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该书的神学(Haggai,Theologyof)
主前520年,哈该和撒迦利亚这两位先知合力呼吁被掳归回的百姓着手重建圣殿。波斯王古列早于主前538年便下诏准许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圣殿的根基亦于主前536年建造完成。可是,工程却因当地人的反对而一直搁置,直至哈该和撒迦利亚站出来激励百姓。他们所传讲的信息果然产生作用,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终于在主前515年完成这座『第二圣殿』的建造工程;犹太的国民再次拥有一个敬拜中心,让他们得以如同子民般集结起来。
哈该书所包含的四篇简短信息,是先知在大流士第二年,即主前520年8月至12月期间向百姓传讲的。每一篇信息都清楚记有日期,而且风格近似,足以确保全书整体的连贯性。哈该的信息精炼有力,深深触及犹太余民的内心深处,以致百姓都愿意以行动来回应他的劝勉,完成建殿的工程。
惩罚和祝福
虽然百姓归回以色列的家乡只有短短18年,但百姓的叛逆行为已经为他们带来连串问题,就好像一个国家快要沉沦至被掳的罪恶光景。神降下旱灾,使粮食短缺,经济衰退。摩西曾经警告百姓,他们若不守约,便将会经历类似的灾祸,最终更会被掳(申二十八38-40)。哈该书二章17节提到的旱风和霉烂,便是明确引自申命记二十八章22节有关约的咒诅。以色列人一方面搁置建殿的工程,让耶和华的工作一再拖延,另一方面却着力美化自己的房屋(一4)。
哈该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的问题,他们为自己对神的工作冷漠而深感懊悔,于是在主前520年9月恢复建殿的工程。正如耶和华在主前538年激动百姓的心,要他们重归故国(拉一5),同样地,祂亦激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心,要他们带领百姓再一次遵从神的吩咐而行(一14)。而且,纵使地上只长出稀少的葡萄、无花果和橄榄,但神却应许他们:『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予你们。』(二19)听命必会带来祝福,当百姓愿意将神放在生命中的首位,神便会赐下物质和属灵上的福气。随着旱灾和饥荒的结束,人们再一次享有丰富的农作物出产。
神与祂的百姓同在
由于百姓积极回应哈该所发出的挑战,耶和华便满有恩典地应许祂会与他们同在(一13)。神在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的时候,曾经与他同在(书一1),如今,神又对另一位约书亚说:『你当刚强……做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该二4)当神将建造圣殿的重任交给所罗门的时候,祂同样吩咐他要刚强和作工(代上二十八10、20)。
二章5节提到圣灵和西乃的约,目的是用以提醒百姓,昔日摩西和七十长老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和穿越旷野的时候,也得着圣灵所赐的能力(民十一16-17、25)。重建圣殿绝对不是一件易事,但神却保证会赐下能力。
二章9节提到『这殿后来的荣耀』,亦可以理解为神与祂百姓同在的一个暗示。在旧约,耶和华的荣耀是指充满会幕和后来圣殿的云柱。有云柱出现的场合,都是以色列人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见出四十34-35;王上八10-11)。因此,哈该在这里预言余民的将来,甚至比这国过往所经历过的更有荣耀。
将来的弥赛亚
其中一个导致第二圣殿的荣耀超越所罗门圣殿的原因,是神的儿子亲自来到所罗巴伯建造的圣殿中。当婴孩耶稣被父母抱到圣殿的时候,年迈的西缅便认出祂是外邦人的光和以色列的荣耀(路二32)。倘若二章7节提到『万国所羡慕的』还包括了基督,那么,『荣耀』与弥赛亚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从上下文来看,『所羡慕的』明显可以指诸如金银的珍宝(二8),但根据别处的经文,亦同样清楚地显示出『所羡慕的』可指某个人。圣经三次称但以理是『大蒙眷爱』,或译作『极可羡慕』的(但九23,十11、19)。作者选用这个字词,很可能是想同时指贵重的珍宝和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藉此更接近『荣耀』一词的宽广度。
我们可以在本书最后一节找到另一个有关弥赛亚的启示,那里称所罗巴伯为『我仆人』和『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二23)。在以赛亚的『仆人之歌』中,『仆人』一词主要是应用在基督身上(赛四十二1,四十九3,五十1O,五十二13),那里的仆人也被称为『我所拣选』的(赛四十二1)。至于『印』的意思,亦可以藉着耶利米书二十二章24节得以解明;那里记载所罗巴伯的祖先约雅敬就像一只印戒那样被摘下来,交给尼布甲尼撒。耶和华以所罗巴伯为印,可能表示祂收回对约雅敬的咒诅,重新建立他的后裔,让他的后裔得以再次作以色列的王。所罗巴伯并非神选立为王的那一位,但基督是他的后裔,有资格作王。耶哥尼雅——约雅敬的另二个名字——和所罗巴伯,均在马太福音一章12节的基督家谱中出现。
震动万国
哈该在第二章两次指出耶和华会震动天地(二6、12)。然后在第7节更预言神要『震动万国』,和22节要倾覆列国的宝座。正如耶租华在红海对法老及其战车施行审判,同样,祂在末时要再一次向列国展示祂那大而可畏的能力。希伯来书十二章26节在谈到等候基督的再来和世上列国都要挪去的时候,便引用了哈该书二章6节。因为哈该指出,神『过不多时』便要震动万国,也许最快应验这话的实例,包括波斯王朝的覆亡,以及希腊和罗马的兴起。
HerbertM.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