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答案
    第一课认识小组查经一、读经法通常有四种:1.速读(SpeedyStudy)用较快的速度读经,目的是对圣经有全盘的、宏观的认识。若每天读三章旧约、一章新约,则每年可读完整本圣经一遍。

    2.享读(EnjoyingStudy)不求快、求多,而是细嚼慢咽地享受神话语的甘甜。通常个人灵修时若时间充裕,可慢慢地读,反复思想,用圣经的话祷告,用祷告的心读经。目的是享受住在主里面,让主的话也住在我们里面(约十五7)。3.熟读(RecitingStudy)按卷逐章逐句的将圣经读熟。目的是对各卷圣经有深入的了解。熟读时应写出各章的标题、大纲、重点,并背诵每章的金句。

    (注:<中国学人培训材料>中的《旧约概览》和《新约概览》,就是特为有心熟读圣经者编写的。)4.研读(ResearchingStudy)按解经的原则,研读某一卷、某一个专题,或某一个圣经的人物。目的是了解圣经的精义。第二课分组查经前的安排

    一、小组查经的目标,除了查经外,还包括:1.领人归主对许多渴慕真理的慕道友而言,小组查经可以解答他们信仰的难题,帮助他们对圣经有系统化的了解,引导他们从理性的探讨进入对神心灵的归服。若一个慕道友连续参加半年至一年的小组查经后信主,他的根基会较深,较不易流失。带领者应以“让每位慕道友都归主”为目标。2.彼此相交

    在小组查经中较易坦诚分享、畅所欲言,对彼此的认识、关怀都会增加。因此小组查经也应以肢体彼此深入相交为目标。除了查经外,有时也可安排聚餐、郊游或生活上彼此相顾的活动。3.恩赐操练小组查经是操练查经、领导、讨论、表达的好机会,教会或查经班负责人应有计划的让不同弟兄姊妹轮流带领,操练其恩赐。二、鼓励弟兄姊妹宏观读经,有下列建议:

    1.安排宏观读经的进度表(或买已出版的材料),鼓励有心参与者使用相同的进度表。2.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每周彼此见面或打电话时,互相查问进度,彼此鼓励。3.每次团契或查经班聚会时,可安排一位或数位弟兄姊妹做某卷圣经的阅读报告。此做法对报告者是温习,对听众则是鼓励和领受。4.对完成进度者,给予奖赏。如:皮面金边圣经、旧约或新约综览录音带、研经工具书等。

    5.最重要的,在教会和查经班中必须有一群认真读经、渴慕神话语的人;他们会有属灵的榜样和感染力,引发读经的风气。第三课如何预备专卷查经(一)一、根据上下文的原则,以弗所书所说的“信”,是指个人与基督发生的一种生命关系(relationship),而雅各书说的“信”却是对属灵事实的一种供认(confession),连魔鬼也能做(二19)。二、“爱能遮掩许多的罪”这句话的来源是箴言十章十二节“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这句话是平行体裁:“遮掩过错”是“挑启争端”的反面。即这“遮掩”是和不挑启争端有关联。如果从箴言这句话的上下文来观察,看到的亮光会更多。箴言十章的主题是如何使用话语。全章充满着的都是与这主题有关的字眼:“恶人的口”(三次),“义人的口(舌、嘴)”(五次),“明哲人的嘴”、“愚妄人的口”、“口里的愚妄”(两次),“口出谗谤”、“乖谬的舌(话)”(两次),“说谎的嘴”,“多言多语”,“禁止嘴唇”等等。这章显然是谈及使用口舌的问题。“遮掩过错”应该是和说话有关。这点由体裁(平行式)和上下文来证明了。即义人因爱心之故不到处张扬别人的过错,和恶人“挑启争端”相反。彼得前书四章八节的意思也相似,其上下文也支持这一个解法:上文强调“切实相爱”,下文有“不发怨言”。

    三、古以色列“城门”一词涵义较中文为广,这名称包括进了城门口后位于两旁的空大房间。当时开庭审案就在这些地方进行。在城门口要行公义即指判案要公平。路得记第四章和箴言卅一章廿三节也提到城门口的背景和功能。第四课如何预备专卷查经(二)希伯来书十二章

    ·观察上下文的思路,可看出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是伟大的信心篇章,第十二章可称为盼望管教、警戒的篇章,作者要我们“仰望”最伟大的信心创始成终者──耶稣。苦难是一种管教──天父要训练我们,怀抱希望,不要灰心,要仰望天城及不能震动的国。·归纳主题:基督徒的人生观·分段及解释1.十二章一至三节

    (1)如何活出“信心”的生活?

    a.效法见证人。b.放下“重担”──放下每一件妨碍“信心”的事情。c.脱去“罪”──以上下文看此处的“罪”,就是不信的意思。d.仰望耶稣──定睛在耶稣身上,因祂是我们信心的开创及完成者。

    (2)仰望耶稣的意义及重要性

    a.仰望──fixoureyesonJesus.专心注视祂,思想祂为我们所受的羞辱、所得的荣耀。b.因此,我们不会疲倦灰心,可以生发信心与勇气,盼望将来的荣耀。

    2.十二章四至十三节(1)十二章四节的罪恶,因为与之相争,可能流血,所以应指着外在的罪恶──逼迫而言。因此,这一段落应是指信徒当将逼迫视为天父的管教,是为了训练我们。(2)管教的意义及目的

    a.意义:管教(discipline)有教导、训练之意,是出乎爱。

    b.目的:在神的圣洁上有分,结出义的果子。(3)态度:

    a.十二章九节,顺服。b.十二章七节,忍耐。

    c.十二章十二节,振作。d.十二章十二节,鼓励别人。3.十二章十四至廿九节

    (1)重点──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圣”字本是“分别”的意思,意思是“专属于神”,这里警戒的重点与其他警戒是一样的,都是警戒人不可离弃耶稣,回到犹太教。如同以扫只为满足存在的欲望,而轻看人生结局、与神的关系。人不能只是活着,人需要意义。

    (2)西乃山──不可接近、可怕、令人恐惧战兢。锡安山──是神的所在,有天使、信徒、主耶稣,是可以“来到”的。目的:警戒回犹太教等于回到可怕的西乃山,而跟随耶稣是来到锡安山,真正拯救的所在。(下文)所以要谨慎,来到锡安山是拯救;但若离开锡安山,其结局是比离开西乃山更可怕。(3)十二章廿三节应是指仍活在世上的信徒。

    震动:在旧约,震动常表示神的临到、审判。(4)事奉神a.因这世上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人不必为“暂时的”世界而活。b.只有神的国永存,才值得献身。

    事奉的态度c.感恩。d.讨神喜悦的。e.虔诚敬畏。

    ·归纳与应用

    (1)盼望的缘由和意义:a.主耶稣的受苦,得荣祂成为人,完全向人认同,忍受最深沉的羞辱,得着至高的荣耀。祂是元帅,要领我们进荣耀里去。所以,要常思想祂,就可得着信心、勇气。

    b.天父的爱管教、苦难是可以出自神的安排;因此,可视为训练,为要更专心为主而活,拥有真平安、圣洁,在患难中仍有盼望。c.不震动的国世界是暂时的,神的国才是永恒的。事奉神,是人最荣耀的生命内涵。

    (2)基督徒当有的生命态度:a.十二章一节,奔跑的人生:作者以运动员的图像,比喻基督徒人生,要放下重担,要定睛在终点的目标,要受严格的训练(管教)。b.十二章十四节,圣洁的人生:单属于主,为主而活的人生。c.十二章廿八节,感恩的人生:只有恩典才能生发信心,委身基督。

    d.十二章廿八节,事奉的人生:整个生命、生活,都要敬拜、事奉主。

    第五课如何预备圣经人物查经和专题查经一、圣经人物查经:撒拉·经文: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五节、十至廿节,十三章一至三节,十六章一至六节,十七章十五至十九节,十八章九至十五节,二十章一至七节,廿一章一至七节,廿三章一至二节;希伯来书十一章十一至十二节。A.身家背景

    1.姓名:(1)原名:撒莱(Sarai,公主之意)(2)改名:撒拉(Sarah,神改的名,意为多国之母)2.家庭:

    (1)丈夫:亚伯拉罕(2)父亲:他拉(母亲名字不详,只知撒莱与亚伯拉罕同父异母)(3)儿子:以撒3.重要关系人物:

    (1)侄子:罗得(2)使女:夏甲(3)其它:法老王,基拉耳王亚比米勒4.居住地:吾珥→哈兰→迦南→埃及→迦南

    B.一生事迹1.与全家族从吾珥搬到哈兰2.65岁时与亚伯拉罕离开哈兰搬到迦南3.饥荒时下埃及与丈夫一起欺骗法老王

    4.将使女夏甲给自己的丈夫为妾5.苦待夏甲6.神把她改名为撒拉7.神拜访她的家预言她要生子──暗笑受责

    8.全家搬到基拉耳与丈夫一起欺骗法老王9.90岁时生以撒10.驱逐夏甲母子离家11.127岁时死于迦南,葬于希伯仑

    C.归纳分析1.她的外表:极其美丽2.她的个性:(1)容易适应环境。

    (2)心地宽广──长期与家族同住并分家业。(3)顺服丈夫──搬迁、献子、共同欺骗。3.她的能力(1)照顾家人;管理产业。

    (2)替丈夫无后代想个“替代办法”。4.她的信心:(1)软弱:等不及自己生子要夏甲取代;在帐棚后暗笑;共同欺骗法老和基拉耳王。(2)刚强:等待二十五年的信心。

    5.撒拉的榜样:(1)生活型态:a.帐棚:寄居,简单,弹性……b.祭坛:表达对神的敬拜与感恩→以神为中心。

    (2)宽广的心:照顾培植罗得;分家业时善待罗得。(3)接待客旅:热心接待客旅,不小心接待了神和天使。(4)顺服丈夫:在搬迁,甚至在先生有错误时。(5)长期等候的信心:预言生子到以撒生长达25年,以实玛利生到以撒生共14年。

    (6)亲子关系:她与以撒的关系很深。6.撒拉的鉴戒:(1)插手在神的计划中,造成许多问题。(2)与丈夫共同欺骗别人。

    7.圣经对她的评价:(1)多国之母。(2)神的圣洁妇人(彼前三5-6)。(3)信心的妇人(来十一11-12)。

    D.应用1.对于神在我身上的计划,我知道多少?我要如何配合?2.撒拉一生的记号是帐棚与祭坛,而你我是什么?(注:本题答案由苏桂村牧师提供。)

    二、专题查经:信·主要经文:申命记七章九节;诗篇八十九篇廿八节;以赛亚书五十五章三节;罗马书一章五节、十七节,十六章廿六节;希伯来书十一章;雅各书二章十四至廿六节。A.“信”的定义圣经所说的“信”并非现今世人众说纷纭的流行看法,如自信、迷信等。旧约有关“信”的主要字词amen出现约100次,其字根意义乃是“确定、实在”。和合本除了译作“信、信靠、信服”之外,多处译为“信实、确实、的确、可靠、立稳、坚立、坚定、坚固、成就、必成”(申七9;诗八十九28、37,九十三5;赛七9,五十五3;代上十七23、24;王上八26,十一38;何五9)。今日基督徒用语“阿们”(“实实在在”的意思)即据此而来。由此可见,旧约所说的“信”是指“可供立足的实底、确据”。正如J.C.Ryle所言:“得救的信是灵魂的立足(Savingfaithisthefootofthesoul)”。

    新约关于“信”的教导乃是承接旧约发展成一特定的用法:强调信者与所信对象之间切身亲密的“真实信靠”关系。此关系是概括“神与人之间”的一切广义关联,具体表达在“委身、进入、持守”的动作上。希腊字“信”的名词形式在新约共出现242次(pistis,若加上动词、形容词等,则共有551次),此字含有两方面的意义:(1)客观事实层面“信仰”,即所信的具体对象或内容,和合本译为“真道、真理、道”(罗一5,十六26;加一23;弗四5、13;提前三9、13;犹3、20;启二13,十四12)。(2)主观经历层面

    “信心”,即信者本身的委身投入,和合本译为“信心、信实、信德、信奉”(太九22,廿三23;路十八8;雅二1等)。这两者密不可分,是同一体之两面。真实的“信”必定缺一不可,如果你所信的对象是虚假的,则不论你的信心有多么大也是无用的;反过来说,你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但是你若不真正投靠祂,则仍是与你无益的。由此可见,“信”乃是以真实可靠的主为中心,向祂委身投靠。B.信的内容1.“信”的中心圣经希伯来书十一章一节给“信”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清楚表明“信”是“实底、确据”。至于“信”与“所望之事、未见之事”的关联,希伯来书并未提出哲学式的逻辑界说,乃是给予生活上的实际例证,来说明“信”是什么。在第二节就紧接着说“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此后整章就以“因着信”为关键字,承先启后将“古人”的实际生活经历一一道来:从亚伯起讲到亚伯拉罕,摩西,直到众先知。十三节“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廿七节“他恒心忍耐,因为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这都表明“信”就是:心灵的眼睛确实看见了肉眼不能看见的。当我们继续读到十二章一至二节,就看见十一章的总结:“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仰望为我们‘信’(和合本作‘信心’)创始成终的主耶稣”。圣经所说的“信”就是注目仰望基督。

    基督乃是你我“信仰与信心”的中心,祂更是你我“信”的本源,祂为你我的“信”创始成终(来十二2)。换句话说,是主耶稣创作你我的“信”,信心是从神而来的(弗六23)。因此“信”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真正的“信”是不看自己(不依赖人的理性、经验、传统为最高权威)。所以“信”不是知识学术上的自我判断,也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信”绝非勉强自己去接受明知与事实相反的事,更不是在不明真假时作赌注式的选择。简言之,“信”就是“放下自己,进入基督。”2.“信”的根据“信”并非来自理智的辩论或情感的经验或教会的传统。真正的“信”是根据真理,所以才是确实的。而主的话就是真理(撒下七28;约十七17)因此,归根究底来说,“信”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十17)。圣经就是基督的话,我们要将之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三16),才会有充充足足的信心。所以“信”的根据是神的话(即圣经)。总而言之,“信”乃是透过圣经,在基督里,对创造主救赎主上帝,在理智上真实认识、情感上热诚皈依、意志上完全交托,所产生的“生命关联”与“生活方式”。基督徒的生命与生活乃是本于这样的“信”以致于这样的“信”,此即“义人必因信得生、因信而活”的真义(罗一17)。C.应用:我为何要信?我如何真信?

    ·本文经吕沛渊教授同意选自洛杉矶台福神学院院讯1997年5/6月。第六课如何预备福音性查经一、罗马书五章一至十一节1.观察与解释

    (1)前段大意(上下文)

    保罗在三章廿一节至四章阐明了神拣选罪人为义的方法,并且建立其圣经基础之后,便列出一连串因信称义者自然会得到的祝福,特别是“与神相和”──脱离神的忿怒。(2)发现特殊或重要的字、词、句a.称义(justified):法庭上法官判犯人无罪,上帝宣告人无罪,称信祂的人为义人。b.与神相和(havepeacewithGod):不再在神的忿怒之下,而是活在神的平安中。是神主动改变关系,使人与祂和平相处。

    c.恩典(grace):神白白施予人的恩惠和慈爱,本是人不配受的。在此处特别指:被神称为义人的地位。d.以神为乐(rejoiceinGod):脱离神的忿怒,在神里面欢喜快乐。(3)归纳全段主题根据本书第四课第二段所讲的五项方法,可从上下文思路和因果关系,归纳出全段主题是:因信称义的福分。

    (4)分小段观察并解释a.与神相和,不再在神的忿怒之下,而在神的平安中(五1)b.站在恩典中(五2a)c.欢喜盼望神的荣耀(五2b)

    d.患难中仍欢喜(五3-8)e.将来完全得救(五9-10)f.以神为乐(五11)

    2.归纳与应用

    (1)全段经文的主题是描述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所能经历到的改变。请想想看,过去是不认识神、与神为敌的人,今日却能与神和好,有平安、有盼望、有喜乐,这是何等的福分。(2)上述改变中,最明显的经历就是过去遇到患难时常怨天尤人,如今却能在患难中喜乐。秘诀在于:a.知道患难是通往荣耀必要之路(八17)b.患难使人成熟,老练生盼望(五3、4)

    c.患难中更易经历神的爱(五5)d.基督的受死,保证神的爱(五6-8)(3)在你的一生中,经历过哪些重大的患难?请叙述其中一项。你信主后,也经历过患难吗?你真的能在患难中喜乐吗?请分享你的见证。

    二、马可福音一章十四至廿八节1.观察

    (1)事件主题:耶稣呼召门徒,赶出污鬼(2)事件背景:耶稣出来传道前,先受施洗约翰洗礼,并到旷野受试探后,开始在加利利省传道。·场景一(一章十四至廿节)

    (1)人物:耶稣,西门和兄弟安得烈,西庇太和两个儿子(雅各,约翰),雇工。他们的职业都是渔夫。(2)时间:约翰下监后(十四节)。(3)地点:加利利海边。(4)过程:

    a.耶稣来到加利利宣讲福音内容:日期满足、神国近了、悔改、信。b.召西门和他的兄弟(a)他们在打鱼。

    (b)耶稣呼召他们:来跟从我。(c)他们就舍网跟从祂。c.召雅各和约翰(a)他们在补网。

    (b)耶稣呼召他们跟从。(c)他们就舍网及家人、工人,跟从祂。·场景二(一章廿一至廿八节)(1)主题:赶出污鬼。

    (2)人物:耶稣、鬼附的人、众人。(3)时间:耶稣刚出来传道时。(4)地点:迦百农之会堂及加利利四方。(5)经过:耶稣在安息日入会堂教训人

    众人对祂教训的反应:希奇、佩服。鬼附者的喊叫:拿撒勒人耶稣,神的圣者。耶稣责备污鬼,不要作声,吩咐鬼出来。鬼出来的景况:那人抽疯、喊叫。

    众人的反应:惊奇。(6)结果:名声遍传。2.解释(问题与解答)

    (1)福音是什么意思?耶稣所传福音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福音原意“好消息”,这里特指从神而来的好消息。对犹太人而言,他们当时所期待的好消息是弥赛亚来建立神的国。耶稣的宣示也是如此,但耶稣宣示的真正涵义,即弥赛亚的工作,与神国的内涵,当时的犹太人恐怕无法真正了解,祂也提及人当有的回应是悔改与相信。(2)“来跟从我”之意为何?四个门徒决意跟随耶稣时所做的行动有何涵义?“来跟从我”有来作我的门徒之意。当时的拉比都有一群跟随者,向他学习,也效法他的行谊,跟他的志业。耶稣的呼召,有此涵义。两对兄弟,一对跟随时放下他们的事业、雄心。另一对须与亲人告别,付上代价不少。(3)会堂是什么地方?耶稣为何可以在会堂里教训人?

    在西元前五八六年犹大亡国、圣殿被毁后,犹太人在被掳各地建立会堂,以教导律法、敬拜上帝,这个习惯流传到耶稣的时代。安息日犹太人聚**堂敬拜神,会堂的领袖常会请过路的教师起来讲道,耶稣想必是这样得到机会的。(4)文士是谁?“有权柄”是什么意思?何以文士的教训没有权柄,而耶稣却有?文士是当时研究律法、教导律法,为律法的实行作诠释的人。有权柄大概是指带有折服人,使人愿意顺服其命令或教导的力量。文士的教导常常是细琐、教条、空洞而没有内涵。马太福音登山宝训后(七章廿八至廿九节)也有相同的评语,从登山宝训耶稣的教训来看,可能是祂的教导不教条,对律法诠释生动、深入、而具革命性,也可能是祂的态度具折服力,也可能是祂的身分本身自然流露出权柄。(5)被鬼附者所喊叫的话有何涵义?耶稣赶鬼之事呈现了什么信息?

    鬼附者所说的话其实是污鬼所言。其涵义:污鬼知道耶稣的身分──神的圣者。耶稣来是要摧毁鬼在人身上的捆绑。耶稣赶鬼的信息:鬼在人身上有权柄,常有形无形地控制人,耶稣的权柄大过鬼,祂的命令鬼须听从。祂的临到是要来摧毁魔鬼的势力。3.归纳:

    (1)本段主要信息:

    如果对照马太福音十章三十五节,可以看出本段是耶稣刚出来传道的状况,也是祂传道事工的缩影。祂传道生涯的工作是:a.传神国福音(14节)b.呼召训练门徒(16-20节)c.教训(21-22节)

    d.赶鬼医病(23-31节)祂传道生涯的特征──像有权柄的人(21-27节)(2)对耶稣的认识:祂是满有权柄的神

    a.命令门徒跟从(16-20节)b.以权柄教训人(21-22节)c.吩咐污鬼出去(23-28节)(3)对福音的认识:(14-15节)

    a.神的国降临(内容)b.藉悔改、相信去接受福音(方法)(4)对魔鬼的认识:(24-28节)a.有权柄可控制人

    b.知道耶稣、需听从耶稣吩咐(5)门徒的榜样:立刻听从,撇下一切甘心跟随。(6)跟从主需付代价a.舍己

    b.撇下一切4.应用:(1)耶稣的呼召也同样临到你吗?你我今日如何跟从耶稣?

    (2)在我的周围有任何魔鬼势力的现象吗?如何儆醒防备?(3)其他的感想:第七课如何编写小组查经的讨论问题一、经文:腓利门书一至二十节

    ·查经前的预备A.观察

    1.文体:叙述文(也可视为人物查经)2.背景(1)作者:保罗受者:腓利门(富有,家中设教会,住小亚细亚的LycusValley)。

    (2)年代:公元58-60年,保罗在罗马坐监时(3)写作的原因:a.腓利门的奴隶阿尼西母逃离主人后,在罗马与保罗同囚而信主,保罗为他向腓利门求情。b.机会教育:保罗藉此机会教导腓利门对主、对人的态度。

    (4)主要人物:保罗、腓利门、阿尼西母。(5)事:保罗为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求情。求情的方式:不按罗马或世俗的理与法。九节凭爱心求:不是“放胆吩咐”或倚老卖老,自恃被囚之身分。

    十一节与你我有益:考虑到双方的益处,不只求自己的益处。十四节甘心同意:不是勉强。(十三节)十六节按主的心意:不是肉体的(世俗的标准)。以自身的榜样:不是高调。

    十九节我必偿还:不是强迫亏负。二十节在主里的期望。B.归纳主题:

    根据主要事件,可看出此书是保罗藉写信给腓利门,教导“基督徒的人际关系”。C.解释

    九节为何保罗“宁可”凭爱心求?(使腓利门不按世俗的标准而按爱心的标准抉择)十一节为何此事对保罗与腓利门都有益处?此益处何指?难道从前阿尼西母对腓利门真的无益吗?

    (保罗指的是属灵的益处。腓利门的益处是因宽宏、爱心、顺服所得的属灵益处,而非从前在阿尼西母身上所得的投资报酬益处;保罗的益处是引人信主,有人服侍)

    十五节永远得他是什么意思?(得到他的心,而非法律上的服从)十六节奴仆与兄弟的差别何在?(在心理上、地位上、角色上的平等,如主耶稣道成肉身)十六节下按主说与按肉体说有何不同?(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D.应用1.我们对人、对事、对得失的判断或看法,应以什么为标准?

    2.从保罗为阿尼西母求情的方式上,可学到什么榜样?3.我们曾有类似的经历吗?注:以上属于带领前的预备,若时间许可,尽可能写出每个细节,否则只写几个重点亦可。除了背景部分,其余尽量不看参考书,等上述预备的工夫完成后才查看。

    ·带领小组查经时讨论的问题1.引题:许多人常问:基督徒与一般人有何不同?从你个人的观察及对圣经的了解,你认为答案是什么?(组员的回答可能来自不同的角度)今天我们要从腓利门书,来看基督徒在对人、对事、对得失的看法上,与一般人有何不同,或者说,应以什么为标准。(这样讲,已无形中表明主题,不一定要问出主题。以下的问题,以此主题为中心)2.这段经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可否找出是谁?

    他们三人间的关系是什么?保罗为何写这信?(若组员答不出,可提示答案在第二、九、十二和十六节)目的:观察人物,综览全文,组员回答后,可稍补充背景部分。3.可否替这段经文分段?(一至三,四至七,八至二十节)

    目的:观察全章的文字结构及思路。4.从四至七节中可看到保罗十分称赞腓利门,保罗对他满意的原因是什么?(爱心和信心)目的:此段虽非重点,但仍应稍微顾及解释。请特别注意这里提到腓利门的信心包含两方面,可否有人找出来?(对主、对人,我们容易对主有信心,但这里讲到对人也应有信心,且应与人同有信心),我们如何与人同有信心?

    5.从八至二十节可看到保罗盼望腓利门与阿尼西母的关系有何更新而变化?请先看十一节,为何从前无益,现在有益于腓利门、保罗二人?保罗希望腓利门以何种身分对待(看待)阿尼西母?奴仆与兄弟有何不同?6.保罗对腓利门的要求,超出一般社会的理与法。他希望腓利门根据何种标准来对待这位奴隶?请从九、十六、二十节来看。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从主耶稣的心意及标准来看人、看事时、我们的抉择和表现会有不同。请问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8.最后,我们由保罗向腓利门求情的方式上,可看到一些榜样和原则。他的原则是什么?请由九,十一,十四,十六,十九节比较他与世人有何不同。9.结论:这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认识主爱主的人,对于同工、人事、得失,应有的态度,由保罗对腓利门的期待,可看到保罗心目中的属灵人,应该是:对神──有信心(五节),行善为主不为己(六节)对人──同工(一节),同当兵(二节),有爱心、信心(五节),同有信心(六节),使同工得快乐安慰(七节),凭爱心求(九节),视人有益处(十一节),心上人(十二节),甘心(十四节),兄弟(十六节),同伴(十七节),不亏欠(十八节),因弟兄的长进快乐(二十节)。

    *若时间许可,可请大家分享,从这段经文中最得益处的是什么。二、经文:希伯来书十二章A.引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对人生有何描述?(如梦、如戏、如寄)。让我们从希伯来书十二章来对比基督徒的人生观。B.观察与解释1.从希伯来书全卷圣经中,可看到几个重复出现的字句,请找出来!(更美、信心、盼望……)

    2.从这些字句及十一章这篇伟大的信心篇章中,可看到本章承先启后所教导的主题和三个重点是什么?请按经文为这三个重点分段。3.信心之路(十二1-3)(1)基督徒如何活出“信心”的生活?“重担”、“罪”是指什么而言?“创始成终”是什么意思?(2)“仰望耶稣”,对信徒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

    4.管教的意义(十二4-13)(1)这一个段落的主旨为何?十二章四节,“与罪恶相争”的罪恶,是指什么?(2)管教的意义及目的是什么?(3)因此,当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管教?

    5.警戒(十二14-29)(1)十二章十四至十七节,警戒的重点是什么?举以扫为例的重点何在?“圣洁”是什么意思?(2)十二章十八至廿四节,作者如何比较西乃山与锡安山?作此比较的目的是什么?与上、下文有何关系?(3)十二章廿三节,“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是指谁而言?“震动”是什么意思?

    C.归纳与应用1.基督徒盼望的缘由有哪些?这些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当有哪些态度、行动来回应?

    2.本章圣经指出,基督徒当有哪些生命的态度?如:十二章一节──奔跑的人生,十二章廿八节──事奉的人生,这些对你有什么提醒?3.十二章廿八节,作者再次论到,基督徒人生的目的是事奉上帝(九14),为什么他这样认为?事奉的态度当如何?当有哪些态度、行动来回应?D.结论

    基督徒的人生观,是以神为中心,积极向标竿奔跑,热心事奉,以圣洁的心志,凡事感恩。第八课如何带领小组讨论小组查经检讨单

    ·带领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讨单填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所问的问题

    极佳

    佳尚

    可

    差

    (1)是否让参加者了解上下文、背景?

    (2)引言是否切合主题,且引人入胜?

    (3)主题及分段是否恰当?

    (4)经文的意义是否深入查考?

    (5)经文的原意有否正确解释?

    (6)你参加查经后,是否比自己阅读时获得更多的启发?

    (7)有否恰当的应用本段经文在今日生活中?

    (8)结论是否清楚?

    2.带领的技巧

    (1)能否使参加者都热烈参与?

    (2)遇见困难的状况时,能妥当处理吗?

    (3)态度是否轻松自然?

    (4)时间的控制是否恰当?

    是否各个问题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讨论?

    3.综合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请打*后交给带领者。若带领者愿意,可逐项讲评说明,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