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福音讲章
作者:钟马田
译序 导言 第一章 基督教---在人是不能 第二章 救世主
第三章 窄门 第四章 人为何不信 第五章 离了基督,就没有自由 第六章 人类基本的祸患
第七章 福音的完整 第八章 婚宴的礼服 第九章 离开耶稣或与耶稣同在 第十章 悔改---通往天国的大门
第十一章 天堂的盼望为何落空 第十二章 错失良机 第十三章 错误的假定 第十四章 真假宗教
第十五章 福音的奇妙 第十六章 忠于基督 第十七章 浪子的比喻 第十八章 涯鲁--完备的救恩
第十九章 真正的门徒 第二十章 福音的窄门 第二十一章 世界所遗忘的  
译序
    钟马田一向以解经讲道闻名于英语世界,活泉已出版了他的《只夸基督十架》、《救恩的确据》,和八巨册的《以弗所书》系列,使华人基督徒从他受益良多。现今这本《新约福音讲章》,与本社出版的另一本《旧约福音讲章》,不但在他所有作品中独树一格,甚至在一般解经书籍中也风格独具,因为他解经的对象是非基督徒。这是他对不信之人的苦口婆心,是对未得救灵魂的循循善诱。

    钟马田牧师经常强调,传道人的首要职责就是将福音信息传递给尚未得救的人。虽然他一生中有四十多年在牧养教会,但他认为布道才是他的主要呼召,他也以布道家自许。他每个主日早晚两堂的信息,一定有一篇是针对非信徒而讲的。他相信没有一个基督徒是自然而然就悔改相信的,所以教会有责任将福音信息呈现在人面前。他坚持这种信念和作法,几十年如一日,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素材。

    本书收集的二十一篇讲章,是钟马田牧师刚出来传道时,在他第一个牧养的沙田(Sandfields)教会,每主日晚间传讲的福音信息。其主题经文全取自新约,大部分是主耶稣自己的话语。这些讲福音性质的讲章将他一颗牧者心怀披露无遗。他对世局的忧心,对失丧灵魂的关切,对陈明救恩的迫切,一一跃然纸上。如果每一个传道人和信徒都有这份传福音的热情,并像他一样充分使用圣经的话语和圣灵的大能,必然能使教会的光景变换一新,但愿本书能成为我们今日传福音的范本,不论站在讲台上的传道人,或作个人布道工作的平信徒,都能起而效之,成为福音精兵,在这末世为主打美好的胜仗。

    译者钟越娜谨识

    主后二零零三年
导言
    钟马田牧师和家人在一九三八年从南威尔斯搬迁到伦敦,由于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一直到一九四四年才真正在依林(Ealing)近郊安顿下来。他们的行李中有一个本来装衣服的大纸箱,装满了钟马田牧师最初在爱伯凡(Aberavon)沙田教会讲道(1927~1938)的稿子。出版社对此却毫无所知,直到一九八一年钟马田夫人才在他们家的阁楼上发现这个纸箱。

    这说明了为什么钟马田最早的手稿反而迟至现今才出版。这较晚期主要的讲章都已在他讲完不久就陆续付梓了。他开始服事的头十年,习惯将每一个礼拜的讲章完整地写下来。他在《讲道与讲道者》(PreachingandPreachers)一书中解释他这样作的原因:

    我觉得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操练,能使人的思想条理分明,对论证的发展和推衍也助益匪浅……如果有人问我所写讲章的性质,我一贯的答案是,我把自己的服事分成两部分,主日早晨的讲台用来建立众圣徒,晚上则是传福音。我习惯把传福音的讲章先写下来……我认为传道人在准备福音讲章时必须格外谨慎。若以为一个人只要口才便给,充分自信,就能作布道家,那就大错特错了。最值得尊重的人应该总是以传福音为己任的布道家。

    钟马田以这种方式——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记下整篇讲稿——所写下的讲章,数目相当惊人,本书所选的二十一篇讲章,其主题经文都是采自四福音书。他的福音讲章取材的经文固然分布在整本圣经中,但他三十年代在沙田教会和威尔斯传讲过最有影响力的讲章,大多数是直接取自福音书所记载基督的话语和神迹。

    穆瑞(IainH.Murray)所著的《钟马田,头四十年》一书中,曾论及这些讲章的属灵果效。钟马田师母所写的《沙田忆往——1927~1938》则对早期听钟马田讲道的会众之类别,有生动的描述。你若读过那段早期的历史,一定会觉得这些讲章饶富兴味。钟马田师母写道,[有趣的是,他从未依照写好的手稿来讲道。他甚至从不把讲章带到讲台上。即使他离开沙田出外讲道,他也不会照本宣科,他必然会在原稿上添加重点,扩展思路,而且采用全新开场白。换句话说,写下整篇讲章乃是一种操练,一种自我的要求,他这个习惯一直到后来因邀约太多,无暇继续时才终止。]

    当然我们将这些讲章复印,还有更重要的理由。钟马田牧师蒙召出来传道时,心中有一个很重的负担。他渴望提醒人切勿重蹈他的覆辙——用名义上的基督教来取代实际的救恩经历。由于教会经常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会众都熟悉真理,结果教会在使人知罪,以及体会福音的奇妙和大能的教导上,就日益减弱。在这种情况下,神用一些外国知名的年轻传道人之提醒,呼召钟马田以非比寻常的权柄和对人灵魂得救的切望,去向听众揭示这真理。

    这些特质依旧活在他写下的字句当中。毫无疑问的,如果钟马田牧师有机会过目这些讲章,他一定会修改订正一些句子。当初他写这些讲章时纯粹是为了讲道,从未想到将来会出版。本书除了在钟马田师母的督导下作过的少数修订,和添加上的标题之外,可以说忠实地呈现了作者五十年前手写,并感动无数听众的讲章之原貌。

    这些讲章是很好的范例,显示传福音的正确方式。盼望它们也能向后代继起之辈的内心和良知说话。

    真理旌旗出版社

    爱登堡,一九八三年一月
第一章 基督教---在人是不能
    第一章基督教——在人是不能

    门徒就分外希奇,对祂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马可福音十26~27

    我越思想这段话,就越觉得今天社会大众对基督教会失去兴趣,实在不足为奇。事实很明显,我们这些继续去教会敬拜的人,多多少少「背叛了过往」,忽视或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而这原则历来一直是世上基督教会真正的资产。若仔细研究,虽然每当教会传讲这个原则的双重信息时,教会就能得胜有余,高唱凯歌。这双重信息是,人本性是败坏的,而且绝对需要神的介入才能得救。就如彼得所说,「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一个传讲这种信息的教会,不是吸引人,就是逐退人;你不是欣然加入,就是心生仇恨,企图**她。有一点是很确定的——你无法对他置之不理,因为他的信息绝对不放过你,它不是刺痛你,谴责你,责备你,激怒你,就是深深吸引住你。你不是被包容进去,就是被阻挡在外。你若以为可以救自己,这个信息就会让你感到受辱,懊恼,你会对生活中的搅扰和干预感到忿忿不平;但你若看到自己的失丧和无助,而奔向神伸开的双臂,你就能得到救恩和安息。

    但今天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这信息?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神若不介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必灭亡,永远沉沦?今天基督教会是否真能给人这种独特的印象——人类若没有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就只有灭亡一途?我们是否像使徒,众圣徒,以及在宗教大觉醒和大复兴时期的教会那样,对此满怀信心和把握?我认为这是教会肢体的试金石,毕竟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这是基督徒信息的中心真理。它是基督的教训之主要真理,也一直是教会教条的中心真理,不论是罗马天主教或基督教都如此,虽然二者在许多次要的议题上各持己见。在过去,人们或许会关心一些次要的、旁枝末节的部分,并因此分门结党,对这个中心真理的含义和实行方式争论不休。但他们都同意,人是靠神的恩典而得救,只是他们对救赎计划中人所占的部分,和神所占的部分,以及人的自由意志等,有不同的强调。但我观察近代人的争论,发现他们所争的并非这个中心真理的含义或推论,而是真理本身。面临考验的不再是某一个教派或宗派,不再是几个团体之间的争论,而是整个教会,是每一个打着基督徒名号的教会;最基本的议题正面临存亡危急之秋。所以我们中间有些人对那些无关痛养的争论,和各团体之间的互相嫉妒感到厌倦。这就像房子着了火,还在争论那个房间最大一样幼稚可笑。熊熊火焰正吞噬整栋房子,浓烟弥漫着每一个房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扑灭大火,而不是抢救各人所喜爱的家具。

    我的意思是,当今教会最普遍而受欢迎的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里面都有自己的救恩,他只需要操练这救恩就够了。这实在不幸!它甚至更进一步声称,我们都会透过改革的过程。逐渐而稳定地在自己里面作成得救的功夫,最后成为「完全人」。我们都很熟悉这种论调——主张人类正缓慢但稳定地朝着更高的境界迈进。这些人甚至声称,他们能从历史上找出实际的论据,来支持这论点。难怪今天的世界,就是指无神论者或其他人,会持守这种观点。他们总得坚持某种观点才行,就像有人说的,「没有一个缺乏灵感的世代能够生存下去。」他们既然发现世局如此绝望,只好将想象力投向未来,自我安慰说,虽然我们的景况不佳,但至少正在改善中。他们指出近代的重大改进:医院和慈善机构林立,人类生活日趋舒适,已发明各种疏解或避免痛苦的方法,奴隶制度和各种残酷的运动遭到禁止,妇女和儿童受到保护,不得在广场或其它危险场合工作,以及一般大众的**状况已有长足改进。于是他们下结论说,「人类正逐渐向更高的层次演进。」

    这些卓越的进展固然无可否认,但我必须问,这能证明我们优于五百年前,甚至更早世代的祖先吗?这些进步一定保证你我有更强的能力听从自己里面良心的声音吗?单单因着这些改进,我们的道德就能更上一层楼吗?人内心的嫉妒、猜忌和仇恨,会因此减少吗?我们国家的犯罪和离婚率正直线下降吗?现代工业制度和奴隶制度又有何差异?我们已摧毁的贵族阶级,和建立在其废址上的财阀富豪阶级,彼此有何分野?

    十九世纪中叶的人曾夸口说,他们的刀剑都铸成犁头了,但我们又看见这些犁头如何被铸成高度爆炸性的武器。或许公开的偷窃和抢劫较以前减少,但今天社会上对逃税一事津津乐道的人却比比皆是。这一类恶性自古不变,你我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今日人类面对的试探仍如古时候一样诡诈,我们和旧约世代的人一样软弱。我们说,「古人的生活多么悲惨啊!他们没有任何享受,缺乏医院及其它建设,实在可怜。近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确实造福人类匪浅。」他们把整个观点建立在这种消极的论述上。由于大卫的时代没有医院,他们就认定我们比当代的人高一等。何不好好阅读圣经,看看圣经怎么说?思考一下我们所读到有关那时代的人之积极部分。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知道他们也受到试探,软弱无助,并且跌倒。他们犯了什么罪?与我们当中最猖獗的罪无异。这些事实与现今流行的观点互相矛盾。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其数,我们无法在此一一讨论。

    不久前我在报纸上读到的一段言论让我大吃一惊。那人很严肃地指出,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污泥、血腥、残酷,使他感觉身处地狱,他几乎因此成了无神论者,宣告神并不存在。他看到人类互相屠杀,那凄惨的景象使他觉得人类实在可怕,他所能得到的惟一结论,就是世上没有神。但同样的一个人,却相信人类正朝更高等的境界迈进。他相信人类正逐渐成功的这个信念,竟然是建立在「神已经全盘失败」的假定上。这两者确实无法兼顾。他们说,「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仍然在逐渐改善中。」然而他们在一九一四年至一八年期间,发现人类举止与禽兽无异,就开始怀疑神的存在。

    我所关切的是,这种进化观点在我们的教会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忽视。如果人真的在逐渐进步,我们就没有必要相信神确切而不断地介入个人的生命中——我们可以透过渐进的过程而精益求精。难怪我们越来越少听见人提及「悔改」或「重生」一类的词汇了。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教会敬拜神。基督教会应该宣讲神的介入和掌管,离了祂,灵魂就必失丧;教会历史显示,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见证神如何介入他们的生活中,只要教会传讲这信息,只要神的大能不断彰显在个人的救恩上,人们就会走进教会,不管他们是出于畏惧或其它原因,至少他们觉得,来教会或许能为他们的生命带来永远的改变。

    教会若不传讲神如何介入人的生命,反而相信人可以逐渐进化,教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我们可以在家里、外面、海滩上自我发展和进步。世界认为这是极合乎逻辑的,但却不是基督徒的立场。根据耶稣的教训,任何人若相信并传讲这种观念,就无权自称基督徒。因为耶稣说,人得救不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而是生命的改变,有时候这种改变是突然而戏剧化的,是在今生今世就完成的。如果这不是耶稣的教训,我要严肃地问你,那耶稣的教训又是什么呢?狂热和惊喜已经从我们的教会中销声匿迹了,我们不再指望人悔改,也不再得到悔改的人,因为基督的教训精义之一就是,你若全心全意相信、祈求,你就能从神那里得着。今日教会缺乏效率,门可罗雀,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不再相信神的大能此时此地就足以改变人,使人悔改,反而相信世界和人类正在逐渐改善。另一方面,他们仍旧坚持说自己是基督徒;这就叫人怀疑,他们对基督徒的定义和救恩的意义可能有误。对大多数人而言,作基督徒的意思就是极力避免犯罪,尽量善待彼此,结果基督也成了一个仁慈和蔼的改革者,我们应该效法祂所提供的楷模。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基督如何看待救恩的问题。再读一次福音书,相信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没有一个真理比我们正讨论的这段经文更明显,更醒目的了,那就是「在人是不能」,只有神能,或者如保罗所说的,这是「神的恩赐」。让我们来思想基督提到的几件事。

    首先来看登山宝训,很多人假装相信那段论述,并且把他们的哲学和人生观建立在其上。但你若检查他们所说的,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只抽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其余的就置之不理。登山宝训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必须「虚心」、「温柔」、「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必须甘心乐意为主的缘故受逼迫和怒骂。我们不仅不能犯*淫,连动淫念都不可。我们必须爱仇敌,为那咒诅我们的人祝福。要善待那恨我们的。我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等等。耶稣定下这一切,不是指望人花几百万年来达到完全之境。祂乃是要人当时当场就去行。耶稣基督说得很清楚,祂要门徒当时就照着行。来吧!让我们面对这挑战。你能说什么呢?至于我,我只能满怀羞愧,含着泪光重复耶稣基督的话,「在人是不能」。

    再来看祂在马可福音第十章说的另一句话,「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对我来说,这比登山宝训更难懂。这是什么意思?是指我的心思意念都当像小孩子,变得如一张清洁的纸那样纯净,我必须除去一切罪恶不洁的知识,放弃我自幼年起就开始累积的想像、暗示、影射;我一切属世的智慧、聪明、狡猾都必须扫除一空,我必须深感无助,完全信靠那「另一位」。换句话说,我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全然无助,直接面对永生和救恩。依靠那比我强大的一位。我自己的知识无法救我,我的聪明,我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必须「感觉」孤立无助,而不是装出无能为力的样子,这样我就能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像小孩子把自己交在父亲手里一样。面对着神,我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虚空,就如小孩子一样。「在人是不能。」我越想忘记自己,和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聪明,我就越记得它们;我越记得它们,就越感到烦恼。人类越「开发」,他的心思和想法就越得到发展——但他能够发展出小孩子的心灵吗?

    再来看本章所描述那个富有的青年官。基督对他说,「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那位年轻人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我们这些自叹弗如的人听了这番话,一定觉得他多少已经得救了。但耶稣回答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遵守诫命并不能使人得救。「这样谁能得救呢?」「在人是不能。」即使这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即使尼哥底母;即使马可福音第十二章记载的那个文士,他后来去见耶稣,他承认只有一位神,也同意耶稣提出的最大一条诫命,但圣经告诉我们,「耶稣见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离神的国不远?那么还有谁能进神的国呢?[在人是不能。]或许他说:「我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世上最伟大的人物,我愿意跟随祂,效法祂的榜样,因为我知道这是上上策。」亲爱的朋友,在你打算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去达到这目标之前,让我提醒你,祂亲自说过,这在人是不能作到的,因为祂教导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因此你进入神的国之前,必须先彻头彻尾地改变。「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是的,你若像小孩子那样进入神的国,那么去爱自己的仇敌就易如反掌了。

    要作一个外在国度(也就是在你外头的国度)之好公民,并非难事。要作到不偷窃、不犯法律所禁止的罪行,也并不难。即使作一个理想国度(例如柏拉图所构思之理想国)的好公民,只要尽力而为,也指日可待,因为我们只需避免冒犯其他人就够了。但神的国是在人心里的。在那里,一个不洁的念头就等于一般国度里的行动,欲望就等于行为,贪婪就等于实际的强取豪夺。要一个人为某种良好的理由而放弃事业、财富、期望、奢侈享受、舒适生活、智力、才干、权利、精力,并不太难——至少任何意志坚决、不屈不挠的人都能做到。但人在进入神的国之前,必须舍弃自己,和自己的骄傲、野心、对掌声的喜爱、声誉、名望,和所有一切!这能做得到吗?难怪门徒问耶稣说,「这样谁能得救呢?」我们今天明白了进入神国的意义,也不禁发出同样的问题,「主阿,这样谁能得救呢?」祂回答说,「在人是不能。」人无法救自己,也无法救别人。我们不能照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欲、野心、渴望、欲望、脾气、嫉妒——我们天然的本性强过我们本身。「在人是不能。」但靠神的恩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神没有难成的事,因为「在神凡事都能」。

    在我看来,这就是整个基督教的信息。世上最能干、最杰出的人也无法救自己,但「凡事都能」的神可以拯救全人类——包括最无知,最邪恶,最卑鄙的人。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遭人鄙视、弃绝的税吏和罪人,也能够跟随耶稣基督,因为基督要求你我别再尝试那不可能的事,而让神来替我们作。法利赛人和文士提出抗议。因为祂定的标准太高,他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达成。他们一向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觉得耶稣是在故意刁难他们。另一方面,那些醉酒的人和堕落的妇女却萌生出一丝希望。他们知道自己一败涂地,好像一艘触礁的船只,任何人都无法救他们脱离泥沼。但他们听到耶稣说,神关心他们,祂可以改变他们的本性和生命,他们终于看见了一线盼望。人类说「我无法改变自己。我无法革心洗面,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耶稣基督说「你当然不能,没有一个人能,但神能改变你,赐你力量和能力。你当顺服在祂脚前。」所以彼得说,「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这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你看见社会工作人员如何企图帮助贫穷的醉汉。他们说,「顾顾你的面子!拜托你改改你的生活方式吧!」没有改变。「看在你街坊邻舍的面上,力图振作吧!」依然故我。「为了社会的缘故,拜托你多加检点,改过自新。」毫无动静。为国家或社会死,似乎远比为他们活要容易得多。「为你父母的缘故,拜托你重新做人。」没有改变。「看在民主的面上!」没有改变。「为了你的政党,你应该醒悟过来,回到你妻子的身旁。」没有果效。他就是做不到。「为了你所爱的孩子,你应该痛改前非。」但他却无能为力。难道真的毫无盼望吗?朋友,我们有永恒的盼望。历世历代以来,许多和我们一样败坏的人,都无法回应这一类的呼吁,但靠着耶稣基督的名,他们整个生活焕然一新。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是神成就了这一切。他们发现自己成了新造的人。

    你有什么软弱和罪?你可以奉神和基督的名,降服在祂的大能之下。这大能如今依然活跃,依然管用。看看你眼前的这些人,你知道他们从前的光景。观察他们的改变。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只有神的大能。不妨问问他们,究竟怎么回事。他们无法说得清楚,他们只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对付他们,震撼他们,使他们与从前判若二人。你或许觉得已走到了穷途末路。我们都一样,但神「凡事都能」。祂可以改变你,再造你。你没有逃避的借口。向祂降服吧!好好思想,祷告!奉祂的名,阿门。
第二章 救世主
    第二章救世主

    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约翰福音四41~42

    毫无疑问的,有一个事实足以拦阻许多人真正认识耶稣基督,以致无法享受到救恩之乐,那就是他们在心中酝酿着某种观点和偏见,使他们无法获得救恩的知识和喜乐。人的偏见达到某一个程度之前,或许为害尚轻;一旦超越了某一个程度,就会使人坚持不让,绝不妥协。他们设立了一成不变的观念和界限,所有事物都得与其配合,不然就得予以抛置废弃。

    这是许多满怀宗教热诚的人经常面临的批评,他们被指责为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缺乏弹性。不幸的是,这种人确实存在,但犯此错误的并不限于具宗教热诚之人。即使在宗教圈子之外,这种现象也不罕见。我这样说,并非企图为那些热心宗教但心胸狭窄的人辩护,相反的,我急欲指出心胸狭窄的危险性,不论它存在于热心宗教的人或完全不信的人当中。一个人若声称只有他的信仰才正确,只有他才拥有完全的启示,并坚持别人都得毫无异议地接受和同意他的教养——我们都能看出这种人是心胸狭窄,目光如豆之辈。但我们必须注意,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声称所有宗教形式都是错误的,并且指责和扬弃一切宗教和敬拜,认为那是徒劳无益,幼稚无知之举,这种人其实也同样心胸狭窄,同样划地自限,同样缺乏包容心,同样苛刻无情。所谓心胸狭窄,就是把心灵关闭起来,拉下帘子,关上灵魂的窗户,防止光线射入。你如果从这角度思想,就会同意这种批评不仅适用于当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而且也适用于教会外面大多数的人,他们对一切宗教仪式和敬拜行动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今天有一种普遍的形式,我相信它多少必须对现今漠视宗教、忽视灵魂的现象负责,那就是许多人都有一种观念:宗教只适合某一类人,而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这样说的人通常都认为自己属于后者。这实在是一个老掉牙的谬论,从人类堕落的那一刻就存在了。它将人性分门别类,归属不同的类别。它所导致的结论是,否认神的存在。它并不像许多人那样,否认信仰的价值,它只是局限其价值。这种人同意,信仰确实对某一类型的人有益处。他们说,「对他或许适合,但我不属那一类型。」他们是从一个观点起步:人性因人而异;适用于某一个人的,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人。我必须毫无犹豫地指出,这种观点含有自高自大的心理,多少对我们这些相信神的人心生歧视,「你们天性如此,难怪信仰对你们裨益甚大。但我们却非同此类」——显然是指他们属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根本不需要宗教信仰。这一类人说,「宗教不适用于我,」却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从未给宗教一个机会去吸引他。他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与宗教无缘,而是属于另一类型。只要他一直抱着这观念,宗教就永远无法对他产生吸引力。事实上,除了他自己的观念,没有什么能真正吸引他。他对所有影响力都紧闭门户,除非它能嵌进他自己的小框框里。因此我相信这种人是心胸狭窄的,他的观点既闭塞,又狭隘。他对真理的看法是,真理就是能配合他心意的东西,而不是他的心灵能够吸收并采用的东西。难怪他们如井底之蛙!如果我只相信和接受我能明白的事物,我的人生将变得多么狭小阿!赋予人生价值的,乃是那些我们不明白的事物,就是有关生、死、爱、委身、忠诚友谊的奥秘。一个人若相信世界这些虚假的分类,等级、阶层、职业、身分,他的人生真是一无施展的余地!如果他体会到这一切区分不过是表面的,他就能得到极大的释放。

    阶级不过是金币上的图记,

    人之所以为人,并非靠它来标明。

    只要我一直相信自己的本性与你的不同,我就无法与你有真正的交通;只要我认为你我的灵魂生来有异,我就不可能真正同情你,了解你;只要我觉得满足我需要的东西与你不同,我的需求是特别的,不可忽视的,那么我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感觉与你之间有障碍存在。可是一旦我知道这些区分是虚假的,一旦我认识到最重要的乃在于我是一个人,我的本性与别人无分轩轾,一旦我明白我也同样可能作恶和行善,我主要的本性与别人如出一辙,我和其他人有同样的软弱,同样的潜能——我就不会再自认与众不同了。我看出除了表面微不足道的差异,我的需要其实与别人大同小异;人类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论表面上看来如何,人的灵魂都是一样的——里面都有永恒的东西存在,有神圣的潜能——我就不再惟我独尊了。一旦我体会到,我们所犯的罪使我们成了一丘之貉,一旦我采取「只要一触及本性,全人类顿时成为一家」的说法,我就立刻知道,原来我在这一切事上与所有人类联合在一起了,我可以同情和了解他们——这种同情是从罪、受苦、悲伤、爱、忠诚、同走世路的经历而产生的。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就是要教导我们对生命和人类抱这种观点。祂来是要拆毁一切藩篱和隔阂。祂声称所有人类,包括信徒和不信的人,都有共同的本性,都有一个最大需要,就是认识神。为了强调这一点,祂不断提到神是父。我经常想到,我们若盼望得到平安和喜乐,必须先认识到一点: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除去狂妄自大的心理,承认我们不过是属血气的,是由泥土造的。成为基督徒的第一步,就是除去势利的心态,包括社交、智能和道德上的势利眼。获取救恩之道,乃是去寻求它;而一个人必须先认识到自己需要救恩,才会去寻求。其实这正是新约的伟大主题,也是圣经一再教导的真理。谦卑的人才能找到救恩,骄傲自大的人则被拒在门外。自以为地位特殊的人永远无法寻到快乐,因为神要拯救的是人类,而不是特权阶级。神让祂的儿子作全体世人的救主。如果我们自命不凡,以致被排拒在救恩之外,那就是咎由自取了。

    若用本段经文所记载有关撒玛利亚妇人,和她将与耶稣基督交谈的经过告知族人的故事,来解释这些真理,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一类精彩的故事往往能向我们启示神的能力和福音的大能。它里面包含了因缘际会的要素,显示只要我们把握机会,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极大的潜能。这位妇人是在偶然中遇见耶稣——事先毫无预备,完全在意料之外。他们刚巧碰面,就开始攀谈起来。他们随意谈到了饮水,结果不但那位妇人得了救,城里许多人也因此得救了。这是福音的精义:在最料想不到的环境中,显出了那无限的可能性。福音就是这样传播出去的,灵魂就是这样得救的,这使讲道成了极有价值和充满喜乐的事,也是促使我们在失望和疲乏中仍然勇往直前的动力。

    我想到那位妇人早上出城到井边打水的时候,担着沉重的罪之包袱,但不久她回来时,却成了一个灵魂得赎的新造之人。在神指引下的生命都充满这一类的奇迹,所以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乐观派。你永远无法预知神什么时候显现,圣灵什么时候降临,基督什么时候来对付你,卸除你的重担,使你的灵魂得自由。当你觉得长夜漫漫,似乎永无止境时,黎明就来到了。当你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一切挣扎都枉然无效时,就在最料想不到的一刻,胜利悄然掩至。这是基督徒的情景,这不是小说,而是事实。它不仅发生一次,而是层出不穷。这也是基督徒的信念,他们相信人类不分轩轾,生而平等;事情发生一次,就能一再发生;若有一个人得救,其他人也能得救。如果你从这种观点出发,承认你与别人基本上并无差异,相信人都可能得救,那么你早晚必能寻得救恩。人若不指望得着,就永远得不着。

    再来看看那些撒玛利亚人,你会看出,一个诚实、开放、没有偏见的心灵将如何得到奖赏。我要强调的是,他们很可能无意间就忽略了这个妇人和她的故事。从某一方面说,他们若这样作,也是极自然的。

    我们看见那些人正在城里从事日常活动,没有人料到将有非比寻常的事发生。有人正在店里或办公室忙着,有人正从事劳力的工作,有人在街道上行走,其他人则在广场上闲聊。这个妇人突然出现了,高声喊道,「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他们都熟识这个妇人,她在当地早已声名狼藉。目前她正和第六个丈夫同住,至少她声称那人是她的丈夫。这是我们对她的认识。至于她是如何落到这种地步的,我们无从得知,只能凭想象。我们可以在脑中勾勒出一幅可怕的画面,也许她本来有一个好的开始,但不久之后,或许她在第一任丈夫或其他人的逼迫之下走上了歧路。我们所知有限,但我们知道她是那种不幸的可怜人,处境江河日下,随意触犯道德律,亵渎每一件被视为神圣的事。她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是大家公认的「坏女人」。

    这样的一个人却突然宣布,她遇见了基督,此刻祂正在城外!这个身败名裂、臭名远播的妇人,人们甚至不屑在背地里论断她,对她的任何传闻也不再感到大惊小怪了。神竟然使用这种人作信差!她竟呼吁他们出城去看基督!如果我们留心,这个事实本身就有足够的福音可以拯救整个世界。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那个可鄙的妇人在胡说什么?她为什么那么歇斯底里?谢天谢地,总算有人能镇住她了。」然后我们可能又补充一句,「是的,在贫民窟和异教世界里,信仰还挺有用——这些人确实需要一点东西来改变他们。」这样骤下结论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阿!基督的使者常常是一些奇怪的人,是你怎样也料想不到的。前罪犯,前醉鬼,前殴妻者,和从前有过败迹劣行的人。你肯听他们吗?你预备好让那拯救他们的福音来拯救你吗?

    如果说这位信差很奇怪,那么她所带来的信息,或她传信息的方式就更令人惊讶了。她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祂没有称赞我的优点,夸奖我多么贤惠,祂直接道出我的过错,说出我的罪,揭露了我过去的一切恶行。她实际上这样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对我说了真话。」或许她在城外山上敬拜时,那些人从未对她说真话。她终于找到一个人,祂的信仰非常个人化,祂诚实地道出了赤裸裸的真相。你是否因这位妇人在街上高声喊叫而感到惊奇?她竟然在大庭广众下宣告自己的过错!但这正是基督福音的奥秘之处!它了解人性。我比较容易听从一个认真、诚恳的人;我情愿和一个可能严词责备我。刺痛我,甚至冒犯我,但却显露出真心要帮助我的人交往。基督揭露了我们的罪和软弱,但感谢神,基督并未停留在那里。为什么那妇人要在街上大喊大叫?因为基督不仅暴露了她的罪,而且还洗净了她的罪。为什么基督徒不像其他人那样羞于谈到自己的过去?为什么他们谈起过去总是坦然自若?因为他们知道旧有的一切已如过眼云烟,消失无踪,不再被纪念了。这是他们对过往说「再见」的方式。

    此处有一群人在听那位妇人说话。他们大可以说,「宗教确实有点益处!」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她真的说服了他们,因为圣经记载,「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我相信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经历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我们看见四周一些人的改变,正如那些人看见撒玛利亚妇人的改变一样。我们只可能有两种反应。或者对自己说,「我很高兴有这种事发生,显然宗教很适合这一类型的人。」甚至可能再加上一句,「可惜我并不属这一类型,否则宗教也会很适合我。」今天有多少人是抱着这种态度!他们的信仰是二手货,单单依据其他人的见证,完全靠宣教中心和海外宣教组织来领人归主。他们从未想到自己需要去追求,认为反正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不必去寻求。他们继续带着各种未解决的问题,忧心忡忡地在人生道路上蹒跚而行,从未尝过真正的救恩之乐。他们并未深思,就断然认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从未努力去追寻,自然也就得不着。

    一个人若没有上述那种反应,就会有撒玛利亚人的反应。他们目睹那妇人的改变,听见她的故事,就决定亲自去尝试。当然,他们也得面对罪行被揭露的危险,但只要能得到她所得到的那喜乐,这些就无所谓了。即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过去,全城的人都因你悔罪的眼泪而讥笑你,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一旦知道神已经饶恕你的过去,你里面充满了救恩之乐,和对新生命的期待,这些嘲笑就不值介意了。他们跟随那妇人出去见基督。他们无法否认她的改变,但他们对信仰的问题还不太确定,「或许这中间确实有值得探究之处」。或许有人在前往井边的路上已经有点后悔自己为何贸然前去,但他们决定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他们抱着这种心态抵达井边,亲眼看见基督,并邀请祂留下来与他们交通。这是正确的方式。在你反对基督之前,先试试祂。在你宣称信仰在你生命中无用武之地以前,先给它一个机会。

    你应该记得接下来的事。发生在那妇人身上的事,也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改变。他们知道自己的罪已得赦免,他们被一种无可言喻的喜乐所充满,就对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他们实际上是说,「你让我们相信,这里面确实有一些神奇的东西;相较之下,你原先的描述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原来这涉及到生命,永恒的生命!这喜乐实在非人所能测度。这是从地狱被救到天堂,由黑暗进入光明,由痛苦到幸福。」他们这样说,似乎有些卤莽,其实不然。没有人能比那个妇人更同意他们的话了。有谁能描述罪得赦免的荣耀?有谁能替救恩的意义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有谁能完全道出悔改相信所造成的改变?

    这些人出到城外时,他们相信基督是一个伟大的先知,基督确实能拯救某些人,但他们自己得救之后,就立刻看出基督能拯救所有的人。「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你是否看见障碍拆除了?旧的藩篱和隔阂消失了?新的、神圣的人性产生了?基督徒可以说,「祂既然能救我,当然也能救整个世界。」

    朋友,来试试祂!相信这一切也能发生在你身上。不但相信,而且要极力去追寻,尽心竭力,努力不懈,「角逐、工作、祷告」!奋力去争战——记住,你必须出去迎见基督。你可以藉着读圣经、祷告,求神在耶稣基督里赦免你,光照你,帮助你抵挡罪和试探。你当极力向神祈求恩典,总有一天你可以告诉我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阿们!
第三章 窄门
    第三章窄门

    有一个人问祂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路加福音十三23~24

    本段经文涉及的,是现今最频繁被人提出来讨论的问题。相信我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这主题历来一直广受主日学、查经班、辩论社,以及各种讨论宗教议题的社团所欢迎。相信今天在座的,没有一个未曾多次参与这类讨论,也没有一个不对此问题的真正答案持有确切而果断的观点。其所以引起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它可以作广泛的运用。对这一类问题,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有笃定的答案。这是颇令人惊讶的事——在救恩的事上,几乎每一个人都以权威自居。有人说,「我不相信神会这样作!」甚至也要求别人相信神不会这样作。我们不相信的事,就一定不会发生。每一个人都在这事上成了权威,特别是基督徒。此处我们面对的这个新约问题,主耶稣也给了我们确定而最终的答案。在讨论这段经文之前,我觉得有义务先提出一两点初步的观察。

    观察基督的答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暴露了人的狂妄和自大,至于亵渎就更不用提了;这也是我们在讨论这题目时经常流露出的态度。我们询问和辩论这此事时,是多么卤莽无礼,油腔滑调!我们显得多么肤浅,缺乏深思熟虑!人们经常在吸烟室、酒吧,或辩论社团中讨论这一类事。救恩的话题只不过被用来自娱娱人,或班门弄斧。我们习惯用轻率随便的态度面对这问题。我们一再争辩、谈论救恩,却依然故我,生命毫无改变;我们不断对救恩大发议论,却仍然未得救。如果我这篇讲章未产生任何结果,但愿它至少能教导我们明白,救恩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们必须以「虔诚敬畏的心」去看待,这是我们所遭遇过最严重,最可畏的题目。

    我观察到的第二点与前者密切相关,提醒我们一个几乎被现今世界遗忘的伟大真理: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供我们争辩或谈论,而是让我们去接受和相信的。它不需要我们同意,只需要我们顺服。它不要求我们讨论,只要求我们殷勤研读。此处我们的主也被问到相同的问题,衪依照惯例作了,衪也指望祂的仆人和跟随者照样行。与其说衪回答了这人的问题,不如说衪直接告诉那人该如何作。衪并未引出讨论,衪只提供指示。换句话说,我们若认真、严肃地看待救恩这件事,而不是只想炫耀聪明,那么我们的职责就不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而在发觉神的心意。这只有在圣经中才能找到。没有其它书可自称是神的声音,没有别的书拥有神的默示和权柄。没有任何人能像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这样带着神圣的权柄说话。你会发现每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一样。今天最受欢迎的作家也一无例外。

    你自己必须决定,是相信那些瞬息万变,曾风行一时,如今大多烟消云散的信息呢?还是情愿听从圣经的话语,听从这位透过圣经说话的主。圣经已经通过二十个世纪的考验,曾经为千万灵魂带来亮光,其中包括许多世界上最伟大、最高贵的人物。这本身就可永垂不朽。其它的理论或许能流行一时,但转眼就灰飞烟灭。决定权在你。我只是提醒你,务必谨慎,切莫忽视主耶稣基督提供给你的答案。我不知道最先发出这问题的人对救恩抱着什么观点,我也不知道你个人持什么观点,但是不论我们的观点如何,基督的答案仍然不变。「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探讨「努力」一词,思考它究竟何所指,我们会发现世人给它下的定义相当混乱。主耶稣实际上是对那人和他四周的人说,「你们这些渴望得着救恩的人,你们的首要之务就是明白救恩的真正意义,并且稳定而持续地去运用它,专心一意地追求它。」

    神的灵会不时地造访我们每一个人,感动我们,搅动我们。也许是透过一次聚会,一首诗歌,亲人的死亡或丧礼。也许是在我们突然面对死亡的威胁,或面临某一种环境和遭遇时,神的灵开始对付我们。我们意识到一种从未经历过的能力和同在。我们不禁被融化,开始变得柔软。我们突然醒悟到,自己未克尽其职,生活充满了罪和自私,一直贪爱着世界,忘记了神和衪在耶稣基督里永恒的爱。我们这样为自己的过去和所犯的罪忧伤、懊悔时,另一种感觉同时悄悄生起,鞭策我们改过自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即使是匆匆一瞥,我们也能看见基督徒的生活是多么荣耀、喜乐。我们渴望变得更纯洁、更洁净,渴望过神向我们启示的那种正直、高贵之生活。我们发出又悲又喜的呼喊。相信你们会明白我的意思,因为你们都多少有过这种经历,也许还不止一次。这种经验具有什么意义?它乃是神的声音,呼召我们脱离罪,进入救恩之门。那是天父传达出的赦免信息,声声呼唤我们回家。神的灵在催促我们不要再犯罪,当追求圣洁。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此经历。

    现在问题来了,这种经历对人有何益处?这些深自忏悔的温柔时刻带来什么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体会到自己的罪大恶极和冷漠自私,想到死亡之后将面临的灭亡,就不寒而栗;这对我们有何影响?神不记念我们的过犯,依然对我们说话这时我们当如何力求改善?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能诚实地说,我们已充分把握了每一个机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和大爱,于是我们忘记一切,努力寻求救恩,排除一切拦阻或使我们分心的事物,全力以赴,将焦点完全集中在这件最紧要的事上?我知道得很清楚,我们都并未尽全力,因此我要特别来谈这件事,说明我们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误用了神对我们灵魂说话的这种宝贵时刻。我并不指望用一篇讲章就涵盖人在这方面所犯的一切错误,我只能选择性地指出人们最明显和最普遍的错误。

    1、当神对人说话,用衪的灵劝人悔改相信时,人类最常有的反应,就是企图尽快摆脱它所引起的那种不舒服、痛苦的感觉。他们从聚会中,或丧礼、医院。或神与他们相遇的任何场合回到家,就立即想办法除掉心中的不安。他们里面有声音告诉他们,当保持安静、独处,好让神动工;这声音又鼓励他们避免接触任何企图使他们分心,以致他们的灵魂无法默想,无法与神交通的人和物。但另外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别傻了!不要因它而忧虑、恐慌,思想这一类事情是毫无助益的,先前所听到的讲章已经完成其功用,他们已经有了回应,因此不必再让这种感觉停滞徘徊。

    第二种声音岂不正符合我们的情绪和胃口?我们天性排斥严肃和不愉快的事,不喜欢想到自己是失丧了灵魂的罪人。这对本性只喜好宴乐的我们,是一件恼人的事。我们喜爱快速、立即的解脱,任何保证能疏解我们的痛苦和压力的事,我们都趋之若鹜。圣经对此有极佳的解说。你还记得该隐的故事吗?神对他说话,警告他,威胁他。该隐听了大感恐慌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他知道神的可畏,但他并未试著更多认识神,或尽力讨神喜悦,替自己的过去赎罪;他反而「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并且「建造了一座城」,开始积聚财富。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犯下了可怕的谋杀罪之后,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神不断对他说话,使他无法安息。但该隐并未真正悔改。他只想要那唾手可得的心安,而神的方法却是旷日费时的。于是他埋头工作,尽量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他说,[我要殷勤工作,努力经商,好让自己无暇胡思乱想。]他终于致富,并建立了一座城。只要能求取内心安宁,他不惜日以继夜地工作。我毋须多作解释,今天有多少可怜的人正步其后尘!他们企图藉着忙碌的生活来遗忘和埋葬过去,愚味地以为可用活跃和勤奋来掩盖罪恶。

    不妨用以色列第一个君王扫罗为例,看看另一种排除罪恶感的方式。扫罗任意妄为,远离了神的道路。他知道自己走偏了,所以心中没有平安。此外,神的灵经常在对付他,提醒他往日的荣耀——神如何在众人当中拣选他,呼召他作王。然后又指出他的过犯是何等卑劣、可耻。当时扫罗活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圣经说,「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扰乱他。」这位君王变得暴躁易怒,弄得王宫上下鸡犬不宁。有人建议找一个善于弹竖琴的人,在邪灵来搅扰扫罗时,为王弹琴。扫罗同意了,他说,「你们可以为我找一个善于弹琴的,带到我这里来」(撒上十六17)。大卫因此而受聘入宫。圣经这样记载,「从神那里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拿琴,用手而弹,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十六23)。那幅画面多么生动!这个原本英武勇猛的人走偏了路,正逐渐迈向灭亡。但那有无限恩典的神,企图拦阻他继续腐化,想要救他免于灭亡。扫罗不但不感谢神,反而极力压抑神的声音。一旦大卫的琴声止息,扫罗就陷入了地狱的惨境。

    我们都熟悉这种情况。你从教会回家,感到受了责备,内心闷闷不乐。但你没有让神的恩慈在你身上继续作工,你拿起电话开始东家长西家短,或打开电视,或拿起一本小说阅读,或作一些本身没有什么害处的事,但在那一刻,那些事可能成了撒但的工具,是魔鬼的声音,要阻挡神在你灵魂深处作工。

    2、另外有些人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一样无效,他们也坐失了从天上来的机会。他们并不是消灭圣灵的感动,而是任其逐渐淡褪。他们一开始很认真寻求救恩,可惜无法持之以恒。每一次神对他们说话,他们听出神的声音,就决定有所改变和更新。他们去教会聚会,看起来很认真。但定期的聚会只持续很短一段时间。他们很快开始退后,冷淡,对属灵的事漠不关心,最后终于停止聚会,又回到从前的光景中。他们显然听见了神的声音,偶而也对救恩心生向往。对于这种人,主耶稣的命令是,「努力!」要坚定,持续,咬紧牙关,再接再厉。要不屈不挠,全力以赴。凡是在工作或商业上成就斐然的人,并不是随心之所至去作工的人,他们乃是兢兢业业,忍辱负重,不成功绝不轻言罢休。「努力进窄门。」你若不这样,只是心血来潮才略尽绵薄之力,那么你将永远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

    3、还有一群人总是在大门旁边「闲逛」,却从未进去过。他们知道这门通往永生,他们也盼望早晚能进去,但此刻大门外还有许多吸引人的事物,他们舍不得现在就放弃。他们经常去教会。很可能还是会友,并决心将来一定要活出更美好的生命,有更佳的表现。是的,他们近在咫尺,就在门口徘徊。他们自恃位置接近,而拒绝听神在他们灵魂里的声音。他们自我安慰说,反正他们是教会的肢体,平日也尽量离恶行善,因此他们对里面的声音充耳不闻;那声音呼吁他们精益求精,在信仰的事上专心一致,完全舍弃世界,殚精竭虑以进入那窄门。这种靠近大门的有利位置,反而导致他们留在门外。今天我将基督的信息带来给你,那就是「努力进去,不要止步」!不要踌躇满志。当离开罪恶,戒除世上的享乐,虽然它们看起来并无害处,但早晚你会深受其害。你若想要得着完整的救恩,就必须把全心交给神。单单去教会还不够,这本身并不能拯救人。努力,争战,祷告!

    4、还有不少人用另一种方式止息他们内里的声音——引用圣经,讨论神学教义。他们并未充分利用神的灵与他们同在的机会,未努力追求救恩,未听里面催促他们采取正路的声音,也不相信主耶稣所定下的原则——「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他们并未这样作,反而径自讨论起教义。最广受他们欢迎的,就是拣选和预定的教义。他们喜欢以某些人作例证,证明那些人从未追求过圣洁,但却突然受感动,被神的能力所折服。他们又引用圣经,指出人称义是单单凭着信心和神的恩典,这一切都是从神来的,人无法救自己。

    这一切听来非常有理、属灵,但却包含了一个最诡谲的错误。他们说,「何必努力呢?反正任何努力都无法拯救人。」所以他们决定一切照旧,保持原状。这是多么可怕而亵渎的错误阿!完全与圣经的教导背道而驰。他们说人无法自救,救恩纯粹是神的恩典,这完全正确。但他们的结论错误。神感动他们时,祂已经对付他们了。圣灵已经使他们觉悟。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赢取救恩,也不配得救,但至少他们应该渴慕救恩。只要人渴望得救,看清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即使他无法成就救恩,但至少他可以脱离从前的恶行,重返正路,竭力展开新生活。虽然他不能自救,但他可以厌恶自己的罪行,极力避免。不,朋友,没有一处经文或一个教义支持你继续留在罪的深渊里,等候天上的使者造访。反而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你当渴慕救恩,竭力逃避救恩最大的仇敌,就是你的罪。去关切和辩论救恩的计划,并非你分内之事。别人的结局如何,对你不会造成多大区别。你是否渴望得拯救?你对自己和自己的罪感到厌倦吗?你渴望离弃这一切,改过自新吗?若是这样,你必须实际离弃罪,来证明你的诚心,证明你恨恶罪。圣经并未说你的努力可以使你进天国,但圣经告诉你当努力。任何人若渴慕救恩,就必须努力。

    5、最后要讨论的一个错误态度,就是依赖所谓[神的大爱]。有些人不相信这些挣扎、努力、舍己、自我钉十字架的行动是必要的,也不相信只有某些人能得救,其他人则注定要灭亡。他们说,[神是爱。]于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神的爱早晚会拯救他们。我要问这种人,你根据什么相信,全世界的人不论行为如何都将得救?你这种信念是建立在什么权柄上?它后面有什么约束力?你有比耶稣基督和祂记载在圣经中的话语更大的权威,来支持这论点吗?除了你自己的感觉,和你热衷的信念,你还有什么权柄可依据呢?亲爱的朋友,你所喜好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和正确的。事实上,大部分你喜爱的事物都是错误的。你我的根据并无一定标准,因为我们是罪人,而且变幻不定。你若用自己的意见来对抗圣经和神的启示,实在愚不可及!你引用浪子的比喻,振振有词地说,那就是神的样子,祂一如那位父亲。不妨好好思想这个比喻。浪子的父亲固然饶恕了他的儿子,展开双臂热烈拥抱迷途知返的浪子;神也会在同样的条件下这样作。但想想在父亲抱着儿子的劲项亲吻之前所发生的事。可怜的浪子经历过一番剧烈挣扎。他毅然决然地离弃罪,不顾四周同伴的讥笑,对他们的议论充耳不闻,下定决心永远离开异乡。他鼓足勇气告别旧日罪中的生活,踏上归家之路。是的,神就像那位父亲,正等待你回家,祂要赦免你,接纳你。但你是否离开了异乡?你是否不再犯罪?你是否与那些罪人朋友一刀两断?你踏上了归家之路吗?神的爱必然会接纳你,饶恕你,但你必须和浪子一样,先领悟到自己的一无所值。

    我本来打算讨论我们努力的方式,但我不得不在此打住。事实上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所谓努力,包括了不断运用、阅读神的话语、祷告,离弃罪行。我们不妨来看促使我们努力的几个理由,这些理由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如何紧急、迫切,而且本段经文将其全包括进去了。

    第一个理由是,时不我予,总有一天所有努力都会太迟。有一天家主会[起来关了门]。哦,这个可能性绝对不容忽视。常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这篇讲章这么长。[你为何不停在刚才的地方?这已经是一篇精彩十足的讲章了。何不把我们当努力的理由留到下一次再讲?]我知道他们这样建议是出于好心,但亲爱的朋友,你我或许没有下一次机会了。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时机非常紧迫。要努力!切莫让机会溜走![家主]一定会起来关门,你永远无法预知那时辰。

    我们迫切需要努力的第二个理由是,这门是窄的。我前面提过,很多人只在大门边闲逛,打算赶在死亡来临的前一刻进去。他们固然盼望进天堂,渴望得救,但又想在今世尽情享乐。他们过着属世的生活,不肯为基督的缘故舍弃某些事物。他们已经[预约]一个位置,却不知道这样作完全违反了基督徒得救的生命。他们为了能在最后一刻及时进天国,所以一生都在门边逗留。在他们看来,那些远离大门的人未免太傻了,[距离那么远,怎么可能进得去?]他们认为自己万无一失,因为他们一直待在大门附近。这实在是一种盲目的见解。他们忘了两个最重要的事实。第一,这门是窄的,窄到一个程度,一次只能容许一人通过,就像十字转门那样。第二,打这种算盘的人多不胜数,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盼望——[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你明白了吗?他们都在天国大门附近徘徊,一只眼睛盯着大门,一只眼睛盯着世界和世上的享乐。突然之间,他们发现家主准备关门了。于是他们一窝蜂地冲向大门,可是门太窄了,入口非常狭小,却挤得人山人海。他们惟一能作的,就是堵住通道,互相推挤,于是产生了恐慌和混乱。他们越惊惶失色,就越挤不进去。只见一群人在那里挣扎,咒骂,打门,呻吟,互相指责,彼此践踏。每一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同时挤进一次只容一人通过的窄门。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们当趁为时太晚之前努力进去吗?

    过了一会,这些几近疯狂的人终于恢复神志;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推派代表去敲天国的门,请求主让他们进去。他们说,[主阿,给我们开门!]但主耶稣将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从那里来的。]他们顿时生出一缕希望,高兴地回答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但祂仍然说,[我不晓得你们是从那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你一生逗留在大门附近,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好处,因为你仍然是在门外。单单熟悉基督和祂的教训并不能拯救你。这位家主将对你说,[不错,我知道你一生都站在门边不远处,我知道你曾去过教会,我知道你捐款给慈善事工。我知道你经常为自己的罪忧伤。但你听了上周讲台发出的警告之后,是否有所行动?那些呼吁对你产生什么影响?你放弃了以往的罪行吗?你是否全力以赴?你一直在门外踯躅,我呼唤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进来?你为何紧抓住属世的东西不放?其实我大可以在街上溜达,但我情愿进入你的灵魂和内心深处。]朋友,情况就是如此。只对救恩感兴趣还不够。你是否努力去寻求救恩?你如今身在何处?你确定自己在门内吗?若不确定,你应该立刻开始努力。在你确知罪得赦免之前,切莫松懈、歇脚。

    我们已经描述过留在门外之人的景况——他们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将永远陷于懊恼沮丧中。大势已去,一切都嫌太迟了。他们终于明白自己所错过和丧失的是什么,可惜已后悔莫及,他们知道自己用永恒的福分换取了暂时的快乐。他们可以看见另一边的情景,相形之下,那些[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来的人似乎不如他们,但那些人相信神的话语。他们自己的光景却是何等凄凉!只有无止尽的懊悔与他们作伴。

    在门里面的人却是多么幸福快乐阿!他们知道自己罪已蒙赦免,确知神爱他们,会保护他们免受魔鬼的诡计纠缠。他们可以依靠神永远的大能,对死后永恒的快乐和幸福有十足把握。朋友,这些也是为你预备的。你当努力去寻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必须认清自己的软弱,无助,和一无盼望;你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救恩。圣徒往往是世上最谦卑的人。那些什么都不作的人,最容易趾高气扬,自命不凡。一个人若真正忙碌,努力追求有价值的事物,他就根本无暇夸口。你作得越多,就越能体会自己所作的何等有限。你越努力寻求救恩,就越容易发现神的圣洁和纯洁。你越认清这一点,就越看见自己的一无盼望。最后你在彻底的绝望中,感觉离开大门越来越远,不禁向基督发出绝望的呼唤,求祂怜悯你,拯救你。就在你筋疲力尽,即将昏厥倒地之际,突然有一只手出现,拉着你,稳住你,并将你拉进天国的门。因为当你放弃的那一刹那,承认自己的力量何其微小,你就已经站在天国的门口,可以进去了。让我奉神的名劝你,[要努力进窄门。]阿门。
第四章 人为何不信
    第四章人为何不信

    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约翰福音五:44

    主耶稣的服事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特色,就是祂的信息非常宽广,祂的福音极具包容性。祂打破了一切旧有的藩篱和区分,祂对世俗的阶级划分毫无兴趣。祂绝不厚此薄彼。祂不是某一个学派的产物,祂的呼吁从未针对特定的一个人或一个族群——祂来到世上,是要对人类说话,而不是对某一个团体说话。这显然是祂一生事工风格独具之处。这个事实导致祂不断与当时的宗教领袖和特权阶级冲突,他们最终把祂钉死在十字架上。宗教领袖感到最伤脑筋的,就是祂始终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祂实际与那些人来往,甚至同桌吃饭。他们发现祂竟然[接待罪人],与他们作朋友,不禁目瞪口呆,大为震惊。他们觉得任何一个虔诚人都不可能作出这种事来。根据他们对宗教的观点,任何一个真正敬拜神的人,都很难想像与声名狼藉的罪人来往究竟有何益处可言。主耶稣却花不少时间与这些人在一起,祂似乎认为他们也可以像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领受神的爱,并享有永生。难怪法利赛人和文士视耶稣为骗子,是与神为敌的。他们说,[不,这人不是弥赛亚,不是以色列人引颈等候的那一位;祂的生活和教训证明祂是真信仰的仇敌。祂自称是神的儿子,但实际上祂不过是一个『贪酒好食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祂冒犯了法利赛人和文士,因为祂给予每一个人盼望,甚至连最无药可救之辈——税吏和罪人——都不例外。

    若把基督的教训与其它形式的教训相比,这种特质也同样明显。福音的范围之广,包容性之大,远非人类其它教训可比。斯多亚派(Stoics)和享乐主义(Epicureans)都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人类的哲学和人生理论又是何等狭窄!只有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才能明白。它们所要求的条件往往只有少数人能符合。除了福音,你若观察其它有关人生的教训,它们能为平凡之辈、泛泛之徒提供什么?能为社会最低层、最落后的人作什么?这正是福音卓然特立之处,也是基督徒生活观独到的地方。福音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主耶稣来,是要我们[同得救恩],[众人都喜欢听祂]。祂的福音不单单给犹太人,或热衷宗教的人,或某一个派别,某一种人。祂的信息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没有什么比这更宽广,更包容并蓄了。祂不断用到[世人],[凡]等词汇。祂似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看到了希望。

    但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发现到一个奇怪的限制。我们看见这位人子,祂的事工一向以范围辽阔而著称,祂对每一个人都抱着希望——但这里我们却发现祂斩钉截铁地说,有某一类人是无望得救的。祂对这一类人显露出绝望,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得救或承受永生。听听祂怎么说——[怎能信我呢?]祂从未这样严肃和坚决,从未用过如此绝望的语气说话。祂试过各种可能的管道去接近他们,祂已尽心竭力。祂用最后的审判来威胁他们,又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与他们理论,向他们提出呼吁,却无济于事。祂不禁发出绝望的呐喊,[怎能信我呢?]

    这是祂的判决。祂在卑鄙无耻的税吏身上看见无限希望;即使长久以来存在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中间的仇恨和障碍,也无法拦阻祂去赦免撒玛利亚妇人和她的朋友;那个在行*淫时被抓的妇人,并未被排斥在祂的福音之外;彼得三次不认主,但主耶稣轻易就饶恕了彼得;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毫无困难地接受了福音;即使被魔鬼和邪灵附身的人,和那些在罪中得意忘形的人,也还有一线希望。但此处我们看见,有些人是无药可救的。这里有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那些人[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他们不可能相信救主耶稣基督,所以也不可能讨神喜悦,获得永生的赏赐。虽然拦阻信心的事物不胜枚举,每一种罪都是一个阻碍,但此处这项罪是惟一无药可救的。因此它也是信心最大的仇敌,是基督徒真理和福音的首号敌人。教会必须奋力抵挡的仇敌真是不计其数,例如罪、无节制、恶癖、肉体的情欲等,但教会最可怕、最危险的仇敌,乃是所谓的人文主义。我们越想到彼此,越互相受荣耀,越为彼此和为这个世界而活,我们就越少想到神,越少尊崇神,越少为神的荣耀而活。没有一个时代比现今更需要宣告这真理,因为我们一再目睹主耶稣的话如何在这个世代一一应验了。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论述中所含的事实——人们互相受荣耀,却不寻求从独一真神而来的荣耀;他们不能信主,也不能信靠祂的名。近年来我们岂不是亲眼看见了这现象?今天世人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仍是人类已脱离原始的野蛮阶段,进入了高度的文明,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在人道主义的直觉上有了长足的改进。他们声称,现今人类比从前更优雅,更敏感,更有同情心。前人那种自私自利的观念已经消失无踪。我们如今可是又体贴,又仁慈。我们厌恶去伤害别人,对任何会造成别人痛苦的事都感深恶痛绝;我们不喜欢竞争和对立,极立鼓吹合作和互惠。我们批评旧有那种直率、毫无渲染、单刀直入的言谈方式和作生意的手法。我们最大的自标是受人尊重,广结善缘。我们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的利益和金钱。我们以自己高贵的本质、彬彬有礼的态度、仁慈而周到的表现为荣。我们互相抬举,并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沾沾自喜,互相恭贺。

    你从人生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会发现这是事实。我们的报纸每天都充满了这一类互相恭维、道贺的消息,不论是政治界、商业界或各行各业都不例外。我们唯一的目标似乎就是哗众取宠。只要别人说我们值得尊敬,风度翩翩,或有运动天分,我们就喜不自禁,把其它一切都抛诸脑后了。结果[好名声]成了我们的神;我们最大的野心就是在言语行为上获得众人的好评。我毋须多作解释,你们对此应该很熟悉。报纸上的例子层出不穷,你也不断听到人们如何互相称赞。我们彼此受荣耀,这是毋庸置疑的。

    主耶稣所描绘这幅图画的另一面是什么呢?这又是一个不幸而痛苦的事实。我们这个世代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遗余力地贬损一切神圣的,或与神有关的事。守主日的习惯被人用傲慢、挑衅的态度破坏了。主的名一再遭人忽视、亵渎。祂的话语被人嘲笑、批评、愚弄。每一次祂的名字被提出来,不是为了亵渎,就是为了说笑。婚姻的神圣、贞操和保持纯洁的宝贵、谦卑、温柔的美德、无私的爱,以及基督教一切重要的原则,不仅被世人忽视,而且饱受唾弃和讽刺。所有关于神的事都受到严重诋毁。基督教会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从未像今天这样一蹶不振。我何必再多说呢?这岂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吗?

    人类从未像如今这样彼此抬举,而未想到神。人类的人道主义本性从未得到如此高度的发展,神的本性从未如此被人忽略。我们从未如此风度翩翩,也从未如此缺乏敬虔;人类从未如此体面,也从未如此缺乏圣洁。世界越来越倾慕自己,也越来越冷落神。世界对人类进展的赞叹正日益增多,对神的景仰却逐渐减少。[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人类不能相信主,这种可悲的情景近来尤其明显。你相信基督吗?对你而言,祂是你的救主,你的救赎者吗?对你来说,祂是神的儿子,为你的缘故从天上下来,受死,复活吗?你是否把寻求祂的荣耀作为你最优先的目标?若不是,你的理由何在?

    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这一类人不能相信神。

    上下文说得很清楚,他们不能信,是因为他们太过肤浅。他们对每一件事都是点到为止,从不深入研究。主耶稣论到这种人,他们[情愿暂时喜欢]施洗约翰提供的光(约五35)。是的,[暂时]而已,只要约翰的理论一直保持新颖,别出心裁,他就能继续受到群众喜爱。但他们很快就对他感到厌倦了,又回到从前的光景。他们听过几次他的讲道,一旦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一旦约翰开始讲到主要的信息,他们就意兴阑珊,掉头而去。他们从未专心听约翰的信息,从未把他的教训付诸实行,也未真正成为他的门徒。不,他们只对新观点、新想法,或新的声音感兴趣。今天这种人遍地都是。他们[暂时]跟随一个宗教。有些人总是定期出现在神的家中,就像季节变幻一样规律。他们偶而露面,但旋即又失踪了。他们来来去去,间歇性地到教会聆听神的话语。不,朋友,如果你只是偶而出现,[暂时]感兴趣,你永远无法明白神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你必须[求]从神来的荣耀,别妄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唾手可得。肤浅的心态是真正信仰的致命伤。

    主耶稣迫切盼望他们注意这功课,所以祂又重复提出来。祂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为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39节)。他们的问题出在[以为]有永生。他们以为只要拥有圣经和研读圣经,就绰绰有余了,好象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经常谈论经文,也按时读经,但都是点到为止。他们并未仔细寻求经文的意义,没有在知识上作深入的探讨,否则他们就会发现圣经(特别是摩西五经)都在为基督作见证。可惜他们并未这样作,因为他们的观点太肤浅了。即使读圣经也无法救他们,基督的话更无法影响他们了(47节)。今天世人在报纸上谈论他们的宗教,神,和耶稣基督;他们经常谈到这一类事,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对他们的道德和属灵光景毫无影响。肤浅的谈论,油腔滑调的言词,口若悬河的辩论,对某些事实的精通,都对你助益甚微。问题是,你是否寻求圣经,用全心全力寻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口中随便道出的称赞和夸奖,务必谨慎,切莫用永恒的未来换取今世的奖赏。[你们要顾念上面的事。]

    这些人不能相信基督,除了他们心思的肤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不诚实,存心欺诈。正如我已经说过的,他们从未对更深一层的生命和信仰问题产生兴趣。让我们来看导致这种态度的原因。我必须直截了当地指出,现代人彼此的抬举和吹嘘,都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之上。它纯粹是一种表面、外在的、捏造、虚伪的东西。任何一个以追求别人的掌声和称赞为最高目标的社会,必然会落入同样的虚假中。如果我们把赢得别人的赞扬作为首要目标,和人生最大的野心,我们自然会把一切精力集中在外表事物,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我们知道,人类不论多么精明狡黠,都无法洞悉我们的内里究竟有多深,他们只能凭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所以我们若要取悦他们,就必须把全副精力用在外表上,把我们内在的隐秘情况藏起来。那些一心要博得别人夸奖的人,很少把时间花在默想、省察,和祷告上。他们总是面对着别人,结果是他们从不面对自己。他们不断悉心盘算,企图决定他们会给别人什么印象。于是别人的反应成了他们的良知,结果他们自己的良知终因疏于使用而荒废,甚至死亡。一个人若只关心自己的公众形象,就不会在乎他私下对神的态度。

    这不仅在哲学和心理学上如此,还有更糟的情形,那就是故意的欺骗和作假。世界对你评价甚高,人们尊敬你,赞美你,你就因此自命不凡。你接受他们的推崇,从此就活在其中。你让他们一直以为你外在的表现就是你的本相。这真是欺世盗名!假设他们看见你的内心,或知道你里面在想什么,或发现你过去的一切细节,或像你的家人那样了解你,他们会怎样想呢?如果他们像你了解自己一样,对你的内心了如指掌,那怎么办?你素富盛名,终其一生头上总是顶着光圈,未来坟墓前面也一定鲜花簇簇。你不禁踌躇满志。四周的人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佼佼者],[人中之杰]。你的善良资质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其实是一场闹剧!简直一派胡言!要是他们发现真相,那可怎么办?如果你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行动突然暴露在他们眼前,他们会怎么看待你?万一他们得以进入你心中,在那里待上一天,发现那里的真实景况,该怎么办?他们在你未察觉的情况下观察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他们对你私生活像对你的公开生活那样一目了然,可怎么办?我们对人生都有了一些历练,足以知道我所说的尽都属实。我们的文明、商场生活都是建立在这种欺骗和作假上。我们活在表面上,也为外表而活。我的重点是,只要我们继续如此,就会一直忽视神的恩典和祂的救恩。只要你一直对人隐瞒你的本相,你就永远无法面对自己;除非你诚实面对自己,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需要耶稣基督作你个人的救主。你若让别人担任你最终的审判官,只在意如何取悦他们,你就不会相信耶稣基督。

    一个对别人不诚实的人,也必然对自己不诚实,这种人无法认识神。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世界的荣誉只会带来骄傲和自满。圣经告诉我们,[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除非你诚实地面对自己,你永远不会谦卑下来。但愿你忘掉人世虚浮的荣耀,努力[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

    我还要提出另一个原因,解释这些人为什么不能相信基督。不仅因他们太肤浅,虚伪,而且因为他们是盲目的,受到误导,是愚昧的,无知的,不知道自己所看重的其实一文不值。主耶稣对这些人说,[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这话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他们不肯在神和永恒的亮光下来思考人生。他们已决心为这个世界而活,所以故意忽视其余的部分。这种刚复自用的态度还包括一种奇特的任性——别人越想帮助他们,他们就越反对,越顽强地抗拒。不要以为耶稣是用严厉而轻蔑的语气对他们说话。其实祂的声音充满了失望,[我能为他们作什么呢?]祂似乎在问,[他们不理会神和神的呼吁,他们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到了一个地步,根本不能明白,也无法去相信一个完全无私、诚实的人。]祂说,[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

    在一个自私的人看来,[无私]简直是一种神话。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很难相信会有人肯完全置个人利益于度外。基督的十字架对骄傲的希腊人来说是愚昧的。他们不相信基督是为他们而死,主要是因为他们拼命想救自己,并且相信可以如愿以偿。主耶稣说,[你能对他们作什么呢?他们怎能相信呢?]这些可怜的家伙被误导了。别人却仍称赞他们诚实、真诚,热心,行善不落人后。任何人若否认、批评基督徒的真理,总是能找到共鸣的人,可以从同样盲目的人那儿得到赞美。任何人若只奉自己的名,而非基督的名前来,总是能得到群众的掌声。异端邪说在不敬虔的人当中总是深得人心,广受媒体注意。这是何等可悲!主耶稣在另一个场合对人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神却知道。][你以欺骗别人而沾沾自喜,你甚至欺骗自己说,你能骗得了神,但你难以得逞!祂知道你的心!不论你如何冷落祂,忽视祂,不论你如何亵渎祂的名,将祂排除在你的生活圈之外,祂始终屹立不摇。祂对你了解得一清二楚。]不妨自我反省:你是否真的想讨神喜悦?也许你一生都在教会出入,也许你德高望重,备受尊敬。但你一生最主要的目标是讨神喜悦吗?这是你最崇高的意愿吗?你认为自己得神欢心吗?你若没有取悦神的企图,你就不会相信基督,因为你永远不会感觉自己需要基督。

    那么我们当如何作呢?答案很清楚:[只求独一之神而来的荣耀。]这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在有关灵魂的事上,你不必理会别人。不要被别人的看法牵着鼻子走,甚至不要受自己摆布。要先求神的喜悦和指引。祂已经告诉你,祂的旨意都记载在圣经上了,例如十诫和登山宝训。祂配得你为祂过一个完美无瑕疵的生活,并在凡事上荣耀祂。祂从未说过,善恶可以互相抵销。祂说,恶就是恶,应该受到惩罚。祂并未要求你先行善,祂乃是要你荣耀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以此来尊崇祂。耶稣的话说,[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你若尊敬神,不要先忙着作善事,或替未来拟定一套计划。你很可能一如往昔,半途而废。你根本无法用好行为和行动来取悦神,荣耀祂,因为你本性是恶的,你的肉体也软弱不堪。你永远无法符合旧约和新约的标准,因为你是[在罪孽里生的]。你要讨神喜悦吗?不妨思想其中的意义。这是不可能作到的!人怎能满足神,使祂喜悦?但感谢神,祂已经为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神实际上是说,[如果你真的要尊敬我,就必须先尊敬我的儿子,讨祂喜悦。]你若接受耶稣基督,相信祂为你的罪而死,为使你称义而付出代价,你若靠神的力量和帮助去讨神喜悦,遵行祂的命令,你就能从独一真神得荣耀。

    难怪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但判断我的乃是主。]使徒说,[我对这种谬论已耳熟能详。从前我也企图讨好别人,取悦自己,但我已经放弃这样作了。如今我只讨主耶稣的喜悦,我只追求从祂来的荣耀。世界一切荣华富贵不能使我快乐。从前我虽然像法利赛人一样才华出众,却始终愁苦不堪。]追根究底说来,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并不能影响我。他们无法使我真正快乐或忧伤。他们或许能杀身体,但却不能伤害灵魂。别人对我的看法有什么要紧?他们不过是人,早晚和我一样会死亡。他们所提供的荣耀和光荣有何价值?既不能满足人,也不能持久。何必接受这暂时的荣誉呢?何不从今天开始寻求从神来的荣耀呢?你只需接受神儿子作你的救主,信靠祂,向祂祷告,依靠祂的帮助,尽你所能地荣耀祂的名,寻求那只有神能给你的荣耀,你就必得着。它能为你带来内心的平安,旧有的烦恼和压力将一扫而空,你就可以在跌倒或失败的地方得胜有余。虽然世人对你冷嘲热讽,但你知道将从神得荣耀和喜悦。亲爱的朋友,寻求它,寻求荣耀,因为神的应许永不落空。[你们寻找就必寻见。]奉祂的名,阿们。
第五章 离了基督,就没有自由
    第五章离了基督,就没有自由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八32)

    我有时候会想,一个传道人若要印证他是在传讲基督的福音,而非抒发他个人的幻想,最有力的证据,或许就是有人极力反对他讲的道,并对他所说的怀恨不已。我并不是说传道人应该故意去攻击人,引起别人的反感,因为那样作不过显示他个人的恣意放肆,和心怀苦毒。但我从读福音书,和观察本处经文所描述的事件,而得到一个结论:福音有一种奥秘的能力,会使某一种类型的人懊恼。我相信今天教会日益式微,人数有减无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会企图讨好大众,而将基督的福音稀释,轻描淡写,变得如此贫乏,以致福音不再被大多数人视为可行的生活理论。有人说,[现今讲台的信息不能拯救人,所以教会里新悔改的人几乎屈指可数。]但我看到一个更糟糕的现象,就是现今的信息无法使听众扎心,人们听完道,仍旧无动于衷,依然固我。我们从福音书清楚得知,耶稣基督的信息总是能对祂的听众产生两种影响——不是使人得救,就是使他们怒火中烧,进而反对、威胁、逼迫、讥笑祂。

    新约所呈现的书面与现今教会的观点真有天渊之别。现代人认为,教会只是一个吸引那些软弱、情绪化、意志薄弱之人的地方,教会所传讲的,不过是一些无害的、了无生气的道理,都是以[爱]、[美]等柔性主题为诉求,表达[优雅的思想]和[精致的理念],使用的都是一些安慰人、鼓舞人的字句,而极力避免任何搅动人心,或使人恼怒的话语和行动。教会被视为一个药房,出售的是药品和镇定剂,每一个人都能从其得到疏解和安适。[神的爱]成了教会惟一的主题。任何人若破坏这些规则,在会众中引起搅动,他就成了惹是生非之徒,被斥为只是在表达他个人的意见和偏见,却未传讲福音,因为他们认为所谓福音就是不断重复[神的爱]。我已经说过,这种批评也可能属实。一个人的事工受到拦阻,可能是因他个性乖僻,把讲台当作[懦夫的城堡],利用讲台对他个人的仇敌大事挞伐。但还有别的原因可以使一个人的事工遭到排斥,那就是他诚实地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

    不妨看看福音书,以及使徒行传所记载使徒的讲道。世上若有一个人真正明白神的爱,真正传讲神的爱,了解神的爱,并且堪称爱的权威,那人就非耶稣基督莫属了。祂就是为此而来到世上,这爱使祂四处**,支持着祂的工作;祂所行的神迹奇事,以及祂情愿为人死的事实,都显露了祂的爱。但这爱对听众产生什么影响?难道他们散会回家时个个欢天喜地,感到心满意足?祂完美的服事难道从未遭到反对?从未引起反感?祂的敬拜是否符合今天的潮流——灯光柔和,诗歌悦耳,祷告动人心弦,讲道又精彩又简短?

    我们可以从新约找答案,特别是约翰福音——约翰是主所爱的门徒,他是爱之使徒,他实际上写下了那一节名垂千古,经常被人背诵的[神爱世人……]之经文,让我们读读他对基督生平事工的记载。你会发现有一次耶稣说了一番话,结果[从此祂门徒中多有退去的](约六66)。在那个场合,有不少人因祂的信息拂袖而去,从此再也不听祂讲道。[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似乎每一个人都相继离开,连耶稣都开始怀疑,祂的十二个门徒是否也打算尾随众人而去。约翰又记载,[犹太人寻找耶稣。][于是他们拿石头要打祂。]这类字句在耶稣晚期事工的记载中可谓层出不穷。几乎每一次祂讲完道,就有一群人聚集商议要捉拿祂。

    我毋须多作解释——圣经从未记载,基督所传讲的福音使听见的人心里舒畅,大得安慰;福音也不会叫听见的人一无动静;它不是使人震撼不已,就是使人勃然大怒。因为福音好像两刃的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三18)。你若不是被福音拯救,就是被它定罪。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我们不可能对福音掉以轻心。这并不是说,基督来是要定世人的罪,也不是说传福音的人应该定人的罪,而是说福音本身是神的真理,它或者拯救人,或者定人的罪。有人以为神的话语毫无果效,可以随便听听,却不必有所改变;这种说法简直匪夷所思。祂的一切论述都含有[刀刃],必然会冒犯每一个天然人,因为耶稣说祂来是要救世人,这等于暗示世人都需要得救,没有祂,人类就会沦丧。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它触及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就像那些犹太人,一听到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就立刻心生反感,出言抗议。

    我们不妨观察犹太人的历史,看看他们如何回应基督的福音。祂对他们谈到自己,祂的使命,和祂与父的联合。祂的话语柔和、崇高。[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祂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约八29)。我们又读到,[耶稣说这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信祂。]换句话说,他们相信祂所说的尽都属实,祂确实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到目前为止,祂谈到自己,他们也接受祂的见证,然而一旦祂开始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时,麻烦就来了。这些人刚刚才相信祂是弥赛亚,相信祂不断与神有接触和沟通——同样的一批人,现在竟然又惊又怒地对祂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自由呢?]若只是从表面上看这一段经文,我们会对那种尖锐的敌对态度感到吃惊。我们忍不住想问,[他们为什么反对这段有关自由的精彩论述呢?他们应该兴高采烈地接受啊!]但他们并未如此,原因很明显。耶稣基督应许他们,真理必叫他们得以[自由]。这等于暗示说,他们当时正陷于被捆绑、被奴役的境地。他们虽然相信祂是神所预备的弥赛亚,但他们反对的是,祂暗示他们里面有问题。[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自由呢?]

    哦!只要基督的福音单单讲到基督和祂的使命,只要它提出的都是泛泛之论,我们就愿意接受。一旦它开始指向我们,成了我们私人的事,我们就立刻予以排斥。你观看基督钉十字架的图画时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是一回事;但务必记住,如果你相信基督为了拯救你而不得不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表示你必然是处于一个可悲的光景,除了死亡,没有别的方式能拯救你。没有什么比那拯救我们、赎回我们的十字架,更能定我们的罪了。你是否看见自己陷溺罪中,无可自拔,面对人生和魔鬼的势力,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你视而不见,就与犹太人无异。你相信基督是神的儿子;你相信祂,却不信靠祂。缺乏信靠的信心是徒劳无益的。这正是祂此处的教导。

    今天这岂不成了极大的绊脚石?我们喜欢阅读、思考基督的教训,我们喜欢思想祂高贵的生命和典范,我们甚至承认祂是神的儿子,但我们不欢迎有关悔改、重生的言论。为什么?因为那就暗示我们需要悔改,并坚持我们必须重生,不然就必[死在罪中]。不论生活如何改变,人的观点和理念如何变幻莫测,人本性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是永远不动摇、不改变的,那就是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喜欢一个有趣、动人、能诉诸我们感情和感性的福音,只要它能呈现人生的观点和理想,我们就伸出双臂欢迎。但它若应许使我们[得以自由],提供我们自由,我们就以它为绊脚石,并且极力反对,因为它应许赐下自由,就是暗示我们受到了捆绑。这却是基督的应许,我们整个难处都是围绕着我们对自由的错误观念而生的。

    这里首先清楚指出,我们对自由的错误观念使我们对真正的捆绑视而不见。我们专心注意四周的事物,在一些特定的事上极力争取自由,却不知道自己正被一个暴君所辖治。那些犹太人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在政治上有自主权,就对耶稣要赐给他们自由的建议嗤之以鼻。他们说,[我们何必求自由?我们从未作过任何人的奴隶(其实他们在埃及和巴比伦都曾落为阶下囚!);我们已经享有自由了!我们从未向任何主人或外来的势力屈膝,从未作过奴仆。我们一向以所享受的自由为荣。]这一番话几乎使我们听到了那首歌:

    大不列颠叱吒风云,英国子民永不为奴!

    这是整个人类的天性;人类为了争取政治上的自由,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同情这种情操。若有人苟且偷安,宁可沦为暴君和独裁者的奴隶,他必然为众人所不耻。奇怪的是,那些为自由而大声疾呼的人,却常常被自己邪恶的天性所奴役。某些最伟大的改革家,他们可以为了国家的自由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但他们同时也成了自己的脾气、情欲、野心的奴隶。犹太人说,[我们是自由的,一向如此!]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今天世界上那些**别人的人,比起他们所**的对象,他们确实比较自由,但在私生活里,他们却是奴隶——被贪求权力、金钱、虚荣、奢侈、放纵的欲望所奴役。政治上的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自由、平等、博爱]是历史上最高贵的口号。但请容我告诉你,即使获得充分的政治自由,我们还是可能忧愁、苦闷,因为我们是自己本性的奴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就是那些以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可以为自己换得自由的人。基督告诉我们,有一个最可怕的暴君,我们必须谨慎防备,那就是玛门(金钱)。本仁约翰(JohnBunyan)虽然身处牢房,所体验到的自由却是那些逼迫他的人从未经历过的。为主殉道的基督徒在前往火刑柱时,总是为那些**他们的可怜之辈祷告。政治自由固然可贵,但还不够,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自由。

    再来看看那些声称拥有思想自由的人。有人说,[我拒绝被过去束缚。我立志作一个独立而有创意的思想家。我绝不盗取别人的意见,绝不被迫去相信任何事物。]或许从某一方面说,这些话确实有道理,显示了基督徒的自由,但我稍后将指出,若没有基督的真理所赋予之自由,这些夸口显得多么空洞而肤浅!你的意见和观念究竟是什么?你真正能为自己的观点负多少责任?想想看,一个观点的形成和决定,所牵涉的因素是多么复杂!纵目四顾,你会发现这些观点受一连串事件所左右。你生长的地方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所谓种族造成的区别确实存在。你的父母和祖先对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你四周生活的事实尤其攸关重大。你的朋友,学校,大学,老师,校长,教授——他们在形成一个人的观念上贡献非浅。

    两个对立的团体在陈述已见时可能激烈火爆,他们怒气冲冲,声嘶力竭,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方。为什么?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观点,反而被其[牵着鼻子走]。一个人声明他有思想自由之前,必须先客观而仔细地研究对方的观点。古代哲学家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是测验一个人是否真有智慧和思想自由的试金石。你是否也注意到,尽管人的思想会随环境而改变,他们仍然夸口说他们是自由、独立、富创意的思想家?人类说,[我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神并不存在,宗教不过是一场闹剧和麻醉剂。]他以独立、自由的观点自豪。你确知自己有权表达这一类见解吗?难道你已经考虑过其它一切论证和证据吗?你是否有一个绝对无误的理论,可以把神剔除在外而仍然能解释生命?我们必须认清,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却不能任意思想——我们是偏见、遗传,和环境影响力的产物。我们的思想被这些造成我们整个人的因素所捆绑。

    即使我们能像古代哲学家那样,企图摆脱这些偏见,但在道德上我们还是奴隶。近代所谓的道德自由正高唱入云,这实在是可怜复可悲!他们声称人类有权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无意鼓吹一个冷冰冰、冷酷无情的道德(我倒是花了不少时间在谴责这一类的事),但很显然的,我们所吹嘘的道德自由,其实是出自魔鬼和罪恶的暴虐之手。今天许多人打着自由的旗号,逃避他们对父母、配偶、儿女应尽的责任。[我何必受这些牵累呢?难道我没有自由过自己的生活吗?]于是他们恣意而行,但他们得到自由了吗?他们享受到自己假设的自由吗?他们是否满足快乐,一无挂虑和局限?离开了父母、丈夫、妻子、儿女,破坏了所有规则和限制之后,他们真的能自由自在地为所欲为吗?不!不论他们多么成功地摆脱别人,他们里面总是有一个声音,有一个人,怎么也摆脱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快乐?不论他们采取什么行动,都会有声音在里面说,[懦夫!你这个卑鄙的家伙!]他们企图用更多的享乐,破坏更多传统,来淹没那声音。但它却挥之不去!只要稍有间歇,我们里头那个如影随形的声音和人,就开始耻笑、怒骂,向我们挑衅。为什么那些纵情犯罪的人会深陷泥沼,无可自拔?答案是他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平安和幸福,他企图止息那声音,忘掉过去,却越陷越深。一夜狂欢之后,早晨起来,心中的悔恨和懊恼代表了什么?不过是那到处都跟随你的人和声音正在提出抗议,要求伸张他的权力。民数记有一节经文说,[要知道你们的罪必追上你们。]请留意圣经作者陈述这句话的方式。世界不一定会发现你的罪,别人也不一定知晓,但你的罪会追上你。它绝不轻易放过你。你所作一切愚昧、恶劣、自私的事,所采取一切卑鄙、虚假、违反道德的事,所有明知故犯有事,还有那些你企图辩解的事,或许你以[为什么不能作]来自圆其说——这一切都会呈现在你面前,厉声控诉你。你孑然一身地躺在床上,往事历历如绘,像噩梦一样纠缠不休,它们讥笑你,窥探你,戏弄你,折磨你,使你无处可逃。[你们的罪必追上你们。]道德自由?没有人真正拥有过这种自由。我们是自己的对头,简直防不胜防。那个形影不离的人跟着我们到秘密的地方,渗入我们的思想深处——他是我们的主人,简直无孔不入。他是一个残忍暴虐的主人,我们根本不能用一些理由或借口把他打发走。

    关于捆绑,我还需要再多说吗?任何稍有思想的人都会承认,我们是奴隶,被自己不堪一提的本性束缚着。此外,基督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我们无望靠自己得自由,因为祂说,[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我们不能释放自己,不然我们早就这样作了。但是感谢神,我们可以得自由,因为[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

    一个无法使人得自由的宗教是一无价值的,我们必须记住,某种形式的宗教,或[上教堂]的举动,或加入教会作会员,都可能成为一种奴役。有人对宗教很热心,是因为他害怕若不热心就会遭到恶果。他们去教会聚会,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如今已成了一种惯例和传统。他们相信圣经,不过是因他们受到教导当如此相信。他们接受教义和教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叫他们这样作。这种人就是基督在本章第三十五节所谓[住在家里]的奴仆。他们声称相信神和祂的话语,并且遵守神的命令,远离恶事,过着外表敬虔的生活。从某一方面说,他们是活在神的家中,但这一类人不过是奴仆,雇工,仆役。他不是自由人。他的处境与印度**、回**,和拜太阳的异**无异,他不过是在仿效祖先的行径。他被风俗、遗传,和恐惧所捆绑。这并不是基督所应许的自由,而是一种肤浅而表面的信念,纯粹建立在别人的想法和说法上。那巩固不摇的信心,那叫人得自由的真理,乃是照明人灵魂的亮光,所以他们能说,[我知道这是神的真理。这教训触摸到我最深邃的思想之泉,和我内里的感觉;它苏醒了我的良知,感动我的心,促使我向往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生命,为我的灵带来平安和安息。即使众人都否认它,我仍然知道这是真理,因为它改变了我的生命。]保罗拥有的正是那使人得自由的真理,所以他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上说,[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一8)。

    那么福音究竟是什么?乃是宣告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因祂为人而死,就满足了律法的要求,摧毁了死亡的权势,取消罪的势力,将人的罪债一笔勾销,使人能依靠圣灵成为新造的人,开始一个新生命,也就是永生。我如何才能喜乐,才能摆脱过去的罪所造成的重压?我如何回答自己里面讥笑怒骂的声音,应付那如影随形的罪疚感呢?我若明白并相信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对付了我的罪,知道神已在耶稣基督里赦免了我,我过去的罪污已被洗净,我就能确定自己是自由的。让魔鬼尽情冷嘲热讽吧!让我里面那来自地狱、企图捆绑我的声音任意嘲笑吧!我可以置之不理。我了解他们势力庞大,这方面我知道得太清楚了,但神是配得赞美的,祂的势力更强大,能使被掳的得释放,能[吞灭死亡],胜过坟墓。我的过去已经化为灰烬,如今我自由了!或许你会说,[可是你还得继续活下去,你早晚会遇见试探,你的欲望和肉体将遭到考验。你现在就宣告得了自由,岂不是言之过早吗?]不,亲爱的朋友,我所相信的那能力,不只能对付过去。耶稣基督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祂如今仍活着,作王统管万有,此刻祂正透过圣灵管理着这个世界。我的热情并未被摧毁,我的能力并未消失,但靠神的能力,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方向。从前我用来服事魔鬼的热情和力量,现在可以用来服事神。我的每一个软弱,如今都能转换为神的荣耀。从前我用来咒诅和亵渎的情欲,如今变成了我荣耀神的热情;从前我用来满足自私欲望的机智,如今被我用来传讲神的国度,和祂为罪人所预备的救恩。因为蒙拯救的,不是我的过去,也不是我的一部分,乃是我整个人。这是基督徒的宣告,也是[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的含义。不是自信,而是相信那管理我、控制着我的基督。只是信靠祂,你还怕谁呢?祂站在我和我的过去之间,祂是我随时的帮助,不断引导我迈向前程。虽然我软弱,但祂强壮无比;虽然我可能失脚、跌倒,但祂永远不失败。我毋须惧怕,毋须忧愁,祂的能力安定在天,在祂的能力里我得了自由!即使生活使我失望,每一件事都与我作对,魔鬼不断从地狱发出攻击,我仍然能够说,

    有谁能使我

    与那深爱着我的神隔离?

    难道是生,死,世界,或地狱吗?

    不,我永远属于祂!

    各位,来相信基督吧,这样你就能得自由。阿们。
第六章 人类基本的祸患
    第六章人类基本的祸患

    人类基本的祸患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翰福音三19)

    有一句俗语说,[半个真理比谎言还可怕。]这话用在信仰和灵魂的事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它解释了钉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法利赛人和文士那可悲的盲目,也解释了为数可观的知识分子不肯信主的原因。这在圣经中和整个教会史上尤其彰明昭著,结果基督的救恩最难影响的人,往往不是那些不用大脑,漫不经心的无赖,反而是那些深思熟虑,道德高尚,极力追求过敬虔生活的人。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实。要说服一个观点完全错误的人,似乎比说服只有一半错误的人容易。外邦人虽然是外人,是客旅,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在世上没有神,但他们却比那些拥有神的律法之选民和犹太人,更容易进入神的国。

    这一切证明了前面提到的那句俗语,若用在宗教世界里更是恰当不过,同时也说明了魔鬼是如何狡猾。魔鬼知道半真半假的道理很容易满足天然的心,它比完全的谎言距离真理更远。谎言是与真理完全相对的,它无意假扮真理,乃是旗帜鲜明地与真理对抗。另一方面,半真半假的真理却暗示自己就是真理,声称完全站在真理的一边。它提供许多答案,稍不细查就很容易以为它提供了一切答案。[只学皮毛,危险无比。]危险之处在,一知半解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知道了全貌,于是再也不肯学了。这是耶稣在世上时面对的主要困扰。祂花在和法利赛人及文士辩论的时间相当惊人。你从未看见祂与税吏或罪人辩论。那些反对祂、最后将祂钉十字架的人,都是出身良好、知书达理之辈。这并非因为他们完全不同意祂,事实上在到达某一个地步之前,他们确实诚心同意祂的话。一旦超越了那个地步,他们就觉得祂太过分,有亵渎之嫌。从某一方面说,由于他们期待弥赛亚的来临,他们才将祂钉十字架。如果他们根本不指望弥赛亚来,就不会因耶稣自称弥赛亚而勃然大怒;在他们看来,耶稣是冒牌货,是骗子。你在持有错误的观点之前,必须先拥有一个观点才行。对某件事完全不持自己意见的人,至少没有观点错误的危险。这正是耶稣那世代犹太人的问题。他们只是对了一半!十字架的悲剧和耻辱,替这句俗语提供了最完美的论证,说明最危险的就是半真半假的道理。

    我认为这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其影响的范围在今天依然同样明显。纵观现今宗教情势,你发现什么?基督徒的信仰正在许多从未听闻福音,或向来忽视福音的国家和地区生根,发展,蔓延。异**和不信神的人开始对福音有了回应,受到福音改变。另一方面,基督教国家的情形却每下愈况,那些人大多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年幼时即受洗,并且有规律地去教会敬拜。谈到福音所遭遇到的积极反抗和批评,通常不是来自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之徒,而是来自善良、讲道德、持理想主义、热衷慈善活动的人。这与主耶稣在世的情形无分轩轾!最初的赞同反而带来无穷祸患!不妨把现代这些理想主义者、慈善家拿来和基督徒比较,你会发现他们是从同一个据点出发的。两者都承认这个世界及全人类出了差错,都同意普及全世界的灾难、痛苦、丑恶,乃是人类和文明的一大耻辱。他们异口同声地谴责贫富不均的现象:一个阶层穷极奢华,另一个阶层却饥寒交迫。他们都同意生活应该是高尚、愉悦的,而污秽肮脏、罪与邪恶乃是人类的耻辱,使我们不得不谦卑下来。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对地位和权势的渴望,各种阴谋诡计,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这一切都同样使理想主义者和基督徒懊恼。两者都对使用战争来止息纷争的方式感到震惊,对层出不穷的离婚、不贞、放纵情欲等所揭露的人类天性感到绝望。纵观今日世界,他们一致同意这个世界真是病入膏亡,百病丛生。

    他们又进一步同意,除非采取一些因应措施,人类文明终将分崩离析。到目前为止,他们之间尚无歧见。但从这里开始,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从表面上看,两者大同小异。但他们就像耶稣比喻里的那两个房子,根基有天渊之别,正如沙子和磐石之间的差异。他们都同意人类正面临重重危机,然而论及何处出了问题,他们就各持已见,相持不下了。

    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大概用不着我再多作强调了。但为了说明得更清楚,请让我使用一个医学上的例证。假设有一个病人躺在床上,右腹剧烈疼痛。有两个人进来看他,其中一个是医生,一个是门外汉。他们都同意这人有病,因为他跟平日判若两人,正发着高烧、脸颊通红。显然饱受疼痛折磨。那个门外汉建议,他可能是吃了腐坏的东西,这一会就没事了。另一方面,那位医生作了较仔细的检查之后,几乎立刻诊断出他是患了盲肠炎,若不立刻动手术,恐怕生命难保。两人在某一个层面上意见一致,都承认他确实有病。但他们在最基本和重要的地方却意见相左,那就是对病因的诊断。这也是现代理想主义者、道德家,与基督徒之间的差异。经文说,[定他们的罪就在此。]似乎是说,[定他们的罪不是在那里,或其它地方,乃是在此!]我们若泛泛地承认人类有一些弊病,有些地方出了错,这还不够。我们必须发觉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任何一种疾病在得到正确的诊疗之前,都必须先被发觉、披露出来。

    神的启示总是在与[世界的智慧]相争,如今我们看到了这种争执的核心。这节经文对旧约假先知与神仆人之间经常出现的冲突,作了清楚的解释。假先知一向承认这个世界出了错。他们不是完全盲目或愚昧的。神指责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声称万事无恙,而是因[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他们预言百姓将以轻松、毫不费力的方式得恢复,却未用诚实、严肃的态度去面对真正的问题。从某方面说,我们传福音的目的不是要宣告世界沉沦已深,或世界充满罪行。每一个稍有思想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任何人若肯诚实面对自己,愿意偶而停下来倾听里面良知的声音,必然会立刻察觉这事实。每一个异教国家都有道德家。从某一个角度说,古代希腊哲学家揭露人类的弊病和需要之详细完全,几乎堪与神的启示相比。每一个思想家的传记,若撰写得诚实的话,都无可避免地会显露同一个事实:他们对已身都有极深的不满足,并且渴望得到一些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不,如果只是告诉世人这个世界弊病丛生,实在不需要劳动我们的主道成肉身,并死在十字架上;古代众先知和许多其他人已经发现并陈述这个事实了。主耶稣来到世上,乃是向人启示一切祸患的源头,以及惟一的解决之道。[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福音就像一个宣告,非常确定而果断——它不是推出一套理论,而是陈述一个事实。约翰把重点放在[此]这个字上,是要提醒我们四周有各种令人困扰的说法,并且让我们看见魔鬼如何企图混淆视听,用别的借口来解释我们遭遇祸患和难处的原因。约翰在这一节里,讨论到两个有关人类弊病的谬论,不但当时如此,现今也一样。这也是拦阻许多人相信耶稣基督的原因。

    这一种可被称为智能或知识上的谬误。以主耶稣那个世代的犹太人为例。他们以为自己知道弥赛亚该作什么,他们自认具备丰富的旧约知识,足以预知一旦弥赛亚来临时祂将有何作为。但耶稣基督并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事实上祂有许多地方与他们的观念和想法背道而驰。于是他们认为祂有问题,是一个骗子。他们自认比祂知道得多,所以彼此问道,[这人是谁?]由于祂异于他们的想象,不符合他们对弥赛亚预设的观念,所以他们完全忽视祂所行的一切神迹奇事,对祂的信息无动于衷,仍然继续等待那位[真]弥赛亚。约翰在这里说,[罪是何等盲目,何等固执不化阿!你们这些犹太人还在等待那要照亮以色列的光,问题是那光已经来到世上了。你们没有必要再引颈翘首地等候了!]

    今天的情景岂不也类似吗?尤其是在庞大的知识分子当中。他们认识到人生的祸患和邪恶,但他们寻找解决之道的时候,却仍然只放眼将来,而不肯回顾历史。这可以从他们的言论和文字中得见一般。他们自称是亮光和真理的追寻者。他们以开路先锋和探险家自居,认为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们认为过去整个人类是在黑暗和无知当中,纯粹被迷信和恐惧所控制;人类已经从较低的层次奋力进展迄今,一直在与自己过去的兽性苦苦挣扎。他们说,我们里面的兽性已经受到控制,人类如今终于开始获得长久以来所渴望的自由。光明和知识终于开始照射到人类,探险家终于看见应许之地,不久之后整个人类都将抵达那地,在纯洁的环境中,我们就可以把一切现今使我们感到羞耻的事物抛诸脑后。随着人类对生活问题的研究和发明,人的知识逐渐增长,所得的亮光日益加多,人类终将变得完全,所有难题定能一扫而空。他们说,[努力面前!忘记背后!那颗代表人类臻于完全的明星,已在天际缓缓升起,很快就会照亮现今一切的黑暗和阴霾。]

    你应该很熟悉这种论调。理想主义者和道德家知道现今情景不佳,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或许几万年之后,曙光终必显现,人类也将达到完全的境界。他们几乎是犹太人的翻版。他们忽略过去,完全置耶稣基督于不顾。除了未来,他们见不到任何亮光,所以他们始终相信一代比一代知识丰富,每一代都比上一代知道得多,[知识随世代而成长]。他们拒绝回到拿撒勒人耶稣那里,因为他们像犹太人一样,自以为比耶稣知道得多。他们认为耶稣是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单单这个事实就足以将祂排除在画面之外,因为亮光必然来自未来,而非过去。他们不明白[光来到世上]的事实。他们拒绝相信。他们的立场既盲目,又不合理。他们还需要什么额外的亮光?还在等候什么?难道登山宝训还不足以作为生活的标准?难道他们还在等待更高更难的标准?耶稣基督的生活难道不能满足他们高度的标准和要求吗?祂的生命岂不是最完美的典范吗?他们还能指望什么更好的呢?难道他们将来还能找到一个比耶稣更像神、更神圣的人吗?除了主耶稣的教训和祂的死,还有什么更能显明神的爱呢?还有比这更完整,而且是白白赐予的爱吗?

    至于我们,还有什么盼望比将来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子,因相信祂而[成为祂的样式],拥用祂的心思,更伟大的呢?还有什么亮光和希望,比新约的应许——只要相信基督,信靠祂,就能受圣灵的洗,满有圣灵的能力,胜过罪和试探——更美好的呢?面对死亡和不可知的未来,还有什么比基督实际征服了死亡和坟墓的事实,能带给我们更大的盼望呢?他们需要什么亮光?耶稣基督照亮了人类的整个历史,解开了一切奥秘,将坟墓的黑暗转成复活清晨的亮光,把[神脸上的荣光]启示给我们。哦!人是多么愚昧,无知,蒙蔽!你为何仍然在等待?那照亮外邦人的光已经出现,[明亮晨星]已经在天际现形,那炫目的星正在天上发出光芒,[世界的光]已经来临,并且引领着成千上万的人,经过死阴的幽谷,抵达永恒光明之地。你仍然指望从尚未到来的年日里寻找亮光吗?你仍然在逐渐破晓的知识中寻找救恩吗?你说,这可能得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此刻你打算作什么呢?转眼之间你就会消失无踪,留下许多尚未解答的奥秘。你的盼望将徒劳无功。你不妨今天就望向那已经出现的亮光,那光已经闪耀了两千年之久,曾经替无数像你一样陷入黑暗的人带来平安,安息,和亮光。仰望祂,呼求祂拯救你。

    若是这样,自然会有一个问题产生:你如何解释有些人故意忽视亮光、为所欲为的事实呢?为什么许多人,特别是有思想的人,不承认这一切,不肯相信耶稣基督呢?本节经文剩余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它清楚指出罪的真正本质。这是今日流行的第二个谬论,它也解释主耶稣在世上时,为什么人们忽视这位世界之光,反而去寻求一些有关未来的臆测性推论。

    我们对罪和恶的观念未免太肤浅,太不符实际了。我们把罪恶和过犯解释成消极和负面的事——那不过是缺乏良善和正义罢了。我们不相信有所谓[积极的恶]。我们认为,所谓坏人就是不够好的人。我们不相信他真正能坏到那里去。他的问题不过是他天性中积极、美丽的部分尚未开始发挥功用,产生影响。另一种类似的说法,就是把每一种罪都解释为无知——所谓罪人就是无知的人,因为他们尚未学会什么是真、善、美。他们说,罪人不是明明能分辨善恶,却故意择恶而行,并且还沾沾自喜;罪人不过需要被教育,蒙光照。罪人并不是以为非作歹为乐,而是他们根本不知何为善,何为美。罪就是无知,所以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智能的问题。

    根据近代对罪的观点,人类所需要的,就是教育,知识,明白何为善良、纯洁、可喜悦的事物,有机会与当代伟大的心灵接触,被置于一个健康、美丽的环境中。

    难怪这种对罪的观念大受人们欢迎。它是多么悦耳动听!你我并不是坏人,我们只是不够好而已。我们里面并没有败坏和邪恶,我们只是不知何为善。并不是我们的本性腐化、扭曲了,或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污染,我们只是待在真、善、美环境里的时间不够长。我们毋须改变、重生,也不需要改善。难怪我们对这种说法趋之若鹜,因为它奉承、阿谀我们!这比福音好得太多,因为福音正好相反,它说我们是邪恶、污秽的,只爱黑暗,却恨恶光明,我们的罪是积极、故意、刚愎的。基督的福音就是这样论及我们,祂永恒的亮光将我们这本相暴露无遗。

    让我们诚实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历,来比较这两种观点。我们罪恶的行动,纯粹是因无知和缺乏文化而产生的吗?我们难道不明白,新约所描述的生命才是惟一真正的生命?我们岂不应当承认,一个善良、纯全、清洁的生命才是正确的生命;确实有一些行动是错误的,有罪的,而我们却屡犯不改?若相信前述那种现代的理论,就等于否定良知的存在,摧毁了人仅存的责任感。那种理论是多么虚假不实?多么肤浅,幼稚!酗酒,**,殴妻,偷窃,作假,搬弄是非,这些不过是无知的结果!要人相信这些不是积极的罪,他们不过是需要受教育,蒙光照而已,这岂不是太愚昧了!如果人们肯诚实地查验这说法,就会看出其中的破绽来。如果这种解释属实,我就根本不必为自己的过去负任何责任。

    可悲的是,这理论完全站不住脚!我们都知道得很清楚。甚至在我们尚未犯罪之前,就已经晓得了。我们为什么明知故犯?我们知道福音所提供的才是正确的生命,为什么却不去试着行呢?我们明知信仰是世界上最大的能力。为什么却对它怀着敌意呢?为什么我们明明看见自己的朋友因信主而改变,成为更好的丈夫、父亲、公民,却仍然不屑于去教会敬拜,并且对别人悔改的见证嗤之以鼻呢?为什么对历代以来造成这些改变的组织冷嘲热讽呢?为什么那些非基督徒明天早上起来,若发现世人已经证明没有神,信仰不过是人的发明,就感到如释重负呢?为什么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会的会友,情愿听说地狱根本不存在呢?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在尚未更新的天然状况下,只会[喜爱黑暗],恨恶光明。虽然我们知识充足,却仍然如此。我们沉溺罪中,享受罪中之乐,甚至津津乐道。即使知道这是法所不许,理所不容,我们仍然乐此不疲。我们视其为人生的乐趣。我们究竟恨恶什么呢?乃是任何阻挠我们享乐,使我们扫兴,或对我们的过错严加指责的人。还有谁比耶稣和祂在天上的父更符合这类型呢?罪人当然也讨厌基督徒、主日,和去教会敬拜的人,因为这使他们受到谴责,自惭形秽。

    列王纪上第二十二章第八节所记载亚哈王的故事,是最佳的论证。亚哈想要去攻打敌人,以夺回本属他的城。他请求犹大王约沙法与他联盟,一起出兵。约沙法建议他先去请教先知。于是亚哈招来众先知,他们每一个人都赞成他出征。然后约沙法问道,[这里不是还有耶和华的先知,我们可以求问他吗?]亚哈王回答说,[还有一个人,是音拉的儿子米该雅,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只是我恨他,因为他指着我所说的预言,不说吉语,单说凶言。]这岂不是我们这些天然人的写照吗?是的,我们都知道真理,却恨恶它,因为真理指责我们,使我们如坐针毡。

    让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这些乃是我们的本性,包括喜爱黑暗,厌恶光明。我们的本性已遭到扭曲和败坏,情愿亲近恶,远离善。我们需要的不是光,而是一种新性情,能够喜爱光,而不是恨恶它。光已经来到世上,我们知道,却不接纳它,甚至恨它。如果我们不能喜爱、享受已经有的亮光,那么去期待一个模糊、理论上的光,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爱。我们晓得何为善,何为义,但我们作不到,因为我们的本性对其嫉之如仇。世界一切知识、文化、训练永远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不能教导我们如何去爱神。尽管去试吧!我敢担保你一定无功而返。切莫再如此愚昧,盲目,和疯狂!你必须知道和承认,你的本性有偏差,有错误,这包括你的心思、个性,和全人。向前瞻望,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的光景只会江河日下。有谁能成功地把他对神的仇恨转为爱?他或许能放弃某些罪,但他能爱神吗?有谁这样作过?有谁能完全改变自己的本性?你爱神吗?若不爱,你就是恨神的。不,没有人能彻头彻尾地改头换面。但还是有一些人作到了。保罗和其他无以计数曾经恨基督、**教会的人,后来却说,[我活着就是基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基督的亮光中看见了自己的本相,就向祂呼求怜悯。他们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新性情。就是这样。你若看不清这一点,就只有灭亡一途。但愿你看清这光,接受它,你就能得到永远的保障。阿们。
第七章 福音的完整
    第七章福音的完整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路加福音三9)

    这是施洗约翰的话,他是弥赛亚的开路者,是福音的先锋。在这句话里,他将基督徒的信息和启示之精义,作了一番归纳。他盼望那个世代的人能明白,将临到的新秩序乃是一种崭新的秩序,大异于他们从前所见过和经历过的任何事物。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此处指出的特质——福音的完整性。[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它不仅是摘除一些枝叶,肤浅地对付问题;不!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这是约翰讲道的重点,他认为值得大力强调。不仅因为它在警惕人类,而且它也是主耶稣的福音最明显之特色。可是由于人心被罪腐蚀,以致遗忘、忽视,甚至否认了它。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历来每一次大复兴,都迫使教会再度正视这个真理——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火快烧到眉睫了!恐怕这就是现今我们最需要受到提醒的事。基督的福音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误解和诋毁。现代宗教观念的主要特点就是模棱两可,界限模糊。这绝非夸大之言。更糟糕的是,有人说,这种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基督徒当中尤其普遍。且让我用现代人的信念和生活方式来说明。

    在从前,信徒和非信徒泾渭分明,划得一清二楚。大家都同意,除非一个人确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祂来到世上,为了拯救罪人而死,否则这个人就不是基督徒,尚未得救,无法被神悦纳。只有相信这些真理的人才是基督徒。一个人若否认,拒绝接受这真理,不论他的生活多么敬虔,对事物的观点多么高贵、美丽,他仍然不是基督徒。这个立场非常鲜明、确定。但是今天有谁还持这立场?恐怕正好反其道而行。现今若有人津津乐道他的理想,或广行善事,或态度虔诚,大家就认为他一定被神接纳,即使他不相信神,又拒绝接受耶稣基督作他个人的救主。现代人说,[阿,你们把基督徒的定义下得太狭隘了。如果有一个人,他不相信基督,不接受你们有关三位一体的教义,但他纯正的行为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基督徒,那怎么办?]他们辩称:像佛祖、穆罕默德、孔子的信徒,虽然否认基督教的基本真理,但他们可以与基督徒称兄道弟,因为他们都是殊途同归的。其实这些人只是模糊地期待着有一个更好,更高尚的未来。他们的观点并不确切,立场也不坚定——都是模模糊糊,变幻无常的。正如我前面所说,他们认为若有人企图设下定义,或澄清何谓[反基督教],就未免缺乏慈悲心肠。任何人若追根究底,坚持某些基本原则是相信神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他就被视为与福音背道而驰。今天世俗的秩序就是将美、真、爱广泛化,弄得模糊不清。他们可以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都找到一点点的善,和一丁点神的样子,所以不论你是否相信基督是神的独生子,都无关紧要。他们变起甘地(Gandhi),就像提到神一样肃然起敬。但这位伟大的福音先锋施洗约翰告诉我们,[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不能再模棱两可,因为[祂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祂的场]。

    我们也可以在现代的人生观和行为观中看到这种趋势。从未有一个世代像现今这样,对某些标准如此松驰,对树根旁的斧子如此视若无睹。我发觉最可悲之处是,他们把这种随便马虎的态度解释为基督徒的自由、宽容之精神。其实这是打着基督之名来替罪找借口,几乎各种罪行都可以在这个旗帜下得到护庇。是非之心已荡然无存。道德标准和制裁不再受重视。他们甚至可以在恶中找出善来,没有什么是真正黑暗的——所有事物都在一种混淆、变迁的状态中。任何义正严词的指责,或厘清标准的企图,都会被视为反基督徒的行为。换句话说,这印证了我的说法,就是一般人多少有一种印象:基督教主要的特色是兼容并蓄,来者不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义,只强调泛泛的盼望。显然它的荣耀是建立在其含糊中,随时可以发出恭维,只要表面看起来不错,就可以把一切根本、起源,和必不可少的部分忘得一干二净。但施洗约翰的声音在耳际响起,也不断重复出现在历代以来每一次的大复兴中:[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我们与其花时间探讨近代对福音的谬解,不如把焦点集中在福音本身,特别是福音最明显的一个特质,就是它的包容性上。

    我们首先要看它如何表现在福音对人的观点上。

    不论是近代理想或福音都一致承认,现今人类出了麻烦。他们都相信世界充满过犯和罪恶。然而一旦我们把两者面对这种情况的方式作比较,其差异就一览无余了。现代人主要的信念是,人的光景和环境(例如缺乏教育等),必须为人类遭遇的大多数祸患负责;只要这些得到解决,情况就会大为改善。他们深信人本身没有问题,他不过是环境的受害者。显然他们对人类信心十足。他们毫不怀疑人类能够自立更新,只要他得到一点鼓励,就能立刻改过向善。因此过去五十年来,教育和社会改革一类的事受到空前的注意。

    我反对这种观点,不仅因它是错误的,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主要是因这种说法太过于肤浅,不关痛痒,没有挖掘到问题深处的根。福音把斧子放在树根上,就是要对付人类最深层的问题。人类一直企图归咎环境,以替自己脱罪。这也是从前以色列百姓最擅长的伎俩——他们总是为自己遇到的麻烦而怪罪别人。其实他们知道得清楚,那并非正确的答案和解释。以色列人的历史有一个引人瞩目之处,就是他们最容易在顺境中向试探屈服;只有在大难当头时,他们才回转到神面前。神一再给他们理想的环境,就像祂最初待亚当一样,但同样的情况一再重复出现。他们开始发怨言,觊觎其它的东西。理想的环境不能制造出理想的人来,这是历世历代以来无可争论的事实。文明昌盛、教育和知识普及等不但不能解决罪的问题,反而使其更变本加厉。人类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他被迫成为环境的受害者,或他作为理想主义者,总是期待更高更好的未来,却受到这个邪恶世界的百般拦阻。人类真正的问题是他喜爱罪恶,享受罪中之乐,贪恋他明知为不法的事物。亚当是在乐园中堕落;以色列是在迦南地而非埃及陷入拜偶像、与神为敌的深坑;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弥赛亚,神的儿子。尽管人类在过去一个世纪变化最大,进步最神速,知识和文化均突飞猛进,但这也是最不敬畏神,异教最盛行的一个世代。一棵树的优劣必须凭它所结的果实来判断。人类对宗教的冷漠和随便,对救赎和恩典的教义之排斥,已受到长期而公平的考验。从某一方面说,至少在过去三十年间,它们占尽优势。结果呢?这种模糊的理想主义,和主张每一件事物中都存有一点善的[福音],究竟带来什么后果?不妨纵目四顾。空洞洞的教堂,舍弃守主日,道德低落,甚至到了荡然无存的地步。这就是他们对人和人的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所造成的结果。现在岂不是斧子已放在树根,每一个人都当诚实面对自己的时刻吗?

    让我们用一个更好的方法来陈述这真理:从某一方面说,这正是犹太主义和福音迥异之处,也是近代对人的观点和基督徒对人以及对罪的观点最大差别所在。非基督徒的观点只看罪本身,急切地要结束罪行。它试着要消弥战争,设立各种禁例。它无法像福音那样,看出人类真正的问题不仅是实际去犯罪,而且是内心有犯罪的欲望。非基督徒的观点是,只要不犯罪,就可以心安理得;但基督徒却可能只因自己里面的贪婪而伤心欲绝。我不仅可能犯下罪行,而且我里面有犯罪的欲望,甚至可以从为非作歹中得到一种乐趣!这才是真正麻烦的地方。是我们的本性出了差错!不只是因外界的诱惑。这一点我能明白,这并不会使我伤恸。最叫我受谴责的是,我里面对罪有极强烈的回应,可以随时心甘情愿地对罪说[阿们]。我们的情欲和肉体对罪嗜之若渴。这是我们的问题,只有福音能将其揭露出来,使我们不得不深自反省。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它启示了我们的本相,指出我们的本性是如何败坏,邪恶;它暴露根源,清楚指出树根情况危急,百病丛生,不是单单靠修剪树枝,或下猛药就能挽回的,必须作一番基本而激烈的改变才行。实际上,人类惟一的希望就是重生,彻头彻尾地改变,有一个新的本性,新的根。今天人们常常说,他们已厌倦情感,只相信理性。他们放弃宗教,是因为他们认为宗教只是情感的麻醉剂。他们只要事实,只要实际,就是那些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真正光景与本性的事实。

    让我们从敬拜和与神交通的观点,来看福音的完整性。

    路加福音第三章记载施洗约翰传讲的这篇道,特别强调这一点,我愿意以虔诚的心提醒你,这也是主耶稣讲道的主题之一。其中有两个相关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在第五节,[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约翰在第八节也同样提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们若记得,这话是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其意义就更深远了。这提醒我们,神不凭外表判断人。世人的判断有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完全看表面;它也不得不如此,因为世界充满了各种区别和差异,有高山、有低谷;有弯曲,有正直;有亚伯拉罕的子孙,有外邦人。有人气宇轩昂,落落大方;有人獐头鼠目,其貌不扬。有人看起来天真无邪,似乎根本不需要悔改,也不需要基督为他死在十字架上。他们觉得只有那些暴戾冷酷的罪人需要重生,但他们看不见自己也有同样的需要。这种观点非常肤浅。然而一旦挖掘到根部,景况就大不相同。你若停止将他们互相比较,而让他们与耶稣基督和神面对面而立,情形就顿时改观。若与喜马拉雅山相比,我们那渺小的山丘和低谷,就立刻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们的正直和弯曲一旦与神的铅锤相比,就淹没不见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区别,一旦与神儿子相比,就根本不值一提。神已经在祂儿子里将自己启示出来,使我们无可推诿。所有的差异和区分,如今已一无意义。[没有义人]——世上没有人未犯过罪,[连一个也没有]。斧子已放在树根上,世人都犯了罪。

    但基督徒对敬拜的观点也提醒我们另一个真理,可惜今天它已被人遗忘,那就是不论我们的光景如何,福音都要求我们采取明确的悔改行动——我们必须[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恩相称]。福音是多么完备阿!它从不视任何事物为理所当然。福音总是细察、追究一切的根源。广泛地同意某一种立场还不够,单单有纯良的个性也无法满足福音的要求。即使我口口声声说相信神和耶稣基督,我仍然无法单凭口述就被接纳。我到底作了什么?我能证明自己的真诚吗?我喜爱听讲道,盼望能进天堂,也经常谈论到神,但这样仍然无法满足福音的要求。我是否结出与悔改的恩相称之果实?我真的离弃罪恶了吗?我是否已作了确切的决志?我是否已告别过去一切恶事?我是否俯伏在神面前,祈求祂的怜悯?我是否已抛弃万事,单单向祂效忠,把我的生命和一切都献给祂?理想主义,甜言蜜语,婆娑的泪眼,偶而兴起的盼望,观念,想法——这些并不够,对我一无助益。问题是,我的信仰是否影响我的生命,改变我的性情,更新我的本性,左右我的言行?信仰和敬拜直接与神密切相关。我是否找到了神,我的生命是否敬虔?其它都无足轻重。世上一切良善的意图和慈悲的动机全无用处——如今斧子已放在树根上了。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主耶稣基督的事工,才能真正看出福音的完整性。我们已经看过福音在对付罪和人的需要上是如何彻底,以及福音可以将人从他的藏身之处和一切借口中暴露出来,使他不得不跪下认罪悔改;但是福音最荣耀之处,乃是引介出那位能拯救我们脱离罪的救主耶稣。想到此,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和我一起为这完备的事工,为放在树根上的斧子而欢呼喜乐。哦,神的计划是何等周祥,确定,奇妙!我该从何处着手?我们如何能妥当地面对福音?

    第一,祂的生命。但愿没有人怀疑祂真正的人性,以为祂不过是穿上了一层人性的神。祂[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祂实际成为婴孩,降生在伯利恒。是的,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已,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道成肉身是一件实际发生的事,没有什么比它更全备的了。祂长大以后,仍然具有同样完整的人性。祂没有豁免现实人生的种种际遇。祂也面对一切艰难和义务。祂毫无畏惧地迎接横逆。祂甚至也受人的浸,虽然祂本不必如此。祂忍受罪人的顶撞和侮辱,未发半句怨言。最重要的是,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四15)。魔鬼和地狱的势力倾巢而出攻击祂,祂受尽各种试探和试炼,但到最后祂转向神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十七4)。祂没有留下一件未完成的事。

    再来看祂的死,这个行动终结了整个世界的罪。圣经怎么说?根据约翰的记载,祂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有了代价,[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2)。普天下!斧子已放在树根上。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论到同样的事,他提及主耶稣代替我们死,[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来十12),他又告诉我们,[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来十26)。但听听耶稣自己怎么说!祂从十字架上喊道,[成了!]祂承担了整个世界的罪,祂履行了律法的要求,止息了魔鬼的嘲笑,使神的心意得到了满足。献祭已完成。确实,一次完成就永远完成了!

    有人会说,[可是祂因此而丧命,被埋葬在坟墓里了。]且慢!祂如何对待死亡和坟墓?你同样可以在这里看到福音的完备和完全。圣经说,[死被得胜吞灭。]吞灭!还有什么比这更彻底的呢?因着基督从死里复活,祂永远胜过了仇敌。[吞灭!]这是指全然消灭,彻底摧毁。

    再来思考祂透过圣灵所运行的大能。祂不仅拯救人脱离地狱,脱离罪的权势,祂也护蔽我们,保守我们,直到末了。我提过救恩的完整性。还有什么比保罗这番话更完整和确定的?他说,[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39)。真的没有吗?是的!我们有主耶稣自己的话作保障,[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8)。还有什么比这更完备,更使人满足呢?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模糊、无用的理想主义或泛泛之论,它是彻底而完全的。它将斧子放在树根上。它使你知罪,并揭露你的过犯。它知悉你的需要;但感谢神,它也同样周祥地供应我们的需要。福音不仅叫人知罪,也能拯救人,使人得永生。大功告成!你只需相信,接受,现在就转向神,为祂的儿子而献上感谢,将你的生命永远献给祂。[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三8)。我要勉励你,祂救赎的工作如何完备,祂审判的工作也一样完备。请听这句预言,[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无人能逃脱。这里说的是每一棵树!不信的人无一能逃避将来的审判。是的,祂[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祂的场],祂要[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太三10,12)。

    请容我劝告你,今天就悔改相信,接受救恩的福音吧!这样你就能永远得救。阿们!
第八章 婚宴的礼服
    第八章婚宴的礼服

    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

    (马太福音二十二12)

    不论是听讲道或私下读神的话语,我们都面临的一个可能的危险,就是不但未受到确定而有益的影响,反而只得到一些模糊的概念。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经验。你坐着听道,感觉有什么东西触摸你。你受到感动,里面忐忑不安。如果说你毫无改变,这是不正确的。可是若有人在讲道结束之后问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到底受了什么影响,你很可能一时哑口无言,答不上话。那篇讲章确实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很模糊,广泛,又不确定。结果它消失无踪之后,你又回到了原地。同样的事可能一再重演,甚至我们私下读圣经时也会发生。神话语的节奏和旋律深深感动着我们。或许是一章诗篇,或保罗那雷霆万钧之笔所写出的动人经文,例如罗马书第八章和以弗所书第三章,我们感受到震撼和刺激。但除非我们非常小心,在圣灵里阅读,否则整个影响力只会局限在一般的美感和兴味之内。我们无法精确地描述真正的情况,一旦这果效消失之后,就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存留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神无意要我们在读经或听讲道时产生这一类果效。圣经不仅仅是文学和诗篇而已,其目的也不是仅仅制造艺术或泛泛之果效。圣经乃是神给人的话语,它不是要让我们读过之后模糊地感觉到神在对我们说话,而是要我们清楚知道神究竟在说什么。单单产生一种神圣或敬畏的感觉还不够。它无可避免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但我的重点是,我们不可以此为满足,甚至被它冲昏了头,因为我们必须记住,是神自己在对我们说话。神在旧约中总是以直接而确切的方式说话。新约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读圣经时有责任提醒自己,不要只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而应该坚持去发掘神究竟对我们说了什么。

    或许从此处的比喻,我们更能看出这种态度的必要。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画面,同时也很可怕。我们不论是读或听到这个故事,很难不为其所动。婚宴宾客所遭遇的可怕结局或使我们颤抖,或刺激我们的想像力,或使我们心生警惕。但这整个效果可能很短暂,几个小时之后,我们也许又恢复原状。我相信主耶稣在讲那个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时,也想到这件事;祂描述财主在地狱中祈求亚伯拉罕,打发人回到世间,去向他仍活着的兄弟作见证。亚伯拉罕这样回答,[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他似乎这样说,[我相信他们会一时受到感动和警惕,但过不多久他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不是只感觉到这个故事的惊人和可怕就够了。我们必须知道它究竟对我们说了什么。它的信息是什么?主耶稣不是只在描绘一幅吸引人的图画,祂也无意制造某种吓唬人的效果。祂的目的是传讲和宣告一个重要的真理。这真理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祂在这个比喻中只教导了一个伟大的原则。这里固然有不少次要和微小的真理,但有一个真理异军突起,引人瞩目,那就是神最终要测验我们,以试试我们是否已把自己的意志和一切都献给了祂。我说[最终],是因为这正是此处的重点,让我们清楚看到,除非我们实际去作,否则其它一切都是空谈。这里有一个人,坐在宴席上,美食当前,他正准备大快朵颐。忽然之间他却被人绑住手脚,扔到门外的黑暗里。只有一个原因:他没有穿礼服。在这件重要的事上,他违背了王的命令。这岂不是主耶稣经常强调的吗?凡有眼可看的,岂不能发现这教训在新约比比皆是?新约对此陈述得再清晰不过了,可惜人们却视若无睹,以致最后沉沦失丧。

    再来看登山宝训中两个房子的比喻。这两座房子外表上无分轩轾,只有一点不同,但那却是致命的差异!其它类似之处根本无法弥补这差异。主耶稣说,[听我说话固然是件好事,但这还不够。你必须实行我的命令。你听了道,心中喜欢,并且发出赞美,但这并不能救你。你是否实际去行?你称呼我『主阿,主阿』固然不错,但除非你遵行我所吩咐的话,否则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可言。]

    我们从耶稣与那位富有青年官的交谈中,也看到同样的教训。那年轻人对主说,他已经守住了所有的诫命,主耶稣却说,[你还缺少一件……]只是一件!那位年轻人真的愿意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意思,完全顺服基督吗?只有一件!一处失败,就全盘尽输!结果那个年轻人忧忧愁愁地走了。

    只有一件事攸关重大,就是向神降服。它能决定我们是上天堂或下地狱。这何等重要阿!可惜世人却对其掉以轻心,尤其是现今的人。这岂不也是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所面临的难处吗?我们甘愿作任何事,付任何代价,除了这一项!不仅教会外面的人如此,可悲的是教会里面的人也一样。教会外面的人经常愿意放弃这个罪,离弃那个罪,也有心作善事,帮助他人,他们甚至愿意读圣经,星期天去教会敬拜。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承认基督作他们个人的救主不可,为什么一定得和其他信徒有交通?他们甘愿奉献金钱,却不肯奉献自己。他们说他们相信福音,并以[教会门外的非正式基督徒]自居。他们不明白作为基督徒必须被众人认出来,加入教会作肢体可以让他们为主耶稣的拯救大能作见证。是的,万事俱备,只欠礼服。

    但我说过,这也适用于教会里面的人。他们的名字列在会友名单上,他们规律地星期天上教会,在金钱的奉献上也总是慷慨解囊,他们渴望能上天堂。但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必须放弃这些属世、肉体的享受,必须弃绝每一件良知所指控的事,以及新约一再谴责的事,例如情欲,嫉妒,贪婪,贪欲等。他们不知道应该享受祷告会,团契聚会,并全心全意地依靠神。他们愿意作基督徒,却又坚持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依照自己的条件,而不是遵循新约所设下,并且在众圣徒生活中已得到应验的那些原则。同样的,什么都有了,只缺一件,就是婚礼穿的礼服。我们甘愿舍下一切,惟独这个[己],和自己的意思;我们什么都肯作,除了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把自己完全放在神手里,毫无保留地让祂管理。我们知道这种抗拒意谓着什么吗?我们是否思想过它所带来的可悲后果?我迫切希望你们的眼睛能打开,看清楚若拒绝将自己交托给神是多么可怕的罪,然后恨恶、离弃这罪,将自己献给神。让我们来看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原则,此处这个比喻陈述得很清楚。

    首先,这种态度显明了一个人对神的自大和仇视。我们毋须借助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就能知道主耶稣提到的这人最基本的问题何在。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也是世上每一个人的问题。不妨听听这个人坐在席上时的喃喃自语。他已经收到邀请,并且接受了。他进入宴席大厅,准备尽情享受一番。可是他拒绝依照规定,穿上赴宴的礼服。他四下环顾,发现别人都服饰整齐,衣冠楚楚,不禁对他们心生鄙视。他自言自语,[哼!这些可怜虫,只会对王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一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好像绵羊一样惟命是从。王算得了什么?他有何资格对我及别人发号施令?我是来参加他儿子的婚礼,但我为什么不能照自己的意思穿着?我有自己的穿衣品味,何必强迫我穿上指定的礼服?我就是不穿?王无权干涉我。我偏偏要依自己的方式赴宴,谁也别想对我颐指气使!]

    这种想法多么自然,却又令人替他捏一把汗。他打算参加王所摆设的宴席,享受珍肴美食,却又不尊重王,甚至侮辱王。一方面接受王恩,一方面却对施恩的王心怀怨恨和敌意。既接受王的慷慨邀约,却又怀疑王的伟大和尊严,甚至对王心存苦毒。看看他坐在众人当中的情景。他是惟一未着礼服的,这使他显得多么刺眼!由于他的心胸狭窄,竟使这个喜气洋洋的场面变得极不协调。这一切都是因他那自以为是的态度而引起的。即使面对王的威严和良善,他也只想到自己微小的权利。他坐在那里,一肚子的怨怼,那种无可救药的自我矛盾巨细无遗地暴露了出来。甚至在君王面前,他还企图伸张自己的尊严。套用现代用语,他目的在[与王抗争],[表达自己],虽然他正在接受王的赐予。真是一个忘恩负义,心高气傲的人!

    这正是罪的写照,说明了罪的真正本质。你记得创世记对人类第一个罪行的记载吗?它与此处这个故事相当类似。蛇接近夏娃,对她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换个说法就是,[神有什么权利这样说?]等夏娃重述一遍神的吩咐之后,蛇就回答说,[别相信祂!你们不一定会死。]他又说,[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撒但实际上是说,[神算什么?祂有什么权利这样控制你?别管祂!你继续照自己的意思过活吧!神怎么有权柄干涉你的生活,拦阻你享乐?祂为何不让你任意而为,用你自己的方式拜祂?]

    是的,这种态度一开了头,就一直延续迄今。你我岂不熟悉这一类问题吗?今天这问题岂不是一再响彻耳际吗?[神为什么这样作,那样作?]或者[我想不透神为何这样作。][神有什么权利如此霸道?][神有什么权利把人下到地狱?][神有什么权利要求我放弃自己的主意?]甚至有人曾经对我说,[我情愿凭自己的意思行而失败,也不愿意为了成功和幸福而对神放弃自己的主意。]我们的骄傲自大促使我们起身与神抗衡。我们竟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意见来抵抗祂!我们想要进天堂,但却说我们[想不透]这些问题。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神坚持要我们相信基督为我们死,而且这是惟一通向祂的道路。我们想不通为什么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罪,将生命降服在神面前。我们觉得这真不公平!神好象一个独裁者似的。我们放弃圣经对各种问题的权威性论述,企图打造一个满有慈爱,却缺乏公义和真理的新神。神必须符合我们想像的样子。如果我们发现任何不符我们观点的地方,就把它算作是神的瑕疵。

    唉!罪真是猖狂而又充满敌意。你知道你也有这弊病吗?每一次当神的声音在你里面响起,催促你完全向祂降服,而你却坚持执问祂,与祂争辩时,你就犯了同样的毛病。被造物竟与造物主争执!陶土竟与陶匠理论!臣民竟侮辱君王!礼服本身意义甚微,关键在于这是王的意思,他要人穿礼服赴宴。我们与神争论不休的那些旁枝末节小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问题是我们在质问神的权柄——用我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来抵抗祂。让我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顺服神,不是因为我们同意祂的看法,而是因为这是神的心愿。依着本性,我们总是持反对意见。我们喜爱罪,享受罪中之乐。如果要等到我们厌恶罪以后再来顺服神,那可是遥遥无期了。我们离开罪的第一个理由是,神命令我们如此行。祂是完全、纯洁、公平、公义的。祂创造了我们,爱我们。祂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虽然我无法完全明白,也不明白这样作的理由,但我仍然照着祂的话去作,因为祂告诉我当这样行。祂知晓万事。我情愿信靠祂,而不信任自己,因为祂是神。亲爱的朋友,请务必明白,你拒绝向神的旨意屈膝,原是何等傲慢和不友善的举动!这正是[罪]和[悖逆]的含义。你竟敢怀疑、质问全能的神!祂要求我们圣洁,祂所持的惟一理由是,因为祂自己是圣洁的。

    但我们若思想这种态度所显示的忘恩负义,它的狂妄就更明显了。我已经说过,这人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衡诸事实,这一点可以不证自明。首先,他并没有权利受邀。某些人似乎天生就有权出席重大场合。某些人觉得受邀请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就觉得受了冷落,而忿忿不平。但那些原先接到王邀请的人,却无一出席。故事中这个拒穿礼服的人并不属于这小圈子。他本来无权受邀,也没有资格参加。他能前去,完全是出于王额外的恩典。从某一方面说,他在这种场合多少有点格格不入。他既非皇亲国戚,又非名门贵胄。他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却承蒙王恩而得以赴宴。这是何等的殊荣!多大的特权!他可能正在从事日常活动,甚至可能正作着违背王的事!因为我们得知,[不论善恶]的人都受到邀请——忽然之间,始料未及的际遇临到了。下一刻他就坐在皇宫中,面对着山珍海味,享受奢华的盛宴。王为了庆祝儿子大婚,把宫殿布置得灯火辉煌,堂皇富丽。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他一个子儿也不用花。他什么也不必作,只要显露感激之心,然后尽情享乐就够了。在这种场合,他只需举止有分寸,避免使那位恩慈的王失望。但我们看到,这个不知感恩的人竟因他的傲慢而使大家扫兴。他实在卑鄙,恶劣,是个道道地地的无赖!

    相对之下,我们每一个拒绝向神屈膝的人,岂不也如此吗?你知道这种拒绝的含义吗?让我告诉你。但愿圣灵赐我力量,能帮助你们看清事实,好叫你们对自己的忘恩负义深恶痛绝,并进一步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我说过,这人根本没有资格接受王的慷慨邀请。我们岂不也一样?对于神的恩赐,我们根本无权接受。更糟的是,由于我们得罪神,悖逆祂,破坏祂的律法,对祂的声音充耳不闻,我们不但不配得到祂的爱,而且只配承担祂的震怒和责罚。我们故意犯罪顶撞神,违背祂,不遗余力地侮辱祂圣洁的名。虽然人可以在外表上洁身自好,但他能声称已作到顺服神,荣耀祂名的地步吗?不去思想神,就是冒犯祂。若不为神奇妙的作为而昼夜赞美祂,就是一项可怕的罪。天使都歌颂祂,敬拜祂,连神子耶稣也向祂屈膝。但你我却可以几天,几周,甚至几年不去思想神;即使祂感动我们、企图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也吩咐祂稍候,等我们空闲的时候再说。不,我们根本不配享有祂的爱,只配得祂的震怒。然而祂的爱是何等奇妙,伟大!祂不顾这一切,仍然差遣祂的独生子为我们而生,而死,而复活。祂在基督里赐下完全的救赎和赦免,让我们作祂的儿女,又赐给我们能力,胜过魔鬼和一切恶势力,并且在今世,来世,以及永远,赐下圣灵的果子和恩赐,和永远的福乐和生命。祂对付了我们的罪,又邀请我们共赴祂儿子的婚宴。祂为我们的缘故,让祂的儿子经历了死亡和十字架。哦,何等厚赐!何等奇异的爱!何等怜悯,何等慷慨!远超过我们所能领会。这是最伟大的礼物,无限而永恒的恩赐。王不仅赐下盛宴,祂连自己都舍了。但是由于祂坚持一个小条件,目的只是让我们有机会表明对祂的感激,我们却一口回绝,甚至怨声载道,把祂当成仇敌看待。还有什么比这种态度更恶劣,更不知好歹的?只因祂要求你以祂的圣洁和公义为装饰,要你脱去污秽破烂的旧袍子,亦即罪恶的生活和自以为义的态度,你就排斥祂的爱,拒绝祂奇妙的恩典。但愿你今天就看见神在加略山为你而倾倒的大爱。我们提过,怀疑祂的律法这本身已经够糟糕了,更何况拒绝祂的爱?这罪就更加一等了!难道你不明白:

    这爱如此奇妙,神圣

    要求我献上灵魂,生命,和全人。

    对于这种错误和可悲的态度,我必须再说几句。显然比喻里的这人是新约描述过最可恶的人。单单[可怜][可悲]等字句还不足彻底描述他。他坐在那里,洋洋得意,对周围的同伴心生鄙视。他是多么趾高气扬!这样为所欲为,岂不痛快!但是突然之间,王走了过来,看见这人未穿礼服,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他立刻变得张口结舌。他能说什么呢?[朋友]这个称呼已经说明了一切。它令这人看见自己卑鄙的本性。[朋友!]可惜为时已晚。机会稍纵即逝。一旦爱遭到拒绝,就所剩无几了。结果他被捆住手脚,丢到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哀哭切齿。此时再怎么悔恨,都无济于事了。多么愚昧!多么疯狂!他在黑暗中捶胸顿足,因自己的愚昧而痛心疾首——本来他可以和别人一起,在华丽的皇宫中享受盛宴,佳肴,音乐,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只因那么一个悖逆的行动,就铸成了大错。

    这实在可悲!他真是愚不可及!他的错误显而易见。但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肯毫无保留地向神降服,你的处境就比那人还可怜?有一天这一切必临到你,这是千真万确的。你将看见神,和祂为你所成就的事。你会明白,你本来可以和四周那些同样经历过许多难处的人一样,胜过罪和世界的引诱,你大可继承从天上来的产业。是的,到了那**必能明白,可惜为时已晚!你将永远在地狱里懊悔不已,但却无可奈何。只因你不肯顺服,忽略神在你里面的声音。只因你贪恋世界的享乐,舍不得放弃某些罪,看重人的意见胜过神的意思。让我请求你,看清其中的愚昧和悲剧。趁现今还不太迟,机会仍在,切莫再拖延。你可以现在就降服在神面前。神的威严和大爱要求你这样作。你自己的灵魂也渴望得着祂的祝福。今天就放弃自己,向神降服吧!为神所赐的奇妙恩典而感谢祂。显出你的真诚和感激。让别人知道你已经把自己献给神。但愿圣灵坚固你,使你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不计代价,在你的生命中荣耀祂圣洁的名。现在就穿上礼服吧!你将永远享受属天的筵席。奉主的名,阿们!
第九章 离开耶稣或与耶稣同在
    第九章离开耶稣或与耶稣同在

    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耶稣上船的时候,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马可福音五17-18)

    我要你们留意这段经文,因为它似乎暗示,所有人类只分为两类。不是属于这类,就是属于那类。不是赶走耶稣,就是与祂同在,向祂效忠。没有别的选择。不是支持,就是敌对。其实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我们总是企图避免这种基本的划分法,甚至企图让自己相信,还有其它无以计数的归类法。我们觉得这里所显示的,格拉森人一般的态度和这个人特殊的态度之间的强烈对比,不过是一种极端的现象,并不适用于一般情形。我们读到众人[央求耶稣离开他们],或者如路加所记载的,[都求耶稣离开他们],就很容易把这些强烈的用词作盾牌,躲在它们后头。这些词句在我们看来几乎带有暴力的意味。不管我们的态度再怎么恶劣,也还不至于[央求]耶稣离开我们。然而福音的整个教训是,我们最终不属这一类,就属另一类。

    追根究底说来,重要的不是我们采用何种方式,不是我们的手段激烈与否,而是我们的心态。消极的抵抗与积极的抗拒差别甚微。拒绝尊重就等于粗鲁无礼。一个人可能猛烈攻击或出言诋毁,但另一个露出轻蔑冷笑的人往往更危险。表达的方式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心态和动机。我相信对于基督和救恩,人的动机和态度只有两种。我们不是央求祂离开,就是祈求与祂同行。

    今天由于我们未认清这一点,以至于教会里外一片混乱。我们坚持用其它标准——罪,好行为,言谈等——来判断我们和别人。这已成了我们的分类法。我们谈到某些人值得敬重,某些人不值得尊敬;或者用他们所犯特别的罪和犯罪的方式来评头论足,结果使整件事混淆不堪,只得到肤浅的判断。这是人一贯的倾向,也是福音必须对付的主要仇敌。福音的首要教训是,惟一重要的乃是我们对基督和救恩的态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福音是神的恩典,所有真正相信福音的人都应该永远心存感谢。我得救的关键在于,如今我不再受那个标准所审判。如果根据我的道德和行为标准来审判,我一定会被定罪,因为我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用犹太人的道德律法来审判,我就毫无立锥之地。如果用圣徒的生命来判断,我得救的机会更微乎其微。如果用拿撒勒人耶稣基督所启示及所活出的完美生命来评断,我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靠着神永恒的恩典,这一切考验都取消了。现在的问题是,我如何对待祂?如何面对祂?我对救恩抱着什么态度?靠着神的恩典,我不必再回答[你是否完全?]这问题,也不必因我的不完全而受谴责。在基督里,我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你愿意完全吗?][你渴望成为一个善良、纯全、高贵的人吗?]

    许多良善的人在这里走偏了路,所以我要在此特别提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它让我们看见福音用来测验人,或区分人的一个新法则。那个被鬼附的人在鬼离开之后,并未立刻成为完全人。实际上我们读到,基督多少纠正了这种想法,祂指出正确的事实。不,那人并未完全。这并非他与众人不同之处。究竟是什么使他脱颖而出呢?差别在于他渴望与耶稣同在,而那些人却想赶走耶稣。新约从未把基督徒描写成一个绝对无罪的完全人——这是世界对我们的错误指控。基督徒乃是一个渴望完全,并且竭力追求完全的人。他仍然会经常跌倒,失败,有时灰心,有时惊讶,但他总是怀着盼望,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我前面说过,衡量我们的乃是神的恩典,不是依据我们这个人如何,而是依据我们究竟盼望着什么——我们期待成为什么样子。这涉及到动机,和基本的态度。正如我多次提到的,我们只有两种可能的立场。我们必须坚持这种一目了然的划分法。至于这个人是否受尊敬,是否有文化修养,他的罪是公开或隐藏的,他的敌意是冷漠或积极的,在这里都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你的雄心壮志何在?你是否追求圣洁?你渴望认识神,与祂和好吗?至于其它你所作或未作的事,都无足轻重了。惟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基督?你想要除掉祂吗?或者你渴望与祂同在?我们不是前者,就是后者。让我们诚实地回答。好好省察自己!在圣灵的帮助下,今天就弄清楚。很可能你永恒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个答案。

    让我指出那些想赶走基督之人所用的几种方式。今天祂正在我们当中,祂在世上时留下的应许如今仍然适用于我们。不但如此,基督教会历史也一再印证祂的应许。我们对此都很熟悉。祂在我们生病、痛失亲人、受试炼的时候与我们同在,这是我们共有的经历。没有人可以说,他从未得到机会去接受或拒绝祂。我们现今固然不能像前人那样,凭肉眼看祂,但祂[虽不可眼见,却在近旁]。祂一个一个地向我们发出呼唤。这邀请是给[凡愿意的]。是的!我们都知道也感觉到祂的同在。我们如何对待祂呢?恐怕很多人已经将祂赶走了,就像经文记载的这些人,他们央求耶稣离开。他们如何赶走祂呢?以下是赶走耶稣的几种方式。

    他们可能故意压抑自己,消灭圣灵的感动。某一个主日早上,他们坐在教会听讲道,或许在聚会中,他们忽然觉得受了感动,感到扎心。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情景,知道是神在对付他们。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被融化了,甚至到一个地步,他们甘愿舍弃自己。他们已经感觉到释放和喜乐,但是他们不愿声张,或担心遭到讥笑。他们故意抗拒这感动,试着甩开它的影响力。结果他们如愿以偿!把基督赶走了!

    或者他们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经验,但他们有过一些经历,知道自己正被神对付。他们并未期待下一个主日来到,好快快进入神的家,反而故意远离教会,留在家里。[如果我再去一次,肯定就会悔改相信了。]他们只采取观望态度。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愿意悔改。换句话说,他们一心想要赶走基督。

    另一种方式是忽视良知的声音,存心去作神警告他们不可作的事。或许是某种享受、娱乐,或许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其目的在毁谤圣经,抵销圣经的影响力。或许是一些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朋友。不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抵抗良心的声音,我们都是在企图赶走基督。

    另一个很普遍的方式是,忙碌于其它事物,以至于没有时间思想和沉思。我们企图用工作、事业、家庭、朋友把生活填得满满的,单单没有空间留给基督。这一点毋须我多作解释。格拉森人在基督降卑为人的时候这样对待祂,我们却是在基督被高举的时候排拒祂。他们祈求拿撒勒人耶稣离开;我们却把荣耀的基督关在门外。你如何解释这种愚行呢?要探究他们的动机,我们必须先探究自己的动机,然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个刚得医治的人急于与基督同在。

    这些格拉森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从这段记载清楚看到,他们被一种恐惧的灵所充满。这个奇迹似乎使他们心生警惕,甚至感到害怕。恐惧促使他们央求耶稣离开。是什么使他们这样胆战心惊?为什么基督的出现会产生这种恐慌?让我们来仔细探讨。

    毫无疑问的,这个神迹本身,以及它产生的惊人效果,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我们不可太苛责这些格拉森人。这个神迹本身含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在前面一章,记载了耶稣平静风浪的神迹。我们读到门徒[大大的惧怕]。事实上,这是主耶稣行神迹时他们最常有的反应。我们在耶稣登山变像的记载中,也看到类似的情形。门徒[甚是惧怕]。我们岂不偶而也有近似的经验吗?例如生、死大事,岂不都叫人心惊?即使最刚强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也难免有所畏惧。这是奥秘之处——我们意识到有一种自己无法领会和明白的力量存在着。格拉森人对基督和祂行的神迹就有这种感觉。从某一方面说,这是对永恒和全能者的畏惧——对基督的能力感到害怕。虽然这种恐惧感大多数是出于迷信,但却是构成宗教的主要因素。我提到它,是因为我知道有时候它能在人悔改相信的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以实际的方式对付一个人。但这人可能因害怕而踯躅不前。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人对不确定和不可知的事物总是怀着一种模糊的惧怕。魔鬼对此知之甚详,他极力煽动人的恐惧,说服那些天真的受害者相信,这能力是有害的,不但令人胆战心惊,而且早晚会使他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和感觉。魔鬼极力怂勇他勿轻举妄动,千万别向这能力屈服。许多人因畏惧,不明就理,所以犹豫不决。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经验,他们所知有限。对于这种人,我的劝告是,不要听魔鬼的话!这能力虽然强大,长远,非你的理智所能了解,但这是神的能力!它彰显了神永恒的大爱。何等深不可测的能力!是的,它能平静风浪,重整秩序。它是全能的,但也是善良的。别让这能力吓到你。这是神的能力!

    但这本身还不足以解释格拉森人的恐惧。毫无疑问的,导致他们害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的罪疚感。这是耶稣基督每一次出现时,都会引起的后果。你记得彼得第一次认识基督的情景吗?[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当然彼得除了内疚,还有一种高贵的[不配]感,两者其实是一样的。美丽总是会把丑恶揭露出来,无瑕疵的完美总是会将羞耻显明出来;众圣徒的生命,特别是主自己那可称颂的生命,更容易将我们的空虚和愁苦暴露无遗。他们面对这位刚行了神迹的人子,目睹祂的温柔,安祥,冷静,和自信,或许从祂的眼神中,瞥见了祂超然的属性,因此他们自然想到了自己的邪恶和卑鄙。祂似乎打开了通往他们内心的道路。在祂面前,他们的思想似乎成了一本敞开的书,任祂浏览。正如祂能赶出那人身上所附的鬼,将其投到猪群中,祂也能同样识透他们的心思,看穿他们最深处的思维。祂会采取什么行动?他们觉得自己在祂面前正一点一点地融化。如果祂还继续逗留,他们一切的意念和罪行都将昭然若揭。想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寒而栗。他们怕自己,怕罪被揭露,怕将要来的审判。这实在难以忍受!所以他们央求基督离开。祂使他们知罪,让他们看见了自己的本相。

    今天世界上的人仍然因这缘故,而挖空心思企图摆脱基督。他们从所听的信息中知道福音是对的,自己是错的。从前所犯的罪开始一一浮现脑海。他们不禁深感羞愧和害怕。他们明白这种生活的结局,对其可怕的后果略有所知。难怪他们充满恐慌。从某方面看,他们像格拉森人那样想要赶走耶稣,也是意料中的事。这种知罪的感觉不但不舒服,而且叫人胆战心惊。逃避搅扰,乃是人最自然的反应。我们里面的声音在耳语,[别去教会,停止读经和唱诗歌,别再作任何足以提醒你的罪和将来报应之事。]逃之夭夭!我们都不喜欢这种不愉悦的感觉,而这正是基督出现所带来的第一个效果。祂揭发我们,看透我们深处的思想。是的,人本性都厌恶承认自己的罪,并且不遗余力地去逃避它。这是多么错误而可悲阿!但愿我们明白基督这样作是为我们好,这是祂匡正我们的第一步。但愿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那导致我们产生罪咎感的主也同样能除去我们的罪。不要因认罪的痛苦感觉而逃避它。应当感谢神,并求祂成全这工。

    我必须提到促成这种恐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耶稣对这个被鬼附的人和猪群所行的事,显示祂不仅有此能力,而且祂也坚持这样作。祂能照自己的意思成就任何事,没有人能挡得住祂。有人说,他们是因为猪只损失惨重,而心生恐惧。或许如此,但他们还有更大的损失。祂可以改变整个生活。祂可以统治他们,管理他们。这表示他们目前所享受的一切都将终止,所有罪都必须除掉。过去的[美好时光]将成过眼云烟,他们将丧失[自由],变成祂的奴隶。那是对[自由]的绝望挣扎!我们岂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满怀恐惧,害怕?我们认为自己将被迫改变,放弃一些喜好,生活全然改观,与多年老友分离;所喜爱的一切不得不抛弃,所厌恶的却得接纳。哦!从某方面说,今天有很多人打算接受福音,然而一旦他们看见必须付的代价,就裹足不前。向基督完全降服!他几乎打算接受,但要向某些事物告别?不!他作不到。跟随基督可能意味着暂时丧失经济上的保障,生活的依据,朋友,以及许多其它事物。他们看见这些,就开始畏缩不前。其实他们只看到了福音的一半。

    这是对格拉森人的愤怒最好的解释。他们因为盲目,竟未看到一个事实:基督为那个被鬼附之人所成就的事,也能成就在他们身上。他们只看到祂最初所作的,那不过是福音的前半部。主耶稣尚未向他们显示后半部,他们就央求祂离开。就像现今许多人一样,他们知道福音含有大能,但他们不明白那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要求耶稣离开,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人企图逃避基督。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画面,以探讨为什么这个刚得医治的人如此急切地要与主同在。我们如何解释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现今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认为他这种热烈的渴望不过显示他有宗教狂。显然这说法有误,因为那人刚刚才神志清醒过来。他神志不清时,不但拒绝基督,而且企图赶走祂。但耶稣行了那个神迹之后,他就渴望与基督同在。为什么这个人[恳求]和耶稣同在?他为何甘愿抛弃一切跟随基督?为什么这始终是测验信心的试金石,能显示神的恩典正在一个人里面作工?理由非常明显,而且极其荣耀,所以我忍不住要再提一次。

    第一个理由是,他对基督存着感恩,并且急欲表达出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再来看圣经如何描述他遇见基督之前的情景。他是一个狂野、危险的人,被恶鬼附身,住在坟墓里,经常用石头砍自己。他心中毫无安息和平安,所有人都厌恶他,怕他,避之惟恐不及。这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人们已经试过各种方法,想要制伏他,医治他(见第三、四节)。脚镣,铁炼,亲朋好友的努力,全都功亏一篑。他找不到平安,他四周的人也被他弄得鸡犬不宁。然后拿撒勒人耶稣出现了,只花几分钟,就完成了其他人苦心孤诣所无法作到的事。那个人[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我何需多加说明呢?其他人,甚至与他最亲近的家人都无法为他作的事,基督却作到了。他是多么如释重负,多么欢喜快乐阿![我能为你效劳吗?我能作什么?]这么大的恩惠,不论他为基督作什么,都不为过。

    耶稣配得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你或许听过另一个狂热分子的故事。他前往大马色,[口吐威吓凶杀的话]。一旦他遇见基督,就立刻充满感恩和赞美地发出呼喊,[主阿,我当作什么?]先前保罗还侮辱、仇恨基督,但他看见基督,知道祂是谁,和祂为世人所成就的事之后,他实际上这样喊道,[主阿,我能为你作什么?让我作你的奴仆吧!只要我能亲近你,再怎么卑*的工作我都甘之如饴。]每一个真正明白了基督作为的人,都必然会爱祂,称颂祂,渴望永远与祂亲近。对神,对祂的福音,我只能满怀着感激和爱。祂赎回我的自由,从我肩头除掉我过去的罪之重担,挪除了我的罪疚感,永远除去了我对死亡和坟墓的恐惧,向我保证祂已经接纳了我。如今我渴望听祂的声音,即使朝夕与祂相处也不会厌倦。还有什么比体会祂的同在更奇妙更荣耀的事呢?赶走祂?怎么可能?我惟一的忧虑是我的小信会使祂离开我。我恨祂,企图赶走祂吗?当然不!

    我恨自己因犯罪使你忧愁,使你远离了我。

    现在我的祷告是

    但愿你每时每刻,用你自己充满我。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让我提醒你,祂为你而死,将祂自己赐给你。只要你相信祂,祂就会为你成就祂曾为众圣徒成就的一切事。知识、文化、事业、娱乐、家人、朋友所无法作到的,只要你肯,祂就能为你作到。向祂降服!让祂接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人渴望与主同在。

    不但如此,这人也盼望目前蒙福的光景能持续下去。因为它太奇妙,太荣耀了。此刻他心中难免有一些遗憾。这位奇妙的耶稣刚行完神迹,为他的生命带来如许喜乐;可是祂马上要离开了。只有基督能医治他,能胜过魔鬼。他和别人都无能为力——只有基督成功了。如今祂却准备离去!这人对耶稣说,[让我跟你去吧!我对自己和我的能力缺乏信心。我担心污鬼去而复返,再度奴役我。我现在固然没事了,但明天怎么办?哦,让我追随你吧!]每一个基督徒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成为基督徒,你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多么软弱,仇敌的势力多么强大。基督徒不再依靠自己和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和对仇敌的认识,会不断驱使他来到基督面前。这就是我每一个主日不断邀请你接受基督作救主,将你自己降服在祂面前的原因。我们与魔鬼势力悬殊。许多比我们强壮的人都被魔鬼制伏了。你怎能指望征服[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弗六12)?根本不可能!你必须知道自己注定一败涂地,承认你的失败,认识你的罪。是的,仇敌雷霆万钧之势,和我们的不堪一击,始终是我们祈求与主同在的最佳原因。

    但我不能以消极的论点作结束。这人渴望与主同在,不仅因为他知道敌盛我衰,并且因为他深知基督的能力既然能释放他,使他得自由,也必然能够为他持守住自由。如果魔鬼又回来了,那怎么办?只要他与基督在一起,他就安然无虑。基督已经征服、击败了仇敌。不论发生什么,只要基督在身旁,他总是安全的,因为基督能拯救,也能保守,直到世界的末了。这人为了永远享受自由和安全,而愿意跟随基督同去。

    但他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一定得在肉体上与基督同在。主耶稣坚持他回家,证明了他的观点有误。一个亲近得救的人,竟然叫他回到从前住的地方?不错!他的安全无虑,因为是基督差遣他回去的。祂所差遣的人,祂必与他同去!当时如此,现今也依然,因为祂差遣了圣灵下来。信靠祂!顺服祂!遵照祂所说的去行!祂必与你同在。[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你仍然会受到试探和试炼,甚至比眼前还激烈凶猛,但你可以和众圣徒一样说,

    试探尽失其势力因为有你同在!

    你也可能再跌倒,但[不至全身仆倒](诗三十七24)。生活中会有艰苦和患难,但祂必带领你安然度过,[得胜有余]!今天就相信祂,让祂管理你。奉主的名,阿们。
第十章 悔改---通往天国的大门
    第十章悔改——通往天国的大门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阿!我去。]他却不去。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马太福音二十一28-32)

    [两个儿子的比喻]还有一个同样达意的名字:[悔改的比喻],因为我们的主在这比喻中,清楚地说明和教导了祂对这个主题的观点。耶稣其它的比喻和教训中也多处论到悔改,但通常是恰巧提及的。此处祂则是刻意用比喻来说明祂对悔改的看法。我在仔细读过,并且反复思考之后,不禁深深被这个重要的主题所吸引。确实,我相信今天有那么多人留在教会和神国度的门外,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重视悔改在新约教训里的地位和意义。我越详细研究和思考,就越看出这个真理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任何熟悉新约的人都能体会这一点。请让我详加说明。

    首先我要指出,从新约的年代次序看,悔改乃是新约中第一个重要的真理。福音书出现的第一个传道人是施洗约翰。他[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一4)。这是新约首次提到这位福音的先锋。下一个就是主自己。祂传讲什么?答案是,[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一14-15)。同样的信息,同样的重点。然后我们读到主差遣十二个门徒出去传福音和医治病人。马可如此记载,[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可六12)。还是同样的信息。这是福音书的立场。再打开使徒行传,那里记载了基督教最初萌芽、诞生的经过。它也记载了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我们发现什么?那些听道的人转向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我们当怎样行?]彼得回答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仍然是同样的信息!再来看使徒行传另一位伟大的传道人——保罗,你会发现他的信息是,[世人蒙味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圣经中其它地方还有许多类似的论述。单单从年代次序看,悔改乃是首先出现的重要信息。由此可见它的地位非同小可。

    但这个比喻也提醒我们另一个理由,证明悔改的攸关重大,那就是我们若要进入神的国度,必须通过悔改的大门。主耶稣此处说得很清楚,法利赛人、大祭司、长老都必须和税吏、**一样悔改。所有人都需要悔改。这是一个基本、主要的真理,而不是次要、可等闲视之的观点,不是人可以随意解释的。它乃是一个中心、不可或缺的真理。使徒保罗在他的讲道和书信中,经常提到这一点。他所讲的信息清楚证明[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罗三10、19)。因此这是一个起点,其它一切都由此出发。一个人即使自称相信神,或从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也无济于事。那个小儿子对父亲的吩咐频频称是,但一无意义,因为他最后还是没有听命行事,不论我们的背景如何,我们若不悔改,就永远被排拒在天国之外。另一方面,我们若像大儿子那样一口回绝,继续沉溺罪中,我们也同样必须悔改。所以基督教是从悔改起头的,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主耶稣一再清楚强调:人被定罪,被阻挡在国度的门外,主要是因他们拒绝悔改。这也是此处对大祭司和长老的指责,[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或许你还记得,祂也因同样的理由谴责和咒诅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人,因为他们不肯[披麻蒙灰悔改]。

    我们在这里看见新约提到悔改信息的几个重要性;它是新约最先传讲,也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的信息;它是我们进入神国度必径的大门;我们若拒绝悔改,就必被定罪,受责罚。这是基督教真理极中心和重要的一环。

    今天我们的教训、讲章,以及一般的观点却极少强调这一点,岂不是令人纳闷?这岂不正是现今许多教会软弱不振、缺乏强而有力的见证,而一般人对基督教大感困惑的原因?如果我们在起点上就摇摆不定,又怎能勇往直前?如果我们在根基和最首要的原则上有了偏差,又怎能指望在其上坚立一个坚固的大厦?我们若连字母都不会,又怎能把握住博大精深的教训?这正是今天人们的立场。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论神的国度,却对悔改一事只字不提。他们愿意进入神国,为其效力,却拒绝通过国度的大门——悔改。这个题目在今天的确不受欢迎。

    有些人特别厌恶有关悔改的主题,避之惟恐不及。他们说,[悔改]一词本身就具有警察机关的意味,让人想到司法和正义,这似乎与神的爱大相径庭,把神贬低到世上那些动辄发怒的强人之层次。他们觉得若坚持人必须悔改,主张这是人在神面前惟一当有的态度,这种要求即使没有抵触神的爱和怜悯,但多少限制了神的大爱和怜悯。悔改和爱,两者似乎背道而驰。他们辩称,如果神仅因人拒绝向祂屈膝,就不肯赦免人,那么祂就算不上是一个慈爱的神。他们说,[这可不是耶稣所描述的神。]然后他们就试着删除和修订耶稣有关神的公义和圣洁之论述,只引用那些合他们口味的经文。

    真正可悲的是,即使他们最喜爱的经文,也清楚教导了有关悔改的教义。除非你完全消灭基督的教导,不然你不可能从基督的教训中删掉悔改的信息。让我举例说明,那些人经常引用浪子回头的故事,以显示所谓神的爱是与保罗神学中对救赎的律法观点相对立的。他们说,[这才是耶稣对神和神的赦免之观点。浪子的父亲岂不是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他的儿子吗?]但最叫人讶异的是,浪子的比喻中有一句话是,[他醒悟过来。]换句话说,他有了真正的悔改。你可以在那个有关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中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往往只强调神的爱,却未提到税吏的忏悔。他们不但如此对待主耶稣的比喻和信息,也如此对待祂的行动、神迹,和祂怜悯的作为。他们辩称,[祂使未坚持悔改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他们未察觉到,那些人已经悔改了。对那些已经俯伏在地的人,你当然不必再传讲悔改的信息。他们已经符合了这条件,可以直接而立即地被赦免。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新约这一切彰显神白白大爱的荣耀例子中,总是以悔改为前提的。没有悔改,就没有神的爱,也就没有赦免。我们务必谨慎,免得被自己的小聪明所误,以致曲解圣经,并导致灭亡。除非你悔改,你无法享受神的爱。这点一定得弄清楚。不要一味依赖神的爱,这爱只赐给悔改的人。要进入神的国度,除了悔改,你没有其它捷径。我们毫无其它借口。前面已经提过,这是新约一再强调的真理。

    然后我们必须问,悔改是什么?许多人在这里被绊倒。唉!多少悲剧就是因人不了解悔改的意义而产生的!今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不明白这真理而沦丧。世界上有无以计数的人不能被算作真正的基督徒,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悔改的意思。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不一。有人太轻描淡写悔改的意义。他们认为悔改不过是对自己作过的事存着一种肤浅的歉意。只要他们对所犯的罪感到难过,就是悔改了,神已经饶恕他们,所以他们可以上天堂。于是他们继续犯罪,然后再为罪忧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多么疲弱无据。

    还有一些人替悔改一词的意义加油加醋。他们把新约所未提到的意思也读进去了。这些人很容易把悔改这件事本身,和它偶然附带出现的情形混为一谈。他们读了本仁约翰的悔改经历,或某些类似的记载,发现本仁有十八个月之久,陷入极可怕的痛苦忧虑中,仿佛被打入地狱,几乎可以闻到硫磺的气味,看见熊熊的火焰。他们又读到其它生动的描述,例如有人几个月之久不曾合眼,感觉完全被弃绝,因自己深重的罪和与神隔绝的事实而忧伤痛苦,力不能胜。但有些人从未经历过这一类事,他们就以为自己尚未真正悔改,因此也未得救。他们未曾经历痛苦,或未看见可怕的异象,就以为自己的悔改是虚假的。他们一直等待着这些现象发生,或许还试着在自己里头制造这种惊天动地的感觉。他们抱着这种目的读圣经,对他人坦白分析自己的状况,企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谴责。他们几乎盼望自己犯过滔天大罪,至少这样他们就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观点。为达此目的,他们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唉!就因他们未明白新约对悔改的教训,以致于产生这些不必要的困扰。

    那么真正的悔改是什么呢?此处用一种非常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提出了答案。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比喻,以发现其中的原则。然后我们可以指出这个教义非但未抵触神的爱,反而更证明了神爱的伟大和荣耀。

    悔改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的,悔改首先是指心意的改变,承认自己错了。这位父亲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稍后他却懊悔,就自己去了。显然这个儿子必须先改变心意。起先他抗拒父亲的命令,自言自语说,[哼,他有什么权利吩咐我作这作那?]他对父亲说,[我不去!]然后就径自待在屋子里。这个儿子悔改的第一步是,他开始对整件事重新思考一遍。他大可不必如此。他可以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去作别的事。但他却又回过头来把整件事仔细想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心中必然感到不安,有一些东西在那里搅扰他,谴责他,怂恿他重新考虑这件事。这股驱策的力量一直持续着。于是他坐了下来,再度仔细思想。他没有藉着忙碌或娱乐来忘却这事,把它抛诸脑后。他只是坐下,把事情的来胧去脉从头到尾想一遍。这始终是迈向悔改的第一步。浪子的故事和其它许多例子都是如此。今天的悲剧是,许多人根本不思想这事。他们趋附潮流,轻视信仰,因个人的偏见而拒绝思考这一类事。人一旦开始面对这些问题,他就有希望了!一旦他开始参加敬拜,聆听福音,他就走上了得救之道。从某方面说,福音产生的第一个效果,就是要求人三思而行。

    但这本身还不够。那个大儿子不仅反复思考这问题,而且清楚看到了自己的亏欠。他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犯了错。单单去思考,还不算悔改。悔改最主要的因素是改变心意,承认错误。这也是浪子故事的中心点。他到了一个地步,开始动脑筋思想。然后他领悟到自己的行动多么愚昧和错误。他诚实地面对自己,无意再找借口。他似乎这么说,[我的愚行毫无借口可推脱。我实在是个傻瓜,没什么可说的了。]在那个税吏和法利赛人的比喻中,税吏的态度也无分轩轾。他承认自己的错。他对自己从前所作所为有了新的感想。这一向是悔改的第一步。你是否真正面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妨现在就诚实地面对它。你有借口吗?你总是对这些事争辩不休吗?除非你承认已过,停止再为自己辩护,否则你无法踏上悔改之路。你还在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罪辩个不停吗?你仍然试着说服你自己和别人相信,这些原本一无害处吗?若是这样,显然你和浪子、税吏、这个比喻中的大儿子不一样。这些人至少肯诚实地面对真理,然后降服。你必然知道这些事是不对的,那么就不要再强词夺理。只要承认你错了。目前你毋须对别人说什么。你只要向自己承认,这是第一步。

    但这只是第一步。大儿子承认自己的错之后,他就去向父亲,向整个世界承认:他已改变心意,愿意去作先前拒绝作的事。换句话说,悔改的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在神面前认罪,对自己冒犯神的行为感到后悔。那个大儿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后,一定这样对自己说,[这实在不是为人子女当有的行径。毕竟父亲一向对我疼爱有加,不论如何他都是我的父亲,他有权吩咐我作事。我实在不该对他说出这番话。这样作不但不负责任,不合礼数,而且伤了他老人家的心。这种行为实在无可原谅!]这个原则也见于新约有关悔改的事例。你记得浪子对他父亲说的话吗?[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换句话说,他深感愧疚。他看到自己的劣迹败行,承认他实在不配再享受父亲的爱。他已丧失了一切权利。税吏的情形也一样。他俯伏在地,捶胸顿足,觉得自己如此不堪,甚至不敢抬头望耶稣,他只喃喃地说,[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我还需要将这番话运用出来吗?那个儿子为自己对待父亲的方式懊悔不迭,浪子在异乡外地体会到亏欠老父,有辱家风时,不禁伤心悔恨,这些故事都不错。但是朋友,你的情形又如何呢?你与天父的关系如何?如果你连自己都对不起,更何况对神呢?如果我们世上的父亲尚且因我们的悖逆而心如刀割,何况天父呢?你能够继续忽视祂,批评祂,把祂当作仇敌吗?你能继续愤怒地问道,[神为什么这样作?为什么那样作?]你仍然感觉惩罚不合理,觉得神对你不公平吗?其实祂是创造你、持守你的主。你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从神来的。多少次祂本可以一举歼灭你,但却保全了你的性命?多少次祂在你毫不察觉的情形下约束了你?是的,思想一下祂如何差遣祂的独生子为你而生,而死,将一切赐给你,而你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像那个大儿子一样说,[我不去!]当然你现在可以看出其中的敌意。你一定感觉自己好像一个无赖。你必然同意税吏和其他罪人的看法:你一点也不配得神的爱,而且你无咎可辞。你愿意承认吗?你现在是否能告诉祂,向祂认罪,并且完全依靠祂的怜悯,不再争论、不再讨价还价?这是悔改的第二个原则——不仅看见自己的错,而且知道得罪了神,为自己过去的行径懊悔。

    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又提到了真悔改的第三个原则。大儿子不但知道自己得罪了父亲,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他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他心中的悔悟,就是去作当初一口回绝的事。从某方面说,这是一个试金石,是最重要的步骤,因为我们若不把自己完全放在神手里,遵照祂的吩咐去行,我们就尚未真正承认神,向祂认错。但这是最难做到的部分,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你知道犯了错,甚至知道得罪了神,并萌生悔意,这是一回事;但实际去谴责自己,完全向神认罪,却是另一回事。这正是那个年轻富有的官所面临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他还算一切顺利。但耶稣要他付上代价,好证明他对永生的渴望,并实际要求他变卖所有以周济穷人时,他就裹足不前,最后忧忧愁愁地走了(可十22)。单单说你因过去不顺服神而感到抱歉,这还不够。你必须拿出实在的证据,证明你如今愿意顺服祂,在有生之年全心遵行祂的旨意。因为这是神的心意——祂要掌管我们的心思。因此祂一开始就设下这个测验。大儿子的榜样实在是最佳注解。没有进一步的争论和犹豫。他径自去作父亲要他作的事,如此而已!不需要其它理由,唯一的理由是,这是父亲的要求。我们的天父也正在等候我们这样作。

    那么神对我们的旨意是什么呢?祂要我们作什么?主耶稣如此回答,[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约六29)。这是神要我们作的。这也是讨神喜悦的方式——相信主耶稣基督,承认祂是神的儿子,祂来到世上生活,受死,并且复活,是为了拯救你。你必须承认,若离了祂为你成就的这一切,你就无可救药。你要单单依靠祂的大功,为祂所作的献上感恩,许诺你将一生顺服祂,靠着祂的恩典和力量,你就能离弃一切罪。这是神对我们的命令,是神要我们去行的——相信祂已经赦免了我们,因为基督已为我们死,相信祂为这缘故,以祂的大爱,差遣基督到世上来。我们当舍弃充满罪污的生活,让神来保护我们,持守我们。这是天父对你的要求。祂只要求你这样作。这是悔改的最后一个步骤。为罪伤痛、在世上行善,都无法取代这个步骤。祂的旨意是要我们[信神所差来的]。祂并未要求你有非同凡响的感觉,祂也未要求你一定得了解或明白透彻,祂只要求你单纯地相信主耶稣基督,向祂降服,从罪中转回。论理争辩或讲价还价乃是大儿子未悔改之前的举止。他本来犹豫再三,左思右想,决定不去葡萄园工作。但他悔改之后,就义无反顾地去了。

    你是否愿意效法他?或者你情愿等候某种感觉,直到你觉得近况好转,比以前更强壮,更适合作基督徒的时候?或者你想等明白基督如何拯救你,或等看到神迹之后再顺服?其实这就等于悖逆地对神说,[我不去!]神要你此时此地就相信福音,并采取行动。祂要你信任祂,不需依靠神迹或感觉。祂已经差遣祂的独生子来,祂要求你接受祂;不必有多深的了解,只是相信,并起而行动。祂要你变成小孩子的样式说,[我相信耶稣基督为我死,我相信神因此而赦免了我,所以我今天就愿意离弃罪,依靠耶稣基督会保守我,看顾我。]如此而已!你愿意这样作吗?若不采取这一步,你就还没有真正悔改;若没有悔改,你就无法进入神的国度,无法享受神的爱,更不能得救,你的前途将充满灾难和毁灭。要作聪明人,效法这个大儿子的榜样,起来,现在就开始行动!

    在结束本讲之前,我必须作进一步的呼吁,指出这个有关悔改的教训不仅未抵触神的爱,而且实际呈现了它最荣耀的一面。

    首先,神的爱是如此浩瀚无涯,只要我们悔改,祂就心满意足了。如果祂要我们赔偿所积欠祂的,或补偿过去一切错误,我们可怎么办?祂有足够的权利这样作。或者祂转过来对我们说,[好吧!我现在不毁灭你,也不惩罚你,但你别指望重新获得我的宠爱和欢心。我可以收容你,但你只配作我的仆人或奴隶,你必须穷尽余生来补偿你过去造成的损失!]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权抗议。然而神的爱是多么长阔高深!祂要求我们的,只是一个谦卑悔改的心。祂只要我们承认自己的罪,离弃罪恶,接受祂的宽恕和赦免,单单依靠祂的大能。换句话说,祂所求于我们的,只是接受祂的恩典。一旦你到祂面前悔改,你就如同从未犯过罪一样。你过去的罪孽过犯都一笔勾销了。祂把你当儿子对待,用各样恩赐来祝福你。惟一的条件,就是悔改。多么划算啊!多么奇妙的爱!我们毋须付金钱和其它代价,只要认罪,承认我们需要祂,就能进天堂。我只要承认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我的每一项罪就能得赦免。只有这么简单的一个条件,就是看见自己需要被赦免。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神究竟是向谁应许下如此丰盛的恩典?这是整件事最奇妙之处。如果神只应许给那些犯罪较轻微的人,或许我们还不会感到讶异。但此处告诉我们,这也适用于税吏和**,和那些放纵情欲,罪大恶极之人。祂论到那些人,[你们看见了吗?他们正通过国度的大门,进入永生。他们是谁?税吏和*女,是被社会拒绝、唾弃、轻视的人。你看,天堂和永恒的祝福正展示在他们面前!]他们如何进去的?有什么秘诀吗?他们作了什么?哦,他们不过是悔改罢了!他们相信施洗约翰与耶稣基督所宣讲的教训。何等奇妙的爱![祂对你一无所求,只要你觉得需要祂。]但祂暗示说,这爱还有更伟大之处。第三十二节指出,即使法利赛人和大祭司也可用同样的代价得赦免,进入神的国:只要他们肯悔改。连那些自以为义,并且指控耶稣亵渎,百般侮辱祂,又硬着颈项的法利赛人都可以进去。神的爱实在广阔无边,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比喻中有一个词——[以后]——或许最能突显出神的爱,[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以后]!这是何等蒙福的词!这个词拯救了我们,否则我们都必灭亡。我们都拒绝神,对祂说,[我不去!]甚至可能发咒赌誓,坚持不去。如果神就任由我们,会有什么后果?但祂并未如此。祂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一旦他去了,先前的拒绝就被忘得一干二净。那个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从前一再拒绝祂,经常说,[我不去!]但[以后],是的,他在临终之际悔改相信,终于得救了。何等奇异的大爱!神如今依然不变。你曾经无数次拒绝祂,对祂的声音充耳不闻。你拒绝祂的邀请。如今为时未晚。再好好想一下。现在就改变你的心意。进入天国的大门仍然洞开。神仍然能在基督里接纳你。过去的悖逆和拒绝已被遗忘,事实上,一切都成为新的了。何等的恩赐!何等的爱!你只要悔改、接受,这样有一天别人会这样论到你,[是的,他多年拒绝神的福音,坚持对神说,『我不去!』,但后来他幡然悔悟,最后进入了神国。]

    但愿每一个听见这道的人,都能有这样的经历。

    [疲倦的人请来,我要赐你安息。]

    耶稣温柔声音,向被**者发出。

    祂应许赐下祝福,赦免,恩惠,平安,

    和无止境的喜乐,永不止息的大爱。

    [漂流的人请来,我要赐你亮光。]

    耶稣慈爱声音,使黑夜变欢欣。

    我心沉重悲伤,有如迷路的羊;

    但清晨带来喜乐,黎明发出歌唱。

    [软弱的人请来,我要赐你生命。]

    耶稣平静声音,止息我一切忧虑。

    仇敌猖狂凶猛,战争惨烈冗长;

    但你使我刚强,胜过威武壮士。

    [任何人都可前来,我绝不悍然驱逐。]

    耶稣忍耐声音,使我疑虑尽消;

    祂呼唤每一个罪人,尽管我们不配,

    但丰富大爱白白赐下,亲爱主,我来就你!

    迪克思(WilliamChattertonDix,1837-1898)
第十一章 天堂的盼望为何落空
    第十一章天堂的盼望为何落空

    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路加福音十四16)

    福音最奇妙之处,莫过于它不仅向我们指出耶稣基督一般的救恩,同时也针对个人的需要和光景,提供了特别的应许。对我而言,这一向是最终而绝对的证据,证明圣经是神的默示。它似乎对我们每一个人了如指掌。整个人类似乎被分成了许多组群,每个组群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福音能将一般信息运用在个别的情况下。一旦圣灵在我们里面动工,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属于那一个组群,以及我们最大的需要是什么。

    这是我观察这个比喻后所得到的心得,我注意到这比喻是针对一个人,而非对一群人说的。主耶稣受邀去赴宴席。祂利用这个机会,对主人和其他宾客说了一番话。祂说完之后,[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主耶稣立刻转向那人,特别对他说出了这个有关大宴席的著名比喻。显然耶稣要使用这比喻,教导那人一个特别的真理,因为他的需要异于常人。这就是我们不可不察的原则,若轻易忽略,就可能导致我们灵魂的失落。

    不妨仔细观察主耶稣如何在祂的讲道和教训中运用这个原则。祂并非对每个人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祂主要的信息总是一样的,但在运用上却各有巧妙。祂对税吏、**说话的方式,就与对法利赛人、文士大不相同。我们也注意到保罗和其他使徒也是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保罗给外邦人的信息,和他给犹太人的不一样。当然中心信息总是相同的,只是传达的方式各异。换句话说,所有非信徒之所以不信,并非基于同一个理由。拦阻人相信基督的原因可能千奇百怪。有人怀疑的是神本身,显然他们必须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人虽然相信神,却无法接受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独生子之事实,所以对付这一类人,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有人无法相信有关耶稣受死(救赎)或复活的教义。可见每个人的中心难题形形色色,必须个别应付。基本上这些难题是大同小异的,都是魔鬼作工的结果,而魔鬼为了拦阻人接近基督,所采取的方式可说无所不用其极。可悲的是,我们很容易以为,非信徒只属于一种类型:公开,直率,完全地拒绝。只要我们不被纳入这一类型中,就可以高枕无忧,自以为安全无虞。这种态度显示了对魔鬼的狡猾和诡计一无所知。

    但耶稣却极小心地考验祂的门徒和跟随者,祂担心那些跟随祂的人只对信仰有肤浅的体认。祂的事工最明显的一个特色,就是祂从不轻看、疏忽任何一个人,祂总是严肃地对待他们。有时候祂甚至采取严厉的手段。你记得路加福音第九章叙述的故事吗?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多么优秀、高贵、善良的人啊!这岂不正是耶稣所等候、期待的类型吗?我们以为耶稣一定热烈地张开双臂欢迎他。但耶稣的反应却令人讶异,祂转过来对那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祂实际上说,[你这是真心话吗?你预备好跟随我吗?你可曾彻头彻尾地把这件事好好想过?]或许我们觉得耶稣的回答太尖锐,太咄咄逼人了。此处我们发现,祂的行动也大同小异。祂说完话之后,坐在祂旁边的人满怀敬虔地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但耶稣并未心存感激地对那人说,[阿们!朋友,你说得一点没错。你既然如此敬虔,见多识广,必然会蒙大福,享受最大的荣誉。]耶稣不但未对那人称许有加,反而对他说了这个比喻。

    我们能用什么形容词来描述这个比喻呢?大概[严厉]和[可怕]两词最适合了。这是耶稣说过最可畏的话之一。这个比喻充满了愤怒,批判,和定罪.最后一节说,[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第二十一节所透露的怒气更可怕,而最后一句话里的审判却是耶稣所作过的论述中最强烈的一个。我要特别强调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场合。如果祂这番话是针对一个亵渎的人,或恶名昭彰的罪人,或极力与基督和福音作对之人说的,我们根本不会惊讶。令人吃惊的是,这比喻是对一个优雅、善良之人说的,他刚刚才庄严地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主耶稣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呢?祂为何如此对待一个说出这番话的人呢?你如何解释祂对这样虔诚人所显露的严厉呢?比喻本身就回答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难处。我们若仔细观察和分析,必然能明白主耶稣的用意。

    首先,主耶稣显然要揭露某一种信仰观,和某一类热心宗教的人。祂说出这个比喻,也顺便要考验这个人。祂所谴责的是那一类宗教,和那一类热心人士呢?祂在比喻中论及那些人的一番话,为我们提供了清楚的答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摆设了大筵席。他其实大可不必设筵招待众人,但他出于善心这样作,并对某些特定的客人发出请贴。他们收到邀请,就纷纷回函致谢,并表示一定准时赴席。那一天到了,食物都准备妥当,主人打发仆人去请他所邀请的客人,但是[众人一口同音的推辞]。显然这些人当初接受邀请时并无诚意。他们看到邀请函,认为是件好事,就草草回信答应赴筵,却根本未把这事放在心上。

    我们不难认出比喻中所描述的这一类人。他们以轻忽随便的态度接受神的邀请,和基督教的信仰。这一类人相当普遍。他们对基督徒的信仰和真理从不争辩或反对,他们也不否认神的存在,从不怀疑有关耶稣基督的事实;祂的诞生,死亡,复活;他们也不怀疑有关圣灵的真理。他们不但不否认,而且也相信耶稣基督是为罪人死。他们听到神的赦免,以及耶稣从天上下来,为拯救人类,使人能上天堂,而情愿忍受各种羞辱和罪的刑罚时,不禁表露出满足和欣喜的神色。所以福音的邀请一旦临到,他们就立刻接受了。你是否能认出这一类人?他们总是声称自己相信福音,相信耶稣基督。他们的口气总是充满怜悯和虔诚。他们参加敬拜,对所听到的信息频频点头,表示赞许。他们与那些怀疑、不信、否认神存在,或诋毁整个救恩福音的人大不相同。他们从未出言反对福音。事实上,他们还会为福音美言几句。他们从小就相信福音,从未萌生任何疑心。他们就像耶稣对其讲述这比喻的那个人,一旦置身宗教的氛围,立刻感觉到某种深遂的东西,不禁低头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换句话说,这似乎是他们主要的想法和心愿——在神国里吃饭,进入天堂,与神同在。

    谁想到这种人会出问题?我们以为主耶稣的想法也和我们一样。这种彬彬有礼、言词恳切的人,与那些放荡不羁、骄傲自大的罪人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但我觉得主耶稣似乎对这一类人抱着怀疑,至少祂觉得应该对这种人加以检视、考察。坐在耶稣身边的那人道出那句话之后,耶稣实际上对他说,[你真的这样想吗?你真的羡慕在神国里吃饭的人吗?你愿意加入他们吗?你完全明白自己说这话的意思吗?你真心要讨神喜悦,要上天堂吗?你是否相信神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是要拯救你,买赎你,使你与神和好?你说你一向相信这些,从未否认或置疑。你声称你已接受了福音,和福音的奇妙信息。真是如此吗?]

    这种人还有什么问题呢?主耶稣接下去用比喻,让我们看见他们的几个特点。

    这种人的第一个特点是,他们从未弄明白基督徒的信仰不是模糊广泛,而是非常明确具体的。确实,基督徒的信仰既确定,又具体,它无可避免地会对我们泛泛的信念形成一种考验,要求我们言出必行。这一点在这个比喻中尤其明显。这些人一无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主人可能以为这些向来友善的人一定会排除万难,前来参与盛会。事实却不然。时间到了,珍肴佳馔已摆在桌上,主人再度差遣他的仆人出去,召唤已受邀的客人前来。一直到这时刻,他们的本来面目才暴露出来。第二度的邀约显然是一个考验。前面一次纯粹是正式和一般的邀请,并不要求受邀者采取明确的行动。但第二次的邀请却大相径庭。如今他们有义务作出选择,不是赴筵,就是失约。

    我们若不明白这个真理,就很难了解主耶稣基督的福音,福音不只是提供救恩,不仅是从神来的荣耀邀请,它也是一个考验,一种操练。可悲的是,很多人因为苦苦抵抗因信称义的教义,以至于走向灭亡之途。有多少人一厢情愿地以为,我们只需宣告自己相信某些事物,就能自动、无可避免地进入天堂。他们若一直这样相信,问题还不大。但他们并未相信到底。固然,人只能因信而称义,但我们必须记住,[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真正的信心总是能透过某种确定的行动而显明出来。不仅雅各这么说,保罗也论到[信心的行为]和[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约翰说到有些人口口声声说他们相信,也加入了教会,但他们的生活却清楚揭露他们原来是骗子。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以及其它地方一再清楚指出,单单称呼祂[主阿!主阿!]还不够,没有行为的盼望和心愿是一无价值的。

    让我把这一切放在三个简单的测验下,我们都能将其运用在自己身上。你说你相信神,你盼望能进天国,你相信神已经透过耶稣基督赦免了你。那么不妨用三个问题来测验你的告白。第一,这种信念是否对你有所要求?是否考验着你?你意识到它能影响你的生命,并且带来改变吗?你的信心和信仰究竟在你的生活中造成多大差异?它经常影响你,在言语行为上左右着你的动机吗?这是你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主人二度打发仆人出去,是带着确定和最终的邀请。耶稣基督总是这样的。祂来不仅是要对付我们的罪,而且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是的,你是否甘心顺服?或者你像那些人一样,用各种借口来搪塞?

    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一个真理:这个最终的邀请必然会在我们里头引起挣扎。那些人受到邀请的时候,正打算去作别的事。于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冲突形成了。他们开始挣扎,辩论。里面有一个声音催促他们去赴筵,但另外又有一个声音阻止他们前去。没有冲突和挣扎的地方,就没有生命。保罗描述罪人是[死]在罪恶过犯当中——毫无生命的迹象。他的生活中没有冲突,没有争战。但保罗论及基督徒时却说,[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一旦属灵的生命和基督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冲突和挣扎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两股势力针锋相对,互不退让。你感觉到了吗?神的影响和魔鬼的势力是否在你里面相持不下?你受到搅扰吗?你说你想要进天国,但你是否知道,近天国惟一的方法是透过信心的争战?不妨再仔细阅读新约。那里处处提到基督徒的争战,而耶稣基督是他们的首领和元帅,祂正率领着一支大军,与罪和不义作殊死战。你也在这一场冲突中吗?基督呼吁所有真正跟随祂的人,都投入这场战斗,以一决生死。第二次的邀请总是会临到,你打算怎么办?对神、基督,和天堂的泛泛信念,本身并没有意义。你真的在他们那一边吗?当盛大筵席隆重展开时,你出席了吗?

    第三个明显的真理是,基督和祂的福音要求在我们的生命中居首位,其它一切都必须退居次要的地位。这一点在这个比喻和本章其它地方都很明显,毋须我多作解释。我只要严肃地问你,耶稣基督是你生命的主吗?祂掌管着你的心吗?祂发出邀请,就指望你赴约。祂透过你的良心、圣经和其它方式对你说话时,你如何回应呢?

    让我接下去说明,如果我们只是泛泛地相信福音,生命却毫无改变,这对神是多么大的侮辱!这种态度的严重性就在此。他们若能看清这样作是如何羞辱全能的神,就不会继续执迷不悟。看看主耶稣在祂的比喻中如何描述这一类人。他们接受了邀请,让主人大事张罗,但紧要关头却不现身。主人已经大费周折,预备好了所费不赀的筵席,却没有一个宾客前来享受这些山珍海味。仆人都认识受邀的宾客,也知道主人为此盛筵所摆上的心血。如今他们都目睹了自己的主人被忽视,受羞辱。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难堪的?若稍加分析,我们就能明白,这种耻辱主要在两方面显露出来。

    首先我们看到,他们是有条件地接受邀请,他们只在自己方便的情形下出席。他们最初既然接受邀请,证明多少有赴筵的意图。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荣誉,如果没有其它事耽误,他们当然会赴约。只要不必作任何牺牲,自然可以照计划进行。谁会想到横生枝节,突然有别的事发生,使他们感到不太方便。于是他们心里盘算着:或许那位主人改天还会举办另一次宴会,届时他们就能参加了,反正这回若缺席,主人应该不会太介意。他们把自己的方便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我们如果对待神也如法炮制,是多么可怕阿!但这却是事实。我们知道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命令。祂的旨意是要我们成圣。但我们如何回应呢?我们想要进天国,享受永远的福乐,但我们尽了什么责任?我们是否立刻着手预备?是否离弃罪和罪恶的生活方式,以表明我们对神永恒而奇妙的大爱心怀感激?让我们每一个人反躬自省。有多少人就像这个比喻描述的一样?是的,他们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单单想还不够,必须有所行动。他们打算此生尽情享受,任意犯罪,等到来日无多,时机较方便时,再转向神,悔改认罪,然后他们就可以上天堂。这岂不是极大的侮辱?竟然叫神在一旁等候!只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时机来接受神的救恩。一方面口口声声说相信祂,渴望亲近祂,一方面却继续作神所憎恶的事。朋友,神并不需要你的同意、赞许,或甜言密语。祂只要你离弃罪,现在就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祂。不要以为你能随自己的方便来利用神。你真想要进天国吗?那么就当喜好属天的事,以证明你的诚意,包括舍弃世俗的享乐和肉体的欲望。

    如果我们探讨这些借口的性质,就更能看出其中所含侮辱的意味。此处主耶稣举出三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加上无数其它的借口。你若冷静地看这些借口,会发现它们实在很愚昧:土地、牛、妻子。从他们的语气听来,好象那块地会突然移动或消失,那几只牛甚至无法再等几个小时,而那人似乎永远再没机会陪妻子似的。真是可笑!但这也适用于描述我们对待神的态度。我们知道神的旨意。我们知道祂恨恶罪和邪恶。祂呼召我们过圣洁的生活。为达此目的,祂差遣自己的独生子为我们死。我们相信这些,又一再声称想要上天堂,但我们用什么证明呢?乃是花更多时间在世俗的事上,花更多金钱在宴乐和罪恶的事上,而未花在神的工作上。我们花更多精力在政治权术上,而不是在耶稣基督和神自己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侮辱,更可怕的?如果你真的对这些爱不释手,你最好连神的名字都别提。你的嘴唇若呼告神的名,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中否认祂,这无啻是对祂圣名的侮辱。但愿你省察你放在神面前的是什么。金钱,成功,声名,欲望,情欲,别人的嘉许。阿,但愿你今天就悔改,千万莫迟延!放弃你所有的一切,全心转向神。你若真相信神,相信耶稣基督,真正盼望进天堂,你若已接受第一个邀请,就要立即用行动证明,也就是回应祂进一步的邀请。

    最后,只[泛泛]相信宗教的人显然从未真正明白自己在作什么,也不知道神是掌管万有的主。比喻中的那些人深信不疑,将来还有机会。但请听听主耶稣的话,[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把这话再对你自己重述一遍。你尽管削减它,或稀释它的威力吧!随你怎么作。这是你的责任。你可以随已意回应神的爱,但请容许我用圣经的权柄告诉你,神的爱不会向那些践踏十字架宝血、藐视耶稣基督的人施展。祂的爱已经表现在对我们发出的邀请上了。祂大可不必这样作。但这是祂的旨意。祂白白地赐下赦免和饶怒给所有相信耶稣基督作救主的人。我们都知道其中的含义。你只需要接受邀请,照祂的吩咐去行;不论你的过去如何,不论你的生活和本性多么扭曲、不堪,你都能得到赦免和恢复,成为神的儿女。

    但是你若拒绝神的邀请,优先考虑其它事物,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推辞神的邀请,坚持自己的利益,不惜悔辱神,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地狱。但愿你三思而行。如果你根本不相信神,也不指望将来上天堂,那么你决定依照世界的方式生活,追求世俗的享受,也就无足为奇。问题是你如果自称相信这些,却仍然把其它事物放在优先地位,那么你的行径就未免太荒诞无稽了。但愿你此时此刻就停止这种愚行。你既然已接受第一次邀请,就该接受第二次邀请。要显露你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不妨活出与神的名相称的生活。要证明你对未来的盼望,不妨开始为天堂作准备。要表达你对神的爱,不妨开始顺服祂。餐宴已预备齐全,正等候你享用。要作智慧人,前来尽情享受吧!主人的愤怒是很可怕的。但我们不必去思想它,我们情愿去思想这盛筵的荣耀和奇妙!奉主的名,阿们。
第十二章 错失良机
    第十二章错失良机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并且乐意听他。(马可福音六20)

    我每次读这段有关希律的描述,都会觉得这是新约中最可悲,也最让人心惊胆寒的一段。我读的时候,心中总是五味杂陈,上下起伏。有时候我似乎对希律产生好感,开始同情他的处境;但下一刻我可能又觉得他真讨厌,是个大骗子,堪称圣经中最无药可救的人物。但有时候我又百感交集,感叹一个人可以在几乎得救的情形下却失丧了。毫无疑问的,这个威力无穷的例子所教导的主要功课即在此。这也是我要你们特别留意的地方。从这段经文来看,我发现有几个观点是必然正确的。

    第一,福音要求我们下决心,打定主意,对某些事持确切的立场。这是我们从希律这个悲惨故事的表面,明显看到的一点。他犹豫不决,再三踌躇,下不了决心。但他与施洗约翰交往的经过,也提醒我们,施洗约翰的事工最独特之处,就在他总是明确地对听众提出挑战,要求他们作决定。他从不浪费时间在旁枝细节上,他无意用甜言密语或滔滔雄辩来动人视听。他有一个确定的信息,并要求听到的人对这信息作出确切的回应。我们读到,约翰的信息如此打动人心,以致他们呼喊道,[这样,我们当作什么呢?]这一向是这位福音先锋讲道的特色。我们发现主耶稣出来事奉时,也如出一辙。祂只提供人两种选择:宽路或窄路;大门或窄门;盖在沙土上的房子,或磐石上的房子。神或玛门。祂要求人不计一切代价跟随祂。你观察祂的事工,会注意到所有与祂接触的人,都被迫采取某种立场;不是赞成祂,就是反对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你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有人本来与祂针锋相对,不断讥讽嘲笑,但后来被改变,站到主那一边去了。祂传讲的信息使人不得不作出决定。

    你若继续读使徒行传,也能看见同样的情形。五旬节那天,有三千人改变立场。他们本来惊讶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或语带讥诮,[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但到了后来,他们却对彼得和其余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这一类例子在整本使徒行传中比比皆是。例如最后一章,保罗在罗马传道,也造成同样的效果,就是听众分成了两部分——相信的和不信的。纵观几世纪以来的教会史,你会发现,在每一个昌盛的世代中,教会传讲福音的结果,总是促使人作出决定。

    我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担心这正是现代人在传福音时经常遗忘或忽略之处。确实,有很多人会因被逼着作决定而恼怒。现今似乎流行着一种观念:宗教纯粹是一种概括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享受,使我们在患难中得安慰和指引;换句话说,我们什么也不必作,不必付出,只要接受就行了。但是希律和施洗约翰的故事显示,这种想法实在荒谬愚味,并且再度提醒我们,福音要求人作决定。在我们继续下去之前,请容我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已作了决定?福音是否改变了你的生命?是否影响你,感动你去采取行动?

    从我要提出的第二个观点看,这个问题格外重要。我的第二个要点是,缺乏明确的决定,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这在希律的例子中尤其明显。希律对所听的道深感兴趣,也喜欢讲道的人,他可以感觉福音所发出的影响力。但整个故事的重点乃是,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因为到了最后,他的下场与那些激烈抵挡约翰和其信息的人没有两样。我们很难把握这一点,但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对的,不仅在圣经中如此,历来的基督教会史也证据凿凿。特别是最近五十年的教会史,我觉得从某一方面说,福音事工正方兴未艾。各种知识、演讲、艺术都可以对传福音事工提出贡献。不但如此,你只要去参加大型的布道会,或参考相关报导,就知道这一类聚会所产生的庞大果效。人们很明显地受到感动,许多人泪眼婆娑,加上诗歌所带来的热烈效果,都证明有一股极大的能力在运行。即使这样,我们国家的道德光景却每下愈况,基督教团体在社区生活中不但未起领导作用,反而成了最沉默、消极的组织。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福音事工只带来泛泛的效果,并未导致人作真正的决定,未带来彻底的悔改,未使生命得改变,即使没有害处,至少价值有限,功效甚微。因此我们必须特别小心,提防这个陷阱。谈到布道会,或读圣经,或我们对基督教问题的态度,只有一个真正的测验法。不是看我们喜欢与否,受感动与否,扎心与否,同意与否。真正的测验乃是,这能使我作出决定吗?我对福音采取了明确的立场吗?这是否能导致我采取足以影响我生命的行动?若这一点付之阙如,其它一切就尽失其价值和意义。

    我观察到的第三点是,像希律这一类[几乎得救]的人。他们差点成了基督徒,虽然他们的结局与其他不信的人一样,但他们的情形却难免令人扼腕、感伤。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我们当然对这些已经显露[上道]征兆的人比较有兴趣。他们与那些毫无反应的人不同。后者不但否认真理,而且有的还积极采取抵抗行动。有些人听了福音之后无动于衷,心肠似乎变得更硬了。我们觉得这些人与真理相距遥迢。但像希律一类的人却非如此。今天这一类人可以说不胜枚举。他们每一次听到福音,就怦然心动。他们觉得应该向福音降服,而且几乎这样作了。但他们却从未抵达这一步。他们似乎永远在边缘徘徊,只要再向前跨一点点就好了。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在国度里了,这种人多么奇怪啊!但也值得我们同情,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最可怜。或许我们当中也有不少这一类人,所以我接下来打算分析这种奇怪的立场,指出其愚昧之处,以及它的不合理是多么无药可救。

    首先我们要思想,是什么把希律带到了几乎相信的地步?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几乎成了基督徒]的人。

    很显然的,施洗约翰的生活和品格给希律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读到希律[敬畏他],[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不论我们对希律存什么样的感觉,至少他有一个优点:他知道约翰是义人和圣人。许多人未认清这一点,但希律别有洞见。这对他影响匪浅。他觉得像约翰这样的人是不容轻视和忽略的。希罗底并未看见这一点,她一再求希律铲除约翰,将他置死。我相信希罗底已经私下盘算,要谋害约翰,因为这里说希律一直企图[保护]约翰,意思是[注意他的安全]或[照顾他]。不论约翰如何严词责备希律,希律都看得很清楚:约翰是一个属神的人。他尊敬约翰,不时前去见约翰,甚至约翰被下到狱中时他也照样去探监。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今天为何有这么多[几乎是基督徒]的人。他们虽然不信,却被基督徒的品格所吸引。他们观察周围一些基督徒,不但承认这些基督徒是他们所认识最高尚的人,而且实际上他们深深被这些基督徒所吸引。他们阅读众圣徒和信心伟人的生平,研究戴德生(HudsonTaylor),卫斯理(Wesley),本仁约翰(JohnBunyan),诺克斯(JohnKnox),怀特腓德(Whitefield),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加尔文(CalVin),奥古斯丁(Augustine)等人的传记,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因而萌生了见贤思齐的念头。他们的心受到感动,涌出暖意,觉得这正是他们渴望的生活。他们翻开新约,读到彼得和保罗的英勇事迹,不禁叹为观止。此外,他们仰慕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从祂出生就一路观察祂,注意到祂的善良、温柔、能力,权能,完美的行为,和对神完全的顺服。他们也看见祂钉在十字架上时,对那些背叛祂、亏待祂的罪人毫无怨言,不禁深受感动。基督教本身的历史,就足以使不信的人站不住脚。否认福音,就等于和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对立,也等于否认神的儿子。至少希律有可夸之处,他知道施洗约翰的伟大,这事实本身就对他影响匪浅。

    但我们更进一步看见,希律也知道约翰所说的尽都属实;连希律都喜欢听他。圣经记载,[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每一次希律坐在那里倾听,就不断点头称是,谁能否定约翰的话?谁能在约翰从一个论点移向另一个论点时,对他那无懈可击的逻辑提出反驳?希律每听一次,就觉得约翰所言有理,叫人无法抗拒。没有推却的借口,也没有逃避挑战的理由。所以他[就多照着行]。你岂不也有过这种经历?希律在家里时,经常听希罗底和其他人诋毁约翰,说他是一个魔鬼或疯子。但每一次希律看见约翰,听他讲话,就知道真理完全站在约翰这边。他完全无法否认。任何有生命、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基督徒信息的主要真理。任何人若想贬低它,都必须使出最卑鄙可耻的手段才行。有谁能否认福音所教导的原则之真实和正确?这些原则乃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五22-23)。有谁能提出异议?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岂不是最高贵、最高尚的吗?有谁能反对这样一个福音?它不但能提供赦免、饶恕,赐给你新生命和新性情,呼吁你过与神儿子的名分相称的生活——就是效法神独生子的生命——而且福音最终应许你永远活在神面前。还有什么堪与其相比?你能诚实地为其它类型的生活方式辩护吗?希律坐在那儿聆听约翰讲道,他知道约翰所说的句句属实。你岂不是经常觉得,福音本身所含的见证既然在每一方面都如此完美,必然是出自神的真理?一个人若看不见这一点,他一定是瞎了。他若承认福音的真理是对的,至少这是一个迹象,显示他承认福音是正确的,虽然福音会定他的罪。

    但这段记载也清楚指明,还有一个因素左右着希律,就是那使人知罪的灵。除了约翰的品格和他所讲的信息,影响希律的还有其它因素。有一句话颇令人瞩目,[听他讲论……并且乐于听他。]你看到这幅画面了吗?希律一再到监狱去探望约翰。他知道这样作一定会使希罗底和宫中大多数人不悦。但他仍然继续探监。他知道约翰会说什么,会如何指责他,但他仍然前去。他觉得那儿有什么吸引着他,使他无可抗拒。这岂不如飞蛾扑火?我们知道他[乐于听听]约翰说话。他喜爱这种会晤。他里面受到感动,他总是有所领悟。

    我们如何解释这现象呢?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这是神的灵在作工。很多人在听福音信息时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罪,感觉到福音的真实性,他们总是乐于倾听,喜欢参加宗教聚会。每一次他们都深受感动,虽然福音可能控诉他们,使他们无咎可辞。就像从前的希律一样,他们聆听福音,感觉灵魂被触及了。这些理由使希律几乎相信,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几乎]成了基督徒。基督徒的见证、真理、圣灵的工作——就是这些原因。但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到最后却落了空。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很难想象一个像希律这样有丰富经历的人,到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但这是事实。为什么呢!我们如何解释希律和那些与他类似之人的行径呢?

    以下是我的解释。

    首先,他从未好好把事情彻头彻尾地思想一遍;单单产生某种感觉,他就心满意足了。或者说,他总是受环境奴役,只被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环境所影响。他听约翰讲道,就频频点头称是,把希罗底忘得一干二净。但他回到家,一听希罗底说话,又把约翰的话忘光了。单单说他是一个肤浅的人并不够,因为这还未触及到问题的根源。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解释——属灵的懒惰,不肯作决定,不愿意采取任何可能带来难处的行动。总而言之,他未将正确的立场持续到底,他未让这些论述得出必然的结论。如果他肯按部就班地作,一定能导致确切的行动。但他并未如此。他一离开监狱,就忘记了约翰所讲的道,直到下一次再探监,然后又周而复始同样的经历。他听道的那一刻,心中确实有所动,但他没有付诸实行。他若实际去行,就会说出这一类的话,[显然约翰是一个正直人,过着正直的生活;我与他简直有天渊之别,因此我所言所行全盘尽错。约翰的话是对的,我可以从中体会到神的能力,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显然我必须有所行动,即使这意味着离开希罗底和许多缠扰我的事,但该作的就当不计代价去作。我的当务之急是,忠于我自己和我的良知。]

    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人类却不肯这样作。你是否正视过福音?你是否一步步跟随福音,直达到它合理的结论?若是还没有,不妨现在就开始。这里的论述很简单,但颇合乎逻辑。神是永远的审判官。我是一个罪人。神在祂的律法中清楚地给了我一些命令,我的良心可以印证这些法则。有一天我必须在神面前交帐,这是无可避免的。我是罪人,而罪人只有一个结局,就是灭亡和地狱。但福音告诉我,基督已经为我死,神愿意赦免我,饶恕我,赐我新生命,祂呼吁我离弃罪,将自己献给祂。这是惟一逃生之路。不但如此,我也相信这道理,承认其正确性。但福音还要求我完全顺服神,竭尽已力去讨神喜悦。拒绝,就意味着永远毁灭;接受,就意味着得永生。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无法控制寿命的长短。如今神的邀请就在眼前,是公开给每一个人的。我们只需作一件事,就是立即行动。如果我一回家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我仍然无法改变这事实。不妨用用脑筋,作合理的思考!根据你所相信的而采取行动。你若觉得这些听来合理,那么切莫迟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你若觉得福音所言不虚,你也承认基督徒的生活无与伦比,你渴望与神的关系正常化,那么现在就行动吧!你若明明知道何者正确,却继续留在错误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态度,岂不荒谬而愚昧吗?

    要认识希律,另一个关键是了解他的爱与恨,特别是他对那些包围着他的罪之态度。我觉得真正的绊脚石,是他与希罗底之间的暧昧关系。我毋须多加解释,此处这段经文说得很清楚。[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是的,我完全相信。他作了一切,只差一件没作,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他可能在国策和行政上作了一些修改和更正。毫无疑问的,他对待人一定比以前温和,又施舍许多财物周济穷人。他可能增加慈善机构的辅助经费,尽已所能地行善。他试着放弃一些坏习惯。或许他也减少喝酒、赌博和说粗话。是的,他[多照着行],但他从未作约翰要求的一件事,就是中断他与希罗底之间不道德、不合法的关系。

    我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运用吗?这岂不是所有[几乎成了基督徒]的人共有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是同一件事,同一种罪,但方法总是一样的。我们作这作那,放弃这放弃那,万事皆备,只欠一件,就是完全顺服神,让祂随已意掌管我们的生命。但这条件却是绝对不可少的。不妨自我反省,是什么拦阻着你?要作智慧人,放弃那缠扰你的事物。你难道甘愿用一件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来危及你永恒的命运吗?[多照着行]还不够。神不是要你周济贫穷,广行善事,祂只要你完全的顺服;祂不是要你舍弃某一项罪,而是要你舍弃你所有的意志。

    我还要提的一点,见于第二十六节,那里告诉我们,希律[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敢拒绝希罗底的女儿要约翰首级的要求。阿,他竟然只顾及自己的名誉和别人的批评。其实他内心深处非常轻视这些人,知道他们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喜欢约翰,也敬畏他,知道他是一个义人。然而希律竟因贪爱世俗的称赞和掌声,而故意黑白颠倒。由于怕人议论,担心那些早晚要死亡的人说什么、想什么,他竟然拒绝神和神在祂儿子里所赐的救恩,拒绝天上的财宝和永远的福乐。只要你与那位审判官——神——的关系正确了,即使整个世界对你冷嘲热讽,百般羞辱,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提出几个结论。

    第一,除非我们明确地决定跟随基督,否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感觉和行动都一无益处。不肯下决心跟从祂,就是抵挡祂。希律由于未遵照约翰的吩咐行,最后还是下令将约翰斩首了。如果你不坚定地站在神这边,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你情愿属于另一边。不要被美好的感觉、企图、行动所蒙蔽。相信神的儿子,离弃罪和恶行,过基督徒的生活,这样你就能让全世界知道,你已经相信神了。

    另一个结论从某方面说实在很可怕,我情愿不提。但此处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人若感觉到福音是真理,除非他完全向福音降服,他永远无法安息,永远享受不到平安。可怜的希律!他将约翰斩首之后,日子一定过得悲惨苦闷。他看见更多的约翰尾随着他。约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希律不论是醒着或在睡梦中,他总是看见控诉者迎面而来,端着盛了约翰首级的盘子。不论他到那里,都逃不掉控诉的声音。后来他听到耶稣基督大能的工作,就一口咬定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即使你拒绝真理,它仍盘旋不去,永远在谴责你,使你心惊胆战。你永远得不到平安。神儿子耶稣基督从天上来,在世上生活,受死,复活,为的是要拯救你。但你若不肯相信祂,接受祂,祂就会带来毁灭。祂的爱远非人所能识透,但没有什么比[羔羊的愤怒]更可畏的。不妨想像一下希律杀害约翰之后的生活。如果你拒绝耶稣基督,这也会成了你的下场,其恐怖和凄惨将更难以描述。我不担心别人批评我在吓唬你们,我已经习惯这样的批评了,这也确实是我的目的。如果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和荣耀的盼望都不足以吸引你,那么为了你宝贵的灵魂,我要尽力用地狱的恐怖景象来警告你。永远的悲恸,永无止境的愁苦,永不止息的凄惨,和永不改变的折磨,这就是那些只认同福音、欣赏福音,却不肯放下一切,用全心接受福音的人之下场。神能拯救我们脱离这一切,祂一直在等候这样作。奉主的名,阿们。
第十三章 错误的假定
    第十三章错误的假定

    以为祂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祂。

    (路加福音二44)

    举凡喜欢沉思和默想人生的人,大多数都很多愁善感,这并不足为奇。难怪约伯纪,传道书,以及所谓圣经中的智慧书,都是以悲愁为主调。除了圣经以外,我们也可以在其它对人生有深刻省思的书籍中,找到类似的情形。这并不稀奇,因为生命本身的奥秘就足以叫人感伤。我们即使只从周遭大自然的观点来看,也不禁要感叹生命的壮严、浩瀚、伟大,是极其惊人的,几乎令人瞠目结舌,感慨良深。

    我们若来思想人类,这一切就更大幅度地增强了。我胆敢说,任何人若诚实地面对人类生命的事实与景象,和其所涉及和导致的一切,必定会油然生出一种警惕和悲戚,而感觉自己必须有所行动。看看四周的情况!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你四周的人。他们是谁?是作什么的?他们为何在这里?他们将往何处去?他们最终的命运是什么?你如果知道他们拥有不朽的灵魂,在死亡、被埋葬之后,将进入另一个永恒的灵界,并且依善、恶被分成两类,不是经历无限的祝福和快乐,就是遭受难以言喻的折磨和痛苦,那么你就很难处之泰然。你明白这一切之后,还能不为所动吗?如果你进一步知道,他们都将在此生决定将来永恒的命运——不是永远蒙福,就是永远受苦——你还能袖手旁观吗?而最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对这一切却无动于衷。你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听他们谈话,会发现他们对所有事都感兴趣,除了最重要的一件——他们的灵魂。看看他们如何把时间、金钱、精力花在享乐、运动、罪恶上;看看他们如何谈笑风生,表面上似乎一无挂虑。听听他们如何高谈阔论,一涉及世局时事,就口沫横飞,滔滔不绝。他们可能因此起争论。急欲摆平对方。他们为了争夺世界的耀眼奖赏,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看看我们四周的世界,难道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吗?他们是否知道,结局必然速速临到,转眼他们就将离去,而同时他们正在决定自己永恒的命运?你目睹世上男女如何度日,岂不忧心如焚?想到将临到他们的事,是否会不寒而栗?

    我每读这段约瑟和马利亚的故事,总会产生这种感觉。这里记载了孩童耶稣如何逗留在耶稣撒冷。这个画面岂不是今天大多数人的写照?看看那些人,他们离开耶路撒冷,正在回拿撒勒的路上。他们与同行的人边走边聊天,显得轻松愉快。或许他们谈论到刚刚在耶路撒冷参加的敬拜,或对所听的道发表议论。毫无疑问的,他们提到当时的政治情况,罗马人统治的问题,和一些激进的团体,也难免对法利赛人和文士等宗教领袖品头论足一番。妇女们可能讨论着在城市和商店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采购的物品,和感叹生活艰难等等。他们被各样事情分心,以致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孩童耶稣并未在人群中。我再重复一次:这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兴趣盎然,惟独一件最重要的事,一个最重要的人,却被他们忽略了。

    在广大人群中,有一种人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段经文中清楚描述的人,他们[以为祂在同行的人中间],所以继续前进。这些人值得注意,不仅因他们自成一类,而且毫无疑问的,他们在同行的人当中是最可怜的一群。我可以根据新约的权柄说,并非每个人的地狱都如出一辙,这些人的遭遇可能比别人更恐怖(例如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第四十七至四十八节记载的恶仆之比喻)。显然那些自以为是基督徒,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人,必然是所有遭到毁灭的人中间最可悲的一群。这些人自认光景极佳,所以就别有期待。世上有很多人根本对人生一无期许。他们单单为今世而活,只在乎眼前。他们最后遭到灭亡,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圣经似乎暗示,另一种人的下场更凄凉,就是那些自称基督徒,自认将来一定上天堂的人。他们对天堂满怀憧憬。结果他们必定经历更大的失望和惊讶。确实,新约所描绘最可怕的画面,莫过于那些终其一生都自认是基督徒的人,到了那日子,他们频频呼唤耶稣基督说,[主阿,主阿!]耶稣却回答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七23)。多么可怕的情景!永远挽回的灭亡!永远的失望!一个人若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安然妥当,等到发现真相时,却为时已晚,这多么可悲!

    但愿今天听见这番话的人,都能避免落入此下场。首先我们来思考,持这种假定的人是根据什么基础。我和人谈论这件事时,常常被他们的回答吓一跳,他们总是自认为基督徒。最常听见的说词是,[我当然是基督徒阿!]他们所用的词句本身,就暗示个中有误。没有一个人是[当然]的基督徒。这是一件崭新的事,而非无可避免,或必定发生的事。成为基督徒是一个关键,是非同小可的事;新约是用[重生]、[新族类]、[更新]等词句来描述它。事实上,它被描述为神超自然的行动,好象从死里复活一样。这是神透过祂儿子耶稣基督,以祂无限的恩典,介入人类的生活中。这是一项神迹,我们每逢思想,总是充满讶异和感激。因此一个真基督徒不能说,[我当然是基督徒。]而应该说,[我今日所以成了基督徒,是靠神无限的恩典和怜悯。]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自认为基督徒,或者套用这段经文所用的生动语法:自以为耶稣基督在一生旅途中,始终与他们同行,而且会一直相伴在左右呢?原因很多,他们作出这种假定原有各种理由。我只打算讨论其中比较常见的几个。或许你们会觉得有些理由太过于幼稚或荒诞,但在今天却很普遍,说不定你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观点。这些理由是什么呢?

    有些人只因为属于一个所谓[基督教国家],就假定自己是基督徒。这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毋须多加说明。但所谓基督国度确实存在,其正确的定义应该是,由个别基督徒组成的国度。任何一个人若不先成为基督徒,他就与基督的国度无分。

    还有一种人把这种假定建立在自幼生长的环境上。有人依赖婴儿洗礼,认为婴儿时受过洗就必然是基督徒,好像父母在我们尚未有行为能力时所采取的这个行动,可以使我们成为基督徒。有人自幼受洗,就以为从此相安无事,一生都是基督徒。这种观点在天主教当中尤其普遍,但在基督教里也不罕见。有些人或许并不强调洗礼,但他们说,他们从小就一直有信仰,从未否认福音的真理。他们从一生下来,就不断听到有关神和耶稣基督的道理,始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真理。他们[当然]是基督徒啦!否则他们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今天世上有多少人凭此而断定自己是基督徒,但实际上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过,到底新约所谓的基督徒是什么意思。有人从未参加过教会敬拜,很明显地过着不义和犯罪的生活,但你若说他们不是基督徒,他们很可能勃然大怒,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基督徒。这岂不让人惊讶吗?

    另外有一种人将这种假定建立在教会的会员资格,或参加聚会的事实上。他们的名字列在教会名册上,也规律地参加聚会,定期奉献,他们相信至少应该一周一次向神还愿。因此他们怡然自得,从未须臾怀疑过神是否悦纳他们,并且深信不疑耶稣基督一定以他们为荣,最终必定会奖赏他们。我不知道像我们这样规律地上教会的人,可曾真正思考过作基督徒的意义。相信有为数可观的人以为,作为教会的会员,就相当于作为基督身子的一分子。同样的,这种观念也不只局限于罗马天主教会。

    还有一些人认为,品格端正、多行善事,就必然显示我们是基督徒,基督住在我们里面。这一类论调相当普遍。他们声称这辈子从未作过伤天害理的事,总是尽力帮助别人等等。或许他们已经久未上教会,好几年未翻开圣经,即使祷告也只是偶而为之,但他们并不在意,以为作基督徒就是过一个安静、受人尊敬、堪为表范的生活。只要作到这一点,就能高枕无忧了。

    我要提出的最后一类人,他们的假设更高、更广,那就是将盼望建立在神的爱上头。他们根本不去翻阅圣经和寻求解释,不论你说什么,他们一律挥挥手说,[神是爱。]对他们而言,其它一切都无关紧要。人的生活方式并不能造成任何改变。神以祂的爱来对付一切,所以我们可以安心无虑。他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说,[神是爱。]

    但约瑟和马利亚的故事所提供的比喻更恰当。我们读到他们在察觉耶稣失踪之前,已经[走了一天的路程]。这正是对作基督徒的错误假定最致命之处。它总是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约瑟和马利亚无牵无挂地继续前进,以为耶稣也在同行的人当中。他们可能与刚从耶路撒冷回来的人边走边谈。圣经并未告诉我们,这种错误的假定会立刻被人察觉出来。其实它说得正好相反。例如挪亚开始造方舟的时候,四周的人不断讥笑他,并且照常[吃喝嫁娶],拒绝听这位义人的警告。后来的所多玛人和蛾摩拉人也拒绝听罗得和天使的警告,这类记载一直贯穿着整本旧约。从参孙到先知时代,甚至到主耶稣的世代。以色列百姓总是对神的先知和他们最伟大的朋友冷嘲热讽。只要随意读一段圣经,你就能发现敬虔的生活经常会带来痛苦和试炼,而不信的人却似乎道路通达,丰衣足食。是的,他们似乎一帆风顺。一个人确实可能一生顺遂,从未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种错误的假定好像毒品,它能麻木人的痛觉,减轻人的恐惧,提供一种[健康、快乐]的虚假感觉。到目前为止,或许你事事顺利,但这并不一定能证明什么。

    然而一旦你开始寻求基督,或仰望祂,真正的试验就临到了。你可以想像约瑟和马利亚发现耶稣不在身边时,那种惊慌失措、疯狂地四处寻找的情形。不妨想想,早晚这个时刻也会临到每一个人。这是惟一的考验,是惟一真正重要的事。如果你在遭遇困境时,信仰对你一无助益,这信仰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刻,救主无法伸出援手,祂又怎能算是[救主]呢?这是真正的试验。请容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认识神吗?你在最需要祂的时候是否能找到祂?祂可曾与你相近?这是作真基督徒的意义——你总是可以依靠祂,知道祂一直在那里。你心里若有一丝疑惑,就会感到闷闷不乐。

    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你在试炼和试探中急需基督时,祂在那里吗?你总能找得到祂吗?祂是否拯救你脱离那困境?你在病榻上,远离亲朋好友时,是否发现祂就在身旁?你或许一直认为自己是基督徒,但这不是问题所在。你最需要平安的那一刻,祂是否将平安赐给你呢?你在忧伤悲戚,心如刀割的时刻转向神,仰望祂,你能找到祂吗?最重要的是,你接近生命尽头,面对坟墓时,你是否确定能找到祂?那时你已经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你必须面对审判。但愿你现今就面对这问题。你明白找到神的意义吗?千万不要误以为,即使你现在找不到祂,早晚还是会找到。这种假定是根据什么基础?让我再提醒你,圣经不断用极严厉的词句警告存着这种幻想的人,[离开我去吧,我不认识你。]

    我要问你,为什么这一类人会有这种可怕的错误假定?约瑟和马利亚的故事提供了极佳的答案。他们以为孩童耶稣会跟随着他们,这似乎是祂惟一的责任,所以他们毋须担心。但耶稣这样纠正他们,[岂不知我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到祂三十岁那年,在迦拿的婚筵上,祂的母亲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她告诉耶稣酒没有了,显然指望耶稣采取因应行动。耶稣回答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是另一个例子。我的整个重点是,必须由主来找我们,而不是我们去寻祂。我们指望祂来,认定祂一定会来。我们以为可以随自己的意思行——反正需要祂时,祂总是会在那里。于是我们用轻忽随便的态度谈到[带耶稣]到不同的地方——我们领路,神儿子耶稣基督,这位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在后头尾随。噢,这是何等的亵渎!

    不,首先你必须明白,这些事是有条件的,主耶稣总是设下一些条件。[岂不知我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我们确实可以经常打到祂。我这样说,是根据什么权柄?乃是根据耶稣自己的话。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三节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符合这条件的人,祂应许要住在他们里面。祂的条件是,遵守祂的道。若没有条件,就没有应许。遵守祂的道,意思是相信祂所说的,照祂的吩咐去作;相信祂是神的独生儿子,为拯救我们而来到世上;相信祂为我死,祂是我上天堂的惟一盼望所系。遵行祂的道也意味着将我自己献给祂,离弃罪,离弃世界,尽力在每一件事上讨祂喜悦。主耶稣说,[我和父要到你这里来,与你同住。]不是婴儿洗礼,不是在基督教家庭中长大,不是加入教会作会员,或广行善事,而是相信并承认祂是你惟一的救主,是你的救赎主,并遵照祂的话而行。重要的不是你我对基督徒下什么定义,而是耶稣对作基督徒所订的条件。你若要时常找到祂,就必须符合祂的条件。这是惟一的方法。其它各种假定都是愚不可及的。

    这是神的方法,它必然奏效。以司提反为例。你还记得他受审的那一幕吗?行政当局对他咬牙切齿,他却[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后来他们将他拖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他呼喊道,[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以及[主阿!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七59-60)。在司提反需要基督,并且寻求祂时,他找到了基督。为什么?因为正如第六章告诉我们的,他相信并符合了基督的条件。你读整本使徒行传,可以看到那些使徒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转向基督,并且找着了祂。不论是身系牢狱的彼得,在哥林多或船难中的保罗,都是最好的例子。在各种灾祸和危难中,祂总是在那儿;他们自己里面可以见证这事实。圣灵与他们的心同证他们是神的儿女。他们全心相信祂,为了祂的缘故,他们已离弃世界和罪。他们向祂祈求力量和能力,事实上他们无所不求。祂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祂永远与他们同在。保罗说,[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这种把握。这条件迄今未变。你读教会历史,就能看见同样的情景。

    你满足于单单[假定]祂与你同在,[假定]祂必保守你安然无恙吗?你如果现今还不认识祂,你又怎能确知以后遇到危险时能找到祂呢?

    要作智慧人,放弃你一切无用而愚昧的念头。接受祂定下的条件吧!

    对于那些单单依靠基督的救恩,并以遵行神命令、顺服祂旨意为人生目标的人,神的应许依旧是,[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吧!试着满足祂开的条件,你就能享受这应许。奉祂的名,阿们。
第十四章 真假宗教
    第十四章真假宗教

    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既寻不着,便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

    (路加福音十一24-26)

    在信仰生活和思想上,如果我们总是把观点从一个极端导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很有趣,但也极危险的作法。从纯粹理性的角度看这很有趣,因为这能使我们清楚追踪许多运动的兴起经过,以及它们最后如何演变成另一种面貌。确实,我们几乎可以画一个图表,显示其兴衰起落,各种行动和回应,并且多少可根据这图表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有些人认为,宗教思想的历史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这种观点不仅显示他们对圣经和基督教会历史一无所知,而且很难去解释某些近代的运动。事实上,教会思想史并不是一连串行动和回应的持续发展。某一类型的思想很少会导致或产生它本身的合理发展,但几乎无可避免的,它会导致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极端。记住一点:许多运动一开始似乎惊天动地、具颠覆性,但很快就会落到它们自然的地位上。

    从纯粹理智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实在有趣。但正如我说过的,若从较深、较属灵的观点看,这极其危险,因为这表示我们很难获得真正的立场。任何正确的立场绝对不能偏向任何一个极端,必须保持中立。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动荡的结果,往往正确的观点就被牺牲或遗忘掉了。这种摇摆本身证明了两个极端都有差误。可悲的是,倾向与某一个极端立场的人,在发现他们的立场有误时,总是企图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未看清一个真相:问题出在他们过犹不及。一旦发现方向错了,他们就立刻掉头,堕入另一个对立的错误中。

    毫无疑问的,现代宗教思想有一个显著的倾向,就是采取极端的立场。这从现今流行的词语可见一般;不但如此,这种倾向在一般人的态度或所谓的[精神]方面尤其明显。现代人坚持追求[力量]和[结果],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论到宗教,最重要的不在它是否正确,而在它是否有效]一类的句子。这是现代人最强调的;就像所有极端的立场一样,这种论调声势浩大,如雷贯耳,而且对其它立场不屑一顾。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了解一个运动或宗教思潮之演变的关键何在,这中间没有任何叫人惊讶之处,我们可以轻易追溯它的历史之来胧去脉。这是我们对过往事物必然的反应。

    让我解释我这番话的意思。我打算简短追溯现代这种立场的历史。我们只需要回到几十年前流行的一个基督教思想运动,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到近代才逐渐式微。那个运动声称,它的观点和方法基本上是理智的。它主张从前的宗教过分重视心灵,而轻忽头脑,偏重感觉和感性,过于坚持个人的因素和[悔改]的意愿,强调内心对神恩典的经历。换句话说,这个运动主张,宗教已经流于主观和过度强调人的内在,耶稣基督被描绘得太神奇、太超自然了。他们说,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最重要的角色是老师,而不是救主或主,祂关心社会过于关心个人,祂对拯救社会、介绍新秩序的热诚远超过祂对个人救恩和个别经历的关注;宗教本身不是让人去享受、经历的,而是一个能产生功效的计划。

    换句话说,他们把整个重点放在理智上,宗教所关切的是一般社会。若有人谈到个人得救,或自己如何经历神的恩典,就会遭到讥讽,被视为愚昧、简单、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无药可救。这种观点曾流行一时,广为大众接受。所谓的[社会福音]因应而生。但物换星移,人们越来越发现,社会福音不仅无法改善社会状况,无法阻止历史上最惨烈的灾难——世界大战——而且也导致教会门可罗雀,个人心灵空虚。最明显的是,这个运动一事无成。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现象,它并未带来任何其它结果。多年之后,在它的影响之下,教会会员人数和聚会人数直线下降,说明了一般人逐渐对信仰失去兴趣,道德每下愈况。这乃是社会福音导致的结果——空荡荡的教会,缺乏骨气的基督教,世界大战,婚外情和离婚率的飚涨,赌博和各种娱乐的普及,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一切乱象几乎都可一网打尽。

    到了最后,即使最坚决鼓吹社会福音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失败。他们至少有这种常识和智慧,看清自己的一败涂地和徒劳无功。这开启了回应的行动,人们渴望有所作为,渴望看见一些实在的东西,或目睹一些结果,和他们劳苦的功效。这种反应逐渐增加,钟摆开始摇动,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变成剧烈的摇摆,到了今天,我们已摇摆到另一个相对的极端。现代人单单注重结果,有经验和个人感受才算数;真理和定义不仅被视为次要的,而且实际上还成了一种拦阻和绊脚石。如今强调的是心灵,而非头脑,个人因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于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说法——[论到宗教,最重要的不在它是否正确,而在它是否有效]——或诸如[宗教是领会来的,不是学来的]等一类说词,和[能力]、[释出]、[经历]这一类词句,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降服]一词不仅被指心理的放松,甚至也运用在身体的实际放松上。这就是从所谓理性主义和社会福音转向近代这种个人的、实验性的宗教形态之结果。他们对一切理智、神学和定义深恶痛绝。单单从历史本身看,这不但兴味十足,而且意味深远,但另一方面,这也很危险。我原意针对这一点再作详细的解说。让我们参考本段经文,看主耶稣基督自己如何谈论这件事。

    你应该还记得这里记载的事实。主耶稣刚刚从一个人身上赶出恶鬼。但旁观的犹太人却说,祂是靠别西卜赶鬼。主耶稣的回答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指出祂如果真是靠别西卜赶鬼,那就意味着撒但与撒但相争,这简直荒谬可笑。另一条主线则是用一个问题,进一步直捣仇敌的巢穴,[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是靠着谁呢?]祂提醒那些人,赶鬼的方式不一而足;对此他们哑口无言。然后耶稣在结束这段例证时,又把祂自己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祂的论证虽然基本上涉及赶鬼,但也可以同样运用在有关宗教和救恩的整个领域里。

    此处我们看到主耶稣对真假宗教所作的比较。面对这件事,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我们必须儆醒,分辩和思想。这种比较和对比,本身就足以警告我们,近代这种扬弃定义和思想、只问结果的观点,具有极严重的危险性。让我们根据主耶稣在这里清楚奠下的原则,来探讨这一点。

    第一个原则是,我们必须坚持记住:除了基督,还有其它势力存在,它们也能产生[结果]。令人惊讶的是,虽然现今异端充斥,所制造出的[结果]指不胜屈,这个明显的真理却仍然被人遗忘或忽略。既然正如祂在这段经文中所描述的,主耶稣在世的时候,世人可以不靠福音而使疾病得医治,使难处得到解决,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在今天重现。我们如果声称,离开福音,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就未免太愚昧了。因为在我们四周,有许多人的生命得到改变,他们可以见证如何从不同的团体得到帮助。在各地有成千上万的人推崇[基督教科学派]的神奇果效。另外有人极力荐举通神论(theosophy)或新南锡学派(Coueism,注:这种学派鼓吹自我激励,例如每天早晨揽镜自照,对自己说,[我每一天都在以各种方式变得越来越好!]),或心理分析,也有人只依靠一般常识。

    今天世界上更有无以计数的人据此作为拒绝福音、拒绝作基督徒的借口,他们振振有词地说,即使没有福音,他们照样可以[平安无事],这表示他们已经借着某种方式,找到了解决问题之道。我认识很多人靠着不同的方法脱离毒品、酗酒、恐惧、忧虑的缠扰。他们面对福音时,常常问道,[福音还能再为我们作什么呢?]就像我前面提过的,对于宗教,他们关心的不是其真实性,而是它能带来的结果。这样作显然就忽略了过去,错过了福音真正独特之处。若用[结果]作为惟一的标准,用[改变]和[效果]作为仅有的准则,新约福音又有什么特点可言呢?它岂不和所有异端、时尚,甚至能制造最奇异现象的异教大同小异吗?显然单单靠结果和效果是不够的,有些犹太人自己就有本领赶鬼。

    不但如此,每一个解脱都不是真解脱。每一种结果也不一定就如它表面呈现的那样,虚假和冒充的疗法经常和正确的传统疗法一样,能减轻痛苦。但我们必须效法主耶稣在这段经文中的榜样。我们必须思想,过滤和检验证据。[亮晶晶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冒牌货有时确能以假乱真。魔鬼狡猾无比,会蒙骗选民。因此能够产生某种结果的东西,不一定保证它是义的。一个人若发现自己有所进展,得以脱离某些旧有的罪,感觉轻松愉快,这本身并不能证明他是基督徒。噢,盲目的人忽视主耶稣的警告,只要情况改善,或见到结果,他就心满意足。更严谨地说,他根本不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一词本身暗示着一种限制,一种定义,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精确的标准。最重要的不是在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它如何发生的。是谁拯救了我?我如何得到释放?为什么我成了今天的我?难道只是意志的力量,或新南锡学派,或一般常识,或现代多不胜数的异端,或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这是人的力量,或[神的手指]?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其它势力能产生奇特的结果。对此事实和其危险性,我们是否有清楚的认识?

    我们探讨主耶稣所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时,这一点就变得格外紧急了。第二个原则是,如果我们不依靠神,而靠其它势力去改进现况,我们的下场就比先前更糟糕。这个教义初看之下颇令人讶异,但第二十六节告诉我们,邪灵离开那人之后,就四处游荡,寻找安歇之处,最后又回来,发现旧居已打扫干净,[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因此改善环境的那股力量之本质也同样重要。那种只在表面上改善的力量,也可能使我们日益堕落。怎么会这样呢?我经常听到这一类解释:例如一个人靠着他的意志力量戒酒,因为他知道酗酒有害,这就像魔鬼被赶了出去。至于魔鬼又带别的恶鬼回来,我们可以解释说,那人酒是戒了。但他最后变成一个守财奴,结果他的景况比先前更糟糕。本来只是醉酒,最后成了一毛不拔、满肚子牢骚的吝啬鬼。这种解释实在大错特错!它所根据的基础是,人类所犯的罪五花八门,在神眼中,有的罪比其它罪严重。不!这解释说不通。对神来说,罪就是罪,吝啬并不比酗酒糟糕,两者祂都厌恶,都同样当受责罚。我们把罪分门别类,但神并未这样作。对神而言,所有的罪不论形式如何,都一样是罪。那么这里为何说,一个人用我们所描述的这些方式改进以后,情况反而大不如前?答案如下。

    1、因为其它方法都是错的,接受这些方法的人总是会故态复萌,等于[旧疾复发]。让我举一个医学上的例子说明。假设有一个人长期被宿疾侵扰,他试过各种疗法都不见效。后来他遇见一个人,向他介绍一个新疗法,并且声明这种疗法所费不赀,足以使他倾家荡产,但保证有效,值得一试。其他采用过而且成功的人也对这种疗法赞不绝口。他几经考虑,终于决定搏手一试。他花尽储蓄,接受了医治。药效立刻就显明出来,他开始四处宣扬病得医治的经过。这方法实在太神奇了,所以他对介绍人深怀感激。但好景不常,他逐渐感觉老毛病又回来了,没有多久他又回复了原状。但他真的回复原状了吗?不,他的情况还不如前。他如大梦初醒,变得心灰意懒。由于满肚子委屈,他再也不信靠任何人和任何事。他也对未来可能发明的真正疗法失去信心,虽然朋友们一再劝他尝试,他都一口回绝,[如果这次又同上回一样怎么办?只见效一时,马上又复发!不,我绝对不再浪费金钱了!我已万念俱灰。你们说得很不错,但我上过当,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思想和宗教的领域里。世界上最无药可救的,就是那些曾经一度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者,如今却落得愤世嫉俗的人。他们一开始抱着某种观点,认为教育,政治,或社会改革可以扭转乾坤。他们信任那些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似乎每一件事都依照计划,进行得井然有序。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发现自己遭到暗算,朋友纷纷背弃他而去。原来世界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他逐渐变得愤世嫉俗,到最后谁也不信任。这就是错误的哲学和教义所带来的危险。它们一开始似乎效果惊人,予人深刻印象。但过一阵子就后继乏力,开始疲态毕现,不仅让你又回到原状,而且比先前更糟糕,因为如今你已对万事(包括真理)信心尽失。如果你从未尝试错误的教训,或许你还肯试试这个真实的教义。最难对付的心态,就是出自一个对自己所信任之人或事物大失所望的人。信心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拾回;结果情况更不如前,根据主耶稣的话,其难度是先前的八倍。务必谨慎,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不实的事物。任何异端邪说留下的悲剧都是极为可怕的。

    2、但我也能想像,有人会这样批评我的论证:如果我把整个立论只建立在故态复萌的可能性上,就有所缺失,因为也有人从未旧病复发。我的回答是,即使他们并未回到原先的景况,但还是不如从前。在他们获得改善之前,至少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弊病和麻烦。假药最危险的地方是,它能使症状消失,使人误以为已获痊愈。这一类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例如牙痛是迫使大多数人去看牙医的主因;痛苦本身能使人注意到疾病,然后去寻求医疗照顾。医生有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在未发现导致痛苦的病因之前,绝对不可为病人注射止痛药。破坏这一条律例,乃是最常见的医疗错误之一。止痛药所造成的弊端是,在减轻痛苦和症状之际,不但将疾病的起因遮盖了,而且会导致人不去看医生。主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祂的意思是,那些自以为义的人,永远是最难接受福音的。一个人若犯了罪,或落到某种下场,他心中总是会有愧疚感,随时可能接受福音。但他若藉着我们提到的那些方法,摆脱了某种罪,或现况有所改进之后,他就觉得一切稳妥,再也不必去教会敬拜了。他感到心满意足。痛苦消除了,他以为疾病也从此销声匿迹,他再也用不着这位天上来的大医生了。是的,最难悔改相信主的人总是那些自以为不错的人,而最容易得救的,往往是那些深刻感觉到自己有需要的人。你已经遇见了耶稣基督吗?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祂得来的吗?你有今天,完全是依靠神的恩典吗?如果你还未认识祂,那么你就是在蒙蔽自己真正的光景和地位。

    3、这种人末后的光景更不如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实际上相信谎言,完全被幻想所迷惑。他们相信自己健康正常,因为他们靠着自己的意志,或教条,或其它东西而得到了改进。但根据圣经,那都是一派谎言,因为人只有一个改善自己的方法,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相信只有耶稣基督能使我们改头换面,若不依靠祂,我们就一无盼望。根据新约,我们若未看见基督的死和复活之必要性,却一味地以为自己没问题,这无啻是最大的谎言和骗局。没有其它情况比这更糟糕的了。这比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还可悲,至少后者不相信谎言,不自欺欺人。他知道自己犯了错,并且甘心承认。他所需要的就是接受正面的真理。但那些随从各种异端,或依靠自己和行为、道德的人——亦即所谓的**家和理想主义者——在他们被纠正之前,在你促使他们相信真的教义之前,你必须打破、铲除他们虚假的教义。什么都不信要远比相信谎言好。所以主耶稣基督所描绘过最可怕的画面,就是那些自以为是,频频喊道[主阿,主阿]的人,但大门却在他们的眼前砰然关上。在那个法利赛人与税吏的比喻中,到圣殿祷告的法利赛人自认完全,但最后蒙福的却是那个知道自己一无所是的税吏。今天那些在罪中匍匐的人,比起那些自认可以不靠耶稣基督和救恩而仍然能亨通的人,要好得多。前者只需被扶起来,后者则需要先被**才行。

    我们对假的治疗法之害处,和伴随而来的可怕危险已有不少著墨,在结束时,让我向你指出另一面,就是真正的疗法。真理在这段经文中显得多么荣耀而突出!我们的主更是远远胜过这一切!我不是将祂与别人比较。这不是比较的问题,而是对比的问题。为什么愚昧的人还要去尝试其它方法呢?根据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到祂是多么卓越超然。

    首先,祂征服了众恶魔的首领。这些势力在四处兴风作浪。他们可以在各方面造成果效,有时还真能解决一些难题。但只有一位比那[披挂整齐的壮士]更强。祂能制伏壮士,解除他的武装,夺去他的掳物。其它势力或许能暂时对付某些特别的罪,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却征服了罪,胜过了撒但。祂应许要拯救你,这救恩不是片面的,而是完整的。[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完全的更新,有一个新性情,就是神的性情。祂不只应许要拯救我们脱离这种罪,那种罪,而是要救我们脱离所有的罪,彻底割断我们与撒但的关系,并且至终要叫我们[无暇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祂面对各种抵挡的势力,但祂一一加以击败、征服。祂已经捆绑了那孔武有力的壮士。

    有罪的世界无法抵挡祂,地狱也在祂话语前战兢。

    祂是如此强壮,祂的救恩如此完全、确定、完整,所以保罗能够说,[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39)。结果!还有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果?还有什么能使你在风雨飘摇中引吭高歌?甚至在面对死亡时能兴高采烈?你说你的生活已大有改善,你已经克服了某些罪。但你真的自由了吗?你真的脱离了罪的权势,和一切试炼、患难、忧伤吗?你预备好面对死亡,并在永恒中与神会面吗?[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相信祂!把你自己完全交托给祂,这样你就能得到[真自由]。

    神的超然和祂的救恩的卓越,也显示在另一方面:祂赶走恶魔之后,并不会让屋子空着。神乃是用自己的临在充满它。其它各种势力和方法固然也能有所帮助,但他们留下的屋子与从前毫无两样。你很快又回复原貌。旧的问题消失了。但你必须努力维持,苦苦挣扎。你不得不一再重复你的方法,继续自我催眠,自我暗示。你开始感到疲备,意识到挫败,终至故态复萌,彻底崩溃。那些方法无法提供你任何新的东西。但看看耶稣基督的福音是多么不同!多么荣耀!你若一直在挣扎,不妨听听主耶稣的呼唤,[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难怪保罗能说,[我*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凡让祂这样作的人,祂就进去,赐给他们平安和自由。祂应许说,祂永不离开我们,也不丢弃我们,祂要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果我们失败、跌倒,或退后,这不是祂的错,而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愚昧地去靠自己,而未单单依靠祂。年深岁久之后,救恩和其结果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奇妙,其它势力则完全相反。随着岁月的消逝,我们将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逐渐增长,神的同在也与日俱增。基督的福音不只救人脱离罪,而且也能用那不断成长、增加的新生命来充满你。

    最后,除了前面我提到福音的长处和优点之外,让我们来思考福音是由谁提供,如何提供的。这里有一个对比:[我若靠着神的能力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我]![神]!祂在说谁?是神的儿子亲自来到世上生活,死亡,复活,以拯救我们,给我们自由![靠着神的能力]!难怪祂对那些相信祂的人说,[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因为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们若相信祂,不仅能脱离魔鬼和罪的捆绑,并且能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福音所应许的救恩乃是神的救恩。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是真理,而且是惟一的真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救法。其余的[都是贼,是强盗],是假的。神自己如此保证,[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你作到了吗?

    不妨现在就来思想你的生命和永存的灵魂。你自由吗?真的自由吗?是什么在奴役你,拦阻你,束缚你?你正在徒劳无益地抵抗什么?这都无关紧要。仰望祂吧!祂已经捆绑了披挂整齐的壮士。在基督没有难成的事!祂不单单能释放你,使你得自由,并且能使你与神建立永恒而正确的关系。祂不仅在今世给你自由,赐你新生命,祂也将在死亡中拯救你,带你进入永恒。

    祂能,祂也愿意;千万别再怀疑!
第十五章 福音的奇妙
    第十五章福音的奇妙

    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加福音一37)

    新约在描述福音所产生的功效和结果时,总是会提到人的[心]。换句话说,它不断论到人对福音惟一正确的回应,必须涉及到全人。在圣经里面,[心]是一个人灵魂的中心,在人的最深处。这个真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主自己的教训中,以及那些承继祂、蒙祂启示的使徒之教训中。这些教训总是警告我们,要提防支离破碎的回应,并防备一种危险:只根据片面证据就自以为是基督徒。我们要测验的是,这回应是否完整、彻底。圣经警告我们,单单相信某些事物并不够,即使相信神和耶稣基督的神性也不足以证明我们是基督徒,因为魔鬼也相信这一切,甚至从某一方面说,如果这些只是纯粹理性的论述,那么魔鬼的立场还相当正统呢!耶稣基督的福音被传讲出来,并不是单单为了在人的大脑和理智上产生反应。

    另一方面,福音也不只是在人类感觉的领域中制**应。我们经常看见有些人似乎对事物感受特别深刻,但感觉本身却不能为他们成就什么。我们很难忘记那个种子落在石头地里的画面。我们也记得有些人跟随主到一个地步,开始感觉到教义艰深难懂,他们就掉头回去了。耶稣的比喻中,那个小儿子在父亲要求他去葡萄园工作时,一口答应,[父阿,我去!]最后却没有去。不,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要诉诸人类的感觉,或激起某种情感。它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把人的意志也包括在内,并影响人的生命和行为。另一方面,圣经也清楚说明,福音的目的不仅是产生意志范围内的回应,和带来生活形式的改变,因为我们一再受到警告,当防范外表的诚实,和法利赛人的酵,以及苦修主义的危险,或者保罗所谓的[用私意崇拜]。新约的教训一再警告我们,不可把福音的果效封锁或局限于人的某一部分。福音乃是要影响全人——包括心思,感觉,情感,意志,也就是我们所是和所有的一切。除非我们能[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罗六17),否则我们无权自认是基督徒。基督徒不是一些只相信某些事,或只感觉和经历过某些事,或只作过某些事的人。基督徒相信,感觉,而且也行动。他的回应是完全的,完整的;他全人的每一部分都受到影响和感动;没有一样能纹风不动。他的整个人都改变了,正如一首诗歌所说的,

    献我全心为祭物称颂我的救赎主

    或者如诗篇作者歌咏的,[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祂的圣名](诗一零三1)。

    这是新约所记载的福音之果效,也是一个真基督徒的写照。我们在这个教训中所看到的,也可以在新约的例子中找到无数证据,并且在基督教会史上找到充分的证明。看看新约的圣徒。先从路加福音第一章开头的部分着手。主耶稣基督的来临,为所有承认祂的人带来什么果效?答案见于第一和第二章。这两章记载的诗歌是多么高贵,崇高,感人至深,使人禁不住想要起身有所行动。它们与哲学家的臆测言论和争辩大相径庭,哲学家总是轻看感觉和情绪,因为那与哲学所推崇的冷静思维、公平无私、彻底控制是互相抵触的。此处所流露的情感又大异于那种软绵绵、只能刺激肤浅感官知觉的病态感情主义。这些颂歌又与呆板的律法主义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后者不过把福音当作伦理规范或一种新的社会观。不妨再将这两章反复阅读。早在主耶稣诞生之前,祂的母亲马利亚就被圣灵充满了,她从灵魂深处,道出了我们所谓的[尊主颂](Magnificat),其开头是,[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一46-47)。同样的,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所发出那著名的[我主颂](Benedictus)也这样开头,[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祂眷顾祂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路一68)。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牧养人所听到由天使唱出的[荣耀归主颂](GloriaExcelcis),以及牧羊人亲眼看见马槽里婴孩时的回应——[归荣耀与神](路二20)。最后我们看到年迈的西面站在那里,注视着躺在他怀抱里的婴孩,就是神的儿子,不禁唱出[西面颂](NuncDimitis)(路二29)。这些诗歌颂词有何特色?前面已经说过,它们显然都发自灵魂的最深处,所表达的是感激、惊叹、仰慕。耶稣基督还在婴孩阶段,就已经造成了这些反应!

    我们循着祂一生的事迹前进,会发现这种情形不断出现在祂世上的工作和后来的世代中。观察那些俯伏在祂脚前敬拜祂的人。聆听那些因所见所闻而将赞美归给神的人。阅读众使徒的作品,注意他们如何不断发出称颂,赞美,景仰。确实,保罗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他经常用一首赞美诗,打断他的主题和论证,以默想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伟大救恩。其他圣徒也有类似的习惯。

    换句话说,只要略略研究基督教会史,就能清楚明白基督徒乃是一个全人都受到福音影响的人。他当然相信某些事,他当然对某些事有所感觉,他当然已经离弃罪,并尽力过一个崭新、改进的生活;但最重要的,他和从前那些人一样,必须渴望赞美神,称颂祂的圣名。当然今天我们也必须以此来试验自己。一想到圣诞节,你的心是否就忍不住要赞美神?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的事实是否使你灵魂最深处受到感动?你是否感觉到祂扭转了你的一生,若没有祂你必然失落沉沦?你是否对祂心存感激?

    我要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福音对所有真基督徒会造成这些果效?神赐给世人的救恩为什么总是叫人禁不住[惊讶,喜爱,赞美]?答案见于本讲的主题经文,这不仅是一个关键,帮助我们认识路加福音头两章,而且也让我们明白神儿子来到这个罪恶世界所产生的奇妙结果。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人自称基督徒,但生活却是污点斑驳,禁不起任何考验。

    第一个真理是,救恩全然是出于神。在整个宗教问题上,最惊人的事实莫此为甚。因此有些人自以为相信和接受福音,但同时又完全否认这个明显的真理。历世历代以来,人类一直试着将本来属于神的东西,归到人身上。今天这种倾向依旧不变。我们总是从人的思想和人的作为来看待救恩。叫人讶异的是,有人在谈论或写到救恩时,居然可以对神的行动只字不提。重点完全放在我们该作什么,该想什么上头,人类的努力、能力、组织受到空前的赞美。神只被视为一个目标,或者只是消极地等在那里,准备依照我们的努力和成就来奖赏我们。结果救恩的整个观念成了:人类必须靠自己的研究、询问、调查,和符合某种标准,去赢取救恩。人是主动的,神成了被动的。不但如此,更惊人的是,这种论调声势浩大,远远凌驾在旧有的观点——救恩全然出自神——之上。但是任何人若打开圣经,查考救恩,就会发现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救恩完全是从神来的,这正是众圣徒赞美祂、颂扬祂的名之主要原因。毕竟救恩若是人自己赢得的,我们就缺乏了称颂神的动机。如果这本是我们所配得的工价,人就没有理由唱出尊主颂、荣耀归主颂,或西面颂了。不,你只能根据一个假设来解释这些被默示的颂歌,也就是此处所强调的——救恩纯粹是神行事的结果。

    马利亚听到天使带来的应许,不禁问道,[怎么有这事呢?]她说,这根本不可能。但答案是,[在神没有难成的事。]天使似乎转过来对她说,[马利亚啊!你的思想仍然是从旧方式和人的方法出发。我要向你宣告的事是迥然不同的。神现今要采取行动了。从人的角度看,你说得没错,但这件事非出于人,而是从神来的,神将要介入世界。][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不,救恩不是神等待我们去完成什么,不是神等待着我们悔改,转向祂,或去作善工;也不是神回应我们的作为,用赦免、饶恕我们的过犯作为赏赐我们的奖品。这些观点固然不错,但放在圣经所启示的救恩之前,就黯然失色了。我们发现神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祂不仅要接纳我们,而且祂实际出去寻找我们;祂不是因我们的生活和行为而受感动,愿意饶恕我们,乃是因祂爱我们至深,不仅愿意饶恕我们,甚至还企图说服我们去得赦免;祂有无穷尽的怜悯,不只与我们和好,而且还称我们为义,好使我们能主动与祂和好。[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神成就了这一切。

    这是整本圣经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如此。与其说圣经是人的历史,不如说它是神对待人的历史。神在亚伯拉罕还是异**时就拣选了他,又将各样应许赐给他,打开他的眼睛,让他看到荣耀的未来。亚伯拉罕所需要作的只是相信神,顺服祂。神跨出了第一步,其它行动就接踵而至。看看祂如何引导以撒和雅各,建立以色列国。若有人说以色列人到达这地步,完全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就未免太愚不可及了。难道他们获得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用功、研究、调查,和圣洁的生活吗?翻开以色列人的记录!他们的习惯和风俗与四周百姓无异,甚至更糟糕。他们不断犯罪,远离神。但他们怎能存活下来呢?你如何解释他们的历史呢?只有一个答案。是神在行动。祂去寻找他们,喂养他们,给他们衣服穿。祂保护他们,引领他们,击退他们的仇敌,拯救他们,使他们得复原。他们对神的一切认识,并非自己努力寻找祂的结果,而是祂将自己启示给他们。神赐下律法,又兴起先知,给他们默示。整本旧约都是一部以色列民不断悖逆、抵挡神旨意的历史。

    如果说这事实在旧约中彰明昭著,那么在新约里就更明显了。例如路加福音第一章。是谁对撒迦利亚说话,并预备施洗约翰作先锋?耶稣基督如何来到世界上?祂如何能说出那些话,行出那些神迹?看看历史怎么说!好好思想这些事实,特别是主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全然出于神!为什么?施洗约翰无法纯粹从人的观点来解释。就在这个世界已经恶贯满盈,无可救药时,天使在圣殿中向撒迦利亚显现,对他说话,那一刻实在是整个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那是一个起点,神由此启开了一切,听听耶稣基督自己的话。祂一再说,是父差遣祂来到世上,祂所言所行都是遵照父的旨意。最叫人惊讶的是,祂不断将每一件事都归于神。是神差遣祂儿子来实现救恩。是神保守祂,是神叫祂从死里复活,是神将整个世界和世上的一切赐给祂,是神赐下圣灵。

    即使教会也是[神的教会],教会的肢体也是神的能力召来的。一切都属乎神。因此,众圣徒总是赞美、颂扬祂圣洁的名。有很多人企图爬上天堂,他们试着用善良的思想、高贵的行动、虔诚的盼望、优异的行为来架构通往天堂的梯子,但即使高耸入云的梯子,距离天堂还差一大截。他们最后精疲力竭,走投无路,在绝望中望下看,不禁颓然倒地。就像从前的雅各一样,他们知道前面悬着一个梯子,并非从地上耸立,而是从天上伸下来的,那是他们毫未察觉的时候,耶稣基督用十字架筑成的。于是他们开始唱道:

    正如那位圣先祖,我作了奇妙的梦,

    对我而言救主十架,成了通往天堂之梯。

    是的,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三16)。是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就我们所知,这就是指成为基督徒,并且用你的全人去赞美神。想想看,你所背叛、所忽略、悖逆的神,不仅未责备你,毁灭你,而且还差遣祂的独生子为救赎你而死。这条救恩之道,通往天堂之路,今天正敞开在你面前。奇迹中的奇迹,都是神所行的。是的,让我们和撒迦利亚一起说,[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祂眷顾祂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

    有关救恩的第二个真理是,救恩基本上是超自然的,神奇的。那些未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拒绝相信这一点的人,显然也无法体会它的重要,才会不遗余力去反对它。但没有什么比这整个计划更荣耀的了,这也是众圣徒歌颂赞美神的原因。不论你从那一个角度看,它都光芒四射,越来越荣耀。福音所应许给我们的救恩,非但不是人努力的结果,而且完全出于神,是超自然的。让我们从两个观点出发。

    先从救恩运作的方式来看。显然没有什么比这更超自然,更神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的。福音先锋施洗约翰的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迹。从人的角度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位福音先锋跨越了自然的法则。但在耶稣的例子中,这种神奇性更明显。祂的降生是一个神迹,简直无可思议。这根本不是人能解释的。祂超群绝伦,卓然而立,再留意祂的生活。我们只能下一个评论,[从来没有人像祂这样说话。][祂的智慧无法测度。]至于祂所行的神迹奇事,只能一再证明祂是神的儿子;这也是祂一再重复宣告的。祂有能力胜过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制伏魔鬼、疾病,甚至能吩咐坟墓交出它的死人来。祂一切所行都有神的印记,都是超自然的。这一切都是空前绝后的。但最惊人之处乃是祂在钉十字架、被埋葬之后三天,又从死里复活了。然后祂又向门徒显现,最后升到天上。这一切远远超乎人类的努力和成就之极限,是从神来的,人无法出其右。它介绍了一个崭新的秩序,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若思考基督将救恩与人连结起来的方式,就能更清楚地看见救恩的神奇和超自然性。例如五旬节那天耶路撒冷的情景。那岂是门徒能用人的观点来解释的?他们不断否认那一切是出于自己,而把所有功劳归给耶稣基督。耶路撒冷的官员大感困惑,因为像彼得、约翰这些[没有学问的小民],竟然如此大胆,而且能行出这许多神奇的事。圣经说他们甚为[希奇]。其实这没有什么希奇的。我们若把使徒行传记载的使徒,和在福音书里看到的使徒相比,就能立刻发现他们实际上已改头换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这不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似乎在一夜之间,他们突然脱胎换骨,充满了能力。新约中没有其它改变,比发生在这些门徒身上的改变更惊人,更神奇的了。这并非他们的作为所带来的结果,而是神为他们成就的。他们观察自己,就知道他们惟一能作的,就是赞美神,不断将荣耀归给祂。

    你是否留意到福音的这种特质?你是否知道它提供了至高无上的救恩,不仅能使你蒙赦免,并且为你指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使你重生,赐给你新生命、新性情、新能力。有些人未看见救恩的超然性,而仍旧企图依靠自己的努力,却徒然无功,这实在可怜复可悲。难怪他们从未发出赞美的诗歌。一个被捆绑的人,怎么可能歌唱呢?一个人在无药可救的世界中,从事一项注定要失败的工作时,怎么可能引吭高歌?不,我们在唱歌之前,必须有生命和能力,精力和舍弃,得胜和征服。这正是福音所提供你的。套用加尔文的话,[神子成为人子,好叫人的众子能成为神子。]今天你不仅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人,而且成为焕然一新的人。哦,你可以爱慕耶稣基督的生命,景仰祂奇妙的话语和事工;你想到祂成了婴孩诞生在马槽的情景,或祂舍弃一切,死在十字架上时,也可能感动地热泪盈眶;你可以注视着祂,渴望跟随祂,效法祂的生活;但除非你意识到祂是为你死,实际经历到祂的生命和能力从你里面泉源而出,改变你的生命,将你的失败转为胜利,救你脱离罪的捆绑,否则你永远不会全心全意地渴望用感谢、惊叹、仰慕来赞美神。

    但也有很多人面对这一切时,会像马利亚那样说,[怎么有这事呢?]这提醒我们第三个原则,就是神的救恩是超然的,人不仅无法靠自己获得救恩,也无法完全明白和了解它。确实,我可以更进一步说,神赐给我们的这伟大救恩,对天然人而言简直无可思议。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属世的,属人的。我们已习惯属肉体和情欲的事。我们的类别极其有限。我们生在某种秩序中,整个世界只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从人生的某一个角度看,救恩似乎只靠人的意志力,胆量,决心和努力。只有实事求是的人才能成功,我们说这种人能[面对事实],不存任何幻想。难怪我们一旦面对救恩的计划,就像马利亚最初那样问道,[怎么有这事呢?]历代以来这样问的人一直层出不穷。例如那个饱学之士尼哥底母,主耶稣对他谈到重生,他也发出同样的问题。还有希利尼人,他们说十字架是愚拙的。今天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人说,除非他们能明白这事,否则他们绝不轻易相信;这些人其实永远无法明白福音。因为有谁真能明白呢?谁能明白童贞女怀孕和道成肉身,谁能明白神迹奇事?谁能明白十字架,死亡和救赎的整个问题?谁能知晓复活的能力和奥秘,以及圣灵这个位格?谁能了解重生的技巧,和全然更新的生命?这是相当令人迷惑、困扰的。这和我们过去所知道、想到和感觉的大相径庭。[怎么有这事呢?][这真的可能吗?真的发生了吗?]这是我们的反应。

    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由于不明白、无法解释,而拒绝相信;或者我们可以效法马利亚的榜样,虽然她不明白,但是她知道这是从神来的,而且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着能力,她就甘愿顺服,接受神的安排,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这也是今天你面临的问题。我并未要求你明白一切,因为根本没有人能作到。我只要你接受这些,甘心顺服。福音一开始就未要求你作任何事。福音甚至没有命令你在理智上明白它。

    最后我要再添上一点,这也是最荣耀的一点。我们依照自己的逻辑次序会这样想:救恩既然是从神来的,所以是超自然的,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明白,但它能为每一个人带来盼望。[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这是我们的盼望,是惟一的方法。这是仅有的救恩,是惟一的好消息。它使我能站在讲台上,带着信心和确据讲道。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它并未指出人当如何自救。这是神的工作,因此是对每一个人开放的,这应许是给所有人的。如果救恩是人为的,天然的,那么有些人可能就得不着,甚至包括一些经常谈论它的人。因为谈论是一回事,实际活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人类固然可以用华丽的词汇高谈爱,可以高举伦理标准。可以侃侃而谈如何将福音的原则运用在生活的难题上。但问题是,他们真的能身体力行吗?他们所讲的是否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上?这些教训适用于真实的世界吗?看看现今世界的光景!这一类教训能为生活中失败、悲哀、受伤的人,为那些已经丧失意志力和品格的人,提供什么呢?感谢神,救恩是神赐给我们的,因为我们都可以领受赐予,不论最软弱或最强壮的人都不例外。马利亚说,[怎么有这事呢?]答案是[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时候满足了,耶稣基督就诞生在伯利恒。不可能的事却实际发生了。因此每一个人都有盼望。祂在世上时,还有其它无以计数的神迹发生。百姓和门徒将怎样的人带到祂面前?总是一些疾病缠身,或充满困惑,毫无盼望的人,包括瞎眼、瘸腿和瘫痪的人,甚至死人。他们是最绝望最无助之辈。耶稣能为他们作什么呢?[怎么有这事呢?]真的能发生吗?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十一4-5)。是的,确实发生了。祂的能力没有限量。最绝望的情况对祂也不成难题。[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真的吗?但似乎后来出了一个差错,因为有一天祂竟然被挂在十字架上,显得那么无助、软弱。四周围观的人说,[祂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这样一个有大能大力的人,却被死亡征服了。没有难成的事?但祂却死了,并且被埋葬在坟墓里。等一等!祂最后终于挣脱了死亡的束缚,从坟墓里复活了!连死亡都无法拘禁祂。祂胜过了一切;是的,我愿意再说一次,[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有人会问,[这真理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让我告诉你,不论你遭遇什么难处,不论你的需要有多大,福音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它只要求你相信神差遣祂独生爱子来到世上,为成就救恩而死,并且复活,这样神就必赦免你,洁净你,赐你新生命。[怎么有这事呢?][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第十六章 忠于基督
    第十六章忠于基督

    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加福音七40,50)

    我选择这两节经文,是因为这是一个关键,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发生在法利赛人西门家的那个著名事件,以及主耶稣所说的两个欠债者的比喻。面对这戏剧化的事件,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见树不见林]。在思考比喻中的比较和对照时,这个危险就更大了。此处这个比喻一向以难解释而著称,我们若不小心,很可能会产生误解。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和陷阱,就是把焦点放在法利赛人西门,和那个被称为[罪人]的女人身上。因为他们就是这比喻的[剧中人物],也是西门家那次事件的主角。我提出的两节主题经文清楚显示,这两个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遇见耶稣基督以后的结果。一个惊讶不已,受到申斥和责备,或许内心充满懊恼和不悦;另一个则找到了她所期待的,并受到称赞,祝福,最后带着神的平安离去。多么鲜明的对比!看看这两个人,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站在同一位主面前。两人都渴望见祂。祂所赐的能力是一样的,但结果却有天渊之别,一个遭到谴责,一个被赦免并领受了救恩。

    这岂不生动地描绘了主耶稣在世上服事时不断发生的情景?虽然其形式不一定总是如此戏剧化。若要将福音书记载的人物分门别类,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他们从主那里所领受的来划分。这岂不也是主划分人的方法吗?这位神儿子拿撒勒人耶稣,祂拥有一切能力和审判的权柄,祂能行神迹,医病,赦免罪,使劳苦的人得安息——如今祂来到西门的家,祂满带着权能,同时又满怀着对人类的爱,祂迫不及待要运用祂的大能使人蒙福。就在那个房子里,两人遇见了耶稣。但那一次遭遇,产生的结果却相去悬殊。今天虽然祂肉身不在我们中间,但这个伟大的事实仍然存在。因着祂在世上生活、祂代赎的死、祂的复活、升天等所带来的结果,今天祂仍然透过圣灵住在我们当中,渴望将最美好的礼物和祝福赐给人,就是赦免,胜过罪和试探,充满喜乐幸福的新生命,除去对死亡和坟墓的恐惧,并赐下属天的盼望,和永远的福分。然而历代以来,人类的反应却形形色色,到了今天仍旧如此。你是否已得到祝福?你像这位可怜的妇人一样爱祂吗?祂是否已使你纷扰不安的灵魂得享安息?将平安放在你心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仍陷在忧愁悲伤里,作罪和情欲的奴仆,心灵软弱,被烦恼和困惑所充斥?基督既然有神一切的丰盛,并且愿意祝福人,为什么世界还是现今的光景?为什么人类依然故我?为什么你落到今天的地步?

    我必须强调一个事实,这里的区别并不是有人对主和宗教兴趣盎然,有人却毫无兴趣。事实上,这个比喻的整个重点在指出,这种区分其实非常细致、肤浅,可能会遮盖更重要的真理。西门对主耶稣和祂的教训颇感兴趣,不然他就根本不会邀请耶稣到他家作客。他听过耶稣讲论,或许还不止一次。显然他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引发出来了。至少这是他的长处。他的态度在法利赛人中已经算大有改进的了,因为其他法利赛人不但不请耶稣到他们家,而且还明显地露出对主的敌意和憎恨。但这人却对耶稣感兴趣,也极力显露出这种兴趣。他基于兴趣而采取的明确行动与那妇人无异。因此这两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一个对基督有兴趣,一个则否。

    我所以提到这一点,理由很简单:现代人有一个倾向,就是说只要我们对主耶稣和祂的教训感兴趣,其它一切都无关紧要。今天人们并不喜欢追根究底地探究这种兴趣的本质;他们也不赞成在这些方面坚持某些基本条件和定义。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到基督面前来,只要他自己满意,并获得独有的经验,别人就无权过问。这一切都是打着容忍、合一的招牌出现的,只要一个人曾经因对基督感兴趣,而用某种方式邀请基督到他家里吃饭,他就是真基督徒。但我们若研究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他们的兴趣之本质和结果,就知道这种说法多么谬误,而且容易误导人。我选择讨论第四十节和五十节,是因为这两节经文强调了两者的区别之重要性,指出这种测验法不仅适用于教会以外的人,而且也适用于那些加入教会多年、一生都对基督和祂的教训有兴趣的人。西门可以声称,他对基督和基督的教训早已耳熟能详,但他却不能说,他已经蒙受了基督的祝福,基督已彻底改变他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基督来的。但那位妇人却能这样说,毕竟这是作真基督徒的条件。世上的各种兴趣无法取代它,对基督的生命和教训之认识也不能取而代之。这两种立场,你属于那一个?西门的还是那妇人的?我们先来看西门和那妇人的举止所代表的两种立场,然后再来看主耶稣在两个欠债者的比喻中,如何阐释决定这些态度的原则。

    我们可以用发生在西门家的这件事所暗示的两个简单测验,来发掘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之本质。西门和那妇人都对基督感兴趣,他们都对基督以礼相待。他们足以代表我们对基督的兴趣和对待祂的不同方式。

    显然西门对基督的兴趣主要是理智方面的。我们已经提到,他可能听过基督讲道,或许深深被祂的个性和教训所吸引。毕竟耶稣的教训有许多希奇新鲜之处。西门有足够的理智去欣赏它,认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究,他也知道不可因旧有的偏见和训练而将其搁置一旁。西门是一个认真学习人生和宗教的学生。此处他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教训,因此他十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此外,他也听到这位奇特的教师曾发出语惊四座的宣告,祂自称是弥赛亚,远远超越一切律法,祂又要求人对祂绝对顺服。[这到底对不对呢?]西门不断问自己。他决定作一番调查。他邀请这位教师前来用餐,好仔细观察祂,对祂这个人和祂的教训作一番检验。这是西门所产生的兴趣,纯粹由理智出发。基督和祂的教训是一个理性的问题,值得他下功夫研究。

    但那位妇人的情形却大相径庭!她的兴趣不是纯理性的。她是因自己的需要,和过去的失败、羞耻而来。她到耶稣面前,不是因理性受到吸引,也不是因她可以运用理智来接触耶稣教训中的道德观点和生命哲学。她前来不是为了检查或试验;她只想聆听和接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西门并未全心投入这次晤面。你读这段记载,是否会感觉到他有些心不在焉?他显得非常平静,冷淡,沉着。毫无疑问的,他表现得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对餐桌上的交谈似乎也很热衷。但从头到尾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事,企图得出结论,对他的客人作理智的分析。这整件事似乎与他毫不相干,他刻意将自己置身事外,只把他的头脑投入。他从未给人一种印象,好像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场合,可以扭转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冷静地作壁上观。

    那位妇人却多么不同!她的整个人都投进这事件了;想到能接近基督,她就兴奋得发抖。她不但未漠然处之,反而几乎无法控制自己。泪水沿着她的面颊流下,她内心受到极深的感动。你如何接近耶稣基督呢?你如何接近祂和祂的教训呢?这对你不过是一些问题吗?你只是从理智的观点对它们感兴趣吗?对你而言,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吗?难道祂与常人无异,只是比一般人伟大,能提出卓越的人生观点和哲学吗?你知道耶稣基督不仅配得你一部分的关心吗?祂值得你投入你的全人,你的一生,和一切未来的盼望。你考虑祂和祂的福音时,你投入的程度有多少?

    我们只需观察人对待主的两种不同方式所引起的结果,就能轻易回答上面的问题。我这样说是毫无犹豫的,因为这是实话,稍后我会再解释。先来看西门对待主的态度。他堂而皇之地坐在耶稣身旁,一无顾忌地望着耶稣。他甚至没有尽一般待客之道——为耶稣提供水,并替祂洗脚。他也没有用亲吻来迎接耶稣,或用油抹祂的头。他确实邀请了耶稣到他家里,他对耶稣感到兴趣,但他的邀请缺乏诚意,他并未以上宾之礼对待耶稣。那位妇人却不是这样。她俯伏在耶稣脚前,不敢仰望耶稣的脸,也不敢注视祂纯洁的目光。她亲吻耶稣的脚,用眼泪洗耶稣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拭,再抹上油。是的,他们接受主的方式和理由,立刻在他们的行为和举止上显明了。

    你如何对待祂呢?你是否将生命中最尊贵的地位给祂?祂不是最先,也不是惟一进入你生命的人。谁得到了最佳礼遇?耶稣还是别人?你是否全神贯注在祂身上,对祂致以最大的敬意?这位妇人已保留那瓶香膏多年,那是她最珍贵的东西。但她毫无犹豫地打破玉瓶,将油倒出来;不是抹耶稣的头,而是祂的脚。为了基督,她毫不吝啬自己的珍宝。你把你的油用在谁身上?你将自己全然交给谁?是谁引起你的兴趣,享有你的称颂和感谢?你现今对耶稣基督的态度如何?祂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拥有卓越人生观的教师,能吸引你,使你愿意放手一试?或者你看出祂是神的儿子,是你灵魂的救主?你把祂当作可以平起平坐、随意考察、批评的同辈?或者你承认祂是荣耀之主?你是否带着羞愧,谦卑地俯伏在祂脚前,仰望祂的慈悲,单单渴望祂的拯救和赦免?你是否知道祂随时愿意接纳你?这是否立刻使你产生对这位奇妙救主的热爱和感情?一个真基督徒对基督的兴趣,能使他降服,并且心中涌出爱和仰慕。如今祂已不再像西门和那妇人的时代,以肉体的形式出现。你不能再实际俯伏于祂脚前,亲吻祂的脚,并抹上香膏。但我们对待祂的方式仍然攸关重大。你记得大数的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主耶稣对他所说的话吗?[你为什么逼迫我?]使扫罗清楚知道,他所逼迫的是谁,虽然扫罗的动机是要逼迫基督徒。圣经岂不是多次警告我们,不要使祂忧愁,不可将祂再度钉十字架?你今天可以藉着离弃罪,来表达你对祂的爱,来表达你对祂的爱,并且你要顺服祂的命令,在别人面前用你的嘴唇和生命赞美祂,告诉所有人祂在你生命当中居最中心的地位。

    由此我们看到了对这两种态度的分析和描述。真正基督徒的态度是,对主发出爱的兴趣,进而开始敬拜祂,景仰祂,向祂降服。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些态度是由什么导致的?或者说,为什么有人只对祂产生遥远、冷淡的兴趣,就像西门,保持一定距离;而另外一些人却像那妇人敬拜祂,爱祂,仰慕祂,甘愿将全人献给祂?根据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所说的,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

    1、首先基督说,我们对祂的看法和态度,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需要,或者说,取决于我们对罪和罪人的观点。这是主耶稣对西门所说的比喻(40-43节)之重点,我们必须仔细探讨。你应该还记得这些事实。有两个人同时欠了一位债主的钱;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两人都无力还债。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的债,告诉他们所欠的债已一笔勾销。主耶稣据此问西门,[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祂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主耶稣回答,[你断的不错。]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可能毫不犹豫地主张,主耶稣的教训是,那些犯了较多罪的人,由于被赦免的罪也多,必定比那些只犯一点罪的人更爱神。他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人对所获得的救恩一定深怀感激,远胜那些一向品格端正、奉公守法之辈。他们认定前者不但需要较多的赦免,而且也领受了较多的宽恕。一个是五十两,一个是五两。他们也认为犯暴力罪的人必然比自幼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的人表达了更多的感激和爱。换句话说,他们指望像那妇女一类的人对神的爱更多过像西门一类的人,因为她一向声名狼藉,而西门始终是一个善良、正直、道德高尚的人。

    这里有一个更狡谲之处,就是常常有人认为,并非每一个人都需要悔改。酗酒、赌博、虐妻之辈当然需要,但德高望重之人却无此必要。显然第一类人必须作彻头彻尾的改变,其变化远多过第二类人。他们说,[在贫民窟和浪荡子当中传讲救恩、坚持悔改,是绝对必要的。至于经常上教会的人,他们只需要一些教导和知识就够了。]这却与主耶稣的教导大相径庭,因为这个比喻的目的不是替西门的缺乏爱心辩护,或解释为什么他的爱少于那妇人,反而是在责备西门,指出他对罪的观点多么错误。这必然是耶稣的用意,不然我们就等于声称主耶稣教导说,作恶也有好处,去爱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多犯罪,当然这论调是荒谬的,否则主耶稣自己对神的爱就必远远少于那些作恶多端、急需神赦免的人。不,这种谬误绝对不值一提。这也是西门和法利赛人所犯的错误。他们只凭人犯罪的数量,或表面上犯罪的程度来判断人。他和城里的居民只不过因某一项罪,就异口同声地谴责那妇人。她是罪人,他们却不是。为什么?只不过因她所犯的罪之性质不同。但主耶稣在祂每一处教训中,都责备这一类思想,祂实际上告诉法利赛人和那些[好人],税吏和*女比他们还容易上天堂。祂处处强调,不论那一类人都同样需要赦免和救恩。

    有人问,[那么比喻中的五两银子和五十两银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主耶稣为什么提出这种对比呢?]答案很简单。这里的两个数目不仅指出需要本身,而且也显示两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让我们来看比喻中的两种人。这里的教训是,重点不在我们犯罪的多寡,而在我们陷于罪中的光景和处境。在这方面,我们都如出一辙。有人会辩称,[你不是指众人都一样,都犯了同样的罪吧!]不,这不是我的意思。我要表达的是,追根究底说来,这些并无差别。使人成为罪人的,不是罪的数量,而是陷入罪中的光景、想要犯罪的欲望,和倾向犯罪的本性。

    此处是绝佳的例证。这里有两个人,都欠了别人的债。两人都可能因此锒铛下狱,但两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获得赦免。他们彼此并无分别。你说,[那么五十两和五两银子又怎么办呢?]这根本无关紧要。欠五两银子的那人和欠五十两的并无区别,欠五两银子的依旧是欠债者,虽然他的债务较轻,但这并不能使他变得富有。他们两人都是身无寸文,一贫如洗。即使只欠五两银子,也足以使他下监。虽然他欠得少,但他和另一个人获得赦免的方式是一样的。这两人的立场无分轩轾!你可以在五两银子和五十两银子上大做文章,但正如我已经指出的,这本身一无意义。两人的光景毫无区别。这是主耶稣的回答。他们只有在明白自己的处境上有差异。

    你能明白吗?从某一方面说,这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真理。只有认识到自己需要救主的人,才能找到祂,找到祂荣耀的救恩。你是否对祂心存感激?你爱祂吗?答案若是否定的,原因何在?你觉得自己需要祂吗?你意识到自己在神面前的罪恶光景吗?或者你仍然用某些特别的罪,或犯罪的数量,去与别人比较?难道你看不出这正是耶稣基督所谴责的错误?譬如一个孩子有一本洁白的练习簿,他一不小心,在上面滴了一滴墨水。你说,这有什么关系?但孩子清楚得很,这一小块污点破坏了整本簿子。这和污迹斑斑没有差别。再拿园艺展的情形为例。瞧那粒苹果多么悦目!一定能夺得首奖!它的色泽和形状都近乎完美,但它最后却未获奖。为什么?因它有一个小瑕疵。不过是一块极微小的部分腐烂了,你必须把它翻转过来才能发觉,但这逃不过裁判的眼睛。或者一支系出名门的种马——出身世家,昂首挺胸,姿势优雅。但牠却未获得任何奖牌,甚至敬陪末座,原因何在?只因牠一只脚稍有缺陷,乍看之下很难发现,但它确实存在,这表示牠可能将此缺点遗传给后代。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缺陷,但兽医一眼就看穿了,这足以使牠名落孙山。

    我何必再多说呢?人类对细微的瑕疵非常在意、敏感,如果人类的判断尚且如此锐利,更何况神呢?祂已经在律法中告诉我们比赛的条件。祂已指出祂的期许、盼望和要求。你是否符合祂的条件?你说,[我犯的罪不多,比起某某人,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我从未作*犯科,确实,依我看来,我距离完美之境并不远呢!]对这种人,雅各的回答是,[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连苹果和种马都被要求完美无缺,更何况万物之灵、满带着神恩赐和期许的人类呢?全能的神将人创造得极为完美,祂也要求人保持完美的状态。祂所要求的是一张绝对洁白的纸。一个污点和一百个污点无分轩轾,只要一处瑕疵和缺陷就足以前功尽弃。使徒保罗在苦心孤诣地追求完美生活之后下结论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不论你的记录上是污点斑斑,或只有寥寥几处缺陷,你都是罪人,欠下了债。你一生中即使只犯过一次罪,你仍然无法擦掉它,或赔偿它,或除掉它。你或许会这样辩解,[若只有一个污点,那当然容易处理。如果太多就另当别论了。但这里不过是一处污点,拿橡皮擦来!]你真的能涂抹掉吗?或许你可以擦掉大部分的墨痕,但留下的印子,或粗糙的表面,或不规则的地方仍然存在。你永远无法再恢复那张白纸原先的面貌。你不可能在切掉苹果一小块腐烂之处时,不留下任何痕迹。你不可能彻底除掉种马脚骨上的缺陷。若真能作到,将会造成多么迥异的结果阿!人类从未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他们穷尽心力,试过各式各样的策略和方法。他们试着用蜡来填补空隙,也试过用假漆。在企图掩饰这些细小的过失和瑕疵上,人类已将其天分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这能蒙混外行人,但却骗不了专家。

    你如何对待你的罪?或许你认为,和别人相比,你的罪实在微乎其微,不足道也。不错,但你能除去这些罪吗?你可以与罪和平共存吗?你真觉得你的记录很清白吗?你是否快乐?你能遮盖罪吗?你或许已弃绝某种罪,也作了不少善工,但你的愧疚感能烟消云散吗?你真的感觉焕然一新吗?你若是聪明人,就干脆承认吧!你不仅和其他人一样欠了罪债,而且也和他们一样毫无还债的能力。你无法澄清你的记录,也不能取悦神,你一切行动和好行为都不能补偿你对祂造成的伤害于万一。你欠了祂的债,破坏了祂的律法。你与祂遥遥相隔,找不到和好之道。你站在审判官面前,不论如何为自己辩解,都难逃定罪一途,因为竞赛的规则一目了然——一旦犯规,不论大小,都必须立刻出局。你来到耶稣基督和祂的福音面前时,是否知道这规则?既然知道这是你的处境,你真的认为自己有资格与祂同坐席,可以仔细端详祂,听祂说话?你注视着祂,想到祂完美的记录,并且知道没有人能找出祂的罪,这时你仍然觉得可以用冷淡、疏远的态度接近祂吗?带着悔罪的眼泪俯伏在祂脚前吧!聆听祂说什么。把祂的话语当食物吃下!一个定罪的人是无法去审判别人的。把你自己完全投向祂的怜悯,接受祂的每一句话。只有那些深深领悟到自己的失败和需要的人,才能领受祂的祝福,就如同比喻中那个妇人一样。

    2、另外一个条件是,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我们自己的观点和对救恩的看法是正确的。当然这与前一点密切相关。此处西门和那妇人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西门对救恩的观点反映了他对罪、对自己的观点。那妇人在来到基督那里,聆听基督的话之前,对救恩毫无概念。她听过法利赛人的长篇大论,都是对她的谴责。她知道自己一无盼望,因为法利赛人的观点是,人必须靠遵守律法、禁食、行善等方式来赢得救恩。她一项也不合格。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西门并不觉得需要基督,因为他自认表现不错。他的生活有条有理。我们也可能有同感。[好人]看不见有接受基督的必要,所以也不会去爱耶稣基督,不觉对祂有何亏欠。

    但一个人若看出自己有罪,反应就会有天渊之别。他知道一点点小差错,就足以使人永远沉沦,与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一样。他意识到自己债台高筑,却身无分文,永远无力偿债。于是他开始向主呼救。他就像那个妇人,体会到自己有迫在眉睫的需要。基督论及这种人时所说的话是何等甜美![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人的债](42节)。他们接受同样的待遇。但看看主耶稣怎么说。他们都陷入绝境,一贫如洗,而且束手无策,眼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感谢神,祂既然赦免了他们。救恩不是我们靠自己去赢取,而是神儿子亲自为我们成就的。祂已完成了救恩![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为罪人死](罗五6)。我们付不起的,祂代替我们付清了。救恩纯粹是祂的工作。若不透过祂,我们就只有灭亡一途。你难道不渴望俯伏在祂面前,亲吻祂的脚,用喜乐的泪水为祂洗脚,并抹上香膏?

    再来观察祂成就救恩的方式。[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开恩]一词多么荣耀!不单单指白白施恩,也透露了这样作的方式。它满有恩典和吸引力!此处对律法只字未提。债主并未对那两个欠债的人说,[我要采取公平待遇,赦免你们同样数量的罪,也就是说,你欠我五两银子,现在可以自由离去。你欠我五十两银子,那么我宽免你五两,你还欠我四十五两,所以你还是得待在监狱里。]不,这是人类根据罪的数量来计算赦免的方式,这不是主的方式,祂乃是白白赐下荣耀的恩典。祂考虑的不是罪的多寡,而是罪的光景。那两人都是罪人,都陷在同样光景当中,所以祂开恩赦免他们。两人的债都一笔勾销了,都可以自由离去。祂并未替那个欠债较多的人定下额外的条件。这赦免是完整的,没有任何条件,将来也不必分期偿还。两人都得了自由,都有相同的光明未来。他们在狱中处境相同,如今出了监狱也一无区别。那个被称为罪人的妇人和神所有的儿女,和那些外表上深受敬重的人一样获得了赦免。她也和别人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还可以继续讲下去,但我必须在此打住。如今你不会再对她的行动感到惊讶了,她的表现和西门截然不同。她知道自己是罪人,生活充满烦恼和不安。她感到失丧、绝望,对生活特别是对死亡,和死后要面对神的事实,充满了恐惧。她知道自己对此一筹莫展。然后她听见这位教师向她保证,神能在基督里白白赦免她,接纳她,赐她新生命。她对整个救恩运作的方式毫无概念。她不知道神赦免她是因为基督已经代表她死,担当了她的罪。她只知道信靠耶稣,祂已经完全改变了她的生命。她无法作到的,耶稣为她成就了。祂解决了她的问题,除去她的重担。

    但愿你今天就在灵魂深处,带着你的软弱、惧怕、隐秘的羞耻来面对主。让祂告诉你祂已为你死,使你与神和好,你的过去已被涂抹干净,祂保障你永恒的未来之安全。祂在你面前展开一个新生活,满有新的潜能和力量。不论你过去如何,这应许都对你有效。大门已洞开,切莫再迟延。你只需开步迈向自由,在众人面前承认祂,相信祂有能力使你过一个讨祂喜悦的生活。奉主的名,阿们。
第十七章 浪子的比喻
    第十七章浪子的比喻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夹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的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加福音十五11-32)

    主耶稣说过的所有比喻中,浪子的比喻可以说最广为人知,几乎家喻户晓。没有一个比喻像它这样不断地在宗教讨论上被人引用,或被用来支持不同的理论和内容。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人们使用这个比喻的方式不胜枚举,而且所得出的结论也让人目不暇接。似乎每一个学派都认为自己的解释最正确,结果它经常被用来支持各种彼此摧毁或互相排斥的理论。显然这个比喻很容易被滥用和误解。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危险呢?有什么原则可指导我们解释这比喻呢?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守,如果照着作,就能保证我们得出正确的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圣经任何一部分的解释,都不可与圣经其它地方的教训抵触。我们必须将新约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研究。那是神给祂仆人的完整启示,虽然是经由许多部分和段落来表达,但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启示。显然每一部分之间并无冲突,也没有矛盾或不一致之处。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明白圣经的每一个论述。我要强调的是经文本身的无误。如果有人声称耶稣基督和保罗的教训不一致,或保罗和其他使徒的教训互相冲突,就是在颠覆新约的声明,与历代以来教会的宣告背道而驰。一直到几百年前高等批判学兴起,教会在这方面的立场才开始有分歧。我不必作详细说明,但必须指出,只有那些较肤浅、早已落伍的批判学,仍然在尝试把所谓[耶稣的宗教]和[保罗的宗教]作对照。经文必须以经文来对照。我们采用的每一个理论,都应该根据出现在整本圣经中的教义,或教会所界定的教义和教条,来加以试验。只要记住这个简单的规划,大多数异端都必然会销声匿迹。

    第二个规则比较特别: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从比喻的教训中得出负面的结论。此规则不仅适用于这个比喻,而且适用于一切比喻。比喻本身无意涵盖真理的全貌,其目的只是说明一个重要的真理,呈现一个积极真理的一部分。既然这是比喻的目标和作用,我们若从其中找负面的结论,就未免太愚昧了。比喻所未提到的东西,就不具任何意义。我们应该从一个比喻所提到的观点来看待它,而不是从它未提到的观点出发,这样才能显出它的重要性。比喻的价值是绝对正面的,积极的,而不是负面的。由浪子的比喻所衍生出的各种希奇古怪之理论,大多是因忘记了这个重要的原则,他们这样做,未免令人讶异,其实他们只要查考同一章记载的另外两个比喻,就能立刻发现,他们从比喻得出负面教训的作法是多么不合情理。

    此外,如果你把教义系统建立在一个经文本身没有说到的东西上,也未免太荒谬了。这种作法多么不负责!因为这样等于摈弃所有权威,毫无任何标准可循,只依靠你自己的偏见、喜好和想像。在解释浪子的比喻时,此种作法真是屡见不鲜。让我举出几个错误的结论来说明。有些人不断引用这个比喻,来证明神的本质和基督的教训中毫无公义和审判的观念。他们说,[这位父亲既未动怒,又未要求浪子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一味地爱他的儿子;除了爱,什么也没有。]这是从比喻撷取负面结论的典型例子。由于它未积极地教导神的公义和忿怒,他们就下结论说,神根本没有这些属性,他们甚至完全忽略了耶稣基督在其它地方对这些品质的强调。另外一个例子是,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在教导说,悔改是不必要的。我听说有一位传道人企图证明,浪子在回家之后,劣根性难改,不断用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甜言蜜语来蒙骗父亲,这可以从浪子一再重复同样句子的事实得知。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浪子重施故技,他的父亲仍然饶恕了他。那位传道人最后下结论说,浪子的父亲对悔改一事只字未提。既然他未提出来,显然并不重要;既然浪子的父亲未教导他悔改,显然我们是否对神悔改,也就无关紧要了。

    所有错误的结论中,最严重的一个就是告诉我们,在神和人之间并不需要一位中保,而福音也未含任何代赎的观念,它纯粹是由保罗个人的律法主义出发的。他们说,[比喻中没有提到父亲和浪子之间有第三者。他们从未针对付赎金的事展开谈判。浪子由远方回家之后,父子两人始终是直接交手。]这个比喻既然并未提到或强调这些事,所以就无足轻重——好像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是将整个基督教真理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只教导真理的某一个层面。你一定能看出,如果在解释每一个比喻时都采用同样的步骤,一定是漏洞百出,一片混乱。

    比喻的目的是教导我们一个重要而正面的真理。这是不证自明的,特别是此处的这个比喻。它被置于连接着的三个比喻中,并非偶然。主耶稣似乎不遗余力要保护我们,免于陷入前述那些危险中。除此之外,整个情况的关键在本章第一、第二节,那里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上下文。[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接下去就是三个比喻,很明显的,耶稣是用这三个比喻,针对当时的情况,来回答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议论。为了作进一步的强调,主耶稣在每一个比喻末了,都提出一个教训或结论。祂最重要的论点是,每一个人都有盼望,甚至税吏和罪人都能得到神的爱。这些比喻闪烁着一个共同的荣耀真理,就是神奇异的爱;特别是在与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观点对照之下,更显出其范围之广,触觉之阔。

    第一和第二个比喻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神的爱如何显示在行动上,这爱不屈不挠地寻找着罪人,要拯救他。即使只有一个灵魂得救,神和天上的天使都要欢喜快乐。然后就是浪子的比喻。为什么要加上这个比喻?为什么要解释得如此详细?为什么此处用人,而不是用迷羊或失去的钱币作比方?答案只有一个。由于前两个比喻只强调神的行动,而未提及罪人的行动、反应或状况,所以这个比喻就特别提到这方面的事,以免任何人愚昧地以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动被神的爱所拯救,就像迷途的羊和失落的钱币被找回一样。重点仍然不变,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更直接,更个人化。今天这个比喻给我们的教训和信息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根据以下路线来探讨。

    第一个真理是,一个新的开端、新的机会已经展开在眼前了。这在上下文和背景中已清楚地显明了。由于税吏和罪人在主耶稣前面的教训中已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他们觉得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耶稣的教训为他们燃起了一线新希望。连法利赛人和文士也看到了同样的事,但他们却大为懊恼,因为耶稣竟然与税吏和罪人来往。他们认为那一类人完全无药可救。这是一般人的典型观点。税吏和罪人根本没有盼望,不值得一顾。宗教是给好人的,坏人沾不上一点边;宗教对他们无计可施。当然宗教也从不要求好人去与坏人交往,善待他们,为他们提供新机会。因此耶稣的教训使法利赛人和文士大感不悦。在他们看来,任何人若对税吏或罪人怀抱盼望,都是愚不可及的。这一点也表现在这个比喻中父亲和大儿子对浪子的不同态度上。差异不在接纳回头浪子的方式,而在是否应该接纳浪子,他是否真配得这一切。

    这一点很明显。所有的人,包括最绝望之人,都有重新出发的可能。没有一个人的处境比浪子更糟糕了。然而他仍然有洗心革面的机会。他已经走投无路,一败涂地,陷入谷底。没有一幅画面比浪子的处境更凄凉了,他独自在遥远异地,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被朋友遗弃,只能与猪为伍,其绝望可怜,真是无以复加。连浪子都得到了一个新机会,都能重新再来过!他面临着一个东山再起的转折点。福音多么值得称颂啊!特别是在现今这世界上。耶稣基督的来临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祂为人类带来新的盼望。税吏和罪人纷纷挨近耶稣,听祂讲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显示和证明,耶稣基督的福音是人类所能得到最乐观的哲学与人生观?他们在浪子的比喻中所听到的信息,也叫他们一新耳目。

    但我必须指出,这不仅对犹太人和他们的领袖来说是前所未闻的,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福音为恶人和绝望之人所提供的盼望,不但超越了犹太人的腐化系统,而且凌驾在希腊人的哲学之上。那些才识卓越的哲学家精心发展出一套理论和哲学,但却无法对三教九流之辈提供助益。他们都要求某种程度的智能和道德标准,必须借用人类的某些资质,但这却不符合现实。他们口若悬河地谈论自己的乌托邦和理想国,却对人类的现况一无益处,完全与日常生活脱节。只有那些有钱有闲之辈,会尝试用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解决人生难题,但他们也无可避免地发现,这些方式无一奏效。在耶稣基督来临之前,世上所有绝望的人都不可能重拾盼望。只有耶稣基督能教导人类如何促成一个新的开端和起头。

    这教训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如今也一样新鲜。它令现代人讶异不已,正如它两千年前叫听见的人目瞪口呆一样。世界依旧没有盼望,主流哲学依然充满悲观论调;它企图装出一派乐观,反而更暴露了其悲观的本质,因为我们发现,当它试着安慰我们时,总是不得不指向未来,而未来却充满了变数。它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只会渐入佳境,绝对不可能恶化。不景气已经探底,经济复苏指日可待。一年将尽,来年必大有可为。新年真正的秘密是什么?乃是我们对它毫无所知。我们所知的都不如意,只好安慰自己放眼不可知的未来,一厢情愿地想像未来一定更光明,更美好。听听他们对提升人类现况的计划。它惟一能告诉你的,就是它正为下一代构筑更好的世界,企图打造一个更丰盛的将来。焦距总是放在未来。它既然无法为自己作什么,只好指望替尚未出生的后代谋福。它对未来谈得越多,就越茫然、犹豫。

    一般社会尚且如此,个人就更不堪一提了。世界如何帮助我们解决最头痛的难题?你只要看世人如何苦心孤诣地解决个人的问题就知道了。但他们的努力必功亏一篑。年复一年,人类不断立下新志向。他们明白最需要的还是一个新的起头和新开始。他们决心撇弃过去,展开人生崭新的一页,甚至开始一本新的人生之书。这是他们的心愿和信念。他们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但这种情况为时不长。他们必然无可避免地开始逐渐退回到原先的立场和旧有的光景中。几次之后,他们就彻底绝望,宣告放弃。他们可以奋战到某一个地步,然后疲惫毕露,最后落得筋疲力尽,难抵世界的压力,终至前功尽弃。

    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绝望。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当中,有多少人正陷于这困境。你觉得生活偏离常轨吗?那些懊悔莫及的往事是否经常对你发出嘲讽?你是否觉得罪有应得,再无重整旗鼓的机会?你是否因所遭遇的景况,或遇到的牵累,或无法克服的罪,而感到心灰意冷?你是否对自己说,[努力又有什么用处呢?何必再尝试呢?]我已经试过千百回了,都无济于事,再怎么努力也必定徒劳无功。我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且错失良机,现在只能勉为其难。这是你此刻的想法和心情吗?相信心有戚戚焉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这岂不可悲!一般大众的生活是多么不快乐,多么绝望!对于这些人,福音首先要说的是,抬起头来!事情尚有可为,还有回转的希望。你仍然可以重起炉灶,切莫再迟疑!不要望向不可知的未来,当依靠已经在两千年前就发生的事,它今天仍然一样有力。即使在最黑暗、无望的道路上,也可能有一个转折点。连税吏和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必须详细解释我前面提到的一点,就是福音的信息不像世界的信息那样模糊笼统,它总是带着明确的条件。此处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主耶稣在那两个比喻之外,又说出这个浪子的比喻。我们若要接受福音所提供的新起点,就必须观察以下几点。我要特别强调其重要性。如果你只是坐在这里听道,或许福音的荣耀信息使你略为心动,然后你就打道回府,结果你的光景和当初进来时一无两样。另一方面,如果你全神贯注地听,记下每一点,并且身体力行,你就会发现,你走出去时已与先前判若二人。你若渴求福音所应许的新盼望和新开端,就必须遵守福音的方法和指示。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光景。陷入困境是一回事,诚实地面对它又是另一回事。比喻中的浪子在恍然大悟自己身处险境之前,已经待在那个境地很长一段时期了。一个人不可能忽然陷入这种景况。这乃是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逐渐形成的,即使已成事实,当事人可能还蒙在鼓里好一阵子。由于这个过程极为沉寂、隐秘,身陷其中的人可能毫无所觉。他每天照镜子,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只有偶而见面的人才容易发觉。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处境堪忧时,往往故意避免去想它。我们忙着别的事,以暂时将它抛诸脑后,还宽慰自己说,[反正到了这个地步,再多想又有何用?]我们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正视问题,诚实而确定地面对现况。圣经记载,浪子[醒悟过来]。他坦白地面对自己的窘迫,看见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过去是多么愚昧,当初根本不应该离开父家,更不该那样对待父亲。他深刻反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竟作出这些蠢事。他注视着四周的猪,面对着赤裸裸的现实。

    你这样作了吗?你真的反躬自省吗?如果你一一记录去年一切活动,包括你的思想、欲望、野心和想像,你敢用真名公诸于世吗?与去年相比,你是否有所长进?看看你的手!它们洁净吗?看看你的嘴,它们纯洁吗?看看你的脚,它们到过那些地方?看看你自己,这真是你的本相吗?再四顾观察你的光景和环境。不要逃避!务必诚实!你靠什么为生?食物或者猪吃的豆荚?你如何花费金钱?你将养家的钱花在那里?看看你所享受的东西。这是神所创造,又赋予智能和悟性的人类所当有的光景吗?这一切能使你感到光荣吗?能荣耀神吗?单单为自己的际遇而唉声叹气是无济于事的。你怎么会陷入这境地呢?猪圈和豆荚在提醒你,这是因为你离开了父亲的家,故意违背良心,藐视信仰和其要求,你难辞其咎。你今天的处境,完全是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导致的结果。坦白承认吧!这是悔改的第一步。

    接下去一步就是承认你只能作一件事:转向独一的神。我毋须用浪子的实例来详细解释这一点,因为它本身已经很清楚了。[也没有人给他。]浪子已经倾家荡产,借贷无门。他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还有一丝盼望:他的父亲!这是他最后,也是惟一剩下的希望。福音总是坚持我们来到这地步。只要你口袋还有一分半文,只要你还有亲朋好友可以求助,福音就无法帮助你。事实上,一个人若以为他能用其它方法而活,他就会继续这样作。从我们的观点看,世界距离宣告破产还很遥远呢!它依旧相信自己的方法和理念,我们也紧抓着不放,仍然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我们在新年定下新的时间表,以为这样必能改善现状。我们也期望从亲人朋友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帮助。我们不仅企图改善自己,还想要改变四周的人。长此以往,我们终必筋疲力尽,像浪子一样,[没有人给他]。这时我们才会想到转向神。多么愚昧阿!让我们现在就揭露这种愚行。诚实地面对它!承认你一切努力终都是枉然。所有改善的行动都是表面、暂时的。别再自欺欺人。认清你的景况多么绝望。只有一个力量可以帮助你——全能神的大能。你可以继续信靠自己,信赖别人助你一臂之力,但一年之后,你不仅未进步,还可能每下愈况。只有神能救你。

    你转向祂的时候必须进一步知道,在祂面前你只能祈求祂的怜悯和恩慈。浪子离开家的那一刻,他只想到一件事,[给我!]他坚持要自己的一份产业。他充满自信,甚至觉得自己未获有当得的一切。[给我!]但他返回家园时,口气截然不同了,如今他说[把我]当作仆人看待吧!从前他不可一世,自认有权提出各种要求。现在他自惭形秽,知道只能从最卑微之处起步。[把我!]如果你觉得从神来的赦免和饶恕是你理所当得的,那么我敢保证你只有灭亡一途。如果你觉得神有责任赦免你,你很可能得不到赦免。你若觉得神又严苛,又处处与你作对,那么你就犯了亵渎的罪。你若依然趾高气扬,自认有权说[给我!],那么你除了愁苦和忧虑之外,什么也得不着。但你若明白自己得罪了神,惹祂忿怒;你若觉得自己连一只虫都不如,连别人的名字都不配提,更何况神的名;你若因过去曾离开神,背弃祂,忽略祂,鄙视祂,而觉得自己一无所值,你若俯伏在祂脚前,祈求祂的怜悯,祈求祂无限的恩慈和良善,祂就能改变你,使你焕然一新。神绝对不顾意看到你现今的光景。你远离祂,四处流浪,这根本违反了祂的心意。这一切都是你恣意妄为的结果。将你的忧虑和困苦告诉祂,不仅是你带给自己的烦恼,也包括你悖逆祂,侮辱祂,和得罪祂的事实。

    你明白这一切之后,就当起而行!离开遥远的异乡。你来到教会,这已经表示你从猪圈里站了起来。但你必须离开远方异地,离开猪圈和豆荚。远离你的罪,转向神!感觉、欲望、喜好都不能带给你什么。采取行动,与过去一刀两断。回到神那里,与祂重建正确的关系。站起来,向祂委身,依靠祂!浪子若只一味自怨自艾,却不回头,岂不愚昧?他可能一辈子都待在遥远的异乡。但他决定有所行动。他回到父亲身边,祈求父亲的怜悯和慈悲。你也必须这样做。

    你若像浪子那样回头,就会发现正面对着一个新的开始。奇妙的事将接踵而至,你会对新的发现大感惊讶。我打算今天略过喜乐、快乐、惊喜不谈,而把焦点放在福音所带来的新开端上。这不是一件轻松、快活的事,也不只属于感性、感觉的范围。这不是麻醉剂,用来迟钝我们的感觉,以对某种光明的未来产生憧憬。这是千真万确的。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有一个真实的新开端。比喻中那位父亲的爱最伟大之处,不是表现在他的态度上,而是在他为浪子所作的事上。爱不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或泛泛的性格。爱是积极的,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行动,足以扭转乾坤。神的爱也能带给我们一个新开始,新机会。[神爱世人——赐给他们。]浪子的父亲为他作了一些事,神也能为我们成就大事,帮助我们卷土重来。好好观察祂的作为!哦,神奇异的爱,能使万物更新!

    看看那位父亲如何将浪子的过去一笔勾销。他若无其事地迎向浪子,拥抱他,亲吻他,好像他一直是个尽职听话、堪为表率的孩子。那位父亲毫不犹豫地吩咐仆人,立刻脱下浪子身上的破烂衣服,那每一块褴褛都带着浪子过去醉生梦死的生涯之痕迹。他用这些行动一手涂抹了浪子的过去。只有他能赦免这孩子对他和家庭的大逆不道。他抹掉过去的一切痕迹。这一向是罪人转向神的那一刻首先发生的事。我们来到神面前,像浪子一样不敢有何奢求,只要能被收留作祂的仆人就心满意足了。神一旦开始回应我们,就将我们提升到所能期待的最高境地。我们只求能东山再起,但神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涂抹我们的过去——就让人惊讶不已。事实上,这正是我们里面最深的期望。回顾以往,我们怎么快乐得起来?即使我们已经改过自新,断绝某些罪,但过去种种依然历历如绘,挥之不去。这正是问题所在。谁能救我们脱离过去?谁能将我们一生的记录一笔勾销?只有一位!只有祂能作到。世界企图说服我们相信,这无关紧要,我可以回过头就忘得一干二净。问题是我忘不了。它们如影随形,紧追不舍。我尝试各种方法,都无功而返,只徒增懊恼和沮丧。当我遇见耶稣基督时,就知道褴褛衣衫已经脱去了,因为祂已代替我穿上破旧衣服,代我受咒诅。天父吩咐祂脱掉我的破烂衣服,祂遵命而行。祂担当了我的重担,用祂自己遮盖了我的罪。祂把罪抛入神赦免的大海中。如果我看见并且相信神在基督里不仅赦免,而且忘记了我的过去,那么我是谁,竟敢再去寻找过去的踪迹呢?回顾既往,惟一的安慰就是神已涂抹了一切。没有别人能这样作。但祂作到了。这是重整旗鼓的第一步。过去必须被清除一空,而这行动已经在基督和祂的救赎中完成了。

    要重新来过,还需更进一步。单单将过去一笔勾销还不够。我现今仍然需要加上一些东西。我需要有衣服蔽体,渴望穿上新衣。我需要信心来开始新生活,以及面对生命、人,和人生的问题。虽然浪子的父亲拥抱他,亲吻他,但这本身并不能带给他自信。他知道别人还在盯着他破烂污秽的衣服看。但他的父亲并未停留在此,他将符合儿子身份的袍子披在他身上,又将戒指戴在他手指上。他赋予儿子新的地位和证明。他向众人宣布,他的儿子回来了,所以他给儿子穿上袍子,以免儿子羞于见人。这是只有父亲能作的。别人或许能收容浪子,给他一些帮助。但除了他的父亲,没有人能收容他作儿子,恢复他儿子的地位,供应他一切所需。

    我们若转向神,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形。祂不只是赦免我们,涂抹我们过去斑斑罪迹,而且使我们作祂的儿子。祂赐给我们新生命和新能力。祂一再向你保证祂的爱,所以你能毫无愧色地面对人。祂用基督的义作袍子给你穿上。祂不只告诉你,祂承认你作儿子,祂也让你感觉自己确实成了祂的儿子。你揽镜自照,几乎认不出自己来。你低头就看见那无比珍贵的袍子,和脚上的新鞋,手指上的戒指,这一切都代表着神的爱。于是你能昂头挺胸地面对整个世界,包括魔鬼,以及过去一切愚弄你、破坏你生活的势力。若没有这种立场和自信,想要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不过是幻想罢了。只有神能在基督里给我们穿上新袍子,使我们刚强。让世界去指指点点,企图提醒我们的过去吧!我们只要低下头看看自己身上穿戴的袍子,鞋子,和戒指,就可以坦然无惧。

    你若要求明确的证据,可以在一个事实上找到:连世界也不得不承认你儿子的名分。听听仆人如何回答浪子的哥哥。仆人怎么说?[有一个不修边幅、满脸胡须的陌生人来了。]不,他乃是说,[你兄弟来了。]他如何知道是[兄弟]?因为他看见那位父亲的行动,听见他所说的话,仆人不一定认出浪子来,但作父亲的远远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父亲认识他的儿子!神也认识你,你来到祂面前,让祂为你穿上新衣,这时每一个人就知道了。即使大儿子也心知肚明。他并不想知道,但他从远远传来的歌唱和作乐之声,以及家里喜气洋洋的气氛,就立刻明白了。他不愿意称呼浪子为[我的兄弟],但他还是得说[你这个儿子]。我不能保证你向神降服之后,每一个人都会喜欢你,说你的好话。可能会有不少人恨你,**你,讥笑你,或对你采取不友善的举动。但他们这样作,实际上是在见证,他们也看出你是新造的人,有了焕然一新的开始。

    你还要求什么呢?

    这是你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是惟一的方法。神亲自差遣祂的独生子到世上来,为你生,为你死,并且复活。你的过去,和你现今的光景,都无关紧要。你只需要到神那里,承认你得罪了祂,祈求祂在耶稣基督里的怜悯,承认只有祂能拯救你,保守你,你就会发现:

    过去已被遗忘,现今赐下喜乐,未来应许恩典,在天堂有荣耀冠冕。
第十八章 涯鲁--完备的救恩
    第十八章涯鲁——完备的救恩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祂脚前。(马可福音五22)

    有些人坚持,圣经每一章起头部分所出现的纲领,大多数有重新修订的必要。这是因为我们有时候觉得,当初负责写下这些纲领的人似乎并未挑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他们所强调的重点在我们看来却无关紧要。这并不表示我们不感激前人写下纲领的功劳,或企图抹杀它的价值,但我们觉得应该有不同的选择。虽然这些人重视圣经的文学胜过其真理,认为字句的表面比内容更重要,但纲领本身还是有其价值的。因为它提醒我们,我们是在讨论事实,在研究细节时,千万不可忽视那些引人瞩目的事实或原则。当然今天我们讨论的,并非我们是否需要纲领;我们乃是更关切纲领的内容。我们越多思想这主题,它就变得越有趣,越发人深省。确实,我们若仔细思考,会立刻注意到一个事实:要决定把何者放进纲领中,何者不放,绝非易事。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会修正对那些作纲领的人之批评,而且会对他们的辛劳萌生感激之情。

    这个工作主要的难处在于,圣经不仅是一本历史、哲学,甚至神学书籍,它还含有其它更深更多的要素。这些神圣、超自然的要素,使得替圣经定纲领这工作,变得难如登天。相较之下,我们不难替一本平常书籍分类,决定那些部分最重要,那些是次要的,那些根本不重要。但是面对圣经,这种分类就失去意义,不值一提了。圣经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我们觉得每一点都应该纳入纲领中。另一个难处是,我们对圣经内容的领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们属灵程度的增长,以及属灵亮光和洞见的增加,我们对圣经的体认会不断改变。我们大概都有这种经历,就是读圣经时不断有新发现。有些经文可能已读过数遍,却未特别留意它,直到有一天才恍然大悟,它竟然是我们所读过最伟大、最重要的经文;如果当时我们正要定纲领,一定会将它纳入其中的。因此我们所定的纲领可能不断改变,永远无法对某一次特别的尝试或努力感到绝对满意。或许最好的原则就是满足于已经提供给我们的纲领,至少它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人之一般意见。让我们一方面采用,一方面也在心里加以批判,甚至与它争辩。这样作对我们裨益甚多,因为我们若作得诚实而合乎逻辑,它就能提醒我们,并且更进一步加深我们的印象:圣经确实是神的话语,是神的书,远非我们所能分类,它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滋润人的心灵。此处我们看见的是五光十色、发出灿烂瑰丽光泽的珍珠宝石。有谁能真正判断它们的价值呢?

    我已经对马可福音这一章的纲领说得太多了。根据这里的纲领,此处的重点是耶稣医治了睚鲁的女儿,使她从死里复活。但我个人认为,耶稣对待睚鲁的方式更饶富意义。如果我们只注意本章末了所记载的惊人神迹,而忽略前面所发生同样重要的事,就未免太可惜了。我无意将两者互相比较,因为我已经说过,这样作也很荒谬。但我们可以说,主耶稣对待睚鲁的方法,比祂对待睚鲁女儿的方法更为独特,对我们益处更大。后者所教导的荣耀功课,我们也可以在拿因寡妇的儿子,或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的故事中学到。但我们从观察耶稣如何对待睚鲁本人而学到的功课,从某方面说却是其它地方学不到的。这个功课攸关重大,它直接涉及到今天许多人对整个信仰和救恩问题所产生的难处。我们若从睚鲁的观点出发,就能对耶稣的事工有非常重要的认识。它的独到之处是,我们发现睚鲁不仅来到耶稣面前,他也和耶稣相伴而行。

    把睚鲁的情形和他的女儿相比,差异就很明显了。主耶稣用神奇的方式使他的女儿复活。我们看见她坐起来,开始吃东西。但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我们从其中可以学习有关耶稣复活大能的荣耀功课,预表耶稣也能使人从罪的死亡境地复活,得到新生命。这就是结尾。有些人因此感到困惑。他们说,[我相信你所说赦免一类的事,我也愿意接受神的爱。但明天又怎么办呢?我如何面对困难重重的未来呢?我很愿意现在就加入教会。今天的信息使我深受感动,我确实向往作基督徒,有新生命。可是人生危机四伏,我却如此软弱无力,对前途充满恐惧。]这是许多人的心声,也是他们真正面临的难处。我们思考主耶稣对待睚鲁的方式,就能有所领悟。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整本新约,没有别的故事比它更能清楚地表达这方面的真理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主耶稣对待祂门徒的方式上学到这功课,但此处我们看见它以戏剧化的形式表达在一段极简短的文字中。我们的主不单单接纳了睚鲁,而且他们一块前行,[耶稣就和他同去。]那段行程非常重要,而且饶富趣味。他们途中遭遇了一些问题,耶稣一一解决。我们一定很感激那位因触摸耶稣的衣裳以求医治,而耽误了整个行程的妇人。因为那场延误,为睚鲁造成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正如我们在世上时经常得面对艰难、考验,和试探一样。这个故事中有耽误、失望,魔鬼的拦阻,恐惧,焦虑——它们纷至沓来,也一一得到解决。我们的主从未以救主的身份这样大得荣耀。我们是否看清楚了这教训中的原则?那就是,救恩完全出于耶稣基督自己。祂是救恩的阿拉法,俄梅戛,祂是创始成终的主,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祂不只开启一个过程,然后就让我们自生自灭;祂乃是继续在我们里面动工,直到旗开得胜的那日。

    但是却有人将耶稣视为常人,或神与人的结合,不过是一个信差,来到世上向人类宣告神愿意赦免我们一切的罪恶过犯,然后指示我们当活出更好的生命,以符合某种标准。耶稣确实这样作了,但福音的荣耀之处是,除此之外,祂还有更多的作为。根据福音,祂是长远活着,虽然我们看不见,但祂就在近旁。祂一路陪伴着我们,祂进入我们的生命和全人里,并未弃我们不顾,而是有始有终一路陪伴到底。救恩的意义不仅是赦免我们已经犯的罪,或将来可能犯的罪,而且也包括胜过罪,救我们脱离罪的辖治,进入得胜、自由里,最终达到完美之境。相信主耶稣基督,并不单单表示你得了赦免,然后就一脚踏入这个黑暗、艰难的世界,靠着自己,软弱而无助地面对各种试炼,试探和问题。它乃是表示,你蒙赦免之后,有基督相伴,一起去面对、迎接人生各种挑战。你有过这种经历吗?你愿意尝试吗?让我们一块研讨睚鲁的例子,看看人如何能得到救恩,以及基督如何藉着救恩作工。即使短短一节经文,也值得我们将它分别出来讨论,但愿我们能从其中找出这个伟大、宽广、概括的原则。我们以后有空再研讨基督徒生活的细节,但此处我们的目标是,一瞥这个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浩大全景。

    显然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接近耶稣基督?前面已经说过,救恩从头到尾都是在祂里面,也是自祂而来的。那么人如何能接近祂呢?只要略览一下新约就能找到明确答案。不妨观察各种来到耶稣面前的人。他们接受的待遇不一而足。有人受到仁慈和温柔的接待,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然后欢欢喜喜地满载而归。有人一开始就遭到拒绝,问题未得解决,最后怨声载道,满腹牢骚而去;于是他们心中暗暗发誓要**祂,除去祂。主耶稣并未对每一个人笑脸相向,并未祝福每一个人。到祂那里去的人形形色色。为什么?问题不在祂。祂愿意祝福每一个人。祂满有耐心和仁慈;甚至到了最后,祂仍然对犹大循循善诱。[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这是祂的话,是祂的态度。那么差别在那里呢?只有一个答案。问题出在那些前来的人。睚鲁受到接纳,他的要求得到应允,他领受了祝福。显然他是以正确的方式接近主,这也是蒙福的惟一途径。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

    首先,人里面必须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需要。睚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出发去见耶稣的。他的女儿病入膏亡,危在旦夕。他匆忙上路,实在刻不容缓。我们可以想像,他先前已经为这个孩子煞费苦心,遍求名医,却徒劳无功。孩子的病情日益严重,高烧始终不下,情况一天天恶化。睚鲁听说有关主耶稣的事和祂的能力,他决心最后放后一搏。圣经让我们看到他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再三的求祂说……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这人意识到自己已走投无路,他毫不怀疑自己有极大的需要。

    新约让我们看见,所有蒙主祝福的人都是抱着这种态度。他们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你是否要领受祂的祝福?首先你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需要吗?你想到祂、接近祂,是为了什么?你知道自己濒临绝境吗?你意识到你的情况比睚鲁还危急吗?我们多么容易看到肉体和外表的需要,却对更重要的灵魂方面之需求视而不见。对睚鲁的女儿来说,那仅仅是身体的死亡。但灵魂若永远灭亡又怎么办?睚鲁深知情况的险恶和紧急。他知道死亡的阴影正逐渐迫近他的女儿。你知道你也处于相同的景况吗?你是否已预备妥当?因为我们在死亡之后必须面对审判,对自己所作所为提出解释。审判的标准已经在神的律法中揭示了。没有一个不洁的人能够进入圣城。除了身穿公义和圣洁白袍的人,无人能进去。[神是光],所有盼望与祂共度永恒的人都必须像祂一样。你预备好了吗?你有这袍子吗?你或许对自己未曾犯过的罪,或曾经行过的善事津津乐道,并以其为衣服穿上,但这些根本无济于事。你有神的义袍吗?你是否遵守祂的律法,并遵祂的旨意行?

    不妨从更直接、更个人的角度来自省。你是一个成功者吗?你对自己心满意足吗?你的灵魂是否安然无虑?你从未跌倒,从未犯过罪吗?你的心岂不是在责备你吗?更何况圣洁的神呢?我们必须面对祂?而时间已逐渐[近了]。我们再也无法拖延,正如睚鲁无法延缓他女儿的死期。她的病已无药可救。你能洁净自己的灵魂吗?你能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功劳换取洁白无瑕疵的义袍吗?若没有这义袍,你就只有灭亡一途。一味地避免去想它,或者企图忘记这事,都于事无补。[那日子]已逐渐迫近,[黑夜已深]!你预备好了吗?但愿你明白处境的危险,快快奔向耶稣基督。

    除了意识自己的需要之外,我们也注意到睚鲁那惊人的谦卑。他虽然是管会堂的,可以说位高权重,但他却俯伏在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脚前,而耶稣不过是木匠的儿子,是默默无闻的乡下人。同样的,我们发现这也是每一个蒙耶稣基督祝福的人共有的情形。那些前来想要测试耶稣的人,往往失望而返,觉得自己反而受了考验。那些企图陷害祂,要抓祂话柄的人,往往自取其辱,对祂又恼怒又愤恨。但凡是俯伏在祂脚前,承认祂的伟大之人,总是能饱得祂的祝福。你若纯粹出于好奇去接近祂,祂一定不会将自己启示给你;你若带着自己的成见和观念想要去论断祂,测验祂,祂就会将一个你永远达不到的生活标准,和足以使你一切努力功亏一篑的范本摆在你面前,结果你反而狼狈不堪。如果你只把祂当作凡人,虽然你承认祂是一个最高贵最杰出的人,值得敬佩,你也甘愿效法祂的榜样,甚至打算靠自己微小的努力去作,你仍然无法蒙福。你可以说服自己许多事,甚至相信自己很快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你永远无法知道祂为属祂的人所作的事,以及祂愿意为你成就的事。祂只祝福那些俯伏在祂脚前,仰望祂,意识到自己罪大恶极、无能为力,并且承认祂是神的儿子,为拯救我们而来到世上的人。祂向聪明人就隐藏起来,向婴孩就将自己启示出来。祂对我们这些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的[测验]无动于衷,却把自己启示给那些破碎、谦卑、痛悔的人。

    不是义人,而是罪人,蒙耶稣拯救。

    确是如此,你若知道自己是一个绝望的罪人,就不会用批判的态度对待祂,反而急切地、奋不顾身地想要依附祂。你永远无法了解祂。过去几百年来人类一切的批判都已证明罔然无效。祂远非一切区分和定义所能局限。从祂一出生,就不断使批评祂的人惊讶不已,哑口无言。最伟大的圣徒也必须俯伏在祂面前。这是惟一的蒙福之道。

    还有一件事不容我们忽略,那就是睚鲁的信心和顺服。他相信基督能拯救女儿的性命。他哀求主立刻随他前去,按手在她身上。他对主耶稣的能力充满信心,全然把自己交在主的手里,顺服祂的引导。你注意到吗?睚鲁提出要求之后,就未再采取任何其它行动。他只是跟随着主,紧紧依靠祂。他并未因那妇人延迟了主的行程而动怒或发怨言。显然他并不了解是怎么回事,他一定感到困惑,或许内心暗自焦急。但他一言未发。他听主的话,顺服主的带领。主耶稣也未要求我们明白一切,但祂坚持要我们依靠祂,向祂降服。祂并未要求我们用哲学方法去弄清楚祂成就救恩的方式和能力,但祂确实要求我们相信祂,不论遭遇什么,都无怨无悔地跟随祂的引导。你作到了吗?你看见这样作的智慧、和企图依靠自己悟性的愚昧吗?我们已经看过自己的处境,知道那是多么的绝望。我们的努力无法救我们,别人也无力相助。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但祂坚持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失败,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将自己全然向祂降服。这是祂的条件,也是接近祂之道。

    让我们来思想那些接近祂的人,会有什么结果?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出他们在祂身上发现了什么。

    睚鲁那天对耶稣基督有了多么重大的发现!他离家之前,可能已经对耶稣有了一些概念。基于这些基本的认识,他前去接近耶稣。但他那天的经历教导他一个功课:我们必须先对耶稣基督有个人的认识。睚鲁未遇见耶稣之前,他对耶稣的认识极其微少而肤浅。他与耶稣的关系越亲密,这种认识就越增多。在你顺服基督之前,你无法真正认识祂。一旦你顺服下来,你就会开始发现一些最惊人而荣耀的事实。

    譬如你会发现祂已经接纳你,随时愿意回应你谦卑的呼求。这一句简短的话是多么荣耀阿![耶稣就和他同去。]祂听到了睚鲁的呼求,看出他的信心,就应允了他的祈求。耶稣接纳了睚鲁和他提出的要求。还有什么比这更奇妙,更感人的?耶稣基督并未掉头而去,置于他不顾;祂实际与他同去。我不厌其烦地再说一次,任何人若陷入绝境,只要谦卑地降服在基督的大爱之前,祂就会接纳他们。祂绝对不会说,[不!]虽然祂是道道地地的神,圣洁完美,毫无瑕疵和罪污,祂却肯[接待罪人]。祂与税吏和罪人同坐。祂说祂来到世上,不是为了救义人,而是要救罪人。祂接纳那些遭世人唾弃、无药可救的罪人。不论你过去如何,不论你如何对待祂,祂仍然等待着要接纳你。祂实际上已经用自己的身体,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你的罪,代替你死,代你受刑罚。只要你用正确的方式接近祂,祂就会成全你的心愿。大胆地亲近祂吧!

    然后你就能开始体会祂如何挂念你,看顾你。一旦祂接纳你,祂就会管理你,指引你,保守你,庇护你。祂会引导你前行。你思想过第三十五节和三十六节的真正意义吗?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直接对睚鲁说话;但回答的却是耶稣。睚鲁尚未答一言,主耶稣就说出这句恩慈的话,[不要怕,只要信。]但我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其它句子上。[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在瞬息之间,连睚鲁都还没有时间去思想或感觉恶耗带来的震撼。基督的照顾是多么温柔!祂看护着睚鲁。从某一方面说,这是新约最重要的一个教义。你可以在旧约找到类似的教导。你一旦向基督降服,就不再孤独,因祂与你同行。[眼虽不得见,却知在近旁。]这一类的应许真是不胜枚举!神用这些应许将祂的儿女层层围住。[我的眼目察看他们。][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我要……差保惠师来。][主认识谁是祂的人。]我们还未开口求,祂就应允了。祂因爱我们,必不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祂如何看顾睚鲁,也如何看顾你。祂要将你藏在祂翅膀的荫下。你岂不是认为,基督徒的生活不过是一连串的挣扎?但愿你今天能看清这个荣耀的真理,向祂降服,让祂引导庇护你。

    除此之外,你也会意识到祂的大能。睚鲁去见耶稣之前,还以为自己多少有一些能力,但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能力毫无用武之地。他相信耶稣能够医治女儿的病,只要耶稣能随他回家,把手按在那孩子身上,她就必得痊愈。从某一方面说,他的信心确实伟大;但换个角度看,他的信心却微不足道。你或许还记得,曾经有一个人来见基督,他相信主耶稣甚至不必亲自前往按手,就能使病人得医治。那人知道,不论相隔多远,只要耶稣说一句话就够了。睚鲁还未明白这一点,他也未想到耶稣既能医治病人,也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但那一天他学会了这个重要的功课。他已经知道耶稣有某种能力。他还得明白耶稣拥有一切大能,在祂没有难成的事。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去衡量耶稣基督与祂的救恩,这无啻是以管窥天。我们谈到自己的难处,问题,和软弱,却未考虑祂的大能大力。耶稣不仅愿意接纳你,将你藏在祂翅膀的萌下,祂也能用大能的手臂扶持你,保护你。向祂呼求,然后毫无犹豫地俯伏在祂面前,就会发现祂满有怜悯,慈爱,细心,温柔,大有权能拯救你。

    我们从这个事件中,不仅看到耶稣是谁,也看到祂作了什么。由于祂的作为就如祂本人一样奇妙,祂为拯救我们所作的,也和祂的本质一样伟大。真正的救恩是全然在祂里面,出于祂,也透过祂而来的。我只能在此简略地提一下。

    耶稣所作的事之一,就是祂解答我们所有的疑惑,问题和恐惧。在那个妇人引起延误之后,信差来告诉睚鲁,一切都太迟了,他的女儿已死,不必再劳动耶稣了。我们看到耶稣立刻这样安慰睚鲁,[不要怕,只要信。]这是基督徒生活的美丽写照。基督徒生活并非风平浪静,毫无问题和试炼;有时也会被疑云笼罩。魔鬼挖空心思要使我们半途而废,甚至灰心绝望。他会暗示我们各种事情,使我们无言以对。他会告诉我们大势已去,毫无挽救之机会。他又暗示说,我们犯的罪太多,已沉溺太深,无可自拔。他或许说,我们当初若少犯一点罪就好了,可惜从我们的记录看,是一无指望了。他也可能说,时不我予;如果早几年,我们趁着年轻,涉世未深的时候转向基督就好了,但如今良机已逝。魔鬼也会提醒我们律法、律法的要求和我们的失败。他会使我们过去的罪复活,然后一一扔到我们脸上。他不遗余力地动摇我们的信心,将我们赶入绝望的深渊,使我们开始摇摆不定,感到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我们终于屈服在魔鬼的说服之下。

    只有基督能胜过我们的疑惑,恐惧和魔鬼的预言。魔鬼告诉我,我犯的罪已多到无法宽恕的地步;我开始采信他的话。但基督告诉我浪子的故事,我知道自己可以蒙赦免。魔鬼言之鏊鏊:一切都太迟了,只有年轻时悔改的人才能得救。但我听到耶稣对十字架上那个垂死的强盗说,[今**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我就重获鼓舞,勇气百倍。或许律法和神的圣洁使我心惊胆战,自觉无望,几乎要放弃,但我听到祂说,[成了!]以及保罗十足的把握,[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我要再度和托普雷狄(Toplady)一块唱道:

    神的律法要求严厉,我只能束手无措。

    救主宝血将我涂抹,一切罪污尽遮盖。

    在耶稣基督里,我一切债务都已还清,一切问题都得到了答案,不论撒但发出什么信息,差遣什么样的喽罗来,我都可以在基督里,靠着祂从容应付。

    我们从这个故事得知,耶稣的作为还不限于此。他们来到睚鲁的家,听见哀号哭泣的声音。主耶稣安慰他们说,孩子不过是睡着了;他们却讥笑嘲讽祂。接着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发生了。祂把他们全赶了出去!我们留意到,睚鲁从头到尾未发一言,是耶稣主控整个场面。仇敌不再满足于仅仅带给睚鲁恶耗,这攻击如今变得更积极,更自大,而且将矛头转向耶稣。但一切阻挠和攻击最后都全军覆没。主耶稣实际上也出手反击祂的仇敌。在基督徒生活中,我们不但会面临疑惑,恐惧和不祥的预感,而且还会遭遇肉体和灵魂的试探,以及魔鬼的猛烈攻击。若只靠自己,我们毫无招架之力;但感谢神,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神在我们里面作工。祂不是就这样打发我们出去,祂还要洁净我们,使我们成圣。祂在我们里面打这场战争。祂为自己拣选了一批特殊的子民,使我们成为圣洁,热心行善。你若跟从祂,如影随形,祂就会除掉你邪恶的欲望和思想,救你脱离魔鬼的辖制和捆绑。只要你信靠祂,就没有什么能对抗你,妨碍你,拦阻你——祂会使你征服世界、肉体和魔鬼,并且得胜有余!正如祂把那些人赶出睚鲁的房子,祂也会赶走你灵魂的每一个仇敌。

    是的,祂会继续这样作,直到最终凯旋之日。我们的主并非只是回答人的反对和疑惑,或赶走那些嘲讽祂的哀悼者,就歇手了。祂还进到屋子里,拉着女孩的手,使她重获生命。这是睚鲁起程离家时的目标。仅管中途遭到拦阻,耽搁,延宕,但终于大功告成了!哦,我们也能和保罗一样,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祂不仅能[保守我们不失脚],并且有一天要[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祂不只引领我们到达河边,而且陪伴着我们渡过那河,直到进入永恒。祂不论在生命里,在死亡中,都是信实的。祂永远与我们同在,直到末了。末了?那是指世世代代,永永远远。你还有何求呢?还有什么应许可以给你呢?你还能想出比这更伟大的救恩吗?一切都在耶稣基督里完成了。祂能在你现今的地位上与你相遇,涂抹你的过去,给你立即的平安和喜乐,使你苏醒过来,引导你度此余生,使你旗开得胜,最后并在天上将你引介给神。

    你若遭遇难处,身陷绝境,只需面对神和祂的律法,来到耶稣基督面前,承认你的罪,相信祂为你而死,向祂降服,跟随祂,你就能和我们一齐歌唱:

    一路我蒙救主引领,其它诸事何需求?

    难道我还疑惑祂爱情,毕生既由祂拯救?

    神圣安慰,属天生活,凭信我可从祂得,

    我深知道凡事临我,祂有美意不必测。

    一路我蒙救主引领,鼓励我走每步路;

    供我灵粮,长我生命,助我经历每次苦。

    旅程虽然力不能支,心灵虽然渴难当,

    看哪,面前就是磐石,喜乐活泉可来尝。

    一路我蒙救主引领,哦,主大爱何丰满;

    不久我到父的家庭,得享应许的平安。

    我灵披上荣耀身临,飞入天上光明处;

    我要永远唱此佳句,蒙祂引领我一路。
第十九章 真正的门徒
    第十九章真正的门徒

    从此,祂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约翰福音六66-68)

    我常常想,究竟那一种处境最危险——是一个人公开宣告他对基督和基督教信仰缺乏兴趣呢?还是存错误的动机去跟随基督?我知道有些神学家会毫无犹豫地说,追根究底说来,两者并无区别。出于错误动机而跟随基督的人,和一开始就拒绝假装跟随基督的人,都将被排除在神国之外。这样说一点没错;但我认为,纯粹从人的观点看,这两种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异:那些存着虚假动机跟随耶稣的人,不但欺骗自己,而且蒙骗教会。但你面对一个宣称根本不信基督的人,你可以清楚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作什么。通常一个人自称热心宗教,教会就理所当然地接纳他,觉得若对他多加询问,无啻是一种侮辱。教会很自然会承认他是基督徒。世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就是永生神的家。

    我无法确知教会落到今天这光景的全部原因,但至少这是其中一个。教会不愿意去追究会员的资格,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加入教会的人都是基督徒。我知道教会这样作是有原因的:只要人来到教会,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至少教会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世界的试探。问题是,教会经常把所有前来的人都想当然地看成基督徒。讲台的信息或许很适合真基督徒,但对缺乏真信心的人就毫无意义。所以我说教会可以成为一个极危险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教会里的人从不直接对他们提出一些基本的、所有真基督徒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若因错误或虚假的动机而自认为是基督徒,这是极其危险的。我必须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也是现今世代一个极严重的危机。如果你要我加以证实,我可以轻易从新约中找到为数可观的证据。

    你若阅读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生平,必然会注意到祂似乎非常关切一个问题:人们跟随祂是出于错误的动机。祂不断停下来,问那些人,他们是否有正确的理由跟随祂。祂并不愿意吸引任何观念模糊的人。对耶稣的生平最可笑的一种说法,就是主耶稣在世的末期发现自己被朋友出卖,不禁大失所望,伤心欲绝,因为祂从未料到会遭人遗弃,所以深感震惊。这实在与新约提供的书面大异有趣。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会被出卖,祂实际上也如此预言。祂用心良苦地一再询问门徒,因为祂知道这是难以避免的事实。我们都记得耶稣在登山宝训末了那番宝贵的话,[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他们以为万事妥当,但到了那一日,才发现无一事妥当。

    我们也记得那个盖房子的比喻: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愚拙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主耶稣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总要自己省察。]还有撒种的比喻,主耶稣在那里似乎奠下一个基本原则:所有跟随祂的人当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真正把握真理。我也要提醒你那个拉网的比喻,网中的鱼不计其数,其中有好鱼,也有坏鱼,代表形形色色的人。要阐释这个原则,最佳的例证或许是路加福音第九章末了的三个画面之一。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有人会说,这种人正是现今神的教会所寻找的对象。耶稣当然会伸开双臂欢迎他。但耶稣对那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基督转向那个热心人士说,[你确是满怀热忱,但请稍等一下,你真的明白跟随我的意义吗?这表示你可能遭人摈弃,甚至必须放弃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东西。你最好先弄清楚作基督徒的代价。]主耶稣在福音书里不断警告人,提醒他们切莫因错误的理由而跟随祂。

    使徒书信的作者也用同样的信息,再三警告早期的基督徒。

    我们岂不也该反躬自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我们跟随祂的理由正确吗?我们为何要跟随祂?我们加入教会作会员,这对我们有何意义?我打算用这段经文来与你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在讨论这个主题时,这几节是最经常被引证的经文。福音书作者在圣灵的默示下,似乎在这一章中,将人类跟随基督最错误的动机都收集全备了。你可以在经文里看见这种区别。

    [从此,祂门徒中多有退去的。]另一方面,还有十二个人留下来。这是区别所在:退去的人多,留下的人少。很多跟随祂的人是出于不良动机。相较之下,少有人因正确的理由而跟随祂。

    首先我们来看人们跟随耶稣的一些错误理由。有人是因很简单的原因而依附着教会。不论新约或教会史都清楚显示,有所谓的群众心理学在作祟。总是有一些人随时跃跃欲试要加入群众,他们对别人正在作的事兴趣浓厚。有人去教会是因为受别人邀请,或看见别人去。他们从未问自己,[我为什么出现在教会里?]对他们来说,上教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都这样作;这是他们家乡的习俗,大家都去教会;别人作,他们也作,也有人只是入乡随俗,人云亦云。但愿我们不是因这个原因而来到教会。许多人跟随主,不过是因看见祂被群众簇拥。但愿主帮助我们不致陷入这一类别。

    主耶稣在第二十六节列出另一个原因,[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这是什么意思?祂指出这些人寻找祂是出于纯粹物质、图利的动机。他们追随耶稣,似乎很崇拜祂,其实他们并不是真对属灵、神圣、超自然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为什么跟着祂?因为能从祂那里获取利益——吃饼得饱。他们想从祂那里得到食物。或许今天以这种动机加入教会的人并不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加入教会是因为这样可以带给他们地位,身分,权力和影响力,有人甚至想藉此使自己的生意或事业获益。他们企图利用教会来营私取利。或许我们也能把另一种人纳入此类别:他们是被赦免的教义所吸引,想要利用十字架;他们对永远的刑罚心怀恐惧,急欲逃脱地狱的折磨。既然基督宣告祂能赦免人的罪,他们就立刻跟随祂——不是想要得圣洁,或因为爱祂,而是因他们惧怕地狱和永刑。这种人是利用基督的十字架,来遮盖自己的罪。十字架成了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他们跟随基督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因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世界的救主。

    我们在本章第二节发现另一件有趣的事。[有许多人,因为看见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祂。]这种人非常有趣,新约中频频出现他们的踪影。约翰福音第二章这样描述他们,[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祂所行的神迹,就信了祂的名](约二23)。这一类只关心宗教外在形式的人,在现今比比皆是。他们被一些宗教现象所吸引,是因为看见神迹而跟随主。只要能显示超自然能力的事,他们一定趋之若鹜。使他们着迷的是宗教现象,而非宗教真理。主耶稣基督行过许多神迹,祂故意这样作,目的在彰显祂的能力。今天耶稣基督靠着神的恩典,依然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上行神迹,依然在改变人的生命。神的国度依旧在耶稣基督里发出荣耀的光芒。但神儿子耶稣基督到世界上的目的,不是行神迹、奇事,以彰显祂的大能。祂来也不仅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命;祂最主要的目的,是为自己召一群已得洁净、热心行善的子民。祂来是要叫人与神和好,引导我们认识真理。我们跟随祂的时候必须提防,免得我们对现象的兴趣凌驾在对真理本身的兴趣之上。

    最后一种人见于第十四节和十五节。[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祂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这一种人尤其有趣,他们跟随耶稣,是因为他们完全误解了祂和祂所传的信息。他们看见了什么神迹?就是祂喂饱了五千人。根据上下文,这些人已经跟随了耶稣好几天,或许好几个礼拜了。他们听祂讲道,一直到看见这个神迹,他们才忍不住说,[这真是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于是他们聚集商议,要强逼祂去耶路撒冷作王。但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图,就退到山上,独自住在那里。那些犹太人对天国的观念纯粹是政治性的。他们以为弥赛亚是一个政治解放者,可以解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铁蹄,并在耶路撒冷登基作王,征服一切仇敌,统治整个世界。他们带着这种想法接近祂,却被祂一口回绝。最后他们反而与抵挡耶稣的人同夥。今天也有许多人把耶稣当作一个政治煽动者,或社会改革家;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用世俗和政治的观点来看天国。也有无以计数的人认为,教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应付社会现况,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采取主导地位,并对有关工业、政治、国际的事物作出决定。还有许多人依然认为基督是社会改革家或政治家。另外也有人认为祂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加利利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几乎不食人间烟火。有人则视祂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苦行者,或无以伦比的哲学家。有人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态度来读圣经。如果我们从教会中把这些不同类别的人挪走,恐怕教会就门可罗雀了。这些人所占的比例一定相当可观。

    请容许我问你,[你是否跟随着基督?你可曾面对过这个问题吗?你是否能坦然面对这些可能性?]我提到的那些人都是跟随耶稣的。他们与祂同在多时,自称是祂的门徒。然后我们读到,那些跟从祂、听祂讲道的人,却不再与祂同行。我们为何追随祂?我们的理由正确吗?或者我们也堕入了前述那些错误的理由中?你跟随基督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彼得提供了最佳答案。[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我们一定很喜欢这个答案。因为上下文显示,耶稣是在测验十二个门徒的信心。当时有很多人退去。耶稣就对十二个门徒说,[你们都已看见,众人正纷纷离去。他们和你们一样,听过同样的信息,看过同样的神迹,你们都在同样的立场上。你们也打算和他们一起离开吗?你们跟随我也是基于同样的动机吗?若是这样,我情愿没有你们作门徒,你们打算离去吗?]西门彼得的回答充满了自信和把握。他的话充分显示了作基督门徒的决心。彼得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必须加以分析。他说,[我们还跟从谁呢?]难道这只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彼得难道转向耶稣说,[我们在一起多么愉快!若没有了你,我们简直活不下去!]一副难舍难分之状?当然这里面确实有情感上的牵连,但还有更丰富的意涵。那是一个对信心极其深刻、基本、确切的定义。[我们还跟从谁呢?]何必去跟随别人?彼得为什么这样问?这实在是基督徒最主要的信仰告白。他提出这问题,是因为他知道无法自救。彼得早就意识已走到了穷途末路。他一直在别人身上寻找救恩。彼得面对着律法,他看见了施洗约翰,又注视着基督的脸,他早已明白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他和所有犹太人一样,一直在等候着弥赛亚。彼得不仅承认他无法救自己,此处他也明确地声明,他深信除了基督,没有人能救他。我们还能跟随谁呢?没有别人了。彼得说,[我无法救自己,别人也救不了我。]基督徒的主要认信中,总是免不了这种负面的陈述。我们信心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谁?任何人若在基督以外还有别的选择,他就不是基督徒。当想到死亡和永生时,我们紧紧抓住谁?我们仍然怀着那种[世界会一直不断进步]的幻想吗?我们仍然以为学识技能上的造诣能够使我们上天堂吗?

    彼得说,[我救不了自己,别人也救不了我。世界更无法救我。但我相信你能。]他的理由是,[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你有永生之道。]面对耶稣基督,彼得看见了神。

    你可曾采取彼得的立场?你知道自己罪大恶极,走投无路吗?你是否对基督说,[你必须救我,也只有你能救我]?宣告了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之后,彼得还意犹未尽。他说,[我们不能离开你,因为你有永生之道。]祂的道理曾使其他人退去。他们追随基督,听祂讲道;他们对祂所行的神迹叹为观止。然后主耶稣将自己与从天上降下的吗哪相比,又说祂是生命的粮,人若不吃祂的肉,就不能得永生。[祂的门徒中有好些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追根究底说来,他们多少是因这话而退去的。祂谈到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作为得永生的条件。他们说,[怎能有这种事呢?]这番话冒犯了他们,彼得说,[或许我不明白这一切,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单单用独特的方式将神性归给拿撒勒人耶稣还不够,单单相信祂所行的神迹和超自然的作为也不够。只有相信祂是透过自己破碎的身体和流出的血来完成救恩,我们才能真正跟随祂。你说,[我不明白救赎的教义,它太抽象,几乎是不道德的。]你不必完全明白。西门彼得也不明白,但他接受了。他将全人委身于基督。耶稣基督奉献自己,为我们钉十字架,复活。祂代替我们受鞭伤,以自己的生命作多人的赎价,又赐下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不仅救我们脱离过去的罪,也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和污染,祂站在我们面前说,[吃我的肉,喝我的血。]

    [你们也要去吗?]千万人都离开祂走了,我们的国家和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人类因头脑的骄傲而拒绝神的话语。[你们也要去吗?]我们是否愿意转向祂,像彼得那样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
第二十章 福音的窄门
    第二十章福音的窄门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七13-14)

    一般人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批评,就是[太过于狭隘]。这也是一些自称具有恢弘世界观的人不断对基督徒发出的批判。这类人一向以开阔的心灵自傲。他们自认视野辽阔,只有用整个宇宙,才能描绘出其观点之浩大宽广。与那些狭窄的基督徒相比,他们堪称世界之子!我相信有时候基督徒对这种批评之畏惧,远甚于其它批评。现今有些基督徒只要别人不批评他狭窄,其它都无所谓了。从某方面说,这倒不失为一种健康、正常的反应。我们千万别变得像法利赛人或犹太主义那样狭隘,也不要把福音荣耀的自由削减到只剩下一连串的禁忌和限制。但这本身并不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我们由于担心在思想上偏于狭窄,结果又落入另一个相对的极端,就是变得笼统模糊,难以分类。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对现代许多基督徒倒是很好的教训。那是关于青蛙和牛的故事。说到有一天,田间一只小青蛙忽然抬起头,看见一只公牛站在旁边。牠望着公牛,开始羡慕牠,恨不得自己也变得那么高大。牠自言自语,[我是如此涉小,微不足道,如果我能变得像公牛那样雄伟健壮,该多好阿!]结果青蛙开始效法公牛,把自己吹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鼓,最后终于爆炸,连一条小命都丢了。我觉得这正是过去五十年间许多基督徒的写照。他们企图兼容并蓄,结果人类仅有的微小信心最后终于爆炸,化为乌有。我无法确定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我们必须承认,近代教会似乎特别对那些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另眼相看。科学已经变成一切问题的答案。教会不遗余力地取悦这种人,决心对信条中的某些教义采取低调处理,甚至删除圣经的一部分,这样作实在与主耶稣的榜样有天渊之别。我从未看见耶稣为了适应某些人而改变祂的福音,我却看过祂改变某些人以符合祂的福音。我们可以确知,若不回到神所定的模式上,即使现今四周有许多令人振奋的事,我们的国家仍然不会得到真正的复兴。

    我的使命是:

    神的仆人,主人向你宣告,当广传祂奇妙的名。

    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我们都有责任传讲那已交给众圣徒的真理。我们若一直担心被别人视为狭窄,就可能陷入自卑感的危险,最终必导致信心的瓦解。但这一切都还是次要的。

    此处的经文并不消极,而是相当积极的。它告诉我们,我们不但不必畏惧被人讥为狭窄,而且我们若要与基督徒的身分相配,就必须竭力追求狭窄:我们必须进窄门,走窄路。这岂不太耸人动听?但主耶稣要表达这种生活方式时,祂选择了我们避之惟恐不及的字眼——祂所推荐的,正是我们所畏惧的;祂所高举的字句,正是我们要逃避的。这岂不是很奇妙吗?我愿意鼓励今天在座的基督徒,下一次若有属世界的人批评你狭窄,千万别落荒而逃;不妨镇定地面对那人,正视他的眼睛说,[我当然狭窄;如果你和你的妻子儿女也变得和我一样狭窄,岂不更好?别再吹嘘你所谓的包容并蓄,广纳天下,因为实际上这不过是在掩饰放纵和散漫。]我敢保证,以后那人再也不敢搅扰你了。

    耶稣为什么要提到进窄门和走窄路?祂从不作无谓的空谈。祂有各种华丽丰富的词汇,但祂特意挑选这几个词来描述祂所属意的生活方式。祂这样说,是因为从某方面看,基督的福音确实是狭窄的。我打算讨论其中几点。

    第一,福音只局限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上。基督的福音可以缩减成一个问题——人的灵魂和它与神的关系。圣经记载了不少历史,包括人类、国家、地区的历史,有人甚至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地质学和地理学。圣经讨论到的题目实在包罗万象,但圣经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并非对每一件事都提出指示。圣经提供给我们的知识只涉及一件事。它是生命之书,是灵魂的手册。圣经只专注在一个主题上,就是人与神和好。如果说世界上确实有一本专家手册,那就非圣经莫属。它是书中之书。如果说世界上确实有一个专家,就非耶稣基督莫属。从某方面说,祂只传讲一篇道,其主题乃是:人的灵魂与永生神的关系。祂拥有天上地下所有的知识,祂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这个重要的主题。让我举例说明。

    有一天主耶稣在乡间,门徒环绕在侧。祂看到一个农夫在田里撒种。显然主耶稣的兴趣并不是在农事上,虽然祂也有丰富的农业常识。但那个农夫提供了祂一个讲道的例证。祂说,[你们看见那人了吗?他正在将种子撒到田里。土有好几种,我们可以从它对种子的反应来判断、分类。我就像那个农夫,我撒下的是神话语的种子,它能为人带来永生。最终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如何对待撒在他们生命中的种子而受审判。]

    又有一次,主耶稣在乡下看见园子中有各种果树。耶稣固然熟悉园艺,但祂并未具此发表一篇有关果树的言论。祂乃是说,[看看这些果树。它们有结好果子的,也有结坏果子的。早晚它们必须依照所结的果子受审判。]然后祂转向门徒说,[你们也如同这些果树。你们可以凭着生活和行为来结出好果子或坏果子。所以当格外谨慎!]另外一个场合,也是在乡间,耶稣留意到野地的百合花和天空的飞鸟。[如果神尚且顾惜野地的百合花,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衣服;又爱惜空中的飞鸟,供给牠们食物,更何况你们这些祂所爱的儿子呢?]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你会发现耶稣不断使用祂身边现成的事物,来解释这个伟大的主题——人的灵魂及其与神的关系。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简单的福音]。福音的单纯性,其奥秘是这样的:拿撒勒人耶稣,神的儿子,与祂的父有完全的交通,祂无所不知。祂知道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祂将无足轻重的事搁置一旁,而全心专注在生命中紧要的事物上。福音的单纯性是蕴涵在一个事实上:祂忽略无关紧要的事,而全神贯注于最主要的事,就是人灵魂的需要。显然这与近代的观念和想法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的单纯,而是看他的复杂。但神的儿子如此平易,连小孩子都乐于亲近;祂的门徒也不过是一群平凡的渔夫。[众人都喜欢听祂。]为什么?因为祂总是谈论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朋友,你或许精通艺术和科学,或许专长政治,或许你在某些领域中堪称权威。但我要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知道如何生活吗?[人就是赚得全世界],包括知识、财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你们要进窄门。]再回到起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灵魂的问题。

    但福音的狭窄性并未停留于此,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发现福音比前面所说的还要狭窄。古代希腊的异教哲学家喜欢把灵魂当作一种观念和思想,他们对灵魂这个题目作过许多讨论、争辩。但主耶稣对灵魂的兴趣与古代希腊人不同。祂关心的是个别的灵魂。有人说,[我不喜欢这种福音,它太个人化了。]一点没错,福音确实直接涉及到个人,这难免使某些人感到不悦。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是说明福音的个人性之最佳例证。那个下午耶稣由于疲惫不堪,而未随门徒去城里买食物。祂独自一人在井边休息。有一个妇人前来打水;耶稣很快就与她谈论到宗教方面的事。那口井应该属于犹太人或撒玛利亚人?人们应该在何处敬拜神?那妇人似乎非常机敏,而且伶牙俐齿。就在话题转到信仰时,耶稣忽然触及到个人的层面。祂对妇人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这话显示耶稣知道她的生活方式。祂实际上这样说,[妇人,你其实没有权利在此高谈有关敬拜,和有关神的事。你连自己的生活都应付不了,你根本无权对这些伟大、永恒的题目大发议论。先从你自己开始吧!去叫你丈夫来!先把你的生活整顿好了,再来谈这些问题也不迟。]

    是的,福音是一件个人的事。我们不能跟随着家人得救,也不能随整个教会得救。我们无法因热心慈善工作而得救。我们必须个别地得救。这是你和神的关系。你是否已进入窄门?你预备好与神面对面相会吗?你已准备妥当面对审判吗?你知道自己相信的是谁吗?你的灵魂是否安然无恙?你已承认自己的罪,并且认识神吗?

    福音的狭窄性并不止于此。它还坚持对我们的举止行为有所制约。单单使我们与神有个人的接触还不够,福音也坚持我们采取某种生活形式。有人说,[这正是我放弃信仰的原因。福音太狭窄了,我情愿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可不习惯受束缚。]是的,福音非常狭隘,它在行为和伦理问题上的狭窄,有两方面的意义。我们姑且称其为积极的狭窄和消极的狭窄。我们都很熟悉福音在我们行为上的消极功能,[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分。]任何可疑的事,错误的事,都要极力避免。福音甚至说,即使我有十足的权利去作一件事,但若因此会叫软弱的弟兄跌倒,我就必须为了他的缘故而不作。有人说,[这正是我拒绝接受福音的原因。福音会把生活变得愁苦不堪。你去教会的时候,一定得衣冠楚楚,低垂着头,这多么痛苦阿!]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基督福音所要求的这样狭窄,那么酗酒、离婚、联合国等都可能销声匿迹?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就成了乐园,成了完美之境,因为神是完美的。我愿意以虔诚的态度说,福音的狭窄正反映出神的狭窄。但愿我们都变得狭窄,都进入窄门。主耶稣说,[找着的人也少。]是的,因为一个人要对试探说[不!],对自己设限,需要相当的勇气。那条大路上人潮汹涌。[进去的人也多。]人犯罪,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任何一个愚昧人都能犯罪。所以通往灭亡之路是宽广的大道。福音在消极的禁令上是狭窄的。

    但我要指出福音在积极的命令上之狭隘。当然,这也是登山宝训的伟大主题。你要探究福音的狭窄性,不能不读登山宝训,现今世代最热门的一个字就是[爱]。但你若要真正明白爱的意义,就必须将它缩小,集中焦距。你若不能爱仇敌,就无法知晓何谓爱,基督徒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爱那不可爱的人,直到他们变得可爱为止。现今流行的另一个词是[手足之情]。我们相信人都应该行善,和帮助别人。但你若想明白这个词究竟有多么伟大,必须将其范围缩小。为那咒诅你的祝福,为利用你的人代祷。基督徒面临的使命是[要爱你们的仇敌]。另一个现今流行的词是[快乐]。有人说,[我要尽情享乐。宗教对我有何益处?我可不想把自己一头埋进去。]同样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词,但你若要发现快乐的真正程度,必须将其缩小,对准焦距。除非你[在患难中……喜乐],在面临逼迫时仍然有快乐,你才能体会快乐的真正意义。基督徒的职责是即使黑云密布,太阳销声匿迹,横逆当前,仍然有喜乐。

    可见福音不得不狭窄。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精致的狭窄,或者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狭窄。你也许听过人家说,对一个鹤立鸡群的人而言,顶层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成就的层次越高,里面的人数就越少。例如有很多人会唱歌,但达到卡罗素(Carusos)那种造诣的人却屈指可数;善于拉小提琴的人很多,但世上却没有几个克莱斯勒(Kreislers);擅长绘画的人比比皆是,但能被选入皇家学院的却寥寥无几。这正是耶稣在这段经文中表达的重点。祂实际上这样说,[不要屈就于平凡无奇的生活。当更上一层楼,攀登人生的高原。让你的人生灿烂辉煌,多采多姿。是的,攀上最顶峰!要作完全人,因为你们的父是完全的。]

    最后,你若要明白最狭窄和最直接的一点,就必须面对福音所强调的重点:救恩只能透过某一个人,和祂的死,才能成就。许多人大力反对,有人说,[到目前为止,我完全同意你所说的,我喜欢你对灵魂的强调,对个人的决定、伦理、行为的重视。然而你说我只能藉着相信耶稣基督为我受死,才能得救,这一点我很难接受。这种观念未免太过狭窄,在我看来几乎近于不道德。因此我无法进一步认同你的说法。]福音对这种人说了什么?它并未争论,只是对这种人提出挑战。它说,[如果你毋须经过各各他,就能找到神,尽管去作吧!如果你不靠基督十字架的大能,就可以从罪中得释放,放手去作吧!如果你毋须相信神儿子为你的罪而死,就能使你的良心得平安和安息,尽管去作吧!如果你临终时躺在病床上,想到将面对圣洁的神时,没有任何恐惧和警惕,那么我对你也无话可说了。但你若感到失落,忧愁,烦恼,觉得你一切的义就像破旧的衣服;你若想到神和祂圣洁的律法就不寒而栗;你若觉得已走投无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么你当转向祂,转向基督的十字架,祂正展开双臂对你说,『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这正是整个人类的焦点。祂是人类的代表。祂为所有人而死。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正如保罗所说的,『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都齐集于祂一身!祂是神子,在祂里面,神和人永远连结起来了;透过基督,地狱通往天堂,黑暗通往光明,绝望通往盼望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我要在结尾指出,主耶稣在世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这段经文作了完美的诠释。不妨思考祂如何诞生,如何倒空自己。想想道成肉身,永恒进入时间洪流的那一刻,祂诞生之处的伯利恒是多么狭窄和卑微![那门是窄的。]再想想祂开始世上服事时,如何在旷野受试探四十昼夜之久。再看看文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希律党的人如何在祂四周布下天罗地网,然后逐步拉紧网绳——[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再来看客西马尼园中的基督,祂是神的儿子,天地万物都是由祂而造的,祂竟然被士兵包围。几个小时之后,祂被押到祭司院,两旁各站着一个兵丁。在客西马尼园中,至少祂还可以在小路上前后徘徊,而如今祂却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不但如此,这位神子又被钉在十字架上,手脚无法动弹。祂终于死在十字架上。他们拿下祂的身体,将其埋在坟墓里。你不妨探头到坟墓里看看,那儿可有任何亮光?四壁岂不像快要倾倒的样子?[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它通往死亡,坟墓,黑暗,和无尽的荒凉。

    我们若相信现代人经常对福音提出的描述,这就是我们的下场。但感谢神,福音仍然继续下去。它确实意味着伯利恒,旷野的试探,仇敌的**,客西马尼园,试炼,十字架,死亡,坟墓。但是在第三天清晨,看哪!祂复活了!祂挣脱了死亡的束缚,胜过了坟墓。黑暗带来黎明,和无止境的光明。[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但那是[引到永生]之路。

    你若接受福音,向它降服,它就会为你带来另一种生命;这可能意味着考验和试探,逼迫和患难,将[旧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福音带来的是更丰盛的生命,是神自己的生命。

    [你们要进窄门。]来吧!让我们进入窄门。
第二十一章 世界所遗忘的
    第二十一章世界所遗忘的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路加福音十七26-30)

    这段经文和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马可福音第十三章的对观记载,可以让我们认识主耶稣的历史观。当时祂在世上的服事已接受尾声,十字架的阴影正逐渐迫近,祂不仅让门徒一瞥将临到祂的事,和他们将面临的景况,并且让他们洞悉人类最终的历史和万物的结局。一般学者都同意,在这段记载中,祂将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毁灭的画面,和世界末了的景象混合在一起,以显示耶路撒冷的被毁不仅是历史的事实,而且预表了将来世界的结局。

    这个主题实在又艰难,又吸引人,自然引起不少争议,更别提由此所衍生的各种错误了。这是因为人很容易忽略主耶稣和门徒所提出的警告——当慎防过分注重[时间表];每个人都想把历史事件的时间填入圣经的画面中。我绝对无意加入争议之列,所以我只打算指出,这些事实——耶稣使用的字汇只具有一般的含义,祂故意避免设定确切的时间或日期,并且拒绝回答摆在祂面前的问题,只偶而用寓言的词句回答他们——足以说明祂最关切的是奠定一些概括的原则,而非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祂无意让人挖空心思去发掘末日究竟那一天会临到。祂乃是盼望历世历代的人都能未雨绸缪,随时预备妥当,并让这种心态成为指引他们生活的准则。

    虽然耶稣对未来历史的世界观是由一些概括的字汇表达出来的,但它非常确定而具体,足以使我们分辨其主要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与其它观点作对比。这一类观点通常都很确定,我们甚至可以说,要测验一个人的信心,最佳之计就是观察他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我经常想,与其直接问一个人他对基督的观感,以至于给他亵渎的机会,或容让他对自己所不知的事大放厥词,倒不如问他下列几个问题:[你如何看世界局势?你如何根据你的人类观来解释现今世界的光景?你的历史观如何解释世界现况?依你所见,世界未来的远景是什么?]任何人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都无可避免地会显露他究竟是不是新约所谓的基督徒。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些问题会提出什么答案。让我用一个问题来总其成:现今世界的景况如何影响你?它使你心灰意冷吗?或者它印证了你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它使你悲观丧气?或者你不顾四周所见,依然充满乐观?世界局势使你大吃一惊,或者正如你所料?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好说明你对基督徒福音的立场。我提出的二选一答案,你只能选择其一,因为没有第三种观点存在。追根究底说来,历史观只有两种——黑格尔(Hegel)所代表的历史观,和新约代表的历史观。至于那些缺乏系统、只模糊相信宿命论的悲观立场,我就不予讨论了。

    我们若明白这两种观点对有关进化的问题说了什么,就能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在讨论这段经文时,我们应该把自己限定在问题的三方面上。第一方面是论到历史的成因,从某方面说,这是纯技术性的立场。非基督徒的观点相信渐进而稳定的进化过程。它有时候解释进化过程是行动和反应互动的结果,或者是正与反互动的结果。它同时相信,这世界有一个原则,正缓慢而稳定地引导着世界迈向最终的完美之境,因此每一世纪都比前一世纪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往的每一件事都多多少少对整体的进步有所贡献。这个趋势是朝上的,其最终的命运和目标就是臻于完美。但此处我们看见的新约教训却截然不同。新约教导的一套系统,强调危机和审判,而非[必然的渐进性]。世界及历史的趋势显然是每下愈况,所以才会为人类带来洪水、所多玛和蛾摩拉二城的毁灭、耶路撒冷的败亡,以及最终世界的毁灭。这一切都在表达神对罪和过犯的审判。从较积极的角度说,若没有外力积极介入和干涉,世界历史早就终止了。这是第一个区别所在。

    第二点则涉及到神和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根据非信徒的观点,真正活跃的是人,神不过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祂只关心如何鼓励、指导我们,如何对我们施以援手。真正重要的是人。即使他们谈到[人里面的神圣火花],其真正强调的还是人自己拥有的神圣火花,而不是神将自己的火花放在人里面。他们相信人本身、人的力量、人的能力,认为历史就是人所成就和将要成就的事之总合。另一方面,圣经主要是记载神的所作所为,和祂将来要作的事;圣经并未将人彻底地搁置一旁,毕竟神的行动不仅是针对人而发,而且经常是透过人来完成的。但重点是在神身上,神是创造者,是审判官,是救主。神照祂自己无上的旨意掌管着历史。根据圣经,历史并非人的作为,而是神关于人、针对人的作为。正如主耶稣所说,最重要的是祂的来临,祂的死,和祂的再来。这才是惟一重要的历史。人可以作许许多多的事,但只有一件事攸关重大,就是人子在神国度的荣耀中降临,带来历史的终点。

    第三点是,这些对人的观点受到历史过程的影响。对非基督徒而言,他们最引以为荣、津津乐道之处,就是人一直在稳定地进步。他们把原始人和现代人一比,不禁沾沾自喜。其整个论据是:随着时代推移,人类必然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各种缺点会一一淘汰,逐渐趋向完美。物换星移,这个世界只会变得越来越美好、高贵,从前各种使人类蒙羞的事物终将冰消瓦解,无影无踪。根据这论点,人类的光景必定蒸蒸日上,渐入佳境。

    主耶稣在本段经文中,完全**了这种立场。让我们再来看一次。[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以及[又好象罗得的日子……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你是否看出其中的意义?主耶稣回到历史的黎明,不是几百年之前,而是人类最初的历史。祂的论述最叫人惊讶的地方是,到了末日,人类的光景基本上与最初无分轩轾。我们竟然还在为过去一百年的进步自吹自擂!根据主耶稣的看法,人类与四、五千年前相较,并无多大差别,甚至在原地踏步。此处让我们清楚看见,这两种历史观之差别,就是肤浅和深刻的观点之差。一切改变和差异都可以在人类生活的表面显露出来。人类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在世俗的知识和科学领域中突飞猛进,在文化上日新月异。尽管如此,人类的本性和灵魂最深之处其实毫无异样。早晚这个事实会以不同形式暴露出来。那些只看到生命和世界表面的人,总是对人类信心十足,充满乐观,然而一旦面临现今这种景况,就会变得大惑不解,提不出任何解释。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观点较深刻,知道没有什么好期待的,只要人类的本性不变,早晚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此处耶稣是在强调导致人类各种反应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必须对人类一切恶行负责。用[属世界]或[世俗心态]来描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是人类从一开始就有的心态,迄今依然不变,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引起无穷祸患和悲剧。它带来世界最终的毁灭——万物的结局。

    你知道这不仅是神学问题,而且与你攸戚相关?根据主耶稣的意思。世上只有两种人——存着世界心态的人,和未存这种心态的人。他们最终的命运完全由此事实来决定。属世界的人将与洪水之前的人,以及所多玛、蛾摩拉人分享同样的命运。另一种人则与挪亚、他的家人、罗得同列,是蒙拯救的人,你属于那一种呢?

    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打算探讨此段经文所揭示的这种光景之特色。主耶稣选择洪水以前的人和住在平原城市里的人为例。创世纪对他们有很详细的记载,我们也很熟悉。或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主耶稣对他们的恶行只字未提?祂其实知道得很清楚,但祂决定只强调他们的属世和属世的心态,而未提到这些人所犯下的一连串罪行。理由何在?显然祂别有用意。

    答案是,耶稣关心的是原因,而非结果。洪水以前的人和所多玛人固然罪大恶极,但关键在,他们为什么会恶贯满盈?导致他们沦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这一切都是由属世的心态所引起。至于它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心态。可惜我们经常忘记这种重要的区别,其实我们对此耳熟能详,因为我们经常在不同领域中与其照面。让我举例说明。有些人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有些人则默默地欢喜。有些人喝醉时又吵又闹,有些人则闷声不响,甚至笑容可掬,但两人都在醉酒状态。有些人表达情感相当直率,爱恨分明,但其内心的爱与感情并不一定比那些较保守、木讷的人丰富。此处的经文也是如此教导。我们对人和对历史的观点错误,因为我们只从表面来观察,而且只对行动感兴趣。主耶稣教导说,神看的是内心。有人属世界到一个极端,甚至变得暴力。但这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有误,它也可以用完全相反的方式,以备受尊敬的方式来表达。

    所以我们要反省自己是否陷入属世的光景,但必须根据主耶稣对罪的定义,而非我们自己的定义来思考。根据祂所说的,这种光景是用以下几种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世界的心态忽视人类本性最崇高的部分,只活在最卑下的层次。

    在洪水之前,[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罗得的时代也一样,[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这些活动在现今不仅合理,而且成了日常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本身没有错,这些活动是无辜、无害的。为什么耶稣特别提出来呢?因为从某一方面说,整个圣经故事、人类的事故,以及人的祸患都包含在其中了。神依照祂特定的计划和模式造人。祂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赐给他们恩赐和能力。祂给人灵、魂、体。好叫人本性的每一部分都能充分发展,各尽其功能。人的吃、喝也是神自己计划的,祂给人身体,就是我们所谓动物性的部分。神又供应食物和水,以满足人身体的需要。神愿意人过群体生活,与其他人一起享受创造的福气和喜乐。因此神制定法规,设立婚姻、家庭以及生活中其它活动。祂也供应人灵魂的需要。[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重又盖造。]是的,这些绝对合法,若随意加以谴责,都是错误的,不合乎基督徒的行径。那么主耶稣为何在此提出来,似乎认为它们会导致灾难?这些事物固然有其地位,然而一旦成了生活惟一的内容和目标,就难免本末倒置。神给人灵、魂、体,祂也一一供应人每一部分所需。人若只为身体和魂而活,却完全忽视自己的灵,就错过了神给人最高、最大的礼物,而自甘居于最低下的层次。这是古人最大的问题所在。他们只热衷耶稣列出的这些事,对其它事物则毫无兴趣。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貌——吃、喝、婚姻、家庭、工作、享乐。他们丝毫不顾自己的灵,未想到人类本性中较高的层次,更无暇去培养神给人最高的恩赐。

    我在本讲开头提到一个概括的原则,就是圣经教导说,历世历代以来,人类主要的本性并没有什么改变。这番话岂不得到了极佳证明?洪水时代的人,和平原诸城里的人,其光景与今天的男女有何差异?确实,我发现这是对现代人最佳的描述。还有什么比这更生动传神呢?吃喝显然在这些人生活中扮演了比前人更重要的角色。吃喝成了他们生活的目标,和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嫁娶?是的,安定下来,把追求安逸生活当作最重要的目标。买、卖、工作、赚钱,以换取更多的舒适和享乐?耕种、盖造?不错!现代人就是这样过活——舒适、安逸、财富、享乐——这些历历如绘地展现了现代都市、城郊、乡下生活的全貌。人们岂不就是为这些东西——家庭、房子、无线电话、旅行车、报纸、俱乐部、享受、游戏、娱乐——而活?再加上工作或职业,就占据了一般人的大半生活。特别是工作,被视为无可逃避的责任,往往夺去人许多时间。[吃喝]五千年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朋友,你的光景又如何?你花多少时间来思想你的灵,就是你较高层次的本性?你花多少时间来培养灵命?这种只追求满足身体和魂需要的生活能使你满意吗?你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所不满?你是否苦苦挣扎,想要得着更好、更高尚的生活,甚至不惜牺牲食物、金钱、享受?你是否越来越渴望属世的生活,而对得到的人羡慕不已?或者你渴望更大、更广,具有属灵和永恒价值的东西?你是否看穿了属世生活的渺小,狭窄和低劣?你是否知道神对你有更伟大的计划,你若忽视祂给你的恩赐,就是在侮辱祂?我们若为现今世界文明的昌盛进步而吹嘘,岂不愚昧?因为人类不论贫富,受教育高低,其野心仍然与古人毫无两样,他们寻求的依然是吃喝、嫁娶,买卖,耕种,盖造。

    这种生活观的第二个特质是忽略来世,只活在今世。

    主耶稣用生动的字句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他们照常作乐,[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世人寻欢作乐,一直到罗得离开所多玛的那日。此处说,[又吃又喝,又娶又嫁。]这种生活不仅低下,而且懒散、狭隘。但我不打算过分强调这一点,因为这里面还包括一种自鸣得意的心态。我们只要略读古代典籍,就能知道从古至今世界在这方面改变甚微。那些人轻易就显露了他们对生活的自豪。所多玛的生活是多么逍遥愉悦阿!它有独特的风情,时装和娱乐,正如今日一样,大多数人都喜欢往城市跑,去体会都市生活。牧羊人的生涯一向受人轻视,每个人都想[进城],在大街上游荡闲逛,谈笑作乐,享受大都会生活的情趣。这看来多么有趣,轻松!多么吸引人!他们从不想别的,从未考虑结局。只是混口饭吃,过一天算一天。

    但我们必须谨慎,因为骄傲在这里又现身了。人们以为那种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于是他们不断耕种,买卖,建造。他们安顿下来,享受人生,并作长期定居的打算。除此之外,他们从未想过今生以外的生命,或这个世界以外的地方。他们惟一注意到的未来,就是现今生活的延续。生意、享受、工作、玩耍、房子、车子以及其它一切东西,这种生活为何不能永远继续下去?何必停止分期付款制度、健保计划和现代一切发明科技?何必为将来烦恼?今生既然如此美妙,何必费神去想结局,以及另一个世界的事呢?何必经常从整个游戏退出,去伤脑筋思想未来的结果呢?既然花心力去思想只会使我们忧愁不乐,那么何必去想呢?继续作乐吧!于是他们依然故我,[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今天人类依然故我。我们认为既然世界突飞猛进,就再也不会有战争了……[直到]战争实际爆发的一日。我们以为现代医药发达,不会再有瘟疫或时疫爆发……[直到]伤寒症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坚持没有神,死后也没有生命和审判,[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实际站在祂面前,或者根本站立不住而俯伏在祂脚前。朋友,你呢?你如何生活?你可曾想过世上生命结束时的情景?你思想过那超越坟墓的永恒吗?你可曾试着未雨绸缪,预作准备?不,我不是说你应该退隐山林,在陋室或山洞中过着隐秘、艰苦的生活。你大可吃喝、嫁娶、耕种、买卖、盖造,享受神以祂无限恩典所赐的一切美善之物。是的,你可以这样作,但却不可为此而活;切莫被它吸引、控制、主宰。你里面有一个不朽的灵,你在世不过是客旅。不久你就会到另一个世界,与神面对面相聚。凡是对此浑然不觉的人,有一天毁灭骤然临到,就要大惊失色。不要被世界的繁华误导,那些不过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早晚[都要过去],你也要随之而去。[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你是否能为此而感谢神呢?

    这种属世的生活观最后一个盲目之处是,它忽视了神,对祂恩慈的警告和应许的救恩充耳不闻。我要再重复一次说,人类的本性并未改变。可悲的是,现代人依然无知地认为,在文明昌盛的二十世纪,不信神和拒绝信仰乃是时髦而光彩之举。其实这种态度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不断导致人类的堕落,并带来神严厉的审判——洪水泛滥,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旧约时代以及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的毁灭等。到人子在祂荣耀中显现的那日,就是历史的终结之日,它必为人类带来最后的审判。基督徒不必因人的不信和不敬畏神而感到悲观,甚至怀疑起福音的真实性,因为这一切早已预言出来了。主耶稣在另一个地方,岂不也用问题的形式,说到同样的话吗?[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十八8)。不信的人非但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而且他们实际应验了主耶稣自己的预言。

    我不打算对此多说,但我要你们留意这一切的可悲。人类拒绝神,是在自取灭亡。他们罔顾神的警告和应许,结果为自己招致祸患和咒诅。虽然如此,神从未转身遗弃人。如果人类的历史只是记载人的故事和人类的努力,那么它早就退化为一部沉沦和腐败史了。但感谢神,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人频频犯罪,自高自大,但神从未停止对人的爱,从未停止祂的行动。祂俯首观看世人,看见世界悲惨、愁苦和无可避免的结局。祂已经警告过人类。祂差遣挪亚向百姓传讲悔改的信息,呼召他们离弃罪,回转向神,免得大难临头。神指示挪亚建造方舟,以此警告人。后来祂又在平原城市使用彼得所谓的[义人罗得]去向百姓传道,呼吁他们及时悔改归向神。祂继续在旧约时代透过律法、先知和其它方式这样作。祂不断警告百姓转向祂,以逃避将来的震怒。最后神甚至差遣祂的独生子,拿撒勒人耶稣,就是我们一直在研讨祂话语的那一位。耶稣不仅提出警告,传讲称义的信息,呼召人悔改,祂所成就的事简直无以计数。挪亚不过建造方舟,呼吁人悔改;罗得能作的也仅限于此。但主耶稣带来了救赎之法。祂不单单揭露罪,而且代人受刑罚,替人类赎罪。此处说到祂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这正是祂的遭遇。祂被弃绝,受人轻看,又被钉在十字架上,遭到杀害。但藉着祂的死,祂传讲了一个信息;凡相信祂的人必能罪得赦免。挪亚只传讲义,他以建造方舟来显示他的信心。但此处这位人子是凭着祂自己的血说话,祂不是说[救你自己吧!],而是说,[我已经为救赎你而舍命。]

    我们都得罪了神,理当受刑罚。我们遗忘祂,忽略祂,轻看祂的生命之道,只想取悦自己。所有当受刑罚的人早晚必被刑罚。有一天基督将回来,审判这世界和世上所有的人。祂已亲自提出警告。但祂也提供了一条逃脱之路,一个救法。祂提供白白的赦免,不论你罪孽如何深重,都能有一个新开始,享有新生命。凡忽略和拒绝这一切恩典,只为今生今世而活的人,前面只有灭亡一途。凡接受祂的人就能翘首期待祂来临的日子。因为祂来的时候,他们就能看见祂,并且要像祂,将永远与祂同住,一同作王。你是属于那一类呢?不妨现在就作出抉择,听祂的声音,把自己献给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