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魏外扬

    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的报业发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早在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一年,「伦敦布道会」的米怜(WilliamMilne)即在华侨众多的马六甲发行了第一份具有民报性质的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以后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行「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郭士立在新加坡发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都是在鸦片战争前就已流行在海外华侨社区间的报刊。

    本文所介绍的林乐知(YoungJohnAllen,1836-1907)有「教会报人」之称,他所创办的「万国公报」在清季的教会报刊中,发行的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他共计在华四十七年,实兼传教土、教育家、作家、报人与中西文化沟通者于一身。(参见姚崧龄着:影响中国维新的几个外国人,传记文学出版社。)

    〖一、全身没有一根懒骨〗

    林乐知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的布尔克县(BurkeCounty,Georgia),出生前两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出生后不到两个星期,母亲又因病去世,从此就由姨父姨母加以抚养。十八岁入本州牛津镇之恩慕瑞学院(EmoryCollege),四年后毕业,随即与郝斯登小姐(MaryHouston)结婚,相偕加入美国南方监理会(AmericanSouthernMethodistEpiscopalMission),于一八五九年年底带看新生的女婴启程来华,次年七月到达上海。

    林氏夫妇抵华之际,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在北方,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咸丰皇帝西走热河;在南方,太平军席卷江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林乐知原拟前往杭州,也因此被迫暂居上海,学习抵华后的第一门功课:「等候」与「忍耐」。

    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氏家乡乔治亚州也加入了南方的阵营,因此无力顾及海外宣教士的生活。林氏不得不在宣教事工之外,兼了一些差事来补贴家用。他曾在领事馆中担任翻译、在「广方言馆」中教授英文、在英文报社中担任编辑、在「江南制造局」中翻译西书。据传兰雅(JohnFryer)称:「林氏当时工作极度紧张,昼夜不息,风雨无间。每日上午在广方言馆授课,午后赴制造局译书,夜间编辑报纸,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同事十年,从末见他有片刻闲暇。虽曾劝之稍稍节劳以维健康,彼竟谓体内无一懒骨。」

    〖二、创办「万国公报」〗

    清季西洋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中,以「万国公报」为时最久,影响也最大。如果连它的前身「教会新报」合并计算,一共刊行了三十四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会新报」六年。一八六八年林乐知创办「教会新报」,内容除了讨论基督教教义、报导教会消息外,还介绍科学知识、外国史地与各国新闻。每周出刊一次,发行量约为七百份。

    (二)前期「万国公报」九年。一八七四年,「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其目的在于跳出教会的圈子,扩大读者的范围,藉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收布道之效果。仍为周刊。

    (三)后期「万国公报」十九年。从一八八三到一八八八年,「万国公报」一度停刊,而于一八八九年复刊。复刊后的「万国公报」已非林乐知个人所有,而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不过仍由林氏主编,改为月刊,在甲午战后每月销售量约为四千份。一九○七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也随之停刊。

    「万国公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实为西学之水库、新知之总汇,深受知识分子的重视,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一)康有为不但是「万国公报」的读者,还曾经参加了该报在一八九四年举办的征文。

    (二)梁启超在其所撰的「西学书目表」中,选录「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共二十二种,认为最佳者为李提摩太之「泰西新史揽要」与「万国公报」。

    (三)国父的上李鸿章书交由「万国公报」公开发表,可见他对这份报刊的影响力深具信心。

    (四)林语堂自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童年时私淑的对象,是「在我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见林语堂:「无所不谈」。开明书店。二七三页)。

    (五)于右任在「一个牧羊儿的自述」中称:「适莫安仁、敦崇礼两名牧在(陕西)三原传教,先严向之借读万国公报、万国通鉴等书,我亦藉知略知世界大势。」

    (六)日本天皇与其内阁官员亦为「万国公报」之热心读者,由上海的日本领事馆长期订购转寄。

    〖三、创办「中西书院」与「中西女塾」〗

    一八八二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中西书院」,第一次招生就招到学生四百多人。这个数宇在同时的教会学校中,似无出其右者。据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施肇基的回忆,当他在上海另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就读时(一八八七年),那里的学生只有七、八十人呢!

    学生虽多,有志学贯中西者却很少,多半只为学习英文而来,因此常抱着厚西学而薄中学的心理。林乐知于是再三向学生们强调「中学不能精热,西学必不能通达」,劝勉他们勿图近功、勿逐小利,不要以毕业后进入洋务机关(如海关、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矿务局等)为满足,而要以将来能够领导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为抱负。「中西书院」后来在一九一一年并入苏州的东吴大学,其原有校舍则改为东吴大学的第二附属中学。

    此外,林乐知对于提高中国妇女的地位与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也非常热心。他在华人伍廷旭的协助下,完成了

    「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WomeninAllLands)一书,以妇女地位的高低为文明兴衰的指针,作各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该书篇幅甚大,皇皇二十一册,于一九○三年开始陆绩出版,附有图片一千余幅,旨在增加读者的兴趣。「广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时(一九二七年),统计其最畅销的书籍九种中,此书高居第二位。一八九二年「中西女塾」开学,学生多来自上海的富有家庭,例如「一个女人的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的著者杨步伟女士(赵元任夫人)也曾在此就读。

    在一九○六年林乐知最后一次返美期间,曾获准进谒老罗斯福总统,反复陈明中国人民对列强加诸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深恶痛绝,应尽快加以废止。第二年在度来华,不久即病逝上海,各方悼念文字甚多,咸认林氏不但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宣教士,更是中国现代化的播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