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归他永远的家
    人归他永远的家

    (传12:5)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人们都以为西班牙的西海岸便

    是世界的尽处。所以西班牙兵士的军装上绣了三个拉丁字Ne

    PlusVltra,意即“此外无陆”。但是勇敢的,不为人言所拘的哥

    伦布,终于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而且这新大陆有人认为

    是今天的“黄金国”。

    许多人认为“死后乌有”,不会再有什么“彼岸世界”了,但

    其实并不如此。

    当你送一亲人到远方去的时候,一面珍重道别,一面情不

    自禁地伤心。尤其当看到舟离岸边,耳闻气笛长鸣,船渐渐小

    了,人的影儿慢慢小了,直等到远方海天连接处,只剩一粒斑

    点之时,心里沉重得如铅塞着。可是,你想到没有,在岸的那一

    边,他们正在热切的盼望、等待着,一见远处漂来一点帆影,便

    欢呼跳跃,等不及船靠岸,早已展开久待的双臂,欢迎亲爱的

    人儿归来。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给沉睡的大地送来温暖的阳光,它

    经过了高空,向西方落下,快到地平线的时候,好似一个血红

    火车轮,渐渐沉下去,晚霞布满了上空,好像在布置纪念追悼

    它一天来的劳苦功德。不久,大地冷下来了,黑暗笼罩了苍生。

    但是,你可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它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用它火热的嘴唇亲吻着大地。燕歌莺舞,万象更新。

    人生莫不如此,今生与永世,物界与灵界,不过就是此岸

    与彼岸,这边与那边。死亡就是交界的门户,人生这里的脚步

    47

    停止了,在永世里的征途开始了……。

    鸡蛋不过是一些胶体物质,但慢慢地能孵出小鸡。假如当

    初母鸡能告诉蛋壳里的小鸡说,今后你会走出蛋壳,会看见树

    木、小溪、青草、人物以及你的母亲,也许此时的“小鸡”根本不

    屑相信,哪会有此等事?有什么凭据呢?母鸡会说,你的翅膀

    和你的眼睛就是凭据!但你不能在蛋壳里飞,也不能看见什

    么,但将来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发生美好作用。小鸡也许还半信

    半疑,但没多少时间,它终于走出了蛋壳,所经历所体验到的

    真如母亲说的一样。

    身体与灵魂的分开就是死亡。那么,当“灵魂出壳”之后,

    不久就会看明未知世界的一切了。假如,人死后便一切归于无

    有,一切都烟消云散,那到也简单。但问题,人死后灵魂并不

    死,今日地球上人口快达六十亿,若一百年之后,所有活着的

    人都将走完人生道路。被誉为“臭皮囊”的身体当然已归于尘

    土,再也没有感触了。可是曾经是身体的主人——那个非物质

    的自我又将何去何从呢?

    如果把灵魂比作主人,那么身体就是人住的房屋。《圣

    经》也曾多次比喻身体如同房屋,人死便是拆房。今日国内不

    少城市为改善市容市貌,在许多沿路的居民旧住房的墙上用

    红漆写上一个个大大的“拆”字,表示此房近期必拆,要求住户

    “投亲靠友”去寻找新的住处(临时房或称“过渡房”)那些实在

    无法找到“过渡房”的人,真是上下不安,彻夜难眠,自然,政府

    最终还是为他们解决了困难。但是,一个人的灵魂的“房子”突

    然被“拆”,“我”将何处去呢?居所又在何方?这难道不当在趁

    还未“拆”前就当有“把握”的事么?况且,事实上每一人一来到

    世上就注定画上了必“拆”的字样啊!

    48

    古时有一国王,闲着空虚,便找一个傻瓜来逗乐,因他傻

    得出奇,王就封他为“傻子王”,赠他“傻瓜棒”一根,并命他即

    日起去走遍各地,若寻找到一个比他更健的,就将“傻瓜棒”转

    赠给他,并请来见王。

    傻子奉命而去,走南闯北,可二年过去,仍找不到一个比

    他更傻一些的人。有一日,他垂头丧气一个人回来了,看见王

    上躺在床上,面容憔悴,气息奄奄,说话有气无力。傻子便问:

    “王上,您怎么了?”王说;“看来我要上路了!”傻子一听上路,

    便问:“你到哪里去?”王直摇头表示不知道。傻子急了,又问:

    “那您何时回来?”王又摇头。傻子又追问:“您去的那地方好不

    好?”王上又还是摇头。此时,傻子忽然拿出王上曾授于他的

    “傻瓜棒”,双手交给王上,恭敬地说:“王啊,您要我找的人我

    今天终于找到了,因为我一连三个问题,您都一问“三不知”,

    世上还有比您更傻的人吗?自己要出门了,还不知道要去哪

    里?那地好不好?何时回来?既然您比我还傻,就把这“傻瓜

    棒”赠还给您吧!”

    这自然是一个故事,是否真实,不必追究。但作为有理性

    思考能力的人,没有把人生终极的问题予以关怀和重视,总不

    见得是一件智慧的事吧!

    有人可能信奉“船到桥门自会直”的侥幸心理哲学,可是

    到了生活的尽头,这个关乎切身利益的大问题由不得他不考

    虑和担心,往往有人到此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前途”的渺

    茫,心灵深处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惊恐、惆怅和无奈。

    1890年,印度首相克劳福特在加拿大卡加立市附近逝

    世。他最后留下的一些话是:

    “隔了不久,我就要走了,究竟上哪儿去,我也无法说。反

    49

    正我们从哪儿来,就往哪儿去。生活是什么?它是夜间萤火虫

    的闪光,是冬日水牛的喘息。它像那小小的幻影飞奔过草地,

    然后消失在落日的余辉里……”。

    作为曾经是百姓的领袖,当到了死亡“大门口,尽管话里

    还透出几分哲理,但完全缺少了往日处理人世大事的那份自

    信和把握,露出了淡淡的茫然。

    《圣经》是人生信仰的指南,也是有关灵界和来世光景最

    可靠最具权威的信息资料。对于踌躇徘徊在死亡浓雾中的人

    们,它必如清晨的日光:

    “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提

    摩大后书>>3:15)

    人倘若能够在经历死亡的同时能看到得救的曙光,在身

    体这座“房屋”还未拆之前能够找到永久的居所,那该是件多

    么美满的事啊!

    《圣经》清楚指明,所有人都只有二个去处,而这二者之

    间,人必有取舍,不可兼得,也不可不得。耶稣在《财主与拉撒

    路》比喻中说:

    “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怀里。财主也

    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并且……之间有深渊

    限定。”(<<圣经·路加福音》16:19一31)

    所谓“亚伯拉罕怀里”,实际上指与亚伯拉罕亲密地坐在

    一起。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贫穷得无人理睬的拉撒路死后

    却能坐在神的朋友旁边,就是与神同在,这是何等荣耀的事

    啊!

    灵魂离开身体,以另一方式存在。但彼此之间仍能认识,

    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境况,并且还能回忆地上的日子经历。与亚

    50

    伯拉罕共处的那地就是通常所说的“乐园”(路23:43),与此遥

    遥相对的就是罪人的另一个去处——“阴间”。乐园与阴间之

    间有“深渊限定”,互相不能交往。

    有许多的经文证明,一个罪人倘若被神的儿子耶稣所救

    赎,那么,他死后灵魂的归宿便有“许多住处”(<<圣经·约翰福

    音>>14:2)。这种美好的盼望完全不同那些不可知论者(如英格

    索尔)的灰暗绝望。英格索尔在他兄弟的坟墓前说:

    “永恒好像又冷又荒凉的山峰,人生是夹在过去与将来两

    座永恒山峰之间的薄纱。我们想透过它来看峰后的情景徒劳

    无功。我们呼喊,回答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悲呼的回响”。

    基督徒的盼望是真实不是虚构的,使徒保罗在他书信里

    论到将来的盼望时,总爱用“我深知”等词汇来表达他的满有

    把握和笃信不疑。接受救恩因信称义的人,永远的家乡就是天

    堂乐园。它的美好不在于在它里面有多么舒适,而是与神同在

    的荣耀。《圣经·希伯来书》说那是一个“更美长存的天上家

    乡”,“是一个不能震动的国”,“是一座永不朽坏的城”。《启示

    录》又说,在那里没有眼泪、悲哀、疼痛、疾病、死亡,只有颂赞、

    敬拜、事奉、唱新歌、弹金琴和永远的福乐!

    《圣经》还表明,死亡分为肉体的死与灵魂的死二种,后者

    的死又称为“第二次的死”。肉体的死亡是人失去了使它具有

    活力的灵魂,而灵魂的死是指它失去了使之具有活力的神恩。

    肉体死亡时,人肉体五官感觉就丧失了。而灵魂死亡时,它丧

    失的则是灵的快乐和愉悦。但灵魂不会就此湮灭和结束,而仍

    存在于黑暗、悲惨和苦痛之中。与神永远隔离。但这绝不是信

    靠神儿子之名者的下场。《圣经》中的“地狱”一词,由旧约中的

    “欣嫩子谷”演化而来,原是焚烧动物及罪人尸体之处,喻义极

    51

    其污秽恐怖之处。人们说到“下地狱”时也许是一种戏谑,可

    是,人的灵魂要是真下了地狱,可并不是一件愉快轻松的事,

    《圣经》每每提到它时,总是与“疼痛”、“黑暗”、“哀号”以及“火

    不灭,虫不死”等令人毛骨惊然的词句相关,因此,没有人真愿

    去地狱。但那些被称为“恶人”的人,到那时也由不得他不去,

    因为全地的主要施行审判: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

    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圣经·马

    太福音》13:41一42)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

    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圣经·马太福音》13:49—50)

    “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

    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圣经·帖

    撒逻尼迦后书》1:8—9)

    “唯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的、行邪术

    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的硫磺火湖

    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圣经·启示录》21:8)

    有人概括说,信耶稣的人是“生二次,死一次”。而不信的

    人则是“死二次,生一次”,此话有理。基督徒除了肉体由父母

    所生外,还必须经历从“上头来”属灵的“重生”。从此他们被称

    为神的儿女,有份于神永远的生命。即使肉体生命结束了,但

    属灵的生命从永远到永远,不必再有“第二次的死”了。相反,

    一个未信福音不认识神的人,他由肉体生命,也要经历肉体生

    命的死亡,但还不够,他还要承受审判,还必须痛受第二次的

    死!

    今生不同的信仰之选择,将决定来生不同的归宿。这是

    52

    《圣经》一贯劝勉的信息。

    有人用十分狭窄的世俗眼光讥消天堂和地狱的忠告,说

    什么“人人上天堂,天堂有那么大吗?”又说“真有天堂么?真有

    地狱么?这是劝人为善的办法?吓唬人吧!”“谁也没去过?去

    过的人都没来过,谁能知道真的有否?”等等。

    说这话的人,实在有太多的误解和不知,首先,《圣经》并

    没有说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上天堂,它则是说: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圣经·

    约翰福音》3:18)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圣经·约翰福音》

    3:16)

    人得救没有苛刻的条件,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本乎恩”和

    “因着信”。“本乎恩”是神的工作,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成

    了”时已经成功了,不成问题。从对人方面的要求来看,只有

    “信”,信心是迈进救恩方舟的唯一“条件”!

    即便所有的人都信了,也不必担心天堂有多“拥挤”,因为

    天堂并非物质的构筑,它不受空间的制约,居住于那里的人也

    不再是属土的血肉之躯。《圣经》说:

    “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朽坏的身体),将来也必有属天的

    形状(荣耀的身体)……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

    不能承受不朽坏的。“《圣经·哥林多前书》15:49——50)

    是的,天堂的美好对行善的人是一种鼓励,地狱的可怕对

    作恶的人也是一种威慑。但这仅仅对一部分的人起一些有限

    的作用,对更多人可能是根本的“无所谓”。

    美国一家叫《提问者》的杂志作了一项民意测验。一位记

    者站在热闹大街上,左手拿着20美元,右手拿着一张请自愿

    53

    者签名的单张。旁边还有一个说明广告:凡愿将自己灵魂卖给

    魔鬼(下地狱)的人,只要签名,便可拿20美元。据称,一半以

    上的人签了名拿了钱。有人说,“我反正是下地狱的料,不拿白

    不拿”;又有人说“有没有地狱还不知道哩,拿了这20美元吧,

    实惠!”

    你看,一个连自己都知道自己一生作为将导致他得出这

    样的结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可见他不是不信有地狱,而

    是根本不怕下地狱。~个为了20美元甘心情愿将灵魂出卖给

    魔鬼的人,在这世上他还有什么事不敢作。即使他真知有地

    狱,又怎么样呢?所以基督教不是也没有必要用“地狱”去吓唬

    人,天堂、地狱不可能完全成为人信仰和善行的动力,但它却

    确实是一个人信仰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它是上帝预先对人的

    “通告”,要人负起自己选择的责任。

    至于无人去过天堂、地狱,就以为它们根本不存在。那也

    显得太武断和简单。谁都会承认人的感觉能力是多么的有限,

    如果我们一定要坚持“眼见为实”,那么,你恐怕很难说清楚风

    和电是什么了!

    又有人担心,天堂里样样舒舒服服,难道坐在那里“享清

    福”么?如果真什么事也没有,那多无聊!其实《圣经》早就说

    了:

    “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

    都要事奉他”。(《圣经·启示录》22:3)

    不少人十分注意生前健康状况,但却忽略死后生命的光

    景,有人非常讲究地上居室的舒适与美化,但却丝毫不关心天

    上房屋的归处。不知道人生于世是多么短暂,死后要归的才是

    “永远的家”。有人精心设计地上那暂时的家,却从不考虑将来

    54

    那“永远的家”,有人敢用自己永远的生命作赌注,其胆魄可敬

    可佩;可是,他有没有想过,要是赌输了,这可怎么办呢?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

    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圣经·马可福音》8:36—37)

    美国有个赌王叫班克,他曾忠告赌徒。

    “不要赌想要但还未到手的钱,只可赌自己输得起的钱。”

    可是,对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灵魂)谁能输得起呢?

    在信与不信的选择中,你也不是在赌么?“假如”真有天堂

    与地狱,你输得起么?

    有的人,赢得很出色。却也有人输得很惨!

    耶稣钉十架时,左右有二个强盗也被钉了十架。但这二个

    强盗表现和结局绝然不同。

    一个说:“你不是基督么?可以救自己和我们罢”。死到临

    头,他还是不信与讥消。

    另一个则说:“你既是一样受刑,还不怕神么?”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于是他还继而向耶稣发出请

    求:

    “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圣经·路加

    福音》23:42一43)

    在一片讥消、呼喊声中,这个强盗他与众不同的眼光与选

    择,得到了与众不同的赏赐:

    “今**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耶稣应允。

    也许他曾经是个恶贯满盈的强盗,也许此时并未完全认

    识基督的救恩。但对他来说,要生前来决定他死后的机会已迫

    在眉睫之间,他相信有神,他相信有死后的存在,他相信耶稣

    有“得国降临的时候”,所以,在一息尚存之前,他不得不来一

    55

    “搏”,谁知,他这一“搏”,带给他的好处远远超过其所求所想。

    他仅指望将来,耶稣却应许他”今日”,他只祈求“纪念”,耶稣

    却答应“同我在乐园”里生活。

    强盗依旧在十架上死去,耶稣没有让这强盗同自己一起

    从十架上跳下。但变化的是,强盗不再是挣扎痛苦中死去,而

    是怀着对乐园的憧憬告别人世。他虽悔恨自己的过去,但不再

    绝望,十字架成了他得救的门槛。但是,同是强盗,同是被钉,

    另一个强盗则是带着茫然、带着痛苦、带着仇恨离开了这个在

    他眼中充满怒火的世界,像流星滑落于黑暗之中,同样应该说

    是归了他该归去的“永远的家”吧!

    每一个人都将会“归他永远的家”!但问题是何处才是你

    的家?主耶稣应许“同我在乐园里”的话也不单单赐给当年强

    盗,今天同样赐给每~个肯信靠神儿子之名的人。

    其实,信与不信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

    的回答举足重轻!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