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安慰者应用的省思
    前言

    任何遭逢巨大悲哀或痛苦的人,在某些程度上都会碰到一些类似约伯朋友般那样令人愁烦的安慰者。他们满口陈腔滥调、属灵八股。他们在该抹膏油的地方引生罪疚,在需要关爱的地方传讲大道理,在需要哭泣安慰的地方,却标榜能力和训诫鼓舞。

    在前言中我曾警示,这不是一本正经历深刻痛苦的人合适看的书。本书可能对有些人有帮助,但确定对有些人没有帮助。本书毋宁是一本预防性的书:也就是说,我尝试为基督徒建立一些稳健的架构,帮助他们在苦难临到山之前,能以圣经的方式好好地思考罪恶与苦难。

    本意看起来似与其他章节不太相合,尽管如此,由于各样的苦难总是不断发生,本章的内容仍是有助益的。本章写法较不具理论性,而是提供许多建议,给那些想安慰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其中许多要点来自前面章节的讨论;与其他章节相同,本章所关切的也是在帮助基督徒,而不是非信徒。当非信徒悲痛时,是基督徒帮助、服务、分享福音的好机会;不过本书并非特别针对该项挑战而论述(虽然有许多同样的事情都可以应用得上)。在此我所考虑的对象是基督徒。

    (1)我们必须认知,悲痛通常会经历几个可预期的阶段。比如,若有人突遭丧失亲人的变故,我们不难发现会有如韦斯特伯(GrangerWestberg)所著小册中(注1),列出的几个悲痛阶段:「震惊状态」、「表露情绪」、「感到沮丧与孤单」、「经历沮丧造成的生理症状」、「容易惊徨」、「对于逝者歉疚」、「充满愤怒与怨恨」、「拒绝回到日常活动」、「逐渐重拾希望」、「努力认定事实」。

    当然,这些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会经历其中几个阶段,但时间的长短,这要依许多因素而定。例如:这个人有多镇定,这个人对逝者有多锺爱或依赖,这个人得到多少支援,这个人的信仰多健全,这个人与主同行的习惯如何,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认知悲痛的不同阶段,有个好处,就是想要安慰人的人,可以从中看出提示的迹象,而作出恰当的反应。基督徒突然间丧失亲人而发泄愤怒怨恨,不可视为叛离信仰。置身此刻的基督徒无法立刻在复活的教义中找到安慰,他的失落感是如此巨大,实在不宜加以责备。对于想作安慰者的人来说,应该坐下来好好读伍斯特福(NicholasWolterstorff),在二十五岁的儿子山难身亡之后,所写的感人好书《爱儿挽歌》(Iamentforason)(注2)。

    (2)有些悲痛需要很长的时间治疗。我所知的有些家庭——相当成熟的基督徒家庭——在丧失了一个前途美好的孩子后。父母悲痛之情需要好几年后,才不会一提及此事,妈妈就泪如雨下,爸爸就哽咽难言。我也认识一位年轻的牧师,在失去他的爱妻(两个孩子的妈妈)之后一年,离开了他的牧会事工。教会在前两三个月表现得很支持,但过了半年,教会属灵长辈,包括主任牧师都希望他恢复正常生活,重整旗鼓,不要再自怜自艾。

    有些事情或许需要对这位年轻牧师劝勉,但是也一定要让他多有机会倾吐他的悲伤,与人一起祷告,并找人帮助他的子女。虽然他担任的是牧师事工,或许仍然该温和地建议他暂时离职,甚至应该更早——但这是帮助他再回工作岗位的方法,而不是以失败感、罪恶感加重他的悲伤。这年轻牧师又花了两年时间,和一位成熟的基督徒领袖多次深谈,使他清楚自己所经历的,直到他感到可以有力量再投入服事。我要强调的是,许多种悲痛,都是需要时间的。

    (3)置身苦难当中,最安慰人心的「答案」只是单纯的陪伴、帮助、静默、流泪。帮忙浇花除草,或准备食物,可能都比解说罗马书八章28节要更属灵。别忘了经文本身就劝勉我们「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

    (4)不一定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鼓舞之语,都必须多少回答一些「为什么?」不一定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有些需要鼓励的人,他们要被提醒的只是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要对「为什么」提出深奥复杂的解答。有个年轻人才成为基督徒不久,就被诊断得了一种迅速恶化无法治愈的癌症。当他看著自己的躯体一半怪异肿胀,另一半日渐萎缩之时,他周围的人发现,最能给他安慰的,便是诵读约翰福音十一章25一26节,以及哥林多前书十五章。

    (5)对于愤怒的呼喊「为什么?」必须发言回答时,到底要说什么或说多少,主要依我们所作的属灵诊断而定;就是评估这个人的需要与接受度。有些人呼喊「为什么?」并非真的在问问题;他们只是在寻求安慰。有些人虽真的问问题,但是在那时刻只能忍受最简速的回答。若有不熟识的基督徒问我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可能会是这样,「我无法对你的『为什么?』提出所有答案,但是那位深爱你的主在为你而死时,也问同样的问题:『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或许能给你勇气吧!」有时候,习惯思考的信徒会想要有更多的回答,其中有人已预备好心理看些书,也有些只要单纯的查经——例如思考一些诗篇或保罗的祷告,或其他一些本书中曾简要阐述的经文。

    (6)当今西方世界,许多基督徒受一种宣称「权力、健康、财富」的福音所引诱,在此时强调基督徒所处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我们是处于堕落和新天新地之间,享受圣灵的「头期款」,但是绝不可能免于死亡与凋萎。圣经中无一处鼓励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免于经历败坏世界的各种兴衰变化。当然,比起信徒正承受苦难之际,在他们受苦之前说这些事情远较为容易。当前西方基督教界流行著一种自我寻求满足的信仰形式,因此,时常大声疾呼地把这些真理讲清楚,是很重要的。

    (7)因为某些原因,苦难常会和罪恶感联想在一起。在这一点我们需要作锐利的辨识与关心。有时候罪恶感来自真正的罪恶,亦即因为某些特别的罪而在神面前产生道德罪恶感。此时是基督徒传福音的好时机。耶稣受死挪去我们的罪。在苦难里真实的罪恶感,其处理方法必须和所有情况下的真正罪恶感一样:我们必须认罪、离弃罪恶、求神赦免、尽可能与神和好,并且学习在基督赦免的话语中得安息。

    但是常常也有一种错误的罪恶感,也就是虽没有真正触犯神,但是却有一种模糊的罪恶感。对基督徒来说,要建立长远的答案,必须立基于神的话,分辨什么是该有的罪恶感,什么是莫须有的罪恶感,如此方能看穿,错误的罪恶感无非是魔鬼的谎言罢了。

    (8)有些苦难的形式需要我们的主动介入。例如,有妇女被丈夫殴打:你必须在什么时候才劝妻子离开丈夫,甚至请诉法院以保护自己?又如有小孩被亲戚性侵犯,可能最后得报警或告知其他相关机构;行动虽求其迅速,也要谨慎判断或有十足把握,两相均衡才是。在贫穷地区服务的人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会用周到的补助计画、救助金、教育、自助组织、立法修订等不一而足。而在无数的例子中,我们更看到基督徒所提供的——也是他们必须提供的——远超过咨商服务机构,或是可以倚靠哭泣的肩膀。

    (9)提供希望很重要——不仅是对终点那一刻的盼望,也要包括提供在较短期之内能拥有怎样的希望。

    (10)虽然如此,帮助人「一天难处一天当」是很重要的。当你身受可怕致命的疾病侵袭时,你尚且不需要接受终点的恩典;你要的是今日的恩典——专属于今日的。我们都活在死亡的宣判下,但我们全都需要属于今日的恩典。

    (11)尤其是,我们必须帮助人更清楚认识神。我们所给别人的回答,太多只是知识性、理论性,或建议性的。我们必须教导、辅助、与人一同祷告,加深他们对神的体验及了解,促使他们沉思默想并积极研读神的话语,从字里行间得到莫大的安慰。大家都要和约伯一起深深学习,神是无比伟大的;能认识神、相信神是无以言喻的特权——尤其是当我们还不知道所有答案的时候。如此人们可以学习安歇于他的爱中,时常回到十字架面前,不断更新他们对爱的洞察力。

    鲁益师在完成《痛苦的奥秘》一书时(该书初版于一九四O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注3),在前言中,他解释其目的是为谈谈一些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然后他接下来的话是这样的:至于培植坚忍伟大的事功,我虽不敏,亦自知德薄能鲜,不克胜任,但除却我自身深信,为忍受痛苦起见,一滴勇气,强于渊博的学问,一点人类的同情,胜于盖世无双的勇猛,而一丝一毫上帝的爱,都是远超这一切之上的,除此之外,我就别无其他销囊妙计,可以贡献于读者之前了。

    (12)最后,我们必须为身受苦难的人祷告。神本身就是「那安慰丧气之人的」(林后七6),是「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一3)。许多人在最深刻的苦难中几乎无法祷告,我们岂不该特别为这些人祷告吗?

    我多次见过受苦者容颜的改变,在充满信心祷告之后蒙神回应,因而产生长久的改变。基督教如果提供的只是辅导而没有代祷,就一定有不健康不完全之处,这也是我自己屡次落入的陷阱。如果神是安慰的神,他终究会提供安慰——大多时候藉著人给予安慰,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总之它必会提供。因此让我们放胆祈求安慰,要记得他总是乐于将好东西给他儿女,通常我们缺少安慰只是反应出可怜的我们拒绝去求而已(雅四2)。

    问题讨论

    1.你曾否经历过深刻的苦难?经验过残暴的恶事?在你生命中的那段期间,什么对你的帮助最大?谁帮助你最多?

    2.在平息苦难之时,「盼望」扮演著怎样的角色?

    3.我们如何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体验神的爱?

    4.你为谁祷告?你为他们代祷什么?为什么?经文中的祷告对你祷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