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综览 47.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这本小书的名称,恰当地道出了本书的内容。这五章圣经,记录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主前五八六年)之后所作的哀歌。王下二十五及耶五十二提供了历史事实:哀歌的五首诗则捕捉了当时的感伤。

    七十士及武加大译本都有类似的题目:「哀哭之歌」或「挽歌」(希腊文Threnoi,拉丁文Threni)。武加大译本的副题是IdestLamentationesJeremiaeProphetae,成为英文(及中文)译本的题目(耶利米哀歌)。希伯来文的名称eka来自哀歌一个特有字眼——哀哉!(在希伯来文圣经,这是第一、二及第四章开首的第一个字。)

    在希伯来圣经,哀歌是「五卷」中的第三卷:五卷是在犹太人每年的节期及禁食中使用的经卷。传统上,犹太人会在埃波月九日(七月中)为圣殿被毁哀哭(悼念尼布甲尼撒摧毁所罗门的圣殿及主后七十年罗马将军提多摧毁的「第二圣殿」)。在这个日子诵读耶利米哀歌的习俗,相信始于被掳早期(那时哀歌所描写的悲剧刚刚结束)。耶利米曾记录有八十个来自示剑、示罗、及撒玛利亚的人,在五八五年前到访圣殿遗址(耶四十一4、5)。而且,撒迦利亚(五一八)提到第五月(埃波月)及第七月(提斯利月)的禁食礼,是一个有七年历史的习俗(七1—7)。

    日期及作者。哀歌是犹太人饱经悲惨失败和痛苦放逐生涯而有的作品。它的内容决定了年期的范.——五八六至五三○年。一至四章那些生动的描写,令人相信这些哀痛的篇章是在城陷不久就写成。第五章的内容显示,剧烈的亡国之痛已经淡化了,但却变成被掳那种延续的苦楚;所以第五章可能是被掳时期的作品。

    哀歌的作者是隐名的,经文本身没有谈及作者。在基督降生之前,犹太人已经有一个传统的讲法,认为哀歌是耶利米的作品。支持和反对耶利米为本书作者的论据可算是不相伯仲。支持传统讲法的论点有:耶利米书与哀歌有相同的语调,尤其是对犹大苦难的敏锐描述;哀歌有深邃的神觉洞见,并结合了审判与恩典的主题,与耶利米书相似:另外还有文笔的相似点(如,两卷书都以受击打的女子形容犹大:耶十四17:哀一15)。反对耶利米为作者的论点有:(1)为何耶利米只顾哀哭,而不呼召余民悔改及揭示神那新的一天呢?(2)二9谈及先知异象已经失效,四12、17也似乎暗示一些耶利米反对的事,难道这些经文应该归给耶利米吗?(3)哀歌中有不同的诗歌风格,字母诗的字母次序亦有不同,难道不是证明了哀歌有多位(而不是一位)作者吗?

    哀歌既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我们就让它这样好了。虽然传统的观点不能予以证实,但它也有一点好处,它指出那位受感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作者细致地描述惨剧的经过,相信是一个目击证人(2)作者不单捕捉了犹大痛苦的景况,也看见了可怕的审判背后,有更深的信仰根源,因此他可能是一个渊博的神学家:(3)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4)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为国家灭亡而悲哀,但也深知唯有经历死亡,才能有新生的希望。

    我们所认识的旧约人物之中,没有一个比耶利米更符合这个作者的特征。历代志的作者也记载耶利米曾在约西亚死的时候背诵哀歌(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曾努力预备犹大面对这场浩劫,并期望有人与他并肩作战。如果哀歌的作者不是耶利米,犹大就真是有福了,因为犹大民众之中,有另一个像耶利米那样的人,与他们一起面对苦难。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讨论之中,我们相信哀歌不是一本诗歌选集,它是一位作者的作品:这位作者满有属灵的恩赐、深邃的见解和优秀的文彩。

    诗歌风格

    字母诗。头四章有不同风格的字母诗:第一至二章各有二十二节,每节三行,每节的每一个字母,都按希伯来文的字母次序排列:第四章也是这样,但每节只有二行:第三章的字母诗是结构最严密的一首,共六十六节,分成二十二组,每组头一节的头一个字母,依字母次序排列:第五章没有字母次序,但显然也受字母诗的格式影响:共有二十二节,每节一行。

    为什么用字母诗?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字母次序是为了方便记忆:记得字母的次序,能帮助我们记起每节的内容。但哀歌一至四章相信不是为了方便记意而用字母诗:这些次序会帮助也会混乱我们的记忆。有谁会记得那一节是G起头,那一节是D起头,那一节属于第一章,那一节属于第三章:所以,相信作者是出于对诗歌艺术的热诚而运用了这些字母诗的形式。

    不过,哀歌中的字母诗似乎最少还有以下两种功用:(1)所讨论的题目,由aleph至tau(希伯来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用尽了,代表全面的挫败与完全的悔悟:(2)它在哀歌中设置了文艺性的屏障,令读者节制哀恸的情绪,不致无法控制地嚎啕大哭。

    挽歌。哀歌用了感叹语「哀哉」(希伯来文-ega)及一些简短感人的平行句(尤其在第一,二,四章),令哀歌变成一些大悲剧所用的挽歌。挽歌(qina)通常是在深爱的人的葬礼中使用(撒下一19—27),但这不是唯一的用途:它能用于任何悲剧性的场合,尤其是在一些无法扭转的灾祸,挽歌能加强悲伤的情绪。

    耶利米哀歌中的挽歌,实在有太多变化,难以概括地称它们为葬礼用的诗歌。耶路撒冷城不是被形容为一个尸体,而是一个孤单的寡妇(一1)。更重要的是,耶路撒冷本身也加入哀哭的行列(如,一12—16、18—22)。在另一些时候,诗人直接向耶路撒冷说话:

    耶路撒冷的民哪

    我可用什么向你证明呢

    我可用什么与你相比呢(二13)

    希伯来挽歌一个有力的技巧,是戏剧性的对比,描写死前或衰败之前的荣美情境(参撒下一19、23),令现在的悲剧更加使人心伤: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

    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

    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

    现在成为进贡的(哀一1)

    个人与群体的怨歌。与挽歌相近的另一种形式是诗篇及耶利米书的怨歌。哀歌有时运用个人怨诗(第三章),以一个人(可能是诗人本身)代表全体说话,或用群体怨诗(第五章),使整体会众一起在耶和华面前申诉他们的苦难。

    第三章的个人怨诗开始时便描写他们的苦难,没有直接向神申诉的说话,只描述神所施行的审判,而且是用第三身来代表神(1一18节)。到了诗的结束,诗人才以第二人称对神祷告(55一66节)。但其中仍然有很多怨诗的标准成份:(1)对苦难极之图像化的描写:黑暗、疾病、枷锁、野兽的攻击、弓箭的侵袭(三1—18):(2)祈求救助(19节);(3)表示信任(21—36节):(4)确信已蒙垂听(55—63节);(5)祈求神惩罚那引致犹大受苦的敌人(64—66节)。

    第五章的群体怨诗,几乎全集中描写苦难的情况(五2—18),开始和结束都是祈求复兴(1、20一22节),并反映了一线微弱的希望和信心(19节)。

    诗人运用怨诗的形式,不仅是为了增加多一种表达方法:怨诗的效用远远超越了挽歌:挽歌的对象通常是葬礼的参与者,但怨诗则容许诗人或会众直接求告神;挽歌只能描述引起灾难的罪恶,但怨诗却能让诗人和会众作个人的忏悔(比较三40一42及一18),表示对神的信任以及确信神必垂听他们的祷告。

    耶利米哀歌精巧细密地结合了各种形式及内容。字母诗、挽歌。怨诗、对苦难生动的描写等,完全组合起来,唱出了以色列民那永远难忘的痛苦和希望:他们必经审判,审判之后,也必蒙怜悯。

    神学上的贡献

    耶利米所预言的,在哀歌的悲痛景象中应验了——耶路撒冷被毁、人民伤亡无数。但除了肉身受苦之外,更令犹大民惊惶的,就是灵性上的煎熬:他们苦苦追问:「为什么?」

    


    哀悼景象;埃及十八王朝(主前十四世纪后斯);于孟斐斯出土。

    那些走过耶路撒冷废墟的人,不会觉得神的审判是错误的。诗人也相信审判正确无误(一18),因为犹大背叛神(一5、8、9、18。22,二14,三40—42,四13、22,五7),所以神在审判中倾倒他的烈怒(一12及下文,二1—9、20—22,三1—18,四4、11)。

    

    但最后的破坏令犹大人民产生了信心的危机,哀歌那灭亡与盼望的神学,就是要处理这个问题。约西亚王施行改革,不足数年,神无情地客让这位公义的王倒在战场之上(六○九),改革便被置于一旁;圣城又在五八六年被蹂躇然后摧毁了一切,这都令犹太人民大惑不解。申命记的教训是王国时代一直持守的信念,相信统治者的义行,必带来神的祝福:但为什么神在历史中的作为,竟然与这原则背道而驰?

    犹大这次信仰危机的另一个层面,是犹大人民坚决相信锡安不会被摧毁,但事实与信念却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纵使南北**、政局动荡、北国灭亡(七二一),但大卫王朝仍生存了四百年。人民相信,靠着神与大卫所立的约,大卫的子孙们在神面前会有一特别的关系(撒下七),耶路撒冷也永远不会被破坏,它是神的居所,神难道会让仇敌攻占自己的家园吗?在希西家的日子,西拿基立攻打耶城,却神秘地被打败了(七○一),这当然更令犹大人民坚信不移。

    然而尼布甲尼撒摧毁了不能摧毁的圣城、烧毁那不能烧毁的圣殿。神究竟在做什么?人民还可相信什么?不能动荡的信念连根也被拔起了,他们可以怎样回应呢?

    哀歌以字母诗象征犹大完全地俯伏忏悔,表达了犹大人民心中的冲突。另一方面,哀歌又鼓励人接受神的审判,相信审判之后仍有转机:虽然神在历史进程中令以色列手足无措,但哀歌作者鼓励以色列不要怀疑神的主权,要他们相信,神所作的事,最终也是为了他们及一切创造物的好处。

    哀歌记载了受宠爱的犹大,如河跌进失望的深谷:它与约伯记所描述的一样,神的心意好像藏在五里雾中。但当那容许苦难发生的神启示自己的时候,读者又可重拾信心和盼望。诗人那坚强的信心,必定在往后的日子,打动无数犹大人的心。要在灾难中寻求盼望,又要带领人进入盼望之中,这任务是困难的,唯有对神有深入认识的人才能胜任。

    哀歌把以色列文学与信仰的三条主线交织在一起:先知透悟立约之神如何审判和施恩:祭司在礼仪中表达痛悔和盼望:智慧人探索苦难的奥秘。写作哀歌的诗人,承受了这三种遗产,把它们集于一身。他不单是文士或记录者,他还亲自用优美精妙的技巧,完成这卷圣经启示之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