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颜色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鼠标双击滚屏 (1-10,1最慢,10最快)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六章 教会面对新问题
    1.新移民不守清**式安息

      内战之后,欧洲移民比任何时期更多,从公元1865到1884年,七百余万移民进入美国,几乎一半来自爱尔兰和德国,爱尔兰移民全是天主**,德国移民则包括天主**、信义宗信徒及唯理派信徒。

      在当时,全美国严格遵行主日安息的规定。礼拜天所有商店关门,没有人在礼拜天野餐或旅行,更无所谓「周末」可言。大部份美国人在礼拜天早上到教堂崇拜,晚上再参加晚间崇拜,他们继承了新英格兰清**或加尔文派奉行主日安息的传统。

      但信义宗及天主教新移民却为美国带来了所谓的「大陆式安息」(ContinentalSabbath),芝加哥是新移民的聚居之地。主日在芝加哥乃被描写为:「上午是柏林,下午、晚上是巴黎,」意即,在芝加哥的人只有主日上午去教堂,下午、晚上便是休闲玩乐的时间。新移民嘲笑美国人守主日的方式,为「清**式安息」(PuritanSabbath)。

    2.社区福音工作

      新移民绝大部份非常贫穷,因而大城市中均兴建了庞大的贫民社区。这些「外国人」(Foreigners)和教会毫无接触。

      许多教会看到这广大的需要,将神的话带到他们中间。公元1867年,浸礼派家庭宣教协会共有四十九位被按立的「外国人」,分别在德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威尔斯人、挪威人、瑞典人及丹麦人中间工作。同时在浸礼派的三间神学院中,设立外文系,训练传道人专门向这批外国人传福音。到如今,仍有许多宗派在美国大城中推动全国性福音工作。

      白人不断进来,红人不断被挤出去,以致造成好几次印第安人之战,最后政府实行印第安人保留区制度后,才安定下来。一些教会也将许多精力放在向印第安人传福音的工作上。

    3.财富影响教会

      公元1880年以后,美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大影响教会生活。

      灵命复兴主义仍然继续,大约有八十间至九十间教会每年冬天举行一系列奋兴培灵会。露天聚会也在乡村地区举行,尤其是在南部一带。但是却有显着的改变。

      在纽约沙妥夸湖边(ChautauquaLake)举行的露天聚会,清楚显出当时人的富足:小屋取代了帐蓬。过去露天聚会是在树下举行,现在则以大帐幕取代。到公元1874年,演讲和娱乐节目开始取代奋兴信息。

      沙妥夸湖边变成夏季活动的闻名地点。美国其它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营地,举办教育性及娱乐性活动,都以「沙妥夸」为名。

      灵命复兴主义因一本书而遭到强烈批评,那是一位公理派牧师布士内尔(Bushnell)所写的「基督徒的教养」(ChristianNurture)。这本书使教会看重青年人的造就工作。灵命复兴主义又于公元1902年再度受挫,这次是因「宗教复兴的原始特点(PrimitiveTraitsinReligiousRevivals)」一书造成的。

      工业时代使教会强调行政效率,于是成功的工商管理人才进入了教会的财务部门。

      财富的增加也加强求学的欲望,不但各宗派设立的学院增加,每个学院的注册人数和收入也空前地增加。大学校长变成行政专家,他们最大的目标在为学校争取大量捐款。

      这时,一些有钱人也在全美各地设立大学,包括芝加哥大学、康乃尔大学、史丹福大学及四间女子学院:华沙学院(Vassar)、史密斯学院(Smiih)、卫斯理学院(We11es1ey)及布尔马尔学院(BrynMawr)。其中有几间是由一批认清自己是「神的金钱管家」的信徒所设立的基督教学府。

    4.社会问题

      在工业发达、经济成长的情况下,许多教会开始关心社区中的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后,许多人往城市里搬;新移民又为城市增加更多的人口,贫民窟渐渐形成,许多人受狭窄而不卫生的条件所影响;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所谓的「制度化教会」(InstitutionalChurch)便形成了。

      「制度化教会」的创始人是威廉米伦伯(WilliamMuhlenberg),他是美国信义宗开荒牧师米纶伯的曾孙。从公元1846到1858年间,他是纽约市圣教会教区长,在他的激励下,教会赞助一些社会服务机构。

      纽约第一公理教会的毕察(ThomasBeecher)牧师,于公元1872年在教会加建体育馆、演讲厅及图书馆。康威尔(Con-well)牧师于公元1891年,在费城浸礼派圣殿教会中增加社会关怀部门,又开缝纫班、阅览室、体育馆及夜校。白天工作的人,可以在夜校接受义务老师所提供的免费教育,这间夜校后来发展成「圣殿大学」(TempleUniversity)。

      许多神学院课程中都增加了「基督教社会学」及「社会服务」的课程。公元1908年美国基督教联会也采纳了「社会信条」(SocialCreedoftheChurches)。

      这一切关怀社会的活动,渐渐使教会忘却它的主要功用,许多人迫切地遵照主耶稣「爱邻舍」的命令,但却逐渐忽略「因信得救」的纯正福音。    「关怀社会」是基督徒应做之事,然而教会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福音的广传,以及圣礼的施行,这些事永不可忽略,也不可放在次要地位。

    5.宗教教育

      美国教会历史的一项特点是,自公元1880年后,教会面对宗教教育问题。

      在该世纪的开始,已经有很多复原派教会对公立学校缺乏宗教教育,而深表不满。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是教育的主要部门,然而,宗教内容逐渐被挪走。许多教会领袖看清这是全民的危机,而当时家庭与主日学工作尚没有补上这个缺口。

      于是他们尝试把主日学工作做好。公元1872年,有系统的主日学教材开始出现,并有各种「教学辅导」版本。有些教会为了使主日学工作更趋完善而兴建教育馆,并推出师资训练课程;结果挑起了主日学的热诚,主日学工作有显着的进展。有些大教会设立宗教教育部主任;有些州也有专人负责宗教教育部门;周间与暑期圣经学校设立起来;有些地区的学校提早放学,让孩子可以参加圣经班。神学院里增开宗教教育系,以便训练更多的老师。然而这许多努力的结果,仍然令人失望。

      天主教、信义宗、安息日会与改革宗的信徒,则采另一种作法。他们对公立学校给孩子的教导不满;觉得每周只有一小时宗教教育课,师资又缺乏经验,绝对无法与五天在专业教师下的教育抗衡,他们更觉得,不应该以撒一点盐的方式教导孩子宗教,而应该让所有的科目都浸透在其中,因此他们自己设立学校,自幼稚园到大学,每周上五天课,所有科目的立场都符合信仰的原则。

      天主教、信义宗、安息日会的学校和改革宗学校,在组织上有所不同。前三者为属于教会的学校(ParochialSchool),后者则大半为社会管理的学校(society-controlledschools)。

      改革宗教会跟随荷兰该伯尔的脚踪,深信人生必须被基督教信仰所管理,但不是被教会所控制。他们相信教会的功用是传福音及施行圣礼,而非兴办学校。但是基督徒家长必须建立、维持、并管理自己的基督教学校。因此改革宗家长协会负责三百五十间基督教小学及中学,管理七万名学生及三千五百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这些学校都是「国际基督教学校」(ChristianSchoolsInternational)的会员。    「宗教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宗教教育,这个国家必走向毁灭。美国国势再强,若在公立学校中没有宗教教育,必然难逃毁灭的结局。由于撒但在公立学校教育的影响越趋明显,使其它宗派教会也感到有成立教会学校的必要。浸礼派、神召会及其它教会的家长所成立的基督教学校,组织了全国基督教学校协会,会址设在伊利诺州的惠敦镇(Wheaton)。圣公会也有许多私立学校。

    6.战争与和平问题

      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悲剧,以及新战争爆发的危险,使人类在整个历史中不断寻求和平的保障。有些团体的宗旨虽然在保守和平,但一旦战争不可避免时,他们仍应召出征;但另有些团体视战争为罪恶,绝对不肯参战。

      自殖民地时代,贵格派、莫拉维弟兄会、门诺派及顿克派来到美国后,就有了和平运动。除了这些反战的宗教团体外,公元1826年,全美国各州有五十多个和平协会。参加的会员大半是牧师及虔诚的平信徒。公元1830至1840年间,教会经常通过一些维护国际和平的决议案。

      公元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战后,和平运动更加积极。公元1909年,举行第一届海牙会议,有二十六个代表出席。卡内基(Carnegie)捐出数百万元,促进世界和平,并在海牙建造和平之宫。有许多主张和平的信息在各地发表,使得不少美国人梦想着一个和平公正的新时代即将出现。但是,突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美梦随即幻灭。

      在战争中,那些提倡和平的人如何持守自己的立场?对极大部份的人而言,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他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终止战争」,因此,这些教会的牧师和信徒为了和平,而以全力支持战争。

      仍然大胆公然反战的人,则遭不良待遇。有些教会的牧师在传讲和平的信息时,听众当面走出教堂。有很多牧师在压力之下,被逼辞职。一位牧师因为不肯加入自由借款筹募运动,房子被人漆成黄色。五十五位各宗派牧师被捕,其中一位判刑二十五年。洛杉矶一个反战基督徒聚会被暴民攻破,三位领导人物被捉,受审,罚款及下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运动又变得正面而积极,裁军成为具体的目标。但是希特勒的兴起,以及他对犹太人的屠杀,对民族自由的摧毁,裁军又变成必须重新检讨的课题。

      两颗原子弹一下子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为和平运动带来新的冲击,因着核子战争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毁灭性武器的伦理问题,造成多次「禁核**」和监视核子武器装设的行动。

    7.现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紧接着的是美国趋向繁华的年代。事业发达、钱财富裕,使许多有钱人将大量捐款奉献给教会。于是兴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大教堂。最出名的是浸信会河滨教堂及圣公会圣约翰座堂,两间都在纽约市。

      为了配合美仑美奂的新建筑,崇拜也更趋仪式化。牧师穿上牧师长袍,诗班也穿上诗班袍,教会音乐愈形庄严华丽,并加上牧师及诗班的入席和退席圣乐、会众的应答诗歌以及诗班的圣歌。

      教会仪式越来越复杂,参加聚会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好些教堂已经听不到神的话,敬拜的心已从聚会中消失。教会失去了传福音的基本功用,反而由自由神学(Liberalism)及社会福音(SocialGospel)所取代。

      今日的自由神学主义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这种神学思想将成千上万的信徒带进一种模糊、无稽和不能满足的信仰中。因它的教导包括许多卓越的看法,所以能吸引那些缺乏圣经之真理基础的人。

      现代主义对于永恒的奥秘带着敬畏的态度,他们对基督非常尊敬,认为他是一位独特的宗教奇才。他们赞扬圣经是一本了不起、伟大作品的总汇。但是他们不承认童贞女怀孕生子,及基督的神性。他们不承认世人都犯了罪及基督十字架的代赎之功。现代主义可以说否认全本圣经的基要教义,主要是因他们不信圣经是神所启示的。他们认为圣经只是以色列人宗教思想、感情及经历的纪录:

      现代主义不信信仰中有任何权威,因此,他们不接受任何信条。由于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彼此之间也有根多歧异。

      今天,现代主义不像过去对自由那么有把握,因为历史证明了一些他们的错误。他们把人放在中心,取代神的地位;根据进化论,他们相信人类是朝向理想、美好、有用及幸福的境界迈进;他们把一切希望建立在人的身上,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建设更好的世界,过美好的人生。

      然而,公元1929年发生经济崩溃,接下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与残酷,历史证明人类确是不完全、充满罪恶,而且无法向更美善的世界迈进。

    8.宣教活动

      公元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复原派教会打开了菲律宾及波多黎各的工场。在这两处地方作宣教工作的各派教会,以合作的精神一同工作。

      自从公元1886年「学生立志布道运动」(StudentVo1unt-eerMovement)兴起后,宣教工作得到强烈的热诚和支持。穆特(Mott)成为该运动的伟大领袖。公元1906年又组织了平信徒宣教运动(Laymen’sMissionaryMovement),使国外布道工作向全世界各民族进军,同时本地的宣教工作,也在各大宗派推动下,在西部各州及阿拉斯加进行。

      然而,正当教会努力发展西部及国外宣教活动之时,现代主义渗透进来,并普遍传布,成为福音工作最大的拦阻;因为现代主义所传的是另外一个福音,他们删除了纯正福音的重点,就是把人类需要救恩及耶稣基督宝血的功效删除,把整个基督教宣教的目的破坏无遗。

      现代主义传福音的唯一目的,是将西方文化带给非洲及东方人。然而,印度、中国和日本早有了他们自己优越的文化,对他们而言,西方文化已经沦落,并有许多严重的错误。

      由于现代主义的影响,教会经济的来源及宣教的人力,惊人地下降。曾经一度在各大学轰轰烈烈的学生立志布道运动,消声匿迹。穆特的口号:「在这一代把福音遍传全球」也失去了意义。到了公元1930年,宣教工作显然面临严重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宣教活动有了急遽的转变,因为有许多国家独立(尤其是在非洲),民族主义精神在这些新文化中兴盛,使宣教士面临困难的情况。宣教士被看为西方派来的特务,基督教被看为当地宗教信仰的敌人。眼看着外国宣教士的工作即将告终,各宣教团体开始强调当地领袖的训练,培植当地基督徒领袖,使他们自己组织教会。

      不但新兴的国家严禁宣教士的活动,连其它非基督教国家也重新确定他们的宗教。锡兰的教会学校被敌对的政府没收;印度不欢迎宣教士;也有许多其它国家表示不欢迎宣教士;中国大陆之门关闭;共产国家的宣教工作也大大减缩。当然,日本以及中、南美洲的开放,又给宣教工作带来新的机会。

      

    研讨问题:

      1.从复兴运动和教育的表现上,如何看出教会在经济上的富裕?

      2.为什么到十九世纪后期,教会开始多开怀社会的需要?这种关怀在优先顺序上有没有问题?教会主要的使命是什么?

      3.各个宗派在宗教教育方面做了什么努力?

      4.在防止战争运动上,教会扮演什么角色?你自己的教会对战争的伦理观是什么?

      5.是什么事影响了「主日守安息」的传统?

      6.解释以下名词:大陆式安息、沙妥夸、教会学校、和平之宫。

      7.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教活动大为改观?

      8.教会对教育、战争、政治及种族问题,当采什么态度?

      9.现代主义的神学观点是什么?什么叫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哪些人是领导人物?

      10.试作一项研究:是否就请基督教学枝的学生的灵命和信仰,会比就读非基督教学校的学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