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江祥
本章所要研究的:
第一、提出希腊、罗马哲学的适切特点,
第二、犹太教之情况及观念,
第三、简述新约根基为教会教理逐步发展的出发点。
第一节希腊罗马哲学
一、苏格拉底(SocratesB.C.470-399)
1.苏氏对德行的看法
苏氏认为绝对的知识就是绝对的良善。他说,明确的知识必产生良善的行为。邪恶的行为由无知而来。美德是可施教的。美德本来就存于人的里头,只要人加以提引,便可获得。
2.苏氏对神的看法
神,虽我们人眼所不能看见,但神是使人有美德的创始者。神如何管理自然界,他也照样引导人类各方面的生活。只要人享有神的智能,人的灵魂便享有神部份的性情。人的灵魂脱离身躯之后,其灵魂是永生不朽的。
3.基督教会对苏氏的评价
殉道者游斯丁在他所着那本基督徒所信仰的哲学一书中,论及苏格拉底实际上是一个基督徒。再者,初代基督徒尊仰苏氏为一位道德模范者。
4.苏氏对基督数会的影响
(1)主后初几个世纪,许多教父所传的基督教带有道德上的特色,这是因参考苏氏著作的缘故。(2)苏氏将知识与良善视为同一,这就影响以后的诺斯底派与亚历山太革利免的看法。(3)希腊教会诸教父亦强调知识为基督教的本质。
二、柏拉图(PlatoB.C.427-347)
下列诸项柏拉图的观念,是与基督教思想史有关系。
1.柏拉图的世界观
柏氏主张有一个二元的世界,即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唯一真正的世界是观念世界。经常改变的现象世界,本来就不存在,只有在它享有观念世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形质。唯有观念世界才是良善的世界。这个良善的、观念的世界之绝顶,便是神。
2.柏拉图的神观
神是良善的,是一切良善、有益之事的根源。神不可能是邪恶之因。我们遭遇困苦,须从人这一方面来寻找困苦之原因。神是永不改变的、完全良善的、完全荣美的、特优的。神若有任何改变,神就会变成低劣的神。柏拉图在他那本迪母斯(Timaeus)书里,称呼神为「创造者」;「父」和「造物主」。神依照一种永远的型态,创造这个宇宙。柏氏这些观念,自然深受基督教思想家的赞赏,并且影响基督教思想家所构成的神学。
3.柏拉图对救赎的看法
柏氏说,人的灵魂先存在于观念世界,并且已经在那里犯了罪。为了赎罪与洁净的缘故,灵魂就被差送到现象世界来,并且与身体联合。灵魂的任务,就是要脱离这犹如监牢的身体,并且使这座矫正好的房屋(指身体),再回到那纯灵的世界。完成自我救赎的主要方法有二:(1)以神为中心,默念世界。(2)实行一种神秘的禁欲主义。
灵魂必须想念那一度曾在先存境界里所看见的那些观念。藉着渴望并追想那些观念,便能取得那些观念。因迫切想家(指想念观念世界),灵魂便得高升,并且得以准备返回观念世界。人必须克制身体,灵魂方能在智力与神秘方面逐渐上升。藉赖禁欲主义,**就会屈服于灵魂之推理力。这就要藉着身体与灵魂协调的联合,或要全然抑制身体才能达成。从这协调的过程,产生四大美德:智能、勇敢、节制、公正。不过,禁欲主义亦有其本身的目标,它能废弃一切属五官的现象暨属世的关系。柏拉图有一句嘉言说;「藉着逃脱世界,人便成为像神一样,这事是有可能做到的。」
以上柏氏的看法,对基督教有两点的影响:(1)禁欲主义略微地被暗示于新约圣经,(注一)(2)在教会修道主义上,恢复那不近人情的方式。
4.柏拉图对灵魂存在的看法
人先存的灵魂属于观念世界,是永生不朽的,柏氏对灵魂不朽之问题最感兴趣。他提出许多凭据、证明灵魂不朽。他的凭据用词有:非物质性、单一性、生活力、抓住永恒观念的能力等。基督教神学家亦使用这些用词。柏拉图曾引用苏格拉底临死之前的遗言说:「我深信有一件真正会复活的事,死人的灵魂是存在的、良善灵魂比邪恶灵魂得到更好的结局……你们抓住我,可以把我活埋……但我是勇敢的,并且很放心。我要再说,你们只能埋我身体而已。」
5.柏氏对来世的看法
凡救赎自己灵魂的,就有永远良善和永远荣美的后果。恶人将受未来的刑罚。恶人连续遭受几个年代刑罚之后,就可免去刑罚。这种观念成为以后中世纪天主教炼狱教理的胚胎。
三、斯多亚主义(Stoicism)
这派由哲诺(Zeno,d.B.C.264)所发起。他是古代异教伦理最崇高的代表人物。这派将一种实用伦理建立于异邦多神教的废墟之上。这派人物有:布鲁特斯(Brutus),伽妥(Dato),西色柔(Cicero),辛尼加(Seneca),伊比克德(Epciteus),马克奥热流(MarcusAurelius)等。
1.这派有一种奇异唯物论的特色
犹如亚理斯多德(Aristole)一样,斯多亚派教导说,这个世界是由灵与物质所构成,是出自两个原则的结果。灵为主动原则,是动者。物质为被动原则,是被动者。这两个原则不同,但却同为一个终极实体的不同两面。这实体是物质的,有形体的。纯灵是不存在的。物质亦可再分为较粗劣及较精致等两种方式。心志是物质较精致的方式。身体是物质较粗劣的方式。抽象之质也是有形体的,甚至连神也可以依这种意义加以思考。实际上世界就是神的身体。
2.斯多亚派主张泛神论
灵魂与身体之关系,犹如神与世界之关系一般。神是最大世界魂,是物质的运动者,亦是引导宇宙万物的主力。神与有生命的宇宙合而为一。他们将神与有生命的宇宙视为同一,这种看法便是泛神论(Pantheism)。
3.斯多亚派亦是一种有神论(Theism)
这派认为神是一位仁慈的神.他有目的地统管世界万物。他是万物之善王与真父。神是完全的、仁慈的、良善的、爱护全人类的。他报赏好人,并惩罚恶人。
4.斯多亚派对美德的看法
这派认为最高善就是美德。他们说:「为美德而行美德。幸福不是人生主要的目的,乃是附属之事而已。圣人才是幸福的人。圣人待人接物皆能凡事谦让自如。
5.斯多亚派对邪恶的看法
无知和无理智乃是邪恶或者罪恶的根源。凡真实知道良善者,就爱良善。情欲为人类最恶的公敌。人首要义务就是抑制情欲。这派承认罪之存在。但是对罪之解释不够详尽。
6.斯多亚派主张一种世界大同主义(Cosmopolitanism)
这派主张有一个神智弥漫于全世界,全人类都是该神智的一部份。因此,人类便是一个共同体。神为普世之父,我们人类都是他的子女。亚拉突(Aratus)说:「我们都是神家里的人。」克良特(Cleanthus)说:「我们也都是神的子孙。」(注二)辛尼加说:「我们都是一大身体的肢体。」上述之思想影响基督教准备普世性的进展。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新柏拉图主义终止了希腊哲学及古代宗教。它是一种世界大同主义的哲学。它综合了(1)柏拉图学说的根本趋势(2)后期斯多亚主义的宗教道德(3)斐罗的理想(4)一般东方的影响。一时,基督教影响它,但它也影响初代基督教诸师傅。新柏拉图主义在主后第三世纪产生。普罗提诺(PlotinusA.D.204-269)为一位典型的新柏拉图主义维护者。普氏认为世界是神生命的一种充溢或蔓延。并认为世界「再被吸收」归入神为存在的最终目标。世界先从神流出,而后再归向神。
1.论流露
神是绝对的存在者。他是独一,在他里头没有复数或繁杂。神超越万物并超越知识。他的超越性不许我扪对他作任何肯定的陈述。若我们要定义神,就等于要限定他。因此我们仅能论述神为不是什么。我们对神有了否定的陈述,就要感到心满意足。普罗提诺坚持说:神是不可接近的,与世界有所分别。神是万物之根源,他不需要创造世界。世界仅是出自神的一种流露或充溢而已。在这流露过程中,有三个步骤:(1)灵智,犹如俄利根所谓的「罗戈斯」(Logos),就是纯粹的心智。(2)世界魂:每个灵魂来自世界魂。(3)物质界:这物质来自世界魂,因此物质与神有密切的关系。
2.论归回或吸回
现在过程翻转过来,乃是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灵魂的任务就是藉赖脱离这有形之身体暨逐步往上升的方法归回神。有一种往上升的发展,即灵魂要升到观念世界去。在观念世界里,灵魂不仅认识神,而且实际上变成了神。
3.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之影响
有些新柏拉图的观念被发现于几个基督教异端宗派里。又有些观念被发现于教会诸教父的教训上。再者,神之超越性、不可知性、灵性、永久无尽等概念,不仅影响了丢尼修,也影响了奥古斯丁等。
第二节犹太教(Judaism)
犹太人的思想是基督教教义之先锋。旧约教训与新约有密切的关系。在此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犹太人在「两约之间」的普遍盛行思想。
1.巴勒斯坦犹太教之情形
在旧约的信息中,上帝的律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律法有属灵的分量。上帝颁布律法就是要向他的百姓以色列人,显明他为历史的活神。诸先知强调摩西律法为一种外在的律法,但日子将到,上帝律法就要被写在人的心版上(耶卅一:31)。时候来到,在以色列人中就停止预言的活泼话语。因为四百年之久,没有先知出现。以色列人被掳之后,有一种复兴,并且这种复兴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宗教,就是成为耶稣时代的犹太教。犹太教与旧约宗教很不相同,为一种律法主义,为一种注重仪式和宗教礼仪的宗教。它成为一种外在主义的宗教,失去了内存的敬虔与道德的真义。它主张人若行某些善工就可成为义人。法利赛人就是这种宗教的特别保护者。
2.犹太人的散居侨民
犹太人保持他们的民族身份,坚守会堂里的教训,并坚信一神论。他们有希腊文圣经可读,这样就使希腊和犹太人的思想方式更加接近。斐罗(Philo)(注三)哲学成为希腊和犹太哲学的顶峰。斐罗有一种完全抽象的上帝观念。他认为上帝是纯洁的灵,远离世界。他又认为在上帝与世人之间有些调停者,就如天使。但其中最高的调停者称为「道」或「神智」,亦可称为「上帝的儿子」,「上帝首生的儿子:「第二位上帝」(注四)。以后有几位教父引用这些用词以描述基督对神的关系。
第三节新约圣经之基本见证
耶稣和使徒的教训,为初代基督教诸教父形成思想的特别目标。基督教认为新约的教训为旧约所发展的丰硕果子,成为基督教真理的标准原则。圣经包括新旧约圣经,为一部救赎的历史,亦是一部基督教真理的历史体系。圣经为准则,我们使用圣经为真理的标准。
1.耶稣是谁?
初代教会诸教父须要声明「耶稣是谁?」这个问题,以抵抗诺斯底派、以便尼派、撒摩撒他派暨亚流派。兹将新约诸著者对「耶稣是谁?」的看法,依次陈述如下:
(1)马太说:耶稣是神的启示者(参看太十一:27)。他有机威解释神的律法(太五:22,28,34,39),并有权炳赦罪(太九:6)。他死之前.建立了新约(太廿六:28)。
(2)马可强调耶稣的弥赛亚能力及赦罪(可二:5)。
(3)路加强调耶稣为罪人的朋友(路四:16,五:8,七:37,十九:1,二十三:39)。
(4)约翰认为耶稣是安息日的主(约五:9,九:14)。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耶稣是神的儿子,表明于道成肉身(约一:14)。他应许要继续与他的信徒同在,并要再来(十六:22)。
(5)依照符类福音(Synoptics)三位著者看来,拿撒勒人耶稣为神的先知,其言行大有能力。他们又认为耶稣是人子,是全人类的代表。
(6)四福音书都记载说,耶稣为摩西与所有经典所指定的那一位(约五:39,46)他的日子为亚伯拉罕所喜欢看的(约八:56)。
(7)耶稣地上的言行,成为保罗信心的根基(林前二:2)。按新约一切见证,死人复活证实耶稣所声言的、大有价值。耶稣是主,荣耀的主(徒四:33,林前二:8)。保罗认为耶稣是第二亚当,是人类新联盟的元首(罗五:12,林前十五:45-49)。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先(西一:15),也是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西一:15)。他与上帝同等(腓二:6)。
(8)依希伯来书著者看来,他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来五:6)。他是那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20)。
(9)依彼得看来,耶稣是无瑕疵无**的羔羊,灵魂的牧人监督、是房角石、是那位义的代替不义的而死(彼前一:19,二:25,二:6,三:18)。彼得曾说:「耶稣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太十六:16)。
以上这些尊称在教会基督论发展上,给予初代基督徒有充分的基础。
2.耶稣的使命是什么?
与基督位格教理有密切相关的,就是他在世上的工作。这个问题包括赎罪、称义、建立教会等观念。初代教会历史上,有许多争论都导源于这些观念。
(1)耶稣完成赎罪:耶稣舍命成为多人的赎价(可十:45)。主设立圣餐时曾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太廿六:28)。耶稣预言他的死是甘愿的,是代替的(太十六:21)。保罗说:「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林前十五:3)。再者,保罗传福音的主题是「耶稣基督,并钉十架」(林前二:2)。基督之死是替代的——「基督既为我们受咒诅」(加三:13)。他的死亦是救赎的(彼前三:18)。他是一次被献就担当了多人的罪(来九:28)。依照启示录看来,基督的死是救赎的。羔羊的血使我们洗去罪恶(启一:5,七:14,二十二:14)。羔羊的象征是一种代替的、受苦的、怜悯和慈爱等的意思。依照约翰看来,基督为义者,完成了两件任务: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以及成为我们与天父之间的中保(约壹二:1)。他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7)。
(2)耶稣使人类称义:称义为一种法庭上的举动。神因基督的缘故白白宣布不义的人为义,这是凭着信心而获得。唯独因信,人领受那由基督所获得之义。(加二:20,三:3)。这并不是说,神承认信心有功劳。不过,信心是条件。出乎信,意指按照恩典(罗四:6)。因信而得神的义。但只有在基督里方能获得。若离开了基督就得不着。因此信徒被宣告为义,乃是因基督的缘故。称义从赎罪而产生.基督的死为挽回祭。从称义生出和平、成圣以及新生命。(罗五:1,弗五:25)。
(3)耶稣建立教会:符类福音曾提及神的国度,或天国等,天国来临的真正工作,就是靠着恩典的方法、藉赖圣灵的大能,在人心里作那重生的工作。天国的性质爱看人心的情况而定。简单而言,依照主的教训,天国乃是基于赦罪之经历,暨基于上帝的爱在信徒心中作主。这里所讲的信徒是指那接受他的恩典、乐意顺服他,并要事奉他的人。(太四:17,十三:44)。虽然耶稣差派门徒,并答应要组织教会。然而,组织教会之事,却任凭历史去发展那外在组织之型态(注五)。教会(ecclesia)这个字在符类福音书里仅出现两次而已。
3.耶稣设立两种圣礼
洗礼及圣餐,这些问题也成为以后教会所争执的主因。
(1)洗礼:在主耶稣未设立洗礼以前,犹太人暨神秘宗教信徒等早已施行洗礼的仪式。不过,耶稣所设立基督教洗礼之意义,却与犹太人或施洗约翰等洗礼之意义不同。主的洗礼,必须奉「耶稣的名」(徒八:16)或奉三位一体上帝的名施洗(太廿八:19-20)。有关洗礼,新约圣经还有许多其它的引证(林前六:11,十二:4,林后十三:13,罗十五:16,30)。
(2)圣餐:关于圣餐,有传统式的仪文(参看林前十一:23以下,暨符类福音书)。圣餐与基督教之教训、认罪等都有相关。在教理发展上,东西两方教会均认为圣餐为恩典的媒介物。
——
注一:参看林前七:25-29。
注二:参看徒十七:28。
注三:斐罗(PhiloJudaeusB.C.20-A.D.40)为犹太思想家。他遗留许多著作,大部分作品都以希腊文写成。他与耶稣及保罗是同时代的人物。他的著作引用许多寓言,颇有兴趣。
注四:斐罗所引用这些名称,不是指着耶稣基督,乃是指着犹太人所期望的那位弥赛亚。
注五:教会外在组织之型态,大略可分为长老会制,公理会制,暨圣公会制等。
第一节最初诸教父及其著作
使徒后期诸教父时期,是由主后九十年至一四○年。他们是紧随在使徒之后。其中有几位教父是使徒的学生,还有几位不是使徒的学生。不过,他们却生长在使徒之后的时期。这些教父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连接了使徒时代与古大公时代,并且作为教理史之起点。这个时期没有存留许多著作,只有存留些重要的断片而已。从这个时期我们可获得研究的著作,有下列几本:
1.革利免第一封信:此书信约于主后九六或九七年,由罗马的革利免所写,是寄给哥林多数会。这封信包括一般道德及教理上的教训。革利免虽然接受保罗的教理,但他却不能领会,以致他迷惘于律法主义之中。
2.赫马牧者:此书约于主后一四○年,由罗马教会会友赫马所写。赫马为罗马监督庇乌之弟。这是一本劝勉悔改之书。
3.安提阿监督伊格那丢的七封信。约于主后一一二年由伊格那丢所写。这七封信是论述基督先存在的有趣思想。
4.士每拿监督坡旅甲之信:约于主后一五五年写给腓立比教会。
5.巴拿巴书:著者不详。不是由保罗的那位同伴巴拿巴所写。著作时期,学者看法不一致。有的学者说,是在主后七十年写的。但有的学者却说,是在主后一一七年至一三八年间写的。此书强烈反对犹太教、并解释犹太人的仪式律法预表着基督和基督的救赎。
6.主圣言注释:约于主后一二五年由帕皮亚监督所写。这本书仅遗留一些断片而已。此书叙述基督在地上千禧年国的统治。
7.十二使徒遗训;此书约于主后一二○至一六五年间完成。此书为一本教会手册,提供给慕道友及会友之用。第一部为初信者提出一些道德的教训、并以两种方式而写,即生命之路及死亡之路。第二部包括教会崇拜之教训,暨会众生活之准则。此书也有一些末世论的记事。
第二节诸教父所提出的教理观念
1.论上帝
他们没有构成任何论上帝的教理。初代基督徒对基督留有一种深厚个人关系的印象。所以他们最关心的、乃是如何才能过着基督徒的生活。他们虽被异教诸国的多神教所包围,但是他们却坚信一神论。赫马开始说:「我们尤其要相信一位上帝。他是创造并统管万物的主。他从无生有,叫万物存在。」所有教父都异口同声说:「上帝是万能之主,创造者,托住者、是万物的统管者。他虽创造世界,但他本身并不是世界的一部份。」上帝是眼所不能看见的、是人所不能理解的、非受造的、乃是永远的,而且他毫无所欠。他是慈悲的父,他显明自己是爱护人类的。」有许多这样的思想。都是导源于旧约圣经。不过,大多数的教父都很少讲到三位一体。其中只有两位,就是革利免和赫马曾认识父、子、圣灵在三位一体中的关系。
2.论基督
诸教父相信基督之神性。伊格那丢认为基督为「我们的上帝」及「我的上帝」。革利免第一封信写道:「我们应当认基督为上帝,为死人及活人的审判主。」诸教父同时相信基督的人性。十二使徒遗训论及耶稣,不仅是上帝所拣选所喜悦的,而且也是上帝的仆人。伊格那丢说,基督为马利亚所怀孕,并出自「大卫的后裔」。革利免说:「主基督拯救我们。虽然他原是灵,但却成为肉身,并且呼召我们。」至于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诸教父从未加以推究。不过,诸教父对基督的先存在有清楚的陈述。伊格那丢说:「未有空间与时间之光,基督就是上帝。他高过众天使,但他与圣父不同。他协助创造。他后来在肉身显现,为被救赎者打开天国的门。」赫马也论及基督之先存在。
3.论救恩
关于基督的拯救工作,诸教父没有明确陈述。关于赎罪,诸教父虽有明确的记述。但对基督的工作为何并如何带有赦罪能力之间题,却缄默不言。革利免说:「让我们注视基督之血。让我们知道此血被圣父看为宝贵。因主的宝血为我们的救恩流出,并将悔改的恩典带给全人类。巴拿巴写道:「就因为这个理由,主忍受舍去他的身体,以致于死,好叫我们藉着赦罪得蒙圣洁,即靠着他所洒的血。」坡旅甲、殉道者游斯丁、爱任纽以及所有教父都讲到基督代替的痛苦。教父们喜欢讲到上帝所带给世人的恩赐。这些恩赐包括有赦罪,真理的知识暨永生。他们这些看法虽无错误,但都是一些没有系统的教训。
有一种谬论产生,就是有几位教父强调一种新的道德论。该论主张善行之功效。例如,坡旅甲写道:「倘若你能行善,不可迟疑。因周济能取得能力,以脱离死亡。」这种思想为以后罗马天主教奠定「分外功德」之基础。巴拿巴说:「为你罪的赎价,用你的双手工作。」这又产生一种观念,就是人有可能行过余的善行。赫马说:「倘若你能行过于上帝所命令的,你就将获得更大的荣耀,并且在上帝面前,你将有更多的尊贵。」
4.论教会
诸教父有很浓厚的教会观念。革利免说:「教会是众圣徒的团体、是上帝自己的产业、是基督的羊群。」赫马说:「教会是创造的真正目标。」教会与基督的关系,正如身体与灵魂的密切关系一般。教会只有「一个」,并且是「圣的」。我们若行天父的旨意,就是属于教会。可是教会里面可能有些令人厌恶的事。再者,谬论亦可能潜入教会。伊格那丢写道:「监督就是教会的中心。当跟随你的监督,犹如耶稣跟随圣父一般。」他说这些话并没有意图要创作教阶制度。然而后来罗马天主教却利用他的言论构成教阶制度。(注一)
5.论圣经
(1)旧约:诸教父全然信赖旧约、并承认旧约有绝对的权威。无论何处我们发现他们的著作,提到「经上」或「经上记着说」这种字句时,我们便确知教父是论及旧约的。他们认为旧约是被默示的。他们当中有人认为基督徒为真以色列人,因此基督徒为旧约的守护者。
(2)新约:诸教父认为耶稣的话语有最高权威的地位。次于耶稣的话语的,有使徒的话。革利免论及先知及使徒诸书为教理权威之书。按诸教父看来,诸使徒给教会的教理与教训,是不可能错误的。我们若细察,便知道诸教父晓得有四本福音书及保罗的十三封信。
6.论圣礼
圣礼是属于教会,还没有受到古代神秘者的影响。圣礼存有基督教起初的真义。
(1)洗礼:起初是奉耶稣的名施洗。但后来逐渐改为奉三位一体上帝的名施洗。诸教父认为洗礼是赋予基督教恩赐的真正方法。巴拿巴说:「我们背着罪与污秽走入水里,然后从水中上来,这样我们的心就结果子,我们的灵就有在耶稣里敬虔的盼望。」赫马说:「没有任何悔改,比得上这个,即我们下到水里,便可承受已往诸罪的赦免。」因此洗礼赋予赦罪。洗礼也是」一种「印证」,叫我们在基督里获得信心与所指望的新生命。以上这些看法,是诸教父初次的欠点。他们在这一点上,偏离了圣经的原则。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赦罪是出乎恩典的缘故。
(2)圣餐:他们要祈求并体验基督临在圣餐之中。伊格那丢说:「圣餐就是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身体,为我们的罪受苦。圣父在他美意中,叫他从死里复活。」圣餐仍然是一种「感谢祭」的意思。在这时期圣餐用的酒、还没有会变成祭物的血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以后罗马天主教所产生的。
7.末世论
诸教父都有深厚的末世论思想。这时人人都以为他们是活在末世的时候。他们预料耶稣会立刻再来。由于这样期待就使信徒团结在一起。他们开始探索基督再临的预兆——诸如假先知出现、罪恶与逼迫逐渐增多,敌基督之出现、神迹奇事、死人复活等事之发生。依巴拿巴看来,基督再来以后,他要在地上建立一个千禧年国以统洽全世界。他们对审判的看法,是最后的审判要把义人与不义者分别出来。他们认为复活是一种身体的复活。最后圣徒要在天堂与上帝同住。至于不圣洁的人就要到永远刑罚之地。
注一:教阶制度为罗马天主教所设立,其制度的阶级可分为教皇,主教会议,主教长(又名红衣主教),省主教(又名大主教),主教,暨平信徒等六级。
第一节引言
1.基督教护教者之产生
第二世纪为基督教遭受最严重逼害的时代。犹太教与诺斯底派都向基督教进击。异教与罗马帝国亦同时围攻基督教。罗马帝国以为基督教对帝国之统治有危险。基督徒为了生存就必须将其正道告知世人。因此就必有某些卓识远见的基督徒辩护者出来还击敌对者。这些着书立论的辩护者就被称为护教者。他们先致力于构成一种有系统的基督教思想。
2.护教者的目的
(1)他们的目的为要捍卫基督教,以抵抗异教著者所散布的流毒及谎言,以及矫正当时流行在民间的谣言。异教哲学家克理索(Celsus)为当代异教最典型的发言人。他起来攻击基督教。他说,基督教全部的教训都是极其愚拙的神话。护教者很中肯地指出克理索的恶意诬告。不过,护教者却承认异教也含有某些真理因素,特别希腊哲学更是如此。护教者说,真理的因素从历史观点而言,是来自于旧约,或者来自于其它与真神有相关的根源。护教者把基督教确立为真哲学。他们亦提出一种肯定的教理,说基督成全了罗戈斯(Logos)的观念
(2)基督教有遭受罗马帝国逼害的危险。罗马帝国逐渐不容忍基督教。许多基督徒因信仰而被罗马官兵处死。这些护教者为文字上的护卫者。他们始终很有效地发挥笔杆的能力,以卫护基督教。
3.护教者的时期与姓名
他们活动的时间,是约在主后一二○年至一八○年之间。最重要护教者有下列几位: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他提安(tatian),雅典安哥拉(Athenagoras),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ofAntioch)。其中以殉道者游斯丁最著名。当然爱任纽、俄利根、米努修的腓力斯(MinuciusFilex),居普良、以及特土良等也都算为护教者。但是在教理史上,我们必须将他们留在以后再研究。
第二节护教者的教理观念
1.论上帝
他们强调神只有一位。他从无中造了世界,并保存着世界。他们使用「不可见的」、「非生的」、「不可理解的」等这些字句,以描述上帝。他们教导说,上帝藉着道,在他与世人之间的深渊,搭架了桥梁。
2.论罗戈斯(Logos)即道或是理性的思想。
(1)他们论及基督为「罗戈斯」。因为这个字是当时文明阶级所惯用的名词。教会认为将这个字加冠在基督身上,也就是等于高举基督。他们不强调基督之人性,主要在强调基督为上帝。他在上帝里面,与上帝同在。所以他们挑选「罗戈斯」这个名词,能帮助异教徙更加认识这位人物--基督。
(2)「罗戈斯」成为肉身之前,早已存在。他为上帝的理智或灵智。他存在于上帝里面,正如思想未发出成为口讲语言之前,早日存在于人的里头一般。他们使用「罗戈斯」这个字,意指罗戈斯为上帝内在的理智。
(3)罗戈斯的工作:罗戈斯的工作,可从世界之受造以及诸先知所蒙受之影响看得出来。按殉道者游斯丁看来,罗戈斯与人的理智有极密切的关系。时候满足「罗戈斯」生自于童女马利亚而成为人,但他仍然还是上帝。「罗戈斯」成为肉身的目的,为要教导人类一种包括一位真神在内之更高哲学、一种要求人过着公义生活的新律法、永生不朽(或说复活),以及复活后善恶之偿罚等。
(4)罗戈斯与上帝在位格上的区别:从永远到永远,圣父就是「罗戈斯」的本体。罗戈斯出来实行神的旨意,正如思想被发出在话语中一般。这并不是说,在神性中有分离、或干犯、或遗失。它好象一堆火被点燃而引烧在别堆火上,然而原堆火并未减少一样。为要表明「罗戈斯」怎样与圣父有所区别,便使用「被生出」的字眼,并避免使用「被创造」之字眼。
(5)置于次位:诸护教者,尤其是殉道者游斯丁教导说,圣子次位于圣父。游斯丁说,只有圣父才是真神,圣子仅是名列第二的神。他说罗戈斯是圣父的仆人,并依赖圣父。护教者又说:「圣父为永远的,无限的、不可理解的、不改变的、卓越的。但圣子却不是。」
3.论三位一体
护教者熟悉三个一组的洗礼仪文。不过他们对神性之认识,为三个一组(aTriad),而不是三位一体(Trinity)。虽然圣灵与「罗戈斯」、圣父有分别。但是圣灵却次位于「罗戈斯」和圣父。护教者又说,罗戈斯默示了诸先知,而且现今还在各处工作。所以护教者仅为圣灵留下很少的余地。幸亏,他们对异教很少讲到圣灵。因为当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4.人类学
护教者弃绝斯多亚派的宿命论。相反地,他们教导上帝赋与人有自由意志。人藉赖这种自由意志,对追求良善与真理能作自我决定。靠着耶稣的教训,人便能够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自由意志,并能胜过鬼魔之试探及肉体之软弱。藉此,人最后便能达到与神联合的地步。不过,护教者在另一方面却不能透视有关人自然败坏力的问题。
5.论教会与圣礼
基督教会就是真以色列、上帝的子民、新世代、敬虔之世代。常基督徒被谴责不服兵役时,护教者提阿非罗便出来伸辩说:「基督徒作一件更美之事,即他们祷告上帝、使皇帝能成功与胜利。基督徒对皇帝不但没有危险,而且对皇帝是有益的,因为基督徒真正拥护皇帝。」其次将护教者对圣礼的看法,简述如下:
(1)洗礼:奉神三位一体之名施洗。他们认为洗礼是一种赦罪与重生之洗。洗礼带来赦罪与新生命。所以洗礼是得救必备的条件。
(2)圣餐:按游斯丁看来,圣餐为「圣经教训我们,这食物(指葡萄汁与饼)因藉着主所使用的祷告词就蒙祝福。再者,我们的身体与血因藉着所变化的食物就得到滋养。这食物也就是那位成为肉身的耶稣之身体与血。」因此,有人以为游斯丁教导一种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但事实上他并没有那样教导。自从教会成立以来,圣餐有两种看法:(1)实在论的,即在圣餐中,饼与葡萄汁实在变成基督之肉与血。(2)属灵的、象征的,即饼与葡萄汁被认为是一种印记和象征。游斯丁主张实在论,但奥古斯丁却主张象征论。
6.未世论
诸护教者追随使徒后期诸教父的步伐,存有深厚末世论的思想,以抵抗异教及诺斯底派。他们说,人的身体与灵魂在今世既然被拣选为义者,那么其身体与灵魂在来世亦有一种不可毁灭的特性。因此他们认为身体与灵魂都是永不朽坏的。他们亦教导说,基督实在要再来,并建立他的千禧年国。
7.基督教为一种哲学
护教者认为基督教才是真哲学。有几位护教者宣布说:「基督教是绝对的真理,异教是其正反(directantithesis)。」另有几位护教者认为异教犹如一朵不健全的花蕾,而基督教乃是一朵盛开完美的鲜花一般。基督教是完全的,并成全了所有的宗教。虽然各宗教有同样的目的,都意图得到那可靠的真神知识、美德和永生不朽。但基督教是更美的,是一种绝对可靠的哲学。因为基督教不是依赖人的推理与思想,乃是依赖圣经完全的启示。旧约圣经和「罗戈斯」就是完全启示所发出的导管。两者都不错误。护教者常常提出耶稣的教训,并引用旧约加以证实,然后再将主的教训与当代异教哲学的思想加以比较。这种比较与对照的方法有很大护教的价值。
在初代教会里,基督教诸异端,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第一、在本质上,是属于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是基督教之外的产物。第二、是从基督教本身所产生的。
本章所要研讨的,仅限于四个较大异端宗派。第一、伊便尼派:是一种犹太教化的基督教。在本质上,它是起源于犹太人。第二、诺斯底派:是一种出自异教的宗派。第三、马吉安派:此派持有异教和基督教各一半的观念。第四、孟他努派:主要导源于基督教。
第一节伊便尼派
1.伊便尼派的来源
伊便尼派意图协调犹太教与基督教。主后一三七年哈德良皇帝拆毁耶路撒冷城以后,就严禁所有犹太人进入耶京。但却准许基督徒自由在耶京出入。这种压力使犹太人基督徒团体面临到一种危机。较自由派的犹太人基督徒和外邦人的基督徒,他们的观念大致相同,都一致认为不必脱离总教会,而要继续与总教会联合。可是极端派的犹太人基督徒却离弃基督教信仰而归回犹太教。其余的人,他们的信仰既不肯遵从犹太教,亦不肯信从基督教。他们要立新标异,重组一个新团体、并自称为伊便尼派的基督徒。他们意图同时做犹太**和基督徒。但结果,他们不能一脚踏双舟。他们成为既不是犹太**,亦不是基督徒。
2.伊便尼派的信仰
伊便尼派这个名称是由希伯来字引来的,意指「贫穷」或「欠乏」。他们主张摩西律法仍然有功效。遵守摩西律法为人得救的条件。基督徒成全了这律法。这律法绝不被废除。基督为先知,要解救以色列人。基督只不过是人而已,就如摩西、大卫是人一般。基督的出生是自然的。当他受约翰施洗时,上帝的灵才第一次临到他身上。他们相信耶稣是个好犹太人,是个很虔诚的人。但耶稣还是有罪之胚芽(罪根)。耶稣既然是个那样虔诚的人。他就够资格宣告自己为弥赛亚。他们相信耶稣能行神迹,并能用他本身的命令来补充律法。
伊便尼派严守犹太人的安息日(注一),并保留割礼仪式、会堂崇拜及所有仪式上的习俗。他们认为耶路撒冷为教会的中心。他们期待耶稣再临,并期待他在他们的领土上建立起他千禧年国的荣耀与权柄。他们否定保罗的书信,因保罗对犹太人律法的见解与他们的见解大不相同。他们误认保罗为假师傅。他们译有一本断章取义的希伯来文马太福音书,充作他们信仰的基础。他们的团体遍及巴勒斯坦东部、小亚细亚、赛浦路斯岛,远至罗马。他们存留到主后第四世纪末叶,但从未有一个时候,有过一个完整统一的团体。该派到第五世纪完全绝迹,它对教会的影响,就是迫使教会构成一种正确的基督论。
第二节诺斯底派
1.起源与兴起
在基督未出生以前,早就有诺斯底主义。该主义原属于一种异教的运动。以后,诺斯底派将东方诸宗教的某些教义并入基督教而成为一个综合主义的团体,藉此,形成一个强大的宗派,为要征服世界。这宗派以埃及亚历山太城为根据地。主后第二世纪初期,这宗派扩张得非常迅速。巡回师傅疾速地传开他们的各项教理。它原是异教圈内的一种运动,但他们图谋在异教与基督教间构成一种联盟。当时有一种趋向,即各宗教都有意思要和其它的宗教联合。正逢此时,诺斯底派就企图把基督教并入其所包括有许多不同宗教的教义在内的那个庞大宗派里面。然而,其中东方诸宗教的观念比较占了优势,它意图以个人经验,追求达到更高层的世界,他们要藉着宗教上的启示得到个人的经验。他们说,宗教启示是靠着神秘的方式而获得。
其次,我们要考究这宗派兴盛的四大理由:(1)在当时的世界,人心灵上的水源已经枯竭,至极度饥饿,几近面临着心灵上的死亡。因此,人很渴望救恩.其势唯有靠着一种强而有力的刺激物,方能挽救这种心灵上的死亡,(2)这时基督教对世界产生了一种健康而令人兴奋的良好影响。因此有许多人深表欣慰.不过,仍然有人对基督教的宣扬感到不满,尤其不满的,是宣讲基督的神性及他们以为愚拙的十字架等的信息。(3)当代的有识之士,认为基督教会未能提供足够的哲学思想和各种高超的原则。(4)那熟悉异教各种又神秘又别致仪式的人,认为基督教会的崇拜过于单调乏味,且不精彩。
诺斯底派考虑到上述的理由,便提出补救的办法。他们促进异邦各宗教与基督教联合。并尽一切努力要使当代人的精神振作起来.当时,人正好喜爱这种混合主义。结果这个主义就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勇敢、最庞大的混合主义。
2.特点
诺斯底派(注二)是一大熔炉的宗派。它包括有巴比伦、叙利亚、小亚钿亚、波斯、印度等国的宗教,及以斐罗为代表的犹太教,和以耶稣和使徒为代表的基督教。这宗派强调进化的观念和宇宙起源论,暨异教神秘的崇拜.兹将这宗派的四项特点陈述如下:(1)它不是一种宗教哲学,乃是一种神的启示。灵住在它的里面,它要带出灵的启示。(2)它图谋成为一个世界化的宗教,所以就综合许多真理及几些不同宗教的启示。(3)它追求要拯救灵魂,拯救的方法为籍赖赋予真理及教导法术。(4)它以神秘的方法提出真理。
3.信仰
(1)它主张波斯人的二元论。有灵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二元互相对立。物质世界由邪恶原则所统治,并且永远与灵的世界敌对。灵的世界由良善之神所管理。
(2)现今的世界是从灵的世界而来,是靠着流露或进化而出现。这个世界的创造主,不是至高之神。乃是一位次位之神,名叫得缪哥(demiurge),或称为犹太人的神。
(3)按基督教看来,信心是效能,藉此得到救恩。但诺斯底派认为更高的知识为得救的方法。这更高的知识,不仅要靠着头脑的过程才可获得,而且它也是一种超然的知识,是从神的启示和启蒙而来
(4)诺斯底派的主要目的,乃是要寻找一条救恩之路。这条救恩之路,就是要达到更高一层的生活。其方法就是要藉赖神的启示,神秘的经验,魔术方式以及苦行主义之实施。
(5)救赎起源于灵的世界。基督来,为要解救人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转机。不过,赎罪不是因着基督之死而获得。诺斯底派主张,人类所需要的,乃是一位师傅,由他去驱散无知并废除死亡。
(6)没有复活,亦没有终末的审判。因这派相信物质本来是恶的。因此其信仰体系没有为复活留余地。他们教导说,蒙救赎之灵魂将升到其起源之处--光的国度,最终将被吸入神性的丰满里。致于最坏的恶人将投入那全然毁灭的外面黑暗里。
(7)对圣经的看法。他们几乎完全否认旧约。他们虽采纳使徒的著作,但却随他们自己的意思加以解释。他们强调那些未写成文的使徒传记和教训。
4.诺斯底派对教会的影响
(1)当诺斯底派主张要成为普世宗教之后,基督教便更加清楚陈明其普世性。
(2)诺斯底派曲解圣经,以后教会便须要确立旧约为永远受灵感的看法,暨制订新约正典的内容。
(3)教会对本身的主要教理,须要明确加以定义。并要制订信仰守则。有了这些守则,教会便能产生初代基督教的信经。
(4)当诺斯底主义到处兴盛时,基督徒就需要防卫者。如此便产生监督。监督善于冲击异端,由此监督的权势增强。
(5)虽然诺斯底派最后被击溃,但它某些神秘的观念却被引入教会。
(6)诺斯底派的苦行主义,预为教会的修道主义铺路。
第三节马吉安派
1.马吉安派的地位
马吉安是属于那一个宗派呢?诸教父认为他是属于诺斯底派。因他体系中的某些特点是出自诺斯底主义。例如:(1)他的二元论:有一位公义神及一位良善神。(2)他不信基督真正道成肉身。再者,他多少也受到一位叙利亚诺斯底派者琐德(Cerdo)的影响。但是查恩和哈那克两位学者,却认为马吉安是自立一派。其理由如下:(1)马氏强调救世论,而不强调形而上学。按马氏看来,救恩的方法,是凭着信心,而不是凭着知识。(2)他不承认流露说,亦不相信诺斯底派对罪之起源的解释。(3)他的正典圣经,是一本断章取义的路加福音书及保罗的十本书信,这些是他的真理根源。(4)他无意在教会之内构成各种神秘协会,乃要致力于改革教会。他要根据保罗的书信,使教会脱离律法主义。
2.马吉安的相对说
马氏说,有二位神,即公义神与良善神。旧约所记载的神,是创造世界的主宰。他亦是公义神。他仅是卷顾他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但是他却以严正的公义统治以色列人,并以他的律法苦待他们。这位公义神不认识这位良善神。良善神为人所不知之神,亦为最高神、慈爱神、为耶稣基督所启示的那位神。
3.马吉安对基督的看法
马氏没有清楚述说基督对这位良善神的关系。基督与圣父仅在名辞上的差别而已。上帝在基督里被启示出来。基督因废除律法,所以公义神就将他交给犹太人钉十架。但基督有一种幻影的身体,所以他没有真死。他仅下到阴间去释放外邦人而已。
4.马氏对救恩的看法
人得救不是靠着基督之死的效果,乃是单靠着相信那位由保罗所教导的良善神。凭着这种信心,就生出爱心。这爱心就领人过着一种苦行主义的生活。
5.马氏的正典圣经
他拒绝全本的旧约圣经。他有一本转讹的路加福音书及十本被他删改过的保罗书信。他亦弃绝牧会书信及希伯来书。早在主后一六○年,他就意图制订一本被公认的使徒著作正典。由于马氏这一举动,就激励教会须要在这方面澄清立扬。他亦拒绝对圣经作寓言性的解释,这一点对教会有良好的影晌。
6.马吉安对教会的影晌
由于这些争论的后果,教会便获得明确而肯定的结论.教会清楚陈明创造主与救赎主,原是同一位神、并且神本身存有怜悯和公义。
第四节孟他努派
约主后一五六年,有一位异教祭司孟他努悔改信主。他自称有预言的灵,并相信预言的灵仍在教会里工作。此后有二位妇女跟从他,即马克西米和波立西拉。她们两人都离弃自己的丈夫而随从他。
孟氏自称代表一种预言的特殊样式。在这样式中,他宣告自己为保惠师的显现。孟氏说,这时期的启示已经完结。其中有一位女先知说:「在我以后,将不再有预言。」
孟他努派完全承认新旧约启示中的先后诸步骤,并承认教会的教理是从新旧约发展而来。针对这一点,孟派是正确的,并且远离诺斯底派的异端。
孟氏说,保惠师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完成道德领域不够完善之处。如今保惠师要制订那基督和诸使徒所没有吩咐过的事项。他提出更严格的身体戒律,并要求人严守道德规律。他禁止再婚、甚至限制结婚。他制订严格的禁食,并勉励人要预备殉道。他又说,人须要从世界里分别出来。只有实行这样要求的基督徒,才是被圣灵所充满的人。再者,只有教会才有赦罪的权柄。他的意思是,教会能籍着这群被圣灵所充满的人施行赦罪之事。
孟他努派为一种改革运动,为要复兴教会到教会原始的状况。当时从俗化主义产生某些问题。孟派便加以反对那些问题。孟派在道德要求上,作得太过份。它预为那在以后教会史上的一连串运动铺路。诸如诺洼天派、多纳徒派、瓦勒度派,宗教改革时期的热狂派、以及现代各种圣洁运动等。它亦是一种终末论上的运动。这派把灵恩、伦理及末世论等因素综合起来。当时全体教会都反对孟他努主义,并谴责它为一种异端。
——
注一:编者按:真耶稣教会,在某些教理的成分上,与伊便尼派相同。
注二:编者按:现今有些人的宗教思想与诺斯底派相同。笔者曾个别与几位未信主的医生谈道,他们才智高深、人生经验丰富,并富有宗教意识。其中有一位医生是天主**、同时也是佛**,他自称得有上天之启示。他意图创立一个新的宗教。他要把东方诸宗教(包括儒、佛、道等三教)与基督教等的某些真理因素综合起来。然后再加添他自己所谓的天启,以构成一种普世性的新宗教。他亦有深厚的神秘观念。他说,天启内容不得轻易告知世人,并须严守秘密,待有一日承蒙上天允许,始可传开。他又说,他的新宗教届时会疾速传遍全世界,并会受世人普遍的采信,如此世界大同,便指日可望。所以这位大夫的看法与诺斯底派的看法,不约而同。可见今日在中国知识份子当中,也有些人的思想像这位大夫一般。因此,基督徒更有责任向他们传述主的福音。
注三:编者按:当今在东南亚暨台湾,有几个基督教的灵恩宗派,尤其是所谓的『新约教会』,他们的教理与孟他努派的教理是大同小异,相映成趣。
早在主后第二世纪初叶,教会使提到旧约的权威及基督话语和使徒话语等的权威。他们称这些神圣的话语为经典。再者,他们紧随着构成正典圣经之后,便构成信经。
第一节正典圣经
1.正典圣经之构成
使徒后期诸教父承认旧约的权威、并晓得有四福音书及保罗著作之存在。在构成正典圣经这一论题上,我们要从三方面加以研讨:
(1)有些被争辩的书,阻碍了正典圣经之构成:有些使徒后期著作,诸如赫马牧者、巴拿巴和革利免等著作、彼得默示书、保罗行传等都被认为与使徒著作有同等的价值。在另一方面,直到主后第四世纪中叶为止,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都未被列入西方所用的圣经。从第四世纪起,才开始使用「正典」这个字,以指着那被采纳的圣经主体。
(2)有几方面影响力,迫使教会制订那些书应列入正典圣经。a.马吉安删掉凡不支持他看法的书。b.穆拉多利断片,于主后一七○年出现。它要构成一部正典圣经,但却不完整。c.别西大译本:在主后第二世纪末叶出现,为要作叙利亚教会的正典圣经。d.孟他努派对圣经有曲解的看法,并要将他们的看法并入使徒启示中之内。e.由于诺斯底派的推理,暨他们意图用保罗的著作以证实他们许多异端之事。如此,就迫使教会制订有权威的新约正典圣经。f.有许多启示文献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所以就须要决定那些书值得列入正典圣经之内。
(3)正典圣经之鉴验:每当有一本书要被列入或被排出正典时,就须要多次运用这二种鉴验方法。a.历史性的鉴验:他们相信基督将传福音的使命托付给使徒。所以使徒持有那曾在旧约诸著者当中工作的灵。因此,他们先要查究这些著作是否由使徒所写。若非由使徒所写,则是否与使徒有密切的关系。若有,则他们的著作,便可与使徒著作列为同等的基准。b.内在的鉴验:他们考究著作的内容,是否属灵、是否能激励人,并且是否值得列在使徒著作的地位上。由上述两种鉴验的结果,有些书就被排除,不得列入正典圣经之内。
2.正典圣经之内容
有几位学者毕生钻研这个题目。查恩说:「初代教会所使用的正典圣经,包括四本福音书、十三本保罗书信、彼得前书、约翰壹书。或许还包括犹大书及启示录等。」
3.正典圣经是受默示的
新约圣经之著作,被断言为受默示的(注一),正如相信旧约是受默示一般。起先,默示被认为是那圣洁的著者处在一种全然被动的地位,并在神欢的状态下而写作的。雅典安哥拉说,当先知正在说预言时,其灵魂正如一只笛子。殉道者游斯丁说,先知正如一只古式七弦琴一般,被圣灵当作琴拨动敲弹。但是爱任纽却拒绝上述的看法。他否认新约著者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米提亚得教父说,先知不必处在神欢状态中说话。俄利根也说,新约诸著者各有各自的文体特色,因为他们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然而,俄氏坚信新约圣经毫无错误。
4.新约正典圣经构成之时期
我们要明白新约正典究成于何时何地,就必须记得它须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才会被教会所公认、并被列入于礼拜时宣读的正典之固定书目中。我们可说约在主后二百年之倾,新约正典的基础业已确定。虽然从此之后,决定新约正典的工作仍继续未断,只是新约正典的范围日趋稳定.第一次明裁新约正典为二十七卷的,是作于主后三六七年亚他那修的第三十九节期书.主后三八三年罗马会议正式承认亚他那修全书目。约于主后四百年的三次北非洲会议承认了亚氏的正典。
第二节信仰的标准
1.何谓信仰的标准
诸教父认为信仰的标准是什么呢?按照查恩的看法,信仰的标准仅是在洗礼时的一种信仰告白而已。另有几位著者指出,它就是捍卫教会,抵抗异端的一篇记事。我们可以这样作结论,它是一篇简要的记事,以信经的方式记述全部基督教的基本教训。
2.洗礼仪文
最早洗礼是奉基督的名施行,并强调基督是「从大卫的后裔而出,由童女所生,在彼拉多任内受难,父叫他从死里复活,坐在上帝的右边,将来他要来审判。」最早的基督徒既然是犹太人,就不必再声明相信上帝。他们只要表白相信耶稣基督就够了。不过,使徒后期诸教父逐渐以三位一体上帝的名施洗。主后一三○至一四○年间,全体教会都使用三位一体上帝的仪文。此后外邦人进入教会就须要他们告白相信上帝。同时也要他们相信圣灵。
3.古罗马信条
主后三四八年,安巴拉城的马克拉首次引用这部信条。其次,如非努也曾在主后四百年引用过。人人同意这部信条比其它任何信条为早。加登布什把它追溯到约主后一百年。瑟伯尔说,它至少早在主后第三世纪初叶。马克基斐特说;它在主后第二世纪末叶。最早的信条如下:「我相信全能的父上帝。我相信耶稣基督为父的独生子,为我们的主:靠着圣灵,由童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且埋葬了:他在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他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从那里他要来审判活人与死人。我相信圣灵,罪得赦免,身体的复活。」
4.从古罗马信条到现今的使徒信经
我们现今的使徒信经与古罗马信经,并不完全相同。有些附带的话被增添在使徒信经之内。因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些改变是如何产生的。直到第五世纪罗马教会才开始使用使徒信经为洗礼的信条。不过,当教会与亚流主义相冲突时,使改用尼西亚信经。因为尼西亚信经的记述很清楚,足以抵抗亚流主义。经由三个世纪之后,罗马教会再改用使徒信经。在洗礼时、在教堂崇拜时都使用使徒信经。兹将使徒信经全文抄录如下:「我相信全能的父神,天地的创造主;我相信他的独生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是由圣灵怀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的手下受害,被钉十字架,死了而且埋葬了;他下到阴间;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了,他升到天上并坐在全能的父神右边;将来他还要再来审判活人与死人。我相信圣灵:圣而大公的教会,众圣徒的交往:罪得赦免;肉体的复活;以及永生。阿们。」
5.使徒信经内容之研讨
在此,我们只要提到几句与教理史有相关的话。第一条,加添「天地的创造主」。其目的在于对抗诺斯底派,因该宗派区别真神与得缪哥。他们认为得缪哥才是世界真正的创造主。第二条将「由圣灵怀孕」这句话加在古罗马的信条上。这是主后三五七年首次出现。由正统派诸监督所作的信经记事而来。它被引入我们现今的信经,因它与路加一:三十一、三十五相符合。他们宁可用「由」(OF,ex)童贞女马利亚,这个「由」字,而不用「借着」童贞女马利亚的「借着」(Through,dia)这个字。这是为了要清楚说出基督道成肉身之事实,并避免幻影说之危险性。「受害」与「死了」这些字也被增添上去。目的仅是使它显得更完整而已,「他下到阴间」这句话在古罗马信条中没有。它乃在主后四五○年被加添上去的。它是根据圣经和第一世纪信仰之基础而加添上去的。意指基督在未复活之前,先下到死人之境界里。第三条:「大公」这个字加在论述教会之部份。这是约在主后四五○年出现的。「我相信圣而大公的教会」。这包含有一个普世性教会的内涵,而不是指罗马天主教的意思。全世界不管那里有基督徒,那里便有基督的教会。「肉体的复活」这句话宁可在初代教会的头几个世纪使用,以便抵抗马吉安派与诺斯底派。不过,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里,却喜欢用「身体的复活」这句话。并且最近这几个世纪以来,教会也喜欢用「身体」这个字。
6.结论
我们已经查考洗礼信条的来源。我们也知道洗礼信条在以后如何逐渐发展为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这些信经内容指出当时教会面临到两个问题:(1)既然说有圣父与圣子,那又怎能说只有一位神呢?(2)耶稣既然是神的儿子,那么他怎能又说是马利亚的儿子呢?为要解决上述的问题,便占去了初代教会对讨论教理问题的大部份时间。
——
(注一)圣经之受默示:现今默示(灵感)有四种理论。兹简述如下:
第一、原知论。(TheIntuitionTheory)这个理论认为,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人对真理的自然识见之更高发展,而这识见又是一切人或多或少所具有的;换言之,灵感只是一种关乎道德与宗教的智能,就是产生神圣书卷的智能,犹如一种关乎凡世真理的智能,产生了哲学与艺术方面的杰作那样。这一款的智能,是人自己智力的产品,毫无特别的神圣影响,即使是有的话,那也不过是出于没有位格之神的内在运行而已。
第二、启发论(TheIlluminationTheory)这个理论,认灵感纯是基督徒宗教概念的提高与扩展,与圣灵对各信徒的启发,虽有程度上的差异,倒没有种类上的不同。它主张,圣经不是神的话,却含有神的话;它又认为,受灵感的,不是著作,而是作者。这就是说,圣灵所赐的启发,只叫那受灵感的作者充份运用他的正常能力,却没有把他能力所不能发现或了解的客观真理,传达给他。
第三、口授笔录论(TheDictationTheory)这个理论认灵感为圣灵全盘控制着圣经作者的身心,以致我们完全成了神的被动工具,是神的笔而不是神的执笔人。
第四、动力论(TheDynamicalTheory)。真确的看法,却认灵感不只是一件自然的,也是一件超自然的事实,它又是位格的神直接在人心灵中所作的工。这是与第一个理论相反的。它又认为,写作圣经的人固然有灵感,以致我们把圣经合起来看之时,圣经就组成神圣启示可信而足够的记录。这个与第二个理论相反的。它又认为圣经含有人的要素,也含有神的要素,所以,圣经虽然把神所启示的真理体系提供出来,这真理体系却是在人的模型中成形的,也是与寻常人的智力相适应的。这就与第三个理论相反了。简而言之,灵感绝不是自然的、局部的、和机械的,却是超自然的、十全的、和动力的。
第一节引言
1.在居普良与奥古斯丁以前,基督教会很少着手要构成有关教会的教理。在教会教理未构成之先,就应加倍思考教会本质。初期数世纪的教会有一种趋势,即认为教会的本质与教会外在之存在是一致的。由于诸神学家太注意到三位一体论、基督论等问题,致使未能多用工夫讨论有关教会之课题。因此,对教会的教理就少有着书立论。
2.一个大公教会。伊格那丢头一次使用「大公」这个字。它用于表明合一的观念:诸如,「圣灵只有一个,身体只有一个;一主.一洗、一信。」(弗四:4)使徒时期诸教父都很强调这种合一的思想。伊格那丢在圣餐上亦看到教会的合一。他们合一的观念,还表现在下列诸事:(1)奉三位一体上帝的名施洗。(2)有符合主耶稣教训的基督徒守则。(3)格守禁食与祷告,特别常用主祷文。(4)厉行信仰的标准。
3.两种原动力成为教会教理发展的推动因素。
(1)教会纯正的教训: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坚守教会的教训。但教会的教训必与使徒的教训协调。由于这种关心,便承认监督。监督成为真理的防卫者。先被承认的,是监督,而不是属灵者。再者,每个堂会都有一个监督。在使徒工作过的地方,才有特别监督。其次有一种所谓的监督团。最后在罗马便承认一种似如君主政体的监督职。
(2)关心教会纯洁的生活:在西方有时制订某些制度,以维持圣洁生活。在东方教会便厘订教理,以实行圣洁生活。兹以两节篇幅,再详论这两种原动力。
第二节使徒的教训为发展的动机
1.教会教训的责任,从属灵者转移到监督--长老的身上,(1)初代教会之属灵者。最初,堂会的讲道及属灵上之领导权均操在属灵者的手中。他们是圣灵的器皿。属灵者就是使徒、先知、传福音者、牧师、和教师。其中,使徒和传福音者到处旅行工作。先知、牧师和教师则准许留在固定的教会工作。先知有说预言的恩赐。因为这样,就被公认为属灵者。在保罗暨使徒后时代初期,先知和教师均成为属灵上真正的领导者。(2)初代教会之监督--长老。起初,监督和长老这两种职位是相同。例如,徒廿:17、28写道,以弗所教会全体的长老都是被任命的监督。使徒后期教父罗马的革利免(主后九六年)认为监督与长老没有差别。他们的工作为看管。他们显然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负责维持崇拜聚会之良好秩序。原先,监督—长老不是正式的传道者或教师。他们乃是指导者与看管者。他们很像会堂的管理者。(3)很自然,属灵者的工作,逐渐落在监督的身上。保罗亦赞同这种转变。因此,监督本身须有纯正的道理,并善于教导(提后三:2)。监督—长老逐渐取用了监督这个专门称呼。革利免在其早期书信之一(约主后九六年)宣布说,监督高过于先知。又说监督为使徒的继承者。「就如摩西将祭司的权责交给亚伦家。照样,使徒便安排其它的人,来跟随监督。」
2.君主制的监督职
安提阿伊格那丢监督(逝于主后一一五年)为第一位使用「大公」这个字的人。他亦是最先提倡君主制监督职为教会所需要的。(1)每个会堂都需要一个监督。直到当时为止,基督徒还没想到每个教会须要一位监督。伊格那丢劝勉会众要忠于监督。伊氏说:「正如普世教会的中心是基督。照样,个别会堂之中心是监督。」(2)一个监督做为地方教会首脑的起源,是如何安排而产生的呢?很自然,答案就是从耶路撒冷教会而来。所以监督制度起始于耶路撒冷。然后转入叙利亚的安提阿城。早在爱任纽及特土良时代,就有君主制监督之组织。并被全体教会所公认。(3)在这个时代支持监督的理由,乃是为了防御异端的缘故。当时教会需要有些人,能发表具有权威的言论,以抵抗那遍及小亚钿亚的诺斯底派,并确保教会统一的信仰。
3.母教会的监督
(1)不间断的统绪链:教会全然依靠使徒的教训,与异端争斗。当异端要威协教会的安全时,教会便需要依赖母教会的监督,加以反抗。所谓母教会,就是指使徒曾工作过的教会。诸如:士每拿、以弗所、耶路撒冷、哥林多、腓立比、帖撒罗尼迦暨罗马等教会。他们都认为这些母教会曾专心坚守使徒的教训。这可从特土良的著作加以证实。
(2)监督的特异恩赐。他们相信监督有一种特异恩赐。按照爱任纽的看法,在统绪行列中的监督领有「一种可靠真理的恩赐」。并被认为是可靠传统的持守者。这恩赐足以保护使徒教训的正确解释。他们不像孟他努派,相信那种特别的启示。
(3)对全体教会的监督。最早,每个会堂都有一个监督为首。但还没有一个监督要做全体教会领袖的观念。监督虽对每个堂会负责,但他对整个普世教会亦有一种连系的关系。监督须为全体教会坚守使徒的教训。就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一个有机体,并代表全体的教会。
(4)罗马在母教会当中,被认为最优势。保罗和彼得曾在罗马教导,并殉道。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罗马存有使徒纯正的教训或传统,并留有罗马信条和使徒信经。罗马又比其它的母教会更能排斥异端,并被认为是教会合一的守护者。诸监督承认罗马有上述所列的地位。因此,早在主后二二○年罗马克理斯都监督便自封为「最高祭司长」。特土良虽承认其它地方为大公教会的中心地,但他却特别指出罗马为大公教会的中心地。居普良的看法更偏激。他说,罗马代表普世的合一,正如彼得代表使徒间之合一。彼得曾作过罗马的监督,代表使徒间的合一。因此,罗马必须代表普世教会的合一。从此之后,罗马便成为教会外在合一的象征。
第三节关切纯洁的生活为更进一步发展的动机
因解决悔改的问题,使监督的权柄得以增强。
1.基督徒在初代时期,以为洗礼后再干犯大罪是不可赦免的。赫马牧者书信将罪划分为两类:重大之罪与轻微之罪。教会当局从来未忽视这种看法。特土良亦采纳这种看法。诺洼天派亦主张说。诸如杀人、拜偶像、欺诈,在逼迫时背道、亵渎神、**、**等罪都是不可赦免的,并不能补救的。凡干犯者必从圣徒当中被革除出去。
2.罗马监督克理斯都(CallistuxA.D.217-222)准许制订一种较宽大的制度。他颁布一条新命令,即允许凡犯**罪者,得有第二次悔改的机会。克理斯都用一种教会制度加以解决教会所产生的问题。他认为教会是一个机构,要受监督的管制。监督靠着上帝的权柄,能赦免或保留人所犯的罪。凡受监督所认定的人,便属乎教会。监督领导并管理基督教世界之信仰与生活。这种优越是由上帝赋给监督的。克理斯都就是主倡罗马天主教教会观念者。
3.居普良的看法
居氏在尼西亚后时期,为教会观念奠定教理的根基,并为罗马教阶制度之发展过程,奠定教理的根基。特土良为他的师傅。在罗马德修皇帝时代,基督教会遭受残酷的逼害。以致有许多基督徒背弃他们的信仰:或向偶像献祭,或购买证书,表明他们要敬拜偶像。逼害时期过后,问题接踵而来。即教会是否要再接纳这批背道者呢?居氏准许背道者可再归回教会,只要他们有真正悔改的具体表现,并肯在公众面前认他们以前的罪行就可以。但此事须由监督处理。可是后来长老竟越权处理此事而侵犯了监督的职权。致使惹起居氏的不悦。居氏便将那些长老革出教会之外。主后二五二年,居氏召集众监督在加大果开会,以解决此事。后来这件事专由监督处理,而不准长老或其它的人插手过问。居氏主张教会为人类得救的机构。教会包括有好人与歹人。唯有教会才能保证救恩。教会建立于监督身上。监督不被任何人论断。除上帝之外,凡批评监督者,便是干犯背叛之罪。居氏虽不强调使徒统绪,但他却说,监督有权柄解释使徒的教训。居民强调监督为使徒的继承者,并强调监督团为教会之权威。居氏又乐意承认罗马的优越.不过,他却不喜欢罗马的教阶制度。居氏确保教会的统一观念。由于实际的进展,他的观念在无形中却助长了罗马监督成为普世教会可见之领袖。
第一节古大公时代诸教师暨他们的特点
1.特点:古大公时代(主后一七○年至三二五年),是随在希腊护教者时代之后。其特点如下:教会神学已被建立起来,以抵抗(1)伊便尼派。(2)诺斯底派的宗教哲学。(3)马吉安派。(4)神格唯一说派(该派主张圣子在三位一体当中,置于次位。)其次,这个时代还有这些特点,即(5)发展了信仰的标准。(6)制订圣经正典。(7)初步创立监督职。(8)弃绝孟他努派。这举动使教会不致成为一个狭窄的小教派。(9)在外界教会遭受逼迫。
2.学派与教师
(1)小亚细亚学派:有爱任纽(逝于主后二○○年)暨其学生希坡律陀为代表。(2)亚历山太学派:有革利免和俄利根为代表。这学派的出发点为「罗戈斯」,意图构成教会的真正知识,以对抗异端的知识。(3)北非学派:由特土良(逝于主后二二五年)及居普良所领导。
第二节小亚细亚学派爱任纽为圣经神学之首创者
1.历史背景:爱任纽在他逝世之前,为南高卢里昂的监督。他曾住在小亚细亚,并亲自认识坡旅甲。在神学上,他为小亚细亚学派的代表。这学派为约翰宣教工作的结果。这派澈底了解圣经。并有坚固信仰。对教会内部,能协调各种问题。对于教会之外,具有那坚强而明确的教训,以抵抗异端。爱任纽神学的起源,虽来自于约翰。但是他却有保罗的精神与思想。
2.爱任纽在宗教上;反对哲学的推理。他的神学很实际,并反对一切推理的方式。依他看来,神学就是圣经事实的神学。上帝不是藉着推理向我们显示,乃是藉着启示。(注一)因此,我们不必关切那些无聊的问题。诸如,「在创世之前,上帝做什么事?」等这一类虚谈的问题。基督就是上帝的启示。他是先存在的,并活到永远。他永远和圣父合而为一。爱氏说,圣父生圣子的方法,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我们应守住圣经的语文,并且不可偏离信仰的标准。爱任纽以史实的基督作为神学的出发点。他的思想以基督为中心,而不是以罗戈斯为中心。他强调基督为神人,为我们救恩的中保。他并不说罗戈斯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
3.爱任纽神学的结构:救世论为他整个神学的主要原则。他说创造神就是救赎神。基督是神人,将那位永远自我彰显的上帝加以人格化。基督亦是人类救恩的中保。第一亚当滥用自由意志。不顺服神,结果堕落。全人类亦与他一同堕落。因堕落,人类便丧失神的形像,并遭受死亡的厄运。原来上帝要人类逐渐达到像他那个计划,被破坏了。上帝曾在四个时期与人类联盟。第一、从亚当到洪水时期与人类联盟。第二,洪水之后,与挪亚联盟。第三、在摩西时代赐给律法。第四、借着福音,人类得以更新,万物得以成全的时期。就在第四时期的联盟:上帝在基督里成为人。基督成为第二亚当,与我们有罪的人类联合在一起。他受试探时,证实其圣洁,并胜过人类的公敌—撒但。他又为人类再获得能像神的可能性。靠着这种方法,他恢复了那曾被切断的发展:并指引这种发展在基督里得以完成。这也就是爱任纽同归于一的思想。这词「同归于一」可从弗一:10看到。基督以第二亚当出现。在基督里;新人成为永生不朽。基督因着顺服,就能做那亚当所不能做的事。基督消灭了罪恶与撒但。人从婴儿开始的各种生活,都能籍赖这位第二亚当的生活得以成圣。爱任纽看出基督为救赎主,因基督是成为肉身的上帝。基督是神人,这正是爱氏的中心思想。爱氏说出一句名言。神成为人,为要使我们成为神,意指成为像神一般。(Godbecomesman,inorderthatwemightbecomeGod,thatis,Godlike。)
4.爱任纽教训的重要性
查恩说,爱任纽为使徒后期的第一位著者,并配称为一位神学家。他的神学在教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要的思想都被教会所采用。并被用为奠定更进一步发展教会真理体系的基础。爱氏的神学是纯正的。其特点如下:(1)他的神学符合圣经。(2)他的神学很敬重使徒的教训。(3)他的神学以基督为中心。
5.爱任纽的缺点
(1)关于洗礼之后犯罪之事.他未加以清楚说明。(2)他将信心了解为遵行神的旨意。(3)过份想到神化。他说神化为道成肉身的结果。
第三节亚历山太学派代表革利免与俄利根
1.背景:亚历山太学派的趋向,就是推理。他们认为神学是一门科学。并且以哲学术语表达神学。革利免对教理之贡献很少。不过,俄利根对神学提供了很大的鼓励。
2.亚历山太学派的教师与著作
亚历山太城位于埃及北部。主前三三二年由亚历山太皇帝所建立,并以他的名取名。这城不仅是埃及的商业中心,亦是埃及的知识与文化中心。希腊哲学、古代埃及思想、东方诸宗教、犹太教等都在这城里会合。基督教亦进入这个城市。主后一八五年教会在该城设立一所闻名的慕道友学校,专为那要领洗的慕道友而创办的。革利免(逝于主后二一六年之前)在未进入亚历山太学校之前,为一位博学的异教哲学家。他有浓厚的兴趣研究基督徒性格的优劣点。他有些著作失传了。但他还存留一本很厚的书。该书第一部就是劝勉希腊人,并教导他们明白异教的愚昧与虚妄。第二部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这是教会第一本论基督教伦理学的佳作。第三部是杂录;探讨基督教真理与哲学之关系,信心与知识之关系等。他从希腊诸哲学家摘取他所需用的思想。他赞扬柏拉图,并采用哲学家苏达的伦理学。革利免不是一位具有组织能力的思想家,但是他的著作却成为希腊教父系统神学的背景与根基。俄利根(逝于主后二五四年)为革利免的学生,亦是亚历山太学派最有力的代表人物。他被称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护教者、教师。他的学识渊博,所以他亦被称为是一位语言学家、评论家、释义学家、教义学家、雄辩家。他创立一种教会的、科学的神学。不过,因他有些异端的见解,就被教会当局斥责。主后二○三年他成为亚历山太学派的教师。但后来因底米丢监督的嫉妒,就被放逐出境。随后他便在该撤利亚执教。他大部份的著作都是关于圣经批判方面的书。他大部份的作品都遗失了,仅存留一小部份而已。他着有一本叫六种经文合璧的书,是他从旧约已有的数种翻译本当中,指出它们的共通点与差异点,并再加上他个人的评论。他耗费二十七年精力时间才写成这部含有五十卷的巨书。这部书就是针对圣经的解释和运用,作一番释义上的探究。这本书在积极与消极各方面,都对基督教教理起了深远且广大的影响。
3.亚历山太举派的哲举特性
革利免及俄利根等两人,与爱任纽、暨与特土良等的神学都不相同。革利免认为哲学对希腊人有教训的价值。他说,哲学对希腊人的价值,正如律法对犹太人的价值一样。哲学就是罗戈斯所赋给人类的理性亮光。哲学就是为获得更大的亮光而预备,亦就是为获得那照耀在福音中的亮光而预备。藉着希腊哲学,人的灵魂能先准备好、而接受信心。信心为真理与知识的根基。哲学是一种媒介,藉此,基督教真理的本质就能向人类显明。革利免相信基督教为一种更高等的哲学。基督高过于哲诺与柏拉图。因为(1)基督征服了多神论。(2)基督教是为一般平民及知识份子而预备的。亚历山太学派继续主张那原由斐罗与希腊诸护教者所提倡的原则。因此该学派的特色,是首次要在圣经启示与哲学推理两者间,形成协调的综合。
4.信心与知识
革利免与俄利根两者所作的特异神学,其重点放在信心对信心内容的更深知识之关系。革利免说,认识比相信更深一层,信心就是按字义,在表面上接纳上帝和基督的教理。但是基督徒智者持有一种原先的异像,并在内心了解,体会救恩。这种经历给予基督徒智者有一种更好的动机.去完成其在伦理上的机能。基督徒智者从事基督教圣工,并非为着报偿,乃是为着工作及为着爱上帝的缘故。在信心里,已含有那种知识的因素。因此,信心是足够得救的。单纯的信徒在受洗时,已经领受到所要求的完全及那救恩的确据。但单纯的信心,必须被提引到更高的境界,即到有一种上帝神秘的异象之境地。就在这过程的开端,哲学进来协助。从革利免这种神学,便产生两种型态的基督徒。(1)一种是单单相信,为一种毫无所学的初信者。(2)一种是看见神的奥秘。用心、用悟性接纳上帝到他们的心里,并与神有所交往。
5.俄利根对圣经的解释
俄利根强调一种圣经比喻式的解释。他使用这种方法,为要建立他教理的特殊体系。按他看来.宇宙为上帝的第一启示,具有三方面:(1)灵性的,(2)心的,(3)物质的。照样,圣经为上帝的第二启示,亦具有三方面:(1)圣经有按字义的意思,即表面的意义,为大多数较单纯的群众所相信。(2)圣经有心的或道德的意思。论到个人在今生的生活,暨个人对伦理的关系,其中亦包括对神的关系。(3)圣经有一种属灵或推理的意思。就在这里;才有圣经真正属灵的内容、有更深奥的意义。这仅为着成熟的信徒所存留。俄利根有系统地发挥那比喻的解释。他说,那些似乎矛盾的经文却蕴藏着更深的思想。他又说,字义的意思有时用以蒙蔽属灵的意义,以免珍珠被丢在猪前而反遭践踏。俄利根了解基督为何要在平地行医,亦要与门徒登山的那种原因。他说.上帝的罗戈斯受派来做罪人的医生.但亦要来做门徒的师傅,以教导上帝奥秘之事。
6.俄利根论三位一体上帝
(1)论上帝:俄利根在抽象的上帝观念上,是属于柏拉图派的看法。他开始使用这些字眼,「上帝是光」、「上帝是个灵」以研讨上帝的教理。他指出上帝为一位存在者、亦是一位超越存在者。上帝是一位「智者」,不受任何物质的限制。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他对上帝的思想很抽象。不过,他又认为上帝有位格的。他论及上帝为创造主、托住万有者、世界的统治者。圣子在上帝所管制当中。上帝又公义又良善。
(2)圣子:圣子将圣父启示给我们。俄利根随从新柏拉图主义,教导说,从神生出灵智。圣子从圣父生出,多少像意志从人而生出一般。他又说,我们在圣子里认识圣父。圣子是圣父的形像、智能及罗戈斯。圣子在属灵的方式上,出身于圣父。但他却不与圣父分类或分开。他出自于圣父,作为圣父的旨意。圣父生圣子是一种永远的举动。基督与圣父同是永恒。他与圣父的关系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在圣子里,我们看见上帝荣耀的显现及照耀。圣子与圣父具有同一本性。在这些思想上,俄利根似乎强调圣子与圣父同等。但无论如何,他总是还有些置于次位的观念。因他说,圣子是「第二等神」。他又说,基督为圣父的行政者,为要实行圣父的训示。他不赞同向耶稣祷告。他说,我们应当只向圣父祷告。因基督是依赖上帝的。
(3)圣灵:有关圣灵的教理,唯有从启示方能获得。圣灵是活动的。但不像罗戈斯在一切有意识之人当中活动,圣灵仅在圣徒的灵魂里活动。圣灵活动的范围最小。俄利根说:「圣子小于圣父,因他次于圣父。但圣灵更低,仅伸延在圣徒当中而已。」不过,圣灵并非被造者。他又说,圣灵出自于圣子,在本性上是上帝。圣父管治存在的领域。圣子管治理性的领域,圣灵管理基督徒灵魂的领域。换言之,圣父赐与生命,圣子赐给理性,圣灵赐予圣洁与特殊恩赐。所以圣灵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兹以图解说明俄利根对三位一体上帝的关系如下:以同一圆心,画三个圆圈。圣父的圆圈最大,其次圣子,最小的是圣灵。
7.俄利根救世论的教理
基督的重要性有两方面。第一、有些未经造就的初信者,若无外在的事实,就不能相信。针对这群人,基督替他们付出赎价,拯救他们脱离魔鬼。第二、有些基督徒智者,亦是真基督徒,他们明察上帝的奥秘。针对这群人,基督就做为他们的祭司,替他们启开知识的深奥,使他们能分享到上帝的生命。如此,他们亦能成为小神。俄利根写到论基督的工作时,就将基督徒划分为两类:第一、单纯信心的基督徒,针对这群人,基督以神人与医生出现。第二、具有高等知识的基督徒,基督成为他们的师傅及神的原则。这群人又被称为基督徒智者。他们不需要基督作为他们的医生,他们只需要基督教导他们更深的奥秘。俄利根说:「凡达到那不需要圣子做为他们的医生、牧者、救赎主的境地,而只要圣子做为他们的智能、理智的人有福了。」因此,基督最高的工作,在于他有上帝奥秘的教理。在这种工作上,罗戈斯使用那位为人的耶稣做为他的器皿。
俄利根采纳圣经所教导基督之受苦与死亡。不过,他说,只有那单纯信心的基督徒才需要基督的牺牲。基督受死的目的,为要拯救人脱离恶魔的权势。
俄利根赎罪教理的要素是什么呢?他说,人的灵魂,因着犯罪,便被魔鬼所辖制。因此,耶稣就付出他的灵魂,以致于死,为要做赎价,以救赎人脱离魔鬼。但魔鬼不晓得它不能抵抗这位无罪者。他便受骗而接受了这份赎价。因他没有试金石.所以他不知他不能保住耶稣所付的赎价。主耶稣说:「没有人夺我的生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父所受的命令。」(约十:18)。然而人的灵魂因着耶稣这次所付的赎价,就得以脱离魔鬼及众邪灵的权势。俄利根就是第一个解释基督之死为要付赎价给魔鬼的人。有许多人抱着这种看法。直到安瑟伦时代,才被安瑟伦所**。不过,俄利根亦承认在上帝面前,需要有挽回祭。基督承担我们该受的刑罚,籍此,上帝便与人和好,而人便与上帝和好。
8.俄利根的基督论
他说,基督具有人的魂,这魂连结了罗戈斯与耶稣的身体。这魂是个纯灵,没有参与史前的堕落。就是这魂与属人的身体受苦,并非罗戈斯受苦。罗戈斯不可能受苦。俄利根很细心地将基督两性中每一性,让它各归各的特性。这人耶稣真正会朽坏,他真正受苦,真正死了。不过,他还是坚持基督两性的真正联合。它是属于那一种联合呢?它不仅在两性间有交通,并有一种真正的联合。它是一种属灵的、神秘的联合,很像基督与信徒间联合一般。罗戈斯对这人耶稣有一种支配的影响力。罗戈斯的影响力使基督的人性更加神化。俄利根说得太过份。他说;因为基督由童女出生的缘故,基督的身体从道成肉身的举动开始,便比我们人的身体更加神圣了。罗戈斯、基督的魂、与身体等三方面的联合很密切,以致圣经交替使用人性与神性这两个用词。钉十字架之后,罗戈斯逐渐吸收耶稣的身体,直到最后他转变灵,并被接纳与神性联合为止。
第四节特土良为西方神学创始人
1.特士良的生平(主后一五○至二二五年)
特土良是一位长老,亦是北非学派的一位教师。早年,他受斯多亚主义的熏陶。然后,他深受爱任纽著作的影响。他很强调传统为教会的权威。他指出使徒的诸教会承受了使徒的教训。并指那继承之监督持有可靠之传统。很奇怪,他本人到晚年时,竟加入孟他努派。有些教会史的书记载说,特土良为一个法学家。但史可罗斯曼(注二)却说,特土良不是法学家。无论如何,特土良在其著作里所用的措词、论证法、各种法律上的见解,都与一个法学家所使用的一模一样。
2.特土良的著作
特土良大部份都以拉丁文撰写。他有两卷书被译成英文。他的几本着作含有特别的神学意义。又另有些写作是实际的。
3.著者特士良的个性
特土良的个性,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他具有吸引人与令人反感的特性。他易于兴奋。他喜好使用言过其实的话,并使用如火般的忿怒话。但他亦是一个很讲理的人。他有实际的头脑。他对哲学不感兴趣。在他著作里,他常用那似非而或是的言论(即自相矛盾的言论)。他勇敢地宣扬教会积极的真理。例如他说:「在绝对顺服之境地中,意志之赞同就是信心。」他又说:「信条愈不合理,就更有机会使信心发展信心原有的力量。」因此,特土良神学,就建立于权威与那似非而或是的信心上。然而,他又说,证明基督教真理须合乎基督教的理性。
4.特土良神学中之实际宗教特性
特土良反对俄利根与革利免的推理。他认为哲学为导致错误之路的路标。他强调信仰之标准是按照使徒的教训,并强调须有圣洁的生活。在特土良的基督教中,这是一件很实际的特性。他称柏拉图为一个异端者。他说,雅典与耶路撒冷没有共同关系。基督徒与异**亦无共通关系。他又说:「我们的教理来自所罗门的廊下,所罗门曾吩咐我们须用单纯之心寻找耶和华。凡教导柏拉图派的、斯多亚派的、辩证法的基督教的人,都应负其恶果的责任。」特土良常用这些话,诸如「愿上帝赐与」,「若上帝肯」,「愿上帝报答」,「愿上帝在我们中间监察」。
5.特土良实体论之原则
特土良虽对哲学不感兴越,但却脱离不了哲学的思想。在他著作中亦有些哲学思想。这些著作显示他曾受他早年所研究的斯多亚主义之影响。按他看来,凡有存在的都有形体,甚至连上帝的灵与人都有形体。他大部份的神学都根据在这种原则上,即没有属灵的事没有共形体的。换言之,凡属灵的事都有形体。实体论为他的根本原则。自然之实在、可见的世界、五官之可靠性、有形之体的意义,暨灵的实体等这些都是他思想的基础。他以敏锐的眼光,从创造中看出上帝。并从创造的秩序上,看到上帝理性之运行。他爱好研究自然,要从自然界追溯创造主。并为着从灵魂里发现上帝存在的证据,就分析灵魂。这种实体论为特土良神学之基础。他应用实体论反对诺斯底派。从这个出发点,他为上帝之实体伸辩、并为人类之合一、人类的历史、人灵魂里罪之起源、启示之历史性、基督神人位格的真理、救赎的事实、身体的复活等事项辩护。
6.特土良与爱任纽之关系
特士良不像爱任纽那样,以一种伟大的领导思想为基础、写出一部具有系统的神学。他赞同爱任纽的、有下列诸点:(1)救赎的教理,即救赎是籍着神人基督而来。(2)强调道成肉身的重要性。(3)采纳新旧约圣经为真理的根源。以承认信仰之标准。不过,爱任纽全部的神学都以基督为中心之原则而构成。但特土良神学仅是讨论各样题目之综合而已。爱任纽和特土良两者都教导说,三位一体是仅为着启示的目的而有的。特土良说,圣子在三位一体当中须要存在为一个个别的位格,是出乎创造世界的缘故。特土良亦有子置于次位于父的观念。
7.特土良为西方神学的创始人
特土良所使用的字眼很有效用。最后,他妥善构成三位一体论及基督论之教理。
(1)特土良最先使用「三位一体」这个用词。并与俄利根一同启用本体与位格等名辞,以描述三位一体当中三个位格的关系。以后,亚他那修为三位一体观念作准备的工作。可是,特土良亦不能避免置于次位说。
(2)特土良为要抵抗马吉安派的幻影说暨诺斯底派,便先使用「基督之两性」这个名辞,并描述两性之间的关系。以后,这些名词就列入迦克敦信经及亚他那修信经之内。例如:「各性含有其个别的属性」,「不混杂,神性与人性是结合的。」为了反对幻影说,特土良强调基督是真正的人,具有一个理性人的魂与灵。基督在其位格中属乎人之实体里受苦。不过,由于人性与神性联合的缘故,特土良就说「上帝受苦」,「上帝真正被钉十字架」。特土良对西方基督论之重要性,正同俄利根对东方基督论的重要性一样。
(3)罪与恩典:特土良在某些方面,为一位开拓的神学家。他的思想多少成为西方教会的标准。他强调意志之自由。他说,甚至人在堕落之后,也能在善恶相对下任作选择。基督之死为人类救恩的根基。他完全承认基督之死的重要性。他说,恩典是改变人心的一种创造原则。不过,他对恩典之描写却不符合奥古斯丁的体系。再者,特土良从义务之角度,衡量基督徒整个宗教的,道德的生活。他喜欢将人比喻为上帝的负债者。因此人需要满足上帝。这是按照罗马法律之原则。特土良写道「人得罪了上帝,但却有一种和好的方法。那就是人能使上帝满足,而上帝亦喜欢接受那种满足。」
(4)藉着洗礼,除去罪感与刑罚:人藉着悔改而受洗,可赚得救恩。按特土良看来,洗礼能赐予人成圣恩典之力量。成圣的能力是归于水本身。藉着水,获得圣灵。为要符合于其实体论的观念,他认为圣灵是有形体的。若有人在洗礼后犯罪,还可以加以补偿。补偿的方法就是悔改。悔改须包括深切的忧伤、以认罪表示谦卑、叹气、号哭和禁食等。因此,人能赎自己的罪过、能满足上帝、能为自己赚得赦罪。人藉着自我刑罚,便能脱离那永远的刑罚。人付给上帝最有价值的满足就是殉道。洗礼与悔改被认为持有拯救的因素。
(5)上帝的诫命;我们理应提心吊胆地格守上帝的戒命。他教导说:「人是藉着信称义。」但他又说:「藉着信的意思,就是认识基督为救主,并要履行上帝的诫命。」这就预为罗马天主教所谓功德神学而铺路。特土良称赞并实行禁戒嫁娶。
——
(注一)启示:启示是一幅很动人的画面,正像戏台上的幕帷紧紧的垂着,观众看不到幕后面舞台上的装置,道具,但是等到戏一上演,幕帷揭开,舞台上的布置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启示是上帝的自我彰显,他要与人交通。这种自我彰显是原始的、独一无二的,不需要任何人推荐和媒介的。近代神学家更认为启示是特别对基督的降生,传道,教堂的教训,医治、钉十架、复活、升天等历史事实中行出夹的。(摘录于一九七一年四月四日基督教论坛报周联华博士撰文。)卜尔仁写道:「基督徒所了解的启示是无从由理性来辩证的。它不属于理性知识范围以内,而属于神圣的真理领域。这种神圣的境界不能研究,调查,只有上帝自己的表达才能完成。」(见文于启示与理性二○六页)
(注二)史可罗斯曼(S.Scholossman)是一位对特土良有特别研究的学者。
第一节特点
这是普世诸大会的时代(主后三二五年至七八七年),处于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大公会议之间的时期。这时代的特点如下:(1)已经解决三位一体论,基督论及救世论等问题。(2)完成监督教阶制度之组织。(3)西方与东方大公主义型态得以定型。
第二节学派与教师
1.安提阿学派
安提阿学派代表人物,有摩普绥提阿的提阿多若(逝于主后四二九年),提阿多热托(主后四五七年),叙利亚之以法莲(主后三八七年),约翰屈梭多模(金口)(主后四O七年),涅斯多流(主后四三二年被放逐。)
2.新亚历山太学派
这学派代表人物,有亚他那修(主后三OO年至三七三年),该撒利亚之巴西流(主后三七九年),拿先斯之贵钩利(主后三九O年),尼撤的贵钩利(主后三九四年),亚历山太之区利罗(主后四四四年),优提克斯(主后四四八年被免职)。
3.西方学派
这学派代表人物,有安波罗修(主后三四○至三九七年),耶柔米(主后三四三至四二O年),大利欧(主后四六一年),和奥古斯丁(主后三五四至四三O年)。
在这里所提及的诸教父,都是基督论争执中之主要神学家。其中有几位(指摩普绥提阿的提阿多若,涅斯多流,亚他那修,区利罗,大利欧,两位贵钩利,及巴西流等)对迦克敦信经之定式,曾提出积极与消极之贡献。
第三节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一个神学天才。他本人写了许多书。别人亦写了许多关于他与他神学之书。
1.奥古斯丁之重要性
特土良,居普良为西方神学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并提供了显着的特色。但由于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向,便决定了西方神学之特别风格。他对西方神学之影响,远过于俄利根对东方神学之影向。奥氏诚然是西方神学之父。罗马天主教有许多特色都是导源于他神学中之观念,原则及提示。罗马天主教几乎没有一个教理不显示受奥古斯丁的影响。中世纪之神秘主义,亦是在奥古斯丁的影响下起作用的。经院哲学最好的神学,亦是被他的神学所鼓励。宗教改革诸领袖采纳他的三位一体论。他的罪与恩典之教理,尤其唯独恩典之说法,使他成为十六世纪诸宗改革家之师傅。
2.奥古斯丁悔改前的生活
人对奥古斯丁悔改前的生活,过份夸大其道德上的缺点是有可能的。主后三九七年奥氏写了十三本书,在这些书里所写的忏悔录,才是他的真面目。奥氏在加大果有一个妻子,与他同住十五年之久。以后在未侮改前不久,他又在意大利米兰另娶了一个妻子。他对两个妻子都很负责。罗弗斯(Loofs)指出,这种多妻的风气,在当时异教社会伦理上是不受责备的。当时奥氏还不是一个基督徒。不过,当他悔改以后,他就用很严厉的话来定罪他在这方面的生活关系。我们期待每个诚实的基督徒都应该如此悔改。奥氏在他研究真理、救恩、满足之过程中,曾作过九年的摩尼**(主后三七四年至三八三年)。摩尼教之哲学特性及对自然之强调都引起他的兴趣。摩尼教主要的教理,为一种幻想的神话,在这种神话里,提及光明与黑暗之斗争。然后有一种救赎,就是要把光明的因素从黑暗的权势中解救出来。为要达到这一点,就须要提出一种禁欲的伦理,以禁戒那与黑暗有关联的事物。不过,约主后三八二年起,他就逐渐开始脱离摩尼教之幻想体系。最后,从他著作中可看出他完全脱离了摩尼教。
3.奥氏之悔改
奥古斯丁到罗马。在那里他对新柏拉图主义感到兴趣(主后三八三年)。他受政府的任命,到米兰执教。在那里,他深受米兰监督安波罗修的影响。当时,他开始察知上帝为一切良善与实质的根源。他明白自愿离弃良善便是恶。只有良善才是存在的。这些思想使他有可能转向基督教。他对教会之权威留有深刻的印象。以后,他曾说:「我除非受大公教会权威之感动。不然,我不相信福音。」主后三八六年,有一天奥氏在一个园子里行走。他的心突受一种声音的催迫,叫他留意罗马书十三章十三,四节的经文。上帝赐给他能力,藉此,他的意志便能克服恶的力量及情欲的生活。从那瞬间之后,他就有内心的平安。并知道能靠着神的力量得胜罪恶。这种力量是他以前所没有找到的。这是他性情的根本改变。
奥氏悔改以后,便辞去了教授职,隐退到一个地方,与他的朋友同住,并准备受洗。当时,他亦致力于研究哲学,并写了他早期的几本书。这些都表明他仍然还是一位新柏拉图派的基督徒。我们知道奥氏晓得使徒信经样式中之洗礼仪文。他亦赞赏教会圣歌,并注重崇拜仪式。他认为教会大有权威。主后三八七年复活节那天,他从安波罗修手里受洗。以后,他离开米兰,与他母亲摩尼迦回到北非。但不幸,在旅途中他母亲逝世。他便逗留在罗马几个月。那时他改变初衷,又回到米兰与他朋友同住,并继续他的研究。直到三九一年才回到北非的希坡,在那里,创立了一所修道院。他被按立为神父。四年之后,他成为希坡的监督。那所修道院便成为训练年轻神父之中心。
4.奥古斯丁对教会权威,有一种渐进的观念
奥氏未受洗之前,他的宗教看法是依照新柏拉图派之哲学。他对哲学问题与基督教问题都很关心。因着安波罗修的讲道,他开始承认教会的权威。他能将哲学与教会的权威加以协调。他把哲学作为他新建信仰之格式,而把教会权威作为他信仰的内容。奥氏认为加强承认教会之权威是很重要的。他说,大公教会有权威解释圣经并为人类的救恩订立制度。他说,这种权威必须在理性之先。他有一句名言:「我们相信为要求了解。」
5.奥氏对救赎的教训
奥氏做了神父之后,感到教理上的造就太浮浅。因此,他便花了几年的工夫,专心研究圣经。从那时起,他就少讲理性,多讲信心、并顺从教会之权威。不过,他仍有(1)一种新柏拉图派的上帝观念。认为上帝是个绝对者。随后,他再加上一种思想,强调上帝是有位格的,是创造主,世界的统治者。(2)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他加倍思考恶之定义,并对恶加以分析。他说,恶是无其实质。但经由他研究圣经之语词以后,他认为罪就是人自愿服从撒但的试探。他并认为人的意志支配灵魂一切的机能,并催迫一切机能采取行动。从他最后剖析的结果。他说,信心便是一种意志之举动。(3)他更加远离了新柏拉图主义。他认为基督教不仅能在美学上欣赏上帝,并更能从过着一种顺服上帝之生活中欣赏上帝。(4)他非常关注救赎之教训。以后有两位学者对奥氏的救赎教训,持有各不同的见解。谢勒(O.Scheel)认为奥氏的救赎看法,最主要是基督影响罪人。另一位名叫哥特齐克(J.Gottschick)认为奥氏曾表明救赎,就是与神和好,与神和解,满足上帝。这里所讲的满足,与以后安瑟伦所讲的满足,在意义上是不同的。这时奥氏所讲的满足,乃是指基督之死,为要拯救人类脱离魔鬼合法之要求而所付出的代价。虽然以上两位学者对奥氏的教训,各作不同的解释,但我们却不能说奥氏对救赎观念没有先后一贯的看法。因为下列几点是明显的(1)因奥氏的虔诚,绝不失去对罪感的深切意识。他说,人站在上帝面前,人有罪过,因为人人都有罪。(2)在洗礼中,人的罪恶得蒙赦免,并存有感激之心。(3)他认为基督的十字架大有价值。他绝不厌烦地颂赞基督为罪人的救主、为世人的君王。
6.奥氏对教会的看法
(1)奥古斯丁被牵涉于多纳徒派之争论,藉着解决此一争论,便更加发展其教会的观念。当时北非教会**。多纳徒派控告加大果新监督开其良努,在主后三一一年接受一位曾犯过大罪的监督的按职。在丢克理田皇帝逼害下,为新监督按职的那位监督曾犯了不忠之罪,他曾将几本圣经交给敌人。因此,多纳徒派亦任命一位新监督,名叫马约利努。主后三一六年,多纳徒这人便接任马约利努的监督职。多纳徒派坚持说:「教会为基督的新妇,所以务必圣洁。因此教会不该有那在逼迫中出卖真理的监督。由一个妥协之监督施行圣礼,就会失去圣礼之意义与功效。尤其授职之圣礼更无功效,甚至洗礼亦无效。凡从一个不圣洁监督之手接受洗礼者,必须再洗一次。」奥氏做监督以后,由于发挥其全副精智,就能使这纷争之两派再次和好。幸亏,这次纷争仅限于非洲教会而已。纷争时间为主后三九三年至四二○年之间。
(2)大公教会人士在主后三一四年的亚尔勒大会中,承认多纳徒派为正统,并承认他们的圣礼。大会决议说:「圣礼之效力不以施行圣礼者的道德情况而定」。可是,奥古斯丁却不承认多纳徒派为教会真正之代表,并称他们为「半教会」,或「恰如教会」。奥氏又说,多纳徒派的教会不是建造在房角石上,因他们标新立异,自立派别。奥氏认为他们是在大公教会之外。奥氏虽然加此嫌气多纳徒派。然而,他还是承认他们的圣礼有功效。他们若再回到大公教会时,亦不必再次受洗。不过,奥氏又坚持说:「大公教会之外的洗礼,对赦罪是无效的。」在丢克理田皇帝逼迫下,有几位监督不忠心。但奥氏对这件争执,却认为不关紧要。他说,绝对的圣洁在今世的生活中是不能期待的。
(3)有关奥氏的教会观念,我们还要陈述三点(a)奥氏一开口,就强调我们有义务承认大公教会之权威。大公教会是可见之教会,唯独这个教会才有使徒之信仰,圣礼及职权。它要扩展到全世界、并拯救其会友与洁净他们。在这大公教会—基督之身体—以外,别无真理与救恩。而与大公教会分离者,便干犯渎圣罪。(b)奥氏论及教会内,有两种人:第一种,那在表面上属于教会的人,仅在外表上属乎教会。第二种,那在圣徒中有交通的人,才是真正属乎教会、为一种不可见的联合,他们尽心爱上帝,又彼此相爱,并且为教会代祷。(c)他又将信徒分为两种,拣选者与非拣选者。拣选者就是那不可见教会之真正会员。他们有一种能坚持到底的恩赐。在这些拣选者当中,可能有些人不属于大公教会。
第一节引论
「三位一体」这个用词不被记载于圣经。但这并不意味着三位一体之教理与圣经背道而驰。虽然圣经没有引用这个名辞。但事实上,三位一体论在救赎上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思想。在洗礼仪式上曾提到三位一体。在最早信条上亦使用三位一体。在基督教教会史上,经过很长久时期以后,三位一体的间题便成为一个很大的间题。它成为一个宗教的上问题,而不是一种哲学或形而上学上的问题。亚他那修与奥古斯丁两人均强调三位一体的宗教方面。
初代基督徒向基督祷告如同向上帝祷告一般。因此,他们便需要思考基督对独一真神的关系。马太二十八章十九节,亦指述到圣灵。当时是一神论旺盛的时代。所以,若不是人体会到基督为圣父之启示者,三位一体之教理早就消逝了,并会像其它许多纯哲学性的教理被淘汰一般。三位一体的问题一直成为初代教会费解的问题。最后,东方教会的大马色约翰与西方教会的奥古斯丁,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进言,致使这个问题得以暂时获得解决。三位一体是一种奥秘,是人的头脑所不能理解的,历世历代的教会都一直探讨这一问题。
第二节三位一体观念发展中之头几个步骤
1.使徒后教父
初代基督教会那些早期的著者,对于洗礼仪文都不作教理上的推论。他们使用三位一体的仪文。但他们不论述父、子、圣灵的关系。关于基督与圣父的关系,他们认为基督是圣父的儿子,圣父将其独有的诸属性归与基督。他们多次提到父、子、圣灵。有时,虽然他们论及圣灵为基督的灵(叁看林后三:17)。但他们还是认为圣灵与圣子不是实在同一位。他们那样说,是为着说法上的简便而已。他们并不说上帝只有两个位格而已。
2.初期护教者
这群人意图构造一种基督教神学,并要研讨圣父与圣子的关系。主后约一八五年,提阿斐罗曾提到上帝的神性、包含有上帝、上帝的道、上帝的智能等三个一组(Triad)。当时,三位一体是信经中之一条。对护教者而言,三位一体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他们察知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并不多论着。他们不强调上帝的罗戈斯与圣父同等。他们在讨论圣父与圣子的关系上,曾引用约翰福音书的「道」这个字,可是他们却不能了解在创世以前,圣父与道有位格上的区别。他们还是把圣子置于次位于圣父。
3.爱任纽:在他与诺斯底派的争论中,他不用推理,而仅根据信仰之标准。他教导说,圣子与圣灵都叁与上帝的本质。
4.特土良
特土良定义上帝为父、子、圣灵。他为表达其思想,便起用「三位一体」这个名词。他说:「在各处,我们都主张一个本质附有或结合有三个一致的适合物。」他又说:「藉着本质的统一,一切都是出于一。在形式上,有三个。但在实质与能力上,只有一个。」他为要更清楚表达其思想,便引用自然界的比喻。他说,父、子、圣灵之关系,犹如树根、树叶,与树之关系一般。又如泉源、流水、与河之关系一般。从特土良所用的语词看来,在他的脑海里,仍然有置于次位说的观念。父是整个本质,子是取自于父、并参与父的程度较少。按特土良看来,在创世以前,子还没产生。
5.教会面临两个问题
当时教会面临两个问题。因此,必须立刻谋求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1)教会如何避免置于次位说,如何才能不视基督为一个「次位神」?(2)怎样维护三位一体教理而不失去基督教之一神论?迄至当时为止,置于次位说一直维护独一神论。
6.俄利根解决了问题
俄利根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学者,他协助解决三位一体的问题。俄利根与特土良一样,都强烈反对神格唯一说。教会初几个世纪很常用「神格唯一说」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由特土良最先使用的,用以指着那些过份强调上帝单一的学说。特土良说,罗戈斯仅从创世开始才有位格。但俄利根却摒弃特土良的看法。俄利根说,罗戈斯从永恒到永恒都是一个位格。他说:「他的出生是永恒的,正如光辉永远从太阳照射出来一般。」这种永远出生的提示,提供了适时的贡献。因此,他们便开始采用子与父同永恒、同等的观念。在以后教会的三位一体教理上、便表达了这些观念。俄利根依照哲学推理途径获得这个结论。但爱任纽同时亦按照圣经与使徒传统的途径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三节废除神格唯一说
神格唯一派者,维护上帝是独一至高之统治者。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正确的。他们为要保持上帝之独一无二,便弃绝三位神论和实体。一神论原为基督教的珍宝。可是,神格唯一说为着维护一神论的缘故,却犯了不承认基督为上帝的错误。这就是神格唯一说之大错。神格唯一说可分为两种:动力论神格唯一说与形相论神格唯一说。前着,视基督之神性仅为一种能力或影响力。例如,提阿多土斯教导说,耶稣是人,由童女出生,是圣洁的人。在他受洗时,神性基督或圣灵才降临在他身上。后者,视基督为父上帝的一种形相或显现。例如,此派有一位学者如此说:「基督就是父本身,父本身出生、受苦、死。」多马修曾对这两种神格唯一说加以评论。他说,动力论就是伊便尼派的翻版。因这派承认史实基督的人性,但却抹杀基督的主要神性。形相论就是幻影说的翻版。因这派承认基督与父的合一,但却否定那种位格上的区别。这两种神格唯一说似乎都起源于小亚细亚。不过,很快就传到罗马。有一种温和派形相论一度几乎要领导罗马城的思想。不过,特土良却在非洲的加大果,很成功地击败了形相论的领袖帕克西亚。
(1)动力论神格唯一说:这派主张说,基督仅是人、被拣选的、受默示的、被上帝所高举的。并强调基督优越之德性。基督仅因着得儿子的名分而做为神的儿子。这派又可分为两个小门派。
(a)反罗戈斯派,就是那不承认约翰福音书的人。他们说,基督由童女出生。在他受洗时,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就在那时他才被上帝认养为儿子。他在复活时,被高举。
(b)撒摩撒他的保罗是叙利亚安提阿的监督。他是一位很有力的动力论派者。他为人骄傲,贪心、不属灵,甚至是一位不讲道德的人。他说,上帝只有一个位格,致于罗戈斯或子、或智能、或上帝的灵,这些都只不过是指着上帝的属性而言。耶稣由童女出生,是人:上帝在他身上施予罗戈斯的影响力。上帝的智能蕴藏在他里面,他才成为上帝的儿子。这种智能与先知所持有的那内在智能相似。不过,耶稣所持有的上帝之智能是独特的智能、耶稣因着与上帝有密切的关系、并与上帝有一致的旨意,便能从上帝领受能力行神迹。因此,他配称为人类的救主。这样,耶稣就能永远与神合一。这位保罗的教训,得罪了那灵巧的基督徒。这位保罗以后便陷入岐途。他甚至要删除凡称颂基督为主的圣歌。在主后二**年至二六九年间、教会曾举行三次大会。在会中,有位马尔聪长老将这位保罗的错谬揭露出来。如此,大会便定罪这位保罗,并免除他的监督职。他的教训可说是一种最高型的动力论神格唯一说。
(2)形相论神格唯一说:这派获得一般信徒有力的支持。一般信徒误认这派为一个护卫一神论的宗派。随从这派的人,要比随从动力论的人为多。在主后一八O年至三百年间,这派已传遍西方教会。这派以不失去基督之神性为前提,而维护一神论。他们视基督与圣父同一。并认为基督为圣父显明其本身诸形相中之一形相。这样推论的结果,这派一方面会导致幻影说,即成为一种比诺斯底派更高型之幻影说。在另一方面,会导致圣父受苦说,主张圣父实在受苦并死了。在此,我们还要从这派当中,挑选三个人的看法加以探讨:
(a)士每拿的诺底他斯:他说:「当父尚未被生出时,他已很正确地被称为父。但当他喜欢被出生时,他曾被生了。他就成为子。他出自他自已,他不出自别的。」他又说:「基督本身就是父。父本身出生了,并且受苦与死了。」
(b)帕克西亚:约主后一九O年,他曾做诺底他斯的徒弟。他将其师傅的教理带到罗马。帕克西亚与诺底他斯两人的看法大致相同。他说、父与子之间是有区别的。他说:「圣子实在受苦,但圣父与圣子一起受苦。」因此,帕克西亚是合并两种神格唯一说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训,在北非加大果亦吸引了不少跟随者。以致引起特土良写了一本名著,书名叫反对帕克西亚的教训。
(c)撒伯流撒伯流为形相论最知名之士。主后二一五年,他在罗马传授其教理。他与诺底他斯、帕克西亚所不同的,乃是在三位一体观念上,他给予圣灵有那与圣父,圣子同等的地位。他的体系,可归结如下:上帝是单一,在上帝存在中没有分别。不过,上帝却在三个不同形相中彰显自己。在圣父中,上帝显示自己为创造主。在圣子中,为救赎主。在圣灵中,为那使人成圣者。这并不是三个位格,他们乃是一个位格所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换言之,全部三个乃是同一位格。这可从戏剧作比方。一个人在观众面前,可以化装为三个不同的人物或作出三个不同的角色。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人。撒伯流派又作比方说,一个人有三个部份:身体、魂、灵,但实事上,只有一个人。这派又说,太阳持有光、热、圆体。但只有一个太阳。撒伯流说:「父、子、圣灵是同一。」因此,撒伯流主义的上帝,是一个位格的上帝。撒伯流以一种膨胀与收缩的程序,说明其形相论,他说,圣父颁发摩酉律法以后,便退回到他的原处。然后,藉着圣子道成肉身再膨胀。再藉着圣子升天、又退回为一位绝对的单一者。最后,圣父又膨胀,显示自己是圣灵。但使教会完全洁净之后,又要退回到那单一。最后撒伯流被革出教会。他的教训被弃绝。虽然如此,在以后不知不觉当中,他却预为正统基督论的「同质」观念铺路。撒伯流绝对不相信三位一体有三个位格。他相信只有一个位格而已。所以他的看法是错的。不过,他却提出三个位格的同质、同永恒与同等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以后教会三位一体之坚固道理。
第四节加倍努力以澄清这些观点
形相论为两种神格唯一说较盛行的一派。不过,到最后也消逝了。然而,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如何克服置于次位说呢?」。
1.诺洼天
诺洼天是一位博学之士,亦是一位长老。主后二五一年当选为罗马监督。他在其论文集里写道:「特土良的看法已取代了那修正的形相论。」再者,他亦反对神格唯一说,而较喜欢三位一体论。他说:「圣子常在圣父里面,不然,圣父将不为圣父。」他很小心避免陷入二神论。他认为避免二神论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圣子有开始。并在某种意义上,圣父生出圣子。唯有圣父是永远的、非出生的。在位格上,圣子引自圣父。因此,诺洼天亦有子置于次位于父的思想。然而,诺洼天有两件事值得我们的关注;第一、他提供实体说的观念。第二,在他的体系上,他把圣灵列为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2.两位丢尼修监督之争论
亚历山太监督丢尼修为俄利根之学生。他相信罗戈斯的教理,并相信父与子在位格上的区别。在他的著作里,他因为太过份热心反对撒伯流,致使反而步入极端。他说:「上帝的儿子是被造者。在本质上,子与父离散,正如园丁与葡萄树离散一般;亦正如造船者与船离散一般。圣子是被造者。在他未来以前,他是不存在的。」他的教训,得罪了亚历山太有识之士的基督徒。所以,他们便在罗马监督丢尼修面前控告他。但罗马丢尼修却不责备那有错谬的同事(指亚历山太丢尼修),而仅向原告答复说,他本人反对任何要破坏神之王权的人。他又说:「圣子和圣灵应与圣父有密切的关系。上帝的道与宇宙的上帝必须联合。并且圣灵必须住在上帝里面。这分开的三位一体须要联合,并要在那位全能的、独一的、万物统治者上帝的里面总联合。不可视圣子为被造者。亦不可教导基督为一个暂时的开始者。教会务必拥护本体同一说。尤其要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被告亚历山太丢尼修便伸辩说:「别人未全然了解他的意思。其实,我与反对者一样,也是主张本体同一说。」再者,在他陈述三位一体看法时,他说:「我们把未分开的单子扩张为三位一体。然后,再把未减少的三位一体结合为一个单子。」当他这样伸辩之后,他的反对者就感到心满意足。因此,争论就自然消除了。这亦是双方和好的吉祥兆头。
第五节亚流主义对抗亚他那修主义
在亚流主义争论上,有两个人物都是从亚历山太教会出身的。一个是亚他那修副主教,他享有正统之父的殊荣。另一个是亚流长老,他是亚他那修的反对者。
1.亚流主义并不是一种创新的教理
亚流引用许多过去诸教师的观念。其中,有的、来自于撒摩撒他保罗的。亚流亦反对形相论神格唯一说。有关基督的地位,他喜欢采信置于次位说。他亦从俄利根摘取一些观念。
2.亚流有双重的目的
第一、要与教会站在同一立场,为要保持罗戈斯基督为一个个别自立者。第二、要与神格唯一说站在同一立场,为要挽救基督一神论的原则。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他便过份强调置于次位说。致使教会看出他那样作、会危害基督神性的整个观念。亚流主义后来产生了一种异端的置于次位说。
3.亚流的教训
亚流是一位又聪明又重实际的教师。他将自已的教训写成一节一节的。这样,人在工作时,就可吟唱他的教训。他的教训就会在无形之中,灌输到他们的脑海里。当他努力要说明基督时,他便引用一个第三实体——半神半人。这第三实体与诺斯底派所讲的得缪哥很相似。这位基督,不仅是人,亦是半神。基督实在是神。不过,不与圣父同等。他说圣父与圣子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他亦指出圣子与世人的不同。圣子是被造者。他否认圣子与圣父同永恒的观念。圣子在未有时间与空间以前被造。藉此,他就能调解被造的世人。并且他能将上帝显示给世人。因为这个缘故,上帝就赋予他有一种特别的荣耀。依亚流看来,圣子不是上帝,但圣子却有神性。
4.评估亚流的教理
亚流说,为人的耶稣成为有神性。耶稣是一个有限者。他成为有神性,是因为上帝预先看到他未来伦理上的辉煌成就。亚流很坚持一神论,以致没有为基督留余地。他留给基督的地位乃是半神,或是中间神。
5.第一次大公会议
亚历山太监督亚历山太很反对亚流的看法。主后三二一年,在亚历山太城所举行的大会中,他将亚流免职,并把亚流革出教会。但亚流有其随从者,诸如尼哥美地亚的优西庇乌与该撒利亚的优西庇乌等。因此,教会感到困惑不安。君土坦丁皇帝听到这种情况,便在主后三二五年召开尼西亚第一次大会。参会者,有三百十八位监督。其中有亚历山太监督与亚他那修副主教。亚他那修在亚流争论中,成为一个正统派最有力的代战士。这次大会,有三方面的人员参加第一、本体同一派,人数最少。但却有很坚强的信念。(2)亚流派,以尼哥美地亚的优西庇乌为首。(3)大多数的人为不知情之中立者。他们赴会的动机,是要替双方调解。会议结果,亚流的思想被弃绝。本体同一说得到采纳。因此,以后信经语词郑重地说「圣子从父的本质出来,是出生的、不是被造的,与父出自相同的本质。」
6.亚他那修
他不像奥古斯丁那样伟大且富有创造力的学者。然而,在宗教与神学上,他能看出实际的要素。他成为尼西亚大会的发言人。他因善于辞令,所以方能使占少数的本体同一派者在大会上,战胜那大而富有影响力的亚流派者及半亚流派者。亚他那修在文学争论上也很有力量。兹将亚他那修的主要思想陈述如下(1)若基督与圣父不是同永恒、不是出于同本质同等的话,我们便将敬拜一个被造者。他说,亚流所提倡中间者或半神的观念,是最不妥当的。(2)我们务必坚持基督完整的神性。他说,圣子从太初就已存在着。圣子必不与圣父离散。圣父与圣子的关系,正如泉源与那从泉源所流出的流水之关系一般,亦正如河水涌出于泉源而不与泉源分离一般。照样,圣子与圣父亦不分离。圣父与圣子虽有两个形式及两个名称,但却不能分离。因此,我们必须主张圣父与圣子同永恒,同等。圣子在本性上、在起源上,都与一切被造物不同。但他却与圣父有相同的本性。他用来描述圣子的第三个钥字是同本质。(3)亚他那修用上述思想,建立其基督完整神性的教理。他的教理坚守一神论,并陈明三位一体的真理。根据上述思想,他主张应向基督祷告,并奉基督的名施洗。藉着基督,罪得赦免。基督有这种救赎的特性。再者,藉赖基督便有复活的盼望。以上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4)亚他那修认为圣经与信仰之标准,可作为一切教训的权威。他坚持说,尼西亚信经之教训与圣经相符合。他从基督言论与基督救赎之角度解释圣经。
7.本体同一论暂时的失败
当尼西亚会议时,本体同一论派之胜利,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会议结束以后的六十年间,教会还是充满纷争。主后三二八年,亚他那修被委任为亚历山太监督。一时,一切都显得很顺利。可是以后尼哥美地亚的优西庇乌、在主后三二五年推罗的会议中控告亚他那修,致使亚氏被免职,并屡次被放逐出境。虽后来准他归回,但他却在主后三七三年逝世。这样亚氏所图谋的大事,似乎全然失败。
8.本体同一论最后的胜利
亚流主义原来就具有那不攻而破的种子。尼西亚会议之后,亚流派逐渐走入异端。东方教会起初有一大群人不采信本体同一论。但在该撒利亚巴西流、拿先斯的贵钩利及尼撒的贵钩利等三人之有力影响下,这一大群人都纷纷归向了本体同一论的看法。安波罗修成为西方教会有力的领袖。他亦喜欢亚他那修的看法。就在上述这两种情况下,亚他那修的看法—一个神性而有三个位格的上帝—便在教会里被确立起来。
9.圣灵看法之澄清
主后三二五年,尼西亚信经仅说「我们相信圣灵」。他们因着洗礼仪文、马太廿八:19、圣歌等而认识圣灵。后来拿先斯的贵钩利告诉我们,诸神学家对圣灵的看法有许多不同之见解。圣灵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或是影响力,是一位被造者或是似如天使般的存在者。有人认为对圣灵的看法,最好不要作任何明确的陈述。亚他那修在他晚年时说,圣灵不可能是被造者。假如圣灵是被造者,那么便有一种不同本性的存在被介入神性了。圣灵好象圣子,必须本体同一(同本质、同实质、同性情)。对以上这看法,有马其顿纽监督表示反对。不过,在主后三六二年亚历山太的一次会议中,亚他那修主持那次会议。因此亚他那修所主张的原则就得以顺利成立。
亚他那修当世代诸神学家均一致同意他的看法,并且告圣灵为一个有位格的神,与圣父、圣子一样。亚他那修逝世之后,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会时,圣灵被陈述与圣父、圣子同等。圣灵的工作被解释为基督救赎工作之完成与运用。圣灵与圣子所不同的是:圣子是被生的,被差遣的,圣灵是从圣父与圣子之间而发出的。
10.西方神学家之看法
拉丁神学家经常站在亚他那修这一边。他们强调神性之统一、并三位一体位格间之分别。希拉利(主后三六七年)引用约翰五:25,指出位格间的区别。约翰五:25记载说:「圣父赐给,圣子领受。」所以圣父与圣子显然不同。安波罗修(主后三九七年)认为三个位格而出于同一实质、神性、意志与工作。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会议中(主后三八一年)再次采纳尼西亚信经。以后亚流主义被弃绝、并受抑制。
第六节亚他那修信经所包含之完整教理
在君士坦丁堡会议中,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三位一体之教理。当东、西双方都支持这个教理时,有两位较后期的神学家都提出他们最后的看法。大马色约翰(逝于主后七四五年)代表东方教会,奥古斯丁(逝于四三O年)代表西方教会。
1.大马色约翰
他将东方教会所相信三位一体之教理加以摘要。他说,上帝有一个本性,但却有三个位格。但三个位格间的关系,不像三个人的关系那样。他们在各方面都是一个,他们的关系是彼此渗透。虽然彼此渗透,但位格却不混杂。大马色约翰弃绝置于次位说。但当他论及圣父为神性根源、圣灵藉着罗戈斯发出于圣父时。他的思想便接近于置于次位说的旧观念。
2.奥古斯丁
奥氏强调神的统一。他说,在本质上、本性上、能力上、意志上、上帝是一个。例如,他说,圣子叁与他自已的被差遣与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位格,彼此间并无差别。从上帝整个本质看来,他们彼此是同一的。在这种意义上,他引用「本体同一」这个用词。圣子与圣灵并非因为他们次于圣父而被差遣,乃是因为他们是从他而发出。对整个三位一体教理而论,三个位格的各个位格都是平等。在上帝里面,有三个存在的形式。若仅有一个而无另一个时,便不能存在。在位格中,有彼此依赖的关系。奥古斯丁说,三位一体就好象下列的比方一般。(1)视觉;被看见之事物,视力的幻影,联合两者的意志概念。(2)思想;记忆中之事物,内在的幻象,联合两者的意志。(3)精神;记忆,智力,意志。(4)爱情;爱者,被爱者,爱本身。他说,这些比方表明一个协调实体之观念。由一个三方面的中心来支配,并且三方面都要同等于一。奥氏坚持说,若无一位父、子、圣灵的上帝,就无所谓上帝的救赎。他的思想强调上帝之单一性。奥氏又说,人间的语言,不足表达那绝对者的真理。
第一节引言
真正基督论发展的首要步骤,是从解决三位一体的问题而开始的。其出发点为,若基督真是我们救赎主的话,他必定是上帝。不过,为要避免多神论,有关「基督如何和独一真神有相关呢?」这个问题,须要获得解决。就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便构成了三位一体之教理。在第一步骤上,就明确地决定了基督的神性。
当人关注到基督人性时,便踏入发展基督论的第二步骤。教会在较早时期,对处理幻影说之事上能坚持基督真正的人性。俄利根和特土良对这个问题,曾着书立论。然而,将这问题带到最高潮的、乃是亚波里拿留。
发展基督论的第三步骤,就是当人对基督之神性和人性有了满意解释之后,便要考究更进一步的问题,即基督之神性和人性有何关系?特土良便表达其优异的思想。他说:「我们看出他的双方状态,不是互相混杂;乃是结合于一个位格的耶稣里,这位耶稣是神,亦是人。」不过,当这个发展朝向着真理进行时,我们还要追究其发展的经过。
第二节亚波里拿留所提出的问题
他为老底嘉之监督(逝于主后三九O年)。他是第一位极慎重处理基督论问题的人。他很有才识,亦是尼西亚基督论的护卫者。有一时他是亚他那修的朋友。
1.他的教训
亚波里拿留常有救赎的思想。他说:「基督是神、也是人;如果基督仅是人,他就不能救世人。如果他仅是神,他就不能藉着受苦而救世人。如果基督仅是人或仅是神,就不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因此,他说,基督为要作我们的救赎主,必须是神、是人。不过,他碰到一个费解的难题即「完整的人性和完整的神性怎能维持在一个位格里呢?」亚波里拿留又说:「如果一个完整的上帝和一个完整的人联合的话,那么就有两个子;一个在本性上是神的儿子,另一个在认养上是儿子。」他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主张基督完整人性的话,那么他之本性就有罪,并且两个意志之间就不能协调。若基督有罪,那么他就不能实行救赎的工作。这样一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亚波里拿留说,基督包括有身体,动物的魂,但心智却被罗戈斯所取代。所以基督之人性仅在身体和魂之内。虽然这说法,高举基督之神性,但实际上,却否认了他真正的人性。
2.亚波里拿留的反对者
正统派诸教父很清楚地发现亚波里拿留的错误,特别是加帕多加的三位神学家最能揭穿亚氐的错误。第一、他们反对基督的人性被毁损。他们指出亚氏所主张的观念不能和福音的史实相协调。例如,基督为人之意志和神之旨意之争扎(路廿二42)。第二、他们所反对的,就是亚波里拿留派所信的基督是没有救赎能力。罪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和魂,也影响我们的心智。因此,一个完全的救赎,必须有一位是人亦是神的救赎主。由他的身体来救赎我们的身体,他的魂救赎我们的魂,他的心智救赎我们的心智。基督在凡事上,只有成为像我们一样,他才能把我们有人性的人,带到上帝的面前,并和他交通。
3.亚波里拿留的历史意义
他的教训和他的跟随者,在主后三七七年,在罗马被定罪。在主后三七八年在安提阿也被定罪。在主后三八一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会中又被定罪。亚波里拿留派者,都被革出教会。在迦克敦(主后四五一年)会议,很清楚拒绝亚波里拿留主义。迦克敦会议宣告说:「基督是真神,是真人,有理性的魂和身体。按他的人性讲,他和我们有同样的本质。」甚至主后六九一年大会也宣告亚波里拿留为一个邪恶的领导者。因他不虔诚的说,主没有一个赋有魂和心智之身体。
因此,教会很细心考虑基督人性的问题。结果教会很清楚地宣告他的人性。此后教会尽力准备第三步骤,即探索正确的名称,以便表达神人里的神性与人性之关系。有二个学派;安提阿学派和亚历山太学派。他们致力于解答这个问题。
第三节安提阿学派和亚历上太学派所争论的问题
这两个学派,都各自宣扬这真理的一面。但只有综合这两面,教会才有完整之真理。若只强调一面,便会产生异端。
1.安提阿学派
这派主要代表为摩普绥提亚之提阿多若和提阿多热托。他们主要强调基督之人性。(1)他们说,基督有一个完整的人性。他包括有一个身体、一个有理智的魂。他亦有自由意志和自决力。不过,基督所取有的人性,易受变化、身体之软弱、罪性等。但基督运用他的人性意志,便战胜了试探者、罪、一切之情欲。因此,就达到完全。(2)按照安提阿学派看来,在基督里,神性和人性有何关系呢?诸著者很留心排除两性之混合。他们说,既然基督是神,亦是人。那么神性就居住在人性里。罗戈斯居住在为人的耶稣里,正如居住于神龛里一般。这种内住可比喻为基督内住于信徒之心里。所以这种关纟是联络或是连结。并非按着本质,亦非按照精力,乃是依照恩典的联合。这种联合,使罗戈斯和耶稣的人性发生密切的关系。由于罗戈斯喜欢与耶稣的人性同在。所以这是一种道德联合。罗戈斯在童女马利亚胎中,便和他的位格有所交通。为人的耶稣和罪争斗,越来越成功,并靠着神的灵得以成圣。罗戈斯和为人的耶稣之交通愈来愈亲密。最后这种交通,在耶稣的复活和升天事件上,达到饱和点。(3)那么,这两性怎样统一在一个位格里呢?
就在这里有困难。安提阿神学被定罪,因他们把这个问题解释为两个位格。摩普绥提亚的提亚多若说:「神人的单一只不过是耶稣的意志和罗戈斯的意志之协调。所以为人的耶稣就成为罗戈斯的完全器皿。」这是很不可靠的说法。他以夫妻的关系作这一点的比方。他说:「他们不再是两个,乃是一体。」把安提阿学派的推理,摘要起来就是如果我们注意两性,又两性都具有位格的话,我们就会看出两个位格。不过当我们认为两性进入那完整而协调的意志联合时,我们就会仅看到一个位格而已。安提阿学派使用「连结」这个用词,以表达两性之关系。不过这种联合不是真正位格之联合。这种看法,对约一:14罗戈斯真正成为肉身之意义没有留余地。约一:14记载说:「道成肉身」。
2.亚历山太学派
亚历山太学派转向另一方面。他们以基督位格的神性和罗戈斯的道成肉身为出发点。
亚他那修之教训:亚他那修在安提阿学派以前就有写作。亚历山太学派曾用他的基督论作出发点。亚他那修坚持一种完整的人性,这根本和罗戈斯的神性不同。罗戈斯真正成为「肉身」,从童女马利亚取了肉体和魂。并将肉体和魂成为他自己的。结果在一种神性和人性经常同在的联合中。两性就成为一个位格。他教导两性都同等叁与基督的工作,甚至神性有分于基督之受苦。不过神性本身不受苦,只是身体受苦而已。他说:「马利亚为上帝之母。」亚他那修以后,亚历山太学派从加帕多家三位神学家获得贡献。这学派强调两性联合。因过份强调的结果,便导致两性的混杂。
拿先斯的贵钩利(逝于主后三九O年)采取这种看法。在道成肉身中,藉着一种混合或混杂之过程,使基督的人性全然消失在神性中。他把基督之神性和人性比喻为太阳和星星;白天太阳照得太明亮以致星星不被看见。尼撒的贵钩利说,基督被动的身体和他主动的神性相混合,并且人性变化为神性。他说:「这就好象一滴醋流入海中,而海水全然吸收了醋。」这些神学家太强调两性之联合,致使两性实际上几乎都消失而只存留神性。
第四节涅斯多留与区利罗所争论的问题
1.涅斯多留
他是属于安提阿学派。主后四二八年,他成为君士坦丁堡主教长。诸学者以不同眼光描述他。库尔慈评论他说,他是一位雄辩家、敬虔者,但却性急率直。另外哈那克批评他说,他自夸满腹经纶,但却有些高贵的特性。他为正统发热心。因此,他逼迫亚流派者、诺洼天派者、亚波里拿留派者。并反对马利亚为上帝之母的运动。他说,马利亚仅是基督之母。他更进一步说,马利亚是一个为人的耶稣的母亲。她不能将神性赐给罗戈斯。因此,基督之神性不是起源于马利亚。他这样说是正确的。不过,主后四三二年以弗所第三次大公会议,定罪涅斯多留。因他把一位基督分为两个位格或说两个实体。这次议决,可能并非全然正确。但无论如何,涅斯多留对两性关系之说明不妥当,又不能使西方教会感到满意,这是显而易见的。涅氏拒绝两性结合在一个位格里的观念。因此,他所讲的神性危害了基督单一的位格。
2.亚历山太的区利罗
(1)区利罗(逝于主后四四四年)。他很反对涅斯多留和安提阿学派的基督论。他们两人私自亦有感情上的冲突。主后四三一年以弗所会议时,区利罗运用狡猾并诡诈的方法,定罪湟斯多留。在初代教会中,亚历山太和君士坦丁堡两主教宝座间亦经常有大的竞争。因此,这事亦成为争论之一部份。皇帝原褊袒涅斯多留,并计划要控告区利罗。但区利罗却有足够的号召力控告涅斯多留,并暗中运用卑鄙的方法定罪涅斯多留。虽然他的方法不对,但他所采取的原则却符合教会传统并被教会所采纳。区利罗的立场合乎革利免、俄利根、亚他那修和拿先斯贵钩利等人的看法,并符合教会共同的信仰。
(2)区利罗的教训
区利罗以罗戈斯的上帝成为人,作为神学的出发点。这位罗戈斯的上帝是不变的、取有心智的人性。他这种举动不致失去他任何主要的性情。区利罗说,救赎主的活动,必定是那不变的上帝之工作。不然,基督之死,对我们就没有救赎的功效。区利罗避免使用那由加帕多加三位神学家所用过的那个两性混合之用词。区利罗强调神人两性之位格联合。在道成肉身之前,在抽象上,有两性。但在道成肉身之后,只有一种神人性。区氏说:「一而出自两性。」他的教训是根据于一种属**通(两性,一位格)。罗戈斯本身不受苦。但他在人性中受苦。当他成为肉身时,该人性便成为他自己的。区利罗基督论体系的纪要为;虽有两性,但只有一个位格。一性不变为另一性。两性不相混杂。神性不内居于人性之内。各性存有其属性。总之,区氏的体系亦不能妥善地解释这个问题。因此,他说:「大哉,敬虔的奥秘(提前三16)。」他这种言论,符合教会的传统。亦符合亚他那修和几位贤达之士的看法,再者,他也没有犯当代所流行的某些错误。
第五节迦克敦信经的最后解决
新大公会议(主后四五一年)原预定在尼西亚召开。但为了讨皇帝的喜悦,便改在迦克敦召开。这次会议判定两个位格之教理为错误,并咒诅凡支持这教理的人。会议宣告区利罗为正统、并制订基督论之结论。希腊教会及保守派的复原教都一致认为上述之结论、为这个问题的最后答案。
他们说,主耶稣基督在神性上是完整的,在人性上也是完整的。他是真神,亦是真人。他有一个理性之灵魂及身体。就人而论,他和我们有相同的实质,并凡事和我们相同,只是他没有罪。按人来讲,他是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出生。两性不混杂,但却不可分。每一性的特性都存留着。有一位格与一实体,两者不分开,亦不分成为两个位格。只有一位圣子,上帝的独生子。以上的看法曾遭受到基督一性说和基督一志说等两种学说的强烈挑战,但却不被击败。
1.基督一性说(Monophysitism)
迦克敦会议以后,立刻便开始有所谓「基督一性说」的争论。基督一性派者,就是那反对信经所陈述基督有两性的人。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都曾发生过大争论,并形成了几个宗派。这些宗派有科普替派、雅各教派、埃提阿伯派、亚半尼亚派等。这些宗派甚至还存留到现今。这些宗派疾速地彼此争执,并再分成许多小派别。这许多小派别的看法,没有一个能对迦克敦的解决加以任何的更改。
2.基督一志说(Monotheletism)
第二种意图改变迦克敦之决议的,就是基督一志说的争论(主后六三三-六八○年)。有几位亚米尼亚和叙利亚的基督一志说派的监督,说服了纥拉克纶斯皇帝。他们说,基督乃是靠着使用一神人志而完成他的救赎工作。基督藉着一神人精力,行了属人与属神的事。有些天主教的监督认为这种看法为正统。不过,在正统派这边,立刻有人起来反对。最后基督一志说之教理亦被拒绝。并决定有二个自然意志,彼此不抵触。基督人志,不抵抗或勉强地顺服全能的神志。许多教会的思想就根据这种基督论。从教会圣诗和灵修书籍,就可看出。这正是圣经和基督徒所经历的基本真理。
第一节东方教会论人之原始状态、堕落、与堕落之结果
对于研讨罪和恩典之问题,西方比东方更感兴趣。东方偏向推理,诸如三位一体论及基督论之教理。再者,那和得救恩典有相关的人之意志,亦为东方所关切。因为当时,在教会之外,有三种反对自由意志的论调第一、斯多亚主义提倡宿命论,将自由意志缩减到最低的限度。第二、诺斯底派教导说,人从出生开始便注定要过着一种有罪的生活,人无能力重生。重生并不是一种伦理过程,乃是一种自然过程。第三、摩尼教教义主张说,人生下来便做魔鬼的受造物,人性本恶。希腊诸教父反对上述三种论调,并极力强调人之自由和责任。他们便着手研讨那和自由意志有相关的两个题目第一、人之原始状态。他们论析那存在于亚当里头的上帝之形像(包括理性,自由意志、道德完全和灵魂不朽等),暨对人原始之义、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二、人之堕落和其后果。他们说,堕落的确影响了意志。人的悟性昏暗了、是非判断力逐渐不可靠、人受色欲的辖制、人之意志薄弱了。这些都是人类普遍的现象。有关原罪的看法,爱任纽和尼撒的贵钩利都一致认为人有原罪。但是亚他那修、亚历山太,革利免和区利罗等却拒绝人有原罪。尤其革利免说:「虽然婴孩无罪,我们还是给他们施洗。」
第二节何事遏止东方领导救世论之问题?
1.对讨论那和人自由意志有关的神之恩典,东方教会不感到特别的兴趣。恩典就是籍着基督所带来的救赎,使人能从那旧而有罪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和新生。这是一件很显然的事实。所以在教理上,他们不必再思考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讲,大家都不约而同。
2.希腊诸教父,不像那讲究实际的拉丁诸教父。希腊诸教父偏重推理的问题。从护教者时代起,希腊诸教父便认为基督教为一种真理的启示。若和犹太教及异教比较起来;基督教是较高等的哲学、为绝对的真理,然而,犹太教及异教为相对的真理。
3.希腊人的罗戈斯观念,影响他们对自然人所持有之理性和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亦影响希腊基督教救世论的看法。他们认为人有能力依照理性的亮光行事为人,希腊诸教父承认,人的意志由于堕落就衰弱了,所以就需要恩典的帮助。爱任纽、革利免、区利罗、俄利根和亚他那修等人都支持上述的看法。按他们看来,自由和恩典合作才能产生良善的行为。更正确来说,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一开始,恩典便立刻进来辅助。(这原是半伯拉纠派的看法)。信心是人本身的工作。真正重生为一种上帝恩典的创造举动。这重生包含人意志之更新。不过,这种说法不能和上述看法协调。屈梭多模(又名金口)亦引用半伯拉纠派的用词。他说;「这全看我们而定,并全看上帝而定。我们必先择善,然后上帝才尽他的部份。上帝不抢先、也不勉强我们的意志,免得我们的自由受到侵犯。不过,每当我们作选择时,上帝便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
第三节西方教会的教训
西方教会诸教师的兴趣,主要在于那些更实际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推理的问题。西方教会(或是拉丁教会)亦讨论并拥护人的自由。西方所强调的,就是罪和恩典的问题。
1.特土良原罪之教理
东方诸教父论到人的自然败坏,是从人之祖先遗传下来,而且全人类都有罪感。不过,特土良才是头一个教导原罪的人。特土良提倡灵魂传殖说(Traducianism:)。他相信每个灵魂包括有一个属人的实质,并相信灵魂夹着身体藉着**的自然过程而出生,即从亚当的后裔传殖下来。这样便走向承认原罪之路。因灵魂和亚当有连带关系,所以灵魂便有原罪。人类不仅受亚当之死的传染,也受罪之感染。罪在人性上,已成为第二种自然的因素。
2.特土良天然败坏之教理是错误的。
特土良恩典的观念和奥古斯丁恩典的观念不相同。特土良因过分反对诺斯底主义,致使他极力强调那在悔改之前的人之自由意志。特别他把神和人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律法关系。这一点是错的。上帝是被得罪的审判官,人是得罪上帝的,是负债者。人应藉着满足的行为维护上帝的尊严。满足的行为有自我谦卑,苦行、或殉道。然后,人才能体会到恩典。这恩典为一种创造的原则,要输入人心。因此,特土良为西方大公主义的先锋。
3.特土良和几位西方教师较极力强调个人之真正罪性。居普良(主后五八年)支持婴孩受洗。因婴孩也有罪性,所以须要重生。希拉利亦极力倡导人自然败坏的普遍性,并承认上帝的恩典在所有善行之先。安波罗修亦非常强调罪和恩典。安氏说,人的罪为一种传染。当人受胎时就被传染了。安氏是第一个相信先行恩典的人。他指出,人的意志最先要归向基督,乃是上帝恩典影响的结果。
4.到这时为止,西方和东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还不致于形成**的现象。一方面,东方不想否定人罪性的普遍性和藉着恩典得救等的看法。另一方面,拉丁诸教父亦不否定人之个别责任和人之自由意志能接受或拒绝上帝恩典的影响力。迄至当时为止,只有趋向和强调之差别而已。两者的趋向都不够坚强,致使双方还不能互相排斥。双方的争论必须延到后来才发生。
第四节奥古斯丁与伯拉纠
一、研讨伯拉纠主义
1.伯拉纠派领袖——伯拉纠
伯拉纠(逝于主后四一八年)为一个英国的修道士,才识高深。他写有许多名著。两位最热心支持伯拉纠的,就是加略士提斯和犹利安尼。犹利安尼为伯拉纠最有力的支持者。犹利安尼在伯氏的看法上,再增添理性和自然学之因素,并将伯氏的看法构成一种体系。
2.伯拉纠的教训
(1)自由意志:人靠着正确运用其自然才能,便能在善恶之间任作选择并能和上帝协调吗?还是须要靠着上帝的恩典以影响人的生命,才能有这种协调呢?伯拉纠肯定了前者的看法。伯氏强调反身选择能力。他伸辩说,上帝既然将律法赐给人,人就必定有能力实行律法。在人里面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强迫人犯罪。因为人性本善。在异教当中,有许多人行了最高的美德,甚至有可能过着无罪的生活。
(2)罪:伯氏强调在人的自由里面,有一种选择是非的自然力。所以罪不是一种人性状态,不是一种趋向、亦不是一种意志的倾向。以上那些看法使伯拉纠派摒除原罪的教理,或摒除父母遗传到子女身上的有罪倾向。他们说,只有身体而不是灵魂,是追溯到亚当。他们说,亚当的堕落,不影响他的子孙。并且人的**和罪是毫不相干的。他们说,身体之死不是犯罪的结果。乃是单单人性的必然现象。既然没有那遗传的,有罪的状态,那么小孩子就不需要因赦罪的缘故受洗。
(3)罪之普遍性:罪的普遍性就是人**之情,其本身虽无罪,但却易受试探而犯罪。伯氏说,人易受坏模样的吸引。当人看到别人犯罪时,自己也想犯罪。坏模样导致必须犯罪的结果。并且破坏了对人性的原始计划。
(4)恩典:伯氏认为恩典,就是上帝在人里面所运行的影响力。依他看来,恩典起先启迪人之理性,并使人明白上帝的旨意。所以人能运用其能力,作适当的选择和举动。恩典是为协助那要作个别选择和举动的人。
二、奥古斯丁与其教训
奥古斯丁在早年时,提倡人的自由。但是当他想到自己悔改的当初,他便发觉到人在自然情况下,是不能和上帝的恩典合作。再者,导致悔改的信心是要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典。他发现自己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这种改变为一种恩赐。他亦相信信心是一种上帝的恩赐。甚至在主后三八六年以前,奥氏还把信心当作恩赐而向上帝祈求。
1.人的原始状态
原始的人是公正的,其意志和上帝的旨意互相协调。原始人的意志也和自己自作协调。意志管理肉体之冲动。人不受苦。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上帝的帮助。人是在一种不需要犯罪之状态下。不过,人有自由意志。人若滥用其自由意志时,人的状态就变成一种不能不使自己犯罪的状态。
2.人之堕落
亚当堕落为大罪。骄傲为犯罪之动机。亚当要成为自己的主。所以拒绝顺服上帝。这种堕落不仅是一种单独的举动,而且也是亚当的意志变为邪恶、并离弃上帝而归向自己的举动。堕落使亚当成为一个持有犯罪意志的罪人、并使亚当的灵魂失去上帝的帮助。亚当的心智成为属肉体的、转向低贱的、易受改变的、可更改的、以及不确实的。
3.堕落的后果
亚当的罪就是全人类的罪。奥古斯丁引用罗马书五章12节说明这一点。他说,我们人类都在亚当的里面。按人的举动看来,第一次的罪,不是我们的举动,乃是别人的举动。不过它实在还是人类共同的举动。虽然婴孩没有犯过现行罪,但他们还是被圈在这种罪的情况下。因此,唯有藉着洗礼,婴孩才有救恩。原罪从父母传到子女的身上。以上就是奥氏对原罪的看法。
4.人之恢复
人之恢复,只有藉着恩典而来。这恩典是绝对必要的。恩典和洗礼同时开始。洗礼为第一举动,藉此,上帝和那需要恩典的人建立关系。洗礼除掉人原罪的罪感。藉着信心领受恩典、并行出那律法所要求而人却办不到的事,即克服色欲之事。恩典的效用,为一种创造的举动。恩典使人更新、并除掉那由堕落而来的属灵无知。伯拉纠说,自然人改变为有理智的属灵人,是一件心理学上的过程。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但奥氏却说,那种改变乃是藉着上帝超然的能力对人之意志施以影响的结果。奥氏称这种过程为称义。奥氏说,称义就是当人的罪得赦、并开始有新生命时,那人实际上就是义人。
5.预定论
依奥氏看来,恩典是不可抗拒的、并且是预定的。奥氏构成罪和恩典教理之后,便再构成预定论教理。主后四一二年岁初,即在伯拉纠争论之前,奥氏便构成了罪和恩典的教理。主后四一六年以前,我们还找不到奥氏的预定论。
「为何凡蒙召的、都完全顺服恩典呢?」奥氏以预定论教理解答上述之问题。奥氏说,从恒古以来,有些人被预定得救,但另有些人被预定受审判。每边人数都是预先注定的、不变的,并且没有任何人能从这边转移到那边。对那被预定得救者,上帝就赐给他们有一种坚忍到底的恩典,作为预定得救的特别能力。这群人虽有可能会失错、跌倒。但他们却不会持久那样作,因为上帝要赐给他们那不可抗拒的恩典。不被预定得救者,恰恰相反。他们或许甚至是基督徒、被蒙召的、被称义的、藉着洗礼重生的、并已有更新的。但他们还是不能得救,因为他们没有被拣选。再者,有人发问:「为何上帝拣选某些人而遗留另一些人遭受灭亡呢?」对于这个问题,奥氏唯一的解答就是:「上帝要那样作,就那样作。」因被造者只有谦卑屈服创造主的旨意,以外并无别路。
第五节半伯拉纣派与争论的暂时解决
主后四一二年在加大果大会中,教会弃绝伯拉纠主义,并革除加略士提斯。主后四三一年在以弗所第三次大公会议中,教会定罪伯拉纠主义。不过,弃绝伯拉纠主义也并不意指都完全采纳奥古斯丁主义。奥氏的预定论,令人愤慨不满。因此,以后曾发生一连串的冲突。这些冲突称为半伯拉纠派争论。
1.诸种争论
(1)在埃及,有些修道士起来反对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奥氏预定论,若依照逻辑的推论,便有两方面的归结第一、使那相信自己为被拣选者太乐观。第二、使那自以为不被拣选者太绝望。主后四二七年奥氏写了二本书,以纠正并挽救其预定论教理所导致的不幸后果。
(2)在法国南部,也兴起了对奥氏更大的反对。有一修道院院长,名叫约翰迦贤努。他是屈梭多模的学生和朋友。他和其部属修道士均一致抗议奥氏的预定论。这群反对奥氏预定论的人就被称为半伯拉纠派者。不过,他们大多数的人,亦可称为半奥古斯丁派者。因为除了预定论之外,他们都赞同奥氏的看法。他们极力强调人的罪。他们说,亚当的罪可称为一种遗传病。堕落之后,人的意志脆弱了。他们赞成奥氏的自然败坏教理,但却痛斥奥氏的预定论。他们说,预定论是新奇的、并和传统相悖,是危险的。因为预定破坏了传福音者的目的。他们说,预定论引人到失望。因预定论主张上帝有一性情要拯救人,亦有一性情要毁灭人。相反的,半伯拉纠派者却宣告说,恩典是绝对一般性的,基督为众人死。倘若要讲预定论,就应依据预知而论。他们又教导说,堕落者的属灵能力很薄弱。因此,不能靠着自己的意志来解救自己。不过,人能希望其性情被洁净。上帝要协助人软弱的意志。恩典和人之自由意志互相合作。当迦贤努讨论到那一方先采取行动时。迦氏说,有时,上帝先采取行动。有时,人先采取行动。不过,在通常情形之下,双方往往是合作的。
(3)奥氏的率直辩护者
主后四三○年奥氏逝世之后,由阿圭他尼亚的普罗斯波继承其工作,并全力攻击那反奥古斯丁的人。他说,半伯拉纠派者就是由奥古斯丁主义半伯拉纠主义等两个主义所造成的第三派者。他批评半伯拉纠派者的恩典和原罪等教理是不妥当的。
(4)有一个无名的奥古斯丁派著者写了一本书。在他的书里,他企图构成一种罪和恩典的教理,只要他不采用那些会遭到反对的特点就行。他说,并不是依靠意志的功劳、而是依靠上帝拣选的旨意,始可获得救恩。但神的旨意绝不排斥人意志之自由运用。这位著者又提到两种恩典第一,一般性恩典,就是上帝藉着自然界的声音,并藉着天赋、上帝之眷顾、传统、圣灵之影响力等来和人接触。(参看徒十七:28,十四:14)这种恩典足以影响人归向上帝、并寻找上帝。第二、特别恩典,是要赐给那真正得救的人。藉着在基督里的启示,便将这种特别恩典赐给他们。但只有某部份的人类才享有这种特别恩典。
(5)在奥古斯丁的辩护者当中,还有一个姓名不详的著者着书维护奥氏的教理。他说,由于堕落,人之自由意志就失去那属灵和属救恩之事。自由意志仅保留现世生活之事,即那些纯然属外界之事物。诸如建造房屋及属道德领域内的外在事项(包括一般的公义、和公义反面的事—凶杀、偷窃等)。他又说,属灵的自由,是藉着先行恩典而获得的。这种先行恩典是从基督的伤口流出、并在人的心里动工,以致产生信心和行善的能力。无论如何,在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还是能抗拒上帝恩慈的影响力。在此,他也区别预定和预知。他说,上帝预见谁要接受基督,便在创世之先,预定他们得救。上帝亦预见谁要继继不敬不虔,执迷不悟。但上帝却不预定他们遭受灭亡。
(6)浮斯特斯主教维护半伯拉纠派
浮氏生于英国。约逝于主后四九五年。他对半伯拉纠派观点的解释,要比迦贤努更深一层。他强烈反对伯拉纠和其观点。并批评伯氏竟敢相信藉着人的天然能力足以获得神的救恩。他又抨击伯氏否定原罪之事实。浮氏认为原罪的来源为**。死亡是因为人堕落的后果。人之自由意志是薄弱的。人如果没有神恩典的帮助就不能运用自由意志去接受神的救恩。浮氏完全不接受神恩独作说的那种预定论观念。并认为救恩是由人的意志运用自由而先开始的。救恩是靠着人和神二种因素的合作而完成的。此外,他亦强调上帝仅邀请那愿意接受他并寻求他的人。对恩典的看法,浮氏和奥氏截然不同。浮氏认为恩典就是意志的光辉、是神在人一生中的引导。但奥氏却认为恩典是在人心中使人得重生的恩典能力。
2.暂时的解决
教会当局听取双方的论点,并对双方作深入讨论之后,便坚决反对奥古斯丁派的预定论。因反对的声势甚强,致使到奥氏逝世之后的五十年还在反对。主后五二九年俄冉遮会议击败半伯拉纠主义,并弃绝奥氏的预定论。除外,对预定论不作任何的陈述。大会亦不采纳奥氏那不可抗拒恩典的教理。关于罪和恩典的教理,大会很清楚指出:人绝不能凭着自已的能力归向上帝,人若能归向上帝也是本乎恩典。大会认为恩典是预备的、人意志的激动也是属于恩典的。总之,教会从这次俄冉遮大会获得很多的贡献。因为大会强调人的完全败坏、属灵自由之丧失,并承认人无法藉着人的酬劳获得救恩,只有靠着神的恩典才能得救。信心和新生活是由恩典产生的。以上这些思想亦是我们现今共同的思想。
至此,我们所流览过的,有初代教会之教义。在其中我们已经追溯到信仰标准的发展情形,即从它最先所陈述的,直到已定型的大公信经(包括尼西亚信经和迦克敦信经)为止的发展情形。其次我们也探讨基督暨基督对三位一体的关系。我们也晓得基督的确是神、亦是人。从最后一章,我们也寻究有关人类救恩之问题,并看到俄冉遮会议如何解决教会所争执的问题。
在信仰标准的问题上,最获得教会采纳并被广用的信经就是使徒信经。这信经曾和许多不同的异端争斗,诸如伊便尼派、诺斯底派、孟他努派、涅斯多留派、伯拉纠派以及半伯拉纠派等。集成诸种信经是否无用?是否仅是那些好闲谈神学之人的无关紧要的作品吗?不,事实并非加此。信仰标准及信经都是须要的。它们可用以衡量教会之标准,并保守教会远避异端。这些信仰标准及信经,对建立许多人的信心有莫大的帮助。圣歌及祷告词都曾引用它们的记述。
基督完整的神性及完整人性之教理、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理,以后都被路德及所有改革家所引用。
现在我们要在本章里,比较东方和西方神学的情况。
第一节东方基督教
1.俄利根被称为东方神学之父。他的许多教训虽然不被教会所采纳,但他的有些神学却成为希腊(即东方)基督教思想的特点。俄利根对教会的传统和圣经的权威及希腊哲学都一样感到兴趣。他用一种寓言的方法解释圣经。并藉此意图说明基督教和哲学间的协调。
2.希腊神学在其救恩的意义上,不太强调罪感。他们不把罪看作一种腐败的影响力,或一种弄瞎人的「灵眼」之力。他们不强调基督之死为一种赎价。他们所强调的,乃是基督赐给人属灵的生命、并使人恢复到更像神、又将神的荣耀带给人。希腊教会不强调基督之死能使人因而获得赦罪的观念。他们不晓得引用保罗因信称义的观念。
3.东方神学倾向神秘主义:希腊人对真理很感兴趣。依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实际上就是知识。保罗写道:「希腊人寻找智能」(林前一:22)。诺斯底派凭着一种神秘的知识追求真宗教,并以信心加以建造。革利免和俄利根把信心列在宗教的较低阶层,并要从信心发展到知识。希腊诸神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宗教的本质小看为教义而已。他们太着重哲学的真理。因此有这样的危险性,即哲学真理表达在教理上时,会失去它对信徒日常生活的影响力。因此他们赶快提出一种神秘主义。他们多用辞藻。他们讲到属天的事,就用象征的话语。并用神秘的方式提出三位一体及道成肉身的教理。神秘方式在东方教会里,就发展为仪式主义,致使基督徒的生活变为冷淡、并失去创造力。
希腊教会的诸著作,使它趋向于构成一个特殊的教派。这些著作强调敬虔的目的,就是要在一种神秘的方式中和神联合。藉着敬拜,灵魂得被高举,并得以参与神的生活。
东方教会很关注敬拜图像。诸如敬拜圣徒、天使、童女马利亚、十字架、以及其它的图像和遗物等。大约从第四世纪起,图像敬拜在希腊教会中就很盛行。第七次尼西亚大公会议(主后七八七年),曾制订准许敬拜图像的教理。他们相信属天的力量是藉着属地的象征和图像而发生效力的。
第二节西方基督教
特土良和奥古斯丁为特别构成西方神学的人。当然还有其它的人。不过特土良奠定根基,而在这根基上做更深发展的、是奥古斯丁。
下列为西方基督教和神学的特点:
1.西方基督教受那被公认为有权威的信经即所谓「罗马信条」所支配、所管理。特土良称它为信仰之律。他们认为人们顺从信仰之标准是须要的,因为他们认为它是合乎圣经的、合理的。特土良相信基督教才是真正合乎理性的宗教。
2.有一种律法主义出现在西方(罗马)教会里面。
东方教会倾向于推理,但西方教会却关切道义。人行善,为赚得永生、为一种报偿。藉着洗礼后所行的善,人便能在神面前累积功德。
3.西方教会对建立教会的制度很感兴趣。他们强调教会之组织和教会的权柄、职责及规条。因此,他们逐渐形成教阶制度之组织。
4.奥古斯丁对西方神学也起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三位一体的统一,并要把这个教理作为教会基本的教理。在奥古斯丁和伯拉纠派及半伯拉纠派的争论中,奥氏也曾澈底讨论过救世论。此举亦加强西方神学的根基。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