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附录二 问题解答(二)
    1.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在信徒灵程成长当中有没有稍为纠正单一父亲的形象?

    答:绝对有,可以补充父亲的形象的就是耶稣基督的形象。基督教传统强调圣父形象,灵恩运动强调母亲的形象。基督耶稣可以补充两者之间的缺乏。基督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另一方面,又在属灵经历上补足与人的接近,所以耶稣与我们较为亲近。天主教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实际到可以结婚;基督教则较有距离,认为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们是人,与他有一些差距,但是耶稣很具体是有血有肉、三十三年在世为人。在基督教传统中经常说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与我们同行。但是,基督教与耶稣的关系仍然以行为作为重点,以耶稣为榜样。榜样就是他做了什么,我们便跟着去做,这虽然是好,但只停留在表现上。我们较少进入耶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内心世界的经历。天主教则较为重视信徒和耶稣的关系,以第一身(firstperson)投入耶稣所处的情景中默想它,看他在面对事情时内心的反应和自己是否相同。假如发觉反应不同,便受他反应的冲击,以至内心价值的取舍、内心的感受不断透过投入耶稣生命历程当中的冲击,慢慢地愈来愈接近耶稣的心境。天主教就是这样以第一身投人体会耶稣的心境。

    基督教较为着重他做了些什么,着重他道德的表现(moreandmoreontheethicalside),然后就照学如仪。这样只能摸索到和耶稣关系的一部分,最精彩、最全面的则不能达到了。『道成肉身』可以补足我们同神的差距,有差距不一定是错,有敬畏的心也是好的,但是太过遥远,耶稣就会成为补足我们的接近性。近年来,很多作者都利用耶稣来阐明其理论,除了极有份量的作家如史托德(JohnStott)的著作有圣经根据外,其余的人,尤其是心理学家、辅导者,都是经常用人文主义来论述,只不过借耶稣的例子一用而已。这不是对耶稣应有的态度。我们要真正研究耶稣,然后学习他,我们对耶稣的认识仍很表面,只认识边缘的东西。除非我们深入属灵经历与耶稣同行一条路,如《属灵操练》所言,一边行,一生行,一次又一次生命被耶稣转化,那么耶稣与你的关系便实质了。

    2.我们祈祷当中,称神为主过于称他为天父,往往一开口就『主呀!』这是否说神『主人的形象』比『父的形象』在我们的灵修当中更强?

    答:『主』在心态上更为崇高;『父』则较为亲切。如果称耶稣为主为父,成为口头禅,是没有用处的。例如彼得看见异象,神要预备他向意大利人哥尼流传福音,在他饥饿、魂游象外时,天上降下许多动物,按照犹太教的规条,有些可以吃,有些不可以吃,他然后听见神的声音叫他取来吃,他说:『主啊!不可如此。』此语显然自相矛盾,因为他既以神为主,就不可向主说『不可如此』,证明这只是他的惯用语。有时我们称呼神为主,根本没有什么形象,所以分别不大。如果严肃来比较『主』和『父神』,则天父较为亲切。当然,天主教以神为爱人显得更亲切。如果说『主人的形象』,他有崇高、伟大的特色,所以要求我们顺命、敬畏,与上述的不会有冲突。

    3.以耶稣为属灵经历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要体会耶稣内心的经历。由于圣经没有将耶稣的内心经历详细记载,这样会否使我们过分想象呢?

    答:答案是会有这样的危险。要减少危险,惟有对圣经背景、耶稣生平的客观研经下些功夫。我们默想圣经之前要先懂得研经,如果望文生义,继续发挥想象力,则根本不需要圣经,随时随地都可用任何事物来默想。尤其是主观投入,发挥想象力时,如果想象的起始点错了,所得的结论就很可能会错。有一些中国教会就限于这种危机,那是很可怕的。惟有对圣经有客观认识的基础,修好在默想前要做的功夫,查考原文解经书,清楚明白该段经文的背景等,才可减低危机。举例说,尼哥底母夜访耶稣,他是代表宗教上很有见识的人。但我仍会先查圣经字典,知道他的背景,是犹太人会堂的官,是宗教的领袖。弄清楚以后,便从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晚上来找耶稣的角度去了解,等于滕近辉牧师在晚上来到我家探访我,对我说:『温伟耀,我喜欢听你讲道。』我会在受宠若惊之余,拿他的著作来请他签名,这会是我的反应。但耶稣却不然。其实当时耶稣只是初出来传道,有一位地位这么高的宗教领袖来找他,称赞他的信息是从神而来,又和他谈论重生。这种主观投入就是建基在对尼哥底母的地位和背景的了解。若非如此,我们便不能投入,甚至会产生误解。妇女神学的角度——将圣经视为近东文献文化背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当中所说神的观念都是以男性的投射说出来,甚至在耶稣时代,犹太教的社团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无论耶稣、无论保罗的表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如果我们撇开这种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圣经,我们无法否认圣经从旧约到新约,神的形象都是较为男性、较为父亲,过于丈夫、母亲或知己。虽然圣经中也有提到神是母亲的形象、或知己的形象,或是情侣的形象的描述,但如果以资料的主流来说,都是以父亲形象为主。在四个形象中,父亲形象较为接近神的形象。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只有一种关系,我们可以透过其他人尝试了解与神的关系。每个关系在传统中都有其美丽的发展。

    圣经神学不可代替系统神学或灵修神学,圣经神学是按照圣经的资料组成,而得出答案。例如,圣经中说耶稣是绝对的神,其中的资料说耶稣绝对是完完全全的人,我们读到这里便被卡住了,圣经不会解释绝对的神与绝对的人在生命里完全没有冲突。系统神学不甘于停留在只知道这种资料,因为同时有人性又有神性,在一件事情要抉择时,意志便出现冲突;意志不冲突时,或冲突时,便是人格**。要是意志不冲突时,那是耶稣用神性的意志还是用人性的意志呢?是谁抢夺谁的意志呢?圣经并没有给予全面的答案。根据这基础建构上去的是用理性,理性要求一致,不矛盾(consistence)才满意。这就是系统神学。系统神学是圣经神学再加上理性的整理,其结果不冲突圣经而且多过圣经,如迦西墩信条、尼西亚信条,不是每一句也可在圣经找到的。同样理由,灵修神学是在圣经神学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实践的经验。所以灵修神学在定义上、本质上都多过圣经的资料,只要不互相冲突,是合法的。我们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好朋友,透过此种关系大家很接近,只要和圣经的教训没有冲突,便可以发挥和采用。灵修神学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圣经中以夫妻恋爱形象来描述我们与神关系虽然不多,但只要圣经有的话,我们便可以发挥。在资料上,父亲形象的资料较多,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将之发挥出更大的教义,更大的灵修神学系统。正如圣经神学中,『神的形象』(ImageofGod)从旧约至新约出现了不超过七句,但却成为了重要的教义,引伸出基督徒的人观、神观和道德观。几乎有一半基督徒伦理考虑的抉择如环保、自杀、安乐死和堕胎等,都是说人是神的形象所造。这就是灵修神学与圣经神学不同之处。

    阅读提议

    1.Ryken,Leland,WorldlySaints:ThePuritansasTheyReallywere.GrandRapidsAcademicBooks,1986.尤其“OForeword”byJ.I.Packer(pp.ix-xii),chs.11,12(pp.187—221)

    2.Schaeffer,Francis,TrueSpirituality.Wheaton:TyndaleHousePublishers,1971.

    3.Lovelace,RichardC.“TheAnatomyofPuritanPiety:EnglishPuritanDevotionalLiterature.”InChristianSpiritualityIII.EditedbyL.DupreandDonE.Saliers.NewYork:Crossroad,1989,PP·3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