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引 言
    “埃里克·利德尔,传教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死于被占领的中国。噩耗传来,整个苏格兰哀痛欲绝。”

    这是出现在影片《烈火战车》末尾的简短悼词。像笔者一样,读者诸君或许会感兴趣:埃里克·利德尔是如何来到中国的?他在那里做了些什么?最后又是如何死去的?那么请你们往下读,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切。

    如何来解释埃·利德尔的传世精神?人们怎会对一位70多年前只是赢得过一块奥运金牌的人如此念念不忘?固然,他的成就是杰出的,但也并非是绝无仅有的。确实,他曾拒绝在星期日参赛而放弃了夺金的机会,可几世纪以来,有的基督徒作出过更大的牺牲,其中更有不少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献身。

    田径场上叱咤风云的埃里克·利德尔,在生活中却显得腼腆、羞怯、不善辞令,也称不上才华横溢。可就是他,凭借着蕴藏心底的崇高精神力量,作出了不凡的业绩。“他并无特别的智慧,也无超凡的才能,但他却优秀绝伦。他不是个伟大的领导人,也不是个给人以启迪的思想家,但他明白该做什么,而且付诸行动。”一位研究他的人士如是说。正是这种极度的平凡,却使他独具魅力。影片《烈火战车》中扮演利德尔的已故伊恩?查尔逊评价他时说道:“他只说真话而不夸夸其谈——他谈自己,谈信仰,也谈那天早上他做了些什么。”

    他的演说,并不流畅,却闪烁着诚实和真诚;他那不沾丝毫傲慢和利己主义的纯朴,本身就犹如在直接传播福音启示。他深深地打动了众人的心——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学生基督教改革运动中听他演说的青年,还是中国华北平原的农民,或是关押在日本集中营里已经绝望的人们。利德尔本人就是于1945年2月因患脑瘤在这所集中营中死去的。

    他对人类——不分肤色、阶级、信仰——那爱,永驻人间。按他邻居的说法:他的爱就像是上帝的爱。利德尔在个人生活和田径跑道上,都竭力追求完美,但他对别人的缺点却能宽容以待,从不求全指责,相反,总是努力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优点。

    在许多人津津乐道于揭示显贵要人瑕疵的年代——无论是以往还是当今,他们在利德尔身上却找不到任何丑事。他长达20年的完美表现始终如一。人们众口一词:“利德尔是我生平所见最具基督品格的人。”

    然而,他也并非像出家人那样的清心寡欲,或如他妻子弗罗伦丝所说并非神圣得超凡脱俗。他热爱美好的生活;他也是个很爱开玩笑的人。甚至在1924年奥运会前,有人在巴黎还见他兴致勃勃跳着查尔斯顿舞(查尔顿舞为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种起源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查尔顿市黑人舞蹈的交谊舞)。那种安详的微笑,一对闪光的蓝眼睛,还有气质高雅的幽默感,这就是我们永远能见到的利德尔。说到他的幽默,按照弗罗伦丝的看法,很难捉摸,只有当你跟他站得很近,仔细地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才能分清他是在开玩笑,抑或是当真的。

    他内心深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彻底奉献”是他常说的词语。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对利德尔的兴趣持久不衰?或许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怀旧情结:人们向往着充满荣誉感、骑士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时代,向往着更为崇高、神圣和纯洁的充满道德和正义的时代;即使这种时代从未真正存在过。或许只不过因为他体现了当代诚实的人们所竭力追求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看来永远无法真正获得。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世界呼唤具有埃里克·利德尔品格的男男女女。呼唤诚实、勇敢、无私和充满爱心的人们;他们将实践自己的追求,他们将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他们将像雄鹰一样,振翅高飞,直冲云霄。

    朱利安·威尔逊

    一九九六年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