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概论
作者:马有藻
第五章
第五章 普通书信总论 普通书信按卷释义 2.雅各书 3.彼得前书
4.彼得后书 5. 约翰壹书 6.约翰二书 7.约翰三书
8.犹大书      
第五章 第五章 普通书信总论
    一.引言

    新约二十一卷的书信中,除13本确定为保罗手笔,称「保罗书信」外,还有8本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名「非保罗书信」(Non-PaulineEpistles),虽有学者不赞同希伯来书归入普通书信内,但这仍是个不可确定的论点;况且「普通书信」只是一个方便的名词,虽在「名正言顺」的原则下但还在名目上争辩,未免有点吹毛求疵。笔者主张为方便计,把希伯来书归入「普通书信组」内,亦无不可,亦较易辨认。

    二.普通书信的性质

    在教会史中,「普通书信」这名词曾为多人所争辩,他们称此组书信为「普通书信」(CatholicEpistles)〔注1〕,暗指这些书信内蕴藏「权柄」(Authoritative)或「正典性」(CanonicalStatus)的地位,这是天主教一向的统称。其他称之为「普通书信」(GeneralEpistles),明指这些书信的「性质」(事实上,「普世」(Katholikos)为希腊词,「普通」(Generalis)为它的拉丁文相对词,武加大译本亦称之为「普世书信」)。可是初期的教父却把一些不归入正典的教父书信称为「普世书信」,如「巴拿巴书」(EpistleofBarnabas)或「多安尼修书」(EpistlesofDionysius),甚至异端书信如「泰米臣书」(EpistleofThemison)也放在内,而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却把耶路撒冷大会后的公函(徒15:23)称为「最普世的书信」〔注2〕。

    如此可见,「普通书信」之为名主要在乎它们的性质,即是它们不是为某一地方教会而写成的,而时任何时代教会均适合。普通书信在广义上乃致教会的公函(EncyclicalLetters),这不能按定义而硬性规定,如约翰二、三书均是给某地方教会的书信,但因它们与约翰一书有强烈的联系,故亦归在一起,其余的则可清楚看到其「公函」的性质。

    三.普通书信的次序

    学者们对普通书信在新约正典内的次序编排分为二派系:1.处在保罗书信之前(如大部分的古抄本集,Tischendorf,Tregelles,及WestcottAndHort等的编纂);2.处在保罗书信之后(如大部分的古正典集、武加大、Nestle等)。第二派系次序的编排为传统之排列,亦颇合下列的理由〔注3〕:

    1.因保罗在使徒行传内的重要地位,使徒行传之后即为保罗书信为最合理之编排。

    2.保罗书信在教义与幅度上均较普通书信为详尽,故应先排。

    3.保罗书信的教义为基本的,普通书信的教义为辅助的。

    4.彼后3:15-16指保罗书信均以「成名」,而普通书信则处在辅助的地位。

    普通书信在现今圣经的次序均为年代上的编排(当时人士的看法),略论如下

    1.希伯来书--因正典收集家认为它乃保罗之手笔,故居首位(保罗书信之末)。

    2.雅各书--普通书信最早著成的一卷。

    3.彼得前后书--随雅各书之后。

    4.约翰书信--最后完成。

    5.犹大书--居末之因非年代上之编排,而是因其篇幅较短及其处较次要的地位。

    四.普通书信的重要

    普通书信虽共占新约篇幅约10%(其余的以福音书及使徒行传〔历史书〕共占60%,保罗书信占24%,启示录6%),然而其重要性不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有下列各点:

    1.见证耶稣基督的真实--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主耶稣,亦给我们看到使徒时代的思想与见证。

    2.描述新约教会的情形--这些书信透露新约教会里外的情形。在教会内异端日增,可是信徒的合一与日趋强,在教会外逼迫日广,信徒的生活愈难忍受。

    3.辅证保罗书信的真理--从内容看保罗书信与普通书信如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先后辉映,互相辅助(如保罗强调信心为基层的要素,雅各强调信心所产生的行为;保罗书信预言末世的危险,彼得直言末世的危险等)。

    4.前后经卷的桥梁--普通书信为历史(福音与行传)、教义(保罗书信)及启示(启示录)中的桥梁,它们是前者的续集,为后者之导引。

    五.普通书信的神学〔注4〕

    书信为新约时代特有的产品,也是启视文学中的伟大特征,其他宗教的典籍均缺乏书信的格式与风味。书信为神启示真理之一种媒介,从「非正式」及「个人」(Informal与Personal)书信的体裁中阐释深奥的神学,一方面它们是应付某一时代,或某一教区特别的需要;一方面它们也是为任何时代及任何教会的需要而著成。

    A、神论

    普通书信的神论与旧约的神论相似,神是慈爱(来12:5;约壹4:8);嫉妒(雅4:5);信实(来10:23;11:11)与公义(来2:2;雅5:9)的活神(来3:12;9:14;10:3)。神是灵(约壹4:2);是光(约壹1:5);是爱(约壹4:8);是信徒之父(约壹1:23);是信徒之主(来8:2,11)。

    B、基督论

    普通书信论基督的地方与论神有相若的篇幅,基督为无始无终的神(来1:5-6;5:5;10:5-7),性质与神同等(来1:3,13;4:15;7:26),同时也是完全人(来2:14;4:15;5:7-8;12:3;13:12,20)。他是神的本体真相(来1:3);是「神的儿子」(来1:25;4:14;约壹4:9);是永远的祭司(来7:20-28);「无瑕疵的羔羊」(彼前1:19-20);「宝贵的房角石」(彼前2:5);「灵魂的牧人监督」(彼前2:25);复活与荣耀的主(来1:3;彼得1:21);「世人的救主」(约壹4:14)。

    C.圣灵论

    圣灵论为普通书信中最少讨论的题目,圣灵是神的灵(来4:4;彼前3:19;约壹4:2),称作「真理的灵」(约壹4:6;5:7);他给人圣言(来3:7;9:8;10:5),是感动人说预言之能力(彼后1:21);内居信徒心中(来6:4);藉着他才能分辨真伪之灵(约壹4:3,6);他是现今见证真理的一个明证(约壹5:8);并给信徒服事教会的恩赐(彼前4:10-11)。

    D.救恩论

    救恩藉着耶稣代罪的工作(来9:26;彼前2:24;3:18;约壹3:5),在十架上所流出的宝血(来6:22;彼前1:19)。罪的定义乃「违背律法」(彼前2:11;约壹3:4),可能出自心思(雅4:8)、言语(雅3:1)、行为(雅4:17;5:1-6),使人与神丧失相交(约壹1:5-2:1),产生死亡(约壹5:16),与永远的审判(来2:2;彼后3:9)。

    E.教会论

    教会在普通书信内之地位不如在保罗书信内之重要或详细,它称为「灵宫」(彼前2:5,9),它在组织上的讨论也甚为简略,主要由长老管理(彼前5:1-4),执事的职分也未见提及(彼前1:12;4:10-14指服事,非执事);圣礼包括「洗礼」(彼前3:21)及爱筵(主餐)(彼后2:13;犹12)。

    F.圣经论

    圣经(圣言)在普通书信内颇占主要之地位,它称为「真道」(雅1:18);「经」(雅2:8,23;4:5-6);「自由之律法」(雅1:25;2:8);「预言」(彼后1:19),圣灵感动的话(彼后1:21);至圣的真道(犹20);其功用为「重生」(雅1:18),「光照」(来4:12;雅1:23-25),灵粮(彼前2:2),审判之标准(雅2:12)。

    G.末世论

    主耶稣再来是普通书信一主要题目(来9:28;10:37;雅5:7;彼后3:9-10;约壹3:25;犹14),主再来前的预兆之一是教会充满离道背教的事(彼后2:1-22),及敌基督的出现(约壹2:18)。他的再来乃为赏赐教会(彼前1:7),审判教会(彼前4:17),成就救恩(彼前1:12;2:12;5:1),审判万人(雅5:9;犹15),改变天地(彼后3:10),使新天新地出现(彼后3:13),那是信徒更美的家乡(来10:34;11:16)。

    H.基督徒生活论

    基督徒生活为普通书信较强之处,即是它们论实践之地方比论系统神学教义为强,主要的实际生活教训范围分七方面:1.信心的必须(来11:6);信心与行为的并重(雅2:14-26);信心与见证的相连(来11:1-40);信心与苦难的关系(彼前1:6-7;2:20-21);2.祈祷的重要(雅5:16);祈祷的功效(雅1:5-8;5:13-20);祈祷的阻拦(雅4:2-3);3.长进(来5:12-6:1;彼前2:1-3;彼后1:5-11);4.彼此相爱(约壹3:11,18;4:7-21;约贰5);5.认罪(约壹1:9-10);6.受管教(来12:3-13);7.事奉(包括见证)(来9:14;10:2;12:28:约叁12;犹3)。

    六、普通书信纵览〔附启示录〕

    作者日

    期地点目的主旨钥

    节钥

    意

    希伯来书不详64

    A.D.

    (末)不

    详

    :

    士

    班

    雅指出基督超越犹太教的功效基

    督

    之

    超

    越8

    :

    6更

    美

    雅各书雅各45-48A.D.或62-64A.D.耶路撒冷在任何境遇中均要彰显信心与行为的对称信为

    心的

    与对

    行称2

    :

    14信

    与

    行

    彼得前书彼得64

    A.D.

    (中)罗马以主之榜样及基督徒之盼望,安慰及坚固受苦的信徒

    为

    主

    受

    苦5

    :

    12受

    苦

    彼得后书彼得66

    A.D.罗马警醒信徒在信心与知识上坚固,务斥异端,在主恩中长进

    防的

    备异

    背端

    道3

    :

    17-18背长

    道进

    ,

    约翰壹书约翰80

    A.D.以弗所指出得救的喜乐在乎确知得救;保持此喜乐在乎与神相交;彰显喜乐在乎与人相爱

    相相

    交爱

    与

    1

    :

    3-

    4相

    交

    约翰贰书约翰80

    A.D.以弗所劝戒勿因实行彼此相爱而迎纳异端者进入教会,使真理受损,教会受害

    彼的

    此鉴

    相戒

    爱2

    -

    3真爱

    理心

    和

    约翰叁书约翰80

    A.D.以弗所鼓励该犹在接待过路传道人的事奉上继续见证主爱

    接服

    待侍

    的11接

    待

    犹大书犹大67-

    68

    A.D.耶路撒冷警告信徒有关假师傅的谬理,鼓励信徒竭力为真道争辩

    力

    辩

    真

    道3

    -

    4辩

    道

    启示录约翰95

    A.D.拔摩岛在逼害的日子中启示神的计划终必实现,藉此安慰受苦属主的人,必得最终的胜利及最终的永福

    天人

    国间

    在

    11:15或21:3得

    胜

    
第五章 普通书信按卷释义
    1.希伯来书

    作者:不详(有关作者之理论,参下文历史背景)。

    日期:64-67A.D.(据自12:4;13:23;8:4,13及9:6-9等的涵义)〔注5〕。

    地点:不详(可能士班雅〔罗15:28〕)。

    目的:指出耶稣基督远超犹太教的功效。

    主旨:基督的超越性。

    特征:

    (1)为新约书卷中在作者、读者、著作地点、日期等问题上,最隐晦不明的一卷。

    (2)为新约书卷中文学最深奥与优美之一。

    (3)全书布满旧约的气氛(约有86次清楚引用旧约)。

    (4)引用旧约时不把书名提出,而却说是「圣灵所说」的。

    (5)全书为一本「基督论」,彰显耶稣基督的本性与救赎工作,

    特别是他的神人二性。

    (6)除罗马8:34外,只有本书介绍基督现今在天上的工作。

    (7)在丰盛的教义中穿插五篇警告短文(2:1-4;3:7-4:13;5:11-6:20;10:26-39;12:14-29)。

    (8)全书以「靠近神」(10:22)与「事奉神」(6:1)为中心。

    (9)记有新约内最伟大的数章(1,6,7,8,9,10,11)。

    (10)钥字包括有「天使」、「圣洁」、「罪」、「祭司」、「血」、「约」、「完全」、「永远」、「更美」等。

    历史背景:

    A.对象的问题

    1.读者是谁

    a.外邦信徒说--此说之学者从1.本书之目的乃向外邦信徒解释基督超越犹太教;2.书内经文(如12:18,22)3.书内缺乏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区别;4.缺提割礼之事;5.警告勿堕回异教;6.以七十士译本为应用旧约的经本;7.这个时期犹太教不注重仪式等理由,指出外邦信徒为本书的对象(如Harnack;Moffatt;E.F.Scot;G.Vos;G.E.Ladd;D.Guthrie等代表性之学者。为节省篇幅计,恕不引注及写述书名,下同)。

    b.犹太信徒说--从1.书之风格语调及主题发挥;2.书内经文(特别是1:1;2:16;3:9;11:13,18);3.警告勿堕回犹太教或旧约;4.大量引用旧约(特别是每日祭礼的惯例等,说明本书的对象是犹太信徒);5.罗马教会正典史集之外证;6.一些古卷的标题。此为传统学者的意见(如A.S.Peake;F.F.Bruce;T.W.Manson;L.Morris;F.V.Filson;G.B.Stevens),笔者赞同此说。

    c.特级犹太人说--此说可以分为几类:1.爱辛尼派犹太人(Esseno-Jews)--此说认为本书为爱辛尼犹太人信仰问题最佳之答覆(如Y.Yadin);2.祭司派犹太人--此说据自本书之浓厚旧约祭祀色彩而定(如C.Spicq;J.Danielou);3.希利尼派犹太人--由于书内希腊及犹太两方面的字汇及思想均有出现,故有学者采此「妥协性」的意见(如J.W.Bowman)。

    d.先犹太信徒后外邦信徒说--此说根据1.3:1;2.13-24;3.彼后3:15(以保罗为作者);4.徒11:22等处的经文的指示推理而来,故主张本书乃保罗写给耶路撒冷教会(徒11:22)或犹太众教会(徒9:31),后来教会把本书的副本送到各地教会去诵读,最终到达外邦信徒(教会)的手中〔注6〕。此说建于无稽之论据,驳斥其谬非本概论范围。

    结论:归纳上文之引论,笔者认为本书主要对象为教会内之犹太信徒(教会分外邦及犹太两部分),而这些信徒非自正统犹太教(NormativeJudaism)出身,却是从保守派犹太教(NonconformistJudaism)背景而来〔注7〕(故此他们曾受爱辛尼派及祭司派所薰染)(各点辩证或反辩均超越本概论范围,兹不赘述)。

    2.读者在何处

    a.耶路撒冷说--此说主张收信人为耶路撒冷之信徒,因书内充满有关祭祀的事情,只有耶路撒冷的信徒才配合此背景(如B.F.Westcott;W.M.Ramsay;J.Moffatt;P.E.Hughes;H.C.Thiessen;牛述光),但作者只引述帐幕的祭祀,而非圣殿。

    b.安提阿说--主张安提阿为收信地点者据因该地乃是耶路撒冷之外,犹太人集最多之地点(如C.Spicq)。

    c.亚力山大说--一些学者从书内含有亚力山大哲学、字汇,或文学修辞等方面,鉴定读者旅居亚力山大(如J.Schmidt;.Davidson;C.J.Cadoux;S.G.F.Brandon;F.C.Grant等)。

    d.哥罗西说--又有学者认为书内透露类似哥罗西教会之犹太诺斯底派异端,故以为此处为终点(如T.W.Manson)。

    e.以弗所说--此说从书的字汇中,想象收信人为富有及深受希腊思想熏陶之犹太人(如W.F.Howard;F.Bartlet;F.W.Farrar等)。

    f.罗马说--从1.13:24;2.收信人;3.历史的旁证,可指出罗马为读者所在最可能之地点(如F.F.Bruce;E.F.Harrison;D.E.Hiebert),此乃大部分学者之意见,笔者赞同此说。

    g.其他--其他地点如撒马利亚、该撒利亚、哥林多、庇哩亚、帖撒罗尼迦、加拉太、居比路,甚至士班雅等,均被选为读者所在的可能地,但这些均缺乏论据,也不用赘述。

    B.作者的问题

    希伯来书「作者是谁」与「读者是谁」同是一个谜。对这些问题,学者一已有一千多年的研究经验〔注8〕。归纳起来,主要的作者有下列各人(为节省篇位,笔者把各派代表放入论文内):

    1.保罗说

    此说源自亚力山大教父的写作,一直影响东方教会,至第四世纪时西方教会才改变。书内确有保罗的语味、字汇、神学等,但亦有很多非保罗手笔的证据(如2:3)(此派代表有早期亚力山大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亚他拿修;耶柔米;奥古斯丁;学者有A.W.Pink;E.W.Bullinger;J.N.Darby;J.SBaxter;E.S.English;牛述光及不少天主教学者)。

    2.亚波罗说

    从书之内容及徒18:24,一些学者主张亚波罗为原著者。此说源自亚力山大一些不满意保罗为作者的人,他们从书内之「亚力山大思想」找出证据,而从亚波罗身上找到支持(代表有C.R.Gregory;Luther;T.W.Manson;W.F.Howard;C.Spicq;Alford;Plumptre;F.Farrar;Moulton;A.T.Robertson;H.Montefiore;Lenski;E.G.Selywn;F.C.Grant)。

    3.巴拿巴说

    自第四世纪后,巴拿巴为本书作者之说在西方教会相当流行,基于巴拿巴1.利未人(徒4:36);2.与保罗作伴良久(代表有Tertullian;G.Salmon;B.Weiss;T.Zahn;Godet;F.Blass;J.Bartlet;J.A.T.Robinson;Renan),但此说的证论若与「巴拿巴书」(EpistleofBarnabas)的文学相比,便完全粉碎〔注9〕。

    4.路加说

    从书内精湛之希腊体裁,及书之内容明示作者必与保罗为挚友等之根据而定(如Calvin;Delitzsch)。

    5.罗马的革利免

    因这书信后来在罗马教会极流行,而首一引用此书为罗马之革利免(c.96A.D.),他的书信与希伯来书有不少相同之处,他后来成为罗马教会的监督(Calvin的另一选择:W.H.Bennett;W.F.Adeney)。

    6.双作者说

    据此说,本书为两个作者之作品,但此说有不同的「配搭」:

    a.保罗与路加--此说以保罗先用希伯来文写成本书,后路加以优美之笔法把它翻译成希腊文(主张此论者有亚力山大之革利免;亚奎那;Ebrard;Delitzsch)。

    b.亚基拉与百居拉--此派实是「亚波罗说」的「修订版」,因主张者把「亚波罗说」之证据加以「改善」而成(A.Harnack;J.R.Harris)。

    c.巴拿巴与路加--书之语气乃巴拿巴的,书之文体乃路加的(E.J.Badcock)。

    d.保罗与路加修订说--此说以保罗为本书之主要作者,但他将意见手写或口传给路加(或倒转来说,路加为主,保罗为辅),此说1.能解释书内的「保罗部分」及「非保罗部分」;2.也能除去13:23的难题;3.更能解释书内绝美希腊文学修养〔注10〕;4.又能解释本书之「半书信」文体,包括缺乏作者惯用的启语问安(因双作者也);5.从13:23与提后4:9,21之比较,看到作者与保罗的同工相熟;6.最能配合历史背景(这背景乃可放入保罗自首次从罗马释放后,与路加同访士班雅,在那时适逢罗马皇帝尼罗宣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罗马教会之信徒大受逼迫,一些犹太信徒便落在回去犹太教(合法宗教)的危机里,笔者「倾向」此说)。

    7.其他人物

    除上述各人外,被提名为本书作者的人物包括有彼得、腓利、西拉、马可等。

    C.著书的时机

    据作者可能为保罗与路加,一个历史背景故事至引起著书时机可重建起来(但时实上,下文所述之虚构历史重建与作者是谁没有很大的关系):

    保罗自罗马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先处理一些他与教会有关的事物(参教牧书信内之历史重建),各事办理完毕,他便往士班雅去,满足多年的夙愿(罗15:28)。此时约是64年春,在那里他约逗留二年之久。64年夏(7月19-24日)罗马城大火,十月间罗马皇帝尼罗移祸基督徒,并敕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当时基督徒广受逼迫,特别在罗马城的教会,他们的处境可以想象(10:32;12:4)。教会内之犹太慕道者(及信徒)在此情形下便产生一个趋势,恢复犹太教(合法宗教)的信仰及各类祭祀之仪式。他们躲在犹太色彩背景下「苟且偷生」〔注11〕,因此他们便不努力前进,达到「完全」的地步(3:7-19;4:1-9)。作者有鉴于此,便书就此封「教牧书信」警戒他们(2:1-4),劝慰他们(13:22),坚固他们(12:1-13),是时约是64A.D.之末或65A.D.之时了。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基督的超越性(1-10上)(教义)

    A.远超天使=1-2

    B.远超摩西=3

    C.远超约书亚=4

    D.远超亚伦=5-7

    E.远超帐幕=8-10

    二、基督徒的超越性(10下-13)(实践)

    A.新的信心=10下-11

    B.新的盼望=12

    C.新的爱心=13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1-3)

    A.古时的晓谕=1:1

    B.末世的晓谕=1:2-3

    二、基督的超越(1:4-10:18)(教义)

    A.身分上的超越=1:4-2:18

    1.远超天使(神子的身分)=1:4-14

    2.第一插段警戒=2:1-4

    3.远超天使(人子的身分)=2:5-18

    B.治理上的超越=3:1-4:13

    1.远超摩西=3:1-6

    2.第二插段警戒=3:7-4:13

    a.古时的鉴戒=3:7-19

    b.现今的警戒=4:1-13

    C.职分上的超越=4:14-7:28

    1.远超亚伦(天地祭司之比较)=4:14-5:10

    2.第三插段警戒=5:11-6:20

    3.远超亚伦(麦基洗德的等次)=7:1-28

    D.功效上的超越=8:1-10:18

    1.更美的新约=8:1-13

    2.更美的帐幕=9:1-22

    3.更美的祭物=9:23-10:18

    三、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实践)

    A.信心的新路=10:19-11:40

    1.信心的要求=10:19-25

    2.第四插段警戒=10:26-39

    3.信心的描述=11:1-40

    B.盼望的试炼=12:1-29

    1.仰望十架=12:1-4

    2.忍受管教=12:5-13

    3.第五插段警戒=12:14-29

    C.爱心的实在=13:1-17

    1.社交生活=13:1-6

    2.宗教生活=13:7-17

    四、结语(13:18-25)

    A.请求=13:18-19

    B.祝颂=13:20-21

    C.计划=13:22-23

    D.问安=13:24-25

    图析:

    引1主题基督为完全的启示1序

    言上介绍上

    超越天使

    (神子的身分)1下

    1下

    身分上的超第一警戒2上|

    基越(天使)超越天使

    (人子的身分)2下2基

    督

    基督治理上的超超越摩西3上3-为

    督的越(摩西)第二警戒3下-4上4上教更

    远

    超1

    下超

    越

    职分上的超超越亚伦(天地祭司之比较)4下-

    5上

    4下-

    义美

    之

    天|越(亚伦〕第三警戒5下-67约

    地

    一10

    上远超亚伦(麦基洗德等次)7:

    信的

    中

    切功效上的超更美的新约88仰保

    事越(旧约)更美的帐幕9上|

    物更美的祭物9下-10上10上8

    信心的要求10中10中:

    基信心的新路第四警戒10下|劝6

    10督信心的描述1111勉

    |徒仰望十架12上:

    13的盼望的试炼忍受苦难12中12生

    中超第五警戒12下活

    越爱心的实在社交生活13上13

    宗教生活13中上

    结请求代祷13下(1)

    结13笔祝福之祷13下(2)13跋

    语下之个人盼望13下(3)下

    语祝福问安13下(4)

    摘要:

    希伯来书被誉为「至圣所之书」,因它专论基督并他在天上任何为大祭司,大祭司在至圣所中事奉,犹如基督现今在「天上至圣所」中每日为人祈求般。

    本书的主题主要分两大段:1.基督的超越(1:4-10:18),2.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再附以引言(1:1-3)及结语(13:18-25)。

    一.引言(1:1-3)

    A.古时的晓谕(1:1)

    本书之引言正介绍全书的主题。此主题乃是「基督为真神最后与最高的启示」(晓谕),因此基督便超越「古时」一切的晓谕(藉人〔先知〕、天使,或事物〔旧约之系统〕等)。

    作者在启语引言论全书主题时,把古时的晓谕与末世的晓谕作一对比,旨在显出基督的晓谕超越先前的。古是的晓谕乃藉着多量的仆人(众先知),多量的时间及多量的方法(多次多方),对象是犹太人(列祖)。

    B.末世的晓谕(1:2-3)

    「末世」指基督开始的时代,末世的晓谕藉着神的儿子,他是1.承受万有的(1:2a);创造万有的(1:2b);3.神荣耀的光辉(1:3a);4.神本体的真象(1:3b);5.托住万有的(1:3c);6.洗净人罪的(1:3d);7.掌管万有的(1:3e)(这基督七层身分与西1:15-18的另一基督七层身分前后呼应)。

    二.基督的超越(1:4-10:18)(教义)

    由1:4节起,作者力挥笔杆,从各点力证神的儿子基督的超越性。他的超越性可分三大类:

    A.基督身分的超越(1:4-2:18)

    1.远超天使的身分(神子的身分)(1:4-14)

    作者首论基督远超天使,主要的论据建在基督乃神的儿子之身分上。在七方面他引述基督远超天使:1.承受儿子的名(1:4);2.神的关系如父子(1:5);3.受天使的敬拜(1:6);4.与天使的关系如主与仆(1:7-8);5.喜义恨恶犹胜天使(1:9);6.创造与被造的分别(1:13-14);7.差遣的与受差遣之别(1:13-14)。这高举基督超越天使的七大点与上文(1:2-3)又前后辉映。

    2.第一插段警戒(2:1-4)

    希伯来书其中一特征乃是书内出现数次插段,每次插段的出现总是跟着上文的教义,或引入下文的教义。因此,插段在希伯来书负起双重目的:1.应用上文的教义;2.引入下文的教理。

    上文作者论基督超越天使最后一点,乃是天使为奉差遣之灵,为服役的灵,为承受救恩的人效力(1:14)。当他提及「救恩」时,立刻以「救恩」为题,警戒读者不要忽略救恩(2:1),这救恩乃是主「亲自讲的」,向(中译「给」)听见的人用神迹奇事证实(2:3-4)。

    3.超越天使的工作(人子的身分)(2:5-18)

    基督以神子的身分超越天使,也以人子的身分超越他们。作者在四方面把基督以人子的身分列述,证明他确远超天使:1.人子非天使,因他拥有管理万有之权(2:5-8);2.人子代罪最受死之工作乃是使人(许多儿子)得享管理万有之权(2:9-10);3.人子(使人成圣的)与儿女(得以成圣的)因出自同一源头(出于一),故此与他们联合起来(2:11-13);4.儿子救赎人类,并不救拔天使(2:14-18)。

    B.治理上的超越(3:1-4:13)

    1.远超摩西(3:1-6)

    上文论基督的身分超越天使,也以人子的身分完成拯救,因他是神的拯救者,他的治理也超越犹太人所尊崇的大拯救者摩西。作者在三大方面列举基督在治理上(3:6)远超摩西:1.虽同样尽忠(3:1-2),但基督乃创造万物之主宰,他如造房屋者,摩西则如房屋,故他更配得荣耀,那是指权能不同(3:3-4);2.摩西为神的仆人,基督为神的儿子,那是指关系地位身分的不同(3:5-6);3.摩西向神的家尽忠服役,基督为神家尽忠管理,那是工作的不同(3:5-6)

    2.第二插段警戒(3:7-4:13)

    在论述摩西时,作者便想到摩西时代发生的事迹,类似受信人的处境一般,故他再插一段警戒的话,藉此提醒。

    a.古时的鉴戒(3:7-19)--以色列人在旷野时因不信的恶心(3:12)试探神,惹神发怒凡四十年之久(3:9),故他们虽接近应许地迦底斯之边境也不得进入(3:18),他们不得进入乃因不信的缘故(3:19)。

    b.现今的警戒(4:1-13)--作者以古鉴今,过去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进入安息(应许)地,与读者现今的处境相若。若不更进一步靠信进入安息,他们便流离在安息地之外了。但既有能进入安息的应许,就当藉着信进入,免得在「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不能进入了」(中译「赶不上」4:1)(4:1-5)。这安息却不是指地上的安息,而是天上的安息,属灵的安息,属神的安息(4:8-10)。以色列人因不信神的话而不得进入,而收信人有神之活泼大有功效的话(4:12-13),故应竭力进入。

    C.职分上(或祭祀上)的超越(4:14-7:28)

    1.超越亚伦(天地祭司的比较)(4:4-5:10)

    基督在第三方面的超越乃是他的祭司身分,这职分远超祭司亚伦的。作者论此点时,他先把天上与地上的祭司职分作一比较:1.基督为天上尊荣的大祭司,没有犯罪,能体恤人,作人随时的帮助(4:14-16);2.地上的祭司是奉派的、是蒙召的,自身也受软弱所困,没有尊荣(5:1-4);3.基督的祭司职分乃自有的,因他是儿子(5:5);4.人间祭司因按亚伦的等次,有时间的限制;天上祭司因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故无时间的限制,称为永远的祭司(5:6-10)。

    2.第三插段警戒(5:11-6:20)

    当作者提及麦基洗德这「难以解明」(5:11)的题目时,他就立即想到读者的情形,于是便插入一段警戒的话。

    a.责备与鼓励不长进的人(5:11-6:3)--他指出按他们学习的工夫本应作师傅(5:12a),那知他们受诱回到「婴孩」的光景去(5:12b-14),因此便劝勉他们竭力进到「完全」(完全接受即成熟)的地步(6:1a),不要依靠外表的仪式(6:1b-3)。

    b.警戒离弃真道的人(6:4-8)--特别是那些(「论到」)「蒙光照」、「尝天恩」、「于圣灵有分」、「尝神道」、「悟来世权能」的人更当如此(6:4-5),若是离弃真道,就不能把机会与时间寻回了(大有「为时已晚」的感慨)(6:6-8)〔注12〕。

    c.劝慰与坚固在信望爱上更进一步(6:9-20)--作者基于上述读者之不长进及处在离弃真道的边缘,故在信与爱方面劝慰他们殷勤忍耐,由忍耐而生盼望(6:9-12)。这因坚忍的信和因信而生的盼望,在亚伯拉罕身上特别显明(6:13-18),作者引他为榜样,鼓励读者进入「幔内」(指「完全」的境界)(6:19-20)。

    3.超越亚伦(麦基洗德的等次)(7:1-28)

    基督超越亚伦其中之原因,乃因他的等次属乎麦基洗德,故作者先论麦基洗德是谁(7:1-3),再从五方面证明麦基洗德的等次较亚伦的等次为大:1.亚伯拉罕向麦基洗德献十分之一祭(7:4-8),也即是说利未(亚伦支派)也给他献祭(7:9-10);2.利未的职责乃不完全的职责,是更改的职任;基督的职任则属犹大的,是王的支派,是属不受更改的职分(7:11-14);3.基督的等次是照无穷生命的大能,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件(7:15-19);4.是神起誓立的职分(非如亚伦派祭司不是起誓立的),故是永远长存的,能成为更美的中保(7:20-25);5.基督之祭司工作是一次献上,成全律法,成全到永远的(7:26-28)。

    D.功效上的超越(8:1-10:18)

    1.更美的约(8:1-13)

    基督的工作在功效上较亚伦或任何人均更完美,因他的工作乃建在更美之约上(8:1-6);这约成为「新约」,取代「旧约」的地位(8:7),是神应许的约(8:6-7),藉着耶利米先知启示出来的约(8:8-12),也是说当新约来到,旧约便要逊位了(8:13)。

    2.更美的帐幕(9:1-22)

    旧约的系统为一献济的系统,起初在帐幕内举行。作者先论帐幕形状与内在之物件(9:1-5),及祭司在内的工作情形(9:6-7);但此帐幕(包括在内举行的祭祀)只是「更全备帐幕」(9:11)的表样(9:9),并不能叫人完全(9:8-10),其存在之目的乃「到振兴的时候为止」(9:10)。

    到基督到来后,因他是将来美事的大祭司(9:11),他有更完美的工作(9:11),即是有更美属罪的血(9:12-14);这血是立新约的根据(9:15-20),使罪得蒙赦免(9:21-22)。

    3.更美的祭物=9:23-10:18

    基督本身成了更美的祭物(9:23-26a),他的降世正是为此目的(赦罪)(9:26b),然而他还要再来,目的是审判罪(9:27-28)。

    这更美的祭物叫人想起以前祭物的不中用(10:1-4),基督到世上来也是要把那不完全的献祭法除去(按律法献,10:8)(10:5-12),这就是新约的功效了(10:13-18)。

    三.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实践)

    A.信心的新路(10:19-11:40)

    因着基督超越旧约的一切条款,故基督徒也靠他能超越一切;基督徒在信心上可超越一切。

    1.信心的要求(10:19-25)

    信心是到神面前的必须品,是靠着主「血的工作」完成的(10:19);所以(中译漏此重要的字,10:19;参罗12:1的「所以」)靠之藉信更能坦然无惧到达神的面前(10:12),是一条信心的新活路(10:20)。

    2.第四插段警戒(10:26-39)

    谈到信心,作者又作一警戒的插段,警戒读者不要任意犯罪,落在神可怕的审判中(10:26-31);这是本插段的中心。警告故意犯罪者的危险,而要追念往日自蒙光照后所忍受的苦难,但那些因信心坚定,没有后退的,那更美长存的家业必在他们前头(10:32-34)。作者再接再历(「所以」10:35),劝勉他们不可丢弃信靠神的心(即信心)(中译「勇敢的心」10:35),因这样的心必有大赏赐(10:35),并须忍耐,藉着坚忍的信(应付当时的苦难),等候主的再来(10:36-39)。

    3.信心的描述(11:1-40)

    上文论信心的要求,然而信心是怎样的呢?今章便加以详述,此为「伟大信心的一章」,可分数段:

    a.信心的定义(11:1-3)--作者先为信下定义,信是未得着(所望)及未看见的基础(实底)或凭据(确据)。虽未得着如同得着,虽未看见如同已看见便为信。

    b.信心的榜样(11:4-38)--从被提名的十八人中(不止此数),作者以生活实例辅证何谓信心,使读者可以借镜,或得榜样,或得鼓励。

    c.信心的劝慰(11:39-40)--上述之人都有伟大的信心,然而仍未得着应许,但神却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故应当竭力进入完全。

    B.盼望的试炼(12:1-29)

    1.仰望十架(12:1-4)

    除了不要丢弃信心外(10:35),在「望」的功课上,作者也劝勉他们忍耐仰望(12:1-2),以主耶稣为榜样(12:3),不怕各类的逼迫(12:4),因盼望在前,就能忍受一切。

    2.忍受管教(12:5-13)

    上文指出一些苦难出自外面的逼迫(12:4按字意解指64A.D.的尼罗大屠杀),一些却出自神的管教,神的管教乃有目的的(12:10),指出1.背后的爱(12:6a);2.印证儿子的名分(12:6b)3.教导顺服(12:9);4.以益为终(12:10-11);所以当振奋起来,努力面前(12:12-13)。

    3.第五插段警戒(12:14-29)

    这是最后一次插段警戒,主要指出「不可违背那在天上警戒我们的神」,分三段:

    a.追求和睦圣洁(12:14-17)--信徒一方面脱去缠累的罪(12:1b),一面要追求和睦圣洁的属灵经验。

    b.昔今的比较(12:18-24)--信徒再不是来到施行审判律法的西乃山前(12:18-21),而是到达永生神的锡安山(12:22-24),那里有1.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12:22a);2.千万天使(12:22b);3.有名录在天上的信徒会(12:23);4.有审判的神;5.旧约的圣徒(成全之义人的灵魂)(12:23);6.新约中保主耶稣(12:24)。

    c.勿违警戒(12:25-29)--「你们」(12:25)结束此段之警戒,即是要他们谨慎,不可弃绝那警戒他们的神(12:25),因他是审判的神(12:26-27),是公义的神(12:29),就当用感恩虔敬的心事奉他(12:28)。

    C.爱心的实在(13:1-17)

    基督徒在爱心上也当超越常人,这是作者基于基督的超越而作的劝勉:

    1.社交生活(13:1-6)

    在社会相处的生活中,信徒当以爱为中心,在1.弟兄相处方面相爱(13:1);2.接待客旅方面显爱(13:2-3);3.尊重婚姻圣洁的爱(婚姻即爱的立约)(13:4);4.爱主自足(13:5-6)。

    2.宗教生活(13:7-17)

    在宗教信仰生活上,信徒当1.效法神仆人的榜样(13:7);2.坚信主的不变(13:8);3.坚守真道(13:9);4.献上灵祭(13:10-16),包括以事主为祭(13:10-14),以颂赞为祭(13:15),以行善为祭(13:16);5.顺服施教的人(13:17)。

    四.结语(13:18-25)

    A.请求(13:18-19)

    从13:18节始,作者以书信的格式来结束本书。他请求读者为他代祷,好叫他能速回他们那里。

    B.祝颂(13:20-21)

    前两节为请求代祷,今两节为代他人祈祷,他用三个不同的名字呼求神(赐平安的神,凭永约牧养的大牧人,使耶稣死而复活的神)听祷(13:20),叫读者能行在神的心意中。

    C.盼望(13:22-23)

    作者表达两个盼望:1.望读者能听劝(13:22);2.望能与提摩太回去跟他们相见(13:23)。

    D.问安(13:24-25)

    从结语问安中,可见牧养「希伯来教会」的人不止一位,也可见作者把自己身旁的同工与致信之教会串在一起,及愿神的恩惠临到他们。

    *****

    希伯来书为一本「更美」的书卷,因基督在任何事上都是「更美」;在启示、身分、工作、制度、生活等,都为信徒成全更美的安排,因有更美的基督,信徒便应有更美的生活。

    可惜信徒的主超越一切,信徒却成为敌人的脚凳。基督能超越一切,基督徒却为一切所超越;主要的原因乃在乎信徒不肯进到完全的地步,不肯追求长进,以「吃奶」为足,殊不知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5:13),惟愿主儆醒我们「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6:1),「能吃干粮,使心窍习练通达,就能分辨好歹」(5:14),又「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12:1-2)。他既然打开我们信心的眼睛(参11:1),他必能带领我们走信心的新路(10:19)。

    
第五章 2.雅各书
    2.雅各书

    作者:雅各(耶稣的兄弟)。本书以雅各为作者的为证,在初期多受拒绝。最早反对者莫如黑马士(ShepherdofHermas,120A.D.)。这本书不在穆拉多利正典内,优西比乌什至将之列入禁书内,直至第四世纪后,书的正典地位才渐受人尊敬。此后在东西方的教会中,雅各书算是稳定下来;及至在改革时期才受一些学者,如爱革士姆斯(Erasmus)及路得等怀疑〔注13〕。内证方面只有徒15章供给一些可功比较的资料,但在各方面如神学文学等与雅各书非常吻合。

    日期:64A.D.末(据自1:2-3;5:1-6,7-8,9-11等)(参历史背景)。

    地点:耶路撒冷(传统)(其他建议地点如罗马、安提阿、亚力山大皆无确证)。

    目的:在患难的环境下给读者在信心与行为各方面的劝慰和教导。

    主旨:信心与行为的对称。

    特征:

    (1)本书颇乏基督论或救赎论的要义。

    (2)全书气氛为实际劝勉的话。

    (3)作者与读者之见的关系颇为严肃。

    (4)与旧约智慧书的格言相似,曾被称为「新约的箴言书」。

    (5)在新约书卷中,本书最乏提及基督本性或工作,但却充满基督的教言,特别与「登山宝训」相若〔注14〕。

    (6)毫无保罗的语吻。

    (7)钥字包括有「弟兄们」、「祈求」、「信」、「罪」、「舌」、「论断」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的问题

    1.雅各的身分

    在新约内共有四人名为「雅各」;雅各为一普通的姓氏,故学者们有下列各种理论。

    a.主的弟兄雅各论--此论据自1.雅各(1:1)为一名人皆熟识的名字(如西门指彼得,虽另有同名的奋锐党西门其人,路24:34)故作者无庸多述自己的身分,在徒12:17;15:13;21:18;2:9,12;犹1等处指出教会的首领为雅各(并无其他「身分形容词」);又从2.书的对象;3.日期的问题;4.书的内容;5.与使徒行传之比较等,辅证此雅各乃主之兄弟无疑(可6:3;加1:19)。此乃传统派的意见〔注15〕,笔者赞同此说。

    b.另一雅各论--此论出自不满支持主的兄弟雅各为作者之论据,特别在四点上反对;1.本书纳入正典内的过程较其他书迟缓;2.书内希腊文学修养极为优美及高深;3.书内之格式与气氛乃「希利尼味」重于「希伯来味」;4.作者没有宣称自己的身分与主的关系。基此作者实为另一不明身世的雅各(亚勒腓之雅各〔可3:18〕及西庇太之子使徒雅各〔可3:17〕因早为主殉道皆不可能)。

    c.无名氏论--此论又分有两个不同的推测:

    (1)仿效先祖雅各论--此论指雅各书(James)为无名氏所作,但仿效先祖雅各(Jacob)训子的方式(创49),训导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1:1),而把每子的名放下雅各书的分段内(如「流便」即「初熟的果子」,1:18等)。

    (2)假冒雅各论--作者冒用雅各之名,藉此攫取「使徒的权柄」来支持他自己教训的权柄,但此说之谬测浅而易见。

    2.雅各的简史

    雅各原为主耶稣四兄弟之一(太13:55;可6:3)。他现给提名显然是因他为最长的(除主外)〔注16〕。他如其他兄弟般在主复活前拒绝他为弥赛亚,但后为主的复活所折服(林前:15:7)。在等候圣灵的祷告会中他曾有分参加(徒1:14),此后竟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2:9)。保罗信主后曾到访耶路撒冷教会之信徒,亦曾与雅各见面(加1:19)。他首次以教会领袖的身分出现为另一雅各殉道后不久的时候(徒12:17),后来他正式以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身分处理首次教会大会事务(徒15),并得众人的爱戴与悦服。他为一位极尊重摩西律法的人,但不以它为救恩的标准,只把它作生活习惯方式而已,故因他那严谨的生活被誉为「公直的雅各」(JamestheJust)。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回来,他仍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21:17-26)。

    林前9:5似乎暗示雅各为已婚的人〔注17〕,长居在夜路撒冷管理教会的事务。在那里与各地到访耶城之犹太人多有接触的机会,故他以第一教会「监督」之身分向各人劝勉。

    传说(据第二世纪史家希加士布斯〔Hegesippus〕)雅各之生活为拿细耳派的,常致力于祷告,特别为国恳祷及在圣殿中教训人。他一次在祷告时被反对的敌人用洗衣服用的棍击毙,是时为66A.D.(与约瑟夫的传统有异,日期也不同,他将雅各之死放在62A.D.)。

    B.读者的问题

    1:1宣明此信乃写给「散住十二支派之人的安」,但究竟他们是非犹太信徒或犹太信徒,或是犹太非信徒?

    1.犹太信徒说

    此说认为雅各书以在巴勒斯坦散居各处之犹太信徒为对象,因教会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后,教会内主要的成员为外邦信徒,犹太信徒渐渐忽略了。此说又可解释书信的格式、字汇、旧约之引用等(特别如1:1;2:2,19;5:12等)及为何初期教会很少认识此书等问题。此为传统之看法〔注18〕,笔者采纳此说。

    2.非犹太信徒说

    此说指出「散住」(1:1)二字不一定指犹太人,也可指散居各处的基督徒而言(参彼前1:1)(故此把1:1的十二支派「灵意化」去)〔注19〕。他们散居各处如同犹太人散居各处一般;但此处忽略「散住」之前有冠词(article),即这是一特别专有名词,专指散居之犹太人。

    3.犹太非信徒说

    此说认为本书为一教训犹太非信徒之「学道行为手册」。但此说毫无论据,又另在1:18-19;2:1,7;5:7等亮光下更为无凭。

    C.著成之时机

    从1.与符类福音书的比较(如福音格式与遗传);2.雅各书之内容(如教会所受之逼迫1:2;教会内贫富悬殊的问题5:16;及主再来之盼望5:7-9);3.教会简朴之组织(5:14);4.与彼得前书的比较;5.与犹太拉比教比较;6.雅各殉道的传说等,可鉴定本书为第一世纪中期后之作品(首数点颇合散居各地犹太信徒的教会生活情况)。

    传说雅各殉道约在66A.D.,是年犹太人意图**罗马之辖制,于是产生一连串之暴动叛变,这便暗示5:1-6的问题不成问题。本书的最迟日期(TerminusadQuem)为66A.D.,又在64A.D.尼罗王大大屠害基督徒,使散居在犹太各地的信徒大受苦难,信心更要坚固,盼望主再来之心越加迫切,这时机与作者著书之背景颇为吻合,因此本书著成之时机与希伯来书相同。但因作者未能知道尼罗之役会发展成怎样的后果,故也参杂其他方面的劝勉。笔者在此不能武断,只是表达一种「倾向」(即把著成日期放在接近雅各生命结束之时而已)〔注20〕。

    另一仍是传统性的主张,却把著书日期放在耶路撒冷大会前(49A.D.),约由45-48A.D。但此说之历史背景(参徒8或徒12)不如后期(LateDate)那么强。不过若是早期(EarlyDate)为著成期,此书得排在普通书信首位之支持(但这可能是早收集成的日期而已)〔注21〕。

    大纲:

    (1:1启语)

    一、信心与试验(1:2-18)

    A.试炼之益处=1:2-11

    B.试探之认识=1:12-18

    二、听道与行道(1:19-25)

    A.听道=1:19-21

    B.行道=1:22-25

    三、虔诚与待人(1:26-2:13)

    A.虔诚=1:26-27

    B.待人=2:1-13

    四、信心与行为(2:14-26)

    A.信心与行为的关系=2:14-20

    B.信心与行为的史例=2:21-26

    五、有勒与无勒的舌头(3:1-12)

    A.有勒的舌头=3:1-4

    B.无勒的舌头=3:5-12

    六、地智与天智(3:13-18)

    A.地上的智慧=3:13-16

    B.天上的智慧=3:17-18

    七、属世与属神(4:1-10)

    A.属世=4:1-6

    B.属神=4:7-10

    八、靠己与靠神(4:11-17)

    A.靠己(论断)=4:11-12

    B.靠神(行善)=4:13-17

    九、属世与属天的赏赐(5:1-11)

    A.世福=5:1-6

    B.天福=5:7-11

    十、有效与无效的祷告(5:12-20)

    A.祷告的劝勉=5:12-14

    B.祷告的功效=5:15-20

    图析:

    信心与试验1上试炼之益处1上(1)

    试探之应付1上(2)信

    听道与行道1中听道的需要1中(1)

    行道的重要1中(2)心

    虔诚与待人1下至虔诚的表显(定义)1下

    2上虔诚的考验(待人)2上与

    信心与行为2下信心与行为的关系2下(1)

    信心与行为的史例2下(2)行

    有勒与无勒的舌头3上有勒的舌头

    无勒的舌头3上(1)3上(2)

    为

    地智与天智3下地上的假智慧3下(1)

    天上的真智慧3下(2)的

    属世与属神4上属世的争斗4上(1)

    属神的生活4上(2)并

    靠己与靠神4下靠己而论断4下(1)

    靠神而行善4下(2)对

    世福与天福5上属世的积攒5上(1)

    属天的结局5上(2)

    有效与无效的祷告5下祷告的劝勉

    祷告的功效5下(1)

    5下(2)

    摘要:

    雅各书为一本专论基督徒实际生活的书卷,内含多方面信徒生活的实际指导,因他在书内所表显的气魄为名副其实的「正义者」,故亦被称为「新约的阿摩司」。

    本书首节(1:1)指出作者的身分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他为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他虽是主的兄弟,但并不以主的兄弟自称,而以作主的仆人自称为荣。他虽是当时教会的主要「牧者」,然而他谦卑的态度使人敬佩。

    他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主仆的关系,与信徒之间也是如同服事教会的仆人般。这些「教会」乃分散在各地居住之信徒。他们可能因徒8:1或在64A.D.所受的逼迫而离开耶路撒冷,可是在各地居住仍离不开逼迫。诚如「凡立志在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

    一.信心与试验(1:2-18)

    A.试炼之益处(1:2-11)

    作者因读者处在水深火热的逼迫试炼中,觉得他们的信心可能会发生动摇,便向他们指出试炼对信徒的益处:1.学习在试炼中应有的喜乐态度(1:2);2.信心经试炼便生忍耐(1:3-4);3.信心在试炼中生信靠的祷告(1:5-7);4.在试炼中仍专诚跟从(1:8);5.学习信服神的安排(1:9-10a);6.学习认识世界的虚空(1:10b-11)。

    B.试探之应付(1:12-18)

    试探与试炼在原文虽是同字,可是在本质、意义与目的上大有不同。试炼出自神,使人受益。试探出自魔鬼,使人犯罪。人若能忍受(应付)试探的便为有福,因他不会犯罪而丢弃生命的冠冕(1:12);但要应付试探必须对试探有正确的认识:1.试探非出自神(1:13);2.而是源出自己的私欲(1:14);3.试探使人犯罪(1:15);4.神不会试探人,一切美恩皆从上面而来(1:16-17a);5.神是信实的,他不会改变(1:17b);6.因此要持定相信神的美意(1:18)。

    二.听道与行道(1:19-25)

    A.听道(1:19-21)

    从1:9节起,作者转到另一非常实际的题目:在此作者对听道时应有的态度作几方面的解释:1.听道要有饥渴慕义的心,不是如同法利赛人,身在听道,心在议论(可2:6;路5:17,22)(1:19a);2.听道时受责备不要动怒(1:19b-20);3.要存温柔谦卑的心领受真道(1:21)。

    B.行道(1:22-25)

    行道与听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者在此指出彼此相连的重要性:1.听道而不行乃是自哄(1:22);2.乃是不认识自己(1:23-24);不是「镜」的问题,而是「面」的问题;3.听道而行道却带来莫大的福气(1:25);在读经上(1:25a),在行为上(1:25b)都能得福。

    三.虔诚与待人(1:26-2:13)

    A.虔诚(1:26-27)

    此段专论虔诚(原文指「有宗教观念」)与待人的态度。虔诚的人必表现于1.言语方面(1:26);2.实际行动方面(1:27);对己圣洁,对人有助。「虔诚」在此乃「宗教」之意,即是说真正的宗教信仰是有行动表现的。

    B.待人(2:1-13)

    虔诚的人最大的考验在乎待人方面。前文已略述大概(1:27),今段再加以详述:待人应1.不可按外貌(2:1);2.不重富轻贫(2:2-4);3.应与神待人的原则相符(2:5-7);4.应符合爱心的原则(2:8-13),因爱就是律法的总纲。

    四.信心与行为(2:14-26)

    A.信心与行为的关系(2:14-20)

    据上文所述,行为非常要紧,然而信心也是同样重要,事实上信心与行为就是分不开的。作者在此阐明信心与行为的关系与效用:1.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2:14-17),因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毫无功效(2:14),不能救人(2:15-16);2.信心与行为是分不开的(2:18-20),单有信仰与魔鬼无别(2:19),除了行为外才把鬼与人分开(2:18,20)。

    B.信心与行为的史例(2:21-26)

    上文以理论解释信心与行为之相关,今段以历史榜样加以说明:1.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例(2:21-24)--亚伯拉罕被称为义,一方面由于他的信心(创15:16),另方面他有行为佐证(创22:1-18)。可见亚伯拉罕在信方面称义(参罗4:3,9,11),在行为方面也称义(2:21);2.以喇合得救为例(2:25)--同样,喇合因信探子所说的神称义(书2:1;6:23;来11:31),及因有实在的行动蒙双重的称义,否则她必与耶利哥人一同灭亡;3.以身体与灵魂之关系为喻(2:26)--信心与行为共存的重要,如同身子与灵魂共存之重要,这是「缺一不存,缺一不活」的道理。

    五.有勒与无勒的舌头(3:1-12)

    A.有勒的舌头(3:1-4)

    言语是人生大敌,故「慎言」为人生之格言。作者先警告作师傅的人(用言教导)更要慎言,他虽在行为上有缺,仍能称为无失的人(3:2)。勒住的舌头如同马嘴之环(3:3),船只之舵(3:4),一发而动全身,一收而勒全身。

    B.无勒的舌头(3:5-12)

    无勒的舌头如同1.小火,但可把整个树林焚毁(3:5),把人的一生(生命的轮子)毁灭(3:6);2.如不止息的恶物(3:7-8),可咒诅人,也可祝福人(3:9-12)。

    六.地智与天智(3:13-18)

    这段看表面与上文没大关系,其实乃言语有关,因当时信徒争作师傅的原因是自以为有智慧便凭自己妄论,不谨慎言语,故作者教训「慎言」,后才阐明真假智慧的分别〔注22〕。

    A.地上的智慧(3:13-16)

    地上的智慧要在各方面显明才算是真智慧:1.表明方面--恶行非善行的果子(3:13-14);2.来源方面(3:15)--不是从上头来,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3.效果方面(3:16)--嫉妒、纷争、扰乱、败坏等都是假智慧产生的效果。

    B.天上的智慧(3:17-18)

    地智与天智在各方面大有分别,因天智的性质是1.从上头来的(3:17a);2.清洁的(没罪成分)(3:17b);3.和平的(3:17c);4.温良柔顺的(3:17d);5.满有怜悯的(3:17e);6.多结善果的(3:17f);7.没有偏见的(3:17g);8.没有假冒的(3:17h);结果是1.使人和平的(3:18a);2.栽种义果(3:18b)。

    七.属世与属神(4:1-10)

    A.属世(4:1-6)

    「你们中间」(4:1)此言开始另一主题的劝告和责备。本段所说的乃对爱世界,属世的信徒而发的,作者对属世的人有数点描述:1.属世的人常因私欲而起争执,失却和平(3:17-18),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4:1-2a);2.他们的争执全是不依靠神的表现,他们不求神的祝福,甚至有时也妄求(4:2b-3);3.他们爱世界如同**(4:4),对神话语不忠信,失去信靠神话语的心(4:5-6)。

    B.属神(4:7-10)

    属神的人乃是1.顺服神的人(4:7a);2.抵挡魔鬼的人(4:7b);3.亲近神的人(4:8);4.有亲近神的明证(4:9)(「愁苦悲哀哭泣」代表敬虔为最痛悔的表现;「喜笑欢乐」代表属世的欢笑);5.谦卑的人(4:10)。

    八.靠己与靠神(4:11-17)

    A.靠己(论断)(4:11-12)

    上文论属世或属神,今段则论靠己或靠神。靠己的人均批评论断,因他们自己为义,自以为是;可是论断批评人在实意上正是论断律法,因律法(指基督之律法,作者的术语)教人不要论断人。

    B.靠神(行善)(4:13-17)

    靠神的人乃是行善的人,因他们深知一切的筹算及生命在神手中(4:13-15),故此他们不敢夸口(4:16),只靠主行善(4:17)。

    九.属世与属天的赏赐(5:1-11)

    A.世福(5:1-6)

    作者以世上的福气与天上的福气作一对比,旨在使在世那些依靠世福的富人能醒悟过来。他指出苦难能将人的财富全数剥削(5:1-3),而他们向人的剥削(5:4a)必受神的审判(5:4b-6)。

    B.天福(5:7-11)

    真正的福气乃在主再来的时候才赐给(5:7),但因主再来的日子近了(5:8),必要忍耐等候,如众先知及约伯般的忍耐,如农夫忍耐农作物长成的,总得出产的赏赐同样等候主的也必得赏赐(5:10-11)。

    十.有效与无效的祷告(5:12-20)

    A.祷告的劝勉(5:12-14)

    另一方面的劝勉乃是关乎祷告。祷告的态度要真诚,不能虚假,虚假的祷告乃是轻慢神(5:12a),落在神的审判中(5:12b)。祷告是必须的,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应当以感谢为祷告(5:13),特别在身体软弱生病的时候(5:14)。

    B.祷告的功效(5:15-20)

    有效的祷告是1.出于信心的(5:15);2.在乎彼此先有认罪后才代求(5:16a)3.也在乎义人的祷告(5:16b);4.又在乎恳切的态度(5:17a),如以利亚般的榜样(5:17b-18);5.祷告的最后功效可使失迷真道的弟兄回转(5:19-20)〔注23〕。

    *****

    雅各书为一本专论信心在基督徒在实际生活彰显的「行为手册」。作者乃主耶稣的同母兄弟雅各,他与主耶稣在同一家庭长大,他亲眼看见主耶稣自幼至长的生活情形。当他杂在群众中听他讲道时,他一面听,一面细察,虽心里不信,仍觉得主是言行一致的。

    及至信主后再细意回想,他便找到一个理论:主所讲的和他所行的完全一致;因此他写成此书,内中强调信徒的行为与信心在任何方面均须一致。

    信徒啊,不要让你的行为出卖你的信心,也不要你的信心缺乏行为的彰显。不要成为只有「口」没有「脚」,或只有「脚」没有「心」的畸形的怪物!

    
第五章 3.彼得前书
    3.彼得前书

    作者:彼得(1:1)(以彼得为作者的外证与新约其他各卷同样坚强。内证方面,批评派学者从六方面攻击彼得为原著者,但均无明确凭据:1.始信语的文题与下文相异;2.一些教父如波利甲、罗马的革利免没提及他为作者;3.缺乏是主「近身」门徒的语味;4.书内所提的逼迫在历史背景上不吻合;5.属保罗的气味太浓;6.书中高雅的希腊文与渔夫出身的彼得不相配)。

    日期:64A.D.夏。

    地点:罗马(5:13)。

    持信人:西拉(5:12)。

    目的:以长老的身分,藉着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坚固分散于小亚细亚各地受苦的信徒。

    主旨:为主受苦。

    特征:

    (1)书内要透露耶稣生平事迹颇多,可称为一本「主耶稣回忆录」(全书超越32处有关主耶稣生平的记录)〔注24〕。

    (2)全书共有34个命令,由此显出本书的文体颇似一篇从心而出的讲章〔注25〕

    (3)本书也不却伟大的神学教义,如救恩论(1:3-12);教会论(2:9-10);受苦论(2:24)等,而3:18-22为圣经中最难明的一段。

    (4)书内也布满旧约的引用和口吻,因此按比率算,本书在新约中为最充满旧约的一卷。

    (5)本书钥字包括有「盼望」、「试验」、「苦楚」、「荣耀」、行善」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简介

    彼得(意:小石)为希腊名,其希伯来名叫「西门」,又名矶法(希伯来文的「彼得」字),加利利省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约翰等都是同业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为四时期:1.从出生到重生;2.从重生到舍网(蒙召)(路:5:8);3.从舍网到舍己(奉献)(太16:24);从舍己到舍命(殉道)(约21:18-22)。主对他有得救的呼召,舍网的呼召,舍命的呼召;他对主有舍弃的跟从,舍网的跟从,舍命的跟从,且跟从到底〔注26〕。

    他首段生平的记载圣经甚少提及,第二段生平在福音书内充满资料,第三段在使徒行传中有不少记载,末段在教会传说中可见。

    当主耶稣在世是或升天后,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首领和发言人。五旬节教会诞生后,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会后(徒15)彼得在使徒行传内失踪。从加2:11-21,知道他曾到访安提阿,又在林前9:5所记他曾与妻子周游四方,此后再没有他的踪影。他再次出现乃是在写给亚西亚五省的「彼得前后书」内,最后一次有关他生平的事迹(预言)出自约21:18-19(写于85A.D.)。

    从约21:18-19之预言(历史)中,可见彼得最后为主殉道。虽圣经没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但此点教会传统之说一致公认,并引述他在暴君尼罗残迫教会时殉道而死;奥利根、特士良等说他是被钉十架死的。

    B.地点的问题

    据5:12记作者著书时身在「巴比伦」:有关「巴比伦」在何地,学者们有三个意见:

    1.「埃及之巴比伦」说

    此说认为5:12之巴比伦实指在埃及离开罗(Cairo)不远的一小镇,名「小巴比伦」。此地为一罗马军事区,人口不稀少。埃及教会传说彼得曾在那里著书,但这些传说皆无可靠的史据。

    2.「波斯之巴比伦」说

    甚多学者〔注27〕主张本书所指之巴比伦就是处在幼发拉底河的旧巴比伦城。他们主张之理由有六:1.基本字面意义;2.彼得鲜用象征语言;3.波斯之巴比伦为一犹太人口稠密的古城;4.五旬节日有来自巴比伦之犹太人;5.彼得晚年周游四方必定曾到访此城;6.收信人的五省地乃从东北而西南。但此说1.缺乏历史证据;2.只是传统之记;3.源自宗教改革家反天主教的释经立场;4.基督教史中全无记载在巴比伦有任何教会出现;5.约瑟夫记,自50A.D.后,巴比伦城的犹太人因天灾饥荒逼迫等,均纷纷迁离该地;6.1:1的次序更反证此说之不可靠。

    3.巴比伦即罗马城说

    大部分学者包括天主教学人〔注28〕认为「巴比伦」为一隐喻学的应用名词(参启17-18章),即暗指义大利之罗马城。支持此说的理由有:1.此用法非源自彼得或约翰,而是当时基督徒中颇盛行之暗语;2.同节经文中有隐喻学的应用(「马可」非真儿子,「蒙拣选的教会」指一般信徒的所在地);3.叙利亚教会传说本书以罗马城为著成地点;4.初期教父如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帕皮亚、优西比乌等均支持此说。

    C.读者的问题

    1.读者的地点

    据1:1记读者处在本部、加拉太、加伯多家、亚西亚、庇推尼,这不是古时罗马帝国的地理名称,而是罗马帝国把小亚细亚划分五个省分。福音在第一世纪中期时已深渗入这些省分(徒徒19:10,林前16:19)。

    2.读者信主的始源

    关于这五省居民信主的始源,学者有三个不同的意见:1.保罗的工作--此说主张他们归主全是保罗直接或简接的工作(如徒19:10;林前16:17),如歌罗西教会的创建那般;2.彼得的工作--另一可能乃是彼得在这些省分工作时创立的。此说最大的论据引自徒16:7,即是当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达庇推尼时,圣灵禁止他进入那地,因彼得在那边工作,而保罗又不要建在别人根基之上〔注29〕。3.教会的自传力--此乃基督教的特性,基督教自有一种不能抵抗的自传力,这见解认为在小亚细亚各省先创立的教会把福音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笔者以此说为对。

    3.读者是谁

    从书的内容看,本书之读者似乎是犹太信徒,又似乎外邦信徒,故学者又有三个意见:

    a.犹太信徒说--此说主张本书是写给小亚细亚五省的犹太信徒的,论据有四:1.「分散各地」(Dispersion)为一专有名词,指分散各地的犹太人;2.书内充满旧约经文;3.作者用旧约的术语形容读者;4.彼得被称为「往受割礼人当中作使徒」(加2:8)〔注30〕。

    b.外邦信徒说--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乃外邦信徒,他们的理论有:1.彼得不象雅各所用「给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等术语;2.「分散」为隐喻性名词,指在世上的信徒」;3.彼得虽是犹太人使徒,但也向外邦人传福音,如保罗虽时外邦人之使徒,但屡向犹太人传福音;4.书内充满给外邦人的劝勉(如1:14;2:9-10;3:6;4:1-4;5:14等);5.彼得用希腊名而非犹太名(矶法)。此乃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注31〕。

    c.混合信徒说--此说认为当时的教会(除耶路撒冷外)均是犹太与外邦信徒混合的,而以外邦信徒占多。彼得不以他们是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而以他们皆为主的身体(参5:14),等笔者赞同此见。

    D.本书著成的时机

    据传统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据可靠的推理,那是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释放后,因若彼得到访罗马被囚时,那么保罗书写四卷「监狱书写」时而只字不提彼得之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点不合情理。

    保罗自得释放后便访问以前的教会,并曾到访士班雅(参教牧书信背景)。他路经罗马时可能与彼得见面,并将马可与西拉流下与彼得同工,而只身往士班雅去,在那里约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罗去后,彼得便感觉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细亚区(可能受保罗之托)。那时基督徒在尼罗淫辖之下大受苦难,彼得便趁基写成本书,以主的榜样,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细亚五省的信徒。据传统记,彼得殉道于尼罗在位时,尼罗卒于68A.D。故彼得前(后)书均在该年之前书成的。从书内所记(如3:15-16;4:3,4,16-18;5:9)显出信徒虽未曾遭「血洗」,然而颇接近(参4:16),故64A.D.为一合理的著书日期。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在主完备的救恩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1)

    二、在主受苦的榜样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2)

    三、在主的受死事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3)

    四、在主受苦的荣耀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4)

    五、在主的再来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5)

    B、详纲(为参考用)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B.颂赞=1:3-12

    二、劝勉(1:13-5:11)

    (在基督的工作下看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B.最后问安=5:13-14

    摘要:

    彼得前书曾被称为一本「活的盼望」的书卷,而保罗称为「信的信徒」,约翰为「爱的使徒」,雅各为「行的信徒」,而彼得则为「望的使徒」。

    本书的主题乃是在「望」中劝勉信徒在一个受苦的世代中应如何行事为人。作者以信徒将来完备的救恩为一个「激发性的盼望」,又以主受苦的榜样作为一个「启导性的盼望」再以主的再来作「安慰性的盼望」。如此,作者藉着基督的工作(过去、现今、将来)激发受苦的信徒忍耐、等候、儆醒、谨守。

    本书除首段颂词(Doxology)(1:1-12)及结语(Epilogue)(5:12-14)外,主要的结构为三大段劝勉的话(1:13-5:11),每段以主的工作为中心;1.主过去的工作,藉此给信徒们所有的盼望和基业,这样便能行事为人合主的样式(1:13-2:10);2.主的榜样,藉此激发信徒一生顺服神的旨意(2:11-3:12);3.主的再来,藉此安慰那些经火炼试验的人(3:13-5:11)。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在启语问安中,作者表露自己身分(耶稣基督的使徒)及读者的身分。他们是「分散」,「寄居」,「被拣选」,「成圣洁」,「顺服主」,「蒙血洒」的人;这些称呼一方面表明读者在地上的身分,另方面表明他们在天上的地位。

    B.颂赞(1:3-12)

    有1:3节开始,作者因读者的身分发出极美的颂赞,这篇颂赞在本质上却正是全书主题介绍;颂赞是基督徒应付任何苦难的秘诀。1.神的大怜悯(1:3-5),因神给人在地上活泼的盼望(1:3),在天上不朽坏的基业(1:4),及完备的救恩(1:5);2.信心受试炼的果效(1:6-9),因信心所受的试炼是暂时的(1:6),是宝贵的(1:7),是产生喜乐的(1:8),及最终得救的(1:9);3.奇妙的救恩(1:10-12),这救恩乃众先知所追寻的对象(1:10-11),不但他们考寻,连天使也愿意细察这事(1:12)。

    二.劝勉(1:13-5:11)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1:13节为颂赞后的劝勉(「所以」二字把上下文连接起来);上文论奇妙的救恩,今段藉着救恩的主题论因它而有的生命。这救恩是完备的,在基督再显现时完成(1:13);故此作者劝勉他们在四方面表显因救恩而来的生活:1.专心等候主再来(1:13);2.追求圣洁象神(1:14-16);3.存心敬畏及信靠上主度世(1:17-21);4.彼此切实相爱(1:22-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信徒不应站在仅仅得救的地位而沾沾自喜,不图长进,反因得救之后(2:1)就要爱慕灵奶长大成人(2:2),若尝过主丰富救恩滋味的人更当如此(2: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得救的人们就象1.可建造成灵宫的活石(2:5a),如主一般(2:4);2.如圣殿中分别为圣的祭司(2:5b),以主为房角石(2:6-8);3.被拣选的族类(2:9a);4.君尊的祭司(2:9b);5.圣洁的国度(2:9c);6.属神的子民(2:9d);7.传福音的使者(2:9e-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11指出作者在主题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下文看,作者以基督受苦的榜样为主题,劝勉读者有好行为的表现(2:12),又提醒他们在世暂时过渡性的身分(2:11)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因基督顺服的榜样,作者以此劝勉他们在五方面显出顺服的模范:1.对在上的君王(2:13-15);2.作主人的(2:16-17);3.作仆人的(2:18-25);4.作妻子的(3:1-6);5.作丈夫的(3:7);这些都是顺服的范围。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上文论基督顺服的榜样,今段把劝勉作一总结,也可说是待人处事的总纲,分五点:1.要同心相爱;2.彼此体恤;3.相爱如兄弟;4.有慈怜谦卑的心;5.要有爱仇敌的心,而以圣经的话作引证上文的总结(3:10-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3:13与上文的分隔不易看到,但从下文的内容中可鉴定此乃另一主题,这主题与主的再来有关。作者藉此主题尽情发挥,他以「吩咐」为首,再辅之「安慰」,后以「劝勉」为束。

    此段主要的思想集中在「为义受苦是有福的」,这是信徒对苦难应有的认识;若为义非为罪而受苦,那是有福的(3:13-17),因基督同样也是为义受苦(3:18a),好叫能拯救那囚在监狱的灵魂(3:19-20a),而水礼就是拯救的表明(3:20b-22)。

    此外,为了应付苦难的来临,信徒应先具有受苦的心志(4:1-6),因受苦的心志1.是拒罪的兵器(4:1);2.是尊行神旨的能力(4:2);而信徒圣洁之生活必招惹从逼害而来的受苦(4:3-4),但逼害者必受神的审判(4:5-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上段的重点在吩咐,今段在安慰,主要的原因是万物的结局近了(4:7),所以在五方面要:1.谨慎自守(4:7a);2.儆醒祷告(4:7b),3.切实相爱(4:8);4.互相款待(4:9);5.彼此服事(4:10-11);但不要因遇到苦难便灰心,因与基督同受苦乃是一件有福有荣耀的事(4:12-14)。若苦难从犯罪而来,那不是有福的苦(4:15)。主的再来便结束一切苦难,但有一更大的苦却会来,那是不信的审判(4:1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劝勉1.那些同作长老的人要负长老的职责(5:1),按着长老工作的原则(甘心)进行(5:2-3),如此必得着赏赐(5:4);2.一般的信徒,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5:5a),各人以谦卑顺服的态度彼此相待(5:5b-6),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5:7),又谨守儆醒抵挡魔鬼(5:8-9),信懒赐恩的神(5:10-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在这最后嘱咐中,作者提及他著书的目的有二:1.劝勉;2.证明;劝勉他们靠主恩站得住,证明给他们靠主恩可以站得住。

    B.最后问安(5:13-14)

    在结束时作者把著书的地点暗露,又把他的同工显露(5:13);要读者用爱心彼此交接,在动荡不安及受逼迫的时代中享受在基督里而来的平安(5:14)。

    *****

    彼得前书主要论信徒的盼望在于神。作者本是一位信心软弱,否认主的使者,曾以为跟从主那里有盼望可言;然而主对他的爱深厚莫加,叮嘱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牧养羊群(约21:15-17)。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历后,他的信心比黄金或更炼净,更显得宝贵。读他的书信,足见他善于安慰苦难的信徒,真是符合主的叮咛。

    信徒啊,信心需经过试炼才能把渣滓炼净,若主让苦难临到我们身上,愿我们不要垂头灰心,而抬起头来仰望在上头的神,因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1:21)。「苦」不能摇动主,难道我们的信心给「苦」动摇么?我们不要忘记,那信心和盼望在于神的人真有福了!

    
第五章 4.彼得后书
    4.彼得后书

    作者:彼得(1:1)。

    在新约书信中,本书的外证最为贫乏。在宗教改革时期,更受宗教改革家所弃绝,现代批评学者的攻击更不在话下了。虽本书在外证方面不强,然也不能说全无引述与证明彼得是原来作者,尤在第一世纪末后及第二世纪初的外证颇强,此后的外证才贫弱下去。关于本书之外证为何在后世纪转弱的理由有三:1.本书篇幅颇短,故甚少给人引用(参路1:1;林前5:9等指出有多书卷受人遗忘);2.在第一世纪中期后有大量冒彼得之名著成的书信出现;3.是时的假师傅(参本书的内容)盛行,必定把本书之价值削减。

    内证方面,批评者在十一方面下手攻击本书非出自彼得手笔:1)作者的语句与叙述乃仿冒彼得,而实非他本人;2)与福音书相同之处不多;3)3:2,4(「使徒」与「先祖」)指后一点的时代;4)3:3-4(有关主的再来)指使徒时代后期的思想;5)1:18的词句乃后期的神学词句;6)彼得的资料源自约瑟夫;7)1:14来自约21:18-19;8)本书所定罪的假师傅乃指后期的情形;9)本书主要骨干从犹大书抄袭过来;10)3:15-16暗指第二世纪的时间;11)彼得前后书在神学与文学中之差别。

    以上的各点表面上看来堂堂理由,却可逐一反驳,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注32〕。

    日期:66A.D.(殉道前,但他之殉道较保罗早)。

    地点:罗马(与前书同)。

    目的:警告信徒在信心与知识上坚固,务斥异端,在主恩中长进(3:17-18)。

    主旨:防备异端。

    特征:

    (1)有关假师傅的教训与他们的面目以本书为最完全。

    (2)本书含有最深奥的神学,如预言启示论(1:20-21);将来的世界(3:5-13)。

    (3)钥字包括「知识」、「圣……」、「殷勤」、「坚固」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从1:1所暗示,读者可指任何时代的信徒,但3:1表示本书与前书的读者相同。可是「他们在何处」乃学者们争论之点。有说他们是在巴比伦或叙利亚等地的信徒,即彼得以前工作及其他使徒工作的范围;据1:1的描述,读者是更广泛的对象,指无论任何国籍的信徒。

    B.本书著成的时机

    本书著成的时机全在于作者自前书后接获消息,教会备受假师傅的搞扰,陷于异端教义中。据学者的意见,此等假师傅可能属三类中的一类:1.他们把因信称义的道理歪曲(如Zahn所提倡);2.与保罗在哥林多所斥责的那类(如Bigg所指);3.一类诺斯底派(如Strachan);可是归纳起来,这三类形的假师傅原是一样,其特征包括「不道德」(Immorality)(如2:2,13-14,18-19),「不尊敬主」(Irreverence)(如2:10,12)及「不服权」(Insubordination)(如2:10,12)。这等人在主后60年时中期特别渗入教会。彼得认为抵挡异端的诱惑就是在真道上扎根,故书成此书警戒及教导他们。

    C.彼前后书的比较

    彼前彼后

    主题:为主受苦教会内的异端

    在苦难中向主忠贞在异端中向主忠贞

    教外的仇敌教内的仇敌

    应付苦难的秘诀:盼望应付异端的秘诀:知识

    安慰警告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当长进的事(1章)

    二、当防备的事(2章)

    三、当纪念的事(3章)

    B、详纲(为参研用)(据3:17-18)

    一、引言(1:1-2)

    二、在恩典和知识中长进(1:3-21)

    A.认识自己的地位=1:3-4

    1.承受恩赐=1:3

    2.承受应许=1:4

    B.认识长进的需要=1:5-11

    1.长进的劝勉=1:5-7

    2.长进的果效=1:8-11

    C.认识真道的性质=1:12-21

    1.主基督的圣言=1:12-18

    2.众先知的预言=1:19-21

    三、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1-3:16)

    A.假师傅的教导=2:1-22

    1.他们的结局=2:1-11

    a.他们的灭亡=2:1-3

    b.历史的鉴戒=2:4-11

    2.他们的行为=2:12-22

    a.第一次描述=2:12-16

    b.第二次描述=2:17-22

    B.真使者的教导=3:1-3:13

    1.第一该知道的(主的日子)=3:1-7

    2.第一不可忘的(神的日子)=3:8-13

    C.彼得的教导=3:14-16

    1.自己的引述=3:14-15a

    2.引用保罗=3:15b-16

    四、结语(3:17-18)

    A.最后劝勉=3:17-18a

    B.最后祝福=3:18b

    摘要:

    彼后书的钥意为「知识」,因「知识」乃抵斥各类异端必须的条件,故它被称为「真正基督科学(知识)的课本」(TrueChristianScienceTextbook)〔注33〕。知识能使信心坚固,不会陷入错误的迷途,所以在知识上长进就是抵挡异端最好的方法。

    本书虽只有三章,除却短短的引言(1:1-2)及结语(3:14-18)外,内容极为丰富。

    一.引言(1:1-2)

    在启语时,作者把自己的地位与读者的联在一起(同有宝贵信心的人)。他的信心是宝贵的,因他跌倒了还能爬起来,自己得坚固又坚固弟兄,就是因他没有失掉信心。

    二.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中长进(1:3-21)

    A.认识自己的地位(1:3-4)

    作者在论务要抵挡异端时,他以「真知识」为最佳之武器,故他先使读者明了自己在主恩典上所有的地位,使他们不会轻看自己,而致自暴自弃。作者在二方面分述他们的地位:

    1.承受神的恩赐(1:3)

    他们从神所承受的第一点乃是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这全因他们蒙主的恩召而有的。

    2.承受神的应许(1:4)

    这应许乃是他们得以脱离从肉体来的败坏(即肉体的生命),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即永远的生命)。

    B.认识长进的需要(1:5-11)

    信徒在主里的地位是不改变的,但却要长进;这不是使地位「扩大」,而是使属灵生命长大起来。作者又在二方面分述长进的需要:

    1.长进的劝勉(1:5-7)

    这八方面长进的劝勉可说是「八级浮屠」,一层一层的建造,锦上添花:

    1.信心;2.德行;3.知识;4.节制;5.忍耐;6.虔敬;7.爱弟兄;8.爱众人。

    2.长进的果效(1:8-11)

    信徒的长进带来四方面的果效(注意「使」或「叫」字);1.可结果子;2.坚定不移;3.永不失脚;4.进入神国。

    C.认识真道的性质(1:12-21)

    作者以认识真道乃抵挡假道的要诀,故他要读者明白真道的性质,在两方面他分述真道的真谛:

    1.主基督的圣言(1:12-18)

    读者虽在真道上坚固,但作者仍作提醒(1:12),特别趁「还在帐棚的时候」(1:13-15),免得错失良机。他指出真道乃主基督的圣言,是他们所亲见(1:16-17a),亲聆的(1:17b-18),并不是「乖巧毁造的虚言」。

    2.众先知的预言(1:19-21)

    真道也是众先知的预言,这预言如在暗处的明灯一般(1:19),但预言不能随个人的私意解说(1:20)(即是要按着预言的整体启示来解释),因为预言非出自人的意念,而是出自圣灵的感动。

    三.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1-3:16)

    A.假师傅的教导(2:1-22)

    1.他们的结局(2:1-11)

    作者第二部分著书的目的乃是要读者看清楚那些假师傅的面孔,使他们能有备防患。在此他先论假师傅的结局(2:1-3),并附历史为佐证(2:4-11)。

    a.他们的灭亡(2:1-3)--上文在论真先知的预言时,作者心目中已定意揭穿渗入教会内假先知的面孔。他指出前有假先知出现(2:1a),今有假师傅(2:1b);他们的教导乃是陷害人的异端(2:1c),不承认主,自取灭亡(2:1d)。可是多人会随从他们邪淫的行为,使真道受损(2:2);他们又捏造谎言,取利骗财,不可不慎(2:3a);但他们的结局则自古以来,必天网恢恢,「密」而不漏(2:3b)。

    b.历史的鉴戒(2:4-11)--假师傅的灭亡是自取的,「自古以来」(2:3)早有明鉴,如1.连天使因犯罪也遭审判幽禁(2:4);2.挪亚时代的不义者遭受灭亡(2:5);3.所多马、蛾摩拉二城的倾覆(2:6-9);但这些审判的史实竟不能使那些假师傅及他们的跟从者受戒。他们任性放荡的胆量实是「惊人」,特别他们肆意毁谤在尊位的(指神或基督)〔注34〕,这点连犯罪的天使也不敢作(2:11),可见他们狂妄之极。

    2.他们的行为(2:12-22)

    作者在论假师傅时,用二循环的方式加以描绘(注意「这些人」字:2:12-17):

    a.第一次描述(2:12-16)--他们好象没灵性的畜类一般,结局应是沉沦(宰杀),因败坏人的,自己也必遭败坏(2:12),这是他们的工作(2:13a);他们不但如上文所述「无法无天」,又1.喜爱宴乐(2:13b);2.败坏生活(2:13c);3.装作属灵(2:13d)(坐席)(参加爱筵、圣餐)〔注35〕;4.淫荡好色(2:14a);5.贪婪钱财(2:14b-16)。

    b.第二次描述(2:17-22)--上文以明喻(Simile)形容他们,今段以暗喻(Metaphor)加以描述。他们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2:17a),结局早已铁定(2:17b)。此外他们1.说虚妄矜夸的大话(2:18a)2.用情欲诱人犯罪,特别是刚归主的人(2:18b);3.象是引人归主,其实使人作败坏的奴仆(2:19);4.背弃义路,重回罪中(2:21-22)。

    B.真使者的教导(3:1-3:13)

    1.第一该知道的(主的日子)(3:1-7)

    作者揭露假先知的「面孔」及「手脚」后,便以真使徒的教导与他们作一强烈的对比。他指出再度写信的目的为要作提醒及激发(3:1),叫他们纪念真先知的预言(3:2a),及主基督的命令(3:2b);这两等圣言正是使徒所传的(3:2c),而「先知、基督、使徒」所传的,却是有关末世的情形(3:3a)。在教会中有人讥诮主的降临为虚妄的(3:3b),因为万物起初迄今毫无改变(3:4)。

    作者因此便斥驳这些「讥诮者」,他以「主的日子」为题,说「主的日子」来到正是他们的结局临到之日(3:7)。他指出洪水前的世界(3:5-6)及现今的世界(3:7a)不相同,而将来的世界与现今的又不一样(3:7b;参3:13),「主的日子」就是主降临的日子,主降临后的世界便焕然一新了。

    2.第一不可忘的(神的日子)(3:8-13)

    上文指出「第一要紧的」是「主的日子」;今段指出「第一不可忘的」是「神的日子」。他续说主看时间与人不同(3:8),主现今还未回来正是给人机会悔改(3:9),因他再来时(主的日子)便没有悔改的机会了。主的再来改变一切,使地上有形质的全部变质(3:10-11),使「新天新地」出现,永远的境地(EternalState)实现(3:12-13);「神的日子」就是「永远的日子」,是「永远的国度」的显现。

    C.彼得的教导(3:14-16)

    在上文作者引述他从主所领受而有的盼望,现今他基于此「盼望」再教导他们。

    1.自己的引述(3:14-15a)

    他先引述自己的劝导,指出读者既有这盼望,就当殷勤长进,圣洁行事,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2.引述保罗(3:15b-16)

    作者好象惟恐自己的语调不够使人悦服,他再以保罗给他们的书信内容辅佐,指出这主题的真确及重要(这是论文写作的形式〔Research〕也!)在此看出作者保罗的书信如同经典的地位,是神的圣言。

    四.结语(3:17-18)

    A.最后劝勉(3:17-18a)

    在最后结语中,作者念念不忘提醒读者在二方面扎根,这正是书内的中心钥意:1.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长进(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增长)。

    B.最后祝颂(3:18b)

    长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要荣耀自己,而是荣耀主。

    ******

    彼得后书为一本相当激发性的书卷,叫人心里火热,愿意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因既分享神的性情便不应懒闲不结果子,而要从基层的信心开始,一层一层的建造。

    长进是必须的,有宝贵信心的人应每日长进,使能分辨真道与异端。作主工热心固然要紧,然而缺乏真正知识为后盾的热心,象野马式的乱闯,不但自走错路,还更导人于迷,如同瞎子领瞎子,走到「杀害神的仆人还以为是事奉神」(约16:2)的地步。

    再者,有宝贵信心的人必儆醒等候主再来,自己要殷勤,没有沾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3:14)。

    亲爱的读者,当防备的防备,当长进的长进,当坚固的坚固,勿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下来(3:17)。

    
第五章 5. 约翰壹书
    5.约翰壹书

    作者:约翰(本书是一位隐名氏之杰作,然而在与约翰福音作细密的比较下,便可知道是使徒约翰的手笔。外证方面,本书以约翰为作者的证据颇多,如波利甲,爱任纽,亚力山大的革利免,

    十二使徒遗训,黑马牧人书等不赘;可是批评学者〔如Moffatt,Dodd,Bultmann,甚至保守派学者如Lightfoot,Westcott等〕从六方面展开攻击,指出作者不是使徒约翰,而是一为长老名约翰:1.与约翰福音文体上的差别;2.末世观较约翰为早期;3.圣灵观与前不同;4.「信」的阐释也不一样;5.基督之死论〔如2:1〕亦相异;6.一些教父〔如帕皮亚〕否认是约翰所写作。但以下的论据均在严格分析下不足成立)。

    日期:80A.D.(豆米仙逼害前)。

    地点:以弗所(反对者从1.帕皮亚之记录;2.古教会纪念约翰之死的日期,认为约翰早年为主殉道,应验太20:23;可10:39;14:36等的预言,拒绝以弗所为写作地点;可是他们的理由全不能**传统之见)。

    目的:指出得救的喜乐(1:4)在乎确知得救(5:13);保持此喜乐在于与神相交(1:7);彰显喜乐在乎与人相交(4:7)。

    主旨:相交与相爱。

    特征:

    (1)本书是一卷专论「爱」的书信,涉及「爱的源头」,「爱的显明」,「爱的相待」等(「爱」字出现超越51次之多)。

    (2)书内全缺问安、人名、地址、祝福、著者之名等属书信格式之词句。

    (3)文体最简朴,但神学最深奥,语调是深思式(Meditative)、宣告式(Pronouncive)及权威式(Authoritative)。

    (4)除了3:12的暗示外,本书全无引用旧约。

    (5)作者善用「相对式」的词句表达真理(如光暗、生死、真伪、神与恶等)。

    (6)形式仿效旧约「智慧书」的提裁,喜用推理式的逻辑(SyllogisticLogic)作结论。

    (7)内容为书信中最难分析的一卷。

    (8)钥字包括有「爱」、「光明」、「信」、「义」、「生」、「小子」、「亲爱的」、「写信给我们」、「若」、「凡」、「从起初」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参约翰福音)

    B.读者的问题

    从历史与时地看约翰是时在以弗所牧养教会,但他所负责的不只一个地方教会,而是整个教区的众教会(或启示录的七教会)。在内容方面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相当熟稔,深明他们属灵的情形(2:7,12,14,20-21),称他们为「小子」,有如父亲教导孩子般的为牧之心。虽有学者据5:21极力主张读者全是外邦信徒(如E.F.Harrison),或全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信徒(如J.A.T.Robinson),然而当时的教会均是外邦人与犹太人参杂,而以外邦人为多。

    从书的内容可鉴定读者深为一种异端所影响,这异端为一类之「诺斯底主义」(与歌罗西书的有别),此主义大受希腊人士所欢迎。

    诺斯底主义实际上为一种「宗教哲学」,基本思想有两主流:1.以智慧为首(智慧的显示乃是知识)--抬举智慧,视它为一切「救赎」的能力,远超「信」的重要,有了「智慧」便可解脱世上一切的桎梏,因此他们高举「智慧」,轻视「福音」,以为福音太单纯,如世上的小学。2.以物质为恶--此为他们的「宇宙二元观」。他们认为凡物质皆恶,故此反对基督的「道成肉身论」,认为基督在世的生活为一幻影(称为「幻影说」),或以为神的灵在基督的浸礼时降临在他身上,但在十架时离开他(称为「色林多说」,此说创自与约翰同代之异端者「色林多」〔Cerinthus〕)。这样他们便把耶稣与基督分开;基督是凡人,耶稣是信仰之神〔注36〕。

    C.本书的性质

    本书按性质论不是一封私函,象二书、三书、腓利门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等;也不是专函,象哥林多前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等专达某教会的。按内容论可算是一封公函,没有特别指定某地某人,而是给一般信徒的,象是一本讲道集,或伦理训言杂锦。

    D.著书时机

    使徒约翰晚年时居住以弗所,牧养该教区一带的教会。他为十二使徒中最后一人,故以长老的身分(参彼前5:1彼得作同样的自称),写此信给他所牧养的众教会同看(故此他不用提及自己之名,参约翰二书的「历史背景」)。

    在书内可见当时教会之外的环境颇为平静,因书内缺提向受苦信徒安慰之言语(与彼前不同),也没提耶路撒冷被毁的事迹。所以本书著成的时日必定在70A.D.之后一段颇长的时期。在81-96A.D.年间,罗马皇帝豆米仙在位时曾大大肆虐,逼害基督徒(参启示录之「历史背景」),所以本书书成在81A.D.前或96A.D.后,而以81A.D.前较合历史背景〔注37〕。

    是时教外的逼害暂歇,然而教内之搞扰颇为猖狂,这正是当时教会之危机。一方面他们缺乏信徒当初(注意「当初」这字在本书内之地位)所有的热忱,在信徒基本生活与神相交的事情上遗忘了,因而缺乏认罪,贪爱世界,在黑暗中行走。另一方面他们备受敌基督派者困扰,把异端误作真理,「认贼作父」,使教会内缺乏真诚的相爱,不能享受作神儿子,得永生的喜乐。作者有鉴于此,故笔此书,主要目的在于劝免人在与神相交事上坚守,也趁此良机揭露异端者之面孔,使人仿备,而能努力实行彼此相爱。

    E.与约翰福音之比较〔注38〕

    约翰福音约翰壹书

    布道性牧养性

    使人归主使人爱主

    基督徒的基要信仰基督徒的基要伦理

    客观的主观的

    从历史阐明真理从理论陈述真理

    基督的「神学」基督徒的「人学」

    教导性辩道性

    论点(Thesis)论证(Antithesis)

    信心的基础生活的基础

    耶稣为神子耶稣为人子

    神的独生子神的许多儿子

    叫人信而得永生(命)叫信者知道有永生(命)

    基督的言行基督徒的言行

    进入神的家在神家中的生活

    耶稣门徒

    信爱

    生命生活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神是光(1-2)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2上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下

    二、神是爱(3-4)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上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下-4

    三、神是生命(5)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上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下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1-4)

    A.启语见证=1:1-2

    B.主题介绍=1:3-4

    二、神是光(1:5-2:29)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5-2:2

    1.勿仍活在黑暗中=1:5-6

    2.要承认自己的罪=1:7-2:2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3-29

    1.遵守主的道=2:3-6

    2.爱他的弟兄=2:7-11

    3.认清己身分=2:12-24

    4.不要爱世界=2:15-17

    5.防备敌基督=2:18-23

    6.勿忘主教训=2:24-29

    三、神是爱(公义的爱)(3:1-4:21)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1-10

    1.认识神爱人的果效=3:1-2

    2.不要被人诱惑犯罪=3:3-10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11-4:21

    1.彼此相爱=3:11-21

    2.遵守主命=3:22-24

    3.识别邪灵=4:1-6

    4.彰显主爱=4:7-21

    四、神是生命(5:1-21)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1-3

    1.信的必须=5:1a

    2.爱的必须=5:1b-2a

    3.行的必须=5:2b-3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4-21

    1.胜过世界=5:4-9

    2.不疑永生=5:10-13

    3.照主旨求=5:14-17

    4.必不犯罪=5:18-20

    5.远避偶像=5:21

    图析:

    引言1上主题介绍:「使你们喜乐充足」1

    上

    相交的条件勿能说不能行1中

    要承认自己的罪1下-

    2(1)相

    与遵守主的道2(2)1

    神是光明爱人如己2(3)下光

    主相交的凭据认清身分2(4)|

    不爱世界2(5)2交

    相防敌基督2(6)

    1勿忘主训2(7)

    交下相交的条件认识神爱人的果效3上

    |不要被人诱惑犯罪3中3相

    的5神是慈爱彼此相爱3下(1)|爱

    相交的凭据遵守主命3下(2)4

    生识别邪灵4上爱

    彰显主爱4下

    活信的必须5上(1)

    相交的条件爱的必须5上(2)相永

    行的必须5上(3)

    神是生命胜过世界5中(1)5

    不疑永生5中(2)

    相交的凭据照主旨求5下(1)信生

    必不犯罪5下(2)

    远避偶像5下(3)

    摘要:

    约翰壹书,如其福音书般专论「神的儿子」;福音书论儿子在世上的工作,书信论儿子在信徒心中的工作。神的儿子是世上的光,慈爱的主,生命的王,与他相交要在这数方面进行。

    本书全无书信引言的格式或结语,但却有启语的话及主题介绍可代引言(1:1-4),此后全书中心环绕在与神三大性情进行相交:1.与光明之神相交,因他是光(1:5-2:29);2.与慈爱之神相交,因他是爱(3:1-4:21);3.与永生之神相交,因他是生命(5:1-21)。

    一.引言(1:1-4)

    A.启语见证(1:1-2)

    作者下笔时开宗明义为生命之道作见证。在原文的结构上看,这生命之道得四个证明支持〔注39〕:1.从起初所传的:2.我们所听见的;3.我们亲眼所看过的;4.我们亲手所摸过的。作者能为这生命之道作证,因它曾向人显出来(1:2)。

    B.主题介绍(1:3-4)

    在二节经文中,作者将全书的主题扼述出来,就是把曾看见,曾听见的传给世人,使世人能与父及他的子相交,而彼此也能相交,即与神相交,与人相交,这样人的喜乐就能充足。信徒的生活基于与神相交,生活达于与人相交,如此才能构成丰满喜乐的人生。

    二.神是光(1:5-2:29)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5-2:2)

    上文论信徒基本生命的需要是与神相交,可是与神相交必须有些先决条件:

    1.勿仍活在黑暗中(1:5-6)

    神是光,那么与光明的神相交便要在生命上毫无「黑暗」;即是说,与光明的神相交必须生活在光明之真理的要求内,信徒不能边说与神相交,边行在黑暗中。

    2.要承认自己的罪(1:7-2:2)

    在光明中与神相交就是得神洗净一切的罪(1:7),信徒不能一边犯罪,一边说与神相交,这样的自欺欺神只表示在心中没有真理(1:8),但若信徒肯承认自己的罪,神必定肯赦免他们(1:9-10),因主已替罪作了挽回祭(2:1-2)。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3-29)

    与神相交必有外显的表明,这些是与神相交的凭据:

    1.遵守主的道(2:3-6)

    与神相交的人必须遵守主的道,守主道的就是表示识神爱神(2:3-5a),与神同居(2:5b-6)。

    2.爱他的弟兄(2:7-11)

    另一表显与光明之神相交乃是爱人的表示,这不是新命令,而是他们曾听过的(2:7);这又是新的命令,因为他们没有实行(2:8)与光明之神相交必须在爱人方面表示他是「光明」的人(2:9-11)。

    3.认清己身分(2:12-24)

    作者在此把所有的信徒放在一大家庭内,逐一向他们全体呼吁(以「小子」代表他们乃是罪蒙赦免的人,2:12),要他们能勿忘自己的身分(注意每次呼唤随着一个「因为」):1.年长的,因他们认识神(2:13a,14a);2.少年的,因他们胜了恶者(2:13b)及信心刚强(2:14b);3.年幼的(「小子」字与12节不同),因为他们认识天父(2:13c);在主的大家庭内,各人要谨守自己长进的程度,在自己岗位上与神相交。

    4.不要爱世界(2:15-17)

    因人不能事二主(2:15),况且世界而来的情欲不是从父而来(2:16),更不是神的旨意(2:17)。

    5.防备敌基督(2:18-23)

    与神相交在乎要小心那些抵挡神,迷惑真理的人,他们称为敌基督。作者在两方面论他们:1.他们的由来(2:18-20)--他们不是属神的家庭出来的(2:19),没有圣者的恩膏(2:20);2.他们的错误(2:21-23)--他们不知道真理(2:21),因他们a.不认耶稣为基督(2:22a),b.不认父与子的联合(2:22b),也不是属父或子(2:23)。

    6.勿忘主教训(2:24-29)

    作者在最后一点论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证时,提醒读者勿忘主的教训,这教训从起初已在他们心里(2:24),使他们得永生(2:25);又要小心假师傅的教训(2:26-27),这样便不惧怕主再来时带着公义审判他们了(2:28),因凡行公义的皆是神生的(2:29)。

    三.神是爱(3:1-4:21)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1-10)

    从第三章始,作者论与神相交的第二点。神是爱人的神,可是的爱乃是公义的爱,即是说他的爱不是溺爱,他爱罪人,却恨罪;他爱人,但要人认罪;故要与慈爱之神相交前必须注意两个先决条件:

    1.认识神爱人的果效(3:1-2)

    慈爱的神因爱人之故,把凡信他的人称为神的儿女;现今信徒虽有神儿女的身分,却不象神儿子的模样,但总有一天待主再显现时必会完全象神的儿子一样。

    2.不要被人诱惑犯罪(3:3-10)

    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必要先洁净自己(3:3),不要犯罪(3:4),象主不犯罪一样(3:5);因认识主的就不犯罪(3:6),也不要受人诱惑而作了不义的事来(3:7a),而要象主般的公义(3:7b),因犯罪乃属魔鬼的行为(3:8),属神的就不犯罪,以此现出他的归属了(3:9-10)。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11-4:21)

    1.彼此相爱(3:11-21)

    要与慈爱的神相交便要彰显神的爱;如上文所论(1:5-2:29),要与光明的神相交就需神的光,显出神是爱的首一凭据便是要彼此相爱(3:11),不要象该隐那样没有相爱(3:12)。虽世界恨那些与神相交的人(3:1),但信主的人要在彼此相爱事上,显出神的爱和自己与神的关系(3:14-15),如主耶稣为爱人而舍己的模样(3:16)(约壹3:16与约3:16前后辉映)。

    爱必须是真诚的(3:17-18),若良心不责备,那样的向人施爱便好了(3:19-20),向神也无惧了(3:21)。

    2.遵守主命(3:22-24)

    爱神的人必乐意遵守主命,行他所喜悦的事(3:22),服从主命,如此也知道神住在心内(3:23-24)。

    3.识别邪灵(4:1-6)

    上文(3:24)提到遵守主命的便知道圣灵住在心内。作者提到真灵便立即指出假师傅所传的邪灵,故此要读者们小心谨慎,不可尽信一切的灵,总要试验识别(4:1),其法乃是:「凡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4:2)便是属真灵的了」,否则便是谬妄的灵(4:3-6)。

    4.彰显主爱(4:7-21)

    与慈爱的神相交必须有爱的彰显,就是在彼此相爱上实行(4:7a),这才现出从神而生的(4:7b-8)。神藉着独生子向人显出他的爱(4:7-10),故此就要藉着彼此相爱来显出神的爱(4:11-16)。有了爱,一切都不惧怕(4:17-18),因为爱是信徒归属神的明证(4:19-21)。

    四.神是生命(5:1-21)

    作者在最后一章里,专论神是永生的(注意钥字「生」在此章的出现,如同「爱」字在上文,「光」字〔或与「光」字有关的字〕在前文)。与永生之神相交也需要一些先决条件,这些条件若与上文比较有很多是相通的,因为与神相交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1-3)

    1.信的必须(5:1a)

    信是与永生神相交的基层条件,信就是得永生(参约3:16;5:24)。

    2.爱的必须(5:1b-2a)

    除「信」外,与永生神相交者也须有「爱」,爱是信的外显。

    3.行的必须(5:2b-3)

    「行」就是把「信」与「爱」实现出来,凡信及爱神的人都必遵守神的戒命,此乃与永生神相交的顶点,如三角形的尖端。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4-21)

    1.胜过世界(5:4-9)

    信徒藉着信心胜过世界(5:4)。这信的对象是主耶稣(5:5),为他作见证的有水和血及圣灵(5:6-8),这「三合一」的见证为最牢固该领受的(领受在原文作「大」字)(5:9)。

    2.不疑永生(5:10-13)

    信神者既有确定的见证,便不会怀疑永生(5:10-12),这正是作者写作本书之目的(5:13)。

    3.照主旨求(5:14-17)

    有永生的人必照永生神的旨意为己求(5:14-15),为犯罪的弟兄求(5:16-17)。

    4.必不犯罪(5:18-20)

    得永生的也必不犯罪(指习惯性方面论)〔注40〕,也保守自己不犯罪(5:18),使魔鬼不得逞(5:19),认识真神,享受永生(5:19)。

    5.远避偶像(5:21)

    末句的命令似乎特别针对那些外邦背景的信徒,可是在广义来说,「偶像」是任何取代神位置的东西;有了它,便不能有神;有了它,也不能与永生之神相交。

    *****

    约翰壹书为一本「灵交手册」,从书的内容可见神如何褐望与人相交(1:3-4),这正是神创造人的目的。但多少时候是人不愿意与神相交,因他受恶者的诱惑(3:7),贪爱世界(2:15),在黑暗中行走,还强嘴称在光明中行走(1:6);虽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戒命(2:4),屡常犯罪(3:6),胜不过世界(5:4)没有彼此相爱,也缺乏爱神(4:7-8)。

    约翰壹书也是一本「家书」,是一封慈父寄给儿女的信,信中充满温暖的爱。作者把信徒当作自己的儿女,把自己爱他们的心挖出来给他们看,要他们自省、自勉,来显出他们自己是神的儿女,不是自己的儿女。

    凡是神的儿女应有神的属性,因此神是光,他们便要发光,不能活在黑暗中;神是义,他们就不要犯罪,要藉着行义来显出神的属性;神是圣洁的,他们也须圣洁;神是爱,他们就要彼此相爱,不要恨,因为行爱就是显出生命的「神性」;神是永生,他们就不要不晓得自己有永生,胜过世界的,就显出有永生。

    我们是属神的人,但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属神的吗?或是名字属神,而实属魔鬼?

    
第五章 6.约翰二书
    6.约翰二书

    作者:约翰(内证方面从与约翰福音、约翰三书等比较,便可清晰鉴定本书为使徒约翰手笔无疑;再者,书内论「长老的工作」与约翰的工作相吻合。他以长老自称,因他为使徒中硕果仅存的元老,在他的教区内人人均晓得「长老」就是约翰,故他不用提及自己的名〔注41〕。外证方面,因本书简短的篇幅及私函的性质,故一直未受人重视;然而在早期教父〔如爱任纽140-230〕的著述中,已证实本书是约翰的杰作,其他之外证其实也不少。

    日期:80A.D.(较约壹后)。

    地点:以弗所。

    目的:劝戒勿因实行彼此相爱而「招狼入室」(即迎纳传异端者),使真理蒙损,教会受害。

    主旨:彼此相爱的劝戒。

    特征:

    (1)新约书卷中,第二卷最短之书卷(较约翰三书多了一行)。

    (2)暗示使徒约翰如何处事待人的一页。

    (3)新约中唯一写给女性的。

    (4)钥字包括有「真理」、「爱」、「命令」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本书乃写给「蒙拣选的太太」(1)。学者对这词有二个基本不同的观点:

    1.隐喻用法(FigurativeUse)

    此观点又再分两个推理:1.暗喻普世教会,--这解释源自耶柔米(Jerome),他将「蒙拣选的太太」喻作普世的教会,约翰以使徒及长老的身分为历代的教会而写的(像约翰福音般)。但反对此观点的理由有二:a.作者深明读者的背景,故是特别写给某一地区的信徒的;b.若然,第13节便毫无意义。2.暗喻某一地方教会--这某一地方教会可能是哥林多、耶路撒冷、以弗所、罗马等不详,但总是暗指一个地方教会。主张此说的(如Lightfoot,Zahn,Brooke〔ICC〕提出二大理由:a.书内「第二者复数用法」(SecondPersonPlural)颇多;b.若给某教会的太太,本书不可能放入正典内。可是这解释在三方面不太妥善:a.全书毫无暗喻的应用;b.与第13节有所抵触;c.在新约中也无把教会作如此的暗喻。

    2.字意用法(LiteralUse)

    此词按字义解释(即明指某一地方教会的姐妹)为最正确的阐释,支持此法的理由有五:1.书内的文笔简洁,全无隐喻学词句;2.第1及第4节指读者的儿女;3.第13节指读者之姐妹及其儿女;4.第10节指读者家里的聚会;5.与约翰三书的比较同指某一主内肢体。

    但究竟「她」是谁,乃学者们争论之处;据原文的构造,此词有四种不同的译法:1.某一位蒙拣选的太太(太太可作主内之姐妹);2.特指一位蒙拣选的太太;3.译作「蒙拣选的区利亚」(「区利亚」是太太的译音;此法为教父亚他拿修〔Athanasius,298-373〕首创,也是美国标准译本〔ASV,1901〕的译法;但此译法与新约其他地方同字出现的译法前后不一贯,更会产生无数滑稽的矛盾);4.译作「给以列他太太」(「以列他」为「蒙拣选」字的译音),此法早为亚力山大的革利免(155-215)首用,但与第13节产生矛盾;故此笔者认为第1或2法较为合理,亦与是时盛行书信写作的风俗无异。

    B.著书时机

    从内容看本书著成的日期较约翰壹书为晚,反过来则说不可能;而第7节中引述之「敌基督」,在约翰壹书的亮光下看才更清楚了解。再者,第5节之「新命令」也需要壹书的辅佐才更易明。

    在第一世纪的末期,福音广传,福音工人的脚踪走边各地;因缺少中途旅店,及旅店的声誉在罗马档案内均为劣迹昭彰的「谋人寺」,旅行布道的福音工人只能靠主内肢体接待(参保罗在各地蒙多人接待;徒16:15;17:7;21:8,16;罗16:23等)。

    C.与壹书的比较

    约壹书约贰书

    理论实例

    引言辅佐

    给教会的给私人的

    防备异端防备异端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二、爱的劝勉(5-6)

    三、爱的提醒(7-11)

    四、结语:爱的关怀(12-13)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A.爱的表示=1-2

    B.爱的祝福=3

    C.爱的欢悦=4

    二、正文:爱的吩咐(5-11)

    A.爱的劝勉(5-6)

    1.彼此相爱=5

    2.实行相爱=6

    B.爱的提醒(7-11)

    1.防备异端=7-9

    2.不要接待=10-11

    三、结语:爱的关怀(12-13)

    A.爱的造访=12

    B.爱的问安=13

    图析:

    引爱的表示1-2

    爱的问安爱的祝颂3序

    言爱的欢悦4

    彼爱的劝勉彼此相爱55-为

    此5实行主爱66真

    相

    爱|

    11爱的吩咐

    爱的提醒防备异端7-

    (拒绝主爱)97

    |理

    而

    (5)不要接待10-

    (拒绝施爱)1111爱

    (10)

    结12-爱的关怀爱的造访12跋

    语13爱的问安13

    摘要:

    约翰二书为一本「短小精干」的书卷(全书原文不及三百字),有神学、伦理、问安、祝颂、劝勉、警戒等等,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本书除引言(1-4)及结语(12-13)外,主要的正文可分二段(5-11),而全书以「为真理而爱」为中心思想。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A.爱的表示(1-2)

    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写信给教会某姐妹一家(1),因在她家中有家庭聚会(10),所有她的责任也相当要紧,作者因此特意去信给她(1a)。

    作者启语时向这位家庭主妇致爱的问安,指出她不但是作者诚心所爱的,及所有爱真理的人也爱她,如此她委实在多方面立了美好的见证(1b)。作者爱她的主因在乎她「爱真理的缘故」(2),可见作者也是一名爱真理的人。

    B.爱的祝福(3)

    作者以救恩三姐妹(参提前1:2;提后1:2)为祝颂的主题,愿她在真理和爱心上得蒙「恩惠、怜悯、平安」。

    C.爱的欢悦(4)

    作者为蒙拣选的太太一家遵行真理事上欢欣,因为她不但自己行真理,甚至她的儿女也行真理。

    二.正文:爱的吩咐(5-11)

    A.爱的劝勉(5-6)

    1.彼此相爱(5)

    作者在第5节表达写此信的正文,他先作劝勉,后作提醒;他劝勉双方要彼此相爱(5a),这并不是作者自己创想出来的新命令,而是他从起初(指从主自己,参第6页)所领受回来的命令(5b)。

    2.实行相爱(6)

    实行彼此相爱就是实行主爱,实行主爱就是遵守主的命令;这命令不但是作者从起初自己由主那里领受的,也是读者们从起初(作者前在他们当中工作)开始时领受的。

    B.爱的提醒(7-11)

    1.防备异端(7-9)

    上文的重点论「爱」,今段的论点论「真理」。真理是施爱的循规,否则便是乱爱了。作者提醒那「太太」要小心一些「假福音的工人」,他们假旅行布道的名义,混入教会内,传播异端,这等人不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7a),他们是「敌基督的人」(7b),要小心(参可13:23「谨慎」同字)应付,不然便会失去前为主的劳苦及随着劳苦而来应得的赏赐(8)。作者在首项儆醒上作一结束:凡侵犯(中译「越过」)及不遵守主教训的,均是没有神的人(9)。

    2.不要接待(10-11)

    作者看到这些假师傅会带给教会不少的危险,他不但儆醒他们小心这等人,也教导他们不要接待他们,因若接待他们便如同在他们的恶行上有分了(11)(「问安」指与他们「相交」)。

    三.结语:爱的关怀(12-13)

    A.爱的造访(12)

    作者表示还有许多要事须见面时才能谈论,这是因为「言语」较「笔语」使人更容易明了。

    B.爱的问安(13)

    这节有多种的阐释,但仍以字意法为对,指「太太」的亲姐妹一家(在作者教会的)嘱咐及代请安〔注42〕。

    *****

    本书的重点在「为真理的缘故」(如腓利门书的重点在「为爱的缘故」),一切都要在真理的亮光下作,连「爱」人也要在真理的管治下,不然这爱便成为溺爱或误爱了。

    原则上,真理与爱心是分不开的,两者缺一不可;可是在次序上,真理必须占首位,主耶稣是真理的「化身」(约4:6),一切的爱心均须符合真理,不能因爱而牺牲真理;否则,真理的价值何在!

    若要以真理来管束爱心,信徒必须多在真理上下工夫:但也须注意,多少时候,很多情形不是真理问题,而是爱心问题,这也不可不慎;不要整个脑袋装满真理,而心中却没有爱的存在。

    
第五章 7.约翰三书
    7.约翰三书

    作者:约翰(以约翰为作者的外证虽不及二书那样丰富,然亦不缺早期教父及译本的引证;另方面本书出自约翰之手的内证异常浓厚,无庸多述)。

    日期:80A.D.(处约翰二书之后)。

    地点:以弗所。

    目的:为自己差派出外的工人而写的书信,旨在鼓励该犹在接待过路传道人的事奉上继续见证主爱。

    主旨:接待的服事。

    特征:

    (1)新约书卷以本书为最短。

    (2)透露当时福音工人的动态。

    (3)钥字包括有「爱」、「真理」、「接待」、「见证」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本书乃写给一位教会领袖名「该犹」,希望他能用爱心接待作者所差派出外的福音工人。在圣经中名「该犹」的有四人:1.马其顿人该犹(徒19:29);2.哥林多教会的该犹(林前1:14;罗马16:23);3.特庇人该犹(徒20:4);4.本书之该犹。虽有人意图将前三名的任何一位混为本书之该犹,然而缺乏充足的证据。在本书内虽可见1.他是约翰所爱的弟兄;2.有严正的性格;3.属灵情形不错;乐于接待客人;5.是教会内有力的平信徒;除此以外,再不能推测该犹是谁。

    「该犹」为一通俗之希腊名字,罗马用此名作物填表登记时的举例名字,可见此名的通俗程度。传说约翰有一书记名「该犹」,是特庇的该犹,后被派为别迦摩教会的首任监督。

    B.著书时机

    本书著成的动机乃由于约翰差派出外传道之工人回来报导,说在该犹那边的教会传道时,遭受丢特腓的拦阻,连约翰本身的权柄也不蒙接纳(9),但他们却蒙该犹所接待。作者听闻后便立即书成此书,一面向「该犹」道谢,一面向他宣告不日前来处理与丢特腓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书成后交给低米丢带信前去。

    本书若以约二书比较,便可见是同时间的作品。在二书中看到约翰所差派的福音工人蒙盛意招待,本书则说福音工人遭拒绝,可见二书为处在同时代的结晶。

    C.约翰二书与三书的比较

    约二书约三书

    劝人不接待伪师傅劝人接待真工人

    提醒蒙拣选的太太鼓励该犹

    提防误传谬理的人提防阻挡真理的人

    以爱规劝以爱接待

    小心施爱继续施爱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对该犹的称赞(1-8)

    二、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三、对底米丢的荐举(12-15)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4)

    A.诚向该犹的请安=1-2

    B.有关该犹的报导=3-4

    二、正文(5-12)

    A.对该犹的称赞(1-8)

    1.关乎他的忠心=5

    2.关乎他的爱心=6a

    3.关乎他的资助=6b-7

    4.关乎他的接待=8

    B.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1.丢特腓的恶言=9-10a

    2.丢特腓的恶行=10b

    3.丢特腓的鉴戒=11

    C.对底米丢的荐举(12)

    1.别人的见证=12a

    2.真理的见证=12b

    3.作者的见证=12c

    4.该犹的见证=12d

    三、结语(13-15)

    A.计划造访=13-14

    B.结语问安=15

    图析:

    引1-诚向该犹的请安1-2序

    言4有关该犹的报导3-4

    他的忠心55曾

    接对该犹的称赞他的爱心6a|接

    他的资助6a-78待

    待他的接待8

    5丢特腓的恶言9-10a9不

    的|对丢特腓的定罪丢特腓的恶行10b|接

    12丢特腓的鉴戒1111待

    服别人的见证12a

    对底米丢的荐举真理的见证12b12请

    事作者的见证12c接

    该犹的见证12d待

    结13-计划造访13-14跋

    语15结语问安15

    摘要:

    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为一「姐妹书」,其所论的主题也相若:有关旅行布道家接待的问题。前者论不要接待,今书论请求接待。

    本书是一本论三个人物的书卷,关乎三个人物的故事,虽为新约书卷中最短的一卷,然颇具趣味。

    一.引言(1-4)

    A.诚向该犹的请安(1-2)

    作者启语以长老的身分向挚友该犹请安,并向他表露爱念(1),愿他1.社交方面(凡事兴盛);2.外体方面(身体健壮);3.灵性方面(灵魂兴盛)三方面均蒙福(2)。

    B.有关该犹的报导(3-4)

    作者所差派出外的福音工人回来向他报导,说他们蒙该犹按真理接待异常喜乐(3),并向他表露他喜爱他的「儿女」能按真理行(4)。

    二.正文(5-12)

    A.对该犹的称赞(1-8)

    1.关乎他的忠心(5)

    作者为该犹能接待客旅福音工人而大大赞赏他,因他晓得凡接待这些工人的,乃如同接待主一般(参太10:40-42;25:35,38)。该犹不是偶然接待主的工人,而他却能忠信去作,表示他以此为一门事奉。

    2.关乎他的爱心(6a)

    该犹另一美德是爱心。这爱心是下文所论物质资助的动能,而他的爱心已为人所证明及赞扬。

    3.关乎他的资助(6b-7)

    作者深信该犹的忠与爱必定有行为的表示,特别对过路传道人在旅程费用上有所帮助为美事(「这就好了)」。

    4.关乎他的接待(8)

    这称赞或荐举承接上文,上文提及这些旅客工人不是向外邦不信之人募捐(指出无教会支持),故该犹更该接待他们,因他们是为真理作工,而如此的帮助正是与他们同为真理作工。

    B.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1.丢特腓的恶言(9-10a)

    丢特腓以在教会内有「首位」之职,拒绝接待作者所派来的工人(9),他用恶言反对作者,这可能不是基于神学上的差别,而是因个人的野心,他要在教会内争首位的名誉,或许因此不赞同作者要求他们教会接待客旅传道人的办法,设若他接待作者所派出外工作的工人,这些工人便只欣赏作者对他的人的关怀而非欣赏接待他们的丢特腓〔注43〕;这样就表示丢特腓是教会「受命」的仆人非主管教会的首脑〔注44〕。

    2.丢特腓的恶行(10b)

    恶言必生恶行,丢特腓除不接待作者的代表,及用恶言辱骂作者外,他还把那些肯用爱心接待的人赶出教会去,可见他是一个只爱自己不爱主工的教会领袖。

    3.丢特腓的鉴戒(11)

    丢特腓的恶行遗臭万年,作者加以检举,使教会有所鉴戒。

    C.对底米丢的荐举(12)

    作者以丢特腓的恶与他所差派携信的低米丢的善作一强烈对比。他以四个不同的称赞荐举低米丢给该犹(传说作者日后立低米丢为非拉铁非教会之监督):

    1.别人的见证(12a)

    低米丢的善行早有众人为他作见证,这众人大概是作者教会内的人。

    2.真理的见证(12b)

    除人的见证外,低米丢更得真理的见证,即他所作的皆符合真理,为真理的缘故,按真理而行。

    3.作者的见证(12c)

    作者加上自己对低米丢的见证,这是长老的见证。

    4.该犹的见证(12d)

    若上列三大见证(约壹5:8)均不使人悦服,该犹自己可以定夺,作者深信该犹必定认为「所言不差」。

    三.结语(13-15)

    A.计划造访(13-14)

    如约二书般,作者计划到访他教区的一些教会,当面澄清问题及处理难题,免得口传有误。

    B.结语问安(15)

    作者以祝颂收笔,并请该犹逐一提名问候他教会肢体的安(参约10:3,「牧者的胸怀」),故此他把两地教会的肢体系在一起。

    *****

    约翰三书专论「存真理」(3a)、「按真理」(3b)及「为真理」(8)三大方面的提醒。信徒要存真理--指神学训练、信仰方面的造就;按真理--指生活方面的表显;为真理--指心志上的忠诚与忠贞。为着真理,不顾一切的困难;按着真理,不理各项的反对;存着真理,不怕任何的哲理异端;这是信徒毕生三方面的功课,愿主帮助我们学得好!

    
第五章 8.犹大书
    8.犹大书

    作者:犹大(v.1)(以犹大为作者之外证良多,不用赘述。内证方面因无从比较,无法鉴识。反对犹大为作者的批评学者从五方面下手:1.第3节之「真道」在原文上指一套有系统的神学纲领,故不可能在犹大时代;2.第17节指较后期的年日;3.书内含有后期诺斯底主义的思想;4.第9节作者引用旧约旁经,指非真使徒所为;5.教父希加士布斯(Hegesippus)传说本书非犹大手笔。但这些均受不住福音派学者严厉分析及应付,犹大为作者毫无疑问)。

    日期:67-68A.D.(处彼得后书之后数年,因犹大书曾引用彼后书)。

    地点:耶路撒冷(与雅各书有关相同推理)。

    目的:消极性的警告信徒假师傅的谬理,积极性的鼓励信徒竭力为真理争辩(3-4)。

    主旨:力辩真道。

    特征:

    (1)在文题修辞上与雅各书雷同。

    (2)喜爱「三行诗格」体裁(Triplets)(在25节中有18节含有此格式)〔注45〕。

    (3)透露假先知的谬论颇详。

    (4)含有新约中著名的「赞美颂」(vv.24-25)。

    (5)新约唯一书卷引用旧约旁经经文。

    (6)钥字包括有「保守」、「不敬虔」、「真道」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的问题

    1.作者是谁

    「犹大」为一普遍的姓氏,特因犹太英雄「犹大马略比」之英勇事迹,「犹大」之名极为后人所爱戴。在新约中共有六人名「犹大」(路3:30;6:16;徒5:37;9:11;15:22;可3:19),但作者自称为「雅各的弟兄」(1),这样六位同名中只有二人才能迎合;其一即十二门徒中非加略人的犹大(约14:22),另一为主耶稣的弟弟(太13:55;可6:3)。

    虽有学者〔注46〕赞同「非加略人的犹大」为本书的作者,但这是不可能的,主因有三:1.如此雅各便成了他的兄弟,亚勒腓的儿子(路6:16;徒1:13);但这雅各并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人物,使犹大引用他的名字为引介;2.这非加略人的犹大到底有无兄弟名雅各也成问题;徒1:13「兄弟」之词不在原文之内,据6:15-16之英皇钦定本及美国标准译本均正确的把它译作「儿子」。

    另一可能性,犹大即是耶稣之兄弟,这是传统的观点。主却有兄弟名雅各,他也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加1:19;徒12:17;15:13-21;21:18)。作者引述这位人人知晓的雅各为启信介语有其特别的用意。他故意没称自己是耶稣之兄弟,因在主复活后,一切在地上的血统关系已告清除,甚至主自己的兄弟们在心理上也不愿在肉体关系上亲近主;这心理甚为明显,因为他们在主复活前均是否认主的人物,如今他们宁愿以主的仆人自居〔注47〕。

    2.作者生平简史

    有关犹大生平的资料非常绌少。主在世时他是不信主之人(约7:3-8)。主复活后才归主,成为主近身信徒小组的一员(徒1:14)。从林前9:5可见他曾结婚,也是一名旅行布道家,此外并无任何有关他生平的记载。虽有学者〔注48〕误将他认作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徒15:22),但这并不何靠。

    据教父希加士布斯(Hegesippus)之传说,犹大二孙在罗马该撒豆米仙之淫政时,因他们乃主耶稣兄弟之孙子而受逼迫及被拿,他们向豆米仙解说,他们所信之国非人间之国,而是天使之国后才被释放,这是唯一略与犹大有关的遗传了。

    B.读者的问题

    本书缺乏提及对象是谁,从内容看可有三个解释:

    1.犹太的信徒说

    因作者自称为耶稣兄弟雅各之兄弟,而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为一首要人物,加上他引用旧约故事多次,故对象必定是犹太信徒,犹与雅各书相同;但书内之「犹太色彩」只能指出作者本身之背景而非读者背景也。

    2.外邦信徒说

    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为分布于小亚细亚各地之外邦信徒,如彼得书信的对象一般。他们认为彼得与犹大皆对付同样的异端者。

    3.普及信徒说

    此说(如Harrison,Guthrie)对读者是谁采「包含」的态度,即是指在巴勒斯坦外(如安提阿)各类教会均是本书所提及之教会的成员及本书之对象,并且因他们较接近异端者活动的中心(如加拉太)。

    C.著书时机

    作者有鉴于他所熟识之羊群备受假师傅扰害,便定意书写一神学性之辩道论文,力斥其非(3);但情行越发转剧,他不得以把这论作大计暂时放下,立即执笔书此短简,警告读者勿让假师傅所迷惑。他力揭这些假师傅在两方面的错谬:1.道德方面--他们否认基督的位格(v.4与歌罗西书之异同),误解神恩之教义(4a),把人之梦作神之启示(8);2.行为方面--放纵情欲,还以为是合法的(4,7,10,16,18)(与约壹书之异端同)。这些假师傅实质上与彼后书的雷同,故而作者曾多点引用该书。自彼得殉道后,此等假师傅的活动又再复燃,故犹大本着耶路撒冷教会领袖之身分书就此书,力斥他们的错谬。

    D.与其他各卷之关系

    1.与彼得后书的比较

    犹4-18与彼后2:1-3;4差点而一字不漏的相若,参下

    简表:

    犹大彼后

    72:6

    82:10

    92:11

    102:12

    162:18

    17-183:2-3

    圣经学者于是便提供四种理论解释这现象:1.同受相同的圣灵所感动;2.同采自相同的资料;3.彼得抄自犹大;4.犹大抄自彼得〔注49〕。笔者主张彼后为先著成的书卷,故以第四说为合,但犹大亦有自己著者的独立资料。

    在性质上,彼后与犹大各有独立的重点,兹胪表于下以示识别:

    彼后书犹大书

    (对假师傅传论)宣告性阐明性

    教会情形暗淡,危机四伏情形黑暗,危机产生

    警告危机教导应付

    预言现实

    无引用前人多引用前人

    将来式词过去式词(全无将来式)

    2.与使徒行传的比较

    使徒行传犹大书

    真使徒行传假使徒行传

    教会开始时情形会在末世时情形

    异端的种子异端的成长

    作者归主作者事主

    隐藏异端阐明异端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有关假师傅的警训(1-16)

    A.他们的行为=1-9

    B.他们的结局=10-11

    C.他们的描绘=12-16

    二、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5)

    A.纪念主信=17-19

    B.造就自己=20

    C.保守主爱=21

    D.怜悯别人=22-25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3)

    A.作者自介=1

    B.启语问安=2

    二、正文(4-23)

    A.有关假师傅的警训(4-16)

    1.他们的行为=4-9

    a.现今的情形=4-5

    b.以前的历史=6-9

    2.他们的结局=10-11

    a.败坏自己

    b.背叛灭亡

    3.他们的描绘=12-16

    a.他们的现在=12-13

    b.他们的将来=14-15

    c.他们的过去=16

    B.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5)

    1.纪念主信=17-19

    2.造就自己=20

    3.保守主爱=21

    4.怜悯别人=22-23

    三、结语(24-25)

    A.神的保守=24

    B.神的荣颂=25

    图析:

    引1-作者自介1序

    言2启语问安2

    他们的行为现今的情形4-5

    有关假师傅以前的情形6-9

    力的警训他们的结局败坏自己104怒

    背叛灭亡11|

    辩3他们的现在12-1316斥

    |他们的描绘他们的将来14-15

    真23他们的过去16异

    纪念主信17

    道有关真信徒造就自己|端

    v.3的教训保守主爱23

    怜悯别人

    结24-神的保守24跋

    语25神的荣颂25

    摘要:

    使徒行传与犹大书前后相应;前者论在教会开始时期使徒的工作,后者论在教会建定时期假使徒的工作。本书也是引入下卷(启示录)的桥梁,导引神将来向假使徒所施行的审判。主曾说:「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路18:8)。在保罗的书信中,他早已预言在末后的日子必有离道叛教的事(参提前4:1;提后4:3);在彼得书信中亦曾揭破这等人之谬理(彼后2:1;3:3);在犹大书中,这些均成史实〔注50〕。本书的重心在劝勉信徒为真道竭力争辩(3-23),附上书信格式的引言(1-2)及结语(24-25)。

    一.引言(1-3)

    A.作者自介(1)

    作者开启本书先自我介绍:他是基督的仆人(1a),是雅各的弟弟(1b)犹大。作者因各人对他异常熟识,所以不多赘述雅各是谁。此后他用著名「三个一组」的字句描述读者的身分:他们是蒙召的,蒙爱的,及蒙保守的人(1c)。

    B.启语问安(2)

    作者愿读者在三方面蒙福,这「三个字」与「救恩三姐妹」略不同,其义相若。

    C.主题介绍(3)

    作者著书的目的乃是向读者阐释「共同的救恩」(3a),即是把救恩的基要释明,并鼓励他们为真理竭力据「理」力争(3b);这些都是为着要应付假师傅渗入教会内工作之故(参4)。

    二.正文(4-23)

    A.有关假师傅的警训(4-16)

    1.假师傅的行为(4-9)

    a.现今的情形(4)--作者著书的历史背景乃是因假师傅渗进教会内进行破坏真理。他们是1.偷进来的(4a),即是与真信徒参杂一起,使人防不胜防;2.自古被定受刑罚的(4b),不是说他们预定受刑,而是他们的结局早已铁定不改了〔注51〕;3.不虔不诚的(4c),原文指反叛神的态度;4.改变神恩,放纵情欲的(4d),即是误用基督徒的自由(参加5:13);5.否认主耶稣基督(4e),特别是他在信徒身上掌管的权能(「主宰」)。这五大点乃描述他们现今的情形。

    b.以前的历史(5-7)--作者引用旧约古史作证明,主要目的指出凡反叛神的皆受神的刑罚。他以三件史书作实例,警训那些假使徒:1.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时的审判(5);2.天使堕落时的审判(6)〔注52〕;3.所多马、蛾摩拉时的审判(7)。

    2.假师傅的结局(8-11)

    a.现今的责备(8-9)--作者随着上文的史鉴在此重重的斥责这些假师傅,说他们是1.作梦的人(8a),非指在睡中的梦,而是隐喻学的应用,指情欲的放纵(与「梦」常用的字不同);2.污秽身体(8b),不单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3.轻慢主治的(8c),反对一切的管束,特别是神的管束;4.毁谤在尊位的(8d),即毁谤神的(参彼后2:10);这毁谤神的话(即反权柄的话)连天使长也不敢作,无论对神或魔鬼,因魔鬼也是有权柄的灵(9)。

    b.将来的结局(10-11)--这些人(回应8a)常施毁谤的话,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审判,如同无灵性的畜类一样,故他们的结局是1.自取败坏(10);2.故意反叛,自取灭亡(11);如该隐的杀害,及可拉的背叛等结局一般。

    3.假师傅的描绘(12-16)

    a.他们的现在(12-13)--他们现今的情形如同1.在爱筵中的礁石(12a),装作属灵的面孔,但暗暗害人;2.只知喂养自己的牧人(12b),自私自利;3.无雨的云彩(12c),有名无实,虚有其表;4.没果子的树(12d),随风飘荡,死根枯木;5.海中的狂浪(13a),涌出自己的可耻;6.流荡的星(13b),没有规则和轨道,至终的结局是墨黑的幽暗(13c),墨黑的审判。

    b.他们的将来(14-15)--他们的现在是阴险的,他们的将来乃受审判(15),受审判的时候就是主再来之时(14)。

    c.他们的过去(16)--他们受责乃因他们是1.私下议论的人(16a),即暗中谋算的反叛者;2.常发怨言(16b),不肯认错,不满自己的本位;3.随从己欲(16c),生命以满足情欲为主;4.说跨大的话(16d),为的是占人便宜(16e)或讨人喜欢(16f),而非讨神的欢喜。

    B.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3)

    作者毫不留情揭破假师傅的面孔,也真理填胸的怒斥他们的不对,又不徇情面的预言他们的结局。这一方面的警训是消极性的防备;但对真使徒言,作者要他们积极性的表显真使徒的模样。

    1.纪念主言(17-19)

    当纪念主耶稣藉着使徒所传的教训,尤是论及末日假先知出现的情形,好叫有备无患及防患于先(17)。这些假先知是1.讥诮的人(18a);2.随私欲所控制而不敬虔的人(18b);3.引人结党的(18c),破坏教会合一与彼此相爱者;4.属血气的(18d),非属灵的;5.没圣灵的(18c),非属神的。

    2.造就自己(20)

    又当在1.至圣的真道上(「真道」或作「信心」)(20a);2.圣灵里的祷告上(经过圣灵的洁净与引导)(20b),造就自己。

    3.保守主爱(21a)

    要常在主的爱中,以主的爱为主的动力,激励(参林后5:14)人生。

    4.望主之怜(21b)

    仰望主耶稣基督的怜悯(参2),这怜悯是达到永生的途径。

    5.怜悯别人(22-23)

    求主怜悯的人也要学习用主之怜悯(或作「恩慈」怜悯别人,特别向1.存疑心的(信心不坚定的)(22);2.仅仅得救的(23a)(或指不信的人);3.固执刚愎的(23b),更须怜悯对待他们,存惧怕的心(怕他们受永刑)向他们施恩慈,但要厌恶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23c)。

    三.结语(24-25)

    A.神的保守(24)

    作者的结语与他的启语般强而有力,使人信心坚定,爱心振奋。他指出神的保守是坚强的,使人1.不失脚(24a),跌进错谬的道理或假使徒的行为;2.无瑕疵在主前(24b),无惧审判。

    B.神的荣颂(25)

    愿「荣耀」(指神的本性),「威严」(指神的伟大),「能力」(指神的管理),「权柄」(指神的权能),因耶稣基督回归给神。

    *****

    犹大书为一封极富挑战性的书卷,向历代的信徒发出为真理竭力争辩的挑战。现今世代险恶,异端横行,人欲横流,凡爱主的信徒都需提起大无畏的勇敢,藉着笔、口、手、脚、生命见证主,竭尽气力为主打仗。

    要打美好的仗要在四方面扎根:1.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不要只有为真道作战的勇气,而不懂得真道的「真相」,不要像大无畏的兵丁,上到战场上连手中的枪也不晓得使用。在主的军队中,不在真道中扎根的勇士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2.在圣灵里祷告,与圣灵合作,支取圣灵的力量,配备为主作战的能力;3.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不要忘记主恩,用主的爱爱人;4.仰望主耶稣基督,以主为人生的目标,专心依赖靠主行事为人。

    你懂得使用你的武器吗?你有能力作战吗?(缺少能力,虽有威力猛烈的武器也是无用!)你有爱人爱神的心吗?(若缺此,虽备有最新式的武器,无比的能力,也只能产生不良的效果!)你有人生的目标及方向吗?不然,所有的行动都只是打圈子式的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信徒所需要是四方面的装备,才能成为神合用的工人。

    书目注明:

    (注1)据H.C.Thiessen考究,早在奥利根时(c.200A.D.)此组书信已被称为「普世书卷」(CatholicEpistles),参氏著IntroductiontotheNewTestament,Eerdmans,1955,p.271。

    (注2)D.E.Hiebert,AnIntroductiontoTheNon-PaulineEpistles,Moody,1973(1962),pp.14-15。

    (注3)D.E.Hiebert上引书第19页引自T.O.Bernard,TheProgressofDoctrineinTheNewTestament,n.d.,p.162。

    (注4)选自C.C.Ryrie,BiblicalTheologyofTheNewTestament,Moody,1966(1959),pp.138-147,232-261,270-297,317-344;G.E.Ladd,ATheologyofTheNewTestament,Eerdmans,1974,pp.571-616。

    (注5)H.C.Thiessen据保罗殉道后提摩太便释放出来订定本书于67-69年著成,见氏著上印书第304页。

    (注6)如A.W.Pink,AnExpositionofHebrews,Baker,1971(1954),pp.10-11。

    (注7)详论此点可参F.F.Bruce,"Hebrews,"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Eerdmans,1972(1964),pp.xxix-xxx.

    (注8)读者意欲深讨「作者是谁」的「研究史」可参B.F.Westcott,TheEpistletoTheHebrews,Eerdmans,1970(1989),pp.IXii-IXXiX。

    (注9)DonaldGuthrie,NewTestamentIntroduction,Tyndale,1966,III:18-19.

    (注10)F.Delitzsch,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Hebrews,T.&T.Clark,1872,p.409指出希伯来书之希腊文只与路加(非其他人)的希腊文相若。

    (注11)D.E.Hiebert上引书第90页;F.F.Bruce上引书p.xxx。

    (注12)有关6:1-8或6:4-8的详释,读者可参F.F.Bruce上引书pp.110-125;C.C.Ryrie上引书pp.256-258。笔者赞同K.S.Wuest,HebrewsintheGreekNewTestament,Eerdmans,1958(1947),pp.107-109;A.W.Pink上引书pp.285-297,310-320及J.F.MacArthur,Hebrews.Moody,1983,pp.136-149等的见解。中文读本可参陈终道牧师著「希伯来书讲义」,证道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9页。

    (注13)CurtisVaughan.James(StudyGuideCommentary)Zondervan,1969,1977(8th),p.7。

    (注14)D.A.Hayes,"James,"InternationalStandardBibleEncyclopedia,Eerdmans,1939,III:1564。

    (注15)读者欲详研此点可参J.B.Mayor,TheEpistlesofSt.James,Macmillan,1913,pp.iii-iv。

    (注16)读者欲细研雅各是否与主有血统关系的可参D.E.Hiebert上引书第46-50页。

    (注17)E.F.Harrison,IntroductiontotheNewTestament,Eerdmans,1968(1964),p.365却不以为然。

    (注18)如H.A.Kent,Jr.,Faiththatworks,Baker,p26。

    (注19)如C.Vaughan上引书第15页;A.E.Barnett,"James,"IBD.,II,Abingdon,1962,p.795。

    (注20)赞同此说的学者有W.Barclay;Farrar;Hort;Sanday;Jamieson,Fausset,Brown;Hadjiantoniou等。

    (注21)赞同此说的学者较前说为多,如Zahn;Thiessen;A.Ross;Alford;Knowling;Carr;Mayor;Meyer;A.T.Robertson等,不表意见但倾向此说的有M.C.Tenney;D.Guthrie;J.S.Baxter;H.A.Kent等。

    (注22)陈终道著「雅各书讲义」,证道出版社1958年版第60页。

    (注23)笔者发现在多本注解雅各书的注释书中只有AndrewMcNab,"James,"NewBibleCommentary,IVP,1961,p.1128把5:19-20连在「祷告」(上文)方面去。

    (注24)H.E.Hiebert上引书第111页自H.K.Ebright,ThePetrineEpistles,ACriticalStudyofAuthorship.(1917),p.42。

    (注25)M.C.Tenney,TheNewTestament,anHistorical&AnalyticalSurvey,Eerdmans,1953,pp.365-366。

    (注26)牛述光著上引书第537页。

    (注27)如Calvin;Bengel;Alford;DeWette;Lange;Keil;Barnes;Moorehead;Thiessen;牛述光等。

    (注28)如Olshausen;Hengstenberg;Schaff;Davidson;Salmon;Farrar;Lenski;Hiebert;Harrison;Selwyn;陈终道等,笔者赞同此说。

    (注29)E.G.Selwyn,TheFirstEpistleofSt.Peter,Macmillian,1969,p.45。

    (注30)如“IPeter”,Lange’sCommentaryontheHolyBible,Zondervan,n.d.,pp.7-8。

    (注31)如E.F.Harrison上引书第379-380页。

    (注32)有意在此在此详研者可参H.E.Hiebert上引书第139-157页。E.F.Harrison上引书第386-401页。

    (注33)A.T.Robertson,EpochsinTheLifeofSimonPeter,Baker.1935reprint,p.297.

    (注34)A.T.Robertson,WordPicturesofTheNewTestament,Broadman,1933,VI:165。

    (注35)C.C.Ryrie,BiblicalTheologyofTheNewTestament,Moody,1966,pp.285-286。

    (注36)读者意欲详研此说可参任何教会史书籍,或拙著之「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天道书楼出版社1979年初版。

    (注37)虽有学者如B.F.Westcott,TheEpistlesofSt.John,Eerdmans,1971(1883),p.xxxi主张约翰一书为新约圣经终终著成的一卷,然而此说缺乏强力的史证。

    (注38)参自A.Plummer,"IJohn,"CambridgeBibleForSchools,1938,pp.35-36;牛述光著上引书第578,580-581页。何赓诗著「约翰书信所译注释」,证道出版社1960年版第2-3。

    (注39)J.R.W.Stott,TheEpistlesofJohn,Eerdmans,1975(6th),p.57。

    (注40)C.C.Ryrie,"IJohn",WycliffeBibleCommentary,Moody,1963,p.1477。

    (注41)DavidSmith,"IIJohn",Expositor-sGreekTestament,V,Eerdmans,1970reprint,p.160。

    (注42)笔者与Westcott上引书第232页及J.R.W.Stott上引书第211页有别,但与C.C.Ryrie上引书第1479页的观点相同。

    (注43)J.R.W.Stott上引书第225,227页。

    (注44)A.Plummer,“EpistlesofSt.John”,CambridgeGreekTestamentforSchoolsandColleges,CambridgeUniversity,1938,p.149。

    (注45)G.L.Lawlor.TheEpistleofJude,PresbyterianandReformed.1972,p.14。

    (注46)J.S.Baxter,ExploretheBank,VI,Zondervan,loc.cit.

    (注47)D.E.Hiebert上引书第173页引自J.R.Lumby,"Jude,"TheSpeaker-sCommentqry,IV,1881,p.348。

    (注48)如E.H.Plumptre,"Jude,"CambridgeBibleforSchools,Cambridge,1893,pp.85-86。

    (注49)读者若欲详研这四种理论可参D.E.Hiebert上引书第175-179页。

    (注50)S.M.Coder,"Jude,"theActsoftheApostates,Moody,1958,p.3。

    (注51)G.L.Lawlor上引书第49-50页。

    (注52)大部分保守派学者把这节与创6:1-4连在一起,如T.Dwight(Meyer-sCommentary);Salmond(Pulpit-sCommentary);Plummer(Ellicott-sCommentary);Moorehead(ISBE);Alford;Coder;R.Wolfe;W.Barclay;Ryrie;Unger;H.A.Hoy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