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
作者:迈尔
摩西
导言 我们的立场 他母亲的信心 『长大了』
拯救同胞 遇见神 到埃及去 挫败与失望
前四灾显示神的爱 性格日渐成熟 准备出埃及 过红海
胜利之歌 玛拉和以琳 吗哪 利非订的争战
为百姓向神求告 西乃山 异象与影响 未完成的句子
神的同在与人的安息 建造会幕 从西乃起行 高贵的胸怀
沉痛的失望 受责仍忠心 严重的失误 尽忠到底
摩西之死      
摩西 导言
    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礼拜天晚祷中,诚恳的对神说:「求你打发你的圣灵,进入我的心,使我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这是前一个世代,神所重用的仆人迈雨博士(F,B,。Meyer)迈进属天路程的第一步。他母亲很留意的记录了这段话。以后,他几乎每天都重复同样的祷告。在迈雨博士跑完了世上道路,被主接去前一天,有人问他,经过了那么多年日,他对他的救主有什么新的认识。他举目向上,说:「没有,就和平常一样,他在我里面,我在他里面。」这两句话,已充分说明了迈雨博士一生的路程,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在服事上多结果子的秘诀:稳定的与神紧密同行,不求特别的经历,不讲究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心、诚恳的把主介绍给人。第十九世纪,神在英语世界中兴起了不少的杰出布道家、奋兴家、解经家、和圣经教师。迈尔是其中较受欢迎的一个。他以「圣经教师」著称,擅于对知识分子的服事。在他同代属灵伟人中,迈雨博士的文学造诣可能无人能出其右,所以他留下了许多文字上的属灵遗产,其中最为特出的,就是本社翻译出版的这一套「圣经人物传」。正因为如此,虽然他息劳已近六十年,但他的信息仍然在英语世界中继续作工。

    迈尔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对知识分子特别有负担,终其一生,不断保持他的学生工作。而各地学生也颇喜欢领受他对他们在基督徒生活上的教导。迈尔博士的牧养教会经历极为广泛,从利物浦到伦敦,都留下他的足迹。慕砷早年在英国的服事,乃是由迈雨博士安排,两人的相处,给迈尔的服事历程,又更往前推进。迈尔博士也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讲员,经常受邀到不同堂会讲道,自一八八七年起,他是凯锡克(Keswick)大会的经常讲员,对从各地来,在属灵上有追求的圣徒,提供属灵上的帮助和供应。)他与对华的宣教工作也有极深的渊源。前往中国宣教的剑桥七杰中,有两人是他的密友。他们的宣教热诚使迈雨博士极为感动。以后他成为「域外传道会」(RegionsBeyondMissionarvUnion)的主要推动人,积极鼓吹海外宣教工作,支持海外宣教士。

    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动人的信息,迈尔的服事最大的特色是他生命的深度。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篇信息。有一位多年与他一同服事的同工,描述一件实际发生的事:「有一次聚会,我必须到台前去见迈尔博士,却给两个老人家挡住。他们也拼命往前走。『我们坐到前排去!』我听到其中有一个人说:「能看到讲台上的那个人,即使他不开口讲话,你也会觉得很舒服。』」他的这位同工又加上一段他自己的看法:「这是对迈雨的丰采最佳的形容。任何讲台,只要迈雨博士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彷佛就会发出光辉,就有恩福流露出来。他那慈祥的脸孔,正是他内心柔和、谦卑、良善的表露,所以,许多人一见到他,就能进入敬拜的气氛中。」这也是迈尔博士文字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从字里行间,摸触这位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的属灵伟人生命的深度。迈尔博士的「圣经人物传」十三册,在英语世界中,历半个多世纪仍然畅销无比。甚至有出版社将其中十二册集成两巨卷发售。中文世界,过去曾有证道出版社出版「以利亚」和「彼得」二书。本社为使华人信徒得窥迈雨博士原着全貌,经决定全套翻译出版。香港证道出版社慨允将「以利亚」、「彼得」二书中文版权转让本社,仅此致谢。迈尔博士的「圣经人物传」并没有按照时代先后撰写,也不是依重要性分前后。为方便读者,本社依照圣经年代编排各人物传记之次序。

    愿读者能藉此套圣经人物传记,得着属灵上的益处。美国活泉出版社谨志一九八六年秋

    
摩西 我们的立场
    希伯来书十—24

    「摩西因着信……」(来+一24)。

    希伯来书的作者,明白地指出希伯来历史中好几位信心伟人成功的秘诀。这段点将录中的当事人,如果还有气息的话,一定异口同声道:你们何必这么大惊小怪,以异样眼光看我们呀?这有什么希奇的呢?你们以为这些成就是我们凭自己的本事或圣洁的品格作成的吗?其实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以他圣洁的膀臂,在我们身上作成的。靠着信奉他的名,我们才能成就这一切奇妙的工。我们若误将这些丰功伟业归诸于这些历史英雄超常的胆识、魄力或高洁的灵性,那就大错特错了,且忽略了圣经教训的宗旨。其实这些人和一般人并无多大差异;不同只在于他们对神的信心。其实他们之中有几位比我们还要逊色呢!像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这几位粗犷的勇士,若置身现代社会中,还会令人侧目而视哩!这些人所以在圣史的殿堂居一席之地,令后世景仰敬爱,就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神深湛的信心。圣经四次提示此乃摩西为以色列人缔造大功的秘诀。这真理也是主的教训再三强调的重点。它呼召门徒时,从不问他们究竟有多少能力、智识、热忱。在他看来,这些都无足轻重,不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他所要求于他们的,就是信心,即令只有芥菜种那么小,也能移山倒海。有一次他对一位作父亲的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信心又是什么呢?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品格,使人能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事。信心乃是人谦卑地搁下自我的意思,让神毫无拦阻地动工。所以信心是出自灵里的一种把握,认定神的旨意必成,自己甘愿作他的器皿,让神透过它实现其计划。简而言之,它是一个无限量的容器,不断向神支取能力,让神透过这器皿赐福给众人。有信心的人是被神充满、被神感动、被神得着的人。他在世上所作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成就,而是神透过他作成的。

    因此真信心有几个必要条件:自觉无助、渺小。确知在神的计划中全然奉献,使神畅然无阻地成就美旨。

    每日支取应许的灵。不顾情绪感觉,敢凭着信,绝对信靠神的信实,并有所行动。因此在研究摩西生平时,让我们切记:尽管摩西有崇高的胸怀、壮硕的体魄、又博学多才,然而他对以色列人有如此大的贡献,倒非归因于这些过人的才气,而在于他紧紧倚靠神的信心一他的信心足以成就其所有才气所无法臻至的巅峰。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神如何透过摩西的信心,实现他的应许,赐福给顽梗背叛的以色列人。神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肯与他合作的忠仆,来执行他的计划、兑现他的应许。摩西符合了信心仆人的条件,终被耶和华选中,藉着他成就了神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

    上述几个信心的条件,都一一实现于摩西的历史生平。开始时,摩西尝试靠自己的势力拯救同胞。结果失败了,不得不逃亡到米甸,放弃了拯救以色列百姓的希望,准备在旷野度其残生。他遭到无情的打击,失意到全然无助、绝望的地步,然后神的火光才燃起荆棘,神的能力降在枯槁如死灰的摩西身上,使他士气重振,担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任。他对神的计划毫不怀疑,因为神早在几百年前就应许亚伯拉罕,豫言以色列人在埃及顶多寄居四百年。而且神也清楚告诉他:神必施行拯救。他完全顺从神的旨意,就如他手中所握的手杖听凭主人指挥一般。所以圣经称摩西是「神的仆人」。「耶和华怎么吩咐摩西」这几个字也是一再出现的字眼。他日日仰望神的应许,在祷告中祈求,全然倚身其上。从中他学会摆脱熟悉的、试验过的旧径,在神的吩咐下,跨步踏上陌生的路途,甚至不惜带着三百万同胞奔向大海,仰仗神的拯救,深信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人失望。

    信心使摩西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我们逐章逐节地研讨下去,会越来越明了这点。相信大家都急切想知道摩西怎么有这样大的信心?我们为什么没有。神的方法永不过时。只要我们能像摩西一样忍耐,接受神的管教,我们必然也能拥有他那种信心。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心,谁敢说我们不会再看见第二次出埃及的神迹——大海分开,救恩之道显明;敌人遁逃;锁链断裂;奴隶得释放;众人以凯歌颂赞耶和华!神合用的器皿,具有无可限量的潜能,神的能力要源源不绝,藉着它倾流而出。你肯向自己的血气死吗?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神的计划;寻求并遵行他的旨意;对他完全降服顺从;日日以神的信实为粮;勇敢跨出信心的大步伐,不在乎情绪感觉,单单倚靠神的信实,深信他必成就所应许的一切?如果是这样,那么神必定能大大使用你,就如古时重用他的忠仆一般。我们可以确定:神在今天的世代,也有一些尚待成就的伟大计划。照着他行事的原则,他得透过人的信心去完成这些计划。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材料?我们的信心是不是合用的导管,让神能透过我们动工,荣耀他自己的名?让我们好好思想摩西的一生及其为人,从中汲取教训,认真学习,以便将来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主合用的器皿,豫备行各样的善事。

    
摩西 他母亲的信心
    希伯来书+—23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来+—23)。

    这位婴儿是出生在一个十分不友善的世界。当他睁开眼睛,外面的大自然尽管如诗如画;小屋傍着旖旎的尼罗河,夹岸是绵延的芦苇草;波平如镜的河面,白天映照着蔚蓝的天、雪白的云,夜晚则是满天星斗。埃及的大都会、商业、艺术、军事、宗教的中心盂斐斯,也近在咫尺。

    皇室的**队伍在出征或定期于尼罗河畔举行的祭典节庆,总会路过这幢小茅舍。从各地来的祭司,在前往「普他」大庙的途中,也会经过这不惹眼的简陋小屋。他们永远也没想到这寒怆的破落门户将永留青史,而他们朝圣的那座富丽堂皇、画栋雕梁的庙宇,却在灰飞烟灭的废墟中早已被人遗忘。

    埃及盛产黄瓜、西瓜、菲菜、葱蒜、麦谷、丝织品、香料等,除了供给国内所需,还运往外地。络绎不绝的骆驼商队、骡马货运工具、商船、驳船等,把远近的交通衢道、河川拥塞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不远处,矗立在无垠沙漠上的,是一座座高耸雄伟的金字塔,它们将继续屹立世世代代,让千秋万世的人赞叹它的风华。它代表人类对不朽的信念,也象徵人的自私孤傲,对同胞的痛苦无动于衷。而摩西就生长在埃及的繁荣盛世,但等待他的却是无情的厄运。

    他属外族人。大约在三百多年前,他的祖先从巴勒斯坦的地方移民到此。因埃及宰相约瑟之赐,他们得以逃过饥荒,定居于此。当时的埃及法老自己也是外族人,王位不甚稳固,因此十分欢迎这批外来的移民,视之为宝贵的盟友,让他们安顿在最肥沃的绿洲——歌珊。他们不断繁衍,在勤俭耕耘下,越来越兴盛发达,势力不断扩张,到后来人口达两百万之谱。即使如此,他们仍是外族人,处处遭排挤、仇视。

    他属于被**的民族。经改朝换代之后,新的君王不再欢迎这批外族人,也不记念约瑟的辉煌贡献。当时在东方邻国有战争的豫兆。法老王担心这些希伯来人会与仇敌勾结。而且他们的人数已增加到构成威胁的地步。于是他决定要大肆铲除,以残害逼迫来削减他们的势力。

    于是突然之间,大批歌珊地的牧羊人被抓去服劳役,在凶暴的埃及工头喝斥鞭笞下,每天得完成一定数量的砖块。有些则被徵调到河边汲水灌溉农田,从早到晚挥汗如雨地作苦工。「无论是和泥、是做砖、是作田间各样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严严的待他们。」埃及人抓住各种机会剥削苦待这些希伯来人。

    这位婴儿的父亲可能也和一般的希伯来壮丁一样,被抓去服劳役,从早到晚赤身在炙阳下作苦工。回到家往往遍体鳞伤、筋疲力竭。神的选民在那些岁月饱受欺压,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绝望光景,有些人不禁怀疑神是否存在?他为何不怜恤他们,施恩拯救?

    他出生在苦难的时代。在这个家庭要,除了父母亲之外,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儿,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另外还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亚伦,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在亚伦出生时,他的父母用不着把他隐藏起来,因为法老王只试行用逼迫的方法压制希伯来人。过了几年,他发现奴役的手段仍不够苛刻,不能达到他的目标,所以又策动另一阴谋,以除灭所有的男丁。他宣布所有希伯来的男婴必须丢到河里淹死。

    很可能这道残暴的旨令并没有施行几个月。法老王因一时恐惧所设的毒计太惨无人道,违反人性,其属下背地里并没认真执行。但在刚施行的那段期间,确实是希伯来人最凄惨的日子。只要家庭仍有天伦之乐,剥削、苦役、讥嘲、虐待都还可以忍受。然而一旦连这点安慰也受到威胁,无辜的爱儿也逃不过厄运,满腹的苦情就倾泻而出了。

    通常新生的婴儿,特别是男孩的出世,是家中莫大的喜事;如今反而带来忧伤、惊惧。母亲在饱受生产之苦后,抱着爱儿,却没有欣喜的期待,满足的安慰。尽管如此,「以色列人多起来,极其强盛,」这道命令显然只施行很短的时间。而摩西很不幸就在这时出世。这是神所安排的,也是他一向行事的法则。经过彻夜的惊涛骇浪,主踏过海面走近门徒。天将破晓,行刑的时刻迫近,天使才带领彼得出监。绞架已作好,辗转难眠的王才想起未底改的好处。朋友啊,在神拯救你之前,你也许得经历一番苦难,但不要绝望灰心。神虽然让你翘首等候,他始终记得他的应许,必然兑现。

    他的父母是有信心的。我们对摩西的父母所知不多。圣经只提到他的父亲是「利未家的人」,名字叫暗兰,是利未之子哥辖的儿子。不过在那时候,利未支派并无特殊地位。母亲约基别也是利未支派,而且和他丈夫是近亲,是哥辖的妹妹。这对寒微的夫妻平日就靠替人作工维生。可贵的是,这个家庭仍保守着先祖的宗教传统,敬虔爱神。这在希伯来族人当中,是十分罕见的。

    史丹利(DeanStanley)的书讨论到在埃及寄居,给以色列人带来有害的影响。「旧有的自由、活力,特别是先祖传下来的古老宗教,逐渐褪逝。」从圣经后来的叙述看来,以色列人显然习染埃及人拜偶像的风俗。约画亚对以色列人说:「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书二十四14)。神后来也透过先知以西结提醒以色列人早先的不忠:「那日我向他们起誓,必领他们出埃及地,到我为他们察看的流奶与蜜之地。那地在万国中是有荣耀的。我对他们说,你们各人要抛弃眼所喜爱那可憎之物,不可因埃及的偶像**自己;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他们却悖逆我,不肯听从我,不抛弃他们眼所喜爱那可惜之物,不离弃埃及的偶像」(结二十6一8)。他们不再守安息日;也不看重割礼——它原是神与人立约的象徵。祖先传下来的圣洁传统抵挡不了异教**放荡的风俗。以色列人被埃及同化了。

    不过在众人皆醉时仍有独醒之人。有少数家庭在举世皆浊时,仍清心自洁,忠心爱神。摩西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仍笃信神与以色列人立的约,知道迟早神必施恩拯救。等孩子到懂事的年纪,他们就把先祖的故事讲解给孩子听,叮咛他们要记取教训。头生的长子亚伦照例被奉献出来,在家族中执行祭司的职分。长女米利暗也在父母的教诲下,学习以柔美嘹亮的歌声赞美敬拜神。

    除了敬虔的宗教生活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信心表现。「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有些人在查这段圣经时,喜欢强调摩西的父母在迎接他出世时心中的焦虑、沮丧和惧怕。这幅图画对其他的以色列人也许是写实的,对他们却不然。因为圣经说,他们「并不怕。」约基别获知生下的是男孩,就把孩子交托给神,确信神必眷顾保守。当这对朴实的夫妇凝视着襁褓中的摩西,见他长得那么俊美可爱,心里一定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相信他将来要作一番大事业,脱离奴隶的桎梏,像祖先代代传下来的豫言:等日期满了,以色列人将重见天日。

    这对夫妇会忘记神曾给先祖亚伯拉罕的应许吗?「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创十五13一16)。岁月悠悠,豫定的期限终于快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已将近四百年。神的应许就要实现了。「他们必从那里出来」(创十五14),这句话像铃铛,回响在约基别的心怀;他心中有一分肯定,一方面来自神的灵动工,一方面是看见孩子的面貌出众、「俊美」(出二2)、「俊美非凡」(徒七20),深信他必置身出埃及的行列。

    他十分小心谨慎,时时注意是否有官兵或收生婆的脚步声走近。但他绝不惊慌失措。在忧虑烦恼来袭时,他就屈膝祷告,求神不叫他的盼望落空。整个家的安危就维系在这位妇人的信心上。神的天使护庇着无知的婴儿,让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三个月。最后在圣灵的引导下,约基别编织了一只蒲草篮子,放在木箱中,外涂石漆和油以防水渗透。在亲吻了孩子无数次之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他放进去,合上盖子,亲自提到河边、轻放在芦荻丛中。他知道法老的女儿常在那一带沐浴,也许会注意到这个箱子,怜惜箱中的孩子。即或不然,他所信靠的神也必会以其他的方法帮助他。自始至终,他都没丧失单纯坚定的信心。「耶和华是他的亮光,是他的拯救,他还怕谁呢?耶和华是他性命的保障,他还惧谁呢?那作恶的,就是他的仇敌前来吃他肉的时候,就绊跌仆倒。虽有军兵安营攻击他,他必仍旧安稳。」

    米利暗受母亲之托,远远站着守望,不是怕婴儿会遭害或被野兽侵袭,而是「要知道他究竟怎么样」。约基别回到家,心中虽惦挂担忧,却更紧紧倚靠神大能的膀臂,相信即使天塌下来,金字塔崩毁,信实的神不会令他绝望。这是信心、而这样一位有信心的母亲,所养育的孩子,岂能没有信心吗?

    
摩西 『长大了』
    希伯来书十—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来+—24)。

    事情的演变完全照约基别的信心所期待的。埃及公主在一群婢女陪侍下,到河边沐浴。他很快就发现芦荻丛中的蒲草箱,吩咐婢女取来。在众目注视下,把盖子轻轻掀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可爱的小脸蛋儿。孩子置身在陌生环境,看不见母亲那熟悉的慈容,围绕他的是好几张奇怪的面孔,不禁哇哇大哭起来。众人的心都被触动了。

    聪明的公主立刻猜到这孩子的来路。附近成排的希伯来农舍、婴儿的长相和肤色,母亲不可能遗弃吃奶的孩子,父王最近颁布的残酷法令——这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这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正不知如何处置这弃婴时,在远处屏息观看的米利暗突然现身了,提议替公主找一个奶妈来照顾婴儿。法老的女儿很满意这个解决办法。不久,孩子的母亲来到公主面前,从他手中接过他的宝贝。在紧抱爱子那一霎时的欣喜快慰之情,是无法抑制掩饰的。那份真情流露的母爱能逃过公主锐利的眼睛吗?秘密是否被识破,故事并没告诉我们。但我们可以想像当约基别抱着孩子返家时心中何等狂喜雀跃。只要有法老女儿这声吩咐:「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孩子的性命就保全了。更何况公主还许诺要付给他丰厚的工价,这笔钱足够维持全家的温饱了。神的恩典确实丰丰富富,远超过人所求所想的。

    孩子在寒微的农舍住了多久,我们无从得知,也许住到他四、五岁的年纪。无论如何,时间必然长到足够让一个孩子了解同胞的苦难;学习自古流传的神圣传统(以至于后来他能以简洁又雄浑的笔触写出创世记);也领受独一真神的慈爱,作为一生的支柱和能力之源。公主后来延聘祭司、哲学家、博士多方栽培他,固然使他的智识、技能都精进增长,但他从小在父母濡染之下所受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无法抹灭的。这段记载对现代的母亲是何等的激励。儿女是神赐的产业,应当从小就悉心教诲,使他们走上正道。这责任是无法旁贷他人的,除非万不得已。

    最后公主终于来要回他所捡得的孩子。长大的摩西容貌越发俊美。孩子的生母在分离的一刻必然伤心欲绝。在给了最后一声叮嘱、最后一次的祷告、最后一个亲吻之后,家人怅然地着着他隐没在森严的皇官大们之后。母亲把他带到法老女儿跟前,摩西正式成为公主的儿子!当时在摩西母亲的心中有多少的好奇、感触和憧憬啊!但在这一切复杂的感受中,信心漫过一切,他深信将孩子从水里拯救出来的神,必保守他在满布邪恶、试探的埃及官中仍洁身自爱。

    当时的埃及如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笔下所形容的,是多么繁荣富庶!尼罗河从远处冲刷下来的沃壤,成为栽种玉米的良田。丰实的谷仓足以供应全世界的需要。尼罗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城市、村庄、宏伟的殿堂庙宇,象徽着光荣盛世的文明。壮硕的人面狮身像和高达百尺的金字塔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黄漠中。七百万的人口簇拥在这条傍水的绿洲带上。虽然多半的群众是穷困、无知的小民;那些上层阶级,特别是祭司们,却享受着奢华舒适的物质生活。

    这一切福祉都倾注于摩西的杯中。摩西生长在宫庭中,被视同法老王的孙子,地位尊贵。他的车骑走在宫外的街道上,夹道的百姓都要屈膝高呼:「万岁!」如果他想到尼罗河上徜徉,必然有金碧辉煌的游艇为他豫备好,在悠扬的乐声中畅览旖旎的水上风光。贵为太子,他几乎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埃及的无尽财富就在他手边,可随心取用。

    青年时期的摩西可能被送到大学去受教育。这个学院设在太阳神庙附近,有「古埃及的牛津」之美称。在那里,他学习阅读并书写埃及的象形文字,研读数学、天文、化学等埃及人的专长。此外地还接受音乐薰陶,所以他后来能高唱得胜的凯歌,作曲记念神眷顾选民的历史。神在他年少时就给他充分的装备训练,以备晚年蒙神重用。司提反说:「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七22)。虽然其中大半是虚浮无用的,但也有许多是十分有助益的,造就他成为能干的领袖人才。

    摩西除了是个学者——多年浸润于文艺的薰陶中,博学多闻,文质彬彬;也是个政治家和英勇的军人。司提反形容他:「说话行事都有才能。」能言善道——是政治家的本钱;行事有才能——是将领的风范。史家约瑟夫(Josephus)说:在摩西年轻时,伊索匹亚人侵袭埃及,攻城掠地,连孟斐斯都岌岌可危。在情势紧急之下,法老王求神问卜,神谕晓示让摩西统帅皇军。摩西果然不负众望,英勇善战,收复失地,击溃敌军,并占领他们的首都美罗那(Meroe),带着无数战利品凯旋归来。

    如此年复一年,光阴荏苒,转眼摩西已四十岁了。眼看全国的最高位非他莫属了。而且他的生命之河似乎会长久继续畅流,沿着一样的河床,永不改道,而且是越来越宽敞亨通。

    不过,潜伏在这一切之下,有另一思潮在他心中浮起,而且逐渐漫过其他一切。他无法忘记自己的亲生父母是奴隶;在砖田服劳役、饱受工头鞭笞的同胞是他的弟兄。他也不敢忘却母亲从小教他求告的那位神。在最欢愉的时刻,正畅饮属世成就的蜜酒时,他仍挥不去心中的负担。自知不属于周遭的一切荣华富贵,他隐约感觉自己的命运,与儿时常听母亲提及的神之应许息息相关。

    这类的思绪常在他开朗的脸庞上投**影,令最了解他的人也大惑不解。他的养母将这阴郁的情绪归因于健康欠佳或情场的失意。朋友、同伴常挖苦他心不在焉的失态。随从则窃窃议论主人的低落情绪,纳闷到底是什么使他如此闷闷不乐。他无法这泄心中的隐秘,直到有一天,模糊的意念变成坚定的决心。于是他委婉地向公主表明心迹,表示自己无法承担他提拔的高位,也无法再曲意承欢作他的儿子,而必须回降到他低微的出身阶层。

    这个宣告,所获得的反应也许是伤痛的泪水与气愤的责备。这是摩西于心不忍的,因为养母的恩惠长阔高深,他终身无法回报。但温情、婉言相劝、声色俱厉的责备都无法改变他的心意。消息传出,宫庭中必然引起莫大的骚动!人们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地揣测其前因后果!有些人怀疑他不过是一时赌气;有些人则归咎于他卑贱的奴隶血统作祟。人人替公主感到难过,愤慨摩西的忘恩负义。但没有人体会摩西的纯洁动机及坚毅的勇气。这是出于神的动工,圣灵的激励。

    —、注意这艰难决定的高贵成分。(1)这是在摩西成熟的盛年时期所作的决定。少年人血气方刚,很容易作冲动的决定。但摩西作这个决定时,却不是这样。当时的他阅历已深,年届不惑,看透人情世故。经过审慎的思考,知道作这个决定只有失没有得,却毅然决然走下宝座的台阶。

    (2)作这个决定时,正值以色列百姓命运最悲惨的时节。身为奴隶,饱受欺压、鞭笞、歧视。茅舍代替皇官;粗衣淡饭代替锦衣玉食;仇视侮篾代替尊贵威严;穷困匮乏代替埃及的财富珍宝;无知低鄙的同胞代替博学精英的环绕。但这一切对比都不能使他心志动摇。荣华富贵对他如天上浮云。他毫不恋栈地低下头,扛起轭,不管它是那么沉重、粗糙。

    (3)当时罪中之乐对他具有极大的诱惑。如果说罪恶的事不能带给人快乐,那是骗人的。禁果不仅悦目而且味美。众人趋之若骛的宽敞大道总是绿草如茵,花香常漫。靡靡之音令人销魂沉醉。若非如此,试探就对人没有什么诱惑力了。逸乐最刺激的就是诱饵,在它里面藏着看不见的毒钩,是人灵魂的仇敌设计的。摩西在皇宫中养尊处优,坐拥荣华富贵,享受各种声色犬马之娱,所结交的朋友不知节制贞洁为何物。然而摩西毅然弃绝这一切。

    (4)他是义无反顾、毫不保留地作了这个决定。别人也许会试图保住高位,设法以变通的方式恩待被奴役的同胞;一方面拜埃及的偶像,一方面又向耶和华效忠。但摩西却断然扬弃旧有的安逸享受和荣华富贵。

    你我生命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关头,需要作艰难的抉择?我们必须毅然向悦目、迷人的事物死,才能复活获得真生命;像一粒麦子埋在地里,才能结出子粒来;将心爱的以撒放在祭坛上,才能成为神重用的器皿;转离阳光璀灿的花园,踏上幽暗的仄径;扬弃别人所攀附的,去追寻心中更高远的理想;选择客西马尼,加略山的髑髅地,与忧伤的人为友;在异象的呼召下,撇弃财富、名望、成就、朋友,甘愿作一个在大海中飘零的孤独水手。凡曾有这类经历的人,必能体会摩西作这抉择是何等为难、不易。

    二、导致他作此决定的思想。「摩西因着信……就不肯……。」信心仰望应许。对信心而言,应许等于成就;只要信心拥有应许,就认定所求的必定成就。虽然应许之物尚未赐下,它也觉得无关紧要;它有十全的把握,因为神已许诺,它就能在期待中豫先享受其恩福。信心能把豫见的应许与摸得着的事物放在同一天平上,因为据它判断,前者与后者一般真实。摩西就是有信心的人。

    他确信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以色列百姓在寄居埃及四百年以后要出埃及。他知道期限将满。他也满心相信神给选民的应许——从他们之中有一真正的拯救者要兴起——必成就,虽然弥赛亚的影像还是那么模糊不清。他确信选民有光明的远景,其荣耀使法老的光辉勋业都暗淡失色。他相信在埃及的国界之外,有更美好、更荣耀的报偿为选民豫备。他更相信神必拣选一个人救以色列人出埃及。

    如果只凭眼见行事,他永远不会离开埃及的皇宫。但信心让他看见当代人所着不见的。这远见使他改道而行,作出令周遭的人大惑不解的决定。因为他凭信心看见眼所不能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所不能想到的事物——乐耀的奖赏,胜过埃及一切美物一一他能秉持钢铁般的意志,不顾公主的好言相劝、法老的威胁、埃及王官的诱惑,欣然步上苦难、舍己、崎岖的道路。

    神的儿女啊,你若有勇气舍己,背起十字架,神的应许就伸手可得了!派探子到应许之地去勘察,攀登陡峭的崖岭,拿起望远镜往彼处看。看见那极重无比的荣耀遥遥在望,你就能看万事为有损的,弃之如粪土。这样的决定太困难了吗?莫忘了基督也舍己受苦。他的脚踪遍布前程。他已经体尝过一切,知道每一步路的艰难。知道主也尝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岂不是莫大的安慰?

    谁能估计这抉择的后果呢?水泉从击打的磐石流出;花朵从埋葬的种子绽放;精金从污黑的矿石中提链。因摩西肯丢弃万事,离开埃及,一个自由的国家才可能诞生。

    
摩西 拯救同胞
    使徒行传七24~25

    「到了那里,见他们一个人受冤屈,就护庇他,为那受欺压的人报仇,打死了那埃及人。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徒七24~25)。

    摩西离开法老的皇官,降尊纡贵,与同胞共息难,此举表现了英雄豪杰的气魄。他原可以明哲保身,拨出一部分王室的财富周济苦难中的以色列人;可是他却献出自己,这样作更难能可贵,也流露出隐藏在他心灵中的宗教情操。儿时依偎母亲膝下聆听的启示,在他心中燃起信心的火花,虽历经埃及皇官各种邪淫的影响力,仍如星火闪现于黝黑的焦炭之中。

    但是他还有许多事情须要学习。往后的日子,他得逐渐摸索神的道路——神将慢慢启示他(诗一○三7);可是现在他仍充满个人的主见。以后他要成为神的一只手,由神倾注生气、用途和能力(诗七十七20);可是现在他仍习惯凭自己的血气行事——冲动、任性、刚愎自恃。以后的地温和谦卑、自知软弱残缺,需要时时仰望神的引导帮助;现在的他凭个人的判断而行,甚少求问神的意旨,以为靠自己的力气、本事和意志就能解救受苦的同胞。

    啊!在他里面有圣徒的气质,但须经过长期的孤独等候与试炼,那倔强、自恃的本性才会被拆毁,塑造成合主用的器皿,豫备行各样的善事。神的工作只能由他拣选的工具来完成。但没有人天生就是合用的器皿,必须经过年复一年的琢磨熬炼才能合乎主用。

    —、初次尝试拯救同胞。(1)出于恻隐之心。一到歌珊,他急于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察看同胞的苦情,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在黏土坑中造砖原本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更何况顶着埃及的炙阳,又得挨工头挥落如雨的皮鞭!想像这位在宫中养尊处优、文武兼备的才俊,置身在这重奴隶中的感受。起初他一定觉得格格不入,很难认同这批受苦、唉哼、垂死的希伯来奴隶为手足之亲。「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但是看见同胞在桎梏下叹息,在积压的哀伤下呻吟,陌生感很快被强烈的同情心取代。过了一会儿,对同胞的怜悯又化为对**者的愤恨。走不了几步路,他就看见一名埃及工头残暴地鞭打一个希伯来人,那颤抖的身躯遍体鳞伤却毫无还手的馀地。看见这可怕的一幕,摩西再也忍无可忍,在盛怒之下把那工头打死了。匆匆把那人的尸体掩埋了之后,他离开了工地。

    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勇之举,用意是好的,至少显示他有满腔的热血激情。但是只有同情的冲动却不足以负载他行完飘流旷野四十年的艰难旅程。在以色列百姓不断的惹恼下,同情心必然会耗竭,而无法像他们的慈父一样,为了他们的福祉甘愿被从生命册涂名。除非他的心灵被神那浩如汪洋的耐心所充满,他无法胜任未来艰难岁月的各种磨难。

    这功课不正是许多神的工人必须学习的吗?一般人不懂得分辨血气和原则、冲动本能和稳重决心的不同。一听见感人的见证、求助的呼声、宣教运动的鼓舞,就毫不思索地响应,献金献身,投入服事。然而这绝非基督徒服事的崇高动机,显然也不能持久。同情心会冷却退潮。惟有认定神的旨意,察验神的呼召,才经得起考验。如果我们服事,是出于神呼召,知道他要拣选我们作倾倒其慈悲怜恤的导管,那我们就把握到行事的原则,也能经得起失望、挫败、人的忘恩负义等打击。人的反应和态度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因为一切都只为神作,而不是为人作。

    (2)时机未成熟。神拯救以色列民的时间还差四十年。「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十五16)。摩西当受的教育还没有完全,尚需四十年的光阴来磨去自主自恃的脾气,雕塑成合乎主用的器皿。希伯来百姓的苦情也还没有升到最高点——那要等到现在的埃及王死了,新王的**变本加厉,使他们离弃假神,转而向列祖的神求告(出二23),神的拯救才临到。

    我们都了解欲速不达是怎么回事。就像扫罗,眼见非利士人的大军就快逼近,等不及祭司撒母耳来,就越俎代庖,贸然献祭,结果遭到责罚,自食其果(撒上十三12一14)。主提醒这样的人:「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约七6)。但愿我们都有耐心等候、与神一起冷静守望。即使乌云笼罩,困倦使我们无法儆醒,两鬓在翘首长望中渐渐由灰转白,我的灵啊,仍要忍耐等候,因为时机、节期掌握在神手里,我们还得在耶利哥城门外等候七天,默默忍耐,直到他一声令下,才发出得胜的呼喊,看见城墙应声而倒。

    (3)他是凭着血气之勇作的。摩西在王宫中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向恃才做物,独断独行,宫中的重臣婢仆均听其使唤。这样一位精力充沛、才气横溢、能干果断的领袖人物一旦决定为同胞作一番贡献,自然有「舍我其谁」的豪气,以为凭自己的拳头力气,就能横扫千军,使**者狼狈遁逃,而赢得弟兄们的感激爱戴。

    那知次日,他再度出来执行自封的任务,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挺身排解纠纷,却遭到讥剌:「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这种无礼仇视的排斥态度是他始料不及的。「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显然,神的时候还没有到。在他的奔腾血气尚未在沙漠旷野中慢慢蒸发消散,在他尚未学会「人都不能靠力量得胜」的功课之前,他的轻举妄动全然徒劳无功。

    我们往往把出埃及的轰轰烈烈成就归功于摩西的雄才大略。但我们必须牢记:起初的摩西就如基甸的大军,对神而言太强悍了。神无法将能力信托给自命不凡的人,除非他们谦卑下来,倒空自己,认清自己的无助,需要倚靠神。连人子也是从受苦中学顺服,降卑以至于死,经历到「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的痛苦,才能得胜地宣告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保罗的肉体有一根刺,使他时时觉悟自己的软弱。为此他特别感谢神,因为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他什么时候软弱,就什么时候刚强了。当人太自满自大时,神的能力就无法畅然贯通。不倒空的器皿不能供神使用。人必须到了尽头,才是神的起头。学会了这个功课,你就能成为神能力的导管,作一番荣神益人的事业。

    (4)他太在意人的看法。圣经描写摩西「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事后发现「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便惧怕,畏罪而逃(出二15)。假设他清楚此举是替天行道,明白是神的旨意,有神的同在,他又何必在意别人是否看见,或者会说什么闲话?若全然听凭主旨,他应当对人的褒贬无动于衷。服事神的人作什么事若左顾右盼,在意别人作什么,说什么,就不是真正明白神的旨意,而只是戴着宗教热诚的面具,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在人世上只出现过一位神的完全忠仆。他从不左顾右盼,趋炎附势;而是脚踏实地履行天父授予的使命。只有他有资格说:「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但愿我们也是这样单纯的事奉神,好让神的荣光时时映照在我们身上。

    二、逃到旷野。摩西打死埃及人的事传到法老耳中,法老准备要杀他。摩西十分惊惧,躲避法老,逃到米甸旷野去。后来,在类似情况下,圣经却形容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十一27)。如果他后来能有这样的表现,如今为何不能?为何他对看不见的神没有信心?理由显而易见。

    惟有当人站在神的应许上、行在他的计划中信心才可能稳固。没有满足信心的条件之前,我信所导致的挫败伤心流泪,也一样于事无补。「那和华吩咐约书亚说:起来,你为何这样俯伏在地呢?」灵的光景对,信心就随着而生,如花苗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必然开花一样。信心的首要条件就是——确知行在神的计划中就勇往直前。第二就是以神的信实为粮。满足这两个条件,信心自然会生发,在它没有不可能的事。有信心的人靠神「凡事都能」,因为它接通了神能力的供应线。信心就如铁轨,神的慈爱、恩惠、真理沿着它传播给人们。

    但这时的摩西却没倚靠神,所以他惧怕,逃亡,越过东边的大沙漠到了边界,翻越西乃半岛的山岭,跋涉他后来带领百姓出埃及在旷野飘流的崎岖路径,最后筋疲力竭地来到米甸地的一口井旁。在那里巧遇米甸祭司的七个女儿。他们每天到这口井来打水饮羊,却常常遭到牧羊人的骚扰欺侮。见义勇为的摩西看到这情形就挺身而出,把那些凶悍的牧羊人赶走了,并为这些女士代劳,饮了他们的羊。女孩子们在摩西的帮助下,比往常早回到家里,向诧异的父亲禀告:「有一个埃及人救我们脱离牧羊人的手,并且为我们打水饮了群羊。」这样侠义的行为在热情好客的米甸人中自然受到感激爱戴。摩西立刻被接待为上宾,不久与祭司的一个女儿结了亲,成家生子。隐居在米甸的摩西就这么平静度日,在悠悠天地之间

    摩西的遭遇不也是我们的写照吗?仗着一股冲劲,满怀的雄心壮志,我们往前直奔;徒然挥弄了几拳,即颓然倒下。我们在乎人的批评讥刺,也不敢面对所铸下的残局,只好逃避躲藏,在懊恼颓丧中感到无助彷徨。然后我们来到神的荫庇所。在那里我们的视线清晰了,我们的自我生命偃息了;平抚的心灵长饮神的活泉。我们的信心逐渐茁壮,开始抓住神大能的膀臂;谦卑倒空自己成为神能力的导管。最后我们再勇敢地出来面对挑战,成为神带领百姓出埃及的一只手。「这也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

    
摩西 遇见神
    出埃及记三4

    「耶和华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出三4)。

    一、值得记念的日子。这一天的开始和平常的日子没什么异样。天刚破晓,旭日从平沙漠漠的昙霭中升起,闪耀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上,在原野投下长影。不久,爬到天顶,以炙热逼人的威力普照大地的每一角落。羊群和往常一样集中在罕见的绿地上吃草,或者躲在大崖石的阴影下歇息。画面是祥和静止的,丝毫激不起神就近在身旁的意念。巍崧的崇山峻岭矗立,辽阔蔚蓝的苍天覆盖着寂静的大地,刺槐丛在烈日当空下了无生气地垂落枝叶——这些景物四十年来都没什么变化,而且似乎还要一直维持下去,也许等摩西老死烟灭了,它仍以久远的姿态傲视生生死死的短暂。但就在这平凡单调的一刻,一株常见的荆棘丛突放大光,神的使者在火光中显现。神的声音从烈火中划破百代的寂静,如雷贯耳地震动摩西的耳膜:「摩西!摩西!」

    从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全然改变了。多年待修的一扇破门突然套上枢纽,顺手推开了。四十年如一日的宁静生活、闲散孤独的沉思、单纯虔诚的家庭生活——在日落西山前赶着羊群行近岳父的家,西坡拉手携爱儿来迎迓——这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了,如一块土地被海洋淹没一般。他向前走去,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只知道他不敢违背天上来的异象,不能拒绝那呼召的声音。

    这个声音迄今仍继续对心灵静默的人说话。藉着书信、单张、圣洁生活的见证、一段宝贵的回忆、某位有生命之教师的教导,历世历代的神仍在对静心倾听的耳朵说话,显明他的旨意。神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有计划,只要我们肯顺服爱神,专心寻求他,他必启示其旨意,并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新的转变。神不是死人的神,只藉着豫言晓谕先祖,「我是」的神是真神、活神,今天仍在拥挤的街道、荒漠般的心田,寻找安静倾听的心灵。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回答神:「我在这里。」也许我们得经过漫长的等候,所期待的一天似乎姗姗来迟,日子在单调平凡中溜逝,我们几乎要放弃希望了。但机会终要到来,务必儆醒豫备好,不可让腰带松懈、灯油耗竭、或懒洋洋地趴在溪水旁饮水。也许主就在你措手不及的时刻显现。假使他的呼召今天就临到,恐怕许多人不能立时回答:[我在这里,」而会托辞去办完一些疏忽的职责。但愿有更多的人也随时豫备好、毫无羁绊牵挂、一听呼召就能撇下一切跟从主。

    二、特别的宣告。从荆棘丛中传来神的声音,将过去、现在、未来融合在一句奇妙的宣告里。「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这是过去。「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这是现在。「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出三6一10)——这是未来。

    神的呼召清楚临到摩西。以前他试图凭着行侠仗义的豪气拯救同胞,在未蒙神差遣就贸然行动。我们也常是这样,看见那里有需要,就自告奋勇,当仁不让。我们也祷告求神帮助。一天两天还冲劲十足,但等人的批评讥嘲一来,加上种种难题纷至杳来,我们就失望了,试图逃避,在旷野中隐居起来。

    然而等候神的人却不是这样。等时机成熟了,他们就听见神说:「我下来,要差遗你!」从那一刻起,他们不再自作主张,乃成为神实行计划的工具、器皿或媒介。虽然他们仍会遭遇困难,可是却心里有准备,而不至于焦虑忧愁,丧胆惧怕。神在差遣工人以前,已豫见一切。在似乎荒芜的野地,他已看见一条曲径;在崖石当道中,他也知道有一条通路。无论如何,蒙拣选的主仆只要与神同行,随时儆醒静候差遣,照神的吩咐行事——不管是观见君王、举起木杖、或替神说话——便能看见神使红海分开,在旷野豫备吗哪的神迹了。

    三、神忍耐人的激恼。以前摩西血气方刚,想凭着一己之力解救以色列百姓。如今神差遣他去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反而裹足不前,惊愕惶恐。前后似乎判若两人。然而这对比反应乃人之常情。在学校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已专精檀长;二十年之后,他却醒悟自己不过只懂得皮毛罢了,有待学习的还很多。保罗起初称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后来却慨叹自己是「罪魁」。以前跑在神前面的摩西,如今却懦弱地遥遥落在后面了。

    起初他辩解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这里除了自谦之外,还带有自贬的意味,这与服从神的拣选与差遗之信心不相称。神的工作是拣选合适的器皿;而我们若确知自己蒙拣选,就不当质疑他的拣选是否明智。这样等于低估神的智慧,怀疑他的能力。

    神回答他说:「我必与你同在。」荣耀、亘古常存、永不改变、全能全知的造物主对他说:「我必与你同在。」这是何等肯定的保证!然而类似的应许也临到我们每个人:「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主与我们长远同在,他必永不离弃我们。他时时安慰我们:「不要怕,我与你同在。我是永不改变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麻雀虽小我都看顾,何况你呢?我无时无刻不与你同在,与你共患难,带你渡红海,引导你行过旷野。」世事变化不定,有时阳光璀璨,有时乌云密布;一下子参加婚宴,忽而又置身丧礼的行列;有时生命充满希望欢悦,有时却步履维艰,度日如年。但没有一样事物能使我们与神隔绝——除了无谓的忧虑或纵欲犯罪。

    摩西的第二个推脱的藉口是倘若被问及神的名字,他将不知如何作答(13节)。他获得的答覆是:「我是自有永有的。」他是独一、永远长存、永不改变、自足的神。他就是神。

    其实耶和华这名字对摩西并非完全陌生,他母亲的名字约基别就是代表耶和华我的荣耀。然而这是神初次以此头衔启示以色列百姓,以后才慢漫进入他们的信心要。每次提到耶和华的名,就令他们想到神是自有永有、施行拯救的神,与救主的名耶稣有宝贵的关系。摩西的晚年及以色列的前途就是受这名激励启发的。这名就如风铃时时在他们心中响起,令他们思量他的作为,他的恩惠。

    对我们而言,他的名是饶富深意的。「那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15节)。这就彷佛神给我们一张空白支票,随意让我们填写。我们在黑暗中吗?就在他的名「我是」后面写「真光」;我们饥饿吗?就为「生命的粮」;我们无倚无靠吗?就写「好牧人」;我们困倦吗?就写「细罗,赐平安者」。「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西二9一10)。

    摩西的第三个籍口是:人们必不相信他,也不听他的话(出四1)。但神保证必以神迹帮助他。「你手里是什么?他说:是杖。」这可能只是一根牧羊人用的普通木杖,以后却有何等大的使命等待它去执行:伸在红海之上,指出一条路径;击磐出水;战胜亚玛力人的大军;成为神的权杖。神选择器皿的时候,没选中黄金宝杖,却看上了牧羊人的木杖,或其他卑微的东西——如:羊角、麦饼、驱畜的刺棒、瓦罐、牧童的甩石机。被神使用的木杖比万军都强大。

    在神的吩咐下,摩西把杖丢在地下,它立刻变作蛇。在埃及的祭礼中,蛇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蛇向他逼近,似乎要攻击他,摩西连忙跑开。他象徽追击他的埃及势力。但是在神的吩咐下,他勇敢地抓住毒蛇的尾巴,蛇立刻又变成普通的木杖。神藉此教导他信心的功课:只要他敢照神吩咐的去行,法老及他的祭司,甚至全埃及帝国都要屈服于他。

    第二个凭证更有意思。他依神的吩咐,把手放进怀里,抽出来却长了大麻疯;再放进去又复原了。神顾念他担心道德污染的问题,就以此教导他:那是可以轻易摆脱的,就如他的肉体蒙神赦罪之恩洁净了一样。

    第三个凭证是神应许将尼罗河的水倒在旱地上会变为血。这对埃及人而言,是恐怖的恶兆,因为他们倚靠尼罗河的水维生,把它奉为神明膜拜。

    思想这些有意义的象征,我们也能得着激励。我们是否只是一根平凡的木杖?然而只要我们肯被他使用,神就能藉我们行大事。我们是否被罪的麻疯污染?在他的怀中我们能得洁净。我们的仇敌是否来势汹汹?他们也是神的仇敌,神有能力使他们乱了阵脚。

    摩西的最后一个藉口是缺乏口才。「主阿,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我本是拙口笨舌的」(10节)。也许他和喀伦威尔一样,不够对答如流。但神的忍耐恩慈能弥补这缺陷。只要摩西肯信靠他,神会在他的一切才能之外,又加添他辩才及说服力。「耶和华对他说,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么?现在去罢!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11-12节)。

    但摩西不相信这是可能的;最后神发怒了,在结束这段对话之前,神容许派他的哥哥亚伦作他的帮手和代言人。如果摩西肯信神的话,后果会比第二种变通的安排好一千倍!他把一半的领导权让给亚伦,反铸下大祸:亚伦造了金牛犊,带着以色列人作了愚昧的事,俨然在摩西旁边坐第二把交椅。也许在当时的以色列人当中,他抢尽风头,夺占了出埃及大半的荣衔和功劳。

    四、最终的顺服。摩西终于勉强地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罢!」意思似乎是说:既然你一定要派我去,我只好听命了。不过我更希望有别人能胜任这重大的使命。我去是迫不得已的。」我们也常常和摩西一样,听见神呼召我们献身摆上,就畏怯退缩,裹足不前,想尽办法找藉口推托逃避,殊不知他强迫我们离开安适的家,是要让我们经历过红海、唱凯歌的欢欣;四十天在山上两度与神交谈;见到荣耀异象;面庞焕发荣光;被神安葬在摩押地;与主一同显现在登山变像的荣耀中。

    
摩西 到埃及去
    出埃及记四20

    「摩西就……回埃及地去;手里拿着神的杖」(出四20)。

    荆棘丛的烈火熄灭;强过日光数信的荣光淡逝;声音止息。摩西从惊愕中醒转,环顾四周,巍峨的群山仍静立,羊儿依旧徜徉在青草地上。

    然而这一时刻都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以前的岁月为这一刻豫备,而这一时刻则是崭新的未来之开始。

    一、回埃及的第一步。摩西在百感交集中慢慢的——也许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定下心,准备遵从天上来的呼召。把羊群招聚起来,领着他们经过寂静、浩瀚、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回到米甸人聚居生活的地方去。「于是摩西回到他岳父叶恙罗那里,对他说:「求你容我回去见我在埃及的弟兄,看他们还在不在。』」叶恙罗是当地的一名酋长,摩西与他的女儿结亲,就归属该族。按自古流传的习俗,族人若有远行、长期离开营寨的,必须先取得族长的同意。

    很可能摩西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他所见到的异象及受托付的使命。这是他与神之间的秘密。有时我们与神的交通是无法言宣,也不能向人透露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新鲜、甘美、细腻的味道。当然有时我们也必须讲出来,让别人了解你行动的理由,或者为带领别人体验类似的经历。可是爱的深湛经验却不能轻易向心思不够细腻的人透露。宁可只让人看见这分神人情谊的果实,而不要让他们登堂入室,窥探隐密的内情。因此摩西只是简单直接地提出离去的要求。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必然给整个家族带来震惊和伤痛。四十年来,摩西几乎已完全和他们融为一体,也令人觉察不出有思乡求去的迹象。如今他突然提出这样的请求,令大家都措手不及。他这一走势必携儿带眷,包括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不过他的岳父并不留难他,十分干脆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去罢。」

    虽然没遇到任何拦阻,摩西仍然迟疑不决。看来四十年的磨炼,真的是把他原来那冲动、血气方刚的性情磨光了。以前他老是跑在神的前头,如今却远远拖在后面。他似乎不急着上路。是不是怕惊动族人,引起骚扰呢?或者他已老迈,觉得力不从心?抑或他依恋这恬静的家园、壮丽山岭的风情,而舍不得与之分离?或者他担心回埃及、与法老王的谈判会带来生命之危?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理由为何,但是有一点我们十分清楚的是:摩西的性格有重大的改变,变得深沉、保守、深谋远虑,审慎到一个地步,神必须对他作第二次的呼召:「耶和华在米甸对摩西说,你要回埃及去,因为寻索你命的人都死了。」

    就如亚伯拉罕于父亲他拉死后,在哈兰又耽搁了好几年,直等到第二次的呼召临到,才毅然启行。摩西也是这样,在神二度呼召下,才带着妻儿往埃及去。这一幕使我们联想起数十世纪后,另一对寒微的夫妇,也是在往埃及的同一条沙漠道上,风尘仆仆地疾行。不同的是,摩西是在神家中全然尽忠的仆人;而马利亚怀中的圣婴,却是神家的建造者,他来世间,要永远住在其中。

    想像这一家四口踏上旅途的景象:西坡拉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和另一个儿子骑在驴子上,摩西在旁边步行,手里拿着神的杖——一技平凡无奇的牧人手杖,却要施行大能奇事。这提醒他:软弱的工具在大能的手掌中,能成就惊人之举。在这趟旅途上,发生了三件事。

    二、进一步的启示。「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回到埃及的时候要留意,将我指示你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21节)。接着简述未来几个月将发生的事,从变水为血到击杀长子。

    这指出一个重要的道德及属灵的原则,亦即人往往只有在顺服的时候才能真正学功课。神也只光照下一步路的路况句一不多也不少,前面仍是一片漆黑,但脚前有一束亮光。要不要往前走呢?我们会犹豫,因为看不见后路,也看不清前程;或者不明白担负重任的理由,没有勇往直前的肯定把握;或者担忧会有什么危险威胁埋伏,我们会招架不住?然而只要我们裹足不前,前面的亮光就不会扩大,反倒会模糊黯淡。顺服是使亮光增加或维持的条件之一。

    也许你和晚节不保的扫罗王一样,置身在黑暗中,「耶和华不藉梦、或乌陵、或先知回答他。」你已许久没听见他的声音或看见他的荣脸。其原因在于你和扫罗一样不顺服,轻忽怠慢神的命令,不照神的吩咐去行。除非你回到顺服之路,遵行神的旨意,否则你无法重返有他同在的温暖蒙福境地,再看见他的慈颜,再听见他的声音。

    三、豫备的仪式。在漫长的旅途中,摩西似乎突然被重病击倒了,险些丧命。这是何等奇异的遭遇!——以色列人的救赎者万一死在颠沛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孤儿寡妇,及水深火热中的同胞,后果真不堪设想。在这痛苦无助的时候,良心持着火炬搜索他的内心,让他明白是否犯了违逆神的过失。我们也常常经历类似的管教!整夜辗转病榻,焦心如焚,痛苦到濒临崩溃的地步,整个人好似掉进万丈深渊。等我们抬起一双泪眼,求问神为何如此严厉管教,神才光照出我们掩盖在尘封记忆里的一些隐而未显的罪或疏忽。

    似乎基于某种原因,摩西忽略了神的命令,没有替儿子中的一个——也许是刚出生的那个一一行割礼。原因可能是西坡拉反对,摩西就让步了。身为一家之主,他必须负起疏忽的责任,所以他受到管教了。就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一刻,他才猛然醒悟,坚持要妻子及时补救,替儿子行了割礼,神才放过他。这在人眼中也许是件小事,然而人和神之间任何事都马虎不得。大原则总牵涉小细节,就如大桥由许多小枢轴维系一样。摩西在踏入大使命的门槛之前被拦下来了,因为他没有按规矩替出生的儿子行割礼。不顺服就如旅人鞋中的小石,会阻碍行路的速度。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亦关乎我们的前途,能决定我们是否,作同胞的救赎者,或者沦落为荒郊野外的一堆枯骨。

    小先知书里有一句话十分发人深省:「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摩三2)。神越珍视我们,就花越多的心思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多结果子,神就得多修剪我们的冗枝费叶。越是稀罕精致的金属,越是须经熬炼琢磨。因为摩西要蒙重用,所以神管教他也越严格。受苦的人哪!不要灰心气馁。神管教你是因为他爱你,要使用你。因此要谨防那使他忧伤的邪恶。如果你觉得无能为力,就求大祭司帮助,他必持两刃的利剑将它剜出。虽然痛苦,却是一种炼净的工夫。如此一来,神才会放手。「这样耶和华才放了他。」

    行了割礼之后,西坡拉显然仍不能与摩西同心同行。他似乎说服摩西放弃抱他和孩子一起回埃及。从大局来看,把他留在族人当中继续过其平静的日子,直等使命完成,也似乎比较明智,因为神曾清楚告诉他:将以色列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必会经过这一带地区前往迦南(出三12)。此事也照其信心成全。后来圣经这样记载:「摩西的岳父叶恙罗,带着摩西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来到神的山,就是摩西在旷野安营的地方」(出十八5)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摩西那样,为了服事神,而把家庭关系都牺牲了。当然,一个人必须照神所定的计划而生活,他的家庭关系必须配合神的计划,而不是让神的计划配合他的家庭关系。整个家庭应该同心同行。在有些特殊的情形下,也许家庭关系必须受影响,不过在这种情形下,神必定有清楚供应,让神的仆人品格不受到污损。

    四、兄弟合作。重病初愈的摩西孤伶伶地踏上旅程,遥望妻儿的身影在相反方向隐没,心中固然割舍不下,但神的托付必须完成。走过四十年前逃亡经过的红沙石走廊,景物依旧,人事全非,至少他是改变了,不再是四十年前那个挫败绝望的自己,而是靠神刚强壮胆,充满使命感,沉着稳重的摩西。

    他知道引领他前行的神也必带领睽违四十年的哥哥来相见。两兄弟分别那么久,没想到竟能重逢,一定又兴奋又激动,不由得脚步更加快些!终于地平线上出现了小小的人影。在神奇妙的安排下,在「神的山」两人相遇,也就是神在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呼召他由牧人改作大军统帅的地方。手足久别重逢,是多么亲热呀!「摩西和他亲嘴。」并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秘密全盘托出。「摩西将耶和华打发他所说的言语和嘱咐他所行的神迹都告诉了亚伦。」而摩西也有许多事情要向亚伦打听的。

    我们将来也要与我们的亚伦重逢。神知道我们的属灵伴侣现在何方。他们必来与我们相会,携手并肩,完成此生的工程。即使他们的踪影仍遥不可见,然而神终必带他们来与我们常相聚首。西坡拉刚离去,亚伦就来了。在神的引导下,我们不会与亚伦失之交臂。让我们仰望神的恩惠与慈爱。在他的安排之下,我们都将重逢于神的圣山。在天伦之乐、手足之情的快慰中,我们必将淡忘四十年放逐生涯的辛酸寂寞。

    
摩西 挫败与失望
    出埃及记五22~23

    「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主阿,你为甚么苦待这百姓呢?为什么打发我去呢?自从我去见法老奉你的名说话,他就苦待这百姓。你一点也没有拯救他们]」(出五22一23}。

    兄弟俩一路叙旧谈心,不久的工夫就抵达埃及。首先他们招聚以色列的众长老,将神对摩西所说的话述说了一遍,又在百姓眼前行了那些神迹。

    一、招聚长老。那必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也许这是希伯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这样正式的聚会。圣经没告诉我们在这批领袖之中,是否有人质疑亚伦、摩西两兄弟的权柄。很可能大家都能撇开私利偏见,同心为族人的福祉而团结一致。而且早在他突然自我放逐之前,他们就听闻过摩西种种事迹。所以在他登高一呼之下,所有的长老即应声汇集。

    等所有长老都到齐了,亚伦代表摩西,将神从荆棘丛向他宣告的话重述一遍(出三16一22)。我们不晓得听众的反应怎样,也许摩西早先的顾虑是有根据的一一一「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长久以来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已丧失了盼望和士气,无法相信拯救的时刻已来到,奴隶的生涯就要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两兄弟不得不施展神赋予的大能,行几个神迹:杖变蛇;手长大麻疯又复原;河水倒在沙地上变成血(出四2一9)。百姓看了神迹就信服他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很快传遍开来。「百姓就信了。以色列人听见那和华眷顾他们,鉴察他们的困苦,就低头下拜。」

    二、观见法老。第二步骤就是去见法老,要求他容以色列民去旷野守节。这是出于神的指示(出三18);也是个合理的请求。重繁文缛节的埃及人应当能了解以色列人不愿在陌生人的监视下守节,宁可远离异教风俗,到旷野去敬拜神。此外,终年服劳役,也应该有几天休假。他们早已料到,法老必会拒绝他们的请求,所以并没有把他们想要作的事全部都说出来。他们很小心,以免留给法老任何把柄,斥责他们的要求逾分。

    摩西再度回到皇官中。那可能是法老接见外国贵客的殿堂。摩西心中的感受想必无比复杂。这是他童年时期玩耍的地方,是他所熟悉的环境。然而他和亚伦并没丧失尊严,而是理直气壮地宣告神的命令:「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容我的百姓去,在旷野向我守节。』」

    他们这样作是需要无比的胆量。要知道埃及的法老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权,谁敢指使他、命令他呢?每任法老都被尊奉为太阳神之子,蒙众神护庇宠爱。他的卖座与众神像并列,接受群众的顶礼膜拜。「指法老起誓」乃是极重的誓言。没有法老,伟大的埃及就不存在。尼罗河的水因他而畅流,灌溉良田。众民赖他而生。群臣、祭司、巫师都听他指挥。他高高坐在宝座上,俯视奴隶为他作牛作马。看他们汗流浃背,听他们哭号哀哼,他心里无动于衷,觉得这是他们对皇上当献的供物。而且当今的法老王最近出师连连告捷。辉煌的战绩使他更威风八面,心高气傲。因此他一听摩西亚伦以耶和华的命令吩咐他,就轻蔑气愤地反驳说:「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

    他觉得这两个人不是来恳求他,而是以更高的权威来命令他,这使他忍无可忍。他认为自己也是神,谁是耶和华,胆敢指使他!何况这个神他听都没听过,充其量不过是一群奴隶的神罢了!他们竟敢在他及群臣百官面前提及他们所信奉的神!

    两兄弟见法老大发雷霆,并不畏怯,只是以更和缓的语气重申耶和华的吩咐,并告诉法老神如何遇见他们,指示以色列百姓必须敬拜他。然而法老王仍不肯相信他们的话,认定这是以色列人想偷懒怠工的诡计,指控他们兄弟唆使奴隶旷工,斥喝他们退下,也去服劳役:「摩西、亚伦,你们为什么叫百姓旷工呢?你们去担你们的担子吧。」显然他的心更加刚硬了。他非但不依从,反倒蔑视抵挡耶和华。第一次交锋就此落幕。几个月之后,情景就改观了。消息传来,法老的大军全覆没在红海中一一那是他与以色列人的神交战的最终下场。

    三、挫败与失望。同一天,法老王即颁布新命令,吩咐督工和官长加重以色列人的劳役。「法老这样说:我不给你们草,你们自己在那里能找草,就往那里去找吧,但你们的工一点不可减少。」这宣布如晴天霹雳。希伯来的工头赶忙调派一些人专门到各地寻找碎秕作草,同时催促其馀的人分担这些人的工作量。每个人都加信卖命,从日出作到日落,一刻也不得停歇。然而一天下来,作好的砖头仍无法达到一向的数目。督工的拼命催逼说:「你们一天当完一天的工,与先前有草一样。」但这怎么可能办到?于是埃及的督工责打以色列的官长。

    然而斥喝责打均无补于事,就像沉船中的水手,虽奋力抢救,以汲筒打水,然而打出去的水永远不及倒灌进来的快。水线始终不下降。最后,在绝望中,束手待毙似乎比无望的挣扎好多了。

    他们知道长此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决定联合向法老求情。「以色列人的官长就来哀求法老」(15节)。这次他们不再假手亚伦、摩西两兄弟,而直接去陈情。摩西和亚伦固然难过,也只好冷静地守候宫外(20节)。

    事情的演变果不出所料,法老王不听他们的陈情。他仍硬心地说:「你们是懒惰的,你们是懒惰的,所以说容我们去祭祀耶和华。现在你们去作工罢!草是不给你们的,砖却要如数交纳」(17一18节)。他可能趁机又奚落他们一番,讥笑他们不要寄望于「虚谎的言语」,还是认真工作(9节)。他们垂头丧气地走出皇宫,想到往后逃不了的鞭笞责罚,就心情无比沉重忧伤。抬头正好撞见守在宫外的摩西亚伦,一肚子的怨气正好找到发泄的对象:「愿耶和华鉴察你们,施行判断,因你们使我们在法老和他臣仆面前有了臭名,把刀递在他们手中杀我们。」

    回顾这一幕,我们多少可以了解以色列人受苦的原因。为了以后的好处,神容许人先经历一些苦难。摩西、亚伦和所有的希伯来人必须先觉悟处境的绝望,任何陈情、理论、谏劝都于事无补。这批领袖必须先丧失民心的热情拥戴,才能全然倚靠神的大能膀臂,单单仰望他。以色列百姓也要痛定思痛,知道靠自己的努力无法扭转情势,连官长都无能为力,他们才会转而向大能的神求告。

    四、顿挫之心惟一的凭藉。「摩西回到那和华那里说,主阿,你为什么苦待这百姓呢?为甚么打发我去呢?自从我去见法老,奉你的命说话,他就苦待这百姓,你一点也没有拯救他们。」眼见盼望成泡影;计划搞砸了;一切的努力败事有馀,成事不足;自身的信用破产,名誉扫地;为众人鞠躬尽瘁只招来谩骂抨击;一肚子委屈没处诉,摩西只有来到神面前倾吐。

    摩西所经历的心灵创伤就好像死亡一般彻底。他的自尊死了。行神迹的威风、百姓的热情爱戴、作领袖的一切尊严都被扼杀了。他俯伏在神面前,恨不得身在米甸,抖掉这一身是非,平凡过一生倒好。

    死的经历滋味可不好受!要放弃个人的计划,停止努力,扬弃名誉,受所爱的人轻侮鄙视,也不是容易或好玩的事。然而这是必须完成的过程。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不能萌芽茁长,结出许多子粒来。「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

    这是我们都得学的功课。神在高举我们之前,须叫我们先降卑。充满之前须先倒空。人必须先来到尽头才是神的起头。神的起头又是何等出人意外呢!「耶和华对摩西说:『现在你必看见我向法老所行的事,使他因我大能的手容以色列人去,且把他们赶出他的地』」(出六1)。这句强有力的应许再度鼓舞他的心,使他忘却同胞敌视的眼光、刻薄的讥刺。拯救的计划是绝对必成的,然而不在于他个人的努力,乃完全仰仗全能的神。

    从这故事我们学到一个教训:不要以为遭到艰难挫折,就表示我们不行在神的道上,所作的工不合神的心意。事实往往相反。一旦我们愿意与神同行,他就要开始试验我们的诚意和决心。他会容许人骑在我们头上,带我们经过水火。"但经过这一切,他要领我们到更宽阔之地,赐我们所渴慕的福分。过红海的得胜之歌能叫我们忘却红海彼岸的失望忧伤。

    
摩西 前四灾显示神的爱
    耶利米哀歌三32

    「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惘」(哀三32)。

    失意至极的摩西来到神面前,倾诉心中的牢骚和耻辱。「主阿,你为什么苦待这百姓呢?为什么打发我去呢?」他那位信贸、坚强的朋友并没有责备喝斥他,反而体恤顾念他不过是尘土。「耶和华对摩西说:「现在你必看见我向法老所行的事。]」

    当摩西的自尊自信被打击到最低点,一切人为的努力都徒劳无功,神才插身进来,彰显其荣耀。只有在我们对自己失望到极点,神的提醒才格外有力:「我所爱的孩子啊,站到一边去,安静如断奶的婴儿,你将看见我的作为。你只是我传达心中旨意的工具,真正行事的是我,现在我的大能膀臂将要成就大事。」

    颓丧挫折的神仆最失意的时候,往往也是神赐下应许的时机。他宣告了新名(出六3);重申过去给列祖的承诺(4节);表示对以色列百姓的同情,听见他们的哀声(5节);并起誓必拯救他们脱离逼迫,进入应许之地(6一8节):「我要救赎你们脱离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要作你们的神我要把你们领进去,将那地赐给你们。」注意这一连串的「我要」,显示「我是耶和华」(6节)「我是耶和华」(8节),在他没有难成的事。

    神总是将顺服和应许连系在一起。听见他的声音之后,必须立刻遵行其旨意。应许是刺激行动的马刺。不但自己听,还转述给别人。因此神吩咐摩西要将这话对以色列民说,也要对法老王说。这一天对摩西而言,必然和西乃旷野见异象的那日同样值得记念(出六28)。以前的摩西也许以为异象与神的声音只有在孤寂的旷野、永恒静默的山岭间才会出现。在那儿可能发生的事,到了繁嚣的埃及、偶像林立的市俗地区,就不可能找到类比的经历。这项揣测,已在埃及的这个异象得到答案。属神的人哪,当知道:神不仅在隐居的寂静生活中对人说话,也在责任和群众的压力下给人启示。

    但这次摩西、亚伦两兄弟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推动第二度的使命,因为以色列百姓在变本加厉的**下心情更苦闷、更绝望,再也听不进去这类的应许,更何况摩西、亚伦又是导致此悲剧的祸首呢!至于法老,则更别奢想了。「摩西在那和华面前说:『以色列人尚且不听我的话,法老怎肯听我这拙口笨舌的人呢?』」(出六12)。但这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既然对自己所当负的责任毫无疑问,他也当毫不迟疑的顺服。

    不出所料的,法老王心里刚硬,不肯听从他们的话,并质疑他们的权威。摩西、亚伦照神所指示的把杖丢在法老面前,杖就变作蛇。但法老的术士也用邪术照样行,只是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第一次神迹无法叫法老慑服,还需要一连串更大、更强的徵兆。

    底下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神对付法老,特别是前面四灾的原则。从中不难看出神的公义和慈爱的用心。

    一、神的慈爱。无论何时何地,神都是慈爱的。凡拥有属天智慧,眼睛未被偏见、情欲蒙蔽的人,都能在旧约、新约中看见神的慈悲怜悯;在狂风或微风中,地震或微小的声音,十灾或十字架都能窥见神的慈爱。旧约中屡屡提到神的名「耶和华」,意思是永不改变及救赎老。我们相信赐耶稣基督予世人的神,其慈爱也被及法老王,其救赎之恩也临到他。倘若他肯虚心领受,神也必悦纳他如悦纳其他圣徒。

    然而接二连三而来的灾难,似乎只看见神的严厉,特别是前四灾。慈爱的神要让这位暴君明白:「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除去他的无知,使他不能口出狂语道:「我不认识耶和华。」这也难怪,身为埃及人的法老王,从小就接受传统的信仰,认为埃及所信奉的神祉是天地间至高至尊的。例如富足的女神源源不绝地从他神秘的瓮倾在圣水到神圣的尼箩河,给埃及地带来肥沃良田及美丽景致。代表生命繁殖众多的青蛙,则密布尼罗河两岸。他更敬畏太阳神的崇高及其祭司的圣洁,其象征就是一只甲虫。因此指望他在一星期之内离弃众偶像,接受这位陌生的神巾印他的名字才初次从奴隶代表的口中听到——是不可能的。

    使徒保罗到雅典时,看见神庙林立,特别有一座坛是为「未识之神」而设的。保罗并没有斥责雅典人迷信,只是向他们阐释神的属性和大能。让他们明了大自然的奥妙,不是多神信仰中不同的神的作为——虽然他们的像在巧匠的手下,雕塑得神采辉耀,竖立在庙堂中供人瞻仰巾申而是创造天地之大主宰的功劳。神也要让埃及人知道异教那些泥塑木雕的神像,乃出于人所造,不是真神。他们当离弃假神,敬拜独一真神耶和华。他们过去的无知,神不追究,但时候到了,他昭示各地各方的人一巾包括宝座上的法老、庙中的祭司、茅舍中的农夫——都要悔改,信奉真神。

    「耶和华是谁?」他是创造大自然的主。在他的吩咐下,尼罗河水不再祝福其信奉者,反带来咒诅;在他的命令下,埃及人所敬拜的蛙虫反成了可憎之物,给全地带来恶臭。然后是虱灾,连术士的身上都长满虱子。接着是蝇灾,使埃及全地都败坏了。「不认识他吗?」他是透过人声音说话的神;他是列祖信奉的神;他是那些哀哼之奴隶的神。他既与受苦的百姓立了约,就绝不反悔;他是救赎、永恒的神。

    二、摩西的信心。虽然神的慈爱藉着灾难向法老显明,我们也不可忽视摩西的信心在这些事上所扮演的角色。他的信心从最后一灾可以明显看出来。圣经告诉我们,摩西「因着信离开埃及」,「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然而这分信心也适用于其他的九灾。从出埃及的故事,我们可领略希伯来书所启示的属灵深意,在那里,神的灵揭示了摩西的内在生命,让我们看见他真实的一面。在与法老王折冲尊俎的过程中,摩西紧紧信靠耶和华。他心灵的眼睛时时仰望神的同在与能力,使他能小看当权者的气焰和威风。神怎么藉着一灾又一灾,向他显示他的权能,摩西的信心也越来越增长,深信神言出必行。也因着他的信心作媒介和工具,神得以施展大能的膀臂行神迹奇事。

    其实圣经中所记载的神迹奇事,有那一项不是神的作为配合人的信心作成的呢?以诺成为大洪水前之世代的警诫,乃因为他相信大灾难要降临,而与神同行。撒拉在年纪老迈生以撒,也出于亚伯拉罕的信心。红海分开,让出一条逃生的通道,也是因为以色列的领袖伸出信心的杖。那利哥城墙应声而倒,是因为约书亚相信此事必成。电流需要电线来传导,神的大能也需要人的信心合作。虽然人的信心软弱,只要使永生之神与迫切的需要衔接上,就足够成事了。神的充沛恩福能藉着卑微人的微弱信心成就大事,就如汪洋的水灌注窄小的河道一般。思想前四灾时,我们就看到神的爱何等充沛浩瀚。

    三、灾难。水变血之灾。摩西觐见法老王的次日早晨,法老王带着重臣百官及祭司到尼罗河畔斋戒沐浴或行祭奠之仪,发现摩西、亚伦持杖等候在那里,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打发我来见你说,容我的百姓去,好在旷野事奉我。」倘若法老王仍不听,耶和华将施惩戒,目的是为:「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华。」神的第一个启示方法,就是以杖击打河水,使水变血,河里的鱼死亡,河水发臭。这些鱼不仅是埃及人敬拜的对象,也是赖以维生的食粮。

    法老对摩西、亚伦的呼吁或者嗤之以鼻,或者静默不语。总之,在无可选择之下,亚伦以杖击水。当他们在埃及群臣面前这么作时,这两兄弟无疑的都对神抱着信心,神也照他们所信的成就了。瞬息之间,尼罗河水起了变化,变成腥红的血。而且一波一波地漫延开来,很快的,埃及所有的江、河、池塘都化为一片腥红。水里的鱼都死了,腥臭扑鼻。人们只能在远离河水的地方挖浅井取水。这场灾难持续了七天。

    法老王的术士也如法泡制,使水变血。这使得法老王心里刚硬,以为摩西、亚伦充其量只懂得一些皮毛的法术,殊不知他所敌挡的,具有比所谓之尼罗河神更大的力量。

    蛙灾一一一般认为这些灾变是一个紧接一个发生,以便在下个灾发生之前,人们对前一个灾还馀悸犹存。因此整个冲突过程大约为时九或十个月。水变血之灾过了没几天,摩西、亚伦就向法老重新提出让以色列百姓离去的请求,并警告他若再置之不理将有何后果。可是法老既不答应,也不提任何反建议,于是蛙灾就来袭了。

    很快的,埃及全地就布满青蛙。数以万计的青蛙从河里跳上来,到处窜动,弄得行人寸步难行。他们还闯进民宅、皇宫,跳到床上,爬到食物里,钻进衣服中。就这样,日日夜夜人们被这群湿冷、黏滑的青蛙骚扰得寝食难安。更糟糕的是:青蛙在埃及乃繁殖女神的象征,不可消灭,否则犯了亵渎圣物的大忌。

    这场蛙灾使法老王稍有悔意,速召摩西、亚伦两兄弟来,请他们求神使青蛙离开陆地,他就答应让以色列百姓去赎野祭祀耶和华。为了更彰显神至高无上的权能,摩西请法老王自定解除蛙灾的期限,然后才离去,向神呼求:「摩西为扰害法老的青蛙呼求耶和华,耶和华就照摩西的话行。」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的巫师术士虽然也能仿效摩西变法,让青蛙从河里上来,却无法消除青蛙之息,而法老王好像也没为此向他们求助。苦难的解除不可能假手于魔鬼撒但或他的仆役。拯救只能透过耶和华忠仆信心的祷告而来。此灾让法老王受到教训,觉悟耶和华凌驾众神之上,只有他能照其旨意行事。

    虱灾——法老王见灾祸松缓,就又硬心不肯兑现诺言,于是摩西、亚伦照耶和华的吩咐,以杖击打尘土,尘土在埃及遍地变作虱子。埃及人的生活习惯极讲究洁净,特别是祭司,一日要数度斋戒沐浴,常常刮面剃须,以免**圣礼。然而突然之间,埃及的虱子多如尘土,「就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有了虱子」,连祭司、法老王都不能免。举国上下必然一片震惊。埃及神庙有的供奉圣牛,有的供奉圣羊,侍候得无微不至,每日加以清洗保养,毛发光鲜发亮,如今竟也长满肮脏恼人的虱子,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神藉此灾审判埃及众偶像,好让法老王知道他才是独一真神,万民都当尊崇。那些术士想要依样画葫芦,却黔驴技穷,知道变此灾的神力量是高超非凡的。他们甚至劝法老相信这是神的手段,法老却顽硬如昔。有时神会藉出人意外的声音教导我们,但愿我们有敏察的心。

    蝇灾——我们不能十分确定所谓的「蝇灾」是不是指普通的苍蝇;很可能是甲虫的一种,它乃是太阳神的象征。可是这位埃及最强大的神如今也和他们作对了,成群的甲虫飞进法老的宫殿、臣仆的房屋、民宅,腐败了遍地的作物,惟有住在歌珊地的以色列人得以幸免。神把他的百姓分别出来,却让埃及人受所拜之神的殃害。这场灾难刺伤了法老的心,所以他决定让步,容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向耶和华献祭。摩西不能接受这个提议,因为以色列人不能以埃及人视为神圣的牲畜献祭,否则势必造成争端冲突。法老王觉得他言之有理,就答应他们可到旷野去献祭,只是不可走得太远,条件是蝇灾次日必须终止。「于是摩西离开法老去求耶和华,耶和华就照摩西的话行。」

    在这一切过程中,摩西只是神施行奇事的媒介、器皿、工具。这些灾难由神发动,藉着其忠仆的信心——照神的吩咐去行,说神吩咐他说的话——执行,也因着他信心的祷告而终止。透过这样的信心,神得以向万民彰显他的大能、慈爱和拯救。

    
摩西 性格日渐成熟
    希伯来书三2

    「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来三2)。

    如果我们的重点在讨论出埃及记,那么我们就应详细研究接下去的各种灾难。可是本书的主旨在探讨摩西的生平,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只是衬托的背景,因此焦点应该放在摩西如何在短短数个月中,由米甸的畏怯迟疑,变成「在埃及地法老臣仆和百姓的眼中看为极大」(出十一3)

    从剩下的几个灾难,我们可以探索摩西的性格是如何锤炼成熟的。其奥秘在于他对神立即、毫无疑问的顺服,不在乎人的看法,目标坚定,无限忍耐,英勇不屈,坚持到底的信心,不住地祷告。

    畜疫之灾——在初期的服事,摩西屡屡缺乏信心。在遵行神指示之前,总找出种种藉口:「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法老怎肯听我这拙口笨舌的人呢?」「看哪,我是拙口笨舌的人,法老怎肯听我呢?」显然他这样的人需要多方鼓励、说服,才能去实践神的吩咐。

    但这种多忧多疑的性格后来却消失了。在此之前,他观见法老王至少已有七次,每次都带着沉重的信息,而且一次比一次更令法老王及其臣仆惊骇。虽然一连数次都没有达成使命,但是当神差遣他第八次去见法老时,他既不灰心犹豫,也不怀疑,完全顺服照作。

    我们不可低估单纯、无疑虑的顺从,对人格成长的价值。以色列的第一个王扫罗被神绝,改选大卫作主,就因为他不顺从神的命令行事,而大卫是合神心意、遵行神旨的人。主耶稣在与门徒分离前的教训,也一直强调顺从天父旨意的重要性。顺服是爱的考验;是得神启示的条件;也是人与神的关系拉近的前奏。我们越顺服神,人格也越臻于成熟。不信与不顺服是常常相提并论的类似词(来四11);由此我们可推论:顺服与信心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神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作,不要计算代价,怀疑后果。如果神吩咐:「你去见法老,对他说,」你就顺服的话,神必派你作更大的事,而且性格的成长蜕变,将是再多的沉思默想、祷告祈求所无法企及的。

    法老王不听神的警诫,结果瘟疫流行,「埃及的牲畜几乎都死了。」在尼罗河畔绿洲吃草的牛群;富户眷养的埃及名马;农夫的驴驹;载运货物的骆驼;耕田的水牛;为埃及带来大量财富的绵羊——全都罹患瘟疫,死尸遍野。不仅富有的地主破产,穷人更是赤贫如洗,整个贸易体系也为之瘫痪。这次灾难比往前都厉害,可是神却眷顾歌珊地的百姓,「以色列人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

    疮灾——在评估一个人的工作之时,我们往往得考虑他的人格。有些工作对某类性格的人非常投合,对另一类型的人则无法忍受。作为神审判埃及人的媒介,对生性温和、慈柔的摩西而言,是一项吃力勉强的工作。他不愿看到灾情遍野,而更希望磨难尽快过去;虽然同胞深深刺伤他,然而他的恻隐之心使他宁愿自己受咒诅以求保全他们。四十年的牧羊生活把他的心磨练得又柔软又细腻。如今蒙神拣选,以降灾彰显他的至高无上,这分差事须要他勉为其难。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畏缩,因他知道神是公义也是无限慈悲的,他如此行必有他的美意。是故,当神吩咐他和亚伦取几捧炉灰向天扬起,落在人及牲畜身上变成泡疮,他毫不迟疑地顺服,取了炉灰,在法老王及其群臣术士面前向天扬起,结果「行法术的在摩西面前站立不住,因为在他们身上和一切埃及人身上都有这疮」(11节,)。这疮灾甚至穿透庙堂的屏障,降临豢养在庙宇里的牲畜。

    雹灾——越到后来的几个灾难,亚伦的分量也越轻。在前三灾,耶和华总是晓谕摩西:「你对亚伦说。」(七19,八5、16)到了第四灾、第五灾(八20,九1),神的话只临到摩西。第六灾(九8)是两兄弟同时受命。但是第七灾,神只对摩西说话:「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天伸杖,使埃及遍地的人身上和牲畜身上,并田间各样菜蔬上都有冰雹」(22节,)。接着的蝗灾(十12)及黑暗之灾(十21)情形也是一样。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无从得知。看起来亚伦不是因为行为有什么偏差而失职。很可能他缺乏摩西那种单纯、直接、立即顺服的动机。摩西的信心随着一次又一次体验神的信实及可靠而增长,直到成为实现神旨意的完美工具。因此亚伦的角色日益削弱,摩西越来越挺立人前,手持木杖,成为以色列人的拯救者。

    而且在这个灾中,摩西的口才似乎大为精进。以前结结巴巴的口舌如今滔滔雄辩,具有强劲的慑服力。突然之间,他不再需要亚伦作居间的媒介,而成为神的直接代言人。以前他因缺乏自信,向神讨价还价所作的错误决定,神并没要他负责到底(出四15一17)。有时我们因一时冲动说了不智的话,后来深深的后悔,但只要我们肯被神用,神会不计前嫌,反倒会展开更大的机会,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那时我们不再需要亚伦作喉舌,而可自己挺身而出,敢说敢作。

    那天早晨,法老得到十分严重的警告,但他仍顽硬如昔,而且似乎变本加厉。于是大灾降临。摩西向天伸杖,立时雷电交加,雹火夹杂而下,「甚是利害,自从埃及立国以来,遍地没有这样的。」田间的作物、菜蔬、瓜果、树木都被击打摧残,连牲畜和人都不能幸免。这次天灾在诗篇屡屡提及(诗十八12一13,七十八47一48),其程度极其严重,埃及全地只有歌珊一处得以保全。

    在雷轰、冰雹、火光交加中,法老火速召摩西、亚伦入官。骄傲的法老第一次承认自己的罪过(出九27),诚惶诚恐地乞求摩西设法止住这场风暴。摩西确知他代求的答案,却很怀疑法老王的承诺,不过他仍然照作,在冰雹雷电交加中,安然无恙地走出城,来到空旷之地,向耶和华举手祷告。神垂听他的祈求,雷雹立刻止住,大雨也不再倾盆而下(33节)。

    蝗灾——随着一次接一次的灾难,摩西的声音也越来越慷慨激昂。在此之前,他不惮其烦地重复向法老提出类似的要求,但法老一再的食言使主宾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法老王每次为了消灾,就答应摩西的请求,等事过境迁,又不守诺言。虽然他也认罪悔过,却无实际悔改的行动。他不再是无知、不认识耶和华,而是故意叛逆,冥顽不灵。这样懦弱、善变、遇苦难则卑躬抖缩、处平顺又傲慢骄恣的人不但不值得尊敬,反而更卑鄙可耻。因此摩西改变口气,不再以君尊之礼待之,而视之为顽硬的罪人般加以怒斥:「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这样说:你在我面前不肯自卑要到几时呢?」如果他再顽固下去,更可怕的灾难就要临头。

    埃及人都知道蝗灾的可怕。因此当群臣听到摩西的警告,纷纷向法老王进谏,求他应允摩西的要求,宁可放弃那批奴隶,也不可使埃及地受蝗灾的蹂躏。法老王拗不过臣仆的谏劝,决定妥协,愿意作有限度的让步:只让男人去旷野守节,否则有祸临头。摩西兄弟断然拒绝,声明要守节就得男女老少都去,而且连同牛羊牲畜也同行。法老王从来没想到会遭到如此无礼的顶撞,愤而把他们全都撵出去。

    于是蝗虫随东风来袭,连续一昼一夜刮在埃及地。「到了早晨,东风把蝗虫刮了来。」落在埃及四境,遮满地面,黑压压的一片,使日月无光。蝗虫过境,雹灾所留下来的菜蔬、果子、壳物全被扫得精光,连一点青绿的都没有留下(十15)。先是牲畜倒毙,接着是田产遭殃,显然下一个被扫荡的就是人命了。惊惧之馀,法老急忙召回摩西、亚伦,承认他不仅得罪了耶和华,也得罪了他们,并恳求饶恕,免他一死。摩西依言代求。慈悲、恒久忍耐的神垂听了他的祷告:「那和华转了极大的西风,把蝗虫刮起,吹入红海,在埃及的四境连一个也没有留下」(19节)。但再一次的,法老又食言了。

    黑暗之灾——这次,没有事先提出警告,黑暗之灾就降临了。「这黑暗似乎摸得着。」三天之久,「人不能相见,谁也不敢起来离开本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一片漆黑下,埃及全地的一切活动都瘫痪了。这回连最顽硬的心也懊悔莫及,连他们最信奉的日神都弃他们于不顾了。万一这黑暗一直持续下去怎么办?所有的庙堂都笼罩在黑暗中,祭司无法祭祀,更看不见那些神圣的牛犊、羊羔了。

    等黑暗过去,法老王最后一次接见摩西、亚伦,再度和他们讨价还价。他同意让以色列的妇孺与男人离去,只是牲畜必须留下。摩西识破他的诡计,毅然拒绝:「我们的牲畜也要带去,连一蹄也不留下,因为我们要从其中取出来,事奉耶和华我们的神」(26节)。再一次的,经过几番痛苦教训仍不反悔的法老王大发雷霆,怒斥摩西说:「你离开我去罢!你要小心,不要再见我的面,因为你见我面的那日,你就必死」(28节)。

    一向沉着稳重的摩西也按捺不住怒气(出十一8);但他毕竟不愧为神的大使,以庄严冷静的口气回答说:「你说得好,我必不再见你的面了」(29节)。就在他转身离去之前,神的启示临到,使摩西的威严大大提高。他对那顽硬如石、邪僻叛逆的法老下了最后通牒,击出致命的一记:「摩西说:耶和华这样说,约到半夜,我必出去巡行埃及遍地,凡在埃及地,从坐宝座的法老,直到磨子后的婢女所有的长子,以及一切头生的牲畜都必死。埃及遍地必有大哀号你这一切臣仆都要俯伏来见我,说,求你和跟从你的百姓都出去,然后我要出去」(十一4一8)。

    米甸随风披靡的芦荻化为在暴风雨中屹立不摇的磐石。在惊慌中自皇官逃离的那个青年,如今如君王般威严地登堂入室。见蛇杖即逃的软弱信心,如今坚强到足以挥舞雷电,把埃及地逼到毁灭的边缘。

    
摩西 准备出埃及
    出埃及记十二41

    「正满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华的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出十二41)。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摩西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如何充当神行使其意旨的工具:首先开启法老的心眼,让他认识耶和华;后来一步步破碎其顽硬的心。另外我们也指出神如何透过摩西日益增长的信心赐福选民。

    前三灾不仅降在埃及人身上,也波及以色列百姓。但是等到摩西、亚伦警告法老王第四灾将紧随而至时,他们奉神的名宣布了如下的信息:「当那日我必分别我百姓所住的歌珊地」(出八22)。从那一刻起,以色列百姓得以避免埃及人所遭遇的可怕灾难。畜疫之灾没袭击他们的牲畜。疮灾没有困扰他们的人身。雹灾没扫荡他们的良田。蝗虫没毁坏他们的作物。黑暗没遮蔽他们的阳光。当他们的**老在灾情惨重中受苦受难时,这些希伯来人却平安无事,且有充分的闲暇可以豫备出埃及的大迁徙。

    研讨这件奇妙的事件,我们不可忽略一节宝实的经句:「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来十一28)。这节经文的宝贵处在于将以色列百姓守逾越节,以血涂门楣,终而避免击杀长子之灾的事实归功于摩西单纯的信心和完全的顺服,敢于信靠神的话。

    —、他的信心奠基于神的应许。一切信心应该建立在应许之上。所寄望的对象必然是完全可靠,否则信心就变成盲信、轻信或一厢情愿、不健康的妄想憧憬。所应许的话或指示也必须清楚具体,信心的根基才扎实。

    我们不晓得神的晓谕是以怎样的形式临到摩西、亚伦两兄弟的。是像人对朋友说话一样吗?旁边的人能否听见?或者这只是神映照在他们心中的印象、画面?无论如何神清晰地向他们传达了信息——吩咐以色列百姓应当如何豫备,按着精确的步骤采取行动,导致最后手镣脚铐的断裂,在一夜之间获得解救,恢复自由之身——也们照着清楚的指示去行,那声音是他们已经耳熟能详的。

    神的吩咐是这样的:在次月的第十日,每家的家长,不管是奴隶或长老,都要选一只毫无瑕疵、残疾的头生的羊羔。假设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只羊,可以和隔壁的邻舍合宰一只。但这里却没提到若家人太多,一只羊不够吃怎么办。主耶稣能满足个人,也能满足所有人。取了羊羔后,要从第十日留到第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刻宰了,取其血涂在住家的门楣上。然后将整只羊连头带腿及五脏烤了,与无酵饼及苦菜同吃。

    关于守节的态度也有特别的指示。那一天全家男女老少都得围坐在桌旁,不可有懒散或傲慢的态度。男人必须束腰、穿鞋、手中拿杖。妇女则以布巾包扎面团及揉面盆,以便扛于肩上,随身携带。这些装备都是为远行用的。一家人吃的时候要迅速俐落,随时侧耳倾听号角声响,等候出埃及的信号发出即集体行动。同时在长途跋涉之前,他们也必须养精蓄锐。

    因此以色列人在未次之灾的态度和以前几次有强烈的对比。以前他们完全被动,只是坐享领袖运用信心赢得一连串胜利的成果。如今他们奉令必须先履行必要的条件和义务,才能享受利益。在实践这些顺服及信心的要求时,那些心思敏锐的人必然领悟到这其中并不只是繁文缛节而已,乃蕴含更深远的意义。

    至少摩西能体会神这样指示,等于召告以色列人:他们并不比周遭的埃及人更圣洁无罪。虽然他们不似法老及其臣仆的顽梗叛逆,但是他们早已忘了守安息日,而且离弃真神,转而敬拜别神,随从埃及人拜偶像的邪风败俗。为此,他们在神面前也是有罪的,除非他们以羔羊的血赎罪,他们的长子也一样要被击杀。

    在郑重叮咛守节的规定之后,摩西接着宣告其信心所系的应许:「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击杀了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12一13节)。

    二、他的信心带出行动。摩西召集众长老,将神的晓谕转告他们。也许他们心里有些开窍,隐约意识到拯救将至,抑或他们改变态度,对领袖产生信心,总之摩西的吩咐并未遭到反对或批评。「于是百姓低头下拜。耶和华怎样吩咐摩西、亚伦,以色列人就怎样行」(27一28节)。

    把血涂洒在门楣及门框上,就能免除灾难吗?以前既无前例可循,此事又非一般普通常识可推理。顺服与得救有何关连呢?许多这类的杂念必然闪现在摩西的脑海,但他都一一摒除,毫无疑虑地顺从,相信神不会失误,信实的神没有转动的影儿。

    但愿我们也有像摩西一样单纯的信心!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怀疑,没有籍口,相信神在基督里的应许都是阿们的。确信神说要接纳一切信基督耶稣的人,使他们与主同坐宝座,爱他们如同爱自己的独生子,神就必成就所应许的。

    这样的信心有感染性。正月十日夜晚的埃及地有什么不寻常的呢?空气间是否弥漫大祸临头的**感?埃及的祭司是否豫见到凶兆而失声尖叫?死刑的双翼是否在出击之前先投下不祥的阴影?以色列人能从埃及人取得那么多的金器、银器和衣裳,可见得双方都豫期解救的来临;只是一方充满悬疑焦虑,另一方充满盼望和期待罢了。摩西的信心在三百万民众的心中点燃了火花。家家户户严阵以待,准备一声令下,将刀剌进已豫备好的羊羔,取血涂门楣,然后浩浩荡荡地出发。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头生的孩子或牲畜会死亡。父母不会以焦灼的眼神看自己的长子;身为长男的也不因怕死而抖缩。神既说见血就逾越过去,他们就可放心。虽然他们无法豫见或明了,更测不透神的旨意,但他们深信血就能帮助他们,解决一切。虽然他们不知道动身出发的目的地是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还是顺从。

    三、他的信心得到证明。有谁能描述那值得记念的历史性一夜呢?早春的满月倾泻银光,柔和地映照着尼罗河水缓缓向东注入红海。大地静寂,偶尔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鸟的嗓聒,野狼的哀呜。

    忽然一阵痛苦的尖叫声划破沉寂的夜空,然后像有传染性似的,此起彼落引起连串的呼应。原来是慈母乍见爱子夭折的惨叫声。在这时候延医诊治,诸巫师来念咒都无济于事,因为家家户户都不能幸免,从坐宝座的法老,到磨坊婢女的长子都难逃一死。噩耗像野火迅速蔓延。「在埃及有大哀号,无一家不死一个人的。」

    「法老和一切臣仆,并埃及众人,夜间都起来了夜间法老召了摩西、亚伦,来,说,起来!连你们带以色列人从我民中出去,依你们所说的去事奉耶和华罢!」这次他不再讨价还价,他同意让所有男女老少及牲畜、财产一并带走。不仅法老王及臣仆如此,全埃及人也都催促他们快点离开,以免更多的灾祸临头。而且耶和华使以色列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一切,以补偿过去长期无报酬的劳役。甚至连高傲的法老都低声下气地求他们为他祝福。

    就这样,以色列人结束奴隶生涯,踏步迈向自由。他们初次感悟到归属一特殊的民族,也初尝自由的新鲜滋味。尤其可贵的,他们拥有一位伟大的领袖,时时鼓舞振奋着他们的士气。兴奋的火花在他们的眼中闪烁,嘴角盈满笑意,脚步轻快,颂赞的乐歌响彻云霄。神大能的膀臂拯救了他们脱离奴隶的桎梏。

    朋友啊!你我是否也受法老般的暴虐势力所奴役?靠着信心神也能救拔我们脱离困境,「就可以终身在它面前,坦然无惧的用圣洁、公义事奉他」(路一75)。靠着信,我们也能抓住应许,堵住狮子的口,浇熄熊熊的火焰。靠着羔羊的血,我们可以将少壮的狮子及恶龙踹在脚下,得胜有馀。

    
摩西 过红海
    出埃及记十四29~30

    「以色列人却在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当日耶和华这样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出十四29一30)。

    一过了午夜,所有的以色列人都从埃及撤离了。等晨曦的微光将东边的云天映红,从各地各方出发的壮丁、妇孺及随身的牲畜、财物均朝疏割去集合。光是男丁就有六十万,那么全部统计起来,应当不下两百五十万之谱。摩西也许带头率领最大的一支队伍。我们可以想像他的脸庞焕发着自豪的神采,却又揉和着深深的谦卑。自豪的是,他受到神如此器重,使他成为神大拯救的工具,谦卑的是深感自己的不配。

    疏割离出发点兰塞大约十五哩。到了那里,他们才停下来歇脚,用埃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让妇孺老弱在临时搭建的棚内休息,养精蓄锐以便再上路,朝位于绿洲尽头、沙漠边缘的以倘前进。在此我们不可忽略一段小插曲,因它能表明这次出埃及的行动是出于信心,至少就摩西而言是如此:「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的起誓,对他们说,神必眷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出十三19)。这位以色列人的祖先约瑟已去世四百年。在临死前,他叮嘱他的兄弟:神若恩待他们,引领他们离开挨及,务必将他的骸骨也带走。虽然等待的时间长过他所豫期的,但约瑟在死前已豫言出埃及的日子必然到来。如今他的骸骨也置身出埃及的行列,众民都觉悟到世世代代以来列祖所盼望的,终于成就了。那和华真的眷顾了他们。

    一、云柱、火柱。据说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他总是在驻营之夜,高高擎起火柱,让属下知道领袖仍在他们当中,领导着这支常胜军队。但是希伯来人出埃及的场面更为壮观:白天一片状如山岭的云朵缓缓移动,引领两百多万进迦南的行伍前进。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失误过,直到他们过了约但河,它才停驻在耶和华的会幕上。黑夜它则发出火光,驱走黑暗。火常常是神显现及同在的象徵。

    云柱的作用有许多:一方面作行进队伍的向导,一方面其如棉絮般的云层能遮蔽炙热的阳光,为以色列人在「疲乏之地」带来阴凉。夜晚它则变成火柱,作为照明之用,同时好似神的眼目眷顾着他们。有一次,它更化为藏身的烟幕,掩护以色列人的行踪,以逃避仇敌的追击。

    虽然今天已不再有云柱火柱,但主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他就是世人的云柱火柱。

    他是我们的引导:藉着住在我们要面的圣灵、主行事为人的典范、福音书中的教训、以及他与我们同在的种种明证,他引导我们行过崎岖的人生旅途。切莫冲动盲撞,抢在他前头;也不可懒惰轻忽,遥遥落后。有时要紧紧跟随;有时则要忍耐等候他进一步的指示,即使须苦候几个月,甚至几年。

    他是我们的保护:在他的护庇下,我们可以躲过试探或成功的毒箭,及属世成就的强光。

    他是我们的光:跟随他的人必不置身在无知、不洁、忧伤的黑暗里,而有生命之光。天路客啊,拉开帐棚的布幕往外看。瞧!应许的繁星默默。在其中你可看到他与你同在的象徵。他不打肫,也不沉睡。在他黑夜亦如白昼。对摩西而言,这云柱、火柱具有莫大的鼓舞作用,它们彷佛神的战车,在百姓面前作开路先锋。更安慰人的是,这日间的云柱,夜间的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似乎人的罪孽、怨言、叛逆都不能叫爱我们的神远离。他爱我们,并非因为我们良善,而是为使我们成为良善。神不会撇弃、离开那些叫他「阿爸父」的人-

    二、路线。从埃及到迦南的捷径是穿过沿海的非利士人之地,全程不过一百哩。可是神却不准他们走这条路,以免遇见前面有战事就后悔回头。等他们学完旷野的功课,进迦南遭遇外族频频的攻击拦阻时,他们就不致丧胆惊惧了。在那之前,他们还得进深认识神的大能和眷顾。神在我们个人身上的带领也是这样。他知道我们的软弱,晓得我们的力量足以承担到什么限度,不会贸然让我们遭遇试探艰险。「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绕道对耐心是一种考验,但对于胆怯、无经验的客旅,却是最稳妥的路线。

    当云柱转向往南时,以色列人一定大失所望,但是别无选择。最后他们安营在普通人凭理智绝对不会选择的地点:密夺一边是沙漠,另一边则是红海。东方或前方则是险峻的巴力洗分山脉。摩西本人可能也有几分迟疑,若不是神吩咐他如此作,他不会把以色列百姓带到这个毫无出路之地。连最没经验的人也能一眼看出此举多么荒诞不经。我们可以想像怀疑、抗议的吵嚷声必然此起彼落地响起:「这那里是往迦南的路?我们都比你还清楚。身为领袖,你却作如此糟糕的决定,我们怎敢信任你呢?法老王说不定埋了他儿子就来追击我们。到时就加饿狼扑羊,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类怨言与指摘,并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对于已学会完全信靠神的摩西,却能不将之放在心上。他知道所信的是谁,也学会绝对顺从。「虽有军兵安营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虽然兴起刀兵攻击我,我必仍旧安稳。」但愿有更多基督徒像摩西一样信心单纯,倚靠神的引导和帮助,而不在乎别人的讥刺诽谤。

    神往往把他的儿女摆在看似艰难的处境一一一引导他们到毫无退路的境地,依常人的判断似乎是穷途末路。朋友啊,此时你也许就陷在这样的景况中,感到迷惑疑惧。但请放心,事后你必明白何以他这么安排。它正是神彰显恩惠及大能的舞台。神不仅会救你脱离困境,而且会藉之教导你难忘的功课。到头来你会对神的智慧与细腻安排感激不已。

    三、埃及的追兵。以色列人一离去,法老王就后悔了。缺乏廉价的劳工,所有公共事业均停摆,田野无人耕作,金字塔的建筑停工,市场交易中止,全国的税收锐减,服务人员奇缺。这些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此外,当初为了尽快遣走以色列人,埃及人让他们予取予求,给他们所要的金器、银器、衣裳。圣经说:「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显然的,这些宝贝后来都用来建造会幕。我们可以想像他们从埃及带走了多少贵重东西。「法老和他的臣仆就向百姓变心,说:『我们容以色列人去,不再服事我们,这作的是什么事呢?』」(出十四5一6)。

    这时法老也听见风声,知道以色列人选了往南走的绝路,更觉得机会难再,立即召集追兵,精选六百辆马车,加上骑兵、步兵、马兵及其他精锐。「埃及人追赶他们,法老一切的马匹、车辆、马兵与军兵就在他们安营的地方追上了」(十四9)。

    因此大约在出埃及的第五天下午,以色列的哨兵就遥见尘沙滚滚,埃及的追兵出现在沙漠边的山丘上。夜晚众人都惊惧慌乱,因为他们知道埃及军队就在不远处安营,准备天一破晓,就席卷而来,把他们俘掳回去,或屠杀净尽。

    这真是恐怖的经验。在人心惶惶之下,众百姓必然都围拢摩西,把心中的恐惧忧虑发泄到他身上:「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么?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容我们服事埃及人么?因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成为众矢之的的摩西却不因而颓丧恐慌。充足的信心使他临危不乱、从容不迫。他信心十足地安抚百姓说:「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着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他知道耶和华必为他们争战,施行拯救,以证明他的话确实无误。

    
摩西 胜利之歌
    出埃及记十五21

    「你们要歌颁耶和华,因他大大战胜,将用和骑马的投在海中」(出十五21)。

    神的云柱若将子民引至非常艰难的困境,他也必然及时拯救。我们的天父,正如摩西以后作歌所形容的,像老鹰训练幼雏,在必要的时候,须狠着心将他们推出巢外,教他们飞翔。万一他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惊慌失措,他必及时冲下,展翅托住幼雏,带他们到安全的地方。「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并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们。他以慈爱和怜悯救赎他们。在古时的日子常保抱他们,怀搋他们。」在那值得记念的夜晚和次日,他们确实经历到这点。正如摩西所豫言的:「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根据诗人的描写,以色列人在这时期的骚动远比摩西所描述的还严重。诗篇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记念你丰盛的慈爱,反倒在红海行了悖逆。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们,为要彰显他的大能」(诗一○六7一8)。虽然在危难时,人往往怨天尤人,自绝于神的恩典之外,然而神基于慈悲怜悯,仍施行拯救。

    在人心鼎沸之下仍沉着镇定的摩西,真是表现临危不乱的英雄本色。他的信心成为神施行拯救的工具。后人常歌咏颂赞他那里蒙神重用的手:「你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诗七十七20)。「使他荣耀的膀臂在摩西的右手边行动,在他们前面将水分开,要建立自己永远的名」(赛六十三12)。摩西的名字世世代代被以色列百姓记念。因着他的信心,使这段出埃及、过红海的史实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

    杖——祷告是有限制的。在百姓面前摩西表现出坚毅如磐石的气势,在神面前他却如压伤的芦苇俯伏哀求。然而这千钧一发的时分却不是倾吐恳求的时候,而是须采取行动的关键。他将杖伸在夜空下的红海之上。藉着信心,他必须让神的能力有倾泻的导管,将大海擘开为两半。

    这根杖以前已扮演过多种重要的角色:它生长在西乃半岛的绿洲旁,原只是一技平凡无奇的树干,直到有一天被牧人砍下,用来引领羊群或驱赶来袭的野兽。神第一次向他显现时,摩西也握着这把杖。在神的吩咐下丢在地上变成象徵埃及之傲气的蛇。在十灾的过程中,它也屡次出现:伸在河水上使水变血;举杖向天则招来风雨冰雹;伸在地上击士成虱灾。以后它还要赢得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的战役;击磐出水,处处代表「神的杖」。但是它在历史上最被称道的事迹,还是那风声鹤唳的夜晚,在神的吩咐下,伸杖于红海之上的那一霎时。

    正如杖在摩西手中,摩西也在神的手中。我们若肯完全顺从让主使用,我们也要成为神行奇事的杖。就本性而言,我们的质地不如松柏、橡杉那么高贵;就教养而言,我们是粗鄙无华的。在我们身上有许多丑陋的刻痕疮疤,然而这又何妨呢?最要紧的是我们是否被创造天地的大主宰掌握指挥。

    云——在此之前,云柱以庄严荣耀的英姿在天幕行进;然而在这时辰,它却忽然转到后边立住,如屏障一般将以色列营与埃及营隔开。对后者,它是一团黑雾,幢幢涌动,遮蔽逃离者的行踪;对前者,它却发出明光,照耀在沙地和海面上,显示即将出现的通路。那一夜,这道天光终夜不灭。荣光映照着分立透明的水墙——这一幕引发先见者的想像力,描写将来得赎者「都站在玻璃海上,拿着神的琴唱神仆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那荣耀欢欣的景象正是当夜以色列万民欣见神的救赎临到,欢声雷动的写照。

    通路——从诗人的记述中,我们晓得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突然从天而降。大地震动,天昏地暗,雷电交加,冰雹夹着火光霹雳而下。东风强劲猛烈,把海水掀动撞击,后浪推着前浪,波涛汹涌,越掀越高,然后叠立成墙,居高不下,红海分开,让出一条通路。路的两旁,仍是粼粼水光,海水好似被一股强劲的吸力往后拉,[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曼,海中的深水凝结。」这幕奇观真是气势浩荡。神的巨臂拨开深海,辟出一条干地。先知以赛亚形容它宽阔如马行走的旷野,牲畜下到山谷的坡道(赛六十三14)。

    在神一声令下:「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摩西举手伸杖,以色列人即下海走干地,欣然悦从,并带着惊悸赞叹的眼神张望着两旁翻腾鼎沸的海水墙。他们的心情又振奋又羞愧。想到前一刻的惊恐怨懑,对神的怀疑不信,对摩西的责怪抨击,是何等可羞可耻。如今神却因着摩西的信心,在千钧一发之际,给他们豫备了一条意外奇特的生路,怎么不叫他们欣喜若狂,由衷感恩,欢喜高歌呢!神的儿女啊!虽然你置身进退维谷的困境,但不要丧胆惊惧,神的道路在深海中,他的脚踪深奥难测,你却要放胆信靠他、跟随他!当你勇敢踏出信心的一步,眼前的波涛就变成磐石,阻力成为他引导你得自由的康庄大道。

    追兵——埃及追兵一发现以色列人潜逃,立刻紧随其后,迈入大海之中。此举之狂傲顽固,显然是在向神挑衅。等埃及大军涌入两面海墙之中,风暴骤起。耶和华从云柱火柱中向埃及的军兵观看,使埃及的军兵乱了阵脚,在惊惧恐慌之中,进退维谷。笨重的战车行在湿软的海底泥地,寸步难移。车轮时时深陷烂泥,动弹不得,到后来甚至脱落破败。埃及的军心大乱,人人弃甲遁逃,因为他们所对抗的,是一位势力远比他们还强大无比的主宰。

    这时晨光破晓,以色列人已纷纷安抵彼岸。在神的吩咐下,摩西向海伸杖,海水立刻复原。大水翻腾,埃及人想避水逃跑已来不及。在一片惊叫哀号声中,车辆、,马兵瞬即被海水吞噬俺没,连一个也没有剩下。

    摩西之歌一一「那时摩西和以色列人向那和华唱歌。」那日清晨是历史上何等值得记念的一刻。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竟然脱离桎梏,突然间变成自由的国民,踏上新大陆的境界。反观那世世代代蹂躏逼迫他们的傲慢仇敌,却受到何等耻辱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须费好几世代才能再恢复生机。埃及的战车均淹没于深海,幸存的也许只有一辆。被海浪冲上岸边的死尸枕藉。至今埃及的古文记载,有关那一世代却留下一段空白,足证这场灾祸何等惨烈。此事迹也为以色列人留下神信实的明证,叫人不能不信从拯救他们的神及其仆人摩西。由此我们也得到鉴戒,教我们深信只要将冤屈交托给神,他会替我们伸张正义,洗刷谗谤。那时再回顾那些曾威吓我们的人,只发现他们的尸骸散落海边,不再能追击或刺伤我们了。

    这被救赎的一群,眼见神大能的拯救,不禁欢声雷动,发出同心的颂赞,其文字的雄浑壮丽,与这壮观的奇景正相配称,它也成了后世所有凯旋之歌的典范。

    全首凯歌颂赞的焦点就是神。这首歌是为他而唱,也是专门歌颂他的。这光荣的胜利全归功于万军之耶和华。是他将埃及的马兵役于深海。是他的右手摔碎了仇敌。是他兴起大风,使海将埃及人淹没,叫他们如铅沉在大水之中。是他至高无上的权能使一切敌对他的均被灭没。这一切荣耀都当恭敬呈在他脚前。摩西的名字一次也没被提及。

    这首颂赞之歌也特别强调这场胜利在神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他一吹气,水便聚起成堆,直立如垒。他叫风一吹,埃及的全军立时覆没,如同石头坠到深处。他只是把右手一伸,海就张口吞噬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请注意全篇颂赞神的描述词:「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谁能像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男人赞扬他是「战士」,连迦南地的居民听见了都心惊胆寒,恐惧发颤。由米利暗率领的妇女也以欢声应和:「你们要歌颂耶和华,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究竟这首讴歌是在进迦南之前,或进迦南之后写的,我们无法确定。可能是之前,否则怎么聚集成千上万的歌咏者。无论如何,这首歌足以显示摩西活泼的信心。这也是他的歌。从最后几句歌词,我们瞥见他豫言未来,对神深信不移的信念:「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

    信徒啊,神也要将我们的畏惧化为颂赞一一一宿虽然有哭泣,但到早晨必然化为欢呼。长年的等候、豫备、顺服,至终必得赏赐。因神是信实可靠的,永远坚定。即或不然,当永恒之晨临到的那日,我们也将和众圣徒欢声高唱摩西的凯歌,和羔羊得胜之歌。

    
摩西 玛拉和以琳
    哥林多前书+11「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别戒(林前十11)。

    以色列百姓如今所涉足的西乃半岛——以后四十年将成为受磨炼的大学校,是世界上最荒芜、贫瘠、辽阔的旷野之一。其中山峦叠起交错,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半岛南端。在红海和这群山岭之间,是一片砂砾平原。极处是几条紫色花岗石山道,盘曲蜿蜓,伸入错综复杂的山丘中。以色列民出埃及、过红海,抵达这片荒漠的最初几个星期,就是在这片砂洲平原度过。在这片干燥、荒芜的旷野中,只有少得屈指可数的绿洲。以色列民一离开海边,就不得不驱散牛群、羊群,让它们四出去寻水草吃。所有的民众则聚集成群,跟随摩西,在云柱、火柱的引导下,向迦南地迈进。对他们而言,此番变化是多么大啊!从此不再有埃及的弦歌雅乐、热闹的节庆祭典、歌锋升华的市景、隆重盛大的官廷活动、耀武扬威的军队演习。再也着不见尼罗河两岸迤逦不绝的肥沃绿洲,尝不到翠绿肥硕的青菜、瓜果、韭菜、葱蒜。环顾四周,也不再是巍峨耸立的金字塔、人面狮身像、官殿庙宇;取而代之的,是无边的静寂、干旱的荒漠、气势逼人的山岭。虽然一切经验都是那么陌生、变幻莫测,然而永恒的云柱始终引导他们徐徐前进。这一幕景象实在是人生的写照。所以保罗说:「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林前十11)。

    一、摩西的勇气与信心。摩西熟知沙漠的地理环境,也晓得只要他们往北走,很快就可以抵达非利土地。到了那要,就不愁找不到饮水和食物了。但是「非利土地的道路虽近,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出十三17)。所以「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出十五22)。他也别无选择,因为云柱朝那方向移动。显而易见的,那是神的旨意。虽然如此,贸然领两百万群众走进旷野,仍需无比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旷野的经验。远离俗世尘嚣,置身在荒茫空旷的野地,我们的心胸才会宽广,视野也变开阔,觉悟俗务世事的虚浮微末。同时也在旷野中,学习直接、完全地仰望神,而非如在文明中浸染过久的人,与神的关系,都是二手的经验。就好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奢华靡烂、腐化人心的享受逸乐,单纯拾取神按日供应的吗哪,汲饮磐石汨流而出的清泉。在孤绝、困苦中,磨练刚强坚实的气魄。忍耐、旷达、信心、朝圣者的精神,这些气质都是旷野的产物。因此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旷野的艰难道路,不是没有道理的。此举也充分显示摩西对神的信心,毅然背向非利士的捷径,迈步向沙漠的中心走去。二、信心的考验。「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出十五22)。第一天的行程无疑的十分令人沮丧——四面袭来的狂风飞沙叫人睁不开眼睛。白石灰岩反射烈日的强光眩目刺眼。一路风尘仆仆,没有凉荫、绿树及水泉。随身皮袋所装的水也变温热,不再清凉止渴。第二天的经验仍然令人丧气。红海已远抛在后面,环目所见依然是枯苇、干旱、了无绿意和生气的沙漠。好不容易挨到天黑,扎营露宿,大家心里免不了嘀咕抱怨,抚揉着起肿泡的双脚,望着即将告罄的水袋,对明日的遭遇充满焦虑。

    第三日清晨,摩西也许费了好些功夫给众人打气,再三保证水源就在不远,大家才勉强上路。在烈日当空、黄沙漠漠下,众人举步维艰,不时抬眼凝望单调的水平线,冀望能瞥见一丝棕榈树的踪迹。一再的失望使众人的心情越发低落。"眼看日头就要平西了,摩西的承诺仍未得兑现。

    终于,在一天的旅程就要结束时,在望眼欲穿下,他们总算看到远处有几株绿树,众人不禁雀跃振奋,欣喜若狂,一切的疲惫、怨懑、呻吟都抛诸脑后,大家的脚步都加快了,争先恐后地向水源的方向奔去。好不容易冲到水旁,想啜饮一口甘泉,滋润乾瘪的唇舌。想不到那水却苦不堪言。在大失所望之下,积压在心的愤怒、不满再也压抑不住,众人围住摩西,厉声质问道:「我们喝什么呢?」红海滨的凯歌欢唱,与如今的愁苦怨言是何等大的对比!起初的新鲜感也早被单调、疲乏的跋涉磨尽。旷野不是游乐场,而是我们的学校、训练中心、竞技场,在这里我们要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精心安排的考验,以备迎接未来的使命与挑战。在旷野中必会遭遇玛拉——失望、挫折、令人心碎的苦痛、理想落空、计划生变。但这些也是神所容许的,为要熬炼试验我们,使我们更合他的心意。三、摩西的资源。「摩西呼求耶和华。」遭到众口指责的摩西可能有下列这些反应:斥责以色列群众的小信,威胁丢下领导职权,或颓丧灰心地枯坐不语。但是他都没有这样作,却在遭误解、批评、辱骂之下,转而求告耶和华。这样沉着笃定的信念,真是作神仆者的表率。在每一池玛拉苦水旁,都有一株树,丢入水中,立时能使苦水变成甘甜。我们若太在意眼前的失望,往往就无心去寻求出路;一旦我们肯凭信心到神面前求助,就欣然发现它呈现在眼前。

    这棵化苦水为甘甜的树,正是主十字架的豫表,不仅意味人的救赎,更代表顺服的心志,因为十字架正是主耶稣顺从天父旨意的极致表现。他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绝望的苦楚无法使人甘之如饴,且化为生命的供应,除非人肯从颓丧中抬头仰望十字架,由衷祷告说:「不要成就我的旨意,只要你的旨意成就。」摩西每天都在学习不同的功课。从这些日新又新的体验里,神成为活生生的实体。他逐渐揣摩神的道路,神也让他明白自己的心意。他更学会把带领以色列百姓的重责交托给神。亲爱的同工们!让我们也学习把责任的重担卸给神。我们的任务只是留心行在他的道路中,维持与神活泼的灵交,其馀的一切,神都会替我们承担。四、以琳。可幸的是,在人生当中,以琳比玛拉还多,我们可在那里安营。虽然我们不会长久羁留,却可享受一段蒙福的好时光。那十二股水泉是多么甜美,那七十棵棕树交织成的凉荫又是何等安恬。在人生的旷野中,不会没有以琳。神要擦干我们的眼泪,领我们到可安歇的水边。伟大的神是值得我们称颂的!我们必须走过沙漠,才能欣见以琳。沙漠使以琳的水益发珍贵甜美。隆冬使早春的阳光益形璀璨。朋友们,切莫在玛拉哀叹抱怨;向前进吧!以琳就在眼前了。在神里面常存盼望,至终你要唱歌赞美他。

    在玛拉,摩西从神那里得到可贵的启示。神应许要在旷野医治百姓,不将埃及的疾病加在他们身上。神不因人的罪而收回他的恩惠,却在他们绝望时,给他们意外的惊喜。以琳的福乐是此应许的重申与保护。我们的神是何等奇妙的神!他将我们的仇敌投入海中,在沙漠中管教他的子民,容许玛拉的失望临到我们,又赐下以琳的意外惊喜。经过一番考验,他要率领我们再一次昂首挺胸地长征!

    
摩西 吗哪
    出埃及记十六14~16

    「露水上升之后,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圆物。以色列人看见,不知道是什么,就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呢?摩西对他们说:这就是那和华给你们吃的食物」(出十六14~16)。

    我们也许在以琳安营,享受长期安适快活的日子,却不能永久居住在那儿。因为安逸的环境,要比荒瘠的旷野更满布试探,使人更难儆醒戒备、束腰武装、持守敬虔忠诚的信心。伟人很少是在养尊处优的舒泰环境下登峰造极、立下丰功伟业的。为此之故,云柱虽在以琳上空久驻,等以色列百姓休养生息,体力恢复之后,云柱即又升起,朝浩瀚的旷野启行。以色列民只好收起帐棚,紧紧跟随。圣经说:「以色列全会众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间,汛的旷野」(十六1)。

    别了,七十棵棕树,十二处清泉!别了,炙热沙漠烈日中短暂而沁人心脾的荫凉!造良辰美景的神,只要愿意,必能为他们再豫备更多的以琳。他不是与以琳同抛留在后头,而是与其百姓常相伴随。

    不管神将我们摆在沙漠或绿洲,他都会负责从他丰富的资源捕足外界环境所欠缺的。没有以琳怎么办?神的身影就是我们在炙热中的庇荫。

    神在凡事上有他的美意。虽然他能供应人的一切需要,但他知道有些功课不是在以琳能习得的。惟有在危急存亡之际,雏鸟离巢逃生,老鹰才会展翅托住它们。同样的,人惟有在忧息困苦之中,才更体会天父的慈爱,更认识神的权能。因此,挥别以琳不必遗憾,前面就是西乃山和迦南。

    一、以色列人发怨言。压在摩西肩头的重任与日俱增,然而他还得面对以色列百姓絮叨不停的怨言。这些牢骚却更驱使他倚靠耶和华,向这位大能的帮助者倾心吐意。以色列人的幼稚急躁更对比出神仆的温柔谦卑及坚强的信心。而这些美德正是神赐下救恩福分的导管。

    发怨言的民族迄今仍未绝迹。在教堂高唱赞美诗的嘴唇,也常是发怨言的出口。多少时候,怨言是和口中所嚼的食物混合才杂的,只因我们不满意它的品质及烹调方式。天气也常是人们抱怨的对象。对日常的职责、交接的人事物有所不满,也使人牢骚满腹。

    爱抱怨的人是健忘的。以色列人出埃及才只有一个月,在这段期间他们见证了神成就多少奇妙的作为。然而到了第二个月的十五日,「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亚伦发怨言,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阿」(十六2一3)。

    他们记得埃及的肉体享受,却忘了被埃及工头奴役欺压的痛苦折磨。他们也忘了神在逾越节赐下的救恩、过红海走干地所唱的得胜凯歌。

    一旦心生抱怨的意念,让我们立刻回顾过去,数算神的恩典。神已替我们解决了九次困难,难道第十次他会见死不救?他既救我们的灵魂脱离阴间,难道他就不顾念我们身体的需要吗?当诗人发怨言时,他的心情就烦躁不安,沉闷发昏。这时他就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想起他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么?」立时,他转念思想过去的岁月,并且开始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我要题说那和华所行的,我要记念你古时的奇事。」数算神往昔的恩惠,他的心立刻受到激励而重新振奋。

    爱抱怨的人是短视的。他们看不见在所有事情的背后隐藏着神的同在。摩西提醒他们,却招致群众更猛烈的抨击。他们认为摩西是泄愤的对象,但神的忠仆却警告他们:被侮慢的是耶和华而不是他:「你们向耶和华发的怨言,他都听见了。我们算什么?你们的怨言不是向我们发的,乃是向耶和华发的」(8节)。

    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神的眷顾是无微不至的,甚至连我们的头发都被他数过。神掌管万事。一切临到我们的遭遇,都是他所容许的。因此当我们口出恶言,不满埋怨时,其实是对神的安排、计划表示不服气。但愿我们能谨慎言语,存感恩的心领受神的旨意,心悦诚服于它智慧的安排,相信他所选择的都是对我们最好。

    爱抱怨的人是小信的。其实以色列人并未经历真正的匮乏,他们只是为未来可能临到的匮乏忧虑。眼见食粮日益减少,旷野又是不毛之地。再过不久,存粮即将告罄。所以他们纷纷向摩西投诉。神往往耽延对人的帮助,故意姗姗来迟,使我们濒临黔驴技穷,靠自己、求别人都落空的地步。但是在这种时候,我们也往往最容易忽略神所教导的功课。我们只顾为自己的遭遇悲叹,殊不知这正显示我们的多忧多疑,信心软弱,常假想事态会演变成多么严重可怕。

    神的儿女往往是为所忧心的事感到绝望,终日为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担忧;为将来可能有的匮乏惶惶不安,忘却了神的信实应许。你为何发怨言?那是因为你怀疑。你为何怀疑?那是因为你在考虑未来时没有考虑到神。当你将眼目定睛在神——他的慈爱、智慧、丰富——你的信心就会坚强起来,觉悟:神既不爱惜他的独生子,让它为世人舍命,他岂不将万物都白白赐给我们吗?

    且看恩主的榜样与人是何等不同。他被带到旷野,四十昼夜不饮不食,却不曾发一句怨言!虽然在他饥肠辘辘时,魔鬼试探他离弃神,他却坚定地说,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中所出一切的话。耶稣在世从不质疑天父的行事原则。他知道如何处饱足或饥饿,处丰富和匮乏。他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二、野地的天粮。在此我们用不着赘述吗哪的故事。它实在是主耶稣——生命的粮——的豫表。从这件事值得我们记取的教训是:

    要向上仰望。「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对于信徒而言,他们比世人多了一个资源,就是从天上来的。神的儿女啊,要向上仰望,向天父祈求,他要赐下你所需的帮助。

    每日清晨享用天粮。「他们每日早晨,按着各人的饭量收取,日头一发热,就消化了。」清晨是享受天粮——与神灵交,思想神的话——最佳的时刻。一旦错失良机,各样的杂务俗念就会侵扰破坏你的心绪,而阻断了天粮的供应」。我们也不可能一曝十寒,饱食一天即间断数日。每一天都要来到神面前领受恩惠和安慰。那是我们日用的饮食。

    主的道是得力蒙福的秘诀。静思研读主的话,反覆思想,沉浸在主的劝勉里;在俗务侵扰我们之前先亲近主——你会发现效果的神奇!

    主在约翰福音里提醒我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约六32)。摩西虽然不能赐下主所说的天粮,却每日分赐百姓另一种粮——马哪。这位忠心的仆人每日支取神的恩惠,喂养百姓。

    今天世上亦不乏这样的善心人士,凭着信,为孤寡谋取每日的粮食。神厚赐他们,以便他们能供给别人的需要。但不管人的善举懿行多么可钦可佩,比起四十寒暑,毫无间断仰望神行奇迹,日日以遍野的吗哪供应百万人之需要的那分信心,又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读这段记载,没有人不被摩西的忠心、顺服、坚忍的意志感动。也因为如此,他能与神同行同工,虽遇艰难困苦仍甘之如饴,因为这些困境正可以彰显神的丰富资源。这样亲近神的人,不在乎别人的掌声或抱怨,批评或赞美,因为在与神甜蜜的交谊中,他已获得最完全的喜乐,最深的满足。

    让我们在举步迈向不可知的未来,也能不断在主里夸胜。不恋栈以琳的舒畅、埃及的肉锅,而能在主的学校里勤学功课,信靠那永不失信的神,并因着信与顺服,让别人也分享神所赐的丰盛恩典,使前来叩门的朋友不空手而返(路十一5一9)。

    
摩西 利非订的争战
    出埃及记十七1~6、8~15

    「百姓没有水喝,……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出十七l~6}。

    「那时亚玛力人来,在利非订,和以色列人争战……。摩西的手就稳住,直到日落的时候……摩西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尼西,就是耶和华是我旌旗的意思」(出十七8~15)。

    作主工的人迟早都会来到利非订。圣经清楚告诉我们:以色列会众是「按着站口」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对神而言,工人的性格和他所作的工一般重要。神既已着手雕琢,就会不惮其烦地作到完美。因此服事神的人啊,你若发现自己来到利非订,大可不必诧异,因为在那儿你要学习别处学不到的功课。地理学家和史学家很难考证其确实地点;但其象徵意义也许比其地理位置更重要。无疑的,它是位于从海岸通往中央高地的绿洲之一。但是以色列人在此地的经验,却是历世历代普天下的人都共有的。

    一、在那里我们悟知自身能力的有限。人如果一直都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在人们的称赞恭维声中,很容易就变得志得意满,心高气傲。就好像愚昧的希西家王,向巴比伦的大使夸示内官的财富;或像尼布甲尼撒工,发出自大的狂语:「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么!」然而人一旦自视过高,变得桀傲不驯,在神眼中就沦为无用之材,不配作圣洁的器皿。神恨恶心高气傲的血肉之躯,因为他们高抬自己,甚至到了蔑视神的地步。「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锯,岂可向用锯的自大呢?好比棍抡起那举棍的,好比杖举起那非木的人」(赛十15)。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原为神重用的仆人,后来被搁置一旁。他们在神的扶持下变成强人;一旦自以为刚强,就是自取毁灭的时候。他们尽管继续传讲古老的信息,然而以前使魔鬼遁逃的号角,如今却吹不醒异象谷的枯骨。他们知道主已不与他们同在,像往昔与主同行的日子一样。他们妄想靠过去成功的经验夸胜,却不知以前满载而归,不是基于渔夫的丰富经验,而是那位全知全能者的恩慈赏赐。

    显而易见的,摩西也面临类似的陷阱。过去几个月来,他的领导能力一再获得肯定:当今最高傲的君主都向他甘拜下风;在埃及王公、祭司长眼中不可一世;带领史无前例的浩大群众出埃及;红海分开;埃及军队全部覆没;谱唱凯歌;天降吗哪——这一切都使他的权威和荣耀备受推崇。诚如诗歌所云:「百姓的众首领,以色列的各支派一同聚会的时候,他在耶书仑中为王」(申三十三5)。

    伟人和义人并不能幸免骄傲与虚荣心的攻击。摩西必然也遭到类似的试探,所以他才会语重心长地提醒以色列民:「你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的神恐怕你所有的全都加增,你就心高气傲,忘记耶和华你的神心要说: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申八11一17)。

    神带领摩西到利非订,也许就是要对付、克制这种自满自足的意念之生发,使他降到无助的境地,让他认清自己能力、才干的有限。神行这些事都是有目的的,「好叫人不从自己的谋算,不行骄傲的事」(伯三十三17)。

    不管摩西怎么看自己,到了利非订,突然面临缺水的棘手问题,遭到愤怒群众的指摘争闹,他的自信、自尊、干劲、热情一定都被戮伤。「百姓没有水喝,所以与摩西争闹说,给我们水喝罢向摩西发怨言说,你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并牲畜都渴死呢?」(出十七2一3)。懊恼的群众甚至威胁要拿石头打死他。

    这就是他鞠躬尽瘁、服务众人所得的报偿吗?他们不是一向崇拜他如君主、英雄吗?如今没水喝就翻脸不认人了?!说到水,叫他往那儿找水给这么许多人喝呢?这时的摩西必然陷于束手无策的窘境。「摩西就呼求耶和华说:我向这百姓怎样行呢?」

    人的尽头是神的起头。惟有当人觉悟自己能力的有限,靠自己无法克服万难,才会认知,进而体验神的大能。为此之故,使徒保罗说他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因为神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更显得完全。惟有谦卑倚靠神的人,才能作合用的器皿。

    二、在那里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神。先认清自己的本相,才豫备好更深认识神。主耶稣面对饥饿的群众,问门徒说:「我们从那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并不是为徵询门徒的建议,而是要让他们认清断粮的事实,豫备他们的心,以便更体会他行神迹喂饱五千人的伟大权能。

    认识他的忍耐。神是恒久忍耐,虽然以色列人忘恩小信,屡次争闹抱怨,神仍未曾加以斥责惩戒。以色列民,特别是利未族,在玛撒试探神,在米利巴争闹,怀疑耶和华是否在他们中间。虽然他们日日看见云柱荫蔽,吗哪散布营帐四周,却仍对施恩的神是否真实存在疑信参半。在利非订我们更体验神的忍耐,信守他的约。「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认识他灵里与我们同在的真实性。「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十七6)。以色列人威胁要以石击打摩西,神却吩咐他不要惧怕,似乎安慰他说:「不要惧怕,我与你同在;不要丧胆,我是你的神,没有人能谋害你。尽管放胆从他们面前过去,无人能伤你。这就是我在磐石上的标记,你击打磐石,必有水流出。」在这一刻摩西更真切体验神的同在。他筑起护垒保守他免被愤怒群众打死。当人群起攻击我们的时候,神就守护在旁。这也是使徒保罗的切身体验。因此,不要惧怕。

    认识神秘密的宝库。「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真是稀奇!石头是最不可能蕴藏水源的地方,然而神的粮仓却常设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处所。乌鸦叨来食物;埃及宰相供应谷粮;波斯王古列批准以色列人离开巴比伦重返圣城;约但河水医治了麻疯;好撒玛利亚人搭救遇劫的旅人;亚利马太的约瑟将主安葬在他为自己豫备的新坟里。凡敬畏神的人,什么好处都不缺,因为在神那里有无尽的宝藏。「神为爱他的人所豫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林前二9一10)。

    这块被击打的磐石,正是基督的豫表。他如磐石一般坚固、永恒、不摇动。他受击打、欺压。罗马兵丁的枪扎穿了他的肋旁,血和水流出,为要洗净众人的罪,解除万民的干渴。「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除了这股磐石的清泉以外,没有任何饮水能解决人心的干渴。[千古磐石,为我裂开。」

    三、在那要我们认知祷告的能力。亚玛力人可能就是以扫的后裔,生性野蛮、勇猛、好战。长久以来他们盘据西乃山,埃及军队都无法征服,如今岂能容许这批新移民闯入绿洲呢?根据犹太史家络瑟夫的记载,亚玛力人当时召聚了散布沙漠的所有武力群集利非订,「追击以色列队伍最后面的一些老弱残丁。」

    如果说埃及代表黑暗的势力,那么亚玛力人就是肉欲的化身——即使打败击溃了,仍会在人软弱、不儆醒的时刻卷土重来。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亚玛力人曾险些灭绝选民。为此之故,神吩咐扫罗要把亚玛力人赶尽杀绝;主耶和华自己也表示要代代与亚玛力人争战。

    这时的摩西已届八十一高龄,不宜亲征沙场,因此把统帅的重任委托约书亚,自己则持杖登山,观察战局,并展开一场看不见、却同样激烈的争战。他举起手臂向天呼求,终日不停的代祷,鼓舞以色列人赢得漂亮的胜仗!

    在利非订,我们学会了祷告能成就不可能的事。年轻的摩西只晓得靠争战以制敌;如今他却学会藉祷告打胜仗。被囚在监的保罗也发现祷告的秘诀,藉着不住的代求,他对各教会的关怀更收到实效。所以他在写给各教会的书信里,总不忘附上一句:「我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

    我们虽不敢与摩西、保罗相比,至少可以仿效他们代祷的忠诚。教会的兴盛与否,取决于教会众人付上多少的祷告。如果祷告恒切,得胜的旌旗就飘扬;如果疏忽松弛,敌人就要暂时夸胜。让我们学习祷告的功课,以呼求与眼泪来充满利非订的日子。在似乎不可能得胜的处境下,凭着信心藉着祷告争战。最后的胜利就使我们的灵振奋,心快乐,口唱新歌,双手满握掳物。但愿我们能为所爱的人献上祷告的代价,像登山举手代求的摩西,为与肉欲争战的亲友祷告,求主不让他们失了信心,而能如飞鸟脱离捕鸟人的网罗。

    
摩西 为百姓向神求告
    出埃及记十八19

    「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将案件奏告神」(出十八19)。

    以色列会众离开利非订,开始进入西乃旷野,沿路是崎岖崖石。在那清新的空中,云柱仍在前头引路。虽然他们不知道它究竟要引领他们往那里去,却只有顺从跟随,因为吗哪与水的供应端赖对云柱的引导绝对依从。在路的两旁,是高耸的红色砂岩,如圣殿的拱墙环围着他们。本章事件发生的背景,显然就在这样的地区。第十八章提到「神的山」,指的可能就是这个地区全部。

    旷野的消息传得很快,米甸的老祭司叶恙罗一直都听闻神一路上为摩西及以色列百姓所行的一切事。所以一听说他们行抵西乃山附近,即带着摩西的妻子西坡拉和两个儿子去迎见摩西。他们照东方的繁文缛节,行礼如仪一番,然后就是久别重逢的欢叙畅谈。摩西细数过去这段岁月神赐下的恩典,不绝地讲论神的慈爱与大能,直到日薄崦峡,以隆重的祭典和庆宴作结束。第二日,云柱在原地停留不动,显然指示他们在该处再安营一日。就在这一天里,发生了一件在以色列历史上十分重大的事。「第二天摩西坐着审判百姓,百姓从早到晚都站在摩西的左右」(13节)。

    摩西习惯的裁决方式。在此我们可以管窥摩西每日的生活情况。每当他们在某地扎营,歇息一日,就不断有群众来向摩西投诉,要他为他们排解纠纷,主持公道,或解决疑难,寻求神的旨意。虽然他们常发怨言,以色列会众仍视摩西为神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传达神的旨意。所以他们一有什么事,就去求教摩西。摩西一方面主持公道,施行审判;一方面也传授神的律例和法度,让百姓知道行事的准绳。

    这分神圣的工作需要他付出全付心力,运用多年等候、事奉神所积蓄的资源,「作传话的,与神同在,指示人所当行的事」(伯三十三23)。他得聆听人的难处、烦恼、棘手的问题;替他们向神求告;把案情带到神施恩座前裁夺;再把神的旨意转述,向他们讲解神的律例法度、行事准则。这项繁重的工作需要天使般的爱心、细心与权能,几乎和救赎主的事奉一样耗竭心力。

    我们可以想像他每天手持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代祷清单,来到神面前陈清禀告,分析各方的辩解、苦衷,提出众人的需要及疑难,再安静等候神的指示。这是一分何等富有变化的工作!摩西所受的操练又是何等珍贵!他与神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亲密!为着所同样关爱的一群人,日日磋商,沟通心意。长久以往,摩西与神越来越同心同行。但愿针对摩西所讲的这句话:「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将案件奏告神」(19节),也临到你我,叫我们成为在主前为众人代求的人。

    我们常常诧异路德马丁何以能每天花三小时祷告与默想;钦佩安德鲁斯(BishopAndrewes)每天花五小时与神灵交;叹服而尔须(JohnWelsh)摆上八或十小时亲近神。我们暗自猜想花这么长的时间祷告,其中的滋味一定烦闷极了,又免不了单调冗长的重复;却没想到:一个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托,到市场去买办的人,总要花比为自己采购多出数倍的时间滞留街头。如果为了别人的缘故,使我们不胜其烦地频频造访神,不也是件好得无比的事吗?

    为百姓代求——越来越成为摩西日常生活的重心。每次百姓向他发怨言,他就向神求告。每当营区弥漫反叛的情绪,他就俯伏在地。百姓作了不可饶恕的恶事,理当遭神惩罚时,摩西就为他们多方求情,求神开恩赦免。他两次一连四十昼夜在山上祷告,使他与撒母耳可以相媲美,成为侍立在神前的忠仆。"

    摩西在神的家中全然尽忠。他在祷告事上的尽心竭力,使我们联想到比他作得更完全的神子耶稣基督。他是神人间的中保。透过他,我们可将凡事带到神面前。他会为我们代求,禀明真情,同时也指示神的旨意与律例法度,让我们明白当行的路与当作的事。

    这工作对摩西是一大重荷。像这样繁重的工作,既需爱心、智慧、耐心,也需时间、体力、清明的头脑,几乎要一个人摆上全所有,去分担别人的重担,倾听各人的烦恼忧愁,勉其心力地替他们排解纠纷。摩西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应付如排山倒海而来的问题。明智的叶恙罗看在眼里,知道若不寻求对策,摩西和以色列百姓都要筋疲力竭。

    当叶恙罗向他提出分工的建议时,摩西还不觉得工作的压力过重,因为这经验对当时的地还顶新鲜,虽然的确耗费心力,他还胜任愉快。但几年之后,我们发现摩西在重压之下,几乎崩溃了,他向神抱怨说:「你为何苦待仆人?我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这百姓岂是我怀的胎,岂是我生下来的呢?你竟对我说,把他们抱在怀要,如养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应许给他们祖宗的地去」(民十一11一12)。在从事我们感兴趣的工作,斗志高昂时,我们总看不见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眼看只要再多费一番努力,胜利就垂手可得;加上冲锋陷阵的紧张、忙碌、成败得失的焦灼,使人在全神贯在之馀,浑然忘我。然而站在旁边的人看清楚我们是在浪费精力。有些人就是没办法忍耐、放慢脚步,而必须拼命耗竭、倾倒自己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也有一位叶志罗能适时干涉,提出缓冲的建议,就是莫大的福气。虽然扮演叶志罗的角色常常吃力不讨好,不受欢迎。人往往要从惨痛的教训学功课,但他们的好意仍值得我们考虑。

    人的耐心只能持续一段日子,但神却坚持到底(申一31;赛五十三9;徒十三18)。他不会困倦,也永不疲乏,既有慈母般的爱心、温柔,又具备神永恒的耐心及永不耗竭的能力。他「体恤我们的软弱」。因此当我们饱受重压时,不忘来到主前倾心吐意。他的慈心能包容人一切的忧伤、痛苦与烦恼。

    摩西同意叶恙罗的建议。神的仆人忙得筋疲力竭,这绝非神的旨意。他知道我们的本体,不会加给我们无法承担的压力。他指派给仆人的工作也许繁重,但不会重过他们所能忍受。神的恩典总是够用的,而且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

    有时神的工人会犯一样错误:独自承担重负,却不将它分派给可以胜任或比他们更能胜任的人。这似乎就是摩西的毛病。他似乎以为只有自己能担任仲裁、管理的职务。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搞得自己体力透支,也使百姓不胜烦累,耽延案件的作业,行事毫无效率。叶恙罗适时地建议摩西当遴选几个贤能的助手——其资格是:敬畏神、诚实无妄、恨不义之财——负责处理小事,遇有大事再呈报摩西。

    分工合作有其坏处,但益处也许更多。多人一起同工,可以集思广益,又可训练接棒人。教他们学习担重任,也可驱使他们更亲近神、倚靠神,同时也与摩西更同心,化批评为同情、了解。

    使徒管理初期教会也采取同样的策略。由于百业待学,行政的事务耗费他们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无法兼顾庶务及教导、传福音的工作。于是他们想到挑选司提反等七位贤德之士管理饭食,使徒始能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读者之中想必也有不少是神的工人,不知你们读到这里,可获得一些提醒:是否将个人的精力分散得太广?有些工作分派给别人作是否会比自己揽着作更好?是否应该把行政细节及财务事工委派给专才之士。那些具有祷告操练及属灵智慧恩赐的同工,就应该让他们发挥其独特的恩赐。我们的恩赐何在,就应该集中精力,发挥那恩赐。这并不是说,细节上的事,我们可以不管。如果没有别人能作时,我们还是要管。但是我们随时要有心理豫备,一有合适的人出现,就应当不忌讳把神的工作分出去,即使你的同工开始时学的很苦,或不免犯一些错误。山上的经历,与神的交通,是供给神工人处理世上事务的能力来源。惟有越摸着神的,也才越能摸着人心。先知、祭司、神人及教师是神赐给人的特别恩赐。你若有这些方面的才干,就当尽心去培植发挥,而把其他琐务分派给更讲求实际又负责的人选。这样神的工作才不致受到亏损。

    
摩西 西乃山
    出埃及记十九18

    「西乃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滕,如烧窑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动」(出十九18)。

    离开利非订之后,以色列百姓缓缓沿着山谷间狭长、平坦的沙漠走廊行进。两旁是耸入云霄的红砂岩,彷佛殿堂的廊柱。这和埃及地大不相同。埃及只有大平原,惟有的小山丘也是人手所造的。可是现在他们则如朝圣者,在云柱的引导下,以庄严的步伐朝圣所前进。四周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绿树、溪流或生物的迹象。万籁俱寂,空旷苍茫。置身在造物的天地里,这群选民的内心必充满肃穆敬畏。

    他们所熟悉的红海已远抛在后面。他们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再往前走,离红海大约十八哩的地方,他们终于来到一处平坦的黄土平原,大约两哩长,半哩宽,上面点缀着矮树丛。这是他们安营的理想地方。四围的山丘也不陡峭,大都是角度不大的斜坡,把整片谷地围成半圆形剧场似的。只是在南边,有一片突起的花岗岩峭壁,似乎是地层断裂所造成的断崖,高高擎起,俯视着底下的峡谷,形成一片像祭坛似的高台。这正是神赐下十诫的背景。两百万群众在谷地驻扎了好几星期,从低处他们可以清楚看到峭壁上烟火弥漫,不时有轰隆的声音回响山巅。就在这里,神向他的子民显现,颁下律法,将他的名字不只写在石版上,也铭刻在人类的整部历史上。

    一、神在西乃山的目的。在此,我们暂且撇开主题,思想一下西乃山的几幕景象,究竟对以色列选民及其领袖产生什么影响。

    在出埃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举世几乎都是拜偶像的,最主要的对象就是日月、星体,以及其他具有创造智慧及能力的奇特人、事、物。后来人更认为神可以住在人或兽的里面。于是开始以雕像来塑造崇拜的对象——起初还以衣物蔽体,后来却逐渐裸露,对群众产生邪淫的影响。「他们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罗一22一24〕

    在偶像泛滥之际,神开始采取涤净的措施。首先他拣选一个家族,教导他们秉持圣洁的原则。等他们学好这个功课,他们要去训诲感化世人。底下且让我们寻索神所采取的步骤:

    第一步——神从异教的世界拣选了一人,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和父家,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在那里,神开始教导他有关神的事。耶和华就像细心的园丁,栽培一株优良的品种,寄望它茁长之后,能改善出土的作物。他不惮其烦地谆谆教诲,以期这蒙福之人能成为多国的祝福。

    第二步——神藉各种方法将希伯来民族聚合在一起,使他们群策群力地领受并持守所托付给他们的伟大真理。神的方法有:藉着一脉相传的血统关系,不与异族通婚;藉着单纯的职业一一一以游牧为生,避开市鏖商港的糜烂风气;藉着受苦的试炼及大能的拯救,使他们代代没齿难忘。智慧的神成就完美的工,以至于亚伯拉罕的子孙能像屹立的磐石,历经百代的风云变化,在其他帝国兴替盛衰的循环里,仍不摇动。

    第三步——神显现他的真实存在。在受桎梏奴役的岁月里,他们仍坚定古老的信念,深信其祖宗的神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他曾在沙漠中与他们的先祖面对面,呼召他,且应许要保守他的后裔。他们庆幸自己和列邦一样,有属自己的神,虽然他们对他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第四步——神藉着十灾向他们显示他大过埃及人的神。这些以色列民可能怀疑这位变水为血的神,是否强过伊西斯神、阿西利斯神,或色拉皮——圣牛之神?然而神行的神迹彻底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第五步一一一神激发了他们的爱慕与感恩之心。「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出十九4)。他们常追念神的恩典,心就被恩感,口就发出赞美。

    第六步——神藉着各种外在的表象,教导以色列百姓一些行事为人的准则,及与神、与人相交的基本道理。他知道无知、好逸恶劳的人听不进长篇累牍的教训,就以各种实际的经历来教导他们。

    第七步——神明白委派摩西作其代言人及旨意的执行者。「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在密云中临到你那里,叫百姓在我与你说话的时候可以听见,也可以永远信你了」(9节)。神的旨意尚未完全成就,但回顾过去他在人类历史中的作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如今仍在引导着我们这批天路客。

    二、西乃山的教训。(1)神的威严。西乃山的自然景观已足够令人屏息膛目了;然而第三日所发生的事更叫人慑服。山上传来轰隆的雷声、闪电划破密云、号角声回响山际,接着是沛然而降的甘霖。神在这些景观中对摩西说话。百姓都对这位自然主宰的威严可畏诚心感佩。

    (2)神是灵。他们所敬拜的神具有什么形像?他会取天上、地下或水里的任何造物形像来表徵自己吗?然而在那难忘的一刻,「摩西率领百姓出营迎接神。」他们却看不到像神的实体。然而他在那里,因为他们听见他说话。原来神是灵,是人肉眼看不见的。可是人却只信眼见的东西,因此也沦落于拜偶像的邪风。这是人很难学会的功课,却是神在西乃山所要教训他们的。

    (3)神的圣洁。这个首要的课题,也是以百姓能感受的外界表象来传授的。首先摩西在山的四围定界限,不准牲畜越界;人若摸山的边界,结局是死。另外,百姓必须自洁,把衣服洗净。手洁心清,豫备迎见神。在众人当中,只有摩西被召上山,旋即又被神遣派下山,再次嘱咐百姓不可闯界观看,免得被击杀。这些措施均表彰神是圣洁的,人不可造次**。

    (4)神的王权。在红海边,以色列民高唱凯歌时曾称颂耶和华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但是他们尚未真正体验他真是至高无上的王。犹太人是一民族,而神是他们的王。这点他们可从摩西对神的呼召毕恭毕敬地顺从管窥一二。摩西是他们的领袖与统帅,却对神的命令绝对顺服。充其量,他只是神的执行官,伸张神旨意的工具。十诫是「耶和华在山上,从火中、云中、幽暗中、大声晓谕」全会众的(申五22)。律法诫命的颁布,律例典章的设立,圣所的格式,祭司的职权等,都是神亲自定规的。因此神,而非摩西,才是真正的立法者、颁布者。他是真正的王;摩西只是他的喉舌,居间把神的命令传达给百姓的媒介。

    三、摩西在西乃山上。摩西在西乃山似乎十分从容自在。虽然神的荣耀令他畏惧震颤,但他并不胆怯畏缩,像其馀的百姓那般。从圣经记载,我们看见摩西如何按部就班地亲近神。首先,「摩西到神那里」(出十九3)。随后地下山把神的吩咐诏告百姓,再上山把百姓的话回覆神,因为第十四节说:「摩西下山往百姓那里去。」等那和华在雷声、烟火中降临西乃山,摩西第三度上山(20节)。在神颁布十诫之后,「摩西就挨近神所在的幽暗之中」(二十2l)。之后,他又第五度蒙召上山,这回有几位长老陪他上到半山腰,约书亚更进一步送他一程;然而最后只有他一人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停留四十昼夜,领受神有关会幕的吩咐(出二十四18)。第六次摩西是为以色列人的罪向神求情,甚至甘愿自己的名从神的册上涂抹,以换取神的赦免(出三十二32)。第七次,摩西是在清晨蒙召,抱着两块石版上山。这一次他站在崖石穴中,眼见神从他面前过去,亲耳听见神宣告他自己的名。经过四十昼夜,摩西下山,脸上焕发着荣光,显示他与荣耀的神有亲密的灵交。「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三十三11),则是更深一层的境界。

    这些启示对摩西的人格有莫大的影响。不仅他的脸庞满有光辉,他的生命也充满荣光。从此他整个人流露属天的荣美与恩慈,使他配得「神人」的美名。他的温和、慈祥,受刺激不发作,对神的渴慕日深一日,使他的性清更臻于成熟完美。

    由摩西的例子,我们知道与神的亲密灵交没有一蹴而及的捷径;而是日积月累,从片时片刻的交托仰望到越来越长的沟通,终至时时日夜沉浸在与神灵交的恩福与喜乐之中。但愿我们能受摩西的激励,不只是远远跟随主,而能更加亲近神,与他面对面,成为神的朋友!

    
摩西 异象与影响
    出埃及记三十四29「摩西手里拿着两块法版,下西乃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出三十四29)。

    从摩西的身上,我们实在学习了许多宝贵的属灵功课。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里,也特别提到这件事,激励我们和摩西一样敞着脸得见主的荣光,变成主的形状(林后三13一18)。古时神的启示只向以色列的领袖显示,如今却是每个信徒都可亲尝的福分。福音书没有设立界限,排除群众,不准他们接近异象山。即使最卑微渺小的子民,也能登上高境,瞻仰神的荣美。虽然我们现在所反映的荣光如微曦般残弱,但到了日午,我们都要改变,满有主的荣形。一、渴慕见主的心终得满足。长年以来,摩西渴望亲见神的面。「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你」;「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这是他恳切的祷告。有时这股渴慕的心强烈如寒冬渴盼阳春一般地迫切,诚如诗人的心声:「神阿,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寻求你。」「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神呼吁。」他这分心愿终会达成,因为神是信实的,它也倪纳人对他的爱慕。「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明日早晨,你要豫备好了,上西乃山。」摩西对神的切慕,实在也是人心需求永恒的爱与真理的写照。受造之物渴望与造物主恢复灵的沟通。然而这股饥渴却常常是无意识的,直到我们初尝主恩的滋味,才觉醒到内心这分深沉的需要。倘若我们肯抓住每个机会,修养灵性,常常敞着脸仰望与神灵交的圣山,我们的心所切慕的异象必不至落空。这分切慕见神的心也是人趋近最高特权的必经门槛。它就如婴儿切慕慈母的怀抱;情窦初开的少女憧憬着白马王子;又像湍急的溪流迫不及待要涌向汪洋大海。神悦纳人对他的爱慕,必满足成全人心的需求。

    二、心愿得偿须先履行某些条件。(1)我们必须先学会顺服一一一这是摩西的最大特徵。他在神的家中全然尽忠。神的忠仆是他最引以为荣的头衔。将来在天上,所有得胜者也要唱「神仆人摩西的歌」(启十五3)。而摩西五经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摩西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了。」神知道摩西是值得信赖的,是合他心意,遵从其旨意的忠仆。因此神也乐意向他,而不向背逆的以色列百姓显现。这原则正合乎主的话:「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十四21)。显而易见的,顺服是见异象的阶石。我们须先是仆人才能进而成为朋友。顺服之路虽然崎岖难行,却是通往启示山顶的惟一通道。因此不要违背天上来的异象,切莫偏行己路,掩耳不听神的话。虽然这条路甚是孤单,却是得启示、见异象必经的要道。(2)我们必须愿意穿过密云。「耶和华从云中召摩西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出二十四16一18)。密云从下看是乌黑幽暗的,但是在另一面却是光辉璀璨,充满神的荣光。摩西在尚未登山亲睹神的身影前,须先通过密布的乌云。它遮断了阳光,也掩蔽了尘世的景物,让他与一切隔绝,单独迎见神。同样的,我们常常也得经历穷困、试炼、消沉的乌云,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窥见神的荣美。不是先有光,才是黑暗;而是先经黑暗,才见荣光。先是凝重的乌云,才有灿丽的彩虹;先是幽暗的坟茔,才欣见复活的大光。(3)我们必须勇于忍受孤独。当我们读到:「明日早晨,你要豫备好了上西乃山,在山顶上站在我面前。谁也不可和你一同上去,遍山都不可有人,在山根也不可叫羊群牛群吃草」,立刻会联想到主的话:「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雅各在完全孤单时,神的使者才向他晓谕「示罗」的名;但以理在孤独的时候才看见属天的异象;约翰在拔摩孤岛得着天上来的启示。我们每天也要拨出安静的时间单独亲近神。特别在清晨,心思清明,杂念俗务尚未缠身,更是朝见神的最好时光。但愿我们能立定心志:未见王面之先,不见人脸。勇于单独攀登启示之山。

    三、条件符合了,异象自然临到。走进云层的摩西也许期待着大能的神会驾着基路伯,乘着风翼,挟带着狂风暴雨及彩虹,在雷电的声光伴奏中降临,显现在他眼前。但是瞧!他却站在谷穴之中,磐石之下,在一只手的投影中,只看见神的背影过去。然后他听见神向他宣讲他的慈爱怜悯。神给摩西的启示是循序渐进的。在何烈山上,摩西只站在外院,悟知神是永不改变的。在领受十诫的那次,他是站在圣所的荣光中,悟知神的公义。如今他被请进内部的至圣所,悟知神是满有怜悯、满有恩典、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的神。我们在祷告中渴慕见到的异象,可能与实际经验到的相去甚远。然而只要有渴慕的心,终会得满足。凡等候神的人必不至羞愧。他必满足他自己栽种在人心的渴望,而且远超过人所求所想,就如泰南特(Johi1Tennant)的惊叹:「主啊,且停罢,够多了!否则我这脆弱的器皿会承载不了你荣耀的重量而破裂!」四、这类异象必留下清楚的轨迹。摩西的脸焕发荣光,他的心灵与生命不也充满属天的荣光吗?主妇在衣橱里放香料,所有的衣物就散发幽香;普通的铁片与磁石并列,久而久之也富有磁性;与智者为友,也会习练通达的智慧。常与神同在的人,也必然像神,生命中充满神的荣美与超乎凡俗之上的气质。

    五、这些痕迹当事人往往不自知。摩西下西乃山之后,「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除了自己之外,他在众人眼中是荣耀至极的。作医生的都知道「霍兰律」(HollanD’Slaw)一一每当人特别注意身体的某一器官,此器官的操作功能就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我们若特别注意心脏,倾听它的悸动,数算心跳次数,心脏的规律运作就会被搅扰。病人在接受医生测脉膊时,由于紧张会加快,有经验的医生通常都会打点折扣。同样的,人的消化、呼吸系统,及思想也是这样,越不刻意挂虑,就越能健全正常地运作。在这方面,心灵和肉体是可以类比的。霍兰律亦适用于人的灵性生活。在忘我、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的灵性增长也越快越好。真正的基督徒美德是不自知的,一旦它成了自我意识,就丧失了原有的美丽光华。一个人若常夸耀自己的优点,就是虚伪的。我们常看到有些基督徒以谦卑自豪,招摇个人的渺小不配,夸示自己的属灵,这些人其实都是假谦卑、假属灵。孩童的天真可爱就在于他们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愿我们也能在这方面谨慎自守,以免志得意满,窃夺神的荣耀。

    
摩西 未完成的句子
    出埃及记三+二32

    「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三十二32)。

    这段话是圣经中几段最感人肺腑的经文之一。它所流露的真清至性,显然不是出自后来的史家手笔,因为其句法突然中断,显得那么突兀、奇怪,却又切近真实的语气。就如行云流水的琴音,忽然因断弦嘎然而止。从这段的对话里,我们彷佛身历其境,亲见摩西悲从中来,哽咽说不出话的动人一幕。

    —、他所面临的棘手难题。(1)百姓尚未弃绝偶像。以色列百姓聆听神藉摩西颁布十诫,又被西乃山上雷轰、闪电、号角震天、烟火弥漫的景象惊吓了,颤栗地请求摩西作他们的居间调停者,「对摩西说,求你和我们说话,我们必听;不要神和我们说话,恐怕我们死亡」(出二十19)。于是这位领袖在众人的恳求下,隐退到山中,一去就是六个礼拜。

    等陪伴摩西到山脚的七十位长老返回,众人无疑的都十分放心,他们宁可暂时失去领袖,也不愿再饱受惊吓。可是过了几天,他们又惶惶不安了,纷纷交头接耳说:他到那里去了?他随身携带的干粮也不够他维持这么久啊。他会不会遭到什么意外?也许被火烧死,或消失无踪了?「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出三十二1)。

    这牵涉到人类只重眼见的倾向。人往往觉得与看不见、属灵的神沟通是一件抽象、不着边际的事情。所以就以金银木石等物质的材料,作成偶像,视之为神的代表与化身。因为着得见、摸得着,就觉得心安,以为神常在他们中间,他们可藉供物邀宠。

    这事距离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才三个月。这期间,他们看到神行了多少神迹奇事。每一天他们都有神的慈爱常相伴随:神使天降吗哪,磐石出水,又在白日以云柱引导前路,为他们遮阴,晚上则以火柱守护。甚至就在不久之前,他们才看见西乃山的异象,知道神就在他们中间。可是他们却转离,去造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作敬拜的对象。

    以色列人拜偶像,立时就违反了十诫的第二条命令。他们无意弃绝耶和华一一一直到亚哈的时代,才敢如此明目张胆;但他们希望以金牛犊来代表耶和华。这明显抵触了第二条诫命:「不可为自己虽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这也是那罗波安所犯的罪。

    (2)他们的堕落。伴随拜金牛犊的仪式而来的,是放浪形骸的狂欢宴,那是埃及人拜偶像仪节的一部分。这点可从经文的叙述看出端倪:「百姓起来献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后来又记载说:「摩西见百姓放肆(亚伦纵容他们,使他们在仇敌中间被讥刺)。」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以色列民自出埃及以来的节欲自制,一下子都松懈了,他们开始寻欢作乐,放纵情欲。

    (3)神的惩戒。以色列民叛逆堕落,神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们,因他恨恶罪恶。而且他的权威与公义,特别是十诫的权威性,不容他背乎自己,不守誓言。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担心神若在震怒之下毁灭他们,会招埃及人议论说:「他领他们出去,是要降祸与他们,把他们杀在山中,将他们从地上除灭。」而使耶和华的属性遭到误解非议。

    那么神应当如何行才好呢?如果饶恕百姓,从此他们就更不重视他的权威与应许了。如果毁灭他们,他的荣耀又会受到亏损,且似乎就收回了他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未将迦南美地赐给他们的后裔为永远的产业。这些顾虑使摩西左右为难,因此地不接受神的提议:降祸击杀全众,只留他一人幸存。

    神的这项提议像极了当年他吩咐亚伯拉罕献上独生爱子以撒。两次,神都是为试验其仆人的私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魔鬼的试探与神的试炼的迥异。前者是为诱发人的邪恶,让它一发不可收拾,如岩浆涌出火山。后者却为引发人的良善,使之成为人的美德。因为人的道性岩不付诸实践,就不能成为人拥有的品德。

    二、摩西心里的挣扎冲突。摩西应百姓之托,上山作他们的代求者。没料到他才离开不久,他们就堕落败坏了。神准备伸张公义,大施惩戒,摩西即刻为他所爱的同胞求情:「摩西便恳求那和华他的神说……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于是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

    怀着沉重的心情下山,远远就看见歌舞欢腾,众人围绕着金牛犊又唱又跳的景象。早年刚烈的脾气,冬眠了数十年,一下子又点燃起来。他的烈怒不是针对百姓,而是针对他们的罪而爆发。「摩西便发烈怒,把两块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又将他们所铸的牛犊,用火焚烧,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众人皆惊骇愕然,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吓阻邪恶的罪。所以摩西又采取更激烈的措施,藉着利未人的刀,以三千人的血偿付罪债。

    次日,当营区满了哀号悲鸣,众人懊悔沉痛之际,摩西的震怒立时又化为满腔的哀伤与怜悯。怒火化为伤痛的泪水。他沉痛地对百姓说:「你们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华那里去,或者可以为你们赎罪」(30节);但他并没有告诉他们内心的盘算,或他计划要付出的代价。

    三、摩西的提议。他心情沉重地回到神面前,对于是否能交涉成功毫无把握。他知道百姓的罪孽深重,如何能求神赦免呢?除非付出赎价。但什么赎价才能使公义的神收回惩罚呢?牲畜的祭物是不够的。惟一的办法就是牺牲自己。甚至连这个他都不是很有把握,但至少可以试试。这是一他上山时盘旋在心头的秘密。

    也许读者会问:为什么摩西会想到赎罪的办法?我们必须记得,在此之前,摩西曾再三和神磋商祭物的问题。「赎罪祭」这个字眼曾多次出现。由此他知道:藉着舍己,人可以救赎别人。代罪应该是能被神接受的。只是他一人的生命能抵得过百姓深重的罪孽吗?

    摩西替百姓向神认罪,接着又说:「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一一一」,却无法再说下去了。如果神能白白赦免,那将是何等恩福,也显示神是多么慈爱,满有怜悯。以色列百姓将永志不忘这莫大的恩典。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神岂能白白赦罪呢?摩西心存疑虑地又附上一句:「不然,求你从你所为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这册指的可能就是生命册,或神登记其子民姓名的册子。他这项建议也许是表示:或者他当场被神击杀,因而见不到迦南美地,或者是从神的选民名单中将他剔除,成为被神所弃的一员。

    摩西的这项提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因为在登西乃山的冗长过程里,他有足够的时间反覆斟酌。他毅然将自己摆上,为百姓的罪作代赎之祭。神的心一定深为忠仆的崇高义行感动。这一行动使我们联想到神的独生爱子,为了救赎罪人,流血舍身,成了多人的赎价。

    自然,摩西的提议没有被神接受。没有一个凡人能为自己或别人代偿罪债。然而神仍然放过百姓,等百代之后,再在十字架追讨他们的罪(罗三25)。虽然他们不再有神同行,神仍差派使者引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

    
摩西 神的同在与人的安息
    出埃及记三十三14

    「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出三十三14)。

    自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求心灵的安息。特别在现今这个动荡不安、混乱扰嚷的世代,更是需要安息。每次的革命,总是带给人追求安息的幻想,但结果总是破灭。因为真正的安息不能求诸外界的环境,关键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与神和好的平安。惟有神的同在,人才能享受真正的安息。

    —、此应许的背景。(1)摩西十分孤单一一置身在两百万群众中的摩西,比年轻时在旷野放牧更孤单。随着日日与神亲近,他的灵性日益高升;而以色列百姓却追逐声色之娱,重视肉体的安逸过于灵命的圣洁。「摩西对耶和华说,你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他何等需要同心同行的伴侣,也只有神了解他的孤单。

    读者当中想必也有许多人和摩西一样饱尝孤单的滋味,如夜晚值夜站岗的哨兵,形单影只,长期独撑家庭的重担,忍受苦难的煎熬,或体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甚至置身群众的喧哗中,仍不免感到落寞孤寂。虽周遭有许多同伴,却没有一个朋友;耳边盈满人声,却独缺所想念之人的声音。学物理的人知道,在最密实的物体中,其原子是互不相接触的。同样的,置身在群众中,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切身的温暖。

    (2)此外,他即将率众离开他所熟悉的西乃山。此去的路程状况如何,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他完全没有概念。虽然云柱、火柱始终引导,然而即使再勇敢的人,面临如此重大的责任及不可知的未来,仍会忧虑畏怯。

    起身离开的号角声也常常在我们的耳边响起。不像经年累月每天穿梭往返于同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其常客可以不假思索地道出沿途的站名;探险者所要摸索的,是完全陌生的区域;其向导清晨卷起铺盖,还不知晚上要落脚何处。人生的旅程,不似辘轳汲水的马驴,周而复始地往返打转;而是不断朝足迹未至的疆界开辟新的蹊径。

    (3)更大的难题是:以色列民众近来屡屡滋事悖逆,不听指挥,令神对这硬颈的百姓失望。迄今为止,神一直与他们同行。而神似乎有意收回这福分,声称要差派使者与他们同去,他自己则不同行,恐怕百姓再触怒他,他会中途把他们灭绝(出三十三3)。另外,神也命令他们把身上的妆饰完全摘除,而且要把会幕支搭在离营遥远之处。这样,凡求问耶和华的,必须走一段路。显然神对选民的恩宠与同在已明显消灭许多。这现象使身为领袖的摩西甚为忧心。于是他就如雅博渡口的雅各,抓住神不放:「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从这里领上去。」没有神的同在,他宁可裹足不前,或甚至就地灭绝。

    二、重获保证。早先摩西与神会面的地点是在山顶。自从百姓犯罪以后,路程从此缩短了。虽然后来有一次会面亦持续了四十天之久(三十四28),但那是他最后一次离开众人,直到三十八年后,他离世的日子。

    在山上的期间,神仔细讲解将来建造的会幕之样式。他立刻心领神会,也庆幸从此就近有一个敬拜朝见神的地方。之后,他就选了一个帐棚一一一可能是他自己的,或特别设立的——「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三十三7)。

    会幕的设立对摩西本人也有好处。从此他不必再柱杖长途跋涉,带着百姓所托付的祈求上山与神交涉。他只要出到营外,就可以朝见神。当摩西初次这么作时,百姓都好奇,「起来各人站在自己的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等摩西进了会幕,天上的云柱忽然降下,立在会幕的门前,代表神的降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百姓看见这奇妙的景观,都肃然起敬,「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10节)。

    这段动人的对话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摩西向神倾诉他的孤单,并探询谁将陪伴他踏上艰难的旅程。他一一向神倾吐心声:「你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12节)。说到这里,这位神的忠仆就刚强壮胆起来。仗着神的恩惠,他大胆求神指示他前面的路,使他更认识他。似乎暗示神作他的同伴,在他疑惑时教诲他,在遭遇困难时帮助他,在孤单时安慰他。没有神的同在,他无法胜任如此艰钜的任务。

    神的答覆如祥和的音乐,悦人的香气:「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14节)。这应许是针对摩西本人的,并不涉及以色列百姓。

    得着神的保证,摩西的信心又倍增。他觉得只有他个人蒙此鸿福还不够,应当泽及全以色列民。因此他又进一步要求说:「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么?」(16节)。

    他这要求成功地获得神的首肯。「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17节)。一个不仅为自己求,也能无私地为别人求的人,必蒙神悦纳赐福。

    三、这保证所意谓的福分。首先是神的同在;其次是所应许的安息一一一不是迦南的安息,因为摩西未能进入应许之地;而是更深湛、更有福的产业,那是为忠心的仆人所豫备的。但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两者实为一:神的同在才有真正的安息。

    当然,要拥有神的同在是有条件的:

    第一,我们必须行在光中,因为神就是光,他绝不与黑暗相交,或迁就偏行己路的我们。

    第二,我们必须认清:惟有他儿子的宝血能涤净我们一切的罪,不仅是我们所承认或判断的,还包括隐而未显,惟有神圣洁的眼鉴察的罪。

    第三,我们必须祈求圣灵的帮助,因为神的同在太微妙了,除非有圣灵的启示,人无法经验神的同在。

    另外,更重要的是:神的同在实现在人子那稣基督的身上。那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觉,而是藉着基督实在的作为触摸、临到我们。倘若履行了这些条件,我们必经历到如诗人所说的福乐:「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七十三23、25)。

    神的同在,就是安息。我们好比一群到野地嬉耍却迷路的幼童,在雷雨交加下,瑟缩躲在人树下啜泣。忽然从远处传来稳重的脚步声,原来是亲爱的父亲来寻找他们。他们破涕为笑地冲进他张开的膀臂,在父亲的怀里他们悟知:父的同在就是甜美的安息。

    
摩西 建造会幕
    出埃及记二十五9、40

    「制造帐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样式」(出二十五9、40)。

    会幕是犹太人的生活中心。所有的营帐都围绕着它支搭。会幕的移动、停驻,也决定他们旅途的行程。会幕也教导他们许多有关神的事。对这些不成熟的心灵而言,这是更具体活泼的教育方式。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只是约略涉及,重点仍放在摩西建造会幕的过程。

    一、会幕的构想。照着山上的样式!如此说来,在云霄间、古磐石上,一定出现某种荣耀的蓝图,让摩西领悟何处该陈设幕幔、幕板、灯台、祭坛、基路伯等。这异象却是摸不着、转眼即逝的。摩西必须照着鲜明的印象将之化为实体。

    我们不难想像在讲述会幕的蓝图之际,神同时也向摩西透露其属性的奥秘。其中包括:

    神乐意分享人的生活一一一如果人们只看见西乃山上的烈火,雷电交加的景象,必然觉得那和华凛然不可亲近,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然而神却说:「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二十五8);又应许说:「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作他们的神」(二十九45)。

    因此,照着神的吩咐,会幕就设在营区之中。虽然在大小比例及所用材料上,与一般的帐棚不同,但和它们一样,是建在同样平地上。每天与它们同时收起或安营。经历同样的风吹雨淋及旅途的颠踬困顿。这不正表示神与他们同在,愿意住在人的中间,成为他们的神吗?神与他们同甘共苦,而非高高在上。这会幕正是未来教会的豫表。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也是神悦纳人敬拜的圣所,是以马内利的具体实证。

    神的伟大。会幕是人类建筑中的杰作。大约要花费二十五万英镑一一一对流浪的民族而言,这是一笔极大的数目。建会幕的造材都是上等的:皂荚木板间的榫都是以银座相卯接;天花板及墙壁都覆以毛料的帷幔;以精金作的施恩座、灯台等陈设更是贵重,光是那精致的灯台大约就值五千五百英镑。六十根大柱子所需的铜及银榫、银勾等也是极贵重的!

    在新年那一天,也是出埃及满一周年(出四十17)那日,会幕终于完成。当它挺立在沙漠的艳阳下,在观者的眼中,必如先知豫见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一般光华壮观,平添了神圣的庄严宏伟气象。不过在摩西眼中,会幕与他在异象中所见的山上样式相较,难免有相形见拙的遗憾。

    神是独一无二的。周遭的各国各族都是拜偶像的,但是会幕却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法柜,一个香坛,一个祭坛,一切的仪式都只有一个圣洁的目的,见证神的独一性。「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这是会幕的结构所含蕴的信息。

    神是灵。摩西在山上只看见神的荣耀,而没看见他的本体;只看见他的背影,没看见他的面庞。从会幕的建筑,百姓也深刻意会到神是灵。首先,一进入会幕触目即是一层层绣有基路伯图案的厚重帷幔,隔去全建筑六尺长的空间。拉开帷幔,是一个正方形的内室,代表新耶路撒冷的缩影,其长、宽、高均等距离。里面放置着约柜,上面有基路伯展翅遮蔽,中间有长年不灭的灯火。在整个圣所及至圣所内,毫无偶像。据说罗马大将庞培在步入圣殿内,发现里面没有半尊耶和华的神像,即不屑地扬长而去。然而对摩西而言,神是灵这观念却是其思想的重心所在。

    神的圣洁。会幕的周围以藩篱隔开,要进入外院的人必先沐浴斋戒。至于里面的圣所,则是只有大祭司一年一度才得进去,而且进去前还得先历经一番繁琐的洁净仪式,穿上特别设计的袍子,宰杀一头无瑕疵的祭牲,以血洒身。这一切规定均提示百姓:神是圣洁的,人不能随便接近神。

    在神不惮其烦的解释里,会反覆提及以祭牲的血洁净人的罪。因此我们可以推知:摩西对赎罪的观念已是耳熟能详了。藉着无瑕疵之牛羊的替罪舍命,以其鲜血洒在祭坛、弹在祭司的袍子上,或涂抹其身,人的罪污才得洁净。这代罪的祭牲正是十数世纪后十字架上之耶稣的豫表。他为了世人的罪而舍身流血,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人得以在救恩的爱中坦然无惧地来到神面前。

    当摩西侍立在神面前,这些思想必然渗透在他的心灵里,使之忘却了时光的飞逝,也忘却了百姓的忘恩负义、拜偶像的罪孽,更忘却了自身的饥渴。从这位浑然忘我、被神丰沛的救恩深深感动的伟人身上,我们窥见了永恒灵交之一斑,同时也深受激励,渴望追求更密切地认识神。

    认识神!不只是知道有关神的事,而是认识他自己。「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思想他的旨意;给他时间把他的心意传达到我们心中。乐意让我们明了其本体一切丰盛美善的神欢迎我们认识他。这经验是其他一切喜乐的感受、情感的飞跃所无与伦比的。甚至牺牲一切去认识神都是值得的!

    二、仿照山上的样式。在会幕建造之前,其格式已成形在神的心目中。同样的,神早已为每个基督徒的一生拟定了完美的蓝图,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只要人一天一天遵行神的旨意,他必然力上加力,恩上加恩,荣上加荣,逐渐展现神所豫期的设计蓝图。因此,在每个新的日子,我们所思所想的,不应当是:别人会怎么作?我要如何才能争得最大好处?如何才能高抬我的名誉地位?而应当是:神这一天为我所存的理想、意念为何?神的样式是什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神在我们身上的计划,并照着遵行。这样才可能享有充实丰盛的人生。

    神的样式是钜细靡遗的。会幕中各样的陈设,无论是缝子、榫座、钩卯,没有一样细节是由工匠凭想像设计;都在神规定的蓝图里有详细的指示。由此可见,我们的神是多么设想周到,心思缜密,对每一细节都一丝不苟。因此,没有什么祷告、祈求对神是太琐屑或微不足道。神对我们的生活起居事事关心。部分的谐和才能拼成完美的整体。但愿我们在小事上也能毫不苟且马虎,神才能托付我们大事。

    神的蓝图是一步一步展示的。会幕的设计图,总共在出埃及记占了五章的篇幅。神一点一点有系统地把他心中理想的样式清楚描绘。摩西必须耐心、细心地循序渐进,才能综览全貌。反观主耶稣来世上的使命计划,也是一点一点披露的。主常说:「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爱子,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给他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这位最完美的忠仆,眼目始终定睛在天父的旨意上。

    我们目前也许还看不清一生的蓝图;但只要我们完成一事,下一步路自然会展现。如此,一步一步在神的启示、引导下,我们各人都将完成各人的人生会幕。现在我们虽然不清楚神纯全、善良、可喜悦的旨意,然而等我们行完人生的旅程,我们就能一目了然了。

    神的计划须配合人的资源。神在山上启示摩西有关会幕的样式,但它能否建成,还在于山下的百姓是不是拥有所有的材料一一金、银、宝石、蓝紫及红色的布、羊毛、上等的毛织品、公羊皮、海狗皮——杰出的工匠、及愿意与神配合的心。

    神绝不会只给人一张施工的蓝图,而不负责为人豫备所有的材料。只要顺从神的计划,你可以完全信靠神必赐下所需的恩典。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神自会豫备人所需的一切。

    神的计划须绝对遵行。在出埃及记最后一章有一句话一再重复出现:「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这是摩西最大的满足和安慰,因为他没有在神的吩咐之外再增加或减少什么。所以整个工程能完美达成。但愿我们对神的旨意也是立刻、完全地顺服,在大小细节上完全合乎神的心意。如此人才能与神相合。我们的生命才能成为神的居所。在神的云柱、火柱相伴下,行完人生的路程。

    神的计划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在领受神指示的开始阶段,摩西关注的是献祭的细节。下一步则是会幕的建造。但这并非就是神最终的启示。以后几年,由于百姓发怨言谤谗神,许多人被毒蛇咬死。神吩咐摩西制一铜蛇,高举在木杆上。凡仰望铜蛇的都必得生。

    由这特殊的启示,摩西豫见受死的主将以何种方式受难。除他以外,旧约没有别的先见得到类似的启示。「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登高望远。当我们越彻底遵行神的旨意,就越了解他的真理;越跟随神的带领,我们也越看清楚神的心意和讦划,是神为爱他的人所豫备的。

    
摩西 从西乃起行
    民数记+29

    「摩西对……何巴说:「我们要行路往耶和华所感许之地去。他曾说:我要将这地赐给你们。现在求你和我们同去,我们必厚待你」」(民十29)。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滞留了大约十一个月。四周景物并不因四季的更迭而有多大的变化,但是置身其中的人却大大改观。初抵时,他们就如一批乌合之众;离开时,则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强国,有完整的宗教体系、健全的律法及卫生条例,为后来大多数文明国家树立了典范。

    首先,帐棚的景观就有莫大的改变。居中的会幕终日有云柱笼罩,四周则是祭司、利未人的帐棚。再外圈才是十二支派的营区。每一方向各有三支派,重重环护会幕——以色列人的宗教、国族生活中心。这些帐棚何其壮观,「如接连的山谷,如河旁的园子,如耶和华所栽的沉香树,如水边的香柏木。」

    那一天当云柱上腾,祭司吹响银号角,通知东方的三族先拔营准备启程。犹大支派带头,接着是以萨迦、西布伦。利未族的革顺、米拉利于嗣以六部篷子车,承载会幕的重物(民七1一9),则紧跟其后。接着是流便、西缅、迦得支派。其后是抬圣物的哥辖队伍。最后才是其他六支派,一组由以法莲支派率领,另一组由但支派指挥。

    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这一切整顿革新虽然归功于摩西的领导有方,但幕后运筹帷幄的主脑仍是耶和华。不过在此我们也看到摩西软弱的一面。从他对何巴所作的提议,我们发现他对前途似乎充满忧惧,需要一名识途老马作向导。

    一、摩西的提议。在他们滞留西乃山期间,附近一些游牧民族的酋长必曾派代表来造访。其中之一就是与摩西有姻亲关系的何巴。据圣经的记载,他是摩西的岳父,米甸人流珥的儿子。这个王子当然对旷野的地形了如指掌一一一知道那里有水源,绿草;那一条路线比较安全。所以摩西就邀请他同行。「摩西说,求你不要离开我们,因为你知道我们要在旷野安营,你可以当作我们的眼目」(民十31)。

    这样的提议是情有可原的。如前所述,摩西十分孤单,如果能有这么一位至亲作向导和同伴,遇到任何危机,自己的心理负担就可轻省些。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要求又与犹太人的习俗有冲突。犹太人是强烈排外也是被排斥的。从巴兰的评语就略见一斑:「这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二十三9)。犹太人不与外族通婚;他们的衣着特殊,连蓄胡子的方式都与其他种族的男子不同。这些特性足以保守选民远离邪恶污秽的异邦风俗,如利未记所生动描述的:那罪孽之地「吐出他的居民」(利十八25)。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犹太民族也诚心接纳愿归化的友善外邦人,如喇合、路得,并接待异乡的客旅。最后神也把外邦人归纳于救恩之内。只是在摩西的时代,他对米甸王子提出这样不情之请,是颇不寻常的事。其中一定有什么理由驱策他这样行。

    症结就在于人性对陌生、不可知的前途一种出于本能的畏惧。对于前面的路程,摩西一无所知。因此他急于邀请熟悉地形的何巴同去,并不惜以犒赏利诱:「你若和我们同去,将来耶和华有什么好处待我们,我们也必以什么好处待你」(民十32)。这类的意念是我们所熟稔的。遥望不可知的未来,人往往心生恐惧,不知前面的路程是平坦或崎岖?是否有危机埋伏?有无意外会发生?有无仇敌出没?有什么拦阻障碍?有什么难以取舍的岔路?如何能找到够大的营地?那里有水源、绿洲?如果有何巴作向导,这些烦恼忧虑不就消除一大半了吗?

    我们常在智慧、能干、有钱有势的老手中寻索靠山支柱。觉得任何实在的建议都比单纯信靠那看不见的向导要令人放心。当然,这样作并没有什么害处。我们不可、也无须自绝于人,使自己完全孤立无援。在作决定的时候,需要请教有经验的老手。神也常藉着同伴给我们启示。不过,我们若把人的地位摆在神之前,太倚赖我们的何巴,而不仰望真正的大向导与领袖,危险就潜在其中了。我们必须弄清楚本末先后,凡事让神居首位。那么也许他会藉着人的智慧与判断来帮助我们。

    二、何巴不足以取代神。这位沙漠的族长对摩西的提议却毫不心动。他不想离开族人、乡土,放弃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与这群以色列会众患难与共。另一个令他顾忌的是:亚伦和他的儿子才被分别为圣、担任祭司之职不到一个月,就因行为不检,触犯圣礼,两个年轻的祭司遭神击杀,亚伦也不准为他们哀哭追悼。这件悲剧必然在以色列全营引起极大的震撼。

    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事件发生。一位以色列妇人与埃及男子联姻生的儿子,因细故与另一以色列人发生争执,在口角的时候咒诅亵渎神的名,结果被用石头打死。虽然这位出口不逊的少年人,犯了亵渎的罪,理当受罚。但在何巴眼中,也许这样的惩罚太过残酷了。这也可能是令他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所以他直言道:「我不去,我要回本地本族那里去」(30节)。摩西仍不放弃,进一步地恳求,并以厚利相诱。结果何巴屈就了没有,我们不能确定;虽然有人认为何巴碍于情面,拘不过摩西的再三请求,最后还是同意了,因为士师记记载:「摩西的内兄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就住在民中」(士一16)。

    无论如何,他的协助实在是不需要的,因为紧接着神就应许要引导带领以色列人。在此之前,约柜一直行在队伍中间,可是此后却走在百姓面前,领先连三天路程之遥:「为他们寻找安歇的地方。」想像神的约柜,在祭司和利未人的扶持下,在前面作开路先锋。远随其后的,是熙攘吵杂的群众。毫无疑问的,摩西也置身在最前面那庄严、静肃的队伍中。他不时遥望天际,由衷发出呼求:「耶和华阿,求你兴起,愿你的仇敌四散,愿恨你的人从你面前逃跑」;另一次,他又祈祷道:「耶和华阿,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万人中」(35一36节)。神的带领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远超过摩西所豫期的,也绝对优于他的提议。

    从这历史事件所隐含的属灵意义,我们可以得着借镜!人生在世,总要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会觉得茫然、孤单、无所适从。但可幸的是,我们拥有基督的同在。他永不撇弃我们。他就是那约柜,已在我们前面带头走过世界和死亡,穿过坟茔的幽暗,进入荣耀之中。我们只要信靠、顺从、跟随。他要为我们驱散仇敌。我们只要默然站立,必欣见他的救恩。他也要为我们寻找可安歇之地,让我们休养生息,豫备更进一步的顺服。

    但愿我们能忍耐静候神的引导,不要急躁。「信靠的人必不着急。」主是我们的「眼目」。在任何事情临到我们之前,他已豫先鉴察。

    啊,知道主耶稣不是离我们「三天」之遥,而是就近在我们身边,是何等的安慰。他总是介于仇敌和我们中间,在他们伤我们之前,得先徵得他的许可。他也是我们的安息,在他的护庇下,我们可以安然躺卧。既知他已为我们选好了产业,我们就可以安然无忧。

    
摩西 高贵的胸怀
    民数记+—29

    「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么?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民十一29)。

    究竟顺境或逆境、成功或试炼、阳光或风暴,对人是较严酷的考验?练达智慧的人通常会不假思索回答:安逸富裕对人是更艰难的考验。迦太基大将汉尼巴长驱直入进攻罗马,屡战屡捷,可是到了卡布瓦平原,享受胜利的成果,其军队却腐化了,不需罗马兵团反击,就不战而溃了。

    自率领以色列群众出埃及以来,摩西靠着那和华的帮助,有许多卓越的成就:先是折服当时叱屹风云的傲慢君王;率领近三百万的群众在旷野流浪,将乌合之众训练成有组织、有法纪的军队。替以色列人设立有系统的典章制度、宗教传统。这些成就,换作平常人,早就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了。但是从本章所要探讨的两桩事件,我们却看见摩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处在成功的巅峰仍旧那么单纯谦卑。

    伊利达和米达。由于顾念摩西的工作沉重,神指派七十位长老分担他的责任。「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民十一25)。这里的「分赐」并不是指神在摩西身上的灵被均分给七十个长老,所以他的灵力大为削弱。事实不然,而是说降临摩西身上的灵,也同样降在七十位长老身上。受圣灵恩膏的立即反应就是说豫言。这事使我们联想到新约时代的类似情景:「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4)

    七十位长老中的六十八位,其受感说豫言的能力只是暂时性的。「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民十一25)。另有两位,基于某种原因,留在营中却也说豫言,他们就是伊利达和米达。这时有一位亲近摩西的年轻人,替摩西起了嫉妒,就跑去对摩西说:「伊利达、米达在营里说豫言。」摩西的帮手约书亚听了也为之打抱不平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可是谦卑的摩西却回答:「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么?惟愿那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

    他的意思似乎是说:「你以为我是神倾注能力的惟一导管吗?你以为神的供应是那么寡少吗,以至于不能透过我以外的人施恩么?如果他要另创新的星辰,难道因此就会剥夺太阳的光彩吗?我算什么?我的地位比起百姓的利益及神的荣耀又何足道?惟愿神使用他们正如他使用我一样。」

    这才是真正宽怀大度的胸襟,这样的人不会独作阻断神恩惠的倾流,相反的,会源源不绝地供应出去,与别人分享。他不会自视过高,而是谦卑地凡事为荣耀神的名而作,一心只为成就神的旨意。服事神的忠诚浇熄了自私的野心。

    这类的考验最能显出人的存心。我们是否迫切盼望神的国能藉着别人的有效服事而早日降临?在祷告时是否也能诚心为竞争者祷告?看见后辈青出于蓝,我们是否有乐观其成的雅量?当自身的领导权受到威胁,我们是否心生妒意?我们是否相信神的旨意透过更佳的人选去执行会比我们自己作的更好?我们是否在圣工上也混杂了世俗爱慕虚名的成分?以这些问题扪心自问,很少有人能像摩西听见伊利达、米达与他分庭抗礼,却不失君子风度的。

    在反省自觉亏欠之馀,我们的私心不正透露我们的服事常掺杂属世的成分吗?是的,我们所服事的常常是自己一一一自己的计划、自私自利的筹谋。倘若将这些杂质从圣工的服事中过滤掉,剩下的恐怕是不到一握的沙金吧!但愿我们也有摩西的宽大胸怀,说:「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看见别的基督徒的恩赐与我们并驾齐驱,都能感恩而快乐。

    但是这种境界绝非一蹴而及的,除非我们常常亲近神,进入他的隐密所与他灵交;看重他的荣耀远胜于自身的荣耀;恳切地渴望在众圣徒身上看见神的荣美;见他被众信徒推崇颂扬。[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就如第一颗晨星向疲倦的旅人豫告清晨已近,旭日的光华将驱走黑暗。

    米利暗。我们所记得的米利暗,是那个在尼罗河岸的芦苇丛中守望着蒲草箱的小女孩;那个在红海边带领妇女们高唱赞美歌的女英雄。若不是摩西率领他们出埃及,他恐怕一辈子作法老王的女奴。如今他自由了,并成了妇女的代表。想不到,年届九十的他竟转而攻击他挚爱的亲弟弟,并影响一直是摩西左右手的代言人亚伦。

    他们两兄妹因摩西娶了古实女子为妻就讥谤他。有人以为摩西又再婚。但是既然圣经没提及西坡拉过世,很可能这位古实女子指的就是西坡拉。也许因为他肤色黧黑,所以人家给他冠以这个称呼。西坡拉是以色列人过红海、驻扎西乃山时才加入阵营。米利陪观察他一段日子。或许觉得自己的领导地位受到他的威胁,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向亚伦及其他妇女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引起内部**。亚伦受到分化,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他身为大祭司,其子嗣代代能继承这尊贵的圣职。摩西的子嗣就没这福气。想不到他仍然嫉妒摩西,以他娶面貌黧黑的西坡拉为藉口,起而攻击他:「就毁谤他说,难道耶和华单与摩西说话,不也与我们说话么?」

    摩西的反应如何呢?是不是气愤指责兄姊不当毁谤中伤?或向神委曲诉苦呢?没有。相反的,他默然不语,毫不反口。圣经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十二3)。这使我们想到那位「被骂不还口」的受苦义仆。这是弱者的表现吗?不,惟有极有自制力的强者,才能在被激怒、辱骂、毁谤的时候,不辩解、不理论,而把激动的怨愤化为深刻的爱。要达到这样温柔谦和的境界,需要相当的操练。

    首先,我们要仿效基督的柔和谦卑。当然当时的摩西没有这福分,但他想必亦常常向神发出类似诚心的祈求。主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在受到激怒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转而向主求助,求主使我们能像他一样忍耐、谦和、平静。

    我们必须养成沉默的习惯。意念经口表达,就产生影响力,不能再收回;若压制它,就会萎缩自灭。使徒雅各形容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因为从它可以看出人心是平安还是充满苦毒。有人说发泄怒气最好的方法是倾吐而出,不言不快。然而这是极错误的策略。脱口而出只有使怒气添加动力,而且还会栽种出不良的后果。惟有沉默能制止它。因此在怨愤时,学习闭口不言,除非对方要你提出解释或澄清误会。多半的时候,最好学习大卫以柔和委婉的话回答兄长的辱骂。「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一19)。

    其次,考虑攻击者如何自食恶果。耶和华听见米利暗和亚伦毁谤摩西,就向他们发怒。云彩立即从会幕上挪开了,似乎不愿与犯罪者并立。突然米利暗身上长了大麻疯,如雪那样白。从这教训我们学到一课,就是:刻毒的话对自己的伤害反而比对别人的伤害大。这就像澳洲士着用的曲形武器一样,掷出以后仍返回原处。被中伤的心,可能已经原谅,并把那些刻毒的话念了,而说话的人却染了大麻疯。

    让神为我们伸冤。摩西受委屈,毫不替自己辩解,因为他知道神必替他伸冤。神鉴察万事,他们说的话他全部听见了,于是他突然对他们说话。他说,他通常是在异象中向先知显现,在梦中与他说话。惟独摩西例外,因他是他的忠仆,所以他总是面对面和他明说,不用谜语,且让他见到他的形像。接着他说:「你们毁谤我的仆人摩西,为何不惧怕呢?」(民十二8)。这是安息的秘诀——学会将一切都交托给神。像希西家王一样,在大敌压境之际,捧着亚述王西拿基立的挑战书,到圣殿向神求告。将万事交托给按公义审判的主,相信他必为义人伸冤。

    替别人代求。摩西见米利暗遭神惩罚,就哀求耶和华说:「神阿,求你医治他」(13节)。当我们学会在受中伤、遭凌辱时,仍诚心为仇敌祷告,立时心中的创伤和不平都消弥痊愈,取而代之的是安宁与慈心。开始时,我们也许作得十分勉强,只为顺服神的命令而行。但很快我们会发觉:饶恕的心具有安抚郁闷情绪的功效。因此,在你受委屈时,无须等候神进一步的启示,只要遵照圣经的吩咐,为伤害你的人代求,神在暗中鉴察,必赐你出人意外的平安。

    神垂听摩西的祷告,治愈米利暗的麻疯病,然而全营却为了他而在当地耽搁了七天。我们犯罪虽会蒙饶恕,仍然不免造成一些亏损,使自己和别人都不能恢复事情未发生前的原本关系。

    
摩西 沉痛的失望
    民数记十四25

    「明天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民十四25)。

    从基博罗哈他瓦到哈洗录,再从哈洗录到巴兰旷野的加低斯,是一段艰苦的行程,特别是后段,摩西后来形容为:「那大而可怕的旷野」(申一19)。最后他们终于抵达加低斯巴尼亚,也就是应许之地的南界。在几座小山丘之外,就是那绿油油的肥沃之地。一年多来,在沙漠旷野飘流,跋涉了四百哩路的这枇旅人,遥见目的地在望,心中的欣喜难以描述。特别是摩西,一定感到莫大的安慰和感激。

    —、他的盼望。遥见迦南美地,摩西鼓舞众人说:「你们已经到了耶和华我们神所赐给我们的亚摩利人之山地。看哪,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申一20一21)。从他对百姓讲话的口气来看,显然摩西认定进迦南固然要经一番苦斗,却是快捷而短暂的,不需多久的时间就能进入应许之地。殊不知他们因犯了一些错误而功亏一篑,又耽搁了四十年。最后连他自己也没能进到朝思暮想的流奶与蜜之地。

    当时登高疾呼的摩西,心里一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庆幸终于可以卸下肩头的重担。不久,神的荣耀将受到列邦的推崇,他自己也可以享受几年悠闲平静的晚景岁月。休息,休息!这可能是盘旋其脑际一个最甜美的念头。从此不必每天清早起来拾取吗哪,因为迦南地盛产麦类,衣食无虞缺乏。他们也不必在沙漠饱尝干渴之苦,因迦南地处处是葡萄树、无花果、石榴,遍地是芳泉流水。从此也不必再搭拆帐棚,设立守望的哨兵,忍受迁徙流离之苦;百姓很快就能在应许之地安家立业,享受富裕安定的生活。

    二、失望临到。原因出在百姓犯了一些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派探子去窥探迦南地。在民数记里虽是这么记载:「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打发人去窥探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民十三1一2),但是出这主意的却不是神。从四十年后摩西所说的话,我们知道这是百姓发起的动议:「你们都就近我来说:我们要先打发人去,为我们窥探那地,将我们上去该走何道,必进何城,都回报我们」(申一22)。

    以色列百姓自作主张,犯了不信任神的严重错误。神不是早已应许要把那地赐给他们吗?难道他们信不过神的选择吗?神的眼目岂不从岁首到年终看顾着那地吗?他们何须再派人去窥探呢?只要上去取神所赐的就行了。

    第二个错误是:他们相信大多数探子所报的恶信。就某些方面而言,这些探子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我们到了你所打发我们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这就是那地的果子。」他们接着又说:「然而住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并且我们在那里看见了亚纳族的人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因为他们比我们强壮」(民十三28、31)。只有两个探子,迦勒和约书亚安抚百姓:[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极美之地。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民十四8)。

    不同在于:十个探子透过困难去看神,因此神也显得格外遥远渺小。另两个探子则透过神去看困难,因此那些阻力就不具威胁。然而百姓只取信那十个探子的消极报导,不仰望神,只是胆怯忧虑,想像仇敌的强悍、该地城邑的险要。他们太重看拦阻,以至于对神丧失了信心。这正是他们失去迦南的根本原因。「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民十四11)。「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来三19)。

    第三个错误是:百姓发怨言,提议另立一位领袖。「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十四1一4)。

    这可能是摩西毕生最沉痛的一刻。以前他们也曾作过类似的提议,不过是在摩西不在的时候。这回却当着他的面。这些他所挚爱的同胞,这些他曾迫切代求以挽回神怒气的百姓,如今却忘恩负义,提议另立领袖,**他的权威。摩西伤痛地俯伏在全会众面前,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这黑暗的一刻,他的憧憬盼望袭上了一层阴影。不久他要听见更骇人的一声宣告:「明天。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十四25)。

    三、摩西拒绝逃避失望。神在震怒之馀,决定以瘟疫击杀百姓,使他们不得承受应许之地。惟独让摩西进去。如果这样,他就可以成为第二个亚伯拉罕,定居在那里,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这对摩西而言,是一大试验。撒但试探我们是要显明我们里面的邪恶,但是神的试验则是要突出我们里面的良善。摩西的私心也许悄然游说他说:「接受神的提议吧,你已受够了这些愚昧的百姓。他们是罪有应得,而你理当得享美福。」然而他那更高尚的意念却驱使他顾念神的荣耀,怜悯百姓的苦难。他回答神的这段话,显示他具有何等高贵的胸襟:「如今你若把这百姓杀了,如杀一人,那些听见你名声的列邦必议论说,耶和华因为不能把这百姓领进他向他们起誓应许之地,所以在赎野把他们杀了」(15一16节)。接着他引用神以前对他说的话,称颂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并求他以大慈爱赦免以色列百姓的罪过。换言之,摩西放弃了单独进入迦南,独享安息美福的权利。为了神的名及所爱同胞的福祉,他愿意与百姓患难与共。让我们将这功课谨记于心,也许有些美好的事物我们垂手可得。但是,为了神的荣耀,为了别人的好处,我们还要恳求主,帮助我们不要去得这好处。我们也许必须选择崎岖的道路,也许必须在旷野过孤单的四十年生活,而且死在昆斯迦山,但我们仍当毅然决然接受。

    四、百姓的反应与他的忍耐成对比。圣经没有透露太多摩西的反应。他始终沉默不语。因为是出于神,他就甘心不顾自身的好处。反观百姓的态度,则与摩西的成了强烈的对比。当百姓听说不能进入应许之地,而要折回旷野,飘流四十年,直到他们的尸骨在旷野消灭,就惊惧恐惶。清早起来对摩西说:「我们在这里,我们有罪了,情愿上耶和华所应许的地方去」(40节)。凭着一股冲动,他们仓促成军,奋不顾身地想要扭转神的决定。「然而耶和华的约柜和摩西没有出营」(44节)。百姓的意气用事,想凭己力扭转神的决定。这与摩西的默然接受管教,形成何等强烈的对比。

    多少时候,我们也有类似的经验。眼见机会之门已半开,奖赏垂手可得,却因着我们的不配,神把它收回,并指示我们再受更多的磨练。我们却无法忍受这样的结局,冲动地想凭自己的本事闯关,结果只有一败涂地。摩西以忍耐和信心顺服神的安排,却是我们更大的借镜。

    五、在失望中的安慰。虽然所盼望的落空,功败垂成,摩西在失望中仍得安慰。他知道自己已遵行了神的旨意;也知道神的管教对众人有益;凭着无私爱人的动机,他作了无愧于良心的决定,与百姓息难与共;从此更学习日日仰望神施恩……这一切都是使摩西在失望中仍保有安息的原因。

    他也觉悟到:不管看起来多么吸引人,真正的安息并不在于属地的迦南产业,而在内心向着神的平静安稳,那是更令人满足,也更恒久的安息。所以神有时必须粉碎我们属世的憧憬及所珍视眷恋的盼望,好让我们的心灵在绝望中更恳切寻索那更永恒、不朽坏的基业。

    
摩西 受责仍忠心
    民数记十六22

    「神阿,一人犯罪,你就要向全会众发怒么?」(民十六22)。

    很少人像摩西那样屡遭所爱同胞忘恩负义的攻击。这一次是利未的子孙可拉,率领两百五十位有名望的首领阴谋叛变,**摩西及亚伦的领导权。这个事件使我们重思:神的仆人在神的家中到底站什么样的地位。

    在教会历史上,神的工人常常遇到类似的危机,遭同工非议误解、毁谤中伤,特别是来自那些向来属灵、爱主,在教会中为人称道敬重的人。有时导火线是出于嫉妒,不满对方的影响力扩大,威胁到自身。有时则不甘屈居受指挥、听命行事的次要地位。或者是因人体贴肉体,只顾念流奶与蜜、葡萄园与麦田,而厌恶属灵的要求,觉得那些标准太不实际,与自身的利益冲突。开始的时候,只是不满的情绪。久而久之,酝酿成燎原野火,吸引更多人响应支持,形成叛变的势力。

    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应当向前人借镜,藉圣经的教训,学习在神的家作忠心无愧的工人。

    —、亲自身的服事为神的托付。可拉和其叛党责备摩西和亚伦擅自专权:「全会众个个既是圣洁,耶和华也在他们中间,你们为什么自高超过耶和华的会众呢?」这群蒙拣选、供圣织的利未人,不满摩西和亚伦兄弟独揽领导权。他们个个都想作头。

    摩西听见这话就俯伏在地一一一这是每次他遭人抨击毁谤时的立即反应一一一如疾风吹袭下逆来顺受的小草。他无意为自己或亚伦辩白,重提个人过去的功勋,证明自己有足够资格稳居领导者的地位。相反的,他只是平静地把整件事呈到神面前,由神来裁夺。

    首先,他提醒叛党一件事:他们的职分乃是出于至高的神所拣选。以色列的神将他们从以色列会中分别出来,亲近神,办耶和华帐幕的事,并站在会众面前替他们当差。既是出于神的拣选,利未的众子孙就没什么好不满的。在以色列人中有影响力,有权威的地位,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职位是神定的,人是神拣选的。所以他们无须嫉妒摩西和亚伦,因他们也是神拣选的仆人。

    其次,他提醒众人:他们的怨气其实是针对神而发。「你和你一党的人聚集,是要攻击那和华,亚伦算什么,你们竟向他发怨言呢?」(十六11)。当有人起来攻击我们时,往往我们惊惶失措,逃离我们的岗位,或是与对方妥协,或是放下我们的原则。这样的作法都是绝对的错误,无论对神对人,我们都没有尽忠于自己的职守。圣经中有多处章节提到基督徒在教会中互为肢体,担任各样的职分,一起建立基督的身体。因此我们必须确信,我们的职分是神刻意决定的。想一想,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全能的神都是那么小心的摆设,在教会中的人事安排,他会那么疏忽轻率吗?(徒二十28;林前十二28;弗四11)。

    所以,如果教会中有人不喜欢你,不满意你,你不可让这些作为决定你去留的惟一考虑。你应该到神的面前,因为你是他的仆人,是他把你安排在这岗位上。你当求问他,他的旨意是否要你离开目前的位置。如果是,求他清楚指示。如果神不要你离开,你就不要受那些从人来的因素的困扰。即使狂风暴雨,即使孤单一人,也当坚守岗位,直到把你放在这岗位上的神下达命令,把你调到别的位置。在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以前,你当满有尊严的,耐心的支持下去,至死为止。

    最后,摩西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神,提议大家都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站在会幕门前,由神拣选,看谁是圣洁的祭司可以亲近他,事奉他。

    摩西这种尊重神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镜。多少时候,我们忧虑愁烦,只因不把搅扰我们的事交托给神,由神作最后决定。因此就失去了心中的平安喜乐。神要我们服事他,完成他所托付的使命,却不要我们替他背重担,承受压力。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们的服事,也由神来决定是否让我们继续服事下去。倘若资源匮乏,他自会供应一切所需。神若要我们担任领袖的职务,即使别人反对,我们也不能自行引退,就像摩西所说:「我行的这一切事,本不是凭我自己心意行的,乃是耶和华打发我行的」(28节)。既然一切都是从神领受的,就当把一切不满神安排的人交给神。

    二、以慈心待反对者。摩西对这喜爱发怨言的群众是多么恩慈啊!他一听见挑衅的话,就立刻向神祷告,替那些敌挡他的人代求。到了第二天,当他发现神十分震怒,似乎不仅要毁灭可拉及大坍等人,连所有在场的群众都要一起击杀,就恳切为百姓代求,呼吁神不要因一人犯罪就向全会众发怒。领导这次叛乱的,除了可拉之外,还有以利押的儿子大坍和亚比兰。摩西差人去召他们,他们不仅傲慢不从,还出言不逊,辱骂摩西领导无方,没有带领百姓进入流奶与蜜之地,未能分赐众人田地和葡萄园,只是妄自尊大。最后还差人回报摩西说,他们不愿去见他,免得眼睛被剜出来(14节)。这些毫无根据的指控使摩西大受剌伤,甚为恼怒。但他也不去和他们理论,只是向神陈情。之后,在神的吩咐下,他就起身,去见他们。他平心静气地把神的指示转告他们。语气中不带一丝个人的情绪。

    在悲剧发生的次日,以色列众人目睹可拉叛党遭到报应,惊骇之馀,转而攻击摩西亚伦杀害耶和华的百姓。再一次的,摩西恳切为他们代求,请神收回怒气,不要降灾惩罚这喜爱发怨言的百姓,又急忙叫亚伦捧着香炉为百姓赎罪,使瘟疫不至蔓延。

    这是一颗真牧者的慈心,像好牧人一样,爱那些讥刺他的,为谋害他的人代求。他对那些敌挡他的人之心态,就像一个母亲对他小婴孩发脾气时,用小拳头捶打他胸前时的态度。又好像那些头发灰白的老侍从,舍身保护主人。他们站在王宫门前,挡住暴动的群众,让主人有时间可以逃走。他们知道那大群凶暴的群众,恨的不是他们,他们受到攻击只因为他们代表了主人,而他们也很心甘情愿为主人受这个苦。凡爱主的人,也当有与基督同受苦,在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的心志。我们渴望爱,因为希望将这爱转移到他身上。

    三、让神替你伸冤。「摩西说,我行的这一切事,本不是凭我自己心意行的,乃是耶和华打发我行的,必有证据使你们知道。这些人死,若与世人无异,或是他们所遭的与世人相同,就不是耶和华打发我来的。倘若耶和华创作一件新事,使地开口,把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吞下去……你们就明白这些人是藐视耶和华了。摩西刚说完了这一切话,他们脚下的地就开了口,把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一切属可拉的人丁、财物都吞下去」(十六28一32)。他们遭的报应是很可怕的。为了全营的存亡,这些起来叛乱的人,应该毫无留情的被除掉。正如癌细胞在危害生命之前,应该加以割除一样。神毫不留情地将这次叛乱的祸根拔除尽净,以免毒害全营。

    许多人试图除掉神的教会,就像哈曼,设立木架,要杀害末底改,结果自己反而被挂在其上。侮辱神的仆人,就等于侮辱了神自己,这等人的结局是可怕的。希律王被虫咬死。辱骂神仆人的,结果被熊吞噬。逼迫神的人终会得报应。

    受苦的仆人啊,在遭敌挡、仇恨的时候,仍要信靠神,遵行他的旨意。不要惧怕人的面,不要因人的威吓而丧胆。神必与你同在,要救你脱离凶恶。神爱圣徒,他们永远在他的保守中。只要你凡事对主尽忠,遵行他的旨意,神必听你在危难中的呼求,立时救拔你,把你带到宽阔之地。因你信靠他,他也喜悦你。

    
摩西 严重的失误
    民数记二十11「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民二十11)。

    只是一次失足,一次大意,就使高洁的生命之花受到摧残,使信心的伟人在坚持忍耐,几乎要达终点时,功亏一篑。旷野飘流四十年的生涯眼看就要结束。分散在西乃半岛的以色列会众都聚集在加低斯,在那里扎营了数个月。在那期间,米利暗死了。摩西、亚伦、迦勒、约书亚(也许还有利未人),是出埃及那一代硕果仅存的几个。其馀的都死在旷野。这四个领袖也许都暗自以为在有生之年,他们必然能进入「约但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由于扎营的人数众多,加低斯的水源很快就耗竭了。在口渴难忍之下,百姓又开始争闹。新生一代也犯上一代的错误,就是爱发怨言。他们忘却了上一代遭惩罚的教训,也不记念四十年来神的眷顾,群起攻击摩西、亚伦。主要的箭头当然是指着摩西。他们抱怨说:宁可和那些遭瘟疫击杀的人同死,也不愿忍受干渴之苦。这一切都怪罪于摩西两兄弟的领导无方。虽然白日有云柱遮荫,吗哪也源源不绝地按时供应,百姓却埋怨吃不到无花果、葡萄和石榴,又没水喝。这一群不满的新生一代,竟是他长久以来寄以厚望的。他们却还是那么幼稚,为口腹之欲在那儿争闹不休!摩西心中的失望、恼怒是不言而喻的。

    在遭受攻击的时候,他仍和往昔的反应一样,先俯伏在会幕门口,直到神的荣光显现。和多年前那次不同的,神虽吩咐摩西持杖,这回却不要他用杖击磐石,只要他用口吩咐磐石流出水来。有神的同在,他的声音就如木杖一样有力,能击石出水。木杖在他信心茁长的阶段,是助益的工具。如今他的信心已磨练成熟,就不必假手于有形的物质了。摩西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必然能完全融入神的心意中;现在被激恼,心中充满失望和气愤,就没有悉心记取神的吩咐。他把会众召聚到磐石前,疾言厉色地责备他们为「背叛的人」,并宣称要为他们使磐石出水。言下之意,是他有行此神迹的本事。说完就举杖击石,而且打了两下。此举全然出于他个人的血气,并非遵照神的吩咐。因为这不顺服、自作主张的行动,他所长年憧憬的愿望即如雪融化。他渴望进入得享安息的应许之地,如今只能遥望,最后带着一丝怅然,长眠在昆斯迦山上。这对我们是何等大的警惕:我们的长处往往也是绊倒我们的短处。毕生洁身自爱的人也会因一点瑕疵而悔恨莫及。「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民二十12)。百姓并不因领袖犯罪而遭殃及。磐石依然流出充足的水泉,「会众和他们的牧畜都喝了。」人的不信并不能消灭神的能力。虽然我们小信,神仍然是信实的,因他不能背乎自己,或离弃他所拣选的人。

    二、神作决定的原则。(1)摩西的不顺服。神的指示非常清楚:只要吩咐磐石,不用击打。摩西却没有照作,反而击打两下。他以自己的意思和作法代替神的旨意,而他又身为全民的领袖,理当作人民的表率,凡事尊神为圣,却大意行事,自作主张,自然为神所不容。所谓尊神为圣,就是对神和他的话毫无置疑、完全顺从,视之为行事决策的至高准则,绝不轻忽违背。摩西却在盛怒之下,意气用事。所以神责备他:「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摩西并非完全违背神的吩咐,他只是没有完全照作。在神的吩咐之外,又添加掺杂自己的作为。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提醒我们在顺服神的事上要作得彻底。希伯来书说:「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但从上下文来看,也许用「不顺服」取代「不信」更合适。事实上,不信与不顺服是一体的两面。不顺服的人即是对神信心不够;不相信的人必然也不顺从。但愿至高的大祭司,能以两刃的利剑,切除我们内心所有不顺服的毒瘤,好让我们的信心能增长,透过信心的门进入安息之地。(2)摩西的不信。摩西似乎觉得光说话还不够,总得借助行动及工具来强调才有力。显然在这件事上,他过分倚靠自己,也许也错误的倚靠那根杖,以为它本身有行神迹的能力。他太顾虑这些,以致神责备摩西:「不信我。」以前,摩西对神的信心曾历经多次磨练:在埃及以灾变慑服法老王;伸杖叫红海分开;在旷野日日有吗哪供两百多万民众食用;三十八年的旷野飘流生涯未遭强敌攻击。可是这次他怎么犯了如此大意的失误呢?是不是长年的飘流,历尽沧桑,使他雄伟的气魄耗损了?是不是日夜与那群小信、牢骚满腹的群众周旋,使他的忍耐、信心也折伤了?这些都有可能。突来的风暴不会使古老的橡树倾倒,除非它的内部已腐蚀了。一次的失误足以反映一个人内心在某方面不对了。

    有此鉴戒,但愿我们更儆醒祷告,以免失了信心,不单纯倚靠永生神,而仰仗个人的长处及过去的经验。我们要在自己的长处上特别小心,过于自信的结果,往往就轻忽大意,给魔鬼留地步,因而失丧了垂手可得的福分。像摩西那样,进不得迦南地,反而被埋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基督徒在服事工作上,常常都要倚靠那根杖。过去神曾用某些方法,使许多人得救,使许多人得帮助。我们就奉这些方法为金科玉律。在新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把过去那一套方法搬出来。这是大错误。神从来不重复用一个方法。新的环境,他要用新的方法。新酒他就用新皮袋装。杖只需要用一次。在神看,这一次只用话语就够了。所以,我们的责任是来求问神,然后就遵照他的旨意行。(3)摩西破坏了豫表的形像。「那磐石就是基督」;基督的心在十字架上遭击打,流出生命之泉,将荒漠变为伊甸园。但他只经历一次的死。「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我会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这几段经文证明基督的死是一劳永逸、一旦完成就永远生效的事实。磐石既是基督的豫表,那只要被击打一次就够了。然而在旧约里,却被击了两次。这是出于人为的错误,以至破坏了其原有的代表性,所以摩西必须受这么重的惩罚。这也是为什么乌撒伸手想扶约柜,就被击杀。此外,神所以作此决定,还有比这些更深一层的意义:摩西不能领百姓进入安息,其实是很切合永恒的真理。摩西代表律法。律法假手于他而设立。在犹太历史上,他即象徵至高无上的律法。然而律法只能叫人知罪,却不能领人进入安息。他只领人到应许的门槛,需要约书亚一一救主耶稣——才能带我们进入佳美之地。

    三、神一旦决定即不能反悔。摩西听到神的判决,心里一定又失望又伤痛。他必然多次向神祷告,盼神能改变心意,再给他机会。「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求你容我过去,看约但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申三25)。摩西心目中的迦南美地,有山,有水,有大麦,有小麦,有葡萄树,有无花果树。那是流奶与蜜之地。这一幅画像,不是那一个画家所能画出来的。也没有一个人像摩西这样,迫切的希望进入这一块应许之地。以前他也曾多次为民向神陈情。为自己求恩泽必然更情词恳切。但是神的心意已定:「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不应允我,对我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题这事。」神赦免了他不顺服的罪,但他必须承受罪所带来的后果。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虽然悔改认罪能蒙神恩赦,但罪的后果仍得承担。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祷告得不到回答。靠圣灵的声音,靠灵里的直觉,我们知道,再祷告也没用了。即使我们祷告三百遍,这根刺也不会被除去。可是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祷告也已蒙垂听了。我们受的苦乃是后世的鉴戒。神会允许我们登昆斯迦山,看一看那块佳美之地,然后带我们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和摩西一样,我们的祷告,等到很久以后,神才实现。摩西等到在变像山上与基督相聚时,才真正踏上迦南地。在还没有实现以前的这段时间,神的话要对我们说,我的恩典够你用;我的能力要在人的软弱上得彰显。但愿神能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免得我们一轻忽大意,就受试探,得罪了神,也使个人的美梦破碎,丧失了佳美的福分。

    
摩西 尽忠到底
    申命记三十一1~2

    「摩西去告诉以色列众人说,我现在-百二十岁了,不能照常出入;耶和华也会对我说,你必不得过这约但河」(申三十一1~2)。

    在本仁约翰笔下的天路客,逃过绝望巨人的威胁、怀疑古堡的试探之后,终于来到黑水边的布拉平原。这儿阳光璀灿、百鸟争鸣、花香常漫、风调雨顺。河的那边就是黄金城。圣徒在离开俗世生活的愁烦,进入美丽荣耀天家之前,可享受一段悠闲舒畅的日子。但这却不是摩西的写照。他的晚年仍加以往的年岁一样,劳顿不得歇息。

    首先是进迦南前的一连串争战。约但河东原是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地界,后来有一部分的领土被两个迦南王——希实本王西宏及巴珊王噩占领。

    以色列人平安无事地绕过摩押、亚扪地之后,必须穿过西宏王的国境,才能过约但河,进那利哥。结果西宏不仅拒绝,还举兵攻击以色列入。但是万军之耶和华与他们同在,彻底击溃敌人的武力,毁灭了希实本的一切城邑。后来以色列人作歌记念此战役:「我们射了他们,希实本直到底本尽皆毁灭。」以色列人以快箭、石器战胜了希实本的刀剑,夺得了亚嫩河至雅博河间的肥沃土地。

    但不是一次战役就大事抵定了。在北方还有一强盛大族一-巴珊。该地以盛产高壮的橡木、香甜的橄榄、肥硕的玉米着名,是圣地最富庶、风景最美的一处。巴珊王噩身材巨大。根据约瑟夫的记载,他一听到西宏王挫败,即出兵来救援。虽然大势已去,他仍不撤军,在以得来摆阵,企图守住山寨入口,抵挡以色列军。结果也是一败涂地,如摩西所述:「他们杀了他和他的众子,并他的众民。没有留下一个,就得了他的地。」

    以色列人能出奇制胜,连连告捷,攻占了坚垒巨壁围护的城邑,及一连串富庶的乡村部落,原因无他,乃出于万军之耶和华的帮助。他在事前就告诉摩西:「不要怕,因我已将他和他的众民,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结果事情真的成就了。就在以色列人逼近之前,当地突遭大黄蜂的侵袭——这在巴勒斯坦是常见的灾害一一居民被迫从城邑迁至乡野。既无城墙的围护,他们自然失去了地利,抵挡不住以色列人的攻势。

    在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及玛拿西半支派的要求下,摩西把这片肥沃的疆土分给了他们,但条件之一是:他们得和同胞一起过河争战,「我吩咐你们说,耶和华你们的神已将这地赐给你们为业。你们所有的勇士都要带着兵器,在你们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面过去等到你们弟兄在约但河那边也得耶和华你们神所赐给他们的地,又使他们得享平安,与你们一样,你们才可以回到我所赐给你们为业之地。」

    接着是他对百姓最后的劝勉。摩西对百姓最后的数段劝勉,记载在申命记第一至第三十章。此卷书与前面四卷书的关系,就如约翰福音与前三部福音书的关系一样,其中充满动人的、语重心长的寄语、感恩的回忆、戒慎恐惧的前胆,以及对同胞情深意重的关爱。

    整卷书的钥字就是:殷勤、谨守遵行、那和华所选择的地方。他一再提到神的应许,并以繁复细腻的文辞描绘迦南美地的福泽,亦即信心的安息。在这块应许的产业上,神的子民要畅饮生命之泉,饱食生命之粮。爱神的人确实一无所缺。申命记第二十八章令读者联想到主登山宝训论福的那段话。能得胜、安居福地的人是多么有福。

    另外,他也挂虑接棒人的问题。摩西向神祷告说:「愿耶和华万人之灵的神立一个人治理会众,可以在他们面前出入,也可以引导他们,免得耶和华的会众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神的答覆是:「嫩的儿子约书亚是心中有圣灵的,你将他领来,按手在他头上,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嘱咐他」(民二十七16一19)。摩西照作了。但显然在他临终之前,摩西又二度劝勉约书亚。这段发自一百二十岁老人的肺腑之言,对接棒者语重心长的寄语,是十分令人感动的:「你当刚强壮胆,因为你要和这百姓一同进入耶和华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所赐之地。你也要使他们承受那地为业。耶和华必在你前面行,他必与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说完这话,云柱停在会幕门上,神在云柱中向会幕中的摩西、约书亚显现。耶和华又以几乎完全一样的话劝勉约书亚。

    他最后的任务就是确立律法,谨劝百姓诵读。首先,他把神启示的律法缮写成书,存放在约柜旁,由利未人保管,每逢七年的未一年,当所有以色列人来到神所选择的地方朝见他的时候,由祭司宣读,劝勉百姓遵行。

    其次,摩西把他的劝勉谱成两首诗歌,一首警戒百姓不可变节背叛神;另一首则模仿雅各临终豫言诗,先是逐一描述各支派的特性,再给予临终的祝福。

    申命记第三十二章的文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崇高的记录之一。它象徵摩西的天鹅之歌,也是以后圣经最常引用的,可谓「豫言书的大宪章」,只有羔羊之歌能与之媲美,启示录中将两者相提并论:「他们唱神仆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

    在歌中,摩西屡屡将神比作磐石。又追忆神长久以来如何恩待以色列百姓,保守看顾,如母鹰护庇雏鹰。他叹息以色列人不懂得感恩图报,反而离弃神,轻看救他们的磐石。瞻望未来,他为百姓的背逆所将招致的灾祸胆颤心惊;又因豫见他们的悔改如何蒙神怜恤而欣喜——这段流畅、华丽的文字充满了情词恳切的激越,以及异象启示的光彩。论到各支派所将享受的恩福,更是字字铿锵有力,是以如椽之笔沾上丰富经验所调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跃然生动的「论福」彩图。

    从摩西为他多姿多彩的一生写下的最后一章,我们看见一个高贵伟人的灵命历程。他在世上所作的一切都是他的灵住在神里面所作成的。神是他的家、是他的帮助、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石。他算不得什么,神是一切。他的所有成就,全然归功于住在他里面那位大能者。他只是个顺从的工具、器皿,放在神手中,让神使用,以成就它永恒的大计划。

    如此,摩西一生的事工接近了尾声。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串漫长而多采多姿的生平;"摆在他前面的,则是在天上的事奉和敬拜。在这里,他看到的是神同在的记号,在那里则是神亲自的同在;在这里的是帐幕和不停的漂流,在那里则是永远的安息;在这里是应许之地,远远的观看,却不得进入,在那里则是永远福乐之处。如此他要离开了。他的冠冕不在今生,而是永远与神同在,那是好得无比的。

    
摩西 摩西之死
    申命记三十四5~6

    「于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耶和华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昆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申三十四5一6)。

    圣经是一本「生命」之书,要面记载了许多人的传记,却很少涉及死的细节。惟一较详细的描述,就是关于主耶稣的受难、被钉死及埋葬。其篇幅及叙述之详尽,显示这个历史事件是多么独特和重要。人重视死的尊荣胜于活在人世时的节操。一两句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往往就一笔勾销死者生前的一切。然而神更重视人活在世上的作为。

    圣经费极少的笔墨描写人垂死的经历及遗言,却花极长的篇幅记载一些属灵伟人轰轰烈烈的一生。这也许能解释何以申命记只以寥寥数语记载摩西之死,与一般凡世的习俗成强烈对比。

    虽然记载很简短,但也可以看出摩西之死的壮烈。经历了这么丰富的一生,摩西有着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死和埋葬,乃是应该的。不过,我们很少看到有诗人,画家,或传道者,会经费心费力描述在昆斯迦山颠的孤单之死。对于摩西的死,我们也只能从中摘取几默教训而已:摩西的死与罪,与死,和时代的真理。

    一、有关罪的启示。也许我们以为摩西在米利巴一时冲动冒犯了神,就招致神的惩罚,未得饶恕,似乎受到苛待了。然而神绝非苛刻的神,而是满有慈爱怜恤的神。诚如诗人所说:东离西有多远,他叫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不过虽然摩西的罪得了赦免,那罪的后果却一生随着他,并使他不得入迦南地,否则那将是他一生服事的冠冕。

    大卫在犯罪之后懊悔莫及,先知拿单对他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但是罪所造成的恶果却不能避免:「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摩西的罪已蒙赦免,但他必须承受罪的后果。他的不信使他无法享受在神里完全的福乐,即使神不记念其过犯,他仍然有所亏损。就像浪子回头之后,慈父虽没有追究或责问浪子挥霍家财,弄到一贫如洗以及病弱狼狈的窘境,仍然热诚的接待,为他摆设丰盛的宴席,但他的健康、精力、快乐却已大大改观了。

    罪不仅使犯罪的人哀伤、受亏损,也剥夺了他原可享有的丰富恩福。若不是摩西的冲动与小信,他必能带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进入迦南美地,再服事他们几年。

    因此不要以为神有丰盛的赦罪之恩,就小看了罪的严重性,以为它不会在你的灵魂或生命上留下任何痕迹。因为一时不尊重神,神的朋友与忠仆就得孤孤单单葬身在荒烟漫草间。你我岂不应更深自警惕吗?

    二、有关死的启示。死是孤单的。摩西的心灵高洁,凌驾同侪之上,如仰之弥高的峰岭,他的秘密,无人窥见。他孤单地默默工作、忍受痛苦、迎见神、为百姓拟定律法。但他最大的孤单,还在这最后的一刻:拄着杖,以老迈的步伐,孤伶伶地走上尼波山,甚至约书亚也不在身边,行过怜咆的崖石,眺望美丽的景色,然后在悠悠天地间寂然与世长辞。

    在这分孤单里,我们却悟知一层永恒的道理:每个人都须经历这孤单的旅程。除非我们在未死之前,主即再来,将我们提到空中与他相遇,否则每个人都须孤单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那时人声慢慢偃息,眷爱的形影逐渐模糊,熟悉的景物悄然褪逝。在寂静孤单中,人的灵步向他的归宿,追寻那极大的奥秘。如果人在这时能笃定地说:「虽是独自一人,却不孤单,因救主与我同在。他曾孤单行过此路,如今伴我同行。」那他就是有福的。

    死的方法:我们会死,就像摩西一样。希伯来人中有一个传说,天使一个又一个接续来要取走他的生命,都徒劳而返。第一个天使是摩西早先的启蒙天使。这位天使来了,却不忍心摧毁他以前苦心教导过的这个人。接着,死亡天使应召而来。可是死亡天使看到他脸上焕发的荣光,像日头一样,又知道他一生的伟业,也羞惭而退。

    这些大天使,没有一个能执行任务。长话短说,后来摩西就对全能的神说:「天地的主,你曾在荆棘中向我显现,你也曾带我进到你那里四十昼夜之久,求你怜悯我,不要把我交给死亡的天使。」

    当然,这一段美丽的传说,是后来的人因为敬爱摩西而编的,因为圣经说,摩西「如耶和华所说的」死了。有些人以「亲嘴」代替「所说」,似乎慈爱全能的神以温柔的一吻,将他的忠仆揽入慈怀,让他享受甜蜜、永恒的安息。这不正是所有圣徒安息主怀的写照吗?他们的死是主所珍视的,特别在经历一生的惊涛骇浪一-清晨的争战、正午的责任与忧虑、傍晚的风暴与乌云,疲惫的灵跌坐在神双手圈成的躺椅,枕卧主怀,在他慈爱的一吻中合上沉重的眼睑,进入甜蜜的梦乡。等旭日的荣光划破黑暗,他要再醒来。

    它的坟冢。圣经告诉我们:「耶和华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昆珥对面的谷中。」神这么作,不顾那恶者的反对。那恶者极力和天使长为摩西的尸首争辩。到底那恶者争的是什么?也许他想要在摩西葬身之处,设立一座庙,以和永生神的殿一争长短。以色列人中,想必有许多人乐于来朝见他们民族中的这位伟人。是否真是如此,我们不知道,不过那恶者的企图没有得逞。神照顾他儿女的尸首。摩西是神亲自将他埋葬的,彷佛慈爱的神特别慎重其事,不愿将这神圣的工作假手他人,而躬亲自理。神是何等细腻、恩慈。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他丰丰足足地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等我们行完人生之路,他也不遗忘我们,必亲自迎接我们返回天家。

    它的目的。圣经又描述:「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神所以隐藏摩西葬身之处的心意。人活着的时候,所苦心经营的一切往往不被感激,等他不在了,周围的人才缅怀他的种种好处。

    摩西一生为他的同胞鞠躬尽瘁,立了许多丰功伟业。他放弃了埃及王宫的崇高地位,只为了带领他的同胞,好像慈母呵护生病的孩子。他曾和神有密切的交通。他曾经享有超越的权柄。在他凭信吩咐之下,有风把鹌鹑带来,磐石可以出水,红海可以分开,旷野可以有食物供应。假如神不把他的坟墓隐藏起来,恐怕伯昆珥谷地要成为第二个麦迦,世世代代有朝圣者不绝于途了。神不愿使摩西成为百姓崇拜的偶像。隐藏的坟冢使人的眼目从地转移向天。

    这不正是神行事的法则吗?拉撒路死了,他的姐妹才打发人去找耶稣。旷野的仄径掀起风沙,天路客才会到磐石穴中寻找藏身之所。止渴的泉水断绝了,人才会到神宝座所流出的生命之泉畅饮。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的房子变为荒凉,你的心有伤痛。神把摩西的坟墓对以色列人藏起来,同样的,也会把我们心所寄托的对象拿开。

    它的异象。登高望远,摩西独自矗立在尼波山顶,远近一切的景物尽收眼底。山脚下,是以色列人排列整齐的帐棚。北边是青翠的基列地和巴珊地。夹在这片绿地两旁的,一边是无垠的沙漠,一边是约但河谷地,从蔚蓝的加利利海一直延伸到黝黑的死海。约但河以西,就是美丽的应许之地,北从白雪皑皑的黑门山、黎巴嫩,一直向南延伸到以法莲、玛拿西的高地。其中密布肥沃的良田谷地、葡萄园、果园、及热闹繁荣的城镇。再往西看,耶利哥就近在脚底,座落在离伯利恒不远的山麓,有一条道路通耶路撒冷,四周栽种了翠绿的棕树林。

    人死前,也可以看到约但河彼岸的应许美地。我们属灵的大气,常会把视线模糊了,但一阵强风,可以把一切阴霾扫清,把雾气除掉,叫我们有清晰的视线,也可瞥见。不过,这样的景象,往往只向那些准备好,只等信号一响,就动身进去的人展露。他们述说在边界的地方听到声音,也看见荣美的景象。有位先生(Dr。payson)在临死前不久,曾经说:「我眼中所看到的,全是天上的城。这城的荣耀罩着我,微风吹着我,我可以闻到天上的城的味道,可以听到城里的声音。」愿神怜悯,在我们死前,带我们上山巅,先一窥那美妙的景象。

    三、有关时代真理的启示。律法是藉着摩西设立的。在历史上他就是西乃山所颁律法的化身,人类道德良心的表徵。他是永远坚立的。圣经描述摩西的晚景正符合这样的象征:「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他不是因疾病老迈而死,而是被神接去。因此他代表神圣的律法,永不陈旧或削弱,永远坚立生效,但是它不能带我们进入神的安息。

    迦南美地不完全代表死的对岸那荣耀、永恒的安息,却是我们此时此地就能进入的安息。即使日常的生活充满争战、挫折,我们的灵魂却能靠主从老我、污秽的蹂躏中释放出来,在神里享受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学得这一秘诀,你的人生就充满一连串对神旨意的顺服、信靠所带来的恩福,畅饮神那沁人心脾的乐河之水,时时享有在地如在天的安息。

    那安息不是我们在这里能说得清楚的。迦南地基本上并不是代表我们死后所要得着的安息,就是过完了今生以后,不再有俗世的烦扰、忧虑。这种安息是我们此时此地就可以进入的,就在今世,我们也可以免于受「己」和「败坏」的骚扰,可以住在神的平安里,这是无法用言语解释的。那时,我们的生命完全信靠顺服神的旨意,将是相继不断的蒙福生命,我们可以完全满足于神为我们所豫备的丰盛恩典,他将使我们畅饮于喜乐河。这就是应许美地。对于那些只倚靠摩西教导的人,他们只能远远的看这地。但是对于那些跟随约柜,渡过死亡之河,对「己」生命死,有复活生命的人,却可以进去享受应许之地的福分。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