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综览 10.出埃及记:内容及神学
    出埃及记:内容及神学

    名称及内容

    英文圣经中,Exodus(出埃及记)一词,最初是源自希腊文exodus,意即离开(出十九1),这也是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的名称。此名称虽不能完全道出内容,但却已是非常贴切的书名,因为书内最重要的部份,就是离开埃及那一段(一1至十五21)。希伯来圣经则按着古老的命名习惯,把该书卷的头两个字:ue'ellehsemot作为书名(意即「这些名字」,常简化为「名字」)。

    本书有两件核心事件:神在芦苇海施行大能拯救,令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为奴之地(一1一十八26):及西乃山上,神与他们立约,成为他们的上主(十九1一四十88)。「出埃及」一词,常是广义地代表整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由离开埃及至进入应许之地的各件事件(参三7—10)。用这广义的含义来说,出埃及成为旧约救赎历史的最高点,神透过这个过程,选立以色列人为救赎世人的工具。

    出埃及记的内容大纲如下:

    逃出埃及与启程西乃(一1一十八27)

    在埃及受压逼的希伯来人(一1一22)

    摩西出生及早年生活:他的蒙召及使命(二1一六27)

    十灾与逾越节(六28一十三16)

    逃出埃及与芦苇海上的拯救(十三17一十五21)

    往西乃的旅程(十五22一十八27)

    西乃之约(十九1至二十四18)

    西乃山上神的显现(十九1—25)

    赐下圣约(二十1—21)

    圣约法典(二十22至二十三33)

    与民立约(二十四1—18)

    会幕与礼仪之例(二十五1至三十一18)

    会幕与摆设(二十五1至二十七21,二十九36至三十38)

    祭司与祭礼(二十八1至二十九35)

    会幕的工匠(三十一1—11)

    守安息日(三十一12—18)

    约之破毁与更新(三十二1至三十四35)

    金牛犊(三十二1—35)

    神君临在摩西及圣民当中(三十三1—23)

    约之更新(三十四1—35)

    建造会幕(三十五1一四十38)

    甘心献祭(三十五1—29)

    指派工匠(三十30至三十六1)

    建造幕幔及摆设(三十六2至三十九43)

    会幕完成及奉献礼(四十1—38)

    摩西的角色

    摩西在五经之中,由出埃及记第二章到申命记最后一章,都是一个核心人物。贯彻旧约,他也被描写为以色列宗教的创始人、律法的颁布者、各支派工作与崇拜的设计者,也是他们的民族英雄领他们出埃及,到西乃立约,经历旷野的流浪生涯,直到以色列人到了摩押平原,准备进入应许之地的时候才逝世。如果我们把摩西从这些传统取出来,视他为虚构人物·或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角色,那根本就不会有以色列,他们的宗教也不会存留于世。

    名字,父母,早年生活。出埃及记一开始,便数算埃及繁多的希伯来部族。他们数目之多,令埃及王亦感觉受他们威胁。这个处境一定是在许克索斯时期以后的埃及发生,那时巴勒斯坦的闪族人确是取得了权力。为了确保埃及在东北领土上的治权,法老把以色列人列为国家的奴隶,要他们在三角洲参与建筑的计划(最着名的是在比东及兰塞建立仓库)。他设计限制他们的人口,但却失败了(一15—21),所以法老宣报所有希伯来男婴都要投在尼罗河淹死。

    摩西在这时出生,于是他父母便把他放在篮里,藏在尼罗河的苇草丛中。法老一个女儿发现了他,把他收养,并透过他的姐姐米利暗,雇用了他母亲作为乳娘。虽然有关详情不得而知,但摩西显然是在埃及宫殿长大,受到他这身份应有的训练和教育(参徒七22),包括阅读及写作、箭术,及其他体能训练,和行政管理:在埃及新帝国中,受信任和重用的官职,都是由埃及人及这些外邦王子(尤其是闪族)担当。

    法老的女儿称他为摩西:「因为我从水中取了他」(二10),这是以希伯来名字Moseh代替动词masa(取出)的修辞技巧。大多数学者觉得这名称实际上是埃及文(如Thutmosis及Ahmosis等名称),如果真是如此,二10的解释就必须视为流行的字源补充,这是旧约一种常有的做法。

    第二章有关摩西出生及早年生活的记载,并没有提及他父母的名字,只说他们都属利未支派。如果有他们的名字,一定保存在传统之中,所以,六16—20族谱的四个成员,很可能只代表支派(利,未)、家族(哥辖)、家庭(暗兰与约基别),由这个家庭,不知经过多少代,便生了摩西和亚伦。

    除了二1一10的简单记述之外,我们对摩西的年青时代一无所知。经文接着就描述他的成年时代。

    摩西在米甸。摩西杀死了一个欺凌希伯来人的埃及人(表明摩西自己知道他的身份和种族),他因此被逼逃离埃及,到了米甸。他在米甸祭司叶忒罗处栖身,又与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故事插入埃及的情况(二23一34),交代了摩西在米甸那段漫长的日子期间,法老经已逝世,并提及以色列人在残酷的奴役中向神呼求,神听到他们的呻吟,记起了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这段加插的话,说明了以色列人的处境,作为神拯救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第一步,并介绍了神呼召摩西的背景。

    呼召摩西。摩西为叶忒罗罗放羊,到了何烈山——「上帝之山」。他在这里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荆棘被火烧,却没有烧毁(三2)。他好奇地过去观看,神便从中对他说话,并自称:「我就是你父亲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6节上),这个称谓常与他子民的传统联系在一起。摩西立刻便知道谁在说话;他掩着自己的脸,因为「怕看神」(6节下)。神道出他子民在埃及的苦况,说明他希望拯救以色列人(7一9节);接着,神便向他的使者说:「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10节)

    忽然间,所有都改变了:牧羊人骤然变成拯救者。正因为呼召是那么突然,摩西提出一连串的反对,但神耐心地逐一回答(三11一四17)。这段对话说明一些重要的神学教训:

    ①上帝之名的启示。摩西第一个反对,就是他的身份与那重大的使命不相配:「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神以无条件的应许回答摩西:他必与摩西同在(三11、12)。摩西进而反对说,若他到以色列人那里,他们向他所发的问题,是他不晓得回答的:

    「若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神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13节)神三次回答都以稍为不同的形式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你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14、15节)

    很明显,这段经文有极重要的神学意义。而讨论这段的着作亦汗牛充楝,但却有很多分歧,原因是经文的内容异常隐晦,难有清楚的解释。

    摩西假设以色列人会问及神的名字,这是不是有实际资料作基础的呢?他们是不是忘记了(或从未认识)神的名呢?要掌握摩西这个问题的逼切性,我们必须明白,在旧约的观念里,一个名字不单是用来分辨这个人是谁,还密切地表示出那人的存在,它代表了人物的性格和个性;认识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与那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其实,摩西是问:「神与他的子民有什么关系?他曾是『祖宗之神』;现在他又是谁呢?」二十三20开始,神告诉以色列人,神差遣使者在他们面前,领他们进迦南,并警告他们要谨慎听从他的话,否则罪不可赦,因为「他是奉我的名来的」。神的名字的力量,在三十三18、19尤其突出,那处摩西正求见神的荣耀。神的回答不单是允许摩西得见他那神奇又可见的显现(22、23节),更应许说他要在摩西前宣告他的名(19节)。这应许在山顶上应验了:神宣告自己的名字,并附以一连串的肯定,强调他的恩慈与怜悯(三十四5—7)。所以,神的名表达了他那不可名状的神秘存在,也代表了他的荣光。

    神的回应,常译作「自有永自」(英:IamwhoIam),看是托辞似的循环定义——似乎神是不肯回答摩西的问题。但在三15神的确启示了他的名字——耶和华:经文的整个脉胳(尤其是摩西的问题),很有力地说明神是在启示而非隐藏自己。整个以色列历史之中,每当他们回顾这件事时,都会认为这是认识神以及认识神怎样对待他们的珍贵时刻。

    希伯来文的「我就是我是」(英译:IamwhoIam),是一句俚语,表达一种自己界定自己的行动,表示说话的人是不想说,或是不能说得更清楚。所以,它可以解作「未能决定之事」,但也包含「整全」,或「强烈」、的意思。由此可见,「我要恩待谁,就思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三十三19)的意思是:「我正是那位恩慈又愿怜悯人的」。若要说出其中力量,「我就是我是」可解为「我正是那位……的」(Iamindeedhewhois)。更且,这存在并非形而上学所讨论的存有,它不是一条哲学命题,而是比较性或描述性的片语:「我就是那位为你存在的——真实地诚恳地存在,随时乐意帮助、乐意工作。」这个解释非常符合上文下理所表达出的期望:摩西和以色列人,在这里没有隐藏他们的愿望:他们在绝望的处境中,正需要神对他们说这样的话。神显示了他个人的名字,表示神向人类开启自己,让人可以与他契合。他是他们的救主。

    最后,我们必须谈及YHWH这四字母词(中译「耶和华」,15节),及它与「我就是我是」(中译「自有永有」)的关系。14节所提到的解释,可作为动词hsyA(tobe)的第三身(即「他是」)。但神谈及自己不是用「他是」,而是「我是」。其他人谈及神才会说「他是」。(译按「耶和华」可能是tobe的第三身——他是。)翻译YHWH非常困难,而且在旧约时代末期,这四个字母的发音,已经失传了,所以现代译本都跟随英王钦定本「上主」(LORD)的译法(而与小楷lord,希伯来文的’adonay[即「主」分别出来)。

    ②先知摩西。神在一连串的对话中启示了自己的名字后,摩西仍然不愿顺从呼召。四10往后一段,记载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善辞令,拙口笨舌,所以拒绝接受神的呼召,但神应许赐他口才,指教他当说的话。现在,摩西所言的藉口,都说不过去了,因为神施思给他,应许给他能力,又与他同在:摩西必须作出决定。摩西唯有绝望地求神差派别人(13节)。不过神仍不放过他这个顽固的使者,而且还作出「让步」:神差亚伦为摩西的代言人,摩西将扮演神的角色,指示亚伦应说的话:亚伦的角色,则成了先知的范例——只是传信息的媒介,个人的思想、兴趣、欲望,都要臣服在神的意愿之下。以后的经文,继续清楚地指出,摩西接受了呼召(四8)之后,要以先知的本色,作为神的使者:

    「耶和华在米旬对摩西说,你要回埃及去……你要对法老说,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我对你说过,容我的儿子去,好事奉我……」(19—23节)使命便照着执行:「……摩西亚伦去对法老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容我的百姓去……」(五1)

    这里,摩西的角色可从这种「使者的结构式」表明出来;他身为先知,所说的就是神的话:「耶和华如此说」。虽然以色列的先知讲论,要到列王时代才开花结果,但在神最优秀的先知——摩西身上,先知的呼召、委任和使命,已经确立了雏型。

    十灾与逾越节

    神要求法老释放他的子民,但法老毫不考虑地说:「不!」

    「法老说,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

    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五2)

    接着的段落,戏剧性地记载了神的权能,怎样对抗法老硬心和顽强意志。神的权威能力,在一连串的灾难中显明(九14):透过摩西和亚伦,灾难一个接一个地击打埃及。在灾祸中,法老(七5)和以色列(六7)都认识到谁是耶和华:最后,法老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七8至十三16)。

    十灾。第十灾是击杀首生的,与其他九灾不同:九灾是连续发生的(七8至十29),在文学技巧的安排下分成三组,每组共有三灾。每一组的第一灾,都由摩西在河边遇见法老时施行;每组的第二灾,均在法老召摩西和亚伦入宫后发生;而第三灾,则由摩西的一个手势引发,事先并没有向法老作出警告。

    这个形式,连同其他文体特征,表明这个故事已经历了漫长的口传及抄写过程,才成为现存模样。很多学者因此认为这故事属虚构的传说,只可视之为「小心装饰过的故事」,实际价值只在于它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记载经过长时间的口传或抄写过程,就否定它有历史价值。我们若要作出否定,就必须拿出另外一些独立证据,或指出流传下来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结构1水变血4蝇灾7雹灾摩西在早上到河边见法老2蛙灾5畜疫之灾8蝗灾摩西到法老面前3虱灾6疮灾9黑暗之灾摩西亚伦没有见法老,只以象征性行动施行灾祸

    近期有一研究指出九灾与埃及自然现象极其吻合:这个研究发现,埃及有些极不寻常的天灾,会以因果关系连续发生,而且还符合圣经的次序。天灾的开始,是泥罗河因多雨而引起泛滥。伊索匹亚及亚比尼亚高原有一些鲜红色的泥土,还有称为「鞭虫」的红色微生物,被洪水冲进尼罗河中,把河水变成血色,令鱼类也难以生存(第一灾)。鱼类腐烂后,使青蛙离开河岸(第二灾),并且令它们感染一种称为Bacillasanthracis的病菌,因此便突然死亡。第三及第四灾可能是泛滥的河水退却后,死水养出蚊子及苍蝇(称为Stomoxyscalcitrans)。死了的青蛙,令牲口也感染了瘟疫(Anthrax),这便是第五灾;然后,第四灾那些蚊蝇,再把病菌传到人畜的皮肤,成了皮肤癌(第六灾)。冰雹及雷暴(第七灾),会在这些灾害的季节发生,把麻及大麦摧毁,单单留下了小麦,成为蝗虫的食物;那起初发难的暴雨,很容易滋生大批大批的蝗虫(十6),因而促成了第八灾。最后,那黑暗(21节,第九灾)则是一种强烈的hamsin(沙雨);因泛滥而积聚的红土干了之后,便成为遮天蔽日的尘埃。这些自然现象之所以成为神迹,是在于其程度之凶,其时间之准(刚在摩西要求法老后发生),可见神用其创造的定律来完成他的工作。

    然而,第十灾则不可以自然现象解释。这可怕的灾难非常复杂(十二1至十三16),牵涉逾越节和无酵节的规例,还加上了救赎长子的故事。

    出埃及记中的法老——兰塞二世

    (主前一二九0至一二二四年)的花岗石像逾越节。在逾越节进餐时(十二1—14),以色列人会从羊群中取出一只一岁大的公羊(绵羊或山羊),作为祭牲,当日要用火烤肉来吃,并要「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11节)——表明他们立刻就要起行。祭牲的血,会涂在房门的左右门框和门楣上,作为记号,当神经过时,就会不击杀以色列人的长子。

    以色列人除了祭肉之外,还有无酵饼和苦菜同吃。当他们离开埃及,仍然带着这些无酵饼的生面(34节),到收割时,便用它们来做饼作粮食。整个过程,都表明他们是急速地逃走的:在15—20节所描写的情况,便成为后人纪念此事的无酵节。

    逾越节的希伯来文是Pesah(希腊文:Pascha,所以英语为Paschal),意义不得而知,因而引起不少争论。其动词式(Pasah)只在13、23、27几节出现。在13及27节,此动词紧随名词之后,这结构明显是用作解释名词(逾越节)的意思——「越过」、「免除」神在1一14节指示摩西,摩西便跟着遵行,但他只告诉以色列人「杀逾越节的羔羊」,但没有界定「逾越」的意义,所以很多学者相信,摩西所讲的,是一些已知的习惯(可能是牧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同样地,无酵节原本可能是春节一些农耕节日。但是,指出这些节日在摩西及出埃及之前已经存在的理论,纯属猜测,并非必然的定论,然而无论如何。经过出埃及那戏剧性的拯救之后,这些节日的意义,却彻底地被重新理解。无论节日原本有何意义,自此以后,它们已用来纪念神主动地施恩拯救他的子民。

    由于以色列的客观环境及宗教情况改变了,所以庆祝逾越节的礼仪也有更改。进入迦南后,庆祝方式似乎是与埃及时一样。后来,圣殿建成后,逾越节成了朝圣节,杀羔羊的礼仪在圣殿进行(参考申十六)。到新约时代,一起进餐变成在家进食。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献祭便停止了,逾越节成了家庭的节日。但显然礼仪有变,逾越节仍然是一个群体和家庭式的庆典,用以纪念神救赎他的子民离开埃及为奴之地。

    耶稣在阁楼与门徒所共进的最后晚餐,若不是逾越节晚餐,也应是依据其方式而行的晚餐。由此,逾越节便转化到基督教信仰中的主餐;主餐同样也强调纪念的意义——纪念耶稣以及这位弥赛亚之死;耶稣就是逾越节及旧约中,一切期待的完满实现。

    「芦苇海」的拯救

    摩西在出埃及事件中的基本角色,是一个先知、一个使者。他的信息是:「耶和华如此说……容我的百姓去……」(五1)在十灾期间,他重复地向法老道出这个基本的要求。埃及长子被杀时,法老终于接受了摩西的要求(十二29一32):而以色列人因为严肃的逾越节晚餐,更加坚强和团结地离开埃及(37—42节);虽然确实的路线不详(读者请参考第169页),但总之他们最后是经芦苇海的岸边,然后进入西乃。法老其实是口服心不服,他很快便改变心意,下令军队追赶逃走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陷在海水与追兵的狭缝之间,却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拯救。以后,整本旧约都以此为神拯救他子民的例子(读者请参考第80页及下)。摩西举杖之后,神遣强烈的东风,把海水吹开(十四21),而以色列人因为没有马车和物资所累,很快便走到对岸;相反,埃及追兵因马车车轮陷入泥泞,葬身于汹涌回来的海水之下。

    「当日耶和华这样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华又信服他和他的仆人摩西。」(十四30—31)

    接着是摩西及以色列人的一首凯歌(十五1一18),以优美的诗词感谢神在海上使他们很胜。这是以色列人充满信心的回应(信仰的内容言己在11节)。此段的语言或结构,都能在乌加列文献找到相若的经文,显示此诗的写作年份比这卷书的散文更早。以此为基础,奥伯莱及其他学者把此诗日期定为十三或十二世纪。诗歌一开始,便以丰富的词汇,表达了以色列人在现在及远古时对耶和华的信心: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

    也成了我的拯救;

    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

    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十五2)

    启示摩西,又拯救他子民离开埃及的这位耶和华,他是「父亲之神」,是族长所认识的,人民确信,他就是他们的神。诗歌结束时,以色列人指望着旅程的终站——那些迦南人惊恐,而以色列人则在巴勒斯坦的山上,有耶和华与他们同在(17节)。

    在以色列以后的历史中,他们都回顾神这次拯救,作为使他们成为神子民的基要条件,而且是神计划要拯救他们的最佳例子。诗篇(尤其第七十八篇)常以出埃及所表现神的大能为颂赞的对象,先知也重复又重复地颂赞耶和华,因为他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旷野,而且又赐下律法给他们(参考赛四十三16、17;耶十六14,三十一32:结二十6及下文:何二15,十一1;摩二10,三1、2)。出埃及「控制」了旧约的观点,成为神救赎的第一个焦点:没有其他事件比它更重要,唯有神在其儿子之死所成就的救赎,才能超过出埃及的拯救。西乃之约与律法

    过「红海」之后,以色列人便走进西乃,旅程有三个月之久(十九1),期间有几个小插曲(十五22一十八27),我们熟识的有:玛拉的水源(十五22一25)摩西在利非订击石取水(十七1—7),以色列人在利非订与亚玛力人争战(十七8—16),又有吗哪及鹌鹑作食粮(十六1—36)。

    在西乃山,他们在山脚安营,摩西则登山朝见神,并有神对他说话,告诉他以色列将在万族之中作神的子民——「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十九5)。跟着记载的指示和事件,显示某些事情正要发生。在三天内,以色列人要洗衣和自洁,准备自己(9一15节),然后站立于山脚迎接神(17节),这时神把自己彰显在雄伟又令人惊畏的威严之中:

    「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摩西率领百姓出营迎接神,都站在山下。西乃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窖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动。」(16一18节)

    在这个惊异可畏的景象中,神召唤摩西,赐下十诫(二十1一17)。然后这次神的显现才结束(18—21节)。

    十诫的意义与角色引起了极大的辩论,也有各种分歧的解释。从整个叙述的过程,其重要性是昭然若揭的。从十九5可清楚知道,神邀请以色列人与他立约,若他们顺从,他们便成为神的子民。虽然在十九至二十章的脉胳并没有突出这个意思,但是,摩西复述这些事时,此意就极之清晰了(申五):

    「……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与我们立约。这约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乃是与我们今日在这里存活之人立的……他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1—6节)

    正如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十五),立约的意思是建立一种关系(那不是自然存在的),此约因为一个誓言而透过礼仪确立。所有立约的「元素」都可在西乃发现得到。出十九3—8,以色列被召与神有一独特之关系,经文以三句片语描述:在万民中作「属神的子民」、是「祭司的国度」、是「圣洁的国民」。以色列要成为神自己的子民,与万民分别出来,事奉上主,就如祭司与其他人分别出来一样,他们的生命有一种特质,就是带有与他们立约之神的圣洁。纵使这种立约关系的具体内容仍未显露,但是,以色列人已经严肃地接受了,他们肯定地说:「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8节)。至二十章1至17节,写出了约的要求,在二十四章3至8节,圣约在庄严的典礼中确立。然后那誓言便以含意清晰的象征行动表明出来——献祭时将血洒在坛上。

    此约的关系与亚伯拉罕之约稍有不同——立约的以色列以誓言把自己限制在其义务之中。然而,就因为这个不同点,这约的形式与功用,就与亚伯拉罕之约截然不同。后者神把自己置于誓言之下,被那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限制,他不能再收回应许。但在西乃圣约中,以色列作出誓言,她必须顺从约规,作为她的义务。最近,西乃之约那特别的文化背景,开始为人所了解。此约与古近东的国际通行的条约,无论在文学形式或结构上,都十分相似——那种古代条约是主人(或宗主国)与子民(或附庸国)之间的条约。这个格式流传很广,而且在第二千年已被采用,现也有很多例子,但最为完整的,是赫族语的宗主国与附庸国条约;这批条约在十四及十三世纪于Boghazkoy十分流行。条约格式大多数的特征,都可以在有关摩西之约的经文中找到,尤其在出二十1—17:

    ①序文(指明作者及其职衔):「我是耶和华你的神」(21节)。神已经戏剧性地启示了他的名字,所以不需要再写他的「职衔」。

    ②历史序曲(说明双方以往的关系,强调宗主国为附庸国所作的功绩:这些行动便成为附庸国感激、忠诚,及顺服的基础):「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2节)。这里提及的历史比较短少和简要,但以色列人对神大能的拯救记忆犹新,故无须再次详加复述。在约书亚记二十四章,在示剑约的更新礼中,历史序曲就比较详细(书二十四2——13)。

    ③条约要求。包括:

    (a)基本的忠诚信靠:「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二十3)。

    (b)特定的要求(4—17节,令条约生效,令这个国家内部关系正常化)。

    ④条款:

    (a)放置经文的地点(条约放在圣殿内):写上1—17节的法版放在约柜中(二十五16:申十1一5)。

    (b)定期公开宣读:申三十一10—13。

    ⑤咒诅及祝福(视乎附庸国遵行或违反条约而生效):申二十八1一14(祝福)、15—68(咒诅)。

    条款的确立,要经过附庸国官式的誓言,以及一些常涉及血祭的宗教仪式才能完成(参考出二十四)。条约以非常个人化的名义——以「我与你」的对话形式写成。

    这些详细的相同点,显示以色列人利用这些宗主国与附庸国的条约形式,经修改及扩充,来表达此特殊关系,以满足其宗教与神学上的要求。所以,十诫明显不是一套律法,它的目的不是让人遵守后可以赚取神的接纳;反之,它是约的关系所要求的,而这约是建基于神的恩典。神主动把他的子民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现在又以圣约与他们联系。条约的历史序曲回顾神以往的救赎,成为了信仰的核心,也是一个福音的宣告,说明救赎已经成就。

    但是,圣约同时又提出一个可怕又严厉的警告:以色列顺从便得福,反叛便招祸。我们必须留意出十九5:「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我的子民。」约的要求不单表明神救赎子民的意愿,也包括了神对不忠的忿怒和拒绝。若以色列破坏圣约,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再是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就是生活在摩西之约这两种张力之中,只有透过这约,我们才明白以色列以后的历史。最后,他们真的破坏了约的应许,他们充满敌意,顽硬叛逆,神不得不使立约的咒诅生效:他差派先知,呼召他们悔改,并宣告审判快要降临。由此可见,十诫并非现代人所讲的法律,因为它并不严谨,也不包含刑罚。他们只是「规条性的政策」,是一些根本的命题,说明立约群体愿意遵行十诫所肯定的行为。当以色列接受这约及其中的要求,便使之成为了自己的规范:因为它要求人去履行出来,所以便要安置于类似法律的典章之内:于是,「立约书卷」(BookofCovenant:二十23至二十三33)便顺应而生。若我们小心观察,二十1—17中了大部份规条,都在「立约书卷」内以特定法律的形式,重新表达出来。神要求他的子民生活在互爱的群体,于是以色列人便在此书卷内,具体地把这些理想定立在法典之内。

    会幕

    出埃及记以两大段篇幅用来形容会幕。在二十五至三十一章,神向摩西晓谕它的设计、物料,及摆设;三十五至四十章,摩西实行神的吩咐,并几乎逐句的重复前一段的经文。

    会幕是可移动的圣所,由四方的槐木支架及两大块麻布组成。其中一块幔子组成主要的圣所,另一块则盖住至圣所(即最为圣洁之地);在圣所背后,是以幔子隔开的一个小房间。圣所长三十尺,高十五尺,而至圣所则长阔均为十五尺。至圣所内只有约柜——个木柜,内有写上十诫的法版。圣所有香檀、灯座,及摆设陈设饼的台。会幕周围有一个一百五十尺乘七十五尺的庭院,用七尺半高的屏风把圣所与民营隔开。在院内,会幕之前有一个用来献蟠祭的祭坛,祭坛与会幕之间则摆设了一个浴盆。

    有关会幕冗长细致的描述,读来不易,也没有什么趣味性;况且,圣经早期的读者曾夸张地把会幕及其摆设,都解释为属世界的象征和预表,因而令会幕这个题目更惹人反感。不过,会幕对以色列人实在极之重要:他们才刚接受了西乃之约,神在二十五章8节说:「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会幕是神与他子民同在的地点,它是一个可见的象征,标志着神与他们同在。以色列人在这里崇拜他们的神,他们违反约规的时候也会前来赎罪。会幕这个图像,以及献祭的礼节,是那无限、圣洁、超越的神,与他子民相会的媒介——神在他们中间「安营」。作为神临在的象征,会幕指向将来那众人期待的日子。那时,神藉着他的独生子,真真正正在他的子民中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