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篇的前言
在本篇中,“宣教”及“差傳”為通用詞。兩者與英文的Mission一詞都源于拉丁文的Misso(被差遣)及希臘文的apostolos(受差者和合本譯作“使徒”)兩詞。因中文並無相應詞匯,又無政府官方翻譯作準,所以各人按教會傳統及己意翻譯;也有因喜好不同而引起辯論,此實無必要。筆者等以為只要詞能達意便可,不必為字句浪費時間,最重要的乃是切實遵行主耶穌所賜“叫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明白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蒙揀選及被差遣的,只是崗位不同而已。若不是在前方作“傳者”(宣教士),就是在後方作“差者”(差遣及支援)。為配合以上精神,本篇將盡量使用“差傳”一詞,但在一些普遍通用的詞匯上,亦會使用“宣教”一詞,以免混淆,例如“宣教士”等。
另一個常引起爭論的就是什麼是差傳事工?差傳與布道有什麼分別?定義與界限何在?為簡明起見,現從三方面簡述︰首先是從堂會事工的角度看,假若事工的果子歸于本堂會則屬布道事工;果子歸于別的堂會則可稱之為差傳。第二就是從障礙及難度的角度看,假若福音能不需要跨越障礙便能自然傳遞,這就是布道事工;但假若必須跨越地域、言語、階層、族群等障礙才能傳遞,這就是差傳的工作了。第三就是從福音工人呼召的角度看,假若工人作的是自然及正常的福音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的呼召及差遣,這是布道事工;但假若工人必須有神進一步的呼召及差遣,這就是宣教士了。
差傳並不是人血氣的發明或是某教會或機構的主意,乃是三位一體的真神——聖父、聖子、聖靈的本性及整本聖經的啟示來說明差傳事工的本質及內容。
差傳之源
一、聖父是一位差傳的神
聖經一開始便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後來神又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女(參1︰27),給他們靈命(參2︰7),賜福他們(參1︰28),給他們權柄管理一切。天父把所有的都賜給人類,只有一樣他仍保留著,就是他的主權。無論我們屬哪一種族,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他都是我們的父和主。神為什麼對萬民的靈魂焦急?因為萬民都是屬他的,但可惜他們不認識神、離開神,因此神為他們焦急,盼望他們回頭,想辦法勸導拯救,這是神與人的關系所產生出來的宣教行動。
在舊約時代,神派了先知、祭司、士師等,提醒、拯救以色列及外邦人。到了新約時代,他派自己的獨生子基督耶穌,傳講天國福音,最後舍命,完成了救贖,以義的代替不義的。耶穌升天後,神差派他的眾僕人到處宣講福音,直到地極。“差派”代表了他對萬民的愛心及關懷。神就是普世差傳的總指揮,親自揀選呼召,給他們使命與工作,差派他們出去。例如摩西、以賽亞及保羅等人,他們都是蒙召,是按神的旨意作工,不是他們揀選神,乃是神揀選他們。神差派,因為他要向人表示,他是他們的父,是惟一的主,他希望他們回頭,又顯示他們得救贖的方法。
神的懲罰彰顯神的主權,也表明他與世人的關系。聖經記載神管教以色列人,神也管教埃及人,管教亞捫人……(參結25~32章)證明這些外族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是神的國民,焉有國民不受國王之管轄?焉有兒女不受父親之管教?神的懲治有潔淨、警戒和教導的作用︰人被管教,對神、對己都會加深認識。神施行審判的心意不是刑罰人,而是叫人回轉。他說︰“……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結33:11)“……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二、聖子是差傳的神
聖子被差遣,離開自己的地方,住在我們中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希伯來書》稱聖子是“使者”(參3︰1),意即“被差遣去的人”,用現今的名詞是“宣教士”。耶穌是跨越文化的宣教士,因他從神的地方來到人的地方,從靈體變成肉體,從無限的表達能力變成受限制的表達能力,從全能變成軟弱,從全知變成學生,從主人變成僕人,從富足變成貧窮,從安享天堂福樂到經歷塵世痛苦,從父懷中的獨生子變成孤單的人子。
聖子的工作是普世的拯救。“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7)西面看見耶穌,就稱頌神說︰“因為我的眼楮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0~32)耶穌不單向猶太人傳教,也向撒馬利亞婦人傳道,更帶領很多撒馬利亞人悔改。他醫治羅馬百夫長的僕人,釋放格拉森被鬼附者,又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他走遍各城各鄉(參可3︰7、8),傳講天國的福音。
聖子更頒下普世福音的使命︰“……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1)
三、聖靈是宣教的神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按這節經文,聖靈是宣教的能力,他推動教會把福音傳到地極。我們查考新約,特別是《使徒行傳》,看到聖靈在差傳工作上有四方面工作︰即選召、加力、裝備和指引。
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徒13:2)在《使徒行傳》中,聖靈不只選召領袖出去,也帶領門徒分散各地作見證。彼得和約翰是無學問的小民,但當聖靈加給他們能力,他們便勇敢宣講神的信息、醫治瘸腿者、糾正長官,以大而無畏的精神事奉主,甚至擺上生命,為主犧牲。五旬節的時候,使徒被聖靈充滿時,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參徒2︰4)。聖靈隨己意把恩賜分給各人(參林前12︰11),有講道的、領會的、傳福音的、宣教的、有向內的、有向外的,都是為了裝備聖徒,完成教會的使命,傳福音給萬民。
保羅第二次布道時,到了亞洲西部,打算留在亞洲工作,但聖靈不許。他想往北去,聖靈又不準,原來聖靈要藉馬其頓的呼聲,引導他往歐洲(參徒16︰6~10)。聖靈指引腓利離開福音機會甚好的撒馬利亞,往曠野去,向一個非洲人傳福音(參徒8章)。聖靈指示彼得往哥尼流家去傳福音(參徒10︰19)。沒有聖靈的催促,彼得斷不肯打破傳統風俗,向外邦人工作。從宣教歷史,我們看到聖靈不斷引導,若是順服,必能看見福音的果效。
聖經信息
聖經的信息提及神為全人類預備了救恩︰“神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5:19)“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神的救恩是為世上所有人預備的,只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听到這好消息。差傳就是那些先蒙揀選的人負起責任將福音傳給其他的人。
一、舊約的普世性
在舊約中以色列人雖然是主角,但整個舞台,整個舊約的背景卻是列邦︰“我曾將她(以色列)安置在列邦之中。”(結5:5)以色列的就揀選並非專為自己享福,乃是為要在萬民中為主作見證︰“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賽43︰10~12)因此,以色列是被揀選作列邦的僕人,他們的責任是要“施行我(耶和華)的救恩直到地極”(賽49︰3~6)。舊約清楚說明神是獨一的真神和全地的主。神賜十誡明顯宣布他的獨一性和忌邪性,斷不容許假神與他同列︰“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4︰35、39)因此,他不單警告以色列不可雕刻偶像,也要嚴懲那些敬拜偶像的列邦(參申5︰7~10,4︰25、26)。所以當列邦犯罪,離開他,破壞了關系時,他心中傷痛,在責罰中盼望列邦回轉︰“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埃及)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賽19︰21~25)神與挪亞立約,以虹為記,應許他不再以洪水毀滅全地,這約不單與挪亞立,更是與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的(參創9︰17)。亞伯拉罕之約更是明顯,他要賜福與亞伯拉罕及他的後裔,更要透過他們賜福和拯救萬族(參創12︰1~3),因此,以色列的使命乃是在神的全地為神作祭司的國度,服侍萬民︰“如今你們若實在听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5、6)當聖殿建立後舉行奉獻禮時,所羅門禱告說︰“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听,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代下6:33)因此,聖殿中敬拜的人必體驗聖殿之主的心意,在敬拜中為外邦得福而禱告︰“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詩67︰1、2)
無論是向以色列人或是向列邦,先知的信息都在宣告神的本性及心意,警告他們離開神而犯罪的必受神的審判。很可惜,以色列作為神國的子民,卻常與列邦混雜,跟從他們一同犯罪,失去見證和能力,結果與萬國同列在被審判而滅亡的行列。但先知的信息並非止于審判,更是宣告盼望,人國度的短暫,神國度的永恆及美好,吸引他們選擇神的道和盼望神的國︰“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于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于耶路撒冷。’”(賽2︰2、3)“……時候將到,我必將萬民萬族聚來,看見我的榮耀。”(賽66:18)總括先知的信息,提及的三個國度︰列國、僕國與神國。神的心意是要列國進入神國,方法是透過蒙揀選的僕國盡忠職守,施福傳愛。
二、新約的普世性
新約的開始是耶穌基督的家譜,這家譜始自亞伯拉罕,可以說整個新約是亞伯拉罕使萬民得福使命的延續。耶穌基督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他的出生,乃是神“記念他的聖約”(路1:72),更是“關乎萬民的”(路2:10),因為他是萬民的救主。西面稱贊神說︰“因為我的眼楮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0~32)施洗約翰介紹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參約1︰29)。約翰介紹耶穌是世界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
耶穌基督升天前向門徒頒發的大使命是普世性的︰“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這使命不單有深度,也有廣度;不單向自己的民族,也向普世各民各族;不單使他們信而受洗,更要全套地教導他們作門徒;不單坐下听教導,也要起來作使徒,被差派出去。耶穌差遣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要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
耶穌的使命是有次序及有策略的使命,因為他教導我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他作見證(參徒1︰8),即在遠在近,在本國及外國作見證。但這層次不是先後的步驟,乃是達成同步同時的策略,耶穌不是吩咐我們先完成耶路撒冷,才到地極,乃是“並”、“和”的同時進行。
耶穌的使命是賦予能力的使命,因為他頒發使命的同時,也宣告他的權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而且當我們肯順服出去時,聖靈會成為我們見證的力量(參徒1︰8),有了這最重要的裝備及身分,我們還怕誰呢?
《使徒行傳》讓我們看清楚教會的增長及事奉的方向,教會從人數的增長開始︰三千、五千及天天有得救的人數,甚至素質的增長︰敬拜、教導、學習、相交、相愛。但《使徒行傳》也讓我們看到教會的增長不止于質與量,因為跟著下來便看見教會的延伸及跨越的增長。延伸是到各處植堂,跨越是離開自己的地域及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傳福音。地方教會是後防團隊(腓立比教會、安提阿教會等),而保羅、提摩太、路加等卻組成前線開拓隊伍,兩個不同的架構,前後方互相配搭,使福音不斷擴展到未得之地、未得之民。
耶穌教訓的中心是天國的觀念,而非教會,教會的組成與使命不過是要達成天國來臨的實現,這國度觀乃是回應了舊約先知的國度信息。新約的教會繼承了舊約以色列的職分,是一班分別為聖的子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聖潔的國度,有君尊祭司的服侍,這團隊的使命是在萬民中“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耶穌的比喻中提到天國的廣闊性︰“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里坐席。”(路13:29)這是應許,也是今天神子民的使命。
保羅的神學是神與世人和好的神學,世人靠著耶穌,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參弗2︰13、14),使人與神和好。過去,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參羅3︰23),世人死在過犯罪惡中,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放縱肉體的私欲,任意而行(參弗2︰1~4)。現在,因神的愛,神為世人預備了耶穌作挽回祭,使世人因接受耶穌的代贖而從死里復活過來,成為新造的人,過一個新的人生(參林後5︰17)。
保羅的和好神學是普世性的,但他的論調不是一個死的思想,而是一個行動的神學。他自己成為這行動的先鋒,他把他的思想變成了實體,他出去傳這和平的福音給遠處的人,也給近處的人(參弗2︰17)。他覺得自己受了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羅1:5)
聖經的結尾是救贖的完成,舊約的“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參彌4︰1)的國度觀實現于主的寶座前,使徒約翰看見許多的人“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啟7:9)與寶座前的天使、眾長老並四活物一同敬拜、歌頌、贊美、事奉。國度的完成非靠別的,乃是因為羔羊流血代贖的目的是為普世的人而設立的,他的血是要把她的子民“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于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于神,在地上執掌王權。”(啟5:9)羔羊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參賽53︰11)。
主耶穌的救贖“成了”!世人有盼望了!這大團圓的招聚工作今天交托你我的手中去完成。“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你是否對主的普世使命回應說︰“我願意!”
結語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包括舊約的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書、先知書及新約的福音書、教會歷史、書信、預言書等,都同有一個焦點的信息,就是神是普世的神,他的愛是普及的愛,他的救贖是萬民的救贖,他給教會的使命也是普世的差傳使命。
問題研討
一、你以為“蒙恩得救”與“奉差遣”有什麼關連?
二、為什麼基督徒要參與普世差傳的事工呢?有什麼聖經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