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天作之合,何去何從
婚盟的目標
婚盟──不只是親親密密
以弗所書第五章二十一至三十三節,很奇特地用一個命令來開始討論基督徒夫婦間的關系︰「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然後才討論夫婦間那犧牲的愛、互相支持。所以,你若只能想象夫婦間互相支持、愛顧的圖畫,就忽略了這教導的核心──存敬畏基督的心(特別基督愛教會的心),彼此順服。
耶穌洗門徒的腳,是一個命令(不單用來作為榜樣),呼召門徒一起去服事他人。並不把目標放在建立親密的團契關系,而是強調所建立的,乃是一個服事的群體,把基督在地上的事工延續下去。應許與我們同在時,並不應許同在花前月下,共喝美酒,而是要我們負的軛,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太十一︰29;可八︰34)。
耶穌把自己和使命交給教會,以致教會能「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能」(弗三︰10)。耶穌服事教會和愛教會,不是要叫教會沉醉在與神交往的美境中,而是去服事他人,這就是婚盟的模範。
在創世記的記述中,婚盟從開始就是一個滿有使命的單位。神要夫婦們共享生育眾多和治理神所創造世界的職事。婚姻不單是滿足彼此的需要,而是一個共為伙伴,出去服事的呼召。
百基拉和亞居拉──伙伴關系的模範
百基拉和亞居拉這對夫婦是保羅傳道生涯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六次提及他們的名字,奇怪的是其中三次把百基拉(妻子)的名字排列在前面(使十八︰18、26;羅十六︰3-4),因為當時是習慣以丈夫的名字來稱呼一對夫婦,更不用說不會把妻子的名字排在前頭。
保羅與他們有相當深交。他們是被政府強迫從羅馬遷徙到哥林多的猶太人。就在那里遇上了保羅,並接待他居住自己的家中,共織帳棚為生(使十八︰3)。保羅把百基拉的名字排在前面,表示了百基拉不單是「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或只是同工中可有可無的角色,而是與他們(男人)同等,而且她對哥林多眾教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
當百基拉與亞居拉到了以弗所,就遇到了亞波羅,他正在會堂中勇敢地講解基督的道理。亞波羅並非無知無聞之輩︰「他生在亞力山大,是有學問,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里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浸禮。」(使十八︰24-25)
他們看到亞波羅的不足,于是接待他到家中(像接待保羅一樣),「將神的道給他講解得更加詳細」,因而造就了另一個傳道者。保羅在另一段聖經中稱這對夫婦為「同工」──「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里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十六︰3-4)
從以上所見,他們的生活,不單是為了滿足對方的需要、使對方快樂,或擴展自己的事業,而是開放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家,在自己的家成立了以弗所教會,後來甚至成為一個差傳基地,因此外邦的教會,也「感謝他們」。
婚盟目標的均衡
去完成神對夫婦二人共同的呼召並不抹煞留意伴侶的需要。保羅肯定了夫婦們要互相「保養顧惜」(弗五︰29)。滿足共同的需要,發展甜蜜的關系是很重要,然而卻不是最重要的事。
耶穌把對教會的愛和服事全然放在完成神的心意之下,並因此呼召教會成為伙伴,共同完成神的心意;認定兩者並不相違。
群體關系的均衡
均衡是一個重要的聖經原則。在群體內(就像婚姻成長小組),最好能把需要與完成目標作一均衡。組員一方面需要發展友誼,分享感受和應付沖突。另一方面,亦要共同達致小組成立的目標。
我們的婚姻與現在參加的婚姻成長小組,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分別是成長小組必須在時間上加以限制、要訂立明確的目標,而婚姻卻是一生之久的歷程,而且那目標也不是那麼明確。若婚姻的目標只是滿足雙方的需要,而不能演化進深,就不能支撐一生之久,關系就會停滯不前。
個人成長的均衡
艾力遜(ErikErikson)認為個人的成長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不過成長並不是隨著年日自然而生的,而是必須完成一個階段後才能開始下一個階段。在「成人」階段的開始,主要的成長目標是要去與人發展親密的關系;這階段也是多數人結婚的時候。所以,發展婚姻中的親密光景,確能幫助我們繼續個人成長。
不過,發展與人親密的關系只是人生成長中的一個階段。接下來的是「發揮」階段,重點在貢獻自己,使世界和別人得益。這是個超越自我的階段,亦通常是養育子女的時候。不經過「親密」的階段,就不能踏上「發揮」的階段。「親密」不是終點,只是踏上另一個成長階段的途徑。
若我們揉合人際關系和個人發展來理解,就會肯定婚姻的功能並不局限于彼此親密。當個人發展至超越自我中心的成長階段時,也要轉移婚姻中的重點。沒有親密的關系,就不能滿足彼此間的需要,也不能踏上服事他人的階段,不過婚姻卻是肯定不會在親密階段而止步。
婚姻里的均衡
伴侶們一定能分享自己最深入的傷害、渴望和夢想,所以必須學習與伴侶溝通。溝通不單是交談,而是分享感受並知道對方能明白我們所說的,體諒我們的感受。
親密的最深層就是能與伴侶溝通自己心底中對彼此關系的感受。好象因伴侶的表現而欣賞、關注或是憤怒。這同時亦是最熾熱的溝通,因為我們真實地告訴伴侶,自己亦同樣有需要。
伴侶們必然要發展出「你──我」的溝通(而不只是對其它事物感受的溝通),這才能發展出親密關系。若他們不能向伴侶溝通自己的愛、恐懼與憤怒,亦同樣不能解決彼此間的紛爭,更遑論能共同刻意地改進彼此間的關系。
不過,那些因「你──我」式溝通而來的感受及親密感通常都很快消失。「你──我」的溝通是婚姻中的一個高潮。高潮過後,又是平淡的日子。不過很多夫婦卻因自己不能把這感覺持續下去而感到迷茫和懼怕。他們不能忍受那高潮間的低迷時刻。
伴侶們需要那些「你──我」的交談,不過他們亦必須討論兒女,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瑣事。那些在低谷工作的心情和其它事情,雖然不甚「剌激」,但亦是同樣重要,因為高潮是由低谷開始。
婚姻中的三角關系
基督徒的婚姻從開始就是一個三角關系。神居最高的地位,當我們與神愈接近,彼此間的距離就愈短。這圖畫叫伴侶們明白他們的關系是一個雙重的關系。不單承認禱告、讀經的重要,也強調彼此間關系的重要。
這三角關系的圖象,也使我們明白神不單邀請我們與相近,讓我們更跟從的使命。我們不單著眼于對方,也著眼于神給我們的事奉。同樣,不少研究家庭的學者在近年開始倡議一個「三重的焦點」。夫婦們不單需要討論彼此間的關系,亦要把眼光放在第三者(可能是小孩、父母、朋友、或是旅行計劃、工作)的身上,使夫妻們不致因太著眼于彼此的關系上,而至終把自己困死在悶局里。有時服事第三者,反而把伴侶間的問題解決。
當然,我們需要知道,那個第三者可能幫倒忙,甚或破壞了彼此間的關系。例如,當伴侶爭吵時,把祖母拉進來,可以是極具相當的破壞力(若她偏幫某一方)。不過,若他們把她拉進來,是要幫助他們冷靜,客觀地重溫所發生的事情,則可能是幫助他們解決沖突。
簡而言之,無論現代的家庭理論和個人的成長理論,皆令我們知道,夫妻間的關系需要發展超越二人世界的焦距。作為基督徒,我們更知道神才是我們需要集中的地方。
為何結婚?
人們為什麼結婚?大多數人的回復可能是︰不能想象沒有伴侶,這如何活下去。除了個人的理由外,其實我們的社會亦對婚姻有某些期望,影響了我們對婚姻的看法。
工作和婚姻──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意念
說到生命的目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伴侶無關的工作,或自己的事業。
十九世紀以前,家庭與工作根本就是一體,不能分割。人們在家中工作,夫婦基本是事業上的伙伴,丈夫耕種,妻子則承擔織布、做飯等工作。雖則夫妻各有不同的責任,卻是互相倚賴。他們除了情緒上需要與伴侶發展親密的關系,實際生活上亦需要伴侶來共同努力,才可以生存下去。
在箴言的記述中,理想的妻子就是幫助家庭經濟的重要成員。她為家人提供食物、監督工作、買賣田地、紡織及賣布(箴三十一︰15-19,24)。
不過,工業革命以後,家庭與工作就朝著分割的方向進發。男人到工廠工作,婦女們留在家打理家務,漸變為正常的事情。婚姻和家庭漸漸變成了只是分享情感的地方。妻子在家中的工作也變成與家庭經濟無關,因為家庭不再是從事生產的地方,只有出外工作所賺取的才是實在的金錢。家庭的主要生產只余下與經濟無關的生育和照顧兒女。不過,今天的家庭亦漸把照顧兒女的時間縮短了,把這個責任委托家庭佣工。事實上,現代的社會學者發現家庭的功能只集中在兩樣東西上︰第一,家庭不再是生產單位,變成了消費單元。婚姻和家庭成為社會上最基本的消費者。他們要決定如何使用共同的金錢,如買房子、車子等。
無可置疑,金錢成了夫婦間重大的共同目標和沖突之源(他們儲錢,目的是買電視機、旅游、買樓或租樓等等)。作為顧客,婚姻慢慢就變成了嗜好(空閑時才一同游玩、浪漫,遠離世界),伴侶變成了彼此共同游玩時的伙伴,而不是生命目標的伙伴。
家庭的第二個功能就是滿足彼此親密的需要,渴望能在婚姻中坦誠表白自己的感受和受到愛顧。不過,過于著重這功能,結果反而使不少家庭分離。因為在過去婚姻的重點是互相支持(在工作上),幾乎是生存的基礎,而親密和關顧,似乎只不過是贈品而已。現在,當贈品成了主要的目標(甚至有時是惟一的的重點),沒有了共同的目標,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就變得過于尖銳,因而使婚姻里的空間縮少,情緒上的抗爭亦變得更為激烈。
總結
婚姻需要雙重的焦距,在親密和滿足共同的需要外,還需要一個兩人以外的目標。現代的社會把家庭與工作分割,因亦而使彼此的目標分割,再不強調共同的目標。
大部分的夫婦多集中在應付和建立共同的需要︰愛、親密和友誼。不過,這些並不能使婚姻成長。若要共同成長,他們就需要訂立二人世界以外的目標。這目標在過去,是無從選擇,由環境決定;但是現在卻要伴侶們自己來訂立。
制訂婚姻中的目標
婚姻成長小組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把伴侶間不同的夢想拿出來討論,以達致一個共同的目標。
1.每一段婚盟中的目標和工作,都是獨特的,應由伴侶們自己制訂
沒有人能為我們制訂目標和吩咐我們該如何響應神的呼召。其它人只可以幫助我們澄清含糊的地方。重點是伴侶們共同參與,順服于神的心意之下。
2.共同的目標必須與伴侶們所著重的生活模式有關連
有些夫婦會為「你們從神領受了什麼旨意和使命?」或相近的問題而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自覺不夠「屬靈」。不過,若我們問︰「你們共同的時間多數用來做什麼?」,「是什麼使你仍委身伴侶?」等問題來發掘他們婚姻的強處,並從這些長處來服事他人(近似發掘屬靈恩賜和鼓勵運用)。可能要某些夫婦面對這些問題是個很痛苦的歷程,不過,當他們能面對神的挑戰,生命就會得到改變,這不正是他們參加成長小組的目標嗎?
3.婚姻的目標會隨時間而改變
生命不斷改變,同樣婚姻中的目標亦會因時間和面對不同的事情而有所改變。
4.制訂婚姻中的目標就是掌握我們的未來
要知道自己婚姻的未來並不為環境所控制,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制訂目標,切實去行。
刻意建立的婚盟
所有婚姻都有自己的目標(可能是由環境所控制、由無言的期望和不曾意識的需要所局限,亦可以是自主制訂的),可是,不是所有婚姻都是刻意建立而成的,所有的婚姻都會結出果子,並改變了這個世界(後果可能是好,亦可能是壞)。
基督徒的成長是要刻意建立才有結果──要把自己的生命環繞神的旨意里。婚盟亦需要伴侶們刻意建立,跟隨神的心意,而不是限制了神的感動。當然有時一個人會忘卻神的道路,但在婚盟中,二人互相扶持下,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加倍。
教案建議
(一)組前預備
1.在咭紙上寫下制訂婚姻目標的四個原則。
2.把黑板分作兩邊,左邊寫下︰伴侶友誼、性的表達、財政需要、社會期望、渴望有孩子。
3.復印第四周工作紙2(可能有些組員忘記帶回)及第五周工作紙1、2。
4.把座位安排為半圓形。
5.找出教會和社區需要夫婦參與的事奉(如探老人院、醫院布道、兒童主日學,主日學、開設家庭查經班等),並用咭紙記下。
6.為組員禱告。
7.預備一些白紙。
(二)開始小組
藉活動建立氣氛
1.請每個組員在白紙上寫下自己最喜愛的︰花、顏色、季節和食物,組長收集後,逐一抽出,大聲宣讀,並請組員們猜猜是誰人寫的。
開始
1.請每位組員重溫第四周工作紙2,並說出他們夫婦的特質。
引言
1.請組員思想︰
「什麼是呼召?」
「是否每一個信徒都有獨特的呼召?」
意見調查
1.請每個組員在黑板上所寫各項考慮結婚因素,按自己考慮結婚時的重要性以1、2……排序。
2.收集並統計他們的意見。
3.簡述現在家庭的兩個功能(參組長本第五周「工作和婚姻──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意念」)。
伴侶各自分享
1.請伴侶們分享組員本第五周習作(D)來發掘他們溝通的長處與弱點。
講授
1.簡述夫婦間不單需要「親密」,亦需要「發揮」(參組長本第五周提及各種均衡的關系)。
2.在黑板上劃出一個三角形,在最上方寫上「神」,然後簡述婚姻中的三角關系(參組長本第五周資料)。
討論
1.派發第五周工作紙1,完成後互相討論答案。
講授
1.展示那寫著制訂婚姻目標的四個原則的咭紙。
2.簡述這四點原則。
共同分享
1.以夫婦為單位,分享組員本第五周習作(L)和(N)。
實踐
1.強調夫婦必須在兩人世界外找得目標。
2.展示那寫著教會和社區需要夫妻參與事奉(如探老人院、醫院布道、兒童主日學,主日學、開設家庭查經班等)的咭紙,請他們共同考慮,並思想如何實踐。
前瞻
1.表達下周討論共同發展日常活中的拍檔關系。
2.派發第五周工作紙2,請組員們在家完成後,下次帶回來。
第五周天作之合,何去何從工作紙1
題目︰聖經中共同服事的模範
1.創一28-27
合作人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所賜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
2.創十七︰15-19,二十一︰1-5
合作人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所賜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一︰18-25
合作人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所賜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
4.徒十八︰1-3、19、24-26
合作人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所賜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周天作之合,何去何從工作紙2
題目︰彼此拍檔的比率
在左下旁已列出你與伴侶的日常工作。若你認為這些工作彼此都是同等付出或同樣履行責任,請在「我」及「伴侶」那處填上50%(即平均付出)。然而,若不等同,可按你的看法來填寫比率(例如︰某項目「我」佔20%、伴侶佔80%)。
項目
拍檔比率
我
伴侶
1.照顧兒女
2.家務
3.管理錢財
4.維修或購買
5.靈命成長
6.參與教會
7.工作
8.運用余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