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圣灵的路径:成圣面面观(2)
    首先,凯锡克信念应许基督徒能胜过任何已知的罪恶,是超乎新约圣经让我们在今世所期望的(参约壹一8一10;加五17;罗七14—25;其中部分我已提过,稍后会再详论)。基督徒现今的义是相对的,他们作的一切,还未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在他最优良的表现背后,往往是太少的热情和太混杂的动机;正如耶稣判断法利赛人的表现时所显示的,不理会背后的目的和动机,单单评论人的行为,这评价在道德上是不真确的(参太六l—6、16—18,二三25—28)。再者,正如上述已经指出,基督徒永不会做了一件大好的事,以致他再没有可改良之处。一个人尝试完成神的命令,就好比音乐家演绎一套乐谱,或演员演绎一个剧本;即使他已施展浑身解数,尽可能有最佳的表现,甚至连自己也欣赏这演出,但他依然寻找得到可改善之处,因为一个诚实的演绎者,永远是自己最严格的批评者。只有那些非常麻木和心智不平衡的人,才会想像自己所作的是完美无瑕的。只要基督徒愿意在神面前警醒,又对自己有点儿认识,他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并且时常思想,也自然会谦卑下来。诚然,新约圣经预期基督徒的生命不断成长时,他会愈来愈脱离已知的罪,然而说神应许基督徒此时此刻完全胜过罪恶,不但缺乏圣经根据,在属灵上也不符现实。

    可是,凯锡克信念竟许下这样的承诺,却又同时肯定我们必须期望从重生的一刻至我们在世生命的尽头,我们罪性的心灵会保留不变,实在叫人惊讶。但这是第二个错谬,因为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信徒是逐渐「……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又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林后三18;罗一二2)。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圣灵在他们的生命中工作时,他们对属灵事物的渴望和辨识能力就会渐次加强,罪恶的欲念和习惯亦明显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持续不断的改变,亦能够见证这改变。正如我前面说过,基督徒若从没有这样的见证,他属灵的健康便值得关注,而且确实使人怀疑他到底是否重生了。

    以上就是传统凯锡克信念与基督徒道德生活现实脱节的两方面。正如上述所言,我很希望相信那些发展了这些信念的人,从未想过他们那反卫斯理主义的热情所引发的言论有什么含意,并且真的不是按着这个意思而言;但这样判断他们是否公平,我也不知道。

    受被动所限制

    凯锡克信念在阐明基督徒与圣灵的关系上,又再次失败。他内里有强烈的寂静主义(quietism)质素,20而寂静主义预定了他的被动心态。(编者注:寂静主义乃一种神秘主义,是十七世纪末穆利诺斯[Molinos]在罗马,以及盖恩夫人「MadameGuyon」和芬尼伦「Fenelon」在法国发起的一种宗教运动。主张消除意志,站于绝对被动的地位,完全被神充满。)寂静主义认为我们任何形式的自发性行动都是属血气的精力;若然神要感动我们,他会在我们心里提醒和约束我们,我们可分辨得到这些感动并非源自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冲动,而且我们应常常追求将自我灭绝,好让神的生命可以在我们肉身的皮囊内自由流通。好了,我们已知道在内里任神引领,使我们产生圣洁行为这个见解如何在凯锡克的方程式里运作。然而,这流派的成员究竟在除灭自我的教导上,有多大的成效?又当我处于被动时,究竟是我开启神的能力(「使用」神),抑或神开启我的力量呢?这种种令人迷惑的疑问,我们暂时不宜追索下去;这里亦不宜详论另一个问题,就是你在被动状态中或藉若被动状态去「使用」圣灵,实在含有前后不一致的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就即如你「使用」你所驾驶的汽车,或「使用」你校正程度后开动的洗衣机一样。现在我们必须指出,依照圣经的标准,这种思想架构是全然错误的,因为圣灵通常是透过我们的心思和意志工作的。他感动我们工作的方法是:先催使我们看见一些原因,以致我们肯推动自己去工作。因此,我们那有意识的、理性的自我,不单只没有被灭绝,反而更刚强了;在恭敬的、坚决的顺服里,我们得着救恩,深知道神在我们里面作工,使我们「立志行事……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这就是圣洁了。说得确切一点,在成就圣洁的整个过程里,我们完全不是被动的。

    被动意指有意识地不动——在这里,也就是内在的不动。有时候,我们把别的意思读进某些经文里,说圣经呼召我们进入被动的状态中——谨慎的、分别为圣的被动——;但实际上从这些经文一点也读不出这个意思来。举例说,将自己「献上」或「献给神」(罗六13,一二1),或者,我们有时爱说向神「降服」,或「将自己完全交托」给神,这些都不是被动。保罗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一旦将自己交托给主,我们就应该落入不动之中,等候基督来感动我们;反而,我们应向神报到,让他委派我们工作,一如保罗在大马色路上所说:「主啊,我当作什么?……」(徒二二10)而且毫无保留地让基督藉着他的灵透过他的话语指引我们工作。这是主动的!再者,「被神的灵引导」(罗八14;加五18)也不表示被动。保罗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应该什么都不作,等候天上的指示灵机一闪地进入我们的脑中;反而,我们应该坚决地以祷告和努力去遵守基督的律法,并治死罪恶(参加五13至六10;罗八5一13)。这也是主动啊!

    我们无需再多谈了,重点是显而易见的。寂静主义者以为处于被动的地位便可以释放圣灵,其实反而阻挡圣灵,销灭他的感动。惯于被动的灵魂,不但没法兴旺,而且愈来愈衰弱。基督徒的座右铭不该是「随遇而安,任神工作」,反该是「信靠神,不断前进!」故此,举例说,倘若你正要矫正一个坏习惯,你就得在神面前定下一个计划,使自己不再陷入恶习的圈套中,并求神祝福你的计划,让你靠着他的力量向前迈进,随时准备对试探说「不」!又或者你想养成一个好习惯,照样可以在神面前定下一个计划,求神帮助,然后尽力而为。可是被动的心态却刚好背道而驰,凯锡克信念主张被动(「不用自己挣扎,凡事交托主。),其言下之意是不合乎圣经教导的,也阻碍基督徒迈向成熟。

    拙劣的教导

    以凯锡克信念来牧养信徒,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第四项失败最令人伤痛,尤其是凯锡克信念的本意是帮助牧养的。他所教导的被动和所宣告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再加上他坚称人若不能过完全得胜的生活,是由于自己的过失,凡此种种,令凯锡克信念极具破坏性。我明白其中的问题,我也曾受这种信念薰陶。我想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在这里分享我的经验,让我节录我于一九四五至四六年间在牛津所写关于我初信主时的挣扎,我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来描述:

    这是他的困惑:他听过,也读过他的教师们如何形容持续胜过罪恶的情形。所描述的一幅图画,是基督徒内心平静,满有能力,被圣灵充满及引领,永不跌倒,又被圣灵感动和加力,为神成就超乎自己能力的工作。将自己交托、顺服和奉献予神,是唯一命定的道路。……可是这个学生尝试跟循指引时,就感到自己犹如一个多年来尝试全心全意拚命去穿越一堵砖墙的瘾君子。他尝试完全奉献自己,结果落得这样的光景——一个不成熟的、情感被激动翻涌的年青人,痛苦地认清自己,一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每天在不满与挫折中翻滚,不断争战,寻找出路。……那些倒空和献上自己的基督徒理当尝过之得胜与充满能力的生命,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但是他应该怎样做呢?根据这教导,基督徒之所以无法享受快乐的生命,是因为他们不愿缴交入场费——换句话说,他们未曾把自己完全交托神。因此,他所能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献上,不断削刮自己的心灵,直至肿痛、创伤,以期根寻那些因未向神交付而阻碍神的祝福沛临的东西。他不断感到自己错失良机,加上不知自己为何时常失误而产生困惑,就好像脚底长了一个疣,又或是鞋子里藏了一块细石般难受,每走一步,都因痛楚而畏缩。

    幸巧这个人是一条蛀书虫,在适当时候读到一些书籍,成为他的救生索,指引他怎样对待自己,又使他看见他从前所不断寻索的,只不过是如鬼人般难以捉摸的东西。……可是,正如曾被灼伤的小孩怕火一样,那不切实际的圣洁教训给他带来的可怕和痛苦经验,时至今日仍深印他心里,令他痛恨。

    我就是那名学生,我当时阅读的书,就是清**约翰·欧文第六、七册文集(Goold’sedition),以及莱耳的《圣洁》(Holiness)……21

    好了,问题来了: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信徒都能见证他们的生命被凯锡克信念更新了,我们应怎样解释呢?我相信,答案系于两个事实。第—,凯锡克信念称颂耶稣基督,并在他里面的信心,以及他在人生命里的能力;许多人就只能从中听到这么多,再没有其他。他们没有察觉,也不着意理会凯锡克主要观念的神学含意;即如英属哥伦比亚人爱吃三文鱼,英国人爱吃盐腌或熏干的鲑鱼一样,他们把鱼肉吃后,留下鱼骨。第二,诚如本书开始时说,不论人所持的神学观念是好是劣,神是满有恩慈的,凡真正寻求他的人,神就让他们寻见(参耶二九13;徒一○34、35)。现代抱官僚作风的人,除非看见人正确地填妥了申请表格,否则他们谨慎地不予人丝毫利益;但我们的神并非如此!我们应该为此高兴。凯锡克信念感动了不少人更热切地奉献自己、更有生气地渴求神帮助他们对抗罪恶;他们亦已寻获所寻求的。哈利路亚!

    然而,难道这些事实就可以为凯锡克信念中不尽不实之处辩护吗?不。若你只能说:只要不大认真去接受这信念的细节,他会对你有帮助,那么,这信念也并不真正值得推荐吧!反过来说,若你认真地接受这信念的每一细节,这信念不但不能帮助你,反会毁灭你,这样说极之该死,但在这个情形下,我想我们还是必须这样说。汽车制造厂会公开收回部分机件有毛病的汽车,因为他们会招致危险。我希望从前散播凯锡克信念的教师和团体能够看见这信念的瑕疵可能对信徒有害,因而像汽车制造厂一样公开收回他们的教导。

    罗马书第六至八章的见证

    第五(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顶点的批评),若要以凯锡克信念来解释和应用罗马书第六至八章关乎已称义之信徒的生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先前已指出,罗马书第六章并非回答以下的问题:「已称义的信徒怎样可以过一个圣洁的生活?」而是解释他为何必须这样。这解释由第六章开始,至七章六节。七章七节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诚如七章五节告诉我们,罪的欲念是由律法而生,那么律法能否免被指控为有罪和邪恶呢?保罗从七章七节至该章的结尾,都解答这个新的问题。然后,保罗循着教牧书信的逻辑(八章一节的「如今」,似乎意指:「现在你们需要听我说的第二件事是……」),展开神学性的热烈讨论,谈及基督里新生命的确据和实况:有「不定罪」的生命(1节),不能与基督的爱隔绝(38、39节),在现今没有害怕(15、26—30节,参看32—36节)。可是,在这些经文里,保罗没有尝试解答以下问题:「信徒怎样可以经历完全脱离一切已知的罪?」同时,这些经文里没有任何可理解为保罗正在尝试回答以上问题的证明。

    再者,我们也不可把六章十三节「将自己献给神」的命令理解为神召唤我们内心处于被动的状况中。首先,「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同一节,同一个动词)根本不包含被动性,其次,在第十七、十八节里,这种「献」给神被清楚解释为「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因而成为义的奴仆。这「献」的命令(13节)只是一个神学推论,是那启示的真理——信徒在基督里向罪死了,向神活着(11节)——的必然结果。这不是一个召唤,要我们去经历个人生命的转折点,以致我们的属灵经验质素完全改变过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浅白明确的声明,说明基督徒应该做什么。保罗在六章十一至十四节所费的笔墨,是直接回答第一节的问题:「……我们可以仍在罪中(意指仍旧做邪恶和不虔敬的事情,就好像未信主前的所作所为),叫恩典显多吗?」答案分为两部分。十一至十三节实际上说「你不应该」;十四节(「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实际上说「无论如何,你不可能这样」。你不应该这样,因为你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行在新的生命里(13节);你也不可能这样,因为你那爱罪、事奉罪的老我——亦即本性的你——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已经死了(6节),换句话说,你的老我已属过去(「在恩典之下」包含这个意思)。可是,在这里或其他经文中,没有提及内在的被动。

    最后,若先决地抱着一种信念,认为已经奉献、又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可运用信心的技术,完全脱离一切已知的罪,我们便无法自然地理解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我想最好视这段经文为一个活泼、健康的基督徒(保罗)一份典型而又坦白的自白书。他心里的罪被律法鼓动,又同时被律法禁制和指控;这罪仍旧操纵他,使他默想时悲痛不已。这律法虽然是圣洁、公正、良善和属灵的,却没有给他丝毫力量去对抗罪恶,原因是律法「因肉体软弱了」(八3)。凯锡克教师们对这段经文有新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基督徒的见证,这个基督徒试图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罪恶,以致灵性上出现问题。他们又宣称,只要人藉着奉献和信心,掌握圣洁的秘诀,在他遇到试探的当儿,让基督藉着圣灵工作,那么,他就可以「由罗马书第七章进入第八章。;他们亦特别把罗马书第八章解释为得胜生命的见证。慕勒(H.C.G.Moule)在《圣经评注》(Expositor’sBible,1894)有关罗马书的部分里,对以上的观点提出最精深的论述——顺带一提,他改变了他的想法,因为早在《剑桥圣经》(CambridgeBible)丛书(1879)里,他采取了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罗马书。可是,我们不能以凯锡克式释经作为依归。

    首先,这是没有根据的阐释。保罗写罗马书七章七至二十五节的目的,不是教导有关基督徒的经历,而是为律法洗脱有罪和邪恶的嫌疑;他举引经验,只不过想表明他的神学观点,解明存在思想中的律法,与存在心灵和生命中的罪之间的关系。他何需在这里毫无解释或评注就描述那在凯锡克理论中基督徒不应有的属灵状况?在这部分里,他指出一个要点:罪虽藉着律法发动,却有别于圣洁的律法,且与律法为敌。若说十四至二十五节是要表明在基督徒的经验里,这种经验非常真实,这较诸将十四至二十五节视为表达不及标准的基督徒经历来得更加强而有力。反过来说,若然保罗在这里只是指出某些不及标准的基督徒经历,而不是按其普遍性而言,那么,他只不过在提出一种不相关的界线,不但没有使他的论点更加有力,反而把他削弱了。因此,这段经文的凯锡克式阐释,是模糊地、扭曲地反映保罗的思想!

    此外,保罗自第十四节开始,用第一人称单数的现在时态去论述。固然,他希望这段描述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也期望每一位收信的基督徒读者或听者在心里共呜:「是的,我正处于这种境况。」可是,这个事实却正显明以下的问题:「若然保罗写罗马书时,这一段不是他对自觉的真实状态的描绘,他为何会如此分析呢?」难道我们应该假设保罗写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时,属灵状况欠佳;但开始写罗马书第八章之前,他的灵性又提升至更高更健康的状态中?否则,我们如何从凯锡克观点去解释保罗用第一人称单数的现在时态写法呢?

    再者,在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中,没有任何经节符合凯锡克式的注释,22那么,既然无法从经文中读出这种解释,为何硬要将他读进经文里去?凯锡克解经家这样做,无非是要挽救他们的理论,因他们认为由于罪在人的属灵系统中仍旧活跃,使人烦扰、分心和麻木,以致人感到自己的敬拜和事奉未达致完全,而这种感觉是灵性健康的基督徒所不应有的。可是,我们已清楚了解不能接纳这理论的原因,无论如何,加拉太书五章十七节已经与他相抵触。事实上,我们完全没有客观的理由去引入凯锡克式注解。

    还有,要是真的引入凯锡克式注解,会引致混乱。姑且将其他棘手的问题撇开,第二十五节已明显与卫斯理式观点不一致。凯锡克式阐释是将保罗的「感谢神」解释为庆贺此时此刻从第十四节所描述的境况中释放出来。他又肯定这里的动词是现在时态或过去时态(「他救我脱离」或「他已经救我脱离」,“doesdeliver”or“hasdelivered”),而罗马书第八章一至十三节告诉我们这拯救如何临到——是透过圣灵的恩赐,圣灵就是那位为所有怀着信心的基督徒带来胜利的使者。可是,第二十五节上下两段又怎样连接呢?保罗为现在的拯救献上感谢后,怎可以随即又说道:「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有些注释书提出这个可能的答案:保罗受着内心感情的剧烈波动所影响,以致经文在逻辑上前后不一致,故此,他在二十五节尾才写出二十三节未或二十四节前应该写出的话。可是,这样一位辞锋凌厉、思想清晰的思想家小心翼翼地组织铺陈这封致罗马教会的书信时(这封信在外交上对保罗十分重要),竟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唯一恰当的处理,就是回到奥古斯丁式注解上去,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

    总结

    在前述的篇幅里,已浮现了三方面的结论,一个是历史性的,一个是神学性的,另一个是个人灵性方面的。

    历史性的结论是,卫斯理式和凯锡克式关乎圣洁的教导之所以影响广远,主要是由于他们提供了所有基督徒都渴求的东西:前所未经历过的更完全地脱离罪恶,并与基督更亲密的相交。改革宗奥古斯丁主义强调基督徒持续的罪性,作为对抗凭行为称义的部分论据,使人的罪性与成圣的盼望之间,形成了真空,因此这种教义就乘时窜进来了。人们聆听这些教导,予以珍视,并紧紧追随,并非因为他们使人在理智上信服,而是能够迎合人心灵的需要。

    神学性的结论是,圣经支持奥古斯丁主义,而反对那由奥古斯丁主义分支出来的卫斯理式和凯锡克思想,但圣经亦谴责奥古斯丁主义者过分渲染人持续的罪性,太少指出圣经中对人寄予的期望,就是藉着圣灵,人在道德上逐渐改变,更有基督的形象。

    个人灵性方面的结论是,倘若基督徒藉着圣灵的能力,祈求神帮助他们更像耶稣,不管他们的神学观念有多少缺点,他们都可达到。正如我们已经提过,因为他是满有恩慈、最宽宏大量的神。

    以基督为中心

    本书以探索开始,为求建构一套比现时一些基督徒所持守有关圣灵的更佳神学。圣灵其中一个重要的职事,就是帮助信徒达致圣洁。在上一章,我们曾尝试从圣经具体地建立一个思想架构,足以概括圣灵使人成圣的真正工作。在本章中,我们亦曾重温三个有关圣灵赐予我们圣洁恩赐的主要福音信仰观点,好让我们欣赏他们的优点,又同时将一些能销灭圣灵感动的意念清除。固然,上述的讨论一定未臻圆满。我没有从社会层面看圣洁——如何圣化人际关系;我也没有谈到如何操练良心去明辨神的旨意;亦没有尝试处理祷告生活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大的罅隙,我现时只能暂且把他们搁在一旁。再者,我没有将我的分析与我们的指导原则连上关系,这指导原则说明圣灵的主要新约职事,就是向我们、在我们里面,并藉着我们荣耀基督,又催使我们活在基督里,以他为我们的救主、我们的主、我们的神。或者,将这些线络与上一章所述的连系起来的最佳方法是阐明圣经三项关乎圣灵的要点,这三点是从上述指导原则得出来的,而本章所重温的各项事实,都有助阐明其中意义。以下就是这三个重点:

    1.圣洁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

    圣洁是作耶稣的门徒,听从他的话,遵行他的命令,爱他,尊崇他为我们的救主,以他为我们的主来取悦他、荣耀他,并且现在作好准备,预备将来有一天要见他,与他永远同在。奥古斯丁主义者深明此道,只是他们一向忙于与伯拉纠主义和亚米纽斯主义对抗,未有清楚把他表明出来。卫斯理主义也深明此理,查理·卫斯理尤其以无可比拟的神来之笔,撰写圣诗来歌颂这个真理。凯锡克信众亦通晓此道,他们经常强调「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一二2),因而在凯锡克信念的实践上,能够避过他们其中一些神学理论可能带来的坏影响。正直爱主的基督徒,即使可能被我这些复杂的论述弄得气馁,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好像施洗约翰一样,宁愿自己衰微,却高兴看见他们的主兴旺,他们会说出如怀特菲(GeorgeWhitefield)讲述自己的话:「让怀特菲的名衰没,但愿基督得荣耀!」这种以耶稣为中心的表现,正是基督徒基本的圣洁样式,也是圣灵在他所有使人成圣的工作中领人走向的目标。最圣洁的基督徒并非那些最关心何谓圣洁的人,而是那些把他们的思想、心灵、目标、目的、爱心和盼望,都最完全地集中在我们主耶稣基督身上的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肯定可以赞同,也应该赞同。

    2.圣洁就是以遵行律法作为表达爱的方式

    圣洁源自在基督里认识那圣洁的神的爱。当圣洁的人注目加略山上的十字架时,他便深知道神以大能的爱爱他,于是他也尽力去爱神、爱邻舍,来回应神的爱。在我们所检讨的三个传统观点里,卫斯理主义者最热烈提出这一点;而奥古斯丁主义者,如奥古斯丁、伯尔纳和怀特菲,纵使他们在这一点上或许不如卫斯理主义者那么思想清晰和热情,然而透过他们的生命,这个精神已全然展露出来;至于凯锡克信念,由于他经常表现出一种宗教性的自我主义色彩,比其他两个观点更少着重这一点。可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福音信仰的基督徒会完全不会意圣洁的核心就是爱。

    那么,该如何表达对神和对人的爱呢?答案是藉着遵守神的命令,及持守他向我们启示的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就是遵行他在新约圣经里为基督徒阐释的律法。本着爱心去遵行律法,是达致圣洁的真正途径。但这往往是一些忠于圣经的基督徒不能充分掌握的真理。一方面,总有些基督徒这样宣称:若圣灵居住在你心里,你里面自然有很强烈的爱的动力,你无需研读圣经中神的律法,以求明白他的旨意,因为在任何环境中,你会自然而然知道圣灵想你做什么。另一方面,亦常常有一些基督徒非常热心遵行律法,以致他们的爱心枯干,变成酷似法利赛人多于基督徒。在我们讨论过的三个传统观点中,奥古斯丁主义者因着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地上国度的生活方式与在神国度里的生活大有分别,加上很热切地提倡全人基督化,最能够把圣经中神的标准和旨意清楚阐明,同时坚持爱的精神——连同对神的颂赞——是基督徒真正的动力。卫斯理奉献和博爱的伦理是高度个人主义的,但在其范畴内,他是合乎圣经和贯彻始终的。凯锡克信念往往倾向于假设你已经知道神的要求,而你唯一的问题是怎样寻求力量去遵从,而且正由于凯锡克对美善生命的异象是(一般来说)敬虔和否定世界的(虽不能说是漠视世界),我们不可能期望在这观念影响下的人会细心研究神的律法。但在基本原则上仍没有分别:这三个传统观点都认识到表达爱神和爱人的方法,就是遵行神的律法。

    可是,这三个传统观点中,也许没有一个充分强调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的律法,也赐给基督徒当守的律法——他的律法始自他在世上对门徒的教导,而以他从宝座上藉使徒记下的律法来结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圣灵的基要工作,是引领基督徒遵行耶稣的教训,并跟从他的榜样,从而承认及尊崇他这两方面的大能。一个世纪以前,福音派信徒由于自由派人士大谈神的父性,故此对这主题避而不谈;同样,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一直强调仿效基督这个主题,似乎福音深信徒也因而避谈这个题目。但是,这种「让我们有所不同」的对抗原则,是绝少可以成就义的。事实上,圣灵呼召我们更努力去仿效基督,因为最真实的圣洁,是在品格和态度上与耶稣相似。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肯定可以赞同,且应该赞同。

    3.圣洁就是在信心生活中不断经历洗礼所象征的

    与基督同死同复活

    基督徒的洗礼,不论是浸礼、倾水礼或洒水礼,都要经过在水之下,象徵死亡,然后从「下面出来」,象徵复活。而所象徵的死亡和复活是指到肉身(将来)和灵性(现在)两方面的。灵性上的死亡和复活并不是在我们成为基督徒那一刻一次过成就的事情,而是不断经历「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林后四10)。因为这就是我们一生的模式。为了耶稣,我们付上舍己的爱,愿意顺服,忍受痛苦和损失,因而每一日都进入千千万万的死亡中,又藉着圣灵的职事,我们从这些死亡中出来,恒常不断重复经历与基督同复活的生命。

    耶稣,你是我一切:

    是我劳苦中的安息,是我痛苦中的安慰,

    是我破碎心灵的良药,

    是我争战中的平安,是我损失中的得着;

    在暴君的横眉下,你是我的微笑,

    是我在羞辱中的荣耀和冠冕。

    在匮乏中,你是我丰富的供应;

    你是我软弱中的大能,

    是我在束缚中的完全释放;

    在撒但最幽暗的时刻里,你是我的亮光;

    你是我愁苦中不能言喻的喜乐,

    是我死亡里的生命,是我地狱里的天堂。

    查理·卫斯理如此描述他的经验,我恐怕再没有写得更好的了。圣洁的生命是超然的,不单只因为圣灵在我们心内秘密动工,也藉着圣灵的工作,我们知道基督常常帮助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圣洁的生命是在恒常、自觉和充满期待的信心下生活。圣灵激励我们仰望基督赐予我们所需的精神力量——温柔、怜悯、乐意分享和饶恕;忍耐、坚毅、贯彻始终;勇敢、公正、包容,以及能够保持和善亲切等。同时,在我们祈求过后,而且仍不断祈求的过程中,我们寻求活出这些美德,结果发现我们得若能力如此行。上述三个传统观点都宣告这个真理(纵然凯锡克信念所提倡的被动观念使他的教导变得含糊不清)。今天教会最大的需要,就是重新认识基督使人成圣的超然能力;亦惟有倚靠这能力,我们才可在这个伦理相对、道德伦亡的世代达致圣洁。故此,所有基督徒都被呼召去证明和宣告这能力,并且尽可能支取!对于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肯定能够赞同。

    我愿意把本章结语,交给查理·卫斯理——那擅于描述基督徒经验的伟大诗人。他在这里完美无瑕地表达出那些正有圣灵在他们里面为他们成就圣洁的人的祷告心怀;若然其中—、两句意味着教义上的观念错误,我们应当告诉自己,诚如有时候需要为这些事情争论,有时候也需要让他们过去。请听听他的话,并且学习去分辨。

    耶稣,我的力量,我的盼望,

    在你跟前,我放下忧虑,

    存谦卑的信心仰望,

    知道你垂听我的祷告。

    让我在你面前等候,

    直至我能成就万事,

    让我盼望你创造的大能,

    盼望你的更新。

    求赐我敬畏的心,

    敏锐明辨的眼睛,

    罪恶临近时,懂得仰望你,

    好让我看见那试探者落荒而逃;

    求赐我装备好的灵,

    以谨慎作兵器,

    永远警醒,

    在祷告中守望。

    我渴求对你及你伟大的圣名,

    一份真正的崇敬,

    一个纯—、坚定的目标,

    利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珍惜而合宜他,

    看重你永恒的美德;

    纯然渴望人人都认识

    并称颂你的恩典。

    我安躺在你的话语上,

    深知你对我的应许;

    主,我的帮助和拯救,

    必定从你而来。

    但求你仍旧与我同在,

    也不容我信心失落,

    直至你引导我忍耐的灵

    进入你完全的爱中。

    注文

    1B.B.Warfield,StudiesPerfectioni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1),1:113—301.站在改革宗奥古斯丁主义的「可怜罪人」立场上以圣洁为题的经典著述,包括J.C.Ryle,Holiness(OldTappan,N.J.:FlemingH.Revell,n.d.)以及JohnOwen的论文:“IndwellingSinInBelievers,”Works,ed.W.Goold(London:BannerofTruth,1966),6:154—322;“MortificationofsininBellevers,”Works,6:2一86;“Temptation,”Works,6:88—151;“SpiritualMinded-ness,”Works。7:263—497;“TheHolySpirit,”Books4,5,WorkS,3:366—651.

    2Johnowen,Works,6:79.

    3J.Telford,ed,TheLettersofJohn.wesley(London:EpworthPress,1931),5:43.

    4Albertoutler,ed,Johnwesle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4),第257页。

    5Wesley用来作为依据的主要经文,都列于W.E.Sangster,TbePathtoPerfection(London:Hodder&Stoughton,1943),第37—52页。经文如下:结三六25、26、29;太五8、48,六10;罗二29,一二1;林后三17、18,七1;加二20;弗三14—19,五27;腓三15;提前五23;多二11一14;来六1,七25,一O14;约八34—36,一七20—23;约壹一5、7—9,二6,三3、8—10;雅一4。我想还可以加上申三06。

    6在评论卫斯理教义的主要著述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这些:HaraldLindstrom,WeslcyandSanctification(London:EpworthPress,1946);Sangster,ThePathtoPerfection;R.NewtonFlew,TheIdeaofPerfectionInChristianTheo1ogy(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34),第313—341页;Outler,JohnWeslcy,第30—33、251—305页。

    7Sangster,PathtoPerfection,第147页。

    8Outler,JOhnWeslcy,第286页。

    9Sangster,PathtoPerlection,第282页。

    10Outler,JohnWesley,第292页。

    11EH.Sugden,ed,TheStandardSermonsofJOhnWeslcy,4thed.(London:EpworthPress,1956),2:45—9注脚。

    12Sangster,PathtoPerlection,第135页。

    13Outler,JOhnWesley,第290页。

    14Sangster,PathtoPerfection,第289页。

    15Flew,IdeaofPerfection,第330页。

    16见JohnWesley,NotesontheNewTestament.

    17Outler,JOhnWesley,第287页。

    18看StevenBarabas,soGreatSalvation(London:MarshallMorgan&Scott31952);这书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凯锡克信念提供了一个温情、友善的综览。另外参考Warfield,StudiesinPerfectionism,2:463—611;这里提供了初期美国一些阐述凯锡克信念的人所作冷静、批评性的分析。

    19WalterMarshall在一六九一年出版了TheGospelMysteryofSanctilication。这书经常再版。

    20寂静主义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似乎是MadameGuyon,他的自传,由T.C.Upham(1854)著述,在第十九世纪下半叶是深受追求圣洁人士欢迎的书籍。H.C.G.Moule主教,可能是最好的凯锡克神学家,形容信徒的圣洁生活就是活在「蒙福和警醒的寂静主义」中(VeniCreator,[London:Hodder&StoUghton,1890],第197页)

    21节录自Ryle,Holiness(Welwyn:EvangelicalPress,1979),PPVii,Viii,百周年版中我写的前言。

    22有时候,两个加强语气的连接词放在一起,如第二十五节,人们会解为「出于我自己」,「我,剩下我自己,当我完全无助,只能倚靠自己的能力」(DonaldGuthrieetal,eds,TheNewBibleCommentary,reved「GrandRapids:Eerdmans,1970」,第1029页)。但在经文里,并没有「我,被神帮助」这隐含的对比,而「我,就是我这一个人」是在一词中可找到的微细差异。JerusalemBible表达得很好:「……是我在理智上遵从神的津,同样是我,在不属灵的自我中,遵从罪的律。」

    23参阅BriceL.Martin,“SomeReflectionsontheIdentityofinRomans7:14—25,”ScottishJournalofTheology,1981,1:39—47;这篇文章载有关于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各有学识的意见,是一份有用的研究参考。我尝试在附录覆述其中观点,并更详尽地为我的观点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