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卷类 彼得前书的神学
    彼得前书的神学(Peter,First,Theologyof)

    彼得前书是一封供小亚细亚西北五省教会传阅的书信。那里的信徒在信主之后,便逐渐远离他们所处的世俗文化和从前的朋友(一14、18,二9,四3-4);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对这群遭受众人诬赖、毁谤和排斥的信徒,作出积极的鼓励(一6,二12,三15-16,四4)。彼得教导他们明白本身受苦的意义,乃在于跟随基督受苦的榜样(二21,四13):期待自己在基督向全世界显现时,可同享荣耀(一13,四13);以及认识到教会已成了他们社交生活中的最重要群体(二1-10,三8-12,四7-11)。至于本书的主要信息,则是要鼓励读者以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去面对逼迫,藉此证明神的真恩(五12)。

    作者

    作者自称是作耶稣基督使徒的彼得(一1),他是教会的长老,基督受苦的见证人,将来要同享末世的荣耀(五1)。此信是他托西拉所写的(五12;参徒十五22、27、32),信中转达他的『儿子』马可(徒十二12,十五37;西四10)和在『巴比伦』——象征罗马的代号——同蒙拣选的教会向读者之问安(五13;参启十七5、18,十八2、10)。

    某些学者基于本书的希腊文水准、内容没有作者对耶稣生平的忆述,以及彼得在生之年罗马国未曾掀起大规模的逼迫等理由,对本书作者是否使徒彼得表示质疑。然而,彼得经过30多年的讲道经验,应当拥有相当程度的双语能力,而且,西拉在语文上的能力亦肯定能助他一臂之力。本书的目的,在于劝勉,而非讲述福音或个人的经历。最后,书中所描述的逼迫,是出于个人的因素、局限于某些地区和属于偶发性的(三13-15),并不是由国家发动的有组织性逼害(二13-17)。这显示本书是在尼禄于主后64年大举逼迫基督徒之前写作成书。此外,本书很早便被众教会采用,基督教传统一直确认彼得是本书作者,以及本书在汇集正典的过程中很早便被接纳为正典之一等证据,均一致支持本书的作者是彼得。

    教会观

    彼得前书的首要神学重点,在于提供一套整全的教会观,藉此让信徒反省该如何在一个满怀敌视的社会中见证他们的救恩。纵然本书没有用过『教会』一词,可是,从它每个主要部分的结尾均出现有关教会论的教导(二1-10,三8-12,四7-11,五1-7),便可以显示出教会论是本书的重点。

    信徒是组成教会的分子,他们都先被拣选(一1)、经过重生(一3)和洗礼(三21),被建造成为神的殿(二5),作有君尊的祭司;因此,以色列的称号和目的便具体地实现在他们身上(二9-10)。教会中的信徒必须谨慎自守、持守末世的盼望、对神常有敬畏的心、彼此相爱和专一敬拜基督(一13至二10)。

    教会存活在世上仿如另类的群体。信徒因着悔改信主,脱离从前生活中那种蒙昧无知和罪恶败坏的境况而遭到排挤,因此便成了世上的寄居者和客旅(一1,二11)。他们的人生目标,便是存敬畏的心,作神的仆人(二16),但与此同时,他们对本身在社会上的岗位亦需克尽己职。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未信者,包括执政掌权者、主人和丈夫,信徒都要尊而重之,一则可以堵住别人胡乱中伤的口,二则可以向『外邦人』作美好的见证,预备神随时来到呼召他们(二12)。作丈夫的亦必须摒弃社会传统对待妇女的可耻方式,反而要敬重自己的妻子,视她们的地位与自己等同(三7),夫妻二人必须在信仰的路上同心同行。人要获得美好快乐的人生,秘诀并非在于追求社会的地位或个人的成就,而是在于与教会中的其他信徒和谐共处,彼此相爱和互励互勉(三8-12)。因此,彼得承认教会作为一个团体,对信徒具有积极肯定的作用;他同时亦强调,基督徒的身分虽然不足以改变社会的结构,不过,他们若把力量结合起来,则可以对社会中的非信徒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教会必须抱着谅解的态度,去面对未信者深怀敌意的指控、诽谤和排斥。这其实是一个大好机会,让她说明自己的信仰内涵(三15-17)、从罪中获得重生的解脱(四1-6),以及带着末世的盼望,向人见证在教会生活中,圣灵赐下的各样恩赐(四7-11)。

    逼迫与受苦

    信徒在遭遇逼迫的时候,要视作与基督一同受苦,是有福的事。他们要像基督一样,要将生命交给那位信实的造化之主(四19),同时,亦要认识到审判若先从神的子民今生的表现开始,那么,对于那些不肯悔改信从真道的人,其最后的审判更是不堪设想(四17-18)。相比之下,教会将在耶稣基督向全世界显现的时候,得以分享那原属于祂的荣耀(五1、10)。正因如此,她必须全力抵挡那发动一切逼迫,试图消灭教会的主脑——魔鬼。

    耶稣基督藉着祂的使徒(一1)和众长老(五1-4),行使祂对教会的权威。长老应按本书信所列明的责任克尽己职,藉此作信徒的榜样和获得众人的敬重。年轻人必须顺服长老,同时,所有信徒亦必须以谦卑相待(五5-7),在神面前就更要谦卑;到了适当的时候,神就会赐给他们荣耀,那时,他们将获得完全的救恩(一4-5)。

    基督论

    教会若要明白救恩和逼迫的意义,一套完整的基督论就必不可少。藉着基督的牺牲受死,教会从昔日那种虚空无益的生活中得着救赎;再因着基督的复活得着重生,有活泼的盼望和永不衰残的基业(一3、18-20,三18)。基督已经按照神的永恒计划向教会显明自己(一11、20、25),然后,到了祂向全世界显现的时候,教会便得着完全的救恩和分享祂的荣耀(一11、四13、五4、10)。

    耶稣基督是教会的房角石,教会以祭司的身分藉着耶稣基督向神献上灵祭(二5-7)。基督也曾受苦,祂留下的榜样,足以帮助我们在理性上接受和在肉身上忍受辱骂与压逼(一11,四1、13-15)。祂在十字架上的表现,给那些要忍受主人恶待的奴仆留下了最佳的典范(二21-25)。他的复活和升天肯定教会最终必胜过她的仇敌,正如耶稣在升天之前,曾向被拘禁的灵宣布祂的胜利一样确实(三18-22)。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一3),如今坐在神的右边;祂被尊为主,与神同享一切荣耀(一25,二3,三12、15)。

    圣灵就是基督的灵,祂藉着众先知所讲的预言(一11),已经以传福音的方式报给教会(一12),同时,教会亦是藉着圣灵得以成为圣洁(一2)。透过父神的拣选、圣灵使人成圣,以及基督牺牲的死所成就的救恩(一2),清楚显出三位一体神的合一。

    神亦藉着使信徒重生,成为关心信徒的父(一2、17、23)。教会所信靠的神,既创造天地万物(一21,四19),又赐下圣灵的恩赐(四10-11)。教会要谦卑敬畏这位不偏待人的神(一17,四17),以致行事为人能符合祂的旨意和祂圣洁的属性(一15,二16、19、四2),得着祂的称许(五5)。教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荣耀神(一3,二12,四11、16,五11)。

    NormanR.Eric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