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与相对——读经点滴
    使徒保罗在第二次巡回布道途中,向雅典人宣讲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使徒行传17:24-28)

    保罗清楚地告诉雅典人,基督徒所敬拜的这位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不需人手服事、独立于万有的自存的绝对本体;而万有和人是依附于这位造物主的恩惠而产生、而存活的相对、有限的受造物。保罗在神与万物、人之间,在绝对与相对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线:神是造物之主,是绝对的;自然和人是受造之物,是相对的。然而,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和被罪污染,世人常常抹煞神与人绝对和相对的本质区别,把相对绝对化或把绝对相对化,酿成信仰的种种困扰和混乱。

    我们的信仰常在绝对与相对相混淆的旋涡中挣扎、沉浮。人们把绝对的神降为相对的人而加以揣摩,是司空见惯的事。“神要人赞美他,岂不是爱虚荣吗?”——这是以受造物之心度造物主之腹。“神的话真的句句都对,我们要完全听从吗?未必。小心点,别走火入魔!”——这是基于人的不完美而质疑神的绝对的真善美。“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杀了那么多人,连婴儿也不放过,太残忍了!”“神当初竞拣选小小的以色列民而不拣选我大中华民族。否则,福音早就传到地极了!”——言下之意,神的善良和智慧还不及我们。法国哲学家帕斯卡(BlaisePascal)指出:“人无法认识神,是因为人首先给神设限,必须符合人的理性,满足人的逻辑,才能产生信心。”*

    信主之后,我们与神建立了父子(女)关系,对神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即便如此,我们的信仰仍会受到搅扰。尤其是信主初期,我们对神的信心很容易随著环境的顺逆、心情的好坏而起伏。李德尔(PaulE.Little)生前是著名传道人和神学教授,曾在世界上近二百所大学校园演讲,深受欢迎。他在畅销书《你为何要信》中写到:“偶尔在街上走的时候,我会自问:`李德尔,你怎么知道你的信仰不是受到一种大型的宣传活动所欺?毕竟你看不到神,又摸不到、嗅不到、也感觉不到他-我又自问,自己怎么知道福音是真实的?”*资深布道家尚且如此,初踏圣途的弟兄姊妹产生疑虑,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非我们真正认识神,我们和神之间就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除非神向我们启示他自己,我们就无法认识神。感谢神!我们虽不认识他,他却主动来寻找我们。神藉著普遍启示(自然启示),显明他这位超然造物主的存在。神又藉著特殊启示,彰显他的本性、救恩、国度和永恒的旨意。什么是神的特殊启示呢?希伯来书的作者言简意赅地指出:“神既在古时藉著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喻列祖,就在末世,藉著他儿子晓谕我们。”(希伯来书1:1-2)。神藉著圣经对我们每个人说话,启示我们认识他、归向他、跟从他。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3:16)。“默示”一词(英文insperation)译自希腊字theopneustos。此字在新约希腊文圣经中只用过这一次,意为“神所呼出来的”。默示不是听写或机械地笔录。“我们可以为默示下这样的定义:默示是圣灵监督作者,让作者虽然按著自己的风格、个性写作,但所写的就是神的话语——是具有权威的、可信的,及在原稿上没有错误的。”*主耶稣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24:35)。使徒们说,“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书1:24-25);“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甚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甚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启示录22:18-19)。圣经是活神的活道,是无误的终极真理,是我们认识神的根本途径。

    圣经是神的话,我们要全然接受它的超然性和权威性。当读不懂圣经,或圣经经文与我们的理性冲突时,要存敬畏、顺服的心,求神开启我们属灵的眼和心,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真理。另一方面,神是透过人类的历史启示他自己的,所以,读经时必须注意经文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写作风格等因素,以便准确地获得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近代的自由派学者,拒绝接受圣经的超然性,只把它当作一本历史书。他们高举理性批判,把圣经撕得支离破碎。另一些人虽尊重圣经的权威,却忽视了圣经的历史、文化背景,容易走上按己意猜测经文含义的解经歧途。

    圣经是无误的,但我们对圣经的理解和宣讲可能有误。感谢神,在我们悔改信主之后,他差派圣灵进驻我们心中,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学习圣经时,我们要恳求圣灵的光照,求神藉著圣经对我们说话。既不能用阅读参考书或听讲道代替个人读经;同时,也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多听讲道,多读解经书籍,多在团契中切磋、分享。每听一次道,不能只找出不如意之处,更要明白在哪些地方受到了启迪。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除了辨认可能与圣经相左的观点外,也要问自己得到了什么属灵的亮光。这即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应因强调个人读圣经而不加分析地把圣经以外的知识统统冠以“人的学问”,一概予以否定。这样无疑是说,圣经只光照我们,不光照别的信徒。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坚持的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正是历代圣徒在圣灵的指引下,不断挖掘

    圣经而逐渐建造起来的。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一点一滴,复以年月,我们对圣经真理的认识就会趋于全面与平衡。

    注释:

    张文亮《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6年,P.42。

    Mr.andMrs.PaulE.Little,KnowWhyYouBelieve(《你为何要信》)詹正义、区秀芳译,福音证主协会,香港,1991年,P.8。

    PaulP.Inns,TheMoodyHandbookofTheology(《慕迪神学手册》),姚锦□译,福音证主协会,香港,1994年,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