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看约翰福音十九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祂母亲与祂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
'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在主所被钉的十架下,有几位姊妹和主所爱的门徒约翰,带着伤心和忧愁在那里站着。他们何以会跟从主直至十架之下呢?在主尽职的三年半间,他曾叫死人复活;以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单就男丁计算)得饱;祂曾叫风浪平息;也曾医治许多患上各式各样痛症的人。那时有千千万万的人拥挤他,有些甚至要强迫他作王,一幅又一幅千万人拥挤着行神迹奇事之主的图画不断出现,但当他受苦难、被钉十字架时,人群就都消失了,或许原先要强迫他作王的人,也转而加入了另一个阵营,还与别人一同喊道:"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连从起头便跟从主的门徒,在那时都因软弱而四散,就算是外表最刚强的彼得,跟在主后面直到大祭司的园子,当人认出他是跟随主的人时,竟三次否认自己跟从主的身分。但这几位姊妹和约翰,却仍跟随主到十字架下,或许有人认为主的母亲马利亚,因为是骨肉之亲,所以会在那里出现,但其余的姊妹和约翰呢?
那时刻要跟从主是何等艰难,没有丝毫的荣耀和益处,仅仅只有羞耻而已,因为在犹太教的社会中,一个被判为叛教者的人,谁与他接近,就必被视为与那人同伙同罪,众人的忿怒必汹涌而至。但这几位姊妹和约翰,甘冒种种危险,仍默默跟从主到底;纵然在十字架下,众人都在耻笑主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时,他们却宁可与他同受羞辱,停留在十字架下。在世人的眼中,他们是渣滓,是世上不配有的人,他们却宁愿在那里承受这一切,因为他们深爱主。主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24)祂从没有运用人的技俩和外面的好处来吸引人跟随,反倒提醒每一个要跟随祂的人,必须付出代价。主既在十字架为我们承受了万般的苦楚,绝不希望得着一些只求外面好处和利益的人,乃是都有爱的响应。
今天我们跟从主的人,并非因为看人多人少,或是外面的利益,乃是因为主自己。历史告诉我们,环境会改变,人、事、物都会改变,甚至阴间的权势有时亦想来搅扰神的教会。但当一切都在改变的时候,你对主的爱有否随之而改变呢?你认为这位为你流血舍命的耶稣,是否值得你去爱、去跟随呢?今天我们跟随主,不应该因为人跟随所以我跟随,而是因为他在十字架上为你我的罪流出宝血,甘心舍命。所以巴望每一位弟兄姊妹跟从主,都是建立在与他爱的关系上,绝非别的条件。纵然环境改变了,神所赐的祝福也离开了,但有一件事必须确实的——你是否因着主耶稣的爱而跟从他。只要是肯定的,就必能跟从他到底。虽然在末世有一种气氛,叫人越来越爱世界、离开主,在这种光景中,你是否仍忠心跟随主呢?感谢神,这班姊妹和约翰从始至终都是因着耶稣的爱,别无他求,只因"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
亲爱的弟兄姊妹,在你跟从主的路上,也许遇到不少难处,无论是生活的担子、身体的软弱、心灵的乏力,或是面对许多地上的吸引,欲离开主耶稣,但愿在这刻,基督十字架的大爱,再一次活划在你眼前,好让你仍继续忠心跟从这位为你舍命流血的救主。那班姊妹和约翰能够跟从耶稣直到十字架下,并不如世人般所谓的"江湖义气"。一方面在道义上,他们理当跟从至终,但在面对患难和艰难时,谁又会毫无软弱、惧怕呢?但叫他们可以得胜的,就是爱。难怪约翰在晚年时写道:"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壹四18)在他一生中,就是在爱中跟从耶稣,所以在晚年所写的约翰壹书中,笔触都是充满着爱。但愿我们都以真实的爱,来胜过许许多多的难处和逼迫。在已过的历史里,有多少基督徒因主名受害殉道,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就如英国宣教士戴德生,就因为爱的缘故往中国内地去。虽然当时内地的生活条件很差,外面又有危险,但他一面义务医治病人,一面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又为着主的缘故,把头发染黑了,并结了一条辫子,好叫中国人不因自己的外貌而拒绝主的福音。像这类宣教士和圣徒,都是因着主的爱而甘心走上这条道路。许多宣教士往非洲或其它落后地方去传福音,多少人受饥受饿,受逼迫和艰难,甚至连性命也送上了,无他,也是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的大爱。爱里没有惧怕,他们都是在爱中跟随耶稣,直到路终。
"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十九26-27)圣经在此特别记载主在十字架上担受苦楚时,仍看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门徒,这正是圣经所说:"若有人爱神,那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八3)主爱跟从祂的人是一爱便爱到底的,虽然在万般痛苦中,仍看见跟随者的情形,仍顾到他们的需要。在跟从主的人中,约翰是最年幼的,他的忠心表现在甘冒生命的危险,依然跟从主到十字架下;凡跟从主的人,主总顾念他们到底。在世人眼中,主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所以站在十字架下的马利亚,承受着从众人而来、难以形容的压力和羞耻,这正应验了主临世不久,神藉西面对她所说的话:"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剌透。"(路二35)她不但心灵处于痛苦中,面对日后生活的问题,也是叫人不敢乐观,但主没有撇下她不顾,祂知道马利亚需要有人扶持她,所以主对她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主虽在肉身的痛苦中,仍顾到马利亚和约翰,难道他就不会顾念我们吗?今天祂已升到父宝座的右边,领受荣耀和权柄,并且住在我们里面,岂有撇下我们不顾之理呢!所以当我们在软弱、失败和难处中,请勿忘掉祂所说的话:"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十三5)祂是绝对负责任的,"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十三1)祂知道我们的难处,因祂是充满爱的主,祂的光照是何等柔细,祂最了解我们的需要,所以只管信靠祂,再一次回到祂爱的怀抱里。
约翰特别描述主看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那门徒就是约翰他本人,他这样记载并不是要突出自己是众门徒中。主所唯一最爱者并不是完全人,甚至主为他起名为雷子,表示他的脾气比人大,但主那么爱是由于他的心始终向着主,既简单而纯一。在逾越节晚餐中,主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众人便忧愁起来,彼此观望,相问谁要出卖主,此时约翰已挨近耶稣的怀里,当彼得点头示意他问主所指的是谁时,约翰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约十三25)这景象表现出约翰对主的爱是那么单纯,主便对他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约十三26)而其它人仍毫不知情。我们需要有一个心愿,成为主所爱的人,效法使徒约翰,选择要爱耶稣。素常没有太多言语的,在其余的门徒都纷纷离开跌倒时,他反默然跟随主直到十字架。爱主并不在乎资历和恩赐,乃在乎你的心要爱主,若有人爱神,这人是神所知道的,主知道我们爱选有多少。
主看见马利亚和约翰那双带着忧愁和悲伤的眼睛,就说:
"看!"选并不是要他们只看见消极的情形,乃是要他们彼此对看。他们二人因为意会到主的意思,所以约翰便将马利亚接到家里去,这就是主在十字架上的第三个托付——你们要彼此看顾、顾念。"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壹三16)从前我们在地上生活,只晓得我行我素,自我中心,但信主以后,选开始改变你,叫你晓得爱别人,顾及人家的需要。这是圣灵在你内心所作的工,选要扩大你的度量,使你因着十字架无条件的爱,而能接纳、包容、饶恕、照顾和爱别人。在这里,主在十字架上所给我们的吩咐,乃是要彼此顾念、关心、包容、劝勉、接纳,这在教会生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对约翰来说,他在马利亚最痛苦和受压的时候,把她接到自己的家中。他们两人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马利亚又不是约翰的亲生母亲,在今日的世界中,必会有代沟的问题出现,但为何他们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呢?主虽知道约翰和马利亚的名字,却不以他们的名字称呼他们,反以"母亲"和"儿子"代之,为要叫我们晓得因着十字架的大爱,在主里面的人都成了神家中的亲人,虽然各人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但藉着十字架的救恩,我们都同得了神儿子的生命,也成为一家人了,所以就没有隔膜。
在神的家中,我们不分彼此,在背景或外面虽有千万样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有一样相同,就是同有一位父神,同有一位救主,也同领受了一位圣灵。所以我们当藉着这同一的生命,彼此接纳,冲破性格、习惯和观念的限制,在主一个身体的属灵实际中彼此接纳。要彼此接纳,就要彼此相爱和联络,是热情的接纳,以达到彼此照顾和服事;若没有这种接纳、交通和了解,岂能带进代祷和扶持呢?往往在聚会以后,弟兄姊妹都喜欢找那些跟自己相熟或是年龄相近的交谈,遇到教会中找不着这类"同伴"的话,可能一聚会完便离开了。若是这样,有新朋友来到教会中,又怎能让他看见神家中的爱和彼此相顾呢?这不是因为弟兄姊妹没有神的爱,而是因为缺少操练所致,所以我们必须在神的家学习冲破这些界限,不看人家的不同,只看重我们都同有一样的生命,勇敢跟别人攀谈,久而久之,你便会成为神所祝福的器皿。今天在教会中,何等需要有这种祝福的器皿,因为来到教会中,各种年龄的人士都有,需要我们多跟他们接触和交通,学习彼此了解和照顾。不可终日停留在小圈子里,要成为得人的人,就需要常操练这方面的功课,学习与人相处,扩大自己的度量,在神的家中不分彼此,互相接纳。
如此,主无论安排我们在什么环境和情况之中服事选,亦不致有何困难。
约翰在约翰壹书三章十八节说:"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翰因着爱耶稣,就能把马利亚接到家中,待她如自己的母亲一样,这是实际的爱,我们也当让神的爱流通在教会中。有不少主内的肢体正需要关心和代祷:为面对难处的提出代祷;探访和安慰正患病的;帮助待业的寻找工作,这都是爱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当我们实行彼此相顾、相爱时,内心不应充满许多要求和埋怨,乃是充满包容和饶恕。主在十字架上第三句话,最重的负担乃是:"你们要彼此相顾、彼此相爱。"但愿我们都能按主的呼召而行,满足选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