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信仰的真神乃是「三位一體」的,若不留意分辨,很可能就落入「一位一體論」或「三位三體論」的錯謬異端之中。初代近三百年的教會,曾歷經這兩大異端之沖擊,終于在主後325年之尼西亞大會上,確定了合乎聖經的正統信仰︰「三位一體論」。
永恆同存的父、子、靈
所謂「三位一體論」中之「位」指「位格」,「體」指「本質」;其基本意義為:神是「三個位格卻一個本質」的存有。三個位格不混淆,一個本質不分別。位格是指有「自主的思想、感情與意志」,而本質是指「存在的內容、性質與成分」;三個位格是「同永恆、同現存、同等次、同尊榮」的;一個本質是「同性質、同內涵、同組成、同權能的」。聖父、聖子、聖靈從永遠到永遠是「三位並存又合一本質」的獨一真神。
聖子又聖父所生,乃是永恆的出生;聖靈由聖父及聖子所「出」,也是永恆的發出。正如陽光生出或發出于太陽一般,不分孰先孰後,太陽與陽光乃同時共存。聖父藉聖子和聖靈創造萬有,又差聖子道成肉身完成救贖大工,復活升天坐父右邊,統管萬有。聖父與聖子再差遣聖靈來實施救贖。三位一體的神,乃「從永恆到永恆」美善同工,決無矛盾。聖子甘願順服聖父。聖靈完全榮耀聖子。聖父、聖子、聖靈」永不互相轉換」,並且永遠「同享榮耀」。
「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
本文先由耶穌所說的兩句話開始討論。一是「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另一是「父是比我大的」(約十四28)。這兩句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實不然。但若了解不當,則易產生差池。一則會墮入「一位一體論」之謬誤,另則陷于「三位三體論」之異端。本文在研討此兩句話時,擬加入其他相關經文之探索(諸如︰約一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一14︰「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來一3︰「主耶穌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以及腓二6︰「他本有神的形象。」等),以期明白聖父與聖子的存在及彼此之關系。同時會找出「聖靈是神」之經訓,持敬虔謙恭的心,來講論三位一體之真理。
初代教會當時有人誤解了「我與父原為一」,以及「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認識我就是認識我的父」(約十四7、9)等經文的正確意義,因而逐漸偏衍成「一位一體論」。此一論述之集大成者,乃約在主後二一五年于羅馬流行之「撒伯流主義」(Sabellianism,或稱形態論的神格惟一論)。其主要論點在于︰聖父、聖子、聖靈就是一位神,他們只是在變換自己的形態而已。也就是說,這一位神在不同的時間、境況、地點、場所、以不同的角色向不同的人所作的「顯現」。
撒伯流主義主張,舊約時代的神是以「聖父」的角色向人顯現;而新約時代,這同一位神則轉換以「聖子」的角色來到人間。故實際上聖子就是聖父成為肉身。聖子與聖父原為一,使人看見聖子就是看見聖父,認識聖子就是認識聖父;又當聖靈在五旬節降臨時,這同一位神,又再改換成為「保惠師」的角色來世上工作。其實聖父、聖子、聖靈、只是「一位一體」神,在顯現中表明不同的形態與角色而已。就好像一位男性教師,面對妻子時其角色是丈夫,面對女兒時其角色是父親,面對學生時其角色則是老師。但事實上只是一位男士的「不同角色」和「不同形態」而已。
這樣的「一位一體論」不僅是錯誤的,還繼承了約在主後一九零年就已被否定的「聖父受苦派」。即認為︰「聖父自己降世為人,成為聖子,並且受苦而死在十字架上。」再說,這樣的主張也無法解釋聖經里許多聖父與聖子可互相對談、交往、又可各自獨立思想、行事的事實、例如︰主耶穌受洗的時候,聖父由天上發聲,聖靈如鴿子降下(參太三16、17);在登山變形時,聖父又由天上說話(參太十七5);在客西馬尼園時,主耶穌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十六39)在十字架上時,主耶穌先說︰「父啊!赦免他們!」(路二十三34)後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二十七4)最後則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里。」(路二十三46)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經文,不允許我們把聖子等于聖父,更不可能是聖父為我們的罪受苦而死在十字架上。故此,很快地,初代教會便拒絕了聖父受苦派及撒伯流主義,並公開宣判之為異端。
聖父與聖子同本質
那麼如何正確地解釋主耶穌所說的︰「我與父原為一」呢?首先,「原為一」應解釋為「就是一」,因為動詞是現在時態;在希臘文中表達持續性的就是「一」。故不可解釋在天上時父與子原為一,在地上父與子不為一。聖父與聖子應該永遠為一。不過,重要的問題是「一」的解釋。
希臘文之文法十分謹慎,不但名詞、代名詞有陽性、陰性、中性之分別,連形容詞及數目字都有性別之分。例如︰「他是一位優秀的男選手」,則名詞「選手」、代名詞「他」、形容詞「優秀的」、數目字「一位」都要用陽性的詞句。而在希臘文中,若要申論與「位格」有關之事,要用「陽性」的用詞,否則就是論到與「位格」無關之事了。
《約翰福音》第十章三十節即主耶穌所用的「一」字是「中性」的數目字,正如《約翰福音》第十七章十一節、二十一至二十三節所用的,故並非說主耶穌與聖父是同一位格,更不是說聖子就是聖父,否則眾聖徒與聖父及聖子都是同一位格了。從上下文來看,是論到聖父與聖子在保守羊群永生的意旨上是同一的,在護衛羊群的安全的權能上是同一的,在拯救羊群事工的運用上是同一的。再由聖經許多其他經文可以推論出這也是指「本質上的合一」。聖父是完全的神,聖子也是完全的神,聖父與聖子一同行事,一同運用權能,一同保守羊群,聖子所作的就是聖父所作的,聖父與聖子除了在十字架上贖罪的時刻外,是永不分離的。父在子里面,子在父里面,世人看見了聖子,就是看見了聖父,故可以說從本質、權能、意旨、事工、計劃等方面來看,聖子與聖父「就是一」,但並非「位格」上的同一。
這樣的概念在《約翰福音》第一章一節也很清楚地表達了出來︰「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太初有道」這四個字將于下文討論。但「道與神同」在希臘文之意義乃是「道與神面對面的同在」或「道與神面對面交談地同在」。故道與神必是兩個「位格」,不可能是一位。但下一句「道就是神」需要特別解釋︰在希臘文聖經中「神」字是放在句首,但沒有冠詞,而「道」字是有定冠詞,卻是放在後面。如此特殊的文法是有雙重含義︰其一,是不可譯成「道是一位小神」;其二,是應該譯成「道就是神」,但其意義不是說道與神是同一位,乃是指道與神是同一的,道的「存在內容」就是神的「存在內容」,或說道的本質就是神,故道就是神。神(聖父)是完全的神,道(聖子)也是完全的神。故接下來說︰「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道成了肉身……正是父獨生的榮光。(約一2、3、14)故聖父與聖子雖不同位格,卻是同本質、同現存、同等、同尊、同榮、同工等,三個位格,一個本質,三位一體之真神。
「父是比我大的」(約十四28)
「父是比我大」的這句話也被許多人所誤解。初期教會中有部分信徒只尊聖父為至高完全的神,而聖子只是次等的神、是被造的神、是有「開始點」的神。聖父大于聖子,不僅在事工的秩序上,更是存在的本質上。因為主耶穌是聖父的獨生子,而按照世理之推論︰「生者早于被生者」,故聖父的存在應該先于聖子。只有聖父是永恆的存在,而聖子卻是在創世以前「某一時刻」被聖父所生。因而聖父與聖子存在的本質不同;只有聖父是永恆的,而聖子是有開始的。
主後三百年左右,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亞流長老,是集此說法之大成者。他強調「曾有一段時間是聖子尚未存在的時候」,並認為聖子無論如何地「被生」,也都等于「被造」。故大膽宣告聖子是被聖父所造的「次等神」,聖子的次等神性本質是與聖父的完全神性不同。加上聖靈又是被聖子所造,故其神性本質又更低一等。因之形成了三個位格又三種本質的「三位三體論」。教會當時為了解決此項爭議而召開「尼西亞大會」,至終將亞流派判作異端。極其遺憾的是,近代的異端「耶和華見證人」又重蹈此一覆轍。
「尼西亞大會」中,以亞他拿修(Athenasius)為首的教會領袖,極力反駁亞流之錯謬。強調聖子是「被生」而非「被造」,並采取是「永恆的出生」,正如陽光生出于太陽之生,絕非「生者早生于被生者」之「生」。聖子與聖父是同永恆,也是同本質而非相似本質的。凡聖父所具有的完全神性,也是聖子所同樣具有的完全神性。這重要的主張就成為《尼西亞信經》(TheNiceneCreed)的核心,也是直到如今眾教會所持守之三位一體信仰的基礎。
此外,《約翰福音》開頭的「太初有道」四個字,也需要仔細探索。由于「太初」二字在希臘文中既是「起初」。若按常理推論,「起初」必有一起開始點,若「道」是從該起始點才開始存有,則必有起始點之前的時刻是「道」尚未存在的。如此一說又再度陷入亞流派之錯謬。
「太初有道」正解之關鍵乃在「有」這個字。「有」字的希臘文時態是「不完成式」,也就是所謂的「過去進行時態」。其意義為「在過去某一時刻已經一直繼續不斷地存有了」。故即使「太初」有起始點,但在那起始點時,道已經繼續存在了,並且是無始永恆地先存了。所以「道」就是「神」,道就是與父神有完全相同的本質。
聖子虛己而順服聖父
那麼耶穌所說「父是比我大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從該段上下文即可看出,那是指救贖事工計劃之安排。主耶穌說︰「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約十四31)話說不久,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受難,爾後復活升天,並要回到父那里去。按照救贖計劃所安排,聖子一直凡事甘願順服天父的旨意。由他的降世、事工、受難、復活、升天等,莫不遵照聖父的旨意來成就救世的大功。故聖經中皆以「聖父差遣聖子降世,聖子順服聖父行事」的說法作記載,從未有相反之用法。
例如,保羅論到基督說︰「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于死……」(腓二6~8)。這段經文的解釋雖有爭議,但最好是將「神的形象」和「與神同等」都指主耶穌降世之前之尊榮。有神的形象就是有神的本質,因舊約中多處論到神彰顯其榮耀的形象,都是其本質之彰顯,而與神同等就是與神同永恆、同權能、同榮耀、同事工、同地位等。但是聖子甘願「虛己」——不是在道成肉身時虛掉了任何神的本質、性情、權能、尊榮等,乃是把完全的神性「隱藏」在一個卑微人子的里面。除非有信心的眼楮,否則一班人是看不到主耶穌的榮耀。但聖子在世時,可隨時行使神跡和異能。諸如,醫病、趕鬼、水面行走、變水為酒、把魚餅變多、讓死人復活,或顯出比日頭更亮之榮光等。然而,聖子一直甘願自己卑微,存心順服聖父,甚至舍命流血而死在十字架上,等候聖父叫他的身體由死復活並升上高天(參徒二24、32、33,三15,四10,五30、31,十40,十三30、34、37,十七31等)。故由此角度來看「父是比子大的」,然而這並非論到神性本質上之差異。
再者,聖經中有十九次提到主耶穌復活升天後,坐在神的右邊,或說高天至大者的右邊(參詩一一零一;太二十二44,二十六64;可十二36,十四62;路二十42,二十二69;徒二34,七55、56;羅八34;弗一20;西三1;來一3、13,八一,十12,十二3,彼前三22),並且聖父將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聖子(參太二十八18);又將他升為至高,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為主(參腓二9、10);將來還要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縱然如此,在永恆之中,聖子終究甘願服在聖父之下,使聖父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參林前十五25~28)。
這些經文一方面強調聖父與聖子「位格」不同,一方面也說明聖子甘願虛己順服聖父直到永遠。故雖然聖父與聖子在「本質上」完全相同,但在「事工秩序」之安排上,聖父乃是大于聖子的。
聖靈是神
新約中論到「聖靈」共212次,而舊約中加上「耶和華的靈」與「主耶和華的靈」則有50次。許多經文顯示聖靈具有位格之特性。譬如︰思想(參林前二10、11)、情感(羅十五30)、意志(參林前二12)等。也具有位格之「行動」。諸如︰聖靈能夠指教(參路十二12)、說話(參太十20)、帶領(參太四1)、作見證(參徒十三4)、默感(參彼後一21)、印證(參弗一13)等;又能接受位格之對待。好比︰褻瀆(參太十二31)、被欺騙(參徒五3)、被抗拒(參徒七51)等。再有,也有多處經文論到聖靈具有「完全的神性」。諸如︰無所不在(參詩一三九7)、無所不知(參林前二10、11)、無所不能(參林前十二4~11;路一35~37)、無窮永遠(參來九14)等。此外,聖靈亦是創造與扶持萬有的主宰(參創一至三章;詩一零四29、30;伯三十三4),以及聖靈與神可互相交換用。譬如,欺哄聖靈就是欺哄神(參徒五3、4),從聖靈生就是從神生的(參約三5、7,一13)。舊約的主耶和華在新約中被稱為聖靈(參徒二十八25~27;來三7~9)。聖經又經常把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相提並列(參太二十八19;林後十三14;彼前一2)。故此,聖靈絕非只是神的能力或影響力或作為而已,乃是「永恆三位一體神」的第三位。
聖靈是由聖父「出來」,奉聖子之差遣而實施救恩在世人身上(參約十五26,十四16、17)。聖靈光照人悔改認罪(參約十六7、8),感動人認信耶穌為主(參林前十二3),讓人重生並賜下永生(參約三1~16),永居信徒心中而印證、安慰、指教、引導其人生(參弗一13;羅八14~16;徒九31;約十四16、17、26,十六13),幫助信徒治死身體的惡行(參羅八13),釋放信徒脫離罪和死的律(參羅八2),成全信徒結滿美善的果子(參加五22),賞賜信徒各樣屬靈的恩賜(參林前十二7~11),充滿信徒彰顯上頭的能力(參路二十四49;徒一8,二1~4)。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三位「聖靈」,將「聖子」所完成的榮耀救恩,實現在世人身上,成就了「聖父」所預定的美意(參弗一4-9)。
三位一體難以測度
若有人問,為什麼神是三位一體的存有呢?答案是︰聖經如此指示。人雖不知何竟如此,但聖經啟示獨一真神是三位一體的。
有何比喻能清楚講述三位一體之真理呢?答案是︰恐怕沒有!勉強可用一個正三角形來思想。正三角形的三個角永遠相等共存,但也只是一個三角形。此一比方的缺點,是無法表明聖子可以降世為人的真理。再者,或許可以使用「有限條件下」的「水、冰、汽」來揣摩。但假設這三位同時並存,但卻能夠永遠不互相轉換。這就表現出同一「氫二氧一」本質的三者並存。
聖父是完全的神、聖子是完全的神、聖靈是完全的神,然而神是獨一的真神。「獨一」並非一位,乃是「三位一體」。是「三個位格,一個本質」;是「三個位格不相混淆,一個本質不相分別」;是「三位有自主思想、情感、意志之聖父、聖子、聖靈,一個完全神性本質的存有」。聖父、聖子、聖靈乃是同永恆、同現存、同等次、同尊榮、同本質、同權能、同行止、同意旨、同事工……
聖徒應該認清聖父、聖子、聖靈他們之間的正常關系,以及我們與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適當關系。並且按這些關系而與三位一體的神有敬拜、贊美、祈禱、相交之活動。那些對于「三位一體真神」的認知混淆,以及不當的贊美和祈求,應該予以調整並改正(諸如︰「天父啊!感謝你為我們釘十字架流血舍命」。「主耶穌啊!惟有你是獨一的真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主聖靈啊!感謝你差遣聖子主耶穌基督降世救人。」等)。
問題研討
一、說明撒伯流主義的錯誤及如何正確解釋「我與父原為一」。
二、說明亞流主義的錯誤及如何正確解釋「父是比我大的」。
三、說明聖子「反倒虛己」的意義。
四、說明為何聖靈是神?
五、試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明三位一體的意義。並批判「正三角形「及「水、冰、汽」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