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真貌
作者:杨腓力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六章 福气:倒霉者的幸运 第七章 信息:令人反感的讲章 第八章 使命:恩典的革命 第九章 神迹:超自然的剪影
第十章 死亡:最后一周 第十一章 复活:难以置信的清晨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六章 福气:倒霉者的幸运
    所谓圣人,是一个夸大世人所忽略的事的人。——契斯特斯顿(G﹒E﹒Chesterton)「登山宝训」令我青少年的岁月终日惶恐。当我读到像查理·雪尔顿(CharlesSheldon)所写的《跟随祂的脚踪行》(译注:有校园出版社中译本)这样的书,就会很庄严地起誓要做耶稣会做的事,然后去从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中寻找指南。但这些指南可真是令人头痛。在我作了一个**的梦之后,是否就应该自断四肢呢?我是否就该让学校里那些骑摩托车的流氓毒打呢?或者是,难道对我弟兄说了几句粗野的话,我就得把舌头割掉吗?

    有一次,我实在是为了自己对物质的沉迷而认罪,于是就把我所收集的1100张棒球卡全都送给了朋友。这其中还有杰克·鲁宾逊(JackieRobinson)和米奇·曼妥(MickeyMantle)在1947年原版的新手卡。我期待上帝会因为我这样弃绝世界的诱惑而给我神圣的奖赏。然而,我所得到的却是亲眼看到我的朋友拍卖了我的收集品而大赚了一笔。我必须忍受这种不公平的痛苦,只好自我安慰「为义受苦的人有福了!」

    如今我已经成年,「登山宝训」的危机依旧存在,我曾多次尝试把「登山宝训」看做是过分夸张的事,然而我越多地研究耶稣,我就越发明白这些宣告是他信息的中心,如果我不能了解这些教训,我就不可能了解他。

    耶稣是在他受欢迎程度直线上升的时候,宣讲这篇著名的讲章。群众四处跟着他,他们一直在问的问题是:「弥赛亚是否终于来临了?」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场合,耶稣越过那些寓言,给他的听众全套的「生活哲学」,正好象一位候选人提出一套全新的政治观,这是何等的理念。

    当我在芝加哥的拉沙丽街教会要教「八福」的时候,我还是按照惯例,先放一些有关耶稣的影片,因为我从十五部不同的影片剪接适当的片段,每星期都要花上几个小时在等待录象机快速或倒转来找合适的部份。当录象机倒转到正确的地方之前,我就把电视机转到CNN(新闻电视台)。比如在机器要转到西利·底米尔(CecilB﹒DeMille)所拍的《万王之王》中第八分钟二十秒的地方,我就先看一看世界各地的新闻,等录象机转到我要的地方的时候,我就再回到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

    主后1991年,在我教「八福」的那一个礼拜,世上发生了不少的大事。波斯湾的战争,联军地面部队在一百小时之内就打败了伊拉克而获得惊人的胜利。我和大部份的美国人都不敢相信,令人恐惧多日的战争竟会这么快就结束,而且美军伤亡极少。当录象机在搜寻耶稣的一些画面时,屏幕上一些评论家正在用图表和地图在解说科威特所发生的事件。然后诺门·席瓦兹可夫(NormanSchwarzkopf)将军便出现在屏幕上。

    CNN电视新闻台宣布暂停一般节目,开始现场转播联军统帅的新闻发布会场。我一开始还想继续完成准备教材,我看几分钟帕索里尼所拍的耶稣宣讲八福,然后再看几分钟席瓦兹可夫将军描述联军如何攻下科威特的经过。不久我就放弃了录象机,「沙漠风暴」(译注:联军的计划代号)太吸引人了。诺门讲到怎样包围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军,海上诱敌的战略,以及联军势如破竹地直攻巴格达,他归功于科威特人,英国人,阿拉伯人以及其它参加联军的军队。这里有一位将军,对于自己的使命充满了信心,并且对于执行计划的战士也充满了信心。席瓦兹可夫气势盖人,我心中在想,就是要有这种人才来带领一场战争。

    演示文稿结束以后,电视台转回去放广告,我也就再度转回录像带上,我看到「最伟大的故事」这部影片中,一个金发、脸色苍白的耶稣正在解说令人难以致信的「登山宝训」:「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他用缓慢且带很重的北欧口音吟着:「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我必须将自己从席瓦兹可夫将军的演示文稿调整到适应这种缓慢的腔调。几秒钟以后,我突然发现这个讽刺:我刚才在观赏的是完全相反的「论福」。

    将军的信息是:「强壮的人有福了,胜利的人有福了,解放者、得胜的人有福了。」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讲话奇异地并列在一起,它们帮助我来体会,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最初聆听「登山宝训」那一批听众,心中所受到的冲击。这些饱受罗马统治者蹂躏的百姓,他们中间没有席瓦兹可夫将军,有的是耶稣。可是耶稣给了他们这一篇令人吃惊又不受欢迎的建议:「如果敌人的兵丁打你的右脸,左脸也转过去给他打。在逼迫中要喜乐,要为贫穷而感恩。」

    在战场上被追赶的伊拉克人,以很卑鄙的手段,放火焚烧科威特的油田报复;耶稣禁止报复,反倒要求「要爱你的仇敌」。如果采取这种原则来对抗罗马,对抗能维持多久呢?

    耶稣大可以说「被轰炸的无家可归的人有福了!」或是「失败者和垮台的指挥官有福了,依然在伊拉克治理下受苦的库德人有福了!」任何一个希腊文学者都会告诉你,翻译成「有福了」远远不能表达耶稣原本所要强烈表达的意思。希腊原文乃是一个简短喜乐的呼喊「哇,你太幸运了!」耶稣其实就是在说「倒楣的人,你们太幸运了!」

    ※※※

    波斯湾战争后几年,我接到白宫的邀请,柯林顿总统担心他在福音派基督徒中间的地位,邀请了我们十二位去白宫参加一个私下的早餐会,想要听取我们所关切的事。我们每个可以有五分钟的时间把我们心中想要向总统及副总统讲的话说出来。当时我想到一个问题「耶稣来到这个场合会说什么呢?」忽然惊然发现「他只有双手被绑,背上带着血迹的时候看过有权有势的政治领袖,教会和政府的关系从此就一直很紧张。」

    我再来看「论福」,我不禁再次惊讶万分。如果我把这段话翻成现代文,那会如何呢?

    总统先生,首先我想建议您不必太过为经济和就业市场操心,较低的国民生产毛额其实对国家是有好处的,您难道不明白,贫穷的人其实是走运的人吗?我们美国穷人越多,就表示我们越有福气,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同时您也别花太多功夫在健康保险上,总统先生,您应该知道哀恸的人有福的,因为他们必得到安慰。

    我知道您一定从那些宗教权利的组织,听说了我们的国家已经日趋世俗化:禁止在学校里公开祷告,而且要逮捕**反对堕胎的人,您大可放心,政府的欺压正好给基督徒一个受逼迫的机会,这样他们就有福了,谢谢您给他们这些机会。

    我当然没有对柯林顿总统说这番话,我后来就说了一些当前美国基督徒所关切的事,可是当我回来的时候,确实有一种新的滋味在心头。「论福」在一个高举看重自我、自信以及财富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相信快乐和强壮的人有福了,那些渴望享乐,追求自我满足的人有福了。

    有些心理学专家和医生效仿弗洛伊德(Freud)的作法,以「福论」当做耶稣心理不平衡的一个证据。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皇家医药协会的讲演中提到:基督教充满了自我牺牲的灵。在基督徒的宗教生活中,自我牺牲是得大力赞赏的。可是这其实是一种轻度耽迷的被虐待狂。在耶稣的「登山宝训」中的教训就更加强烈了。贫穷的、谦卑的、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鼓励我们不要抵抗邪恶,反倒在人打了右脸再给左脸;善待恨我们的人并且赦免别人的过犯。这一切都是被虐待狂的表现。

    这到底是被虐待狂还是深奥的智能呢?任何人轻率简单的回答就表示他八成对「论福」不够认真。

    干脆直说,「论福」到底是否真实?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教会从不鼓励贫穷、哀恸、谦卑和受逼迫,却倒竭力对抗这些呢?「论福」中耶稣道德教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我也是耶稣当初讲「论福」的听众之一,我相信我听过之后一定感到迷惑甚至愤怒,而不会觉得安慰。十九个世纪以后,我今日还是挣扎想要弄清楚他是什么意思。当我回头想起我青少年那段狂悖律法主义的日子,我发现自己的了解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渐进的。

    我目前不能、恐怕永远也不能宣告说:「这是『论福』真正的意义!」可是慢慢地,几乎像渗透式的,我承认这真是重要的真理。对我而言,至少可以应用在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吊人胃口的应许(DangledPromises)

    我最早的体会,是把「论福」看作耶稣对不幸之人的一种小礼物:「好吧!因为你又不富有,健康也日渐衰残,而且脸上又满是泪水,我就给你几句好听的话,使你感到好过一些!」后来愤世疾俗的情绪逐渐消失,并且信心日渐增强以后,我才看见这真是耶稣信息深处给人的应许。

    耶稣并不像中世纪的一些君王,把一些钱币分给群众(或是像现代的政客在选举时对人民的一些承诺),耶稣是有能力给他的听众持久甚至是永恒的报酬,在地球上所有的人中间,只有耶稣是真正活过「在另外一边」的日子,他从天而降,非常清楚天国的赏赐,绝对能轻易地平衡我们在今世的任何不幸。哀恸的人必得着安慰;谦卑的人必承受地土;饥饿的必得饱足;清心的也必得见神。耶稣有权柄来应许这些事,因为他来就是要建立神的国度,并且要永远掌权。

    有一年夏天,在亚利桑那沙漠一个简朴的总部,我遇见一批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人员,许多人住在活动房子里。我在一座水泥屋顶的建筑物中开会。这些专业的语言学家,他们正在准备到遥远的异乡开始一种贫穷艰难的生活。对他们的心志,我深受感动。他们很爱唱一首诗歌:「请你差遣我,去劳苦而不求报酬,去服事而不求回报,不求爱怜,不求人知,不被看见」但当我听他们唱的时候,有一个想法涌上心头,这其中有一点错误:「这些宣教士并不是计划去劳苦而不求回报,其实,他们忍受各样的艰难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报酬的概念:他们服事神,相信上帝会使得他们的努力有价值——若非在今生,必然在永世。」

    每日清晨,在太阳尚未爬上山顶之前,我在一条围绕着高耸默然的仙人掌的泥泞的路上慢跑。因为害怕响尾蛇和蝎子,我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低头看着路。可是有一天早上,在一条新的路线上,我看见发出微微亮光的一个度假区,朦胧地显现在眼前,看起来好象海市蜃楼一般。当我跑近一点就发现是有两个奥林匹克型的游泳池、健身操的运动房、碎渣铺的跑道、翠绿的花园、棒球场、足球场,还有一个马厩。我后来才知道这一切的设施是为了一些电影明星和运动员成立的一个著名的诊所。这个诊所是治疗饮食不正常的人(译注:暴食,或是厌食症)。诊所提供最新十二步骤的疗程,许多博士及医生在这里服务。病人每天要付美金三百元。

    我慢慢地跑回威克理夫基地那些杂乱的房子,这跟那个饮食失常人诊所发光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机构是努力于拯救灵魂,预备人在现今和永世中服事神,另外一个单位是致力于拯救身体,预备人来享受此生。当然很明显,世界是看重哪个。

    在「论福」中,耶稣尊重那些在今生也许不能得着许多享受的人。他向那些贫穷、哀恸、饥饿、受逼迫、心灵贫穷的人提出保证,他们的服事不会被忘却。他们将领取许多的奖赏。路易斯(C﹒S﹒Lewis)这么写着:「实在的,如果我想一想在福音书中那些层出不穷、大言不惭、毫不含蓄的有关奖赏的应许,以及奖赏惊人的本质,我想我们的神不是认为我们的欲望太强,而是太弱了。我们是天生的心猿意马的人,神要给我们无限的喜乐,而我们却在喝酒、**和野心中浑浑噩噩地渡日,好象一个无知的小孩子因为不能想象去海边渡假是什么情形,就只要继续在贫民区玩泥。」

    我知道在许多基督徒中间,强调未来的奖赏是已经不流行了。我以前的牧者比尔·里斯莱(BillLeslie),他如此观察:「当教会日渐富有和成功时,他们所喜爱的诗歌就从『这世界非我家,我不过是客旅』改变成『这是天父世界』。至少在美国,基督徒变得如此的舒适,我们已经无法与耶稣发表「论福」时的那些卑下光景的听众认同——这也是为什么这段话在我们的耳中显得如此的奇怪。」

    然而,路易斯提醒我们,我们不敢贬低了未来奖赏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听一听美国奴隶曾经编写的民歌,就会明白这种信仰所带来的安慰:「缓缓而降,柔适的马车,来带我回家」,「当我到了天堂,将要穿上外袍,在上帝的天堂里四周欢唱」,「我们很快就会自由了,很快就会自由了,当主来召我们回家的时候」。如果是奴隶的主人写这种歌给奴隶唱,那将是一件卑劣的事,但是这是从那些奴隶口中所编出的歌,就是那些在今世毫无指望,但在来生却有不变的盼望。对他们而言,一切的希望都集中在耶稣的身上。「毫无了解我的困难,除了耶稣,别无他人。」「我将把我一切的难处卸在耶稣的肩头上。」

    我不再嘲笑「论福」中所提到的永恒的报赏是画饼充饥。盼望未来的报赏有什么好处呢?当泰瑞·威特(TerryWaite)(译注:多年前在中东被绑架的美国人质之一),相信他不会终生被捆绑在贝鲁特那个骯脏公寓的门上,而是有一天能够回到有家人和朋友、慈悲、爱、音乐、食物和好书在等着他的世界里,只要他再坚持忍耐一阵子。这样的想法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当那些奴隶相信上帝对着这个令人扎背地劳苦,以及手持牛鞭和私刑的绳索的世界并不满意的时候,这有什么好处呢?相信未来的报赏就是相信主的长臂是倾向公义,相信有一天高傲的人要被**,而谦卑的将兴起,并且饥饿的人必得饱足。

    这种对着未来报赏的概念,绝不是要我们在今生放弃为正义而战,但是历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对那些在苏俄被劳改下放的犯人,美国以前的奴隶以及在罗马囚笼中等待在竞技场上面对野兽的基督徒,等待这一份报赏的应许并非是羞耻,而是希望。这个希望维持人活下去,这个希望也使人最后只有单单地相信上帝。仿佛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所传来的声音,耶稣应允报赏就是宣告无论情形如何,将来良善还是会战胜邪恶。

    我的妻子珍妮(Janet)在可能是全美国最贫穷的社区里,芝加哥附近一个政府提供住房的贫民区中,和在那里的一些老年人相处。她所接触到的人一半是白人,一半是黑人,这些人都是饱经风霜,经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期、社会动乱期——他们都已七老八十,人生将到终站。珍妮发现白人和黑人面对死亡时有极大的区别。当然是有少数的例外,但是一般而言,许多白人,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日益加增。他们抱怨他们的家人,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日渐衰残的健康。相反地,黑人多能保持一个幽默得胜的心态,尽管照理讲他们更有理由怨恨和绝望。

    是什么造成这样不同的态度呢?珍妮所得到的结论是:有没有希望。这个希望跟黑人传统相信天堂大有关系。你如果想要听一听现代人对天堂的想法,只要去参加几次黑人的葬礼就可以了。传道人有特色而又流利的描述出一幅美景是如此安祥和动人,全家都几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那里。当然人总是会对死亡悲伤,但是死亡是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过是一个中断而已,好象一场胜利的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挫败而已。

    我深信,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圣徒,他们虽然在地上的生活上有许多的难处,但是却学会了期盼和享受神。对他们而言,天堂就好象是期待已久的返乡之旅,而不是去一个陌生的新地方。在他们的生命中,「论福」是真实的,那些陷在痛苦之中、破碎家庭中、经济大混乱中、仇恨和恐惧中和暴力中的人,耶稣赐给一个应许,能在一段远比在地球上更长远的时光有健康、圆满、喜乐和平安。一个报赏的时刻。

    第二:伟大的逆转(TheGreatReversal)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学会尊重甚至渴望耶稣所应许的报赏,纵然这些报赏是在遥远的未来,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一路来,我慢慢地相信「论福」不但描述未来,也是关系目前,他精巧地说明在天国里的成功和在今世国度的成功是完全相反的。

    腓利普斯(J﹒B﹒Phillips)把在今世国度的「论福」形容如下:

    逼迫人的人有福了,因为在世上必能出头;刚硬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不会在生活中受伤;抱怨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能如愿以偿;逸乐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从不为罪担心;

    奴役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有收获;在今世有知识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懂得应对之道;惹麻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能获得人们的注意。

    其实,耶稣是故意采用在当时流行的箴言方式。根据瓦特·卡斯伯(WalterKasper)的研究,希腊和犹太的智能文学,都形容有听话的孩子,好的妻子,忠诚的朋友和成功,这等人是有福的,耶稣出人意外地发出了相反的说法。

    现代的社会是适者生存,有一个汽车保险杆上贴纸上说:「人死的时候拥有最多的玩具的是赢家。」同样道理,一个国家有最好的武器和最多的国民生产毛额是赢家。芝加哥公牛队的老板在麦克·乔丹(MichaelJordan)暂告退隐时的一席话,给了我们管理这可见世界规则的精简总结:「乔丹活在美国梦中。」杰瑞·伦斯多夫(JerryReinsdorf)说道:「美国梦就是在你的人生中达到一个地步,你可以不必做你不想做的任何事,并且可以做你想做的所有事。」

    这也许是美国梦,但是这肯定不是耶稣在「论福」中所提出的。「论福」清楚明白地表达,上帝是透过一套不同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神似乎是偏爱贫穷和哀恸的人,超过五百家大企业或是在海滩上戏玩的超级模特儿。实在很奇怪,神对洛杉矶的中南区(贫民区)比玛布拉海滩区(富人区)或是对卢旺达(非洲苦难国)比蒙地开罗(欧洲旅游国)更偏爱。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登山宝训」加上一个副题——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受害者得胜」。

    在福音书中有不少的场面令人知道哪类人会令耶稣刮目相看:一个把她最后养生的两分钱献上的寡妇;一个心中不安,爬上树梢想看看耶稣的不诚实的税吏;一个无名的小孩;一个经过五次不快乐婚姻的女人;一个瞎眼的乞丐;一个犯**罪的女子;一个得大麻疯病的男人。强壮、美貌、有关系,以及懂得竞争的天性,所有这些在我们社会能令人成功的因素,也正是会拦阻一个人进入天国的因素。无助、悲伤、悔改、渴望改变,这些却是进入神国的台阶。

    耶稣说:「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有一本解经书翻译成「绝望的人有福了!」当一个人无路可走的时候,绝望者可能会转向耶稣,这一位唯一能给他们所渴望的拯救。耶稣真的是相信一个人灵里贫穷,或是哀恸,或是逼迫,或是饥渴慕义,有一种比我们其它的人特别的「优势」。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绝望的人可能会向神呼求,如果这样,这个人确是有福了。

    天主教的学者们用「神的选择偏向穷人。」这个名词来描述在新旧约中所记载的现象:神对贫穷和弱势者的偏爱。「为什么神特别注意贫穷的人呢?」这使我百思不得其不解。穷人有什么值得神的特别关心呢?有一位名叫莫妮卡·海威(MonicaHellwig)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一些帮助。她列出穷人所有的一些优点:

    1﹒穷人知道自己极需拯救。2﹒穷人不但知道需要依靠上帝和有权势的人,也知道需要彼此依靠。3﹒穷人的安全感不是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在人的身上。4﹒穷人不会有过分的自我膨胀,也不需要过度的隐私。

    5﹒穷人不期盼在竞争中得到什么,乃是期盼在合作中获得。6﹒穷人懂得分辨什么是必需,什么是奢侈。7﹒穷人可以等待,因为他们认知依赖所产生的坚忍。8﹒穷人较少夸张恐惧,比较真实,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人可以经过极大的苦难和缺乏而生存。

    9﹒当圣经传给穷人的时候,福音听起来真像好消息,不像是威胁或是责备。10﹒当福音的呼召临到穷人,他们可以放弃所有来响应,因为他们损失的有限,并且预备好面对任何情形。

    虽然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可能强烈地希望不是这样——贫穷的人确实是站在一个得神恩惠的地位上。因着他们的需要,无助,对生命的不满,他们可能欢迎神免费给予的爱的礼物。

    我做了一个练习,把莫妮卡列出的清单上,穷人改为富人,然后将每句话改写:「富人不知道自己极需拯救富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物质上而非人的身上」(耶稣在路加福音中提到『论福』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这一段圣经不太引人注目:「你们有钱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已经受了安慰」)

    然后,我试着一个更具威胁性的作法,我把「我」这个字放进这些句子中,再回顾这十个句子。我扪心自问,我的心态是比较接近穷人还是接近富人呢?我真是依靠神而非别人吗?我的安全感建立在什么上面呢?我有忍耐力吗?「论福」对我而言是好消息还是责骂呢?

    当我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圣徒自愿地降服在贫穷的操练之下。依靠、谦卑、简朴、合作以及一种被弃绝的感受,这些都是属灵生命中伟大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舒适的生活中难以寻找。也许可以从别的道路到神面前。但是,哦!那可是难了——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在神伟大逆转的国度中,极少有富足的圣徒。

    我并不相信贫穷的人比一般人多几分美德,(虽然我发现他们是多一份同情心,而也比较慷慨),但是他们确实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假冒为善。他们没有中产阶级的傲慢,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他们会很有技巧地把他们的难处藏在自义的面具下。贫穷人比较容易依靠,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必须依靠才能存活。

    我现在不再认为「论福」是一些要人领情的口号,而真是对人类存在奥秘的真知灼见。神的国度将一切都改变了,贫穷的人,饥饿的人,哀恸的人,以及受逼迫的人,他们真正的有福了。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悲惨的光景——耶稣在地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要挽救这些悲惨的情形,他们蒙福却是因为他们比那些舒适自足的人多一些天生的「优势」吧。富有、成功和美貌的人,很可能一生只依靠他们的天赋,那些缺乏天赋的人,在这个世界的国度中,不够资格获得成功,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只有转向神求助了。

    人一般是不肯承认自己的无助,当承认的时候,天国就临近了。

    第三:心理上的真实(PsychologicalReality)

    近来我开始体会到「论福」中第三阶层的真理。耶稣不但给我们一个观念,为了恰当的报偿观,我们竭力向前,改变我们对现在世界所谓成功的着迷,他同时设立了一个简单心理学上的真理,而这是我们在地上所能明白最深的真理。

    「论福」启示出天国中的成功,同样也对我们在今生此时有极大的祝福。我历经多年,才悟出这个道理,也只有悟出这一层道理以后我才真的开始了解「论福」。每一次我读这段圣经的时候,还是觉得不舒服。不过现在是因为我知道这里面的丰富,撕开了我贫乏的面具。

    灵里贫穷的有福了——谦卑的有福了。保罗·约翰逊(PaulJohnson)所写的一本书《知识分子》中,提供我们一些详尽的细节来说服我们原来就知道的事实:那些我们所喝采,竭力模仿,以及在流行杂志封面上的人物,都不是如我们想象那样满足、快乐、平衡。虽然约翰逊提供的人物: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罗素(BertrandRussell),沙特(Jean-PaulSartre),威尔逊(EdmundWilson),伯莱胥(BertoltBrecht)以现代任何标准来衡量都是成功的人物,但是我们也很难找到比他们这一群更为悲惨,更为自大,又更爱骂人的家伙。

    我是一个新闻记者,所以有很多机会采访「明星」,包括全国足球联盟的伟大球员,电影明星,音乐家,畅销书的作者,政治家以及电视工作人员。这些人填满了新闻媒体,我们奉承他们,熟悉他们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例如他们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做什么健身操,喜爱什么人,用什么牌子的牙膏,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根据我有限的经验,我发现约翰逊的原则是对的:我们的偶像是一群我所遇见过最悲惨的人。绝大部分的婚姻有极大的困难或是破裂。几乎每一个都得依靠心理治疗度日,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似乎都受自惑(self-doubt)的折磨。

    我也有一些时间在所谓仆人们中间:在印度乡下照顾被社会弃绝的麻疯病人的医生和护士;在芝加哥为无家可归人开了一家医院的一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到密西西比的穷乡僻壤服务的一些医疗工作人员;在撒玛利亚、苏丹、伊索比亚、孟加拉以及许多人类受苦的地区救难的那些义工;我在亚利桑那所遇见的那批博士们,现在散布在南美洲的森林中,把圣经翻译成那些奇特的语言。

    我愿意尊敬、爱戴这些仆人,把他们列入激励人的模范,可是我不会羡慕他们。然而当我把两种不同的人——明星和仆人并列,很明显仆人们是蒙爱的,又是有福的。而毫无疑问,我宁愿和仆人在一起,不愿花时间陪明星。因为仆人拥有的深度和丰富的品质,是别处寻找不到的。仆人们的工作是低收入、长时间、没有掌声,在贫穷和没有教育的人中间,浪费他们的天赋和技能。但不知怎的,在他们失丧生命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生命。

    我现在相信灵里贫穷和谦卑的人真是有福的,天国是他们的,并且他们必要承受地土。

    清心的人有福了

    我人生中有一段日子,与性诱惑争战。有人介绍一本薄薄的书:《我信什么》给我,是法国天主教作家法兰西斯·毛瑞克(FrancisMauriac)所写。我非常惊讶,毛瑞克这位老人,居然用了许多的篇幅来讨论他的情欲。他解释:「老年人存在一种双重试探的危机,因为他以一种可怕的幻想来取代他在天然中所失去的性能力。」

    我知道毛瑞克很明了情欲。他所着的《响尾蛇的探戈》以及《给麻疯病人的亲吻》,使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书中他把情欲、压抑以及性上的愤怒描写得淋漓尽致。对毛瑞克而言,**方面的引诱是很熟悉的战场。

    毛瑞克否定了他从小在天主教中所学习的保守性纯洁的各样方法。「婚姻可以治疗情欲」,这在毛瑞克自己以及许多人身上都无效,因为情欲包括了在不认识对象的身上发出的吸引力、冒险的刺激以及机遇约会。「以自律来控制情欲」,毛瑞克发现**如同怒涛足以冲垮最佳的努力。「一夫一妻制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满足」,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在有些夫妻间,他们发现**的冲动使这个说法未必坚实。在他考察了传统清心的要求之后,发现这些方法都无济于事。

    毛瑞克的结论是:自律、压抑,或是理性地论辩,都无法对抗不纯净的冲动。最后,他发现人清心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耶稣在「论福」中所提出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要见神。」以毛瑞克的话来说:「不清净使我们与神分离,属灵的生活和物质世界一样,都有一定的规律清心是获得更高之爱——较一切拥有更高的拥有:神自己的条件。是的,这是赌注,没有次要的可以取代。」

    读了毛瑞克的作品并没有使我的情欲之争终止。但是我毫无迟疑地说,他的分析是正确的。神给予我们爱,要求我们的器皿是洁净的,在接受更高之爱以先必须洁净,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是保持清心的动机。心怀情欲,限制了自己与神的亲密程度。

    清心的人真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要看见神,就是这么简单,但说困难也就是这么困难。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我是从一位曾经任教哈佛大学的神父亨利·诺温(HenriNouwen)身上学到有关这一福的功课。在他事业顶峰的时候,为了他看做是朋友的一位名叫亚当青年人的生活需要,他从哈佛大学搬到一个靠近多伦多的叫日出之地的地方。他不再服务知识分子,改为服事一位青年人的日常琐事。

    亚当这位青年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多余的人,是一个应该在出生前就被堕胎掉的人。

    诺温是这样描述他的朋友:亚当是一个廿五岁的男人,他不会讲话,不会自己穿衣,不能单独地走路,就是吃饭也得人帮助才行。他既不哭也不笑,偶尔他跟人会有一点眼光的接触,他的背是歪曲的,他手臂和腿的行动是缠卷的。他有严重的癫痫病,虽然用了大剂量的药物控制,每隔几天还是会厉害地发作。有时,当他变得僵硬的时候,也会发出咆哮的呻吟。很少有几次,我还见过他的脸上有几滴泪水。

    我得花一个半钟头才能叫醒亚当,喂他吃药,抱他去浴室,给他洗澡、刮胡须、刷牙,领他到厨房,喂他早餐,将他放到轮椅上,然后带他到一个地方,在那儿他花大部分的时间接受治疗性的运动。

    我到多伦多去拜访诺温,看着他为亚当做这一切的事。我必须承认,有一个怀疑的念头闪过我的心,这是在最好的使用诺温的时间吗?我听过诺温演讲,也读过他不少的书,他实在是丰富,难道别人不能接替他做照顾亚当的这种次要的工作吗?当我小心翼翼地向诺温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他告诉我:「你是完全误会了这是怎么回事。」他坚持「我并没有放下任何东西。」「不是亚当,是我,才是这段友谊的真正受惠者。」

    然后诺温开始列出他所得到的各样益处。他解释,他花在亚当身上的时间,给他心里得到一种非常满足的平安,使他另外那些更需要用脑的工作相形之下变得无聊和肤浅。他开始坐在这样一个无助的大孩子旁边的时候,他才明白自己是多么沉迷在学术界和基督教圈子里的名气、荣耀里,拼命追求这些,生命就只是对抗和竞争。亚当教导他「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头脑,而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是因为我们有思考的能力,而是我们有爱的能力。」从亚当单纯的本性中,他看出一个人要能被神充满就必须先有一种「空」——这种空是那些旷野的修士经过长久的寻找和操练才能得到的。

    在我们其余的交谈中,诺温一再地回到我的问题,好象他难以相信我居然会问这种话,他不断地想到他和亚当的关系中,他所得到的益处。真实地,他在享受一种新的属灵的平安。这种平安他在哈佛体面的校园中没有找到,却在一个失禁的亚当身上找到。当我离开诺温时,我深知自己属灵的贫穷,我是如此小心地安排我写作的生涯,要确保一切都是极有效率并且单心投入。我学到怜恤人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这一个真理我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才明白的。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LeoTolstoy)试着履行这个真理,但是他暴躁的脾气却拦阻了他使人和睦的努力,然而托尔斯泰所写的有关登山宝训确实动人心弦。半个世纪以后,印度一个禁欲主义者甘地(MohandasGandhi)读到托尔斯泰所写「神的国在你里面」这本书,就决定按着字面来实行登山宝训。

    在「甘地传」这部影片中有一段情景,讲到甘地试着把他的哲学解释给长老会的宣教士查理·安德烈(CharlieAndrews)。两人在南非的一个城市中散步,突然发现两个年轻的凶徒挡住了去路,安德烈牧师看了这两个恐吓者一眼就决定逃跑。甘地拦住他:「新约圣经不是说,如果你的仇敌打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给他打吗?」。安德烈含糊地解释,他认为这句话是一种比喻:「我不是那么肯定。」甘地回答:「我猜想耶稣的意思是你必须表现勇气——愿意接受一次的殴打,多次的殴打,却能够不还手也不让步,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在人的本性中,就引出一些东西,使得他的仇恨消灭,而尊重浮现。我想基督懂得这个,我也亲眼见过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多年以后,一位美国的传道人马丁路德·金恩(MartinLutherKingJr.)研究甘地的策略,决定在美国实行这个原则。许多的黑人弃绝金恩所提出的非暴力的方式,而偏向「黑**力」的雄辩:如果你被警察用棍子在头上连打几十下,然后再被管监狱的用赶牛的棍棒痛殴,你也会怀疑非暴力有什么用。可是金恩自己却坚持不改。

    当洛杉矶、芝加哥以及哈林各地的暴动发生时,金恩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劝人冷静,他有力地提醒**的人,道德的改变是不会以不道德的手段达成的。他从登山宝训以及甘地的身上学到了这个功课,几乎他所有的演讲都重复一个信息:「基督教」,他说:「一直坚持,在我们戴的冠冕之前是我们要背的十字架。是一个基督徒,就必须背起他的十字架。纵然有困难、痛苦,满了压力,依然要背起十字架,直到十字架在我们身上留下记号,并救赎我们,带我们进入只有经过苦难才能有的卓越。」

    马丁路德·金恩有一些软弱,但是有一件事他是做对了:面对一切的不利、一切自我保护的本性,他仍然坚持使人和睦的原则。他不反击,当别人要报仇的时候,他要人去爱。这些为民权**的人们以血肉之躯摆在军警的棍棒、喷水管以及德国警犭之前。事实上,他们多年来所要求的胜利就是这样得到的。历史学家指出,这个民权运动会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最主要还是因为在阿拉巴马州的西马外郊的一座桥上发生的事件。那一次警长吉姆·克拉克放纵他的警察殴打手无寸铁的黑人**者。大多数的美国白人,看到那一幅暴力不公义的残酷场面,最后终于同意支持民权法案。

    我是在亚特兰大长大的,就住在马丁路德·金恩那个镇的附近。我很羞愧地承认,当他在西马、蒙非斯一带领导**的时候,我是站在有警棍和狼犬的白人警长这一边的(译注:相信维持安定和法治的必要性)。我很快就会挑出金恩在道德上的缺陷,而完全看不见自己瞎眼的罪。但是因为他坚持信念,将自己的身体献上当做目标而非武器,他攻破了我道德上的硬壳。

    金恩总是说,真正的目标并非打败白人,而是「在逼迫者的心中挑起羞耻感,并且向他错误的优越感挑战目的是为了和好,是为了救赎,创造一个相爱的社会。」这是马丁路德·金恩最终的目的,甚至有种族歧视心态的我也愿意加入其中。

    正如他之前的甘地,金恩也成了殉道者。在他死后,有更多的人们开始采用这种非暴力原则的抗议来要求公义。在菲律宾,当班尼哥·阿奎那殉道之后,一些老百姓就是借着聚集在街上祈祷。坦克开到一群跪着的菲律宾人面前,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阻挡在其中,最终把腐败的政府换掉。后来,伟大的1989年,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拉伐克、东德、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蒙古、阿尔巴尼亚、苏联、尼泊尔和智利,超过五亿的人民以非暴力的形式**了**的政权。在这些地方,特别是东欧,主要是教会领导这种运动,反对者带着蜡烛,唱着诗,祷告,在街上**,正如耶书亚的日子一样,城墙就倒塌下来。

    使人和睦的人要彼此为神的儿女,那些为义而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

    因为我写过像《当你伤痛的时候,神在哪里呢?》,《无语问苍天》这一类的书,所以我曾花了不少的时间在许多哀恸的人中间。我一开始很觉得不自在,因为他们问的一些问题我都没有答案。在他们悲哀的面前,我不知所措。我记得有一年,在邻居的邀请之下,我参加了一个医院附近的治疗小组,这个小组的名字是「让今天算数」。都是一些快要死的人在这个小组中,我和我的邻居和他们聚会了一年之久。

    我当然不能说我很「喜欢」这种聚会,这不会是一个正确的字眼。然而这个聚集对我而言,确是我每个月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在一般的宴会中,参加的人是想要以自己的身份、权势来赢得艳羡,在这个聚集中没有人想要赢得别人的羡慕。服饰、时髦、公寓的家俱、职位的头衔、新车——这些东西对着一个不久于人世的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在我所遇见过的人中间,没有人比得上「让今天算数」这一个小组的成员如此地专注终极的事,我发现自己会希望我的一些肤浅、快乐的朋友能参加这样的聚会。

    后来我把从悲哀受苦的人们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写下来发表,就开始有陌生人和我联系。我有三个档案,每一个都有好几寸厚,里面存放这些来信。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之一。有一封信共有二十六页之长,是一位母亲,当她四岁的女儿正在医生手下动脑瘤手术,她坐在外面的厅里等待的时候所写的。另一封信是一个QUADRIPLEGIC的病人,他借着吹气到一个管子里,然后计算机根据所吹的气换成文字,这样试着写的信。

    许多给我写信的人,他们的故事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有些还是觉得被神拋弃了。很少人找到「为什么」的答案。然而我看过够多的悲哀,我获得信心,耶稣应许说哀恸的人必要得安慰。

    以下我要说的是两位经历哀恸的妇人,在自己家中做的两个小型服事的故事。第一个是一位加州的妇人,当她发现自己珍爱的儿子因患爱滋病面对死亡的故事。因为这个青年人是同性恋者,所以社区和教会都没有给她什么同情和支持。她觉得是如此的孤独和无助,所以决定开始创办一个通讯刊物,这个刊物把许多同性恋的父母联合在一起。虽然她没法提供什么专业上的帮助,也不能应许什么神奇的医治,成百的其它父母却认为她是救命恩人。

    另外是一位住在威斯康新州的妇人,她的独生子在海军陆战队,因直升飞机堕机丧生。她在哀恸的黑云下受苦多年。她将她儿子的房间维持原样。后来她开始注意到新闻上时常看到直升飞机堕毁的事件,她想到那些家人像她一样面对悲剧,她想自己能否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每当有军用直升飞机堕毁的时候,她就会寄一包信件以及帮助的材料给国防部的军官,请他们转给受难的家属。大约有一半的家属会固定地和她通信。在她退休以后,她还是领导这一群「受苦的社区」。这件服事并不会解决她丧子之苦,但是却给了她意义。她面对悲哀的时候,不再觉得无助。

    我发现没有更有效的治疗能够比得上诺温所说的「受过伤的治疗者」。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饥渴的人有福了

    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论福」中所说的一切都显明耶稣这个最后的应许。把生命投资在贫苦无助者中间的「仆人们」、毛瑞克追求纯洁、诺温给亚当洗澡穿衣、马丁路德·金恩以及那些非暴力的门徒、同性恋者的父母以及陆战队飞行员的母亲,她们越过自己的悲哀去关注别人——所有这些都是饥渴慕义的苦痛而生的反应,这些不但在来世承受报赏,并且在今世亦是如此。

    有一个阿尔巴尼亚的修女,她在一个高级的修道院里,教导在加尔各答最富有的孟加拉和英国人家庭的女孩子的地理有十六年之久。有一天,她坐火车到喜马拉雅山去,因为听到神要她改变方向去服事最贫穷的人的呼召。有谁会怀疑泰瑞莎修女在她后来的服事上远比她先前的服事获得更大的满足?在古圣以及普通人的生命中,这些原则都是不变的。我现在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福音书中,耶稣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要丧失生命;凡为我丧失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耶稣告诉我们,他来不是要毁灭生命,而是要给我们更丰富的生命,「完全的生命」。矛盾的是要得到这些生命的方式是出乎我们意料,我们把生命投资在别人身上,勇敢地保持公义,服事软弱和有需要的,追求神的满足而不是自己的满足。我所提到的人虽然经历许多艰难,我不敢可怜他们,他们舍弃的越多,似乎生命就越丰富,饥渴慕义的人必得饱足。

    在「论福」里,这些奇怪的说法表面上似乎是荒诞不经的,但耶稣给了人丰富生命一个矛盾的秘诀。耶稣在别的地方提到天国好象是极贵重的财宝,任何一个聪明的投资家都会欢欢喜喜地变卖所有来买这个财宝,其价值远比世上所有的任何事物还要真实而且永久,因为这个财宝在今世和来生都有分红。耶稣所强调的不是我们放弃了什么,而是我们收到了什么。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是否也应该去追求这种财宝呢?

    我以前听到「论福」,那真好象天方夜谭一样的不可能,现在我看这是由一位比席瓦尔兹可夫将军更现实的人所宣告的真理。耶稣知道在天国和今世的国度中,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耶稣自己一生的特点就是贫穷、哀恸、谦卑、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平并且受逼迫,他自己就是这篇「论福」的具体化。或许当他想出这篇「论福」的讲章时,不但是给我们,也是给他自己,因为他有太多的机会来实行这其中的真理。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七章 信息:令人反感的讲章
    我们遵守基督的教训到什么地步,可以从我们知道自己离完全的理想有多远来衡量。我们对这个完全的羡慕有多少看不出来,但是我们的差距是很明显的。——托尔斯泰

    「论福」代表着了解登山宝训的第一步。就在我终于了解「论福」的永恒真理时,我对耶稣宝训以外的部份,那种毫不妥协的严厉还是百思不得其解。那种要求绝对的品质令我喘不过气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一样!」耶稣在爱仇敌和施舍两条命令中间,好象漫不经心地夹着这么一句话,像神一样完全?他是什么意思呢?

    我不能轻易地把这个当做是一次极端的例外,因为在福音书中到处都是这种例子。当一个有钱的人问耶稣当怎么做才可能承受永生,耶稣告诉他把钱财施舍——不是十分之一,或是百分之十八点五,甚至不是一半,而是全部。当一个门徒问耶稣原谅他兄弟七次是否足够,耶稣的回答:「我告诉你,不是七次,是七十个七次」。其它的宗教也教导和「金律」相似的教训,不过相形之下都是比较有限性和负面性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把这个扩大到毫无限制的形态:「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

    可有人一生能像神一样完全吗?可有人完全遵守「金律」吗?我们人模拟较喜欢常理和平衡,我们对亚里斯多德的「黄金比例」的兴趣多过耶稣的「金律」。※※※

    我的一个朋友,名叫弗吉妮亚·斯特·欧文(VirginiaStemOwens)在德州农工大学任教,她把登山宝训交给她英文作文班上的学生,要求他们写一篇短文。因为德州是在所谓的「圣经带」区域内,她期盼学生会对登山宝训有一点尊重。但是她的学生的反应使她醒悟过来。「以我看来,宗教就是一个大骗局」,有一个学生这么写着。「有句古话说『不可尽信书』,真是可以应用在这件事上!」另一个学生这么写着。

    弗吉妮亚回想起,她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登山宝训是在上主日学的时候,在图画上,耶稣坐在绿色的山坡上,四周围绕着粉红色面孔,一群渴望知识的小朋友。她从来不记得曾有谁因登山宝训而有愤怒或厌恶的反应。她在农工大学的学生可不以为然:「教会讲道的东西都是极端严格,完全不允许人有任何乐趣,总令人想一想这种乐趣是否有罪。我不喜欢写『登山宝训』的短文。它很不容易读懂,并使我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我一定要完全。而事实却是: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登山宝训的要求是荒谬的,看一个妇人一眼就犯了**罪,这是我所听过最极端、愚笨且不人道的话。」

    「到这个地步」,弗吉妮亚写着她的经验,「我开始觉得受到鼓励。不知道你不应该称呼耶稣愚笨是一种精妙的无辜这是真实的对福音一种纯朴的、没有被两千年文化迷惑洗脑后的反应我发现一种奇特兴奋的感觉,圣经对着诚实、无名的耳朵,依然是令人反感,正如第一世纪一样。上一个世纪里,圣经在人们的心中几乎已经失去了独特的滋味,目前人们对圣经的无知,应该把我们带到正如第一世纪那些原来听众的光景中。」

    令人反感,枯涩,不错,这真是形容登山宝训的最恰当的字眼。我所看过的十五部影片中,只有一部似乎注意到登山宝训中原有的那种令人反感的部分。英国广播公司发行一部低成本的影片「人子」,将登山宝训放在一个混乱和暴力的背景之下。罗马的兵丁刚刚进入加利利一个村庄,要来剿灭一些对帝国不满的分子,他们把能打仗的男人排成一列,把他们歇斯底里的妻子们推倒在地上,甚至狂乱地刺杀婴儿,好教训犹太人一下。在这样一幅充满血腥、眼泪,为死者刻骨铭心地伤痛和眼中如火烧的痛苦的光景中,耶稣来说:

    「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们的人祷告。我们的祖先不是说过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吗?爱你的亲属,恨你的仇敌,对吗?但是我说爱自己的兄弟是容易的,爱那些爱你的也是容易的,就是税吏贪官也都是如此行的!你要我恭贺你会爱你的亲属?不!要爱你的仇敌。爱那些踢你,在你脸上吐唾沫的人,爱那些会把刀插入你腹中的兵丁,爱那些抢你,折磨你的土匪!听我说啊!要爱你的仇敌!如果一个罗马兵丁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如果一个有权的人命令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两里路。如果有人你要你的外衣,把你的衬衫也给他。听啊!我告诉你们,要跟随我不是简单的事。我跟你们说的事,是创世以来就没人说过的!」

    你能想象得到,村庄里的人对这样不受欢迎的建议会有什么反应。登山宝训不是令他们迷惑,而是激怒他们。

    在登山宝训的一开头,耶稣就直接地面对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是一个革命家,还是正宗犹太的先知呢?耶稣自己说明他和摩西五经的关系:

    「不要想我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而是要成全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这最后的一句话,肯定使得群众坐直了。注意,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是彼此比赛严谨的,他们把神的律法变成了613条律例——248条命令和365条戒律——另外加上1521项补充来支撑这些律例。为了避免冒犯第三条戒命「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他们就完全拒绝提到神的名字,为了避免**的诱惑,他们就低头不看妇女(他们中间最严谨的一派被称为『流血的法利赛人』,因为他们经常低头行走,结果撞到墙或其它的东西)。为了避免冒犯安息日,他们列出392项是可能被认为是工作的活动,世井小民怎么可能胜过这些专业圣人呢?

    登山宝训详细地说明耶稣的意思是什么,而这个说明使二十世纪德州农工大学生和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同样地觉得荒谬。以摩西五经为起点,耶稣将律法向同一个严谨的方向,远超过法利赛人,大胆推前一步。也超过任何一个修道士胆敢过的生活。登山宝训好象在道德的宇宙中,加上了一轮新的月亮,从此有了新的吸引力。

    耶稣使得律法变得无人可能去遵守,然后他要求人去遵守,来看看几个例子吧!

    在历史上,每一个社会都订下了法律禁止谋杀,当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变:在美国允许一个人自卫杀人,或是在侣伴虐待这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允许杀人。但是没有一个社会像耶稣这样扩大谋杀的定义:「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是骂弟兄是魔利(笨蛋)的难免地狱的火!」我是和我哥哥一起长大的,这节圣经很让我烦恼,有可能两兄弟经过青少年期而没用过「呆瓜」或「笨蛋」这类的字眼吗?

    每一个社会对性关系的杂乱都有一些禁忌。今天,在大学里至少男学生也得先要求女学生同意。有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团体,也试着要编出一套在法律上把**刊物和对妇女犯罪牵在一起,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提出像耶稣这么严厉的规矩:「我告诉你们,凡看妇女动了淫念的,这人在他心中已经与她犯**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

    我听说过把犯了**罪的惯犯阉割的意见,可是我从来没听说过要把有情欲念头的人毁容。事实上,在美国,淫念是全国性的娱乐。在牛仔裤和啤酒的广告上、在体育杂志每年泳衣专刊上、在每个月两千万份**杂志上,都在宣扬情欲。当吉米·卡特(JimmyCarter)在竞选总统的时候,在一次《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上,试着解释这一节圣经。当时的舆论界的反应就像约翰·阿普迪克(JohnUpdike)所形容的「紧张中的欢欣」。「在现代人的耳中,这是多么奇怪的话」,阿普迪克这样说,「淫念(情欲)这种像口水一样,不自觉就涌上来的东西,居然是邪恶的!」

    关于离婚的问题,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激烈地辩论该怎么解释旧约中的规定。很著名的希尔利(Hillel)拉比教导一个男子可以和妻子离婚,如果她做了任何令他不悦的事,甚至像烧焦了食物这样轻微的错误也可以构成离婚的条件。一个丈夫只需要宣布三次「我要跟你离婚」就可以了。耶稣反对:「我告诉你,凡休妻的若不是为了**的缘故,就是叫她作**了,若你娶了这被休的妇人,就是犯**了。」

    最后,耶稣提出非暴力的原则。按照耶稣所订的规则,谁还能存活呢?「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外套,连内衣也由他拿去。」

    我定睛注视这些教训,以及登山宝训上其它一些严格的命令,我问自己应该如何响应。难道耶稣真的要我施舍给我遇见的每一个乞丐吗?我应该放弃所有消费者的权益吗?取消我的保险,来依靠神照顾我的未来吗?把电视扔掉,以避免**的引诱吗?我该如何把这些道德上的理想带入我每天的生活中呢?

    ※※※

    我曾经有一度四处搜寻各样的文章来读,寻求明白登山宝训的秘诀,这个努力给我带来了一些安慰,因为我发现我并不是第一个不懂这高深莫测理念的人。在教会历史中,人们找出各样精明的办法,想要协调耶稣绝对的要求和人类欠缺这个冷酷的事实。

    托玛斯·亚奎那(ThomasAquinas)把耶稣的教导分为两类,一种是训诫,另一类是忠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必备性的和建议性的。训诫包括宇宙性的道德律,就像十诫一样。可是有一些其它理念的命令,像耶稣提到愤怒和淫念,亚奎那就有另一套标准:我们是应该接纳这些当做一个好的模式并且尽力去完成,但是忠告并不如训诫那样有道德的强制性。罗马天主教后来就认可来亚奎那的二分法,而列出一份「道德」罪和「轻罪」的明细表。

    马丁路德根据耶稣的方程式「该撒的当归给该撒,神的当归给神」这个亮光来解释登山宝训,基督徒拥有双重国籍,他认为:一个是基督国度,另一个是世界的国度。在登山宝训中的那些极端的教训,绝对只应用在基督的国度里而不能应用在世界的国度。就拿「爱你的仇敌」和「不要与恶人作对(或作:不要抵抗邪恶的人)」这两条命令来说,当然不能应用在国家的事上!为了避免陷入无政府的混乱中,一个政权一定要抵抗邪恶并且打败敌人。所以基督徒要学着区分职位和个人:一个基督徒的军人,一方面要执行命令,杀死敌人,同时在心中还是要遵守基督的命令,爱你的仇敌。

    在路德的时期,有一些重浸派(Anabaptist)的团体选择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认为所有淡化耶稣直接了当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在最早的四个世纪中,早期教会最常引用的基督的命令岂不是『要爱你的仇敌吗』?简单地念一念登山宝训,耶稣可没有分什么训诫和忠告,也没有提什么职份和个人的区别,他就是说不要与恶人作对、不要起誓、要施舍给需要的人、爱你的仇敌。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按字面来顺服他的命令。」因此,有些团体发誓不拥有任何私人的财产,另外有一些像贵格会的人,拒绝发誓或是向政府官员脱帽致敬,也反对军队甚至警察。后来有成千上万的重浸派在欧洲、英国以及俄国受到**而惨遭杀害,有些幸存者飘洋过海来到美国,期盼能在此依据登山宝训的原则建立家园。(对重浸派,路德曾经嘲笑式地写着:「一个基督徒应该让虱子咬他,因为他为了怕冒犯了『不要抵抗邪恶』的命令而杀了这个虫子)。

    到了十九世纪,在美国有一派神学的思想出现——世代主义(Dispensationalism),他们解释,登山宝训这些教训是律法时代最后的痕迹,很快就被耶稣死而复活所带来的恩典时代所取代,所以我们不必遵循这些严厉的命令。很流行的史可福圣经描述登山宝训为「纯律法」,但是在基督徒身上有很美丽的道律性应用。

    另外一种解说由阿伯特·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提出。他认为登山宝训是为了特殊时期的一套临时条例。因为确信世界将在启示中很快结束,所以耶稣设立一套「戒严法」,但是因为世界并未结束,我们现在就必须以另外的角度来看他的教训。

    我勤勉地考察各种不同的学说,希望能从他们的角度明白登山宝训——我必须承认,我多少也是想从登山宝训这严格的要求下找一条出路。每一派想法都有一些重要的看见,然而也似乎各有其盲点,正如同好医生所做的诊断。亚奎那的分类很合常理,但是耶稣却没有这样地区分。耶稣似乎把「不可**」这样的训诫和「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了」这样忠告连在一起。路德的解答似乎颇有创见而且聪明,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就证明了这样允许精神**的问题,许多路德会的基督徒良心平安地在希特勒的军队中「服从命令」,他们为了国家忠于职份,同时还在内心向基督忠心。

    至于重浸派以及其它按字面解释的人,他们对逼迫非暴力的反应在教会历史上有光辉灿烂的一页。虽然他们自己都承认他们无法完全按字面来遵守登山宝训,比如贵格会就找出一些方法来躲避律例的要求,以便帮助美国独立革命。那么面对耶稣在愤怒和情欲那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命令又该如何呢?俄利根(Origen)在许多世纪以前,就是按照字面来处理淫念的问题,可是教会因为受不了这种恐怖,就禁止他阉割的处理。

    时代主义和启示主义都有一套聪明的办法,可以把耶稣登山宝训中一些难以接受的部份搪塞过去。在我看来,就只不过是一些搪塞而已。耶稣从来没有说他的命令只在一小段时间有效的意思,或是只有到启示的末期才有效,他以满有权柄的方式来宣告(但我告诉你们),并且也强调了严重性(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的最小一条,若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

    我费劲心血也无法找到登山宝训有什么漏洞可钻。有一点像轻微的忧郁症,我对耶稣的话,有一种在认知上的不调和,使得我老是觉得处在一种属灵的不安之中。我的结论就是,如果登山宝训是神圣洁的标准,我还不如早早辞职算了。登山宝训并没有帮助我改进,只是一直显明我的不是。

    终于,我找到了明白登山宝训的秘诀。不是从神学家的作品中,是从想都想不到的来源:两位十九世纪俄国的小说家。从他们身上,就摩西的律法和恩典这两方面,我得到对登山宝训的看法,前者得自托尔斯泰,后者得自多斯妥耶夫斯基。

    从托尔斯泰,我学到了对神不改变绝对理想的一份深沉的尊重。托尔斯泰在福音书中所遇见的道德理想,如同火焰般地吸引着他,后来因为他达不到这些理想的失败,至终吞噬了他。正如重浸派一样,托尔斯泰竭力要按照字面来遵守登山宝训,很快他的家人就难以忍受他这种追求圣洁的狂热,比如,当他读到耶稣命令财主舍弃一切,托尔斯泰就决定把所有的奴隶都释放,放弃他的版权,并把他大笔的财产分送给人,他穿上农民的衣服,自己做的鞋子,在田里作工。他的妻子桑娅(Sonya)看到家庭的钱财上的保障即将化为乌有,极力向他抗议,最后逼得他稍做让步。

    当我读到托尔斯泰的日记时,我看到许多我自己追求完美的影子。在日记中记载了托尔斯泰和他家人的许多挣扎,但是更多的是他和自己的争战。为了达到完美,他不断地列出新的规则。他放弃了打猎、吸烟、喝酒以及吃肉,他起草了「发展情绪意志的规则,培养高尚感觉和消除低品下流规则」,然而他却无法自制来遵守这些规则。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公开发誓要不近女色,并且自己住一间卧室,令他羞愧的是他从来都不能保持这种的誓言,桑娅十六次的怀孕向全世界宣告,他的无力自拔。

    托尔斯泰也真的做了一些了不起的好事,比如当他七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他停顿写作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为了一群多克侯伯人(Doukhobors),就是沙皇**下的那批重浸派的团体,他写了最后一部小说「复活」,并且把所有收入捐献出来资助他们移民去加拿大。另外我已经提过他直接从登山宝训中提出非暴力的哲学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像甘地和马丁路德·金恩。

    每有一个像甘地这样受到如此高尚理想激励的人,同样也有相同数目的批评家或是传记作家,因为托尔斯泰在这些理想上的失败而产生反感。坦白地说,他是能说不能行的。他的妻子说得好(以一种偏见的态度):

    「他没有任何一点真实的热情,他的仁慈不是由心而生的,乃是由他的原则发生。他的传记会写下他如何尽力地帮助劳工挑水,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从来未曾给他妻子一点安息。在二十年间,他从来没有给他的孩子一杯水,或是花五分钟在床边,在我的劳苦之后,给我有一丝喘息机会。」

    托尔斯泰狂热地追求完美,并没有给他在外表上带来任何的平安或宁静。直到他死,他的日记和信件一直转回到这个残酷失败的主题。当他写到有关他的信仰或是尝试活出那种信心,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如同恶魔一样缠绕着他。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不愿意自欺,可是他又不能使他良心的声音沉默,因为他知道他的良心是对的。

    托尔斯泰斯是一个深深不快乐的人,他惹火了腐败的俄国东正教会,而遭到断绝来往开除的处分。他那一套自己改进的计划也就搁浅。他必须把家中的绳索和枪都藏起来,免得自己会胜不过自杀的试探。最后,托尔斯泰从他的名声、家庭、身分、财产中逃难,像一个流浪汉般死在火车站。

    我从托尔斯泰这样悲剧的人生中学到什么呢?我读了许多他有关宗教的作品,深刻受到他对神的理想那些透彻的亮光而感动。一般人说福音解决我们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公义的问题,金钱上和种族上,其实正相反,福音反倒加增了我们许多的重担。托尔斯泰看见这点,但是他不肯降低福音的标准。对一个因基督一句命令而肯释放奴隶,并且舍弃财产,这样的人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如果他能活得出那些理想该有多好——其实如果我能活出那样的标准该有多好。

    托尔斯泰对批评他的人的回答是:「不要因为我未能达到而判断神的理想。不要因我们这些披带基督名分而又不完全的人来判断基督。」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他一封私人的信中有一段话最能代表托尔斯泰对这些批评的答复,可以说是他属灵历程的总结,立刻可以看出他全心相信的真理以及他并未完全明白恩典的呼求:「你又如何?尼古里依维奇(Nikolayevich),你道讲得很好,但是你能实行你所传讲的吗?这是最自然的问题,也是我老是被人询问的问题;通常总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质问,仿佛想要以此来堵住我的口『你会讲道,但你的生活如何?』我的回答就是,我不讲道,我也不会讲道,虽然我真是渴望我会,我只能以我的行为来讲道,而我的行为又是如此的下贱我的答复就是我是有罪,卑贱,并且因为不能做到该做的而活该受侮辱。同时,并不是要辩护,只是想解释我的矛盾,我说:『看看我现在的生活,再看看我以前的日子,你就会发现我是努力想要做好。我实在是没有做到基督徒标准的千分之一,我也为此感到羞愧,但是我的失败,并非因为我不想而是我不能。请告诉我怎么才能从我四周诱惑的网络中逃脱呢?帮助我,我就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即使没有帮助,我也是希望我能做到的。你可以攻击我,我也是自我批评,但是请不要攻击我所跟随的道路。也就是如果任何人问我,我会为他指出方向。如果我知道回家的路,但是我醉了,岂会因为我跌跌爬爬,颠跛而行,这就不是一条正路呢?如果这不是正路,那请告诉我什么是正路;如果我摇晃颠跛而走错了路,请务必帮助我。你必须要使我走在正路上。正如我也随时愿意帮助你一样。千万不要误导我。可别为了我迷路而开心。别欢呼说:『看看他!他说他要回家,现在却自己进了泥沼中!」不要幸灾乐祸,请帮助支持我!」

    我每次读托尔斯泰宗教性的作品就会感到悲哀。他那种如x光的透射力使他成为伟大的小说家,同样也使得他成为一个受煎熬的基督徒。仿佛是一条回游的鲑鱼,一生挣扎力争上游,至终却在道德耗尽中崩溃。

    然而我却很感激托尔斯泰,他那股竭诚追求真正信仰的努力,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我第一次读到他的小说,是在我迟来的「圣经化孩童虐待」期中受苦的日子。至少在我自大的青少期的眼光中,我长大的教会满了太多的错误。当我注意到福音书中的理想,和我周围人的缺点之间的巨大差别的时候,我悲痛地尝试要放弃,认为那些理想是永不能达到的。

    然后我发现了托尔斯泰。对我而言,他是第一位能够达到最困难的事工的作家:使神好象邪恶一样地可信而且有吸引力。我在他的小说、寓言以及短篇故事中发现永不熄灭的道德力量的源泉。他不断地提升我的视野。

    给托尔斯泰写传记的艾恩·威尔逊(A﹒N﹒Wilson)认为,托尔斯泰是因为在基本神学上不能明白道成肉身而受苦。他的宗教是一种律法,而不是恩典;是人类改良的计划,而非神进入失败人间的异象。「托尔斯泰清楚地看透了在神的理想亮光中自己的不足,但是他却不能再往前一步,相信神的恩典能胜过这些不足。」

    不久以后,我又发现与托尔斯泰同国的另外一个作家多斯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这是两位俄国最出名、也是最有成就的作家。他们活在大约相同的年代,奇怪的是他们从未谋面。或许这样也好——他们在任何一方面都是相反的。托尔斯泰写的是光明美丽的小说,而多斯妥耶夫斯基写的是黑暗悲剧的小说。托尔斯泰过着苦行僧自我改进的日子,多斯妥耶夫斯基却经常将他的健康和财富放荡在酒和赌中;多斯妥耶夫斯基在许多事上都做错了,但是他有一件事作对了,他的小说以托尔斯泰那样强有力地的笔法把恩典和赦免显示了出来。

    多斯妥耶夫斯基在早年的时候有过一场死里逃生的经历。他因为是属于一个被定为叛国的团体而遭逮捕。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要这些年轻好斗的激进分子知道他们错误的严重性,宣判他们死刑,并且要示众。这些**分子身穿白色死囚的衣服,带到人民广场上,枪决队的人在那里等着。他们被蒙上眼睛,双手被紧绑在身后,然后带到呆滞的群众面前游街以后就被绑在柱子上,等待最后的「预备,瞄准」的命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有一个骑马的传令兵带来沙皇的命令:沙皇慈悲为怀,改判他们去劳改。

    多斯妥耶夫斯基永远难忘这段经历,他看到死亡之道。从此生命对他而言变得宝贵无比。「我的人生会改变」,他说:「我将重生成新的样式」。当他坐在押送犯人的火车往西伯利亚时,一位虔诚的妇人给他一本新约圣经,这是当时监狱中唯一允许的书。他相信这是神给他第二次的机会来答应神的呼召。多斯妥耶夫斯基在监狱中熟读新约圣经,十年后,他带着不可动摇的基督徒信仰,从流放中出来。他有段著名的话:「若有人证明基督在真理之外,那我宁可在基督里,也不愿去真理那里!」

    监狱给多斯妥耶夫斯基另外一个机会,他被迫和一些盗窃犯、杀人犯、以及酗酒的下流人住在一个小牢房里。他和这些人所分享的生活,带给他后来小说中难以比拟的各种角色,像在《罪与罚》中的杀人犯诺斯克尼可夫就是一个例子。

    多斯妥耶夫斯基原来认为人性本善那套自由看法,被他在牢中同伴身上那种坚硬的邪恶完全粉碎。然而他还是能够在最卑贱的囚犯身上找到一丝神的形象。他开始相信只有透过被爱,人才会去爱。好象使徒约翰所说:「我们爱是因为神先爱我们。」

    我在多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遇见了恩典。《罪与罚》中描述一个卑鄙的人犯了卑鄙的罪,然而借着一个悔改的**,她跟着诺斯克尼可夫到西伯利亚,最后引他得救,恩典还是临到他的身上。《卡拉马夫的弟兄们》,这可能是最伟大的小说,叙述在依凡(Ivan)这个精明的不可知论者和他敬虔的兄弟阿友沙(Alyosha)之间强烈的对比。依凡可以批判人类的败坏,以及所有想要对付这些败坏的政治体制,但是他却提不出解决之道。阿友沙对依凡提出理性上的问题也没有答案,但他对人类却有一个答案:「爱」。「我对人类的邪恶提不出解答,」阿友沙说:「但是我知道爱」。在《白痴》这本魔法小说中,多斯妥耶夫斯基以一位患癫痫病的王子来暗示基督。马西肯(Myshkin)王子,安静而神奇地在俄国的上流社会中周旋,暴露他们的假冒为善,也以良善和真理光照他们的生活。

    在我属灵生命的历程中有一段紧要的时刻,这两位俄国人成了我的导师,他们帮助我解除了基督徒生活中的一个中心矛盾。从托尔斯泰我学会需要看到内里世界,看到在我里面神的国,我看见自己是多么可怜地远离福音高尚的理想。但是从多斯妥耶夫斯基我学到全备的恩典。神的国不仅在我里面,基督自己也住在我心中。「罪在哪里显多,恩典也就在哪里显多了」。这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要消除福音书中高超的理想和我们自己可怜的实况之间的紧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接受我们永远达不到标准这个事实,并且也接受我们不必达到。神不是审判我们自己的生命,而是根据居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托尔斯泰只对了一半:「任何让我对神的道德标准觉得舒适的事,或是任何让我觉得『我终于达到了』都是很残酷的欺骗。」但是多斯妥耶夫斯基也只对了另一半:「任何让我对着神赦免的爱感到不自在,也是一个残酷的欺骗。『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这个信息托尔斯泰一直没有完全搞懂。」

    绝对的理想和绝对的恩典

    从俄国小说家学会了这双重信息之后,我再回到耶稣面前,发现他在福音书中的教训,特别是在登山宝训中遍布了这种双重信息,在对富有的少年官,在对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在他有关离婚、金钱或是任何道德方面的教训,耶稣从来未降低神的理想。「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地去爱主爱你的神」。无论是托尔斯泰,是亚细亚的法兰西斯,泰瑞莎修女,或是任何人,均无法完全满足这些命令的要求。

    然而,同样一位耶稣,他给人绝对的恩典。耶稣赦免一个犯**的女人、在十字架上的强盗、一位否认他的门徒。他让背叛的门徒彼得来建立他的教会,然后再去找一个名叫扫罗的人来带领教会发展,而扫罗是以**基督徒著名。恩典是绝对的、不改变的,并且恩及万人。甚至连那些钉耶稣的人也包括在内:「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是耶稣在世上所说的最后几句话之一。

    多年以来,在登山宝训绝对的理想面前,我深觉得自己的不配,而完全忽略任何恩典的意思。然而,一旦我明白了双重信息,我重新再看,发现恩典的信息充满了整篇的讲章。从一开始的「论福」——灵里贫穷的、哀恸的、谦卑的人有福了,总之绝望的人有福了——然后是主祷文:「赦免我们的债救我们脱离凶恶。」耶稣整个伟大的宝训是以温柔的话语对着有需要的人开始的,然后跟着就是以后所有的复健团体仿效戒酒中心的口号「一天一天的来」;「我们(每)日(需)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这是基督徒的说法,恩典是为了那些绝望、无助、破碎,那些无法靠自己的人,恩典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

    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登山宝训是无人可能遵循的人类行为的蓝图。当我再一次读的时候,我发现耶稣给我们这些话并非要使我们受压力,而是告诉我们神是如何,神的品格在登山宝训中显露无遗。我们为什么要爱我们的仇敌?因为天父让日头照义人也照歹人。为什么要完全?因为神是完全的。为什么要积财宝在天上?因为天父住在那里,祂要丰盛地赏赐我们。为什么要没有恐惧和担忧地活着?因为给百合花衣裳,给田野绿草的神应许要照顾我们。为什么祷告?如果地上的父尚且给饼和鱼给他的儿子,何况天父岂不更要将好的礼物赐给求祂的人?

    我以前怎么可能看不见这一点呢?耶稣宣告登山宝训并非要我们像托尔斯泰一样,虽然多有失败还是要努力追求完全。他告诉我们登山宝训,让我们知道神的理想,而且我们不应该停止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也要我们承认神和我们之间的极大差距。任何人想要借着淡化神的要求来缩短这个距离,就完全会错意了。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将登山宝训变成一套律法的形式;登山宝训其实是要把所有的律法主义结束,像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注定是要失败的。倒不是因为它们太严格,而是因为不够严格。登山宝训斩钉截铁、毫无争辩地证明,在神的面前,我们都是站在同样的水平线上:杀人犯和愤怒的人,**犯和情欲**的人,盗窃犯和贪心的人,我们都是一样的无可救药,这其实是任何想要认识神的人唯一合宜的地位。从绝对的理想前摔下来,除了安身在绝对恩典的安全网里,我们无处可以安身。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八章 使命:恩典的革命
    怜悯的本质是不牵强的它如细雨从天飘下当怜悯与公义调和地上的能力也将显明像神的能力一样

    ——莎士比亚《威尼斯的商人》

    当我在芝加哥的班上和学生们一起读福音书,并且观看耶稣生平的影片,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模式:愈是无名小卒,他们在耶稣身旁就愈自在。像一个被社会弃绝的撒玛利亚女人、一个希律暴君的军官、卖国贼的税吏,以及最近才被鬼附的人,这些角色都对耶稣很有兴趣。

    相反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对耶稣都很冷淡。虔诚的法利赛人认为他不文雅又属世界,一个富有的少年官离开他,边走边摇头,甚至心胸开放的尼哥底母,也要在黑夜的掩护下才敢和耶稣见面。

    我提醒班上的学生,这种模式多么奇怪。因为今日基督教会所吸引的这批受人尊敬的族类,正是耶稣在地上时对他最怀疑的一批人。是什么使得耶稣那时的模式改变的呢?为什么如今罪人这么不喜欢和我们基督徒在一起呢?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在芝加哥那些下层社会中工作。他告诉我一个故事。有一个**,处在一个悲惨的难关,无家可归,健康日渐衰残,也没有钱给她两岁的女儿买食物。她眼中满了泪水,她承认她把她两岁大的女儿出租给那些有性怪僻的男人,从而赚取一点钱好去吸毒。我的朋友难以忍受她故事的那些骯脏下流的细节,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她哭诉,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他问她可否曾经想过去教会寻求帮助。「我永远不会忘怀,她脸上浮出那种纯净的惊讶神情」,他后来告诉我:「教会?」她喊着:「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他们只会让我感觉比现在更糟!」

    我告诉班上的学生,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的,居然使教会成为一种受尊敬有地位的社区。当年耶稣在地上所吸引的广大下层社会的人,如今在教会中是不受欢迎的。耶稣这位人类历史中唯一完全的人,怎么会吸引那些臭名昭彰的人呢?而又是什么阻止了我们跟随耶稣的脚踪呢?

    班上有人认为是因为教会里面的律法主义制订出一套严格的规则,使非基督徒觉得不受欢迎。班上的讨论突然改变方向,一些圣经学院和基要派教会的生还者开始交换分享一些战争的故事。我谈到在七十年代的初期,在离我们教会有四条街的那个可怕的慕迪圣经学院中有的一件很令我困惑的事。他们禁止男学生留任何的胡须,头发也不可以长过耳朵——虽然每一天这些学生要从学校的创办人慕迪(D﹒L﹒Moody)的大油画面前经过,慕迪是留着胡须和长发的。

    每个人都大笑,只有一个名叫格理格(Greg)的人例外。他坐在那里十分不安,好象头上冒烟一样。我看到他的脸一阵红一阵青,充满了怒气。格理格举起手来,然而愤恨和义怒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他几乎都有一点结巴了:「我很想从这间教室中走出去」,他说,整个教室一片寂静。「你们批评别人是法利赛人,我告诉你们谁才是真正的法利赛人,就是你(他指着我的鼻子),还有你们(他指着班上的同学)。你们以为自己多高尚、多坚强、多成熟。我告诉你们,我就是因为慕迪教会才会变成一个基督徒的。你们找一个单位来轻视,好让你们觉得自己更属灵一点。而且你们还是在人家的背后谈论,这就是法利赛人干的事,你们全都是法利赛人!」

    班上的人的眼光都转到我身上来,希望我有什么答复。可是我无言以对。格理格将我们逮个正着。在一丝属灵的自大中,我们真的是如法利赛人一样轻视别人,我偷瞄了一下时钟,希望找到一个缓刑的借口。可是我没有这个运气,还有十五分钟才下课。我等了一下,希望有什么灵感可以让我答复,然而却没有灵感,那份沉默变得令人很难忍受,我觉得很尴尬。

    这时鲍勃举起手来。鲍勃是新到班上来的,我到死都会感激他这一次拯救了我。他很轻声地开始缓和情绪:「我很高兴,格理格,你没有走掉。我们需要你在这里。我很高兴有你在我们中间,我希望能告诉你,我为什么来到这个教会。」

    「坦白地说,我非常认同腓力刚纔提到的那个芝加哥**,我是一个吸毒上瘾的人,就是再过一百万年,我也不会想要找教会帮助,但是每个星期二,这个教会让戒酒小组来到我们现在坐的这间教室里,我开始是来参加戒酒小组的活动的,后来我决定如果一个教会欢迎戒酒小组的人所带来的香烟烟蒂,洒在地上的咖啡,以及这一切,这个教会大概不太坏,所以我就尝试着来参加礼拜。」

    「让我告诉你,楼上在礼拜堂里的人,起初真让我不舒服,他们似乎什么都好,而我却是一无是处。我觉得这里的人,他们穿著已经够随便的了,可是我最好的衣服就是牛仔裤和T恤。我勉强地吞下自己的自尊,以后不但是星期二来,礼拜天也来教会。人们并没有避开我。他们向我伸出友谊的手,我就是在这里认识了耶稣。」

    鲍勃简单流利的一番话,打破了教室里的僵局,整个气氛改变了。格理格也不再紧张,我为了自己像法利赛人而道歉。整个教室在合一中下课。鲍勃把我们带到相同的地位,我们在神面前都是罪人,一样的迫切需要神。

    在结束以前,我问道:「教会该做什么才会变成一个**、税吏、甚至有罪恶感的法利赛人所乐意来的地方呢?」

    耶稣是罪人的朋友,罪人喜欢围绕在他身边,但是律法主义的人就很受不了他。耶稣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你从一个人的朋友就知道他的为人」,一般的俗语都是这么说。想象一下,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人把这句话应用在耶稣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惊谔。福音书中有几次记载耶稣应邀赴宴。除了其中有三次(迦南的婚宴、马大和玛丽亚的接待、以及他复活以后在以马忤斯路上的晚饭)是一般朋友间的社交,其它五次都是违反了社会传统的规矩。

    有一次,耶稣和患痲疯病的西门一同吃晚饭。因为我和保罗·班迪医生的工作,他是痲疯病专家,所以我也有机会和痲疯病人一起吃晚饭。我可以告诉你,两千年来医学的进步,并没有让患这个疾病的人在社会遭受的拒斥减轻一点。印度有一位高尚很有教养的男人,告诉我他有一天坐在教堂外面的车上哭泣。他的女儿在教堂里结婚,他不进去,因为不敢让人看到他变形的脸孔,免得客人都被吓跑了。他不敢办传统的喜宴,因为有谁会去一个痲疯病人的家呢?

    在巴勒斯坦,对痲疯病人有着严格的法律:患病的人必须住在城外,并且一接近任何人就要大喊「不洁净!」。然而耶稣完全不顾这些律法,和一个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是痲疯病的人一同坐席,更糟糕的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把珍贵的香膏倒在耶稣的头上,根据马可的记载,加略人犹大受不了而离席,直接跑到大祭司那里去出卖耶稣。

    另外一幅非常相似的情景,耶稣和另外一个名字也叫西门的人坐席,同样也有一个女人来膏耶稣,并且用她的眼泪和头发来洗耶稣的脚。这位西门是一个法利赛人,他不能接受耶稣这样的态度。耶稣解释他为什么偏爱与罪人和税吏在一起,而不愿意和像西门这种出众的公民在一起:

    「你看这个女人,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来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至少还有另外一次,耶稣接受有地位的法利赛人的邀请。宗教的领袖好像是双重间谍一样跟着耶稣,并且邀请他入席,以便挑他的毛病。虽然是一个安息日,耶稣明知会惹人生气,他还是医好一个患水肿的人。然后他提出法利赛人这种邀请社会名流的宴席,和神那种邀请「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宴席有什么不同。圣经上没有其它的耶稣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一同用餐的记载,我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耶稣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客人。

    另外还有两次宴席都是在税吏的家中。税吏总是不讨人喜欢的,可是在耶稣的时代更是特别令人嫌恶。他们抽税中饱私囊,大部分的犹太人都认为税吏是替罗马帝国效力的卖国贼,税吏是和盗贼、土匪、杀人犯、无赖相提并论的。犹太人的法庭不承认税吏的证词,并且不准使用税吏的钱去救济穷人,因为嫌他们的钱不干净。

    请注意,这两次都是耶稣主动要求去税吏的家中。当耶稣注意到被人排斥的撒该,因为太矮而必须爬到树上去看耶稣,耶稣叫他下来,并且要住在他家里。群众大不以为然,耶稣不理睬他们的抱怨:「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另一个无赖利未,耶稣是在他正坐在税关上收人民恨恶的税捐时候遇见他的。「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那次耶稣告诉群众这句话。

    从耶稣这些不同的吃饭的同伴中,我想找出为什么耶稣会让一种人(罪人)很舒适,却让另一种人(敬虔人)很不舒服。我在福音书中找到一幕情景,是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的。法利赛人抓到一个正在行**的妇人,这种罪行是要处以死刑的。耶稣会要他们怎么做呢?他们这样问是想让耶稣在道德和怜悯之间左右为难。

    耶稣等了一下,在地上写了一些字,然后对控告者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当众人都出去了,耶稣对畏缩的妇人说:「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他问道,「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一幅紧张的画面将耶稣生命中一个原则表明出来:他把人们压藏在心中的罪揭示出来,然而他赦免任何承认的罪。犯**的人罪蒙赦免而去,带着的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法利赛人偷偷地溜走,带着的是心中的隐伤。

    或许**、税吏以及其它罪行彰显的人乐意接近耶稣,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错了。对他们而言,神的赦免看起来很有吸引力。正如路易斯(C﹒S﹒Lewis)所说:「**不会处在一种以为自己现有的生活很满足,而不肯转向神的危险中,自以为义的人却充满了这种危险。」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对耶稣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许多人宁可要施洗约翰的风格:吃昆虫、严厉的审判和恨恶的信息。耶稣恩典的信息,尽管是来者不拒的,却仍是不太受欢迎。我倒很能体会这种偏爱律法而不甘于恩典的奇怪心态,因为我自己是在一种律法主义的环境中长大,恩典是一种靠不住、摸不清、很难理解的事,罪是实际、看得见又很容易攻击的目标,在律法之下,我永远都清楚我现在排在哪里。

    温迪·柯米那(WendyKaminer)这位现代的犹太人试着要了解基督教,他承认「信心的条例,得救是恩典,而且是仅仅靠恩典,对我而言是非常没有吸引力的。我觉得这需要把公义完全摆到一边,来想象出一位上帝,他对信心有兴趣而不理会行为。我还是喜欢一位神从天上看人间(如古老的笑话所说的那样),说道:『我希望人们别再担心到底我是否存在,而开始专心遵守我的诫命吧!』

    其实,我们基督徒何尝不觉得跟随一位只说「开始遵守我的诫命」的神要容易得多呢?

    在耶稣的年代,犹太人看见是一层一层的阶梯向着神而去,正如在圣殿的结构所表达的架构。外邦人和混血的撒玛利亚人只能在外院;在他们中间和犹太妇女中间有一堵墙隔开;犹太男人则可以再进深一阶,但是只有祭司才能进入圣所。最后只有一位祭司,就是大祭司,可以进入至圣所,并且是一年一次在赎罪节的时候。

    事实上,社会就是根据圣洁的步骤的一套宗教阶级的体系,法利赛人每天严谨地强化这套系统,他们一切的规矩,像什么洗手以及避免不洁净的,都是努力使自己更能为神所接纳。难道不是神设立哪些动物可做献祭来用,他喜欢无瑕疵并且不喜欢有缺陷、不洁净的吗?不是神禁止罪人、**的妇人、身体有缺陷的,以及一些其它不洁净的人进入圣殿吗?古犹太禁欲主义的昆兰社区(Qumram),他们有一套严格的清单,「神智不清、精神病、残疾的、聋子、小孩、瞎子、呆子、傻子、瘸子都不允许进入社区。」

    耶稣在这种宗教阶级的体系下出现,他真令法利赛人难受,因为他毫无顾忌地和小孩、罪人甚至撒玛利亚人来往。他触摸那些不洁净的人,或是让他们触摸他:像长大痲疯的、残废的、血漏的妇人、神经病和鬼附的人。根据利未记的律法,摸过一个病人就要用一天来洁净,耶稣大规模地接触许多的病人,他从来也不会关心什么不洁净的规条,甚至碰死人也不在乎。

    耶稣另外一件革命性的改变,就是他对妇女的态度。在那些日子,每一次会堂里面的聚会,犹太男人的祷告是「主啊,感谢你,因为你没有把我造成女人!」妇人坐在另外一区,不算她们的人数,也很少教她们摩西五经。在社会上,很少妇女会和她自己的家人以外的男人讲话,而且男女是授受不亲的。然而耶稣却自由地和妇女往来,并且像教他的门徒那样教导一些妇人。一个曾经有过五个丈夫的撒玛利亚妇人,耶稣就用她带来一个属灵的复兴(请注意,是耶稣先向她要求帮助的)。他很高兴地接受一个**来膏他,一些妇女跟着他的门徒一起旅行,毫无疑问这会引起不少的闲言闲语。在耶稣的比喻和例子中常常提到妇女,而且他经常为她们行神迹。根据圣经学者瓦特·温克(WalterWink)的研究,在四福音中,每一次耶稣与妇女接触,都是违背了当时的禁忌。事实上,正如保罗后来所写的,在基督里,「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

    多尔西·西乐,在这点上再加以说明:「也许并不应该奇怪,第一个在摇篮旁以及最后一个守在十字架的都是妇人,她们从未遇见一个男人像耶稣,再也没有一个男人会像他一样。他是一位先知和老师,从来不啰啰,从来不奉承、起哄、自以为了不起,从来不向她们说戏谑的笑话,从来不是对待她们好象『女人!上帝帮助我们!』或是『淑女!上帝帮助她们!』这位耶稣,他责备不带怒气,他称赞不要人领情,他把妇人所提的问题和争论当做一回事,他从未限定她们的领域,不要求她们要有女人的味道,也不嘲笑她们是女性;心中没有抱怨,更不需要维护男性的尊严;以平常心待她们。在整本福音书中找不到一个行为,一句信息,或是一个比喻的意思是借用女性的一些特点。从耶稣的话中,没有人能猜到一点女性本身有什么可笑之处。我可以很容易就从耶稣同一时代的人身上找出这些问题,甚至在他以前的先知,以及直至今**的教会也不例外。」

    真是如此。对妇人或任何被**的人们,耶稣将当时所接纳的智能完全反倒过来,法利赛人相信触摸一个不洁净的人会污染自己,但是当耶稣触摸痲疯病人时,他并未被污染——大痲疯病的病人倒是洁净了。当不道德的女人洗耶稣的脚,她回去罪得赦免并被改变。耶稣冒犯了风俗进入一个外邦人的家中,那外邦人的仆人就得医治。耶稣借着他的言语和行为宣告一个激烈改变恩典的新福音:一个要得洁净的不需要去耶路撒冷献祭,不需要行一切洁净的手续,只要跟随耶稣就行了。正如瓦特·温克所说:「圣洁的感染远胜过不洁净的传染。」

    简而言之,耶稣把重点从神的圣洁(排他性)转到神的怜悯(包容性)。不再是「不许可有不蒙爱的」这样的信息,他宣告「在神的国度中,没有不蒙爱的」,特意去和外邦人相聚,和罪人吃饭,触摸病人,他将神的怜悯范围扩大,对犹太首领而言,耶稣的行为破坏了他们宗教阶级制度的存在——难怪在福音书中至少提到十二次他们想要陷害耶稣。

    耶稣在一个故事里提到一个敬虔的法利赛人,和一位忧伤的税吏强烈的对比,就是包容性的福音的一个缩影。法利赛人一周两次禁食,按时十一奉献,敬虔地感谢神,他不像盗贼、邪恶者和犯**的人——更不像站在旁边的税吏。而这位税吏惭愧得连举目望天都不敢,以不能再简单的祷告来祈求:「神阿!怜悯我!一个罪人!」耶稣的结论是:「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在神面前比那人倒算为义了!」

    我们是否能从耶稣的故事中,得出行为是不重要的,在一个严谨的律法主义和盗贼、邪恶和**之间是没有区别的结论?当然不是,在许多方面,行为是重要的,只是行为不是让我们被神接受的方式。怀疑论者艾恩·威尔逊对这一段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这样地评论:「这真是一个道德上无政府主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似乎惟一重要的就是神赦免的容量。」正是如此!

    在耶稣自己的社会接触中,他是实行他在「论福」中所提倡的「伟大的逆转」。一般而言,我们在世上羡慕财富、美貌和成功,然而我们却被介绍到一个新的逻辑世界中,因为神爱穷人、受苦者和遭逼迫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如此。因为神眼中没有不蒙爱的人,我们也不该有,他亲身为我们做了榜样,耶稣挑战我们能用伊格那丢所称「恩典医治好的眼」来看这个世界。

    耶稣的比喻强调这个使命,因为他常常使得贫穷和受**的人成了他故事中的英雄。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穷人拉撒路——在耶稣的比喻中唯一有名字的一个人——他曾经受过富人不少的剥削,原来富人享受奢侈的衣服和食物,而乞丐拉撒路浑身是疮,在他的门口与狗为伴,然而死亡就完全逆转了他的命运。富人听到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在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这一幅清晰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早期基督徒的良心上。其中有不少是属于经济拮据的下层人民,富有的和贫穷的基督徒彼此立了一场交易:富有的基督徒出钱来资助许多的慈善机构,而贫穷的基督徒就负责为富有的基督徒代求,他们相信神当然是会比较乐意听穷人的祷告(即使是今天,在葬礼上,祝福的天主教修士还是祷告「拉撒路」会认识他们睡着了的同伴,因为根据天主教传统不是彼得而是拉撒路负责看守进入天堂的大门)。

    曾有一段日子,教会努力遵守这个新的逻辑,结果在罗马的帝国里,早期基督徒以照顾贫穷和受苦的人出名,基督徒不像他们那些异**的邻居,是很乐意将他们的朋友从野蛮人的绑架中赎回来,并且瘟疫来的时候,基督徒会照顾那些受苦的人。不像那些异**看到一点症兆的时就放弃了。至少在最早的几个世纪,教会按着字面遵行基督的命令:接纳陌生人、给赤身的人衣服穿、喂饥饿的人,并且去监狱探访犯人(根据教会的历史,这些善行一直延续到康士坦丁大帝得胜,他后来立基督教为国教,建立了皇家的教会,从此教会就把贫穷属灵化,将社会福利交给皇帝去动手,时日之久,连教会自己也变成了社会福利的一部份)。

    当我读到耶稣的故事以及研究早期教会的历史时,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难过。芝加哥班上的学生所提的问题令我悔悟,在耶稣明显的榜样中,教会怎么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社区?为什么卑下的人不再觉得被教会欢迎呢?

    我目前住在科罗拉多州,我参加的教会,几乎都是同一个种族(白人),相同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当我打开新约圣经实在令我惊讶,早期教会是在一片混合多样的土壤上扎根的,我们今日所熟悉的中产阶级教会,和福音书以及使徒行传中所描写那些多样化,且是多被社会所弃绝的人所组成的团体大不相同。

    我假想自己回到耶稣的年代,试着想象那幅图画。贫穷的人、生病的人、税吏,和**团团围绕在耶稣的身旁,因他的信息而激动,并得医治和赦免。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站在一旁,试验他、察看他,想要陷害他。我知道耶稣年代的这些事实,然而,在一个舒适的中产阶级教会,又是在一个像美国这样富有的国家,我很容易就忽略了耶稣信息的中心。

    为了帮助修正我的视野,我读了一些第三世界基督徒社区中的一些讲章。从第三世界的眼光来看福音,和今日许多美国教会所传讲的很不一样。贫穷和未受教育的人不能完全认同耶稣的使命宣言(『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信息给贫穷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禁的出监牢』)这段出自以赛亚书的话,但是他们确实听到耳中是好消息,他们明白这伟大的逆转并非是些抽象的理念,而是神伟大希望的应许以及耶稣对跟随者的挑战。无论世界如何对待他们,这些贫穷和疾病的人永远有把握,因着耶稣,神的眼中就没有不蒙爱的人。

    藉一个日本的小说家远藤周作(ShusakuEndo),将这个逆转的现象其实是耶稣使命的中心这件事印在我的心上。

    在日本,基督徒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远藤有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母亲,他十一岁的时候受浸,在战前的日本长大,他总感受到周围的一股疏远,有时候也被班上的同学嘲笑信「西方」的宗教。第二次界大战以后,他去了法国,希望在那里能找到属灵的答案。他再一次经历被弃绝,这一次是因为种族,而不是宗教。他是日本送到联军国家的第一批交换学生之一,远藤发现自己是许多种族嘲笑的对象,有人叫他「斜眼的日本鬼!」

    他在家乡遭弃绝,在属灵的家乡又遭弃绝,这是给远藤带来了信心痛苦悲哀的行旅。他去巴勒斯坦研究耶稣的生平。这在那里有了全新的发现:耶稣也是饱尝弃绝,而且耶稣的一生就是以弃绝来定义的:他的邻居嘲笑他,他的家人怀疑他是否疯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出卖了他,而他的同胞宁可饶恕一个恐怖分子,也不放过他的性命。在他一生的服事中,耶稣一直被贫穷人、被弃绝的人以及贩夫走卒所吸引。

    有关耶稣的这一份亮光给远藤带来了有力的启示,从他那遥远的日本的眼光,他一直以为基督教是胜利的宗教,就像康士坦丁的信仰。他曾经研究过神圣罗马帝国、光辉灿烂的东征,并且仰慕欧洲伟大教堂的建筑;他曾梦想有一天可以住在一个不会歧视基督徒的国家。但当他研究圣经时,他发现耶稣并不逃避歧视,耶稣是如以赛亚所预言的那位受苦的仆人一样:「遭人轻视和弃绝,忧患之子,常经苦难,人也掩面不看他」,远藤感到,这一位耶稣能够了解他所经历的弃绝。

    在远藤的眼中,耶稣把母亲的爱和旧约中的父爱带来了一个平衡,(心理治疗家艾瑞克·佛郎姆ErichFromm说,一个孩子在平衡的家庭中长大,会接受两种爱。母爱倾向于无条件,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都接纳孩子;父爱倾向比较短暂,当孩子达到某种的标准或行为之时,所加给孩子的认可。佛郎姆说,理想的情形是一个孩子需要接受并且内化这两种爱。远藤认为,日本这个父亲权威式的国家,能明白神的父爱,但不能体会母爱)。当然旧约中也有怜悯,但因为旧约中太过强调审判和律法,很容易叫人忽略了怜悯。面对着一个民族是在摩西五经严格要求下培养出的文化,耶稣介绍一位神是喜爱一个普通罪人的呼求多过于宗教专业的代求。他把神形容成那一位牧羊人,放下羊圈中的九十九只羊,疯狂地去寻找那一只走失的羊;像一个父亲,无法忘怀那位叛逆忘恩负义的儿子,虽然他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尊敬又顺服的儿子;像一个富有的主人,打开宴席的大门,欢迎一群无家可归的无赖和乞丐。

    耶稣时常心中满了「怜悯」。在新约的时代,这个字是一个母性化的字,用来表达一个母亲对她**里的孩子的感觉。耶稣特别去拥抱那些不可爱又不配的,那些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如果这些人亲近我们,我们会希望他们走远一点的——耶稣这样做是要人明白,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一无是处的人,对神而言都有无限的重要。一位不洁净的妇人,因为太害羞也太惭愧不敢面对面地来靠近耶稣,她只敢碰一碰他的衣襟,希望别被发现,想不到还是被耶稣注意到。她后来知道,正如其它那些一无是处的人一样,你是逃不过耶稣的眼光。

    耶稣亲身来证明神不是爱一个民族或是种族,他是爱每一个个别的人。我们每一个人对他而言是重要的。「借着爱那不可爱的」,奥古斯丁说:「你使我们成为可爱的。」

    有时候,我不认为相信神的爱是那么容易的,我又不是像活在第三世界的那么贫穷的基督徒,或是像远藤那样饱尝弃绝,但是我确实知道我所经历的苦难。每一个人无论是何种背景或经济能力,都难逃苦难。每一个受苦的人都需要恩典医治的眼神。

    有一个很糟的星期,一连两天有人打电话给我,来讨论我所写的一本书。第一位是科罗拉多州的年轻牧师,刚刚发现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将死于爱滋病。「我怎么跟我的青年团契谈论一位爱的神,会让这样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他问道。第二天,我听说一位瞎眼的人,几个月前,因为同情一位曾经有毒瘾的人把他接到家里来。最近他发现这个人居然在他的屋顶下和他的妻子有了奸情。「神为什么当我试着要服事祂的时候,却要处罚我呢?」他问道。就在这个时候,他的零钱用完了,所以电话就断了,我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我已经学会了不再试着去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这位年轻的牧师妻子会分到一瓶有感染的血浆呢?为什么一些好人因为好行为而受**,而一些邪恶的人却长命百岁呢?为什么在几百万个要求医治的祷告中,仅有如此少的祷告蒙应允呢?我不知道。

    有一个问题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困扰着我,我相信这是我们对神许多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神到底关心不关心呢?」我知道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研究耶稣的生平。在耶稣身上,神给了我们一张看得到的面孔,在这张面孔上,我能直接地读出神对着那位年轻牧师或是我不晓他名字的瞎眼人是如何的感受。耶稣并不会除去一切的苦难——他仅仅医治全球上极少的一部份人——但是他却表明神是否关心的这个问题。

    我知道至少有三次,苦难让耶稣流泪。当他的朋友拉撒路死的时候,他流泪。我记得有一年我有三个朋友相继去世,我发现哀痛是不会习惯的,我前面两个朋友的死亡一点都没有使我能够预备好面对第三个朋友的死亡。哀痛如同火车将我撞倒,将我压扁,令我喘不过气来。我除了哭之外不能做什么。我发现耶稣的朋友拉撒路死的时候,他也有类似的感受。这给我一些安慰。这让我忽然有一点体会神对着我的三个朋友之死是什么体会。因为这三个人也是他所爱的人。

    另外一次,当耶稣看着耶路撒冷,想到这个城市即将面临的悲剧,不禁眼泪盈眶。他这个哭正是远藤所提的母爱:「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象母鸡把小鸡聚集在她的翅膀之下,只是你们不愿意」这种伤痛,使我想到那些走偏了路,求自由,放弃了信仰的孩子,他们父母心中的伤痛;或是一个人遭配偶遗弃时候的感受——被遗弃的爱人之痛苦。那是一种无助、无奈的痛苦,我实在惊讶神的儿子居然在面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时候,会发出如此无助的哭泣。甚至神,满有权能,也不能强迫一个人去爱。

    最后一次,是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耶稣「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神。」但是,当然他并未蒙拯救免死亡。我们能够说耶稣是在问一个我们每一个都曾经问过的问题:神是否关心?当他引用诗篇「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他难道还有别的意思吗?

    再一次,我找到奇特的安慰,因为当耶稣面对痛苦的时候,他和我们的反应是一样的,他在客西马尼并没有祷告说:「哦!主阿!我真感谢你选择我能为你受苦,我真享受这样的特权!」不是的!他经历悲哀、惧怕、遗弃,甚至近乎绝望。然而他坚忍,因为他知道在宇宙的中心有他的父亲。一位神是值得依靠的,无论目前环境是如何。

    耶稣对受苦的人们和市井小民的反应,给人提出了神的心事是如何的一点内幕。神不是那么没感动的绝对者,他是那位爱的神,愿意亲近人。我相信,神看见我一切的弱点,正如耶稣看着站在她儿子棺材旁边的寡妇,或是长大痲疯的西门,以及那个西门彼得,他虽然诅咒耶稣,但耶稣还是使用他建立并带领主的教会。教会应该是一个被弃绝的人永远可以找到的安息之所。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九章 神迹:超自然的剪影
    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是一个不信的人,他永远都可以找到力量和能力不相信神迹。如果摆在他面前有一个无法推诿的事实,他宁可不相信他所看见的,也不愿意相信神迹的事实。信心并不是由神迹而来的,但是神迹是由信心而来的。——多斯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

    我所长大的环境中神迹处处可见。大部分的星期天,我们教会的人都会做见证说前一周他们的祷告是如何蒙应允的。一个母亲带孩子去看医生的时候神帮助她找到了停车位置;失落的钢笔奇迹般地再重新出现;就在准备手术的前一天,脑瘤就消失了。

    在那段日子里,我认为耶稣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特别是他在水上行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如果我能在学校表演这么一次特技,那该多棒!如果我能像天使一样在教室里飞翔,让那些嘲笑我以及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哑口无言,那该多好!我多么希望能从巴士站那些倚强凌弱的家伙面前走过而不会受伤,正如耶稣在他家乡从一群愤怒的群众中走过一样。

    只可惜无论我如何努力地祷告,我从来没法子在教室里飞翔,那些倚强凌弱的家伙还是如过去那样折磨我。甚至那些人「蒙应允的祷告」也令我迷惑不解。有的时候再祷告也没有停车位;钢笔掉了就是掉了;有的时候,教会的人也会失业;教会的人也会死有一个极大的黑影笼罩着我的生命:我的父亲在我一岁生日那年,尽管有几百位基督徒迫切地每时每刻地为我父亲祷告,然而他仍因小儿痲痹症而去世。那个时候神到底在哪里呢?

    成年后大部分的时光,我都在寻找年轻时所产生出的一些疑问的答案。我发现,祷告并不像自动销售机:输入你的选择,就得到你所要的。神迹就是「神迹」,不是每天平常生活的经验。我对耶稣的看法也改变了。当我回顾耶稣一生时,我发现神迹已不再如我小孩子时所想象的那么重要的了。耶稣不是来做超人的。

    是的,耶稣是行神迹的——大约有三打之多,看你怎么数算——但是福音书事实上却不予重视。耶稣时常要求那些看见神迹的人不要告诉别人,有一些神迹,譬如像登山变像,或是叫十二岁的女孩从死里复活,他只让少数的门徒看见并且严厉地吩咐他们不可告诉别人。虽然耶稣从未拒绝为任何人医治身体的要求,但是他永远拒绝示范表演来令群众惊讶。同时他也从不去取悦重要的人物。耶稣很早就知道神迹所引起的兴奋不会转化成改变人生命的信心。

    怀疑论者当然不相信任何神迹。对他们而言,所有超自然的事件,他们肯定都是不屑一顾的。在华盛顿的史密斯·奈尼亚博物馆,有一本皮面的书,是杰佛逊(ThomasJefferson)删除所有关于神迹部份的经节以后的圣经。这就是一本他一直到死以前每一天所读的圣经,是一份比较合他口味的福音。耶稣在其中只是一个老师,而非神迹的工作者。

    杰佛逊的方式,不过是在耶稣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情形的一种历史性的回响,那时的理性主义者也在沉思耶稣的教训,详细检查他的神迹,有的时候他们就是否认摆在他们面前的确凿的证据,有的时候他们去寻找以别的方式来解释(如魔术、魔鬼的能力)。人们很难相信神迹,似乎第一世纪的人和现代的人一样奇特,那时和现在一样,神迹引起怀疑,遭轻蔑,只有少数的情形引发信心。

    因为我接受耶稣是神的儿子,驾着荣耀的云彩来到地球上,所以我接受他所行的神迹就是他工作自然的配合。纵然如此,神迹仍然使我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这么少?可是为什么又有一些呢?为什么是这些特殊的神迹而不是别种的呢?我是一位新闻记者而不是神学家,所以当我来寻找线索的时候,我不是以系统分类的方式来看这些神迹,我是看每一个单独的情景,从耶稣的生命中来看一些印象派的剪影。

    耶稣第一个神迹可能也是最奇怪的一个神迹,他再也没有重复任何像这个神迹的事情,而且这个神迹不但是对别人,就是对耶稣自己而言,也是出乎意料之外。

    大约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耶稣和他新选定的门徒们一同参加一个婚宴,他的母亲,也可能有其它的家人,也一同来参加这个婚礼。在像加利利这样的村庄生活里,婚礼是给原本单调的生活带来一些喜庆的气氛。新郎和他的同伴,持着火炬盛装**,浩浩荡荡穿过街头去迎娶新娘,然后众人赶到新郎的家中开始如同皇家的宴席。想一想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那部影片中的情景,这些快乐的犹太家庭,身着最美丽的衣饰,跳舞穿过乡间,满了音乐和欢笑,桌上摆满了盛食物的陶器和许多的酒缸。这个宴席可能持续一个礼拜,只要食物和酒以及好的气氛能维持,一个婚礼可真是一段喜乐的高潮。

    耶稣的门徒一定看得眼花撩乱,难以相信这种热闹的场面,特别那些原本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们以前吃的是沙漠旷野的食物,穿著的是动物皮毛的衣服,这些禁欲主义者,现在和犹太少女共舞,然后狼吞虎咽地大享口福?镇上的人们会不会问一问他们有关这近四百年来最像先知的施洗约翰的事呢?约翰福音对这些问题提都没提,约翰只提到在整个宴席就要被迫停顿的危机时刻:酒喝完了。

    从紧急性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然是挺尴尬的,可是犯得上要麻烦这位来医病及使被虏者得释放的弥赛亚吗?「亲爱的妇人,你为什么把我扯进来?」当他的母亲提到这个问题时,耶稣这样回答,「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当耶稣衡量母亲玛利亚请求的那几秒钟,耶稣心中想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如果他采取行动,就表示他的时间已经开始了,从那一时刻开始,他的人生将会改变。如果他有权能的消息一走漏,很快从推罗到耶路撒冷都会有需要的人来求他。群众会蜂拥而至:癫痫症、瘫痪病、聋、哑、鬼附的,更别谈那些街上讨饭的也会来讨一杯免费的酒。首都马上就会有调查员派下来,一个计时的钟就要开始激活直等到加略山才能停息。

    然后,这位耶稣,就是曾经在旷野禁食,不久以前才断然拒绝撒旦的挑战要他把石头变成面包的耶稣,做了一个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的决定:他为了顾全别人的需求而改变他的计划。「把缸里装满水」,他告诉仆人们。水倒了进去,神奇的酒——上好的酒,通常是精选的酒,都是趁着味觉还很敏锐的时候,客人也最容易有好印象的时候便早早地拿出来——这样的酒流了出来,宴席再一次进入高潮,主人可以放心,新婚的宴席重新恢复尽情的庆祝。

    约翰没有提到客人,甚至主人,对于这一场幕后发生的事件有任何了解,玛利亚当然知道,仆人们也知道。耶稣的门徒也知道「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我们能从这一件古老的事件中学到什么功课呢?乔治.麦当劳(GeorgeMacDonald)以及路易斯(C﹒S﹒Lewis)两位作家都认为这是提醒我们神的一般恩典,以聚集的光束集中在这一件事上,好象太阳光透过放大镜一样。他们注意到,耶稣的神迹,一般都不会与自然规律相违背,但是会重演创造的正常活动,不过是以不同的速率显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上而已。「有一些神迹是把神在宇宙中做过的事,在小地方上在再做一次。」路易斯这么写着,「上帝创造了葡萄树,教它用根来吸取水分,借着太阳的帮助,将水变成果汁,以后会发酵而产生某些特质,因此,每一年,从挪亚的日子直到如今,神都在把水变成酒。」同样地,抗体以及抗原每天在我们身体上创造许多医治的神迹,但是是以一种缓慢而不太令人兴奋的方式,而不是像耶稣有时所行的医治神迹那样的方式。

    那么,到底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一个奇怪的第一次神迹代表什么呢?约翰没有依照他的习惯给我们解释这一个神奇的路标是什么意思,神奇对约翰而言,永远都是一个记号,一种表演的比喻,有的解经家认为这是最后晚餐的预演。在最后的晚餐,耶稣不是把水变成酒,他是把酒变成血,他自己的血,为了全人类所流的血。这一个解释有可能是对的。

    我比较喜欢另一个比较奇异的解释,它很详细地记载约翰提到酒是从很大的(20~30加仑)的缸里舀出来的,这些洁净的缸是犹太人放在门口,用来遵守礼仪上洁净所需用的,即使在婚宴上,也得尊重一套洁净的繁文缛节。耶稣或者眼中一闪,把这些水缸,原来是旧式的表号变成了酒缸,新的预兆。从法利赛人洁净的水,变成了全新时代所造的新酒。礼仪洁净的时代已成过去,庆祝赞美的时代已经来临。

    像施洗约翰这类的先知老是讲审判,事实上,旧约许多的神迹也都表达严厉的审判,然而耶稣的第一个神迹,是表达温柔的怜悯。这个功课是和耶稣一起参加迦南婚宴的门徒所不会忘记的——特别是那些最近才离开施洗约翰来跟随耶稣的门徒。

    将水变酒这个仅此一次的神迹,并非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就连这个小镇的地点,今日考古学家都无定论。然而,不久以后,耶稣是在大群兴奋的群众面前,且是大庭广众之下,施展神迹的权能。正如今日一样,任何身体得医治的神迹,是会引起最多的注意。约翰福音第九章告诉我们,在耶路撒冷这个首都,也就是反对耶稣势力的中心,就显现了一件这样的神迹。约翰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述这个故事,他把当耶稣打破规矩传统所发生的情形进行了一个范例式的素描。

    这个故事是以许多生病的人开始,然后当然是跟着「为什么是我?」「神要告诉我什么事呢?」这一类的疑问。在耶稣的年代,人们假设悲剧的发生都是报应(我注意到从耶稣的时代到现代,人们对着悲剧的看法有了多么大的改变,现代人什么事都会怪神,大灾难——保险公司称为天灾——神的作为,就是一般事也怪神不好。在199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快速滑冰的丹·强森(DanJanssen)刮到冰块而再一次失去了500英尺的比赛冠军之时,他的妻子罗冰(Robin)立刻哭喊:「为什么?神?又一次呢?神不能这么残酷!」几个月以后,一个年轻的妇女写信给达普森博士(Dr.JamesDobson),「四年以前,我和一个男人约会,不小心怀孕,我极为惊恐!我问神,『你怎么能允许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呢?』」我不禁要问,到底在溜冰转弯失控和一对年轻人约会不能自制而发生的事上,神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若没有罪,就没有死亡。若无罪孽就没有受苦。」法利赛人是这样地教导人。他们认为天灾,先天性的缺陷,瞎眼和癫痫都是处罚的报应。现在「一个先天的瞎子」进到图画中来,因为受到犹太人的传统影响,耶稣的门徒就辩论是什么罪造成的。这个人是否不知怎样的在**里就犯了罪?还是他承受他父母犯罪的结果?——这是一个很自然但却不是一个公平的看法。

    耶稣对这个问题的响应**了一般人认为神对疾病和残障人的看法。正如他不接受所有的悲剧都是罪有应得的看法一样,耶稣否认这人的瞎眼跟任何罪有关联(参见路加福音十三:1-5)。耶稣要这个病人知道他是特别蒙爱的,而非被神诅咒。他每一次神迹的医治都是针对着拉比「罪有应得」的传统观点。

    门徒要追究以往,想要找出「为什么?」耶稣改变他们的方向要面对未来,以回答另一个问题:「有什么目的?」。他的答案是:「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原来是一个人瞎眼的悲剧故事,结果却成了众人瞎眼超现实的悲剧。这个人的邻居要他证明他的身份,法利赛人开始对他展开正式的调查,而他的父母(这无情无义的父母,居然任凭儿子去过讨饭的日子)在压力下也逃避,至于这个曾经瞎眼的人,他可没时间谈这些神学上的冥想:「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他为耶稣作见证「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在耶路撒冷,耶稣的教导被谴责为异端。这样一个明显的神迹,又是在安息日行的,对于当局的教义是有致命的威胁性。虽然法利赛人无法证明神迹没有发生——一个瞎眼的乞丐如今正眼看着他们,并在公开的法庭之下嘲骂他们——最后,他们还是抱住他们过时的报应理论,「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么?」,他们一口咬定这个人的瞎眼是罪孽的结果。神学上的瞎眼是不容易脱落的。

    正如福音书中其它记载的一样,对这个神迹的反应,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关于信心的原则:虽然信心可能产生神迹,神迹却不一定会产生信心。

    我们可以认为疾病是身体细胞机械式的失常衰败,你也可以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来看,疾病是身体、心思和魂都包合在一起的一种「不自在」(dis-ease)的光景。这一看法是从和我一同写过书的保罗·班迪(Dr.PaulBrand)医生那里借鉴过来的。班迪医生是一个痲疯病专家。通常,对于痲疯病的患者,除了犯病初期,他们一般是不会感到什么疼痛。事实上这是真正的问题:当痲疯病的杆菌破坏了神经细胞以后,病人不再对任何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危险会有什么警觉性。一个痲疯病人可能整天带着扎在身上的铁钉走路,或是使用一个会割手的锤子,甚至刮破眼球上的发炎部位而不感到任何疼痛。这些行为均会毁坏身体组织,至终导致失去四肢或是视觉。

    尽管他们不能感觉疼痛,痲疯病人却仍受折磨,甚至不比任何人少受苦。他们所受大部分的伤痛,都是从外面加给他们的,他们周围的社会对他们的弃绝。班迪医生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印度治疗一位很聪明的年轻人,在检查的过程中,班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透过翻译告诉他整个疗程。很快,班迪很惊讶地发现这位病人居然开始发抖哭泣:「我说错了什么吗?」班迪问他的翻译。女翻译用印度的土语问病人,然后报告说:「没有,医生,他说他哭是因为你将你的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他来这里以前,许多年来从来都没有人去碰他。」

    在现代的西方国家,痲疯病是很少见的,但是一种新的疾病取代了痲疯病在道德和社会上的禁忌:「爱滋病,现代的痲疯病」。前任卫生署长肯普医生(C﹒EverettKoop)说,「许多人今日对爱滋病人的态度与一百年前人们对痲疯病人一样」。我知道一个爱滋病人,旅行了一千一百里才回到他在密西根的家,与他的家人一同过感恩节。他已经有七年没有见过他的家人,他的父母很不自然地欢迎他。在上菜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大堆的火鸡及其它的菜装在高级的瓷器里,只有这个患爱滋病的儿子,使用塑料盘子和刀叉。

    耶稣完全清楚随着像爱滋病或痲疯病而来的社会污点。利未记上的规定,一个痲疯病患者,必须住在城外,必须与人保持至少六尺的距离,并且穿著葬礼的衣服。我能想象,当一个被社会弃绝的人,从人们中间走过时,会引起群众何等的愤怒。毫无疑问,大家都退避三舍,这人跪在耶稣脚前:「主阿,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他说。

    马太、马可和路加对这一幕均有不同的记载,但是三卷书都有一句带着爆炸性的句子:「耶稣伸手摸他。」群众一定大吃一惊——摩西的律法岂不是禁止人这样做吗?这些痲疯病人都变得畏缩不前,有多少个月甚至多少年,他们都被剥夺和温暖人类肉身接触的感受?耶稣的触摸使他们脱离了「不自在」的光景,平安再一次得到恢复。

    耶稣对「不自在」的光景所有的反应,给他的教会立下榜样。基督徒跟随他的模式照顾疾病、贫穷和为社会所弃绝的人。在痲疯病这一个情形,教会是偶尔加上神的诅咒一类的信息,但是同时,也有不少人挺身而出,毅然领导治疗的过程。宗教的命令使他们来照顾痲疯病人。许多科学上对这个病的治疗技术的突破,都是由这些宣教士所发现的,因为只有他们愿意在痲疯病人中间服事。同样地,现在许多基督徒也参与对爱滋病患者的服事。在医院里,有一个现代的运动,就是专注于那些身体上没有什么希望得痊愈的病人,但是却极需爱和关心。

    泰瑞莎修女带领一些修女们在加尔各答设立痲疯病人的医院和诊所,有一次她说:「我们已经有了痲疯病的药物,然而这些药却不能治疗被人弃绝的根本问题,而这正是我们的姐妹希望能提供的。」她说,因疾病和贫穷被弃绝所遭受的痛苦,远超过物质上的需要。「一位在澳洲的酒鬼告诉我,当他独自在街上逛的时候,他可以听出来,人们在靠近他时均加快脚步。孤独和感到没有人要是最可怕的贫穷。」一个人不一定要是医生或是神迹工作者才可以提供这些需求,换而言之,任何人均可以提供这些需要。

    在福音书中,讲完了医治痲疯病的故事,紧接着就是一个很温馨的故事,说到朋友能给忧伤的人带来多大的差别。一个瘫痪的病人,只有靠人帮助才能进食,才能洗澡,甚至还需要他人协助才可上厕所。现在他要将信心化作行动也需要他人协助。

    我还记得在主日学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在我心中激起的那股震撼力。这一位瘫痪的人是如此迫切地要看到耶稣,他能说服四位朋友,把房顶挖个洞,将他从洞中放下来。这个人一生都只能平躺着,现在可有机会以垂直行动而闻名(译注:是指从洞中垂直放下来)。解经者痛苦地解释道,巴勒斯坦的房顶不像我们今日的房顶,它们均是由茅草和瓦片盖的,比较容易拆。他们完全忽略了真正的重点:从房顶上的一个洞进入人家中,总不是一件正常的事,而且,不管这房顶是如何地容易拆卸,去挖一个洞肯定是会对房顶下面的事产生干扰,灰尘飞扬,一些茅草秆和石灰掉到客人的头上,噪音和混乱一定会使得聚会中断。(有一位名叫多那·沉尼尔DonaldSenior的神职人员,从这个故事中观察到一样我从来没注意的事,这就是残障人士出入的问题。沉尼尔这么写着:「任何一个残障人士都能提供许多像这样的故事——穿过教室的储藏室才能进入到礼拜堂(甚至更糟糕的是要被人像小孩一样地从前面的台阶上抱起来),或是要用运货的升降机,然后穿过厨房或是机器房才能进到聚会的地方,和由前门进来的一般『正常』的人一起聚会。」)

    这些群众,就是他们造成接近耶稣的困难,在这件事情上有两次的震惊。第一次是瘫痪病人的朋友,他们采取这套混乱的手段,第二次则是耶稣完全出人意料的反应。当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这里强调四位朋友在医治上的角色——他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钦定本的英文圣经翻做「小子,别灰心」,其实按字面的翻译就是「开心吧!」

    很明显,耶稣还满喜欢这一次的打岔。过人的信心总是会令耶稣欣赏的,很确定这四位拆除员证明了他们的信心。可是耶稣的反应却使旁观者大惑不解。谁说到罪的事呢?耶稣算老几,怎能赦免罪呢?根据一般的风尚,这些宗教专家就开始争论,耶稣是否有权赦免罪,而无人关心这个残障的人还躺在地上。

    耶稣如迷雾一般的话语使得辩论安静下来,这段话似乎是把他对肉身医治的态度做了一个总结:「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免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虽然他暂时把那个问题搁在一边,可是他全部的服事却提供了答案。好象他要证明他的论点。耶稣仅仅说句话,那个瘫子就站起来,拿起他的褥子就走出去了(或许是溜出去)。

    耶稣永远不会遇见一个他自己无法医治的疾病,一个他无法复原的天生缺陷,一个他不能赶走的魔鬼。但是他却遇见过一些他无法说服的怀疑者。他也遇见过不肯悔改的罪人。罪得赦免包括了接受者的意志,有一些人听见耶稣最强烈的有关恩典和赦免的话,却转身离去不肯悔改。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当耶稣医治这个人的时候,他向着这些怀疑者的宣告,是一个很清楚的说明,以较低层次的事(医治)来服事较高的事(知道)。耶稣知道属灵的疾病远比任何肉身的病痛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每一位蒙医治的人后来还是要死亡——然后呢?耶稣来并不是要医治世上的细胞,他来主要是医治人的灵魂。

    我们住在这个物质的身体里是多么容易就贬低了属灵世界的价值。我注意到耶稣是花了许多的时间来对付像假冒为善、律法主义和骄傲,我却不知道有任何一位电视上的神医事工是专心于医治这一些属灵的问题;我知道有许多的神医事工专注于肉身的疾病。正当我有一点自以为是的时候,我就想起在我身上有一丁点病痛时,我是多么容易觉得受病的折磨,但是我却很少觉得受罪的折磨。

    在神迹一事上,耶稣和他大部分的跟随者是有一套不同的优先秩序。

    只有一个神迹是在四卷福音书都有记载,那就是在加利利海边的一个草地的小山坡上,正是耶稣的受欢迎度——也是他的危险度——达到最高潮的时候,无论他到哪里,大群的人都跟随在他的后面,其中有许多是疯狂或是受困苦的人们。

    就在大神迹发生的前一天,耶稣为了避开群众,就渡过了湖。希律王砍了施洗约翰的头,施洗约翰是耶稣的亲戚,也是他的先锋和朋友。耶稣需要时间单独悲哀。毫无疑问,约翰的死在耶稣的心里也激起了许多关于他自己未来命运的想法。可惜,没有办法能隔离安静的退修,昨天那一堆群众居然走了十里路绕过湖来,很快地成百上千的人们吵嚷着围在耶稣的身旁。「就怜悯他们。」马可这么说,「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样。」本来打算花一天的功夫使自己的灵重新得力,耶稣现在却将时间花在耗费心力地治疗病人身上,并且向可以坐满现代篮球场的人群讲道。

    食物缺乏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办呢?至少有五千男人,更别提妇人和孩子了!打发他们走吧!有一位门徒这么建议,耶稣却说请他们吃晚饭。什么!他在开玩笑吧!我们至少得花八个月的工资啊!

    耶稣以他们从未见过的方式处理这个场面,他要人们五十个一组坐下来,这很像一个政治活动的集合编组——欢喜的、有秩序的、有组织的——这正是人们期盼弥赛亚的样子。

    我们这些现代人回头来读耶稣的生平,无可避免地都已经知道后来情景是如何的了。那一天,除了耶稣以外,可没有人有任何的谱。整个山坡上挤满了人,谣言四起,他就是那位吗?可能吗?在旷野的时候,撒旦曾经诱惑耶稣行一个取悦群众的神迹,但是现在,不是要取悦群众,而是要喂饱他们的肚子。耶稣拿了两条咸鱼和五个面包小饼,就行了众人期盼已久的神迹。

    三卷福音书是只记载这件事。「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马可技巧性地轻描淡写了一点事后的情形,只有约翰告诉我们以后的故事。最后耶稣有了一段单独的时间,那就是当他的门徒摇桨过湖,一路上和风暴雨抗争那段时间。耶稣整晚在山上独自祷告,后来,他在水上行走,再和门徒同在。

    第二天清晨,几乎是一种可笑的追逐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众人弃船热心地追随,好象是一群鱼在湖上好奇的紧追。经过一天品尝了一个神迹以后,他们更加任性地想要多几个神迹。耶稣探出这群人的真正动机:要抓住他,强迫他作王。魔鬼曾经应许耶稣:世上的万国我都要给你。

    双方继续地交谈,很可能是如同鸡和鸭讲话。耶稣一反常态唐突地指控群众贪心的动机,说他们只不过是为肚腹要食物。他说了一些煽动性的话:「我是生命的粮。」和「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他也说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话:「除非你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在你里面就没有生命。」

    像一个希腊的歌剧,观众对着这些深奥的话膂有戏剧性的反应。他们发牢骚,他们争论不休,然而,他们并不轻易地放弃他们的梦想。古老的犹太传统教导说,弥赛亚来的时候将重新恢复摩西时代降下吗哪的事,耶稣昨天岂不是正做了这件事吗?昨天吃的东西,还在肚腹中消化,他们就要求另一个神迹。他们已经上瘾了。

    最后耶稣「赢」了这一场争执。他毕竟不是他们所要的那种弥赛亚!他不会应观众要求而提供面包和特技表演。这一群众多不安的人们就散去了,连耶稣自己的门徒也彼此发牢骚:「这话甚难,谁能听呢?」他们说。只有约翰记载门徒就**,许多人离弃了耶稣。「你们也要去吗?」耶稣悲哀地问那十二个门徒。

    给五千人吃饱这个例子,显明耶稣虽有一切超自然的能力,对神迹却是爱憎交集。不错,神迹是会吸引群众,博得掌声,但是极少会鼓励人悔改而产生长期的信心。耶稣所带来的是顺服和牺牲这样硬的信息,而不是给一些看热闹,追求感觉者的余兴节目。

    从那天开始,耶稣的教训有了新的改变。仿佛这次一天之内从被人喝采到遭弃绝,他弄清楚了他自己的未来。他开始更多地讲述他的死亡。他对群众所引用的一些奇特的比喻,也日渐好象清楚了。生命的粮并不是魔术,好象吗哪一样;生命的粮是从天上降下来,为了破碎,以后与血混合。他是讲到他自己的身体。罗伯特·法拉·卡普(RobertFarrarCapon)这么说:「弥赛亚并非要以神迹或贴绷带的介入来拯救世界:这里平息一场风暴,那里喂养一群人,过两天治好一位岳母。相反地,他是以一种深沉黑暗笨拙的神秘来拯救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的中心就是他自己的死。」

    耶稣那一天在湖边的绿色山坡上经受了一场考验。撒旦在旷野曾经给了他一次预演,不过那次的试探是比较理论的。这次是真的,一个试验来登上他原来就完全有权柄登上的宝座——他拒绝了被立为王,而宁可走一条更难更谦卑的道路。「一个邪恶**的世代要看神迹。」耶稣对要求他显示他能力的人的回答。在耶路撒冷这个首都,虽然有许多人看见他行的许多神迹而相信他,「他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心。

    一个指针(约翰福音中神迹这个字的原文)不证明什么;一个指针仅仅是为那些寻找方向的人所做的一个记号。

    约翰福音中最后一个伟大的指针是在这卷书的正中间第十一章,这是承先启后的关键。约翰指出叫拉撒路死里复活这件神迹,后来成为宗教当局要耶稣命的主要原因。这一段记载同时把耶稣在地上的神迹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做了一个很精简的结论。

    拉撒路的故事有独特「戏剧」效果。通常,耶稣对病人的请求是立即回复的,有时甚至为了病人的要求而改变他自己的计划,然而这一次却例外。当听到他的好朋友生病的消息后,他在别处又拖了两天。他是故意如此做的,而且知道因此导致了拉撒路的死亡。约翰还记载了耶稣向他门徒那一段神秘的解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他居然刻意任凭拉撒路死亡,并让他的家人悲哀。

    路加福音中,在其它的事情上,对拉撒路的两个姐妹截然相反的个性进行了少许描述:马大是个性情急燥,在厨房里匆匆忙忙的主人,而玛丽亚则是沉默寡言,她安**在耶稣脚前。悲剧发生之时,这两个人的个性还是不一样。马大匆忙地赶到路上,在村庄外面迎接耶稣。「主阿!」她责怪他,「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亡」。后来玛丽亚才跟来很沉痛地说了完全一样的话:「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这对姐妹的话中带着控告:她们责怪神不听祷告。无论我们怎么试图避免,当悲伤来临之时,我们总是要说一些像「如果」的话。如果他没赶上那班飞机,如果她早点戒烟,如果我能花一点时间去说「再见!」。在马大和玛丽亚的情形,她们这个「如果」的对象很清楚:神的儿子自己,她们的朋友,这一位可以阻止死亡的人。

    不能说她们没有信心。马大向耶稣保证她甚至相信他是弥赛亚,神的儿子,她们如同孩子的信心非常坚定:为什么耶稣不尊重她相信死后的生命这样的信心呢?朋友和亲戚很残酷地问道:「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人不死么?」

    马大在哭泣,玛丽亚在哭泣,所有的伤心人都在哭泣。最后耶稣自己,「心悲叹又甚忧愁。」也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约翰没有说耶稣为什么哭泣。因为他早有计划要将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他不会像那些伤心绝望之人的悲痛,不过还是有一些东西摸着他。当他来到坟墓前,福音书中再一次提到耶稣心里的悲叹。

    死亡以前从来不令耶稣操心,在那个葬礼进行的中间,他曾叫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他也曾经令睚鲁的女儿复生,而且是以一种很戏剧化的方式命令,「我的孩子,起来吧!」——如同父母,在孩子小睡片刻之后,来叫孩子起床。这一次,在拉撒路家人的事上,他似乎情绪激动,悲叹、忧愁。

    耶稣在坟墓旁边的祷告有一点暗示:「父阿!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因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从来没有别的地方,耶稣祷告的时候,还会想到这些在旁边的听众。如同莎士比亚歌剧里的演员,转向观众,发表一段独白。在这时候,耶稣似乎很清楚他的双重身份:既是由天降下来的那一位,也是生在地上的人子。

    公开的祷告,大的声音,所摆的架势——这一切都有背后属灵争战的记号。耶稣是在阐述一个论点,在众人面前行一个「指针」。同时,也是仅在这里耶稣表明在神的创造里,有一个夹在中间的光景。耶稣当然知道,拉撒路现在完美满足。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能脱离人世的纷扰是好得无比。在理论上,马大和玛丽亚也应该知道,但是因为她们不像耶稣或是拉撒路,她们从未听闻死亡另一头的欢笑。一时之间,悲哀胜过了相信神的能力和爱。她们只知道丧失,她们只能感受到痛苦。

    这种夹在丧失和痛苦中间的光景,或许能解释耶稣的眼泪。希腊文的学者,说翻译成悲叹这个字,不只是有深深感动、悲叹的意思,还有暗示愤怒、甚至气愤的意思。就在这一时刻,耶稣好象悬在两个世界之间,站在充满死亡臭味的坟墓面前,这是即将发生在他身上的前兆,就是发生在这个该死的世界上。他自己的死亡也会有复活,并不表示就会减轻恐惧和痛苦。他是一个人:他必须经过加略山才能达到死亡的另一边。

    整体来看拉撒路的故事,它不仅是耶稣未来的缩影,也是整个地球的前途。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这种夹在其中的时光中,在拉撒路死亡和复生之间的混乱和迷惘之中。虽然这段时间可能是暂时的,并且和荣耀的未来摆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显得苍白而微不足道,但是这个现在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这就够我们流泪的——也足够耶稣流泪:拉撒路一个人由死里复活,并不能解决地球上的难题。只有一个人(耶稣)的死才能解决。约翰很精采地、讽刺地在拉撒路这件神迹的细节上提到这就把耶稣的命运加上了封条。「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而且从那天开始,很重要的是耶稣就不再行任何的神迹奇事。

    当我现在读到耶稣生平的一些神迹,我在其中找到不同的信息。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认为神迹是耶稣的宣告的绝对证明,然而在福音书中,神迹甚至都不能令那些现场的目击者相信。「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这是耶稣对怀疑者所说的话。或许耶稣也会想到自己的复活,但是拉撒路的故事的续集证明了相同的论点:十分怪异,大祭司居然想再一次把拉撒路杀掉来掩饰否认这一个神迹!拉撒路本人自由地行走是一个无可推诿的证据,是一个了不起得神迹,他们竟恶意地设法想要消灭证据。这个神迹却没有将人击倒,强迫人相信,但如果这样就不需要信心了。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认为神迹是个人的安全的保障。耶稣岂不曾应许过:「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麻雀也不能掉在地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应许是出现在主对着十二个门徒一连串可怕悲惨的警告中间。主预见并告诉他的门徒他将要被逮捕,受逼迫并且丧命。根据传记,除犹大外,其余十一个门徒后来均为主殉道。耶稣受苦,使徒行传保罗和早期教会的领袖也都是一样。信心并不是保险单,或者,正如爱迪·阿斯普所建议的那样,可能信心真的是保险单:保险单不能防止意外发生的事件。但是确在意外发生以后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来面对后果。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努力追求有更强的信心。成人鼓励我要增强信心。我也学了几招信心增长的方法。当我再看这些蒙医治的故事,我现在发现在福音书中,有一种信心的阶梯。在阶梯的最上层站着的是那些能以巨大的不改变的信心而感动耶稣的人。例如:一位百夫长,一个无礼的瞎眼乞丐,还有那个坚持到底的迦南妇人。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这一类坚强信心的故事的威胁,因为我极少有那种信心。因为神的沉默我很容易变得沮丧,当我的祷告没有应允的时候,我就很想放弃,不再求了。为了这个缘故,我就在阶梯下层找一些信心小一点的人,我实在很高兴地发现,耶稣似乎很愿意跟一些仅仅有一丁点、如闪光一样不定信心的一同工作。耶稣温柔地对待那些拋弃、怀疑他的门徒,这一点强烈地吸引着我。这一位曾经称赞那些大有信心站在阶梯上面的耶稣,也同时温柔地帮助门徒恢复软弱的信心。我特别感到安慰的是,看到那个儿子被鬼附的父亲对耶稣说:「我信,但请帮助我的不信!」就是这样动摇的人,他的祷告也能蒙应允。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到处都看到神迹,如今,我很少看到神迹,就是偶尔看到的也是含糊不清,任人不同的解说。我那如同小孩的眼光无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有时,我也觉得这是一种损失。然而,神迹不可知的选择性,对今日的人,正如当年耶稣的日子一样,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一个可以在水上行走的人,他就只行了一次,这是何等的自制啊!不错,他把拉撒路从死亡中带回来了,擦干了他姐妹的眼泪——但是这世上还有许多的姐妹、妻子、女儿和母亲们,她们为了所爱的人悲伤又是如何呢?当耶稣自己直接谈到神迹的时候,他强调神迹的稀少性。

    当我年幼的时候,我认为神迹是变魔术。现在我看神迹是「指针」。当施洗约翰在牢中忧愁伤感的时候,耶稣告诉他有关病得医治和死人复活的事,来证明耶稣就是那一位;可是不久以后约翰还是被砍头。耶稣传递给约翰的信息,丝毫不能改变他肉身的情况。我们也不知道对他的信心有什么样的影响。无论如何,这个信息确实表明,耶稣所带来的国度的特性。这是一个解放的国度,在这个国度中,瞎眼的能看见,瘸腿的能行走,聋耳的能听见,患痲疯的人得洁净,贫穷的得自由。对于一些人(我们所知的大约就有三打左右),这个解放是耶稣在加利利和犹大的路上行走时发生的。另外有一些人,经历到解放是借着耶稣的跟随者的忠心服事。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在地上完全没有经历到这种的解放,施洗约翰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么,为什么要有神迹呢?神迹能造成什么不同呢?我必须承认,耶稣做的几打的医治,以及少数几次使人复活,并不能解决地球上痛苦的问题。医治使人复活并非他来的目的,不过,当耶稣经过世间,他以以超自然的权能将一些错误更正,每一次肉身的医治都是指回到在伊甸园的日子。那时肉身是不会瞎眼、瘸腿,也不会血漏十二年——同时也指向新造的未来。他所行的神迹,击断疾病和死亡的链条,给了我一点看见,这个世界原本应该是什么光景,而且给我希望。

    有一天,神要改正一切的错误。温柔地说,神跟我们一样对这个地球不满意;耶稣的神迹就是给我们一点暗示,神将要做什么。

    有人以为神迹是难以置信地终止物质宇宙的定律;其实神迹做为指针,是起了完全相反的功用。死亡、衰败、混乱和破坏,才是终止神的定律;神迹是给人预先一睹那日子复原的光景。捷根·摩门说得好:「耶稣的医治并非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所发生的超自然的神迹,乃是唯一真正自然的事发生在一个不自然,魔鬼化和受伤的世界里。」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十章 死亡:最后一周
    神为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隐藏祂的脸好象自愿顺服在无目的、无智能、无情的自然律下呢?——多斯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

    我所长大的教会总是跳过「圣周」(译注:指从棕树主日开始,经受难日到复活节的一周)的每一个事件,急忙地赶着听复活节的欢乐琴声。我们从来没有在受难日有过任何聚会,我们每一季只有一次纪念主的桌子,而且仪式很古怪,执事也很严肃地传送饼杯。

    我听说罗马天主教不相信死里复活,这是为什么天主教的女孩子戴的十字架上有个小人。弥撒,据说用异教仪式燃烧的蜡烛来表示他们注视在死亡上。基督教不一样。我们把最好的衣服、喜乐的诗歌以及教堂的装饰都留在复活节。

    后来我开始研究神学和教会历史,我才知道我的教会误会了天主教。他们像我们一样坚定地相信复活,并且事实上还写了不少教条来表明这种信仰。从福音书上,我发现我的教会的另一个错误。圣经的记载到了神圣周的时候,不是加速超越,而是缓慢经过。一位早期的解经家说,福音书是耶稣最后一周的详细记录,不过前面有一段长的介绍而已。

    我所读过的传记中,很少有用过十分之一的篇幅来谈论主角的死亡——包括了像马丁路德·金恩和甘地这样的人物,虽然他们的死亡都是在暴力下,在政治上也有其重要性。但是在福音书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专注在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最后一周。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都认为死亡是耶稣的中心奥秘。

    只有两卷福音书提到他的诞生,四卷福音书中每一卷都用了几页来谈论他的复活,但是每一位记录者都详细地描述了所有引到耶稣死亡的事件。这是一件空前的事。在道成肉身以前,天使也曾出现在我们这个空间(还记得和雅各摔角的,以及来拜访亚伯拉罕的天使),也曾有几个人从死里醒过来。但是神的儿子死在地球上——弥赛亚怎么可能被打败?神居然被钉十字架!大自然为此一行为震惊,大地剧烈震动、岩石崩裂、天空顿暗。

    有几年,当「圣周」临近的时候,我就开始重读全部的福音书,有的时候一卷接一卷读,有的时候以四福音合参的方式来读。每一次我都被这种戏剧性吞噬。这份简单,未加修饰的描写,却有碾碎的权能。我几乎能听到低音鼓在背景中悲哀地击打着。没有神迹出现。没有尝试超自然的救援计划。这远比索佛克利(Sophocles)或莎士比亚的悲剧更深沉。

    世上的能力,当时最复杂的宗教系统(犹太教)和最有权势的政治帝国(罗马)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世上唯一活过的完人。虽然他遭权能的嘲笑、朋友的弃绝,然而福音书却坚定而又讽刺地显明,他是这整个漫长过程事件的主导者。明明知道在前面等着他的将是灾难,他仍然坚如盘石地面向耶路撒冷。他一直的目标就是十字架,如今死亡临近,他依然掌握一切的发展。

    有一年,我刚刚读过一遍旧约后,再开始读福音的记载。我透过历史、诗歌和先知书,得以认识一位大有权能的神。人会死亡、帝国会倾倒,甚至一整个民族会从地球上消失,但每一年整个犹太民族都会停下来,回想一下神把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的手法,一件充满了神迹的事件。我在出埃及记后一直穿过诗篇和先知书,都还感到那强烈的震撼的余波。这似乎暗示:一个被围困的民族,神曾经听过他们的祷告,可能神还会再做一次。

    带着这些记忆犹新的神迹,我来到马太福音中耶稣最后一周一幕一幕的情景。犹太人再一次聚集到耶路撒冷来纪念出埃及,并且庆祝逾越节。他们再一次希望进入永恒:一个谣言——弥赛亚已经来了!然后好象利箭射入希望的心脏,紧接着就是耶稣的被出卖、被审判和走向死亡。

    我们这一些已经知道结局的人,怎能体会得出耶稣跟随者所承受的那种悲恸世界末日的感受呢?几个世纪以来,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熟悉,更使我无法体会,更别说再重新感觉活在这最后一周的人所受到的冲击。我只能记录下来当我再一次回顾这个激情的故事时,我感受到的特殊地方。

    胜利的入城

    四卷福音书都提到这件事,乍看之下,耶稣似乎改变了他对喝采的嫌恶。群众把衣服和树枝铺在路上来表达他们的爱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他们如此地欢呼。虽然耶稣对狂热的表达是很退缩的,但是这一次他却容他们如此。他向愤怒的法利赛人解释:「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从加利利来的先知,是否在耶路撒冷受到了拥护呢?法利赛人很警觉地叫着:「世人都随从他去了」。在那段时间,有几千名旅客在耶路撒冷聚集,对世人而言,这看起来很像一位君王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夺回他应有的王位。

    还记得小时候,在棕树主日的崇拜以后,回家的路上,我心不在焉地把棕树叶子撕成小片,一边翻看主日学教材,下一个礼拜的主题是什么?这真是不合理:这么多的群众在一个礼拜中都顺服在他的脚前,怎么可能下一个礼拜,耶稣居然会被捕并且被杀害了呢?

    现在我再读福音书,我能看出一些暗流,可以来解释这样急转直下的形势。在棕树主日,有一群人是从伯大尼来的,这批人还在为着拉撒路的神迹狂欢,他们围绕在耶稣身旁。另外有一大群人是从加利利来的,他们大多是认识耶稣的。马太福音告诉我们,再另外跟随耶稣的就是瞎眼的、瘸腿的,以及一些孩子们。在这样的一群拥护者的后面潜在着许多的危险。宗教当局恨恶耶稣,而罗马的军队为了维持节日的治安,当然会听从犹大公会的请求,监视逮捕任何可能对整个秩序有威胁的人物。

    耶稣自己对这次荣耀的**也有错综复杂的感受。路加记载当耶稣靠近城的时候哭了。他知道群众是多么容易叛变,这些呼喊「和散那」的声音,一周以后就会变成「钉死他!」的吼叫。

    这次胜利的入城,有一种双重性格的气氛。当我把所有的细节放在一起的时候,摆在我眼前的是一场闹剧。我能够想象一位罗马军官骑马奔驰到现场来调查这个骚动。他曾经参加过在罗马的**,在罗马事情是按着规矩来办的。打了胜仗的将军,在阳光下闪闪耀目,跟在他后面是一队装备整齐的军官,展示着他们所征服敌人的军旗,在**队伍的后面是绑着的奴隶、犯人、无赖,这些是那些反抗罗马的活教材。

    在耶稣胜利入城的行列中,这些爱戴的群众就成了罗马**中最后的一批人:瘸腿的、瞎眼的、小孩子们,以及加利利和伯大尼来的市井小民。当这位军官看到他们所注意的对象时,他看到的是一位孤独的身影在哭泣。不是骑着高头大马,或是坐着马车,而是骑在小驴的背上。那借来的外套覆盖在驴背上,就是他的鞍子了。

    不错,在棕树主日是有一股胜利的气氛,但并非是可以使罗马人侧目的胜利,也不是可以令耶路撒冷的群众放在眼里一段时间的胜利。这算什么王的派头呢?

    最后的晚餐

    每一次我读约翰的记载,都被其中那股现代的笔调震惊。在这里,福音书的作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慢动作的描写。约翰略去了耶稣和他门徒之间的交谈,以及一些情绪上的表达。在约翰十三章到十七章,我们有耶稣在地上最痛苦一夜的深切的实录。

    那天晚上,当门徒们一件件的做那些充满了预表的逾越节仪式,他们发现了许多的意外。当耶稣大声朗读出埃及的事迹时,这些门徒的心中可能很理解地把埃及换成了罗马。现在这么多的旅客聚集在耶路撒冷,神到那里找得到更好的机会,在此时此刻重展一次拯救的大能?耶稣概略地宣告使得他们狂热的梦想极为兴奋:「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耶稣很有权威地这样说,「我已经胜了世界。」

    当我读约翰的记录时,我特别注意到有一个独特的事件打断了晚餐的进行。「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翰先以这样一句话做前奏,然后再加上一些不一致的结局:「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他扮成奴隶的样子,弯下腰,开始为门徒们洗去脚上的耶路撒冷的尘土。

    贵宾在与他朋友最后的晚宴上,做出这种的举动,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这一位统治者,他早一会才宣布「我将国赐给你们」,怎么会有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呢?在那个时候,为人洗脚是一件很卑贱的事,一个主人都不会叫犹太人的奴隶去做这样的事(这是外邦奴隶的事)。彼得在这刺激下脸都变了。

    对一位名叫史格特·派克的作家而言,洗脚的这一幕情景是耶稣生平中最重大的事件。「直到那一刻,一切的事,都是有人要努力爬到高处,一旦站到高位就留在高位,或者再努力更上一层楼。这里有一个人,已经站在高位——他是一位拉比,老师,主人——突然下到最底层,开始给跟随他的人洗脚,在这一个行动中,耶稣预表性地把整个的社会秩序都改变了。很少人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连他的门徒也几乎因他的行为而吓呆了。」耶稣要求我们跟随他的人做三件事来纪念他:正如他被约翰施浸一样,他要求我们也给别人施浸;他要我们纪念他那天晚上与门徒分享的晚餐(擘饼);最后他要求我们彼此洗脚。尽管在实行上有不少关于意义及方式的争执,教会一直遵循前面两条命令。但是如今我们倾向把第三条命令「洗脚」和在美国阿帕拉契山上一个小宗派扯在一起。只有少数几个宗派遵循洗脚的命令,其它的人都认为这个看法似乎是太幼稚太乡土,太不高明。我们可以就耶稣只要求十二门徒这样做呢,还是也要我们以后的信徒这样做而进行辩论,但是我们没有证据显示十二门徒遵守了这个命令。

    后来那天晚上,在门徒中起了争论,争论到底在他们中间谁为首。耶稣明白地并未否认人类直觉中的竞争和野心,他只是简单地改变了方向:「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这正是在他说「我将国赐给你们」的同时,——一种国度,换而言之,是建立在服事和谦卑的根基上。在洗脚一事上,门徒看到一幅活的画来说明他是什么意思,但是两千年来要跟随这个榜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卖

    当耶稣和他最亲密的朋友共享这一个亲近的夜晚时,耶稣忽然拋出了惊人的一句话:在他身旁十二个人中间,有一个今夜将会把他出卖给当局!「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他们就开始彼此调查。

    耶稣的话令人心惊肉跳。「是我吗?」门徒一个一个地问他,显示出他们心里的不安。出卖可不是什么新的观念,在那个充满阴谋的耶路撒冷,谁知道有多少门徒曾被耶稣的仇敌接触过,被派来侦探耶稣行踪的呢?最后的晚餐也是笼罩在危机的气氛下进行的,就连小楼的房间也是由那一位拿着一瓶水的人暗中安排的。

    耶稣说出这句话不久,犹大就悄悄地离开了,这并未引起任何怀疑。他们之中管钱的人很自然地总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办,或是要去采购一些东西,或许去行一些施舍的善事。

    「犹大」这个名字曾经流行过一阵子,现在已经不再有人用了。没有一个父母会给自己的儿女取一个历史最臭名的出卖者的名字。然而当我再来读福音书的时候,我却发现福音书中犹大最突出的并非他有什么恶行,他最出色的就是「平凡」。他和其它的门徒一样,都是耶稣在一长夜祷告以后,亲自挑选的。他能管财理物,门徒必然是信得过他。甚至在最后的晚餐,他就坐在靠近耶稣的位置上。福音书中找不到一丁点的暗示,说犹大是一只潜伏的地鼠,渗透进内部,计划出卖。

    那么犹大怎么会出卖耶稣呢?正当我思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剩下在客西马尼的门徒全都溜走了。耶稣想起彼得发的誓:「我不认识这个人!」在园子里压力来的时候,犹大出卖的行为只是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和其它不忠的人相去不远。

    我很好奇好莱坞处理出卖这一段的方法,我看了十五部有关犹大的影片,真有不少的理论。有一些人认为他是贪爱钱财,另外的人则认为他因为恐惧,在耶稣仇敌包围的时候,就求自保而进行了一笔交易。有人认为他的梦醒了——为什么耶稣用鞭子洁净圣殿而不兴起军队来对抗罗马呢?或许他对耶稣的软弱已经忍无可忍了,如同现代在巴勒斯坦或是北爱尔兰的军事激进分子一样。犹大可没有耐性去采用什么缓慢的非暴力的革命方式。或者,他是想逼迫耶稣出手?如果犹大安排一场逮捕,耶稣想必会被迫宣告他自己并设立他的国度。

    好莱坞喜欢把犹大塑造成一个复杂的叛逆英雄,圣经却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撒旦进入他的心中。」当他离开要去做那件事的时候,无论如何,犹大是从梦中清醒过来了,区别的只和其它的信徒所感受的程度不同而已。当耶稣国度是引向十字架而非宝座这个事实变得很清楚的时候,一位门徒在黑暗中溜走了。

    犹大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位出卖耶稣的人,他只不过是最出名的一位。远藤周作(ShusakuEndo)这位日本的小说家,他有不少部小说是以出卖为题的。「沉默」这部他最著名的小说,就是描写日本的基督徒,在德川慕府时代的逼迫下撤消自己的信仰。远藤读了很多有关基督徒殉道者的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但是他却从没读过基督徒出卖者的故事。这怎么可能?没有人写过。然而对远藤而言,耶稣最有权能的信息就是他那不灭的爱。甚至——特别是对那些出卖他的人。当犹大带着私刑的兵丁到了客西马尼,耶稣仍称呼他为「朋友」。其它的门徒拋弃耶稣,可是他依然爱他们。他自己的族人把他钉死,然而当耶稣赤裸裸地伸展在极羞耻的光景下,他仍扬起声来,喊着说:「父啊,赦免他们」。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讽刺的对比,能和彼得及犹大这两个人的结局相比。两个人在耶稣门徒集团中都是领导人物,两个人都看过也听过许多美妙的事物,两个人都经历过相同的希望、恐惧和失望这种令人发颤的循环。当环境困难的时候两个人都否认了他们的主,但是他们相似之处就到此为止。犹大虽然悲哀却明显没有悔改,接受了他行为的逻辑结局,他自杀了,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出卖者。

    他宁愿死,也不接受耶稣来要给他的赦免。彼得的颜面尽失,但是他对着耶稣恩典和赦免的信息仍有一个开放的心,因此他后来能带领在耶路撒冷的大复兴,一直工作到罗马为止。

    客西马尼

    在耶路撒冷那间楼上的小房间,充满了羊肉、苦菜,以及身体污臭的味道。耶稣和他十一个门徒起身,走向清凉、宽敞的橄榄树林,就是一个名叫客西马尼的园子里。春天百花盛开,夜晚的空气中充满了花香。躺在月光星辰之下,远离城市的喧哗,有一份特别的安宁。门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然而耶稣可没有那份安宁。「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马太这么说的。他觉得「惊恐起来,极其难过」马可加上这么一句,两本福音书都平铺直述地把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写下来:「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耶稣经常一个人去祷告,有的时候还打发门徒上船,这样他可以单独地与天父共度一夜,然而这一夜却很特别,他需要门徒们的同在。

    我们人类的本性,就是需要有人在医院陪着我们度过等待手术的夜晚,在养老院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或是任何重大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别人安慰的同在——将一个人单独拘禁不与任何人接触,是我们这个族类所发明的最严厉的惩罚。我注意到福音书中所提客西马尼园中,耶稣有着从未经历过的深沉的孤独。

    如果最后的晚餐有妇女在内的话,耶稣就不会在这几个钟头中孤单地度过。耶稣的母亲已经来到耶路撒冷——这是耶稣刚开始服事时提过一下的,从那以后这是第一次再提到她。还有那群站在十字架下包裹他僵硬的身体的妇女。天一亮就赶到墓地的妇女,她们肯定会在花园里陪着他,摸他的头,擦干他的眼泪。但是只有同性的朋友在陪伴他。因为晚餐和酒使人瞌睡,当耶稣孤单地忍受折磨时,他们呼呼大睡了。

    当门徒背弃他,耶稣并没有试着隐藏他的伤感:「你们不能儆醒片时吗?」他的话中似乎除了孤独之外,还有一些暗示:是否这是他第一次不愿意与父单独在一起呢?

    福音书描述耶稣在受折磨中的态度时,提到一个极大的挣扎,这实在不太像犹太人或是基督徒的殉道者的态度。「求你将这苦杯撤去」,他这样恳求。这可不是什么敬虔、正式的祷告。「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到底为何挣扎呢?惧怕死亡和痛苦吗?当然。在这方面,耶稣并不比你我少半点不快。但是这里恐怕还不只是这些。耶稣将要面临是一种只能称为「被神离弃」的新经历。客西马尼所描述的中心,其实就是一个祷告不蒙应允的故事。痛苦之杯并未撤去。

    世界拒绝了耶稣,证明是马上就有一些拿着火把的人穿过花园小径而来,很快地门徒都要离弃他。在多次的祷告中,恳切的祷告得到的只是如同面对一面墙那样的毫无反应,耶稣肯定是会感到好象连神也转头离开了。

    约翰·霍华德·游德(JohnHowardYoder)猜测,如果神插手允许了这个「把这杯撤走」的请求,事情会如何发展?如果耶稣坚持他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父的意思,他绝对不是无能为力,他可以呼唤十二营的天使(72,000)来为他打一场圣战。在客西马尼园中,耶稣再一次遇到撒旦在旷野的那次试探。他很可能用权能解决邪恶的问题,他可以在旷野里快速地刺杀那位控告者,他也可以在客西马尼园里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会有教会的历史——也就没有教会——因为所有的人类的历史就会终止,现在的世代就会结束。耶稣有能力做这些事,他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逃避个人的牺牲,并且免去未来救赎这一切的麻烦。没有国度会像芥菜种子一样地发展;国度将会如大冰雹一样快速地降临。

    然而,游德提醒我们,耶稣降世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十字架这个令人惊恐的苦杯。「在十字架是一个爱仇敌的人,一个比法利赛人更义的人,一个原来富足却成了贫穷的人,一个将外衣、内衣都给人的人,为那些鄙视利用他的人代祷的人。十字架并非是一个绕道或是一个拦阻,在进入天国的路上,甚至不是进入国度的一条道路,它是国度降临。」

    经过几个小时的苦苦祷告,耶稣的问题解决终于得到解决,他的意思和父的意思合一了。「基督这样受害不是应当吗?」他后来这样解释。他最后一次把那些昏睡的朋友唤醒,勇敢地面向要来杀害他的黑暗走去。

    审判

    在现在,电视和畅销小说使大家对曾经是非常神秘的司法程序十分熟悉。有一些对实况特别有兴趣的人,可以用有线电视看一些最可怕的谋杀案,或是极为**的骚扰案子审讯。一次又一次,美国民众也看到一些聪明的律师做出一些很精巧的辩护,使得一些名人得以脱罪,尽管看电视的人都知道那个人是有罪的。

    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耶稣经过至少三次的审讯,有犹太人进行的,有罗马人进行的,最后,一位被激怒的巡抚,宣判了罗马法律上最严厉的判决。当我读到这段审判的整个过程,我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耶稣毫不为自己申辩,也没有一个证人为他辩护,更没有一个领袖会有胆量去反对不公正的话。甚至耶稣自己也不辩护。而整个过程,天父也没说一个字。

    整个审判的过程,充满了一种推卸责任的气氛。似乎没有人愿意完全负责处死耶稣。但是每一个人也都希望处死他。学者们有成千上万的著作,探讨到底谁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对耶稣的死,犹太人和罗马人的责任的比例是如何?历史上曾说犹太人对耶稣的死应负完全责任,这是一个极大的诋毁。约瑟·克劳斯勒(JosephKlausner)这样写着:「在耶稣的死上,犹太人以一个民族的身份,远比希腊这个民族在苏格拉底的死上少几分罪;但是谁会认为苏格拉底报复的血会加在现代希腊人的身上呢?然而十九个世纪过去了,世界还是认为耶稣报复的血加在他自己的族人犹太人身上。其实犹太人岂不是早就付了罚款,而且一直在血河中付出代价吗?」我们不理会耶稣说他来是要「寻找以色列家的迷羊」,我们也忽视了第一世纪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这个事实。事实上,犹太、罗马两方面都参与了这个决定,如果我们专注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一些不正常的情形,我们可能会忽视了主要的问题:耶稣对在耶路撒冷的当局是有真正的威胁。

    他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领袖,有不少人跟随他。耶稣长久以来就已经引起在加利利的希律王,以及在耶路撒冷的公会的怀疑。他们误会了他国度的本质。不错,就在他被捕之前不久,他是用武力将圣殿中交换银钱的人驱赶出去。要知道公会这个傀儡组织,为了罗马主子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持和平。他们遇到这样一件事,当然是提高了警觉。再加上有一个谣言说耶稣宣称,他可能拆毁圣殿,在三天以内再重建起来。犹太领袖们没有办法找到证人说出耶稣到底是怎么说的。但是他们的紧张是可以理解的。想一想,如果今天有一个有相当号召力的阿拉伯领袖在纽约街头大喊:「世界贸易中心将被炸毁,我在三天以内将再重新盖起来。」会是什么光景?

    对祭司和虔诚的人来说,这些政治上的威胁与耶稣在宗教方面的宣称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法利赛人对耶稣大胆的片面的赦免罪、称呼神是他自己的父、表面上不理会安息日,愤怒至极。依据摩西的律法,犯安息日是要被处死的。耶稣对律法、献祭制度、圣殿、洁净食物的规矩,以及许多洁净的区分都带来了威胁。

    到了末了,在审判时,根据律法的要求,大祭司以见证的誓约——「我指着永生的神叫你起誓」——之下要求耶稣这位被告一定要回答「告诉我们,你是不是神的儿子基督(弥赛亚)?」最后,耶稣打破沉默:「你说的是。」

    这位被告接着说到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这太过分了。对着忠心的犹太人,无论如何,耶稣的话都听起来是僭妄亵渎。「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大祭司一边说,一边撕裂他的衣服。

    耶稣若不是犯了该处死的僭妄罪,就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性:耶稣的话是真的,他真的是弥赛亚。但这怎么可能呢?被捆绑,四周都是武装的兵丁,正是一幅无助的样子,在全以色列恐怕也找不到一个比耶稣更不像的弥赛亚了。

    可是偕妄亵渎对罗马人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对于这些宗教上的争辩是不介入的。来到罗马法官面前,自称为弥赛亚的意义就从亵渎被改成妨害治安,毕竟弥赛亚这个头衔确实是有君王的意思,而罗马人对于任何煽动群众的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耶稣被带到那个砍了施洗约翰头的统治者希律王的面前。其实希律王早就想亲自审问耶稣。然而耶稣却出奇地沉默,只有彼拉多还能弄到耶稣口中的证词。「你是犹太人的王吗?」彼拉多问道。耶稣双手被绑在身后,脸孔因一夜没睡而显浮肿,兵丁的手印还留在颊上。然而,他依然简单地回答:「是的,正如你所说的。」

    以前,耶稣多次放弃宣告自己的机会,当蒙医治的人们,门徒们,甚至魔鬼认出他是弥赛亚的时候,他总是命令他们不准张扬;当他声望达到颠峰,群众在湖边四处追寻他,好象那些影迷追踪明星一般,他却从他们中间逃走。后来人们找到他,渴望能当场尊他为王,看他戴上王冠,他却讲了一篇让人们极为反感的道,结果大部份的人都离他而去。

    只有在这一天,先是在宗教当局面前,然后在政治领导面前,当他的宣告看起来最荒谬的时刻,他承认了他的身分。「神的儿子」,他告诉逮捕他的宗教当局;「君王」,他告诉罗马的巡抚。恐怕巡抚听了之后会大笑不停。或许彼拉多此刻会想起一个可怜的家伙,就是以为自己是凯撒大帝的那个疯子。

    软弱、遭弃绝、被审判、孤独——只有在这种情形下,耶稣才认为可以显明身份,并接受「基督」这个头衔,正如卡尔·巴斯(KarlBarth)所说:「他一直等到会演变为成立一个宗教的危险终于过去了的时刻,才承认他是弥赛亚。」

    保罗后来说,这种态度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绊脚石——就是没有用的石头,在建筑工地里的废物,被扔到一边。然而这样的石头,因着神的能力,成了新国度的奠基石。

    加略山

    在一本有关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回忆录中,皮尔·凡帕森讲到一件纳粹突击队员,逮捕了一个年老的犹太拉比,把他拖到总部,在同一个房间里的另外一端,有两个突击队员正痛打一个犹太人,那个犹太人已被打得半死不活,但是这些抓到拉比的队员们,却决定要有一点乐子,他们剥光了他的衣服,然后要他讲他原本准备在要来的安息日去会堂里想讲的一篇道。拉比要求戴上他的小帽,纳粹微笑着同意了,因为这更增加了娱乐性。颤抖的拉比,在被纳粹戏弄羞辱之下一边听着房间里另一头同胞的惨叫,一边以刺耳的声音传讲:「在神面前谦卑而行的意义」这一篇讲章。

    当我读到福音书中有关耶稣被逮捕,遭折磨,以及被处死的记载时,我想起了这一位拉比赤身露体在牢里被羞辱地站在那里的情形。虽然我看过许多关于这一段情节的电影,并且福音书也读过多遍,我仍然测不透神的儿子在地上所忍受的污辱和羞耻:赤身露体、遭鞭鞑、被吐口水、被打耳光、戴荆棘的冠冕。

    犹太的领袖以及罗马当局都希望以一些嘲弄来模仿耶稣被定罪的事。弥赛亚吗?太棒了,讲一段预言来听听吧!哎呀!痛吗?是谁打你的呀?喂!来嘛!说说看呀!先知大人!你是弥赛亚,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你说自己是君王?好啊!老大!那就接招吧!我们岂不都知道皇上是怎么回事吗?叩见皇上吧!怎么搞的?没有戴皇冠?那怎么行呢?来呀!快给他一个皇冠,喀嚓!这看起来如何?歪了一点?没问题,我来弄正您的皇冠,喂!别动!哈!老天!我们太客气了!来披上一件外袍吧!——至少把你血淋淋的背盖起来。皇上怎么啦?为什么有一点发抖呢?

    一整天就是这样。从大祭司的院子里玩欺凌装瞎子的游戏,到彼拉多和希律警卫的专业行凶,加上往加略山一路上看罪犯的人群所有的各样粗话和辱骂,最后在十字架上不但要听下面人们来的讽刺,甚至连旁边一同钉十字架的强盗也要嘲笑他:「你自称是弥赛亚?那么,从十字架上下来吧!你如果不能救自己,怎能救我们呢?」

    我一向对神所启示的自我约束深感惊讶,甚至有时也公开质疑,神怎么容许成吉斯汗、希特勒和斯大林为所欲为呢?可是,绝对没有一件事能比得上在耶路撒冷那个黑暗的星期五,神的自我约束。当每一鞭打在身上,撕裂皮肉,当每一巴掌,每一拳头恶毒地落在身上,耶稣心中必定再一次想到旷野和客西马尼园的试探。

    「十字架这个念头永远不会靠近罗马公民的身旁。」西瑟勒(Cicero)说,「甚至不该在他们的思想、眼目中或耳中出现。」因为对罗马人而言,钉十字架是专为谋杀犯、**的奴隶和一些其它殖民地的罪大恶极的罪犯所设的。罗马公民可以被砍头但不会被钉十字架。犹太人也是极度厌恶十字架——「凡挂在木头上的都是被神诅咒的。」申命记这么说——犹太人如果有权处死人,他们宁可用石头打死他。

    传福音的人、考古学家,以及医学专家对钉十字架已经有了许多详尽的描述,在此我无需重述。而且,基督在十字架上最后的几句话,也让我们看出,他的心目中并不关心疼痛,最接近身体疼痛的抱怨,可以说就是他大声喊着:「我渴了!」就是那时,他还是拒绝人们给他的当做麻醉用的醋酒。(何等讽刺,在婚宴上把水变成许多加仑酒的人,而且曾说过能给人永远不渴的活水的人,居然死的时候口干舌燥,胡须上而且还沾着酸醋。)

    正如耶稣一贯的作风,他总是想到别人,他赦免那些行恶的人,他为母亲作一些安排,他欢迎一个忏悔的强盗进入乐园。

    福音书记载着加略山上谈话的片段。其中有两卷书写到最后的话是相同。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最后是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这是他临死之前信心的表现。约翰却记载耶稣来地上整个使命的一种奥秘的结论,「成了!」,但是马太和马可是唯一记载相同的,他们写着极为神秘难懂又可怕的引用语,「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在福音书中,仅有一次的祷告,耶稣是用官方疏远的字「神」而非「阿爸」或是「父阿」。当然他是引用诗篇的话,但是也是在表达他因疏远感而产生的在神格里发生了一件难以想象的分割:子神感到被父神拋弃。

    「『神的隐藏』对那些亲近神的人是更加痛苦的事,所以当神自己成为人,他所感受到被神的弃绝也是最厉害」,路易斯(C﹒S﹒Lewis)这么写过。毫无疑问他是对的。当超级市场的小姐或是两条街以外的邻居不理睬我,这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如果我成年以后大部分的时间和我在一起的妻子突然不和我讲话的话,那可就是大事了。

    没有一位神学家可以充分地说明在加略山上「三位一体」的神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所听见的就是一个孩子因为被弃绝所发出的痛苦的呼喊。如果耶稣早就预料到他来到地上的服事将会有如此的死亡,这是否会有点帮助呢?但如果以撒知道他父亲亚伯拉罕不过是奉命行事把他绑在祭坛上,这又有何益呢?如果天使没有显现,亚伯拉罕的一刀插在他所爱的儿子的心脏上,那将如何呢?这正是加略山所发生的。对着子神而言,他所感受的就是全然的被拋弃。

    我们不知道那一时刻父神的哭喊是如何,我们只能想象而已。子神为我们成了诅咒,保罗在加拉太书中这么说,然后「神使无罪的为我们成了罪」。保罗给哥林多书信中写着,我们都知道神对罪的感受;这种被拋弃的感觉很可能是双方同样感受的。

    多耳西·施耳(DorothySayers)写着:「他是唯一的神曾在历史上出现没有更令人惊讶的句子能像尼西信条上那两句平铺直述:『耶稣百分之百全然是神他在彼拉多手下受害。』世界各地,每天有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在背诵着一个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的罗马巡抚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名字,把神的死确定在几年以内的特定时间中。」

    不管有多少的羞耻和悲伤,这个在加略山顶上所发生的事,成了耶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实——在福音书和新约书信的作者眼中是如此,在教会是如此,甚至我们可以猜测,可能在神的心中也是如此。

    教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接受十字架的羞耻。教会的教父禁止人在艺术中描述十字架。(译注:作者此一观点不符合圣经,参林前一、二章,加六章就很清楚。早期教会并非因十字架是羞辱而不允许,而是根据以色列人拜铜蛇的经验,避免人不知不觉地去拜十字架。直到今日,还有教会愿意遵照早期教会的榜样,不使用任何图形记号来代表信仰。)后来罗马皇帝康士坦丁大帝看见十字架的异象,才禁止这种处死刑的方法。(根据历史学家麦可·格兰MichaelGrant所言,康士坦丁对耶稣本人并无太大兴趣,并且他还认为钉十字架是一件羞辱的事。很讽刺的是,他后来不再认为十字架是羞辱的记号,而是他胜利魔力的来源。康士坦丁把十字架原来是牺牲的爱和谦卑变成了一种胜利的记号:他命令兵丁在盾牌上都要画上十字架)。直到第四世纪十字架才成为信仰的记号(正如路易斯指出,一直等到所有亲眼见过钉十字架的人都死了以后,十字架才出现在一些艺术作品中)。

    可是现在,这个记号无所不在:艺术家用金子打成罗马人处死刑的工具,棒球员挥棒之前在自己的胸前画一个十字架,作糖果点心的人甚至做了一些巧克力的十字架给一些人在受难周食用。尽管听起来非常奇怪,事实上基督教已经变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宗教——用现代的名词,就应该是绞架、电椅或毒气室。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若因犯罪而被处死的话,这个人是一个失败的人。然而后来使徒行传保罗来思想耶稣的时候,「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显明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某一个层次来看,我想到一些现代的人,他们可以将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或可译做将他们解除武装)。那位将马丁路德·金恩关在监狱中有种族歧视的警长、驱逐索尼尼辛(Solzhenitsyn)出境的前苏联政府、下监哈维(VaclavHavel)的捷克政府、谋杀阿基诺(BenignoAquino)的菲律宾当局、监禁尼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的南非官方——这些执政掌权的都以为自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可是他们反倒露出了他们暴力不公平的真面目,道德的力量真的能将人掳来。

    当耶稣死的时候,甚至有一位板着脸的罗马军人被感动而大声说道:「这人真是神的儿子!」他亲眼目睹他那些残暴的同袍和他们的受害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就是那位在他临死之前赦免他们的受害者,钉在十字架上苍白的身影,正显明世界统治的势力不过是一些不能遵守他们自己所承诺的忠贞和公义的假神罢了。是宗教而非无宗教控告耶稣;是法律而非无法律处死他。他们操控的审判、鞭鞑,以及暴力地对待耶稣,使当时的政治和宗教当局暴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他们只关心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们对耶稣每一次的攻击都证明他们的不配。

    在耶稣两边一同被钉十字架的强盗表明两种不同的反应。一位嘲笑耶稣的无能:一个不能救自己的弥赛亚?另外一位则认出了一种不同类的能力,在信心中冒险,他请求耶稣:「在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别人只有在嘲笑中,称呼耶稣为王,这一位临死的强盗却比任何人都看清楚了耶稣国度的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对强盗可以代表所有历史上对十字架的选择。我们看耶稣的无能为力是神的无能为力呢?还是神的爱的证明?罗马人尊敬像丘比特这种大有能力的神祇,还是实在看不出来挂在木头上的尸首有哪一点像神。敬虔的犹太人,总是纪念全能耶和华许多的故事,看着这一位自称是神的,在软弱羞辱中受死,犹太人也对他毫无敬仰之意。正如贾士丁·玛提斯(JustinMartyrs)所写的《与犹太老大的对话》一书中所说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就定规了犹太人弃绝他是弥赛亚,钉十字架满足了律法的诅咒。

    尽管如此,在时间的洪流中,却是在山顶的十字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道德标准,史格特·派克(ScottPeck)写着:

    「在谈论爱的方**上,我不能不引用一位在争战多年的老教士所说的话:『至少有上打的方式可以来应付邪恶,也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还可以胜过邪恶。不过这都只是真理的一小面而已。唯一能最终征服邪恶的方式,是让邪恶在一个甘愿的人里窒息。当邪恶如同被海棉吸入的血,或是已经插入心脏的剑被吸收住,邪恶就失去了它的能力,而无所作为。』」

    医治邪恶——无论怎么衡量——只能借着个人的爱才能达成。一个甘心牺牲的心是必需的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但是我知道确实是如此每当这样的事发生的时候,世界的权力平衡就有少许的改变。

    在加略山的那一天,权力平衡可不是少许的改变。因为吸收邪恶的那一位是特别的一位。如果拿撒勒人耶稣不过是如同金恩,曼得拉,哈维和索忍尼辛一样的受害者,那么他将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记号,然后就消失了,不会从他而生出一个宗教。因为门徒们渐渐明了神自己选择了软弱的方式,这种觉醒改变了历史(虽然需要复活来令门徒信服),十字架重新定义了神是一位甘心为了爱的缘故而放弃权能。借多耳西·施耳的话,耶稣成了「神单方面地解除武装。」

    权能(power),无论动机多好,总是会带来苦难。爱是甘心受害,吸收了苦难。在一个叫做加略山的顶上交会,神为了爱弃绝了权能。

    
第二部份 为何而来 第十一章 复活:难以置信的清晨
    我总觉得受难周是耗人精力的。虽然我多次活过耶稣的钉十字架,我对他复活的紧张依然是丝毫未减——我极为惊恐,万一今年他不复活怎么办;或者我该说,那一年,如果他没复活怎么办。任何人都可以对耶稣的降生很有感性,圣诞节的时候,连傻子也觉得自己好象是个基督徒。但是复活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相信复活,你就不是一个信徒。——约翰·艾温(JohnIrving)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觉得复活节是和死亡而非复活有关联。因为在一个大太阳的复活节星期天,我唯一拥有过的一只猫死了。「靴子」是一只六个礼拜大的小猫,全身是黑的,除了她四个脚上的白靴子,好象她很讲究的在一个装满了油漆的浅盘子里染过一样。她住在装着纱窗的阳台上的一个小纸盆里,睡的是一个塞满了香柏木屑的枕头。我母亲坚持「靴子」要先学会保护自己,才能让她去院子里探险。所以定了一个日子,就是复活节的星期天,来试一试小猫。

    最后,这一天终于来临。乔治亚州的阳光已经把春天哄得热情奔放。那一天是「靴子」第一次闻到草香味,看水仙花,并且第一次追蝴蝶(她跳到空中还是没追到)。我们高兴地欣赏她的举动,直到邻居的孩子们来找复活节的蛋。

    当我们隔壁的玩伴出现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跟着他们一同来到我们院子的波士顿狗「狮头」,一看到「靴子」,低吼一声,便就冲了过去。我高声尖叫,大伙儿一起跑向「靴子」,然而,「狮头」已经把小猫咬在嘴里像袜子一般摇摆不停。我们这些孩子大吼大叫,围在「狮头」旁边,想要吓「狮头」松口,无奈,我们只能看着毛发在飞舞,最后「狮头」把整惨了得小猫扔在草地上就溜走了。

    我当时目瞪口呆,但是在那个复活节中午的阳光下,我学会了一个丑陋的字「不可复原」。我整个下午就在祷告,祈求有一个神迹出现。不会的!这是不可能的,请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或许「靴子」会回来——主日学的老师不是说过耶稣就回来过的故事吗?或许,有什么办法把整个早晨抹掉,可以再重新放一遍,只要把那段可怕的景象除去就行了。我们可以把「靴子」永远关在阳台上,再也不许她到外面去,或许我们可以劝我们的邻居给「狮头」建一道围墙。千百种的念头涌上我的心头,直到几天以后,我终于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靴子」已经死了,「不可复原」的死了。

    从那时开始,在我的童年里,复活节的礼拜六就沾上草地上死亡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着「不可复原」这个字有更多的认识。

    我曾提过不久以前,我有三个朋友相继去世,一个是退休的人,身体健康,和他的妻子一同去吃晚饭后,倒在停车场上。另一位年轻的妇人,不过四十出头,在去教会的宣教大会途中,被一辆运油货车从后面撞上,死在浓烟滚滚的火焰之中。第三个是我的朋友巴伯,他是在密西根湖里潜水的时候死去。这三场葬礼我都得致词。每一次当我挣扎想要怎么讲的时候,这个古老、丑陋「不可复原」的字就又一次涌上来,而且远比我所知道的还更有力。无论我说什么,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达成要把我的朋友们唤回来的心愿。

    在巴伯最后一次潜水的那一天,我坐在芝加哥大学的咖啡厅里看罗娄·梅所写的一本叫《美的探索》的书。在那本书中,这位著名的治疗专家回忆他生命中追求美的一些景象,特别是有一次去希腊半岛亚索斯山的一个修道院,在那里,他碰上希腊正教复活节,整夜的庆祝活动,空气中弥漫着香的气味。在聚会的高潮,教士给每一个人三个精美装潢包装的复活节的蛋,「基督复活了!」,教士这样地说。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了罗娄·梅都根据传统一同做了响应:「他真的是复活了!」

    罗娄·梅写到:「我当时被一个属灵真实时刻震住了,如果耶稣真的复活,这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呢?」当我读完了这一段后回到家,就听到巴伯逝世的消息。罗娄·梅所问的问题一直浮在我的脑海中,在听到这个坏消息之后,更令我难以承受,到底基督复活对我们的世界有什么意义呢?

    在巴伯死亡伤痛的阴影之下,我开始看出复活节新的亮光。在我五岁那年,复活节的礼拜天教我「不可复原」这个痛苦的教训,如今,我是一个成年人,我却看复活节是真正带着值得敬畏「可复原」的应许。没有什么甚至死亡在内是终极的,连死亡也是可以复原的。

    我在巴伯的葬礼上致词的时候,我把罗娄·梅的问话改了来配合我们特别的悲哀。如果巴伯复活,那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坐在教堂里,三天来的伤痛使我们都麻木了。死亡如同千钧一般将我们压碎。如果这时走出了教堂,到了停车场,我们出乎意料地遇见巴伯。巴伯!他一贯有的又蹦又跳的走路方式,他那歪头裂嘴的笑容,和他那一双清澈的灰眼睛。没错,不会是别人,就是巴伯,他居然又活了!

    这一份的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耶稣的那些门徒在第一个复活节的感受。他们也悲哀了三天,在礼拜天的早晨,他们听到一个新的、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清脆地如同山顶空气中传来的钟声。复活节敲出一个希望和信心的音符,说明神在耶路撒冷的墓园曾经做了一件事,他能够、他也会在将来重复再做更大规模的事,对着巴伯,对着我们,也是为着全世界。情势虽然不利,但「不可复原」的将会成为「可复原的」。

    最早的基督徒们,把一切的希望都建立在复活的基础上,甚至使徒保罗在给哥林多写信的时候也是如此:「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这事真的发生了吗?没有这事,我们的信仰就是枉然?我们怎能肯定他复活了呢?

    那些不承认耶稣复活的人们,他们一般都不外以两种方式来描述门徒:不是一群容易受骗的并且特别相信鬼故事的人,就是一群诡诈的阴谋家,捏造复活的骗局好来发展一种新的宗教。然而,圣经却对门徒有另一番描述。

    针对第一种理论,福音书中显示耶稣的跟随者,他们自己对于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谣言确实是极度的怀疑。特别是「多疑的多马」,就是因为他的怀疑而获得这个绰号。但是其它的门徒事实上也是缺乏信心。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相信那些妇女从空墓中带回来的这个消息:他们称之为胡言乱语,无稽之谈。据马太福音记载,甚至耶稣向他们显现之后,他们中间还是有人怀疑。这十一位被耶稣责备顽固的不信的人,不太像是容易受骗之徒。

    至于阴谋论的讲法,只要详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如果门徒要安排一个毫无破绽的蒙蔽的骗局,那他们可是大大的失败了,恰克·柯生(ChuckColson)曾经参与了水门事件以后那一次毫无用处的蒙蔽事件。他说过,除非参加一手遮天蒙蔽计划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确定而且精明,否则事情注定要失败。门徒们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福音书中记载门徒们畏缩地躲在上了锁的房间里,惟恐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怕到一个地步,连耶稣的埋葬都不敢参加,他们任凭几个女人去料理耶稣的尸体(很讽刺的是,耶稣一向极力地为在安息日做怜恤的工作而奋斗,这些负责任的妇女,还是等到了礼拜天的早上过了安息日才来进行保存尸体的手续。)这些门徒完全没有编造复活事件的本领,更没有胆量冒生命的危险去偷尸体。何况在他们绝望惊恐的光景之下,他们连想也不会去想。

    根据四本福音书,都是妇人首先见证耶稣的复活,可是第一世纪任何一个想要做假的人,都不会说是女人先看到的。因为犹太人的法庭根本不承认女性的证人。如果要搞什么阴谋骗局,应该是让彼得或是约翰,更好是让尼哥底母来扮演这种角色,而千万不要找一些女性的见证人。特别福音书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几十年才写的,作者们有足够的时间来粉饰这些不合理的细节——除非他们这些作者是真的记录事实,而非编一个故事。

    假如这是一个骗局,他们也会把第一批见证人的故事弄得合理一些。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位穿白衣服的人?为什么抹大拉的玛丽亚会误认为耶稣是个看园子的人呢?她是单独一个人还是和撒罗米以及另外一个玛丽亚在一起呢?发现空坟墓的记载,是令人屏息却又是支离破碎的。马太福音说那些妇人是「又害怕又大大的欢喜」;马可福音记载「他们又发抖,又惊奇」。耶稣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安排出现来消除人们的疑惑;这些早期的报告似乎是稀疏的、神秘的,并且令人迷惑的。如果有人安排这场骗局,这些人绝对应该可以弄得象样一些。既然要说这是一件历史中的大事,岂不该描述得少一些破绽吗?

    简而言之,福音书并不是把耶稣的复活当做一种护教的方式来描述,安排每一个理由来证明一些主要的论点。福音书不过仅仅记载包括这些吓呆了的门徒们没有预料的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这些第一批的见证人的反应和你我没有什么两样——就好象如果有人按电铃,我去开门,突然看到我的朋友巴伯站在大门口:我肯定是会充满了害怕和喜乐。当人类接触到超自然的第一反应就是惧怕,然而喜乐却能胜过这种惧怕。因为他们所听到的消息是太好了,以致于不可能是真的。但是这个消息是如此的好,它又必须是真的,耶稣活过来了!当这些妇人在害怕和喜乐中奔跑去告诉门徒这个消息的时候,弥赛亚的梦又再一次高涨。

    其实当时是有一个骗局,不过不是耶稣的门徒所设计的,而是当局为了要应付一个空坟墓这样令人困窘的事实而设计出来的。避免关于耶稣复活的谣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指着一个还贴着封条的坟墓,或是找出一具尸体。但是封条已经打开了,坟墓是空的,尸体不见了,官方需要给人们一个解释,就是妇女们跑去报信的同时,兵丁在练习一个谎言,这是官方想要控制局面所采取的手段。

    在耶稣坟墓门口守卫的兵丁是历史上最伟大神迹的目击者。马太记载说当地震动的时候,一位天使如同闪电明亮,兵丁吓得浑身发抖,如同死人。

    (复活事件其实还包括民法上的违背法令,因为这包括了撕开彼拉多的封条,并且击倒官方看守的兵丁,在这种情况下,胜过权势包括了积极的反抗。有一份伪造的彼得福音,其中记载一段在坟墓发生的情形的想象:「有两位天使在发光的云中降临,明亮耀眼,吸引了许多的人来观看。封在坟墓门口的大石头,自动滚开,两位天使从坟墓中带着第三个人的样子出来,身后还托着一个有魔法的十字架。两个天使的头上达于天但是第三个人的头却超过诸天之上。」类似这一种充满了感性的记载,在圣经福音书中是找不到的。)

    不过在此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那些早上亲眼看见复活证据的人把他们的故事改成一个谎言,按照祭司所教的说「夜间我们睡觉的时候,他的门徒来把他偷去了。」这套说词漏洞百出(大石头滚开还吵不醒他们?如果真的在睡觉,又怎么知道门徒来偷的呢?),然而它却能使兵丁免于麻烦。

    正如耶稣生命中一切其它的事,复活这件事也是引起完全相反的响应。那些相信的人,他们的生命发生了改变,他们充满了希望和勇气,他们出去改变了整个世界。那些不相信的人,也能找借口而忽视那些强烈的证据。耶稣曾经预言:「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

    我们这些活在复活节以后的人来读福音书的时候,因为复活节是我们日历上的一个节日,我们常会忘记当时门徒有多困难来相信复活。空的坟墓本身还只能令他们信服:这个事实只能证明「他不再这里」,不能代表「他已经复活」。需要与他们相处三年之久的夫子才能令这些心中存疑的人信服,所以后来的六个星期,耶稣就是这样与他们同在。

    作家佛毕克·布西勒对着耶稣复活的礼拜天以后所有的显现是那么的平淡无奇而感到惊讶。天空没有天使唱诗歌,也没有远方来的博士带礼物。耶稣在一个极为平凡的场合出现:私人的晚餐、两个人散步、一个妇人在园子里哭泣,以及一些在湖边工作的渔夫。

    在耶稣出现的事件中,我看到一种古怪的特点,好象耶稣挺享受一种复活身体所有的像鸟一样的自由。比如说,路加提到两个忧愁的门徒往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突然出现,他们知道妇女们已经发现空的坟墓,以及彼得也亲眼见证坟墓空了,但是谁会相信这种谣言呢?难道死亡的定义岂不就是不可复原的吗?「我们素来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其中一个门徒以一种很明显失望的语气说着。

    不久以后,到了吃饭的时候,这位陌生人以一件引人注目的动作,擘饼,这才令他们恍然大悟。一路上陪伴他们以及现在坐在桌上的就是耶稣!最奇怪的就是在他们认出他之时,耶稣就不见了。

    这两个人急忙赶回耶路撒冷,他们找到十一个门徒躲在上了锁的门后聚集。他们急忙述说这件难以置信的故事。加上彼得已经所知道的:「耶稣不知在什么地方,但是他是活的。」就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正当这些怀疑者还在争论不休之时,耶稣亲身出现在他们中间。「我不是鬼魂。」,他宣告:「摸摸我的伤痕,实在是我呀!」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不敢信,耶稣又自动地吃了一片烧鱼。鬼魂是不会吃鱼的;幻影也不会让食物消失。

    就这样的,一会儿耶稣出现,一会儿他又消失,后来的六个礼拜,这些显现都不是什么怪异的,但却是有血有肉的相遇。耶稣总是证明是他自己——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身上会有钉十字架的伤痕——然而门徒很少立刻就认出他。他很费心地去面对门徒不同层次的怀疑。对着多疑的多马,他要他摸摸他的伤痕。对着丢脸的彼得,他在他六个朋友面前给他一次酸甜交织的复健疗程。

    在这十几次的显现中,有一个很清楚的模式:耶稣去拜访少数的人,总是在偏远的地方或是室内。这种私下的聚集,对着那些信耶稣的人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据我们所知,没有一个不相信的人在耶稣死后再见过耶稣。

    当我一同来读耶稣被处死和耶稣复活的记载时,我有的时候会惊奇,为什么耶稣不多显现几次,为什么单单向他的朋友显现呢?为什么不去彼拉多的廊下,或是到公会呢?为何不对着那些定罪他的人大显威风呢?也许在耶稣对多马所讲的话中,我们能找出一点线索。那一天,多马的怀疑被彻底地一扫而空:「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在复活到升天这中间六个礼拜,我们可以说耶稣是违背了他自己对着信心的规则。他将他是谁清楚地向门徒表明,没有一个门徒可以否认他(后来也没有一个否认他的)。换而言之,耶稣压倒了这批见证人的信心:任何一个见过复活耶稣的人,失去了自由选择去相信或是不相信。耶稣现在可是无法拒绝的,甚至他的兄弟雅各,一个一向都是坚持不信的人,在耶稣显现一次以后就成了耶稣的俘虏——后来他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而且根据耶西弗斯历史学家的根据,他是早期基督教的殉道者之一。

    「你们因看见了我才信」,耶稣说过。这些特别的少数人是无法不信的,但是其它的人呢?不久以后,耶稣也知道,他本人的显现就将终止,只剩下那些「没有看见的人」。教会能否站立或是失败,就根据这些亲眼的目击者他们的说服力——甚至我们今日的人——也是那些没有看见的人,也都是要根据那些看过的人的见证,耶稣就只有六个礼拜来建立永远让人认识他。

    这一位耶稣很成功地把一群不可靠的跟随者,改变成毫无惧怕的传福音布道家。这十一位在耶稣死的时候都离弃了他的人,却都因为公然的相信死里复活的基督而走入殉道者的行列。就是这少数的见证人,他们却有能力胜过耶路撒冷暴力的逼迫以及后来罗马的**——这种难以想象的改变是令人信服复活最有力的证据。还有什么能解释这一伙胆小的又多变的人身上所有的改变呢?在耶稣以后一百年之内,至少有十五位犹太人宣称自己是弥赛亚,然而,所有的只不过都是如陨星出现,转眼便如飞而去。但是对耶稣的忠实,却不因他的死亡而消失。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一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事发生。门徒们肯定是不会为了他们所编的一个谎言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要去尊敬一位死了的耶稣,正如犹太人一样很看重的殉道先知一样,是一件更为容易而且自然的事。

    一个人只要读一读福音书中描述门徒们躲在锁的门后的光景,然后再去使徒行传中看看相同的这批人,公开地在街道上以及在监狱中宣讲基督,这就能看见在复活节礼拜天所发生的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复活是信仰的中心,都特(C﹒H﹒Dodd)说得好:「复活并非是在教会里长出来的一个信念;乃是根据这个信念,教会才得以长出来的,并且这个信念是教会信心的基石。」小说家约翰·阿普迪克以诗歌的体裁道出了同样的真理:

    别搞错:如果他从死里起来那是他的身体;如果那些分解的细胞没有还原,分子没有重新组合,

    氨基酸没有再生活力教会就会消失。

    「那没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耶稣以复活节的神迹,除去多疑的多马所有的怀疑以后说了这句话。除了最早大约五百人左右是看见复活的基督,其它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列在有福的行列中。我扪心自问,为什么会相信呢?我其实像多马远多过像任何一个其它的门徒。我天性多疑,很难接受那些不是铁证如山的事情。

    我必须承认,所有的证据是倾向支持复活,而且这些证据是令人佩服的。英国的记者法兰克·莫尔逊在他的名著《谁移动了石头》中有很精采的辩论。当初莫尔逊是要找证据去证明复活这件事实是一个神话,可是他找到的证据却改变了他的看法。当然,我也认识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他们即使看到相同的证据,还是无法相信复活。复活有关的事实邀请人来相信,但是并没有强迫性。其实信仰就包括了被弃绝的可能性,否则信仰就不是信仰。那么,是什么给了我复活节的信心呢?

    我对此信仰有关开放的态度其中有一个理由,我必须承认在我最深处我要复活节的故事是真的。信仰是从一种渴望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在人类心灵里对死亡的控制有一股原始的盼望。无论是像埃及法老王将他的珠宝和马车藏在金字塔中,或是近代美国人用尽一切的办法使身体苟延残喘,直到最后一秒钟,然后用防腐剂将尸体保存在双层密封的棺材中,这一切均是如此。我们人类拒绝接受死亡就是终结。我们就是要相信不止如此。

    我永远记得我失去的三个朋友的那一年,不管别的,我要复活节是真的,因为这应许有一天,我会寻回我的朋友,我要永远地抹去「不可复原」这个字。

    我想你会说我是要相信一些童话故事。我并不孤单,哪一个时代,没有造出一些童话故事?我们还在摇篮里就听我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在讲述。有一天我们重复讲给我们的孩子听,他们也会讲给他们的孩子听,一直讲下去。就是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那些最卖座的电影都是童话故事:星际大战、阿拉丁、狮子王。在人类历史的光中,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的童话都是喜剧收场。古老的本性,希望常在。正如人生一样,童话也有许多的挣扎和痛苦,然而他们总是有办法最后将眼泪变为欢笑,复活节也是如此。这个理由以及许多其它的理由都带着真理(本世纪最伟大的童话创造者投肯(J﹒R﹒R﹒Tolkien)经常面对人们批评幻想小说是「逃避者」,要人从「真实」世界的压力中转移注意力。他的回答很简单:「每一件事是看从哪里逃出来的,我们看一个背弃者和一个从监狱中逃出来的人很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在监狱里,他想要逃出来,好回到家里,为什么要骂这样的人呢?」)

    耶稣钉十字架的时候,周围的人向他挑战,要他从十字架上下来,好证明他自己。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想到真正发生的事:他会死而复活。当情况明朗化以后,那些最认识耶稣的人就觉得这太合理了。这种格调就是和神的形式和品德相符合。神总是选择缓慢而且困难的方式,不计代价地尊重人类的自由。「神没有废除邪恶的事实:他将之转化」,多尔西·席尔写道,「他没有停止钉十字架:他从死里复活。」英雄承受一切的后果,却能夸胜。

    我会相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认识上帝,我知道神是爱,我同时也知道我们人类盼望我们爱的人永远活着。我不肯让我的朋友们死去;他们总是活在我的记忆和心目之中。虽然我很久看不到他们,无论什么理由——人类的自由还是问题的中心。我能想象——我若不信这一点,我就不能相信一位爱的神——上帝对这样一个挫败的行星不满意。神的爱将会找出一条得胜的道路。「死亡,别骄傲。」约翰·多尼写道,「神不会让死亡赢的。」

    在复活节的细节中,有一件事令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耶稣还留着他钉十字架的伤痕?照讲他复活的身体可以随他所想要的样子,然而他选择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伤痕为他主要的记号。为什么呢?

    我相信复活的故事,如果没有在手、脚和肋旁的伤痕,就不完全。当人类在幻想的时候,我们梦想有一付完美整齐的牙齿,没有皱纹的皮肤,以及性感的身材。我们梦想一个不自然的状态:完美的身体。但是对耶稣而言,受限于人类的皮肉之中是不自然的状态。这些伤痕对他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标记,为那段受限制和苦难日子永远的记号。

    我因耶稣的伤痕而充满希望。从天国的角度来看,它们代表着全宇宙中最可怕的历史事件。然而就是钉十字架这样的事件,复活节也把它变成了回忆。因着复活,我能希望一切所流的眼泪,一切的创伤,感情中的痛苦,失去好友爱人的心痛,所有的这一切即将成为回忆。正如耶稣的伤痕一样,伤痕永远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却不再会令我们伤痛。我们将有一个新造的身体,一个新天新地,我们将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复活节的开始。

    我的结论就是有两种方式来看人类的历史。一个是注视在战争、暴力、卑鄙、痛苦、悲剧和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复活节似乎就是童话故事的例外。这与神的名字是令人惊讶地相矛盾。我承认复活节是给人一点安慰,但是不可否认,当我的朋友过世的时候,悲伤是如此深痛,使得任何死后生命的希望仿佛变得浅薄和不可靠。

    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如果我把复活节当做一个起点,这是神如何对待祂所爱的人不可争议的事实。那么人类历史就显出矛盾,而复活就是极终真实的预演。因此希望就如在每天生活中的硬壳下的岩浆一样涌流而出。

    或许,这能描述门徒们坐在上了锁的门后面心态的改变。当他们来讨论这一件无法领会的复活节礼拜天事件。从一方面来看,什么也没有改变:罗马还是占领了巴勒斯坦,宗教领袖们仍然还是悬赏要取他们的性命,外面的世界依然是邪恶和死亡在掌权。然而,逐渐地,惊恐慢慢退去,而喜乐潮一点点地流出。如果神能使耶稣复活,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