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浪子的比喻8
    耶稣所讲的比喻之(十八)——浪子的比喻8(路15:11-24,,25-32)

    b.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自己不觉得。

    这些年,咱们如果仅从行为上说,大儿子确实做得已经挺好了。但是,他说:“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这句话还是夸张了。别的不说,至少这一次他就在不知不觉地违背了父亲的命,如果他真是一个从来不违背父亲命的人,只要爸爸一句话就不再辩驳,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心领神会。大儿子的话很像是那位少年官的话,那个少年官并没有做到爱人如己,可是他却对主耶稣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可见,认识自己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人常常会忘记别人的好、忘记自己的坏。例如夫妻吵架,一方说对方:“你『从来』就是这样不讲理”或说“这些年家务活都是我干,你『从来』都没干过”。事实上是不是对方真的从来没讲过理、没干过家务活……呢?不是的,只是你干得比较多而已。现在在气头上,说话就不顾事实了。忘记了对方的好,忘记了自己也有某方面不足之处。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挺好,哪有得罪神?那是因为自己不认识自己,大卫是非常认识自己的人。他已经做得这么好了,却仍在祷告中向神说:“【诗19:12-13】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大卫知道,当他觉得自己还可以的时候,未必是真的可以。因为人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眼睛是向外长的,总是轻而易举的看到别人。觉得自己挺好,不是真的挺好,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错失而已。觉得自己没犯罪,也不是真的没犯罪,只是自己看不见自己隐而未现的过错而已。大卫知道,人太容易任自己的意思所为了,只要任自己的意思所为,就必定会不知不觉地犯罪得罪神了。

    新约的保罗也是一位遵行神旨意非常好的圣徒,有趣的是,他也说过与大卫同样的话:“【林前4:4】 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这是保罗讲他信主以后的光景,我们看到这节经文时,可能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人不是因信称义的吗?保罗为什么说自己不能因此称义?有人或许认为保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再好也不能靠行为称义。这个结论是对的,有其他经文可以证明。但是,这不是这处经文的意思。如果保罗是讲‘一个人的行为再好也不能称义’的意思,那么,这个结论很明显是斩钉截铁的,是可以绝对确定下来的。而保罗说‘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显示保罗是否能被主称义的口气是不确定的。那么,保罗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能一看见‘称义’二字,立刻就认为全本圣经‘称义’二字都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指地位上的完全无罪。其实,这里的‘称义’不是地位上的,而是指平时生活、侍奉中的有没有犯罪的意思。由于和合本译成了‘称义’,所以,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联系到因信称义的称义上了。如果结合看一下其他译本就清楚了,吕振中译本译为‘我良知上虽不觉得有什么可以自责的地方,我却不因此就被断为无罪。审断我的乃是主。’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我觉得自己良心清白,但不能因此证明我没有罪。惟有主才是审断我的。’所以,很明显保罗的意思与大卫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说,我虽然不觉得自己犯罪,但是未必是真的没有犯罪,只能等主来做最准确的判断。

    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认识自己的罪呢?那就是需要活在神的光中。以赛亚书一打开,首先让我们看见的就是以赛亚极力责备百姓的罪。尤其是第五章,以赛亚反反复复六次说别人‘你们……祸哉、祸哉……’。可是,当第六章以赛亚遇到神之后,立刻有了一个极大的变化【赛6:5】 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当然,这不是说一个活在神光中的人就不能替神传达责备方面的信息了。而是,一个人更应该首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罪。当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罪了,再去责备别人的时候,他就不再敢站在高处责备,即使是不得已的职责所在,要替神传递责备的信息,也是把自己放在其中,并且里面就会充满体恤与慈爱。我们需要不断在神的话语中对照自己,不断在祷告中与神亲近。保持一颗灵敏的心。还要特别防备,不要假冒伪善,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不听圣灵的责备,否则,会越来越刚硬,内心黑暗,更不认识自己了。

    其实整本圣经的教训,我们没有做到的地方太多了,圣经列出许多云彩一般的见证人,对比一下,我们不知道与他们差距大到哪里去了。

    3.不知感恩:29节

    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只看到自己付出的,没看到父亲给他的。

    有一首早期的美国圣诗——《数算主恩歌》中写道:“:“有时遇见苦难如同大波浪。有时忧愁丧胆几乎要绝望,若把主的恩典从头数一数,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我们常常容易象那十个麻风病人中的那九个人一般忘恩负义,不数算主的恩典。这个大儿子只看到自己这些年干了许多的活,没有想想这些年他从父亲这里得到了多少的恩典。他口粮有余,他衣食无忧,他受人尊重,他能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这一切他在外流浪的弟弟能得到吗?

    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典。神白白的赐给我们阳光雨露,神给了我们生命气息,神给了我们自由行动的能力,神更给了我们永远的生命。我们今天能活着生活、工作,就应该向神感恩。主耶稣所讲的葡萄园做工的比喻中,那些清早进园里做工的人为什么‘在前的反倒在后’了?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感恩,以为自己付出的多,家主给他的少,他们埋怨说:“我们一整天劳苦受热……”。他们不懂得,不是只有那位最后一小时进园工作的人,才是主人给的恩典。无论是清早进园的,还是巳初、午正、申初、酉初,都是主人给的恩典。主人若是不请你,你想进园受热还不要呢!我们要弄明白,是我们需要进园做工?还是园子需要我们,缺了我们不行?

    我想,这个大儿子也并非天天这样向父亲没玩没了的发怨言。不过,虽然口里没有发出怨言,可是心里却一直都有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的多’的这种想法。只是没有被惹动的时候,还能一直放在心里,忍住不说。但是,当他看到弟弟回来后,这个弟弟这些年没为家里做任何事,还浪费了资财,父亲竟然还对弟弟这么好。他的这个情绪就再也忍不住了,爆发了出来。如果弟弟回来之后,爸爸对他又打又骂,然后当着弟弟的面大大表扬哥哥一番,然后再为哥哥杀牛设宴庆祝。那么,大儿子或许也就不会发这个怨言了。现在,好像是做得好的,没得到好报,和娼妓败坏了家产的,反倒像‘功臣’似的得奖赏。这让他心里感到非常不平衡。其实,大儿子的这种心理,我们常常也都会有。比如,一个常常坚持聚会的人,甚至付出许多代价来聚会,如果没有看到神给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恩典。而另一个常常不聚会的,只有圣诞节才来见一下面的。可是,人家家庭里处处都是令人羡慕的好处。再比如,一个个常常奉献的人,生活却很拮据贫穷,可是,另一个从不奉献的人,却是生意顺利,全家都是高收入。诸如此类现象,可能会让一些人心里不平衡,就像这个大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要谨慎自己,我们需要凭着信心相信神是公平公义的。不然,也会和大儿子一样发怨言,甚至自己也去做浪子。

    ⑵.“没有给我……快乐”:你给我的太少

    我们觉得我给神太多,我们不会感恩。我们感到神给我太少,我们也不会感恩。我们觉得神给我们太少,一定都是认为地上的财物给我们太少。因为天上真财富给我们多少,今天谁也看不到。其实,神要给我们的祝福主要不是这地上的财物。地上的财物,按着圣经所说,只要不缺少就好了,圣经告诉我们,有吃有喝就当满足。多了有多了的危险与试探。

    以色列人在旷野发怨言的内容倒不是‘我给神的太多’,因为在旷野他们也真的没有给神什么。他们总是报怨‘神给他的太少’。口渴了,怨神不给他们水喝。嘴馋了,怨神不给他们肉吃。天天吃吗哪,怨神给他们的食物太单调。走旷野,怨神带领的道路太难走……。他们就是会发怨言。我们千万不要在重蹈覆辙,我们祷告是向神祈求,无论神给与不给,何时给,给什么,我们都没有理由向神埋怨。因为神不欠我们什么。他拯救我们是他白白的恩典,他若是不愿意拯救我们,从公义的角度讲,也没有什么不对。保罗被圣灵感动说:“谁是先给了,使他后来偿还呢”?都是我们欠神的太多。更何况神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我们都是因为不理解神的奇妙引导而发怨言。

    大儿子还说:“你没有让我们和朋友一同快乐”。他认为的快乐很有问题,他并不觉得天天能与父亲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乐,而是认为能让他与朋友一起吃喝才是快乐。我们到底该以什么为快乐?给你吃羊羔你就快乐了吗?这种快乐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这种快乐不过就是‘快速的乐一下’罢了。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既然借着耶稣基督与神和好了,就更应该借着耶稣以神为乐’。大儿子应该以能与父亲同在,享受父亲的爱为乐,而不是以能与朋友一起吃羊肉为乐。想想我们自己,多少的时候也是很在乎物质享受带来了快乐,与世人攀比,甚至宁可不惜去得罪神,为了享受罪中之乐。我们有一位创造天地神,深爱我们,保护我们,这是最可靠的保障、最大的快乐。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