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的神学(Proverbs,Theologyof)
箴言的神学包含五方面:(1)神已经为宇宙和社会设定了永恒不变的结构;(2)神已经藉着本书揭示了社会的结构;(3)这个社会的结构包含了一个行为与结局互联起来的关系;(4)人是否顺从耶和华所预定的结构,完全是在乎他的心;以及(5)说话对于陶造年轻人的心灵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
按照所罗门的拟人化教导,以女性化身的智慧(WomanWisdom)不单在耶和华创造沧海、高天和大地的时候,便已经存在(八22-26),还为耶和华给这些浩瀚的宇宙实体画定界限,以致让人类得以生活在其中,每天发出赞颂(八27-31)。她对于耶和华为那不受牵制、汹涌波涛的沧海定出界限感到欣喜(八29)。智慧称颂耶和华的美善,祂在创造之始便为混乱定界限,制订宇宙的秩序,这正吻合她那塑造社会秩序、在时间之内给罪恶划定界限的角色。凡愿意在各种事上听从智慧的教导,包括追求永恒的富足(十2-5)、给予穷乏人慈惠的帮助(十6-7),和用说话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十10-14),便是朝向永恒的国度(八15-21)。聪明人会在这些教导所画定的规范之内,过着安稳的生活;但愚昧人却毫无自制,任意渴求那些超越界限的东西(十3下),最终因逾越耶和华所确立的社会秩序而招致死亡(四10-19)。
这些社会结构不能脱离制订它们的耶和华而独立自存。反之,它们要靠耶和华亲自来维持:『他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作盾牌,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护庇虔敬人的道』(二7-8;参三26,五21-23,十六1-5)。惟有神亲自作后盾,箴言才成为真实的话。人不是相信箴言本身,乃是相信站在其背后的耶和华(三5,二十二19)。事实上,认识本书的教导,就等于认识神:『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你就……得以认识神。』(二1、5)
启示的教训
所罗门解释为何领受他那些涉及固定社会结构的教导,就等同于认识神:『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二6)所罗门的口已变成了神的口。
神在古时曾经用各种方式晓谕列祖(来一1)。神不像与摩西般面对面说话,也没有像向众先知般用异象和异梦传达信息(民十二6-8),祂在这里是藉着人对自然创造和人性的观察,来向所罗门和其他受灵默示的智者——诸如亚古珥(三十l)和利慕伊勒王(三十一1)——说话。世界就是智者的实验室,他说:『我经过懒惰人的田地……荆棘长满了地皮……石墙也坍塌了。我看见就留心思想……』(二十四30-32)他就地取材,构想出一句新的箴言:『再睡片时,打盹片时……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二十四33-34)换言之,受灵默示的智慧从观察悟出一个教训,就是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存在着一种使生命趋向灭亡的惰性原理,不过,人只要自律,就能克服这种陷入混乱的潜在危险。当然,这位智者是一位道德教师,而非一位自然科学家。他从宇宙秩序得出来的例证,作用在于教导信靠神的人,自律能克服社会的混乱。
本书的神学并非一套自然神学(naturaltheology)。以女性化身的智慧并非如许多人所宣称的,是宇宙秩序的本身。反之,所罗门是用以色列王的身分说话(一1),这亦代表他已经细心研读过摩西律法。所罗门在本书经常用到『耶和华』这个神的名,这名正象征着神与以色列的立约关系(出三l3-15,六2-8)。这位受灵默示的王,透过摩西的约来看周遭的事物,然后撰写他的箴言(二十九18)。
这位智者虽然没有说自己是直接从天上听到神的晓谕——如众先知常言的:『耶和华如此说……』,他的话却确实带有神的权威。他用了摩西常用的一个字词来形容他所得的启示,那就是『法则/教诲』(tora)和『诫命』(miswa;参三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本书所展示的那个由神所订立与维护的社会结构,反映行为与结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用『道』来代表这关系,这词在整卷箴言共出现约75次,而在那汇聚了各类训诲、成为本书释经钥匙的一至九章,则共有30次之多。这『道』意指一条横贯的公路,或是指在一条路上走过,步向一个终点;它在同一时间可包含以下三个含义:『人生的道路』(即生活的特质和处境);『人生的表现』(即具体的抉择和行为);以及『某种表现的后果』(即该种生活方式将无可避免地带来的结局)。聪明人走的是生命之道(二20-21);愚顽人却在死亡之路奔跑(一15-19)。基督教倾向视自己为一种『信仰』,箴言书却像圣经中大部分书卷一样,认为持定这信仰的人就是跟从『道』(halakah)——即生活之道。
本书所指的生命,乃是与永活神相交的丰盛人生。根据创世记二章l7节,人破坏了与造物主的合宜关系,结果带来死亡。智慧是关乎如何重建和保持这合宜关系,以致带来生命(见二5-8)。第一段经课(一8-19)假定恶人要流无罪之人的血,害他无辜死亡,就正如该隐害死义人亚伯一样(创四l-9)。本书所应许的生命(二19,三2),就正如整本圣经所应许的,必然涉及一个超越今生和死亡的现实。否则,在创世记第四章有关亚伯被杀害、在箴言一章9至19节有关流无辜人的血,和神儿子的受死,便足以**全本圣经和本书的信念,因为恶人始终胜过义人。所罗门把他的教诲比作生命树(三18)。古代近东——尤其是埃及——的宗教文献,以及创世记的二至三章,都暗示生命树名副其实是永生的象征。箴言五章那个愚蒙人,在随从肉体的引诱之后,将为虚耗生命而懊悔(五7-14)。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但本书却应许义人『并无死亡』(十二28),即使临死,也有所投靠(十四32)。然而,有别于清楚分别今生和来世的启示文学,智慧文学把生命视为『已然未然』(alreadyandyettocome)。智者强调要在此刻拥抱人生。
本书亦强调结局。『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恶人却被祸患倾倒。』(二十四16)相对而言,约伯记和传道书则把焦点放在今世的『日光之下』,义人在其中好像无力招架、彻底被击倒。即使箴言二十四章16节用一个让步从句的『虽然……仍必……』来驳回义人要倾倒的可能性,可是,其他箴言虽肯定道德秩序,却仍然明示或暗示义人有可能受苦、恶人有可能兴旺。它用『……强如……』的箴言,来修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例如:十五16-17,十六16、19,十七1,十九22下,二十一3,二十二1,二十八6)。这些箴言将贫穷与义人、富足与恶人连上关系,以致非常清晰地表明谨守敬虔和道德原则,不会即时带来一个快乐的结局。
由于箴言采用警句的风格,每一句都会以极度精警的方式来表达某个主题的真理,因此,要全面了解真理,我们就必须将有关的主题汇集起来一并研读。例如,在三章1至10节那连串美好的应许之后,所罗门补充一句:『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三11-12)。经历顺境和逆境不单是建立儿子成长所必需的,更是做父亲的一个明智安排。所罗门解释说:『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显示天父也有父亲的监护角色。智者在三章l3至20节列出智慧的种种赏赐之余,随即提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应得的人施行』(三27)。这训诲作为得赏赐的条件;这训诲暗示好人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间。他在十章2至5节有关钱财的教导,不能单独地逐节理解,倒应集合起来解释:第2节是关乎财富和德行;第3节是财富和宗教;第4至5节是财富和远见。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解释时,便会明白本书并非宣扬一种『财源滚滚、事事顺利』的福音,它只是应许耶和华会赏赐忠心的人。
心
一个人是否尊重神设定的社会结构,取决于他的心——即主宰人的知、情、意的核心所在(二2,四23)。所罗门并非以一种冷静、理性、以事论事的说理方式来提出他的训诲,以致要求读者作出同样理性和不涉及感情的回应。反之,他是以一种虚构式的文学技巧来表达出他的热情:『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一20)相应而言,所罗门亦要求儿子要『扬声求聪明』(二3)。当人全心全意接受所罗门的智慧,那么,属神的智慧便会进入他的内心:由神口中发出的智慧(二6)『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二10)。
智慧应许将智慧赐给凡爱她的人(八17、21),她又要求爱她的人,像等候新娘一样,天天在她的门口守候(八34)。为了得着这新娘,人要甘愿为她买任何东西作她的嫁妆(四7)。她要求人敬畏她:因为敬畏耶和华是得着智慧的第一个原则(一7,九10)。相对而言,那些没有接受智慧、逐渐步进成年的愚昧人却喜爱无知;愚顽人恨恶知识,好嘲弄人的仍旧恣意嘲弄(一22)。对所罗门的训诲接受与否,并非纯理性的抉择,同时亦包含感性的部分。作为本书写作对象的愚昧人(一4),在进入城内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之前,必须在宗教和道德的立场上先行作出审慎的抉择(八3)。这抉择能帮助他们抗拒城中邪恶人和**的诱惑。
话语的力量
故此,所罗门编排本书的方式,是为了让旧约的父母可以在家中——这个古代以色列人向孩童施教的基本场地——教导他们的儿女。作父母的,必须防患于未然,在儿女快将步入成年期之前向他们施教。因为他们在这个成长的十字路口,除了最容易骄傲自恃和行为冲动之外,还最容易受外人影响,两代之间的关系也最为脆弱。父母的声音(一8,三十一26)与行乖道的人和行淫的妇人所发出的声音彼此较量。家长们借助所罗门这本以出色修辞技巧写成的箴言,坚定地亲自向子女施教,必能胜过乖谬人诱骗其儿女赚快钱(一10-19,二12-15),以及**引诱他们**的教唆(二16-19,五1-23,六20-35,七l-27,九13-18)。在古代近东的智慧文学中,提及母亲作为施教者的角色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旧约认定父母在儿女面前拥有同等的地位(利十九3)。既然作母亲的,也要『忠心教导』,那么,她本人便必须先行受教。本书作者虽然以将来要作一家之主的『我儿』为写作对象,但并没有将女儿摒诸门外。
所罗门在整卷箴言都假定了言语的力量:事实上,它有掌管生死的能力(十八21)。儿童虽然也要为本身的抉择负责(结十八20),但父母的教导始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箴二十二6、l5)。那些得以成为智慧之子的,将会给父母带来无比的喜乐,反之,摒弃传统智慧的愚昧之子,便只能带给父母无尽的痛苦(十1)。
BruceWalt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