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
作者:游宏湘
第一篇 与人相处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想得对、做得对 第二章 人见人爱、见人爱人    
第一篇 与人相处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想得对、做得对
    你如何看人决定你如何待人; 

    你如何看自己决定你如何待己。

    婚姻生活基本上是建立在两个人的关系上,所以对人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是幸福婚姻的第一课。

    对一个不信神的人来说,人的价值很可能只有用钞票和物质来衡量。

    把人的躯体分解为基本化学元素,你所获得的价钱还不够上一间好馆子。

    对一个月入十块美元的女佣来说,她的一生不过价值六仟美元;对一个年薪廿五万美元的公司总裁来说,他的价值还可达数百万元。对那些少数的富豪来说,他的价值不但以亿元计算,而且也因股票行情的升降而改变。

    若一个人的价值单以钞票和物质来衡量,那么他与你腕上的手表、某人办公室里面的桌子,和我脚下的鞋垫便没有什么分别了。

    圣经告诉我们: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太4:4)。理由很简单:人的价值远非食物或任何东西可以比拟。若把人贬低与物质同等,灌之以水、塞之以饭,他不过成为一个臃肿可怜的怪物而已!

    不错,人活着是要靠食物,但人要活得快乐和满足却不能单靠食物。

    圣经说: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路12:23)。换句话说:在人的生命里头,有些东西比食物和衣裳更重要、更基本、也更有永恒性。人的价值远超过眼睛所能看见。它深藏在人的里面。

    圣经有许多处人的价值。让我们特别选读路12:4-7,因这段经文简单而扼要地道出了圣经的价值观。

    "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作什么的,不要怕他们。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正要怕他。五个麻雀不是卖二分银子么。但在神面前,一个也不忘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不要害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第四节的"他们"是指着人。

    第五节的"谁"是指着神。人掌管今生,神兼掌来生;人掌管肉体,神兼掌灵魂;人掌管看得见的,神兼掌看不见的;人掌管有形的,神兼掌无形的;人是有限的,神却是无限的;人是被造的,神是创造者。

    从这段经文,我们获得第一个教训,就是神比人重要。因此,讨神喜悦比讨人喜悦重要,顺服神比顺服人重要。

    第二个教训就是:在神看来,"物"(例如头发、麻雀)也很重要。第六节说神不忘记那五只微不足道的麻雀,每一只他都记念。

    有一件事情很有趣。太10:29说两个麻雀卖一分银子。在路12:6则说五个麻雀才卖两分银子。圣经的记载是否前后不符呢?不是的。这是商人一贯的作风。他们识破了人本性里面的贪婪,故意多送一只麻雀给那付两分银子的人。但是,这只"额外",用来作奖励的麻雀在神看来也是一样重要。

    从这个教训,我们知道人虽看为微不足道如那第五只麻雀的,神却看为重要。

    第七节上半句继续强调这个意思。耶稣说我们头上的每一根头发神都数过。头发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它会继续生长,好像手指甲、脚趾甲一样。但到了某个长度,它们但要被剪去和修整。它们需要常常梳洗。然而神却说:我把头发逐根数过:第1006根、第1007根、第1008根

    事实上,在神看来万物都是重要的,因为万物都是他手所造的。唯有神在无有中创造了一切。若非神创造,存在的思想和实质都是不可能的。约1:3把这个精简的说了出来:"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再看路12:4-7。我们看见第三个教训:人比物重要。这一点在第七节下半句解释得很清楚:"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这个教训的意义我在数年前碰到一个很贴切的例子。

    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个家庭。当我正在客厅与主人家谈话的时候,忽然他们那九岁的儿子从正门跑了进来。他对父亲说:"爸爸,我刚才骑脚踏车闯倒了一个男孩子。"

    "他现在在哪里?有没有受伤?"做父亲的顿时紧张起来。

    "一点点。只是擦伤了手臂。"

    "你自己呢?"父亲仍然很关心地问道。

    "没什么,只是把我吓了一跳。"

    做父亲的见两个孩子都平安,才放心下来。最后他问:"脚踏车没有损坏吧!"语气中已没有先前的忧虑。他的儿子解释说单车只脱了一点漆而已。

    这一段父子的谈话在我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特别那位父亲可说能把握事情的缓急轻重。这种"人重于物"的价值观无疑就是从圣经来的。

    有时我会这样想:"假若那位父亲听完儿子的报告,他第一个反应却是:"单车有损坏吗?"会是多么的可悲!

    藉着日常简单的生活例子,我们不知不觉把个人的价值观透露给孩子们以及与我们有接触的人。也许我们没有正式表示同意或反对圣经的价值观,但在我们的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和它们轻重的次序上,便已表露无遗失了。

    总结来说,圣经的价值观是依着"神、人、物"这个次序不定重轻的。

    [sea于2006-06-0317:15:00修改此小说]
第一篇 与人相处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人见人爱、见人爱人
    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不能彼此接纳。

    这个阻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也常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以下是它的一些别名:狐疑、嫉妒、批评、蔑视、分岐、孤立、偏激、岐视、恐吓、毒恨它好像一道光谱,从多层面延伸出去,影响所及,包括个人、国家、种族、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宗教领域。

    有一次聚会结束后,一位姊妹问我怎样向她的舅父传福音。她说了很久,总论就是她根本没有办法向他解释福音的内容。我问她:"你喜欢你的舅父吗?"她的答复令我非常惊讶。"我恨他。""为什么呢?""他对我妈妈很不好。"

    有一位男士把他对妻子的观感向我吐露出来。"我不能忍受她那种贪慕虚荣的性格。什么都想要,还要最在和最好的。她是个永远不会知足的女人。"

    有个故事说到一位母亲抱怨她那十一岁的儿子太好动。她骂他说:"难道你不可以安静一刻钟?简单像座火山,真拿你没办法。"有一天,她看见儿子安静的坐在一旁看书,便问他:"你不舒服吗?"

    年岁越长,我便越觉得人际关系是一条双程路。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接近那些乐意与我们接近的人。当然这种倾向不一定对,但却是人性真实的一面。

    要交友,必须先为友。要得人喜欢,必须先喜欢人。但要喜欢别人之前,必须先喜欢自己。

    要与人和睦共处,先要学习与己相处。你若能和气对己说话,也必能和气对人说话。你若能坦荡荡的对己,也必能坦荡荡的对人。

    假如我们说到这里为止,那么我们所说的与一般心理学家的言论没有什么分别。我们不过是人文主义者――把神从我们的思想领域中删除了。

    我们基督徒已认定人是无法自救。人里面根本缺乏自觉坦荡荡的条件,所以也谈不上对人坦荡荡。我们里面也缺乏与己无争的能力,所以也谈不上与别人和睦共处。我们只能与保罗同声叹息道:"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9)。

    人虽然知道善,却不能行出来。这无疑是一条死路绝径。有知善的本领,却没有行善的能力。而对这两样他都很清楚。这就是人的痛苦。

    可是这条绝路可以化成一个通往目的地的隧道。基督已为世上每一个人开了一条绝处逢生的路,只要我们肯踏上。

    基督为每个人所预备的福气不只叫我们在来生与神和好,也叫我们今生与神和好。并且我们与神和好的关系要成为我们与人和好的基础。

    罗5:6-8这样说:"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这几节圣经的主要题旨是爱,神给你和我的爱。这种爱是神老早经过思考所决定的,是有计划的。(参第六节中"按所定的日期")。表明了它属意志的成份多过感觉的成份。这种爱也是舍己的,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参第六节"为罪人死")。这也是毫无条件的爱,它不计较爱的对象是否可爱。(参第六节"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和第八节"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这种爱必定引致行动。

    基督甘心情愿为我们死,不但表明了神的爱,也表明了他无条件接纳我们。基督并没有要求我们先作什么,然后他才肯死。今天,基督也没有要求我们先作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调适才能接受他作救主。假如我们去仔细思量这个真理,必会感到震惊。我们居然无须作任何的修改便可以接受基督。只要我们来到他面前,请他进入我们的心中,我们便可以称为基督门徒,这真是太奇妙!

    散处各地的华人必定很了解入籍的手续。例如你想得到当地的国籍,无论是菲律宾籍、印尼籍、新加坡籍、法籍或美籍等,你必须先符合某些条件。你必须会该国的语言,适应他们的风俗习惯等。换句话说,你必须作某种程度的改变才能被接纳加入他们的国籍。

    甚至加入一个社团或旅行团,你也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例如交会费或满足该团体的一些要求,才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但是耶稣基督没有要求你学天国的语言或作任何的准备。你可以不必付任何代价,他会因你的邀请而进入你心中作你的救主。

    基督这种无条件接纳在我们人生中产生了惊人的后果。

    因为基督无条件接纳我,我便有了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凭据;我既能无条件接纳自己,我便有所依循去无条件接纳别人――任何一个人和每一个人。这个简单的逻辑构成一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原则,使我们可以过一个成功的生活,这当然也包括了家庭生活。

    第一步基督无条件接纳我

    第二步我无条件接纳自己

    第三步我无条件接纳他人

    如上列,第一步人必须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作他个人的救主。这一步非常重要,但却是最简单和容易的。没有这一步,人变成自主,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他不需向谁负责,他握有主权。他缺乏一个比自己更稳固可靠的人或物作为生命的基石。他必须不断的向自己和别人逞强,以此肯定自己的价值。他的安全感与(一切属于他)的东西一样,不过是相对的。他的人生根基不过好像他脆弱的生命一样,是那么的短暂,不可预测和摇摇欲坠。

    第二步是把第一步基督已作成的应用在个人的身上。基督既已无条件接纳我,我也应当照样接纳自己。基督既不因我卑微的出身,或身体的缺憾,或感情的创伤,或低劣的成就而嫌弃我,我又何必因这些而嫌弃自己?

    所谓接纳自己不是说自己已经完全,也不是说对自己完全满意。接纳自己并不是表示已经没有改进的必要或进步的余地。

    接纳自己是顺服神的一种态度。必存感激接受神所安排的一切。对自己的本质及特征,对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都以感谢的心接了下来。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便与己无争,便知足,便能活出真我。接纳自己能使你脱离扮演一个你扮不到的角色,或做你不能做到的事。

    接纳自己包括为自己的父母感谢神。纵使他们是酒徒或是**,也能为他们感谢。接纳自己包括终生困坐轮椅而仍然称颂神;包括为撇你而去的爱人感谢神。你若能接纳自己,便能去享受一切山珍海味而不内心自责;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而不受良心的骚扰。

    接纳自己等于对神说:你造我真好。等于相信你从出生直到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神美好的安排。

    我遇到许多人,他们的家庭纠纷及人际关系的问题都由于他们不能或不愿意接纳自己而造成的。

    不能接纳自我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人无法面对自己有缺憾的身体;有些人因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感到羞惭;有些人为过去一些悲惨的遭遇仍耿耿于怀;有些人则为自己的容貌。才干而感到自卑

    有些人不能接纳自己的原因是家庭造成的。他们的父母无论为了一些正确或不正确的动机,总是对他们存着过高的期望。结果他们一切的成就、表现甚至品格都显得不够水准。这些人在长大阶段中竭尽所能满足父母的期望,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他们觉得无论自己做得怎样好,父母总是不满意。这些人有一天可能在社会上大有成就,但他们总是拂不掉里面一股自卑的感觉。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不觉养成一种对他人好挑剔的性格。他们在父母眼中总是不够水准,别人在他们眼中也是如此。他们与父母之间的问题遂成为日后他们与别人之间的问题。

    这种不能自我接纳的心理在我们的生活行动上引起了一种反射的作用。结果有些人就以退缩、隐瞒、漠视现实、压抑或装假来处理人际关系。另外一些人则以争竞、自扬、急功、自辩来护卫那不稳定的自我。

    这些反射作用使他更难与自己及别人相处,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这引致我们讨论第三步,就是:我无条件接纳别人。

    通常不能无条件接纳别人是因为第一步及第二步出了岔子。

    有一次布道会结束后,我与一位未信主的同学倾谈。她表示对我刚才的信息很感兴趣,但她不愿意接受耶稣。

    "你以前听过福音吗?"

    "听过。我在一个基督教家庭长大,参加聚会已经很多年了。"

    "那你一定很明白福音的内容?"

    "我想是吧。"

    "你不愿意接受耶稣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呢?"

    她沉默了一会儿便摇摇头。

    "你相信福音所说耶稣为我们死,为要赦免我们的罪是千真万确的吗?"

    她轻轻点点头。我看得出她在理智上可以接受福音的道理。但是她面上一丝表情也没有。她一定有些心事了,我暗自力量。

    "我想知道你的一些背景,你不介意吧!"

    "不。"

    "你参加教会聚会的那一段日子里,有没有那件事或者那个人曾经使你很爱困扰,以致到现在你仍然不能忘怀?"

    "在我教会里面有一位长老为了一些教会的事与我父母很过不去。后来教会**了。但在**的过程中,这位长老做了一些对不住我父母、且与他身份很不相称的事。"

    "你因此对他很不满意?"

    "当然。"

    "你仍然责怪他吗?"

    她再次点了点头。

    我便开始向她解释这一章所讨论的三个步骤。结束时我对她说:"可见除非你承认耶稣已经无条件接纳你,你是没有可能无条件接纳自己。而除非你能无条件接纳自己,否则你不能无条件接纳那位长老。"

    从她脸上的表情我就能看出圣灵已在她心中动工。我问她说:"你现在愿意接受耶稣吗?"她说:"我愿意。"

    一旦她接受了基督,或让基督接纳她,她便开始能够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许久以来所憎恶的长老。

    一九七七年,我与一位弟兄交通。他为了一些已过的事内疚甚深。那时他有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一个来往很密的朋友,他俩且在谈论婚嫁。

    我们谈到问题核心的时候,有意会有一些很严重的事已经发生。他与分那当教员的女朋友结识了好几年。他们的关系非常不稳定,时断时续。不同宗教信仰是最主要的因素。他的女友是基督徒,而他直到我们谈话前数个月才成为基督徒。

    这位弟兄没有信主以前对女友常作过份的要求。有时她执拗不过便顺服他意,但过后总是后悔不已。每次她提出抗议总引起他的恼怒。为了平息他的怒气,她只有一再迁就他,结果又是一场内心的控诉。有时她抵受不了罪恶感的**,便要求分手了结这段关系。但往往一、二个月后,这位弟兄跑去向她道歉,重新申明对她的爱,并答应不再做那些暧昧的事。可惜和好后不久,他们再度陷入试探,重覆整个挣扎的过程。

    这位弟兄信主后明白自己所铸成的大错。往事腐蚀他的心灵,使他非常痛苦。他感觉自己不配得着这一位女友。他考虑是否应该终止这一个关系。

    他想知道:"神肯赦免我吗?"

    那些受往事困扰的人(无论是否出于自己的错),应该伸开双手领受神那无条件的赦免与接纳。好像大卫一样,神要对他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撒下12:13)。愿圣经的话再次提醒他们神是怎样的一位神。

    "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诗103:10)。

    当时我对这位弟兄保证神乐意赦罪之恩。而他也应该原谅自己,并且向他的女友道歉求恕。

    面对上述这类事情,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处理:神、当事人及对方。唯有在这三方面都有交待时,完全的医治才来到。任何一方面受到忽视,便是为未来的烦恼开了一条后路。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希望你能仔细思想几个问题:我对神、对己、对人是否心安理得?我是否已经接纳主耶稣无条件的爱,并请他作我的救主?我能毫无保留地接纳自己吗?我能否好像神爱世人那样接纳别人?

    [sea于2006-06-0317:16:04修改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