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受苦的上帝子民
    前言

    尽管有人大力鼓吹福音会带来健康富裕,事实上基督徒也都会变老变丑,或得癌症心脏病,或聋或瞎,最后都会死亡。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基督徒必须面临饥荒的枯竭、战争的鞭笞。贪污的**。这并非说,神不以奇妙的方法适时帮助他的子民,而是说我们基督徒也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无法逃避介入世界中的恶事与苦难。如果你对此感到怀疑,则必属下列其中一项:(一)对世界上许多基督徒每日必须面对的境遇很无知;(二)不够年长;因为只要你活得够久,自然也会受苦;(三)跟自己开玩笑;或(四)综合以上的某几项。

    但是有一些苦难是神的子民特别遭受的。记录这些苦难的人告诉我们,本世纪的基督徒殉道人数超过之前十九个世纪的殉道人数总和。当然,这多半也归因于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数字的惊人成长。即使如此,西方的基督徒大部分尚未受官方**的困扰,所以必须了解自己算是个异数。但在西方一些不明显的反基督徒压力正不断滋长,有时可令人感受到,有时又不易察觉。

    在本章我将特别思考对于上帝子民的各种苦难,并仔细考量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神的子民特有的苦难:管教

    根据圣经,在上帝子民特有的苦难中,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神自己所派定的管教。

    这个主题在新旧约中表现得都很强烈,其中最显著的经文是在希伯来书十二5一12节(部分引述箴言三章11一12节):「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菅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菅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么?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已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又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这些经文有几个相当特出的地方:首先,从经文脉络来看,作考心目中的管教是用来帮助基督徒打击罪恶的。我们看到在这段经文前的引言,作考其实是在责难读者:「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来十二4)。换句话说,作考认为他们对抗生命中罪恶的努力程度,还没有到殉道的程度;因此他们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第二,作考指称从箴言中转摘的话为「劝勉的话」。当然,如果你停下来好好想想,会相信管教的目的必然是为鼓励那些真心想讨天父喜悦的人。如果神管教他所爱的,像父亲般惩罚他的孩子,那么受他惩罚却表现出不当的愤怒不悦。不过显露了自己的不成熟罢了——甚或最后竟然怀疑自己是否愿意学习天父的样式。这是为什么保罗欢喜接纳自己软弱与病痛的原因:他知道如此能减除他的骄傲(林后十二7一9),并能导致体验主的美好思典。

    第三,这个管教乃是为了我们的好处:「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来十二10),并且「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希伯来书信大部分的重点在于指出,虽然有好的开始,并展现优秀的信徒生命与力量,但信徒要警惕,惟有坚持到底的信仰才是真实的信仰:「……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三6、14)这就是为什么神充满慈爱地管教我们:他训练我们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第四,这正是神对待他子民的方式。如果任何人的生命中没有神的管教,那么他们作为神儿女的地位便有问题;这种人让自己显得像是「私子,不是儿子。」(来十二8)神管教的面面观在此暂不详表,但我们浏览经文时可以得到启发:神的管教有可能包含战争、瘟疫、疾病、谴责、混沌未明,还有个人方面的「芒刺」、与亲人死别、地位丧失、受人排斥等,许许多多不一而足。

    困难的是,这些事许多是恶事,在一些环境背景中被描述为堕落世界的流露,或魔鬼的工作。因此保罗毫不怀疑,他「肉体上的刺」是「撒但的差役」,也是神加给保罗以防他自高自大(林后十二7)。我们正视这些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事,不然,就会不断地把生命中各种状况,这里一点交给神,那里一点交给魔鬼。那么我们可能不知不觉间彷佛让自己活在二元化的宇宙中,而善与恶都不足以获贩我们的忠诚;也或许我们认为,由于生命中显然有许多恶事,所以身为善的神一定得回应我们信心的祷告把恶除去。如果这件恶事不消失,那么可能我们就对神失望,或因信心破产而崩溃。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逃开神的至高权能。圣经标明出一些事情与环境是恶事,在它们背后,我们只能隐约模糊地辨认出神的存在,但在这种情况信靠他,是学习成为全权神的信心之子必经的过程。因此,神照管人的奥秘以另一种形式显现,我会在第十一章详加解说。但目前重要的是,明白神的管教虽然全都为了我们的益处,但至少有一些神的管教方式,被视为是灾难与恶事。

    比如,慢性疾病引起的长期病痛当然不是「好」事,但是适当地接受它能培养信心、操练祷告,并对别人的受苦产生同情,生出的反省与智慧可以消除骄逞与自大不耐的心态。我认识一些夫妇,他们因为失去了孩子,最后走上宣道的路,有些牧师在自己第一次失去亲人后才学会关心他人,还有些年长的圣徒在悲惨的情况下失去所有的孩子后,大大发挥了基督徒的影响力。

    我并非自称明了这些例子是否该被视为是天父的管教。我宁可想像那是多种因素的混合。解读发生的事,那种不确定有时候会产生痛苦。我面对此一打击,是不是神在用他的方式告诉我要作什么改变?或是这种管教方式是用来坚固或软化我,好使我更有用?或者它根本是一种亚当后裔罪性的承继,和管教无关,而是堕落世界中神照管人的奥秘?但是我们一定得作决定吗?如果这一个小小的自我检讨,只是要我们改进。我们改进就成了。但有时候基督徒惟有在黑暗与痛苦中,才能尽责地作到信靠他的天父。这也是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这将在本书第十一和十二章较大的架构中讨论。即便如此,我们要知道,管教是「拼图」全景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图景并非全然无关,但它对恶事与苦难的问题也不能提出完全的「解答」。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常常缺乏管教的西方世界,大多数基督徒都对这事想得太少,在教会里想到的也不多。

    希伯来书十二章显示出第五个要点。作者已明白地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11节)。换句话说,虽然基督徒接受这段经文上所有的教导,但当他们亲身体验管教的这份处方时,可不是件愉快的经验。世界上所有正确的神学理论都不能减轻被管教的痛楚,或把严苛的操练当有趣。但它确实能助人了解,在隧道尽头会有亮光——即使你尚未见到;它也助人了解,神掌管一切;并且必然为著他子民的益处——虽然你还看不出来。受苦的痛切依然不减,但当心中存有较宽广的视野时,就不会让人感到那么力不从心。就好像有个小男孩发脾气扯烂了姊姊的洋娃娃,结果被打屁股;上帝给我们的管教也是这样,会让我们哭号一阵。但是如果这男孩的爸爸良善、慈爱且公平,孩子接受这出于爱的管教,会有安全感,最后终会感激他父亲的智慧。因此我们也该学习信任我们的天父,依靠他的智慧,带领我们走过这些我们自己绝不会如此选择的道路。

    以上各点在圣经里都有例子。比如信心与痛苦的交织常常出现在诗篇中。大卫写道:「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耶和华啊,求你可怜我,因为我软弱。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因为我的骨头发战。我心也大大的惊煌。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才救我呢。」(诗六1一3)不管他骨头发战是不是一种身体的病痛,诗篇作者辨认得出来,他面对的乃是神的管教。那管教导致他心中大为惊惶,导致敌人嘲笑(10节),也导致死亡的威胁(5节)。

    仔细思考诗篇及许多类似的作品,圣经中绝无意图粉饰神子民在承受苦难中的哀痛,这一点极为重要。他们会和神争辩,埋怨神,在神面前哭泣。他们的信仰不是木然、无动于衷的,而是与神角力的刚健作风。

    许多西方的属灵传统有下列两项缺陷:在困苦中,信心凯旋时,我们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信心软弱之际,却怀疑神的正直,甚至怀疑神的存在;败兵之态,表露无疑。

    大卫指引出一条较好的路。他并没有表现出压抑的屈从认命,也没有流露出他怀疑神的存在。即使他感觉像被神遗弃,那种孤绝感还是诉诸于对神切切的追寻;在他眼中,神只是延缓给他回答而已。大卫受苦,他就坦率地向神流泪、祈求、告白:「我心大大惊惶,」他不担忧这样是否会被看成太软弱,耶和华啊,求你转回,搭救我,因你的慈爱拯救我。」当他靠不了自己,他就诉诸于神的属性。他坦率地求神怜悯:「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而另一方面,当大卫突破进入更高层次的信心境界时,并不是从抽象的屈从认命中投入神的奥秘照管的观念。大卫乃是更新了他对神的认识,且更确信神垂听了他的祷告,必帮助他:「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罢!因为耶和华听了我哀哭的声音。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我的一切仇敌都必羞愧,大大惊徨,他们必要返后,忽然羞愧。」(诗六8-10)他不追求纯知识性的神义论,或宿命式的屈从认命,他只是要认识神,要亲身体验地认识神。他在另一处的经文这样写道:「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寻求你。在乾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诗六十三l、3、5)

    先知哈巴谷的预言也可以当作管教的另一个例子,显出许多同样的教训。该卷书也同样展示一位受苦者和神的对话。先知因国内的邪恶高涨与神的静默无语而感绝望:「耶和华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我因**哀求你,你还不拯救。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著奸恶而不理呢?毁灭和**在我面前,又起了争端和相斗的事。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哈一2-4)

    或许哈巴谷期望神兴起一位伟大的先知,或一位公正又有能力的国王。或许他期待能有一段大复兴的时期。但耶和华的回答却使他心绪混乱,「你们要向列国中观看,大大惊奇,」耶和华如此回答,「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这件令人吃惊的事是什么呢?就是神要派巴比伦人去惩罚他的圣约之民。虽然神自己描写巴比伦人为「残忍暴躁之民」,他们「都是行**而来」并「以自己的势力为神」,但他兴起这些人是有其作用的(哈一5及下)。

    哈巴谷相当惊愕。他明白神所说的话:「耶和华啊,你派定他为要刑罚人,磐石啊,你设立他为要惩治人。」(哈一12)但是为什么「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的神,竟然允许他自己命立的圣约百姓——虽然悖逆——被那些更有罪恶的人追逐呢?看起来极不公平。神理当纯全,哈巴谷不禁要问:「你为何看著不理呢?恶人吞城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哈一13)

    神回答他仆人哈巴谷的话中含有许多意思。或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罪恶给予严厉警告。凡是增添不属自己财物的。为自家积蓄不义之财的、沉缅于酒的、荒淫闹事的、行羞耻之事的、崇拜人手所虽偶像的等等(哈二),都被宣告要受不幸的灾难。在神面前叫嚣粗暴、虚伪自夸、崇拜偶像的都不能立足:「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哈二20)

    神的回答是从两方面著手。一方面它解说为什么以色列人必须受惩罚:因他们罪有应得。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威胁那些惩罚以色列人的巴比伦人:他们的罪也会被神记数并对付。而事情并非结束在对以色列人的惩罚上,公义将会全面彰显,人们将会看到公义的伸张。

    哈巴谷可能并不喜欢他所听到的那些话,但是他都明白。他祈求神再次展现过去的拯救工作:「耶和华啊,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耶和华啊,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哈三2)接著,哈巴谷以诗般的语句描述了神过去的怒气表现,然后作出三项承诺。

    首先,他决定要把眼光放远,虽然**者是神手中用来惩罚圣约之民的工具,他确信神的公义也必临到那些**者:「我听见耶和华的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我在所立之处战兢,我只可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上来。」(哈三16)我所谓「眼光放远」,是指哈巴谷如果确信所有的国家——包括会惩罚他们的**者——终将受神公平对待,那么哈巴谷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他们会被更邪恶暴力的国家惩罚。彼得也表示过很相似的想法(虽然他有不同的结论):「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彼前四17)哈巴谷所决定展望的方向,正是本书所采取的方向:如果我们的眼光放远到事情的结局,我们对苦难的看法就会不太一样了。

    第二,哈巴谷决定,无论他和圣约之民一起受多大的苦痛,他都要在神的里面喜乐。几乎可以说,失去安全与物质祝福的威胁下,却驱使他更享受神:由于再没有什么人与事足可依靠,信徒的焦点就是神,没有任何事物会遮掩信神的喜乐。他这么写:「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那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三17-18)这项决心坚定却不冷酷。下此决心的人,眼光看到喜乐首当来自何处。神让一个国家受灾受罚,这种管教反成了一种得恩典的方式,即使不是整个国家蒙受恩典,至少哈巴谷以及和他同样想法的人蒙受了恩典。

    库柏(WilliamCowper,1731-1800)对于哈巴谷书中这些经句有一番沉思:

    有时一缕光芒惊动忘情领唱的基督徒;

    那是主展翅上腾所散播的医治力量;

    当慰安减少之际,

    他更照顾灵魂晴朗光耀的一季,

    在雨后绽放鼓舞。

    虽是葡萄、无花果都没有按时结果。

    虽是一切由地荒芜,不见群牛群羊,但,神仍在其中,我的歌声赞美咏叹,因为对他完全信任,我惟有欢欣喜乐!

    第三,哈巴谷立意赞美而非抱怨:「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三19)这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以颂赞为祭(比较来十三15)。

    它并非披著宗教外貌的积极思考,也不是极端乐天的乐观主义(毕竟,哈巴谷的环境和远景并未改变)。反之,哈巴谷立意赞美神,乃是对应于神就在那儿,因而下定决心顺服其自然生出的结果,并且因为对于这位神是谁深有把握,而坦然流露出充满崇拜的欢欣赞美。

    那么,在圣经里神子民特别常见的受苦形式可以说是管教了。我们还可以再多看一段经文,在这里显示管教和作基督徒的意义,以及所会锻炼出来的性格,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罗马书第五章中,保罗举出因信称义的一些含义。在保罗的想法中,称义有某种特别优先的重要性,并不单因为它是了解其他基督教教义的关键,更因为它是进入基督徒生命以及接受门徒训练的门槛。「我们既因信称义,」——这是由神所赐的——「就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五1)这种与神相和的渴望应高于一切事物。保罗在罗马书一开始便费心地指出,我们与生俱来以及从自己的抉择,都干犯了神的岔怒。罗马书如同全本圣经一样显示,叛逆、惹神忿怒的人,都可以与神和好,其答案在于耶稣基督的福音:他降世、受死与复活的好消息。神差派耶稣替我们死,「使人知道耶稣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三26)。因为耶稣降生到世上,那些信他的人就「称义」了,他们被神圣的神宣称为义,不是因为他们有义,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罪无所谓,而是因为基督代替了他们。「因信称义」的结果,保罗写说,是「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这一切是神恩典的作为。神虽然忿怒,却慈爱地将不配得的恩惠,赐给像我这样一个可怜的罪人。保罗又说,是藉著耶稣,我们「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这当然是带来无比喜悦的原因了。它意味著,我们不仅此地此刻与神和好,而且有一天将会在他毫无遮蔽的荣光中得见他的面。我想这是保罗加上这句话的意思,「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罗五2)。这里「盼望」一词并非仅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是指一种未来光景:我们有朝一日将得见神的荣耀,因此心中欢欣喜乐。

    一个远景,就此改变我们心中的优先次序。如今身在堕落世界里的安逸舒适,在我们的生命目标里已无足轻重。其正的问题乃在于如何将我们现今环境与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与神的和好,以及将来见主面的盼望相结合。所以保罗坚持,我们不仅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五3一4)

    那么这里可以说是一种受苦难的哲学,其观点密切关系于我们现今所享有的拯救,以及拯救的极致——当神的荣光完全彰显之时。正如同身体接受训练时的管教一样,从受苦中会锻链出忍耐的毅力。当然这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因为患难也有可能生出埋怨和不信。但是如果患难与1-2节的信心相结合,并在与神和好中感受喜悦,那么就会生出忍耐。我们的信心除非受苦难测试,否则其所具有的力量无法展现,也无法培养。

    当忍耐力蓬勃发展,「老练」的个性就形成了。「老练」这个字意味著「检验合格」,是一种被测试、验证过的成熟,如同被火冶链过的精金。而当老练形成之后,就有丰丰富富的盼望:生出且强化了对神荣耀的盼望(2节)。这种盼望「不至于羞耻」(5节),不会像幻象般让我们失望,绝不至此!此盼望的目标很确定,并且「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所以此盼望已经强而有力,且令人满足。此处提到圣灵是个引子,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中对圣灵有详尽的讨论。在这里他是指他经常讨论的主题:神赐圣灵给予信徒,就好像是先给一份定金,保证有一天所有的产业都会是我们的。圣灵是个媒介,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这是能被感觉到的信仰。保罗在别处经文也表示,这种经历神丰富之爱的经验,是成熟基督徒的重要部分,是祈求而得的(比较弗三14一21,特别是17-19节)。虽然经验神的爱还不能完美地见识到神;但却能完全令人满足,也能加强我们的盼望,并且从另一角度看见,苦难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一种成熟,惟有经过苦难的训练管教才可能得到。「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7一9)这里并不是说耶稣在受苦难以前是不顺从的,而是说他在道成肉身的状态下,也必须学习顺从的功课,提升顺从的层次,这些惟有经由苦难才能达成。在此意义下他成为「完全」:不是耶稣在受苦难以前不完全,而是他那身为人身分的完美与完全,以及在现世中对天父的顺从,惟有经过苦难的烈焰才得以达成。他所成就的完全,结果「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且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四15)如果连耶稣都「从苦难中学习顺服」,而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免除的话——那是多么大的误解,或是多么的傲慢!

    的确,在罗马书第五章表达的一套价值观,以及在希伯来书第二章所显示耶稣的范例、都解说了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三章中的强烈措词。他认为世上万物和在耶稣基督里所拥有的比较起来,根本无足轻重。因而有此结论:「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著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腓三8一9)然而这也不是一种静态的成就,保罗立志要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不断有成长,因此他又接著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腓三10一11)

    因此,我们如何处理试炼与管教的苦难,要看我们的焦点是什么。有一次我在前往澳洲的旅途中,遇见一位圣公会主教。他曾在三个非洲国家传福音、建立教会、大大被主使用,号称「坦尚尼亚的使徒」。他在非洲宣道工作退休之后,在美国成立了一所神学院。而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罹息严重的帕金森氏症,甚至无法言谈。他勉强可以沟通的方法,是以颤抖的手拼出几乎难以辨识的大写字体。他常必须一个字画上三四次我才懂。

    我们「谈」了几件他关心的事——至少是我在「谈」,而且尽量问一些他可以示意「是」或「否」的问题。在我与他相处的短短时间中,我感受到他是一个具有坚定不移信心的人,因此我鼓起勇气问他如何应付他的疾病。在几十年人生的丰硕成果之后,他如何面对因应自己的苦难,如何面对可能有的无用感呢?他写了两次答案我才看懂:在挫折中没有未来。这位主教真正明白了罗马书第五章与希伯来书第十二章。

    神子民特有的苦难:反对与逼迫

    如前面所提,出自管教的苦难,与出自反对与逼迫的苦难,两者并不一定能,或一定要分个一清二楚。但是圣经鼓励我们至少在某些例子中要加以区别,于是我们讨论这种遭逢恶事的苦难,就有一系列互有小异的看法。

    在此部分讨论中,我心目中所指的反对与逼迫,是针对神的子民,因为他们的身分、他们的信心与行为而遭致的苦难。由于旧约中圣约之民在西乃山事件之后成立了国家,所以不是很能分辨出其他国家反对这些圣民的动机,何时属宗教性质,何时又只属政治或经济性质,可能在当时的许多观察家都不容易作此分辨。当亚述人扫荡以色列人,或巴比伦人袭击犹大国,他们都是致力于领土扩张政策。一言以蔽之,帝国主义罢了,并不是什么宗教法庭**的古代版本。当然,出于仇恨犹太宗教而发动一些政治军事对抗是有的,或许这就是安提阿哥·以彼芬尼(AntiochusEpiphanes)对犹太人残暴相向的主要原因,而后其政权约在主前二世纪导致马加比族人(MSccabean)起而抗争。即使如此,要作清晰分辨还是不太容易的。

    另外,从个人层次方面来说,我们看到许多证据,那些属神的人是怎样承受**感,怎样面对逼迫者所加诸的恶事。在诗篇中很显著地记述信徒面对打击时的反应:「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宽广。现在求你怜恤我,听我的祷告。」大卫如此祷告(诗四1),接著地转向攻击者说:「你们将我的尊荣变为羞辱,要到几时呢?你们喜爱虚妄,寻找虚假,要到几时呢?你们要知道耶和华已经分别虔诚人归他自己,我求告耶和华,他必听我。」(诗四2一3)在别处大卫还有长远的眼光:「试看恶人因奸恶而劬劳,所怀的是毒害,所生的是虚假,他掘了坑,又挖深了,宽掉在自己所挖的阱里。他的毒害,必临到他自己的头上,他的**必落到他自己的脑袋上。」(诗七14-16;比较太二十六52)。不少诗篇章节都集中描写这位君王如何和那些邪恶、虚假、暴力的人周旋挣扎。

    而在新约之下,受苦的神子民此一主题已正本清源。部分是因为他们不再组成一个国家,因此对他们的敌对,不再会被解释为国对国的政治对抗。更重要的是,基督信仰的目标乃是一位被钉十架的弥赛亚,且如后所见,他为他的跟随者留下典范;更进一步,他已开创神的国度。此一国度实际上引起了忠诚信仰者受到各种冲击——包括家庭、政府、工作组织、受欢迎的哲学派别等等的各种单位或权威,都无法容忍这种惟独忠诚信仰神的宣告。这正是耶稣这句话所说的含义——他来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十34)。

    作一名基督徒的意思,和承受来自世界的排斥有很密切的关系。表达这种关系最有名的经节大概是马可福音八章34一38节:「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凡在这**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钓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虽然我们对这段经文不作极详尽的解说,但是值得停下来注意几件事。

    第一,「背起他的十字架」不是指忍受轻微的不悦,例如暴躁的姻亲或伤风流鼻水什么的。针十字架原为一种最受蔑视、恶行重大的罪犯所受的刑罚。罗马公民若未经罗马皇帝的裁决,是不会受钉十架酷刑的,那种死刑的形式是专为非公民和奴隶而设。一旦被判刑之后,罪犯就要承受罗马鞭刑中最严酷的三级鞭笞(注1),然后十字架重压在罪犯的肩膀与手臂上,一路背到受刑的地点。在受刑处被钉上十架再被竖立起来,因此若有人「背起他的十字架」。就是要前往那痛苦羞辱的受刑地。

    采用这句话的比喻用法,并非意图削弱其语意。耶稣意指他的跟随者必须牺牲私己利益,自己宣告不再追逐俗世的夸耀与诱惑,而是预备受苦,甚至承受最不堪的苦难。即使如此,我们仍不会超过耶稣所受的,因为他所经历的是真实的,而不是比喻性的背负十字架。

    第二,除此之外的另一选择则为丧失灵魂,它能获取「世界」的肯定,却得到耶稣的否定。面对著一边是耶稣和他的国,另一边是他来救赎的世界,一个人必须有所抉择。吊诡的是,凡因被「钉十架」而「丧失」生命的人,反会得到生命。他们发现了过去一向所排拒的:他们因受造于神而属神,除非他们放弃自我利益完全归向神,否则无法发现自我,无法得著满足,无法发挥潜能。然而这一切只要是发生在这个既以自我为中心且又叛逆的世界,那么受苦与受**便是免不了的。

    第三,耶稣以基督徒的见证看待这种对立。如果有人「在这**罪恶的时代」把耶稣和耶稣的道当作可耻的,那么到了末时,耶稣也要将他们当作可耻的,只将如此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太七23)因此,其正的基督信仰是不能永远被隐藏的,它将在一个敌对的世界前,为基督和基督的道作见证时显扬出来。

    这也是保罗发此警语的原因:[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三12)当然,保罗当时心中所指的是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他并没有想到,这现今多多少少承继了基督教世界观的西方民主世界。即使如此,表象还是有可能欺蒙人的。基督信仰的传统已经稀释、变得淡薄、作了妥协,以致基督徒在工商企业、运动娱乐和公共服务等各行各业,都面对奢各种微妙的压力。例如一名警官因不愿涉入贪污而使升职机会一再延若;一个犹太教家庭为改信基督教的儿子举行丧礼;一对父母为他们身为杰出医师的儿子转入传道行业而大哭大闹;还有媒体企图把基督徒描绘成冷漠或狂热的极端形像。如今,作为一名基督徒也应该开始有所牺牲了,或许教会因此会更纯净。

    我所知的一所教会,任命一位以前曾担任过宣教士的医生作长老。不久后他发生外遇,与妻子离婚,遗弃子女,并把自己和任何与基督教相关的事务隔离开来。大家想尽各种方法挽回他,无疑地,当中有些是智慧的,有些是不智的。

    但是对此乱局所作最适切的评估,出自三年后该教会的一名领袖。他表示,这位医生出身基督教家庭,也做了一句「该做」的事情,但是从未作过什么要他牺牲的决定。一切都太容易了;他在每一事上都有人支持,都有人赞美。即使他的宣教士生涯,亦属于自己的医药专长范围内。于是,当他的婚姻中出现一些麻烦(大多数婚姻难免总会有类似遭遇),正好有吸引人的第三者出现,这时这个医生心中没有什么足可倚靠的道德中心。由于他从未为了基督的缘故作过什么要有所牺牲的决定,如今他也不打算开始这么作。从事后的眼光来看,我们甚至不清楚他的信仰是否具实,因为真实的信仰宣明要在自我兴趣、自我利益上作重大割舍,要向基督及福音立下重大志愿,才能彰显出来。

    我绝非主张,只要离婚就表示那人算不得是基督徒,基督徒会犯罪;如果宣称自己不犯罪,不过是自欺罢了,而且也以神为说谎的了(约壹一4及下)。但是在此一例(并非独特之例)中,我们很难在此人生命中找出哪一个部分或哪一项重大事件(为人所知的范围内),足以显示他用什么牺牲来宣告他的忠诚。

    这是不正常的。或许它很普遍(令人遗憾地,假信徒太普遍了),但算不得是正常的。正常的乃是要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耶稣。在此堕落的世界中,我们体认到,「凡立志在耶稣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这是无可避免的;既作决定,便欢喜地背负代价,并且练就出钢铁般坚强的生命。对世界有些地方的基督徒而言,显然无须详细解释。想想在衣索匹亚、中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孟加拉等地的基督徒,岂会需要长篇大论的讲解!

    耶稣并非没有警告我们,他不断重复劝告那些准备作门徒的人算计代价(路九57一62,十四25-34)。他告诉门徒,不但在门徒训练期间预期遭受反对,就是展望往后漫长的事工也是一样(如:太十11-42)。这段动人经文和近代许多基督徒受苦的报告,及佛克斯(FOX)所著的《殉道录》(BookOfMartyrs。),都是值得一再阅读的。原则很清楚:「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若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约十五18、20)

    那么,使徒们第一次受鞭打,便能了解它的意义,也不令人惊讶了。于是乎,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五41)第一位基督徒殉道者效法他的夫子在受死时呼喊:[主啊,不要将这罪妇于他们」(徒七60)。

    彼得也把这项功课学得很好。这位原本要在客西马尼拔刀大战一番(约十八10-11)的彼得学到,有一天他自己会殉道荣耀神(约二十一18一10)。他学得那么好,以致可以传授他人。他写道:「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造化之主。」(彼前四12一16、19)而保罗则用更坚定的语气:「因为你们豪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你们的争战,就与你们在我身上从前所看见,现在所听见的一样。」(腓一29-30)在这里,受苦成了特权,是被赏赐的思典。根据耶稣的话,我们如此受苦,乃是与先知并列的(太五12)。

    身为父母或牧师都要思想这一点。有时候我们会想保护孩子或羊群不要接触太多的事情。比如,我们有时想保护他们免受不具基督徒价值观同济的讪笑讥讽。我们安慰自己,毕竟圣经上也常说要与人和睦,要在外邦人中有好名声。但是这种名声是指正直、仁慈、爱心,而且绝不是用沉默的代价换取的。我看着我的孩子,心中期盼他们承受足够的反对以使他们坚强,承受足够的羞辱以使他们懂得抉择,承担足够的困难抉择以使他们了解跟随耶稣所要付上的代价——一种无比值得的代价,然而毕竟还是有代价。一个让人觉得舒适的教会,从不向外传福音,从不鼓励会友站到第一线,这教会永不会强壮,不会感恩,不会筛选基督徒众多职责的优先顺序。

    基督徒惟有在受苦中才能学到「得胜有馀」的含义。得胜并不表示一种「更高级的基督徒生命」,彷佛是一种基督信仰的优良招牌,可以凯旋高歌地胜过诸如怀疑、失望、失败或沮丧等令人厌烦的琐事。不是的,它乃表示基督徒会受攻击。「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保罗雄辩滔滔地说:「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著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句的事上,已经得胜有馀了。」(罗八35-37)这还有什么可疑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八31一32)这里的万物不是指我们贪婪艳羡的所有物质,而是指成就我们救赎所必须的一切,能带领我们安全抵达新天新地的高峰;那时所有被呼召的、成义的人都得到荣耀。由于对至高的神所产生的至高信心,保罗深信神不会失信于他的应许,而作了如下的结语:「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39)诚哉斯言!

    神子民的领袖特有的苦难

    在世界上的许多社会中,领导者远在统治的子民之上,他们自己或身边的人也就刻意使自己避开来自下层人民的麻烦。

    但是属神的子民却不如此。他们的领袖常是受召受苦最多的人。有什么可疑的呢?我们所事奉的乃是那位被钉十架的弥赛亚啊!

    旧约中已建立起此一模式了。的确,神兴起许多领导者,他(她)们有优秀的品格与领导能力,其中有些人神还赐给他们极大的尊荣与财富。但是没有一处我们会看到他们能免于重责大任或敌对状态,或是两者兼具(通常如此)。大多数的先知要面对别人所无法承担的敌对势力,其中不少人还丧失了生命。根据圣经外的传统说法,年老的以赛亚在躲进树洞时被捕,以致全身被锯为二。而我们指耶利米为「哭泣的先知」,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耶利米并不想成为先知,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如果他的经验要成为标准版的话,那么自愿学他的人必定有自虐狂。他的信息不受人相信,他曾受上至连官显贵,下至村夫草民的讥嘲(耶三十七2)。他曾被控干扰和平,被迫穿著疯子与凶暴犯人才穿的紧身衣被鞭打(耶二十)。后来,他出于神的指示,坚持对抗巴比伦既徒劳无益,且相当危险,因此被控以叛国罪银铛入狱。他被关在漆黑的地牢里,后因西底家王的介入,才把他改送到一个不是那么差的囚禁处;耶利米一生中常遭卮难。

    耶利米虽然历经耶路撒冷城的倾颓破坏后得以存活,但保持正直所获得的却只有痛苦。事实上,神曾一再禁止耶利米为他的子民祷告(七16,十一14,十四11),也禁止这位先知娶妻生子(耶十六),在那几乎人人结婚的时代。神的命令实在令人极其痛苦。这是因为耶利米要象徵即将来到的审判;那时父母子女都将死去。为著同样喻意的缘故,耶利米也被禁止到丧家哀悼,因为多人死亡的时候就要到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悲悼或安慰。耶利米也不得参加宴席,因为在审判的时候,所有的欢乐都要静默下来。每当有人问他何以灾难要降到神的约民身上,他必须提出一个毫无妥协,不受欢迎的信息:「耶和华说,因为你们列祖离弃我,随从别神,事奉敬拜,不遵守我的律法。而且你们万恶,比你们列祖更甚;因为各人随从自己顽梗的恶心行事,甚至不听从我。」耶十六11-12)因此在耶利米的受苦生命中,他就是他所传信息的表徵。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先知都被呼召过得这么悲惨。但在新约和教会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基督徒领袖生命中,受苦都是相当重大的一部分,值得仔细观察。

    我们发现,在基督徒领导力与受苦之间有一神学性的关系。事实上我们至少可辨识出三种关联性。

    第一种并非新约独有,而是新旧约皆有。在本章首节所讨论的即显明出来:受苦使信徒得到锻链,是神的管教。无论是摩西被放逐在旷野四十年,或是保罗劝勉提摩太忍受艰难作耶稣基督的精兵,其假设都是相同的:如果神管教他所有的子女,那么这些子女的领袖必不能期望少受一些管教,反而需要预期受更多的管教。许多伟大的传道者都承受长期磨难,无疑那是神的恩慈,为要锁链出美好的品格。比如司布真(C.HSpurgeon)一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常要与严重的抑郁症奋战。

    第二项关联所基于的事实是,在敌意世界中大力作见证所带来的压力,特别会降在带领教会如此作见证的领袖身上。在独裁专制的政权下,牧师与传福音者最常下监狱或被杀害。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节之后,保罗所列的诸般苦难提醒了我们这一点。根据传统说法,十二位门徒中的十一位(包括替代卖主犹大的那一位门徒马提亚)都为主殉道。真正的基督徒领袖往往身先士卒。

    难怪,当哥林多教会信徒自夸他们在主里的成就时,保罗就提醒他们,耶稣的使徒是如何过日子的。

    「你们已经饱足了,已经丰富了,不用我们,自己就作主了。我愿意你们果其作王,叫我们也得与你们一同作主。我想神把我们使徒明明列在末后,好像走死罪的囚犯。日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我们为基督的缘故算是愚拙的,你们在基督里倒是聪明的,我们软弱,你们倒强壮。你们有荣耀,我们倒被藐视。直到如今,我们还是又饥、又渴、又赤身露体、又挨打、又没有一定的住处。并且劳苦,亲手作工。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四8一13)(注2)

    第三项关联性更明显。最成熟的基督徒领袖会愿意多汲取苦难,好让他们的羊群得以因而免受一些痛苦。他们如此行,乃是效法基督,「现在我为你们受苦(保罗是指他自己所受的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保罗在别处也写道:「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著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著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林后四8-12)

    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关联性了。领袖愈多受软弱、苦难、困窘、逼迫,就愈明显看出他们的生命力愈像耶稣。这一点对于教会其他人来说,具有莫大的正面属灵效果。领袖之死意即教会之生。

    这是为什么最好的基督徒领袖,无法仅就指派可得。那是要被神在受苦的火中打造,在泪水的学校中教导才成,毫无其他捷径可言。

    问题讨论

    1.神管教他子女的目的为何?

    2.提出你生命中实际受管教之例,或考如果你是还没什么经验的基督徒,可以提出你所观察到的基督徒生命中受管教之例。

    3.当大卫面对苦难时,在他对神的哀叹中可显示他怎样的信心?他坦率的表达与恳求,和你的比较起来如何?

    4.神有无真正回答哈巴谷的问题?

    5.以你自己的话解说罗马书五章1一5节。本段经文如何应用到你的生活中?

    6.你是否因身为基督徒而经历了什么敌对?

    7.它带给你什么伤害——或益处?

    8.「背起你的十字架」跟从耶稣是什么意思?在你实际生活层面,它有什么含义?

    9.试述何以在新约中基督徒领袖常常(当然并非总是)比其他基督徒受更多苦?

    10.你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基督徒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