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历程
作者:西风
正文阅读
无悔的选择 信心的功课 十字架上的耶稣 有了主,还要什么
基督信仰对我的影响 祷告的境界 接近上帝的道路——“我思故我信" 恩典的反思--苦难亦是一种恩典
爱在人间 缅怀冯玉祥将军 神与大自然 平静在耶稣的怀里---在加国土地上遇见神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帝为什么不杀死撒但? 与神交通益莫大焉 平安夜之歌
《简·爱》赏析 上帝的爱和我们的信 安徒生的基督情结 从《红与黑》看于连
从该隐到鲁滨逊 《呼啸山庄》里的生命哀歌 《飘》的风采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
繁华尽散归于平淡——狄更斯与《远大前程》 卡夫卡的《城堡》 《安娜·卡列尼娜》之追求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拒领诺贝尔奖的萨特 马克•吐温的成长点滴 丢弃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和他的小说艺术观
正文阅读 无悔的选择
  我是一个刚刚满一年徒龄的基督徒 ,从听道到受洗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历程,四年多来, 每到周末或周日 ,都要去教堂学习“圣经”,聆听兄弟姐妹们的见证分享,唱诗赞美大能的 神 。在这里可以忘却尘世的喧嚣,留一份宁静。淡薄和敬虔的心,与神交通,其间的那一份闭塞心灵 ,向神开启,并每每受到感动和启迪。

  记得时间刚跨入 2000年的时候,踏着冬去春来的季节,我们一家三口人移民加拿大,来到 多伦多这个移民聚集较多的城市 。我们也像其他新移民一样怀着对西方世界朦胧的梦想, 怀着新奇和不安和对原来国内生活那一种厌倦 、无奈、那是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的世界, 一种很难有自己独立声音和自由的生活 。刚来多伦多时面临各种困难 ,孩子还不足十二岁,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经常搬家、找房子 ,我和太太又需要找工作,不太可能专门在上午8:30上学送她,下午3:30放学接她。感谢主 ,恰好有一位姓邓的阿姨在聊天时主动和我们讲,她可以帮忙,那种巧,真的让我们不知从何说 。当我们夫妇两人都有了一份打工的工作,都不是正常的工作时间;不是上夜班、 就是周六 ,周日在别人不喜欢去工作的时间工作,所以家庭里一团糟,难得一家人有共同的采购 ,共同的休假,共同的陪孩子,其苦也真是不可言传。 当四月份时 ,气候还是乍暖还寒、一个周末,难得的休息天,天空下着小雪,寒风吹的骨头都发颤 ,我在图书馆听着外面北风的咆哮,心情低到极点,正巧听到一位基督徒朋友说, 晚上我们家附近有一个教堂有聚会 ,邀请我一起去,从此我也认识了那里的宋牧师。在教堂里 ,祈祷,唱诗,读经。听牧师的讲道,大家一起吃饭,总之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教堂里的基督徒都很真诚 、友好,从此以后我们经常去,对于耶稣基督的认识,从那时一点一 点开始了 。感谢主,一切都是神的引领,若非有神的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今后的移民生活将如何走 。每当读到诗篇十三(1-3)”耶和华啊!你要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永远吗? 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心里也总是发出同样的 感慨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学业毫无优秀可言,英语几乎完全还给学校的老师,在加拿大就 好象一个 ”聋哑的盲人”,那时怎能不愁烦呢? 再次感谢主 ,几年的风风雨雨,生活仍是苦乐交加,但总算稳定下来了。2003年在国语华人 基督教会受洗 ,成为一个基督徒。一年来的灵命不断有所成长。

  我们知道,大家或许有同感 :一个十几年受唯物主义进化论等根深蒂固影响的人 ,能够接受“圣经”里的道理,是何 其难的 。但冥冥之中,谁又能否认我们是那么的无助和孱弱,我们怎能坦坦荡荡的去说”人不过是物质世界的一个自然活物 ,它与动物。植物毫无差别,好象早晨的一个露水,转眼之 间就化为无有 ,“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我们难道在灵里面没有一个认识,冥冥之中之中有主宰 ,苍穹之中有神灵。这些感性的认识,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关于圣经中 ,真理之道的认识,真是不那么简单,虽然至今已受洗一年多,经常参加查经团契 ,才深感认识我主耶稣基督、认识圣经中的道理,却不是那么简单,简单的说”承认“ 人的罪 ”承认罪导致的死亡,承认神爱世人,特遣他的独生子来到世上,用他的宝血,洗却 罪人的不义 ,完成他的救赋,承认我们可能因信称义,就可以受洗,变成一个基督徒,但关于神的国 ,神的义,永生的盼望等,却是那么的长阔高深,非得用我们一生的生命去完成和践约。

  我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是 ,成为一个基督徒,才仅仅是新生命的开始,涉足永生之门,还有那 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 ,灵里的征战会时刻在我们思想中战斗。亲爱的兄弟姐妹,亲爱的慕道有朋友 ,基督徒向每一个朋友传福音,这是他的大使命,也因着他的信心的增长,他要将这得救的感动传给大家。圣经告诉我们“将福音传遍地极”请不要怀抱个人偏见,去指责基督徒 。那些还没有信主的,即使目前没有受圣灵的感动,也不排除以后有一天受感动 。如果没有传福音的,怎会有听到福音的。如无听到福音,又怎仫相信耶稣基督。请不要问 我们:如果耶稣基督是神 ,那么再钉一次十字架,再复活一次,让我们看看。如果有神,请 显个神迹给我们看看 ,如果让我中了SUPER7,我马上就信。马太16(1-4)“神是个灵,只有用诚实心灵来敬拜” 。圣经《约翰福音》3(12):“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 就住在我们里面 ,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其实,自从人们能考察到的有文字记载 的人类历史才不过一万年 ,人若非万物之灵,人若非受上帝的指派来掌管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各种活物 ,人若非受到上帝的赐福,谁能相信进化的选择是:跑速不如兔子, 眼睛视力不及老鹰 ,嗅觉不如猎狗,耳朵听力不如蝙蝠,不长翅膀不会飞的人类能把飞船送上太空 ,能以汽车、飞机、轮船作为交通工具,能深入海洋几千米开发资源。人若非有 神赐下的灵 ,谁又肯相信那见不到的永生。追求那天堂的窄门。

  二千年来,耶稣基督的福音 已从耶路撒冷传到人类居住的大部分地区 。科学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书遍布市场, 但圣经一书的发行量仍是最大的 。圣经用坚定的话语告诉我们,《启示录》二(18-27)“我 向一切听见这书上的预言作见证 ,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的灾难加 在它身上 ,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 证明这事的说 ”是的,我必将快来,”阿门主耶稣,啊,我愿你来。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 徒同在 ,阿门“。两千年来,许多科学着作都不断的改来改去,可是神的话语,神的预言 没有人敢去添加和改动。他们怕什么呢?我不知道。耶苏说过:天地可以废去,我的话 是永远不可以废去的。 基督徒是神的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怀,鼓励,灵命的分享和成长,正是神所显给世 人的奇迹。我知道我所信的是什么,我知道我的软弱,但它只是在我们的主面前。因为 他为我们舍了自己。世上很多人都为了 ---而牺牲了生命,但是有谁能向耶苏基督一 样,两千年来,门徒如此之多。我信这一切,正是神的作为,尽管我按照我主的要求做 的很差,但是我在改变。自从我主耶苏基督进到我的心里,我的生命漫漫的在改变。我 知道生命的全部改变需要时间。我不信”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因此我认为我走在永无退路的天梯上。
正文阅读 信心的功课
  我成为一个基督徒已有几年,在我心中,信心的功课乃是最沉重、最难的功课。在我多次的软弱与迷失中,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读旧约〖圣经〗(创世纪 22 )神试验亚伯拉罕一章,感触良多。

  在那一章里,神指示亚伯拉罕将他独生的儿子以撒,带往摩利亚地,献为燔祭。在圣经中没有任何关于亚伯拉罕的感受描述,仅仅象电影的长镜头,拉开了一幅亚伯拉罕平静的行动。(创 22 : 3-6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

  在(创 22 : 7-8 )中: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

  我们看到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甚为奇怪和疑虑般般,亚伯拉罕的回答确实是肯定的,“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对亚伯拉罕信心的极大考验了,但是他坚信,他因着神与他曾有过的约,在(创世纪) 15 章中,神告诉亚伯拉罕:“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赏赐你。”(创 15 : 5-7 )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读到这里,我就想,亚伯拉罕是真的义人,神所拣选的,神所赐福的,本该他承受。那么如果换成我们该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来说(主要是我的思想体会)当我们困惑或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多多的向神祷告和祈求,比如,求神尽快给我一份工作 ,求神给我好的工作,所谓好的工作,就是不用费力,不用费心,薪水高高,如果耶和华神你给了我,我就会更加信仰你老人家,也将多多奉献和传扬你的名。实际会是怎样呢,当我们有了工作,一切都好起来后,我们把向神的许诺就抛到脑后,应该去教会敬拜时,我们就会说,我还有好多的事情没忙完,今天要看一场好来坞大片,明天要与朋友聚会,神的事情以后再说,敬拜么,哪里一定需要去教会敬拜,奉献么干脆推脱的一干二净,钱么我总是很紧张的用,我还有很多必须的东西没买,这个月的帐单要付,汽车 保险又涨价了,等等。于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无须上帝的试验了,我们已经开始远离了耶和华,我们自己背弃了向神的承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开始有了新的困难了,经济不好,公司裁人,人人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自己不是乱中高手,于是被 LAID OFF ,失业在家,心情不好,拿起圣经,读了一点,开始抱怨和怀疑耶和华的大能,但又多么期盼得到耶和华的眷顾,无助的自我,再去教会寻求圣灵的帮助,这种情景听起来好笑,难道不是你我的自身写照么。

  再回过头来,用心体会神对亚伯拉罕的考验和亚伯拉罕对耶和华的回应,亚伯拉罕无疑因着强大的信心,最终得到了耶和华的美好祝福,如果是我们呢,应该大致是这样吧,耶和华神啊,你怎么能让我用独生的儿子作燔祭的羔羊呢,你不会的,你是慈爱的,这决不是你的要求,一定是撒旦捣乱,我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不会用他去献为 燔祭的,请耶和华自己预备吧。如果信心大一点的,可能一切都如亚伯拉罕所为,凭着信心,带着儿子上山,等到要用刀时,就会说:算了吧,这一刀下去,儿子可没了,或者说:耶和华神啊,别开玩笑了,这么做也太傻了,我们往往就是在该举刀的时候,终于不会为神而举,于是又一次的软弱和跌倒,我在这一章里,读懂了自己信心的功课是有缺陷的,我们时常怀疑神的大能,抱怨神给我们的太少,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象亚伯拉罕一样,对神作到了完全的顺服呢,再次感谢神,你是我们应该赞美的创造天地的主,我们得到的是:你所给我们最好的。你的恩典够我们用,而且是丰丰富富。

  2006-09-17
  
正文阅读 十字架上的耶稣
  在〖圣经〗旧约中预表的拯救人类的弥赛亚到底是不是新约里十字架上的耶稣,实在是一种有待考究的问题。无论对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还是敌基督的任何派别,都可以说是讦难的一种借口。尽管无数的专家和学者都已经裁定了这个结论,尤其是〖圣经〗本身已经 37处指明了十字架上的耶稣是我们人类的救主,他为了完成神的救赎计划来到人世间,在《约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但是那些不相信的人们总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个人受圣灵的感动 ,有以下几点与众弟兄姐妹分享。

  1 神对我们的角色定位

  在旧约〖圣经〗第一章开宗铭义的宣告:“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在六天的创造过程中,最后一天,他创造了“人”去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的活物。乃是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在《创》 1-27:“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在这里神的身份决定了他是一切受造之物的主。所有被造之物是有它的运行规则的。比如:人的角色乃是地球的管理者,并且有神的形象。这种神的形象乃是神赋予人的一种尊严。当人们在周日去教会敬拜上帝,唱赞美神的歌曲,分享神的爱,就是一种被造的角色对于创造者的神的一种恩典的回应。动物 没有这个特权,因为神仅仅赋予人一种与神建立关系的特权。我平时最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我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无论多么凶猛,有攻击性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豹子等可以毫不迟疑的对比本身自己庞大许多的犀牛,长颈鹿发起勇猛的进攻,但它们对于人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当人出现在凶猛动物的视野里时,无论是老虎还是豹子,从来都是观视良久而后离去。所有的情景是:人在围剿老虎,而不是老虎吃人,其实人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棍棒,这些工具对于凶猛而有杀伤力的老虎是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老虎却是满地逃跑。再比如:大象这么个又高又重的动物,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好象很顺服的任人骑着,有时侯,几吨重的大象能按人的要求表演节目,脚踩幼童却不伤他,不是人有轻功,而是大象知“举足轻重”。这很难是驯化的结果,我以为动物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人是深不可测的,人是他们的管理者。我一直认为:这与进化无关,这是神在《创世纪》里就定下来的高低贵贱之分。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的规则所限定的。所以说造物主与被造物在这个世界中的关系已经在〖圣经〗中表明。

  2 耶稣基督的身份。

  《旧约》中,自从亚当夏娃吃了神不允许吃的禁果,人用神所赋予的自由选择的权柄,却选择了违反神的禁令,于是人背叛了上帝,获得了罪。罪的工价就是死。《希伯来书》 9:27“按着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在(四福音书)中有大量关于耶稣基督的身世和走上十字架受难的前因后果。下面仅从《约翰福音》集中摘录些:耶稣身份的表述。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约翰福音》 1:32:“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约翰福音》 3:16:神爱世人,甚至将它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基督集圣父圣子圣灵于一身。为了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离开死亡的辖制,进入永生。因此道成肉身,来到世上。

  3 为什么耶稣基督来到十字架上

  (旧约)无数处预表了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将产生于大卫的子孙,而且为背负人类的罪遭受痛苦。请看:《以赛亚书》 53:4-6:“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法,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表面看来,耶稣基督是因为犹太人的不信,被门徒犹大出卖,其实是他自己甘愿走上十字架。以人的观点看来:耶稣基督亲自走上十字架为人作了赎罪祭,有些不可理解,但是被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为创造我们的主设定拯救方式。被造的人类也不可能自己救赎自己。这有点像物理学上的现象:人不可能自己抓住自己的头发提升自己一样。那么集圣父圣子圣灵于一身的耶稣基督就必然要完成这个拯救工作 。如果人们能在他上十字架前就认识到:拿撒勒的耶稣就是拯救人类的弥赛亚,那谁又敢去钉耶稣基督呢?所以在世人不认识他的情况下,他被出卖、被嘲笑、并被宣称: ‘犹太人的王’而钉上十字架,当他被钉十字架时,他的门徒彼得三次不认主,其他大部分门徒也都四散逃掉,只有约翰与他的母亲马利亚跟到十字架下。但是耶稣复活升天后,赐下圣灵,才从门徒开始,将得救的福音广传天下。我们也才可以借着十字架达到与神和好。

  
  2007年 03
正文阅读 有了主,还要什么
  庄子与惠子游於蒙梁之上,观看水中的鱼儿畅游,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多么欢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欢乐的?” 庄子回答:“你非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欢乐地在游?”

  非基督徒很难相信一个基督徒可以藉着相信耶稣基督,便能够拥有以神为乐的感觉。这就好像庄子与惠子的对辩:你非我,我非鱼;我们不能以己度他人,也更无从猜测非同类的鱼儿。但是一切快乐的表象就是生命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之下。水中的鱼儿,如果离开了水,则失去了自由,肯定没有快乐可言。如果人们过分地追求超越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以致失去不被财富所累的自由,也就没有快乐可言了。

  耶稣说过:不要积财宝於地上,要积财宝於天上,你的财宝在哪儿,你的心就在哪儿。 现在的世界中,很多人以为拥有大量可以支配的财富、耀人眼目的权势;驾驶奔驰宝马,打扮得珠光宝气,满身名牌,那就一定快乐无比了。其实不然。我自己体会,这些个现世的好处,不是真正的喜乐之源。因为具有神之形象的人,在上古时代,并没有拥有今天那么多生活上的享受。今天,即便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也享受着几千年前,古代帝王不曾拥有的物质享受。但是今天的人们就很幸福快乐吗?无论占有什么样的名车豪宅,吃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每个人每天也只有吃一斤粮,几两肉的肚皮。因此拼命占用大量的财富,甚至是非法掠夺式的贪污,也不能将生命延续半分。前些时候,加拿大新闻媒体公布了贪污上亿金钱的中国移民高山,已经被加拿大移民局送上了法庭。据报高山来到加拿大後,为人处事非常低调。但是这种低调,不同於一个基督徒的心态。高山的低调,是因为他不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免得惹来麻烦。而一个有耶稣基督生命的基督徒,其低调是因为知道所有的恩典都是领受的,因此更加谦和。

  耶稣基督说过:『我就是生命、道路和真理。』在“最知心的朋友”里有一句歌词:“有了主,还要什么?”世人也许认为,这是基督徒的矫情。但是惟有基督徒才能明白,主所代表的一切;以及在主之外的虚幻和不实。一个人拥有了生命之道,掌握了真理,得到了拯救的恩典,有了与神的生命联系,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好?世界上的事,所谓荣华富贵,权势名利,正如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转瞬即逝。

  有一本基督徒的自传,描写在1946年,一位年轻的基督徒离开了生活条件优越的英国,来到当时内战不休的中国陕西偏远山区,传耶稣基督的福音。那个时候中国天天打仗,今天共产党部队过来了,明天国民党军队又占领了,後天不知打什么旗号的地方势力也闹腾一阵子,每个人随时都有被枪杀的危险。但是她依然在中国内地的村村之间,县乡之间带领大家聚会,并为那些遭受病痛和枪伤的百姓和士兵治病。有时侯,为了救治邻县的村民性命,一个夜晚要穿过几个不同派别的军队领地,但她心中从无畏惧。当那些处在病危中的百姓得到她送来的药品和及时的治疗时,他们问她:“你这么孤身一人,连夜走100多哩,经过那么多带枪的部队防卫区,你不怕么?”她说:“有耶稣的生命在我里边,我是平安的”。几十年後,在那些个她所传过福音的县、乡都建立了基督教会和教堂。

  是的,有了主,还要什么?祂是我们的平安,是我们的一切。纵使他人不晓得,但是於我们,耶稣便是我们不折不扣的“最知心的朋友”。

  让我用“最知心的朋友” 这首歌作为本文的总结。

  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台阶,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小站,你的手总是搀拉着我,把我带在你身边,告诉我当走的路,没有流向死亡线。你的爱何等的长阔高深,我心发出惊叹,有了主,还要什么,我心与主紧相连,我已起誓跟随主,永不改变。

  不但如此,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以与神和好,也就藉着他以神为乐。“
正文阅读 基督信仰对我的影响
  (1)创世纪对我的启示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在多伦多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

  2500多年前,孔夫子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河,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如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凭借宇宙飞船登月和遨游太空,但谁又在广袤的太空中发现了地球般美好人类家园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在神所启示给我们的圣经开篇《创世纪》中就给出了结论:地球是神创造的唯一人类家园。

  因为人类始祖违背神的旨意而犯罪,世间就演绎了生生不灭的追逐权力和财富的人间游戏。这一切如孔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圣经《传道书》4至7节更确切的指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而且转回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在第9节中说:“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看如今美国的经济危机和马多夫诈骗,岂不是在1930年和1980年甚至更早都是已演绎过的历史。健忘的人们岂不“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么?”

  当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之路走入不惑之年的时候,神启示人类的《圣经》引导我走入了耶稣基督的救恩中。我本是一个有好奇心的思索者。因了圣经的启示,也因神的恩典降临,我解决了以前解不开的诸多疑惑。比如我以前觉得: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地球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除了地球以外,宇宙中还有人类么? 这些命题于我来说很有难度?最后还是圣经给了我答案。圣经说:人的智慧从认识神开始。当我信靠了主耶稣基督,当我相信了神的话语《圣经》,我觉得以上问题有了解答。到目前为止,科学其实没有确切解答这些问题,难道不是么?我不是说科学不可信,而是说,层次上的高下其实一目了然。这也让我理解了诸如爱因斯坦和牛顿等许多科学巨匠为什么最后都相信了神的大能。

  (2)生命的改变

  说起我生命的改变和作为一个基督徒的成圣之路,我自然做的不是很好,移民生活几多寒苦,社会也复杂多样,我要接触和面对的生活,对我带来了种种考验。去年,制造业不景气,我所在的公司关门,我和许多职员都面临被裁和失业。家庭中,孩子需要培养,房子借贷需要偿还。同事讥讽说,基督徒有神的庇护,不能被裁吧? 现实是,即使祷告也不能解救自己免于被裁。我的神又在哪里?这些疑问自然要产生。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有了耶稣基督和以前没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时候,我的心是根本不一样的。现在我虽然困惑,但不会跌倒。那个时候,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一次次接送我去教堂团契和查经,在教堂里,我仰望十字架上耶稣,体味到主经历的是苦难,他造就的却是神圣。我就是这样更坚信了神的保守和看顾。作为一个领受了主恩典的普通基督徒,我改变不了风,我也不可能改变雨,甚至渴求一份如意的工作也不能,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但是我可以借着耶稣基督所赐的救恩,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过去的今天会有,今天的明天也要重演。”唯独主耶稣的救恩于我是独特而唯一的。

  当我谦卑在主的怀抱里时,我是坚强的、自信的,我是快乐的、有盼望的,我是被洁净过的。内里的感受只有我自己知道“——主必预备前面的路,主的恩典足够我用。”

  信主的弟兄姐妹用他们火热的爱心告诉我,主耶稣基督能改变你自己。我怀着对主的信心,重新认识了自身灵魂的份量,我拿起了笔,在媒体的一角,为主做工。感谢主赐我坚强力量,让我稳妥的站在这个世界上,不再被风和其他东西吹倒和打翻。有一首诗大意是:主,——你没有赐给我额外的财富,但让我知道这是我不必的身外之物。主,——你没有赐给我处事的聪明机巧,但你让我拥有这样多和睦的兄弟姊妹。主,——你没有赐给我伶牙俐齿。但你让我拿起笔来彰显你的荣耀。

  有时候力量不是表面的锋利,只有带上忍耐的尺度,才真正坚忍不催。俗语说“过刚易折”,基督的精神是靠背负十字架来点亮世界的一盏明灯。主的爱才真正无坚不摧。耶稣基督的信仰不是用枪逼着我们来完成的,他用的是十字架上的牺牲来为我们做了生死选择。
正文阅读 祷告的境界
  法国作家雨果说:“我们身外有个无极,那个无极是不是统一的、自在的、永恒的呢?它既是无极,是否必然是物质的,并以物质告罄的地方为其止境呢?它既是无极,是否必然有理智并以理智穷尽的地方为其终点呢?”

  显然,大海深邃,天空广阔,那么比大海和天空还要幽深的就是我们的心。因为我们这颗心产生思想和梦想并辐射神秘之光。因此我们常尊敬它。当美丽的思想之光辐射到黑暗中去,这就是光明。《约翰福音》第一章里说“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因此可以这样解释:我们身外无极的终点一定是收在我们人类的心灵深处。

  当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的时候,他付出的是牺牲,拯救的是我们那颗悖逆的灵魂。耶稣基督的行为非人力所能为。因此我们感恩和向他祷告。当然,和我们一起走过的历史和比我们更早的历史阶段中,也有一些人也付出了死的代价去完成一项他所从事的事业,比如,黄继光举着炸弹与之同碎,邱少云在燃烧的烈火中不肯暴露,拿破仑的将领在滑铁卢战场上宁被砍死也不肯退却等等,这些事情值得历史去记忆和讴歌,但如此等等的牺牲都不能和十字架上的光辉同日而语。基督的伟大在于拯救了罪人的灵魂。

  我们不能不说:“信仰乃为人之所必须。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些心浮气躁的人说:“基督徒整天的祷告,他们在干什么? 这有什么用?他们想要什么?”

  《约翰福音》18章告诉我们:”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和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也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我已将你的名指示他们,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在《圣经》的这些篇章节里,其实揭示了祷告的境界。试想世上如果没有爱和信这两种力量的推动,谁还能在基督的圣殿里低头祈祷。

  最近,我读了十九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一书。很受了些启发。《悲惨世界》描写了一个叫冉阿让的囚犯出狱后偷走了迪涅地区米里哀牧师用的一套银器,几个小时后被警察抓回来让他和米里哀牧师对质。但卞福汝(卞福汝是当地居民对米里哀的尊称,意思是受欢迎的,)却声言,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于是,冉阿让拿着从卞福汝牧师哪里偷来的银器自由的走了。这是冉阿让不曾预料的结果。在他临走时,卞福汝牧师交待他说:”永远不要忘记,使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中救出来,交给上帝。冉阿让走后,卞福汝这样说:“我们在危险临头时,只应祷告上帝,祈求他,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不要让我们的弟兄因我们而犯罪。危害我们脑袋和钱袋的人何足介意,我们只需想到危害灵魂的东西就是了。”

  在《悲惨世界》这部书里,作者雨果先生向世人透出他虔诚于上帝的哲学思想。雨果的人文主义世界观,通过作品透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部堪称西方文学史上奇书,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理解圣经益莫大焉。同时对于掌握祷告的意义也大有裨益。

  分析雨果这部名着再对比中西方的一些文化差异,我们不难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都能有所觉察。东西方文学着作很有些不同,西方文学有一种“罪感”意识和境界。而中国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充满了打打杀杀和诡于心机的厚黑学。

  另一方面,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和在加拿大久居的老移民,在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皈依了主耶稣的信徒和不肯接受耶稣的人也很有不同。这些不同,是有无生命泉源的不同。比如,新移民比较看重金钱、汽车、房子、股票等实利产业,在加拿大住久了的老移民心态却比较平和,这与基督文化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最近,我结识一位新移民,出口总抱怨工资低、工作累、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等。其实我理解,他最缺乏的并不是这些。我告诉他,基督徒在教堂里做义工,不见得是因为有钱或者是为了挣钱。在教会里,有形和无形的劳动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你有时间,去教堂里边感受一下基督徒的祷告行为,你会听到他们恳切的祷告就有为了不肯祷告的人在不停地祈祷。

  如果我今天的这篇文字有助于读者理解祷告的意义,就让我们把荣耀归于至高的救主耶稣。

  写于2010-01-03晚
正文阅读 接近上帝的道路——“我思故我信"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们可以怀疑身边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我们无法怀疑,那就是: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因为我存在,所以必须有一个使我存在的“存在者”,而那个使我存在的“存在者”,也必定是使万物存在的“存在者”。因此,能够使万物存在的“存在者”,必然是上帝了。

  笛卡儿从他的“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这已然在《圣经》开篇就启示给我们——“起初神创造了天地万物。”这样的话语带着大能,带着我们存在的依据。《约翰福音》1章1节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我们知道,哲学的功夫在于刨根问底,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笛卡尔用哲学的思考来推断;上帝用他所创造的万物和他的话语——《圣经》启示我们。那么我们该如何感觉和认识上帝的存在?大多数时候,对于那些还没有信耶稣是救主的人,常常怀疑地发问:“上帝有大能,他老人家也亲自道成肉身,不惜流血来救赎我们。我怎么就接收不到上帝的信息?请上帝时常走出来让我们瞧瞧。”造成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当一个人根本就不信上帝的时候,就好像他的心门对上帝关了起来,结果如《圣经》所说,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的木偶人。

  我们知道,人眼睛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明视距离为25cm,4km以外的景物就已经看不清楚了。空军飞行员的视力也只能在空中看到8千米远的战斗机。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是鉴别有无的完备工具,耳朵更不能听到所有声音。当我们举首天空,除了看见海鸥翱翔,云彩朵朵以外,我们其它的什么也看不见。但云层之上飞着的飞机和太空中游走的飞船,还有空中布满了电视、电台传输的无线波载信号,我们无法听到和看到。但我们看不到,听不见是否就可以说,天空中没有这些东西呢?显然不行。

  当要验证这些存在时,我们可以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开关,这时你就听到和看到肉眼看不见、耳朵听不着的存在物。同样的道理,对于上帝发出来的信号,我们必须打开我们接收他的心门,这心门好比是电视和收音机的开关,当你心门向上帝敞开,上帝就来到你的生命里。当你的心中有了耶稣基督的时候,生命就会从罪的状态开始转变。人间最大的智慧不是能拥有巨额的金钱,而是能拥有对上帝的信靠。《箴言》9章10节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如果我们有了对上帝的“信、望、爱”。那么我们已然走上了接近上帝的道路了。耶稣基督一再教训我们——“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路加福音:11:9-10)我们人类异于其它种生命的特别之处就是神在造人的时候,赋予人一颗有活力的灵魂。《创世纪》第2章7节指出:“耶和华神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到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正因为如此,人可以选择背弃上帝,也可以选择信靠上帝。当人们用心来思考,敞开心门迎接上帝,他就一定会得到十字架上救赎的奇异恩典。

  当然,一个人如果思想了神的大能,愿意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也就会常常祈祷、感恩,和有敬畏地活出神赐的生命。按照《圣经》(创世纪)的启示,本来人的始祖曾经和上帝在一起,但因为悖逆了上帝的旨意才远离了神。今天,我借着耶稣基督的救恩来分享——“如何走上接近上帝的道路?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思想上帝,心中盼望上帝的灵驻在心中。《圣经》这样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1:2)这个世界,谁都有可能制造谎言,谁都有可能伪装自己,但只有神是信实可靠的,他赋予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又道成肉身来到人世间,作了十字架上的救赎。一般来说,信誉始终有级别,银行的信誉高过证券商,证券商又高过金融家。但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让我们也看到了华尔街巨头们的伪装。应该肯定地说,人应该信的最高的信誉就是神的应许。其他,难免都有折扣。因为不是神亲自操作的东西,就有水分。让我们把信心放在对神的信靠上,则必永不致失望。

  写于2010-04-05 作者系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正文阅读 恩典的反思--苦难亦是一种恩典
    我常写文章,笔下亦算纯熟,但每次要提笔写一篇荣神益人的分享,都颇感艰难。一方面可能因为灵命的肤浅;另外一方面迫于生计或者杂事的干扰,让我难得有更多的侍奉体验。但看到每期《追求》杂志要借着文字来彰显耶稣基督的真道。我就向主做祷告:求主给我额外一份的恩典,让我能把我的领受与主内外的弟兄姊妹分享。当这样做了以后,我就在不经意间有了灵感。今天借着圣灵的引导,我写这篇--苦难亦是一种恩典。

    记得美国知名基督徒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今日基督教》杂志编辑)在一篇关于苦难与恩典的文章中说:“恩典意即我们不能做任何事叫上帝爱我们更多一些,也不能做任何事叫他爱我们更少一些。恩典是我们这个世界不配有的礼物,也是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慕。上帝会藉着苦难向受托管理世界的人类不断发问:你在哪里?你要把所治理的世界引向何方?地球的灾难、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社会腐败是人类犯罪的后果。上帝藉着对罪恶的咒诅,使人迷途知返,归回正道。由此看来,恩典和苦难都是上帝所赐的‘回家’路径。”

    我们知道:人生是一个无从控制始点,也从不知晓终点的生命过程。当我们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然蒙受了上帝的恩典。因为这个世界本是上帝用他大能的双手给我们创造。悠悠无垠的宇宙,唯独地球具有人类和各种生命存活的适宜温度、充足空气和不竭的循环水源。为此我们本该心存感恩。但是,撒旦引诱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对上帝的诺言,最终沦为有罪,也失去了与上帝同在的权利。

    当我们细心研读《圣经》(旧约)部分,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人类编年史,这里记叙了亚当、该隐、诺亚、闪、含、雅弗、亚伯拉罕、雅阁、约瑟等等的人生历程。很多时候,我困惑和疑问-- 旧约到底在向我们启示什么?随着参加教会生活,听牧师讲道,与基督徒分享。我慢慢悟出,整个一部《圣经》,尤其是(旧约)部分,一直在给我们启示“神人关系”。《 圣经》通过真实的历史记载,理清了人类繁衍的归属关系。《圣经》告诉我们:神不仅创造了地球、太阳、月亮、宇宙,他还是人类的天父。如果没有这样详细的记载,我们早就不知道了“世界的本源。”也就更加的远离了神。现代科学有一个误区,就是:说不清地球上各个生命体之间微妙的依存关系是自然演化还是上帝的规定。信奉进化学说的人,常常打着科学的招牌告诉我们--世界本无神,神乃是人们主观或者是统治集团为了便利管理人们而发明的工具。

    真理是不是这样呢?我以为,这样看问题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我们知道,人生在世上,若果从来没有一个与上帝能接通的灵(这个灵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向始祖吹出的气),那么,悠悠万年的人类历史,只需要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样就不可能产生文明社会和人类文化,我们人类今天之所以建立了这样一个有文化的文明社会,乃是人类受了被造时的地球管理者的身份。2000多年前,道成肉身的耶稣亲自来到世上,经历人的痛苦,医治人的创伤,拣选门徒,把拯救的真道传向世界。正如《以赛亚书》所说:“他体味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也能因着耶稣基督的受难、担罪,得到一条脱离罪和死亡的自由之途。难道这不是神给予我们的一个最大的恩典么?

    显然,有过苦难的人最能体味恩典,恩典之中常常蕴含着可能的苦难。神藉着苦难向人类发问。他用苦难指出人类的问题,也藉着苦难引导人在他那里寻找答案。(《诗篇》30:5)说:“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

    我在阅读《创世纪》时,常看约瑟的生平。约瑟在埃及做宰相时极有荣耀和地位,谁知他却经历过:被兄弟出卖,做人家的奴仆,拒绝色诱反被诬告而下在大牢里的屈辱,但因有着神的同在,他能解梦,在大灾的7年拯救了以色列。那时,他的兄弟对出卖他而有所悔改,约瑟泪流满面,他说:“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们的性命。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

    当一个蒙着神恩的人,神必然启示他做当作的事,约瑟的例子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件。《旧约》启示我们,神一直存在,他无时无刻不关注信靠他的人的生命旅程。无论是约伯还是约瑟,他们的整个人生都蒙了神的恩典。

    联系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深有体会。我本是一介无所好、无所能的普通农家子弟,大半的人生履历坎坎坷坷,没有发财、没有做官,每遇到人生重大选择,都几乎与时俱退。这一切造就了我--低调、平庸。在我没有信主的时候,我常有一种挫败感,按照现世的标准衡量,我应该是一个失败的人。但我还是要感谢主,在他的看顾和医治下,我得着了不配有的恩典。今天,我能处变而不惊,无惧于生活中种种不可测度的困难和危险,在工作岗位、在社区,也受尊敬,虽然我没有能力带给家人朋友利益上的索求,但感谢主,这些担子都蒙神的担带,让我再也不悲观,取而代之的是一颗豁达、无畏、真诚、和平、喜乐的心境。我不能不说,这一切来自上帝的恩典。我感谢那些曾经引我走进耶稣圣殿的弟兄姊妹,是他们让我有机会获得一个新生命。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拐点,都会有无数的选择,有时候真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罪与善相距遥远,却也近在咫尺。俗语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这个道理。

    我走到今天,皈依在十字架的名下,奉主的名写一些文字,我觉得有莫大的荣耀,为此,我心存感恩。感恩主在十字架的牺牲带来拯救的福音,感恩千千万万为着耶和华的大业辛劳付出的众基督徒的爱心,若果没有他们,我是断然不能得着神的恩典。因我有这样的体味,我常唱--“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台阶,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小站,你的手总是搀拉着我,把我带在你身边,告诉我当走的路,没有流向死亡线。你的爱何等的长阔高深,我心发出惊叹,……”每当这首歌的乐曲响起来,我觉得其词、其曲是那么的情深意切。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彼得发自内心的真诚说这句话,丝毫不是幽默的戏言,而是圣经要启示给我们的真言。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会心的领受其中的奥妙。

    写于2010-06-29
正文阅读 爱在人间
  20世纪中国走红一部改编于王朔小说的同名电视剧《过把瘾》。剧情我已忘记了大半,但该剧主题曲却还依稀记得。因为该主题曲的歌词对“爱”这样一个概念没说清楚。歌词是这样的:“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稀里又糊涂。”作为一个基督徒,最敏锐的一个观念应该就是“爱”这个词。因为整本《圣经》都在宣讲“爱”的主题。旧约部分,因为有神对人的爱,所以耶和华吹灵气在亚当的身上;又因为神的爱,他把六天所创造的美好都交给人来托管;还是因为神的爱,耶和华对始祖偷吃禁果并没有致亚当于死地,只是惩戒性的把亚当赶出了伊甸园;还是因为神的爱,神救了诺亚、摩西、约瑟和整个以色列民族。当以色列民面对强大的敌手时,只要他们坚信:耶和华与他们同在,他们就气力添加,无往而不胜。神之所以要保全以色列民到现在,按照一位牧者的证道说法,那就是要对《圣经》这本启示人类的书做个见证。以上是旧约部分关于神对人的爱的大致框架。在《圣经》的新约部分,更彰显了神的大爱。因为耶稣来到世界,完成了牺牲和救赎,并赐下圣灵,让门徒们都能与他同在。耶稣的降生和被钉十字架,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全备的奇异恩典。这恩典就是把“爱”带到了人间。让所有人都互相关爱,和平相处。

  那么“爱”的概念是什么呢?为此,我查询汉语词典,词典上说,爱——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约翰福音》3章16节是基督徒最愿意引用的一句话——“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可见,耶稣来到世界上付出的是牺牲,完成的是救赎。按照《圣经》阐述,我以为,“爱”的表现形式就是牺牲和救赎。旧约里亚当带来的罪,因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而画上了句号。耶稣受难为人类带来了得救的福音。这样重大的事件正是由神而来的奇异恩典。

  《圣经》启示我们,神对人类有四大作为。第一、创世;第二、默示人类的圣言——《新、旧约全书》;第三、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救赎;第四、耶稣复活赐下圣灵,让我们能与基督合而为一。在理论和实践上,《圣经》乃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完美无缺的一部圣书。其发行量和阅读率,无以伦比。《圣经》书写的文学性也精妙绝伦。比如,“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的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要灌满了水。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还有创世纪里讲约瑟的故事,约伯的故事,都栩栩如生,娓娓动听,好似一个剧本对人物、事件作生动形象的表述。世界上,历史上,写得很好的文学、哲学、历史书籍浩如烟海,但没有人敢说它的影响和作用能望《圣经》的项背,这就是不同。因为人言与神语之间犹如人与被管理的万物之间差着等级。

  仔细研读《圣经》,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和辨别世间的真伪,最主要的还是能让我们常和主交通,其好处莫不大焉。前段时间,我看了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一本书,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天主教神甫拒绝为离婚女雅典娜赐圣餐,这使得雅典娜一颗破碎的心更加远离了神。研读《圣经》后,使我明白,神甫所为显然有悖耶稣的教导,《圣经》里讲耶稣来到世上就是为救那些不完美的人,有罪的人,愿意悔改的人。耶稣说:“凡担劳苦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约翰福音》8章里,讲到相仿的一个事例:法利赛人抓住一个行淫乱的女子,对耶稣说:“摩西的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样呢?”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法利赛人听完这话,就一个个地都出去了,这时只剩下耶稣和那妇人。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段《圣经》的内容说得就是耶稣用一颗宽容的爱心赦免有罪和愿意悔改的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来,有时候,我们虽然相信自己的信仰,但还是要犯很多错误,只有多读《圣经》,真诚悔改,终有一天,“爱”会成为一切担劳苦重担的人们的座右铭。因为耶稣告诉我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教会常播《奇异恩典》这首歌曲,这首歌是那样的感人至深,它祥和、庄重、优美。真真表达了一个愿意在基督面前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的罪人的心境。对于一个皈依在基督门下的信徒,我们始终相信,是耶稣把“爱”播在了人间。

  很快就要到2011年的“受难节”了,谨以此篇献于赐恩宝座上的救主耶稣。

  写于2011年1月12日
正文阅读 缅怀冯玉祥将军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处处在搞活动,纪念100年来对历史、社会有杰出贡献的风云人物。无疑,缅怀先烈、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对新时代的我们领悟《圣经》大有裨益。

    100年,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占据的仅仅是短短一个篇章,但对于有限生命的个人来说,它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诗篇》(90:10)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烦愁,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那么,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该如何品尝基督加在我们身上的甘甜,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今天借着《追求》杂志,我想和大家一起温习一下冯将军的信仰历程。

    提起冯玉祥,我们并不陌生。因为百年风云人物当中,冯玉祥将军经历之丰、贡献之大、影响之远,在民间一直口碑相传;在史料上也多有记载。当我们站在百年之后来看冯将军,正可以拂去历史局限性的层层迷雾,透视耶稣加给冯将军身上的爱。

    冯将军十八岁时,当时还是腐朽没落的清朝帝制,他在清军里当一名小兵。清贫的生活,到处征战的军旅生涯,让他不幸患上溃疡病,有一个地方上的庸医为他治疗,每次收取很高的费用,病情并不见好转,天性纯善的冯玉祥把积蓄花光了,病却没有得到治愈。这时候他意识到庸医是在诈骗钱财,于是终止了治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转去北京教会医院(如今的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很快痊愈了。而为他治疗的基督徒医生这样告诉他:‘你不必付钱。请记住,是上帝爱你,派我来为你治病的。“此事对冯将军感动颇深。他在自传书《我的生活》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

    1911年,冯将军驻扎在辽宁新民屯,当地有一教堂。冯玉祥闲游路过,就进去听道,那天正值牧师讲基督的自由、平等、博爱。他听了很觉入耳,也同时感到教会中的人和气、有礼貌,这让他对基督教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归信耶稣的引线。1912年,冯玉祥礼拜天去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牧师正讲说:”耶稣让贫穷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冯玉祥刹那间受感动,他举手说:”我要加入基督徒的行列。“次年圣诞节,冯玉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1913年,冯玉祥升为混成旅旅长,驻兵常德。一个军兵得了癫痫,美国教会的罗感恩大夫被请来给病人治疗,那个发癫痫的军士身上有枪,一下把牧师打死了。这成了一桩国际事件,当时很紧张。可是没想到,牧师的夫人说,我丈夫还没有给他治好,我要继续给他治。冯玉祥更深地领悟了基督的大爱是如此的有力量。他以后按《圣经》的内容,带领士兵唱圣诗,读《圣经》。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并以身作则。他自己穿灰布军装,睡草地铺,数十年如一日。冯玉祥除了为部队立严格军规外,还邀请牧师在军中传讲福音,牧养信徒。这些作为,为他训练独树一帜的廉洁的规矩之军打下基础。在冯玉祥的这种努力下,不少官兵归信了基督。冯玉祥也在军中建造了一座全木质结构,可拆移的礼拜堂,定名”思罗堂“。冯军迁在哪里,就把这座活动礼拜堂搬到那里。

    1924年,冯前妻病逝一年多,陆军元帅曹锟派人为其千金求婚,被冯玉祥婉拒。而当时的基督教青年干事李德全对他说,你带兵数十万,影响很大,我受基督的差遣来帮助你,以免你做事不为民,污了基督的名。冯玉祥受感而续娶了李德全,并采用了基督教婚礼。

    皈依基督后,冯玉祥带兵为地方修路、植树,做了很多有益事。西安通往兰州的路过去叫”稀烂路“,冯将军主持西北政务时,把这条路修成西兰公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全民植树,冯玉祥忠诚执行孙先生训教,热心植树造林。他在管辖的——陕西、内蒙、山东、江苏等地大量植树,绿化环境。在徐州时,他一边练兵,一边大力种树,他曾写下一首诗:” 老冯驻徐州,山上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从此,后人尊他为”植树将军“。他的军队在当时是备受赞誉的一只爱民军。他一直主张:军队的责任是保护人民。不可惊扰百姓。1936年,南京基督教会承办新堂,冯玉祥应邀参加布道活动,给教堂的奠基石题了词——”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今天,缅怀冯将军的一生,我们看到是他那颗奋斗为民,廉洁自律的基督徒的一生。在清庭败落,军阀混战,官员贪腐,各自为政,民不聊生的乱世,冯玉祥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一朵奇葩,留在后世人的记忆中。这一切源于,他受基督教的影响,灵命里流淌着基督的厚爱之故。历史人物,受当时客观环境的b i -迫,肯定不会完美无缺,当然也打着历史局限性的烙印,但有着基督教观的冯玉祥,真就验证了圣经里的一句话:《约翰福音》 (5:12)”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皈依在基督门下的冯玉祥,正因为得着了生命的粮,才在乱世中走出了一条瑕不掩瑜的光辉人生之路。”基督将军“只是一个泛词,现在却是冯玉祥将军的专属称谓,如其不信,网络谷歌一下就知道了。

    (注:部分内容取自《陕西基督教》2006年第二期作者:李世峥)
正文阅读 神与大自然
    中国古代诗人有无数优美的诗句赞赏大自然的美丽。比如:“长江之水天上来,滚滚到海不复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诗人的诗像画家的笔,勾勒出一幅幅地球美景。再比如写散文的这样写:美好的大自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道绯红的霞光刺破天际,为地球上的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蓝天白云,大海波涛,经过一天的劳作,伫立于湖边、海滩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让人禁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美妙。“是谁创造了适合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空间?是谁规定了自然、万物繁衍不息的运行法则?是谁让宇宙的内容排列有序?翻开《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他开宗明义的向人们宣告:”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馄饨,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在启示人们智慧的《圣经》中,创造论是神立下的一块牢不可破的基石。

    近代以来,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科学对自然的深度介入和开发,让我们尝到了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河流干枯;草原萎缩;地震海啸时有发生。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上帝的创造物,赋有对创造者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如果世人不珍惜神馈赠给人类的礼物,那么必将要遭到惩罚。日本地震海啸带来的核能电站泄露,直接污染海洋和海洋里赖以为生的水生物,进而威胁人们的生活。东京市市长说:”我想这是来自上天的惩罚。好好用这次海啸对日本人的私欲做一回大清洗是非常必要的。“显然,自然灾害问题不能脱究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干系。尽管,生态问题已经迫使人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并采取措施使自然世界免遭进一步滥用。但关于自然世界的问题也应该突显在神学上。从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出发,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是确实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

    陕西师大哲学教授安稀孟在《自然在神学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如果世界不能得到上帝的直接光照,他就不能反射他的光。“在该文中他提出来,神学的三个参量,分别可以被描述为宇宙论的(或普遍的)、政治的(或历史的)、以及心理学的。这三个参量其实同使徒所说: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我信圣灵是完全一致的。第一条指的是作为宇宙创造主的上帝,第二条指的是他为解救人类在历史中所作的工作,第三条指信徒在经验中对他的工作的接受。在教会中常偏重于:天父唯一神论;神子唯一神论;圣灵唯一神论。但在这三种唯一神论中,没有一个能排除其他位格,也根本无法排除。

    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指出,神学这一名称,其实就是神学——人类学。但属人的领域在圣经中不被看做主观性领域,或灵魂的领域,而是被看做历史。正是在历史中,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才产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世界在人的信仰中没有地位,因为历史是在自然中发生的,并主要受自然界的影响。如果上帝不能成为自然的救主,则他也不能成为历史的救主。

    世界是这样的美好,不仅为诗人、画家提供艺术创作的源泉、也为科学家提供施展本领的实验场所、还为信徒、非信徒的众生提供生命的活动舞台。这样看来,我们理当热爱自然,同理,上帝也热爱他创造的宇宙和自然,如果人类的贪欲对自然毫无节制,神也一样会震怒而惩罚人类。

    认识神有不同的途径,有的人是内心世界为神敞开了空间,让救赎的恩典驻扎其中;有的人是通过阅读神写给人类的一封长信《圣经》得到启示,有的人是通过苦难的经历而受圣灵的感召。但无论怎样来到神的殿堂,一旦认罪(这里的最指背离了神的罪性)和悔改,承认耶稣的救赎,最后一定能到达使徒信经的境界。神必赐下平安喜乐的恩典。

    从我自身认识和接受耶稣是生命的救主的过程来看,我首先从创世论的原理开始思考上帝的作为,从热爱自然,到走向认识耶稣救主的过程,历时4年之久。当我最终有一天受到感召,完全敬服在耶稣基督的大爱中,真犹如进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当我产生这种经验时,我常对世界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感到惊讶。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世界应当存在,这是何等的非同寻常。

    写于2011年6月19日
正文阅读 平静在耶稣的怀里---在加国土地上遇见神
    杨先生夫妇是我加拿大的朋友。杨先生的太太樊大姐与我的家乡近邻。自从来加拿大,我所认识的最近的人也就属樊大姐与杨先生了。古人有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的情形该是:主内全知己,天涯亦毗邻。自从认识了杨先生与樊大姐,我也蒙上了主的恩典。这是因为杨先生和樊大姐是一对基督徒夫妇。他们信主多年,最后引我归信了主耶稣。让我有了新的生命。为此我萌生了写他们生活的一篇文章。

    2001年夏日的一个周末,杨先生和樊大姐在家中聚会查经。准备了水果茶点款待朋友。樊大姐说,新移民愿意聆听主的话语,这使我们高兴,我们属于普通的人,蒙受了主的恩典,传扬主的福音给新移民朋友,这是力所能及的作为,为什么不做呢?当初我不甚明白他们怎么会有这么一片火热的心甘愿为主付出。信主后,我完全理解了他们。那天,杨先生邀我去他家参加聚会。他说,今天宋牧师也一起分享。我知道杨先生憨厚而诚恳,宋牧师极有涵养,有几次听宋牧师的证道,让我大有感动。这些都让我放心的去了杨先生家,樊大姐毫无城府,开心的为我们添茶浈水。其诚恳良善的做派显现出一种对神、对人的敬歉。樊娟大姐不善言辞。但对聚会的慕道徒摆出来的是一颗诚恳的心。我思索着,这样的良善不归给神还真没解。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能言善辩的精明人,能言善辩的背后有时候常常带着利益的索求,但杨先生夫妇拙于言辞,向我传讲福音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是毫无索求的为主摆上。几番参加杨先生夫妇的家庭查经,我已经和他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记得一个八月底暑假过后,樊大姐和孩子从中国返回来了,他们打来电话邀我去坐坐。我去了他们家,桌子上摆着一瓶玫瑰,屋子里很幽静,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玫瑰散发着微微的香味。墙上的画,画的是瀑布悬崖下,奔腾着汹涌的激流,瀑布一侧的峭壁中伸出树干,一只小鸟静静的栖息在树干中的巢里。我没太看懂这幅画的意境。樊大姐的儿子开心的指着画说:叔叔你看,妈妈说,这幅画中的小鸟在凶险的环境里然安然平静,它就像我们基督徒心中有耶稣一样,约翰福音16-33里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樊大姐跟我谈起了她的体会。她说,我们身为基督家庭,也不是没有苦难和忧愁,1999年刚来加拿大的时候,落脚在温哥华,找工作,租房子,安排孩子上学等等,忙得一塌糊涂。孩子上了几个学校都不适应。孩子刚来英文不好,天生的一点抑郁症,孤僻、内向、落落寡欢。当时温哥华华人移民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先生找工也不顺利,算起来在温哥华总计住了一年多,那时,我带孩子去教会,教会有绘画和音乐辅导,他斯蒂文觉得蛮开心。我们夫妇也很高兴,后来我在多伦多找到一份专业工作。举家就迁往多伦多。在温哥华过第一个圣诞节前,赶上儿子过生日,我想,来加拿大一年多,连着东挪西搬了几次,不说颠沛流离,也要说是漂泊动荡。儿子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就特意买了个大蛋糕,儿子很开心,抢着要分蛋糕,我叫他首先要祷告。他想了一下,冲口说:感谢上帝,我们家吃上蛋糕了。听完樊大姐讲他儿子的故事,我开怀大笑,杨先生说,谢饭祷告,一定不能免,因为每当这时,我们会心怀感恩的,在加拿大,生活本身不是多高的门槛,但在这片生存容易的土地上,我们一定要有精神的追求,这追求应该是仰望上帝,心存感恩。

    周日杨先生和我一起去教会听宋牧师证道,那天宋牧师讲的是信心与收获。他从自己切身的经历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20世纪70年代,宋牧师报考了香港一所神学院,被录取后,担心不能出去,当时中国办理到香港的手续很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主祷告,一切听从主的意思。冥冥之中感受到主的召唤,因此信心大增。后来的手续出奇的顺利。自此,宋牧师把自己一生交给主耶稣。40年的传道生涯,也不是一坡平坦的路,移民加国后,继续着牧道生涯。90年代他移民加拿大,周日崇拜的时候,站在教堂的主讲台上,台下只有两个听众,但对主的信心从未怀疑,就这样一路坚持下来,一周一周,一年一年,他所牧养的基督徒已经不是这个800人的教堂所能容纳下的了。最后他说,感谢主借我把得救的福音带给了踏上加国土地的新人。

    多次听宋牧师证道,几年和杨先生夫妇的交流,我开始了阅读圣经和参加教堂崇拜了,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三年下来,我那颗顽固的心终于受圣灵的感召,成为了背负十字架大军的一个兵。还常借着追求杂志常与读者分享生命的体会。但愿我所写的一点一滴能成为大家日后归信主的契机。

    在这篇的最后我们一起温习翰福音15-27节:“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写于2011年09月09日
正文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
  90年代初,中国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共同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乡土气息浓郁,词很朴实、曲调轻松,唱起来流畅,很容易上口,歌中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乡间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艺术家对美好生活和新时代的梦想。歌词里说:“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正如《创世纪》里所说,神看着一切所造的甚好。可是现实世界却不像艺术家赞美的那样,贪欲的罪孽肆意滋生,真实的写照可能是:“毒烟弥漫在大河的上空,海洋里飘荡着惨死的鱼群。枯干的草原上游走着撒旦的阴魂。”

  我们知道,耶稣在世上应许的是叫我们心里充满喜乐。祂不求教我们离开世界,但保守我们脱离那恶者。2011年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大体情势是动荡不安,环境污染,地震海啸,股灾,房市泡沫,地域战争,民众抗议等等,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让一切的经济学家,政治要人都缄默于对2012年的前景预测。其实很多信与不信基督教的人都看过《圣经》,他们是否也有了对末世灾难的担忧?但愿大家都时常警醒。

  其实《圣经》里没有记载世代末了的时间,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既然属世的当归属世,属神的当归神。那么一些人会像多马一样发问:“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不认识我,也就不认识我的父。”

  我作为一个归信了基督的普通人,有时也想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拥有什么才最强大?——权力、金钱、名誉、健康么?显然以上所有都是好的,都能加添个人能量。好比是人生幸福的助燃剂,但我也知道,不是每一个人想拥有这些助燃剂就能够得到它。权力、金钱、名誉、健康等等只可能极少数人完全拥有,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和能力拥有这许多。,但是不必担心,耶稣用祂的生命救赎了我们,并赐给我们道路、真理和生命。马太福音说:贫穷人、虚心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怜恤人的人、清新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为义受逼迫的人都是有福的。所以我要说,拥有对耶稣的仰望,拥有神的爱,拥有基督的生命最强大。耶稣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历史上,以色列的大卫王极享过人间的权势、财富和荣誉。他向神发出的却是:“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求你救我脱离一切的过犯,不要使我受愚顽人的羞辱。”

  什么都拥有的大卫王尚且盼望进神的国,什么都不拥有的我们如果连基督的救赎都不愿意拥有,这才是人生的悲哀。我倒是觉得:什么都没有,只要拥有了基督的信仰就值得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一但走在耶稣的真道上,获得主对罪的赦免,得到重生生命的甘泉。有什么可比这幸福和强大呢?其实生活在哪片土地上都有希望,只要有了耶稣的救赎;生活在哪里都没有希望,如果不领受基督的生命。希望和盼望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的心门不向主敞开,必然要被撒旦掌控。《圣经》上说:“律法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记得有一次,一位做地产的朋友说,他看尽了为钱(其实并不是生活不下去)而辛苦劳作的某中年同行,积劳成疾不幸夭亡,因而感叹:“人的生命很脆弱。一点点的思虑解不开就会波及健康以至于生命。”我同意他的的见解。我还劝诫他说:“精神和生命强大的出路在于信仰。基督教来自耶稣舍命的救赎,信靠耶稣能够使人足够强大——精神的强大是不可战胜的强大。”正如耶稣所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在复活节和受难节来临前,仅以此文献给救主耶稣。

  写于2012年1月03日
正文阅读 上帝为什么不杀死撒但?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他清早起来,按着他们众人的数目献燔祭;因为他说:”恐怕我儿子犯了罪,心中弃掉神。“约伯常常这样行。”

  以上是《约伯记》里开篇的内容。《约伯记》反映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对于苦难的关注并试图进行的解释。我们知道,人类总是企图探究苦难的奥秘并愿意加以各样的解释,比如:报应、命运、偶然。但约伯面对灾难却坚持:不要解释,只要信。他说:“我因为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就仍以此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信者的困惑除了在信里寻求解决外没有别的办法。

  作为一个基督徒,蒙受主的救恩,有了永生的盼望,心中充满喜乐,但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烦恼、苦闷和灾难。有时,开车会撞车,身体会生病,工作会被裁,家庭不和谐,子女不听话。如此等等。那么如何看待现实加在基督徒身上的苦难和烦恼?我们需要效仿约伯。约伯显然是神和众人心目中的义人。他有神赐予的富足,快乐和敬歉。但撒旦在地上走来走去,寻找可以吞噬的人群。耶和华神问撒旦:“你曾用心查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象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撒旦说:“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

  约伯后来的表现就是一个真正体会了神旨意的义人的行为。他撕裂外袍,剃了头,伏在地上下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基督徒虽然有着人生的各样苦难,却依然信仰弥坚。

  我的家乡,有一座教堂,是抗日战争年代英国传教士所建,福音所到之处遍及县、乡、战乱和解放后的文 g e都没能阻住基督的种子薪继火传。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政府取缔“牛、鬼、蛇、神”运动,我的老舅挂牌游街回来,仍然给我讲亚伯拉罕的故事。当时老舅的儿子很生气,他说:“就因为你信劳什子洋教,自己天天挨批,我们也受到谩骂和牵连,既然你信耶稣,怎么不见耶稣救你脱离灾难。”老舅说:“《约伯记》里约伯所遭遇的灾难比我要大得多。但是他信靠神的精神没有被摧毁;耶稣上十字架,遭受的枪伤苦痛更是无法比拟的;灾难和痛苦乃是人走出伊甸园必然要承受的。耶稣的救赎是在我心里驻了一颗顽强的生命火种,让我有了恬静、超脱和自信。基督的生命不是暂时的外界环境和苦难所能泯灭的。外边闹得再凶,也有止息的一天,它冲不跨我心中的信念。我还要继续传福音给你们。”

  老舅一向有着基督徒的谦逊、大爱,在乡间极有威望,即使批斗会上,有严酷的肉体折磨,那些乡民竟不下狠手。这让他心中感恩,时常祷告。运动慢慢过去,老舅一家蒙神的喜悦,家庭和睦,一大家族的人全信了耶稣。老舅身体健康地活到了90岁高龄,乡间的基督徒为他在教堂主持了别开生面的葬礼。前来相送的人群超过了历任的县长上调。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神迹。

  还有一件事,令我记忆尤深,我家刚移民加拿大时,生活有诸多难处,精神上也无比落寂——“落脚扎根岂是易事?”后来我去宋荣佑牧师主持的浸信会,见到很多的同胞在教会服侍,有几个姊妹像服务生那样勤恳地做清洁和餐饮,还参加奉献,我原以为她们都是富足悠闲的,谁知每次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们竟然一同追赶着最末班的地铁。做工的辛劳没有消磨掉那些基督徒姊妹的信心,她们从不缺席服侍和敬拜,这个时候,我明白了至少一件事实:生活的艰难与信仰的企盼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见证耶稣的神迹就发生在不经意的细微的地方。

  有一个喻道故事说,大草原上狼追捕鹿群时,鹿拼命逃逸,在逃命中训练得敏捷和机警。后来政府一纸杀狼令,让鹿过上了无危险的生活,结果鹿群精神松弛,体力衰退,对季节的抵抗能力大大减弱,冬天来临,鹿群大批死掉。显然,喻道故事把狼比作撒旦。撒旦穷追不舍,上帝却不愿我们成为撒旦的食物,祂替我们流血舍命,以十字架击碎了撒旦的五脏六肺。显然,我们不是靠长足善奔胜过撒旦,我们是靠神赐下的他力——耶稣基督而得胜。《约伯记》告诉我们的正是:“上帝因着约伯的信而让撒旦羞愧于天地。”因而,只有当我们信心软弱的的时候,才会惶恐的发问——上帝为什么不杀死撒旦?

  写于2012-07-09

  作者系多伦多华人作家,加中笔会会员。
正文阅读 与神交通益莫大焉
  有一次,一位基督徒在面对压抑的职场生涯,说:“只有当我面对那些不能言语的事物的时候,我才能有一颗平静的心,一旦面对与人的沟通,尤其是抵触基督的人时,我就没法安置自己。”

  我和那位基督徒有同样的问题,我比较不容易与人沟通,但我喜欢阅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阅读也是一种沟通,一种与写作者的沟通、与被写的历史、被写的人物的沟通。最近我读了司马迁的《史记》,颇有些沟通方面的体会。历史上,刘邦参加了项羽的反暴秦战争。刘邦草民出身,最终建立了比较长治久安的汉朝。中国人被称为汉人,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史记》里说:刘邦带兵先破咸阳,秦宫有财宝、美女无数,刘邦欲留而据之,樊哙劝刘邦出舍,刘邦不听。张良说:“夫秦无道故而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刘邦然之,即刻封府库、安社民,驻军霸上,以待项羽。

  我们知道,论天时、地利、人和,刘邦均不如项羽。但刘邦很容易与治国之才的张良、萧何等沟通。及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正如俗语所说:“听人劝吃饱饭。”因为能屡次听从比自己高明的人的建议,刘邦才在滚滚的乱世之中建立了功业。项羽则相反,自负而骄傲,在鸿门宴上大显了一把妇人之仁,最终把霸王之业输给了刘邦。刘邦取得的成功非一己的能力,而是凝聚了团队的智慧。这要归于他有勤于沟通的本领。

  我说这段历史,与基督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所举之例只是想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家里要与父母、妻子、子女沟通;在职场要与同事、老板沟通;在教会要与弟兄姊妹沟通。我们交谈学习、工作、灵命感受,都是很有益的事情。阅读《圣经》和祷告就是寻求与上帝的沟通。如果我们从不去读经和祷告,怎么能让上帝的智慧加在我们的身上呢?

  《圣经》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生活和工作的操作规程,更不是哲学体系里诡辩术。《圣经》是神对人启示自己的道路、真理和生命。常读经,参加敬拜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要与神有所交通。聆听是沟通的基础。如果从不听福音,从不阅读《圣经》,怎样能从神那里得来智慧呢?

  当然,世界是个江湖,每个人都想从中捞上一把。有人捞上金条、有人捞上稻草。有人捞金条把命搭上,有人捞稻草也把命搭上。反正看不开的都拿生命做了赌注。大家殊途同归。只有《圣经》告诉我们:“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得救说起来容易,其实也不尽然。信仰的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信仰生活中都会有高潮和低谷。基督徒的生活有时更是一种冒险的生活。美国神学教授菲利普·魏克利曾说:“在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确信和平安之前,信仰本身就是一门斗争和询问。人们得怀疑和拒绝每一件事,以便坚定地相信基督,且在相信之后,人的信仰必须被一再地加以试验和纯化。”

  最近一则新闻刊登:有一位台商在广东投资创业30多年,年逾70,身患帕金森斯病,把企业交给家人经营,他坚持每周坐轮椅上教会敬拜。他说,与神交通能加添我战胜病魔的信心。这样的例证说明,基督徒的信仰是在不断地试验中,走向纯熟。每当病患、灾难发生在基督徒身上的时候,他们可以松手,但绝不会停止信仰。

  写于2012-09-15

  作者系多伦多华人作家,加中笔会会员。
正文阅读 平安夜之歌
  转眼之间又到了岁末,望着商店门口卖花人的影子,我记起了刚移民时的一段生活。

  那是10年前一个冬天的下午,要下班了,零星的雪花一点一点往下落。机器的轰鸣声稀稀落落,街道上几乎没有了人流。圣诞前夕的工作场所弥漫着节日的欢快。

  三木拿着酒瓶子和我碰杯,他郑重地说:“这是你们主的降生前夜,我虽然还没有信耶稣,但我始终对那些因着信而改变了生命的基督徒所拥有的那份平安、快乐怀着些妒意。我们还没有信的人也要因着耶稣的降生享受紧接着的一段假日,这还是要感谢基督——Merry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我说,“耶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假日的愉快,他来到人世间,背负了人犯下的过犯。在十字架完成了罪的救赎。如果你肯去教会的话,有基督徒会把这上好的福音传播给你。不要跟我说: ‘精神是一片浮云。耶稣只是人们精神的浮舟。’主耶稣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北美大地上人人都知道,2013年前的这天有一位救世的基督来到人间。祂诞生在伯利恒的一间马房里,甚至没有放枕头的地方,但今天遍布全球的基督徒都奉祂的名感谢这位救恩的使者。祂没有枪的权柄,却胜了世界,祂没有博学的阅历却向人类传播出道路、真理和生命。祂也是爱的使者,用圣洁的宝血做了我们的赎罪祭。如果没有基督道成肉身,仅仅凭借犹太人的律法,神的路是走不太远的。正因为祂屈身降为人,才把永生之道显出来。约翰福音一章17-18节说:‘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它表明出来。’每年的圣诞节,我们收获到很多的祝福并要献上平安的感谢。这份感谢来自生命的得救。”

  三木打断我说: “好了,不要再说了,既然信耶稣是救世的上帝,就能免罪得救。我就以一个无神唯物论者亲自看一看你们的神到底怎样救我。”

  刚巧在这次平安夜的聚会中,一位牧者分享《创世纪》的篇章,他说,进化论至今还找不到进化过渡时期的化石证明,事实上,地球上大量的物种和动物是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出现的。人类的历史很短,从地球有了人类的那一天起,人类凭借神所赐给的智慧,迅速建立起语言文字和数学的知识,他们懂得稼穑也明白神的道,正因为神始祖向亚当吹了一口灵气,人才在冥冥之中总感觉到有那么个神灵的存在,人受神的默示写出《圣经》,让我们能从《圣经》里了解神。

  三木小声对我说:“我其实也不相信猴子能进化成人。冥冥之中我也相信人是神的杰作。只是这个创造万有的神为什么又变成了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呢?”

  我说:“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你先读一段时间圣经,参加教会活动,听道和谦卑下来,最终一定能走向神的大门。我始终相信坚持听道,归信基督是迟早的问题。”

  三木不说话,但他也许记住了这次在教会度过的平安夜,他随着我们一起唱着平安颂的歌词,脸上亦显着庄重。 在最后的祷告时间,三木说:“我向神求祂转变我的心思意念。生活中我有很多的痛苦没法诉说,我只好每每借酒消愁,我愿意像基督徒一样常常享受与耶稣在一起的快乐。”

  我说:“我们每个人怎么样都是活一生,要想叫生命有意义,要想拥有幸福平安的内在生命,唯有归信耶稣。因为不管是在工作、感情还是生活的其他领域,最终决定幸福程度的不是钱、社会地位等,而恰恰是价值观。这正如耶稣所说,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

  离开了教堂,雪还在下,外面的世界一片银白,大地上收敛了喧嚣和纷扰,夜色笼罩的寂静仿佛也在迎接圣主的到来。三木送我回家的途中,他看见寒风中有一位卖花的姑娘,他下车买了一扎鲜花,他说:“这朵花我要献给救主耶稣。”

  感谢主,你藉着你的所造向人们证明你的存在;你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对世人做了赎罪祭;你透过圣灵感召了门徒写下了圣经。圣经是你向人们所说和所证的文字记录。你的存在犹如数学上零的存在一样,这是真实而必不可少的。没有零的存在,我们无法建构起数学的华丽大厦,没有零的存在,量子力学乃至于整个的科学无法得到发展。我们知道,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他说有,就有。他命立,就立。愿那些觉悟的、探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们,开启懵懂的疑问,神在天国向你们呼召:归于祂吧!

  写于2012-09-09

  作者系多伦多华人作家,加中笔会会员。
正文阅读 《简·爱》赏析
    去年杨璐弟兄从中国传福音归来,带给我一本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他告诉我,这是他青年时期最爱读的一本爱情小说。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学,以后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经典,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复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贯穿着西方文化和基督宗教观,他为此深受影响,以至于在十几年前移民加拿大后,落脚在温哥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教会。不久就受到圣灵的感召皈依在基督的家中。当他给我讲这些事的时候,他想说明的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和追求是没有样板可循的,但殊途同归,最终能皈依在基督的天家,就犹如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我想这其中的奥妙正如《圣经》里耶稣所说,我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

    我每每写作一篇《追求》的稿件,都要付出十分的用心,我想,我没有杨璐弟兄经常回国传福音的恩赐,但神应许我在文字侍工上见证祂的荣耀。我自当尽力在本份上荣神益人。既然杨璐弟兄送我了这本《简·爱》,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本书里所涵盖的基督教婚姻观和文化观。

    《简·爱》是一部诉说孤女简和贵族罗切斯特的爱情小说。其实,故事远不如泣如诉、曲折动人,但这部作品能传播至如今仍畅销不衰,主要得益于作者所弘扬出的正能量——也就是她的基督教宗教观和文化观。当简终于能平等地和罗切斯特结婚后,她写道:“我知道全心全意跟我世上最心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为了他而生活是怎么回事。我自觉得无比幸福,——幸福到言语都无法加以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哪个女人比我跟我丈夫更加亲近,更加完完全全是他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在书的结尾,作者对离开英国到印度传教的圣约翰总结说:“他终于踏上了他为自己选定的道路,至今仍在走着。再没有比他更坚决和不知疲倦地在危岩和险境中苦干的先驱者了。他坚定,忠实,虔诚,浑身精力,满腔热情和真诚地为他的同类辛勤工作;他为他们开辟艰难的进步之路;他像巨人般把阻塞它的种种宗派和种姓上的偏见砍倒。正因为如此,他才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他的野心是崇高的主的精神哪一类野心,他的目标是要加入那些被拯救出尘世的人们的前列,——这些人清白无罪地站立在上帝宝座跟前,分享着耶稣伟大的最后胜利。他们都是被召唤、被选中的忠诚不渝的人。”

    当简收到圣约翰最后一封信后,书中写道:“绝不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来烦扰圣约翰的临终时刻,他的头脑将会清澈明净,他的心灵将会无所畏惧,他的希望是可靠的,他的信念是坚定的。因为主说,是了,我必快来。而我每时每刻都更加急切地回答:‘阿门。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当我们读《简·爱》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这部自传格式的小说,文笔简洁、质朴,散文体式的叙述散发着诗一般的魅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终生与贫病为伍,仅仅活了39岁,但她留下的这部作品,因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杰出,因而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备受人们的热爱。我和杨璐弟兄不仅享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之美,同样也体会到作者所坚守的基督教文化理念。巴尔扎克在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一篇中写道:“作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而且要有一种透视力,作家要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教师,他需要有自己的观点、选择和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人们一般带有的感情、思想是社会性的,带有破坏性的元素,这需要基督教王权的约束。”

    写于2014年1月19日

    作者系多伦多华人作家,加中笔会宣传部长
正文阅读 上帝的爱和我们的信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一个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这个动画故事里,小蝌蚪曾误将鸭子、金鱼、螃蟹、乌龟认作它们的妈妈。因为在蝌蚪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异类都有局部的地方酷似它们。最终当蝌蚪完全成熟的时候,它找到了青蛙妈妈,自己也变成了青蛙。今天写这个片段,是我体会到,人生也有一些相似的意味。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习知识,经历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我们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自己,我们希望自己学业有望、事业有成或者生活幸福、财富丰盈,最终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事实上,在知识就是力量,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官大一品压死人等等口号下,一些人最终却走向了深渊。我们在新闻里时常见到:博士杀人,高官巨贪等等现象,这些人的行为显然丧失了作为人应该有的区分善恶的本能。这就好比小蝌蚪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妈妈。

  神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活的灵,这个灵就是认识上帝的灵。正因为人是被造的而不是偶然的存在,所以人们汗流浃背,与生存搏斗的间歇,会时常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最终走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神启示人的《圣经》里早给出了答案:约翰福音第一章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正因为神的道显明在这个世界上,世界才有了意义。人生才导向崇高。记得一位作家曾说:“一部作品,一部获得成功的作品,它里边所阐发出来的意义一定是导向神性的。”无论在《悲惨世界》还是在在《乱世佳人》里,真正让我们感动的不是警察沙威的忠于职守,也不是郝思嘉的不屈不挠的奋斗。而是冉阿让和媚兰这些人物的仁慈和博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缺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有郝思嘉一样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智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会爱这才是耶稣基督教给我们的功课。

  《圣经》告诉我们:“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耶稣用祂的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的生,死,复活来拯救我们的罪。这样的大爱乃是上帝对于人类的爱,乃更具创造性。耶稣的爱人不会让我们感到罪恶深重和渺小,相反却让我们感到人的真正宝贵。耶稣的爱与我们那种利己、逢迎、讨好或自我炫耀具有本质区别。耶稣强调“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们所说是你们的神。”

  现实中,也有少年犯罪称是由于父母的溺爱所致。但当我们知道真正的爱是利于他人神性生命健康成长的一切心理和言行时,我们的爱里就一定蕴涵着生命,而不是单纯的冠以物质援助。比如,薄xl和徐ch些高官、上将为子女捞了数不尽的不义钱财 ,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一个心中不信神的人骨子里往往有自以为是和傲慢的矫情,这与耶稣教导我们:“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是截然相反的。

  神学家路德说:“神的大锤是用来打击人心中的傲慢和消除人的自以为是。针对无救主的绝望,给人以真正的拯救。”

  基督教的《圣经》向人类展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哲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圣经》给我们带来了 “受造真理”的概念。在我们生活的长河中,也许开过餐馆,也许搞过建筑,也许会裁剪,也许会驾船,这些只是我们谋生的技能,我们的精神将归向何方,这是主的拣选,也要我们努力去寻找。

  现世界的人们往往用科学和哲学去审查我们对基督的信仰,显然我们的基督信仰其神秘内容和含义在于,它以不可认知的方式把人从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神学家德尔图良比喻说“因其荒谬而可信” 。德尔图良学说的含义来自他的一个信念:哲学的目的不是真理,真理唯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转向神和不死。感受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上帝是人心可感知的,而非理智可感知的。

  每年一度的感恩节就要到了,这节日源于1620年冬天,一队年富力强的信徒来到北美,他们战胜了寒冬和瘟疫,最终迎来春意盎然的春季,经过又一年的辛勤劳作,他们用丰收的产品敬献给鼓舞坚定他们意志的上帝。最后形成每年一度的感恩节。到如今,我们踏进北美这片土地上的移民,都一起享受着上帝的祝福。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上帝所赐的丰收,也感恩那些素昧平生的信徒,是他们一代一代将上帝的福音和感恩节留给了我们。

  写于2014年07月03日
正文阅读 安徒生的基督情结

  最近我翻腾从国内带来的书籍,碰巧翻出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这是当年我给女儿买的一本书,这本书

  我一直让女儿保存,女儿功课繁重,不常阅读,倒是我读了多遍。我越读越爱这本书,除了这是一部文学书之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作家安徒生的基督情怀。毫无疑问,安徒生是一位有基督信仰的作家,这从他的作品里完全能看出来。安徒生曾在他的自传中说:"我一生的历史将向全世界表明──有一个亲爱的上帝,在指引着万物去获取美好的一切。 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安徒生1805年出生在丹麦,被称为19世纪伟大的童话作家。他毕生创作了168篇童话。作品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有"现代童话之父"的美誉。他的童话故事大都预含《圣经》里的道理,因为是为儿童而创作,所以把《圣经》的要义裹挟其中,对于许多孩童认识上帝起了很好的效果。

  在安徒生创作的《最难令人相信的事》这个短篇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最难令人相信的事"的比赛中,一个艺术制作家制作了一挂时钟,每个小时都会敲一下,当钟敲十二下的时候。巡夜人戴着便帽,手持"启明星"唱起了"救世主诞生!"的巡夜歌:随着他的歌声,玫瑰花长起来了。它们变成了天使的头,长着七彩翅膀。听着这一切是美好的,看着这一切也是令人愉快的。这是无比精美的艺术--最难令人相信的事。这个作品击败了所有参选者提供的表演,当裁判员刚要宣布结果。"等一等,该我了!"这时,一个身高体壮的人喊了起来。"我才是干最难令人相信的事的人!"他拿着一柄大斧向那件艺术品砍去。"噼里啪啦",钟被他砍碎了。齿轮、弹簧飞得满地都是,什么都被破坏了!"我干得出!"那个人说道。"我一下子打垮了他的作品,打垮了你们每一个人。我干出了最难令人相信的事!"歌声停止了,周围寂静得连针落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不过在这一片寂静中,教堂的大门突然发出一声巨响,门打开了--"嘣!嘣!"整座钟正步走出教堂的通道,站在众人面前。那件艺术品真实地站在那里,就像它原先一样完整,从没被人损坏过。钟敲响了,一点一点地报时,一直敲到十二点,亚当和夏娃来了,东方三圣和四季都来了,他们来到了教堂,所有的人都跟随着他。大家都欢天喜地,是的--这真是最难令人相信的事!

  仔细想一想,神的创世和耶稣的救赎难道不是一件让我们难以相信但确实让我们相信了的奇妙的事件么。《马太福音》里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安徒生的这个童话当然是艺术的向我们阐释《圣经》的道理。文字读起来又十分的优美,安徒生的基督情结在这里都表达出来了,像这样的贯穿《圣经》真理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里比比皆是。

  安徒生因为有基督的灵命和信仰 这让他的童话创作与众不同。安徒生前半生的经历曲折悲催,9岁时死了父亲,少年辍学,为了谋生,做过织工和裁缝学徒,14岁去哥本哈根闯荡,梦想成为舞台剧演员、歌唱家,不幸的是嗓子又坏了,失业后,差点被饿死,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但他受到神的眷顾和体恤,受人资助进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成年后进行创作和旅游。深刻的生命体验与虔诚的基督信仰,培养出他观察人的敏锐眼光。他的真挚而诚实的情感,将人生中的各种风景,写成了美丽的童话。

  安徒生常常祷告,祈求上帝给他勇气和依靠,他也深信在任何苦难的背后,都寄语一个美好的结果;这样的信念,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盼望。在安徒生的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烧尽最后一根火柴,进入天堂,在那里不再有饥饿、忧愁,永远与上帝在一起。《皇帝的新装》里愚昧的国王不愿承认自己的虚荣和愚蠢,只好裸游在大街上。 《安徒生童话》在那些看似灰暗、沉重,不一定有众人期待的完美结局的故事背后,总是传达出真理战胜虚伪、爱能压倒恨、善能淹没恶的信念,我们在一读和再读中,看见爱的付出,看见小孩远比大人更加诚实与勇敢。他以诗人的灵魂与文笔、将童话层次提升到文学的殿堂,描绘出人们对上帝的期盼,这超越了时代和年龄的界线,永受人们喜爱。

  今年4月份,丹麦女王到访中国,中国的接待就有一项是:习jp夫人彭ly陪同玛格丽特二世参观"安徒生童话"展览。玛格丽特二世和彭ly用两种语言向孩子朗读《安徒生童话》片段,孩子们双双凝注的眸子闪烁着思考的美丽,这个场景值得我们真诚地向上帝祷告。--"凡自己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不知不觉间,圣诞节的脚步又来到我们的身边。重读安徒生的《守塔人奥列》,《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这让我赞叹安徒生所受神的恩赐是如此厚重。

  写于2014年10月13日 本篇刊于《追求》杂志96期
正文阅读 从《红与黑》看于连
    西风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写过一部《红与黑》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20世纪80年代被翻译和发行在中国大陆。这是一部心理刻画较多的现代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展示主人公于连的心灵空间,作者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于连深层意识活动,让这部小说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这个小说构思源于1828年2月的一个杀人刑事案件,作者司汤达笔下的主人公原型就取自于这个杀人案主犯。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以便于厘清于连的悲剧根源。

    于连是木匠的儿子,社会地位底下,19岁时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他勤奋好学,对拉丁文掌握的很好,因此在维立耶尔市长家里谋了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位。他憎恨自己地位的卑微,怀着一颗报复的狭隘心里勾引市长夫人。一天,乘晚凉的时候,于连触到了瑞纳夫人的手,她一下子把手缩回去了,于连认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再次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纳夫人隐瞒了这个人的邪狎。他于是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于连在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他达到了勾引成奸的目的,为此很是快乐了一阵子。《圣经》(耶利米书)16:章17节告诉我们说:"因我的眼目察看他们的一切行为,他们不能在我面前遮掩,他们的罪孽也不能在我眼前隐藏。"

    事情正如《圣经》所揭示的那样:市长家佣人揭发了他们的苟行。上帝这个时候还是怜悯这个初次犯罪的有才学的卑微青年,他最终得以安全出离市长家。

    于连一直崇拜拿破仑由一个卑微穷困的下级军官,身佩长剑,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他一想到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大将的收入,于是,他选择投在神父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彼拉神父是神学院院长,也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于连受推荐进入神学院读书。毕业后被彼拉神父推荐给侯爵做秘书,他的人生开始宽阔起来。但是他并没有信仰主耶稣也没有读懂《圣经》;他不谦卑在神的脚下;不珍惜所获得的恩赐是来自主的恩典。当他追求侯爵的女儿莫尔小姐受挫后,开始伪造与元帅夫人的书信恋情以便让莫尔小姐嫉妒。他又成功了。当他得到侯爵赏赐的地位和财产后,也准备和莫尔小姐结婚,这时来自瑞纳夫人的忏悔和告状信打破了他的美梦。他不悔过自己所作所为根本就是悖逆了《圣经》和神,反而一怒之下,买木仓杀掉瑞纳夫人。瑞纳夫人受伤没有死,他却进了监狱,被判死刑。

    《红与黑》的故事梗概大意如此。解读这部作品的文章很多,于连和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因为这部作品取自一个真实的事件,我们有理由站在信仰的角度剖析于连的生命轨迹。

    于连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神爱祂所创造的每一个生命,包括于连这样的贫穷人。神给他生活出路,让他教书,每年有几百法郎的经济来源,于连不满足,私欲膨胀,受魔鬼辖制,他追求的不是对神的感恩和敬虔,他要的是这个世界里的地位、名望、金钱、美女。他勾引有夫之妇,投机钻营,巴结名门。当他野心勃勃,欲占有整个世界的酒、色、财、气,他遭到惩罚——来自上帝的惩罚。他只活到23岁就走向断头台。尽管于连像法利赛人一样把《圣经》倒背如流,但是他没有灵命,他爱这个世界胜过爱主耶稣。他在短短的生命中飞黄腾达,然而却极端的走向杀人,最终被处死。于连是有机会成为一位为神做工的牧者,但个人私欲和野心害了他,最终落在撒旦的手掌上。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却实在是一个确凿的见证。这就是——违背神旨意,一意孤行的犯罪必然要遭到神的弃绝。

    《圣经》告诉我们:"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让我们联系现实来看:中国当下坚决反腐,短短的两年时间揪出了多少于连式的人物。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个世界有神律定的规则。祂不仅创造了世界,还赐给人有接受上帝灵的一口气。当人拒绝和违反神的律令的时候,神最终将收回祂宽容于人的自由意志。

    写于2014年1月3日

    《追求》97期投稿 {开卷有益}栏目
正文阅读 从该隐到鲁滨逊
  最近,我翻看了一部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颇有些心得。

  据说,笛福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遇到英国水手塞尔科克,他讲述了在一次远航中,被抛弃在荒岛上,生活了四年多的经历,这让笛福受到启发,写成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手笔写成,读起来大有处境如画的感觉,因为是写冒险和旅行奇遇,赢得了大量读者喜爱。后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并拍成电影。

  小说讲述一个富家子弟鲁滨逊.克罗索,违背父母意愿,出外航海的几次探险经历。在鲁滨逊18岁的时候。他随着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想要航海和旅行。因为父母的坚决阻挠,他偷偷跑了出来,在第一次的航海中,遇到风浪,船只沉没,他和朋友都得以获救,这时候他有些后悔,想回家,他甚至想见父亲一定像耶稣预言中比喻的那样,宰杀肥牛庆贺浪子回头。但血气方刚的年龄不愿意轻易承认错误,于是他放弃了回家的打算。跟着一个几内亚船主第二次航海。这次的旅行发了一笔小财,以后想着要发大财,就继续跟着船主航海,不幸被非洲海岸的强盗俘虏,做了奴隶。几年后,他用心营谋,逃出奴役。在海上被一位信主的船长搭救。这位船长告诉他:"我救你是出于基督的名,我也说不定会有一天碰上同样的行情。"这些话使他大受感动,教会他日后做出许多救助的善事。

  鲁滨逊以后落脚在巴西。购置田产,被当地人劝解加入一次贩奴航海。这次,在地处委内瑞拉海岸北部的多巴哥岛,船只遇难。他被抛弃在一所孤岛上,在这里鲁滨逊开始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寂寞而孤独的生活和面对野人、野兽的袭击,他顽强的装备自己,搞种植,畜牧,建造生活起居室。在与野人的作战中,缴获一名俘虏,他给他起名"星期五",以后他还救出"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位位西班牙人,最后因为解救一艘英国船长,得以返回英国。在种种的惊险后,他认识到神在他身上的作为。他在日记里写道:"从前,我经常有一种感想,认为上帝对于我们现世生活遭遇的危难,总是慈悲为怀,使我们绝处逢生。现在,这种感想又回到心头。我觉得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中很离奇地脱离大难;每当我心里有所踌躇,不能决定应该走哪条路好的时候,经常有一种内心的暗示指导着我走这条路,虽然我也可以走另外那条路;事实证明,每当自己心里出现一种神秘暗示,叫我做什么事或者走什么路的时候,我就坚决服从这种神秘的暗示。在我的一生里,可以找出许多这一类成功的例子。世上有许多道理,只要有一天大彻大悟,认识到这里有上帝的做工就不算晚。千万不要忽视这种上帝的启示。这至少证明精神与精神之间是有交往的,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之间是有神灵的交通,这种证明永远无法推翻。"

  鲁滨逊的故事我就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如鲁滨逊般漂流的人类历史发展和迁移,见证的就是旧约部分的神人关系。旧约《圣经》告诉我们:自从亚当被逐到世上后,他生了该隐和亚伯,该隐杀亚伯遭到刑罚,被驱逐离开双亲,飘荡在险象环生的大自然里,可以想象,他也一定像鲁滨逊一般经受了大自然的狂风、恶浪和地球上的野人、怪兽、强盗等等的袭击危难,生命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但是他的生命一直受到上帝的保护。因为神给该隐立记号,保守他的生命。该隐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神的护佑,因此他还是纪念神的,让神创世的记忆被一代一代传在他们流浪和漂泊的每一块新大陆上。

  鲁滨逊就是该隐一样的人物。他主张随自己的喜好闯荡、流浪,奋斗、探险,他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他在生命的险象环生中,用日记记载生活经历和上帝的作为。他在日记里写到:"……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终生用之不尽。"鲁滨逊在一次野人侵入小岛过后,吓得魂不附体,心里难过,写下当时的感受:"我总是回过头来感谢上帝,感谢祂把我从这么多预见不到的危险中挽救出来,叫我躲掉了不少灾祸,而这些灾祸都是我自己无法逃脱的,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他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我们知道,世界上人类的生活轨迹,就是一部在神保守下的移民漂泊史。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欧、美、亚、澳等等大地上的宏伟建筑,旖旎风光是相当的震撼,最让我们感动和灵魂触动的仍然是人类为纪念神所修建的大教堂,这些高悬着十字架的建筑,有的建在阿尔比斯坚硬的崖顶,有的建在波涛汹涌的海岸上,有的建在辽阔无垠的北极地带,它们好像在没有生机的世界上也要宣示神的主权,要不是亘古以来神留在人身上的印迹--神吹给亚当的一口灵气,我不敢设想高傲自大的人类如何能把上帝的创造和救恩到处传扬。

  在本篇的末尾让我引述《箴言》里的一段话来结束:"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写于2015年3月20日 刊于《追求》98期
正文阅读 《呼啸山庄》里的生命哀歌
  19世纪英国文坛承袭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结出许多鲜艳的文学花朵。勃朗特三姊妹就是一组。她们分别是《《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还有安妮。这其中以夏洛蒂的《简爱》和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比较为大家所熟悉,安妮的《艾格妮丝.格雷》也为不少文学爱好者推崇。对于热爱文学和自然的这个爱尔兰家族来说。她们的生活是贫寒的,命运是坎坷的,艾米丽活到30岁就被伤寒夺去了生命。夏洛蒂在39岁也被天父接走。虽然在世间的生命短促,可她们最终在世界上为文学艺术做出了贡献。这是多么蒙福的人生啊。生命有短长,活出主的生命从而有益于人类的文化艺术,当是一种值得骄傲而无憾的人生。

  夏洛蒂三姐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是约克郡小镇的一个牧师。因为经济上困窘,他自己负担教孩子们读书和写作,从没有因生活艰难而让孩子们失去用文字接受主的牧养。他得以欣慰的是她们终成长为同时代英国文坛上的姊妹花。《简爱》和《呼啸山庄》里有很多恰到好处的圣经经文引用,说明她们从小就详熟圣经。夏洛蒂和艾米丽的文风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文字优美而趋于诗性。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更像是诗人写小说而不是小说家写小说。

  故事讲述一个名叫洛克伍德的租客,因为租住的关系,闯进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当时都是西斯克里夫名下的财产。洛克伍德租住在画眉田庄。他在大风雪之夜访问西斯克里夫而被阻在呼啸山庄,从而发现呼啸山庄里许多诡异的人和事。这里的主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当返回到画眉田庄后,仆人迪恩太太讲故事一般介绍了呼啸山庄里的奇闻异事。

  呼啸山庄是前主人恩肖家族的财产,画眉田庄则属于林顿家族的财产。有一天恩肖从外边带回了一个弃儿西斯克里夫,从此,收养了这个吉普赛弃儿。恩肖有儿子欣得利和女儿凯瑟琳。林顿有儿子埃德加和女儿伊莎贝拉。西斯克里夫与凯瑟琳很投缘。长期在一起的生活让他们产生爱情。恩肖死后,欣得利继承了呼啸山庄,凯瑟琳却奇怪的嫁给了埃德加,变成画眉田庄的女主人。西斯克里夫受到来自欣得利的奴役和凯瑟琳爱的抛弃。于是他出走了。几年后,他发了一笔财,返回呼啸山庄。他用赌博的手段,把欣得利的家产弄到手。然后又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过了几年,他折磨死了伊莎贝拉。欣得利死后,他把欣得利的儿子哈顿变成奴仆,不让他受教育。凯瑟琳和埃德加死后,他安排自己的儿子小林顿娶了小凯瑟琳。然而他儿子结婚不久就死了,他终于变成两个田庄的主人。他奴役哈顿和小凯瑟琳,阻止凯瑟琳和哈顿的爱情。随着岁月的煎熬,西斯克里夫或者良心发现,或者对凯瑟琳曾经旧情的感怀,或者信教的约瑟夫的影响,他有了转变。承认了哈顿和凯瑟琳的爱情。当奈丽顶撞他说:“西斯克里夫先生,打你13岁的时候起,你过的就是一种自私自利、不信基督的生活。你背离教导误入歧途已经多远了,除非在你咽气之前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否则你根本不配进入天堂。”西斯克里夫回答道:“奈丽,你这样提醒我,我不但不会生你的气,反倒愿意感激你。”从这些表现看,西斯克里夫已经与前大不相同。当生命的丧钟向西斯克里夫拉响的时候,他归向了他爱而不能得到的凯瑟琳的墓旁。

  艾米丽的笔下,诉说着一个充满了仇恨,去争夺爱情和财产的鲜见实例。小说文笔优美,但虚构的奇异远比现实逊色多了。难怪作家王小波要说:现实生活演绎的悲剧往往比作家笔下想象的更加不可理喻——生活远比小说来得精彩。他说这话本是讽刺现代的好小说贫乏,但却道出了人心最难测度的事实。今年5月发生在温哥华豪宅里的一桩凶案,真让人们大跌眼镜。这比起艾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编织的邪恶更加原始和不可理喻。雅各书说:“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现实一再提示我们,耶稣的灵进不去的殿里,无论它是皇宫还是豪宅,难免不飘荡着撒旦的幽灵和引诱,最终也不过会变成一座死宅。

  很多人怀疑的询问,信仰耶稣既不能带来房子和金钱,纯粹自己空虚自己,这对冷峻的现实生活可有什么用呢?真实的情况是:当你知道自己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被创造都是来自上帝的时候,你还能抱着“有钱就任性的”生活态度么?当一个年轻人虚浮的只认识玛门的时候,她就会把炫富看做是一种荣耀,那么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实在是施教者的悲哀,教导着蒙昧的心思,必然导致受教者变成可笑的牺牲品。圣经里说:瞎子领瞎子,岂不是都要掉进沟里了么。耶稣还说:若撒旦赶撒旦,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一个人,如果不接受耶稣救恩变成新造的生命。那么,人骨子里贪恋的罪必会演绎出可憎的谎言、欺骗和暴力。


  写于2015年6月   刊于99期《追求》杂志
正文阅读 《飘》的风采
  美国东海岸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亚特兰大。我铭记住这个城市是因为20世界上半叶,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玛格丽泰·米切尔曾生活在这里。她用隽秀的笔锋,勃勃的激情,花费十年时间写出了风采奕奕的著名小说《随风而去》。中国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将它译为《飘》,并引入中国出版发行。伴随着改编成的电影《乱世佳人》的风靡,主人公郝思嘉一度成为大众的偶像。作家米切尔也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西方作家大都多产,能以一部着作而成名的似乎绝无仅有,但玛格丽泰是个例外,她在出版《飘》的前后都没有其他作品问世。这有些像中国,我们知道,《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着,作者都是以一部作品而树立文学丰碑的。无疑,文学需要大量写的训练,但唯独艺术的创造性是来自于神的启迪。正如圣经里特别提到:"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一样,人们也许可以从事艺术业谋生,唯独艺术天分是与生俱来的。
  傅东华在翻译《飘》作品时指出:"凡是真正的艺术,它的结构必定都是极其复杂精微的,绝不容人一眼看穿。单以好的小说而论,若要从人物方面去看它,总可以看出里面有一些是你在哪里见过的,有一些是你的朋友,有一些是你自己。但实际上,那些人物绝不会和你所见过的人或者你自己完全一样。如若不然,那部小说就没有具备创造性,因而也不能成其伟大了。"

  《飘》这部作品,写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亚特兰大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从主题上来讲,它不代表与时俱进的潮流,因为作者对南方种植园农耕生活充满感情。对北方激进的各种主义(包括黑奴政策)充满担忧。作品塑造了两个人物做此絟解,一个是希里,一个是白瑞德。白瑞德评价希里说:"他本来是一个上等人,不幸落入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可是他还用那个旧世界里的规则,在新世界里拼命挣扎。"白瑞德是与希里截然相反的激进主义者。他依附于时代潮流,背判家族,倒卖军火,虽然发了大财,却一直被家乡人民不齿。最终北方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白瑞德却良心发现南方传统价值观实在拥有一种光彩和完美。就像希腊艺术一般的对称美。他承认说:"我的流浪生活已经到了尽头,我今年四十五岁,一个人到了这样年龄,对于青年时期轻易抛弃的那些东西已经都知道珍惜了--例如家族的观念、名誉、安稳等等。我所要改换的虽然不过是一些小节,但是我至少要学一学旧时代的那种绅士的风度。我知道这种悠闲风度是有特别滋味的,我现在要尝它一尝了。"

  白瑞德相比于现时代那些主张TOPLESS(上空),SAMESEX MARRAGE(同性婚姻),  NEW SEX EDUCATION(新时代性教育)等激进主张的人,他算是没有昧了良善的灵魂。我们知道,现代一些主张扯下亚当夏娃身上遮羞布的运动,闹得大张旗鼓,火烧连营、轰轰烈烈,然而在事实上,大众的人们极少去实践这些事情。因为人们始终判定这些活动乃是有悖于神的一种罪。

  小说《飘》从一个刚强好胜充满野心的青春少女追求朦胧的爱情写起,(她的名字叫郝思嘉)在参加心仪偶像希里的订婚宴时,她努力扭转没有制胜把握的爱情,遭到偶像希里拒绝,她甩出气急败坏的巴掌给希里,这样羞耻的一幕不堪落在了公子哥白瑞德的眼里,这让她颜面失尽。不过,白瑞德却从此爱上了这位桀骜不驯的野性女子。郝思嘉永不认输的态度,一步一步逼近希里,形成了小说的一条主线,参杂进南北战争历史背景这条副线,故事层层展开。希里,媚兰(希里的妻子)白瑞德、韩查理(媚兰的哥哥)等等人物纷纷登场。围绕着战争、爱情、婚姻、习俗、教养等等生活,我们尽可以欣赏到作者驾驭文字和思想的深度。

  《飘》是一部极为精致的西方文学作品,对话和心里刻画细致入微,其情节以媚兰离世和郝思嘉失去白瑞德而达到悲情的高潮。书中这样写郝思嘉:"她想起自己除了钱之外,是已经一切都失去的了,凡是可以怀恋的一切--母亲、父亲、女儿、嬷嬷、媚兰、希里--都失去的干干净净。"对于媚兰--她一直视为"情敌",与她"摔跤",但当真正失去她的时候,她一下子惊呆了,然后她将媚兰的手捏紧,心中泛起一阵对于上帝的热烈的感激。她听见瑞德说:"上帝使她安息了,她是我所晓得的唯一完好的人。她是爱你的,这就要做你的十字架了。"小说中塑造的媚兰具有高尚而完美的品格,是一位信仰基督的女性,她完美如修女一般。事实上,作者所创造的媚兰,就是米切尔家族中一位表姐妹,她是虔诚的基督徒,终身祀奉主,变成一位修女。我们可以这样决断,媚兰角色的成功塑造,使得这部作品能跻身为优秀小说,从而脱离潮流、时尚而使它变得深邃和耀眼。
  郝思嘉追求希里一生,最后发现他不过是个凡胎俗子;她拒绝白瑞德,却在他要离去时,发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他。当郝思嘉失去一切之后,再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因为在故土的滋养下,总能让她忘记悲痛重新得力,再站起来去面对人生。郝思嘉代表了人无止尽的追求,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媚兰的坚持仿佛在向世人指出一条路,不随俗的路,那里有平安,有稳定,有真正的爱,因为她心里有耶稣,她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
  亚特兰大也因为养育了玛格丽泰这位著名作家(她不幸在49岁出车祸离世),而增加了这地的历史厚重感。无数游历过这座城市的人们,大都会去参观玛格丽泰故居。亚特兰大1976年为米切尔重建了故居纪念馆。纪念馆陈列着米切尔简朴的生活设施。参观过的人感叹说:"室不在大,有文则灵。人生不一定多长,但要活得有意义。"

  耶稣降生和被钉十字架,生命只有33个年头,走过的不过是约旦河沿岸和耶路撒冷一带,但祂完成了对人类罪的救赎。并显明了生命的真理。这正是圣经所要告诉我们的。任何作品无论多美,都无法与圣经相提并论,因为圣经揭示生命的道,其他大都是对生活和人生的絟解。
正文阅读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
    今天这篇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的文章,在我心里已酝酿了许久,单仅题目就斟酌了半个月。因为担心写不好,几度想放弃,另辟捷径换个作品来谈,但我实在感动于福楼拜和他的《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的完美、精致,因此非常想把法国这位优秀文学家和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介绍给大家。于是我向神祷告,希望我的心思能得主的喜悦。奇妙的是主即可给了我灵感,让我完成了这桩心愿。我希望能用自己笨拙的文字去表述清楚福楼拜这位大家的文学精神。

    先来看看《包法利夫人》是怎样一个故事吧。

    艾玛出身于农夫的家庭,早年丧母,少女时代没有丝毫的条件去追求个人自由,因为她被迫捆绑了许多母亲的家庭义务。有一天,卢欧老爹(艾玛的父亲)摔断了腿,请来了包法利医生。包法利医生只是一个平庸的医生,他接好了卢欧老爹的断腿,这在乡下的卢欧老爹和艾玛的心中已是十分的了得。包法利时常被卢欧老爹请去吃酒,他和艾玛有了交集。比起廋呱呱的少奶奶(包法利父母为他讨的老婆),艾玛自有迷人的魅力。包法利的媳妇与公婆不合,经常吵架。“有一天,吐了一口血,叹息一声,晕倒在地。她死了,真想不到。”

    事后卢欧老爹把艾玛嫁给包法利。艾玛从此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她喜欢文学,接受过修女教育,但根基都似乎太浅薄。她希望追求自由和火热的爱情。婚后发现包法利只是个呆滞的男人,既无才干又无雄心。艾玛嫌他不会游泳,不会耍剑、放枪,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有一天包法利居然挑断了一位病人的脚筋,致使这个人成了终身残废。艾玛感到失望。书中这样描写艾玛的心境:“她怎么连那样一个人也嫁不到:勤奋寡言,夜晚埋头著述,熬到六十岁以上,不合身的青燕尾服挂着一串勋章。可是包法利没有野心。”

    艾玛一直幻想自己能过贵妇人一样的生活,她常幻想“巴黎遥遥向她招手,化装舞会的铜管乐吹响了,姑娘们的笑声起来了。”为此她十分羡慕单身租住的邻居頼昂,因为他就要在那边过艺术家的生活了。书中这样写道:“她想象他要穿一件长便袍,戴一顶巴斯克人戴的圆边帽,拖一双蓝绒拖鞋。炉壁墙上交叉着两把花剑,再往上去,是六玄琴和一颗死人脑壳,而且他已然在赞赏了。”

    艾玛渴望爱情犹如刀板上的鱼渴望喝水。她热烈的和頼昂萌生了情素,但是頼昂去了巴黎。花花公子罗道耳弗卷了进来,他追求艾玛,艾玛以为罗道尔夫会带他私奔,然而,罗道尔夫没有像艾玛一样意乱情迷,他不过是和艾玛玩玩而已。艾玛失望了,大病一场。包法利带她散心,去了鲁昂看剧,碰巧与頼昂相逢,于是她旧情重燃,不顾一切投身于頼昂的怀抱。此时的艾玛抛弃了妇德,自以为追求到了自由和幸福,她为了私会頼昂,向包法利说谎,向盘剥商借钱,不久债台高筑,终于在盘剥商的敲诈下,经济破产。为了隐瞒私情,艾玛像妓女一样出卖色相,到处借钱……。

    艾玛的人生悲剧到了尾声。罗道尔夫和頼昂以及所有挑逗过她的男人都拒绝了她,最后她走上了绝路。艾玛服毒,自杀了。死前她在留给包法利的信中这样写道:“什么人都不要怪罪……”

    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写了整整五年,故事并非离奇曲折,但是福楼拜这位文学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上的至真至美。以前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文学艺术属于高雅艺术,它脱离于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大多是浪漫主义占据主流。但是福楼拜以冷峻的笔法,在作品里掩埋起作者的个人倾向,逼真而现实的描述了包法利夫人浪漫主义追求的破产。人们同情艾玛的遭遇,因为追求自由和热烈的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艾玛混淆了生活和幻想的界限,她把幻想和生活混为一坛。她时常梦幻般想象:“她走进一个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神奇世界,周围是一望无涯的碧空,感情的极峰在心头闪闪发光,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低洼、阴暗的山隙出现。她于是想起她读过书中的女主人公,这些淫妇多感善歌,在她的记忆中咏唱,这使她陶醉,就像自己变成这些幻象的真正一部分一样,实现了少女时期的长梦。”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很容易区分清楚幻想和生活的不同。幻想是以生活做模板,而生活不能以幻想做模板。艾玛拎不清,所以福楼拜为艾玛的结局判了死刑。福楼拜因此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就,因为他指出了许多人活在幻想中、无法正视生活的心态。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 出生于医生世家,哥哥继承父业,成为鲁昂地区的名医。他却违背父亲的期望,中断法学学业,终生住在父母的克鲁瓦塞庄园,读书和写作。他天生细腻,极易与浪漫主义想通。后来他尝试长篇小说写作,历经失败而不弃。当完成了《包法利夫人》创作后,一举成名。

    福楼拜也因为创作上超越了前人,开创了客观现实主义的创作先河,福楼拜说过:“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真实性是衡量艺术的一条主要准绳。美就意味着真实,……丧失了真实性,就丧失了艺术性。”福楼拜在作品中隐匿作者意图,通过艾玛的生平悲剧,鞭挞了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把人引入深渊。虽然艾玛拎不清幻想与实际,但是福楼拜的意识是清醒的,他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去对艾玛这样的人宣判死刑,因此他的创作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创作中文学的概念和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了真实版的艾玛才可以使读者有客观准绳去判定福楼拜在文学上的成就。

    基督徒的生活有时也会流于浪漫的幻想,以为信主之后便是一连串的祝福和享受。但是主耶稣没有给我们幻想的空间,因为祂要我们背起十字架去跟随祂,更要我们数算跟随主的代价。不过,跟随主要付代价;不跟随主,去跟随世界或撒旦,也要付出代价。付出代价之后的结果如何,才是我们应该张大眼睛去看清楚的。艾玛追求爱情所付出的代价是走投无路,我们追求其他事物的代价,到最后会如何?跟随耶稣要付出代价,但结果是永生,在永恒里进入神永远的国度里。哪边的代价比较值得付出呢?包法利夫人走上绝路,但我们还可以选择。

    写于2016年12月10日
正文阅读 繁华尽散归于平淡——狄更斯与《远大前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当这些句子适用于许多的时代时,我们该赞叹此哲言的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相当深邃的洞悉力。这句话出乃自于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里的开篇导言。恰好我最近刚刚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诸如《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今天就让我把英国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他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介绍给大家。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有基督信仰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身于贫寒的小职员家庭,10岁时,父亲因欠债被关进监狱,他不得不做了童工,承担起家庭的重负。虽然仅仅受过初级教育,但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修养。狄更斯做过律师的誊写员,信差,书记员,报社记者,出入于法院、监狱,议会辩论席,接触了许多的人物和事件,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亲历了世间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他勤奋的写作小说,描绘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百态,鞭笞资产者和统治者的贪恋,劝戒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要做有敬畏心,讲道德而有良知的人。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资产者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在他的小说里,更多的描绘贫困阶层小人物的生活经历。这与他的经历和基督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艰难时世》、《老古玩店》、《远大前程》等。其中《GREAT EXPECTATIONS》(被译为《远大前程》)乃是他在晚年写成的一部小说。与他早期的作品《雾都孤儿》、《匹克威克外传》等比较起来,艰难的人生经历,让他逐渐淡化了浪漫主义写作风格,加厚了基督教宗教观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他所说:“良善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得多。”

    《远大前程》正是这样一个主题的产物。

    小说从一个名叫皮普的老人回忆自己人生经历着笔,采用倒叙的手法展开。这大有繁华散尽归于平淡的真实感。好似“源于尘土终归要归于尘土”的要义一样。

    幼年的皮普,父母早丧,13岁跟着脾气暴戾的姐姐一家生活,姐夫乔伊是个铁匠,忠厚和善,像对待朋友一样喜爱皮普,他常常护着皮普,免去皮普遭姐姐毒打。有一天,皮普在坟地游荡,遇见了监狱逃犯马格维奇,受到他的威胁和恐吓,为他偷来凿子和铁锤,囚犯因此得以逃逸。老年皮普幽默的调侃道:“先是太胆小,明知不该做的事却不敢不做;后来也还是胆太小,明知该做的事却不敢去做。”

    有一年,乡间富婆郝维辛要收一个男童,皮普被选中,他自此住进郝维辛和她的养女艾斯黛拉所居住的豪宅,艾斯黛拉很快就迷住了皮普。皮普为卑微的出身和贫苦的家境而懊恼,这让他萌生了发财、作上等人的梦想。好在事随人愿,伦敦有一位神秘人物,愿意资助他进入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养和去过富人的生活,年轻的皮普以为有了远大前程,过上了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忽然的飞黄腾达,使他再也听不进铁匠姐夫的建议,也看不起乡村教师毕蒂的朴实生活。他忘记了自己是贫寒子弟和当初希望从事铁匠职业的梦想。暴富后的皮普想以富家子弟的身份追求到艾斯黛拉,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郝维辛安排艾斯黛拉嫁给了乡村土豪。皮普在伦敦有大笔钱能够挥霍,但似乎过得并不快乐和安稳。乔伊告戒他:“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得多。”果然,那个资助他过上等人生活的神秘人物正是昔日的逃犯马格维奇。好景不长,马格维奇从流放地逃回伦敦被告发,皮普的远大前程似乎要毁于一旦,为了继续享受马格维奇的资产,他再次选择帮助马格维奇逃离警察追铺。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马格维奇被拘捕,受到法律制裁,没收了家产,并被关进监狱。皮普也因为无财力,无法还上挥霍的欠款,面临进监狱的威胁。这时乔伊出现了,他替皮普还清了债务,解救了皮普。他告诉皮普:“我一直在存钱,准备与毕蒂结婚(皮普的姐姐已经离世)。现在,我把这笔钱用来替你还债。”此时皮普大受感动,他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繁华的日子和虚荣的爱情都烟消云散了。从此他洗心革面,决定出国做一个本分的劳动者,过平静的生活。十年后,当他再次返回家乡看望乔伊的时候,毕蒂和乔伊已经结婚,过得幸福、安宁。他们时常去教会祈祷,感谢上帝赐予的幸福。皮普路过昔日郝维辛小姐的庄园,遇见了婚姻不幸的艾斯黛拉。他们不再激动,只是手拉着手走向远方的十字架……。

    《远大前程》在这里结束了。故事留给人们的思索还在继续。显然,每一个人领受上帝的恩赐是不一样的。在皮普有大把金钱挥霍的时期,决然不彰显上帝的所爱。从皮普的远大前程暗淡的时候开始,他认识了救主耶稣,忏悔而获得新生。这时他才过上了真正蒙福的生活。因为《创世纪》里神对亚当的告诫是:“你必须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本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写于2016年3月。刊于《追求》杂志102期。
正文阅读 卡夫卡的《城堡》
    在现代西方文学著作中,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近乎荒诞、魔幻的小说。这使许多读者对其作品内容难以理解,在文学的领域也有过诸多争议。不过,在繁荣和发展文学形式上,无疑,卡夫卡是现代表现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在50年代,世界就掀起了一股卡夫卡热,学术界把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魔幻式的创作方式称为卡夫卡式。中国也有一些作家模仿他的写作方法,比较著名的有王小波,史铁生,格非等作家。英国莱恩称:“如果比较莎士比亚和卡夫卡对人之痛苦及普遍异化的揭露,那么是卡夫卡而不是莎士比亚对此做出了更为强烈和更为全面的的揭露。”

    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有关卡夫卡的背景资料并走进《城堡》的世界。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1883年,卒于1924年,享年只有41岁,因为肺病而过早离世。他是犹太人,住在奥匈帝国(今捷克地区)。一直接受德语教育,曾在布拉格大学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迫于父命,改读法律,获得法学博士。毕业后供职于保险公司。他的作品用德语,著述不多,主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毕生不得志,遗愿要求烧掉全部未竟手稿。《审判》、《城堡》都是过世后,他的好友马克思·布洛德违背他的遗愿,才出版,从而挽救了一种文学流派。

    卡夫卡的语言表达清晰而幽默,思路游走于真实和虚幻之间。对话精炼而寓意深邃。这些正是卡夫卡表现主义文风的魅力所在。卡夫卡在《城堡》一书中屏弃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犹如行走在梦境中,从叙事和对话上再现的却是真实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画面。应该称道的是卡夫卡确实具有非凡的创作才能。

    《城堡》是讲述一个土地测量员K寻求进入城堡,而最终疲惫不堪,致死也没有成功的故事。“K抵达城堡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的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K和城堡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当K入住在村子里一家客栈的时候,遭到驱逐,因为他自称是城堡聘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严厉盘查。原来城堡曾发出一份土地测量员聘请书,但是村子却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官方办事机构往来信件交流繁琐,因着村长的疏忽,使得这件事一直没有答案,因而K的身份始终处于悬置状态。城堡没有办法安置K ,K也见不到城堡的上层长官,因此他只能住在城堡管辖的村子里。

    K为此不得不自行努力,争取获得城堡的认可。要想入住城堡的最简捷方式,便是和城堡居民结婚。于是他勾引城堡主人的旧情人,一个贵宾楼酒吧女服务生弗丽达……然而K并不爱弗丽达,因为这位酒吧女飞扬跋扈且其貌不扬,K的目标很现实,一切都是为了取得城堡居民的资格。结婚后,K仅仅得到一份校役的工作。K想面见城堡总管,谈谈他的土地测量员身份,但是没有成功。

    K与城堡官方联系的纽带是一个信差,这个信差是个非专职的工作,信差经常为了自己的生意,耽误信件的传递。K对此毫无办法,酒吧女告诉K: “你是个外乡人,在此地没有资格要求什么。一个本地人如果需要找助手,就可以自己找人,如果他长大想结婚了,就可以找个老婆。官府对这些事也有很大影响,但主要还是每个人自由决定。而你是外乡人,就得靠赏赐,官府高兴给你助手,就会派给你助手,高兴给你老婆就会给你一个老婆。”

    K最终精疲力竭,死在村子里。《城堡》这本书没有写完,K始终进不到城堡。他的结局便是卡夫卡想要表达的意向。那么城堡和K的故事里,作者到底想寓意什么?从卡夫卡是犹太人的背景来看,他是否想表达犹太人心里对神的渴望和寻求?卡夫卡死于1924年,距以色列复国尚有廿几年,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记得神的应许,却又感到无比的无奈。假如神是存在的、万能的,为何犹太人流落四方,到处被人欺负?

    城堡给了K一个邀请,一个应许,但是当他要努力进去时,却屡被拒绝,最后绝望而死。这是许多犹太人对神的感觉。他们有伟大的历史,怀抱着神无数的应许,但是当他们想得到那应许时,却发现自己一直在门外徘徊。神在哪里?神的应许又如何去支取?为什么他们进不到神的恩典里?为何一直活在异族的威胁之下,被外邦人统治和欺凌?进不到城堡,怎么也进不去。

    城堡是K心中的圣地,走近了,却只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但它仍然散发出无比的魅力,因为那是他心中的追求。书中的城堡显然有规则地在运作。调度着城堡内和城堡外的居民。这里有信差、客栈、村子、官员、档案、酒吧等等,一应俱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城堡。

    K不愿意遵行城堡的指示安排他的生活,因而遭到城堡代表的拒绝。K对此发出了极为不敬的抱怨。马克思·布洛德评说道:“城堡象征着神的恩典,那么K努力谋求与神的恩典挂钩而不得,从而发出对城堡的不敬言论,这只是K从人的角度理解上帝的仁慈安排和个人意愿的差距。”K内心虽则也对城堡规则心存敬畏,但K企图与村子和城堡建立联系的徒劳努力失败后,K说:“怎么干都是错的。”这句话经典的概括了K——堂吉诃德式行为,违背上天秩序的诉求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有很多人像犹太人一样,他们相信神有恩典,但是却不想按照神的方法,去取得他的应许和恩典。但是耶稣说:“我就是到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犹太人拒绝耶稣,不同宗教的人也想搭梯子,但是人若不走神赐下的道路,相信耶稣,接受耶稣完成的救赎之恩,最终只能像K一样,努力一生,绝望而终。

    写于2016年6月刊于《追求》杂志103期
正文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之追求
    19世纪至20世纪的俄国作家,大多数属于现实主义文艺流派。其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从家庭着手,反映现实矛盾与爱情、婚姻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代优秀的作家,托尔斯泰超越了历史局限,给我们显示了解决爱情、家庭、伦理、幸福等关键问题的钥匙——基督信仰。

    书的开头是被称为精典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部宏幅巨著,虽然人物众多,线索交织,历史背景复杂,但托尔斯泰却有条不紊的从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家发生的问题着笔,一点一点引出了各个人物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属于上流社会里的精英分子,他对待家庭就像对待官场一样:“一切都是照章办事。”他娶了美貌的安娜,有了7岁的儿子。但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官场的晋升和拓展,对待安娜似乎只刻板的尽一个丈夫的职责。安娜觉得丈夫十分乏味,她十分在意爱情的感觉。据说托尔斯泰写安娜是因为看到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女儿马利亚,她高贵,充满活力,又有一头乌黑而迷人的卷曲头发;而卡列宁KARENIN这个名字则取自希腊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的KARENON,意思是头脑过度发达主宰着一切,暗示这就是卡列宁的个性特征,活在自己大脑的思考中,无法和他人产生联系。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已经有五个孩子,依然和法国女教师发生恋情,以致和妻子闹翻。安娜应邀去调解哥嫂的家庭矛盾,在途中结识了一位女士。当列车到站后,这位女士向安娜介绍了在火车站接她的儿子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一个上流社会激进自由主义资产者,他英俊、充满热情而又彬彬有礼,当他见到安娜的那一刻,就被安娜迷人的风韵所吸引。安娜似乎也十分钟情这位有魅力,浪漫的公子哥,一切的宗教和社会规则都被她置于脑后。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激情的冲击下,开始了不为社会和伦理所接受的婚外恋。卡列宁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他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强烈地在乎妻子和别的男人相好;相反地,他更在乎的是因为别人注意到此事,因而使他感到不安和不快。

    这时奥布朗斯基劝卡列宁与安娜离婚。卡列宁坚持要儿子的抚养权,而安娜想把儿子带走。但这不仅受阻于卡列宁,也遭到沃伦斯基的排斥,因为沃伦斯基并不想接收安娜的儿子,安娜的儿子更不喜欢沃伦斯基。卡列宁为了面子,拒绝离婚,他指责安娜没有尽为妻的义务却可以享受忠实妻子的一切权利,她是不应该幸福的。卡列宁说:“你为了情人背弃丈夫和儿子,同时还在吃丈夫的面包……。”安娜听不进去丈夫的教训,她满以为沃伦斯基会接纳她为他们的爱情所做出的牺牲(抛夫弃子),而受感动,与她结婚。可是沃伦斯基首先要安娜给予他们的私生女儿一个名分。他借口推说安娜迟迟不肯离婚,实际上他是怕遭到公众的嘲笑。安娜听说沃伦斯基的母亲正暗中为沃伦斯基挑选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作为妻子时,安娜彻底崩溃了。她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包括最甜蜜的爱情。

    托尔斯泰这样描写她:拿上挑好的衣物,离开沃伦斯基的公寓……。是的,我必须到火车站去。她感到笼罩着一切的黑暗忽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呈现在眼前。她目不转睛的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箱,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到车厢下面,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她想站起身来,把身体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在沮丧失望之下,为处罚沃伦斯基,安娜在火车驶进时跳下火车月台,卧轨自杀。

    沃伦斯基在安娜自杀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卡列宁经历了官场斗争的失败和家庭生活的悲剧,从追求权力和虚荣中醒悟,接受了十字架的爱,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宽厚待人,饶恕一切。并在安娜死后收留了沃伦斯基与安娜的女儿。

    这部小说里与安娜家庭不同的另外一个家庭是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幸福家庭——吉蒂和列文的家庭。列文在动荡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里,同情农民,尊重劳动,热爱家庭,追求思想和灵命的进步,还自主创建了土地改革新方式。赢得了劳动阶层的信任。尽管他还不能完全解决信靠耶稣的所有问题,但是他忽然明白了——上帝在向这星云密布的整个宇宙所显示的普遍启示。书中写道:“我究竟在做什么?对于我个人,对于我的心,已经无疑的显示了一种非理智所能达到的认识,而我却顽固的一味想要用理智和言语来表达这种认识。……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刻,不但再不会向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无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有权力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

    这部巨作不仅揭示了生活、爱情、婚姻与现实的关系,而且体现了20世纪这位文学巨匠至深的信仰理念。《圣经》中的《传道书》写到:“以后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岂不是仍然有着许多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故事么?像安娜与沃伦斯基那样发生外遇,并把这种激情作为追求的目标,最终走投无路。

    托尔斯泰早期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前两部是在他未信耶稣时写的,所以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截然不同。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信仰。他信耶稣后,就把神对人的爱灌注到作品中。他说:“朋友,你目前所有的,不足以令你满意,别再停留在那一点点的小成就上。现在——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应努力在天路上直奔。你的目标是——向着天,追求亲近神。请你追求一个更丰盛、更有意义的人生吧。”他还说:“只有两种感情能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即从人与神父子般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托尔斯泰在晚年时说,“我一生中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来我相信了耶稣,整个生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我不再绝望,反而尝到喜乐,是连死亡也不能夺去的。”

    他说,“信仰不是相信某种学说,不是相信戒律,或者什么训示,什么思想,而是感觉到活生生的神——耶稣基督。”朋友,你在追求求什么?是否也在情欲中无法自拔?追求情欲终是一场空,何不追求那爱的源头,耶稣基督。祂必使你的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刊于《追求》104期
正文阅读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18世纪欧洲历史上,英国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议会和内阁成为国家的主宰。对内的圈地运动和对外的殖民战争,使得主宰国家的贵族和地主变得发达起来。但国内到处充满矛盾。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当权者的矛盾;也有统治集团内部唯利是图、争权夺利的矛盾,他们甚至抛弃了上帝赋予人类的正直、怜悯和忠诚的秉性,为了私利不惜采用欺骗、攻击和献媚的手段。行业里代表上流社会的律师们为了金钱竟然颠倒黑白为虚妄辩护;法庭的法官常常让原告和被告资财荡尽,方予以结案。这种种人性的丑态让牧师出身的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用曲笔写下了讽刺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

  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因为在母腹时丧父,由伯父抚养成人,受哲学和神学教育。青年时期在英国做过爵士的私人秘书,受其影响,提倡文化上的崇古非今。因此比较早就接触到社会政治。有敏锐的政治视觉。他身为英国国教牧师,经常大胆批评国内的虚伪政治。在文学上崇古非今,被称为复古拟古派文学主张者。著有《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他反对学术方面脱离实际、繁琐考证式的研究。1710年卷入党派之争,4年以后,政治失利,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任教长,终其后半生侍奉三位一体的主耶稣,他出资建立了圣帕特里克医院。1726年受圣灵感动完成了著名的讽刺寓言式小说《格列佛游记》。在这书的结尾透出了他对人性所带的罪的厌恶。书中这样写道:“如果‘耶胡’种(喻指人)仅仅有着生来就有的罪恶,我跟他们和睦相处也并不见得怎样困难。我看见律师、骗子、扒手、贵族、赌棍、政客、讼师、教唆者等也并不生气。这都是合乎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丑陋不堪的家伙,身上有病,却又骄傲不过,我马上就会失去耐心,勃然大怒。我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动物和这种罪恶(骄傲)会搅在一起。…… 我对这个问题谈的比较多,为的是希望自己跟英国的‘耶胡’相处时不至于感到不能忍受。所以我现在请求沾染着这种罪恶的人不要随便走到我的面前来。”

  显然《格列佛游记》不是泛泛的儿童读物。尽管我们幼年都读过这部作品,我们那时也许只感到奇特和有趣,但这部书是货真价实的虚构的童话式寓意讽刺小说。全书分四个部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骃国。

  在小人国游记里,作者刻画了寸把大的小人国——利立浦特国王居然野心勃勃,企图对邻国发动战争,利立浦特的国王看到格列佛是个庞然大物,于是请求格列佛协助它侵犯实力强大的邻国——不来夫斯古。其可笑和可憎的面目正如书中所叙:“君王的野心总是无法测度的,他似乎一直想把不来夫斯古帝国灭掉,化为自己的行省,派一位总督去统治。他要彻底铲除大端派亡命之徒,强迫该国人民也打破蛋的小端,这样它才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君王。”

  当然,我在介绍本书的时候,十分看重作者的高明,它用优雅的文字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今天我们重读起来,也很容易对号找到目前亚洲的某个小岛国首相,一幅狂妄自大的样子,妄图霸占别国岛屿的野心正是《格列佛游记》描写的翻版。

  在《格列佛游记》的第二部分——大人国游记里,格列佛发现大人国十分痛恨反人民意志的扩军备战。当格列佛想要把枪炮的威力和制造方法献给国王的时候,国王勃然大怒,国王斥责格列佛这样一个卑鄙小昆虫竟然有如此不人道的想法。他甚至诅咒发明杀人武器的家伙一定是魔鬼之流,人类的公敌。作者借用格列佛的话作为反语讽刺那些贪恋好战的人类公敌。书中写道:“……如果国王不放过这个机会,他很可能会成为他属下人民的的绝对主宰。” 格列佛还在一次晋见国王的时候,批评那些不对人民安全和利益负责的政府。他说:“一个政府要强迫人改变意见那是专制,但它做不到令人收起对公众不利的意见却是软弱。因为尽可以允许一个人在家里私藏毒药,却决不能让他们拿毒药当兴奋剂出售。”这些有意义的话语,似乎对我们当今的政府也不失为苦口良药。

  第三部分飞岛游记,作者辛辣的讽刺了科学研究领域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家,他们热衷于研究从黄瓜中提取阳光;训练瞎子给画家调色;用机械方法改善思辨等等。书中写道:“应用这种方法就是愚蠢的人也能写出关于哲学、诗歌、政治、法律、神学的书籍。”

  第四部分,作者勾画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这种理想国的统治者是一种智马。由智马管理退化了的耶胡。斯威夫特并不是恶意的丑化人类,他只是悲观的放大了人性上的丑陋。其实作者也客观地指出过:“英国人在开辟殖民地这件事上所表现的智慧、小心、和正义;在促进宗教、学术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充分才能都可以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他们选派虔诚干练的教士传布基督教义;他们审慎地把本国的生活正派、谈吐清楚的人民移居世界各地;他们派出最能干廉洁的官员去担任行政官吏,苦心孤诣在各地施行仁政,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委派的总督都是精力充沛,极为有德的人物,一心一意只考虑到治下人民的幸福和他们国王的荣誉。”

  斯威夫特把各阶级的人用不同的形态去表现出来,基本地在嘲笑人的本性。从动物的眼中去看人(耶胡YAHOO),竟被视为最低劣。最野蛮的畜生,完全无法调教,只能替慧骃拉车做工,甚至宰割作为食物;除了慧駰能管理耶胡,其他动物对耶胡都避之唯恐不及。这是何等的讽刺。全球知名的搜寻引擎雅虎YAHOO创办人杨致远,也是因为喜欢上作者所描写的人既粗鲁、愚笨又不懂事,于是将引擎命名为YAHOO。

  在人的眼中虽然人类有各样的缺点,甚至自贬自讽,但是造人的神,赐生命给人的神,却不因人的一切软弱而放弃我们,反而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的确,人若是靠自己,必然像耶胡一样永无天生;但是人若信靠赐他们生命的神,就重新有了希望,不再做耶胡,而成为耶和华神尊贵的儿女。
正文阅读 拒领诺贝尔奖的萨特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让•保罗•萨特的作品,很愿意用他作为一个负面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为什么不信神必定走向迷茫和失败。

    萨特(1905-1980)上个世纪获得哲学家兼作家的称谓。哲学专著有《存在与虚无》,《辩证与理性批判》。他的小说以体现他的哲学认识见长。主要有《恶心》,《肮脏的手》,《墙》,《密室》,《文字生涯》等。在哲学研究上,萨特不是一流的哲学家,他研究哲学,没有从整体的人的本质出发,只是企图通过千差万别的现实中个体来说明人。他把个别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远离了哲学而更趋于文学。萨特一生与文字为伍,在文学的表现上,又以说明他的哲学主张为特质。比如他1938年所写小说《恶心》,以自传日记形式来絟释他的哲学观念——存在的虚无主义。这部小说新颖和别出心裁,加之当时受希特勒的反人类战争威胁,欧洲人感到恐慌、盲目。《恶心》迎合大众精神上的痛苦而受到热捧。萨特借此成名。

    萨特出生于中产阶层,父亲早逝,一直与母亲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从事德语教学工作,信仰耶稣基督。但少年的萨特却反叛。他拥有先天优越的文化成长环境。却不接受主的救恩。萨特在《文字生涯》一书中说:“我实际上是一件文化家产。文化浸透了我,我以文化的光辉反射着家庭。”先天优越条件让萨特盲目的崇尚理想和自由主义。当时的历史环境,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萨特的主张迎合大众反战的人文主义思潮,蜚声法国。进而从法国的思想界扩大到欧洲思想和文化界。萨特一时成为显赫的名人,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在认知上获得“上帝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这个终极真理,思想上困惑和迷茫。他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也说明他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摇摆和不自信。

    《圣经》在一开篇就宣示了耶和华神创造了宇宙和万物,是人类理性的赋予者。“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的飞鸟、野地里的走兽都起了名。”(创世纪2:19-20)。人类一切科学、哲学探索之所以能够获得进步,完全是因为神在创造有序的世界时,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有灵的活人,并且赋予人主动认知世界的本质。被造的人类与此同时拥有了物性、人性和神性。

    萨特否定上帝存在和人具有神性的内在本质,认为人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没有根据,没有意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只意味着痛苦和烦恼。这导致他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也不可能对人的实在、人的地位、人的意识做出正确判断,他只能陷于哲学思辨的痛苦之中,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解决不了终极真理问题,他怀疑一切,只好在政治和哲学主张上左右摇摆。虽然他在文学领域获得了殊荣,他却偏执地认为:这项艺术颁奖会禁锢自己的自由,从而拒绝领奖。萨特疑惑:“我来到世上干什么?”; “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萨特成名以后,他又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天生的作家,他说,“我是赋有天命的。”我们知道,一切哲学都有一个起点。萨特声称上帝不存在,他选定自由这个立足点,却解决不了由此设定的人与生俱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知道, 宇宙和万物包括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实实在在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存在。对萨特来说,他备受思想和认知上的困惑,他推导了一个“他人即地狱。”的概念;同时声称“写作的望包含着对生活的绝望。”造成矛盾的是萨特坚持认为自己具有使命感,这个使命美丽、崇高,责任沉重。我们要问:萨特既然主张人在这个世界无目的性拥有自由,那么何谈他所专注的写作是一项具有崇高和美丽的使命呢?因为片面的否定道与真理,一味强调自由,萨特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不能自拔,也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现实中处处碰壁。萨特在晚年发觉自己的全部著作原是十足疯狂的产物,这使得他后半生不得不放弃哲学从而只专注于文学。1963年他发表了《文字生涯》。这本《文字生涯》从内心世界找不出赋有天命的所在由来。他宽慰自己说:“不管怎么说,文化作为人类的产物还是有用的。文学的使命仅仅是以美和艺术来消遣人生。我自认为是受大众拥护的救星,其实我内心贫乏,感到自己无用,其结果就如同以自己为中心的陀螺,转到一个障碍物上,停住了。失败是必然的。”

    萨特认识论的不足,导致他虽一生勤奋写作和探索。但缺乏主耶稣的灵命,终究没有成为一代文化和思想界的标兵。认识主耶稣,未必能通过理性达到,得救要靠坚实的信去获得主的爱。保罗说“因信称义。”巴克莱在《罗马书注解》里说:“上帝的义得以显明出来,自始至终是藉着人的信,而不是依赖别的东西。”萨特正是在这里栽了跟头。他的勤奋带给他的只能是悲观和绝望——“他人即地狱”。
正文阅读 马克•吐温的成长点滴
  1835年,在密西西比河畔上,出生了一个孩子,他就是后来的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动荡的社会变迁中,这孩子在神的庇护下成长为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与其心灵里绘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遗憾的是马克·吐温一直没有信主,这让他始终像迷失了道路的羔羊一般,缺乏永在的生命力。

  马克吐温敌基督的思想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也许一些教徒不遵从教义,造成他对整个基督教的偏见。正如埃爾邁拉聖母院高中英文部主任安多尼.普奇所說,马克吐溫對基督宗教的不滿,並非是对核心教義,而是信徒未能實踐他們所宣講的內容。吐温的小說、散文、個人回憶錄都充滿讓虔誠基督徒感到苦惱的評論。毋庸置疑,马克·吐温自知他发表的有争议性言论必然要遭到质疑,于是他讨巧说他要百年以后再出版自传。吐溫不相信天堂地獄的存在、靈魂不死不滅和耶穌基督的神性。他懷疑《聖經》的內容,質疑神的動機。一位基督徒修女认为吐溫質疑神的工作有時並不充滿憐憫,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甚麼不幸會發生在好人身上。事实上马克·吐温正是没有体会到他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主的怜悯和恩赐。下面我们可以通过马克·吐温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神的爱。

  1847年,马克·吐温12岁,父亲患伤寒,不幸逝世。他从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妈妈含泪告诉他该出去工作了。于是马克·吐温在当地一家印刷厂做了童工。刚刚出徒,还没有赚到钱,哥哥就召唤他帮着开办自己的报社。他平时总捧着本字典自学,并身兼数职:排版印刷,校对,送报,编写幽默小文。这样工作了几年,因销路不好,印刷厂停办。马克·吐温去投奔姐姐,听说航行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收入不错,他向姐夫借了一笔钱,学习水手和领航员的技能。靠这个技能,可以跻身美国当时的高薪排名。这是个有挑战性的工作,领航员要记住所有航道的标志、水深,船只停靠码头的线路,马克·吐温天生的好记性让他成长很快。几年时间,马克·吐温已经出徒,他有了丰盈的收入,并且介绍弟弟亨利到船上当传令秘书。每次出航,他很享受听水手报告:"MARK TWAIN (标记两寻,水深十二英尺,可以航行)。" 他日后从事写作用的笔名就是这样来的,可见他十分喜欢这份昔日的职业。这时发生了两件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一件事,他的弟弟亨利传命令--停靠码头。大副装作没听见,结果船没有靠岸,船长很恼火,大副诬陷亨利没有传达指令,并对亨利大打出手,马克·吐温为弟弟作证,并和大副打了起来。船长为此把马克·吐温调离本船。返航途中,意外的锅炉爆炸,造成船毁人亡。弟弟在这艘船上,没有幸免。马克·吐温悲痛欲绝。他内疚介绍弟弟上船工作。从这件事,他对领航员工作心生退意。第二件事是美国南北战争,打到密西西比河沿岸,所有船只停航,马克·吐温只好失业在家。

  战争结束后,马克·吐温没有回去做水手。他哥哥的一个朋友被林肯任命出任内华达州做州长,哥哥被招呼做随行秘书,马克·吐温和哥哥一起抵达内华达州。在内华达州,淘金的热浪正汹涌翻腾,到处是淘金发财的暴富者,他们酗酒,赌博,恣意妄为。马克·吐温随着喧嚣,带着几个雇工也上山淘金去了。不幸的是,他们的团伙耗尽资财,也没有找到银矿。于是马克·吐温去旧金山寻找机会。恰巧,旧金山的《晨报》和《事业报》雇佣记者,马克吐温把淘金生活写成短文发给报社。报社录用他出航地中作随行记者,报道旅行见闻。马克·吐温按时把稿件邮寄给报社,增加许多热点,人们纷纷传阅。这时,马克·吐温为自己取了正式的笔名。

  在一次航海途中,马克·吐温结识了查尔斯·兰登,他给马克·吐温看自己姐姐欧利维亚的照片,欧利维亚端庄秀丽,马克·吐温被美貌的欧利维亚迷住了,返回美国,他向她求婚,结果遭到拒绝。欧利维亚气质美丽,笃信耶稣基督。她不愿意马克吐温存有喝酒抽烟的坏习惯。马克吐温答应弃掉这些恶习。求婚失败,马克·吐温大病一场。这感动了欧利维亚,最终欧利维亚的家庭接受了马克·吐温。从此,马克·吐温建立了自己的家。欧利维亚幼年脚扭伤,造成残疾,基本不能独立行走。一次为妻子看病,医生祷告后说: "你可以走了。"欧利维亚果真走了几百米,马克·吐温见证了这样的神迹。对神的大能感到惊异。

  马克·吐温具有顽强奋斗的牛仔精神和不止息的激情。他一边写稿一边投资。结果,投资失败,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停地写作,十几年后,他的作品和演讲受到美国大众的欢迎,他幽默讽刺的文风被承认。出版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被偷走的白象》、《中世界的骑士故事》等小说,这些小说充满美国式的幽默和讽刺,比如在《卡皮托尔山上的维纳斯雕像》作品中,他揭发艺术界黑暗,造假,讽刺金钱驱动下艺术家成为金钱奴隶的现状。还有《被偷走的白象》讽刺政府官僚作风,浪费纳税人钱财的丑行。马克·吐温在写作上成功的开创了美国乡土文学和幽默文学的先河。海明威评价说马克·吐温是美国现代文学的林肯。

  马克·吐温这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孩子,做过排版印刷工、水手、淘金者、秘书、记者,最后成长为演讲家和讽刺幽默作家,这里自然有主的美意。正如《圣经》所说:祂不想一人沉沦。马克吐温作为美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深知他敌基督的作品不为基督徒所接受,就采取世俗投机者的伪善做法。研究马克吐温的学者發現,吐溫知道自己對宗教最嚴厲的看法會玷污個人形象,所以他不希望在世時公開表達自己的传记。
  今天,我们不会拒绝欣赏马克吐温在文学写作上到精湛技艺,但我们更要常读《圣经》。因为《圣经》是神启示我们的真理之书。常读《圣经》,可以在迷雾般浩瀚的书籍中鉴别一个作家是否拥有的对主的深爱。

  写于2017年6月
正文阅读 丢弃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这部小说自1813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后来还被电影界搬上银幕。作为纯文学的小说艺术,专注于描写当时英国乡绅阶层的家庭生活,能广受欢迎,可见作家奥斯汀在文学写作上的高超的技艺。奥斯汀是英国小说史上写实小说先河中的一员女将。她总结自己的作品是:"用最精心选择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人性,用机智、幽默、活泼的态度处理宽广社会环境中恋爱婚姻中的男女。"显然,奥斯汀的作品不是靠宏大叙事,紧扣时代的方式取得小说界的一席之地;也不是像《简·爱》,通过强烈的感情宣泄来震撼和突出浪漫爱情。《简·爱》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曾指出"缺乏诗意的小说不能被称为优秀的小说。"不管如何的争议,《傲慢与偏见》一改19世纪当时流行的哥特式爱情小说的叙述风格,专注于叙述平庸世态,家居生活,用最精心的语言,采取幽默诙谐反讽的描写,勾勒了一幅19世界,英国田园牧歌式居民的人生百态。

  故事开场白说:"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本内特先生有五个女儿,本内特太太正在考虑如何把女儿们轮流嫁给富有的乡绅男子,让她们能得到丰厚的资产。书中用本内特太太与丈夫对话的方式,引出内瑟菲特庄园新到来一年有5000英镑收入的富家男子宾利。本内特太太最关注宾利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候选女婿。宾利与本内特一家见过后,喜欢上大小姐简,可本内特太太更愿意让二女儿伊丽莎与宾利交往。这时,宾利不知何故离开庄园,再次回来时,出乎意料的带给本内特太太更大的希望:带来一个名叫达西的朋友,他一年收入1万英镑!他在舞会中对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可是由于他讽刺说伊丽莎白还没有漂亮到让他邀请跳舞的程度,大大伤害了伊丽莎白,以致于对达西产生偏见。后来,达西庄园总管的儿子威克姆诋毁达西,说达西的父亲先前许诺给他的教职,被达西无端剥夺了。达西则投伊丽莎白母亲及其妹妹的喜好,劝说宾利中止与简的关系,惹得大家不欢而散。达西的劝说造成简的误解,也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有一天,伊丽莎白应邀到新婚的朋友家中做客,不期遇见达西。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但仍然不自觉地言辞傲慢,遭到伊丽莎白拒绝。伊丽莎白指责达西对威克姆冷酷无情,更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简的爱情。事后达西写信为自己申辩,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除。有一次,伊丽莎白出游,经过达西的庄园,偶遇达西突然归来,伊丽莎白感到十分窘迫。这次,达西丢掉了了以往的傲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她。偏偏此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得知威克姆带着妹妹莉迪亚私奔了。她匆忙回家,全家人感到没有面子而一筹莫展,达西主动暗访,查出威克姆和莉迪亚的行踪,出资促成他们的婚事,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这为本内特一家保全了尊严。此事使伊丽莎白与达西尽释前嫌,宾利也和简重修旧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傲慢与偏见》这部书的主角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读来饶有趣味。其实达西本质上很善良也喜欢伊丽莎白,但因为傲慢的态度让伊丽莎白存有偏见。当伊丽莎白发现自己对达西真爱产生的偏见,几乎毁掉自己美满的婚姻,她发自内心的自责和忏悔。奥斯汀在书中这样描写伊丽莎白的感受:"我的所作所为多么可耻呀!我一向引以自豪,认为自己能明辨是非善恶呢!--我还一向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本领高强!常常看不起姐姐那种宽容厚道,常常表现出毫无益处的胡乱猜疑,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件事抖出来该多么丢脸呀!--然而也真该丢脸!如果我真地坠入了情网,我也不能盲目到更加可悲呀!但是,我蠢还不是蠢在坠入情网,而是蠢在虚荣心。--就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一个人对我有好感,我就高兴,另一个人不搭理我,我就生气,因此,不论是从他们俩中间的哪一个身上,我招来的都是成见和无知,而赶走的是理智。"

  许多人会受到傲慢与偏见的影响,主耶稣基督就有类似的经历。《马太福音》第13章第54-58节说:
  耶稣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稀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玛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祂。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人们对耶稣基督的傲慢与偏见,不仅让耶稣转身离去,更让他们与救主耶稣的大爱、怜悯渐行渐远。《撒母耳记上》第2章第30节,神对不尊重祂的祭祀以利说:"因此,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我曾说,你和你父家必永行在我面前;现在我却说,绝不容你们这样行!因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蔑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里,当主角丢弃掉傲慢与偏见的时候,自然就跨入美满的爱情和婚姻的殿堂。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心怀谦卑,丢弃傲慢与偏见,认罪悔改时,自然也会对基督委身,得着祂的荣耀和恩典。
正文阅读 莫泊桑和他的小说艺术观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十九世纪末期现实主义创作作家中的一员。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游手好闲,荡尽家财,最后在巴黎寻得一份银行工作,全家迁居巴黎后,父母离异。莫泊桑随母亲回到家乡诺曼底地区生活。中学毕业,他去巴黎攻读法律,次年因为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应征入伍。退役后,先后就职海军部和教育部。

  1880年莫泊桑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他自嘲说自己像流星一样进入了文坛。现实是莫泊桑自幼热爱文学,从师于福楼拜,经过多年勤奋练习,最终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上取得成就。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告诫他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于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写过的特征。”莫泊桑正是坚持了这样的教导。他深刻观察生活,从自己生活的家乡和身边人的生活中,提炼素材,写出了《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老人》,《伞》,《骑马》等著名短篇。其中一些作品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我最早读过莫泊桑的作品就来自中学语文教材。莫泊桑善于描绘生活中平常人举止的细枝末节,因此他的作品,读起来饶有趣味。他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像《我的叔叔于勒》对家庭成员一系列形态描述,把乡下庸常人的思想宣泄的淋漓尽致。莫泊桑在运用和再现生活细节的写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他从不表达作家思想观念的写作理念,往往带给大众思考的模糊性。这样的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同于巴尔扎克,雨果,左拉,司汤达等,他们多运用宏大叙事去激动人心,这种写作被认为是浪漫现实主义流派。巴尔扎克,司汤达,雨果等人的作品像宏大壁画,而莫泊桑的作品像小巧的素描。

  在文学的写作上,莫泊桑精雕细刻,值得肯定,但他对生活缺乏信心,从来没有塑造过高尚的正面典型,始终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格调不高。莫泊桑曾在教会学校就读,后因为受不了其刻板. 苟刻的管理,青春期的逆反情绪高涨,处处与学监作对,后来他为了要出嫁的表姐写了一首诗,夹在案头的《圣经》里,不久被学监发现,并触怒校长,学校以莫泊桑蔑视宗教为名,将他开除。从此,莫泊桑对宗教深含敌意,纵情人间,似乎要和当年的教条刻意作对,特立独行。因此他也刻意把宗教或信仰排斥于生活之外。莫泊桑钟情于小说艺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这归咎于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归功于神的看顾和怜悯,让他成为继福楼拜而后的新一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本人,虽取得了写作上的辉煌成就,因为始终没有怀抱主的灵命,最后导致自己对生命和人生失望,他生命的后期,生活放荡,身心不自律,加之遭受梅毒的侵扰,忧郁绝望,在43岁的壮年就离开了人世。

  借着他在小说《漂亮朋友》的一段情节,可以窥见莫泊桑本人的内心世界。莫泊桑的小说虽然不直抒胸臆,但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隐含着作家本人对人生的看法。比如书中的诗人诺尔贝对走向权力辉煌的主人公说:“既然到头来万事皆空,聪明多一点和少一点又有什么关系?”主人公杜洛华心里觉得很快活,他微笑着说:“亲爱的老师,您有点悲观。”诗人回答说 :“我总是悲观的,孩子,若干年后,你也会和我一样悲观。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很高兴,但一旦登上顶峰,马上就会发现,下坡的路就在眼前 ,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很快。”

  在这里诗人诺尔贝对杜洛华的坦言正是莫泊桑对自己生命后期的预言。在莫泊桑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中,《漂亮朋友》这部小说,是他最深刻触及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作品通过报界混混杜洛华的发迹史,描绘了法国当年的社会现实——那些上层人物过着腐败而堕落的生活,玩弄肮脏的政治交易,他们贪婪的捞取金钱和权力,豢养情妇,制造虚假新闻,迎合高高在上的政客和金融大腕的需要。他们没有任何是非和罪恶理念,只是不断的采用下流的欺骗手段,愚弄民众。毫无疑问,我们可以预见到杜洛华只能怀揣着撒旦的幻想迈向罪的深渊。

  由于莫泊桑秉承福楼拜的创作理念,他深深隐藏起作者自己对事件的观点,书中没有任何笔墨痛斥杜洛华,也没有丝毫迹象表述杜洛华像一位怀揣着撒旦幽灵的魔鬼。作品只传递出实现了权力梦的杜洛华自鸣得意,甚至陶醉在有人说自己长得很像凌波图中救世主而沾沾自喜。这样的结尾忠实的呈现了莫泊桑所坚持的艺术创作观。但是显然,这使读者对作品所描绘的现实,激不起憎恶,不能在净化人们灵魂上有积极的意义。这可谓是这种小说艺术观的局限性。

  有超人的天才份,却没有敬虔的心灵,充其量只能停留在忠实的素材描写,却不能提升任何心灵的品质,这是莫泊桑的小说令人感到惋惜之处。小说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最能触动人们的良心和灵魂,尤其在引导大众的真善美意识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力量。因此作为艺术家不能推卸自身在思想上所负有的引导职责。为什么传之久远的作品,人们往往会追寻作者个人生活和灵魂诉求。因为他们有权力了解写作者是否在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下,却行着私售毒品之实。现时代写作小说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一些五花八门,靠色情、凶杀拼凑文字的方式去吸引读者眼球的写作者们,是否需要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下,先学会敬畏神赐给他们这个表现艺术的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