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集内注
经文:诗104篇
这是一首歌颂神创造的诗,全诗共分为三部分,1—9节是天地的创造,基本上是按照创世纪1章1到8节的次序:光—空气—水,水被分为上下—天分开—水和旱地分开。10-30节是地球是生气盎然的自然界中万物的动态,充满了一派生态平衡的美妙景象;让我们看到神为动物、为植物、为人、为他所创造的一切所定的那个律,始终是一个非常平衡、非常和谐的生态环境。31—35节是诗人的心愿,他希望他在神面前的默念能得神的悦纳,同时他也希望罪恶能从世上消除;恶人能从世界上消灭,然后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其中第24节是全诗的精句:“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这也是我们今天思想的中心。
一、创造不仅是显示神的智慧,也显示了神的权能(30节)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如新”。神创造了一切,在神的眼里,他所造的一切都是非常好的,诗人并没有因亚当的犯罪,而怀疑神的创造,更没有轻视神的创造,而是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了和谐的非常美的自然界,所以我们在读诗篇104篇时,我们读到的是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一种精神,我们读到的是对上帝创造的美好或是对上帝创造权能的一种信心,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个重要信息,因为,我们时常强调亚当犯罪,罪就入了世界,而这世界又是卧在恶者的手下,因此,不要爱这个世界,似乎这个世界一无是处,充满了争竞,嫉妒,愁烦,恶毒等等,我们强调这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是一无是处的,人是无可救药的,人是无能为力的,任何事情是不能做的。为的是突出上帝的权能,突出上帝这种拯救的爱,可是我们在强调这一些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前面讲过的,神的智慧和权能在他整个创造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积极的、美好的东西,以至于许多基督徒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艰难度日。但我们在读诗篇104篇时,就会发现,这分明不是整部圣经带给我们的信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亚当的犯罪,我们还听到上帝的呼唤,“亚当你在哪里?”我们不仅看到该隐杀了弟弟亚伯,也听到神说“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我们更听见天使对着伯利恒野地里的牧羊人说:“我带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为什么说是“大喜的信息”呢?因为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神不仅用智慧创造,他更用权能维系和掌管着万有,这世界的根基是神,不是撒但,因此,没有人可以动摇或改变它:“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地动摇。(5节)这是神的作为,所以,神看他所造的世界,神看按着自己形象创造的人,都是“甚好”,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看法,没有人能改变上帝在世界、在人类中的作为。
二、神创造的中心是人
在神的创造中,人是他创造的中心,“按着我们的形象”,“将生气吹在鼻孔里”,“有灵的活人”,伊甸园,生命树,诗八篇:“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104篇14到15节“使蔬菜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
神也预备了一个让人能够有更美好生活的环境,诗篇第八篇说:“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在那里,又有一种译法:“比天使、比上帝微小一点”,这是其他受造之物没有荣耀。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所以在神的创造里,人不是毫无价值的,人也不是不值得上帝救赎的这么一个族类,尽管人犯罪,但神依然去找寻,尽管人一再地想远离神,但神并没有远离我们。这遍地所充满的丰富,其实都是神为人所预备的,而这个恩典是神在创造人的同时就已经为人预备好了的。神学家称这是上帝给人类预备的不可抗拒的恩典,并不是因为人作恶或行善,也不是因为人有多高的道德品质,或是一个多么恶的人,神给人都是不可抗拒的。因为神创造的中心是人,神所赐这些恩典,这一切的丰富,都是为人所预备的,是为你,为我,为所有的人。并且这恩典是在他创造人的同时就已预备好了的。
三、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诗人怀着称颂神的心写下了这篇华丽的诗篇。按希伯来的传统,神的名字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因此,我们读希伯来《圣经》,会发现他们对神用了一些复合性的名字,来表达对神的敬畏之心,同时又把神的名字的实质表现出来,从这些名字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神与他百姓建立的特殊关系及神给予他子民的特殊恩惠。
1、耶和华以勒(创22:14),我们经常地听到:关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当亚伯拉罕把自己的儿子捆了,准备献在祭坛上的时候,神为他预备了一只羊,代替了以撒,所以亚伯拉罕说:“耶和华以勒”,意思是耶和华必有预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神用智慧创造,他也用权能来维系,来掌管万有,因为耶和华必有预备。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思想上的问题想不开,信仰上有疑惑等等,人看待上帝时,总是用自己眼光去看,其实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诗90:)几千年、上万年的历史过去了,一个人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那么一点点,所以,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神的计划,有时就象瞎子摸象一样,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也是这样一种感觉,对待上帝,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全面了解他,因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都限制了我们去很好的认识神。所以在希伯来人那里才有了“耶和华以勒”。这个称呼:原来耶和华早有预备,充满了感恩的心情。
2、耶和华拉法(出15:26),意思是说“耶和华是你的医治者”。出15章记载:那些不听神话的人,嘴里的鹤鹑肉还没有咽下去的时候,神就把他们击毙了,倒毙在旷野里。出埃及所有的人,就是当时摩西领着他们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人,到进入迦南时,除了约书亚和迦勒以外,都倒毙在旷野里。有时我们从旧约里很难理解“上帝是医治者”,但是我们读新约,就发现,耶和华神是“医治者”,因为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神的启示藉着他让我们看见了。有病的,神的儿子给我们医治,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税吏、那些在社会上被人藐视的人,神和他们坐席,体贴他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受伤的,神儿子给包裹了,心灵不得安慰的及时的给安慰,这时,我们想到耶和华拉法,“耶和华是你的医治者”,其实在旧约圣经里面,如果我们细心读起来时,依然会发现耶和华拉法,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40年之久,神用以琳的甘泉、盘石的活水和玛哪养活他们,连脚上鞋子都没有穿破。又如大卫,虽被扫罗追杀,但神却保全了他的生命,并立他作以色列的君王,因此才有了那一篇篇美丽的诗赞,耶和华拉法是大卫、是整个希伯来民族对神的深刻认识。
3、耶和华尼西(出17:15),意思是说:“耶和华是我的旌旗”。“旌旗”是带领者,是旗帜。战争时,阵地上要插上一面军旗,旅行团出门旅行,打上一个小旗子,上面写着旅行社的名字,你跟旅行社走时,就掉不了队。“耶和华是我的旗帜”,是我的方向,是我的引领者,我跟随他,就不至于偏离正路,行在正路当中。这是旧约时希伯来人对神的认识,当然,还有人说,耶和华是我的盘石,是我的山寨,是我的救赎主等等,但是“旌旗”却真正地表现了希伯来人对神的敬畏之心,因为他们知道一生一世都不能离开神。
4、耶和华锐阿(诗23:1),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是诗篇23篇的总结。“牧者”是牧羊人,看顾、保守,又赐饮食,其责任是引领羊群出行。所以你看那牧羊人,他所做的工作,即要保守羊群的安全,又要把羊群领到有水草的地方,又得为羊群预备很好地休息地方,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所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不正是神创造恩典很好的一个说明吗?我们从神的名字里头就得到一个美好的答案。如果神是恶的,他就不会为他所创造的人类预备恩典,如果他是恶的,也不能称为“牧者”,所以耶和华是善的,他是用智慧创造了这一切,用权能将这一切赐给我们,他的名字没有一处告诉我们,他为人类所预备的这一切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也相信,从他的名字里面我们读到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约翰说“神就是爱”,这是神在经历了旧约、新约不间断的启示之后,人对他启示最高的一个认识,或者说这也是上帝最高的一个属性,即“爱”。圣经的最后一卷是启示录,启示录告诉我们那是世界的末了,但是犹太人对末世的观念并不是所有基督徒的观念,很多神学家喜欢把它称为“终极”而不是“末世”,世界的终极不是一切统统被毁灭,乃是神创造的不断继续,最后达到最高潮的观念,是美好、和谐的新天新地。就像我们人,有人比喻说神对于基督徒要做的工作就像一个雕塑家,他一手拿锤子,一手拿凿刀,不停地在基督徒身上敲敲打打,有时,我们会感觉很痛苦,但最终,他要塑造成一个有他形象的、符合他心意的新人来,这个新人正如保罗所说,是在“基督里面”一个新造的人。神的创造从创世纪起初到达启示录结束,都是神工作的过程,创造是不间断的,而不是仅仅“六天”。救赎也是这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是高度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神就是爱,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最高启示。
四、愿罪人从世上消灭,愿恶人归于无有
诗人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世界本是美好的,一切美好的都出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源头。世界的平衡所以遭到破坏,这是罪恶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战争、有饥荒、有罪恶就把世界看成黑暗的,也不能因为有恶人就把整个人类说成一无是处。在诗人眼里,世界依然美好,人在世界中,神依然赐给人一种非常自由、非常充实的生活,让人在这里面得享他的恩典。“神差他的儿子降生,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从这里我们看到,神根本的心意不是要毁灭世界,不是要消灭人类,而是要消灭罪人、消除罪恶,在创造的过程中来更新世界,更新人类。这个更新,是让人重新有新的生命,具有基督生命的人,是有着美好的真正属于神形象的人,所以,新天新地是神创造的高峰,神爱世人是他自己对自己属性的最高最完全的诠释。他在对人类的创造过程中,不断的启示自己,最终让我们看到神对世人的爱。他不是刑罚,不是消灭,这才是他自己启示自己的一个最高点,所以,一个消除了罪恶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愿神祝福我们大家,让我们美好的行为.能够成为神爱世人的见证,同时,也充分地享受神为我们预备的丰富恩典。只要我们肯去接受神给我们的恩典,这恩典就能一生一世随着我们,愿主祝福他自己的话。
创1章;约8:5-8;雅3:9-10
在今天教会中不乏听见类似“我们的国在天上,因此不要爱世界和世界的事”,“基督徒是属灵的子民,灵性是人与神相交的能力,是好的,要追求,肉体是臭皮囊,魂是属情欲的,是犯罪的根源,所以要厌恶”等声音。甚至于还有一种错误的属灵观,把神的救赎范围局限在人的宗教生活及个人生活中,而把各类社会及文化生活归到黑暗的权势下。
那么,作为基督徒是否只追求“天上的事”而忽视在地上的行为见证,片面强调属灵而苦待己身,厌恶生活?下面我仅从神的创造和管理两方面来分享我对圣经信息的认识。
一、神不造废物
基督徒世界观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承认宇宙穹苍是神所创造的,但在有些基督徒心目中,却认为宇宙世界因亚当夏娃的犯罪堕落,而败坏到极处,因此不要爱这个世界和世界的事。其实这是与基督教信仰背道而驰的。《创世记》第一章曾七次提到这个世界“神看着是好的”,“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就把这些光摆列到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神看着是好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一:4,10,12,17-18,21,25,31)这些经文都指出神的创造是好的,特别在最后一节(31节)中更强调不只是好,而且是“甚好”。
1、神看为美的自然界
《创世记》第一章“神看……是好的”句子中的“好(tob)一字,依着名德国旧约《圣经》学者韦斯特曼(ClausWester-mann)认为在希伯来文中有“美”的涵义,所以当《创世记》第一章七次提到“神看……是好的”时候,同时就在说“神看……是美的”,第二十一节更指出神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都非常美。
《创世记》第二章九节也告诉我们:“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意思是说,神要造一个缤纷美丽的世界来让人欣赏。不但如此,《诗篇》的作者也肯定自然界的价值,“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它的量带通遍天下,它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并且《圣经》也指出人们可透过观察被造的世界,觉悟人生的哲理,如《箴言书》所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的时候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唾觉到几时呢?”(箴6:6-11)。基督教历来有“两本”书的比喻,一是“上帝言语之书”(圣经),一是“上帝创造之书”(自然),而许多神学家将这本自然之书描写成上帝的杰作,如一位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诗情画意般的描绘,“一切动物都在黎明时发出声音,向上帝歌唱。火山、行云和树木都发出关于上帝的呼喊。全部的造物都发出关于上帝的呼唤。浸人肺腑,那是一个伟大的呼唤,证实着上帝的存在美和爱”。神所造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无论桂林的山水、西湖的碧波,巍巍高山、绵绵的云海,以及漫山遍野的鲜花嫩草,都令人惊叹迷恋。
除了大自然的美之外,神也希望我们欣赏艺术上的美。旧约《圣经》描述的会幕和圣殿,并非因陋就简,而是讲究装饰。音乐在以色列人的敬拜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诗篇》中的诗原来都是以乐器伴奏来吟唱的)。圣经中很多地方都特别注重文体修辞。由此可见我们所信仰的神是一个注重艺术之美的神。
神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源头,他也赋予我们美感,所以基督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之外,还可以尽情欣赏各种美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绘画、文学、建筑、雕刻、舞蹈、电影、摄影)。因此,那种“世上景色我一阅,求主使我目复盲”对世界厌恶,担心属世,避免“世界的透惑”的观念与神的旨意格格不入。神既然故意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悦人的眼目”的环境中,可见享受美的经验是神所容许的;这不仅是健康的娱乐,也可以从伟大的艺术创作中,感受到这庞大的宇宙穹苍也是一种艺术杰作,它的背后有一位伟大的创造主,神学家贝礼说的好:“艺术是人的天性,大自然是神的艺术”。因此,我们所信仰的神不仅是宗教的神,也是自然界的神,是“圣”事的神,也是“俗”事的神,应当说所有的事都是属于神的,没有所谓的圣俗可言。既然如此,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
我们对这位神所赐下的各样礼物——性、婚姻、家庭、音乐、美术等,应该存更多感恩的心欢喜领受。许多人总以为神只关心宗教的事,如宗教建筑(教堂、聚会场所),宗教活动(敬拜、圣礼),宗教书籍(圣经、灵修手册)。当然神非常关心这些事,但他关心的原因,是这些事与我们整个生活相关。据旧约先知的话和耶稣的教训,倘若信仰与实际生活脱节,与出自爱的服事和内心的顺服无关,神便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因此,如果我们在教会所说、所讲、所唱的与教会的无关、与家庭和工作无关,这种聚会就没有价值。
2、堪称神杰作的人的构造
人本身的构造是好的。用传统的说法人可以分为灵、魂、体三部分。而许多人又承认灵是属神的,永恒的、圣洁的,而魂与体是腐败朽坏的,是犯罪堕落的“罪魁祸手”。但《圣经》告诉我们神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基督徒不应贬低它们的价值。神既然亲自差遣他儿子“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可见,肉身本身不可能是不好的,否则神也不会用肉身来显现给我们看。再者,身体是圣灵的殿(林前6:19)。许多名称是“圣洁的”,人复活后也有身体的(林前15章),可见人的身体是好的。
有人认为魂(包括知、情、意)是坏的。如有人就认为:不要进行神学思考,因为神学是“世俗的小学”,将理性与灵性对立,并强调人知识越多,越爱思考,便一定会敌对神。因此,一个虔诚爱主的基督徒应该少动脑,少发疑问,多用信心,圣经怎么说就怎么信,不需要半点思索。但这种反理性主义是不符合《圣经》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或悟性不是从魔鬼而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赋”,是神所造的。亚当和夏娃在堕落前都是会思考的(从他们替所有飞禽走兽各种类来取名字,及与蛇讨论要不要吃果子便知),所以悟性(即理性)本身不可能是坏的。
同样的,关于人类的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及各种意念,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正面价值。同样是被神看为好的。所以基督徒的情欲观不是寡情去欲,也不是恣情纵欲,而是节情导欲。
神创造了人,并成为他看为甚好的杰作,作为基督徒应当除去灵与肉对立的错误观念,将身体献给神,作为神悦纳的活祭。
二、神不废弃所造的
当始祖犯罪堕落后,神虽然惩罚始祖,咒诅大地,但神并没有把人类及这个世界消灭殆尽,他仍然保护和眷顾他所创造的万有:在挪亚时代,地上尽管充满了邪恶,神用洪水毁灭了地上大部分的生物,而没有把世界完全毁坏。因此神不但没有把所创造的世界及万物当废物来处理,而且还以其至高的慈爱的怜悯来救赎和眷顾。
1、人具有神的形象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神就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动。”’(创1:26-28)。
在这两节经文中,“形象”一词出现了三次,人之所以有别于其它被造物,是因为他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但所谓“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之后,便马上说他要使他们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及所有昆虫(27节),并且神马上吩咐他们去治理整个大自然,管理所有的动、植物(28节),因此透过整段经文的上下文来解经,我们可看到神造人是要人在工作和职务上像他。管理天地万物本来是神的工作,但现在神要人来管理大自然,委托人去代表他来做这工作,因此,神造我们像他,就是要我们代表他来治理这天地万物。然而今天教会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亚当夏娃犯罪堕落后,使人性及人的生活陷入“全盘败坏”的状态中。有人就片面地认为,每个人的心地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无可救药;基督徒理当分别为圣,不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基督徒的责任就是传扬福音,引人信主,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关心社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当然,由于始祖的犯罪堕落,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犯罪的倾向或性情。但《圣经》告诉我们,因着基督耶稣的救赎,“过犯不如恩典”(罗5:15)。人类的始祖亚当带来了罪和死,人类的另一位始祖亚当主耶稣,却带来了义和生命。基督徒倚靠主耶稣的功劳,而能够在每天生括中脱下旧人穿上新人,而这新人的标记是在圣洁生活上像神。所以《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说:“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同样《马太福音》五章44至45节也告诉我们:“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主耶稣所说的意思是:我们的神不仅爱信他的人,也爱不信他的人,况且连罪人、仇敌都要怜爱。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并被神看为美善,作为神创造杰作的人,要以主耶稣为榜样,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承担起治理世界、大地的责任,存感谢的心分享神赐予人类的恩典,以博大的胸怀服侍人类,挚爱当今这个天父世界。
经文:腓2:9-11
当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婴孩时,圣灵藉着耶路撒冷的义人西缅见证说:耶稣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以色列的荣耀。从耶稣的降生到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全人类的救主,更是宇宙的基督。保罗说因耶稣基督的顺服,成就神旨,神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主的名不仅超越,工作也超越。现就基督的越越从四方面简论之:
一、基督超越时间
众所周知,主耶稣在世上传道时曾叫三个人从死里复活,在一些人的眼里叫刚刚死掉的涯鲁的女儿复活容易些,叫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难点,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更是难上加难。尽管死的时间不同,求主、被主遇见和埋怨主的情况各异,但结果都一样——复活了。原因很简单,先时间而存在的主就不受时间的限制。有经为证:《约翰福音》8章55节到58节记载耶稣教导犹太人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欢乐。
《圣经》让我们看到了神和人的时间观念不同。彼得告诉我们不可忘记的一件事: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在路加福音里基督的降生是借着童贞女马利亚,在她许配了大卫的后裔约瑟还没迎娶时,就从圣灵怀了孕,在人看来好像早了一点;无独有偶,祭司撒迦利亚与以利沙伯夫妻俩都是非常虔诚的义人,却久婚不育,直到年纪老迈时才从应许怀了孕生了施洗的约翰,作了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在人的心目中似乎是晚了许多,而按着神的定意在上帝的时间表里是既不早也不晚的。
今天我们信主也是如此,有的一信就得恩典,有的多年才蒙恩典,更有甚者多年未得恩典,本该随着信主年限的增加,对主认识越深,与主更近,生命日益丰盛,结果却仍有一部分人仍活在属肉体的婴孩中,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成为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畸形。原因很简单——活在自己的时间里,而不是活在神的旨意中,如亚伯兰虚度13年光阴一样。
二、基督超越空间
《约翰福音》4章46节到53节记载了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医愈了迦百农大臣的儿子。当大臣听说耶稣在迦拿时,就来求主趁儿子未死时下去医治。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的话就回去了。路上迎见仆人告知儿子活了。我们说大臣儿子痊愈是主的权能加上大臣的信心。曾记得前几年一本宣传气功的书说到:某人在深圳发功使北京清华园实验室的温度上升一度。可不久就被定为谎言。而我们所信的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又住在众人之内。有人讥诮我们:你们这人求这、那人求那,你们的神到底有多少只耳朵?讲这话的人显然不知万灵的父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当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后,深知门徒的胆怯。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定(约20:19)。去以马忤斯的门徒坐席时眼睛明亮了,认出耶稣来,忽然耶稣不见了(路24:31)。这告诉我们:万物是借着他造的,靠他造的,万有靠他而立。基督既造了空间就不受空间的制约。问题是今天的我们能否信这位超越空间的主并来求他,迦百农的大臣已经留下了见证——信就必得着。
三、基督超越民族的鸿沟
主耶稣降生时天使向牧羊人说: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先知西缅因有圣灵在他身上,且受了圣灵的启示说耶稣是神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当时的犹太人以自己是神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而骄傲。耶稣却对不行亚伯拉罕之道的犹太人猛烈抨击(约8:39)。《路加福音》16章记载的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把仗着自己是血统的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不行亚伯拉罕的道,却落在火湖里受苦的财主刻画得栩栩如生。当耶稣带着门徒退到推罗西顿境内去时,有一迦南妇人求耶稣医治女儿。她称耶稣为主,认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信耶稣能赶鬼才来求主。耶稣的回答反映了当时以色列人狭隘的民族自尊观念,对外邦人的卑视可见一斑。女人却因信得医。使徒约翰宣告说: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今天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仍有人以守某日,参加某派系为得救条件,实为阻碍福音的发展、扭曲真道,违背救恩缩小天国的门。忘记了我们的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主的命令是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听,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并非只救某派或守某日的人。主耶稣自己宣告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保罗阐明福音的奥秘乃外邦人在基督里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同为后嗣。耶稣时代一般的犹太人是不和撒玛利亚人来往的,加利利人到耶路撒冷敬拜时,先过约旦河向南到了耶路撒冷对面再过河。但耶稣传道时却多次经过撒玛利亚(路9:52,17:11),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约4:4),既有谈道教训也有拯救医治。当主面对自恃虔诚、以严守律法而着称的律法师的试探时,夸奖了有怜悯之心的撒玛利亚人,那些只注重律法的仪文和外表事奉的祭司利未人的难堪不言而喻。在路加记的家谱里直追溯到亚当是神的儿子,意为耶稣乃全人类的救主。
四、基督超越罪恶与圣洁的界限
马太是犹太人的使徒,他写的福音读者是犹太人,他所讲的耶稣是犹太人朝思暮盼的弥赛亚,是神应许亚伯拉罕大卫子孙中的坐宝座的那一位。故一开头开宗明义的点明: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就在王的家谱中奇妙地出现了外邦四氏:他玛氏、喇合氏、路得氏、巴示拔氏。《申命记》23章2节到3节说:私生子过十代可入耶和华的圣会,而摩押和亚扪人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圣会。而摩押人路得不但载入王的家谱,而且成为大卫的曾祖母、耶稣基督家谱中重要的母系成员,可谓含义深远。约翰福音三章记载耶稣和犹太人的官尼哥底母论重生,四章则记和当时不启于齿的撒玛利亚的有罪女人谈道,因为主拯救的对象是各阶层的人。马太记载主呼召门徒时: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这些打鱼补网的蒙主拣选,被人视为鱼肉百姓、效忠罗马的税吏马太主也不厌弃。故在福音书门徒名单的记载中独在《马太福音》十章主徒名单中有“和税吏马太”的字样。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本民族中的罪人却被拣选为使徒。远远站着求耶稣的十个麻疯病人主怜悯,跪主前求主医治的麻疯病人主伸手摸他而洁净,害热病躺着的彼得的岳母主拉她手扶她起来,正行淫时被捉拿的女人本该被石头打死因带到主前结果免死蒙救。“他们没定你的罪吗?”这是公义,指出了**是罪;“我也不定你的罪”,这是慈爱;“从今不要再犯罪了”,这是要求。这就解释了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税吏和娼妓比一般人先进神的国。第一个同主进乐园的人并非蒙大恩的主母马利亚,亦非传福音的主徒,乃是与主同钉十架悔改的强盗。主曾明确宣告: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基督之所以超越时间,因他先时间而存在;超越空间,因万有借他而造、为他而造;超越民族的鸿沟,因他是全人类的救主;超越罪恶与圣洁的界限,因他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超越人心,因他知道万人的心,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经文:诗106:l;约壹4:7-8
人的一生是需要爱的一生,人人都需要爱,生活中人离不开爱,人从出生到年老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小时候父母的爱,成长中同学的爱、朋友的爱,成家立业后夫妻的爱,年老了子女的爱。总之,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部分。《诗篇》中有诗人说道:“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要称谢耶和华,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06:1)。上帝的慈爱从创造万物到今天是永远长存的,只要你敬畏他,就可获得。有一首通俗歌曲叫《让世界充满爱》,其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阳光和空气,也不缺少土地和风雨……而多少年来,我们苦苦寻找的是真挚的友爱和信赖——它在哪里?它蕴藏在我们心里”。歌中有一句感人之词:“啊,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啊,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由此可见爱是人人向往的,就“对爱的认识”一题目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爱的原义
爱这字在新约《圣经》中有三层意思:(一)、一种低级的爱,在新约《圣经》中尽管没有出现此字,但有类似的说明,如:在《约翰福音》8章3到11节记载一个行淫的妇人在行淫时被拿的情景,耶稣饶恕赦免了她,这个妇人所行的就是这种爱——低级的爱,按圣经所说这是犯罪的爱。(二)、一种情爱,在《马可福音》10章17到24节中曾记载一个少年财主来寻求生命之道的事情,尽管他遵守了诫命,但却因不愿意抛弃一切跟从主,“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这个少年人对主的爱,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这种爱因没有牺牲精神,故经不住考验。(三)、一种圣爱,《约翰福音》3章16节中记载的上帝对人类的爱就是这种爱——牺牲的爱、神圣的爱、爱仇敌的爱,这是人类最需要的爱。当一个人信靠主之后,他首先得到了这种爱,但同时他也应追求这种爱,达到这种爱的目标。使徒保罗有一个祷告,要“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3:18-19)。这爱就是主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爱,是圣爱、是无法比拟的爱。
二、爱的实意
基督教是一个讲伦理的宗教,《新约圣经》中的伦理观是以因信称义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启示的爱为出发点。保罗在写《罗马书》中曾启示我们“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因此信徒要这样想,基督既然是那样地爱我们,在我们还不认识他或还与他敌对的时候就为我们死,而且还饶恕了我们的一切罪过。为了表明我们对他的感谢,我们也要用他的精神去爱别人。耶稣曾教训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的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耶稣勉励他的门徒要以他在十字架上牺牲的爱作为共同生活的标准。因此信徒要不断地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由此也体现了基督教伦理观的最高标准——爱。请看保罗对爱的表达:“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上)。
三、爱的呼唤
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叫《爱的呼唤》,里面有一句歌词唱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荒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每一个人心灵中的期盼。《圣经》里启示了我们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神的爱,二是神的拯救。约翰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又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7-8)。上帝的爱已经藉着使徒启示给了我们,他的爱也一直在呼唤着我们。路加福音15章里记载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路15:11-20)。父亲用他的慈爱与宽容接纳了他。天父的爱也是如此,他的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他的面前。教会是神的家,应表现出基督的爱来,吸引浪子回家。今天的世界与社会十分需要爱,世人正寻找爱的归宿。但很多人并不明白爱的真理,还不知何为爱,爱为何言。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应象保罗那样,从自己身上见证基督的爱,让基督的爱流露出来,使神的恩爱进入许多人的心田中,这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起到的作用。
耶稣在世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次爱的呼唤记载在约翰福音21章里,是主对彼得的呼召,其情形十分感人,主针对彼得三次不认主的经历,三次呼唤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的回答是:“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最后主耶稣把喂养羊群、牧养羊群的工作托付给了他(参约21:15-17)。耶稣的三次呼唤使彼得从软弱中刚强起来,使他从四福音中爱主反反复复的西门,变成了使徒行传中建立教会刚强的彼得。弟兄姊妹,主当年对彼得的召唤,就是今夭对我们的召呼,他同样也在问你:“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但愿我们的回答能象彼得一样:“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样你才能担当起喂养羊群、牧养羊群的工作。
教会要听从主的声音,发出爱的呼唤,传扬基督的福音,引人归主。同时也要在社会上讲爱,讲爱的见证,表现基督的爱,让基督的爱大放光芒,永不止息!
经文:赛43:18-21;太26:6-12;可14:3-9
在基督教的神学范畴中,有一个关于上帝属性的教义,论到上帝的属性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上帝的全在、全知、全能、不变性等不可传达的属性;还有上帝的可传达的属性,例如:知识、智慧、真实、良善、慈爱,圣洁、公义等。每当我们论到上帝的不变性之属性时,需要我们特别谨慎,以免将不变性与不动性之间划等号:好像上帝是静止的,停留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他不为人类的一切所动。如果上帝具有这样的属性的话,对我们的痛苦、忧伤、欢笑,他都没有反应,这样的上帝是“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是哲学家的上帝,这样的一位上帝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上帝的不变性也不是指他好象一种有限的东西,充塞一切的空间,乃是指空间不能限制他的活动,他不像我们为距离所限制。上帝的不变性是指他超过有限受造物的局限。上帝的不变性与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停留在一个空间,一动也不动,什么事情也不做不一样,与此相反,上帝的这个属性给予我们希望,使我们意识到,上帝不受时空、受造物的局限,他能超越这一切,直接靠近我们,帮助、安慰我们。按照耶稣所言:“我父作事到如今”。
主耶稣是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按照使徒约翰的用语,耶稣将那不能看见的上帝向我们显明出来。在主耶稣身上我们能明白上帝的心意,通过耶稣在世上的行动和工作让我们看见了上帝。今天,我们所读的马可福音14:3-9,与马太福音26:6-13,记载了耶稣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事情,通过这一个事情,就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受任何人和事物局限的,一直作新事的上帝。
现在,让我们先来详细地分析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女人的奉献。
四福音书中都有记载耶稣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路加记载的那浇香膏在耶稣脚上,又用头发去擦拭的女人,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坏女人,她可能是一个**(路7:36-50);圣经学者认为马太福音26:6-13节和马可福音14:3-9节所论的,跟约翰福音12:1-11节所论的也不是同一件事,因为“逾越节前六日”几个字(约12:1)和马太福音26:2节“过两天是逾越节”几个字,并与马可福音14章1节不相符合。而马太福音26:6-13与可14:3-9节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两位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都没有记载这个女人的名字,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考证这个女人到底是谁?她出身如何?是一个罪人,还是一个**?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个女人奉献得到主耶稣的称赞,这应该给予现今的基督徒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这个女人奉献上她最珍贵的东西。
当时耶稣在伯大尼,一个称呼西门的麻风者家里坐席。犹太人通常不是坐在地上,而是身子靠着矮长沙发卧榻,左臂支撑着卧榻,右手则拿取食物。当有人走进来,他所站立的位置便高过坐席的人。现在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伯大尼长大麻风者西门的家门口,突然进来一个妇人,她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香膏的玉瓶。通常按照犹太习俗,当客人进屋或坐席吃饭时,主人必须把香水洒几下滴在客人的身上,以表示敬意。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近时,我们发现这个女人不是洒几滴在耶稣的头上,而是把玉瓶打破用整瓶的香膏来膏抹耶稣。
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将玉瓶打破呢?她或者希望把整瓶香膏用尽。照着东方民族的习惯,有时一只被某个尊贵之人用过的杯子,必须把它打碎,而不让别的身份较低的人去使用。另外,马可记载说,这香膏可卖三十多两银子(可14:5),当时一个人用一年的时间才能赚到三十多两银子,换句话说,这一玉瓶香膏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当耶稣与他的门徒谈论如何使聚集的群众吃饱,腓力的回答是,二十多两的银子,才勉强可以买饼使他们吃饱。这香膏的价值相当于五千人吃饱一餐的价值。
对于这个女子来说,她把香膏献给了耶稣,因为这是她一切所有之中最珍贵的。她没有奉献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放在家中徒占空间的东西,没有价值的旧东西。她把最珍贵的献上,她得到了耶稣的称赞。亚伯拉罕为什么会得到上帝使者的称赞,因为他把他最珍贵、家中最有价值的,他所生的儿子以撒献上。
在今天的教会中,许多人的奉献也是将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吗?我看并不一定。为什么有些教堂中摆满了旧的家具,堆满了几乎可视作破烂的旧衣服?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献上;为什么基督徒仍然以追求权力、名利、金钱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心献给神。我们的教堂不是垃圾站,不是旧货交易市场;我们的上帝是不悦纳你献上你自己看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你把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了吗?
第二,这个女子的奉献是抓住时机的奉献。
当我们把镜头移向耶稣的门徒时,我们看到耶稣的门徒对这个女人的奉献行为非常的不满。但耶稣说,这是一件美事。从耶稣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耶稣喜爱的。如果注意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之后所发生的就是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被抓,受死等一连串的事情,我们说这个女人是抓住时机的奉献是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去膏抹耶稣。生活中的一种悲剧,往往是自己受了感召,想去做一件事时,但又拿不定主意去做,结果是再也没有机会去做,给自己造成遗憾。记得去年的暑假里,有一天,爷爷非常口渴,让我倒水给他喝,给他倒完水之后,我就返回自己的房间去看书,在看书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动,也许爷爷并不是口渴,而是想跟我说说话,谈谈天,可我并没有去顺应心中的感动,而是坚持看书,一会爷爷喝完水就走出去了。可时间没有给我留下机会再次给爷爷聊聊天,在去年的寒假未来临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当我在学校中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爷爷让我倒水,想与我聊天的那一幕。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令我感到遗憾的一幕。
弟兄姊妹,伯大尼的这位女子抓住了时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得到耶稣的称赞。若我们都能效法这个妇人,照着从爱产生出来的念头,不计较后果便立即去做,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美丽和友善,充满着关怀和善意,我们的人生也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要抓住时机,顺应心中的感动,立即去行动,不要使自己的生命中充满了遗憾。
其次,门徒的反应。
伯大尼的这位女子不仅献上了自己最珍贵的香膏,而且也是抓住时机将自己的爱心转化为行动。但对于那些跟从耶稣很久的门徒来说,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种浪费。他们先是心中很不喜悦,接着嘴唇就说出责备的话:“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可14:4-5),继尔他们就向那个女人生气。在门徒的眼中,这种举动是完全没必要的,他们所看到的是香膏的价值,却没有看到香膏背后那一颗充满热诚的爱心。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物质的价值,还是心灵、精神的价值?门徒们的选择是物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一种浪费;而耶稣却与他们相反,认为心灵、精神的价值更为重要。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否定物质的价值,而是强调心灵、精神的价值对于一个人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追求物质的价值,以得到有形的物质财富为满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成为工作、生活的奴役,成为工作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缺少自我的个性,那么这种人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得到体现呢?这种“单面人”不是上帝要求我们去做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香膏的价值,门徒们责备那个女人的奉献,好象他们自己的奉献方式才是最正确的。门徒这种墨守陈规的态度是否在今天的教会生活中根绝了呢?我看并不见得。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议论纷纷的声音,说某某信徒怎么样没有遵守教会定的规章制度去向一个在教堂门口乞讨的人送衣送饭;某某同工没有按照我们大家所公认的方式去帮助人……难道我们为了维护一个规条就宁愿牺牲信徒心中那单纯的爱心吗?为了使大家保持一致,我们就必须以牺牲心中爱的感动为代价吗?
在耶稣几年的传道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给人带来心灵自由的人,他没有用犹太教的一些精神枷锁来捆绑人的心灵,我们看到他在安息日医治病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他看的是人的价值,而非桎梏(zhìgù)人的规条的价值。——从表面上看,门徒似乎很热诚的要去帮助贫穷的人,但是犹太拉比有话说:“上帝许可穷人常与我们同在,使我们行善的机会永不至于消失”。有的事情我们随时可以做,有的事我们只能做一次,一旦失去机会,就永远错失良机。所以耶稣对门徒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可14:7)这节经文所强调的不是将耶稣与穷人们相比较,应该先向谁行善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是我们要分辨哪些事情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耶稣的话启发门徒要看到那个女人的最可贵的地方,是她能够顺应心中爱的感动而马上采取行动。
最后,我们看到耶稣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发生在伯大尼西门家中的这一个故事的重心是后面的几节经文,也就是耶稣对这一个事件的解释:“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可14:6-8)。
耶稣所看重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件实物,他尊重的是人的价值,而不是物的价值。他深切地意识到这位女子那颗完全献上的心,她将自己最看为宝贵的献给了上帝,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最完全的奉献吗?我们有没有想过,难道这位妇女真的是为耶稣安葬而准备的香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位女子就比耶稣的门徒更相信他的话,对照经文的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后面紧接着是犹大出卖耶稣(可14:10-11),犹大相信耶稣所说关于他在世上工作的话吗?然后是耶稣预言其最亲爱的门徒彼得要三次不认他(14:27-31),彼得相信耶稣所言自己要在世受苦,被钉十字架的信息吗?你不要忘记耶稣的许多门徒直到他复活之后才想起耶稣所说的话,更不要提“相信”二字了。这样,这位妇人就比耶稣的门徒更加相信耶稣所说的一切话。按照当时东方的习俗,死人的身体需先沐浴,然后用油膏抹,当身体受膏抹之后,瓶子随即打破,碎片与死人一同埋葬在坟墓里。所以当她知道耶稣即将完成在这世的工作,她用香膏膏抹耶稣,通过打破玉瓶和膏抹的动作,这个女子预先为耶稣的安葬作了预备。如果这位女子并不是为耶稣的安葬准备香膏,那么耶稣对这件事的评论就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触动,那就是耶稣将她的行动予以最完满的解释——是一件美事,是为我安葬用的。
在门徒和其他人看来不屑一顾的动作,但耶稣却给予最完满的解释,又有什么比得上理解耶稣的心更重要的了。耶稣这样的解释就意味着,这个女子是比他的门徒更加理解他在世的工作,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父权制度下,没有地位的女人是一个多么大的肯定和鼓励啊!犹太拉比曾经如此祷告,“上帝我感谢你,因为你没有将我造成一个外邦人或者一个女人”。耶稣却说:这个女人所做的是一件美事,是一件令耶稣感动的事。门徒们,他们不是自诩为跟随耶稣的人吗?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这么亲近,他们知道何时在耶稣的身上做美事吗?他们对耶稣在世上的目的,不是经常流露出不理解吗?
“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可14:9)。这个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句话涵盖的意义很多。它说明耶稣对福音的事工是具有前瞻性,福音要在“普天之下”传扬;另外,为什么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她所做的与福音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记念她呢?
关于这位女子,圣经没有留下她的姓名、生平事迹、出身平民还是官宦之家,但他们要纪念她,因她的行动向历世历代墨守陈规的人提出了挑战,挑战人们去打破桎梏人的精神枷锁,伤害人心灵不能使人健康生长的陈规,更新上帝是静止不动、高高坐在天上的观念,挑战人们去认识那一位正在做新事的上帝。通过耶稣对她的行动的解释,我们应该意识到,上帝比我们想象的都大,并且上帝做事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所想象的上帝和上帝做事的方式作为标准去评判我们周围的人,因为上帝不是一再的重复他做事的方式,他是一位永活的上帝,他不受一切受造之物的限制,他一直在做新事。放开你的胸怀去接受你的周围,与你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奉献方式的人们吧,因为他们也许正在做美事,上帝已经接纳了他们,你又何必用那陈旧的观念去辖制他们呢?
经文:约3:16
世界上唯有爱心最宝贵。有爱不怕讥笑,有爱不怕脏累,有了爱就有温暖,有了爱就有希望。
韦唯所唱“爱的奉献”轰动全国,响遍神州大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这正是世界的呼唤,人类的心声。
有人说:“世界上母爱最伟大”。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道一个孩童爬到了悬崖峭壁上,全村人都在围观、议论、着急,可是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营救他。正在此时,只见人群中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告诉大家她要上去,这位妇女吃力地向上攀援,终于救下了这位小男孩。原来,这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弟兄姐妹,这位妈妈因爱而失去惧怕,因爱而不顾失丧生命的做法,实在说明了母爱的伟大与力量。
然而,世界上有一位用肉眼无法看见,却只要留心就处处可“见”的神来关怀环绕着我们。如: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与人之间爱的述说,同情与怜悯……都是这位奇妙神爱的杰作与创举。有一首歌说:“爱从上帝而来,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这位上帝爱着所有生在世上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孤单,因为有上帝愿意与我们同在,多么愉快!
本章圣经被誉为“圣经中之圣经”,是圣经中主耶稣爱的“高潮的具体表现”。
一、最广之爱是“神爱世人”
表明神爱的广博,爱的普遍,爱的沐浴,愿人人品尝,《诗篇》34章8节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世人”包括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背景、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有好人、坏人、罪人、恶人之不同,有欧亚非美洲之区分,有善解人意的,有无事生非的,有飞黄腾达的,有落迫无奈的。总之包括古今中外、男女老幼……这不是说主耶稣不分是非,乃是说主实在知道罪恶的根源在哪;要断绝罪恶之源,拯救一个个被罪捆绑之人,拯救一个个灵魂失丧之人。因为他有能力去爱,他有爱心去爱,他有权柄去爱,尽管我们不配被爱,但主还是因他爱的属**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看到自己不配而感到羞愧。降服在主爱里,吸引在主爱里,坚定在主爱里,一生一世活在主爱里。这爱超越了大江南北,这爱超越了日月星辰,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宇宙。
二、爱到什么程度呢?
《圣经》记载:最深之爱乃是“神将他独生爱子赐给我们”。俗语说:儿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生几个,疼几个,多少也舍不得。
从前有一个家庭,夫妇二人生孩子多个,因家境贫寒,抚养不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晚上商议将其中一个孩子送于他人寄养。妻子说话了:“老大不能送,因已长大,已能干活赚钱,就送老二吧”。夫说:“你看老二长得多像你(妻),看见她,就像看见了你一样,不行,不行”。夫说:“那么就送老三吧”。妻说:“不行,不行,老三长得跟你(夫)一模一样,一看见就让人心疼”。再看看怀中抱着的吃奶的婴儿,更是亲得舍不得。最后终于咬咬牙,一个也不送了,再累也愿意自己带。可天父能将自己独生子赐给世人,实在是爱世人太深,所以圣经说:“天父既将自己独生子都赐下,还留下什么不给我们呢?”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请问:我们爱主有多深?
三、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这是最宝之爱,宝中至宝是耶稣。他的宝在乎他爱之长。“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7)。他的宝在乎他爱的真。主说有就有,命立之立,说了以后,决不反悔,“天地万物都将改变,神的话一点一画都不能改变”。他的宝在乎他爱的丰。“不至灭亡,反得永生”。金银难买,地位难换。没有人能拿世上物质来说兑换,这是上帝白白地恩赐,这是上帝的旨意,这是上帝的甘愿,这是上帝的给予与慷慨,这是上帝真切的赐福,这是上帝永恒、奇妙、举世无双之大爱。
所以,《约翰福音》3章16节一直震憾全球,吸引感化人心,归向万物之神,成为有福之人,去投靠上帝,成就爱的人生。
经文:创2:18,21;太l:18-25
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后,造了第一个人亚当,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于是,趁他熟睡之际,取了他的一条肋骨,就造成了女人夏娃。神为亚当设立配偶,因此人类历史上第一对婚姻关系的家庭就产生了。神设立婚姻的目的是要人彼此相爱、彼此相悦、彼此帮助,在平等的基础和地位上共肩责任和担子,共同“修理和看守”神所为他们安设的家园。可是,这个家庭没有完全体现神设立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在疏忽和悖逆中失落了家庭所在的美境。
新约圣经所记载的第一个家庭,承载了人类历史的责任,这个家庭使得神在创世以来的救恩计划得以顺利的实施。他们就是约瑟和马利亚——新约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对夫妇。新约圣经记述这个家庭是通过主耶稣的诞降和成长过程来记述的。他们互爱互敬,互信互助,一同承载着人类历史上在被救赎方面的责任和重担,他们的婚姻家庭体现了神设立婚姻的美意,是人类婚姻的典范。
一个神所设立的家庭
马利亚是一位美丽善良、娴静温柔、果敢坚韧的女子。她深爱自己的民族国家和自己所敬奉的神。因此,在天使向她传达神旨意之时,她不顾自己的荣辱生死、毅然回应“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她以智慧、勇气和顺服的侍奉,回应了神对人类的救赎计划。在马利亚被普世颂赞的同时,不由得令我们想到马利亚的伴侣——她的丈夫约瑟,《马太福音》中称:“…约瑟是个义人”(太1:19),圣经中称为“义人”的人屈指可数。那么,约瑟的“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据《圣经》记载,约瑟是亚伯拉罕……大卫的后裔,是以色列历史上两位着名的古圣先贤的后代。依犹太人的传统,父母有责任将信仰和律法的知识传教下一代,约瑟在这样一个蒙应许、成就救恩之族系的家庭中长大,他一定熟知律法,过着敬虔的生活。马利亚和约瑟身处一个特殊时代,国土被罗马帝国侵占,同胞遭受欺凌涂炭,因此,他们有着浓厚的爱国思想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他们和众百姓一道热切的盼望和等待以色列的拯救者——弥赛亚的降临。
当约瑟得知马利亚怀孕的消息时,他内心感到苦闷和彷徨,既不想做公开羞辱马利亚的事情,又不想使马利亚遭受律法的审判和裁决,以至于使她遭受丧失性命之危。这样,他就想在暗地里解除与马利亚的婚约关系。约瑟行事的方式体现了他内心深处那种善良的心性,难怪在圣经中称他为义人。当他得到神的使者所传的信息后,终于明白马利亚忍辱冒死承载着为以色列诞降一位拯救者——弥赛亚的重任。这事在约瑟看来也是一件能为以色列民族和百姓奉献自我的美事,当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耶稣基督是普世的救主,他只能依照传统的观念来接受这位弥赛亚——以色列的拯救者,他愿意为自己的民族和百姓完全接纳与这件圣工相关的一切事情,于是,就立刻娶过马利亚做自己的妻,开始尽心尽意履行为丈夫的责任。他们的婚姻生活伴随着以色列民族和人类历史掀开了一个救恩的、新的篇章。
一个以顺服侍奉神的家庭
在约瑟和马利亚夫妇身上,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顺服神。表面上来看,顺服仿佛是一个人的性情使然,事实上是体现了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正因他们爱神敬神乐于侍奉神,他们才肯放下或放弃自我,完全依神的心意而行。他们的顺服体现了敬虔的深度和爱神所能献出的全部。因爱神而顺服注定了他们与神的美好关系,也注定了他们夫妻间能拥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这对夫妻因怀有共同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就铸造了美好和谐的婚姻关系和相知相爱的夫妻关系。约瑟担负起为夫照顾妻子马利亚和为父保护圣婴孩的责任,无论严冬或酷署、白日与黑夜,只要听到神使者的呼召,就马上应召行动,毫不耽延。马利亚和约瑟顺服神特别的选召,于是,他们二人所组成的普普通通的家庭有份于这件极不普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救恩的来临和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失落了,没能充分体现家庭的意义;而这一个家庭因着爱神之心的顺服、无我的顺服迎来了人类救恩的曙光。
一个内外反差巨大的家庭
表面上看,这桩婚姻不是“金玉良缘”。马利亚因未婚先孕忍爱着世人的误解和嘲笑;约瑟的家庭亦因着妻子的未婚先孕而变得不完美,或被视为是破损的。这个家庭是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的。他们不能在自己民族的本土上、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家室、生儿育女,而是在追杀和**中逃亡他乡、客居埃及。因此,在他人眼中,这桩婚姻和家庭生活似乎是艰辛的、苦涩的。其实,这个家庭充满了神的恩眷,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他们二人尽管颠沛流离,但饱享神的恩惠和荫庇;虽逃亡他乡,但常有神的启示和引导。同时,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圣婴孩的期望和热爱,因这个婴孩是人类和世界的救主。可见,这个家庭外在表象和内在的实质反差巨大、截然不同。
马利亚和约瑟极珍视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既或他们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但因着彼此的体恤和关爱;因着在世事艰难的旅途中彼此间的相濡以沫、互相体恤;因着内心对救恩所怀的希望和憧憬,这桩婚姻就显得非常特别和宝贵。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体现了神设立婚姻家庭的目的和意义。这个家庭是属神的,婚姻生活是美好的,亦是值得人们羡慕的。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家庭
约瑟和马利亚为救主的诞降和成长预备了一个合适的家庭。约瑟和马利亚尽管在当时背井离乡、贫寒卑微,可他们富有爱、温暖、期望,因此就满了平安和喜乐。他们肯以自己的性命服事神,肯舍自己的生命来参与神的救恩计划,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保护圣婴孩耶稣的成长,所以救主耶稣就诞降和成长于这样一个父神所看为最合适的家庭之中。约瑟和马利亚之家成了小小耶稣安舒的摇篮,是救主耶稣生活和成长中最合适的背景和环境。
约瑟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作为皇族大卫的后裔,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他在养育圣婴孩耶稣的日子里,尽到了一个养父方方面面所应尽的责任。他是一位木匠,心灵手巧,靠自己的技术和勤劳建造家室、养育儿女。同时他也负起教养婴孩耶稣的责任。约瑟以他那浓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照犹太民族律法的规定,依次做每件当行的事,尽每项当尽的义务,如:婴孩耶稣第八天领受割礼;抱着小耶稣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去,将小耶稣奉献给主,因为“头胎的男孩都要奉献给主”(路2:23);从小教导婴孩耶稣学习律法,并在犹太民族的节期期间带小耶稣到圣殿去守节;教授耶稣自小学习和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木匠(可6:3)。圣经记录了耶稣的成长状况:“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的知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
婴孩耶稣在这样一个质朴善良、充满亲情,又拥有深厚民族感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家中长大,就越了解自己的民族和爱怜社会中这些普通的劳苦大众,同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可见在神为婴孩耶稣所拣选和预备的家庭里,约瑟的确尽到了一个父亲应尽的本分和责任,为救主耶稣的成长预备了一个相当合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人类婚姻家庭的典范
家庭是神为人所安设的、在人世间最小的社会单位,是夫妻间与子女间维系亲情和共同生活的乐园,是人在劳作之后栖息和重新得力的场所,是人心灵和肉体所需的一个避风港湾。当我们这样描述家庭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一个尽如人意、十全十美的家。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患有疾病,轻者会影响家庭中和睦愉悦的氛围;重者会导致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破裂。许多家庭问题出现的比率越来越高,因而也就成了社会问题。
基督徒活在世间,常常会因着神所赐予人类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而感恩,尽管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也会出现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庭常有一种向往和追求,那就是要使家中成员成为共同侍奉神和荣耀神的团契。就像约瑟和马利亚一样,他们拥有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夫妻间得以共同参与神伟大的救恩事工,在承载人类本身的这份责任和担子的过程中,他们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互相体恤、彼此帮扶,充分体现了神设立婚姻和家庭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养孩童耶稣方面,他们尽到了为父为母的责任和义务,付出了一对勇敢善良、深明大义、爱神敬虔、有着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父母当付出的一切。在孩童耶稣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约瑟和马利亚可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由约瑟和马利亚的婚姻和家庭的侍奉,联想到基督徒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愿我们能以侍奉神和荣耀神为家庭之首要责任,满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使命感;并在对儿女的教养过程中,遵行主旨,以便可以造福人间,荣神益人。
经文:太22:34-40;路10:25-28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三十三年的时间,成为人的样式,即有人样子,也同样受到人们所受的各种各样的试探,但是他在每一次试探中凡事以上帝的旨意为中心,从不为自己的肉体打算。从以上经文我们得知,当主耶稣行了许多神迹,又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宣讲天国福音的时候,就引起律法师、文士、撒都该等人的嫉妒,因他们不相信神迹,不相信复活。这些人要想抓住耶稣的把柄就来试探他、他们所提出的关于得永生的问题,并不是出于虚心的请教,而是出于恶意、陷害的目的。至于耶稣回答得是否适当,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倘若回答得不当,这不但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而会将福音的信仰加以歪曲,使基督教真理的信仰和教义受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基督教自然无法存留到今日。
主耶稣对那些明知故问的律法师的问题的回答是:“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们念的是怎样呢?”他们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已”。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5-28)。主耶稣在马太福音22:37-39把他归纳为二条,一是爱神,并称为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二条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圣经自始至终所贯穿、所启示于人的就是神的爱。“神即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来1:1-2),他为了拯救世人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使我们藉着他能认识神,恢复神人和好的关系。他为了顺服神的旨意,完成救赎的使命,甘心受苦,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开通了一条通往至圣所的又新又活的路。神爱世人的心就在此显明了。
那些律法师、文士、法利赛人等,他们自以为是熟读圣经,并拥有圣经解释权的宗教上层领袖们,只知道死守律法的条文,却忽略了“神就是爱”的真实含义。
耶稣对他们的问题回答以后,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来启发他们,使他们爱神的心能落实到实处,同时也责备他们的假冒伪善。
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曾讲过“神就是爱”,爱不是上帝时有时无的属性,爱不但是上帝许多属性中的一个,爱是上帝许多属性中第一属性,这才是福音,如果没有神的爱,那么神的圣洁、公义等等,其他属性都无从谈起。如果只讲神的圣洁,不讲神的爱,那就是把上帝看为一位独善其身的上帝。我们即明白“神就是爱”,就当竭尽全力的去爱神、爱人。
一、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我们的神。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让我们用全部的心志、情感、理智和毅力爱主我们的神。因为他曾为我们而死。“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这两节经文告诉我们爱神的具体要求。
1、要献己为活祭
这是保罗在圣经中所要求“尽心、尽性、心力、尽意爱神”的最好解释,人欲事奉上帝,必须先将自己献给主。若不先献上自己,无论你献上什么身外之物,都不能蒙神悦纳。因为我们是神重价买来的,要在我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20)。只有完全的献上,放在祭坛上,才不再暴出自我的本来面目。所以所有基督徒蒙恩以后都应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毫无保留的归主而用。主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路14:26)。
2、要遵行神的旨意
主耶稣爱上帝的心,从小就给我们作了美好的榜样,他十二岁时随父母到圣城去过逾越节,会后众人都散去了,他仍留在殿中,过了三天他的父母才发现他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边听一边问,当他父母责备他时,他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2:49)。
当他面临要被捕,上十字架之前,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说:“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主耶稣在面临肉体将要受极大痛苦的时候,没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仍顺从神的旨意。
当一个基督徒完全献于主之后,就当竭力的追求明白神的旨意,顺服神的旨意,“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知道神要求我们所作的是什么。在灵性与道德上不断长进,凡事讨他喜悦,才是一个真正敬畏神的信徒,一个真正爱神的人。
二、要爱人如己
主耶稣把律法的总纲归纳为两条:一是爱神,二是爱人。这对基督徒来说,爱神是表示对永恒的渴慕和追求。爱邻舍则属于今世当尽的本分,也是爱神的具体表现。主曾经说“无论什么时候,你们在我弟兄一个最小的身上所做的事,就是做在我身上”。又说,“拒绝帮助一个最小的,就是拒绝我”。所以神和邻舍乃是一个真理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耶稣在世上时对某些法利赛人所说:“若有人把奉养父母之物,用作献给神的供物,就不必奉养父母”的谬论,痛加斥责,因为这些人等于藉口爱上帝来逃避对家庭或社会的责任。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一3:16)。“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一3:17)。那些自以为虔诚的利未人祭司看见一个被打了半死、又抢去了衣服、丢在路旁的人,一个一个都绕道而去无人管问。唯有一个好撒玛利亚人从那里经过,看见被打伤的人就动了怜恤的心。从驴子上下来,为他包扎伤口,又把他扶上自己的驴子,送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留下两钱银子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路10:27-37)。耶稣讲的这个好撒玛利亚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接到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路16:19-3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主**间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按耶和华的命令去爱人如己,他对一个浑身生疮、无自理能力的同胞没有丝毫怜恤的心,甚至连狗都不如,因为狗还来舔他的疮。因为他违背了爱人如己的诫命,受到神的惩罚,下在阴间是罪有应得。
“耶和华己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圣经》告诉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领受的命令”(约一4:20-21)。
弟兄姊妹,爱既然是神的属性,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又是主的命令,我们就应当照着去遵行,因为主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他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我们必须紧跟他的脚踪。“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而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7一8)。今天还有许多在困难当中的弟兄姊妹,还有许多未悔改信主的人,让我们遵照主所给的使命,背起十字架立志跟主行。用我们以爱神、爱人的好行为光照在我们的周围,使神的名字被高举,得荣耀。
经文:路6:46-49
路加福音六章所记载的这段话,在《马太福音》7章24到27节有同样的记载,只是在文学的修饰上略有区别,但阐明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两种根基。
从整个《路加福音》六章看耶稣说这段话的背景;耶稣刚刚设立了12个门徒(13节),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告诉门徒要有“饶恕”、“要爱仇敌”、“不要论断人”、“为什么只看到弟兄眼中有刺,却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最重要的是要门徒在跟随主的道路上要立好根基。
从这里看到耶稣基督是一位教育家,他拣选了门徒之后,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立好根基,而没有要求他们去为主殉道,因为主晓得如果一个人在主的道路上没有立好根基,会发生“瞎子领瞎子”的悲剧。
这让我想起在神学毕业典礼上,丁光训主教对即将奔赴牧场的神学生的勉励:“你们到教会工作,首先要站稳脚根”,这实在是立好根基的注解。
根基非常重要。所有的植物都要有根,无根便不能生存。
人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无论是自身、事业、家庭、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基础,有了好的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个基督徒,首先要立好信仰的根基,然后要在这根基上建造我们的工程。那么信仰的根基是什么呢?
彼得在《马太福音》16章13到20节中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认识“耶稣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就是信仰的基础。保罗在林前3章10至11节中说:“因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新编《赞美诗》122首<教会根基歌>中写道:“教会唯一的根基,是主耶稣基督;圣水圣言所造成,是主的新创作,主从上天来求她,为主圣洁新妇;舍身流血求得她,建立万年基础”。
这就是信仰的根基,也是教会的根基,历代的基督徒都是在这样的根基上建造自己的大厦,等待着耶稣基督二次再来验收。
很奇怪,正象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在基督教的信仰根基上也有假冒伪劣,就象马太形象地比喻:把房子盖到沙土上的那种。这种假的根基在信仰生活中至少有如下几种表现:
1.把信仰建立在个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上,利我者信,不利我者则否。
2.把信仰建立在医病赶鬼,神迹、异能上。
3.把信仰建立在吃饼得饱上。
4.把信仰建立在赶时髦上。
5.把信仰建立在异端邪教上。
以上种种都是基督徒信仰中的劣基,或说是假根基,这种根基经不起考验。
怎样才能立好根基呢?我们仍然回到《路加福音》6章47节,这里面有几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
1.“到我这里来”。来到主面前是立好根基的前提,一个基督徒要追求与主同在,更要经历与主同在;只有这样,信仰的根基才能牢固。
2.“听见我的话就去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心与行为并行,基督徒不仅要听主的话,更重要的要把道行出来,很多人知道中国有位着名的神学家叫贾玉铭,他在《神道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所信皆我所知,我所知亦我所信,亦见于实行,有了经验,则知我所信,行我所知,不但信仰成为明白的信仰,也是有经验的信仰”。耶稣基督告诉我们说:“听了我的话去行的人有福了”。
3.“深深地挖地”。耶稣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盖房子需要挖很深的地基。这里面至少包括这几方面的意义。(l)要深深地挖地,要有奉献精神,要付出代价,因为没有毫不费力就能挖好根基的,这说明在主的教会中,要建立好教会,就必须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把教会办好。(2)要有团结精神,在古代盖房打地基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而是十几个人用绳子齐心协力举起一块特制石头,让石头自然落下来完成打地基的工作。这是一个群体的协作,参与的人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团结,没有团结,办好教会是句空话。(3)要有智慧。要立好根基并非是蛮干、有力气就能作好的事情,而需要有智慧。正象保罗所说的是一个“聪明的工头”。保罗还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的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辨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10)。
今天,我们建立主的教会,要把根基立好,象主耶稣说的那样“把根基安在盘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
经文:太:5:13-16
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是基督徒的人生指南,是我们信靠他的人应当认真学习的,这节经文带领我们许多的信徒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为基督做出了美好的见证,做光做盐成了基督徒的信念。
你们:“你们”代表那些跟从耶稣基督的人,既是指每一个单个的人,又是指跟从基督的群体,就是今天的教会。跟从耶稣基督的个人是表示已经认识了“救主”,把自己和主耶稣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就是基督徒。教会是基督徒组成的团体,是以信奉上帝为宗旨的。是整体的跟随者,教会更要和上帝面对面的。所以基督称我们为“你们”。他要和我们面对面的对话。他不把我们看成“第三者”。
是:是肯定的意思,含有“只能如此”、“必须如此”的意思。同时它又排除了“已经如此”的意思,有的人根据这节经文说,当一个人信奉了基督教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世上的盐和光,那样,似乎只要受了洗礼,基督**就一劳永逸的成了圣者,这样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这里的“是”是永恒的意思,它是面向任何的世代和时代的,既不仅仅表示过去,也不仅仅表示未来。它是永远现在进行式的。
世上的:世上就是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是非常丰富的,上帝让我们生活于其中,让我们在其中感受上帝的同在。具体的说来就是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每个人都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之中占有一个位置,这是上帝的恩典,我们也都在领受上帝创造的恩典,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坏境,又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灵性生活的环境,我们有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工作生活环境,还有我们的文化环境,我们的心理环境,既有人与人,又有人与事务之间联系的环境等等。
盐和光:盐和光自然都是象征意义的,用盐和光表示基督**应有的品行和为人,盐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盐,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普通的很;光则是指灯光的光,也是普通的事物。虽然普通,但却是每日之必须。耶稣正是用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来说明基督徒在生活中的必须,对我们说来这就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了。我们应该晓得普通的事物看起来平常,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说是不可缺少的也可以。许多平常的事物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重要之处,但却是日常的生活中的必须,我们衡量某个事物的价值,不必仅仅看它的商品价值,还要看它的实用价值。有些贵重的东西并不是实用的,它和我们实际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盐和钻石的颗粒是非常接近的,美丽的钻石自然是好的,但是盐不应因其的商业价值低于钻石就被束之高阁,人可以不必用上钻石,但人却不能离开日用的食盐,离不开每日的普通光照。世界上有许多的小事情,非常的普通,有的人不喜欢作小事情,好高鹜远的人大有人在,但基督**却可以从这节经文中思想到自己所要做的,恰恰是从小的事情上见证主耶稣的,遵从主耶稣的。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精神,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这节经文还让我们想到盐和光要进入世界,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的各样不同“事”和“物”,只有认识了,才会为进入世界作好准备,新约圣经常常的告诉我们要察验,其实就是认识,就是学习。当我们对世界的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盐和光的作用才会发挥出来,认识是开始,生活的实践紧跟其后。
第三,“盐”要进入世界,它首先是“融化自己”。不首先“融化自己”就没办法成为世上的盐,“融化”是很有些意义的,它可以使我们想到自我的牺牲精神;那是我们基督徒的奉献意识,又可以包括我们的反省意识,就是在融化自己的同时,去掉自己的不足,在融化之中保持纯净。融化还表明了和普通事务的结合,我们所说的活出基督来,就是让基督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
“灯光”,是燃烧后的结果,不燃烧就不会有光的生成。燃烧也是牺牲,也是自我牺牲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是实在的写照。从直观上看似乎“光”的燃烧不同于“盐”的融化,其实无论是“融化”还是“燃烧”都是其进入世界的过程。都是可以指向基督徒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这些实践既具体又实在。
“盐”若失了味:“盐”失味可能不仅仅指没有了味道,它更可能指出了“盐”成了别的味道。例如:“盐”被污染了,就失去了本来的味道。结果只能丢掉了事。这其实就是警戒我们的话,基督徒要成为世上的盐,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是可能被污染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时常的保持警醒,在心里有恒切祷告,免得我们象入了迷惑一样。入了迷惑和受到污染一样,让人们失去本来的意义。
斗底下和灯台上:如果灯没有点着,是可以放在斗底下的,那地方可以储存器物,但是灯一经点着就要从斗底下取出来,放在适当的地方,就是灯台,灯台就是具体的位置。有它,灯的光亮才可以发挥的更大;基督徒要有自己适当位置的,那可以使“灯光”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当的位置是我们的社会工作、社会义务、社会责任等等。所以耶稣基督说这就是好行为了。
就照亮一家的人:一家人是很温馨的词语,温馨的家庭也需要照亮。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上,它首先来到一个家庭之中,他的光第一次照亮的就是这个家庭;基督徒在家庭中的责任是非常的重要,主耶稣特别的指出在家庭中基督徒的任务,我们常常的说基督**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照亮一家人,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提醒的话,而不是说明。
荣耀归给天上的父:成了世上的盐和光,盐和光似乎消失了。其实是普遍了,是在不见中体现自我,是新形式下的再现自我。在普遍中“众人看见了好的行为”,感受到好行为的益处,也与我们一起沐浴了上帝的恩典,于是自然将极大的荣耀归给天上的父。基督**用自己的好行为荣耀了天上的父,基督**的人生观本来就是如此。
经文:太15:21-28;可7:24-30
这两段经文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耶稣为迦南妇人的女儿赶出身上的污鬼。如果单从耶稣行神迹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神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圣经背景,就可以看到这件神迹的特别意义了。
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是在于这个妇人的身份。马可福音对她的身份介绍的比较详细。她是希腊人,属于叙利亚的非尼基族。马太又称她是迦南妇人,可能是因为她住在迦南。也就是说这个妇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邦人。在犹太人的思想中,外邦人是不配蒙受神恩典的人,保罗也告诉我们神的祝福是有顺序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2:10)。而且,当时主耶稣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针对犹太人,福音要先传给犹太人,因为他们是神的选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迦南妇人——一个彻头彻尾的外邦人蒙恩才显得更有意义。从这个妇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四方面的信德,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1、有信心与所听的道调和
这个妇女来求耶稣并不是出于偶然。在《马可福音》7章25节说她“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她听说过耶稣医病、赶鬼、讲说天国的信息。今天耶稣经过这里,她就凭着信心来求耶稣。这就是她有信心与所听的道相调和。今天人听见耶稣的事情是一回事,但能相信并付之于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包括一些基督徒在内,虽然平时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全能的神,但是当自己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却不知道向耶稣祈求祷告。他们在那里寻求人的帮助,寻求世界的能力,他们从来不知道仰望天上的父。因此,有许多基督徒仍旧生活在困苦当中,自己仍旧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他们里面没有喜乐,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改变。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渐渐地冷淡,停止聚会,以至于放弃或改变了信仰,他们从神的恩典中坠落了。是主耶稣不肯帮助他们吗?不是,是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把所听的道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他们的耶稣只是在教堂里,而不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这就是《雅各书》中所说的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如果这位迦南妇从前单是听过耶稣的事,而不去求他,她的妇儿会得着医治吗?所以,我们不仅要听道,还要行道,用信心与所听的道相调和。
2、知道所信的是谁
迦南妇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求所信的耶稣是谁。她向耶稣说“主啊,大卫的子孙”。感谢主,她承认耶稣是主,是大卫的子孙,是从神那里来的,是独一的救主。而当时许多人不承认耶稣为主,不承认他是大卫的子孙,更不接受他是弥赛亚。所以使徒马太在福音书中一开始就见证耶稣基督是大卫的后裔,是神所应许设立的那一位救主。而当时的犹太人只看到耶稣的外表,他是拿撒勒人,是木匠的儿子。当耶稣向众人宣告自己是神的儿子的时候,众人就说他是疯狂了,说狂妄的话,以至于他们用这个罪名来控告他。他们并不真正认识耶稣。而这个迦南妇人就不同,她承认耶稣是主,是大卫的子孙,这是从圣灵而来的感动。保罗告诉我们,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没有人能说耶稣是主,真是归荣耀于神。这个外邦女子竟能有如此的经历,竟比那些熟悉神律法的犹太人更认识耶稣。这实在看出神不偏待人。
今天我们这些相信耶稣的人,是不是也象这迦南妇人一样对主有清楚地认识?在圣经当中,“认识”这个词,不仅仅是指对一个人外表的了解与知道,更是指对他内里的了解,比如知道这个人的脾气、爱好、习惯等。这就要求你和这个人非常熟悉。同样,我们对耶稣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耶稣是神的儿子,是三位一体神当中的第二位等这样的神学术语当中,而是应当用自己的生命去体认。你不能光从传道人那里知道耶稣爱你,你还要在实际生活中知道耶稣真是爱你,以及他怎么爱你,他爱你都表现在哪里;你不仅要知道耶稣是全能的神,你还要知道他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全能,尤其是在你的生活中,在哪一些事上表现出来了他是无所不能的神?这就要求你在实际生活中来体会、来认识。只有当你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了耶稣的爱、耶稣的能力,你才会发自内心地说:主啊,大卫的子孙,这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更好地向别人传福音、作见证。
3、合神心意的祷告
这个迦南妇人向耶稣祷告什么?她说“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多么简短的祷告,可是却把内心的要求都说出来了。主耶稣曾经警告门徒,祷告的时候,不要以为话多了就必蒙垂听。其实不然,神要我们向他祷告,是要我们把内心最重要的说出来就可以了,不要像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假意作很长的祷告,结果空话、废话连篇,或是自以为义,在祷告中表述自己的功劳。就如同耶稣所讲的税吏和法利赛人祷告的比喻那样。法利赛人站在圣殿大声祷告,其实不是祷告,而是向人表示他是多么敬虔,多么遵守律法,而那个税吏却远远站着不敢望天,只能说主啊可怜我这个罪人,结果神听税吏的祷告而责备法利赛人。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合神心意的祷告就是要把你内心中最需要的向主讲出来,对神祷告千万不要象对人说话那样讲客套话。尤其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正如同彼得在海面上行走,因着信心的软弱而掉在水里,这个时候他就向主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在中文是四个字,“主啊,救我”。在英文中是三个字华“LORD,SAVEME”。我们今天在急难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这样?记住,合神心意的祷告并不是很长的祷告,而是把内心中最需要的说出来的祷告。
4、恒久忍耐的信心
迦南妇人向主祈求,耶稣并没有回答她,她并没有失望,而是继续求告主。耶稣为什么不回答她呢,就是要看她是不是真的有信心,是不是真的依靠主。今天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向主祷告,主并没有马上回答我们,并没有马上照我们所求的给我们成就,为什么?因为主要我们的信心经过考验,要我们在主面前有恒心。主的恩典不是廉价的商品,主要得到恩典的人珍惜它,所以他常常不会马上答应我们的祈求,而是让我们多等一会,愈发显得这恩典的珍贵,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跟随主,而不会半途而废。有的人轻易地得到主的恩典,他们却不会珍惜。耶稣曾经医治了十个长大麻疯的人,而只有一个回来感谢主并跟从他,那九个呢?他们太轻视主的恩典了,他们的眼光太短浅了,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永远的祝福。所以,我们应当向这妇人学习,虽然有的时候会有拦阻,甚至主都不回答我们,但只要我们清楚所求的是符合神旨意的事,那么你只管去祷告,今天不行,就明天,终究有一天你会看到主回应了你的祷告,而此时,你的信心既经过了考验,就会更加宝贵,正如彼得所说的“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l:7)。
所以,今天我们来读这迦南妇人的事迹,并不是着重在神迹本身,而是看这个妇人是如何经历了这个神迹,她是如何得到了主的祝福。从她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四样美德,正是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所应当效法的。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大的节日,是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耶稣基督的降生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快乐。正如天使报信说:“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此,圣诞节是一个普世欢腾、普天同庆的日子。耶稣为我们降生不仅仅带来了欢乐,希望,而且让我们思考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圣诞节,对我们非常重要。
一、基督教是一个讲救恩的宗教
这是基督教独有的。主“耶稣”名字的含义就是“将他的百姓从罪恶中救赎出来”。上帝将他的救赎计划在主耶稣身上加以落实,《圣经》从旧约到新约看到一条主线就是神人和好的信息。从上帝创造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到一部拯救的历史。因耶稣的降生修复了上帝与人的关系,也修复了人与人的关系。上帝的救恩向世人宣告一个信息,在他里面有拯救,有希望;同时,向世人传达一个信息,要脱离罪恶,过一个有新生命的生活,得胜与成圣的生活。
二、基督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
上帝是和平的君王,主耶稣是和平之君,上帝来并不是要人动刀兵,乃是和睦,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讲到“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他必成为上帝的儿子。”十字架本身的含义不仅仅是救恩之标志,也是和平的标志,十字架的竖行表明上帝与人的关系修复了,横行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好了。基督教是向往和平、崇尚和平的。
三、基督教是伦理道德的宗教、服务的宗教
在《圣经》教义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基督教是讲伦理的,道德的,服务的。不仅讲而且是大讲特讲的。丁光训主教在倡导和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同时,并提出基督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宗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基督教应该是一个伦理、道德、服务的宗教才有他的价值,也能突出他的价值。圣经的伦理道德涉及面很广,有国与国之间伦理,社会间的,家庭中的,邻舍间的,朋友间的等等。以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来建设我们的人生会大有裨益。会提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我们的价值论。基督教又是一个服务的宗教。主耶稣讲:“我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做多人的赎价”,耶稣的一生是服务的一生;道成肉身到世上来,为有病的、瞎眼的、瘸腿的、长大麻疯的病人解除痛苦,并且为被鬼附着的、赶去他身上的痛苦,同时主耶稣也为门徒洗脚,最后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在神学上关于主耶稣有两种状态,一是降卑的状态,一是升高的状态。主耶稣降卑的状态足以体现他的服侍。为此,我们的教会应当成为服务型的教会。青岛教会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工作:为抗非典、下岗职工、老弱病残慰问,支持菏泽灾区、以琳自闭中心、神学教育、建堂基金、捐款达到40-50万元,为贵州灾区捐衣、物达2万余件,体现了教会的性质与价值。
四、基督教是一个讲爱的宗教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因为上帝爱世人(约3:16)。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旧约到新约《圣经》始终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上帝的爱。旧约中提到对以色列人“是用他的慈绳爱索牵引着我们”。主耶稣是实践爱的一生,他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爱别人象爱自己一样,尊重别人象尊重他一样。要爱你的邻舍,爱众人,爱弟兄,爱仇敌。还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所谓彼此相爱的含义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个体融与整体当中。上帝最大的属性是爱,最高的属性是爱。丁光训主教在他的神学思想中也提出爱的神学含义和框架,对于建设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的,不要给别人,耶稣说:“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首先要怎样待别人”。倡导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地去爱别人。在教会、在社会中实践主耶稣的教训,爱的教导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基督教应当是一个不断实践爱、彰显爱的宗教。上帝的秩序就是爱的秩序。
五、基督教是实践的宗教,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宗教
圣经中的雅各告诉我们:“信徒有双重生活,信心与行为双重的生活”,作为信徒不仅要注意信心的实质,信心的操练,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要不断地实践主耶稣的教训。同时,主耶稣也教导我们:要作光作盐,也要求我们:“你们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盐”。本身就是递进的要求,“光”的含义很广泛,圣经中的启示录讲到“教会是金灯台”,金灯台就是发光的作用,因此,光不仅能驱逐黑暗,亦带给光明、黎明、喜乐、平安、温暖、幸福。盐亦有很好的作用,如调和、消毒、保鲜。当我们充分地认识、理解、领悟“光和盐”的作用时,也就告知我们要去努力地实践、落实以体现基督教的价值。
经文:可12:41-44;14:3-9;约12:1-11;太26:6-13;路7:36-50
主耶稣在世为人子期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令他感怀,在此我单以福音书中所记载的妇女中的几位来分享主的感动和赞许。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蓄奴现象,更存在着歧视妇女的观念。在这样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主耶稣没有歧视妇女。他视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妇女、年长者为母亲;年轻者为姐妹(太12:50)。主的所言所行无疑是对当时男性歧视妇女这种不平等的和扭曲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匡正,主耶稣怀天父之心,以平等、尊敬的态度来看待神所创造的人类的另一半——女性,在当时来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且令人感动和欣慰。
在传道事工中,主耶稣周围除了男性之外,亦有许多爱主的妇女,这些妇女不但得到主的同情、关爱、鼓励和医治……,也得到主所传的宝贝福音,并有份于神的国和神国的事工,同时,她们的所言所行亦感动着救主耶稣,使得主耶稣看到人坠落之后的漫长历史中,人性仍然有着神所赋予的光辉,这愈发令主耶稣能体谅并乐于体谅人类的软弱,并为人类不住的献上代祷。
一个贫弱的寡妇
这是主在圣殿里所见的一幕景况,那是一个安息日或一个节期的日子,圣殿里银库(捐献箱)的周围,奉献的人很多,一个可怜的贫穷的寡妇,拖着疲备羸弱的身子走向捐献箱,她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两个小钱,投在里头。主耶稣看到了,就叫他的门徒过来,告诉他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主耶稣的这段话中表明他被生活中的这一幕感动了。感动他的不是络绎不断的往库里投钱的商人、财主,或是某个大人物、大英雄,而是一位极贫极弱的、孑(jié)然一身的,寡居在世的“小女子”。她没有丈夫供养日常生活的所需,也不知她如何为生度日。她的身世本身就令人同情,而她那一颗爱神敬神的心,又令人产生敬佩。她没有因着命运多舛(chuǎn)而远离神,倒是在生活中靠着爱神和事奉神度日。但是,主耶稣知道这位寡妇的难处和苦境,知道她向神献上的是其所有的、微小的一切,主耶稣更知道她是以最大的能力来爱和尊敬所事奉的神。
一个有罪的女人
当主耶稣应邀在一位法利赛人的家里坐席之际,那城里一个有罪的女人携着一玉瓶香膏去了。她“站在耶稣背后,摸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这个女人是怎样的人,很多人都说她是个**,是一个不正经的坏女人,在这样的男权世界里,她受欺凌、卑视,也不被良家妇女所认可、接纳。她被排斥到社会的最边缘、最底层,她仿佛是没有什么生存价值的人。耶稣知道她,不但知道众人对她的判断,更知道她的内心世界,洞察人心肺腑的主知道她内心深处强烈地渴望罪得赦免,从而过一种新的生活。
她来到这座城中一个“高贵的”法利赛人之家,她不畏惧遭到鄙视或唾弃,她见到了耶稣。她见主的方式是这样的独特,这并非是她想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而是当她面对这位仁慈的主耶稣时,羞愧、委屈、悔恨和对新生的渴望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化作倾盆的泪水涌出来,泪水为主的双脚洗去纤尘,秀发当作毛巾擦拭主的脚,以亲朋好友会面时的亲吻礼节来吻耶稣的脚,再用家庭迎接贵宾时以香膏膏头的礼仪来膏抹主的脚。此时此地,耶稣成为她心目中至尊至贵的人,她发自于爱心的迎接主的礼仪感动了救主耶稣,主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她的爱多……”(路7:47)。又对这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路7:50)。
打破玉瓶的马利亚
“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马利亚)并拉撒路”(约11:5)。这姐弟三人之家与主多有交往,主曾因他所爱的人拉撒路的死而哭泣且行神迹令死后三天的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约11:35;43;44)。耶稣在世间为期三年的传道旅途中,多次往返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而这姐弟三人之家就成为主食宿休息的地方,也是主传讲天国信息的场所。
马太、马可和约翰分别在其福音书中记载了马利亚用香膏膏主这件事。三本福音书对此事件的记载大体上是相一致的,尽管有个别细节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当时情景的认知。这是主耶稣临上十字架之前最后的一次公开活动。当时主耶稣是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坐席,马大帮忙伺候,拉撒路亦在坐席的人中。席间马利亚拿出了一玉瓶一斤装的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打破玉瓶浇在主的头上(太26:7;可14:3),抹在主的脚上(约12;3)。顿时,屋里就满了香气。马利亚的所做所行引起少数门徒的不满,特别是犹大,他责备马利亚“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其实,这几个门徒焉能理解马利亚的兰心惠质?马利亚向来善知主心,善解主意,她爱主爱得最深切,她愿意为主献上一切,更何惜她所拥有的被世人视为是“极珍贵的真哪哒香膏”。主耶稣不能为马利亚保持缄默,他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可14:6-9)。
耶稣被她们感动……,穷寡妇、有罪的女人、伯大尼的马利亚只是她们之中的几位代表。道成肉身的主并非是因“两个小钱”、“一瓶极贵重的真哪哒香膏”和特别的欢迎宾客的礼仪而感动。主是天地万物,宇宙穹苍的主,天地中的一切皆是属主的,他是配受尊贵、荣耀和赞美的。他真正感念的是她们敬神、爱神和事奉神的心。
有罪的女人将她对罪的无奈和痛悔带到耶稣前面,这正符合主耶稣找寻罪人的心意。她用发自内心的身体语言,感动了耶稣。乐于宽恕和赦免人罪愆的主耶稣亦赐予她赦罪的平安。从此,软弱卑污的她得到了更新且有份于永恒的神的国。在地上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就有大喜乐,可见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善工。穷寡妇“两个小钱”的奉献,显明她为了爱神而不顾自己的生计,正是为了神美善的旨意施行、美善的国度降临的盼望而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伯大尼的马利亚这沉静、智慧的姑娘恰是体会到了耶稣的心意,在主耶稣即将走向十字架的前夕,预先参与了这位十字架的救主安葬前的膏抹圣身的事工,这怎能不令主耶稣感怀和赞许。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参与神的事工,尽管她们所呈现的面貌不尽相同,可以说,她们的共同之处是以主耶稣为心中的至尊至贵和至爱。她们如此接纳和侍奉主,表明了内心对真善美的神的渴慕;同时因着参与服侍这位永生之主,她们也就参与和分享了永恒。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相信仍然有许多源自于人性中的美善的事会令主耶稣感动,因为主耶稣在世的时候特别关注社会中那些微弱、渺小的人,耶稣关注她们的手所成的每件在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善事,耶稣关注她们内心中许许多多积极、向善的意念。从她们身上,耶稣体察到她们那颗源自于神的真善美的心性。二十世纪末,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特丽莎修女蒙召主怀,而她生前的事迹极令人感动,并激励着当代人投身于服事神的伟大事工中去。在此单从她所喜欢的一首诗文就能体会她的心愿。这首诗文被放大、镶框,悬挂在印度的加尔加达、她所创办的一间孤儿院的门厅前,题为《无论如何》。这幅镶挂的诗文显明特丽莎生前所喜爱和持守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在此我愿将它的英文诗稿译为中文:
若有人专心为己/蛮横无理/……无论如何要爱他们
若你行善/却有人谴责你另有企图……无论如何要行善
若你事业有成/虚假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围绕你/……无论如何做成功的人
或许今天你做的好事/到明天就被忘记/……无论如何要做好事
或许你的诚实坦白/令你易受责难和攻击/……无论如何做诚实坦白的人
即或人们同情处于劣势的人/却喜欢追随处高位的人/……无论如何别离弃他们
即或你多年来的经营/倾刻间毁于一旦/……无论如何要建造
即或有人确需帮助/当你去帮助时却遭受攻击/……无论如何要帮助
若将你最好的东西给予世人/或许你为此受埋怨和反对/……无论如何要奉献……无论如何
当我们读这首诗文的时候,会被其中那种人性的高贵品质所感动、震撼。这种境界也是神的儿女所崇尚所追求的。我们相信耶稣会为这种谦卑、服务、进取、奉献的人生,这种追求坦诚、良善的人生精神和所达至的人生境界所感动。
今天,中国教会已有两千万信徒,其中女信徒约占百分之七十,女牧师三百七十八人,女长老四百一十五位,未领受圣职的女性教职人员有一千二百三十九人。现今,中国教会产生了首位女会长。在中国教会的今天,可以说:“传好信息的妇女成了大群”,中国教会女性教牧人员积极投身到教会的各项事工中去。尽管她们身兼为人妻、人母、人女、人媳的多重身份,担负着沉重的牧养工作的担子,承载着家务或田间的劳动以及教养孩子的重任,可是她们甘心做女传道人、女长老、女牧师,乐意享受辛苦劳作之后,主所赐予她们的充实、安慰和喜乐,她们将才干和力量供奉给主的教会,与主同工、使教会成长。她们深知:“那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流泪带种出去的,必欢欢喜喜地带禾捆回来。”主耶稣知道她们的心志和期望及所付出的爱心和劳苦,我相信中国教会妇女的奉献和侍奉定会令我们的主耶稣为之动容和感到欣慰。
经文:腓4:8;提前6:11;弥6:8
我们的神是公义圣洁的神,是信实、满有慈悲怜悯的神,他的爱完全而又彻底。作为神的儿女,神要求我们效法他,学他的圣洁、公义,学他谦卑、正直,学他的信实,他的爱和温柔,他也要求我们以他的公义、信实去和人来往,彰显他的爱和他的大能,活出基督的样式,使更多的人进到神面前,得到永生,弥迦先知告诉我们,耶和华所喜悦的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保罗让腓立比教会的弟兄姐妹“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可称赞的,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保罗也教导属神的人要追求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6:11)。可见保罗是非常注重要人追求属灵的美德,这是神所喜悦的,因为神愿意我们有分于他的性情和美德。神的话语教训我们,当如何行事为人,为主做美好的见证。
一、公义(正义)
神是公义的、圣洁的,他就要求他的子民一切属他的人也要公义、圣洁,这是神向我们所定的旨意,也是圣灵在我们身上工作的目的。旧约先知阿摩司要算为最早倡导公义的先锋,“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先知弥迦也指出“神向人所要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如何将神的公义之德彰显出来,就需要藉着我们这些作神儿女的。公义之德要求我们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别人,凡事合乎正义,在评判别人的言行时,要消除成见,不情感用事,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如此,所看见的永远不是真实的,作为基督徒要设法让凡事都依公道进行。按照公义,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充分发展各人才能的机会,照样,每一个人都有为众人服务的义务。现今在社会中,教会中有很多不合公道的事正向正义提出挑战,基督徒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应当在神面前省察我们所行所言,是否符合神的要求。今天我们所讲的不仅是信心言语上的,更是行动中的,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看得出我们有否神的公义。现今的社会有许多的不公义,分配不均、机会不均、弄虚作假等问题,同样也在挑战着我们的教会,我们在说话做事,对待人是否公义,有没有公公正正的按着正义来做呢?这是我们当思考的事,我们在凡事上做到公平、公正了吗?
正义是一种主要的社交德行,柏拉图把正义看为团结社会的水泥,一种社会秩序总要有相当的正义存在其间,不然,便不能长远的存在。同样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了正义,弄虚作假,没有诚信,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威信和号召力。
社会需要正义,每一个人都要培养一种正义的品格,基督徒当在所处的环境中,见有不合正义的事,宁愿舍弃自己,使正义实现,使**消除,我们需要时刻提防以明哲保身的理论,来掩饰自己的怯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是不多事,不管闲事,还有一些人永远都是“老好人”,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没有正义感,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是神的儿女,当在凡事上求取公义,使不公义的事消除。让我们在神面前,做一个公义正直的人,神“给正直的人存留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作盾牌。”
二、恩慈
恩慈乃是一种悲悯友助的精神,要搭救那些贫穷的、怜悯那些受苦的,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怀抱一种仁爱善意对待一切的人,这种德行自然是由爱发出的。爱神就产生出爱人的行动,心中受了感动,不要塞住怜恤的心,让心中的爱用行动表现出来。
登山宝训,主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必蒙怜恤”,主耶稣说:“我喜爱怜恤”,在《马太福音》18章25至28节中记载了那个仆人,主人免了他所欠的所有的债务,他却不能免去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所以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务。我们今天是神用重价买来的,我们是神的儿女,神的儿女当然就得有神的性情,行公义,好怜恤,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看到贫穷的人,我们当伸出手来帮助他们。当我们伸手帮助时,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变他们的生命,不要塞住怜恤人的心,要怜恤那些受苦的,帮助、安慰他们,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主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仇敌,为他们祷告,不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无论别人对我们如何,我们都当效法主耶稣,以耶稣基督心为心,用主舍己为人的爱去爱周围的每一个。当我们如此做的时候,神必赦免我们在他面的过犯,我们也要凡事力求完全,像我们天父完全一样。
恩慈也包含柔和。所谓柔和就是关心别人情绪的态度,如善与礼貌,都是与这种态度相连带的。有时我们对人不得不讲些逆耳忠言,但若有恩慈和柔和之德,就不至于出言直率到粗暴的地步。
有恩慈便待人优厚,基督教就是教人把自己得的好处与人分享。新约特别的看重这种德行,这是表现基督徒的一种特殊的德行。这种优厚待人之德,也在世间显出强大的力量,由于它发出来的力量,建了许多的医院、敬老院、孤儿院等,基督徒蒙召就是要发扬这种美德,去寻找拯救那些真无依靠的流浪者,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曾从电视报导看到一个小孩子到城里去找父亲,遇到车祸,在没有治愈和家人不知的情况下,被人遗弃,孩子为了回家,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大街上爬行,却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孩子被严重冻伤,后来,双脚在遇热以后自然脱落,永远失去了双脚。媒体在谴责人们没有怜恤之心的同时,也刺痛了我们的心。我想那个城市会有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为什么没有一个伸出手来帮助那个孩子呢?假如有人给他一口饭吃,给他一件保暖的衣服,帮助他联系到家人,或许孩子的命运就会因此改变了。“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箴3:27)。求神来帮助我们,给我们行善的力量,让我们效法耶稣,满有慈悲怜悯的心,乐意帮助那些孤寂无助的人,主说“你们即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35)。我们怜恤了别人,也必蒙神的怜恤。让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象“好撒玛利亚人”一样,虽然所帮助的对象一无回报,还要费财费力,动了慈心,就着手帮助并且是帮助到底,不顾一切的困难、不计任何代价,见证主的恩慈。
三、真诚(真实)
真诚与真理是人与人交往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说谎、诱惑、欺骗、诡诈在哪里占优势,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就不可能存在。在福音中要求我们无条件的真诚。一方面是对神,一方面是对人。主耶稣严厉斥责文士和法赛人,因为他们假装为善,他们献上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不行公义、怜悯、信实。一个为了给人看而假装出来的虔诚崇拜是毁坏的。主耶稣教导人“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和十字路口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室,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5-6)。圣经给我们看到有许多人,尤其是宗教领袖,希望别人视自己“属灵”,用这种祈祷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主耶稣看穿了他们自义虚伪的行动。一个为了换取别人的赞美而作的施舍也是一样的,“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太6:l)。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不自欺和面对真理的态度。许多时候我们在做事时希望得别人的赞美,要得从人而来的荣耀,却忘记我们为谁而做,做给谁看,圣经上告诉我们,施舍的时候要行在暗中,父在暗中查看,必然报答你。在马太福音23章,主耶稣严厉斥责文士法利赛人,称他们为假冒为善的,称他们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主耶稣称他们为毒蛇的种类,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我们今天讲真诚,不仅在乎讲述真理,更在乎以诚实去交易、工作、思想、服务,真诚也在于尊重别人的信用,一切夸大、欺骗、虚伪都与它相反,一个缺少真诚德行的人格,随在都要表现道德上的缺点。假装虚饰足以摧残人格之完整,在一切罪中唯有伪善的罪受耶稣无情的斥责,有人说伪善乃是恶行向善行致敬,因为假冒为善的人设法要使别人相信也是有德之士。
真实是基督徒的一种德行,但并不是要我们把一切所想到都说出来,隐而不发也是一种德行,直率粗鲁,一点不顾及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口无遮掩,也不算有德。如果我们有时需要直言不讳,让人觉得难堪,要设法医治这种伤痕,要说诚实话,但要用爱心说出来,“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弗4:15),真实的心是赤露敞开的,富于诚意,不以自己的私利而转移。神厌恶虚谎、喜爱真诚,让我们从生活中见证神的美德,作一个诚实无伪、讨神喜悦的人。
公义、恩慈、真诚,这三样是我们与人交往中应当表现出的。用公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每一人、每一件事。不以私利为重,在生活中活出主的样式,怀抱一颗慈悲、怜悯的心去爱人,以诚相待,作光作盐,荣神益人。
经文:提前3:4-5,5:8;弗5:22-23,28
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最让我心动的一首歌就是“让爱住在我家里”,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声,相信也唱出了千万个家庭的心声,我好羡慕……是的,一个有爱的家庭,它是老人的天堂,孩子们的乐园,更是夫妻间同甘共苦的避风港湾,世上有谁不渴慕有这样的家呢?“家”是什么?希腊文翻出来就是父的,意思是一脉相传的血统关系,从圣经上看,神按着他们的形象造亚当,看亚当独居不好,又造夏娃,并且二人配合成一体,成为人类第一个家,后来他们生儿育女,有子有孙成了名副其实的众生之父,众生之母,正如《以弗所书》3章15节“天上地上各家都是从他得名”。看:夫妻结合生儿育女,成为一家人有着神命定的缘份,怎样才能使我们家成为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两个问题。
一、爱父母
《以弗所书》6章1至,3节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面听从父母,这里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看:这几节经文道出了敬畏神的儿女的必须听从父母,孝敬父母应当尽的本份:
1、听从父母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作儿女的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和看法,认为老人观念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有的面对老人的建议一笑了之,有的干脆不理、我行我素,我们在主里面的儿女要尊重老人,毕竟他们见识多,人生阅历丰富,即使老人的意见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也要用爱心加以解释,千万不要与父母争吵,更不能咒骂父母,“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熄灭,变为漆黑的黑暗”(箴20:20)。这节经文告诉我们骂父母已经丧失作人的尊严,不再被人尊重了。在启导本《圣经》解释“灯”代表生命,意思要进入死亡。
2、孝敬父母
作儿女要孝敬父母,首先要知道老人最喜欢什么?最怕的是什么?老人最喜欢儿女象橄榄栽子围着他们转(诗128:3)。也就是喜欢儿女尊重他们、爱戴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心灵沟通,最怕的就是孤独。为此作儿女不仅生活供养他们,让他们吃好穿好,而且时常探望老人和关爱他们,住在远方儿女多在电话中问声好,也是对父母心灵极大的安慰。因为《箴言》23章25节说: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也许你有一百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说你父母不值得你爱,因为他曾伤害过你,但是神的命令就是让我们孝敬父母,神没说你父母好,你才孝敬;你的父母不好,就可以不孝敬。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我们也会有过失,我们愿意儿女怎样待我们呢?我们今天就给儿女作榜样孝敬父母、尽本份。
二、夫妻相爱
夫妻是一对恋人经办合法手续,在热闹的婚礼和许多见证人中一对新人的结合。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这就是夫妻,怎样才能成为一对恩爱夫妻,建立美好家园呢?
1、妻子是丈夫的陪伴和帮助
《创世记》2章18节,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看到神造女人是丈夫的陪伴,《传道书》4章9节提到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两个人劳碌同得美好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彼此扶持,彼此牵挂,夫妻间共同分享日光之下劳碌所得丰收的喜悦。在生命路上,坚固的一方要担待不坚固一方的软弱,彼此扶持,彼此安慰,彼此勉励,携手并肩跑天路。妻子作好丈夫的助手,因为神造女人的目的是帮助男人,在现代社会中,女人当家说算的多,在主里姊妹应当尊重顺服自己的丈夫,毕竟丈夫在肉体方面比妻子刚强,有主见,看事有远见,理应注重丈夫的意见,当丈夫意见不合理时,作助手的妻子要帮助丈夫把事情处理的更妥切,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妻子争吵如雨连连滴漏(箴19:13)。我们想屋漏又遇连阴雨,真让人心烦,本来丈夫在外工作量大,外界压力也大,令人心烦事够多。比方看到同龄人升职发财,事业有成,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回到家里妻子不要火上浇油,无休止的埋怨,要用爱心给丈夫安慰和勉励,因为才德的妇人是丈夫心里的倚靠。作妻子更不要因自己丈夫职位低,挣钱少,或曾经犯过罪,就轻看自己的丈夫。在《以斯帖记》漂亮美貌的瓦实提皇后为什么被废,就是她藐视国王不听从国王的吩咐。并且国王因此下旨:“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我们学会尊重丈夫,在事业上作好丈夫助手。“才德妇人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箴3:12)。这样即有不信的丈夫,丈夫也会因你的好行为归向神。
2、丈夫爱妻子
神从亚当身上抽了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领到亚当面前,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创2)。我们从神创造上看到,妻子是丈夫生命的一部分,妻子与丈夫乃为一体,丈夫也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弗5:28)。在主里面弟兄要爱妻子,体恤妻子,在肉身方面,妻子比丈夫软弱,心眼小眼泪多,爱唠叨,作丈夫要理解妻子,不要暴躁无耐,粗鲁无礼,不要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这样你得不着妻子的心。在这里我要说弟兄要算对帐,爱妻子就是爱自己,或许你要说,明明是爱妻子怎么是爱自己呢?爱妻子的,你就会得着妻子的心,妻子更加敬重丈夫,二人共同分享生活的重担,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正如《传道书》9章9节提到的:在日光之下同你所爱的妻子快活度日。
弟兄姊妹爱是婚姻最稳固的基础,夫妻间难免有磕磕绊绊,但有爱就有互相信赖,有爱就互相谦让,有爱就有相互尊重,因有爱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
三、爱儿女
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在现今时代中,独生子女多,作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着他们性子来,要让儿女从小认识神,多讲一些圣经故事,让小孩学会祷告,学会依靠神,学生期间做父母关心孩子学习,让孩子依靠神聪明,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孩子在年轻时,做父母要用主的教训教导儿女热心行善,爱岗敬业,披戴基督荣耀主名。
最后,愿每个弟兄姊妹都能把神的爱带给我们的家人,使我们的家成为充满主爱的家。
经文:得1-4章
这里的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路得生于士师时代。当时以色列国仍未有国家的组织与体制,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一片,各人都随己意而行。当时的饥荒迫使以利米勒举家迁移。全家寄居摩押地约有十年之久。期间,以利米勒离世,玛伦和基连各自娶妻,不久他们也死了。真是人生际遇变幻,无人能测。他们由逃避饥荒而死于异邦。在这种父死子亡的状况下,拿俄米生起回乡之念,因她听说耶和华眷顾他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拿俄米起意之先,爱言相劝两儿妇各回娘家。一方面她深知自己已不可能再生子做他们丈夫而立后,另一方面她也不愿儿妇再经历别井离乡之苦。于是,俄珥巴与拿俄米亲嘴而别,归回娘家。拿俄米自嘲为玛拉(苦的意思)。可见她饱历沧桑和凄凉,但说话中她两次称神为“全能者”,并说:全能者使她受苦,大大受苦。她相信祸福都出自于至高者的口。然而,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是否确信神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呢?我们靠圣灵的引导再看路得的选择。她对婆婆所付出的爱和对真神的信赖与选择。她对婆婆所付出的爱和她对真神的信赖与跟随。
一、路得的追求——舍己的爱(得1:17-18)
路得说: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连连地降罚与我(得1:17)。
经上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爱里没有惧怕,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林前13:5;约一4:18;罗3:10)。当时路得背负种族的差异,面对的很可能是种种羞辱与逼迫,但是她为了忠于夫家,为了婆婆不顾个人安危,宁守清贫跟随婆婆归回伯利恒。
我们是否甘心舍弃眼前的财利享受来跟随侍奉主呢?是否愿意舍己来帮助人呢?笔者曾在03年第七期《天风》上见证了龙口教会的冯敬芳老姊妹全家。在寒冷的季节,七十天如一日送衣送饭,无私的照顾一位流离失所又精神失常妇女。并还常年累月送饭照顾一邻村84岁的孤寡老人,在周围村庄传为佳话。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第九期的《天风》上也报道了我们的姊妹在今年的“非典”时期勇于参战,爱国爱民,甚至在染上“非典”以后还能真切地向神感恩,为神的拯救而赞美。这都是难能可贵的。特雷莎修女说过一句话:得救的喜乐是从舍弃开始的。她的一生也的确奉献给了别人,令我们十分感动。路得因舍弃了个人的安危,孝敬婆婆得到伯利恒合城人的称赞,使婆婆的心大得安慰,为自己蒙福留下了伏笔……
二、蒙福之源——相信跟随(得1:16,3:10)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作此决定表明她不只愿意和自己的民族信仰割断关系,且决心成为以色列民的一员来侍奉耶和华神。这是她一生的决定。虽艰难却十分重要。从(2:11)看当时她父母尚在,有可以投靠的人,而拿俄米则是一贫如洗,前途渺茫,但她却能指着耶和华起誓说:除非死能使我们分离。这种忠心与爱心既完全也坚定。因为她有如此坚定的选择和对耶和华神的信赖,成为她蒙福之源。十条诫命唯一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中国有句谚语: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路得对婆婆的孝敬蒙神赐福,为她预备了心地善良的至近亲属波阿斯。这决不是巧合,而是神的计划安排,波阿斯指神名为她祝福。波阿斯用母鸟以翅覆荫雏鸟来比喻神的看顾和保护。大卫也曾祈祷说:神啊,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的翅膀底下(诗17:8)。主耶稣也曾为耶路撒冷圣城而叹息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象母鸡把小鸡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不愿意。主用母鸡眷顾小鸡来比喻他对我们的爱何等贴近。据说: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许多动物被烧死,却从一只烧焦了的母鸡翅膀下发现一群活小鸡,母鸡舍命救小鸡儿女在它翅膀下得以活命。连一个小动物都知道爱是付出,爱就是给。神爱世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爱到极处,连他的独生子都赐给我们,并且为全人类的罪钉死十字架,使信他的人罪得赦免,享受永生,何等奇妙的爱。愿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使我们能作一个不自私的人。路得有舍己的爱,她忍受跋涉之苦去到明知会受欺侮的异乡,在烈日下拾麦穗养活婆婆,完全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也让我们看到,在天父的手中,饥荒、贫苦、绝望都能用来完成他更高的旨意。神的爱往往表现在我们这些平凡之人的生活中,人进他的国度,享受他的恩典,不靠地位、名望、血统,而是靠着对神的信赖和对人的爱心。后来路得从波阿斯生子叫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以色列最出色的王大卫就是从这位外帮女子而出,那位比大卫更大的基督也是出于大卫的根。耶稣家谱中有三名妇人的名字,其中一名就是路得,可见路得是特别蒙福,为以色列人所接纳的,她身为一个外邦女子成为王族的祖先,使我们明白,神的爱是不分种族、性别和背景的,旨意是在寻找合他心意的人,来完成他的使命,路得对夫家至死不渝的爱和对天父忠诚的信仰成了她蒙福的根源。她本来一无所有,后来却丰富无比。正如波阿斯说:女儿啊,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慧的女子(得3:10-11)。本来路得孤单绝望,后来生命里满了欢笑。神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在寻找信守真理,乐意遵行神旨意的人,天父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赛6:8)。我们也听到、看到有多少古圣先贤回应了天父的呼召,甚至舍命至死为主忠心,为我们留下了美好脚踪,保罗也说: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腓4:9)。
亲爱的弟兄姊妹,透过路得的经历使我们看到她后来的蒙福,是先有舍己付出,先舍后得,这是天国不变的原则,我们的救主耶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天父(腓2:6-11)。
有一个见证:一位姊妹遭受了第三者插足家庭的痛苦。心中长存不平的心,怨恨别人。一次在祷告之后神启示她读《以赛亚书》58章9节……你若从你中间除掉重扼和指摘人的指头、并发恶言的事……你的幽暗必变如正午,你的公义必如光发出。神的话实实在是我们生命的粮。这位姊妹被神灵光照,从此改变心境。放下重担交托给主,不在指摘论断别人,甘心乐意为主而活着。心灵充满主的喜乐和平安。经上说: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4:1-3)。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每个人都愿意被人爱,你要知道,当你舍己爱人的时候,也是人爱你的时候。真诚的爱也是发自内心,逼爱不是爱,有一位敬虔爱主的姊妹,过春节时候她全天禁食:为那些孤寡老人,妻离子散破碎的家庭向神恳切祈祷,求神赐下安慰和平安的灵与他们同在。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这种真诚的爱不是金钱能买到的。基督耶稣舍命流血的爱更是白白赏赐给我们的,只要我们相信,愿意接受,肯听主的话爱神爱人,神就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我们,神会让我们的福杯满溢。巴不得藉路得的经历和追求,让神开我们属灵眼睛,赐我们坚固的信心和爱心,能放下从前放不下的人和事,肯舍弃从前不肯舍弃的东西,顺服神,仰望神,等候神去掉我们的“自己”。在主里面,使神因我们多得荣耀,我们得祝福,让他人也蒙福。
1、神的形像
我们追求属灵不是要追求一种神奇经历,而是要我们重生之后,得到基督属灵的生命,还要将这个生命从我们身上活出来。
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但神是灵,灵不属于物质怎么会有什么形像呢?“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西1:15);“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来1:3);“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这不是说,道成肉身之后,肉身生的模样就是神的样子,而是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他借着他的爱,他的公义、信实、圣洁、良善,将神的本性从自己身上表现出来。基督实在是最完美的人子。
其实,人照着神的形像被造,也并不是不完美的,“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5:14),这以后要来之人是指基督。只因罪的缘故,神的形像从人身上失落,世上再没有完全人,所谓没有完全人不是指人——身体有缺陷,而是指道德上不完全。“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神拯救人类,就是要将人从罪恶中救出来,并叫我们这已经得救的人进入他的完全。叫我们在基督里得到神本性一切的丰盛(西2:10)。让他的形像也从我们身上表现出来。
2、“主就是那灵”(林后3:17)
人的身体不过是以地上的尘土受造,神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人才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因为神是灵;人因为“有灵”,所以有神的形像。所以说,人有神的形像不在肉身,而在于灵。
人因为“有灵”,所以需要与神有交通;人因为“有灵”,所以有道德性情和观念。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在万物中,人的尊贵地位和价值也不在于人的肉身,而在于人的灵性。动物没有灵性,所以不会有属灵的追求。人却不应该置心灵的需求而不顾,好像除了肉体的生命别无其他,只追求今世肉体在物质上的满足。
耶稣说:“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8)。心灵和诚实的敬拜是指敬拜的两个方面。心灵的敬拜,是指与神亲密的灵性生活;诚实的敬拜是指内外一致的灵性实践。真正属灵的人所追求的,不是要追求从个人属灵的感觉和恩赐上得满足,而是要让人从自己身上得着应得到的我们从主而来的爱,让主的心意得着应得的满足。
“首先的人是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林前15:45)。人成了有灵的活人在于那叫人活的灵。“主就是那灵”(林后3:17),主就是生命,人追求属灵,就要追求活出基督。
3、蒙恩与得主喜悦
人被神所爱,并不等于得神喜悦。比如做父亲的对每个儿女都爱,但不等于他的每个儿女都使他喜悦。爱儿女是父亲的天性,但是否叫父亲喜悦全在于儿女是怎样说话怎样行事的。神爱普世的人,他更要我们做他所喜悦的事,我们不要因自己多有恩典的经历就以为自己比别人强,至于自己灵性景况到底如何,要看自己是否有神不喜悦的事,敬畏神的心到底是怎样的。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盘石,那盘石就是基督,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林前10:1-5)。以上经文说明以色列人的经历虽然属灵,所行的却不属灵;他们经历神特别的恩典,却没有成为神所喜欢的人。因为他们贪恋恶事,拜偶像、行**、试探主、发怨言,使神厌烦,所以倒毙旷野。他们蒙神所爱,得以从埃及出来,却因神不喜欢,不能进迦南。这都是我们的鉴戒,我们因蒙神的恩典得救,如果我们不遵行神的旨意,就不能进天国(太7:21)。“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真正的属灵不在于有神奇的经历,而在于自己本身所行的得神喜悦。
4、恩赐与属灵
属灵的恩赐并不证明人的灵性情况,因为恩赐和灵命不是一回事。哥林多教会很有恩赐(林前1:57),他们的灵命却非常幼稚。因而保罗说他们是属肉体的(林前3:3)。这不是说他们没有重生得救,而是他们本身没有受到圣灵的管理,是受到肉体的支配。他们虽然有恩赐,却同时有着嫉妒纷争等神不喜欢的事。
属灵的恩赐是建立教会的工具,必须以属灵的原则来使用,才能使大家以各人所得不同的恩赐互相服事和造就,使教会整体在基督里长进。这个原则就是有爱,爱是从属灵的生命来的。任何恩赐若没有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一切属灵价值(林前13:1-3)。但哥林多人的恩赐,因没有相应的灵命相配,不但不能以爱的原则相互为用,反起到破坏性的作用。
我们不要忘记,主说将来有许多人曾奉主的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他们却遭到主的拒绝(参太:22-23)。扫罗**大卫的时候,他还列在先知中受感说话(撒上19:24);甚至神也曾使用最坏的先知巴兰,说出极属灵的宝贵预言(参民22:-24)。他们都有恩赐,但行为却不属灵,而行为是人灵性实践和灵命的表现。
我不是说人有了恩赐反而不好,而是说恩赐并不代表灵命,也不能代替灵命。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有恩赐而自我欣赏,而要问问自己的本人到底被主得着了多少。人无论得了多大的恩赐,若不是谦卑顺服在神的手下,也不能算为属灵。
尤其对一些超然性的恩赐,我们更要分辨是否出于神,因为“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约壹4:1)。撒旦能装做光明的天使,也能以神迹大奇事迷惑人。所以我们对一些似乎神奇的东西,因为了避免受邪灵的欺骗,我们对于一些似乎是超然恩赐的现象,千万不要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无论它多么“神奇”,我们一定掌握这样一个态度——如果对教会没有什么造就,对信徒灵命长进没有什么帮助,就只好像保罗所说的:“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
5、“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
旧约的诫命是写在石版上。难道神的心意是要把他的话写在石头上吗?不是的,神要把他的话铭刻在每个属他之人的心里。但是,不经过圣灵感化的心真是石头。所以“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来3:7-8)。石头的心就是硬的、冷的,没有感情,所以对主的话没有感动,对主的爱没有回应。主说他要“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头,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我的典章”(结36:26-27)。肉心是指有感情的心,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正是说人的心应该是可以被爱所感化的。圣经中所说的,被圣灵感化的心,对主的话有感动,对主的爱有回应,甘愿遵从主的一切吩咐。所以,追求属灵,就是要“今日听他的话”。耶稣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人的话语都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意,神的话语也是表达神的心意的。每当我们听主的话,总是对照自己的心意与主的心意是否相同。这时,如果神的道对于我们不是“将种撒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参太13:5),如果我们不是“硬着心”坚持自己与神的心意不同的东西,我们听神话的过程就是“心意更新而变化”的过程。体贴自己变为体贴圣灵,从而弃绝自己的私意,以主的心意为自己的心意。
人的心意更新,人也要更新,人拥有一种怎样的心,他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人有了基督的心,就要成为一个表现基督的人。
“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能知道人的事?象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人有许多隐秘事是不为人所知的,只有人自己的心灵最清楚;照样,关于神的事,除了神的灵没有人能知道。而且圣灵能参透万事。我们能领悟神的事情,明白神的心意都是因为领受了从神来的灵。“属灵的人能参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5-16)。
6、道路和荣耀
“字句叫人死,精意使人生,只要爱救主,就有活圣经。凡事灭己性,必被主引领;有了基督心,才是真属灵”。这几句话在一次培训班上,同学请我为他写留言,我写的几句互勉的话。
是的,圣灵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他本身就是圣经的精意(林后3:6),也是住在我们心里的一部活的“圣经”。他引导人就是要叫人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因为属肉体的人是体贴肉体的,属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参罗8:5-9)。“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我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加5:17)。所以人若懂得如何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就是在圣灵在引导之下,就不必仅仅靠人的教导,凡事都知道当怎样行。就如圣经所说:“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
“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罗8:14)。“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2)。是的,我们现在有血气的身体,将来也必有灵性的身体(林前15:44),因为主来要“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3:21)。“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
我想,我们现在生活的像他,将来主显现的时候才会改变的像他;我们现在从自己这卑贱的肉身上活出属灵的样式来。将来才会有属灵的形体。但愿我们随从圣灵,活出主的形像来,人只有追求生活行为举动言行活出基督的荣耀,才是真正的属灵。
经文:提前2:1-3
祷告是基督徒一生必修的功课。读经、祷告常被比喻为鸟的双翼,缺一不能上达天庭,而且祷告也是侍奉的一种(与有形的侍奉一样重要),所以保罗透过圣经告诉我们当怎样来祷告:
一、为万人祷告(代求)
每年3月份第一个星期五是世界公祷日(由世界基督教妇女联合会发起的),普天下有许多人在这一时刻或以敬拜会或以祷告会等各种方式来为全人类献上代祷,尤其纪念那些深受歧视、战争、恐怖威胁、饥荒中的人群,我想这正是基督教所提倡的肢体相顾的真实体现。
保罗在此说第一要为万人代求,没有说第二、第三为谁为代求,是因为保罗认为为万人代求是最重要的、首先的。保罗认为没有为万人祷告的代求,而单为自己的事代求是不完全的祷告。圣经中记载耶稣彻夜祷告,我想耶稣肯定不会是只为两三件事或两三个人代求。
圣经记载了亚伯拉罕为所多玛、蛾摩拉代求(创18:)。当神听到所多玛、蛾摩拉两城中罪恶甚大时,就亲自要去探个究竟,但觉着瞒过亚伯拉罕不好,故将此事告诉了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知道自己的侄子罗得一家住在所多玛城中,所以就站出来向神祈求,不单单为自己的侄儿,也是为这两座城中的众人。从开始的50个义人不灭这两城,一直到后来的10个义人,亚伯拉罕为万人的代求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榜样。
圣经中同样记载了摩西在西奈山上为以色列百姓的代求(出32:32)。当摩西登上西乃山领受神的诫命时,山下的百姓因等不见摩西而让亚伦给他们造一个金牛犊,他们拜金牛犊且坐下吃喝,起来玩耍。于是神对摩西说:“这些百姓都是硬着颈颈的百姓,你且由着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但摩西却恳求上帝,求神纪念这些是神亲自拯救的群体,更求神纪念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之约。最后摩西来到神面前代求说:“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摩西之赤子之心显露无遗,其代求之切感人至深。
旧约圣经中祭司的职责就是代百姓向神祷告献祭(出39:)。祭司所穿戴的以弗得上,在胞前佩带着胸牌,胸牌上刻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其中的含意就是让祭司不要忘记为这十二个支派向神献上代求。
二、为君王祷告(国家)
我们生在这个国家,许多基督徒认为执政者是无神的,所以没有为他们代求的必要。但实际上,执政者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你能否平安无事的度日。
旧约中的但以理遭匪类陷害,却安然脱离狮子口,原因就是他在神、在王面前无辜,未行有亏之事(但6:)。但以理并没有因为巴比伦王或玛代人大利乌是不认识上帝的人就不服侍他们,相反,他更加兢兢业业的去做自己手中的工作,以致于无人能找出他工作中的纰漏。“害人终害己”,陷害但以理的人最终灭亡。但以理为所在国家尽心竭力的服侍却传为佳话。
我国最近所发生的几件大事: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平解决国际间矛盾等等,都和基督徒的祷告分不开。
三、代求所带来的果效
1、肢体相爱之心更热切
一个会为别人代求的人,肯定是一位受人尊重、爱戴的人。一个人陷在软弱无助当中,正面临绝望与丧志,如果此时知道还有人在关心着他,我想一定会给这个人注入一剂强心针,使他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这个受帮助者也会加倍的感激这位帮助者,而且会去帮助别人。记得中学课文中有这样一篇课文,两位游客在丛林中迷失了方向,走了一天的路也没有找到一户人家,正当他们绝望之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间茅屋。屋中没有人却有米有柴有水,两个饥肠辘辘的游客借着这些米得以充饥,饭后他们才发现有人在屋内留了纸条,内容大致是说他当日怎样借着前人留下的米而存活下来,所以他又拿来了水和米供后来之人充饥。我想,基督教中就有这种肢体相爱的精神。
2、更加坚信神的帮助
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中就记载了门徒们为彼得代求而使其被主的使者释放的事。许多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的祷告充满信心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祷告的果效,从而使我们对神更加有坚信的心,坚信上帝一定会帮助我们,坚信上帝的应许不会落空。
通过上面我们讲到的事例,你打算怎么做?是否愿意做一个为别人代求的人呢?如果照着圣经所说的话去做,神一定会加倍赐福你!
经文:但1:18-20,5:12
但以理是犹太国被掳巴比伦时期的一位先知,是一位以美好灵性和智慧着称的先知。他不仅在当时时代中为神做美好的见证,同样也给今天的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
被掳时期的犹大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生活在忧伤和凄惨之中,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前途更为渺茫。然而但以理却是一个有特别心志的人,他不仅目睹了民族的衰亡,更思想认识到衰亡的原因就是犯罪远离神。既然民族被掳不是个人所能选择和改变的,那但以理将怎样面对漫长艰难的被掳岁月,又将如何在被掳岁月中荣耀耶和华神的名,并传扬、安慰、激励被掳百姓的预言和信息。因此但以理美好的灵性、过人的智慧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虽然他没有能够在有生之年重归故土,却在外邦国王身边侍立,做重要的工作并受到高度的信任和赞誉。让我们从年轻有为的但以理身上学习两方面重要的素质,以激励今天我们的事奉和工作。
一、美好的灵性
但以理美好的灵性表现在他在艰难、危险面前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在神面前的谦卑。
1、信心
在大流士做王的时期,因他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但以理治理通国,这使但以理受到总长和总督的嫉妒,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并设计谋求王立一条禁令“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当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一日三次,曲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可见但以理不仅素常敬畏、祷告神,就是在危险时刻也不曾有任何改变,即使这种危险是来自他的信仰。其实这个禁令根本就不是大流士王自己所愿意的,而是总长和总督的诡计。在正直与诡计、邪恶之间,神必然与正直人同在。所以但以理虽被扔进狮子坑,却丝毫未受伤害,最后反倒是那些陷害但以理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子都被扔进狮子坑,当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这件事情让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但以理的信心,而且他行为上的不同,使但以理与总长们结局的不同,行义的必然蒙福,行恶的必然灭亡。所以我们要成为蒙福的基督徒,就要效法但以理的信心,同时也要效法他美好的行为。经常有许多基督徒一味地看重人和人之间信与不信的不同,强调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却忽视了基督徒应有的好行为。这样不仅不能使人心服口服的信主,反而给人放下了绊脚的石头,使神的名受羞辱。今天做教牧工作更是如此,我们不能只讲爱却没有爱,不能只讲信心却满了愁烦。也就是说,我们教牧人员首先要学习但以理信心和行为相结合的作工方式。
2、谦卑
但以理大有尊荣和智慧,但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骄傲和自大。当尼布甲尼撒王作了梦心烦意乱吩咐迦勒底的术士来,却没有人能解。于是王大怒要杀所有的哲士,当但以理知道后,就在神面前祷告,神启示给但以理尼布甲尼撒忘记的梦中情节。但以理立刻在神面前感恩说:“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他”(但2:20)。但以理两次为巴比伦王解梦,一次解异象,四次见异象,的确是大有属灵智慧的人。所以我们看见,越是谦卑的人越是神所大大赐福的人。我们要学会作一个在荣誉面前不骄傲的人,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作为神的仆人,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信徒对我们的称赞和信任越是强烈,我们谦卑的功课也越深。如果神使用我们,我们却偷窃神的荣耀,神同样会把我们原来的恩赐拿掉。所以,当我们象但以理那样深深感受到一切智慧能力都属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谦卑,更好地为神所用。
但以理美好的灵性成了他生命中的一大素质和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特点和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又是什么呢?我们的读经和祷告是否因为事务的繁忙而被忽视?有一位神的仆人他非常注重祷告,经常在礼拜堂祷告到很晚,甚至有时通宵祷告。他的妻子不理解,埋怨他说:“教堂有什么好的?值得你整晚不回家”。他回答妻子说:“因为弟兄姊妹喜欢看见他们的牧师是一个勤于祷告的人”,这句话一直让我很受感动。求神怜悯我们这一代的传道人,成为有美好灵性的人,否则我们就不配做神的圣工。
二、过人的智慧
但以理被掳到巴比伦是尼布甲尼撒的太监长奉王命在犹大国中挑选的“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的少年人。三年学习之中,他学习了迦勒底的数学、哲学、天文学、文字等等。神赐福给他,使他在王考问时智慧聪明过人十倍。然而但以理不仅是知识、学问上的智慧,他的智慧还表现在属灵的智慧和行事的智慧两方面:
1、属灵的智慧
属灵的智慧使但以理通过祷告观察和思考看到当时犹大百姓信仰上的混乱,看到巴比伦王的心灵光景,并能够借着解梦、解异象给予帮助和提醒。他及时的提醒和卓越的智慧,使王大为折服,以至于称颂耶和华神的名。
今天的时代当中,虽然神启示我们不是借异梦、异象,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属灵的智慧,而是让我们学习作时代的守望者,看清今天教会当中的属灵光景和需要。今天基督徒当中有的对“三自”不了解,误认为三自教会是政府办的教会。有的误认为礼拜堂信徒的奉献都给了政府。这些误解使他们远离教会,不愿意到礼拜堂聚会。也有的基督徒受异端邪说的影响,背离主的真道,走上错误的道路。也有的基督徒信仰偏激,甚至把信仰和迷信混杂在一起。这些都是现今中国教会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教会内、外造成不良的影响。面对这些,我们要求神赐给我们属灵的智慧去分辨,及时纠正发生在信徒中的误解,及时在讲台上供应时代的信息和亮光,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固本强身、抵制异端,防御外来渗透。让我们成为站在教会破口上祷告的人,象当年但以理为犹大百姓认罪祷告一样,求神保守今天中国的教会。
2、行事的智慧
但以理虽六十年侍立在外邦的王宫之中,但他身体里流淌的是以色列的血液。他心里相信,倚靠的是耶和华神。六十年中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民族和信仰上的差异使工作受损。相反他所到之处做的超乎其他的臣仆,并且和尼布甲尼撒王,还与大流士王之间有深厚的友情。当大流士王的总长陷害但以理时,大流士王一心要救但以理,当大流士王看见但以理在狮子坑中安然无恙时就甚喜乐。可见但以理把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外邦的国土和人民,神不仅在耶路撒冷祝福他,也在巴比伦的王宫中祝福他。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神。所以这也是旧约圣经中普世救恩的信息。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用基督徒的爱心、品德去帮助和感动我们周围那不信的和有需要的人,以至于众人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于我们在天上的父。
感谢主,今天我们所在的环境和时代比但以理要优越得多,让我们不徒受神给我们的恩典和好处,效法但以理,做一个有美好灵性和过人智慧的基督徒。
经文:约10:10下;罗12:1;诗101:2;箴3:34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句广告,某某企业,先做人,后做事。还有一个广告公司给自己这样做的广告词:先做人,后做广告,今天我就以“先做人,后做事”来与大家共勉。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大师孟轲曾提出过怎样做人、以及做人的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也。在孟子的心目之中,“大丈夫”是一个做人的标准。此外,诗人王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所刻画描绘的人性光辉无不振撼着人们的心灵。
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象腐蚀剂一样的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人们的道德水准滑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报载: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坐了一名男青年为女朋友抢上的座位,竟遭这对男女青年的谩骂和欧打,两名等候公交车的小学生相继被挤车底而受伤。这些事情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国人的道德精神面貌,从而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东方时空曾经有一个报导:谈到他们所采访的一位省长是“讲人话,而不是讲官话”,的确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也不会做好官。
从以上看,做人非常重要,不仅社会上是这样强调,在《圣经》上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在《圣经》中提到该隐和亚伯的献祭,神之所以悦纳了亚伯所献的,而没有看中该隐的供物,主要的原因乃是神对该隐所说的:“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创4:7上)。还有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祭司何弗尼、非尼哈,虽身为祭司,但抢夺神的祭物,又与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苟合,耶和华想要杀他们(撒上2:25)。最后,在与非利士的战争中不仅神的约柜被掳去,他们也兵败被杀。
记得一位牧师前几年说过:如今教会中缺得不是钱而是人,教会中不能有钱,没有钱时,教会之中还有嫉妒分争,如果有了钱,还不知要闹到什么地步去呢?故最要紧的是人。我很赞同这位牧师的卓识远见,教会中如果没有能管钱、使用钱的人,还不如没有钱。在神的眼中,做人远大于做事。
大家最熟悉的摩西,虽有四十年的王宫教育,圣经上说他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7:22),可是还没有造就好,又经历了四十年旷野生活的砥砺,使他能够谦卑,直到这个时候,他才为神所用,承担起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伟大使命。
保罗,主耶稣所拣选的一个器皿,在大马色路上见异象之前,师从名师迦玛列门下,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大马色路上蒙光照之后,还是去阿拉伯旷野有三年的时间,才去传扬主的话语。
主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三年传道,预备的时间30年。《圣经》上记载,12岁上耶路撒冷,一面听一面问,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却一齐增长(路2:52)。
今天我们在做事、承担起神的使命之前,一定要先做好人,成为神所用的人。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重生得救而又有丰盛生命的人(约10:10下)
我们对神的事奉乃是生命的事奉,不是仅靠口才、学识就能够作好的,如果你仅凭这些:很快就会感到不能胜任。面对一个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唯独生命贫乏的人,只有给予其生命教导、生命的传递才能解决他根本的问题。试想,作为一个事奉主的人,如果没有重生得救、丰盛的生命如何能够承担起服侍主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来到主的面前,因为主耶稣说:“他来了是让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下)。
二、身心奉献的人(罗12:1)
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服侍主的人,应该是一个身心奉献的人。很多人身体献上了,但心却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是读神学、做传道人、做神的工作,而实际上心不在焉,不是专心的服侍。有的人说自己的心献上了,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表明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算计一下,在我们的一天中、一个礼拜中、一个月甚至一年中,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是为主而摆上的,为主而用的。我喜欢看一些体育节目,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在颁奖仪式上,人人都羡慕胸前挂着金牌的运动员。我想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一定会心中暗暗地使劲,要把所有的时间用上,勤奋苦练来取得奖牌。而今天我们呢?一个服侍主的人,一个基督的精兵,只有将心归主,再加上具体的行动,二者统一起来才是一种完全的事奉,一种讨神喜悦的事奉。
三、做一个谦卑而顺服的人(诗147:6)
谦卑不是自卑,自己轻看自己。所有的自高、自大、自卑、自怜,是出自与别人的比较,与别人比较就降低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就是以人为标竿,而不是向着主的标竿前行。“看自己、靠自己,只能使你的工作为自己”,真正的谦卑是俯就卑微的人,是各人看别人比已强。
一个缺少谦卑的人,神不会使用。自傲、自负、依仗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而鹤立鸡群者,神是不会使用的。《圣经》上告诉我们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耶和华扶持谦卑人(诗147:6),神藉着先知弥迦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使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神告诉我们:“从来是位份大的给位份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来7:7)。你若真是位份大的,就应该谦卑下来,用各种办法,以成为教会及其它人祝福的管道。主耶稣心里心里柔和谦卑,今日我们以谦卑束腰(彼前5:5)。
顺服同样很重要,《撒母耳记上》15章22节提到,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扫罗厌弃耶和华的命令,不顺从神,最终也被耶和华厌弃做王(参撒上15:23)。听命与顺服,远胜于献祭和祭物。顺从神比工作重要的多,先知耶利米的一生似乎是一事无成,但是他顺从神。主耶稣的一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佳美的榜样,顺从谦卑。
四、做一个正直、存完全的(忠)心的人(诗101:2)
每一个事奉主的人,他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是神的管家、神的仆人。“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的忠心”(林前4:2),在《马太福音》24章提到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不管是管家还是仆人,都要忠于主的托付,这是事奉主最重要的条件。主所吩咐我们的一切都要去做,不管是大事、小事。人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
一个事奉主的人,不仅有忠心,还要存着完全的心行在神的家中。我个人认为存完全的心乃是指:用最大努力的以关心自己的家的方式去爱神的家。在圣洁、完美无缺神的眼中,我们有限的人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但是当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做的时候,就会讨神的喜悦了。
中国有一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人就好比磨刀一样,只有先努力提升自己素质,才能更好的为神所用,在做事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中国教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神学思想建设,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果每一位参与神学思想建设的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有基督丰盛生命的人、身心奉献、谦卑顺服、正直忠心的人,那么我们的神学思想建设在开展的过程中必定更有深度、也会更深入人心得到多人的拥护支持。最后让我们每个人都切记:上帝所使用人的一个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经文:出2:1-3:12
威斯敏斯特要理问答在论到人时,这样说:“人最高而主要的目的为何?其简短而意义深远的回答是:荣耀神并完全以他为荣,直到永远”。荣耀神,这对于基督徒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何更好地荣耀神呢?最起码做的就是应该尽力把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所赋予的潜力发挥出来,然后躬其毕生的努力来荣耀他。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能力。一个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潜能的百分之九。心理学家詹姆土也曾经说过:“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我们只利用了身心资源一部分”。这些话对基督徒来说应是极大的鼓舞,因为我们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成的,并且赋予了我们巨大的潜能。上帝在造人之后圣经如此记到:“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甚好”。上帝在造人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我们是上帝创造之最,是上帝的杰作。由于人类误用了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致于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或难以唤醒内心的巨人,以致于辜负了上帝的恩典,并且也没有能更好地荣耀上帝。圣经中记载了一位伟人摩西,他到达人生的终点时证明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显明了他已唤醒了内心的巨人,为主成就了大事,使神得到了极大的荣耀。但摩西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了,他也走过弯路,也有过使上帝所赋予的潜能隐藏和被遮盖的时候。所以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摩西人生的三个阶段,使我们能够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的成功中得到启发,从而使我们不重蹈覆辙,能够在一生中更好地归荣耀于上帝。
摩西的一生是一百二十岁,如申命记所记;“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申34:7)。根据他所经历的重大转折,使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正好是四十年。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埃及王宫中的四十年,转折点是被埃及公主收养;第二个四十年,是在米甸旷野度过的,其转折点是他杀死了那个欺负希伯来人的埃及人;第三个阶段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行旷野的四十年,其转折点是在西乃山见火烧荆棘的异象。
一、王宫中的四十年——“自以为我能”
摩西本为希伯来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按照当时埃及法老所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摩西生下来就该被除掉,但他的母亲见他俊美,就把他藏了三个月。实在是藏不住了,便藉着智慧使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使摩西从一个几乎被除灭的希伯来人变成了入住埃及王宫的宠儿。这一切都可看到上帝奇妙之手的带领与恩佑。
不仅如此,圣经还记载到:“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徒7:22)。摩西不仅非常聪慧,也非常勤奋,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学习在埃及王宫中能学到的一切学问。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经过勤学苦练的摩西也确实掌握了当时埃及一切的学问。
此时的摩西已年富力强,又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因此便觉得自己羽翼己丰满了,完全可以推行自己的计划了。觉得自己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凭着所掌握的当时埃及一切的学问,准能实践自己的计划。当摩西把目光盯在自己已经所拥有的一切之上时,或许他母亲早先所培养他的对神的敬虔,以及有关以色列民族之神的观念在摩西的心中已淡漠了,或许他会觉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靠着自己所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麻烦上帝呢?此时在摩西的内心深处一直涌动着这样一个意念:我能解决希伯来人的痛苦,我能使埃及人改变他们的做法,我能做一切,我能……,这种观念充斥在摩西的思想里,或占据着摩西的整个心思意念。
根据圣经的记载,“后来摩西长大(司提反认为此时的摩西是将到四十岁,徒7:23),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到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兄弟;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死我,像杀死那埃及人吗?’”当“我能做一切”这样的观念占据一个人的整个思想时,他所推行的个人计划或目标无非是在实践自己的野心,无非是在显示自己的血气之勇。此时人的心眼被一个硕大无比的自我所遮蔽,根本无法对自己作合乎中道的认识,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了,不会意识到要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样又何谈发挥自己的潜能呢?
这种“我能”之观念占据整个人的思想时,很容易会被别人看出来,这种弃上帝之不顾的人,所暴露出来人性的劣根性或许就是尼布尔指出:“骄傲之罪乃万恶之源,它典型体现出人之罪恶的根本性和普遍性”。他指出人的骄傲包括其在权力、知识、道德和灵性这几个层面上都会表现出来。在权力上,骄傲指人“企图使自己成为上帝”,把自己视为本身存在和命运的支配者和价值的裁判者。在知识上,骄傲指人以自己的知识为终极的真理,恃才傲物,自感其理论见识“毫无谬误”,知识上的骄傲令人自以为是,无自知之明,结果在人类文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亦使人易于产生“新的虚妄”。在道德上,骄傲指人自以为善,自我称义,往往以自身的标准为绝对标准,把自我价值判断奉为圭臬;道德上的骄傲使人追求自我的虚荣,以为自己拥有绝对的道德价值而当仁不让,对外持咄咄逼人和排斥异己的之态。在灵性上,骄傲则指人自比神明,以“最”正确、高贵和圣洁自居,即利用宗教等信仰形式来声称自己已与上帝结成“独特联盟”或“唯一团契”,藉此反对其现实存在中的对手和竞争者;灵性上骄傲实际上会引诱人以追求无限,绝对为幌子来达其有限、相对的人生目的。
正是因为这种“我能”、“自以为是、自我称义”的思想遮蔽了摩西的心眼,使他冒然做事,所带来的结果是:“法老想杀摩西,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出2:15)。这正如智慧人所说的:“败坏之先,人心骄傲”(箴18:12上);又说道:“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这种骄傲遮住了自己的心眼,使人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不能唤醒心中的巨人,反倒使自己落荒而逃,所带来的是败坏和跌倒。所以这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摩西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败坏多于建树”。
二、米甸旷野的四十年——认识到“我不能”
由于法老杀摩西,摩西便逃到米甸旷野,作了一个寄居的人。当他逃到米甸时,遇到了米甸祭司叶忒罗的女儿在牧羊过程中受欺,他帮助她们解决了难处,从而成了叶忒罗家中的牧羊人,后也成了叶忒罗的女婿,正式成了寄居的人。
在这寄居米甸的日子里,摩西整日以羊群为伴。在旷野牧羊的日子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霜与严寒,并且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这一切使摩西感到人生的艰辛,似乎是每一天都得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的劳作,根本谈不上为了生活,或为了更高的价值。更甚之,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自然灾变,羊群、牛群所出现的瘟疫时,摩西更多的是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助。当面对这一切时更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此时的摩西或许也能常常听闻同胞在埃及因受压制而发出的哀号之声,或许也能知晓埃及人对同胞的奴役越来越重,看到或听到以色列人不断地在重压之下死去。但此时的摩西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自己如今都朝不保夕,生存都如此艰难和困苦,哪还有能力去管别人的瓦上霜呢?此时的摩西只能是眼望着埃及而心里哀叹。
在旷野牧羊的艰辛,以及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的无能为力,这在摩西的心里滋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经历已渐渐的磨损了摩西人生的锋芒,使他看到人自己的无能。此时的他似乎也觉知到他的智慧与才能已经引他到了一个死胡同去。从两件事中就可以见证到此时的摩西有些悲观。他在这寄居的日子里,娶了叶忒罗的女儿为妻,并且也生了孩子。他给他的长子取名为革舜(出2:22),这表明了此时他的价值观。“革舜”通常被译作“寄居的”,就是指侨居在外。虽然是法律上被允许居住,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居住在他人之地总觉得不是一种滋味。并且作一个寄居者,会有更多的艰辛,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与不适应。正是这艰辛的现实生活,便得摩西在给儿子取名时表明出来,也显示了此时的他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另一件事也可以作这种思想的佐证,就是当上帝在荆棘的火焰中来呼召摩西,并差他去见法老,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的回答却是:“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出3:11)。摩西的这种回答,“我是什么人?”或“我是谁?”既是显出他对上帝谦卑,也是他所承认的一个事实。此时的摩西回想自己所有的一切,回想他在米甸旷野的这一切经历,实在是感到为自己人生定位都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我是谁?我是什么人?这种问题不仅一次折磨着摩西,我想在这几十年当中曾多次出现在摩西的脑海里。他越想这问题,可能会越使摩西灰心,越使他悲观失望,真的是难以定位自己了。连自己是谁都成了难以定位的事,这难道不是显出摩西的悲观吗?
可见,这个阶段的摩西,也就是第二个四十年的摩西,由于对自己,对人生过于悲观、灰心了,如神人摩西的祈祷所表现的:“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9-10)。有人解释这首诗就是摩西在八十岁的时候所作的。但不管是什么时候作的,当我们读这首诗时,所留的第一印象未必不是太苍凉和悲怆,对人生未免不是留下灰心,悲观的看法。
对人生,对自己作过于悲观的看法,同样也是未摆正人的位置,同样是没有把人看的合乎中道。这种做法同样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也不能唤醒内心的巨人。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海姆斯瑞克说:“在20年里我曾跟一万名年轻人谈话,做试验给他们职业辅导,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低估自己的倾向。我们不用担心那些饱学之士,因为他们并不普遍,但我们最忧心的是那众多低估自己的年轻人,若有四分之三的年轻人轻看自己,我们的社会就得承担因他们忽视本身潜力以致对生命不满的后果”。罗素也曾经说过:“那些在困厄中仍能活的崇高积极的人不用惧怕会活的徒然,他们生命的光辉充满了四周的亲友邻舍,甚至影响以后更远的时代。我发觉今日有很多人仍被无能为力的观念所压制,他们认为现今的社会变的太快,以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
在这里引述两段话为的是说明,我们无限的贬低人性,或悲观失望,不仅无益于为主作见证,不仅无益于荣耀上帝,反而会增加社会的负担,会成为信仰的拦阻,会给上帝的工作带来麻烦。因为这种认识同样只定睛在自己的身上,只看到自己,并没有专注在上帝的身上。摩西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三、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行旷野的四十年——“与上帝同工”
从人的角度来看,摩西人生中的确走了弯路,并且使人生的三分之二已走过了。由于太专注于自己,不仅没有超越自我,甚至迷失了自我,没法给自己定位了。但仁慈的主并没有因人的失败而弃绝人,也没有因人的软弱而不怜恤人,他反倒是忍耐等候人,主动寻找人。我们所信靠的这位仁慈信实的上帝就主动寻找摩西,主动藉着荆棘里的火焰的异象向摩西显现,呼召他,差派他。
正是这何烈山的异象使摩西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使摩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使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在上帝亲手的导引下,使摩西超越了自我,从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并在上帝的恩佑中发挥了巨大的潜能,为上帝作了美好的见证,使上帝的名大得荣耀,从而也成了世人所敬仰的伟人。
摩西为什么能在最后找准自己的位置,能够超越自我达到真正的自我?是因为摩西进行视觉转换,把专注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转移到专注在上帝的身上,这就是对上帝委身,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并不是贬斥人性或否定人性。而是把人置于与上帝的关系中来认识人,把人置于上帝的关系中来提升人,使人得以超越自我,进入真正的自我,进入真我的境界。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记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还不见万物都服他”(来2:6-8)。
真正的信仰,就是使整个人生有一种质的改变,是全人的改变。使人能够超越狭隘的视域,看到上帝极大的丰富。真正的信仰能够使人唤出人性中的超越能力。祈克果把真正的信仰称作是“人生的一种飞跃”。从摩西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变化,他原注视着自己,以自己为中心,想超越自我并未成功。但经过何烈山的异象,上帝引导他,他对上帝发生了一种实质性的关系,就是“上帝应许他,要与他同在,摩西愿与上帝同工”。这使得摩西的人生有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摩西真正地超越了自我。因为圣经中关于摩西的事迹的记载,几乎全部都是关于他这最后四十年所经历的。
信仰能够使我们超越自我,发挥潜能,但并不是说信仰要否定人生的当下意义,而更是以信仰的价值来肯定人生的价值。因为人生的价值不仅要用现实生活的价值来肯定,而且要用信仰的价值来肯定。不仅如此,更是透过信仰的眼光来认识生命的价值既在于当下,又在于未来;既体现在有限中,又体现在无限中。因而,人生的追求并不能够囿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有限时空范围内,即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出依据,而且要为个人的现实生活寻找出超越的价值,从而把自己置于“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合理位置。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存探求支撑点,就是要对自己所以存在的“过去”,现实存在的意义,即“将来”的价值,提出明确的解答。这就是信仰。因而,人对信仰的执着的追求,是出于一种“终极价值”的需要,而不是局限于对当下实际利益关系的体验和调节,是超越个人有限存在关系的追求。这种追求倾注了终极意义的热忱。摩西正是在信仰中摆正了人生的位置,确立了人生的终极价值。
这种与上帝所建立的关系,使摩西人生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也使他超越了自我。在见到何烈山上帝荆棘火焰的异象之先,摩西或许有信仰,但只是从他父母那里承袭而来的一种信仰,但摩西并未对上帝有明确的认识,至少是没有明确的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关系。从他询问上帝的名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由于在这种状况下,他人生的目的,无非是想藉着自己的行动来超越自己,或想藉着自己的努力来荣耀自己。所以,他听到同胞的哀声,见到他们所受的欺压,就单枪匹马地替他们解决,要以此来显扬自己的能力,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人生的这种目的必然会受到限制的,以这种目的人生也不能超越自我,因为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而他在与上帝有了实质性的关系之后,他的人生目的就发生了改变,虽然见到的还是当时那一群受苦、受欺压的同胞,听到依然是他们的哀声,但现在不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上帝旨意出发来解救他们,服事他们。正是以与上帝同工的心来服事这一群需要拯救的以色列人,摩西的人生得到了超越,从而也发挥了生命中巨大的潜能,也唤醒了生命中的巨人,使上帝的名得到了极大的荣耀。
结语
我们可能都不大有机会以像摩西一样活到一百二十岁,但我们像摩西一样都是上帝按照自己形像和样式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一个有限而具有超越能力的人。希望我们能从摩西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使我们不要太专注自己,若是这样就是一种自我中心,自我的骄傲,是不能超越自我,不能够唤醒心中的巨人,也就不能尽可能的荣耀上帝。我们唯有在与上帝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以追求终极意义的热忱来使我们的人生发生转变,使我们在与上帝同工中,在服事众人的过程中,使人生得以超越,超越自我,进入真我,发挥潜能从而以整个人生来荣耀上帝。
经文:太6:34;赛22:13
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退耕还林、绿色环保、防污治污等等。我们居住的环境不断改善,荒山不断地变绿了,河流湖泊水变清了,天空的颜色更蓝了,祖国明天会更好!对明天充满盼望是美好的,能够善待明天的人,是懂得生活及人生意义的人,今从圣经查考几种与明天有关的人生观。
一、面对明天,忧愁挂虑;(太6:34)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说周代杞国有一个人天天害怕天塌下来,今用来表示不必要的忧虑。耶稣告诉我们说,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忧虑并不能改变现实,徒然给我们增加些额外的负担;正如彼得所说忧虑是一种重担,并嘱咐我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神顾念你们”(彼前5;7)。我们不但不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而且忧虑会夺走我们的寿数。传说有一个天文学家,他计算着不久的将来有一颗星要与地球相撞,人类将大遭不幸。为此他唯恐死无完尸,就提前自杀了。虽然我不知这件事的真实程度有多少,但我却看到有许多人为儿女、吃喝、住行、思虑烦恼,以至于成了疾病。保罗曾劝戒我们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应当一无挂虑”(腓4;4)。
二、看重明天、狂妄自夸;(箴27:1)
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的希望,但依仗自己的积蓄和财富而骄傲自夸的是另一种人的人生观。耶稣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然后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蓄,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给谁呢”(路12:16-21)。生命在神的手中,因他是生命的主,看重明天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如果我们把许多事都推到明天,把明天装饰的绚丽多彩、而不珍惜今天,那所谓的希望会变成失望,只不过是象肥皂泡一样很快就破灭了。古人有《今日诗》、《明日歌》我们若为明日自夸,依靠明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主的弟弟使徒雅各曾警告看重明天的人说:“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3-14)。
三、不顾明天,吃喝快乐、犯罪作恶;(赛22:13)
神借先知以赛亚的警告临到人的时候,人不觉恐惧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有许多公司、厂矿、不顾子孙后代,污染空气、河流、江海、乱砍乱伐树木森林。许多官员贪污受贿、吃喝嫖赌,许多人一生犯罪作恶肆无忌惮。因为他们不顾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岂不知有一位审判的主,按公义断定是非,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保罗在论到复活的事时曾说:“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喝快乐吧!因为明天要死了”。但保罗又说:这是自欺,人种什么、收什么,当审判的日子神要照着各人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一个不顾明天的人,他的明天必定是可怕的明天。
四、善待明天、趁机工作;(约9:4)
我忘记从哪里曾经看到的,说一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青年人向往明天,老年人缅怀昨天,而只有抓住今天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我们不知明天的道路,我们不借明天的太阳,但我们知道谁管着明天。作为神的儿女我们的信仰不只表现出寄托,更应该正视现实,实实在在将神的话活出来。用我们的信仰解释现实、解决现实。马大、马利亚“末日复活式”的信仰,没有给她们解决现实的痛苦。她们有寄托相信末日复活,却想不到今日就会复活。有许多不信耶稣的人,对我们的信仰片面地说是“精神寄托”,那么我们就应该趁机工作。用实际的行动去面对未来,总要趁着还有今日殷勤事奉,不要认为主人来的日子迟就懒惰,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却无工作。因此,只有那在今天努力的、才是一个善待明天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自己的明天更美更好,抓住今天的大好时机,不怨天忧人、不骄傲自夸、坦荡正直、脚踏实地,不空想不气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奉献上自己,这样才不愧对明天,明天也不后悔。象保罗一样,“那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经文:王上19:1-21
以利亚是以色列国着名的先知,他所行的神迹是有口皆碑。他疾恶如仇的性情如同烈火,他所讲信息也如火灼人,他热心如火,能力如火,他在迦密山叫火从天而降,烧尽祭物,又用火烧灭亚哈谢的使臣,最后,又乘火车火马而去,是《圣经》中记载的两位没有经过死而被神接去的人之一(另一位是以诺)(参王上17:-19:;王下1:2-2:)。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烈火的先知”,却也有极其软弱、灰心丧志之时,王上19章记载的就是以利亚的软弱。以利亚的软弱并非缺乏神的同在,乃是缺乏人的帮助,他所需要的是与他结伴同行的同工、帮手。下面我们思考以利亚的需要,也是今天教会的需要。
一、需要同工
先知以利亚有神的同在,神的呼召,神的话语,神的能力,同时,他本人也有信心、忠心和胆识。他的预言使三年半无雨,以至于地上闹饥荒,然而他却靠乌鸦叼食和寡妇家一把面一点油安然度过,并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他以勇气迎亚哈,并以一人之力敌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在迦密山战胜他们;他一祷告,久旱的天就降雨在地上。然而,在遭耶洗别追杀时,以利亚也会胆怯逃避,最后躲在一棵罗藤树下求死。此时,他向神发怨言:其一,神对他不公。他如此大发热心,止恶扬善,最后却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其二,人对他无益。全以色列居然无一人与他同心,背约的背约,被杀的被杀,只剩下他一个人。此时的以利亚,真是“怨天尤人”。
由此可见,此时的以利亚极需同工,在他软弱、疲惫、打盹之时,能够帮扶。主耶稣差派门徒出去,总是两个人结伴同行。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同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教会迅速发展,更多的事工需要开展,庄稼多,做工的人少,需要各种恩赐和才干的同工同道彼此联络,彼此相助,各按其职,各尽本分,各尽所能,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
二、发现同工
以利亚需要同工,但是他却找不到同工,他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为耶和华神大发热心,全以色列的人都背叛神,神的先知都被杀了。事实并非如此,王上18:3-4记载,亚哈的家宰俄巴底就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当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百个先知藏了,每五十人藏在一个洞里,拿饼和水供养他们。
俄巴底虽然贵为亚哈王的家宰,深得王的信任,但他并没有为虎作伥,反而在虎口救人,相信在国中仍有不少的人不齿亚哈和耶洗别所为,虽然他们不能像以利亚那样明着作战,但在暗地里却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各人身份不同、恩赐不同、托付不同而已,所以耶和华神对以利亚说:我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只是以利亚未发现而已。今天在教会中,有不少人在默默工作,不求名利,不计报酬,他们虽然不被发现,不受重视,然而教会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哪怕只是最卑微的工作,也有人去做,就像身上的肢体,哪一部分也不能缺少,都有用处都很重要,都不能忽视。所以,我们要在教会中发现同工,寻找同工,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按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三、接纳同工
以利亚得到神的重用,他的性情也如烈火般刚直,这对于敌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于同工,可能就缺少一些温柔和谦卑。“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常常是一个自视太高的人往往缺乏朋友的原因。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别人,“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我们要学会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缺点。当我们挑别人眼中刺的时候,往往自己眼中就有梁木,所以当我们不能接纳同工时,也就是我们该自我省察的时候。因此,无论在教会上,还是在社会、家庭中,我们需要接纳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肯定别人才能被别人所肯定。“你要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是圣经中留下的黄金律。《圣经》中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该怎样接纳人,虽然以色列民对本民族自视甚高,对外邦人却很鄙视,但他们却接纳了喇合、路得成为大卫王家谱上极为重要的成员。在新约圣经中,如果不是彼得受到神的启示,福音的种子也不会向外邦人传播使哥尼流一家的得救打开了外邦人蒙恩的大门。由此,让我们看到接纳别人是多么重要,尤其是接纳同工,对教会的事工尤其重要,使徒保罗教导我们:“凡事谦卑、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2-3)。
四、培养接班人
以利亚虽然是受神重用的先知,但总有一天他也会人老体衰,总有一天他要离开世界,所以神要他培养接班人,就象摩西培养约书亚一样。以利沙是神给以利亚预备的接班人,他的蒙召,《圣经》记载非常简单,王上19:19-21,短短三节经文,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教训,以利沙本是约旦河畔的农夫,家业颇丰,以利亚遇见以利沙时,他正赶着十二对牛在耕地,以利亚将外衣搭在他身上,一句话也没说,以利沙就接受了呼召,外衣代表了人的身份,中国有句古话“衣钵传人”,以利亚的外衣也是先知职分的象征,他把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表示呼召他作先知的接班人。以利沙当时就接受了呼召,但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和孝心之人,他没有扔下一切就走了,而是先回家与父母和乡邻告别,并且杀了一对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他们吃,这种“杀牛焚轭”的坚决行动有如我国的“破釜沉舟”,表示了他跟随以利亚的决心。以当年以利亚的处境,是被王和王后所追杀,并且做耶和华神的先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以利沙甘愿放弃富裕的、安定的生活,跟随以利亚住在旷野,居无定所,食无裹腹,衣无遮体,真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片土”的情况,并且他还要服事以利亚,一直到以利亚被接升天。
以利沙后来求“愿感动你的灵加倍的感动我”成为神仆人的典范。他所行的神迹在《圣经》中记载确实比以利亚还多。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在发展,教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创新,这也是我们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因。因此,培养新人必须有宽阔的胸怀,不能固守自封,不能嫉妒人才,而要放开手脚,展望未来,为教会的前景着想,象保罗培养提摩太,如大卫为所罗门建造圣殿预备一切需要,打下坚定的基础,才能有金、银、宝石的工程。教会有各种各样的圣工,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新人,这是对教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经文:约5:33-36
主耶稣曾经称赞施洗约翰是“点着的明灯”(约5:35)。查考新约圣经,我们看到施洗约翰的确配得主耶稣这样的称赞,约翰一生的事迹也给我们今天信靠主耶稣的人一些宝贵的教训,我认为约翰一生的见证归纳为以下几点。
l、顺从圣灵,见证主名
一个神生的人必定认识神,他也必是一个顺从圣灵引导的人,他也必定有能力为真道作见证,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人。圣经是这样提到他的:“有一个人,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约1:6)。他来到世上的使命是“作见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主耶稣就是那光,要叫一切信靠他的人都得永生”(参约1:7,9;3:15)。约翰在圣灵的引导下为主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耶稣)的身上”,“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2-34)。这就是约翰所作的见证,服从圣灵的诚实无伪的见证,毫无个人的思想意念掺杂其中,完全是照圣灵的指示作见证。因他所作的见证也显明他的确是一个从神那里差来的人。
今天,我们每一个主耶稣所拣选的人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特别是我们所做的见证,应当像约翰那样顺从圣灵的引导作诚实无伪的见证,处处彰显神的大能,彰显主耶稣的荣耀,见证基督是我们的救主,也见证我们是从神生的。
2、高举基督,谦卑自己
约翰照神的旨意在约旦河施悔改的洗礼,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遣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不是基督”。在人看来他是答非所问,然而他的回答却是在引导那些提问的人——我是谁不重要,你当知道基督是谁。当那些无知的人一再追问“你倒底是谁”的时候,约翰的回答又一次隐藏自己,将话题引向基督:“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约1:20,23)。他告诉犹太人:我只是旷野的一个呼喊的声音,一个为基督铺路的仆人,你们当寻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基督。约翰这种谦卑自己高举基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信靠主耶稣的人效法。
3、敬虔生活,先知典范
“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太3:4)。约翰身穿未经加工的动物毛皮,一如旧约时代伟大的先知以利亚(王下1:8),他的确也有以利亚的心志,主耶稣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太11:11,13-14)。约翰的心志更表现在不沾染世上的污秽,在旷野中吃蝗虫野蜜过圣洁的生活,经过多年这样的敬虔操练之后他出到约旦河施悔改的洗礼,为主耶稣预备人心,为主铺平道路。
今天,一个跟随主,事奉神的人更当有这样的心志,甘愿为主受苦的心志,与世无争分别过圣洁生活的心志。上帝所重用的正是有这样心志的人。
4、心地无私,引人归主
约翰的心地无私表现在他将自己的门徒介绍给主耶稣。约翰在当时犹太人中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先知,跟随他的人很多,他也得到民众的拥戴,但他没有把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荣耀,他清楚自己到世上来的使命,乃是为主作先锋,预备主的道,修直主的路(路3:4),所以他自己作见证说:“他(耶稣)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约翰清楚自己只是一盏点着明灯,在发光的同时也将耗尽自己,而主耶稣是真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当主耶稣来到他那里的时候,约翰将门徒引向耶稣:“看啊!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约1:29)。因着约翰的引领一些原本跟随他的门徒如彼得、安德烈等人就跟随了主耶稣,最终成为主耶稣所重用的忠心的使徒。约翰的见证也给我们今天跟随主的人重要的启示:我们传福音不是要把人聚拢在自己周围,而是要将人引到主前,使信主的人知道所信的是谁,并仰望我们所信靠的救主耶稣基督。
5、不畏权势,仗义直言
当时,希律王娶了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对这种违背婚姻制度、违背上帝诫命的**行为,约翰直言不讳地责备希律王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约翰没有顾忌希律王的身份地位权势,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直言,敢于说“不”,表现出一个先知当有的品格。主耶稣教训我们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太5:37),在“是”与“不是”面前约翰给我们立下了光辉的榜样。
约翰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这盏“点着的明灯”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他以自己的一生见证了基督,见证了神美好的旨意,见证了他是一个从神那里来的人,一个从神生的人。
今天,我们信靠主耶稣基督的人是有福的,因我们的名字记在天国的生命册上,主耶稣说“天国里最小的比他(约翰)还大”,从属灵的意义上讲是如此,然而,对照约翰“这盏点着的明灯”我们里头的光是否还亮着呢?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求主加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效法施洗约翰,为主发光,以自己的美好见证来荣耀我们在天上的父神。
经文:提前4:12
保罗在这里教导提摩太怎样可以叫人不小看他年轻,就是他自己要有这样的心态,人如果不自重就不能得人的尊重,别人为什么小看你呢?因为你的作为让人家小看你。
怎样可以叫人不小看你?就是要有一些实际的品德表现出来。这并不是在人面前为自己宣传,说自己的成就和长进,为要在人面前活出基督徒应有的品德和生活样式,以在灵性上作信徒的榜样。这样,人家就自然不敢小看你年轻了。
保罗在此告诉提摩太,怎样可以不叫人小看他年轻,就是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傍样,这五件事情虽然不能包括信徒灵性生活的全部,但却已包括整个灵性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能在这五件事上作信徒的榜样,就已足够叫我们得到人家的尊重了。
一、我们的言语榜样
这五件事情的头一件事是言语,为何保罗会把言语放在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之前呢?通常我们总以为行为、爱心、信心、清洁等会比言语更重。但是保罗却把言语放在第一,因为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说话比做事多;所以我们能够在言语上作信徒的榜样,也就能在其它的事上作信徒的榜样。言语应该在生活上占重要的地位,本书第三章保罗曾告诉提摩太,那些作执事的不要一口两舌,执事的妻子也不要说谗言。执事夫妇消极方面应该在言语上没有错失,但保罗还从积极方面提醒提摩太,因为作主仆人的不但不一口两舌,而且要在言语上作信徒的榜样,以在积极方面成为人的模范,意思就是不但不说不诚实的话,恶毒的话,世俗的言语、咒骂人的言语,同时更是要说诚实的话,温柔的话,谨慎的话,能在言语上叫人觉得我们所说的是可信的,是实在的,叫人得益的。
我们要十分小心,有时我们为要争取别人替我们做事,便很容易随便许下诺言,但等到事情过了之后,却把它完全忘记了。这样的结果,会叫人觉得我们所说是不可信的。
作传道的人,有时难免有信徒会把他和别人的事告诉你,或是把他所看到关于第三者的事告诉你,这些事如果我们自己不谨慎,随便听来就随便说出去,往往无意中极容易成为搬弄是非的人,所以不但说话要小心,听话也要小心。雅各书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能在言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我们的舌头虽然是身体上一个最小的肢体,但这却能说大话。如同火一样能点着最大的树林,同时也能象火一样把冷淡的心燃烧起来。它能破坏,也能建立,能叫人受激励,被建立,也能叫人灰心退后,所以保罗要提摩太第一要在言语上作信徒的榜样。
二、我们的行为榜样
说了话如果不行,就是等于谎话,所以言语之后总要有行为。保罗在这里所提的行为,似乎范围很大,是指整个人的生活、为人。如果我们在小事上给人好的印象,我们就会在人的脑海中有个总括的概念,觉得我们所作的是能叫他佩服的。年轻的提摩太,并不一定在学问上能作多人的师傅,或在属世的地位上作叫人羡慕的对象。但保罗劝勉他在行为上作信徒的傍样。许多时候,我们不能在行为作人的榜样,而常常在作事时没有责任心、马虎、随便、不可靠,一般来说,年轻人的行为总容易流于轻浮,不够庄重,但作主的仆人就应该在行为上与一般人有分别。最少在两件事上显出主儿女的样式:1、我们的行为要光明。不要偷偷摸摸,鬼鬼崇崇。如果我们所作的事能对人都问心无愧,且能在任何人面前说明,那么我们所作的事,就不该有什么给人毁谤的地方。凡是黑暗的事都是带着罪恶的成分,所有光明的事都带着清洁的成分,我们既是光明的子女,就应该有光明行为,离开各样暗昧的事。2、我们的行为要诚实。传道人如果不诚实,那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替人办事,与人来往,总不要用弯曲的手段,而要诚诚实实地做人。许多传道人以为,用一点聪明,并一点弯曲的手段来应付人,就可以把事情解决了,其实他却为自己增加了困难。因为当你用诡诈弯曲来对待人的时候,人也一定会用诡诈弯曲来对待你,你如果用神的诚实和厚道对待人,人家会从心里知道你是一个诚实忠厚的人。教会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能作信徒的榜样。
三、我们的爱心榜样
我们所需要的行为,是爱心的行为,一个人如果能在爱心上作信徒的榜样,也就是在爱心上比普通的信徒更愿意牺牲,更愿意为别人劳苦,更愿意为别人服务,他能为着爱主的缘故而伺候别人,体贴人的需要,扶助软弱的人。主耶稣曾查验彼得的爱心,然后叫他喂养他的小羊,可见所有喂养主羊群的牧人都需要爱心,如果主也查问我们的爱心,我们能够象彼得那样说:“主啊,你知道我爱你吗?”在爱心上作信徒榜样的,就是在灵性上做大人。小孩子是需要大人疼爱的,提摩太虽然年轻,但是他在灵性上或爱心上比信徒更长大,那么他在灵性上就好象父母一般,年轻的提摩太可以在爱心上像父母对儿女一样来爱护那些比他年老的信徒,这实在是一件奇妙的经验。这种经验,也是今天事奉主的一些年轻人所能够经验的到的。
四、我们的信心榜样
信心是一切属灵生活的起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分别,就是在于我们对主的话有信心。信心也是各种属灵美德的根基,有了信心之后,才能生出各样属灵的品德。在彼得的信中曾提到信徒的八种品德,信心就占头一样:“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这许多的品德都是从信心的基础加上去的,因所有基督徒的品德,都应是出于信心,出于信心的才有属灵价值。若不是出于信心的,是我们从天然的旧生命而来的,则这种品德不会是真正的品德。在我们真正依靠神的时候,由于知道自己是一无所有,是贫穷瞎眼的,是没有一样可在神面前称义的,也因着这缘故,所以我们来依靠主,接受他的救赎,接受他住在我们里面,然后在我们这个罪魁的身上才会有属神的美德,可见信心是一切美德的根基。“信心”也是在属灵工作的争战上胜过仇敌的重要秘诀。保罗在以弗所书六章提到属灵的军装时,说“信心”好象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而教会既然是一个事奉神的团体,因此在属灵的争战上也是非常需要“信心”的。一个传道人若不能在信心上作信徒的榜样,自然不能得到信徒的尊敬。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当他们到了红海边,而法老的追兵就在后头追赶,摩西却满有信心地回答以色列人说:“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出十四13-14)。假如摩西自己没有信心,他怎能在这危急之时安慰、鼓励这些以色列人呢?甚至,他自己也可能退后软弱,这样就不能争战了。但是摩西的信心却实在可以作为以色列人的榜样。
提到“信心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常会想到经济方面,因为我们在生活上离不开钱财物质的需要,而在钱财物质上倚靠神,是要随时运用信心的。传道人如何在信心上作信徒的榜样呢?并不是依靠信徒的爱心,也不应处处向人表示自己是过信心生活,暗示人家要为他奉献。许多人以为,自己既过信心的生活,就可以占别人的便宜,叫别人因他吃亏。有些过信心生活的团体,也常有这毛病,认为自己既是凭信心的,就可以少给多取,其实这都是错误的信心生活观念。真正的信心生活之意义不是要求别人过信心的生活,乃因自己依靠神是信实的、是可靠的、是供应自己需要的,所以虽在自己缺乏当中,还是愿意凭着爱心供应别人的需要,凭信心努力奉献,凭信心接待缺乏的人。比方教会是一个凭信心事奉神的团体,如果我们需要雇人来修理礼拜堂,合理的费用是一百块钱,但我们却给五十块钱,理由是教会是一个凭信心的团体无力多给,所以只付一半,这是不合理的。信心的原则:虽然我们是缺乏的,如果我们付足一百元钱,在实际方面可能就不够应用,但我们凭着信心,相信神必会供应我们,故我们不愿辜负那些为我们作工的人,而愿意付足一百元钱。至于其余的需要则仍然仰望神。这才是“信心”。“信心”是不占人便宜的。所以“信心生活”并不是一种合法的借口,以随便剥削人家应得的工价及应享的权利。我们不能以自己过信心生活为理由,而强迫别人也凭信心忍受损失;因为他是不是依靠神是他的事情。我们应按着爱心待人,用信心仰望神,这样才能在信心上作信徒的榜样。有些传道人说自己是凭信心生活,但在信心的事上,不但没有成为人的榜样,而且还叫许多人绊倒,而让别人错以为所指过信心生活的人是专门喜欢占别人便宜的。
五、我们的清洁榜样
所谓“清洁”即生活上圣洁、清清楚楚、没有亏欠人的地方,丝毫不含糊取巧。大卫说:“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3-4)。可见青年传道人男女关系上应该圣洁,关系清楚,在钱财上与人交往更应该很清楚。我们托人办事不叫人吃亏,替别人办事也不占别人的好处,就是“清洁”。亚伯拉罕为其妻安葬时,买赫人麦比拉洞的一块地,在手续上是非常清楚的,是照卖主所要的付足价钱,而且有人在旁作见证,创23章说到他们交易的经过是“定准”给予亚伯拉罕。这位信心的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实在是今天教会中每一个事奉神的人应该效法的。许多人不是不知道手续应该清楚,乃是不愿意清楚,因为他的心不清洁,想得到一些的好处,因此便故意在手续上含糊,这不是神的仆人应有的行动,所以我们惟有以清洁的存心做事,才可以作信徒的榜样。
保罗要求提摩太在这五件事上作信徒的榜样,这是说除了年轻的提摩太以外,那些年轻的信徒和站在重要地位的长老执事们,更要做信徒的榜样。
经文:代上29:1-20
以色列王国时期,大卫王是神所拣选的一位敬畏神的仆人,神自己为大卫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大卫虽然作国王,但他却谦卑在神的面前,尊神为大,以神的事为念。他因住在王宫,神的约柜仍在帐幕里,就心里不安,要为耶和华神建造圣殿。因他经历战争流血,神拦阻他亲手为神建殿,却吩咐他的儿子所罗门将为神建造圣殿,大卫明白了神的旨意,就着手为神的殿预备材料,在困难之中,预备了许多金、银、铜铁、木头和石头(代上22:13-15)。又将自己积蓄的许多金、银和各样宝石献给神,为建殿之用。大卫的奉献带动了全民族的奉献,也给后世的人留下榜样,今天我们从上述经文来分享大卫的奉献。
一、这殿不为人、乃是为神建造
大卫为耶和华建殿不是为人,乃是为神的荣耀(代上22:4)。大卫为建殿而奉献,动机是纯正的,他不是为着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着君王的荣耀,单单地只为神的荣耀,要使神的名传遍万国(代上22:4)。所罗门所建造的圣殿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彰显了神的荣耀,也充满了神的荣耀,大卫和百姓的奉献,为这荣耀的建殿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神的荣耀得以彰显。今天神的荣耀在教会中彰显,在传福音圣工上显明,在神儿女中间被称颂,这是教会众弟兄姊妹和神的仆人们奉献自己、奉献钱财为主作工的结果。
亲爱的弟兄姊妹,在神的荣耀里面,有没有你我的一份奉献呢?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注意的一点就是:奉献是为着神、神的殿、神的荣耀,不要为着个人的目的,为着人得荣耀。要叫你的奉献作在暗中,左手所作不让右手知道,叫天父得荣耀。
二、我心中爱慕我神的殿
大卫将自己宝贵的积蓄奉献给神,不只是为着神的荣耀,更是因为他心中爱慕神的殿。神的殿,代表神自己和人的同在,大卫爱慕神,如他在诗篇所言: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诗42:1-2)。
奉献在大卫不是一件痛苦或勉强的事情,乃是一件喜乐的事情,因为爱神,大卫将他毕生的积蓄拿出来奉献给神。当他与百姓这样奉献的时候,“百姓就欢喜,大卫王也大大欢喜”(代上29:9)。
弟兄姊妹,有关奉献的事,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林后9:7)。乐意的奉献是出于人对神的爱慕,若没有爱,舍己身叫人焚烧也是无益的。我们效法大卫的奉献,更当效法他的爱神。
三、从神而得的献给神
大卫和百姓诚心乐意地奉献给神,大卫没有因为这么多的金银财宝而自夸和骄傲,反而在神面前自卑,把颂赞和荣耀献给神,说:“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大卫和百姓奉献的金银财物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大卫的祷告就看出大卫对奉献的认识,奉献不是人拿出财物给神,相反,是人把从神而得的财物献给神。这一切本来就是神的,人再奉献给神是理所当然的。正如《罗马书》12章1至2节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是理所当然的。
当你奉献的时候,除了向神感恩以外,人自己毫无可夸之处。好多基督徒把奉献看成是和神的一笔交易,我奉献,神应该祝福我,神祝福我,我才奉献;不然,就不奉献,或向神发怨言。其实,一个真正奉献爱神的人必蒙神的祝福。而一个只要祝福不爱耶稣的人,很难得神的真祝福。
四、我以正直的心乐意献上
大卫的奉献心存正直,心里清洁,没有任何私心、虚假,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神是察验人内心肺腑的神,悦纳了大卫的奉献。神说大卫一生存诚实正直的心行在神面前(王上9:4)。大卫的奉献,是今天基督徒的榜样,今日许多基督徒热心奉献,献上自己和自己的财物为主作工,为主使用,教会日益兴旺。但我们也看见,这其中也有少数信徒甚至传道人的奉献掺杂了私心、人意。有的人窃取了神的荣耀,有的人窃取了教会权利,以致混乱现象时有发生,神的名蒙受羞辱。今天的教会需要正直的心乐意地奉献,神的家呼唤正直而乐意地奉献。
五、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神呢
大卫的奉献看起来是够多的金银宝石,其实他的奉献已超过这一切财物,他是先将自己献给神,把他的生命、他的所有、他的家都献上了。当一个人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主,还有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呢?他不但自己献上,还呼吁他的弟兄、他的百姓,“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呢?”以色列百姓响应大卫的号召,首先是族长、首领和各阶层的官长。众百姓甘心乐意地奉献,大卫的表率作用可谓大矣!
所罗门所建的圣殿已不复存在,大卫家所建的殿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但今日耶和华的殿——教会的工程正在建造。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神呢?主今日向我们所要的不单是地上的金银宝石,而是将我们自己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起来为耶稣而活,让主耶稣成为你的生命和生活的中心,让主耶稣真正成为你生命的主!起来,为着神的荣耀,奉献建殿的材料,这材料不是草木禾秸,乃是金银宝石的工程!起来,把从神而得的恩赐、钱财、精力、时间献给神,为神所用!
今天,在神的家作神仆人的,应当首先奉献自己。当你教导人奉献的时候,自己先舍已,甘心牺牲自己,摆上自己的生命为活祭,最后我以一位神仆人奉献的见证结束这篇信息。
他是一位忠心爱主的神的仆人。他蒙召奉献自己为主传道,当他神学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面传道,一面种地,除了种地,他没有工资待遇和其他经济来源,他负责牧养本乡聚会点的弟兄姊妹,另外,还时常到其它教会牧养及办培训班、培灵会等,他殷勤为主作工,几年过来,他所负责牧养的教会:信徒人数增多,聚会时非常拥挤,他与父母商议,让父母与自己一家三口同住一个院子里的一所旧房子,将原来父母住的房子拆掉,自己拿出家里全部积蓄,要建一所新教堂,弟兄姊妹被他的奉献感动,纷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与这位神的仆人同心合意,建起了一座高大明亮的水泥砖瓦结构的教堂,弟兄姊妹在这所新教堂里欢喜快乐地赞美神,但当来到后院这位弟兄的住所时,土坎小院、破旧房屋,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位弟兄爱神的家过于他和他自己的家。弟兄不仅将自己奉献给神,更将家庭和一切所有的献给了神,愿神在天上记念他的仆人和他的家,正如记念大卫和他的家。阿们!
经文:诗119:33-40
诗篇119篇是经典篇、智慧篇、字母篇,也是一篇默想神话语的灵修佳作。相传作者是大能敏捷的文士以斯拉,从他对神话语的爱慕,可作我们寻求神话语的表率,这段经文是他的祈祷,可建立我们完整的祈祷观。本段有八节圣经,每节有一个求字,因此以八求为题与大家分享。
一、求神指教律例
“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律例指教我,我必遵守到底”(33节)。一是:求神指教律例。律例即神的话,本诗里共用了23次,诗人在信仰中有一个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即不明白神的话,是请教祭司、文士,还是找律法师、查考典籍呢?这些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寻求神的教导、启示、以神为师。上帝借着自然界向我们启示他的存在和作为,借着圣经,通过祷告,神教导我们明白他的话,以达到认识神,与神交通,遵守律例的目的。
在诗人的八求中,是先求明白神的话,而不是先求悟性、能力、怜悯,他把认识神的律例,放在首要位置,说明理解律例非常重要。听到不少信徒,祷告时常说:“神啊!求你怜恤我,可怜我,赦免我,医治我,看顾我……”。这样的求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关乎身体的,只有索取,没有奉献,没有把求教神的话放在首位,而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一个不明白神话语的人,怎能与神交通?理解神的话语才能与神有好的交通。
要恳切的求告主,将他的话教导我们,诗人约伯说:“神行事有高大的能力,教训人的有谁象他呢?”(伯36:22)。腓利受圣灵的启示,问埃提阿伯的太监说:“你所念的你们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怎能明白呢?”表面上是腓利指教太监,其实是圣灵的工作,神是我们真正的导师,他指教、教训我们准确无误。
诗人追求的真道,解读神律例的目的是遵守和实行,正象他自己说的:“我必遵守到底”。不管是牧者还是教友,一旦明白神的话,就要遵守,绝不可把这事作为张扬自己的特权。在某些教会中,个别传道人,有几本罕见的解经书,或比其他的人多信几年,多学一点,就常常显示自己,骄傲自大,实在是亏欠。我们受教于神,施之于人,白白的得来,白白的舍去,没有可夸的,应谦卑顺从,一心遵行,才能蒙福。
二、求神赐给悟性
“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遵守”(34节)。二是求赐悟性。人有心性、理性、灵性、悟性等,但悟性居上,悟性是指人对事物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信仰的角度上说,悟性是一种理解神话语、明白、洞察神话语的能力。有些信徒信主多年,却不明白神的话,因为没有属神的悟性,求神给我们悟性明白他的话。在本诗篇中,诗人一连五次求神赐他悟性,说明悟性的重要,非求得不罢休。诗人说:“你的法度永远是公义的,求你赐我悟性,我就活了”(诗119:144)。这是诗人得到悟性的体验,有悟性者就是活人,没神赐的悟性,就如死人。使徒保罗认为悟性超过方言,悟性和灵性同样重要。“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14:19)。“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5)。求神赐给悟性,一心遵守神话,成为时代的工人和信徒。对神的话和事物的认识由理性升到悟性,由心性升到灵性,认识到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神学的必由之路,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教会与时俱进,与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
三、求神赐与能力
“求你叫我遵守你的命令,因为这是我所喜乐的”(35节)。三是求神赐给他遵行他话语的能力。基督徒跟从基督后,常有许多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行善无力、拒恶无能。常常活在罪中,满了亏欠,没有喜乐,关键是没有求神赐给我们一种胜罪行善的能力,遵行神律例、诫命的能力。我们求主赐与这样的能力,使我们拒恶有能、行善有力,乐于守道。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只劝人行善,却没有给人行善的能力,岂不是纸上谈兵吗?而基督教不但叫人行善,且给人行善之力。在今日的教会中,有许多拒恶无能、行善无力、能说不能行的瘫子,求主赐给他们能力吧!
“那时彼得进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太18:21-22)。七次是犹太人的限度,而七十个七次是完全的、永远的赦免,这种饶恕的能力是神所赐,凭人自己很难做到。我们越饶恕人,神就越赦免我们,越蒙神宽恕就越喜乐,所以当人得罪你时,不应记恨人,应感谢他才是,因他给你一个蒙赦的机会。基督教的爱人之道、施舍之道,都需要神赐能力,凭你自己只想叫人爱你,你不想爱人,只要索取,不想奉献;有了这能力就会大不一样,你就会生命丰盛、舍己爱人,在神道路中自乐。
四、不贪不义之财
“求你使我的心趋向你的法度,不趋向非义之财”(36节)。四是不贪不义之财。现代中文译本将这节译为“求你使我乐意遵守你的律例胜过贪慕钱财”。诗人有安贫乐道的思想,一个乐守神道的人,一定是个不贪非义之财的人。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值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是说,富贵是人所向往的,不用仁道得来则不受;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不用仁道摆脱则不离。君子一旦离了仁道,则无好的名声,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仁道,那怕是吃饭时,匆忙间或颠沛流离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仁道,合法之道,不义之财是盗道、邪道、恶道而得。“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好象鹧鸪抱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财必离开他,他终久成为愚顽人”(耶17:11)。耶利米所说的正道,即孔子所说的仁道,从正道得财,为神所喜悦,那不按正道得财,乃为贪不义之财,为神所恶。
一个姊妹因贪不义之财,使自己被骗了五千元钱,使家庭不和,使神伤心。基哈西因贪财,得了大麻疯;犹大因贪不义之财,而肚腹崩裂死亡。因此正道取财,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贪不义之财是神人共厌的。爱财是人的天性,但正道取才不为贪,多挣钱、多奉献、多蒙福,奉献社会、教会是神人所喜悦的。
五、不看虚假
“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37节)。五求有两个内容,先不看虚假,后活在神的道中。四求里说到心,五求里说到眼,先把心交给神,再把眼交给主,我们的眼若被主洁净,被主管理、使用、就不会看虚假。“参孙下到亭拿,在那里看见一个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儿……就要娶她为妻”(士14:1-2)。参孙一看见就要娶那女子,这是导致他婚姻悲剧的原因,参孙看的只是女子的美貌。大卫犯罪是看拔示巴沐浴,容貌甚美(撒下11:2)。利慕伊勒王说:“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有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着称赞”(箴31:30)。
“你的眼目,要向前正看;你的眼睛当向前直观”(箴4:25)。我们要谨慎眼目,不要看轻浮放荡的青年男女,不要爱慕虚浮的金钱,不要看争名夺利之事,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虚假的。一个不看虚假的人就必寻求真、善、美、基督的圣爱。只追求这些还不够,还要求神,叫我们活在他的道中,活在神道中的人是多么有福啊!
人一活在神道中,就有伟大的改变和不朽贡献。有人认为信仰对人没有帮助,信的人只是些无知的人,没有学问的小民,这是偏见。基督教已成为普世性的宗教,世界上的基督徒不少于20亿,美国科学家盖洛普曾调查,最近300年间,世界有着名的科学家300位,其中242位信有神,超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电报之父莫尔斯、火箭之父范伯郎、居里夫人、X光的发明者伦琴、康熙大帝、国父孙中山先生、少帅张学良将军都是基督徒,愿活在神的道中。来吧!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说:“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
六、求神坚定所立的约
“你象敬畏你的人所应许的话,求你坚定”(38节)。所应许的话就是神与人的所立的约,今日的世界是一个立约的世界,也有许多人违约,有人违背盟约、公约、声明、合同、契约、婚约,更有人违犯神人之约。亚当夏娃首先背约,以色列人背约,犹太人违约,我们也背约,我们纵然失信,神却是信实的,基督徒要做一个守信、守约的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求你坚定”,不是神忘记所应许的话,而是把这约实现在仆人身上,成全他的作为,叫人认识神,敬畏神。大卫祈祷说:“耶和华啊!你所应许仆人和仆人家的话,求你坚定直到永远,照你所说的而行”(撒下7:22)。“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130:4)。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也经常有背愿、违约的事。一位教友生气犯罪后,求神赦免说:“神啊!我不再犯同样的罪,求你饶恕我”。而下次又犯了,并且多次犯,这位教友很是苦恼。所以我们不但求神坚定他在我们身上所应许的话,也求神坚定我们向他所许的愿。基督徒在社会里是光是盐、光照人群、和睦邻里、诚实无伪、忠信守约,在教会活出基督、高擎十架、同心合意、兴旺福音。
七、求羞辱远离我
“求你使我所怕的羞辱远离我,因你的典章本为美”(39节)。诗人所怕的羞辱不是贫病之苦,也不是被掳在异国为奴,而是轻看神的一切话,诗人告诫自己说:“我看重你的命令,就不至于羞愧”(诗119:6)。若轻视神的话,就会犯罪,使神的名受羞辱。大卫犯罪,使神的名受辱,先知拿单说:“只是你行这事,叫耶和华的仇敌大得亵渎的机会……”(撒下12:14)。我每天晨祷时说:“求主不要叫我遇见试探,免得落在试探里失败,使你的名受辱。求你给我胜过试探的能力,求你使我看重你的话,使你的名得荣耀”。
诗人是一个以神话为他生命盼望的人(诗119:42),所以他说:“因你的典章本为美”。弟兄姐妹,我们所怕的羞辱是什么呢?如果神的教会和时代脱节,不能和今天的社会相适应,讲台信息不能与时俱进,那才是今日牧者的羞辱,讲台所传的信息,不但要传时代的信息,也要传超时代的信息,教会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人群才能被她的光所照耀。一个传道人的羞辱是,知之太少,不求上进,要有美好的灵性,渊博的学识,才是时代的工人。一个基督徒的羞辱是说谎、不忠心、为利相争、背后论断等,应当去掉这些可怕的羞辱,过圣洁的生活,有美好的行为,人们从我们的行为上就能认出是主的门徒,为社会作贡献,为教会作见证,看重主的一切命令。
八、活在神的公义上
求你使我在你的公义上生活,现代中文译本为“我要谨守你的命令,求你借着你的公义,赐我新的生命”。当我们去行神的公义时,就是活在神的公义上了,因此神就赐给我们新的生命,使我们得以存活,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公义是神的21种属性之一,“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诗11:7)。“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慈爱和诚实行在你面前”(诗89.14)。因神是公义的,所以信靠他的人,一定要行公义,才能活出神的义来,在神的公义上生活。因为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黎巴嫩的香柏树。他们栽种于耶和华的殿中,发旺在我们神的院里,他年老时仍要结果子,要满了汁浆而常发青”(诗92:12-14)。义人的生命多么旺盛啊!约瑟是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他的一生行在神的公义上,他凡事不看人意,不看环境,只看成就这事的神,所以约瑟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害我,但神的意思是好的……”(创50:20)。先知阿摩司是在神的公义上生活的人,被称为公义的先知,他说:“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5:24)。使徒保罗也是活在神公义上的属灵伟人,他高举因信称义的大旗,他信心百倍的说:“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8)。活在神的公义上多么有福啊!
在诗人的八求中,有七项祈求与神的话都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为要遵行神话爱慕律例而求。只有第五求是为活在神的道中而求,第八求是对上述求告内容的总结,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悟性、明白神的话、遵守主的命、远离虚假、不贪财、才能活在神的公义上。诗人的求告没有自私,只有神旨,个人利益在后,遵守神命在先。我们要效法诗人的祷告,去掉我们祷告里的自私,加上神的公义,活在神的公义里,去掉已意,加上神义,遵守神的旨意。我们要祷告,为中国的教会祷告,使她在这块好土里,结实百倍。收成百倍,为国家祷告,实现十六大的宏伟目标,国富民强,百倍收成。
经文:赛30:20-21
正路:就是合乎神真理的路。当年亚述大军南下逼近耶路撒冷城时,犹大王希西家求助埃及,结果不得帮助、徒劳无益。耶和华神借先知以赛亚指出:远离神离弃正直的将被打碎;应当平静安稳,归回安息,来等候神,重新回到正路上,才能蒙恩惠得祝福。今日,中国教会的基督徒,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摆正爱国与爱教、爱神与爱人、属灵与属世、信心与行为的关系,使自己行在神真理的正路上,不偏离左右,尤其重要。
一、爱国与爱教(路19:41,耶哀3:48-49)
一个基督徒在世上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天国的子民,又是地上国家的公民。国家与教会并非是对立的,乃是完全统一的。热爱教会是所有基督徒天经地义的事,热爱生于斯、养于斯的祖国,也是如此。中国教会正沿着“三自”爱国的道路前进,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爱国爱教中求得统一。
1、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教会虽有属灵的一面,但教会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没有国家、民族独立,就没有中国教会的独立;没有国家、民族的主权,就没有中国教会办教的主权。基督徒爱国的内涵是办好教会,若是只谈爱国,不重视办好教会,爱国就成了空洞的表态,若是谈爱教,却免谈爱国,爱教就会迷失方向。教会中有—部分人认为:“基督徒是超社会、超现实、超政治、超文化的特殊群体”;“只要关心天上的事,不要关心地上的事;听神的不要听人的”等,这些奇谈怪论的思想违背圣经,是严重错误的。
2、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既是好基督徒,又是好公民。
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是神的子民(彼前2:9),又是地上国家的公民。作为一个好公民,不一定是一个好基督徒,或不一定是基督徒,但作为一个好基督徒则必须是一个好公民。耶稣是一位爱国的好公民,他是犹太人,从小就热爱自己的国家,熟悉本国的律法,遵守一切的制度,他照常规足额交纳税费(太17:24-27)。当他知道耶路撒冷不久将要遭受外族侵略,他“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路19:41-44节)。先知耶利米看到国家沦陷,同胞被掳,他痛心疾首,常常流泪祷告,被称为“流泪的先知”。他说:“因我众民遭的毁灭,我就眼泪下流如河,我的眼多多流泪,总不止息”(耶哀3:48-49)。一个基督徒必定是一个爱国者,这是经训,是旧约先知与新约使徒们所宣扬的,更是教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的,无可非议。
二、爱神与爱人(太22:35-39,约一4:19-21)
圣经告诉我们:“神就是爱”(约一4:6)。神因着爱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又因爱给人预备了救恩。“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约3:16)。丁光训主教把爱总结为上帝最根本、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他说:“什么是神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属性?是他的爱,在基督身上看到的那种爱,在痛苦面前也不回头的那种爱,使他为他的朋友舍命的那种爱”(丁光训文集56页)。正因为上帝是爱,所以他也要求基督徒要有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这位爱的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一4:8)。
1、爱神爱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5-39)
当年耶稣传道时,有一个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知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40)。主耶稣在受难前对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3:34)。爱神爱人都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是圣经真理,也是我们基督徒当尽的本分。保罗劝告我们说:“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主必要来”(林前16:22)。所以我们每一个被神所爱的人,也应该追求爱神爱人之道。
2、爱人即是爱神(约一4:19-21)
使徒约翰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一4:19)。神是个灵(约4:23),肉眼看不见,人却是清楚可见的,人如果不爱所看见的人,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一个真正爱神的人,就应当在爱人的态度上,实实在在表现出来。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作为一个基督徒要为国家、为人民及各种正义的事业作出爱心的举动,这种举动不但不与爱神的心相冲突,恰恰是爱神的心对我们所要求的。去年,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与“非典”作斗争时,全国基督徒也积极参与,踊跃奉献大量钱物,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但有极少数人却说:“非典是神的刑罚,为抗击非典捐钱是违背神的旨意”。这是歪曲圣经真理,违背了“神爱世人”的原则。我们应以爱神的心去爱人,以爱人的行动彰显爱神的心。
三、属灵与属世(罗8:9,约一2:15-18)
在教会中,常听到有些信徒谈论“属灵与属世”之类的话,甚至有些传道人也说:“某信徒属灵,某信徒属世”。“属灵与属世”的问题是两千年来古今中外教会一直在思考讨论的神学问题。
1、属灵与属世的含义
“世界”一词在圣经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第一,指上帝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创1:31);第二,指世人(约3:16);第三,指人类历史的各个时代(太24:21,28;20);第四,专指世人的罪恶(约一2:16)。由此可见,世界即指美好的事物,有时也指罪恶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属灵呢?使徒保罗说:“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罗8:9)。这里关键的一个字是“住”,是神的灵住在我们心中。根据圣经真理,我们知道一个属灵的人表现在:“能看透万事”(林前2:15);“顺从圣灵”(加5:16);“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22);“明白真理”(约16:13);“得着能力”(徒1:8)等方面。
2、属灵与属世不是对立的,乃是统一的
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万有。“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既然神看他所造的是美好的,那么一个属灵的基督徒也应当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观察,认识神所造的物质世界,因这是天父的世界。属灵不是脱离世界,而是分别为圣,脱离世上的罪恶权势。耶稣向父祷告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在圣经中有的经文也实在告诫我们不要爱世界(约一2:15),但我们读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约翰壹书》2章15节的下文是:“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象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如此看来,神要我们不要爱的世界,是专有所指,并非有的人所说的整个物质世界。所以,我们基督徒当面对时代适应时代,传时代信息,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坚守圣经真理,与时俱进。
四、信心与行动(雅2:14-26)
在新约圣经中,罗马书重信,雅各书重行。有人认为二者予盾。古代教会,在新约圣经正典形成过程中,也有人认为雅各书是与罗书马唱反调,因而主张不要把雅各书列入正典。那么,信心与行为在基督教教义中,在基督徒的灵性生活中,各占什么地位?怎样才能把它们的位置摆平,各得其所?
1、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
在讲台上,有些传道人强调信心,说:“人是因信称义,赖恩得救,而不问行为如何”。雅各说:“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4-17)。信心是看不见的,它是人里面的事情,行为则是看得见的,是人里面信心的具体表现。一个自称有信心,却没有德行的人,那个信心就是死的,不真实的,不起作用的。保罗强调因信称义和雅各强调基督徒要有行为,并不予盾,二人从不同层面、角度教导,引领信徒要在信与行两方面荣耀神。当时接受耶稣基督福音的犹太人,好似一个个从牢狱中刚被释的人,他们为脱离律法的捆绑而欢呼激动,大有一番将往日失去自由的遗憾进行弥补、夺回的味道。其中有些人还误以为在基督的恩典里,彻底释放了、自由了,因此则不再受任何约束了。以至在生活中,也无需有节制了。对此,雅各给他们当头棒喝,斥责在道德行为上的错误,指出了基督教不单要求人相信,更要求人活出信仰。
2、真信心必借行为彰显
“行为”乃是测验一个人“信心”的标尺,要知信心,须看德行。我们绝不能说这个人有信心,那个人有行为,是各有长短。信心与行为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二者一起产生,一起长大,一起前进,信心发展到什么地步,行为也会跟到什么地步;里头的信心处于什么光景,人外头的德行也会呈现什么光景。雅各用“亚伯拉罕献以撒”,“**喇合得救”和“身体与灵魂”三个实例来证明信心与行为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信与行不是对立、矛盾、排斥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信使我们认识神、属于神、归入神,从而有了成圣的生活;而人有这生活,就必活出信的生活,即属神的生活,超世入世的生活,盐与光的生活,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生活。当这种信与行在我们身上同时体现时,正是我们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赛30:21)。
经文:约9:1-11
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医治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这人非常可怜——因他从未看见过阳光与色彩,但他的不幸并非因他本人或其父母犯罪而得的报应,依圣经所说乃是命运的乖孑(生来就是瞽者)。但主耶稣看见这人就怜悯他,且医治了他,使他得以重见天日。这神迹向我们见证了耶稣是全能的神,他能突破命运的捉弄。
一、耶稣能突破“命运”的限制(约9:11,38)
这生来瞎眼者不只蒙主医治“肉眼”,得以重见光明;且连“心灵的眼睛”也明亮认识了救主,灵魂得着拯救,真可说是因祸得福。
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不幸或疾病,但基督徒应信靠、仰望这位能突破命运限制的主。中国人的民族性是将生命中很多无可奈何、与生俱来、不可抗拒的事端或横祸,委之于命运,并以为这是无法挣脱与逃避的劫数,因而默默的忍受与承担,并自我解嘲说:“运气不好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耶稣所行的神迹可知,靠着主,命运是可以突破超越的。
伟大的音乐家FannyJ-Crosby是一位年少时就瞎眼的基督徒。依人看来,她的命运不好,然而在她那漫长黑暗的年日里,意志并不消沉,反而为主谱写八千多首的诗歌,其中如:荣耀归于真神、靠近十架、亲近主等教会名歌,皆出于她手之杰作。更由于她对主的依靠,神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一生在音乐界的成就比眼明的音乐家更多、更大。
弟兄姊妹们!人生中有许多我们无法掌握的事物,似乎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但别忘了!我们的主是能突破命运限制的神,因此不要向命运低头,只要你愿意投靠他,他的大能必要彰显在你身上,并帮助你突破那似乎限制你的“命运”。
二、“苦难”的来源
约9章1至3节这是福音书中所记载唯一生来就残障的事例,此人一定相当出名,门徒才会都认识他。他们看到他的时候就利用此机会请教耶稣一个哲学并神学的大问题——人为什么要受苦?犹太人习惯把犯罪和受苦联想在一起,且有因果关系,一个人受苦必然是因犯罪的结果。
1、自作自受论
在耶稣时代,有些犹太人相信生来就残障,即可能他出生前犯罪所带来的结果(灵魂在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创25:22,诗51:5)
2、因果报应论
犹太人在旧约时代即有子女承袭父母的罪之思想,故若一个人生来就瞎眼,必是其父母犯罪的结果(出20:5,诗109:14;赛65:6-7)
3、彰显神荣耀论
耶稣不把犯罪与受苦连在一起讲,也不打算解释犯罪与受苦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受苦可以显出上帝的作为,也是显明上帝的恩典和荣耀的良机。
有爱心的人和没有爱心的人,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常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当主耶稣看见这瞎子时就怜悯他,并要医治他以彰显神的荣耀;但门徒看到这个人时,不是想到他的可怜而同情他,立刻以批判的眼光去论断他。由门徒对耶稣的问话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人与人之间也缺少爱和同情心,多少时候我们看见别人遭遇不幸,并不是先同情,而是先批评、讥诮,或在往坏方面作种种的猜测。愿当日门徒的论断作为今天你我的鉴戒!
三、把握现在——趁白日作主工
约9章4节——耶稣接着说:他和门徒必须趁着有机会的时候多做主工,上帝让人白天做工,晚上休息,故白天结束之际,就是停止工作之时。耶稣赶紧利用白日多做上帝的工作,因他知道被钉十字架的黑夜就要来临,那时就不能做工了。
其实,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在此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我们的工作。我们不应该把现在当做的事留在以后才做,因为以后你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做它了!基督徒的责任就是充分利用神所给的时间来服事上帝和同胞。因没有人能知他一生的岁月究竟有多少,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有些应做的事没有做,但到发现时已没有时间做了。耶稣明知那日是安息日(约9:14),医治这瞎子必会遭人攻击,但他仍在安息日行他所当行的。
四、一种特殊的神迹方法
约9章6节——你是否注意:耶稣医治这瞎子,不是由于他本人的请求,而是主自己要医治他,而且在此神迹中耶稣是用唾沫医治他。依人看来,用唾沫医病是奇怪,又使人厌恶,而且不卫生的。但在古时却是十分寻常的治疗方法,当时的人相信一个人的唾液,尤其是伟人的唾液是具有医疗功用的。
耶稣使用唾沫医病不只是顺应当时的习俗,更是要赢得病人的信心,因用唾沫医病是病人对医生的期望,他这样做可以取信于病人。耶稣并不是相信唾沫的功能,他乃是相信无论哪一个时代,一个病人能被治愈,药的本身和病人的信心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故此,我们当仰望主,我们就能“突破”命运的限制。
——(全书完)
doc文档,包括本书全部章节。
附件:
download.php?aid=117
证坛.rar(110K)下载次数:2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