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卷类 历代志上下的神学
    历代志上下的神学(ChroniclesFirstandSecond,Theologyof)

    回溯以色列历史的角度

    历代志从一个有别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角度与目的,来重新展示以色列的历史传统。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从被掳至巴比伦(主前586至538年),国家似乎真的濒临灭亡这个角度来看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以色列人不单失去耶和华的圣殿和自大卫王以来的自主独立,同时还失去应许之地。他们虽被迁徙至异地生活,却依然尝试在社会中保持自己作为耶和华百姓的身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要教导百姓的,是他们被掳并非因为神失信于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一再背弃神的约所造成的后果,并强调以色列人几乎是注定要『堕落』至被掳的可悲境地。

    相比之下,历代志的写作日期,距离最初被掳至巴比伦的时候已有一段日子。因着神的信实并不断绝,祂藉着波斯帝国的开国君王古列作为手中的工具,让以色列人在主前538年回归应许之地。在耶路撒冷重建的圣殿中曾经再一次出现献祭和敬拜的活动。那些重回故土的人得以展开新生,虽然他们仍活在异国的统治下,没有自己的以色列君王。但鉴于神的怜悯,复兴以色列,历代志便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回溯以色列的历史。这个历史面貌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域,去查看神与以色列交往的方式,同时亦为信徒群体带来新的教导。历代志记述了有关被掳和其他苦难的细节,说明了被掳归回和其他祝福的原因,并为某些宗教和政治上的建制辩护,以及明确地呼吁百姓要忠于耶和华。

    由于角度的不同,历代志所重新展示的历史,便在某些重要方面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所记载的有分别。首先,历代志更详尽地说明以色列的繁荣和成就是出于耶和华的赐福。其次,虽然历代志亦指出以色列所遭遇的苦难是神审判他们不忠的结果,但它却以另一个方式来形容他们的不忠。按照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描述,以色列的不忠在于他们拜偶像和不遵守神的律例(王下十七7-18)。历代志则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反思,并且更具体地阐述以色列人的不忠罪行。历代志指出以色列的不忠在于『离弃耶和华』,或是没有真正『寻求耶和华』,意即没有全心全意回应神。人若寻求耶和华,便会归向祂、向神祈祷、求问、赞美祂,敬拜祂,而且除耶和华以外,不敬拜别的神。还有最重要的,是人透过正确的途径和在正确的地方敬拜耶和华,亦即是要在耶和华的约柜面前或圣殿中敬拜。反过来说,离弃耶和华的表现便是上述的反面。除了拜偶像之外,他们的不忠还表现于不归向耶和华、不重视神的圣殿,以及不尊重神所设定的宗教和政治建制,就是利未人的祭司制度和大卫的家族。第三,历代志指出,每一代都可以逆转以色列的命运,而每一代亦确实经历到不同的顺境或逆境。倘若君王与百姓因离弃神而尝尽苦果之后,愿意谦卑下来,重新寻求神,他们将得到复兴。反之,他们若经历到神的祝福之后却背弃神,就会受到咒诅。

    历代志的结构

    历代志一开始便列出家谱(代上一至九章),藉此带领读者进入叙事的主题和世界观。作者由创造开始(亚当),迅速将焦点收窄至以色列国的十二支派(代上二至八章)。它特别将重点放在(1)利未支派和利未人的祭司制度;(2)犹大支派和大卫王朝;(3)便雅悯支派——以色列的首任君王便是出自这支派,而由第十章开始的叙事部分,也是由他揭开序幕。在九章2至21节的家谱,记录了归回故土的首批被掳者的名字;到了历代志的结尾,才交代有关归回的记载(代下三十六2-23)。一些简单的评语亦间或在名单之中出现,表明耶和华会赐福给信靠祂的人(代上四10,五20-22),也会降罚给不忠于祂的人(代上二3,五25-26,九1)。叙事的部分便由历代志上十章正式开始。

    在论述扫罗、大卫和所罗门这三位君王的统治的过程中,作者确立了历史的主要原则或模式(代上十章至代下九章)。当君王愿意寻求耶和华,他就会得着祝福;当君王离弃耶和华,他就会经历愁苦。扫罗那幅简单的负面描述,刚好与大卫和所罗门的正面写照形成鲜明的对比。扫罗在战场上亲自了断自己的性命,他的王位便由大卫继承。扫罗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全因为他不寻求耶和华(代上十13-14),反而向隐多珥的女巫求教(参撒上二十八章)。历代志虽以大量篇幅记述大卫生平,却绝少谈及大卫这个人、他的弱点、思想和感情。但我们几乎是一面倒的从正面读到大卫与耶和华的相交。故事透过将截然相反的情景互相对照,展示出大卫(与全以色列)和耶和华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向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寻求耶和华的原则。耶和华建立大卫的国度,给他人民的支持、军事上的胜利,以及一个历久不衰的王朝(代上十一至十二,十四,十七至二十章)。至于大卫,他则建立了围绕约柜、敬拜耶和华的正确模式,还有选任宗教人员,以及为将来建造圣殿的工作做好准备(代上十三,十五至十六,二十一至二十九章)。历代志的作者在大卫最后一篇演辞中,清楚指出这个寻求的原则:『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你若离弃他,他必永远丢弃你』(代上二十八9;参二十二6-16、17-19,二十八1-10)。历代志接着亦表明所罗门确立了正确敬拜耶和华的模式,并展开了建造圣殿的工程。耶和华也建立他,将智慧、平安和财富赐给他(代下一至九章)。

    历代志透过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的生平事迹,表明耶和华在历史中与以色列人互动的相交模式之后,便叙述犹大其后众多君王迅速转替的情况(代下十至三十六章)。作者明确地将约沙法、亚哈斯、希西家和约西亚等四位君王,与大卫和所罗门王相提并论(代下十3,二十八1,二十九2,三十四2-3)。其他的比较则较为隐晦。君王(通常亦连同百姓)若愿意以某种形式寻求耶和华,那么,耶和华总会赐福给他,使他打胜仗、国家富强,以及有能力完成国家的建设工程。反之,君王若离弃耶和华,他和他的百姓便会遭逢逆境。这个模式一直持续至西底家的时期,那时无论君王、祭司和百姓都离开神,污蔑圣殿,又不听众先知的警告。结果,巴比伦人成了耶和华降罚的工具,摧毁圣殿,还把百姓掳走(代下三十六11-21)。历代志在结束的时候,提到在古列王统治的时期,批准被掳的百姓可以重返故国(代下三十六22-23)。

    历代志有一个明显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记述北国以色列诸位君王的事迹。北国是在所罗门王驾崩之后大卫王国**为二的其中一国。惟有当北国所发生的事故牵涉到南国,历代志才会提到北国。北国的居民仍被视作是神的百姓,不过,他们却因抗拒大卫的王朝、利未人的祭司制度和耶路撒冷的圣殿,而被视作离弃了神(参代下十19,十一13-15;尤其是亚比雅在十三4-12的讲辞所表达的)。南国没有攻打北国,因为他们仍然是神的百姓(代下十一14)。但南国却不与北国结盟(代下十八章),因为北国不是合法的国度(代下十九2)。不过当北国落入亚述手中的时候(主前722年),南国却欢迎北国的百姓回归到他们那里,与他们一同敬拜耶和华(代下三十16-9)。

    历代志的重要主题

    大卫王朝历代志的『角色』,都是作王的大卫后裔。耶和华为了以色列百姓的原故,建立大卫的统治(代上十四2)。大卫这位君王,不但愿意寻求神,还建立了一个正确的敬拜制度。神曾应许大卫,他的后裔将接续他的位,永远在耶和华的国中作王(代上十七11-14),虽然条件是作王的人必须忠心寻求耶和华(代上二十八6-7、9)。接续大卫作王的后裔必须负起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建立和确保耶和华得着合宜的敬拜。他们可以废弃敬拜耶和华的方式(像亚哈斯和玛拿西),亦可以振兴对耶和华的敬拜(像希西家和约西亚)。他们坐在耶和华的位上(代上十七14,二十八5,二十九23),也代表整体百姓在耶和华面前代求(代下六l8-42,十四11,二十5-12)。他们的属灵领袖,会影响以色列人对神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代下十四4,十五9-15,十九4,二十4、20-21,二十一11,二十八19,三十二6-8,三十三9、16,三十四33)。当北国的百姓抗拒这个建制,便表示他们离弃耶和华(代下十三4-12)。历代志在以色列落入异族统治的期间,从这个大卫王朝的角度来展示历史,为大卫后裔重登耶和华宝座带来不少盼望。

    利未人的祭司制度与敬拜虽然历代志是以大卫王朝的君王为全书的架构,但叙述的主要内容和真正核心则在于以色列与耶和华的关系。历代志着力描述这种关系,是如何透过建立和保持那代表耶和华同在的建制而表达出来,那些建制包括:约柜、耶路撒冷、圣殿、献祭制度、祭司、利未人和奏乐师,以及坐耶和华宝座的大卫后裔。只要这些建制运作顺利,以色列与耶和华的关系就保持良好,而国家亦繁荣安定、国泰民安。

    被掳标志着历史上的一个转捩点。历代志认为,以色列之所以被掳,是因为他们不肯谦卑地寻求耶和华,以及没有采取合宜的敬拜途径。因此,以色列的宗教建制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维持寻求耶和华的正确方式,以及维持与神之间的合宜关系这两件事情上,利未人的祭司制度与大卫王朝可说是相辅相成的。君王的行政权力可以伸展至这些要职人员之上,不过,他们的职责范围代表的,是神特定的责任,是王不能够篡夺的(代下二十六l6-21)。此外,当耶和华制订由大卫后裔接续王位的君主制度受威胁时,祭司亦为了维护它而作出干预(代下二十二10至二十三21)。根据历代志的看法,北国抗拒利未人的祭司制度,正是离弃耶和华的表现,正如他们抗拒大卫王朝一样(代下十一13-15,十三8-12)。

    『以色列众人』『以色列众人』(alllsrael)是一个经常在历代志出现的片语,可以用来指全部以色列人(代上十一l),或是南国的居民(代下十一3),又或是北国的居民(代下十三4、15)。然而,无论是指哪群人,所指的群体就带有向耶和华负责的意味。不单是君王和宗教领袖要为国家的命运负上责任,百姓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负责任。先知发出信息的对象不单是君王,同时还有百姓(代下十一34,二十l4-15,二十四20)。有时候,百姓要背负罪责,而君王则是清白无罪的(代下二十七2,三十四24-28)。当南北**的局面真正出现,那些组成全以色列的百姓,就必须决定寻求耶和华与否(代下十一13-17)。因此,每一代的百姓都要为本国的事情负上共同的责任,纵然他们往往倾向跟随领袖。所有人都要向耶和华负责。

    历代志的世界观

    历代志展示了一个世界观、一幅描绘现实的图画。即使在首九章的家谱中只有短短几句评语,却已经清楚表明耶和华掌管了世界的历史。至于耶和华的存在,以及祂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两点,皆是必然的结论。历代志没有尝试去证明这些,反之,它只着力于表明耶和华如何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施行他的作为,并说明原因。

    历代志的神是一位至高的掌权者,然而,祂没有操控人的选择。诚然,耶和华可以按其心意选择一位异邦君王来发出预言(代下三十五21,三十六22-23);祂甚至可以操控一些如埃及和巴比伦等国家来达成祂的计划。可是,所有以色列人、君王和利未祭司,均要为他们的行为和保持与神良好关系负责。他们要在寻求耶和华,抑或离弃耶和华这两条道路之间作出选择。神用以推动世界的原则,是由他们启动的。

    对于世界运作的方式,历代志所表达的比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正面。撒耳记和列王纪反映出一个悲观和相当宿命的态度。至少自玛拿西开始,以色列的命运好像已经注定——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苦难(王下二十一10-15)。但在历代志作者的笔下,则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每位君王和他那一代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单元。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所想的那样预定。从历代志所展示的现实,我们看见兴衰的逆转可以在某一个王或某一代人中发生,有时甚至在一代中出现超过一次的命运逆转。改变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即使以色列人把自己推到接近灭亡的地步,他们仍然可以随时寻求耶和华的怜悯和复兴。

    历代志的信息

    透过对以色列的历史作出精心的挑选和刻意的编排、对某些人物的定型化描述,以及把大卫和所罗门勾划为君王的典范,历代志邀请读者亲自去评价历史中的每一个世代,藉此了解事情发生的因由。『不过,读者并非就此停下来,还必须对本身所处的环境作出评价,并作出相应的行动。最终,人与耶和华的关系仍然是最首要的。神昔日的『法则』今天仍继续运作。读者如今知道甚么会带来祝福,甚么会带来灭亡。人生的处境可以完全逆转,全在乎人是否愿意寻求耶和华,抑或选择离弃祂。历代志透过重新展示以色列的历史,劝勉这个信仰的群体与耶和华建立正常的关系,同时亦给予他们一个蒙福的盼望。

    RodneyK.D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