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拜忏,亡魂能得起度?
    贤贞女士问: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它们的目的都不外劝人在世为善,并相信这个宗教,以便死后去到那最好的地方,佛**去西方净土,基督**则去天国。信佛教的人,当家中有人去世时,一定要请法师们来替死者念经,以后还要继续为他拜四十九天的忏,集合这些功德,来超度亡魂脱离痛苦,往生极乐世界,或引他到达彼岸境界。不单如此,在必要时,佛教的**师们还在寺院中举行特别的隆重的佛事,专为那些无数的不知名的死者祈祷超荐,拯救他们脱离地狱轮回之苦。再者,每逢阴历七月间,佛教又为人民举行盂兰盆会,超度救拔我们的祖先及一切游魂在地狱受倒悬之苦。

    但是,你们基督教中并没有替死去信徒超度的事,也不为那些孤魂游魂饿鬼做做法事超荐他们。这样看来,佛教中的拜忏超度岂非很有意义吗?那些生前没有佛教好信仰的人,死了后岂非仍能获得补救吗?但请问在基督教中为什么没有为死者超度的事?难道基督教没有力量为死人补救吗?

    龚天民牧师答:由于人原由上帝所造,并吹入有上帝的灵气之故,所以人生来就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宗教心,这也是人与犬猫等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中的一点。因为人人想追求真理,人人想与宇宙的无限者发生交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特别启示的基督教外,另外先后又产生了不少的宗教。虽然这些宗教所走的路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离开基督教的道理很远,但无疑地,这些宗教的人士是在追求真理,热望看重回天家(能到达与否系另一问题),对于他们的热心宗教精神,是我所十分佩服的,这是我对各宗**的态度。但请勿误会,我的意思并非是各宗教都好,条条大路通天堂,我只是佩服基督教以外宗教人士的热心求道精神,如能将这精神片在基督教中,那便是找到正路了。

    你说:世界上所有宗教的目的都不外劝人在世为善,这句话说得并不全对,因它只适合于基督教外的其它一般宗教。因为基督教的最大目的,不是要人弃恶行善,而是要人急急地恢复人间本来面目,重与上帝发生灵的交通––相信上帝。在相信上帝的过程中,当然必须要先信耶稣基督,以他为中保,人纔得与上帝亲近。当人信了基督教后,他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起大变化,那时他自然地会从内心发出爱上帝和爱人的心来,在世行善,过看非以役入,乃役于人的基督徒生活了。因此,基督教并非不要人行善,乃是先要人澈底悔改,然后再开始行善。这样,不单行善一事有了基督教教义上与心理上的基础,更能明白「行善」不能成为得救的根据了。

    你所提到佛教法师们广为死者念经超度的事,在基督教中确是没有,也找不出有类似的.行为。因为基督教是一个讲正义和诚实的宗教,基督教既然大声疾呼罪人必须悔改得救,不然便要自担其罪,那里还能再在旁边想出一个办法,说什么为死人(或一个或多数或信徒或非信徒)念经超度,以救拔其罪,减少其应受刑罚的痛苦呢?如果能够这样做,那末人在生前也无需要再悔改信耶稣了,在生前来个花天酒地,任意所行,反正死了后可以大步踏入天堂!如果那些在生前犯了杀盗淫要的大罪人,死了后居然能由家人延请牧师来超度一下,便能从地狱中释放出来直进天国,这样,天地间岂非太没有正义了吗?如能这样做,便证明基督教是在骗人,因为基督教一面劝人非信耶稣不可,一面却又可「钱能通天」,化些钱,做点超度仪式,不信者便能高登天国了。但是,基督教绝对没这样做,她严厉地拒绝为已死的人超度,因为一个不信者死去时,罪亦一齐跟了他去,这些罪乃是将来在上帝前接受审判的根据。至于信徒,当死去时,他生前所作的一切也跟了他去,如系一个挂名基督徒,牧师也不能伸手为他做什么,也只好静候上帝的审判。要言之,基督教是一个为活人的宗教,与死人不发生任何有关拯救上的关系。

    但是,今日的佛教却又与基督教大大的不同了。根据佛教教义,明明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说,人现在所有的荣辱祸福都不外是前生所种的业力(因)所致。换言之,当人活看时所种的什么因,死了后,这些因(业力)便也和他一同而去,而成为未来的果报。如人在世犯了十恶业,这些重业便会促使此人在来世变得极其痛苦(至于应该变成什么,投入那一道,以及如何受苦,佛教无确定之答复),此即众所共知的因果律,佛**为此因果律常常自傲说:种什么,收什么,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但是,说也奇怪,在佛教中这个最根本的教义––因果律,却被一种外来的非佛教的思想推倒了,这就是所谓超度亡者,为亡者祈求冥福的行事,好象在半路里杀出了个程咬金。

    原来,释迦牟尼本人很少提到有关死人的事情,他不单自己不去参加当时的任何葬礼(婚礼亦然),并劝弟子们也勿参加,因为这与修道并无益处,释迦一生主张自力修行,当临终时还苦劝弟子们「汝等当精进勤修,不可放逸」!释迦直系的弟子们都是努力于自灯明,法灯明的自力修行者。但是,由于时空的变迁,以后的佛教逐渐开始变质,外来思想不断渗入佛教之中,(信徒们搬进来外来思想拟予以调和一致)最后也就失去了释迦佛原有的精神了。

    当佛陀死后三百余年左右(元前二○○年顷?),部派佛教盛行于印度(当时尚无大小乘之别只有二十余派的部派佛教,各倡其说各行其道而已)其中一派的「说一切有部」(以后成为小乘之祖)采取了印度原有的思想––细身说,而成为佛教的教义。按照古代雅利安人的思想,以为人死了后,亡灵便变成很细小的细身(Suksmasirisn)而去天国云云。有部吸收了这,而称之谓中有,主张人在死后至进入轮回投胎前的一段时期为中阴期。(见图)

    中有(Antrabhara)是由Antra(内部的)和Bhara(发生)两字复合而成。也可译成中阴、中蕴,意即死有(人死去)与生有(投胎)之中间的一种存在,称为中间的有。换言之,这个在去转轮回投胎前的存在,便是人的灵魂。(佛教不用灵魂两字,但到底是什縻主体转轮回呢?佛教中各说各的,迄今尚无一定的教义。有的主张人的第八识去转轮回,有的主张是业力,有的主张是自我)灵魂便在这个地方静候过关。有部到底有否再进一步为亡灵举行超度仪式,由于年代久远,鈇乏正确记载,无法获得确据。但在今日的中、日佛教界中,大抵把这个中阴期定为七七四十九天(意即亡灵要在此地渡过四十九天,然后才去转轮回),每逢七天,则延请僧侣为亡者举行佛事,藉此为生存在中阴中的亡灵实行追善以求超度,此即中阴法会(中阴佛事)。

    在中日两地,这个为死者超度的习惯,虽已牢不可破,但是大多数的真正虔修怫道的高僧们仍不把这事看为是佛法。他们大都解释成,替死人念经不是为了死人,而是为了安慰尚活着的活人,使他们也能领悟佛道云云。也有较离谱的看法是,替亡者念经,为的是使在中阴虚的第八识获得转迷开悟的力量。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冢本善隆博士,某次应我的询问答复这问题说:「第一,为了安慰活人,而替死人念经。死去了的人,业亦随他而去,念经拜忏对死人已不发生任何效力。第二,为了增加寺院之经济收入,故僧侣为死者念经超度」,当时有一学生举手反问说:我们替死人念经难道都是为了钱吗?「不为钱,是为什么」?博士不客气的再反问了。冢本博士(他是和尚)的学者态度,实在值得钦佩!再如中国的佛教法师默如说:「念经拜忏,这是佛教国家所通行的,现今有些人訾诟经忏,认为这不是佛法,呼念经忏者为念经忏鬼子」。(「当代佛教讲演集」第十二页)我以为这些厉声批评靠赶经忏混饭吃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呢!

    在上文早经提及,根据佛教,人死后,生前由己所造的业便和他同去,这是再也不变的因果律,因此,从佛教教义来看,活人化钱请僧侣为死人念经拜忏,是毫无一点用处的。许多拜忏的法师们大都心中有数,只是不愿说明而已。但如有僧侣们强调依靠念经拜忏,能超度亡灵,那末因果律便应该**了,如再口口声声讲因果报应,那他便是在说谎骗人了。因为既然在死后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超度救拔,那么活人信佛教还有什么意义呢?岂非都在自讨苦吃?死人都能一律获得超度,或往生净土,或游入什么涅盘,那末堂堂的因果之理,该从佛教教义中除去了!因果律由于人为的经忏之「功」,岂非已被**了吗?我所尊敬的基督徙毛懋猷先生说得好:「如拜忏念经可以超度亡魂,佛教可以取消了,因为社会上只要养三五个和尚就够解决死后问题,何必还要宏法干吗?」

    人如确信因果律,便不能再信替死人超度有效的事了;人如信替死人超度有效,因果律便和他没份了,两者渐然不能并行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个替死人念经的佛事,能在中国民间流行的原因,乃是由于活人眼见自己所亲爱的人死去,心中恐惧悲哀,害怕他去投胎成什么牛马之类,或在什么地狱中受痛苦,因此化些钱延请侩尼念些佛经,渴望死者之灵魂得以超升,享受平安快乐,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不过在自欺欺鬼罢了。今日有不少僧侣们,一面高讲因果报应,一面又在替死人念经超度,我真不知道他们该怎样对得起释迦牟尼和亡者,以及化钱请他们去拜忏的人呢?!什么慈云忏主的净土忏,四明大师的大悲忏,悟达国师的水忏,四十九天的梁皇忏等等,莫不都是配合国人需要,只在中国才受人使用的东西,和佛教原来的教义,不知已离了几百个十万八千里了。

    贤贞女士,你所提到的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这个原来亦非印度佛教本家所有。据学者考证结果,盂兰盆经是中国所写的一部伪经。至于七月初一起开鬼门,七月廿九关鬼门,原是中国固有的民间信仰。七月十三日在门前点火迎亡灵回来,七月十六日点火送亡灵回去,起源于「周礼」,道教以后也提倡了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祭鬼。由于各种思想的汇合,而产生了今日七月间祭拜祖宗的习惯。佛教在每年比时,由法师们念经作法,超度那些所谓倒悬在地狱中的痛苦亡灵。这好象很好,但在七月底又再送这些亡灵回老地方去受苦,实在太残忍了!等到明年七月间,再请他们出来,供点东西给他们吃吃,念点佛经替他们消灾消灾(?)以后到了月底又再送他们回去。这样,每年重复迎送,成了二种习惯,活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从未想到到底自己是否真在纪念祖宗?只成了一种为了面子的敷衍之事罢了!关于祖先崇拜的不少问题,不久后,我另有专文详述,出版单行本,出书后当奉上一本。好吧,今天就谈到这里为止了,祝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