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历史神学 (28)初期神学
    (28)

    初期神学

    教义历史的研究,和教会历史的研究很相似,但有一点不同,就是教义(神学)的历史着重研究历代以来教义的发展,而教会的历史,则着重研究与教会发展有关的外在问题。

    使徒教父

    使徒教父的著作相当重要,因为这些著作,是出于与新约使徒同时期的人物。使徒教父的著作有以下这些:《革利免致哥林多人一书》(TheFirstEpistleofClementofRometotheCorinthians),此书写于主后97年;《革利免二书》(TheSecondEpistleofClement),此书实际上是一篇讲章,而不是一封信,而此书也不是出于革利免之手,是由一位不知名作者在主后150年写的;至于《伊格那丢书信》(TheEpistlesofIgnatius)的作者伊格那丢,是安提阿的主教,这封信约写于主后110年,是写给以弗所、马格尼西亚、特雷亚(Trallians)、罗马、非拉铁非、士每拿的教会,以及士每拿的主教坡旅甲;《十二使徒遗训》(TheDidache),是写于主后100年;《巴拿巴书信》(TheEpistleofBarnabas)是写于主后70至132年间;《黑马牧人书》(TheShepherdofHermas)是写于约主后140至145年;《帕皮亚残卷》(TheFragmentsofPapias),此书是由希拉坡立的主教约在主后125年写的。

    研究教父的著作时,很快会发现这些作品的质素比新约著作为低;而且在内容方面,新鲜材料不多。此外,这些著作很少强调教义而是多着重道德教训。可是,这些著作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们见证了新约著作的正典性和完整性;而且这些作品,是新约与第二世纪护教者在教义上的连系」。

    教父的圣经论

    使徒教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圣经融入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大量引用了旧约和新约,在作品中交织著长篇累牍的引用经文。

    教父都确认圣经的权威。举例说,革利免警告人不可过罪恶的生活,他的根据就是「圣经如此说」一句话(IClement,Cor.35,46)。革利免又确认圣经是真实的,是圣灵所赐的,而且在圣经中「没有不义和假冒」(Cor45)。革利免称旧的为「神圣的经卷」和「神的训谕」(Cor.53)。

    使徒教父经常会使用灵意解经。举例说,他们这样引用了一段旧约圣经:「你们不能生育的女子有福了」,就将这段经文解释为「我们的教会在未能得着她儿女之前,是不能生养的」(2Clement2)。《黑马牧人书》(TheShepherdofHermas)是另一个例子。伊格那丢劝勉特雷亚人说:「你们凭着主耶稣基督的血和肉,应该在信心和爱心上复兴。」(Tral.8)

    教父的神学主体

    教父确信三位一体,革利免清楚写出三位一体神的平等地位:「神活着,主耶稣基督活着,圣灵也活着,他们都是选民的所信和所望」(Cor58)。革利免承认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Cor.33)。

    教父的基督论

    在教父的著作中,确认不少基督的真理。伊格那丢提出了一个关于基督神性的重要宣告:他称耶稣为「耶稣基督我们的神」(Eph.1;Rom.1);他住在信徒里面——「他自己在我们里面,正如神一样」(Eph.15及Mag.12);他是「父的心意」(Eph.3);他是「神的知识」(Eph.17);他是「在世界以先与父同在」(Mag,6);他是「子」(Rom,1)。坡旅甲也提到,耶稣是(耶稣基督我们的主和神」(Phil12),耶稣基督是「神所差派的」(Clement,Cor.42)。使徒约翰的话语,确认基督的人性(Polycarp,Phil.7)。基督的复活,也不时被确认(Clemen,Cor.24,42;Ignatius,Trallians9;Phila.1)。他们也确认基督至高的祭司身分,和超越天使的地位(Clement,Cor.36,61;Polycarp,Phil.12)。

    教父的救恩论

    使徒教父经常提及,救恩是借基督的血所成就的。革利免说:「让我们定睛看基督的血,明白这血对于父是何等宝贵;因为这血是成就救恩而流出,这血为全世界带来了悔改的恩典。」(Cor.7;比较Cor:23,49;Barnabas5)革利免的话,似乎也提出了无限赎罪观。伊格那丢提出救恩的完成,是借着对基督的血的信心(Smyrn,6),教父也着重悔改(2Clement13,19)。

    在救恩中行为的必须性,也是一个着重点。在革利免长篇的讨论中,他强调顺服在救恩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罗得和喇合也是因为接待客旅而得救(Cor.11,12)。救恩也包括成全父的旨意,保持肉体清洁免被罪所站污,谨守主的诫命(2Clement8)。爱是进入天国之门必须的(2Clement9),同样地,离弃世俗享乐和肉体情欲,也是必须的(2Clement16)。实行公义也是一个重要主题(2Clementl9)。

    以上例子,都说明了教父的著作,非常着重信徒的敬度生活;可是,教父也因此混淆了救恩的信息,偏离了神白白的恩典。这些是早期基督教思想所表露的一些错谬教义。

    教父的教会论

    教会中执事、长老及主教的职事,都有明确的发展,他们也愈来愈得到更大的权力。使徒教父所首要注意的,是信徒需顺服长老和监督的权力,革利免劝勉信徒,与长老和好相处(Cor54),顺服长老的权柄,并且接受长老的惩治(Cor.57,63)。坡旅甲也教导,要顺服长老和执事(Phil.5)。伊格那丢将信徒顺服监督,比喻基督顺服父神,和使徒顺服基督(Mag.13)。这使当时的教会领袖获得了相当大的尊崇。伊格那丢给特雷亚人写道:「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得到监督同意,但你们也要顺服长老,正如顺服耶稣基督的使徒……所有人都要尊敬执事,好象尊敬耶稣基督,正如他们尊敬监督,以监督为父,而长老是神的议会」(Tral.2,3)。伊格那丢写信给非拉铁非人说:「属于神和属于耶稣基督的人,也是与监督同在。」(Phila.3)。他又说:「尽你的力量跟从你的监督,正如耶稣基督跟从父,长老就等于使徒;至于执事,要尊敬他们,正如听从神的命令……监督在那里,人也要在那里;正如耶稣基督在那里,那里就有普世性的教会。」(Smyrn.8)

    伊格那丢的著作,也清楚说明主教权柄的发展过程。

    任何人除了得监督的指示外,不可参与事奉。有效的圣餐,应该由主教或主教所委托的人施行……除主教以外,任何人施行洗礼和主持爱筵,都是不合法的。但如果得到主教批准,这在神面前是可喜悦的;你要确知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合法的。……认识神和主教都是好的,尊敬主教就是尊敬神。(Smyrn,8;9)。

    圣餐曾被称为「不朽的药物,能解救我们不致于死,叫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永远活着」(Eph.20)。《十二使徒遗训》教导,应在圣餐之前和之后献上祷告(9;10)。这些教训也适用于洗礼和禁食(7;8)。

    教父的末世论

    关乎末世论,我们的资料不多。《革利免二书》说,当神显现的时候,神的国度就会降临(12;17);当这世界的国被基督接受,世人就都惊异(17)。国度和永生,是有分别的(5);信徒在国度中,会因英勇而得着冠冕(7)。基督显现的时候,那些不敬虔度日的人,将要受审判,接受不灭的火的刑罚(17)。巴拿巴劝勉信徒,基督即将再来(21)。帕皮亚在下面一段话中,提到千禧年国度。

    所预言的祝福,无疑是关乎国度时代的祝福,那时,义人将从死里复活,并且掌权;而创造将被更新,脱离捆缚,并且从天上的露水和地上的沃土生产各种丰富的食物……主对那些日子怎样教导?主说,日子将到,葡萄树要生长茂盛,每棵葡萄要长出一万条新苗;每棵新苗长出一万条枝子;在每棵枝子上,长出一万条嫩枝;在每棵嫩枝上,长出一万个花簇;在每颗花簇上,长出一万颗葡萄;而每颗葡萄被压碎后,都会流出二十五个量器的酒……所有动物都吃用土壤中生长的果实,和平共存,和谐生活,全然顺服人类。(Frag.Pap.14)。

    初期护教者

    由于基督教的道理被人误解,毁谤丛生,当时有些著名的外邦基督徒,写下护教的著作,以维护基督教信仰。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作者,都被称为护教者(Apologists),他们的任务分为三方面。(Ⅰ)他们为基督教辩护,避免别人误会基督教是无神论、食人主义、纵欲主义、拜祭偶象和其他反社会的行为。(Ⅱ)他们澄清犹太人对预表和旧约有关基督预言的误解。他们也批评异教,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对抗异教崇拜中不道德的事情;他们特别要将异教和新约有关神的启示,加以比较。(Ⅲ)在积极方面,他们借着已应验的预言和神迹,来证明新约启示的真实性。

    重要的护教著作和护教者,有以下这些:《致丢格那妥书》(EpistletoDiognetus),此书写于主后150年,作者不详;雅典的主教夸达徒(Quadratus),约在主后125年,也写了一本护教著作,给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此书今已失存;雅典哲学家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曾写书给安东尼庇乌(AntoninusPius);撒狄的主教墨利托(Meliio),曾写了一封护教著作给马可奥热流(MarcusAurelius);希拉坡立的主教亚波里拿留(ClaudiusApollinaris),也曾写过一篇护教文章给马可奥热流;雅典哲学家米提亚得(Miltiades),曾写信给犹太人和异**;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也曾于主后177年写信给马可奥热流,维护基督教,驳斥有关无神论、食人主义和不洁主义的攻击;安提阿的提阿非罗,写过三部书,为神的信念、复活的盼望辩护,并且驳斥异教信仰,反映出异教著作如何低于旧约圣经;叙利亚人他提安(Tatian),为基督教是合乎理性而辩护,说明基督教不是「无益的异教」;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可说是最伟大的护教者,他写了两部护教著作,就是《护教学》(Apologies)和《与犹太人推芬对话》(DialogwithTryphotheJew)。他是一个信主的哲学家,护教之余,仍保持哲学家姿态。

    护教者的圣经论

    《致丢格那妥书》(EpistletoDiognetus)着重讲论神的启示,宇宙的创造者曾经向人类启示他自己,「眼不能见的神,亲自从天上将真理和圣洁的教训种植在人里面;这些道理超越人的智慧,深深刻在人的内心」(Diog.7)。这句话带着哲学家的思辩,将神的启示和人对比。这封信又说,神借着道将自己(就是基督)启示出来,「道」是一个哲学术语(希腊文logos),意思是「话语」或「训谕」,这样,基督就是神向人类的训谕。就此意义来说,护教者都特别强调基督是一位教师,将神的启示传达给人类,让读者得着安慰,可以明白「道」所说的训谕(Diog.11)。

    护教者的神学主体

    《致丢格那妥书》的作者最后宣称,木石所造的神袱虚妄无用。他提醒读者,这些神只只是用石头造成,不过象人脚下所踏的石头一样。这些神只都会腐烂朽坏。用金银所造的神只,在晚间也被门庭深锁(Diog.2)。但作者称神是「宇宙全能的创造者,眼所不能看见的神」(Diog.7),及「宇宙的创造者及主宰,是造作一切,安排一切的神」(Diog.8)。殉道者游斯丁称神是「最真实的神,是有公义、节制和其他美德的父;邪恶不能与他接近」(1Apol.Just.6)。

    神启示自己以前,无人知道神是怎样的,但现在人知道神是「仁慈、良善、公平和真实的,并只有神是良善的」(Diog.8)。人该受刑罚和死亡,但神是一位容受和忍耐的神,所以,他差遣自己的儿子作罪的赎价(Diog.9),借此显明他是慈爱的神(Diog.10)。约翰福音三章16节正显明在这些话语中。

    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提出一个清楚而明确的一神论和三位一体宣言。他说:「我们确认有一位神,他并不是受造的,他是永恒、眼不能见、不能伤害、不可理解、不受限制的。我只能用心灵和心智与神接触;神是被光明、美好、灵和无法形容的能力所包围。宇宙是神借着他的话语所创造的;铺陈安顿,秩序井然。我们也认为神有一个儿子。」(Athen,Plea10)圣灵被称为「从神所发出的;圣灵从他流出,又象太阳的光线归回」(同书)。殉道者游斯丁提出一个三位一体教义的说明,他说,子居第二位,圣灵居第三位(1Apolo.Just.l3)。

    护教者的基督论

    基督是道,是从父所差来的;基督被自己的子民拒绝,却被外邦人顺服(Diog.11)。在一段记载中,基督被称为「从亘古已经有的道……他是永远的」(Diog11)。虽然雅典那哥拉称基督为「父的首生」,他却否认子是被造的,他说:「既然神是永恒的心智,道就从开始已经在他里面,成为永远的智慧。」(Athen,10;比较1Apol.Just21)基督被进一步形容为神的儿子,但也被形容为神「观念的话语,而实际上……神的儿子就是父的心意和话语」(Athen.10)。

    基督在他的工作中,显明「他是我们的赎价、不法之人的圣洁、邪恶人的正直、不义者的公义、腐败者的清洁、朽坏者的不变易」(Diog.9)。众人因为一个义人而得称为义(Diog.9)。罗马书五章及彼得前书三章18节的话语更是清楚不过。

    护教者的教会学

    殉道者游斯丁引用以赛亚书一章16至20节,说明基督徒的受洗,他似乎要指出,洗礼这种仪式能叫人得着新生(1Apol.Just61)。游斯丁也指出,圣餐只是为信徒而设,又说:「从他而来,经过祷告洁净的食物,便改变了,滋养我们血和肉的食物,就是道成肉身耶稣的血和肉。」(66)从这句话,可以看见罗马天主教教义对变质说的观念。

    初期的偏差

    关于摩西律法

    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仍然摆脱不了摩西律法的桎梏,这是不难了解的,因为新约的伟大人物如彼得,也未能免去这问题的困扰。这也正是教会在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要处理的问题。在初期教会历史,有些犹太基督徒的派系说,人要得着救恩,必须依循律法。拿撒勒派(Nazarenes)是一个严格遵守摩西律法的派系,他们遵守安息日,实行割礼和食物的律例,尽管他们没有将这些律例加诸外邦人身上。拿撒勒派确认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们也确认基督的教训,是超越摩西和先知的。拿撒勒派采用希伯来文版本的马太福音,不过,他们也承认保罗的使徒地应。伊便尼派(Ebionites)则否认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们说,基督不过是马利亚和约瑟自然而生的儿子,耶稣不过是人,一位先知;他们又否认保罗的使徒地位,认为保罗是律法的背叛者。爱尔克塞派(Elkesaites)说,有一位天使曾将一本书交给爱尔克(Elkesai),并说基督是人类父母所生的天使;他们否认基督是由童女所生,却说基督是最高的天使长;他们又认为律法仍然生效,并教训说,守安息日和施行割礼乃属必须。歌罗西书和提摩太前书所指的,大概就是这个异端。

    关于诺斯底哲学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希腊文gnosis的意思是「知识」。这字的意思,说明了这个异端的特性。诺斯底主义是一个哲学系统,建基在希腊哲学之上;他们强调物质是恶,灵魂是善。果若如此,神就不可能创造了这个物质世界。在他们的哲学系统里,建立了一系列的爱安(aeons),即发出物;这些爱安的发出,是从至高的神开始,这神是完全的灵体。在这系列中,有一个中间体,称为德谬安(demiurge),他是旧约的创造神。这神是他们所否定的;这位德缨安,「本身有充足的灵,以致有能力创造,也有充足的物质,创造物质的世界」。

    这个哲学系统,影响到诺斯底派对耶稣的观点。这些观点大概分为两方面:有一种说,因为物质是恶的,耶稣不可能真实地以人的身体来到;他只是以人的身体来显现,并且显现接受苦难。另一个观点说,神性的道临到为人的耶稣,这道在耶稣钉十字架前就离开。他们的救恩也是哲学性的——救恩就是认识真理,这真理只秘传给一些人(是一些特别授徒〕。罪恶与邪恶都与无知和缺乏知识有关。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Science)就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诺斯底主义。

    关于马吉安的正典

    马吉安是个富产,他在主后139年来到罗马,尝试在那里的教会中发挥影响力。但不能成功,就自己组织教会,另立特别的教义。他采纳了诺斯底主义某些方面的教训,但放弃了诺斯底主义哲学的形式。马吉安相信,加拉太书是福音真理的根基,福音是因为与律法混淆而受损坏。可是,除了保罗的十封书信和路加福音的编订版本外,马吉安拒绝接受其他圣经经卷。他将旧约的创造神(译者按:德谬安)和新约的神区别;旧约的创造神颁布了旧约的律法,而这些是马吉安所认为是邪恶的。新约的神却在基督里启示了自己,这样,基督就不是旧约的弥赛亚,他也不是以肉身降临,但他启示出新约的慈爱的神,这神和旧约的神是对立的。耶稣也拒绝了旧约的神,因为他反对律法。由于这个原因,犹太人钉死耶稣;可是耶稣没有受到伤害,因为他不是一个真实的身体。马吉安宣称一个信心的救恩,这救恩和凭知识得着的救恩是相对的。

    由于马吉安自己挑选正典,他的举动无形中是提醒了教会,令教会也要去确定那些是真正的正典。

    关于孟他努派(Montanist)的教训

    在诺斯底派以外,当时还有一个称为孟他努(Montanus)的人,在小亚细亚的弗吕家兴起,提倡严格禁欲的道理。孟他努受洗时曾说方言,宣称圣灵的时代已经降临,世界快要接近末日。新耶路撒冷将要从天上降下,千禧年时代快要开始。他和他的随众,都是最后一代的先知,他们要将神的真理带给世界。他的门徒中有两个妇女,也破称为先知的,她们要带来新的启示。孟他努独爱约翰的著作,孟他努说,自己就是圣灵保惠师的代言人,要将圣灵启示给世界。虽然孟他努所持的教义都属正统,但他教训说,「圣灵要继续借着先知说话,而这些先知是包括妇女在内」。因为这世代将要结束,圣灵就要彰显他的恩赐。

    孟他努向跟从者颁布严格的道德诫律,因此,他在小亚细亚有不少随众。他宣讲禁食,禁止在配偶死后再婚,提倡独身,鼓吹殉道。

    虽然在主后381年,君士但丁堡会议(CouncilofConstantinople)否定了孟他努主义,但他的教训广泛被人接受,特土良也受到他的影响。

    正典和信经

    信仰准则(RuleofFaith)

    因为有异端群体和教师(如马吉安)兴起,故此教会必须立刻将正确的教义和受默示的经卷加以确定。在新约正典被确认以前,初期基督徒都须要建立起一种「信仰准则」(拉丁文regulafidei),来确定那些是正确的教义,并分辨那些是错误的道理;这就是使徒信经的雏型。最早的信仰准则,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节的施洗条款(baptismalformula),这是对三位一体神的认信。罗马信条恨可能就是这个洗礼信条的最佳说明。

    当时有一个简短的古罗马宣言(OldRomanForm),那是一个信仰宣言。据说这个宣言来自使徒,由彼得带到罗马,第二世纪中叶已经开始使用。这个简短的古罗马宣言说:「我信神全能的父,我信我们的主他的独子耶稣基督,他是从圣灵和童女马利亚而生;他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被埋葬了;第三天从死里起来;他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边;他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圣教会;罪的赦免;身体复活和永生。」

    新约的正典

    在新约正典被承认的初期,保罗的书信都在教会中诵读,视为权威。爱任纽(Irenaeus)为了对抗马吉安和诺斯底主义,就承认了四卷福音书。约在主后175年的穆拉爹利经目(MuratorianCanon),除了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及约翰壹书外,已列出了所有新约的书卷。亚他那修在主后367年的著作中,也列出了所有新约书卷的名字。此后,新约的二十七卷书就广泛被人接纳。

    使徒信经

    最古老的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版本,约在主后340年面世。使徒信经是用来进一步确定正踊的信仰准则,和驳斥如马吉安等人的错误教训的。传说,使徒信经是由每一位使徒写出一条。我们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信经的始源,那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节。其他根据的经文,还有罗马书十章9至10节,哥林夸前书十二章3节,十五章4节,及提摩太前书三章16节。

    使徒信经始于使徒时代,包含使徒所讲的道和教训。信仰准则(RuleofFaith)这名词,是指雏型的使徒信经而说。信经演变成力两个版本,一个是简短的版本,称为古罗马宣言(OldRomanForm);另一个较详尽的版本,称为公认宣言(ReceivedForm)。公认宣言内容如下:「我信神全能的父,天地的创造主;我信耶稣基督,我们的主,他的独生子;他因圣灵受孕,由童女马利亚而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苦,被钉十字架,死了,而且埋葬;他曾落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他曾升到天上;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他并且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的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这个详尽版本的使徒信经,最早在主后650年已经使用,但它在主后460年已经存在。

    使徒信经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圣经,而是要坚固圣经的教训,使教会不被异端渗透。举例说,信经中宣告神是全能者,是天地的创造主,这是针对马吉安所说的,神是一位邪恶的创造者;信经中宣称,耶稣是由童女所生,曾经死去,是要排除诺斯底主义和幻影说的错谬,这些学派以耶稣单单是一个幻象。

    初期的三位一体论

    在三位一体教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要与旧约一神论配合。教会怎能确认神是一应,同时又确认基督的神性?开始的时候,教会的三位一体现念,十分模糊,有些人解释,基督就是神的心意(themindofGod)——那是一个非人格的道(logos),这道在成为肉身时,变成人格化。又有人描绘基督是永远与父同在,但次于父。教会对于圣灵位格的理解,就更少了,有人认为,圣灵是次于父和子的。

    神格唯一论(Monarchianism)

    教会三位一体的教义,要面临两个问题,就是一方面要持守神的合一性(theunityofGod),一方面又要确认基督的神性。教会在三位一体争辩中,要面对的第一个异端,就是神格唯一论。此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影响力较小的,称为机能神格唯一论(dynamicmonarchianism),此说强调神的合一性,但放弃了基督的位格。拜占庭的狄奥多徒(TheodotusofByzantium),在主后190年提出这个教义,后来,安提阿的主教沙马撒塔的保罗(PaulofSamosata),也持此说。狄奥多徒这样解释道:

    子与父同质(consubstantial),但他在神格中不是一个独立位格。他与神认同,因为他存在于神里面,正如人的理性存在于人里面。他单单是一个非人格力量,存在于所有人的里面,特别是运行于作为人的耶稣里面。这道日渐深入于耶稣的人性里面,超过任何其他人,神圣的力量渐渐使它神格化。因为作为人的耶稣,已被神格化了,于是,他是配受神圣的尊敬,但是严格来说,按字面的意义他不能算是神。

    这教义清楚不过,是要维持神的独一性。但神的三个位格的区别就无存了。

    另一种说法是形态神格唯一论(modalisticmonarchianism),较为流行。此说企图保存神的合一性,但也强调基督的神性。此说又称为圣父受苦说(patripassianism),认为道成肉身的是父,受苦受死的也是父。此派在东方的支持者撒伯流(Sabellius),后来发展出所谓的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

    「形态」(modalistic)一词,已说明神以不同形式显示自己的概念。神有时显明为父,有时显明为子,有时显明为圣灵。虽然形态神格唯一论也讲论三个位格,但他们相信只有一个神性本体(essenceofdeity),这神性本体以三个不同形态表现他自己。于是,父曾降生为子,父曾死在十字架上,并且父曾自己从死里复活。帕克西亚(Praxeas)大概就是形态神格唯一论的创始者,他曾经说,父成为自己的儿子。

    亚流主义(Arianism)

    三位一体论争辩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名字,就是亚流(Arius)。亚流是亚历山太城的长老。亚流反对形态神格唯一论,他说,只有一位能称为神,是永恒的,而且他是超乎人的理解的。若说基督是永恒的,无疑就是说有两位神。亚流说,子有开始,有一个时候,子是不存在的。子不是与父同质的(samesubstance,希腊文homoousios);子是父所创造的——亚流也说(错误地)子是父所生的。亚流进一步说,基督是在所有受造物以前被造,他也是神后来创造工作的居间者(medium)。基督的地位高过一切受造之物,可是,基督不是神,基督是会改变的。

    亚历山太城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大力反对亚流。亚他那修强调神的一体性,但同时,他也坚持神格中有三个可区分的位格。亚他那修提出,子是永远存在的;他在教会历史上独立出众,维护正统信仰。

    尼西亚会议(CouncilofNicea)

    由于有亚流主义的争辩,教会于是在主后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处理这个问题。三百位主教聚首一堂,会议决定反对亚流主义和一切亚流的主张。此决定立为信条,并且得着皇帝的批御。

    我们相信独一神,就是全能的父,一切可见及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我们相信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神的儿子,父的独生子。他有父的本质(ousias),他是从神来的神,从光来的光,从真神来的真神;他是受生而非受造;他是与父同质(homoousion);一切事物借他而来。他为了拯救人类而降临,成为肉身而为人;受苦;第三天复活;升到天上;并且还会来审判活人和死人。

    同质(Homoousion)这词,强调基督不单象父,而且他与父是同一本质。「从神来的神」和「从真神来的真神」这些字眼,进一步强调基督的神性,而「受生而非受造」和「降临」等字眼,也强调了他的永恒性。

    尼西亚会议之后,同质(homooasian)这词备受争议,曾经一时遭受反对。争论持续不定,亚流和亚他那修都曾先后被否定多次。西方教会都偏向亚他那修的看法,而东方教会则希望将字眼修改。主后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召开君士但丁堡会议,接纳了尼西亚信条,重新确定homoousian这词。

    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ofConstantinople)

    尼西亚信经只确认了「我们相信圣灵」这句话,但信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有关圣灵位格的问题。当时,亚流所教导的是,圣灵是子的第一个创造物。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马其顿纽(Macedonius)教导,圣灵是受造物,附属于子,象天使一样。但亚他那修强调,圣灵是与子及父同质的(homoousian),这问题直到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会议才得到解决。会议宣言如下:「我们相信圣灵,他是主,是生命赐予者。圣灵是从父而出,与父及子同被尊敬,同受荣耀。圣灵借先知说话。」这句宣言强调了,圣灵不是附属于(subordinate)子,也不是附属于父,乃是与父及子同质(samesubstance)的。

    初期的基督论

    背景

    三位一体的争论,也是一个基督论问题的争论。所牵涉的问题,不但关乎基督真实的神性,和真实的人性,也关乎基督两性的关系。两方各有争持:幻影派(Docetists)否定基督的人性;伊便尼派(Ebionites)则否认基督的神性;亚流将基督的神性降格,而亚波里那留派(Apollinarians)则将基督的人性降格;涅斯妄图派(Nestorians)否定两性的合一,而欧迪奇派(Eutychians)强调基督只有一性。

    亚波里那留主义(Apomnarianism)

    亚波里那留与亚流是两个不同极端的教训,但两者都被判定为异端。亚波里那留说:「先存的道,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成为他的灵;这样,耶稣就有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魂,但不是一个人的灵。他又说,基督虽然有一个身体,但这身体升华成为一个神圣的人的身体……亚波里那留将基督的人性降格,成为比一个普通人更低」。亚波里那留相信,人的灵就是罪的所在;因此,如要除去基督有罪的可能性,就要否定基督的灵的人性。

    亚波里那留观点的问题是,他虽然保存基督的神性,但又否定基督真实的人性。如此按亚波里那留的教训,基督是比人更低的,他为了解释基督位格的统一,不惜否定了耶稣的人性。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终于否定了亚波里那留的教训。

    涅斯多留主义(Nestorianism)

    涅斯多留(Nestorius)不赞成迦克墩(Chalcedon)宣言所说的,马利亚是「神的母亲」。虽然这个宣言也确定了基督的人性,但涅斯多留认为,这宣言会引导人敬拜马利亚。于是他并不承认基督在一个位格里,有两种本性,他「否定在基督身上,神性和人性真正的合一……(并且)持定两种本性和两个位格的说法」。按涅斯多留的教导,基督在人性中受苦的时候,他的神性是没有参与其中的(这个也是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ofDamascus〕的观点)。这教训是否定了道成肉身的真义。他不确认基督是神又是人;反之,基督被视为两个位格,就是神和人,二者之间并无相联。涅斯多留认为,由于马利亚是耶稣人性的唯一来源,因此耶稣一定是两个不同的位格。

    涅斯多留亟欲维护基督的神性,反对亚流主义,并且反对圣母崇拜(Mariolotry),但他至终连基督的合一性也否定了。主后431年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ofEphesus),否定了涅斯多留的教训。

    欧迪奇主义(Eutychianism)

    欧迪奇(Eutyches,主后380年至456年)为了回应涅斯多留,创立了一个基督一性说(monophysite)的异端。他说,基督只有一个本性,「神性的本性,被人性的本性限制(modified)了,并且调和(accomodated)了,以致基督不再有真正的神性。……同时,由于与人性的本性融合,神性的本质就被限制和改变了,以致基督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人。」

    欧迪奇的教训,令基督变成非人非神;欧迪奇创造了一种新的第三本性。根据他们所说,基督只有一种本性,那不是人性,也不是神性。

    这种看法终于在主后451年的迦克墩会议中被否定了,可是,这种观点却一直存留在埃及的科普替教会中(CopticChurch)中。

    这种思想有一种变化,称为基督一志说(monotheliteview)。此说后来公开传杨,说基督只有一个意志。可是,这教训也被主后680年的君士坦丁堡否定。

    曲解的基督论教义

    派别

    时期

    参照

    人性

    神性

    幻影说

    第一世纪末

    约翰壹书四章1至3节

    否定

    确定

    伊便尼派

    第二世纪

    爱任纽

    确定

    否定

    亚流派

    第四世纪

    主后325年在尼西亚被否定

    确定

    减少

    亚波里那留派

    第四世纪

    主后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被否定

    减少

    确定

    涅斯多留派

    第五世纪

    主后431年在以弗所被否定

    确定

    确定

    欧迪奇派

    第五世纪

    景后451年在迦克墩被否定

    减少

    减少

    初期的人论

    罪与恩典

    伯拉纠(Pelagius):伯拉纠是一个英国修士,他与奥古斯了不同,他一直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而没有奥古斯丁那种激昂的灵性挣扎的经验。

    伯拉纠最早是于主后400年,在罗马提出他对人和救恩的教义。主后410年,伯拉纠来到非洲,与奥古斯丁相遇,二人就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在于原罪和自由意志的问题。伯拉纠教导,人与生俱来是中性的,他有选择善恶的能力和自由;人是没有原罪的。因为神是个别地创造每一个人的灵魂(soul),所以,每个人出生时都象亚当一样,是自由的,是中性的,每个人都有行善行恶的力量;可是,无罪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亚当的罪并没有影响到全人类,而只影响了他自己;因此,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选择善与恶,每个人都有行善行恶的力量。伯拉纠解释世界上罪的问题,是由于「错误的教育」,或「错误的榜样」。神的恩典能帮助人在生命中胜过罪恶,所以救恩不一定是必需的,因为人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因为人生来不是恶,于是伯拉纠反对婴儿要受洗才能得着救恩的说法;他认为婴儿受洗不过是一种奉献仪式。

    奥古斯丁(Augustine):奥古斯丁在主后354年生于非洲北部。虽然他有一位基督徒的母亲,但他生活放荡,生命中得不着平安。奥古斯丁为了寻求平静,就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他后来又研究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哲学。后来他被米兰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所影响,加入基督教,但他所经历到的,是「可怕的罪的力量,和无法凭个人力量去克服罪恶」。他偶然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4节,就经历到重担的释放,真正悔改归信。信主后,他立刻开始孜孜不倦研读保罗书信,从中体会神的恩典。

    以下的教义,就是奥古斯丁这位伟大神学家的杰作。

    人未堕落时的景况,是一种在品性完美的状况,因为人拥有神的形象,就是智慧、圣洁和不朽。但因为堕落,人就丧失了他在神里面特有的地位;人不爱神,只爱自己。人落到了一种境况,就是不能不犯罪(拉丁文nonpossenonpeccare)。人的意志受到完全的破坏,人不再是中性的,而是倾向邪恶。人也不再是自由的。

    这种堕落的罪恶本性和性情,代代相传,临到全人类。按奥古斯丁罪的归与(imputationofsin)的教义,全人类都曾潜在地(seminallypresent)在亚当里,因此,从古时到末世,全人类都因为亚当在第一次犯罪中有分,而被定罪。这就是奥古斯丁对罗马书五章12节的理解。就是婴孩也在这次的败坏(depravity)中有分。

    神的恩典是绝对必需的,以拯救人脱离全然败坏(totaldepravity)的境况。由于人的堕落,人只有犯罪的能力,人已经没有行义的能力。为了实现救恩,神施行他的恩典——奥古斯丁称这为「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grace)。神的恩典并不是和人的本性对立的,但神的恩典「改变了人的意志,叫人自动选择善。人的意志被更新了,使人重获真正的自由。神能够,并且也实在地这样在人的意志上工作,叫人按着自己的自由选择,转向美善和圣洁。因此,神的恩典就成为在人里面一切美善的源头」。人相信福音,也需要这种恩典。「恩典传给(isimparted)罪人,不是因为罪人愿意相信,而是要令罪人相信;这是因为信心本身,也是神的恩赐。」

    总结:伯拉纠和奥古斯丁的分歧是十分尖锐的。伯拉纠相信人生来是中性的,没有从亚当承受了一个败坏的意志,也没有天生对罪的倾向;他相信人有能力选择事奉神,而下需要靠着神的恩典。奥古斯丁却认为,亚当的堕落影响了全人类,人是完全的败坏(corrupted),人的意志偏向邪恶;只有借着神恩典的介入,人才可以得救。人是没有自由选择善的能力。救恩不是人与神的合作,因为人需完全依赖神的恩典,才能得着救恩。

    伯拉纠终于在耶路撒冷大会(SynodofJerusalem)中,被判为异端。主后416年,在迦太基和米莱的大会(SynodsofCarthageandMileve)中,伯拉纠主义也被定为异端。主后431年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ofEphesus),又再否定伯位纠主义。

    不幸地,半伯拉纠主义(semi-Pelagianism)仍继续存在。这一派所走的是中间路线,认为在救恩中,神的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同样地发生功

    效。人在救恩中是与神合作的,因为人的意志并没有因堕落犯罪而完全受损,而只是减弱。后来半伯拉纠主义被罗马天主教所接纳。

    初期的救恩论

    赎罪与救恩

    使徒教父所教导的是基督代赎的观念,他们都依从圣经所使用的字

    伯拉纠和奥古斯丁对罪的观点

    比较

    伯拉纠

    奥古斯丁

    罪的影响

    只有亚当受影响

    全人类受影响

    原罪

    无

    有

    遗传的罪

    无

    有

    人的出生

    出生时是中性

    出生时本性败坏

    人的意志

    自由

    作罪的奴仆

    普遍性的罪

    由于坏榜样

    由于人有罪的本性,所以人不能不犯罪

    在救恩中归向神

    可以不靠神的恩典

    只能借着神的恩典

    眼。他们没有将这题目阐释,也没有将赎罪(atonement)一词加以解释。可是,他们对赎罪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革利免说,基督的血在天父看来是宝贵的,「因为这血是为我们的救恩流出,这血为全人类带来悔改的恩典」(1Cor.7)。这句话似乎是说,人在自己的救恩上也付上一份责任(「悔改的恩典」和血所成就的有所不同);这句话也似乎暗示一种无限赎罪观(unlimitedatonement)(「为全人类」)。革利免也说,基督的血叫所有相信的人得着救赎(1Cor12)。伊格那丢所说的,大致也相同(Smyrn,6)。其他类似的讲法,也是要显明一个概念,就是基督的血在救恩上是必需的;坡旅甲说,基督的代赎,就是基督「以自己的身体挂在木头上,担当了我们的罪」(Phil8)。

    亚他那修认为,基督的代赎,不但满足神的圣洁和公义,也满足了神的真理。奥古斯丁认为,基督的死平息神的愤怒,让人与神和好。可是,奥古斯丁的赎罪教训并未完整。

    救恩的施行

    使徒教父确认,基督的死对于人要获得救恩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们也强调,行为是救恩的一部分。革利免用了冗长的篇幅,来说明顺服在救恩中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甚至罗得、喇合等例子,说明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信心和接待客旅」而得救(Clem.1Cor.12)。救恩被描述为「一条通往公义和圣洁的路径」(48);洗礼(Clem.2Cor6),完成神的旨意,保持肉体清洁免被罪拈污,坚守主的诚命(8);彼此相爱(9);拒绝邪情私欲(16);行公义(19)。在以后的世纪,人和神在救恩上合作的问题就显得相当重要,受洗得以赎罪的教训,十分显著;后来又有基督徒受苦(如殉道)能赎别人的罪的观念产生。

    一些人如伯拉纠等,更是远离圣经,提出救恩可以借着遵行律法获得。诺斯底派说,获得救恩就要远避污秽的物质。俄利根这位譬喻专家甚至教导说,一切所有(包括鬼)当他们受了惩罚后,就可以得救。

    初期的教会论

    洗礼

    《十二使徒遗训》(TeadchingoftheTwelveApostles)要求每一个人,都奉三位一体神之名受洗。洗礼之前,施洗者和受洗者都要禁食(Did.7)。

    最初期教会,洗礼仪式备受重视,不少人甚至教导,借洗礼可以得着重生。殉道者游斯丁说,若要去除罪,就要向受洗者宣示父的名字(1Apol.61)。「爱洗以后,基督徒应该不再犯罪,若受洗后仍沉溺在罪的,是不能获得赦免的。」虽然这观念在使徒教父中不被强调,但这观念在以后的多个世纪影响很大。举例说,奥古斯丁教导,原罪和受洗前的罪,都借着洗礼洗去了。为此,他主张为婴孩施洗。可是,奥古斯丁也强调,成年人接受洗礼,必须悔改和相信。爱任纽和俄利根都赞同婴孩洗礼的有效性。但特土良则反对婴孩洗礼。

    使徒教父并没有明确说明洗礼的仪式;可是,《十二使徒遗训》准许施行洒水礼。但一般来说,初期教会都是实行浸礼。

    圣餐

    伊格那丢曾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称圣餐是「不朽的药物,为解救我们不致于死的良方,叫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永远活着」(Eph.20)。《十二使徒遗训》中,关于守圣餐的教导,提到守餐之前和之后都要祷告。已受洗者才有须受圣餐的资格(Did.9,10)。殉道者游斯丁说「用祷告话语所洁净从他而来的食物,就成为耶稣肉身的血和肉,经过变质(transformation),我们的血和肉都因此得着滋养」(1Apol.66),罗马天主教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的教义,可说是由这句话开始。

    初期的基督徒都遵守爱筵(希腊文agape),这爱筵是在主的晚餐之前举行的,食物被确认为献给神的感恩祭,先由主教祝祷,然后当作感恩的祭物(希腊文eucharist)献给神。随着圣职人员制度的产生,主礼者是站在基督的位置,献上基督的身体和血,作为赎罪的祭物。罗马天主教的弥撒,就是从初期教会这种仪式所产生的。奥古斯丁本人,虽然确认这礼仪是记念性质,但他也教导,圣餐中的物品曾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初期的末世论

    约在主后130至140年,帕皮亚的著作已经对千禧年国提出一个相当完整的说法。爱任纽提到帕皮亚曾说:「当义人从死里复活和掌权,当受造之物更生而认捆缚中释放,国度将会供应大量各式其适的食物」(Fragl4)。帕皮亚引用主的教训说:「葡萄将要生长,每棵要长出一万条枝子……一棵麦子要长出一万颗穗子……草也有同样收成,所有素食的动物,都要变得驯良、和平,顺服人类」(Ibid)。阜丢斯(Photius)提到,帕皮亚和爱任纽都曾这样教导:「在天上的国度,是有属物质食物的享受的」(Fragl7)。这些话都清楚描绘出一个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千禧年国度。

    早期的作者中,爱任纽可说是对干禧年国度刻划得最为详尽的人。他将不同的复活次数分开,他说义人会先复活,接受新的创造秩序,并且掌权。掌权之后,审判来临。爱任纽这种信念,是根据亚伯拉罕之约而来的(创十二1至3)(AgainstHeresies32)。他也曾提到新约,在新约里承受土地的福气会更新,「人要喝新的葡萄产品」(33)。他说,义人要复活,在新的和自由的秩序中掌权,大量生产食物(33)。爱任纽提到千禧年时,引用了以赛亚书十一章和六十五章,他引用圣经的方式,似乎比他那一代的人更加详细,更有系统。

    彼得斯(GeorgeN.H.Peters)说,游斯丁、他提安、爱任纽、特土良,希坡律陀和亚波里那留等人,都是第二世纪的「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ists)。无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m)的教训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埃及亚历山太城寓意解经学派,如革利免、俄利根和狄尼修。奥古斯丁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个公开的无千禧年主义者,他说,现今这个世代,是教会与世界争斗的世代。奥古斯丁持无千禧年观点的原因,是值得注意的:他说,持千禧年观点的基督徒,对国度是存着属肉体的理解,于是,奥古斯丁放弃了按字面解释千禧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