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上帝》——国英编译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基督年报》发表了一篇十分醒目的文章:《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上帝》。文章报导,位于洛杉矶市的著名美国学府——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赫·洛斯成了一名基督**。他因圣经中所记述的预言在科学上得到了精确的验证,从而成了一名虔诚的**。
洛斯从8岁起,就热爱核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他从小就被无边无际的宇宙所吸引,十分赞叹宇宙中天体的完美布局和它们有规律的运行。
就像许多研究天体的科学家们一样,洛斯也对宗教发生了兴趣,希望看看神奇的宇宙与宗教有没有什么联系。他作了十分艰苦的探索,研究了印度教教义可兰经,也研究了摩门教教义。结果他发现,在所有这些教义中,都有错误的描述;或者某些描述与科学不符,或者与历史事实不符,或者与两者都不符。但是,洛斯在同样严格地研究了圣经以后却发现,圣经中所描述的许多内容,不论在科学和历史上都是正确的。特别令洛斯惊讶的是,圣经中所作的各种预示大多是正确的。
洛斯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例如,在《乔伯》(“乔伯”是几千年前写成的,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圣经本)中他发现,圣经中关于天文预示的精确性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我们知道,猎户星座和金牛宫七星星座是靠重力而聚合在一起的,这是当代科学的发现。可是“乔伯”中已将这些星座作了描述,指出这些星座是“星群聚合中心”。又如,在《以赛亚书》(古代旧约圣经的一卷)的第40章里,洛斯发现有这样明确的句子:“上帝指出,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大地是球型的,不是扁平的。”作为天体物理学家的洛斯不能不感到吃惊。因为,我们人类居住的大地是球形的,这一结论是哥伦布在近代才作出的,而在几千年前的圣经中却早已作了肯定。同样在《以赛亚书》中,早就预示了波斯的兴起和塞鲁士(波斯国王)的统治。这个预言后来完全被历史所证实。洛斯说,犹太人在他们的祖先土地上重新定居以后,开始在耶路撒冷建设现代的城郊。犹太人根据当时条件的许可,陆续建设了9个这样的城郊。奇怪的是,这些城郊建设的数目和先后顺序与圣经旧约所预示的完全相同,而时间相隔达几千年。
根据十分艰苦的研究和考证,洛斯认为,圣经中有2500个各种各样的预言,到目前为止,其中2000个已得到证实。他还利用数学对圣经中所发现的奇迹作了定量的描述,经过计算,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这些精确的预言,如果不是上帝的安排,而只是被盲目的猜中的可能性是10-13。这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意味着猜中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圣经中已有2000个预言被证实,这2000个预言都被猜中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经过计算,他得出应是10—2000。洛斯指出,10-2000这个数字约等于构成整个宇宙的所有物质的分子数目的总和!也就是说,只有胡乱地猜这么巨大的天文数猜次,才可能猜中。这显然是不存在的。
洛斯的最后结论只有一个,即圣经是由上帝的意志通过人而写成的。于是他深信,他找到了上帝,他发现了上帝。这样,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就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0年6期第33-34页
2、《诺亚方舟确有遗迹,水土流失露出原形》
新华社安卡拉4月9日电美国考古学家戴维·法苏尔德最近说,六十年代在土耳其亚拉腊山发现的确是诺亚方舟遗迹。
据土耳其官方通讯社今天报道,戴维经过长期考古研究,证实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以南十一点三公里的地方,即在北纬三十九度,东经四十四度间的乌兹恩吉利村附近的穆萨山顶上发现的是基督教《圣经》中提到的诺亚方舟的遗迹。
戴维说,乌兹恩吉利村与史书上所说的尼塞村位于同一地点。诺亚方舟船头呈洋葱状。长十点四米,船身长一百六十四米。这一长度与古代历史书上的记载基本吻合。
诺亚方舟遗迹最早是由一位农民发现的。经过几世纪的水士流失和风化作用,露出原形。1959年,土耳其当局曾从空中拍摄它的照片。从1960年开始,各国考古学家前往该地进行考古工作。
——摘自《人民日报》1986年4月12日星期六第七版
3、《他找到了“诺亚方舟”》——果乙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博士声称,他已搜寻到的证据足以证明位于土耳其亚拉腊山上的一块船形岩石就是《圣经》所载的诺亚方舟的化石。
据《创世纪》记载:当年义士诺亚用香槐木制成的方舟,其尺寸与船形化石完全吻合。而正如《创世纪》所说的,在40个昼夜的暴雨后,由于全世界洪水泛滥,诺亚方舟停放的地方正是亚拉腊山中。
诺亚方舟遗址千百年来被埋在地下无人知晓,相信是在1948年一次地震后,由于地壳变动才露出来的。
——摘自《羊城晚报》1992年3月24日第五版
4、惊煞神学家和科学家的奇迹——《神话中的挪亚方舟在土耳其出土》
圣经《旧约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距今约9000多年前,即将连下40天的豪雨来临之际,有个叫挪亚的圣徒,造了一艘立柜式的长方形大船,把每种牲畜带上一公一母,和全家人一起逃难,希望灾难过后,牲畜能重新繁殖,给人间带来新的生机。据说现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那时留下的后裔。这就是流传世界的神话故事《挪亚方舟》。
但是,到底有无挪亚其人?他和他制造的那条方舟究竟漂落何方?多少年来,一直成为神学家和科学家们苦苦探索而又无法解开的一个谜。
然而,奇迹终于出现了:最近,科学家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拉特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挪亚遗体和方舟的躯壳;而发现地点,正是神学家长期以来估计的地点;致使许多无神论者都大惊不已,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最重要的发现。
登山探险队队长蒂伦斯·方比教授表示,方舟上发现的遗体,很大可能就是圣经上所载的那位伟人挪亚。
科学家先在接近山顶处发现半掩半露的方舟船头,继而在这大船甲板下发现个小舱房。打开舱房,一具保存得相当好的男尸赫然出现在眼前,他一头长长的银发,身穿一件带帽子的棕色长袍。科学家化验显示,尸体留在山上已有9000年,并相信他就是挪亚;常年冰封的高山高寒,保护了遗体的完整无损。
这次的重大发现,可追溯到1959年,当时一名土耳其飞机驾驶员从空中拍得一些照片,显示亚拉拉特山山脉处有一船形黑影。这个消息吸引了不少探险家前往土耳其寻访,但却都失望而归。
直到一个月前,方比率领的一支登山队再次登山探索,当他毫无收获决定放弃时,一名队员突然兴奋地指着冒出崖石外面船头大叫道:“看,那是不是方舟?”
由于山势险峻,登山队的人不可能全上去;当少数科学家小心翼翼地发掘现场时,万万想不到迎接他们的,竟是挪亚自己那具坐在舱里的干尸!
科学家们全都惊呆了,他们竟会同一个直接跟神打交道的人在一起——尽管时空相差了9000年。
发掘现场离山峰约730米,亚拉拉特山最高峰为海拔6200.4米。
消息传到梵蒂冈,教皇特派多纳迪神父为教廷大使,负责对这次发现进行研究。他表示,百分之九十九肯定那具男尸就是挪亚本人。
专家估计,现场至少需用3年时间开挖,以便把出土物品运下山来,作进一步化验。那具被认为是挪亚的男尸,已用直升机运到山下,藏在特制的棺廓内。多纳迪神父受教皇之命,将伴同挪亚,直到一切试验完成为止。
但是,这一谜底,最终还得依靠科学家们来揭解。
——摘自《新民晚报》1993年7月11日星期日第十二版
5、《跨越时空的谜:诺亚方舟》——向阳
在几乎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整个基督教世界普遍接受了《圣经》中的记载:诺亚方舟最后到达并且停泊在“亚拉拉特山上”。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很集中地相信诺亚方舟的故事。因此,当代的探险家,尤其是近100年来的探险家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以求探明亚拉拉特山上是否有一只大船永远被牢牢地拴在了上面。诺亚方舟,到底是宗教的信物,还是文明的遗迹,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谜。
千古之谜
从古代和中世纪开始,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谈论着诺亚方舟。这一时期的评论家在谈到有关亚拉拉特山上的诺亚方舟时,总是激动万分,他们认为亚拉拉特山上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一只小舟,尤其是爬上过亚拉拉特山相当高度的人,宣称自己亲眼见到了那只小舟。有时,如果运气好的话,从平地向上眺望,茫茫冰川和白皑皑的积雪映着光芒,勾勒出方舟的黑暗的鲜明轮廓。公元前300年的巴比伦有一位祭司作家叫勃洛苏斯,他指出那些爬上山、进过方舟的人都习惯从方舟两侧刮取一块块小片作为自己的护身符,以求神灵保佑。公元2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厄·约瑟夫,是一位把诺亚方舟作为一件确确实实存在的现实之物接受下来的早期作家。他用学究式的字斟句酌考察了靠近亚拉拉特山的一座小镇的名称,这座小镇的名字在亚美尼亚语中的意思是“着陆的地方。”他写道:“……就是在这里,诺亚方舟到达了陆地。”马可·波罗这位不知疲倦的威尼斯旅行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有关诺亚方舟的详尽的日志。他在日志中写道:“你应当懂得在亚美尼亚这片土地上,诺亚方舟依然停泊在某一座高大山脉的山顶上,那里终年积雪,没有人能攀登上山顶。这些积雪永远不会融化——而且随着不断的下雪,积雪越来越厚。”他认为诺亚方舟很有可能就埋在这厚厚的冰雪下面,或者是陷进了冰川的一个巨大裂口之中。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名叫杰汉·海逊的亚美尼亚王子,他在日志中写道:“在亚拉拉特山的极顶上,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时有所现……据说,那就是诺亚用过的方舟。”数十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抱着不减的热望,在亚拉拉特山脉的山脚下全神贯注地用力搜索,以期找到类似于一只大船的什么东西。在1883年5月的一次大地震中,亚拉拉特山脉的一块地段开裂了,开裂处露出了一只木船。那时一个负责到亚拉拉特山地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了那只大船。委员们报告说他们发现的那个巨大的黑乎乎的木头块是从冰川中伸出来的,估计有12~13米高,但是,不知道有多长,因为它的其余部分还深深地嵌入在冰川之中。这个委员会中包括一名英国人。他们走进木块的内部,这一部分好像被分割成了许多的隔间,共有4.5米高。委员们认为,根据这只方舟的激动人心的发现接踵而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8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一个万国博览会,有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诺奥亚部族的王子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他主动向一个金融家团体提出,如果他能受到应有的经济援助的话,他就可以把诺亚方舟带到这次博览会上参加展出。
幸运者的发现
然而,不论在亚拉拉特山上发现了什么,不久以后,这些东西就会重新被冰雪覆盖起来,在茫茫雪野上没留下一丝痕迹。这引起人们对诺亚方舟的深深怀疑,许多人认为诺亚方舟只是一种宗教传说,不足为信。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在驾机飞越亚拉拉特上空时亲眼目睹并且摄下一个类似于船只的物体。这又引起了人们对诺亚方舟激情般地寻求。1940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家杂志《新伊甸园》上刊出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诺亚方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弗拉基米尔·罗斯克维斯基中尉,他是当时俄罗斯帝国空军的一名飞行员。1916年夏末,他驾驶的飞机降落在离亚拉拉特山北坡仅有32公里的一个基地上。这位中尉那一天的飞行使命是用一架轻型飞机在一个相对高度上测试一只新型的增压器。他回忆道:“我从飞机上,可以俯视四周的一切,一堵巨大的石头雉堞墙环绕着亚拉拉特山脉的一座较低的山峰。这座山峰被白雪覆盖着,形成一个圆圆的白色的帽子,方圆约有8000平方。一架长长的快速滑翔机在山峰的南面开始下降。这时,我们突然发现了一颗洁美无瑕的宝石——一座冰封起来的蔚蓝色的湖泊。我们绕湖飞行。突然我的伙伴加快了飞行速度,大喊大叫起来,兴奋地指着湖溢流的一端。那是一只潜水艇吗?显然不是。是一只船,好奇怪的一只船。它建造得合情合理,就好像是设计者已经充分注意到波涛海浪时常在这只船的底部翻涌激荡。我们在飞机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飞近那只奇怪的船只,绕着它盘旋了几圈。当我们飞行观察它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奇怪的船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足有城市中的一条大街那样长,也可以与现代化的战舰相媲美而毫不逊色。这只奇怪的船停泊在那座湖的岸边,还有1/4仍在水面以下。靠近前部有一边已经支离破碎了,像被拆散的一样;另一边有一个大大的门道,四四方方,周长差不多有6米,而另一个进口已不见了。这好像很有点比例失调,即使现在船上的进口也只有它的一半那么大。我们在空中观察完了这一切后,就返航了。一位上尉问了我们几个问题之后,说道:‘把我载到那里,我想看一看这个奇怪的东西’。于是我们又安然无恙地做了一次旅行,顺利返回机场。我们爬出飞机的时候,我问上尉:‘你认为那是个什么东西?太令人震惊了!’‘那是一只船。’上尉答道。他又反问说:‘你知道那只船是什么吗?’上尉紧接着解释道:‘这只奇怪的船就是诺亚方舟,它泊靠在那儿近5000年了。由于一年中那里有9~10个月是冰封的,它不会腐烂掉。你们有3个最令人惊叹的发现’。”
“上尉后来把这个发现报告了俄国政府,犹如以石击水,立即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和普遍关注。于是沙皇曼诺夫就派出了由士兵组成的两个连的特务队去登探亚拉拉特山。其中的一个连由50人组成,负责征服山的一侧;另一队由100人组成,负责征服山的另一侧。在沿着山脉较低部的一段悬崖开辟出一条通道,就用了两个星期的艰苦劳动,最后到达预定地点,找到方舟时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考察队进行了全面的测量,绘制了平面图并拍摄了照片,所有这一切都向俄国政府汇报过。考察队发现那只方舟里边有几百个小房间,有的房间还是相当宽敞的,房间里还有高高的天花板。这些很不普通的大房间还有用交叉的大木块做成的棚栏,有的棚栏厚达0.6米,就好像是准备做成用来抵御10倍于大象的野兽的。其他的房间也成排成行,犹如一层层的笼子,就像我们今天在家禽展览会上看到的那样,只不过这里面住的不是鸡罢了。在这些房间的前部还有一排排的铁栓,船上的一切都用一层蜡状的与紫胶类似的颜料重重地涂上了色彩,所有这一切的工艺和技术水平表现了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全貌。制造船只的木材是清一色的夹竹桃木,这是一种不腐烂的树木,当然,要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大部分时间就得在低温冷冻的条件下。
长期以来,人们多少有点怀疑以上报道的真实性,因为罗斯科维斯基显然不是那位飞行员的真实姓名。后来人们了解到亲自观察到那只神奇异常的船的两个飞行员,是当时俄国高加索第三空军大队中尉扎布洛斯基和莱辛,他们提供的这些情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历史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人对诺亚方舟的兴趣依然如故,丝毫没有减退。那时,苏联陆军少校J·马斯科莱茵肩负了一项秘密使命,那就是设法证实帝国飞行员报告的在1916年所发现的事情。马斯科莱茵少校派出了一架飞机到亚拉拉特山上空执行侦察任务,飞行员及时地报告说发现了一只巨大的船只,船只已有一半没入一座冰湖中,与早在25年前那位帝国飞行员报告的完全一样。后来,根据马斯科莱茵上校的要求,派出了一支特别调查队,队员们到了现场,发现这只船(或者具体说是一只驳船)是用木头制成的,现已成为化石,其长度超过120米(人们记得《圣经》上说方舟的长度是135米)。不过关于这只船只本身及其有关的情况一点也没有透露出来。
探寻方舟的踪迹
美国人也不甘心落后,也在竭力寻求诺亚方舟的踪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14年中,驻扎在土耳其空军基地的美国飞行员获得了仔细观察亚拉拉特山上那只船只的机会。其中有一个飞行员是少尉乔治·舒文海默,他那时受命到了设在土耳其阿丹纳空军基地的第428战术飞行中队。舒文海墨少尉发现的证据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研究诺亚方舟的专家查理·贝拉茨曾专门访问过舒文海默,他们之间有一段关于方舟的精彩对话:
贝拉茨问(以下简称问):您在土耳其的时候,是谁首先告诉您有可能看到那只诺亚方舟的?
舒方海默答(以下简称答):那时一名土耳其飞行员告诉了我们那只方舟的一些情况,他是一名负责联络的军官。有一天,他对我们说:“你们见过诺亚方舟吗?”
问:你们当时的反应如何呢?
答:我们的反应是说:“你在开玩笑吗!”他说“不。亚拉拉特山上确有一只船。有人说那就是诺亚方舟。”于是我们告诉他我们想去看看那只方舟。几天以后,他带我们去了。
问:那只方舟很难找吗?
答:不,不难找。对于那位飞行员来说是轻车熟路,参加这次飞行的有我、一个副手和那个土耳其人。那位土耳其人说:“我们将开辟一条航线,观察那只方舟。”于是,我们就环绕亚拉拉特山脉作反时针的航行,突然那只方舟出现了,它躲在两座山峰的鞍部的冰雪之中。
问:那只方舟看起来像什么吗?
答:看来就好像是一只大大的盒子,或者说是一只在船坞里的长方形驳船。我的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是谁用木料造了这么一个船模样的建筑,高高地放在了亚拉拉特山呢?
问:它有多大?
答:我们看见的仅是它露出冰雪之上一部分,长大约有30米,宽大约有9~12米,是黑色的。后来,我听说亚拉拉特山的冰川仍在持续不断地向下滑动着,这就是它有时露出冰雪的原因了。
问:您相信自己在亚拉拉特山的所见真的就是诺亚方舟吗?
答:我知道的就是,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驳船模样的建筑物,它孤零零地存在于高大雄伟、荒凉寒冷的亚拉拉特山上。
从50年代以来,人们组织了多次私人性质的探险活动对亚拉拉特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人曾单独登上了亚拉拉特山,有少数人因此而殉难,有的空手失望而归,但也有少数幸运者,他们看到并亲手触摸了诺亚方舟。法国登山家芬纳·纳瓦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亚拉拉特山上的高处的冰雪之下,带来了几片早已制造完好的制成隧道形的木制船用横梁。用可控制的碳-14技术探测,发现这些木材的年龄在5000~6000年以前,这与方舟的制造时间是一致的。在所有这些声称发现诺亚方舟的事例中,最有趣的要数是在太空运行的卫星拍下的方舟的照片,最现代化的工具证实了最古老的文明遗留下来的工具。1974年土耳其的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在亚拉拉特山上空土耳其一侧的720公里的高空拍摄下了一个不明物体,正如土耳其参议院空间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莫斯参议员所说,那个不明物体“从大小和形态上看,可能恰好就是诺亚方舟。”
然而,谜中有谜,有一张颇为流行的方舟照片,显示出在“亚拉拉特山一带”的高山中存在一个酷似船模样的物体。这个物体是在一次例行的空中调查中,一名土耳其飞行员从3000米的高空拍摄的。当土耳其陆军的一名制图员检测照片时,他注意到一个清晰的巨大的船形的地形痕迹,它长约135米,这与诺亚方舟的长度相吻合。后来有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进行了初步调查,参加调查的科学家们从科学理论方面对此作出了解释,指出那个奇怪的地形构造不过是个“天然的神使鬼差的奇形怪物,”是由于火山岩的表面不断风化又如此巧妙地塑造了这有船头、船缘、船尾的地形——还有里面的古怪的东西。然而对那个庞然大物隆起部分的深一步的挖掘发现了已成化石的木材,而这个地方所处的高度是不可能生长树木的。
今天,人们对诺亚方舟仍保持着极高的兴趣。1989年9月21日,两名美国人说,当他们乘直升机飞越土耳其东部亚拉拉特山西南麓上空时,发现了诺亚方舟。名叫查克·阿伦的驾驶员说,在亚拉拉特山的一个地处通常由冰川覆盖的、海拔44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方舟形物体,而那个地方的冰川今年夏天因该地区高温天气而消退了。阿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百分之百的确信,这是方舟。”阿伦说,他们在9月15日飞行时发现并摄下了他们认为的诺亚方舟。他认为亚拉拉特山上的那个冰川只有每经过二三十年的融化后,才足以暴露出这艘方舟。然而,土耳其的地质学家们说,那只是一块经过数千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顽石而已。究竟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0年第五期第35~37页
6、今日《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它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是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一部文集。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圣经》的命运有所改变,对此,法国《读书》杂志特向读者介绍今天《圣经》的一些情况。以下为该文的摘译。——编者
法国圣经协会
皮埃尔菲特坐落在塞纳一圣德尼省,与巴黎毗邻。这里有一幢现代化大楼,宇内大部分房间陈列着各种语言的《圣经》。这幢大楼就是著名的法国圣经协会所在地。人们在这里翻译、印刷、出售和向全世界传播《圣经》。这个协会共有14名常驻人员,秘书长是让·布瓦耶牧师。他是一位卓越的管理人和出版商。
在圣经协会,《圣经》是可以出售的,其销售数达800万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协会对外赠阅《圣经》。让·布瓦耶微笑地说:“一种新的《圣经》版本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10年时间。我们协会出版4种版本的《圣经》,为了满足一些法语国家的需求,我们还出版初级法语译本。不过,这种译本在法国也是供不应求。”
让·布瓦耶牧师自称他的协会没有赚钱的目的,他向第三世界出版的《圣经》是廉价的。如有必要,他甚至补贴运输费、传播费。一本常用《圣经》定价为24法郎,但在扎伊尔,售价仅10法郎。协会除了在法国出售各种版本的法语《圣经》外,它还应难民的请求出版50多种外文版《圣经》。因为在各国文化中,《圣经》中的词语、插图、隐喻以及寓言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圣经》总共有301种文字的版本,其中《新约全书》曾被译成1848种语言和方言。
美国的一份统计表明,基督徒平均每15年换一本《圣经》,每年《圣经》销售总数达1500万册。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本《圣经》在流通。从美国热德贡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对《圣经》的魅力窥见一斑。热德贡是由实业家领导的宗教组织,他们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宾馆床头柜里放上一本《圣经》,即使在东欧国家,法国圣经协会也竭力设法获得传播《圣经》的合法权,今年以来,已经有2万本《圣经》进入古巴,1万本运进莫斯科。
研究《圣经》权威学府
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旧城的墙角下的纳普罗斯街,有一所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一踏进校门人们就感到一片静谧,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汇集着研究《圣经》的优秀专家或未来专家。这座学校建于1890年。1920年,考虑到它具有考古的性能,法兰西研究院承认了它。这所学校是私立机构,隶属于多明我会。财政来源是《耶路撒冷圣经》的版税和捐赠。尽管如此,他们每年仍要拿起朝圣杖,在罗马、巴黎或其他地方乞求路人解襄相助。
韦斯科神甫是该校校长,他资历丰富。有一次,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圣经》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是为《圣经》服务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耶路撒冷圣经》。”
在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中,20名学生从师于17名教授,其中15位教授来自多明我会,他们大多是法国人。每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诗篇、亚述学、埃及学等。学生多数为俗**或修道士,有男也有女。他们来自全世界各地,均享受两年的奖学金。大多数学生憧憬成为《圣经》研究的教授,《圣经》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对《圣经》具有非凡的研究能力,许多人竟能为《圣经》中的一个词语撰写几百页的论文。
图书馆拥有许多图书,它是该校一大骄傲,藏书量达到9万册,全部是有关《圣经》的著作。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品种齐全的《圣经》图书馆,罗马研究《圣经》的教皇学院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目前,图书馆依旧采用传统方式储存世界各地论述《圣经》的书籍。它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信息化。
韦斯科神甫谈到:“《圣经》属于宗教或历史、地理学范畴,尽管出现了宗教价值危机,我们依旧应该为它的传播而庆幸。《圣经》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法国各大学至今尚未开展过真正的宗教科学研究。但幸运的是,法国建立了这个圣经和考古学校,它已经成为《圣经》陈列馆,正把更多的《圣经》崇拜者连在一起。”
《圣经》的翻译大师
在耶路撒冷的另一端,一座普通房屋坐落在平原上。一走进这座房屋,主人就给你一种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深沉而坚毅的人。他就是用毕生精力从事《圣经》翻译的安德烈·舒拉基。
当人们询问这位古稀老人,何时开始从事这项翻译事业时,他会慢悠悠地回答:“我从20岁开始翻译《圣经》,而我的祖先则是从十四世纪就开始了。”舒拉基出身于一个被宗教法庭所驱逐的西班牙家庭,是生长在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在宗教学校念过书,又在瓦赫兰公立中学和大学法律系受过教育。他会使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曾担任过总理顾问和耶路撒冷文化事务副市长。
舒拉基翻译的《圣经》已经在两年前正式出版,尽管价格昂贵,但2万本《圣经》依然销售一空。但学者对舒拉基的《圣经》译本评价不一,有人指责它不是正统的,文字也不和谐,因而在耶路撒冷圣经学校的书店里难以见到它的踪影;基督**指责他抛弃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犹太人则咒骂他冲破了祖先的禁忌(他曾翻译过《新约》)。
《圣经》走进了电子计算机
在离比利时那慕尔30多公里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内,有一架电子计算机。人们慕名而来,他们不光仰慕修道士成为大众化《圣经》的译者,而且敬佩这些善于排字的修道士既熟悉《旧约》中的《箴言》、《雅歌》等书,又熟悉介绍洲际弹道导弹性能的小册子。
正是这些博学的修道士使《圣经》享用了现代科技,实现了信息化。《圣经》已经全部被电子计算机储存。
这座为上帝服务的计算机房已经有5年历史,它是由20位修道士建立的。《圣经》的信息化耗费了他们大量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些修道士充满热情,并具有开拓精神,他们发起建立了“圣经与信息化协会”,大力宣传《圣经》的信息化,并在积极筹划建立一个圣经信息化的多国公司,修道士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水平来完善他们的上帝服务机构,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将是为《圣经》制作录像带。
《圣经》的配音磁带
1955年以来,《耶路撒冷圣经》销售了125万册。《圣经》市场有着它兴旺发达的阶段。但是随着宗教价值出现危机,它的前途似有不虞。塞夫出版社不断地寻找出路。他们改换了《圣经》的彩色封面并降低售价。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一种新的市场信息:单独销售《新约全书》,其销售量要比《圣经》大得多。
为了保持《圣经》的吸引力,英国正在别出心裁地为《圣经》录音。他们一共用了80盒磁带,耗费了87个小时20分钟时间进行录音,整套磁带价格高达4000法郎。在整个录音过程中,他们聘请了英国戏剧界最优秀的150名喜剧演员。请他们分别扮演书中各种人物,同时借助于音响效果。例如,当念到“光明呵,请快普临大地吧!”时,紧接着的就是一声惊雷。
美国教会花费了500万美元从事《圣经》广告活动,宣传和推销《圣经》。他们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上展开了大规模推销宣传。美国人还设法降低《圣经》的价格,并且用畅销书的笔调替代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圣经》中取消了《圣经》字样。这种改头换面的《圣经》不光在书店,还在杂货店和汽车站等处销售。
法国和许多其他西方国家则大力宣传《圣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巨著,甚至说它在历史上与《莎士比亚全集》享有同等声誉。不过,天主教教会、修道院和许多《圣经》研究人员对这股改头换面的潮流不无担忧,这些以畅销书形式出现的书还能算是《圣经》吗?尽管圣经存在翻译上的不足、介绍中的弊病和解释上的缺陷,但所有的《圣经》译本毕竟有其一定的价值,它们都拥有自己的读者。
上帝的走私集团——“自由门”
当你来到距荷兰乌德勒支45分钟火车的一个小城市,向居民打听“45信箱”时,人们都会迷惑不解地望着您。可是,假如你询问“自由门”在哪里?人们马上会笑吟吟地为您指路。
原来,“自由门”是一个基督**组织总部的代号。它专门向地下基督教教派和信奉《圣经》的秘密**大量输出《圣经》。这是一个十分谨慎,行动神秘的**组织,其成员一律不用真姓实名,也没有照片,更不刊登广告。他们是一个为上帝走私的宗教组织,对象全是共产党国家内的芸芸众生。1981年6月曾经发生过一起《圣经》走私案。“自由门”用船将《圣经》从新加坡运抵香港,随即送往中国南方某个海港。走私物是232只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面装48只小箱子,每只小箱子藏有90本《圣经》,在进入中国水域时,走私船遇上了巡逻舰。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1万2千本《圣经》落入了大海。
“自由门”选择的国家有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苏联。有一年,在布拉格之春期间,“自由门”的传教士竟然公开向红军战士散发俄语版《圣经》,由此发生了一场“上帝”与“马克思”的公开争执。这批传教士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自由门”在埃梅尔罗、马尼拉、洛桑和下莱茵等地都设有办公室。这些福音传教士拒绝记者采访,不愿回答任何提问。一天,法国《新观察家》的记者好不容易重金贿赂了一位传教士。他们决定在斯特拉斯堡火车站的餐厅秘密约会,见面暗号是两人腋下都夹一份《法兰西晚报》。传教士的唯一条件是不能披露他的真实姓名。这位传教士是一位机敏、雄辩之才,下面一段对话颇有意思:
“偷运圣经的时候,你们是怎么闯过海关的?”
“上帝之路是畅通无阻的”。
“但终究要被海关人员查获的呀。”
“在通过边境时,我们祈祷上帝:让会发现《圣经》的人全变成盲人吧!”
“能行吗?”
“每次都很灵”。
这位传教士又悄悄地告诉记者,在中国边境,海关人员将查出的《圣经》取走,在携带者出境时再归还。可是在东欧国家,《圣经》一经发现就被没收,甚至销毁。
——摘自《上海译报》1987年8月3日星期一第八版
7、《用大炮挖掘文物——海湾战争的“神话”》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用猛烈炮火,袭击伊拉克的防空掩体,无意中发现了3300年前由上帝赠给摩西的石碑,令英美文物专家兴奋不已。他们声称在伊拉克南部发现刻有基督教“十诫”的原作石碑,而且认为碑文是用激光束方法雕刻的。
以色列文物部一名专家比科说:“这些石碑是在3300年前由上帝首次赠给摩西的。”耶路撒冷大学的物理学家阿伦斯检验过石碑后说:“尽管经几千年的侵蚀已遭磨损,但碑文的笔划清晰有力,没有一名石匠能达到如此水准。”
阿伦斯和其他来自欧洲、美国的科学家们曾对石碑采用X光线和计算机分析等各种不同方法进行查验。“碑文无疑是烧到石碑上的,”柏林大学教授萨尔斯说,“我现在不能肯定说是激光束,但确实使用了某种雕刻光,这是古希伯莱人还远远未达到的一种技术”。
石碑是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中于科威特边境以北的伊拉克幼发拉底发掘的。当时多国部队猛烈的炮火打入地底约一百多米深,试图消灭躲在洞穴里的伊拉克军队。抵达石碑现场的英美考古学家在洞穴内发现了这些刻有“十诫”的石碑。
据说,第二套“十诫”是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的,已在2500年前由巴比伦人带往奴隶社会时遗失,而古巴比伦城离塌陷的洞穴不远。专家们现在准备把石碑送往美国作进一步研究。
——摘自《金融时报》1992年5月1日第二版
8、《天文学证据表明——耶稣降生于公元前5年上半年》
据新华社伦敦12月24日电《泰晤士报》今天报道,天文学证据表明,耶稣基督降生于公元前5年的上半年,尽管圣诞节一直以12月25日来庆祝。
圣马太的福音证明,希律王是在基督降生之后不久死去的。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历史学家约瑟说,在希律王死之前不久,曾发生月食。
赫罗德大帝在位时期在以色列唯一可见的两次月食发生在公元前5年3月23日和公元前4年3月14日。
中国天文学家在公元前5年春记录到了出现的一个正在爆炸的恒星或一颗彗星,正好同月食发生时间相一致。
——摘自《温州日报》1987年12月26日
9、《耶稣哪天被钉在十字架上》
一位英国学者所发现的证据可能会帮助人们明确指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日子是公元三十三年,四月三日,星期五。
北英格兰杜汉姆大学的研究员理查德·斯蒂文森发现,圣经在讲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提到同一天发生了一次月偏食。
那次月偏食是那一时期的唯一一次,并且可以从耶路撒冷看到。
同时他还指出,这仍有待于与古记载进一步核证,因为圣经里也曾提到太阳转呈出血红色,这是一种与月食不常关联的现象。
——摘自《读者文摘》精华本第3卷第147页
10、《掌握耶稣生死的人》——犹太大祭司该亚法家族之墓探秘刘鸿基译
[美国《纽约时报》文章]题:一座可能是曾审讯过耶稣的大祭司的坟墓(记者迈克尔·斯佩克特)
以色列考古学家已发现了该亚法家族的坟墓,这个家族埋葬在耶路撒冷效区一座古老墓穴中。该亚法是犹太大祭司,他主持了对耶稣的审讯并把他交给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
该亚法是历史上最遭世人唾骂而且是不可思议的人物之一,史学家们常常把他描绘成一个心狠手辣、贪图权势、盲目献媚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人。《新约全书》在《约翰福音》第11章第49-50节记述了该亚法对耶稣的谴责。他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死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这座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工人们在1990年扩展耶路撒冷的和平森林的公路时,无意中遇到了一片大得出奇的墓地。虽然自从这片墓地被发现以来,已近两年,但是研究人员直到现在才确定,从墓壁上的字迹及同骨殖一起发现的物品来看,这些遗物是那位大祭司家族的东西。
巴德学院宗教学教授布鲁斯·奇尔顿说:“我难以想象还有哪个时期的什么东西比这些发现的意义更为重大。”奇尔顿是研究早期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专家,关于该亚法的著述甚多。他说:“墓中书写的形式,埋葬的方法,使用的称谓,埋葬的地点——所有这一切都会把耶稣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信息揭示出来。这样一个远古未受到破坏的墓地是罕见的,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在墓穴中发现了12个用石灰石做的匣子,里面盛放着死者骨殖。墓穴的地面上有一个坑,高度刚够悼念的人站在里面。当时的风俗是;人们差不多总是先把死者遗体放在墓穴的壁翕内,等遗体腐烂后,再把骨殖收集起来放在藏尸的地方,可能是为了等待他复活。
许多匣子都破碎了,里面的东西也遭到洗劫。这是又一个迹象,表明古代有盗墓贼。不过另一些棺材看来没有被触动过,其中一个尤为华丽。匣子上有罕见的、错综复杂的罗塞达石碑的图案,上面刻有“约瑟夫,该亚法之子”的字样。在这个装饰极为精美的匣子里是一个60岁男人的骨殖。
《新约全书》只是提到了该亚法的名,而一世纪犹太史学家富拉维斯·约瑟夫斯提供的他的全名是:被称为大祭司该亚法的约瑟夫。在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塔木德经》和《新约全书》之外,约瑟夫斯是那个时代唯一提到该亚法的人。史学家说,该亚法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祭司,其主要原因是他和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关该亚法判处耶稣的目的和他起的作用以及他为什么献媚罗马人的学术争论持续了近两千年。有些史学家说,他在历史上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史学家则说,这位大祭司在耶路撒冷非常受人爱戴,他完全能够使耶稣免于一死。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12月4日
11、《耶路撒冷发现该亚法的骸骨》
[香港《明报》报道]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和平森林内,有一个洞穴,洞穴里面有12个骨瓮,其中一个盛着《圣经·新约》初期一名“大恶人”——该亚法(Caiaphas)的骸骨。
盛放该亚法骸骨的骨瓮,是12个骨瓮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个。
它以石灰制造,侧面刻着精致罕见的蔷薇花图案,并写有“约瑟夫——该亚法之子”等字,约瑟夫是该亚法的小名。考古学家又在陵墓中发现了一枚于公元43年铸造的铜币,证实这墓冢建于第一世纪。
该亚法是《新约》基督时期一位大祭司,于公元18年至36年间管制耶路撒冷。他判定耶稣“自认为犹太人的王”罪名成立,并将耶稣解往总督彼拉多处,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该亚法死时60岁。对于他定耶稣的罪目的何在,及他在耶稣受难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学者仍在争论之中。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9月27日
12.《耶稣弟弟藏尸罐惊现以色列》
目前知道的所有关于耶稣的事情都是来自《新约·圣经》,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耶稣其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10月22日,美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位法国学者在以色列发现一个公元一世纪的藏尸罐,而且,它很可能是耶稣弟弟雅各的藏尸罐!此间考古专家普遍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证实的话,这个藏尸罐将对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来自公元一世纪证实耶稣的确存在的文物!
发现耶稣弟弟的藏尸罐
安德鲁·莱麦雷是法国一位研究阿拉米语和希伯莱语的专家,对研究古代碑铭也有相当造诣。今年春天,他前往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一次宴会上,他遇见了这个藏尸罐的主人—一名古董收藏爱好者。
席间,此人告诉莱麦雷说,想给他看一些东西,并提到了那个藏尸罐和上面的铭文。这个藏尸罐大约20英尺长,由多孔的石灰石制成,形状有些像梯形,罐子里的骨头早已不知去向。藏尸罐上还有一个轻微向外凸起
的盖子,罐子外壁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是用阿拉米语刻着这样一段话:“雅各,约瑟的儿子,耶稣的兄弟”(Ya'akovbarYosefakhuiYeshua)。阿拉米语,使用希伯莱文字母,在公元一世纪的耶路撒冷可能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了。
罐子的主人告诉莱麦雷说,“藏尸罐是在15年前买来的。卖藏尸罐的是个阿拉伯人,他说这东西是在耶路撒冷一个郊区的古墓穴中挖到的”。
莱麦雷对那位收藏家说,他对这个藏尸罐非常感兴趣。“当时我非常兴奋,想那句铭文会不会指的就是耶稣的弟弟雅各呢?”但是他知道人们肯定会问一个问题——这个罐子上的3个名字和《新约》中那3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究竟有多大关系?罐子上的阿拉米语碑铭是否真的和罐子一样年代久远,或者只是后来才蚀刻上去,以便增加罐子的价值?
是不是圣经上所说的“耶稣”?
经过缜密考察,莱麦雷得出结论,罐子上所称的“耶稣”很有可能指的就是拿撒勒(巴勒斯坦地区北部古城)的耶稣。他认为这个罐子应该是公元63年所埋,就在耶稣受难之后的30年!原因有二:
第一,碑铭的字体风格和当时风格吻合。天主教大学的圣经教授约瑟夫·菲兹姆耶在对这个盒子的照片进
行了仔细研究之后,也对莱麦雷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那上面文字的书法风格和其他已发现的同时期的文字相比,其书法风格“完全吻合”。
其次,还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犹太人只是在公元前20年到公元70年罗马人毁掉了耶路撒冷城之前,才盛行用藏尸罐埋藏死者遗骸。当时,死者尸体都先要放在洞中存放一年的时间,直到尸体上的肉和软组织全部消失,然后再把骨头放进一个盒子——“藏尸罐”中,正式埋进坟墓里。
3个名字同时出现,绝非巧合
莱麦雷在论文中写道,“雅各,约瑟和耶稣”这3个《圣经》中著名人物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一个藏尸罐上,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虽然他也承认这3个名字都很常见。莱麦雷估计,在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城中,尽管居住着8万多人口,不过要想找到一个名叫作“雅各”而且父亲叫“约瑟”此外还有一个哥哥叫“耶稣”的人,概率非常小,整个耶路撒冷可能也只有20个这样的人。
而且,尽管把父亲的名字写在藏尸罐上可能是较常见的事,但是把哥哥的名字也写在上面就“很不寻常”了。莱麦雷因此认为,这里提到的“耶稣”必定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大人物,或者“他至少应该和《圣经》里的耶稣有同样的声望”。
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考古学家凯尔·米克卡特却不这么看。他说,哥哥的名字出现在“雅各”的藏尸罐上,可能只是因为哥哥把弟弟埋在这里,或者是他拥有这块墓地而已。
意义重大
事实上,目前知道的所有关于耶稣的事情都是来自《新约·圣经》,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现在一般公认的说法是,最早记录了耶稣生平事迹的传记是《马可福音》,出现于公元70年。最早和耶稣有关的文物是一张《约翰福音》的草纸残片,其年代大约是公元125年。
如果能够证实这个藏尸罐的确货真价实的话,那么将对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来自一世纪证明耶稣的确存在的文物。此外,它也将是第一个可以证实《圣经》里关于雅各、约瑟以及耶稣三者间人物关系的物品。
据《圣经》记载,基督复活之后,雅各才悔改信主,后来他还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任监督。第一次的教会会议,就是他当主席。他因有圣洁的生活而受人尊重,甚至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公义的”形容词。他常跪着为别人代祷,以致他双膝结了一层很厚的“老茧”。雅各引领了许多人归向基督,因而惹起了大祭司的嫉恨,私下用石头把他打死——那是在公元62到63年间。
尽管在《保罗书信》和《马太福音》中,雅各都被说成是耶稣的“弟弟”,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有3种不同的说法。新教学者认为雅各是耶稣的亲弟弟,有血缘关系;而东正教学者认为他是约瑟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罗马天主教学者认为“弟弟”一词是当地方言,事实上雅各应该是耶稣的堂弟才对。
争议已久,难下定论
自从莱麦雷开始对藏尸罐进行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加入到研究者的行列,以便知道它是不是有人伪造的,或者有没有可能罐子里本来装的是另外一个“雅各”的遗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破绽,但是即使是那些对其进行研究的人,比如天主教大学的圣经教授约瑟夫·菲兹姆耶,也承认“这个问题一直都很有争议”。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必须证明,这段文字上所说的耶稣就是《新约》中的耶稣,而不是另外什么人——是没人能证明这一点。”菲兹姆耶说,最新一期《圣经考古评论》也表示,两名以色列政府的科学家用显微镜
对这个藏尸罐的表面和碑铭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测,并于9月报告说,尚没有发现任何足以确证它是出自公元一世纪的证据。
莱麦雷的新发现也遭到了不少考古学家攻击。加州大学的教授艾森曼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他不像许多学者那样认为“耶稣的存在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消息”。艾森曼说,他一直都对《新约·圣经》中所叙述的历史高度怀疑,他不无讽刺地说,这一新发现“实在是太完美了,太恰到好处了”。
但是,这个藏尸罐似乎经受住了严格的检验。以色列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向《圣经考古评论》杂志证实说,这个罐子所用的材料石灰石,是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典型的建筑材料。而且,罐子上的铜绿和碑铭凹槽里铜绿的存证也是一致的,这说明藏尸罐和罐子上的碑铭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据悉,目前这个罐子正被保存在一个秘密地点,以接受进一步的检验。(袁海)
——摘自2002年10月23日《南京晨报》第17版
13、《以发现审判耶稣凶手墓穴》——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
最近,以色列考古学家意外地发现了该亚法家族墓穴。该亚法曾经是古犹太最高僧侣,主持过审判耶稣基督的法庭,并把他移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据称这个墓穴的发现是本世纪考古界一件轰动的大事。它对于研究耶稣时代的雕刻、生活习惯、葬礼方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座墓穴是工人们开拓马路时无意中发现的。它位于风景优美的耶路撒冷郊外,墓穴有一人多高,排列着12个密封古灰瓮。瓮的表面刻有标志当时风格的华丽精致的图案,以及该亚法家族象征。其中一个带有玫瑰图形的石灰瓮上写着:“约瑟,我的儿子。”
该亚法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人物。他曾把耶稣抓进法庭,并判其有罪,送往罗马。虽然最后绞死耶稣的是罗马统治者,对此该亚法所应负的责任史学家也众说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作为当时犹太最高僧侣的该亚法完全有能力拯救耶稣。因而他难逃恶名。(刘斐译自《纽约时报》)
——摘自《上海译报》1992年9月7日
14、《犹太人何以聪明》
从生物学观点看,似乎没有聪明的民族和愚蠢的民族之分。民族特性是历史所形成的。平时不少人都说犹太人聪明,也确实在犹太人中出现过数量众多的大学者、大专家。
为此,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采访了耶路撒冷犹太大学犹太研究所所长阿维才拉·拉维茨斯基教授。
这位教授认为,犹太人长期以来处在被**、被躯赶之中,他们必须具备适应新情况、新生活的能力。这就迫使犹太人学会动脑筋想办法。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大物理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分析过:“犹太教并不重视信条,它虽强调律法,但其含意是对人生的伦理态度。”他自己从中“深受影响的是热爱知识、热爱公义和个人独立意识这三点”。犹太人热爱知识,对有知识的人都很尊重,形成民族和社会的特有的氛围;这甚至影响到家庭,犹太人的母亲非常强调要子女努力学习。在这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又促使许许多多的犹太人把追求学问、钻研知识当成其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据统计,一九O一年至一九九O年诺贝尔奖共颁奖五百一十三次,其中犹太人获奖八十八次,占百分之十七。而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多,在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或是犹太人后裔。在犹太人比较多的美国,犹太人及其后裔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亦高,占百分之三十。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
——摘自《文摘报》1992年5月7日
15、《死海不死》——毅华
出约旦河河口,气温突然升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海面好像覆盖着一层液体油质,在灼热的阳光照耀下,像一匹缎子,发出美丽的光泽,这就是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人们称之为死海。
事实上,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湖,长七十五公里,宽十五公里。死海比距它只有七十五公里的地中海的海面竟低三百九十九米。
在希伯来语中,死海被称为“盐海”。这是名副其实的。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虽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它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立即蒸发。植物在这种含有超量盐分的水域几乎没法生存。顺着约旦河游下的鱼,接触到死海的水就死去。中世纪时,凡到过死海的人误认为海面上不见只鸟飞翔是因为有毒气。实际上,由于海里没有鱼,鸟自然不飞到这里来了。
初次到死海地区的旅游者都想尝尝这里的水,但只要稍用舌尖舔一下,就会感到一阵刺痛。由于水的密度大,人们可以象躺在床上一样舒适地仰卧在死海水面上。死海的水对人的皮肤和眼睛刺激性大,在这里游泳后,如果不立即用水冲净,皮肤将持续疼痛几小时。
人们也许认为,死海是个毫无生气的水域。其实不然,它有丰富的矿藏,它的水含有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钙和溴化镁等矿物。死海的水还含有一种喜盐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产生具有光合作用的紫色素。
死海离火山地区不远,它的沿岸有许多熔岩、硫磺等。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死海的水和泥能治病。因此,世界各地的人至今仍不断前来治疗关节炎、风湿症和哮喘病等。
一九四七年,一个贝都印牧童在死海西北岸的一个山谷里寻找一头丢失的山羊,他把一块石头扔进了一个山洞,忽然,他听到坛罐被打碎的响声。后来,人们在这个洞里发现了许多陶瓮,瓮内收藏着用皮革和纸莎草纸制成的卷轴,上面是二千年前用希伯来文抄写的圣经。死海地区气候极其干燥,所以这些卷轴几乎完整无缺地保存在瓮内。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另外十个洞内发现另一些卷轴和手抄本,其中包括最早的希腊文圣经译本。这些文物总称为“死海卷轴”,是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1978年6月5日星期一第六版
16、《圣经》疑为史书
《圣经》一向被认为是宗教教义的经典。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对《圣经》的研究表明,《圣经》并非仅是一本“圣书”,还是一部反映古代中、近东事实和传纪的史书。例如《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有一个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往一直认为这不过是荒诞离奇的传说。但不久前在伦敦博物馆工作的史密斯在译读一首史诗时,发现其中一段有关洪水的讲述。与之十分相似,看来,神话般的传说中还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创世纪》述说:“7月17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亚拉腊山在土耳其东面,该国探脸队于1955年在亚拉腊山顶的冰河中挖到一块木头残片,经科学家鉴定,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歌斐木,很可能就是方舟的残片,一些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根据资料认为:在与《圣经》记载洪水方舟的相近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的确有过一次特大洪水。这场罕见的大水不过是区域性的,绝不会淹没整个地球。
随着对《圣经》的深入研究,人们一定会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近东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情况。
——摘自《文摘》1990年5月9日第三版
17、《联合国旗上的图案》
联合国旗帜上的图案,是一对橄榄枝环绕着整个地球,象征着争取世界和平。
为什么用橄榄枝代表和平呢?说起来还有一段神话:远古时候,上帝发现人类的道德风尚越来越坏,十分生气,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后来发现唯有诺亚夫妇是一对好人,于是,他就事先通知诺亚准备木船,把各种动物都选择一对带到船上去,接着就降了40昼夜大雨,除了诺亚的方舟之外,全世界成了茫茫一片。
150天后,大水逐渐消退,方舟便停在山上,诺亚放出一只鸽子。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刁着一片新啄下来的绿色的橄榄叶,诺亚便知道水已经从陆地上退尽,和平来到了,大地恢复了生机。
从此,橄榄枝成了和平的象征,鸽子也被称为和平鸽。
联合国于1945年10月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所以,就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绘在联合国旗上了。
——摘自《青年导报》1988年9月23日第三版
18、《犹太人的今天》
[民主德国《地平线》第9期文章]题:犹太人世界(作者汉斯·亚尼捷克)
今天,美国成了最大的犹太人中心,在这里居住的犹太人比以色列还多,仅1938年以来,美籍犹太人的数目已从270万增加到580万,增加了一倍以上。1921年,苏联还有上述同样数量的犹太人。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有230万苏籍犹太人被屠杀,后来又有大量犹太人向国外移民,今天在苏联犹太人还有180万,仅次于以色列(360万),在世界犹太人中占第三位。法国今天还有53.3万犹太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那里的犹太居民人数是从1939年的32万增加到目前的53.5万人的。
阿·希特勒在昔日欧洲的犹太人中心即波兰采取的“最后的解决办法”行动无疑产生了极其可怕的后果。1939年,那里还住着320万犹太人,可是,今天只剩下6000多人了。在德国和奥地利,在纳粹掌权前曾住着70多万犹太人,而今天总人数不足4万人。
由于纳粹残酷的消灭和驱逐欧洲的犹太人而造成的可怕后果,人们对东欧尚存的犹太人集体的命运仍然很关心。匈牙利存在继苏联之后东欧最大的犹太人集体。“8万名匈籍犹太人感到死灰复燃的政治反犹主义的威胁”。但从苏联和波兰也传出类似的消息。
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约1300万犹太人。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只有5名犹太人。
在南美洲,人们对犹太人始终是宽容的。因此,在地球的这个地区还住着50多万犹太人也就不奇怪了。
在非洲,南非有15万犹太人,其次是埃塞俄比亚,有21.5万多“黑皮肤的犹太人”。
犹太教在宗教方面**成正统派和思想自由派等各种派别。
这个小小的民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发展。
仅仅在美国就有大约1.7万个彼此独立的犹太组织。在政治方面,有左派,也有极右派。
——摘自《参考消息》1990年9月6日星期四
19、《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法新社耶路撒冷8月25日电]题:犹太复国主义标志着一个世纪的梦想和失望
整整一百年前,匈牙利新闻工作者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召集了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发起一场为流亡了2000年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一个犹太国家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几乎无人相信这场运动能实现其目的。
一个世纪过去了,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已成为一个现实,甚至那些开始时最激烈地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人们也接受了它。
但是这个结果离那个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的梦想还差得很远。
一位在研究犹太复国主义方面最重要的、名叫达维德·维塔尔的历史学家说:“对赫茨尔来说关键在于犹太人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且他指望能得到国际支持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计划成功了。”
维塔尔又说,但是赫茨尔还相信一个家园的建立将会解决“犹太问题”,特别是犹太人受**最严重的东欧地区的“犹太问题”,而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说:“以色列国1948年成立后,向大批移民敞开了大门,然而除了那些完全没有选择机会的人之外,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继续留在海外犹太人聚居区。”
因此,现实中的以色列国并不完全是赫茨尔想象中的一个所有犹太流亡者的“集合”地。这一梦想未能完全实现,还同自灾难性的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有关。
那场冲突2000年来第一次将以色列这片《圣经》中的土地心脏归于犹太人统治之下,并以一种宗教的、神秘主义的热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救赎的期望(复国主义运动创始者们的理想中并没有的),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正统的拉比们是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最尖刻的抨击者,并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目标是邪恶的。但自从二战中犹太人遭到大屠杀之后,许多虔诚的犹太人除了来到复国主义者们建立的家园外几乎别无选择。
在海法大学任教的一位名叫伊兰·佩佩的历史学家说,如今大部分正统的犹太人已与犹太复国主义和解,甚至认识到它在像希伯来语言这一类犹太教文化复兴中起关键作用。
但他说,另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与阿拉伯人和解这一点上令人惊诧地失败了,从而使一场长此以往可能危及以色列国本身生存的冲突更加激化。
佩佩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在‘给一个没有国土的民族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土地’这个错误的口号之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但是巴勒斯坦是一片有人居住的土地,而第一批犹太定居者很快意识到,无论赫茨尔有些什么理想主义的念头,他们将不得不与当地的居民作战。”
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内部随着宗教民族主义阵营的发展,力量发生了变化。该宗教民族主义阵营在**当初建立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世俗政府、帮助后翼政治势力获取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这无法阻止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1993年工党政府总理伊扎克·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之间签订和平协议,巴勒斯坦人在这份协议中首次承认以色列有权在“和平和安全”的状态下存在。作为交换,拉宾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有自决的“合法权利”。
两年后,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开枪打死。这名极端分子同样宣称他这么做是为了犹太复国主义。
——摘自《参考消息》1997年9月20日
20、《重新面对历史》——以色列建国50周年的忧思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实现了犹太人两千年流亡生活中的梦想。以色列人为此感到骄傲。但是建国以来战争不断,中东和谈进程搁浅,使得今年的50周年大庆显得分外沉重。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说,“我们在过去50年里还没有确定游戏规则”……
[美联社特拉维夫4月4日电]题:动荡的50年过后以色列仍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正常与反常并存
特拉维夫于1909年建于沙丘之上,是世界上第一个犹太人建的大城市。从特拉维夫开车一小时就到了已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耶路撒冷。在两市之间的公路边可以看到在1948年战斗中被炸坏的锈迹斑斑的运输车,勾起人们对战争的回忆。这是在以色列成立50周年时展现的一幅正常与反常并存的奇怪画面。
以色列在接近50岁生日(5月14日)的时候,没有兴高采烈的欢庆气氛。一家店铺的老板什洛莫·科亨的话代表了人们的情绪。他说他认为以色列处于“自豪和忧虑的状态”。
二战期间的大屠杀、五次战争和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使这个小国深感脆弱。近年来,在这种忧虑之上又多了一层认同危机,信教与不信教的犹太人、欧洲与中东的犹太人、犹太公民与阿拉伯公民之间出现很大裂痕。
此外还有以色列在1967年的战争中夺取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及以军同这些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的多年冲突。冲突的结果是1000多人死亡。以色列民族主义者与开明派之间发生激烈争论,前者认为西岸是他们继承的天赐土地,后者对犹太人以武力统治反对它统治的人民感到厌恶。
以色列人即命名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强烈的自责。他们无视自己以及他们国家取得的最不寻常的成就。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实现了犹太人在2000年流亡生活中的梦想。这个国家有60万犹太人,建在一条由沙漠、沼泽和山川组成的狭长地带。在它宣布独立的那一天就遭到五个阿拉伯国家的攻击。从这个不祥的开端建成了繁荣的经济,人均收入与西欧不相上下,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所有邻国的总和。以色列国始终是一个民主国家,有缺陷,但是雄心勃勃。它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据说拥有核武器。
以色列最有名的产品是雅法柑橘和乌齐冲锋枪。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它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它的出口现在每年约20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超过美国。
100年前几乎消失的希伯来语得到再生,去除了《圣经》中的华丽词藻,成为一种简洁但含意深刻的国语。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5月2日
21、《以色列发现犹太古碑残片》
[美联社耶路撒冷8月7日电]以色列考古学家最近在以色列北部的泰勒丹发现一断碑残片,上面的碑文证明了大卫王建立的犹太王朝的存在。这是除《圣经》外的第一个这样的证据。
这块残碑宽28厘米,长30厘米(约一平方英尺),碑文为阿拉姆语的手迹,共13行。其中有“以色列王”和“大卫之屋”的字样,还有“马拉战车”和“数千名骑兵”等字。
这支以色列考察队队长亚伯拉罕·比兰说,这块残碑上的碑文和风格证明,公元前9世纪,大卫的曾孙、犹太国的第三代国王亚撒曾给阿拉姆国王很多钱,让他去与犹太国的敌人以色列首领作战。
另一位以色列考古学家说:“这次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有关圣经人物的最早的考证是古以色列国王的“暗利之屋”。
古以色列人分为十二支族,大卫是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大卫之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十二支族**成为两个支族,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族在南方建立了犹大国,其他十个支族在北方建立了以色列国,后来以色列国亡于亚述。犹大国则一直是大卫王家族的后裔为君主。犹大支族成为今日犹太人的祖先。
亚撒统治时期,以色列人入侵犹大国首都耶路撒冷。亚撒倾尽国库,让阿拉姆人从北面进攻以色列。阿拉姆即是今日叙利亚所在地区。
在这块残碑上,还出现了哈达德的字样。这可能指的是阿拉姆的国王,或者阿拉姆的诸神之一。不论哪种情况,显然都证明了这块石碑是阿拉姆人立的。
这项考古工作得到以色列文物局的支持,将在距叙利亚边界附近的泰勒丹继续进行。比兰说,他们将集中寻找散落的这块石碑的其他残片。以色列《发掘》杂志将在两个月内发表有关这项发现的所有材料和照片。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8月31日
22、《水资源紧缺的以色列凭什么做到——一滴也不浪费》
一踏上以色列这块土地,我便想起100多年前到过那里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为它描绘的一幅凄凉的图画:“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我认为它首屈一指,那里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谷地是难看的沙漠,沙漠周围是一些荐弱的植物……。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伤心的土地。”到了耶路撒冷,我几乎无法把这座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的城市同一个水资源奇缺的事实联系起来。
经过几天游览和观察,也就明白了。原来,以色列的水资源(除了地下水)全由国家控制,60%的水来自加利利湖。这里不论在大饭店门前,还是街旁花坛,每一棵树、每一支花甚至每一棵草都用电脑滴灌,凡是有绿色植物的地方,你都会发现一条条手指粗的黑色皮管,相隔半尺并行排列,仔细看,皮管上有一个个小孔。翻译告诉我们,按季节和植物特性设定程序后,电脑就会定时定量地向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不会浪费一滴”。
水资源不足对以色列是严酷的挑战。按世界公认的标准,年人均占水量5000立方米以下者,就算贫水或半贫水,而以色列的人均淡水仅有360立方米。而每年仅有的16亿立方米淡水资源75%要用于灌溉。因此这项以不浪费一滴水为目标的滴灌技术可说是节水工程的最大成就。权威的国立水土研究所,在国家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研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喷灌和微灌分别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5%和75%。农田和草坪一般均使用喷灌和滴灌,且已高度自动化,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每台中心计算机控制周围几十甚至几百公顷的土地。技术人员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对水肥的不同需要编制程序,输入计算机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按程序给水供肥,达到要求后自动关闭。
滴灌在城市日常生活里也十分普及,家家户户的庭园都有滴灌装置。管道埋在地表以下,地面不见水管,但树木花卉却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难怪有人将以色列称为“中东的新加坡”。
——摘自《温州日报》1996年1月12日双休专刊
23、《二百五十万人移居以色列》
[美联社耶路撒冷10月23日电]题:自建国以来进入以色列的移民达250万
以色列中央统计局今天说,自1948年建国以来,到这个国家来的移民已达250万。其中,59%来自欧洲,19%来自非洲,15%来自亚洲,另外7%来自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
以色列移民部发言人阿姆农·比里说,在新移民中,1/4万以上的移民是近五年从前苏联移入的。此外,移民主要来自北非、罗马尼亚、波兰、伊拉克、伊朗和美国。比里说,今后三年,预计进入以色列的移民还将以每年约七万左右的速度增加。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11月4日
24、《以色列将接待40万苏联犹太人移民》
[中东社巴黎12月29日电]法国《费加罗报》说,苏联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的活动天天都在打破记录。它指出,1991年,以色列将接待约40万苏联犹太人移民。
该报说,每半个小时有一架载有移民的飞机在“本·古里安”机场降落,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从未见过这种移民浪潮。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1月8日
25、《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1948年以色列成立,也引起约400万人口国际迁移,其中约300万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民以色列,而以色列驱走了100多万巴勒斯坦人。……
——摘自《青年文摘》1987年第10期
26、《苏犹太移民激增可能引发中东战争》
[路透社华盛顿7月16日电]约旦国王侯赛因今天在接见电视记者时说,由于苏联犹太移民的不断增加,中东可能爆发战争。
侯赛因对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记者说,“现在这个地区的前途似乎既暗淡又危险”。
侯赛因在将于今天深夜播放的讲话中说,“预料在今后一年半里将有大约50万苏联犹太移民(移居以色列)”。
他说,“由于能够获得的供应——即使是水——有限,因此,要使人人能够适应而又不出什么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记者问到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是否会升级成为大规模战争时,侯赛因回答说,“似乎是一个人人都在朝着它前进的隧道,我们似乎看不见隧道尽头的亮光。”他告诫说,可能发生一场可以同1967年的六日战争相比的战争。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促使大批犹太移民涌进这个地区。这种政策加剧了由于土地权引起的争端并使同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感到愤慨。
——摘自《参考消息》1990年7月19日
27、《战争未能遏止苏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路透社特拉维夫1月27日电]以色列官员说,现在每天仍有300~500名苏联移民抵达以色列。估计本月的移民数总共将达大约1.45万人,仅比去年的月平均数1.6万人略低一些。
弗里德兰是位60岁的英文教师。她在到达机场后一边推着堆满大包小裹的车子过海关,一边对在场的人说:“我们将得到上帝在这里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只希望得到最好的。在象现在这样困难的时刻,我宁愿与以色列和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愿呆在苏联。”
弗里德兰是在萨达姆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并造成人员伤亡后移民以色列的。……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1月29日
28、美推出新片《追踪者女刑警伊登》——揭示犹太人宗教世界
[日本《现代周刊》1月23日一期文章]题:鲜为人知的犹太人宗教世界——美国电影《追踪者女刑警伊登》
预计最近上映的电影《追踪者女刑警伊登》,通过一位女刑警的眼睛成功地揭示了鲜为人知的犹太教的精神世界。
人类的历史是各民族兴衰史的记录,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到处可见消亡了的民族的遗迹。犹太民族虽然失去了国家,但最终得以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世界史的“奇迹”。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怎样保持了民族的独立性,怎样使这个“奇迹”得以诞生,解开这个谜的线索就在美国的犹太社会——目前仍保持着古代犹太教教义的犹太**的世界。
影片从女刑警为调查案子进入犹太教社区而展开情节,随着女刑警调查的深入,美国犹太教哈希德教派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通勤车上男女分席而坐、**们热心地学习旧约全书、就餐按教义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等等情节都令观众感到新奇,但其中最精彩的还是压轴戏——安息日的镜头。对女刑警来说,犹太**的生活完全是陌生的世界,而她也是闯入陌生世界的陌生者。
有人说21世纪是民族纠纷的时代,造成民族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宗教问题。事实上在印度,伊斯兰**和锡克**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人类始终改不掉歧视其他种族和不同文化的习性,因此,消灭歧视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对方的文化。虽说是调查,但哈希德**的精神世界无疑使女刑警接触到了新的价值观念。人类被从旧约全书《创世纪》描绘的从“伊甸园”逐出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无益的战争。导演给主人公取名伊登(英语与伊甸同音)可能其意就在于希望人类的无益的争斗该结束了。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2月9日
29、《印刷最多的书籍》
世界上发行范围最广的书是《圣经》。它被译成303种语言。其中部分被进一步译为1581种语言。据估计1815年至1975年《圣经》共印25亿册,其中15亿册由教会出版社印刷出版。
——摘自《基尼斯世界之最大全》1990年版第114页
30、《天体电波编制成太空音乐》
意大利一名女天体物理学家兼音乐家正在把从太空中探测到的天体电波编制成音乐。28岁的费奥莱拉·特兰奇以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为生,她曾在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天文观测台和天文馆表演过自己的作品。
去年,她通过美国公司推出第一张激光唱盘,题为《星系之声》。这是利用计算机和乐器表现的发自相距地球10万亿亿公里的UGC6697星系的无线电信号。一名听过这一唱盘的人士评论说,40分钟的《星系之声》充满着令人着迷的短促高音声调,其风格介于新潮流行电子乐和轻松摇滚乐之间。
特兰奇正着手录制第二张激光唱盘,其内容是星系和土星周围带电粒子发出的无线电信号,音乐节拍将采用快速旋转的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波。
这名意大利女子首次运用太空无线电信号创作音乐始于在米兰大学就读博士学位期间。天文学界期待她所尝试的“声学天文学”最终将有助于太空天体的研究。(新华社稿)
——摘自《温州日报》1993年6月4日广告增刊
31、《人类可以复活》
人类能否复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然而,印第安纳州图莱恩大学的宇宙学家费兰克·蒂普拉仅用一些物理学法则,简单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外推法和宇宙学原理便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他的假设是:不管什么形式的生命都会延续到时间的尽头。宇宙最终在自身重压下收缩成一块之时,便是时间的终止。到那时,世间万物将以不定的密度状态挤成一团,那便是宇宙的末日。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生命要以减低到只以信息处理那样的形式存在。宇宙的崩溃使信息处理成为可能。每一条信息的处理都需要能。万有引力的崩溃释放了无限的能,其崩溃点可达到一个单一的无维点(称奥米加点),宇宙越接近奥米加点,信息处理的能力就越大。蒂普拉博士认为当宇宙接近奥米加点时,其无穷智慧将使死者复活。高智能的处理程序能够维肖地复制任何一个死者,该程序以其无限的处理能力有可能复制每一个人,每一个火星人,每一只蟑螂,每一颗蘑菇。这个论点目前听说虽然犹如天方夜谭,但是在对遥远未来的预测中,可能是相当科学的。
——摘自《科学之友》杂志1992年第1期第43页
32、《天使在飞翔》——阿丹
马克、莱克斯和卡尔是美国纽约市的中学教师,嗜好摄影。一**们结伴到宾夕法尼亚西部寻找不明飞行物。当他们架好望远镜,试图捕捉一些不明飞行物的蛛丝马迹时,却得到意外收获:拍摄到一组小天使的照片。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怀着疑惑,仔细审核了照片,认为这决非虚假。据电子计算机分析,天使离地面约40至48公里,天使身高9米,长着一对15米长的翅膀。目击者还清楚地看到,天使长得像地球上的人类,头发长而发亮。按说如此高空是没有空气的,但仍能凭着双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时而飞翔速度每小时达980至1120公里,时而却像蜂鸟一样盘旋飞行。“当然,如不借助望远镜,光用肉眼看,天使仿佛是迅速移动的电光。”三名业余摄影师最后补充说。
——摘自《羊城晚报》1992年7月7日
33、《人体的原料》
人体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据目前所知,地壳表层存在的90多种元素中,几乎全部能在人体内找到。
——摘自《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及临床意义》第1页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注:该标题系编者另加)
34、《寻找夏娃》——王人龙
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在探索的一个课题。
在起源时间上,一般认为,现代人种起源于距今4~5万年前,而起源方式则有两种说法:一为系统法或称直接演化法,即人种都是土著的,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逐渐演化的;另一则为迁徙说或代替说或入侵说,即人种是由于外来人群的迁入,或是消灭或代替了土著的人群所致。
长期以来,人们依据考古发掘的化石分析说,现代人的最早起源地是在西亚;后来,因在南非也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所以人们认为这里也是人种起源地。
她是夏娃今年初,美国的《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科研动态报导,题目为“寻找亚当和夏娃”,主要内容是科学家追踪DNA,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一位生活在距今20万年前的女人。今天地球上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这位女老祖宗的基因,也就是说世界上50亿人彼此都有血缘关系。科学家称她为夏娃。
这个名字颇能引起人们好多联想。人们脑子里一般有好几个夏娃的形象。首先是基督教《圣经》中那位受到狡猾的蛇的诱惑,偷吃了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的女人;其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众多艺术形式所表现的那位金发齐腰,婀娜多姿,肤色苍白的美女。但是今天科学家提出的这位夏娃却是有着黑色长发,黝黑的肤色,浓眉大眼的女人。她整天在亚热带大草原上觅食。她体魄强健,刚劲有力,今天任何一位女运动健将也比不上她。她手持石块向猛兽冲杀,双手可以撕碎猎物。当然,她并非当时唯一的女性,也不一定容颜秀丽。她只是多子多女,因而留下了某一套基因。从粗略估计来说,她是我们人类上溯一万代的共同的高祖母。
《圣经》说,人类是由一对始祖产生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了两个儿子,种地的该隐和牧羊的阿伯尔,但该隐因为不受上帝宠爱,妒忌怒杀了弟弟,被上帝放逐,受到惩罚。后来亚当在130岁时又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他相似”,取名叫塞特。过了800年,亚当在930岁高龄时,他归于生他的尘土。塞特105岁时生了个儿子,取名以挪士。塞特在912岁时死去。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到有名的“挪亚方舟”事件的主角挪亚。其他的人类都死了,他这一支繁衍了,算到今天其经历了5992年。这本是神话,但是一些神话传说却往往又和某些科学家的说法相合,即人类是出于一个始祖的。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先祖是黄帝和嫘祖,黄帝和嫘祖就是伏羲和女娲,也就是太阳神和月神,这也说人类出于一个始祖的。还有传说说是女娲补天造人,这又和《圣经》中的上帝用泥土造人一样了。——摘自《科学博览》1988年第9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