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聖經中為我們提供了醫治口舌良方,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問題的根源。聖經在這一點上也一清二楚︰任何涉及口舌問題的根源都在于我們的內心。
在馬太福音12:33-35,主耶穌說︰「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毒蛇的種類(他在指責當時的宗教領袖)!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里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里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里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
我們的心就是那樹,話語就是其上所結的果子。嘴唇所發出的話語就是內心光景的寫照。心地善良,言語也會善良;心地惡毒,言語也惡毒。我們的心地要麼善要麼惡,內心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
如果你偶然不慎,將桶里的水灑在地板上,並且看到灑出來的水油膩髒。那麼,桶里的水也必定是如此。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嘴里冒出剛硬惡毒骯髒的話,那麼我們的內心也必定充滿了這些東西。
我們可以把馬太福音的這段經文,與雅各3:9-12加以比較,在這段經文,雅各講到所謂的虔誠人的心口不一︰「我們用那舌頭頌贊那為主、為父的,又用那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象被造的人。頌贊和咒詛從一個口里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泉源從一個眼里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嗎?我的弟兄們,無花果樹能結橄欖嗎?葡萄樹能結無花果嗎?咸水里也不能發出甜水來。」
這里雅各用到了兩個生動的比喻︰一個是泉源,一個是果樹。他說,橄欖樹不會結出另外一種果子,比如無花果。怎樣的樹就結出怎樣的果子。雅各用的比喻與耶穌用的一樣。樹就象征我們的心,果子就是從嘴里所發出的話。他還用到另外一個比喻──泉源。如果一個泉源流出的是苦澀水,那麼我們便知道這個泉源也是苦澀的。
這兩個比喻有相似之處,卻不完全一樣。兩棵樹代表兩種本性。壞樹代表老我或舊我;好樹代表耶穌基督里的新人。舊人是不會結出好果子的,主耶穌基督曾多次談到這一點。從屬肉體的老我,只會結出與這種性情相應的果子。
而泉源卻有屬靈的含義。聖靈是那清潔的泉源,而敗壞髒的泉源卻是另一種靈。
因此,我們的嘴唇可能會引起兩個問題︰第一,敗壞的老我沒有得到改變,結出敗壞的果子;第二,從另外一種靈結出敗壞髒的果子。聖經對這兩種情況的教導都一樣︰就是我們口中所發出的話,完全取決于我們內心的光景。所以,口舌的問題,毫無疑問就是心態的問題。
所羅門在箴言4:23中向我們指出︰「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這里的‘果效’一詞,原文用的是‘涌流’,與雅各所用的泉源的比喻相吻合。怎樣的泉源必定流出怎樣的水。這段經文的另外一種譯法是︰「你要殷勤地保守你的心,因為生命的泉源從中流出。」
無論生命的流露還是言語的流露,都是由心發出。如果泉源是清潔的,從中涌出的水也是清潔的;如果泉源是敗壞的,從中涌出的也是敗壞的。
這一點可以對照希伯來書12:15-16︰「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恐怕有**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的長子名份賣了。」
以掃本有長子的名份,但是因他將之出賣,就永遠喪失了長子的名份。我們也有我們長子的名份,或神的應許,但如果沒有正確的言語行動,我們也會像那十個報惡信的探子一樣,失去我們的長子名份和產業。
以掃如此作的根源在于他心里苦毒的惡根。他怨恨他的弟弟雅各,這點毒根就結出惡毒的果子,使他喪失了他長子的名份(參創25:19-34)。由此可見,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人心里。聖經警戒我們說,我們當中任何人心里存有一點毒根,就會使眾人都沾染污穢。口舌的消極謬用也會使別人沾染污穢。那十個報惡信的探子毀掉了整整一個民族。就因為他們這一小撮人,整個民族都沾染了消極悲觀的情緒。這就是神嚴加管教的原因,這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
我們還有許多其它的例證,表明我們心里的毒根會反映于我們的口舌,從而生發許多難題,最終就奪去了神渴望我們得到的祝福。我們心里可能會有怨恨、不信、污穢、驕傲的毒根。無論是哪一種毒根,都會表達在我們的言語當中。我們本想滿有恩惠和良善,但內心怨恨的毒根卻污染了我們的話語。我們本想言語得體,但卻偏偏出言不遜。我們可以自稱為信徒,但內心不信的毒根會使我們像那十個探子一模一樣,把神的應許加上‘然而’這樣的折扣。而內心的污穢和驕傲也會產生同樣的惡果。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那位在沙漠中看護痢疾病人的醫生的故事。他首先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早上好,你感覺怎樣?」但他對此問題的答案毫不在意。他的第二個問題是︰「讓我看看你的舌頭」,對此他就神情認真地嚴加察看了。如果神也這樣問你,你將怎樣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