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雁语 为什么金庸剧里的主人公都在找父亲?
    为什么金庸剧里的主人公都在找父亲?

    雁子广播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他的代表作大部分都看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很遥远,很美丽,像是一个梦。再好的梦也有结束的时候。金大侠一路走好。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新晚报》编辑,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8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聘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1981年,邓小平接见了他。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专程绕道香港与他单独会晤,希望在香港问题上他能站在英国一方,他拒绝了。

    感谢金庸给我们留下了洋洋洒洒15部小说,更感谢金庸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之多优美动听超凡脱俗的电影插曲。一个人活到这个份儿上,实在难得。

    有注意到吗?金庸的小说里,主人公的父亲总是缺位的,他作品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找爸爸。杨过找爸爸,乔峰找爸爸,段誉找爸爸,虚竹找爸爸,石破天找爸爸,张无忌找爸爸……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找爸爸呢?因为这后面有一个让他一生都难以释怀的辛酸故事。

    1951年,在“镇反”的运动中,他的父亲被杀了。若不是因为有太多的情结化解不开,怎么会用千万字来抒发?

    金庸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金庸的父亲查树勋是中国三大教会大学之一的震旦大学毕业生,受过西式教育。后经商,振兴家业。赈灾助贫,减租免租,周济宗亲,兴办教育,让小孩子免费入学。

    查树勋对金庸相当怜爱,寄予厚望。有一年圣诞节,他送给小金庸一本狄更斯的著作《圣诞颂歌》。他一直把这个圣诞礼物带在身边,每当圣诞夜就拿出来读上几页。看得出他对父亲的深情厚意。

    就是这样的家族,在解放后被定为大地主。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反”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杀人批准权力下放,乱捕乱杀。查树勋因为儿子金庸在香港,被扣上“海外关系”的帽子,连同不法地主罪名一并审查。镇压人员组织村里人揭发其罪行,可他一贯行善积德且年年资助穷人,没有一个人控诉他。

    最后邻村一个被抓的残匪为了立功以莫须有罪名揭发他。于是,1951年4月26日,查树勋被从监狱里拉出来,对照姓名照片后,不换衣服不赏酒饭,五花大绑甩上刑车,拉到查树勋自己办的小学操场,当即枪毙。金庸继母顾秀英事后才知道消息,强忍泪水来收尸,只见丈夫横尸操场边的田埂上,身下一滩血。妻儿们把遗体拉回家,连夜掩埋,不敢留有坟头。顾秀英坚信丈夫是无辜的,在丈夫死后的30多年里,多方申诉,为其平反奔走无果。

    2000年初,金庸在其自传体散文《月云》中写道:“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宜官”就是金庸,是金庸的小名。

    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啊?一生都在耿耿于怀,都在苦苦思念。却要说,没有痛恨杀死他父亲的人。

    1981年7月18日,在他父亲被杀30年之后,邓小平为了香港回归会见了金庸(那时他已是著名作家,知名政治家评论家),为了让他在和英国女王对话时不站在英国的立场上说话,邓小平向金庸道歉,微笑着说:“团结起来向前看!”金庸点头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好一句算了吧,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不甘,多少无奈,只有金庸自己知道了。

    为金庸父亲平反的事情,直到邓小平接见金庸之后才开始进行,由海宁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宣告查树勋无罪,给予平反昭雪。心寒,心痛,时隔60多年后,我在这里愤愤不平有意义吗?人家金庸老爷子都走了啊。

    圣经第6诫:不可杀人。更何况金庸的父亲是如此仁爱之人,是生长于教会的神家的孩子。可怜成为冤魂。但这个冤魂,这个仁慈的父亲,无论生死,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金庸,在他的笔下成为苦苦寻找的目标。

    父亲死得惨,死得冤,但他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的。如同我主我父,也是死得惨,死得冤,但他已经融进我们的血脉,永远不会和我们相分离。

    找父亲,或许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我们难道不是用一生在寻找、在追逐我们的阿爸父吗?那是因为我们对他梦牵魂绕的爱,刻骨铭心的爱。就如同金庸一样,将爱化为千万字,抛洒人间万古传。谁能抵挡得住这对父的爱呢?

    他把对父亲深深的思念,都写进了他的小说。可怜的孩子们,所有的孩子们,找呀找呀,却总也找不到。难道不像我们很多还没有找到神,还没有找到家的孩子们吗?心中的那一块空缺是永远的痛。

    金庸到最后还是未能与上帝牵手,就如同他小说中的孩子们,总也找不到父亲。这是怎样的擦肩而过呀,一念之差,永恒之隔。因为什么?我不知道。

    金庸就带着那一块空缺,那个永远的痛,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他这一生看起来真的是什么都不缺了。但却缺失了最重要的: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

    弟兄姐妹,我们已经得着了这一生最大的福气,与我们的父合而为一。但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亲人朋友世人还没有信上帝呢?还在苦苦地寻找父亲。如果你爱他,就赶紧给他传福音吧。不要让他像金庸一样,一生都在苦苦寻找父亲,一生都没有找着。找啊找啊,怎一个找字了得。

    参考资料:李现亮律师公众号,网络。

    雁子原创,欢迎转发,请注明转发公众号和作者。绝不允许开设奉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