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民族簡史
作者︰許鼎新
 
前 言 第一章 族長時期 第二章 摩西時期 第三章 士師時期
第四章 統一王國時期 第五章 分國時期 第六章 被擄時期 第七章 波斯時期
第八章 希臘時期 第九章 羅馬時期 第十章 流散時期 希伯來民族史歷史分期與大事年表
前 言
    希伯來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始祖就是現代猶太人的祖先。舊約聖經中的歷史書卷記錄了這個民族的起源和簡要的歷史發展。根據《創世記》11︰27∼12︰9的記載,希伯來人的祖先原住在兩河流域“迦勒底的吾珥”,那就是今日伊拉克的南部境內,以亞伯蘭(即亞伯拉罕)族長為首的部落以後逐步向西遷移,進入了迦南地(今巴勒斯坦西部)。後來又因饑荒遷入埃及。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生養眾多,在埃及形成了一個逐漸壯大的以色列民族。由于與埃及人的矛盾與斗爭,終于在民族領袖摩西的率領下,離開了埃及又進入迦南。約在公元前一千年,這個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起統一的王國。在以後歷史發展的程途中,這個王國經歷了**和先後南北國的滅亡、眾民被擄巴比倫至歸回耶路撒冷重新建造被毀的聖殿。此後再經歷波斯、希臘、羅馬三帝國的連續統治,進入了新約時期。羅馬皇帝**的**,猶太人反抗的起義屢遭失敗,最後被迫向世界各地流亡,開始了另一階段更漫長的苦難歷史。舊約歷史書卷的記錄,止于眾民被擄、歸回建殿以至尼希米、以斯拉從波斯歸回所進行的改革整頓。從尼希米、以斯拉到新約耶穌誕生還足足有四百年的時間,舊約的記錄留下了一片空白,這就是被稱為的舊約與新約之間的“兩約中間史”。新約時期之後,希伯來民族(以色列民族)稱為猶太民族,此民族與猶太教的歷史卻繼續發展到現代巴勒斯坦以色列國的建立。

    本書作為希伯來民族簡要的歷史,將試圖記述這個民族歷史的全貌,將長達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劃分為以下十個時期,即︰ヾ族長時期;ゝ摩西時期;ゞ士師時期;々統一王國時期;ぁ分國時期;あ被擄時期;ぃ波斯時期;い希臘時期;ぅ羅馬時期;う流散時期。十個時期的劃分是為了使段落分明和敘述的方便。本書將著重介紹始于民族族長亞伯拉罕,止于新約時期的簡要歷史,特別填補兩約之間四百年的歷史概要。本書最後一章流散時期著重敘述公元一世紀之後,希伯來宗教(即今日的猶太教)在流散時期的發展概況。
第一章 族長時期
    第一節希伯來民族的起源

    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年代里,在西亞美索不達美亞(兩河流域)的南部,即今日伊拉克地區,有一個屬于閃族的部落,族長名他拉。他的家族住在吾珥(Ur)城,這座古城被現代的考古家證實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已是一座繁華的古代商業中心,但是這座古城約在公元前一千九百五十年之後被徹底毀滅了,成為一片廢墟。住在這里的他拉部落,可能就是在吾珥地區連續動蕩不安的情況下,被迫逐步向西遷移的。這就是《創世記》11︰27∼32所留下的記錄︰“他拉的後代……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創世記》12章記載這個部落的西遷是上帝的命令,他們要成為希伯來民族的起源和祖先,要完成上帝的旨意,成為大族、大國,成為上帝的選民。正如經上所記︰“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卻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l∼3)。

    一、關于“希伯來”(Hebrew)名稱來源的傳說

    他拉家族從迦勒底的吾珥出發,渡過幼發拉底河西行,他們經過長途輾轉跋涉,經過一些年代之後,終于來到這塊上帝所應許給他們的“迦南美地”。這里的原住民是迦南人,迦南人稱這批遷入者是從東邊越河過來的人。“越河者”迦南語讀音為“希伯來”(Iberi相當英語Hebrew)。“越河者”原來是對這批東來入侵者的貶稱,後來演變成這個民族的名稱,即以後生長強大起來的“希伯來”民族。

    二、希伯來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

    他拉之長子亞伯蘭,亞伯蘭的希伯來文原意為“尊貴之父”。據《創世記》17︰l∼6記載,上帝授命他要改名為亞怕拉罕,含義改變為“多國之父”,因為上帝顯現並對他說︰“我與你立約,你要做多國的父,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可見“亞伯蘭”這次改名為“亞伯拉罕”的寓意是深刻的,它表明這位西遷迦南的首領,以後將成為一個大民族和多個國家的父。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猶太人都屬于希伯來民族的後裔,他們也奉亞伯拉罕為自己民族的最早祖先。

    關于這位希伯來民族最早祖先的年代,現在仍難于確定,但無論如何,他拉家族是生活于迦勒底吾珥地區瀕臨衰亡毀滅的年代里,不可能早于公元前二十世紀。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古代巴比倫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著名的漢謨拉比就是這王國的第六代王(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1750)。有人曾根據《創世記》第14章關于四王與五王打仗的記載,四王中第一位名為“示拿王暗拉非”,在鏖戰中,亞伯蘭的佷兒羅得被俘虜了,亞怕蘭及時地在夜間出動了精練壯丁救回了羅得,這是一次亞伯拉罕與示拿王暗拉非的武裝交鋒。示拿王暗拉非何許人?“示拿”在聖經中歷來指古巴比倫,而“暗拉非”(Amraphel)與“漢漠拉比”(Ammurapi)這兩個名字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上差別很小,同樣是五個希伯來輔音字母,五個字母中,兩者的首末兩字母很相似,而中間的三個字母竟完全相同,因此有理由推論這兩個名字本來就是一個人,也就是說,示拿王暗拉非就是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如果此說成立,亞伯拉罕與漢謨拉比是同一時代的人,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紀末期,約為1800B.C.前後之間。

    第二節遷居埃及與希伯來民族的形成

    亞伯拉罕將成為“多國之父”,但他到達迦南之後還沒有子嗣。《創世記》第21章記載亞伯拉罕一百歲時才得獨生子以撒。以撒娶妻利百加,利百加生孿生子以掃和雅各(《創世記》24一25章)。《創世記》從第25章至30章記述這對孿生兄弟相處不睦,矛盾叢生,迫使弟弟雅各出逃舅家,雅各在舅家放羊十數載,以勞動為代價,娶得舅家兩個表妹利亞與拉結為妻,利亞和拉結各帶一名使女,雅各因此娶有兩妻兩妾,這兩妻兩妾先後共生了十二個兒子,按不同的生母排列為︰利亞生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跡、西布倫;拉結生約瑟、便雅憫;拉結使女闢拉生但、拿弗他利;利亞使女悉帕生迦得、亞設。這十二個兒子在以後遷入埃及的漫長年代里,繁衍發展成為希伯來民族的十二個支派,這是後話。

    當雅各在異鄉興旺發達之後,思歸故鄉。《創世記》第31︰3記載︰“耶和華對雅各說,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親族那里去,我必與你同在。”雅各率領妻妾眾兒和大隊牲畜衣錦還鄉途中,雅各改名“以色列”,這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創世記》第32章記載雅各在還鄉途上,深為過去與哥哥以掃的長年宿怨而內心忐忑不安,在一天的黎明,大隊人畜渡過雅博河後,只剩下雅各一人,忽出現一人來與雅各只身摔跤,雅各拼命與之較力,取得勝利。那人實為神的使者,被雅各揪住不放,于是為雅各祝福說︰“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原來“以色列”(Israel)這個希伯來名詞是由“摔跤”(讀作sarah)與“神”(讀作El)兩個詞語組合而成,所以“以色列”一詞的同義是“與神摔跤”。這是雅各在還鄉途中這次特殊的經歷中所得來的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名字,這個名字歷世不衰,至今仍是舉世所熟悉的名字。而雅各十二個兒子以後繁衍成為希伯來民族的十二個支派,這個民族從此亦稱為“以色列”民族。

    以色列民族是雅各的子孫在埃及生長壯大起來的民族。《創世記》第37章之後記述雅各愛子約瑟傳奇性的故事,約瑟度過坎坷的經歷之後,一躍成為埃及國掌握大極的宰相。巴勒斯坦的饑荒,迫使雅各和眾子避荒于富饒的埃及,數百年的歲月,以色列民族以一個龐大的,威脅著埃及人民生存的異族出現在埃及的土地上。
第二章 摩西時期
    第一節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

    埃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共歷三十一個王朝的統治。古王國時期始于公元前三千年,亦稱為金字塔時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與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于此時期。中王國時期始于公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續約六百年。新王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1580年,亦稱帝國時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這三位強有力的法老進行統治。

    埃及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200∼1580)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統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斷”(Hyksos)一詞,埃及語意為“外來的統治者”,喜克索斯人是來自亞洲的游牧部落,包括以閃族人為主和其它復雜種族成份的人。這一大股人從公元前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由埃及東北部侵入尼羅河流域,佔領埃及北部並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統治勢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獨立的狀態。喜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年間,統治的控制範圍幾達全部埃及,是為極盛時期。《創世記》記述約瑟在埃及法老宮中為相,主持儲糧備荒的工作,有人認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候,那時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約瑟基本上同屬亞洲的閃族人種,擢用約瑟為相,賦予他最高權力是易于理解的。

    公元前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統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領導埃及人造行驅逐喜克索斯統治者的戰爭,公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擊到巴勒斯坦南部,從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統治宣告結束。從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進入帝國時期,即新王國時期。

    第二節摩西的出身和工作

    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壯大之後,在經濟上與埃及人的利益發生矛盾。由于政治、經濟與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統治者逐漸采取奴役和**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出埃及記》第2章記說︰在這個民族利未支派中誕生了一個後來成為民族解放領袖的摩西。“摩西”名字的含義是“拉出來”,說的是嬰兒摩西是從置于河邊蘆葦叢中的箱子里被埃及法老女兒發現並收養下來的,因這嬰孩是“從水里拉出來”,所以起名為“摩西”(《出埃及記》2︰10)。摩西在埃及宮庭中長大,並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為希伯來人,他對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難猶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負了領導這個受奴役的民族脫離埃及的神聖責任。《出埃及記》第3章至14章記述摩西和兄弟亞倫帶領群眾與埃及法老進行反復不懈的斗爭。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經受長期的奴役與**,**最甚的時期被認為是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Ⅱ公元前1292∼1225)當政的年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頗長,在位時動用民力大興土木,在尼羅河三角洲建設皇城,在卡納克(Karnak)大殿建宏偉的圓柱大廳,在孟菲斯(Memphis)樹立巨大雕象與紀念碑等。拉美西斯興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記》1章中所記的積貨城比東與蘭塞(Raamses),“蘭塞”一名實際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記》2︰23記“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嘆息哀求……”很符合這位強迫勞役大興建築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繼位,這時他也是一個年邁老人,國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屬地不斷發生起義。公元前1223年,他還一度出兵**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亂。在他只維持十年的統治期間,他努力要穩定動搖的帝國局勢,但是已經力不從心,這時出現了被**的以色列人爭取脫離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時機,摩西和亞倫就在這大好的時機中,經過艱巨的斗爭而率領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離埃及。

    如果摩西、亞倫面對面的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一般認為出埃及的年代是在這位法老統治的中期,即相當于公元前1220年。正當這個年代里,以色列人從埃及的蘭塞起行,向巴勒斯坦進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線,按照地理位置,從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線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據說當時這條路線雖短,但沿線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過,所以出離埃及的以色列人寧可繞道南行,沿現在的西奈半島南下。以色列人在進入聖經所記的西奈半島之前曾渡過紅海,《出埃及記》第14章記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後,全部被淹死于海中。《出埃及記》中的“紅海”一詞,希伯來文讀作YamSuph,直譯為“蘆葦海”(seaofreeds),由于《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將YamSuph譯為“紅海”,于是被沿用了下來(馬丁路德重譯的德文聖經,改譯為“蘆葦海”)。今日地理上的紅海全長達1932公里,最寬處402公里,最窄處209公里,而紅海北端,從西奈半島南端處分為兩漢,東為亞喀巴灣(長145公里,寬24公里)西為甦伊士灣(長200公里,寬29公里)。原來“蘆葦海”指的地段即紅海西北段的甦伊士灣以北的湖海地區。今日的蘆葦海地區,地理上可能已有變化,並且在公元1869年開鑿、修通了著名的甦伊士運河,所以已無法尋索當年渡海之處。以色列人渡海後進入今日的西奈半島,《出埃及記》上記載有經過的各站路程,從名稱上看今日亦已無法確定其精確的地點。

    二、摩西在西乃山傳十誡

    《出埃及記》後半部(第19∼40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在西乃半島上的經歷,重要的事件是摩西在西乃山傳律法,作為律法核心的十條誡(Decalogue)首次在《出埃及記》第20章中出現。這十條誡的中心內容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雕刻偶象;3.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婪別人的一切。這十條誡命在《申命記》第五章再次復述,除若干解釋的詞句略有區別外,內容相同。

    此後,以色列人由西乃曠野北移到巴蘭曠野(《民數記》10︰11∼13),繼又移駐尋的曠野(《民數記》20︰14∼21),靠近迦南南部。但由于以東人的阻攔,不能順利北進(《民數記》20︰14∼21),所以轉向東面,然後北進通過摩押地,擊敗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最後抵達約但河東,與耶利哥隔河相望,準備進入迪南(《民數記》21︰21∼35)。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約但河東岸為止,他受命選立約書亞做他的接班人,來繼承他進佔迦南全地的未竟事業(《民數記》27︰15∼23)。摩西從摩押地登約但河東的尼波山,眺望了迦南全地,“眼楮看見了,卻不得過到那里去”,于是摩西死在摩押地(《申命記》34︰4∼5)。

    第三節約書亞與迦南的征服

    約書亞屬以法蓮支派,他曾是摩西選派窺探迦南的十二偵察員之一(《民數記》13︰l∼15)。摩西死後,約書亞擔負起領導以色列人渡約但河進佔迦南的重大使命。以色列人渡過約但河後,首當其沖的是耶利哥要塞。耶利哥是一堅固的設防城邑,戰略地位很重要,它掌握著進入西部約但高地的門戶。從耶利哥城分出三支要道︰西北一條進入中巴勒斯坦;正西偏南一條通至耶路撒冷,南路則引向猶太高原地區,所以耶利哥城是打開全迦南的鑰匙,它的佔領標志逐步控制整個迦南的首要步驟。《約書亞記》第2∼4章和第6章詳細記述以色列人渡約但河和勝利佔領耶利哥城的經過。

    耶利哥城佔領之後,以色列人遭到一次挫折後,終于又取得攻佔伯特利東邊的艾城的重大勝利。之後,約書亞在迦南中部的示劍召開群眾大會,慶祝取得進佔全迦南的初步勝利(《約書亞記》8︰30∼35)。

    示劍地耶路撒冷以北65公里,南靠基利心山,北倚以巴路山,在耶路撒冷建都前,是以色列人重要的軍事、政治中心。示劍南面的示羅,則為宗教的中心,從約書亞到撒母耳先知時代,以色列人的約櫃和會幕就安設于示羅。

    以色列人佔領艾城,北至示羅、示劍等地,說明最早控制的是巴勒斯坦的中部地區。接著約書亞領導以色列人擊敗迦南南部地區的五王(《約書亞記》10︰1∼27),完成南部地區的佔領。最後在米倫湖一役中擊敗夏瑣王,完成了北部地區的佔領(《約書亞記》第11章)。

    約書亞完成對迦南全地的佔領之後,在他的主持下,進行十二個支派的分地事業。十二支派中利未支派不分土地,約瑟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作為兩個獨立支派參加分配。土地段落分配的大致情況是︰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個支派早在渡過約但河以前,已預定河東之地為業,即約但河東從南到北分別劃歸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其它九個半支派則分配約但河西岸的土地,由南到北的順序分別為西緬、猶大、便雅憫(東半)、但(西半)、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東半)、亞設(西半)。

    約書亞的工作完成後,居住于故鄉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位于示劍西南、示羅西北)。約在分配土地之後十二年左右,約書亞體衰老邁,最後一次在示劍召集以色列的族長、長老、審判官和官長們立下他的遺命,並與眾百姓立約要永遠事奉耶和華,“要分外謹慎,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約書亞死時年110歲(《約書亞記》23∼24章)。
第三章 士師時期
    第一節以色列人佔領迦南後的初期情況

    約書亞死後至統一王國形成這一段時期稱為士師時期。以色列人初步完成對迦南的佔領之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各個支派所轄的地段內並不能完全驅趕或消滅剩余的迦南人,由混雜居住發展到互相同化,在宗教上互相影響。《士師記》第一章記錄了足夠說明這一情況的資料。如︰“便雅憫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與便雅憫人同住”;“瑪拿西沒有趕出伯善和屬伯善鄉村的居民”;“以法蓮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在以法蓮中間”(《士師記》1︰21,27,29)。此外還有西布倫、亞設、拿弗他利都沒有趕出本區的迦南居民,並與他們混雜居住(《士師記》1︰30∼33)。再後,以色列人與本地迦南人發展到互相通婚並受迦南人異教的影響。聖經有如此的記載︰“以色列住在迦南人……中間,娶他們的女兒為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並事奉他們的神(《士師記》3︰5∼6)。在這個時期內,以色列各支派之間各自為政,不能團結合作以對付周圍異族勢力的入侵,各支派部落出現各自的領袖,這些支派的領袖被稱為“士師”。

    第二節士師秉政時期

    一、“士師”的含義與任務

    “士師”一詞希伯來文讀作“Shophetim”意為“審判者”(Judges),說明士師的職責在平時是百姓中的民事審判官。《士師記》第3章中亦稱士師是百姓盼“mosiah,意為“拯救者”(deliverer),說明士師在百姓遇到敵人侵擾的危難時刻是一位能勇善戰、保衛百姓的拯救者,是在戰爭時期能組織並率領群眾抵御外敵的指揮者。所以士師兼有兩重身分,既是平時群眾民事的官長,也是戰時軍事的領袖。在士師時期里,經常而迫切要對付的,主要還是四周敵人的侵擾,士師們的主要任務是軍事方面的,即拯救百姓脫離外敵的騷擾與擄掠、壓制,以色列的士師們更多扮演百姓“拯救者”的角色。

    二、《士師記》中的十二位士師

    《士師記》中記載十二位士師的事跡,按先後順序為︰1.俄陀聶(《士師記》3︰7∼11);2.以笏(3︰12∼30);3.珊迦(3︰31);4.底波拉(4︰1∼24);5.基甸(6︰1∼7︰25);6.陀拉(10︰l∼2);7.睚珥(10︰3∼5);8.耶弗他(11︰1∼40);9.以比贊(12︰8∼10);10.以倫(12︰11∼12);11.押頓(12︰13∼15);12.參孫(13∼16章)。這些士師事跡的記載,有的比較詳細,有的極為簡短,僅寥寥數句,記載簡短的被稱為“小士師”,記載較詳細的稱為“大士師”。十二士師中,大小士師各六位,大士師是︰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參孫。這六位大士師的戰跡遍及跡南本上東西南北的四面八方,所對付的敵人不同,戰斗也是地區性的,卷人戰斗的支派也不一致。茲按記載的先後和地區分述于下︰

    1、東北方︰士師俄陀聶對付的敵人是東北方面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此王可能是中期亞述的一個王,公元前1400年前後,亞述重新崛起,史稱“中期亞述”,至公元前11世紀後期,國土**,再度衰落。此亞述王肆擾八年,猶大支派跡勒的佷子、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興起為士師,他集聚力量將古珊利薩田驅回幼發拉底河地區,恢復境內的太平四十年。

    2、東南方︰第二位大士師以笏的對手是東南面的摩押王伊磯倫。伊磯倫糾合亞捫人和亞瑪力人,越過約但河,佔據耶利哥城(亦稱棕樹城)使河東支派和河西便雅憫支派深受其害,便雅憫族以笏是一左手便利的勇士,他只身以獻禮物為名,進入伊磯倫王的宮庭內室,以長匕首刺殺這個肥胖的王,然後號召群眾把守約但河渡口消滅入侵的摩押人,取得了勝利。

    3、北方︰底波拉是士師中唯一的女士師。其時北方迦南王耶賓擁有鐵車九百輛和一員大將西西拉,以其軍事優勢咄咄逼人,以色列人多年在其壓制之下。女士師底波拉起用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聯合以法蓮、便雅憫、西布倫、以薩迦等支派勇士在北部以斯德倫平原與迦南王耶賓的大將西西拉對陣。底波拉善能掌握天時地利,使巴拉部眾率先佔領控制平原的周圍高地他泊山,避開西西拉的鐵車優勢,以靜待風雲變化,在一場風暴雷雨之後擊潰了敵人。據今日還保存的公元一世紀猶太著名史家約瑟福斯(Josephus約公元37∼95)的《猶太古史》中的記載說,在底波拉指揮的這次戰役進行中,天降特大暴雨,基順河的河水猛漲,使西西拉的鐵車陷入平原泥濘中,動彈不得。巴拉率領的勇士,從他泊山上猛沖下來,勢如摧枯拉朽,大獲全勝。《士師記》第五章是一首底波拉勝利的詩歌,歌中有這樣的詩句︰“耶和華啊,你從西珥出來,由以東地行走,那時地震天漏,雲也落雨,山見耶和華的面就震動……”(《士師記》5︰4),說明猶太史家約瑟福斯對這次戰役的描述有一定的歷史依據。這首《底波拉之歌》經過文學與詞語的考證,被認為是舊約中最古老的詩歌之一,可能是在戰斗勝利之後,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歌,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

    4、東方︰士師基甸時代,河東的米甸人,亞瑪力人入侵騷擾,搶劫掠奪,以色列人備受其害。瑪拿西支派的士師基甸,他從瑪拿西、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支派挑選戰士,組織戰斗的力量,從三萬多名戰士中精選三百名,夜襲敵人營盤,克敵制勝。擊斃米甸首領俄立和西伊伯,繼而追擊殘敵,進入米甸境內,殺米甸王子西巴和撒慕拿,徹底制服米甸。士師基甸的輝煌戰跡,後代廣為傳誦,就在舊約中也有多處反映基甸士師的戰例。如《詩篇》第83篇的作者以米甸人的慘敗影射並咒詛心目中的敵人;基甸之後五百多年的先知以賽亞也以“米甸的日子”警告當世,預言強敵亞述將帶來的災難(《以賽亞書》9︰4,10︰26)。

    5、東方︰耶弗他時代,東面的亞捫人擾害住在河東迦得支派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多年,以後亞捫人又渡河侵入河西的猶大、便雅憫和以法蓮地,以色列人窮于對付。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被群眾舉為首領,率眾攻擊亞捫人,取得勝利,攻佔亞捫人的二十座城鎮,制伏了亞捫人。《士師記》12章記載耶弗他在取得對異族亞捫人的戰斗勝利後,由于和河西以法蓮支派在共同戰斗中協調不善,雙方發生齟齬,促使矛盾激化,最後兩個支派訴諸武力,以法蓮人侵入河東基列地,耶弗他所屬跡得支派的基列人奮起與以法蓮人爭戰,以法蓮人被打敗,紛紛搶渡約但河逃回河西。這時基列人把守約但河渡口,為識別以法蓮人逃亡者,令渡河者口講“示播列”(Shibboleth希伯來語意為“大河”)一詞,由于以法蓮人的口音,每將“示播列”讀作“西播列”(Sibboleth),所以就被基列人識別出來而加以殺害,據稱有四萬二千人死于同族人的刀下,從此以法蓮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現代英語詞匯中“shibboleth”一詞通指“考驗詞”(testword)或指“口令”(password),其典故來源就是耶弗他士師時期發生的這一段故事。

    6、西南方︰最後的一個大士師是參孫。在參孫的時代,巴勒斯坦西南沿海的非利士族已成為以色列人的心腹之患。非利士人本來是愛琴海上的一個民族,後流徙埃及,沒有找到立足之地,逐漸侵入巴勒斯坦沿海地區,組成加沙、以革倫、迦特等五個城市的聯盟,擁有鐵制武器,經常騷擾以色列人地區。但族支派人瑪挪亞的兒子參孫是一大力勇士,力大無窮,他曾徒手與猛獅格斗,將獅子撕裂,曾手擒三百狐狸,驅趕以懲罰非利士人,又曾以信手拾得的驢腮骨作為武器,擊殺一千非利士人等等。《士師記》13∼16章詳記參孫的出身與力大無窮的秘密,非利士人利用參孫愛女人的弱點,買通**大利拉探知制服參孫的秘密辦法,于是一代英雄落得悲慘失敗的下場。

    英雄參孫的故事在世界文學上早已膾炙人口。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JohnMiltonl608∼1674)采用參孫的動人故事,寫出《力士參孫》的長詩。(彌爾頓另外兩部長詩為《失樂園)、《復樂園》)。參孫故事中的**大利拉也成為臭名昭著的人物,英語詞匯Delilah一詞今通指“不忠誠的女人”或“女誘騙者”。
第四章 統一王國時期
    士師秉政時期是以色列人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前的過渡時期。士師時期的士師只是某一個支派或多個支派所擁立的民間官長和軍事首領,並不是全以色列支派所共認的領袖。在這段時期里,各支派間的組織相當松散,面對周圍外敵和強悍非利士人的威脅和進攻,以色列人逐漸感悟團結一致,建立堅強組織的必要性。在與人侵敵人的戰斗中,更體驗到擁戴一個有智有勇的領袖進行統一指揮的優越性。這就是士師時期的多元統治必然要向統一國家單元統治過渡的基本原因。

    第一節撒母耳先知的出身與工作

    撒母耳的父母屬以法蓮支派,撒母耳出生在老祭司以利在示羅所任職的年代里(約公元前1155∼1080年間)。撒母耳的童年生活就在示羅的聖所中度過,在老祭司以利的精心培育下長大。此時西南邊疆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的威脅、侵擾有增無已,以色列人希翼在戰斗中靠神力取勝,竟從示羅城抬來耶和華約櫃作為戰斗的先驅,但在西弗一役中遭到慘重的失敗,不僅耶和華的約櫃成為非利士人的戰利品,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在戰場上陣亡。消息傳至示羅城,九十八高齡的老祭司經不起這個沉重打擊,頓時僕倒身亡。非尼哈的妻懷孕臨產,听到噩耗,頓時疼痛難產,臨死時給孩子起名“以迦博”(希伯來文“以”為無,“迦博”為榮耀)意為“無榮耀”(Noglory)即“榮耀已逝”,說明榮耀已離開以色列。示羅城為當時的宗教中心,考古資料證明,示羅城曾被毀滅成為廢墟。此事《撒母耳記》中沒有記載,但《詩篇》第78篇60∼64節顯然無誤地反映示羅毀滅的事件。先知耶利米也明確以示羅的毀滅預言耶路撒冷將遭到同樣的命運說︰“這殿必如示羅,這城必變為荒場”(《耶利米書》7︰12∼15,26︰6、9)。

    以利死後,撒母耳多年任以色列人的士師和先知,在宗教上大力清除異神的崇拜,並領導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打仗,收回一些丟失的城邑並試圖立自己的兒子作以色列人的士師(《撒母耳記上》第7章)。

    第二節統一王國的第一個王——掃羅

    掃羅屬便雅憫支派,身材高大,健壯英俊。年已老邁的撒母耳先知順從民意,適應當時的時代要求,挑選了掃羅為全以色列民的第一個王,為他行膏油澆頭的儀式。從此以色列眾支派聯合一致,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按一般推算,掃羅登基為王約在公元前1028年。初期王國的重心在中部迦南,包括便雅憫、以法蓮、瑪拿西和部份河東基列地,都城建于便雅憫地的基比亞。

    掃羅作為士師時期與王國時期的過渡領袖,他的業跡與貢獻主要在軍事征戰方面。他十五年間的主要戰績有︰1.擊敗河東基列雅比的亞捫王拿轄(《撒母耳記上》11章);2.與約拿單大敗非利士人于密抹(撒上13∼14章);3.在南部沙漠擊敗亞瑪力人,生擒亞瑪力王亞甲(撒上15︰1∼9);4.在猶大地境內,憑借青年大衛的勇敢與甩石絕技,擊殺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撒上17章)。但是最後在以薩邊境內的以斯德倫平原,因未能制勝強悍的非利士人,掃羅和三個兒子同時陣亡(撒上31︰l∼6)。

    第三節大衛王的興起

    一、大衛的早年和流亡生活

    大衛是猶大支派伯利恆人耶西的兒子,青年時是牧羊人,善于彈琴,曾被選召到基比亞的宮中為掃羅彈琴驅魔。在一次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挑戰聲中,青年大衛身不著銅盔戰甲,徒手迎戰,以機弦甩石擊殺巨人歌利亞,成為轟動一時的少年英雄。大衛的嶄露頭角,使在位的掃羅王相形見繼。掃羅王為保住其王位和榮譽,開始對大衛進行**,竟發展至千方百計要置大衛于死地。大衛被迫從基比亞南逃到挪伯,受到挪伯祭司亞希米勒的庇護。此事激怒掃羅,導致了挪伯城的祭司遭到掃羅的集體屠殺(《撒母耳記》22︰6∼19)。大衛繼續向西潛逃至非利士人歌利亞的老家迦特,被發現後避人野地亞杜蘭洞,在那里收羅部眾,東移住人摩押地的米斯巴。後來又潛回猶大的駐地,此時掃羅王仍緊追不舍,大衛躲到死海西岸的隱基底,在此處不期與掃羅遭遇,但大衛以德報怨,沒有加害于掃羅。類似的事件在《撒母耳記》里有兩次記載(見撒上24與26章)。掃羅王的背信棄義,促使大衛決心投奔于非利士人迦特王亞吉,以求得庇護。大衛與其部眾駐守南部邊界城市洗革拉,並由此攻擊亞瑪力人和其他沙漠部落,俘獲大量物資戰利品以壯大自己的隊伍(撒上27︰l∼10)。

    二、大衛登基為王與其功業

    掃羅在北方以薩邊境內與非利士人最後決戰時,大衛還在南方逃亡之地進攻亞瑪力人。掃羅和三個兒子悲壯戰死,使大衛得以結束多年的逃亡生活。掃羅雖對大衛背信棄義,但大衛始終尊崇掃羅為上帝的受膏者,而大衛與約拿單之間更是存有深厚的情誼。掃羅和約拿單戰死的消息傳來,大衛和跟隨者撕裂衣服,悲哀哭號,宣告禁食。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作了哀歌,名為《弓歌》,歌雲︰“以色列啊,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大英雄何竟死亡……以色列的女子啊,當為掃羅哭號……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英雄何竟僕倒,戰具何竟滅沒。”這是被收入到古代戰歌集《雅煞珥書》里面一首感情悲切真摯的哀歌。接著大衛離開洗革拉來到猶大地南部的希伯侖,在那里群眾擁立大衛登基為王。但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卻在河東地的瑪哈念立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為王以接替掃羅,于是形成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幾年後,伊施波設被部下刺殺,于是以色列眾支派共同擁戴大衛為統一王國的工(撒下4︰5∼5︰5)。

    大衛在位四十年(約公元前1013∼973),功業彪炳。登基伊始,首先采取的行動是從耶布斯人手里攻取耶路撒冷要塞,定為王國的首都。此舉有多方面的意義︰原來的希伯侖太偏于南疆,不適于作為聯系南北的政治中心;其二為耶路撒冷雖在便雅憫境內,但一直為本上耶布斯人所佔據,它不隸屬于任何支派,今定為王國首都將有利于各支派的團結。此外,耶路撒冷戰略地位險要,海拔810米,高出死海平面達1200米,其東、南、西三面都有峽谷,北面與北方高地相連,地勢易守難攻,它具有成為全國政治、軍事中心的優越條件。

    以色列人的宿敵非利士人在大衛立國之初,曾利用局勢未穩,企圖進行顛覆。大衛在耶路撒冷西南的利乏音谷兩次挫敗非利士人(撒下5︰17∼25)。之後,大衛以隆重的儀式將耶和華約櫃迎進耶路撒冷,並著手籌劃建造耶和華聖殿,使耶路撒冷也成為全國的宗教中心。但由于四境尚未平伏,大衛還有繁重的征討任務,建造聖殿的計劃未能落實。他繼續在軍事上制服摩押、以東、亞瑪力,北進亞蘭,攻佔大馬色城,設立防營據點後,最後徹底擊敗亞捫和亞蘭聯軍,擊殺亞蘭將軍朔法,取得重大勝利。至此,大衛王國的疆域大大擴展,東面包括約但河東西,北至黎巴嫩山,延及敘利亞全境,西南降伏非利士人,延伸到埃及邊界。大衛王朝全盛之時,統治的版圖已接近當年族長亞伯拉罕所得的應許,即包括“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世記》15︰18)。大衛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之外,還進行國家機構和內政方面的建設,設立宰相、元帥、史官、書記、祭司長等等官職(撒下8︰15∼18;20︰23)。

    三、大衛的晚年與押沙龍叛亂

    大衛一生多妻多子,到其晚年,必然要發生眾子之間為爭奪繼承王位的勾心斗角。早在希伯侖的時期,大衛已有六妻六子,包括第三兒子押沙龍和第四兒子亞多尼雅。首都遷到耶路撒冷之後,大衛又廣立後妃,先後生有兒子十一名,包括與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所羅門(見撒下3︰2∼5;5︰13∼16)。大衛如此眾多兒子之間,宮庭生活極為混亂,為爭得王位的繼承,眾子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訴諸武力。押沙龍發動武裝叛亂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押沙龍是大衛與亞蘭基述王達買的女兒瑪迦所生的兒子,母親屬于王室統系,押沙龍又儀表非凡,有一頭罕見的美發,押沙龍似乎具備繼承大衛王位的合適條件。押沙龍本人也野心勃勃,從多方面進行奪權篡位的準備,先謀殺大衛的長子。他的異母哥哥暗嫩,接著積極展開活動,籠絡人心。一俟條件成熟,就在南方希伯侖稱王,公開興兵叛亂,聲勢浩大,大衛被迫放棄耶路撒冷率眾東逃,匆惶東渡約但河到瑪哈念。押沙龍叛軍進駐耶路撒冷後,未及時接受投奔的原大衛王的謀士亞希多弗的意見,迅速窮追大衛殘兵。大衛在河東得到喘息機會,收集殘部重整隊伍,組織了三隊兵馬進行平叛,結果叛軍潰敗,押沙龍騎騾逃竄,在樹林中美麗的長頭發被樹枝纏繞,騾子前奔,押沙龍懸掛空中,被追兵刺死,叛亂宣告平息。這故事中的“押沙龍頭發”現在成為西方語言中的典故,喻指一個人可能被自己的俊美所害,一個人的特長也可能成為他的致命傷。

    第四節所羅門登基為王

    一、所羅門與亞多尼雅之爭

    大衛年紀老邁臨近死亡之時。第四兒子亞多尼雅得到將軍約押、祭司亞比亞他的支持,積極活動,準備繼承王位。但以先知拿單。祭司撒督為首的另一派,則大力支持拔示巴的兒子所羅門為王,他們會同拔示巴在年邁的大衛王面前多方活動,促使大衛在死前正式選立所羅門繼承王位。于是支持所羅門的一派簇擁所羅門騎大衛的騾子,到了基訓城,由祭司撒督主持隆重的膏王儀式,在震天動地的所羅門王萬歲的歡呼聲中,另外支持亞多尼雅的一派宣告土崩瓦解,紛紛逃亡。亞多尼雅雖然暫時保住性命,但不久大衛王死後,所羅門王仍以“一件小事”為借口,殺死這個與他爭奪王位的異母哥哥(見《王上》2︰13∼25)。

    二、所羅門王的功業

    所羅門登基,繼承了父親大衛的廣闊土地版圖︰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延至非利士、埃及邊界。所羅門王野心勃勃,他的決策判斷多有智慧與謀略。他大力加強統治的國家機器,在全國劃分十二個行政區,增設各種官職,以便于行政統治和收取中央賦稅。所羅門還加強首都耶路撒冷的防御建設,擴展耶路撒冷城牆,並在耶路撒冷之外建立米吉多、夏瑣、基色等六座設防城邑。還修建積貨城、車輛庫、戰馬場等。至今在米吉多還發掘出所羅門時代的養馬場,在亞喀巴灣北端的以旬迦別(今名埃拉特)今發現有所羅門時代的金屬冶煉廠的遺址。所羅門時代,以埃拉特港為基地,發展海上貿易,他的貿易船隊航行于紅海、地中海,遠達非洲、印度等地。

    所羅門另一重要功業是建造聖殿與王宮。他完成了當年他父親大衛未能完成的建殿大業,據載建造聖殿費時七年。《列王紀上》第6章和《歷代志下》第3章詳細記載建殿的經過與宏大的規模。此座聖殿後世稱之為“第一聖殿”。此外,所羅門又以十三年的功夫,建造華麗的王宮和其它建築群,包括法老女兒宮、利巴嫩林宮、圓柱長廊、寶座廳等。所羅門為以上工程的建設,與腓尼基的推羅王訂立施工合同,由推羅、西頓人供應建築材料和施工人員,為此所羅門將亞設地的二十座城邑作為代價付給推羅王(《王上》9︰11∼13)。

    所羅門王發展和鄰近國家的友好交往關系,他與埃及法老結親並使四方鄰國慕名前來拜謁、訪問。如素來聞名的示巴女王(在阿拉伯半島最南端,今也門國)也率大批官員前來訪問。所羅門宮室的華美與所羅門王智慧的問答,使女王“詫異得神不守舍”(《衛上》10︰5)並至今留下了一段段關于女王和所羅門的美麗傳說。

    所羅門王統治的四十年,在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的成就,比父親大衛在位時期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大衛和所羅門統治時期可以說是以色列民族統一王國存在年代中無可比擬的黃金時代。
第五章 分國時期
    第一節統一王國**為南北兩國

    所羅門王統治末期的種種失誤已埋伏了國家南北**的因素。所羅門王在位時期,偏袒南方猶大支派,增加了北方支派的離心傾向。本來支派的關系早已顯然分為南北兩個集團,南派稱“猶大”,北派稱“以色列”。所羅門王一死,這個持續不滿一百年的統一王國很快就宣告**。

    一、南北國**的基本因素

    促成王國南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並且是積重日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但**的基本因素不外下列的幾個方面︰1.經濟上的原因︰所羅門王在位期間的大興土木和維持長期的宮庭奢侈生活造成國家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與勞務負擔。由于所羅門對南方支派的偏袒政策,沉重的負擔主要落在北方眾支派百姓的身上;2.政治上的原因︰從士師時期以來,以色列人的領袖都是群眾推選出來的,深受群眾所擁戴,王國時期的掃羅王和大衛王是先知和百姓所擁立的。大衛王死後,所羅門王是在眾兄弟的爭奪中最後由年邁的大衛王圈定的。但到了所羅門王一死,年輕無知的兒子羅波安卻直接承繼王位,並準備更加嚴厲地對北方支派的百姓采取**的政策,于是不可避免地觸發北方眾支派聯合一致,堅決與南方的猶大支派正式分離;3.宗教上的原因︰所羅門王晚年大量引進異族宗教,起因由于早先廣納妃嬪,這些異國皇後、妃嬪也帶來異族的神明,後來所羅門王也為她們建造異教神廟,如西頓人的女神亞他錄、亞捫人的神米勒公、摩押人的神基抹等(《王上》11︰1∼8)。這些行動引起先知的嚴厲譴責,有一先知名亞希雅就秘密策動北方以法蓮支派的耶羅波安起來謀反,要**所羅門政治上的統治,制止所羅門在宗教上的倒行逆施;4.地理和社會的原因︰本來王國南北在地理與社會的特點已有根大的差異,南方猶大高原比較閉塞,與外界接觸較少,社會風氣保守;北方則處于埃及與敘利亞和東方世界的交通要道,社會比較開放,與外界接觸較頻繁。社會性質與經濟發展的差異,加速了南北方政治上的分離。

    二、羅波安與耶羅波安

    所羅門王死後,兒子羅波安接續為王,此時南北支派關系極為緊張。羅波安來到北方的示劍,目的在于進行安撫和穩定局勢以確立其王權地位。這時北方支派以耶羅波安為首向新王羅波安提出減輕賦稅與勞役負擔的要求,遭到無知的羅波安的斷然拒絕,觸發矛盾激化。羅波安掌管勞役的官吏被北方憤怒的群眾打死。北方眾支派擁立耶羅波安為北國以色列的王。此事件之後,統一的王國正式**為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分國之後,北國以色列處于較優越地位,其土地面積大、人口多,又處于埃及與東方的通商要道,具有與外國發展通商貿易的有利條件。南國猶大則地處高原貧瘠山區,遠離東西商業通道,交通不方便,條件遠遠不如北國以色列。但猶大國的不利條件,卻同時具備了有利的因素,即由于地區較閉塞保守,與外界接觸較少,所以國家比較穩定,統治的家族一脈相傳,三百多年之間,只發生過一次亞他利雅篡位當了六年女王的特殊事件。北國以色列的情況就不一樣,雖興盛一時,但國家內部極不穩定,由上到下風氣敗壞,二百多年之間,弒君篡位屢屢發生。北國經歷了十九王統治,但分屬九個不同的統系,事實上就是經歷九場“改朝易代”,有的篡位的王在位不滿一個月,甚至有當王數日就被**或被刺殺的。

    北國以色列的第一個王耶羅波安在位22年(約公元前933∼912年),他為鞏固南北兩國政治上的分離,在宗教上采取一些措施︰在北國南部的伯特利和北部邊界的但設立兩個聖所,鑄造兩個金牛犢安放其間,並單獨規定節期,立凡民為祭司,阻止北國百姓到耶路撒冷獻祭,從而消除北國臣民對耶路撒冷的響往,鞏固北國以色列政治上的安定。南北國**初期,彼此間有較強烈的敵視情緒,並爆發長期的戰爭。耶羅波安一度由示劍遷都至河東的毗努伊勒,以後又移到得撒(Tirzah),得撒在示劍北面,是一座美麗城市(見《雅歌》6︰4),作為北國初期的首都,一直到暗利為王時,才正式建都撒瑪利亞(《王上》16︰24)。

    南國猶大第一個王羅波安統治猶大國17年(約公元前933∼917年),在位期間除與北國發生持續的戰爭外.還遭受一次外敵沉重的打擊與劫掠︰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第22王朝的法老謝壽恩克一世(SheshonkI公元前945∼924)入侵猶大,劫掠耶路撒冷,奪走聖殿的金器財寶。近年在米吉多發現的埃及碑刻,就有記載謝壽恩克擄掠耶路撒冷的事實。在埃及卡納克神廟的一面牆上謝壽思克以埃及象形文字記錄此次進攻巴勒斯坦的勝利戰功。聖經對此次事件的記載頗為簡略,但卻證明了確有其事︰《列王紀上》14︰25∼28記︰“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即謝壽恩克)上來攻取耶路撒冷,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里的寶物,盡都帶走,又奪去所羅門制造的金盾牌,羅波安王制造銅盾牌代替那金盾牌……。”羅波安死後,子亞比央繼位,只二年,又傳給兒子亞撒。由于遭受北國的攻擊,亞撒以重金求助于大馬色的亞蘭王便哈達,便哈達出兵攻擊北國,借以解救南國之危(《王上》15︰16∼22),但從此亞蘭國勢力被引進猶大,成為以後猶大長期的心腹之患。

    北國耶羅波安死後,兒子拿答繼位,約只一年,就被以薩迦支派的巴沙殺害,從此開始北國初期頻繁的篡權斗爭︰巴沙剿滅耶羅波安全家族,巴沙死,傳子以拉,部下心利刺殺以拉,也消滅巴沙全家族。心利此舉不得民心。元帥暗利率兵圍困首都得撒,心利在宮中**,只作王七日,暗利上台,建立了北國第一個較穩固的暗利—亞哈王朝。

    第二節北國以色列兩主要王朝

    一、暗利—亞哈王朝

    元帥暗利在上台前曾與對手提比尼進行爭奪,四年後取得勝利,正式登基為以色列王(《王上》16︰21∼22)。在位十二年,在得撒作王六年後,在撒瑪利亞山上建造撒瑪利亞城,建為首都。以後撒瑪利亞一直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暗利在北國以色列是一位頗有建樹較為重要的王,近代發現的亞述碑刻中有不少記錄暗利的名字和事件,碑文將北國以色列稱為“暗利之地”(LandofOmri)或“暗利家”(HouseofOmri),甚至把數十年後**暗利一亞哈王朝的耶戶誤稱為“暗利之子”(SonofOmri)。

    繼承暗利的是他的兒子亞哈。亞哈在《列王紀》中顯得比其父暗利更加聞名。亞哈統治期間國勢興盛,曾臣服河東的摩押,兩次擊敗北方的強敵亞蘭王便哈達(《王上》20︰1∼34),與推羅、西頓結成防御合作與發展貿易的友好關系。為加強友好聯盟關系,亞哈王娶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國內方面,亞哈王財富增加,就在撒瑪利亞城為自己修造象牙宮,興建城邑,對百姓則巧取豪奪,過奢侈生活。《列王紀上》21章記載亞哈和耶洗別霸佔良民拿伯葡萄園的詳細事例。這件不義的行為,遭到先知以利亞的嚴厲譴責和咒詛。耶洗別本是異族巴力宗教的熱心崇拜者,一心一意努力地發展異國宗教,在這方面耶洗別與先知以利亞之間也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斗爭(《王上》17∼19章),這兩派勢力的斗爭延續到以利亞先知的繼承人以利沙時代,一直到亞哈王死後十二年,暗利—亞哈王朝被耶戶王朝所取代時才宣告結束。

    亞哈王晚年,北方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Ⅲ公元前860—825)對巴勒斯坦的威脅加劇。亞哈王乃與大馬色的亞蘭聯盟,共抗亞述入侵。公元前854年,終于在亞蘭境內奧倫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區,爆發了一場聞名當時世界的嘎嘎大戰(BattleofKarkar)。據亞述碑刻記載,這場大戰,北國亞哈出動戰車二千輛,步兵一萬人,亞蘭參戰步兵一萬二千人,馬隊一千二百,連同其他介人的小國在內,聯軍數目超過五萬人以上。這場戰爭,非常殘酷,是一場死亡枕藉的大戰,據載戰場上死亡二萬人以上,甚至奧倫梯河的河水為尸體所堵塞,河水斷流。嘎嘎大戰的結局是兩敗俱傷,兩方都宣稱取得了勝利。事實卻是這場大戰暫時阻止了亞述帝國對巴勒斯坦的入侵,而亞述撒縵以色的碑刻(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也記述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發生在亞哈末年的這次殘酷大戰,《列王紀》中卻沒有任何記載。

    嘎嘎大戰結束,北國亞哈和亞蘭的聯盟也結束。貪婪的亞哈王想向亞蘭索回暗利時代被亞蘭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絕。于是轉向尋求南國猶大王約沙法的幫助,這時南北兩國關系良好,甚至締結姻緣︰亞哈王把女兒亞他利雅嫁給南國猶大約沙法王的兒子約蘭。這兩位“親家”共同舉兵征伐亞蘭。他們不听先知米該雅的勸阻,不自量力投入戰斗,結果亞哈王死于亂箭之中,猶大王約沙法僥幸逃命,免于一死(《王上》22︰29∼38)。北國暗利—亞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亞哈謝(元前854∼853)和兄弟約蘭(元前853∼842),這個王朝結束後,代之而起的是耶戶王朝。

    二、耶戶王朝的興起

    耶戶本是北國約蘭王部下將軍。這時南北國仍保持聯盟關系,北國約蘭和南國亞哈謝聯合與亞蘭王哈薛交戰,約蘭在戰斗中負傷,南國亞哈謝前來慰問。在此良好時機里,先知以利沙遣人鼓動約蘭的將軍耶戶發動**,耶戶率兵眾到耶斯列擒拿正在一起的南國王亞哈謝與北國王約蘭,兩王倉促逃竄,先後被追殺(《王下》9︰14∼28)。

    這時,亞哈家族的余孽、亞哈王的妻子耶洗別預知末日來臨。當耶戶來到耶斯列,耶洗別听見,“就擦粉梳頭(原文直譯,應為畫眉飾頭)從窗戶里往外觀看”(見《王下》9︰30)稱耶戶為“殺主人的心利岡,平安嗎?”她故意把起義**的耶戶比作四十多年前北國一個弒君篡位,只作王七日的戰車官長心利(見《王上》16︰9∼20),這自然大大激怒了耶戶。于是他命令耶洗別身旁的兩三個太監,把耶洗別從窗戶口扔了下來,活活摔死,血濺牆上,未及葬埋,尸體被野狗吃盡,只剩頭骨、腳和手掌(《王下》9︰3∼37)。接著,耶戶血洗屠殺在撒瑪利亞的亞哈家族70人和猶大王亞哈謝的家族42人。並用計誘殺在巴力廟敬拜巴力的人和祭司。毀壞巴力柱像,拆毀巴力神廟,改為廁所(《王下》10︰1∼28)。至此,耶戶建立了北國以色列第二個時間最長的王朝,持續達九十九年,經歷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五個王的統治,這個王朝稱為耶戶王朝。

    耶戶以武力**和大批屠殺的手段鞏固他的統治,但國內的暫時安定並不能免除外部的威脅。公元前842年,還是那位進行嘎嘎大戰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再次越過幼發拉底河,進攻巴勒斯坦,首當其沖的是亞蘭王哈薛。這時耶戶王采取忍辱求全的策略,以大量從民間搜刮來的財寶作為貢物獻給亞述王,以求苟安于一時。現存英國博物館內著名的亞述撒縵以色三世黑碑石,上端圖案是耶戶俯首屈膝于亞述王面前,等待亞述王伸腳踏在他的頸項上,碑文記有耶戶進獻的禮品,列有金碗、金杯、王笏、王杖、金銀等。耶戶王這樁屈辱事件,《列王紀》中仍未有記載。

    耶戶死後,兒子約哈斯(公元前816∼800)繼位,國勢不振,屢受亞蘭欺凌。到兒子約阿施時,遵照先知以利沙的臨終囑咐,曾三次攻擊亞蘭,收回約哈斯時代失去的土地(《王下》13︰14∼19、25)。公元前785∼746年間,亞述連續由三個弱王當政,國勢下降,減少對外征付,因而巴勒斯坦得到苟安。北國耶羅波安二世(公元前785∼745年),登基為王,他充分利用亞蘭、亞述兩敵國衰弱的大好時機,大力收復失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據說這是亞米大的兒子先知約拿所預言的(見《王下》14︰23∼29)。耶羅波安二世還東征摩押,南部疆域擴展到死海之間。這樣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了北國以色列所曾達到的最大疆域。北國由于外患暫時消除,國內經濟也得以走向興盛繁榮,只是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更加明顯,富裕奢侈的生活造成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宗教內容的形式化,公平與公義也不再為人所重視。這時出現了先知阿摩司,他無畏地鞭撻耶羅波安王與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抨擊社會公義道德的淪亡,預言以色列國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覆滅的命運。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兒子撒迦利雅繼位,只六個月就被雅比的兒子沙龍所弒殺,篡了他的位,至此維持將近一百年的耶戶王朝宣告結束。

    三、北國以色列公元前722年亡于亞述

    耶戶王朝結束之後,以色列國又再度陷入爭奪篡權的紛亂局面,最後的22年竟發生四次弒君篡權的王位爭奪。沙龍試君耶戶王朝末代王撒迦利雅,但一個月後就被米拿現所殺,米拿現以財寶投靠亞述,暫時維持殘局。兒子比加轄繼位也不過二年,就被部將比加刺殺。比加反亞述,很快就被親亞述的何細亞所擊殺。何細亞作為亞述的傀儡,成為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前的末代王(《王下》15︰29∼30)。

    公元前10世紀開始,亞述再度強盛,從10世紀到8世紀之間,國勢有起有落。到8世紀下半葉,就重新走上向外征討擴張的道路,亞述軍隊配備鐵武器裝備,成為古代西亞第一次出現的最有故斗力的軍隊。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Ⅲ亦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元前745∼727)上台,標志亞述的中興。他以下的兩個亞述王是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V元前727∼722)和撒珥根二世(SargonⅡ亦譯“薩爾貢”元前722∼705),他們都是**北國以色列,並最後滅亡以色列的凶殘的亞述帝國統治者。

    亞述帝國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前的對外征討,采取的是大量擄掠財富,大批屠殺俘虜的政策。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後,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大,于是改變殺戮俘虜的辦法,采取將俘虜變為奴隸勞動力的政策。例如征服亞蘭後,將大批亞蘭居民擄去吉珥(《王下》16︰9);在滅亡北國之前,在比加年間,侵入北國北部地區,將居民擄去亞述(《王下》15︰29),並分散在亞述的不同地區。為填補真空,又另從外地移民到以色列地。亞述采取如此相互移民,可達到防止居民叛亂的作用,由于不同種族的居民混居于生疏的異邦環境,在短的時期內,不可能團結一致,來組織武裝叛亂。

    公元前727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去,以色列末代王何細亞錯誤估計形勢,想憑借鄰近埃及王梭(So)的力量,擺脫亞述的控制,結果蠢動失敗。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繼承者撒縵以色五世入侵,何細亞被擄走後,亞述軍隊繼續圍困撒瑪利亞,撒瑪利亞軍民艱苦抗御達三年之久,直至撒縵以色五世死去。繼任者撒珥根二世繼位,一舉攻陷撒瑪利亞城,將大批以色列居民擄去亞述各地(《王下》17︰5∼6)。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宣告滅亡。

    撒珥根二世擄走以色列民去亞述,又將外地的異族居民移人以色列地(《王下》17︰24∼33)。這些異族人帶來異族的宗教、文化與習俗,久而久之,漸漸與留下的以色列人混雜通婚,于是產生了眾多混血的後代。撒瑪利亞為北國主要代表,因此這些人被稱為“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為正統猶太人所鄙視,互相不來往。

    至于那些被擄到亞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他們也遭到同樣的命運,他們逐漸被當地的異族所同化,久而久之,被熔于一爐。這批被擄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就在歷史上宣告消失,不復以單獨的種族存在于世,這就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所謂的“丟失的十個支派”(TheLostTenTribes)。

    第三節南國猶大諸王更迭

    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後,南國猶大還繼續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南國猶大諸王基本上一脈相傳,只有在公元前843年,發生了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篡位,實行6年的女工專政,是一個例外。原來亞他利雅是北國亞哈王的女兒,亞哈王為發展和南國的友好關系,把女兒嫁給南國約沙法王的兒子約蘭,生了兒子亞哈謝。當耶戶起來****暗利—亞哈王朝時,亞哈謝和北國另一個也名為約蘭的王同死于耶戶王手下(《王下》9︰21∼29),于是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起來篡奪王位,所以成為猶大國諸王中唯一不屬于猶大支派、大衛王統系的女王統治。但為時不過六年,群眾在祭司耶何耶大的策動組織下,殺了亞他利雅,仍擁立幸免于難的亞哈謝七歲的兒子約阿施為猶大王(《王下》11︰l∼21),又恢復原來猶大支派的系統。約阿施在位40年(元前837∼798年,被部下刺殺,兒子亞瑪謝繼位,後來亞瑪謝被叛黨殺于外地(《王下》14︰19∼20),眾民擁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元前780∼740)為王,亞撒利雅就是著名的烏西雅王。

    一、烏西雅王振興猶大國家

    烏西雅王登基時,年僅十六歲,他在位四十年之久,是南國猶一個頗有建樹的王。《歷代志下》26章縷述烏西雅王的武功與內政、軍事、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他大大擴展猶大國家統治的疆域,西面壓縮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一條狹長的地帶,東面臣服河東的亞捫人,南邊擴展到與埃及接壤的邊界。更重要的是烏西雅王收復亞喀巴灣的唯一港口埃拉特(亦名以祿或以拉他)並加以建設,使猶大國控制了一個海外通航的優良港口。烏西雅王還注意國防建設,增強耶路撒冷的防衛能力。他在國家的南部邊陲,興建堅固的防衛據點。此外,烏西雅王重視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水利的建設,他自己喜悅農事,他的牲畜很多,為解決水源,他挖了許多井……。這一些都說明烏西雅王為振興猶大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先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有很親密的關系,據傳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和烏西雅王的父親亞瑪謝王是兄弟,所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的關系,以賽亞先知還親手記錄了烏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為,(《歷代志下》26︰22)。當公元前740年,烏西雅王死去的同一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以賽亞書》第6章)。

    二、希西家王清除異教,維護國家的獨立

    烏西雅王死後,兒子約但只在位五年,傳給亞哈斯王。亞哈斯王投入亞述懷抱,采取徹底親亞述的方針。為表示他對亞述王的忠誠,他大興亞述宗教之風,親自到大馬色臨摹亞述神廟祭壇的樣式與規模,把圖樣帶回耶路撒冷進行仿建。亞哈斯王親亞述的路線極不得人心並受到先知以賽亞的嚴厲譴責。亞哈斯死後,兒子希西家繼位,他是猶大重要的王之一,當政期間(元前720∼692年),國中出現親亞述派和親埃及派兩個集團。親埃及派的認為埃及是近鄰,對發展經濟與貿易有利,更由于遠水救不上近火,靠攏埃及比投靠亞述更有實際利益,這一派主張削減對亞述的納貢。希西家王偏向靠攏埃及,但為維護國家的獨立,表面地持中立態度。這時先知以賽亞態度明朗,他忠告希西家王不要倒向埃及。他以耶和華的名義宣告說︰“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我,結盟,卻不由于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以賽亞書》30︰l∼3)。希西家國中一些人認為埃及馬肥人壯,實力雄厚,是可資信賴的,主張倚賴近鄰沒有錯誤,既不求問耶和華,也看不到亞述力量的強大。先知以賽亞一針見血地指出︰“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倚靠甚多的車輛,並倚靠強壯的馬兵,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其實耶和華有智慧。他必降災禍,並不反悔自己的話,卻要興起攻擊那作惡之家,又攻擊那作孽幫助人的。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耶和華一伸手,那幫助人的必絆跌,那受幫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滅亡”(《以賽亞書》31︰1∼3)。

    公元前705年,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在一次與臣屬小國小規模的戰役中意外死亡,兒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元前705∼681)繼位。西拿基立不滿猶大國不執行親亞述的路線,興兵問罪,希西家雖盡力以財寶進獻西拿基立,仍未能奏效。西拿基立大軍掃蕩猶大城池,元前701年繼續圍困耶路撒冷。西拿基立此次軍事行動在現今仍保存在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西拿基立圓柱碑上有清楚地記載。碑文稱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取猶大46座設防城池,掠獲戰利品無數,並且把猶大王希西家象一只鳥關在耶路撒冷的鳥籠里(見巴頓著《考古學與聖經》第472頁)。至于亞述王西拿基立這次圍困耶路撒冷的結果卻令人驚訝。因為西拿基立的圍城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外突然大批死亡,使得西拿基立不得不倉皇撤退。這件奇跡在《以賽亞書》37︰33∼38,《列王紀下》19︰32∼37都有相同的記載說︰“亞述王(指西拿基立)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他從哪條路來,必從哪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因為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而亞述軍隊大批死亡的奧秘是︰“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尸了。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發生在公元前700年的這件歷史奇跡,歷史學家和解經學家各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最早的是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元前484∼425年),他解釋說是由于亞述軍營中發生了老鼠疫病(即鼠疫bubonicplague)。這是一種曾在世界流行的急性傳染疫病,能夠在極短時間里,使人群尤其是群居者,大批染疫而倒斃死亡。而當年亞述的圍城軍隊,一旦發生鼠疫,實無法進行隔離,必然導致成批死亡。這就是聖經所記的“耶和華的使者出去擊殺”的結果。公元前五世紀的史家希羅多德“科學的”合理解釋被人們廣泛接受了。

    亞述王西拿基立大肆蹂躪。擄掠南國猶大的時候,南國又出現一位先知在進行艱苦的工作,他是元前八世紀的第四位先知彌迦(元前725∼690年)。彌迦親眼目睹北國以色列亡于亞述。眾支派居民被擄往亞述的慘狀,他結合南國猶大內外情景,預見猶大國的將來也必然要象北國以色列一樣遭到覆滅的命運。他發出了“錫安必被耕種象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象叢林的高處”(《彌迦書》3︰12),這樣聳人听聞的警言。雖然彌迦先知的預言將會引起多數是當權人物的憤怒與反感,但當時在位的希西家王並不勃然大怒,而是泰然處之,據載希西家王敬畏耶和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他廢去異教邱壇,毀壞柱象,砍下木偶,更有意義的,他以無畏的精神廢除摩西時代所造的銅蛇(《王下》18︰3∼4)。面對彌迦先知的警告,希西家王仍“敬畏耶和華,懇求他的恩”,因此“耶和華就後悔,不把自己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見《耶利米書》26︰18∼19)。希西家王之後,南國猶大又繼續存在了一百年。

    三、約西亞王的宗教革新運動

    亞述西拿基立王死,子以撒哈頓(Esarhaddon元前681∼668)繼位。以撒哈頓對巴勒斯坦諸小國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而畢其全力對付埃及。元前673年,經過幾次戰役,攻佔埃及孟菲斯城,完成對西亞地區和埃及的控制。猶大國接續希西家王是瑪拿西王(元前692∼638年),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始終臣服于亞述。他背棄希西家王的路線而效法祖父亞哈斯,繼續引進亞述的宗教規章、禮儀,興建異教邱壇,而這些邱壇與亞舍拉象正是他父親希西家所毀壞的。《列王紀下》21︰16記︰“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使猶大人陷在罪里,又流無辜人的血,充滿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許多無辜人的血之中,據說就包括了先知以賽亞的血。舊約外傳中有一卷書稱《以賽亞殉難》,記載猶大希西家王死後,瑪拿西上台,開始作惡多端,使猶大人陷在罪里,在耶路撒冷全城,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參見《王下》26︰16),以賽亞先知被迫退居山林,禁食祈禱。這時有撒瑪利亞人的假先知向瑪拿西密報以賽亞的行蹤,以賽亞先知因而被捕,瑪拿西王悍然將以賽亞先知施行鋸刑,以賽亞從容就義,在安靜中被鋸鋸死。以賽亞先知在殘暴的瑪拿西手下受難,被認為是有根據的歷史事實,新約《希伯來書》11章記述歷代被害信徒的英雄事跡時說︰“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希伯來書》11︰36∼38),其中的“被鋸鋸死”顯然是包括了以賽亞先知在內。

    亞述王以撒哈頓之後,亞述帝國最末一個強大的王是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元前668∼626),舊約中名為“亞斯耶巴”(《以斯拉記》4︰10)。在他在位期間,瑪拿西王曾有一次叛離事件,亞述王把他俘走,後來得到寬大釋放,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歷代志下》33︰10∼20記載這個事件的始末,說是瑪拿西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木偶,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瑪拿西王不顧耶和華的警誡,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即亞述巴尼拔)的將帥來攻擊瑪拿西王,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走。至此瑪拿西幡然悔悟,在危難之時,懇求耶和華,在上帝面前極其自卑,于是上帝允準瑪拿西的祈求,垂听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繼續為王。從此瑪拿西王改弦更張,宗教上在耶路撒冷除掉外邦人的神象與耶和華殿中的偶象,拆毀異教神壇,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在軍事上鞏固耶路撒冷城防,沿城構築高牆,並設立“勇敢的軍長”負責防守。瑪拿西此次被俘的慘痛經歷和他幡然改悔的實際行動,舊約《次經》中保存瑪拿西的悔改自卑禱文,稱為《瑪拿西禱言》。全禱文共15節,其中有如下虔教自卑的懺悔詞句︰“全能之主啊,在你大慈大悲中,你向那些悔罪者,許下寬恕與救助。你是義人的上帝,對于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懺悔是多余的。因為他們沒有得罪你,可是對于象我這樣的罪犯才需要懺悔,我犯的罪孽超過海邊的沙粒……我自身的罪孽將我壓垮,我今在深深的謙恭中,祈求你的憐憫,求你切切不因我的罪毀滅我身,切切不要儲存對我的懲罰,求你將寬恕憐憫賜給我。我此生此世要永遠贊美你。”瑪拿西王的悔改得到赦免,他先後在耶路撒冷作王長達55年。瑪拿西死,子亞們繼位,只一年被殺,群眾立他的兒子約西亞為王。

    約西亞王作為一個被稱譽的好王,宗教大革新運動是他在位時的一大功績。十多年之後,即公元前608年,約西亞王在一次與埃及法老尼哥的軍事糾葛中意外陣亡。此事件在《列王紀下》23章29∼30的記載極簡單,只說︰“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而《歷代志下》35章對此事件稍加詮釋說︰“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伯拉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他(尼哥)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阿,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上帝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上帝的事,免得他毀滅你,因為上帝是與我同在,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听從上帝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僕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罷,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歷代志下》35︰20∼24)。以上說明了約西亞王本不應介入埃及與亞述這兩大國的紛爭,他沒有持守中立,而采取倒向亞述的行動是錯誤的。因此時的亞述已日落西山,奄奄一息,已臨近徹底滅亡的末日。約西亞王此次的“殉葬”舉動,結果是自取滅亡,是“不听從上帝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是“干預上帝的事”(《歷代志下35︰22)。約西亞王的不幸陣亡,整個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據《歷代志》所記,先知耶利米為約西亞王作了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這歌載在哀歌書上(見《歷代志下》33︰25)。舊約聖經中有《耶利米哀歌》一卷共五章,但按內容看,這五首歌純為哀悼公元前586年猶大國滅亡、耶路撒冷遭到毀滅的哀歌,並非耶利米哀悼約西亞王陣亡的哀歌。耶利米先知為約西亞王所作的哀歌並沒有流傳下來。

    四、南國猶大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倫

    公元前626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死去,亞述帝國開始走向衰亡。這一年閃族邊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元前626∼604年)佔領亞述的南部領土,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日漸強大起來,並開始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攻佔亞述首都尼尼微城。

    公元前605年,埃及法老尼哥進兵西亞,佔領幼發拉底河畔的卡爾赫米什(Carchemish亦譯跡基米施,見《耶利米書》46︰2),直接與新巴比倫發生正面沖突。此次大戰,埃及糾合殘存的亞述軍隊參戰,這場有名的卡爾赫米什(迦基米施)大戰,埃及、亞述聯軍被新巴比倫徹底擊敗,埃及殘軍撤回埃及,而亞述帝國至此(公元前605年)宣告滅亡。

    公元前605年,亞述滅亡之後,猶大國仍暫時處于埃及控制之下。公元前608年,約西亞王死後,兒子約哈斯曾繼位三個月,埃及法老尼哥廢黜他,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元前608∼597)為王。約雅敬初期順服投降埃及,繳納貢銀,《列王紀下》23︰35記︰“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指埃及尼哥)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征收金銀,按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但此時新興的新巴比倫最強大的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Ⅱ元前604∼562)已經上台,他逐步在西亞舞台上取代埃及的勢力範圍,並從埃及手中奪取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列王紀下》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記載︰“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

    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伯拉河,都奪了去”(《王下》24︰7)。既然新巴比倫勢力已取代埃及,因此猶大約雅敬王被迫轉而臣服尼布甲尼撒,但他隨時伺機背叛。此時先知耶利米預見約雅敬王將給猶大國帶來危險的災難,目睹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虎視眈眈,猶大國家危機四伏。他因此憂心仲忡;不禁痛哭流涕,奔走呼號。先知預告“聖殿必如示羅,耶路撒冷將變為荒場”(《耶利米書》26︰6、9)。耶利米先知的大聲疾呼,不但不被重視,反而幾乎為此引來殺身之禍。他被捉拿後,由于先知的同情者引證百年前彌迦先知類似的預言為例,才使耶利米幸免一死(《耶利米書》26︰1∼19)。另一無辜敢于直言的先知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照著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結果約雅敬窮追不舍,從埃及把他抓回歸案,終于被處死(《耶利米書》26︰20∼24)。

    約雅敬王忠于埃及反叛新巴比倫的行為,導致尼布甲尼撒進攻猶大,圍城之中,約雅敬王猝死,兒子約雅斤王繼位。面臨強敵圍城,他也不能進行抵抗,只得率臣僕、首領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列王紀下)記載這段事實說︰“當他軍兵(指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就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王下》24︰11∼12)。此次事件中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洗劫耶路撒冷王宮與聖殿的財富,並將約雅斤王和其家族,宮庭上層人士、官兵和技術人員等一萬多人作為戰爭俘虜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4︰1∼16)。巴比倫第八年,尼布甲尼撒王擄掠耶路撒冷,俘去的約雅斤王和眾民的事件,發生于公元前597年,這是猶大國滅亡前奏的第一次被擄。

    公元前597年事件之後,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叔父,也就是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西底家為猶大國看守的王(《歷代志上》3︰15,《列王紀下》24︰17)。西底家王頭四年安份守己,不敢**。但以後西底家王經受不住多方面的鼓動,不听從耶利米先知審時度勢提出的勸阻(見《耶利米書》27章),終于在公元前588年,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再度出兵圍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奮起抵抗,堅持了兩年之久,耶路撒冷城發生饑荒,在公元前586年四月初九日(相當于公歷七月)耶路撒冷城陷落。西底家王棄城逃跑,在耶利哥附近被巴比倫追兵捕獲,被帶到巴比倫王之前受審,眾子在他眼前被殺,西底家王被剜去眼楮,帶去巴比倫。巴比倫的軍兵再次掠走聖殿財寶器物,包括金銀甚至銅器都掠去了。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王宮、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將城中居民,除留下些最貧窮的人外,都盡數擄到巴比倫去。這就是公元前586年,猶大的第二次被擄。此次耶路撒冷城聖殿被毀。眾民被擄事件,舊約聖經中有三處留有類似並稍有不同的記載(見《列王紀下》24︰17∼25︰21;《歷代志下》36︰11∼21;《耶利米書》52︰1∼11)。根據《耶利米書》52︰30所記,除上述猶大的兩次被擄外,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十三年,即相當于公元前581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又來擄去猶大人七百多名,應列為猶大的第三次被擄。

    公元前586年,猶大末王西底家的反叛,導致猶大國家的滅亡和眾民被擄去巴比倫。這一年代表猶太歷史分國時期的結束,眾民被擄去巴比倫異邦,歷史上稱為“巴比倫囚虜”時期。

    第四節分國時期的先知

    希伯來民族史的分國時期指從所羅門王死後,統一王國**為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于公元前722年亡于亞述,南國猶大于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倫這一段長達三百五十年的歷史(約公元前933∼586年)。

    分國時期這三百五十年時間是先知輩出的年代。舊約中著有書卷的先知約佔半數以上屬于分國時期的先知。他們在此時期內的出現,並非偶然的,他們並非單純是宗教的人物,實際上他們主要是政治、社會的人物。他們對分國時期里的國家政治、社會和宗教各方面都起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先知”的含義

    “先知”一詞,希伯來文讀作“那彌”(Navi),其語源的動詞詞根是“講預言”(toprophesy)。他們既能講未來的預言,于是漢語譯為“先知”,英語為prophet。因此“先知”者,其含義為“說預言的人”。他們是受耶和華神靈的感動,成為“受靈感的人”,而作為耶和華的代言人,發出警世的預言,宣布耶和華神的意旨和他對罪惡的譴責,預告他的審判與將降下的災難等。先知的工作方式多種多樣,表現各不一致。有的義正詞嚴,慷慨激昂,進行宣講;有的苦口婆心,規勸訓勉;有的痛心疾首,奔走呼號,甚至流淚嚎哭;還有的以世人所不易理解的動作,現身說法。盡管表現與工作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的目的不外乎要矯治宗教上的走人歧途,要樹立社會高尚倫理道德之風,要挽救民族國家陷入危亡之境。公元前九世紀之後三百多年的時期里,正是以色列猶大統一國家陷于**,耶和華的宗教遭受異教之風滲透,社會貧富分化、道德淪喪之時,在國家面臨強敵壓境,隨時可能入侵的情勢下,于是耶和華的先知一個個應召而出,根據他們各自接受的靈感執行其時代的使命。

    二、從以利亞和以利沙到阿摩司

    當北國以色列的暗利—亞哈王朝時代(公元前887∼854年),在亞哈王與其異國王後耶洗別的殘暴統治下,其在政治上,宗教上的倒行逆施,使得堅持耶和華信仰,主張廉潔政治的師徒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應時而出。以利亞先知不避危險與拜異教巴力的先知進行反復的斗爭(《列王紀上》第18章)。以利亞先知培養出來的學生以利沙先知,繼承以利亞的工作,他立意**多行無道的暗利—亞哈王朝,支持新耶戶王朝的建立。他在舊王朝中物色了掌握兵權的耶戶將軍,鼓動他發動軍事**而**了亞哈的王朝,並斬盡殺絕舊王朝家族並清除耶洗別所引進的異教勢力。公元前八世紀六十年代,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當權的年代,出現了社會貧富的顯著兩極分化和倫理道德淪喪的敗壞現象,宗教上則表現注重儀禮,徒有虛偽的形式。這時原以牧羊為職業的阿摩司出現于繁華一時而罪惡充斥的伯特利,他面對當權的宗教祭司慷慨陳詞,他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人,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阿摩司書》7︰14∼15)阿摩司先知無畏地抨擊耶羅波安的國家政策,暴露社會的真實情況,說富豪“舒身躺臥在象牙床上,吃羊羔牛犢,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而窮人卻為一雙鞋被賣為奴,“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阿摩司書》2︰6∼7;6︰4∼5)。此時的耶和華的宗教變成只注重儀式禮儀和形式,棄絕公平與社會正義。阿摩司作為耶和華神的代言人莊嚴宣布︰“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听你們彈琴的響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1∼24)阿摩司先知以他的公平與公義的主張因而聞名于世,被稱為是“公義的先知”。

    三、何西阿先知

    何西阿是和阿摩司同時代的先知(公元前750∼735之間進行工作),他所宣揚的是上帝始終不渝的愛。何西阿先知以自己家庭夫妻的悲劇來扮演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和教訓︰先知的妻子歌篾生有三個兒女,但她卻另有所歡逐漸墮落為娼,離他而去。雖然如此,先知何西阿仍不忘情,仍不改初衷而愛著她,後來竟願出贖價把她從墮落深坑挽救回來。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目的在引出一個“不渝的愛”的教訓,這就是︰以色列人本來忠貞愛神。但以後卻背棄耶和華而去敬拜異神,正如婦人不貞墮落一樣,但耶和華仍不拋棄他們,仍期待他們一朝改悔,耶和華以贖價把他們贖救回來。何西阿先知就是以此生動的例證把神人之愛比作夫妻之愛。這種比喻所代表的觀念,以後延伸到了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就是把基督和教會的關系比作丈夫和妻子的關系,教會被比作是基督的新婦(見《新約•以弗所書》5︰22∼25)。何西阿先知教訓的中心是強調上帝慈愛的屬性,“慈愛”一詞,希伯來文讀作“哈賽德”(hasad)、它的含義不是指世人之間的愛,而是包含著慈愛母親對嬰兒的愛憐與照拂,是一種極純潔的愛,它包含著一種憐恤、良善與虔誠的素質。上帝喜愛人都具有這種素質,他喜愛這種素質甚于獻給他的許多祭物。因此在《何西阿書》6︰6說︰“我(耶和華)喜愛良善,不喜悅祭把。”“良善”一詞原文即“哈賽德”,而“良善”一語尚不足表達“哈賽德”較深的內涵。聖經底注為“良善”亦可譯為“憐恤”,實則亦可譯為“慈愛”,即如上帝愛世人的那種“不渝的愛”。何西阿先知故亦被稱為“愛的先知”。

    四、以賽亞和彌迦先知

    公元前八世紀出現的第一位大先知是以賽亞(公元前740∼701年作先知)。以賽亞出身王族,他與南國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烏西雅王在其長達四十年的當政期間,在內政外交、軍事與農業建設上頗有建樹。在宗教上雖還沒有根絕異神的影響,但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使耶和華的宗教在國中居主導地位。烏西雅王在公元前740年去世,就在這同一年,以賽亞感悟自己身上負有的使命,他開始了持續近四十年的先知活動,他以耶和華神代言人的身份宣布上帝對會罪惡的嚴厲譴責。以賽亞對南國猶大哈斯王親亞述的路線持強烈反對態度,亞哈斯王為討好亞述王而大興亞述異教的舉動使先知痛心疾首。以賽亞先知的主張是上帝的聖潔。“聖潔”既包括宗教上的虔誠,誠實無偽,也包括人間倫理道德的善行與清潔無疵。以賽亞先知主張人們不僅要棄絕惡行,自我聖潔,聖潔的具體行動還應尋求公平的行為,為孤苦無告的人伸冤辨屈。先知的一句名言為︰“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耶和華)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16∼17)。以賽亞先知以主張“聖潔”著稱,故亦被稱為“聖潔的先知”。

    公元前八世紀的第四位先知是彌迦(公元前725∼690年間工作)。彌迦先知出身于耶路撒冷西南迦特附近的山區,和以賽亞先知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兩人的社會地位懸殊,也不能證明他們兩人曾經見過面,但兩位先知的言論與所發布的信息,卻有許多共同的語言,特別對社會罪惡的譴責和對貪官富豪的揭露和譴責,許多言詞猶如出自一人之口。例如《以賽亞書》5︰8∼12與《彌迦書》2︰1∼5,即為明顯的例子。此外,以賽亞和彌迦兩位先知對于世界未來的和平前景,充滿了堅定的信心與美麗的遠象,我們都預言,在未來的世界里,人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2∼4和(彌迦書》4︰1∼5),這是舊約聖經中歌頌世界和平的膾炙人口的詩句。

    彌迦先知和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三位先知一樣,強烈反對空具儀式的獻祭就能夠贖罪,就能夠博得上帝的歡心。他尖銳指出︰“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麼?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6∼8)彌迦先知在此並沒有個人獨特的主張,他綜合阿摩司先知的公義,何西阿先知的慈愛、憐憫,與以賽亞先知的聖潔、謙卑的心的教訓,指出上帝眼中的善和對世人的要求,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公元前十世紀開始的南北分國時期里,從以利亞、以利沙兩位先知,以至公元前八世紀留有書卷的四位著名先知,他們最大的貢獻都在于確立了獨尊耶和華一神的信仰,堅決毫不妥協地與異族神的崇拜與習俗進行不調和的斗爭,並進而昭示這位獨一神所有的重要屬性,這位獨一上帝不是早期所表現的是復仇、懲罰、嫉妒的神,而是滿有慈愛、憐憫、良善、信實、公義、和平的神。具有這些基本屬性的神,他對世人的行為與倫理道德的要求也自然是這些屬性的體現,就是回到彌迦先知所綜合的結論上來,即應當“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第六章 被擄時期
    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亡于新巴比倫,耶路撒冷城、所羅門聖殿被毀,國中的精華與上層人士被擄去巴比倫異邦,進入巴比倫囚虜時期,這個時期持續近半個世紀。公元前538年,波斯古列王(Cyrus元前590∼529年,亦稱居魯士王)興起,釋放猶大被擄的人歸回巴勒斯坦。公元前586∼538年,這一段時間稱為被擄時期。

    第一節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

    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猶大國家滅亡,巴比倫征服者將猶大國的官員、上層人士、技術人員擄去巴比倫,這是主要的一部分。但事實上不可能全部被擄走,剩下的一部份貧窮老弱,留下看守田園,“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列王紀下》25︰12),另外還有一部份流亡于鄰邦埃及,接著流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地。

    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屬于國家中的上層分子、工匠、技工、手藝人等,聞名的以西結先知也在被擄的人群中。新巴比倫王對待猶大俘虜遠比以前的亞述王寬容得多,如北國以色列滅亡後,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將北國居民擄去亞述後,被強制分散各地,化整為零,終于使北國以色列人逐漸與異族人同化,久而久之,成為“丟失的十個支派”。這次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從若干資料上可以證明,他們仍可以聚居一地,享有一定的自由,並保留相當程度的民族習俗與特點。根據《以西結書》第一章的記載,以西結先知本人和一部分被擄者被安置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該聚居點稱為“提勒亞畢”(Tel—Abib)“提勒”希伯來文為“土丘”或“小山崗”,即被擄猶大人的聚居點。除《以西結書》3︰15提到此“亞畢山崗”外,《以斯拉記》中也提到被擄百姓聚居點的地名,如“特米拉”(Tel—melah)、“特哈薩”(Tel一harsha)等(《以斯拉記》2︰59)。此處地名譯文的“特”,與《以西結書》3︰15的“提勒”在原文都是“Tel”,指“土丘”或“小山崗”。由此可知,被擄之民在巴比倫都有眾多的“提勒”或“特”某某的大小民族聚居點。這種聚居點成為他們生活與崇拜既分散又相對集居的中心。

    被擄之民在巴比倫異鄉的初期情況,雖然聖經中沒有很多的記載,但僅從《詩篇》第137篇這篇反映被擄時期的詩章中,就可以看出被擄之民在異鄉內心的痛苦和對敵人的仇恨情緒。他們對耶路撒冷的愛戀與對巴比倫人、以東人的憎惡,形成了很鮮明的感情對比。這篇《詩篇》一開頭寫道︰“我們曾在巴比他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里的柳樹上,因為在那里,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詩歌的作者肯定屬于一個身歷其境,備嘗身心磨難的被擄者,他目睹以東人對這場災難的幸災樂禍,親眼看見巴比倫敵人的殘暴肆虐,他心中充滿復仇雪恥的情緒,因而發出了似乎越出常情的咒詛說︰“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記念這仇。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象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詩篇》137︰7∼9)。

    被擄初期,被擄之民不理解這場災難的長期性與磨煉對他們所具有的意義。他們盼望很快結束這場災難,很快得以歸回故鄉。公元前597年,約雅斤與首批被擄者在巴比倫只度過三、四年困難的時光,就有假先知迎合這種思想情緒,散布被擄之民二年之內就將歸回,聖殿被擄去的器物亦將運回的虛假預言(《耶利米書》28︰1∼4)。耶利米先知力斥這種假預言的虛妄和危害,早在第一次被擄之後,耶利米先知就寫信給巴比倫被擄之民,勸戒他們要在巴比倫蓋造房屋,安心定居下來,要“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里生養眾多,不至減少”(《耶利米書》29︰5∼6)。隨著歲月推移,前後被擄之民逐漸適應巴比倫異鄉的生活,他們從事各種社會生產勞動,包括商業、手工業、農業等,以後也有少數人在巴比倫上層社會中得到較高的位置。在宗教生活上,巴比倫異鄉沒有耶和華的聖殿,所以每逢安息日,在他們各民族聚居點,人們聚集一處,彼此安慰,互相勸勉,回憶先知早日的教訓和預言。這種聚會形式和內容,逐漸成為猶太教後來猶太會堂(synagogue)的起源,發展為以後猶太教的正規崇拜形式與組織。在宗教思想上,被擄之民經歷被擄的苦難,痛定思痛,他們對早日先知的預言與教訓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特別關于被擄終將歸回,耶路撒冷必將復興的預言,更大大堅定被擄之民將來歸回祖國的盼望。舊約中最早的先知書卷《阿摩司書》的末後一章曾明確無誤地預言說︰“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建造,象古時一樣……,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擄的歸回,他們必重修荒廢的城邑居住,栽種葡萄園,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園,吃其中的果子,我要將他們栽于本地,他們不再從我所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來,這是耶和華你的上帝說的。”(《阿摩司書》9︰11,14∼15)。被擄之民早先對先知的預言將信將疑,經歷被擄的嚴酷事實,他們感悟了先知在各個時期對君王和眾民的警戒、勸勉和譴責,以及預言和應許都是真實可信服的。被擄時期中,先知的權威地位在民中大大提高了。

    第二節被擄時期殘留巴勒斯坦的猶大人

    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滅亡南國猶大後,多次擄走猶大居民,被擄走的多屬國中的上層和民中的精華,留下來的是民中老弱和貧困窮人,他們管理殘破葡萄園與耕種土地(《列王紀下》25︰12)。這批人苟存活命于荒廢家園之中,耶路撒冷呈現一片淒涼景象。舊約《耶利米哀歌》是僅有反映猶大國滅亡,耶路撒冷被毀時驚心怵目情景的詩章。詩歌作者顯然是一位耶路撒冷被毀慘狀的目擊者,這城的先後光景對比太鮮明、太令人傷心了。他寫道︰“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後的,現在成為進貢的……”(《哀歌》1︰1);“黃金何其失色!純金何其變色!聖城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素來吃美好食物的,現今在街上變為孤寒;素來臥朱紅褥子的,現今躺臥糞堆……慈心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哀歌》4︰1、5、10)。詩歌作者不僅看到美麗的黃金的城市變成糞堆,他也看到巴比倫敵人的擄掠施暴︰“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我們的房屋,歸與外路人……敵人在錫安**婦人,在猶大的城邑****……”(《哀歌》5︰2、11)。這位耶路撒冷的見證人為耶路撒冷這場浩劫哀哭失聲,流盡眼淚,肝膽寸裂︰“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涂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街上發昏。”(《哀歌》2︰11)。

    《耶利米哀歌》五首如實提供了當年耶路撒冷毀滅後的慘狀,這種淒涼景象到以後若干年代後才漸漸改變。雖然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但巴勒斯坦周圍的民族,包括亞捫人、摩押人、以東人等是逐漸遷移進來了,以填補被擄居民的真空。《以西結書》36章間接地反映如此情況︰“仇敵說,阿哈?這永久的山崗都歸我們為業了……主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我真發憤恨如火,責備那其余的外邦人和以東的眾人,他們快樂滿懷,心存恨惡,將我的地歸自己為業,又看為被棄的掠物……你們四圍的外邦人總要擔當自己的羞辱,這是主耶和華說的”(《以西結書》36︰1∼7)。異族人的遷居,多民族混居現象,日久不可避免逐漸產生血統的混合,毫不奇怪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波斯時期,在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的年代,猶大地已出現了有不會講猶大語言的新生後代了。尼希米的自述是這樣說的︰“那些日子,我見猶大人娶了亞實突、亞捫、摩押的女子為妻,他們的兒女說話,一半是亞實突的話,不會說猶大的話,所說的是照著各族的方言,我就斥責他們”(《尼希米記》13︰23∼24)。

    第三節流散到埃及、非洲的猶大人

    巴勒斯坦毗鄰埃及,南國猶大又曾長期處于埃及控制之下,所以猶大亡國後,一些親埃及的猶大人逃亡到埃及去。他們在埃及建立聚居點,並受到埃及較寬容的庇護,能保留他們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和習俗,甚至建立聚會用的聖所。

    另據《耶利米書》記錄的材料,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佔領耶路撒冷後,曾釋放先知耶利米,許可他自由選擇,或去巴比倫或留在耶路撒冷。這時巴比倫王立猶大本族人基大利為省長,管理這片已經遭毀滅的土地和剩余下來的一些人。不久基大利被少數潛伏下來的王室貴冑所刺殺,擁護基大利省長的約哈難派系追索以實瑪利凶殺集團,這些人東逃亞捫境內,約哈難等不顧耶利米的反對,裹挾先知耶利米和書記巴錄等進入埃及(《耶利米書》40︰l∼6;41︰1∼3;11∼15;43︰1∼7)。此後,耶利米先知和進入埃及這一批人的下落,聖經以及別的史料都沒有任何記載了。但完全可以肯定的史實是︰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亡國之後,除了被擄去巴比倫的人之外,另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逃亡到埃及非洲一帶的,這些人到了波斯王岡比西斯佔領埃及時還出現過,並為人所共知。本世記在埃及阿斯旺(Assuan)地區,曾發現了一批很有價值的考古資料,被稱為《象島紙莎草紙文獻》(ElephantinePapyri)。這些文獻證明了在埃及尼羅河象島地區曾住有從巴勒斯坦來的猶大人,他們在象島上建立有與耶路撒冷聖殿相類似的聖殿,他們敬拜的神,名為“耶和”(Yahu)。而這聖殿在公元前525年波斯王岡比西斯佔領埃及以前就已經存在了。《象島文獻》中有一封象島的猶大人寫給駐耶路撒冷波斯官長巴哥阿斯(Bagoas)的信,信的內容是向巴哥阿斯陳述象島的聖殿被埃及的波斯人所破壞,因此請求巴哥阿斯許可他們重新建造。另一封就是巴哥阿斯的復信,批準猶大人重建他們的“耶和”(Yahu)聖殿。這兩封用紙莎草紙書寫的古信件,證實了在猶大亡國之後,確有一批猶大人逃亡來到埃及定居。這兩封信的年代,大約是波斯大利烏王二世在位期間(元前424∼404年)。

    公元前八世記的先知以賽亞曾預言埃及將出現耶和華的宗教說︰“當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為耶和華築的一座壇;在埃及的邊界上必有為耶和華立的一根柱,這都要在埃及地為萬軍之耶和華作記號和證據…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在那日埃及人必認識耶和華,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以賽亞書》19︰19∼21)。象島中耶和華聖所的出現,可以說正符合先知想象中的“耶和華的壇”和“耶和華的柱”。

    公元前六世紀時的另一個以賽亞(被稱為“第二以賽亞”),他生活工作于南國猶大亡國後的被擄時期,這時被擄異邦的猶大人盼望歸回耶路撒冷的日期能早日來到,期待上帝安慰、安慰他的百姓,並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這時第二以賽亞先知(包括《以賽亞書》第40章至第55章)發出充滿信心的預言說︰“我(耶和華)必使我眾山成為大道,我的大路也被修高。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秦”原作“希尼”)”(《以賽亞書》49︰11∼12)。“諸天哪,應當歡呼!大地啊,應當快樂!眾山哪,應當發聲歌唱!因為耶和華已經安慰他的百姓,也要憐恤他困苦之民”(《以賽亞書》49︰13)。第二以賽亞先知在猶大被擄時期即將結束之前,滿有信心盼望歸回日子的來臨。到那一日,通往錫安的大道,必滿了人,這些分散到耶路撒冷東、西、南、北方的上帝子民都要回歸,于是就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秦國”曾被一些解經家解為是指中國。實則“秦國”的希伯來文是讀作Sinim,漢譯為“希尼”。由于近代聖經原文考證的研究,英文聖經的新譯本關于Sinim(希尼)這一詞語已改譯為Syene(色耶尼),因為希伯來文原文的“希尼”,只需改動一個相類似的輔音字母就成為“色耶尼”,而“色耶尼”是現在埃及南方阿斯旺的舊名稱。而色耶尼(即阿斯旺地區)己為上述的《象島文獻》所證實,在猶大亡國時,曾有一批猶大人流亡並定居于阿斯旺的象島,還建立了會堂。所以根據《以賽亞書》49︰12的上下文,先知預言有一天,眾流散之民將從各方回歸耶路撒冷,上文為“從北方來、從西方來”,而下文“從色耶尼來”恰代表“從南方”色耶尼來。可以推斷,第二以賽亞先知曾獲悉埃及南方的色耶尼住有流亡的猶大同胞,到那日,他們也將回歸耶路撒冷。

    今日較通用的英文聖經《修訂標準本》(1952年)與《牛津聖經新譯本》(1970年)已將Sinim(希尼)改為Syene(色耶尼),《佳音聖經》(GoodNewsBible)的中譯本將“從秦國來”改譯為“從南方的阿斯旺來”,另加底注雲︰“阿斯旺為埃及南部一城市,該城曾有猶太人的一個大社區”。由此可以想見,一些考古資料(如《象島文獻》等)的發現不僅有助于澄清歷史事實,並且也有助于若干聖經難題的正確解釋。
第七章 波斯時期
    希伯來民族史的波斯時期也稱為歸回時期(ThePeriodoftheRestoration),因為在這個時期里,猶大被擄之民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

    第一節新巴比倫的滅亡與波斯帝國的興起

    尼布甲尼撒二世(元前604∼562年)是新巴比倫最末一個強大的統治者,他死後,國家迅速走向衰落,六年之中三易國王。第一個是他的兒子以未米羅達。聖經《列王紀下》曾記載他善待南國猶大約雅斤王。約雅斤王是在公元前597年作為俘虜被尼布甲尼撒王擄到巴比倫的,在巴比倫被囚禁整整三十七年,尼布甲尼撒死了,以未米羅達繼位,他“使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份,終身都是這樣”(《列王紀下》25︰27∼30)。以上所記的是《列王紀》全卷的最後章節,以後並沒有下文。以未米羅達對被俘猶大王約雅斤所做的美事並不可能持久,因為根據旁史所記,以未米羅達在位僅三年就被刺殺了。之後,接著是他的姐夫和姐夫的一個年青的兒子相繼執政,都非常短命。公元前555年,巴比倫的祭司。貴族擁立拿波尼度(Nabonidus元前555∼538年)為巴比倫王。據稱,拿波尼度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婿,即位時年歲已大,但仍致力于西疆的征討,國內大事由兒子伯沙撒(Belshazzar)管理。伯沙撒成為和父親拿波尼度共同執政的末代王,所以伯沙撒並不是巴比倫獨一的末代王,他也不是尼布甲尼撒的兒子,確切他說,伯沙撒是尼布甲尼撒的外孫(參《但以理書》5︰1∼2)。

    拿波尼度被擁立接任巴比倫王時,波斯人古列(Cyrus元前590∼529通譯居魯士)在伊朗高原南部領導波斯人反抗米底(即瑪代)統治,經過數年戰爭,于元前550年消滅米底國,以後陸續進兵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公元前539年,圍困巴比倫城,是年10月,城內祭司貴族和商人打開城門迎接古列王,巴比倫帝國至此宣告滅亡。

    古列王滅亡巴比倫後,對外征戰擴張,節節勝利,從此逐漸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兩洲、持續達二百余年的波斯大帝國。古列(居魯士王)王是波斯帝國的開國元勛,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稱古列為“波斯之父”。

    第二節古列的政策和猶大被擄歸回

    波斯古列王在其建立帝國的征戰中采取了不同于亞述、巴比倫的政策。他對被征服者不關不殺,並加以安撫,例如巴比倫末王拿波尼度在巴比倫城陷落後,就受到古列王的寬容優待。古列王對各地神廟和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也采取尊重保護的政策。古列王這種溫和懷柔的安撫措施贏得了人們廣泛的支持,大大有利于波斯軍事征服的最後勝利。他在南征北戰中,何處有俘虜,就在何處宣布釋放,他還釋放巴比倫帝國時代的俘虜,讓他們歸回本上,重建原來的家園,恢復固有的宗教習俗和生活方式。古列王的政策有現存的史料為證︰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的古列泥柱銘文記有古列口諭︰“一切被擄者,我讓他們回到他們的地方去!”銘文詳列古列王籠絡人心的種種善行(參見巴頓《考古學與聖經》第484頁)。古列王在取代巴比倫之後的第二年(元前538年)即下詔書優先釋放約半個世紀前巴比倫王從巴勒斯坦擄來的猶大人回歸祖國,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聖經記載古列這個行動是由于耶和華激動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做他子民的,可以上去,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願耶和華他的上帝與他同在。”(《以斯拉記》1︰2∼3,《歷代志下》36︰23)古列上下詔釋放猶被擄之民,使他們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詔書,贏得了被擄猶大人的歡心與擁戴,他們認定古列是耶和華選定的“牧人”,他要執行上帝的旨意。雖然古列不認識、也不敬拜耶和華,但耶和華卻加給他波斯大王的名號,使列國都向他投降。歸回時期里的先知第二以賽亞關于古列王就有如下的論述︰“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的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因我僕人雅各、我所揀選以色列的緣故,我就提名召你,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以賽業書》44︰28;45︰1∼4)這位第二以賽亞先知除在上面兩次直接提到古列王的名字外,在書中的好些章節里,雖沒有指明道姓,但卻是明白無誤地指著古列王說的,如︰“誰從東方興起一人……耶和華將列國交給他”(《以賽亞書》41︰2);“我從北方興起一人……從日出之地面來…”(41︰25),古列原出自北方米堤亞(Media),是酋長家族出身,取得政權勝利後是從東方而來。“我已經使埃及作你的贖價…”(43︰3),古列一連串的勝利,矛頭已指向埃及,先知預見埃及指日可下,但結果古列來不及征服埃及,而是在死後的第四年,才由他的兒子岡比西斯征服埃及,由此亦可證明第二以賽亞的預言發于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佔領埃及之前;還有“我召鷙鳥從東方來…”(46︰11)這里的“鷙鳥”指的是雄猛崛起的征服者古列;“…耶和華所愛的人,必向巴比倫行他所喜悅的事,他的膀臂也要加在迦勒底人身上”(48︰14),古列代表是耶和華所愛的、是施行耶和華旨意的新王,巴比倫與迦勒底人都在古列的攻擊下宣告滅亡。

    從歷史的角度看,波斯古列王施行溫和懷柔的政策,是為他長遠的戰略利益服務的。單以他釋放被擄的猶大人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為例,巴勒斯坦歷來是西南亞和埃及國的緩沖地帶。古列王在奪取亞非霸權的征戰中,滅亡新巴比倫後,下一個攻擊目標無疑是埃及,古列希望在靠近埃及領土邊緣,有一個象耶路撒冷這樣的一個前緣據點,這樣將對他進攻埃及起有利的作用。被擄之民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的事實就達到了這種目的。此外,從更長遠的歷史眼光看,西邊馬其頓希臘正在崛起,希臘勢力的東漸,巴勒斯坦也首當其沖,對波斯來說也起了前沿緩沖的作用。

    一、歸回的領袖所羅巴伯與耶書亞

    波斯古列王于公元前538年下詔通告全國,猶大被擄之民凡自願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可以回去,他並鼓勵暫時不能歸回者給歸回的同胞經濟上的支援說︰“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公用金銀、則物,牲畜幫助他們;乃外也要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以斯拉記》1︰4)。從猶大被擄到歸回這段時間,至少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不少的人已習慣于巴比倫的生活,新生的一代對巴勒斯坦不熟悉,也沒有熾熱的回國感情,所以在開始,並不是所有被擄的猶太人都急迫想回歸祖國。舊約《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歸回時期的珍貴史科。《以斯拉記》第一、二章記載首批歸回耶路撒冷猶大人的人數和組織經過,領導歸回的組織者和領袖有設巴薩、所羅巴伯、耶書亞等人。關于設巴薩(Sheshbazzar)其人的名字只在《以斯拉記》中出現過四次(1︰8、11,5︰14、16),以後不再出現。最初的記載是︰他是猶大人的首領,是古列王派他為省長的,並把巴比倫王從耶路撒冷搶奪來的聖殿器物,如金盤、金碗、銀盤、銀碗和其它金銀器皿共五千多件交給設巴薩帶回耶路撒冷的。除此之外,以後再也沒有提到設巴薩此人的事。聖經考證學者認為此“設巴薩”可能就是所羅巴伯的別名,與所羅巴伯是同一人。也有的學者發現“設巴薩”和《歷代志上》3︰18中的“示拿薩”(Shenazzar)一詞很相似,也可能兩者就是一人。這樣一來,示拿薩是所羅巴伯的叔父,因為按照大衛家譜,所羅巴伯是被浮的約雅斤王的孫子,毗大雅的兒子,而毗大雅和設巴薩是兄弟關系,同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兒子。但無論如何,設巴薩在以後歸回建殿的活動中不再扮演任何角色,而主要活動的組織者是所羅巴伯與耶書亞。所羅巴伯是猶人王室後代,而耶書亞代表宗教的祭司階層。

    據《以斯拉記》的記載,首批歸回的人數約五萬人,分屬猶大、便雅憫和利未支派,而以猶大支派居多數。這支歸回的隊伍在公元前538年離開巴比倫,經過一千多公里的跋涉行程,在第二年(即公元前537年)到達耶路撒冷。懷著極大熱情的歸回之民,幾乎沒有停息,就著手開始了聖殿的修建工作,從所羅巴伯、耶書亞、祭司、利未人到“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以斯拉記》3︰8)。眾人在一片歡呼哭號聲中,重新立下聖殿的根基。聖經記說︰“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贊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贊美稱謝耶和華……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听到遠處。”(《以斯拉記》3︰10∼13)。

    重新建殿的工作雖然立下了根基,但修建的進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多少年來住在耶路撒冷、已成為混血種族的撒瑪利亞人也要求參與修建聖殿的工作,他們的理由是︰“我們尋求你們的上帝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上帝”(《以斯拉記》4︰2)。這批人的自述表明他們是在亞述西拿基立王的兒子以撒哈頓(公元前681∼668)年間,就被以撒哈頓從外地遷移入北巴勒斯坦。到了猶大國滅亡之後,他們又南移進入耶路撒冷定居的,與猶大人不是出于任何相干的血統。所以所羅巴伯、耶書亞對他們的答復是︰“我們建造上帝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以斯拉記》4︰3)。于是撒瑪利亞人和其它族人多方阻撓修建工作的順利進行,他們賄買謀士千方百計進行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修殿工作被迫停止,因而也使猶大人熱情減退、人心渙散,停工期間竟長達十多年之久,從古列王年間一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以斯拉記》4︰5,24)。

    二、猶大歸國時期中有關的波斯諸王

    從古列年間到大利烏王之間,還隔有岡比西斯王。古列是波斯帝國開國的“波斯之父”(元前590∼529年),公元前539年,他滅亡新巴比倫,佔領巴比倫城,十年之中東征西討建樹頗大,積極準備進攻埃及。就在公元前529年,古列東進打敗東方一游牧民族,俘獲該民族女酋長的兒子,後來此青年自己死于獄中,該女酋矢志為兒子復仇,就在一次小戰斗中,古列王意外死亡。古列王的兒子岡比西斯(元前529∼522年)繼位。岡比西斯繼承父親古列遺志,發兵進攻埃及,他的一支大部隊曾陷入沙漠的一次巨大沙暴之中,以致全部失蹤,至今仍為千古難解之謎。埃及國人家來以貓狗羊為聖畜,據傳岡比西斯曾把大批貓狗驅人戰場,把埃及人認為的“聖畜”作為前導,因而掃打敗了埃及軍隊。這些事僅為傳說,但岡比西斯是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把埃及並入了波斯帝國的版圖。岡比西斯也于元前522年在戰斗中突然死亡,接著登上統治寶座的是聞名的大利烏王一世(DariustheGreat元前521∼485,通譯大流士王)。據希羅多德史書記載,他是岡比西斯的侍衛,曾隨岡比西斯進攻埃及,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死,大利烏在波斯一些貴族支持下殺了古列另一個兒子巴爾狄亞登上王位。起初他沒有得到普遍的擁護,只得采取暴力的統治,**東方原支持巴爾狄亞的勢力的反抗。在平定國內叛亂後,他發動幾次鞏固帝國邊界、阻止游牧部落入侵的戰役。公元前519年進攻里海東岸地區,518年巡視埃及,513年越過多瑙河進入歐洲,在愛琴海地區,馬其頓望風投降。為確保波斯在亞洲全區的穩固統治,大利烏王認為應征服希臘,元前499年,大利烏派他的女婿馬多尼奧斯遠征雅典,艦隊為風暴所吞沒。公元前490年,在希臘中部馬拉松戰役中又敗于雅典。以後大利烏還準備再次遠征,但壯志未酬身先死。大利烏王30多年的統治,進行各項行政改革,健全國內的行政制度,劃分省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開闢海陸運輸路線,鞏固了中央集權,擴展版圖,伸展勢力到歐洲多瑙河、黑海地區。大利烏一世為宣揚其武功政績,他在今伊朗極西部克爾曼高地貝希斯敦的石崖上,用古波斯語刻上了一個記功碑文,今稱為貝希斯敦石刻(BehistunInscription),這是波斯時期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波斯銘文。

    大利烏王的宗教政策也為人所稱道。他尊重帝國內各民族的宗教,整修訂多各種宗教神廟。古列王時代,猶大人重修聖殿受到阻撓,一到了大利烏上台執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20年),修建工作就又重新開始了,這與大利烏王執行的尊重各民族宗教的政策是密切關連的。

    大利烏一世之後,波斯帝國的第四位上是薛西斯一世(XerxesI元前485∼465)。他在公元前480年進攻希臘,其陸軍取勝,但海軍在薩拉密(Salamis)一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第二年,波斯陸軍也被擊敗。從此顯赫一世的波斯帝國也開始走下坡之路。這位薛西斯一世現在聖經學者一般都認為他就是舊約《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

    薛西斯一世之後的波斯王按先後順序為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I元前465∼425)、薛西斯二世(XerxesⅡ元前425∼424)、大利烏二世(DariusⅡ元前424∼404)、亞達薛西二(Artaxerxes2元前404一358),亞達薛西三世(ArtaxerxesⅢ元前358∼338)、大利烏三世(DariusⅢ元前338∼331)。

    以上為波斯帝國時代的波斯十王,後六位當中,在聖經出現名字的只有“亞達薛西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波斯時代共有三個“亞達薛西王”,分別為一世、二世、三世。尼希米和以斯拉回歸耶路撒冷時,就是波斯亞達薛西王當政的年代。

    三、先知哈該、撒迦利亞與“第二聖殿”的完成

    歸回耶路撒冷的猶大人修建聖殿受阻停工,從古列年間停到大利烏王第二年(即從元前537∼520年)。大利烏王的上台標志一個寬容各族宗教信仰的新時期,這時出現哈該和撒迦利亞兩位先知。他們認定重新修殿的時機已經來到,所以出來為修殿的工作多方奔波,進行宣傳鼓動。哈該先知大聲疾呼說︰“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麼?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1︰4,7∼8)。哈該先知以耶和華的代言人的身份鼓勵修殿的群眾迎接一個更豐富、更光輝的未來說︰“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哈該書》2︰8∼9)

    先知撒迦利亞是一位年輕的先知,他輔佐老年的先知哈該,在同一年代里發出同樣的聲音,勸勉眾人同心同德,倚靠耶和華,努力建造聖殿。他尊崇歸回的領袖所羅巴伯,並提高他的領導威信,他對所羅巴伯的勸勉與鼓勵是“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他必搬出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歸與這殿…所羅巴伯的手,立了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撒迦利亞書》4︰6∼9)。就在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下,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再次領導群眾,動手建殿,工程進展順利,大利烏王也給予一定的支持。公元前516年,就是大利烏王第六年的亞達月初二日,這聖殿終于修建完成(《以斯拉記》6︰1∼15)。為有別于所羅門王時代修建的聖殿,這座聖殿也稱“第二聖殿”,後世也有稱它為“所羅巴伯聖殿”的。從被擄之民歸回耶路撒冷立定聖殿根基到聖殿的修成,其間相隔20年之久。如從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耶路撒冷聖殿至“第二聖殿”的重新建立,正好整整相隔70年(即公元前586∼516年)。

    “第二聖殿”的完成,所羅巴伯和祭司耶書亞這時都成為歸回猶大人心目中復國的領袖,所羅巴伯可比為眾人所盼望要來臨的“彌賽業”。哈該先知稱他是耶和華的印,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哈該書》2︰23)。撒迦利亞先知指出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是“兩個受膏者”(《撒迦利亞書》4︰14,6︰11∼14)。但自從所羅巴伯的第二聖殿落成之後,艱巨神聖的任務已經完成,以後除了尼希米與以斯拉的事,聖經不再有記載了。歸回的猶大人並不再建立以往獨立的國家,從波斯大利烏王以下,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仍由大祭司作為宗教領袖進行管理,形成一種等級祭司制的神權政體,政治、外交與經濟仍緊緊掌握在波斯政權所委派的官吏手中。

    第三節尼希米和以斯拉的工作

    第二聖殿完成後,猶大宗教恢復了原先的獻祭崇拜活動,在波斯政權下,對各族宗教的寬容亦有利于波斯統治局面的安定。又過了半個多世紀,有兩個歸回時期里的重要人物又登上歷史的舞台,進行了令人注目的工作,他薔褪悄嵯C綴鴕運估 ?br>

    一、尼希米修建耶路撒冷城牆

    尼希米的事跡記載于舊約《尼希米記》,據載,尼希米是在波斯宮庭供職的猶大人官吏。他雖人在波斯,心卻關懷耶路撒冷,當他得知被擄歸回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猶大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希米記》1︰3),尼希米終日憂心如焚,在得到波斯亞達薛西王的恩準後,他日夜兼程趕回到故鄉耶路撒冷,甚至在夜間察看耶路撒冷城牆的殘破景況,接著積極動員猶大百姓起來修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在修建過程中,又受到以參巴拉為首的族人的阻撓與破壞,誣告尼希米要聚眾築城,陰謀組織叛亂。尼希米為防止敵人的破壞,以武裝保證修建工作的進行,工人“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修造的人,都腰間佩刀修造”,吹角的人守候在尼希米身邊,如發生敵人搗亂情況,隨時可通報群眾支援,他們在近兩個月的日日夜夜里,“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從天亮直到星宿出現的時候”,爭取分秒時間,最後耶路撒冷的城牆終于修建完成。(《尼希米記》4︰16∼23;5︰15)。

    尼希米被波斯王委任為猶太省長,他在職時,大力鼓勵猶大人歸回耶路撒冷,因為這時“城是廣大,其中的民卻稀少,房屋還沒有建造”(《尼希米記》7︰4),城市的人口增加,可以加強抵御外族入侵的力量。此外,尼希米還著手進行社會的各項整頓,如禁止高利貸,禁止猶太人與外族人通婚,以保證猶太民族血統的純潔(《尼希米記》13︰23∼27)。尼希米為上述任務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十二年,就是從亞達薛西二十年直到三十二年(即元前445∼433年)。他曾一度回去波斯宮庭,但以後又回來耶路撒冷(《尼希米記》5︰14;13︰6∼7)。據公元一世紀猶太史家約瑟福斯的記載,尼希米一直到老年,其終生在耶路撒冷工作。

    二、以斯拉整理律法書及其改革工作

    以斯拉的出身與工作記載于《以斯拉記》第七章以後和《尼希米記》的第八章。據載,以斯拉是亞倫的後代,他是個“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書”(《以斯拉記》7︰1∼6)。以斯拉在波斯亞達薛西王第七年正月,得到王的允準,帶了一批祭司、利未人等從波斯出發,當年五月初一日到達耶路撒冷。和以斯拉一同歸回耶路撒冷的猶大人,如按《以斯拉記》第八章所記主要各家族的名單估算,約有六、七千人之眾。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首要的工作是“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以斯拉記》7︰10)。以斯拉是精通摩西律法的文士,他的周圍有一批祭司利未人,他們根據歷來的口傳資料,重新整理、編纂摩西律法書,現在的《摩西五經》可能就是在以斯拉和與他同時代的祭司文士的整理下、收集編纂成書的。《尼希米記》第八章記載了以斯拉把律法書帶到能听明白的男女會眾之前,在廣場上,從清早到晌午,在台上向他們宣讀講解,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希米記》8︰2∼3,5∼8)。此外,以斯拉以摩西律法為準繩,進行了一系列社會與宗教的整頓、改革工作。他和尼希米一樣,嚴格地禁止猶大人和外邦族人通婚,甚至勒令已結婚的要離異,以此來確保猶大民族的種族純潔。(《以斯拉記》10︰1∼15)。

    三、尼希米與以斯拉的年代問題

    尼希米和以斯拉都是在波斯王“亞達薛西王”在位期間,從波斯來到耶路撒冷進行工作的,雖然兩人的工作任務不同、到達耶路撒冷的時間不同,但是如果他們兩人都是在波斯王亞達薛王在位年間離波斯到耶路撒冷的,那麼他們是屬同一時代的人,盡管到耶路撒冷的時間有早有晚。根據現有舊約聖經的記載資料︰《以斯拉記》記以斯拉是波斯”亞達薛西王第七年”來到耶路撒冷的(《以斯拉記》7︰7),而《尼希米記》記尼希米是在波斯“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來到耶路撒冷的(《尼希米記》1︰1,2︰1∼11)。這樣,如果波斯只有一個亞達薛西王一世,就可以算出以斯拉是在公元前458年來到耶路撒冷,尼希米晚以斯拉13年,他于元前445年來到耶路撒冷,兩人並且可以在耶路撒冷合作共事一段時間,對于他們兩人的傳統看法就是這樣︰以斯拉先到耶路撒冷整理、宣講律法書,十三年之後,尼希米回來修建耶路撒冷的城牆,這樣的順序似乎是先後顛倒了。研究舊約歷史和聖經的學者發現了波斯帝國十個國王竟有三個稱“亞達薛西”的,他們不同的年代已在本章第二節詳列,舊約《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記載亞達薛西時,均不加區分究竟是亞達薛西一世、二世或三世,因此就易于發生時代的錯誤。正如希伯來民族史的分國時期里,北國也出現兩個耶羅波安王,一為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一為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兩個耶羅波安,相隔年代達一個半世紀。

    現在的以斯拉和尼希米實際上也是遇到了這相同的問題︰兩人所屬的年代是同一個亞達薛西王嗎?下面的若干事實證明了他們並不是處于同一個亞達薛西的時代︰1.《尼希米記》所反映尼希米在耶路撒冷的情況是城牆殘破,到修好城牆之後,城是廣大,其中的民卻稀少,房屋也還沒有建造(《尼希米記》1︰3;7︰4),所以尼希米以極大熱情,鼓勵眾民日以繼夜,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在兩月之間修好了城牆,以上足以說明尼希米是處于耶路撒冷恢復創建的時期;而以斯拉時期的背景已迥然改觀了,以斯拉的感恩禱文中暗示耶路撒冷已有城牆(《以斯拉記》9︰9),以斯拉在耶路撒冷宣講律法書、召開大會處理猶大人娶外族女子的問題時,百姓已不是稀少而是“百姓眾多”了(見《以斯拉記》10︰13)。這兩者情況的對比,將有理由說明尼希米的時代,是在亞達薛西一世之時,而以斯拉記的時代,應是在亞達薛西二世之時;2.尼希米和以斯拉在耶路撒冷的整頓改革中都遇到一個猶大人與異族人通婚的問題,而他們兩人的處理原則上,似乎也是有些微的不同,尼希米宣布的原則是今後嚴禁通婚,要猶大人“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希米記》13︰25),而後來的以斯拉似乎在這個原則上更進了一步,不僅今後禁止通婚,就是以往已經結婚的也要離婚,宣布“要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以斯拉記》10︰11),這說明是尼希米的禁止在先,後來到以斯拉時代,對違犯者進行更嚴格的處理;3.近代在埃及發現的象島紙莎草紙文獻,為一些歷史事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如猶大亡國時有一批猶大人逃亡于埃及並建有會堂一事便是一例。《象島文獻》中有一處記載波斯亞達薛西二世時(即公元前400年之後),當時的大祭司名“約哈難”,這約哈難是以利亞實的兒子。《以斯拉記》中正有一處明確指明,以斯拉為歸回之民所犯的罪(指娶外族女子為妻)心里悲傷,進了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房里,不吃飯,也不喝水,進行了絕食(《以斯拉記》10︰l∼6)。這個史料被認為完全可確定以斯拉是波斯亞達薛西二世時代的人,由于亞達薛西一世與二世之間相隔半個多世紀,兩王之間還隔有薛西斯二世和大利烏二世二個王。所以以斯拉到達耶路撒冷的年代將推遲到公元前397年,遲于尼希米48年。

    關于尼希米與以斯拉年代問題尚遺留的一個難題是《尼希米記》中的8︰9與12︰26中以斯拉與”省長尼希米”曾同時出現的問題,如兩人相差半個世紀之久,就不可能出現于同一個場合之中。解經學者的解決辦法有二︰一是認為《尼希米記》中8︰9與12︰16兩處的“省長尼希米”為後來抄經的人所加入。以斯拉宣讀律法書遠在尼希米時代之後,尼希米不可能在場,略去“省長尼希米”一詞並不影響上下文詞義的統一。解決辦法之二是認為《以斯拉記》7︰7記以斯拉于“亞達薛西王第七年”回到耶路撒冷,應是亞達薛西王三十六年”之誤,“三十七”一詞漏抄“三十”,于是勢必將以斯拉到達時間推遲到亞達薛西王二世第七年的期間。根據這數目字的修正,以斯拉是于公元前428年回到耶路撒冷(即亞達薛西王一世三十七年,亞達薛西一世在位四十年)比尼希米遲17年。尼希米在耶路撒冷工作十二年後,一度回波斯,以後又再度回耶路撒冷,工作至年老終生,後來到達的以斯拉就曾經和尼希米在耶路撒冷合作共事,正如《尼希米記》8︰9和12︰26所記載的事實。

    附︰波斯帝國諸王

    古列(居魯士)558∼529(賽44︰28;45︰1、13)

    岡比西斯529∼522

    大利烏一世(大流士一世)521∼485(拉6︰15;該1︰1等)

    薛西斯一世485∼465(即《斯》1︰1的亞哈隨魯王)

    亞達薛西一世465∼425(尼1︰2;2︰l)

    薛西斯二世425∼424

    大利烏二世(大流士二世)424∼404

    亞達薛西二世404∼358(拉7︰7、11)

    亞達薛西三世358∼338

    大利烏三世(大流士三世)338∼331

    
第八章 希臘時期
    第一節希臘的興起與波斯帝國的滅亡

    波斯帝國大利烏一世(公元前521∼485年)時就開始發動對希臘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希波戰爭。最後波斯戰敗,宣告波斯時期的結束,進入了希臘時期。

    一、亞歷山大帝與軍事帝國的建立

    馬其頓位于希臘北部,社會經濟發展較晚,以農民為主體。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統治年間,加強王權,逐漸發展軍隊和艦隊,在希臘北部稱雄。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泛希臘會議,各城邦承認馬其頓的領導地位,並宣布向波斯進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宮庭陰謀中被刺死,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ⅢTheGreat公元前356∼323)繼位。

    亞歷山大帝是世界歷史上一個突出的人物,他雖然只活到33歲,但在他的武力征戰下,建立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亞歷山大13歲拜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師,學習倫理學、哲學、地理學、醫學等等,但亞歷山大更醉心于兵法,致力于向父親腓力二世學習戰略、戰術。公元前338年,腓力已成為希臘城邦的霸主,但二年後,腓力二世遇刺身死,亞歷山大年20歲繼位為王,並開始進攻波斯。公元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擊敗4倍于己的波斯大軍。之後他沿腓尼基海岸南下,佔領所有海港,使波斯海軍盡失所有基地。公元前332年下半年,亞歷山大佔領埃及,埃及人擁他為法老,把亞歷山大尊為是一顆解除波斯暴政的救星。亞歷山大在埃及尼羅河口建立一個大城,命名為亞歷山大城,即今日埃及的第二大港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徹底擊潰大利烏三世的波斯殘軍,佔領波斯首都甦薩,大利烏三世在亡命中被部下所殺,波斯帝國從此宣告滅亡。

    公元前330年3月,亞歷山大繼續東進,聲言要進軍到世界東方的盡頭。公元前327年夏,進軍印度,印度河之役遭到強烈的抵抗,亞歷山大疲憊不堪的軍隊又受到印度酷暑、暴雨及熱帶病的襲擊,死亡枕藉。亞歷山大的遠征行程至此已達一萬七千六百公里,只得開始從印度河撤退。公元前324年春回到甦薩,第二年回到新都巴比倫,同一年六月(即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豪飲得急病,十天後死去。亞歷山大死後,尸體被置于金棺中,運至埃及亞歷山大城埋葬。

    二、亞歷山大帝的希臘化運動

    亞歷山大少年時就讀于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元前384∼322年),除學習各科學科目外,特別醉心于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他深受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雄心勃勃地要向整個東方世界傳播希臘的文化,首先要使地中海以東地區都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當然也包括巴勒斯坦的地區在內。亞歷山大對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宗教寬容政策贏得猶太人的擁護,樂意接受希臘的文化,如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采用希臘式建築等,甚至不少猶太人加入亞歷山大的軍隊,充當亞歷山大向外征討的雇佣軍。猶太人的希臘化首先表現在生活、物質方面,以後逐漸發展到精神方面,如欣賞希臘的藝術,研究希臘的哲學等,並以熟諳希臘語作為有文化素養的標志。亞歷山大帝在其佔領區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為名字的希臘化城市。在埃及尼羅河口三角洲建立的亞歷山大城,不僅移居希臘人,也移居埃及人和猶太人,各佔城市的一區,享受民族自治的權利,但以希臘語作為此城市的通用語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波斯時期,已逐漸使用阿拉米語(Aramaic聖經譯“亞蘭文”),因阿拉米語是波斯帝國的通用語言。至希臘時期,希臘語取代阿拉米語成為帝國內的官方語言。在亞歷山大帝希臘化運動的影響下,猶太人竟相學習希臘語。因此到公元前300年時,流亡在外地的猶太人多數已不熟悉古希伯來語而涌現了一些猶太人的希臘語作家。至于阿拉米語仍一直存在和應用到羅馬時期(耶穌也使用阿拉米語),七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才徹底被阿拉伯語所取代。

    第二節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

    一、托勒密王朝的統治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帝死,這個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軍事帝國迅速**。亞歷山大帝的部將互相爭奪權勢,以後形成了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即︰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希臘、馬其頓;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這三個王朝以塞琉古王朝疆域最廣,建都于敘利亞的安提阿城。

    亞歷山大帝死後引起帝國的內部戰爭,部將各據一方,陷入長達數十年的爭奪混戰。公元前305年,托勒密首先控制埃及,正式稱王,以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城為首都,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的托勒密王朝。這個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元前305∼30年),由托勒密一世傳至托勒密十五世,最後被羅馬屋大維所佔領並入羅馬版圖為止。

    托勒密一世原是亞歷山大帝的一員將軍。具有杰出的軍事、外交與組織才能。他亦作為亞歷山大帝的貼身侍衛,參加亞歷山大帝的軍事遠征,後擔任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艦隊司令。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在一連串爭奪王位的斗爭中,他取得了勝利,公元前305年正式稱王,被稱為埃及“救星”。公元前285年立兒子托勒密二世為共同攝政和繼承人。

    二、托勒密二世與舊約聖經《七十子譯本》

    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元前285∼247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一個出色的王,他為鞏固王權大肆進行清洗。當安提柯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衰頹時,他將自己的版圖擴展到敘利亞、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在第二次敘利亞戰爭中(元前260∼253年)他戰爭失利,他以外交手段挽回敗局︰先與安提柯二世單獨媾和,接著將女兒嫁給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一世以結束戰爭。托勒密二世建設首都,亞歷山大里亞,發展藝術與科學事業。埃及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是當時世界有名的文化學術中心,藏書豐富,包括所有希臘古典著作和東方典籍。當時地中海一帶科學文化界的有名人士都與這所圖書館發生了關系,如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元前330∼275年),物理學家、發現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得(Archimedes元前287∼212年)等名流都曾來到亞歷山大城學習和進行學術交流。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基本上都是希臘文。這時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基本上已都不會希伯來語了。據傳托勒密二世接受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底米丟的建議,邀請熟悉兩種文字的專家把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放在圖書館內,好讓只懂希臘文的讀者閱讀聖經。參加這次翻譯的專家共有七十二人,他們在亞歷山大港外的一個名為“法魯斯”(Pharos)島上進行翻譯,經歷了七十二天的緊張工作,翻譯大功宣告完成。于是這部第一次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的舊約聖經譯本就名為“七十子譯本”(Septuagint),這譯本一直通用存在到今天。這部《七十子希臘文聖經譯本》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曾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基督教初期傳播的對象是猶太人之外廣大世界講希臘語的人。當時如沒有這部希臘文的舊約聖經問世,就很難使講希臘語的異**皈依基督教,可以想見,基督教因此也難以發展成為今日的世界性宗教。

    托勒密二世時代興建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存在了幾個世紀,後來毀于公元三世紀末葉發生的一場戰爭中。時至現代,曾有消息報道,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曾有人倡議重建這所曾在世界文化史上發揮過重大影響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以巨資和現代最新設備來使亞歷山大圖書館重現于世。

    三、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的爭奪霸權

    亞歷山大帝死後建立起的三個王朝中,首先是托勒密王朝控制巴勒斯坦。這個時期內,托勒密政權基本上沿襲波斯管理屬地的政策,巴勒斯坦仍由宗教大祭司管理政教、民事,並按期收集賦稅繳納王朝當局,托勒密政府的官吏不干預猶太人內部事務,給予一定的自由權利。在托勒密王朝統治下,大量巴勒斯坦猶太人移居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為猶太人的聚居中心。據有資料統計,公元一世紀時,全埃及有猶太人一百萬人,遠超過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這些猶太人都操希臘語,用作與外族人交往的日常用語。

    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爭霸引起長達80年的戰爭,史稱“敘利亞戰爭”。從托勒密二世的時代(元前276年)持續到托勒密五世的時代(元前195年)止,戰爭共進行了5次。公元前201∼195年間,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元前223∼187年)利用埃及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的機會,于元前198年從埃及托勒密五世(元前210∼180年)手中奪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從此猶太人轉而歸屬塞琉古王朝統治。

    第三節瑪喀比起義和瑪喀比(哈斯摩尼)王朝的建立

    一、塞琉古王朝安條克四世**猶太教

    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在公元前198年從埃及托勒密五世的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雙方訂立和約。作為安撫與補償,安條克三世把女兒克莉奧佩特拉一世嫁給托勒密五世為妻。

    安條克三世死,兒子塞琉古四世繼位,阿尼亞(Onias)任耶路撒冷大祭司。據說這期間,聖城耶路撒冷得到平安繁榮,眾民遵守律法,聖殿金庫存款一百二十萬銀市與六十萬金幣。塞琉古四世曾遣人去搜刮這些財富,名義為存入王宮府庫,遭到猶太人強烈的抵制,沒有成功(《次經•瑪喀比傳下卷》第3章)。塞琉古四世死後,兒子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ⅣEpiphanes元前175∼163年)繼承王位。就是這個安條克四世在其統治期間,瘋狂**猶太人的宗教,導致了一場震動巴勒斯坦的瑪喀比大起義的爆發。

    原來安條克四世在位時,阿尼亞的兄弟耶孫(Jason)以十二噸銀子的代價從安條克四世購來大祭司的職位。耶孫是一個希臘化生活方式的鼓吹者,在耶路撒冷建希臘式運動場,鼓勵猶太青年接受希臘風俗,參加體育比賽項目等。耶孫的行徑遭到猶太人的強烈反對。耶孫當了三年大祭司後,另一個名叫買納拉斯(Menelaus)的,他以二十二噸的銀子也從安條克四世手里拿到大祭司的任命書。買納拉斯凶惡殘暴,驅走了耶孫。公元前169年,安條克四世第二次遠征埃及,戰況激烈,耶路撒冷謠傳安條克四世在埃及戰死,于是耶孫從東邊亞捫流亡之地糾眾趕回,驅走買納拉斯。但安條克四世並未戰死,從埃及回來後,立即采取嚴厲手段,**耶孫及其支持者,耶孫再次外逃,死于異地(《次經•瑪喀比傳下》4︰23∼38)。

    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被猶太人的反抗行徑所激怒,決心要以希臘宗教來取代猶太教。公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公然宣布猶太教為非法,並采取各種嚴厲的措施來消滅猶太教。如下令廢止一切猶太教的節期、禁止行割禮、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燒聖書、悍然在耶路撒冷聖殿里豎起希臘神祗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並在其上用猶太人視為不潔的豬進行獻祭,並強令猶太人吃食豬肉等等。安條克四世以上的倒行逆施引起猶太人的極端痛恨,一場武裝的反抗起義就此爆發。

    二、祭司馬提亞領導的瑪喀比起義爆發

    安條克四世褻瀆猶太宗教的行動,並不能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在**中虔誠的猶太人以寧死不屈的氣慨回答凶殘的敵人︰如猶太德高望重的文士以利亞撒,安條克四世的官員要他放棄猶太人的信仰,強迫他吃豬肉,人撬開他的嘴,把豬肉塞了進去,以利亞撒忿怒地把豬肉吐了出來,表示寧死也不屈服。在場同情以利亞撒的老朋友,私下做了手腳,只要以利亞撒把豬肉帶走,裝作已吃下的樣子,這樣就可以逃避被處死的命運。以利亞撒義正詞嚴拒絕了,說這種欺騙手段和我這麼大的年歲的人毫不相配,反使青年人誤認為九十多高齡的老人還放棄了信仰。他認為,即使我吃了豬肉也不過貪生多活上幾個年頭,卻將給自己的終生帶來永遠的屈辱和羞愧,還會導致許多青年人誤人歧途。他表示,我現在英勇就義了,表明我沒有白活這麼大的年歲,我為青年人們今後所應遵循的道路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以利亞撒就這樣勇敢地走向了刑場。(《瑪喀比傳下》7︰18∼31)。

    以利亞撒為了信仰犧牲的榜樣,鼓勵了更多的年青人為了堅持猶太律法而視死如歸︰一個猶太母親和她的七個兒子為堅持信仰被仇敵的官員逮捕拘禁,如表示願意吃食豬肉就可以免于一死。第一個兒子的回答是“寧可死也不拋棄祖先的傳統”。他因此被割下舌頭,被砍斷手腳,最後被扔進燒紅的大鍋里去。第二個兒子同樣受到折磨,被拔掉頭發和剝下頭皮,他還是堅持不吃豬肉而死。接著士兵又開始轉向第三個兒子,他勇敢地伸出舌頭,攤開雙手接受酷刑至死。第四個兒子在受酷刑時臨死怒斥敵人說︰上帝會救我脫離死亡,你們劊子手將永遠沉淪。接著第五、第六兒子也同樣受刑而死。這時仇敵的首領眼看只還有一個小兒子,就讓被悲痛折磨要死的母親去勸告最後的一個兒子。這位母親緊緊貼住小兒子的耳朵,用本國的語言對兒子說︰“不要懼怕這些劊子手,你要證明自己配得上你的哥哥們,復活之日,我要把你和他們一起接回來。”兒子在怒斥安條克王說︰“你用盡各種殘酷刑罰對待我們的人民,但你終究也逃不出上帝為你預備的懲罰!”之後,就英勇犧牲了。最後,這位可敬的母親也被處死了(《瑪喀比傳下》7章)。

    安條克四世一系列褻瀆、**猶太人信仰的措施,激起猶太人無比的憤恨和反抗。公元前168年,掀起瑪喀比正式起義的領袖是耶路撒冷西北莫頂(Modein)城的老年祭司馬提亞(Mattathias)。當安條克四世的官員在莫頂城設希臘祭壇,強迫猶太人在祭壇前按異教禮儀獻祭時,馬提亞和他的兒子們以及猶太族人堅決不從。在官員利誘和恐嚇下,有一懦弱的猶太人屈服了,他走出來怯生生地上去獻祭了。馬提亞祭司見狀怒不可遏,當場上去把這人殺在祭壇上,同時一舉殺了希臘官員,拆毀祭壇。事情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祭司馬提亞號召全城居民說︰“所有忠于上帝的聖約、服從上帝律法的人們,跟我來罷!”于是他舉起義旗,率領猶太群眾避入山林,進行抗擊塞琉古軍隊的英勇斗爭。瑪喀比起義運動正式展開。

    起義的隊伍不斷壯大,斗爭不斷取得勝利。起義軍嚴守摩西律法,為男孩補行割禮、遵守安息日等。正因如此,塞琉古開來**的軍隊一次利用了起義軍和百姓守安息日的時候,竟然于安息日發動進攻。起義軍束手待斃,不加還擊,甚至也不去堵塞藏身的洞口,這一次的突然襲擊,猶太起義者和男女、兒童,殉難者達一千人。血的慘痛教訓叫他們醒悟過來,馬提亞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此後即使遇到安息日,敵人膽敢進攻,也必須毅然進行反擊,決不能重蹈覆轍。

    公元前166年,即起義後的第二年,馬提亞死。馬提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1.約翰(John),又名迦地(Gaddi);2.西門(Simon),又名太西(Thassi);3.猶大(Judas),又名瑪喀比(Maccabeus);4.以利亞撒(Eleazar),又名阿弗倫(Araran);5.約拿單(Jonathan),又名亞腓斯(Apphus)。

    馬提亞死後,由他的第三兒子猶大瑪喀比接任領袖(元前166∼161年),繼續領導群眾抗擊塞琉古前來圍剿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馬提亞臨終前對猶太群眾曾有如下的囑咐︰“猶大瑪喀比終生強健,他將成為你們的統帥,率領你們沖鋒陷陣。要把所有遵守上帝律法的人都召集到你們周圍,為自己的**仇雪恨,向異**討還血債,永遠服從上帝的律法和誡命。”猶大瑪喀比是馬提亞死後,起義軍處于困難時期勇于承擔責任、打擊敵人挽救危境的英雄。“瑪喀比”原為猶大的綽號,含義為“錘子”,猶大正如一把有力的鐵錘狠狠地擊打敵人的頭顱。這場偉大的反宗教**與反政治**的起義,歷來就被稱為瑪喀比起義。

    安條克四世為**瑪喀比起義,任命呂西亞統率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侵入猶太地,準備徹底蕩平起義軍。猶大瑪喀比整頓應戰隊伍,遣回新婚軍士和其他有牽累者以及弱者,激勵戰士奮死投入戰斗,宣稱“戰死疆場強如坐視國家和聖殿的被毀,上帝的幫助將是取得勝利的保證。”第二天的戰斗,猶大瑪喀比的精兵,勢如破竹,擊殺敵軍三千多人,繳獲大量戰利品。第二年,呂西亞又拼湊六萬名步兵和五千騎兵,再次企圖征服猶太人,這次戰斗非常激烈,兩軍肉搏鏖戰,呂西亞軍隊五千名被殺,潰退安提阿。

    公元前165年,猶大瑪喀比在歡呼勝利的慶祝聲中進入耶路撒冷,莊嚴地進行清潔聖殿的盛禮,按摩西律法的定例,以未經雕鑿的石頭,砌築新聖壇,整修聖殿,制作新香壇、聖桌等。他們選定三年前安條克四世褻瀆聖殿的基斯流月(Chisley《尼希記米》1︰1,相當公歷11月)二十五日作為紀念日來舉行為期八天的獻殿節。眾民俯伏在地,頂禮膜拜,贊美感激上帝給他們贏得了戰斗的勝利,以後猶太人把每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的連續八天作為慶祝聖殿重新奉獻的快樂慶祝的節期。新約《約翰福音》10︰22記︰“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這里的修殿節即獻殿節(FeastofDedication),它即起源于瑪喀比時代起義的勝利與重修聖殿。

    安條克四世在征途中穿越美索不達米亞,曾企圖搶劫埃利麥斯神廟珍藏的亞歷山大帝遺留的金盾牌、盔甲和武器,但遭到抵抗而未得逞。回到巴比倫後,獲知呂西亞及其軍隊又大敗于猶大瑪喀比手下,不禁大驚失色,目瞪口呆。以後他就長期臥病不起,公元前163年,這個**猶太人的魔王死去。

    安條克五世(元前163∼162年)繼承父親安條克四世的王位,在呂西亞的輔佐下,曾與猶大瑪喀比的起義軍有一次激烈的戰斗。安條克五世擁有步兵、騎兵外,還有32頭經過特殊訓練的大象,每頭大象周圍簇擁披青銅盔甲的武士和武裝的騎兵,大象背上用特殊挽具固定著一個帶護甲的木台,上面是馭手和武士。這場特殊的戰斗打得異常猛烈,猶大馬喀比的四弟以利亞撒阿弗倫看見一頭特別高大、身上披掛王室甲冑的大象,安條克五世騎在象身上,以利亞撒奮不顧身沖上前去,左右沖刺,因夠不著刺殺安條克五世,于是鑽進大象肚子底下,由下到上以利刃將大象刺死,大象頹然僕下,以利亞撒躲閃不及,竟被壓死于大象之下,英勇犧牲。但安條克五世終不能攻佔猶大瑪喀比堅固的防御據點,又因缺少糧食,遂與猶大瑪喀比簽訂和約後撤離。元前162年,安條克五世和呂西亞被叛變的武士捕殺。底米丟一世(Demetrius公元前162∼150年)篡奪王位。

    底米丟一世于元前161年派遣尼迦拿(Nicanor)將軍率大軍進攻耶路撒冷,揚言如猶大瑪喀比不立即投降,將焚毀聖殿。猶大瑪喀比在迎戰前禱告上帝幫助,祈求上帝猶如希西家王時,差遣天使擊殺亞述西拿基立王的圍城軍隊十八萬五千人一樣。這一年的亞達月十三日,兩軍戰斗開始,尼迦拿軍隊潰敗,尼迦拿被殺于戰場,猶大瑪喀比繳獲大量戰利品,並且砍下尼迦拿的頭和右臂。因為尼迦拿曾趾高氣揚,昂頭、揮臂要殺滅猶大瑪喀比的起義勇士,現在他的頭和右臂被砍下,拿到耶路撒冷懸掛示眾。猶太人勝利的亞達月十三日,以後也被定為是慶祝勝利的節日,稱為尼迦拿日或極樂日。

    據舊約《以斯帖記》,猶太人在波斯王亞哈隨魯(即薛西斯一世,元前485∼465)年間,王後以斯帖不避艱險拯救猶太民族免于遭受滅族屠殺的災難,以後成為一個慶祝的節日,稱為“普珥節”,意為“抽簽”(見《以斯帖記》9︰19,哈曼抽簽決定殺滅猶太人的日子)。普珥節的日子是每年亞達月十四、十五日,由于尼迦拿日和普珥節相挨一起,所以後來就歸並入普珥節。今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仍保持這個歷史上歡樂的節日,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狂歡節,孩子們化裝嬉戲,燃放爆竹,互贈糖果禮物;成人大擺筵席,開懷痛飲,甚至醉得不省人事。“不省人事”的希伯來語讀作“羅雅達”(LoYada),“普珥節”今日另一名稱變為“羅雅達”節了。

    公元前161年底米丟一世糾合敘利亞大軍兩萬和兩千騎兵,步步進逼耶路撒冷,猶大瑪喀比面對數倍的敵人仍拼力死戰,他鼓勵疲憊殘余的起義戰士說︰“我永不讓人說我是從戰場逃跑的,讓我們為猶大同胞英勇戰死吧!不要在我們的榮耀里留下任何污點。”這場戰斗從早晨一直廝殺到晚上,猶大瑪喀比腹背受敵,最後英勇犧牲。約拿單和西門搶回兄弟的尸體,抬回葬于莫頂家鄉的墓地。

    三、瑪喀比王朝的獨立時期

    猶大瑪喀比英勇戰死後,弟弟約拿單•亞腓斯(JonathanApphus)繼任為領袖(元前161∼143)。約拿單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內部矛盾,巧妙地進行多種斗爭策略,保全猶太人取得的自由權利。如底米丟二世(元前145∼139)爭取上台,約拿單派出三千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去支持他,以築固底米丟二世的統治地位。近20年時間,約拿單是猶太人軍事、政治和宗教的實際領袖。公元前143年,約拿單被塞琉古王朝派系斗爭中另一派政治力量的陰謀家特利弗(Trypho)所誘捕,被作為人質。兄弟西門為求得約拿單獲釋,付給三十萬銀幣和約拿單的兩個兒子代替父親作為人質,但特利弗違背諾言,約拿單仍被殺。西門把約拿單的尸體運到莫頂家鄉安葬,並在父親和兄弟們的墳上豎立一座高高的紀念碑。約拿單死後,西門•太西(SimonThassi)起來繼任領袖(元前143∼135),他仍充份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內部矛盾,爭取到底米丟二世給予猶太人完全獨立自由的權利。西門重建耶路撒冷城堡與塔樓,公元前142年二月二十三日,西門為耶路撒冷解除了外來威脅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並規定每年這一天都舉行歡樂的慶祝。西門還任命兒子約翰•胡肯奴為全軍元帥,加固耶路撒冷聖殿山的防御工事。西門治理期間,猶太地人民過安定和平的生活,遵行摩西的律法,清除社會邪惡。西門為聖殿提供嶄新的器皿與設備,為百姓恢復正常的宗教生活創造了條件。

    從公元前168年,祭司馬提亞掀起反抗安條克四世的宗教與政治的**,爆發了震動巴勒斯坦全地的瑪喀比起義,經過長達歷年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終于在元前143年,在西門治理時代,獲得了擺脫塞琉古王朝統治的勝利。從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3年,羅馬佔領巴勒斯坦為止,這段時期是為瑪喀比王朝的獨立時期。

    四、約翰•胡肯奴三十年統治與希臘時期的結束

    西門•太西八年的統治是猶太和平安定的時期,西門不登位稱王,名義仍是大祭司,但卻集政治、軍事、宗教大權于一身。西門任命自己的女婿多利買任耶利哥總管,但卻沒有料到自己在日後卻喪命于他的女婿手中。多利買野心勃勃,陰謀取西門權位而代之。公元前135年,西門和兩個兒子視察耶利哥平原諸城,多利買裝作殷勤,迎接岳父到一座特別建立的多克(Dok)小城堡里,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酒酣耳熱之際,多利買事先布置的伏兵沖出,一舉殺死西門和兩個兒子以及隨從等人。多利買將其凶殺篡權的行為上報于安條克七世,並請求此國王的支持。安條克七世在塞琉古王朝中的爭奪時期,未登位之前曾尋求西門的武力支援,以後登基後,**與西門為仇,加重對猶太地的勒索要求,並發生過武裝沖突。此次安條克七世任命的辛迪比烏斯(Cendebeus)將軍被西門的兒子約翰•胡肯奴的軍隊所擊敗,被殺兩千人而撤退回去。

    多利買刺殺西門和兩個兒子之後,又秘密派人去刺殺西門另一個兒子約翰•胡肯奴,以根絕後患。但因走漏消息,派去的軍士全部被約翰•胡肯奴所消滅。

    英勇善戰的約翰•胡肯奴接替父親西門掌握權力(JohnHyrcanus公元前135∼105年),他統治猶太地長達30年。在位期間,大力擴張領域,北侵撒瑪利亞,東佔河東地區,建設耶路撒冷,使之更雄偉美麗。在國內發行胡肯奴的鑄幣,作為瑪喀比王朝獨立的象征。胡肯奴統治期間,代表不同宗教派別集團的政治勢力的紛爭加劇,主要是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胡肯奴支持當權的宗教貴族撒都該派。這兩派勢力的沖突和斗爭,大大削弱瑪喀比王朝的內部力量,至終在以後羅馬人入侵時,喪失了獨立,結束了持續八十年的瑪喀比王朝的生命。

    這兩派的斗爭是持續反復的,先是約翰•胡肯奴死後,兒子亞里士多布魯一世(AristobulusI公元前105∼104)繼位,他繼承父親支持傾向希臘化的撒都該派。亞里士多布魯一世在位只一年病死,他沒有兒子,由同父異母的兄弟亞歷山大•詹尼亞斯(AlexanderJannaeus公元前104∼78年)繼位,並同時娶這位死去的兄弟的妻子(即他的哥嫂)為妻。詹尼亞斯在位時,大力**法利賽派的反抗。詹尼亞斯公元前78年死去,這位曾先後嫁給兩個兄弟的亞歷山大拉•撒羅米(AlexandraSalome公元前78∼69年)竟上台當女王,時年已64歲,她成為猶太歷史上的第二個女王當政。亞歷山大拉•撒羅米是一個法利賽派的熱烈支持者,在這“第二女王”統治期間,成為法利賽派猶太教的黃金時代。亞歷山大拉•撒羅米和第二個丈大生有兩個兒子,分別名胡肯奴二世和亞里士多布魯二世。前者為法利賽派,後者為撒都該派。公元前69年,女王亞歷山大拉•撒羅米死,亞里士多布魯二世奪取王位,胡肯奴二世逃至河東,借助外力攻打耶路撒冷。正在危急之際,在敘利亞境內的羅馬將軍龐培(Pompey)派兵南下,進行“調解”,實則借詞佔領,亞里士多布魯二世獻出大量財寶,耶路撒冷元前64年暫時解圍。第二年春(元前63年),龐培來到,又借詞亞里士多布魯二世弟奪兄權,加以拘捕,連同兩個兒子解往羅馬。龐培將巴勒斯坦、敘利亞設為羅馬行省。至此,瑪喀比家族從馬提亞開始掀起長達百年的獨立戰爭宣告結束,希伯來民族的歷史進入羅馬時期。

    第四節希臘時期猶太人的宗教派別與社會分化

    公元前六世紀三十年代,猶太人在波斯統治時期里回歸耶路撒冷,重新建造第二聖殿,恢復猶太教的發展。以後歷經希臘時期異族的統治與磨難,瑪喀比起義百年的斗爭曾贏得數十年的獨立時期。在這漫長的時期里,由于猶太人內部經濟地位的分化和對各時期異族統治者不同的政治態度,猶太教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體現了人民內部政治與經濟的社會分化。一般的劃分,主要有下列四派︰

    一、撒都該派(Sadducees)︰源起自所羅門工建造聖殿以後逐漸形成的祭司貴族集團。從歷史淵源上講,所羅門立撒督(Zadok)為祭司(《列上紀上》2︰35),于是撒督子孫世世代代為祭司(《以內結書》44︰15),後來稱為撒都該派。這一派是由聖殿當權的祭司、貴族、富商等一批上層人士所組成,是猶太教中的元老當權派。此派主張只需尊奉摩西律法,不接受後來發展的“口傳律法”,此派不信靈魂與復活,不信天使與鬼魔(《馬太福音》22︰23;《使徒行傳》23︰8)。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期,此派掌握並控制聖殿特權,到羅馬時期又屈從羅馬統治者。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摧毀。從此這一附依于聖殿為生的特權教派,逐漸銷聲匿跡,終于消滅無蹤。新約聖經記載在公元70年之前,撒都該黨人仍橫行社會,飛揚跋扈,施洗約翰斥責他們是“毒蛇的種類”,耶穌告誡人們要警惕、防備這批教閥的“教訓”(《馬太福音》3︰7;16︰1∼12)。

    二、法利賽派(Pharisees)︰“法利賽派”的希伯來語動詞詞根意為“分離”,讀作“法列德”(Phred),希臘文由此演變為Pharisaios,意為“分離者”。因此法利賽的成員是指一批與他人不同的“分離者”。此派是猶太教的中層人物,主要由文士與律法師組成。他們篤信律法,並遵守後來發展的口傳律法,相信靈魂不死與肉身復活,注重維護猶太教的傳統與猶太生活規範,盼望“彌賽亞”降臨。法利賽派的前驅是“哈西德”黨(Hasideans),“哈西德”原文為“聖潔”,“虔誠”,虔信律法,爭取宗教信仰自由,並非政治團體。但瑪喀比起義時,哈西德黨也熱烈參加,奮不顧身,成為起義軍中的主要力量,因為他們認為是為信仰而戰,反對安條克四世施行的宗教**。到了取得起義的勝利之後,他們就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回到虔誠的宗教生活中去。此派持排外態度,反對希臘化、世俗化。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法利賽派反對當權的撒都該派,因撒都該派代表世俗當權者,信仰又不純正,是謀求權勢享樂的貪官貴族。法利賽派代表在野的、嚴謹保守的、盼望彌賽亞國度的宗教集團。這兩派在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期里的矛盾和斗爭,大大削弱了抵抗外侵勢力的力量,以至公元前63年,猶太在羅馬人入侵後,就被歸並于羅馬統治之下。公元第一世紀基督教產生的前後年代里,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約聖經記載,這兩派黨徒曾聯合起來向耶穌尋釁,出難題要抓耶穌的把柄,並逼迫耶穌的門徒(《馬太福音》22︰23∼33,《使徒行傳》4︰1∼4,5︰17∼18)。使徒保羅被猶太人公會逮捕時,曾利用撒都該派不相信復活,法利賽派相信復活的矛盾,使這兩個黨派互相爭鬧,發生了糾紛(《使徒行傳》23︰1∼11)。法利賽派本來是持守律法,注重虔誠的宗派,但到了新約時代,蛻化為只求外表、追求形式、追逐名利的黨徒,贏得“假冒為善”之“桂冠”。

    三、艾賽尼派(Essenes)︰此派名稱來源不詳,根據希臘文Essenoi可能指“虔誠者”。這一派的成員主要為下層群眾,包括農牧民階層,他們的經濟地位低下,信仰虔誠,所以是瑪喀比起義的主要力量。在起義勝利以後的年代里,他們的經濟地位並沒有得到改善,反受到當權者的**。他們因而悲觀失望,成群避居于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建立互助集體社團,過樸素的集體勞動生活,注重虔修祈禱,殷切盼望救世主“彌賽亞”的來臨,實行比法利賽派更嚴格的禁欲生活。法利賽人不離開社會,不離開聖殿,而艾賽尼派兩者都脫離了,他們認為聖殿崇拜已經形式化甚至腐化了,完全世俗化了。艾賽尼派反對世俗的奢華安樂,主張過淡泊清貧的生活,嚴守安息日,安息日不做一點工作,全部時間用作禱告、默想與讀經。宗教虜誠與對政治社會的態度,決定了艾賽尼派對猶太宗教特權者和希臘、羅馬政權的統治者懷有強烈的反抗情緒。1947年在死海沿岸一些洞穴中發現一批古代文獻(即《死海古卷》)以及後來在鄰近的庫蘭(Qumran)地區發現古代社團聚居村落的遺址,可能就是艾賽尼派當年活動留下來的蹤跡。

    艾賽尼派生活于僻村荒野,不與現實社會接觸,因此新約中對他們毫無記載。只是記載曠野之中出現了一個施洗約翰,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太福音》3︰4)。這個施洗約翰倒有點具備了艾賽尼派生活風度的特點。但沒有證據可以斷定施洗約翰就是一個艾賽尼派。

    四、奮銳黨人(Zeaiots)︰也稱狂熱派,拉丁文稱“西卡尼”(sicarii)意為“持匕首的人”(daggers),故西卡尼派也稱短刀黨。此等短刀黨徒以暗殺、暴力為手段來對付敵人,他們屬奮銳黨中的左翼激進分子,奮銳黨人包括社會下層的猶太無產者、貧苦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等,他們在宗教的觀點上與法利賽派一致,強烈盼望並宣傳救世主“彌賽亞”的來臨,但在政治斗爭上卻和法利賽人走截然不同的路線,在羅馬統治時期,以狂熱派為首的猶太人不斷進行武裝的反抗斗爭,狂熱的奮銳黨人認為忍受羅馬統治是不忠于上帝,在聖殿中也可以殺死羅馬人。他們反對納稅給羅馬皇帝該撒、反對羅馬的人口普查、主張革除親羅馬的祭司和聖職人員。奮銳黨人是公元66∼70年那次猶太戰爭的中堅力量,號稱這是光與暗、善與惡的殊死戰斗。公元132∼135年的巴•柯克巴起義的領袖,也是奮銳黨的後代。耶穌所挑選的十二個門徒中有一個是奮銳黨的黨員,名“奮銳黨的西門”,他區別于另一個西門彼得(《馬太福音》10︰4)。

    第五節死海古卷與庫蘭社團

    艾賽尼派的出現和猶太社會的撒都該派、法利賽派一樣都起源于希臘時期瑪喀比起義時期或更早些的時期。1947年死海古卷的發現,經考古學家與聖經學者的研究,證明抄寫與使用這些古卷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屬于猶太教的艾賽尼派的一支,他們以庫蘭為總部,過著一種退隱式的集體生活,今稱之為“庫蘭社團”。死海古卷與庫蘭社團遺址的發現,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世界歷史、文化與聖經考證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事件。據說,1947年夏天,一個阿拉伯的牧人為尋找迷失的羊,偶然在巴勒斯坦死海的西北角庫蘭(Qumran)附近的峭壁洞穴里發現了一批古代書卷,都是羊皮古卷,裝在瓷缽之中。這些古皮卷起初本地人不知其為何物,經轉折兜售多次,最後為耶路撒冷東正教馬可修院大主教撒母耳和希伯來大學教授甦格聶(Sukenik)所購去。它們主要包括七種文獻,即︰

    ヾ以賽亞書古希伯來文抄本,約抄于公元前200∼100年間,保存完好,段落分明,清晰可讀;ゝ哈巴谷書注釋,從字體看,是遲于以賽亞書,約抄于公元前150∼30年之間;ゞ教規手冊,由五幅羊皮合成;々亞蘭文的創世記注釋;ぁ以賽亞書第二手抄本,殘缺不全,僅包括38∼66章和一些殘片,為公元前第二世紀的抄本;あ感恩詩歌,共有二十篇詩,筆調與舊約《詩篇》相仿;ぃ《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戰爭》,全卷保存完整。

    此外尚有七十多種關于聖經、次經、崇拜禮文的碎片。以上都是在第一個洞穴中發現的。1952年,又在庫蘭鄰近地區,繼續有五個洞穴被發現出來,其中有的古卷與聖經無關。第三號洞穴中發現一卷銅卷,由于銅片嚴重氧化無法打開,後來不得不鋸開成條,內容竟是記載聖殿財寶的名稱、數量與埋藏的地點。這卷銅卷被認為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前,為疏散聖殿財寶而設計制作的。第四號洞發現的聖經抄本雖較不完整,但屬公元前三世紀的抄本,如有撒母耳記的兩種抄本,出埃及記殘篇,耶利米書殘卷,傳道書碎篇,小先知書殘篇,申命記第32章摩西之歌(此段經文不同于希伯來文馬所拉本,而與《七十士譯本》一致),約伯記殘篇,但以理書碎篇,民數記殘篇,歷代志碎篇等。屬于注釋的有何西阿書注釋,以賽亞書注釋,那鴻書注釋。此外尚有次經與外傳的一些殘缺書卷;如多比傳、禧年書、以諾書等。1955年又發現第七到第十的四個洞穴。1956年1月發現的第十一洞穴,關于聖經的古卷,有大希律時代的詩篇抄本共33篇,特別包括有詩篇第151篇,和瑪喀比時代晚期希伯來文體抄寫的利未記,和亞蘭文的約伯記。另外,在庫蘭以南十八公里的穆拉巴赫河谷的洞穴里發現了猶太人最後一次反羅馬大起義(即公元135年的巴•柯克巴起義)時期的文獻和文物,如起義的文書、信件、銅幣、箭頭、箭桿等。

    庫蘭地區發現的幾個古代遺址,就是在庫蘭一號洞東南一公里處,遺址約六千多平方米,由其形體與布局看,顯然是一個宗教社團**和集體生活活動的場所,遺址東邊的幾個小丘上有一片古代的墓葬地。這個宗教社團是很類似艾賽尼教派,他們在庫蘭地區過著一種隱修的集體生活,據專家估計,這個庫蘭社團大概建于西門•瑪喀比或稍後的約翰•胡肯奴時期(約公元前130年間)。到了公元70年,第一次猶太人大起義時,為逃避羅馬軍隊的**,他們把珍貴的聖經抄本密存于懸崖峭壁的洞穴之中。公元135年,猶太人最後一次反抗羅馬的巴•柯克巴起義時,這地區一度又成為起義者的據點,起義失敗後,庫蘭社團遭到徹底的破壞,從此成為廢墟,歲月流逝,就如此湮沒十死海荒漠沙石之中。約過了一千年之久,《死海古卷》終于又重見天日。

    死海古卷和其它文獻、物件,以及庫蘭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猶太教的分支教派,特別是艾賽尼派的活動蹤跡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公元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的巴•柯克巴起義戰爭提供了確實可靠的證物,對于探索原始基督教的起源也提供重要的線索。

    死海古卷的發現對于舊約聖經的校訂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舊約經文在長期口傳和傳抄過程中,難免發生一些人為的謬誤、錯漏和後人抄寫者添加的文句。現在從發現的死海古卷抄本,就可以用來和現行的版本相對照,以此作為校訂的參考和根據。現存的舊約希伯來文抄本,是公元六一七世紀左右的馬所拉文本的抄寫本。最古的全舊約抄本的年代是公元1010年,而今死海古卷中發現的《以賽亞書》抄本是抄寫于公元前200∼100年,所以比現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最古的《以賽亞書》抄本足足還要早一千年左右。它未經後世修改、刪添,保留了最古老原來的樣式,因此當然具有更高的準確性。現在《以賽亞書》的英文新譯本(如1952年的《修訂標準本》)中已采納死海古卷抄本,至少作了十數處合理的修正。從全《以賽業書》的整體來看,這些訂正並不算是重要的、足以改變重要經句原義的修正。但作為今日的正典聖經,每一個字或某個單詞的改動,都是學習、研究聖經的人值得注意和重視的。

    第六節希臘時期的猶太宗教經卷

    希臘時期里,特別在公元前二百年之後,在巴勒斯坦和埃及亞歷山大出現了一些用希伯來文、阿拉米文(即亞蘭文)和希臘文寫成的宗教經卷,這些類似聖經語言的書卷在巴勒斯坦、埃及和流散各地的猶太人中誦讀流傳。公元90年,希伯來經典三部份,即《律法書》五卷、《先知書》八卷(小先知書十二卷作為一卷看待)、《聖文集》十一卷的正典完成之後。這些書卷被排斥在外。但流散外地的猶太人仍把它們與聖文集的書卷同等看待,照常使用,並被收入希臘文舊約(即希臘文《七十子譯本》)之中。初期的基督徒接受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為聖經,希臘文譯本譯為拉丁文後,這些經卷也都包括在內。從此天主教把這些經卷的大部份視為舊約的一部份,稱之為“第二正典書卷”。基督教新教不接受這些書卷,稱為《次經》(Apocrypha)。次經一詞源自希臘文apokryphos,原意為隱藏,指隱藏而不公開的經卷,即指不包括在希伯來正典中,但包括在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之內的書卷。這一時期還有若干不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內的書卷,被稱為《外傳》(Pseudepigrapha),其希臘詞源有“偽經”的意思。

    一、次經(Apocrypha)

    次經包括哪些類書卷己如上述。一般的書目共有下列十五卷︰《瑪喀比傳上卷》(IMaccabees亦譯馬加比)、《瑪喀比下卷》(ⅡMaccabees)、《多比傳》(Tobit)、《猶滴傳》(Judith)、《以斯帖補篇》(TheAdditionsofEsther)、《所羅門智訓》(TheWisdonofSolomon)、《便西拉智訓》(SirachorEcclesiasticus)、《巴錄書》(Baruch)、《耶利米書信》(TheLetterofJeremiah)、《三童歌》(SonoftheThreeYoungMen)、《甦撒拿渤》(Susanna)、《彼勒與大龍》(BelandtheDragon)、《以斯拉續篇上卷》(TheFirstBookofEsdras)、《以斯拉續篇下卷》(TheSecondBookofEsdras)、《瑪拿西禱言》(ThePrayerofManasseh)。上列十五卷書目除《以斯拉續篇上卷》、《以斯拉續篇下卷》、和《瑪拿西禱言》這三卷外,天主教對其它12卷與聖經正典同等看待。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次經》在新教中沒有地位。馬丁路德在其新譯德文聖經中,把主要的次經書卷附于舊約正典書卷之後作為附錄,並加上如下按語︰“這些次經書卷不能與聖經同等看待,但仍是有教益的讀物。”英國聖公會(Anglican安立甘教會)認為次經可作為生活典範和行為指南,但不應作為教義的根據。

    次經各卷的主要內容︰

    《瑪喀比傳上卷》記載瑪喀比起義時期,從公元前175年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到公元前135年瑪喀比王朝約翰•胡肯奴掌權40年間的猶太簡要歷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全書共16章,分別記述安條克四世的**、馬提亞起義、猶大•瑪喀比的事跡、約拿單為領袖、西門的戰跡。約寫于公元前105年約翰•胡肯奴死後不久。原文為希伯來文。

    《瑪喀比傳下卷》重述瑪喀比起義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安條克四世的**、猶大•瑪喀比戰勝安條克五世的將軍尼迦拿的事跡等。與《瑪喀比傳上卷》比較,本卷更重視神跡的描述。本書作者不同于上卷,可能寫于埃及亞歷山大,年代約公元前10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多比傳》為一勸善故事。主人公多比是個虔誠的義人。亞述滅亡以色列國後,多比全家被擄去尼尼微城。多比廣行善事,反而眼楮致瞎,其子多比亞歷經困難曲折,終于取得靈藥,治好父親瞎眼,還帶了銀錢和一個新婚妻子回來,合家歡慶義人終有善報。約公元前200年寫于埃及亞歷山大,原文為希伯來文或阿拉米文(即亞蘭文)。

    《猶滴傳》描繪一個虔誠的猶太寡婦猶滴的英雄事跡。猶太城市被敵人圍困,危在旦夕,猶滴毅然換下寡婦服飾,盛裝打扮。以其美色與敵酋周旋4日,在不得不接受敵酋酒宴的夜晚,灌醉敵酋,割下其首級,使敵軍惶恐敗退,城市轉危為安。本書可能寫于公元前150年左右瑪喀比起義時期,以一個猶太女子猶滴的虔誠、機智和勇敢的英雄事跡,用以鼓舞猶太人的斗爭精神。原文是希伯來文。

    《以斯帖補篇》為6段《以斯帖記》希伯來文本所沒有的段落,希臘文七十子譯文將這6段分別嵌入《以斯帖記》的適當部份,使其內容上下餃接。拉丁文和英文譯本則將此6段作為補篇,附錄于書後,原《以斯帖記》為10章,此6段成為第11到第16章。此6段內容包括以斯帖的禱告、亞哈隨魯王恩待猶太人的詔書等,豐富了《以斯帖記》的內容並增加了虔敬的宗教色彩。原《以斯帖記》中沒有一次提到上帝,也無以斯帖信托禱告的內容。約寫于公元前15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所羅門智訓》共19章,內容為贊頌智慧與正義,批駁義人滅亡,惡人卻享長壽的論點,諷刺拜偶象的愚昧等。作者顯然並非所羅門王,猶太晚代作品每冠以君王、先聖的名字以提高其價值,而所羅門也素以有智慧聞名。從書的內容看,作者是位具有正統信仰的猶太人,但也熟悉希臘哲學,所以書中常有兩種思想相互融合的跡象。約寫于公元前10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便西拉智訓》共51章。內容類似舊約的《箴言》,包括對日常生活多方面的勸勉、教訓和警戒等。原文為希伯來文,以後由作者的孫子把原書帶到埃及譯成希臘文,並在書前加上譯者序言。由這段序言的內容可無誤地推算出本書寫作的年代與翻譯的年代,同時也證明本書翻譯時希伯來經典已確分為律法書、先知書和其它的書(即聖文集)三大部份。本書于公元前190∼170年間以希伯來文寫于巴勒斯坦,公元前132年由作者的孫子帶到埃及譯為希臘文。

    《巴錄書》為一封假托先知耶利米的書記巴錄之名,寫給被擄去巴比倫眾民的公開信。內容包括為民族痛悔的禱文,一篇歌頌智慧的詩歌和哀嘆當前災難、預示將來拯救的預言。原文為希伯來文,約寫于公元前100∼50年間。

    《耶利米書信》為一反對偶象崇拜為主題的短文。作者仿照先知耶利米寫信勸勉被擄去巴比倫眾民的方式,勸戒他們戒除外族敬拜偶象的惡習。約寫于公元前150年左右。

    《三童歌》、《甦撒拿傳》、《彼勒與大龍》是《但以理書》的三個附錄。

    《三童歌》記三個但以理的同伴因拒絕跪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造的金像而被投入火窯後,稱頌上帝公義、祈求拯救的禱文和稱謝的詩歌,插于《但以理書》第3章23節之後,原文為希伯來文。

    《甦撒拿傳)記載美貌敬虔的猶太女子甦撒拿被兩個邪惡好色的猶太長老誣告通奸罪,在臨被處死之前,但以理挺身而出,以機智的詢訊揭穿兩猶太長老的誣告,拯救了無辜的甦撒拿。在《七十子譯本》中列于《但以理書》之前。

    《彼勒與大龍》記載但以理機智地破除巴比倫的彼勒神象和大龍(即大蛇)崇拜的故事。在《七十子譯本》中列于《但以理書》之後。以上三段《但以理書》附錄,約寫于公元前二世紀。公元前100年間被插入《但以理書》中。

    《以斯拉續篇上卷》在拉丁文譯本為《以斯拉三書》,本書共9章,記述猶大約西亞王的事跡和耶路撒冷陷落、眾民被擄、歸回、重建聖殿、以斯拉改革等等,這些內容相當于舊約《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中的相應段落。第34章記載波斯大利烏王宮庭中三侍衛少年關于什麼是世界上最強者的討論,是本書特有的部份,約寫于公元前200∼100年間。

    《以斯拉續篇下卷》在拉丁文譯本為《以斯拉四書》,其排列順序為︰舊約《以斯拉記》為以斯拉一書,《尼希米記》為以斯拉二書,次經的《以斯拉續篇上卷》為以斯拉三書,《以斯拉續篇下卷》為以斯拉四書。

    本書為公元一世紀末的作品,可能寫于羅馬皇帝圖密善在位之時(公元81∼96年),按時期本不應歸入希臘時期的宗教經卷,而應列入《舊約外傳》部份,但在拉丁文、德文譯本均列入次經中。本書共16章,包括有七個異象,反映猶太人在公元70年後羅馬統治時期所遭受的苦難,與關于末世的啟示。書中的巴比倫毀滅耶路撒冷實際是影射羅馬帝國公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的事件,書中的三頭大鷹指的是羅馬維斯帕先之後的三個皇帝(《以斯拉續篇下卷》第11章),書的主體部份(第3章∼14章)寫于公元90年左右。

    《瑪拿西禱言》記猶大王瑪拿西被亞述王擄去巴比倫(《歷代志下》33︰10∼20),他一貫作惡,故受此懲罰,在急難之中他悔悟認罪,向上帝祈禱,後得以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並且國運長久。此為後世一虔誠猶太人根據其事代書的一篇長僅15節的禱文,約寫于公元前100年。

    二、外傳(偽經)

    舊約外傳是一些寫成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間的猶太宗教書卷,這些書卷不在聖經希伯來文正典、也不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中。作品名稱多冠以希伯來先祖、名士的名稱(如以諾、巴錄等),故亦被稱為“偽經”。《外傳》內容包括啟示書、歷史故事、智慧書與詩歌等,大致可分為以希伯來文或阿拉米文寫的巴勒斯坦偽經和用希臘文寫的埃及亞歷山大偽經兩大類。

    屬于歷史故事的書卷主要有︰

    《禧年書》(TheBookofJubilees)也稱《小創世記》,它以法利賽派重視律法的觀點,重述創世的故事和以色列諸族長的事跡,與《創世記》同樣是五十章。作者是個法利賽派文士,約寫于公元前150年瑪喀比起義以後的年代。

    《亞里斯提亞書信》(TheLetterofAristeas)記述埃及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5∼247)的官員亞里斯提亞給他兄弟的一封長信(長322節),詳細介紹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的翻譯經過。作者是一位住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他以自豪的筆調炫耀這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的權威。約寫于公元前130∼70年之間,猶太史家約瑟福斯(公元37∼95)曾引述此書信(《猶太古史》第12卷第2節)。

    《亞當與夏娃傳》記述始祖亞當、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樂園後的痛苦與悔悟經歷。本書暗示大希律建的聖殿還存在,因此這書寫作的時期為公元前20∼公元70年之間。

    《以賽亞殉難》(TheMartyrdomofIsaiah)記先知以賽亞在猶大希西家、瑪拿西時代的活動和殉難經過。先知被瑪拿西王用鋸鋸死。本書內容早年基督教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55∼230)、奧利金(Origen公元185∼254)、耶柔米(Jerome公元340∼420)都引證過。新約《希伯來書》作者也可能見過本書(參《希伯來書》11︰37)。

    《瑪喀比三書》(ⅢMaccabees)記載住在埃及的猶太人,在托勒密四世(公元前222∼205)統治下一次奇跡般地幸免于一場滅族的災難。作者是住在埃及的猶太人,他強調猶太律法與聖殿的神聖不可侵犯。寫書時期與《亞里斯提亞書信》同時代,均以埃及托勒密時代為背景。

    《瑪喀比四書》(ⅣMaccabees)引用次經《瑪喀比傳下卷》(即《瑪喀比二書》)關于安條克四世**猶太人的史實,鼓勵猶太人應忠于遵行律法,不畏敵人**,效法瑪喀比起義者的英勇斗爭精神。因此本書被認為寫于羅馬皇帝加力果拉**猶太**的時期,即公元一世紀30∼40年代。

    《撒督殘篇》(TheFragmentsofaZadokiteWork)是從撒都該派**出來的撒督黨人的文稿殘集。撒督黨反對撒都該派的世俗權勢與縱欲生活,反對多妻與休妻,相信彌賽亞來臨,寄望于瑪喀比王朝馬利亞米的後嗣掌權。本書寫于公元前63年至大希律死去(公元前4年)之間。

    外傳的啟示書卷主要有︰

    《以諾一書》(IEnoch)詳細追述始祖以諾遍游天上、陰間所見的種種神奇異象。本書現只存埃塞俄比亞文譯本,故亦稱埃塞俄比亞以諾書。全書長達108章,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內寫成的。其中包括有稱為《挪亞書》的較古材料。書中歷史的回顧起自亞當始祖、洪水滅世、出埃及、進迦南、建聖殿、分國滅亡、被擄歸回…一直到瑪喀比王朝為止,證明全書的集成是在公元前二世紀之間。

    《以諾二書》記述以諾被天使提上七層天所見所聞的神秘經歷。現存斯拉夫文譯本,所以也稱斯拉夫以諾書。全書共68章。本書引自《以諾一書》、《使西拉智訓》、《所羅門智訓》,證明成書較晚。書中反映希律聖殿尚存,表明寫于公元70年之前。

    《巴錄二書》記錄耶利米先知的書記巴錄在猶大亡國後,勸慰訓戒處于苦難中的猶太人的教誨言詞,作者以公元前586年聖殿被毀與公元70年的聖殿被毀互作引證,充滿哀傷情調。全書共87章,多屬公元70年以後的資料,在公元100年之後輯合成書。

    《巴錄三書》記巴錄被帶上五層天的神奇經歷,現存希臘文本,亦稱希臘文巴錄啟示書(TheGreekApocalypseofBaruch),共17章。書的內容與《以諾二書》很有類似之處,時期也約略相同。

    《西比路巫語》(SibyllineOracles)西比路為希臘女巫神的名字。《西比路巫語》仿照希臘西比路巫語的文體、格調,寫出宣揚猶太教信仰和預言救世主彌賽亞來臨的猶太式的西比路巫語。本書原共15卷,多有散失,多半屬于公元前二世紀《但以理書》的時期。有些巫語提到羅馬皇帝哈德良,顯然屬于公元二世紀的材料。

    《摩西升天記》(TheAssumptionofMoses)記摩西臨死前的遺言。新約《猶大書》第9節,即引自本書。書中提到大希律王統治終結,並未有聖殿毀滅的暗示,書的時期為公元前4年大希律王死至公元70年聖殿被毀之間。

    《所羅門詩篇》(ThePsalmsofSolomon)為外傳中唯一的詩歌卷。本書共有詩篇18篇,歸屬所羅門王名下,詩的內容類似舊約《詩篇》。有歡呼敵人敗亡的詩,似影射羅馬龐培在埃及的失敗身亡,第17篇是一篇稱頌彌賽亞來臨的贊歌。

    《十二族長遺訓》(TheTestamentsoftheTwelvePatriarchs)與以下的《猶太教父訓言》和《亞希喀爾的故事》類屬智慧文學。本書記載雅各十二個兒子在他們年紀老邁,即將離世之前,分別對自己的兒女們口述的遺言。十二位族長回顧自己一生失足之處,勸戒兒子們切切引以為戒。舊約《創世記)第49章記載雅各在臨死之前,招聚他的十二個兒子到他床前,他按長幼次序預言各人的未來,作為他的臨終遺訓。本書采取這同一格式,不同的是有十二起如此的場面,十二個兒子都到了臨終時刻要對兒女們留下他們的遺訓。十二篇遺訓長短不一,各有特色,其共同點在于每一位族長都以摩西律法的標準衡量自己一生的得失,充滿高尚的倫理與德行,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誠摯精神。

    《猶太教父訓言》(TheSayingsoftheJewishFathers)包括了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間六十五位猶太拉比所申述關于律法和道德倫理的訓言。《猶太教父訓言》是猶太《密西拿》經63卷中的一卷(參見本書第十章第二節)。本卷只6章,收集了不同年代的65位猶太拉比精闢的闡述律法與發揮出來的道德倫理教訓。

    《亞希喀爾的故事》(TheStoryofAhikar)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公元前705∼681)時亞希喀爾宰相和他一個忘恩負義兒子拿單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不少古老的倫理原則。希臘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曾引述過此故事,表明《亞希喀爾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紀已流傳于世。由于它的古老,一般不歸入舊約外傳書目之中,但查里斯(R.H.Charles)在其《舊約次經與外傳》(兩大卷本)中,也列入了《亞希喀爾的故事》在內。

    附︰天主教思高本聖經的《次經》目錄︰

    多俾亞傳(多比傳)

    友弟德傳(猶滴傳)

    艾斯德爾傳(以斯帖記和插入以斯帖補篇共六段)

    瑪加伯上(瑪喀比傳上卷)

    瑪加伯下(瑪喀比傳下卷)

    智慧篇(所羅門智訓)

    德訓篇(便西拉智訓)

    巴路克(巴錄書和耶利米書信)

    達尼爾(但以理書和三個附篇)

    (1)三青年贊美上主歌(三童歌。達3︰24∼3︰90)

    (2)甦撒納傳(甦撒拿傳。達第13章)

    (3)貝爾與大龍(彼勒與大龍。達第14章)
第九章 羅馬時期
    第一節羅馬帝國登上歷史舞台

    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進佔敘利亞、巴勒斯坦,設立羅馬行省,標志猶太歷史希臘時期的結束,進入羅馬統治時期。

    羅馬帝國的歷史經歷早期的七王時代,共和時代,三頭政治時代,以後才進入帝國時代。公元前130年左右,早期的羅馬共和國已在全地中海周圍地區建立了霸權,羅馬在被征服地區設立了九個行省,派駐總督進行統治。羅馬的奴隸制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但伴隨而來的是一次接一次的奴隸起義。如公元前73年聞名的斯巴達克斯大起義,曾發展到十二萬人的隊伍,佔領意大利南部大片地區,後來遭到大奴隸主貴族克拉甦和龐培的殘酷**,處死六千名起義奴隸。此時的羅馬政治名為共和時期,實際上是奴隸主的貴族共和的專政。

    一、凱撒、龐培、克拉甦的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64年至44年羅馬貴族共和成立了凱撒、龐培、克拉甦的前三頭政治,進行聯合統治。克拉甦于公元前53年在對外征討中戰死,剩下凱撒和龐培爭奪權力。公元前48年雙方在希臘境內法塞拉斯(Pharsalus)發生大戰,龐培失敗逃人埃及,被一羅馬人暗殺。凱撒于龐培死後三日追至埃及,**埃及托勒密十三,把他的異母姐姐克莉奧佩特拉第七(CleopatraⅦ)立為女王,是為托勒密十四。公元前48年凱撒在埃及過冬,翌年攜此“女王”同去羅馬,並生有一子。凱撒接著平定龐培兩個兒子在西班牙的反抗,統治了羅馬與大片屬地,實行軍事獨裁的中央集權,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國內反對派布魯都(Brntus)和卡西烏斯(Cassius)陰謀刺殺。

    二、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的後三頭政治

    凱撒死後,凱撒的甥孫屋大維,和凱撒的兩員部將安東尼和雷必達建成後三頭政治(公元前43∼27),在羅馬實行恐怖統治。雷必達曾策反屋大維失敗,被黜,死于公元前12年。安東尼與屋大維爭奪帝國霸權。為求得兩人的和解,屋大維與安東尼曾合力進攻刺殺凱撒的凶手布魯都和卡西烏斯于腓立比。公元前39年屋大維的姐姐奧塔維婭(Octavia)嫁與安東尼為妻。但安東尼迷戀埃及女王克莉奧佩特拉七世,並在公元前36年和她結婚,贈送給她大片土地為領地。安東尼的舉動遭到屋大維和羅馬人的唾棄。公元前32年,屋大維率大軍聲討安東尼。公元前30年,亞克提姆一役(BattleofActium),安東尼大敗,逃回埃及。屋大維窮追不舍,公元前30年8月1日,屋大維進入埃及亞歷山大城,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先後自殺。根據這場悲劇的情節,莎士比亞(Shakespearel564∼1616)創作了《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的有名戲劇(載《莎士比亞全集》第十卷)。公元前29年,屋大維凱旋回羅馬,掌握了羅馬的最高權力,成為凱撒獨一無二的軍事獨裁繼承人。公元前27年1月13日,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Augustus拉丁語“神聖尊嚴”)的尊稱,屋大維成為羅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三、羅馬帝國時用的主要皇帝

    屋大維登上羅馬首任皇帝寶座,被尊稱為“凱撒(Caesar通指羅馬皇帝)一奧古斯都”。在他任內,耶穌誕生,這就是《路加福音》2︰1所記的︰“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的歷史情節。“該撒亞古士督”就是這個羅馬第一皇帝屋大維,他在位年代為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

    屋大維皇帝之後,羅馬帝國頭二百年間的十凡位皇帝,和猶太教、初期基督教的歷史都有密切的關系。有的在新約聖經里出現他們的名字,有的只通稱為“該撒”,但所指何人,根據年代先後,都可以查對出來。今羅列有關的羅馬歷任皇帝于下︰ぇ屋大維(即該撒亞古士督,《路加福音》2︰1),在其任內,進行屬地人口普查,耶穌誕生于猶太地的伯利恆城。え提庇留(Tiberius公元14∼37)通譯提比略,即《路加福音》3︰1所記︰“該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大巡撫,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這位羅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為猶太巡撫,在彼拉多任內,耶穌被釘死。此外《馬太福音》22︰17所記法利賽人派人向耶穌詰問說︰“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這時在位的該撒,所指的就是這位提庇留皇帝。ぉ加力果拉(Caligula公元37∼41),也譯作加利古拉,這個皇帝的事跡,新約聖經中沒有記載。お革老丟(Claudius公元41∼54)聖經外通譯為克勞狄,《使徒行傳》18︰2記載︰“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這位克勞狄皇帝就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傳道時的羅馬第四任皇帝,《使徒行傳》11︰28也出現此皇帝名字。か尼祿(Nero54∼68)亦譯尼羅,他是使徒保羅被捕後,向羅馬在任的巡撫非斯都提出要上告的該撒(《使徒行傳》25︰11∼12)。尼祿皇帝在第一次猶太大起義時,血腥**猶太人,他也是凶殘**初期基督徒的魔王。新約《啟示錄》13︰18以“六百六十六”的數目影射著尼祿,因“尼祿皇帝”(CaesarNeron)名字的希伯來文字母數值的總和正是六百六十六。が維斯帕先(Vespasian公元69∼79)亦譯韋帕薌或威斯巴仙,這將軍于公元67年受尼祿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猶太人起義,尼祿死後的次年被擁立為皇帝。き提多(Titus公元79∼81)維斯帕先皇帝的兒子,公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城。ぎ圖密善(Domitian公元81∼96),在位時****猶太人。く圖拉真(Trajan公元98∼117),在位時兩次對外征討,建立阿拉伯行省,並向東擴張勢力到兩河流域。ぐ哈德良(Hadrian公元117∼138),任內加強獨裁統治,再次**猶太人的反抗,猶大人巴•柯克巴的起義就發生于他的統治時期內。 安敦尼隊(Antonia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在歐洲的英國、西德、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甦丹北部、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安敦尼皇帝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馬可•奧利略(MarcusAurelius公元161∼180),這位皇帝在位時,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逐漸消逝。 康茂德(Commodus公元180∼192),這位皇帝在位時,已到了公元二世紀的末尾,羅馬帝國面臨混亂與衰落的時期。但這時離開羅馬東西**,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而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時期,還足足有二百年的時間,其事發生于公元395年。

    第二節羅馬附庸猶太希律王朝的統治

    一、從安提帕特到大希律為猶太王

    瑪喀比王朝的“第二女王”亞歷山大拉•撒羅米(公元前78∼69)死後,兒子胡肯奴二世和亞里士多布魯二世爭奪王位。這時以東人安提帕特(Antipater)竭力支持胡肯奴二世,並借助阿拉伯人的一股力量打敗亞里士多布魯二世。他們兄弟的糾紛也代表了法利賽派與撒都該派的紛爭。公元前63年,羅馬龐培將軍南下結束這二派的長期紛爭,設立羅馬行省。胡肯奴二世和安提帕特也俯首貼耳歸順于龐培。當龐培和凱撒爭權失利時,他們又轉而支持凱撒。元前47年,凱撒勝利後,派立安提帕特為猶太省總督,胡肯奴二世為大祭司。安提帕特掌握軍權,實權落在安提帕特手中,安提帕特立他的長子法撒勒(Phasael)、次子大希律(Herod)分管耶路撒冷與加利利。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死,“後三頭”的安東尼控制巴勒斯坦,他們以賄賂取得安東尼的歡心,仍繼續派立此兄弟二人為猶太南、北兩區的分封王,胡肯奴二世仍為大祭司。

    公元前40年,胡肯奴二世的佷兒安提貢(Antigonus)勾結帕提亞人(Parthian)入侵,佔領耶路撒冷,拘禁胡肯奴二世和分封王法撒勒。入侵者割去胡肯奴二世的耳朵,使他成為殘疾人不能再當大祭司(見《利未記》21︰16∼21),法撒勒自殺。加利利的大希律聞變帶未婚妻馬利亞米逃到埃及,轉赴羅馬求援,受到屋大維和安東尼的支持,封立希律為猶太王。他帶羅馬兵殺回巴勒斯坦,公元前37年圍困耶路撒冷。圍城期間,希律等待安東尼的援軍來到之前,就在撒瑪利亞城和馬利亞米結婚。馬利亞米為瑪喀比家族後代,希律此舉是為表明他更有資格當猶大地的王。耶路撒冷終于陷落,叛首安提貢被羅馬人慘殺。大希律于元前37年夏正式當上猶太王,以胡肯奴二世的外孫女馬利亞米為他的“第二王後”。

    二、大希律三十四年的殘暴統治(公元前37∼前4年)

    大希律上台,對羅馬政權忠心耿耿,起初忠于安東尼,安東尼被屋大維打敗後,轉而效忠屋大維,曾三次謁見屋大維,表示忠心不貳。元前30年8月,大希律親自趕赴埃及參加屋大維的祝捷大會,屋大維則重新派立大希律為猶太王。

    大希律實行鐵腕統治,對法利賽人和貴族的反抗采取高壓政策,殺掉鬧事的為首分子,並沒收其財產。對宮庭中懷有二心的親族也不放過。為向羅馬屋大維表示他與瑪喀比王朝的決裂,于元前30年間,處死胡肯奴二世和叔父約瑟。公元前29年,在妹妹撒羅米的陰謀策劃下,愛妻馬利亞米和岳母被迅速處死。

    大希律王統治十二年後,元前25年至14年間是他的登峰期,他也進行一些內政方面的建設。他傾心希臘、羅馬文化,熱衷于羅馬式建築,如建競技場、體育場、圓形劇院、神廟等,還建該撒利亞城以表示對羅馬皇帝的尊崇,在黑門山麓建了一座奧古斯都皇廟,供人祀拜。大希律為討好猶太人,同時也覺得猶太聖殿與耶路撒冷四周宏大建築群不很相稱,他從元前20年開始重修龐培入侵時加以毀壞的舊聖殿,所以後世也稱希律王修了“第三聖殿”。公元五世紀猶太人《塔爾木經》的《米德拉西》(Midrash參見本書第十章第二節)中論評大希律的修殿事說︰“大希律建造聖殿,算是他殺了許多以色列人的一種贖罪祭”。

    大希律自己也身體力行倡導學習希臘、羅馬文化,元前22年,甚至遣送愛妻馬利亞米(己被他處死)的兩個兒子去羅馬留學,學成歸國後,先後為此二子完婚。大希律王這段十數年統治期間,沒有戰爭動亂,並適當減輕賦稅,居民稍享安樂,是大希律統治中的和平建設時期。

    和平建設時期之後,大希律統治的最後十年,又進入了他的家庭悲劇時期。大希律一生娶了十個妻子,生有十男五女,選立何人繼承他的王位的問題,自然成為充滿矛盾與勾心斗角的焦點︰第一妻子多麗(Doris)的兒子安提帕德為發妻長子,理應繼承;第二妻子馬利亞米的二個兒子,留學羅馬,為大希律所寵愛,應選立其一為繼承人;三妻、四妻均有合格兒子,均可參加角逐。此外大希律的妹妹撒羅米也不甘示弱,積極為自己兩個丈夫所生的兒子進行幕後活動。宮庭中明顯**為以馬利亞米兩兒子及其親屬(代表瑪喀比猶太系統)為一派和以大希律以東人母親和妹妹撒羅米等親族(代表以東人系統)的另一派。此兩派為繼承王位進行劇烈的斗爭。第一妻的長子安提帕德和姑母撒羅米(大希律之妹)串通一氣,多方造謠誹謗,捏造馬利亞米的二子策劃要為大希律錯殺的亡母復仇的“事實”,使大希律王疑慮重重,終于在元前8年將馬利亞米的二子解到撒瑪利亞(即30年前大希律與馬利亞米結婚舊地)同時處死。並宣布立第一妻長子安提帕德為繼承人,此場立嗣風波似應結束,但安提帕德又因企圖早日毒殺大希律的陰謀被發覺,由羅馬皇帝下旨處決。此時大希律已病入膏育,宣布改立第四妻長子亞基老為王,其弟希律安提帕和第五妻次子希律腓力第二為分封王。

    大希律預知病將不起,為使自己死時遍地有哀哭之聲,他在耶利哥設宴,誘騙拘禁國內猶太族人領袖和名士,囑咐其妹撒羅米和妹夫亞勒撒說︰“我將死,我知死後必有許多人歡樂舞蹈,卻無人痛哭捶胸,所以我要求你們,等我一斷氣,便將馬牢內拘禁的猶太人全部殺掉,這樣全以色列使充滿號啕大哭之聲,聊作為我舉哀而已!”。元前4年春,大希律病死耶利哥城,幸而他的最後遺矚沒有被執行。根據《馬太福音》2︰1∼18記,大希律在位時,耶穌誕生于耶路撒冷南邊的伯利恆城,希律死前曾下令屠殺伯利恆地四境兩歲以內的男孩,為了可除滅耶穌。因此耶穌是誕生于公元前4年希律死去之前,一般推定是在公元前7∼4年之間。

    三、大希律王以下的第二代“希律王”

    ヾ希律亞基老(公元前4年∼公元6年)

    亞基老是大希律王第四妻的長子,他在位時施行暴力統治,在一次逾越節里屠殺三千猶太人(《馬太福音》2︰22),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上告于羅馬皇帝屋大維,甚至他弟弟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和異母弟特拉可尼分封王腓力第二也聯名控訴。羅馬皇帝于公元6年下令罷黜亞基老,流放到高盧,將其領地設立羅馬巡撫管理,公元18年,亞基老死于高盧流放之地(今法國Vienne地區)。

    ゝ希律安提帕(公元前4∼公元39年)

    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四妻的次子,亞基老的親弟,他是分封王,分管加利利和河東的比利亞,在位期間長達41年之久,他善于維持多經動亂的加利利區的和平秩序並進行城市建設。從公元14年至37年間,在加利利海西岸建提比哩亞城,表示對羅馬第二位皇帝提庇留的尊崇。提比哩亞後來是加利利省的省會。

    新約中記希律安提帕時單提希律分封王或只稱“希律”(《馬太福音》14︰3;《馬可福音》6︰17;《路加福音》9︰7,13︰31,23︰7)。希律安提帕一件臭名昭著的事就是搶奪同父異母兄弟腓力第一的妻子希羅底為妻,(這個“腓力第一”是大希律第三妻所生,不擔任政務,應與第五妻所生的特拉可尼分封王“腓力第二”區別開來)。這個丑惡事件遭到施洗約翰和猶太人的譴責(參見《利未記》18︰16;20︰21;《申命記》25︰5),後來施銑約翰為此喪命于希羅底陰謀之手(《馬可福音》6︰17∼29)。耶穌當年譴斥希律安提帕是“狐狸”,喻指他殘忍狡猾(《路加福音》13︰31∼32)。其狡猾更表現在後來審理耶穌的時候,當耶穌被捕送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里受審,彼拉多一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時,就轉送給分管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那里,希律安提帕不願審理此案,又送回給彼拉多。因此“從本丟推給彼拉多”(fromPontiustoPilate)這一英語典故原來應包含本丟推給希律,希律又推給彼拉多這一來一去的過程,寓指互相推誘,不願承當責任之意。由于羅馬巡撫彼拉多的全名是本丟•彼拉多(PontiusPilate),因此本丟和彼拉多實際是一個人,故此以後延伸“從本丟到彼拉多”亦指一而二,二而一,同一回事的意思(參見《西方宗教典故選輯》第22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公元37年羅馬皇帝提庇留死,其子加力果拉繼位,希律安提帕犯誣陷罪被加力果拉判罪,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和希羅底這對夫妻同被流放,後世稱之為新約時代的“亞哈-耶洗別”,希律安提帕死去,希羅底下落不明,不知所終。

    ゞ希律腓力第二(公元前4年∼公元34年)

    希律腓力第二是大希律第五妻所生,大希律死後分管加利利海東邊地區,以後增加以土利亞、特拉可尼等地區。他轄區內猶太人不多,多數為敘利亞人和希臘人,比較容易管理,不象猶太人嫉恨以東族人。腓力第二當政38年之久,保持了和平穩定局面。他重建境內一個北部城市改名為該撒利亞腓立比(《馬太福音》16︰13),將加利利北邊的伯賽大村擴建為大城,以羅馬皇帝提庇留的妻子名字稱該城為猶利亞(Julia)。希律腓力娶希羅底的女兒、就是他的佷女撒羅米為妻,正如母親希羅底兩次嫁與叔叔一樣(希羅底為大希律第二妻馬利亞米次子亞里士多布魯之女,先嫁給腓利第一,後改嫁希律安提帕)。撒羅米和腓力第二無子女,腓力第二到公元前34年死時,一貫忠心于羅馬皇帝。

    四、大希律王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希律王的統治

    ヾ希律亞基帕一世(公元37∼44年)

    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大希律第二妻馬利亞米的兒子亞里士多布魯所生(亞里士多布魯和兄弟亞歷山大在元前8年同時在撒瑪利亞被處死)和希羅底是親兄妹關系。亞基帕一世曾在羅馬任宮庭教師,和年幼未登上王位的羅馬幼主加力果拉有很親密的關系。公元37年,羅馬皇帝提庇留死,加力果拉繼位,就任命希律亞基帕一世為猶太王。公元41年,加力果拉被殺,亞基帕一世大力支持革老丟繼任皇帝,革老丟把從前亞基老的領地都加給他,並撤消羅馬巡撫。希律亞基帕一世統治的地盤竟相當于祖父大希律王統治的疆域。

    希律亞基帕一世熱衷于**初期的基督徒,殺害約翰的哥哥雅各,囚禁使徒彼得(《使徒行傳》12︰1∼4)。公元44年,希律亞基帕一世為羅馬革老丟皇帝在該撒利亞舉行慶祝運動會上,突得急病死去,聖經記載“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使徒行傳》12︰23)。今有人猜測,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得了一種稱為急性“包蟲囊病”(hydatidcyst)而猝死的。

    ゝ希律亞基帕二世(公元50∼l00年)

    希律亞基帕二世是希律亞基帕一世的長子,所以算是大希律王的第四代孫。他父親亞基帕一世死時,他才十六歲。羅馬革老丟皇帝看他年輕,暫時又開始派巡撫統治,公元50年,才讓他當猶太王。公元54年,羅馬第五任皇帝尼祿即位,加增他的領地,賦與他派選祭司與監督聖殿財政的權力。希律亞基帕二世**猶太人,也**初期的基督徒。公元66年猶太人大起義時,希律亞基帕二世堅定支持羅馬皇帝的**政策,甚至派遣三千騎兵隊參戰。公元70年羅馬提多**起義後,當年8月,亞基帕二世親赴羅馬參加慶祝勝利的典禮。公元75年,又偕同妹妹百尼基去羅馬,使百尼基成為提多將軍的情婦。亞基帕二世和猶太著名史家約瑟福斯有往來關系,並很贊譽約瑟福斯編寫的《猶太戰爭》(TheJewishWar共七卷,約寫于公元75∼79年間)。

    亞基帕二世在位的公元一世紀六十年代,正是使徒保羅傳講福音而被捉拿拘禁時候。保羅先是被解送到羅馬巡撫腓力斯那里受審(《使徒行傳》24章),腓力斯離任後,非斯都繼任羅馬巡撫,亞基帕二世和妹妹百尼基特地到該撒利亞拜見新巡撫,于是便與非斯都一起審訊保羅。保羅侃侃陳詞,亞基帕二世戲言對保羅說︰“你想少微一勸,便叫我做基督徒啊?”,但至終巡撫非斯都和亞基帕王都只能認為,此人“沒有犯什麼該死該綁的罪”,應予釋放(《使徒行傳》25、26章)。

    希律亞基帕二世死于公元100年,有無子女不詳。猶太《塔木德經》記亞基帕二世娶有二妻,但當代的約瑟福斯沒有記其事。希律亞基帕王二世死,維持一百三十多年的希律傀儡王朝就宣告結束。

    五、公元一世紀派駐猶太的羅馬巡撫

    公元一世紀第6年,羅馬屋大維皇帝罷黜希律亞基老的統治,在猶大和撒瑪利亞設巡撫統治,為便于貫徹羅馬皇帝的意圖。巡撫常駐撒瑪利亞地中海濱的該撒利亞,此地比耶路撒冷更便于與羅馬聯系。羅馬巡撫從撒瑪利亞人、希臘人(猶太人除外)招募雇佣軍以代替羅馬軍隊進行統治,巡撫設立稅吏承包繳納羅馬的賦稅。稅吏實際成為羅馬統治者的鷹犬。羅馬巡撫對純屬猶太人的刑事案件的審理是終審判決,只有擁有羅馬公民身份的人才有權上訴于羅馬皇帝。巡撫還有權指定或撤消猶太人的大祭司職務。猶太人上層人士自己組成猶大公會,審理猶太人之間的爭訟案件,擁有頗大權力,但死刑判決需經羅馬巡撫最後批準,才可執行。耶路撒冷公會以大祭司為首,公會由70名成員組成。公元一世紀從大希律王死到猶太起義耶路撒冷被毀時的羅馬巡撫,按時間先後是︰

    ぇ科坡紐(Coponius公元6∼9)他任職時,敘利亞的羅馬巡撫名居里紐(見《路加福音》2︰2),敘利亞巡撫的權限一般大于猶大的羅馬巡撫。

    え安布魯(Ambibu1us公元9∼12年)。

    ぉ魯罕(Rufus公元12∼15)任內羅馬皇帝屋大維死,提庇留繼任羅馬皇帝。

    お革拉土(Gratus公元15∼26)他任命該亞法(Caiaphas公元18∼36)為大祭司(見《約翰福音》18︰13、24)。

    か彼拉多(PontiusPilate公元26∼36)耶穌在他任期內被判釘十字架。彼拉多深為猶太人所憎恨,當他第一次進入耶路撒冷時,堅持讓兵士高舉羅馬皇帝頭象的軍旗入城,遭到猶太人激烈反對;他又擅取聖殿銀庫款項以修建耶路撒冷的供水系統。公元36年,由于處理撒瑪利亞人假彌賽亞事件中殘殺撒瑪利亞人不當,被撤職解送羅馬受審。

    が馬賽路斯(Marcellus公元36年)

    き馬路路斯(Marullus公元37∼41)

    ぎ法都思(Fadus公元44∼48)在任內曾平息以塞烏達斯(Theudas)為首的一次假彌賽亞叛亂。

    く亞歷山大(Alexander公元48年)任內繼續**猶太人的反

    抗,釘死兩群眾領袖。

    ぐ古馬努(Cumanus公元48∼52)在任內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屢次發生沖突,私自接受撒瑪利亞人的賄賂,被控告于羅馬革老丟皇帝,被撤職流放。

     腓力斯(Felix公元52∼60)任期內猶太激進分子短刀黨極活躍;發生一起埃及假彌賽亞率眾作亂之事(《使徒行傳》21︰38);使徒保羅曾在他面前為自己傳福音的事進行辯護(《使徒行傳》24︰1∼10)。腓力斯後因工作不力,被尼祿召回。

     非斯都(Festus公元60∼62)被任命替代腓力斯。他曾邀希律亞基帕二世和百尼基一同听保羅的申訴。此人較公正,只二年死于任內……

     亞爾比諾(Albinus公元62∼64)此人工作無能,在位二年

    被免職。

     弗羅臘斯(Florus公元64∼66)在位時該撒利亞城的猶太人與外族人發生嚴重糾紛,他乘機瘋狂搶奪財富,激起猶太人的強烈反抗,由此釀成第一次猶太戰爭的爆發。

    第三節猶太反羅馬的兩次大起義——兩次“猶太戰爭”

    一、公元66年的第一次猶太戰爭

    羅馬帝國統治猶太地由皇帝委派巡撫結合利用听命的猶太王和祭司長協調進行統治,他們背後有雇佣的武裝和羅馬強大的軍隊為後盾,多方**、盤剝廣大的猶太百姓。猶太人奉為神聖的耶路撒冷聖殿及其器物庫藏,在羅馬統治的前十年內遭到兩次洗劫,猶太人恨之人骨。屢次發生了反羅馬的抗暴斗爭,失敗後,就有大批猶太人被抓去販賣為奴。公元前4年,大希律王死時,猶太人乘機掀起一場動亂以表達對希律暴君死去的激動情緒。公元6年又爆發一起西卡尼派的暴動。猶太人每次的起義暴動,雖然都遭到**,但起義猶太人的反抗精神沒有被消滅,繼續進行地下的秘密斗爭。60年以後,一場更大規模的猶太大起義終于宣告爆發。

    公元66年5月,該撒利亞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發生糾紛,全境動蕩不安。這時羅馬巡撫弗羅臘斯乘機搶掠聖殿財物,西卡尼派率領猶太人奮起抵抗,擊敗弗羅臘斯的雇佣軍。弗羅臘斯求援于敘利亞巡撫,但援軍仍被擊潰,起義的猶太人完全控制了耶路撒冷城。猶太巡撫向羅馬尼祿皇帝告急,尼祿派遣維斯帕先將軍率領大軍進入巴勒斯坦,公元67年平定北方加利利省,猶太史家約瑟福斯向維斯帕先投降。羅馬征討大軍繼續南下,佔領撒瑪利亞、猶太全地,進逼耶路撒冷和少數殘存據點。正當此時,傳來羅馬尼祿皇帝猝死消息(68年6月9日),引起羅馬局勢動蕩不安,多人覬覦王位,維斯帕先也有野心,于是暫停進攻,退到埃及亞歷山大城注視羅馬局勢的發展。公元69年7月,維斯帕先在埃及稱帝,70年回師羅馬,正式登帝位。由于尼祿之死,猶太地在公元69年間得以安然度過。維斯帕先當上羅馬皇帝,70年春,派遣兒子提多繼續進行平息猶太人的暴動,很快佔領耶路撒冷的周圍據點。圍困耶路撒冷城。負責守衛的起義軍的三位首領不能很好合作,又缺少武器,並與外界斷絕了聯系,糧食告罄,軍民挨餓堅守。耶路撒冷第一道城牆于70年5月陷落,起義戰士又堅守三十月,終于在8月被攻入城門,雙方在聖殿內決戰,聖殿化為一片灰燼。羅馬兵瘋狂屠殺起義猶太戰士,全境遍立釘人的十字架,被處死勇士不可勝數,以至“沒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沒有十字架再釘人”,還有七萬猶太戰士被俘賣去為奴。有幾百起義戰士退至死海西岸的馬塞達(Masada)要塞,在那里堅持戰斗到公元73年。至今尚流傳九百六十名猶太守衛勇士的悲壯事跡,在糧盡援絕之時,壯士英勇自殺。當羅馬人最後攻佔這座山頭要塞時,只剩下兩個婦女和五個孩子。馬塞達近代的發掘提供了這個英雄時代的更詳細的資料,在這座山峰上,昔日圍攻這座要塞的羅馬兵營殘跡,仍依稀可辨。

    提多在取得**猶太起義的第一次猶太戰爭的勝利之後,在羅馬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在凱旋隊伍的行列中,有猶太起義者的重要俘虜和從耶路撒冷聖殿中掠來的金銀器皿等戰利品。從此,耶路撒冷聖殿,如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的古老年代里一樣,又遭到一次徹底毀滅的命運。

    二、公元132年的第二次猶太戰爭——巴•柯克巴起義

    公元70年第一次猶太戰爭失敗後,暫時冷卻了猶太人的狂熱情緒。到公元98∼117年羅馬皇帝圖拉真統治時期,在亞歷山大、塞浦路斯等地又曾爆發了較小規模的反羅馬起義,仍遭到武力的**。一直到公元13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執政期間,在巴勒斯坦再次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轟動全羅馬世界的猶太人大起義,歷來被稱為“第二次猶太戰爭”。

    原來在公元70年,第一次猶太戰爭失敗後,耶路撒冷和聖殿都被毀壞,損失極為慘重,耶路撒冷城已失去了全國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在羅馬第十軍團控制下,耶路撒冷殘破城區被分割分給平定猶太叛亂的羅馬有功將士,猶太教公會被關閉。撒都該派、祭司貴族、奮銳黨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只有堅持猶太教信仰的若干法利賽派拉比們在沿海非利士平原的雅麥尼亞(Jamnia)建立了一個戰後的和平據點(此城在非利士人佔據時期稱雅比尼城,參《歷代志下》26︰6)。以後又在加利利的提庇哩亞發展另一保存猶太教的拉比中心,在此勉強維持原來耶路撒冷猶太公會的職能。

    公元118年,羅馬皇帝哈德良為加強他的獨裁統治,計劃在耶路撒冷廢墟上重建一座羅馬式的城市和一所羅馬廟斯神殿。他忽視猶太人對此片廢墟的感情,他們仍視之為聖地,期待日後將重新建立聖殿。此外還另加上一項,即哈德良頒布在羅馬統治區域內嚴禁閹割的法令,竟把猶太人自古以來施行的割禮也包括在內,即使此項法令並非針對猶太人的措施。但上述兩項行動卻再次激起猶太人的無比憤恨的火種,頃刻之間它將爆發起反抗的熊熊烈焰。猶太人精神領袖阿奇巴(Akiba)拉比與哈德良皇帝進行溫和的談判,但建城工作從未停頓。因而起義行動隨之發生,一名大衛家族後裔的西門揭竿而起。阿奇巴拉比談判失敗後亦轉而大力支持群眾反抗的起義行動。他從舊約《民數記》24︰14引出︰“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興于以色列”的預言,稱起義領袖為“巴•柯克巴”。“巴•柯克巴”希伯來語意為“星辰之子”(SonoftheStar)。西門領導的起義將應驗“有星要出于雅各”的預言,于是這第二次猶大戰爭亦稱為“巴•柯克巴起義”。

    公元132年起義爆發初期,猶太人一度奪回耶路撒冷,雖然聖殿已不存在,但仍有成千猶太人前來朝聖、獻祭。猶太教公會又恢復工作一段時期。猶太人再一次掀起謀求獨立的嚴酷斗爭。死海地區本世紀發現的文獻。文物中,竟包括有巴•柯克巴時代的鑄幣,鑄有“拯救錫安”、“為了以色列自由”、“以色列親王西門”等字樣。還有一卷紙莎草紙信件文獻,用希伯來文、阿拉米文和希臘文字書寫,上面有“以色列親王巴•柯克巴”的署名。這些文物、文獻完全證實了這次偉大的巴•柯克巴起義的英雄戰績。

    公元134年夏,羅馬軍隊開始平叛行動,耶路撒冷陷落後,巴•柯克巴起義軍仿效當年瑪喀比起義的戰略,退入耶路撒冷以南十二公里的貝塔爾要塞。哈德良皇帝調遣不列顛總督塞維拉斯(Severus)將軍進行圍攻,塞維拉斯采用過去攻打馬賽達要塞的策略,一步步修築通向頂峰的盤山路徑,進逼到要塞人口,並斷絕糧、水以困死守軍,前後歷時共達三年半。公元135年阿布月(Ab)9日(相當于公歷七月份),即當年耶路撒冷被毀的紀念日,貝塔爾要塞宣告陷落。巴•柯克巴壯烈犧牲,阿奇巴和其他拉比被羅馬軍折磨而死。從此,猶太人的最後一次起義宣告失敗,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建了命名為愛利亞•卡皮托林納(AeliaCapitolina)的新城,遷移猶太人以外的外族人前來居住,禁止任何猶太人進入新城。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變成一座外邦人的城市。猶太人的歷史進入了向全世界流散的時期。

    
第十章 流散時期
    第一節猶太人向世界流散的歷史過程

    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的多次起義,尤其是公元70年和135年的最後兩次大起義,歷史上稱之為“猶太戰爭”。在這兩次猶太戰爭和歷次的起義中,猶太人至少被屠殺一百五十萬人以上。剩余幸存的猶太人被迫逃出巴勒斯坦而向世界各地流散。猶太人結束從祖先開始的在巴勒斯坦約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從而又進入另一個長達一千八、九百年的民族大流散的時期。

    試回顧一下猶太民族所經歷的亡國。被擄與流散的簡單過程︰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亡于亞述帝國薩爾貢王(聖經名︰撒珥根)年代,北國居民被擄去亞述各地,被化整為零,日久為異族所同化,造成其民族歷史上的“丟失的十個支派”。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亡于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手下,南國居民先後被擄去巴比倫,另一部份則逃亡到埃及阿斯旺地區。被擄到巴比倫的眾民,在異鄉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艱辛歲月。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居魯士王(聖經名︰古列王)宣布釋放被擄之民回歸故土,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當時能以回歸巴勒斯坦的,只能是猶太人中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已流散定居于外鄉。以後經歷波斯、希臘、羅馬三帝國統治的漫長歲月,猶太人也必然擴大遷移在上述帝國統治下的其它地區。“猶太戰爭”以後,羅馬人徹底驅逐猶太人出聖城耶路撒冷。從此,猶太人就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大範圍向全世界各地流散的漫長過程,“流散猶太人”——英語專稱Diaspora所指的就是在各個歷史時期中散居在巴勒斯坦本土之外的所有猶太人的總稱。

    第二節希伯來宗教在流散時期中的發展

    一、拉比的猶太教與《塔木德經》的形成

    猶太教的中心耶路撒冷聖殿在公元70年被羅馬兵夷為平地。猶太祭司、撒都該派和奮銳黨人遭受沉重的打擊,只有堅持信仰又不積極參與斗爭的法利賽黨從耶路撒冷轉移到外地,建立研習律法,維持宗教生活的中心。主要的兩個中心在西部沿海平原的雅麥尼亞與加利利的提庇哩亞,這是公元一世紀時猶太教的主要中心。公元二至五世紀,猶太法利賽的拉比文化繼續向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區發展。到公元五世紀,在巴比倫又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猶太拉比文化中心,這個中心研習發展律法的水平甚至超過了巴勒斯坦的猶太中心。

    公元70年聖殿被羅馬人摧毀,標志了猶太教所羅巴伯第二聖殿時期的結束。猶太教中心轉移出巴勒斯坦,而精通熟習摩西律法的法利賽派律法師,在猶太社會里取得了領導的地位,被猶太群眾尊稱為“拉比”。拉比希伯來文讀作rabbi,意為師傅或教師,在社會上是受尊敬的宗教知識分子。他們教導猶太人學習律法、遵行律法外,還對律法進行詮釋、評注。這一時期的猶太教被稱為拉比猶太教。猶太教公會在這一時期內屬于羅馬政權轄管下的猶太人最高的立法與司法機關。公會的首領由羅馬授權的有名望的拉比擔任。

    從公元70年到公元七世紀這長達六百余年的拉比猶太教時期,猶太教最重要的發展是《塔木德經》(Talmud)的形成。《塔木德經》是猶太人的口傳律法總集,是僅次于希伯來聖經(即舊約)的第二經典。

    《塔木德經》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公元171∼217年間,猶大親王猶大拉比(RabbiJudah)是烏沙猶大教公會的首領。其時。猶太教除希伯來經典的成文律法外,數世紀猶太拉比詮釋律法的成果,匯總成為大量的“口傳法規”,這些法規是根據成文律法條文在實際生活案例上的具體應用。這些口傳的律法教導猶太人“可行什麼”和“不可行什麼”,才是符合摩西的律法精神的。在猶大親王的主持下,集中猶太拉比的社團,將歷來有一百多位卓越有名的拉比的十三部法規文集的成果,加以分類、整理與補充。經過二十多年集體的辛勤工作,編輯成功一部以希伯來文寫成的空前巨著,取名為《密西拿(Mishna)。這部《密西拿》是公元三世紀初年(公元200∼210年間)出現的猶太教口傳律法總集。這部律法總集共包括六大卷六十三篇。其分類名稱如下︰

    (1)“種子”(共11篇),記載與農事有關的條例;

    (2)“節期”(共12篇),記述宗教節期與奉獻的有關規定;

    (3)“婦女”(共7篇),記載關于訂婚、結婚、離婚、誓約等;

    (4)“損害”(共10篇),記載借貸、借約、刑事等事項處理;

    (5)“聖物”(共11篇),記關于獻祭與捐贈條例;

    (6)“潔淨”(共12篇),闡述潔與不潔的禮儀規定。

    公元三世紀後,《密西拿》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逐漸發生一些問題或漏洞,並不能適合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于是促使其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特別是巴比倫猶太中心的高級拉比,他們認為這部《密西拿》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它的許多解釋只屬于巴勒斯坦的傳統,沒有結合巴比倫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完全包括已有的律法材料和補充的口傳法規。于是他們又整理這些補充材料並加以詮釋評注,編成了另外一部律法的釋義匯編,稱之為《革馬拉》(Germara)。“革馬拉”的含義是“補全”,表明它補全《密西拿》的遺漏部份。所以《革馬拉》實際是《密西拿》的釋義和補編,但它是用阿拉米文寫成的,兩部份在書頁上左右並列。《密西拿》與《革馬拉》合在一起,成為一部更大的巨著,稱為《塔木德經》(Talmud),在漢文譯名亦作《塔爾木經》或《他爾目經》。

    公元四世紀中葉完成的《塔木德經》亦稱《巴勒斯坦塔木德經》或《耶路撒冷塔木德經》,它的內容仍不夠完整,它反映巴勒斯坦猶太教的重要史料。巴勒斯坦基督教的興起與發展,促使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學術研究走向沒落。這時巴比倫的猶太拉比,繼續進行增訂與編纂工作,公元五世紀末完成了《巴比倫塔木德經》。《巴比倫塔木德經》比《巴勒斯坦塔木德經》更加充實完備,它是一部反映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猶太人一千年左右年代里的宗教、文化、政治生活的巨大著作,長達二百五十萬字。內容包括聖經訓誡、歷史神話故事、詩歌、寓言等等,其中道德倫理訓誡和宗教律法禮儀佔很大部份,這一部份稱為《米德拉西》(Midrash),意為釋經集,舊約聖經各卷都有各自的米德拉西。

    希伯來經典(即舊約)是猶太教的聖經,猶太人常稱之“律法和先知”前者是摩西的律法,後者是三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與十二小先知書(合為一卷)。《律法和先知》是不可廢去、不可更改的。而《塔木德經》則是猶太教宗教生活準則的“聖經”,它包括猶太人生活的全部準則與道德倫理的規範。

    二、中世紀猶太宗教的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思潮

    公元630年,伊斯蘭教登上歷史舞台,猶太人受到歧視與趕逐,猶太人流散到非洲、毛里塔尼亞、西班牙,並進入歐洲。法國加洛林王朝接受猶太人,有些則進入德國。公元711∼715年間,地跨西亞、北非、歐洲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形成,猶太人很多掌握了阿拉伯語,並以阿拉伯語進行《塔木德經》的注釋工作。

    公元八世紀後,由于猶太社會階級的分化,下層猶太**不滿宗教上層拉比利用《塔木德經》控制。盤剝下層群眾,于是出現了下層群眾的所謂“卡拉派”運動。“卡拉”原意為“誦讀”“呼喊”。他們主張誦讀律法書(Torah),拒絕接受《塔木德經》,主張按照律法嚴守安息日.過清淡刻苦的修行生活。公元十世紀後,拉比猶太教的權威趨于沒落,歐洲猶太社團興起反《塔木德經》律法的潮流。為使猶太教義適應時代,歐洲猶太教的理性主義抬頭。

    公元十二世紀,西班牙出現了一個理性主義的猶太神學家、哲學家摩西•邁蒙尼德(MosesMaimonides公元1135∼1204)。邁蒙尼德生于西班牙科爾多瓦,出身醫生,是薩拉丁甦丹的御醫,以後定居于埃及。邁蒙尼德努力使猶太教義和當時的科學、哲學相協調,他推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他的著名作品《困惑指南》(“Guidefortheperplexde”)指引當時處于基督教、伊斯蘭教影響下的猶太人,如何堅定自己的宗教信仰。邁蒙尼德突破猶太教的繁規縟節,提出一系列上帝存在的論證。他歸納猶太教信仰的十三條款,被後世猶太教廣泛接受。猶太教原無公認的成文信條,邁蒙尼德的十三條款後來具有了信條的性質。這十三條款如下︰

    (1)創造主創造一切並管理一切;

    (2)創造主乃獨一無二真神;

    (3)創造主無形無體無相;

    (4)創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後的;

    (5)創造主是獨一值得敬拜之主,此外別無可拜之物;

    (6)先知一切話語皆真實無誤;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預言是真實的;

    (8)猶太律法是神向摩西所傳,不能更改;

    (9)律法永不改變,也不會被取代;

    (10)創造主洞察人的一切思想行為;

    (11)創造主向遵守律法的人賜與獎賞,向踐踏律法的人施與懲罰;

    (12)彌賽亞必將來臨,要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相信死人復活。

    摩西•邁蒙尼德對中世紀猶太宗教有他重要的貢獻,曾被譽為是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領袖摩西之後的“第二摩西”。邁蒙尼德對基督教的聖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公元1224∼1274﹞的神學思想有很深刻的影響。

    中世紀猶太宗教在反拉比派的潮流下,神學思想發展的兩個方向,一為理性主義,另一則為神秘主義。神秘主義產生的歷史政治背景是猶太人長期遭受的苦難,人們盼望擺脫現世的苦難,盼望彌賽亞來臨施行拯救。于是神秘者應時而出,有人編造彌賽亞來臨的年日,如1492年,西班牙政府開始驅逐猶太人,一神秘主義者所羅門•默肖爾大放厥詞,稱上帝創世後的5300年(相當公元1540年)將有彌賽亞施行拯救。此外就有人起而自稱是彌賽亞或彌賽亞的替身,來蠱惑群眾。在猶太人的流散地巴比倫、土耳其、法國、西班牙屢次出現的假“彌賽亞”事件。有一1626年出生在土耳其的扎巴泰•茨維(ShabbethaiZvil626∼1716)就是一個生動的典型。猶太的神秘主義分子早曾有人預言公元1666年是“拯救年”,是“彌賽亞”來臨的年代。茨維因此在22歲時,就在家鄉自稱是彌賽亞,但受到家鄉人的譏笑奚落,茨維離家出走,來回于埃及與耶路撒冷之間,繼續造謠惑眾。1666“拯救年”的前一年,他回歸家鄉,竟奇跡般地受到家鄉群眾的夾道歡迎。消息不脛而走,在歐洲已盛傳茨維是1666年來施行拯救的“彌賽亞”了。猶太人為此歡歌達旦,富人分散財富給窮人,因他們認為1666年一到,地上財富再也不需要了。但當1666年來到時,竟什麼奇跡也沒有出現。奇事倒另有一件,就是那年的9月16日,假彌賽亞茨維被土耳其兵丁抓到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的皇帝面前審訊,畏罪怕死的茨維在皇帝面前宣布皈信伊斯蘭教,一場假彌賽亞的戲劇就收場了。一百年之後,在波蘭又再出現一個茨維的化身,他不信《律法書》和《塔木德》,只高舉一本注釋聖經的奧秘,實則充滿符咒、巫語的書,名為《佐哈爾》(Zohar),意為“光輝之書”。此人名雅各•弗蘭克,後被驅逐出境。

    三、近代猶太教與啟蒙運動

    歐洲進入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文化興盛時期,近代開明猶太人對拉比《塔木德經》的猶太教已格格不入。《塔木德經》統轄指導猶太**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除《十條誡》之外,被拉比確認的誡命、律例、典章、規條共達六百一十三條之多。以“你當…”開始的條款為二百四十八條,“你不得…”開始的條款為三百六十五條。時代進入到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情況已發生變化。拉比們規定的條款中,有根多已不可能遵照實行,拉比們就多方進行詮釋,加以變通,使稍能自圓其說,借以維持《塔木德》精神在猶太社團中仍居于統治的地位。但和此等《塔木德》精神無法協調的上述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思潮,在近代猶太社團中仍繼續在發展。

    近代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猶太人摩西•門德爾松(MosesMendelssohnl729∼1786)。摩西•門德爾松1729年生于一個貧困的從事抄寫律法經文《妥拉》的家庭,他從小就學習《妥拉》、《塔木德》,長大鑽研摩西•邁蒙尼德的哲學,後在柏林學習德語和拉丁語,結識了當時有名的基督徒戲劇作家戈特霍爾德•埃•萊辛。萊辛的名劇《猶太人》和《智者納坦》的主題都是為猶太人和猶太教辯護的作品,勸導基督徒要友好公正地對待猶太人。在萊辛的鼓勵下,門德爾松寫出《哲學講話》的論文,在當時柏林科學院舉辦的論文比賽中獲一等獎。門德爾松被德國皇帝提升為“有特權的猶太人”,享受不受驅逐的特權。門德爾松主張並倡導猶太人掌握歐洲的文化,借以取得猶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並提高社會地位。門德爾松主張信仰應以理性為基礎,他認為猶太教僅僅是猶太人所特有的律法與禮儀,它並沒有獨特的信仰體系,所以猶太人應放棄文化孤立的傳統,廣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門德爾松的推動下,形成了一股猶太人的“哈斯卡拉”運動,“哈斯卡拉”希伯來文意為“啟蒙”,“哈斯卡拉”即猶太教正統派的啟蒙運動。它不反對猶太教,反對的是猶太拉比的權威,和傳統保守的生活方式,反對專門注重《塔木德》的傳統教育而提倡傳播新知識,學習現代新的生活方式。“哈斯卡拉”運動促使猶太教的開放與世俗化,反對狹隘與保守。馬克思稱猶太人的“哈斯卡拉”運動使猶太人的神成為世俗的神和世界的神,(《馬恩全集》第1卷第449頁,《論猶太人問題》)。

    摩西•門德爾松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他把《摩西五經》(即《妥拉》)翻譯為德語,使猶太人掌握歐洲的語言,作為進入更廣大世界生活的門徑。門德爾松全名摩西•門德爾松,他繼十二世紀的摩西•邁蒙尼德之後被譽為希伯來民族歷史進程中十八世紀的“第三摩西”。

    四、現代猶太教的派別發展

    現代猶太教主要形成三派。即︰正統派、改革派與保守派。正統派堅持猶太教信仰和傳統,要求謹守安息日和猶太教歷所規定的所有節期,遵守規定的飲食戒律和道德規條,服從拉比法庭根據猶太教律法所作的裁決等;改革派則繼承猶太教的思想啟蒙運動,主張消除任何使猶太人與眾普通人不同之處,注重接受科學文化與現代生活習慣,不拘守猶太教的龐來傳統,可以改變原有的猶太風俗習慣,此派在美國特別流行;保守派則介于正統派與改革派之間,他們原則上接受猶太律法與傳統禮儀,但也主張可靈活運用,不嚴守割禮與飲食禁忌,此派把猶太宗教和猶太文化與民族融為一體,認為猶太教既是宗教,又是民族文化,也是猶太民族的主要標志。所以保守派比改革派更加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而改革派原來已蛻變為民族虛無主義,願意猶太民族融化于所在國民族之中。二次大戰中,猶太人受德國法西斯大量屠殺,改革派的態度才顯然有所改變,轉而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第三節希伯來民族歷史的總結

    一、民族的歷史遭遇的回顧

    公元70年和135年的兩次猶太戰爭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絕大多數離開本土向世界各地流散,這個流散過程是漫長的,猶太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國家。甚至東方的中國,歷史上也發現有猶太人和猶太教會黨的蹤跡。中國境內發現的猶太人,人數最多、歷史最久的是早年居住在河南開封的猶太人。他們在開封建有猶太教會堂,藏有古老的猶太經書,其教稱為“一賜樂業”教,即希伯來文“以色列”的相似譯音。又由于這些猶太人剔除牛羊腿筋不吃的習俗(來自祖先雅各與神較力的故事典故,見《創世記》32︰32),所以也被稱為“挑筋教”。猶太人進入中國的時間,至今眾說不一,多數研究開封猶太人問題的專家學者認為,開封的猶太人來自印度,大概是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巴勒斯坦進入印度孟買區域,定居一千一百多年後,于中國北宋年間(公元960∼1126)由海路到達中國,以後定居于當時的都城開封。猶太人總數約二、三百家,後來逐漸與漢人同化,至今僅有若干會堂遺址的碑刻存留下來。

    猶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國,到公元六世紀後,由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歧異,更由于經濟上的原因,客居異國的猶太人逐漸不受歡迎。歧視、奴役,進而**殘殺的事件不斷發生。公元700年以後,西班牙首先宣布奴役猶太人,法國也發生火燒猶太人的事件。1026年,英國開始趕逐猶太人出境,英王獅心理查(RichardLion-Heartll57∼1199)舉行加冕禮時,猶太人被大批屠殺。據說有一千五百狂熱的猶太人在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之後,縱火**,被集體埋于約克城的宮庭附近。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猶太人已成為十字軍殘殺的對象。1291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I,1272∼1307)將十六萬猶太人驅逐出境。1358年,法國也實行徹底趕逐猶太人的政策。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開始驅逐猶太人。到十六世紀歐洲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基督教的天主教派系和新教陷入教義紛爭之中,這時期的猶太人算是獲得了暫時安寧喘息的機會。但總的說來,世界上的猶太人已成為被歧視、被趕逐的、不受公眾歡迎的種族。每逢猶太人的居留國發生經濟危機或其它社會動亂的時候,猶太人都首先成為沖擊的對象與替罪的羔羊。公元十至十三世紀,西班牙的猶太人處境改善,當時阿拉伯穆斯林在西班牙當權,阿拉伯人對猶太人友好,于是西班牙一度成為猶太教新的活動中心,通過阿拉伯語接觸到亞里斯多德的希臘哲學,由此進一步發展猶太教的神學。但到公元十五世紀末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統治結束。取代的天主教諸侯厲行政教合一政策,設立異端裁判所,審訊**猶太人,把猶太人驅逐出境。大批猶太人流散到北非、西亞等穆斯林國家,多數從事農業勞動,這一類猶太人稱塞法爾德人(Sephardi),文化一向較為落後,具有東方人的氣質。另一類輾轉進入歐洲波蘭、俄國、東西歐等國,這批猶太人後來發展為“阿什克納茨人(Ashkenazi),具有歐洲人的氣質,文化程度較高。這兩類猶太人構成為今日以色列國內的主要民族成份。

    流散的猶太人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歷史階段里,經歷了深重苦難,受到歧視、趕逐與屠殺,被隔絕于世界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之外。公元1516年,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將全市猶太人驅入一座鑄造槍炮的工廠內,使與外界隔絕。這種經驗後來被各國仿效推廣,在城市設立猶太人專住的隔離區,此隔離區特稱為“格托”(Ghetto)。“格托”一詞的來源典故,一說1516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鑄造廠”,意大利語讀作ghetto,另一說為希伯來語的“隔絕”,讀作“格特”(ghet),“格托”指隔離區,因而得名。以後歐洲各大城市都沒有“格托”區,猶太人後來也情願住進格托區,這樣可免于與外族混雜,也便于保持猶太人獨有的風俗習慣和保障生活的安全。後來由于格托區範圍面積的限制,猶太人新添的樓房只能向高層發展,所以每見格托區猶太人的房屋多高聳于市區其它建築樓房之上。作為格托區的中心是猶大會堂與其附屬的猶太學校。今日捷克布拉格的格托,保留著一座公元十三世紀的古猶太會堂。

    二、民族苦難的轉機和陷入更深重的災難

    猶太人後來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改變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以後美國獨立革命所發生的影響。英國的改變是在1723年起,猶太人可以佔有土地,1753年之後,經過政府批準,猶太人可以加入英國國籍,到19世紀中葉,猶太人也可當選為國會議員。

    1848年,德國、奧地利給予猶太人以公民權。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宣布給予猶太人平等的權利。

    1791年,法國國民大會通過賦予法國猶太人可以用國家公民的身份進行宣誓的權利。拿破侖皇帝批準恢復猶太教公會,允許法國猶太人“可以在法國土地上找到一個耶路撒冷”。

    公元1654年,猶太人初次遷人美洲大陸。在美國獨立戰爭時,在美洲的猶太人只有二、三千人,但從1881年到1924年,遷居到美洲的猶太人已約有三百萬人。

    處在沙皇俄國的猶太人的處境沒有得到大的改變。1881年,發生了俄國沙皇被陰謀殺害的事件,猶太人成為嫌疑的對象,暴虐政權大肆屠殺俄國猶太人。從此掀起1882年俄國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大遷移的浪潮。遷移到巴勒斯坦首批俄國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第一個“比盧”(Bilub)農業開發小組。“比盧”一詞是根據《以賽亞書》2︰5的“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這一句希伯來詞語的首字輔音字母組成的,即Bilub。早在1882年遷入耶路撒冷的“比盧”小組,竟成為以後猶太復國主義的先鋒。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有進步思想的猶太人參加布爾什維克隊伍,因而被指控猶太人策劃國際陰謀要建立猶太人的世界統治,在俄國南方,猶太人大批被屠殺。

    二十世紀前後,歐洲各國由于種族主義抬頭,再加上政治動蕩、經濟危機等等原因,現代的反猶主義浪潮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又再度被掀起。

    歐洲的某些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為日耳曼民族是優秀民族,猶太人是低劣民族提供生物學的論證,說在同樣的生存和繁殖條件下,劣等種族在數量上發展更快,因此應加以限制和消滅之。

    德國早在(1871)年,俾斯麥的民族主義已經抬頭,俾斯麥要建立的是一個反猶的基督教德意志國家。

    猶太人二十世紀在世界經濟舞台的成就,也是現代反猶再度興起的重要原因。法國反猶人物寫的《法國猶太人》一書,公開聲言法國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因為據他的統計,猶太人佔法國人口的百分零點二十五(0.25%),但他們所掌握的財富佔總財富的百分五十(50%)。所以國家應采取限制、驅趕、以至消滅猶太人,沒收其財產的政策。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法西斯具體而大規模地執行消滅猶太人的國家政策。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第一年,在德國即發生殺害猶太人的事件,希特勒除了從種族的荒謬論據執行反猶、排猶的政策外,主要還加上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他通過反猶來穩定國內的政局,並將猶太人的財產收歸國有,強迫猶太人從事奴隸勞動。希特勒由反猶開始,發展到排猶、屠猶。最首先是消除猶太人在德國文化領域的影響,包括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各個方面的清掃行動,甚至象猶太人畢加索的畫幅也被清除。1935年9月通過《紐倫堡法》,不承認猶太人為德帝國公民。1938年,並吞奧地利,四十萬奧地利猶太人遭到**。在這段時期內,從1934到1935年間,東歐的國家,如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也仿效德國開始推行反猶政策。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佔領區內,大批大批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屠殺,如奧斯維辛集中營至少處死二百五十萬猶太人;波蘭的猶太區全被摧毀,百分九十的猶太人被消滅,原來波蘭有三百三十萬猶太人,到戰後只剩下七萬四千人。總計猶太人在整個二次大戰中被殺六百萬人,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猶太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希特勒的血腥屠殺,產生的後果之一,就是使流散的猶太人都變成強烈的猶太民族主義者。二次大戰後的猶太幸存者強烈地要求遷居巴勒斯坦,企求建立一個屬于猶太民族的國家。

    三、希伯來民族千年流散時期的終結與現代的“錫安主義”

    公元十八、十九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自由化的發展,猶太人的境遇得到改善,在多數國家里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由此產生的傾向除了促進猶太人在居留地與所在國的人民相互同化外,另一方面則是加強了復國的民族意識。猶太復國主義,也稱“錫安主義”(Zionism)就是在這些年代里在歐洲發源的。

    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奠基人是摩西•赫思(MosesHess公元1812∼1875),他在1862年出版了《羅馬與耶路撒冷》一書,影響深遠。他在書中向全世界猶太人闡明一條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模範社會國度的理想道路,這就是動員流散世界各國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其後在俄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猶太醫生平斯克(LeoPinskerl821∼1891)也于1882年發表《自我解放》一書,提倡猶太人遷居巴勒斯坦。此時正是由于俄國沙皇被刺事件,猶太人因涉嫌而遭到**的時期,猶太人興起“希巴特錫安”的熱潮,“希巴特錫安”希伯來語即“熱愛錫安”(錫安為耶路撒冷的別稱)。1882年首批俄國移民到達巴勒斯坦,即上文提到的“比盧小組”農業墾植隊。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進入具體有組織運動的領導人是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eHerzll860∼1904)。1860年赫茨爾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父親是匈牙利銀行經理。赫茨爾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學習法律,1884年當律師,以後改行為駐巴黎的新聞記者。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在法國目睹猶太同胞的艱難處境,並接觸到在法國的猶太人著名人士,逐漸他由猶太人的“同情者”變為“當事人”,投身于猶太人復國的事業。1896年,他寫的《猶太國》一書出版,書中號召世界上的猶太人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民族的國家。在赫茨爾的組織下,1897年8月29日,第一屆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在瑞士巴塞爾(Basel)召開,正式成立“世界猶太復國組織”。在第六屆大會上,英國政府曾建議在非洲烏干達一塊土地建立一個猶太國家,替代在巴勒斯坦建立這樣的國家,但此項建議遭到俄國、東歐猶太人的強烈反對,甚至退出會場,使會議面臨**、解體的危險。1904年7月3日赫茨爾病逝,1905年第七屆大會,重申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主張。1917年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民族之家。1917年12月已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組織“猶太軍團”參加戰斗,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從此世界各地流散的猶太人紛紛向巴勒勒坦遷移。1940年甦聯再度出現反猶運動加速猶太人遷移巴勒斯坦的進程。從1919至1948的三十年中,巴勒斯坦猶太人從六萬人激增到六十多萬人。大量猶太人的涌入,引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于是兩個民族的糾紛不斷激化,甚至發生多次武裝沖突。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動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兩個獨立國家,耶路撒冷城由聯合國托管。1948年5月14日英國總督離開巴勒斯坦,宣布英國委任統治結束,在這同一天,以色列國在特拉維夫宣告成立。以色列國成立之後,與阿拉伯國家爆發多次中東戰爭,曠日持久的中東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妥善的合理解決。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于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宣告成立,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承認。中國和以色列兩國也于1992年1月24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四、聖經舊約希伯來語的“復活”

    古希伯來語是《舊約•聖經》的文字,也曾是希伯來民族長期使用的語言。到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統治時期,改用阿拉米語(Aramaic即亞蘭語)為官方語言。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帝國統治時代,亞歷山大帝在希臘世界推廣希臘語,于是希臘時期以後,一般猶太人已不熟諳希伯來語。希伯來語只用于猶太會堂誦讀舊約聖經時使用,它口頭上只成為儀禮的用語,希伯來聖經的文字也成為日常生活不使用的經典死文字。

    公元十九世紀,隨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從世界各地遷移到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的一些仍熟悉經典希伯來語的老年猶太人倡導恢復使用古希伯來語,以期後代不至于混沒這種僅僅存留在舊約聖經上的語言。在恢復並復活希伯來語歷程中最著有偉大功績者是俄國猶太人埃利澤•本•耶胡達(EliezerbenJehudah1858∼1922)。耶胡達1881年從俄國移居巴勒斯坦,他熟諳聖經希伯來語,從此畢其余生于恢復發展希伯來語的工作,在家庭中堅持與妻子、兒女用希伯來語對話。到1904年,本•耶胡達編出新希伯來詞典(第一卷),創造了千百個近現代的希伯來語新詞匯,用以表達現代人使用的新事物與新概念。此後,在巴勒斯坦用希伯來語作為口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以能夠使用希伯來祖先時代的語言為榮。歸回巴勒斯坦的兩類猶太人背景不同,已如上述。塞法爾德人的用語近于希伯來語,他們容易通過所熟悉的舊約聖經來掌握希伯來語,而阿什克納茨猶太人來自歐洲,長期以來,他們使用“意第緒語”(Yiddish),意第緒語是希伯來語、德語和斯拉夫語的混合語,書寫印刷仍用希伯來語的輔音字母,是歐洲猶太人所通用的語言。他們來到巴勒斯坦後,就得從頭學起希伯來語,因而出現老一輩祖父爺爺向在小學讀書的兒孫幼輩學習希伯來語的怪異現象。

    本•耶胡達所創造、發展的希伯來語為現代希伯來語(ModernHebrew),此語的大量新詞匯來自英語同音詞,如電話(telephone),電視(television),咖啡(coffee)、沙發(sofa)、公共汽車(autobus)以至科學新詞原子(atom)等都與英文詞語發音相同,不過改書希伯來字母而已,大量日常詞言仍保留原來的舊約聖經詞匯。因此曾有人戲言說︰如果大衛、所羅門王復活,今日漫步于耶路撒冷街頭,他倆無疑能基本听懂周圍他們的民族後代人的對話,並向人們致意說︰“Shalom!”(沙龍!意為︰平安!)。

    五、以色列的宗教現狀

    今日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猶太人國家,470萬人口中,猶太人佔80%以上,其它為阿拉伯人(約14%)等。居民約80%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和其它宗教。希伯來語為國語,但阿拉伯語亦為官方語言,並通用英語。

    現在耶路撒冷和其它城市共約有六千所猶太會堂,分別為構成猶太人兩種主要民族成份的塞法爾德人和阿什克納茨人所使用。猶太會堂一般早晚都有祈禱儀式,安息日(星期六)早上,猶太會堂人頭擠擠。

    猶太教事實上是以色列的國教,但國家與宗教的關系並未明確解決,即有主張國家法律應根據猶太法典制訂,亦有主張應政教分離。因此,以色列迄今尚未有一部國家的成文憲法。以色列的議會制,除兩主要政黨外,還有以維護宗教利益的全國宗教黨、正教黨等小黨派,成為兩大黨拉攏的對象,以增加大黨各自的議席。根據現行法律,國家賦予宗教機構掌管公民的婚姻公證的職權,即結婚、高婚必須到所屬宗教機構進行登記和領取證書。猶太教全國最高機構負責任命宗教法庭的法官,負有解釋猶太法典在現代情況下如何運用的任務。

    猶太教的三主要派別中,正統派勢力較強,排斥改革派與保守派,但它們之間始終存在矛盾與沖突,而國家政教問題的適當處理,仍是今日以色列作為現代化國家潛在的隱患。
希伯來民族史歷史分期與大事年表
    Ⅰ.古代埃及(共三十一個王朝)

    古王國時期約3000∼2200B.C.亦稱“金字塔時期”。

    齊阿普斯(Cheops)金字塔(即胡福法老金字塔)約2650∼2500B.C.

    齊夫林(Chephren)金字塔(即哈夫拉法老金字塔)

    中王國時期約2200∼1580B.C.

    喜克索斯人(Hyksos)控制埃及16808B.C.∼1580B.C.

    新王國時期約1580∼1070B.C.亦稱“帝國時期”。

    雅赫摩斯一世(AhmoseI1580∼1557)驅逐喜克索斯人。

    吐特摩斯三世(ThutmoseⅢ1501∼1447)征服巴勒斯坦。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Ⅳ1375∼1358)建立埃及

    軍事帝國。

    Ⅱ.古巴比倫王國(約1894一1595B.C.)

    第六代王漢漠拉比(Hammurabil792∼1750B.C.)

    《漢漠拉比法典》公元1901漢漠拉比法典園柱碑發現于伊朗的甦薩(Susa),現存于巴黎盧佛博物館。

    III.希伯來民族

    (一)族長時期

    亞伯拉罕離開吾珥(Ur)西遷約公元前18∼17世紀。

    以撒生以掃、雅各。

    雅各(以色列)生十二子︰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

    西布倫、約瑟、便雅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

    發展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

    (二)摩西時期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Ⅱ1292∼1225B.C.)建比東和蘭塞。

    法老梅尼普塔(Merneptah1225∼1215B.C.)**族叛亂。

    摩西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約1220B.C.

    (三)士師時期(1150∼1028B.C.)

    底波拉擊敗迦南人1150B.C.

    以利1155∼1080B.C.

    基甸1100B.C.

    參孫1100BC.

    撒母耳1100∼1020B.C.

    (四)王國時期(1028∼933B.C.)

    掃羅1028∼1013B.C.

    大衛1013∼973B.C.

    所羅門973∼933B.C.

    (五)分國時期(933∼586B.C.)

    北國以色列(注︰橫點線隔開,表示篡位改朝)

    耶羅波安一世933∼912

    拿答912∼911

    巴沙911∼888

    以拉888∼887

    心利887

    暗利887∼876

    亞哈876∼854(先知以利亞)

    亞哈謝854∼853

    約蘭853∼843(先知以利沙)

    耶戶843∼816

    約哈斯816∼800

    約阿施800∼785

    耶羅波安二世785∼745(先知阿摩司760∼740).

    (先知何西阿750∼735)

    撒迦利雅744

    沙龍744

    米拿現743∼737

    比加轄737∼736

    比加736∼734

    何細亞733∼722

    亞述王撒瑪根陷撒瑪利亞

    722B.C.北國以色列亡

    南國猶大

    羅波安933∼917

    亞比央917∼915

    亞撒915∼875

    約沙法875∼851

    約蘭851∼844

    亞哈謝844∼843

    亞他利雅(女)843∼837

    約阿施837∼798

    亞瑪謝798∼780

    烏西雅(亞撒利雅)780∼740

    約坦740∼735

    (先知以賽亞740∼701)(先知彌迦725∼690)

    亞哈斯735∼720

    希西家720∼692

    瑪拿西602∼638

    亞們638

    約西亞638∼680

    (先知西番雅630∼625)

    約哈斯608

    (先知耶利米626∼585)(先知那鴻615)

    約雅敬608∼597

    (先知哈巴谷600)

    約雅斤597

    西底家597∼586

    (先知以西結592∼570)

    (六)被擄時期(586∼538B.C.)

    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建立新巴經倫王國626∼604B.C.

    尼布甲尼撒二世(604∼562B.C.)擊敗埃及王尼哥605B.C.

    尼布甲尼撒二世毀耶路撒冷,南國猶大亡,眾民被擄586B.C.

    (七)波斯時期(538∼331B.C.)

    波斯古列王征服新巴比倫539B.C.

    被擄以色列民首批歸回耶路撒冷538B.C.

    重建聖殿根基537B.C.

    波斯王大利烏一世521∼485B.C.

    (先知哈該、撒迦利亞520∼518B.C.)

    所羅巴伯重建聖殿520∼516B.C.

    波斯王薛西斯一世485∼465B.C.(即亞哈隨魯王)

    (先知瑪拉基460B.C.)

    (先知俄巴底亞460B.C.)

    (先知約珥400B.C.)

    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465∼425B.C.

    尼希米修建城牆444∼432B.C.(尼1;l︰2︰1∼11)

    波斯王亞達薛西二世404∼358B.C.

    以斯拉到耶路撒冷397B.C.(拉7:7)

    波斯王大利烏三世338∼331B.C.

    亞歷山大佔領波斯首都甦薩,波斯帝國亡331B.C.

    (八)希臘時期(331∼63B.C.)

    亞歷山大佔領巴勒斯坦331B.C.

    亞歷山大死,帝國**323B.C.

    托勒密王朝統治巴勒斯坦323∼198B.C.

    塞琉古王朝統治巴勒斯坦198∼164B.C.

    安條克四世**猶太教168B.C.

    瑪喀比起義斗爭168∼143B.C.

    瑪喀比王朝的獨立時期143∼63B.C.

    希臘時期的猶太宗教書卷──舊約次經與外傳

    《次經》(Apocrypha)名稱與大約年代︰

    ぇ瑪喀比傳上卷(約1058B.C.)え瑪喀比傳下卷(約100∼50B.C.)

    ぉ以斯拉續篇上卷*(約200∼l00B.C.)お多比傳(約200B.C.)

    か猶滴傳(約150B.C.)が以斯帖補篇(約150∼50B.C.)

    き巴錄書(約150B.C.後)ぎ甦撒拿傳(約135∼105B.C.)

    く三童歌(約168B.C.前)ぐ彼勒與大龍(約139∼128B.C.安條克七世時)

     便西拉智訓(譯于132B.C.) 所羅門智訓(約100∼50B.C.)

     耶利米書信(約150B.C.) 瑪拿西禱言*(約100B.C.)

     以斯拉續篇下卷*(約81∼96A.D.羅馬杜密善在位時)

    (注︰有*者不列入天主教第二正典書卷中)

    《外傳》(Pseudepigrapha)名稱︰

    ぇ禧年書え亞里斯提亞書信ぉ亞當與夏娃傳お以賽亞殉難

    か瑪喀比三書が瑪喀比四書き撒督殘篇ぎ以諾一書

    く以諾二書ぐ巴錄二書 巴錄三書 西比路巫語

     摩西升天記 所羅門詩篇 十二族長遺訓

     猶太教父訓言 亞希喀爾

    (九)羅馬時期(63B.C.∼135A.D.)

    羅馬龐培佔領巴勒斯坦63B.C.

    羅馬前三頭政治64∼44B.C.

    羅馬後三頭政治43∼27B.C.

    屋大維為羅馬首任皇帝27B.C.∼14A.D.

    大希律王37∼4B.C.

    耶穌誕生7∼4B.C.之間

    希律•亞基老4B.C.∼6A.D.

    希律•安提帕4B.C.∼39A.D.

    希律•亞基帕一世41∼44A.D.

    希律•亞基帕二世50∼100A.D.

    第一次猶太戰爭66∼70A.D.

    第二次猶太戰爭(巴•柯克巴起義)132∼135A.D.

    (十)流散時期(TheDispersionPeriod)

    拉比猶太教時期70∼630A.D.

    《密西拿經》(Mishna)編成200∼210A.D.

    《巴勒斯坦塔木德經》編成4世紀中葉

    《巴比倫塔木德經》編成5世紀末

    中世紀猶太教630∼17世紀中葉

    摩西•邁蒙尼德(MosesMaimonidesll31204A.D.)

    摩西•門德爾松(MosesMendelssohn1729∼1786A.D.)

    近現代猶太教17世紀中葉以後

    俄國比盧小組進入巴勒斯坦1882A.D.

    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eHerzll860∼1904)

    首屆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1897年8月29日

    《貝爾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

    第二屆聯大通過分治決議1947年11月29日

    以色列國成立1948年5月14日

    巴勒斯坦國成立1988年11月15日

    埃利澤•本•耶胡達(1858∼1922A.D.)

    (EliezerbenJehud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