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教会史
作者:祁伯尔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一章 教会进入新大陆 第四十二章 教会经历大觉醒 第四十三章 新兴国家的教会
第四十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的教会 第四十五章 教会处于混乱时期 第四十六章 教会面对新问题 第四十七章 加拿大教会
第四十八章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 第四十九章 教会联盟与联合 第五十章 回顾与前瞻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教会进入新大陆

      教会历经大复兴

      新兴国家的教会

      十九世纪初期的教会

      教会处于混乱时期

      教会面临新问题

      加拿大教会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

      教会联盟与联合

      回顾与前瞻

    导言

      ——在本书最后一部份中,我们将看到教会如何在大西洋彼岸建立起来。当新大陆的疆界往西拓展时,教会也向西推进;在灵性低潮之后,又兴起属灵的复兴和觉醒。殖民地时代并没有美国和加拿大之分,只有英国殖民地与法国殖民地之分。自从政治上分成两个国家后,复原教各宗派继续建立教会,并不受疆界的限制,因为跨越国界,交换意见很方便,各宗派不需要设立各国的分部。美国的独立战争为教会带来尖锐的问题,因为教会源自于英国,与母国的关系仍然很紧密。

      ——十九世纪时,教会积极关心社会问题,到一个地步,落入失去中心目标的危险。财富的加增及对外休闲的新观念,导致大教堂的建筑与基督教学院的创办。崇拜越来越形式化,神学越来越自由化,造成的结果是:有些人脱离现有宗派而组织新教会,采用简单仪式崇拜,传讲因信称义的真理;另一些人离开原有教会,从事宗教活动,但与圣经背道而驰。

      ——加拿大是教会合一运动的先锋。教会合作的新冲力带出多次国际会议、普世基督教联盟及教会实际的合一事工。

      ——本书即将结束,但基督教会却未结束,历史的新页将纪录这个荣耀的教会在未来年日中所走之路,直到有一天,这个「争战的教会」,终将成为「凯旋的教会」!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一章 教会进入新大陆
    第四十一章教会进入新大陆

    1.早期探险者提倡天主教

      探险者与殖民者为不同原因而前往新大陆:有的为了淘金,有的为了国家荣誉,或因嫉妒别国,有的为了政治或宗教的自由,也有人为了传扬福音。在差派这些勇士的国王心中,传福音并不是最后一项目的,在赴新大陆者的心中,这也不是最后一个目的。因为那时代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意念和责任感,就是要使当地人成为基督徒。

      大部份欧洲国家尚未在美洲殖民之前,西班牙已经在墨西哥、西印度群岛、中美及南美洲各地有兴盛的殖民地。公元1539年,墨西哥市已经有印刷所,公元1551年已经成立了两间大学。

      葡萄牙与西班牙于公元1494年划定了彼此的界线,西部大半地区归给西班牙,但巴西则划给葡萄牙。这两个国家都是强烈的天主教国家,因此中美洲和南美洲至今仍以天主教为主。但在崇拜方式上,不知不觉也吸收了许多当地人所使用的异教仪式。

      公元1565年,西班牙人为了铲除从法国来求宗教自由的复原**,在佛罗里达州建立了圣奥古斯丁市。那时正是科利尼任法国海军上将时期。西班牙司令在他的屠杀报告上说,他将一百四十二人施以绞刑:「不是因他们是法国人,乃因他们是异端」。

    2.圣公宗在美洲

      圣公宗是第一个进入美洲的教会,那是英国殖民者于公元1607年带到雅各镇的。

      圣公宗教会从一开始就是维吉尼亚的州立教会,也是马利兰州和维吉尼亚州以南英国各殖民地的州立教会,后来也是纽约州的州立教会。

      在殖民地时代的第一个世纪中,圣公宗的发展很缓慢,但到殖民地时代的第二个世纪开始时,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公元1701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海外福音广宣会,这个组织后来成为英国教会一个伟大的宣教机构。

    3.公理派在新英格兰

      英王詹姆士一世在位时,严厉地警告清**  必须归从国教,否则立即驱逐出境。国王的作风使所有不从国教者都不舒服,因此,斯洛克比公理派信徒被迫于公元1609年逃往荷兰的莱登。

      这些英国人在荷兰并不快乐,首先他们发现,要在一个陌生的国家谋生活不容易,后来令他们更不悦的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去荷兰学到许多坏榜样;因此,他们决定到美洲新大陆去建立新的家园。他们从英国的普里茅斯(plymouth)驾五月花号(Mayflower)启程,于公元1620年十一月十一日抵达美洲的鳕鱼角(CapeCod),他们把上岸的地方命名为普里茅斯以纪念他们在英国家乡。在美国史上,这批人被称为「天路客」(Pilgrims)。

      这些在普里茅斯殖民的人大多是贫穷卑贱的人,他们在英国被看为「激进份子」,因为他们坚持公理派的教会行政观念而脱离英国国家教会;换言之,他们就是当时的「分离派」,大部份清**都愿意留在国家教会中,而视这批「分离派」为「自以为义的滋事份子」。事实上,分离派信徒在当时是被所有英国人所讨厌的。普里茅斯殖民地一直都很小。

      英国清**前往美洲的大移民开始于公元1628年,他们在撒冷(Salem)建立麻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BayColony);这个殖民地一开始就非常兴盛,到公元1640年时,已经有二十万人在撒冷地区找到安居之所;这批殖民者,大部份是有钱、有地位、有才干的人。

      这批清**本无脱离英国教会之意。一位名叫黑金山(Higginson)的牧师,前往麻萨诸塞湾时,站在甲板上,看见英国渐渐消失,他说:「我们不像分离派在离开英国时说:「再见了,巴比伦!再见了,罗马!」我们愿说:「再见了,亲爱的英国!再见了,神在英国的教会!再见了,所有基督徒朋友们!我们不是以分离派身份脱离教会,前往新英格兰,然而,我们不得不脱离教会的腐败!」清**领袖们仍然以英国教会为荣,为他们「亲爱的母亲」。

      我们会以为,这个兴盛的麻萨诸塞湾殖民地既具备财力与人力,必然会在新英格兰的教会生活和行政上起带头作用。没有想到,却是那些在普里茅斯又小、又穷、又被厌弃的激进份子为整个新英格兰区清**奠立了教会生活与行政的模范。许多在撒冷的清**后来也与他们「亲爱的母亲」断绝关系,采用了公理派教会行政制度。十年之间,在麻萨诸塞州成立了三十三间教会,除了一两位牧师倾向长老派制度外,他们都采用公理派制度。

      公元1636年,他们在麻萨诸塞州的剑桥镇(Cam-bridge)设立了第一间基督教学院;为了纪念奉献大批捐款的哈佛牧师(JohnHarvard),而定名为哈佛学院,就是今天的哈佛大学。

      公元1701年,另外一个学院在康涅狄克州(Connectcut)设立。校址起先在塞布鲁克(Saybrook),于公元1716年搬到新港(NewHaven);两年后,为纪念慷慨资助的耶鲁以列(ElihuYale)而定名为耶鲁大学,也因为如此,到今天仍有人称耶鲁大学为「老以列」(OldEli)。

    4.荷兰改革宗教会抵达新大陆

      强壮而充满野心的荷兰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于公元1623年在美洲建立了两个商业据点,一个在纽约州赫得逊河上游的奥本尼(Albany),另一个在新泽西州得拉瓦河边的剑登(Camden),公元1626年,米努特(Minuit)成为第一任新荷兰区统治者。

      荷兰在美洲殖民时,正是多特会议后四年,也是荷兰改革宗教会最强盛的时期,因此,他们在新大陆建立的改革宗教会也很兴旺,并且还有阿姆斯特丹监督会的辅导。

      第一间改革宗教会是于公元1628年在迈可留斯牧师(Michaelius)领导下成立;第二任牧师波迦得(Bogardus)于公元1633年到任,在他活跃的任职期间,他们在新阿姆斯特丹建造两个教堂;第一间是简单的、木造的、像仓房的建筑;第二间则用石头建造,长七十二尺,宽五十尺,花费二千五百元荷币(约合美金一千七百元),在当日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新荷兰殖民区最有名的牧师是范米可兰伯(VanMekelenburg),他忠心地在教会事奉,也关心印第安人的需要,他学习摩和克族(Mohawk)语言,向他们传讲福音。因此,他被誉为是复原教宣教士中,第一个向印第安人传福音的人。

      公元1664年,在施图维山(Stuyvesant)担任新阿姆斯特丹统治者及教会长老期间,这块殖民地被英国人占据,改名为纽约。荷兰改革宗教会获准继续工作。三十年后,这块殖民地已经有许多不同的信仰和宗派:有英国分离派及荷兰改革宗许多教会,还有法国预格诺派教会、路德宗教会、安立甘教会及犹太人的会堂。

      以后,荷兰改革宗教会在美洲的发展很慢,一直等到富瑞林浩生(Frelinghuysen)出现,才把新生命复兴之火再度举进教会。

    5.戚廉斯成立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公元1631年初,一位年轻的英国牧师威廉斯(RogerWilliams),带着他美丽的妻子抵达波士顿(Boston)港,当时麻萨诸塞殖民区的州立教会属于公理派教会,威廉斯却极力主张政教分开;他的看法使他立刻与波士顿教会当局水火不容。因此,他去普里茅斯担任天路客教会的牧师。在那儿他与印第安的拿拉甘塞族(Narragansett)交好,并学习他们的语言;这一点,后来竟成为他的帮助。

      公元1634年,他奉召到撒冷,做了两年公理派教会牧师,得到不少人和他采同样的看法。

      公元1635年,法院判他必须于六个星期内离开麻萨诸塞殖民区;但那时,威廉斯身体虚弱,法院特准他到第二年春天才走。威廉斯随即辞去撒冷的事奉,有许多跟从他的人聚集在他的屋中,他在家里向他们讲道,特别提到他被政府非难的事,这下触怒了法院,要他立刻离开。

      威廉斯用他的房子作抵押,借了一笔钱,撇下妻子和两个孩子,跑进荒山野地里。在酷寒的冬天,他流落在森林的雪地里十四个礼拜之久;幸亏遇到了他在普里茅斯结识的印第安人,才把他接回家中。第二年夏天,他向印第安人买下摩哈素河口的一块地;不久,跟从他的人都从麻萨诸塞州来到这里,他们合力建设了普维顿斯镇(Providence),而成为罗得岛(RhodeIsland)的开始。

      公元1647年,按威廉斯的原则成立了罗得岛州政府,他的原则是:政教分开,不强迫信徒投票,及宗教自由。这些原则后来也成为美国政府的基本原则。

      浸礼派的看法也被许多公理派信徒接受,哈佛大学第一任校长邓斯德(Dunster)就是其中的一位。

      麻萨诸塞州第一间浸礼派教会成立于公元1663年,由每勒士牧师(Myles)领导组织,后来搬到靠近罗得岛边界的士弯西(Swansea),这个教会一直存到今天。浸礼派最兴旺的地区不在新英格兰殖民区,而是在中部殖民区。美洲第一个浸信协会共有五个教会,公元1707年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会。

      公元1742年是美洲浸信会历史的转折点:在那一年中,费城浸信协会采用了加尔文色彩极浓的信条;在这以前,一直是亚米纽斯派占多数;从此以后,美洲浸信会变成加尔文信仰。直到今天,费城浸信协会(BaptistAssociationofPhiladelpia)仍然是最强的浸信会团体。

      浸礼派在美洲的发展并不快。威廉斯到达麻州的一百年后,在新英格兰的浸礼派教会不到二十五间,在中部殖民区不到三十间,南部的发展则更迟。

      威廉斯并非美洲浸礼派的创始人,他只是在普维顿斯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以后这个教会并未变成母会,也未分出支会,因此可以说威廉斯在整个浸礼派历史中,只占了一小部份;大部份美洲浸礼派信徒是在未抵美洲前就已属浸礼派。

      威廉斯的重要性在于他强调「政教分开」,这个原则对浸礼派是一项很大的贡献,因为它解决了自君士坦丁大帝信主以来所引起的问题。

      「宗教自由」紧随「政教分开」而来,这两项原则至今都在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中,而浸礼派是最先采用的团体。

    6.殖民地时期的天主教

      罗马天主教随马利兰(Mary-land)殖民区的设立而到达美洲。公元1632年,英王查理一世颁给卡尔弗(Calvert)及他的子孙乞沙比克湾(chesapeakeBay)一带地区。国王封他为第一任巴尔的摩(Ba1timore)爵士;当时他刚成为天主**,以王后之名称他的领土为马利兰。

      卡尔弗在得国王颁赐后不久便去世了,他的儿子西西尔(Cecil)即任为第二任巴尔的摩爵士,并于公元1634年建设马利兰殖民区。

      巴尔的摩爵士是第一个把「宗教自由」放在法律中的人,但他的「宗教自由」和威廉斯的不同,因为他这样行是一种「政策」(Policy)而非一项「原则」(Principle)。为了使他的殖民区兴盛,他必须把土地卖给殖民者;而当时在美洲的移民,大部份是复原**,很少天主**(天主**不愿离开英国,前往新大陆);为了保障殖民区中少数天主**,巴尔的摩爵士必须宣布「宗教自由」的政策。在他的宗教自由政策中,只有一种人不在容忍的范围内,就是那些不信「三位一体」教义的人;他对这种人甚至处以死刑并没收财产。

      公元1649年,在巴尔的摩爵士的要求下,马利兰议会通过了「信仰容忍法案」,虽然这法案的目的也是为了「政策」,而非为「原则」,但它还是美洲宗教自由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公元1692年,巴尔的摩家族丧失了他们在美洲的产业,马利兰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于是英国国家教会在这块土地上设立了起来。

      当巴尔的摩统治时期,天主教会的发展很慢,只占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今天美国庞大的罗马天主教会就是从这个小小的开始发展出来的。

    7.贵格派

      在前往美洲的宗教团体中,贵格派是最特别的一支,他们有强烈的宣教负担;当弗克斯(Fox)在英国开始工作后十年,美洲就已经有他的门徒;在该世纪结束之前,已经可以在每一个殖民区找到贵格派信徒。

      开始时,有许多贵格派妇女在做宣教工作。最先出现在美洲的是两位妇女:玛利费雪(MaryFisher)和安奥斯丁(Ann-Austin)。她们于公元1656年抵达波士顿,但清**不准她们上岸,把她们关进没有窗的监牢五个礼拜,不但出不去也看不见,最后她们被送回到巴巴多(Barbados),就是她们动身离开的地方。

      载她们的小船刚开走,另一条船又载了八位贵格派信徒来到波士顿;他们也被关了十一个礼拜监牢,然后送回原处。

      麻萨诸塞州颁了许多禁止贵格派进入的法令;公元1661年又通过一项法令,处死那些被放逐又回来的贵格派信徒。虽然如此,贵格派信徒仍然继续不断地来到;最后,只得将法令取消。新英格兰其它地区也发生了同样情形。

      贵格派在纽约出现的时间与新英格兰同时,在那儿,他们也受到一段时期的逼迫。在所谓的贵格派殖民区(新泽西、得拉瓦、宾夕法尼亚)及罗得岛州和卡罗莱纳州以外,贵格派信徒在所有英国殖民区内部受到逼迫。

      公元1660年前,他们在麻萨诸塞州已经举行第一次「月会」;公元1661年成立「新英格兰年会」(NewEnglandYearlyMeeting),这是全美洲最旱的「年会」。

      公元1681年时,有一千多名殖民者到达新泽西州,其中大部份是贵格派信徒,他们定居在西泽西区(WestJersey)。公元1677年,得拉瓦河(Delaware)上的伯灵顿镇(Burling-ton)曾有一度是贵格派最重要的中心地。

      公元1681年,英王将宾夕法尼亚州颁给彭威廉(WilliamPenn),第二年又加给他得拉瓦州,没有一个英国人在殖民事业上像彭威廉那么成功;他不但宣布宗教自由,也在英国、荷兰、德国各地刊登殖民地广告;结果殖民者从各地(甚至法国)涌进宾夕法尼亚州,因此当公元1685年彭威廉建立宾夕法尼亚州殖民区时,大部份是贵格派信徒,而英国人只占全人口的一半。

      贵格派的「朋友」们,人数继续增加;到公元1760年,已有三万人。但是人数增加之后,灵性却反倒低落,有人描写「朋友」们的信仰「枯躁而无生气」。十九世纪中,曾有几次大复兴。公元1827至1828年间,有一批称为希克斯派(Hicksites)的信徒从他们中间**出去。贵格派设立了不少学校和学院,他们在宣教工作上非常活跃。

    8.德国改革宗(GermanReformed)在宾州

      公元1727至1745年间,有大批德国人来到宾夕法尼亚州。他们当中没有牧师也没有校长,但他们却成立了几间改革宗教会。第一间教会成立于公元1719年,地点在费城北边十哩的日耳曼镇(Germantown);到公元1725年时,已有三间德国改革宗教会。这些教会合请一位曾在沃木斯当校长的波姆(Boehm)弟兄做他们的牧师,他便开始讲道及施洗,但他还未接受正大按立。为了这事,他们讨教于纽约的荷兰改革宗教会,又请教阿姆斯特丹监督会。波姆承认自己未经按立就讲道和施洗是破坏了改革宗的规定,但监督会回答说:由于情况特殊,当看此事为合法;乃于公元1729年将波姆正式按立为牧师。这件事促使德国改革宗与荷兰改革宗在美洲建立密切的关系。

      许多瑞士改革宗殖民者亦来此区定居,他们分布于得拉瓦河与苏奇河(Schuylkill)之间。

      大部份移民宾州的德国人都非常穷,当他们的船航经荷兰港口时,引起荷兰改革宗教会的同情,便发出济  助这批移民美洲德民的呼吁。一位名叫施赖德(Schlatter)的瑞士人响应这个呼吁,专程前往荷兰,应征赴洲去牧养这批德国改革宗信徒。阿姆斯特丹监督会接纳了他,并于公元1746年送他上路。

      施赖德的主要工作,是将在美洲的德国改革宗教会组成议会(Synod)。他充满干劲和热诚,各处访问德国改革宗教会;议会一组成,便于公元1747年九月在费城召开。应大会的要求,他回到荷兰募捐了四万八千元济助穷困的美洲德国改革宗教会,而这笔捐款的唯一条件是,这些教会必须留在阿姆斯特丹监督会之下。施赖德回美洲时,不但带了捐款,还带了六位年轻的牧师及七百本赠阅的圣经,这样就大大坚固了德国改革宗在美洲殖民地的教会。

      德国改革宗教会和德国信义宗教会在北美和谐相处、配搭同工,因为他们在崇拜上及教义上都很相近。在好些城里,这两派甚至共享一间建筑物,举行聚会。

    9.信义宗(TheLutherans)(注)

      信义宗主义在美洲开始于住在赫得逊河边的荷兰人,及住在得拉瓦河边的瑞典人。有两间古老的教堂,至今还是瑞典信义宗在美洲历史中的纪念碑,它们是:位居费城南边的「老荣耀堂」(OldGloriaDeiChurch)及在威明顿(Wilmington)的「老瑞典堂」(OldSwedeschurch)。在两间教堂的墓地中,安息了许多瑞典信义宗信徒。老瑞典堂南边的墓地中,埋葬着美洲第一位信义宗牧师托基勒斯(Torkillus)。

      虽然如此,荷兰及瑞典信义宗在历史上的地位还不如德国信义宗重要。如前所述,公元1727至1745年间,有许多德国人移民美洲,其中最大的团体,是信义宗信徒。

      所有德国移民都非常贫穷。信义宗和改革宗一样,没有牧师也没有校长,因此,他们很晚才组织教会,因为必须要等到有信义宗牧师来到殖民地才成。

      有一位信义宗信徒舒兹(Schulz)回到欧洲去筹款,并延揽牧师和老师。他的呼吁震憾了在哈勒的富朗开;他立刻着手找寻合适的年轻人前往美洲,做德国信义宗的工作,最后他找到了米伦伯(Muhlenberg)。米伦伯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哈勒孤儿院任教的老师,虽然属于敬虔派,仍极关切新大陆信义宗的需要。

      在新大陆这边,信义宗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德国移民比任何非英国移民都多,但分布得很散;加上亲岑多夫来到美洲,努力促使所有德国宗教团合一;如果他的计划成功,将使信义宗在美洲组成独立之宗派的希望幻灭。

      米伦伯于公元1742年启程前往美洲。他的来到,为美洲信义宗历史展开新的纪元。当时,他并未宣告自己的来临;他于十一月抵达费城时,发现那儿的教会情况混乱,大部份教会赞成亲岑多夫的合一计划,也有些教会的牧师程度很差;而米伦伯却是个灵命丰盛、精力充沛的人,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掌握了整个地区;年底之前,他已经成为费城附近三间德国信义宗教会的牧师。

      牧养三间教会外,他也照顾那些没有牧师的教会。他常将工作报告寄回在哈勒的总部,使美洲工场的实际情况,活生生地展现在德国教会面前,结果使财力和人力源源送到美洲。公元1745年,三位牧师带着捐款自哈勒来到美洲,建造新教堂,并为教区孩童设立基督教学校。

      公元1748年时,已经有不少强大的教会及能干的牧师,不但有新教会成立,也有许多年轻人愿意献身全时间事奉。在这一年中,有六位牧师及二十四位来自十个教会的代表聚在费城,举行了第一届美洲信义宗会议。那时全美洲约有七十间信义宗教会;当独立战争爆发时,单单宾州的德国信义宗信徒就有七万五千人。

    10.其它德国团体

      现在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德国其它团体如何来到美洲。

      彭威廉不但在各地为他的殖民地刊登广告,也亲自到欧洲各地宣传。结果,公元1683年十三个门诺派家庭前往美洲,他们在费城北方十哩的地方定居下来,将那地命名为日耳曼镇;这地方变成德国人在美洲最早的聚居之地;此外,瑞士门诺派定居在今天的兰卡斯特郡(LancasterCounty)。

      于公元1719年抵达宾州的另一个德国团体,是德国浸礼派;别人称他们为顿克派(Dunkers),因为「顿克」源于德文的「浸」字;他们最先定居在日耳曼镇,但过不久就迁往附近新社区居住。起初,他们在家中聚会,直到公元1723年才成立教会。但几年之后,他们又都分散了。

      顿克派与贵格派、门诺派在教义上一致,他们受贵格派影响,穿着非常朴实;他们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实行「三重浸礼」(threefoldimmersion),只有成人可以受浸;在行政方面,他们和公理派采取同样教会行政制度。

      殖民地时期最重要的一位顿克派信徒是索尔(ChristopherSower),他是第一位到美洲的德国印刷者,也是第一位编辑并印行德文报纸的人。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业。公元1743年所出版的「索尔圣经」(TheSowerBible),对早期德国移民的灵性帮助极大。这本圣经是在美洲出版的第一本欧洲语圣经。

      莫拉维弟兄会于公元1740年抵达宾州,定居在得拉瓦河五千英亩的河汶地区上。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在德国人及印第安人中做宣教工作。公元1741年,亲岑多夫亲自来到费城,并于圣诞节前抵达莫拉维弟兄们所定居的得拉瓦河汶地区,他为该地区取名为伯利恒(Beihlehem),即「粮仓」的意思;因为他迫切盼望「生命的真粮在此擘开,供应所有饥渴的心灵」,今天,伯利恒是个钢铁重镇,仍然是莫拉维弟兄会在美国的中心。

    11.长老派主义(Presbyterianism)的扎根

      从本书第肆部中,我们看到十八世纪时,长老派在英国非常兴盛,几乎成为英国的国家教会,虽然后来没有得到这个地位,但在苏格兰,长老派却成为国家教会。

      好些清**领袖如依略特(Eliot)、马特英克利斯(IncreaseMather),及马特科顿(CottonMather)和其它人都倾向长老派主义。新英格兰一些教会已经把长老派的教会行政制度付诸实行;康涅狄克各教会完全采用长老制,而且把公理派、长老派之名交替使用,

      纽约州、新泽西州的荷兰改革宗教会,在行政上采长老制。因此,当公理派清**来到纽约州及新泽西州后,很快改变成长老派主义,新英格兰公理派在长岛的几间教会,也采用长老制。

      这只是很小的开始,长老派在美洲真正的大发展是在一大批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人移民到新大陆之时。

      所谓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人,是指那些住在爱尔兰的苏格兰人,他们却是坚定的长老派信徒;起先只有少数人前往美洲,十八世纪时,他们开始大批移民美洲。早期的移民定居在新英格兰;后来的人定居在纽约州及宾州;过不久,他们又迁往马利兰州、维吉尼亚州、卡罗莱纳州及乔治亚州。

      为美洲长老派主义奠定基础的功臣是玛克米(FrancisMakemie),他于公元1683年抵达马利兰东部,在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人中设立讲道站。数年之久,他来往于马利兰、维吉尼亚和卡罗莱纳之间在分散各地的人中间讲道。藉着玛克米及其助手的努力,早在公元1706年,已经成立数间教会,到公元1716年时已经有十七位长老派牧师在殖民地工作。同年,举行了第一届长老派会议。

      多年来,长老派都在牧师少会众多的情况下,而教会又坚持只有经过训练,受过按立的人才可以讲道。公元1710年,一位名叫伊文思(DavidEvans)的年轻人在维吉尼亚的威尔斯殖民区中讲道,虽然他很有恩赐,讲道又有属灵的供应,但因他未被正式按立,长老部便判决他「做了非常错的事」。不管教会的需要有多大,他们命令他放下一切工作,专心进修一年,然后每一年长老都要考核他的进度;这样经过五年后,伊文思才被正式按立为牧师。

      美洲长老派主义的重大事件,是于公元1729年会议中通过「采纳法案」(AdopiingAct),根据这项法案,所有长老派牧师都必须采纳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Confession)。

      自从公元1720年,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人大量移民美洲后,长老派教会成长得越来越快。当独立战争爆发时,每一个英国殖民地上都可以找到长老派教会,而且都人数众多、深具影响力。

    12.循道派主义(Methodism)较迟到达

      由于循道派运动到公元1739年才在英国开始,当然他们出现在美洲也比较迟,几乎迟到殖民地时代的末期。

      把循道派主义带到美洲的人是恩伯立(Philip

      但是循道派一直到独立战争后,才在美国成立教会。

    13.西班牙人殖民加州(California)

      虽然公元1542年时,西班牙领袖们已经自墨西哥派遣远征队,开发加州海岸,但一直到公元1769年,才有四个团体的人前往那里殖民。他们先到圣地牙哥(SanDiego),以西拉神父(FatherSerra)为他们的领袖。他在往后的十五年中,设立了九个宣教区,最后一共设立二十一个宣教区,分布在圣地牙哥和旧金山(SanFrancisco)之间。神甫们劝印第安人住进这些宣教区,他们不但把基督教传给印第安人,也教他们农事与畜牧。

      (注):Lutherans(路德派)自传入中国后,因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而译名为「信义宗」。

    研讨问题:

      1.画一张地图,在上面注明各种宗教信仰在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及佛罗里达的分布情形。

      2.「天路客」的宗教背景是什么?

      3.清**与天路客对英国国家教会的态度有何不同?

      4.成立哈佛学院与耶鲁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5.由于威廉斯的工作,普维顿斯浸礼派教会的原则与实施方法如何?

      6.为什么清**自己受过逼迫,还会逼迫到他们殖民地来的外人?

      7.卡尔弗为什么宣布宗教自由?他和威廉斯的宗教自由有什么不同?

      8.贵格派在美洲哪里定居?为什么他们希望宗教自由?

      9.是哪些人使美洲长老派教会大为发展?什么是「采纳法素」?

      10.解释以下名词:巴尔的摩、索尔圣经、西拉神父、年会、伊文思。

      11.顿克派、贵格派、门诺派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二章 教会经历大觉醒
    1.大觉醒

      我们仍记得十八世纪时,自然神论及唯理主义之风吹向英国,扼杀了当时的宗教生活;它们也同样使美洲的教会进入沉睡状态。开拓新英格兰殖民地的都是一些灵性坚定的清**,但是到他们的孙辈时,几乎失落了所有的热诚;十八世纪前期,美洲的宗教生活沉陷在可叹的低潮光景中。

      然而,就在这时,殖民地的属灵情况有了急剧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属灵「大觉醒」(GreatAwakening)。一系列奋兴聚会在殖民地各处展开。美洲属灵大觉醒和英国循道派运动同时发生,都因受到德国敬虔主义和莫拉维弟兄会的影响,而且都集中在怀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一个人身上。

    2.富瑞林浩生、滕能特、爱德华滋

      富瑞林浩生(TheodoreJ.Frelinghuysen)在荷兰时已经受德国敬虔派的影响,公元1720年抵达美洲后,他成为荷兰改革宗教会的牧师该教会位于新泽西州的拉利丹(Raritan)河谷。富瑞林浩生是一位极能干的讲员,他的讲章强调悔改归正的必要,他火热有力的讲道带出明显的果效,教会增加许多新人,别的教会听说,也邀请他去讲道,于是,复兴的火从拉利丹河谷向外延烧。滕能特(WilliamTennent)是宾州一间长老教会的牧师,他有四个儿子:基伯(Gilbert)、威廉(WilliamJr.)、约翰(John),和查理(Charles)。大儿子基伯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长大。后来,滕能特牧师在他家庭院的一角筑了一间木屋,作为学校,因此学校名叫「木屋学院」(LogCollege)。在这里,滕能特牧师教导他三个较年幼的儿子及另外十五个年轻人。他认真地教导他们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逻辑学及神学。不但如此,他也把传福音的热诚挑旺起来,结果四个儿子都做了长老教会的牧师,继承父亲传福音的心志。

      滕能特牧师创立「木屋学院」那年,老大基伯已经在富瑞林浩生附近的一间长老教会担任牧师,后者尽力在各方面帮助这位年轻的牧师,准许他在荷兰改革宗教会讲道。基伯用英语讲道,虽然引起一些会友的反对,然而他的讲道加上「木屋学院」其它毕业生的努力,复兴之火就像野火般地在长老教会中烧起,从长岛一直烧到维吉尼亚州。

      爱德华滋(JonathanEdwards)的名字与新英格兰大觉醒不能分开。从各方面看,他都是美洲殖民地的杰出知识份子,是在美洲当地出生的伟人之一。公元1703年,他出生在康涅狄克州的东温色尔城(EastWinsor);父亲是一位公理派教会牧师,十七岁便毕业于耶鲁大学,经过数年进修,讲道与教学后,于公元1727年成为麻萨诸塞州中部北安普顿城(Northampton)一间公理派教会的牧师。

      当时该教会正处于灵性僵死的情况,公元1734年十二月,爱德华滋讲了一系列因信称义的道理,直接针对当时正在新英格兰滋长的亚米纽斯主义。讲道时,这位瘦长、苍白而年轻的牧师,活生生地描述神的震怒,并力劝罪人尽速逃避。很快地,教会有了起色,整个北安普顿城都有了改变;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似乎全城充满了神的同在。无论长幼,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关心永生问题的人。大复兴的第一年,超过三百人决志归主。

      接下来的几年中,在新英格兰的不同地区都发生大复兴。到公元1740年时,复兴之火烧遍了全新英格兰,信主的人多如潮涌,在三十万人口中有二万五千到五万新决志的人加入教会,整个新英格兰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提高。

      这个大复兴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情及身体的表现,强壮的男人仆倒在地,女人则歇斯底里;公元1741年,爱德华滋在康涅狄克安田镇(Enfield)讲道,那天的题目是:「罪人在忿怒的神手中」,讲道中途,他必须停下来,请大家安静,好让大家可以听见他的讲道,因为全场都在大声痛哭,哭声盖过了讲道的声音。

    3.怀特腓德

      在大觉醒运动中,怀特腓德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他于公元1714年十二月六日出生在英国的格勒斯特(G1oucester),父亲是一个客栈管理员。他从小生长在贫困、道德低落的环境中,公元1733年读完格勒斯特一间学校,进入牛津大学,并成为学校中「圣洁会」的一员。在一场大病后,他归信了基督;于公元1736年被按立为英国圣公教会的牧师。

      我们还记得怀特腓德如何与卫斯理在英国传道的事迹;然而他在美洲却做了更大的工作。从公元1738到1770年间,他在美洲七次旅行布道。

      在那些年日中,他来往奔波于美洲各殖民地区,从新英格兰到乔治亚,不停地在各地讲道;不管他到哪里,都有无数人前来聆听,有时听众达两万之多。他极有口才,是十八世纪伟大的布道家,也是历史中最有能力的讲员之一;他的讲道带领了上千人信主,也造就了数千信徒的灵命。

      怀特腓德于公元1770年九月卅日死在麻萨诸塞州的新布里港(NewburyPort),他的遗体埋葬在该城老南方长老教会(OldSouthPresbyterianChurch)的讲台下。

    4.后果

      一段时期后,属灵的兴奋渐渐消失,复兴的火焰也逐渐熄灭。早在公元1744到1748年间,爱德华滋描写他在北安普顿城的教会「火焰已经完全止息」,教会在那几年中,没有带领一个人归主。

      复兴消失后,却带来了意见的不合:新英格兰公理派牧师和纽约改革宗牧师因意见不同而分开;长老教会也**,虽然后来又合起来。大复兴也带来了新英格兰神学的发展,这个发展大大减弱传统加尔文主义在公理派、改革宗、长老派中的地位。同时,自由神学渐渐高涨,尤其是在波士顿及其附近的教会中,造成十九世纪初期「神体一位会」(UnitarianChurches)的成立。

      总之,「大觉醒」为教会带来了属灵的大奋兴,它成为美洲教会历史中一件突出的史绩。

      

    研讨问题:

      1.是谁引起大觉醒运动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什么?

      2.找出爱德华滋的讲章:「罪人在忿怒的神手中」,然后仔细阅读,以感受当**讲道时的影响力。

      3.为什么改革运动和接下来的复兴之火会熄灭?

      4.怀特腓德和约翰卫斯理有什么关系?

      5.解释以下名词:自然神论、唯理主义、木屋学院、北安普顿城。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三章 新兴国家的教会
    1.统一的因素

      除了政治和经济因素使殖民地的人联合起来对抗英国,还有两个重要的宗教因素。    「大觉醒」以后,殖民者第一次经历到全民普遍对宗教的感受;在华盛顿与富兰克林尚未成为全民的「政治象征」以前,怀特腓德、爱德华滋、滕能特等人的名字早已成为所有殖民者关注的对象。

      另一个使殖民者统一的宗教因素是:他们都对英国国家教会指派主教来殖民地的事深表不满,认为是一种长期的搅扰。许多圣公会的信徒大为反对,认为这是破坏政治和宗教自由。公元1766年,新英格兰公理派及中部长老派在年会中联合起来,一致阻止主教制在美洲设立。

    2.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爆发时,新英格兰殖民区大部份教牧人员及圣公会信徒仍然忠于英国;南部各殖民区都站在美国这边;中部殖民区则一边一半。签署独立宣言的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圣公会信徒。当时教牧人员的处境甚是尴尬,因为他们被按立时都发过誓要效忠教会的元首——英国国王。

      出现在美洲不太久的循道派信徒立场也十分为难,因为约翰卫斯理站在英国这边,以致美国的爱国份子以怀疑的眼光看这些循道派信徒。但是循道派却自公元1775至1780年由四千人增长至一万三千人。

      贵格派与莫拉维弟兄会虽然反战,但在他们原则的许可范围内,还是尽量支持独立。

      除了少数例外,其它教会牧师几乎全体支持独立战争。长老教会的杰出领袖维特斯普恩牧师(JohnWitherspoon)被选为大陆国会代表,也是独立宣言签署人中唯一的牧师。有很多牧师以反抗英国及争取独立为神圣使命。也有很多牧师加入军队,作随军牧师。

    3.废除州立教会

      所谓州立教会,是指被州政府所认可的教会,所有百姓照理都属于州立教会。早期在麻州,凡不加入州立公理派教会的人都被驱逐出境;浸礼派及贵格派信徒常遭驱逐。在所有圣公宗为州立教会的殖民区中,由于政府的干预,拦阻了其它教会的发展。

      只有州立教会的牧师可以施行宗教仪式;所有殖民地的居民,不管是不是属于教会,都需付税支持州立教会。

      殖民地时代的末期与建国时代的初期,在美洲一共有两种州立教会(或法定教会):公理派教会是麻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与康涅狄克州的州立教会;圣公宗教会是纽约州、马利兰州、维吉尼亚州、北卡罗莱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及乔治亚州的州立教会;因此,在十三州里,九个州有州立教会。

      其它教会当然反对州立教会,信义宗、改革宗、长老派都认为他们应当成为州立教会;只有浸礼派根本不盼望有州立教会,因为浸礼派的信仰是主张政教分开的;贵格派也采这种看法,这就是为什么罗得岛州、新泽西州、得拉瓦州与宾夕法尼亚州没有州立教会的原因,因为在这几州里,浸礼派与贵格派信徒占多数。

      浸礼派在其它不同意之教会的支持下,起来领导「取消州立教会」运动。不用说,那些被政府认可的教会不愿放弃他们的利益和特权。

      然而,在独立战争初期,纽约州、马利兰州及最南方各州很快便取消了「州立教会」制度。但在维吉尼亚州则需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奋斗,一直到公元1786年才完成。这个运动传遍全国,终于这项「取消州立教会」的条例被列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基本法律的一部份。

    4.切断欧洲关系

      有些教会与欧洲教会没有任何关系,包括浸礼派、长老派及贵格派,因此他们很快便在美洲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唯有人数最多的公理派,拒绝组织全国性联会,以致他们在教会发展上受到拦阻。

      而圣公宗、天主教、循道派及改革宗教会则在欧洲的控制之下。这时期的循道派仍隶属于英国教会,而且除了正式按立的人,没有人可以讲道及主持圣礼。卫斯理以教会长老的身份,认为自己也有权施行按立,便在两位牧师的助理下,按立了科克(ThomasCoke),使他成为美国循道派教会的监督。

      在公元1784年的一次大会中,科克和亚斯布里均被选为监督,在会中又按立了几个人,并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条及礼拜仪式;这信条纯属亚米纽斯主义,内容主要是由约翰卫斯理拟定的。

      美国立国之初,圣公宗教会相当软弱,隶属于英国教会。过不久,许多文章和会议开始呼吁要有一个独立的组织。公元1783年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中,十位圣公宗的圣职人员推选西伯立(SamuelSeaburyJr.)前往英国,接受按立;结果他在英国被拒,只得前往苏格兰,在那儿被按立为主教。接下来,公元1785年举行了一次大会,订立了「美国圣公宗章程」(theConstitutionofProtestantEpiscopalChurchintheUnitedStates)。

      改革宗教会在独立战争后不久即切断了和阿姆斯特丹监督会之间的关系:德国改革宗教会改名为「美国改革宗教会」(TheReformedChurchintheUnitedStates);荷兰改革宗教会改名为「美洲改革宗教会」(TheReformedChurchinAmerica)。

      至于罗马天主教则一直在伦敦教区代理(thevicarapostolic)的管理之下。公元1784年,教皇派卡洛尔(JohnCarroll)赴美,管理美国的天主教会。公元1789年,他被立为主教,并以巴尔的摩(Baltimore)为天主教在美国的第一个教区。

    研讨问题:

      1.为什么「大复兴」(GreatAwakening)也影响美国的独立?

      2.为什么殖民地的人反对圣公宗派遣主教来?

      3.「州立教会」是指什么?什么是「取消州立教会」?当时有哪两种州立教会?

      4.循道派与圣公宗如何从「母国」独立出来?

      5.为什么美国的天主教会不宣布独立?

      6.解释以下名词:维特斯普恩、科克、亚斯布理、卡洛尔。

      7.约翰卫斯理希望循道派信徒对独立战争采什么态度?

      8.为什么罗得岛州没有「州立教会」?

      9.什么事拦阻公理派教会的成长?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的教会
    1.三件影响教会的事

      西部大迁徙、新移民与内战,是三件大大影响十九世纪教会的事。本章只提第一件——西部大迁徙(thewestwardmovement)。

      教会内部的潮流也影响十九世纪教会的发展。第二次大复兴虽为教会带来许多信徒,但也促进了教会**的趋势;新的宗派和分支开始繁衍、背道的情况显然可见、传统的教义被冲淡、异端和现代主义暗地渗透,教会再度进入垂死的光景。

      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一幅历史的英勇画面:大批人潮从旧殖民区向西迁徙,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入充满活力、生气蓬勃的西部地区,到公元1820年时,他们在阿利根尼山(Alleghenies)西边,又为联邦增加了十个州。

    2.长老派

      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人是殖民地时代最后抵达美洲的欧洲人,因此他们自然沿着西边的边界定居,而且设立了许多长老教会;也因此,他们成了「西部大迁徙」的先锋部队。到公元1802年,他们在肯塔基州已将三个长老部组成一个议会。

      这段时期的「联合计划」(P1anofUnion)深具意义。长老派教会与公理派教会都接受加尔文派信条,只是在行政组织上不一样。当西部大迁徙的人口膨胀到十分庞大之时,两派教会都发现,他们在这块新地区上所面对的,是一项极重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他们采用公元1801年所通过的「联合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两派教会同意合作,协力在西部成立新教会。新成立的教会可以从两个宗派中自由邀请牧师,如果大多数信徒是长老派,即或牧师是公理派,教会的行政还是根据长老派条例实行;若大多数信徒是公理派,则反过来实行。

      事实上这项「联合计划」有利于长老派,因为长老派信徒比较多,而且他们对宗派的感觉也比较强烈。据估计,当时在纽约州、俄亥俄州、伊利诺州及密西根州约有二千个教会,本来是公理派的,现在变成了长老派教会。这些教会也在西部地区普遍设立中学与大学。

    3.浸礼派

      浸礼派与循道派成长的速度,比长老派、公理派快得多。浸礼派准许未受太高教育的人做牧师,而且可以用「部份时间」(part-time)做牧师工作;循道派的牧师则必须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必须「全时间」(full-time)事奉。成立一个浸礼派或循道派教会的经费不大,而且这些牧师与拓荒者一起用双手作工,和学者型的长老派牧师很不一样。他们不加修饰、充满情感的讲道,正适合开荒时代、艰苦生活的需要。

      浸礼派信徒往往成群结队,带着他们的牧师同行。他们先在一个信徒的小屋子中聚会,一段时期后,就合力用木头搭起一间教堂,林肯的父亲就曾于公元1819年,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帮忙建过这样一间教堂。他们的方式是,每月举行「事工月会」,内容是惩冶当日的酗酒、打架、偷窃、不道德、赌博、家庭关系等问题。俄云俄河以南,许多信徒家中蓄奴,教会往往保护这些奴隶;奴隶可以加入教会为会友,也可以对教会的事发表意见。显然在开荒时期中,浸礼派教会是维持秩序与正当行为的有力因素。

    4.循道派

      在所有教派中,循道派在西部的工作最成功。他们能够赢得许多信徒并成立教会,是基于两个因素:教义和组织。

      长老派和浸礼派都属加尔文信仰,因此他们所传讲的是预定论、神的主权、神的拣选。人的命运至终操在神的手里,

      循道派属于亚米纽斯信仰,因此他们所传讲的是「自由意志论」,也就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教义非常适合拓荒者的心,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正用双手在西部荒野之地开创自己的前途。因此循道派能够赢得更多人,建立更大的教会。

      此时,循道派的组织形态也正合拓荒时期的环境。一般而言,长老派与浸礼派的牧师只在他自己的教会及所在地区工作。而循道派牧师则不然,他们本着卫斯理的铭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而行。事实上,在卫斯理漫长的一生中,全英国都成为他骑马巡回讲道的地方。这种「骑马讲道」方式变成了循道派传福音的方式,而且也应用在美国,尤其是在拓荒时期,这种传道方式再方便也不过了;加上他们的「平信徒讲道制度」,更使循道派教会力上加力。

      循道派牧师骑马从一个殖民区到另一个殖民区巡回讲道,有的联区(circuits)范围大到需花四、五个礼拜时间才能走完一圈。骑马巡回讲员除了每天讲道外,又在不同地方成立许多「班」(classes),并选出「班长」(classleaders)。既然「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这些骑马巡回讲员不必等到有许多循道派信徒搬来后才组织教会。既然这么庞大的拓荒人潮都不属于任何教会,他们便骑着马,翻山越岭,到多处在拓荒者中传扬福音及循道派教义。

      亚斯布理是全美国循道派的总监督,他多次越过阿利根尼山,讲道、开会,并分派「联区」给牧师们。

      巡回讲员的讲道,加上教会例行的讲道,使循道派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在十九世纪开始时,西部的循道派信徒不到三千人,但到公元1830年时,信徒数目已经增长到十七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二千印第安人及一万五千多黑人。

    5.东部第二次大觉醒

      从前文中,我们看到,紧接美国大觉醒之后,是灵性的急速下降。一部份原因是英国「自然神论」(Deism)和法国「怀疑主义」(Skepticism)所造成的,因为这两派思想给信徒带来既深且广的影响。许多美国的领导人物是自然神论者,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可能是佩恩(ThomasPaine),他写了一本小册,题名为「理性的时代」(TheAgeofReason),在书中,他大胆地铲除基督教信仰。

      十八世纪末期及十九世纪初期,是美国基督教史中教会最软弱的时期。西部开荒区的众多拓荒者正陷在灵性的无知与迷惘之中,争吵、打架、酗酒、低落的道德、亵渎的言行,都是那个时代的常事。

      在这同时,东部地区却默默地、渐渐地出现了属灵的复兴。人们重新对基督教信仰与基督化生活发生兴趣,教会人数增加,新的教会成立。这次复兴的因素之一,是循道派的传道方式来到了新英格兰地区。公元1789年,亚斯布理分派第一个「联区骑马讲员」到此区,过不久,全新英格兰各州都布满了「联区网」。

      公元1795年起,爱德华滋的孙子德威特(TimothyDwight)担任耶鲁大学校长,他在一系列演讲及讲道中,提出自然神论、物质主义背信的罪及其危险性。自公元1802年起,开始了属灵的复兴,全校有三分之一学生归向基督。同时,达特穆斯学院(Dartmouth)、安慕斯特学院(Amherst)、威廉斯学院(Williams)及新泽西学院(NewJersey)都经历了属灵的大复兴。

      这次在东部的大觉醒,没有布道家,也没有感情冲动。

    6.大复兴与露天聚合(CampMeetings)

      西部的大复兴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发生。长老教会早期领袖麦格列第(JamesMcGready),表面虽然笨拙,里面却充满感人的大能。公元1796年,他在肯塔基州一个声名狠藉的罗根(Logan)郡,担任三间长老教会的牧师。就在那儿,藉着他的讲道,开始了西部大复兴,又称为罗根郡大复兴,或嵌伯兰大复兴(CumberlandRevival)。

      后来在几位牧师的协助下,嵌伯兰大复兴于公元1800年进入高潮。那一年,在红河(RedRiver)边举行的聚会非常激动,有无数人归主。消息传开后,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参加聚会的人,带着几天的生活必需品,来到聚会的空旷地方,就这样开始了露天聚会,而成为后来在美国流行的一种传福音方式。一次聚会可以延续四天四夜,而且有成百的人归向基督。

      这种露天聚会在西部各地举行,尤其在夜里更是蔚为奇观:有营火、有一列列帐蓬、有几百个挂在树上的灯笼、有讲员充满感情的劝勉、有诚恳的祷告、更有数千人唱诗的歌声、荡漾在夜空之中。当人们看见自己的罪时,有的哭泣、有的尖叫、有的嘶喊。

      西部大复兴,主要是由长老教会的工作引起;但后来长老派教会**,浸礼派和循道派便投入复兴的工作,以致信徒人数大增,纷纷加入在他们的教会中。

    7.新宗派

      美国教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教会**又再**」,这种情形开始于十九世纪前期。

      有三个团体脱离长老教会:第一个是嵌伯兰长老教会(TheCumberlandPresbyterianChurch),是由提倡露天聚会、联区讲道制度及加尔文主义的人组成。第二个是基督徒教会(TheChristianChurch),他们离开的原因是不能接受「预定论」与「拣选论」。第三个是门徒教会(TheChurchoftheDisciples),是由一郡反对教会分门别类,要回到新约时代单纯教会的人所组成。

      循道派方面,也有一些团体**出来:一批希望教会更加民主,更多平信徒投入事奉的人,组成了循道派复原教会(TheMethodistProtestantChurch)。此外尚有基督弟兄联合教会(TheChurchoftheUnitedBrethreninChrist)及福音教会(TheEvangelicalChurch),均为德国传道人所组成的。

      当许多人为了要更敬虔、更多活动、信仰更纯正而组织新派之时,新英格兰区却有许多公理派教会和牧师,因不接受「三位一体」教义而成立了「神体一位会」(UnitarianChurches);当这支信仰错误的宗派兴起后,刺激了许多接受正统信仰的信徒们,起来组织信仰纯正的教会。

    8.差会

      大复兴带出来的热诚,导致许多差会的成立、宣教刊物的出版、基督教大学和神学院的设立。由于大复兴时期中各宗派的合作,新成立的差会往往是「超宗派」的;而每个宗派也几乎都成立了自己的差会。例如,公理派于公元1810年成立了「美国公理派国外布道会」,该会于三十年内,差派了六百九十四位宣教士。

      最戏剧化的是浸礼派差会的成立:莱司(LutherRice)和耶德逊(AdoniramJudson)本是公理派差往印度的宣教士,他们在赴印的途中,接受了浸礼派原则,而于抵达加尔各答后重新受洗;耶德逊留在缅甸继续宣教工作,莱司却回到美国,组织了浸礼派差会。

      早期差会所关心的对象几乎都局限于当地:把福音传给印第安人及黑人;后来才扩大到海外国家。

      为了挑起基督徒对宣教的负担,出版了好几种宣教杂志,其中大部份后来停刊,但也有一些一直出刊到今天。

      西部拓荒老非常缺乏圣经和属灵刊物,为了这项文字需要,「美国圣经公会」于公元1816年成立,「美国单张公会」也于公元1825年成立。许多宗派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为美国带来极大的影响,他们出版大量基督教读物,甚至传达到最偏远地区的殖民者家中。

    9.主日学

      殖民地时代完全没有主日学工作。循道派信徒最先将教导孩童与青年的方法带到美国。他们于公元1786年开始主日学工作,而且非常成功。三十年后,在全美国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到主日学工作。公元1824年「美国主日学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的宗旨,在促进主日学的设立,并提供主日学教材。

    10.神学院与大学

      西方的开拓和第二次大复兴,导致传道人及宗教领袖的需要。因此,许多为造就传道人的神学院应运而生。这时期,几乎每个宗派都创立了一间或数间神学院。

      一些曾在哈佛接受训练的公理派牧师,因为神体一位派的教授开始在哈佛教神学,而于公元1808年另外成立了安多弗神学院(AndoverSeminary)。荷兰改革宗于公元1810年,在新泽西州的新布朗斯维克(NewBrunswick)创立一间神学院;在此之前,改革宗献身的青年人必须前往荷兰乌特列赫大学受造就。公元1812年,长老派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Princeton)设立了他们的神学院。从公元1808到1840年间,至少有二十五间这样的神学院在美国东部成立。

      当学校迅速成长时,也亟需老师与领导者;因此,各宗派也在全美各地设立基督教大学;这些大学将文化及学习气氛反映到整个社会,它们对美国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

      

    研讨问题:

      1.在西部开拓运动中,哪些宗教团体打先锋?为什么他们在教会行政组织上采长老制?

      2.为什么在拓荒地区中,循道派及浸礼派的人数增长最速?

      3.一般而言,复兴都是因「反应灵性低落」而引起的,在美国有哪两大地区经历复兴的果效?它们分别以什么方法带领许多人悔改?

      4.列出这时期成立的新宗派,并说明每一宗派所强调的教会活动与教义。

      5.研究主日学工作的发源与发展,以及其历史背景。

      6.解释以下名词:联合计划、德威特、麦格列第、耶德逊、露天聚会。

      7.研究长老教会在美国中西部成长的经过。

      8.列出十至十二个美国著名基督教大学,找出它们的宗派背景及立校宗旨。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五章 教会处于混乱时期
    1.长老教会

      在公元1801年的「联合计划」下,在纽约州中部、俄亥俄州、密西根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州及威斯康新州分别成立了许多教会。这些教会由两派完全不同的信徒组成:新英格兰公理派信徒与爱尔兰籍的苏格兰长老派信徒。大多数长老派信徒接受加尔文主义,而公理派信徒则因受到新英格兰自由神学的影响,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加尔文信仰。

      公元1837年,长老教会的传统派和自由派之间发生强烈冲突,而造成教会的**;这次**持续了三十二年。**前一年,自由派已经在纽约市设立了「协和神学院」(UnionSeminary),这间神学院今天在美国仍为自由神学主义的发源地。

    2.圣公宗教会

      由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圣公宗教会在战后几乎有一代之久,非常没落。他们也不太会处理「西进运动」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到公元1850年时,圣公宗只有九万信徒,而且还分成七派,

      在他们中间只有少数几位领袖不消极。其中最有名的叫做查斯主教(BishopChase)。他第一个教区是在纽约边界;然后他在新奥尔良成立第一间圣公宗教会;后来又在俄亥俄州工作,使圣公宗又新开设一个教区,并成立了肯阳学院(Kenyonco11ege);然后他在密西根州与伊利诺州做宣教工作。

      在这段时期中,高派教会与低派教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低派教会注重传福音及简单的崇拜仪式。高派教会因英国的「牛津运动」而坚强起来,以致低派教会大为恐慌,担心圣公宗教会返回罗马天主教。公元1853年,举行了一次大会,准许低派教会有更多发表意见的自由,这样才防止了圣公宗的**。然而,从那次大会后,低派教会也失去了它的影响力。

    3.移民使信义宗坚固

      德国信义宗教会为两个问题产生冲突:一派主张把信义宗美国化,并且对奥斯堡信条作较自由的解释;另一派主张保持德文,并坚守传统路德派主义信仰,如果不是移民潮涌入美国,前者很可能得胜。公元1830至1870年间,也就是美国内战前十年,超过一百万德国人移入美国。里面有许多天主**和反对宗教者,但绝大部分为信义宗信徒。他们大大坚固了信义宗教会内保守派的力量。当时,他们的领袖是窝特尔(Walther)。也在这时,举行了几次正统会议,其中包括闻名的密苏里大会(MissouriSynod)。

      窝特尔是密苏里州圣路易城的信义宗牧师,在他的德文杂志中,他恳切地教导读者坚守传统路德派主义,也主张为教育儿童设立教会学校。直到今天,信义宗良好的学校制度仍为窝特尔及一些领袖不朽事业的纪念碑。密苏里大会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将青年组织命名为「窝特尔联盟」(WaltheLeague)。

      内战之前,大批信义宗信徒从挪威及瑞典移民到美国。后者在伊利诺州的岩石岛(RockIsland)组织了奥古斯丁大会及奥古斯丁学院,这批移民也接受非常保守的正统派信仰。

    4.荷兰改革宗教会

      我们还记得,荷兰改革宗教会于十七世纪早期便已定居在纽约地区,在十八世纪初期时,曾被富瑞林浩生大有能力的讲道所复兴。富瑞林浩生在美国创办第一间神学院,这间皇后学院(Queen’sCollege)设立在新泽西州,是今天若歌大学(RutgerUniversity)的前身。

      欧洲大移民潮也带来了许多荷兰人,有很多教会是全体信徒与牧师一道移民过来。有一个团体由范饶特(Van

      改革宗教会对美国改革宗信仰的保守及福音的传播有根大贡献,至今他们仍保持先人在荷兰所接受的信条。无可避免地,「自由神学主义」也侵入了改革宗教会,虽然如此,这个教会大部分信徒与上百位牧师,仍持守传统信仰,而且传扬纯正福音。他们有九百间教会、二十三万信徒。

    5.基督徒改革宗教会

      在密西西根定居的改革宗教会里,有一批人对太快加入美国改革宗教会,及教会的一些作风非常不满;不满的情绪从公元1850到1857年,不断增加。他们批评教会使用东部的诗歌,也对荷兰监督会的「临时会员制」及「公开圣餐制」提出质疑,又抱怨信仰问答的教导、慕道班及探访工作的疏忽。最新的争论则导因于范饶特牧师介绍巴克斯特(Baxter)的一本书「呼吁未信者」,他们批评说,这本书有亚米纽斯主义的看法。当时主要是平信徒对教会领袖的不满。

      结果于公元1857年四月八日,在荷兰监督会的聚会中,发表了四份脱离教会的公文。同年十月七日,五间教会在鲍思(Bosch)牧师领导下组织了「基督徒改革宗教会」(ChristianReformedChurch)。

      起先成长得很慢,但公元1880到1890年间的移民潮,为他们带来不少信徒。在公元1881至1882年间,有八个教会及许多人为了互助会(FreeMasonry)的问题而脱离改革宗教会;这些人以及荷兰真改革宗教会,都于公元1890年加入了「基督徒改革宗教会」。

    6.天主教会因移民扩展

      公元1830到1870年的移民潮,不但使信义宗及改革宗增长,也同时帮助了天主教会的扩展。德国移民中有三分之一是天主**,数千名爱尔兰移民则全都是天主**。

      爱尔兰天主**非常贫穷,抵达美国国土时,已经囊空如洗;因此只能定居在上岸的地方,结果使波士顿、纽约、费拉铁非及巴尔的摩,变成天主教的中心地。德国天主**则定居在新拓展的西部地区:俄亥俄州北部、密西西比州西部、密苏里州及威斯康新州,均成为德国天主**的集中地区。

      公元1830年时,天主**有五十多万人;三十年后,增至四百五十万人,全美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位主教。从此以后,罗马天主教在美国便具有强大影响力。今天美国有四千多万天主**。

    7.教派的兴起

      时代的动荡,使移民潮自欧洲流向美国,也使拓荒人潮向西迁徙。它带来了「复兴运动」以及「露天聚会」,但也成为不合圣经的教派(Sects)或异端(Cults)萌芽、发展的温床。

      奇怪的是,纽约州中西部地区同时是米勒尔派(MilleriteCraze)、属灵运动(SpiritualisticMovement)及摩门教(Mormons)的发源地。

      更奇怪的是,在这同一个地区,出了当时一位伟大的奋兴家芬尼(Finney),而芬尼带领归主的一个人,在这个地区又成功地组织了奥奈达团契(OneidaCommunity),在社区里推行共享财产制度。

    8.摩门教(TheMormons)

      约瑟斯密特(Josephsmith)住在纽约的波密拉(Pa1myra)城,他在年轻时就看见过许多异象,并宣布天使摩洛尼(Moroni)曾向他显现,告诉他当时教会的许多错误,又告诉他为西方世界所写的圣经被埋在附近的山里。公元1827年九月廿二日,他宣布挖出一个石盒,盒内放着一本金页书。

      斯密特用三年时间将这些金页的内容翻译出来,于公元1830年出版了摩门经(BookofMormon)。这本书宣称是一本从巴别塔讲起的美国历史。并宣称摩洛尼是摩门的儿子,是神选民的最后一个生存者,他在公元四世纪时将这些金页埋藏起来。

      跟随「先知约瑟」的人,于公元1830年四月成立了一间教会。从公元1831年到1837年,摩门教总部都设在俄亥俄州的科特兰城(Kirtland);后来杨百翰(BrighamYoung)加入这个运动,而且很快成为「十二使徒」之一。由于法律事件及社区间的摩擦,摩门**在迁到密苏里州之后,又于公元1840年迁到伊利诺州的诺浮城(Nauvoo)。

      约瑟斯密特宣布他于公元1843年七月看见异象,因此创立一夫多妻制。这种措施引起人们对摩门教不满。当斯密特和他的兄弟被关在监牢时,暴民打破牢门,入监将他们残暴地杀死。两年后,在杨百翰的领导下,摩门**集体迁往大盐湖(GreatSaltLake)。

      这个教会影响信徒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它为贫困者及病人提供救济,又为信徒提供教育、娱乐和职业,年轻的摩门**两个、两个地出去,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义务为教会工作。

      摩门经被看为与圣经同等,是支持圣经而不取代圣经的一本书。对于圣经,则只接受它正确的翻译。在基本教导上,他们认为斯密特的另外两本书也极其重要。这个教派有两个特别的教义:「为死人施洗」及「属天婚姻」(CelestialMarriage)。

    9.安息日会

      这时代所有福音派都传讲基督的复临。米勒尔(Miller)是新英格兰的农夫兼浸礼派平信徒传道人,他根据但以理书及启示录,将基督复临的日子订在公元1843年三月廿一日,有许多人相信并跟从他。

      米勒尔于公元1831年开始传道,起先在附近乡村,后来被请到大城市讲道,最后全国各地都要求他去讲道,他的著作大为流行。    公元1843年三月廿一日到了,又过了;米勒尔解释说:「在这一年中,基督随时会复临」,但公元1844年三月廿一日到了,又过了;这个日期再度修订;公元1844年十月廿四日也到了,又过了;每个日期都因预备期的延长而耽搁。

      他们于公元1845年成立了一个很弱的组织。但到公元1846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s)为了犹太人安息日的问题及对但以理书第八章的解释问题,而脱离该组织。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教义上非常保守,怀特夫人(Mrs.White)是早期领袖。他们在慷慨捐赠、禁酒、禁烟方面,都是最好的榜样;他们的医疗及福音工作,遍布之地涵盖九百种语言。根据公元1963年的报导,他们有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间教会及一百三十万成年受洗者。

    10.属灵主义(Spiritualism)

      人本来就有与灵界沟通的欲望,但在混乱时期中,这种运动往往发展成极端。

      大卫斯(AndrewJacksonDavis)是属灵主义的创始人,他组织了「属灵派主日学校」。几年后,纽约州海德斯非城有一对弗克斯(Fox)姊妹,在家中听到敲击的声音,她们立刻感到这是来自灵界的信号;以后她们的降神会非常出名,许多人被吸引。公元1855年,这一派宣称有二百万信徒,并在公元1893年成立全国性组织。今天根据不同属灵派团体的报导,总数约有近二十万人。

    11.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Science)

      在摩门教、安息日会及属灵主义出现后几十年,又有基督教科学会兴起。公元1866年,艾迪夫人(Mrs.Eddy)突然从重伤中痊愈。她过去曾学过精神与属灵关系学,此后便发展她的「科学神医系统」,她相信所有「和谐的意志行动原则便是神」。很明显地,这个运动不但不合圣经,也不合科学。

      艾迪夫人写了「科学与健康」一书,成为基督教科学会的教科书。公元1879年,依照她的指示,在波士顿建立了一间教会。又于公元1892年重组,改名为基督教科学会第一教会,其它教会都是这间母会的分支。由当地教会领袖分别担任「诵读者」、「从业者」及「老师」的工作。「诵读者」在聚会中,诵读他们出版的讲道课程;「从业者」全时间做医治的工作;「老师」则教导慕道班。

      母会常提供免费演讲。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ChristianScienceMonitor)是全世界最好的报纸之一,为读者提供没有偏见的报导,是有效文字工作的榜样。这个团体绝不宣布他们信徒的人数。

    12.耶和华见证人会(Jehovah’sWitness)

      另一个分布全球的教派是耶和华见证人会。该会直到公元1931年才定名为耶和华见证人会;以前曾称为「千禧年曙光派」(MillennialDawnists)、「国际圣经学生会」(InternationalBibleStudents)、及「如瑟立派」(Russellites),因创始人如瑟立(Russell)而得名。如瑟立吸引很多人听他讲基督的再来。公元1872年,他在匹茨堡第一次正式将跟随者组织起来。他的书印行了一千三百万本。公元1909年,总部迁到布鲁克林(Brooklyn),又于公元1939年改名为「守望台圣经与单张协会」。公元1916年如瑟立去世,拉塞福法官继承领导地位;公元1942年,诺尔(Knorr)再继承拉塞福。

      该会所有信徒都是传道人。虽然他们不收什一奉献,但他们为见证及宣教工作的奉献非常慷慨;他们所写、印、分发的文字刊物数量之多无法估计。他们的正式刊物是「守望台」(Watchtower),每期印三百七十万份。公元1920年后,书及小册的分发超过七亿本。全美国有四千间教会,全世界有二万间耶和华见证人会的教会。

      耶和华见证人会反对向国旗敬礼或为国家当乓,他们认为「政府暴政」是撒但三大联盟之一,其它两项是「教会错误教导」与「对事业的**」。虽然如瑟立的某些教导后来被修改,但这一派的教义有许多方面和传统基督教是冲突的。他们不信三位一体、不信基督的神性、基督身体复活与基督的再来,却教导有关千禧年及坏人灭亡的第二次试验;他们对基督代赎论、人类管理及灵魂的存在,都持不合圣经的看法。

    13.反奴隶运动的兴起

      殖民地时代,蓄奴是很普通的事,许多出名的公理派牧师,包括爱德华滋,都拥有奴隶。独立战争之初,单单麻萨诸塞州就有六千名奴隶,虽然蓄奴在那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也有不赞成的人。早于公元1769年,一位罗得岛州新港镇的贺普金斯牧师(Hopkins),就在讲道上强烈攻击奴隶制度;贵格派是当时唯一采坚定反对奴隶制度立场的教派。

      殖民地时代末期,人们开始改变。南方、北方普遍地感到应当释放奴隶,长老教会、循道派教会及浸礼派教会都发表强烈反对奴隶制度的决心。

    14.教会为奴隶问题**

      自从怀特尼(Whitney)于公元1792年发明轧棉机及纺织机以后,南方人对奴隶制度的感觉完全改变。棉花变成美国最主要的产品。公元1830年时,南方领袖们深信全国的福利全赖棉花,而若没有黑奴的劳工,无法好好种植棉花。

      在北方,反对奴隶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在情绪上也越来越紧张。因为腓力浦(Philips)在各处演讲,怀悌尔(Whittier)的诗歌,及迦利逊(Garrison)的文章「释放者」,都成了有力的宣传。

      北方与南方之间渐渐发展成敌对的情势,这种「不共戴天之感」到一个地步,终于使一些教会**。

      公元1845年五月,浸礼派宣教协会决定不再与北方浸礼派合作。同一年,南方循道派通过与北方循道派断绝关系,而改名为「监理会」(MethodistEpiscopalChurch,South)。同样的事,也发生在长老会之中。

      公元1861年,南方圣公宗教会都感到对被释放的奴隶负有责任,因此他们为被释的奴隶和孩子创办学校,为他们提供宗教教导与训练;长久以后,这些教育渐生果效,黑人们自己起来组织了教会:

      在所有为有色人种的福利而设立的机构中,黑人所组织的教会,在宗教上、道德上、社会上及文化进步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最为重要。

    15.慕迪(DwightMoody)

      内战时期,前往军中传福音的人是慕迪(Moody)。他是一位年轻人,先在芝加哥做过不少福音工作,慕迪生于麻萨诸塞州的北田镇(Northfield),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千辛万苦地将孩子们抚养长大,所以他受过的教育很少。

      慕迪十八岁时接受了耶稣基督,第二年就去芝加哥经商。他在普里茅斯教会租一些席位,专门邀请年轻人与他一道去参加崇拜,又在贫民区开始主日学工作,将街上的儿童召集在一起,把圣经真理教导他们。

      以后他放下职业,全时间投入基督教工作,从公元1865到1869年担任芝加哥青年会(Y.M.C.A.)的会长,在任期间,筹款建设青年会在美国的第一幢建筑。

      公元1871年以后,他在全美各地主持奋兴会,同时数度前往英国及苏格兰旅行布道。他的同工善基(Sankey)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帮助他领会;善基带会众唱诗,也介绍新的诗歌。

      慕迪在讲道中强调靠耶稣基督得救的福音,言语简单、灵里火热、态度诚恳,吸引无数人前来听道。慕迪和善基成为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工作带领了成千上万的人归向基督。

      慕迪很有组织才干,他在麻州创办基督教住宿学校,又在芝加哥创办慕迪圣经学校,晚年时,他把大部份时间用在建设这些学校上。公元1899年,慕迪死在北田镇。

      

    研讨问题:

      1.长老教会为什么**?

      2.圣公宗教会为什么**?高派教会与低派教会显着的不同在哪里?

      3.移民如何影响德国信义宗教会及天主教会?

      4.殖民地时期,教会对蓄奴制度一般的态度如何?

      5.为什么怀特尼发明轧棉机影响到奴隶问题?为什么北方反对蓄奴?

      6.为什么奋兴聚会在美国有这么重要的意义?请比较葛理翰(Bil1yGraham)布道大会与慕迪的工作。

      7.解释以下名词:约瑟斯密特、窝特尔、富瑞林浩生、饶特技师、复临派、艾迪夫人。

      8.列出各种新教派的信仰,并列出有些教派值得学习的地方。

      9.摩门教对圣经的看法如何?

      10.奴隶问题如何影响各宗派?

      11.列出慕迪的贡献。

      12.为什么低派教会的影响会减少?

      13.教会为美国的黑人做了哪些事?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六章 教会面对新问题
    1.新移民不守清**式安息

      内战之后,欧洲移民比任何时期更多,从公元1865到1884年,七百余万移民进入美国,几乎一半来自爱尔兰和德国,爱尔兰移民全是天主**,德国移民则包括天主**、信义宗信徒及唯理派信徒。

      在当时,全美国严格遵行主日安息的规定。礼拜天所有商店关门,没有人在礼拜天野餐或旅行,更无所谓「周末」可言。大部份美国人在礼拜天早上到教堂崇拜,晚上再参加晚间崇拜,他们继承了新英格兰清**或加尔文派奉行主日安息的传统。

      但信义宗及天主教新移民却为美国带来了所谓的「大陆式安息」(ContinentalSabbath),芝加哥是新移民的聚居之地。主日在芝加哥乃被描写为:「上午是柏林,下午、晚上是巴黎,」意即,在芝加哥的人只有主日上午去教堂,下午、晚上便是休闲玩乐的时间。新移民嘲笑美国人守主日的方式,为「清**式安息」(PuritanSabbath)。

    2.社区福音工作

      新移民绝大部份非常贫穷,因而大城市中均兴建了庞大的贫民社区。这些「外国人」(Foreigners)和教会毫无接触。

      许多教会看到这广大的需要,将神的话带到他们中间。公元1867年,浸礼派家庭宣教协会共有四十九位被按立的「外国人」,分别在德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威尔斯人、挪威人、瑞典人及丹麦人中间工作。同时在浸礼派的三间神学院中,设立外文系,训练传道人专门向这批外国人传福音。到如今,仍有许多宗派在美国大城中推动全国性福音工作。

      白人不断进来,红人不断被挤出去,以致造成好几次印第安人之战,最后政府实行印第安人保留区制度后,才安定下来。一些教会也将许多精力放在向印第安人传福音的工作上。

    3.财富影响教会

      公元1880年以后,美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大影响教会生活。

      灵命复兴主义仍然继续,大约有八十间至九十间教会每年冬天举行一系列奋兴培灵会。露天聚会也在乡村地区举行,尤其是在南部一带。但是却有显着的改变。

      在纽约沙妥夸湖边(ChautauquaLake)举行的露天聚会,清楚显出当时人的富足:小屋取代了帐蓬。过去露天聚会是在树下举行,现在则以大帐幕取代。到公元1874年,演讲和娱乐节目开始取代奋兴信息。

      沙妥夸湖边变成夏季活动的闻名地点。美国其它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营地,举办教育性及娱乐性活动,都以「沙妥夸」为名。

      灵命复兴主义因一本书而遭到强烈批评,那是一位公理派牧师布士内尔(Bushnell)所写的「基督徒的教养」(ChristianNurture)。这本书使教会看重青年人的造就工作。灵命复兴主义又于公元1902年再度受挫,这次是因「宗教复兴的原始特点(PrimitiveTraitsinReligiousRevivals)」一书造成的。

      工业时代使教会强调行政效率,于是成功的工商管理人才进入了教会的财务部门。

      财富的增加也加强求学的欲望,不但各宗派设立的学院增加,每个学院的注册人数和收入也空前地增加。大学校长变成行政专家,他们最大的目标在为学校争取大量捐款。

      这时,一些有钱人也在全美各地设立大学,包括芝加哥大学、康乃尔大学、史丹福大学及四间女子学院:华沙学院(Vassar)、史密斯学院(Smiih)、卫斯理学院(We11es1ey)及布尔马尔学院(BrynMawr)。其中有几间是由一批认清自己是「神的金钱管家」的信徒所设立的基督教学府。

    4.社会问题

      在工业发达、经济成长的情况下,许多教会开始关心社区中的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后,许多人往城市里搬;新移民又为城市增加更多的人口,贫民窟渐渐形成,许多人受狭窄而不卫生的条件所影响;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所谓的「制度化教会」(InstitutionalChurch)便形成了。

      「制度化教会」的创始人是威廉米伦伯(WilliamMuhlenberg),他是美国信义宗开荒牧师米纶伯的曾孙。从公元1846到1858年间,他是纽约市圣教会教区长,在他的激励下,教会赞助一些社会服务机构。

      纽约第一公理教会的毕察(ThomasBeecher)牧师,于公元1872年在教会加建体育馆、演讲厅及图书馆。康威尔(Con-well)牧师于公元1891年,在费城浸礼派圣殿教会中增加社会关怀部门,又开缝纫班、阅览室、体育馆及夜校。白天工作的人,可以在夜校接受义务老师所提供的免费教育,这间夜校后来发展成「圣殿大学」(TempleUniversity)。

      许多神学院课程中都增加了「基督教社会学」及「社会服务」的课程。公元1908年美国基督教联会也采纳了「社会信条」(SocialCreedoftheChurches)。

      这一切关怀社会的活动,渐渐使教会忘却它的主要功用,许多人迫切地遵照主耶稣「爱邻舍」的命令,但却逐渐忽略「因信得救」的纯正福音。    「关怀社会」是基督徒应做之事,然而教会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福音的广传,以及圣礼的施行,这些事永不可忽略,也不可放在次要地位。

    5.宗教教育

      美国教会历史的一项特点是,自公元1880年后,教会面对宗教教育问题。

      在该世纪的开始,已经有很多复原派教会对公立学校缺乏宗教教育,而深表不满。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是教育的主要部门,然而,宗教内容逐渐被挪走。许多教会领袖看清这是全民的危机,而当时家庭与主日学工作尚没有补上这个缺口。

      于是他们尝试把主日学工作做好。公元1872年,有系统的主日学教材开始出现,并有各种「教学辅导」版本。有些教会为了使主日学工作更趋完善而兴建教育馆,并推出师资训练课程;结果挑起了主日学的热诚,主日学工作有显着的进展。有些大教会设立宗教教育部主任;有些州也有专人负责宗教教育部门;周间与暑期圣经学校设立起来;有些地区的学校提早放学,让孩子可以参加圣经班。神学院里增开宗教教育系,以便训练更多的老师。然而这许多努力的结果,仍然令人失望。

      天主教、信义宗、安息日会与改革宗的信徒,则采另一种作法。他们对公立学校给孩子的教导不满;觉得每周只有一小时宗教教育课,师资又缺乏经验,绝对无法与五天在专业教师下的教育抗衡,他们更觉得,不应该以撒一点盐的方式教导孩子宗教,而应该让所有的科目都浸透在其中,因此他们自己设立学校,自幼稚园到大学,每周上五天课,所有科目的立场都符合信仰的原则。

      天主教、信义宗、安息日会的学校和改革宗学校,在组织上有所不同。前三者为属于教会的学校(ParochialSchool),后者则大半为社会管理的学校(society-controlledschools)。

      改革宗教会跟随荷兰该伯尔的脚踪,深信人生必须被基督教信仰所管理,但不是被教会所控制。他们相信教会的功用是传福音及施行圣礼,而非兴办学校。但是基督徒家长必须建立、维持、并管理自己的基督教学校。因此改革宗家长协会负责三百五十间基督教小学及中学,管理七万名学生及三千五百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这些学校都是「国际基督教学校」(ChristianSchoolsInternational)的会员。    「宗教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宗教教育,这个国家必走向毁灭。美国国势再强,若在公立学校中没有宗教教育,必然难逃毁灭的结局。由于撒但在公立学校教育的影响越趋明显,使其它宗派教会也感到有成立教会学校的必要。浸礼派、神召会及其它教会的家长所成立的基督教学校,组织了全国基督教学校协会,会址设在伊利诺州的惠敦镇(Wheaton)。圣公会也有许多私立学校。

    6.战争与和平问题

      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悲剧,以及新战争爆发的危险,使人类在整个历史中不断寻求和平的保障。有些团体的宗旨虽然在保守和平,但一旦战争不可避免时,他们仍应召出征;但另有些团体视战争为罪恶,绝对不肯参战。

      自殖民地时代,贵格派、莫拉维弟兄会、门诺派及顿克派来到美国后,就有了和平运动。除了这些反战的宗教团体外,公元1826年,全美国各州有五十多个和平协会。参加的会员大半是牧师及虔诚的平信徒。公元1830至1840年间,教会经常通过一些维护国际和平的决议案。

      公元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战后,和平运动更加积极。公元1909年,举行第一届海牙会议,有二十六个代表出席。卡内基(Carnegie)捐出数百万元,促进世界和平,并在海牙建造和平之宫。有许多主张和平的信息在各地发表,使得不少美国人梦想着一个和平公正的新时代即将出现。但是,突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美梦随即幻灭。

      在战争中,那些提倡和平的人如何持守自己的立场?对极大部份的人而言,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他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终止战争」,因此,这些教会的牧师和信徒为了和平,而以全力支持战争。

      仍然大胆公然反战的人,则遭不良待遇。有些教会的牧师在传讲和平的信息时,听众当面走出教堂。有很多牧师在压力之下,被逼辞职。一位牧师因为不肯加入自由借款筹募运动,房子被人漆成黄色。五十五位各宗派牧师被捕,其中一位判刑二十五年。洛杉矶一个反战基督徒聚会被暴民攻破,三位领导人物被捉,受审,罚款及下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运动又变得正面而积极,裁军成为具体的目标。但是希特勒的兴起,以及他对犹太人的屠杀,对民族自由的摧毁,裁军又变成必须重新检讨的课题。

      两颗原子弹一下子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为和平运动带来新的冲击,因着核子战争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毁灭性武器的伦理问题,造成多次「禁核**」和监视核子武器装设的行动。

    7.现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紧接着的是美国趋向繁华的年代。事业发达、钱财富裕,使许多有钱人将大量捐款奉献给教会。于是兴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大教堂。最出名的是浸信会河滨教堂及圣公会圣约翰座堂,两间都在纽约市。

      为了配合美仑美奂的新建筑,崇拜也更趋仪式化。牧师穿上牧师长袍,诗班也穿上诗班袍,教会音乐愈形庄严华丽,并加上牧师及诗班的入席和退席圣乐、会众的应答诗歌以及诗班的圣歌。

      教会仪式越来越复杂,参加聚会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好些教堂已经听不到神的话,敬拜的心已从聚会中消失。教会失去了传福音的基本功用,反而由自由神学(Liberalism)及社会福音(SocialGospel)所取代。

      今日的自由神学主义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这种神学思想将成千上万的信徒带进一种模糊、无稽和不能满足的信仰中。因它的教导包括许多卓越的看法,所以能吸引那些缺乏圣经之真理基础的人。

      现代主义对于永恒的奥秘带着敬畏的态度,他们对基督非常尊敬,认为他是一位独特的宗教奇才。他们赞扬圣经是一本了不起、伟大作品的总汇。但是他们不承认童贞女怀孕生子,及基督的神性。他们不承认世人都犯了罪及基督十字架的代赎之功。现代主义可以说否认全本圣经的基要教义,主要是因他们不信圣经是神所启示的。他们认为圣经只是以色列人宗教思想、感情及经历的纪录:

      现代主义不信信仰中有任何权威,因此,他们不接受任何信条。由于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彼此之间也有根多歧异。

      今天,现代主义不像过去对自由那么有把握,因为历史证明了一些他们的错误。他们把人放在中心,取代神的地位;根据进化论,他们相信人类是朝向理想、美好、有用及幸福的境界迈进;他们把一切希望建立在人的身上,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建设更好的世界,过美好的人生。

      然而,公元1929年发生经济崩溃,接下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与残酷,历史证明人类确是不完全、充满罪恶,而且无法向更美善的世界迈进。

    8.宣教活动

      公元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复原派教会打开了菲律宾及波多黎各的工场。在这两处地方作宣教工作的各派教会,以合作的精神一同工作。

      自从公元1886年「学生立志布道运动」(StudentVo1unt-eerMovement)兴起后,宣教工作得到强烈的热诚和支持。穆特(Mott)成为该运动的伟大领袖。公元1906年又组织了平信徒宣教运动(Laymen’sMissionaryMovement),使国外布道工作向全世界各民族进军,同时本地的宣教工作,也在各大宗派推动下,在西部各州及阿拉斯加进行。

      然而,正当教会努力发展西部及国外宣教活动之时,现代主义渗透进来,并普遍传布,成为福音工作最大的拦阻;因为现代主义所传的是另外一个福音,他们删除了纯正福音的重点,就是把人类需要救恩及耶稣基督宝血的功效删除,把整个基督教宣教的目的破坏无遗。

      现代主义传福音的唯一目的,是将西方文化带给非洲及东方人。然而,印度、中国和日本早有了他们自己优越的文化,对他们而言,西方文化已经沦落,并有许多严重的错误。

      由于现代主义的影响,教会经济的来源及宣教的人力,惊人地下降。曾经一度在各大学轰轰烈烈的学生立志布道运动,消声匿迹。穆特的口号:「在这一代把福音遍传全球」也失去了意义。到了公元1930年,宣教工作显然面临严重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宣教活动有了急遽的转变,因为有许多国家独立(尤其是在非洲),民族主义精神在这些新文化中兴盛,使宣教士面临困难的情况。宣教士被看为西方派来的特务,基督教被看为当地宗教信仰的敌人。眼看着外国宣教士的工作即将告终,各宣教团体开始强调当地领袖的训练,培植当地基督徒领袖,使他们自己组织教会。

      不但新兴的国家严禁宣教士的活动,连其它非基督教国家也重新确定他们的宗教。锡兰的教会学校被敌对的政府没收;印度不欢迎宣教士;也有许多其它国家表示不欢迎宣教士;中国大陆之门关闭;共产国家的宣教工作也大大减缩。当然,日本以及中、南美洲的开放,又给宣教工作带来新的机会。

      

    研讨问题:

      1.从复兴运动和教育的表现上,如何看出教会在经济上的富裕?

      2.为什么到十九世纪后期,教会开始多开怀社会的需要?这种关怀在优先顺序上有没有问题?教会主要的使命是什么?

      3.各个宗派在宗教教育方面做了什么努力?

      4.在防止战争运动上,教会扮演什么角色?你自己的教会对战争的伦理观是什么?

      5.是什么事影响了「主日守安息」的传统?

      6.解释以下名词:大陆式安息、沙妥夸、教会学校、和平之宫。

      7.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教活动大为改观?

      8.教会对教育、战争、政治及种族问题,当采什么态度?

      9.现代主义的神学观点是什么?什么叫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哪些人是领导人物?

      10.试作一项研究:是否就请基督教学枝的学生的灵命和信仰,会比就读非基督教学校的学生强?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七章 加拿大教会
    1.早期历史

      加拿大早期历史和英国史、法国史及罗马天主教宣教史交织在一起。自从公元1534年,卡悌尔(Cartier)发现圣罗伦斯(St.Lawrence)后,有两世纪之久,开发加拿大地区的基本目的,都只为皮货贸易及带领印第安人信主,而不是为了殖民。公元1605年,阿卡地亚(Acadia)成为第一个殖民地;阿卡地亚就是今天的诺瓦斯各夏(NovaScotia)。

      为了争取北美洲的统治权,英国和法国展开了长期的奋斗。最后是公元1763年的巴黎条约(TreatyofParis),才把主权归给英国。

      加拿大的法国人对美国独立战争不感兴趣。许多英国忠贞份子(Lovalists)在压力下离开殖民地,迁往加拿大的新布朗斯维克(NewBrunswick)及上加拿大地区(今日安大略省)。这些人和大部份后来的殖民者均为不同意国教者(Nonconformists),或安立甘教会信徒。而下加拿大地区(今日魁北克省)则仍属罗马天主教的范围。

      由于双方继续不断的冲突,终于公元1791年,上、下加拿大**,分别在新成立的安大略与魁北克省组织自己的议会。公元1840年,英国政府又将**的两省合并起来。公元1867年,上、下加拿大,诺瓦斯各夏,及新布朗斯维克联合起来,成立了加拿大国。然而,直到今日,两种语言、两种民族传统以及两种宗教,仍为加拿大的基本问题。

    2.罗马天主教

      自从公元1608年查普兰(Champlain)定居魁北克(Quebec)后,下加拿大地区一直是罗马天主教,并使用法语,

      公元1615年,查普兰请神甫自法国来到印第安人中工作,由于人手不足,再于公元1625年,吁请耶稣会修道士来帮助。公元1629年,魁北克沦入英国人手中,这些神甫、修道士被迫回到法国,直到公元1632年。

      公元1642年,为了「神的荣耀及在新法兰斯设立宗教」之故,他们建设了蒙特娄(Montreal)。然而这期间,开荒的神甫们,整整经历了十年披荆斩棘的辛劳与殉道的生涯。

      许多宣教士与探险者一直行到大湖(GreatLakes)区。两位神甫于公元1673年发现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另外两位宣教士于公元1700年成立底特律殖民区(Detroit)。宣教工作被推展到依利诺州及俄亥俄地区之间。

      要印第安人归化一直很难,因为:(1)和贸易者之间的冲突。(2)和其它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3)英国得势后,宣教士们被逼回法国。(4)缺乏永久殖民者。公元1666年,新法兰斯只有三千二百十五人。到公元1713年,也只有一万八千人。然而,美洲这边的殖民地于公元1706年,已有二十六万人。

      公元1763年巴黎条约订立,英国获胜。英国虽然保证「宗教自由」,却又加上许多「大英帝国」的条例,使天主教学校、社区及活动,有一世纪之久受到许多限制。在接下来的怀柔政策之后,又是新的冲突。英国政府容许女性宗教团体的存在,却逐惭消灭男性宗教团体。公元1767年,耶稣会大批产业被没收,修士被驱逐,英国人欲藉复原教学校将法国人带进复原教,但结果却促成法国天主教社区(French-CatholicCommunity)的成立。

      加拿大不像英国,他们没有国立教会的设立,根据公元1867年的北美洲法案(BritishNorthAmericaAct),表面上似乎有崇拜的自由,但这项自由却被深埋在英国法律之下。

      根据公元1981年的「美国与加拿大教会年刊」(YearbookofAmericanandCanadianChurches)报导:在加拿大八十个宗教团体中,天主教势力最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信徒。小学分成天主教小学及非天主教小学(包括复原教、犹太教、回教及印度教),这些小学都从省政府获得经济支持。

    3.长老教会

      加拿大长老教会的信徒来自不同的地方。十七世纪时,曾计划设立一个预格诺派殖民地,但没有成功。当美国革命时,许多预格诺信徒与忠贞份子来到加拿大,分别于公元1749及1755年定居诺瓦斯各夏。十九世纪前期,又有大批长老派信徒自苏格兰及北爱尔兰来到此地。此外,便是来自英国及美国的长老派信徒。

      到十九世纪中叶,就有了合一的趋势。公元1875年,所有长老教会联合,组成了「加拿大长老会」(CanadianPresbyterian

    4.其它教会

      循道派教会也依同样方式发展:他们于公元1770年从英国及美国来到加拿大,在公元1812年的战争之前,加拿大循道派和美国循道派有密切关系。公元1883年,五个主要循道派团体联合,并于公元1925年加入「加拿大基督教联会」,这个联会是目前加拿大最大的复原教团体,其次便是安立甘教会。

      有些浸礼派信徒于美国革命前便来到加拿大,后来由于忠贞份子的来到,使他们的人数大为增加;但传统的独立主义观念,使他们一直无法组织任何联会。

      此外,在加拿大还有信义宗、犹太教、希腊正教、希腊天主教、门诺派、五旬节派及救世军。

    5.安立甘教会

      公元1749年,加拿大安立甘教会在诺瓦斯各夏殖民地开始,许多美国革命时期逃来此地的忠贞份子,都属英国安立甘教会。

      公元1787年,第一位诺瓦斯各夏主教在英国按立,他的教区包括英国在加拿大所有殖民地区。

      这个教会一直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经过多次磋商的结果,加拿大主教们终于公元1857年决定有他们自己的会议(Synods)。直到公元1862年,才有第一位在加拿大本地按立的主教。安立甘教会是加拿大复原派的第二大宗派,据公元1980年的统计,约有一百万信徒。但他们「极端英国」(English-ness)的特点,成了「把福音遍传全球」的拦阻。

    6.改革宗教会

      在加拿大接受改革宗信条的教会至少有五个宗派,其中最大、最久是「基督教改革宗」(ChristianReformed);此派中有些教会早于公元1905年便已成立,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只有十三间教会;公元1946年以后,当成千改革宗信徒自荷兰移民加拿大之时,他们真正开始发展。到公元1981年,基督教改革宗教会共有八万零三百五十九位信徒、一百九十六个教会、及一百九十二位牧师。由于语言的困难,教会情况仍不稳定,盼望能在加拿大找到它的地位。鉴于公立教育太世俗化,他们设立了一些基督教小学与中学。

      另一个因移民而扩大的教会,是美洲改革宗教会(ReformedChurchinAmerica),公元1980年时,他们有二十三位牧师、十九间教会及五千五百四十一位信徒。

      一直和荷兰母会保持密切关系的有三派,第一个是「加拿大改革宗教会」(CanadianReformedChurches),成立于公元1948年。第二个是「荷兰改革宗教会」(Nether1andsReformedChurches),成立于公元1950年。第三个是「自由基督徒改革宗教会」(FreeChristianReformedChurches),成立于公元1951年。这三派中的第一派,加拿大改革宗教会最强调制度上的合一及「有形」的教会;另外二派则强调真正重生与属灵经历,是会友的必要条件。

      

    研讨问题:

      1.什么原因使北美洲印第安人不接受基督教?

      2.公元1867年,英国的北美法案到底提供了什么?

      3.列出加拿大改革宗教会的五大宗派及它们的特点。

      4.哪些教会组成加拿大基督教联会?

      5.加拿大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6.解释以下名词:下加拿大、诺瓦斯各夏、司各脱牧师、忠贞份子。

      7.查考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加拿大早期历史。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八章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
    1.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

      公元1910年出版了一套共十二册的小书,题名为一「基要信仰:真理的见证」(TheFundamentals:ATestimonytotheTruth),这套书带动了基要主义运动。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坚守圣经教导。

      这些书上所列出的基要信仰如下:(1)圣经绝对无误,(2)基督藉童贞女怀孕降世,(3)基督十架代赎功劳,(4)基督肉身复活,(5)基督肉身再来。

      这套书销售了二百五十万份,引起教会中基要主义派与现代主义派尖锐的争论,震撼了循道会、圣公会与门徒教会,在浸礼派教会及长老教会中更是严重。这场争论从公元1916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2.基要派接受千禧年前说(Pre-millennialism)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使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因此他们关心圣经上对末后事件的教导。教会中大部份人都接受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基督再临地上、在耶路撒冷为王一千年的教义。这种看法称为千禧年前说,因为此说教导基督第二次再来是在千禧年国之前。接受这种教义的人被称为千禧年前派。

      基要派信徒绝大部份接受千禧年前说,因此,近代往往把基要派与千禧年前派连在一起。而一些小教派或无宗派的教会也接受千禧年前教义。

    3.圣洁派(Holiness

      渐渐在许多教会中出现了圣洁派,这些团体的会员立誓忠于循道派创立人卫斯理的教导,将循道派教会带回到他的理想之中。但是循道派的领袖们并不赞同这个圣洁运动,大部份循道派牧师及其它教会牧师都倾向于现代主义,这样一来,教会中持正统信仰的会友大大惊慌,他们在这样一个冷淡不愿追求「圣洁」的教会中也越来越不自在,最后他们开始退出教会,另外组织宗教团体。

      公元1880至1926年间,超过二十五个圣洁派与五旬节派团体成立。大部份成立在中西部的郊区,因为那个地区循道派势力最大,从其中出来了许多人加入圣洁派。此外,其它教会及全国其它地区也有许多人出来,加入圣洁派团体。

      公元1894年,八个小圣洁派团体联合而成拿撒勒人会(ChurchofTheNazarene),其它圣洁派团体包括:神召会(AssembliesofGod),神的教会(ChurchofGod),和五旬节派耶稣基督教会(PentecostalAssembliesofJesusChrist)这些团体都是为了反对美国大教会中现代主义越来越强而产生的。

    4.各宗派对抗自由神学主义

      其它教会,不论新旧,都竭力持守纯正、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改革宗与长老宗在现代主义的潮流中力挽狂澜,保守他们的信条。美南浸礼派教会也坚定地站住正统立场,而且以每年十万人的速度增长;公元1980年时,会员已经起过一千三百万。信义宗也忠于他们的信条,尤以密苏里议会为着,较小的威斯康辛信义宗议会更加保守,公元1980年会员四十万二千九百七十二人,密苏里议会有会员二百五十万人。

      南部长老教会和联合长老教会,由于许多牧师和信徒接受自由神学信仰而**,但他们中间仍有大部份人持守改革宗信仰。

      北部长老教会则被自由神学主义完全侵占。虽然他们继续以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Confession)为正式信条,但意义已经改变;因为现代派的人,可以很轻易地把自由神学观念读进信条之中。其它小宗派也在现代主义狂流中紧抓传统福音。老派长老教会、荷兰改革宗教会及改革派圣公会都坚守他们的信仰。

      虽然,现代主义在过去数十年中像汹涌海潮,但是神的恩典仍然保守许多宗派,在狂流中坚定不移。

    5.正统派长老教会

      在传统基督教信仰和现代主义之争中新兴的一个教会,是正统派长老教会。当公理派教会受新英格兰神学影响而降下加尔文旗帜时,北部长老教会仍高举加尔文信仰,达几十年之久。但现代主义狡黠地侵入普林斯顿神学院(PrincetonSeminary),然后进入长老教会。

      公元1929年,在梅钦(GreshamMachen)英勇的领导下,于费城成立了威斯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Seminary)以与普林斯顿神学院的现代主义对抗。经过激烈奋斗以后,于公元1935年的大会中,加尔文派被现代主义所击败。这次现代主义派的得胜,是因为大多数长老会信徒把「和平」放在「真理」之上,而被现代派利用的结果。一批忠于先人信仰的人,乃于公元1934年起来组织了正统派长老会,这间虽小犹勇的教会,至今仍然奋勇地与现代主义争战。

    6.基督徒改革宗教会(TheChristianReformedChurch)

      美国教会除了少数几间,都是移民教会。基督徒改革宗教会也不例外,它是欧洲移民中在北美大陆所设立的最后几个宗派之一。

      教义上,这个宗派属于改革宗,也就是加尔文派。采用的信条与荷兰改革宗教会一样,即比利时信条、海得堡信仰问答和多特法规。教会行政制度是长老制,他们把教会组成许多监督会,与长老部联系;在每一个监督会中的各教会,派牧师及一位长老参加监督聚会;这种聚会一年举办二至三次。每一个监督会的牧师与长老代表,则参加一年一度的年会。基督徒改革宗教会和其它改革宗教会一样,要求传道人接受高深的教育。

      近年来教会显着的增长,是由于内部的强大,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潮从荷兰涌入之故。公元1943年,他们有三百零六间教会、十二万六千信徒,公元1981年则有六百二十六间教会、二十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五位信徒。

      多年来,宗派领袖们与荷兰的神学发展保持密切接触,该伯尔(Kuyper),贝文克(Bavinck),和其它神学家的著作,引起了对加尔文派及改革宗神学的热爱。

      另外一些因素也使这个宗派保持正统信仰:要求牧师在主日证道中,每两次要有一次根据海得堡信仰问答证道,信徒家庭每年有牧师和长老探访,并强调教会中青年人的慕道班课程。基督徒学校得到支持,社会中各年龄阶段都有查经班,当其它宗派越趋松弛之时,他们的信徒仍实行严格惩戒,甚至将没有活出基督徒生活见证的人革除教籍。

      

    研讨问题:

      1.基要派信仰如何符合初期教会的使徒信经?

      2.为什么千禧年前派与基要派连在一起?

      3.圣洁派团体的宗旨是什么?

      4.为什么现代主义对正统信仰一直是一种危险的影响?

      5.正统派长老教会为什么脱离美国长老教会?

      6.列出基督徒改革宗教会七方面的活动。你能找出它有荷兰的背景吗?

      7.解释以下名词:梅钦、世俗化、密苏里议会、威斯敏斯特信条、该伯尔。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九章 教会联盟与联合
    1.两股力量:分离与合作

      从改教运动一开始,复原教主义便显出**的趋势;路德、慈运理、加尔文对许多事情之看法不一致;但也从改教一开始,就已经在努力克服这个趋势,例如路德和慈运理在马尔堡的会谈,虽然没有成功,却也是一次努力的明证。加尔文在他的信件、教导及会议中,成功地为复原运动带来相当程度的合一。

      近代在复原派教会中谋求合作的第一次努力,是于1846年在伦敦成立的「福音派联盟」(EvangelicalAlliance)。从美国、英国有五十多个福音派团体加入这个联盟,同时也在九个欧洲国家设立支会,这个联盟推动许多合作活动,可惜到该世纪结束时,热诚已经消失了。

      复原派教会之间的**随着时日而增长,特别是在美国,由于政教分开,以及宗教的完全自由,单单在美国复原教就分成三百多个宗派。

      十九世纪末期,整个复原教世界普遍渴望合一,盼望在不同的问题上,各教会能有合一的见证与行动。这种感觉就带出了「教会联盟」与「教会联合」的组成。所谓「教会联盟」(ChurchFederation)是指在同一个宗派中,各教会为面对同样的问题而组成的联盟。所谓「教会联合」(ChurchUnion)则指两个以上不同宗派联合在一起。

      美国各教会对教会合作特别热衷,但欧洲的老教会及亚洲、非洲的新教会也很难投入;虽然这种教会合一运动主要是在复原教团体中,但东方正教也加入此运动,甚至连天主教也表示感兴趣。

      这个合一运动成为二十世纪教会最显着的特色。

    2.教会联盟的组成

      「福音派联盟」事实上是一个由个别基督徒组成的协会,而非各教会的联盟;当这个国际性的联盟解体之际,一个新的教会联盟于公元1908年在美国成立,取名为「美洲基督教联会」(FederalCouncilofChurchesofChristinAmerica)。这个联会非常活跃,常针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问题发表文章。复原教会大宗派都加入该联会,现代神学对这个组织有根大的影响。

      公元1950年「美国基督教联会」(NationalCouncilofTheChurchesofChristinTheU.S.A.)取代了「美洲基督教联会」,这个新组织除了包括旧组织所有复原教会之外,又加入了希腊东正教会。这个新组织深具影响力,声称代表美国复原教大多数人的意见。

      但有一些宗派拒绝加入联会,因为认为他们是现代主义派,而已加入的各宗派中也有许多宗派对该联会深表不满:因为他们没有信仰告白,也不致力于达成宗旨。

      这些采取反对立场的基督徒,深觉「正统复原教主义」需要一个强大而合一的声音。因此于公元1940至1944年间,出现了两个组织,它们是「全美福音派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Evangelicals)及「美国基督教会议」(AmericanCouncilofChristianChurches)。这两个组织都同意忠于正统基督教信仰,但在组织上及对美国基督教联会的态度上不同。全美福音派协会于公元1943年举行了第一次大会,参加者不但来自各宗派,也包括基督教机构与个人;而公元1944年成立的美国基督教会议,限定会员必须是与美国基督教联会无关的份子。可见全美福音协会在对美国基督教联合的态度上,比美国基督教会议宽大得多。这两个新组织在文字出版等方面都很活跃,对会员们提供极有价值的服务。

    3.教会联合迅速发展

      人们对许多事都有不同的意见,对于信仰更是如此,因为宗教问题不仅是普通意见,更是一种信念。教会界对于基要派教义、崇拜方式及教会行政组织等问题,总会因看法不同而分开。

      对于基督教界的分门别类,有人以为完全是错误,有人认为并非大错;有人卫护宗派,有人则看宗派为罪恶。

      在过去四十年中,一些大宗派的领袖们为教会联合而努力。有些人竭尽己力,渐有成就。然而谋求各宗派联合是一条漫长而缓慢的路。在过去二十五年中,联合的步伐突然加快起来。公元1939年,三个宗派联合起来,组成了「美国循道会」(MethodistChurchinTheUnitedStates),此外「基督教联会」(TheUnitedChurchofChrist)是由四个宗派合并而成。长老派中有两个大团体最近联合,信义宗也有同样的事,这些宗派联合,无论大小,是联合运动的一些例子。

      美国地区以外,也有联合运动。公元1925年,加拿大的循道派、公理派与长老派教会,联合而成「加拿大基督教联会」(UnitedChurchofCanada),公元1947年成立的「南印度教会」(ChurchofSouthIndia)」也是包括许多背景不同的教会团体。

      除了以上所提的团体外,许多团体也在讨论与其它团体联合的可能性,以致每年联合的名单不断增加。

      当联合顺利进行时,有一点不能不谨慎的就是:教会「联合」(Union)必须建立在教会「合一」(Unity)的基础上。有关教义的问题、崇拜问题及教会行政问题必须先解决,不能为了「联合」而避讳不谈,否则这种表面的联合不是真正的合一,也不能为基督的教会带来真正的帮助。

    4.普世基督教协会

      复原教在合一的努力上最大的工作就是「普世基督教协会」(WorldCouncilofChurches)的成立。这个协会的成立,要溯源于公元1910年在爱丁堡(Edinburgh)举行的国际宣教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宣教会议而非基督教协会,但在聚会中,许多教会看到教会间合作的可行性。

      这次宣教会议所产生的冲激,又带出了三个重要的运动:几年后,成立了「国际宣教会议」(TheInternationalMissionaryCouncil),继续讨论宣教问题,并服事各宣教机构,为它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公元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公元1937年在牛津(Oxford),分别举行了「生命与事奉世界会议」(TheWorldConferenceonLifeAndwork),会中讨论教会对社会应有的关怀及行动。公元1927及1937年,又分别在洛桑(Lausanne)和爱丁堡(Edinburgh)举行了「信仰与教制世界会议」(TheWorldConferenceOnFaithAndOrder),讨论不同宗派的教义及教会行政问题。

      每次会议都发现各宗派之间的差异,但一般的感觉都认为,聚在一起开会有双重目的:一方面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谋求合作的可能。而且大家也看出基督教间合一之路相当乐观。

      因此,当公元1937年在举行「生命与事奉」及「信仰与教制」世界会议时,便提出为合一成立一个新的组织。结果是公元1948年所成立的「普世基督教协会」。这个协会的宗旨是将「生命与事奉」及「信仰与教制」两伙世界会议所决定的事,付诸实行,且在有关全世界的事工上促进普世教会的合一。

      普世基督教协会第一次于公元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开会,共有三百五十一位代表,来自一百四十七个教会及四十四个国家。第二次大会于公元1954年在伊利诺州爱文斯顿(Evanston)举行。第三次于公元1961年在新德里(NewDelhi)举行。第四次于公元1968年在瑞典乌撒拉(Upsaja)举行;除了二百三十五个教会代表外,并有十一个人数少于一万人的教会派代表参加。第五次大会于公元1975年在乃洛比(Nairobi)举行。

      这个协会的确为普世基督教会的合一而努力,但仍有不少教会脱离该组织。有些正统派教会不再申请加入该协会为会员,因为担心它会越来越趋向自由派,或变成一个不强调圣经真理的超教会组织;然而也有一些教会认为,加入该协会为会员,是正统派教会的责任;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在普世协会开会时,代表保守派发言,使他们听见福音派的声音。在这协会中,一些在宣教工场新成立的教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开会时,每次都有不同意见,但大家仍决定联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演进,继续谋求更进一步的合一。

    5.其它普世合一活动

      除了上述的联合运动外,在过去一百年中还有一些合一活动,其中之一便是普世信条联盟(WorldConfessionalAlliances)的成立。全世界信仰和组织相似的教会,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和交通,最早出现的是公元1875年开始的「改革宗教会世界联盟」(WorldAllianceofReformedChurches),其它类似的组织还有「国际公理宗教会协会」(InternationalCongregationalCouncil)、「世界卫理宗教会协会」(WorldMethodistCouncil)、「浸信会世界联会」(BaptistWorldAlliance)、「世界信义宗协会」(TheLutheranWorldFederation)以及「万国基督教联合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ChristianChurches),此外公元1946年的「改革宗普世会议」(TheReformedEcumenicalSynod),也是类似的组织。

      罗马天主教一向对复原教不予理会。但近年来,对和复原教之间的交通越来越有兴趣。公元1962至1965年间举行的第二次梵谛岗会议,邀请了复原教观察员列席参加。

      这许多普世合一活动的潮流,说明了基督教会已经严肃地考虑到合一的见证。另一方面,也警觉到教会之间长久差异的存在,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发展中,普世合一运动可以说是最大的挑战。

      

    研讨问题:

      1.「教会联盟」与「教会联合」的不同是什么?这两种的长短处各为何?

      2.教会联合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3.罗马天主教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及保罗六世时代,乌普世教会合一做了些什么?

      4.举办一次座谈会,讨论我们教会应不应当加入普世基督教协会或其它基督教联盟组织。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五十章 回顾与前瞻
    1.回顾

      腓立比书三章12一14节,保罗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教会可以拿保罗的话,作为自己的勉励。教会过去的事奉并不完全,教会仍有罪人,也在罪恶的世界之中。虽然教会不「属」这世界,却「在」世界中;它是世上的光、世上的盐,它发挥对世界的影响;但是过去世界也曾深深地影响了教会,教会也会失去咸味,它的光也曾黯淡。

      从教会一开始,犹太人是教会的第一个反对者;接下来,回**夺走许多十字架旗帜曾经飘扬过的地区。到目前,教会尚未把全部失地夺回。

      教会从未被征服:罗马帝国虽然覆亡,教会仍然屹立,而且把征服罗马的日耳曼民族,带进神的羊圈。教会虽曾惨痛地跌进错误、迷信、败坏和冷漠之中,但教会属灵的生命永被保存,而且得以复兴。历世历代,无数帝国君王兴起了又衰亡;政治制度、社会体系,出现了又消灭。时代的巨轮,继续推进;人类的生活,不断改变;但教会在神大能的手中,永远长存。

    2.前瞻

      我们已经行过了教会历史二千里漫长之路,这条路仍然继续。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令我们又忧愁又欢乐,忧的是,看到教会中许多人为信仰而纷争;乐的是,看到全世界各角落都有人接受福音。从圣经中我们知道,教会与世界有一天都将面对神的审判;乌云虽然已经在天际升起,但教会仍需继续完成使命,直到主的再来,因为教会是基督的军队,基督是教会的永活之君和元帅。

      读完了过去的教会历史,我们的责任并未结束。虽然我们在历史中,只是渺小的一份子,但愿在前面的争战中,我们能证明自己是主基督忠心的精兵,让我们以生命写下历史的新页。愿往后的历史比过去的历史更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