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希腊时期
    第一节希腊的兴起与波斯帝国的灭亡

    波斯帝国大利乌一世(公元前521~485年)时就开始发动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最后波斯战败,宣告波斯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希腊时期。

    一、亚历山大帝与军事帝国的建立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社会经济发展较晚,以农民为主体。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统治年间,加强王权,逐渐发展军队和舰队,在希腊北部称雄。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泛希腊会议,各城邦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并宣布向波斯进军。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宫庭阴谋中被刺死,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ⅢTheGreat公元前356~323)继位。

    亚历山大帝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突出的人物,他虽然只活到33岁,但在他的武力征战下,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亚历山大13岁拜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伦理学、哲学、地理学、医学等等,但亚历山大更醉心于兵法,致力于向父亲腓力二世学习战略、战术。公元前338年,腓力已成为希腊城邦的霸主,但二年后,腓力二世遇刺身死,亚历山大年20岁继位为王,并开始进攻波斯。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击败4倍于己的波斯大军。之后他沿腓尼基海岸南下,占领所有海港,使波斯海军尽失所有基地。公元前332年下半年,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埃及人拥他为法老,把亚历山大尊为是一颗解除波斯暴政的救星。亚历山大在埃及尼罗河口建立一个大城,命名为亚历山大城,即今日埃及的第二大港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彻底击溃大利乌三世的波斯残军,占领波斯首都苏萨,大利乌三世在亡命中被部下所杀,波斯帝国从此宣告灭亡。

    公元前330年3月,亚历山大继续东进,声言要进军到世界东方的尽头。公元前327年夏,进军印度,印度河之役遭到强烈的抵抗,亚历山大疲惫不堪的军队又受到印度酷暑、暴雨及热带病的袭击,死亡枕藉。亚历山大的远征行程至此已达一万七千六百公里,只得开始从印度河撤退。公元前324年春回到苏萨,第二年回到新都巴比伦,同一年六月(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豪饮得急病,十天后死去。亚历山大死后,尸体被置于金棺中,运至埃及亚历山大城埋葬。

    二、亚历山大帝的希腊化运动

    亚历山大少年时就读于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元前384~322年),除学习各科学科目外,特别醉心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他深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雄心勃勃地要向整个东方世界传播希腊的文化,首先要使地中海以东地区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当然也包括巴勒斯坦的地区在内。亚历山大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宗教宽容政策赢得犹太人的拥护,乐意接受希腊的文化,如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采用希腊式建筑等,甚至不少犹太人加入亚历山大的军队,充当亚历山大向外征讨的雇佣军。犹太人的希腊化首先表现在生活、物质方面,以后逐渐发展到精神方面,如欣赏希腊的艺术,研究希腊的哲学等,并以熟谙希腊语作为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亚历山大帝在其占领区建立数十座以亚历山大为名字的希腊化城市。在埃及尼罗河口三角洲建立的亚历山大城,不仅移居希腊人,也移居埃及人和犹太人,各占城市的一区,享受民族自治的权利,但以希腊语作为此城市的通用语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波斯时期,已逐渐使用阿拉米语(Aramaic圣经译“亚兰文”),因阿拉米语是波斯帝国的通用语言。至希腊时期,希腊语取代阿拉米语成为帝国内的官方语言。在亚历山大帝希腊化运动的影响下,犹太人竟相学习希腊语。因此到公元前300年时,流亡在外地的犹太人多数已不熟悉古希伯来语而涌现了一些犹太人的希腊语作家。至于阿拉米语仍一直存在和应用到罗马时期(耶稣也使用阿拉米语),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才彻底被阿拉伯语所取代。

    第二节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

    一、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死,这个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迅速**。亚历山大帝的部将互相争夺权势,以后形成了三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三个王朝以塞琉古王朝疆域最广,建都于叙利亚的安提阿城。

    亚历山大帝死后引起帝国的内部战争,部将各据一方,陷入长达数十年的争夺混战。公元前305年,托勒密首先控制埃及,正式称王,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城为首都,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元前305~30年),由托勒密一世传至托勒密十五世,最后被罗马屋大维所占领并入罗马版图为止。

    托勒密一世原是亚历山大帝的一员将军。具有杰出的军事、外交与组织才能。他亦作为亚历山大帝的贴身侍卫,参加亚历山大帝的军事远征,后担任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舰队司令。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在一连串争夺王位的斗争中,他取得了胜利,公元前305年正式称王,被称为埃及“救星”。公元前285年立儿子托勒密二世为共同摄政和继承人。

    二、托勒密二世与旧约圣经《七十子译本》

    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元前285~247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一个出色的王,他为巩固王权大肆进行清洗。当安提柯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衰颓时,他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在第二次叙利亚战争中(元前260~253年)他战争失利,他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先与安提柯二世单独媾和,接着将女儿嫁给塞琉古王朝国王安条克一世以结束战争。托勒密二世建设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发展艺术与科学事业。埃及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世界有名的文化学术中心,藏书丰富,包括所有希腊古典著作和东方典籍。当时地中海一带科学文化界的有名人士都与这所图书馆发生了关系,如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元前330~275年),物理学家、发现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得(Archimedes元前287~212年)等名流都曾来到亚历山大城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上都是希腊文。这时在埃及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基本上已都不会希伯来语了。据传托勒密二世接受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底米丢的建议,邀请熟悉两种文字的专家把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放在图书馆内,好让只懂希腊文的读者阅读圣经。参加这次翻译的专家共有七十二人,他们在亚历山大港外的一个名为“法鲁斯”(Pharos)岛上进行翻译,经历了七十二天的紧张工作,翻译大功宣告完成。于是这部第一次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旧约圣经译本就名为“七十子译本”(Septuagint),这译本一直通用存在到今天。这部《七十子希腊文圣经译本》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基督教初期传播的对象是犹太人之外广大世界讲希腊语的人。当时如没有这部希腊文的旧约圣经问世,就很难使讲希腊语的异**皈依基督教,可以想见,基督教因此也难以发展成为今日的世界性宗教。

    托勒密二世时代兴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存在了几个世纪,后来毁于公元三世纪末叶发生的一场战争中。时至现代,曾有消息报道,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曾有人倡议重建这所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发挥过重大影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巨资和现代最新设备来使亚历山大图书馆重现于世。

    三、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的争夺霸权

    亚历山大帝死后建立起的三个王朝中,首先是托勒密王朝控制巴勒斯坦。这个时期内,托勒密政权基本上沿袭波斯管理属地的政策,巴勒斯坦仍由宗教大祭司管理政教、民事,并按期收集赋税缴纳王朝当局,托勒密政府的官吏不干预犹太人内部事务,给予一定的自由权利。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大量巴勒斯坦犹太人移居埃及,亚历山大城成为犹太人的聚居中心。据有资料统计,公元一世纪时,全埃及有犹太人一百万人,远超过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这些犹太人都操希腊语,用作与外族人交往的日常用语。

    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朝争霸引起长达80年的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从托勒密二世的时代(元前276年)持续到托勒密五世的时代(元前195年)止,战争共进行了5次。公元前201~195年间,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元前223~187年)利用埃及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机会,于元前198年从埃及托勒密五世(元前210~180年)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从此犹太人转而归属塞琉古王朝统治。

    第三节玛喀比起义和玛喀比(哈斯摩尼)王朝的建立

    一、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犹太教

    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在公元前198年从埃及托勒密五世的手中夺取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双方订立和约。作为安抚与补偿,安条克三世把女儿克莉奥佩特拉一世嫁给托勒密五世为妻。

    安条克三世死,儿子塞琉古四世继位,阿尼亚(Onias)任耶路撒冷大祭司。据说这期间,圣城耶路撒冷得到平安繁荣,众民遵守律法,圣殿金库存款一百二十万银市与六十万金币。塞琉古四世曾遣人去搜刮这些财富,名义为存入王宫府库,遭到犹太人强烈的抵制,没有成功(《次经·玛喀比传下卷》第3章)。塞琉古四世死后,儿子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ⅣEpiphanes元前175~163年)继承王位。就是这个安条克四世在其统治期间,疯狂**犹太人的宗教,导致了一场震动巴勒斯坦的玛喀比大起义的爆发。

    原来安条克四世在位时,阿尼亚的兄弟耶孙(Jason)以十二吨银子的代价从安条克四世购来大祭司的职位。耶孙是一个希腊化生活方式的鼓吹者,在耶路撒冷建希腊式运动场,鼓励犹太青年接受希腊风俗,参加体育比赛项目等。耶孙的行径遭到犹太人的强烈反对。耶孙当了三年大祭司后,另一个名叫买纳拉斯(Menelaus)的,他以二十二吨的银子也从安条克四世手里拿到大祭司的任命书。买纳拉斯凶恶残暴,驱走了耶孙。公元前169年,安条克四世第二次远征埃及,战况激烈,耶路撒冷谣传安条克四世在埃及战死,于是耶孙从东边亚扪流亡之地纠众赶回,驱走买纳拉斯。但安条克四世并未战死,从埃及回来后,立即采取严厉手段,**耶孙及其支持者,耶孙再次外逃,死于异地(《次经·玛喀比传下》4:23~38)。

    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被犹太人的反抗行径所激怒,决心要以希腊宗教来取代犹太教。公元前168年,安条克四世公然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并采取各种严厉的措施来消灭犹太教。如下令废止一切犹太教的节期、禁止行割礼、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烧圣书、悍然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竖起希腊神祗奥林匹亚宙斯的祭坛,并在其上用犹太人视为不洁的猪进行献祭,并强令犹太人吃食猪肉等等。安条克四世以上的倒行逆施引起犹太人的极端痛恨,一场武装的反抗起义就此爆发。

    二、祭司马提亚领导的玛喀比起义爆发

    安条克四世亵渎犹太宗教的行动,并不能达到他所预期的目的。在**中虔诚的犹太人以宁死不屈的气慨回答凶残的敌人:如犹太德高望重的文士以利亚撒,安条克四世的官员要他放弃犹太人的信仰,强迫他吃猪肉,人撬开他的嘴,把猪肉塞了进去,以利亚撒忿怒地把猪肉吐了出来,表示宁死也不屈服。在场同情以利亚撒的老朋友,私下做了手脚,只要以利亚撒把猪肉带走,装作已吃下的样子,这样就可以逃避被处死的命运。以利亚撒义正词严拒绝了,说这种欺骗手段和我这么大的年岁的人毫不相配,反使青年人误认为九十多高龄的老人还放弃了信仰。他认为,即使我吃了猪肉也不过贪生多活上几个年头,却将给自己的终生带来永远的屈辱和羞愧,还会导致许多青年人误人歧途。他表示,我现在英勇就义了,表明我没有白活这么大的年岁,我为青年人们今后所应遵循的道路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以利亚撒就这样勇敢地走向了刑场。(《玛喀比传下》7:18~31)。

    以利亚撒为了信仰牺牲的榜样,鼓励了更多的年青人为了坚持犹太律法而视死如归:一个犹太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为坚持信仰被仇敌的官员逮捕拘禁,如表示愿意吃食猪肉就可以免于一死。第一个儿子的回答是“宁可死也不抛弃祖先的传统”。他因此被割下舌头,被砍断手脚,最后被扔进烧红的大锅里去。第二个儿子同样受到折磨,被拔掉头发和剥下头皮,他还是坚持不吃猪肉而死。接着士兵又开始转向第三个儿子,他勇敢地伸出舌头,摊开双手接受酷刑至死。第四个儿子在受酷刑时临死怒斥敌人说:上帝会救我脱离死亡,你们刽子手将永远沉沦。接着第五、第六儿子也同样受刑而死。这时仇敌的首领眼看只还有一个小儿子,就让被悲痛折磨要死的母亲去劝告最后的一个儿子。这位母亲紧紧贴住小儿子的耳朵,用本国的语言对儿子说:“不要惧怕这些刽子手,你要证明自己配得上你的哥哥们,复活之日,我要把你和他们一起接回来。”儿子在怒斥安条克王说:“你用尽各种残酷刑罚对待我们的人民,但你终究也逃不出上帝为你预备的惩罚!”之后,就英勇牺牲了。最后,这位可敬的母亲也被处死了(《玛喀比传下》7章)。

    安条克四世一系列亵渎、**犹太人信仰的措施,激起犹太人无比的愤恨和反抗。公元前168年,掀起玛喀比正式起义的领袖是耶路撒冷西北莫顶(Modein)城的老年祭司马提亚(Mattathias)。当安条克四世的官员在莫顶城设希腊祭坛,强迫犹太人在祭坛前按异教礼仪献祭时,马提亚和他的儿子们以及犹太族人坚决不从。在官员利诱和恐吓下,有一懦弱的犹太人屈服了,他走出来怯生生地上去献祭了。马提亚祭司见状怒不可遏,当场上去把这人杀在祭坛上,同时一举杀了希腊官员,拆毁祭坛。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祭司马提亚号召全城居民说:“所有忠于上帝的圣约、服从上帝律法的人们,跟我来罢!”于是他举起义旗,率领犹太群众避入山林,进行抗击塞琉古军队的英勇斗争。玛喀比起义运动正式展开。

    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斗争不断取得胜利。起义军严守摩西律法,为男孩补行割礼、遵守安息日等。正因如此,塞琉古开来**的军队一次利用了起义军和百姓守安息日的时候,竟然于安息日发动进攻。起义军束手待毙,不加还击,甚至也不去堵塞藏身的洞口,这一次的突然袭击,犹太起义者和男女、儿童,殉难者达一千人。血的惨痛教训叫他们醒悟过来,马提亚和其他领导人决定:此后即使遇到安息日,敌人胆敢进攻,也必须毅然进行反击,决不能重蹈覆辙。

    公元前166年,即起义后的第二年,马提亚死。马提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1.约翰(John),又名迦地(Gaddi);2.西门(Simon),又名太西(Thassi);3.犹大(Judas),又名玛喀比(Maccabeus);4.以利亚撒(Eleazar),又名阿弗伦(Araran);5.约拿单(Jonathan),又名亚腓斯(Apphus)。

    马提亚死后,由他的第三儿子犹大玛喀比接任领袖(元前166~161年),继续领导群众抗击塞琉古前来围剿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马提亚临终前对犹太群众曾有如下的嘱咐:“犹大玛喀比终生强健,他将成为你们的统帅,率领你们冲锋陷阵。要把所有遵守上帝律法的人都召集到你们周围,为自己的**仇雪恨,向异**讨还血债,永远服从上帝的律法和诫命。”犹大玛喀比是马提亚死后,起义军处于困难时期勇于承担责任、打击敌人挽救危境的英雄。“玛喀比”原为犹大的绰号,含义为“锤子”,犹大正如一把有力的铁锤狠狠地击打敌人的头颅。这场伟大的反宗教**与反政治**的起义,历来就被称为玛喀比起义。

    安条克四世为**玛喀比起义,任命吕西亚统率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侵入犹太地,准备彻底荡平起义军。犹大玛喀比整顿应战队伍,遣回新婚军士和其他有牵累者以及弱者,激励战士奋死投入战斗,宣称“战死疆场强如坐视国家和圣殿的被毁,上帝的帮助将是取得胜利的保证。”第二天的战斗,犹大玛喀比的精兵,势如破竹,击杀敌军三千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第二年,吕西亚又拼凑六万名步兵和五千骑兵,再次企图征服犹太人,这次战斗非常激烈,两军肉搏鏖战,吕西亚军队五千名被杀,溃退安提阿。

    公元前165年,犹大玛喀比在欢呼胜利的庆祝声中进入耶路撒冷,庄严地进行清洁圣殿的盛礼,按摩西律法的定例,以未经雕凿的石头,砌筑新圣坛,整修圣殿,制作新香坛、圣桌等。他们选定三年前安条克四世亵渎圣殿的基斯流月(Chisley《尼希记米》1:1,相当公历11月)二十五日作为纪念日来举行为期八天的献殿节。众民俯伏在地,顶礼膜拜,赞美感激上帝给他们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以后犹太人把每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的连续八天作为庆祝圣殿重新奉献的快乐庆祝的节期。新约《约翰福音》10:22记:“在耶路撒冷有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这里的修殿节即献殿节(FeastofDedication),它即起源于玛喀比时代起义的胜利与重修圣殿。

    安条克四世在征途中穿越美索不达米亚,曾企图抢劫埃利麦斯神庙珍藏的亚历山大帝遗留的金盾牌、盔甲和武器,但遭到抵抗而未得逞。回到巴比伦后,获知吕西亚及其军队又大败于犹大玛喀比手下,不禁大惊失色,目瞪口呆。以后他就长期卧病不起,公元前163年,这个**犹太人的魔王死去。

    安条克五世(元前163~162年)继承父亲安条克四世的王位,在吕西亚的辅佐下,曾与犹大玛喀比的起义军有一次激烈的战斗。安条克五世拥有步兵、骑兵外,还有32头经过特殊训练的大象,每头大象周围簇拥披青铜盔甲的武士和武装的骑兵,大象背上用特殊挽具固定着一个带护甲的木台,上面是驭手和武士。这场特殊的战斗打得异常猛烈,犹大马喀比的四弟以利亚撒阿弗伦看见一头特别高大、身上披挂王室甲胄的大象,安条克五世骑在象身上,以利亚撒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左右冲刺,因够不着刺杀安条克五世,于是钻进大象肚子底下,由下到上以利刃将大象刺死,大象颓然仆下,以利亚撒躲闪不及,竟被压死于大象之下,英勇牺牲。但安条克五世终不能攻占犹大玛喀比坚固的防御据点,又因缺少粮食,遂与犹大玛喀比签订和约后撤离。元前162年,安条克五世和吕西亚被叛变的武士捕杀。底米丢一世(Demetrius公元前162~150年)篡夺王位。

    底米丢一世于元前161年派遣尼迦拿(Nicanor)将军率大军进攻耶路撒冷,扬言如犹大玛喀比不立即投降,将焚毁圣殿。犹大玛喀比在迎战前祷告上帝帮助,祈求上帝犹如希西家王时,差遣天使击杀亚述西拿基立王的围城军队十八万五千人一样。这一年的亚达月十三日,两军战斗开始,尼迦拿军队溃败,尼迦拿被杀于战场,犹大玛喀比缴获大量战利品,并且砍下尼迦拿的头和右臂。因为尼迦拿曾趾高气扬,昂头、挥臂要杀灭犹大玛喀比的起义勇士,现在他的头和右臂被砍下,拿到耶路撒冷悬挂示众。犹太人胜利的亚达月十三日,以后也被定为是庆祝胜利的节日,称为尼迦拿日或极乐日。

    据旧约《以斯帖记》,犹太人在波斯王亚哈随鲁(即薛西斯一世,元前485~465)年间,王后以斯帖不避艰险拯救犹太民族免于遭受灭族屠杀的灾难,以后成为一个庆祝的节日,称为“普珥节”,意为“抽签”(见《以斯帖记》9:19,哈曼抽签决定杀灭犹太人的日子)。普珥节的日子是每年亚达月十四、十五日,由于尼迦拿日和普珥节相挨一起,所以后来就归并入普珥节。今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仍保持这个历史上欢乐的节日,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狂欢节,孩子们化装嬉戏,燃放爆竹,互赠糖果礼物;成人大摆筵席,开怀痛饮,甚至醉得不省人事。“不省人事”的希伯来语读作“罗雅达”(LoYada),“普珥节”今日另一名称变为“罗雅达”节了。

    公元前161年底米丢一世纠合叙利亚大军两万和两千骑兵,步步进逼耶路撒冷,犹大玛喀比面对数倍的敌人仍拼力死战,他鼓励疲惫残余的起义战士说:“我永不让人说我是从战场逃跑的,让我们为犹大同胞英勇战死吧!不要在我们的荣耀里留下任何污点。”这场战斗从早晨一直厮杀到晚上,犹大玛喀比腹背受敌,最后英勇牺牲。约拿单和西门抢回兄弟的尸体,抬回葬于莫顶家乡的墓地。

    三、玛喀比王朝的独立时期

    犹大玛喀比英勇战死后,弟弟约拿单·亚腓斯(JonathanApphus)继任为领袖(元前161~143)。约拿单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内部矛盾,巧妙地进行多种斗争策略,保全犹太人取得的自由权利。如底米丢二世(元前145~139)争取上台,约拿单派出三千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去支持他,以筑固底米丢二世的统治地位。近20年时间,约拿单是犹太人军事、政治和宗教的实际领袖。公元前143年,约拿单被塞琉古王朝派系斗争中另一派政治力量的阴谋家特利弗(Trypho)所诱捕,被作为人质。兄弟西门为求得约拿单获释,付给三十万银币和约拿单的两个儿子代替父亲作为人质,但特利弗违背诺言,约拿单仍被杀。西门把约拿单的尸体运到莫顶家乡安葬,并在父亲和兄弟们的坟上竖立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约拿单死后,西门·太西(SimonThassi)起来继任领袖(元前143~135),他仍充份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内部矛盾,争取到底米丢二世给予犹太人完全独立自由的权利。西门重建耶路撒冷城堡与塔楼,公元前142年二月二十三日,西门为耶路撒冷解除了外来威胁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并规定每年这一天都举行欢乐的庆祝。西门还任命儿子约翰·胡肯奴为全军元帅,加固耶路撒冷圣殿山的防御工事。西门治理期间,犹太地人民过安定和平的生活,遵行摩西的律法,清除社会邪恶。西门为圣殿提供崭新的器皿与设备,为百姓恢复正常的宗教生活创造了条件。

    从公元前168年,祭司马提亚掀起反抗安条克四世的宗教与政治的**,爆发了震动巴勒斯坦全地的玛喀比起义,经过长达历年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终于在元前143年,在西门治理时代,获得了摆脱塞琉古王朝统治的胜利。从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3年,罗马占领巴勒斯坦为止,这段时期是为玛喀比王朝的独立时期。

    四、约翰·胡肯奴三十年统治与希腊时期的结束

    西门·太西八年的统治是犹太和平安定的时期,西门不登位称王,名义仍是大祭司,但却集政治、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西门任命自己的女婿多利买任耶利哥总管,但却没有料到自己在日后却丧命于他的女婿手中。多利买野心勃勃,阴谋取西门权位而代之。公元前135年,西门和两个儿子视察耶利哥平原诸城,多利买装作殷勤,迎接岳父到一座特别建立的多克(Dok)小城堡里,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酒酣耳热之际,多利买事先布置的伏兵冲出,一举杀死西门和两个儿子以及随从等人。多利买将其凶杀篡权的行为上报于安条克七世,并请求此国王的支持。安条克七世在塞琉古王朝中的争夺时期,未登位之前曾寻求西门的武力支援,以后登基后,**与西门为仇,加重对犹太地的勒索要求,并发生过武装冲突。此次安条克七世任命的辛迪比乌斯(Cendebeus)将军被西门的儿子约翰·胡肯奴的军队所击败,被杀两千人而撤退回去。

    多利买刺杀西门和两个儿子之后,又秘密派人去刺杀西门另一个儿子约翰·胡肯奴,以根绝后患。但因走漏消息,派去的军士全部被约翰·胡肯奴所消灭。

    英勇善战的约翰·胡肯奴接替父亲西门掌握权力(JohnHyrcanus公元前135~105年),他统治犹太地长达30年。在位期间,大力扩张领域,北侵撒玛利亚,东占河东地区,建设耶路撒冷,使之更雄伟美丽。在国内发行胡肯奴的铸币,作为玛喀比王朝独立的象征。胡肯奴统治期间,代表不同宗教派别集团的政治势力的纷争加剧,主要是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胡肯奴支持当权的宗教贵族撒都该派。这两派势力的冲突和斗争,大大削弱玛喀比王朝的内部力量,至终在以后罗马人入侵时,丧失了独立,结束了持续八十年的玛喀比王朝的生命。

    这两派的斗争是持续反复的,先是约翰·胡肯奴死后,儿子亚里士多布鲁一世(AristobulusI公元前105~104)继位,他继承父亲支持倾向希腊化的撒都该派。亚里士多布鲁一世在位只一年病死,他没有儿子,由同父异母的兄弟亚历山大·詹尼亚斯(AlexanderJannaeus公元前104~78年)继位,并同时娶这位死去的兄弟的妻子(即他的哥嫂)为妻。詹尼亚斯在位时,大力**法利赛派的反抗。詹尼亚斯公元前78年死去,这位曾先后嫁给两个兄弟的亚历山大拉·撒罗米(AlexandraSalome公元前78~69年)竟上台当女王,时年已64岁,她成为犹太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王当政。亚历山大拉·撒罗米是一个法利赛派的热烈支持者,在这“第二女王”统治期间,成为法利赛派犹太教的黄金时代。亚历山大拉·撒罗米和第二个丈大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名胡肯奴二世和亚里士多布鲁二世。前者为法利赛派,后者为撒都该派。公元前69年,女王亚历山大拉·撒罗米死,亚里士多布鲁二世夺取王位,胡肯奴二世逃至河东,借助外力攻打耶路撒冷。正在危急之际,在叙利亚境内的罗马将军庞培(Pompey)派兵南下,进行“调解”,实则借词占领,亚里士多布鲁二世献出大量财宝,耶路撒冷元前64年暂时解围。第二年春(元前63年),庞培来到,又借词亚里士多布鲁二世弟夺兄权,加以拘捕,连同两个儿子解往罗马。庞培将巴勒斯坦、叙利亚设为罗马行省。至此,玛喀比家族从马提亚开始掀起长达百年的独立战争宣告结束,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进入罗马时期。

    第四节希腊时期犹太人的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化

    公元前六世纪三十年代,犹太人在波斯统治时期里回归耶路撒冷,重新建造第二圣殿,恢复犹太教的发展。以后历经希腊时期异族的统治与磨难,玛喀比起义百年的斗争曾赢得数十年的独立时期。在这漫长的时期里,由于犹太人内部经济地位的分化和对各时期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体现了人民内部政治与经济的社会分化。一般的划分,主要有下列四派:

    一、撒都该派(Sadducees):源起自所罗门工建造圣殿以后逐渐形成的祭司贵族集团。从历史渊源上讲,所罗门立撒督(Zadok)为祭司(《列上纪上》2:35),于是撒督子孙世世代代为祭司(《以内结书》44:15),后来称为撒都该派。这一派是由圣殿当权的祭司、贵族、富商等一批上层人士所组成,是犹太教中的元老当权派。此派主张只需尊奉摩西律法,不接受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此派不信灵魂与复活,不信天使与鬼魔(《马太福音》22:23;《使徒行传》23:8)。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此派掌握并控制圣殿特权,到罗马时期又屈从罗马统治者。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从此这一附依于圣殿为生的特权教派,逐渐销声匿迹,终于消灭无踪。新约圣经记载在公元70年之前,撒都该党人仍横行社会,飞扬跋扈,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是“毒蛇的种类”,耶稣告诫人们要警惕、防备这批教阀的“教训”(《马太福音》3:7;16:1~12)。

    二、法利赛派(Pharisees):“法利赛派”的希伯来语动词词根意为“分离”,读作“法列德”(Phred),希腊文由此演变为Pharisaios,意为“分离者”。因此法利赛的成员是指一批与他人不同的“分离者”。此派是犹太教的中层人物,主要由文士与律法师组成。他们笃信律法,并遵守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死与肉身复活,注重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与犹太生活规范,盼望“弥赛亚”降临。法利赛派的前驱是“哈西德”党(Hasideans),“哈西德”原文为“圣洁”,“虔诚”,虔信律法,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并非政治团体。但玛喀比起义时,哈西德党也热烈参加,奋不顾身,成为起义军中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认为是为信仰而战,反对安条克四世施行的宗教**。到了取得起义的胜利之后,他们就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回到虔诚的宗教生活中去。此派持排外态度,反对希腊化、世俗化。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法利赛派反对当权的撒都该派,因撒都该派代表世俗当权者,信仰又不纯正,是谋求权势享乐的贪官贵族。法利赛派代表在野的、严谨保守的、盼望弥赛亚国度的宗教集团。这两派在玛喀比王朝独立时期里的矛盾和斗争,大大削弱了抵抗外侵势力的力量,以至公元前63年,犹太在罗马人入侵后,就被归并于罗马统治之下。公元第一世纪基督教产生的前后年代里,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约圣经记载,这两派党徒曾联合起来向耶稣寻衅,出难题要抓耶稣的把柄,并逼迫耶稣的门徒(《马太福音》22:23~33,《使徒行传》4:1~4,5:17~18)。使徒保罗被犹太人公会逮捕时,曾利用撒都该派不相信复活,法利赛派相信复活的矛盾,使这两个党派互相争闹,发生了纠纷(《使徒行传》23:1~11)。法利赛派本来是持守律法,注重虔诚的宗派,但到了新约时代,蜕化为只求外表、追求形式、追逐名利的党徒,赢得“假冒为善”之“桂冠”。

    三、艾赛尼派(Essenes):此派名称来源不详,根据希腊文Essenoi可能指“虔诚者”。这一派的成员主要为下层群众,包括农牧民阶层,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信仰虔诚,所以是玛喀比起义的主要力量。在起义胜利以后的年代里,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反受到当权者的**。他们因而悲观失望,成群避居于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建立互助集体社团,过朴素的集体劳动生活,注重虔修祈祷,殷切盼望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实行比法利赛派更严格的禁欲生活。法利赛人不离开社会,不离开圣殿,而艾赛尼派两者都脱离了,他们认为圣殿崇拜已经形式化甚至腐化了,完全世俗化了。艾赛尼派反对世俗的奢华安乐,主张过淡泊清贫的生活,严守安息日,安息日不做一点工作,全部时间用作祷告、默想与读经。宗教虏诚与对政治社会的态度,决定了艾赛尼派对犹太宗教特权者和希腊、罗马政权的统治者怀有强烈的反抗情绪。1947年在死海沿岸一些洞穴中发现一批古代文献(即《死海古卷》)以及后来在邻近的库兰(Qumran)地区发现古代社团聚居村落的遗址,可能就是艾赛尼派当年活动留下来的踪迹。

    艾赛尼派生活于僻村荒野,不与现实社会接触,因此新约中对他们毫无记载。只是记载旷野之中出现了一个施洗约翰,他“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马太福音》3:4)。这个施洗约翰倒有点具备了艾赛尼派生活风度的特点。但没有证据可以断定施洗约翰就是一个艾赛尼派。

    四、奋锐党人(Zeaiots):也称狂热派,拉丁文称“西卡尼”(sicarii)意为“持匕首的人”(daggers),故西卡尼派也称短刀党。此等短刀党徒以暗杀、暴力为手段来对付敌人,他们属奋锐党中的左翼激进分子,奋锐党人包括社会下层的犹太无产者、贫苦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他们在宗教的观点上与法利赛派一致,强烈盼望并宣传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但在政治斗争上却和法利赛人走截然不同的路线,在罗马统治时期,以狂热派为首的犹太人不断进行武装的反抗斗争,狂热的奋锐党人认为忍受罗马统治是不忠于上帝,在圣殿中也可以杀死罗马人。他们反对纳税给罗马皇帝该撒、反对罗马的人口普查、主张革除亲罗马的祭司和圣职人员。奋锐党人是公元66~70年那次犹太战争的中坚力量,号称这是光与暗、善与恶的殊死战斗。公元132~135年的巴·柯克巴起义的领袖,也是奋锐党的后代。耶稣所挑选的十二个门徒中有一个是奋锐党的党员,名“奋锐党的西门”,他区别于另一个西门彼得(《马太福音》10:4)。

    第五节死海古卷与库兰社团

    艾赛尼派的出现和犹太社会的撒都该派、法利赛派一样都起源于希腊时期玛喀比起义时期或更早些的时期。1947年死海古卷的发现,经考古学家与圣经学者的研究,证明抄写与使用这些古卷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属于犹太教的艾赛尼派的一支,他们以库兰为总部,过着一种退隐式的集体生活,今称之为“库兰社团”。死海古卷与库兰社团遗址的发现,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世界历史、文化与圣经考证诸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据说,1947年夏天,一个阿拉伯的牧人为寻找迷失的羊,偶然在巴勒斯坦死海的西北角库兰(Qumran)附近的峭壁洞穴里发现了一批古代书卷,都是羊皮古卷,装在瓷钵之中。这些古皮卷起初本地人不知其为何物,经转折兜售多次,最后为耶路撒冷东正教马可修院大主教撒母耳和希伯来大学教授苏格聂(Sukenik)所购去。它们主要包括七种文献,即:

    ①以赛亚书古希伯来文抄本,约抄于公元前200~100年间,保存完好,段落分明,清晰可读;②哈巴谷书注释,从字体看,是迟于以赛亚书,约抄于公元前150~30年之间;③教规手册,由五幅羊皮合成;④亚兰文的创世记注释;⑤以赛亚书第二手抄本,残缺不全,仅包括38~66章和一些残片,为公元前第二世纪的抄本;⑥感恩诗歌,共有二十篇诗,笔调与旧约《诗篇》相仿;⑦《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战争》,全卷保存完整。

    此外尚有七十多种关于圣经、次经、崇拜礼文的碎片。以上都是在第一个洞穴中发现的。1952年,又在库兰邻近地区,继续有五个洞穴被发现出来,其中有的古卷与圣经无关。第三号洞穴中发现一卷铜卷,由于铜片严重氧化无法打开,后来不得不锯开成条,内容竟是记载圣殿财宝的名称、数量与埋藏的地点。这卷铜卷被认为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前,为疏散圣殿财宝而设计制作的。第四号洞发现的圣经抄本虽较不完整,但属公元前三世纪的抄本,如有撒母耳记的两种抄本,出埃及记残篇,耶利米书残卷,传道书碎篇,小先知书残篇,申命记第32章摩西之歌(此段经文不同于希伯来文马所拉本,而与《七十士译本》一致),约伯记残篇,但以理书碎篇,民数记残篇,历代志碎篇等。属于注释的有何西阿书注释,以赛亚书注释,那鸿书注释。此外尚有次经与外传的一些残缺书卷;如多比传、禧年书、以诺书等。1955年又发现第七到第十的四个洞穴。1956年1月发现的第十一洞穴,关于圣经的古卷,有大希律时代的诗篇抄本共33篇,特别包括有诗篇第151篇,和玛喀比时代晚期希伯来文体抄写的利未记,和亚兰文的约伯记。另外,在库兰以南十八公里的穆拉巴赫河谷的洞穴里发现了犹太人最后一次反罗马大起义(即公元135年的巴·柯克巴起义)时期的文献和文物,如起义的文书、信件、铜币、箭头、箭杆等。

    库兰地区发现的几个古代遗址,就是在库兰一号洞东南一公里处,遗址约六千多平方米,由其形体与布局看,显然是一个宗教社团**和集体生活活动的场所,遗址东边的几个小丘上有一片古代的墓葬地。这个宗教社团是很类似艾赛尼教派,他们在库兰地区过着一种隐修的集体生活,据专家估计,这个库兰社团大概建于西门·玛喀比或稍后的约翰·胡肯奴时期(约公元前130年间)。到了公元70年,第一次犹太人大起义时,为逃避罗马军队的**,他们把珍贵的圣经抄本密存于悬崖峭壁的洞穴之中。公元135年,犹太人最后一次反抗罗马的巴·柯克巴起义时,这地区一度又成为起义者的据点,起义失败后,库兰社团遭到彻底的破坏,从此成为废墟,岁月流逝,就如此湮没十死海荒漠沙石之中。约过了一千年之久,《死海古卷》终于又重见天日。

    死海古卷和其它文献、物件,以及库兰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犹太教的分支教派,特别是艾赛尼派的活动踪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的巴·柯克巴起义战争提供了确实可靠的证物,对于探索原始基督教的起源也提供重要的线索。

    死海古卷的发现对于旧约圣经的校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旧约经文在长期口传和传抄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人为的谬误、错漏和后人抄写者添加的文句。现在从发现的死海古卷抄本,就可以用来和现行的版本相对照,以此作为校订的参考和根据。现存的旧约希伯来文抄本,是公元六一七世纪左右的马所拉文本的抄写本。最古的全旧约抄本的年代是公元1010年,而今死海古卷中发现的《以赛亚书》抄本是抄写于公元前200~100年,所以比现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最古的《以赛亚书》抄本足足还要早一千年左右。它未经后世修改、删添,保留了最古老原来的样式,因此当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现在《以赛亚书》的英文新译本(如1952年的《修订标准本》)中已采纳死海古卷抄本,至少作了十数处合理的修正。从全《以赛业书》的整体来看,这些订正并不算是重要的、足以改变重要经句原义的修正。但作为今日的正典圣经,每一个字或某个单词的改动,都是学习、研究圣经的人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第六节希腊时期的犹太宗教经卷

    希腊时期里,特别在公元前二百年之后,在巴勒斯坦和埃及亚历山大出现了一些用希伯来文、阿拉米文(即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的宗教经卷,这些类似圣经语言的书卷在巴勒斯坦、埃及和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中诵读流传。公元90年,希伯来经典三部份,即《律法书》五卷、《先知书》八卷(小先知书十二卷作为一卷看待)、《圣文集》十一卷的正典完成之后。这些书卷被排斥在外。但流散外地的犹太人仍把它们与圣文集的书卷同等看待,照常使用,并被收入希腊文旧约(即希腊文《七十子译本》)之中。初期的基督徒接受希腊文七十子译本为圣经,希腊文译本译为拉丁文后,这些经卷也都包括在内。从此天主教把这些经卷的大部份视为旧约的一部份,称之为“第二正典书卷”。基督教新教不接受这些书卷,称为《次经》(Apocrypha)。次经一词源自希腊文apokryphos,原意为隐藏,指隐藏而不公开的经卷,即指不包括在希伯来正典中,但包括在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和拉丁文译本之内的书卷。这一时期还有若干不在希腊文七十子译本内的书卷,被称为《外传》(Pseudepigrapha),其希腊词源有“伪经”的意思。

    一、次经(Apocrypha)

    次经包括哪些类书卷己如上述。一般的书目共有下列十五卷:《玛喀比传上卷》(IMaccabees亦译马加比)、《玛喀比下卷》(ⅡMaccabees)、《多比传》(Tobit)、《犹滴传》(Judith)、《以斯帖补篇》(TheAdditionsofEsther)、《所罗门智训》(TheWisdonofSolomon)、《便西拉智训》(SirachorEcclesiasticus)、《巴录书》(Baruch)、《耶利米书信》(TheLetterofJeremiah)、《三童歌》(SonoftheThreeYoungMen)、《苏撒拿渤》(Susanna)、《彼勒与大龙》(BelandtheDragon)、《以斯拉续篇上卷》(TheFirstBookofEsdras)、《以斯拉续篇下卷》(TheSecondBookofEsdras)、《玛拿西祷言》(ThePrayerofManasseh)。上列十五卷书目除《以斯拉续篇上卷》、《以斯拉续篇下卷》、和《玛拿西祷言》这三卷外,天主教对其它12卷与圣经正典同等看待。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次经》在新教中没有地位。马丁路德在其新译德文圣经中,把主要的次经书卷附于旧约正典书卷之后作为附录,并加上如下按语:“这些次经书卷不能与圣经同等看待,但仍是有教益的读物。”英国圣公会(Anglican安立甘教会)认为次经可作为生活典范和行为指南,但不应作为教义的根据。

    次经各卷的主要内容:

    《玛喀比传上卷》记载玛喀比起义时期,从公元前175年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到公元前135年玛喀比王朝约翰·胡肯奴掌权40年间的犹太简要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全书共16章,分别记述安条克四世的**、马提亚起义、犹大·玛喀比的事迹、约拿单为领袖、西门的战迹。约写于公元前105年约翰·胡肯奴死后不久。原文为希伯来文。

    《玛喀比传下卷》重述玛喀比起义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安条克四世的**、犹大·玛喀比战胜安条克五世的将军尼迦拿的事迹等。与《玛喀比传上卷》比较,本卷更重视神迹的描述。本书作者不同于上卷,可能写于埃及亚历山大,年代约公元前100~50年间,原文为希腊文。

    《多比传》为一劝善故事。主人公多比是个虔诚的义人。亚述灭亡以色列国后,多比全家被掳去尼尼微城。多比广行善事,反而眼睛致瞎,其子多比亚历经困难曲折,终于取得灵药,治好父亲瞎眼,还带了银钱和一个新婚妻子回来,合家欢庆义人终有善报。约公元前200年写于埃及亚历山大,原文为希伯来文或阿拉米文(即亚兰文)。

    《犹滴传》描绘一个虔诚的犹太寡妇犹滴的英雄事迹。犹太城市被敌人围困,危在旦夕,犹滴毅然换下寡妇服饰,盛装打扮。以其美色与敌酋周旋4日,在不得不接受敌酋酒宴的夜晚,灌醉敌酋,割下其首级,使敌军惶恐败退,城市转危为安。本书可能写于公元前150年左右玛喀比起义时期,以一个犹太女子犹滴的虔诚、机智和勇敢的英雄事迹,用以鼓舞犹太人的斗争精神。原文是希伯来文。

    《以斯帖补篇》为6段《以斯帖记》希伯来文本所没有的段落,希腊文七十子译文将这6段分别嵌入《以斯帖记》的适当部份,使其内容上下衔接。拉丁文和英文译本则将此6段作为补篇,附录于书后,原《以斯帖记》为10章,此6段成为第11到第16章。此6段内容包括以斯帖的祷告、亚哈随鲁王恩待犹太人的诏书等,丰富了《以斯帖记》的内容并增加了虔敬的宗教色彩。原《以斯帖记》中没有一次提到上帝,也无以斯帖信托祷告的内容。约写于公元前150~50年间,原文为希腊文。

    《所罗门智训》共19章,内容为赞颂智慧与正义,批驳义人灭亡,恶人却享长寿的论点,讽刺拜偶象的愚昧等。作者显然并非所罗门王,犹太晚代作品每冠以君王、先圣的名字以提高其价值,而所罗门也素以有智慧闻名。从书的内容看,作者是位具有正统信仰的犹太人,但也熟悉希腊哲学,所以书中常有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迹象。约写于公元前100~50年间,原文为希腊文。

    《便西拉智训》共51章。内容类似旧约的《箴言》,包括对日常生活多方面的劝勉、教训和警戒等。原文为希伯来文,以后由作者的孙子把原书带到埃及译成希腊文,并在书前加上译者序言。由这段序言的内容可无误地推算出本书写作的年代与翻译的年代,同时也证明本书翻译时希伯来经典已确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和其它的书(即圣文集)三大部份。本书于公元前190~170年间以希伯来文写于巴勒斯坦,公元前132年由作者的孙子带到埃及译为希腊文。

    《巴录书》为一封假托先知耶利米的书记巴录之名,写给被掳去巴比伦众民的公开信。内容包括为民族痛悔的祷文,一篇歌颂智慧的诗歌和哀叹当前灾难、预示将来拯救的预言。原文为希伯来文,约写于公元前100~50年间。

    《耶利米书信》为一反对偶象崇拜为主题的短文。作者仿照先知耶利米写信劝勉被掳去巴比伦众民的方式,劝戒他们戒除外族敬拜偶象的恶习。约写于公元前150年左右。

    《三童歌》、《苏撒拿传》、《彼勒与大龙》是《但以理书》的三个附录。

    《三童歌》记三个但以理的同伴因拒绝跪拜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造的金像而被投入火窑后,称颂上帝公义、祈求拯救的祷文和称谢的诗歌,插于《但以理书》第3章23节之后,原文为希伯来文。

    《苏撒拿传)记载美貌敬虔的犹太女子苏撒拿被两个邪恶好色的犹太长老诬告通奸罪,在临被处死之前,但以理挺身而出,以机智的询讯揭穿两犹太长老的诬告,拯救了无辜的苏撒拿。在《七十子译本》中列于《但以理书》之前。

    《彼勒与大龙》记载但以理机智地破除巴比伦的彼勒神象和大龙(即大蛇)崇拜的故事。在《七十子译本》中列于《但以理书》之后。以上三段《但以理书》附录,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100年间被插入《但以理书》中。

    《以斯拉续篇上卷》在拉丁文译本为《以斯拉三书》,本书共9章,记述犹大约西亚王的事迹和耶路撒冷陷落、众民被掳、归回、重建圣殿、以斯拉改革等等,这些内容相当于旧约《列王纪》、《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的相应段落。第34章记载波斯大利乌王宫庭中三侍卫少年关于什么是世界上最强者的讨论,是本书特有的部份,约写于公元前200~100年间。

    《以斯拉续篇下卷》在拉丁文译本为《以斯拉四书》,其排列顺序为:旧约《以斯拉记》为以斯拉一书,《尼希米记》为以斯拉二书,次经的《以斯拉续篇上卷》为以斯拉三书,《以斯拉续篇下卷》为以斯拉四书。

    本书为公元一世纪末的作品,可能写于罗马皇帝图密善在位之时(公元81~96年),按时期本不应归入希腊时期的宗教经卷,而应列入《旧约外传》部份,但在拉丁文、德文译本均列入次经中。本书共16章,包括有七个异象,反映犹太人在公元70年后罗马统治时期所遭受的苦难,与关于末世的启示。书中的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实际是影射罗马帝国公元70年毁灭耶路撒冷的事件,书中的三头大鹰指的是罗马维斯帕先之后的三个皇帝(《以斯拉续篇下卷》第11章),书的主体部份(第3章~14章)写于公元90年左右。

    《玛拿西祷言》记犹大王玛拿西被亚述王掳去巴比伦(《历代志下》33:10~20),他一贯作恶,故受此惩罚,在急难之中他悔悟认罪,向上帝祈祷,后得以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并且国运长久。此为后世一虔诚犹太人根据其事代书的一篇长仅15节的祷文,约写于公元前100年。

    二、外传(伪经)

    旧约外传是一些写成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间的犹太宗教书卷,这些书卷不在圣经希伯来文正典、也不在希腊文七十子译本和拉丁文译本中。作品名称多冠以希伯来先祖、名士的名称(如以诺、巴录等),故亦被称为“伪经”。《外传》内容包括启示书、历史故事、智慧书与诗歌等,大致可分为以希伯来文或阿拉米文写的巴勒斯坦伪经和用希腊文写的埃及亚历山大伪经两大类。

    属于历史故事的书卷主要有:

    《禧年书》(TheBookofJubilees)也称《小创世记》,它以法利赛派重视律法的观点,重述创世的故事和以色列诸族长的事迹,与《创世记》同样是五十章。作者是个法利赛派文士,约写于公元前150年玛喀比起义以后的年代。

    《亚里斯提亚书信》(TheLetterofAristeas)记述埃及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5~247)的官员亚里斯提亚给他兄弟的一封长信(长322节),详细介绍希腊文七十子译本的翻译经过。作者是一位住在埃及亚历山大的犹太人,他以自豪的笔调炫耀这部希腊文七十子译本的权威。约写于公元前130~70年之间,犹太史家约瑟福斯(公元37~95)曾引述此书信(《犹太古史》第12卷第2节)。

    《亚当与夏娃传》记述始祖亚当、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乐园后的痛苦与悔悟经历。本书暗示大希律建的圣殿还存在,因此这书写作的时期为公元前20~公元70年之间。

    《以赛亚殉难》(TheMartyrdomofIsaiah)记先知以赛亚在犹大希西家、玛拿西时代的活动和殉难经过。先知被玛拿西王用锯锯死。本书内容早年基督教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55~230)、奥利金(Origen公元185~254)、耶柔米(Jerome公元340~420)都引证过。新约《希伯来书》作者也可能见过本书(参《希伯来书》11:37)。

    《玛喀比三书》(ⅢMaccabees)记载住在埃及的犹太人,在托勒密四世(公元前222~205)统治下一次奇迹般地幸免于一场灭族的灾难。作者是住在埃及的犹太人,他强调犹太律法与圣殿的神圣不可侵犯。写书时期与《亚里斯提亚书信》同时代,均以埃及托勒密时代为背景。

    《玛喀比四书》(ⅣMaccabees)引用次经《玛喀比传下卷》(即《玛喀比二书》)关于安条克四世**犹太人的史实,鼓励犹太人应忠于遵行律法,不畏敌人**,效法玛喀比起义者的英勇斗争精神。因此本书被认为写于罗马皇帝加力果拉**犹太**的时期,即公元一世纪30~40年代。

    《撒督残篇》(TheFragmentsofaZadokiteWork)是从撒都该派**出来的撒督党人的文稿残集。撒督党反对撒都该派的世俗权势与纵欲生活,反对多妻与休妻,相信弥赛亚来临,寄望于玛喀比王朝马利亚米的后嗣掌权。本书写于公元前63年至大希律死去(公元前4年)之间。

    外传的启示书卷主要有:

    《以诺一书》(IEnoch)详细追述始祖以诺遍游天上、阴间所见的种种神奇异象。本书现只存埃塞俄比亚文译本,故亦称埃塞俄比亚以诺书。全书长达108章,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写成的。其中包括有称为《挪亚书》的较古材料。书中历史的回顾起自亚当始祖、洪水灭世、出埃及、进迦南、建圣殿、分国灭亡、被掳归回…一直到玛喀比王朝为止,证明全书的集成是在公元前二世纪之间。

    《以诺二书》记述以诺被天使提上七层天所见所闻的神秘经历。现存斯拉夫文译本,所以也称斯拉夫以诺书。全书共68章。本书引自《以诺一书》、《使西拉智训》、《所罗门智训》,证明成书较晚。书中反映希律圣殿尚存,表明写于公元70年之前。

    《巴录二书》记录耶利米先知的书记巴录在犹大亡国后,劝慰训戒处于苦难中的犹太人的教诲言词,作者以公元前586年圣殿被毁与公元70年的圣殿被毁互作引证,充满哀伤情调。全书共87章,多属公元70年以后的资料,在公元100年之后辑合成书。

    《巴录三书》记巴录被带上五层天的神奇经历,现存希腊文本,亦称希腊文巴录启示书(TheGreekApocalypseofBaruch),共17章。书的内容与《以诺二书》很有类似之处,时期也约略相同。

    《西比路巫语》(SibyllineOracles)西比路为希腊女巫神的名字。《西比路巫语》仿照希腊西比路巫语的文体、格调,写出宣扬犹太教信仰和预言救世主弥赛亚来临的犹太式的西比路巫语。本书原共15卷,多有散失,多半属于公元前二世纪《但以理书》的时期。有些巫语提到罗马皇帝哈德良,显然属于公元二世纪的材料。

    《摩西升天记》(TheAssumptionofMoses)记摩西临死前的遗言。新约《犹大书》第9节,即引自本书。书中提到大希律王统治终结,并未有圣殿毁灭的暗示,书的时期为公元前4年大希律王死至公元70年圣殿被毁之间。

    《所罗门诗篇》(ThePsalmsofSolomon)为外传中唯一的诗歌卷。本书共有诗篇18篇,归属所罗门王名下,诗的内容类似旧约《诗篇》。有欢呼敌人败亡的诗,似影射罗马庞培在埃及的失败身亡,第17篇是一篇称颂弥赛亚来临的赞歌。

    《十二族长遗训》(TheTestamentsoftheTwelvePatriarchs)与以下的《犹太教父训言》和《亚希喀尔的故事》类属智慧文学。本书记载雅各十二个儿子在他们年纪老迈,即将离世之前,分别对自己的儿女们口述的遗言。十二位族长回顾自己一生失足之处,劝戒儿子们切切引以为戒。旧约《创世记)第49章记载雅各在临死之前,招聚他的十二个儿子到他床前,他按长幼次序预言各人的未来,作为他的临终遗训。本书采取这同一格式,不同的是有十二起如此的场面,十二个儿子都到了临终时刻要对儿女们留下他们的遗训。十二篇遗训长短不一,各有特色,其共同点在于每一位族长都以摩西律法的标准衡量自己一生的得失,充满高尚的伦理与德行,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诚挚精神。

    《犹太教父训言》(TheSayingsoftheJewishFathers)包括了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间六十五位犹太拉比所申述关于律法和道德伦理的训言。《犹太教父训言》是犹太《密西拿》经63卷中的一卷(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本卷只6章,收集了不同年代的65位犹太拉比精辟的阐述律法与发挥出来的道德伦理教训。

    《亚希喀尔的故事》(TheStoryofAhikar)叙述亚述王西拿基立(公元前705~681)时亚希喀尔宰相和他一个忘恩负义儿子拿单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不少古老的伦理原则。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曾引述过此故事,表明《亚希喀尔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已流传于世。由于它的古老,一般不归入旧约外传书目之中,但查里斯(R.H.Charles)在其《旧约次经与外传》(两大卷本)中,也列入了《亚希喀尔的故事》在内。

    附:天主教思高本圣经的《次经》目录:

    多俾亚传(多比传)

    友弟德传(犹滴传)

    艾斯德尔传(以斯帖记和插入以斯帖补篇共六段)

    玛加伯上(玛喀比传上卷)

    玛加伯下(玛喀比传下卷)

    智慧篇(所罗门智训)

    德训篇(便西拉智训)

    巴路克(巴录书和耶利米书信)

    达尼尔(但以理书和三个附篇)

    (1)三青年赞美上主歌(三童歌。达3:24~3:90)

    (2)苏撒纳传(苏撒拿传。达第13章)

    (3)贝尔与大龙(彼勒与大龙。达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