事情。雅各称这种假智慧为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雅各使用的这三个形容词是一个比一个低下的。属地的表示智慧并不是由天上来的,是来自世间的。属情欲的表示智慧并不是圣灵所结的果子,而是源于人堕落了的本性。属鬼魔的表示智慧会产生各种类似鬼魔的行动,而不是人的行动。

    三16每当你发现有嫉妒、分争,你会同时发现扰乱、不和并各样的坏事。这话何等真实!试想今天世上的各种动荡不安,全都是因为人拒绝领受真智慧,却按自己以为是聪明的方法行事!

    三17从神而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即是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是清洁的。在灵魂与身体、理论与实践、信心与德行各方面,都是没有**的。这智慧也是和平的。这是指有智慧的人喜爱和平,并会尽力在不违反清洁的原则下保持和平。马丁路德说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在一条横跨深水河的窄桥上,有两只羊迎面相遇。它们既不能转身走回头,又不希望产生冲突。「经过简短的对话后,其中一只羊伏下来,让另一只羊在它身上走过,结果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这故事的寓意是简单的:如果为了和平的缘故以致身体遭践踏,应感到甘心;然而,我所指的是身体可以被践踏,良心却不可以。」真智慧是温良的。即是宽容的,不是盛气凌人的;是谦恭有礼的,不是粗鲁鄙俗的。智慧人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宣信说:「粗鲁、讥讽的态度、尖锐的回话、不友善的言语──这一切与那位安慰者温柔的教训,没有半点共通之处。」

    下一个特质是柔顺。意思就是愿意和解的、和蔼可亲的、讲理的、愿意在真理的引导下让步的,即偏执顽固的相反。从上头来的智慧是满有怜悯,多结善果的。这是满有怜悯地对待那在歧途上的人,并渴望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道路。有同情心,心胸宽大,并无报复的心;事实上,是以仁慈回应无礼的对待。这也是没有偏见的,即不会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最后,真智慧是没有假冒的,是诚恳真挚的,不会装假作伪,故弄玄虚。

    现在让我们归纳以上的话,以描绘两个不同的人──有真智慧的人和有假智慧的人。有真智慧的人,是真正谦卑的人。他看别人比自己强。他不会摆架子,却使任何与他接触的人立即感到泰然自若。他的行为有别于周遭的世界;他的行为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他不是为身体而活,而是为灵魂而努力。他的言行举止,令你想起主耶稣。他的生命是纯洁的。他在道德和属灵上都是清洁的。当然,他也是和平的。他愿意忍受侮辱和诬告,不会反抗也不求自辩。他是温柔、温和、泽心仁厚的。他是讲理的,愿意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见解。他不会怀恨报复,却愿意原谅开罪他的人。不但如此,他更习惯以仁慈待人,特别是对那些不配得的人。他对人一视同仁,绝不偏私。他对贫与富、尊贵与卑下的人,并不会有两个面孔。最后,他绝不是个伪君子。他不会一囗说二话。你永不会听见他谄媚奉承他人。他所说的尽都真实,且永不会戴上假面具。

    有属世智慧的人却不然。他的心充满嫉妒和斗争。他决心要争取个人利益,所以不能容忍任何一个竞争者。他的所作所为绝不高尚也总不超越这世上的标准。他为满足一己的欲望而生存──与禽兽无异。他的手段是残忍、奸诈、邪恶的。在他楚楚衣冠之下,是毫不纯洁的生命;他的思想已受污染,他的品行卑下,他的言语污秽。与他意见不合的人,或在任何一方面跟他作对的人,他都与他们经常冲突。无论在家里,在工作场所,或在社交生活上,他都经常与人不和。他苛刻无情,盛气凌人,也粗鲁鄙俗。他并不平易近人,经常与人保持距离。要与他平静地理论是不可能的。他早已心存偏见,休想要他改变观念。他不会饶恕人,却存报服之心。若他找到某人犯错,就毫不留情。他会百般侮辱,尽情嘲讽。在他眼中,别人的价值在乎可以给他带来多少利益。当人们失去利用价值,即与他们继续交往也不会带来更多利益时,他就不会再理睬他们。此外,他是圆滑虚伪,毫无真诚的。他的一切,无论是言语或行为,都是不可靠的。

    三18雅各用以下的话来结束本章经文:「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本节是用来连接以上所讨论的,和下文的论题。以上刚说明,真智慧是爱好和平的。下一章经文则提到神的子民彼此间发生争执。这里提醒我们,生命就象一个耕种的过程。这里提到农夫(有智慧的人,他是个缔造和平的人)、气候(和平)、收成(义)。农夫希望能收成义果。这能否在一片争吵声中实现呢?不。栽种工作必须在和平的情况下,由个性平和的人来进行。在农夫自己的生命中,并在他服侍的对象的生命中,会收到正直的果实。

    再一次,雅各试验我们的信心,要我们反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到底表现了那一种智慧。我们必须问自己──「我是否尊敬那些心高气傲的世人,而小觑主内谦卑的信徒?」「我服侍主时,是否介意谁领了功?」「我又会否偶尔用不太妥当的手法来取得理想的结果?」「我是否阿谀奉承,以求能影响他人?」「我的内心是否藏着嫉妒与忿恨?」「我是否爱用讥讽和刻薄的言语?」「我的思想、言语、品行是否纯洁?」

    捌.论贪婪:因由与对策(四)

    雅各已经指出,智慧的人是爱好和平的。然而,他没有忘记在神的子民当中,不幸地存在着斗争。原因何在呢?为什么这样多的家庭会陷在恶劣的关系之中?为什么这样多的教会出现**?为什么本地的基督徒同工会互相仇视?为什么海外的宣教士会彼此争执?那是因为我们不停地争取满足自己的私欲,并力求超越他人。

    四1、2上基督徒之间,的确有争战斗殴,这是可悲的实情。如认为这段经文并不适用于信徒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了;这段经文对我们也失去了意义。是什么原因引发这些斗争的呢?那是源于我们内心不断要满足各种强烈的私欲。我们有聚敛财物的私欲;有追求地位的渴望;有追求享乐、满足肉体的欲望。这些强大的推动力在我们心里运行。我们永不满足,总希望得着更多。然而,似乎我们总不能完全地得着我们所渴望的。欲望既未得满足,我们便不惜践踏一切阻碍我们的人。雅各说:「你们杀害。」他说这话时,主要是取其喻意。我们并没有真正杀人,但我们心中的愤怒、嫉妒、残忍,就孕育着谋杀的行动了。

    四2下、3我们贪恋,还是得不着。我们要比别人得着更多更好的东西。当我们致力要达到这地步,便彼此争斗,相咬相吞。

    达文与美玲刚结婚不久。达文有一分不错的工作,收入稳定。美玲羡慕教会其它青年夫妇的房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达文则希望买一辆新款的汽车。美玲还希望房子有华丽的布置和家具。这一切东西,部分要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来购买。达文的收入根本就不足以应付。不久,他们生了孩子,开支自然增加不少,收支情况严重地失衡。美玲的要求日渐增加,达文则变得脾气暴燥,不安易怒。美玲以埋怨哭闹回敬。不久,房子里吵闹之声不绝于耳。物质主义正摧毁这个家。

    另一方面,美玲可能生性嫉妒。她觉得国强和素娴夫妇在教会的地位,比她和达文显要。于是,她开始恶意批评素娴。两人的争执加剧时,达文与国强也加入了。其它的信徒因支持他们而分夥,结果教会**了──只是由于一个人要得到显要地位的私欲。

    这就是信徒彼此争吵斗争的根源,来自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对他人的嫉妒。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与左邻右里看齐」;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就是贪婪与嫉妒。这欲望如此强烈,足以驱使人用尽办法,不择手段以求满足。他们不大明白,这并不是得着真快乐的途径;有衣有食就知足的(提前六8),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面对这问题的正确方法是祷告。「不要争论。不要斗争。祷告好了。」雅各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我们本应将所需要的一切,透过祷告向主陈明;但我们却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得到。如果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便应向神祈求。如果已经祈求了,祷告却不蒙应允,那又怎样呢?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的动机不纯正。我们要拥有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荣耀神,也不是为了使别人得益,而是为了一己的享乐而已。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要满足肉体的私欲。神没有应许垂听这些祷告。

    这三节经文给我们上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课!人懂得满足于神赐给他们的一切,其实可以避免多少的斗争与不安!如果我们爱邻舍如同自己,且愿意与人分享而不是独自聚敛,我们又可以得着何等的和平!如果我们愿意听从救主的命令,撇弃世上的财宝,积财在天而不是在地;这样,有多少的纠纷会停止啊!

    四4雅各责备信徒,过度钟爱物质,就是在属灵上犯**。(注9)神要我们全心全意地爱他。我们若钟爱世上短暂的东西,就是对他不忠了。

    贪婪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拜偶像。神不打算给我们的,我们却殷切地希望要得到。换句话说,我们已在心中设立了偶像。我们重视物质,过于重视神的旨意。因此,贪婪就是拜偶像,而拜偶像就是在属灵上对主不忠。

    与世俗为友,也就是与神为敌。世界并不是指地球,也不是指环绕我们的大自然。世界是指人类为满足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而致力建立起来的系统。这系统容不下神和他的独生子。这系统可以包括艺术、文化、教育、科学,甚至宗教。在这范围里,基督的名字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不得提到的;当然,在毫无意义的仪式中提到则无妨。简言之,这世界就是在真教会范围以外的人。与这系统为友,就是与神为敌了。就是这个世界,把生命和荣耀的主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实上,在杀害基督的事上,宗教界担当了主要的角色。因此,信徒竟愿意与这个杀害他们救主的世界携手并行,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事!

    四5本节是全卷书中最难理解的:你们想经上所说是徒然的么?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么?

    第一个困难在于雅各似乎是在引用旧约圣经;可是,在整本旧约圣经中,甚至是在次经著作中,也找不到这句子。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释。首先,虽然在旧约圣经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句子,但雅各可能视之为圣经一般的教训而加以引用。第二个解决方法来自英文圣经修订本(RV)。经文分成两个问题:「你们想经上所说是徒然的吗?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吗?」(中文圣经和合本的译文相同。)其意思是,圣经责备世俗的、竞争性的心态时所说的话,决不是徒然无效的。

    本节在理解上的第二个主要困难,是下半节的意思并不明显。问题在于所说的灵是指圣灵(正如新英王钦定本的翻译)(注10),还是指产生嫉妒的灵。如果是指圣灵的话,意思就是指由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并不会令我们产生私欲和嫉妒,以致于竞争;相反,为使我们全心全意地爱基督,他因切慕得着我们而嫉妒。如果是指嫉妒的灵,那么意思就是指我们心中的灵,即私欲和嫉妒的灵,是使我们对主不忠的原因了。

    四6但他赐更多的恩典。在首五节经文,我们看见一个信徒的旧人是何等的邪恶。但现在我们明白到,我们并不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肉体的私欲。感谢神,每当我们有需要时,他便赐更多的恩典或力量(来四16)。他曾应许:「……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三三25)

    担子愈沈重,他施予的恩典便愈多;

    工作愈磨人,他赐下的力量也愈大;

    在患难不请自来时,他沛施怜悯;

    在试炼与日俱增时,他倍赐平安。

    ~费安妮

    雅各引用箴言三章34节来证明在有需要时,神会赐更多的恩典;然而,这里又指出,应许是赐恩给谦卑的人,不是给骄傲的人。神阻挡骄傲的人,却拒绝不了破碎的心灵。

    四7第7至10节说明真正悔改的六个步骤。雅各在上文大力谴责圣徒犯罪,他的话象利箭一般射进我们的心坎,使我们无可推诿。他的话就象从神的宝座降下来的万钧雷霆。我们知道是神正在向我们说话。我们的心在他话语之前降服下来。然而,我们不禁会问:「我们应怎么办?」

    第一样应做的事,就是顺服神。我们必须顺服听从他,遵照他的吩咐而行。我们必须谦卑痛悔,而不是骄傲顽梗。然后,我们务要抵挡魔鬼。抵挡的方法,就是对魔鬼的提议和引诱置若罔闻,毫不动心。我们应运用圣灵的宝剑,即圣经,来抵挡他。如果我们抵挡他,他就必离开我们逃跑了。

    四8下一步我们应透过祷告亲近神。我们必须全然信靠地向他祷告,将我们心中的一切向他陈明。当我们循此途径亲近他时,便会发觉神必亲近我们。因为我们是这样的属世,就往往以为他必定远离我们;然而,当我们亲近他的时候,他便赦免我们,把我们挽回。第四个步骤是: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手是指我们的行为,心代表我们的动机和意欲。我们透过承认、离弃罪恶来洁净自己的手和清洁自己的心,即内外都要洁净。我们是有罪的人,所以要承认一切恶行;也是心怀二意的人,所以要承认自己的动机并不纯洁。

    四9我们认罪时,应该因罪的缘故而深感忧伤。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神要我们知罪的时候,我们决不可轻率。相反,我们应该在他面前俯伏,并因自己的罪、软弱、冷漠、麻木而悲哀。我们应谦卑下来,并因自己重视物质、属世、徒有仪表而哭泣。我们内外都应有敬虔懊悔的表现。

    四10最后,我们务要在主面前自卑。如果我们诚实地承认自己在他面前是何等的卑下,主就必在适当时候叫我们升高。

    当主叫我们看见自己的真相,我们就应有以上的反应。可是,很多时候实情却并非如此。例如,有时在聚会中,神很清晰地向我们的内心说话。我们被唤醒,受激励,心里充满了正确的回应。然而聚会结束后,大家又热烈地谈论日常物质的生活。这样,整个聚会的气氛便消散了,所散发的力量被化解了,圣灵的感动也被消灭了。

    四11、12雅各要处理的另一样罪,就是挑剔批评,或论断弟兄。有人建议在我们批评他人之前,应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样做对弟兄有什么益处?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这样做神会得荣耀吗?

    至尊的律法告诉我们,我们应爱邻舍如同自己。因此,批评弟兄或论断他的动机,就等于论断律法,并视律法为无物。故意触犯某一条律法,就是对律法的不敬和藐视。这样做就等于说律法是不好的,不值得遵守的。「拒绝遵守某一条律法,就等于表示这条律法不应成为律法。」如是者,论断弟兄的人便站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他成了判断人的,而不是该受判断的。他超越了律法,而不是在依从律法。然而,只有神才是超越律法的;律法是他所颁布的,他也用律法来判断人。有谁竟如此胆大放肆,取代神的地位而论断别人呢?(注11)

    四13雅各批评的另一样罪,就是不倚靠神而自信自夸地替自己作打算(13~16节)。例子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商人,他对自己的将来已有全盘的打算。请留意其中的细节。他已考虑到时间(今天明天)、人物(我们)、地点(某城)、期间(在那里住一年)、活动(作买卖),和预计的结果(得利)。其中缺少了什么呢?他丝毫没有想过让神介入。诚然我们要为将来作些打算,但只凭一己的意愿来作决定,是有罪的。罪的本质,正是强调「我们要」或是「我要」。在以赛亚书十四章13至14节对魔鬼的描述中,正充满「我要」:「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四14计划的时候对明天充满把握是错的。「不可……说……明天。」(箴三28)我们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如何。我们的生命就象「一缕轻烟」,脆弱无常。

    四15我们作任何计划的时候,应向神求问,并应按他的旨意作决定。我们在动静起居的当儿,应知道我们的遭遇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我们应该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因此,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听见使徒保罗说:「神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徒一八21)他又在哥林多前书四章19节说:「然而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有时,基督徒会用D.V.两个字母来表达对神的倚靠。这两个字母代表拉丁文的Deovolente,意思就是「主若许可」。

    四16雅各说: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囗。这些基督徒充满自信地计划将来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自夸。他们在自夸,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作的计划不会受任何阻挠。他们自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凡这样夸囗都是恶的,因为没有理会神。

    四17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在这里,行善就是让神介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并时刻倚靠他而活。我们既知道应当如此,却又没有照着行,就的确是犯罪了。当然,这原则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我们在任何生活的范围有行善的机会,就有行善的责任了。我们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有责任按这知识来生活。凡不去行的,就是犯了违背神、违背邻舍和自己的罪了。

    在本章,雅各在贪婪和斗争、彼此论断,和没有寻求神的心意而自作主张几方面试验我们。让我们反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不断地努力要得到更多,还是满足于现在所有的?我会不会嫉妒那些比我拥有更多财物的人?我在买东西之前有没有祷告?神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是顺从还是违抗?我有否论断弟兄?我是否没有寻求主的心意,便自作打算计划?

    玖.富足的人和他们将来的悲哀(五1~6)

    这是全卷书最尖锐、辛辣的一段经文,雅各在这里谴责富足人所犯的罪。他的话就象铁锤重击,直言不讳,毫不留情。事实上,正因这些谴责是如此沈重,所以历来没有多少人愿意教导这段经文。

    在这里,雅各好象一个强调社会公义的先知。他责备富足人没有运用他们的金钱,来供应别人的需要。他谴责那些靠剥削工人而致富的人。他指斥他们只知用财富来满足自己,过其奢华的生活。最后,他将富足人形容为骄横地**义人的人。

    五1首先,他呼唤富足人要哭泣、号陔,因为他们快要经历苦难。他们快要面对神。那时候,他们会充满羞耻和悲哀。他们要看见自己是个不忠心的管家。他们会因错失了种种的机会而号陔恸哭。他们会因自己的贪婪和自私而悲叹不已。他们不得不承认曾用不公平的手段来对待雇员。他们会看见自己的罪,就是将信心建立在财物上,而不是倚靠主。他们也会因自己过去曾极度骄纵安逸而热泪盈眶。雅各指出富足人有四样主要的罪。第一样就是聚敛货财。

    五2雅各说:「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

    圣经从没有表示富有是罪。例如,一个人可以突然继承一笔财产,他因此变成富有,但在这事上他并没有犯罪。不过,圣经却指出聚敛货财是错的。主耶稣曾明显地表示不许聚敛货财。他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19~21)。

    雅各所说的货财有四种:财物、衣服、金和银。在圣经的时代,货财通常是指谷物、油和其它物产,包括衣服和金银。当雅各说:「你们的财物坏了」,他的意思或许是指谷物长了虫,油也腐臭了。他所要指出的,就是富足人聚敛过多,已到了糟蹋的地步。本来,这些粮油是可以用来供应饥饿的人的,但现在却白白浪费了。他又说:「衣服也被虫子咬了。」经常穿着的衣服,是不会给虫子咬的。但当衣橱里堆满了衣服,而这些衣服只是偶尔才穿着的话,便很容易会有虫蛀。雅各认为,当世上还有这么多人衣不蔽体,聚敛衣服在道德上来说就是错的。

    五3他继续说:「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金银是不会长锈的,但却会失去光泽;而储藏不当的话,就会受到某程度的侵蚀。富足人没有运用他们的金钱,使饥饿的人有粮食,赤身露体的有衣服穿,患病的有药物,并使用金钱来促进福音的广传;他们却将金钱积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金银却给锈蚀了。

    长出来的锈,说明金银没有善用,任凭变坏;这要指证富足人的不当。这是雅各时代富足人的情况,今天的信徒岂不更是如此?我们若有条件去协助广传福音,却没有去做,我们该受怎样的指斥?我们不是正在为自己聚敛财富,而没有运用财富来协助拯救灵魂吗?那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一句的意思,是指他们没有运用自己的财富来造福他人,结果只会换来极大的痛苦和悲哀。最终他们明白自己既自私又贪婪(贵重的珠宝,讲究的服饰,豪华的居室,昂贵的汽车),是何等的麻木不仁时,他们会感到如千刀万刃,尖刻难受。

    五4雅各责备的第二样罪,就是富足人克扣工人应得的工资以自肥。收割庄稼的工人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工人或会抗议,但也于事无补。世上没有人可以为他们申诉。然而,万军之主已经听见他们的冤声。指挥天上众军的元帅,站在世上被践踏者的一边,作他们有力的后盾。全能的神会帮助他们,为他们复仇。所以,圣经不但责备聚敛财物,也责备以不诚实的手段得到财富。除了克扣工资的罪以外,雅各可能同时也责备瞒税、用不准确的量器、贿赂调查人员、运用不真实的宣传广告,和伪造开支帐目。

    五5雅各继而指责富足人生活奢华。贵重的珠宝,讲究的服饰,丰富的美食,和富丽堂皇的居所──当周遭有这么多人未得温饱,他们又岂能用财富来娇养自己?或许我们也应抚心自问,今天的教会和基督徒,又可以怎样解释自己的富有和奢华?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饿。此外,世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囗从未听闻主耶稣基督。身处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却拥有跑车、豪华轿车、游艇,这又岂能说得过去?我们怎可以将神的金钱花在昂贵的酒店、高级饭馆,或任何形式的享乐上呢?圣经明显的教训、世上惊人的需要、救主的榜样,和最基本的同情心,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只要世上还有一个灵魂未听闻福音,我们享受舒适奢华的生活就是错的。

    那些享美福、好宴乐的人,就象那些在宰杀的日子竟娇养自己的心的人──与牲畜一样,养肥自己,等候屠宰;或象四处抢掠的士兵,不顾四周垂死的人。

    五6对富足人最后的指责,就是他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而他也不抵挡他们。有人认为这义人是指主耶稣。不过,害死他的人是宗教界人士,而不是富足人。所以,义人应是用来代表一般无辜的老百姓。雅各所指的,是富足人粗暴专横的手段,这是他们对待下属的惯常态度。他们用诬告、中伤、威胁的话来定下属的罪。或许他们并没有亲手杀害下属,但他们既迫下属工作过量,又克扣他们的工资,结果便害死他们。这些无辜的人并没有反抗;反抗可能只会带来更多暴虐,或遭解雇。

    拾.勉励要忍耐(五7~12)

    五7雅各继而对受**的信徒说话,鼓励他们要忍耐。忍耐的动力,在于主再来。这可以是指被提,也可以指基督回来作王。两者在新约圣经中都是忍耐的动力。

    农夫的例子说明忍耐是必须的。在播种之后,他不会期望即日有收成。首先,必须要下春雨,使种子发芽。最后必须下秋雨,使谷物能生长成熟。有人认为这里提到的秋雨春雨是一个应许,是指开启教会时代的五旬节的祝福在基督再来前的重演;然而,整本新约圣经的要旨,似乎并不鼓励人作这种期望。当然,圣经也没有禁止我们期望有一小撮忠心的信徒,为神的缘故心里火热,专心于全地的福音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能表达欢迎救主再来?

    五8主再来时,地上一切的错谬会得到纠正。所以,信徒应象农夫一样忍耐。他们的心应感到安稳,因为他肯定会来。

    五9身处逼迫困苦时,受害人往往会彼此埋怨。我们在压力之下,也往往会将积聚起的怒气向最爱的人发泄;这是很有趣的矛盾表现。故此,雅各忠告我们: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注12)本节是提醒那些在不利的条件下一起事奉主的仆人。我们不应让怨忿累积。毕竟,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他知道我们在想什么。不久我们都要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交帐。我们不可审判他人,免得我们受审判。

    五10雅各以旧约的众先知作为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要留意,受苦是在忍耐之前。「患难生忍耐」(罗五3)。上文已经解释过,在新约圣经中,忍耐的意思是指刚毅坚忍,决不动摇。这些先知忠心宣讲主的话,因此受到无情的**。然而,他们「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一一27、32~40)。

    五11我们想起众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和但以理时,会对他们深表尊敬。我们敬重他们热诚忠信的生命。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有福的。我们承认,他们独立于世,众醉独醒。然而,不可忘记他们都经历了重大的试验和苦难,且忍耐到底。如果我们也希望得到祝福,我们理应蒙召象他们一样面对苦难。

    约伯是忍耐或坚忍不动摇的最好例子。历史鲜有人象约伯一般,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遭受这样大的损失。然而,他从没有亵渎神,也没有背弃他。他的忍耐最终得到报赏。神向他显现,显明他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的。

    如果不知道雅各所说的主给他的结局(即主所成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我们便难免会被引诱去嫉妒恶人。亚萨眼见恶人昌盛,便心生妒忌(诗七三3~17)。他愈思想这事,便愈感到困扰。后来,他进入神的圣所时,才明白他们的结局。他的妒忌因此消失。大卫也有相同的经历。他在诗篇十七篇15节描述信徒在来生所要得到的,足以鼓励他们在此生坚忍下去。主给约伯的结局,就是他从前所拥有的一切,主加倍地赐给他(伯四二10~15)。

    五12在试验中缺乏忍耐的一种表现,就是起誓。基本上来说,这不是指亵渎或倒咒的问题,也不是指在法庭上起誓。所禁止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它名字来证明自己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基督徒并不需要指着天或指着地上的任何人或物起誓。他应该有足够的条件,使认识他的人相信他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经文其实也禁止我们说一些并不需要或是倒咒的话,例如「天地为证」、「神明在上」、「天啊」等。

    雅各说:「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或「伪善」NKJV注脚(注13))他大概是想到十诫中的第三诫:「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二○7)

    拾壹.祷告和治病(五13~20)

    本书最后一段的主题,是关于祷告的。在书信中「祷告」一词以动词或名词的形式,共出现了七次。

    五13无论身处任何境况,我们应透过祷告来到主的面前。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向主热切祈求。喜乐的时候,应满心高兴地赞美他。主期望与我们一起度过人生的高低起伏。

    我们应该认识到,神才是我们生命中一切际遇的主要导引者(第一因)。我们毋须在卢德福所谓的「令人混淆的各种次要成因(第二因)」上费神。任凭环境折磨我们,或只知等候环境改变,都只会叫我们不战而败。我们应明白只有一股真正的主宰力量,就是那来自神的。

    这段经文是本书甚至全新约圣经中最具争议的一段,迫使我们要思想:到底今天在信徒的生命中,医治应占怎样的位置?

    在详细研究这段经文之前,让我们先温习圣经在疾病和医治方面的教导。

    附篇神施行的医治

    1.基督徒会同意,整体上来说,一切的疾病都是罪进入世界的结果。如果罪没有进入这个世界,世上根本不会有疾病。

    2.有时候,人患病是自己犯罪直接造成的结果。哥林多前书十一章30节记载,有一些哥林多的信徒患病,是因为他们在守主餐的时候,没有省察自己的罪,即没有认罪和悔改。

    3.不过,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因人本身的罪而造成的。虽然约伯是世上最正直的人(伯一8),但他仍然患病。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也不是因犯罪而要受病痛之苦(约九2、3)。以巴弗提是为主操劳过度而病倒了(腓二30),该犹的灵命是健壮的,但显然他的身体并不那么健康(约三2)。

    4.有时,疾病是撒但造成的。令约伯全身长满毒疮的是撒但(伯二7)。路加福音十三章10至17节记载的那妇人,是撒但令她驼背的;她的腰弯得一点也直不起来:「这女人……被撒但捆绑了十八年。」(路一三16)保罗在身体方面的软弱,也是撒但造成的。他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林后一二7)

    5.神能够并且实在会医治。实际上,一切的医治都是出于神的。在旧约圣经中,神的一个名字是「医治你的耶和华」(Jehovah-Ropheka)(出一五26)。每一次得医治,我们都应当感谢神。

    从圣经可知神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医治。有时他会透过身体的自然发展来医治。他赋予人体大量的复原能力。做医生的都知道,疾病带来的不适多半会在早上有好转。有时他会透过药物来医治。例如,保罗告诉提摩太:「因你胃囗不清,屡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点酒。」(提前五23)有时他的医治方法,是将人「从潜藏于内心的恐惧、愤怒、自我中心和罪疚中释放出来;因为这一切都是疾病的因由。」有时他会透过医生来施行医治。耶稣明说,患病的人需要医生(太九12)。保罗称呼路加为「亲爱的医生」(西四14),肯定地承认基督徒也需要医生。神会藉医生来完成医治的工作。诚如著名的法国医生柏尔所说:「医生替病人包扎伤囗,神使伤囗痊愈。」

    6.不过,神也透过神迹来医治人。福音书中就有不少例子。我们不应以为神通常会用这种方法来医治,但也不能说他从来都不会这样做。圣经中并没有任何教训叫我们认为,神现今不会再透过神迹来医治。

    7.然而,我们必须弄清楚,神的心意并不是一定要人得医治。保罗将特罗非摩留在米利都时,他仍抱恙(提后四20)。主没有将保罗身上的刺除去(林后一二7~10)。如果神是必定会医治的,那么有些人就不会衰老死亡了!

    8.神并没有应许我们每一次病他都会医治,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他一定要医治。腓立比书二章27节指出,医治是出于神的怜悯,不是我们有权得到的。

    9.从广义上说,「赎罪」已包含了医治;然而,赎罪所带来的祝福并不是已经全部在我们身上实现。例如,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得赎;可是我们要等到基督回来接他的圣徒时,才看见这事得到实现(罗八23)。那时候,我们便可以完完全全脱离一切的疾病。

    10.病人没有从疾病中得医治,并不能证明是没有信心的缘故。否则,就应该有些人可以因有信心而一直活下去;然而,没有人能办得到。保罗、特罗非摩和该犹都没有得着医治,但他们的信心是坚强而又活泼的。

    五14、15回到雅各书第五章,我们发觉这段经文与圣经其它关于医治的教导,是彼此协调的: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倘若这是圣经中唯一谈到医治的经文,我们大可以假定,基督徒无论患了什么病,只要达到所列出的条件,就都一定可以得到医治。然而,我们从其它的经文得知,神的心意并不一定要把病治好。因此,雅各所说的,并不适用于每一种疾病,而是指某一种病,即是因一些特殊情况而导致的疾病。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在于这两句话:「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在这段经文中,医治与罪得赦免是相关连的。

    这里提到的是一个人犯了罪,可能还影响到当地教会的见证。不久他患了病。他自知这疾病是由于他犯罪所引致的。神要管教他,以便将他挽回到相交中。于是他从罪中悔改,向神认罪。不过,由于这罪影响教会公开的见证,因此他请长老来,在他们面前坦白承认自己的罪过。长老们便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这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主确实地应许,如果某人因犯罪患病,而他又愿意以圣经所指示的态度和方式认罪离罪,主必定会医治他。

    有人会问:「你怎样知道这人曾犯了罪,现在已经悔改?」答案就在第15节的结尾,这里提到他的罪蒙赦免。我们知道,人只有在认罪后才会蒙赦免(约壹一9)。

    有人会反对说:「圣经没有说他已经犯了罪。圣经只是说他若犯了罪。」这诚然是事实,但上文下理所说的,是关于一个在属灵上后退的人认罪和被挽回。须留意下一节经文:「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在第17和18节所提到的旱灾,是因以色列人犯罪,遭神审判的结果。当以色列人归向主,承认他是真神时(王上一八39),旱灾便停止了。第19和20节明显是提到挽回在真道上后退的人。

    雅各书五章13至20节指出,一个人如果因犯罪而患病,他到长老那里认罪的话,神便应许给他医治。长老的责任,就是用油抹他,为他祷告。有人认为这里的油,是指药用的油,因为在雅各的时代,油是一种药品(路一○34)。另一种见解认为这里所指的只是仪式上的抹油而已。奉主的名一句更支持这观点。换句话说,抹油的行动,是在他的权柄和遵行他说话的情况下进行的。使徒在行使神迹,施行医治的时候,有时也会用油(可六13)。油本身并没有医治的能力,但油却象征着正在进行医治的圣灵(林前一二9)。

    有人不赞成抹油只有仪式上的意义,因为这与恩典时代不再重视仪式与条文不一致。然而,我们用饼和酒来代表基督的身体和血,也用水来施浸。另外,妇女在聚会中蒙头,也代表她们顺服男人。故此,我们又何用反对行使抹油的仪式?

    神对于出于信心的祈祷的回应就是医治这人。由于这祷告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上的,所以是出于信心的祈祷。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乎长老有多少信心,也不在乎病者有多少信心。长老可以胸有成竹地祷告,因为神已应许只要符合所列的条件,这人必得痊愈。

    因此,总括来说,第14和15节所说的,是一个人因犯罪而患病的情况。当他明白过来并愿意悔改,便应请教会的长老来,并到他们那里坦白承认自己的罪。长老们应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他们可以凭信心求神医好他,因为神应许要这样做。

    五16上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注14),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骤眼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叫我们将心底里的一切罪恶告诉他人。然而,意思却不是这样!雅各主要是指出,如果我们得罪了别人,便要尽快向我们所开罪的人认错。

    此外,我们也应该互相代求。我们对别人不可怀有积怨,也不可让怨恨加深;相反,我们应透过认罪和祷告,与别人保持属灵上的交往。

    身体得医治与灵命上的复苏是相关连的。雅各在这里将认罪、祷告和医治连系起来。他明显地示意,身体与灵魂之间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人是个三合一的个体──灵、魂、体(帖前五23)。任何一部分受影响,整个人也就受影响。在旧约圣经中,祭司也是医生。例如,他负责断定某人患了麻风,也由他宣告某人已经痊愈。主既将祭司与医生的职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即表示身体与灵魂是息息相关的。

    心身医学界承认肉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导致身体毛病的个人问题。然而,现代医学却没有解救罪恶的灵药。只有靠着基督的宝血,并透过向神和向人认罪,才可以从罪的指控、沾染、权势和惩罚中得释放。纵使我们不肯承认,但很多时候疾病往往是罪所带来的──这些罪诸如贪吃、忧虑、恼怒、不肯宽恕、放纵、嫉妒、自私、骄傲。罪往往会带来疾病,有时甚至引至死亡(林前一一30)。我们一旦发现生命里有罪,便应立即承认,并离开罪恶。我们应向神承认所犯的一切罪。此外,如果是得罪了别人的话,也应向他们承认。这对于我们的属灵健康是至为重要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

    五16下~18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

    这事记载在列王纪上十七章1节至十九章10节。那时,亚哈是以色列的王。他跟从妻子耶洗别敬拜巴力,并引诱百姓陷于他那邪恶的偶像敬拜之中。「亚哈……所行的,惹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怒气,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诸王更甚。」(王上一六33)正因为犯罪的缘故,以色列便经历了三年半的旱灾。

    后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巴力的先知展开一场著名的斗争。当有火从耶和华那里降下来,烧尽了燔祭牲、祭坛,和周围的水时,百姓便信服,并归向耶和华。于是,以利亚又祷告,乾旱便终止了。以利亚的例子鼓励我们,要为那些犯了罪、与神疏远了的人祷告。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有人将这句话意译成:「与神同心的人能成就奇事。」为免我们以为以利亚是超乎常人的,雅各提醒我们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同样只是血肉之躯。他只是人,与其它人一样有软弱,会患病。

    五19、20在前一段经文中,我们看见神使用教会的长老来挽回在罪中的圣徒。我们刚讨论过,神使用以利亚来(局部和暂时地)挽回一个退后、背弃神的民族。这两节经文鼓励我们致力从事这影响深远的工作。

    第19节描写一名主内的弟兄,他在教义上或行为上从真道迷失了。另一位弟兄便为此而热切地凭信心祷告,结果能使他回转,与神和主内的弟兄姊妹恢复正常的关系。这事奉的意义是何等深远!首先,他救了这个迷失的弟兄,使他不致于因神管教的缘故而贸然死去。第二,他还遮盖许多的罪。神赦免并抹掉这些罪。其它的信徒也宽恕他,因此这些罪也不至于外传。我们今天正需要这种工作。当我们致力将福音带给失丧的人时,或许会忽略了那些远离羊圈的肢体。

    雅各再一次催使我们,就基督徒生命中的某些方面进行反省。他向我们挑战:你是否在堆积今世的财宝?你经商的手法是否绝对诚实?你怎样处理报税单?你是否贪图安逸,还是愿意过牺牲的生活,以致别人能因此而认识救主?当你得罪别人时,是否愿意主动向他道歉?当你患病时,会先向谁求助──医生还是主?当你看见弟兄陷在罪中时,你会批评他,还是尝试挽回他?

    这卷既重实际又简单的经卷到此结束,在书中我们看见信心如何受到试验。信心面对各种试验,包括生命中的各样问题、不洁的试探、对神话语的顺从。对于那些自称有信心的人,雅各要求他们拿出信心的证明来,就是要不偏私,不奉承,且要有善行。此外,一个人信心的真伪,可见于他的言语;信徒要学习让基督来掌管他的舌头。真正的信心,有真正的智慧相伴随;从前充满嫉妒纷争的生命,现在变成实践敬虔的生命。

    人有信就能避免因贪婪和属世野心而诱发的种种仇恨、斗争、嫉妒,又除去苛刻挑剔的心态。信使人不至自以为是,以为毋须倚靠神而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信徒赚钱和用钱的方式,显示出他信心的情况。有信心的人不怕欺压,而会在主再来的盼望中表现出坚毅与忍耐。有信心的人说话从来都是诚实可靠的,毋须用起誓来取信他人。不论际遇顺逆,有信心的人都会倚靠神。有病时,他会先考虑属灵的问题。透过向神和向所得罪的人认罪,这些可能的问题便得以解决。最后,信心使人用爱心与怜悯,去接触那些退后的人。

    我们的信心每一天都受到试验。主对我们的信心有甚么评价呢?

    评注

    1(一14)希腊文epithumia,是「欲望」的加强字。英文lust(比较1611年英王钦定本),原意只是「强烈欲望」的意思,但现在用起来已明显是指**方面。

    2(一19上)「因此」一词(希腊文为hoste),在一些抄本和大部分采用亚力山太抄本(NU)的现代版本,都以「知道」(iste)取代。然而,传统的选字最能配合上文下理──即文意到此告一段落,总结了我们根据第1至18节的教训而应有的行为。

    3(一21)希腊文psuche可同时解作「生命」和「魂」,且很难说那一个翻译较为合适。至于「救」这个字(在希腊文与英文中),也不一定指永远的拯救。这字可以指医治、解脱、救援和其它的意思。因此,「救你们灵魂」一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解作「使你们的生命(为基督)有所成就」。

    4(二2~4)这里所用的希腊文是sunagoge(会众)。这字后来用作单指犹太会众(会堂),由此可知雅各书成书日期甚早。「会众」(Tyndale)、「教会」(KJV)和「聚会」(JND),一般是用来翻译ekklesia这字,其意是一群(蒙召出来的)会众(assembly)。这字本来是政治用语(比较联合国大会GeneralAssemblyoftheUnitedNations)。

    5(二14)不过,有一点应指明,希腊文圣经并没有「这」的字眼,只是用了定冠词。这冠词有时会带有指示词的味道,但也会只用作抽象名词前的普通冠词。这既然纯属诠释上的选择,因此新英王钦定本圣经初版时译成「这信心」,但后来又恢复英王钦定本的原有译法。

    6(二19、20)NU文本将「无用的」取代「死的」。

    7(三5、6)查普利(C.G.Chappel),SermonsfromthePsalms,页132。

    8(三7)李罗伯(R.G.Lee),LordIBelieve,页166~168。

    9(四4)大部分抄本作「**的人和**」,所以收信的会众可能在道德上的确有败行。亚历山太抄本(NU)则只有阴性词「**」,大概不应单从字面去理解其意思。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则兼含肉体及属灵上**之意。

    10(四5)在最古老的抄本的时代,分别大写和小写字母的方法还未发展出来。新约圣经有很多地方提到「灵」时,是指「圣灵」(Spirit)还是「灵魂」(spirit),还难以定断;因此,最理想的,当然是有一个介乎大写与小写的「s」字母。然而,既然没有这个形式,译者和编辑就必须根据上文下理来定断了。结果,纵使是优秀的圣经学者,也在不少地方出现意见分歧。

    11(四11、12)NU文本作「邻舍」。

    12(五9)NU及M文本作「受审判」,但根据上文下理,这里所指的应该是负面的裁决,所以「被定罪」是可以成立的。

    13(五12)主要的抄本在这里出现一个有趣的异文。英王钦定本(和NU文本)作「在审判之下」,也即hupokrisin。不过,主要抄本则作eis(进入)hupokrisin(伪善)。如果eis这小的介词在抄写时遗漏掉的话,那就自然会将hupokrisin的前缀分开出来作介词用,于是便读成为「在审判之下」了。虽然两种表达都与上文配合;但雅各书到这里已接近尾声,大概是要警告众人不要落入宗教的伪善之中。

    14(五16上)NU文本作「所以你们要认罪」。

    
新约 彼得前书
    简介

    「如我们不知道这书信的作者是谁,我们便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结论:『作者是个象岩石般坚定的人,他的灵魂牢靠在稳固的基础上;他凭着一生有力的见证,坚固了那些面对苦难汹涌而来的人,使他们牢靠在真正的磐石上。』」~魏承格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回教和共产国家的基督徒,对压制、敌视,以至公然的逼迫,已习以为常,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这些信徒来说,彼得前书是极之实在的帮助。本书帮助他们接受苦难,视为主所容许的,并且是有益的,可以使他们产生一些可贵的基督徒素质,如坚忍。

    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特别是说英语的信徒,他们拥有深厚的圣经传统,对于信仰受到公然反对的情况很不习惯。直至最近为止,起码政府仍承认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甚至鼓励大家「适随尊便」地参加教会。然而,这情况已一去不返。今天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似是要透过法官、教育团体,特别是透过传播媒介,来丑化、嘲笑,甚至毁谤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报纸、杂志和官方公布都鼓励败德行为、酗酒、狡诈,甚至亵渎。基督信仰现已成为「反主流文化」,信徒愈早领会使徒彼得在他第一封信中的教训,就愈能作好准备面对二十世纪末叶和二十一世纪启端的日子──如果我们的主还未回来的话。

    贰.作者

    外证证明这书信是出于彼得的外证,很早已经出现,且差不多是公认的了。优西比乌视彼得前书为一卷被所有信徒接纳的书卷。坡旅甲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都接受这书卷。马吉安的「正典」中没有包括这卷书实不足为怪,因为他只接纳保罗的书信。虽然彼得前书并没有包括在穆拉多利经目之列,但这可能是因为该经目本身是不完整的。

    彼得前书的最早佐证,很可能就是彼得后书三章1节。连那些并不相信彼得是彼得后书作者的人(参看彼得后书简介),亦认为后书的成书日期甚早,足以为彼得前书提供可信的见证;当然,这要假定彼得后书三章1节所指的前一封信,正是彼得前书。

    内证有一内证使人怀疑彼得是不是这书的作者,就是作者十分出色地运用希腊文。一个加利利的渔夫会有这样优秀的文笔吗?很多人会说:「不可能。」然而,我们身处的文化已足以证明,一个在语言及演讲方面有天赋的人,纵使没有受过正式的大学或学院训练,在运用标准语言时亦往往会十分出色。彼得有三十年的传道经验,还有的就是圣灵的启示,以及很可能在写这信时,有西拉从旁协助。使徒行传四章13节说彼得和约翰是没有学问的,意思只是他们没有正式受教于拉比门下。

    彼得前书常提到彼得生平和工作,以下略举的例子足以表明这一点:

    作者在一章8节暗示他曾耳闻目睹耶稣,这是读者不曾经历过的。他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而不是「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其它的经文中,我们也发觉,作者曾伴随过主。

    第二章头十节经文形容基督是房角石,叫我们想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太一六13~20)。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时,主耶稣宣告,他的教会要建立在这磐石上,就是建立在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真理上。他是教会的房角石和根基。

    二章5节提到活石,令人想起约翰福音一章42节;这节经文记述西门的名字给改为矶法(亚兰文)或彼得(希腊文),两者的意思都是石头。彼得因相信基督而变成一块活石。因此他在第二章常提到石头是不足为奇的。作者在二章7节引述了诗篇一百十八篇22节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得在耶路撒冷被提讯,站在官府、长老和文士面前时,所引述的也是这一段经文(徒四11)。

    我们听见彼得提醒读者要顺服政府时(二13~17),会回想起他也曾不顺服,把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约一八10)。因此,他的提醒除了是来自圣灵的默示之外,还有实际的经验作支持!

    二章21至24节似乎暗示作者对主耶稣的受审和被杀有直接的认识。救主如何谦卑地忍受折磨,并默不作声地迎接苦难,是彼得永远不能忘记的。二章24节提到救主受死的模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里的形容,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五章30节及十章39节所说的话互相呼应。

    彼得谈到他的读者已归到他们灵魂的牧人监督时(二25),脑海中很可能正想到自己如何不认主之后,蒙主挽回过来(约二一15~19)。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四8)这句提醒的话,叫人想起彼得的疑问:「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一八21、22)换句话说,我们要饶恕人无限次。

    四章16节告诉我们,若有人为作基督徒的缘故而受苦,他不应感到羞耻,反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我们可将这节经文与使徒行传五章40至42节相对照,那里记述彼得与其它的使徒被鞭打,但离开公会时,他们「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这卷书的作者称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五1)。「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一句,可能是暗指登山变像的情景。而上述两次事件发生时,彼得都在场。

    「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这句温柔而又带有牧者囗吻的提醒,叫我们想起救主对彼得所说的话:「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

    五章5节说:「要以谦卑束腰」,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所记载的事;当时,耶稣象仆人一样,拿毛巾束腰,然后洗门徒的脚。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彼得如何骄傲地声称自己永远不会不承认主(可一四29~31),其后却三次不认救主时(可一四67~72),这段关于骄傲与谦卑的经文(五5、6),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最后一段与彼得的经历有关的经文,是五章8节:「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当彼得写这节圣经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耶稣对说的话:「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路二二31)

    叁.写作日期

    彼得教导说,统治者基本上是要帮助那些愿意行善的人的(彼前二13~17)。很多人基于这温和的见解,认为成书日期不会在尼禄开始极力逼迫基督徒(主后64年)之后。无论如何,本书信的写成时间,离这日期不会很远,大概是主后六十四或六十五年。

    肆.背景与主题

    如上文指出,彼得特别要处理的课题,是基督徒的受苦。至此为止,这书信的读者似乎已经历过因基督而蒙受诽谤与辱骂(四14、15)。但对其中很多人来说,监禁、财物被充公,以及遭残杀的事,尚未发生。不过,受苦并不是这书信的唯一主题。本书信也谈及因接受福音而享有的福气,信徒与世界、国家、家庭及教会的正确关系,以及教导信徒如何作长老及执行纪律。

    彼得写这封信的地方是「巴比伦」──可指实际上位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城,那里有犹太人的群体,也可指位于台伯河上那属灵的巴比伦(罗马);书信的目的地是位于东方的省分,即今日的土耳其。

    大纲

    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一1~二10)

    一.问候(一1、2)

    二.信徒的身分(一3~12)

    三.信徒因其身分而应有的行为(一13~二3)

    四.信徒在新的家里和作祭司的特权(二4~10)

    贰.信徒的各种人际关系(二11~四6)

    一.以客旅的身分面对世人(二11、12)

    二.以公民的身分面对政府(二13~17)

    三.以奴仆的身分服侍主人(二18~25)

    四.以妻子的身分对待丈夫(三1~6)

    五.以丈夫的身分对待妻子(三7)

    六.以弟兄的身分与信徒的相交(三8)

    七.以受苦者的身分面对行逼迫的人(三9~四6)

    叁.信徒的事奉与受苦(四7~五14)

    一.因末日将至而迫切要做的事(四7~11)

    二.有关受苦的劝勉和解释(四12~19)

    三.劝勉和问候(五1~14)

    
新约 彼得前书注释
    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一1~二10)

    一.问候(一1、2)

    一1这位亲爱的渔夫称自己为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主耶稣立他为十二使徒之一,呼召他作使者,宣扬那荣耀的、使生命改变的信息。他既接受了从神而来的任命,便成了得人的渔夫。

    所有信徒都蒙召在地上代表基督。我们应该全都是宣教士,不管是在本地或在海外。我们作耶稣的跟随者,应以此为生命的中心目标;其它的一切都属次要。

    这封信是写给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或在那里作外来人的。这些流徙的人是谁呢?

    彼得用了「分散」这字眼,使我们先入为主地以为收信人是犹太信徒,因为雅各也用了相同的字来形容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信徒(雅一1)。此外,在约翰福音七章35节,这字也用来形容散居在外邦人当中的犹太人。

    然而,彼得书信的对象,很可能是因遭受逼迫而散居在周围列国的外邦信徒。既是这样,他用了很多本来是形容神的选民的名字,来形容这属神的新群体,就是教会。他称呼他们为被拣选的(一2),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二9)。此外,还有三处地方显示他是写信给外邦信徒的。他谈到收信人的祖宗传流下来的虚妄行为(一14、18),又指出他们从前并不是子民(二10)。最后,他在四章3节指出,他们昔日乃是随从外邦人的方式生活。因此,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显示,彼得所说的分散各地的人,就是指基督的教会,其中的主要成员,在未信之时都是外邦人。纵使有人反对此说,认为彼得主要是作犹太人的使徒,但这也不足以否定彼得服侍外邦人的可能。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不是也曾花时间服侍犹太人么?

    一2作者进一步用收信人在得救上的四个进程来形容他们,这些进程涉及三一神里面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

    首先,他们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的。意思就是从亘古之先,神便拣选他们成为属他的。拣选的道理并不那么受人欢迎,但却有一个优点──尊重神的地位。将这道理曲解来迎合人,结果只是忽视神的主权。神的拣选与人的责任两者之间如有任何冲突,问题只在于人的头脑有限,在神来说却毫无问题,两者都是圣经的教导,两者我们都应该相信。真理正是在这两个极端,求其折衷就不是真理了。

    神是按照他的先见进行拣选的。有人认为这是指神预知那些人会信靠救主。另有人认为这是指神很清楚知道,他若不施恩,没有一个罪人会相信救主,因此他凭这先见,便预先拣选了一些人成为施恩的对象。虽然神的拣选蕴含着不可言喻的奥秘;但找们可以肯定,其中并没有半点不公义。

    得救的第二步就是藉着圣灵得成圣洁。这方面的成圣,是在一个人悔改归信之前发生的。(注1)这是圣灵的工作,将属神的人分别出来(同时请参看帖后二13)。在父神进行拣选之后,就自然到这一步了。神在永恒里预先知道、拣选了人。圣灵在合适的时候工作,使这拣选在各个有关的人生命里生效。

    灵魂得救的第三步,就是罪人对圣灵工作的回应。经文将这回应形容为顺服耶稣基督。这是指顺从福音,认罪悔改,接受基督为救主。顺从福音这观念在新约圣经中十分普遍(参看罗二8;帖后一8)。

    最后,就是蒙他血所洒。我们毋须绝对按照字面意义来解释,坚持认为一个人得救时,他在实际上是蒙耶稣的血所洒。这其实只是象征性的用语。然而,其中肯定的含意,是指一个人顺从福音时,他就承受了基督在各各他流血所带来的一切祝福。救主的宝血,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已一次过倾流出来;这血不会再流出来。然而,每当我们相信他,就能得着从这鲜红的宝血带来的赦免、救赎和无数的祝福。

    彼得在追述收信人新生命诞生的四个步骤后,还祝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他们。他们已经历过神救赎的恩典,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与神和好的平安。然而,在每一天的基督徒生活中,他们仍需要恩惠和力量,在这纷扰动荡的世代中,他们需要平安。使徒彼得的心愿,就是他们能充充足足的得到这些祝福。邓尼说:「恩典贯串了整个福音,而平安──灵里的康健──则是恩典所带来的果效。」

    二.信徒身分(一3~12)

    一3彼得在第3至12节,将救恩那无可比拟的荣耀陈述出来。他一开始便赞美这位救赎工作的创始者──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这称呼将神与主耶稣的两种关系介绍出来。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强调救主的人性。父则道出圣子的神性。圣子的全名是:

    主──有独特权柄治理人心及操控生命的一位。

    耶稣──将自己的百姓从罪里拯救出来的一位。

    基督──神的受膏者,被提升至天上至高之处。

    因为神的大怜悯,我们便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使我们得重生,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神就是这救赎计划的创始者。他的大怜悯驱使他成就救赎的工作。救恩带来新生命,且在今生给予奖赏,就是活泼的盼望。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为我们的救恩奠下公义的基础,也成为我们活泼的盼望的根基。

    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只在今生有指望;在前面等着我们的,是审判及神烈火般的愤怒。我们作为亚当的后裔,都在死亡的咒诅之下。但神以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工作为公义的基础,拯救不虔的罪人而不违其公义的本性。基督已代我们受了罪的刑罚,偿了十足的罪债。公义的要求已得到满足,所以一切顺从福音的人,都可以得着怜悯。基督的复活,显示神完全接纳他儿子的代赎。主的复活,是父神以「阿们」回应他「成了」的呼喊。此外,主的复活也成了凭据,保证凡在基督里逝世的人,将来都要从死人中复活。这就是我们活泼的盼望──期待将来被带往天家去,与基督在一起,并且永远象他。迈耳称这活泼的盼望为「现今与将来之间的桥梁」。

    一4第4至5节将这救恩工作在将来的情况描述出来。我们重生后,便有一个坚定的盼望,就是可以得着……存留在天上的基业。这基业包括信徒将来在天上可以永享的一切,以及透过基督而得到的一切(诗一六5)。这产业是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的:(1)不能朽坏是指这产业永不会遭侵蚀,也不会破裂或腐败。那是保证长存的。(2)不能**指这产业本身是完美的,其纯净不会因任何瑕疵而减损。那是永不会受罪污染的。(3)不能衰残是指这产业的价值、荣耀或美丽,是永不会遭贬损的。那是历久常新的。

    世上的产业却是变化不定的。有时产业的价值会因市价下跌而锐减。有时遗嘱内没有提及的人,竟可以成功地要求分一杯羹。有时因为法律程序的问题,受益人会失去应承受的产业。然而,神所赐的产业却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信徒的所有权也不会有漏洞。神为他的儿女将这产业藏在天上的保险库里。

    一5神不但看管基督徒要得的基业,还保守他们,使他们最终能得基业。在人世间,作嗣子的可能在未分得产业之前已去世。然而,保守信徒属天基业的恩典,也保守我们,使我们最终能享受这基业。神所拣选的百姓,没有一个会失落。那些在创世之先蒙拣选的,在今世的适当时候得拯救,并蒙保守进入将来的永恒里。在基督里的信徒,能得到永远的保守。

    然而,在这永恒的保守中,有神的努力,也有人的参与。我们是蒙神能力保守的──这是神的努力,但也是因信──这是人的参与。这并不表示惟有人使用信心,他才可以得救。人有真正的信,他的信心就会维持下去。使人得救的信心,总有恒常持久的特质。

    神的儿女,乃是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这是将来要成就的救恩。一般认为,救恩工作是有三个时态的:(1)在基督徒开始相信救主的一刻,他就从罪的惩罚中得拯救(弗二8)。(2)让救主在他里面活着,他便每天蒙拯救得以脱离罪的权势(罗五10)。(3)被提的时候,他会被拯救脱离罪(来九28)。他的身体会改变成荣美的身体,并且永远脱离罪恶、疾病和死亡。这将来要成就的救恩,也包括圣徒与基督一同重临地上,清楚显明是神的儿女(约壹三2)。

    一6正因有身体得赎和可得荣耀基业的盼望,所以纵使信徒身处百般的试炼中,仍然大有喜乐。彼得前书的收信人因替基督作见证而受逼迫。彼得的话令他们想起基督信仰中一个令人欣喜的矛盾──在忧伤中有喜乐。一方面,他们是蒙保守的,且有基业为他们存留,因这指望的缘故,他们可以喜乐。另一方面,他们知道所身处的百般的试炼不过是暂时的,将来要得的荣耀却是永久的(参看林后四17),所以他们可以因此而喜乐。朱伟慈谈论在百般试炼中忧愁时,竟能经历喜乐,他说:「我以前从没有想过,在毫无指望的凄凉境况中,竟能找到盼望如泉涌。」

    一7圣徒得到更大的安慰,知道他们受苦不但不会毫无原因,也不会是冤枉白受的。不虔的人所受的苦,只是他们将来在地狱里要永远受折磨的先声。基督徒的受苦却并不是这样。神的儿女在世上受苦,益处不少,其中之一是要试验出信徒的信心是宝贵(真实)的。彼得用金子来与我们的信心作对比。在人类所认识的物质中,黄金可说是最不朽的。它可以抵受极高的温度而仍然看似完好。但事实上,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在受压之时,或在烈火之中,是能坏的。

    真正的信心却是不可摧毁的。信徒或许会经历严峻的考验及试炼,然而这一切不但不能摧毁他的信心,反而会使他的信心更强。或许在人类的历史中,再没有任何人象约伯一样,会在一日之内蒙受这样巨大的损失;但他仍能够说:「他必杀我,但我仍相信他。」(译自作者引文)(伯一三15)在巴比伦火窑中的三人,就确曾被火试验。这火的试验证明他们的信心是真实的。火焰还将捆绑他们的绳索烧掉,使他们得释放(但三12~30)。而在这烈焰的煎熬中,却有一位「好象神子」的与他们同在。只有火,才能够试验出信心的真伪。环境顺利称心时,做基督徒是轻省容易的。然而,公开承认基督会招致逼迫与苦难时,表面的跟随者便会渐渐疏离,退回世人中间。毋须付上任何代价的信仰,是毫无价值的。不愿意付代价的信仰,是虚假的信仰。雅各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囗头上的信仰。

    真正的信心,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会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信徒每一次经历信心的考验,将来都会得到神的奖赏。那些身陷困境但仍然喜乐的人,会得着称赞。备受试验与困苦,但能够视这些患难为神宠信的明证的信徒,主会将荣耀、尊贵赏赐给他。

    当耶稣基督重临世上,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一切便会显露出来;而那时世人便会清楚看见,他们所唾弃的人,的确是神的众子。将圣经各段对比参照之下,可知在信徒被提后,基督会在天上的审判台前宣布谁人得奖赏。

    但显然地,基督第二次降临时,这些奖赏便会公开地展现出来。

    一8彼得继而讨论我们今世已经可以享受救恩,就是凭信心接受基督。虽然我们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他,我们却是爱他的。(注2)我们如今虽不得看见他,却是信他的。正因如此,我们得以进入他对多马所说的祝福中:「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29)

    林克安写道:

    大家声声说爱,但爱神和基督的明证,就是在患难之时能说:「我不希望失去神的喜悦和笑脸,所以宁愿受苦而不希望使他伤心。」只要神仍向他微笑,纵使只有碎饼充饥,爱神的人仍会感到满足;他不会为高位厚禄,以及世人的逢迎,而失去神的笑脸。每一位真正属神的儿女,都会面对这样的试验;这些试验会将糠稗从麦子中簸扬净尽。经过火炼的金子,染质除尽,便成为纯净的精金。(注3)

    我们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我们凭信心与他合一,就是与所有真喜乐的泉源毫无阻隔而又永远地连系起来。基督徒得着喜乐与否,并不取决于地上环境的顺逆,而是因那位已经复活并被升为至高,如今在神右边的基督。没有人可以夺去圣徒的喜乐,正如没有人可以将基督从荣耀的宝座上拉下来。两者是并存的。

    一9随后,彼得便讨论信心在今世带来的结果,就是灵魂的救恩。身体的得救,是将来的事,要到基督回来接他的圣徒时才实现。然而,我们若凭信心相信基督,便得着灵魂的救恩。「灵魂」一词是指人非物质的部分,是身体以外的部分。灵魂在人逝世时,便与身体分离。在这段经文中,灵魂包括人的心灵;人在心灵里知道世上有神。人的灵魂是在重生时得拯救的。

    一10这救恩是很多旧约先知讲论的主题。古时,神的代言人曾预言人要得着不配得的恩惠。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所写的是什么意思(参看但一二8)。

    一11显然地,他们并不明白:(1)要以弥赛亚身分出现的那一位是谁;(2)他在什么时候出现。在神的灵默示下,他们预言弥赛亚要受苦难,后来得荣耀。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最少相距一千九百年。学者常比喻说,这些先知看见的是两个山峰──(a)各各他,是耶稣受苦之地;以及(b)橄榄山,耶稣在荣耀里降临的地点。然而,他们看不见介乎两者之间的山谷,即我们所身处的恩典时代。我们在中间看见这两件事,一件在以前已发生了,另一件则是将来的事。因此,我们比古时的先知更清晰地看见事情的关系。

    一12他们从神的灵得了奥秘的启示,他们所宣讲之信息的对象是将来的世代。这些先知所说的话对他们所身处的世代固然有意义,但他们知道,这些话的意义,在他们当世并没有完全实现。

    当然,这会带来问题。旧约先知不也通晓因信称义的真理吗?他们不明白我们所得的救恩,到底是什么意思吗?何以见得他们宣讲的对象是我们,而是他们自己呢?

    林克安说:

    基督降临世上之前,神恩典的丰富并未完全显露出来。诚然神能够拯救罪人,把他们接到天上去,他也确曾这样做,以诺就是一例。然而,要到基督受死及复活之后,人才可以经历与基督连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切。神何等乐意叫一切的尊荣,都归到他的儿子身上!(注4)

    过去向众先知隐藏的事,现在却一一显明出来。圣灵在五旬节从天上降临,他赐给使徒宣讲福音的能力,说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那位预言要来的弥赛亚;弥赛亚为赎世人的罪而死,死后被埋葬了,并在第三日复活。他们宣告说,人只要相信基督,就可以白白得着这救恩。他们宣布神在这个时代里的计划,就是要从万国中招聚百姓归他名下;并且主耶稣有一天要回来,统治整个世界。

    信徒在今世可以享受极大的特权,不单是因为他们能够清楚明白神向众先知隐藏的真理,更且连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这些关于救恩的真理。在新旧两约圣经中,天使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经记载基督降生、受试探、在客西马尼园中挣扎和复活时,都提到天使。不过,据我们所知,神并没有为堕落的天使预备救赎。基督并非为拯救天使而来,乃是为拯救亚伯拉罕的后裔而来(来二16)。教会是给天使学习的实物教材,她彰显了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然而,天使却无法认识救恩为我们所带来的喜乐。

    三.信徒因其身分而应有的行为(一13~二3)

    一13经文的重点在此一转。彼得一直在说明救恩的荣美。到这里,他便根据以上所说的一切,提出一系列的劝勉。朱伟慈说:「这里所作的劝勉,基于起先所提到的福音。……崇高的真理创造出属灵的动力。福音的要义形成行道的原动力。」(注5)

    首先,彼得劝勉圣徒要将心中的腰束上(圣经和合本细字)。将心中的腰束上,是有趣的比喻。中东人所穿着的是长而宽松的外袍。他们要赶路的时候,便会在腰间束上带子(参看出一二11)。这就是将腰束上的意思。然而,彼得说要束上你们心中的腰,是什么意思呢?信徒进入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时,他们必须避免慌乱及分心。遭遇逼迫的时候,信徒很容易会惊惶失措及心慌意乱。束上了腰的心,就是一种坚强、沉着、冷静和常作准备的态度。这样的心,不会受内心的恐惧或外来的逼迫所影响。

    彼得用谨慎自守几个字进一步劝勉信徒要有坚固的心。这是指对自我的控制,相对于歇斯底里的状态。谨慎自守的心,是镇静的,稳定的。

    跟着,彼得又鼓励圣徒要达观,要向前看: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彼得拿出了基督再来的确据,作为信徒在身处风浪患难当儿仍然坚忍下去的动力。学者一般认为耶稣基督显现是指他重临地上,显为荣耀之时。不过,这也可指圣徒被提,即基督回来接他的圣徒之时。

    一14第14至16节的主题是顺命的心。顺命的儿女不应耽于他们未信主时常犯的罪。他们现在既是基督徒,肩负了主的圣名,便应仿效他来过活。他们若附从这个不虔的世界,就是将他们属天的品性埋没了。他们现今既已蒙圣灵光照,就应当除掉他们在蒙昧无知的时候的所作所为。从前……的……私欲是指他们还未认识神之时所沉溺的罪恶。

    一15我们的生命,应反映那位召我们的神的圣洁性情,而不是效法这个不虔的世界的种种风尚和方式。敬虔的意思,就是与神相似。神的一切作为都是圣洁的。我们要效法他,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就必须圣洁。纵然我们尽此生也不可能跟他一样圣洁,但我们仍要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

    一16彼得引用旧约来证明神希望他的百姓效法他。耶和华在利未记十一章44节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住在基督徒心中的圣灵已赐给他们能力过圣洁的生活。旧约的圣徒并没有这样的帮助和祝福。然而,由于我们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就有更大的责任。彼得引用的这一节旧约经文,在新约圣经中,有更新更深的意义。在旧约中,这是礼仪上的要求;在新约中,这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在旧约中,圣洁只是神的理想目标。真理的圣灵降临后,这便成为实在的、常有的素质。

    一17彼得不但劝勉我们要圣洁,还劝勉我们要有敬畏的心。这是指因尊崇而产生的敬畏,是因对神的认识而从心底里产生景仰。这尤其是指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称为父的那一位,也就是那一位不偏待人,按照他儿女的行为来审判的主。我们既认识他是智慧无限,审判公正,我们便应心存敬畏地过活,谨慎自己的行为,免得令他不悦。父要审判自己的儿女今世的人生;他已将审判罪人的工作交给主耶稣(约五22)。

    林克安这样写道:「他看望着,留意所有的人,看是否有人抱着诚实的动机,竭尽所能,全心渴望讨他的喜悦。」(注6)

    我们要存着敬畏的心,度过我们在这地上寄居的日子。这世界并不是基督徒的家。我们是从天家被放逐,居住在异邦中。我们不应安顿下来,彷佛这世界就是永久的居所。我们也不应仿效以这世界为家者的言行。我们应谨记天家才是我们的归宿,并应有属天公民的表现。

    一18信徒在信主之前,跟世上其它的人没有两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周遭的人一样空洞无价值。彼得将他们在未信主时的所作所为形容为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然而,凭着巨大的赎价,他们已经从这无意义的生活中被赎出来。藉着无比的赎价,他们已从世界这笼牢中被救出来。这些被掳去之人的自由,是不是用金银买回来的呢(参看出三○15)?

    一19不,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就象完美无瑕的羔羊的血。基督是无瑕疵、无**的羔羊;即是说,他无论内外都是绝对纯全完美的。信徒若受吸引,反回世俗的享乐去,照世界的方式行事,效法世人的错谬,他应要记得,基督正是为了要使他脱离这样的生活而流血的。返回世界就是回头横渡鸿沟,回到原岸,这可枉费基督付上惊人的代价,使信徒渡到救恩的岸上。更严重的是,这行为其实是对救主的不忠。

    「放弃伟大的救恩,宁取滔滔的罪恶,并加以自圆其说。然后决定与神生命之子的性命换回来的一切了结关系。」

    一20基督为我们成就的,并不是神事后才想出来的补救工作。在创世以前,救赎主已被预定要为我们受死。却在这末世,就是在律法时代结束之时,他从天上降临,为要拯救我们脱离过往罪恶的生活。林克安论说:「在这末时,世人用自己的道德来判断的历史已在基督的十架上告一段落。人类的道德已尽显其所能,到此必须在神面前完结了。」(注7)

    彼得在这里加上这些观念,是要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基督既为我们受死,把我们从这世界的制度中拯救出来,我们便必须与这世界一刀两断。我们活在这世上,却不属于这世界。我们不可以避开未信主的人,相反地却应将福音带给他们。然而,当我们与他们相交时,却绝不可参与或容忍他们的罪。我们要用生命证明自己是神的儿女。我们一旦与世人相似,我们的见证便会被削弱。世人若不能察觉我们与他们有别,比他们的生命可羡慕,他们便不会认为有需要信主了。

    一21我们是因着他才得以信……神,所以就更应该对主耶稣忠心不二了。是他将天父的心意向我们显明的。正如伍斯敦说:「人并不是透过神的创造、神权,或律法来认识神,而是透过基督。」(注8)天父叫基督从死人当中复活,又给他天上最荣耀的地位,显示他完全满意基督的赎罪工作。这一切的结果,是叫我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我们生活起居,行动存活,都是在他里面,而不是在邪恶的今世制度之中。

    一22使徒彼得促请读者要有爱心(一22~二3)。首先,他对重生加以描述,指出重生带来的其中一种改变,就是爱我们的弟兄(一22上)。跟着,他强调必须有爱心(一22下)。然后他又再一次提及重生,特别提到生发出这新生命的种子,就是神的道(一23~25)。他随后又再一次强调接受这道的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二1~3)。

    彼得首先在本节上段对重生加以描述。你们既……洁净了自己的心……。当然,我们明白是神在施行拯救时洁净了我们的心;严格来说,我们并没有能力洁净自己。这里的喻意表达法说出,我们这些已经历洁净的人,是在信主之时得着洁净的。

    洁净的途径就是顺从真理。彼得在这里第二次将得救的信心形容为顺服的表现(参看一2)。保罗在罗马书也曾两次提到「信心的顺服」。我们不可在思想里把信心与顺服分割。真正的信心,是顺服的信心。这只可能藉着圣灵而达成。(注9)

    新生命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爱弟兄没有虚假。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得拯救,是要叫我们能爱所有其它的基督徒。因这爱,我们晓得自己是已经出死入生的(约壹三14);也因这爱,世人能认出我们是主耶稣的门徒(约一三35)。

    因此,随后的劝勉是很自然的:就当从(清洁的)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在新约圣经中,作者总是先把某个实况陈述出来,然后以其为发出命令的根据。这里就是一例,所陈述的实况是:你们既……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然后发出的命令是:就当从(清洁的)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信徒的行为实践是根据他所站的地位。我们的爱,应是温暖的、全心全意的,并且尽全力、热切、不断而清洁的。

    对于正在遭受逼迫的人来说,彼此相爱的劝勉是正合时宜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困难的境况中,微小的分歧往往会严重地化大」。

    一23彼得再一次提到读者的重生,这次是关于生出这新生命的种子,就是神……的道。二章1至3节的劝勉,就是以此作根据的。

    新生命的诞生,并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就是说,与肉体生命的诞生有别。带来肉体生命的种子,当然受制于物质界的定律,会腐朽及消亡。从这些种子生发的肉体生命,也有同样的性质,只能短暂存留。

    新生命藉着神……的道而来。人听见或研读圣经信息时,会体会到自己的罪,明白基督是唯一而又胜任的救主,因而归向神。人都是从不同途径接触到神的道而得救的,没有一个例外。

    雷特欧在评说:

    ……第一章中有三样「不能坏」的东西──不能朽坏的基业(4节),不能坏的救赎(18,19节)和不能坏我们藉以重生的道(23节)。因此,我们有一个无**、无瑕疵的本质,这本质使我们配得享有无瑕疵的基业,并且是基于价值永存的救赎的。我们都领受了永远纯全完美的印记,以温柔安静的心作「不能坏的」装饰(三4),是最合适不过的。(注10)

    这道是活泼常存的。(注11)天地纵要废去,这道却永不废去。神的道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而所带来的生命也是永存的。那些因这道而获得重生的人,也具有这道的永存特质。

    在肉体方面,人类的种子(胚胎)已包含一个婴孩的所有特质。这婴孩结果会变成怎样,由种子的特质来决定。这种子既是会毁坏的,从这种子长成的肉体生命也必然是会朽坏的。

    一24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章6至7节,来强调人类生命短暂的特质。人的生命就如草芥一样,不能持久。肉体的美丽,就象野地的花一样稍纵即逝。草必枯乾,花也必凋谢衰残。

    一25对比之下,主的道是永存的(赛四零8)。因此,信徒的新生命同样是不能朽坏的。这不朽坏的道,就是传给读这书信的人的福音;这道使他们得以重生。这就是他们的永恒生命的源头。

    二1基督徒既分享了神的生命,便应一次过除去以下种种无爱心的行为:

    恶毒──对另一个人存恶念。恶毒孕育出对抗的心态,累积仇怨,并暗地里希望别人遭报、受害,或遇上不幸。美国植物学家喀威尔曾遭某所大学拒收入学,原因是他是黑人。多年之后,有人问拒收他的是哪一所大学,他回答说:「算了吧,这已是无关重要的了。」由此可见,他并没有积存恶毒。

    诡诈──任何形式的不诚实及欺骗(所包括的形式可真多了!)。诡诈包括申报虚假的入息课税资料,在考试时作弊,虚报年龄,贿赂官员,用不正直的手段做生意等。

    假善──虚情假意,矫饰做作,假冒为善。假善的人活象个演员,常扮演着另一个角色。他的家虽然象个战场,毫不安宁,他却虚饰着有美满的婚姻。在礼拜天他总摆出一副属灵的面孔,但平日却跟下流人一样耽于肉欲。他似乎很关心别人,动机却是自私的。

    嫉妒──不加掩饰的妒忌。温尼所下的定义是:看见或听见他人得益或昌盛时那种不快的感觉。大祭司就是因为嫉妒,而将耶稣交给彼拉多处死(太二七18)。嫉妒今天仍具极大的伤害力。如人可以因别人有更美好的居所庭园,更漂亮吸引的衣饰,或出众的烹饪技巧,而满脸不悦。男人可以囗中称赞友人的新车子或游艇,心中却想着:「等着瞧吧,我总会拥有更好的。」

    毁谤的话──在人后说的闲话,用意歹毒的流言蜚语,反唇相讥的恶言。进行毁谤就是中伤污篾他人,从而使自己看来较别人清高。毁谤人的方法可以是很隐晦的:「是啊,她确是个可人儿,但就是有这样一个缺点……」,利刀就这样灵巧地插在她背上了。有人甚至摆出一副属灵的姿态,说:「我让你知道的原因,只是希望你能代祷;你可知道他……」那人就这样给中伤了。

    这一切的罪,都是违背了最基本的诫命,就是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因此,彼得叫我们要断然除去这些罪。

    二2新生命的第二个应有表现,就是对纯净的灵奶有无穷的爱慕。上一节所提到的各种罪,会妨碍灵命的成长;神美善的真道却能培育灵命。

    象才生的婴孩这说法,并不一定意味着收信人都是初信的;他们可能多年前已经得救。然而,不管他们信主多久,都应渴慕真道,就象婴孩喊着要吃奶一样。我们从一个健康的婴孩急不及待地吮吸的模样,就可以略为体会彼得所说渴慕的意思了。

    有纯净的灵奶,信徒就能在灵命上成长起来。(注12)今生追求灵命长进的最终目标,就是生命中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形象。

    二3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这是何等大的推动力,吸引我们爱慕那纯净的灵奶!这若字完全没有半点不肯定的含意;我们确曾尝过也见过主的美善(诗三四8)。他为我们舍了性命,表现出无比的恩慈和慈爱(多三4)。我们既体会过他的恩慈,便应被激发要从他那里得到更多喂养。与他亲近的甘甜,应足以叫我们领会,离开他是愚不可及的。

    四.信徒在新的家里和作祭司的特权(二4~10)

    二4彼得从劝勉转到讨论信徒在新的家(教会)里,和新的祭司职分上的特权。

    在新的秩序下,基督是中心,因此我们是来到主面前(5节)。由于彼得正想象着一所建筑物及建筑材料,所以他用石来象征主是不足为怪的。首先,他是活石。他不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或顽石,而是以无穷生命的大能活着的那一位(来七16)

    可是,他却是被人所弃的,这看来难以置信。微不足道而眼光短浅的人类,活在笨拙、自私、肤浅的生命初阶中,竟容不下他们的创造者和救赎主。正如旅店没有房间留给主,他们在为自己作打算时,同样没有留下空间给主!

    然而,人的观感算不得什么。在神的眼中,主耶稣是他所拣选、所宝贵的。他不但蒙拣选成为一块合适的石头,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块。对神而言,他是贵重无价的,他的宝贵程度是无法计算的。

    我们若希望蒙主使用,参与他的建造工程,就必须先归向基督。我们合适作建筑用的材料,只因为我们给看为与基督相同。我们唯一的重要性,就是能使他得荣耀。

    二5这灵宫是用所有在基督里信徒来建成的,因此教会也一样。教会与旧圣殿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神在地上的居所(王上六11~13;弗二22)。然而,教会又与圣殿不同。圣殿是物质的,有实体的建筑物,所用的材料虽然美丽,但是没有生命的,会毁坏的。教会的材料却是活石。

    这里所用的象征比喻,从灵宫一转而改为圣洁的祭司,将重点放在这灵宫的作用上。信徒不单是这灵宫的活的材料,也是圣洁的祭司。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只有利未支派亚伦一族的人可以做祭司。而且,纵使身为祭司,也不得接近至圣所。只有大祭司可以每年一次(YomKippur,即赎罪日)进入至圣所,而且要依照耶和华详细说明的程序来行事。

    在新的恩典时代,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不管日夜,随时都可以觐见这宇宙的君王。他们的职责就是奉献……灵祭(相对于摩西律法所规定以牲畜、雀鸟和五谷献上的各种祭)。新约祭司的灵祭包括:

    1.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这是在属灵上的事奉敬拜(罗一二1)。

    2.以颂赞为祭:「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一三15)。

    3.以善行为祭:「不可忘记行善……」,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来一三16)。

    4.以财物金钱为祭:「不可忘记……捐输的事」,这样的祭,也是神所喜悦的(来一三16)。

    5.以事奉为祭:保罗将他对外邦人的工作形容为祭司所献的祭(罗一五16)。

    这些祭是藉着耶稣基督而为神所悦纳的。首先,我们藉着耶稣基督这位中保才可以来到神面前,也只有他能够使我们所献的祭蒙神悦纳。我们所作的一切,包括敬拜与事奉,都是不完全、受罪**的。但这一切在到达天父面前之前,都先经过主耶稣。他将一切的罪除掉,以致来到父神面前的时候,一切都是完全可悦纳的。

    旧约大祭司的冠冕上系着一块金牌,上面刻有归耶和华为圣的字样(出二八36)。戴上这金牌的作用。是因为百姓在献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干犯圣物而犯罪(出二八38)。所以,我们的大祭司为我们戴上大祭司冠,担当我们任何干犯圣物的罪。

    信徒皆祭司的真理,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明白、相信及乐意实践的。然而,这真理却不可以被滥用。虽然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但并不是每一位祭司都有权向会众宣讲和教导。有一些约束是必须遵守的。

    1.女人不可教导男人,也不可以辖管男人,只要安静(提前二12)。

    2.男人讲道,要按着神的圣言讲(彼前四11)。换句话说,他们要十分肯定所说的话,正是神要他们在当时的情况下说的。

    3.所有信徒都有恩赐,正如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本身的功用(罗一二6;林前一二7)。然而,并非所有恩赐都与向公众宣讲有关,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传道者、牧师和教师所特有的服侍恩赐(弗四11)。

    4.青年人应将那在他里面的、神所赐的恩赐如火挑旺起来(提后一6)。若那恩赐是讲道、教导,或任何形式的公开宣讲,牧者就应给他机会在会众面前运用这恩赐。

    5.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6节说明了信徒的祭司职分应如何运作:「弟兄们,这却怎么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

    那一章圣经也提到在会众中公开运用恩赐时有很多应遵守的规矩,以保持教会中的秩序,及确保信徒得造就。虽然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身分,但我们却不可在地方教会中滥用这祭司身分。

    二6彼得仍然想象着一座建筑物,他回到以基督为石头的比喻,并以基督为房角石。他引用以赛亚书二十八章16节,证明基督为房角石的角色,在圣经中早已预言了。他指出,神早已命定基督拥有这独特的地位,就是要成为所拣选和所宝贵的石头,是绝对可以倚靠的。相信他的人,总不会失望。

    在这里译成房角石的字(注13),最少可以有三种解释,而每一种解释运用在主耶稣身上,都是正确而适宜的。

    1.在现代建筑中,房角石是放置在基层上一个角落的石块,将两边的墙连系起来,象征着整座建筑物的根基。基督是房角石,是唯一真正的根基(林前三10、11);他就是将犹太和外邦信徒(就象一座建筑物的两堵墙)连合起来成为一个新人的那一位(弗二13、14)。

    2.有学者认为这是指一堵拱门的主石。要放置好这块石,拱门才成形,而建筑物的其它部分也由这石块连系在一起。我们的主当然符合这样的描述。他是拱门上的顶石,若不是他,整座建筑物就毫不稳固,也无法连系。

    3.第三种解释认为这是指金字塔的压顶石,占整座建筑物的最高位置。在整座建筑物中,只有这块石有这样的形状。这块石的形状,决定整座金字塔的形状。这是最后一块要摆放的石头。同样,基督是教会的压顶石,那块真正独一无二的石。教会的特质从他承袭而来。他再来的时候,建筑工程便告完成。

    他是所拣选所宝贵的石头。他是蒙拣选的,因为神拣选他去得着最尊荣的位置;他是宝贵的,因为再没有其它人可以跟他相比。

    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这里引用的是以赛亚书,原来的经文是这样的:「信靠的人必不着急。」若将两者合而为一,你会看见一个宝贵的应许,就是凡以基督为房角石的,必不会失望羞愧,也必不会纷乱急躁。

    二7在上面几节经文中,主耶稣被形容为活石、被弃的石、宝贵的石,以及房角石。虽然彼得没有明说,但他似乎把耶稣比喻作试金石。只要在试金石上擦磨,就可以试出金属的真伪。举例说,试金石可以试验出一块矿石含的是真金还是黄铜。

    任何人接触到救主,便会表露出真正的面目来。他们对他的态度,反映出他们的真相。他在真正信徒的眼中就为宝贵;不信的人却拒绝他。信徒只要想象一下,如果生命中没有救主会是怎样的,就可以略略体会他是何等宝贵的。世上所有的享乐,「都不足以跟满有基督的一刻相比」。他是「超乎万人之上」的,并且「全然可爱」(歌五10、16)

    但在那些不顺从或「那不信的人」(注14)来说又如何呢?诗篇一百十八篇的作者预言,匠人会摒弃这块宝贵的石头,但这块石头将来却要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

    有一个关于建造所罗门圣殿的传说,正好阐明这预言。建造圣殿的石头是预先在附近的石矿场准备好的,到需用时,工人便运往建筑工地。有一天,石矿场工人将一块形状尺寸十分独特的石头送往工地。匠人看来看去,仍认为不能用来作圣殿的任何一部分,因此便随意把它推到山边去;日子久了,这块石头便长满了青苔,又给杂草盖着了。圣殿的建筑工程接近完成时,匠人要求准备一块若干尺寸的石头。石矿场的人回答说:「这石在很久之前已送去给你们了。」经过一番搜寻后,匠人终于找到这块被弃置的石头,并把它放在圣殿的适当位置。

    这传说的喻意是明显的。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时便向以色列民显现。然而,以色列民,特别是他们的领袖,却容不下他。他们摒弃他,并把他送到十字架上钉死了。

    然而,神使他从死里复活,并叫他坐在天上自己的右边。当这位被摒弃的主再来时,却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身分而来。到时,大家就得公认他是房角的头块石头了。

    二8基督比作试金石和房角头块石头的比喻,现在变为基督比作绊脚的石头。以赛亚预言,对那些不信的人来说,基督是一块绊脚的石头,一块使人跌倒的磐石(赛八14、15)。

    这预言在以色列国的历史中具体地应验了。弥赛亚来到时,犹太人因他的出身和简朴的生活方式而厌弃他。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政治领袖和军事强人。纵使有最确实的证据,他们仍拒绝承认他就是那位应许要来的弥赛亚。

    但这预言不单应验在以色列人的身上。对任何不信耶稣的人来说,他都是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他们都要被他绊跌。人要末凭着悔改与信心,在他面前俯伏下拜,以致得拯救;要末被他绊倒,下到地狱去。「本来要赐给他们的救恩,却成了他们受更重审判的原因。」两者之间并没有折衷;他不是救主,就是审判者。

    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他们为什么会绊跌呢?并不是因为他们在理性上遇上不解的难题。并不是因为主耶稣有什么方面令他们觉得不可能相信他。他们……绊跌,是因为他们故意不顺从道理。问题在于人的意愿。人不得拯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得拯救(约五40)。

    本节的最后一句:也是预定的,似是说他们不顺从道理是预定的(编按:在圣经原文和英文译本里,「是预定的」紧随在「不顺从」之后)。这里的意思确是如此吗?不,这句话说明,那些故意不顺从道理的人,就注定会被绊跌。也是预定的这个从句,是从属于以上的整个从句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神已经判定,拒绝敬拜主耶稣的,都要被绊跌。任何坚决要拒绝相信的,就预定要被绊跌。「既不愿意顺从,绊跌便成了无可避免的结局。」(译自费廉思译本;JBP)。

    二9彼得回头再论信徒的权利。他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神曾应许要将这一切权利赐给以色列民,只要他们肯听从他:

    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一九5、6上)。

    由于不信的缘故,神的应许不能够在以色列人的身上实现,这民族也就失去了作为神子民的身分。在这时代,以色列民因不顺从而失落的地位,给教会取代了。

    在今天,信徒是被拣选的族类,是神在创立世界之前已拣选归基督的(弗一4)。然而,基督徒并不是世上某个种族,源于同一个祖先,或有独特的容貌及身体特徵;基督徒是同以神为天父,同有相类似的属灵特质,是属天的子民。

    信徒也是有君尊的祭司。这是本章第二次提到祭司的经节。第5节形容信徒为圣洁的祭司,负责献上灵祭。这里形容他们为有君尊的祭司,负责宣扬神的美德。作为圣洁的祭司,他们凭信心进到天上的圣所中敬拜。作为有君尊的祭司,他们在世人中作见证。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遭监禁的事迹,说明了这两种祭司身分的不同性质。作为圣洁的祭司,他们在半夜时分向神歌颂;作为有君尊的祭司,他们向看守他们的禁卒传福音(徒一六25、31)。

    信徒是圣洁的国度。神的本意,是要以色列民成为一个以圣洁见称的民族。可是以色列人却堕落了,随从外邦邻国一起犯罪。因此,以色列被暂时搁在一旁;现在,教会就是神圣洁的国度。

    最后,基督徒是属神的子民。他们单属于神,在神眼中有特别的价值。

    本节的最后部分,将属神的新族类、祭司、国度和子民的责任缕述出来。我们应宣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过去我们在罪恶与羞耻的黑暗中摸索。但神施行奇妙的拯救,引我们进入他爱子的国度里去。这黑暗令人难以忍受,但光明却是清净而辉煌的。面对为我们成就这一切神,我们应献上何等的赞美!

    二10彼得在结束这段时,引用了何西阿书。神以这位先知不幸的家庭生活为教材,向以色列民宣判。由于以色列人对神不忠,神说他不再怜悯他们,他们亦不再作他的子民(何一6、9)。然而,神并不是从此便把以色列丢弃,耶和华却应许以色列将来会被挽回:

    ……素不蒙怜悯的,我必怜悯,本非我民的,我必对他说:「你是我的民。」他必说:「你是我的神。」(何二23)

    彼得前书的收信人中,有一部分也曾经属于以色列,他们如今是教会的一分子。他们因信靠基督而成为神的子民,不信的犹太人则仍然被丢弃。

    因此,彼得看当日犹太人信主的情况,已应验了何西阿书二章23节的应许一部分。他们在基督里成了属神的新子民;他们在基督里蒙了怜恤。在以色列全国得享神透过何西阿所应许的祝福之先,这一小撮得救的犹太人早就先尝这些福分了。

    我们不应从彼得这段话来下结论,认为如今教会既是神的子民,他与以色列国已经断绝了关系。我们也不应假定如今的教会就是属神的以色列,不应以为神对以色列的应许现已适用于今日的教会。以色列和教会是两个分别而独特的个体;在解释预言之时,这观念是至为关键的。

    由亚伯拉罕被呼召起至弥赛亚降临,以色列是神在地上拣选的子民。然而,这民竟将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悖逆与不信达至空前的高峰。由于以色列犯了这弥天大罪,神暂时不再看以色列为他的选民。今天,以色列民是古时在地上属神的子民,但却并非他现今所拣选的子民。

    在现今的世代里,神有新的子民,就是教会。在神治理以色列的过程中,这段教会时代是一段插曲。当这段插曲终结时,即是当教会被提到空中后,神会再次处理他与以色列的关系。那时候,以色列民中那些信主的人,会再一次成为神的子民。

    何西阿的预言要在将来才会完全应验,要直到基督第二次降临时才成就。那时候,这拒绝接受弥赛亚的国将「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亚一二10)。这样,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便会蒙怜悯,并再次成为神的子民。

    彼得在本节要说明的重点,是今天信主的犹太人,提前实现了何西阿的预言,而不信的犹太人,仍然与神分隔。当「救主从锡安出来」并「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时(罗一一26),这预言就会全然地成就。

    贰.信徒的各种人际关系(二11~四6)

    一.以客旅的身分面对世人(二11、12)

    二11彼得前书余下的部分,大多是谈论基督徒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上应有的行为表现。彼得提醒信徒,他们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这事实应对他们的一切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客旅,意指他们在异域居住,在那里他们并不享有公民权。他们是寄居的,指他们在某地只是居住片时,该地方并非他们永远的归宿。

    不少旧日的诗歌提醒我们,信徒只是世上寄居的。例如:

    既蒙天召,从神得生

    (过去我等,属地子民);

    在世寄居,心系天家,

    韶光过后,欣得产业。

    既为客旅,我心不慕,

    地上一切,终归黄土;

    主的十架,尽除捆绑,

    宝贵救主,彼岸辉煌

    ~戴雅各

    然而,这些情怀在今天的诗歌中已不多见。当教会适应了这个世界,安顿下来时,高唱一些我们经验以外的情怀就显得有点虚伪了。读到彼得劝我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罪。然而,这劝告节应用更广泛;这是指与神的旨意相违背的强烈意欲。包括好酒贪食,娇养己身以致睡眠过多,耽于聚敛货财,或贪图世上的享乐。这一切都不断向我们的灵命宣战,打扰我们与神相交,妨碍我们在灵命上的成长。

    二12我们不单要在肉体的软弱上约束自己,还要保守自己在外邦人中(即不信的世人),品行端正(注15)。我们不应效法这世界的方式来度日。我们必须另有楷模,不与世同。

    这样做难免会受到批评。欧德曼这样描述彼得所身处的时代:

    ……基督徒由于不信奉异教的诸神,因而被诋毁为反宗教者;由于不与世人一样贪行各种败德的行为,因此被讥为傻瓜或禁欲主义者;由于只效忠于天上的大君王,就被诬陷为对国家不忠。(注16)

    这类批评是无可避免的。然而,信徒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给世人一个确凿的理由来加以指责。信徒应该用纯全良好的操守来驳斥一切诽谤。这样,那些诽谤我们的人,就不得不在鉴察(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鉴察(眷顾)的日子是指主来临的任何日子,可以是来施恩,也可以是来审判。路加福音十九章41至44节运用了这句式。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因为这城不知道自己正处在眷顾的日子;即是说,耶路撒冷城并不知道弥赛亚已在慈爱与怜悯中降临了。这里的意思可以指:(1)神的恩典临到批评他的人,使他们得救的日子,或(2)没有重生的人都要站在神的审判台前的审判之日。

    大数的扫罗可作第一个解释的例证,他有分诬陷司提反,但司提反的德行胜过一切的反对。大马色的路上,神在恩典中向扫罗显现后,这悔改的法利赛人便将荣耀归与神,并和司提反一样,藉那满有基督样式的生命散发出光辉,影响了其它人。朱伟慈说:

    美好的生命,是要提升他人的思想,以致他们敬重那荣耀的神。他们看见从人的生命反映出来的神是何等美好的时候,也就会被吸引而与神相交。他们会被说服,但不是由于我们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因为我们为人所发出的光芒。我们高尚生命所表现的美好素质,可以使「无知的愚顽人闭囗」,而这种闭囗不言,是人受感献上生命的第一步。(注17)

    至于第二个解释,意思是指没有重生的人,不得不在审判的日子,归荣耀给神。到时他们不再有藉囗,因为他们不但听过福音,更从信主的亲戚、朋友和邻居身上看见福音的见证。由于神的儿女有无可指摘的行为,神的名字便被高举。

    二.以公民的身分面对政府(二13~17)

    二13接下去的五节经文谈论基督徒与政府的关系,这里的钥字是顺服。事实上,在整卷书信中,彼得共有四次嘱咐信徒要顺服。

    公民要顺服政府(二13)。

    仆人要顺服主人(二18)。

    妻子要顺服丈夫(三1)。

    年幼的信徒要顺服年长的(五5)。

    赖恩融这样说:

    在面对逼迫、诋毁及批评时,基督徒最好的回应,就是无可指摘的生命、不能贬损的行为修养,以及良好的公民操守。其中尤以……顺服最能反映基督的美德。(注18)

    世上的政府是神所立的(罗一三1)。统治者是神的仆人(罗一三4)。即使统治者不是信徒,从他们官方身分的角度来说,他们始终是神的人。纵使他们是独裁者或暴君,有他们治理总比没有人治理好。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统治者,就会是无政府状态,没有任何群体可以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所以,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政府,有政府总比完全没有政府好。有秩序总胜于混乱。信徒要为主的缘故,顺服人的一切制度。他们这样做便成就了神的旨意,并做了讨他喜悦的事。不管统治者是皇帝,或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这些吩咐仍是合用的。甚至是在尼禄的统治之下,大原则是要顺服他。

    二14顺服的嘱咐,适用于统治者之下的官员,例如臣宰。他们蒙神授权,惩罚违反法律的人,奖赏遵守法纪的人。事实上,政府官员鲜有时间或打算去奖励守法者;可是,这并不减低基督徒要顺服的责任!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只要人性中仍存有原罪,凯撒就仍要忙得透不过气来。」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有时信徒并不需要顺服。若政府给信徒的命令是要他们违反神所启示的旨意,信徒就必须不顺服政府了。在这种情况下,信徒便有更高层次的责任;他应当顺从神,不顺从人(徒五29)。信徒若为此不顺从人而要面对惩罚,他就应当勇敢地接受。他不可**,不可**政府。

    技术上来说,偷运圣经进入封闭国家的人,是触犯法律的。然而,他们乃是遵行那比人的律法更高的律──将福音带到万民去的命令。因此,从圣经的立场来说,人不能以此指控他们。

    又例如政府命令一个基督徒参军。他是否有责任顺从接受武装?如果他认为这是直接违反神的教训,他就应该先尽力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保留不参战的身分,或作一个因宗教理由而拒绝服兵役者。如果这一切都行不通,他就得拒绝征召,并准备承担一切后果。

    很多基督徒对参军服役,并没有良心上的不安或顾虑。有关这方面,各人应自行在心中确立定见,并容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

    至于基督徒应否投票或参与政治,则是另一类的问题。政府并没有要求所有人参政,所以问题不在于顺服与否。每一个人必须寻求圣经的亮光,按个人行为操守及公民责任的原则而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同样要容许他人有不同的见解,而不应坚持他人也要与自己的意见一致。

    二15神的旨意,是要他的子民过一个光明磊落和无可指摘的生活,好使未信主的人没有合理的根据指控他们。基督徒具典范的行为操守,能够也应该足以反映出那些糊涂人对基督信仰的反对是何等无知。

    基督徒与基督信仰,不断受到糊涂无知人的攻击。可能是在大学的课室里,可能是在科学实验室中,甚至可能是在教会的讲坛上。彼得指出,回应这些攻击的一个最佳方法,就是过圣洁的生活。

    二16我们过着自由人的生活,不是受到政府的束缚或奴役。我们毋须奴颜婢膝,或是在恐惧中度日。毕竟,我们在主里是自由的人。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自由地去犯罪。自由不等于放纵。自由并不包括无法无天的行为。所以,我们绝不可以用自由为作恶的藉囗。悖逆犯罪,永不能用虚假的属灵藉囗来开释。披上宗教外衣的恶行,永不能叫基督的工作得益。

    如果我们以神的仆人的身分生活,我们就会和政府保持妥当的关系。我们要在神的光中行事,凡事顺服他,一切为荣耀他而作。最优良的公民,莫过于信徒以神仆人的身分而生活。可惜,多半政府都不知道,相信并遵从圣经吩咐而活的基督徒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

    请细味神的仆人(奴隶)的意思。迈耳说:「神往往用上我们最厌恶害怕的名称,使之闪耀悦目,直至原本看来使人生畏回避的称谓,成为我们最向往欣羡的目标。」(注19)

    二17面对人生每一种人际关系是基督徒必然的责任。故此,彼得就在这里用了四个简明扼要的吩咐,将整个范围概括起来。

    务要尊敬众人。没有人的言行举止,能令我们对他常存尊敬之心;但我们可以谨记,每一个人的生命比整个世界都宝贵。我们应该认识,每一个人都是按神的形象样式造的。我们不可忘记,就是世上最不配的人,主耶稣也为他流血舍命了。

    亲爱教中的弟兄。我们要爱众人,但我们尤其有责任去爱属灵家庭里每一位成员。这种爱,就象神对我们的爱,是完全不计较对方是否应得的,是爱那完全不可爱的,不求报答,且比死更顽强。

    敬畏神。当我们尊神为至高的主宰时,就是敬畏他。这样,荣耀神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畏惧做任何令他不悦的事,也畏惧在人面前丢他的脸。

    尊敬君王。彼得再次谈到世上的统治者,作最后的提醒。我们应敬重统治者,因为他们是神所指派,以维持社会秩序的人。即是说,我们必须这样做:「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罗一三7)一般来说,基督徒可以在任何形式的政权下生活。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他不应该顺从,就是当统治者命令他作出妥协,要他违背对主耶稣基督的忠诚或顺从。

    三.以奴仆的身分服侍主人(二18~25)

    二18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新约圣经对仆人的指示,比对王者的指示更多。很多初期教会的信徒都是仆人。圣经的记载中,多半基督徒都来自社会的中下阶层(太一一5;可一二37;林前一26~29)。

    这段经文是写给在主人家中作仆人的,不过,所说的原则各行各业的雇员也可应用。基本的提醒是仆人要存完全尊敬的心顺服主人。在任何社会或团体中,都必然有掌握权力的一方和服从权力的另一方。仆人顺服主人,是对自己有利的,若不然,他就会失业。然而,顺服对基督徒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中所牵涉的不单是薪金收入的问题;他的见证也关系重要。

    仆人不应因雇主的脾性,来决定对他顺服多少。当然,任何人都能够顺服那善良温和的雇主。但圣经呼叹信徒不要这样,他们应该连那些乖僻的、专横的老板也要顺服。这样做便显出基督徒特有的态度。

    二19我们因不公平的对待而受苦时,会得到神的欣赏。神若看见我们因着与他的关系,虽然忍受不应有的痛苦,也没有为自己申诉或反抗,他便因此而感到喜悦。我们若谦和地承受不公平的对待,就是将基督表现出来;这种超自然的生命,会赢得神的赞赏。

    二20如果我们因自己的错失而受苦,纵使能忍耐,也没有什么可称赞的。神肯定不能从中得荣耀。这种受苦不能显出我们作为基督徒有何独特之处,也不足以令别人受吸引而归信主成为基督徒。然而,因行善受苦而能忍耐,却是有价值的。这是超乎常情的,是世上鲜有的,足以使世人感到惊讶,因而体会自己的罪,甚至愿意领受救恩。

    二21信徒因行善而受苦的观念,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一段关乎我们伟大的榜样──主耶稣──的庄严而超卓的经文。世上没有人象他一样,受到那么不公平的对待,也没有人象他能这样忍耐。

    神呼召我们,吩咐我们要仿效他,忍受别人所加的苦害。这里榜样一词的含意就是如字帖一样有完美的笔法。学书法的人要尽可能完全依照字帖来摹写。若他能小心翼翼地临摹,他的字体会写得不错。但他把字帖放得愈远,他的临摹就会愈糟。只有紧紧倚靠着这「榜样」,我们才可以确保有好的成绩。

    二22我们的主并不是因自己的罪过而受苦,因为他根本没有罪。他是「那无罪的」(林后五21),他并没有犯罪(本节);「在他并没有罪」(约壹三5)。

    他说的话没有丝毫诡诈。他从不说谎,也不隐瞒事实。这是超凡出众的!他竟是一个曾活在世上,却绝对诚实、绝无虚饰、绝无诡诈的人。

    二23他在挑衅之下仍保持忍耐。他被骂,却不还囗。他受谴责,也没有还囗。他被诬告,并没有自辩。他竟完全没有自我辩护的冲动。

    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曾这样写道:

    当自己无故地受诋毁,而仍能处之泰然,就显出最深刻、最真实的谦卑。受人侮辱与不公平地对待而能保持安静,就是学会我们的主那尊贵的态度。回想他虽是无辜的,却承受各种苦害。我们却往往有冲动要自辩及开释,这不是愚不可及吗?

    他受害不说威吓的话。「他安静的舌头,从没有吐出一句粗暴或威吓的话。」或许那些攻击他的人,会误将他的沉默看为软弱。倘若他们也曾这样沉默,就会发觉这样并非软弱,而是超然的刚强!

    他能够忍受这些无故的凌辱和伤害,力量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他相信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圣经也劝勉我们要如此行。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一二19~21)。

    二24救主的受苦不单是我们的榜样,并且是为了救赎我们的罪。在这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模仿他,而彼得也没有叫我们这样做。本节所说明的论点,是救主受折磨,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罪,因为他根本没有罪。他是因为我们的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既已为我们的罪一次过代受痛苦,我们便不应再让自己落在因犯罪而受苦的光景下。他为我们的罪死了,叫我们可以向自己的罪死。不但如此,我们不单只消极地避免犯罪、向罪死,更应当在义上活。

    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鞭伤一词在原文是单数的,含意可指他全身已被摧残至体无完肤。救主既付了这样高昂的代价来使我们得医治,我们对罪应抱怎样的态度呢?狄奥多勒说:「这是一种崭新而奇特的医治方法。那医者忍受医治的痛苦,病者却得到医治。」

    二25我们在信主之前,都好象迷路的羊──迷失、破碎、受伤、淌血。彼得在这里提到迷路的羊,是在这段经文中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引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

    21节:「基督……为你们受过苦。」(参看赛五三3、4)

    22节:「他并没有犯罪,囗里也没有诡诈。」(参看赛五三9)

    23节:「他被骂不还囗。」(参看赛五三7)

    24节:「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参看赛五三4、11)

    25节:「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参看赛五三5)

    26节:「你们从前好象迷路的羊。」(参看赛五三6)

    我们得救后,便回到我们的牧人那里去──就是那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一零11);那位「亲切而不懈地看管羊群,并为羊群流血舍命」的大牧人;那位不久要再来,引领羊群到天上的青草地去的牧长──我们从此便不会再走失。

    归信主,就是归到我们灵魂的监护人(注20)那里去。在创世之时,我们本是属他的,后因犯罪而迷失了。现在,我们归在他的看顾下,并且永远安全稳妥。

    四.以妻子的身分对待丈夫(三1~6)

    三1彼得着重说明了基督徒有责任顺服政府和地上的主人,现在开始讨论妻子对丈夫的顺服。

    每一个妻子都要顺服自己的丈夫,不管他是信徒与否。神已经将领导的位置给男人,他的心意是要女人承认男人的权柄。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跟基督与教会的关系类同。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正如教会要顺服基督。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女性的地位已提升,甚至可以管辖男性,我们的社会已变得愈来愈由女性当权。在很多教会里,女性看来比男性更活跃,又更有恩赐。然而,神的话语屹立不倒。男人作头是神所设立的秩序。不管论据听来何等合理,女性取代男性的领导地位,最终只会造成困扰和混乱。

    纵使丈夫并不是信徒,妻子仍要尊敬他为自己的头。这是妻子向丈夫所作的见证,表明她在基督里的信仰。妻子表现出顺从、关爱、专一的品行,可以吸引丈夫归主。

    她甚至可以令不听道的丈夫归主。即是说,妻子毋须不断向丈夫说教。妻子喋喋不休地向丈夫讲说福音,硬要将道理塞进丈夫的脑袋中,可能会弄巧反拙,产生很大的反效果。这里所强调的,是妻子应让丈夫看见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让丈夫被吸引过来。

    要是丈夫干预妻子的信仰生活,妻子又应当如何呢?丈夫若要妻子违反圣经中一个明确的命令,她就应当不服从丈夫,而对主保持忠诚。然而,如果事情只关系基督徒的权利,而不是一个责任,她便应当顺从丈夫,放弃所拥有的权利。

    虽然彼得谈到基督徒妻子有不信的丈夫,但这样并不表示他容许信徒与非信徒结合。这决不是神的心意。彼得所处理的情况,主要是指妻子在婚后才成为信徒。妻子的责任就是顺服,纵使丈夫并不是信徒。

    三2不信主的丈夫,可能会因为妻子的敬虔和贞洁的品行受感动。神的灵可以藉此使他体会自己是个满有罪污的人,他可能因而归信基督。

    穆勒曾讲述一个关于一名德国富人的故事,他的妻子是一位热心的信徒。这个德治人嗜酒如命,经常在酒馆流连至深夜。他的妻子会吩咐仆人先去休息,自己一直等待丈夫回来,服侍他,从不责骂或埋怨他。有时,她甚至要为他更衣,扶他上床。

    一天晚上,这人在酒馆对他的友伴说:「我敢打赌,如果大家跟我一起回家,一定会看见我的太太坐着等我回来。她会出来开门,热列地欢迎我们。如果我要求的话,她还会为我们做一顿晚饭。」

    他的朋友起初不大相信,后来还是决定跟他一起去看看。他的话果然非虚,他的妻子来应门,礼貌地欢迎他们,并且很乐意为他们预备晚餐,没有丝毫不满之意。招呼他们入座后,她便回自己的房间去。她一离开,其中一位朋友便责备这个作丈夫的,说:「你这样刻薄一个那么好的妻子,算男子汉吗?」晚餐还未吃完,这位友人就起身离开了。随后,其它人也一个接一个说了同样的话,而且晚饭还没有吃完,他们就全都走光了。

    不到半个小时,这位丈夫已深深地体会自己的恶行,尤其它对自己的妻子是何等的麻木不仁。他走到妻子的房间,求她为他祷告,他又认罪悔改,并向基督降服。自此之后,他便成了主耶稣忠心的门徒。不听道的已被吸引归主了!

    穆勒于是劝勉说:

    假如你要忍受未信主之亲人的恶待,不要气馁。主可能很快会使你所想的成真,应允你为他们所作的祷告。不过,在目前,应找机会将真理表达出来。这并不是因他们对你的所作所为而斥责他们,而是向他们彰显出主耶稣基督的谦虚、温柔与慈爱。(注21)

    三3好象笔锋一转,谈论到妇女的服饰,然而实际上,彼得所处理的,主要是妻子取悦及服侍丈夫的最佳方法。妻子的外表对丈夫产生的影响力,远不及她内心的圣洁和顺服的生命。

    有几种外在的妆饰是要避免的:

    1.辫头发:有人认为,根据这里所说的,就连端庄正派的辫子也不可以。不过,似乎彼得所反对的,是层层迭迭,繁复不已的辫子发饰,这在古代的罗马是很流行的。

    2.戴金饰:有人认为这表示要完全禁止佩带金首饰。有人却认为是表示不应佩带奢侈炫耀的饰物。

    3.穿美衣:明显地,所禁止的并不是穿着衣服,而是卖弄炫耀衣饰。请参考以赛亚书三章16至25节,看神对各种奢华服饰的观感。

    附篇基督徒的衣着

    有关信徒的衣着和佩带饰物方面,有些指示是适用于所有信徒的,不管是男或女。第一个原则是关于开支方面的。我们花费多少金钱在衣服上呢?这是必须的吗?这些金钱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吗?

    提摩太前书二章9节阻止我们穿昂贵的衣服:「不以……贵价的衣裳为妆饰。」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负担得起。基督徒将金钱花费在昂贵的衣服上是有罪的,因为神并不准许我们这样做。同情心也不容许我们这样做。贫穷国家交煎的困境,在属灵上和物质上大量的需要,指证将金钱不必要地花在衣服上,是何等的麻木不仁。

    这不单是指衣服的品质方面,也指我们所购买的数量。有些基督徒的衣橱,跟服装店大同小异。他们出外渡假的时候,带很多的裙子、衬衫和套装,看来就象一个周游四境的衣服推销员。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呢?原因在于我们都喜欢别人称赞我们有出众品味和优雅外表。在我们选择购买什么衣服时,开支的考虑只是其中一个原则。

    另一个原则就是正派与否。保罗说,衣着要「廉耻、自守」。「廉耻」这个词的一个意思,就是「端庄正经的」。衣服的一个用途就是要遮盖人的身体。起码在始祖的时候是这样的。然而,现今衣服的设计,却愈来愈趋于要将人体暴露出来。换句话说,现今的人正以自己的羞辱为荣。不敬虔的人这样做,并不足为怪,但连基督徒也仿效着,就叫人感到惊讶了。

    正派的衣饰有雅观吸引的意思。换句话说,基督徒应该衣履整洁。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一点也不可取。章伯斯曾说,不修边幅是对圣灵的侮辱。信徒的衣服应该是清洁的,熨贴的,完好的、称身的。

    一般来说,基督徒应避免穿着一些吸引别人注意自己的服装。他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他并不是要做人世间的装饰品,而是要做结满果实的葡萄树枝子。事实上,有很多方法可以令我们吸引别人的注意。其中之一就是穿着旧款的衣服。基督徒应避免穿着过于朴素,或俗艳,或奇怪的衣服。

    最后,基督徒不应穿着挑逗撩人的服装──这个可能特别是年轻信徒的问题。我们已讨论过关于暴露的衣服。然而,一些遮盖整个身体的衣服,也足以引诱别人产生不洁的欲念。现今的时装,不是要设计来促进人的灵命。相反地,时装潮流正反映当今时代泛滥的情况。信徒所穿着的衣服,不应是刺激他人的情欲,或影响别人的基督徒生活的。

    当然,信徒要面对的大问题,就是来自潮流风尚的巨大压力。信徒历来都面对这问题,将来仍要面对。基督徒要抗衡盛极一时的风尚,跟众人的意见逆流而上,在服装方面与福音相称,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只要我们让基督成为我们衣橱的主,一切就会妥当。

    ──

    三4使信徒能真正吸引人的衣饰,是里面的美丽。时尚的发式,昂贵的首饰,以及华丽的衣服,都会消逝。彼得将这样强烈的对比摆在我们眼前,是要挑战我们作出选择。迈耳说:「有很多人,外面衣饰华丽,内里却褴褛不堪;但有一撮人,外面的衣履破旧,内心却美不胜收。」(注22)

    在人的眼中,珠玉是宝贵的;但神却认为温柔、安静的心才是宝贵的。

    三5旧约圣经中属神的妇女妆饰自己的方法,是培养内心的道德和属灵的荣美。其中一种美就是恭敬地顺服自己的丈夫。这些都是仰赖神的圣洁妇人。她们过着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她们渴望在凡事上讨神的喜悦,因此接受神所命定的家庭次序,顺服自己的丈夫。

    三6撒拉是其中一个例子。她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我们翻看创世记十八章12节时,得知撒拉是在「心里」这样称呼亚伯拉罕的。她并没有四出张扬,公开地称呼亚伯拉罕为主,以表示对他的顺服。她是在心里承认他是自己的头,且用行动来表示。

    凡仿效撒拉榜样的,都是她的女儿。犹太女子生下来就是撒拉的后裔。不过,如果要真真正正成为她的女儿,就必须效法她的性情。儿女当然有家族的特征。

    她们应当行善,并且不受任何阻吓。意思就是,基督徒妻子应尽力扮演神所派定的角色,做一个顺服的协助者。而且,纵使因未信主的丈夫不合理的行为而受苦,仍不受阻吓;当然这并不包括面对暴力或生命受威协的时候。

    五.以丈夫的身分对待妻子(三7)

    彼得转过来向丈夫说话,并说明他们所要肩负的责任。他们应体恤妻子,用爱心、尊重,并按情理对待她们。他们应当用爱惜的态度对待妻子,因为知道女性是比较软弱的。

    在高呼妇女解放的今天,圣经将妇女形容为软弱的器皿,似乎是落伍了一点。然而,平均来说,女性在体质上确实较男性软弱,这是浅显的事实。再者,一般来说,女性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不上男性,而且较常受情感牵动,并不常由理性逻辑思维来引导。思考深奥的神学问题,并不是她们专长。而且,一般来说,她们较男性需要有所倚赖。

    不过,妇女在一些方面较为软弱,并不表示她较男性为次等;圣经从来没有这样暗示。这亦不会否定女性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男性强,更能干。事实上,妇女在信仰上一般都较男性热心。她们通常较能忍受长期的痛苦和逆境。

    男人应该明白,他的妻子是与他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这是指夫妻都是信徒的情况。虽然妇女在一些方面较男性软弱,但她们在神面前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并一同得着永远的生命。而且,在生产新生命方面,她们比男性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夫妇不和,祷告就受到难阻。贝格说:「妻子受到伤害而发出的哀叹,令神不听丈夫的祷告。」(注23)再者,如果夫妇的关系受到破坏,他们就很难一起祷告。为要建立和平幸福的家,夫妇要遵守几个基本的原则:

    1.要保持绝对的诚实,以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

    2.维持沟通。两者都必须愿意透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蒸气若封闭在气窝里,迟早必会爆发。透过沟通解决问题,包括双方面都愿意说:「对不起」,以及彼此饶恕──可能是无限次的饶恕。

    3.不要计较小过失及习性癖好。爱能遮盖许多的罪。自己既不完美,就不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4.务求在财政上有一致的原则。应避免挥霍,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物,也不要忙着在物质上赶上别人。

    5.须谨记相爱乃是命令,并非一种不能自制的情感。爱是指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所说的一切。例如,爱是不作害羞的事;这样,夫妇就不会在其它人面前批评或反驳自己的伴侣。爱亦会阻止夫妇在子女面前吵架,因为夫妻吵架会使儿女失去安全感。透过上述及其它种种途径,以爱为家庭带来愉快的气氛,避色冲突和分离。

    六.以弟兄的身分与信徒相交(三8)

    本节劝勉大家要同心并相爱如弟兄,可见所讨论的,主要是基督徒与信徒相交的关系。其余的三样劝勉,会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总而言之这句,并不表示彼得将要结束他的书信。他已经对几方面的人说了话,包括仆人、妻子和丈夫。现在,他对你们说话,作为这一段的结尾。

    你们都要同心。这并不表示,基督徒在每一件事上都要意见一致;那只是划一不变,并不是同心。以下一段为人熟识的话,是同心的最好方程式:在基本原则上──同心;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自由;在一切的事上──爱心。我们要彼此体恤。按字面的意思,这是指「一同忍受」;这劝勉对于那些正在经历逼迫的人来说,特别合适。这劝告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信徒是免于受苦难的。

    相爱如弟兄。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道:

    上天没有询问我们喜欢谁人作我们的弟兄,这已经是派定了的;但却吩咐我们要爱他们,不管我们本性的好恶和品味。你会说:「这是天方夜潭吧!」然而,不要忘记,真爱并非出于情感,而是源于意志;不是一种感觉,而是实践;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行动;不在于婉约的言语,而在于高尚而又无私的行为。

    存慈怜……的心,就是对别人的需要和感觉敏锐。纵使受到恶待,亦不会以冷漠、麻木不仁或尖酸刻薄来回应。

    存……谦卑的心(注24)──教导基督徒要有谦卑的品性,是最恰当不过的。谦卑的主要意思为他人着想,以他人为先,言谈举止满有仁慈。谦卑就是先服侍他人,乐于帮助别人,并懂得立刻回谢别人的善待。谦卑的人不会粗鲁、鄙俗,也不会无礼。

    七.以受苦者的身分面对行逼迫的人(三9~四6)

    三9这书信的背景,正值信徒受逼迫与受苦之时。由本节起至四章6节,所讨论的主题就是基督徒与逼迫他们的人的关系。彼得再一次劝勉信徒为义受苦而不要报复。我们不应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相反,我们应当祝福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并以仁慈回应侮辱。基督徒不是蒙召去伤害他人,而是要造福他人,不是要咒诅,而是要祝福。这样,神就会将福气赐给这样的人。

    三10从本节到12节,彼得引用诗篇三十四篇12至16节上,来确证神的祝福会归与那些避免恶言恶行、反而行善好义的人。

    本节的要点是:任何人如要彻底地享受生命及经历美福,就应禁止囗出恶言或诡诈的话。他不应以同样的话回应侮辱和虚谎。

    约翰福音十二章25节指责爱惜生命的人,但那节经文的意思是指人只为自己活,而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里却是指按神所喜悦的方式生活。

    三11信徒不但不可囗出恶言,更不可以行恶。报复只会加深纠纷。用世人的方法来招架回敬,只是一种屈从的态度。信徒应以善报恶,并谦卑地忍受伤害,藉以促进和睦。没有人可以用火来扑灭火。

    胜过恶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加以抵抗,听任其自行消亡。抵抗只会火上加油,制造更多的恶。恶行没有遇上反抗及阻力,对方只是默默地忍受,恶就会尖锋尽尽失,这时,恶所遇上的,确是一个无可匹敌的对手。当然,受害人要放弃任何一点的抵抗,并完全否定报复的意图,这才可能发生。恶行找不到目标靶子,就不能衍生更多的恶,而自行消亡了。

    ~选录

    三12主以嘉许的眼光看行义的人。他留心听他们的祈祷。诚然,主听他所有子民的祷告。对于那些为基督受苦,而又没有以恶报恶的人,他会特别照顾他们。

    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这主要是针对逼迫神子民的人,然而,也会包括以暴力和恶言反击敌人的信徒。恶就是恶,神抵挡所有的恶,不管是得救的人还是失丧的人作的。

    彼得引用诗篇三十四篇16节时,漏了结尾的一句:「……要从世上除灭他们的名号。」这并不是疏忽遗漏了,而是有用意的。我们正活在神施恩的时代,是耶和华收纳之年。神施行报应的日子尚未来到。主耶稣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身分回来时,就会惩罚一切作恶的人,并要从世上除灭他们的名号。

    三13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彼得以问题的方式再展开讨论。这问题的答案自然是:「没有。」然而,殉道者的历史似已证明,福音的仇敌确会加害于诚信的门徒。

    这样的矛盾,至少有两种解释:

    1.基本上,走在义路上的人是没有人会加害他们的。实行不抵抗的方针,使反对者手足无措。会有例外,但基本上那些渴望行义的人,会因自己的义行而不致受害。

    2.敌人对基督徒所能做的,无论多恶劣也不会是永恒的伤害。敌人可以伤害他的身体,但决不能伤害他的灵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位十二岁的基督徒男孩拒绝参加一个在欧洲推行的运动。那些人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有权把你处死吗?」他却安静地回答:「难道你们不知道我有权为基督而死吗?」他深信没有人能真正伤害他。

    三14不过,如果基督徒因对主尽忠而被逼迫受苦,那又如何呢?结果有三个:

    1.神为自己的荣耀支配这苦难。

    2.他透过这苦难将福气带给别人。

    3.他祝福那因他的名而受苦的人。

    不要害怕人,也不要因人的威吓而惊慌。殉道者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坡旅甲知道只要他肯亵渎基督,就可以得释放时,他说:「我服侍了基督八十六年,他从没有亏待我。我又岂能亵渎我的王、我的救主呢?」罗马总督恐吓他,要把他交给猛兽时,他回答说:「能够俐落地脱离这痛苦的人生,确是件好事。」最后,执政者恐吓要把他活活地烧死时,坡旅甲说:「这焚烧一时的火,不足畏惧;你可知道那永远不灭的火是何等可怕?」

    三15在14节下半部分和本节,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八章12节下和13节,经文说:「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有人曾说:「我们不大畏惧神,是因为我们过于惧怕人。」

    这段以赛亚书的经文指出,应当畏惧的对象是「万军之耶和华」。彼得引用这段经文时,圣灵向他启示,他说成只要心里尊主基督(注25)为圣。

    尊敬主的意思,就是以他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我们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合乎他的心意,讨他喜悦,并使他得荣耀。基督应当主宰我们生命的每一范畴,包括我们的财产、职业、收藏、婚姻、闲暇,无一不包括。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基本上这是应用在基督徒因信仰而受逼迫的时候。信徒体会有主基督的同在,他们就有从神而来的胆量,引导他们作美好的见证。

    本节也适用在每一天的生活上。许多时候,别人会问一些问题,令我们可以颇自然地与他们谈论关于主的事。我们要常作准备,将主为我们所成就的大事告诉他们。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当存着温柔和敬畏的心来作见证。谈到我们的主和救主时,绝不可有半点苛刻、苦涩或轻率。

    三16信徒必须存着无亏的良心。如果他自问没有犯过任何罪行,是清白的,那么当他经历逼迫时,就可以胆壮如雄狮。但他若是良心有愧,就会受罪疚感所缠绕,在敌人面前站立不住。事实上,即使信徒在生活上是无可指摘的,福音的敌人仍会找他的把柄来诬陷他。但当对簿公堂,发觉有关的指控是毫无根据时,举报的人便会自觉羞愧。

    三17有时,神的旨意是要基督徒受苦;基督徒若有必要受苦的话,就必定是因行善的缘故。但他不应因过失而为自己带来痛苦,这并没有什么可取。

    三18本章余下的部分,介绍基督是为义受苦的典型例子,并提醒我们,在他来说,受苦是通往荣耀之路。

    他的受苦有六方面值得留意:(1)他的受苦有赎罪的功效,使罪人因信可以从罪的惩罚中得释放。(2)他的受苦有永远的功效。他一次受死,就永远解决了罪的问题。救赎的工作已经完成。(3)他是代替世人受苦的。义的代替不义的受死。「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五三6下)。(4)他的受苦有和解的作用。透过他的死,我们被带到神面前。那使人与神隔离的因素已经消除。(5)他所受的苦是很残暴的。他乃是遭处决而死的。(6)最后,他的受苦以复活作结。他在第三日从死人中复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一句的意思,是指他透过圣灵的大能而复活。

    三19本节和20节,是新约圣经中最令人感到费解的经文之一。一方面,这段经文被利用来支持炼狱的教训,另一方面又被利用来支持所有人都得救的说法;但这些教训都是不合乎圣经的。然而,在福音派的圈子中,这经文有两种较受大众接纳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基督在受死之后、复活之前,灵魂曾到过阴间,并宣告他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伟大工作。提倡这解释的人,对于「在监狱里的灵」到底是指信徒、非信徒,还是二者,意见不一。不过,有一点是颇为众人所接纳的,就是主耶稣并没有向他们宣讲福音。否刖,就牵涉有第二次得救机会的教义,那是圣经从没有提到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喜欢将这段经文与以弗所书四章9节一起理解;那里形容主曾「降在地下」。他们认为那是另一个证据,说明主曾在身躯以外,下到阴间去,宣告他在各各他所成就的胜利。他们也引用使徒信经中的一句话──「降在阴间」。

    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彼得所形容的,是挪亚时代的情况。基督的灵,曾藉挪亚向洪水之前不信的世代传道。当时,他们并不是在身躯以外的灵,而是活生生的人,因不信挪亚的警告,结果遭洪水所灭。因此,他们现在都是在阴间监狱里的灵。

    第二种解释最能配合这段经文的上文下理,所引起的问题也最少。让我们逐句研究本节经文。

    他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所说的这灵,是指18节末的按着灵性说。这灵应理解为圣灵。一章11节指出「基督的灵」,就是圣灵,曾透过旧约的先知说话。神又在创世记六章3节指出,他的灵,即圣灵,对洪水之前的人已近乎忍无可忍的地步。

    他……曾去传道。正如上述,传道的是基督,不过他是透过挪亚去传的。彼得后书二章5节将挪亚形容为「传义道的」。这里提到基督传道时,也用了相同的字根。

    给那些如今在监狱里的灵听。他们都是挪亚传道的对象,是仍活着的男男女女,他们听见洪水要来的警告,以及凡进入方舟者可得救的应许。可是他们没有接受警告,结果就给洪水淹没了。他们现在都离开了肉体,成为在监狱里的灵,等候最后的审判。

    因此,本节经文可以扩充成为:「他(基督)藉这(圣)灵曾(透过挪亚)去传道给那些(如今)在监狱里(阴间)的灵听。」

    然而,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假定在监狱里的灵就是挪亚时代的人呢?答案就在下一节。

    三20本节清楚地指出了在监狱里的灵是谁。他们到底是谁呢?他们是从前……不信从的人。他们在什么时候不顺从呢?就是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他们结果怎样呢?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

    我们也应在这里稍为停顿下来,重温整卷书信的思想发展。这卷书信写成之时,信徒正备受逼迫。彼得去信的对象,正因他们的生命与见证而受苦。或许他们会感到疑惑,如果基督徒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理应得胜,为什么这时却要受苦呢?如果基督的信仰是真理,为什么世上只有这么一小撮的基督徒?

    彼得指着主耶稣,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基督也曾为义受苦,甚至被杀害。但神使他复活,并使他在天上得荣耀(参看22节)。荣耀之路,必经受苦的幽谷。

    然后,彼得提到挪亚。这位忠心的传道者,花了一百二十年的时间,警告当时的人说神即将用洪水毁灭世界。然而,他所得到的回应,是耻笑和拒绝。神拯救了他和他的一家,免受洪水淹没,证明他是正确的。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是对的,为什么会这样势孤力弱?」彼得回答说:「曾经有一个时候,世上只有八个人是对的,而其余的人都错了!」人类历史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站在正确的一边。真正的信徒通常都只是一小撮余剩的人;因此,纵使得救的一群只属小数,但信心仍不应动摇。在挪亚的日子,只有八个信徒;今天的信徒已是数以百万计。

    本节末这样说: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他们不是靠着水得救,而是藉着水得救。洪水并不是他们的拯救者,洪水是审判;神带领他们平安地经过这洪水的审判。

    如果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及随后的一节经文,我们就要先明白方舟与洪水的象征意义。洪水说明了神的审判。方舟则是唯一得救的途径。当洪水涌到时,只有在方舟内的人可以得救;所有在外面的都灭亡了。因此,基督是唯一的拯救;凡在基督里的,就安稳如在神的手里。那些在基督以外的,则彻底地失丧了。

    这洪水并不是得救的途径,因为一切在洪水中的都被溺毙了。方舟才是避难所。这方舟经过了审判的洪水,完全承受了风暴的冲击。那些在方舟内的人,一滴洪水也没有沾上。同样地,因我们犯罪的缘故,基督承受了神忿怒的审判。凡在基督里的人,就不被定罪受审(约五24)

    方舟之下是洪水,雨水又打在方舟之上;方舟的四周都是水。然而方舟却盛载着这几位有信心的乘客,经过洪水,平安抵达新世界。同样地,那些相信救主的,就得蒙带领,经过死亡与幽暗,平安地到达复活及新生之境。

    三21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也拯救你们。到这里,我们又再一次要面对困难与争议了!提倡透过洗礼得救的人,与否定洗礼有任何拯救能力的人,在本节上争论不休。

    附篇──洗礼

    首先,让我们看看本节所说的可能是指什么,然后考虑它不可能指什么。

    事实上,一个使我们得救的洗礼确实存在──并不是在水中的洗礼,而是差不多在二千年前发生在各各他的洗礼。基督的死就是洗礼。他乃是在审判的大水中受洗。当他说:「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路一二50),正是指这个意思。诗篇的作者也形容了这洗礼:「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诗四二7)基督受死,受神波涛汹涌般的忿怒洗礼,而这洗礼也正是救恩的基础。

    然而,我们必须亲自接受他的受死代赎。正如挪亚和他的家人必须进入方舟才可以得救,我们也必须接受主作我们唯一的救主。我们这样做,就是在他的受死、埋葬和复活上与他连合。这样,我们就实实在在地曾与他同钉十字架(加二20),与他一同埋葬(罗六4),一同出死入生(罗六4)。

    这一切都在信徒的洗礼中反映出来。水礼的仪式,是将在属灵上所发生的一切,在象征的意义上表达出来;我们已经受洗归入基督的死。我们没入水中,是承认已经与他一同埋葬。我们从水中上来,是表示已经与他一同复活,并希望一举一动能有新生的样式。

    这预表的洗礼如今拯救我们──这洗礼是指基督受洗以致在十字架上被钉死,我们在这洗礼上与他联合了,而水礼正代表这种联合。

    基于下列的原因,本节的意思,不可能是指我们透过水礼的仪式而得救:

    1.我们的得救若是透过水礼,拯救我们的就不是主耶稣,而是水了。可是,他说:「我就是道路。」(约一四6)

    2.这也表示基督的死是枉然的。如果人可以藉着水而得救,主耶稣又何必受死呢?

    3.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奏效。很多人虽然已经过水礼,但他们其后的生活表现证明,他们并未重生得救。

    本节也并非表示,我们要透过相信和水礼才得救。

    1.若要加上水礼才可得救,救主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工作就不圆满了。根据这种见解,当主说:「成了」之时,实情却并非所说,因为在救赎工作上,还须加上水礼。

    2.如果人必须受洗才可以得救,那么,为何主从没有亲自给任何人施洗呢?约翰福音四章1至2节说明,耶稣并没有亲自替跟随他的人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

    3.使徒保罗感谢神,为的是他很少替哥林多的信徒施洗(林前一14~16)。如果洗礼是得救的必须条件,这位福音的使者竟会作出这种感谢,就确实令人大惑不解了!保罗确曾替部分信徒施洗,显示他有将洗礼的道理教导信徒;但他只是替一小撮人施洗,证明他并不认为水礼是得救的必须条件。

    4.那个在十字架上悔罪的强盗,虽然并没有受洗,基督却肯定表示他要与主同在乐园了(路二三43)。

    5.于该撒利亚得救的外邦人,在相信的时候,就有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徒一零44),证明他们是属基督的(罗八9下)。他们受了圣灵(即已经得救)之后才受洗(47、48节)。由此可见,水礼并不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他们是先得救,然后在水中受洗的。

    6.在新约圣经中,经常与水礼并提的,是死亡而不是属灵的新生。

    7.新约圣经有差不多一百五十处经文教导说,救恩是单凭相信而得的。虽然有两三节经文似是指出水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但不足以**这教训。

    因此,当我们读第21节:……洗礼,现在……也拯救你们时,并非指我们所受的水礼,而是指基督所经历的死亡的洗礼,以及我们在这洗礼中与他联合。

    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念这书信的犹太基督徒,对旧约圣经的仪式上的敬拜很熟悉;这些仪式能够提供外面的洁净,却不能够使祭司或百姓在面对罪的时候,有一个无亏的良心。彼得所说的洗礼,并不是指肉体上或仪式上的洁净。水诚然能够清洗身体上的污垢,但却不能使我们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只有亲自与基督的死、埋葬、复活联合,我们才可以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随之而来的问题自然是:「我在神面前怎样才算为义?我当怎样才能够在他面前有无亏的良心?」答案就是彼得一直所说的洗礼──即基督在各各他所受的死亡的洗礼,以及人亲自接受他所成就这洗礼的功效。因基督的死,罪的问题便一笔勾销了。

    藉着耶稣基督复活。我怎样知道神已经感到满意?我知道,因为神已经使基督从死人中复活了。无亏的良心,与耶稣基督复活是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这复活告诉我们,神对他儿子所完成的救赎工作感到完全满意。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就永远无法肯定我们的罪已被清除了。他的死,或许跟一般人无异。然而,复活的基督是我们绝对的确据,我们的罪价,已经全数在神面前偿还了。

    正如圣诗作者戴雅各所写:「我们的良心有平安,那是永不会消失的:在于高天宝座上的羔羊。」

    因此,这……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我可以享有无亏的良心,完全是基于主耶稣的死、埋葬和复活。次序如下:

    1.基督为我在各各他受死亡的洗礼。

    2.当我相信他,以他为主为救主时,我在灵里就与他的死、埋葬、复活联合了。

    3.既知道他已复活,我就可以有无亏的良心。

    4.透过水礼,我在形式上表达了我在灵里所经历的释放。

    三22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神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主耶稣基督不单从死人中复活,更进了天堂,回到他原本居住的地方。他今天就在那里,并不是看不见,没有形质的灵体,而是一个永活的人子,有荣耀的躯体。这躯体永远带着他在各各他受苦所留下的伤痕──清楚而又永远地表征着他对我们的爱。

    我们的主乃是在神的右边,这位置代表了:

    能力:右手一般都比左手强壮,因

    而叫人联想起能力(太二六64)。

    尊荣:基督被「高举在神的右边」(徒二33,五31)。

    安息:基督既已作完了工,「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一3;也参看八1,一○12)。

    这安息是因满足惬意的缘故,并不是要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代求:保罗指出,基督现今在神的右边,替我们祈求(罗八34)。

    超越:「……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弗一20、21)

    统治:在希伯来书一章13节,父神对圣子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彼得前书三章22节所强调的,正是统治权:「……在神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

    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无疑是包括在天上各阶级的灵体。他们全都听从复活及得荣耀的基督的差使。

    这就是我们的主因行善而受苦的经历。世人拒绝他,不管是他在降世之前透过挪亚所作的见证,还是他以人子的身分第一次降临的时候。他在各各他接受死亡的洗礼。然而,神叫他从死人中复活过来,并使他得荣耀,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在神永恒的旨意里,荣耀之先是受苦。

    这教训不但适用于彼得原来的读者,也适用于我们。我们若因行善而遭遇反对甚至逼迫,也不用沮丧,因为救主在世上时也有同样的经历,我们不配比他受较好的对待。神既应许,我们若与主一同受苦,就必定和他一同得荣耀,这样我们便应因此得安慰(罗八17)。再者,现在的受苦,与将来我们要得的荣耀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罗八18)。现在的苦楚是轻微而又短暂的;那荣耀却是永恒的、极重无比的(林后四17)。

    四1这段经文与前段(比较三18)有密切关系。我们一直思想的,是基督无辜受苦的榜样。他因为行义的缘故,而在恶人手上受苦。既是如此,他的跟随者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他们要准备好因他的名而受苦,也要准备好因基督徒的身分而忍受逼迫。

    因为凡在肉身(这身体)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信徒面前有两个选择──犯罪或受苦。一方面,他可以选择跟周围未得救的人一样地过活,与他们一起享受罪中之乐,藉以避免逼迫。另一方面,他可以选择过纯净敬虔的生活,承担基督的羞辱,在恶人手下受苦。

    殉道者郭德理在被绞死之前说:「亲爱的朋友,在大家犯罪之前,请跟我一起为这苦杯祝谢;因为在我面前的选择,是犯罪或受苦,而我已经选择了受苦。」

    当信徒定意宁愿因基督徒身分的缘故而忍受逼迫,也不愿意继续在罪中生活,他就已经与罪断绝了。不是说他从此不会行差踏错,而是指罪的势力不能再辖制他。当一个人宁愿受苦也不愿意犯罪,他就不再受肉体的支配了。

    四2这样,信徒度过在世余下的光阴时,就不再受人类情欲的支配,而是跟从神的旨意了。他宁愿以基督徒的身分受苦,也不愿象个非信徒一般犯罪。他宁愿死,也不会否认他的主。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即是过他在世上尚余的年日。信徒决定,要用这些年日来荣耀神,而并非满足肉体的情欲。

    四3彼得写信的对象,有部分在信主之前,曾生活在外邦世界的种种败德坏行之中。他们的这种生活已经够了!他们既是基督徒,就是新造的人,应当摒弃旧日的罪。尚余的年日是属神的,他们应当把这些年日献给神。

    经文所列出的罪,仍充斥着今日外邦非信徒的世界──如性罪行、酗酒、假宗教。

    邪淫──尽情放纵,主要是指在性方面的败德坏行。

    恶欲──任何不法意欲的满足,可能特别指性方面的罪。

    醉酒──任由自己受酒精的麻醉,以致意志力遭削弱,不能抗拒试探。醉酒与败德坏行有密切的关系。

    荒宴──喧闹放荡的聚会,以及通宵达旦的寻欢作乐。

    群饮──一些狂饮的酒宴,常会导致纵情放荡,争吵打架。

    可恶拜偶像的事──敬拜偶像,以及与这种敬拜有关的各种不道德行为。

    敬拜者与敬拜的对象会愈来愈相似。离弃真神之后,人的道德标准,也会自动降低。降低了的标准任由他们随从一己之欲,纵情于罪中之乐。正因如此,敬拜偶像的宗教,是培育罪政和败坏的温床。

    四4本节所形容的,是那些从败坏生命中得拯救者的共同经验。他们以前的朋友以为他们疯了,并指他们是宗教狂热分子。他们认为,基督徒不再与他们一起跳舞、参加派对、放纵情欲,是极之愚蠢的。信徒清洁而又端正的生命是对罪人的谴责;难怪他们讨厌这种改变!

    四5虽然不敬虔的人会侮辱基督徒,但他们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台前交账。主是那将要审判活人死人的主。明显地,彼得心目中所指的,是未信主的人。那些尚在生的非信徒,会在千禧年开始之前受审判;至于那些已死的恶人,则会在基督在地上的统治结束时受审判。他们被定罪,证明神的儿女是合乎义的。

    四6为此──即神的儿女得证明是合乎义的──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这又是一句难以解明的经文。经文是指人死后仍有福音传给他们,还是指他们在生时有福音可听?这些人到底是谁呢?

    经文所指的,是这些人尚在人间时,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而他们也信了主。由于他们勇敢地坚持真理,所以他们受到恶人的**,有些甚至殉道。虽然这些人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或被定罪,但神却证明他们是对的。他们现今正与主一同享受永恒的生命。

    当福音传给他们时,他们尚在人世。然而,按肉体说,现在他们都是死人。虽然世人认为他们是疯狂的,但神却给他们尊荣,现在他们的灵魂已在天堂。

    福音为一切相信的人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人的侮辱和神的嘉许。伯恩斯解释说:

    虽然一般来说,他们会受世人审判,甚至置诸死地;但福音传给他们的目的,是叫他们那更高更美的本质,即是他们的灵魂,能够向神而活。(注26)

    叁.信徒的事奉与受苦(四7~五14)

    一.因末日将至而迫切要做的事(四7~11)

    四7万物的结局近了这一句,引出一连串的劝诫。这句话一般有几种理解:(1)耶路撒冷被毁,(2)信徒被提,(3)基督再来作王,(4)天地在千禧年结束之时遭废去。经文所指的似乎是上述最后一个的解释。

    第一个劝诫是要谨慎自守,谨醒祷告。当时的背景是信徒正遭受逼迫,所以这里的意思是,信徒的祷告生活,不应受到因压力而造成的恐慌及情绪波动所影响:信徒与神的关系,不应受到不利的环境所左右。

    四8他们必须留心与其它信徒的关系(8、9节),并要与信徒群体的每一分子切实相爱。持着这种爱心,就不会将其它信徒的过失和缺点公开,反而保护他们以免暴露在众人面前。有人这样说:「憎恨,使人看见所有事情最丑恶的一面。爱,却能加以遮盖埋藏。」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箴一零12)一句,不应从教义上解释作如何除掉罪恶。罪的刑罚和罪咎,只能透过基督的室血除去。我们不应利用这节经文作纵容罪恶的藉囗,也不应让教会推卸对犯罪者执行纪律的责任。经文的意思,是指真正的爱,足以使人宽恕其它信徒的轻微过失或失败。

    四9向弟兄表达爱心的一个途径,就是毫无怨言地款待他们。在受逼迫的日子里,这劝勉尤显重要,因为那时粮食可能已渐渐短缺,而窝藏基督徒会遭逮捕监禁,甚或招致杀身之祸。

    能够款待他人,实在是无比的权利。有人在不知不觉间,竟款待了天使(来一三2)。神的儿女行善,就是做在主自己的身上(太二五40)。不管所做的是如何微不足道,总会得到极大的报酬;就算只是奉主的名赠予一杯凉水,也必定得到报答(太一零42)。那些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的,必得先知的赏赐(太一零41);这在犹太人的眼中,是最高的赏赐。不少基督徒作见证,讲述他们因接待主的仆人,结果全家得到祝福。

    耶稣教导我们应当招待那些没有能力报答我们的人(路一四12)。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招待那些能回敬我们的亲属、朋友或邻居。我们的目的,是要奉主耶稣的名善待他人,而不期待有所报答。诚然,当世上仍有多人未听闻福音,信徒应否经常与自己的友侪饮宴作乐,是很成疑问的。

    四10信徒各人从主那里得到恩赐,作为基督身体的肢体,各人要发挥自己独特的功用(林前一二4~11、29~31;罗一二6~8)。这些恩赐是神分给我们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使我们自己得到利益,而是要荣神益人。我们不应成为神恩赐的终点;他的恩典临到我们,但不应停留在我们那里。我们应该成为媒介,让神的福气能够传到他人身上。

    我们要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这里神的恩赐是指人不配领受,但神仍赐下的恩惠。百般的字义,是指色彩斑烂的,或是丰富多采的。费廉思的翻译是:「多采动人的。」

    四11一个人就算有讲道或教导的恩赐,也必须肯定所说的话,是神要他在该特定处境下说的。这就是要按着神的圣言讲。单讲论圣经并不足够。讲道者必须肯定他所讲的,正是神要他在这时候向这群听众传讲的信息。

    若有服事人的,在服事的时候,应当谦卑地承认他的力量是神所赐的。这样,那本属于神的荣耀就归于他。

    正如彼得所说,这荣耀乃是透过中保耶稣基督呈献给父神的,也为着神透过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我们要归荣耀与神。颂赞、权能都是这位宝贵救主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二.有关受苦的劝勉和解释(四12~19)

    四12本章余下的篇幅,是关于因基督的名而受苦的劝勉和解释。「受苦」一词以及其衍生词,在这书信中共用了二十一次。

    基督徒在遇到逼迫时,总会认为是奇怪和不寻常的。面对苦难,我们会感到惊奇。不过,彼得告诉我们,要看苦难为正常的基督徒经历。世界这样对待我们的救主,我们没有理由期望可得到优待。凡打算在基督耶稣里过敬虔生活的人,也都要受逼迫(提后三12)。那些坚决明确地站在基督一边的人,必定会受到激烈的攻击。撒但从来不会将弹药浪费在挂名的基督徒身上。他会将火炮对准那些动摇阴间门槛的人。

    四13我们有幸能够与基督一同受苦,应感到极大的喜乐。我们当然不能够分担他赎罪的痛苦,因他是唯一的赎罪者。然而,我们可以分担他作为一个人的时候所经历的苦难。我们可以经历他所受到的拒绝和诋毁。未信主的人,今日仍希望伤害主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要承受这些伤害。

    如果神的儿女今日在受苦时可以欢喜,到了基督荣耀显现的时候,他们的欢喜快乐不知要大多少倍。救主如犹大支派中的狮子重临世上的时候,他会显现为那全能的圣子。今世为他受苦的每一个人,那时候都要与他一同得荣耀。

    四14初期教会的信徒,因被算是配为基督的名受辱而心里欢喜(徒五41)。事实上,每一个有幸得以因基督的缘故而受辱骂的信徒,也应感到欢喜。因为这样受苦,便清楚显示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我们身上。这圣灵常住在受逼迫的基督徒身上,就好象在旧约圣经中,荣耀的云彩停留在会幕上,表示神的同在一样。

    诚然神的灵住在每一位真正属神的儿女心内,但他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常住在那些全心全意追随基督的人身上。他们晓得神的灵的同在和能力是怎么一回事,但其它人并不明白。那位遭逼害者辱骂的主耶稣,从他那些受苦的圣徒身上得荣耀。(注27)

    四15基督徒不应让自己因错失而受苦。他决不可杀人、偷窃、作恶或好管闲事。这样并不能荣耀神,只会失见证,使基督受羞辱。

    四16然而,任何人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并没有什么可耻。迈耳说,不管所受的苦是「生意损失、名誉受损或痛失家园;遭父母、儿女和朋友的唾弃;误会、憎恨,甚至死亡」(注28),仍是没有什么可耻的。若为作基督徒的缘故,这一切的试炼都足以使人归荣耀给神。摩根劝勉说:

    不单是因这称呼而感到光荣。这是指整个生活要叫神得荣耀。一个人如果被称为基督徒,生活表现却与这称呼不符,就会叫神受羞辱。披戴这称呼,也就是愿意承担一个伟大、荣耀的责任,这责任也是十分严肃的。(注29)

    四17彼得将神的子民在今世所受的痛苦,与恶人在永恒里所受的痛苦作一比较。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所说的时候,是指教会时代,始于五旬节圣灵降临,到教会被提时结束。神的家是指教会。在这世代,教会不断受不信者的审判。信徒在今世不断受苦,正如耶稣在世上的经历一样。

    若是如此,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怎样的结局呢?基督徒在今世行善也要受苦,不信的人因其不敬虔的行为在永恒里更要受何等的苦呢?

    四18本节中引用箴言十一章31节,提出相同的论题:「看哪,义人在世尚且受报,何况『恶人和罪人』呢?」

    义人是仅仅得救,或他们得救但遇到困难。从神的立场,义人的得救是用重价买回来的。从人的立场,圣经告诉人:「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路一三24)圣经教训信徒:「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一四22)基督徒受到各种危难和试探包围,只有神奇妙的恩典能够保守他们直到进入天上的国。

    既是如此,那些没有悔改、并未得救、在罪中逝世的人岂非势数难逃?以下由迈耳缕述的一段轶事,可以看到这真理的具体例子:

    一位敬虔的信徒有一个热切的心愿,就是希望他逝世时是得意洋洋的,好叫他那些并未归主的儿子们,能够体会福音的大能确能使人得坚固,可走过死荫的幽谷,因而受吸引、信服主。可是,事与愿违,他的灵里阴霾密布,他的心满是害怕担忧,受尽了敌人的攻击。然而,这情况却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女。大儿子说:「我们都知道父亲是个多么好的人;然而,我们也目睹他灵魂所受的折磨。我们这些对自己的灵魂毫不关心的人,更可以期待有何等的收场呢?」(注30)

    四19彼得坚持说,信徒受苦,必须是照神旨意。宗教狂热分子没有寻求神的指引,只凭冲动行事,会招致灾祸。那些有殉道情意结的人会试探神,结果带来羞辱。基督徒真正的受苦之途,却是通往永恒之荣耀的。既是如此,他们应不惜任何代价,继续走在正路上,并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彼得在这里称主为造化之主,而不是救主、大祭司或牧人,显得有点奇怪。从两方面来说,基督是我们的创造者──在起初的创造里,我们是属他的;在新的创造中,我们也是属他的(弗四24;西三10)。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是他所爱所顾的对象。我们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那位创造并拯救我们灵魂的主,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三.劝勉和问候(五1~14)

    五1彼得前书的最后一章,内容主要是劝勉和问候。首先是给长老的话。彼得形容自己是同作长老的,是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以表示他是根据所拥有的权柄作出这告诫。同作长老的──这与自称为「至高教皇」之举,相距何止万里!作……见证──彼得目睹好牧人为羊群舍命,这种爱的回忆驱使他以助牧的身分,忠心地看顾羊群。同享者──不久荣耀会来临,基督要显现,我们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4)。在此之前,彼得仍要致力完成救主的托付:「你喂养我的小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

    五2长老是具有基督徒成熟品格的人,圣灵给他们恩赐,使他们可以在属灵方面领导会众。新约圣经的原则,就是设立众位长老──不是按立一位长老带领一间或一组教会,而是在一个群体中有两个或多个长老(腓一1)。有关作长老的资格,请参考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及提多书一章6至9节。在初期教会时期,新约圣经写成之前,长老是由使徒或他们的代表所指派的;而一家新建立起来的教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清楚证明谁有资格,方可指派长老。今天,基督徒应承认和听从那些合资格并执行长老职责的人。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群羊是属神的,但长老蒙神赐予作助牧的职责。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注31)照顾群羊的工作,不能透过投票选举或委任来勉强人执行。圣灵赐下负担与能力,长老须以甘心乐意来回应。因此,提摩太前书三章1节说:「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圣工。」神将条件赐给人,但人必须以乐意的心来配合。

    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作长老的动机,决不可以为了敛财。这并不表示长老不可以接受地方教会的供应;提摩太前书五章17和18节显示有「全职长老」存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从事基督使命的人,决不可唯利是图。

    五3彼得作的第三句劝勉是这样的: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长老应作群羊的榜样,而不是做独裁者。他们应走在群羊之前作领导,而不是在后面驱赶。他们不可将群羊看成是属于自己的来对待。这正好针对专制独裁的领导!

    大家只要能遵从第2和3节中的三个指示,基督教圈子中很多错谬就可以避免了。第一个指示可以除去一切的「勉强」,第二个可以杜绝「图利」的心态,第三个可以从教会剔除「官僚主义」。

    五4长老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心力。他要同情、辅导、责备、驳斥、教导、管教和警告。有时候,这些工作不会换来欣赏和感谢。然而,神却应许,忠心的长老会得到特别的奖赏。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他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坦白说,我们对圣经所应许的各种冠冕所知不多──包括喜乐的冠冕(帖前二19)、公义的冠冕(提后四8)、生命的冠冕(雅一12;启二10)以及荣耀的冠冕。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冠冕是不是实物,可以拿来放在救主脚前;还是指当基督作王时,我们获颁赐的权柄(路一九17~19);又或是指会存至永远的基督徒美德。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冠冕绝对足以弥补在世上经历的所有流泪、试验和苦难。

    五5凡年幼的,不论是在年龄方面或属灵程度方面,都应该顺服年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监督在神的事上累积了多年经验,所以具有智慧。他们对神的话有深入及从经验而得的认识。神也已将照顾他羊群的责任交托了他们。

    所有的信徒都应以谦卑束腰;这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莫法特说:「穿上谦卑的围裙。」这是最恰切不过的了,因为围裙正是仆人的标记。有一位到印度去的宣教士曾这样说:「如果要我选择两句在属灵长进方面必需的话,我会选:『我不认识』和『对不起』。这两句话,显示了深厚的谦卑品性。」试想象全会众都有这种谦卑的心;他们都看别人比自己强;他们都比别人更愿意做卑微的工作。这样的教会,不应该只是想象之中的理想,而应该是实存的。

    纵是找不到谦卑的理由,以下这一点应足以叫我们谦卑下来: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所引用的,是希腊文版本的箴言三章34节)。试想象一下──全能的神阻挡我们的傲气,决意要加以打击;相反,全能的神面对破碎忧伤的心灵,则无力肭挡!

    五6信徒不但对人要有谦卑,对神也应一样。在彼得的时代,圣徒面对的苦难有如火炼的试验。虽然这些试验不是神赐下的,却是他所允许的。彼得指出,面对试验最好的方法,是谦卑地从主的手中接受过来。到了时候,他会坚固他的子民,并叫他们升高。

    五7信徒的特权,就是能够将他们的一切忧虑卸给主,深信他顾念。再一次,彼得引用了希忧文版本的旧约圣经(诗五五22)。

    巴斯德指出,这里提到两种顾念:

    有关于忧虑的顾念,就是说:「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也有关于爱顾的观念,就是说:「因为他顾念你们」。相对于我们自己的忧虑,是救主永不褪减的爱顾。(注32)

    忧虑是不必要的;他既愿意并能够替我们肩负重担,我们就毋须将担子扛在自己的肩头上。忧虑是毫无作用的;忧虑不能解决问题。忧虑是罪。有一位传道者这样说:「忧虑是罪,因为忧虑否定神的智慧;忧虑是认为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忧虑否定神的爱;认为神不理会。忧虑也否定神的能力;认为神没有足够能力将我从所忧虑的事情中解救出来。」这段说话值得深思!

    五8虽然我们不用忧虑,却务要谨守、儆醒;因为我们的仇敌强而有力,就是魔鬼。要谨守,就是要抱认真的态度,实际地面对人生,智慧地针对撒但的种种策略。潘德科说的好:

    一个人如果对世界的本质或特性毫不察觉,对我们的仇敌魔鬼的动机和攻击又掉以轻心,就会漫不经心,或轻率随便地生活。但那些以耶稣基督的眼光来理解生命的人,他们对生命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态度,一个截然不同的眼光,其特点就是谨守持重。(注33)

    我们必须经常保持儆醒,随时准备好去面对恶者的一切攻击。这里将仇敌形容为吼叫的狮子,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魔鬼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有时他是一条蛇,引诱人做出败德的行为。有时会假装成光明的天使。企图在属灵的事上欺骗人。在这里他是吼叫的狮子,全力透过逼迫来恫吓神的子民。

    五9我们不可被他的怒气慑服。相反,要透过祷告和神的话来抵挡他。我们自己并没有力量与他对抗,但只要我们在信心上坚固、倚靠主,就必定能抵挡他。

    撒但其中一种技俩,就是令我们以为所身受的苦难是别人所没有的,以致我们感到沮丧受挫折。当我们身处火炼的患难时,往往会以为自己是天下间最悲惨的人,这样就失去了勇气和斗志。彼得提醒我们,在世上的基督徒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五10能看见神是在事情的背后工作,藉以达成他奇妙的旨意,这就是在逼迫中真正的胜利。不管我们经历什么试验,第一件应谨记的事,就是他是赐诸般恩典的神。神这个宝贵的名提醒我们,他不是按照我们所应得的对待我们,而是以他的慈爱待我们。无论我们所经历的试验是如何艰难,也可常存感谢的心,因为我们并不是身处地狱──一个我们本来要去的地方。

    第二个莫大的安慰,就是他曾……召我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这使我们的眼光超越现今所受的痛苦,看在将来我们要永远与救主在一起,并要象他。请细想这一点!我们竟从渣滓堆中被拣选出来,并蒙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

    第三方面的安慰,是这苦难只是暂受的;当与永远的荣耀相比时,今世的苦难不过一瞬间的事。

    最后的鼓励,就是神用困难来教导我们,模造我们有基督的品格。他训练我们,好使我们将来能够和他一同作王。经文列出训练的四个范畴:

    成全──试验使信徒强健起来,孕育出所需的特质,使他在灵命上成熟。

    坚固──苦难使基督徒更趋稳定,有美好的言行,并能够抵受压力。这正是主耶稣对彼得说话时所用的字眼:「……要坚固你的弟兄。」(路二二32)

    赐力量──撒但企图透过逼迫来恫吓信徒,令他们软弱消沉,然而却带来相反的效果。逼迫反而使信徒更有力量忍耐下去。

    建立(圣经新译本)──在原文中,这动词与「根基」一词有关。神要每一位信徒,都能够将根基稳固地建立在他儿子和他的话语上。

    雷西说:

    基督徒生命历程中无可避免的苦难,往往会为培养信徒的品格带来美好的果效。苦难使信心更精炼,品格更完美,并且能坚固、赐力,及建立神的子民。

    (注34)

    五11神既用奇妙的作为,支配着逼迫与苦难,以成就神的荣耀,叫我们得益处,难怪彼得在这里倾泻出心中对神的颂赞:愿权能(新英王钦定本作「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只有这样的一位配得荣耀,只有这样的一位配掌握权能!

    五12西拉是忠心的兄弟,他把彼得囗述的这封信笔录下来,很可能他也是送信人。彼得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坚固分散在各地的信徒,使他们确信所持守的基督信仰是真实的──或用他自己的话:是神的真恩。或许在逼迫炽烈的时候,信徒会怀疑自己相信基督是否一个正确的选择。彼得宣称,他们做对了。他们已寻得神的真道,应在其上站立得住。

    五13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译者按:原文是抽象名词,英文是代名词「她」)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到底是指谁或有什么含意,不能绝对确定。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解释:(1)是指「弟兄」(二17,五9)。但在希腊文中,这个抽象名词是阴性的。(2)是指彼得的妻子。(3)是指当地一个有名的妇人。此外,巴比伦也不能肯定是指什么。可能的解释包括:(1)在幼发拉底河边的名城,有不少犹太人在那里居住;(2)尼罗河上同名的军事据点(但这不大可能);(3)罗马。一般认为,启示录提到的巴比伦大城是指罗马(启一七1~9,一八10、21)。

    第三个问题是提到马可。这里是指彼得肉身的儿子,还是指马可福音的作者约翰马可呢?相信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真是这位马可,我们便要查看彼得是因为曾领他归主而称他为儿子,还是儿子一词是用来形容一个长者与较年幼的信徒在属灵上的亲密关系。彼得所用的儿子(35)一词,与保罗用来形容自己与提摩太和提多之间的亲密属灵关系的字词并不相同。这也与从古时流传下来的说法吻合:马可生动的福音记载,是根据彼得亲眼的见证写成的。

    五14这位长老用告诫和祝福作结束。告诫就是: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弟兄之间要用爱心相待,是教会的常规;当然,表达爱心的方式可以因文化及时代的不同而有异。

    祝福是: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圣徒正因基督的名而蒙受患难,还有风浪的冲击。这话起了平定心灵的作用。耶稣用宝血买赎回来的群羊,在动荡的世代里为他受苦的时候,耶稣轻声对他们说:平安。

    平安,完全的平安;

    纵使死亡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至亲,耶稣却将死亡和阴间的权势征服。

    ~伯格史达

    评注

    1(一2)还有其它形式的成圣在日后实现。当一个人重生时,他在地位上已经成圣,因他是「在基督里」的(来一零10、14)。在他的基督徒生命历程中,他有经验上的成圣,即不断效法基督(彼前一15)。到天堂时,他便得着完全的成圣,因为他永不会再犯罪(西一22)。有关成圣的补论,请参考希伯来书二章11节的附篇。

    2(一8)大部分的希腊文抄本不作「见过(idontes)」而作「认识(eidotes)」。但是两种说法都不改句子的意思,即:他们本人并没有在地上跟耶稣相识。

    3(一8)林克安(W.Lincoln),LecturesontheFirstandSecondEpistlesofPeter,页21。

    4(一12)同上;页23。

    5(一13)朱伟慈(J.H.Jowett),TheRedeemedFamilyofGod,页34。

    6(一17)林克安(Lincoln),Lectures,页30。

    7(一20)同上;页33。

    8(一21)伍斯敦(W.T.P.Wolston),SimonPeter:HisLifeandLetters,页270。

    9(一22)批判性文本(NU)及中文和合本没有「藉着圣灵」一句。

    10(一23)格连特(F.W.Grant),Peter的注脚,TheNumericalBible,希伯来书至启示录,页149。

    11(一23)NU本没有「常存」一词。

    12(二2)亚历山太抄本(新英王钦定本注脚所引的NU文本)作「渐长至得救」。不过,这译文对于得救的确据会产生疑问。

    13(二6)圣经时代希腊文litnon(石),akro-(顶上或尖顶),goniaion(角落的);因此是房角石或顶石。

    14(二7)NU文本不作「不顺从的人」,而作「不信的人」;不过,不信福音的人被称为不顺从福音的人,所以两者的意思相近。

    15(二12)按字面直译是高尚的或可爱的(希腊文即kalos,可与英文calligraphy,即「端正秀丽的字体」作比较)。

    16(二12)欧德曼(CharlesR.Erdman),TheGeneralEpistles页66。

    17(二12)朱伟慈(Jowett),RedeemedFamily,页88、89。

    18(二13)赖恩融(LeslieT.Lyall),RedSkyatNight,页81。

    19(二16)迈耳(F.B.Meyer),TriedbyFire,页91。

    20(二25)希腊文是episkopos,即「监督」。

    21(三2)穆勒在一分期刊TheWord中的文章,RichardBurson编,日期不详,页33~35。

    22(三4)迈耳(Meyer),Tried,页117。

    23(三7)贝格(CharlesBigg),ACriticalandExegeticalCommentaryontheEpistlesofSt.PeterandSt.Jude(ICC),页155。

    24(三8)「谦卑」在NU文本作「谦卑」tapeinophrones而不是「谦恭有礼」philophrones。两种美德都与上下文配合;至于那一个是原文,则取决于对新约原文审定的观点。本文在这里采纳英王钦定本(KJV)的传统,即后者。

    25(三15)NU文本作「主基督」而不是「主神」。换言之,新约的基督即旧约的万军之耶和华。

    26(四6)伯恩斯(AlbertBarnes),NotesontheNewTestament:James,Peter,JohnandJude,页191。

    27(四14)NU文本并没有第14节的最后一句。因为「常在你们身上」与「荣耀」在希腊文的结尾字母是一样的(-etai),所以很容易因一时之误而漏掉。从技术上来说,这是因有「类似结尾」而造成的遗漏。

    28(四16)迈耳(F.B.Meyer),TriedbyFire,页27。

    29(四16)摩根(G.C.Morgan),SearchlightsfromtheWord,页366。

    30(四18)迈耳(Meyer),Tried,页180、181。

    31(五2)NU文本不作「出于甘心」,而作「按神心意」。然而,KJV及NKJV版本圣经一贯采纳的译法(TR)及主要文本(M)也一样),与出于勉强相对,较能与上下文配合。

    32(五7)巴斯德(J.SidlowBaxter),Awake,MyHeart,页294。KJV版本圣经在这里巧妙的字眼运用,并不是出于希腊文;在原文,两个cares是不同的用字(译者按:中文圣经分别作「忧虑」和「顾念」)。这种双关译法来自第一本英文新约圣经(1526年),就是由杰出的翻译者、宗教法庭下的殉道者WilliamTyndale(1484-1536)的作品。他的译文是:「你们要将一切所顾念的事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

    33(五8)潘德科(J.D.Pentecost),YourAdversarytheDevil,页94。

    34(五10)雷西(HarryLacey),GodandtheNations,页92。

    35(五13)一般所用的希腊文字眼是huios,保罗所用的是teknon,字面意思是「生下来的」或小孩。

    
新约 彼得后书
    简介

    「(彼得后书)散发着基督的香气,并满了对他再来的期望。」~何力生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上述的一句引言特别有意思,因为说话者与今日很多人一样,否定这书信的作者是彼得。他也承认:「这书信确有彼得的特色及神韵。」(注1)讽刺的是,以上的两句话却正好十分扼要地将彼得后书的独特之处总结起来。

    当离经背道的黑暗岁月临近之时,这封简短的书信写出主再来的盼望。这封信固然令人联想起彼得的生平和个性,而对于那些愿意细听这小书信的信息的人来说,这书信也散发着基督的香气。

    贰.作者

    美国一位杰出的保守派新约圣经学者最近说:「在严谨的正统圣经批评学来说,彼得后书和旧约的但以理书及以赛亚书一样,是分别功力的指标。」近代的解经家甚至不愿花功夫去否定彼得是彼得后书的作者。他们假定彼得并没有写这封信的观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它新约书卷相比,要确定这书信是否真本的确有更大的困难,不过其困难程度却肯定不是形容中的严重。

    外证虽然坡旅甲、伊格那修和爱任纽经常引用彼得后书,但篇幅实属有限。然而,如果初期教会没有弄错,犹大书的成书确实在彼得后书之后;那么,犹大书内就保存着彼得后书在第一世纪已有的证据(参考犹大书的简介)。德国学者薛恩认为,这证据已经足够。继犹大之后,俄利根是第一个引用彼得后书的人,其后是奥林匹斯的麦托丢(他在戴克里提皇的统治下殉道),及该撒利亚的傅米里安。虽然优西比乌怀疑彼得后书是否真本,却承认大部分基督徒都接受这卷书。

    穆拉多利经目没有将彼得后书包括在内──不过彼得前书也没有包括在内;再者,这经目并不是一分完整的文件。虽然耶柔米知道有人怀疑彼得后书的真确性,但他与其它主要的教父如亚他那修和奥古斯丁一样,都承认这卷书并非伪托。教会整体也抱这个观点,直至宗教改革时代为止。

    为什么彼得后书在外证比其它书卷逊色?首先,这书信的篇幅简短,显然没有被广为抄录,而内容方面又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事实上,上述第二点有利于证明彼得后书的真确性:异端者所写的书卷,往往会加上一些道理,是与使徒的教训相违背的,或是稀奇古怪的。早期的教会对彼得后书如此小心,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时有几本伪经借用彼得之名,传播诺斯底主义异端,例如《彼得启示录》。

    最后,有一点必须知道,虽然彼得后书是几卷受部分人士质疑的书信(属「有争执经」[antilegomena])之一,但从来没有任何教会认为这书信是伪造的而拒绝接受。

    内证否定彼得写这书信的人,强调彼得前书与后书在风格上有差异。耶柔米认为这是因为彼得用了另一个书记。其实,彼得前书和后书之间的差异,远不及这两卷书与其它新约书卷之间的差异。这两卷书都用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词汇,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中的多次讲道和生平事迹相符。

    书信中对彼得往事的引述,同时被用来支持和反对本书的真实性。部分拒绝接受彼得是作者的人认为,应有更多引述;另一些人却认为太多的引述,必定是伪托者处心设计的!然而,到底有什么理由要伪造这么一封书信?那些拒绝接受其真确性的人挖空心思,尝试想出种种的理论来,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然而,当我们研究这书信时,却找到一些内证,足以证明彼得的确是这书信的作者:

    在一章3节,作者将信徒形容为蒙主用自己荣耀和美德所呼召的。这令我们想起路加福音五章8节,主的荣耀慑服了彼得,以致他喊着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当作者提出可以使读者永不失脚的良方时(彼后一5~10),我们立即想起彼得的跌倒,以及他因此所受的痛苦。

    一章14节尤为重要。作者蒙主耶稣指示,知道自己快要离世。这与约翰福音二十一章18至19节的记载完全吻合。在该处经文,耶稣向彼得揭露,他会在年老时被杀。

    一章13至15节中的「帐棚」(棚)及「去世」二词,同时见于路加福音登山变象的记录(路九31~33)。

    一章16至18节对登山变象的引述,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彼得是本书信的作者。作者当时就在圣山上。换句话说,他不是彼得,就是雅各或约翰(太一七1)。这封书信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彼得(一1),不是雅各或约翰。

    二章14和18节中用的「引诱」一词,原文是deleago,即用鱼饵捕捉。这是渔夫的术语,与彼得尤为相称。

    作者在三章1节提到有头一封信,可能就是指彼得前书。他在三章15节提到保罗时,语调亲切,这在使徒来说是很自然的。

    最后一个使人回想起彼得生平的字眼,见于三章17节。「坚固」一词,与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2节耶稣所用的「坚固」──「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在原文是同一个字根。这字根也用于彼得前书五章10节和彼得后书一章12节。

    最后,跟教牧书信的情况一样,可能因为彼得尖锐地抨击离经背道者,以致现代有这么多人质疑彼得后书,认为这卷书并非出自使徒的手笔。

    当我们研读这书信时,相信会找到更多内证,证明本书是与使徒彼得有关的。不过,我们的重点应是回到本书去,看神透过这封信对我们所说的话。

    叁.写作日期

    要断定彼得后书的写作日期,取决于对其真伪的观点。主张本书信是伪托的人,认为成书日期是在第二世纪。从历史和属灵的角度看,教会认为彼得后书是属乎正典的。我们既接纳这看法为正确,便应断定其成书日期是在彼得快将离世(主后67或68年)之时,即主后六十六或六十七年。

    肆.背景与主题

    在彼得这封书信中,有两个组成部分是明显地互为不利的:预言的话(一19~21)和在信仰上的偏离(二)。彼得已预见假师傅的出现,他们会引进「陷害人的异端」,纵容人过着放荡败德的生活。这些人认为相信末日审判是可笑的(三1~7)。在彼得的时候,情况尚未出现,但到犹大书的时候,这情况已渐渐产生了(犹4)。当基督徒不再渴望基督再来,反而安处于世(在君士坦丁及其继承者的统治下),教会的道德水平便一落千丈。今日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十九世纪复苏的、对预言真理的兴趣,今日在很多教会圈子中已不断缩减了。在不少教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放纵生活,证明彼得确是蒙神默示,写出每一个基督徒时代所极需要的真理。

    大纲

    壹。问候(一1,2)

    贰。呼召信徒培养坚强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叁。预料会出现假师傅(二)

    肆。预料会出现好讥诮的人(三)

    
新约 彼得后书注释
    壹.问候(一1、2)

    一1西门彼得形容自己是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再一次,他朴实又谦卑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自愿选择成为仆人,并由神选召成为使徒。他没有用任何浮夸的称号,或用什么来突显自己的地位。他只是满心感激地强调他事奉复活救主的责任。

    我们对收信人的唯一认识,就是他们与彼得和他的同工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这可能暗指彼得正写书信给外邦的信徒,他们与一切信主的犹太人接受相同的信心;这信心是毫无缺欠的。所有蒙神恩典拯救的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是男是女,奴隶或自由人,在神面前都一同得接纳。

    信心是指当他们信奉基督信仰时所接受的一切。他进一步解释,这信心是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而有的。他的意思是,神是公义的,将这信心同样地赐给一切相信主耶稣的人。基督的受死、埋葬、复活,预备了一个公义的基础,让神可以因着信向罪人施恩。罪价已还清,现在神可以称一切相信他儿子的罪人为义了。

    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这称谓,表明主耶稣绝对的神性,这在新约圣经中屡见不鲜。如果他根本不是神,那么这些话就毫无意义了。

    一2彼得为读者作了个高超的祷告,就是愿恩惠、平安,因他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他们。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因着神坚固和赐能力的恩惠(恩典),可以得着这认识。他希望他们的心,能蒙神那超乎一切理解的平安所保守。然而,他所冀盼的不是他们一点一点地得着!他希望这些恩典能多多的加给他们,而不是一点一点地赐与。

    这些恩典如何能多多的加增呢?就是透过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我们认识神愈深,就愈能够经历恩惠、平安。住在至高者的隐密处,远胜于偶尔朝见神。能体会神恩惠、平安之奥秘的,是住在神圣所中的人,而不是住在外围的人。

    贰.呼召信徒培养坚强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一3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对这段经文产生莫大的兴趣,因为经文告诉我们可以怎样保守自己在今生不致跌倒,并确保能凯旋地进入永生。

    首先,彼得向我们保证,神已经将一切所需的赐下,好叫我们能过圣洁的生活。这赐予是他权能的明证: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他的能力首先把我们拯救过来;自此,他的神能也不断使我们有能力过圣洁的生活。这里的次序是──先是生命,继而是虔敬的事。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罪人脱离罪的惩罚和权势,叫人不致灭亡,不再被**。

    所谓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包括基督那大祭司的工作、圣灵的工作、天使代表我们所行的事奉、我们信主时所得到的新生命,以及神的道的指引。

    过圣洁生活的能力,来自认识那……召我们的主。神的神能是圣洁的源头,认识他就是得圣洁的途径。认识他就是永生(约一七3);而在认识他上成长,就是在圣洁上成长。我们愈认识他,就会跟他愈相似。

    一个彼得经常提起的主题,就是关于我们的呼召。他提醒我们:(1)我们乃是蒙呼召离开黑暗,进入他的奇妙光明中(彼前二9);(2)我们是蒙召跟从基督受苦的脚踪(彼前二21);(3)我们是蒙召以祝福回敬辱骂(彼前三9);(4)我们蒙召进入他永远的荣耀里(彼前五10);(5)我们是蒙他的荣耀和美德所召(彼后一3)。最后一点的意思,是指他藉着向我们揭示自己的荣美来召我们。大数的扫罗是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看见神的荣耀而蒙召的。一位较后期的门徒作见证说:「我瞻仰他的脸,其后我便对一切与他不相似的事物失去兴趣。」他是蒙他的荣耀和卓越的美德所呼召。

    一4神透过自己的大能,赐给我们叫我们能过圣洁生活的「一切……的事」,包括他圣言中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据估计,圣经中最少有三万个应许。本仁约翰曾说:「生命的路途上委实撒满了神的应许,以致我们每走一步都踏在神的应许上。」

    彼得在他的两封书信中提到七种宝贵的东西,最后一种就是神的应许。我们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彼前一7)。基督所流的血是宝贵的(彼前一19)。基督这活石,在神的眼中是宝贵的(彼前二4)。基督作为房角石,也是宝贵的(彼前二6)。对一切相信的人来说,他是宝贵的(彼前二7)。那不会毁坏的装饰,就是温柔安静的心,在神眼中是极宝贵的(彼前三4)。最后,神的应许是宝贵的(彼后一4)。

    让我们来想一想那些关乎圣洁生活的应许:(1)脱离罪的辖制(罗六14);(2)够用的恩典(林后一二9);(3)遵行命令的能力(腓四13);(4)胜过魔鬼(雅四7);(5)受试探时有出路(林前一○13);(6)只要认罪就可得赦免(约壹一9)──而且,罪孽不会被记念(耶三一34);(7)我们求告神就蒙搭救(诗五○15)。

    难怪彼得说神的应许是又宝贵又极大的了!这些应许能够令信徒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我们抵挡试探所需的一切,神已应许要完全赐给我们了。当强烈的欲望袭来,我们可以按应许向神求助。这些应许使我们能脱离世上的败坏──在性方面的罪、醉酒、污秽、苦恼、背信和争竞。

    积极的一方面就是,凭着这些应许,我们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基本上,在我们信主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事实。然后,当我们在生活中实际地享受神的应许时,我们便愈来愈与神相似。例如,他应许说我们愈多想他,就与他愈相似(林后三18)。只要我们研读圣经,从圣经的启示下研读认识基督,并学效跟随他,我们便使这应许成为事实。在这过程中,圣灵模造我们有他的样式,叫我们荣上加荣。

    一5第3至4节显示,过圣洁生活所需的一切,神早已赐给我们了。他既已这样做,我们便必须努力培养运用。神不会勉强我们,或单方面地使我们成为圣洁。我们必须渴望并立志成圣,并且克己不懈。

    论到基督徒的品格时,彼得认为信心是必然已有的。毕竟,他的对象是基督徒,是那些已经因对主耶稣投以信心而得救的人。因此,他并没有叫他们要培养信心;他假定他们都已经拥有信心。

    所需要的,是在这信心上再加七种圣洁的要素,并不是逐一加上去,而是在每一时刻都全面地表现这些美德。

    奥尔信的父亲过去常用以下的演绎方式,将这段经文念给他的儿子们听: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大卫的勇毅;有了大卫的勇毅,又要加上所罗门的知识;有了所罗门的知识,又要加上约伯的忍耐;有了约伯的忍耐,又要加上但以理的虔敬;有了但以理的虔敬,又要加上约拿单爱弟兄的心;有了约拿单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约翰的爱心。(注2)

    蓝斯基则这样说:

    这七种德行,是用来与假先知(二1)及他们的假信仰生活作对照的。他们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耻辱;不是知识而是鲁莽无知;不是节制而是放荡**;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恶事上坚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爱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儿女;不是真正的爱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注3)

    第一种品格是德行。这可以是指虔诚的行为,生活上的善行,或高尚的道德操守;然而,这一切似乎都给其后的「虔敬」所涵盖了。这里所说的德行,也可以指在敌对的世人面前表现属灵的勇气,坚守公义正直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想到殉道者的勇气。大主教克蓝麦被勒令签署放弃信仰声明,否则便会被烧死。起初他拒绝签署,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用右手签署了放弃信仰声明。后来,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便叫负责行刑的人把火点起来。应他的要求,他的双手并没有给绑起来。于是他将他的右手伸入火焰之中,并说:「这就是签了名的手,因此应先受刑罚。这只手犯了罪!灭亡吧,卑贱的右手!」(注4)

    有了勇气,必须加上知识,尤其是对属灵真理的知识。这里所强调的,是研读神的话和行其中律例典章的重要。

    藉着圣经更认识耶稣,

    与我主灵里相通。

    一言一字都闻主声,

    每句每行我承认。

    ~侯丽莎

    透过对圣经教导的体验,我们就能够建立一套欧德曼所说的「实践基督信仰内容的技巧」。

    一6神呼召每一个基督徒过有节制的生活。有人将节制形容为在圣灵的策动下,用意志去控制的能力。我们在祷告、读经、时间运用、控制肉体,以及奉献自己等各方面,都必须要有纪律。

    保罗是实践节制的人。「所以我奔跑,不象无定向的;我斗拳,不象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6,27)

    杰出的鸟类学家奥杜邦为了要更认识世上各种雀鸟,不惜长时间处于令人难受的环境中。李罗伯这样形容他:

    当与工作的成果相比时,身体上的难受在他眼中完全算不得什么。他会在黑暗及烟雾中,动也不动地蹲伏上不知多少时间;只要能够对某一种雀鸟有多一点认识,那么多个星期的苦候,对他来说是完全值得的。他会站在水深及颈的死水中,屏息静气地等候;而在他不动声息地守候之时,有无数的毒蛇和鳄鱼在他面前游来游去。

    他喜形于色地说:「这当然不好受。但那又何妨呢?我已清楚看见那雀鸟的一动一静了!」为了取得资料绘下雀鸟图片,他是什么也在所不计的。(注5)

    由于有别人作榜样,由于这个快将灭亡的世界有刻不容缓的需要,由于有失见证的危险,我们应自我克制,以致能将最好的献给基督。

    有了节制便应该加上忍耐,即是在逼迫与逆境中坚持恒忍。我们不可忘记,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锲而不舍。只在开始之时一鼓作气是不足够的;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到底。有人以为相信基督,就会不断经历身处颠峰的兴奋;这是不切实际的。基督徒需要面对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不足挂齿的杂务,差强人意的处境,刻骨铭心的忧伤,以及无可补救的失败。忍耐就是当一切都似乎对我们不利时,仍然撑持下去,奋勇向前。

    下一种美德就是虔敬。我们的生命应当效法神,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出圣洁来。我们的品行应有超凡脱俗的素质,令人能察觉到我们确是天父的儿女;作为神家里的人,我们应该都有着神的形象。保罗提醒我们:「……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四8)

    一7爱弟兄的心使世人认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一三35)

    爱弟兄的心带来爱所有人的心。这基本上并非情感方面的事,而是意志方面的事。这并不是我们要去经历情感上的亢奋,而是我们要去遵守的诫命。从新约圣经的角度看,爱是超自然的。非信徒根本不能够按神的吩咐去爱别人,因为他没有神的生命。只有神的生命才足以使一个人去爱他的仇敌,并会为处决他的人祝祷。爱的表现,在于付出。例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约三16)「……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五25)我们可以为别人付出时间、才干、财宝和生命,以表示我们的爱。

    麦艾特是五名在厄瓜多尔被奥卡印第安人杀死的青年宣教士之一、麦库里是他的父亲。一天晚上,当我们跪下来一起祷告时,他这样说:「主啊,让我可以活下去,亲眼看见那些杀害我孩子的人信主,让我可以拥抱他们,告诉他们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爱我的基督。」当你能够这样为那些杀害你的亲生儿子的人祷告,你所拥有的就是基督徒的爱。

    这七种美德,圆满地包涵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

    一8在作门徒的道路上,信徒不可能停留在原有位置,因为不进则退。前进的可以得着力量,得蒙保守;后退的会遇上危险,遭遇失败。

    没有坚持在基督徒品格上追求长进发展,就会引致闲懒、不结果子、眼瞎、短视和善忘。

    闲懒。与神有相交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果效的生命。在圣灵的引导下,信徒会放下没有益处的活动,确保生命收到最大的益处。否则,我们就只是在打空拳,徒劳无功。

    不结果子。纵使对我们主耶稣基督有很多的认识,但仍可能在这认识上不结果子。知而不行,必然的结果就是闲懒无用。死海之所以是死海,正是因为只有汇入而没有流出;在属灵的范畴里,这样的情况也扼杀了结果子的能力。

    一9短视。有些程度上的视力受损,可被称为眼瞎。这里特别提到眼瞎的一种,就是短视;短视的人只为眼前而活,并不顾念将来。他只专注于物质的事,却忽略了属灵的事。

    眼瞎。没有第5至7节所说七种特质的人,都是眼瞎的。他看不见在生命中什么是主要的,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有真正属灵价值的,只活在漆黑一片的世界里。

    善忘。最后,缺少那七种德行的人,是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他已蒙救赎这一事实,对他已失去了影响力。他又回到曾被救赎离开的境地去。神以自己的儿子来为他赎罪,现在他却视这些罪为儿戏等闲。

    一10因此,彼得劝勉他的读者,要对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两方面。拣选是指他对人个别地拣选,那是带权能和永恒的拣选,使这些人成为属乎他自己的。恩召是指他在特定的时空采取行动,实践他的拣选。在神创造世界之先,我们已蒙拣选;在我们信主之时,我们是蒙了恩召。在时间次序上来说,是先有拣选,然后才有恩召。但从我们的经验上看,我们是先认识他的恩召,然后才知道原来基督早在永恒之初拣选了我们。

    我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本身已是坚定不移的了;神永恒的计划是不会打折扣的。然而,我们却可以透过更多效法我们的主,使这恩召和拣选得到确定。藉着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可以无可置疑地证明自己确实是属乎他的。圣洁的生活,证明我们确实是蒙恩得救的人。

    致力过圣洁的生活,可以保守自己不至于失脚。当然,我们永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基督所作成的工,已经将我们从这境况中拯救出来。这里所指的,是陷在罪恶、羞耻和无用之中。如果我们没有在神的事上长进,便会陷在危险之中,生命有受严重损害之虞。但如果我们保守自己在圣灵中行,我们便不会失去服侍主的资格。神保守一切为主奋力向前的基督徒。属灵上的闲懒与眼瞎,是危险之所在。

    一11在灵里不断长进的,不但得享安全,还蒙应许得以丰丰富富的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得在这里所讨论的,不是我们能否进入神的国,而是如何进去。得以进入神天上的国的唯一凭据,是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然而,有部分信徒会以更丰盛的姿态进入这天上的国。信徒各自所得的奖赏,会有程度上的差别。根据这里所说,所得的奖赏会视乎信徒效法救主的程度而定。

    一12当彼得想到这些事在今生和永恒的意义时,他便决意要不断提醒信徒关乎培养基督徒品格的重要。纵使信徒在这方面已有所认识,他们仍需常常接受提醒。我们也一样。虽然我们在已有的真道上坚固,但总会有注意力被分散或忘怀的时候。故此,我们有必要经常重提这真理。

    一13彼得不单希望,并且认为有责任趁他还在世的时候,透过不断的提醒来激发圣徒。他既快将辞世,便感到是时候唤醒信徒以免他们在灵里昏睡了。

    一14主已经指示彼得他将离世,也已说明了离世的方式(约二一18,19)。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位年迈的使徒知道,随着事情的发展,他是快将离世的了。这使他更坚决地认定,要用他尚余的时间,关心神子民在属灵方面的福祉。

    他形容自己的死亡为放下在世上的居所,或脱离身体或帐棚。四处周游的人,以帐棚为临时居所;同样地,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在世上寄居时的居所。当我们死亡时,这帐棚便要拆掉。在被提时,信徒身体要复活并改变。圣经将这永恒和荣耀的身体形容为房屋(林后五1)。

    虽然彼得获指示他快将离世,但这并不否定基督快将回来接他的圣徒的真理。真正属神的教会,一直以来都准备基督会随时回来。彼得从主得了特别的启示,才知道当主再来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15彼得不但决意要提醒圣徒灵命长进的重要,自己也采取行动,将这些提醒笔录下来,使后世可以时常记念。信徒可以凭着他所写下来的,随时提醒自己。结果,彼得的书信成为男女信徒灵程上的亮光,迄今已近二十世纪;这果效还要持续下去,直到救主再来。此外,根据可靠的古老传说,马可又将他属灵的师傅使徒彼得的亲眼见证笔录下来,这样就写成马可福音。

    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于此清晰可见。文字记录可以传之久远。透过文字记录,一个人纵使已经化为黄土,他的工作仍然产生果效。

    彼得在原文里用来谈到他去世的字,演变而成今日英文的exodus(大批地离开)一字。路加福音九章31节形容基督离世,所用的也是这个字。所以,死亡并非不再存在,而是离开某处,到别一处去。

    这几节经文对我们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经文揭示,对一个属于神而又快将离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这几样和这些事共出现了四次,即第8、9、12和15节。站在永恒世界的边境来看基督信仰,会发觉其中那些伟大而又基要的真理,确有无比的价值。

    一16本章结尾的几节经文,论到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确实性。彼得首先辩明使徒的见证是确实的,继而辩明预言必定成就。彼得在这里好象把新旧两约连系起来,并告诉他的读者要掌握这合而为一的见证。

    他强调,众使徒的见证是根据事实而不是神话。他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读者时,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或神话。

    他特别提到的事件,就是基督在山上变象一事。有三位使徒目睹这事,他们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大能和降临是表达「在大能中降临」或「有能力的降临」的文学手法(注6)。基督在山上变象,是他在大能中降临,统管全地的预演。马太对这事的记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紧接的经节记述了登山变象的事。在山上,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主耶稣的荣耀,即将来他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时的荣耀。这三位使徒在他们有生之年看见了人子在他国里降临的荣耀。这样,主在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所说的话,在十七章1至8节已实现了。

    彼得在这里强调,使徒对登山变象的记述,并不是基于虚言(在希腊文中,这字解作神话)。这正是部分现代神学家用来攻击圣经的字眼。他们建议应将圣经「非神话化」。布特曼提出新约圣经中有「神话虚构的成分」。洛浜孙则呼吁基督徒要承认圣经中有很多篇幅都含有神话的成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踏出了痛苦但果断的一步,就是承认圣经中的确包含了「神话」,这是宗教真理的其中一种重要形式。除了极端的基要派之外,所有人都逐渐承认,创世记中关于创造及人类堕落的故事,只是虚构的神话而不是历史记载,目的是要表述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最深真理;毕竟就因这目的,所以虚构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如果要捍卫基督教的真理,就必须承认、强调这些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这样就可以避免人类学和宇宙哲学所提供的另类解释的挑战。没有作出这样分辨的人,是将自己置于赫胥黎及其一派的人股掌之中,任由鱼肉。(注7)

    为驳斥虚构神话的指控,彼得为登山变象提供了三个证据:亲眼看见的见证;亲耳听见的见证;以及亲身经历的见证。

    首先关于亲眼看见方面,使徒们亲眼见过主的威荣。约翰作见证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

    一17然后是亲耳听见的见证。使徒们听见神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个听得见的、对主耶稣的推崇,从极大荣光之中临到他;这极大荣光就是荣光闪耀的云彩,称为舍吉拿(Shekinah),标志着神的同在。

    一18彼得在提到雅各、约翰和他自己的时候,强调当他们同主在圣山的时候,清楚听见神的声音。这是三个人一同作的见证,根据马太福音十八章16节,这种见证是真实可靠的。

    最后,彼得还加上亲身经历的见证。我们同他在圣山。这是真实生活上的事,所以是无可置疑的。

    到底登山变象是在那个山上发生,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这山为人所知道,可能现在山上已建满了神坛祠庙了。(注8)这山被称为圣山,不是因为山本身是神圣的,而是因为神拣选这山作为神圣事件的场地。

    一19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旧约的先知早已预言,基督要在能力和极大的荣耀中降临。登山变象时所发生的一切,确定了这些预言。使徒们所看见的,并没有**旧约先知的预言,也没有使预言更肯定,只是证明预言都是真确的。在这里,神让使徒们有机会预先窥见基督将来国度的荣耀。

    格连特对本节余下部分的翻译,有助我们了解经文的意思:

    「……你们心里留意这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留意格连特在这里用了加插句的句式。按照他的翻译,你们心里应与留意连接。换句话说,我们应在心中加以留意。中文圣经和合本及很多其它的译本作: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这译法在释经上构成实际的困难。

    先知的预言就是照耀的灯。暗处就是这个世界。天发亮代表现今教会时代的结束(罗一三12)。晨星的出现,代表基督再来接他的圣徒。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常将先知的……预言放在面前,心里珍而重之,因为这些预言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如同明灯照耀,直至这个时代结束,基督在云彩中降临,将等候他回来的子民接回天家。

    一20在本章的最后两节,彼得强调圣经中的预言乃是源自神,并不是出于人意;这些预言是神的启示。

    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或作「没有出于私意的」)。这句话引来各种各样的诠释。有一些是荒谬的,例如认为诠释圣经是教会的专利,信徒个人不应研读圣经!

    另外有些解释本身所说的或许是对的,却并不是这段经文的意思。例如,没有一节圣经可以单独抽出来加以诠释,而是必须按上文下理及其它经文来理解。

    然而,彼得所针对的是预言的来源,不是神发出预言后人怎样去解释。他所指出的就是当先知坐下来写预言的时候,并不是随私意解说事件或将自己的结论记下来。换句话说,解说(注9)并不是指读圣经的人如何解释圣经的字句;而是指圣经的内容是怎样得来的。杨庭道说:

    因此,按正确的解释来说,这节经文……坚称圣经其实并不是源于人的。圣经的内容,是神的见解,并非人的见解。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段经文代表了大卫的观点,或是保罗或彼得的观点。其实,严格说来,这些经文都并非人的观点,而全都是神对事物的见解。没有任何一段圣经预言是某人的个人见解,他们只是在圣灵的感动下说话而已。(注10)

    因此,将解说译成「来源」是颇正确的,而从上文下理来看,相信这是更为适合的。

    一21本节确认在第20节所作的解释。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正如有人说:「他们(圣经作者)并非将自己的见解编录成文,经文也不是以人的幻想、洞察,或猜测而写成的。」

    事实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注11)出神的话来。神运用我们不能完全明白的方法,指示这些人写出每一个字,却没有减损这些作者的个人特色或风格。这是讨论神默示的其中一节主要经文。今天多数人拒绝圣经权威,我们有必要坚持圣经是完全逐字的默示,是无谬误的圣言。

    所谓逐字默示,是指由四十多位作者所写的圣言,全都是神呼气而成的(参看林前二13)。神并不是只提供一个大纲或一些基本观念,然后让作者随意成文。他们所写的一字一句,都是来自圣灵的。

    所谓完全默示,就是指整本圣经,由创世记至启示录,全都是来自神的,都是神的话语(参看提后三16)。至于无谬误的意思,是指神话语的整体,其原文无论在义理方面,或是在历史、科学、事件发生的年代次序,以及其它各方面,都是完全没有谬误的。

    叁.预料会出现假师傅(二)

    二1第一章结束的时候,彼得提到旧约的先知,他们并不是随己意说话,而是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现在他指出,除了在旧约时代的真先知之外,还有假先知。在基督徒时代既有真正的教师,也必有假师傅。

    这些假师傅在教会内占一席位。他们以福音的使者自居。这正是危机所在。如果他们公开表明自己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别人便会晓得加以防备。可是,他们却是欺骗能手。他们携着圣经,运用正统的术语,只是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却是截然不同的。一名自由派(新派)神学院院长说出了他们的策略:

    教会要经常而毋须正式否定她们过往所持守的观点;可以改变固有的信念,而她们的神学家往往能透过重新诠释,找出种种途径来保持与昔日信念的延续。

    顾思伟这样形容假师傅:

    ……一个温文有礼、和蔼可亲、态度讨好、一派学者风范的人,并自称是基督的追随者。他在讲台上传道,编写精审的着作,并在宗教杂志上刊登文章。他是从内部攻击基督信仰。他使教会和学校成为一切不洁及可憎的家伙的聚居处。他用了撒都该人的酵,使全团面发起来。(注12)

    那里有这些假师傅呢?以下列举的,是一些最明显的团体:

    自由派及新正统派复原教

    自由派罗马天主教

    神体一位论及普救派

    耶和华见证人会

    摩门教

    基督教科学会

    基督教合一学会

    基督教普爱会

    晏斯唐运动

    他们虽然自称是公义的使者,却在讲说圣经真理的同时,私自引进戕害灵魂的异端。这是刻意地将真假混杂,以图哄骗。他们主要是对整体教义不断加以否定。以下所举的例子,是上述一些派别所否定的信念:

    他们否定圣经是神完全逐字的默示,他们否定三位一体、基督的神性、基督为童女所生,以及他的死是为罪人代赎。他们尤其激烈地否定基督流血的价值。他们否定他的肉身复活,否定有永恒的审判、因信主耶稣基督而得救恩的恩典,和圣经中神迹的真实性。

    现今流行的假教训尚有:

    「虚己」理论──这异端指基督将自己的神性倒空了。换句话说,他能够犯罪、犯错等。

    还有「神已死论」、进化论、普世得救、炼狱、为死人祷告等等。

    这些假师傅最终的罪,是连买他们的主也否认。当然,他们或会为耶稣说一些好话,提到他的「神性」、他崇高的道德和超卓的典范;然而,他们并不承认他就是神,是独一的救主。

    费利写道:「耶稣从来都不是、也从未成为神……称耶稣是神,就是用偶像来代替道成肉身。」(注13)

    卫理公会会督甘格来抱同样的见解:

    我可以坦白地承认,我并不喜欢这说法(即基督是神),而且这说法是极不准确的。我会这样说,其实是神在基督里;因为我相信,从新约圣经整体的见证看来,虽有极多的见证证明耶稣是超凡神圣的,但却否定他就是神。(注14)

    透过林林总总的途径,假师傅否认买他们的主。我们必须在这里稍稍停顿,提醒自己,彼得所说的这些假师傅虽然是主所买的,他们却从未曾蒙主的救赎。新约圣经清楚区别买赎与救赎。全人类都被买赎,但并不是全人类都蒙救赎。只有那些接受耶稣基督为主为救主,并承认他所流之宝血的功效的,才得救赎(彼前一18、19)。

    马太福音十三章44节将主耶稣比喻为一个人,变卖他一切所有的去买一块田。同一章第38节清楚说明,田地就是世界。因此,主藉着在十字架上受死,将世界并一切在世上的人买回来。然而,他却没有将整个世界救赎。虽然他所成就的工作足以将全人类救赎,但救赎却只有在那些肯悔改、相信和接受他的人身上才能生效。

    这些假师傅最终的结局,显示他们从没有真正重生。他们自取速速的灭亡,要在火湖里永远受罚。

    二2彼得预言,他们将吸引一大群追随者。他们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扬弃圣经的道德标准,鼓励放纵肉体。以下是两个例子。

    圣公会主教洛滨孙这样写道:

    ……没有一件事永远都是「错」的。例如,我们不能先下判断,认为「婚前性关系」或「离婚」本身就是错的或有罪的。诚然在一百宗个案中,有九十九甚至一百宗都是错的,但它们并不是本质上错的或有罪的,因为唯一本质上的罪恶是缺少爱。(注15)

    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负责任的自由》(“CalledtoResponsibleFreedom”),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劝导青年人:

    在个人的层面来说,性行为被看为合乎义和圣洁的,并不是两人在法律上的表面婚姻关系,而是两人在内心对另一方的感觉。从这角度来衡量,只是牵着手也可以是很大的错误,而亲密的性行为却可以是正确和美善的。(注16)

    在假师傅的教导及鼓吹之下,这些行为结果使真道受到毁谤。不信的人因而极之鄙视基督信仰。

    二3无论在性以及金钱方面,这些假师傅都是贪婪的。他们选择神职工作,是因为他们认为有利可图。他们心中的大计,就是要招揽一大群跟随者,这样就能够增加他们的收益。

    他们捏造言语,以便在别人身上取利。达秘说:「当魔鬼手携圣经的时候,他是再邪恶不过的了。」这些人手中拿着圣经,俨然为义道的使者,囗唱家传户晓的福音诗歌,并流利地运用圣经的术语。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用来掩人耳目,为他们异端的教导和败德的行为作假。

    留着给这些信仰内奸的,是骇人的审判。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刑罚已如弓在弦,蓄势待发。他们的灭亡并没有被忽略,而是已准备妥当,随时如狮子扑兔临到。

    二4从本节至第10节,彼得举出在旧约圣经中,神审判离经背道者的三个例子──天使、大洪水以前的人,并所多玛和蛾摩拉城。

    可以推断犯了罪的天使,即在犹大书6节所提到的。从这节经文可知:(1)他们没有守着本位。(2)他们离开自己的住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但却有十足的理由相信,他们就是创世记六章2节所提到的「神的儿子们」:「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在约伯记一章6节和二章1节,天使被称为神的众子。从创世记第六章可推断,神的儿子们离开了原本分派给他们的天使本位,放弃了天上的居所,换取了地上的居所,并娶人类的女子为妻。他们所生的孩子称为英武有名的人(犹太传统称为nephilim,音尼非念,意即「堕落的人」;创六4)。从创世记六章3节可知,神对这些不正常的性关系感到极不喜悦。

    反对这种见解的人一般认为,天使是没有性别的,所以不可能结婚。可是,圣经并没有这样说。圣经只是说在天上他们并不嫁娶(可一二25)。在旧约圣经中,天使经常以人的形象出现。例如,罗得在所多玛接待的两名天使(创一九1),创世记十九章5、10、及12节都形容他们为人。他们有脚(2节)和手(10节);他们能吃东西(3节);他们并且能运用体力(10、16节)。从所多玛人变态的欲望可知,这些天使是有身体,可作泄欲工具的(5节)。

    神对这些天使公然地叛离他所设立的秩序,感到十分忿怒。他们的结局就是被丢在地狱里,在一片黑暗的坑里等候最后的审判。

    二5说明神直接介入惩罚罪恶的第二个例证,是在洪水中灭亡的人。他们确实罪大恶极。他们终日所思所想的,尽都是恶(创六5)。在神的眼中,世界是败坏的,满了**(创六11~13)。主后悔造人在地上(创六6)。他心里忧伤至极,所以决定要把他们除灭(创六7)。他并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使洪水临到世上,将一切不敬虔的世人消灭。

    只有挪亚和他的一家在主眼前蒙恩,他们得以在方舟里避难。当神发烈怒带来暴风雨时,他们得保安然无恙。

    圣经形容挪亚是传义道的。无疑当他建造方舟时,槌子每一下的敲击,都对周围正在讥诮的旁观者发出警告,劝他们从罪中回转,否则便要就自己的恶行面对神的审判。

    二6神毫不留情地施行审判的第三个例证,关乎所多玛和蛾摩拉城。这两个城市约位于今日死海的南部,是性反常罪行的渊薮。那里的人以同性恋为家常琐事。罗马书一章26至27节说明了这罪:

    ……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在神眼中,这种放纵的堕落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他为了向后来的历世历代显示他极其憎恶同性恋,于是降下火与硫磺来摧毁所多玛和蛾摩拉(创一九24),使二城化为灰烬。毁灭是这么彻底,时至今天,这两个城的实际位置仍是个谜。对任何企图将这罪恶合法化,或以其为病态而加以自圆其说的人,这两个城的遭遇实在是一个监戒。

    今日的自由(新)派神职人员,对性反常的罪愈来愈公开表示支持。有一位联合基督教会的人员在《社会行动》中,建议教会不应该再在神学院收生、按立牧者,和聘用教会职员方面歧视同性恋人士。九十名圣公会牧师最近议决,成年人在双方同意下进行的同性恋行为,在道德上无分善恶。在将这罪合法化的过程中,假师傅是站在前线的。

    本书信在处理离经背道的课题时,每多涉及道德败坏的情况,这并非出于偶然;两者往往是形影相随的。离经背道的肇因,往往就是在道德上犯了错。例如,某人在性方面犯了严重的罪。他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藉着基督的血得以洁净;相反,他决意摒弃对神的认识,因这认识使他深受责备,他并且活在毫不敬虔的生活中。蒲乐克提到一次,他碰上一位青年人,这人曾称自己是基督徒,但现在却充满了怀疑和否认。蒲乐克问他:「朋友,你最近耽于何种罪呢?」这位青年人垂着头,即时中止了对话,面有愧色地走了。(注17)

    二7将不虔不义的人消灭的这位神,会搭救义人。彼得用罗得的经验来做例证。如果我们只有旧约圣经对罗得的记述,我们断不会认为他是个真信徒。在创世记的记录中,他就象个争名逐位的机会主义者。为了要在众人中得到名誉地位,连罪恶与败坏也可以忍受。然而,彼得在神的默示下告诉我们,他是个义人,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神知道罗得有真信心,知道他喜爱公义,恨恶罪恶。

    二8虽然表面上罗得并不象个义人,但他的确是个义人。彼得为了要强调这一点,便重申罗得因在所多玛的所见所闻,内心天天伤痛。周遭邪恶的败德情况,使罗得深感痛苦。

    二9所以,结论就是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并惩罚不敬虔的人。他能够拯救他的百姓脱离试探,同时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

    恶人要留给地狱(9节),地狱也专为恶人而预备(17节)。另一方面,基业要留给信徒,信徒得蒙保守,可以得着这基业(彼前一4,5)。上述两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10神有能力将恶人限制起来,等候最终的审判。本章经文所针对的人物假师傅,情况更是如此;他们的生命被**的污秽所污染,他们提倡与政府主治之人作对,大胆地侮辱政府高层。

    众所周知,假宗教领袖虽以基督的使者自居,但道德标准却往往很低落。他们不但自己耽于变态的活动,还公开地提倡这些放荡行为。美国马里兰州巴尔迪摩市一间女子学校的圣公会校牧这样写道:

    对于自己的性行为、思想及欲望,我们都应宽松一点,且不应再感到内疚。我所指的,是不管你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还是杂交者……性,就是乐趣……意思就是,毋须受任何规条所牵制,没有任何指定或禁忌。可以这样说,这游戏并无任何规则。(注18)

    另一要点是,自由派的宗教领袖,通常会成为鼓吹用暴力**政府的运动的先锋。主张现代主义的牧师,经常与政治颠覆活动有联系。美国费城长老区会的教会及社区事务主任说:「如果一切非暴力方法都不能奏效,我们便不应完全排除这方法(就是鼓吹教会信徒使用炸弹和手榴弹)。」

    这些人是大胆而任性的。他们似是毫无约束地对一切循正式途径建立的权力,作出无耻的对抗。他们在辱骂统治者的时候,措辞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圣经明说世上的政权是神所立的(罗一三1),并禁止人毁谤统治者(徒二三5),但这些教训对他们却没有丝毫的作用。他们喜欢用挑衅性的话来谴责在尊位的(这词在希腊文的意思是「荣耀」或「尊荣的人」),务求语出惊人。在尊位的是个统称,可以包括一切蒙神赐予权力的天使或世人。这里大概是指世上的统治者。

    二11这些自称是神职人员的人,胆大妄为,其行径连天使也不取。虽然天使的力量权能比人更大,但也不敢用毁谤的话在主面前控告在尊位的人。这里所说那些在尊位的,应该是指那些有权力与地位的天使。

    一般认为,这里对天使粗略的描述,与犹大书9节相同:「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吧!』」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何会为摩西的尸首发生争执。这里的重点是:米迦勒承认撒但有掌管恶魔之权,撒但无权管辖米迦勒,米迦勒也不会斥责他。故此,连圣天使也不敢为的,这些人却胆大妄为。何等不可思议!试想这种越轨的行为,将要面对怎样的审判!

    二12这些离经背道的宗教领袖,跟毫无理性的牲畜无异。人与牲畜的分别在于人有思考能力;然而,他们没有运用这能力,满足身体的欲望似乎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意义。很多牲畜的命运,似乎不过就是等候被宰杀。这些假师傅,向着在前面的败坏直冲,完全听不到神对他们的真正呼召──就是要他们荣耀神并永远与他同乐。

    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他们无知的表现,莫过于批评圣经。由于他们没有神的生命,因此他们完全不能够明白神的话语、他处事的手法,和他的作为(林前二14)。然而,他们却以属灵事物的专家自居。他们尽力所能明白的,也比不上一个谦卑安静在主面前领受教训的信徒。

    他们会象牲畜一样遭毁灭。他们既选择活象牲畜,也就会象牲畜般死亡。他们的死并不是在世上消灭,而是在不光彩及绝望之中死亡。

    二13他们因行不义,就招致杀身之祸。费廉思这样意译:「他们因自己的恶行而招致不幸的结局,他们要自食其果。」

    他们这样无耻,又肆无忌惮,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犯罪作恶。大部分人都会等到有黑暗遮掩时才作恶(约三19);故此,酒吧和妓院通常都是灯光昏暗的(帖前五7)。但假师傅却连要把罪掩藏起来的限制也打破了。

    他们与基督徒一起坐席的时候,是基督徒中间的污点和瑕疵,就是说他们是不体面的、不洁的入侵者;他们只知纵情地暴饮暴食。犹大在描述这些人时这样说:「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或作**),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犹12)。在初期教会时代,当假师傅参加与主餐一起举行的爱宴时,他们是毫无节制的,且完全不理会这宴席的属灵意义。有爱心的人通常会顾及他人,但他们只顾自己。

    二14使人更反感的,就是他们满眼是淫色,止不住犯罪。这里所形容的人,本应负责宣讲圣经的教训、执行教会的规定和劝导会众;可是,他们的眼却到处寻找通奸的妇人。在神职「外袍」的掩饰下,他们色欲的渴求似是永无止境的。

    他们引诱那心不坚固的人。他们或许会乱用圣经,让罪得以开脱。他们或许会辩解说,所谓是与非,很多时是受文化背景影响的。又或者他们会温文地向受蒙骗的人保证,只要动机是出自爱心,就没有任何行动是错误的。那些心不坚固的人,很容易会认为,对于一个宗教领袖来说,某一件事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对一个平信徒来说,这事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了。

    他们心中习惯了贪婪。他们不是外行人,而是在诱惑人的学问上有过人的训练。贪婪一词固然可以包括任何过分的欲望,但经文在这里所指的,主要是淫欲。

    当彼得想到这种卑劣的基督教的膺品,以及基督的圣名受这些离经背道者的罪**时,他慨叹一句:被咒诅的种类!彼得并不是在咒诅他们;他只是预见他们要面对神烈怒的咒诅。

    二15这些假师傅有几方面与比珥之子巴兰一样。他们假装神的代言人(民二二38)。他们勾引别人犯罪(启二14)。然而,最主要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是利用圣职来获取财利。巴兰是米甸人,他是先知,受摩押王的聘请,要咒诅以色列。他的动机完全是为了钱财。

    二16有一次,巴兰正准备去咒诅以色列的时候,他和所骑的驴子遇见耶和华的使者(即主耶稣在道成肉身之前的其中一种显现方式)。那驴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前进。当巴兰鞭打驴子时,驴子竟用人的话来责备他(民二二15~34)。这是叫人感到惊讶的现象──不能说话的驴竟然以人言说话(且比它的主人更有分寸!)。但这神迹并没有将巴兰从他的狂妄中唤醒过来。

    蓝斯基说:

    巴兰是一个可怕的例子,说明一个身为「先知」的人如何灭亡。主人蒙神指示他有什么不可作,又蒙神藉一头不能说话的驴向他说话;阻止他犯错,但他却不顾一切,坚持要得到他以为可以透过不义来得到的东西,结果便自招灭亡。(注19)

    今天,神没有用不能说话的动物来责备假师傅。然而,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他经常用其它方法来责备他们的狂妄与愚昧,并鼓励他们转回正确的路──这方法就是基督。神常常用卑微信徒简单的见证来使这些人自觉羞愧;他们以拥有高人一等的知识和神圣地位为傲。有时候,一个被圣灵充满的「平信徒」引用一节圣经或发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就足以使现今的巴兰羞愧至无地自容。

    二17彼得将假师傅比喻为没有水的泉源。有需要的人到他们那里去,指望得到振作和抚慰,满足属灵上的饥渴;可是却失望而回。他们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雾气(雨云)叫人以为快要下雨,可以滋润久经乾旱的土地。然而,狂风一来,云雾便消散。于是,希望顿成泡影,乾枯的舌头没有得着满足。

    为这些宗教骗子存留的,是阴间的幽暗。他们佯作福音的使者,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好信息给予别人。信众希望从他们那里得饼,得到的却是石头。这种欺骗的报应,就是永永远远落在墨黑的幽暗里。(注20)

    二18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或照诺克斯的翻译,他们用「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句子」。很多自由派传道人和异端人士的言论,正是这样。他们是精湛的演说家,用华丽夸饰的辞令使听众入神。他们旁征博引的言论,将不懂分辨的听众吸引住。由于他们讲道的内容贫乏,所以便用教条和说服力来补救。不过,在整篇讲章里,他们其实并没有说过什么。以下引述当今一位着名神学家的讲道,来举例说明这种贫乏无效果的讲道是怎样的:

    这不是对等与否的关系,而是两者相似的关系。这正是我们想的,即是我们所表达对神的真知识。虽然凭信心我们知道也记得,这里所说的相似,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相似」。然而,我们也知道也记得,并也是凭着信心,这里所说的相似,既用了这两个字,也可以透过我们所认识的相似来理解。这样在我们的脑海中,并当我们提到相似时,与神真实启示中的相似类同(就其本身来说,其实并不相似)。当我们谈到这是相似的关系时,我们所想所说的并非错谬,而是正确的。

    这些假师傅的策略,就是准许人在各种各样的欲望喜好上放纵,藉此来引诱人。他们教导说,我们肉身的各种欲望既是神所赐的,就不应加以节制;如果加以节制,就会对个性造成严重的失衡。因此,他们鼓吹在结婚前争取性经验,婚后也毋须保持贞洁。

    受他们引诱的人是那些刚才脱离(注21)妄行的人。未得救的人过去在各种有罪的逸乐中放纵自己;然而他们的心意有所改变。他们决定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要参加教会。可惜他们没有到相信圣经的教会去,反而参加了这些假牧人的崇拜。他们没有听见因信基督而得救的福音,反而听见讲者如何将罪恶抵消,并鼓励纵容罪恶。这一切叫他们感到万分惊讶;他们一直以为罪是错的,以为教会反对罪恶。现在,他们知道罪已在宗教上获得批准!

    二19这些离经背道的牧者大谈自由;然而,他们所指的自由是摆脱神的主权,是自由地犯罪。事实上,这绝不是自由,而是受到最严重的制伏。他们自己却作败坏的奴仆。他们被恶欲恶习所箝制,没有能力摆脱。

    二20由本节至22节所说的,并不是假师傅的情况,而是受他们影响者的情况。这些人已经改过迁善,却并未重生得救。他们因局部地认识……基督和基督徒原则,已经离弃犯罪的生活,开始在道德生活上加以整顿。

    其后,他们受到假师傅的影响;这些假师傅讥讽在道德上严守清规的主张,并致力要从道德规范中得解放。这些人本来已暂时从罪里得释放,现在又返回这些罪中。事实上,由于宗教规范在他们身上已失效,没有任何东西再可以约束他们,所以他们比以前更沉沦了。因此,他们末后的景况,的确比先前的更不好了。

    二21一个人领受的权利愈多,责任就愈大。一个人对基督徒的标准认识得愈多,就愈有责任活得合乎这些标准。晓得神圣洁的要求,却回到世俗的污秽上去,倒不如从来不晓得为妙。

    二22这些人证明俗语说得真不错,就是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秽物(箴二六11),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辊。彼得用狗和猪作比喻,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摩西的律法,两者都是不洁的动物。这句俗语没有显示它们在本质上曾经历任何改变。它们从所吐的和泥里获释前是不洁的,而当它们返回去时仍然是不洁的。

    彼得所描写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经验了在道德上改过自新,但却从没有接受新生命。象马太福音十一章43至45节所说的,他们的屋子里面空闲,打扫乾净,修饰好了,但却从来没有邀请救主进去住。那原本被赶出来的污鬼便回去,并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住进这空房子。结果,这房子末后的情况,比原本更坏。

    我们不可用这段经文来教导说,真信徒有可能会从恩典中堕落,以致失丧。这些人从没有成为真信徒。他们从没有接受新生命。他们末后的景况证明,他们的本质仍然是不洁、邪恶的。这里的教训是:单有改过自新不但是不足够,而且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令人受骗,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人只能够透过重生,才能得到新生命。他只有透过向神悔改和相信主耶稣基督,才能够重生。

    肆.预料会出现好讥诮的人(三)

    三1彼得从第二章对假师傅的讨论,转而论到在末后的日子,必定会出现好讥诮的人。正如前一封书信一样,彼得在这里首先鼓励他的读者要持守圣经。

    三2他们应谨记在旧约圣经中圣先知的预言,以及新约圣经保存的、由使徒所传的主救主的命令。在流行背离信仰的日子里,圣经是唯一真正的保障。

    三3众先知与使徒联合所作的见证,就是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基督徒应该谨记这一点。他们不应为这些人既骄傲又亵渎的否定而感到困惑。相反,他们应视这些人为清晰的例证,表示这时代的末期已经近了。

    这些好讥诮的人乃是随从自己的私欲。他们既已拒绝认识神,便肆无忌惮地纵情追逐欲望。他们鼓吹纵容罪恶,完全不理会将来的审判。

    三4他们主要的讥诮重点,是与基督的再来有关。他们的态度是:「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意思是「这应许怎会成就呢?」然而,他们说的主降临是指什么呢?

    他们是不是指基督再来接他的圣徒,即我们所说的教会被提呢(帖前四13~18)?这是主再来的第一阶段;好讥诮的人对此是否有认识也成疑问。

    他们是指基督与他的圣徒回来,在全地上建立国度的时候吗(帖前三13)?这想法可能存在他们的思想中。

    然而,从这段经文的其它部分清楚看到,他们所指的,是神在这地上进行的最后审判,即一般所谓的世界末日。他们所想的,是在千禧年结束时,天地都要被大火烧毁的情景。

    他们的意思其实是这样:「你们这些基督徒一直在恫吓我们,警告说这世界将面临可怕的审判。你们说,神将介入人类的历史中,惩罚恶人,并毁灭全地。其实,这全都是废话。我们没有怕的。我们大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下去。人类历史中既没有神曾介入的证据,哪我们又何须相信他将会介入?」

    他们的结论,乃是基于一个很轻率的假设:「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他们认为,大自然始终如一地随一贯不变的定律发展,并没有超自然的介入,一切都有合乎自然的解释。

    他们相信均变论的定律。这定律指出,大自然现时的各种变化过程,由古至今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和幅度演变,这些变化过程已足以解释古往今来的各种变化。

    均变论定律与普通的进化论理论有重要的关连。各类生物是由先存在的品种不断衍生而成的理论,建基于一个假定,就是周围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颇为一贯稳定的。如果地球曾受灾变冲击的话,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预先假定就会受到质疑。

    三5好讥诮的人故意忘记一件事──大洪水。神确曾介入过人类的事,他介入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惩罚恶行。洪水既曾发生过,就有可能再发生。

    圣经对这些人有一点令人不安的指控,就是他们是故意忘记的。他们自以为学识渊博,有客观思维。他们自夸信服科学研究。然而,事实上他们乃是故意忽略一个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洪水。他们大概应该去修读地质学吧!

    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已消灭了。天和地都是因神的命而有的;神说了,它们便出现(来一一3)。彼得说,地是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我们得承认,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并不能完全领会。从创世记一章2节可知,地面曾一度为水所覆盖。在第6节,圣经说神造了穹苍或天空,将地面上的水和覆盖全地的水气或云雾分开。由此我们可以假定,地球由一层厚厚的水气覆盖,其中并没有生物。穹苍提供了澄清的空间,让生物可以呼吸。创世记一章9节记载地球各大洲由海洋所分开;这可能就是从水而出的意思(请参看诗二四2)。

    不管彼得这句话在科学上有任何暗示,我们确知道地球是一个充满水分、为云雾覆盖的世界;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是海洋,而大部分地方为水气罩着。据现时所知,地球是唯一充满水分的行星,因此也是唯一能维持人类生命的行星。

    三6从创始的时候起,地球就储存了自我摧毁的工具。在地底下的深处有水,海洋中有水,天上的云也有水。最后,神将天上和地上的水都释放了(创七11),大地遭洪水淹没,方舟以外的一切生灵都被消灭了。

    好批评的人故意不理会这历史事实。有趣的是,洪水之说近年却是他们猛烈攻击的重点。然而,洪水的记录早已留在地壳上,存留于古今中外的传统里,而最重要的,是写在神的圣言上。

    三7神创造这地时,已安排足够的水来消灭全地。同样地,他也在天地间安排了足够的火来把天地消灭。

    在这个核子时代,我们知道物质其实是一堆给储存起来的能量。将一颗原子核心**,会有大量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因此,世上一切的物质都蕴含着大量的爆炸潜能。现在,主将这一切聚合在一起(西一17:「万有也靠他而立」)。只要他撤回他的控制,一切的原素都会熔化。在现阶段,天地得保存,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三8为什么神的审判迟迟还未到呢?首先,我们不应忘记,神不受时间限制。他并不象我们般活在时间中间。毕竟,时间是由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但神却不受这关系所限制。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他可以将一日扩展至一千年,也可以将一千年压缩为一日。他可以将他的作为分期完成,也可以一气呵成。

    三9神已应许,他会用审判来为不虔之人的历史划上句号。即使是看来有点迟延,也不是由于神并不忠于他的应许,而是由于他忍耐宽容。他不愿有任何一人沉沦。他所期望的,是人人都悔改。他有意将施恩的时期延长,为了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得救的机会。

    以赛亚书六十一章2节提到耶和华的恩年和他报仇的日子。这显示他喜爱施怜悯,审判是他不寻常的工作(赛二八21)。可以看出,他将他的忍耐延长至一千年之久,并将他的审判凝聚在一天之内。

    他在大洪水之前,共等了一百二十年。现在,他要用火毁灭世界之前,已等了几千年。

    三10但主的日子要……来到。主的日子指神施行审判的任何时期。在旧约圣经中,这是用来形容神惩罚行恶的人,并向他的敌人夸胜的任何时间(赛二12;一三6、9;结一三5;三○3;珥一15;二1、11、31;三14;摩五18、20;俄15;番一7、14;亚一四1;玛四5)。在新约圣经中,这是指分为几个阶段的一段时期:

    1.这是指大灾难时期,为期七年,神会在这期间审判不信的以色列人(帖前五2;帖后二2,NU文本)。

    2.这包括他回到地上来的时候;那时他要报应一切不认识神和不顺从主耶稣的福音的人(帖后一7~10)。

    3.这是用来指千禧年;那时,基督要用铁杖统治全地(徒二20)。

    4.这是指天地最终被火消毁。这个正是本章的意思。

    要象贼来到一样──即是无从预测的,又具破坏力的。天必……废去。这肯定是指大气层的天,也可以是指星空宇宙的天,却不可能指第三重天,即神的居所。当天在大响声中废去时,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有形质的是指物质的各个构成部分。所有物质都会在这个类似宇宙核灾的灾劫中被摧毁。

    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注22)不单自然界的创造物会被烧尽,一切文明的创造也会被摧毁。世上各个名都大城、巍峨雄伟的建筑物,和杰出的科学产品,全都包括在彻底摧毁之列。

    三11到这里,彼得将焦点从好讥诮的人转到圣徒,并极力地提醒他们留心所肩负的责任。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万物都离不开消亡湮没的结局。人类所夸耀、毕生致力追求的事物,顶多也不过在刹那间留存。为追求物质而活,就是为追求短暂的而活。我们不难判断,应将注意力从这世界的浮华事物与玩意儿,转去致力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应该为永恒而并非短暂的而活,重视属灵而不是物质的事物,选择永存而不是必逝的东西,这可不用多说吧。

    三12信徒也应该有所期待。他们应等候且渴望神的日子来到。有人用「加快神的日子来到」这句话来教导说,我们可以藉着过热心坚定的事奉生活,来加快主再来的实现。不过,这教训有两个问题。第一,神的日子并不是主再来的日子。第二,即使两者是等同的,仍有理由怀疑基督再来的时间,会否因信徒的热心程度而更改。

    神的日子是指一个永恒的状态。这个状态随着主的日子的最后阶段出现,那时天地都已被废去。神的日子是他得着最后和完全的胜利的那日。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应默默等待和热切期待的日子。

    彼得在谈到神的日子时,并不是说一切要到那日才发生,而是说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物质并不是等到在神的日子时才完全消灭。事实上,这最终的审判必须先发生,然后神的日子才可以来到。

    三13彼得在第12节劝勉信徒要等候神的日子来到。本节里他们则被形容为等候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这证明神的日子是指永恒,到那时会有新天新地。

    在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节和六十六章22节,新天新地是用来形容千禧年和永恒的。我们知道上述的经文包括了千禧年,因为那时罪仍存留(赛六五20),而且还会有婴孩出生(六五23)。彼得则用新天新地来单单指永恒;那时候,现有的天地都已废去了。

    彼得说在新天新地里,有义居住在其中。现在,恩典藉着义作了王(罗五21)。在千禧年里,义要作王(赛三二1);在永恒里,义要居住在其中。基督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国度时,会用铁杖来统治,也会秉公行义。从这方面看来,义要作王。但在永恒里,就毋须再用铁杖了。因为义是自然必然的事。那时候,不会再有罪来破坏这祥和美丽的景象了。

    三14有关新天新地的真理,应能加深我们「向主」过圣洁生活的意愿。这不单是我们应持守的真理,还应该能约束我们。既知道我们快将要站在神面前,我们的内心便应渴望自己没有**,无可指摘,在道德上是清洁的。此理应驱使我们致力达到安然的地步,而不是争逐不安。

    三15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他迟迟未施行审判,是为了要让人有足够的机会得蒙拯救。当我们眼见人类的罪恶昭彰时,我们会不期然地问,主还怎能按捺得住。他的忍耐宽容程度确是叫人惊叹。然而,他这样是有理由的。他并不希望看见恶人死亡。他渴望看见人从他们的恶行中回转并且得救。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这段提及保罗的话中,有几点很有意思:

    1.首先,彼得称呼保罗为我们所亲爱的兄弟。须知保罗曾在安提阿当着众人责备彼得装假(加二11~21)。显然地,彼得以谦卑的心接受了这次责备。我们应能接受别人的纠正,心里不存任何仇恨。

    2.彼得承认保罗写的书信,是神赐给他有智慧。这肯定地暗示,彼得认为保罗所写的书信是神所默示的。

    3.明显地,彼得书信的读者,也读过一封或多封保罗书信。这些书信可能是直接写给他们的,也可能是在周围传阅的。

    保罗在那一封信中提到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呢?罗马书二章4节说:「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三16保罗在他一切的信上所论到的真理,也是彼得在他两封信中所处理的;所论的真理包括重生、基督的神性、他虽然无罪却受苦、他代替罪人受死、他的复活、他的升天、他的再来、主的日子和永恒的国度。

    这些圣经真理中有些难明白的地方,例如三位一体、神的拣选与人的自由意志、受苦的奥秘等。纵使我们发觉圣经中有些记载超越我们的理解,也不应感到困扰。神的话语是无限的、不能穷尽的。当我们研读圣经时,我们应信任神是全知的,他所知的往往是我们永远没法参透的。

    彼得说信中有些难明白的时,并不是要批评保罗所写的。并不是保罗的行文风格使人难以明白,而是他所处理的题目并不容易。伯恩斯写道:「彼得所指的,并不是难以明白保罗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教导的伟大真理并不容易理解。」(注23)

    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并没有凭信心接受这些难明白的真理,反而要强解,以致自取沉沦。例如,有些异端将律法强解为得救的途径,而不是用来揭示罪恶的工具。另有一些以受浸为进入天堂的通行证。他们不单强解保罗书信,也强解其它经文。

    请留意,彼得在这里将保罗的书信与别的经书一样看齐,就是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在当时已有的部分。他承认保罗书信是由神所默示的圣经的一部分。

    三17信徒必须经常防范错谬的危险。经常有假师傅混淆并伪冒真理的事实,应足以叫我们有所警惕。毫无戒心的人,容易会受恶人的错谬所吸引控制,以致不能在属灵的路上站立得稳。

    三18彼得再一次教导,在属灵的事上不断长进,是防范假师傅影响的最好方法。长进必须是两方面的──在恩典上和在知识上。恩典就是在生活上彰显圣灵的果子。在恩典上长进,并不是增加头脑的知识,或无休止地参加活动;而是愈来愈有主耶稣的模样。知识是指透过圣经对主的认识。在知识上长进,就是更多地研读并服从他的话语、作为和方式。

    然而,彼得不打算在劝勉圣徒之后便结束这书信。高潮应是将荣耀归给救主。因此,我们看见这段美丽的赞美辞: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毕竟,我们存在的最终原因,就是要荣耀他;故此,这结语为这封信作结,是最合适不过的。

    评注

    1(简介)何力生(E.G.Homrighausen),TheSecondEpistleofPeter,Exposition,IB,XII,1957,页166。

    2(一5)引自作者的朋友奥尔信的讲道。

    3(一5)蓝斯基(R.C.H.Lenski),TheInterpretationoftheEpistlesofSt.Peter,St.JohnandSt.Jude,页266。

    4(一5)这著名的故事经常为人所缕述。例如S.M.Houghton的SketchesfromChurchHistory,页114~116。

    5(一6)李罗伯(RobertG.Lee),SevenSwordsandOtherMessages,页46。

    6(一16)当我们用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例如「面红」和「耳热」表示非常激烈,这就称为重言法(源自希腊文,即二词一意)。圣经时常用这种表达方式,这里就是一例;我们应懂得这种语文方式。

    7(一16)洛宾孙(J.A.T.Robinson),HonesttoGod,页32、33。

    8(一18)罗马天主教的传统认为,登山变象的地点是在他泊山,山上也的确建有神坛。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泊山并非高山,但福音书却说这山是「高山」。此外,在主的时代,他泊山上很可能有罗马兵丁驻扎,所以绝非进行这样私人启示的适当地点!黑门山乃位于加利利的北面,是一座高山,山顶积雪,登山变象的事很可能在这里发生。

    9(一20)希腊文epilusis可以译成「来源」,也可译成「解说」。

    10(一20)杨庭道(D.T.Young),TheUnveiledEvangel,页13、14。

    11(一21)批判性文本(NU)译为「人从神的角度说话。」

    12(二1)顾思伟(W.A.Criswell),TheEvangel,Largo,FL,Nov.49,页1。

    13(二1)费利(NelsFerre),TheSunandtheUmbrella,页35、112。

    14(二1)甘格来(GeraldKennedy),God'sGoodNews,页125。

    15(二2)洛宾孙(Robinson),Honest,页118。

    16(二2)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CalledtoReponsibleFreedom,页11。

    17(二6)蒲乐克(A.J.Pollock),WhyIBelievetheBibleistheWordofGod,页23。

    18(二10)美国PageantMagazine,一九六五年十月号。

    19(二16)蓝斯基(Lenski),Interpretation,页326、327。

    20(二17)NU文本缺了「永远」一词,但极相似的犹大书13节则不缺。

    21(二18)NU文本为「仅仅脱离的」。

    22(三10)NU文本并不是「烧尽」(katakaesetai),而是「被找到」(heurethesetai),大概是指「完全坍塌」之意。

    23(三16)伯恩斯(AlbertBarnes),NotesontheNewTestament,X:268。

    
新约 约翰壹书
    简介

    「我们蒙召要效法的,并不是基督在海面上行走的神迹奇事,而是他平日如何行事为人。」~马丁路德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约翰壹书就象一本家庭照相簿。本书将神家众成员的样貌描绘出来。正如儿女跟他们的父母相似,神的儿女也有他的模样。本书将这些相象之处描绘出来。一个人成为神儿女的时候,他便接受了神的生命,就是永远的生命。所有拥有这生命的人,都会循一些确切既定的方式将这生命证明出来。例如,他们会承认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和救主,他们爱神,也爱神的儿女,且遵守他的诫命,不会继续犯罪。这一切都是永远生命的特征。约翰写这封信,是要叫凡拥有这些家庭特征的人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五13)。

    约翰壹书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虽然这的确是一封寄出了的书信,但信中却没有提到作者和收信人的名字。无疑他们一定是彼此十分熟悉的了。这封可爱的书信另一过人之处,就是能用简短的句子和无与伦比的词汇,将极深奥的属灵真理表达出来。谁说深奥的真理必须用复杂的句子来表达呢?恐怕被很多人无知地称赞为「深奥」的讲道或着作,其实只是言词晦涩,意义不清而已。

    约翰壹书值得我们用心默想并认真研读。其内容看似重复,但其实是有少许差异的──这些在意义上精微的差别,正是我们需要留意的。

    贰.作者

    外证有关约翰壹书作者的外证,可以追溯至很早期,且甚具说服力。曾在引用本书时,明确地指出本书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约翰所写的人有: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俄利根和他的学生丢尼修。

    跟希伯来书的作者一样,约翰壹书的作者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不过,跟希伯来书不同的是,约翰壹书有具说服力的内证,证明作者是谁。

    头四节显示,作者熟悉基督,且与他一起度过了一些岁月。这大大地将可能是作者的人选范围缩小了,同时又与认为使徒约翰是作者的传统相符。

    另一可以佐证的,就是本书内容有使徒的语调:作者行文显露着权威,也带有资深属灵领袖的亲切(「我小子们哪」),甚至带着教条式的语气。

    书信中的思想、词汇(「住」、「光」、「新」、「诫命」、「道」等等),和表达方式(「永生」、「舍命」、「出死入生」、「世人的救主」、「除掉人的罪」、「魔鬼的作为」和其它),都与约翰福音和约翰的另外两封书信一致。

    此外,本书和约翰福音一样,具有希伯来文的风格特色,就是运用平行结构和简单的句子结构。简言之,如果我们接受第四卷福音是约翰所写的,就应接受本书信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叁.写作日期

    有论者认为,约翰是在主后六十年代、罗马人毁灭耶路撒冷之前,在耶城写成那三封给纳入正典的书信的。不过,一般接受一个较后的成书日期(主后80至95年)。传说使徒约翰是由人搀扶着走进信徒聚会的地方,向他们说:「小子们哪,你们要彼此相爱。」本书的慈父语调跟这传说相符。

    肆.背景与主题

    约翰写本书时,有一门异端之说已经兴起,名为诺斯底主义(希腊文gnosis意即知识)。这些诺斯底主义者自称是基督徒,但声称具有额外知识,乃是超越众使徒所教导的。他们公言,一个人除非获他们传授更深奥的「真理」,否则心灵就不能完完全全地得着满足。部分诺斯底派人士教导说,物质是邪恶的,所以肉身的耶稣不可能是神。他们将耶稣与基督分别开来。他们认为「基督」是从神出来的,基督在耶稣受洗时降在耶稣身上,又在他受死前,可能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离开他。据他们所说,耶稣的确死了,但基督并没有死。正如高连所说,他们坚持「属天的基督是这样的圣洁属灵,又岂能与血肉之躯长期接触,备受**。」简言之,他们否定道成肉身之说,又否认耶稣是基督,并耶稣基督既是人、也是神。约翰知道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所以他要证明诺斯底主义者并没有神真正的儿女的特征,以此来提醒读者防范他们。

    根据约翰所说,一个人或是神的儿女,又或不是,绝对没有中间立场的。故此,本书的内容也充满了意义相对的用语,例如光明与黑暗、喜爱与恨恶、真理与谎话、死亡与生命、神与魔鬼。同时,使徒约翰喜欢用一个人的惯性行为来形容他。例如,在分别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时,并不是凭着一次的罪行便下结论,而是以这个人的特质来衡量。时钟纵使坏了停止不动,在二十四小时里总会有两次是准确的!一个运作良好的时钟,则会不断将准确的时间告诉人。因此,一个基督徒日常的生活,一般都应该是圣洁公义的,而他因此证明自己是神的儿女。约翰不断地用「知道」这个词语。诺斯底主义者声称自己知道真理,约翰则在这里将基督信仰的内容如实地展露出来,是人可以肯定地知道的。他形容神是光(一5);是爱(四8、16);是真理(五7);是生命(五20)。这并不是说,神不是一个有位格的个体;只表示神是这四种恩福的来源。约翰也提到神是公义的(二29,三7)、洁净的(三3)、没有罪的(三5)。

    虽然约翰所用的字句简单,但所表达的思想往往是深邃的,有时甚至难以理解。因此,我们研究这卷书的时候,应祷告求主帮助我们掌握他话语的意思,并遵从他向我们启示的真理。

    大纲

    壹。序言:与基督的相交(一1~4)

    贰。保持相交的途径(一5~二2)

    叁。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遵守诫命和爱弟兄(二3~11)

    肆。相交的进阶(二12~14)

    伍。两样危害相交的东西:世界和假师傅(二15~28)

    陆。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续):公义、爱、安稳(二29~三24)

    柒。分辨真理与谬妄的需要(四1~6)

    捌。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续)(四7~五20)

    一.爱心(四7~21)

    二.健全的教义(五1上)

    三.爱心和所生的顺从(五1下~3)

    四.胜过世界的信心(五4、5)

    五.健全的教义(五6~12)

    六.以神的话为确据(五13)

    七.对祷告的信心(五14~17)

    八.知道属灵的真实(五18~20)

    九.结束的提醒(五21)

    
新约 约翰壹书注释
    壹.序言:与基督的相交(一1~4)

    一1一切真正的相交,都必须建基于主耶稣基督的位格的教义上。信徒与对耶稣有错误观念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交。本书头两节所教导的,就是他的永恒和他道成肉身的确凿。与父神一同在永恒里的那一位,曾来到世间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众使徒曾听见他说话,亲眼看过他,深为所动,且亲手摸过他;这一切证明他确曾道成肉身。生命之道并不是短暂的幻象,而是成为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

    一2本节再一次确认,那原与父同在,被约翰称为永远的生命的一位,曾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住在我们中间,众使徒也亲眼看见过他。

    以下一段文字的作者不知是谁,但却说明这两节经文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

    庆幸我对永远生命的认识,并不是基于哲学家或神学家的推断,而是基于那些曾听见、看见、定睛观看,并亲手接触过那道成肉身者的人无可置疑的见证。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构想,而是铁一般的事实,经过仔细观察和准确记录的事实。

    一3众使徒没有将这奇妙的信息保密不宣,我们也不应这样做。他们知道,一切的相交建基于此,因此他们公开、完全地将这信息宣讲出来。一切接受使徒见证的人,就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又与众使徒和所有其它的信徒相交。一身罪污的人,竟蒙带领到与天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这是何等奇妙的事!经文所说的,正是这真理。

    他儿子耶稣基督。耶稣与基督是同一位,而这位就是神的儿子。耶稣是他在出生时所得的名字,道出他完全的人性。基督这称呼则指出他是神的受膏者,是弥赛亚。因此,耶稣基督这名字见证了他的人性和神性。耶稣基督是不折不扣的神,也是不折不扣的人。

    一4为什么约翰要写关于相交的题目呢?原因就是要使我们的喜乐充足。约翰知道,这世界不能使人得着真正而又持久的喜乐。只有透过与主建立正常的生命关系,才可以得到这喜乐。当一个人与神并主耶稣相交,他就得着深深的喜乐,是周围环境所不能减损的。正如诗人所说:「他一切赞歌的泉源,就在于高天之上。」

    贰.保持相交的途径(一5~二2)

    一5相交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在分享相同的事物。这是一个契合或伙伴的关系。约翰在这里开始将与神相交的条件指示他的读者。为这缘故,他要大家留意主耶稣在世上时的教导。虽然没有记载证明主耶稣曾亲囗说过这些话,但他教训的要点和实质内容正是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翰的意思是,神是绝对圣洁、绝对公义、绝对纯净的。神绝不会向任何一种形式的罪徇情面。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向他隐藏,「万有在他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他交帐。」(来四13;圣经新译本)

    一6顺理成章地,如果一个人要与神相交,就不可以将罪隐藏起来。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生命中;正如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房子里。一个人若在黑暗里行,他就不是与神相交的了。一个人说自己是与神相交的,却惯常地在黑暗里行,就根本是未得救的。

    一7另一方面,一个人若在光明中行,他就能够与主耶稣并其它基督徒彼此相交。根据约翰在这里所说的,一个人若不是在光明中,就一定是在黑暗里。如果他在光明中,他就是神家里的一分子。如果他在黑暗里,他与神是完全没有任何相交的,因为在神那里是毫无黑暗的。那些行在光明中的人,即基督徒,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不断地洗净他们一切的罪。神所施行的赦免,全都基于他儿子在各各他山所流的血。这血为神提供了公义的基础,让他可以赦免人的罪,正如诗歌所说:「宝血功效永不灭。」这血有永远洁净我们的效力。当然,信徒必须先认罪才可以蒙赦免,约翰在第9节才处理这一点。

    一8再一次,我们能与神相交的条件,就是要承认与我们相关的真理。例如,否认我们有罪性,就是自欺欺人,不真不实了。须留意,约翰将罪性(sin8节),与罪行(sins9节)区分出来。罪性指我们腐败邪恶的本质。罪行指我们所作的各种恶行。事实上,我们的本质比我们所作的种种恶行败坏得多。不过,赞美主,基督为我们的罪性和我们的罪行死了。

    悔改归主并不等于已将罪的本质杜绝根除;而是栽植了崭新的、从神而来的本质,且有能力胜过内里的罪。

    一9为了保持经常与神和其它信徒相交,我们必须认自己的罪,这些罪包括做了不该做的事,不做那该做的事,还有思想上的、行为上的、暗地里的和公开的罪行。我们必须在神面前把这些罪揭露出来,清楚说出是什么罪,与神一起抵挡,并离弃这些罪。诚然,真正的认罪包括离弃罪恶:「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二八13)

    我们若这样做,就可以运用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这应许。他是信实的,因为他已应许要施行赦免,并会照他的应许而行。他是公义的,因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已成就了代赎的工作,因此他有公义的基础可以施行赦免。他不但保证会施行赦免,还会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在这里所说的赦免,是父亲的赦免,不是法理上的赦免。法理上的赦免是指获开释免受罪的惩罚;罪人在相信主耶稣基督时,就得着这种赦免。那是法理上的赦免,因为是神以审判者的身分赐予的。然而,在信主之后所犯的罪又如何呢?就惩罚方面来说,主耶稣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已付了赎价。不过,就神家里的相交关系来说,犯罪的圣徒需要父亲的赦免,也即天父的赦免。他只要承认自己的罪,就可以得着赦免。我们只需要获得一次法理上的赦免;其有效范围包括我们所有的罪──过去、现在、将来的罪。然而,在整个基督徒人生中,我们却不断需要父亲的赦免。

    我们认自己的罪时,必须相信他会赦免我们,因为神的话语是具有权威的。他既赦免了我们,我们也当原谅自己。

    一10最后,为求能够与神相交,我们决不可否认自己曾犯过罪。神一次又一次地在他的话语中声明,人人都犯了罪。否认这一点的,便是以神为说谎的。这与他的话大相迳庭,且完全**主耶稣到世上来受苦、流血、受死的理由。

    从此我们晓得,与神相交的条件,并不是毫无瑕疵的生命,而是我们肯将自己的罪带到他面前,认罪并离罪。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情况绝对诚实,不可以把自己的实相虚饰遮掩。

    二1约翰把神给其子民的完美标准告诉我们,但他也告诉我们失败时神恩慈的安排。小子们是指神家里的每一分子。神完美的标准,可见于以下一句话: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神是完美的,因此他给予子民的标准也是绝对完美的。如果他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尽量减少犯罪」,他就不是神了。神一点也不会容忍罪恶,因此他将完美的标准摆在我们面前,要成为我们的目标。主耶稣就是这样对待那行淫时被拿的妇人;他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同时,主也了解我们的本相。他记念我们不过是尘土;因此,他恩慈地为我们可能的失败作了安排。从以下的话可见一斑:「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中保是指一个人物,他在另一人有需要时出手相助。这正是主耶稣在我们犯罪后所扮演的角色。他立即到我们这里来,为要恢复我们与他之间的相交。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里并不是说:「若有人认罪…。」作我们的中保,他致力引领我们去认罪和离弃罪恶。

    本节有一点精采的地方,是不容忽视的。经文说:「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经文并不是说在神那里,而是在父那里。纵使我们犯了罪,他仍是我们的父。这提醒我们一点宝贵的真理,就是纵使信徒犯罪破坏了相交,但关系也不会中断。当一个人重生时,他就成为神的儿女,神就成为他的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影响这关系。出生这事实,是不能够撤销的。儿子或许会叫父亲丢脸,但他既已出生,就仍是儿子。

    须知我们的中保,是那义者耶稣基督。有一位义者作辩护人,确是一件美好的事。撒但指控信徒时,主耶稣可以指着他在各各他山所成就的大功说:「就算在我的帐上吧。」

    二2主耶稣不但是我们的中保,他也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即是说,他为我们受死,满足了公义的要求,并除去一切阻碍相交的藩篱,将我们从罪疚中释放出来,并将我们挽回到神面前。基督既已满足了公义的要求,神便可以向我们施怜悯。世上鲜有中保(或律师)会为他的当事人偿还罪债,但这正是我们的主所作的;最异乎寻常的,就是他竟然牺牲自己来为我们赎罪。

    约翰补充说,他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成为叫神满意的祭物。这并不表示普天下的人都得救。这说主耶稣所作成的,其价值足以让普天下人得救,但只对那些实在相信他的人有拯救的功效。由于他所作成的工足够给普天下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将福音传给全人类。但如果人人都会自动得救,那就不用向他们传福音了。

    有一点很有趣,十字架上的一块木牌,上面所写的文字包括了希伯来文,即神选民的语言,希腊文和拉丁文,即当时所知世界的主要语言。这正向普天下人宣告,耶稣有充分的条件成为世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救主。

    叁.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遵守诫命和爱弟兄(二3~11)

    二3约翰开始介绍那些真正与基督相交的人的各种特征。首先是顺服。倘若我们生命的性向是渴望遵行他的旨意,我们与神的关系就是正常的了。这些经节无疑是针对诺斯底主义者,他们自称对神的认识是他人所无的,然而他们却没有兴趣遵守主的诫命。约翰指出,这种知识是空洞而又毫无价值的。

    约翰从三方面去形容信徒如何顺服,就是遵守他的诫命(3节);遵守主道(5节);照主所行的去行(6节)。这三者是渐进的。遵守他的诫命,就是遵守新约圣经中记载的主耶稣的诫命。遵守主道,就是不单遵守写下来的诫命,还渴望按我们所知去做讨他喜悦的事。照主所行的去行,就是完完全全地将神给他子民的标准表现出来;即照耶稣行事为人的样式去过活。

    二4约翰并没有表示基督徒生命在于毫无瑕疵地遵照神的旨意过活,而是基督徒应惯常地渴望遵守他的诫命,并做一切能讨他喜悦的事。约翰的着眼点,是信徒整个人生的取向。如果有人说他认识神,却不遵守他的诫命,就可以肯定他是说谎话的。

    二5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遵守主道,「神的爱」(圣经和合本作「爱神的心」)在我们里面实在是完全的。「神的爱」并不是指我们对神的爱,而是指他对我们的爱。意思就是,当我们愿意遵守主道时,神对我们的爱便达成目标了。这爱达成了目标,完成了任务,就是使我们在心中产生对他的顺从。

    二6因此,凡说他住在主里面的人,就该自己照主耶稣所行的去行。他如何行事为人,四卷福音书都有记载,成为我们的典范和指引。这种生命,并不是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活出的,只有靠着圣灵的能力才能够。我们的责任,就是毫无保留地将生命交给他,让他在我们里面并透过我们活出他的生命。

    二7真信徒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爱弟兄的心。约翰表示,他正在写的,并不是一条新命令,乃是他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换句话说,主耶稣在地上开展他的工作时,从起初便教训他的门徒要彼此相爱。

    诺斯底主义者经常夸耀他们的教训是新的。然而,使徒却敦促他的读者,要用主耶稣在世时所给予的教训来衡量每一件事。有一个经常存在的危险,就是信徒会渐渐偏离起初(注1)的教训。约翰的意思是:「回到起初的教训上,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了。」

    二8不过,这诫命并非只是一条旧命令,其本身也有新的意义。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不但教导他的门徒要彼此相爱,更以身作则地让他们明白这教训的意思。他一生充满了爱人的心。因此,当主在世上时,这诫命在主是真的。不过,现今在某种意义上,这旧诫命却是新的。在这个时代里,这诫命不但在主耶稣身上是真的,在众信徒身上也是如此。这些基督徒本来都是不信的,生活在憎恨和欲念之中。如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彰显展现这伟大的、爱的诫命。

    因此,每当人接受福音的光照,黑暗便渐渐过去。黑暗并未完全消失,因为还有很多人未归信基督,但基督这真光已经照耀,而每当罪人归向他,他们便蒙拯救,并会去爱其它的信徒。

    二9~11本节至11节将虚假的爱与真诚的爱互相对照。一个人若自称是基督徒,却恨那些真正的基督徒,这就是明显的证据,证明他到如今还是在黑暗里。这句话表示,所谈论的并不是在信仰上后退的问题。那人如今的情况仍跟往日一样,即尚未得救。另一方面,明显地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这里的意思可以指他本人没有给绊跌的危险,或指他不会绊跌其它人。两种解释都是事实。如果这位基督徒确实与主保持关系,他所要走的路必蒙光照,而他既是表里一致的,就不会绊跌任何人。诺斯底主义者恨透了那些忠于神话语的人。这证明他们仍是在黑暗里,且在黑暗里行,也不知道往那里去,因为黑暗叫他们的眼睛瞎了。

    约翰到这里便转了话题,改而向神家里的各成员致以爱的问候,好象是要示范他所说的爱是如何的。

    肆.相交的进阶(二12~14)

    二12首先,他用小子们(注2)来称呼神的全家。这称呼与年龄和属灵程度无关。约翰乃是向所有属主的人说话,本节的下半部分可以证明:因为你们的罪藉着主名得了赦免。这是所有基督徒的实况。得知我们的罪在如今已完全得赎,是件何等美妙的事。另外应留意的,就是我们的罪乃是藉着主名得了赦免。因着基督的缘故,神赦免我们的罪。

    二13他将父老形容为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这些成熟的信徒体会神儿子同在的甜蜜,且以他为满足。神家中之少年人的特色就是活力和战意。这是与敌人斗争角力的时期。少年人……胜了那恶者,因为他们学会了得胜的秘诀,就是「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小子们是在信仰上的婴孩。或许他们所认识的不多,但他们的确认识父。

    二14约翰再次向父老们打招呼的时候,内容与第一次一样。这是因为他们在属灵的经历上,已达到成熟的地步。他也再一次称呼少年人为在主里并在他的能力里刚强的。他们胜了那恶者,因为神的道常存在他们心里。主耶稣在旷野的时候,曾引用圣经来击退撒但。这显示不断学习圣经的重要,并要经常靠圣经装备好,以抵挡撒但的攻击。

    伍.两样危害相交的东西:世界和假师傅(二15~28)

    第15至17节严正地警告我们要提防这个世界以及其一切错谬的作风。或许这警告主要针对少年人,因为世界对他们特别有吸引力;不过这也是对一切属主的人的警告。这里所说的世界,并不是指我们所生存的行星,也不是指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其实这是指人类致力所建立的,希望毋须基督而能活得快乐的制度。这可以包括文化的世界,如各种歌剧、艺术和教育──简言之,是指一切不爱主耶稣和不欢迎他的范畴。有人将世界定为:「人类的社会制度,在于它是以错误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而其特征是卑贱的欲念、错谬的价值观,和自我为中心的精神。」

    二15、16他清楚地警告我们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原因很简单,爱世界的心与爱父的心二者是不能并存的。凡世界上的事,可以归纳为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肉体的情欲是指一切源于内心邪恶本性的身体上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乃是由眼目所见而诱发的恶欲。今生的骄傲是指要自我表现和自我荣耀的不洁的野心。夏娃所犯的罪,正好说明了这三种属世的要素。那树的果子好作食物,这是肉体的情欲。那果子悦人的眼目,这是眼目的情欲。那果子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可以令人有智慧,这是今生的骄傲。

    这世界与父是不相容的,正如那恶者是与基督对抗的,肉体是与圣灵敌对的。欲望、贪念、野心,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即是说,它们并不是源于父,它们的来源是世界。属世就是对短暂的事物的钟爱。人的心其实永不能从物质中找到满足。

    二17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当一间银行快将倒闭时,聪明的人不会将钱存进去。当建筑物的根基变得不稳时,有头脑的建筑师不会继续展开工程。将心思意念集中在这世上,就象为那快要遇险的铁达尼号游轮甲板上的座椅花心思重新摆放一样。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一个快要过去的世界而活。神的旨意,就是把我们从要过去之事物的诱惑中救拔出来。本节是伟大的布道家慕迪一生的座右铭,经文也刻在他的墓碑上:「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二18另一个试验人是否真正与基督相交的方法,是在教义方面。约翰用警告的方式来开始这题目,提醒那些在基督里的婴孩要防备假师傅。在信仰上尚属年幼的信徒,特别容易被那敌基督的谎话所瞒骗。约翰的读者已蒙教导,知道在基督再来之前,敌基督会出现,并假装成基督。正如要发生的事之前会有先兆,在那敌基督来到之前,会有好些敌基督的出现。他们是假师傅,宣扬假的基督和假的福音。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现今所身处的世代,充斥了好些否认基督的异端。这一切恰好证明,救主再来的日子已近了。

    二19这些假师傅声称自己是基督徒,曾一度与使徒有来往。然而,在内里他们其实不是真正的信徒,他们从信徒中间出去足以证明这一点。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从这里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信有持久的特质。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人,会继续为主而活。这并不表示我们要能够坚持到底才可以得救,而是指坚持信仰的人确实是得救的。假师傅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

    二20但这便带来一个问题:「初信的信徒又如何能够懂得分辨真理和虚谎呢?」答案就在于我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的事,这恩膏是指圣灵,是从那圣者即主耶稣基督那里来的。当一个人得救时,圣灵便住在他里面,他使信徒懂得分辨真理与错谬。当约翰告诉初信的读者你们……知道这一切的事(注3),他并不是指实质的情况。他们未有圆满的知识,只是他们有足够的条件与能力去识别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因此,一个最幼嫩、最普通的信徒,也有条件与能力去分辨属神的事,而一个未蒙拯救的哲学家却办不到。谦卑安静在主面前的基督徒,比起拼尽全力的世人,能够领会更多的事。在物质界,婴儿一生下来便拥有人的所有官能。他有眼睛、四肢和脑袋。他不是后来才得到这一切。虽然他们会生长发展,但他们一出生已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人重生也是这样。在那一刻,他已经得到一切的条件和能力;当然,这一切条件和能力在日后有无穷的发展潜能。

    二21约翰写这信,不是因他的读者不知道真理,而是要他们确认一件事实,就是他们的确知道了真理,并要提醒他们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诺斯底主义者所教训的道理,乃是与神的道违背,因此就是虚谎。他们主要的谎话,即是最基本的教导,就是否认耶稣是基督。在简介部分已经提过,他们教导说,耶稣只是一个人,他受浸时,基督就降在他身上。现今有部分异端也传播这种谎话。圣经各处都坚持,新约圣经的耶稣,就是旧约圣经的耶和华。说基督降临在耶稣身上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耶稣就是基督。

    二22约翰小心地指出,否认主耶稣神性的,就是否认父。有些人自欺地相信自己是敬拜神的,但他们并不愿意与主耶稣基督拉上任何关系。使徒约翰说:「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

    二23耶稣在约翰福音八章19和42节说,那些不认识他的神性又不爱他的人,就不认识父,也不以神为父。同样地,约翰说:「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这里道出了奇妙的真理,就是父与子的合一。除非你有子,否则便不能有父。所有的神体一位论派**、基督教科学会成员、回**、现代主义**、耶和华见证人会**,并犹太**,都应留心注意这个信息。

    二24保护初信的信徒免受假师傅影响的方法,就是务要将那从起初所听见的,常存在心里。这是指主耶稣和众使徒的教训。我们持守神的话语,就是最安全不过的。我们应该以「圣经怎样说?」这问题来衡量每件事。某教训若不能与圣经一致,我们就应拒绝接受。正如艾朗赛博士过去常说的:「如果某教训是新的,就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就不会是新的。」

    二25我们谨守基督的教训,就证明我们的信仰是真实的;这信仰的应许就是永生。当我们接受主耶稣时,就接受了他自己的生命,就是永生。这生命使我们懂得试验一切新兴而有问题的教训。

    二26、27约翰因此写这些话给初信者,提醒他们小心假师傅。当他想起这些读者已经从主耶稣受了恩膏,他就完全不用担心最终的结果了。如前面所说,这恩膏就是圣灵,经文说圣灵常存在你们心里。这句话叫人鼓舞,因为一旦接受了圣灵,他就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既已接受圣灵,就不用人教训我们。这不是说教会中不需要属灵的教师。从以弗所书四章11节可知,神特别赐下这教师的恩赐。这里的意思是,基督徒不需要任何在神的话以外的教训,来作为神的真理。诺斯底主义者声称拥有额外的真理,但约翰在这里表示,信徒不需要额外的真理。我们手里有神的话,心中有神的灵,就已经有足够条件去领受神真理的指示。

    二28约翰对神家里所有亲爱的小子们说话,鼓励他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他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他面前也不至于惭愧。这里的我们是指众使徒,意思是说,如果约翰的读者没有向主保持忠诚,在基督来的时候,领他们信主的使徒就会感到惭愧。经文强调,在一切福音工作中,栽培工作的确重要。这里也暗示,在基督再来时,有人会感到惭愧。

    陆.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续):公义、爱、安稳(二29~三24)

    二29第四种家庭特征就是公义。我们知道在生物界是各物从其类的。在属灵界也一样。凡行公义之人都是神所生的。由于神是公义的,因此每一个他所生的人都是公义的。这是约翰的合理逻辑。

    三1信徒是由神所生的这个观念,使约翰惊叹不已,他呼唤他的读者来欣赏神奇妙的爱──把我们带进神家里的爱。这爱本来可以只是使我们得救,而不用使我们成为神的儿女。但神领我们进入他的家,成为儿女,这就显出神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注4)

    现今我们过每一天的生活,世人并不能够认出我们是神的儿女。世人不明白我们,也不明白我们的行为举止。诚然,当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世人并不了解他。「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我们既有主耶稣的特质,就不应冀望世界会明白我们。

    三2不过,不管世人明白与否,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这是将来得荣耀的保证。至于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确实知道,基督若显现,我们必要象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这不是说我们在天上的时候,身体会与耶稣一样。主耶稣会有他独特的容貌,并会带有各各他山的伤痕,直至永远。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个别的样子,因而得以识别。圣经没有说我们在天上的样子都是相同的。然而,我们在道德上却会跟主耶稣基督相似。我们将会脱离污秽、罪恶、疾病、优伤、死亡。

    这奇妙的改变会怎样发生呢?答案就是:只要看基督一眼就成了。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我们活在地上,凭信心在神的话语中看见基督,活象基督的过程是不断在进展的。但到了那时候,当我们得见他的真体,这过程便圆满完成,因为见他的就要象他了。

    三3凡…指望得见基督并跟他相似的,就洁净自己,象他洁净一样。基督徒一直都知道,基督即将再来的盼望,对信徒的生命起着洁净成圣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基督徒不愿意有任何他们不希望在基督再来时有的行为。留意这里说「就洁净自己,象他(基督)洁净一样」,而不是说「象他(基督)洁净自己一样」。主耶稣从来不需要洁净自己;他是洁净的。对我们来说,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对他来说,这一直都是事实。

    三4洁净自己的相反,记载在本节:「凡是犯罪的,就是作了不法的事;罪就是不法。」(圣经新译本)作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行(希腊文是poieo)。这里用了现在进行时态,表示这是持续不断的行为。就算未有律法,也会有罪。由亚当到摩西这段期间,罪也在世上,但这是在神颁布律法之先。因此,说「违背律法就是罪」(和合本)并不完全准确,应该说罪就是不法。罪就是不肯顺从神,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且拒绝承认主应有的主权。归根究底,罪就是将自己的主意抬举得高于神的旨意,是与我们本应顺从的那位永活的主作对。

    三5一个基督徒不能不断犯罪,因为这就等于完全否定主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主曾显现,是要除掉人的罪。因此,不断犯罪,就是完全罔顾他道成肉身的目的。

    同样地,基督徒不能继续在罪中,因为他们正披戴主的名字,这样做就等于否认这名字。在他并没有罪。新约圣经主要有三段经文讨论主耶稣基督无罪的人性,这是其中一段。彼得告诉我们「他并没有犯罪」。保罗告诉我们「他并不知罪」。对主有特别亲密认识的门徒约翰,则在这里加上他的见证:「在他并没有罪。」

    三6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本节将真信徒与那些从没有重生得救的人作对比。可以肯定地说,真信徒不会不断犯罪。约翰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个别的犯罪事件,而是持续的、惯性的行为。本节也不表示基督徒一犯罪,就会失去救恩。这里所表示的,是当一个人惯性地犯罪时,就可以断定他其实并未重生。

    随之而来的问题自然是:「怎样才算是惯性犯罪?要犯多少次罪才会成为典型的行为?」约翰没有提供答案。相反,他要每一位信徒自我警惕,并要基督徒自己负上举证的责任。

    三7诺斯底主义者虽擅于伪称自己有特别的知识,他们个人的言行却十分不小心。因此,约翰补充说:「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这一点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一个人不能有属灵的生命,但又继续活在罪里。另一方面,神是义的,人只有透过有他这本质,才有能力行义。

    三8有些儿女与父母极相似,别人很容易就把他们认出来。神的儿女,与魔鬼的儿女,都有这种特色。犯罪的是属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再一次,这里的意思是:「犯罪的,就是属魔鬼的。」魔鬼从起初的时候,由他第一次犯罪开始,就一直犯罪(持续的、典型的行为)。他所有的儿女,也跟随他走上这条宽阔的道路。在这里要补充一点,人乃是透过重生而成为神的儿女,但作魔鬼儿女的却没有牵涉出生的事。人只要仿效魔鬼的行为,就成为他的儿女,没有人是由魔鬼所生的。

    对比之下,主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是要除灭(或使之无效)魔鬼的作为。主只发一言就足以除灭魔鬼,但他却来到这世上受苦、流血、受死,以致可以使魔鬼的作为成为无效。救主既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来将罪消灭,那些相信他以他为救主的人,应当抱怎样的态度呢?

    三9本节重申,那些从神生的,是不可能不断在罪中活着的。有部分研究圣经的人认为,本节是指信徒的新生命本质。虽然旧本质仍能够犯罪并且确会犯罪,新本质却不能够。我们相信,约翰在这里是再一次将已重生与未重生的人作对比,所讨论的,是关于不断或惯性的行为。信徒没有犯罪的习惯。他不会明目张胆地停留在罪中。

    原因是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研究圣经的人对这句话的意思,在理解上也有很大的分歧。有认为这「种」是指新生命的本质,有认为是指圣灵,也有认为是指神的道。这一切都属实,因此都是可能的解释。我们认为这「种」是指信徒归信主那一刻就栽植在他里面的新生命。这里再一次指出神的生命存在信徒里面。他是永远稳妥的。这永远的保障不会成为基督徒犯罪的藉囗,却保证了他不会继续犯罪。凡从神生的,就不惯性地犯罪。这神圣的关系,杜绝了信徒继续在罪中活着,以致让罪成为生活习惯的可能性。

    三10上这里提到第四个方法,用以分辨谁是神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神。并没有居中的立场可供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两种成分各半的。一个行义的人,足证他就是神的儿女。

    三10下、11这一段继续说明,测试谁是神家里的人的第二个试验,就是爱的试验。这是从二章7至17节的段落延续下来的。从基督徒时代肇始起,众使徒就已教导说爱弟兄是神圣的责任。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友善的情谊或纯粹人与人之间的爱顾,而是指属神的爱。这是指象基督一样去爱其它人。事实上,人根本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做到这样,只有靠着圣灵所赐的能力才能。

    三12约翰追溯人类的记录,提到第一个不爱自己弟兄的人。该隐表明他是属那恶者的,因为他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个中的原因,是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三13邪恶的恨恶公义的,这是人类生活的定理,正解释了世人恨信徒的原因。基督徒公义的生命,将不信者的邪恶昭然若揭地显露出来。后者当然不喜欢被这样揭露;他们不但没有改变邪恶的行为,还致力要消除将他们揭露出来的因素。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就好象一个人因为界尺和直尺显明他画的线是歪歪斜斜的,便把尺子都毁掉了一样。

    三14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有一件叫人惊奇的事实,就是当一个人得救时,他对基督徒的态度与过往截然不同。这是他可以肯定自己得救的其中一种途径。若不爱神的儿女,虽然仍可自称是基督徒,但圣经说,他仍住在死中。在过去,他的灵命一直是死的,现在仍然是这样。

    三15在世人眼中,憎恨算不上是怎样的恶事,但神却称其为谋杀。一瞬间的意念便显出谋杀的念头已萌生。纵然没有行出来,但动机已经存在。因此,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当约翰说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时,他并不是说杀人者不能够得救。他只表示,一个素来喜欢憎恨他人的人,很有可能成为杀人者,而且他并未得救。

    三16主耶稣为我们舍命时,他给我们留下了爱的最高典范。在这里,基督与该隐成为强烈的对比。他赐给我们最崇高深厚的爱。一方面,爱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看见爱的表现。在各各他的十字架那里,我们看见真真正正的爱。约翰据此而教训我们,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意思就是,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为其它信徒付出,且应准备在有需要时,为他们牺牲性命。我们中间,多半都毋须为他人死,但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藉着与有需要的人分享财物,来表达弟兄的爱。这正是第17节所要强调的。

    三17若第16节所说的是我们能为弟兄所作之事的极限,本节所说的,就是我们起码应做到的事了。约翰清楚地说明,任何人看见弟兄穷乏,却不愿意施以援手,满足弟兄所需,这样的人不是基督徒。这并不表示我们应不分皂白地与每一个人分享,因为有时与人分享金钱,让他买一些与他无益的东西,这样做可能反而对他有害。不过,本节毕竟诉说出基督徒聚敛财物的趋势。

    三18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换句话说,彼此相爱,不单是在言语上温和亲切,更不应囗惠而实不至。彼此相爱应有实在的、仁慈的行动,且必须是真诚而不虚假的。

    三19从此对弟兄们真诚而又付诸实行的爱,我们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当我们透过祷告来到神面前时,我们的心……可以安稳。

    三20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我们透过祷告来到神面前时应有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节经文。

    首先,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是指神的怜悯比我们大。我们或许会觉得完全不配,但神知道我们基本上是爱他又爱他的儿女的。虽然我们有软弱,会犯罪,但他知道我们是属他的。

    另一种理解说,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是指审判说的。我们对自己的罪所知十分有限,神却完全又透彻地知道我们的罪。他知道我们心中一切可责之处,而我们只知部分而已。我们倾向后一种的理解,但两种解释都是真的,所以都是可能的。

    三21这里所述的,是一个人在神面前有清洁的良心。这人并非能够完全无罪地生活,不过他愿意立刻承认并离弃自己的罪。他既是如此,就可以向神坦然无惧,并且放胆祷告。因此,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神坦然无惧了。

    三22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他得着;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悦的事。遵守他的命令,就是常在他里面;就是与救主建立极亲密的关系。当我们与他有这种契合时,他的旨意就成了我们的意愿。他透过圣灵,让我们内心充足地认识他的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祈求的,必定会在神旨意的范围内。当我们按照他的旨意祈求,我们一切所求的东西,就从他得着。

    三23神的命令就是叫我们信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赐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本节可说总结了新约圣经的所有诫命,说明我们对神和弟兄姊妹的责任。我们的首要责任,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真正的信仰,须以正确的行为来表达,因此我们应彼此相爱。这是得救之信的明证。

    留意在本节并其它经文中,约翰用了他和他的这两个人称代名词来指父神和主耶稣基督,没有停下来交代他所指的到底是两者中的那一位。他这样做,是因为圣子与圣父都是那一位真正的神;因此,将他们同样称呼,绝非妄语。

    三24上用爱心来试验某人是否属神的一段经文,至本节上半节结束: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里面;凡住在他里面的,可以肯定神也住在他们里面。

    三24下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圣灵使我们可以肯定神住在我们里面,这句话指出了我们信心的依据。所有信徒都有圣灵;是圣灵引导他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使他们有能力分辨什么是谬妄的。

    柒.分辨真理与谬妄的需要(四1~6)

    四1约翰既提到圣灵,就自然想到今日也有其它的灵在世界各地,并且他要提醒神的儿女防备他们。故此,他提醒信徒,一切的灵,不可都信。这里所说的灵,很可能主要是指教师来说的,但也不单是指教师。言语里提到圣经、神、耶稣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神真正的儿女。我们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他们声称接受基督的信仰,但所教导的却完全是另一个福音。

    四2约翰提供了实际的试验,可以将这些人证明出来。试验师傅的方法是:「你认为基督是谁?」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要紧的,并不是承认历史事实,即承认耶稣是个生于世间的人,而是要认他永生的位格,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承认耶稣是成了肉身来的基督。承认他,就是向他下拜,以他作生命的主宰。所以,每当你听见某人介绍主耶稣是真正的基督时,就知道这人正是凭着神的灵说话。神的灵呼召人承认耶稣基督是主,并将生命交托给他。圣灵是常常荣耀耶稣的。

    四3凡是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那灵就不是出于上帝(注5)(圣经新译本)。这是我们辨别假师傅的方法。他们不承认上一节所形容的那一位耶稣。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是先前预言了而现在已经在世上的。今天,很多人在提到耶稣的时候,会愿意说一些他们接受的内容,但却不会承认他就是成了肉身的神。他们会说基督是「神圣」的,但他们不会说他就是神。

    四4谦卑的信徒能够得胜这些假师傅,因为他们里面有圣灵,使他们能够分辨出错谬而不加以听从。

    四5假师傅是属世界的,所以他们所讲论的一切都源自世界。他们的教训既是源自世界,世人也听从他们。这一点提醒我们,某人为世人所认可,不足以证明他的教训是真实的。任何人要成为受欢迎的人物,他只需要说世人爱听的话就是了;但如果他要对神忠诚,他就要准备面对世人的反对了。

    四6约翰在本节,以使徒代表的身分说话。他说:「我们是属神的,认识神的就听从我们。」换句话说,真正由神所生的,会接受新约圣经中使徒的教训。另一方面,那些不属神的,拒绝接受新约圣经的见证,或会在其中有所增加或掺杂。

    捌.与基督相交者的特征(续)(四7~五20)

    一.爱心(四7~21)

    四7、8约翰在这里回到爱弟兄的题目上。他强调彼此相爱是责任,与神的性情相称。如前面所说,在约翰脑海中的,不是一般世人的爱,而是神儿女之间的彼此相爱,是栽植在重生得救的人里面的爱。关于这爱的来源,约翰说爱是从神来的,而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这里不是说神有爱心。这故然是事实,但约翰强调,神就是爱。爱乃是他的本质。只有源于他的爱,才是真真正正的爱。神就是爱这几个字,胜过天地间的千言万语。巴列特形容这句话为:

    ……人类语言中最伟大的句子,整本圣经中最伟大的语句……就算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这句子所蕴含的内容,作最简略的勾划,因为没有任何人或受造的智慧,曾经或将会测透他们测不透的含义。不过,我们仍可以满心敬畏地说,这句关于神的话,足以解释神一切作为的法则……创造的奥秘……救赎……并神自己。(注6)

    四9、10随后的几节经文告诉我们,神的爱如何在过去、现在、将来表明出来。在过去,当我们还是罪人时,神的爱透过将他独生子赐给我们表现出来(四9~11)。今天,当我们是圣徒时,神的爱透过他亲自住在我们里头表现出来(四12~16)。将来,神的爱将使我们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

    在这里首先提到的,是当我们还是罪人时,神的爱如何向我们显明。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并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注7)我们曾是死在罪中的人,需要生命;也曾是有罪的人,需要挽回祭。他独生子这说法道出了一个独特的关系,是其它儿子不能共有的。神愿意差这位独特的儿子到世上来,使我们能藉着他得生,这使神的爱更为显著。

    并不是因为我们先爱神,所以神才彰显他的爱。我们从前并不爱神;事实上,我们与他为敌,憎恨他。换句话说,他并非因为我们爱他所以才爱我们;相反,虽然我们跟他势不两立,但他却爱了我们。然而,他怎样表达他的爱呢?乃是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挽回祭就是清偿罪债,将罪的问题妥善解决。

    部分自由主义者(新派)将神的爱与基督的救赎工作分开看。约翰却在这里将二者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邓尼认为:

    留意这经节所表达绝对的吊诡矛盾;神在同一时间是慈爱但又是愤怒的,他的爱带来了挽回祭,以致我们不再成为他发怒的对象。因此,使徒约翰不但不认为爱与挽回祭有什么矛盾之处。如果不谈到挽回祭,就无从向人解释神的爱了。(注8)

    四11约翰在这里,将这爱的教训指示我们:「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这里说既是,表达了因果的关系。神既把爱倾注在他子民身上,我们也当与一切同属神家的人彼此相爱。

    四12、13神向我们显明他的爱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他今天住在我们里面。使徒约翰说:「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他的爱也在我们里面得到成全了。」(圣经新译本)约翰福音一章18节:「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在约翰福音中,我们看见这位看不见的神,如何透过主耶稣基督向世人彰显出来。现在,约翰在他的书信中重申:「从来没有人见过神。」不过,现今神不再透过基督彰显自己,因为基督已返回天上,在神的右边。现今,神要透过信徒向世人彰显自己。这是叫人何等惊叹的事,我们竟成了神的使者,去满足世人要得见神的渴望!当我们彼此相爱时,他的爱也在我们里面得到成全了。意思就是说,神对我们的爱已经达到了目标。神的祝福,从来不会只停留在我们身上,而是要透过我们传出去。神将他的爱赐给我们,并不是要让我们可以垅断他的爱,而是要透过我们向其它人倾注他的慈爱。当我们这样彼此相爱时,就证明我们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也证明我们有他的灵。让我们稍为停一下,赞叹他竟然住在我们里面,而我们也住在他里面。

    四14约翰在这里加上他作使徒的亲身见证:「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这是我们所看见且作见证的。」这句话说明神的爱是有行动的。「父差子」几个字,说明基督的工作是无远弗届的。温尼说:「他的事工惠及所有的人,而只有人的顽梗不悔和不信才可以使之无效。」(注9)

    四15能够有神亲自入住心里,是凡认耶稣为神儿子的人所独有的福气。再一次,这里所说的承认,并不是纯粹头脑上的认同,而是包括将自己整个人交托给主耶稣基督。一个人能够住在神里面,也有神住在他里面,没有其它关系可以比这更密切的了。这种关系是难以在心里想象的,然而我们可以用实物来比较。这种关系就象在火中的拨火棒,在水中的海绵,或在空中的气球。在每一个例子中,那物体都处于一种元素之中,而这元素也处于该物体之内。

    四16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神就是爱,这爱必须有对象。神的爱的独特对象,就是重生进入神家的一群。若要与神相交,我们就必须爱他所爱的人。

    四17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不是我们的爱得以完全,而是神的爱在我们身上得以完全。约翰引领我们遥望将来;那时,我们都要站在主面前。我们到时会坦然无惧并充满信心,还是会畏惧退缩?答案就是,到时我们会坦然无惧,充满信心,因为那完全的爱,已一次过将罪的问题处理妥当了。在那日,我们能够充满信心,是因为他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主耶稣如今身在天上,对他来说,审判的事已完全解决了。他曾经来到世上,承担了我们因犯罪而应受的惩罚。然而,他既已完成了救赎工作,就永不再需要重提罪的问题了。他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换句话说,我们的罪已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受了审判,我们可以满有信心地高唱:

    死亡与审判已成为过去,

    在前面的是恩典与荣耀;

    耶稣为我承受一切波澜冲击,

    冲击的力量已耗尽而不再。

    ~崔仁治夫人

    对他来说,审判既已成为过去,我们也不会再被定罪了。

    四18我们既已认识神的爱,就不会惧怕灭亡了。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是他完全的爱,把我们的惧怕除去。第一,主既差他的儿子为我受死,他的爱就是肯定的。第二,他如今住在我里面,所以我知道他爱我。第三,我对将来充满信心,毫无惧怕。诚然惧怕里含着刑罚,而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那些惧怕神的人,神的爱并未能在他们的生命中工作。他们从没有到他面前来悔改,也未曾接受赦罪的恩典。

    四19我们爱(神)(注10),因为神先爱我们。我们爱的唯一真正原因,是神先爱我们。十诫的要求,是要人爱他的神并邻舍,但律法不能够替人带来这种爱。那么,神又怎样可以得到他按公义所要求的爱呢?他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就是差他的儿子为我们受死。这样奇妙的爱,使我们的心向他作出回应。我们说:「你既为我流血受死,从今以后我要为你而活。」

    四20约翰强调,人若囗囗声声说爱神,却恨自己的弟兄,就是白费心机了。正如车轮的辐条愈接近轴心,辐条之间的距离就愈接近。我们愈与主亲近,也就愈会去爱其它的信徒。事实上,我们对最微小的一个门徒有多少爱,就显示我们对主有多少爱。约翰强调,如果我们不爱所看见的弟兄,就不可能爱他没有看见的神。

    四21约翰在结束这段经文时重申,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就是:爱神的,也当爱弟兄。

    二.健全的教义(五1上)

    约翰在这里,将属神生命的测试作一总结。他在这里再次提出教义方面的测试,或可称为信仰方面的测试。本章头三节经文提到信心所产生的果效;先是从神而生,继是爱神,然后是爱其它的信徒,最后是遵守神的诫命。首先提到的,是从神而有生命: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这里所说的信,不是指单单在理性上承认事实,而是接受耶稣是基督,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他。

    三.爱心和所生的顺从(五1下~3)

    五1下如果我们真的从神而生,我们就必定爱他。不但如此,我们也会爱他所生的儿女。这里说明,我们要爱所有的信徒,不单是那些在地上某处一起相交的信徒。

    五2、3信心的第四个果效,是遵从神的诫命。我们若爱神,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神的儿女。真正得救的人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渴望实践神的心意。我们甘心乐意地遵守他的诫命,以此表示对神的爱。主耶稣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

    当约翰说,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他的意思不是说信徒遵守诫命时不会遇到任何难处;而是说,诫命正是重生的人所喜爱做的。你若吩咐一位母亲要妥善照顾自己的儿女,你就是吩咐她做一件喜欢做的事。主的诫命对我们来说是最为有益的,也是我们里面的新人最为喜爱的。

    四.胜过世界的信心(五4、5)

    五4接下来提到胜过世界的秘诀。整个世界的制度,是一个庞大、诱惑人的机器,经常引诱我们离开神和永恒的一切,促使我们为短暂和感官的事营役操心。世人完完全全地给这些转眼即逝、只满足感官的事物操纵。他们全都成为暂存之事物的奴隶。

    只有从神生的人才能够真正胜过世界,因为他们凭信心,眼光能够超越这世上一切转眼即逝的事物,从实质、永恒的角度来看事物。因此,真正胜过世界的人,并不是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或心理学家,而是朴实的信徒。他们知道看得见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只要一瞥从耶稣脸上反射出来的神的荣美,就足以叫世上的一切荣华黯然失色。

    五5我们已经知道,这段经文的主旨,是以信作为有没有永生的测试。约翰指出,胜过世界的人,就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人。他现在进一步将关于主耶稣基督的工作的真理加以阐述。

    五.健全的教义(五6~12)

    五6、7他说:「这藉着水和血而来的」。研经者对这句子的意思作了许多讨论。有人认为所谓水和血,是指从救主肋旁流出来的水和血(约一九34)。也有人认为水是指圣灵,血是指在各各他所流的血。另外还有人认为这是指自然的生产,因在生产过程中也有水和血流出来。我们在此提出第四种解释,这解释特别考虑到诺斯底主义的异端,而使徒约翰在信中正是要针对这异端。

    上文已提过,诺斯底主义者相信基督是在耶稣受洗的时候临到他身上,然后在他受难之前,即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离开他。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并不是基督,而是耶稣这个人。」这样说无疑是否定了他为人赎罪的功劳。因此,我们认为,约翰是用水来象征耶稣的受浸,用血来代表他为人赎罪受死。这两件事,是他公开传道的起点和终点。约翰要说明,在约但河受浸的耶稣,与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同样是不折不扣的基督。这藉着水和血而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不是单用水(诺斯底主义者会同意这一点),乃是用水又用血。似乎人心总是要极力否定赎罪的真理。人不介意接受耶稣是一个完美的人,是理想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崇高的道德标准。可是,约翰在这里却要坚持,主耶稣不单是完美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而在约但河里受浸的那一位,也为所有罪人付出了生命的赎价。人对基督说:「从十字架上下来吧,我们便相信你了。」他们一心要达到的,就是从脑海中除掉十字架。但约翰说:「这是不行的。没有人拒绝主耶稣基督在各各他成就的完全的救赎,同时又得着他的。」

    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意思是,神的灵不断为与主耶稣有关的真理作见证,约翰正在解释的就是这真理。他作见证,证明基督不是单藉着水而来,乃是藉着水和藉着血而来,因为这就是神的真理。

    五8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圣经在本节之前加插:「在天上作见证的有三:就是圣父、圣道、圣灵,而这三样原为一。」其实这句只在一小撮新约圣经的希腊文抄本中出现。(注11)然而,这对圣经是神默示的真理,并不造成丝毫的影响。有人认为有必要保留这句子,因为其中谈到三一神的三个位格。然而,三位一体的真理并不是单靠这段经文来建立的,圣经中还有很多地方谈到这真理。

    约翰既已在上述经文讨论了基督的位格和作为,就在这里进一步说明我们在他里面的信仰是何等可靠。他说:「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本来神的话已足够成为我们信心的基础,但他仍不惜纡尊降贵,就这真理给我们三方面的见证。首先,神的灵为真理作见证,证明耶稣基督是神,是世人的唯一救主。圣灵的见证已记录在神的话语上。

    然后是水的见证。我们相信,这是指主耶稣受浸时所发生的事。当时,神使天开了,并公开宣告:「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因此,在基督的位格方面,除了圣灵的见证外,父神也亲自加上他的见证。

    最后,是血的见证。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自己作见证,证明他是神的儿子。没有人将他的生命夺去,是他甘愿舍弃的。如果他只是一个人,他根本就办不到这事。主耶稣基督的血作见证,证明罪的问题已一次过解决了,且是神所满意的。这三样见证也都归于一。即是说,有关基督完美的位格和完全的作为,他们所作的见证是一致的。

    五9约翰提出一个有力的论据:「我们既领受人的见证,神的见证更该领受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要相信别人的话。否则,商业活动就要停顿,社交生活也变成不可能的事。我们接受别人的见证,但他们可能会弄错,也可能会欺骗我们。我们的日常生活既是这样,岂不更应相信神的话吗?因为他不会出错,也不会说谎。不相信神,是最不合理的事。他的见证是绝对可信的。

    五10一个人接受神为他儿子所作的见证时,神就把这圣灵的见证放在他心里,将这真理盖印保存起来。另一方面,任何人若不相信神,就是将神当作说谎的,因不信神为他儿子作的见证。人以为可以随意接受或拒绝神为基督所作的见证,但约翰要他们知道,拒绝神的见证,就是指控神是说谎的。

    五11约翰将基督的信息作总结:「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这两个是何等奇妙的真理,就是神已将永生赐给人,而这永生的来源是在他儿子里面。

    五12因此,必然的结论是: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这里的教训最明显不过。永生的来源,并不是教育,或哲学,或科学,或善行,或宗教,也不是教会。人要有生命,就必须有神的儿子。换句话说,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就是没有真正的生命。永远的生命是不可能与耶稣基督分割的。

    六.以神的话为确据(五13)

    至此,本书已发展到总结的部分。首先,约翰用明确的话来表明他撰写上文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都知道自己有永生。如果你有神儿女的特征,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已经是神家里的人了。本节也教导我们认识另一宝贵的真理,就是得救的确据在于神的话。约翰写下这一切,好叫信徒知道自己有永生。换句话说,写圣经的目的,是要使一切相信主耶稣的,能够有确据知道自己已经得救。他们毋须一厢情愿地冀望,或胡乱地瞎猜,或诉诸感觉,或在黑暗中摸索。说自己已经得救,并非妄断。约翰清楚明白地说明,一切真正信奉主耶稣的人,都可以知道自己有永生。

    七.对祷告的信心(五14~17)

    五14、15我们既知道自己有永生,就可以存坦然无惧的心来到主面前。约翰在这两节中把这坦然无惧的心描述出来。我们知道,我们若照神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祷告,并且回答我们。事实上,我们应小心避免为任何不合他旨意的事祈求。或许有人会问:「我又何以得知神的旨意呢?」一般来说,神的旨意已透过圣经向我们显明;因此,我们应研读圣经,以致我们可以更清楚知道神的旨意是什么,并知道怎样更有智慧地祈求。

    五16约翰举出一个处境,是信徒可以放胆祈求的;但他同时举出另一个例子,信徒在其中是无从放胆祈求的。人若看见弟兄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就当为他祈求,神必将生命赐给他。明显地,这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基督徒发觉弟兄在犯罪,而这罪的性质,是不至于使犯罪者死亡的。在这情况下,信徒可以为那犯罪的弟兄代求,求神使他回转。神为那代求者的缘故,必将生命赐给那犯了不至于死的罪的人。

    另一方面,也有至于死的罪。使徒约翰说:「我不说当为这罪祈求。」

    附篇至于死的罪

    无人能确定地说明至于死的罪是指什么,因此,最妥善的方法,就是把几个被接受的解释列出,然后选择我们认为最可取的一个。

    1.有人认为至于死的罪是指信徒持续再犯而又不肯承认的罪。哥林多前书十一章30节告诉我们,有信徒由于在守主餐时,没有先省察自己,结果便死了。

    2.又有人认为这是指杀人的罪。如果有基督徒在冲动之下杀了人,我们就不能够放胆为他祷告,祈求他得脱死罪,因为神已清楚说明他的旨意:「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3.另有人认为,这里所指的罪是亵渎圣灵的罪。主耶稣说,诋毁他不是靠圣灵能力而是靠别西卜行神迹的人,是犯了不得赦免的罪,这罪在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

    4.有相信这是指某种特别的罪,例如摩西或亚伦,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所犯的罪,神施以即时的审判。

    5.最后的一种解释认为,这里所指的是离道反教的罪。我们认为,从上文下理看,这是最合适的解释。离道反教的人,听过基督信仰的各个伟大真理,在理性上认同耶稣就是基督,甚至曾承认归信基督,但他却从未真正得救。他在尝过基督信仰的各种美善之后,却完全否定这一切,并否认主耶稣基督。希伯来书第六章告诉我们,这正是至于死的罪。犯这种罪的人是不能逃罪的,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在整卷书中,约翰一直都以诺斯底主义为针对目标。这些假师傅也曾在基督徒相交的中间。他们曾声称自己是信徒。他们认识信仰的内容,但后来却背弃主耶稣,接受另一套道理,完全否定耶稣的神性,否认他的救赎工作有充足的果效。面对这些人,基督徒没有条件为他们祷告,祈求他们的回转,因为神已经在他的话语中说明,他们已犯了至于死的罪。

    五17凡不义的事都是罪,也有不至于死的罪。罪有不同的程度,有些罪的严重程度是不至于造成死的结果的。

    八.知道属灵的真实(五18~20)

    五18由本节开始,约翰重申基督徒信仰中,几点重要而确定的事实,然后庄严地结束这卷书。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这是我们能够肯定的,凡有神生命本质的人,都不会继续不断犯罪下去。原因就是: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注12),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跟三章9节所说的一样,这里表示真正的信徒会坚持或保守自己所得的神生命的本质。只有这种人才不会受那恶者的伤害。

    五19对于那些自称有过人见识的人,基督徒的回答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属神的,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翰绝不闪烁其词,在他眼中只有两个范围,不是在他里面,就是卧在那恶者手下。世上所有的人,不是得救的,就是失丧的,而他们的身分端视乎他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诺斯底主义者,你们得好好听清楚!

    五20第三个重要的真理,就是道成肉身。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约翰以这主题来打开这卷书,现在又以其来结束。主耶稣来到这世上,向我们显示他就是那位真实的,即是真神。只有透过主耶稣基督,我们才能够认识父神。「惟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然后,约翰还说: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再一次,所强调的是我们只有在耶稣基督里面,才得以在神里面。「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是真神,也是永生。换句话说,约翰所教导的,正是诺斯底主义者所否定的,就是耶稣基督是神,只有在他里面才找到永生。

    玖.结束的提醒(五21)

    最后,是约翰结束的劝勉:「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使徒约翰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小心避免任何违背这些事实的教训。」他要信徒保守自己,防避那些不是由众使徒传下来的、关于神的教训。耶稣基督是神;除此以外,任何其它教训都是偶像。约翰在这里的意思,主要不是指雕刻而成的木头偶像。偶像就是取代了真神地位的任何代替品或假神。所指的偶像是指错谬的教训,过于指物质的偶像。

    大主教亚历山大把这句提醒形容为「警世真言」。我们找不到更好的用词了;因此,我们就用约翰这句警世真言来结束: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评注

    1(二7)批判性(NU)文本没有第二个「从起初」。

    2(二12)Teknia这个字,字源有生育(孩子)的意思。「小子们」这昵称,正等于苏格兰人亲切的称呼bairnies(孩子)。

    3(二20)传统(及主要)文本作「你们知道一切的事」(panta)。批判性(NU)文本作「你们全都(pantes)知道」。不难明白,较难理解的会被较为容易的「你们全都知道」所取代。

    4(三1)NU文本加上「我们确是如此」。

    5(四3)NU文本在「凡灵不认耶稣」一句后,没有「是成了肉身来的」一句。

    6(四7、8)巴列特(G.S.Barrett),TheFirstEpistleGeneralofSt.John,页170~173。

    7(四9、10)挽回祭是指透过献祭,为罪作补偿。在原文里,这字与希腊文的「施恩座」一字有关。英国人杜达带头反对使用这字(及其教义),而且组成反对阵营,以致大部分的现代版圣经,都追随修订标准本(RSV),修改了这个用字。然而,这是神学性真理上的一个标准「正统字眼」,我们应予以保留(如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所作的)。

    8(四9,10)邓尼(J.Denney),TheDeathofChrist,第二版,页276。引文的开头部分显然是来自较早的版本。

    9(四14)温尼(W.E.Vine),TheEpistlesofJohn,页85。

    10(四19)NU文本没有「他」这个字。

    11(五8)伊拉斯姆在教皇的压力下,在希腊文新约圣经较后期的版本中加上这些字句(罗马天主教的正统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圣经有这些字句)。事实上,只有四本十分晚期的希腊文抄本有这些字句,因此不适宜使用。鼓吹没有三位一体的异端人士,乐于指出这些事实,所以我们不可不知其中牵涉的问题。

    12(五18)NU文本不作「自己」而作「他」,那么「凡从神生的」就应作「那从神生的」,即是指基督。

    
新约 约翰贰书
    简介

    「(约翰贰书)将使徒约翰另外的一面表露出来。这卷书告诉我们,他是牧养个别心灵的牧者……不管这卷书的对象是地方教会,或……是一位信主的女士……目的都是为了一些特别的人物着想,他十分关心这些人,于是写了这封信。」~彭林姆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有关使徒约翰这位深受爱戴的初期圣徒,他个人的书信实在是宝贵至极的,我们所能拜读的就只有这封短短的书信和约翰叁书。

    基督徒有时会犹豫,我们对其它人,尤其那些自称是信徒的人,到底应「开放」或「关闭」到什么程度。约翰贰书和叁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实际的答案。约翰贰书说出将异端拒于家门外(或家庭教会门外)的重要性;约翰叁书则鼓励我们向周游的传道人和宣教士应持「门户开放政策」。

    贰.作者

    关于作者的外证,约翰贰书较约翰壹书为弱,无疑这是由于约翰贰书篇幅较短,且是私人书信。爱任纽曾引用其中的经文,但他和其它人一样,以为这是约翰壹书的一部分(章节之分只是几个世纪后的事)。俄利根对这卷书抱怀疑态度,但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丢尼修都认为是约翰的书信并加以引用。居普良特别引用第10节,并指出是使徒约翰所说的话。

    关于内证,这卷书的风格和词汇,与约翰福音、约翰壹书和叁书一致。虽然约翰贰书和叁书的卷首与约翰壹书有别,但三者的风格十分相似,没有人会否定三卷书是出于同一位作者的手笔,而且看来写作时期也相近。

    事实上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去怀疑使徒约翰为约翰贰书作者的传统(更详细的资料请叁看约翰壹书的简介)。

    叁.写作日期

    与约翰壹书的情形一样,贰书的写作日期有两个可能。其一是较早(主后60年代),即在耶路撒冷遭摧毁之前;另一则较晚(主后85至90年)。若写作日期是前者的话,

    大纲

    壹.使徒的问候:恩惠、怜悯、平安(1~3)

    贰.使徒的喜乐:顺命的儿女(4)

    叁.使徒的嘱咐:活在爱中(5、6)

    肆.使徒的忧心:敌基督的骗子(7~11)

    伍.使徒的盼望:亲身造访(12、13)

    写作的地方大概是耶路撒冷;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应该是以弗所,即这位年迈的使徒终老之地。

    肆.背景与主题

    在本书写作之时,初期教会盛行有周游各处的传道人,四出工作;今日在一些地方仍有这种事工。这些福音兼真理的使者,会在他们造访之处,得到信徒家庭和教会接待,供给住宿、膳食,有时还包括金钱。不幸地,假师傅和宗教骗子也毫不怠慢,利用这些习尚来谋取利益,传播异端,如诺斯底主义(参看约翰壹书的简介)。

    既然在第一世纪已经有必要警告信徒防避异端和「宗教投机者」,使徒约翰看见今天林林总总的教派、异端、假宗教时,他又会有什么话说呢?

    约翰贰书的主题,就是要指出,任何人就我们主的位格传播错误的信息,我们就不应与他合作(10、11节)。

    
新约 约翰贰书注释
    壹.使徒的问候:恩惠、怜悯、平安(1~3)

    第1节使徒约翰在约翰贰书中,介绍自己是作长老的。这可以是指他的年纪,也可能是指他在教会中的身分。从年纪上说,在各个与主耶稣一起生活过的使徒之中,约翰是最长寿的。从身分上来说,他诚然是长老,是监督。因此,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毋须选择。

    至于「给蒙拣选的太太」一句,就不容易解释了。一般的解释有三种。(1)有人认为蒙拣选的太太是指教会,圣经其它地方把她形容为基督的新妇;这可能是指某一家地方教会。(2)另有人认为这封信是写给「蒙拣选的古莱雅(Kyria)」的,即一个妇人名叫古莱雅的。这希腊文名字,可以相等于亚兰文的马大(两者的意思都是「太太」)。(注1)(3)又有人认为约翰写这封信给一位不知名的基督徒太太,她与所有信徒一样,都是神所拣选的,是基督在创立世界之前所拣选的。

    我们认为上述第三个解释最可取;而且,这封写给一个妇人的信件,提醒收信人要防避假师傅,这是尤其有意义的。最初是因为夏娃受撒但的欺骗,罪便进入了世界。「……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提前二14)。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提到,有善于吸引妇女的假师傅;他们偷进人家,牢笼「无知妇女……这些妇女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她们听任何人的教训,但「终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后三6、7)。甚至在现今,异端人士仍然会在白天,当家中的男人出外工作时,登门造访。此外,须提醒儿童防避假师傅。

    约翰说,他为真理的缘故,爱这位蒙拣选的太太和他的儿女。蒙拯救的人,都享受着奇妙的相交,他们彼此相爱。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都喜爱神的真理的话,他们根本就不会爱别人。是神的真理将这些心连系起来──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的心。

    第2节是为真理的缘故一句,有两个可能的解释。这可以指爱所有圣徒的推动力,也可以指约翰写这书信的原因。二者都可以成立。这真理存在我们里面,也必永远与我们同在。这里所说的真理,可以指:(1)主耶稣基督;他说:「我就是……真理」(约一四6)。(2)圣灵;「圣灵就是真理」(约壹五7;叁看约一四16、17)。或(3)圣经;「你的道就是真理」(约一七17)。在我们里面竟有这三者,且会永远与我们同在;这真是足以叫我们赞叹不已!

    第3节约翰的问候是:恩惠、怜悯、平安……必常与我们同在。(注2)恩惠,是那些应受惩罚的人,得到不配得的恩宠。怜悯,是对那些有罪并可鄙的人,施以同情怜悯。平安,是因着神施恩惠和怜悯,以致人神能恢复和谐的关系。这三种福气都是从父神和他儿子耶稣基督而来的。父神是来源,儿子是途径。再者,这一切都是在真理和爱心上的,神决不会为赐下这些福气而偏废其一。

    贰.使徒的喜乐:顺命的儿女(4)

    约翰在这里表示他的快乐,因为他听见这位蒙拣选的太太的儿女……遵行真理。真理不单是用头脑来相信的东西,真理更要在每一日的生活中行出来。耶稣既将真理活生生地体现出来,他就期望我们的生命,可以成为真理的见证。

    叁.使徒的嘱咐:活在爱中(5、6)

    第5节由第5至9节,使徒约翰似在将他第一封书信的概要重述一遍。在头一封书信中,他将属神生命的试验列出来。在这里,他最少重复了其中三样──相爱(5节)的试验,顺服的试验(6节),道理教训的试验(7~9节)。

    第6节首先,他向读者重提信徒之间要相爱的命令。在这里,爱的意思是指无私地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爱不会问「我可以从这人身上得回什么?」而是问「我可以为这人做什么?」故此,爱的具体表现,就是照他的命令行。从神的角度说,除非我们遵照主的命令和神的真理而行,否则我们不能够真正地去爱。

    肆.使徒的忧心:敌基督的骗子(7~11)

    第7节本节将我们带到道理教训的试验去。主要的问题是:「神是否确曾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答案是响亮的「是!」诺斯底主义者(注3)相信,真神基督确曾有一段时间降临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但约翰却坚称,耶稣基督在过去、现在,一直到永远都是神。

    第8节因此,约翰提醒读者:「你们要小心,不要拆毁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却要得着美满的赏赐。」(圣经新译本)换句话说,就是你们要在主耶稣基督的真理上站稳,好叫我们在你们当中的努力不至于白费,而我们(众使徒并他们的门徒)就可以得着美满的赏赐。

    第9节当约翰说:「凡越过(注4)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他是指着假师傅说的。所谓越过,即超过许可的范围。这正是异端人士的做法;他们声称拥有新的亮光,并教导一些神没有在圣经中启示过的教训。他们并没有留在基督所启示的范围内,或守着基督的教训,这大概是指基督亲自启示的教训,也可以是指圣经中一切关于基督的教训。约翰在本节强调,异端人士或会声称自己认识神;但如果他并不相信主耶稣完全的神性兼人性,那么他心里根本就没有神。人只能够透过神的儿子来认识神。「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一四6)

    第10、11节这是整卷书的中心。这里有很重要的提醒,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登门造访的假师傅。约翰所针对的,不是一般的访客,而是宣扬敌基督教训的人。我们应否请他们进来?应否给他们奉茶?应否支助他们或买他们的书籍和刊物?答案是,我们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这些人是基督的敌人。款待他们,就等于站在反对救主的人那边。有时,我们或会让这些人到我们家里来,却不知道他们否认基督。这几节经文所说的,并不是指这种情况。但如果我们知道某人是假师傅,却仍与他为伍,这就是对基督不忠了。经文不适用于一般的访客。我们会经常招待非信徒,目的是帮助他们归信基督。然而,这里所论的,是一些否定耶稣基督的神性兼人性的宗教教师。贺格解释说:

    我们丝毫不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反对基督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可让反对的人有影响其它人的机会。(注5)

    伍.使徒的盼望:亲身造访(12、13)

    第12节约翰本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告诉这位蒙拣选的太太。不过,他却在这里搁笔,因为他期望在短期内能够亲身造访,与他们当面交谈。相对于用纸墨写出来,亲身面谈当然畅快得多了!比起今日要凭信心与救主相会,他日能够与他面对面,这是何等精彩的事!诚然,到时我们的喜乐就可以满足!

    第13节因此,约翰在结束时说:「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都问你安。」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将来我们要与他们相会,享受彼此的相交,并与写这封信的挚爱使徒约翰相交;最美丽的,就是能够亲自与救主相交。阿们。

    评注

    1(第1节)这个说法的可能性较低。希腊文「拣选」一字(Eklekte,伊莱克达),可以是一个专有名称,而「太太」则可以是称呼,即「伊莱克达太太」。

    2(第3节)批判性文本(NU)和主要(M)文本都作「我们」。希腊文的「你们/我们」,「你们的/我们的」相差只是一个字母而已,因此在抄本方面往往出现问题。(例如第8节,NU文本并不是「你们」,而是「我们」。)

    3(第7节)有关诺斯底主义,请参看歌罗西书注释的简介。

    4(第9节)NU文本作「超越」或「延展」(pragon),而不是TR及主要文本的「越过」(parabainon)。

    5(第10、11节)何格(C.F.Hogg),WhatSaiththeScripture?页143。

    
新约 约翰叁书
    简介

    「总括来说,这是有关使徒时代基督徒生命最后的描述,是值得圣经研究者深思钻研的。其中所揭露的实况虽然殊非理想,但却见证着一个在成长中的信仰所拥有的自由和活力。」~魏斯科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虽然约翰叁书是新约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一卷(在原文比约翰贰书仅短了一行),但仍足以证明「圣经都是……有益的」这一真理。象约翰贰书一样,叁书的主要字眼是爱和真理。然而,与约翰贰书的分别,在于贰书展示爱坚定的一面,就是拒绝与那些不教导真理的人打交道;而叁书则表明爱温情的一面,就是帮助那些广传真理的人。

    贰.作者

    约翰叁书的外证与贰书的相似。由于这两封书信既简短又个人化,因此不象约翰壹书般有较广泛的外证。这是不难理解的。

    俄利根和优西比乌将约翰叁书列为「有争执经」之一,即属于具争议的书卷。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丢尼修接受约翰叁书,耶路撒冷的欧利罗亦然。穆拉多利经目却没有清晰的立场。

    本书的内证与约翰壹、贰书相同。这三卷书各自支持其它两卷书的真实性。

    传统一直以使徒约翰为约翰叁书及其它两卷约翰书信的作者,人们也没有什么有力的理由去怀疑这观点。

    叁.写作日期

    与约翰壹、贰书相同,本书有两个可能的写作日期。如果约翰是在耶路撒冷被毁前在该城写成本书,那么成书日期就应在主后六十年代。但有较多学者赞成较晚的成书日期,即认为约翰是在以弗所生活和事奉时写成的。因此,一般接受本书写作日期是在主后八十五至九十年间。

    肆.背景与主题

    这封简短书信的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第一世纪后期的教会生活。使徒约翰只消用简洁的笔触,就将个人物描划出来:乐于接待人兼属灵的该犹;值得推荐的低米丢;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的丢特腓。丢特腓代表了自以为是的人,任何形式的教会都有这样的人。另一方面,他的出现也揭示一个趋势,就是在一个原本由众长老共同领导的教会中,其中一名长老渐渐得势,凌驾其它的长老。这趋势到第二世纪以后,演变成为「君王式主教统治」(即由一位监督或主教来支配、治理教会)。

    大纲

    壹.问候(1~4)

    贰.敬虔的该犹(5~8)

    叁.专制的丢特腓(9~11)

    肆.热心的低米丢(12)

    伍.约翰的计划和祝福(13~15)

    
新约 约翰叁书注释
    壹.问候(1~4)

    第1节跟约翰贰书一样,约翰在这里称呼自己为长老。他写这封信给亲爱的该犹,就是他在真理中(圣经新译本)所爱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这里所说的该犹,是否罗马书十六章23节或使徒行传二十章4节所提到的那一位;然而,就在这短短几节经文中,我们对他已有不少认识。首先,我们得悉他是一位别人所亲爱的信徒,他的生命为其它信徒所称道。

    第2节不过,显然他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了,因为约翰祝福他身体健壮,正如他的灵魂兴盛一样。约翰说我愿你凡事兴盛时,相信并不是指财富或物质上的兴盛。他所指的,是身体方面的健康,因为在下一句便说身体健壮。

    我们是否希望自己身体的状况,与属灵的状况相称呢?不幸地,我们往往关心自己的身体,多于留心自己的灵魂。难怪迈耳语带讽刺地说:

    我们不宜应用本节来祝福每一个朋友,因为如果他们身体的状况与灵魂相称,他们就会马上病倒了。(注1)

    本节所说的,显然与很多所谓「信心治病者」所教导的相反。他们辩称,所有疾病都是由生命中的罪带来的。人若未能得治愈,乃是因他缺少信心所致。显然地,该犹的情况并非如此。他的属灵状况良好,但身体的状况却不大好。这证明我们不能用人的身体状况,来判断他的属灵状况。

    第3节有弟兄来证明该犹心里存的真理,并他如何按真理而行时,使徒约翰就感到甚喜乐。诚然我们将真理存在心中是好事,但更好的是透过我们的生命将真理展现出来。我们不但应持守真理,更应该让真理承托我们。人们会喜欢看见行出来的道过于听道。在这个着重事实的时代里,没有别的比圣洁生活更能让人看见神。

    第4节约翰对此这样重视,他这样说:「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或许我们多半会认为,在基督徒的生命中,能够领人归主是最大的喜乐;然而看见多人在黑暗的权势中,蒙神拯救进入他爱子的国度里去,实在是精彩之至。然而,眼见那些声称是已经得救的人,又回到未信主时的生活里去,就象猪回到泥巴里去滚,狗回头吃它吐出来的秽物,那种痛心是无从衡量的。另一方面,能够眼见自己灵里所生的儿女,在恩典中不断在主里成长,确是叫人兴奋的。这再一次说明,在我们竭尽所能传福音之时,栽培工作又是何等的重要。

    贰.敬虔的该犹(5~8)

    第5节该犹特别乐于款待周游各处传福音的人,招呼他们到家中。他不但乐于款待他认识的人,也乐于款待作客旅的弟兄(注2)。约翰说,他在这工作上是忠心的。从新约圣经看,在神的眼中,乐意接待人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服侍属主的人,就等于是服侍主自己(太二五40)。另一方面,不接待主的仆人,就等于不接待主自己(太二五45)。有人曾经接待客旅,「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一三2)。许多人可以作见证证明,透过接待他人的服侍,饭餐竟变成了主餐(路二四29~35);儿女因此归主,家人与主的关系也更接近。

    第6节服侍是有奖赏的。该犹的慈心,为全教会所认识。不但如此,他的名字永远铭刻于神的圣言上,记念他是一个将家庭开放,心灵敞开的信徒。还有,将来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他要得奖赏,原因是「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太一○41)。一切曾接受他款待的传道者,在将来要得的赏赐,该犹都有分。对于那些不能传道的信徒来说,这是值得谨记的:你只要为主名的缘故,接待传道者,将来就可以得到传道者的奖赏。神会报答一切的善行!神会将他的慈爱赐给慈爱的人作冠冕。

    约翰在这里提醒该犹,他若配得过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帮助他们往前行,不单是友善地送他们上路,而且给他们足够的供应。我们与那些传扬神的话和教导我们的人分享财物时,本节经文正给我们定下一个更高的标准。

    第7节为什么该犹应帮助这些周游四方的福音使者呢?约翰告诉该犹一个特别的理由: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出外,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这些人单单倚靠主来供应他们所需。他们不会接受非信徒的支持,因为这样做就表示他们的主没有足够条件供应他们,同时也会使未信的人自以为义。对于今日基督教圈子中惯用的筹款方法,这是何等的训斥!这也清楚地提醒我们,我们有特别的责任去帮助主的仆人。他们为了永生神的缘故,凭信心出去传道,没有让任何人知道生活上的需要,而是单单仰望主的供应。

    第8节所以我们应该接待这样的人,叫我们与他们一同为真理作工。接待(注3)他们的意思,就是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因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乃是协助传播真理。

    叁.专制的丢特腓(9~11)

    第9节显然地,约翰曾写信给教会提到这方面的事,但他的信件却被一个名为丢特腓的人阻截;这人自视太高了。他根本上就是教会中的独裁者。他的罪就是骄傲,自我膨胀,紧抓着以为属自己的权力,并美其名曰维护地区教会的自治权。丢特腓已经忘记了,基督才是教会的头,或许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他已经忘记了,圣灵才是基督在教会中的代理人或代表。人决没有权统管、作决定、接受,或拒绝。这种行为是以教皇专权的做法,是神所憎恶的。毫无疑问,丢特腓会为他的行为找藉囗,说是为捍卫真理的缘故。当然,这其实是谎话!他以对主忠心为藉囗,拒绝接待使徒,其实正替真理带来无形的伤害。他不但拒绝接待约翰,还拒绝接待其它弟兄。

    第10节他不但拒绝接待这些真正的信徒,还将接待他们的信徒驱逐出教会。他给权力冲昏了头脑,竟用恶言妄论神真正的仆人。约翰下次再造访这家教会时,必提说他所行的事!这些自封的教皇,受不了被人公开地用神的话来责备。他们保持势力的方法,是进行不为人所知的聚会,并施以恫吓的手段。

    第11节约翰劝勉该犹,不要效法这种恶行,而应效法善。善行证明行善的人与神的关系。既是如此,使徒约翰似是极度怀疑丢特腓的属灵状况。

    肆.热心的低米丢(12)

    低米丢可能是这封信的送信人。无论如何,他行善,有众人给他作见证,又有真理给他作见证。何勒说:

    留意,这里不是说他给真理作见证,而是说真理给他作见证。低米丢并不是测验真理的标准。相反,真理是评估低米丢的标准;而经过评估后,证明他是符合标准的。(注4)

    伍.约翰的计划和祝福(13~15)

    约翰结束这封信的方式,与他结束贰书的方式大致相同──暂缓讨论,直至相聚才当面谈论。这三封约翰书信的确叫我们获益不少,让我们可以了解初期基督信仰的面貌,并替神的儿女立下古今合用的指导。不久我们都会在天家见面,到时我们便可以更完全地明白神启示中的模糊之处了。

    评注

    1(第2节)迈耳(F.B.Meyer),

    ThroughtheBibleDaybyDay,VII:164,165。

    2(第5节)批判性的(NU)文本作「特别是(希腊文是touto,字面意思是「这个」)作客旅的」。

    3(第8节)NU文本作「供给」(hupolambanein),而不是TR及主要文本的「接待」(apolambanein)。

    4(第12节)何勒(F.B.Hole),出处不详。

    
新约 犹大书
    简介

    「篇幅虽短,但满有能力,诚然是属天的恩典。」

    ~俄利根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路加写使徒行传,打开了基督徒历史的记载。犹大蒙拣选写了新约圣经倒数第二卷,这书堪称「叛徒行传」。相信犹大会宁愿写一般的基督信仰信息,与他的读者分享;但是,当时假师傅的教训如此盛行,他不得不秉笔直书,「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

    犹大直言不讳,没有转弯抹角!他竭尽所能,务求将这些劣迹昭彰的异端分子的真面目揭露出来,并从大自然、旧约圣经、犹太传统(以诺)中援引例子,以激发忠心的信徒。

    虽然本书用词严厉,但从结构上看可说是杰作,缀满了三而一的组合(例如11节中的三个恶例)。犹大以鲜明的笔触,将离经背道者的面貌描绘出来,逼真传神,使人难以忘怀。

    犹大在书信结束时的祝福精妙,为后世教会所沿用,教会的确受惠不浅。虽然他的书信篇幅有限,但在离经背道的情况日益恶化的今日,所论的正切合大家所需。

    贰.作者

    外证犹大书虽然简短,又引用正典经文以外的材料,而作者又不是使徒(17节)之一,但从外证来说,犹大书比彼得后书有更好的佐证。

    赫马士、坡旅甲都曾引用本书,雅典拿哥拉也很可能这样做过。特土良特别指出犹大曾引用以诺的话。优西比乌将犹大书纳入「有争执经」之中。穆拉多利经目则将犹大书收为正典。

    内证犹大(Jude,与Judas,Judah,和希伯来文的Yehudah相同)是一个很常见的犹太名字。新约圣经中共有七个犹大,其中三人被视为本书的作者,「雅各的弟兄犹大」:

    1.使徒犹大(不是已经自杀身亡的加略人犹大)。由于作者在第17节明显地说明自己有别于使徒,而且如果他确是使徒的话,说明自己的使徒身分会加强书信的说服力,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因此作者应该不是使徒犹大。

    2.与保罗、巴拿巴、西拉一同被派往安提阿的信徒领袖犹大(徒一五22)。这固然有可能,但并没有证据将这位信徒与本书连系起来。

    3.主的弟弟、雅各的兄弟(参看雅各书的简介)犹大。他是最有可能的人选;他与主耶稣和雅各一样,爱用大自然的例子,言词尖锐,风格丰富多采。我们认为他就是本书的作者。

    跟他的兄弟雅各一样,犹大是谦卑的,他没有强调自己与救主在血缘上的关系。毕竟,与主耶稣有属灵上的关系才是要紧的。基督岂不是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一二50)吗?另有一次,他教训说,听神的道而遵守的人,比和他有近亲关系的人更为有福(路一一27、28)。象雅各一样,犹大也选取了「仆人」的身分。由于这两兄弟要等到那位原来是基督的兄长复活后才相信他,他们抱仆人态度是合宜的。犹大结了婚,并带同妻子周游传道(林前九5)。犹大的孙儿们曾于主后九十年左右,因身为基督徒的罪名,被带到罗马皇帝多米田面前受审。皇帝看见他们因长久以来务农而变得粗糙的一双手,就认定他们是毫无威胁的犹太平民,于是释放了他们。

    叁.写作日期

    到底是彼得引述犹大书,还是犹大引用彼得后书(还是两者有相同的资料来源),是很难断定的。两者有这样多相似之处,应该不会是巧合吧。由于彼得在后书(二1及三3)提到「将来」「必有」假师傅和好讥诮的人出现,而犹大则说这些人「已经混进」(4节,圣经新译本);因此,犹大书的写作日期应较晚。日期应该是主后六十七至八十年之间。由于犹大书并没有提到耶路撒冷遭毁灭(主后70年),所以成书时这事可能仍未发生。故此,本书写作日期似是主后六十七至七十年之间。不过,耶路撒冷被毁也可能是较早期发生的事(即犹大书在主后八十年,甚至八十五年写成──假定犹大这样长寿)。另一个可能,就是这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仍然令人难忘,因此这位敏感的希伯来基督徒没有举此事为例。

    肆.背景与主题

    犹大关心离经背道的问题。在他的时代,教会已存在着这些信仰上的内奸,他们以神的仆人自居,实际上却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犹大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叛徒揭露出来,并缕述他们最终的厄运。

    离经背道的人声称自己是个真信徒,但事实上他却从来没有重生。他甚至已经受浸,并全面受到接纳,得以参与当地的基督徒相交。但不多久,他却存心摒弃基督的信仰,恶意地拒绝承认救主。他否认基督的神性,否认他在各各他成就的救赎、身体的复活和其它基本的教义。

    这不是一个后退跌倒的情况;离经背道的人根本就从来没有归信主。他蓄意藐视、唾弃神所赐唯一的拯救,内心却毫无悔疚。他的心因不信而刚硬,他顽固地抵挡神所立的基督。

    离经背道也不单是不认救主。彼得就曾经不认主。彼得是个真信徒,只是在压力下屈服了。但他却是真正信主的;其后的悔改及重新振作,清楚证明他的信心是真的。

    加略人犹大是个离经背道者。他自称是门徒;他与耶稣一同生活了差不多三年。他甚至成为耶稣与众门徒的司库,但最终露出了真面目,为三十块银子而出卖主。

    离经背道是至于死的罪,信徒不用为犯了这罪的人代祷(约壹五16下)。没有人能够使离经背道者悔改,因为他们亲自将神的儿子再次钉在十字架上,公开地羞辱他(来六6)。对于那些领受了真理,却蓄意犯这罪的人,「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来一○26、27)。

    离经背道的种子,早于初期教会的时候已经播下。保罗提醒以弗所的长老,在他离去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他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在他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二○29、30)。约翰在约翰壹书里也提到这些敌基督者,他们曾是基督徒中间的一分子,但后来却离开了,即是背弃了他们的信仰,这样便将他们的真实面貌表露出来(约壹二18、19)。

    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2至4节又告诉我们,在主的日子来到之前,必有极大的离经背道的事发生。据我们了解,主的日子来到的次序将会是这样的:

    首先,主会降临到空中,将教会接到天父的家里去(约一四1~3;帖前四13~18)。

    然后,那些给留下来的、挂名的基督徒,会大批地背弃信仰。

    其后,那大罪人就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公开露面。

    主的日子要开始,那就是七年大灾难的时期。

    这大罪人会成为最大的离经背道者,他不但反对基督,还要求别人将他当作神来敬拜。

    对于这些在末后的日子要出现、离经背道的假师傅,彼得作了仔细的描绘(彼后二)。在他的描述中,有些方面与犹大的描述十分类似。以下的比较可看出两者相类似之处:

    犹大书彼得后书

    第4节二1~3

    第7节二6

    第8节二10

    第9节二11

    第10节二12

    第16节二18

    不过,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分别比其相同之处更具意义。犹大没有提到挪亚、洪水、罗得。彼得则没有提到以色列人蒙拯救出埃及,也没有提到米迦勒、该隐、可拉、以诺的预言。他没有象犹大一样,细说关于犯了罪的天使。他指出,这些假师傅拒绝承认买赎他们的主,而犹大则形容他们「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主耶稣基督」(犹4)。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为这两章经文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应该明白,圣灵的确分别取材,以配合他在这两封书信中不同的目的。两章经文看似重复,实际上不然。研读过四卷福音书,并比较过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的人,都明白圣灵从来不会毫无必要地重复他的话。只要我们肯用心,就可以体会经文中各种类似及差异背后的属灵意义。

    大纲

    壹.问候(1、2)

    贰.揭露假师傅的面貌(3~16)

    叁。信徒在多人离经背道的情况下应尽的责任(17~23)

    肆.美丽的祝福(24、25)

    
新约 犹大书注释
    壹.问候(1、2)

    第1节神使用义人犹大来揭露离经背道者的真面目,而离经背道者其中一个最大的例子,是另一个犹大,即加略人犹大。对于这位义人犹大,我们可以肯定的资料是,他是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

    在本书的开首,犹大对收信人有三个称呼,是适用于所有真信徒的。他们是被召,在父神里成圣(注1),为耶稣基督保守的人。神用福音「呼召」这些人从世界分别出来归他。他们是蒙神拣选,成为神特别和圣洁的子民。他们蒙奇妙的保守,得以脱离危险、破坏、**和定罪,且最终他们会被引领得见荣美的大君王。

    第2节犹大祝愿他的读者能够得着怜恤、平安、慈爱。信徒面对着将信仰歪曲的强大压力,这祝愿显得特别及时。圣徒受争斗、压力围困时,神向他们施以同情的安慰和眷顾,这就是怜恤。倚靠神的

    话,不看环境只仰望那位掌管一切情况以成就他旨意的,从而产生的安宁和稳妥就是平安。慈爱就是神接纳他看为珍贵的子民──这种超然的爱,我们应与他人分享。

    犹大希望这三种福气多多的加给你们。不是逐步小量的递增,而是多多的倍增!

    贰.揭露假师傅的面貌(3~16)

    第3节犹大原本打算写信,论到信徒所同得的荣耀救恩。然而,神的灵是这样有力地影响着这位顺服的作者,以致他感到有必要改变方针。一篇简单的、讨论基本教义的书信已嫌不足;他必须写一篇辞严情切的信来坚固读者。他要鼓励他们为真道竭力的争辩。基督真道这神圣的遗产正受到攻击,敌人正致力要侵蚀这些基要道理。神的子民必须毫不妥协地坚持神的圣言是默示的、无谬误的、具有权威的、充足完备的。

    不过,信徒为真道争辩时,言谈举止必须有基督徒的榜样。诚如保罗所说:「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提后二24)他要争辩,但却不可以是个好争吵的人;在作见证时,必须保持有好的见证。

    我们所竭力争辩的,就是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请留心!并不是「从前交付」,而是从前一次交付。教义的内容是完整的。正典已经完备了,不可以再加上任何内容。「所有新的都不是真的,所有真的都不是新的。」如有任何师傅声称,他拥有超越圣经内容的启示,我们便随即拒绝接受。真道已经交付我们,我们不用寻求聆听任何额外的。很多异端领袖声称他们的经书与圣经具有同等的权威,但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的答案了。

    第4节本节告诉我们,这威胁的性质是什么。基督徒相交中已有破坏分子开始渗入。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有人在暗中进行秘密和欺骗的行动。

    这些内奸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这好象是说,神特意选这班人出来,注定要他们受刑罚。但这里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圣经从没有说,有些人是被拣选出来受刑罚的。人得救是因为神的恩典。但如果他们最终失丧的话,那是因为他们的罪和不顺从的缘故。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明离经背道者要受刑罚这一事实,是老早已经注定的。任何人决意要离弃基督的信仰,他们所面对的刑罚,与那些在旷野中不信的以色列人,或是悖逆的天使,又或是所多玛城的人所受的刑罚相同。他们并不是被预定要叛离,但他们一旦选择叛离的话,就要面对早已决定要加诸一切离经背道者身上的刑罚。

    这些不虔诚的人的两大特征,就是他们的品行败坏,他们的教训谬妄。在品行方面,他们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他们将基督徒的自由歪曲为放纵的机会,将服侍的自由变为犯罪的自由。在教义方面,他们不认独一的主宰(注2)我们主耶稣基督。他们不认他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不认他的神性,不相信他代替罪人受死和他的复活──事实上,有关他的位格和作为的任何要义,他们一概不认。他们声称在属灵的范畴里拥有很大的自由,却武断、恶意地否定福音,否定基督宝血的价值,否定他是唯一的拯救。

    这些人是谁呢?他们本应是福音的使者。他们在基督教圈子中,拥有领导的地位。其中有的是监督,或是教会议会成员,或是神学院教授。不过,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反对圣经中的基督,并自行塑造出一个自由主义(注3)或新正统学派(注4)的「基督」,一个没有了荣耀、尊贵、主权、权柄的基督。

    第5节神对这些离经背道者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他在旧约圣经中,已不只一次地表明出来。犹大在这里用了三个例子来题醒他的读者,就是不信的以色列人、犯罪的天使,并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的人。

    第一个例子是在旷野中的以色列人。从前主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后来就把那些不信的灭绝了(参看民一三,一四;林前一○5~10)。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这些百姓;应许中也包含了他们所需的一切能力与权力。可是,他们却在加低斯听信了探子的恶信,并背叛了耶和华。结果,所有在离开埃及时年龄在二十岁或以上的男丁,除了约书亚和迦勒外,全都死在旷野(参看来三16~19)。

    第6节第二个悖逆和叛离的例子,是犯罪的天使。对于这些天使,我们确实知道的,就是他们不守所委派给他们的本位,离开自己住处,而现在他们被主用锁链永远拘留在黑暗里,等候面对他们最终的审判。

    圣经似乎说明了天使至少有两次叛离的例子。其中之一是路西弗的堕落;相信在这次背叛中,有成群的天使跟随他。现今,这些堕落了的天使尚没有被捆绑起来。魔鬼及其手下的恶魔,正在积极与耶和华并他的圣民争战。

    另一个天使叛离的例子,是犹大在这里所说的,彼得也曾提到(彼后二4)。对于这里所指的是什么事件,圣经研究者的意见有相当大的分歧。我们提供的意见纯属个人观点,并非确定的事实。

    我们相信,犹大所指的,是记载在创世记六章1至7节的事件。神的众子离开了他们作为天使的本位,以人的形象来到地上,与人的女子结婚。这种婚盟违反了神的安排,在他看来是可憎恶的。第4节可能暗示,这些不寻常的婚姻关系,产生出孔武有力、穷凶极恶的后代。不管这是事实与否,明显地神对这个时期人类的暴虐感到异常不悦,并决定用洪水毁灭全地。

    就这观点,学者有三点反对的意见:(1)创世记的经文并没有提到天使,只是说「神的儿子们」。(2)天使是无性别的。(3)天使并不嫁娶。

    这段经文的确没有特别说明是天使,但在闪语(即古希伯来语文)来说,「神的儿子们」确是指天使(参看伯一6,二1)。

    圣经没有说明天使是无性别的。有时候,天使会以人的形象出现在地上,有人的躯体及胃囗(创一八2、22;试与一九1、3~5比较)。

    圣经没有说天使并不嫁娶,只是说他们在天上也不嫁也不娶(太二二30)。

    不管本节背后所根据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要点在说明这些天使摒弃了神给他们界定的本位,而现在主用锁链把他们拘留在黑暗里,直等到他们最终的受审,进入永远的刑罚里去。

    第7节犹大提到旧约中的第三个叛离例子,就是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城邑的人(创一八16~一九29)。用又如来开始本节,表示所多玛人的罪,与天使所犯的罪类同;就是明目张胆地败坏道德,是完全违反自然,是神所憎恶的。

    保罗在罗马书中特别提到这种邪淫的罪:「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罗一26下、27)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的人,深深地陷溺于同性恋之中。这里则将这罪形容为随从逆性的情欲,意思就是完全违反神所设立的自然规律。

    今天,很多离经背道者,都站在最前线的位置,公开地为同性恋辩护,并致力要使两个成年人在自愿情况下进行的同性恋行为合法化。难道这真是纯属巧合?

    对于这一切不受约束的人来说,所多玛和蛾摩拉堪作为监戒,说明受永火的刑罚是怎样的。所谓永火,并不是指烧毁这些邪恶城邑的火是永恒不灭的;而是指这火的毁灭能力既是如此彻底和强烈,足以反映将要临到所有叛徒的永恒刑罚是怎样的。

    第8节犹大又回头谈到他当日的离经背道者,并开始叙述他们的罪、对他们的控诉、大自然中与他们对应的事物、他们最终的结局,以及他们不虔的言行(8~16)。

    首先是关于他们的罪。他们是作梦的人,他们污秽身体。他们的思想已备受污染,活在卑污的幻想世界中,以败德的性行为来满足他们的梦想,就象所多玛人一样。

    他们轻慢主治的。他们反对神,抗拒政府。他们提倡不法及无政府主义。他们所隶属的机构,以**政府为宗旨。

    他们毁谤在尊位的天使。「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一三1下);对以上的话,他们不屑一顾。神命令人「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出二二28),他们却认为是可笑的。他们用轻藐恶毒的话来诋毁有权柄的,不管是神,是天使,还是人。

    第9节在这方面,连天使长米迦勒也有所顾忌,他们却肆无忌惮。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也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罢!」犹大在这里告诉我们的事件,圣经其它的地方没有记载过。所以,我们自然会问:「他是从那里得到这些资料的?」

    有谓那是传统之说;但这说法不能确定。

    最令人感到满意的解释,莫过于说这些资料出于超自然的来源,是那位感动犹大写这封书信的圣灵向他启示出来的。

    我们并没有肯定的资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米迦勒和撒但会为摩西的尸首争辩。我们知道摩西是由神亲自埋葬在摩押地的山谷中的。或许撒但想知道埋葬的地点,以便在那里建立神坛。这样,就可以引诱以色列人去敬拜摩西的骸骨。米迦勒是以色列民族的天使代表(但一○21),自然会将埋葬地点保持秘密,以免百姓堕入拜偶像的危机中。

    然而,这里要说明的重点是:虽然米迦勒是天使长,神日后要使用他把撒但从天上摔下去(启一二7~9),但他面对这个管辖众恶魔的撒但时,却没有擅自加以责备。他将责备的权柄归给神。

    第10节这些离经背道者刚愎自用,肆无忌惮地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不明白,在任何有秩序的社会里,都必须有当权者,并对当权者的服从。故此,他们不知好歹,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地反抗权威。

    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就是自己本性中的各种情欲,如何在感官上得到满足。他们就象没有理智的畜类一样,只知尽情地去满足**。在这过程中,他们败坏、摧毁了自己。

    第11节犹大向他们作出了严厉的谴责。他们有祸了!由于心里刚硬又不肯悔改,他们为自己积蓄忿怒,直到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到来(罗二5)。

    作者形容他们的一生就象不断加速地向下坡路走,愈来愈泥足深陷。首先,他们走了该隐的道路,继而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直奔。最后,他们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错谬与叛离的情况,是不会停滞下来的。它们会将人簇拥至危局险境,然后推下灭亡的深谷中。

    该隐的道路,基本上就是拒绝接受以祭牲的血为救赎的方法(创四)。他希望透过人为的努力来讨好神。麦敬道说:「拒绝接受神的救赎以得洁净,却代以人的努力而求改善;这就是『该隐的道路』。」可是,倚靠人的努力,就自然会憎恶恩典,并蒙恩的人。这种憎恨最终会引致逼迫甚至杀人(约壹三15)。

    巴兰的错谬,就是企图将服事神的事,变成使个人得益致富的勾当。巴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但他却是贪婪的,并愿意为利出卖先知的恩赐(民二二~二四)。巴勒曾五次用钱收买他,要他咒诅以色列人。他也十分愿意,只是神强行约制他。诚然他所说的话,很多都是真实和中听的,但他只是个为金钱而听凭使唤的先知。他没有办法咒诅以色列人,最终却引诱了他们与摩押女子行淫(民二五1~5)。

    现今的假师傅就象巴兰一样,既讨好又有说服力。他们善于一囗两舌。他们贬抑真理,目的是要增加自己的收入。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都是贪婪的,企图将神的家变作买卖的地方。

    今日的基督教圈子,为买卖圣职的罪所**。如果能够将谋取利益的动机剔除的话,相信很多美其名为基督教的事工都会顿然停止。高斯提醒我们说:

    人是卑劣的,会利用神的事来谋取个人的利益。人最卑劣之处,莫过于利用神的事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主对这一切有明确的审判。我们不难看见,基督教圈子里正充满了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谨慎自己,免得习染这些劣行。(注5)

    犹大宣称这些假师傅有祸了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可拉与大坍、亚比兰夥同,反对摩西和亚伦的领导,甚至意图闯入祭司的行列(民一六)。他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藐视耶和华。由于他们不顺从,地就裂开,把他们活活的吞下去了。神藉此表明他极度的不悦,因为人背叛了他为自己设立的代表。

    第12节犹大继而从大自然中,选了五样东西作比喻,以说明这些离经背道者的品德与结局。莫法特说:「作者仔细地从天、地、海洋间遍寻实例,以说明这些人的品德。」

    初期的基督徒为记念主的晚餐而举行爱席(注6),这些离经背道者正是其中的礁石(或作「**」)。他们不怕神也不怕人,他们只顾自己,不理会群羊。他们引诱其它人去贬损信仰。

    他们是没有雨的云彩,看似能够为乾枯的大地带来滋润,事实却被风飘荡(注7),只留下失望与沮丧。

    他们是秋天……的树,没有叶子也没有果子。死而又死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手法,指完完全全的死去,也可能指从树根到枝子都枯死了。他们也是连根被拔出来,好象遭强风吹袭,连根拔起,没有留下残株可以在日后再次生长。

    第13节他们是海里的狂浪,不受约束,喧闹狂暴。他们的喧闹与妄行,只涌出了可耻的泡沫来。他们以可耻的事为荣,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或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作者形容他们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流荡的星是指宇宙间没有固定运行轨道的天体。航海的人不能靠他们辨别方向。用此来比喻假师傅是何等的恰当!没有人能够从这些宗教陨石彗星身上得着属灵的指引;他们拼发短暂的光芒,然后象呜放后的烟花一样湮灭在黑暗中。

    第14节亚当的七世孙以诺预言这些离经背道者的灭亡。只有犹大书记载这个预言。有人认为这是引自次经以诺书,但事实上并没有证据证明在犹大的时候,这本伪造的经书已经存在。凯理说:

    这本(以诺)书充满了种种迹象,显示其写作日期是在耶路撒冷遭毁灭之后的(即在犹大书成书之后);作者是一个犹太人,他充满希望,相信神仍站在犹太人的一边。(注8)

    虽然我们不知道犹大怎样得知这古老的预言,但有一个简单而又可信的解释,就是那位向犹大启示、使他写出本书其它部分的圣灵,也将这预言向他启示出来。

    预言的开端是这样的:「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注9)」主耶稣在大灾难时期之后,重临地上消灭他的敌人、在地上作王时,这段预言便会初步并局部成就。到千禧年结束的时候,这预言便会完全实现;那时,一切已死的恶人都要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

    第15节基督来到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从本节的其余部分可知,这里的众人是指一切不虔的人,并不包括真信徒。他们因相信基督,而可以免被定罪,正如约翰福音五章24节所应许的:「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主耶稣既以人子的身分承受了所有审判,就要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他的刚愎话。本节多次用了不敬虔一词。这些人是不敬虔的,他们所作的事是不敬虔的,且以不敬虔的态度去做(「妄行」)。他们对主说亵渎的话,就更加显出他们的不敬虔来。他要证实他们一切的不敬虔,不只是使他们深深地感到内疚,而是要实质地证明他们有罪,然后对他们进行宣判。

    第16节本节更详细地形容他们不敬虔的言行。他们是常发怨言的,他们对神的赐予诸多埋怨,并没有因他的怜悯而表示感谢。神在旷野给以色列人的惩罚,充分证明他十分憎恶这些埋怨。

    他们一味要找主的不是。为什么他容许有战争与痛苦?为什么他不终止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如果他是全能的话,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将世界从水深火热中救拔出来?他们也批评神的子民在信仰上故步自封,在行为上古板拘谨。

    他们纵欲地生活,沈溺于各种肉体的情欲之中,更不遗余力地提倡性开放。

    他们自以为是的言论,正好证明他们是要用言语来吸引他人。他们出人意表地支持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极端主张,因而成为瞩目的人物。再者,他们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否定一些基本的基督信仰的道理,比如他们说神已死的言论,为他们在自由神学界赢得不少声誉。

    还有,他们精于谄媚之道,吸引到一群跟随者,因而得到可观的收入。

    这种写照准确不虚,我们差不多每一天都可以透过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获得证实。

    叁.信徒在多人离经背道的情况下应尽的责任(17~23)

    第17节犹大从关于离经背道者的话题,转而讨论信徒身处于这些唯利是图的牧者当中时,应扮演什么角色。首先,他提醒他们,使徒从前已警告他们说将会有祸患来到。然后,他鼓励他们要有健强的灵命。最后,他劝诫他们,在服侍那些曾受离经背道者误导的人时,要懂得作出分辨。

    众使徒早已预言会有假师傅兴起。这可见于保罗(徒二○29、30;提前四1~5;提后三1~9)、彼得(彼后二1~22,三1~4)和约翰(约壹二18、19)的事工上。

    第18、19节教训的要点是: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出现,他们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犹大就这声明加以解释,指出这些好讥诮的人的三个主要特色。他们是属乎血气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思想行为跟普通人一样。他们引人结党,吸引人跟随自己,他们或许也根据跟随者叛离的情况来分级。他们没有圣灵。他们从没有属天的生命,因此,完全没有能力去明白神的事情。

    第20节信徒生命力的来源,当然是来自与主密切的关系,和与他建立毫无间断的相交。不过,应当如何达到这地步呢?犹大提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在至圣的真道(即基督信仰)上造就自己。我们要透过研读和遵守圣经的教训来造就自己。不断的认识和学习圣经,积极来说可以引导我们走义路,也可以提醒我们在走天路时避免各种危险。毕加灵说:「人或许会责难基督教教义,但却是教义模塑人的品格,而不是人的品格造出教义。」

    第二个步骤就是在圣灵里祷告。这是指按照圣灵的引导祷告;圣灵可以根据圣经的启示,或用主观的方法向信徒作私人的启示,使他们可以按神的旨意祷告。这种祷告不同于机械式地念诵祷文,也不是不用心灵的空洞言语。

    第21节然后,信徒要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在这里,神的爱可以比作太阳的光芒。太阳不停地散发光芒。但如果在我们与太阳之间存在了一些东西,我们就不能继续享受阳光。神的爱也是如此。神的爱不断地向我们倾注下来。但如果在我们与主之间有罪阻隔的话,我们实际上就不能继续享受他的爱。首先,如果我们过着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就可以保守自己在他的爱里。如果有罪阻隔的话,便应该立即承认并离弃该罪。秘诀就是不要让任何事物成为我们与神之间的阻隔。

    我灵与主畅然互通,

    了无尘世虚幻的梦;

    他的恩惠欣然沛赐,

    摆脱一切阻隔牢笼。

    ~田得理

    最后,我们应热切地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在这里,我们主……的怜悯是指望快将回来,将子民接到天上去。在黑暗与叛离的时代,我们要让这宝贵的盼望继续在我们心中散发光芒。这盼望会安慰我们,并策励我们洁净自己(帖前四18;约壹三3)。

    第22节对于那些想要离经背道的人,我们在灵里要懂得分辨。对于那些积极鼓吹异端的人,并受他们愚弄欺骗的人,圣经教导我们运用不同的应付方法。对待他们的领袖和活跃分子的方法,记载在约翰贰书10至11节:「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但对那些受假师傅迷惑的人,犹大教导信徒要作出分辨(注10),并提出两种不同的行动。

    有些人我们应怜悯他们。换句话说,我们对他们应寄予同情,并尝试引导他们脱离疑惑和争论,使他们坚定确信神的真理。

    第23节有些人已濒临险境,快要跌进离叛的烈焰之中。我们要用坚决的警告和指导来搭救他们,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编按:和合本所根据之抄本在此节有两个「有些人」,故文意与此处之释义有分别。)。在旧约圣经中,麻风病人的衣服是不洁的,要用火烧掉(利一三47~52)。今天当我们帮助那些在性方面犯了罪的人时,我们应谨记,有些物件例如衣服,往往会挑起情欲。我们看见或触摸这些物件,会令我们联想起某些罪来。因此,要帮助那些被罪**的人,我们必须谨慎,防避任何会诱惑我们的事物。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这样说:

    一个人的衣物往往会因他所犯的罪而受污染影响。如果我们想确保自己免受罪恶这毁灭灵魂的疾病所污染或影响,就必须将一切与罪有关的事物摒弃,并加以否定。

    梅亚提醒我们说:「虽然基督徒应怜悯罪人并为他们代求,但也必须厌恶一切带有罪污的东西。」(注11)

    肆.美丽的祝福(24、25节)

    第24节犹大以一个美丽的祝福来结束本书。这是对那能作万事的神的赞美和敬拜。他能拯救(来七25)、坚固(罗一六25)、搭救(来二18)、叫万有归服自己(腓三21)──而在这里,他能保守。他能保守我们得到完全的平安(赛二六3),他能保全我们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一12),他能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三20),他也能保守我们(注12)不失脚。这应许在犹大所说的离经背道盛行的日子,尤为恰切。

    然而,应许并没有停在这里。他能够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他荣耀之前。这的确令人赞叹不已!回想过去,我们曾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如今我们是何等无用、软弱、不济的仆人;然而,想到将来有一日,我们要站在宇宙君王的宝座前,完全无瑕无疵、欢欢喜喜──这是何等大的恩典!

    第25节他不但是保守我们又使我们毫无瑕疵的那一位,也是我们的救主独一的神。(13)神竟然这样关心我们,亲自成为我们的救主,为我们定了计划,使我们得蒙拯救,并预备了他那位没有罪的儿子,为我们成为代罪羔羊;这的确是奇妙。他是「独一有智慧的」(编按:和合本所根据之抄本没有「有智慧」一词)──终极来说,一切智慧都来自神(比较雅一5)。我们的智慧也是完全来自智慧之源,就是那位独一「有智慧」的神。

    如果敬拜(古老英文是worthship,有值得、配受的含义)是指将神所配受的归给他的话,那么他当得的就是荣耀、威严、能力、权柄。荣耀──因为他的本质,并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所以他应得最高超的荣誉。威严──他是全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应享有最高的尊严与威荣。权柄──因为他是元首,所以应拥有无上的支配权。能力──他有能力和特权去统治他手所创造的一切。

    昔**配受这样的赞美,现今也如此,将来直至永远仍配受这样的赞美。离经背道者和假师傅要剥夺他的荣耀,贬损他的威严,批评他的权柄,并挑战他的能力。然而,所有真信徒都认为,能够永永远远地荣耀他和享受他,才是至高无上的满足。阿们。

    评注

    1(第1节)批判性(NU)文本并不作「成圣」(hegiasmenois),而作蒙爱」(egapemenois)。然而,书信既这样强烈地指斥败坏的行为,「成圣」似是较合适的字眼。

    2(第4节)新美国标准本作「主神」(LordGod),NU文本没有「神」这字。在原文中,两个「主」字并不相同。「主耶稣」的「主」字,是常用的Kurios。至于「主宰」则用同义词Despotes。(英文的despot源于这字,但译成despot并不妥当,因为有不良的含义。)两个字都有「主宰」、「主人」,或「拥有者」的含义。

    3(第4节)「自由主义者」有释放的含义,但在宗教上,却是指那些否定信仰要义的人,例如否定圣经是神的默示,否定童女怀孕生子、基督的神性、流血代赎等。所谓的自由主义者,通常会接受任何教义或宗教,只要不是正统的圣经教训就可以了。

    4(第4节)所谓新正统主义者其实殊非正统。他们接受部分圣经教训,却用正统的词汇来掩饰他们脱离圣经的不信。例如,对新正统主义者来说,只有当圣经「对他说话」时,圣经才「成为」神的话语。但对于正统的信徒来说,圣经就是神的话。

    5(第11节)高斯(C.A.Coates),AnOutlineofMark'sGospelandotherMinistry,页125。

    6(第12节)他们称这宴席为agape,其字义就是「爱」。

    7(第12节)最好的文本,如最古老的抄本(NU)和大部分的抄本,作「卷走」(carriedaway)或「带走」(carriedalong)。至于TR,KJV及NKJV(「随风飘荡」carriedabout)的翻译则没有很强的支持。

    8(第14节)凯理(W.Kelly),LecturesontheEpistleofJude,TheSeriousChristian,I:123。

    9(第14节)「降临」一词原文是过去不定时态的elthe。这可能是用来反映闪族语中的预言性质的完成时态,用来形容一件将来的事,由于肯定会发生,所以表达成已发生了的事实。

    10(第22节)希腊文动词diakrinomai可以解作「怀疑」或「分辨」,因而令文本上的分歧情况更加复杂。请参考新英王钦定本第22、23节的注脚。

    11(第23节)梅亚(J.B.Mayor),TheEpistleofSt.JudeandtheSecondEpistleofSt.Peter,页51。

    12(第24节)主要文本不作「「你们」而作「他们」,即是指在前几节中,属灵的基督徒致力要拯救的罪人。

    13(第25节)总括新英王钦定本新约的文本注脚可知,NU文本(主要是亚历山太抄本)通常比传统文本和主要抄本简短(或「省略」)。因此,如果NU文本加插了某些字时,就显得特别值得注意了。在第25节,此文本共有三处加插:

    「愿荣耀、威严、能力、权柄,

    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时时刻刻地归与独一的神我们的主」等等。然而,这里却略去了「智慧」一词。很可能埃及众教会在引用这备受欢迎的犹大书的祝福时,是用这较长的文本的。

    
新约 启示录
    简介

    「我们读到这书上的预言,想起神的救恩使我们得以脱离一切要临到这世代的灾难时,内心必定充满赞美。另一样使我们振奋的,就是这书给我们确据,告诉我们最终会得着胜利和荣耀。」

    ~盖伯林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圣经最后一卷书的点题字眼──「启示」,原文是Apokalupsis,清楚说明这卷书的独特之处。这字的意思是揭露,英文apocalyptic(启示文学)就是源于这个字。旧约中的但以理书、以西结书和撒迦利亚书,同属于这类文体,而新约则只有启示录。启示文学运用象征、表象以及其它文学手法,来表达对将来的种种预见。

    启示录不但预见将来万物的结局,并神与羔羊最终的凯旋,还将圣经其余六十五卷书连系起来,收画龙点睛之效。事实上,了解本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识整本圣经!

    书中的角色、象征、事件、数字、颜色和其它等等,差不多全部都曾在圣经其它的书卷出现过。有论者称本书为圣经的「列车总站」,这是恰当的,因为这正是各辆「列车」终点站。这些列车是什么呢?就是由创世记和其它书卷开始的各个思想系列,例如救赎、以色列国度、外邦列国、教会、神子民的敌人撒但、敌基督和其它等等。

    启示录(由四世纪开始,本书常被误称为「圣约翰的启示」,但其实应该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一1)),是整本圣经的高峰。本书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将有什么结局。就算只是略读本书,非信徒会发觉他正面对严厉的警告,必须悔改;而神的子民则会受鼓励坚持到底!

    贰.作者

    本书告诉我们,作者约翰(一1、4、9,二二8)是奉他主耶稣基督的命写书的。有古老、有力、广泛的外证支持这位约翰,就是西庇太的儿子使徒约翰。他在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第二和第三章提到的七个教会全位于此地)事奉多年。他被罗马皇帝多米田放逐到拔摩海岛,在那里将主给他所看见的异象记录下来。他后来回到以弗所,并老死那地。殉道士犹斯丁、爱任纽、特土良、希坡律陀、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都以约翰为本书的作者。最近在埃及发现一本书名为ApocryphonofJohn(约写成于主后150年),就特别指出启示录是雅各的兄弟约翰所写的。

    一个反对使徒约翰是作者的人,是亚历山太的丢尼修;他不愿意接受本书是约翰所写的,因为他反对千禧年的教义(启二○)。他先是认为作者可能是约翰马可,然后又认为是「长老约翰」,这样含糊而摇摆不定的见解,当然不能**强而有力的外证;不过很多接受自由神学的现代学者,也否定使徒约翰是作者。在教会历史中,除了约翰贰书和叁书的作者外,再没有证据证明有另一个人物称为「长老约翰」。这两封信的风格与约翰壹书相同,其行文简洁和用字的特色,也与约翰福音相衬。

    上述的外证确实强而有力,但内证方面却并不那么明显。本书的用字、颇为粗糙的「闪语式」希腊文风格(甚至有一些文句,文法学家认为是「语法错误」的)、词序,都令很多人相信,启示录的作者不可能写出约翰福音。

    不过,这些差别是可以解释的,两书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以作反证。

    例如,有人认为启示录成书较早,约在主后五十或六十年代(罗马皇帝克劳狄或尼禄的统治下),而约翰到了九十年代才写成他的福音书,那时他对希腊文的掌握已经改善了。然而,这种解释其实并无必要。很可能约翰写福音书的时候,是有一名文书代笔,而遭放逐到拔摩岛上时,他却是单独一人。(无论如何,所启示的教义不会受影响,因为神要使用个别作者的个人风格,不是为圣经的所有书卷定下一个一贯的风格。)

    约翰福音和启示录都有光明与黑暗的主题。一些字眼如「羔羊」、「得胜」、「道」、「真实」、「活水」等,证明两书的关系。此外,约翰福音十九章37节与启示录一章7节都引述撒迦利亚书十二章10节,但都没有用七十士译本中的「刺」字,而是用了另一个「刺」字。(注1)

    约翰福音与启示录在词汇和风格上有分别的另一个原因,是两者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种类。此外,启示录大量运用希伯来文的措辞,是因为本书广泛地引用旧约圣经。

    总括而言,传统认为启示录的作者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使徒约翰,这观点有稳固的历史基础,而所产生的问题是可以解释的,不至于**有关作者之说。

    叁.写作日期

    有论者认为,启示录的写作日期应该较早,大约在主后五十或六十年代末。上文已论到,这见解部分是为了要解释启示录风格比较粗糙的原因。此外,有人相信六百六十六(启一三18)这数字预表尼禄(注2),有人相信他会复活。这观点暗示一个较早的写作日期。事实上,所推测的事并没有发生,这也不影响本书的可接受程度。(或许,反而显示写作日期应比尼禄的时代较迟。)

    教父们明确地指出,约翰在拔摩海岛上接受启示的时候,是多米田统治的晚期(约为主后96年)。这说法是早期的、有根据的、广为正统基督徒所接受的,所以绝对有理由予以接纳。

    肆.主题与范围

    有一个简单的要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启示录,就是识别本书的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章形容约翰所见的异象,就是看见基督身穿审判者的衣饰,站在七个教会之中。第二和第三章谈到教会的时代,即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余下的十九章经文,是关于将来在教会时代终结后要发生的事。我们可以将整卷书分成以下几个部份:

    1.约翰所看见的事,即基督作为众教会审判者的异象(一)。

    2.现在的事:将教会时代勾划出来,始于众使徒离世后,直至基督将众圣徒接到天上去(二~三)。

    3.将来必成的事:勾划出圣徒被提至永恒国度后的将来事件(四~二二)。以下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谨记这第三部分的内容:

    a.第四至十九章描写大灾难时期,这时期最少为期七年。在这时期中,神会审判不信的以色列国,一切不信的外邦人。这些审判用以下的象征来表达:

    (1)七印

    (2)七号

    (3)七碗

    b.第二十至二十二章提到基督第二次降临、他在地上的国度、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永恒的国度。

    在大灾难期间,第七印带来七号。同样地,第七号带来七碗的审判。我们可以用以下图表来表达大灾难的时期:

    印

    1234

    567

    号

    1234

    567

    碗

    1234

    567

    书中的插曲部分

    上表将贯串整本启示录的中心思想勾划了出来。不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经常停下来,向读者介绍一些在大灾难时期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部分作家称此为插曲或嵌入部分。以下是部分主要的插曲。

    1.十四万四千名受了印记的犹太圣徒(七1~8)。

    2.在这时期信主的外邦人(七9~17)。

    3.拿着小书卷的大力天使(一○)。

    4.两位见证人(一一3~12)。

    5.以色列与龙(一二)。

    6.两只兽(一三)。

    7.与基督同在锡安山上的十四万四千人(一四1~5)

    8.传永远之福音的天使(一四6,7)。

    9.初步宣布巴比伦的倾倒(一四8)。

    10.警告拜兽的人(一四9~12)。

    11.收割和酒酢(一四14~20)。

    12.巴比伦的倾覆(一七1~一九3)。

    书中的象征

    启示录的用语大多是象征性的。数字、颜色、矿物、宝石、野兽、星宿、灯台,全都用来代表人物、事物或真理。

    幸好书中对一些象征有清楚的解释。例如,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一20);大龙就是魔鬼撒但(一二9)。至于其它象征的意思,可以在圣经的其它部分找到提示。四个活物(四6)与以西结书一章5至14节的四个活物差不多是完全相同的。以西结书十章20节说明他们是基路伯。豹、熊和狮子(一三2)使人想起但以理书第七章,在那里,这些野兽分别代表希腊、波斯和巴比伦帝国。至于圣经没有清楚解释的其它象征,我们在尝试加以解释的时候,就必须格外小心。

    本书的范围

    研究启示录与研究圣经的任何书卷一样,我们必须时常谨记教会与以色列的分别。教会是属天的子民,蒙赐各种属灵福气,并蒙召成为基督的新妇,分享他的荣耀。以色列则是从远古以来,在地上属神的百姓,神应许要将以色列的土地赐给他们,并会实质在地上建立由弥赛亚统治的国度。本书的头三章谈到真正的教会,然后便只字不提,直到十九章6至10节羔羊的婚宴时再出现。大灾难时期(四1~一九5)基本上是关于犹太人的。

    在结束这段简介之前必须说明,并不是所有基督徒都用以上的观点来解释启示录的。有人认为本书所说的一切,已在初期教会的历史中完全实现了。另有教导说,启示录描绘由约翰的时期直至末时、整段教会时代的面貌。

    对神的所有儿女来说,本书教导我们,为转瞬即逝的事物而活是愚蠢的。本书激励我们向快将灭亡的人作见证,并鼓励我们忍耐等候主的再来。对非信徒来说,本书严肃地警告他们,所有拒绝接受救主的人,将会面对可怕的结局。

    大纲

    壹.约翰所看见的事(一)

    一.标题和致意(一1~8)

    二.基督身穿审判者衣饰的异象(一9~20)

    贰.现在的事:主给各教会的信(二~三)

    一.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二1~7)

    二.给士每拿教会的信(二8~11)

    三.给别迦摩教会的信(二12~17)

    四.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二18~29)

    五.给撒狄教会的信(三1~6)

    六.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三7~13)

    七.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三14~22)

    叁.将来必成的事(四~二二)

    一.神宝座的异象(四)

    二.羔羊和用七印封严的书卷(五)

    三.揭开六印(六)

    四.在大灾难中得救的人(七)

    五.第七印和开始吹七号(八~九)

    六.大力的天使和小书卷(一○)

    七.两个见证人(一一1~14)

    八.第七号(一一15~19)

    九.大灾难时期的主要角色(一二~一五)

    十.七碗的审判(一六)

    十一.大巴比伦倾倒(一七~一八)

    十二.基督再来与千禧年国度之出现(一九1~二○9)

    十三.审判撒但和一切不信的人(二○10~15)

    十四.新天新地(二一1~二二5)

    十五.结束的警告、劝慰、邀请和祝福(二二6~21)

    
新约 启示录1-5章注释
    壹.约翰所看见的事(一)

    一.标题和致意(一1~8)

    一1、2第1节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必要快成的事。启示录主要是把将来的事揭示出来。关于将来事的启示,是神赐给耶稣基督的。于是主耶稣将启示交给他的使者,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约翰写本书的目的,是要将这些启示与主的众仆人──所有真信徒──分享。约翰这样做,就是将神向他预言的道,并耶稣基督的见证,都证明出来。简言之,约翰是将自己所看见的一切属天的异象证明出来。

    一3明显地,神的心意是要信徒在教会中诵读这卷书,因此他应许凡大声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预言又存在心中的会众,会得到特别的祝福。预言应验的日期近了。

    一4约翰的写信对象,是罗马帝国亚西亚省的七个教会。亚西亚位于小亚细亚(现代的土耳其)。首先,约翰祝愿这些教会得着恩惠、平安。恩惠就是神给予我们这些不配得的人的恩宠,并基督徒日常生活所需的力量。平安就是因蒙恩而产生的平静,这平安让信徒能面对逼迫、忧伤,甚至死亡。这里指出,恩惠和平安乃是来自三位一体的真神,就是来自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这是指父神,这句话也将耶和华这名字的真正意思表明出来。他是永存不变的那一位。恩惠、平安也来自他宝座前的七灵。这是指完全彰显出来的圣灵,「七」这个数字代表完美和圆满。难怪在圣经这最后一卷书中,「七」这个数字共出现了五十四次之多。

    一5恩惠、平安也来自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这里将圣子清楚描绘出来。他是可靠赖的见证人。他是从死里首先复活的,是第一个从死里复活而又不再死的;在所有从死里复活得享永生的人之前,他享有尊贵超然的地位。他也是世上一切君王的元首。在致意之后,约翰便向主耶稣献上赞美。首先,他形容这位救主爱我们(新英王钦定本作过去时态,注脚则作现在时态(注3)),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请留意两个动词的时态:「爱」是现在的,继续的行动;脱离(或作「洗去」)是过去的,完成了的工作。此外又要留意次序:他爱我们(现在时态的);事实上,远在他使我们脱离罪恶之前,他已经爱我们了。请留意他所付出的代价,是用自己的血。如果我们诚实地检讨自省,就不得不承认这代价太高了。我们实在不配得神用这样高昂的代价来为我们除罪。

    一6他的爱并没有在洁净我们后便终止,纵然他大可以这样做。他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作为圣洁的祭司,我们向神献上属灵的祭物,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的赞美和我们的事奉。作为君尊的祭司,我们宣扬那位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只要默想这样的爱,我们便一定承认,他配得我们尽一切所能,将所有的荣耀、尊贵、崇敬、赞美归给他。他配得权能来掌管我们的生命,掌管教会、世界和整个宇宙。阿们。

    一7这位宝贵的主将要驾云降临地上。他的降临不会局限于世上的一隅,也不会是暗地里的,因为众目要看见他(比较太二四29、30)。钉死他的人会被吓呆了。事实上,地上的万族都会陷于悲哀之中,因为他回来是要审判他的敌人,并要建立他的国度。信徒不会因他再来而悲哀。他们会说:「这话是真实的。阿们。」

    一8这里说话的另有其人。主耶稣将自己形容为阿拉法,俄梅戛(希腊文的首末两个字母),就是首先的和末后的。(注4)他跨越时间与永恒,但穷尽人间的一切笔墨,也不能将他的超越说得透彻。他是一切创造的源头和目的,又在世上开创神圣的计划,并给予引导,成全到底。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从本质方面来说,他是永恒的,从能力方面来说,他是全能者。

    二.基督身穿审判者衣饰的异象(一9~20)

    一9回头看约翰。他形容自己是众信徒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基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他在这里将患难、忍耐和国度连系起来。保罗在使徒行传十四章22节也同样将这三样连系起来;他劝勉众圣徒「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约翰忠于神的道,并忠于给耶稣作的见证,因此被囚禁在爱琴海的拔摩海岛上。然而,这囚牢却变成了天堂的候见室,在那里得见荣耀和审判的异象。

    一10约翰被圣灵感动,毫无阻隔地与圣灵相交,藉此领受神的启示。这提醒我们,人必须亲近神,才能够领受他的道。「耶和华把心意向敬畏他的人显示。」(诗二五14;圣经新译本)当日是主日,即一个星期的头一日。基督在这日复活;其后两次在主日向他的门徒显现;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时也是主日。门徒在主日聚集擘饼;保罗曾指示哥林多的信徒在第一日收集捐献。有人认为约翰所说的主日是审判日,就是他即将要谈论的日子。但在原文里,「主日」与「主的日子」两者的表达方式颇为不同。(注5)

    忽然约翰听见在他后面有声音,清脆、音量和音调,如吹号一样。

    一11、12原来是耶稣在说话,指示他将快要看见的,写在书上,并达与……那七个教会。当约翰转身要看说话的人时,就看见七个金灯台,各有一个底座和一根垂直的支柱,上面有一盏油灯。

    一13在七个灯台中间,有一位好象人子的。在他与各个灯台之间,并没有任何物件,没有代理人,没有阶级制度,也没有团体组织。每个教会都是自立的。麦汉祺形容主的时候这样说:

    圣灵遍寻整个自然界,以求找到合适的象征,使我们这些鲁钝有限的头脑能稍为领悟那将要来者的荣耀、辉煌和尊贵。那将要来的一位,就是发出启示的基督。(注6)

    他身所穿的外袍,是审判者的长衣。他胸间束着金带,象征他凭公义诚信作判断(参看赛一一5)。

    一14他的头与发皆白,彰显出他永恒的存在,象那亘古常在者(但七9);同时也代表他的审判是智慧纯全的。眼目如同火焰,说明他有完全的知识、无谬的洞悉和毫无遗漏的审察。

    一15主的脚好象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一直以来,铜都是用作象征审判的,可见所描述的主要是审判的情景。他的声音如同众海浪的声音,或象山峦间一泻而下的大瀑布,雄壮可畏。

    一16他右手拿着七星,表示支配、权能、控制和尊荣。从他囗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就是神的道(来四12)。这里指他对属他的人所作敏锐而准确的裁判,在他给七个教会的信中看见。他的面貌如同正午的烈日放光,是由他的神性所散发使人目眩的光辉,并超卓的荣耀。

    将以上的描述结合起来,我们便看见一位纯全完美的基督,他有足够的资格审判那七个教会。在本书的稍后部分,他要审判他的敌人,但「审判(必定)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然而,两者的审判在性质上是有分别的。审判教会的目的,是要加以炼净和奖赏;审判世界的目的,却是要施以惩罚。

    一17约翰一看见这位审判者,就仆倒在他脚前,象死了一样。但主向他揭示他是首先的和末后的那位──这正是耶和华的名号(赛四四6,四八12),约翰复苏过来了。

    一18这位审判者就是那存活的,他曾死过,但现在却要直活到永永远远。他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即能够支配二者,并只有他能使死人复活。阴间是指专为灵魂而预备的地方,死亡则是指身体的衰亡。一个人死的时候,灵魂就到阴间去,这是脱离躯壳的状态。死者的身体埋在坟墓里。对信徒来说,脱离躯壳,即与主在一起。复活的时候,灵魂便与荣耀的身体复合,一同被提到天父的家里去。

    一19约翰必须将他所看见的(一),和现在的事(二~三),并将来必成的事(四~二二),都写出来。上述三点就是全卷书的大纲。

    一20主继而向约翰解释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隐意。七星代表七个教会的使者,而七灯台则代表七个教会本身。

    对于使者是谁,论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们是代表各教会的天使,正如不同的国族有不同的天使代表(但一○13,20,21)。另有人认为他们是各教会的监督(或牧者),但这种解释欠缺圣经的支持。此外,还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是信差,负责将各封信从拔摩海岛送到个别的教会去。「使者」的希腊原文(angelos)有天使和信差的含意,但在本书中,天使的意思是十分突出的。

    虽然收信人是众使者,书信的内容却显然是针对各教会的所有会众。

    灯台将光辉传送,所以很合宜地代表了地方教会;各教会有责任在这个幽暗的世界里为神发光。

    贰.现在的事:主给各教会的信(二~三)

    第二和第三章记载主给亚西亚省七个教会的信。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七封信。第一个角度,这七封信描绘了约翰成书时,确实存在于七个地方教会的情况。第二个角度,这七封信反映了基督教历史中任何一段时期都存在的实况。信件所描绘的情况,至少有部分在五旬节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中,都不断地出现。在这方面来说,七封信与马太福音十三章的七个比喻有明显的类同之处。最后一个角度,就是七封信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顺序预示出来,每一个教会代表一段独特的时期。教会发展的趋势大致上是一条下坡路。许多人认为首三封信是顺序发展的,而后四封信的情况则同时出现,一直发展至教会被提为止。

    以下是根据上述第三个角度,将教会历史中各个时期的面貌勾划出来:

    以弗所:第一世纪的教会,一般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但却已经失去起初的爱心。

    士每拿:由第一到第四世纪,在罗马皇帝的统治下,教会受尽逼迫。

    别迦摩:由第四和第五世纪,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基督信仰成为国教。

    推雅推喇:由第六到第十五世纪,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主要为罗马天主教教廷所支配,直至受宗教改革运动挑战动摇为止。在东方,执掌治权的是东正教会。

    撒狄:第十六和第十七世纪是后宗教改革时代。宗教改革运动的光芒,旋即黯淡下来。

    非拉铁非:第十八和第十九世纪出现了澎湃的复兴情况与伟大的宣教运动。

    老底嘉:末世后期的教会,被形容为不冷不热和离经背道的。此时是流行自由主义和普世教会主义的时代。

    各封信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例如,每封信开始的时候向某个教会致意;在每封信中,主耶稣的身分都与该教会的独特情况相称;每封信说明他知道各个教会的行为,以「我知道」来表达。除了老底嘉教会之外,所有教会都受到称赞;除了士每拿与非拉铁非教会之外,全都受到责备。每封信都特别劝勉读者。要听从圣灵所说的话;对于得胜的信徒,每封信都有特别的应许。

    每个教会有不同的特色。费廉思为各个教会起了头衔,表达了该教会最明显的特色:以弗所,没有爱心的教会;士每拿,受逼迫的教会;别迦摩,过分容忍的教会;推雅推喇,妥协的教会;撒狄,睡着的教会;非拉铁非,拥有机会的教会;老底嘉,自以为是的教会。华富德则将他们的问题形容为:(1)失去起初的爱;(2)惧怕受苦;(3)教义上有缺陷;(4)德行上有偏差;(5)属灵上的死亡;(6)不能持守;(7)不冷不热。(7)

    一.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二1~7)

    二1主向以弗所教会介绍自己是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作者在七封信里对主的描述,多半与第一章相近。

    二2就行为的丰硕、劳碌的程度,并坚持忍耐的能力,这教会是出色的。她不能容忍恶人在中间。她能够辨别出假使徒来,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面对。

    二3、4为基督的名,这教会忍耐地忍受了试验和逆境,并毫不言倦地劳苦作工。然而,以弗所教会的悲剧,是她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她炽热的爱心已经冷却下来。她初时洋溢的热诚已经消失。这些基督徒要缅怀过去美好的日子,回想昔**们作基督新妇的那种热切、完全和自由的爱。他们在教义方面依然纯全无误,仍然努力事奉服侍,却已经失去了敬拜和服事应有的真正动机。

    二5他们应当回想在初信时的美好日子,为他们日渐失去起初的爱心而悔改,并重拾他们开始过基督徒生活时那种全心全意的服侍。否则,他就会把灯台从以弗所挪去,换句话说,以弗所教会将不复存在。这教会将失去为主作见证的机会。

    二6主对他们的另一个人称赞,就是他们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我们不能肯定这些人到底是谁。有人认为当时有一位宗教领袖名为尼哥拉,这些人就是他的跟随者。另有指出,「尼哥拉」这名字的意思是「管治平信徒」,所以这里是指神职制度的兴起。

    二7主鼓励一切有耳可听神之话的人,就应当听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

    然后是给得胜者的应许。一般来说,新约中的得胜者,是指一切相信耶稣基督是神儿子的人(约壹五5)。换句话说,即是真正的信徒。信徒的信,使他能够胜过世界的一切试探和诱惑。或许在个别的信件中,这字都有附加的、跟教会的情况相关的含意。因此,以弗所教会中得胜的信徒,可能是那些后悔自己离弃了起初的爱心、为此悔改、表现出真实信心的人。他们都可以吃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这并不表示他们因得胜而得救;只是他们的得胜证实了他们归信基督的经历是真实的。世人得救的唯一途径,是靠着神的恩典,并要相信基督。所有得救的人都要吃生命树的果子,换言之,他们将在天堂里享受完美的永生。

    不少人认为以弗所是形容使徒死后不久教会的情况。

    二.给士每拿教会的信(二8~11)

    二8士每拿的意思是没药或苦涩味。基督在这里介绍自己是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这样的介绍特别能安慰那些天天面对死亡威胁的人。

    二9主用特别亲切的语气,告诉属他的受苦圣徒们,他完全知道他们所受的患难。从外表看来,他们是极其贫穷的,但从属灵的角度看来,他们却是富足的。诚如史唐理所说:「能够与这位没有枕头地方的人子接近和相似,是特别的殊荣。我已经体验到,耶稣与他贫穷的仆人,是特别要好的伙伴。」

    士每拿的圣徒受到犹太人猛烈的攻击。例如,历史家告诉我们,这些犹太人是何等热烈地参与**坡旅甲,使他殉道而死。身为犹太人,他们自称是神的选民,但他们亵渎的行为表现,却表明他们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二10基督徒不用怕将要受的苦。他们当中,有部分会遭监禁,被试炼,就是受患难十日。十日这段时期,可以是指实实在在的十天;或在君士坦丁之前各个罗马皇帝手下,要遭受的十次不同的逼迫;或是指在戴克理先手下十年的**。

    主鼓励信徒务要至死忠心,即是宁愿死也不违背对基督的信仰。他们将得到生命的冠冕,这是特别给殉道者的奖赏。

    二11主再次鼓励凡愿意听的,都要听圣灵的声音。主应许得胜的信徒,可以免却第二次死。这里所说的得胜者,是那些选择为了保持正直的良心,宁愿受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他们证实自己的信心是真的。他们不会受第二次死的影响,所有不信的人却必要接受这结局(二○6、14)。

    三.给别迦摩教会的信(二12~17)

    二12别迦摩的意思是高塔或完全地结合。在这封信中,主被形容为有两刃利剑的那一位。两刃的利剑就是神的道(来四12),神要藉此来审判会众中一切行恶的人(参看16节)。

    二13别迦摩是君主敬拜这异端的亚西亚总部,因此,这地方就称为撒但座位之处。虽在异教重重包围之下,教会成员安提帕又因承认主耶稣而殉道,别迦摩教会却仍保持对基督的忠诚。在所知的资料中,他是首位因拒绝敬拜君主而被杀的亚西亚人。

    二14、15然而,主责备这教会,因为她容让一些带着败坏教训的人,继续留在基督徒的相交中间。在这教会中,有人服从了巴兰和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巴兰的教训,容许吃祭偶像之物和行**的事。此外,巴兰的教训也指为金钱而传道的行为(民二二~二五,三一)。

    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到底是指什么,则没有定论。很多圣经学者认为这些人乃是自由思想派,他们教训说,在恩典下的人可以随意敬拜偶像和犯**。

    然而,司可福博士认为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与圣职制度的兴起有关:

    这教训指出,神已设立了「圣品人」或神职人员这一阶层,是有别于「平信徒」的。在原文中,尼哥拉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即niko征服者或胜利者,和laos人民百姓。新约圣经中并没有「圣品人」,更没有提到神职人员,只提到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神的儿子都是「有君尊的祭司」。使徒时代的教会,的确有不同的职分:长老(或监督)和执事;也有不同的恩赐: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弗四11)。他们可以是长老或执事,也可以不是。然而,在使徒时代后期却出现了一种趋势,就是将主理仪式的权力单归于众长老。他们大抵为自己安插了一个介乎神与人之间的阶级;他们就是尼哥拉一党的人。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在以弗所教会或后使徒时代的「行为」,在二百年后,即到了别迦摩教会或君士坦丁时代,已变成了教条。(注8)

    二16主呼召所有真信徒悔改。如果他们真的悔改,他们就会驱逐当中的假师傅。否则,主就会亲自攻击这些恶人。

    二17顺服主的圣徒应当听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得胜的会获赏赐隐藏的吗哪和一块白石。别迦摩的得胜者也许是指神的儿女,他们不再容忍地方教会中有假的教训。然而,隐藏的吗哪和白石到底是什么呢?

    吗哪象征基督;也可指属天的食物,有别于祭偶像之物(14节)。隐藏的吗哪可能是指「与基督之间甜蜜而又私人的相交契合,那位在世上受苦者现今已在荣耀里。」至于白石,有很多种解释。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白石是获无罪开释的表征。在运动比赛中,白石是胜利的象征。在请客时,主人用白石来欢迎宾客。明显地,这是主赐给得胜者的奖赏,以表示他亲自的欣赏和接纳。欧尔福说,新名表示神的接纳,和得荣耀的资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教会很可能代表了君士坦丁之后的时期;那时,教会已经与政府「完全结合起来」。那时,许多人只是名义上的基督徒,而教会也容忍在教会中有异教行为。

    四.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二18~29)

    二18推雅推喇这名字的意思,是不断地牺牲或继续献祭。在这封信中,神子是眼目如火焰,脚象光明铜。眼目表明有透视一切的能力,象铜的脚预示审判将至。

    二19这教会有几方面是出色的。她不乏好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事实上,她的好行为在数量上有增无减。

    二20但这教会却容让不洁不纯的教训,结果在会众中就有行**和拜偶像的事发生。教会容让一位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注9)引诱神的仆人犯罪。一如旧约的耶洗别引诱神的百姓陷在**和拜偶像的败坏中,这妇人也教导说,基督徒可以有这些行为也不致于犯罪。或许她更鼓励信徒加入推雅推喇的贸易同业公会,虽然这样会牵涉敬拜公会的神只或女神,并参与节日庆典,而其中的食物乃是祭偶像之物。毫无疑问,她会托词说为了推展教会的事工,与世界妥协是可以的。

    二21~23由于她不肯悔改,所以主使她遭患难而病卧在床,以惩戒她在床塌间的淫行。那些与他行淫的人,若不远离她和她所行的,也会同受大患难。这样,众教会都会知道,主正在监察,并会按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很可能推雅推喇教会的确有一位名叫耶洗别的女先知。但圣经研究者认为这里是指到错谬之教会制度的兴起,就是敬拜塑像,售卖赎罪券,和神职人员可以赦免通奸等罪。

    二24、25推雅推喇教会中尚余一群忠心的信徒(……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他们并没有接受耶洗别暗地里的教训和仪式,即撒但深奥之理。主并不将别的担子放在这群信徒的身上,只是要他们持守真理,直到基督再来。

    二26~28得胜的推雅推喇信徒,是那些坚持真实基督徒操守到底的信徒。他们的奖赏就是在千禧年里与基督一同掌权。他们会得赐权柄制伏列国,并会用铁杖辖管他们。一切的罪恶与悖逆,将受到严厉又即时的惩治。主又应许将晨星赐给得胜的人。主耶稣就是「明亮的晨星」(启二二16)。在旭日初升之前,天际间会出现晨星;同样地,在基督如公义的日头出现统管全地之前,他会象晨星一样出现,将教会提到天上去(帖前四13~18;玛四2)。换句话说,主应许得胜的信徒会被提。他并不是因行为而得这奖赏;不过,他的行为证明他的信心是真实的。他既是真正归主的,就会得到晨星。

    二29在这封信及其后的三封信,「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句话,都在给得胜者的应许之后出现,而不是在之前。意思可能是由这时开始,作者预期只有那些得胜的信徒才愿意听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

    五.给撒狄教会的信(三1~6)

    三1撒狄的意思是那些逃脱的或恢复活力的。主介绍自己是那有神的七灵和七星的。他透过圣灵掌管各教会及其使者。撒狄这教会图具虚名,毫无生命。这教会有基督徒聚会的名义,但实际上只是在进行死板沉闷的程序而已。这教会并没有涌溢出属灵的生命,也没有闪耀着超凡的光辉。

    三2、3主呼唤这教会要活出新热诚和努力,以坚固那些剩余下来仍属他的少数,因为就是这些都快要衰微了。人常要为神展开不同的计划,却没有去完成。基督警告他们,要遵守留下来神圣的真理,并为他们没有生命的情况悔改。他们若不省悟,他便会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临到,并审判他们。

    三4然而在撒狄……还有少数剩余的人,他们没有丧失基督徒的见证。这些未曾因世俗化而污秽自己衣服的,会穿白衣与基督同行。

    三5他们是得胜者,他们合乎义的言行证明他们是真信徒。他们身穿白衣,说明他们的生活也是合乎义的。明显地,由于他们都是真正的基督徒,他们的名字不会从生命册上被涂抹。

    有人认为生命册上所载的名字,是一切有肉体生命者的名字。这样看来,凡在生活上表明自己的确已重生得救的人,他们的名字都会留在这册上;换句话说,其它人的名字会被涂抹。

    另有人认为这册子记录了有属灵生命者的名字。主应许不会将他们的名字从生命册上涂抹,即是说,他们永不会失去救恩。从这角度看,一些名字不会遭涂抹,不等于其它的名字就会。

    由于圣经由始至终的教训,说明得救是本乎恩,而不是出于行为。圣经也清楚说明,真正的信徒是永不灭亡的(约三16、24,一○27~29),故此,本节并不是说有任何一个神的儿女会有失落的可能。

    我们的主还加上这样的应许,就是他会在他的父和天上众使者面前,认那些得胜者的名。

    三6主再一次提醒人要听从这严肃的警告,就是不可徒具宗教外表,却从来没有重生。

    撒狄教会常被视为象征后宗教改革时期,这时期的教会变得形式化、着重礼仪、世俗化、政治化。欧洲复原派国教教会和美国独立前各州的教会,是这趋势的启端者。

    六.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三7~13)

    三7非拉铁非的意思是弟兄的爱。主向这教会显现时的形象是: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

    换句话说,他拥有管理的权柄,和无可置疑的控制权:

    犹太公会和外邦异教所不能关闭的、这度敞开的门,就是神所赐的机会,向一切愿意听的人宣讲基督。大卫的钥匙是旧约的比喻,象征神那开启门户和封闭众囗的绝对主权。请参考以赛亚书二十二章22节。(注10)

    三8主对非拉铁非的教会只有称赞,其中的圣徒都是忠心的。他们热诚地活出好行为。在他们软弱时,懂得信靠主。结果,他们以生命活出真理,得以将真理保存下来。他们没有弃绝基督的名。因此,他要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个敞开的、机会的门,是无人能关的。

    三9那些自以为是的犹太人,曾极力与他们作对,却将要在这些单纯的信徒面前谦卑下来。他们自称是神的选民,其实是撒但一会的,他们将不得不承认,这些受藐视的基督徒才是真正蒙拣选的。

    三10非拉铁非的信徒既在世人面前活出真理、持守神的真道,主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他们免去这试炼。这个应许使他们毋须经历第六至十九章所描述的大灾难时期。请留意,他们毋须经历受试炼的时候,即整段时期。而且,他们乃是蒙保守脱离(希腊文为ek)这时期,而不是蒙保守度过这时期。

    「普天下人」是一句专门的用语,指那些以地上为归宿的人,是「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诗一七14下)。

    三11基督告诉圣徒们他必再来,藉以鼓励他们坚持忍耐。他们得胜的冠冕已经在望,不应让人夺去。

    三12得胜的会成为神内殿中的柱子。无论这句话可以有什么含义,肯定包括力量、尊荣、永远保障的意思。得胜者永不会离开这安全和喜乐的地方。在得胜者上面写上三个名字,包括神的名……神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主耶稣的新名。由此可知得胜者同时属于这三者。

    三13凡有耳的,都应当听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这段信息。

    非拉铁非教会一般被视为象征十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福音大复兴运动,这时期的教会也重新着重关于教会和基督再来的真理,又致力于普世的宣教事工。诚然在这段时期,积极传福音的基督徒确实经历了复兴;然而,撒但也决意藉着律法主义、仪式主义、理性主义,使教会受**。

    七.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三14~22)

    三14老底嘉这名字有两个意思,其一是统治的众民,另一是对众民的审判。主耶稣介绍他自己是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他既为阿们,即蕴含着诚信真实,是神众应许的保证和成全者。他也是神创造万物的创始者,包括物质界的,和属灵界的。「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编按:「元首」原文直译作「开始」),不表示他是首位被造者;他绝不是被造的。相反,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肇启一切的创造。这也不表示他有一个开端,而是他就是元首(即开端)。他是神所创造的万物的根源。他超越一切受造之物。

    三15~17老底嘉的教会也不冷也不热;却是如温水般使人作呕。主巴不得她是完全冷淡或极为热心。可是,她却如温水般,令人误以为她是神的教会;对属灵的事,她也如温水般使至高者觉得讨厌恶心。此外,这教会的特色包括骄傲、无知、妄自尊大、自满。

    三18主劝导信徒要向他买火炼的金子。这可以是指从神而来的义,是不能用金钱或任何代价买回来的(赛五五1),却只可以藉着相信主耶稣而白白的领受。这又可以指真正的信心,这信心被火试验过后,叫信徒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可以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一7)。

    主也劝导信徒向他买白衣,即在日常生活中的义行。他们应买眼药擦他们的眼睛,即藉着圣灵的启迪光照,得着真正的属灵异象。这劝导尤为合宜,因为老底嘉是有名的金融、纺织、医药中心,眼药尤为着名。

    三19主责备、管教这教会,证明他疼爱他们。如果他漠不关心的话,他根本就不会介意。他用忍耐亲切的语气呼唤这虚有其表的教会要发热心,也要悔改。

    三20司可福将结束的几节形容为:「基督在教会时代终结时的所在位置和态度。」他是站在这虚有其表的教会门外,礼貌地叩门又个别地邀请人(不再是邀请一大群人)脱离这离经背道的教会,与他相交。

    崔仁翟这样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心灵是他的要塞。他必须愿意将大门打开。很不幸,他有全权把这大门紧闭。然而,他若是这样做,就是盲目地与自己的福祉作对,他只是一个可悲的统治者。(注11)

    三21基督应许得胜的,可以分享他宝座的荣耀,并在千禧年期间在地上作王。凡跟随他而忍受羞辱、拒绝、痛苦的,将跟随他得享荣耀。

    三22然后,主最后一次严肃地提醒所有听者,要听从圣灵的声音。

    不管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启示录,无可否认,老底嘉教会的情况,正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的鲜明写照。生活丰裕,一无所缺;人的灵魂却因为听不到福音而灭亡。基督徒享受地上的荣誉,而不是背负十字架。运动比赛、政治发展或电视节目,都比基督更能掀动我们的情绪。我们鲜有属灵上饥渴的感觉,鲜会盼望有真正的复兴。我们将生命最优秀的部分投资在事业上,然后将余下微不足道的部分献给救主。我们娇养自己的肉体,但这肉体不久却要归回尘土。我们聚敛而不施舍,我们积蓄财宝在地上而不是天上。一般的心态是:「神的子民总不会活得太惬意。我总应对自己好一点吧!就让我们在世上好好地发展,剩下来的时间可以留给主用。」这正是我们在基督再来前夕的景况。

    叁.将来必成的事(四~二二)

    我们来到启示录的第三个主要部分。头三章经文形容由使徒的日子到教会被提期间的教会时代。由本章开始,讲述的主题是「将来必成的事」。

    第三和第四章之间有明显的间断。从此经文不再提到教会在地上。到底教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相信,第三章结束,教会就被主提到天上去了。

    一旦圣徒被提到天上去,主就会恢复处理以色列国的事,灾难时期跟着开始。这段时期共七年;在期中,主处理犹太人拒绝接受弥赛亚的事。在灾难时期归向基督的人会得救,可以进入在地上建立的荣耀国度,那些拒绝他的就要被消灭。

    灾难时期开始时,大批不信的犹太人会回到以色列地去(结三六24、25)。以罗马为中心的世界霸主将与以色列订立盟约,保证他们有敬拜的自由(但九27)。事实上,灾难时期的头三年半,形势相对上较温和。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4至14节将这几年的情况描述了出来。

    到灾难的中期,耶路撒冷的圣殿里会设立一个偶像,所有人都要敬拜它,否则就会被杀(太二四15)。这标志着大灾难时期的降临,即雅各遭难的日子,这时期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以后也必没有(太二四21)。

    第四章引领我们进入大灾难的开端。首先出现在眼前是在天上的情景,约翰在那里得见神的荣耀。主常会让先知得见他的荣耀,然后才准许他们为将来说预言(参看赛六;结一)。在第一章,约翰先看见基督的荣耀,然后才获准将教会将来的历史记录下来。现在,他是先看见神的荣耀,然后才得知将要倾倒在不信的色列人和外邦人身上的各种审判。

    一.神宝座的异象(四)

    四1呼召约翰到天上去的声音,是基督的声音(比较一10~20)。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相信,约翰到天上去,反映此时教会已被主接到天家去了(帖前四13~18;林前一五51~53)。主耶稣应许约翰将以后必成的事指示他。这些用词跟一章19节下半节相似,所以用该节经文作为本书的大纲是合宜的。

    四2、3圣灵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充满了约翰,他便立刻看见永生神坐在他的宝座上,满有威严和光辉。

    大部分抄本没有看那坐着的这一句,这样,碧玉和红宝石就变成是形容宝座而不是主自己了。然而,这些宝石也可以用来形容主自己。在大祭司的胸牌上,碧玉代表雅各的长子流便,红宝石代表他的幼子便雅悯。流便这名字的意思是「看哪,是个儿子」;便雅悯的意思是「我右手中的儿子」。华富德认为这两种宝石包括所有其它的宝石,代表全体神的选民,也代表在宝座上的那一位,正是与以色列民息息相关的神。(注12)

    虹显然是一个绿色的光环,象绿宝石;虽然审判将临,这虹却是神必定信守盟约的保证。

    四4我们不能肯定二十四位长老是谁。对于他们到底是谁,有多种解释;有人说他们是天上的使者,有人认为是在旧约和新约时代蒙救赎的人,也有人认为单是指新约的圣徒。他们既头戴冠冕并坐在座位上,表示他们是经过审判并已得奖赏的圣徒。

    四5显然这里出现的宝座是审判的座位,发出令人惧怕的闪电、声音、雷轰。七盏火灯代表圣灵的全备和威仪。神的灵只有一个,而七这数字是代表完美和圆满。

    四6玻璃海,如同水晶,说明宝座的位置,完全不受动荡不安的世界所干扰,也不受恶人如惊涛骇浪般的反对所影响。

    在宝座处有四个活物,前后遍体都满了眼睛。这表示清晰、辽阔、深入的洞察力。

    四7、8要识别四活物到底是什么并不容易。我们只能肯定地说,他们是被造之物,因为他们敬拜神。他们看似是以西结书第十章中的基路伯与以赛亚书第六章中的撒拉弗同在一起。第7节的形容类似基路伯,第8节则似是撒拉弗。这些天使乃是神宝座的护卫。基路伯似乎与火一般的审判有关,而撒拉弗则与火的炼净有关。

    第7节的描述,与四卷福音书中基督的形象对等:

    狮子──马太──王;

    牛犊──马可──仆人;

    人──路加──人子;

    飞鹰──约翰──神的儿子。

    四活物不断歌颂神的圣洁与永恒。在大部分抄本中,圣哉一词实际上出现了九次,强烈地表达三位一体的观念。

    四9、10每逢四活物敬拜那坐在宝座的永存者时,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地上,敬拜永活的神,又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

    四11他们敬拜时承认主……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他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他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这异象让我们对将来的事有一个预先的印象。在异象中,神是宇宙全能的统治者,坐在荣耀的宝座上,周围有敬拜他的活物,他即将审判全地。

    二.羔羊和用七印封严的书卷(五)

    五1这里看见神手中拿着书卷,是用七印封好了的。这书卷所载的内容,是主耶稣在地上建立国度前,必须先临到全地的审判。

    五2、3一位大力的天使发出呼吁,希望有人配展开那书卷,并逐一揭开那七印。然而,在天上、地上,或地底下,没有人有资格展开或观看那书卷。没有任何天使、人或恶魔有足够的智慧和知识可以施行审判。

    五4当看来根本没有配展开、配观看那书卷的人时,约翰便嚎啕大哭起来。难道地上各种错谬没有人能加以纠正吗?义人的冤情永不得昭雪吗?恶人就可以逍遥法外吗?难道因为地上的肃清工作不能展开,基督的国度就不降临吗?

    五5长老中有一位安慰约翰,将喜信告诉他,就是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即创造者和祖先),有足够资格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即会带来审判。耶稣有足够资格成为审判者,是因为他有无限的智慧,是因为神将这权柄交给他(约五22、27),是因为他本身的超越并他在各各他山所完成的工作。

    在启示录中,主的形象既是羔羊也是狮子。他作为神的羔羊,就是祭物,除去世人的罪孽。他作为狮子,就是审判者,要惩治他的仇敌。他第一次降临时,身分是羔羊。他第二次降临的时候,将会是狮子。

    五6约翰又看见为四活物和长老围绕着的宝座。在其中有羔羊站立,看来似是刚被杀过的。这羔羊有七角(全能)七眼(全知)。他有神的七灵,使我们想起主耶稣是无限地充满了圣灵(约三34下)。就是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意味着无所不在。

    五7、8羔羊从父神的右手里拿了审判的书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他们各拿着琴和盛满了香的金炉,这代表众圣徒的祈祷,可能就是殉道者的呼求,求神为他们伸流血的冤(六10)。虽然他们处理这些祷告,但不表示是他们向神呈献这些祷告,或有分回应这些祈祷。

    五9、10唱新歌的时候,他们称赞羔羊是配施行审判的,因为他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把自己包括在被救赎的行列(「买赎了我们,叫我们归于神」;新美国标准本),还是如一些文本: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注13)

    主除了买赎信徒外,还使他们作「王」(注14)(新美国标准本)、作祭司,敬拜他,为他作见证,并与他一同在地上执掌王权一千年。

    五11颂赞的阵容愈见庞大,有许多天使加入活物并长老的行列,使这合唱团的成员数目盈万累亿,音色却是完全和谐。

    五12他们的赞歌,将会是信徒在永恒里所颂唱的。「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

    权柄──掌管我的生命,掌管教会、世界、全宇宙;

    丰富──我所有的财富;

    智慧──我最优秀的才智;

    能力──我用来事奉他的体力;

    尊贵──我单纯专一的目标就是用各种方法来彰显他;

    荣耀──以我的整个生命来荣耀他;

    颂赞──尽全力去赞美他。

    五13赞颂的声音达至一个全协和音,浑然成为一首圆浑洪亮、和谐动听的赞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加入,将永远的颂赞、尊贵、荣耀、权势,归给父神和羔羊。

    本节与腓立比书二章10至11节相称,强调万膝会因耶稣的名而下跪,万囗会称他为主。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时候,但显然会发生在得救的人获得永生,而不得救的人进入永刑之后。信徒已承认耶稣是主;非信徒也不得不尊敬他。一切都要臣服于圣父与圣子,这是必成的事。

    五14来到最后一个乐章了!当四活物说阿们时,众长老便俯伏敬拜坐在宝座上那位永活的主。

    
新约 启示录6-10章注释
    三.揭开六印(六)

    六1、2羔羊揭开第一个印的时候,四活物中的一个活物呼喊说:「你来!」(注15)随即出现一个骑在一匹白马上的,很可能就是敌基督。他手里拿着弓,出来胜了又要胜。或许这反映现代的冷战局面。弓显示战争的威胁,但却没有提到箭的存在。这里甚至是暗指飞弹战争,因为弓是用来作远距离战斗的武器。这位骑马的并没有实际地引起战争;要到揭开第二印时,地上才失去和平。

    六3、4第二个活物呼召第二个骑马的前来。这个骑马的手里拿着大刀,骑着一匹红色的马。刀是用于拼刺的。因此,第二个印预示因军队入侵而发生激烈的肉搏战。第二个骑马的从地上夺去太平。

    六5、6应第三个活物的呼召,另一个骑马的出现,他手里拿着一副天平,骑着一匹黑马。这代表饥荒,通常在战争之后发生。在四活物中似乎有声音宣告,麦子和大麦以高得负担不起的价钱出售。天平是用来秤配给粮食的,因此是象征饥荒。油和酒不可糟蹋这句话不易理解。有人认为这些是穷人的食物。如果这些是主要食粮,当然需要保护,以保障民生。不过,这里所指的,较可能是富有人家的奢侈品。从历史看,纵使在饿荒之中,富有的人总能得到一些奢侈品。

    六7、8第四个活物召唤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死是指肉体而言,阴府是指灵魂来说。因有战争、饥荒、瘟疫和凶猛的野兽,住在地上的人有四分之一遭杀害。我们会以为,由于现代医学发达,发明了抗生素和特效药,瘟疫便不再是人类的威胁了。然而,其实那些可怕的致命病毒并没有为人所征服,只不过是潜伏下来而已。这些病毒会随着交通的发达而散播全球。

    六9我们看见灾难时期的第一批殉道者(太二四9);他们是犹太的信徒,他们到各处宣扬天国的福音,并为作见证被杀。他们的灵魂在天上的祭坛底下。

    六10他们向主(注16)呼求,求他给他们伸流血的冤。上文已经提过,「住在地上的人」指非信徒,他们以这世界为归宿。

    六11有白衣赐给这些殉道者,是他们的义的象征。他们获劝告要等候,直至灾难时期的殉道者数目全数满足为止。

    六12、13第六印的揭开导致大自然极大的灾变。首先地大震动,摇撼陆地与海洋,天象也混乱起来。日头变黑,满月则变红象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就象无花果树遭猛烈摇动而落下果子一样。

    六14天就挪移,好象一张羊皮纸被卷起来。由于这些剧烈的震动,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

    六15社会各阶层自然深感惊惶。他们明白这是神大发烈怒的结果,所以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

    六16、17他们宁愿给山和岩石倒下来压碎,也不愿意经历神的审判和羔羊的忿怒。他们都知道悖逆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在羔羊的忿怒前站得住,但已经太迟了。

    四.在大灾难中得救的人(七)

    本章放在第六和第七印中间,将两批重要的信徒介绍出来。本章回答第六章结尾的问题:「谁能站得住呢?」本章所描述的人都能站得住,因为他们会得蒙保守,与基督一同进入千禧年。

    七1~4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将四方的风暂时控制着,这表示即将有猛烈的暴风临到世上。四位天使受命要延迟进行这可怕的破坏,直至神众仆人的额给印上印记。跟着,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各有一万二千人受印。

    七5~8这十四万四千人明显是犹太信徒,而不是二十世纪的外邦异端信众。这批犹太圣徒是在大灾难初期得救的。他们在额上的印记,标志着他们是属神的,并保证他们会得蒙保守,在随后的七年里得以活着。

    然而,以法莲和但这两个支派却没有列在其中。他们榜上无名,也许因为他们曾领导别人敬拜偶像。有人认为敌基督会出于但支派(创四九17)。名单上包括约瑟和利未支派;无疑约瑟取代他儿子以法莲的位置了。

    七9这一段所形容的人,是来自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外邦人。他们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即圣徒所行的义,一九8),手拿棕树枝(得胜的象征)。

    七10这些人就是在大灾难期间,因相信主耶稣而得救的外邦人。他们赞颂所得的救恩,并将救恩归与他们的神,也归与羔羊。

    七11、12众天使……和众长老并四活物加入一起敬拜神。虽然在他们的颂赞中并没有提到救赎,正如一位圣诗作者说:「天使永不能体会救恩带给我们的喜乐。」不过,他们确实是颂赞他,并宣告他配受七种独特的尊荣。

    七13、14长老中有一位问约翰,这些穿白衣的人是谁,是从那里来的时候,约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表示希望知道。这位长老于是解释,他们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迈耳写道:「我们若面对一个无从解释的奥秘,而能够存着完全的信心说:『你知道』,那是何等大的安慰。」

    七15长老继续就他们的位置和事奉作解释。至于这群外邦人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千禧年时的地上,研究圣经者意见不一。这里所提到的福乐,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可得到。若所指的是千禧年时期神的宝座和他的殿,就是指国度时代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结四○~四四)。

    请留意所形容的福乐:

    完全的亲近:所以他们在神宝座前,

    完全的服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

    完全的相交: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

    七16完全的满足:他们不再饥,不再渴;

    完全的安稳: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

    七17完全的引导: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

    完全的喜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五.第七印和开始吹七号(八~九)

    八1在第七章这一插段中,我们看见两批灾难时期的圣徒;从其中推出第七印,即最后一印。揭开这印时,天上寂静了约三十分钟;在愈来愈沉重的审判来临前,就是这种可怕的静寂。

    八2揭开第七印的时候,经文并没有提到有任何明显的审判。事情直接发展至七号的审判。我们可以推断,第七印包括七枝号在内。

    八3、4学者一般认为这里提到的天使,就是主耶稣。在旧约圣经中,他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创一六13,三一11、13;士六22;何一二3、4)。众圣徒的祈祷藉着他升到父神面前(弗二18)。他用许多香,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上。这香代表他的位格和工作所发出的香气。这些祈祷到达父神面前时,是毫无瑕疵,全然有效的。

    根据上文下理,这些祈祷是大灾难时期众圣徒的祷告,他们祈求神惩罚他们的敌人。

    八5天使回应他们的祈祷,将点火着的炭火倒在地上,造成爆炸巨响,有雷轰……闪电、地震。史伟慈说:「圣徒的祈祷之声在盛怒中返回地上。」(注17)因此,引进七号的审判时,大自然出现极大的混乱。

    八6这时已是大灾难时期的中段。这些号的审判,最终发展至基督降临地上,消灭他的敌人,并引进他的国度。头四个审判涉及与人类有关的自然环境;后三个审判则影响人类本身。很多解经者发觉,这些灾难与埃及当年所遭遇的类同(出七~一二)。

    八7第一位天使吹号时,地的三分之一和树的三分之一,以及一切的青草都被搀着血的雹子与火所烧。最合宜的解释就是按字面来理解,这可怕的灾难是降临在人类获得主要粮食的地方。

    八8、9有仿佛火烧着的大山扔在海中,使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杀死了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船只也坏了三分之一。这不单进一步削减人类本土的食物供应,也削减了从外地进囗食物的途径。

    八10、11第三枝号吹响时,一颗名为茵陈的大星正燃烧着,向下坠落,使人类的水源有三分之一变苦。显然变苦的水也是有毒的,因为死了许多人。茵陈到底是什么,我们难以确定。号筒响起的时候,住在地上的人就会清楚领悟这些经节的意思了。研究预言时,我们应记得很多事情在真正发生前,人是不能完全领悟的。

    八12到这时,日头、月亮、星辰会受破坏,只能够发出三分之二的正常光量。第四枝号与埃及所受的黑暗之灾相似。

    八13有一个鹰(注18)飞在空中,对住在地上的民,即眼光完全属世、以世界为其归宿、并不是真信徒的人,三次宣告祸哉。余下的三个审判,被称为三样灾祸,因为这些祸患会对人类造成极可怕的影响。

    九1、2有一个星从天落到地上,可能是一位堕落的天使,甚至就是撒但。他拥有无底坑(希腊文为abyss)的钥匙。这里是众鬼魔的住处。他开了无底坑的入囗,便有团团的烟涌上来,好象大火炉,使遍地笼罩在黑暗中。

    九3、4有一大群蝗虫从烟中出来,它们有能力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就象蝎子螫人一样。然而,它们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它们受吩咐不可伤害植物。它们可以伤害的,是额上没有神印记的人,就是所有非信徒。

    九5、6虽然他们的螫伤不会致命,却会带来痛苦,且会维持五个月。这痛苦是如此难忍,以致人要求死,可是却不能。这些蝗虫很可能代表了鬼魔,他们既从无底坑被释放出来,就附在未得救的人身上。因鬼附的缘故,人的肉体和精神受尽折磨,就象马可福音五章1至20里「群」给人的折磨一样。

    九7作者对蝗虫的描述,是要营造一个征服和胜利的印象。好象预备出战的马一样,它们是一队克胜的军队。它们戴着好象金的冠冕,有权柄控制人的生命。它们的脸面好象人,是有智慧的。

    九8~10它们的头发象女人的头发,具有诱人的魅力。它们的牙齿象狮子的牙齿,是凶猛残酷的。它们的胸前有铁甲,所以是难以攻击和被消灭的。它们的翅膀发出万马奔腾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它们有尾巴象蝎子,使他们可以折磨人的肉体与精神。这尾巴能伤人五个月,带来无法消减的痛苦。

    九11它们有王,按着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破坏);希利尼话,名叫亚玻伦(破坏者)。一般认为这是指撒但。

    九12三样灾祸的第一样过去了。不过,最可怕的灾祸还没有来临。审判一个比一个严厉。

    九13~15这里提到神面前的金坛,是与相随的审判,和神子民在逼迫下所作的祷告有关。第六位吹号的天使,将那捆绑在伯拉大河的四个使者释放了。那四个使者,也许是魔鬼,他们早已准备好,要在此时出动,杀人的三分之一。

    九16、17随着他们的,是二万万(注19)个骑兵,他们胸前有甲如火,与紫玛瑙,并硫磺。马的头好象狮子,马的囗吐出火、烟、硫磺。

    九18、19火与烟,并硫磺这三样,代表三样灾,要杀害人的三分之一。马不单用囗来杀人,也用象蛇的尾巴来杀人。

    这段经文中有不少问题是未有答案的。第14节的四个使者,跟七章1节的四位天使是否相同?这些骑兵是人类,还是代表鬼魔、疾病,或其它破坏的力量?火与烟,并硫磺代表的三样灾到底是什么呢?

    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置人于死地的并不是骑兵,而是马匹。有一位作者认为,这队强大的马兵象征「由东方来的、无可抗拒的、鬼魔的迷惑」。史咸顿说:

    「这马的能力是在囗里」可能表示这迷惑将会以无比的说服力,透过语言来传播。然而,这迷惑的背后是撒但的能力,圣经以尾巴象蛇作象征。(注20)

    九20、21虽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被这些灾所害,但他们仍旧不悔改,继续向鬼魔和那些用人手所做、毫无生命能力的偶像下拜。他们并没有悔改离开那些凶杀、邪术(使用毒药或毒品(注21))、**、偷窃的事。刑罚与苦难不能改变罪人的本质,只有新生命才可以有这种功效。

    六.大力的天使和小书卷(一○)

    一○1约翰看见另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从天降下。这里的描述使很多人相信,这位天使就是主耶稣。他头上有虹,是神立约的记号。他的脸面象日头,表示他有不能遮盖的荣耀。他两脚象火柱,柱象征力量,火代表审判。

    一○2他手执小书卷,显然是记录着即将来临的审判。他右脚踏海,左脚踏地,即在全地有统治权。

    一○3~6他大声呼喊,就发出七雷的声音。显然约翰明白这七雷所带出的信息,但他正要写出来的时候,天使便禁止他。这位天使继而指着神这位创造者起誓说:「不再耽延了。」

    一○7神的奥秘会在第七号吹响时成全。神的奥秘就是关于神惩罚所有作恶的人,和将他儿子的国度带来的计划。

    一○8、9约翰受命要吃尽那小书卷,意即要阅读和默想记载在上面的审判。

    一○10正如这位天使所料,这小书卷在他囗中果然甜如蜜,但肚子却是觉得发苦。对信徒来说,读到神定意要在他儿子曾被钉十架的地方荣耀他,心里确是甘甜。读到神要胜过撒但及他的众军,确会感到甘甜。读到地上一切的邪恶会被纠正过来,内心确实感到甘甜。然而,研究预言总会有苦涩的时候。圣经的预言会为读者带来自我批判的苦。看见即将降临在离经背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界的种种审判,就会有苦的滋味。想到一切拒绝救主的人都要落在永远的沉沦中,就会有苦的滋味。

    一○11天使告诉约翰,他必指着多民、多国、多方、多王再说预言。启示录余下的经文实现了这个委托。

    
新约 启示录11-15章注释
    七.两个见证人(一一1~14)

    一一1、2约翰受命将神的殿和祭坛……都量一量,并计算敬拜者的数目。在这里,量度似是带有保存之意。他不用量度外邦人的院子,因为这院子会被列国践踏四十二个月──即灾难时期的后半期(参看路二一24)。这里所说的殿,就是大灾难期间屹立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至于计算敬拜者的数目,可能表示神会为自己存留一批敬拜他的人。祭坛象征他们来到他面前的途径,就是基督在各各他山所成就的工作。

    一一3在大灾难的后半期,神会兴起两个见证人。他们穿着毛衣,那是哀悼的象征;他们会指斥世人的罪,并宣告神的忿怒将临。

    一一4这里将两个见证人比作两棵橄榄树,两个灯台。他们是橄榄树,是被圣灵(油)充满的。他们是灯台,在黑暗的日子里为神的真理作见证。(有关旧约的平行经文,请参看亚四2~14。)

    一一5这两位见证人获得神奇的保护,免受伤害,为期达三年半之久。有火从他们囗中出来,消灭他们的敌人,甚至只是想要害他们的也会被杀。

    一一6他们有权柄在地上造成乾旱,将水变为血;并且能随时随意用各样的灾殃攻击世界。难怪他们常被人拿来与摩西和以利亚相提并论。他们有权柄将水变为血,并用各样的灾殃攻击世界,令我们回想起摩西在埃及所做的(出七14~20,八1~一二29)。他们有控制火和天气的权柄,令我们想起以利亚的工作(王上一七1,一八41~45;王下一9~12)。

    麦汉祺说:

    他们会警告那些蜂涌至大罪人殿宇敬拜的人。他们会告诫这些人:大罪人得势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耶稣要来消灭他;大灾难必带来的祸患;在面临生死的试验时,必须轻看自己的生命;不应惧怕只能杀身体的,却应惧怕那能将身体和灵魂丢在地狱里的那位;他们若肯受苦片时,就必很快看见那要来的王和他国度的荣耀;他们若与他一同受苦,就必定与他一同作王;凡忍耐到底的,甚至在他们正在经过的大试炼的时刻殉道,必要得着永远的平安、公义、荣耀。他们用神的话来作的见证会是强而有力的。(注22)

    一一7他们作完见证的时候,那从无底坑里上来的兽结果会把他们杀了。看来这兽也就是十三章8节的那兽,即那复兴的罗马帝国的元首。

    一一8两位见证人的尸首就倒在耶路撒冷的街上,有三天半的时间。因耶路撒冷的骄傲、沉溺,又因富裕而娇纵、漠视他人的需要,在这里便被称为所多玛(参看结一六49)。此外又被称为埃及,因为她拜偶像、行逼迫,并为罪和不义所捆绑。

    一一9从各国中有人观看他们的尸首,却不许把他们埋葬;差不多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这样的做法都是绝对的不敬和侮辱。

    一一10由于他们不能再说逆耳的预言,因此大家都极为高兴,并且互相馈送礼物,就象今天世人欢度圣诞节一样。诚然,只有死去的先知才会受人欢迎。

    一一11、12过了这三天半,……神使他们从死里复活,并在他们的仇敌目睹之下,将他们接上了天,令目睹的人极为惊愕。

    一一13、14正在那时候,耶路撒冷城地大震动,城就倒塌了十分之一,并导致有七千人死亡。生还的人归荣耀给……神,那并不是真心的崇敬,而是忿懑地承认他的能力。第二样灾祸过去了。

    这并不表示由九章13节至十一章13节所说的一切属于第二样灾祸。相反,第十章并十一章1至13节是第二样灾祸(第六号)和第三样灾祸(第七号)之间的插段。

    八.第七号(一一15~19)

    一一15第七号响起来,表示大灾难已经过去,基督的国度已开始了。世上的国(注23)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一一16、17二十四位长老在神面前面伏于地,敬拜他,因为他已接管大权,并实行统治了。

    一一18不信的外邦向他发怒,并意图阻止他作王。然而,现在是他发怒的时候,是审判一切没有属灵生命的人,败坏那些败坏世界之人的时候了。此时也是时候由主来赏赐属他的人,赏赐连大带小的众先知和子民。

    一一19神并没有忘记他与子民以色列所立的约。神天上的殿开了,就现出他的约柜,象征他向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应许都会实现。随后便有闪电、声音、雷轰、地震、大雹。

    九.大灾难时期的主要角色(一二~一五)

    一二1天上现出大异象来,就是有一个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这妇人就是以色列。日头、月亮、星代表应许在将来的国度里要赐给她的荣耀和统治权,正如在约瑟梦里的这一切,象征他最终要在他父亲、母亲、众弟兄中居首(创三七9~11)。

    一二2这妇人怀了孕,正等候生产一婴孩。这几节经文将以色列的大部分历史浓缩起来,并没有表明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分隔,这些事件也不一定按时序先后来排列。

    一二3天上出现的第二个异象,是一条大红龙。龙有七头十角,每一个头都戴着冠冕。这龙就是撒但,这里的形容既然与十三章1节对复兴的罗马帝国的描述相似,所以也可理解为撒但所操控的世界霸主。

    一二4、5这龙拨动他的尾巴,就将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这可能指在大灾难时期的中段,天上发生战争,结果堕落的天使从天上被摔到地上去(参看一二8、9)。

    龙正准备在这妇人生产之后,要吞吃他的孩子──罗马的傀儡大希律实现了这预言,他曾设法消灭犹太人的新生王。这男孩子明显是指耶稣,他要用铁杖辖管万国。这里的记述是从他的出生跳到他的升天。

    一二6第5至第6节的发展,略过了教会时代。在大灾难时期的中段,部分以色列国民会逃到旷野一个隐密的避难处(有人认为这地方是彼特拉)。他们匿藏起来有三年半的时间。

    一二7在天上发生了争战,交战的一方是米迦勒同他的使者,另一方是龙……同他的使者。这事件发生在大灾难时期的中段。天使长米迦勒所负责的,是与以色列民有关的事(但一二1)。

    一二8、9大龙被彻底打败了,不能再留在天上。他与他的附从被摔在地上。然而,这仍未是他的结局(参看二○1~3、10)。请留意约翰怎样形容他: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

    一二10龙被驱逐之后,天上有大声音述说神的胜利,并指出他子民得胜的日子已来临了。这预示了千禧年国度的情况。同时,控告我们弟兄的,已经被摔下去了,这确是荣耀的事。

    一二11宣告继续下去。受**的犹太信徒胜过那恶者,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的得胜是基于基督的死,和他们的见证,证明基督之死的价值。因着对基督的忠心,他们用自己的血在见证上盖上印。

    一二12、13因为龙的离开,诸天可以快乐了,然而对地与海来说,这却是噩耗!因为魔鬼知道他的时候不多了,因此便决意要尽量发泄他的怒气。龙特别向以色列发怒,因为弥赛亚正是出自这民族的。

    一二14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忠心的犹太余民,使他们能快速逃难,到旷野去躲藏。(有论者揣测,两个翅膀是指一支庞大的空军。)这批余民在那里得到照顾,受保护脱离古蛇的攻击,为期三年半(一载二载半载)。

    一二15、16蛇为了要阻挠以色列人逃走,便在他们后面引发大水,随后有地震,水被吞掉了,魔鬼也无可奈何。

    一二17魔鬼老羞成怒,要向留下来的犹太人发泄怒气,就是那些遵守神诫命,又为耶稣作见证,藉以证明他们真实之信心的犹太人。

    一三1本章向我们介绍两个兽:一个兽从海中上来,另一个从地中上来,那地就是以色列地。这两个兽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大灾难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他们包括了但以理书七章3至7节中四个兽的特色。头一个兽是复兴的罗马帝国的元首,这帝国将以十国联盟的形式出现。他从海中上来,海象征外邦列国。他有十角。但以理预言,罗马帝国将以十国联盟的形式复兴(但七24)。他有七头。十七章9至10节指出七头代表七个王,可以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统治者,或帝国的七个不同阶段。他的十角上戴着十个冠冕。这些冠冕代表统治的权柄,是龙──撒但──给他的。他七头上有亵渎的名号,他又作出各种声称,好象他就是神,而不只是人。

    一三2这个兽,形状象豹,脚象熊的脚,囗象狮子的囗。在但以理书第七章,豹象征希腊;熊是玛代波斯的象征;狮子代表巴比伦。换言之,复兴的罗马帝国具有在他之前众帝国的特征;即是征伐的速度快如豹,力大如熊,并象狮子一样贪婪。简言之,他兼有以往各世界霸主的一切邪恶特征。这帝国及其统治者,从撒但那里得到超自然的力量。

    一三3这兽的其中一个头受了致命伤。司可福解释说:「古罗马帝国的残余部分从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个别的国家政权存留下去。消失的是帝国形式的政权,即受了死伤的头。」(注24)那死伤却医好了。换句话说,帝国得到复兴,有皇帝(那兽)为元首。

    一三4众人都拜兽。他们不但因他而感到惊异,实际上他们将他当作神来敬拜。他们又拜那龙。

    一三5、6那兽囗出狂言,和卑劣的亵渎话。他得到权柄可以发动战争(新英王钦定本注脚)四十二个月。他肆无忌惮地用不敬的话来亵渎神的名,并他的帐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

    一三7他与神的子民争战,并且胜过他们当中不少的人。这些信徒宁死也不顺从他。他的统治遍及全球──正是基督在地上建立国度前的最后一个帝国霸主。

    一三8一切并非真正相信基督的,都拜这兽。由于他们从来没有相信基督,他们的名字也就从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他们的名字既没有列于得赎者的名册上,神就任凭他们归于虚妄。他们既不肯相信真理,结果便相信了虚谎。

    一三9这应是给每一个人的警告,好让他们在还有机会听神的话时接受其真理。拒绝接受真光的结果,就是不再得见真光。

    一三10圣经向真信徒保证,**他们的人必被掳掠并必被刀杀。这足以叫圣徒用忍耐和信心等候下去。

    一三11第二个兽是大灾难时期另一个显着的人物。他与头一个兽紧密合作,甚至策动一个国际性的运动来敬拜头一个兽,并竖立一个代表罗马皇帝的巨大偶像。第二个兽从地中上来。若这地是指以色列,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位领袖是一名犹太人。他就是那位假先知(参看一六13,一九20,二○10)。他有两角如同羊羔,即有着温柔而全无恶意的外貌,表示他在模仿神的羔羊。他说话好象龙,表示他说话的内容是由撒但所授意和批准的。

    一三12~14他施行头一个兽所有的权柄,意思就是说,罗马皇帝会给他无限的权柄去代表他。他有超自然的能力,甚至可以叫火从天降下来。他行神迹的目的,当然就是要欺骗众人,使他们将一个人当作神来敬拜。

    一三15他能够使那行毁坏可憎的巨大的兽象有生命,以致它能够说话。拒绝拜兽象的惩罚就是死。

    一三16第二个兽坚持所有人都必须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兽的印记,以表示对罗马皇帝效忠。

    一三17除了这印记外,这兽还有兽名和一个神秘的数目。每个人都必须受印记,或有兽名或有其数目,否则他便不得作买卖。这就是要透过经济手段,迫使人离弃基督,敬拜偶像。这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真正的信徒会宁愿死,也不弃绝他们的救主。

    一三18兽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六是人的数目。这数字比七少一,表示人是亏缺了神的荣耀或完美。三个六是邪恶的三而一组合。

    与本章有关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到底敌基督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兽。基本上,认为头一个兽是敌基督的论据,就是因为他坚持人要将他当作神来敬拜。至于认为第二个兽是敌基督的则指出,没有犹太人会接受一个外邦人为弥赛亚的,第二个兽既是犹太人,因此他必定就是假的弥赛亚。

    一四1约翰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跟随他的有十四万四千人,他们在额上全都有印记。这景象是将来主耶稣要与这批从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出来的信徒一起,回到地上来,并站在耶路撒冷。这十四万四千人,就是在第七章所提到的。他们快要进入基督的国度里了。

    一四2、3约翰听见从天上有音乐传来,象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又好象弹琴的所弹的琴声。只有那十四万四千人……能学这歌。

    一四4、5圣经形容他们是童身,并未曾沾染妇女。他们保守自己远离当时极盛行的偶像敬拜和败德行为,并以绝对的服从和效忠来紧随羔羊。潘德科说:「他们被称为『初熟的果子归与神和羔羊』,换句话说,他们是大灾难时期的首批收成,并会进入千禧年里,生活在千禧年时期的地上。」(注25)他们并不接受敌基督的谎言,即不肯敬拜一个血肉之躯。他们坚贞地承认基督,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一四6、7一位天使飞在空中,要传永远的福音。这福音似与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4节所说的相符:「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福音的内容记在第7节。天使指示人应敬畏神而不是那兽,要将荣耀归给他而不是兽象,并应当敬拜创造者而不是受造的人。福音当然只有一个,就是因信基督而得救恩的好消息。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强调的重点也有不同。在大灾难时期,福音是要令人离开对兽的敬拜,并预备他们迎接基督的国度降临地上。

    一四8第二位天使宣布巴比伦的倾倒。这预告了第十七和十八章的发展。巴比伦代表离经背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界,那将会是个庞大的商业和宗教的混合,总部设于罗马。万民会因为喝了她的邪淫、大怒之酒而醉倒。

    一四9、10我们可以确定第三位天使作出宣告的时间,乃是在灾难时期的中段,即大灾难时期开始时。天使警告说,若有任何人赞同对兽作任何形式的敬拜,就会在现今并在永远面对神的大怒。他大怒的酒在大灾难时期,会斟在地上。然而,这只是地狱永刑之苦楚的预尝;在地狱里,所有不信的人都要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一四11本节提醒我们,地狱里的刑罚是永恒和有知觉的刑罚。圣经从没有说恶人死去就如灯灭一般。他们受痛苦的烟会不断往上冒,而且他们昼夜不得安宁。

    一四12这里呼吁圣徒要忍耐地面对兽的暴行,要顺从神而拒绝敬拜人或偶像,并应持守耶稣真道。知道恶人最终的结局(9~11节),就能够鼓励信徒坚持下去。

    一四13在这时期死的信徒,不会失去千禧年国度的各种福气。人说:「活着的人有福了。」神却说:「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而且,「他们……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为基督而作的,和奉他的名为他人而作的每一件事,都会得着丰丰富富的报酬──每一件善行、牺牲、代祷、流泪、见证分享。

    一四14我们若将这段经文与马太福音十三章39至43节及二十五章31至46节作一比较,便知道地上的收割,是在主第二次降临时发生的。这里说主在收割;马太福音十三章39节则说是天使负责收割。两种说法都正确;因为是基督差派天使进行收割。

    这里所见的基督,是坐着一片白云降临,他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一四15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说,他伸出……镰刀,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我们当然不应视其为命令;因为天使无权向神发号施令。这其实是请求,又或是从父神那里传过来的信息。

    一四16头一次收割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视为象征招聚大灾难时期的信徒进入千禧年。根据这观点,所收割的等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的好种子,也就是天国的儿女。另一种观点则以为是审判式的收割。若是审判,对象就是外邦人,因为下一个收割似乎是针对以色列人的(17~20节)。

    一四17记载转到不信的以色列人要遭遇的最后可怕的审判,圣经称他们为地上的葡萄(参看诗八○8;赛五1~7;耶二21,六9)。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中出来,他有一把快镰刀。

    一四18又有另一位天使指示他开始收割。这位天使有权柄管火,这句话也许象征后来的审判。

    一四19天使收取了熟透的葡萄,并丢在神忿怒的大酒酢中。作者以酿酒过程中的踹葡萄来形容这审判将会是令人受不了的。

    一四20这榨酒的程序就在耶路撒冷城外进行,可能是在约沙法谷。大屠杀的情况十分严重,血流成河,足有一百八十哩长,并且高到马的嚼环。这血河由耶路撒冷伸展至以东地的南部。

    一五1天上又显出另一异象,有七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灾,而七灾倾倒下来后,就标志着神的大怒已发尽了。由此可知,我们已接近大灾难时期的尾声了。

    一五2约翰看见天上有一大群人,都站在玻璃海上,其中有火搀杂。他认得这些就是拒绝敬拜兽或兽的象的人。显然他们最终都殉道了。

    一五3、4然而,现在他们都在天上,唱着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这些歌的内容几乎全都引自旧约圣经。他们预期神要怎样报应那些在地上杀害他们的人时,便见证神的作为是公义的。他们赞美主神,全能者,歌颂他的作为和道途。在这段经文里,那是指他的审判,纵然他的一切作为和道途都当然是配受赞美的。万世之王应作万国之王(参看和合本小字)。(注26)

    摩西的歌赞美神拯救他的百姓脱离埃及的奴役,羔羊的歌是我们因最终脱离撒但和一切属灵的敌人而发出颂赞。因此,裴雅森十分恰当地指出:「两件事件标志着救赎史的两端,在这两端中间的,是蒙神买赎的子民的整段历史。」(注27)

    神在地上施行的审判,已显示他是圣洁的神。他们要使万民都敬畏、荣耀、敬拜他。

    一五5此后,约翰看见在天上那存法柜的殿开了。显然这就是天上本物的真象,地上的殿只是模型或仿制品而已(来九23)。这里特别是指到至圣所。

    一五6七位天使出现,他们穿着洁白光明的细麻衣,胸间束着金带。意思是他们已准备好,要执行神公义的审判,神会因这些审判而得荣耀。这些天使正准备施行最后的七灾。

    一五7四活物中有一个将碗分给天使,每位天使各一个碗。碗内盛着大灾难时期最后的审判,这些审判要临到神所有的仇敌身上,不单是部分的仇敌。

    一五8没有人能以进殿,直到七灾完毕了,意思可能是指现今已再没有任何祭司的代求可以叫神延迟发怒。

    
新约 启示录16-20章注释
    十.七碗的审判(一六)

    一六1、2有大声音从殿中出来,吩咐那七位天使,要去把盛神大怒的七碗倒在地上。这些碗的审判,就性质和次序来说,与号的审判相似,不过程度上却强烈得多。第一个碗使那些有兽印记、拜兽象的人身上生出恶而毒的疮。

    一六3第二个灾祸使海水变成血,好象死人的血,海中一切的生物都死去了。

    一六4第三个碗使所有的水源都变成血。

    一六5、6就在此时,掌管众水的天使指出神的审判是公义的。人只是因过去的罪行受到应得的惩罚。他们曾使多人流……血,现在他们遭报,所喝的是血,不是水。这是他们所该受的。

    一六7这祭坛大概是象征殉道圣徒的灵魂(六9)。他们长久忍耐等候那些逼迫他们的人受惩罚。

    一六8、9第四个灾使人被阳光或太阳的辐射严重灼伤。可是,这却不能叫人悔改。相反,他们因神用这如火烤般的热力来对付他们而亵渎他。

    一六10、11第五位天使把手上的黑暗之灾倒在兽的座位上。这增加了人所受的痛苦,因为他们不能往别处求医,以解先前各样灾害之苦。然而,他们的心并没有因此而软化。相反,他们更全心地憎恨神。

    一六12倾倒第六个碗的时候,伯拉大河的河水就乾了,使从日出之地而来的大军可以向以色列境进发。

    一六13、14约翰看见三个象青蛙的灵,从龙囗、兽囗并假先知的囗中出来,那就是撒但伪装的三而一组合。这些都是鬼魔的灵,他们施行神迹以欺骗世上的统治者,并引诱他们在神全能者的大日来一场决定性的争战。

    一六15提到那场战争的时候,主加插了一段给大灾难时期之圣徒的特别祝福;那些圣徒警醒等候他回来,并保守自己不沾染当时流行的偶像敬拜。他会象贼一样临到一切不信的人,即会在他们意料之外,叫他们受损。

    一六16列国的军旅要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新英王钦定本注脚作米吉多)(注28)。一般相信这是指亚实基伦平原,其南端就是米吉多。据说拿破仑曾称此地为世界的战场,表示这里是开战的理想地点。

    一六17第七位天使宣告说:「成了!」可见这是最后一碗的审判。就大灾难时期而言,神的忿怒已发尽了。

    一六18倒出最后一碗的时候,大自然发生剧变:爆炸、雷轰、闪电和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一六19巴比伦大城就裂为三段,要喝神烈怒的酒杯。他并没有忘记这城如何敬拜偶像、施行残暴,并在宗教上混乱不纯。同一时间,列国的城也被夷为平地。

    一六20大地震撼时,各海岛和众山都消失了。

    一六21有每个重约一百磅的大冰雹撞在地面上,但人并不悔改,反而亵渎神。

    十一.大巴比伦倾倒(一七~一八)

    一七1、2七位天使中,有一位请约翰见证大**所要受的刑罚。大**是一个庞大的宗教和商业组织,以罗马为总部。很多人相信,第十七章所形容的是宗教上的巴比伦,第十八章则形容商业方面。当然宗教方面的巴比伦涉及离经背道的基督教机构,包括复原教与天主教。地也可能代表普世教会。请留意经文的描述。这大**是坐在众水上的,管辖广大的外邦世界。地上的君王与他行淫;她用妥协及诡计,引诱政治领袖。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他**的酒;极多数的人受她影响,其不知耻的程度实在叫人吃惊。

    一七3约翰看见这离道的教会骑在朱红色的兽上。我们在第十三章已注意到,这兽就是复兴的罗马帝国(有时是指这帝国的元首)。这兽遍体有亵渎的名号,并有七头十角。

    一七4这假教会似曾一度支配整个帝国。她穿上最华美的服饰,所戴的装饰代表她大量的财富,并展示着一只金杯,这杯盛满了她拜偶像和败德的污秽。

    一七5在他额上有一个奥秘的名:「大巴比伦,作世上的**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这就是历代以来不断使基督徒殉道流血的教会组织,她仍在流殉道者的血。她喝他们的血,甚至喝醉了。

    一七6约翰跟其它人一样,看见那女人喝醉了圣徒的血,就大大的希奇。圣徒是指教会历史中各个时代的圣徒,但也特别是指在大灾难时期为耶稣作见证之人。

    一七7、8天使要向约翰解释那女人和那兽的奥秘。约翰所看见的兽,先前有(罗马帝国在过去曾存在);如今没有(如今这帝国已瓦解,不再是世界的霸主);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这帝国将来会以恶魔的形式再度出现);又要归于沉沦(这帝国会遭彻底、完全的消灭)。帝国的复兴,及其极具魅力的元首的出现,会使所有不信的人感到希奇。

    一七9天使在这里呼吁人要用智慧的心。那七头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传统的解释认为,这**的总部设于罗马,因为罗马是建于七座山上的。

    一七10有论者认为七位王就是罗马政府的七种模式,也有认为是确实的七个王。其它则认为这些王代表各个大帝国: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和将来要复兴的罗马帝国。

    一七11第八位王的解释不一,有人认为是复兴的罗马帝国的元首和敌基督。在这预言完全实现之前,我们不能全面明白其含意。

    一七12十角可能是象征将来要臣属罗马兽的王。他们会在一时之间──即一段短暂的时间(参看10节下)──获得权柄统治。

    一七13这十位王同心一致地将自己的能力权柄交给罗马兽。换句话说,这十个国家(或政府)将本身的国家主权交给他。

    一七14在大灾难时期终结时,主耶稣重临地上的时候,这十个国家组成的帝国要与他争战。可是,他们却在这次战事中彻底地惨败。虽然他是羔羊,他也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跟随他的人都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

    一七15这天使继续解释说,第1节所说的众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国、多方。那**坐在众水之上,意即她支配了地上众多的人。

    一七16看来复兴的罗马帝国容许这犯**的教会,在一段短时间内支配或至少影响帝国。然而,帝国随即摆脱这难以忍受的枷锁,并且消灭她。**所骑的兽要憎恨她,剥夺她的一切,吞吃她,并要烧毁她。

    一七17在幕后管理这一切的是神。是他叫各国统一归在罗马兽之下,然后叫他们对付那**。这一切都是要叫他权能的旨意……应验。

    一七18那大城就是奥秘中的巴比伦,她管辖地上众王。但正如以上所见,那妇人的总部设于罗马。

    一八1本章的内容基本上是一首丧葬的终曲,宣告巴比伦的倾覆。上文已提到,巴比伦指犯**的教会,不单是一个庞大的宗教组织,更可能是世上最具规模的商业组织,显然控制了全球的市场。

    另有一位有大权柄的天使从天降下宣布这消息时,好象有大光照耀一样。他的荣耀使地发光。

    一八2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其废墟就成了鬼魔、各样污秽之灵,并污秽可憎之雀鸟的住处。

    一八3她倾倒的原因,是她与列国并他们的客商勾结,贪行种种的败坏。她使地上的君王喝她邪淫的酒,与她行淫。

    一八4从天上另有声音,提醒神的子民在这组织行将覆灭之前,要从那里出来。与她有关系的,就要受他所受的灾殃。

    一八5、6因他的罪恶滔天,他的不义,神已经想起来了,并会严惩。她因种种的恶行而要加倍受报应。报应不是由神的子民来执行,而是由天使来执行;天使正是他施行报复的器皿。

    一八7她的痛苦悲哀,要与她的自我炫耀和奢侈的生活方式成正比。她自以为是皇后,坐在一切之上,不会至于悲哀。

    一八8她的审判会在一天之内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大有能力的主神要用火来惩罚她。

    一八9、10地上的君王因为他们这位从前的情妇被火烧了而哀号。然而,他们的哀号是与私利有关的。他们因为失去了享乐和奢侈享受而悲哀。他们远远的站着,因他的痛苦和突如其来的灭亡而惊叹。

    一八11~13客商……哭泣悲哀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再获取利益了。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巴比伦所买卖的货品,似乎代表当时世界贸易的趋势:贵重金属、珠宝、衣料、香木、象牙、铜、铁、汉白玉、香料、香水、酒、油、五壳、牲囗、车马、奴仆、人囗。离道的教会与商业世界,在贩卖人囗的罪上有分;教会任人自由放纵,而商业世界则从中取利。

    一八14论到这倾倒的组织时,客商都哀叹所冀望得到的利益已经失去,其荣华富贵已突然又永远地消失了。

    一八15、16跟列国的君王一样,客商……站着,目瞪囗呆,哭泣悲哀,因为这一切财利,在一时之间全都消失了。他们回忆昔日这城的奢华,和城中居民如何讲究穿着,善于以珠宝为妆饰。

    一八17、18现在,这一切的财富在一时之间竟归于无有,大衰退的危机已迫近眉捷了。那些从事海上商业活动的人,远远的站着,喊着说:「有何城能比这大城呢?」

    一八19他们将尘土撒在头上,为这曾替海上贸易带来富裕的城哭泣悲哀,这城在一时之间就变成了废墟。

    一八20地上一切目中无神的人正在落泪时,天上却有极大的喜乐。最终神已经为他的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伸了冤。巴比伦如何恶待神的子民,神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八21有一位大力的天使将一块石头,好象大磨石,扔在海里;这象征巴比伦最终的灭亡。

    一八22这城以往各种活动的声音,不论是音乐、机器,或是推磨的声音,永远地沉寂下来了。

    一八23一切的灯光已熄灭,不会再有嫁娶的欢乐。巴比伦为何会沦落至如此田地呢?因为她的领袖用邪术来哄骗万国。

    一八24她流神圣徒和一切因信被杀之人的血,因此有罪。现在,神要完完全全地报应她。

    十二.基督再来与千禧年国度之出现(一九1~二○9)

    一九1此后,约翰听见群众在天上赞美主,因为他向那大**施行了公义的审判。这赞歌颂扬他是我们的神,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于他。

    一九2这赞歌辩明他消灭那大**的判断。神既是真实公义的,就应惩罚这**,因她满了淫行,并冷血地屠杀神的仆人。

    一九3烟从火葬柴堆中升起,不断往上冒,引发了第二个「哈利路亚」,或「赞美主」。

    一九4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同心高声说「阿们!」,并全心赞颂「哈利路亚!」

    一九5有声音从宝座出来,呼召神的众仆人加入颂赞主,因为他消灭了那丑恶的巴比伦。

    一九6天上又有歌声,好象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声音高唱「哈利路亚」,庆贺神,全能者作王了!

    一九7、8大灾难时期已经终结。巴比伦已受审判。现在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教会,就是基督的新妇,已预备好自己,迎接令人激动的场面。她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作者解释那是象征圣徒所行的义。(注29)

    一九9有一位天使吩咐约翰写上祝福,说:「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教会就是属天的新妇;那些获邀请的嘉宾,就是其余蒙救赎的人。天使强调这是神真实的话,又重申这祝福的重要性。

    一九10约翰俯伏在天使的脚前,正要拜他,但遭天使所阻。只有神可以接受敬拜。这位天使,与约翰并为耶稣作见证的人同是作仆人的。天使又补充说:「因为预言中的灵意乃是为耶稣作见证。」意思就是说,预言的真正作用,是要为耶稣的位格和工作作见证。雷历说:「预言的作用,是要揭示耶稣的高洁。」(注30)

    天使要人敬拜神──圣子,他正是为他作见证。

    一九11最后,我们来到整卷书所期待的事件,就是基督荣耀地降临地上,要消灭他的敌人,建立他的国度。这不是指教会被提;教会被提时,基督是来到空中接他的圣徒。这次乃是他与圣徒一起来到地上。

    请留意这里对主的描述。他坐在一匹白马上;明显地,这里所见的是一匹战马,因为他来是要击打他的仇敌。他的名字是诚信真实。他对自己的应许是诚信的,他又忠于自己,他是真实的。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在他所统治的国度,子民必须愿意在公义的治权下生活。因此,他必须先清除一切对抗的势力。

    一九12他的眼睛如火焰,表示他的审判是锐利深入的。他能够洞识一切背叛和不信。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其它人戴的可能是得胜的冠冕,但圣经形容为戴上王者冠冕的,就只有主耶稣。他有一个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其含意。有一些关于基督位格的奥秘,是一切被造之物不能明白的。

    一九13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这些血并不是指他在各各他山十字架上所流的,而是当他踹神大怒的酒酢时,敌人所流的血。他的名称为神之道。道是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神藉着基督向人彻底表达自己。

    一九14随同他一起到来的,是天上的众军,他们都穿着细麻衣,并骑着白马。明显地,这些军队是由圣徒组成的,但要留意,他们并不用作战。主耶稣不用任何人助他击败仇敌。

    一九15有一把利剑从他囗中出来,他用以攻击列国。他来要用铁杖辖管他们,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酢。

    一九16在他衣服和大腿上……写着说:

    万王之王

    万主之主

    我们的主耶稣,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它一切掌权者,都必须臣服于他的统治。

    一九17、18神的大筵席就是在神国度建立之前,要将剩余下来的仇敌全部消灭。被呼召来赴宴的,是天上的兀鹫!它们要吃那些被主所杀者的尸体,这些大小人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一九19、20那兽孤注一掷,要阻碍基督的接管统治权(诗二),因此与世上的众军结盟,要与主并他的军兵争战。但他只是徒劳。那兽和那假先知……被擒拿,并活活的被扔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

    一九21其余的背叛者都被主的剑杀了,他们的尸首正好供兀鹫大饱一餐。剑暗指神的道(参看弗六17;帖后二8;来四12;启一16,二12、16)。

    至此,我们来到大灾难时期的终结。

    二○1千禧年开始之前,撒但必须先受捆绑。为此,有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在某程度上来说,主第一次降临地上时,已将撒但捆绑了(太一二29)。因此,这里指的是他施行捆绑的另一阶段。

    二○2天使捉拿了撒但,并把他捆绑一千年。约翰将这试探人者的四个名字写出来:龙、古蛇、魔鬼(控告者)、撒但(敌对者)。

    二○3在千禧年里,这宿敌要被禁闭在无底坑。无底坑有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国。基督在地上的统治快完结时,会暂时释放他,让他作最后短暂的反抗(7~10节)。

    二○4约翰这时看见一些人坐在天上的宝座上,并有统治的权柄。这些都是教会时代的圣徒,他们会以基督新妇的身分与基督一同作王。约翰又看见一群殉道者,他们拒绝接受兽的印记。显然这些都是大灾难时期的圣徒,他们为了信仰而死。这两批人将会在和平昌盛的黄金岁月里,与基督一同作王。

    二○5要理解本节的后半部,就必须看为加插部分。其余的死人指历世历代一切不信的人,他们要在千禧年结束时复活,并要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引申自第4节。头一次的复活不是单一次的事件,而是各个时代的义人复活。这包括基督的复活(林前一五23),教会被提时一切属基督的人的复活(帖前四13~18),横尸街头的两个见证人的复活(启一一11),和这里所说的大灾难时期之信徒的复活(又参但看一二2上)。换句话说,头一次的复活包括基督和一切真信徒的复活,纵使他们复活的时间各有不同。头一次的复活分几阶段发生。

    二○6那些参与头一次复活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毋须经历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指一切不信的人要被抛入火湖里去(14节)。真正的信徒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二○7、8当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并要出来到地上四方去迷惑一切与基督敌对的列国,这里称为歌革和玛各。所提到的歌革和玛各,与以西结书第三十八和三十九章里所提到的,不可混淆为一。那里所说的玛各,是以色列尽北之地,而歌革就是该地的领袖。这里所说的,泛指世上的列国。以西结所说的是千禧年之前的处境;这里所说的,是千禧年之后的处境。

    二○9魔鬼招募了一大队由不虔的叛徒所组成的军队后,便向那蒙爱的城耶路撒冷进军。然而有火从天降下,将整队军队烧灭了。

    十三.审判撒但和一切不信的人(二○10~15)

    二○10魔鬼自己被扔在……火湖里,与兽和假先知遭同一结局。

    有一点令人感到奇怪的,就是撒但能够在千禧年结束之时,聚集一大队不信的人作战。然而,不可忘记,基督作王时,地上所有人都是在罪中生的,必须蒙救赎。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以他为王,他们会散布各地,尽可能远离耶路撒冷。

    请留意,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年,但兽和假先知仍在地狱里。这否定了死后烟灭说的教义,因为经文还说: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二○11经文到这里便介绍白色大宝座的审判。由于事件的重要性,所以是大的;由于在这次事件中所作的决定是完善纯全的,所以是白色的。主耶稣要坐着行审判(约五22、27)。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这句,显示审判要在现今的天地毁灭后(彼后三10),在永恒里进行。

    二○12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来站在神面前。他们是历代一切不信的人。有两套案卷展开了。生命册记录了一切因基督的宝血而蒙救赎者的名字。另一套案卷则详细地记录了不信者一切所行的。要面对这次审判的人,没有一个的名字被记录在生命册上。单因他的名字不在册上,就足以定他的罪,而记录他所行的恶事,是用来判定他受罚的程度。

    二○13海会交出一切葬身其中者的尸体。这里用死亡来代表的坟墓,会交出一切埋在其中没有得救者的尸体。阴间也会交出一切在不信中死去者的灵魂。身体与灵魂重新结合,站在审判者面前。

    正如在天堂里,奖赏会有轻重之别,在地狱里的惩罚也是如此。惩罚的轻重根据人所行的来判断。

    二○14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的意思,是指包括灵、魂、体的整个人被扔在火湖里。经文解释说,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阴间与地狱是有分别的。对于那些未信主而死的人来说,阴间就是灵魂离开躯壳的状态,并会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受罚。这就象羁留所一样,是个中介的状态,在那里等候白色大宝座的审判。

    对那些死去的信徒来说,阴间就是灵魂离开躯壳,在天堂里享受福乐,等候复活和身体得荣耀。耶稣死了以后,他就到乐园去(路二三43),保罗称那地方为第三重天(林后一二2、4),即神的住处。使徒行传二章27节也用阴间来形容主的灵魂离开躯壳的状态。神并没有将他的灵魂撇在阴间,却给他穿上荣耀的身体。

    地狱是恶人最终受囚禁的地方。这就是火湖、地狱(译注:原文为欣嫩子谷,圣经用以指地狱),和第二次的死。

    二○15这审判的裁决,根据某人的名字是否记在生命册上。事实上,如果任何人的名字已记在生命册上,他就早已在头一次的复活上有分了。因此,本节只适用于那些站在白色大宝座前的人。

    
新约 启示录21-22章注释
    十四.新天新地(二一1~二二5)

    二一1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章的内容是单描述永恒的情况,还是千禧年和永恒二者并列。由于千禧年和永恒在很多方面相似,因此在使徒约翰的书卷中,二者很多时候似是二合为一,并不足为奇。

    这里将永恒称为新天新地,但跟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至25节所说的新天新地不同。以赛亚书说的是千禧年的时候,因为那时罪与死亡仍然存在。但在永恒里,就不再有罪和死亡。

    二一2约翰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圣经从来没有说明这城会降在地上,因此有人认为这城会悬挂在新地的半空中。城门上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虽然得赎的以色列并不是教会的一分子,但仍可以进入城里去。经文一直将教会(新妇、羔羊的妻,9节)、以色列(12节)和外邦列国(24节)区分清楚。

    二一3约翰听见从宝座发出的宣告说:「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既作他的子民,就得以享受与他亲密的关系,且是远胜所想的。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关系更近更亲。

    二一4、5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这句话,并不是指在天上会有眼泪。这是用富诗意的手法,表示不会再有眼泪!此外也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对神的子民来说,这一切永远终止。

    那位坐宝座的,要将一切都更新。他的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且必定实现。

    二一6永恒的开始,标志着神在我们身处之世界上的计划已结束。就如阿拉法与俄梅戛是希腊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一样,他是初,是终;是创造者,也是一切被造物的归宿;是创始者,也是成终者;是永恒的那一位。是他将生命泉的水(救恩)白白赐给凡渴望得饮的人。

    二一7他亲自祝福得胜的人,让他们承受一切产业,并与他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就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上文已提到,得胜者就是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的人(约壹五5)。他因信心的缘故而胜过世界(约壹五4)。

    二一8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得胜的。有些是胆怯的,不敢承认基督;有些是不信的,不肯相信这位罪人的救主;有些是罪人(见新英王钦定本注脚和大部分抄本),凡留在自己罪中的人,不管他是否有这里提及的各种明显的过犯;可憎的,放纵自己而行各种讨厌的败德行为;杀人的,恶毒而又凶残的杀人者;**的,犯通奸和其它形式的性罪行者;行邪术的,与邪灵互通的;拜偶像的,敬拜其它的形象,羞辱神;和一切说谎话的,习惯欺骗人的。这些人最终的结局,就是火湖。

    二一9负责执行七碗审判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邀请约翰进一步、更仔细地观看新耶路撒冷,他称其为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意思可能是这城就是新妇的居所。

    二一10、11约翰被圣灵感动,被带到一座高大的山,又再看见那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这城散发出神的荣耀,和贵重宝石的光芒。

    二一12、13这城由巨大的城墙围绕,墙中共有十二个门,由十二位天使看守,并在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每一个方向都有三门。

    「十二」这个数字,在全卷书中共出现了二十一次,本章中则出现了七次。一般的理解认为,十二是代表政府或治理。

    二一14城墙的十二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也许这是因为他们教导关于基督的真理,因而奠下了教会的根基(弗二20)。

    二一15、16天使拿着一根金苇子作量度的尺用,并量得该城无论长、宽、高都是四千里(约1400-1500哩)。不管这城是立方体或角锥体,其范围实远超过复兴后的以色列。

    二一17城墙的厚度是一百四十四肘。所谓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表示天使在第9节和15节所用的量度单位,是人所用的单位。

    二一18所谓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虽然不容易想象,但其目的是要描绘出一幅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图画。这的确是成功的。

    二一19、20十二层根基用各样宝石来修饰,这些宝石与大祭司胸牌上的类似,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我们无从将这些宝石逐一清楚辨别,也不能肯定每一种宝石的属灵含义。

    二一21十二个门就是十二颗珍珠,使人想起教会就是一颗极贵重的珍珠,救主为要得到它而将一切变卖(太一三45、46)。

    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象明透的玻璃,那是形容一种毫无**的荣耀。

    二一22、23然而,有些东西却没有在城中出现。城里毋须设圣殿,因为主神,全能者和羔羊都已在中间。其中没有日月,因为有神的荣耀将城照亮,羔羊是城的灯。

    二一24外邦列国得享其荣美,地上的君王要来向主朝贡。

    二一25城门也不会关上,因为这里是完全安全的,且容许自由进出。在那里原没有黑夜;那里没有日落的地方。

    二一26上文已提到,列国的财富要汇集在这城,包括他们一切的荣耀、尊贵。

    二一27一切不洁净的都不得进入,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可以。

    二二1、2在街道当中,有一道生命水的河,是明亮的,乃是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种了生命树,结出十二种果子,可以给人享用。这表示在每一个季节里,神的供应都不会断绝。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象征他们要得着永远的医治。

    二二3~5裴雅森概述说:

    「以后再没有咒诅」,是完全的无罪;

    「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是完全的统治;

    「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是完全的事奉;

    「也要见他的面」,是完全的相交;

    「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是完全的相似;

    「不再有黑夜」,是完全的祝福;

    「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是完全的荣耀。(注31)

    十五.结束的警告、劝慰、邀请和祝福(二二6~21)

    二二6这位负责解说的天使再一次提醒约翰,他所揭示的一切都是可信的。主……神已差遣他的使者,将那必要快成的事的全貌指示他仆人。

    二二7这一切的高潮,就是救主荣耀的再来。他向我们保证,他必快来。快来可以指即将或突然来临。但即将来临的意思较为可取。对于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每一个人,他都给予特别的祝福。我们遵守这预言的方法,就是在他必再来的盼望中过活。

    二二8、9约翰既听见、看见这些事,就俯伏在这位天使的脚前要拜他,但天使却禁止。天使也只是被造之物;只有神当受敬拜。

    二二10约翰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成就的日期近了。将预言封上,就是把揭示预言的时间延迟。

    二二11成就之日来临的时候,不义的会仍旧是死不悔改。当主重临大地时,污秽的不再有机会改变。然而为义的会继续活出义行,圣洁的会继续在圣洁中活着。

    二二12、13主再次宣称他必快来,这次还加上一句承诺: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他再次介绍自己是阿拉法,是俄梅戛。那创造一切的创造者,会为时间的舞台拉下布幕。

    二二14本节可作:「那些遵守他诫命的人有福了」,或「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无论那一个版本都不是指人可以藉行为得救,而是指行为乃是得救的果子和证据。只有真信徒才可以到生命树那里,并能进那永恒的城。

    二二15永远被拒于天堂门外的,是那些犬类、行邪术的、**的、杀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说谎骗人的。这里的犬类,可以是指男妓(申二三18)、不洁的外邦人(太一五26),或犹太**(腓三2)。

    二二16主差遣他的使者将信息带给众教会。他形容自己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就他的神性来说,他是大卫的创造者;就他的人性来说,他是大卫的后裔。明亮的晨星在太阳升起之前,出现于天际之间。同样,基督会象明亮的晨星一样先向教会显现,那就是教会被提的时候。然后他会象公义的日头一样来到大地,其光线有医治的能力(玛四2)。

    二二17本节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经文由头到尾都是一个福音的呼吁,圣灵和新妇,以及听见的人,都促请一切囗渴的人来到基督那里得拯救。另一种理解,就是最先的两个来,是祈求基督再来;继而有两次邀请,呼吁未得救的人来到他那里取生命的水(救恩),以准备好等候他回来。

    二二18、19如有任何人在这书的预言上加添什么,书上所说的灾祸就会临到他身上。由于本书的内容与整本圣经交织在一起,所以,本节其实是指斥任何窜改圣经的企图。若有人从这书上的预言,删去什么,也会遭同样的审判。这并不是指解经上轻微的差距,而是指公然地质疑圣经的启示来源和完整性。所宣判的惩罚乃是永远沉沦。神必从……生命树……删去他的分。(注32)这是指他会永远失去得享永远生命者所得的福分。

    二二20启示录以应许和祝福来结束。应许就是主耶稣必快来。上文已提到,这可以指即将或突然。对突然回来的盼望,并不象对即将回来的盼望一样,足以引发相同的期望和警醒。每一个得赎的人,都会对这有福的盼望作出反应,说:「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

    创世记的内容是起源,启示录的内容是结局。在第一卷书所引介的内容,在最后一卷书谈到其成就与实现。请留意以下的对照:

    创世记启示录

    创造天地(创一1)天地遭毁灭(启二○下)

    创造新天新地(启二一1)

    撒但的权势在地上开展(创三1~7)撒但被扔在火湖里(启二○10)

    罪的来到(创三1~7)罪的消除(启二一27)

    宣布对一切被造物的咒诅(创三17~19)消除这咒诅(启二二3)

    失去到生命树那里的权利(创三24下)恢复到生命树那里的权利(启二二2,19)

    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创三24上)人类获欢迎返天堂(乐园)(启二二1~7)

    死临到世间(创二17;五5)永不再有死亡(启二一4)

    头一个亚当的婚姻(创四1)未后的亚当的婚姻(启一九7)

    悲哀临到人类(创三16)永不再有悲哀(启二一4)

    二二21我们来到这卷奇妙的启示和神的圣言的最后一个祝福。本书充满了神猛烈的审判,却以平静的话作结。

    约翰的祝愿是主耶稣的恩惠常与神的子民同在。有趣的是,在各抄本中,本节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1.在NU文本中,约翰祝愿基督的恩惠与所有人同在──这与启示录一直强调神的忿怒要临到众人的主题不符。

    2.传统的文本(TR,KJV,NKJV)比较可取。所祝愿的,是基督的恩惠与「你们众人」同在──因为很多启示录的读者和听者都是真正的信徒。

    3.在主要文本和新英王钦定本的注脚,有最为可取的译法,与全卷书中圣徒与罪人的强烈对比相符:「愿主耶稣的恩惠与众圣徒同在。阿们。」

    评注

    1(简介)福音书和启示录所用的动词是ekkentsan;在七十士译本的撒迦利亚书中,这字作katorchesanto。

    2(简介)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字母都有数值意义。例如aleph和alpha的数值是1,beth和beta是2等。因此,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可以计算的数值。希腊文耶稣的名字(Iesous),加起来的数值是888(八代表新的开始和复活)。一般认为将兽的名字加起来,数值会等于666。根据这方法,只要将「尼禄凯撒(NeroCaesar)」的名字作轻微修改,就会计算出666来。不过,还有其它名字在计算后会等于666,所以,我们不应妄下结论。

    3(一5)在新英王钦定本文本中,启示录有很多备注,这是第一个。最早的抄本(NU)及主要文本(M)的字眼,一致地与TR,KJV及NKJV文本的相异。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一本希腊文新约圣经(1516年)的刊印者伊拉斯姆只拥有一套启示录的文本,而这文本是有错误的。因此,他需要经常在注脚说明许多细小的差异。幸好新约圣经其它书卷的主要抄本,与日后大批发现的抄本内容大致吻合。本注释只着眼于重要的变动。我们相信,将NU和M文本合并一起来读,就能够知道原文的全貌。当两者有歧异时,主要文本(M)就比较可取。

    4(一8)NU及M文本没有「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这句。和合本同。

    5(一10)「主的日子」的希腊文是heemeratouKuriou;「主日」则是heKuriakehemera(教会一字“kirk,church”亦由此而来)。

    6(一13)麦汉祺(J.H.McConkey),TheBookofRevelation:ASeriesofOutlineStudiesintheApocalypse,页9。

    7(二1)华富德(J.F.Walvoord),TheRevelationofJesusChrist,页50~100。

    8(二14、15)蒲爱娜(E.E.Pohle),Dr.C.I.Scofield'sQuestionBox,页89。

    9(二20)主要文本作「你的妻子(或妇人)耶洗别」。

    10(三7)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11(三20)崔仁翟(R.C.Trench),CommentaryontheEpistlestotheSevenChurchesinAsia,页225。

    12(四3)华富德(Walvoord),Revelation,页104。

    13(五9、10)NU及M文本在此有「他们」,即长老颂赞的内容并非与他们自己有关,而是关于他人的。可能暗示他们是天上的使者。

    14(五9、10)NU文本作「国度」。

    15(六1、2)新美国标准本作「你来(并)看」,NU及M文本没有「并看」二字。

    16(六10)希腊原文Despotes是个强烈的字眼(但并没有英文衍生词的负面意义)。

    17(八5)史伟慈(H.B.Swete),TheApocalypseofSt.John,页109。

    18(八13)「天使」与「鹰」的希腊原文字形相似(angelos及aetos),因此会在抄写上产生错误。「鹰」是正确的。

    19(九16、17)大多数的抄本作「一万万」(即一亿)。

    20(九18、19)史咸顿(H.Smith),TheRevelation:AnExpositoryOutline,页57。

    21(九20、21)希腊文是pharmakon,即「药物、药水、毒品」(比较英文字pharmacy)。

    22(一一6)麦汉祺(McConkey),TheBookofRevelation,页68、69。

    23(一一15)「国」在新美国标准本为复数,NU及M版本作「国(单数)……已成了」。

    24(一三3)司可福研用本圣经,页1342。

    25(一四4、5)潘德科(J.D.Pentecost),ThingstoCome,页300。

    26(一五3、4)有些文本作「众圣徒」,但支持不足。NU及M版本作「万国」。

    27(一五3、4)裴雅森(A.T.Pierson),KnowingtheScriptures,页248。

    28(一六16)「哈米吉多顿」源于希伯来文「哈」(山)米吉多。大多数版本只作「米吉多」。

    29(一九8)1611年版本作「圣徒的义」。传道者常把这义解释为归于圣徒的「基督的义」。虽然这是正确的道理,但希腊文dikaiomata一字说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字是复数的(并不是抽象的单数字dikaiosune)。再者,这字的字尾显示「被动语态」,这里表示一些完成了的事(在这里就是指「义行」)。这段经文的主题并不是救恩。

    30(一九10)雷历(C.C.Ryrie),TheRyrieStudyBible,NJKV,页1953。

    31(二二3~5)裴雅森(Pierson),TheMinistryofKeswick,FirstSeries,页144。

    32(二二18、19)新美国标准本作「生命册」不作「生命树」,但这译法没有希腊文抄本的支持。伊拉斯姆的希腊文启示录并没有最后的六节经文,因此他要从拉丁文的武加大(LatinVulgate)译本翻译过来。经文的记载是至为不幸的,破坏了文艺的整全性,就是根据神的计划,人在创世记第三章开始不得接近生命树,而在整本圣经最后的部分,他的圣徒可以再次到生命树那里去。名目词汇索引

    二划

    卜威廉Booth,William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三划

    大主教亚历山大ArchbishopAlexander

    土西拉Drusilla

    马太亨利Henry,M

    马丁路德Luther,M

    马加比Maccabeus,J

    马加洛斯Machaerus

    马吉安Marcion

    马查理Marsh,CH

    马尔舒Marsh,FE

    马德逊Matheson,G

    卫斯理约翰Wesley,J

    卫素珊Wesley,S

    四划

    反马吉安主义序论Anti-MarcionitePrologue

    巴列特Barrett,GS

    巴西理得派Basilides

    巴斯德Baxter,JS

    贝格Bigg,C

    孔尼白Conybeare

    戈登的髑髅地GordenCalvary

    文托尔MantleJG

    巴吉特Paget,C

    比勒Pella

    比勒俄Piraeus

    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

    韦利可斯基Velikosky,

    韦格蓝WigramFT

    韦连士Williams,AL

    韦纪蒂Wilkinson,KateB

    韦亚瑟Way,A

    韦达恒Weatherhead,Leslie

    韦禾达Wright,WC

    韦慕夫Weymouth

    尹信Vincent,M

    巴伦Baron,D

    瓦伦提尼安派Valantinus

    瓦格纳Wagner

    五划

    白顿Barton,B

    白斯Bates

    白伟思Bewes,R

    白各克Blaiklock,EM

    白列新Bliss,PP

    白洛克Brookes,JH

    白德Pitt,FW

    白礼杰Blaikie,WG

    布斯伟Boswell,J

    布雷德福Bradford,G

    布朗宁夫人Browning,MrsEB

    布鲁斯Bruce,AB

    布特曼Bultman

    本纳尼Bennett,LA

    本仁约翰Bunyan,J

    加尔文Calvin,J

    加斯图Castor

    加汉Gahan,C

    卡泰灵Casterline,HA

    卡亭Cutting,G

    邓尼Denny,J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以彼流Epirus

    以土买人Idumean

    以撒华特Watts,I

    艾理国主教BishopEllicott

    艾理奥Elliot,J

    艾朗赛Ironside,HA

    艾蒂夫人Mrs.Eddy

    甘格来Kennedy,G

    甘纳第Kennedy,HAA

    兰格Lange,JP

    尼禄Nero

    卢斯金Ruskin,J

    卢德福Rutherford,S

    史杰拿Schiller

    史葛Scott,W

    史约瑟Scriven,J

    史廓治Scroggie,WG

    史大卫Smith,D

    史咸顿Smith,H

    史密夫Smith,WM

    史图加Stalker,J

    史丹利Stanley,C

    史坦顿Stanton

    史道克Stock,E

    史乐民Strauss,L

    史特朗Strong,AH

    史达德Studd,CT

    史伟慈Swete,HB

    圣伯纳德St.Bernand

    司布真Spurgeon,CH

    司可福Scofield,CI

    司徒雅各Stewart,JS

    司徒德Stott,JWR

    司徒达Stuart,CE

    他提安Tatian

    台伯河Tiber

    田得理Tindley,CA

    六划

    有争执经antilegomena

    安东尼亚Antonia

    安德逊爵士Anderson,SirR

    安汝慈Paxson,R

    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ofAntioch

    安格Unger,MF

    安伯里Berry,DA

    亚歌Akks

    亚奎那Aquinas,T

    亚基老Archelaus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他那修Athanasius

    亚兹素Azizus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ofAlexandria

    西赛罗Cicero

    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

    达秘Darby,JN

    丢尼修Dionysius

    多米田Domitian

    多利米Ptolemy

    伊迪岳Eadie,J

    伊米撒Emesa

    伊比德图Epictetus

    伊比文尼迪Epimenides

    伊比芬尼Epiphanes,Antiochus

    伊拉斯姆Erasmus

    伊格那修Ignatius

    伊利诺Illinois

    优西比乌Eusebius

    纪邦Gibbon,E

    纪霍德Gifford,EH

    任杰Inge,Dean

    庄嬲Johnson,SL

    约瑟夫Josephus

    约翰纽顿Newton,J

    朱伟慈Jowett,JH

    刚也Konya

    自由派Liberal

    自由派罗马天主教LiberalRomanCatholicism

    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s

    迈耳Meyer,FB

    迈耶斯Myers,FWH

    全国基督教协进会NationalCouncilofChurches

    朴定乔Pettingill,W

    孙德生Sanders,JO

    华富得Walvoord,JF

    华菲德Warfield,BB

    华德伟Watson,D

    华特逊WatsonJB

    伍斯敦Wolston,WTP

    伍夏庭Wood,GRH

    伍德荣Woodring,HC

    毕加灵Pickering,H

    七划

    克蓝麦ArchbishopCrammer

    克劳狄Claudius

    克荪安Cousin,AR

    克罗斯比Crosby,F

    伯克尔Barker,HP

    伯恩斯Barnes,A

    伯纳德(克勒福)BernardofChairvaux

    伯大巴喇Bethabora

    伯芬Bevan,F

    伯格史达BickerstethEH

    伯基特Burkitt

    邦纳Bonar,H

    邦兹Bounds,EM

    狄克逊Dixon,FW

    狄奥多勒Theodoret

    杜达Dodd,CH

    杜宁Downie,HK

    杜林孟Drummond,H

    杜普莱迪Toplady,AM

    佛鲁得Froude,JA

    希律安提巴HerodAntipas

    希列拉比Hielel,Rabbi

    希坡律陀Hippolytus

    何义博Hiebert,DE

    何治Hodge,C

    何格Hogg,CF

    何勒Hole,FB

    何斯坦Holsten

    何力生Homrighansen

    犹利安Julian

    利斯布Lesbos

    李罗伯Lee,RG

    李尼Lilley

    李德尔Little,R

    李斯Rees,P

    李南Renan,E

    麦卡尼MaCartney,CE

    麦柯理MaCaulay,JC

    麦乔治MacDonald,G

    麦敬道Mackintosh,CH

    麦卡伦Maclaren,A

    麦彻恩McCheyne,RM

    麦根连McClain,AJ

    麦汉祺McConkey,JH

    麦库McCue

    麦艾特McCully,E

    麦库里McCully,TE

    麦查理Meigs,CD

    麦蓝伯Midlane,A

    麦森姆Midley,S

    麦勒Miller,JG

    纽曼Newman,FW

    更正教Protestantism

    苏理曼Salmon,G

    苏艾雷Sauer,E

    汤健斯Tomkins,WN

    汤恩比Toynbee,A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八划

    欧尔福Alford,H

    欧德曼Erdman,CR

    屈梭多模Chrysostom,J

    居普良Cyprian

    底音Dium

    非尼伦Fenelon

    范伯Faber,FW

    范兰德Fernald,JC

    范兰姆Frame,JE

    该撒利亚的傅米里安FumilianofCaesarea

    肯特Hunter,J

    凯弗高Havergal,FR

    凯菜Kelly,T

    凯理Kelly,W

    凯勋Kevan,EF

    祁泰灵Kettering,C

    祁赖斯Kleist

    金尔King,G

    林克安Lincoln,W

    现代主义Modernism

    帕皮亚Papias

    彼特玛莉Peters,MB

    彼特拉Petra

    波勒士Pollux

    坡旅甲Polycarp

    庞培大帝Pompeii

    拉格兰德Ragland,TG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ofRome

    罗伦斯弟兄BrotherLawrence

    罗伯逊Robertson,AT

    罗杰斯Rogers,EW

    罗马天主教RomanCatholicism

    罗斯Rouss

    罗云柯拉Rowan,Ora

    舍吉拿Shekinah

    卓岳尔Traill

    邬斯特Wuest,K

    杨庭道Young,DT

    九划

    拜伦Byron

    查达域Chadwick,S

    查普利Chappel,CG

    杰佛夫约翰GriffithJohn

    柯芬妮Clephane,FC

    柯靳格Okenga

    柯威廉Orr,WW

    费利Ferre,N

    费德雷Findlay

    费安妮Flint,AJ

    费保罗Flint,VP

    费廉思Philips,JB

    贺尔Hall

    重言法Hendiady

    侯丽莎Hewitt,EE

    侯生Howson

    科勒菜治Coleridge

    科林斯地峡运动会IsthmianGames

    耶鲁的波顿BordenofYale

    耶路撒冷的欧利罗CyrilofJerusalem

    耶和华见证人会Jehovah’sWitness

    耶柔米Jerome

    钟士林Jones,C

    钟思理Jones,ES

    钟斯Jones,JC

    新正统派Neo-Orthodox

    俄利根Origen

    俄朗迪河Orontes,River

    柏勒Bellett,JG

    柏尔Pare

    柏尔克Parker,J

    洛浜孙Robinson,JAT

    洛杰斯Rodgers,WH

    宣信Simpson,AB

    施米尔马格Schleiermacher

    施蕴度Swindoll,C

    威伯福士Wilberforce,W

    威廉斯Williams,G

    十划

    晏布斯Ambrose

    晏斯唐运动Armstrongism

    晏诺慈Arnot,CW

    班豪斯Barnhouse,DG

    班格尔Bengel,JA

    贾艾梅Carmichael,A

    哥林多的丢尼修DionysiusofCorinth

    高劳Clow,WM

    高斯Coates,CA

    高亚伦Cole,A

    高德Godet,FL

    高伯恩Green,B

    高连Green,M

    格士图河Cestrus,River

    格兰菲德Cranfield,CEB

    格连特Grant,FW

    格林Green,S

    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ofNazianzus

    顾艾格Cragg,HW

    顾思伟Criswell,WA

    顾斯比Goodspeed

    顾域Govett,R

    顾拔Grubb,N

    顾楝乐Guthrie,D

    海法Haifa

    海格斯培Hegesippus

    夏励加Harnack

    夏维Harve

    夏仁达Harris,R

    夏理信Harrison,NB

    夏云斯Havner,V

    荷马Homer

    晓顿Houghton

    爱任纽Irenaeus

    殉道士犹斯丁MartyrJustin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诺克斯Knox,J

    凌耳Lang,GH

    宾克Pink,AW

    特尔斯脱根Tersteegen,G

    特土良Tertullian

    特基林Trogyllium

    神的广播教会RadioChurchofGod

    神智会Theosophy

    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

    莫罗Mauro,P

    莫法特Moffatt

    莫尔赫Moorehead,WG

    莫拉维亚Moravian

    莫礼士Morris,L

    莫礼信Morrison,GH

    十一划

    章伯斯Chambers,O

    基督教普爱会Christadelphianism

    基督教神学派ChristianSavence

    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Science

    基督教合一学会UnitedSchoolofChristianity

    康达Conder,J

    盖伯励Gabriel,CH

    盖伯林Gaebelein,AC

    郭楝Gordon,AJ

    郭德理Guthrie,J

    赦伯特Herbertg,G

    梅斯Mace,A

    梅亚Mayor,JB

    梅勒Miller,JR

    密尔Mill,JS

    培克Peake,AS

    雪莱Shelley

    陶恕Tozer,AW

    崔仁治夫人Trench,MrsJA

    崔仁翟Trench,RC

    唯灵论Spiritism

    十二划

    雅典拿哥拉Athenagoras,theAthenian

    博艾斯Boice,JM

    博雷亨Boreham,FW

    博施Bosch

    博义斯Boys,John

    喀特欧Garver,GW

    葛斯祺Guest,E

    韩理哲Heinrici

    韩达信Henderson,G

    曾连斯Jennings,FC

    喇提美尔Latimer

    彭比利Papini

    彭达生Patterson,FG

    普林尼Pliny

    普林姆Plummer,A

    普尔Poole

    萨洛尼卡Saloniki

    舒密德Schmidt

    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提奥非勒Theophylact

    联合基督教会UnitedChurchofChrist

    普救论Universalism

    十三划

    奥莱山特Alexander

    奥卡印第安人AucaIndians

    奥杜邦Audubon

    奥古斯丁Augustine

    奥林匹斯的麦托丢MethodiusofOlympus

    奥哈拉O’Hara,G

    奥尔信Olson,T

    奥斯华.史密斯Smith,O

    鲍尔朗Brown

    詹姆逊Jameison

    蓝迪斯Landis,GM

    蓝斯基Lenski,RCH

    蓝赛爵士Ramsey,WSir

    雷西Lacey,H

    雷德福Lightfoot,JB

    雷思比Rainsburry,AW

    雷思福Rainsford,M

    雷德Reid,RJ

    雷特欧Ridout,S

    雷历Ryrie,CC

    路西弗Lucifer

    路克Luck,GC

    赖恩融Lyall,LT

    赖尔Ryle,JC

    温岳达VanOosterzee,JJ

    温恩奥VanRyn,A

    温尼Vine,WE

    蒲爱娜Pohle,EE

    蒲乐克Pollock,AJ

    十四划

    翟斯田逊Christenson,L

    赫勒海Hellespont

    赫马士Hermas

    赫思Huss,J

    赫胥黎Huxley,T

    裴艾玛Piechynska,E

    裴雅森Pierson,AT

    谭普尔Temple

    谭姆士Thomas,WHG

    十五划

    德鲁雷Drury,TW

    慕迪Moody,DL

    慕尔Moule,HCG

    摩尔Moore,CG

    摩根Morgan,GC

    摩门教Mormonism

    潘代诺Pantaenus

    潘德科Pentecost,JD

    十六划

    霍石Fausset

    霍雷登Ford,L

    霍士德Foster,H

    穆勒Muller,G

    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C

    穆里Murry,M

    薛弗尔Chafer,LS

    薛恩Zahn,T

    十八划

    戴理Dale,RW

    戴伟舒Davis,JM

    戴森姆Davis,S

    戴伟森Davison,F

    戴雅各Deck,JG

    戴克里提皇EmperorDiocletian

    戴德生Taylor,JH

    魏斯科Westcott,BF

    魏思桐Weston,HG

    魏承格Wie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