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识圣灵,活在圣灵 结论
    〖结论〗

    到底耶稣基督应许我们的是什么?是一个足以左右执政者政策的强大宗教组织,像传统的主流宗派?是一套堪称真理的正统教义,像传统的基要派?抑或是一个活泼的,人人均能参与,又能体验和表达的属灵实体,像很多人均能经历到的灵恩运动?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叫人惊讶不置的是,主流宗派和基要派可以继续以他们的传统的优势自恃,他们就是不能在灵恩派的强点分一杯羹,他们那种自发的传福音热诚,弟兄姊妹之间自然的关顾,敬拜与赞美的投入,对灵界的敏感,以至让信仰群体能重视他们内心感情和灵性的价值,这些顶多只成为主流教派和基要派不断教导的课题,却是灵恩群体不断经历的真实。

    反过来说,主流教派和基要派传统的优点正在加速消逝,而灵恩派在这方面却在不断加强。因着他们惊人的增长速度,灵恩派群体成了美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是美国的地方及国家选举候选人竭尽所能要争取的对象。奈思比与奥伯汀台着的《2000年大趋势》,高踞1990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它指出现代人已不再相信理性是万事万理的最后准绳,他们更不相信科学能解决人类的真正问题,对庞大的宗教组织亦极不耐烦,他们只要精神寄托,不要形式组织,结果《一九八八年美加教会年鉴》告诉我们,美国几个大宗派都不断报告信徒人数剧降,包括联合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和路德会43。

    从信仰规模是否忠于圣经一方面来说,我们绝不讳言三次灵恩运动确有偏颇的地方,就是本书也用了两章篇幅来加以讨论。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重视圣灵恩赐的侍奉和圣灵充满的生活并不是异端信仰,它们是有极强的圣经基础的,也是现代信徒渴望获得,而传统教会不能提供的。一九八八年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百分之五十九上教会的人——特别是具大专教育程度的——他们对传统教会所能提供的信仰感到大失所望,他们讨厌教会常卷入组织人事上的纷争,也厌倦为了些微不足道的信仰解释而争论不休;同一时间,该测验显出人心对信仰实体的渴求正不断增加,但因着对传统教会的不满,百分之四十四的美国人不肯上教堂。盖洛普机构作了这样的结论:“今天这些不上教堂的美国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比十年前更虔诚。”44

    华人社会没有类似盖洛普一类规模的调查机构,假如有的话,我们的社会亦会显出同样的情况吗?譬如说,民间亦会显出同类的宗教热潮正在不断提升?不单只对一般迷信宗教有兴趣,也包括对严肃宗教的兴趣大增?他们会走进教堂寻找答案吗?

    就是退一步来说,我们满意自己的宗教生活或教会生活吗?我们真的相信耶稣基督除了赐下一套准确的信仰言语之外,就再没有别的吗?基督徒除了领受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大使命之外,就只有独困愁城吗?教会除了是一个需索繁多的群体外,她也能让人享受肢体相助,神人互通的振奋吗?

    我们从来没有说传统教会的问题,都可以在灵恩派教会内找到答案;问题与答案,及其间之关系,极少是这样简单便捷的。只不过今天传统教会的问题已被外面的压力及内面的张力逼现出来。要求更新变革的呼声无日无之(只要打开任何一期的《时代论坛》均可看到),我们懂得的,做过的,和听说有效的,全部都做过了,有问题的地方仍然有问题,不满或失望的基督徒数目正在不断上升,就是最自满自义的信徒也不能说一切都没问题吧。刘达芳以“香港所需要的权能”为文,我们可以不同意她列出的权能类别,不同意她追求权能的方法,甚至反对她排列权能的位置,但绝不能反对的,就是她题目所言的:香港或任何地区的教会均需要圣灵沛降,独行奇事。我们不同意她的方法,可以另找办法,却不能自义自恃,乃要倚靠圣灵。因为我们确实不相信今天教会面对的问题,是可以靠某些人的号召力,多增加几个机构,多设想几个口号和运动,便可以迎刃而解。我们甚至不相信只要有人能指出问题在哪里,答案就会在那里。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是人生的,也是生存的问题,隐约地我们总感到出路不在我们这一边,乃是在祂那一边。公元二千的属灵大趋势,很可能就是这种大醒觉和追寻45。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括全书的要旨了。我们一定要防范自己排斥不熟悉事物的倾向,承认圣灵对教会及信徒有绝对的主权,祂会按自己的旨意来把不同的恩赐分给众人,好成就祂的工作。我们一方面要小心分辨不同的灵,不要给撒但留下地步46: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与不同的信仰群体寻求对话,目的不仅是扩阔自己的视野和使命,也是扩阔整个基督教的视野和使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教会是一个“为了别人”(forothers)的群体,她存在的目的,不是我的旨意可以成就,乃是“愿祢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成就在天上。”这是教会永远不能背弃的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