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之追求
    19世纪至20世纪的俄国作家,大多数属于现实主义文艺流派。其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从家庭着手,反映现实矛盾与爱情、婚姻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代优秀的作家,托尔斯泰超越了历史局限,给我们显示了解决爱情、家庭、伦理、幸福等关键问题的钥匙——基督信仰。

    书的开头是被称为精典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部宏幅巨著,虽然人物众多,线索交织,历史背景复杂,但托尔斯泰却有条不紊的从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家发生的问题着笔,一点一点引出了各个人物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属于上流社会里的精英分子,他对待家庭就像对待官场一样:“一切都是照章办事。”他娶了美貌的安娜,有了7岁的儿子。但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官场的晋升和拓展,对待安娜似乎只刻板的尽一个丈夫的职责。安娜觉得丈夫十分乏味,她十分在意爱情的感觉。据说托尔斯泰写安娜是因为看到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女儿马利亚,她高贵,充满活力,又有一头乌黑而迷人的卷曲头发;而卡列宁KARENIN这个名字则取自希腊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的KARENON,意思是头脑过度发达主宰着一切,暗示这就是卡列宁的个性特征,活在自己大脑的思考中,无法和他人产生联系。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已经有五个孩子,依然和法国女教师发生恋情,以致和妻子闹翻。安娜应邀去调解哥嫂的家庭矛盾,在途中结识了一位女士。当列车到站后,这位女士向安娜介绍了在火车站接她的儿子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一个上流社会激进自由主义资产者,他英俊、充满热情而又彬彬有礼,当他见到安娜的那一刻,就被安娜迷人的风韵所吸引。安娜似乎也十分钟情这位有魅力,浪漫的公子哥,一切的宗教和社会规则都被她置于脑后。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激情的冲击下,开始了不为社会和伦理所接受的婚外恋。卡列宁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他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强烈地在乎妻子和别的男人相好;相反地,他更在乎的是因为别人注意到此事,因而使他感到不安和不快。

    这时奥布朗斯基劝卡列宁与安娜离婚。卡列宁坚持要儿子的抚养权,而安娜想把儿子带走。但这不仅受阻于卡列宁,也遭到沃伦斯基的排斥,因为沃伦斯基并不想接收安娜的儿子,安娜的儿子更不喜欢沃伦斯基。卡列宁为了面子,拒绝离婚,他指责安娜没有尽为妻的义务却可以享受忠实妻子的一切权利,她是不应该幸福的。卡列宁说:“你为了情人背弃丈夫和儿子,同时还在吃丈夫的面包……。”安娜听不进去丈夫的教训,她满以为沃伦斯基会接纳她为他们的爱情所做出的牺牲(抛夫弃子),而受感动,与她结婚。可是沃伦斯基首先要安娜给予他们的私生女儿一个名分。他借口推说安娜迟迟不肯离婚,实际上他是怕遭到公众的嘲笑。安娜听说沃伦斯基的母亲正暗中为沃伦斯基挑选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作为妻子时,安娜彻底崩溃了。她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包括最甜蜜的爱情。

    托尔斯泰这样描写她:拿上挑好的衣物,离开沃伦斯基的公寓……。是的,我必须到火车站去。她感到笼罩着一切的黑暗忽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呈现在眼前。她目不转睛的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箱,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到车厢下面,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她想站起身来,把身体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在沮丧失望之下,为处罚沃伦斯基,安娜在火车驶进时跳下火车月台,卧轨自杀。

    沃伦斯基在安娜自杀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卡列宁经历了官场斗争的失败和家庭生活的悲剧,从追求权力和虚荣中醒悟,接受了十字架的爱,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宽厚待人,饶恕一切。并在安娜死后收留了沃伦斯基与安娜的女儿。

    这部小说里与安娜家庭不同的另外一个家庭是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幸福家庭——吉蒂和列文的家庭。列文在动荡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里,同情农民,尊重劳动,热爱家庭,追求思想和灵命的进步,还自主创建了土地改革新方式。赢得了劳动阶层的信任。尽管他还不能完全解决信靠耶稣的所有问题,但是他忽然明白了——上帝在向这星云密布的整个宇宙所显示的普遍启示。书中写道:“我究竟在做什么?对于我个人,对于我的心,已经无疑的显示了一种非理智所能达到的认识,而我却顽固的一味想要用理智和言语来表达这种认识。……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刻,不但再不会向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无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有权力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

    这部巨作不仅揭示了生活、爱情、婚姻与现实的关系,而且体现了20世纪这位文学巨匠至深的信仰理念。《圣经》中的《传道书》写到:“以后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岂不是仍然有着许多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故事么?像安娜与沃伦斯基那样发生外遇,并把这种激情作为追求的目标,最终走投无路。

    托尔斯泰早期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前两部是在他未信耶稣时写的,所以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截然不同。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信仰。他信耶稣后,就把神对人的爱灌注到作品中。他说:“朋友,你目前所有的,不足以令你满意,别再停留在那一点点的小成就上。现在——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应努力在天路上直奔。你的目标是——向着天,追求亲近神。请你追求一个更丰盛、更有意义的人生吧。”他还说:“只有两种感情能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即从人与神父子般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托尔斯泰在晚年时说,“我一生中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来我相信了耶稣,整个生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我不再绝望,反而尝到喜乐,是连死亡也不能夺去的。”

    他说,“信仰不是相信某种学说,不是相信戒律,或者什么训示,什么思想,而是感觉到活生生的神——耶稣基督。”朋友,你在追求求什么?是否也在情欲中无法自拔?追求情欲终是一场空,何不追求那爱的源头,耶稣基督。祂必使你的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刊于《追求》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