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中国古人
作者:王敬之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十八章 生死之谜 第十九章 天行有常 第二十章 郊社之礼 第二十一章 时候已到
第二十二章 大同世界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十八章 生死之谜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第十一》

    “生存还是死亡:这就是问题!”莎士比亚藉剧中人物哈姆雷特之口所说出的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确,生和死是人人都得面对的一个问题。生死的迷惑历来都是人类的一个不解之迷,对今天的人来说,也仍然如此。生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会如何?死后还会有生命吗?死人有知觉吗?我是谁?是这个身躯,还是躯体内的灵魂,或者是两者的集合?人真的有灵魂吗?灵魂是不朽的吗?人是否能获得永生,如何才能获得?

    人生看起来是何等的不公啊?我们的出生并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愿,人想活下去,却偏偏要面临死亡。有人生来身有残疾,有人年少之时就过早地夭折。在生与死这两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上,我们的天赋的自由选择的权力似乎根本没有派上用场。须知,我们若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上不能作自我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自由权岂非形同虚设?如果上帝真是爱,是绝对公正的,为什么我们生来就进入苦难的之中,或迟或早地都注定要走进坟墓之中,这又如何说明上帝的爱与公正呢?

    虽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力地见证着天地之间有一位不可测度的全智的设计者与创造者上帝的存在;然而,今天世上的许多人仍然不愿相信这最明显最科学的证据。因为他们无法将人世间存在的明显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事实,酸甜苦辣所交织的人生,与一位慈爱全能的上帝连在一起。根据他们的逻辑推算,若有邪恶与不公存在,那就证明没有慈爱与全能之上帝存在。生死的问题因此被搁置一旁,留下无限的遗憾。在他们的心中,正如同在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心里一样,燃烧着炽烈的火,希望对这些问题获得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这些问题提得合理,应该有个合理的解释!

    历代以来,尽管出现了无数的人间理论,生与死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伟大的思想家与虔诚的敬天爱人的孔子,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孔子虽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答案,却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思路。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分开而论的,解开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孔子在对《周易》所作的《系辞上传》上说:

    原文: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译文:回到原始本源,就能明了死与生的道理。

    不幸的是,“原始”的记录,在孔子的年代恐怕也已不可考证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孔子一直没有正面的说明生死的道理。可幸的是,我们今天仍可从《圣经》中获得亮光。事实上,第一个真理与第一个谎言所围绕的都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所有的人间理论,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根。而弄清人的本质又是解开生死之谜的第一步。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2:7)

    根据《圣经》,人并不是从什么其他有生命的形式进化而来,而是直接出自上帝的手。简单地说:

    活人=人形尘土+生气

    当上帝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时,尘土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换句话说,使尘土得生命的乃是上帝所给的生气,或者又叫做“全能者的气”。上帝向人体所吹入的并不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在尘土变成人之前,并没有一个已经存在的所谓灵魂。现在常话中所说的灵魂,是尘土与生气的结合体;其实就是人的别称。人所以有思想感情,完全在上帝的灵。没有上帝的灵,尘土仍不过是尘土。

    上帝给人类的第一课乃是一道命令:

    “耶和华上帝吩咐你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17)

    上帝按着自已的形象造人,为的是让人活得象上帝,有上帝一样的情感、思想、意志与行为处世的方式。藉着这道命令,我们可以看出上帝对人是何等的爱护,所供给人的是何等的丰富。然而,上帝也发出了警告,说明了抗命不遵将有何等的后果。亚当并不是一个婴孩,而是一个有思维判别能力,一个有着超常智慧的人。圣经记载说,亚当给各样上帝用尘土所造的活物一一取名;表现了卓越的动物分类学的知识。见《创世记》2:19-20。

    “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句话,意谓着整个人的死亡:即身心灵、或灵魂体的全面灭亡。违背上帝的命令就是犯罪,而“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惟犯罪的,他必死亡”。(结18:20)这最后一节经文的原文与英文中都有“灵魂”一词。“Thesoulthatsinneth,itshalldie.”钦定本)。可见,灵魂不死不灭,灵魂永恒不朽,不是《圣经》的教训。耶稣基督下面的这段话,对此说得更为清楚。“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1:28)

    上帝给亚当的那道命令性的警告,是在夏娃受造之前。如果人听从了上帝的这道命令,就必永远活着;若是违背,将失去生命。这是人类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第一道真理。

    汉字中的“命”字既可表示“命令”,同时也是“生命”的意思。古经中常用“命”字来指代“天命”。这一字之中,表现了顺命而生的道理。一切生命与能力都在上帝的命令之中。上帝创造天地之初所做的就是发出命令。

    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6,9)

    虽然有上帝的明白警告,亚当与夏娃还是听从的撒但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自绝于生命之源。结果,死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亚当背叛之后,上帝宣布说: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中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

    回归到尘土就是死。从“生存”到“死亡”,从人回到尘土的过程就是死。那么,上帝所赐的生气会怎么样呢?“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12:7)其实这里所说的灵,就是人里面的“生气”。圣灵藉古代虔诚的东方人约伯的口说“上帝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伯33:4)当“生气”离开人体里,所剩下的就是一具僵尸了,其组成与尘土中所含的各种元素相同无异。不再有生命、意识、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死亡的过程:

    死人=人-生气=(人形尘土+生气)-生气=人形尘土

    现代所说的迷信,许多就是因对死亡这一事实的不理解而引起。那么,中国的古经中,对于死亡又有什么记载,是否与圣经的真理相一致呢?根《吕氏春秋·贵生篇》上所浴·

    原文:“所谓死者,无有所知,复其未生也。”

    译文:“所谓死,就一无所知了,又回复到未生之前的状态了。”

    孔子在《礼记·祭义》中也有文字论到死:

    原文: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译文:众生都必定死,死后都必定归于尘土,这就叫做鬼。

    《礼记·郊特性》则说:

    原文: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译文:(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身形体魄则归于地。

    中国古经中的这些记述,与《圣经》关于死亡的教训如此相近,几近同出一辙了。关于“灵魂不朽”的问题,著名的台湾中国哲学学者韦政通先生的一段话,极能代表中国正统的观念。韦政通先生说:

    “中国哲学家很少讨论不朽问题,灵魂不朽的信仰更是少见。这现象主要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教人‘未能事生,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注意的是我们在人间的努力,死后的问题可不必措意,因为死后究竟如何,也是要由生前的努力来决定的。这种思想对灵魂不朽的信仰,起了防堵的作用。”(注一)

    中国权威性辞典《辞海》,在孔子条款下说孔子:“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注二)换句话来说,孔子是信上帝的,虽然重视祭祀,却不相信有鬼神之类的存在。他的祭神就是权且把它当作有那回事罢了,并不是真心地相信真正有鬼神。

    中国先圣在死亡问题上的正确看法,再次证明他们的确从真理的源泉领受了真光。现在的问题是,“灵魂不死”的这种广泛盛行的观念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进了中国人的观念之中的呢?这种观点既不出自上帝,那又出自于何人呢?当我们仔细地在《圣经》中听蛇与女人的对话时,便能找到答案。

    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1-5)

    上帝所教给人类的第一个真理[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与撒但的第一谎言[你们不一定死],两者都是有关生死问题的。撒但这条“古蛇”(《启示录》12:9)欺骗人说:你们或许会死,但不一定。你们的身体虽然会回归尘土,但是你们的灵魂却是永远不死的。如果不能在身体中继续存活下去,你们就会以“不朽的灵魂”存在下去。并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可以获得知识,便如上帝一样,进入更高的生命境界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一切有关“灵魂”问题的荒唐错谬的理论与哲学的根源都在这里。流行于中国人中的轮回观,就是其中的一种。轮回的学说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后被佛教所采纳,随佛教一起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轮回学说的传入腐蚀了中国先圣先贤所传讲的人生的纯正的教诲。这一邪说最早出现在印度教各宗派经典《博伽梵歌》之中。

    “如同寓于身体内的灵魂不断地在身体内从童年进入轻年,又从轻年进入老年,相应的,灵魂在临死时从一个身体进入另一个身体。”(注三)

    印度教既相信一个有人格意义的神,同时又相信“轮回”之说。这种说法在释伽摩尼佛(公元前563-前483年)看来,是相当矛盾的。既然信有神的存在,那么,这位神一定能中止轮回,中止人间痛苦。若相信轮回不断的进行,那么,就是肯定没有这样的一位神。因为真正的神必能中止轮回。因此,他抛弃了印度教中的有神论,单取了轮回的信仰。利用因果业报来解释人间的不公平与人间诸苦。根据这套理论,人今生的一切都是由前生所决定了的。佛祖凭着对周遭众生生老病死的观察,建立起了原始佛教,倡导无神论,各人自求解脱。藉着圣经,我们得以明白,释伽摩尼没能明白一切的痛苦皆由罪而生;更不了解,真神上帝与上帝之子,成了罪所带来的痛苦的最大的受害者。上帝所定的救赎计划乃是要藉着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牺牲,使全宇宙一切的痛苦永远地划一个句号,“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21:4)

    不少人以佛教为真理,相信轮回的学教。不过,我们若对佛教的中心教义与基本假设看个究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众生原本都是大智大慧、园融光明的佛。说得更通俗一些,佛教宣讲众生本来都是处在真理与光明境界,有完全的知识与智慧。如今的种种佛法目的都是一个:将误落凡尘的善男信女们带回这原本的境界,从而结束学佛修佛者在生死苦海中的轮回,立地成佛。可是,无论是佛祖本人还是佛教的传人,都不能说明众生为什么会从原本的光明境界而误落生死轮回的原因。若是众生本有全备的智慧,他们本该知道婆娑世界的诸苦,不然他们的智慧从何谈起呢?因此,对一切相信轮回的人都必须认真地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怎么能够知道,依从佛家的种种法门修佛可以得大解脱而入无限光明的极乐世界永不再轮回呢?

    医生若是对病人的病因尚且不知,怎能指望病得医治,健康复原呢?同样的道理,对于生灵为何进入苦难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佛教,竟应许将人从痛苦中彻底地解脱出来,岂非欺人之谈?释伽摩尼从否定上帝存在的错误出发而发展起来的佛教,岂可称为智慧与真理的宗教呢?

    《圣经》中有一段话,很值得信佛的人深思——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与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杯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罗1:19-23)

    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偶像的出现,各种泥菩萨纷纷登室入殿,以及人们对这样自己所造之物的崇拜,正悲哀地应验了《圣经》上的这段话。现在该是回到真智慧,告别自身难保的偶像,回归真神的时候了。

    佛祖本人是否知道痛苦及他所相信的“轮回”的起因,我们不得而知:他没有教导真理——即人类的堕落的原因,是因为听信了撒但的欺骗而选择了对上帝的背叛。佛教的基础是轮回,而轮回并不是真理,而是撒旦第一个大欺骗骗人花样之一。

    这个大欺骗的另一个翻版,表现在由苏格拉底所发明,而他的学生柏拉图所推广的另一个谬论上。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以一句是“自知自己无知。”而名称于世。他认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然而,据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却坚持认为完全基于他本人推理而得出的“灵魂不灭”的结论是真理!在他看来,人的灵魂在人有身体之前就存在了,在人死之后,也会离开人体而去,继续地存在下去。苏氏动人的口号与固执的结论中的自相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后人在谈到苏格拉底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苏氏从小就听到一“声音”给他指令。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这个“声音”常禁止他做这做那,却从不给予他正面的鼓励。(注四)

    接受苏氏倡导的“灵魂不朽”的教会,没有听从《圣经》的教导:“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哪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一4:1)

    天主教会在接受了这种“灵魂不灭”的谬论之上,又发明了另一个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义──善者在临死时晋升天堂,恶者则下地狱,而对于犯有小罪的或罪已被免但尚未赎尽者,死后升天堂前须在“炼狱”中暂时受罚,至罪愆炼尽时为止。

    所有这些有关“灵魂不灭”的理论与“教义”都是起于撒但的第一个大欺骗。在今天各种人为神学理论与学说充斥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温孟子的一段话:

    原文: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他不会再对一般的言论感兴趣。

    耶稣说:“我就是真理”(约14:6),“我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6-37)。无论是人的学说与理论,或是任何教会机构,在真理面前都无发言权,惟有上帝的圣言——《圣经》才是真理的权威!凡属真理的人,应该将人的学理搁置一旁。

    使徒雅各曾发出这样的警告说: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19)

    若是不转回,则这个灵魂(人)必死无疑。圣经教导不朽与不死乃是上帝独有的特性:

    “到了日期,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前6:15-16)

    违命至死,但顺命得生。上帝愿意将永恒不朽的生命赐给世人,耶稣基督降世也正是为着这一目的: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那么,中国古人对于不朽有些怎么样的教导呢?他们是否教导过“灵魂不朽”的道理呢?我们在《左传》一书找到了关于不朽问题的讨论。

    原文: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二十四年春,穆叔去晋国。范宣子迎接他,问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穆叔回答说:“我听说:最高的是建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建立言论。虽然死了也久久不能废弃,这就叫做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是中国古代惟一的“不朽论”,世称“三不朽”,与“灵魂不朽”毫不相干。中国上古的先圣们,对于死亡的问题,也象孔子一样,存而不论。不去作无谓的推论,而仰赖天的启示。

    不幸的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无神论与对轮回的错误信仰进入了中华神州,使许多人的思想偏离了正道。甚至后世一些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传承者的大家之中,也有人糊里糊涂地为轮回辩护。明代的哲学家,世称为阳明先生的王守仁(1472-1529),便是其中之一。佛教的传入与流行,动摇了根基于对天的信仰之上的儒道。后来的道家也与后来的儒家一样,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轮回的思想。以至于中国读书人,竟成了外面的儒家,骨子里的道家,信仰上的佛家。而现在所说的所谓中国文化,便是指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文化。以轮回的形式出现的“灵魂不灭”论便成了儒道二个有神论与一个无神论的杂合点。而近现代的中国,又被这一思想所牵引,终于使一个敬天事天的尊神论国家,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国家。现代中国人口中虽然仍自称为“神州儿女”,却不知道,抛弃了对真神上帝的信仰,哪里还谈得上是神州儿女呢?!

    中国人自古有对于永生的盼望,因为这盼望是上帝安放在人心里的。所罗门王在灵感中这样写道:“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3:11)

    的确,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古人对于如何获得永生,缺乏完全的了解。然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全本的圣经,有着中国古经中所预言的那位以神道设教的圣人耶稣的明白教训,我们可以回归到上天赐给我们先祖的真理之上,抛弃由撒但的第一次在大欺骗下对“灵魂不灭”的虚假的应许。

    “这见证就是上帝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一5:12)

    福音是要“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若是因为亚当一人的犯罪众人都必须死的话,怎么能够证明上帝的公正呢?圣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对于人的罪是否判两次死刑,一次是在人生命的终了,一次是复活之后在“火湖”中受“第二次的死”呢?如果人人都必须死的话,为什么圣经上说,耶稣为众人死了呢?

    上帝决不强迫人事奉他。相反,上帝赐给人自由意志,可惜,亚当和夏娃滥用了天赋的自由。虽有无数的证据证明上帝的慈爱,但他们却任由怀疑的心术作祟,执意背叛了他们最好的朋友与创造他们的主上帝。死便因他们的犯罪而临到了世界。但上帝决没有定意让人为罪受两次的死。

    我们现在所活的生命,严格说来只是“宽容期生命”(probationallife)──是人类第二次在上帝与撒但、善与恶、永生与永死之间作出选择的机会。我们习惯上称这“宽容期生命”的终点为死亡,但严格说来,似乎称之为“宽容期的终结”更为妥当。而这个终点并不是对罪最终的审判。那么,它是什么呢?《圣经》中著名的耶稣与拉撒路复活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在世人在人生的终结所走“世人必走的路”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里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约11:1-15)

    请注意,门徒们认为拉撒路死了,可是耶稣却说他是“睡了”。当他第一次听说拉撒路病了的时候,就说“这病不至于死”。耶稣的意思是拉撒路之所以“睡了”,原因是生病,而不是犯罪,不至于受到死的惩罚,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耶稣心里有另一个目的:他要将拉撒路从睡眠中叫醒过来。不过,他的睡眠并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人们常说的死。耶稣在这里明确的告诉门徒,世人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象睡眠一样。

    当耶稣到来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了。耶稣说: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11:25-26)

    不幸的今天有许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却不信耶稣的这句话。因为他们不相信人生的终结在上帝的眼中,不是死而是睡眠。对于耶稣如此明白的话,他们不能相信,因为他们相信“灵魂不死”的说教,相信人死时或升天堂,或下地狱。中国的基督徒中有一句话,叫做“蒙召归天”,说基督徒的死是蒙召归天,而不是睡了。论到大卫的死,使徒彼得说: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使2:29,34)

    大卫肯定是能够得救的,但他并没有在死后立即升天。有人为了迎合这种人的学说,甚至不惜抛开圣经而说什么:旧约时代人死不升天,到了新约时代人死之后才升天。摩西明显是在旧约时代死的。《圣经》上说着说:“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申34:7)摩西死后,分明是复活升天了。并且还与活着升天的以利亚一起降下来,“谈论耶稣去世的事。”(路9:31)耶稣分明是在新约时代死的,他死之后并没有象现今基督教会里所说的那样,立即“蒙召归天”。他告诉七日的第一日清晨去墓地的玛利亚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20:17)可见,耶稣升天,是在他复活之后,并不在复活之前,而且是带着复活的荣耀身体升上去的。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宣讲信徒死后即“蒙召归天”的人,那些人以什么样的身体上天的呢?我们知道,他们的肉身要在地上“归于尘土”,而义人复活得荣耀身体的时间尚未来到。若他们真是以所谓的“灵魂”升天的,那么天上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有形有体的人,如耶稣、以利亚、摩西;而另一类就是无形无体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则在那里等侯复活的身体。可怜的人啊,你们要到何时才肯放弃那些乖僻之人的学问,而回到圣经纯正的真理上来呢?耶稣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因为真理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今日的信徒与大卫一样,死后都不会直接升天,而要等到主第二次降临时才复活。

    为了更清楚地看待这个被混淆了的问题,将我们再来看一段圣经,看耶稣怎样看待死亡的问题: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他到家里去;因他12岁的独生女快要死了。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从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她的灵魂便回来,她立刻起来了。(路8:40-42;49-55)

    照常人的常话来说,睚鲁的女儿也与拉撒路一样,已经死了,但耶稣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那些人甚至因耶稣所说的这句话而嗤笑他。今天也有许多人嗤笑那些像耶稣一样,说人生命的终结为睡眠的人。上面这节经文最后的一句“她的灵魂便回来”,中文翻译多加了一个“魂”字。原文与英文都只有一个灵字,就是生命之气,没有这个“魂”字。(Andherspiritcameagain,andshearose.)

    关于生命的终结,耶稣是这样教导,门徒也是这些教导。保罗论到那些见过复活的基督而已经去世的人说:

    “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林前15:6)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4:13-14)

    彼得也是同样的论到死去的人:

    “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3:4)

    “与他列祖同睡”这个说法,在《旧约圣经》反复的使用,用来描述人的死。例如:《列王记上》2:10;11:43;14:20;14:31;15:8,16;《列王记下》8:24;9:28;10:35;13:9.等。

    《圣经》是非常的清楚与明确的,自从有天地以来,人类大家庭之中尚无一人的死是对罪的工价的偿付;惟有耶稣基督一人在十字架上的死为是因罪人的罪,是对罪的工价的偿付。“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基督耶稣的牺牲为世人开了一条活路,因此他说:“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11:26)

    圣经说到真正的死亡是“第二次的死”,即人的身心灵的全部彻底的灭绝。(《启示录》20:14)

    这是对叛乱的天使与恶人的最终的叛决,是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死亡,也是最后一次有死亡的事发生。《圣经》明文启示我们在将来的天地中:“不再有死亡”(启20:4)

    世人虽然都必须蒙受犯罪的的后果,进入生命的终结(睡着),但人生并不是一个向死亡迈进的过程,相反,人生的每一天都是迈向永生的新的机会。生在世上的人并非注定要死,藉着信靠耶稣,我们可能直通永生。生命乃是上帝的恩典与慈爱的展示。生命之美,美在天赋的恩惠与永生的盼望。

    是的,上帝是公正的。人的第一次出生以及与之相伴的第一次生命的终结,虽然不是人能够选择的,但人可以在“重生”与“第二次的死”之上,作出完全出于自己意志的选择。凡选择藉着圣灵而生的就永远脱离了死亡。上帝差下基督,差派天使,兴起先知,赐下《圣经》,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我们,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的选择。人若“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竟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忽略这么大的救恩”,“为自己积蓄忿怒”,又“怎能逃罪呢?”(罗2:4;来2:3)

    十字架就是体现上帝的公正最强有力的证据。

    因为基督的牺牲,人从死地被救回。凡决定在基督里重生的人,虽然也会有“预备期的终结”临到,而象大卫一样睡在坟墓里,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点。他们将复活得永生,与圣父上帝,圣子上帝与圣灵上帝永远在一起。“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他所关心的并不是看能定多少人的罪,而是看有多少人能得到永生!“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未知生,焉知死”。耶稣是生命之源。认识了耶稣,也就认识了生命;拥有耶稣,也就拥有生命。生命之中没有死亡,正如死亡中间没有生命一样。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约3:36)

    “认识我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注释:

    注一: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第175面。

    注二: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1262面。

    注三:巴克提妲达史华米帕布巴《博伽梵歌原义》(纽约,BBT,1986),第91面(英文版)。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十九章 天行有常
    “朋来无咎。反复其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易经·复卦》

    孔子作为几乎全部中国古代经典的编撰者,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摩西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摩西是《旧约圣经》五大律法书,也可能是智慧书《约伯记》的作者。有趣的是,孔子也是中国现存五经的编撰者,另有一经《乐记》现已亡佚。与孔子不同的是,摩西有机会站在上帝(基督)的面前,从上帝手中领受十条诫命,并将上帝所教导他的写下来,记在圣经里。而孔子未得这种天赐的机缘。他在编撰古经之时发现,有些重要的真理已经失传了。不禁哀切地发出"大道既隐"的遗憾。他的一生,特别是晚年,都在寻索恢复这些失去的大道。而《周易》一书就是他醉心于寻索的关键性的经书之一。

    论到《易经》,孔子的门生们这样记下了老师的话,现代译文根据著名汉学家理雅各英文转译:

    原文:“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若是再加给我数年的寿命,我将用五十年来学习易理,这样就可以免犯大过了。”《论语·述而第七》

    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说:“孔子晚而喜《易》。”晚年的孔子,自知生命将尽,不胜感慨。倘若能加给他寿命,他愿意花五十年来研究《易》。《易经》中究竟藏着什么重要的道呢?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做“五十而知天命。”从哪里知道的呢?答案是:《易经》。孔子晚年不仅喜《易》,而且“序《彖》、《象》、《说卦》、《文言》”。对《周易》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孔子为《周易》所写的《系辞下传》中,对第二十四卦作出了以下的三点评论。历来令人迷惑不解。

    《复》,德之本也。

    《复》,小而辨于物。

    《复》以自知。

    这三点注解突出地说明了《复》卦的重要性;然而这一卦所以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了解天命的关键。孔子在《彖》辞中说: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若是能见出天地之心,那么,“知天命”岂不最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了吗?因为“天命”乃是“天心”的表现而已。而且,所有的真理和一切的奥秘,岂不都藏在天心之中吗?若是看出了天地之心,岂不就有可能恢复隐没的大道吗?倘若这大道尚且不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之心之中,还会在什么地方呢?

    不幸的是,孔子与老子虽穷其一生,也都未能恢复重建那失去的大道。令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借助于完全地启示上帝旨意的《圣经》,来恢复那失传的大道呢?让我们来看《复》卦的原文。

    原文: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住。

    译文:《复》卦:亨通无碍。或出或入均无疾患,有朋友驾临,不为追究罪咎。来往有一定的规律,每逢第七日返回。有利于前往。

    有人可能要问:这位朋友是谁呢?为什么他一来就没有灾祸了呢?为什么要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呢?换句话,每逢七日来光临呢?“利有攸往”,往何处去才有利呢?

    对以上的卦辞,孔子在《彖传》中作了进一步解释:

    原文: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译文:复之所以亨通,是因为有刚正的(天)返回,顺天而行,故而“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易经》中常用刚阳来代表乾(天),用阴柔代表坤(地)。所以,这里所说的“刚反”就是指天返回的意思。有趣的是,孔子用“刚反”来解释“朋来”。在孔子的注解之中,这驾临的朋友不是别人,乃是刚阳的天。

    原文:“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译文:“返往有一定的规律,每逢第七日驾临”,这是天行的规律。

    历代都有人以自然的天体来解释这里的“天行”。可是,这种解释是不合适的,因为自然的天体之中,没有这种运行的规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年月日,分秒时等都是按着自然的天体运行规律而确定的。自然宇宙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七天一个周期的这种循环规律。

    但是世界各地的日历表上都使用七日一个星期的循环规律。即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等,直到星期六。星期天为七日的头一日,星期六为七日的第七日。宇宙天地中既然没有这种规律,那么这一记时制度从何而来呢?答案是从《圣经》而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创2:1-3)

    起初,上帝用了六天的时间来创造天地,以及其中的万物。但是,创造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上帝还有一项工作要完成。“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圣经》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上帝的话语创造的。诗人大卫在灵感中写道:“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6,9)然而,到第七日,上帝做了三件不同于前六天创造的事:

    一、“上帝在这一天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二、“上帝赐福给第七日”;

    三、上帝将这一天与其他六日分别开来,将这一日“定为圣日”。

    设立安息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六日繁忙的创造使上帝感到疲倦,而需要用一天来休息呢?

    “你岂不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上帝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赛40:28)

    不!上帝并不需要休息。但人却需要。上帝设立安息日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人是上帝“为我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好述说我的美德。”(赛43:7,21)上帝造人的目的是为了在人的生命中表现上帝思想意志,品德与行为。因此,耶稣说:

    “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

    上帝称安息日为“我圣日”,“耶和华的圣日”(赛58:13)安息日的设立是为了让人能与上帝有更亲密的交通,能更好的反照上帝的形象,思想行为意志品德,而不仅在口头上“述说我的美德”。正如上帝希望所有的人都“述说我的美德”一样,安息日的设立也是为所有的人,并不单是犹太人,不然耶稣会明确的说这日是为犹太人设立的。事实上,上帝在起初将第七日定为圣日时,世上还只有亚当和夏娃二个人,而且他们尚未犯罪背叛上帝。我们不必自认自己比启示《圣经》的上帝更聪明,来给《圣经》作注,因为《圣经》就是自己最好的注释。

    上帝希望人们在这一天,将一切的俗务暂时放下,全身心地在上帝里面安息舒畅,默想记念上帝奇妙的创造大工,所行的奇事;在这一天来到上帝面前,带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敬拜他。主上帝要在他所分别出来定为圣日的这一天,与人相交,使人与他更亲近。这才是真正的“天行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之行既无止息,上天的儿女们就应该自强不息。

    主耶稣,作为安息日的主,就是那位每逢第七日驾临的“刚反”的朋友。他来是要将我们从罪恶与试探中救拔出来,使我们不被定罪,而得到完全的自由。因此,“朋来无咎”。

    《复》卦卦辞的结论是:“利有攸往”。往何处去呢?

    “还有那些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爱耶和华的名,要作他的仆人,就是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约的人。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6-7)

    “到我的圣山”,“我的殿中”,就是到古时的圣幕、圣殿,今天的教堂去。上帝将带领他们到他的殿中去敬拜他。他们所摆在祭坛上的的祭必蒙悦纳:就是“感谢的祭”和一颗“忧伤痛悔的心”。圣经告诉我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乃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可是,我们怎么可以确定,这“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中所说的七日,就一定是圣经中所说的七日的第七日之圣安息日呢?仅凭一段经文便作结论,似乎不能令人置信。而且我们仍然不能完好的理解孔子所作的注。我们相信,当孔子写下这些话时,必与老子一样,对自己写下的话未必有真正的了解,而很可能是在“灵感”中写下的。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孔子才坚持说自己是“述而不作”,说自己是传述真理与天道的器皿,而不是真道的发明者。孔子对周易作传是实,不真正懂得自已受感之下所写的传必也是实。不然,孔门之中必有将其要意传给后人的。可是察考《论语》也罢,《孟子》也罢,都得不到多少这方面的记载。受圣灵启示的人,对所启示的异象或信息不理解,这种现象在《圣经》中也是常有的事。但以理先知就不明白自己所见到的“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的异象。他说:

    “于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然后起来办理王的事务。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8:27)

    孔子说:

    《复》,德之本也。

    《复》,小而辨于物。

    《复》以自知。

    要完全明白这些话,我们有必要继续《复》卦的卦辞中来寻找解开疑团的秘码。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译文:《象传》说:雷在地中,这就是《复》卦的卦象。古代的君王一到此日则闭关静养。商人旅客不出外远行,君王也不巡视四方。

    我们暂时先放下第一句话不论,而单看后面的一句,即“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从这句话来看,这一日似乎没有什么工作在进行。在孔子的时代可能不是这种情形了。可是他说,古代的君王在这一日要闭关静养,商人与旅客在这一天也不走动,官员们也不到外地去巡察。简单说,就是不办公了。说到底,这句话所描述的一幅公休日的情形,连商人可能都不做买卖了。这里的先王传统认为乃为三代的开国君王,据此可知,这种传统持续了至少一千多年。

    对文中的“至日”一词,有必要作些说明。传统对这个词的理解为“冬至”或“夏至”。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解是“以二至之日闭塞其关,商旅不行于道路也。”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这里的“至日”两字正好与汉语中的指称“冬至”与“夏至”的“至日”同形。然而,两者的意思却大不相同。因为,“至日”(冬至与夏日)一年才往返两次,而这里的“至日”却是“七日来复”,每隔七天就来临。因此,“至”应作“到达”,“来临”解。这一脱离语境的牵强解释,上千年来竟一至被作为正解传了下来。不过,我们不需在此苛责于古人。安息日的传统在他们的时代已失传。我们应当庆幸的是,我们今天有一本完全的《圣经》,可以从中学习祖先们求而未得的天道。

    在“造物者的诗篇”中,我们介绍了上帝的十条诫命。其中的第四条上说: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当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这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中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创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8-11)

    这条诫命规定,在安息日“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六日当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这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上帝不仅吩咐我们各人自己,以及与我们相关的人遵守安息日,而且“并你城中寄居的客旅”,也在守诫之列。因为人都是上帝造的,在上帝眼中,并没有人种、国别的分别。中国古代“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的传统,很可能就来自于第四条诫命。

    可是,第四条诫命中却没有让人闭关城门的吩咐。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先王以至日闭关”呢?圣经中尼希米的故事或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一习俗之谜。我们在第四章中提到,在公元前457年有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与圣殿的命令发出。当尼希米率领流落异邦的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到耶路撒冷时,他领导了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工作,而且极力地在犹太人中恢复在外邦失丧了的敬拜上帝的传统。回归的犹太人在灵性上却是不冷不热,处于昏睡状态。为了将百姓从沉睡之中唤醒,对上帝大发热心。尼希米开始了安息日的改革。甚至关上城门,以杜绝灵性软弱的犹太人在耶和华的圣安息日做买卖。

    “在安息日的前一日,耶路撒冷城门有黑影的时候,我就吩咐人将门关锁,不过安息日不准开放。我又派我几个仆人管理城门,免得有人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城。于是商人和贩卖各样货物的,一两次住宿在耶稣撒冷城外。我就警戒他们说:-你们为何在城外住宿呢?若再这样,我必下手拿办你们。从此以后,他们在安息日不再来了。我吩咐利未人洁净自己,来求守城门,使安息日为圣。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照你的大慈爱怜恤我。”(尼13:19-22)

    尼希米采取的闭关城门的措施,显然是迫不得已。目的却是为了帮助人守好安息日。看来,此举也似乎有效果。“从此以后,他们在安息日不再来了”。中国古代的先王们在“七日来复”的这一天闭关城门,或许也正是出于同样的苦心。这里似乎可以用得上“英雄所见略同”一句。至此,我们应该满有把握的说,上古的先王们是守安息日的!因为他们对第四条诫命的要求,看来是非常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态度还是相当严肃的。这使我们再次想到《约翰福音》的一句话:“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地上的人。”(约1:9)

    第四条诫命给出了为什么要守安息日的理由:“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创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11)可见,安息日是对上帝创造大工的一个记念。

    而,有无创造之能正是区别真神与假神的标准:真神创造万物,而假神为受造之物的手所造。

    敬拜上帝的唯一合法性基础就在于上帝是我们的创造主,我们是他造的。罪人的重生也是这同一创造之能的体现。重生即是再造。依着上帝的诫命守安息日为圣,敬拜创造天地的主,每逢第七日,世人就受到提醒:人是上帝造的,安息日是上帝为赐福人类而设立的。上帝并不需要休息,却在安息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就安息了”,为的是给人树立了一个可效法的榜样。

    《圣经》教导人“你们该效法上帝,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弗5:1)倘若安息日一直为世人所遵守,世上就不会有无神论、进化论、轮回、拜偶像等愚昧之事的立足之地了。因为每逢第七日,人就会被提醒,天地之间有一位上帝,他是我们的创造之主。我们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他的慈爱与恩典。

    看哪,世人所怀存的是何等背逆的心啊!上帝说“当记念”的,世人偏要忘记。当撒但诱导人忘记安息日之后,就将各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谎言与邪说灌输给人。今天的世界,不信上帝,而信进化论的现象,就是忘记上帝要人“当记念安息日”的不幸的后果。大批持神创论的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与进化论者论战,极力证明世界是上帝在六日之内创造的。然而这些信上帝的科学家们却不明白,上帝为何用六天的时间,因为以上帝的大能,六个小时完成创造大工应该也是可能的。造化主的目的正是为了为人类确立安息日。而上帝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要人每隔七日记念一次安息日,以此牢牢记住天地万物的由来。神创论的卫道士们,若能自己听从上的诫命,“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他们的论战必更为有力!

    现在,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孔子对《复》卦的三句评语了。孔子说“天生德于我”,一切的美善都是从主上帝而来,而主耶稣基督就是安息日(复)的主,这岂不是“复,德之本也”么?

    人们在安息日(复)与这日来临的朋友相聚,敬拜上帝,这一切都是由于信心的行为,而信心本不是外在的可见之物。这岂不是“复,小而辨于物”么?

    藉着敬拜人类与万物的创造主,我们就知道人类生命的来源在于设立安息日(复)的上帝。他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他的子民。在他之外,没有生命。中国人并不是来自什么“北京人”,而是来自于“七日来复”的造化之主!虽然我们都犯了罪,但安息日的主基督正是将我们从罪中救出来的救主。这岂不是“复以自知”吗?

    但是《复卦》之中,还有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即复卦的象。复卦的象,与安息日的主上帝有什么联系呢?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复。

    译文:《象传》说:雷在地中,就是《复》卦的卦象。

    《象传》是孔子为进一步解释周易中的各卦而作的形象化的说明。雷在空中,倒是很好理解。可以,这里所说的偏偏是“雷在地中”。这种形象化语言似乎并没有使问题简化,反而复杂化了。要想解开其中之迷,我们就必须解开“雷”与“地”所象征的实体。我们要进一步用《圣经》来解开这个长达二千五百年之久的谜。

    我们先来看地所象征的实体。《圣经反词兰恰:7上这样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从这两节经文中可以看出,人为地上的尘土所造。《圣经》中有多处直接用地来称号人。如:

    “地啊,地啊,地啊,当听耶和华的话!”(耶22:29)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地的实体乃是人。那么“雷”象征着什么呢?请看以下一段经文:

    “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站在旁边的众人听见,就说:“打雷了。”还有人说:“有天使对他说话。”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现在这世界的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27-32)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上帝所说的话,在人听来就象是在打雷。因此,雷所象征的是上帝的话,或许说就是上帝之道。我们现在有了“雷”与“地”所象征的实体,可是“上帝之道”(雷)是如何进入人的肉身(地)之中的呢?这个像的具体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考查上帝之道。请看下面一段《圣经》经文: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2,14)

    “雷在地中”:道(雷)成(在)肉(地)身(中)。这种解释若能成立,岂不是对耶稣“道成肉身”的预言吗!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开“雷在地中”这个谜了。复卦的卦象原来不是别人,正是那位“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亲爱的读者,请您在此稍稍驻足凝思!

    我们似乎更能理解为什么保罗为了“教会的执事”之后,才能“把上帝的道理传得全备”,也能更深刻地领会他所说的“这道理就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西1:25)我们并不比过往的学者更有智慧,但那赐人智慧的的主,已将解开奥秘的钥匙藏在《圣经》里了。“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119:130)

    您可能会问,可是耶稣作为七日来复之安息日的像合适吗?

    “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

    耶稣亲自说:“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8)

    “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

    既然“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基督)造的”,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因此,为人设立安息日的是基督耶稣。作为上帝之子,他是安息日的设立者,自然是安息日的主。当他将神性藏于人性之中,降生为人时,作为人子,基督耶稣仍然是安息日的主。还有谁会比耶稣,这位安息日的设立者,更适合于作为复(安息日)的像吗?

    靠近耶稣与耶稣为友岂不是天下之大吉吗?

    在耶稣里面我们甚至可以通神(与上帝相交),岂不是最大的亨通吗?耶稣是那不可见之上帝的像,上帝一切的丰盛和奥秘都在他里面藏着。

    现在我们就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句话了。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上帝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和好,也就藉着他以上帝为荣。”(罗5:8-11)

    “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其数何等众多!我若数点,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时候,仍和你同在。”(诗139:17)

    有谁看见了在十字架上被举起的基督,还会看不出造天地之上帝的心怀意念呢?我们藉着基督可以享受安息日的平安与喜乐,得以进到上帝面前。我们在《易经》中对安息日的重新发现,再次证明主所说的话“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最古老的中国经书中也有着安息日的记载——安息日也是为中国人设立的!正如古代的先王、商旅、官员们遵守了安息日,以之为圣日一样;上帝所定的安息日今天仍然是全世界中国人所当记念的圣日。

    基督不仅在创造设立安息日的时候,在这一天安息;在他降生为人时,也有遵守安息日为圣日的习惯与规矩。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路4:16)

    拿撒勒的人都可以见证耶稣在安息日到会堂敬拜上帝的习惯。事实上,当他完成了地上的救赎大工,在十字架上被当作完全的牺牲为罪人献上之后,便“歇了他一切的工”,便安息在坟墓之中了。主在创造周完成万物的创造之后,便在第七日安息了。同样,当基督成就了地上的救赎的大工之后,也进入了安息。

    《圣经》中没有任何的记载表明,耶稣在十字架之前改变了包括安息日在内的十诫圣律。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5:17-19)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立定了与他的子民之间的“新约”。

    “主说:那些日子之后,我与他们所立的新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来10:16)

    新约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将上帝的律法写在人的心里。作为十条诫命之一的安息日诫命,也是写在人心上的一条。如果安息日变了,那就意味着整个新约也变了。已立的约若被因死亡而坚定生效,还可以再改动吗?保罗说:

    “弟兄们,我且照着人的常话说:虽然是人的文约,若已经立定了,就没有能废弃或加增的。”(加:15)

    人死之后,生前所立的遗嘱才开始生效,是不可能改变了的。通常来说,人的“文约”(遗嘱)是死者与其儿女所立的“约”,以确保各人对其所遗留财产的继续权。同样,耶稣基督所定立的新约,也是为了他的儿女们“承受地土”而坚立的。(《马太福音》5:5)耶稣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坚定了这“新约”,“就没有能废弃或加增的”了。退一万步来说,即或基督有意在复活之后,对“新约”,即写在人心版上的律法,作一番修改。但一旦生效之后,就不能再改动了的。《圣经》并不自相矛盾的。

    耶稣不仅没有废掉律法,相反,却是教导门徒守上帝的诫命。全部《圣经》中找不出一处,说明基督将安息日从第七日(星期六)移到了七日的第一日(星期天)。耶稣的门徒都是忠实顺服地守安息日的门徒。“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她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路23:55-56)耶稣在星期五受难而死,星期六安息在坟墓中,星期天,七日的第一日复活。

    后来,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向外邦人传福音:“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在这一年半中,每逢安息日,保罗都到会堂去传讲上帝的道理。不仅是对犹太人,也向外邦人传福音。如果我们相信《圣经》的明文记载,保罗在哥林多就守了七十八个安息日。

    因此,我们从《圣经》中可以看出,主上帝的安息圣日也象其他的九条诫命一样,从来没有改变。因为真理是不变的。变化不居的是人的习惯与传统,随从自己的心思意念。即便是在将来的新天新地,主的安息日仍然是所有得赎之民所当记念的圣日。

    “耶和华说:‘我所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每逢月朔、安息日,凡有血气的必来在我面前下拜。这是耶和华说的。’”(赛66:22-23)

    行文至此,我们对荀子的一段话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天地的运行规律,将随着天地的废去而废去,并不能存到永远。然而,“七日来复”的“天行”规律,却要与新天新地一样长存,直到永远。

    上帝没有改变他在西乃山上所庄严宣布的神圣律法。然而,《圣经》却预言到世上将有一个势力,想改变上帝所定的安息日与神圣的律法。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但7:25)

    这个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的势力就是罗马天主教会。她声称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而实际上圣灵乃是耶稣在地上的代表。(见约14:15;26)她坐在上帝的殿中,自称为大,说“教皇”是“万万不能错的”。她设立宗教裁判所,将一切坚持《圣经》纯正信仰,反对她的信徒送入斗兽场,推向火刑柱,“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这里所说的“一载、二载、半载”加起来说是“三年半”,三十六个月,1260天。按照“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圣经预言罗马教会逼迫基督徒的时间为1260年。

    公元538年,罗马教皇藉着东罗马帝国军队,将东哥特国王逐出罗马城,凭武力正式被确立为众教会之首。数个世纪以来,罗马教会对上帝的圣民进行了残酷的**。到1798年,罗马的势力遭到了拿破仑的打击。1798年,拿破仑派手下Berthier将军将庇护六世(PiusVI(1775-1799))从罗马抓到法国,使他成了法国的阶下囚。教皇对“圣民”的势力被暂时削弱。从公元前538年到1798年的1260年间,有五千万基督徒被罗马天主教会的**至死。1799年8月22日,庇护六世死于囚室,“圣民”得以脱离教皇之手。

    罗马教会对上帝的律法进行了可耻的篡改,去除了禁止拜偶像的第二条,(从此大长了拜圣徒像与圣玛丽亚的背离圣经教训的恶习),还将第四条守安息日(第七日)的诫命,改为守瞻礼之日(星期日),又将第十条折成两条,以凑成十条。她将教会的权威与《圣经》的权威等量观之,实际权威双轨制。实际上是抬高了人的权威而贬低了上帝圣言的权威。不仅如此,罗马教会还以更改礼拜之日为证据,说明她至高无上的权力。请看一段摘自天主教《教义问题》的对话:

    问:你还有别的方法证明教会(天主教)有设立节期和训令之权吗?

    答:教会若没有这样的权柄,她绝不会以遵守星期日(七日的第一日)来代替安息日(第七日),这个变换是圣经未曾准许的。

    《基督教义节要》第58页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录:

    问:你怎能证明教会(罗马天主教会)有立定节期和圣日的权柄?

    答:就在把安息日改为星期日的事上证明,而且此事也是各基督新**们所公认的。所以基督新**们既然严格地守星期日,而不守天主教所设立的其他一切节期,于是他们便妄然地自相矛盾了。

    问:这话怎么讲?

    答:因为他们藉着遵守星期日,便承认了天主教有立定节期并指挥他们的权柄。

    从罗马天主教会中改革出来的各改正教会,即新教教会,在宗教改革领袖们去世之后,没有能进一步革除罗马教会包括星期天在内的异教之风。现在该是完全回到《圣经》上来的时候了。无论世人以何种藉口欲否认安息日,“耶和华如此说”一句,就足以坚立安息日之神圣了。上帝的十诫律法与上帝任何其他的圣言一样,是不容侵犯的,其至高的权威绝不可轻忽。

    《圣经》中只有一次用到“主日”一词。教会之中有安息日与主日之争,人们错误地将“主日”当成星期天。我们若让《圣经》说话,完全用《圣经》解释《圣经》,不强将人的见解夹入,就会看出安息日才是真正的主日。因为上帝称安息日为“我圣日”,“耶和华的圣日”(赛58:13)“耶和华圣日”(利23:38)而耶稣称自己是安息日的主。“主日”,即主的日子。安息日既然是“我(安息日的主)的圣日”,岂不是主日吗?

    对七日的第一日,即星期日,共提到八次。见《马太福音》28:1;《马可福音》16:2;16:9;《路加福音》24:1;《约翰福音》20:1;20:19-23;《使徒行传》20:7-12;《哥林多前书》16:1-2。其中没一次提到在这一天有纪念耶稣复活的聚会,象今天的教会所宣称的那样。事实上,门徒起初连耶稣的复活都不相信,谈何记念主的复活!当马利亚将耶稣复活的事告诉他们时,“他们听见耶稣活了,被马利亚看见,却是不信。”(可16:11)《圣经》中更没有一次提到七日的头一日是上帝的圣日。

    纪念主复活,听起来似乎理由十足,堂而皇之;可并不能因此而废除上帝的诫命。当耶稣在世的时候,法利赛人定了一条规矩:凡声称(其实并非真给)将自己所当奉给父母的作为供献,献给圣殿,他就不必再奉养父母了。将自己的财物人作了供献,理由实在是堂而皇之。可是,耶稣指责他们是“藉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太15:6)并且进一步说: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8-9)

    同样,人决不可以纪念主复活为藉口而废了第四条诫命。事实上,重生的洗礼乃是对主复活的真正的记念。与基督同死,又与他一同复活。

    必须看到,许多人的确是出于对主耶稣的一片爱心,而是诚心实意地以为星期日就是上帝所定的圣安息日。他们并不知道安息日与星期日背后所进行的真理与谎言,上帝的律法与人的遗传之间的斗争实质。“世人蒙味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约3:21)

    古时撒但欺骗犹太人,使他们只要安息日,而不要安息日的主耶稣基督,甚至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现在,魔鬼又以另一种方式来欺骗今天的上帝子民,企图使他们只要安息日的主,而轻看他所定的安息日。凡属真理的人,切不可上魔鬼的当。围绕着安息日的斗争还将进行下去,而且会愈演愈烈,各人必在人的吩咐与上帝的神圣律法之中作出选择:

    “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

    当耶稣降生之时,除了少数几个牧羊人,从天使领受了救主降生的大喜的讯息之外,是从东方来的博士,唤醒了犹太人中的祭司和文士们对弥赛亚的注意。骄傲的犹太宗教领袖们自认为自己掌握着《圣经》,是教导人的先生。在背离了耶和华的圣安息日的今天,愿从古代中国经典中对于《复》(安息日)的再发现,唤醒世人对上帝圣日的重视。离弃自己的道路,返回到主耶和华的圣道上来。

    “当记念安息日(复),守为圣日”。(出20:8)

    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回归(复)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

    “耶和华如此说:我造出灾祸攻击你们,定意刑罚你们。你们各人当回头(复)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行为”。(耶18:11)

    “现在你们要转向(复)我,我就转向(复)你们”。(玛3:7)

    “来吧!我们归向(复)耶和华”。(何6:1)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二十章 郊社之礼
    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中庸》

    在第十七章,我们谈到中国的先民是勤於祷告的民。古时中国人向天的祷告,常常是在山上或是在庙中的坛上献上的。《史记房鬃邮兰摇芳窃亓丝鬃拥母改“祷於尼丘得孔子”,因而给儿子取名叫做孔丘。

    今天的北京仍保存着古代帝王向天祈祷的殿,就是现在的北京天坛公园。天坛始建於公元1420年。数百年来,一直是皇帝向天祈祷的圣地。孙中山创建民国时,中止了天坛的敬天之礼。中国历史上长达四千多年的郊祭,就到止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祭天大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5年之前的尧舜二帝。《书经·舜典》篇有,舜“肆类於上帝。”记载了舜向上帝献祭的史实。孔子在所编的《礼记》一书中,也多次提到“郊祭”。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下“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的话。表明从孩童时起,孔子就着迷於各种献祭仪式与器皿。後来,孔子奔走於列国之间,四处收集古大礼的残留。然而,郊祭的奥义对他来说,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迷。

    《礼记》中有几章是专论祭祀之义的。书中记述了,那献给天的祭祀叫做“郊祭”。

    原文∶“天垂象,圣人则之。郊祭,天之道也。”

    译文“上天赐下样式,圣人如法制做。郊祭所要体现的乃是天道。”

    根据《礼记·郊特性》,祭天的日子各代略有不同。本来的目的是表明“天之道”,是以事奉上帝为惟一目标的。可惜的是,郊祭的真正含义在时间的流逝中隐没了。对日月的祭祀後来被混入了原始的郊祭。到孔子作《礼记》时,这种不纯的祭祀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习俗了。

    郊祭为何必须在京外举行?中国的经典没有予以说明。然而,我们若在《圣经》的光照下,对中国古老的像形文字进行仔细的研究,或许可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地上第一次牺牲祭祀,就是在伊甸园外进行的。亚当和夏娃所进行的祭礼是直接从上帝那里领受来的。人类的始祖,因为背叛上帝而不配继续留在荣美的伊甸园中,他们在偷吃禁果之後,失去了乐园。

    “於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创3∶24)

    蛇(撒但)欺哄夏娃说,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会像上帝一样。结果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天真与反映上帝圣德的荣耀,发现自己是赤身露体。上帝所赐的那天真无邪的荣耀义袍,离开了他们。他们编织无花果树叶为围裙,以遮盖羞耻。然而,无花果树叶遮不住罪的羞辱。他们偷吃了禁果,获得了一种知识倘若他们忠实於上帝,他们本不会拥有这种知识的就是那种不顺从与不忠於上帝的行为,知道他们是赤身**的知识。

    自从亚当夏娃背逆上帝的以来,人们就一直用这种遮羞物来掩盖自己违背上帝律法的罪迹。他们将无花果树叶编织起来以遮盖自己因犯罪而露出的身体。这块无花果树叶编织的遮羞布,代表着用来遮盖不顺从的种种藉口与理由。当主呼召人归向真理时,人就要开始编织这块遮羞布,以遮盖赤裸的心灵。但是罪人的赤裸是遮不住的。那些热衷於这项污秽工作的人,纵使将所有的争辩编织在一起,到头来也是枉然。他们在自己的周围所编织的无非是黑暗与无知的袍子。没有了那属天的光明,亚当的後代就再不可能从上帝的创造大工上认出上帝的品德来了。没有上天的帮助,他们只会惊叹於上帝创造的自然,却不会敬拜创造自然的上帝。

    在宣布了对他们的咒诅之後,“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创3∶21)皮子的来源,说明有动物被杀──这是新近造好的地上第一次死亡的悲剧。这里的皮子象徵着耶稣基督的义,这“创世以来被杀之羔羊”的死。罪人得赎所穿的“救恩的衣服”,就来自於基督完全的义。

    中国古老的像形文字之中,有一道“门”,形像地描述了伊甸园的门;那里有一道拦杆“闲”,拦阻通向生命树(“木”)的道路。上帝将生命树的道路拦阻,这样他们便不会成为永远的罪人。这一个“闲”字,多么有意思啊!而且,上帝荣耀的闪现(“闪”),也是在伊甸园之门,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象徵上帝荣耀的“火”,出现在“门”旁。在後来的年代里,上帝对他的百姓说∶

    “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又要从法鲑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间,和你说我所要吩咐你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25∶22)

    我们在上面看到上帝“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把守生命树的道路。亚当夏娃已不能再入伊甸园,故只能在园外与上帝相会。亚当的儿子亚伯献祭之所在,想必也在伊甸园门外∶“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创4∶4)

    他的哥哥该隐也拿着谷物来献祭,但上帝看不中该隐所献的祭,因为只有动物之死才能象徵着将来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的牺牲。该隐在嫉妒与反叛的欲火之中,将亚伯杀死,成了世上第一个杀人犯。今天的世人应该从亚伯与该隐的献祭中学一个教训∶虽然两弟兄拜的是同一位上帝,而且都有献祭的仪式;但一个是相信上帝的话,按上帝所定的方式献祭,另一个却是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献祭。这个可怕的家庭悲剧,是历代善恶之争的一个缩影。人类第一个家庭,代表着整个人类大家庭;特别是教会家庭。那诱骗夏娃的蛇,表明了撒但决心以欺骗来毁灭人类的企图。我们从亚伯与该隐之争的事上,能看到教会撒但在家庭中,利用一部分按自己的方式敬拜上帝的人,逼迫那些按上帝的方式来敬拜他的信徒。

    与亚伯与该隐之争不同的是,今天教会家庭中所出现的争论,不是当献什么祭,而是当在什么日子敬拜上帝。一种方式是遵上帝“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诫命,在上帝所定的第七日敬拜,另一种则视上帝的诫命形同虚设,而选择以人定的第一日作为敬拜之日。这其中难道真是无所谓吗?保罗的确说过∶“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罗14∶5-6)这里所说的“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中的这个日子,并不是指第七日的安息日,因为安息日乃是上帝亲定的圣日。可能是指那些没有《圣经》的明言教训而根据个人意见而守的耶稣圣诞日、受难日、复活日等。保罗有个原则,只在没有上帝命令时,才发表个人的意见。例如∶“论到童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林前7∶25)有主的命令,他是坚决照办,毫不含糊。在安息日与七日第一日(星期天)的问题上,上帝不仅有明确的命令,而且是亲手写在石版上,放在十条诫命中间,是耶稣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的律法的中心。难道自称追随基督的人,还要在这命令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吗?圣经中用“七日的第一日”的术语,就表明这一日不是安息日。守安息日的诫命既记在十诫之中,就表明这也与“不可拜偶像”,“不可杀人”、“不可**”等其他诫命一样,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但愿基督的门徒都能像他一样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该隐的罪恶虽然受到了上帝的谴责,但我们从《圣经》的记载中,看不出他有任何的悔罪之感∶

    “於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创4∶16)

    他离开了亚伯献祭之地,就是园子的边界。我们从《希伯来书》13∶12的经文中,可以更清楚地看明伊甸园之郊就是最早举行的“郊祭”的地方。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是被拉到耶路撒冷城门外,在那里的各各他受难而死去的。这是对古代以“祭祀”为象徵的预言(影子)的应验(实体)。耶路撒冷也正是伊甸园所象徵的实体。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受死的事件,正是先前所有祭祀所预指的“郊祭”

    我们多次提到过《书经》中有关舜向上帝献祭的记录。这里又通过对《圣经》与汉字的分析,看明孔子所说的“郊祭”,实始於伊甸园外的祭祀。郊祭乃是中国古代国家之头等大事,不可废止。汉朝的董仲舒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译文∶“根据春秋之法,国家有大的丧事,则停止宗庙之祭,但不停止郊祭。不敢因父母的丧事而废止敬事天地之礼。”《春秋繁露·郊祭第六十七》

    天子的首务也是要祭天,不然就枉称天子。

    原文∶“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

    译文∶“作儿子的不事奉父亲,天下都认为是不对的。现在若身为天子,却不事敬上天,与此有何不同?因此,天子每到一年开头,必先举行郊祭以事天。”《春秋繁露·郊祭第六十九》

    郊祭祭天之礼,一直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文首所提到的北京天坛,就是後来举行这一祭祀的所在。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蒙上帝所选择的以色列人是如何传承这一重大的祭天大典的。

    当上帝用一系列神迹奇事,将一百多万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救出来之後。上帝又藉着摩西(约公元前1525-1405年),将他们带到西乃旷野。上帝在西乃山上宣布了十条诫命,并且亲自用手将之刻在石版上。以色列人在埃及数百年的为奴生涯中,几乎完全忘记了有关上帝,以及代表着人类希望的向上帝献祭的知识。因此,上帝要在他们心中恢复这一神圣的知识,重树人生的希望,就对摩西说∶“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出25∶8)

    “圣所”是用来敬拜上帝的神圣之所。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礼记》中的一段话∶

    “天垂象,圣人则之。郊祭,天之道也。”

    中国古书所记载的上天所垂下的那个象(样式),在历史的流逝中也失去了。《圣经》中也记载了摩西从上帝领受了一个造圣所的“象”(样式),而且圣经中还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规格尺寸。上帝对摩西说∶

    “要谨慎做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出25∶40)

    摩西领受的是可拆卸的帐幕样式,好使以色列人在行程中便於携带。所以它的体积不大,长不过五十五尺,宽与高只有十八尺。然而它却是一个壮丽的建筑。供建筑和器具用的木料都是皂荚木,是西乃山一带所仅能找到的不易腐烂的木料。帐幕四围用竖板安在银座上,并用闩联在一起;一切都用金子包裹,使整个建筑看上去像是一整块金子一般。帐幕的罩棚共有四层,最里头的一层,是“用捻的细麻,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制造;并用巧匠的手工,绣上基路伯。”(出26:1)其他三层是分别用山羊毛,染红的公羊皮,和海狗皮制造的,这样就有充分的掩蔽。

    圣幕用富丽的幔子隔作两间,这幔子挂在包金的柱子上。外间的进口处,也挂着这同样的门帘。这两幅门帘与罩棚的里层一样,是用最华丽的色彩,蓝色,紫色,和朱红色线织成的,颜色调和得非常美丽。上面又用金线和银线绣上基路伯,代表天使,这些天使是与天上圣所的工作有关,他们是服役的灵,也为上帝地上的子民效力。(来1∶14)

    圣所四围有空地,叫作院子,周围有细麻布的帷子挂在铜柱上。进口是在东面。那里挂着用贵重材料和精巧手工制成的帘子,只是在工料方面远不及圣所的帘子。院子的帘子只有圣所一半高,所以外面的人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个建筑。在院子内靠近圣幕门前有一座铜制的燔祭坛。在这坛上要焚烧一切献给耶和华的火祭,而且赎罪的血要抹在坛的四角上。在祭坛和圣幕的中间有洗濯盆,盆也是铜的,就是由以色列妇女所乐意奉献的铜镜作成的。每逢祭司进入圣所或就近坛奉献燔祭与耶和华之前,他们必须在洗濯盆那里洗手,洗脚。表明凡与上帝亲近的人,必须除净内心一切的污秽。

    在外间的圣所有放陈设饼的桌子,灯台和香坛。陈设饼的桌子放在北面。“陈设饼,”又称“常设饼,”因为这饼是常摆在耶和华面前的。(出25:30)这表明人类肉身和灵性的粮食都须仰赖上帝,而且惟有藉着基督作中保的工作,人才能得到这粮食。上帝曾在旷野用天上的粮食养活以色列人,如今我们在肉体的粮食和属灵的福惠上,仍然仰赖他丰富的供应。吗哪和陈设饼都预表那生命之粮基督,他为我们的缘故永远常在上帝面前。耶稣曾亲自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约6:48-51)南面有七个枝子的灯台和七盏灯。枝上有精巧的装饰,形状像百合花,整个灯台是用一块金子锤出来的。圣幕里既没有窗户,所以那七盏灯不能同时熄灭,却要日夜点着。在那隔开圣所和上帝亲自临格的至圣所的幔子前,有金香坛。祭司每天早晚都要在香坛上烧香,在献赎罪祭的时候,以及在赎罪的大日,祭司都要将血抹在香坛的四角上,并洒在前面。香坛上的火是上帝亲自点着的。所以视为至圣,且要小心看管。圣香郁郁芬芬,日夜散馥,因而香气充满了圣幕,并散到圣幕四周很远的地方。

    在幔子之後的里间乃是至圣所,那里是象徵赎罪与代求之工作的中心,即是天与地衔接之处。在这一间内有约柜,是皂荚木作的,里外都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里面放着上帝亲手写上十条诫命的石版。故此这柜称为法柜,或称约柜,因为十条诫命是上帝与以色列民所立之约的基础。

    法柜的盖叫做施恩座。这是用一块金子锤出来的,在施恩座上面,两头各安上一个金子锤出来的基路伯。基路伯的一个翅膀向上伸展,另一个翅膀则合在身旁表示恭敬和谦卑。基路伯的位置是脸对着脸,恭敬地俯视着约柜,表明天使对上帝律法的尊敬,和对救赎计划的重视。

    施恩座上的光明祥云,显明上帝圣颜的临格。上帝在两个基路伯之间宣示他的旨意。有时候从云彩中发出声音,向大祭司传达上帝的信息。有时候有光照在右边的基路伯身上,表明上帝的许可或悦纳,或者是有黑影或乌云笼锁住了左边的基路伯,表明上帝的不悦或拒绝。

    放在约柜里的上帝的律法,乃是公义和审判的大原则。律法宣布犯法的人必要死亡,但是在律法上面有施恩座,就是上帝临格的地方。而且藉着救赎的功劳,有赦罪之恩从那赐给悔改的罪人。这样,圣所的献祭就预表了基督为救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诗85:10)

    圣所里面所呈的荣耀景象,实非言语所能以形容的──黄金包成的墙板反射着金灯台所发出来的光,富丽华美。绣着天使的幔子发出光明的色彩。桌子和香坛,金光闪耀。幔子後至圣所内有神圣的约柜和它那神秘的基路伯,其上有圣洁的荣光,就是耶和华临格的表徵。这一切,只能朦胧地反照天上圣殿的荣耀,惟有那里才是救赎人类工作的大中心。

    罪人要带一头无瑕无疵的羊(象徵着要来的救主)来到外院。在那里,他要将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自己的罪,并且亲手将羊杀死。(象徵着罪人在十字架前的认罪)。当职的祭司再将从羊身上流出的血接於器皿中,带进圣所,将血弹在香坛与隔开两层圣所的幔子前。罪人所承认的违背放於约柜中的上帝律法的罪,就这样象徵性地借着牺牲的血,而转入了圣所之中了。那厚重的幔子代表着基督的身子,立於罪人与被罪人所破坏的上帝律法之间。(来10∶19)

    摩西造的圣所经过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淋,想必也是相当的陈旧了。到了大卫成为以色列王的时代(约公元前1011年左右),大卫王向百姓宣告说∶

    “我的弟兄,我的百姓啊,你们当听我言我心里本想建造殿宇,安放耶和华的约柜,作为我上帝的脚凳,我已经预备建造的材料,只是上帝对我说∶‘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你是战士,流了人的血。’”(代上28∶2-3)

    结果,上帝选择了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建造圣殿。所造的圣殿是按照旷野圣所的样式,花了七年的时间建成的。(《列王记上》6∶37-38)安放法版的约柜是圣殿的中心,约柜之上有施恩宝座。

    撒但总是企图误导世上的男男女女,将上帝的恩典与公义分开。撒但宣称上帝不可能同时是慈爱与公义的。在基督被钉之前,撒但激发犹太人,藉着严紧的律法主义,将上帝表现为一位没有慈爱的法官。当耶稣在十架上牺牲之後,撒但又在基督教界散布了另一个异端,说上帝的慈爱已经废弃了体现上帝公义的十诫律法。但是,恩典与公义,福音与律法,正如圣所中的约柜与施恩座一样,是永远连在一起的。

    “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慈爱和诚实行在你面前。”(诗89∶14)

    虽然郊祭的许多具体祭仪没有传下来,其真实的意义也迷失了,但《礼记·郊特性》中却两次提到“郊血”,即郊祭必须用血。至於为何要用血,中国古经没有给予应有的解释。这一细节也是我们深感兴趣的。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十分有趣,说明了祭祀中对牺牲的使用∶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撄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把月朔祭祀中的那只羊去掉。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的是那只羊,我爱的是用羊的祭祀”

    子贡想做一个没有羊的祭礼,但孔子却感觉到,若是没有了羊,那么祭礼也就不会再有意义了。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羊所预表的乃是“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人子耶稣

    以色列人在圣所的献祭分为两类∶每日常献的祭与赎罪日所献的祭。在圣所外院里,立着一个献燔祭的坛。每天早上,有一只羊为着全以色列人的罪被献上,慢慢地在坛上烧,直到晚上。献晚祭的时候,就有另一只羊被献上,慢慢地烧到早上。如此,循环不断,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以色列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天,坛上没有一只被烧着的羊。预表着在基督里不断有为全世界献上的赎罪祭。在圣安息日,祭坛上的牺牲加倍。中国古代的郊祭或许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数千年连续不断。

    圣所与圣所的献祭,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个生动的教本。目的是要表明人的罪,上帝的圣洁,以及通向上帝的道路。祭祀牺牲所要教给以色列人的重要的一课,就是要祭司和百姓恨恶罪,因而决心离弃罪。藉着宰杀动物的举动,罪人从中看出罪的结果就是死。上帝希望他们看出只有认罪和流血,罪才能得赎。为了赎人类的罪,必须付上沉重的代价,而这代价就是上帝儿子的生命

    可是,所罗门所建的殿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毁坏了。七十年之後,有重修圣殿的命令发出。从公元前457年开始,流亡在外的以色列人在以斯拉的领导之下,回到耶路撒冷,开始对圣殿进行重建。重建的圣殿远不如先前的殿。许多“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拉3∶12)不仅如此,圣殿中最重要的物件不见了∶至圣所中没有约柜,代替约柜的是一块石头。

    这第二个圣殿一直用到耶稣的时候。公元前37年登位的希律王又对第二圣殿进行了维修与重建,重建的工作从公元前2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66年才完成。在规模与气势上都能与所罗门的圣殿相媲美。耶稣的门徒也对第二圣殿的雄伟与美丽而感到惊奇。他们对耶稣说∶

    “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耶稣对他说∶‘你看见这大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可13∶1-2)

    耶稣这里所作的预言,在第二圣殿完工後的第四年(公元70年),被罗马兵焚烧毁灭。当犹太国拒绝了他们的弥赛亚──圣殿所预表的实体时,圣殿就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了。他们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荣耀离开以色列了!”(撒上4∶21)在耶稣死时,圣殿内有重要的事件发生∶

    “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27∶50-51)

    上帝的羔羊为世界的罪而献到祭坛之上了∶影子与实体在十字架上相遇了。中国古代的郊祭与以色列人圣殿的崇祀一样,到此就永远地成了历史因为“这些原是後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歌2∶17)摩西所传的仪文律法,到此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就在十字架上被废除了。动物的牺牲永远不必再献了身为基督徒的孙中山先生,或许正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一点,才在1911年废止天坛的献祭。

    耶稣在预言到圣殿被毁的事时,对门徒说∶“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走的时候,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太24∶20)圣殿被毁於耶稣升天之後近四十年,耶稣看到那时仍有安息日的存在。再次表明他并没有在复活之後更改这一圣日。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还有没有必要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三个圣殿?今天是否还有圣所存在?所在何处?“郊祭”为何一定要用血?圣所中的崇祀各有何意义?与基督徒要走的灵程道路又有何关联?

    先请看旧约中的几段与圣所有关的经文∶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诗63∶2)

    “外邦的神都属虚无,惟独耶和华创造诸天。有尊荣和威严在他面前,有能力与华美在他圣所。”(诗96∶6)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在上帝的圣所赞美他,在他显能力的穹苍赞美他。”(诗150∶1)

    圣所是至高上帝的居所,以色列人要在圣所赞美他,在圣所瞻仰上帝的荣耀与能力。在圣所,有耶和华的尊荣与威严,能力与荣华。无怪乎,圣所是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中心所在。而其中的一切都有深刻预表性,体现着基督福音的方方面面。圣所像一个镜框,将林林总总的属灵真理镶嵌在一起;又像一根红线,将真理将宝贵的珍珠穿成串。圣所的题目却不是“奶”,而是属灵“乾粮”。《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深入讨论圣所及其崇祀之前这样鼓励信徒们说∶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上帝、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上帝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来6∶1-3)

    圣所的道理,既不再是“基督道理的开端”,无怪乎中国的孔子不解其中之迷了。其实,不仅是孔子,连旧约时代的大先知但以理,也曾被圣所的题目难倒。我们在本书第四章谈到了但以理所见的异象。其中“洁净圣所”的题目甚至使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

    我们在第四章介绍过,天使向但以理启示了一段时间性预言,“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但以理见了这异象,愿意明白其中的意思。……所说的二千三百日的异象是真的。但你要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关乎後来许多的日子。於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然後起来办理事务。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8∶14-15;27)

    使但以理昏迷的并不是圣所本身,而是那在圣所预言中将发生的事。我们在第四章分析了这段预言的前半部分“七十个七”。藉《圣经》与历史,我们找到了2300日的起点为公元前457年。依据这个起点,我们推出“有受膏君的时候”(但9∶25)是在公元27年。而这一年正是耶稣受约翰的洗,并受圣灵膏的一年。耶稣受洗之後,就往加利利去,“宣传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可1∶14)

    “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这里所提到的“一七”就是七十个七中的最後一个七,是特别定给犹太人的最後七年,从27到34年。先是基督本人,後来是藉着门徒,特别向犹太人发出福音的邀请。当门徒带着天国的隹音出去时,耶稣对他们说∶

    “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0∶5-6)

    “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耶稣受洗之後三年半,即公元31年,基督被钉十字架。随着“逾越节的羔羊”被献,那四千年来预指上帝的羔羊的献祭制度就截止了。

    公元三十四年,犹太公会的决议,造成司提反的殉道和基督门徒的遭受逼迫,犹太国就作了最後的决定要拒绝福音,顽抗到底。於是救恩的信息不再限於选民,而要传给全世界了。门徒因受逼迫,不得不逃离耶路撒冷,而“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8:4-5)彼得受了上帝的引领,将福音传给该撒利亚的百夫长哥尼流;热心的保罗既皈依了基督,就奉差遣带着大喜的信息“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徒22:21)

    “七十个七”(即490年)中的每一个预言都在历史上应验了。因此,根据圣经与历史所确定的公元前457年,必为这490年的起点,其终点为公元34年。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就很容易找出二千三百日的终点。“七十个七”(490日)既是从2300日中截出来的,因此2300日还剩下1810日。在490日(年)过去之後,还有1810日(年)必须应验。从公元34年算起,再过1810年,就到1844年。因此,但以理八章十四节2300日的终点必是1844年。按照上帝使者的见证,在这一段漫长的预言时期结束时,即1844年,“圣所就必洁净。”

    关於但以理七十个七与二千三百日的预言,请叁见下图。

    当时地上只有这一个圣所,《圣经》也再没有提到地上有什么别的圣所。我们已经看明,地上的这个圣所在公元70年左右被罗马军

    旧约中至少有两段经文告诉我们,除了地上的圣所之外,上帝在天上还有一个圣所。

    “求你从天上你的圣所垂看,赐福给你的百姓与你所赐给我们的地,就是你向我们列祖起誓赐我们流奶与蜜之地。”(申26∶15)

    “那时,祭司利未人起来,为民祝福。他们的声音蒙上帝的垂听,达到天上的圣所。”(代下30∶27)

    这个天上的圣所,是否就是新约的圣所呢?“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来8:1-2)

    不错,这天上的圣所,正是新约中所说的“真帐幕”。与旧约的圣所不同的是,旧约的圣所是人所支的,是摩西建造的;但这圣所却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在旧约的圣所中有地上的祭司供职;但在这一个圣所中却有我们的大祭司基督在上帝的右边服务。一个圣所在地上,另一个圣所乃在天上。地上的圣所既是影子,天上的圣所就必是实体。地上的圣所是人眼所能看见的,而天上的圣所惟有藉着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见。并且“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後4∶18)既如此,那有关天上圣所的重要真理和在那里所进行救赎人类的伟大工作,还得借着地上的圣所和其中的礼节来阐明,因为影子乃是实体真实的投影。

    从地上的圣所分为两层的事上,可以想见天上圣所的情形。当使徒约翰在异象中得以看到上帝天上的殿的时候,他见那里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启4:5)他见“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来站在祭坛旁边;有许多香赐给他,要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启8:3)使徒约翰这次得以看见天上第一层圣所中的情景:他看到“七盏火灯”和“金坛”,这就是地上圣所中的金灯台和香坛所代表的。後来他又看见“上帝天上的殿开了,”(启11:19)显出第二幅幔子後面的至圣所,那里有“他的约柜”,也就是从前摩西用来存放上帝律法的约柜所代表的原本。我们因此,更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说∶“耶和华啊!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诗119∶89)原来,耶和华在西乃山上所宣布的十诫安放在天上圣所的约柜里

    新约的圣所既在天上,就无需在地上建造第三圣殿。摩西所建的圣所就是按着天上的真本而造的。“洁净圣所”既要发生在1844年,而这时地上已有一千多年没有圣所了。因此,天使对但以理所说的“到2300日,圣所就必洁净。”就必是指着天上的圣所而言。

    那么,“洁净圣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天上圣所也被污秽了吗?旧约中固然提述到洁净地上圣所的种种礼节,但天上的圣所也必须洁净吗?《希伯来书》第九章很清楚地论到洁净地上和天上圣所的事。“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照着天上的样式作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来9:22-23)可见,天上的圣所也是需要洁净的,而用来洁净的“那更美的祭物”,就是基督的宝血。

    上面这段经文解开了郊祭为何必须用血的千古之谜,因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来9∶22)无论是地上预表性的圣所,还是天上的真圣所,都是必须用血去洁净的。前者是用动物的血,後者则用基督的血。洁净的目的,就是使罪得赦免或是被涂抹。可是,罪与圣所有什么关系呢?关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预表性的崇祀上得到解释,因为地上祭司的献祭,“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来8:5)

    地上圣所中献祭的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祭司们每日在圣所中的服务;一是大祭司每年一度在至圣所中执行赎罪的特别工作,以便洁净圣所。平时天天有悔改的罪人带着祭物到圣幕门口,按手在它头上,承认自己的罪,如此就象徵性地把自己的罪移到无辜的牺牲身上。然後就把这祭物宰杀了。使徒保罗说:“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利17:11)於是祭司便把这替罪人而死的祭物的血,带到圣所中,弹在幔前。幔子的後面就是约柜,里而存有罪人所犯的十诫法板。这种礼节预表罪借着血被移到圣所中。

    这种工作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圣所内便一天一天地被象徵着罪人之罪的祭物的血所污秽。以色列人的罪既然是这样被移到圣所内,因此便需要一种特别的工作来清除这些罪。上帝曾吩咐人要为这两层圣所各行赎罪之礼。“他因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当这样在圣所行赎罪之礼,并因会幕在他们污秽之中,也要照样而行。”坛上也必须行赎罪之礼,为要“洁净了坛,从坛上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使坛成圣。”(利16:16,19)

    一年一度,在赎罪日,大祭司要进到至圣所。作洁净圣所的工作。这种工作就把全年的崇祀作一个结束。在这赎罪日,祭司要带两只公山羊到圣幕门口,为它们拈阄,“一阄归於耶和华,一阄归於阿撒泻勒。”(利16:8)那归於耶和华的羊,便要被杀,作为百姓的赎罪祭。大祭司要把它的血带到圣所的幔内,弹在施恩座上面和前面。同时这血也要弹在幔子前面的香坛上。

    亚伦要“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利16:21-22)这只归於阿撒泻勒的羊不再进到以色列人的帐棚中,至於那带这只羊到旷野去的人,在他进营之前必须洗净身体和衣服。

    这全部礼节原是要使以色列人对於上帝的圣洁和他如何憎恶罪恶,受到深刻的印象,并要向他们说明:他们若与罪接触,便不能不沾染污秽。当这种赎罪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每一个人要“刻苦己心”把一切的事务放下,无论何工都不可作。以色列全会众在这一天要在上帝面前严肃谦卑,祈祷,禁食,并深刻地省察自己的心。

    这表号性的崇祀对於赎罪的重要真理富有教训。罪人虽然有了一个替身,但牺牲的血并不能立即把罪债勾消,只是表明将罪从罪人身上转移到了圣所。借着血的奉献,罪人承认了律法的权威和自己干犯律法的罪,并表示自己信仰一位未来的救赎主,使自己的罪孽得蒙赦免。每年一度,在赎罪日,大祭司要从会众那里取了一个祭物,就把这祭物的血带进至圣所中,弹在那遮盖律法的施恩座上,借以满足律法的要求。然後,他以中保的资格把罪负在自己身上,带出圣所。随後他两手按在那归与阿撒泻勒的山羊头上,把这些罪都承认出来,这样就象徵性地将罪都转移到羊身上。然後,这只羊便担当罪孽出去,被放逐在旷野,这些罪便永远与百姓隔绝了。

    许多研究圣经的人不明白,既然已经献过赎罪祭了,为什么还要来一个赎罪日?这其中的道理,对那些相信“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人来说,更是不可思议。其实,圣所的崇祀恰好说明“因信称义”、“因信成圣”及受审判的阶段。“称义”是入门,“成圣”是结果,而受审判则更是天国之前必要的检验。凡真实悔改称义的人,必时时保持虚心痛悔的心理,以至靠着基督的恩,结出成圣的果子。但也有人一时受感、悔改称义,却半途而废,甚至像犹大一样出卖救主。他们身上没有成圣的果子,若无第二次审判,他们试必混进天国,成为天国的隐患。耶稣所讲的一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圣所崇祀的各个阶段。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酚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於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22-35)

    仆人所欠一千万银子,正象徵着罪人所欠的罪债,凭自己是无法偿还的。主人在仆人的央求之下,就动了慈心,免了他的债(“称义”)。仆人的债虽然暂时被免了,但因为这恶奴才不按所蒙的大恩而处世为人(“成圣”),不肯以同样的精神怜恤他的同伴,主人就把他交给掌刑的(审判),仍让他偿还先前被赦过的债(执行审判)。

    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在那些不能进天国的人中,有些是一度悔改“称义”的传道人,有些靠主名行过异能。但他们经不起“赎罪大日”的审判,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了他们的亏欠。(但5∶27)他们那曾被赦之罪,仍归在他们头上,以至灭亡。

    可见,基督的赎罪工作是分阶段的。每日常献的赎罪祭,藉着祭牲的血,将罪人的罪象徵性地转移到圣所里。每年一度结束之时,在赎罪大日,上帝察看凡献过赎罪祭的人,是真实地虚心悔改,还是认罪後来又重蹈覆辙。当大祭司还在至圣所时,罪人仍有认罪悔改的机会。但当大祭司从至所里出来时,案子就定了∶凡“刻苦己心”,尽得赦免;而“不刻苦己心”的,要从民中剪除。而且在至圣所受审理的,只有认过罪、献过赎罪祭之人的案件。对地上的圣所来说,一年一度的赎罪日,就是审判大日,大祭司在至圣所之时,就是上帝查案判决之时;当他从至圣所出来之日,就是执行审判之时。

    以上崇祀的礼节是在那按着“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所造的圣所中举行的。地上圣所中所行各种表号性的崇祀,在天上的圣所中都要真实执行。我们的救主在升天之後就开始他的工作,作我们的大祭司。保罗说:“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来9:24)

    在全年之中,祭司都是在第一层的圣所里,也就是在那分隔圣所与外院的“幔子内”供职,这是代表基督升天之後的职务。地上祭司每天的职务是把赎罪祭物的血,以及那和以色列人的祈祷一同上升的香,奉献在上帝面前。照样,基督也在天父面前用自己的血为罪人代求,同时把自己公义的馨香与悔改信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天父面前。这是天上第一层圣所里的工作。

    当基督在门徒眼前升天之後,他们的信心就随着他进入圣所。他们的盼望都集中於此。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作先锋的耶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来6:19-20;9:12)

    在地上圣所中的崇祀既然圣所与至圣所,每日常献的赎罪祭与赎罪日所献的赎罪祭。照样,基督地天上圣所的服务,也必有圣所与至圣所,每日常献的祭与赎罪大日的祭之分。尽管不少圣经学者认为,耶稣一升天,就直接穿过圣所,进到了至圣所。然而,《圣经》却不同於这些“学者们”的高论。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言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上帝的礼。至於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那种帐幕原是表样,象徵这现世时期的。吕振中译本)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来9∶6-10)

    《希伯来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67年左右,耶稣升天之後三十年之後。作者转引圣灵的话特别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在《希伯来书》写下的时候,“头一层帐幕”既是当时的一个表样,就表明圣所在耶稣升天之後的三四十年时仍存,“进入至圣所的路”在当时仍未显明。耶稣仍在圣所之中,而没有进入至圣所。因为上帝不是“叫人混乱”的上帝,他办事是讲究时间与规律的。“凡事都有定时,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这段经文中的最後一句,说明那些不能令人得以完全的事,要“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振兴”一词的希腊原文为“diorthosis(1357)”,本义为“矫正”、“改正”。而“洁净圣所”中的“洁净”一词,其希伯来原文字为“tsadaq”,也为“更正”、“矫正”、“恢复”之意。我们这里摘录吕振中译本对这两句经文的翻译。“制定着到改正时期为止罢了。”(来9∶10)“要延到二千三百个暮暮朝朝,然後圣所才能正宗化过来。”(但8∶14)圣灵指明,头一层帐幕(圣所)将存到“改正”(洁净)之时,然後至圣所的路才会显明。

    上面的经文告诉我们,头一层帐幕要存到“振兴的时候”,即“洁净圣所”的时候为止。换句话说,“洁净圣所”的时候一到,通向至圣所的路就要显明了。通过对但以理异象的分析已知,2300日的终点是1844年。因此,1844年就是“洁净圣所”的时候,也就是“振兴的时候”,就是通向至圣所的路显明的时候。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出,1844年,基督结束了圣所的供奉,而以大祭司的身分进入了至圣所

    在地上的圣所里,到一年结束的时候,要进行一番赎罪的工作;同样,在基督为人类所作的救赎工作完成之前,也必要进行一番赎罪的工作,从圣所中清除罪迹。在地上的圣所中,只有赎罪大日洁净圣所时,大祭司才“一年一次独自”进入至圣所。因此,基督在天上从圣所进入至圣所,进行“洁净圣所”,开始地上圣所中一年一度赎罪大日所反映的工作的时间,就必在1844年!

    这是许多追求真理者切心研究的命题。我们有必要略作简要介绍。应先认定上帝启示真理的两大要点,即∶

    一∶基督宝血功效跨时间,故上帝视之为已经实现,如∶

    (一)启13:8∶“那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

    (二)弗1:4∶“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

    (三)罗8:30∶“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原文“得了荣耀”)

    二∶救赎计划各阶段必按时完成,如∶

    (一)加4:4∶“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谴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

    (二)可1:15∶“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三)太26:2“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四)徒17:31∶上帝“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

    正如《圣经》称耶稣为“创世以来”“被杀之羔羊”(启13∶8),但基督历史性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却发生在公元31年一样。基督1844年从圣所以大祭司的身分进入至圣所,并不影响各个世代的信徒“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来10:19)这符合上帝启示真理的两大原则∶基督宝血效验的永久性和他赎罪工作的时间性。世界上一有罪人,就有救主。人掌握了这两个矛盾的统一,就能解释希伯来书里的表面上的矛盾。因这卷书对基督的救赎计划,总的说来,是以既成事实看待的。例如,来9:12说∶基督“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这和以上来10:19话,都似乎与来9:8-9(见342面)的话有矛盾。其实不然。来9:8,9论救赎计划前後步骤,而来9:12和10:19就此计划永恒果效立论。而且《希伯来书》论救赎计划,多数经文视之为已完成的事实,惟独来9:8-10是按时间观点论述圣所与至圣所的仪礼。故特别说明:“圣灵指明”(“用此”非原文字,为中文译者所加)若不辨明二者的统一,圣二者的统一,圣经的话便显得自相矛盾了。

    从此可以看出上帝启示圣经真理的总的编辑方针。他既从永恒观点,又从时间观点看问题。有时耶稣讲论将来的事,却用现在时态。例如,太22:30∶“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此处的三个动词,原文都是现在时,不是将来时。下句,“论到死人复活,上帝…说∶‘我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是活人的上帝。”这明显是把将来的事看为已经发生的跨时间观点,是上帝的观点。按着古时的规例,百姓怎样凭着信心把罪放在赎罪祭牲上,并在表号上借着他的血将罪移到地上的圣所中。照样,在新约时代,悔改的人必须凭着信心把罪放在基督身上,并将罪实际上移到天上的圣所中。再者,这洁净地上圣所表号性的工作必须怎样把那污秽圣所的罪除掉,才能完成。照样,那洁净天上圣所的实际工作也必须把那记录在圣所里的罪除掉,或是涂抹,然後才能完成。但在完成这事之前,必须有一番审查的工作,以决定谁是因悔罪改过,信仰基督,而有资格得蒙救赎的。

    此外我们也看出,赎罪的祭物预表基督作牺牲,同时大祭司也是预表基督作中保,归於阿撒泻勒的羊则预表罪恶的创始者撒但,凡真实悔改之人的罪,最後都要归到他头上。当大祭司凭着赎罪祭物之血的功劳把罪从圣所中移出去的时候,他就将罪卸在阿撒泻勒之羊的身上。照样,当基督凭自己血的功劳把他百姓的罪从天上的圣所中移出,来结束他的服务工作时,他便要将这罪卸在撒但身上。在执行审判的时候,撒但必领受到最後的惩罚。那归於阿撒泻勒的羊要被流放在没有人烟之地,永不再回到以色列的会众中。照样,撒但也必从上帝和他百姓面前永远驱逐,而在罪恶与犯罪之人当受的最後毁灭中永远灭亡。

    最後的晚餐上,耶稣望着那群可爱而又不了解他使命的门徒,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约翰福音》用了四章的篇幅记下了耶稣给门徒的训言。“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想到将来的事,他这样告诉门徒他的去向∶“‘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多马对他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4-6)这些经文虽然经常被基督徒们引用,可是却少有人知道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更不能深入地领会彼得所说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

    耶稣的脚踪所踏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条路,以便“跟随他的脚踪行”呢?基督教界常有一句话,叫做“与主同行”,“与上帝同行”。若不知上帝的道路,又如何与上帝同行?我们在圣所中,能看明上帝的道路,看明耶稣的道路。请看一段经文∶

    “上帝啊!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上帝呢?”(诗77∶13)

    和合本对这节经文的翻译与原文是有出入的。因为这里被译为“洁净”一词的希伯来原文为“qodeshA”就是“圣所”的意思。大多数英译本,都是这样翻译的。兹举英雅各王钦定译文为例∶

    “Thyway,OGod,isinthesanctuary,whoissogreataGodasourGod?”(Ps77:13;KJV)

    这段经文,若照原文并叁照英文翻译,就是∶

    “上帝啊!你的道路在圣所;有何神大如上帝呢?”(诗77∶13)

    那么,圣所是如何指明上帝(基督)的道路的呢?我们还得从耶稣在地上的服事看起。圣经记载,当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挡住他,说∶

    “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尽诸般的义(礼)。於是约翰许了他。”(太3∶14-15)

    这是耶稣公开布道的开始。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受洗。约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洗。耶稣无罪,无需受悔改的洗。但他作为罪人的替身,为了给世人留下可效法的榜样,也为了替因种种原因无法受洗的人受洗,耶稣仍然受了洗。

    耶稣受洗之後,公开传道三年半,最後被钉死於十字架上,作为逾越节的羔羊献上。十字架上的牺牲乃是古时圣所中的祭物的实体。之後,耶稣升天,以祭司的身分,带着自己的血,进入圣所。1844年,又从圣所进入至圣所,为罪人进行最後的赎罪(审判)工作。正如诗中所言,耶稣一生的道路,全在圣所里。

    真实的基督徒,也必须跟从救主所走过的这条道路。罪人悔改之後要受洗归於他的死,又与他一同复活。只有身体完全的浸入水中,能象徵性的表现这个礼。点水礼是罗马教会的发明,虽仍为一些基督教会所沿习,却不是耶稣受洗的方式,其中并无耶稣的脚踪。头一层帐幕所体现的是因信因义的经历,跟从基督的人,不可就此止步;仍当凭着信心,跟着基督继续前行,进入至圣所,度圣洁的生活。十诫的要求虽然是单凭人力所无法守全的,但约柜之上,有约恩座,人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就可“得怜恤,蒙恩惠”,并“随时的帮助。”(来4∶16)“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後12∶9)无力的罪人,在基督恩典的扶助下,可以像保罗一样说;“**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从前是“体贴肉体的,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如今,却有基督的灵住在心里,能与基督一起说∶“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断的思想。”(诗119∶97)心中有了对上帝的爱,就不会就再抱怨上帝的诫命难守了,因为“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一5∶2-3)

    圣经进一步说;“我们就是永生上帝的殿”(林後6∶16)“岂不知你们就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6-17)人的身体就是永生上帝的殿,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声明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联想到基督所说的新约与身体的关系了∶

    “主说,那些日子以後,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来10∶16)

    “在这那至高至上、永远长存、名为圣者的如此说∶我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赛57∶15)

    在至圣所,上帝的施恩座就在藏有上帝神圣律法的约柜之上。人的心中若没有上帝的律法,就根本没有进入与上帝的新约关系之中,因为这新约的实质就是“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没有约柜与施恩座的殿,乃是没有上帝同在的空殿,必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启18∶2)

    可见,若不研究圣所,在圣所中仰望耶稣,就不可能真正地“与主同行”。那些不肯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的人,所受的损失是何等的大呢不研究圣所,也不能理解约翰所记下的“耶稣基督的启示”(启1∶1),不能明白那“必要快成的事”,更不能得“念这书上预言”并“遵守其中所记载的”所能得的福。既不能得福,也就不能避免《启示录》中所警告的祸了。因为《启示录》是与圣所紧密相关的。如灯台(启1∶12;4∶5);陈设饼的桌子(启4∶2-5);金香炉(启8∶3-5;9∶13);上帝的约柜(启11∶9);圣殿向所有人关闭(启15∶8);审判结束,各人的命运决定;执行审判,二次复活,赏与罚——圣城与第二次的死。

    圣所的研究使我们看明救赎计划的美妙;看明福音演进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耶稣的降生是福音的起始,十字架上的牺牲既是“逾越节的羔羊”的被献,又是救赎计划的中心。至此,耶稣在地上的工作,告一段落。耶稣复活後,地上的工作由圣灵接续,复活的主以祭司的身分,将自己的血带入天上的圣所,继续为罪人代求。1844年,又以大祭司的身分进入至圣所,开始福音最後阶段的工作,即最後的审判工作。正如任何一个审判都有审查、判决与执行判决三个阶段一样,基督在天上至圣所所进行的审判工作,也必有这三个阶段。1844年就是审查工作的开始,今天仍在进行之中。当判决定好之後,基督将执行审判。

    从1844年到如今,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大祭司基督仍在天上为罪人的罪代求,并从事赎罪工作。福音工作已经到最後阶段,恩典的门随时可能关闭,基督随时可能从至圣所带着赏罚出来,以後就不再有悔改的机会了。人类历史的最後一幕即将拉开。耶稣说∶“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太13:16)这许多古先知和义人中,也有那深爱祭礼,却未能窥探其全部精义的孔子。耶稣说我们的耳目有福,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当求福,惜福!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上帝,因为上帝必广行赦免。”(赛55∶6-7)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二十一章 时候已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德经》

    “文子问:死者若可作,吾与谁归?”《礼记·檀弓下》

    从远古开始,中国人就知道上帝不仅是仁爱的,而且是公义的。这一教训在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中均有体现。民间的一些贤文、谚语、甚至俗语中也传达着这同样的教训,即使是目不识丁者,也能耳熟能详。可惜,在五四运动**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破立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中,中国的古代的经典又一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国的古经也与《圣经》一样,被列入了禁书之列,遭到查烧。然而,天行健,上天的真理也在上天的保存之下运行。中国百姓所熟知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保存这神圣的天道的作用。文革之后,在城镇,在街道,常可看到一些衣着陈旧,须发斑白的农夫样式的老人,摆着地推,售卖这些藏有天道的民间文学。中国的老一代担心,神州古道有失传的危险,因为那些有关天与上帝的知识,已经不再是现代中国的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了。

    上帝必审判世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对上天的基本的信仰,从古就一直传了下来。在《书经汤诰篇》中,我们读到:

    原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译文:“上天之道在于赐福善者,惩罚淫恶的人。天向夏朝降下灾祸,为的是显明其所犯下的罪行。”

    古代的中国人相信,这就是上天对待下民的方法。早期的君王被认为是上天在地上的代表。因此,他们在审理判断民间事务与案件时,应该正直公平。

    原文: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译文:王说:“呜呼,要敬畏天啊!官长与族长,皇亲国戚们,你们知道我的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天的敬畏。对断狱听讼也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因为断案的目的为了倡导德行。如今,上天愿望帮助下民,立我们作他在地上的代表。在听取一面之辞时要尤其明正与清廉。百姓生乱,原因就在于不公正的听取两面之辞。切莫从听讼断案中诈取私利啊。从偏断案件中所得之利并非财宝,而是积蓄罪孽,将受恶报。你们应该在上天面前心存敬畏。并不是上天待人不公,实是下民自取败坏。倘若上天之惩罚不严不厉,天下必无公正之政府了。”

    君王为上天的代表。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问题,因为今天的领袖,即使是按照世人的标准,也并非个个都是正直清廉,德高望重之辈。但是,《圣经》中也有这样的教导。请注意保罗对于当权者有何论述: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都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些作恶的。所以,你们当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罗13:1-5)

    中国古人似乎看明,上天的政权是建立在慈爱与公义的基础之上的,天有天法,上天的政体也是有法可依的。而人间的当权者乃是上天地上的代理人,触犯法律必招致惩罚。

    原文:惟天降灾祥在德。

    译文:上天根据各人的德行或降灾或赐福。

    华夏的先祖相信,上天决不盲目地判断人,而是按各人的行为而定案。

    “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上帝不偏待人。(2:5-11)

    使徒约翰在异象之中听到了耶稣亲口说出的话:“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22:12)。人人都必受到上天的审判,无人例外。而且上帝的审判是不会出差错的。《书经》中反复地强调这一点:

    原文: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译文:天的旨意是不会有错误的,占卜的结果也都是如此。

    孔子深知上天审判的公正性,因此充满信心地说: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译文:“积善的家庭,福惠延及子孙;积不善之家,灾祸也会殃及子孙。”《易经·乾第一》

    可是,现实的世界上,作恶之徒并非一定遭受恶报,行善之家也未必就得善报。民间有话说“修桥补路不得好死,祸国殃民洪福齐天。”恶人似乎一帆风顺,好人却多经磨难。上天若是公正无私的,为什么人间会出现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在问。如太史公司马迁就在《史记凡牧?传》中这样写道:

    原文: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崦卒早夭。天之所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贼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瓷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译文: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与叔齐,该可以算得上是善人吧?为仁德而不惜饿死在首阳山上!孔门七十贤人之中,孔子独称道颜渊的好学。然而颜回却也是屡屡空乏,竟不时要以糟糠为食,又不幸早逝。难道上天对待善人竟是这样的吗?盗贼拓天天滥杀无辜,残暴之极,集千人横行于世,竟寿终正寝,这又是依何德行呢”

    这种不公的社会境况,不仅为中国古人所注意,也被以色列的智者所罗门写入了他的《传道书》之中。

    “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传8:14)

    《圣经》中“无故”受难的约伯也对此忿忿不平:

    “恶人为何存活?享大寿数,势力强盛呢?他们眼见儿孙,和他们一同坚立。他们的家宅平安无惧;上帝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路跳舞。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他们度日诸事享通,转眼下入阴间。”“他们对上帝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你的道。全能者是谁,我们何必事奉他呢?求告他有什么益处呢?’看哪,他们享通不在乎自己;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患难何尝临到他们呢?上帝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他们何尝象风前的碎秸,如暴风刮去的糠秕呢?你们说,上帝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我说,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伯21:7-19)

    耶稣称这世界“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9:14)。撒但欺骗了人类的始祖之后,就实际上篡夺了上帝曾交托给亚当对世界的治权。虽然世界的主权仍掌握在上帝手中,但基督承认撒但为这世界的王。

    世界都卧在撒但手下,在这魔王的治理之下,出现这种不公不正的情况,是不难想像的。但耶稣说:

    “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归我。”(约12:31,32)

    在这个混世魔鬼的挑动之下,连耶稣基督都被钉了十字架,其他正直的追求天国原则的人,又怎么能幸免!然而,耶稣亲口告诉我们,“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上帝要通过耶稣从撒但手中收回对世界的治理权。黑暗掌权的时候必将过去。可是究竟什么时间过去,这也有个时间问题。中国古人相信,审判的时间一定会到来。民间的俗句之中也有话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时候一到,立即全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些朴素的信仰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真理:上天施行报应是有一个既定的时间的。古人们从过往的历史中看出上天的公正,正如所罗门一样坚信,眼前的这一切不正常的情况,“都是虚空。”换句话说,只是暂时现象,必不长久。对上帝公义的怀疑起于对生死的不完全不正确的看法,把人生的终结当成了永远的终点。那些只把眼睛放在大地之上的人,他们的眼光越不过坟墓的界线,以现世短暂的现象作为判断一切,乃至判断上帝的标准。他们应该向上举目,因为上帝乃是至高的圣者。

    我们在前一章中了解到,当人生的尽头来到时,也就是预备期的结束。常话中所说的死亡,实际上只相当于睡眠。人在睡眠中对外间的世界怎样一无所知,“睡在尘埃中”(但12:2)的也是怎样,毫无知觉。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传9:5-6)

    “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都不能。”(诗115:15)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现代中国人的一个误解。今天许多人都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却不知道“无神论”一词在中国本来的含意。中国哲学史上有所谓“有神”与“无神”之论,所争论的焦点,并不是宇宙之间是否有上帝的存在,而是人死之后有无知觉与意识!皇天上帝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中国古人所争论的一个问题,因为造化主的存在,对古人来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了。只是现代人被进化论与轮回搅乱了视线,以至看不清这最明显的事实了。

    应当承认,对于鬼神的崇拜,早在商朝时就有了,虽然有上天差谴的“智慧人”(太23:24)教道真理。撒但在伊甸园发出的第一个大欺骗,在中国也一直在发生效应。我们前面提到过孔子对鬼神所持的是怀疑态度,并不直接谈论。论语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载。孔子敬天爱人,但不直接谈“有神”与“无神”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知的持“无神论”观点较为有名的有汉朝的王充(27-97)与范缜(450-510)。

    王充在《论死》篇中反复论证,“人死不能为鬼,无知,不能语言,”且“不能害人。”范缜则发表《神灭论》来反对佛教轮回观与因果报应之说。后来,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范缜仍坚持自己的信仰,只身与六十余名王公朝贵及僧侣辩论,不为所屈;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无神论”(死者无知觉)乃是符合《圣经》的真理,而“有神论”(死者有知觉)正是撒但第一个大欺骗的继续!

    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指出的,无论善恶,都在生命的终了进入坟墓之中。这两段经文再次证明,死人一无所知,既不得福,也不遭罚。不然,那些“升天”的死人必定要赞美上帝了,可是他们也和其他的死人一样,下到“寂静之中”。上帝的审判在人活着时没有执行,在人死时也不执行,那么,何时上帝才会执行对全地的审判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死人必须复活,或得赏赐或受惩罚!

    人生一去不复返,人死之后是否还会再生呢?古时的东方义人约伯就问过这个问题。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伯14:14)

    有趣的是,中国的古人,虽未得《圣经》明白的启示,可是已经猜到,上天若要显明其公义与正直,死人似乎必须复活才对!

    原文: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其舅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译文:赵文子与叔誉一起去巡视九原墓地,文子说:“人如果能复活,我该和谁一起回到人间呢?”叔誉说:“该是阳处父吧?”文子说:“他在晋国衽专权而且不知变通,未得善终,其智慧不足称道。”叔誉又说:“那该是国舅吧?”文子说:“他见利就不顾他的君主了,其仁慈不值得称道。我要随武子一起复归,他能为君主谋利而又不忘记自已的利益,为自己打算而又不忘记朋友。”

    我们从文子的话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不仅猜到死人要复活,而且,还猜到必有两次复活:一次为不智不仁的人;一次为既智又仁的人。他自忖愿与既仁又智的人一起复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这一想法与《圣经》的真理相比究竟如何呢?请听耶稣所说的话: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上帝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并且因为他是人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约5:24-27)

    耶稣不仅说到将有审判,而且特别说明上帝将审判的权柄交给了他。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上帝对人的体恤。他将审判的权柄赐给人子耶稣,为的是使世人明确信这位笈泄能理解人间的一切难处与情景,因为他是一个“过来人”。经历过人世间的一切因罪的入侵而带来的沧桑与甘苦。论到这位“过来人”,圣经上有两处经文说: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2:17-18;4:15-16)

    耶稣继续对门徒说:

    “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我怎样听见就怎样审判。我的审判也是公平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5:28-30)

    耶稣的这段话,再次表明,死人无论善恶,都是从坟墓里出来,并没有什么人要从天上下来复活得生的。由此可见,正如文子所猜想的一样,天父上帝交付给耶稣将要施行的审判将有两种结果: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永远被除灭。使徒保罗论到这件奇异的事时说:

    “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血肉之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为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能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林前15:50-53)

    这种改变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帖前4:16-17)

    当耶稣第二次复临时,将叫醒睡在尘埃中的义人,将不能朽坏的荣耀的身体赐给他们。他们“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20:4)“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到那一千年完了。”(启20:5)

    两次复活的时间相隔一千年。头一次复活,上帝的号吹响,义人被提与主在空中相遇。在耶稣升天之时,天使对那群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救主的门徒说:“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1:11)耶稣的第二复临乃是一件公开的事件。“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24:27)所以圣徒的被提乃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的。

    耶稣说自已再来的时候,要象贼一样,一是来的出人意外,二是为宝贵之物而来。对住在世上的人来说,耶稣第二次复临的时间,不是人所能知道的,在人看来必为突然之举,如同贼临到一样。而对于日夜等候主降临的忠实的信徒来说,他们是主用自己的宝血在地上所买来的宝物。耶稣的二次降临就是为取这些宝物而来。基督在最后的一次祷告中向父上帝求告说:“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约17:24)。耶稣第二次在荣耀与大能中降临,就要实现这个祷告,使接受上帝之爱并爱他的门徒从此不再与他分离。

    义人复活之后的一千年将干些什么呢?《圣经》上说,“他们必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20:6)

    在基督降临的时候,恶人要从地面上全被除灭,——他们要被他口中的气所灭绝,并要被他的荣光所击杀。基督要带领他的子民进入上帝的圣城,于是全地荒凉,无人居住。“看哪,耶和华使地空虚,变为荒凉;又翻转大地,将居民分散。”“地必全然空虚,尽都荒凉;因为这话是耶和华说的。”“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秽;因为他们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所以地被咒诅吞灭,住在其上的显为有罪;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烧,剩下的人稀少。”(赛24:1,3,5-6)

    这种荒凉的情形要延续一千年之久。约翰在他描述了基督复临和除灭恶人的情景之后,便接着说:“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他。”(启20:1-3)

    这里所说的“无底坑”,乃是指着那处于空虚混沌中的地球而言,关于地球起初的状态,《圣经》说:“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创1:2)先知的预言告诉我们,这地球将来要恢复先前的荒凉,至少几乎是如此。先知耶利米曾展望到上帝的大日,说:

    “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观看大山,不料,尽都震动,小山也都摇来摇去。我观看,不料,无人,空中的飞鸟也都躲避。我观看,不料,肥田变为荒地,一切城邑在耶和华面前,因他的烈怒,都被拆毁。”(耶4:23-27)

    现今一些教会与世俗媒体所大肆宣扬所谓地上的“千禧年”,实际上是一个欺人之谈。这一千年荒凉的地上只有撒但和他的恶使者。这时连恶人也已脱离了他的权势;只有他自己与恶使者留在地上,在那里反省罪恶的咒诅所造成的惨局。“列国的君王俱各在自己阴宅(坟墓)的荣耀中安睡。惟独你被抛弃,不得入你的坟墓,好象可憎的枝子;…你不得与君王同葬,因为你败坏你的国,杀戮你的民。”(赛14:18-20)

    撒但被拘禁在荒凉的地上,这就是撒但被捆绑的意思。历代以来,他们所引以为乐的欺骗和破坏的行为,这时已全被截止了。

    先知以赛亚展望到撒但倾倒时的情形说: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舍乙教焐;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上帝众星以上。我要与至高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凡看见你的,都要定睛看你,留意看你,说,‘使大地战抖,使列国震动,使世界如同荒野?使城邑倾复,不释放被掳的人归家,是这个人么?’”(赛14:12-17)

    六千年来,撒但一直忙于与基督作对,一心放在试探与控告人的邪恶之上。这时再没有人可以试探,再没有使他忙的事情了。摆在眼前的是他反叛与试探人犯罪的结果。这个反叛的天使这时就要反省背叛上帝以来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并且战兢恐惧地展望到那悲惨可怖的将来,那时他必须为他所犯的一切罪恶受苦,并因自己鼓动别人去犯的罪受刑。

    那些在第一次复活中有分的上帝的子民,对于撒但的被捆绑,却要欢喜快乐。先知说:

    “当耶和华使你脱离愁苦,烦恼,并人勉强你作的苦工,得享安息的日子,你必题这诗歌论巴比伦王(指撒但)说:‘欺压人的何竟息灭,**的何竟止稀耶和华折断了恶人的杖,辖制人的圭,就是在忿怒中连连攻击众民的,在怒气中辖制列国,行逼迫无人阻止的。”(赛14:3-6)

    在第一次与第二次复活之间的一千年中,要进行审判恶人的工作。使徒保罗曾指明这场审判乃是基督复临之后所发生的事。他说,“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林前4:5)先知但以理说,当亘古常在者来临的时候,他要“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但7:22)

    这时,义人要作上帝的祭司,并与他一同作王。约翰在启示录中说:“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他们必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20:4-6)如保罗所预言的,“圣徒要审判世界。”(林前6:2)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要与基督一同审判恶人,把他们的行为与上帝的法典《圣经》互相对照比较,并按各人所行的定案。然后又照恶人的行为决定他们所当受的处分,并在死亡册中记在他们的名下。

    撒但和恶天使也要受基督和他子民的审判。保罗说:“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林前6:3)

    犹大也曾说:“又有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主用锁链把他们永远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大日的审判。”(犹6)

    及至一千年的末了,便是第二次的复活,那时恶人要从死里复活,在上帝面前出现,受那“所记录的审判。”正如蒙启示的约翰在描写义人复活之后所说的:“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启20:5)“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仍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20:14-15)

    先知以赛亚也曾提到这些恶人说:“他们必被聚集,象囚犯被聚在牢狱。并要囚在监牢里,多日之后便被讨罪。”(赛24:22)

    老子曾生动地描绘了上帝审判的情形。他这样说道: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趣的是,耶稣也用“网”作为对将来审判的比喻。“天国好象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义人与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13:47-50)

    但是,上帝在审判人之前却是让人判断上帝自己。“你责备人的时候,显为公义;被人议论的时候,可以得胜。”(罗3:4)中文圣经所说的“议论”词在原文与英文中都是“审判”的意思。被人议论实际上,也就是被人审判。无论人怎样议论上帝,上帝都可以得胜。上帝是经得起人的议论的。

    天地啊,惊奇吧!那在十字架上受审判的竟不是有罪的世人,而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被钉死的不是有罪的人类,正是圣子上帝──耶稣基督!

    藉着将自己的独生子基督作为罪人的替身而定罪于十字架上,上帝向全宇宙显明了他对罪的公正的审判,以及对罪人无限的怜悯与慈爱。上帝的作为、圣言、诚实、公义、以及慈爱与公正都经受了最严格的审判。“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太22:32)上帝是爱,是生命。他向世人所敞开的是恩慈、忍耐、良善和无可测度的爱心!在全宇宙的审判面前,上帝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不是一位专找人弱点的审判官,而是一位“比弟兄更亲密”的至亲的朋友。(箴言18:24)

    那么,上帝将耶稣定罪的标准是什么?在末日审判世界的标准与尺度又是什么呢?耶稣是为人的罪而死。而罪就是对上帝神圣律法的违背。(《约翰福音》3:4)因此,对罪人的替身耶稣的审判所依据的不是任何人间的法律,而是上帝的律法。凡生在世上的人都将按上帝的律法受审判。“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雅2:12)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照这律法说话行事”会给人带来自由,反而认为若是遵守上帝的律法,就是律法主义,是难负的轭。他们以为,信了耶稣之后,就自由了,就可以不要上帝的律法了。可是《圣经》明说,这律法正是“使人自由的律法”,而不是捆绑人的律法。撒但对人的欺骗是如此之深,人心背离了《圣经》,就在谎言中越陷越深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以交通法则来作个比喻。交通法则好比上帝的律法,遵守交通法,就会有安全和自由的保障。反之,违反交通法,就会带来混乱和事故。结果,人可能失去自由与生命。为了使人遵守交通法,在许多有关交通法规的宣传中,许多国家都用违反交通法规而造成的流血事件来教育本国公民,从中汲取教训。正是汉语中所谓的“前车之鉴”。若是所有的人都依法行事,就不会有事故及在事故中丧失自由与生命的悲剧了。

    同样的道理,在宇宙的大家庭中,在受造之生灵相互之间以及其与创造主上帝的交通之中,也得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人类的始祖在试探之下,违反了这一交通的大原则(爱的原则)。为了救人类,使人类重新听从上帝旨意,服从上帝的律法。上帝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血的教训来警醒世界,何为违法的结果。这就是福音的宣传中心。目的仍然是让人看出上帝的律法乃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7:12),在圣灵的感动之下,自觉自愿的与上帝保持一致。在基督里造就成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天国的公民,“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启14:12;罗8:21)

    “你的公义永远长存,你的律法尽都真实。”(诗119:142)

    “我要常守你的律法,直到永永远远。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来考究你的训词。我也要在君王面前,论说你的法度,并不至于羞愧。”(诗119:44-46)

    《圣经》中,真正的自由总是与上帝的律法连在一起的。“你的律法尽都真实”这句话,也可译成“你的律法都是真理。”原文与英文译本者是这样的。(hyrighteousnessisaneverlastingrighteousness,andthylawisthetruth.(英文钦定本《圣经》)。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约14:6;8:32)这些经文值得认真思考。

    现代的中国人也应该向古时的大卫一样祷告说:

    “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律法中的奇妙。”(诗119:18)

    “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遵守。”(诗119:34)

    “我是你的仆人,求你赐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诗119:125)

    凡恳切求告人的眼必得开广,上帝的圣灵也必赐他属天的悟性,与真正重生顺从的心。

    从古代传下来,至今人们所传说的一句话说到:“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审判之时究竟何时来到?难道这句话要永远的流传下去而不得实现吗?不!请听: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6-7)

    上帝审判的大日(最后执行审判之日)虽尚未来临,可是上帝“实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先知但以理理在异象中看到: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从他面前有火象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展开了。”(但7:9-10)

    这段经文所描述是乃是一幅天上审判大厅的图景。有“案卷展开”表明,有成千上万的天使作陪审员的审判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据可查的。自从基督在1844年进入至圣所,进行“洁净圣所”的工作,审判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前面讨论过对恶人的审判要等到义人复活之后进行,那么,基督现在在至圣所中所进入的查审工作,是针对谁呢?难道是悔改的义人吗?

    是的,“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上帝的家起首。”(彼前4:17)上帝根据展开的“案卷”确定哪些人是可以得救进天国,应该列于第一次复活之中的。这就是耶稣所说的在世界末了时,“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太13:49)那些徒有虚名的基督徒,将从义人中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当基督从天下驾着云彩降临之时,世上一切人的命运就都已经决定了。得救的就在第一次复活后随基督进入上帝的圣城。而在一千年之后,在第一次复活中有分的信徒,便要参与对叛逆的天使与恶人的定罪审判。

    在天庭的案卷中,记录着人的姓名和行为。这些审判的结果是根据案卷来决定的。先知但以理说:“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蒙启示的约翰也曾形容这一场情景,并补充说:“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20:12)

    凡曾为上帝服务之人的名字都记在生命册上。耶稣曾吩咐门徒说:“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保罗提到他忠诚的同工,说:“他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腓4:3)但以理展望到末日“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并且说,上帝的子民“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蒙启示的约翰也说:“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上帝的圣城。”(但12:1;启21:27)

    在上帝的面前还有一本“记念册”,其中记载着“敬畏耶和华思念他名的人”的善行。(玛3:16)他们信心的言语和爱心的行为都被记录在天上。尼希米在祷告的时候也提到这事说:“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不要涂抹我为上帝的殿,与其中的礼节,所行的善。”(尼13:14)义人的每一行为都要留在上帝的记念册中,直到永远。他们每次拒绝试探,每次战胜罪恶,以及每次发表慈怜的言语,都要据实记录下来。此外,每一件牺牲的行为,和为基督而受的每一次苦难和忧愁,也都要被记下来。诗人说:“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么?”(诗56:8)

    关于人的罪,天上也有记录。“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救主说:“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传12:14;太12:36-37)人的秘密心意和动机,都要在这毫无错误的记录册中显露出来;因为上帝“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林前4:5)“看哪,这都写在我面前,我必不静默,必施行报应,必将你们的罪孽,和你们列祖的罪孽,…一同报应…,这是耶和华说的。”(赛65:6-7)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经过上帝的检阅,定为忠心或不忠心。在天庭案卷中每一个人的名字下面非常准确地记着:每一句错误的言语,每一件自私的行为,每一个未尽的本分,以及每一种巧妙伪装的秘密罪恶。人忽略了上天所发的警告或责备,旷废光阴,错失机会,以及在别人身上所发挥或善或恶的影响及其深远的结果,这一切都要被记录的天使记录下来。

    上帝的律法是在审判之时用来测验人类的品格与生活之标准的。智慧的人说:“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上帝都必审问。”(传12:13-14)使徒雅各敬戒他的弟兄说:“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雅2:12)

    凡在这次审判中被定为“配得”的人,将要在义人的复活中有分。耶稣说:“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与从死里复活的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上帝的儿子。”(路20:35-36)他又说:“行善的复活得生。”(约5:29)死了的义人要一直等到这次审判完结,他们被定为“配得”的人之后,才“复活得生。”因此,当他们的记录在审判台前被检查,他们的案件被决定的时候,他们本人并不在场。

    在这次审判中,耶稣要作他们的中保,在上帝面前为他们代求。“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壹2:1)“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凡靠着他进到上帝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9:24;7:25)

    当案卷在审判台前展开时,一切信奉耶稣之人的生活都要在上帝面前被检查。我们的中保要陈述每一个人的案情,从第一个生在世上的人开始,顺序而下,世世代代,直到现今还活着的人为止。每一个名字都要被提出,每一件案情都要经过详尽的审查,有些名字要蒙悦纳,有些名字要被弃绝。什么人若是在案卷上还留有未经悔改未蒙赦免的罪,他们的名字就要从生命册上涂去,同时他们所留在上帝记念册中的善行也要被涂抹。上帝曾晓谕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出32:33)先知以西结也说:“义人若转离义行而作罪孽,…他所行的一切义,都不被记念。”(结18:24)

    凡过去已经真心悔改,并凭着信心领受基督的血作为自己赎罪牺牲的人,在天上的案卷中已有赦免二字写在他们的名字下面。当他们在基督的义上有分,他们的品格也显明是与上帝的律法相符时。他们的罪恶就要被涂抹,他们也要被认为是配得永生的人。上帝曾借着先知以赛亚说:“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记念你的罪恶。”(赛43:25)主耶稣也曾说:“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启3:5;太10:32-33)

    人们在地上法庭判决时所表示的最深切的关注,只能隐约地说明在天上的法庭中所有的情绪。那时,在审判全地的主面前,凡记在生命册上的名字,要一一被检查。我们神圣的中保要为一切因信赖他的宝血而蒙赦免并得胜罪恶的人代求,使他们可以回到伊甸故乡,并戴上冠冕与他同作后嗣,承受“从前的权柄。”(弥4:8)撒但曾尽力欺骗并试探人类,想要破坏上帝创造人类的计划;可是基督现在却请求上帝实行他的计划,好象是人类从来没有犯过罪一样。他不但为自己的子民要求完全的赦免与称义,而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他的荣耀里有分,并在他的宝座上与他同坐。

    当耶稣为他蒙恩的子民代求之时,撒但却在上帝面前控告他们是犯罪作恶的人。这个大骗子曾经设法使他们怀疑《圣经》,不信靠上帝,与他的爱隔绝,并破坏他的律法。现在他更指出他们一生的记录上品格的缺欠,使他们的救主蒙羞的劣行,以及他引诱他们去犯的许多罪。

    耶稣并不否认他们有罪,但他却指出他们的忏悔与信心,并为他们祈求赦免,在天父和众天使面前举起他那受伤的双手,说道:“我按名认识他们。我已将他们铭刻在我的掌上。‘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他又向那控告他子民的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亚3:2)基督将自己的义披在他忠心的信徒身上,把他们奉献给他的父,“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皱纹等类的病。”(弗5:27)他们的名字要留在生命册上,《圣经》上也提到他们说:“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启3:4)新约的应许就要这样完全实现。“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和华说,当那日子,那时候,虽寻以色列的罪孽,一无所有;虽寻犹大的罪恶,也无所见。”(耶31:34;50:20)“到那日,耶和华发生的苗,必华美尊荣;地的出产,必为以色列逃脱的人显为荣华茂盛。…那时,剩在锡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册上记名的,必称为圣。”(赛4:2-4)

    到此为止,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启示录》说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是“永远的福音。”答案就在于上帝设立审判,并不是只想定世人的罪,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不用审判,罪就已经定了。上帝施行审判是为了在基督里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藉着基督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使我们在上帝面前被定为无罪!上帝差谴他的圣子降世为世人的罪而死,目的就是为了救世人脱离罪的咒诅,给罪人开一条活路,在审判时好宣判信耶稣的人无罪。“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我们的天父是慈爱与生命的上帝!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罗8:1)

    “凡靠着他进到上帝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

    我们的替身耶稣,也是我们在上帝审判中义的替身,我们不必独自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因为人都可以在基督里立在上帝面前。人若不选择与基督一同站在上帝审判台前,公义的上帝也必按他的公义审判每一个人。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上帝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约5:24)

    现今就是每一个人作出最后选择的时候了,或得赎或沉沦,或生或死,就系于我们的一念之间了。
第五篇 大道常存 第二十二章 大同世界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自从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园之後,人类就一直渴望回到上帝为人类所预备的美好的家乡。参天大树、鲜花美景、花香遍野;有清澈的活水从生命水的河源源不断的流淌。有各种美味的果子,包括生命树上的果子,四季常在。是啊,这就是人类所失去的,那曾与天使与上帝亲密交谊的人间乐园。现今的世界是非不辩黑白颠倒,谁不向往一个更美的世界呢?上帝将永生的愿望放置在每个人心里(《传道书》3∶11)。想像力有限的人类尚且渴望一个充满福乐的理想家园,上帝更是渴望将这美园赐给他所造所爱的人。

    生活的重压已使许多人失去了童真的美梦。为了鼓起人生活的勇气,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上帝将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他们。那谦卑柔和、蒙羞忍辱的人子耶稣,虽被那给人生带来重压的仇敌送上了十字架,被钉而死。然而,上帝却让他从死里复活,而且升上高天,坐在上帝的右边。人的眼睛不应该只停在十字架上,或是看着耶稣空空的坟墓。而是要举目向上,随着上升天的耶稣将眼目定睛於上帝。天上的人子耶稣,对於世上的人来说,乃是一个鼓舞,一个盼望的榜样,表明上帝的恩典能将堕落的人类提拨得到何等荣耀的地位。信心的眼睛,受到上天之爱的恩膏,当注目基督,这有荣耀的盼望。

    中国的古人,对昔日美好而原始的伊甸社会,尚存一丝淡淡的追忆。他们依稀记得远古大道盛行时的社会乃是一个合谐的世界。这种记忆也一直传到孔子。他在《礼记·礼运》篇中∶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简单地说,所谓大同世界,就是一个没有私心没有罪恶,而是充满慈爱与秩序的世界。依孔子的说法,就是公元前二千零五年的大禹、以及後来的成汤、文王武王,周公都没有生在那美好的大同世界。先王与领袖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这完美的社会。

    孔子以教导大同为己任,足迹踏遍许多国家,力图说服各国君主实行仁政,以仁爱建立完美的社会。孔子认为,若是各国君王率先实行仁爱,以仁政为治国之策,天下必归服而大治。毋容多言,孔子没能看见他的理想得以实现。相反,他的主张并未被多国接受,以至於叹气道∶“吾道不行矣。”有人指责孔子无能,不能使其所教之道大行於天下,殊不知此事另有其因,“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当众光之父的上帝有形有体的藉着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时,尚且被黑暗所拒绝,又何况一个孔子

    亚圣孟子也怀着同样的治国理念。请看《孟子》开篇的对话∶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辞辛劳千里而来,想必是想给我国带来些利益吧?”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讲利呢?有仁义就可以了。”《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在与梁惠王的谈话之中,孟子进一步提到了他所认为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具体步骤。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也去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童,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幼童。如此,则治理天下就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一样容易了。”?《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这些步骤与《大学》中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兴让,一国兴让”是一致的。《大学》说到天下的平治始於个人的修正。良好的社会必始於良好的个人,而人的善恶取决於人的心。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公元前156-87年)接受了汉朝的大儒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中国出现了不协条的“仁与力”结合的政教合一局面。这一局面虽然延续了近二千年,却始终没能使中国实现大同的理想国。

    几千年来,大同成了中国历朝的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便成了历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治国标准。为了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二千年来,起义与反叛此起彼伏。1837年,出生於农民家庭的广东花县才子洪秀全(1814-1864),在屡试未中之後,偶从外国传道士手中获得一本《劝世良言》)。之後,又见到一些奇异的异象。1843年6月创办拜上帝会。次年开始传道工作。作《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福音布道文。1847年制定各种仪式和“十款天条”(即“十条诫命”)。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举行起义,号称“太平天国”。

    太平军严禁拜偶像,所到之处,毁除一切有偶像的舴所,威振一时。太平天国砸孔子牌位与天主教圣徒像的举动,激起了儒生(如曾国藩等)与天主教士的不满。《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与外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主张,使从鸦片中获大利的英国极为不满。加上晚期天朝政府的腐败,结果,太平天国在满清政府军、湘军与英法联军的联合攻击下,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在信仰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恪守安息日为圣日。他们相信遵守主的圣日,对於天朝的建立与巩固至关重要。这一点,从他们所定立的“十款天条”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所印行的《天条书》,为太平天国军民必读的课本。其中的“十款天条”如下∶

    一、崇拜皇上帝;

    二、不好拜邪神;

    三、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

    四、七日礼拜颂拜皇上帝恩德;

    五、孝顺父母;

    六、不好杀人;

    七、不好奸**;

    八、不好偷窃劫;

    九、不好讲谎话;

    十、不好起贪心。

    这十款天条,平时是会员的生活守则,战时则成为军事纪律。他们为十条诫命所作的赞诗,既庄严又富於中国特色。现抄录如下∶

    第一天条诗曰∶皇天上帝是真神,朝朝夕拜自超升。

    天条十款当切记,切勿痴呆昧性真。

    第二天条诗曰∶邪魔最易惑人灵,错信终为地狱身。

    劝尔豪雄当醒悟,堂堂天父急相亲。

    第三天条诗曰∶巍巍天父极尊崇,犯分干名鲜克终。

    真道未知须醒悟,轻狂亵渎罪无穷。

    第四天条诗曰∶世间享福尽由天,颂德歌功理固然。

    朝夕饔飧须感谢,还期七日拜尤虔。

    第五天条诗曰∶大孝终身记有虞,双亲底豫笑欢娱。

    昊天罔极宜深报,不负生前七尺躯。

    第六天条诗曰∶天下一家尽兄弟,奚容残杀害群生。

    成形赋性皆天授,各自相安享太平。

    第七天条诗曰∶邪淫最是恶之魁,变怪成妖甚可哀。

    欲享天堂真实福,须从克己苦修来。

    第八天条诗曰∶安贫守分不宜偷,劫抡横行最下流。

    暴害人民还害自,英雄何不早回头。

    第九天条诗曰∶谎言怪语切宜捐,诡谲横生获罪天。

    口孽既多终自受,不如慎密正心田。

    第十天条诗曰∶为人切莫起贪心,欲海牵缠祸实深。

    西乃山前垂诰诫,天条款款烈於今。

    对於当时太平天国的信仰实践,当时的一些传教士有过一些记述。我们更可从亲身参加过“太平天国”的一位作者呤利(AugustusFrederickLindley,1840-1873)所写《太平天国亲历记》中见出一斑。呤利是英国海军下级军官,1859年来华,1861年在天京(今南京)参加太平军率领炮队随太平军西征,并参加教练军队。他在这本1866年在伦敦出版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第七日的遵守是最为宗教性与最严格的。太平天国所守的安息日就是我们的星期六。…安息日以祷告开始,另有两次崇拜事奉,每次均以祈祷诗歌开始∶赞美皇上帝,我们的天父;赞美耶稣救世之主赞美圣灵。”(注一)

    太平天国是中国第一次有基督教意味的运动。由於当时传入中国的新教与天主教,都不再遵守上帝的诫命,而守着人的遗传,在星期日礼拜,与太平军民按圣经所守的安息日不同;再加上,而洪秀全的信仰与实践之中,揉入了一些富於中国特色的理想,他对天国的认识受到了太平盛世与大同思想的影响。因此,外国基督教界与在这些教派手中接受教义的中国基督徒,都不承认太平天国的信徒为基督徒。而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太平天国是中国第一个“自传、自养、自治”的三自教会可惜,这个教会未能充分认识天国的性质与建立的步骤,没有从信仰上听从耶稣所说的“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他们的失败乃是注定的。太平天国後期内部所出现的个人崇拜,争权夺利,教义上的混乱等,都给今天很好的教训∶没有圣灵的引导,是多么的危险

    《启示录》十二章论到那场从天到地上的争战,说到到了末期,撒但特别憎恨的一群上帝的儿女的特徵。“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馀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中文圣经中所译的“为耶稣作见证的”一句,依据原文应译为“有耶稣的见证”。英文作(Andthedragonwaswrothwiththewoman,andwenttomakewarwiththeremnantofherseed,whichkeepthecommandmentsofGod,andhavethetestimonyofJesusChrist.?Rev.12:17;KJV)英译与原文相同。汉译中其馀的儿女,原文与英文均为“剩馀之民”,或“馀民”的意思。表明还有这一批“剩馀的民”没有被龙**,仍坚持守上帝的诫命。《启示录》14章论到耶稣复临前的圣徒特徵时又说道∶“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12)再次强调,上帝末世教会的特徵就是守全上帝的诫命,并耶稣真道。当今普世绝大多数教会都持守上帝十诫中的九条,却宣布有关於安息日的第四条诫命已经作废。撒但的欺骗已使绝大多数教会在第四条诫命上跌倒,使他们触犯了上帝的圣诫。“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2:10)事实上,安息日是上帝与他的子民中间的记号∶守安息日的人藉此表明自己所敬拜的,是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主,而不是别的神明或权威。上帝则藉此表明是他将信徒从世界中分别出来,使他们成为圣洁的子民。

    “故此,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守安息日为永远的约。这是我和以色列人永远的证据,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第七日便安息舒畅。”(出31∶16-17)

    “又将我的安息日赐给他们,好在我与他们中间为证据,使他们知道我耶和华是叫他们成为圣的。”(结20∶12)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你们要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且以我的安息日为圣;这日在我与你们中间为证据,使你们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结20∶19-20)

    可见,安息日乃是上帝的印,是表明创造主的权威。希伯来文“SABBATH”(安息日)一词就体现了这一点。“SABBATH”由三个部分组成:(一)“ab”(“父”);(二)“b”(“所在地”或“的”);(三)“ath”或“oth”(“印”或“证据”)。因此,安息日(S-ab-b-ath)的字面意思就是∶“父印之所在”

    《圣经》中有几处论到“印”或“证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约6∶27;林後1∶22;弗1∶13;4∶30;启7∶2-3;9∶4。印是一种权力与尊严的象徵,对政府职能机关的印,民间称为“大印”。大权在握,叫做掌握了“印把子。”因此,当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执政之後,民间有“夺过了印把子”一说。这样的一种印,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名字;头衔或官阶;权限范围。美国总统也有一个“大印”,如;名字──华盛顿;头衔或职务──总统;权力范围∶──美利坚合众国。

    下面,我们就来看第四条诫命,看安息日诫命是否成为包含“上帝的印”的三个部分∶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和你的儿女,仆婢、牧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8-11)

    在最後一句,我们找到了上帝的印∶

    名字∶耶和华

    头衔∶创造主

    权力范围∶天地海和其中的一切。

    倘若除去安息日的诫命,人就不知道所敬拜的究竟是哪一位神了。今日之中国人不是也把拜菩萨说成是“拜神”吗?“善男信女”们对拜号的尊敬与避讳,不也很虔诚吗?撒但知道,惟有安息日将真神与假神分别开来,便格外地痛恨安息日,攻击安息日。仔细研究安息日诫命的人,必从中看出第四条诫命包括了“爱上帝与爱人如己”二条诫命之总纲。不仅如此,上帝的爱也普及他所造的牲畜。

    上帝本着他无限的慈爱,向不明真相的基督徒发出了严肃的警告。《启示录》第十四章记下了基督复临之前,上帝藉着三位天使传给世人最後的警告。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6-7)

    天使首先要我们明白的是“永远的福音”。福音是指上帝的救赎大计。福音的根基是上帝的慈爱。用耶稣的话来说,福音就是“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因此,福音的实质就是耶稣基督。他为世人而死,又从死里复活为我们的罪代求。福音的目的,是要救世人脱离罪与死亡,在人身上恢复上帝公义的品格。福音的途径是对耶稣的信心。福音是上帝向世人展示他对每一个犯罪之人无与伦比的大爱的长阔高深的信息。这里所以称为“永远的福音”,是因为这是从起初上帝在伊甸园(创3∶15)第一次宣布以来,一直在传讲的福音。而且福音的果效也是永远的。接受或拒绝,将永远决定人或得永生或受永死的命运。上帝救赎的洪恩,基督降世的奇妙,也将成为得赎之民永远的主题与诗歌。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里,又含有三重信息∶因为世人不敬畏上帝,甚至干脆否认上帝的存在,因此天使呼吁世人“当敬畏上帝”。但这种敬畏,并不是把上帝当作对头而惧怕他。上帝已向世人展示他是慈爱的上帝,值得世人以最深最纯的爱来爱他。“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一4∶18)

    “将荣耀归给他”是人最高的荣誉,可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上帝的荣耀,就是上帝美善的品德。(见出33∶18-19)对世人犯罪的事,《圣经》说是“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罪的影响,世人未能经历与展示上帝的圣德。而且,上帝救赎计划所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在人身上恢复“上帝的形像和样式”,在人身上重现上帝的品德。因此,归荣耀於上帝就意味着完全为上帝而活,按上帝天国的原则来指导人生。“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第一位天使呼唤我们,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处处尊荣上帝,将上帝爱的圣德展示给世人看。

    “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这是对所敬拜的对象的确切描述,就是那位创造万物的主。惟有创造主才是配得世人敬拜真神上帝。今日之世,假神充斥,但《圣经》却以是否有创造的大能,将真神假神区别开来。(诗96∶5;徒4∶24;14∶15)这位全能智慧,又满有慈爱的上帝,为了让人永远记住惟有他才是创造主,在创造之初就为人设立了安息日,并且吩咐人“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20∶8-11)我们在第一位天使的信息中,再次看到“上帝的印”。长久以来,安息日受到忽视,世人没有将上帝应得的荣耀归给他;因此,第一位天使呼吁世人注意那位“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上帝,与作为他记号的安息日。

    还有一点当注意的是,这道信息所以变得紧迫,“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请再次注意“已经”二字,是已在发生的事件。我们已经看明,1844年是这一时候的起始。(但7∶13-14;8∶14;徒17∶31)天上现在正进行着对圣徒的查案审判。考虑到将来圣徒升天,要与基督一起作王,审判恶人与恶天使,要一千年时间;因此,有天使参加的审判也必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天使也是受造之物,而不是全智全能的。从1844年至今,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还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现今离审判结束时候已不会太远了。上帝藉着第一位天位,将他的荣耀、尊严、审判的时候,与引人注意安息日诫命的警告,放在一起,应足以引起凡敬拜创造主上帝者的注意。

    紧接着发出的,是第二位天使的警告。宣告现代巴比伦已经倾倒了,并呼吁上帝的子民从这堕落的城中出来。(启18∶4)

    第二位天使的信息∶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城倾倒了,倾倒了。’”(启14∶8)

    很明显,古时的巴比伦已成了历史的陈迹,不复存在了。所以第二位天使的警告,必指在末世尚存的属灵的巴比伦。

    古巴比伦是假宗教与谬道的中心之所在。世上一切虚假的宗教几乎都可从这里找到根源。太阳的崇拜、偶像崇拜、崇拜自然等,以及种种教导人可能成为神的谬道,也都起源於古巴比伦。巴比伦的字面意思,就是“混乱”。世上一切伪宗教就是圣经所预言的属灵的巴比伦。当罗马天主教会,将异教的风俗藉着人的传统与权威,带入教会,使教会的信仰变得混乱不堪时,她就成了属灵的巴比伦。当改革宗(Protestant,即“基督新教”)故步自封,丧失改革的精神与原则,不再高举“圣经,惟有圣经”,而继承与维护与《圣经》明文教训相反的教理时,她们就成了女儿“巴比伦”。她们一面以改革教会自夸,一面又与母亲“巴比伦”(教皇制度下的罗马天主教)彼此攀亲,彼此联合。“灵魂不朽”的异教谎言,被她们当成宝贵的真理;罗马教会所发明的,有着浓厚的的拜太阳神色彩的星期日(第七日的第一日),被她们当作基督徒的安息日而高举与维护。上帝虽然刻下了“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诫命,耶稣与使徒们又立下了守安息日的“规矩”(路4∶16;徒17∶2),她们却视而不见。很快,这些与教皇合一的教会,将大力推动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实行“星期日法案”,藉助世俗的势力,来确立人定的星期日的神圣性。不仅如此,那些照上帝诫命守安息日为圣的信徒,将成为她们逼迫的对象。许多不明真像的上帝的子民,现今仍在巴比伦里。上帝并不因为他们的不知情而定他们的罪,却差谴天使呼召他们从巴比伦出来,免得与她同罪。耶稣说∶“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7)现在是走出巴比伦,归入上帝的真教会的时候了。第三位天使说明了末世上帝真教会的特徵。

    第三位天使的信息: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这人也必喝上帝大怒的酒;此酒斟在上帝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9-12)

    毫无疑问,第三位天使的信息是全本《圣经》中最为严肃的警告。天使警告我们,当不惜一切代价,不拜兽与兽像,或受“兽的印记”。这种後果是极其严重的,因为上帝的大怒,就是那不带任何恩慈的“纯一不杂”的“上帝忿怒”的杯,要倾倒在那些领受了“兽的印记”的虚谬的崇拜者身上。

    应当注意的是,上帝发出这样的严肃的信息,不是随便来吓唬人的,而是出於给世人的恩慈的警告。上帝爱人之深,甚至将独生子赐给世人,“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後3∶9)在基督复临之前,世上将只有二种人∶拜真神上帝的与拜假神的。後者包括那些自我崇拜,与一切不按上帝所启示的方式敬拜他的。上帝不希望我们在这关系到生命存亡的大事上,有丝毫含糊的认识;因此,毫不含糊地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必将永远沉沦。然後又警戒世人,如何站在上帝一边──“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这是惟一安全之道

    第三位天使的信息中,提到了另一种印记,即“兽的印记”。很明显,这是与“上帝的印”(安息日)相对立的一种记号。第三位天使指出了在基督复临之前的最後关头,世上将有两种人∶一种是受“兽的印记”而“喝上帝大怒的酒”的人;另一种是“守上帝诫命与耶稣真道”的圣徒。深入地探讨兽及及印记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本书可能涵盖的内容。有心人可藉着研究《但以理书》与《启示录》获得准确无误的认识。此处仅作简要介绍。

    香港回归中国时,中英双方在交接仪式完毕後,新的香港政府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新的基本法,而特首与新政府官员的第一个宣誓,就是效忠遵守基本法,效忠新的中央政府。因此,在行为上,按哪一个法律办事,就意味着承认哪一个权威,受哪一个权威的印记。

    创造主以安息日为“上帝的印”,罗马天主教则更改十诫中第四诫,将它换成星期日,并且以此作为其权威的证据。(见第十九章)既找不到“耶和华如此说”为更改上帝律法的依据,教皇便转向世俗世界,寻求世俗法律的支持,以确保她的“印记”的权威性。一九九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当今政治与宗教舞台上最有权势,最为活跃的教皇保罗约翰二世,签发了使徒书信“DiesDomini”(《论主日》),就动员各地基督徒藉世俗法律来维护星期日的神圣性。现摘译二条,供读者参考。全文可从国际互联网络上查到。

    #66…在此事上,我的前任教皇里欧八世,在他的EncyclicalRerumNovarum中论到星期日的安息,乃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工**力。

    #67…因此,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别环境下,基督徒自必争取用民事法律对他们守星期日为圣的责任的尊重。(注二)

    教皇在文章中,提出了种种理由,欲废除耶和华上帝所立的安息日,又大力提倡他古时的前任所立的伪安息日。时候将到,所有的人都必在教皇定的伪安息日(星期日)与上帝定的圣安息日(星期六)之间作出选择。无论何人,践踏上帝的律法去顺从人的法令,就必受兽的印记,因他既不顺从上帝,而又自愿顺从与上帝对立的另一权势。所以就必受效忠於那权势的记号。但非至各人的思想和良心对这问题的实情真相有了充分的认识,上帝的愤怒是不会这样临到他身上的。许多人一直还没有机会听到上帝给末时的警告。遵守第四诫的本分,没有向他们显明其真实的意义。能看透人心并鉴察人一切动机的上帝,不愿让一个愿意明白真理的人对这大斗争的结局有所误会。那叫人遵守上帝律法的命令,绝不致在众人蒙蔽无知的时候贸然加在他们身上。因为“世人蒙味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人人都要有充分的亮光,以便作有意识的决定。选择的结果将永远决定各人的命运。

    安息日的真理虽易引起争论,但却是检验上帝子民是否忠诚的大试验。忠於上帝的人,必以“耶和华如此说”为行事为人的准则,而抛弃一切人的遗传。事奉上帝者与不事奉上帝者,真理与谎言,必在这一问题上作出最後的较量。

    《启示录》所预言的“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末时教会,必为“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的教会。他们必以真诚的爱心,在真理里说诚实话,向受撒但欺骗的教会指出“他们的过犯,向雅各家(教会)说明他们的罪过。”(赛58∶1)他们必“在安息日掉转”脚步,“在我圣日不以操作为喜乐,称安息日为可喜乐的,称耶和华的圣日为可尊重的;而且尊重这日。”(赛58∶13)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也是持守十诫,守安息日的,他们却因没有“耶稣的见证”,没能持守耶稣所教导的真道,不是《启示录》所预言的末世的教会。

    那么,“耶稣的见证”是什么意思呢?约翰在《启示录》开篇就说∶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上帝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约翰便将上帝的道和耶稣的见证,凡自己所看见的,都证明出来。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启1∶1-3)

    在这里,约翰将“上帝的道”与“耶稣的见证”相提并论。在当时,《旧经圣经》已经写成,被称为“上帝的道。”而《新约圣经》尚未写成。耶稣在离世之前对门徒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16∶14)耶稣升天後,圣灵感动使徒陆续写下了《新约圣经》,这些新的启示,常被称为“耶稣的见证”。当时的犹太宗教当局,认为已有了旧约,不愿再接受出自同一灵源的新的启示,而基督的门徒则记得耶稣的应许,怀着开放的心怀接受新的启示──“耶稣的见证”。

    约翰受到启示,欲拜将启示传给他的天使,天使对他说∶“‘千万不可我和你,并你那些为耶稣作见证的(应译为“有耶稣见证的”)弟兄同是作仆人的,你要敬拜上帝。’因为预言中的灵意乃是为耶稣作见证。”(启19∶10)这里又一次出现了翻译的问题。这里的“为耶稣作见证”在原文中实为“有耶稣的见证”。因此,造成了最後半句晦涩难懂。其实正确的翻译应为“因为耶稣的见证就是预言之灵”。英文翻译,参见本章後面的注三。在未世“上帝其馀的儿女”,必有“预言之灵”的恩赐赐给他们,他们手中,必有“耶稣的见证”。末期真正的教会,必重视全本圣经,他们的信仰必完全根据於圣经的教训,而不是几条“使徒信经”或“教理问答”之类的小册子。

    太平天国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大同的理念并未因此而消化。另一位中国基督徒再次踏上了“大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1860.11.12-1925.3.12)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被拒绝後,来到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及“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的“三民主义”。终於在1911年建立了**。不幸的是,中山先生还未及全面实践他的信仰与政治主张,便英年早逝。他所建立的政府仍然没能使中国进入大同。

    犹太人虽然得天独厚,获得了那些正确的名词的启示,然而,他们的理解却远远不及中国古人他们渴望在地上凭人力建立起天国;以为上帝的国是属世的可见的国家。当法利赛人问上帝的国何时能来时,耶稣回答说∶

    “上帝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0-21)

    天国始於人心。任何属世的势力也不能推进天国的进程。那无罪的伊甸园,是上帝亲自造做的,而不是假藉任何人力。同样,乐园的恢复与重建,也只能靠上帝之手。天国与属世国度有两处不同∶一是国王,二是国民。耶稣就是上帝之国的王,而福音则是预备天国子民的途径。耶稣的王位已在十字架上加冕正式登基。为此,耶稣讲了好几个比喻来预备天国的子民。“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然比地上的百种都小,但种上以後,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可4∶30-32)

    世俗世界与天国相离之远,甚至耶稣也很难从中找到合适的对象作比。耶稣只好从自然中寻找比较的对象。这理想的天国世界,就像一颗芥菜种子,不依靠人力而完全靠上天而成长。天父上帝差谴圣子来到人间建立天国,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慈爱与真理。天国的奠基者乃是“上帝的羔羊”,他对世界说∶“我的国不属於这个世界”。(约18∶36)他在心中所撒下的天国的种子,正是真理与公义的原则。

    当耶稣在世时,他的国度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渺小,名不经传。与世上列国相比,是最小的。但其发展是何等的迅速,其影响是何等的巨大耶稣第一次讲这个比喻时,当时代表天国的只是几个加利利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和渔夫而已。这些人地位之卑下,上流社会的人连看他们一眼都觉不屑。正如保罗所说∶“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上帝夸口’”(林前1∶26-31)

    这颗芥菜种子已经长大,并向全世界吐出新枝。世上万国的荣华将在历史的尽头过去,但基督的国必日见昌大强盛。上帝在人心中恩典的工作,起初像芥菜种子一样,极其微小。进入人心中的一句良言,一线光明,所引进的是新生命的开始,谁能量度它的结果呢?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太13∶33)

    虽然面酵常被用作罪的像徵。但基督在这里用它来代表天国。它所表明的是上帝恩典的激发与同化的能力。没有人堕落到了是上帝的恩典所不能及的地步。然而,人却不可能靠自我意志的能力,改变自己。必有一种他力进入。正如面酵与面揉合之後,从内向外发起一样;人的改变,也只有藉着上帝的恩典进入人心,从内向外使人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是重生。世间的学识与教养均不能使堕落的小人,一变而成为君子。人间的文化与传统,或者能够带来外在的改变。但这还不够,人的思想、意念、动机——整个人都必须在上帝的恩典下改变成基督的形像。基督接着又讲了一个比喻。

    “天国好像卖买人寻找好的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太13∶45-46)

    基督自已就是这颗重价的珠子。上帝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住在他里面。从他身上,可以见出上帝的圣德。他的义,像美的珍珠,无瑕无疵。没有人能对这颗珠子,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美。人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今生与来世荣华的憧憬,都能在基督里得到满足与实现。基督乃是上帝所赐下的一颗无与伦比的恩赐。

    这颗重价的珠子是给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但却又不是人间的财物可以购买得起的。人如何能买下这珠子呢?救恩与基督的义,只能赐给那些愿意完全将自己给基督的人。我们的财富、智慧与聪明,才能与时间都必须用於服务於基督。如此,人才能获得这颗天国的无价之宝。只能完全的顺服,像基督那样“存心顺服,以至於死”,甘心作主的门徒,才能获得基督的恩义。一半属於自己、一半属於基督,就是根本不属於基督。一只脚踏在地上,一只脚想迈进天国,是永远走不进天国的。在天国与世界之间,有深渊限定,不是人所能逾越的。珠子对於海边的人来说,乃是一个熟悉的实物,而对於住在中原大陆的中国人来说,与之相当的熟悉的实物可能是玉。中国人有藏玉、赏玉的传统。宝玉一直是人们所寻找的财宝。心与玉相连,以玉相赠就是以心相许。这个传统由来已久,至今不衰。孔子说明了古人好玉的原因∶

    原文∶子贡问於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麋??者何也?玉之寡而??之多与?孔子曰∶非为??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於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请问君子贵重玉而轻贱似玉的美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很少而美石很多吗?扰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美石多所以才轻贱美石、玉少所以才贵重玉的。是因为从前君子把德性和玉相配比的,玉的温润而光泽,就是仁;玉的致密坚实,就是智;玉的郓角方正而不伤人,就是义;玉的沉重欲坠,就是礼。玉的敲击,声音清越悠长,终了戛然而止,就是乐;玉的瑕不掩,瑜不掩瑕,就是忠;玉的色彩四溢,就是信;玉的气质如白虹,就是天;玉的精神体现在山川,就是地;玉制的圭璋用於礼仪,就是德;天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就是道。《诗经》中说∶‘想念那位君子,就是德,他的温柔如玉。’所以君子就很贵重玉。”《礼记·聘义》

    以玉之性比属天之德,是何等的贴切啊。古时君子以玉为贵,像表明君子以德为贵的志向。披戴宝玉的习俗後面所含的,是披戴上天的赐福与德性的意思。今天的国人仍认为戴玉可以避邪。

    世界的玉有瑕疵,而基督是没有瑕疵的玉石。中国人是否曾将上帝比作玉石呢?请看孔子对《周易》所作的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易经·说卦传》

    可否将基督比作宝石呢?《圣经》上说“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天国的根基就建在这磐石上“看啊!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放在锡安;信靠他失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彼前2∶6-7)

    基督就是那保护人的玉石“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受洗归於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6-28)“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诗18∶3)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上说∶“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褐,是贫贱之人穿的粗糙的衣服,而玉,按照孔子的注解,与乾相同,为天为君为父。我们前面分析过,耶稣基督就是中国古人所仰望的那位“道成肉身”,“上帝在肉身中显现”的圣人。因此,披戴基督这贵重之玉石的,岂不最能避邪免灾吗?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罗8∶1-2)

    在十八章,我们谈到过基督曾将上帝的国比作“网撒在海里。”撒网的工作就是向各族各方各国各民传福基督的福音,将好坏一起收入网内(教会)。而审判则是分选的工作。审判之後,再没有恩典的时期了。现在就是决定性的时候,当将救恩的喜讯迎入心中。天国的荣美,超出人的想像,存到永永远远。“上帝为爱他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1∶3-5)

    时候将到,大同世界将永远立定在地上“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32)

    没有人知道上帝的审判大日的确切时间。但耶稣基督告诉门徒,警醒祷告,注意时代的各种徵兆。见《马太福音》24章。到现在为止,耶稣所给的所有关於末期的时兆,已全都在应验。时候近了,已经在门口了。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後末期才来到。”(太24∶14)

    然而,在大同社会最终建立起来之前,还有一件事必须先完成,即永远地除去罪及罪恶的後果。这被罪污染的地球必须洁净,最後的审判必须执行。如果罪及其恶果不除净,天国就不成其为天国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上帝必对付罪恶,但他们不知道上帝的办法及时间。他们梦想天下太平,天下大同,却一直没有提过地狱。

    “地狱”一词是随佛教的传入而进入汉语中的,是对梵文Naraka的意译,即“苦的世界”。佛教宣讲十八层地狱,作恶之人死後要在那里受种种的痛苦。在印度教中,对善恶进行审判,加以赏罚的则是阎罗王(Yamaraja),是大梵天(Krishan)的一个化身。佛教沿用这一说法,以阎罗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中国的老百姓,对这个魔王有一种混杂的情绪,一方面以之为公正的审判官,另一方面,又不愿落於其手。这种说法与希腊人相信的“灵魂不死”,极为相似。(参见第十八章)

    上帝将如何洁净地上的罪?地上或地底下,是否有一个叫做地狱的地方呢?《圣经》对此有何教训?

    中文圣经中的“地狱”与“阴间”两个词,来自於四个原文字,即∶希伯来文中“Sheol”希腊文中的“Hades”“Gehenna”以及“TartarooSheol”指死人安息的地方,无论善恶,实际上就是坟墓。Hades也与Sheol同义,指阴间或坟墓。“Gehenna”就是“辛嫩子谷”的意思。辛嫩子谷是靠近耶路撒冷的一个地方。新约中用此字来比喻审判大日的大火。(见《约书亚》15:8)而“Tartaroo”则是指阴间之渊谷。希伯来文中的“Sheol”一词,是指死人所葬的地方,并不分好坏善恶。旧约中也用这个字指弥赛亚在坟墓中的情况,并预言到基督的复活。

    “因此,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诗16∶9-10)

    “Gehenna”一字与上面的希伯来字同义。耶稣下面的这句话中,就用到了这个词,“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与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

    对那些选择作恶的人,耶稣明白地说明了他们的下舴。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人要往永生里去。’”(太25∶41,46)

    照耶稣的教导,地狱乃是一个灭绝“身体与灵魂”的地方,而这种灭绝就是所谓的“永刑”。耶稣在这里清楚地说明,“永火”与“永刑”不是为人预备的,而是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

    那么,上帝为人所预备的是什么呢?“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他在基督里曾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份,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弗1∶3-6)

    上帝为人所预备的是藉着基督而得的天国在创立世界以前,上帝就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要赐人永生。“因为他预先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榜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8∶29)上帝对人所怀的永远的旨意,是要人荣耀上帝并得着上帝所赐的荣耀。上帝在基督里所拣选的是整个世界,正如基督的死是为一切生在世的人一样。上帝并没有预定哪一个得救,哪一个人一定灭亡,因为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彼後3∶9)。现今基督教界所流行的种种预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宿命论,与《圣经》的教训相背。上帝在基督里所赐的恩虽然是给每一个人的,但人是否能得着这在基督里的福份,完全取决於各人自己的选择。

    天国是上帝为人预备的地方。人若是放弃惟有藉着基督才能进入的美好的天国,而随波逐流,沉溺於邪恶之中,他就必被永火所灭。这“永火”就是他的地狱。

    可是,这“永火”要烧多久呢?“永刑”又有多长呢?是否一直要无休无止地烧下去,与天国一样长久,存到永永远远呢?若果真如此,天堂与地狱的人便都有永生了。惟一的不同就在於∶得救的人是在天堂享受永生,而沉沦的人是在地狱的烈火中熬永生。然而圣经的教导明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爱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一5∶12)那在地狱中的恶人,是没有上帝的儿子在他们里面的,他们将从哪里得到生命,来承受那永远不息的烈火呢?

    《圣经》中有一段经文说到将来一切都要在基督里,同归於一,“叫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同归於一。”(弗1∶10)若是依着一些人的理解,圣经中所说的地狱,也像佛教或希腊人的迷信一样,那么“在日期满足的时候”,这个永远长存的地狱将存在哪里呢∶在天上,还是在地上?或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上帝所创造的是“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出20∶11)上帝没有创造一个叫做地狱的地方。答案便是∶这个地方不存在

    人们所以对此产生误解,原因有三∶第一是以为“灵魂不死”;第二是基於头一种错误观念之上而对“永火”或“永刑”?的误解。第三是不求甚解、不穷究那叫人活之精意的学习态度。如耶稣所说的“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可9∶48)许多人便以此为永不息灭之火的根据。可是,查阅原文可知,这里说的“不灭”,乃是指“不可扑灭”、或“不能扑灭”之意。其希腊原文为“sbennumi”,英文钦定本的翻译为:“Wheretheirwormdiethnot,andthefireisnotquenched.”可见,对待真理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若“不领受爱真理的心,使他们得救。故此,上帝就给他们一个生发错误的心,叫他们信从虚谎,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爱不义的人,都被定罪。”(帖後2∶10)因此,所谓“永火”或“永刑”,并不是指永远不灭之火和永无休止的刑罚。而是指火刑的结果是永久的,受刑的恶人将永远不复存在,他们永远不得再复活。而当刑法执行完毕之後,火势就会息灭了。上帝就要从这炼尽了的地上,重造新的永恒的大地,供得赎之民居住。

    古时,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的城邑的人,也照他们一味地行淫,随从逆性的情俗,就受了永火的刑罚,作为鉴戒。(犹7)这里提到烧这两个罪恶之城的火为“永火”,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城的遗址至今犹存,可是昔日的“永火”早已无影无踪了。这里所说的“永火”,乃是指其功效而言。上帝对这两个罪恶之城的毁灭是永恒的。同样,对於末日的“永火”、“永刑”,也应作这样的理解。

    “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掾,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玛4∶1)

    上帝是公正的,上帝的量刑是有分寸的。各人受刑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其罪恶的轻重而定的。耶稣向门徒说明了这一原则。“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12∶47-48)每个人在世上所领受的真光的多少不一,上帝向各人所追讨的多寡也不同。即使是最恶的恶人,洪水之後,其寿命也不过是几十年的光景而已。若是他们与恶天使与撒但在火湖中烧同样长的时间,那是不合情理的。正如《玛拉基书》所说,其燃烧的时间正如树之“根本枝条”一样。撒但,这个罪恶的魁首,正如同树之根本,他在火湖中被烧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即使是撒但,最後也要成为灰烬,归於无有。

    “你因罪孽众多,贸易不公,就亵渎你那里的圣所。故此,我使火从你中间发出,烧灭你,使你在所有观看的人眼前成为地上的炉灰。各国民中,凡认识你的,都必为你惊奇,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於世,直到永远。”(结28∶18-19)

    “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太22∶32)。上帝虽然是公义的上帝,但他不喜悦看见他手所造之物受痛苦,并不亚於地上的大义灭亲父母,不愿看到自己行恶的子女受刑罚被处决,但又不得不处决他们一样。

    “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恶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结33∶11)

    撒但及其恶使者,一切的不听从真理,反行不义的罪人,都将永远地在“永火”中灭亡,“不再存留於世”。“灾难不再起。”(鸿1∶9)天地得到洁净,基督与撒但,善与恶,真理与谎言之间的大斗争,从此永远的结束了。上帝将重造新天新地。蒙爱的门徒约翰这样写道∶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1-4)

    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上帝荣耀的创造中惟一的一个被罪所污秽的污点,将被赎回,恢复到原本的荣耀,并且被高举,高过诸世界。上帝的儿子降生为圣人,在这里为着失丧的人类而生活、受难、受死。这里将成为宇宙的中心!“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启21∶3)慈爱的上帝将永远与世人同住“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大同世界将最终成为永远的现实。

    今天的世界虽然充满了仇恨、罪恶、堕落、战争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有永远的福音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方、各民”,“万物的结局近了”(启14∶6;彼前4∶7)罪及其後果将永远的成为历史。耶稣应许说∶“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22∶12)中国古代的先圣们预言了基督以圣人、大道、君王的样式第一次降临人间。但耶稣亲自应许了他的第二次降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天),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14∶1-3)

    中国啊!“当预备迎见你的上帝!”(摩4∶12)——

    注释:

    注一:Lin-Le,“TheTi-PingRevolution”,(伦敦,夫子出版社,1866年版)第319面。

    注二:钦定英文《圣经》将此翻译为:“Andhesaiduntome,Seethoudoitnot:Iamthyfellowservant,andofthybrthrenthathavethetestimonyofJesus:worshipGod:forthetestimonyofJesusisthespiritofprophecy.”(Rev.19:10)

    注三:这两条的英译文为:#66…Inthismatter,mypredecessorPopeLeoXIIIinhisEncyclicalRerumNovarumspokeofSundayrestasaworkerrightwhichtheStatemustguarantee.#67…Therefore,alsointheparticularcircumstancesofourowntime,ChristianswillnaturallystrivetoensurethatcivillegislationrespectstheirdutytokeepSundayh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