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 民粹主义
    第四章至善论的社会思想:

    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的始祖

    二、民粹主义的社会观

    三、民粹主义的妇女观

    四、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拒绝剧场

    五、民粹主义的盛大节日——广场狂欢

    再见吧,巴黎,我们离开你越远越

    好;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

    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

    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

    往是乡村①。

    ——卢梭

    作为利益分殊的载体,市民社会是不存在的;

    作为道德理想的聚合,市民社会必须经过民粹道德观的

    重建,而重建市民社会的模式,就是日内瓦式的乡镇礼俗社

    会。

    飞流直下的思想瀑布,到了这里,化为小溪曲径,幽幽前

    行。它远离巴黎的喧嚣,向着原野山林延伸,伸入未被都市文

    明搅动过的**地:民粹主义的褐色土壤。

    一、民粹主义的始祖

    1756年4月9日,卢梭离开巴黎,进入埃皮奈夫人为他

    准备的“退隐庐”。从此,他进入三个方面的“撤离”状态:从巴

    黎社交界撤离,从启蒙学者的沙龙撤离,直至从与泰勒丝的夫

    妻生活中撤离。

    这是一次因为文化纷争而引起的个人事件。

    但是,历史学家后来发现,它的“撤离”形式具有重要象征

    意义。它预示了卢梭之后,一种集体性的撤离文明、撤离城市

    运动将会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颠痫性发作,周期性震荡。它

    的初次自觉实践,就是雅各宾专政下的文化肃清运动。这一派

    人自称山岳党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无意中聚坐在国民公会

    的最高几排座位,还因为这一名称具有卢梭式的含义,——

    “山野居民是道德纯粹的居民”。撤离文明社会的反叛,经19

    世纪至20世纪,还是余响未息。当代最近的一次“撤离”,当属

    1968年法国大学生的“五月风暴”。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革命

    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纵容大、中学生在校园**,然后再

    以种种手段诱使或迫使他们“撤离”出腐败的城市,分赴穷乡

    僻壤。

    法国革命的最后一浪——拿破仑帝国远征,是被俄罗斯

    帝国击败的。但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却流向扑灭这场革命的

    俄罗斯帝国。而且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从法国盗得革命火种的

    第一批人,就是进剿巴黎的第一批俄罗斯军官。随沙皇亚历山

    大远征巴黎的青年军官,下马与街头民众接触,如受电击:被

    他们击败的法国革命,原来有如此高尚的道德理想?于是成群

    结队,纷纷去卢梭隐居地——爱维尔弗农山庄,在那里自愿接

    受法国革命的精神洗礼。回国不久,即有十二月党人之变。事

    变军官的贵族出身,与事变纲领中的平民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以致俄国人这样评价:“从来都是鞋匠们**,要做老爷;未见

    过当今老爷们**,却为的是——要做鞋匠!”②

    在这批要做鞋匠的老爷们**以后,19世纪40年代才

    有第二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民粹要求出现:别林斯基、杜勃

    洛留勃夫等等。他们已改变12月党人来自法国的思想面貌,

    融会大量本土思想资源,如东正教之遗绪。但是,他们又恰恰

    到过巴黎,都领受过卢梭思想、罗伯斯庇尔实践之余泽。1841

    至1842年的冬天,别林斯基和他的朋友纷纷阅读法国革命

    史,并争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是非。别林斯基成了坚定的

    俄国山岳党人,赫尔岑等人“在睡觉以前不是祈祷,而是阅读

    马拉和罗伯斯庇尔的演说。”③正是在40年代这场平民知识

    分子传播法国思潮的浪头后,俄国革命党人以俄语复述当年

    卢梭以法语呼喊过的一切,让·雅克的平民社会观才获得了

    一个举世承认的学名—HapogHuUcmto—“民粹主义”。

    差不多与上述事件发展的同时,在法国的另一端,另一种

    思想脉络也逐渐发育成熟。柏克肇始的精英主义,流经大、小

    约翰·密尔父子两代,英国风格的社会观念构建成一个完整

    的体系。1859年,小密尔《论自由》一书出版。他反复思考法国

    革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倒错教训,终于得出这一审慎结论:法

    国式的自由是平等为先的自由,是个人自由被大众平等扼杀

    的自由,必须受严格限制;个人自由与大众平等可以并立,但

    是一旦冲突,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应毫不犹豫占据平等之先。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一个君王的暴虐,在此之后,人们才总

    结出法国革命中已出现有一种‘多数人的暴虐”——平民暴

    虐,而“多数人的暴虐”并不亚于“一个人的暴虐”,必须以个人

    自由、精英价值加以配平、限制。

    这就是近代思想史上“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对抗。

    民粹主义起于法国,却得名于俄语:HopogHuUcmto、英语:

    PoPulism,原来并无贬义,似可译为“人民主义”、“平民主

    义”。“精英主义”却源出法语名词:elite,后变形为英语

    elitism,原先有“杰出人物统治论”之嫌,反而易起贬义,后译

    为“精英主义”,色彩逐渐平淡。

    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佣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

    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法国人说,谁也没

    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康德作为那个世纪

    “唯一读懂卢梭的德国读者”说:“有一时期,我骄倨地想着,以

    为知识构成人性的尊贵,我蔑视愚昧无知的人群。卢梭却使我

    双目重光,这虚妄的优越性消失了,我已知道尊视人类。”④即

    使如“要做鞋匠”这样的准确提法,卢梭也比俄国人早说了一

    百年:

    我绝不愿意他(指爱弥儿——本文作者)去做洛克所

    说的那种文雅的人,我也不愿意他去当音乐家或戏剧演

    员或著作家,我宁可喜欢他去做鞋匠而不去做诗人。⑤

    二、民粹主义的社会观

    德国现代社会学者研究启蒙时期社会思潮,创立了这一

    对学理概念:礼俗社会(Gemeinshaft)和法理社会(GesellR

    shaft)。以此分法可以准确抓住卢梭与同时代人的**,概括

    两派人不同的社会辩护立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型态时写

    道: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一种

    并不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一种是

    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

    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

    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的乡民,他

    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

    弟一般,并不是由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⑥

    很显然,上述礼俗社会正是卢梭为之辩护的前现代化社

    会,卢梭的平民民主观也正是扎根于这一礼俗社会的草根民

    主观(democracyfromgrassroots)。

    1758年,卢梭逃出法国,准备返回故土。伏尔泰先他一

    脚,己蛰居于日内瓦边境,并获得了日内瓦居住权,“伏尔泰从

    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说些鄙视穷人的话,特别使我(即卢梭——

    本书作者)生气”。伏尔泰此时不耐日内瓦的礼俗禁欲生活,又

    怂恿达朗贝尔利用《百科全书》“日内瓦”条目的撰写机会,向

    日内瓦人建议,设立一座巴黎那样的剧院。卢梭闻讯,怒不可

    遏,三周内写完十万言《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为日内瓦

    礼俗社会免受巴黎文明污染,作出激情澎湃之辩护。这一文本

    相对他的社会思想,一如《社会契约论》相对他的政治思想,是

    分析卢梭社会思想的最好材料。

    以下六点内容,构成民粹主义思想在18世纪的一个早期

    表达式。前四点直接译自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后

    两点归纳《爱弥儿》等著作中类似主张。

    第一,乡镇自有“会社”⑦联谊,以维系礼俗风化:

    “会社”(circles)是日内瓦祖传的民间邻里联谊组织,通

    常以十二至十五户家庭为一单位,男女分别聚会活动。它的社

    会功能有如俄国村社。卢梭对此情有独钟,再三辩护:

    “让我们保留会社,即使附带它的弊端。不会有某种设想

    的社会生活形式,不比它产生更为有害的结果。此外,也不要

    让我们追求某种空想的前景,除非是更有可能适合人的天性

    和社会的结构。

    “会社的参加者谁都不希望也不可能遮掩自己,他们都是

    公开的、合法的,他们的活动循规蹈矩。

    “自然可以想像,妇女们在会社活动里飞短流长,背后议

    论不在场者,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漂亮而获得青睐的妇女。但

    是,这种令人不快的情况可能好处多于坏处。对这些苛刻的女

    监视人的恐惧,防止了多少社会的丑事?在我们城市里,她们

    几乎起到了监查官的功能。正是在罗马的辉煌时期,市民们才

    一个盯着一个,出于正义的热情,相互间公开指控;然而,当罗

    马变质腐败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美德了,除了隐瞒那些

    丑恶的人和事”。⑧

    第二,乡镇生活公开透明,有无数双监督者的眼睛:

    “在大城市里,道德和名誉荡然无存。因为每一个人都很

    容易隐藏他的行为,瞒过公众的眼睛,只通过他们的名望来表

    现自己,只因为他们的财富而获得尊重。在大城市里,警察再

    多,也比不上各种娱乐数目的增长,娱乐之多,以及使用娱乐

    的方法之多,使人不能从各种追求冒险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

    “但是在小城市里,由于居民少,DE

    每一个人等生活在公众的眼皮底下,生来就是其他人的

    监视者。那里,警察能够监督每一个人,制约人的规范必须遵

    守。如果有了工业、艺术、制造业,人们必然小心翼翼地防范

    着,以免产生各种耽于享乐的行为。”⑨文中着重号是我加

    的)。

    第三,乡镇里的手工业者未受分工限制,自给自足,不仰

    他人:

    “在这个国家,别想有木匠、锁匠、玻璃匠以及车工能进

    来。每个人自己就是木匠、玻璃匠、车工,每一种工种都不是为

    了别人而存在。……说来也真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要把钟表

    生产中所包括的各种技艺集于一身,甚至自己为自己制作所

    需要的工具。

    “绝大多数在巴黎发亮的文学明星,绝大多数有用的发明

    都来自那些受人鄙视的外省。你在一个小城市生活一段时间,

    你马上就会相信,你发现的全是原生事物。那里的人比你那些

    都市的猴子还要灵巧。那里有一些聪明人,他们的才能、作品

    令人惊讶不已、油然起敬。真正的天才都是朴素的。他不会功

    于算计,更不会锱铢必较,也不知道通向荣誉和财富的道路。

    他从不梦想这些,他无从比较,他所有的元气、活力都凝聚于

    他内部。”DE

    第四,乡镇里的小农,是道德职业,天下第一职业:

    “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

    最有益于人,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

    在所有一切技术中,第一个最值得尊敬的是农业,我把炼

    铁放在第二位,木工放在第三位,以下类推。

    应当使他(指爱弥儿——本书作者)具备的头一个观念,

    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为了使他获得这一观念,

    就必须让他有几样私有的东西,(那么第一个私有的观念是怎

    样产生的呢?)是从拥有一块土地,是从田间农业劳动开始的。

    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没有趣味的职业,是因为其中的工人

    没有兢兢业业的上进心,而且差不多都是像机器似的,一双

    手只会干他的那种活儿……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等于是使用

    另外一架机器的机器。”DF(着重号为本书作者所加)

    第五,民间道德监督,足以取代法理型科层制规则:

    在卢梭的道德理想国,法理型科层制的规则、程序都是不

    必要的累赘,是人对人统治的物化手段,他认为,不能依靠这

    些手段来监督官员是否贪污渎职,统治者应该认识到,“只有

    道德是唯一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放弃所有的帐簿和文件,

    把财政金融置于真正可靠的人手里,那才是唯一可靠的运转

    方法”DG。

    第六,乡土礼俗文化是都市文明的解毒剂,底层草根民众

    是未受文明腐蚀的美德承载者:

    《论科学与艺术》:只有从劳动者那里才能发现力量和善

    良DH。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理性使人敛翼自保,哲学

    使人与世隔绝;把撕打着的人劝开,阻止上流人互相伤害的正

    是群氓,正是市井妇女;人民才是真正道德上的裁判者。人民

    或许可以欺骗他,却绝不能腐蚀他DI。

    《爱弥儿》:至于我,我可没有培养什么绅士的荣幸,所以,

    我在这方面决不学洛克的样子;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茅屋

    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DJ

    上述民粹主义社会观,当卢梭在18世纪初次表述时,显

    然还是十分粗糙的。但是,这一粗糙的思想毛坯,到了19世纪

    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手中,已打磨平滑,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

    理论纲领。DK

    到了20世纪,在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中,卢梭上

    述社会思想的某些部分还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果不考虑这一

    理论的后来发展,只挖掘它当时的社会经济根源,人们可以很

    方便地将其归类于中世纪破落农民的哀鸣,不屑多顾。如果考

    虑这一理论后来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它脱离当时的社会经

    济土壤后,在现代社会又获得了独立的理论生命,后人的评价

    就不那么简便、不那么决断了。

    在社会史、经济史课堂里,人们评价卢梭式的民粹主义社

    会观时,确实还在沿袭前一种思路。因为那里一个再平庸不过

    的学生,也会读出卢梭思想的社会性来源:这是中世纪礼俗社

    会在解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

    伍者的哀鸣,是对抗法理社会进步趋势的心理毒素,可视为

    “奴隶们对埃及肉锅的留恋”DL,视为恩格斯所言“反动的哀

    歌,只能是因感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必然的事物侵入而发

    生的悲歌”DM……

    但在哲学史课堂里,同样的思想则可获得击节称赞。人们

    认为卢梭上述思想是反异化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延伸,是

    20世纪工业文明恶性膨胀的一个预警信号。尤其是他对“专

    业人”、“工人是使用机器的机器”的忧虑,更是人类一种最古

    老的忧患。在古希腊词语中,“专业”、“职业”是贬义词,是“庸

    俗人”、“畸形人’的代名词。柏拉图和犹太先知留下的文献中,

    充满这种忧患。DN卢梭的贡献就在于,他又一次把人类的古老

    遗产援接到近代,向“专业化”、“都市化’的近代社会提前敲响

    了警钟。

    这两种价值判断,几乎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且有理由继续

    对峙下去。具有不同价值偏好的读者,可以在这两种判断中任

    择其一。但是,在上述判断的对峙,至少使人们看到了这一现

    象:先进的时代预言往往是与滞后的落后姿态叠合在一起,超

    前的哲学理论往往是与落后的经济学立场叠合在一起。思想

    史的复杂错综,使得任何机械的、僵硬的两分法在这里都显得

    捉襟见肘,不免尴尬。

    指出这两点,并不妨碍我们接下来分析卢梭思想如何从

    理论变为实践。只是应注意:

    1、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表面上是激进的,具有颠覆近代

    市民社会,进行全盘道德改建的激进外观,但骨子里却是保守

    的,向后看的,反映出他与中世纪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

    特征后来表现为雅各宾专政的社会政策,也是在激进的、与传

    统彻底决裂的外观面目下,潜伏着恢复中世纪传统的保守内

    含。法国大革命这种激进与保守相反相成的奇怪面貌,曾经迷

    惑了很多人。最受迷惑者,当属那个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对

    法国革命大发雷霆的英国思想家柏克;

    2、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为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要求

    消灭城乡差别,预留了一块思想酵母;也为20世纪法兰克福

    学派批判都市单面人,留下一份先知启示录;但在他生活的

    18世纪具体历史环境,一旦走入政治实践,则难免意味着反

    近代化的逆动要求。他所要求的,是前近代化的“和谐”,是一

    种原始全面同一,与后现代化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在

    分工充分发展之后,否定之否定基础上螺旋的向上一环,有着

    二百年的巨大时差,不可同日而语;

    3、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与他道德至善的政治哲学有内

    在通道。他所要求的风纪监察、舆论划一、道德监督、所谓“透

    明社会”,只能是无数双监视者的眼睛所构成的“透明社会”,

    只能导致道德警察的泛滥、社会生活的全面管制。这样透明的

    “礼俗社会”,与他政治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控制,内在地扣合在

    一起。

    三、民粹主义的妇女观

    卢梭民粹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妇女观。这是由

    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决定的。18世纪在法国,是妇女生活开

    始活跃,妇女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世纪,以致有人称法国的

    18世纪,是妇女的世纪。1783年马恩—夏朗科学院悬赏征文,

    题目即为:“什么是促进妇女教育的最好方法?”

    整个启蒙运动浸淫在浓郁的妇女氛围中。启蒙文化是沙

    龙文化,而沙龙文化的主持者多为上层贵妇。正是这些沙龙贵

    妇,给了启蒙哲士以讲坛、听众、读者,刺激他们的灵感和激

    情,甚至在特殊时刻给予他们保护和避难场所。狄德罗入狱,

    卢梭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王宠妃蓬巴杜夫人求援;卢梭昂然

    不受路易十五的丰厚年金,却无法拒绝一个王妃50金路易的

    赏赐。这种关系甚至超越国界:伏尔泰在法国有难,德国公主

    —叶卡特林娜二世远在俄国也要解囊相助。伏尔泰晚年与狄

    德罗在俄国女皇跟前争宠,那种酸溜溜的口气使人忍俊不禁。

    狄德罗的名作《哲学思想录》、《论盲人书简》,今天成了哲学史

    参考书目的首选读物,在当时却都是为应付情妇索取,信笔挥

    成的急就文章;还有,更难以想像的是,传世之作《拉摩的侄

    儿》竟会以这样的语调开篇:“我的思想就像我追逐**一样”

    ……。启蒙哲士与法国上层妇女千姿百态的联系,构成了那个

    世纪巴黎生活特有的社会风俗画卷。如果说,沙龙妇女在法国

    思想生活中的活跃身影,前期表现为启蒙运动的“保姆”,那么

    后期则表现为大革命中的“女祸”——无套裤汉的汹汹怒气,

    很大部分是由宫庭生活中的阴盛阳衰所激起;路易十六推上

    断头台,部分原因也是咎由“后”取,与“风流艳后”安东奈特在

    外交决策中过分介入有关。

    卢梭一生在女人是非中旋转,不可避免地要对妇女问题

    发言。他对妇女问题所持的奇特观点,构成了他社会思想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两个方向进入他的妇女观,而这两个

    方向在现象上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据《忏悔录》自述:大约在他8岁时,就已经“经常用一双

    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漂亮女人”。同一年他在一个少妇的温柔体

    罚中初次敏感到被异性责打的快感,从此染上被虐症,终生未

    得摆脱。造成卢梭心理变态的关键时期是他与华伦夫人的生

    活史。那是1728至1742年,卢梭16岁至30岁,他与华伦夫

    人同居渡过了14年。后者比他年长12岁,卢梭真心诚意地称

    呼她为“妈妈”。与此同时,他又不断地与另一位仆役在肉体上

    分享这位“妈妈”。群居兼**,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血亲相

    奸幻象,正好满足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的那个著名公式。16

    岁正是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断奶期,他却掉头去迷恋上一位“妈

    妈”,而且一迷就是14年。他内心不安,却不能自拔,从此再不

    能摆脱罪恶感的纠缠:“我只是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有一种

    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我觉得好像犯下了一桩乱

    伦罪。”OE

    本书第一章第二节所述卢梭罪感意识的由来,很大

    程度起源于此。这种罪感意识迫使他把批判的矛头折向内心,

    进入准宗教状态的内心生活,既掘深了他的内心土壤,使得以

    后落进来的任何一颗种子都能疯长;同时,也掘开了他与同时

    代人的裂沟。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带着一颗负罪之心进入巴黎。罪眼

    看世界,满世界全是罪恶。从中年到老年,他再也没有睁开另

    一双眼睛看过这个世界,青年时代那段“恋母”经历造成了沉

    重的精神包袱,也铸成他奇特的成功道路。卢梭心是女人心,

    那颗心在恋母情结中泡胀,充满罪恶忏悔意识,盈耀欲滴,特

    别能吸引女人的怜惜。这种变态心理决定了他的读者群更多

    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也决定了他最受欢迎的著作在当时尚

    不是呼风唤雨的《社会契约论》,而是哀艳婉伤的《新爱洛琦

    丝》。

    据调查过大革命前私人藏书目录的莫尔内统计,在500

    家藏书中,178家藏有伏尔泰的著作,126家藏有《新爱洛琦

    丝》,7家藏有《百科全书》,67家藏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只有一家藏有《社会契约论》OF。人们常惊叹卢梭竟以

    流浪汉的身份征服了巴黎,但忘了补上一句,他是通过妇女才

    征服了巴黎。他首先征服了那个世界的感情部分,然后再试图

    征服那个世界的理性部分。他的阴柔之美与女性读者特有的

    浪漫气息款款相通,交相渲染,在法国乃致欧洲文学思潮中散

    发出并不强烈然而却是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方式恰与阴性

    世界的存在方式符合。

    卢梭之所以成为男人的弃子,女人的宠儿,当然不应仅仅

    看成是性别互补的心理现象。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是男

    性文化,性别歧视渗透到最细小的一层文化细胞。女性如有价

    值,也只有美感价值,而且是生理性的美感价值,不具文化意

    识上的审美价值。卢梭相反,他与整个社会文化对抗,是这个

    社会的自我放逐者。他走到了这个社会的边缘——女性世界,

    却找到了足够的温情。他一生与许多女人交接,女人们,尤其

    是法国沙龙的主妇们,以那个世纪特有的感情方式哺育了他

    一生。从华伦夫人的沙文麦特到埃皮奈夫人的蒙特莫朗,那颗

    不安的灵魂,只有在女性的温情哄劝下才能安定下来。女性不

    仅仅是他的感情源泉,也是他的文化源泉。他确实也欣赏女性

    在生理上的美感价值,但他更看重女性在文化上的独到价值,

    甚至试图引女性文化来改造补救男性文化(见《爱弥儿》下卷

    大段记述),这就在社会价值观上与男性文化发生了冲突。反

    过来,对妇女而言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满足虚荣与好奇,还不

    足以使她们打破阶层偏见,向这位流浪汉外乡人打开沙龙之

    门。在男性意识坚决排斥的地方,女性起而欢迎,这本身就是

    一场文化的自然选择。它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本质性冲突。

    卢梭受苦于恋母情结,亦得益于恋母情结。现代心理学成

    果之一,是发现文明无论进化到哪一阶段,人类类体那部古老

    的心理发育史,都要在每一个个体心头重新经历一遍。母系社

    会血亲相奸的发展阶段在现代人心理历程上的对应阶段,就

    是每个人在幼年时期或多或少有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恋母(恋

    父)阶段。少数心理障碍者把这种情感带入成年阶段,即形成

    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原始内容与文明社会已形成的种种

    禁忌水火不容,将把它的载体带到反理性、反社会、反文明的

    阴极一端,酿成个体发育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的悲剧。如果这

    些患者恰好是文化名人,那末恋母情结则有可能弥散渗入这

    些人的社会观、文化观,使之出现复古主义的奇特面貌。本书

    第一章所述卢梭的复古倾向,从个人心理角度探入,亦可从这

    里得一注脚。对此,伏尔泰等人当时即有困惑。伏尔泰的不满,

    前文已述。狄德罗的不满则更尖锐,说卢梭的每一思想都干扰

    了他的著作,活像他自己躯体内有个该死的鬼魂,说他们这群

    人与卢梭的**,是“天堂与地狱的**”OG。但是,伏尔泰等

    人并没有意识到,在个体与类体的碰撞中,受苦的固然是个

    体,然而个人的逆反思维被社会重锤击打后,放射出惨痛进溢

    的光芒,却有可能照亮理性主义力不能及的深层意识。反过来

    补正或纠正理性主义的偏差。卢梭在精神上迟迟不能断奶,确

    实像个长不大结不熟的大小孩,老小孩。然而平心而论,也正

    因为卢梭性格中的这一病态特点、他与18世纪法国妇女种种

    不太正常的关系,后人才得到了《忏悔录》、《爱弥儿》、《新爱洛

    琦丝》一类极可珍贵的精神遗产。后世凡对理性主义的偏颇心

    怀不满者,大多是从这里经受了第一次洗礼,并从这里出发、

    扩张,逐渐汇成了20世纪今天不可轻视的一股非理性主义洪

    流。

    上述所有这些,都是阐释者为了逻辑叙述的方便,人为梳

    理出的一个完整的侧面。然而在这一侧面的每一点上都可以

    找到对位而立的相反一点。这些相反点如果勾联成又一个侧

    面,将会与前一个侧面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强烈的反照。卢梭之

    复杂,卢梭之怪诞,甚至卢梭之可爱、可恶,都在于此。

    且看卢梭妇女观的另一侧面:

    你想了解男人吗?研究一下妇女。然而如果我附加

    说明,脱离隐居和家庭生活,妇女即无美德可言;如果我

    说,安宁地关心家庭是她们的天职,妇女的尊严在于端

    庄,知耻与贞洁是妇女尊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妇

    女一旦表现她自身就等于羞辱她自己,我立即就会遭到

    今日哲学家的打击,他们是些出生于城市一角又老死于

    同一角落的人。他们希望掩盖自然的哭泣和人类集体的

    罪行。

    一般来说,古人极为尊重妇女,他们表达这种尊重是

    禁止把妇女暴露于公众评论,通过缄口不言她们的美德,

    来尊重她们的端庄贤淑。他们认为,最好的妇女见被人议

    论得最少的妇女。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当斯巴达人听到一

    个外国人咏赞他们一位夫人时,勃然喝斥:‘如此中伤一

    个贤淑的妇人,你不该闭嘴吗!’

    我们的情况则与此相反。最受尊重的妇女就是最引

    人注目、最引人议论的妇女。在古人戏剧中,表演恋爱中

    的妇女或已婚妇女的角色,都是由奴隶或**来担任。他

    们认为在舞台上表演那些体面的妇女,就是对她们失去

    尊重。众所周知,有这样一种死刑,专门用来惩治那些在

    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展示自己的妇女。看看当代绝大多数

    戏剧,总有一个妇女无所不晓(给男人训喻一切,一块面

    包如果未经主妇切开,她的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吃下这块

    面包)。主妇们在台上,台下的观众则全是她的孩子。究

    竟是谁更为崇尚妇女,赋予她们的性别以真正的尊重,是

    古人,还是我们?OH

    相比同一时代稍晚一些时候的傅立叶,卢梭似乎是大大

    落伍了。傅立叶曾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

    度。”与妇女有着深度交往的卢梭,怎么会推出这样守旧的妇

    女理论?

    当过精神病医生的日内瓦大学教授斯特罗宾斯基,撰文

    谈卢梭的病,认为卢梭与他妻子泰勒斯中断夫妇生活既有生

    理上的因素,又有心理上的因素:感性主义的禁欲观念OI。由

    此,卢梭是从自我禁欲,进而封闭外界所有的妇女。这样的观

    点,恐怕难以说服中国读者。

    卢梭恋母情结和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在形式上的对立,

    可能统一于他的民粹主义的内在逻辑。让他自己来回答,他连

    形式上的对立都不会承认。他会说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恰恰

    是恋母、护母的道德屏障:

    女性是管理我们的人,如果我们不败坏他们,他们会

    增加我的光荣。

    妇女是我们男子的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她们的积极性,我们将完成多么

    大的伟大事业啊。可惜在现今这个时代,妇女们有力的影

    响已经丧失,她们的话男人已不再听从,这是多么可怕的

    时代!

    在·大·城·市·中,因周围有许多德性败坏的男人,所以一

    个女人很容易受到引诱,她能否保持她的美德,往往要看

    她所处的环境。·在·这·个·哲·学·的·世·纪,她必须具备一种经得

    住考验的美德OJ。(着重号是作者所加的)

    在他的民粹主义视野中,上层文化、城市文化、男性主流

    文化已经腐烂。下层文化、乡村文化、女性潜流文化尚未受到

    污染。以女性为中心的亚文化地带是民粹中的民粹,不能向腐

    败者开放,再受污染。

    他的道德理论,是感性至上、内心天赋良知理论。但是感

    性主义与感官主义有明确界线。卢梭早期的巴黎生涯,一度沉

    溺于狄德罗式的感官主义。撤离巴黎以后,才摆脱了感官主义

    的诱惑。在那样的生活中,妇女确实解放,但大多“解放为”感

    官主义都市文明的泄欲对象。只有重返幽闭状态——卢梭极

    而言之:“已婚妇女应重返修道院,未婚少女则可嬉戏于公开

    场合”——,妇女特有的感性资源才能得到保护,而妇女特有

    的感性资源恰恰是道德良知的来源之一,是感官主义、理性主

    义的解毒剂。幽闭妇女恰是为了保护妇女,保护社会的道德资

    源;幽闭妇女,恰如封山育林,保护自然之母,是人类保护社会

    之母、道德之母的心理自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个相反的

    卢梭才能统一,才会热诚呼喊——

    还是回到我们的茅屋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

    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OK

    四、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拒绝剧场

    我们在第一章中曾不惜篇幅,译出达朗贝尔在《百科全

    书》“日内瓦”条目中建议日内瓦设立剧场的全文。在第二章

    中,曾提及卢梭反对英国代议制的理论背景:对剧场异化症的

    厌恶。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正面分析卢梭致达朗贝尔长信中反

    对在日内瓦设立剧场的主要根据。这些理论根据正是他民粹

    主义文化观的集中表述。

    在长信写作中,卢梭一反常态,先从两笔经济盈亏帐目入

    手,提出他反对设立剧院的理由:

    一是日内瓦有多少人口,能否供养一个剧场?日内瓦人口

    仅是2,4000人。里昂人口五倍或六倍于此,只供养了一座剧

    场。巴黎人口60万,每天闲散人员可作观众者仅1,000至1,

    200人,只供养了三座剧场。以此类推,日内瓦每天“产出”观

    众不过58人,如何供养一座剧场?

    二是建立剧场后的经济后果。首先是工作荒废:观剧费

    时,剧后还要回想、谈论;然后费用增加:观剧者不可能着工作

    服装入场,必添置新衣;再则减少贸易:费用增加必寻找补偿,

    补偿即在于提高产品价格,价高则驱使商人放弃日内瓦,远走

    它乡;复则增加税收:为保障剧场四季常演,市政当局必然加

    税增赋,铲雪修路;最后导致奢糜:女人进剧场,竞相争美,大

    大增加时装消费。

    卢梭岂是经济中人?他细述上述经济负担、经济后果只不

    过是他担心社会负担、道德后果的先导。

    他担心剧场设立会造成居民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平衡:

    “演剧成功将损害我们的制度,不仅以一种直接方式损害我们

    的道德行为,而且还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摧毁平衡,这种平衡理

    应分布于国家的一系列组成部分,以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

    为供养剧院而增加的税赋是邪恶的税额,不仅因为它不

    能流回到主权者手里,更因为它的分配不合比例。它加重了穷

    人的负担,超过其承担能力;它使得富人得到更为奢侈的娱乐

    ……一旦少数人以财富炫耀于多数人,国家就会败坏,或者改

    变它的形式”。OL

    他尤为担心设立剧场会败坏民风,葬送日内瓦的古风古

    道:

    普鲁塔克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雅典人在剧场

    中找不到座位,却受到满场雅典青年的怪声嘲笑。斯巴

    达使者注意到这一情景,立即起身让座,把老人迎上贵

    宾席。老人以一种痛苦的声调说过:“雅典人只知道什么

    是礼仪,但是拉西的莫尼亚人(Lacedaemonians,斯巴达

    古称)却实践了礼仪。”

    这就是当代哲学与古代道德的区别。……古代雅典

    给我们提供了尖锐的教训。放逐许多伟人,处死苏格拉

    底,都是在剧场中准备的。雅典之所以衰落,正是被剧场

    暴力剥夺的。OM

    这里明显流露出柏拉图思想的痕迹。卢梭写作此信前,唯

    一的准备工作,就是意译了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关限制雅典

    式剧场生活的章节内容。“剧场暴力”这一提法,既来自柏拉图

    对雅典生活的惨痛回忆,也掺杂有卢梭本人在巴黎后期与启

    蒙学派决裂造成的心理创伤。这是卢梭杰出的命名能力所创

    造的无数新词中的一个。“剧场暴力”,不仅表现了都市文明对

    古风古德的侵剥,而且再好不过地表现了人类已然状态对应

    然状态的粗暴中断。遗憾的是,在本书后一部分陈述的法国革

    命史实中,“剧场暴力”这一现象,又通过政治动员、大众参与

    的中介,被抛回命名者本身的理论,反证了卢梭这一思想的实

    践后果。

    卢梭笔锋回转,正面攻击剧场生活的七大要素:编剧、演

    剧、演员、舞台、观众、尤其是女观众和剧场本身。这是迄今为

    止,人类自有戏剧生活以来所遭遇的唯一一次毁灭性攻击,我

    们将会看到,只有卢梭那只对异化具有特殊嗅觉的鼻子,才会

    在这个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流连忘返的美妙场所,嗅出那么多

    有害气体:

    1、编剧:

    他一拿起笔,首先想到的是公众的口味,……莫里哀的喜

    剧只不过使人习惯于对美德的嘲讽。ON

    2、演剧:

    这是一种交易。在这种交易里,他为了金钱而演出,使自

    己屈从于羞辱和当众侮辱。在当众侮辱里,别人买得了获取他

    的权力,给他的人格标上了价码。PE

    3、演员:

    这是一种伪造术,一种把他人性格置于自己性格之上的

    艺术,一种表现与已不同的艺术,一种以冷血演激情的艺术,

    一种说他从未思考过、却又好像他确实想过的语言的艺术,最

    后,这是一种遗忘自己置身何处又代之于他人身份的艺术PF。

    4、舞台:

    在那里上演的一切,并不是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近,而是制

    造出一个更大的间隔PG。

    5、观众:

    在剧场里,人们以为他们聚到了一起,实际上正是在剧场

    里聚会者被孤立。它把人们中的一小部分关在一个黑暗的洞

    穴里,使他们在静寂、不动中保持恐惧和僵硬,给他们看到的

    只是各种监禁、长矛、士兵、苦役和不平等的种种折磨人的画

    面,“除了自我禁锢,自设监狱外,一无所有”。PH

    6、女观众:

    太太和小姐们在包厢里尽可能展示她们的风姿,就好像

    在商店的橱窗里等待买主;如果说在舞台上有过一些道德教

    诲,那么这些课程一到更衣室,也就被迅速遗忘了;哪里会有

    深思熟虑的母亲敢带她的女儿去这所危险的学校?PI

    7、剧场:

    它将大大强化那些正控制着我们的情欲。在剧场里所感

    到的那种不间断的冲动,刺激着我们,削弱着我们,填食着我

    们,这种没有生育能力的道德效果,仅仅满足我们的虚荣,而

    不能促进我们的实践。PJ

    卢梭对剧场生活的攻击,在当时的文明生活中是骇人听

    闻的。然而,在这些攻击中,确实有一些极其珍贵的先知卓见。

    葛里哀当时在巴黎声誉鹊起,成为巴黎舞台艺术的象征,

    在这里,却成了卢梭阐述他文明批判理论的活靶子。卢梭批评

    莫里哀轰动一时的剧本《厌世者》是失败之作,失败于那种老

    想引起观众笑声的编剧职业病:媚俗。编剧赢得了喜剧效果,

    他本人却陷入了悲剧效果:他被观众剥夺了,在笑声中剥夺了

    他自己。至于那些笑声中的观众,他们也好不了多少:舞台上

    的故事,实际上是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被转移到舞

    台上演,观众从现实参预变为被动观赏,演员从被动观赏变为

    模拟参预,观众与演员交换了生活中的位置,这不是异化,又

    是什么?舞台是插进生活与生活者之间的楔子,是制造间隔的

    一个最物化的“它者”。异化最严重的是观众中的女性,而她们

    却往往是观众中最迷恋观剧生活的那一部分。女人进剧场,首

    先在服装上争奇斗妍。与其说她们是去看戏,不如说让别人看

    她们的戏:服装戏、虚荣戏。观众变成了演员,演员变成了观

    众,包厢是剧场里的剧场,舞台上的舞台,它吸引多少**的

    目光,就败坏多少妇女的尊严。至于说到戏剧里的道德说教,

    卢梭提醒观众:剧场教会人们的不是道德,而是道德游戏。剧

    场集中生活中严肃的道德内容,然后把它稀释为哭声、笑声、

    唏嘘声,用这些道德代用品来廉价取代道德主体的亲履实践。

    剧场里的道德气氛是虚假的。它越浓厚,就越虚假,剧场外的

    道德生活就越稀薄。道德成为剧场中的游戏,道德遭到了最大

    的亵渎!

    卢梭不能容忍以伏尔泰的建议改造他的故土,不能容忍

    启蒙学派把巴黎的文明瘟役散播到日内瓦。如果说,卢梭以前

    对巴黎的都市社会发动过主动进攻,那么这一次则是背水一

    战。他撤离了巴黎,退至故土边境,不得不对伏尔泰的挑战作

    出回应,进行一场中世纪田园风光、礼俗社会的保卫战。卢梭

    的激动可以想像。他在达朗贝尔条目的字里行间总是见到那

    个潜伏在日内瓦边境阴笑不已的暗影。他提笔应战,纸面上的

    论敌是达朗贝尔,心目中的对手却是那个启蒙之父——伏尔

    泰。

    因此,卢梭上述对剧场生活七大要素的攻击,决不仅限于

    对戏剧本身的攻击。他必然要扩大上述攻击的适用范围,他是

    用剧场效应症,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那种

    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曾经是

    巴黎引以为荣的生活方式,现在突然成了一种可耻的堕落方

    式:巴黎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市民既观剧,亦被动

    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

    ——toujourshorsdelui。剧场里的道德游戏毒害了巴黎,剧

    场效应症也毒害了整个文明社会。剧场是个“黑暗的洞穴”、

    “危险的学校”,是个“黑色的括弧”,它把人的自然状态,人的

    实践机会,人的道德责任统统刮进了那个黑洞之中。

    自有戏剧以来,自有巴黎以来,自巴黎在路易十四时代成

    为欧洲文明之都——一颦一笑,天下从风,有过这样被凶悍攻

    击的纪录吗?没有,除卢梭敢为,再无人敢冒如此之天下大不

    韪。卢梭不无偏颇,卢梭不乏辩证思维之天才,卢梭的文化批

    判令二百年后的后现代文化批判如闻裂帛,如饮甘泉……

    五、民粹主义的盛大节日——广场狂欢

    由上述批判,卢梭自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阳光代替黑

    暗,以实践代替观赏,以广场代替剧场。卢梭思想的高潮——

    广场狂欢,从洞穴批判的深渊中油然升起!

    卢梭自问自答:

    什么?在一个共和国里,没有任何娱乐?恰恰相反,

    理应存在大量的娱乐。那末还观赏什么,展示什么呢?

    让观赏者自我观赏;让表演者展示自己。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公共节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公

    共节日吧。在蓝天下,在敞开的气氛中,在广场的中央,树

    立起一个鲜花环绕的长矛,把人们集合在那儿,你们就拥

    这个词。PM

    可是卢梭不明白,这种自由,是康斯坦特所述那种典型的

    古代自由,而且是斯巴达式的古代自由。这种自由,也是近代

    直接民主制和行政、代议合一制那种乌托邦理论的历史渊源,

    尽管这一理论的诸多思想家矢口否认他们与这一历史渊源的

    联系。人们不久就会看到,那个“广场中央树立的鲜花环绕的

    长矛”,一旦置于法国革命的流血实践,将意味着什么。在此之

    前,我们还是应该满怀同情地列出卢梭设计的这幅广场狂欢

    图,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动机,确实是阳光下的灿烂:

    1、广场是自然状态,光明、透明、公开、无隐;

    剧场是文明伪饰,阴暗、混浊、隐蔽、龌龊。

    2、广场上的集体舞蹭是社会教化,没有演员,也没有观

    众,舞蹈者自我表演,自我观赏,身体与心灵同样健康,表演与

    观赏合而为一。

    剧场里的戏剧演出是异化。演员表演他人的愿望,观众让

    渡自己的实践是道德游戏,是道德主体的**。

    3、广场上的政治**是直接民主制的体现,主权与主权

    者相会于广场,没有代表,不需代表,行政与代议合一,政治公

    开,不存在台前政客,台后交易,议院异化症就此灭绝;

    剧场里的代议制是主权与主权者的**,代表制横插其

    间,台上是表演,台下是观赏,是剧场效应症的政治表现。

    4、广场上的集体舞蹈具有和同合一的功能,能磨灭人与

    人的差异、距离、纠纷,把人民直接联系在一个精神血缘的大

    家庭里;

    剧场里的表演使个人突出、情志分离、家庭破裂、社会解

    体、人民涣散。

    但是,阳光下的灿烂遮不住阳光下的阴影。一个“伟大立

    法者秘密致力内心统治法”的男低音在广场深处响起:

    正是正义和慈善的上帝,他要求人们保持忙碌,同时

    又希望人民有所娱乐;PN

    舆论,世界的皇后;QE

    谁主宰了一个民族的舆论,谁就主宰了这个民族的行动;QF

    赌博、戏剧、喜剧、歌剧必须禁止,因为它们使人娇

    气,代之而起的是户外公共观赏。在那种活动里,各个等

    级都有细心的区别,但是所有人都得参加。人民应该在公

    共场合经常看得到他的领导人,永远保持上、下隶属关

    系,这样,人民就决不会与领导者混合一体;QG

    我希望,广场上的集体舞会被赋予公共权威,所有私

    人纠纷被它周期性**所融化;我希望执政官能予出席

    并主持这类聚会;我希望父母们也来,接受孩子们的欢呼

    致敬;我希望所有已婚妇女也来通过自我舞蹈接受人们

    的评判;我希望把最尊贵的的位置给那些老年夫妇,我希

    望所有人进出都要向他们行礼致敬;我希望每年最后一

    次舞会,都有一个最得老人欢心的姑娘从执政官手里得

    到一顶舞会皇后的凤冠,全年顶戴,我还希望她被护送回

    家,她的父母将接受人的祝贺;最后,我希望她就在这一

    年内择偶而嫁,执政官赠她礼品,授她勋号,这样,如此殊

    荣将具有严肃性质,将不会流变为嬉笑对象。QH(着重号

    为本书作者所加)

    上帝一个希望,卢梭九个希望。九九归一,归于那一执政

    官关键性的三次出场:主持、加冕、授勋。舆论皇后不还是要服

    从权杖的节制?于是,阳光下的灿烂转出阳光下的阴影:

    1、广场文化是排它性文化,剧场应该关闭,戏剧必须禁

    止;

    2、广场心理是从众心理,个人情志、个人利益、个人隐密

    必须扑灭;

    3、广场狂欢是意识形态的操演,它听从奇理斯玛的话语

    催眠暗示,在集体舞蹈中进入集体睡眠;

    4、广场政治是民众冲动的海洋,风起无常,浪击恒常,一

    切规则、惯例、制度安排皆成浪底沉舟;

    5、广场本身走向悖论,广场成为扩大的剧场,成为每一

    个人对每一个人的表演。广场上确实没有一个座席,没有一个

    观众,却只有一个巨大的舞台,观众参与爆炸,众人卷上舞台,

    一齐进入革命狂欢!

    广场上的狂欢收缩为阳光下的阴影,让·雅克、卢梭乐极

    生悲,也快走完他波澜壮阔的思想历程。后面的道路,应该留

    给政治家去走了。

    注释:

    ①卢梭《爱弥儿》P525、P42。

    ②亨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世界知识出版

    社,1984年版,P327。

    ③参见A·曼弗列德:《18至20世纪法国史简论》,1961年莫斯

    科版,P59—107。

    ④转引自罗曼·罗兰:《卢梭传》,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P24。

    ⑤同①,P266。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上海版,P5。

    ⑦“会社”,王子野先生在《论戏剧》汉译本中,据俄译本译为“小

    组”,似有不妥。此处暂译为“会社”,亦不敢肯定。暂此存疑,以待高明。

    ⑧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P110、P105—106。

    ⑨同上,P58—59。

    DE同上,P61、P60。

    DF同①,P263、P251、P103—104、P271。

    DG《卢梭全集》,第3卷,P23。

    DH卢梭:《论科学与艺术》,P9。

    DI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P102、188。

    DJ同①,P526、P581。

    DK可参见《俄国民粹派文选》,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

    版社1983年版。其中的《历史信札》(拉甫罗夫)、《富豪制及其基础》

    (叶利谢也夫)、《致俄罗斯人民》、《致知识分子》(多尔古申)等篇,尤能

    看出与卢梭思想的同构呼应。

    DL《圣经》记载:犹太人出埃及时,其中部分人由于道路艰难和饥

    饿,回头留恋他们在埃及时的奴隶生活,那时他们至少还可以吃饱肚

    子。

    QG卢梭:“致波兰人的立法建议”,《卢梭全集》,第3卷。P964。

    QH同⑧,P127—130——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源:·日月光华bbs.fudan.edu.cn·[FROM:bbs.sjtu.edu.cn]

    发信站:日月光华(2004年06月09日00:02:37星期三),站内信件

    第四章至善论的社会思想:

    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的始祖

    二、民粹主义的社会观

    三、民粹主义的妇女观

    四、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拒绝剧场

    五、民粹主义的盛大节日——广场狂欢

    再见吧,巴黎,我们离开你越远越

    好;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

    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

    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

    往是乡村①。

    ——卢梭

    作为利益分殊的载体,市民社会是不存在的;

    作为道德理想的聚合,市民社会必须经过民粹道德观的

    重建,而重建市民社会的模式,就是日内瓦式的乡镇礼俗社

    会。

    飞流直下的思想瀑布,到了这里,化为小溪曲径,幽幽前

    行。它远离巴黎的喧嚣,向着原野山林延伸,伸入未被都市文

    明搅动过的**地:民粹主义的褐色土壤。

    一、民粹主义的始祖

    1756年4月9日,卢梭离开巴黎,进入埃皮奈夫人为他

    准备的“退隐庐”。从此,他进入三个方面的“撤离”状态:从巴

    黎社交界撤离,从启蒙学者的沙龙撤离,直至从与泰勒丝的夫

    妻生活中撤离。

    这是一次因为文化纷争而引起的个人事件。

    但是,历史学家后来发现,它的“撤离”形式具有重要象征

    意义。它预示了卢梭之后,一种集体性的撤离文明、撤离城市

    运动将会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颠痫性发作,周期性震荡。它

    的初次自觉实践,就是雅各宾专政下的文化肃清运动。这一派

    人自称山岳党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无意中聚坐在国民公会

    的最高几排座位,还因为这一名称具有卢梭式的含义,——

    “山野居民是道德纯粹的居民”。撤离文明社会的反叛,经19

    世纪至20世纪,还是余响未息。当代最近的一次“撤离”,当属

    1968年法国大学生的“五月风暴”。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革命

    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纵容大、中学生在校园**,然后再

    以种种手段诱使或迫使他们“撤离”出腐败的城市,分赴穷乡

    僻壤。

    法国革命的最后一浪——拿破仑帝国远征,是被俄罗斯

    帝国击败的。但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却流向扑灭这场革命的

    俄罗斯帝国。而且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从法国盗得革命火种的

    第一批人,就是进剿巴黎的第一批俄罗斯军官。随沙皇亚历山

    大远征巴黎的青年军官,下马与街头民众接触,如受电击:被

    他们击败的法国革命,原来有如此高尚的道德理想?于是成群

    结队,纷纷去卢梭隐居地——爱维尔弗农山庄,在那里自愿接

    受法国革命的精神洗礼。回国不久,即有十二月党人之变。事

    变军官的贵族出身,与事变纲领中的平民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以致俄国人这样评价:“从来都是鞋匠们**,要做老爷;未见

    过当今老爷们**,却为的是——要做鞋匠!”②

    在这批要做鞋匠的老爷们**以后,19世纪40年代才

    有第二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民粹要求出现:别林斯基、杜勃

    洛留勃夫等等。他们已改变12月党人来自法国的思想面貌,

    融会大量本土思想资源,如东正教之遗绪。但是,他们又恰恰

    到过巴黎,都领受过卢梭思想、罗伯斯庇尔实践之余泽。1841

    至1842年的冬天,别林斯基和他的朋友纷纷阅读法国革命

    史,并争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是非。别林斯基成了坚定的

    俄国山岳党人,赫尔岑等人“在睡觉以前不是祈祷,而是阅读

    马拉和罗伯斯庇尔的演说。”③正是在40年代这场平民知识

    分子传播法国思潮的浪头后,俄国革命党人以俄语复述当年

    卢梭以法语呼喊过的一切,让·雅克的平民社会观才获得了

    一个举世承认的学名—HapogHuUcmto—“民粹主义”。

    差不多与上述事件发展的同时,在法国的另一端,另一种

    思想脉络也逐渐发育成熟。柏克肇始的精英主义,流经大、小

    约翰·密尔父子两代,英国风格的社会观念构建成一个完整

    的体系。1859年,小密尔《论自由》一书出版。他反复思考法国

    革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倒错教训,终于得出这一审慎结论:法

    国式的自由是平等为先的自由,是个人自由被大众平等扼杀

    的自由,必须受严格限制;个人自由与大众平等可以并立,但

    是一旦冲突,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应毫不犹豫占据平等之先。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一个君王的暴虐,在此之后,人们才总

    结出法国革命中已出现有一种‘多数人的暴虐”——平民暴

    虐,而“多数人的暴虐”并不亚于“一个人的暴虐”,必须以个人

    自由、精英价值加以配平、限制。

    这就是近代思想史上“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对抗。

    民粹主义起于法国,却得名于俄语:HopogHuUcmto、英语:

    PoPulism,原来并无贬义,似可译为“人民主义”、“平民主

    义”。“精英主义”却源出法语名词:elite,后变形为英语

    elitism,原先有“杰出人物统治论”之嫌,反而易起贬义,后译

    为“精英主义”,色彩逐渐平淡。

    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佣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

    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法国人说,谁也没

    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康德作为那个世纪

    “唯一读懂卢梭的德国读者”说:“有一时期,我骄倨地想着,以

    为知识构成人性的尊贵,我蔑视愚昧无知的人群。卢梭却使我

    双目重光,这虚妄的优越性消失了,我已知道尊视人类。”④即

    使如“要做鞋匠”这样的准确提法,卢梭也比俄国人早说了一

    百年:

    我绝不愿意他(指爱弥儿——本文作者)去做洛克所

    说的那种文雅的人,我也不愿意他去当音乐家或戏剧演

    员或著作家,我宁可喜欢他去做鞋匠而不去做诗人。⑤

    二、民粹主义的社会观

    德国现代社会学者研究启蒙时期社会思潮,创立了这一

    对学理概念:礼俗社会(Gemeinshaft)和法理社会(GesellR

    shaft)。以此分法可以准确抓住卢梭与同时代人的**,概括

    两派人不同的社会辩护立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型态时写

    道: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一种

    并不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一种是

    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

    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

    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的乡民,他

    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

    弟一般,并不是由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⑥

    很显然,上述礼俗社会正是卢梭为之辩护的前现代化社

    会,卢梭的平民民主观也正是扎根于这一礼俗社会的草根民

    主观(democracyfromgrassroots)。

    1758年,卢梭逃出法国,准备返回故土。伏尔泰先他一

    脚,己蛰居于日内瓦边境,并获得了日内瓦居住权,“伏尔泰从

    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说些鄙视穷人的话,特别使我(即卢梭——

    本书作者)生气”。伏尔泰此时不耐日内瓦的礼俗禁欲生活,又

    怂恿达朗贝尔利用《百科全书》“日内瓦”条目的撰写机会,向

    日内瓦人建议,设立一座巴黎那样的剧院。卢梭闻讯,怒不可

    遏,三周内写完十万言《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为日内瓦

    礼俗社会免受巴黎文明污染,作出激情澎湃之辩护。这一文本

    相对他的社会思想,一如《社会契约论》相对他的政治思想,是

    分析卢梭社会思想的最好材料。

    以下六点内容,构成民粹主义思想在18世纪的一个早期

    表达式。前四点直接译自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后

    两点归纳《爱弥儿》等著作中类似主张。

    第一,乡镇自有“会社”⑦联谊,以维系礼俗风化:

    “会社”(circles)是日内瓦祖传的民间邻里联谊组织,通

    常以十二至十五户家庭为一单位,男女分别聚会活动。它的社

    会功能有如俄国村社。卢梭对此情有独钟,再三辩护:

    “让我们保留会社,即使附带它的弊端。不会有某种设想

    的社会生活形式,不比它产生更为有害的结果。此外,也不要

    让我们追求某种空想的前景,除非是更有可能适合人的天性

    和社会的结构。

    “会社的参加者谁都不希望也不可能遮掩自己,他们都是

    公开的、合法的,他们的活动循规蹈矩。

    “自然可以想像,妇女们在会社活动里飞短流长,背后议

    论不在场者,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漂亮而获得青睐的妇女。但

    是,这种令人不快的情况可能好处多于坏处。对这些苛刻的女

    监视人的恐惧,防止了多少社会的丑事?在我们城市里,她们

    几乎起到了监查官的功能。正是在罗马的辉煌时期,市民们才

    一个盯着一个,出于正义的热情,相互间公开指控;然而,当罗

    马变质腐败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美德了,除了隐瞒那些

    丑恶的人和事”。⑧

    第二,乡镇生活公开透明,有无数双监督者的眼睛:

    “在大城市里,道德和名誉荡然无存。因为每一个人都很

    容易隐藏他的行为,瞒过公众的眼睛,只通过他们的名望来表

    现自己,只因为他们的财富而获得尊重。在大城市里,警察再

    多,也比不上各种娱乐数目的增长,娱乐之多,以及使用娱乐

    的方法之多,使人不能从各种追求冒险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

    “但是在小城市里,由于居民少,DE

    每一个人等生活在公众的眼皮底下,生来就是其他人的

    监视者。那里,警察能够监督每一个人,制约人的规范必须遵

    守。如果有了工业、艺术、制造业,人们必然小心翼翼地防范

    着,以免产生各种耽于享乐的行为。”⑨文中着重号是我加

    的)。

    第三,乡镇里的手工业者未受分工限制,自给自足,不仰

    他人:

    “在这个国家,别想有木匠、锁匠、玻璃匠以及车工能进

    来。每个人自己就是木匠、玻璃匠、车工,每一种工种都不是为

    了别人而存在。……说来也真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要把钟表

    生产中所包括的各种技艺集于一身,甚至自己为自己制作所

    需要的工具。

    “绝大多数在巴黎发亮的文学明星,绝大多数有用的发明

    都来自那些受人鄙视的外省。你在一个小城市生活一段时间,

    你马上就会相信,你发现的全是原生事物。那里的人比你那些

    都市的猴子还要灵巧。那里有一些聪明人,他们的才能、作品

    令人惊讶不已、油然起敬。真正的天才都是朴素的。他不会功

    于算计,更不会锱铢必较,也不知道通向荣誉和财富的道路。

    他从不梦想这些,他无从比较,他所有的元气、活力都凝聚于

    他内部。”DE

    第四,乡镇里的小农,是道德职业,天下第一职业:

    “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

    最有益于人,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

    在所有一切技术中,第一个最值得尊敬的是农业,我把炼

    铁放在第二位,木工放在第三位,以下类推。

    应当使他(指爱弥儿——本书作者)具备的头一个观念,

    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为了使他获得这一观念,

    就必须让他有几样私有的东西,(那么第一个私有的观念是怎

    样产生的呢?)是从拥有一块土地,是从田间农业劳动开始的。

    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没有趣味的职业,是因为其中的工人

    没有兢兢业业的上进心,而且差不多都是像机器似的,一双

    手只会干他的那种活儿……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等于是使用

    另外一架机器的机器。”DF(着重号为本书作者所加)

    第五,民间道德监督,足以取代法理型科层制规则:

    在卢梭的道德理想国,法理型科层制的规则、程序都是不

    必要的累赘,是人对人统治的物化手段,他认为,不能依靠这

    些手段来监督官员是否贪污渎职,统治者应该认识到,“只有

    道德是唯一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放弃所有的帐簿和文件,

    把财政金融置于真正可靠的人手里,那才是唯一可靠的运转

    方法”DG。

    第六,乡土礼俗文化是都市文明的解毒剂,底层草根民众

    是未受文明腐蚀的美德承载者:

    《论科学与艺术》:只有从劳动者那里才能发现力量和善

    良DH。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理性使人敛翼自保,哲学

    使人与世隔绝;把撕打着的人劝开,阻止上流人互相伤害的正

    是群氓,正是市井妇女;人民才是真正道德上的裁判者。人民

    或许可以欺骗他,却绝不能腐蚀他DI。

    《爱弥儿》:至于我,我可没有培养什么绅士的荣幸,所以,

    我在这方面决不学洛克的样子;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茅屋

    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DJ

    上述民粹主义社会观,当卢梭在18世纪初次表述时,显

    然还是十分粗糙的。但是,这一粗糙的思想毛坯,到了19世纪

    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手中,已打磨平滑,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

    理论纲领。DK

    到了20世纪,在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中,卢梭上

    述社会思想的某些部分还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果不考虑这一

    理论的后来发展,只挖掘它当时的社会经济根源,人们可以很

    方便地将其归类于中世纪破落农民的哀鸣,不屑多顾。如果考

    虑这一理论后来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它脱离当时的社会经

    济土壤后,在现代社会又获得了独立的理论生命,后人的评价

    就不那么简便、不那么决断了。

    在社会史、经济史课堂里,人们评价卢梭式的民粹主义社

    会观时,确实还在沿袭前一种思路。因为那里一个再平庸不过

    的学生,也会读出卢梭思想的社会性来源:这是中世纪礼俗社

    会在解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

    伍者的哀鸣,是对抗法理社会进步趋势的心理毒素,可视为

    “奴隶们对埃及肉锅的留恋”DL,视为恩格斯所言“反动的哀

    歌,只能是因感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必然的事物侵入而发

    生的悲歌”DM……

    但在哲学史课堂里,同样的思想则可获得击节称赞。人们

    认为卢梭上述思想是反异化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延伸,是

    20世纪工业文明恶性膨胀的一个预警信号。尤其是他对“专

    业人”、“工人是使用机器的机器”的忧虑,更是人类一种最古

    老的忧患。在古希腊词语中,“专业”、“职业”是贬义词,是“庸

    俗人”、“畸形人’的代名词。柏拉图和犹太先知留下的文献中,

    充满这种忧患。DN卢梭的贡献就在于,他又一次把人类的古老

    遗产援接到近代,向“专业化”、“都市化’的近代社会提前敲响

    了警钟。

    这两种价值判断,几乎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且有理由继续

    对峙下去。具有不同价值偏好的读者,可以在这两种判断中任

    择其一。但是,在上述判断的对峙,至少使人们看到了这一现

    象:先进的时代预言往往是与滞后的落后姿态叠合在一起,超

    前的哲学理论往往是与落后的经济学立场叠合在一起。思想

    史的复杂错综,使得任何机械的、僵硬的两分法在这里都显得

    捉襟见肘,不免尴尬。

    指出这两点,并不妨碍我们接下来分析卢梭思想如何从

    理论变为实践。只是应注意:

    1、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表面上是激进的,具有颠覆近代

    市民社会,进行全盘道德改建的激进外观,但骨子里却是保守

    的,向后看的,反映出他与中世纪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

    特征后来表现为雅各宾专政的社会政策,也是在激进的、与传

    统彻底决裂的外观面目下,潜伏着恢复中世纪传统的保守内

    含。法国大革命这种激进与保守相反相成的奇怪面貌,曾经迷

    惑了很多人。最受迷惑者,当属那个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对

    法国革命大发雷霆的英国思想家柏克;

    2、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为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要求

    消灭城乡差别,预留了一块思想酵母;也为20世纪法兰克福

    学派批判都市单面人,留下一份先知启示录;但在他生活的

    18世纪具体历史环境,一旦走入政治实践,则难免意味着反

    近代化的逆动要求。他所要求的,是前近代化的“和谐”,是一

    种原始全面同一,与后现代化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在

    分工充分发展之后,否定之否定基础上螺旋的向上一环,有着

    二百年的巨大时差,不可同日而语;

    3、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与他道德至善的政治哲学有内

    在通道。他所要求的风纪监察、舆论划一、道德监督、所谓“透

    明社会”,只能是无数双监视者的眼睛所构成的“透明社会”,

    只能导致道德警察的泛滥、社会生活的全面管制。这样透明的

    “礼俗社会”,与他政治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控制,内在地扣合在

    一起。

    三、民粹主义的妇女观

    卢梭民粹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妇女观。这是由

    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决定的。18世纪在法国,是妇女生活开

    始活跃,妇女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世纪,以致有人称法国的

    18世纪,是妇女的世纪。1783年马恩—夏朗科学院悬赏征文,

    题目即为:“什么是促进妇女教育的最好方法?”

    整个启蒙运动浸淫在浓郁的妇女氛围中。启蒙文化是沙

    龙文化,而沙龙文化的主持者多为上层贵妇。正是这些沙龙贵

    妇,给了启蒙哲士以讲坛、听众、读者,刺激他们的灵感和激

    情,甚至在特殊时刻给予他们保护和避难场所。狄德罗入狱,

    卢梭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王宠妃蓬巴杜夫人求援;卢梭昂然

    不受路易十五的丰厚年金,却无法拒绝一个王妃50金路易的

    赏赐。这种关系甚至超越国界:伏尔泰在法国有难,德国公主

    —叶卡特林娜二世远在俄国也要解囊相助。伏尔泰晚年与狄

    德罗在俄国女皇跟前争宠,那种酸溜溜的口气使人忍俊不禁。

    狄德罗的名作《哲学思想录》、《论盲人书简》,今天成了哲学史

    参考书目的首选读物,在当时却都是为应付情妇索取,信笔挥

    成的急就文章;还有,更难以想像的是,传世之作《拉摩的侄

    儿》竟会以这样的语调开篇:“我的思想就像我追逐**一样”

    ……。启蒙哲士与法国上层妇女千姿百态的联系,构成了那个

    世纪巴黎生活特有的社会风俗画卷。如果说,沙龙妇女在法国

    思想生活中的活跃身影,前期表现为启蒙运动的“保姆”,那么

    后期则表现为大革命中的“女祸”——无套裤汉的汹汹怒气,

    很大部分是由宫庭生活中的阴盛阳衰所激起;路易十六推上

    断头台,部分原因也是咎由“后”取,与“风流艳后”安东奈特在

    外交决策中过分介入有关。

    卢梭一生在女人是非中旋转,不可避免地要对妇女问题

    发言。他对妇女问题所持的奇特观点,构成了他社会思想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两个方向进入他的妇女观,而这两个

    方向在现象上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据《忏悔录》自述:大约在他8岁时,就已经“经常用一双

    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漂亮女人”。同一年他在一个少妇的温柔体

    罚中初次敏感到被异性责打的快感,从此染上被虐症,终生未

    得摆脱。造成卢梭心理变态的关键时期是他与华伦夫人的生

    活史。那是1728至1742年,卢梭16岁至30岁,他与华伦夫

    人同居渡过了14年。后者比他年长12岁,卢梭真心诚意地称

    呼她为“妈妈”。与此同时,他又不断地与另一位仆役在肉体上

    分享这位“妈妈”。群居兼**,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血亲相

    奸幻象,正好满足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的那个著名公式。16

    岁正是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断奶期,他却掉头去迷恋上一位“妈

    妈”,而且一迷就是14年。他内心不安,却不能自拔,从此再不

    能摆脱罪恶感的纠缠:“我只是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有一种

    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我觉得好像犯下了一桩乱

    伦罪。”OE

    本书第一章第二节所述卢梭罪感意识的由来,很大

    程度起源于此。这种罪感意识迫使他把批判的矛头折向内心,

    进入准宗教状态的内心生活,既掘深了他的内心土壤,使得以

    后落进来的任何一颗种子都能疯长;同时,也掘开了他与同时

    代人的裂沟。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带着一颗负罪之心进入巴黎。罪眼

    看世界,满世界全是罪恶。从中年到老年,他再也没有睁开另

    一双眼睛看过这个世界,青年时代那段“恋母”经历造成了沉

    重的精神包袱,也铸成他奇特的成功道路。卢梭心是女人心,

    那颗心在恋母情结中泡胀,充满罪恶忏悔意识,盈耀欲滴,特

    别能吸引女人的怜惜。这种变态心理决定了他的读者群更多

    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也决定了他最受欢迎的著作在当时尚

    不是呼风唤雨的《社会契约论》,而是哀艳婉伤的《新爱洛琦

    丝》。

    据调查过大革命前私人藏书目录的莫尔内统计,在500

    家藏书中,178家藏有伏尔泰的著作,126家藏有《新爱洛琦

    丝》,7家藏有《百科全书》,67家藏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只有一家藏有《社会契约论》OF。人们常惊叹卢梭竟以

    流浪汉的身份征服了巴黎,但忘了补上一句,他是通过妇女才

    征服了巴黎。他首先征服了那个世界的感情部分,然后再试图

    征服那个世界的理性部分。他的阴柔之美与女性读者特有的

    浪漫气息款款相通,交相渲染,在法国乃致欧洲文学思潮中散

    发出并不强烈然而却是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方式恰与阴性

    世界的存在方式符合。

    卢梭之所以成为男人的弃子,女人的宠儿,当然不应仅仅

    看成是性别互补的心理现象。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是男

    性文化,性别歧视渗透到最细小的一层文化细胞。女性如有价

    值,也只有美感价值,而且是生理性的美感价值,不具文化意

    识上的审美价值。卢梭相反,他与整个社会文化对抗,是这个

    社会的自我放逐者。他走到了这个社会的边缘——女性世界,

    却找到了足够的温情。他一生与许多女人交接,女人们,尤其

    是法国沙龙的主妇们,以那个世纪特有的感情方式哺育了他

    一生。从华伦夫人的沙文麦特到埃皮奈夫人的蒙特莫朗,那颗

    不安的灵魂,只有在女性的温情哄劝下才能安定下来。女性不

    仅仅是他的感情源泉,也是他的文化源泉。他确实也欣赏女性

    在生理上的美感价值,但他更看重女性在文化上的独到价值,

    甚至试图引女性文化来改造补救男性文化(见《爱弥儿》下卷

    大段记述),这就在社会价值观上与男性文化发生了冲突。反

    过来,对妇女而言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满足虚荣与好奇,还不

    足以使她们打破阶层偏见,向这位流浪汉外乡人打开沙龙之

    门。在男性意识坚决排斥的地方,女性起而欢迎,这本身就是

    一场文化的自然选择。它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本质性冲突。

    卢梭受苦于恋母情结,亦得益于恋母情结。现代心理学成

    果之一,是发现文明无论进化到哪一阶段,人类类体那部古老

    的心理发育史,都要在每一个个体心头重新经历一遍。母系社

    会血亲相奸的发展阶段在现代人心理历程上的对应阶段,就

    是每个人在幼年时期或多或少有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恋母(恋

    父)阶段。少数心理障碍者把这种情感带入成年阶段,即形成

    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原始内容与文明社会已形成的种种

    禁忌水火不容,将把它的载体带到反理性、反社会、反文明的

    阴极一端,酿成个体发育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的悲剧。如果这

    些患者恰好是文化名人,那末恋母情结则有可能弥散渗入这

    些人的社会观、文化观,使之出现复古主义的奇特面貌。本书

    第一章所述卢梭的复古倾向,从个人心理角度探入,亦可从这

    里得一注脚。对此,伏尔泰等人当时即有困惑。伏尔泰的不满,

    前文已述。狄德罗的不满则更尖锐,说卢梭的每一思想都干扰

    了他的著作,活像他自己躯体内有个该死的鬼魂,说他们这群

    人与卢梭的**,是“天堂与地狱的**”OG。但是,伏尔泰等

    人并没有意识到,在个体与类体的碰撞中,受苦的固然是个

    体,然而个人的逆反思维被社会重锤击打后,放射出惨痛进溢

    的光芒,却有可能照亮理性主义力不能及的深层意识。反过来

    补正或纠正理性主义的偏差。卢梭在精神上迟迟不能断奶,确

    实像个长不大结不熟的大小孩,老小孩。然而平心而论,也正

    因为卢梭性格中的这一病态特点、他与18世纪法国妇女种种

    不太正常的关系,后人才得到了《忏悔录》、《爱弥儿》、《新爱洛

    琦丝》一类极可珍贵的精神遗产。后世凡对理性主义的偏颇心

    怀不满者,大多是从这里经受了第一次洗礼,并从这里出发、

    扩张,逐渐汇成了20世纪今天不可轻视的一股非理性主义洪

    流。

    上述所有这些,都是阐释者为了逻辑叙述的方便,人为梳

    理出的一个完整的侧面。然而在这一侧面的每一点上都可以

    找到对位而立的相反一点。这些相反点如果勾联成又一个侧

    面,将会与前一个侧面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强烈的反照。卢梭之

    复杂,卢梭之怪诞,甚至卢梭之可爱、可恶,都在于此。

    且看卢梭妇女观的另一侧面:

    你想了解男人吗?研究一下妇女。然而如果我附加

    说明,脱离隐居和家庭生活,妇女即无美德可言;如果我

    说,安宁地关心家庭是她们的天职,妇女的尊严在于端

    庄,知耻与贞洁是妇女尊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妇

    女一旦表现她自身就等于羞辱她自己,我立即就会遭到

    今日哲学家的打击,他们是些出生于城市一角又老死于

    同一角落的人。他们希望掩盖自然的哭泣和人类集体的

    罪行。

    一般来说,古人极为尊重妇女,他们表达这种尊重是

    禁止把妇女暴露于公众评论,通过缄口不言她们的美德,

    来尊重她们的端庄贤淑。他们认为,最好的妇女见被人议

    论得最少的妇女。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当斯巴达人听到一

    个外国人咏赞他们一位夫人时,勃然喝斥:‘如此中伤一

    个贤淑的妇人,你不该闭嘴吗!’

    我们的情况则与此相反。最受尊重的妇女就是最引

    人注目、最引人议论的妇女。在古人戏剧中,表演恋爱中

    的妇女或已婚妇女的角色,都是由奴隶或**来担任。他

    们认为在舞台上表演那些体面的妇女,就是对她们失去

    尊重。众所周知,有这样一种死刑,专门用来惩治那些在

    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展示自己的妇女。看看当代绝大多数

    戏剧,总有一个妇女无所不晓(给男人训喻一切,一块面

    包如果未经主妇切开,她的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吃下这块

    面包)。主妇们在台上,台下的观众则全是她的孩子。究

    竟是谁更为崇尚妇女,赋予她们的性别以真正的尊重,是

    古人,还是我们?OH

    相比同一时代稍晚一些时候的傅立叶,卢梭似乎是大大

    落伍了。傅立叶曾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

    度。”与妇女有着深度交往的卢梭,怎么会推出这样守旧的妇

    女理论?

    当过精神病医生的日内瓦大学教授斯特罗宾斯基,撰文

    谈卢梭的病,认为卢梭与他妻子泰勒斯中断夫妇生活既有生

    理上的因素,又有心理上的因素:感性主义的禁欲观念OI。由

    此,卢梭是从自我禁欲,进而封闭外界所有的妇女。这样的观

    点,恐怕难以说服中国读者。

    卢梭恋母情结和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在形式上的对立,

    可能统一于他的民粹主义的内在逻辑。让他自己来回答,他连

    形式上的对立都不会承认。他会说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恰恰

    是恋母、护母的道德屏障:

    女性是管理我们的人,如果我们不败坏他们,他们会

    增加我的光荣。

    妇女是我们男子的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她们的积极性,我们将完成多么

    大的伟大事业啊。可惜在现今这个时代,妇女们有力的影

    响已经丧失,她们的话男人已不再听从,这是多么可怕的

    时代!

    在·大·城·市·中,因周围有许多德性败坏的男人,所以一

    个女人很容易受到引诱,她能否保持她的美德,往往要看

    她所处的环境。·在·这·个·哲·学·的·世·纪,她必须具备一种经得

    住考验的美德OJ。(着重号是作者所加的)

    在他的民粹主义视野中,上层文化、城市文化、男性主流

    文化已经腐烂。下层文化、乡村文化、女性潜流文化尚未受到

    污染。以女性为中心的亚文化地带是民粹中的民粹,不能向腐

    败者开放,再受污染。

    他的道德理论,是感性至上、内心天赋良知理论。但是感

    性主义与感官主义有明确界线。卢梭早期的巴黎生涯,一度沉

    溺于狄德罗式的感官主义。撤离巴黎以后,才摆脱了感官主义

    的诱惑。在那样的生活中,妇女确实解放,但大多“解放为”感

    官主义都市文明的泄欲对象。只有重返幽闭状态——卢梭极

    而言之:“已婚妇女应重返修道院,未婚少女则可嬉戏于公开

    场合”——,妇女特有的感性资源才能得到保护,而妇女特有

    的感性资源恰恰是道德良知的来源之一,是感官主义、理性主

    义的解毒剂。幽闭妇女恰是为了保护妇女,保护社会的道德资

    源;幽闭妇女,恰如封山育林,保护自然之母,是人类保护社会

    之母、道德之母的心理自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个相反的

    卢梭才能统一,才会热诚呼喊——

    还是回到我们的茅屋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

    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OK

    四、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拒绝剧场

    我们在第一章中曾不惜篇幅,译出达朗贝尔在《百科全

    书》“日内瓦”条目中建议日内瓦设立剧场的全文。在第二章

    中,曾提及卢梭反对英国代议制的理论背景:对剧场异化症的

    厌恶。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正面分析卢梭致达朗贝尔长信中反

    对在日内瓦设立剧场的主要根据。这些理论根据正是他民粹

    主义文化观的集中表述。

    在长信写作中,卢梭一反常态,先从两笔经济盈亏帐目入

    手,提出他反对设立剧院的理由:

    一是日内瓦有多少人口,能否供养一个剧场?日内瓦人口

    仅是2,4000人。里昂人口五倍或六倍于此,只供养了一座剧

    场。巴黎人口60万,每天闲散人员可作观众者仅1,000至1,

    200人,只供养了三座剧场。以此类推,日内瓦每天“产出”观

    众不过58人,如何供养一座剧场?

    二是建立剧场后的经济后果。首先是工作荒废:观剧费

    时,剧后还要回想、谈论;然后费用增加:观剧者不可能着工作

    服装入场,必添置新衣;再则减少贸易:费用增加必寻找补偿,

    补偿即在于提高产品价格,价高则驱使商人放弃日内瓦,远走

    它乡;复则增加税收:为保障剧场四季常演,市政当局必然加

    税增赋,铲雪修路;最后导致奢糜:女人进剧场,竞相争美,大

    大增加时装消费。

    卢梭岂是经济中人?他细述上述经济负担、经济后果只不

    过是他担心社会负担、道德后果的先导。

    他担心剧场设立会造成居民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平衡:

    “演剧成功将损害我们的制度,不仅以一种直接方式损害我们

    的道德行为,而且还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摧毁平衡,这种平衡理

    应分布于国家的一系列组成部分,以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

    为供养剧院而增加的税赋是邪恶的税额,不仅因为它不

    能流回到主权者手里,更因为它的分配不合比例。它加重了穷

    人的负担,超过其承担能力;它使得富人得到更为奢侈的娱乐

    ……一旦少数人以财富炫耀于多数人,国家就会败坏,或者改

    变它的形式”。OL

    他尤为担心设立剧场会败坏民风,葬送日内瓦的古风古

    道:

    普鲁塔克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雅典人在剧场

    中找不到座位,却受到满场雅典青年的怪声嘲笑。斯巴

    达使者注意到这一情景,立即起身让座,把老人迎上贵

    宾席。老人以一种痛苦的声调说过:“雅典人只知道什么

    是礼仪,但是拉西的莫尼亚人(Lacedaemonians,斯巴达

    古称)却实践了礼仪。”

    这就是当代哲学与古代道德的区别。……古代雅典

    给我们提供了尖锐的教训。放逐许多伟人,处死苏格拉

    底,都是在剧场中准备的。雅典之所以衰落,正是被剧场

    暴力剥夺的。OM

    这里明显流露出柏拉图思想的痕迹。卢梭写作此信前,唯

    一的准备工作,就是意译了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关限制雅典

    式剧场生活的章节内容。“剧场暴力”这一提法,既来自柏拉图

    对雅典生活的惨痛回忆,也掺杂有卢梭本人在巴黎后期与启

    蒙学派决裂造成的心理创伤。这是卢梭杰出的命名能力所创

    造的无数新词中的一个。“剧场暴力”,不仅表现了都市文明对

    古风古德的侵剥,而且再好不过地表现了人类已然状态对应

    然状态的粗暴中断。遗憾的是,在本书后一部分陈述的法国革

    命史实中,“剧场暴力”这一现象,又通过政治动员、大众参与

    的中介,被抛回命名者本身的理论,反证了卢梭这一思想的实

    践后果。

    卢梭笔锋回转,正面攻击剧场生活的七大要素:编剧、演

    剧、演员、舞台、观众、尤其是女观众和剧场本身。这是迄今为

    止,人类自有戏剧生活以来所遭遇的唯一一次毁灭性攻击,我

    们将会看到,只有卢梭那只对异化具有特殊嗅觉的鼻子,才会

    在这个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流连忘返的美妙场所,嗅出那么多

    有害气体:

    1、编剧:

    他一拿起笔,首先想到的是公众的口味,……莫里哀的喜

    剧只不过使人习惯于对美德的嘲讽。ON

    2、演剧:

    这是一种交易。在这种交易里,他为了金钱而演出,使自

    己屈从于羞辱和当众侮辱。在当众侮辱里,别人买得了获取他

    的权力,给他的人格标上了价码。PE

    3、演员:

    这是一种伪造术,一种把他人性格置于自己性格之上的

    艺术,一种表现与已不同的艺术,一种以冷血演激情的艺术,

    一种说他从未思考过、却又好像他确实想过的语言的艺术,最

    后,这是一种遗忘自己置身何处又代之于他人身份的艺术PF。

    4、舞台:

    在那里上演的一切,并不是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近,而是制

    造出一个更大的间隔PG。

    5、观众:

    在剧场里,人们以为他们聚到了一起,实际上正是在剧场

    里聚会者被孤立。它把人们中的一小部分关在一个黑暗的洞

    穴里,使他们在静寂、不动中保持恐惧和僵硬,给他们看到的

    只是各种监禁、长矛、士兵、苦役和不平等的种种折磨人的画

    面,“除了自我禁锢,自设监狱外,一无所有”。PH

    6、女观众:

    太太和小姐们在包厢里尽可能展示她们的风姿,就好像

    在商店的橱窗里等待买主;如果说在舞台上有过一些道德教

    诲,那么这些课程一到更衣室,也就被迅速遗忘了;哪里会有

    深思熟虑的母亲敢带她的女儿去这所危险的学校?PI

    7、剧场:

    它将大大强化那些正控制着我们的情欲。在剧场里所感

    到的那种不间断的冲动,刺激着我们,削弱着我们,填食着我

    们,这种没有生育能力的道德效果,仅仅满足我们的虚荣,而

    不能促进我们的实践。PJ

    卢梭对剧场生活的攻击,在当时的文明生活中是骇人听

    闻的。然而,在这些攻击中,确实有一些极其珍贵的先知卓见。

    葛里哀当时在巴黎声誉鹊起,成为巴黎舞台艺术的象征,

    在这里,却成了卢梭阐述他文明批判理论的活靶子。卢梭批评

    莫里哀轰动一时的剧本《厌世者》是失败之作,失败于那种老

    想引起观众笑声的编剧职业病:媚俗。编剧赢得了喜剧效果,

    他本人却陷入了悲剧效果:他被观众剥夺了,在笑声中剥夺了

    他自己。至于那些笑声中的观众,他们也好不了多少:舞台上

    的故事,实际上是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被转移到舞

    台上演,观众从现实参预变为被动观赏,演员从被动观赏变为

    模拟参预,观众与演员交换了生活中的位置,这不是异化,又

    是什么?舞台是插进生活与生活者之间的楔子,是制造间隔的

    一个最物化的“它者”。异化最严重的是观众中的女性,而她们

    却往往是观众中最迷恋观剧生活的那一部分。女人进剧场,首

    先在服装上争奇斗妍。与其说她们是去看戏,不如说让别人看

    她们的戏:服装戏、虚荣戏。观众变成了演员,演员变成了观

    众,包厢是剧场里的剧场,舞台上的舞台,它吸引多少**的

    目光,就败坏多少妇女的尊严。至于说到戏剧里的道德说教,

    卢梭提醒观众:剧场教会人们的不是道德,而是道德游戏。剧

    场集中生活中严肃的道德内容,然后把它稀释为哭声、笑声、

    唏嘘声,用这些道德代用品来廉价取代道德主体的亲履实践。

    剧场里的道德气氛是虚假的。它越浓厚,就越虚假,剧场外的

    道德生活就越稀薄。道德成为剧场中的游戏,道德遭到了最大

    的亵渎!

    卢梭不能容忍以伏尔泰的建议改造他的故土,不能容忍

    启蒙学派把巴黎的文明瘟役散播到日内瓦。如果说,卢梭以前

    对巴黎的都市社会发动过主动进攻,那么这一次则是背水一

    战。他撤离了巴黎,退至故土边境,不得不对伏尔泰的挑战作

    出回应,进行一场中世纪田园风光、礼俗社会的保卫战。卢梭

    的激动可以想像。他在达朗贝尔条目的字里行间总是见到那

    个潜伏在日内瓦边境阴笑不已的暗影。他提笔应战,纸面上的

    论敌是达朗贝尔,心目中的对手却是那个启蒙之父——伏尔

    泰。

    因此,卢梭上述对剧场生活七大要素的攻击,决不仅限于

    对戏剧本身的攻击。他必然要扩大上述攻击的适用范围,他是

    用剧场效应症,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那种

    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曾经是

    巴黎引以为荣的生活方式,现在突然成了一种可耻的堕落方

    式:巴黎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市民既观剧,亦被动

    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

    ——toujourshorsdelui。剧场里的道德游戏毒害了巴黎,剧

    场效应症也毒害了整个文明社会。剧场是个“黑暗的洞穴”、

    “危险的学校”,是个“黑色的括弧”,它把人的自然状态,人的

    实践机会,人的道德责任统统刮进了那个黑洞之中。

    自有戏剧以来,自有巴黎以来,自巴黎在路易十四时代成

    为欧洲文明之都——一颦一笑,天下从风,有过这样被凶悍攻

    击的纪录吗?没有,除卢梭敢为,再无人敢冒如此之天下大不

    韪。卢梭不无偏颇,卢梭不乏辩证思维之天才,卢梭的文化批

    判令二百年后的后现代文化批判如闻裂帛,如饮甘泉……

    五、民粹主义的盛大节日——广场狂欢

    由上述批判,卢梭自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阳光代替黑

    暗,以实践代替观赏,以广场代替剧场。卢梭思想的高潮——

    广场狂欢,从洞穴批判的深渊中油然升起!

    卢梭自问自答:

    什么?在一个共和国里,没有任何娱乐?恰恰相反,

    理应存在大量的娱乐。那末还观赏什么,展示什么呢?

    让观赏者自我观赏;让表演者展示自己。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公共节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公

    共节日吧。在蓝天下,在敞开的气氛中,在广场的中央,树

    立起一个鲜花环绕的长矛,把人们集合在那儿,你们就拥

    这个词。PM

    可是卢梭不明白,这种自由,是康斯坦特所述那种典型的

    古代自由,而且是斯巴达式的古代自由。这种自由,也是近代

    直接民主制和行政、代议合一制那种乌托邦理论的历史渊源,

    尽管这一理论的诸多思想家矢口否认他们与这一历史渊源的

    联系。人们不久就会看到,那个“广场中央树立的鲜花环绕的

    长矛”,一旦置于法国革命的流血实践,将意味着什么。在此之

    前,我们还是应该满怀同情地列出卢梭设计的这幅广场狂欢

    图,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动机,确实是阳光下的灿烂:

    1、广场是自然状态,光明、透明、公开、无隐;

    剧场是文明伪饰,阴暗、混浊、隐蔽、龌龊。

    2、广场上的集体舞蹭是社会教化,没有演员,也没有观

    众,舞蹈者自我表演,自我观赏,身体与心灵同样健康,表演与

    观赏合而为一。

    剧场里的戏剧演出是异化。演员表演他人的愿望,观众让

    渡自己的实践是道德游戏,是道德主体的**。

    3、广场上的政治**是直接民主制的体现,主权与主权

    者相会于广场,没有代表,不需代表,行政与代议合一,政治公

    开,不存在台前政客,台后交易,议院异化症就此灭绝;

    剧场里的代议制是主权与主权者的**,代表制横插其

    间,台上是表演,台下是观赏,是剧场效应症的政治表现。

    4、广场上的集体舞蹈具有和同合一的功能,能磨灭人与

    人的差异、距离、纠纷,把人民直接联系在一个精神血缘的大

    家庭里;

    剧场里的表演使个人突出、情志分离、家庭破裂、社会解

    体、人民涣散。

    但是,阳光下的灿烂遮不住阳光下的阴影。一个“伟大立

    法者秘密致力内心统治法”的男低音在广场深处响起:

    正是正义和慈善的上帝,他要求人们保持忙碌,同时

    又希望人民有所娱乐;PN

    舆论,世界的皇后;QE

    谁主宰了一个民族的舆论,谁就主宰了这个民族的行动;QF

    赌博、戏剧、喜剧、歌剧必须禁止,因为它们使人娇

    气,代之而起的是户外公共观赏。在那种活动里,各个等

    级都有细心的区别,但是所有人都得参加。人民应该在公

    共场合经常看得到他的领导人,永远保持上、下隶属关

    系,这样,人民就决不会与领导者混合一体;QG

    我希望,广场上的集体舞会被赋予公共权威,所有私

    人纠纷被它周期性**所融化;我希望执政官能予出席

    并主持这类聚会;我希望父母们也来,接受孩子们的欢呼

    致敬;我希望所有已婚妇女也来通过自我舞蹈接受人们

    的评判;我希望把最尊贵的的位置给那些老年夫妇,我希

    望所有人进出都要向他们行礼致敬;我希望每年最后一

    次舞会,都有一个最得老人欢心的姑娘从执政官手里得

    到一顶舞会皇后的凤冠,全年顶戴,我还希望她被护送回

    家,她的父母将接受人的祝贺;最后,我希望她就在这一

    年内择偶而嫁,执政官赠她礼品,授她勋号,这样,如此殊

    荣将具有严肃性质,将不会流变为嬉笑对象。QH(着重号

    为本书作者所加)

    上帝一个希望,卢梭九个希望。九九归一,归于那一执政

    官关键性的三次出场:主持、加冕、授勋。舆论皇后不还是要服

    从权杖的节制?于是,阳光下的灿烂转出阳光下的阴影:

    1、广场文化是排它性文化,剧场应该关闭,戏剧必须禁

    止;

    2、广场心理是从众心理,个人情志、个人利益、个人隐密

    必须扑灭;

    3、广场狂欢是意识形态的操演,它听从奇理斯玛的话语

    催眠暗示,在集体舞蹈中进入集体睡眠;

    4、广场政治是民众冲动的海洋,风起无常,浪击恒常,一

    切规则、惯例、制度安排皆成浪底沉舟;

    5、广场本身走向悖论,广场成为扩大的剧场,成为每一

    个人对每一个人的表演。广场上确实没有一个座席,没有一个

    观众,却只有一个巨大的舞台,观众参与爆炸,众人卷上舞台,

    一齐进入革命狂欢!

    广场上的狂欢收缩为阳光下的阴影,让·雅克、卢梭乐极

    生悲,也快走完他波澜壮阔的思想历程。后面的道路,应该留

    给政治家去走了。

    注释:

    ①卢梭《爱弥儿》P525、P42。

    ②亨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世界知识出版

    社,1984年版,P327。

    ③参见A·曼弗列德:《18至20世纪法国史简论》,1961年莫斯

    科版,P59—107。

    ④转引自罗曼·罗兰:《卢梭传》,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P24。

    ⑤同①,P266。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上海版,P5。

    ⑦“会社”,王子野先生在《论戏剧》汉译本中,据俄译本译为“小

    组”,似有不妥。此处暂译为“会社”,亦不敢肯定。暂此存疑,以待高明。

    ⑧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P110、P105—106。

    ⑨同上,P58—59。

    DE同上,P61、P60。

    DF同①,P263、P251、P103—104、P271。

    DG《卢梭全集》,第3卷,P23。

    DH卢梭:《论科学与艺术》,P9。

    DI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P102、188。

    DJ同①,P526、P581。

    DK可参见《俄国民粹派文选》,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

    版社1983年版。其中的《历史信札》(拉甫罗夫)、《富豪制及其基础》

    (叶利谢也夫)、《致俄罗斯人民》、《致知识分子》(多尔古申)等篇,尤能

    看出与卢梭思想的同构呼应。

    DL《圣经》记载:犹太人出埃及时,其中部分人由于道路艰难和饥

    饿,回头留恋他们在埃及时的奴隶生活,那时他们至少还可以吃饱肚

    子。

    QG卢梭:“致波兰人的立法建议”,《卢梭全集》,第3卷。P964。

    QH同⑧,P127—130——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源:·日月光华bbs.fudan.edu.cn·[FROM:bbs.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