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资料文摘
作者:内详
正文
前言 目录 一、圣 经 二、灵 魂
三、名人信仰 四、信仰动态 五、进化论的地位 六、不可思议
七、综 合      
正文 前言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一个人的悔改相信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完全是出于神的大能和奇妙的拣选,但怎样适应时代,更快更有效地传好这福音,却是每个同工弟兄姐妹应尽的本份和职责。

    由于我们身处在这特殊的环境,许多有心志为神传扬福音的弟兄姐妹却苦于身边缺少合适的见证材料,以致影响了福音的实际效果。因此,把弟兄姐妹手中现有少数的分散资料集中进行汇总使用,已成为工作的迫切需要,这也是此次编写《福音资料文摘》的目的之一,同时为发动大家今后共同积极去搜集更多更丰富的福音资料,以便下次进行更全面更充实的汇编,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目的。故此,弟兄姐妹在收到这小册子时应尽快把你搜集到的资料(这次未编进去的)送来再次汇编。(要求资料一定有明确的出处与时间,交与小册子给你的人)。

    另外补充说明一点:本小册子的内容,全部来自国内公开发行过的报纸、书刊、杂志等原文摘录,为了保持原文的真实性,故在汇编时没有进行修改,可以说是“原汁原味,未加任何防腐剂”,望大家在使用时一定要带着属灵辨别的眼光,正确进行挑选,剔除错误的观点。

    愿上帝使用此小册子,成为弟兄姐妹手中光滑的石子,打败仇敌魔鬼;也愿弟兄姐妹能充分利用“歌利亚的刀”去杀“歌利亚的头”,攻破人心坚固的营垒,拯救失丧的灵魂,使更多的人与我们同得福音的好处。

    以马内利

    旭明

    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正文 目录
    目录页码为原文档页码。一、《圣经》……………………………………………………………………………81、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上帝………………………………………………………92、诺亚方舟确有遗迹,水土流失露出原形………………………………………9

    3、他找到了“诺亚方舟”…………………………………………………………94、神话中的挪亚方舟在土耳其出土………………………………………………95、跨越时空的谜:诺亚方舟………………………………………………………106、今日《圣经》……………………………………………………………………14

    7、用大炮挖掘文物——海湾战争的“神话”……………………………………178、天文学证据表明—耶稣降生于公元前5年上半年……………………………189、耶稣哪天被钉在十字架上………………………………………………………1810、掌握耶稣生死的人……………………………………………………………18

    11、耶路撒冷发现该亚法的骸骨…………………………………………………1912、耶稣弟弟藏尸罐惊现以色列…………………………………………………2013、以发现审判耶稣凶手墓穴……………………………………………………2214、犹太人何以聪明………………………………………………………………22

    15、死海不死………………………………………………………………………2316、《圣经》疑为史书……………………………………………………………2317、联合国旗上的图案……………………………………………………………2418、犹太人的今天…………………………………………………………………24

    19、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与现状…………………………………………………2520、重新面对历史…………………………………………………………………2621、以色列发现犹太古碑残片……………………………………………………2722、水资源紧缺的以色列凭什么做到——一滴也不浪费………………………27

    23、二百五十万人移居以色列……………………………………………………2824、以色列将接待40万苏联犹太人移民………………………………………2825、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2826、苏犹太移民激增可能引发中东战争…………………………………………29

    27、战争未能遏止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2928、揭示犹太人宗教世界…………………………………………………………2929、印刷最多的书籍………………………………………………………………3030、天体电波编制成太空音乐……………………………………………………30

    31、人类可以复活…………………………………………………………………3032、天使在飞翔……………………………………………………………………3133、人体的原料……………………………………………………………………3134、寻找夏娃………………………………………………………………………31

    二、《灵魂》……………………………………………………………………………321、探索《灵魂》…………………………………………………………………322、濒临死亡究属何样……………………………………………………………343、一百五十个人的死亡体验……………………………………………………39

    4、回忆死亡………………………………………………………………………455、人是如何辞世的………………………………………………………………486、我死过一次……………………………………………………………………507、死而复生者谈体验……………………………………………………………51

    8、NDE现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神奇经历……………………………………529、是鬼魂还是幻视………………………………………………………………5410、这是灵魂的重量吗?………………………………………………………5511、“灵魂”称重…………………………………………………………………55

    12、人在临死时是啥滋味………………………………………………………5513.《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56三、《名人信仰》………………………………………………………………………601、成功会使人趋向物质而轻视精神吗…………………………………………60

    2、困惑……………………………………………………………………………603、大科学家牛顿的信仰…………………………………………………………614、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首任就职演说选读…………………………………615、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首任就职演说选读…………………………………62

    6、名人语录………………………………………………………………………627、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近况………………………………………………638、台湾记者笔下的李登辉………………………………………………………649、面对真实的张学良……………………………………………………………65

    10、张学良的幽禁岁月……………………………………………………………6811、台报报道宋美龄近况…………………………………………………………7012、垂幕老人宋美龄的生活心态…………………………………………………7013、布什夫妇在京参加晨祷会……………………………………………………71

    14、布什宣布地面攻势开始………………………………………………………7115、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总统纪实……………………………………………7116、叶利钦一二三…………………………………………………………………7217、为整个国家祈祷,普京带家人上教堂………………………………………73

    18、美国总统爱祈祷………………………………………………………………7319、“金大中”走过布满荆棘的小路……………………………………………7420、秘书不敢说的话我来说………………………………………………………7521、从笼中之囚到一国之主………………………………………………………76

    22、登月者今何在…………………………………………………………………7723、登月英雄谱,心存高远否……………………………………………………7824、才子崔琦,平和人生…………………………………………………………79四、《信仰动态》………………………………………………………………………82

    1、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822、宗教: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823、美国人信教者多…………………………………………………………………824、韩国基督徒增多…………………………………………………………………83

    5、各国无神论者知多少……………………………………………………………836、信仰透视…………………………………………………………………………847、西德社会侧观……………………………………………………………………848、你相信天堂吗……………………………………………………………………86

    9、苏联的东正教……………………………………………………………………8610、“基督和平队”开进俄国………………………………………………………8711、莫斯科学校的变化……………………………………………………………8812、梵蒂冈使者三访越南…………………………………………………………88

    13、国歌趣谈………………………………………………………………………8914、“上帝”与美元………………………………………………………………8915、美元钞票上的字………………………………………………………………8916、祝仪的变迁……………………………………………………………………90

    17、当前某些地方党员、干部和干部家属信教的增多…………………………9018、面对十字架的思考——中国“基督教热”透视……………………………9019、心灵中的十字架——来自教堂的报告………………………………………9220、十字架下的祈求………………………………………………………………96

    21、十字架下的思考………………………………………………………………9922、相信上帝的人们………………………………………………………………10323、上帝的“新子民”……………………………………………………………10524、调查资料………………………………………………………………………102

    五、《进化论的地位》…………………………………………………………………1091、可以揭开生命的奥秘吗…………………………………………………………1092、达尔文学说遇到新挑战…………………………………………………………1093、长颈鹿的长颈之谜………………………………………………………………110

    4、当代科学六大悬案………………………………………………………………1105、猿人直立行走之谜………………………………………………………………1116、进化论的趋势……………………………………………………………………1117、进化论的“危机”………………………………………………………………111

    8、达尔文爱因斯坦理论受质疑……………………………………………………1129、达尔文学说在美受到攻击………………………………………………………11310、“古盗鸟”造假内幕……………………………………………………………11411、审判达尔文………………………………………………………………………114

    六、《不可思议》………………………………………………………………………1171、莫斯科街头的“鬼影”…………………………………………………………1172、鬼影探秘…………………………………………………………………………1183、火驴推磨…………………………………………………………………………120

    4、岩壁上的人影……………………………………………………………………1215、厨房地面上的鬼脸………………………………………………………………1216、世界罕见的“电视脑”人………………………………………………………1227、奇怪的灵车………………………………………………………………………122

    8、马克·吐温的梦…………………………………………………………………1239、特异功能与鬼神…………………………………………………………………123七、《综合》……………………………………………………………………………1251、20世纪最重大的未能解答的问题………………………………………………125

    2、“伊甸乐园”在这里………………………………………………………………1253、宇宙的进化………………………………………………………………………1264、世界首富说自己是世上不幸的人………………………………………………1265、耶稣和圣诞歌曲《平安夜》………………………………………………………126

    6、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吗……………………………………………………………1277、宇宙为人而创造?………………………………………………………………1278.飞机撞上不明飞行物——加加林死因新说……………………………………………129

    
正文 一、圣 经
    1、《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上帝》——国英编译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基督年报》发表了一篇十分醒目的文章:《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上帝》。文章报导,位于洛杉矶市的著名美国学府——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赫·洛斯成了一名基督**。他因圣经中所记述的预言在科学上得到了精确的验证,从而成了一名虔诚的**。

    洛斯从8岁起,就热爱核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他从小就被无边无际的宇宙所吸引,十分赞叹宇宙中天体的完美布局和它们有规律的运行。

    就像许多研究天体的科学家们一样,洛斯也对宗教发生了兴趣,希望看看神奇的宇宙与宗教有没有什么联系。他作了十分艰苦的探索,研究了印度教教义可兰经,也研究了摩门教教义。结果他发现,在所有这些教义中,都有错误的描述;或者某些描述与科学不符,或者与历史事实不符,或者与两者都不符。但是,洛斯在同样严格地研究了圣经以后却发现,圣经中所描述的许多内容,不论在科学和历史上都是正确的。特别令洛斯惊讶的是,圣经中所作的各种预示大多是正确的。

    洛斯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例如,在《乔伯》(“乔伯”是几千年前写成的,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圣经本)中他发现,圣经中关于天文预示的精确性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我们知道,猎户星座和金牛宫七星星座是靠重力而聚合在一起的,这是当代科学的发现。可是“乔伯”中已将这些星座作了描述,指出这些星座是“星群聚合中心”。又如,在《以赛亚书》(古代旧约圣经的一卷)的第40章里,洛斯发现有这样明确的句子:“上帝指出,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大地是球型的,不是扁平的。”作为天体物理学家的洛斯不能不感到吃惊。因为,我们人类居住的大地是球形的,这一结论是哥伦布在近代才作出的,而在几千年前的圣经中却早已作了肯定。同样在《以赛亚书》中,早就预示了波斯的兴起和塞鲁士(波斯国王)的统治。这个预言后来完全被历史所证实。洛斯说,犹太人在他们的祖先土地上重新定居以后,开始在耶路撒冷建设现代的城郊。犹太人根据当时条件的许可,陆续建设了9个这样的城郊。奇怪的是,这些城郊建设的数目和先后顺序与圣经旧约所预示的完全相同,而时间相隔达几千年。

    根据十分艰苦的研究和考证,洛斯认为,圣经中有2500个各种各样的预言,到目前为止,其中2000个已得到证实。他还利用数学对圣经中所发现的奇迹作了定量的描述,经过计算,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这些精确的预言,如果不是上帝的安排,而只是被盲目的猜中的可能性是10-13。这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意味着猜中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圣经中已有2000个预言被证实,这2000个预言都被猜中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经过计算,他得出应是10—2000。洛斯指出,10-2000这个数字约等于构成整个宇宙的所有物质的分子数目的总和!也就是说,只有胡乱地猜这么巨大的天文数猜次,才可能猜中。这显然是不存在的。

    洛斯的最后结论只有一个,即圣经是由上帝的意志通过人而写成的。于是他深信,他找到了上帝,他发现了上帝。这样,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就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0年6期第33-34页

    2、《诺亚方舟确有遗迹,水土流失露出原形》

    新华社安卡拉4月9日电美国考古学家戴维·法苏尔德最近说,六十年代在土耳其亚拉腊山发现的确是诺亚方舟遗迹。

    据土耳其官方通讯社今天报道,戴维经过长期考古研究,证实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以南十一点三公里的地方,即在北纬三十九度,东经四十四度间的乌兹恩吉利村附近的穆萨山顶上发现的是基督教《圣经》中提到的诺亚方舟的遗迹。

    戴维说,乌兹恩吉利村与史书上所说的尼塞村位于同一地点。诺亚方舟船头呈洋葱状。长十点四米,船身长一百六十四米。这一长度与古代历史书上的记载基本吻合。

    诺亚方舟遗迹最早是由一位农民发现的。经过几世纪的水士流失和风化作用,露出原形。1959年,土耳其当局曾从空中拍摄它的照片。从1960年开始,各国考古学家前往该地进行考古工作。

    ——摘自《人民日报》1986年4月12日星期六第七版

    3、《他找到了“诺亚方舟”》——果乙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博士声称,他已搜寻到的证据足以证明位于土耳其亚拉腊山上的一块船形岩石就是《圣经》所载的诺亚方舟的化石。

    据《创世纪》记载:当年义士诺亚用香槐木制成的方舟,其尺寸与船形化石完全吻合。而正如《创世纪》所说的,在40个昼夜的暴雨后,由于全世界洪水泛滥,诺亚方舟停放的地方正是亚拉腊山中。

    诺亚方舟遗址千百年来被埋在地下无人知晓,相信是在1948年一次地震后,由于地壳变动才露出来的。

    ——摘自《羊城晚报》1992年3月24日第五版

    4、惊煞神学家和科学家的奇迹——《神话中的挪亚方舟在土耳其出土》

    圣经《旧约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距今约9000多年前,即将连下40天的豪雨来临之际,有个叫挪亚的圣徒,造了一艘立柜式的长方形大船,把每种牲畜带上一公一母,和全家人一起逃难,希望灾难过后,牲畜能重新繁殖,给人间带来新的生机。据说现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那时留下的后裔。这就是流传世界的神话故事《挪亚方舟》。

    但是,到底有无挪亚其人?他和他制造的那条方舟究竟漂落何方?多少年来,一直成为神学家和科学家们苦苦探索而又无法解开的一个谜。

    然而,奇迹终于出现了:最近,科学家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拉特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挪亚遗体和方舟的躯壳;而发现地点,正是神学家长期以来估计的地点;致使许多无神论者都大惊不已,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最重要的发现。

    登山探险队队长蒂伦斯·方比教授表示,方舟上发现的遗体,很大可能就是圣经上所载的那位伟人挪亚。

    科学家先在接近山顶处发现半掩半露的方舟船头,继而在这大船甲板下发现个小舱房。打开舱房,一具保存得相当好的男尸赫然出现在眼前,他一头长长的银发,身穿一件带帽子的棕色长袍。科学家化验显示,尸体留在山上已有9000年,并相信他就是挪亚;常年冰封的高山高寒,保护了遗体的完整无损。

    这次的重大发现,可追溯到1959年,当时一名土耳其飞机驾驶员从空中拍得一些照片,显示亚拉拉特山山脉处有一船形黑影。这个消息吸引了不少探险家前往土耳其寻访,但却都失望而归。

    直到一个月前,方比率领的一支登山队再次登山探索,当他毫无收获决定放弃时,一名队员突然兴奋地指着冒出崖石外面船头大叫道:“看,那是不是方舟?”

    由于山势险峻,登山队的人不可能全上去;当少数科学家小心翼翼地发掘现场时,万万想不到迎接他们的,竟是挪亚自己那具坐在舱里的干尸!

    科学家们全都惊呆了,他们竟会同一个直接跟神打交道的人在一起——尽管时空相差了9000年。

    发掘现场离山峰约730米,亚拉拉特山最高峰为海拔6200.4米。

    消息传到梵蒂冈,教皇特派多纳迪神父为教廷大使,负责对这次发现进行研究。他表示,百分之九十九肯定那具男尸就是挪亚本人。

    专家估计,现场至少需用3年时间开挖,以便把出土物品运下山来,作进一步化验。那具被认为是挪亚的男尸,已用直升机运到山下,藏在特制的棺廓内。多纳迪神父受教皇之命,将伴同挪亚,直到一切试验完成为止。

    但是,这一谜底,最终还得依靠科学家们来揭解。

    ——摘自《新民晚报》1993年7月11日星期日第十二版

    5、《跨越时空的谜:诺亚方舟》——向阳

    在几乎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整个基督教世界普遍接受了《圣经》中的记载:诺亚方舟最后到达并且停泊在“亚拉拉特山上”。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很集中地相信诺亚方舟的故事。因此,当代的探险家,尤其是近100年来的探险家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以求探明亚拉拉特山上是否有一只大船永远被牢牢地拴在了上面。诺亚方舟,到底是宗教的信物,还是文明的遗迹,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谜。

    千古之谜

    从古代和中世纪开始,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谈论着诺亚方舟。这一时期的评论家在谈到有关亚拉拉特山上的诺亚方舟时,总是激动万分,他们认为亚拉拉特山上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一只小舟,尤其是爬上过亚拉拉特山相当高度的人,宣称自己亲眼见到了那只小舟。有时,如果运气好的话,从平地向上眺望,茫茫冰川和白皑皑的积雪映着光芒,勾勒出方舟的黑暗的鲜明轮廓。公元前300年的巴比伦有一位祭司作家叫勃洛苏斯,他指出那些爬上山、进过方舟的人都习惯从方舟两侧刮取一块块小片作为自己的护身符,以求神灵保佑。公元2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厄·约瑟夫,是一位把诺亚方舟作为一件确确实实存在的现实之物接受下来的早期作家。他用学究式的字斟句酌考察了靠近亚拉拉特山的一座小镇的名称,这座小镇的名字在亚美尼亚语中的意思是“着陆的地方。”他写道:“……就是在这里,诺亚方舟到达了陆地。”马可·波罗这位不知疲倦的威尼斯旅行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有关诺亚方舟的详尽的日志。他在日志中写道:“你应当懂得在亚美尼亚这片土地上,诺亚方舟依然停泊在某一座高大山脉的山顶上,那里终年积雪,没有人能攀登上山顶。这些积雪永远不会融化——而且随着不断的下雪,积雪越来越厚。”他认为诺亚方舟很有可能就埋在这厚厚的冰雪下面,或者是陷进了冰川的一个巨大裂口之中。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名叫杰汉·海逊的亚美尼亚王子,他在日志中写道:“在亚拉拉特山的极顶上,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时有所现……据说,那就是诺亚用过的方舟。”数十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抱着不减的热望,在亚拉拉特山脉的山脚下全神贯注地用力搜索,以期找到类似于一只大船的什么东西。在1883年5月的一次大地震中,亚拉拉特山脉的一块地段开裂了,开裂处露出了一只木船。那时一个负责到亚拉拉特山地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了那只大船。委员们报告说他们发现的那个巨大的黑乎乎的木头块是从冰川中伸出来的,估计有12~13米高,但是,不知道有多长,因为它的其余部分还深深地嵌入在冰川之中。这个委员会中包括一名英国人。他们走进木块的内部,这一部分好像被分割成了许多的隔间,共有4.5米高。委员们认为,根据这只方舟的激动人心的发现接踵而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8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一个万国博览会,有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诺奥亚部族的王子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他主动向一个金融家团体提出,如果他能受到应有的经济援助的话,他就可以把诺亚方舟带到这次博览会上参加展出。

    幸运者的发现

    然而,不论在亚拉拉特山上发现了什么,不久以后,这些东西就会重新被冰雪覆盖起来,在茫茫雪野上没留下一丝痕迹。这引起人们对诺亚方舟的深深怀疑,许多人认为诺亚方舟只是一种宗教传说,不足为信。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在驾机飞越亚拉拉特上空时亲眼目睹并且摄下一个类似于船只的物体。这又引起了人们对诺亚方舟激情般地寻求。1940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家杂志《新伊甸园》上刊出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诺亚方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弗拉基米尔·罗斯克维斯基中尉,他是当时俄罗斯帝国空军的一名飞行员。1916年夏末,他驾驶的飞机降落在离亚拉拉特山北坡仅有32公里的一个基地上。这位中尉那一天的飞行使命是用一架轻型飞机在一个相对高度上测试一只新型的增压器。他回忆道:“我从飞机上,可以俯视四周的一切,一堵巨大的石头雉堞墙环绕着亚拉拉特山脉的一座较低的山峰。这座山峰被白雪覆盖着,形成一个圆圆的白色的帽子,方圆约有8000平方。一架长长的快速滑翔机在山峰的南面开始下降。这时,我们突然发现了一颗洁美无瑕的宝石——一座冰封起来的蔚蓝色的湖泊。我们绕湖飞行。突然我的伙伴加快了飞行速度,大喊大叫起来,兴奋地指着湖溢流的一端。那是一只潜水艇吗?显然不是。是一只船,好奇怪的一只船。它建造得合情合理,就好像是设计者已经充分注意到波涛海浪时常在这只船的底部翻涌激荡。我们在飞机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飞近那只奇怪的船只,绕着它盘旋了几圈。当我们飞行观察它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奇怪的船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足有城市中的一条大街那样长,也可以与现代化的战舰相媲美而毫不逊色。这只奇怪的船停泊在那座湖的岸边,还有1/4仍在水面以下。靠近前部有一边已经支离破碎了,像被拆散的一样;另一边有一个大大的门道,四四方方,周长差不多有6米,而另一个进口已不见了。这好像很有点比例失调,即使现在船上的进口也只有它的一半那么大。我们在空中观察完了这一切后,就返航了。一位上尉问了我们几个问题之后,说道:‘把我载到那里,我想看一看这个奇怪的东西’。于是我们又安然无恙地做了一次旅行,顺利返回机场。我们爬出飞机的时候,我问上尉:‘你认为那是个什么东西?太令人震惊了!’‘那是一只船。’上尉答道。他又反问说:‘你知道那只船是什么吗?’上尉紧接着解释道:‘这只奇怪的船就是诺亚方舟,它泊靠在那儿近5000年了。由于一年中那里有9~10个月是冰封的,它不会腐烂掉。你们有3个最令人惊叹的发现’。”

    “上尉后来把这个发现报告了俄国政府,犹如以石击水,立即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和普遍关注。于是沙皇曼诺夫就派出了由士兵组成的两个连的特务队去登探亚拉拉特山。其中的一个连由50人组成,负责征服山的一侧;另一队由100人组成,负责征服山的另一侧。在沿着山脉较低部的一段悬崖开辟出一条通道,就用了两个星期的艰苦劳动,最后到达预定地点,找到方舟时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考察队进行了全面的测量,绘制了平面图并拍摄了照片,所有这一切都向俄国政府汇报过。考察队发现那只方舟里边有几百个小房间,有的房间还是相当宽敞的,房间里还有高高的天花板。这些很不普通的大房间还有用交叉的大木块做成的棚栏,有的棚栏厚达0.6米,就好像是准备做成用来抵御10倍于大象的野兽的。其他的房间也成排成行,犹如一层层的笼子,就像我们今天在家禽展览会上看到的那样,只不过这里面住的不是鸡罢了。在这些房间的前部还有一排排的铁栓,船上的一切都用一层蜡状的与紫胶类似的颜料重重地涂上了色彩,所有这一切的工艺和技术水平表现了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全貌。制造船只的木材是清一色的夹竹桃木,这是一种不腐烂的树木,当然,要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大部分时间就得在低温冷冻的条件下。

    长期以来,人们多少有点怀疑以上报道的真实性,因为罗斯科维斯基显然不是那位飞行员的真实姓名。后来人们了解到亲自观察到那只神奇异常的船的两个飞行员,是当时俄国高加索第三空军大队中尉扎布洛斯基和莱辛,他们提供的这些情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历史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人对诺亚方舟的兴趣依然如故,丝毫没有减退。那时,苏联陆军少校J·马斯科莱茵肩负了一项秘密使命,那就是设法证实帝国飞行员报告的在1916年所发现的事情。马斯科莱茵少校派出了一架飞机到亚拉拉特山上空执行侦察任务,飞行员及时地报告说发现了一只巨大的船只,船只已有一半没入一座冰湖中,与早在25年前那位帝国飞行员报告的完全一样。后来,根据马斯科莱茵上校的要求,派出了一支特别调查队,队员们到了现场,发现这只船(或者具体说是一只驳船)是用木头制成的,现已成为化石,其长度超过120米(人们记得《圣经》上说方舟的长度是135米)。不过关于这只船只本身及其有关的情况一点也没有透露出来。

    探寻方舟的踪迹

    美国人也不甘心落后,也在竭力寻求诺亚方舟的踪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14年中,驻扎在土耳其空军基地的美国飞行员获得了仔细观察亚拉拉特山上那只船只的机会。其中有一个飞行员是少尉乔治·舒文海默,他那时受命到了设在土耳其阿丹纳空军基地的第428战术飞行中队。舒文海墨少尉发现的证据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研究诺亚方舟的专家查理·贝拉茨曾专门访问过舒文海默,他们之间有一段关于方舟的精彩对话:

    贝拉茨问(以下简称问):您在土耳其的时候,是谁首先告诉您有可能看到那只诺亚方舟的?

    舒方海默答(以下简称答):那时一名土耳其飞行员告诉了我们那只方舟的一些情况,他是一名负责联络的军官。有一天,他对我们说:“你们见过诺亚方舟吗?”

    问:你们当时的反应如何呢?

    答:我们的反应是说:“你在开玩笑吗!”他说“不。亚拉拉特山上确有一只船。有人说那就是诺亚方舟。”于是我们告诉他我们想去看看那只方舟。几天以后,他带我们去了。

    问:那只方舟很难找吗?

    答:不,不难找。对于那位飞行员来说是轻车熟路,参加这次飞行的有我、一个副手和那个土耳其人。那位土耳其人说:“我们将开辟一条航线,观察那只方舟。”于是,我们就环绕亚拉拉特山脉作反时针的航行,突然那只方舟出现了,它躲在两座山峰的鞍部的冰雪之中。

    问:那只方舟看起来像什么吗?

    答:看来就好像是一只大大的盒子,或者说是一只在船坞里的长方形驳船。我的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是谁用木料造了这么一个船模样的建筑,高高地放在了亚拉拉特山呢?

    问:它有多大?

    答:我们看见的仅是它露出冰雪之上一部分,长大约有30米,宽大约有9~12米,是黑色的。后来,我听说亚拉拉特山的冰川仍在持续不断地向下滑动着,这就是它有时露出冰雪的原因了。

    问:您相信自己在亚拉拉特山的所见真的就是诺亚方舟吗?

    答:我知道的就是,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驳船模样的建筑物,它孤零零地存在于高大雄伟、荒凉寒冷的亚拉拉特山上。

    从50年代以来,人们组织了多次私人性质的探险活动对亚拉拉特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人曾单独登上了亚拉拉特山,有少数人因此而殉难,有的空手失望而归,但也有少数幸运者,他们看到并亲手触摸了诺亚方舟。法国登山家芬纳·纳瓦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亚拉拉特山上的高处的冰雪之下,带来了几片早已制造完好的制成隧道形的木制船用横梁。用可控制的碳-14技术探测,发现这些木材的年龄在5000~6000年以前,这与方舟的制造时间是一致的。在所有这些声称发现诺亚方舟的事例中,最有趣的要数是在太空运行的卫星拍下的方舟的照片,最现代化的工具证实了最古老的文明遗留下来的工具。1974年土耳其的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在亚拉拉特山上空土耳其一侧的720公里的高空拍摄下了一个不明物体,正如土耳其参议院空间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莫斯参议员所说,那个不明物体“从大小和形态上看,可能恰好就是诺亚方舟。”

    然而,谜中有谜,有一张颇为流行的方舟照片,显示出在“亚拉拉特山一带”的高山中存在一个酷似船模样的物体。这个物体是在一次例行的空中调查中,一名土耳其飞行员从3000米的高空拍摄的。当土耳其陆军的一名制图员检测照片时,他注意到一个清晰的巨大的船形的地形痕迹,它长约135米,这与诺亚方舟的长度相吻合。后来有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进行了初步调查,参加调查的科学家们从科学理论方面对此作出了解释,指出那个奇怪的地形构造不过是个“天然的神使鬼差的奇形怪物,”是由于火山岩的表面不断风化又如此巧妙地塑造了这有船头、船缘、船尾的地形——还有里面的古怪的东西。然而对那个庞然大物隆起部分的深一步的挖掘发现了已成化石的木材,而这个地方所处的高度是不可能生长树木的。

    今天,人们对诺亚方舟仍保持着极高的兴趣。1989年9月21日,两名美国人说,当他们乘直升机飞越土耳其东部亚拉拉特山西南麓上空时,发现了诺亚方舟。名叫查克·阿伦的驾驶员说,在亚拉拉特山的一个地处通常由冰川覆盖的、海拔44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方舟形物体,而那个地方的冰川今年夏天因该地区高温天气而消退了。阿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百分之百的确信,这是方舟。”阿伦说,他们在9月15日飞行时发现并摄下了他们认为的诺亚方舟。他认为亚拉拉特山上的那个冰川只有每经过二三十年的融化后,才足以暴露出这艘方舟。然而,土耳其的地质学家们说,那只是一块经过数千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顽石而已。究竟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0年第五期第35~37页

    6、今日《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它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是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一部文集。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圣经》的命运有所改变,对此,法国《读书》杂志特向读者介绍今天《圣经》的一些情况。以下为该文的摘译。——编者

    法国圣经协会

    皮埃尔菲特坐落在塞纳一圣德尼省,与巴黎毗邻。这里有一幢现代化大楼,宇内大部分房间陈列着各种语言的《圣经》。这幢大楼就是著名的法国圣经协会所在地。人们在这里翻译、印刷、出售和向全世界传播《圣经》。这个协会共有14名常驻人员,秘书长是让·布瓦耶牧师。他是一位卓越的管理人和出版商。

    在圣经协会,《圣经》是可以出售的,其销售数达800万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协会对外赠阅《圣经》。让·布瓦耶微笑地说:“一种新的《圣经》版本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10年时间。我们协会出版4种版本的《圣经》,为了满足一些法语国家的需求,我们还出版初级法语译本。不过,这种译本在法国也是供不应求。”

    让·布瓦耶牧师自称他的协会没有赚钱的目的,他向第三世界出版的《圣经》是廉价的。如有必要,他甚至补贴运输费、传播费。一本常用《圣经》定价为24法郎,但在扎伊尔,售价仅10法郎。协会除了在法国出售各种版本的法语《圣经》外,它还应难民的请求出版50多种外文版《圣经》。因为在各国文化中,《圣经》中的词语、插图、隐喻以及寓言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圣经》总共有301种文字的版本,其中《新约全书》曾被译成1848种语言和方言。

    美国的一份统计表明,基督徒平均每15年换一本《圣经》,每年《圣经》销售总数达1500万册。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本《圣经》在流通。从美国热德贡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对《圣经》的魅力窥见一斑。热德贡是由实业家领导的宗教组织,他们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宾馆床头柜里放上一本《圣经》,即使在东欧国家,法国圣经协会也竭力设法获得传播《圣经》的合法权,今年以来,已经有2万本《圣经》进入古巴,1万本运进莫斯科。

    研究《圣经》权威学府

    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旧城的墙角下的纳普罗斯街,有一所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一踏进校门人们就感到一片静谧,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汇集着研究《圣经》的优秀专家或未来专家。这座学校建于1890年。1920年,考虑到它具有考古的性能,法兰西研究院承认了它。这所学校是私立机构,隶属于多明我会。财政来源是《耶路撒冷圣经》的版税和捐赠。尽管如此,他们每年仍要拿起朝圣杖,在罗马、巴黎或其他地方乞求路人解襄相助。

    韦斯科神甫是该校校长,他资历丰富。有一次,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圣经》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是为《圣经》服务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耶路撒冷圣经》。”

    在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中,20名学生从师于17名教授,其中15位教授来自多明我会,他们大多是法国人。每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诗篇、亚述学、埃及学等。学生多数为俗**或修道士,有男也有女。他们来自全世界各地,均享受两年的奖学金。大多数学生憧憬成为《圣经》研究的教授,《圣经》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对《圣经》具有非凡的研究能力,许多人竟能为《圣经》中的一个词语撰写几百页的论文。

    图书馆拥有许多图书,它是该校一大骄傲,藏书量达到9万册,全部是有关《圣经》的著作。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品种齐全的《圣经》图书馆,罗马研究《圣经》的教皇学院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目前,图书馆依旧采用传统方式储存世界各地论述《圣经》的书籍。它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信息化。

    韦斯科神甫谈到:“《圣经》属于宗教或历史、地理学范畴,尽管出现了宗教价值危机,我们依旧应该为它的传播而庆幸。《圣经》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法国各大学至今尚未开展过真正的宗教科学研究。但幸运的是,法国建立了这个圣经和考古学校,它已经成为《圣经》陈列馆,正把更多的《圣经》崇拜者连在一起。”

    《圣经》的翻译大师

    在耶路撒冷的另一端,一座普通房屋坐落在平原上。一走进这座房屋,主人就给你一种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深沉而坚毅的人。他就是用毕生精力从事《圣经》翻译的安德烈·舒拉基。

    当人们询问这位古稀老人,何时开始从事这项翻译事业时,他会慢悠悠地回答:“我从20岁开始翻译《圣经》,而我的祖先则是从十四世纪就开始了。”舒拉基出身于一个被宗教法庭所驱逐的西班牙家庭,是生长在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在宗教学校念过书,又在瓦赫兰公立中学和大学法律系受过教育。他会使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曾担任过总理顾问和耶路撒冷文化事务副市长。

    舒拉基翻译的《圣经》已经在两年前正式出版,尽管价格昂贵,但2万本《圣经》依然销售一空。但学者对舒拉基的《圣经》译本评价不一,有人指责它不是正统的,文字也不和谐,因而在耶路撒冷圣经学校的书店里难以见到它的踪影;基督**指责他抛弃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犹太人则咒骂他冲破了祖先的禁忌(他曾翻译过《新约》)。

    《圣经》走进了电子计算机

    在离比利时那慕尔30多公里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内,有一架电子计算机。人们慕名而来,他们不光仰慕修道士成为大众化《圣经》的译者,而且敬佩这些善于排字的修道士既熟悉《旧约》中的《箴言》、《雅歌》等书,又熟悉介绍洲际弹道导弹性能的小册子。

    正是这些博学的修道士使《圣经》享用了现代科技,实现了信息化。《圣经》已经全部被电子计算机储存。

    这座为上帝服务的计算机房已经有5年历史,它是由20位修道士建立的。《圣经》的信息化耗费了他们大量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些修道士充满热情,并具有开拓精神,他们发起建立了“圣经与信息化协会”,大力宣传《圣经》的信息化,并在积极筹划建立一个圣经信息化的多国公司,修道士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水平来完善他们的上帝服务机构,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将是为《圣经》制作录像带。

    《圣经》的配音磁带

    1955年以来,《耶路撒冷圣经》销售了125万册。《圣经》市场有着它兴旺发达的阶段。但是随着宗教价值出现危机,它的前途似有不虞。塞夫出版社不断地寻找出路。他们改换了《圣经》的彩色封面并降低售价。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一种新的市场信息:单独销售《新约全书》,其销售量要比《圣经》大得多。

    为了保持《圣经》的吸引力,英国正在别出心裁地为《圣经》录音。他们一共用了80盒磁带,耗费了87个小时20分钟时间进行录音,整套磁带价格高达4000法郎。在整个录音过程中,他们聘请了英国戏剧界最优秀的150名喜剧演员。请他们分别扮演书中各种人物,同时借助于音响效果。例如,当念到“光明呵,请快普临大地吧!”时,紧接着的就是一声惊雷。

    美国教会花费了500万美元从事《圣经》广告活动,宣传和推销《圣经》。他们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上展开了大规模推销宣传。美国人还设法降低《圣经》的价格,并且用畅销书的笔调替代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圣经》中取消了《圣经》字样。这种改头换面的《圣经》不光在书店,还在杂货店和汽车站等处销售。

    法国和许多其他西方国家则大力宣传《圣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巨著,甚至说它在历史上与《莎士比亚全集》享有同等声誉。不过,天主教教会、修道院和许多《圣经》研究人员对这股改头换面的潮流不无担忧,这些以畅销书形式出现的书还能算是《圣经》吗?尽管圣经存在翻译上的不足、介绍中的弊病和解释上的缺陷,但所有的《圣经》译本毕竟有其一定的价值,它们都拥有自己的读者。

    上帝的走私集团——“自由门”

    当你来到距荷兰乌德勒支45分钟火车的一个小城市,向居民打听“45信箱”时,人们都会迷惑不解地望着您。可是,假如你询问“自由门”在哪里?人们马上会笑吟吟地为您指路。

    原来,“自由门”是一个基督**组织总部的代号。它专门向地下基督教教派和信奉《圣经》的秘密**大量输出《圣经》。这是一个十分谨慎,行动神秘的**组织,其成员一律不用真姓实名,也没有照片,更不刊登广告。他们是一个为上帝走私的宗教组织,对象全是共产党国家内的芸芸众生。1981年6月曾经发生过一起《圣经》走私案。“自由门”用船将《圣经》从新加坡运抵香港,随即送往中国南方某个海港。走私物是232只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面装48只小箱子,每只小箱子藏有90本《圣经》,在进入中国水域时,走私船遇上了巡逻舰。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1万2千本《圣经》落入了大海。

    “自由门”选择的国家有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苏联。有一年,在布拉格之春期间,“自由门”的传教士竟然公开向红军战士散发俄语版《圣经》,由此发生了一场“上帝”与“马克思”的公开争执。这批传教士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自由门”在埃梅尔罗、马尼拉、洛桑和下莱茵等地都设有办公室。这些福音传教士拒绝记者采访,不愿回答任何提问。一天,法国《新观察家》的记者好不容易重金贿赂了一位传教士。他们决定在斯特拉斯堡火车站的餐厅秘密约会,见面暗号是两人腋下都夹一份《法兰西晚报》。传教士的唯一条件是不能披露他的真实姓名。这位传教士是一位机敏、雄辩之才,下面一段对话颇有意思:

    “偷运圣经的时候,你们是怎么闯过海关的?”

    “上帝之路是畅通无阻的”。

    “但终究要被海关人员查获的呀。”

    “在通过边境时,我们祈祷上帝:让会发现《圣经》的人全变成盲人吧!”

    “能行吗?”

    “每次都很灵”。

    这位传教士又悄悄地告诉记者,在中国边境,海关人员将查出的《圣经》取走,在携带者出境时再归还。可是在东欧国家,《圣经》一经发现就被没收,甚至销毁。

    ——摘自《上海译报》1987年8月3日星期一第八版

    7、《用大炮挖掘文物——海湾战争的“神话”》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用猛烈炮火,袭击伊拉克的防空掩体,无意中发现了3300年前由上帝赠给摩西的石碑,令英美文物专家兴奋不已。他们声称在伊拉克南部发现刻有基督教“十诫”的原作石碑,而且认为碑文是用激光束方法雕刻的。

    以色列文物部一名专家比科说:“这些石碑是在3300年前由上帝首次赠给摩西的。”耶路撒冷大学的物理学家阿伦斯检验过石碑后说:“尽管经几千年的侵蚀已遭磨损,但碑文的笔划清晰有力,没有一名石匠能达到如此水准。”

    阿伦斯和其他来自欧洲、美国的科学家们曾对石碑采用X光线和计算机分析等各种不同方法进行查验。“碑文无疑是烧到石碑上的,”柏林大学教授萨尔斯说,“我现在不能肯定说是激光束,但确实使用了某种雕刻光,这是古希伯莱人还远远未达到的一种技术”。

    石碑是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中于科威特边境以北的伊拉克幼发拉底发掘的。当时多国部队猛烈的炮火打入地底约一百多米深,试图消灭躲在洞穴里的伊拉克军队。抵达石碑现场的英美考古学家在洞穴内发现了这些刻有“十诫”的石碑。

    据说,第二套“十诫”是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的,已在2500年前由巴比伦人带往奴隶社会时遗失,而古巴比伦城离塌陷的洞穴不远。专家们现在准备把石碑送往美国作进一步研究。

    ——摘自《金融时报》1992年5月1日第二版

    8、《天文学证据表明——耶稣降生于公元前5年上半年》

    据新华社伦敦12月24日电《泰晤士报》今天报道,天文学证据表明,耶稣基督降生于公元前5年的上半年,尽管圣诞节一直以12月25日来庆祝。

    圣马太的福音证明,希律王是在基督降生之后不久死去的。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历史学家约瑟说,在希律王死之前不久,曾发生月食。

    赫罗德大帝在位时期在以色列唯一可见的两次月食发生在公元前5年3月23日和公元前4年3月14日。

    中国天文学家在公元前5年春记录到了出现的一个正在爆炸的恒星或一颗彗星,正好同月食发生时间相一致。

    ——摘自《温州日报》1987年12月26日

    9、《耶稣哪天被钉在十字架上》

    一位英国学者所发现的证据可能会帮助人们明确指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日子是公元三十三年,四月三日,星期五。

    北英格兰杜汉姆大学的研究员理查德·斯蒂文森发现,圣经在讲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提到同一天发生了一次月偏食。

    那次月偏食是那一时期的唯一一次,并且可以从耶路撒冷看到。

    同时他还指出,这仍有待于与古记载进一步核证,因为圣经里也曾提到太阳转呈出血红色,这是一种与月食不常关联的现象。

    ——摘自《读者文摘》精华本第3卷第147页

    10、《掌握耶稣生死的人》——犹太大祭司该亚法家族之墓探秘刘鸿基译

    [美国《纽约时报》文章]题:一座可能是曾审讯过耶稣的大祭司的坟墓(记者迈克尔·斯佩克特)

    以色列考古学家已发现了该亚法家族的坟墓,这个家族埋葬在耶路撒冷效区一座古老墓穴中。该亚法是犹太大祭司,他主持了对耶稣的审讯并把他交给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

    该亚法是历史上最遭世人唾骂而且是不可思议的人物之一,史学家们常常把他描绘成一个心狠手辣、贪图权势、盲目献媚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人。《新约全书》在《约翰福音》第11章第49-50节记述了该亚法对耶稣的谴责。他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死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这座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工人们在1990年扩展耶路撒冷的和平森林的公路时,无意中遇到了一片大得出奇的墓地。虽然自从这片墓地被发现以来,已近两年,但是研究人员直到现在才确定,从墓壁上的字迹及同骨殖一起发现的物品来看,这些遗物是那位大祭司家族的东西。

    巴德学院宗教学教授布鲁斯·奇尔顿说:“我难以想象还有哪个时期的什么东西比这些发现的意义更为重大。”奇尔顿是研究早期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专家,关于该亚法的著述甚多。他说:“墓中书写的形式,埋葬的方法,使用的称谓,埋葬的地点——所有这一切都会把耶稣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信息揭示出来。这样一个远古未受到破坏的墓地是罕见的,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在墓穴中发现了12个用石灰石做的匣子,里面盛放着死者骨殖。墓穴的地面上有一个坑,高度刚够悼念的人站在里面。当时的风俗是;人们差不多总是先把死者遗体放在墓穴的壁翕内,等遗体腐烂后,再把骨殖收集起来放在藏尸的地方,可能是为了等待他复活。

    许多匣子都破碎了,里面的东西也遭到洗劫。这是又一个迹象,表明古代有盗墓贼。不过另一些棺材看来没有被触动过,其中一个尤为华丽。匣子上有罕见的、错综复杂的罗塞达石碑的图案,上面刻有“约瑟夫,该亚法之子”的字样。在这个装饰极为精美的匣子里是一个60岁男人的骨殖。

    《新约全书》只是提到了该亚法的名,而一世纪犹太史学家富拉维斯·约瑟夫斯提供的他的全名是:被称为大祭司该亚法的约瑟夫。在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塔木德经》和《新约全书》之外,约瑟夫斯是那个时代唯一提到该亚法的人。史学家说,该亚法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祭司,其主要原因是他和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关该亚法判处耶稣的目的和他起的作用以及他为什么献媚罗马人的学术争论持续了近两千年。有些史学家说,他在历史上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史学家则说,这位大祭司在耶路撒冷非常受人爱戴,他完全能够使耶稣免于一死。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12月4日

    11、《耶路撒冷发现该亚法的骸骨》

    [香港《明报》报道]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和平森林内,有一个洞穴,洞穴里面有12个骨瓮,其中一个盛着《圣经·新约》初期一名“大恶人”——该亚法(Caiaphas)的骸骨。

    盛放该亚法骸骨的骨瓮,是12个骨瓮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个。

    它以石灰制造,侧面刻着精致罕见的蔷薇花图案,并写有“约瑟夫——该亚法之子”等字,约瑟夫是该亚法的小名。考古学家又在陵墓中发现了一枚于公元43年铸造的铜币,证实这墓冢建于第一世纪。

    该亚法是《新约》基督时期一位大祭司,于公元18年至36年间管制耶路撒冷。他判定耶稣“自认为犹太人的王”罪名成立,并将耶稣解往总督彼拉多处,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该亚法死时60岁。对于他定耶稣的罪目的何在,及他在耶稣受难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学者仍在争论之中。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9月27日

    12.《耶稣弟弟藏尸罐惊现以色列》

    目前知道的所有关于耶稣的事情都是来自《新约·圣经》,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耶稣其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10月22日,美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位法国学者在以色列发现一个公元一世纪的藏尸罐,而且,它很可能是耶稣弟弟雅各的藏尸罐!此间考古专家普遍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证实的话,这个藏尸罐将对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来自公元一世纪证实耶稣的确存在的文物!

    发现耶稣弟弟的藏尸罐

    安德鲁·莱麦雷是法国一位研究阿拉米语和希伯莱语的专家,对研究古代碑铭也有相当造诣。今年春天,他前往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一次宴会上,他遇见了这个藏尸罐的主人—一名古董收藏爱好者。

    席间,此人告诉莱麦雷说,想给他看一些东西,并提到了那个藏尸罐和上面的铭文。这个藏尸罐大约20英尺长,由多孔的石灰石制成,形状有些像梯形,罐子里的骨头早已不知去向。藏尸罐上还有一个轻微向外凸起

    的盖子,罐子外壁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是用阿拉米语刻着这样一段话:“雅各,约瑟的儿子,耶稣的兄弟”(Ya'akovbarYosefakhuiYeshua)。阿拉米语,使用希伯莱文字母,在公元一世纪的耶路撒冷可能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了。

    罐子的主人告诉莱麦雷说,“藏尸罐是在15年前买来的。卖藏尸罐的是个阿拉伯人,他说这东西是在耶路撒冷一个郊区的古墓穴中挖到的”。

    莱麦雷对那位收藏家说,他对这个藏尸罐非常感兴趣。“当时我非常兴奋,想那句铭文会不会指的就是耶稣的弟弟雅各呢?”但是他知道人们肯定会问一个问题——这个罐子上的3个名字和《新约》中那3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究竟有多大关系?罐子上的阿拉米语碑铭是否真的和罐子一样年代久远,或者只是后来才蚀刻上去,以便增加罐子的价值?

    是不是圣经上所说的“耶稣”?

    经过缜密考察,莱麦雷得出结论,罐子上所称的“耶稣”很有可能指的就是拿撒勒(巴勒斯坦地区北部古城)的耶稣。他认为这个罐子应该是公元63年所埋,就在耶稣受难之后的30年!原因有二:

    第一,碑铭的字体风格和当时风格吻合。天主教大学的圣经教授约瑟夫·菲兹姆耶在对这个盒子的照片进

    行了仔细研究之后,也对莱麦雷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那上面文字的书法风格和其他已发现的同时期的文字相比,其书法风格“完全吻合”。

    其次,还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犹太人只是在公元前20年到公元70年罗马人毁掉了耶路撒冷城之前,才盛行用藏尸罐埋藏死者遗骸。当时,死者尸体都先要放在洞中存放一年的时间,直到尸体上的肉和软组织全部消失,然后再把骨头放进一个盒子——“藏尸罐”中,正式埋进坟墓里。

    3个名字同时出现,绝非巧合

    莱麦雷在论文中写道,“雅各,约瑟和耶稣”这3个《圣经》中著名人物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一个藏尸罐上,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虽然他也承认这3个名字都很常见。莱麦雷估计,在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城中,尽管居住着8万多人口,不过要想找到一个名叫作“雅各”而且父亲叫“约瑟”此外还有一个哥哥叫“耶稣”的人,概率非常小,整个耶路撒冷可能也只有20个这样的人。

    而且,尽管把父亲的名字写在藏尸罐上可能是较常见的事,但是把哥哥的名字也写在上面就“很不寻常”了。莱麦雷因此认为,这里提到的“耶稣”必定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大人物,或者“他至少应该和《圣经》里的耶稣有同样的声望”。

    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考古学家凯尔·米克卡特却不这么看。他说,哥哥的名字出现在“雅各”的藏尸罐上,可能只是因为哥哥把弟弟埋在这里,或者是他拥有这块墓地而已。

    意义重大

    事实上,目前知道的所有关于耶稣的事情都是来自《新约·圣经》,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现在一般公认的说法是,最早记录了耶稣生平事迹的传记是《马可福音》,出现于公元70年。最早和耶稣有关的文物是一张《约翰福音》的草纸残片,其年代大约是公元125年。

    如果能够证实这个藏尸罐的确货真价实的话,那么将对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来自一世纪证明耶稣的确存在的文物。此外,它也将是第一个可以证实《圣经》里关于雅各、约瑟以及耶稣三者间人物关系的物品。

    据《圣经》记载,基督复活之后,雅各才悔改信主,后来他还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任监督。第一次的教会会议,就是他当主席。他因有圣洁的生活而受人尊重,甚至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公义的”形容词。他常跪着为别人代祷,以致他双膝结了一层很厚的“老茧”。雅各引领了许多人归向基督,因而惹起了大祭司的嫉恨,私下用石头把他打死——那是在公元62到63年间。

    尽管在《保罗书信》和《马太福音》中,雅各都被说成是耶稣的“弟弟”,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有3种不同的说法。新教学者认为雅各是耶稣的亲弟弟,有血缘关系;而东正教学者认为他是约瑟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罗马天主教学者认为“弟弟”一词是当地方言,事实上雅各应该是耶稣的堂弟才对。

    争议已久,难下定论

    自从莱麦雷开始对藏尸罐进行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加入到研究者的行列,以便知道它是不是有人伪造的,或者有没有可能罐子里本来装的是另外一个“雅各”的遗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破绽,但是即使是那些对其进行研究的人,比如天主教大学的圣经教授约瑟夫·菲兹姆耶,也承认“这个问题一直都很有争议”。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必须证明,这段文字上所说的耶稣就是《新约》中的耶稣,而不是另外什么人——是没人能证明这一点。”菲兹姆耶说,最新一期《圣经考古评论》也表示,两名以色列政府的科学家用显微镜

    对这个藏尸罐的表面和碑铭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测,并于9月报告说,尚没有发现任何足以确证它是出自公元一世纪的证据。

    莱麦雷的新发现也遭到了不少考古学家攻击。加州大学的教授艾森曼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他不像许多学者那样认为“耶稣的存在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消息”。艾森曼说,他一直都对《新约·圣经》中所叙述的历史高度怀疑,他不无讽刺地说,这一新发现“实在是太完美了,太恰到好处了”。

    但是,这个藏尸罐似乎经受住了严格的检验。以色列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向《圣经考古评论》杂志证实说,这个罐子所用的材料石灰石,是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典型的建筑材料。而且,罐子上的铜绿和碑铭凹槽里铜绿的存证也是一致的,这说明藏尸罐和罐子上的碑铭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据悉,目前这个罐子正被保存在一个秘密地点,以接受进一步的检验。(袁海)

    ——摘自2002年10月23日《南京晨报》第17版

    13、《以发现审判耶稣凶手墓穴》——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

    最近,以色列考古学家意外地发现了该亚法家族墓穴。该亚法曾经是古犹太最高僧侣,主持过审判耶稣基督的法庭,并把他移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据称这个墓穴的发现是本世纪考古界一件轰动的大事。它对于研究耶稣时代的雕刻、生活习惯、葬礼方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座墓穴是工人们开拓马路时无意中发现的。它位于风景优美的耶路撒冷郊外,墓穴有一人多高,排列着12个密封古灰瓮。瓮的表面刻有标志当时风格的华丽精致的图案,以及该亚法家族象征。其中一个带有玫瑰图形的石灰瓮上写着:“约瑟,我的儿子。”

    该亚法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人物。他曾把耶稣抓进法庭,并判其有罪,送往罗马。虽然最后绞死耶稣的是罗马统治者,对此该亚法所应负的责任史学家也众说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作为当时犹太最高僧侣的该亚法完全有能力拯救耶稣。因而他难逃恶名。(刘斐译自《纽约时报》)

    ——摘自《上海译报》1992年9月7日

    14、《犹太人何以聪明》

    从生物学观点看,似乎没有聪明的民族和愚蠢的民族之分。民族特性是历史所形成的。平时不少人都说犹太人聪明,也确实在犹太人中出现过数量众多的大学者、大专家。

    为此,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采访了耶路撒冷犹太大学犹太研究所所长阿维才拉·拉维茨斯基教授。

    这位教授认为,犹太人长期以来处在被**、被躯赶之中,他们必须具备适应新情况、新生活的能力。这就迫使犹太人学会动脑筋想办法。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大物理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分析过:“犹太教并不重视信条,它虽强调律法,但其含意是对人生的伦理态度。”他自己从中“深受影响的是热爱知识、热爱公义和个人独立意识这三点”。犹太人热爱知识,对有知识的人都很尊重,形成民族和社会的特有的氛围;这甚至影响到家庭,犹太人的母亲非常强调要子女努力学习。在这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又促使许许多多的犹太人把追求学问、钻研知识当成其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据统计,一九O一年至一九九O年诺贝尔奖共颁奖五百一十三次,其中犹太人获奖八十八次,占百分之十七。而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多,在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或是犹太人后裔。在犹太人比较多的美国,犹太人及其后裔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亦高,占百分之三十。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

    ——摘自《文摘报》1992年5月7日

    15、《死海不死》——毅华

    出约旦河河口,气温突然升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海面好像覆盖着一层液体油质,在灼热的阳光照耀下,像一匹缎子,发出美丽的光泽,这就是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人们称之为死海。

    事实上,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湖,长七十五公里,宽十五公里。死海比距它只有七十五公里的地中海的海面竟低三百九十九米。

    在希伯来语中,死海被称为“盐海”。这是名副其实的。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虽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它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立即蒸发。植物在这种含有超量盐分的水域几乎没法生存。顺着约旦河游下的鱼,接触到死海的水就死去。中世纪时,凡到过死海的人误认为海面上不见只鸟飞翔是因为有毒气。实际上,由于海里没有鱼,鸟自然不飞到这里来了。

    初次到死海地区的旅游者都想尝尝这里的水,但只要稍用舌尖舔一下,就会感到一阵刺痛。由于水的密度大,人们可以象躺在床上一样舒适地仰卧在死海水面上。死海的水对人的皮肤和眼睛刺激性大,在这里游泳后,如果不立即用水冲净,皮肤将持续疼痛几小时。

    人们也许认为,死海是个毫无生气的水域。其实不然,它有丰富的矿藏,它的水含有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钙和溴化镁等矿物。死海的水还含有一种喜盐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产生具有光合作用的紫色素。

    死海离火山地区不远,它的沿岸有许多熔岩、硫磺等。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死海的水和泥能治病。因此,世界各地的人至今仍不断前来治疗关节炎、风湿症和哮喘病等。

    一九四七年,一个贝都印牧童在死海西北岸的一个山谷里寻找一头丢失的山羊,他把一块石头扔进了一个山洞,忽然,他听到坛罐被打碎的响声。后来,人们在这个洞里发现了许多陶瓮,瓮内收藏着用皮革和纸莎草纸制成的卷轴,上面是二千年前用希伯来文抄写的圣经。死海地区气候极其干燥,所以这些卷轴几乎完整无缺地保存在瓮内。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另外十个洞内发现另一些卷轴和手抄本,其中包括最早的希腊文圣经译本。这些文物总称为“死海卷轴”,是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1978年6月5日星期一第六版

    16、《圣经》疑为史书

    《圣经》一向被认为是宗教教义的经典。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对《圣经》的研究表明,《圣经》并非仅是一本“圣书”,还是一部反映古代中、近东事实和传纪的史书。例如《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有一个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往一直认为这不过是荒诞离奇的传说。但不久前在伦敦博物馆工作的史密斯在译读一首史诗时,发现其中一段有关洪水的讲述。与之十分相似,看来,神话般的传说中还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创世纪》述说:“7月17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亚拉腊山在土耳其东面,该国探脸队于1955年在亚拉腊山顶的冰河中挖到一块木头残片,经科学家鉴定,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歌斐木,很可能就是方舟的残片,一些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根据资料认为:在与《圣经》记载洪水方舟的相近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的确有过一次特大洪水。这场罕见的大水不过是区域性的,绝不会淹没整个地球。

    随着对《圣经》的深入研究,人们一定会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近东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情况。

    ——摘自《文摘》1990年5月9日第三版

    17、《联合国旗上的图案》

    联合国旗帜上的图案,是一对橄榄枝环绕着整个地球,象征着争取世界和平。

    为什么用橄榄枝代表和平呢?说起来还有一段神话:远古时候,上帝发现人类的道德风尚越来越坏,十分生气,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后来发现唯有诺亚夫妇是一对好人,于是,他就事先通知诺亚准备木船,把各种动物都选择一对带到船上去,接着就降了40昼夜大雨,除了诺亚的方舟之外,全世界成了茫茫一片。

    150天后,大水逐渐消退,方舟便停在山上,诺亚放出一只鸽子。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刁着一片新啄下来的绿色的橄榄叶,诺亚便知道水已经从陆地上退尽,和平来到了,大地恢复了生机。

    从此,橄榄枝成了和平的象征,鸽子也被称为和平鸽。

    联合国于1945年10月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所以,就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绘在联合国旗上了。

    ——摘自《青年导报》1988年9月23日第三版

    18、《犹太人的今天》

    [民主德国《地平线》第9期文章]题:犹太人世界(作者汉斯·亚尼捷克)

    今天,美国成了最大的犹太人中心,在这里居住的犹太人比以色列还多,仅1938年以来,美籍犹太人的数目已从270万增加到580万,增加了一倍以上。1921年,苏联还有上述同样数量的犹太人。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有230万苏籍犹太人被屠杀,后来又有大量犹太人向国外移民,今天在苏联犹太人还有180万,仅次于以色列(360万),在世界犹太人中占第三位。法国今天还有53.3万犹太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那里的犹太居民人数是从1939年的32万增加到目前的53.5万人的。

    阿·希特勒在昔日欧洲的犹太人中心即波兰采取的“最后的解决办法”行动无疑产生了极其可怕的后果。1939年,那里还住着320万犹太人,可是,今天只剩下6000多人了。在德国和奥地利,在纳粹掌权前曾住着70多万犹太人,而今天总人数不足4万人。

    由于纳粹残酷的消灭和驱逐欧洲的犹太人而造成的可怕后果,人们对东欧尚存的犹太人集体的命运仍然很关心。匈牙利存在继苏联之后东欧最大的犹太人集体。“8万名匈籍犹太人感到死灰复燃的政治反犹主义的威胁”。但从苏联和波兰也传出类似的消息。

    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约1300万犹太人。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只有5名犹太人。

    在南美洲,人们对犹太人始终是宽容的。因此,在地球的这个地区还住着50多万犹太人也就不奇怪了。

    在非洲,南非有15万犹太人,其次是埃塞俄比亚,有21.5万多“黑皮肤的犹太人”。

    犹太教在宗教方面**成正统派和思想自由派等各种派别。

    这个小小的民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发展。

    仅仅在美国就有大约1.7万个彼此独立的犹太组织。在政治方面,有左派,也有极右派。

    ——摘自《参考消息》1990年9月6日星期四

    19、《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法新社耶路撒冷8月25日电]题:犹太复国主义标志着一个世纪的梦想和失望

    整整一百年前,匈牙利新闻工作者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召集了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发起一场为流亡了2000年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一个犹太国家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几乎无人相信这场运动能实现其目的。

    一个世纪过去了,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已成为一个现实,甚至那些开始时最激烈地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人们也接受了它。

    但是这个结果离那个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的梦想还差得很远。

    一位在研究犹太复国主义方面最重要的、名叫达维德·维塔尔的历史学家说:“对赫茨尔来说关键在于犹太人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且他指望能得到国际支持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计划成功了。”

    维塔尔又说,但是赫茨尔还相信一个家园的建立将会解决“犹太问题”,特别是犹太人受**最严重的东欧地区的“犹太问题”,而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说:“以色列国1948年成立后,向大批移民敞开了大门,然而除了那些完全没有选择机会的人之外,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继续留在海外犹太人聚居区。”

    因此,现实中的以色列国并不完全是赫茨尔想象中的一个所有犹太流亡者的“集合”地。这一梦想未能完全实现,还同自灾难性的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有关。

    那场冲突2000年来第一次将以色列这片《圣经》中的土地心脏归于犹太人统治之下,并以一种宗教的、神秘主义的热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救赎的期望(复国主义运动创始者们的理想中并没有的),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正统的拉比们是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最尖刻的抨击者,并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目标是邪恶的。但自从二战中犹太人遭到大屠杀之后,许多虔诚的犹太人除了来到复国主义者们建立的家园外几乎别无选择。

    在海法大学任教的一位名叫伊兰·佩佩的历史学家说,如今大部分正统的犹太人已与犹太复国主义和解,甚至认识到它在像希伯来语言这一类犹太教文化复兴中起关键作用。

    但他说,另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与阿拉伯人和解这一点上令人惊诧地失败了,从而使一场长此以往可能危及以色列国本身生存的冲突更加激化。

    佩佩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在‘给一个没有国土的民族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土地’这个错误的口号之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但是巴勒斯坦是一片有人居住的土地,而第一批犹太定居者很快意识到,无论赫茨尔有些什么理想主义的念头,他们将不得不与当地的居民作战。”

    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内部随着宗教民族主义阵营的发展,力量发生了变化。该宗教民族主义阵营在**当初建立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世俗政府、帮助后翼政治势力获取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这无法阻止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1993年工党政府总理伊扎克·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之间签订和平协议,巴勒斯坦人在这份协议中首次承认以色列有权在“和平和安全”的状态下存在。作为交换,拉宾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有自决的“合法权利”。

    两年后,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开枪打死。这名极端分子同样宣称他这么做是为了犹太复国主义。

    ——摘自《参考消息》1997年9月20日

    20、《重新面对历史》——以色列建国50周年的忧思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实现了犹太人两千年流亡生活中的梦想。以色列人为此感到骄傲。但是建国以来战争不断,中东和谈进程搁浅,使得今年的50周年大庆显得分外沉重。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说,“我们在过去50年里还没有确定游戏规则”……

    [美联社特拉维夫4月4日电]题:动荡的50年过后以色列仍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正常与反常并存

    特拉维夫于1909年建于沙丘之上,是世界上第一个犹太人建的大城市。从特拉维夫开车一小时就到了已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耶路撒冷。在两市之间的公路边可以看到在1948年战斗中被炸坏的锈迹斑斑的运输车,勾起人们对战争的回忆。这是在以色列成立50周年时展现的一幅正常与反常并存的奇怪画面。

    以色列在接近50岁生日(5月14日)的时候,没有兴高采烈的欢庆气氛。一家店铺的老板什洛莫·科亨的话代表了人们的情绪。他说他认为以色列处于“自豪和忧虑的状态”。

    二战期间的大屠杀、五次战争和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使这个小国深感脆弱。近年来,在这种忧虑之上又多了一层认同危机,信教与不信教的犹太人、欧洲与中东的犹太人、犹太公民与阿拉伯公民之间出现很大裂痕。

    此外还有以色列在1967年的战争中夺取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及以军同这些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的多年冲突。冲突的结果是1000多人死亡。以色列民族主义者与开明派之间发生激烈争论,前者认为西岸是他们继承的天赐土地,后者对犹太人以武力统治反对它统治的人民感到厌恶。

    以色列人即命名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强烈的自责。他们无视自己以及他们国家取得的最不寻常的成就。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实现了犹太人在2000年流亡生活中的梦想。这个国家有60万犹太人,建在一条由沙漠、沼泽和山川组成的狭长地带。在它宣布独立的那一天就遭到五个阿拉伯国家的攻击。从这个不祥的开端建成了繁荣的经济,人均收入与西欧不相上下,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所有邻国的总和。以色列国始终是一个民主国家,有缺陷,但是雄心勃勃。它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据说拥有核武器。

    以色列最有名的产品是雅法柑橘和乌齐冲锋枪。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它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它的出口现在每年约20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超过美国。

    100年前几乎消失的希伯来语得到再生,去除了《圣经》中的华丽词藻,成为一种简洁但含意深刻的国语。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5月2日

    21、《以色列发现犹太古碑残片》

    [美联社耶路撒冷8月7日电]以色列考古学家最近在以色列北部的泰勒丹发现一断碑残片,上面的碑文证明了大卫王建立的犹太王朝的存在。这是除《圣经》外的第一个这样的证据。

    这块残碑宽28厘米,长30厘米(约一平方英尺),碑文为阿拉姆语的手迹,共13行。其中有“以色列王”和“大卫之屋”的字样,还有“马拉战车”和“数千名骑兵”等字。

    这支以色列考察队队长亚伯拉罕·比兰说,这块残碑上的碑文和风格证明,公元前9世纪,大卫的曾孙、犹太国的第三代国王亚撒曾给阿拉姆国王很多钱,让他去与犹太国的敌人以色列首领作战。

    另一位以色列考古学家说:“这次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有关圣经人物的最早的考证是古以色列国王的“暗利之屋”。

    古以色列人分为十二支族,大卫是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大卫之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十二支族**成为两个支族,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族在南方建立了犹大国,其他十个支族在北方建立了以色列国,后来以色列国亡于亚述。犹大国则一直是大卫王家族的后裔为君主。犹大支族成为今日犹太人的祖先。

    亚撒统治时期,以色列人入侵犹大国首都耶路撒冷。亚撒倾尽国库,让阿拉姆人从北面进攻以色列。阿拉姆即是今日叙利亚所在地区。

    在这块残碑上,还出现了哈达德的字样。这可能指的是阿拉姆的国王,或者阿拉姆的诸神之一。不论哪种情况,显然都证明了这块石碑是阿拉姆人立的。

    这项考古工作得到以色列文物局的支持,将在距叙利亚边界附近的泰勒丹继续进行。比兰说,他们将集中寻找散落的这块石碑的其他残片。以色列《发掘》杂志将在两个月内发表有关这项发现的所有材料和照片。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8月31日

    22、《水资源紧缺的以色列凭什么做到——一滴也不浪费》

    一踏上以色列这块土地,我便想起100多年前到过那里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为它描绘的一幅凄凉的图画:“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我认为它首屈一指,那里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谷地是难看的沙漠,沙漠周围是一些荐弱的植物……。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伤心的土地。”到了耶路撒冷,我几乎无法把这座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的城市同一个水资源奇缺的事实联系起来。

    经过几天游览和观察,也就明白了。原来,以色列的水资源(除了地下水)全由国家控制,60%的水来自加利利湖。这里不论在大饭店门前,还是街旁花坛,每一棵树、每一支花甚至每一棵草都用电脑滴灌,凡是有绿色植物的地方,你都会发现一条条手指粗的黑色皮管,相隔半尺并行排列,仔细看,皮管上有一个个小孔。翻译告诉我们,按季节和植物特性设定程序后,电脑就会定时定量地向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不会浪费一滴”。

    水资源不足对以色列是严酷的挑战。按世界公认的标准,年人均占水量5000立方米以下者,就算贫水或半贫水,而以色列的人均淡水仅有360立方米。而每年仅有的16亿立方米淡水资源75%要用于灌溉。因此这项以不浪费一滴水为目标的滴灌技术可说是节水工程的最大成就。权威的国立水土研究所,在国家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研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喷灌和微灌分别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5%和75%。农田和草坪一般均使用喷灌和滴灌,且已高度自动化,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每台中心计算机控制周围几十甚至几百公顷的土地。技术人员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对水肥的不同需要编制程序,输入计算机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按程序给水供肥,达到要求后自动关闭。

    滴灌在城市日常生活里也十分普及,家家户户的庭园都有滴灌装置。管道埋在地表以下,地面不见水管,但树木花卉却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难怪有人将以色列称为“中东的新加坡”。

    ——摘自《温州日报》1996年1月12日双休专刊

    23、《二百五十万人移居以色列》

    [美联社耶路撒冷10月23日电]题:自建国以来进入以色列的移民达250万

    以色列中央统计局今天说,自1948年建国以来,到这个国家来的移民已达250万。其中,59%来自欧洲,19%来自非洲,15%来自亚洲,另外7%来自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

    以色列移民部发言人阿姆农·比里说,在新移民中,1/4万以上的移民是近五年从前苏联移入的。此外,移民主要来自北非、罗马尼亚、波兰、伊拉克、伊朗和美国。比里说,今后三年,预计进入以色列的移民还将以每年约七万左右的速度增加。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11月4日

    24、《以色列将接待40万苏联犹太人移民》

    [中东社巴黎12月29日电]法国《费加罗报》说,苏联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的活动天天都在打破记录。它指出,1991年,以色列将接待约40万苏联犹太人移民。

    该报说,每半个小时有一架载有移民的飞机在“本·古里安”机场降落,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从未见过这种移民浪潮。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1月8日

    25、《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1948年以色列成立,也引起约400万人口国际迁移,其中约300万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民以色列,而以色列驱走了100多万巴勒斯坦人。……

    ——摘自《青年文摘》1987年第10期

    26、《苏犹太移民激增可能引发中东战争》

    [路透社华盛顿7月16日电]约旦国王侯赛因今天在接见电视记者时说,由于苏联犹太移民的不断增加,中东可能爆发战争。

    侯赛因对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记者说,“现在这个地区的前途似乎既暗淡又危险”。

    侯赛因在将于今天深夜播放的讲话中说,“预料在今后一年半里将有大约50万苏联犹太移民(移居以色列)”。

    他说,“由于能够获得的供应——即使是水——有限,因此,要使人人能够适应而又不出什么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记者问到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是否会升级成为大规模战争时,侯赛因回答说,“似乎是一个人人都在朝着它前进的隧道,我们似乎看不见隧道尽头的亮光。”他告诫说,可能发生一场可以同1967年的六日战争相比的战争。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促使大批犹太移民涌进这个地区。这种政策加剧了由于土地权引起的争端并使同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感到愤慨。

    ——摘自《参考消息》1990年7月19日

    27、《战争未能遏止苏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路透社特拉维夫1月27日电]以色列官员说,现在每天仍有300~500名苏联移民抵达以色列。估计本月的移民数总共将达大约1.45万人,仅比去年的月平均数1.6万人略低一些。

    弗里德兰是位60岁的英文教师。她在到达机场后一边推着堆满大包小裹的车子过海关,一边对在场的人说:“我们将得到上帝在这里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只希望得到最好的。在象现在这样困难的时刻,我宁愿与以色列和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愿呆在苏联。”

    弗里德兰是在萨达姆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并造成人员伤亡后移民以色列的。……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1月29日

    28、美推出新片《追踪者女刑警伊登》——揭示犹太人宗教世界

    [日本《现代周刊》1月23日一期文章]题:鲜为人知的犹太人宗教世界——美国电影《追踪者女刑警伊登》

    预计最近上映的电影《追踪者女刑警伊登》,通过一位女刑警的眼睛成功地揭示了鲜为人知的犹太教的精神世界。

    人类的历史是各民族兴衰史的记录,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到处可见消亡了的民族的遗迹。犹太民族虽然失去了国家,但最终得以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世界史的“奇迹”。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怎样保持了民族的独立性,怎样使这个“奇迹”得以诞生,解开这个谜的线索就在美国的犹太社会——目前仍保持着古代犹太教教义的犹太**的世界。

    影片从女刑警为调查案子进入犹太教社区而展开情节,随着女刑警调查的深入,美国犹太教哈希德教派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通勤车上男女分席而坐、**们热心地学习旧约全书、就餐按教义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等等情节都令观众感到新奇,但其中最精彩的还是压轴戏——安息日的镜头。对女刑警来说,犹太**的生活完全是陌生的世界,而她也是闯入陌生世界的陌生者。

    有人说21世纪是民族纠纷的时代,造成民族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宗教问题。事实上在印度,伊斯兰**和锡克**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人类始终改不掉歧视其他种族和不同文化的习性,因此,消灭歧视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对方的文化。虽说是调查,但哈希德**的精神世界无疑使女刑警接触到了新的价值观念。人类被从旧约全书《创世纪》描绘的从“伊甸园”逐出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无益的战争。导演给主人公取名伊登(英语与伊甸同音)可能其意就在于希望人类的无益的争斗该结束了。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2月9日

    29、《印刷最多的书籍》

    世界上发行范围最广的书是《圣经》。它被译成303种语言。其中部分被进一步译为1581种语言。据估计1815年至1975年《圣经》共印25亿册,其中15亿册由教会出版社印刷出版。

    ——摘自《基尼斯世界之最大全》1990年版第114页

    30、《天体电波编制成太空音乐》

    意大利一名女天体物理学家兼音乐家正在把从太空中探测到的天体电波编制成音乐。28岁的费奥莱拉·特兰奇以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为生,她曾在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天文观测台和天文馆表演过自己的作品。

    去年,她通过美国公司推出第一张激光唱盘,题为《星系之声》。这是利用计算机和乐器表现的发自相距地球10万亿亿公里的UGC6697星系的无线电信号。一名听过这一唱盘的人士评论说,40分钟的《星系之声》充满着令人着迷的短促高音声调,其风格介于新潮流行电子乐和轻松摇滚乐之间。

    特兰奇正着手录制第二张激光唱盘,其内容是星系和土星周围带电粒子发出的无线电信号,音乐节拍将采用快速旋转的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波。

    这名意大利女子首次运用太空无线电信号创作音乐始于在米兰大学就读博士学位期间。天文学界期待她所尝试的“声学天文学”最终将有助于太空天体的研究。(新华社稿)

    ——摘自《温州日报》1993年6月4日广告增刊

    31、《人类可以复活》

    人类能否复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然而,印第安纳州图莱恩大学的宇宙学家费兰克·蒂普拉仅用一些物理学法则,简单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外推法和宇宙学原理便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他的假设是:不管什么形式的生命都会延续到时间的尽头。宇宙最终在自身重压下收缩成一块之时,便是时间的终止。到那时,世间万物将以不定的密度状态挤成一团,那便是宇宙的末日。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生命要以减低到只以信息处理那样的形式存在。宇宙的崩溃使信息处理成为可能。每一条信息的处理都需要能。万有引力的崩溃释放了无限的能,其崩溃点可达到一个单一的无维点(称奥米加点),宇宙越接近奥米加点,信息处理的能力就越大。蒂普拉博士认为当宇宙接近奥米加点时,其无穷智慧将使死者复活。高智能的处理程序能够维肖地复制任何一个死者,该程序以其无限的处理能力有可能复制每一个人,每一个火星人,每一只蟑螂,每一颗蘑菇。这个论点目前听说虽然犹如天方夜谭,但是在对遥远未来的预测中,可能是相当科学的。

    ——摘自《科学之友》杂志1992年第1期第43页

    32、《天使在飞翔》——阿丹

    马克、莱克斯和卡尔是美国纽约市的中学教师,嗜好摄影。一**们结伴到宾夕法尼亚西部寻找不明飞行物。当他们架好望远镜,试图捕捉一些不明飞行物的蛛丝马迹时,却得到意外收获:拍摄到一组小天使的照片。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怀着疑惑,仔细审核了照片,认为这决非虚假。据电子计算机分析,天使离地面约40至48公里,天使身高9米,长着一对15米长的翅膀。目击者还清楚地看到,天使长得像地球上的人类,头发长而发亮。按说如此高空是没有空气的,但仍能凭着双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时而飞翔速度每小时达980至1120公里,时而却像蜂鸟一样盘旋飞行。“当然,如不借助望远镜,光用肉眼看,天使仿佛是迅速移动的电光。”三名业余摄影师最后补充说。

    ——摘自《羊城晚报》1992年7月7日

    33、《人体的原料》

    人体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据目前所知,地壳表层存在的90多种元素中,几乎全部能在人体内找到。

    ——摘自《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及临床意义》第1页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注:该标题系编者另加)

    34、《寻找夏娃》——王人龙

    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在探索的一个课题。

    在起源时间上,一般认为,现代人种起源于距今4~5万年前,而起源方式则有两种说法:一为系统法或称直接演化法,即人种都是土著的,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逐渐演化的;另一则为迁徙说或代替说或入侵说,即人种是由于外来人群的迁入,或是消灭或代替了土著的人群所致。

    长期以来,人们依据考古发掘的化石分析说,现代人的最早起源地是在西亚;后来,因在南非也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所以人们认为这里也是人种起源地。

    她是夏娃今年初,美国的《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科研动态报导,题目为“寻找亚当和夏娃”,主要内容是科学家追踪DNA,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一位生活在距今20万年前的女人。今天地球上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这位女老祖宗的基因,也就是说世界上50亿人彼此都有血缘关系。科学家称她为夏娃。

    这个名字颇能引起人们好多联想。人们脑子里一般有好几个夏娃的形象。首先是基督教《圣经》中那位受到狡猾的蛇的诱惑,偷吃了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的女人;其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众多艺术形式所表现的那位金发齐腰,婀娜多姿,肤色苍白的美女。但是今天科学家提出的这位夏娃却是有着黑色长发,黝黑的肤色,浓眉大眼的女人。她整天在亚热带大草原上觅食。她体魄强健,刚劲有力,今天任何一位女运动健将也比不上她。她手持石块向猛兽冲杀,双手可以撕碎猎物。当然,她并非当时唯一的女性,也不一定容颜秀丽。她只是多子多女,因而留下了某一套基因。从粗略估计来说,她是我们人类上溯一万代的共同的高祖母。

    《圣经》说,人类是由一对始祖产生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了两个儿子,种地的该隐和牧羊的阿伯尔,但该隐因为不受上帝宠爱,妒忌怒杀了弟弟,被上帝放逐,受到惩罚。后来亚当在130岁时又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他相似”,取名叫塞特。过了800年,亚当在930岁高龄时,他归于生他的尘土。塞特105岁时生了个儿子,取名以挪士。塞特在912岁时死去。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到有名的“挪亚方舟”事件的主角挪亚。其他的人类都死了,他这一支繁衍了,算到今天其经历了5992年。这本是神话,但是一些神话传说却往往又和某些科学家的说法相合,即人类是出于一个始祖的。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先祖是黄帝和嫘祖,黄帝和嫘祖就是伏羲和女娲,也就是太阳神和月神,这也说人类出于一个始祖的。还有传说说是女娲补天造人,这又和《圣经》中的上帝用泥土造人一样了。——摘自《科学博览》1988年第9期第6页

    
正文 二、灵 魂
    1、探索《灵魂》——李小江

    人有无灵魂?意识是否有一种可以左右事物的力量?肉体和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难题”我们自己有过有趣的想法,但有意思的是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了推算和探讨,试图把一些物理学规律应用到思维领域。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赞成他们的观点,但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到他们有趣、巧妙甚至荒谬的论证,从而获得一定的启发。

    灵魂不死约翰·埃克尔斯爵士79岁时仍然仪表堂堂、精力旺盛,他就是向过去300年自然科学对人性的认识开火的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对脑的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相互联络,从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的这一成果有力地维护了古老的宗教信念,即人类是由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巧妙地结合而成的。

    埃克尔斯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胚胎的发育成功或幼小的某个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这种“人的灵魂”使我们具有了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考、个性、创造性甚至爱恨怕等。我们“非特质的自我”操纵着它的“联络中枢”,就像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埃克尔斯说,人的鬼魂般的精神,产生了对大脑施加影响的暗码,这使神经根据指令而运行。但埃克尔斯最大胆的设想是断言“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后依旧活着。埃克尔斯不是唯一对古老的思维——肉体难题有新看法而引起争论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从伯克利到巴黎,从伦敦到普林斯顿,来自各个领域的神经生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著名科学家都在进行探索。尽管他们之间从量子理论的神经生理学结论到超感觉力的依据等各方面所见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把严密的科学与宗教信仰,对各形式教条主义的反驳和谎话结合起来。

    埃克尔斯生于澳大利亚,在牛津上学时是年轻的罗滋门徒。他对灵魂不灭的看法建筑于严格的科学统计之上,但由于极不科学地直接跳到信仰上从而失去了意义。他非常保守地假设人有30000个基因,认为如果个体的唯一性依赖于遗传上唯一肉体的话,基因符号就有可能产生1010000个不同的自我。因此,他感叹道:“如要构成我大脑基因的唯一性决定着我的自我的唯一性的话,那么我自己存在的偶然性是1010000分之一,确实太偶然了。”埃克尔斯拒绝相信他的自我的存在是那么偶然,他声称,他唯一的自我很可能进入世上数不清的由不同基因构成的肉体。“我经常说我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具有与现在的我相比有很不相同的思维能力,但我还是我。”

    舒展了一下他魁伟的身体,又回到了有争议的结论,埃克尔斯用低沉的声调说:“如果我说人的自我目的唯一性不是由基因符号而来,那么它从哪来?我的答案是:来自于神的创造,每个自我都是神的创造。”

    莫衷一是毫不奇怪,科学界对埃克尔斯的理论有很多不同看法,来自塔夫茨大学的科学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指出,埃克尔斯对最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科学和识别科学一无所知。许多人,包括著名的麦吉尔大学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奇,声称埃克尔斯的理论没有包括现代科学,因而有碍于它的发展。奇怪的是,一些对埃克尔斯持批评态度的神经科学家对思维——肉体难题提出了与埃克尔斯极为相似的观点。英格兰基尔学院的计算机专家唐纳德·麦凯相信意识的自我进入物质的大脑就象一个数学等式进入了计算机一样,正如某种意义上非物质等式确定了计算机的行为一样,“自我”确定了大脑的行为,因而我们可以自由思考。麦凯甚至提出“人的等式”可能在计算机般的大脑死后还活着。

    一些用量子力学来揭示客观物体的基本结构的物理学家相信科学已可以近似证明埃克尔斯的假设:存在一种非物质有意识的思维,它左右着具体事物。尽管埃克尔斯接受的是现代神经科学所创立的理论主流,但许多反量子论者却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对量子论的一个简单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所谓的冯纽曼派。数学家约翰·冯纽曼或许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他的智商是那么高,以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感到自卑。贝蒂自已也获得过诺贝尔奖,他曾经说过:“我有时怀疑象约翰·冯纽曼那样的大脑是否是一个有别于普通人脑的新种。”

    用量子物理探讨精神境界那些对哲学有些研究的科学家形成一些派别,一些人同意著名物理学家弗里茨·伦敦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冯纽曼量子物理的严密结构表明物质的实在只是从人们想象虚构出来的,唯一真正的实在是思维。伦敦曾写道:“有可能科学的共性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致力于研究想象中的现象,物理学的客体是观察者自己产生的幻想。”但许多人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即量子理论在它本质上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导致了关于实在的希奇古怪的结论。

    本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尤金·威格纳于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开宣称人有一种可以左右事物的非物质的意识,他是从量子力学得出这一结论。威格纳提到,量子力学应用于客观世界时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例如,如果没人亲眼看见一棵树在一个偏僻的森林中倒下,那么这棵树就同时具有立着倒下两种状态,而且施罗丁格波函数(量子力学的基本等式之一)精确地描述了这两种自相矛盾的存在。但立刻有个探索者发现,只要树的观察者把施罗丁格波函数压缩应用到一棵树上,那么树的原子就可以在树是活着还是一根圆木之间作一选择。

    把上面的结论应用到人,因为人脑处于一种不能被观察到的状态,因而如果把施罗丁格函数应用到人脑,就会出现矛盾的结果:大脑不能单个存在。只有通过外力,施罗丁格函数压缩到一点,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实体象一付骨排,等着外力来推倒它,而人时刻都可以压缩施罗丁格函数,因而威格纳得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左右事物的非物质的意识。

    一些科学家认为冯纽曼的逻辑可以给超感觉力提供基础,这些人中最坦率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奥利维尔·科斯塔。他对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非常着迷。爱因斯坦首先注意到,量子力学预言了在同一物理条件下可存在两个粒子,科学家们观察到了其中一个粒子对另一个粒子有瞬间作用。科斯塔解释说,之所以这个佯谬确定不能以超光速传播信息,是因为不能确定这两个粒子相互作用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粒子必须以光速运动时传送信息。对这一点,科斯塔的想法是:在两个粒子处于直接物理接触的过程中,在它们即将结合的一瞬间发射可接收的电报,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光速运动时传送信息。科斯塔还做了一个新型的实验:一个有名的巫师可用他的思想影响事物,他相信只要这事确实,那么超光速就可存在。这样科斯塔就实现了超感觉力存在的依据:实现了以光速运动时传送信息,就可以确定两粒子作用的本质,这样就实现了超光速,于是人就具有了超感觉力。

    对本质的反省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人的智慧问题非常着迷,他把他的声誉押在了用东方传统的坐禅技艺来领悟物质本质这一宝上。

    戴维·博姆是伦敦伯克贝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他认为标准科学是死胡同,因为把本质上紧密联系的事物分成单个,似乎它们同时发生于宇宙中不同的时空。他相信,只有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时候,思维才从自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际上,对于附和博姆、埃克尔斯和约瑟夫森的科学家来说,都面临着与事实不相符的困境,只要了解一下客观世界,他们会相信量子力学先锋尼尔斯·波尔的话:试图用量子力学作为出发点对宗教或灵学进行思考是行不通的。

    ——摘自《科学博览》1988年第四期第10-11页

    2、《濒临死亡究属何样》

    编者按:近几年来,继奇特的“波尔代热斯现象”之后,西方国家正在对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濒临死亡现象争论不休,各门学科的学者都被卷进了这股风潮之中。纽约的世界民意测验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表明,全美有800万人声称经历了“地狱之行”。其中许多人说他们对“地狱之行”记忆犹新;有的人重返人间后,在身体、智能和精神三方面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好似转胎投世。科学家们将这种“地狱之行”更名为“濒死经验”,并对它作出了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窒息而致死亡幻觉;有的认为它是人体特异功能在临床死亡后的显露,或是人体内尚无法探知和运用的能力;还有人认为,它是人类进行的一种预兆;但又有人认为,它是社会畸型的产物。本文仅对这种“濒死经验”及其科学探索作客观介绍。

    八百万人声称经历过“地狱之行”

    这天,在美国一家医院的抢救室里,医护人员正在全力挽救一位老妇人,小屏幕上的心电曲线表明,她的心脏还有微弱跳动。突然,荧光屏上显现出一直线,老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3分钟过去了,主治医生还在坚持不懈地抢救,他把心脏纤维性颤动阻止器的金属盘贴在她的胸脯上……蓦地,老妇的心脏重新启搏。这究竟是什么回事!翌日早晨,老妇恢复了平静,她向医生们叙述了自己在那短暂的临床死亡期间的奇特感觉:“我穿过一片令人快乐的黑暗,看见了灿烂的阳光。我感到无比快乐。”

    很久以来,常常能听到病人叙述这种奇特的经历,医生们一概指责为疯狂的呓语。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这种病人的增加,西方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排除干扰,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始研究这种现象。最近,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这种死亡现象的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并且将包括认知、情感、超常、超然四个方面16个项目的濒死体验数据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今年年初,闻名遐迩的世界民意测验研究所在整个美国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无比:800万美国人声称经历了“地狱之行”。

    神秘的“濒死经验”

    著名哲学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发表了一本名为《生命后的生命》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濒死经验”。他认为,濒死经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为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掘的奇特现象。

    濒死经验的理论在科学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它向现代科学家们提出了如下的挑战:记忆究竟是什么?意识究竟又是什么?人在临床死亡后还会有记忆吗?身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细胞不断变化,而人的脸庞却能保持它的形状?人体中的气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

    心理社会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临床死亡后经过救生法抢救又死而复生的人叙述的这种奇特的濒死经验基本归纳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这种说法的人约占57%,他们大多数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慢慢地飘扬,当飘拂到一片黑暗中时,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

    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意识的人占35%,他们大多数觉得自己的意识游离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的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在远处极其冷漠地观察着医生们在自己的躯体周围忙碌着。这种躯体外的身体形象具有呼吸、脉搏等生命特征;而且,这种自身形象有时还会返回躯体。

    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持这种说法的人占23%,他们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且在黑黝黝的洞里飞速地向前冲去。而且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洞里不时出现嘈杂的音响。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

    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亲朋好友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们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持这种说法的人占10%,他们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犹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了一种最完美的爱情,并且自以为掌握了整个宇宙的奥秘。

    还有一些科学家对有过濒死经验的幸存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这五大阶段的濒死体验外,还有醒悟感、与世隔绝感、时间停止感、太阳熄灭感、被外力控制感、被“阎王审判”感、升天成仙感等等。

    科研价值极高的不幸事故

    从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科学家们分别对五大阶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他们发现,自杀未遂者的濒死经验总是局限在第一阶段。心理学家肯尼斯则发现,经历过第一至第四阶段的濒死经验者往往普遍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而经历过第五阶段的濒死经验者会在身体、智能和精神三方面出现巨大的三重变化,他们会犹如重新转胎投世,变成了“超人”。轰动美国的汤姆·索耶事故就是典型的例子。

    汤姆·索耶居住在纽约安大略湖边的罗切斯特。这位身材矮胖的汉子年方30,有两个女儿。他是一位机械修配工,就在与自己家毗邻的工场里工作。这天下午,索耶正满身油污地躺在小型载重卡车下修理。突然,千斤顶松脱后,3吨重的卡车压在他的腹部上,索耶发出一阵撕人心肺的惨叫。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女儿奔过来,只见父亲已经被压扁,然而,索耶的双眼还睁着,他的神志依旧清醒,他示意女儿快去求救。

    不一会儿,消防队员赶来。他们将一只抓斗放在小卡车下的底盘两边,慢慢启动绞盘,当3吨卡车从索耶的腹部移开时,他失去了知觉,接着呼吸停止。人们将他放到一副担架上,可当救护车刚开动,他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在医院,医护人员立即采用救生法通力抢救索耶。

    把索耶卡车底盘下抢救出来的过程持续了10分钟,然而,对于索耶来说,这是极端痛苦的10分钟,因为,他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事后,汤姆·索耶对人说:“当时,我感到犹如一根滚烫的铁杠在研磨自己的胸廓和腹部,似乎要将这一切磨碎。我犹如在遭受极刑。”

    五大阶段记实

    6年过去了,汤姆·索耶坚强地站立起来。在一次新闻界举行的专题招待会上,他强抑欢快的泪水,描述起自己的濒死经验。

    当消防队将他从卡车下抱出来时,索耶已经停止呼吸;与此同时,索耶蓦地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和轻松。他觉得自己的躯体一分为二,一半在消防队员的手上,不过,那只是个空的身壳;而另一半是真正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要轻,晃晃悠悠的飘落到一张床垫上,他感到无比舒适。

    突然,索耶看到了消防队员们拥挤在工场里,自己的另一躯体正躺在担架上,血从嘴里喷涌而出,满地的油污也变得通红,很快,救护车在街道上急速倒车,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将担架送上了车。两个女儿在哭天叫地,脸色苍白的邻居拉住了她们。路边挤满了观望的人,他们的神情有震惊、恐惧、悲戚、漠然……起初,索耶觉得自己是在离地面3米左右的距离观看,随即上升到4米、5米、10米、100米……接着,索耶看到载着自己躯体的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去。

    这时,索耶发现眼前的景象消失,自己被推进了一个黑洞中,心绪依旧保持着无限的安宁。渐渐地,某种力量越来越强烈地拖着他向前而去!而且不时被挤压,不时碰到洞壁上。他问自己:“我还活着吗?”接着,他又肯定地意识到,自己死了。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些光线,它先是犹如天际中的一颗星星,瞬间,又变成一轮黎明时的太阳,飞快上升,不一会就成一个巨大的圆球。光芒四射的阳光并不使他感到眩目耀眼,相反,眼望着这轮红日,他感到无以伦比的快乐。他越是朝金色的阳光接近,对宇宙的认识就越加深刻。就在这时,一个似乎被深深埋没的爱情记忆蓦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并且渐渐地照亮了他的意识域。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他醒悟到,这奇特的光线本身就是由爱情组成的,但他没有陶醉在这种爱情中。他觉得自己一生中从未如此的集中和专注,而且,越是接近光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忽然,洞口出现了他那已经过世的父母亲,他们身材高大,浑身放射出彩色光芒,头顶上环绕一束光轮。他们笑吟吟地朝他走来,转眼间,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幕幕重大的生活经历,如生日盛典,初中毕业典礼,订婚仪式,甜蜜的婚礼……

    最后,他同光线融合在一起,他感觉到了一种无以形容的心醉神迷。他似乎与宇宙合为一体,许多美妙的景象在他眼前闪过,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些美景,就是飞逝的森林、高山、河流、天际、银河……宇宙的一切奥秘全部展现在他的面前。

    如今,汤姆·索耶已不再是原来的汤姆·索耶,他的身体、智能和精神等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他陡然狂热迷恋上了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几年后,毫无物理学基础的索耶在大学里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他对记者说:“在那次事故发生以后,我在同神秘光线融合的瞬间,就忽然意识到自己掌握了物理学的全部知识。在大学里,只不过将这些知识一段一段从记忆中追回来。”

    “濒死经验”的科学探索

    现在,西方科学家们纷纷试图从科学的不同角度对濒死经验进行探索,以图解开濒死经验之谜。

    洛瓦城医学院教授拉塞尔·诺伊斯认为,传统的弗洛伊德心理曲线似乎可以表达这种奇特的濒死经验,然而,他尚不能从理论上加以明确阐述。

    麻省大学的两位教授则认为,这种濒死经验的五大阶段论纯粹是无稽之谈,所谓濒死经验是因为窒息而致的死亡幻觉,它是因感觉缺失而造成的。所谓濒死就是持续性的深度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停止。但是,思维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它还在缓慢地进行,所以会产生梦幻。当人从深度昏迷中苏醒后,常会保持对这种梦幻的记忆。

    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都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这种化学物有时亦能够引起奇特的幻觉。

    在这些科学讨论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状况,即有的科学家试图用印度的瑜珈现象解释濒死经验。他们认为,濒死的第五阶段同瑜珈术中“根达尼清醒状态”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根达尼清醒状态”是一种超人状态的技术术语。它认为,在每个人的脊柱下端至骨盆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储备库,这就是“根达尼”。它是人身上强盛的“生命之蛇”,深深地藏在人体之中。千百年来,瑜珈信奉者中存在一种传说,“根达尼”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催醒:朝一种神秘的光线扑过去,你就会达到“根达尼清醒状态”。

    在所有科学探索中,最令人信服的是有的科学家提出的这一种理论:这五大阶段其实是人在死神降临的时候,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第一阶段是濒死者的个体保存和防卫的本能。因为在死亡的威胁下,过度的悲伤、恐惧和紧张均会加速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使死亡更快到来。第二阶段是濒死者不愿过早死亡,试图从感觉上否认已经跨进了地狱大门,象征属性地逃避体内痛苦。第三阶段实际上是濒死者诞生记忆的复苏,它是人体特殊细胞所致的特异功能。黑洞其实就是母亲的产道,黑洞的穿透经历正是出生时自身通过母亲产道被推到人间的经历。第四阶段是濒死者的自我安慰和幻觉性满足,本能地借以消除坐以待毙的沮丧情绪。同时重复自己的一生使自己得到一种与世永存之感。而与亲朋好友的欢聚,则是对死亡恐惧的退避反应。第五阶段是濒死者自身潜在的知识域的发掘,它是人体中的灵敏反应的特殊表现形式。

    特异功能耶?人类进化预兆耶?

    早在1982年,美国的赖因格教授就与加拿大多伦多“根达尼研究中心”主任联合进行过研究,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瑜珈迷们勤奋锻炼和追求一生,很难有人能真正得到那种超人本领。可是,这些经历过濒死经验第五阶段的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种超人本领,这究竟是为什么?

    经过研究,他们撰写了一本反映这项科研成果的专著《超智慧之人》。书中表达了下述观点:“现代人类正生存在宇宙发展的决定性阶段,人类将出现比1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更深刻更重要的变革。濒死经验可能是变化中的一种机制,目前这种变化只是影响濒死者,然而,它却是人类将向一种新的状态飞跃。在这种新状况中,人类身上沉睡迄今的多种心灵势能和特异功能将会释放出来,人类将会真正成为久久幻想的超人。”他们在书中还这样写道:“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的本质没有发生过变化,而宇宙的发展已经需要人类更加具有高超本领。第五阶段的濒死者可能就是未来人类的模型,即超智慧之人。”

    “濒死经验”引起的争议

    令人心驰神往的五大阶段论给死亡罩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了千百万西方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他们认为,这种超人的出现,将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也就成了万能的上帝。也有许多人借此对社会发起评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冷漠、欺诈、自私、痛苦和悲惨,而地狱里的“鬼”却给予“鬼的候选人”无限的温馨和欢乐,真是阴曹地府胜似人间天堂!于是,无数绝望者为了摆脱困境,追求五大阶段的幸福,竟然自杀,白白送掉了一条性命。

    然而,从事这种性命玩笑的竟然也有科学家。美国心脏病科学家迈克尔·萨博始终对濒死经验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迎合了人类的好奇心理。许多人异口同声地称经历过五大阶段中的某一、二阶段。一位病人甚至还对萨博说,自己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听到过他在被抢救时与护士的对话。但是,这些都没有消除心脏病专家的疑窦。因此,迈克尔·萨博决定,亲自“去地狱出差”,他建立了一个由曾是无濒死经验的幸存者和有濒死经验的幸存者组成的监督小组,同时组织了一个高水平的抢救小组。经过这次“地狱考察”,他撰写了一部著名的论著《死亡的回忆》,声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和渲染,其实是畸形社会的产物。

    但是,人的死亡心理确实是一大自然之谜,它有待人类去探索和研究。研究濒死经验不但能深化人类对这一自然之谜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濒死者进行救生,安抚和医护,帮助他们摆脱危境,创造“起生回生”的奇迹,此外还可以利用濒死经验增强企图自杀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摆脱自责、内疚、厌世及轻生念头。

    (夏新根编译自法国《巴黎竞赛报》、《新观察家》、《快报》)

    ——摘自《上海译报》1988年1月4日星期一第六版

    3、《一百五十个人的死亡体验》

    ——[美]雷蒙德·A·穆迪著罗汉、陈德民、周国强、何佩群译

    死亡本是“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于是探讨死亡体验就成为人类生命研究中最奥秘、最困难的课题之一。

    美国著名哲学博士兼医学博士调查了150名“死”而复生的病人后将研究成果写入本书。他从大量的案例中归纳出十余种濒死体验,并用实例进行描述。作为一家之言,本书向死亡这一科学的神秘王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不仅对医学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哲学、死亡态度也将产生影响。因而本书出版后即畅销世界,从1975年至今其重版数已达50次之多。

    尽管濒临死亡的情况各不相同,具有这类体验者的类型也大有差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对这些体验本身的叙述中,有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很容易找出几个方面来,它们在我收集到的大量记叙材料中多次反复出现。

    (1)难以名状

    我们对语言的一般理解,有赖于具有共同体验的广大集体的存在,而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这一集体。那些濒死者所体验的事情,恰在我们共同享有的体验之外,因此不难发现,在他们要表述自己的体验时,便会有某些语言上的困难,事实上,情况正是这样。有过这类体验的人一致认为,他们的体验是不可言喻的,也就是说是“难以形容的”。

    有许多人都这么说过:“实在是没有语言能表达出我要说的东西”,或是“没有什么形容词、或是高级的词能够把这一切描述出来。”有个女子直截明了地对我说:

    这会儿我想把这一切告诉你,可是有一个真正的难题,因为我知道所有词语都是三维的。我只能用带有三维性的词语来描述给你听。我能做到的唯有如此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恰当。我实在没法给你描绘一幅完整的图像。

    (2)安宁平静的感觉

    许多人描述过在他们经受的体验早期阶段,有过极为愉悦的情绪感觉。一个男子在头部重伤后,他的各个生命特征已察觉不到了。他后来说:

    在受伤的瞬间我有过那么一阵短暂的痛苦,但是随后一切痛苦都消失了。我感觉自己在暗洞洞的空间飘浮,天气冷极了,不过在这黑暗之中我唯一的感觉是温暖,是我从未有过的极端舒适。……我记得自己一直在想:“我一定死了。”

    一个心脏病发作后被抢救过来的女子说:

    我开始经历那极为美妙的感觉。除了安宁,舒适,快活——除了平静,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我觉得一切烦恼都离我而去,我自忖道:“这一切是多么平静、安宁呵,我没有丝毫痛苦。”

    (3)噪音

    据报告,在许多案例中,在死亡或临近死亡时,会出现各种异常的听觉现象。有时候这类声音使人极为不快。一个在动腹腔手术时“死亡”了20分钟的男子描述说:“一个实在是难听极了的嗡嗡声从我的头脑里发出来。这声音使我难受极了。……我一辈都忘不了这个噪声。”我还听到人们把这类讨厌的感觉描述为一种响亮的滴嗒声、吼叫声、砰砰声以及一种“像风一样的嘘嘘声”。

    在其他案例中,这种听觉效果似乎以较为令人愉快的音乐形式出现。例如,一位男子在送到医院后被判断为死亡,后来又被救活了,他在谈到自己的死亡体验时说:

    我听到一种似乎是叮当的铃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就好象是随风飘来的。它们听起来就像日本的风铃声。……我不时听到的只是这种声音。

    一个差点死于内出血及血液凝固障碍的青年女子说,在她虚脱时,“开始听到一种音乐声,一种庄严的、实在是非常美妙的音乐。”

    (4)黑暗的通道

    伴随着噪音同时出现的感觉往往是,人们被飞快地拉过某种黑暗的空间。有许多字眼用来描述这种空间。我听到人们说起过的就有:一座洞穴,一口井,一条水槽,一圈封地,一条通道,一口通风井,一条真空管道,一条下水道,一座山谷,一个圆柱体,等等。尽管人们使用不同的词语,但很显然,他们都在试图表达某种想法。

    在一场严重的疾病中,一个男子几乎都快要死了,他瞳孔放大,身体开始冷了下来。他回忆说:

    我处在一个极黑极黑的空间里,很难形容并解释它,但是我感到好象正穿过黑暗在真空管道中向前移去。它就像一个圆柱体,里边没有空气。那是一种处于地狱边境的感觉,好像身子一半在这里,一半在别的什么地方。

    在另一案例中,一位患了腹膜炎的女子说:

    我的医生已经叫了我的兄弟来和我见最后一面。护士给我注射了一针,让我更安宁的死去。在医院里,我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遥远了。随着这一切退去,我的头钻进了一条狭窄的,非常非常黑暗的过道。我的身体似乎刚刚能钻进去。我开始朝下面一点、一点、一点的滑去。

    (5)脱离躯体

    绝大部分人都明白的一个常识,把自己同自己的躯体等同起来。我访问过一些人,他们经历濒死体验之前,同一般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濒死者在急速穿过黑暗的通道时,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在体外的某一处观看自己的躯体,好像他是个“旁观者”或是“屋里的第三个人”,或是“在一出戏”或“一场电影中的前台”观看人物和剧情的发展。我们来看一些叙述的片段,它们都描绘了这类不可思议的、脱离身躯的体验——

    我17岁那年,和哥哥在一家游乐场工作。一天下午,我们去游泳。不知有谁说了:“我们游过湖去吧。”以前好多次横渡过这个湖泊,但这回不知怎么的,我几乎是在湖的中央沉了下去。……突然间,我觉得好像脱离了自己的躯体,脱离了别人,独自一人在空间。虽然我停稳在同一个平面,但我看见自己在水中的躯体是在三四英尺以外,浮上沉下挣扎着。我从后边、从稍微靠右的地方看着自己的躯体。我有一种缥缈自在的感觉,那几乎是难以形容的。我感到自己轻如一根羽毛。

    对这种奇异状态的情绪后应是不大一样的。多数人报告说,最初,他们有一种强烈欲望,想回到自己的躯体里面去,但是他们对于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则毫无所知。

    濒死者往往首先是因为看到自身的种种局限才意识到精神体的存在。在他们脱离自己的躯体时,尽管他们极力想告诉别人他们所处的困境,但是看来没有人听见。下面一位妇女讲述的体验片断,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她在呼吸停止时,立即被送到急诊室进行抢救。——

    “我看见他们在对我抢救,这真奇怪。我处的位置不很高;我好像就在一个支座上,但并不比他们高多少,不过就是在上方俯视他们。我想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听得见我,没人愿意听我说。”

    复杂之处在于,除了周围的人们听不见他的声音以外,不久,这个精神体中的人便发现别的人甚至都看不见他。不仅如此,还常常有报告说,他们的精神体是没有重量的。像上面的举例显示的,大多数人是在他们发现自己飘浮到屋顶的天花板上、飘浮在空中时,才注意到这一点的。

    正像在精神状态下的行动不受阻碍一样,有人回忆说,思维也同样如此。我曾经一再听人说起,一旦他们对新的环境熟悉了以后,经历这一体验的人,其思维比原来进行得更清晰,更迅速。

    在我所调查的案例中,没有人报告说在他们脱离自己的躯体时有任何嗅觉或味觉。但与一般情况下的视觉和听觉相一致的感官在精神体中依然完整存在,而且比起平时灵敏度似乎有所提高,功能显得更为完善。一位男子说,在他“死亡”时他的视野变得令人难以置信地广阔,用他的话来说,“我真弄不懂,我怎么能看得这么远。”

    处在精神状态下的“听觉”,看来只能是在类比意义上这么说了,多数人说他们实际上没有听到人的说话声或别的声音。相反,他们似乎是汲取周围人们的思想,而且如我们下面将看到的,这种思想的直接传递,在死亡体验的后阶段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个小姐这么说:

    我看得见周围所有的人,我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但我听不见,不像现在我听你说话那样。那更好像是我直接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全部想法,但这只是在我头脑中进行的,而不是以他们实际运用的语言为媒介。他们还没有开口说话,我就知道要说的是啥了。

    (6)遇见别人

    有好几个人告诉我,在他们临死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有时在这一体验的早期,有时只是在其他几个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开始意识到附近别的精神存在物的出现,显然他们来这里是想让他们安然过渡到死亡,或者是来告诉他们,他们死的时候还没到,他们得回到原来的躯体中去。

    一个男子记得:

    在我濒临死前好几个星期,我的好朋友鲍勃被人杀死了。这会儿在我脱离自己的躯体时,我感到鲍勃站在那里,就在我旁边。在我的头脑里我看得见他,好像他就在那里,但是有点奇怪。我看不见他原来的身体形状,我看得见东西,但不是它们的具体形状,不过依然很清楚。这可能么?他在那里,却没有躯体。那有点像身体,我能够意识到它的每一个部分——手臂、大腿等等——但是我并没有具体地看见它。那时候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因为我并不真要用眼睛去看他。再说,我也没有了眼睛。

    我一直在问他:“鲍勃,我现在上哪儿去?发生什么事了?我是死了还是怎么了?”可他一直没回答我,一句话都没说。但是,我在医院时,他就常常在那里。我又问他:“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了?”但他老是没有回答。然后有一天,医生说:“他要活下去。”他便离去了。我没有再看见他,不再感到他的存在。那真好像他一直等呀等,等到我过了最后的关头,然后才告诉我,跟我详细讲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其他案例中,那些人遇到的灵魂并不是他们在过去生活中熟悉的人。一个妇女告诉我,她在脱离身躯的体验中不仅看见她自己的透明的精神体,还有另一个精神体,那是一个刚死不久的人的精神体。她不了解这个人,但是她提到时说的话却很有趣:“我看不出这个人或灵魂有多少年纪,一点都不知道。连我自己都没有了任何时间感。”

    在少数几个事例中,人们相信那些他们遇到的精神体是“保护自己的灵魂”。

    一个妇女告诉我,在她脱离自己的躯体时,她发现有另两个灵魂,他们自称是“灵魂保护者”。

    在两个极为相近的事例中,他们告诉我,当时听到了一个声音,告诉他们还没有死去,不过他们必须回转去。其中一个这么说:

    我听见一个声音,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一种普遍感官听不到的声音,在告诉我该去做什么——回转去——因此我对回到自己的肉体中去并不害怕。

    (7)有亮光

    在我研究过的各类事件中,最不可思议的共同点、而且对个人影响最深的共同点,也许就是遇见极为明亮的光了。较典型的情况是,亮光最初是暗淡的,但很快变得亮起来,直到最后发出人间看不见的光辉。

    这个光出现不久,便开始同经历此体验的人交谈。显然,这种交谈同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精神体中的人如何“理解”其周围精神体的“想法”的情况一样,也是直接的。这里,人们再次声称他们没有听见人的说话声,或是来自于这一光的声音,他们也没有通过声音这个存在物作出反应。相反地,人们说思想传递是直接的,不受阻碍的,用这样清楚明白的方法同光的存在物进行交流,是不可能发生误解或者对之撒谎的。

    此外,这种没有阻碍的交通不用某个人的本族语来进行,但是他能够完全理解,并且即刻就意识到。

    一个男子告诉我在他“死亡”期间:

    起先,光来的时候,我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后来,它问——好像是问我是否准备好去死。它好像在跟谁说话,但那里没有人。跟我说话的就是那束光,用声音说的。从光跟我说话的时刻起,我觉得真舒畅——安全、为人所爱。来自这亮光的爱是难以想象、无法形容的。同这样的人在一起真有趣!它还有一种幽默感——的的确确是这样!

    (8)回顾

    亮光的初次出现及其无声的深刻提问只是一个前奏,紧接着是极其强烈的丰富的一瞬间,亮光给濒死者揭示出对其一生全景式的回顾。

    这种回顾只能被描述为记忆,因为它最接近为人们所熟悉的记忆现象,但是它又具有使它与正常类型记忆区分开来的特点。首先,它是异乎寻常的迅速。据有关人说,从时间角度来看,在回顾中出现的事件按时间顺序迅速地互相交替。另外有些人则说,他们所经历的有关回顾完全没有时间顺序,而是发生在瞬息之间,一切都同时出现,他们一下子尽收眼底。

    我调查的对象一致认为,这种差不多总是被描述为由视觉形象组成回顾虽然十分迅速,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和具有真实感。

    我所访问过的有些人声称,尽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他们以前做过的一切事情——从最微不足道的到最有意义的——都会在回顾中出现。

    “我躺在床上,发现自己动弹不了,而且觉得陷进了一片黑暗。自己的一生却好像闪现在跟前。我似乎回到六七岁时,记起了自己上文法学校时的一位好朋友。从文法学校到中学、大学,然后又上牙科学校,一直回顾到操牙医业为止。”

    这种回顾就像是在脑海中闪过的画面,但要生动得多。我看到的只是其中醒目的部分。画面的交替是如此迅速,我在几秒种之内似乎就纵观了自己的一生。我完全能看清它们,理解它们。只是这些画面没有给我带来情感,因为我没来得及去体验他们。

    在这个体验中,我没有看见别的东西。除了出现的形象外,就是黑暗。可是我肯定感觉到一个十分强大并充满爱心的东西在我身边,在整个回顾阶段中伴随着我。

    (9)界线

    在一些例子中,他们向我描述他们如何在濒死体验中似乎接近某种可以称作“界线”的地方或状态。在各个不同的描述中,这界线可能是一片水,一场浓雾,一扇门,一道横越田野的栅栏,或者仅仅就是一条线。

    让我们读下述描述,其中关于“界线”这个说法起着明显的作用:

    这次体验发生在我生第一个孩子时。我大约怀孕八个月时患了“妊娠中毒症”。我住院实行了人工引产,孩子刚生下,我大量出血,医生束手无策。这时我失去了知觉,只听见讨厌的嗡嗡声。接下来我觉得自己像坐在一只船上,往对岸驶去。我看见远处的岸上有我所有已死去的亲人——父母、姐姐与其他人。他们似乎在招呼我过去,而我一直在喊:“不,不,我还不想上你们那儿去,我还不想死。”

    船差不多要到对岸时,却又掉头折了回来。我终于与医生说上话了。医生向我解释:我产后出血,几乎丢了性命,但总算又活了过来。

    (10)返回

    显而易见,所有与我交谈过的人在他们死亡体验的某个阶段都必须“返回”。

    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应该留在那里。但就在这时,我又想起自己的家庭:三个孩子和丈夫。这一步真难跨出,出现在面前的亮光以及我所产生的神奇感觉,使我真不想返回。但是,我不敢懈怠自己身负的责任。我知道对家庭有义务,因此,我决定返回。

    在好几个描述中,人们回忆起濒死体验的最初阶段,他们在经过那黑暗通道时被飞快地拉了回来。例如,一位死亡过的男子说他如何在一个黑暗的峡谷中被推向前。他感到正要到达峡谷尽头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叫他的名字。接着他就被从原路拉了回来。

    然而很少有人对重新进入躯体有实际体验。大多数人说,他们只是感到在这种体验结束时“睡着了”,或者失去知觉,后来就醒了,这时已回到了自己的躯体。

    (11)对生活的影响

    濒死体验对他们自己生活的影响似乎更微妙,更不引人注意。许多人告诉我,由于这种体验,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开阔、更深刻了。

    有个人说:自从那时以来,一个不断在我心头回绕的问题是:我以前的生活是怎么过的?今后将怎么过?对自己过去的生活,我是满意的。我不认为这个世界欠我什么,因为我想做的每件事都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做了。我现在还活着,还可以做更多的事。但是突然我经历了这次濒死体验。这促使我开始考虑,自己以前做的那些事是因为它们是有益的,还仅仅是因为它们对我个人有利?

    我现在试着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使我的心里好受些。现在我对事物的理解似乎比以前深刻多了。我知道这似乎与这次体验以及在这次体验中到过的地方、见过的事情有关。

    其他人则报告说:他们改变了对重新获得的生命的态度或处世方法。例如,有位妇女直截了当地说:“它使生命显得更可贵了。”

    在关于与死亡短暂接触之后学到了“新东西”方面,人们的说法引人注目地一致。

    几乎每个人都强调在生活中培养起对人们深刻而又独特的重要性。

    (12)对死亡的新看法

    很自然,这种体验会影响一个人对躯体死亡所抱的态度。对那些对于死亡体验没有思想准备的人来说,其影响尤其大。几乎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向我表达下述思想:他不再害怕死亡。让我们读一段阐明这种态度的谈话:

    当我还是小孩时,我很害怕死。在我母亲去世多年后,我跟妻子谈到死亡,我仍然害怕,不愿意它降临到我头上。但是在这次体验以后,我不再惧怕死亡,以前的那些感觉消失了。在参加别人葬礼时我也不再过分难过,可以说还有点高兴,因为我知道死去的人将会有什么体验。

    (13)确证

    讲到这里,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关于濒死体验真实性的证据是否可能不依赖于对这些体验的主观描述来获得?许多人报告说,他们脱离了躯体,并在此期间目睹了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许多事情。是否可能找到据信也在场的其他人或者以后发生的事件来对上述报告进行核实,从而加以确证呢?

    在好几个案例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有点出乎意料,而且对人脱离躯体时亲眼见到的事件的描述,经过核对,其真实程度相当高。例如,有几位医生告诉我,那些毫无医学知识的病人竟能如此详细、准确地描述对他们进行的抢救过程,这些过程是在医生认为病人已处于“死亡”状态时进行的;这些医生对此感到非常迷惑不解。

    ——摘自《中外书摘》1989年9月第三卷第37-40页

    4、《回忆死亡》李送今王婷婷曹津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死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中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研究,已初步解开了其谜底。

    “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飘荡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天色腾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能动……”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以为正在读着一本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者真实的濒死体验。近日,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向新闻界披露了我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新华社在播发这一消息时,称赞这项成果“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尽管人们对“濒死体验”一词很陌生,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一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体验。这种体验在医学上被称“濒死体验”,它是由某些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获得恢复和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的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濒死体验,可以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人由于长期患病,对死亡有一定思想准备情况下的濒死体验。非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濒死体验,如车祸、地震、失足落崖等。

    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时,几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是怎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濒死体验的?

    地震那年,23岁的刘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在那场劫难之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后半生了。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动了。她回忆说:“被砸伤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觉得思路特别地清晰,思维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嬉笑打逗的欢乐、谈恋爱时与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受到厂里表彰时的喜悦……这些往事一时间纷纷闪现在脑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贵。因而尽管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回忆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当年只有12岁的农家娃李某还不懂得什么叫地震便亲身尝到了地震的滋味。他被落下来的房梁砸伤了颈椎。他被吓坏了。“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许许多多的死鬼和不认识的人。身体好像已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了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完了,还没长大成人便要与爹娘分离,这里便回顾起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但这些回忆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想到哪是哪,好像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28岁的银行职员王某的濒死体验不乏浓重的神话色彩。他说:“当时我正在熟睡中,只听见一声巨响,感觉到一块天花板砸下来压在我的胸部,我挣扎着试图拔出身体,可是怎么也动不了,想喊,却不管用多大的劲也喊不出来。这时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带着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跟他走。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有人说:‘生死簿上没他的名字,先让他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做抢救呢。”他的讲述把人们带入了神话传说中的“阴曹地府”。王坦言自己过去一直“挺迷信”,“相信世上有鬼神,并且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

    大学女教师曹某生在旧社会,地震时已活了56岁,却从未相信过有鬼有神存在。尽管地震不仅把她本人砸瘫,而且使她失去了丈夫、大儿子和小孙子,但她不管是在濒死时刻还是活下来之后都不认为这是命运对她的捉弄。她在濒死时想到的是她所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回忆说:“当时,我一生的经历在一瞬间一一闪过,从上大学到‘四清’,从‘文革’到挨批斗,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要这么死去。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了。”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知识女性“临终”前的切身体验。

    神奇不等于神秘莫测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一样,每个人的濒死体验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神奇”却不能与“神秘莫测”划等号。在冯志颖及其合作伙伴、天津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建勋已完成的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非预期性濒死体验研究中发现,濒死体验绝非完全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把人遇到灾难时可能产生的濒死体验归纳为40类,主要有生活回顾、隧道体验、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失重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死亡矛盾感及时间停止、情感丧失等。有的人濒死时只感觉到其中的一两种体验,有的人则多种体验同时并存或交织出现。

    根据研究中的统计,有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此外,当危难降临时,确信自身已经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灾难幸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内心感受。有时则呈现为死亡矛盾感,即在确信自身已经死亡的同时,仍然体验着生存于世的喜悦。

    研究报告指出,每个人不同濒死体验的产生,受到个人经历、社会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相信灵魂及命运、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对濒死体验知识的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产生濒死体验的各类及内容,此外,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会对濒死体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半数以上的人在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是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同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在“死而复生“之后,对当时濒死体验的记忆,也往往会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铭心“一词来形容这种记忆,绝不过分。

    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

    濒死体验研究的是死亡,而开展这一研究为的却是活人。冯志颖介绍说,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心情平静和行为松驰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的来临。因而,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更好地活着,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首先,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使其适应和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这一点,对于大灾后获救及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是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对企图自杀者可利用他人的濒死体验增进对生命价值的崇敬和留恋,从他人濒死体验中产生幸存于世的喜悦,摆脱厌世思想,重建生活信念。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死过一次的往往看人看事都比过去豁达的多了,许多事情被“看开了”。

    此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还可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完善关于精神病的科研和治疗……

    濒死体验研究意义匪浅,但世界上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方面却一直是举步维艰。早在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赫姆便根据对爬山跌下者的调查,对濒死体验做了现象学的描述,开了这项研究之先河。此后1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但突破性进展一直很少出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濒死体验研究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心灵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复杂。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人一生都会至少产生一次濒死体验,但人死不能说话,能够叙述这种感受,可供调查作研究样本的,只能是那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却意外地获得恢复、侥幸脱险的人。其数量在人群中少得可怜。

    在中国,开展这项研究更有着其特殊的困难。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让“死”过一次的人自己叙述最不愿回忆的一幕,无异于剥开人家的伤口;再撤上一把盐。特别是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提起死亡很不“吉利”。即使死里逃生,人们往往也对这段往事不堪回首。冯志颖在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进行调查时,就多次遇到了被访者被突然激怒的难堪场面。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自己也高位截瘫的工人在被访时突然大声喊起来:“我不回答你们的问题。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愿意再想起来,我受不了这种刺激!。”说完便将床上的物品一下子扔在地上。冯志颖等人在对那场造成唐山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的浩劫中的幸存者所做的濒死体验调查中,只获得了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而据说,这个数字在世界上竟是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研究。

    谈起这些,作为把濒死体验研究引入中国第一人的冯志颖感慨万千,对那些不愿再触及伤心之处的人们,他时常也产生一种内疚的心理。遇到被访者不愿接受调查的情况,他从不强迫或纠缠,并且很理解和同情他们,但作为学者,他要把这项研究坚持进行下去,以造福更多活着的人们。自从1987年冯志颖正式开始濒死体验的实际研究以来,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承认和赞扬。学术论文在世界上最权威的《濒死研究杂志》上发表后,在这一领域同仁中引起了轰动。目前,在每天承担着大量医疗临床和行政任务的同时,他和他的同事正在濒死体验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据悉,更贴近大多数人生活的预期性死亡(如疾病恶化、手术并发症、企图自杀等)濒死体验研究课题近日已经启动。

    ——摘自《温州日报》1996年8月27日星期二文摘

    5、《人是如何辞世的》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热点。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中国也开展了“濒死体验”研究。来自医学界的最新消息称:天津安定医院从科学的角度,在我国首次进行了“濒死体验”的研究。他们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全人类的现象,但又受到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民族间的不同。中国“濒死体验”者所经历的主要体验阶段是:生活回顾、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异常、世界毁灭感、死亡矛盾、时间停止感以及情感丧失等等。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

    “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

    我记得自己好像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地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虑、沮丧、痛楚与紧张。

    引入注目的是,心理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学术界已经认可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此种说法者约占57%;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感受的人约占35%;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有此感觉的约占23%;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宛如天使;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确信“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关于“死亡测验”、“地狱考察”和“死而复活”的说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体验”的五个阶段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也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这是目前较令人信服的观点。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就在科学界莫衷一是之际,一项被命名为“阿尔法3号”的科学试验,在日本东京悄然展开,为“濒死体验”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阿尔法3号”计划由多家跨国公司赞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士,年龄由19岁-75岁不等,都是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他们是经过3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后,才被批准加入“阿尔法3号”计划的。

    “阿尔法3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科学家在志愿者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实施“阿尔法3号”计划的头两年里,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了人间,但是,电脑并未接收到他们传来的任何信息。科学家们并不气馁,他们对电脑程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终于获得了成功。当时,一位名叫佛迪的志愿者病逝。3天后,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诉你们,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断。

    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参加“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和志愿者,使实验更加有条不紊进行下去。不过,此后4位志愿者先后离世,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结果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的信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参与“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们均认为,这里传达的生命信息的反馈结果是相似的,这是“濒死体验”存在的有力证据,鉴于此点“阿尔法3号”计划还要深入进行下去,对此试验的操作过程,一些专家表示怀疑,争论将继续下去。

    ——摘自《报刊文摘》2000年6月22日

    6、《我死过一次》——张之沧编译

    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位名叫帕撒洛的16岁女孩被宣布死亡之后,却奇迹般地复活了。下面是她复活后描述的她在“死亡”期间发生的事件:

    “在那个喧闹、繁忙的上午,我走进了医院,医生给我注射了一些药剂。由于喉咙开始肿胀,中午我没有用餐。很快,我就不能呼吸任何空气了。这时,我的母亲和一位朋友带着我沿着人行道快步走向医院,途中我失去了知觉。

    “人行道上,一大群人逐渐聚集到我的周围。我已经停止呼吸,但是我知道一群人在叫嚷。‘快!莱妮!’‘呼吸!莱妮!’我知道氧气被强迫压进我的喉咙,并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因为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血液在我的血管里停止不动了。

    “我知道的第二件事情是:我好象一颗眼珠,在我的身体之外,距离我的身体大约2尺。我认识人行道上躺着的躯体。我记得司炉工们悲伤的尖叫声:‘噢!上帝!我们失掉了她!’

    “我能够听到他们说我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多长时间,但是我自己却没有任何时间的感觉。我小声地祈祷了一句:‘噢!上帝,请帮助我!”然后,就割断了束缚我的一根带子开始高飞。

    “我如同一颗漫游太空的卫星,开始向上运动,而且视域愈来愈广阔,风景愈来愈遥远。我继续向上运动着,直到看见整个地球象一个大的圆球才停止高飞。我把头转向离开地球的方向,朝向来自一个隧道的一束光线。我穿过隧道进入一个似乎十分混乱的空间;那里一片黑暗,充满了其他的人和物。

    “在那里,我遇见了我的一位生病的叔叔。他对我非常热情和亲密;他对我表示热烈地欢迎。但是却搞不清楚我在哪里。”

    “我记住了这个地区的光线、运动、节奏和音乐。我经过了这个地区,它的美丽与和谐使我欣喜若狂。我看见了从我面前走过的各种生命;看见了那里所发生的每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也看见了我的行动对他人的影响。

    “不久,我被从这个地方驱赶到另一个地方,在那里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光构成的。那里有许多人,他们都向我招手,要我到他们中间去。我十分高兴地、充满热情地和绝对自由地向他们跑去。但是,在我到达他们之前,听到一个声音在说,‘还不是时候’。随着这个声音,我被迅速而猛烈地射回到一条向着地球下落的、由光线编织而成的彩虹上。后来这条彩虹变成了一条隧道——我清楚地感觉到这条隧道。

    “我知道的下一件事情是:我听到一种可怕的铿锵声,接着我的身体再次向上浮起,离开人行道被放在一副担架上,推向一辆救护车。我突然看到这一切,倍感惊奇。就好象用一架望远镜观察之后,又用一架显微镜进行观察一样,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地密集和细小。我极其伤心地看到他们把我的躯体放进救护车。当时我清楚地意识到:除了争取活着,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

    “我象一个观察者一样,注视着他们把我放进救护车,送进医院。救护车上有两个服务员,他们告诉第一位医生说,我是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的。医生问:‘死了多长时间了?’他们回答说,‘哟!已经相当长时间了,恐怕你很难挽救她’。然后,医生走过去洗手,我躺在桌子上,脸上盖着一块白布——医生把我放弃了。

    “突然,我的私人医生旋风般的冲进医院,大声问道,‘她在哪儿?’这确定无疑是他说的话。然后其他医生说,‘在那里,在抵达医院之前就死了。’我的医生说了一句‘真糟糕’,就立即叫‘至少注射6针肾上腺素。’我认为在注射第3针或第4针之后,我就苏醒了。”

    这位少女的“死亡”经历说明了什么?她陈述的事件和现象,究竟是一个“活人”的幻觉?还是一个“死亡”的灵魂?自从这位少女死而复生的事件发生之后,美国的科学家们对诸如此类的“死亡”经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旧的“灵魂不灭”的说法,自然不能为科学家们所容纳;正统的“灵魂随肉体而去”的观点也受到最新科学发现的挑战。因为最近人们有西伯利亚的冰层中发现的死人,其大脑并未完全死亡,依然能够对电子计算机的提问作出反应。这就说明身体的死与大脑的死,身体机能和大脑机能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对于帕撒洛的“死亡经历”,我们即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等闲视之,要继续深入研究、探索。这种研究对于大脑的机能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以及对于死亡的规定都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自《科学博览》1989年第2期第18-19页

    7、《死而复生者谈体验》——曾海

    据报道,挪威心理学家阿蒙森计划在明年6月召开“接近死亡之体验”会议,出席会议的将有数百名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自称曾有过这种奇异体验的人。这个国际会议,由挪威一个有5000居民的弗洛罗伊村主办。

    曾就这个题材写过两本书的阿蒙森说:经历了心脏衰竭或近乎致命的事故后复活的人经常忆述,他们曾离开躯体,见到闪耀的光辉或感到充满着安宁和爱。我们必须尝试了解,这些体验是否是垂死大脑的最后幻觉,或者是体现另外某些东西。

    1988年10月14日香港《东方日报》曾登载《人类的死亡历程》一文,由三名死而复生的人,亲述自己的临死体验,对这个新奇有趣的问题,你也想知道一点吧!

    ★1979年,43岁的美国保龄球冠军巴迪斯说:在一次心脏病手术床上,他感觉身体冉冉升起,看着一群外科医生绝望地为他作紧急的抢救手术,然后又见到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祖父满脸笑容欢迎他,那时个人的感觉是无比的安详和舒畅,好象一切精神和体力的负担都一下子完全放下。他向下面的外科医生大声叫嚷,要他们停止再为他的心脏作急救,让他安静地离去。可是22分钟后,外科医生胜利了,他们令他的心脏再度跳动。巴迪斯痊愈出院后,又继续在保龄球上扬威,一再获得比赛冠军。

    ★另一位是神职人员进述他“死”了三小时的感受。

    1977年间,50岁的威富利说,28年前他因为肺炎和脑膜炎在英国一间医院“死”去了,医生也签发了死亡证。

    当时他被放在一辆手术车上,感觉到医院一个职工正预备把他的“尸体”推到殓房。突然,他看到原来有一个深红色光环,把他的灵魂和肉体接合着,忽然光环断了,他感觉自己好象堕入太空中,直觉得仿佛他已到了天堂,那里有光有音乐,他知道这个迷幻境地是从未到过的地方,但却很真实。

    威富利复活醒来的时候,是在殡仪馆的木板上,旁边有一个工人,他第一句话是:“我在这里做什么?”那工人回来一望,吓得连话也说不出来,拔腿就跑。“复活”后的威富利,被送回医院继续治疗,直至四个月后才出院。

    ★另一个曾经“死”过的中国人,他是在抗战期间在战场受伤的步兵,他回忆“死”的滋味又是另一回事。

    他说,连续几天他因为中枪的伤口发炎,痛苦到昏昏迷迷,伤口的痛楚始终折磨着他。突然,他感到痛苦好象一下子全部消失,整个人如释重负,身子飘飘浮浮地、懒洋洋地、很舒服地沉下去,头脑仍然很清醒,有一种说不出的安乐感觉,好象世上一切烦恼全部消失净尽。当他活过来的时候,和一堆乱尸堆在一起,伤口又再剧痛,口腔干得象沙漠,原来,他已经“死亡”了二小时。

    芝加哥大学教授伊莉莎白露丝,是研究有重病儿童的心态的,她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死后,希望与什么人相会?大部分儿童的答案是父母,不过一个“死”而复活的儿童对她说,死后所遇见的人是刚死去的祖父。

    ——摘自《海外星云》1989年第2期

    8、《NDE现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神奇经历

    作者:[美]梅尔文·莫斯保罗·佩里译者:毛晓烈

    我站在凯特的毫无知觉的身子后面,心中感到怀疑,她还能救活吗?她是个漂亮的金发女孩,今年才7岁。几小时以前,人们发现她脸朝下漂在一个池塘里。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敢肯定,她正在死去。然而,3天以后,她不可思议地完全恢复了。

    当她感觉良好的时候,我对她进行一次复查。在我作了自我介绍后,她转脸望着她的母亲,说道:“就是这个长胡子的。第一个是一个高高的医生,没留胡子,接着他就进来了。”她说得很对,虽然她在手术室里一直昏迷不醒,凯特还是“看见”我们和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先在一个大房间里,”她说,“后来他们把我搬到一间小房间拍X光。”她精确地提到了一些细节,比如:“有一根管子插在我鼻子里。”她还描述了鼻孔插管。

    我对她的描述感到吃惊,就问道:“你还记得池塘里的事吗?”

    “你是不是说我去访问天父的时候?”她回答道。

    “哈,我想,这倒是一个好话题,”我说,“那么,你告诉我吧?”

    “我遇见了耶稣和天父。”她说。

    或许是由于她的羞怯,或许是我的表情太震惊了,她忽然变得很羞怯,于是什么也不讲了。

    在下一次复查时,凯特说,对溺水本身她什么也不记得了。她的第一个记忆是黑暗,她感到自己重得不能动弹,接着,一个隧道打开了,“伊丽莎白”走了出来。

    伊丽莎白长得很高很漂亮,她跟着凯特一起走进隧道。她在那里遇见了她已故的祖父,还遇到了两个米利莎和希特的妇女。

    凯特立刻被允许回家看看,于是她看见了她的姐姐。伊丽莎白把她带去见了天父和耶稣。天父问她想不想回家,凯特说她想和他在一起。接着天父问她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家,她回答说想,于是她就醒了。

    虽然凯特叙述的故事是在人们的追问下讲的。但是,她肯定意识到一些发生在她身上的,她还不理解的事情。当然,我也不理解。于是我开始作了一些调查。

    我找到了急诊室里的护士。她们告诉我,凯特一直喃喃叫着“希特”和“米利莎”。随后我又去调查了她家庭的宗教信仰,看看她是否被灌输过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守护天使,或者一个通向天堂的隧道这些概念。回答是绝对没有。凯特一家是摩门**,她相信来世,但她的家庭从来没向她灌输过天使、天堂之类的事情。事实上,凯特的叙述与她的宗教教育毫无联系。

    对类似凯特之谜的医学研究又开创了一新名词,叫做“近似死亡经历”(NDE)现象。这是雷蒙德·穆迪医师在他1975年出版的书《生命之后的生命》中首先提出的。

    根据穆迪描述,一个充分发展的NDE现象是这样的,一个人突然心脏病发作,一切痛苦完全消失。他醒来时发现自己飘浮在自己的身体之上,看着护理人员忙碌着。突然,他迅速升入一个隧道中,两耳充满了飞逝而去的嘶嘶的声音,他的旅行在一个明亮的花园里结束了。与他相似的人们快乐地望着他,向他走近过来。他沐浴在上帝的光芒之下,并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生活,他还想进一步回顾下去,但他感到自己又被吸回到自己的躯体中了。

    不必说,NDE现象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仅仅是一个人在恐慌时由大脑产生的幻觉;也有人说,他们是恍恍惚惚进入了下一个世纪。

    盖洛普·保尔在1982年估计,大约每800万人中有一次NDE现象,在遇到凯特的几个月后,我又开始设想,近似死亡的人有NDE现象?

    我联络了8个研究者,他们都是医学专家和著名的近似死亡研究者,我们的研究分控制组和研究组2个小组,控制组由121名医院治疗的处于危险期但还没接近死亡的孩子组成,研究组是由12名接近死亡的小孩组成,他们全都由于各种严重疾病而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当我会见他们时,我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NDE现象,并且只问一些无约束的问题。

    通过几百小时的研究,我们发现,控制组中没有一个小孩有过类似NDE现象,研究组的12个小孩中有8个记得他们曾离开过自己的躯体,旅行到了别的国土中。

    病人们一般都是这样叙述的,比如,“我好象记得,我飘浮在空中,俯视着自己。天很黑,一会儿又亮了,我正在向什么地方飘去,但又不知道是哪里。”

    11岁的乔心脏停止跳动20分钟,后来他告诉我:“我听见一种嘶嘶的声音,接着我就知道我蹲在天花板上的一个角落里。我看见自己的身体放着光,就象身体里面有一个灯泡一样。”当用电击使他心脏恢复跳动以后,他睁开眼睛,望着医生说道:“你把我吸回身体中来了!”

    当我为NDE现象寻找科学解释时,有人向我提起了在40~50年代期间,本费尔德博士做的那些神秘的实验。本费尔德被公认为是神经外科学的先导者。当时,本费尔德围绕大脑的一个称做西尔维安沟的部位进行电击,这样,病人们就会频繁地产生一种感觉,好象他们离开了自己、听着音乐,回顾着过去的生活。

    本费尔德毫不掩饰地宣称,使大脑恢复功能的能源是完全神秘的。他说:“很显然,复活后的大脑肯定与大脑之外的某一种能源有联系。我们希望,复活的大脑能使我们发现另一种能源。”这不是无稽之谈。

    大脑研究者们甚至还不能很好地解释NDE现象的一个具有特征的方面——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到,在NDE现象的最后,“一种光温暖地照着他们全身,使他们有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许多人甚至一生都得到了改变。

    这种变化是明显的,过了8年以后,我又重新会见了那个研究组的人员。我发现他们与一般的同龄人很不同,他们成熟、聪明、有深刻的目的感。

    乔现在已20岁了,他认为自己“比大多数同龄人都更庄重,但也更快乐。”正如其他许多有过NDE经历的人一样,他说:“我的经历使我更理解生活的珍贵。”

    阿比在糖尿病昏迷中经历了一次NDE现象,她现在看待生活就与很多人不同。她说:“一些使别人烦恼的小事情是不会使我烦恼的,我感到平静和自制力。”阿比与其他有过NDE现象的人一样,她不怕死,但也希望生活得更充实。

    比尔因肾中毒发生过两次NDE现象。他过去曾反对全家人,但现在却皈依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我进行的多年的近似死亡的研究影响了我对医学的探讨。我不是说NDE现象就是人死后还有灵魂的证明;然而,如果我们不相信与我们躯体分离的一种意识,那么,一些从肉体中飘浮出来,以及死后复苏时对一些细节的精确的叙述又该作何解释呢?

    今天,我宁愿相信精神分析学家卡尔·琼曾经说过的话:我们不应该自以为用理智就可以完全了解这个世界,理智的判断仅仅是真理的一部分。

    科学——作为它曾经显示的那个伟大的科学——告诉我们的只是有关生与死故事的一部分,那些NDE现象告诉我们的却是另一部分。(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1第3期)

    ——摘自《飞碟探索》1992年第4期第24-25页

    9、《是鬼魂还是幻视?》

    某医院的医生值班室内有两位医生正在交谈。突然,一位经他们救治过的垂危病人出现在面前,表露感激之意,可是旋即消失。两人面面相觑,急速跑向病房,守候在这个危重病人身边的护士、家属介绍,患者刚刚死去。当然不可能离开病床半步的。家属还说,患者临死之前,曾思念和呼唤过那两位医生。……

    一天,在某大学一间男生宿舍中,一位新入学的同学在晚间突然看见一位女人坐在桌旁,面庞和衣服都清晰可认,但很快便不见了。后经证实,某女教师曾在这间宿舍住过,而且在该宿舍去世。目击者记述的所见女教师的面目衣着竟然一样。

    在国外类似记载也不少。1642年12月23日半夜12点到1点之间,英国凯东地区的牧羊人、农民和旅行者目睹了一次战争场面在半空中重现。这次“鬼魂战争”延续了三小时。而且每逢周六周日就出现战争场面。闻讯参观者人山人海。当时在牛津的英王查理一世曾派刘易斯·柯克上校等六人代表他进行实地调查。这些人不但看到了这场搏斗,而且还认出两个月前在这场名为埃奇·希尔战役中的爱德蒙瓦内陛下。……(1978年《科学与生活》第五期)

    ——摘自《灵魂的奥秘》第3-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

    10、《这是灵魂的重量吗?》

    不久前,一位法国科学家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他把一名即将咽气的病人放到一架很大,但又非常精密的光束天平上。过了不久,光束发生了偏移,有二十二克的重量失去了。以后,他用同样的方法对五名垂危病人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表明,他们在死时的一瞬间,都丧失了大约十至四十二克的重量,这似乎说明失去的是灵魂的重量。

    这个实验引出了一个很深的问题,灵魂自古就被认为是非物质的。如果那位科学家证实的灵魂确有重量,那么灵魂即是特质的,但它又是以什么形态出现呢?

    ——摘自《广州文摘报》1992年5月14日第三版

    11、《“灵魂”称重》

    一九O一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山的杜坎·麦克唐盖尔博士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试验,他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的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在那一刻,光束发生了偏移,有二十一点二六克的重量失去了。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病人进行了试验,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了十点六克至四十二点五克的重量。这一现象除了说明“灵魂”离开了身体之外,好象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又对十五只狗做了同样的试验,人们知道,动物是没有思想的,结果狗在死时的确没有失去任何重量。

    遗憾的是,麦克唐盖尔这项发现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科学界也未置可否。难道物质除了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以外还有第四种存在形态?对此,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摘自《文摘周报》1992年1月1日

    12、《人在临死时是啥滋味?》——朱勇

    近几年,西方国家兴起了一门新的医学研究,研究人在濒临死亡时的感受、体验和经历,叫做临终经验学。

    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已经咽了气,被装进了棺材,眼看就要被入殓了,突然发生了奇迹,他又复活了!事后,他绘声绘色叙述了他“死”后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灵魂从躯体里脱离出来,他和许多同他一样的灵魂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在那里,他们看到天空中一个亮晶晶的物体,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一个死里逃生者到极乐世界时的经历叙述。

    实际上,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其著作《共和国》中就阐述过人死亡后的类似经历。这样的描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

    尽管人们对上述描述存有许多疑问和保留,但是当今的医学却对人的临终经验这一门新学科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这种实验的研究者欧文·库克和史蒂文森写道:“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8个病人做了一个实验。这58人中男性24人,女性34人。如果我们不及时治疗的话,可以说,毫无疑问,他们都会死去。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自己认为已经面临了死亡。”后来,当这些逃避了死神的人讲起他们在“阴间”的经历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他们都感受到了一种特别强烈的光芒;二是他们都感到自己的智力增长了,思维敏捷,头脑清醒,逻辑推理更有内在的连贯性了,视力也分外清晰了,尤其是那些确实濒临死亡的人,这种体验更为强烈和深刻。

    这三位美国科学家说:我们的实验并不想证明或否定有关临终经验的三种传统理论,即先验论(重申人的精神不死)、生理反应(即将人的临终感受归结为大脑忍受痛苦的阶段)、心理反应(即将人的临终感受解释为一种自然的保护行为,它能使人以完全愉快平静的感觉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事实上,上述每种理论都研究临终经验的美国学者雷蒙德·穆迪在其著作《生命之后的生命》中写道:死而复生、并重新获得健康的人,有过什么经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和平安宁的感觉。许多人在谈到自己经历的最初阶段时,都认为那种感觉是极其愉快的。

    感觉到一种非常强烈的光芒。他们说,尽管这种光芒无法形容,但它绝不伤害眼睛,也不影响看到其它事物。

    迅速穿过一个隧道,一个黑洞洞的地道感受。

    智力处于最佳状态。躯体被遗弃,能看到自己的身体脱离躯壳。

    回忆概述自己的一生,对往事的记忆就象演电影一样一幕接一幕地在眼前闪现,垂死的人以其独特的追忆理解并接受自己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和经历的事件。

    ——摘自《千山晚报》1993年7月17日星期六第一版

    13.《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

    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刘建勋

    摘要对81例震灾幸存者中的濒死体验(NDE)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存在40种NDE现象,其中占半数以上的是躯体陌生感、思维特别清晰、情感丧失、身体感觉异常、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或宽慰感、

    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和思维过程加快;NDE量表评价7分以上者32例,其中以认知型和超然型居多。指出NDE

    的内容、后果和类型可能同种族地区、心理文化背景和濒死事件的种类有关。

    关键词自然灾害濒死体验幸存者

    濒死体验(Near-deathexperience,NDE)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和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1〕。它和临终过程的心理是人们走向死亡时两个不同方面的精神活动〔2〕,国内尚无这方面的实际调查。我们于1987年12月对11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81例幸存者进行了NDE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均系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遭受严重砸伤,濒临死亡经抢救脱险的截瘫疗养院的病人。随机选取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9例因不配合或拒绝回答被剔除。实际调查资料完整者共81例,其中男43例,女38例。躯体的损伤除5例完全恢复外,76例造成终身截瘫,其中完全性瘫痪54例,不完全性瘫痪22例。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式回答和查阅有关医疗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单

    项NDE现象问卷和NDE量表〔3〕。单项NDE现象问卷以文献报道的各种NDE现象〔3-6〕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前训练性调查中所见到的一些感受制定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4方面共40项内容(见表1注),被调查者根据当时感受回答有无此体验。NDE量表为上述40项问卷中的16项特征性体验(表2),根据被调查者主观感受程度的深浅每项评为2或1分,无此项体验者为0分,量表得分在7分以上者可被认定存在NDE〔3〕。在正式调查前我们进行了小样本的测验训练,一致率在95%以上。调查中每1例均由2名专业人员同时进行评判,得出一致结果。调查1例约需3~4小时。

    结果

    1.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1)年龄:遇难时年龄12~60岁,其中18岁以下4例,19~35岁51例,36岁以上26例,平均31.4±11.3岁;(2)民族:除2例回族外,余均为汉族;(3)婚姻:已婚42例,未婚39例;(4)

    文化程度:小学19例,初中33例,高中和中专18例,大专以上5例,余6例无文化;(5)职业:行政和技术干部11例,工人27例,农民12例,余31例为下乡知识青年和家庭主妇;(6)性格:我们采用Neymann内、外向人格问卷法〔7〕进行评价,遇难前性格特点,按内向、外向和一般性格划分各为18,37,26例;调查时同遇难前比较,性格有改变者47例,其中2例变得盲目乐观,26例变得急躁,19例变得温顺,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

    (7)遇难时状态:37例处于睡眠状态,34例已被震醒,另10例对此未作明确回答;(8)意识障碍和持续时间:

    遇难瞬间有意识障碍(主观感觉意识不清晰和对当时情景不能回忆)者37例,其中8例有脑外伤。意识障碍持

    续时间在1小时以下者19例,1~3小时7例,大于3小时11例;(9)是否相信灵魂、鬼神和命运:有22例回答是肯定的;(10)对死亡的看法:回答是痛苦的25例,是乐事11例,认为死后进入非尘世领域、或同已去世的亲人团聚、或以其它形式存在者24例,对死亡未加考虑或认为人死如灯灭21例;(11)有否NDE知识:23例回答遇难前曾听到或看到过有关NDE的传说或资料;(12)濒死经历:3例既往曾经有过接近死亡的经历(战

    争负伤、掉进水塘和疾病),但因当时年龄小,时间过于久远,回忆不出确切体验;(13)对回忆当时体验的反应:表现为无所谓或无拘束地畅谈60例,显示恐惧悲痛18例,被激怒2例,勉强回答1例;(14)对当时体验的记忆:67例对当时体验记忆犹新或较同时期其它事件记忆更清晰。

    2.各项NDE现象的发生率见表1,其中占半数以上的是NDE-1~9九项。

    3.NDE量表:评分结果见表2。81例中未得分者9例(既不具有量表中所列之任何一项体验)。72例得分者

    中7分以上32例,占全部被调查者的39.51%;其中7~10分21例,11~14分9例,15分以上2例,平均得分为9.88±2.79。这32例中按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4部分体验中得分最高者判断其类型〔6〕。其中认知型11例(34.38%),情感型1例(3.13%),超常型4例(12.50%),超然型9例(28.13%);另7例涉及2或3个部分,

    均具有相同的最高得分,我们未予分类。81例中认知、情感、超常和超然部分所得总分分别为165,82,95,105,以认知和超然部分为高;各单项体验总分在40分以上的有:认知方面的时间加速、思维过程加快和生活回顾,情感方面的平静或宽慰感,超常方面的躯体外体验和超然方面的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形象。

    注NDE-1:躯体陌生感:NDE-2:思维特别清晰:NDE-3;情感丧失;NDE-4:身体感觉异常;NDE-5:仿佛是梦幻;NDE-6:走向死亡感;NDE-7:平静或宽慰感;NDE-8: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NDE-9:思维过程加快;NDE-10:时间加速感;NDE-11:离体体验;NDE-12:世界毁灭感;NDE-13:身体失重感;NDE-14:

    自我非真实感;NDE-15:感觉异常鲜明;NDE-16:突然醒悟感;NDE-17:“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形象;NDE-18:思维和行为不受意识控制;NDE-19:被牵拉或推压感;NDE-20:生存于非尘世领域;NDE-21:受外力控制感;NDE-22:感觉模糊或迟钝;NDE-23:死亡矛盾感;NDE-24:与世隔绝感;NDE-25:被审判感;NDE-26:世间非真实感;NDE-27:时间缓慢或停止感;NDE-28:呈现未来或预见性视觉;NDE-29:同宇宙融为一体感;NDE-30:隧道体验;NDE-31:思维模糊或迟钝;NDE-32:走到尽头被迫“返回”;NDE-33:看见奇异的发光形象;NDE-34:已经死亡感;NDE-35:超感官知觉;NDE-36:听到特殊的声响;NDE-37:欢乐或愉快感;NDE-38:富有意义的想象;NDE-39:扮演着另一个人;NDE-40:异常的嗅觉。表2同

    NDE项目

    (n=81)出现

    例数%

    NDE项目

    (n=81)出现

    例数%

    NDE-1

    55

    67.90NDE-21

    19

    23.46

    NDE-2

    53

    65.43NDE-22

    19

    23.46

    NDE-3

    51

    62.96NDE-23

    19

    23.46

    NDE-4

    49

    60.49NDE-24

    18

    22.22

    NDE-5

    47

    58.02NDE-25

    18

    22.22

    NDE-6

    46

    56.74NDE-26

    17

    20.99

    NDE-7

    42

    51.58NDE-27

    16

    19.75

    NDE-8

    41

    50.62NDE-28

    14

    17.28

    NDE-9

    41

    50.62NDE-29

    13

    16.05

    NDE-10

    35

    43.21NDE-30

    13

    16.05

    NDE-11

    35

    43.21NDE-31

    13

    16.05

    NDE-12

    34

    41.98NDE-32

    12

    14.81

    NDE-13

    32

    39.51NDE-33

    12

    14.81

    NDE-14

    27

    33.33NDE-34

    12

    14.81

    NDE-15

    23

    28.40NDE-35

    11

    13.58

    NDE-16

    23

    28.40NDE-36

    10

    12.35

    NDE-17

    23

    28.40NDE-37

    8

    9.88

    NDE-18

    23

    28.40NDE-38

    7

    8.64

    NDE-19

    23

    28.40NDE-39

    5

    6.17

    NDE-20

    21

    25.93NDE-40

    1

    1.23

    4.NDE现象和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除年龄外需将其它诸因素计量化,如性别按男为

    1,女为2;已婚为1,未婚为2;相信灵魂为1,不相信为0;文化程度按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无文化依次排列为4,3,2,1,0;职业按干部,工人,农民,家庭主妇,依次排列为3,2,1,0;对死亡的看法按认为死后进入非尘世领域是乐事,是痛苦的,未加考虑的,依次排列为3,2,1,0。本调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显示年龄因素同任何1种NDE现象均无明显关系。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P
正文 三、名人信仰
    1、《成功会使人趋向物质而轻视精神吗?》

    ……(在美国)四次全国性的调查获得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参加教会的人,在最成功的人中最多,在最不成功的人中最少。“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这一句话,对于有成就的人,比毫无成就的人更容易了解。

    ——摘自《读者文摘》1991年第5期第43页

    2、《困惑》

    “……人类已进入宇航时代,但美国某些宇航员在上天时,却感到神的创造之伟大奇妙,因而更加笃信不疑……”

    ——摘自《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第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注:该标题系编者另加)

    3、《大科学家牛顿的信仰》

    a.“毫无疑问,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中各种形式是如此绚丽多彩,各种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是别的,而只能出于指导和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自由意志。”

    ——见《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58页

    b.“现在我们可以更趋近一步去欣赏这大自然的美并使自己陶醉于愉快的深思之中,从而更深刻地激起我们对伟大的创世主和万物主宰的敬爱和崇拜的心情,这才是哲学的最优美和最有价值的果实。如果有谁从事物的这些最明智最完善的设计中看不到全能创世主的无穷智慧和善良意志,那么他一定是个瞎子,而如果拒绝承认这些,那他一定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疯人。”

    ——见《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60页

    c.“……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牛顿很早就在他的自然科学工作里刻上了神学的印记,牛顿的家庭宗教气氛浓厚,他的继父和舅父都是牧师,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他们送牛顿上剑桥大学的目的,是希望他将来作牧师。1678年,牛顿在剑桥毕业时,按照一般贯例,理应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却公开声明,为了更好地“侍奉上帝”,他将不接受神职,而代之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赢得了英王查理二世的特许。因此,他在科学研究里,处处调和科学和神学,他说:‘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

    ——摘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序第5-6页

    d.“在牛顿的后期,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青云直上以后,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的一面完全支配了他,他在神学、唯心论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他埋头于炼金术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文章;他热衷于年代学和神学,拼命考证圣经里的事迹和古希腊、埃及传说的“科学”年代,妄图证实但以理先知梦中看见的巨兽头上十只角是十个王国,一只小角是罗马教会,他还埋头于约翰启示录的研究等等。在留给他的侄女婿的大量遗稿中,有关宗教、神学、年代学的著作竟达一百五十万字。这些徒劳无益的工作占据了他的整个后半生,使他完全沦落为神学的奴仆。在牛顿的后半生里,主流是唯心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到他的最后归宿。”

    ——摘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序第11-12页

    4、《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首任就职演说选读》

    “……在此宣誓就职之际,如不热忱地祈求全能的上帝就极其失当。因为上帝统治着宇宙,主宰着各国政府,它的神助能弥补人类的任何不足。愿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它为这些基本目的而作出奉献,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负责之下都能成功发挥作用。……”

    ——摘自《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精选》第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5、《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首任就职演说选读》

    “……我听说,今天正在举行数万个祷告会。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是上帝保佑下的国家,我相信上帝希望我们永远自由。我认为,如果今后每一次就职典礼日都成为祷告日,那将是件合理的好事……”

    ——摘自《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精选》第38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6、《名人语录》

    a.美国第6任总统亚当斯说:“《圣经》是知识与德行的无价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认为:“没有《圣经》,我们就不能明辨是非。”

    c.历史学家H·C·威尔斯说:“《圣经》是把西方文明的结构合拢在一起的书,……如果没有《圣经》,我们的文明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维系下去。”

    d.医学家C·W·麦瑶称:“无论境遇如何——或患病、或健康——世人总能从《圣经》中得到安慰和有益的劝告。”

    e.教育家德·T·德韦特说:“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圣经》正如一口窗,透过它,人们可以看见永恒。”

    f.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没有《圣经》,就不可能教育孩童。”

    g.艺术家W·柯普尔感叹道:“《圣经》的每一页……都庄严得象永恒的太阳,它光照每一世代,只赐予人类而从不索取。”

    ——摘自《圣经·珍言》第2页梁工编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h.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假如我否认上帝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渎我的知识,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上帝存在。”

    ——见《爱迪生传》第293页

    i.《相对论》创始人,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爱因斯坦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感情的人”。

    ——见《爱因斯坦文集》第283页

    j.我国所推崇的科学家康德说:“人们用宇宙的美和完善的安排来证明有一位最高智慧创造者存在。”

    ——见《宇宙发展史概论》第5页

    7、《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近况》

    a.张学良赴台北监狱布道

    [《台湾时报》3月27日报道]“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偕同夫人于26日下午至台北龟山监狱为受刑人布道,记者发现即使已92岁高龄的张学良,在爬楼梯时,仍坚持不需他人搀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目前生活和对台湾当前政治的一些看法,以下是记者与张少帅简短的问答:

    问:您对“立法院”的乱象,有何感想?

    答:我没注意到这些新闻,而且实在毫无兴趣。我现在实在不愿对此类事情再费心!

    问:您是否有计划到大陆传播福音?

    答:无论哪儿我都愿意去传播福音,不过得看机会。

    问:您的养生之道为何?

    答: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会吃、会睡,平时都从晚上10时,一直睡到隔日上午11时,中午吃饱后,再睡两个钟头。再加上不愁吃、不愁穿,心情保持开怀。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3月31日

    b.最近张学良将军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廿二章39节金句“爱人如已”四个大字亲笔给杨虎城将军长子现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杨解释说:“爱人如已”……是他高风亮节善良为人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企望泯灭仇怨、天下大同的古道热肠。

    他在耄耋之年感慨万千,新近还写了一首诗:

    白发催年老,

    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

    世事如浮云。

    ——摘自1991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少帅飞鸿]

    c.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在90岁生日发表感言时,声音宏亮,字句清晰,他说:“……一切要感谢上帝。”这些年来他是完全生活在主耶稣基督里面……。

    ——摘自《新民晚报》1990年6月“博闻”

    d.赵一荻与张学良:一对宣扬爱心的夫妻(摘要)

    (原编者按:曾显华为“少帅”张学良的教名,赵多加则为其夫人赵一荻的教名。……)

    “赵多加”,在台北的基督徒中只知道她是他们之间一位虔诚的姊妹,很多人不知道她叫赵一荻,赵四小姐。……最近,她的第四本证道小册子《大使命》出版了。在此以前,她已出版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三本小册子,都是以简易的文字故事来宣扬上帝教义。……她又说,人活着就要舍已,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已,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生命。我们要敬神爱人,存感谢之心,就有平安喜乐,物质不能填满心灵的空虚。

    爱与舍已,就是这对夫妇常常劝勉朋友后辈的话。……在基督教上对他启发最深的三个人是曾约农、董显光、周聊华,张学良就以这三个人的名字合为他的教名曾显华。这对夫妇历经患难,靠着信仰的力量,了解了爱是宽恕的真谛,他们终将完成那天赐的使命。

    ——摘自1991年1月19日《参考消息》第二版

    e.在台北出席九十岁寿辰宴会

    张学良先生首次公开露面

    54年来他以读《圣经》和养兰花度日

    [新华社香港6月2日电]台北消息:张学良先生54年来首次公开露面,于6月1日在台北出席了为他举行的九十二岁寿辰宴会。

    张学良先生的故旧、门生、东北籍人士、国民党高层人士以及台湾各界逾千人前往贺寿。他散居世界各地子孙多人也到台北同他欢聚。

    张学良先生在寿宴上说话声音宏亮,字句清晰。他的夫人赵一荻女士陪伴在旁。

    台湾报纸报道说,张学良先生被软禁在他北投市的寓所内,以读《圣经》和养兰花度日。台湾当局虽然在1961年宣布结束对他的软禁,但一直仍然派人监视他,并且禁止张学良先生撰写回忆录和离开台湾外出旅行。

    ——摘自《温州日报》1990年6月3日

    8、《台湾记者笔下的李登辉》

    1923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的李登辉,不只一次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说,少年时期即视读书、追求知识为出人头地的唯一大道。长相憨厚又拙于言词的他,从小自视甚高,却一直有千里马何处遇伯乐的苦痛。他的父亲李金龙,早年对这位不够活泼的儿子,也未抱以厚望;认为自己竞选议员,活跃于地方政治的衣钵,恐怕无法由沉醉在书本里的儿子继承。

    20岁以前青年期,李登辉成长在日本殖民统治的时候,曾赴日本受教育。他虽然很少谈及日本政府对个人的影响,但依正常判断,那样大环境的多方冲击,必然与后来的人生观有关。他说过,当年在称为“公学校”的小学毕业之后,有志做一位老师,想进师范学校就读,“但是当时对台湾人极为严格,虽然成绩不错却不被录取。”李登辉因此转而插班就读淡江中学。

    1972年,李登辉在蒋经国有计划的培养下,自农复会组长跃升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后,全心全意认真参与手边的政务,蒋经国默默观察暗记在心。一位部属说,李登辉在行政院任政务委员连续五年,才获转任台北市长,可见蒋经国对他的考验并不轻率。

    在蒋经国提携下进入政坛核心之前,李登辉两度赴美国留学,亲信好友说,走上政治领导之路,李登辉跋涉了一段漫长的道途。

    1953年,30岁的李登辉考上公费留学。告别一岁的长子宪文及怀孕八九个月的妻子,只身前往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两年后留学期满回台湾,还是第一次跟长女安娜见面。衣阿华求学期间,李登辉和当时大部分台湾的留美学生一样,过着阮囊羞涩的日子。他的儿子在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中说,父亲从衣阿华大学学成回家时,为了要买一个见面礼婴儿小毛衣给未曾谋面的女儿,掏空了口袋;因为没钱买吃的东西,还以白开水裹腹,饿了一整天。

    从美国回来后,30多岁的李登辉,先在农林厅、接着转往农复会上班,还在台大教书。这段期间他受洗成为基督徒。

    1966年,获奖学金二度赴美进修。这一次,李登辉得到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膺选美国最优秀论文。

    回台湾后,李登辉回返专业领域上的农复会任职、在大学教书、沉浸在宗教信仰的世界里;还不顾禁忌,对政策做不保留的批评。他公开说过,早在1966年,“对农村、农民所发生的问题而批评政府最多的就是我”。李登辉说,他因此才会到台南神学院参加新世纪宣教运动,“使大家帮助农民、帮助政府来解决这些事情”。

    李登辉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也是凝聚家人感情的重要支柱。升任“总统”之前,他与家人固定每周前往所属教会做礼拜。李登辉看问题,常能迅速掌握核心,加上思考组织力也敏捷,在亢奋与急切下,口中话语,常有前后不连贯的现象。亲信部属解释,这是李登辉思路快过语言的结果。他跳跃性的智慧,形成跳跃式的表达。

    在不欣赏李登辉“跳跃”哲学的反对者眼里,这是他反复无常、缺乏沟通技巧的表现。

    李登辉做事速度求快,对深为自信的问题常有坚持已见的主张,也造成他决策品质粗糙的恶评;更有人认为这是“刚愎独裁”,“太过主观,不能广征博咨。”政坛或学界有人曾私下说,跟李登辉见面,总是他一人讲话,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他们忧心李登辉因而失去接纳诤谏的机会。[1995年3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周玉蔻文]

    ——摘自《中国剪报》1995年3月25日

    9、《面对真实的张学良》

    [台湾《中央日报》6月8日文章]题:面对真实的张学良(作者马西屏)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夏威夷一处墓园的大理石上,刻着约翰福音第十一章20节经文。墓园的主人虽然仍然快乐无忧地活着,但是自己预先准备的碑文,充分流露出凡事归于主,往事抛诸前尘,但求克已的出世观。

    因为这几天过99岁生日,张学良,这个显赫一时,名动历史的名字,又在新闻版面上热门了起来。张学良可以说是本世纪最神秘传奇的一个人物,关于他的谣诼和流言不断,俗论与毁誉一身,但是青史不会成灰,张学良和哥伦比亚大学已经约定在公元2002年公布所有的事实真相,“西安事变迷”再耐心的等三年吧!

    为了写作所需,我曾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张学良,后来更因为他的好友衣复恩将军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和讯息,让我有机会一步步走进张学良的生活和内心中。

    生日“混乱”之谜

    就拿张学良这次过生日来说吧!民国79年6月1日,他在圆山饭店公开过90岁生日,大家都以为他是6月1日生,但《自立晚报》指出他生日应是6月13日。过生日当天,《中国时报》刊出小档案,也说他是6月13日生。我特别查了一下,他89岁是5月31日举行祝嘏寿宴。91岁在美过寿也是5月31日,92岁是6月2日在富都饭店作寿,93岁是6月1日还是在富都。去年夏威夷是6月1日过寿,他发表书面声明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是我98岁生日……”坊间有杂声为此事查证,宣称答案是6月3日。后来据张学良的大女儿张闾瑛说,她父亲是光绪27年阴历4月17日生,这一天是阳历1901年6月3日。

    张学良生日所以如此“混乱”,曾在多年前《中副》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当天,正是张学良28岁生日,从此他不提生日之事,后来年事渐长,不忍拂逆大家好意,爱在哪天过生日都无所谓!我曾就此事当面问过少帅,他答得很妙:“这个问题要问主,我的出生是他赐的恩典!”

    张学良与基督教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重心,除了赵四小姐的深情傍依外,主要就是基督教、打麻将和唱唱京戏。

    基督教几乎成为张学良后半生最重要的心灵寄托,张学良不仅将凡事都归于主,而且他努力做见证、传福音,他很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孙运璇的信教是被他说动的。

    其实,张学良在信基督教前,先往佛教去转了一圈,所以他对佛学的研究也很深入。张学良初次接触基督教是在18岁时。他父亲的军机处处长是基督徒,后来他在奉天时,常去基督教青年会打球,在那里认识了不少的基督徒,并且常到那里去听演讲。那时有位美国籍的教会总干事普莱特先生,很爱护张学良,愿意替他安排到美国读书。无形中,张学良对基督教有了好感。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从浙江、江西、湖南到贵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明史打发时间。到了台湾后,他强烈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那时候情报局派去监护他的是个佛**,与张学良谈起佛教,为他安排去见新竹的几位佛教法师。张学良同他们谈了几次,也买了许多佛教的书来研究。直到民国40几年,有一天,蒋夫人来访,她问张学良都看些什么书。张学良告诉她正在研究佛学,蒋夫人说:“汉卿,你又走错了路,你也许认为我信基督教很愚蠢,但是世界各国许多有名的、伟大的人物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吗?”蒋夫人这个“又走错路”的“又”字用得很妙,张学良后来于1994年1月21日在夏威夷教堂做见证时,特别提及此事。后来,蒋夫人介绍曾约农来教张学良有关基督教的教义,但是曾约农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需要休养,就又换了董显光。

    董显光的夫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除了跟张学良谈教义之外,还送了一本《马丁·路德传》给他。张学良看了很感动。蒋夫人也送英文的基督教书《相逢在髑髅地》(TheMetAtCalvary)作为课本,张学良还把它译成中文,这本书1970年在香港出版,译者曾显华名不见经传,所以并没有人注意。民国53年,张学良受洗,当年7月4日,他娶了赵四小姐,人生从此只有赵四和基督耶稣了!

    张学良迁居夏威夷前夕,将所有的藏书捐赠东海大学,这些藏书极为珍贵,有他的亲笔眉批和心得,其中《圣经》、《明儒》、《宋元学案》等书中皆有以毛笔写的读后感。

    那一年也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8月29日张学良脑出血,荣总紧急动手术,在少帅脑前额和顶叶各打了一个洞,引流了180CC血水。一般而言,这种脑出血一定会影响到思考、语言和行动的能力,谁知93岁的张学良几乎“毫发无伤”,他认为这是蒙天眷顾,上帝的恩典,要留着他有用的身体,传播主的福音。

    张学良最有意思的转变,在于他很喜欢讲的四句话:“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富贵如浮云”。他常用这四句话自勉,所以友朋间已耳熟能详,但是最近他悄悄将第二句改成“灵名悦人深”,少帅是走过好长一段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才能抖落历史的烟尘,放下半生的风云,看淡世情,西安事变的沉重烽火,终于化为眉目间的怡然喜悦了!

    打麻将唱京戏

    张学良晚年真正的嗜好是打麻将。他的视力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麻将牌特大,而且张学良摸牌如神,从不摸错。别人打13张或16张,张府是全世界唯一打10张麻将牌的地方。

    而且张学良极为随兴,有时牌一推就跑去睡觉了,因为打麻将是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是“防病”,不是赌博。此外,张学良也喜欢推牌九,每年过年总要推几把。

    除此而外,张学良也爱票戏,尤其是每年他生日或过年,总不免要唱上几段。张学良后半生一向沉潜,只有在此时才可看出少帅一丝意气风发的影子。张学良从小就爱看戏,“九一八”事变当天,他正在看梅兰芳的《风筝误》。少帅年龄大了,记性差了,但是独对戏词记得一清二楚。91岁首度出国赴美,在寿筵上突然表演了两段《战太平》和《斩马谡》。他到夏威夷的第一个春节,更一口气唱了四段,多了《失街亭》和《空城计》。前年春节,他不仅来了段《武家坡》,还加了段奉天大鼓,这时的少帅,毫不见老态。

    养兰花爱书画

    很多人谈起张学良的嗜好,总喜欢说他研究明史,造成他91岁访美时,哥伦比亚大学还安排研究生和他座谈明史,谁知张学良当场说他早就不研究明史了。

    张学良研究明史是在西安事变以后的事,当时蒋委员长服膺阳明学说,劝他也读读。刚好张学良被软禁的修文县,正是王阳明当年被贬谪的龙场驿,时空和心境的相同,张学良从王阳明开始,然后是《明儒学案》,最后终于栽进明史的故纸堆中。

    如果没有信奉基督教,张学良也许会成为近代史的大儒,明史之后,他正准备再钻研清史,敲开康熙的脑袋看一看,但是此时他迷上了圣经,研史工作一停顿就是30多年。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在王阳明的意境里寄居沉淀,王阳明的画举世罕见,张学良就有一幅,画中阳明先生写道:“安得于嘉林甘泉间,构一草舍,以老他乡。无怀葛天之民,求之不远。盖学问之道,随处即是,惟宜读书以先之。”这不就是张学良后来生活的写照吗?

    书画曾是张学良的生活重心之一,他知画、评画、藏画,对中国艺术下过很深的功夫,包括张大千在内都曾邀请他品画,他自己的收藏也极丰,但“难舍能舍”,去夏威夷前,张学良悄悄的委托一家拍卖公司将收藏都拍卖了。

    张学良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养兰花。报禁开放后,媒体流行做平反的文章,做完了孙立人,就找上张学良。他生平唯一一次给媒体写了封公开信,请媒体“放他一马”,信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莳花、饲鱼、读书……。”莳花指的是兰花。

    张学良养兰最盛时曾有两百多盆,他亲自培养春兰,并且成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的荣誉会长。去年他过98岁生日时,大陆特别在沈阳少帅府举办了兰花特展,算是隔海向他祝寿。

    赵四深情依傍

    张学良现住夏威夷15层高的公寓大厦里,可曾想念台北寓所后院的兰花?究明史、品书画、养兰花、票国剧、打麻将、研圣经,是少帅沉潜63年的真实生活面貌,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赵四小姐。

    赵四原名赵一荻,父亲赵爱华在大陆做过交通次长,赵家有四个女儿,一荻是么女,所以称为赵四小姐,小名香香。

    我第一次访问张学良时,他介绍赵四说:“这是我的姑娘”。这一声东北腔的“姑娘”,所有的深情皆在其中。在张学良“辗转眼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山居岁月,以及“烽火余生后,唯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幸好还有赵四在一旁扶持关怀,否则夜雨秋灯,小楼东风,少帅的半生恐怕孤寂难熬。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赵四小姐的身体日差,尤其肺不好,平常都要吸氧,她在民国61年动过肺癌手术,却能活到今天,少帅夫妇始终相信是主的恩宠,如今她的健康状况比少帅还不如,但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撑着。回顾西安事变后的63载岁月,少帅固然有知已高谈转清,有神交印心证道,固然有究明史、莳花草,观山水、万物静观自得的怡然雅趣,但是赵四小姐的笑语解人、深情依傍,才是少帅半生沉潜的重要精神支柱。而赵四此生仿佛也只为少帅而生、为少帅而活,生命燃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照顾陪伴少帅。

    赵四在《新生命》一书第92页写到:“为什么才肯舍已?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已。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赵四写的是她自己。

    此次张学良过99岁生日,媒体又将他从历史中唤醒,筹备祝寿的人热闹非凡,张学良自己却像是个局外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两岸对西安事变的真相吵翻天,他始终冷眼旁观,不置一词。

    当年张学良迁居夏威夷,我在《中央日报》二版替他做了一个标题:“西安的风云已远,台北的房屋已售,少帅定居夏威夷,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大概正是99岁张学良的写照吧!

    ——摘自《参考消息》1999年6月29日-7月1日

    10、《张学良的幽禁岁月》

    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蒋氏家族与中国现代史的联系,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青山依旧,江河长流。在蒋氏家族统治下生活得太久的台湾人民,有一种走出漫长隧道后的快畅。

    人们回头来审视历史,盯住了“先总统”和“后总统”所留下的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蒋经国刚一去世,这些问题便猛然伸直,变成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台湾的报纸、杂志和街谈巷议,开始涉及“二二八事件”、“孙立人兵变案”、“段法中将匪谍案”、“雷震被捕案”和“《自由中国》杂志被封案”、“作家江南被刺案”……

    当然也涉及到了张学良。人们纷纷议论,张学良遭受没有法律依据而长逾半个世纪的幽禁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刑罚,全世界哪有以“家法”而囚押一级上将的道理。台湾“国大”代表、史学家刘心皇在杂志上撰文,引证了1947年张学良对张严佛大嚷关押他“是非法的”那段话后,愤然写道:“张学良还没有说到特赦部分,如果将特赦部分说上,就更证明关押10年之后的再关押,是更非法的!非法的关押就是冤狱,有冤狱,就有人要求翻案,要求平反!”

    这段为张学良平反翻案的风也吹到了海外。1988年是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60周年纪念,在美国的东北大学校友会电邀张学良赴美参加纪念会,由于台湾当局未予准允,张学良自然未能成行。

    于是,校友会便在华盛顿美国天主教大学召开了“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研讨会——为纪念西安事变52周年”的**,从史学的观点论述张学良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功绩,同时讨论张学良是否得以全面自由的问题。会后,由50多位学者和热心人士连署签名,成立了“争取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执行委员会,并致函“继任总统”李登辉,希望他能体念张学良的谋国之忠,立即恢复张学良的全面自由。

    给李登辉的信自然没有回音。李登辉上台伊始,立足未稳,自然不敢将弯子转得太大。蒋氏家族经营政治长达半个多世纪,上层的关系盘根错节,李登辉岂敢引火烧身。

    但新闻记者们却抓住张学良的全面自由问题不舍不放,要求李登辉作出答复。当局迫于无奈,让“有关人士”同张学良进行商讨,“决定以发表公开信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1988年3月26日,台湾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登载了张学良所写的公开信;

    学良迁居来台以后,平时生活简单宁静,与内子莳花、钓鱼、读书,怡然自乐,深足**。多年前信奉耶稣基督,勤于灵修,颇有领悟,不问外事。近来社会各方对良频表关怀,至为感激,但评论报道,不无失实。良为保持一贯之平静,雅不欲有所多言。乃连日造访寒舍人士,络绎不绝,使良失去居家安宁,不得不作以下几点说明,以谢垂注:

    一、本人与内子日常生活行动,一向自由,并无受到任何限制,亦不愿改变目前宁静之生活方式。

    二、良因年事已高,视听衰退,且往者已逝,故不愿接见宾客探视或接受访问,务恳各方善意人士勿再劳驾枉顾。

    三、海内外团体对良邀请参加**,或作讲演,遵医嘱概予谢辞,函电亦恕不答复。

    四、良目下心情如保罗在腓力比书三章八节所说的“我为他已丢弃万事,看作粪土。”十四节又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以上各点均系出自肺腑,敬请惠谅。

    张学良(民国)77年3月25日

    面对这则声明,人们有些茫然。难道张学良真的是获得了全面自由了吗?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2月25日

    11、《台报报道宋美龄近况》

    邓答:蒋夫人目前已较少画画,平时都以读圣经及其他书籍作为消遣。有空时会出外看看老朋友,像住院的余伯泉夫人,她就经常去探视,有时还准备一些汤给余夫人喝。另外,也会到振兴复健中心走走,看看我们,看看她关切的病童。

    黄答:她平时起床很早,起床后就查经,偶尔会出去走走。平日最多的消遣是看书。

    问:这么说,蒋夫人不致因亲人陆续病逝而过得孤单了?

    邓答:唉!老朋友愈来愈少了,总是寂寞些。

    黄答:蒋夫人相当念旧的。

    问:蒋家陆续有第三代的孝文及孝武病逝,蒋夫人的反应如何?

    邓答:自己的孙子病逝了总是难受,不过,夫人她相当坚强。

    问:蒋夫人对当前的政治还关心吗?

    邓答:不会(随即补充说明:“这个我不便谈”。)

    黄答:蒋夫人对国事非常关切,每天都要阅读中外报纸好多份。至于是否向有关单位表达她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9月15日

    12、垂暮老人宋美龄的生活心态》

    [香港《镜报》月刊9月号文章]题:垂暮老人宋美龄的生活心态(作者韦章尧)

    原文提要侨居纽约,时年104岁、跨越三个世纪的宋美龄,因伤病多年来以轮椅代步,每日以散步、看报、读《圣经》消磨时光。去年,她完成了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手续,成为终身党员……

    如今中文对她而言已有些陌生,每日里戴老花眼镜看的是她爱看的《纽约时报》等几份当地英文报纸。看新闻报道不大想了解台湾的信息,因为台湾在变化中不合她的心愿。在她那遨游宇宙的广阔心胸中,台湾只占极小的地位。相反对美国、欧洲、加拿大、印度、开罗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倒有关心的兴趣。1月底,她就从报上看到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任的新闻,认为此人的相貌与其父十分相似。印度发生大地震死伤几万人,令她十分惊讶。宋氏是基督**,年事愈高对宗教的信仰愈笃,读英文《圣经》成为她每天必修的功课。有时还与身边人谈传福音的事。读英文《圣经》和谈基督观念,所耗时间远胜于看报纸和电视。似乎一日不读《圣经》就像是失缺什么东西那样不自在,难怪《世界日报》报道说,读《圣经》、祈祷与灵修,成了她不可缺少的生活。

    ——摘自《参考消息》2001年9月11日

    13、《布什夫妇在京参加晨祷会》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十几年前经常骑自行车到北京教堂做礼拜的布什总统夫妇今天在保安人员的簇拥下乘车到北京最大的崇文门基督教堂,同约1400名中国**一起进行晨祷。

    作为第一位到中国基督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的美国总统和北京基督教会的老朋友,布什和他的夫人巴巴拉受到教堂神职人员的热烈欢迎。

    殷继增牧师在用中文布道时说,“布什总统在1974年至1975年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时,常和夫人巴巴拉骑自行车来我们教会同我们一道礼拜敬神。他们的女儿多萝茜也是在北京教会受洗。”

    在半小时的晨祷会中,阚学卿牧师代表教会向布什夫妇赠送了中国印刷出版的中文版《圣经》和中国**编的唱诗,并向他们的女儿多萝茜赠送了由中国**演唱的“圣诗歌集”录音带。

    为表示感谢之情,布什夫妇向教会赠送了一本英文版《圣经》。

    ——摘自《温州日报》1989年2月27日星期一第四版

    14、《布什宣布地面攻势开始》

    [美联社华盛顿2月24日电]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今天晚上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旨在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地面攻势已经开始,下面是讲话全文:

    晚上好!昨天,在同我的高级国家安全顾问们交换意见并同我们的联盟伙伴们进行磋商之后,非常明确地给了萨达姆·侯赛因一个最后机会,要他采取他本应在6个多月前采取的行动:无条件地和毫不拖延地从科威特撤军,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各项决议。

    令人遗憾的是,中午最后期限已过,而伊拉克政府却没有同意满足联合国安理会660号决议提出的要求,即联盟明确提出的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的要求。

    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是,萨达姆·侯赛因加倍努力彻底毁灭科威特及其人民。

    因此,我已命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同盟国部队一道,动用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现有的一切力量,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

    这项决定是我们在联盟伙伴进行了广泛的磋商后再一次作出的。解放科威特现已进入最后阶段。我完全相信联盟部队有能力迅速而果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今晚,在这个由国家组成的联盟做正确的和正义的事情时,我只要求你们大家停止做你们正在做的工作,为所有盟国的部队祈祷,特别为我们的男女军人祈祷,他们在此时此刻正为他们的国家和我们大家冒生命的危险。

    愿上帝保佑和保护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十分感谢。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2月25日

    15、《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总统纪实》

    [法新社莫斯科7月10日电]今天,衣冠楚楚的叶利钦在鼓乐声中登上克里姆林宫大会堂讲台,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1000年历史中第一位直接选举的总统。

    宣誓仪式是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60岁的叶利钦在一大片红蓝两色俄罗斯旗子下,把右手放在胸口宣读了简短的誓词。然后,他受到人们的祝贺。一个重要的象征性姿态是,他与一段时间来曾是他的政敌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握了手,戈尔巴乔夫祝贺叶利钦并希望他取得成功。随后,叶利钦还得到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阿列克谢二世的祝福。

    他宣誓说:“我将行使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职能,恪守俄罗斯联邦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它的主权,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及自由。”

    当他结束宣誓后,大会堂两边的屏幕放映了俄罗斯国旗在大会堂屋顶升起的镜头,此时军乐队奏起了新俄罗斯国歌。

    叶利钦随后向议员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他说,进行激进改革是总统方针的实质,“我们政策的目的不是大规模的自我牺牲,而是每个人的福利”。他认为企业和土地使用应自由,公民努力经营将保障俄罗斯人富足安康,并成为国家复兴的源泉。他说:“人的精神释放、真正的信仰自由、彻底摆脱任何意识形态专断,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基础,宗教在这一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叶利钦在谈到俄罗斯在联盟中的作用时说:“俄罗斯将继续与其他共和国一起参与根本改革联盟的极其复杂的工作。”他还宣布,他将在克里姆林宫拥有他的总统办公室。

    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就职讲话开始和结束时两次对叶利钦表示祝贺,并预祝他成功。

    戈尔巴乔夫说:“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将在历史的复杂阶段开始其工作。”他说,叶利钦的当选是“改革带来的民主变革的结果”。他呼吁加强中央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理解,强调当苏联面临困难之际,大家同舟共济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7月12日

    16、《叶利钦一二三》

    [德国《妇女》双周刊10月27日一期文章]题:叶利钦,英雄

    他的财政状况1993年7月,他让议会为他提薪40%,作为对通货膨胀的补偿,提高到每月合350马克。叶利钦银行存折上只有5个卢布,但是,叶利钦不需要好多钱。他的住房、汽车、服装和休假旅行(如去黑海边的索契)都是国家出钱。此外,他写的书可以收到大笔美元稿酬。所以叶利钦是个富翁。

    他的信仰叶利钦受过东正教教育,每天都祈祷。他说:“没有对人的真与善的信仰,我们就没法生活。”但他也非常迷信。在他第一个女儿出世后,他非常希望有一个儿子,以致他按俄罗斯的老习惯把一把斧子和一顶帽子放在他妻子的枕头底下。

    他最糟糕的经历他说:“我大学一年级后就决定周游俄罗斯,大多是坐在火车车厢顶上。”有一次同强盗碰到一起。这帮残忍的家伙把他团团围住,要他一起玩牌。他不会玩。后来他们要同他赌衣服,把他身上的衣服都剥光了,只剩下一条裤钗。最后,这帮人对他说:“现在我们赌你的命。你输了,我们就把你扔下火车;你赢了,我们就把一切都还你。”结果他赢了。至今他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11月13日

    17、《为整个国家祈祷普京带家人上教堂》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希腊前夕,雅典《国家报》发表了记者米哈利丝·梅尼科斯对修道院修士大司祭吉洪的访谈录。

    吉洪是专门听取普京忏悔的神父。据他介绍,普京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东正教**。他参加过领圣餐的仪式。他能意识到自己崇高的献身责任。他能承担重任,解决难题,采取措施,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他称,所有真正热爱俄罗斯并且祝愿俄罗斯幸福的人,都会为普京而祈祷。

    记者问:普京是怎么想起来到教堂的呢?

    吉洪表示:近10年来,俄罗斯有许多人在精神上都有了新的寄托,而这种寄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随意选择的。有人愿意寻找上帝,为上帝服务;而有人则寻找财神,为财神服务。近年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普京是一个很会权衡利弊的人,一个十分睿智的人,一个很有信仰的人。

    吉洪还介绍,普京和他的全家都是**。可以说,他们一家是教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普京不久前在美国时,还专门会见了美国教堂对外教会事务主席加夫里尔主教,并且向他和大主教主持拉夫尔发出了访问莫斯科的邀请。在夏天进行短暂休假期间,普京还专门访问了北方的一些修道院。

    记者和大主教之间有如下这么一段有趣的对话。

    记:普京一家全信东正教?

    吉:是的,他们一家都信东正教。但他们没有对此进行大肆宣扬,因为这只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很有限的部分。

    记:人们常常回忆总统在克格勃工作的日子,而你的修道院就在克格勃的旁边,就在卢比扬卡街上。

    吉:是的,它建在这里已经有600年了。今天,有不少的军人,包括特种部队的军官,都有着宗教信仰。社会各阶层有宗教信仰的人越来越多。

    记者最后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凡人的忏悔与总统的忏悔有区别吗?

    吉洪称: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极其宝贵的。一个人的灵魂只有为全人类的灵魂而祈祷,而承担责任,这才显得伟大。有一位先哲的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时刻?是你正在经历着的时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交谈是什么样的交谈?是你正在进行着的交谈。——无论是和平民的交谈还是和领袖的交(周光晨编译)

    ——摘自《上海译报》2001年12月13日

    18、《美国总统爱祈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杂志》12月11日一期文章]题:美国历届总统的祈祷(作者戴维·施里布曼)

    这件事发生在某个星期日。当克林顿总统和一个高级谈判代表团于9月中旬拟定关于海地问题的协议时,为白宫起草讲话稿的人开始独自执行一项任务;起草总统将就此问题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克林顿对讲话稿表示满意。但是有一句话使他觉得欠妥。这句话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没有哪位总统做出像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不深思的。”

    克林顿总统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铅笔,在那句话后面加上两个字,于是意思就变了。当天晚上,克林顿对美国人民讲话时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没有哪位总统做出像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不深思和祈祷的。”

    美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克林顿在做出担任总统的最重要决定之前总要先同外交顾问和政治顾问交谈。

    他对我们说,除此之外,他还要求上帝赐给他智慧。历届总统都是这样做的。坐上总统宝座的没有一个是无神论者。

    亚伯拉罕·林肯认为美国内战是上帝表示愤怒。有一次,他对秘书说:“有许多次,我由于实在觉得无路可走,于是便跪下来祈祷。”威廉·麦金利也是跪下祈祷时做出夺占菲律宾决定的。麦金利整天在白宫屋里走来走去,为美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它成为殖民国家的前景而苦苦思索。后来,他对部长们吐露真情:“各位先生,我可以毫不惭愧地告诉你们,我不止一个晚上跪下来祈祷,求全能的上帝指引我前进。”

    从林肯和麦金利的时代到现在,总统的职务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历届总统仍然经常祷告。在古巴导弹危机时,作为天主**的约翰·尼克松总统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一起祈祷。同年夏天,福特总统夫妇在床上祈祷,求上帝指引他们并给予帮助。4年后吉米·卡特总统在戴维营祈祷,求上帝赐给智慧,帮助他打破埃及总统萨达特(穆斯林)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犹太人)之间的僵局。

    卡特1994年秋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在我当总统时,我祈求上帝给予指引要比我一生中的其他时候更加认真虔诚。

    “我想把事情办好,而摆在我桌子上的问题非常复杂,所以只能求助于上帝。我在白宫的宗教生活很愉快,活动也排得很满。我们认识到我们对宗教有一种特殊的需要。”

    美国人对宗教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需要,尽管宪法规定政教分离。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1月14日

    19、《金大中:走过布满荆棘的小路……》

    [台湾《中国时报》12月19日文章]题:金大中的执着为当总统准备40年

    金大中在30岁后才受洗成为天主**,那时他刚涉入政治活动。他经历两次暗杀、被判死刑、流亡、坐牢和遭软禁的生活总共超过10年。

    过去,金大中三度竞选总统,每一次都尝到败绩。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他是72岁,事实上他到明年1月6日就满74岁,现在公开的出生日期是日本占领时期他父亲为延缓儿子应征入伍时变更的。

    1976年3月1日,金大中在汉城明洞大教堂宣读要求朴正熙总统下台的宣言,称为“民主救国宣言事件”。当时正是政府视异议人士为共产党人的恐怖政治时代。金大中、李文永等共同签署宣言的12个人全被下狱。同年12月20日二审最终陈述时,金大中说:“我发誓要遵从良心与上帝的命令,为被**虐待的国民奉献一生。政治的自由、经济的平等、社会的正义是我的基本信念。”

    被判有罪的金大中在1978年底假释出狱。

    1980年春,金大中的势力范围——全罗南道的光州市发生反政府**,遭到军队**,死伤惨重。金大中以涉嫌资助反政府**罪名被捕,在官方列举他犯了内乱阴谋罪等七大罪行后,金大中被判处死刑。

    金大中在1971年发生车祸。一般认为这场车祸是南韩中央情报部暗杀未遂,因为在车祸之前,金大中首次挑战总统大选,得票540万票,而朴正熙不过634万票。金大中对政权构成莫大的威胁。

    金大中1982年获减刑,并被放逐美国。

    当然,导致金大中蜚声国际的,还是1973年发生在东京的绑架事件。南韩中央情报部人员光天化日下在东京市内大饭店绑架金大中,用船载到海上准备丢到海里。

    金大中回忆当时情况时说,当他正觉得万事皆休时看到了主耶稣,于是他紧攀耶稣圣袍的左摆,大叫:“主啊!救我!我还有事待做啊!”紧接着的瞬间,他听到有人大叫:“有飞机!”情况瞬即转变,得以脱险返家。

    金大中生于西南部的荷衣岛,高商毕业后没有进大学就读。他承认在当选国会议员以前一直抱有“大学情结”,他为了舌战其他精英议员,常常在国会图书馆用功到三更半夜。

    然而时代改变了,南韩在1987年结束军政,转为民政时期,金大中所主张的民主化目标等于实现了,他仍奋战不退,有人认为他是得了权力欲望附身的“总统病”。

    本来在上次总统大选失败后,金大中就要信守“不再涉身政治”的承诺,但是1995年6月地方选举时,他确实感受到自己获得的支持,以一位党员之力引导民主党大获全胜,因而重燃政治野心。

    金大中有一批名为“家臣集团”的忠诚拥护者,还有少数心腹固守他身边,并没有培养什么接班人,难免有人因前途无望而求去。

    金大中说:“我为当总统准备了40年。”

    革命伙伴李文永眼中的金大中,就像毕加索画中的“年老的吉他演奏家”,眼盲衣破的老人弹得虽然不好,却一直弹个不停。金大中就像那个老人,他的职业就是政治家。

    ——摘自《参考消息》1997年12月2日

    20、《秘书不敢说的话我来说》

    [韩国《新东亚》月刊1月号文章]题:采访李姬镐女士,“秘书不敢说的话我来说”(记者宋平仁)

    从外表看,李姬镐女士(75岁)颇像前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她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温顺,不轻易出头露面。但是了解她的人却认为,她是个不亚于希拉里·克林顿的热情女性,现在只是年纪大了。李姬镐认为自己既不像芭芭拉,也不像希拉里。她用惯常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她今后怎样表现其第一夫人的形象。

    问:您同一个经常在报纸和广播中出现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时又不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有什么秘诀吗?

    答:我的性格是不喜欢自高自大,也不喜欢自作聪明。这也是我的缺点。我不愿意说别人不爱听的话。对别人该热情的时候我就热情对待。

    问;今后对总统也不说不爱听的话吗?

    答:对他不能那样。即使我不说,也会让儿子去说,或让秘书去说。总统选举时,很多人都说金大中的支持率达到70%,而我坦率地对他说:“不要绝对相信这些话,支持率只有50%,甚至40%。”秘书不敢直说的话,由我来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走正路。

    问:金泳三总统的儿子金贤哲因从政受到很多批评。您的儿子也在搞政治。您今后仍会让他继续搞政治吗?

    答:孩子们过去因父亲是在野的政界人士而找不到工作,干不成自己的事业。他们在父亲身边看到和学到的只有政治。孩子们的一生由他们自己选择,不能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不让他们做任何事情,那样太残酷了。如果他不是搞政治的料也就罢了,但从孩子现在的情况看,他干得很好,不次于历届的任何一名议员。

    问:您同当选总统金大中是怎样认识的?您看中他哪些方面而同他结婚的?

    答:我同他是1962年结婚的,但1951年釜山避难时就认识了。当时我是大韩女子青年团国际局局长,一天同青年团的干部一起吃饭时认识了金大中。此后没有再见过面。1958年我留学回来后,有一天在大街上与他偶然相见。从1961年深秋起,我们开始约会。当时他多次竞选议员落选,也没有经济能力,夫人也去世了,还带着两个孩子。我同他结婚时,没有一个人赞成。我是看中金大中这个人才同他结婚的。我看中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的思想。从他的谈话中你可以感觉到他是多么热爱国家和人民。同时,他也很有魅力。

    问:您同信奉天主教的金大中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住进青瓦台后将单独过宗教生活吗?

    答:那是当然。现在每到礼拜天,我们也是各到各的教堂和圣堂去做礼拜。有人说结婚后宗教信仰也应随丈夫,但我不是这样。

    问:在妇女参政方面,新政府成立后会有所改善吗?

    答:我国妇女参政情况比过去好多了,但比起其他国家还较差,这是事实。新政治国民会议中妇女虽不多,但却有一名女副总裁,还有两名女指导委员,全国区议员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女性。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1月16日

    21、《从笼中之囚到一国之主》——韩国当选总统金泳三简介

    [路透社汉城12月19日电]题:尝过铁窗之苦的持不同政见者成为南朝鲜总统

    早在青少年时代,金泳三的屋子里就挂着一帧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的是他的宏大抱负:“金泳三——未来的总统”。今天,64岁的他在南朝鲜的总统竞选中大获全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金泳三的赞赏者说他是位精明的政治家,为人谦虚,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能根据各方面的共同看法制定政策。金泳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能买到智慧,但买不到健康。”这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表明他聪明地认识到挑选智囊的重要性。

    金泳三的父亲是东海岸一家海运和渔业公司的老板。他初涉政坛时是执政党成员,26岁时成为南朝鲜国民议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但是由于他反对让当时的总统李承晚第三次连任,结果只当了六个月的议员就被放逐到政治荒野。

    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独裁岁月里,金泳三一直是反对党领袖。他使1961年**上台的朴正熙总统感到不悦,但没给朴正熙的统治构成特别严重的威胁。

    朴正熙1979年被刺杀后出现的“汉城之春”为金泳三提供了政治上东山再起的机会。然而,“汉城之春”只不过昙花一现。全斗焕1980年5月发动军人**,把大出政治风头的金泳三软禁起来。三个月后,金泳三被迫退出政界。

    1983年,金泳三举行了长达23天的绝食斗争,要求扩大自由。他建立一个持不同政见组织,领导国内的反政府斗争,同流亡美国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金大中遥相呼应。

    1987年,南朝鲜各地爆发反政府**,迫使铁腕人物全斗焕同意举行直接选举。这又为金泳三提供了机会。

    但是,由于金泳三和金大中自相竞争,两败俱伤,总统宝座落到卢泰愚的手里。

    金泳三再次成为反对党议员,经常谴责卢泰愚的执政党搞独裁。所以,当他1990年加入卢泰愚的民主自由党时,他的许多支持者确实非常震惊。

    金泳三如今终于成功了。他明年2月25日将成为南朝鲜第七位总统。

    这位当选总统是虔诚的基督**。他喜欢跑步、爬山、游泳和书法。他有三女两子。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12月21日

    22、《登月者今何在》——刘嘉明译

    埃德加·米切尔是“阿波罗14”号宇航员。1971年作为科学家和探险家登上月球,他是一位终生从事考察和探险活动的科学家。这次月球之行也使他进行了一次大脑和科学开发旅行。

    他返回地球一年后,离开了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接着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索萨利托建立了一所认识学学院,该学院专门研究认识学。他的大部分时间为该学院的4万名学员作报告。63岁的埃德加·米切尔现生活在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

    艾伦·谢泼德也是“阿波罗14”号宇航员。他是美国第一个在太空、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上打过高尔夫球的人。他于1971年参加登月旅行,高尔夫球是这次旅行计划中的一次象征性活动。他现年70岁,在所有登上月球的人中,他是年龄最长的。他于1974年离开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并且是阿波罗宇航员中成绩突出的人之一。

    戴维·斯科特是“阿波罗15”号宇航员,他和登月同伴詹姆斯·欧文在返回地球后一起卷入了一项丑闻之中,他把400多个贴有邮票的信封带到太空并加盖邮戳,然后出售。这件丑闻的代价使他离开了宇航机构,目前他为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太空运输咨询公司服务。

    詹姆斯·欧文也是“阿波罗15”号宇航员。他在返回地球后说:“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过去从未感受到的上帝的威力。”后来,他建立了一个新基督教组织,其活动包括到土耳其远征去观看挪亚方舟的外形。他于1991年死于心脏病。

    查尔斯·杜克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他于1972年登上月球,6年之后,他成为新基督**,并在全世界宣传宗教。他曾站在月球斯通·蒙顿山120米高度的山坡上眺望茫茫宇宙。他出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村镇,是一位飞机试飞员。

    他在离开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后,曾做过不同的商业活动。1978年后,由于没有找到一种与登月相协调的工作,最后又重新信奉上帝。现年58岁的查尔斯现住在得克萨斯州新布朗费尔斯市,从事传教土工作。

    约翰·扬也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他是唯一仍在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任职的登月宇航员,他是将来一系列航天计划的技术总监。

    尤金·塞尔南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他是最后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登月时间是1972年12月15日。现年60岁的塞尔南是在休斯敦自办的航天公司的咨询人。他对美国没有开发其它星球感到失望,但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会去开发的。

    哈里森·施米特也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他是唯一一位利用月球之行竞选当上新墨西哥州共和党参议员的宇航员。他目前住在该州阿尔伯克基市,从事科技和政治方面的咨询工作。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7月10日

    23、《登月英雄谱、心存高远否》

    [日本《读卖新闻》7月16日文章]题:登月使者今安在(记者大冢隆一发自华盛顿)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首次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阿波罗计划一直持续到1972年,总计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这些宇航员将生死置之度外飞离地球,又英雄般凯旋。在最初的狂热过去之后,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月球漫步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介绍的是创造了人类奇迹的几名“登月使者”的一些情况。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目前在俄亥俄州莱巴农的农场过着安逸的生活。他既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像自己的宇航员伙伴那样撰写回忆录,在近10年中从未会见过记者。

    我访问了阿姆斯特朗的故乡——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内塔。小城虽只有1万居民,城郊却建有一座“尼尔·阿姆斯特朗航空航天博物馆”。这座小小的博物馆是靠市民的捐款来维持的,在首次登月后的第3年开馆。但是,阿姆斯特朗却从未到这里看过。

    馆长约翰·斯韦兹说:“他一直都很稳重、谨慎,十分看重个人的生活。登月的经历丝毫没有改变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请求阿姆斯特朗从事太空开发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在返回地球后的第3年就离开了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后,他不再公开露面,或在大学授课,或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

    曾有人请他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宝贵经历。在航行后成为月面风景画家的阿波罗12号的阿兰·比恩就对他说:“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我们认为你谈的内容会比我们更加深刻。”但是阿姆斯特朗一直缄口不谈。

    与阿姆斯特朗形成对照的是同乘阿波罗11号登月的埃得温·奥尔德林。他现在正在参加人类登月3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全美作巡回讲演,宣传再次登月和人类登上火星的意义。不久前,他还在华盛顿呼吁发展宇宙观光事业,以吸引越来越多国民的关心。演讲后,他满面春风地为听众签名。但是,你可能很难想像,奥尔德林也有过一段极度痛苦的经历。

    回到地球以后,他也被委以宇宙开发的宣传工作。对于不善言辞的他来说,这是一个苦差事,使他产生了一种失去人生目标的空虚感,还染上了忧郁症和酗酒的毛病,并离过两次婚。他重新振作起来是在八十年代以后。

    也有宇航员摇身一变改做其他工作的。阿波罗14号的埃德加·米歇尔和15号的杰姆斯·阿尔文就是其中的例子。

    阿尔文觉得自己在月球表面遇到了上帝,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福音的传播,被称为“月球传道士”。为了寻找“诺亚方舟”,他6次深入土耳其的亚拉腊山。虽然他曾因失足而身负重伤,并因间谍嫌疑而被捕,但直到1991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之前,他从未停止参与基督教的活动。

    米歇尔在从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看到了浮在漆黑的宇宙中的“蓝宝石一样的故乡”(见其著作《探索者之路》),觉得自己悟到了上帝的旨意。进而,他认为人类也是有灵魂的,返回地球以后,他设立了一个超能研究所。现在,他一面担任顾问工作,一面继续进行人类意识的研究。

    热衷于上帝的这两个人是很例外的。从月球回来的大多数宇航员都利用自己的名声在商界和政界闯荡。当被问及太空体验对精神和意识的影响时,不少宇航员都以一副兴趣索然的表情回答说:“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是一个傻瓜。”

    即使善于雄辩的奥尔德林在遇到涉及心灵深处的问题时,也冷淡地回答道:“已经30年过去了,人类是在不断变化成长的。我不想苦思冥想这些问题。”

    但是,大多数宇航员都承认从月球上看地球是魅力无穷的,并强调继续对月球和火星进行载人探测的必要性。在实业界取得了成功的阿波罗17号的尤金·萨纳在自己今年出版的《月球上最后一个男人》一书中说:“从月球遥望地球,不禁肃然起敬。虽然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是如此美丽。探索宇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使命。”

    ——摘自《参考消息》1999年8月4日

    24、《才子崔琦,平和人生》

    [香港《明报》10月18日文章]题:崔琦启蒙于两物理教师

    原编者按诺贝尔物理奖最新得主崔琦,为华人争光,立时引来各方掌声,不过原来他过往跟今日千千万万内地新到港儿童一样,被人戏谑只懂乡土方言。到今天,除了避过那些不能追悔的憾事之外,或许就是那永远朝前面看的精神,让他当上一代科学家。

    追述人生际遇,诉说童年坎坷的时候,崔琦以平和温婉、谦虚的语调说,一切都是恩典,在他人生的旅程中,太多人对他太好。

    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一穷二白的乡下,当时正逢三反五反政治运动,乡中连一间学校都没有,教育在那种地方是一种奢侈品。他父母眼看养不饱一家人,就让大女儿带了排行最小的他远奔香港去,留下中间三个女儿。

    不谙广东话遭讪笑

    今年59岁的崔琦说,他到香港,一入学就念6年级。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猜想是较早时在私塾的四书、五经教育帮了一把。

    到香港之前,他只懂得河南方言,来到香港又要学广东话,人人谑笑,叫他“老兄”。幸好同学姚心声很照顾他,不断提供支援。

    到今天他仍与老同学密切联系,几乎每年聚会一次,跟现时身在加州的姚心声亦常常通话。他的“香港朋友”比美国的朋友还要多。他说,香港在他回忆中也一直是美好的。说到底,那时候一切随缘,老师也很照顾他,令他能在培正毫无压力下完成学业。

    读科学应中英并用

    据崔琦说,那时候他所就读的培正中学是双语并用,他亦相信,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

    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在培正念理科是中英文混合,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文或是名词中英对照。他比喻,语文是抒发思想的媒介,懂得的语文愈多,可以表达的东西愈多。

    人际关爱非常重要

    1958年,19岁的崔琦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就读,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第二年中国发生大饥荒,他父亲就这样死了。

    从河南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他历经挫折,然而他都一一尽力克服。直到他在芝加哥大学跟随史达克教授,才开始了他对物理的特别喜好。个中原因,是那位教授把物理变成趣味,令他无限投入。后来崔琦又在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将实验物理弄成玩意儿,更令他感到趣味盎然。

    假如得诺贝尔奖要归功于某人,那么这两位教晓他物理那玩意的教授居功至伟。人生至此,他感到人际的关爱、照应非常重要。所以他又要将这个殊荣与成就归功于他一生中遇上的所有关爱他的人。

    视做实验如玩游戏

    到今天,崔琦仍然视做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出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

    这次他与美国的劳克林及德国施特密因发现原子粒子有液态流动的行动模式、以及电子群在低温的强大磁场下能形成新形态的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说,他的物理研究结果仍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应用于商业科技生产。他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新念头永无止境

    崔琦的现任太太琳达,是他刚进美国大学时便认识的,不过直到多年后两人到芝加哥大学进修时重逢才开始交往。琳达是挪威人,当时对崔琦的印象是这样的:思想有深度,很具幽默感,而且不因袭传统,“在那个年代,异国婚姻是极不寻常的”。

    34年的婚姻生活,她发现崔琦脑中经常涌现的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相信是与他爱好阅报有关。她说,崔琦每个周末最爱捧着厚厚一叠的《纽约时报》,一头栽进去就是数个小时,政治、经济、科技到艺术都不放过,尽情读个几小时。不过崔琦幽默地说,自已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都看得懂。

    女儿受影响学中文

    崔琦的两个女儿,外表洋化,但在父亲影响下原来亦学习过中文。两姐妹小时候都上过中文学校,在哈佛研究所主修艺术史的姐姐大熙就怪那时没有好好地学,现在都忘个精光,但想到出生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中国爸爸令她开始希望认识中国文化,于是参加了交换计划,到武汉的中国民族学院教了一年英文。妹妹一芯则曾到香港读了一年书。

    引《四书》重身教

    [香港《明报》10月15日文章]崔琦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管杰雄就曾经受教于他。学生眼中的崔琦,治学态度严谨,平日多说英语的他,在教学时却曾引述《四书》章句,令学生们印象深刻。管杰雄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崔琦那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态度。

    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大多使用英语,但崔琦也会用普通话引述一些中国经典。《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崔琦最常引用的句子,因为它言简意赅,应是论文写作的模范,而且这句子又符合“由小至大”的科学逻辑精神。

    除了论文写作,崔琦对学生一直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治学态度。虽然他教学严谨,但也有轻松的一面,其时管杰雄为写论文奋斗了半年,当他遇到困难时,崔琦会跟他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压力得以舒解,人也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全心投入研究

    [香港《明报》10月14日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平忆起10年友人兼今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时笑说:“他很投入物理研究,身旁其他东西,他很少理……”

    记者问及沈平对崔琦的印象时,他想了一想,便表示崔琦念及的总是物理研究。沈平说:“他好投入,喜欢做实验,由于研究需要,他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土顿及佛罗里达州,打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

    两人大约是在10年前参加美国著名大学举办的夏令活动时相识的。那时候,他俩联同其他人往芬兰出席座谈会,由于志趣相投,两人谈谈笑笑,做做实验,友谊便从物理开始。

    沈平表示,平日的崔琦是个好静、很随和的人。这与他另一位朋友、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张立刚说及的崔琦不谋而合。张立刚以流利的英语说:“他少说话,手脚倒快得很,做事非常有效率。”

    张立刚又盛赞崔琦非常出色,且投入工作,颇得业内人士尊敬。在发现了今届获奖研究“分数量子电尔效应”后两年,崔琦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特理大奖,显示其研究成果获得肯定。

    能文能武乃全才

    在毕业同学录中,有同学对崔琦有如下评价:“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爱班之宝,基督虔徒。”

    与崔琦同届的现职浸会大学助理教务长蔡子平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当年崔琦的物理、中英文、化学和生物等科的成绩特别好。

    虽然蔡子平与崔琦非同班,但曾在课后一起玩耍,印象中的崔琦个性率直,做事不计较,文武全才,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热爱打篮球和唱歌,尤其爱唱宗教歌曲及民歌。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11月28-29日

    
正文 四、信仰动态
    1、《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据1986年统计约有1,620,000,000人。据梵蒂冈的统计局报告在1986年有900,545,000名罗马天主**。最大的非基督教的宗教则是伊斯兰教,有560,000,000名**。

    ——摘自1990年版《基尼斯世界之最大全》第87页

    2、《宗教: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据西方1997年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总人口59亿,信仰宗教的人数为47.8亿,约占81%。其中,基督**19.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7%;伊斯兰**11.54亿,占19.6%;佛**3.28亿,占5.6%;印度**8亿,占13.6%。还有其他许多宗教也拥有众多的**。世界上的宗教组织数以万计,难以精确统计。

    ——摘自《中国剪报》2001年4月30日

    3、《美国人信教者多》

    [日本《产经新闻》11月26日文章]题:美国人与宗教信仰

    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78%的美国人每周至少祈祷一次,50%的美国人每天祈祷一次。

    美国宗教之多达到人称世界宗教百货店的程度,不过90%信教的人分属于220个基督教派。其中最大的教派是天主教派,其余的基本上都是新教。

    新教又由于教义、仪式和对社会的看法不同而分为自由主义派和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不论对教义还是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都采取相当自由的态度。不过,1960年以后,该教派人数锐减。保守派则在所有事情上与自由派对立,信徒也在不断增加。

    保守派主张,通过向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可以防止美国的崩溃。同时该教派还主张,禁止堕胎、反对同性恋,以及在公立学校恢复祈祷。

    在这些问题上,自由派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美国宗教界,虽然有行政命令禁止重男轻女,反对男女差别,但在宗教界特别是基督教领域,根本就不遵守这些规定。据教会协会1968年搞的一次调查,166个教派中授予女性与男性同等资格神职的教派只有84个,占教派的51%。估计今后承认女性神职人员地位的教派将越来越多。

    目前专门学习宗教的女性不断增加。女性希望将来作为神职人员同男性发挥同样作用。另外,英国教会在1992年作出了承认女性神职人员地位的决定,这对美国的宗教界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美国宗教界对社会问题比较关心。现在美国所面临的犯罪、毒品、艾滋病、家庭崩溃等都是严重问题。宗教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大伤脑筋。另外,宗教界各派还参与避孕、堕胎、安乐死、脏器移植等问题的讨论。

    美国人对于自己信仰的教派对社会问题持什么态度非常关心。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每隔几年就搞一次民意调查,题目是“美国人最信赖的机构是什么”。结果常常是教会和宗教派别在第一位,接下来才是军队和最高法院。尽管各教派为各种问题伤透了脑筋,但美国人仍把宗教视为自己精神上的指南。

    ——摘自《参考消息》1994年12月23日

    4、《韩国基督徒增多》

    [美国《时代》周刊7月12日一期文章]题:精神上的转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韩国,基督教的势力也在日益扩大。31年前汝矣岛教堂刚刚建立时,韩国基督**的人数仅有120万,自那以后,基督**的人数猛增,几乎每10年增加一倍,尤其是新教**增长迅速。到今天,韩国4500万人口中,约1/3是基督**,其中新教**为1180万人,罗马天主**300万人,另外,总人口中40%的人是名义上的佛教**。汉城大学宗教教授郑镇弦说,基督**“在大学、官僚机构、甚至军队中都占绝大多数”。10名将军中,有9名是正式入教的基督徒。去年参加总统竞选的三名主要候选人也无一例外,获胜的金泳三就是保守的鼎岘里长老会的长老。许多著名的工商界人士也是基督**。新教教会已向海外派遣了至少2000名传教士。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8月9日

    5、《各国无神论者知多少?》

    [俄通社——塔斯社纽约3月1日电]盖洛普民意测验所进行的调查表明,现在美国人中只有4%的人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

    这个民意测验所在18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在英国、南朝鲜、玻利维亚和葡萄牙各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在匈牙利、加拿大和芬兰各有2%的人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在印度、土耳其和爱尔兰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不到1%。

    发表调查结果的《纽约时报》指出,在进行调查的国家中,乌拉圭的无神论者最多,这个国家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说他不是**。乌拉圭驻纽约总领事泰阿尔迪向《纽约时报》记者说,这一事实毫不奇怪,乌拉圭早就有政教分离的传统。

    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的调查还表明,有96%的美国人是**,其中82%是基督徒(56%是新**,25%是天主**,1%是东正**)。还有2%的人说自己是犹太**,信仰其他教的人为12%。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3月15日

    6、《信仰透视》

    ……知识正在被千方百计地用来为宗教服务。例如,在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美国,信仰宗教的人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根据1977年盖洛普民意测验,94%的美国人相信上帝或某种高级的存在,而31%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某种神灵感应、某种突然的宗教顿悟和觉醒。

    在苏联,有组织的宗教在经过官方60年的压制以后,仍然兴旺发达,甚至又在兴起一次小小的复兴。在2.5亿居民中,至少有3000万东正教会**,是共产党员的两倍;有500万罗马天主**和路德派**;200万人属于各种福音派,如浸礼派、五旬节派和七日降临派;另外,有2000万到3000万穆斯林,以及250万反抗性最强的正统犹太**。

    ……牛顿不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科学家,而且也看作是一个历史学者,负有责任向人们展示《圣经》中历史记载的深奥含义。虽然他的巨大努力使近代物理学得到第一次综合,但他自己却认为那不过是认识超自然的征途中的一个小站。牛顿相信,造物者给学者两本书可读,一本是自然之书,另一本是《圣经》。今天,由于牛顿所开创的科学所取得的节节进展,上帝的无所不在性已渗透到亚原子粒子和最遥远的星系。这种很显著的扩张已促使另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创立所谓“过程神学”,在这种理论里面,上帝的存在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固有性质中得到推断,按照怀德海原来想法,上帝不能看作是一种创造奇迹并主宰超自然实体的外在力量。上帝是一种连续而且普遍的存在,它在冥冥之中指导原子产生分子,分子产生有机体,以及物质产生心灵。在作为最终结果的心灵没有被完全理解之前,电子的性质是不可能被最后揭示出来的。过程就是实在,实在也就是过程,上帝之手正是通过科学规律显示出来。因此,宗教信仰和科学探讨本质上是可以相容的。……(作者:美国E·O·威尔逊)

    ——摘自《论人的天性》157-15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注:该标题系编者另加)

    7、《西德社会侧观》——赵润

    恐怖主义流行

    在西德,什么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撬门砸锁的事,很少听到。人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似乎社会风气井然。可是,在机场上下飞机时,经常会遇到一种特殊的检查。那就是旅客的手提包要经过电子仪器扫描。不仅如此,警务人员还手持仪器对乘客无一例外的进行搜身。在机场上也时常看到荷枪实弹的人员在巡查。这是对恐怖主义者经常劫持飞机,进行绑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看来,恐怖主义对西德社会的震动很大,不然为什么搞得如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呢?一年多来,在西德发生了几起轰动世界的重大凶杀和绑架案。被杀和被绑架后处死的,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如联邦总检察长、大银行家、大企业家、雇主协会主席等社会上的头面人物。据德国报纸报道,这些恐怖主义者都是一些青年人,他们不仅在国内有自己的组织,而且与国际上的恐怖主义组织有联系。恐怖主义的存在,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尽管刑法更严酷,警方的武器更锐利,缉捕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但作案的程度却一次比一次更大胆更残暴。大多数恐怖主义核心人物都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其中许多人还受过大学教育,他们热衷于暴力,要杀掉有影响的实力人物。恐怖主义及其同情者的出现,正是华丽的物质文明外衣下所暗藏的一个病灶,它反映了西德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的失调。

    连“火箭之父”也信上帝

    在西德,无论城市和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高耸在建筑群中的教堂尖塔。从建筑艺术上看,教堂修建得确实很美、很庄严。尤其是钟楼的金色塔尖,在阳光里闪着亮光,从远处就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每座城市都有它出名的教堂作为该市的象征和标志。

    在西德,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人是信教的。他们基本上属于两个教派,即一半人信基督教,另一半人信天主教。在德国南部如巴伐利亚,天主教的影响很大,我们在慕尼黑和距该市一百多公里的奥托伯意伦,参观过几座大教堂,都非常宏伟,都有很长的历史,现在也保护得很好。星期天,有不少穿戴整齐,开着车子去教堂礼拜。在善男信女中,不仅有老年人,也不乏青年男女。高大的拱顶上,缀饰着金色的圣光。大厅里蜡烛的微光,在这样高大的建筑里显得畏缩无力。神父在前面布道,信徒们在下面鸦雀无声地洗耳恭听,好像人们又回到了神权时代。

    本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等,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它来麻醉人民以巩固其统治。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产生,反映了原始人对于他们所不理解的严酷的自然现象的无能为力,因此它一开始就是违反科学的,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宙航行等相继问世,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化,在这种科学昌明的形势下,宗教理应退出人们的心灵和生活,然而在西德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里,宗教信仰却如此盛行,就连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们,也离开了实验室去教堂做礼拜。德国血统的火箭专家威尔诺·封·布劳恩,外国人称他为“火箭之父”,他为在月球着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这样一个大科学家,也是信上帝的。他说,每逢他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总是要向上帝祈祷的。一方面搞尖端科学,另一方面却虔诚地拜倒在上帝脚下,这确实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但这就是西德社会的现实!……

    ——摘自《中国青年报》1979年1月23日

    8、《你相信天堂吗?》——金梅编译

    如同复活节是基督徒们一年中最神圣的节日一样,基督的复活也是**们信念的根源,是他们的希望。如果上帝能使基督升天不朽,那么人类是否也可期望与他同享天堂之乐呢?

    一年中,**们虽然只有在复活节才可听到有关来世的布道,但很多牧师却出乎常理地回避提到天堂或换句话说地狱。一些牧师认为对此是不需解释的:过去千百年中,布道者们一直大讲特讲天堂的快活和地狱的恐怖。然而今天,他们不愿再去描述那些从未有人见过的地方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戈顿·康威尔神学院工作的新福音派神学家道格拉斯·斯图亚特说:“问题在于牧师们,特别是新教牧师们,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来世生活。”

    虽然教士们有可能深信不可知论,教堂里却仍然信徒满座。民意测验表明多数美国人不仅相信上帝,而且也信天堂。根据《新闻周刊》近期的一次测验,94%的美国人相信上帝的存在,77%的人相信天堂。在这77%的人中,3/4的人认为他们有把握进入天堂。……

    编译自美国《新闻周刊》——摘自《环球》杂志1989年第七期

    9、《苏联的东正教》——刘直译

    在复活节、圣灵降临节和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朝圣者,为了能在教堂内尤其是圣坛前占一席位,和大主教共庆耶稣复活或诞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坐落在莫斯科斯巴达克思大街15号可容纳6000人的耶洛赫夫斯卡亚大教堂。所以距礼拜仪式尚有几小时,而不设长椅的教堂内的人却早已比肩接踵、水泄不通。教堂周围的街道上亦密集着数不清的人群。他们无法进入教堂,只好在外面谛听神甫、**及唱诗班唱咏赞美诗。为了使大教堂门前不过于拥挤、不致酿成骚乱,政府派出大批骑警负责维持秩序。

    1988年,东正教整整度过1000个春秋。

    近70年来,苏联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对宗教所采取的政策亦有所不同:建国初期,禁止在教堂外进行任何宗教活动。在国立、

    集体和私人学校取缔宗教课和礼拜仪式。教会除为国家利益可在教堂内为世界和平设坛布道外,不准对内政、外交发表任何意见。教会不准通过电台、电视、报刊从事宗教宣传活动。不许在教堂外出售宗教文献。禁止保存宣扬宗教哲学和神秘主义的书籍。教会不得布施穷人和经济上赞助任何慈善机构。制定上述禁令的理由是:这些事宜与宗教活动并无直接关系,且苏联早已根绝饥饿与失业,扶贫济困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义务。

    苏联对宗教的禁令虽十分详尽,但实际上并未认真贯彻,在国家官员的通融与默许下,教会仍施舍贫苦**,继续在民宅内为成人宣讲圣经,间或也在教堂外为孩子洗礼命名。尔后,国家同意给予神甫某些权限。由于诸多因素,这些权限往往流于形式。如允许神甫为停在医院的死者举行临终涂油礼,但又规定必须租用单间病房,并经主任医师许可。

    50年代,人们曾把神甫扮成木偶拉到街头,任人唾骂。教堂门窗被捣毁砸碎,**偶像——圣像——被付之一炬。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与教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仅用唯物论观点同教会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苏联公民只许进行“无神论宣传”,不准再进行“反宗教宣传”。教科书中敌视宗教的有关章节被删除。这种政策上的转变均反映在1977年制定的宪法中。

    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东正教进一步得到开放。大主教和主教们可以在官方报纸和电视上接受记者采访。**的申诉信件亦见诸报端。教会已拥有了自己的杂志《莫斯科大主教》。但由于国家配合的纸张不足,印数有限,每期仅发行25000册俄文版和3000册英文版。此杂志只有经过选稿的人才能预订到。近年来,东正教大主教匹蒙及其他主教常为克里姆林宫座上客。深谙该教习惯和戒律的礼宾司官员从不让人给他们的餐桌上鱼,因为修道院出身的主教们不准吃鱼。匹蒙同苏联部长一样,出入乘坐海鸥牌豪华轿车。其他主教则享受司长待遇,拥有伏尔加牌汽车。在莫斯科,大主教匹蒙住在前德国大使封·密尔巴赫的华丽别墅。他可以在坐落于距莫斯科不远的著名文学家聚居的佩列杰尔基诺村的乡村别墅休养。其起居由修道士照料,膳食由修女烹制。每当寒风凛冽的严冬或阴雨连绵的盛夏,大主教便迁居到他的黑海私邸。

    多数教会辖区不必为财政担忧。他们既能从**那里得到资助,甚至连退休职工也自觉地在经济上给教会以支持,本身又能筹措款项:洗礼、婚礼、葬礼等均收取费用,其中以将死者灵柩安放在教堂内的费用最为昂贵。此外,东正教会还例外地拥有不向国库纳税的生产场所和手工作坊。两年前,经苏联部长会议批准,教会耗资1600万马克在莫斯科附近的索符利诺镇又开办了一家工厂。通过这些企业,大量卢布源源不断地流入教会。

    人口占苏联公民一半的俄罗斯人中,1/3的成人信教。据莫斯科东正教会负责人谨慎估计,1.3亿俄罗斯人中,**约有4000万到5000万。但对**的确切数字,官方讳莫如深。东正**中,以不求升迁发迹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居多。对党的许诺失望、对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口号不满的青年人渴求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真谛。一些逃避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人之所以去教堂,是因为那里的气氛更隆重、乐声更悠扬、灵魂更净化、建筑更巍峨。

    为纪念东正教创教1000周年,苏联政府决定为该教及其数百万**重新开放莫斯科的达尼勒夫斯基修道院。这座建于1282年、现已修葺一新的修道院里,眼下只住有30多名修道士,不久将增至70名,大主教匹蒙亦将移居此院。一位神甫说,达尼勒夫斯基修道院将成为“苏联的梵蒂冈”。

    ——摘自《海外文摘》1988年第8期第20页

    10、《“基督和平队”开进俄国》

    [美国《新闻周刊》1月11日文章]题:耶稣爱你们(作者肯尼思·伍德沃德和克林顿·奥布赖恩)

    数百万俄罗斯儿童对耶稣的故事一无所知,这也许是75年来学校进行强制性无神论教育的结果。在共产党统治时期,官方道德楷模就是列宁,苏联教师赋予他耶稣一样的种种美德。

    现在,俄罗斯出现了宗教信仰复兴。和前苏联的其他共和国一样,俄罗斯正努力在其16万所学校重新开设宗教课。这是教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阿斯莫洛夫的特殊计划,他希望向俄罗斯学生提供有关“精神文化历史”的情况,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他们想要信仰的任何宗教”。但是问题在于俄罗斯的教育者不知怎样教宗教,阿斯莫洛夫邀请各种外国宗教团体向教师和公立学校官员传教。其中最活跃的是美国福音派和原教旨主义新**。

    在联合使团赞助下,美国60个传教、教育和福音派教会组织联合组成了1.2万志愿者参加的“基督和平队”。联合使团小组已为8000多俄罗斯教育工作者开办了为期4天的学习班,约1.1亿人观看了宣教基督教的电影《耶稣》。使团领导希望,到1997年底合同期满时,俄罗斯将有2400人能在公立学校、大学和青年团体中教《圣经》。

    阿斯莫洛夫看来似乎毫不担心美国的福音派**会扰乱俄罗斯的政教分离的法律。另外,他对美国人赠送铅笔、钢笔和纸非常欢迎,这些在俄罗斯学校里已很少见。美国人还许诺将赠送电视等其他技术设备。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2月22日

    11、《莫斯科学校的变化》

    [美联社莫斯科9月5日电]新学期伊始,莫斯科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所有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科学与军事预备训练课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急救课。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圣经》及民俗学课程。

    学生也可以上去年开办的俄罗斯东正教学校。

    ——过时的化学课本已被新课本取代。其它课本也在重新评估。

    ——对于这里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他们不必再穿共青团的团服。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9月9日

    12、《梵蒂冈使者三访越南》

    [法新社河内2月5日电]越南有一座亚洲第二大罗马天主教堂。自改革以来,天主教又恢复了生机。梵蒂冈副外长切利日前对河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与越南当局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越南600万天主**选举新的精神领袖的问题,该任命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批准。

    政府负责宗教事务的委员会主席武光说,自1990年河内大主教逝世以来,越南一直没有红衣主教。3个大主教职位和几个主教职位也一直空缺。继任问题一直很敏感。

    比如,梵蒂冈在1975年提名前南越总统吴庭艳的侄子阮文顺担任西贡的主教。但不久西贡落入河内军队之手,他一直未被允许上任。

    尽管越共从来不是顽固的无神论者,但河内对当地的天主教会心存疑忌,因为它源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与垮台的西贡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4年当法国人被赶出北越后,有大约80万天主**逃到了南方。1975年教会资产被没收,受到怀疑的教士被逮捕。

    河内仍要求所有的天主**必须加入天主教爱国联盟。像越南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该群众组织也置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控制之下。

    梵蒂冈试图建立独立的天主教会,于是1992年5月致函越南的天主教教士,命令他们不得参加政治组织。

    切利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1990年与河内开展对话以来,已是第三次访问越南了。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2月22日

    13、《国歌趣谈》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世界上最早的国歌是荷兰的《威廉·凡·拿骚》。

    《上帝保佑国王》是英国的国歌,从1745年一直演唱到今天,曾经有20多个国家把这首曲子作为本国的国歌或准国歌。

    世界上最短的国歌,当推科威特的国歌,14秒钟便可演奏一遍,往往是人们还没听清它的旋律,就已经演奏完毕。

    1911年之前,我国清朝皇室在举行仪式时,往往只听到异国他邦的国歌,统治者感到不太体面,于是找了一些人写了一首叫《巩金瓯》的国歌。1911年10月4日,宣统皇帝正式下诏,把《巩金瓯》定为“大清国歌”。辛亥革命以后,这首国歌也就寿终正寝了。

    ——摘自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奇闻趣事》台历

    14、《“上帝与美元”》——罗小怀

    “我们相信上帝”,这句话与美元的关系犹如美元与美国人的关系同样紧密。在美元硬币上铸印这句话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了。“上帝”的名字为什么与美元联系上呢?

    这源于一八一四年,当弗兰西斯·司科特·基为“闪闪星旗”写最后一节的时候,他写道:“上帝是我们的信仰,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半个世纪后,当美国国内战争开始时,宾西法尼亚洲的浸信教会牧师沃金森向财政部长蔡斯提出:美国在战争中打破旧制度,重建国家统一以前,应该让钱币与“上帝”的名字同存,以承认我们仍然要依靠上帝的力量。蔡斯与总统林肯同意了他的提议,于一八**年国家发行的硬币上,首次铸印上修正后的基的诗句:“我们相信上帝”。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战争的记忆淡泊了,特迪·罗斯福总统认为把上帝与财神相混是庸俗的,下令于一九O七年新铸硬币时把这句话删掉。然而公众抗议的呼声迫使国会做出让步,撤销此令。在五十年代中期,对上帝虔诚的关注程度在华盛顿明显加深:国会于一九五五年下令将这句话不仅印铸在硬币上,还要印在纸币上。

    在七十年代,在硬币上铸印这一句话的做法多次遭到以马达琳·欧、海尔等一批无神论者的反对。时至今天,甚至连热心的分离主义者们也同意已退位的最高法院法官廉·布伦南的论点:“我们相信上帝等类似的口号已失去原来的宗教意义。”

    ——摘自《广州日报》1992年3月24日

    15、《“美元钞票上的字”》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NGODWETRUST

    (译为——我们美国信靠上帝)——抄自美元钞票

    16、《祝仪的变迁》

    [本报莫斯科7月28日电](记者盛世良)全俄宗主教阿列克西二世今天呼吁俄罗斯东正**祈祷上帝为苏美领导人在削减战略武器问题上达成相互谅解而降福。

    阿列克西本人并未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这场祈祷,因为有更重要的公务;主持圣谢拉菲姆干尸迁至下诺夫戈罗德修道院的仪式。

    过去,苏联遇有重要活动,都由天真可爱的少先队员献辞祝贺,红旗招展,鼓乐齐鸣。今天,时代不同了,不论是工厂奠基、警官毕业,还是总统宣誓、婴儿坠地,都由黑衣白领、宽袍大袖的神父祝福。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7月31日

    17、《当前某些地方党员、干部和干部家属信教的增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最近出版的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学报《唯实》今年第4期发表祁崇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盐城市滨海、阜宁、响水、射阳四县宗教发展情况调查》。

    文章说,当前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党员、干部和干部家属信教的增多。阜宁县有8名原股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虔诚信教。至去年底,全县已有5人退党信教。该县卫生局原副局长顾某生病后躺在床上“受洗”,请来二、三十个**搞祈祷,弄得乌烟瘴气,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文章还说,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少数**受外来渗透的影响,在发展**时公开提出:“发展一个党员,等于发展一百个老百姓,发展一个党的书记,等于发展一千个平民百姓”的口号,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

    ——摘自《报刊文摘》1990年8月7日

    18、《面对十字架的思考》——中国“基督教热”透视

    上海沐恩堂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1980年,当沐恩堂首次开放时,来此做礼拜的人达到5000多,几乎要把教堂给挤破!以后,上海其它22座基督堂相继开放,这里才稍有缓解,但来者依然甚多。

    引人注意的是,“基督教热”兴起之初,信教者几乎是清一色“白发”,而且文盲居多,不过几年,信徒成分就发生很大变化。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在近3年新入教的2万名基督徒中,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约占1/4。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医生、作家、工程师以及在校大学生。

    在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上,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建筑:伟丽的尖拱形门墙,哥德式的屋顶上,高高的十字架直插云霄。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座两丈多高的塔式钟楼傲然矗立。

    这座占地1.8亩,可容纳1000人的教堂,是该区3000多名信徒奉献15万元,用3个月时间建成的。开工的那些天,信徒们不论男女,也不论老少,都争相前来参加义务劳动。其场面之热烈,态度之虔诚,难以尽述。

    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基督教?

    有关数字显示:1982年,全国信徒300万,是建国初期的4倍;到1987年底,人数超过了400万。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信教者的心态:有对神虔诚地祷告,是渴望借助神的威力摆脱病魔的缠绕;有的因生活中遭受挫折或困难,想依赖神的帮助解除忧伤和烦恼;有的自感有“罪”自去寻求宗教道德的约束,企望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有的因精神空虚而去参加宗教活动,希冀在群体交往中得到乐趣……凡此种种,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在心理上却同出一源——满足感情的需要。

    如果说,人的心理原因是产生宗教热的一种“原动力”,那么,社会原因则是一种“催化剂”。

    记者接触了不少新入教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谈到信教的原因时,都埋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不正。温州市一位青年医生说:“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简直很糟,实在令人厌恨和烦恼。只有当我走进教堂,听着‘圣哉圣哉’的赞美诗时,我的心灵才如被过滤了一样,感到清新和平静。”

    记者在调查中,常常听到和看到信教群众热心为社会服务的故事。

    安徽泗县刘圩镇“三自”爱国小组听说镇里想在一片河洼地上开拓一条新路,就主动请求承包施工任务。他们组织了200多名信徒,自带工具和干粮,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一条长500米、宽50米的高质量砂石路面。镇里要付给他们800元的报酬,**们一致谢绝。这个镇的“三自”爱国小组负责人还曾专程找镇长,从兜里掏出一个红纸包说:“这是咱兄弟姐妹们奉献的200元,请镇里转寄给老山前线的战士。这钱虽少,却是我们的一片真情实意!”

    河南平顶山市一位女基督徒,从机关退休后,看到市里没有聋哑学校,一些聋哑儿童无处上学。她于是开办了一个家庭聋哑学校,自己掏钱买来14套课桌椅,收了14名聋哑儿童,分文不取,还每天早晚亲自接送学生。

    对于信教群众来说,最使他们感到敬畏的,莫过于“摩西十诫”;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财物……这些诫命,尤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他们的头上,据说,谁要是违背了这些诫律,全知、全能的上帝随时地都将给予无情的惩罚,死后也不能进“天国”。

    大概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信教群众一般都比较遵纪守法。

    当然,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消极的社会作用,加之少数别有用心之徒利用宗教乘机扰乱,也会形成一些社会问题,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应当如何对待这种基督教热?一些宗教问题的专家们认为,宗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一定要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既不能夸大它的消极因素而采取“堵”的措施,也不应忽视实际问题存在而掉以轻心,听之任之。正确的态度和措施应当是: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群众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对宗教活动要依法加强管理,使之与我们的社会相协调。

    近几年,少数地方的基督教活动之所以出现不正常现象,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法律上的不完备而造成的。因此,国家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快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法》,使政府管理的方式,从习惯直接管理转变为主要依靠宗教法规的间接管理。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依法惩处;对个别与海外敌对宗教势力相勾结的反动组织,则要坚决取缔。

    ——摘自《报刊文摘》1989年2月7日星期二第3版

    19、《心灵中的十字架》——来自教堂的报告

    作者:王琪

    那一年,西方列强用军舰大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的时候,小小的十字架也坦然地步入中华民族心灵的殿堂。经过近2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如今已有700多万龙的传人成为红色十字架下最虔诚的信徒。

    或许是女人偏爱上帝,或许是上帝偏爱女人,反正你一走进教堂就会发现,那里面的女人比男人多得多,芸芸信徒中女人大约占70%以上,一位伺奉主40多年的老牧师郑重地对我说:“最近几年,我们教会特别重视妇女工作,入教的妇女越来越多……”

    听到这话,我心里的滋味真是一言难尽。

    灵魂停泊地

    她是一位看一眼就令你难以忘记的老人,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身体,花白的头发,慈祥的笑脸。她生活在闽东山区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城,在这座小城的一家平民百姓的基督教丧事礼拜上,我认识了她。那天傍晚,牧师和传道士带着十几个**为陈刘氏做丧事礼拜,她拿着一本《圣经》匆匆赶来。她虔诚地为死者祷告,高声地唱丧事礼拜诗,凝神聆听牧师宣读《圣经》,那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就像一个刚上学的小学生。

    她叫陈毓贞,当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是这座小城中的知名人士。

    毓贞老人的家在城边的一幢二层楼里,这所小楼是落实政策退还她的,走进她家,你会感到主人的性格——简朴、洁净、虔诚,屋子里空空荡荡几乎没有家具,卧室的墙上贴着牧师送给她的条幅:“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

    这是一位一辈子都信奉耶稣的老人,遗憾的是耶稣并没有厚待她,小城里的老人们一提起她,会以钦佩的口吻对你说:这个人活得不容易,要是我,上帝给我三次性命我也不会活在人间了——

    1940年,毓贞19岁的时候,父母包办嫁给了本城茶商的儿子,从结婚到今天,几乎可以称为“金婚”了,但她只和丈夫共同生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自从丈夫去美国留学后,50多年来杳无音信。女儿立儿是毓贞唯一的精神安慰,可是女儿4岁的时候,一天毓贞在学校教书,婆婆烧了一大桶开水准备晾凉了给孙女立儿洗澡,立儿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婆婆稍不留神,一声撕人心肺的惨叫,立儿跃进了热水桶,半边身子严重烫伤,第二天就在毓贞的怀抱里离开了人间。那时毓贞只有23岁,她天天跑到埋葬女儿的山坡上哭泣。周围的人们担心她经受不住这个打击会去自杀寻死,暗暗看护着她,毓贞却说:“我是信主的人,不能去自杀,愿上帝给我活下去的力量。”从此,她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

    “文化大革命”中,毓贞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扫,“四旧”的时候,毓贞被挂上大牌子游街,牌子上写着:“里通外国的现行**分子陈××,”细细的铁丝深深地嵌在肉里,勒出一道道血印。一次批斗会上,毓贞跪在两个高凳子上,一个**派大声说:“陈毓贞,解放初期你那么年轻,为什么不改嫁?!贫下中农你为什么不要?!你为什么非要等他……”台下响起一片口号声:“陈××不老实就叫她灭亡!”只见一个凳子飞上讲台,把毓贞打翻在地上……

    是的,解放初期,关心她的校长和同志们曾劝她改嫁,以此来表示和家庭划清界限,但是爱是不能忘记的,再说毓贞也不忍心丢下困境中的婆婆。哪想到“文革”中,这成了她的“罪状”?!

    毓贞不仅自己游街挨斗,还要在年迈体弱的婆婆身边陪斗。后来,毓贞进了黑帮学习班,一呆就是三年,养猪、煮饭、打柴……“文革”期间,教堂虽然关闭了,但毓贞心灵中的十字架并没有倒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便暗暗地祷告,祈求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主,加给她力量,就是靠着这个精神支柱,毓贞挺过来了。

    1979年中美建交后,毓贞的丈夫跟随第一批美国访华团回到祖国,找到失散30多年的亲人。这本来是件喜事,没想到却给毓贞带来更深的痛苦。丈夫在美国早已成家立业,他以为毓贞也已改嫁,因此在发给亲人的电报中只邀请妈妈和妹妹到上海见面,只字未提毓贞。婆婆疼爱儿媳,关心地说:“毓贞,跟我一起去吧!”毓贞泪流满面,嘴上却说:“他没有点我的名字,我不能去,去了会不方便……”婆婆和小姑去上海了,毓贞却天天哭到半夜,不被理解的人是最烦恼最痛苦的人,孤单单的毓贞只有从上帝那里寻找安慰和解脱,她想:这一切是神给我安排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顺乎神的美意,神会给我动力。在神圣的宗教氛围中,毓贞的心理渐渐得到了平衡。不久,丈夫给她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听妈妈讲,几十年来你细心照顾老人家,我对你的行动表示感激,对你40年的生活表示敬仰和钦佩……”毓贞老人平静地对我说:“我不嫉恨他(指丈夫),因为嫉恨他就是嫉恨主:我也不烦恼,因为上帝告诉我把一切烦恼都交给主去承担……”

    尽管毓贞老人的个人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她却把慈爱的甘露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城关小学的校长曾经是毓贞老人的学生,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上课时,一个孩子拉了一裤子屎,陈老师没有一句责备,摸着孩子的头轻轻地说:“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以后上课要拉屎,告诉老师……”然后,借来一条干净的裤子给孩子换上,把脏裤子洗干净。小城里的家长们,总是争着抢着地把孩子送到毓贞老师教的班,曾经是毓贞老人任教小学的陈校长对我说:“陈老师是我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中见到的最优秀的小学教师……”

    “陈老师那样爱学生,与信教有没有关系呢?”我问。

    “当然有关系,陈老师是一个标准的基督徒,这样的基督徒又有什么不好呢?”陈校长回答说。

    一生的痛苦遭遇并没有在毓贞老人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她的心境是那样平和,她的性格是那样开朗、乐观,虽然年近古稀却仍显得年轻。每逢一、三、五下午,毓贞老人就义务探访信徒。一位双目失明的80多岁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每次探望时,毓贞老人都安慰她,并帮助她干上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的经历这样坎坷,您怎么还这样乐观?”

    “上帝加给我力量……”毓贞老人笑着说:“不过我的晚年还是甜的,党和政府给我一栋小楼,选我当政协委员,我有困难,政府就帮助我解决,比如我家门口凹凸不平,政府拨款帮助我砌好台阶……”

    “那您感谢党和政府,还是感谢主?”我直率地问。

    “我感谢党和政府,也感谢主,是主感动了大家帮助我安排好、过好晚年……”

    十字架,毓贞老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灵魂的停泊处。

    看到毓贞老人如此虔诚地相信虚幻上帝,我不觉感到茫然,然而当我静下来细细琢磨老人一生的时候,又不禁感慨万千。毓贞老人的一生始终受着强大的异已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她掌握不了自己的爱情命运,把握不了自己的政治命运,人间的力量就是这样用超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践踏着人的肉体,摧残着人的心灵,这难道不是一种悲伤?!多少人就是这样在危难、贫困、孤独时,在精神痛苦得不能自拔时,在命运的方舟迷失方向时,接受了十字架的洗礼,成为最虔诚的**。

    从信马列到信耶稣

    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者。

    基督教→信奉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上帝→有神论者:

    人的信仰只能有一个,许多人从有神论者转变为无神论者,而他,即从坚定的无神论者转变成为坚定的有神论者,然而,这是一个何等痛苦何等艰难的转折!

    眼前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面,在这所已存在一个多世纪的教堂里。满满地坐着500多名基督徒,目光炯炯的传道士穿着洁白的圣服站在讲坛上高声布道。圣桌上供奉着将近一米高的“十字架”,两旁安放着象征圣灵圣光的烛台。人们静静地、专注地听着,教堂里回荡着传道士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唱诗班随着风琴的伴奏、唱出优美、柔和的旋律,听惯了流行歌曲的耳朵猛一听赞美诗,真有点说不出的感觉。

    传道士——教会的神职人员,但是你绝不会想到,此时站在圣坛上布道的这位池永广传道士,1983年神学院毕业的神学生,竟会是土改时期老乡长的后代,曾经是基干民兵、小学教师、大队团支部书记、中共预备党员,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把他抛到耶稣的圣坛?

    已过不惑之年的传道士,出生在一个小海岛上。当时小岛上没有电,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那只小小的渔船。每当台风刮来,似乎象要把屋顶掀翻。在狂怒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那样渺小那样软弱,令人不知不觉地产生对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灵的崇拜。在这个只有千余人的小岛上,就有一座相当漂亮的基督教堂,小岛上有1/3的人接受了十字架的洗礼。然而,青少年时候的池永广并不信耶稣,他的父亲是土改时的老乡长,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儿子怎么能信耶稣呢?

    尽管没有电视、没有广播,1966年那场社会大风暴仍然刮到了小海岛。现在的池传道士是当年的红卫兵,北京、上海、广州、韶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最使他难忘的是1966年9月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那天他站在最前面,看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向自己这边走来,他跳啊、喊啊,激动的泪花难以控制,当时他蛮以为自己“生,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死,是毛主席的红小鬼”,“要一辈子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他回到了家乡。作为回乡知识青年,他义务在村里办起了黑板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带领青年突击队平整土地,帮助五保户做好事,带领基干民兵参加军事训练……荣誉和职务也接踵而来,他被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在他扬起风帆加速前进的时候,他遇到了逆浪。

    这个小岛以种地瓜和养海参为生,一次,一个外乡人来到小岛买海参苗,支书对池永广的父亲悄悄说:“那个外乡人买100担参苗,你给他多写5担,多余出来的钱咱们几个干部分了……”父亲照办了,却没有收这笔钱。不久上面来人调整,池永广和父亲如实反映了情况,这件小事,成了池永广个人命运中的灾难之源。

    1968年的一天,在支部大会上,支书突然提议:“池永广参加保守组织,站错了队,应撤消他的预备党员资格。”表决的时候,这个荒唐的提议竟全票通过。紧接着抹下了池永广团支部书记的职务,然后连基干民兵也不允许他当。当时池永广的老父亲在大队当会计,支书对他父亲说:“你儿子站错了队,你当父亲的要负很大责任,你不能再当会计了……”于是,老父亲只得下地干活了。

    “昨是座上客,今为阶下囚”,在这场突然袭击之下,池永广懵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他只觉得自己冤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组织身上。他找公社党委反映情况,公社党委的干部淡淡地说:“象你这样的人多了,你先回去吧……”他到县委反映情况,接待他的干部冷冷地说:“比你冤枉的事多了,你先回去吧……”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他热爱共产党,相信共产党,因此不断地找,不断地催,然而无人理睬。渐渐地,他绝望了,他看到父亲干了一辈子革命,到头来还不是不明不白地象倒垃圾一样被抛弃了吗?

    烦恼、压抑、苦闷、焦躁象魔鬼一样纠缠着池永广,搅得他的心灵得不到片刻安宁,他要寻求精神安慰,寻求精神避难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村子里的教堂,听牧师布道,听**们唱赞美诗,听着低声的祷告,这一切使他的心恢复了平静,得到了解脱,在马克思列宁之外他又找到了精神支柱,从此他经常出入教堂。

    1982年,当公社党委把平反通知书送到池永广手中的时候,他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到神学院读书。领导挽留他,劝他改变主张,但是他说:“太晚了,太晚了,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是主安慰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要为主做工,走永生的道路……”

    至此,他彻底完成了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转折。

    传道士的生活,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穷”。池传道士全家六口,每月只有不到100元的工资收入,在小城中实属贫困线以下生活水平。眼看着别人盖起一幢幢小洋楼,可他的家阴暗、潮湿、拥挤;眼看着别人吃鱼吃肉,他家却常以咸菜咸鱼下饭;眼看着别人在赶时装新潮流,池传道士却仍是一件蓝制服、一双解放鞋……

    “你不觉得生活苦吗?你年轻力壮,为什么不改行当个体户,去挣大钱?”不知道有多少人这样问池传道士。

    “圣经上说贪财是万恶之源,生活有困难可以慢慢克服,绝不能因为贪图钱财,贪图生活安逸而不去行善……”池传道士总是这样回答。

    也许你嘲笑她(他)们心理素质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但是你是否想到,假如你身边的党员贪污腐化,假如你身边的党的干部不负责任,你又怎么能相信它的光荣伟大,怎么能坚定不移地跟它走呢?当然,一个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并非完全代表党,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具有多大的影响啊!

    明明是人创造了耶稣,反过来,人却虔诚地跪拜在耶稣脚下。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颠倒的,不可思议的,然而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相信并崇拜那些超自然的神灵,之所以有许多人相信它,就是由于黑暗和苦难还在人间。

    信教热

    当前,信教热象一场大雾弥漫在中国人的思想空间。星期天,不管你信步走到哪一座寺院庙宇或者教堂,总是香烟缭绕、信徒济济。

    不管是从信教人数还是从宗教种类来看,福建可以称为全国之最。福建省的基督**(受洗礼)40万余人,天主**(受洗礼)20万余人,出家僧尼2万多人,在册男女居士7万余人,善男信女不计其数。泉州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三一教……中外众仙荟萃,各路大显神通。不过,不管哪一种宗教,女信徒都占绝对优势。宁德地区是闽东山区,全地区9个县就有6个贫困县,但这里的教堂寺院却很兴旺,据统计全地区共有教堂寺院1134所,大约平均2个行政村有1所,宁德县城关镇有人口6万余人,就有4所基督教堂(开放1所),1所天主教堂,6个佛教寺院(开放3个)。

    1986年到1987年全地区共发展共产党员6400余人,而宗教信徒(注册登记)却从10万余人发展到11万余人。每逢礼拜时,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从文盲到大学毕业生,从家庭妇女到国家干部,甚至一些出差路过此地的**,都按时去教堂做礼拜,从没有人通知。牧师和传道士对**是那样亲切慈爱,平时他们经常去探访**;**病了,他们便去探望,安慰鼓励**战胜疾病;**们闹纠纷,他们会调解,老牧师自豪地对我说:“尽管这几年城关镇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但我们基督徒中的犯罪率是0……”

    今天,尽管人类已经进入了宇航时代,航天飞机翱翔太空,使人们了解到天上既没有天堂也没有上帝;地理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发展,也证明地下并没有地狱和阎罗。然而,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领域里,未知的奥秘仍大量存在,象“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问题,至今人类仍感到困惑,人的有限的认识能力与无限的客观世界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也许这是促使人们崇拜上帝的基础?当然,今天,在我们国家,信仰宗教越来越属于中国公民个人生活中的私事,社会舆论不再干预,不过,当你面对着陈毓贞、池永广……面对着这“信教热”时,你,难道就不思索点什么吗?

    ——摘自《中国妇女》杂志1989年第2期第22-25页

    20、《十字架下的祈求》——张正宪

    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中国众多的平头百姓们习惯于供奉菩萨,用一代代连绵不断的香火,叩求那大慈大悲的神灵保佑。

    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开始,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又转换门庭,与上千年前西域的基督结下了不解之缘。

    穿行于苏北一些偏僻的乡村,我目睹了在十字架下,芸芸众生们带着一腔虔诚,万般心愿,唱着圣诗,祷告肉体的平安,祈求灵魂的拯救……

    “耶稣热”,在穷乡僻壤中弥漫

    滨海县城基督教堂。砖墙、红瓦、十字架,“荣神益人”四个大字在教堂入口处赫然入目。

    恰逢安息日。来自邻近四乡八舍的信徒络绎不绝。其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梳着流行发式的时髦姑娘,脚步匆匆的乡下大嫂,还有胸前插着钢笔、显得喝过几年墨水的读书人……虽说是农忙时节,佑大的教堂里竟也装了个满满当当。

    自文化大革命中召开批判大会、演出样板戏以来,这穷僻的乡村难得见到这样壮观的场景。

    风琴声中,教堂里响起了时而娴静时而激昂的吟唱。很难想象,连那些平日里笑口难开、对音乐全然不通的老头老太们,都能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来!

    亦庄亦谐的讲道,引得满堂信徒,识字的不识字的,听得懂的听不懂的,一个个屏息恭听。

    十几年前,苏北这几个县还被名之为“无宗教县”。如今,仅基督**便已有七八万之众。江苏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抽查了18个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村,发现宗教信徒有1341人,是党员人数的2.53倍,占总劳动力的12.1%。

    大兴土木建教堂,在这里也渐成风气。去年三四月间,信徒们筹划在大套乡乡政府所在地的于庄盖教堂。旋即,奉献的钱、物纷至沓来。每天都有200多人自动前来义务推土、平地,有的专业户还把自家的手扶拖拉机开来,没日没夜的干。大米、鸡蛋、青菜、猪肉,甚至连烧饭用的油盐酱醋都送来了。一位虔诚的老太太还特地挖了两大袋野菜,洗得干干净净后送来。

    耗资1万多元的教堂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成了。而近在咫尺的乡政府礼堂。连翻修一下都挤不出钱来。

    就在这样一个贫困县,每年“两上交”任务难以完成。甚至连农业税都收不上来,而信徒们一年在教堂的奉献,却达17万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诱惑,在教堂的入口处

    这是一片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洗礼”的土地,为什么在这一片“净土”上,会有如此众多的人们突然象着了魔似地信奉起耶稣呢?

    我走访了滨海县大套乡永岗村的陈为吾。他,58岁,粗识字,1952年入党,是建国后本村第一批共产党员。从1950年以来,他历任选区主任、大队贫协主任、治保主任、革委会副主任。

    谁能相信,今天,他竟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呢?

    “还是在1958年挖响坎河时,我落下半身疼痛的病。南京、苏州、盐城、淮阴的医院跑了不少,药丸吃了几斗,病却越拖越重。”1976年,在县医院作剖腹检查,诊断为胰腺癌晚期。宣判了死刑。

    “我从娘胎出来,一生一世,不忘共产党。但19年的病没治好,穷得连小孩的衣服都靠别人送,病急乱投医,就这样我才受洗入教的,这些年来,身体逐渐好转,现在推的、挑的农活都能干。我不退党,但我的病是信教信好的,我也不退教。”

    结果,在党组织与基督教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类似陈为吾这样的“神话”还有很多很多。绝大部分信徒,正是抱着“医病赶鬼”的信念,跨过教堂入口处的。

    对于这些缺医少药,看一次感冒都得花五六元钱的贫困地区,对于那些无钱治病、久治不愈、还得担心医生把酵母片磨成面当土霉素卖的人们,教堂投来了一束希望之光,他们渴求从情绪的渲泄、神灵的庇护中寻得人生的康宁和平安。

    借助于对信徒构成的调查,亦可窥破“耶稣热”其中奥秘。粗略统计,信徒中妇女约占80%,文盲约占70%。妇女,处在农村生活的最下层;文盲,处于致富新潮中的最末流。他们除了疾病的袭扰,还有不测的天灾人祸带来的生活困窘,种种畸形的婚姻关系带来的心灵痛苦,等等。正是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过多地尝到了不幸之果,才那么强烈地渴望得到神的爱抚和慰藉。

    近年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势态,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信教的越来越多。

    大包干过后,“大锅饭”、“大呼隆”被革掉了,人们退回到家庭的窄小圈子。一年到头,这里的村民难得开上一次会。据说去年开的唯一的会是非开不可的选举乡人民代表的会,而且是每个人头补贴5角钱动员去的。不少村子广播不通,乡文化站长最显赫的“政绩”仅是办一块“黑板报”而已。

    一边是枯寂、单调、沉闷的世俗生活,一边是聚会、唱诗、讲道、有声有色的宗教活动。一颗颗年轻的躁动不安的灵魂终于失却了平衡。

    响水县小尖乡的一位复员军人,正是苦于无法打发“烦死了”的日子,串亲戚时偶尔看到《圣经》而步入“歧路迷津”的;康庄乡聚会点唱诗班上那几十位小姑娘,也是被美妙的赞美诗的乐曲拨动心弦的……

    当然,也有一些热血青年是感奋于时下的社会风气,而祈求从《圣经》中寻得人生的真谛。

    天国,毕竟遥远。而安宁,爱心,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

    信徒,你的名字是愚昧,还是文明?

    面对突兀而来的“耶稣热”,我寻问过不少局外人。回答大多是:“愚昧!”

    从宗教的信仰来看,不无道理。以传教为名,搞流氓活动、骗人钱财的确有人在;穷得叮当响,却要为那高大明亮的教堂慷慨奉献,把改变穷困命运的希望寄托于上帝。

    也有人不以为然,说农村的“两上交”、“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等,信徒都走在前面。还以例证:响水县张集乡在去年秋粮收购中,好多农户因粮价过低而不愿交售。乡领导别出心裁,召开全乡近千名基督**大会,要求“带头”。一个星期后,**全部完成交售任务,周围群众触动很大。

    但**们何以会如此一呼百应呢?宗教中人告诉我:《新约全书》罗马书第十三章中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作为一种对上帝的畏惧感,是否也夹带着几分愚昧呢?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一种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与人关系的沟通,作为一种强调爱心的文化现象,似乎又不是“愚昧”二字所能涵括的。

    在这里,我耳闻目睹过:

    响水县有一农家,儿子不孝,父亲见邻居信教,家庭感情甚笃,万般无奈,便将儿子送进教堂,果然灵验。

    滨海陈李点信徒孟兆才路上捡到一块苏州牌手表。自费去广播站广播招领启事,找到失主。

    滨海场东村孤老太太孟明亮患病卧床,杨庄点女信徒自带粮食去轮班服侍20多天,直至痊愈。

    还有修桥铺路、扶危济困等。仅响水县康庄点,每年都要拿出八九百元接济孤寡老人。

    ……

    这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凤毛麟角。

    这种宗教形式中的道德复苏,是否表明了人们对往昔“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厌倦呢?是否显示了对时下一些道德滑坡现象的反拨呢?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当然应当受到宪法的保护。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既然一些对生活感到茫然或绝望者,从宗教生活中找到希望,道德复苏,我们唯物论者难道就不能以伦理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吗?就不能融进我们的思想工作吗?应当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才能渗透进每一个幸运的、不幸的心灵?如何在互相信任、理解、宽容和关心的氛围中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呢?

    ——摘自《半月谈》1989年第3期第20-23页,“内部报导”

    21、《十字架下的思考》——王发麟

    据报载,北京某中学校长孟令廉退休后,和6位经过专门培训的离休医务、教育、妇女、法律、理论工作者,在北京西城成立了“信任与安慰者协会”。从1988年11月26日至今年2月25日止,协会为150多名心理障碍和心灵受到创伤的人解除了痛苦。北京市长陈希同称赞他们是“新的心理学探索者”。

    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基督热”在全国兴起。仅就江苏省而言,基督**就从1980年的5万人急遽上升到1988年的38万人,教堂及**聚会点1000多个,遍布全省各地。全省发展最快的淮阴市,信徒已达10万余人。在苏南张家港市,1980年时信徒不到500人,而到1986年底,参加基督教活动的已达5200多人。笔者在多次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对这股“基督热”的缘起进行探索,企望能对改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采访手记1

    她,很美丽。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晶亮的眼睛,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她22岁,刚从高校中文系毕业,每个星期天都上教堂来,还参加了唱诗班。她大方地说:“是文学作品吸引我到教堂里来的。在中学和大学里,我爱读西方文学名著从而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对宗教信仰很虔诚,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我就想,是什么力量吸引、打动了他们?于是,我便到教堂里来体会一下,但很快,我就爱上这里。”

    我问:“是什么吸引了你?”

    她回答说:“是基督教的仁爱思想,我认为它使人变得纯洁与高尚。另外,宗教音乐也吸引了我。记得第一次到教堂时,当钢琴弹奏起圣歌,那庄严、高雅的旋律在空中久久回荡时,我不由热泪盈眶,我仿佛看到白衣天使在歌特式建筑的穹顶下飞舞翱翔……”

    “你的父母支持你到教堂来吗?”

    她说:“我父母都是离休干部,他们一开始不赞成,妈妈不放心,还陪我来,后来看到这里环境很好,一同参加活动的都是青年人,也就不过问,表现出理解和宽容。”

    如果说,这位姑娘还是初入门径因而显得比较单纯的话,那么另一位姑娘的思想就要深沉得多。她清秀、文雅,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她27岁,1985年从高校美术系毕业。由于父母都是基督徒,她从小就开始接触宗教,中学时就读完了圣经。她在谈话中不断引述圣经中的故事和箴言,以表明她对这部100多万字的经典颇为熟悉。她说:“人是应该有信仰的,缺乏信仰的人必然导致道德沦丧。现在,社会上开展普法教育,其实,法律只规范人的行为,而且是最低层次的规范,唯有信仰才能帮助我们战胜恶念,不断地净化自我,逐步完成自我的超越。”

    我问:“你平时表现怎样?”

    她有点腼腆地说:“我在学生时代一直是优等生,现在,我认为自己是个很好的职工。我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同事真诚相待。这一切都是努力遵从上帝的召唤。”

    我问:“你希望入党吗?”

    她摇摇头说:“马克思主义是排斥宗教的。”她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其实,我觉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是与基督相通的。比如,马克思主义者是完全、彻底为人民的,基督教则号召为社会作奉献;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道主义,基督精神则体现对人的爱……它们都是弘扬真善美的,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当然啰,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一种非正统的看法。”她还没有成家,连男朋友也没有。

    我问:“你是否把信仰基督作为‘他’的先决条件呢?”她笑了:“哪能呢?信仰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强求于人。但我希望‘他’一定胸襟宽阔,对别人的信仰能够理解与容纳。”

    采访手记2

    星期六晚。某教堂。一对第一次上教堂来的青年夫妇。

    “比较内向,又有点软弱。”这是我对那位少妇的第一印象。

    “我31岁,高中文化,1978年工作,曾任厂团支部书记。我为什么上教堂来?因为我感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太虚伪、冷酷了。”她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原来,她是一家工厂的仓库保管员。前任保管员精于世故,职工私下要点铁钉、纱头什么的他都有求必应。她上任后,堵死了这条路,再加上平时不善与人相处,因而人缘不好,特别是她的顶头上司——科长,要几斤漆回家漆地板,她不给,科长以后就给她穿“小鞋”,双方关系很紧张。去年,科长借故打了她,把她推跌一跤,造成流产。她向法院起诉,法庭在调解时,责令科长向她道歉,还让科长赔了些营养费。

    “你觉得法院处理公正吗?”

    她说:“我对法院没意见。我是说,这场官司让我把人心看透了。厂里领导官官相护,尽量说我不好。其实,冲突发生时,有许多人在场,有的还是共产党员。按理说,搞清事实真相并不困难,可是法院来厂里调查时谁也不敢为我作证,有的还帮科长说假话,法院也没有办法。太令人心寒了。所以,我到教堂来,寻找新的信仰。”

    “你找过妇联、共青团、新闻单位、纪检部门,或信访部门吗?”

    她的爱人插话说:“能找的地方全找过了,但没用。他们说,这种事由法院管,一推了之。”

    “法院不是处理了吗?”

    她愤愤地说:“法院只处理人身伤害事故。可是,那些对人的刁难、欺侮,那些冷酷、欺诈,那些官官相护,有谁能管得了呢?”

    “基督教能解除你心中的委屈吗?”

    她擦了擦眼泪,说:“当然可以。所有的人死后,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那些欺压的人,那些说假话的人,都要受到上帝的惩罚。谁也欺骗不了上帝。”

    “可是,你的情绪不大符合基督教义呢。基督教宣扬忍耐和宽恕。耶稣说:‘当别人打你右脸的时候,你要把左脸也转过来再让他打……’”

    她茫然了,久久地说不出话来。热泪又从她的双眼中涌流出来。

    采访手记3

    我32岁,高中毕业,实际程度不足初中。今天是第四次上教堂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心里痛苦,看不到前途。我身体不好,有慢性病,每月都有病假,每到夏天,就不能上班。我没结婚,也不打算结婚,不想拖累别人。我是工人,领导挺照顾,让我做点杂事,很轻松。我实际上是工厂的包袱。我近来思想负担很重,工厂要搞优化组合了,我肯定要被裁下来,大道理我懂,要搞好生产就不能要我这号人,可真裁到头上,心里就不好受。我一直拿不到奖金,要是裁下来,工资再打折扣,生活就有困难。另外,我医药费花费不少,现在公费医疗,不用我操心,可听说公费医疗制要改革了,报上一登这方面文章,我就仔细看,看得心惊肉跳。有篇文章说,医药费公家全包不合中国国情,必须改革,职工自己应负担一部分。我看了眼里发黑,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写这种文章的人,想必是身强力壮、很少生病的。公费医疗一改,我的命也就不长了。我实际上是靠大锅饭养活的,过去我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在认识到这不叫优越性,这是弊病。唉,我只好上教堂来。我这样的人只能靠两条,一靠工厂,二靠上帝。现在看来,工厂不太靠得住了,只能多靠上帝。上帝存在吗?说老实话,我不太清楚。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我过去也是这样想的,可牧师说,上帝存在,现在我宁愿相信牧师的判断。如果他是存在的,就会保佑我了,你说呢?

    采访手记4

    女,24岁,助理工程师。她主动要求我到教堂外的院子里去谈。显然,她不希望让教堂里的同伴听到她的谈话。

    “我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分到这个城市来,无亲无故。我当然想调回家乡去,但在这个关系社会里,搞调动要有许多门路,我找不到。我在这里感到很寂寞,休息天不知干什么好。厂里工作很琐碎,用不着大学问,我又不考研究生,业务书没啥可看的。所以我想扩大我的社交范围,想多认识一些朋友。一开始,我去舞厅跳舞,可是感到那种环境不好,出入舞厅的人大都文化素质不行,有人流里流气。”

    “后来到教堂里来看看,发现这儿不错。这里有不少人受到高等教育。基督教讲究信(信仰)、望(希望)、爱(博爱、自爱),所以基督徒一般心灵比较纯洁,对人也很真诚友爱。几个月来,我在这里结识的一批朋友,平时也常常来往,这是我来教堂的最大收获。我对牧师传布的那一套教义并不信服,仍是无神论者,可是我在同伴中不谈这些,免得他们不愉快,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十分虔诚的。”

    下面介绍的是一位21岁大学文科二年级学生,类似他这样的青年学生,笔者在教堂里不止一次遇到。

    “我为什么上教堂来呢?因为我想了解基督教。现在对外开放呀,基督教对西方文明长期起支配作用,教科书中对宗教的介绍太少,而且有些宣传不令人信服。比如,教科书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愚昧加欺骗的产物。可是,如今越是发达的国家,宗教就越流行。许多得诺贝尔奖的学者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比我们愚昧吗?欧美国家总统、法官就职时,都要面对圣经宣誓,都是为了麻醉、欺骗人民吗?政治教科书回避这些,我们问老师,老师也不知所云。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对基督教感兴趣,常在私下探讨。当然,圣经太厚了,没时间读,文字又不合今天的语言风格,不吸引人。老师对学生引导很少,只会说想入教的要先办退团(共青团)手续,实际上是施加压力。我们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可笑,干嘛这样紧张呀。”

    “你们有可能成为基督徒吗?”

    他摇摇头:“大概不会。我们到教堂来,只是出于学术兴趣。如今思想流派很多,哪能碰到什么就笃信什么呢?”

    采访手记5

    在出入教堂的青年中,有一些人并不具有宗教意识,对宗教活动也没兴趣,他们来到教堂,仅仅是把它当成心理咨询机构。请看笔者采访到的两个事例。

    之一

    这是一位18岁的中专学生,纤细、瘦弱,使人很容易联想起林黛玉。她在家是独女,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缺少脉脉温情。夫妇俩都是中年知识分子,十年动乱中曾长期下放,粉碎“四人帮”后,夫妇一心忙于著书,每天都要劳作到深夜,把女儿冷落在一边。她就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了,性格变得十分抑郁孤独,成天少言寡语,常常独处一隅伤感流泪,甚至感到人生一片灰暗。于是,她来到教堂,向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牧师告诉她,勇于在事业上拼搏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而理解是最大的孝敬。在家庭中没有获得温情,可以在与同学、教师交往中得到补偿,还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姑娘感到某种安慰。以后,她成了教堂里的常客。星期天下午,她甚至把作业也带到教堂里来做。逐渐,她的性格变得开朗些了,与同学的来往多了,脸上时常浮现着笑容,学习成绩也有提高,她和牧师成了朋友。

    之二

    这四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初次尝到人生的苦涩。前几年,由于厌学,他们在初一时便离开了学校,以后一直在社会上游荡。由于没有文凭,招工没有份,只能到处做临时工,想找女朋友,姑娘的家长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他们犹犹豫豫地站在教堂门口。

    “可以进来吗?”

    “请进。”牧师把他们领到会客室里,请他们坐下,又为他们泡了4杯茶端上来,他们惶恐地把茶接过来。

    牧师对他们说:“必先自重,然后人重之。”只有自己做个有为青年,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现在开始重新学习还为时不晚,古人说过,青少年时期学习,如太阳初升的光芒;老年人学习,如点燃的烛光;不学习,则如瞎子夜行……不知不觉,半天时间过去了,四个小伙子告辞时,动情地说:“谢谢老师傅。这几年,不论到哪里,人家都不把我们当回事。我们打短工,别人只会拿我们当劳动力使唤,开口闭口就是‘小青年要好好干,不然自讨苦吃’。你这位老师傅年岁这么大,学问这样深,还看得起我们,请我们坐,还替我们倒茶我们忘不了你。”落日的余晖中,他们站成一排,向牧师端端正正鞠了一躬。

    这家教堂的牧师说,象这样的来访者每月都有三四十名。由于神职人员不要求来访者出示身份证件,也不打听来访者的姓名、住址和工作(学习)单位,因此往往能够获得来访者的信任和好感。

    采访结束了,但笔者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宗教已经向我们挑战了。难道那些有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的人一定要去教堂才能得到解脱与抚慰吗?能再简单地斥宗教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吗?宗教的发展,除了党的政策,就没有其它原因了吗?我们实在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了。

    假如,我们抓思想政治工作象抓经济工作一样有力:

    假如,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工、青、妇乃至全社会都积极地去做思想工作;

    假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更加真诚、负责;

    假如……

    如果世界充满了“假如”。大概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了,好在,我们总是在狂热一阵之后逐渐冷静下来,现在,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时,就会由衷地说:“我们确实做的不够,但我们会振奋起来,迎接挑战!”

    ——摘自《女友》杂志1989年第11期第20-22页

    22、《相信上帝的人们》——可可,菲菲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着这样的事实,在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祈望从神灵中求得寄托,有成百上千的电台在永无休止地传播“福音”。在美国,各种宗教出版物达到商业出售书籍总数的1/3。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在全世界三亿二千多万基督徒中,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比例有增无减。在中国,现也有基督**300多万,其中主要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北,津京地区等。浙江省就有60万左右,占1/5。

    一般的人对着神秘的教堂,总不免要疑惑:那些倾倒于“上帝”的心灵是怎样颤动的呢?

    乍起的秋风扫尽了最后一点余热,天冷了。这天清晨五点多,他就起床了。自从矿上出了事故退出矿场,自己当了理发店老板之后,已很少这么早起了。这天是星期天,因为要到宁波城去购货,就可以到宁波的百年堂去做礼拜了。平常,他总是和母亲一块儿到附近镇上做礼拜的。在教堂里,仰望着高高的十字架,他的脸上掠过满足的微笑,仿佛游逛着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

    每逢星期天,这个深藏在小巷里的教堂总是热闹非凡,不到八点,人已溢出了教堂。

    颜曲兰是已有30几年教龄的**。她总觉得在冥冥之中有上帝在引导着自己,于是解放初就开始在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工作,自从1978年宁波市教堂重新开放以后,她每个星期天都来做礼拜,从不间断。这对她来说,已很难区分是为信仰的需要,还是一种习惯,她已经以“上帝”为核心构起一种精神的绝对空间。

    马玲似乎是踏着八点的时针一块儿到的,这是一位文静而腼碘的姑娘。平时,她总觉得每星期唯一的休息日——星期天,反倒无处可去,无事可干,心里空荡荡的。这一天,她怀着好奇心和朦胧的依赖感首次来寻觅“上帝”足迹。站在大门口的牧师很快发现了这张陌生的面孔,他友好的领着她在拥挤的大厅里找寻座位。“我要——耶稣”的歌声象一种哭泣,也象一种呼唤,回荡在整个大厅,侵入人的灵魂。于是,在马玲的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安慰感油然而生……

    哲学家费希特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便选择什么样的信仰。”而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信仰,便又成为什么样的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它支撑着人的生活。圣徒保罗在给基督教有关“信仰”下定义时,说信仰就是“所企望的事物的实体,不曾见过的事物的证据。”信仰上帝,至少就等于祈望上帝能够存在。对于**来说,并不是由于相信了才寄以希望,而是由于有所希望才相信。

    1983年在汉诺威举行的德国基督教庆祝活动和1984年慕尼黑举行的德国天主教的重大节日上,风尘仆仆赶来的人竟达十几万,而且绝大多数为青年。对此,法兰克福一名牧师说,“当今80年代,年轻人在其生活中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以便聊以**,所以教堂才门庭若市。”

    那么,中国青年对基督教的兴趣也许就是这样引起的。

    在浙江瑞安我们拜访了一位教龄不长的青年知识分子。当我们问及他为什么信奉基督教,而不去信奉天主教或者佛道教时,他说:“基督教的礼拜,不同于巫婆、算命先生用封建迷信来愚弄人们,基督教的文明色彩,可以从其音乐、建筑和《圣经》中来体验和领悟。可以说,没有基督教,文艺复兴是不可能完成的。基督教之所以兴盛到今天,是它与古典文明结合的成果。”他认为基督教的文明色彩是不容忽视的。

    有学者还从历史形态学上剖析我国沿海地区中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大农村,认为它类似于处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所以,基督教往往能在这些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

    在温州瓯海县,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深忧当地愈演愈烈的赌博风,害怕自己尚未成熟的孩子陷入泥坑,于是煞费苦心的寻找办法想出妙招,便是“让孩子信耶稣吧!耶稣会好好教育他的!”

    在有些农村里,当父母兄长觉得无法教育子女,当他们觉得规范孩子缺乏有效的尺度时,便骤然想起了耶稣,——用宗教道德来代替世俗道德,而这居然也成为一种有效地教育子女的方式。

    那些信教的人们,他们到底是怎么会找上“上帝”的呢?

    现在**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但占大部分的还是农民。这些人为什么拜倒在“十字架”前呢?

    原因之一,宗教氛围的影响

    张列文曾是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所在的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信教,而他的亲属几乎全是**,牧师的话远比书记的话有号召力,于是,在宗教氛围包裹中的他,自然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又因为信仰的差异而与家庭不断磨擦,最后他拜倒在上帝的面前。

    当然,还有许多人是从小受的宗教熏陶,对于“上帝”的信仰便成为一种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认知模式,长大以后便自觉地走入基督的光环之中。

    原因之二,关心与淡漠

    有一位先进党员,家在浙江乐清县的虹桥镇,在村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威望。有一次,他和邻居一位**同时生病,他在病中几乎没有什么组织去安慰、看望过他,而邻居的家里则探病者不断,皆是教友,或送东西或安慰。这位老共产党员痛心疾首地说:“我入党那么多年,有什么用?”

    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出现了“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的情况,基层的党、团、妇组织放松了党员、团员和广大群众的联系。党组织主动积极地关心老弱病的党员,慰问困难户等情况少了;而教会则以“大家皆兄弟姐妹”的口号将教友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十字架前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牧师有定期的“家庭访问”项目,去安抚孤寂的灵魂。相比之下,就出现了这样的选择。

    原因之三,生理上的疾病导致精神上的信仰移位

    金友仁是个典型的农民,他原来是不信教的。但是自从心爱的妻子患了重病,他四处求医,用尽钱财,病却难以好转。于是,听从**的劝告,求助于“上帝的关怀”。

    据不完全统计,因病直接或间接入教的人约占总**20%。

    有一次,我们碰到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为了向我们确证,耶稣能治病救人的真理,特地举了一位老太太如何生病如何地难治又如何在信奉了上帝之后就不治而愈的例子。尽管他明知我们不相信,但仍说得煞有介事,似乎你非信不可。

    当然也有乘我国对外开放之机,对我们进行宗教渗透的。这主要是通过电台(如香港电台的“空中福音”节目等)、海关(免费赠送宗教宣传品)和宗教人士的访问。

    更有一种追求洋教以崇尚时髦的心理。因为基督教传播比较广泛的国家,都是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联邦德国、瑞典、瑞士等。一些人倾慕西方,也就不自觉地拜倒在“上帝”脚下。

    据说,在一次大战前不久,奥地利的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曾对哪位19世纪的作家将对21世纪的人类思想起领袖作用时,争论了一个通宵。,在翌日清晨,排名表上只剩下两个人:陀思妥也夫斯基和基尔凯郭尔。

    正是这位被誉为可以光耀21世纪的基尔凯郭尔在《非科学的最后附言》一书中,明确指出:“基督教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内在性,内在性就是主观性,主观性本质上就是激情,而激情达到了高峰就是对一个人的永恒幸福的极其无限的、个人的、强烈的关心。”

    宗教作为一种现象,远不是暂时的和偶然的。或许,它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还会扩大,其影响还会增加。因为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将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长期存在。

    ——摘自《社会·家庭》杂志1989年第3期第10-11页

    23、《上帝的“新子民”》——蒋勇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股信仰宗教的热潮在中国迅速兴起,这并非危言耸听。“宗教热”正在当今青年中蔓延。许多男女青年星期天不是去电影院、游乐场,而是虔诚的走进了教堂。

    作者有心作一番采访:

    在我国的东海之滨——宁波。有一座基督教堂,这座十年“文革”后恢复礼拜的教堂,每到星期天来这里做礼拜的信徒座无虚席,连两侧走廊和教堂门厅里外也站满了**。教堂一位管理人员告诉作者:最多时有一千二三百名**来做礼拜,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青年**。在某县我们还了解到,在这个县的所有乡镇都有耶稣的“子民”,其中有几个乡的**在千人以上,这当中青年也有不小的比例。

    **们的心是虔诚的,不论是冬夏春秋,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参加宗教活动。去年的七月,江南地区遇到罕见的高温,赤日炎炎,气温连续数天高达摄氏40度左右,但是信教的**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各种宗教活动。主持人刚刚宣布仪式开始,钢琴乐曲声起,唱诗班领唱,众人相随,唱起了“赞美诗”。尽管酷热的暑气灼得信徒们浑身汗水淋漓,但大家仍然忘情地唱着,沉浸在一种极为庄严虔诚的氛围里。

    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分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据传是耶稣创立的。认为宇宙间有一位全知、全善、无所不能的上帝,它创造并主宰着世界,人类从降生起就犯了原罪,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才能获得救赦,死后好进“天国”。据称目前世界上有基督**9.5亿人。

    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基督教呢?有关数字显示:1982年全国信徒300多万,是建国初期的四倍多,目前人数超过400万。有关人士预测。中国的“基督教热”在今后的几年内仍将呈上升趋势。

    使人注意的是,“基督教热”兴起之初,信教者几乎是“清一色”的白发,而且文盲居多;没过几年,信徒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信教队伍,他们当中有教师、干部、工人、农民。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如此信奉“上帝”呢?作者采访了一些信教青年,听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入教动机的介绍,令人深思。

    A姑娘,文静秀气。30出头了,还没有成家,按时髦的说法,她是个“老姑娘”了。家人、同学、同事,就连单位领导都为她着急,各路人马团团转着她游说,但偏偏姑娘她自己不急。有一次,她为躲避众人对她喋喋不休的絮言,走出了家门,偶然来到了教堂门口,那庄重的歌声传到她耳边,诱使她走进了教堂。她说:她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她爱教堂里的宁静,这里唱诗、颂经那么井井有条,人与人那么彬彬有礼,在这里没有一点点的压抑感。作者问她,你是不是打算一辈子独身?她笑笑说,不完全如此,现在自己年纪是大了些,但至少目前还不准备结婚。

    B是一位34岁的男青年。他对作者说:有一段时期,我感到脑袋空空,不知干什么好。对许多问题感到迷惑不解,特别是现在许多社会现象让人心寒,不少干部嘴上讲的比唱的还好听,一旦遇到分房子、加工资就拼命往自己身上扯,更不用说学雷锋啦。主——耶稣说,要以他永恒的爱,来爱所有的人,同时,又以他的爱来吸引人。这很合我意,于是我就信了教。

    一个星期天,作者在“基督教堂”门口和一位刚刚做完礼拜出来的小C攀谈起来。“你为什么会信教?”他说:“我前年生了重病,医生说是不治之症,后来,至杭州、上海等几家大医院去治疗过,花了5000多元钱,病没好,钱也用完了,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我走进了教堂,想求助于主耶稣来解除我的病痛。”另一位女青年也是如此。她虔诚地说:主耶稣能看见她受的痛苦,听见她发出的哀声,只有信主,祈求圣灵的恩赐,才能拯救自己。

    近几年一些农村虽然生产发展了,物质生活充裕了,但是精神生活依然很贫乏,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不甘寂寞,纷纷参加宗教活动。

    作者和一些信教的农村青年交谈时,他们说:我们这里工厂办起了不少,新房也造得不少,但是长年累月没电影、没有戏看,“文化室”空了,“民兵之家”散了,团支部也不搞啥活动,我们不信教还能干什么呢?

    面对“基督教热”的兴起,人们在问:它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用讳言,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护下,它将会被更好地继承发展。

    在采访中,作者了解到不少信仰宗教的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洪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听到宗教信徒为民做好事的故事。诚然这些信教群众是从“荣神益人”的教义出发的,但这种爱国和爱教结合的精神对社会还是有益的。对于**来说,最使人敬畏的莫过于: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财物等等,这些戒律,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顶,所以,信教群众违法乱纪的行为极为少见。

    “基督教热”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应当如何对待这种“基督教热”呢?我们应该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信仰宗教自由的政策,尊重群众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对宗教活动还要依法加强管理,使之和我们的社会相协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青年成了“上帝的新子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摘自《东西南北》杂志1991年第1期第28-29页

    24、《调查资料》

    ①“……统计资料表明,新**中,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自己或亲属生病不愈而到基督教里求主保佑他们恢复健康的。疾病的痛苦无疑是人们皈依宗教的最直接的诱因,这种情况,即人们希望摆脱现实中疾病所造成的苦难,对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医疗水平实际上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没有使他们解脱苦难,宗教似乎使他们解脱了;医院没有给他们治好的疾病,上帝似乎给他们治好了,怎能使他们不信仰宗教,不膜拜上帝呢!……”

    ——摘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由罗竹风

    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第266页

    ②温州宗教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寻温州宗教发展的特点,我们作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初步分析整理如下:

    一、历史简况

    近百年来,温州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于19世纪中叶从福建沿海一带和台州等地传入温州,解放前夕,教堂达到147所,**达3万多人。现今,6万多天主**遍布温州各地;基督教,在温州共有六个教派:内地会、循道公会、基督教自立会、耶稣教自立会、安息日会和基督教聚会处。基督教在温州发展得特别快,解放前夕,就已有教堂659所,**7万8千多人。目前,有教堂700多所,**31万多人。……

    二、温州宗教的几个特点

    纵观解放以来温州的宗教,我们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量大面广,发展迅速。解放初,温州基督**7万8千人,占当时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天主**3万多人,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到1986年,温州的基督**达31万多,仍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天主**也增到6万多人。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天主、基督**的绝对数从解放初的340万增加到1982年的600多万,增长了75%。而温州,人口虽然增了一倍多,但**总数从11万增到36万多,增加了227%,远远超出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占人口的比例也从4%升到5.8%,其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的8.7倍。

    2、**的文化宗教素质普遍较低,温州宗**的文化、宗教素质相当低。……

    3、不少党员、干部入教,是近一、二十年温州宗教发展中的一个特点。列宁曾说,宗教是私人的事,但对共产党员来说,它决不是私事。我们党的文件明确规定,除少数民族中的少数党员干部可以信教之外,其他党员、干部不准信教。但在温州,一段时间内,有不少党员、干部或公开或秘密地加入了教会。据对温州城区、近郊区和瑞安、平阳、苍南县的统计,一九八二年时,信教党员达到500多人,占了这几个地方党员总数的1%,其中还有些是党组织的负责干部。后来虽然经过整顿教育,大部分都退出了教会,但暗中仍然参与活动者还有不少。近年来城乡中陆续地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入教。

    4、青少年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基督徒的年龄构成逐渐变轻。“文革”后期到近几年,大批青少年涌进了教会大门,其中不少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据1982年统计,平阳县基督教中,30岁以下的信徒约占**总数的70%,其中18岁以下的占28%。苍南县宜山区,有基督徒、天主**18000多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有5300人。……

    ——摘自《温州宗教问题的调查》

    作者:倪集崇、陈伟智、郑颉丰(市委党校与宗教事务局)

    ③近几年来,温州商品经济崛起,宗教也在迅速发展。温州基督教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性。1986年,全市基督**居全省之首,同解放初比较,增加3.8倍,相当于1965年的8倍。从**的年龄结构看,中老年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大部分是“文革”前入教的;青少年约占五分之三,大部分是“文革”后期和近几年加入的。1983年,平阳全县**中,30岁以下的占70%,18岁以下的竟占总数的28%。全市男女**的比例为39:61。有些地方的**人数已经超过当地人数的一半,如瑞安市湖岭区全山村,全村969人,**已发展到700多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在内的10多名党员),占全村人口的72%。龙湾区蒲州镇共901户人家,信教户就达到480户,占全队的总户数的58%。全市现有教牧人员128名,经政府批准和**自行恢复的教堂有635所,联合聚会点和宗教活动点(包括自发点)共1094处。

    ——摘自《论温州宗教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作者:莫法有(温州师范学院)

    ④“……有一个天主**聚居的村庄,信教群众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年来人均收入增加五倍。有位**传授他的大棚种韭菜经验,帮助近二百户成为韭菜专业户,为全村创造产值三十多万元。……”

    浙江有基督徒较多的县,县内有的乡镇的**尤为密集,统计数字表明,**聚居乡的生产情况,同其他乡相比,毫不落后。例如:**聚居的某大队1983年粮食亩产量在全乡占第三位,人均收入占第一位。有一个乡的**占全乡总人口百分之十七点五,1983年该乡人均收入在城北九个乡镇中占第一位。该乡一个村有七十多户农民,其中**有六十户,该村在各村评比中,出售肥猪为第一位,人均收入为第三位。该县有九个基督徒比例比较高的乡镇。在1983年三次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被拘捕和审查的人中没有一个是**。——摘自《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第13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正文 五、进化论的地位
    1、《可以揭开生命的奥秘吗?》——崔君达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分子生物学正是要在分子结构的水平上探索生命的奥秘,特别是要找到生命物质的本质区别。到目前为止,一切试图以现有的物理论来解释生命的努力都未获得成功。因为任何以伽利略时空以及爱因斯坦时空为基础的物理理论中的全部物理量,包括质量、能量、动量、角动量、体积、密度、熵、自由能……等等,都不足以用来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本质区别。这里主要说一说试图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失败。一般认为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高度有序性、自组织能力与自复制能力。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根本就不允许在一孤立系中从无序产生出有序的可能性。……

    ……“分子不对称性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这是目前在生物化学与无生物化学之间可划出的唯一的明确的分界线。”

    可是生物学家问:这种不对称结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不允许这种不对称结构长期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直接导致退化、死亡的熵增规律起作用的自然界竟有可能发展生命结构,并能藉自复制功能而长期存在下去呢?……

    ——摘自《波粒佯谬·生命与复合时空》第102-104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注: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切热过程的自发变化总是从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变化,从有序向无序的方向变化——摘自《自然科学概述》第114页。)

    2、《达尔文学说遇到新挑战》

    [在巴黎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1月15日文章]题:是否要抛弃达尔文的学说?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受到了特殊的尊重,而现在人们对它产生了怀疑。

    在上个世纪的英国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夜蛾的新的变种。从此,“桦树尺蠖蛾”有了两个品种:一种浅色翅膀的(原种)和一种深色翅膀的。后来它们怎么样了呢?在几年之后,浅色翅膀的蛾被它们的天敌消灭,而深色翅膀的蛾却大量繁殖起来,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身体的颜色使它们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物种的这种变化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著名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自然选择机制的最好例证。达尔文抛弃了那种认为每个物种都直接以它最终的形态出现的特别创造说。相反,他认为各个物种都是以一个共同的始祖为起点慢慢地不断变化的。在今天的科学界,几乎没有任何人对这种变化的存在会有所怀疑。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还假设了一种进化的机制,这就是他所说的自然选择。在生存竞争中,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并发展,不适者被消灭,被淘汰。

    一百多年来,达尔文的这种学说已成了一种信条。然而,现在在冷锅里爆出了一颗热栗子:澳大利亚生物学家迈克尔·丹顿在他的《进化论——危机中的理论》一书中对达尔文的学说提出了异议。迈克尔·丹顿提出的第一个逻辑的论据就是:爬行类动物怎么会慢慢导致产生鸟类呢?在这个进化过程的初期,已不再是前爪但还没有成其为翅膀的动物的前肢应当是构成了一种缺陷,而不是一种优势。当从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中产生出第一批陆上生物时,它们用来呼吸的鳃是怎样逐步变成肺的呢?迈克尔·丹顿还从他的观察研究中发现了什么呢?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形态几乎已经很完善的新的生物品种,而从来没有找到过它们同古代原始生物之间的中间变种。人们找不到这种“缺少的中间环节”,那是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必须到这种进化论之外的地方去寻找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机制。这是一种还有待去发现的另外一种机制。当然,迈克尔·丹顿提出这些看法很可能代表了一种时代之风,一种几乎到处都在起的批评、责难与否定之风。

    ——摘自《参考消息》1990年2月6日星期二第3版

    3、《长颈鹿的长颈之谜》——桑洋

    长颈鹿是动物界中的高个子,据说世界上最高的一头长颈鹿高达5.75米,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比最高的大象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当然,长颈鹿所以能成为动物界的高个子,主要是它的颈子特别长。

    为什么长颈鹿的颈子会特别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子是由于长期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长颈鹿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周围没有青草的环境中,为了生存,长颈鹿就伸长了头颈,吃长在树上的嫩叶子,经过许多世代之后,它的颈子就慢慢的变长了,最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颈鹿。或者,在长颈鹿的祖先中有颈子长的,也有颈子不长的。在饥荒来临的时候,长颈鹿中颈子长的因能吃到树上叶子,仍然能照常生存下去,但颈子短的却因吃不到树上的嫩叶而被逐渐淘汰。这样,在世界上只剩下长颈子的长颈鹿。

    这两种假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受到现代生物学的挑战。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的中原英臣副教授指出:“如果这两种假说果真是事实,在长颈鹿颈子变长的过程中,应该有颈子介于长短之间的类长颈鹿存在,然而,事实上现代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都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类长颈鹿的化石。”从已出土的200万年前的化石中,可以发现大量长颈鹿的祖先,与现存种类相比,它们的外型和体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事实上,不单是长颈鹿,可以说所有的生物都没有演化中期的化石出土过。

    ——摘自《自然与人》1990年第3期第10页

    4、《当代科学六大悬案》

    一、宇宙生命何处觅:宇宙中除我们居住的地球外,还有没有生命的存在。

    二、黑洞天体为何物:去年美国、加拿大的科学家确证银河系的大麦哲伦星系中还有一个黑洞,质量为太阳的8—12倍,但有待于找出直接证据。

    三、引力辐射探测:爱因斯坦曾从理论上证明,引力波是一种波动过程,称为力波。但直接检验出波力仍是实验物理学的一大课题。

    四、太阳系是否存在第10颗行星:德国天文学者波德曾预告可能存在第10颗行星,在冥王星外侧。1977年帕洛天文台,宣称在天王星内侧发现一颗新天体,是否是波德预言的那一颗,要继续观察。

    五、新元素发现的极限:联邦德国用人工方法制成107和109元素,至今没有110号以后的元素发现,新元素最终一个在哪里还是个谜。

    六、人类进化有缺环:英国赫胥证明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应有一环。日本人类学家认为在猿与人之间应有一种“类猿人”的过渡,但尚有待证实。

    ——摘自《温州日报》1988年8月21日

    5、《猿人直立行走之谜》——徐炳荪编译

    “……古猿是怎样进化成南猿,进而进化到猿人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400万年——900万年前的这一阶段的化石证据,使古人类学家的研究陷入了困境。这就是古人类进化研究上有名的‘化石空白’年代。……”

    “……为何人类祖先就非得忍受烈日的曝晒不到树下纳凉呢?显然在进一步找到新的化石证据之前,这些推测都很难令人信服。近来,科学家对‘直立行走’的进化原因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摘自《科学博览》1987年第11期第40页

    6、《进化论的趋势》

    “本世纪末,渐渐进化的观念已经不像早期那样风行了。当前英美生物研究中……相信进化论的人越来越少,相信特创论的人越来越多。所谓特创论,也就是神创论,它认为生物界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或者只能在某种范围内变化,但不能变成新种。近几年来,美国还出版了不少反对进化论,宣扬特创论的书刊,由于研究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主要是化石,于是1976年还印了一本小书,书名叫《化石说,生物不是进化》。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提出支持特创论的,并不都是宗教界人士,还有具有教授和博士头衔的自然科学家,其中有搞生物物理的,也有搞尖端科学的。”

    ——摘自《光明日报》1978年7月19日(注:该标题系另加)

    7、《进化论的“危机”》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反对来自三个方面:哲学家们以进化论作为一种理论的地位表示担心,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反对进化论,乃是由于进化论否认基督教《圣经》对生命起源的解释,若干生物学家认为,他们所掌握的事实不适用进化模式。

    哲学家们的理由是,器官进化的时间跨度使它几乎无法得到观察、重复,也无法得到验证。因此,著名英籍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直截了当地宣称进化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神造论者反对进化论的理由很简单:进化并不存在,因为《圣经》没有这样说过。英国科学家丹顿《进化:处于危机中的一种理论》一书的观点则属于第三类。丹顿反对达尔文进化论在生物学中的霸权地位,反对科学的一成不变,对进化论成了生物学家几乎不受怀疑的信条感到不满。丹顿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替代进化论,但进化论的内在重重矛盾正在使这种理论本身逐渐瓦解。

    ——摘自《温州日报》1987年3月9日

    8、《达尔文爱因斯坦理论受质疑》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文章]题: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弄错了?(作者斯韦特兰娜·哈卜利茨卡娅斯韦塔·库津娜)

    在20世纪末,三个看来不可动摇的科学理论——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的来源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越来越受到质疑。一些科学家认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和光速无法超越的说法站不住脚。

    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迄今的中学教科书中对此有明确的答案:生命是在海洋中诞生的。在350万年以前,由于一系列偶然的化学反应,分子中形成了简单的细小微生物。后来,这些微生物不断演变、进化,产生了海洋植物,这些植物可以释放原始动物呼吸必需的氧气……

    驳论1

    今天的许多科学家认为,来自太空的陨星和彗星可能给地球带来原始的生命形式。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中发现了50种有机分子。例如,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的尘埃层中发现了含有碳、氢和氧原子的蔗糖分子。美国戈达德太空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这些分子与其他分子组合,可以形成更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进一步参与形成核酸——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一切生物的基础。

    印度加尔各答基础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不久前模拟了腺嘌呤——组成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蛋白之一——在太空中形成的条件。结果发现,地球上有孕育这种物质的区域。这意味着,来自星球的脱氧核糖核酸断片完全可以在地球上“安家落户”。

    驳论2

    生命可以不在海洋,而是在火山中出现。这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埃弗雷德·肖克和米哈伊尔·佐洛托夫的观点。对火山熔岩和尘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他们证实,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可能导致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从而组成核糖核酸分子。

    驳论3

    总的来看,生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出现的几率等于零。即使某些复杂的分子从混沌中产生,但仍需要一种精确复制的机制。否则,就不可能有生命产生。一些数学家对蛋白分子这种异常复杂的结构在混沌之中偶然组合的几率进行了计算,其数量居然超过了地球上原子的数量!

    达尔文是错误的!

    尽人皆知的一个观点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许多中小学课本中都是这样写的。这也是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的观点。

    驳论1

    达尔文主义的反对者认为,这种理论没有得到试验论证。谁一次也没有观察到一种生物是如何突变为另一种生物的。常常有人“辩护”说,一种生物演变成另外一种生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十万年或数百万年。但是,如果没有证据的话,理论终归是一种理论。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达尔文所描述的介于猴子和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物质。目前发现了大量动植物化石,但没有发现这种“中间链环”。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所找到的介于猴子和人之间的“中间”形式并不是这种“中间链环”。如所谓的“非洲南方古猿”和“拉玛古猿”是已知种类的猴子,爪哇猿人根本就不存在,尼安德特人是普通的人。

    驳论2

    进化论的另一个“证据”——人有所谓的“退化器官”——也被彻底粉碎。在达尔文时代,科学还无法弄清楚人的大约180个器官的功能,因而某些器官被进化论者认为是“退化了”,亦即人从进化的祖先那里继承了这些器官但迄今已经失去其原来的意义。如今,这些器官的功能已经弄清,人没有“退化器官”和“返祖现象”!

    驳论3

    终生致力于人的大脑研究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埃克尔思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有严重缺陷,因为他没有解释人的意识和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另一位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爱伦斯特·切因认为,“由于偶然巧合而产生突变的发展和生存观没有任何证据,与事实也相矛盾”。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迈克尔·登顿也对进化论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酵母、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乃至人都同样是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细菌裂变来的。这意味着,每一种生命“形式”是不依赖其“祖先”而产生的,或者说它没有“祖先”。

    驳论4

    对尼安德特人的遗骨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其中没有当代人肌体中包含的任何脱氧核糖核酸成分。这意味着,所假设的“祖先”在人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微或者等于零。

    ——摘自《参考消息》2000年11月26日

    9、《达尔文学说在美受到攻击》

    [法国《解放报》9月2日文章]题:达尔文主义的命运

    在美国,达尔文主义正遭到一些“神造论者”的猛烈攻击。

    “我真担心,我这里得出的主要结论,即人是由简单生物进化而来的结论,将会极大地冒犯很多人”。当年的达尔文没想到他在完成他的一篇主要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的时候所说的这句话还真给他言中了。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他的理论更多地是惹人生气,甚至遭到很多人的咒骂。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些人是因为不能容忍说人和猴子是表兄弟!有些人是因为无法想象自然界怎么会在无意之中就创造了人类,有些人则是因为无法接受把上帝排除在外的说法。如果说在法国,对达尔文主义以及他的进化论的排斥还不很厉害的话,那么在美国可就不同了。在美国,在那些只想在圣经中去寻找世界和人类起源答案的“神造论者”的旗帜下,对达尔文学说的排斥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法国哲学家帕特里克·托尔和生物学家让·热内尔蒙认为,“进化生物学应当再一次起来捍卫自己,反对那种企图破坏它声誉的神学论者的顽固态度”。他们在本周组织了一次颇具战斗性的“捍卫达尔文”的国际讨论会。他们担心,将来“学校”也会像现在的很多美洲国家那样,成为反达尔文主义分子的“下一个目标”。这些反达尔文主义者组织的不仅仅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宗教性质的进攻,而且也是对达尔文主义的一种“歪曲理解”。有些人甚至把一些并不是达尔文说过的话,也强加在达尔文的头上,从而认为达尔文主义成了维护人群之间的不平等、实行强权政治和种族主义的一种借口。

    ——摘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5日

    10、《“古盗鸟”造假内幕》——农民骗了中外科学家

    据《燕赵都市报》6月9日报道,日前,当记者向纠正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美国《国家地理》错误的徐星博士(本报5月29日曾以《我国科学家揭穿一起科学骗局》为题报道)表示祝贺的时候,徐星博士苦笑着对记者说,没什么,我只是向世界承认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错误。因为那块从国内走私出去的“古盗鸟”化石的拼接造假者正是中国辽西的农民。

    据了解,在中国辽西依靠制造假化石为生的农民和化石贩子极多,这些制假者不仅制造辽西的化石,就是贵州的、河南的化石也照样制造。

    中科院博士后青年科学家汪筱林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辽西出土的一种介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已经灭绝的物种,本来是没有尾巴的。但是由于化石出土的时候整体不太美观,一名农民也是一名化石贩子便在该物种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条尾巴,没想到此举竟然蒙过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位资深科学家。该科学家于是便以此化石为标本在一个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颇为轰动的论文,声称找到了从爬行类到鸟类进化更为充足的依据等等。事后该贩子对汪筱林得意洋洋地说:“研究化石你是专家,要说造假我是专家。”

    徐星博士表示,作假的化石对于整个中国辽西化石和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影响将是极为恶劣的,假化石必然混淆科学的视听,给中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导致伪科学的诞生。实际上这种负面的恶劣影响已经开始了,徐星博士接着告诉记者,自己前不久往某国际权威杂志上投了一篇有关辽西化石的文章,该杂志的编辑回信询问,你能保证你的化石标本不是假的吗?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表明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科学家的不信任。

    ——摘自《报刊文摘》2000年6月19日

    11、《审判达尔文》

    序第2~3页……自从我国科学家侯先光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远在五亿三千万年之前的石层中有复杂动物之后,获中科院特级奖的陈均远教授等证实:当时有一个“动物大爆炸”的现象。因为,动物界中所有不同体形构造,属于“门”一级的动物同时、一次性地、以爆炸性的姿态出现,完全没有渐进的痕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新的“门”出现。传统的进化论受到挑战(见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动物大爆炸”的消息,近年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大省市电台,都陆续不断报道。在这些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最复杂的首推属于脊索动物门的“云南虫”。它的图片将在1999年中国邮票上出现。此外,达尔文主义所强调的生存竞争只是特例,而生物界各成员彼此合作,相依共存才是通例。……

    第57页……“我(达尔文)不愿意假装不知道物种突变的记录是何等的贫乏,在保存得最好的地层中也找不到大量的过渡生物来连接每一地层前后所出现的生物。这是我的理论最大的困难。”

    虽然事实太不争气,达尔文在化石这个难题上已经尽了全力,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他也只能坦白地说:“我不能提供满意的答案。”当他写下面这类的话时,他好像有一点绝望的表现:“自然界好像故意隐藏证据,不让我们多发现过渡性的中间型。”……

    第61页……绝大多数生物化石的历史都包涵两个与渐进式的进化论有冲突的特点:

    (1)稳定:过去绝大多数的生物活在地上的时候都没有显出任何进化或退化的现象。多数物种在地层中出现时与它们消灭时的外形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有外形的改变也都十分有限,并且没有显示进化的一定方向。

    (2)突然出现:世界各地调查的结果证实,任何物种并非由始祖逐渐改变而来;相反地,各种生物出现时都已经“全部完成”了。……

    第124页……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早期地球上具有生命构造所必需的化合物,我们还是面对死路一条,因为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原始汤羹中互碰互撞的化合物会有产生生命的趋向。虽然今天用高明的科技可以复制生命系统中的某些部分,但科学家用尽他们的智慧尚且不能直接从氨基酸及糖类制造出细胞来,那么当年还没有科学智慧的时候,怎能施出这样的招术呢?

    最简单又能独立生存的生物是单细胞细菌,可说是一种最小型的、极其复杂的结构,最具尖端科技的太空船与活细胞相比,只显出太空船的粗糙。就算我们看比细菌简单不知多少万倍的东西(例如核酸),假定它可以开始达尔文式的进化,就算可能经过了数以亿年来计算的光阴,借偶然机遇组成构造的概率,实在低得荒谬无比。

    在此我不必举出实际的数字,因为指数对一般读者来说是太难以想象的。我且用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说过的比喻来逼真地指出其概率低小的程度。他说生命从原始汤羹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机会,好比“一阵旋风吹到一片充满各种破铜烂铁的废物堆之后,突然组成了一架波音747飞机”。全靠偶然机遇来制造任何东西,简单就是自然主义者描述的“神迹”。……

    第179页……我们若用波普尔的格言来判断达尔文主义者的作风,会有什么结果呢?达尔文自己虽较坦白承认,证据与他的理论要点难以一致,但最后每一难处他都以高调的修辞去解决。他形容《物种起源》是“一场冗长的辩论”。辩论的中心便是认为共同祖先是很合理的,所以严格的经验是不需要了。达尔文提出没有风险的试验检测,所以这科学一开始便错了。……

    第180页……无论如何,科学家尚未严谨考验进化论之前便已接受了它,进而利用一切权威说服大众;纯自然作用足以从一堆化合物中产生细菌、从细菌中产生人。进化论科学成为专找符合的证据,以解释、排除反面证据的事业了。……

    第208页……很多在生物进化论和古生物学以外的科学家很不幸地被蒙在鼓里,以为生物化石的证据很符合达尔文的理论。这大概是基于不能避免的二手消息的简化:因为这些中小学的课本和半通俗的科学宣传文章的作者都不是专家,同时也可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力,自从达尔文的理论面世之后,他的信徒一直要在化石中寻找化石的渐进演变,但却大致上失败了。……

    第209页……在达尔文在生之日的学者找不到这些中间物,他以尚未花足够的精神和力量去搜集化石为理由,至今百多年之后,化古的证据并无改进。自从达尔文时代,生物化石学进展神速,现有的资料比他的时代丰富得多,但是化石的证据还是依然故我。我们现有的中间型,实在比达尔文时代的数目还少,因为很多经过详细审定的中间物地位都被**。……

    第221页……达尔文主义者差不多完全注重解释动物的进化,而很少注意到植物大进化理论中的难题,理由可能是植物的进化与人类的来源扯不上关系。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讲师肯尼思·斯伯恩在他所著《花果植物的神秘来源》(TheMys-teriousOriginofFlowerPlants)一书中曾声明:“数不尽的理论尝试解释花果植物的来源和进化,但没有一个立场普遍地被接受。达尔文在1879年写给胡克的一封信中曾如此说:‘在我们所能考察范围之内,一切高等植物在近世的地质年代纪中的迅速演变,是一个可憎的谜。’到了科学突飞猛进的20年代,这个谜还是同样的神秘。”……

    第222页……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来说,我仍然觉得古植物化石是支持创造论,就算我们能找到植物分类学的学术系统的不同解释,那也要敲响进化论的丧钟。我们能否相信兰花、棕榈和鸭嘴草乃是源于同一祖先?要是相信的话,我们是否有证据来支持这种信念?进化论者一定已准备了答案,但是在诘问下,他们都要被难倒的。……

    第226-227页……在登顿的《进化论:处于危机中的理论》(Evolution:ATheoryinCrisis,1985)书中第11章对“前生物进化论”有相当简洁而抱怀疑态度的评论。该书第352页引述了萨根的结论说:既然生命在地球上那么早就出现,显然生命自然而然进化而来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萨根这种“先下结论,然后才推论本来发生之事”的逻辑,是研究生命来源一般人的通病。举例来说,有些科学家就是不肯接受某些证据,这些证据说明地球当初的大气层并非属于极端“还原性”,因为“还原性”正是斯坦利·米勒及哈罗德·尤里教授的实验的特色。他们认为,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当初必有充足的条件使氨基酸可以产生!罗伯特·夏皮罗说:“我们到了一个地步,有些科学家把理论当作事实,而可能相反的证据却被抹杀了。这种情况代表的是神话,不是科学。”……

    第233-234页……当业余化石寻索者查理·道生及阿瑟·斯密·伍德沃德爵士在1912—1913年“发现”欺诈的贝尔当人时,德日进(人种化石学中的主要人物)与他们有密切的合作。

    有充足理由相信,因德日进对进化的宗教性热情,令他参加欺骗。许多熟悉证据的人,包括古尔德与路易·利奇,推测很可能德日进负有预谋贝尔当人欺骗的罪责。虽然证据还不确凿,并且德日进的仰慕者坚持他不会这样下流。……

    终于在1953年,贝尔当人重新试验后,发现头颅乃由巨猿之鄂骨,与现代人的头骨人工巧妙凑合而成。因“发现”贝尔当人而获盛誉的英国科学家去世之后,贝尔当化石成为争论之物时,这头颅骨便被封存在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的保险箱中。因此隔离了怀疑者的探究。鉴于一些知识丰富的科学家一开始对贝尔当化石便表示怀疑,这隐藏证据的事实较原初的欺诈成了更大的耻辱。……——摘自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的《审判达尔文》作者:[美]詹腓力翻译:钱锟等

    
正文 六、不可思议
    1、《莫斯科街头的“鬼影”》——姚伟民

    (本文记叙的是前苏联记者谢尔盖·帕斯先科的亲身经历,文中的“鬼影”暂时还是个没有揭开的自然之谜……)

    凌晨2时40分,记者谢尔盖·帕斯先科和建筑师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夫正站在莫斯科市帕特里阿尔什湖区两条小胡同的交叉口。四周一片寂静,偶尔传来过路汽车的马达轰鸣声和婴孩的夜半啼哭声。

    叶夫根尼显得有些紧张,他又点燃了一支烟,这已经是他一刻钟内抽的第3根烟了。

    “别做声!”突然,叶夫根尼抓住了谢尔盖的手,“来了!”

    谢尔盖一动也不敢动,开始紧张地倾听。

    起初什么也没有,随后从远处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听声音,这车的功率很大,是沿着小胡同径直向他们驶来的。

    声音越来越近,可胡同里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根据声音他们感觉出这辆有声无影的车已经来到身旁,并绕过他们俩站的位置,开走了。

    听声音,“鬼影”车停在了不远处一所住宅的门前,大功率的马达正在空转。接着,,传来了开门之声、从容的脚步声和轻轻的说话声(但听不清楚说什么),随后,则是卡嗒一声锁车门声,再过了几秒钟,住宅的大门怦然一声关上了。“鬼影”车的马达轰鸣声由大而小,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

    “这一切大约持续了3分钟左右。”叶夫根尼看了看手表说,而谢尔盖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那一刻里,还没有回过神来。

    叶夫根尼告诉谢尔盖:“刚才鬼影”汽车停的住宅对面就是有名的“贝利亚官邸”,这个贝利亚曾是斯大林的得力助手。而上述不可思议的声响在这个胡同口每月都要出现3~4次。

    叶夫根尼是一个独立研究组织的负责人。这个研究组织是自发的,由两位工程师、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工人以及一位民警组成。以揭开莫斯科街头的“鬼影”之谜为宗旨,他们认真地记述、考察和分析了各种神秘的声音和发生地点,并调查了很多目击者。但能够正式列入他们研究计划的异常现象必须在同一地点至少出现过2次。

    在叶夫根尼的家里,谢尔盖看到了一张地图。这是一张普通的莫斯科市地图,上面画着一些古怪的标记。叶夫根尼指着地图说:“这是我和研究组的同伴们根据不同的“鬼影”现象分别作不同的标记,数字是表示怪象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这表示什么意思?”谢尔盖指着科尔霍兹广场区的“十字”标记问道。

    叶夫根尼审视了一下说:“这是指一个黑影,一个巨大的男子侧影,它出现在谢尔基耶夫大街的3号院子里,个子齐二层楼高,模样十分可怕,但不伤人,它整夜地站在那里,直到黎明才消失。”根据叶夫根尼他们收集的研究资料,莫斯科市的“鬼影”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有声无影;第二类为有影无声,但影不动;第三类为有影无声,但影会动;第四类则既有声又有影。这些神秘“鬼影”出现的地区分布不匀,有的地区出现较多,有的地区较少,有的地区则没有。

    目前,还无法对莫斯科街头的鬼影做出解释,但这些“鬼影”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叶夫根尼说,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搜集确凿的资料,从生物场的角度去搜寻答案,相信揭开“鬼影”之谜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2年第2期第26页

    2、《鬼影探秘》

    世上究竟有没有“鬼”?乍看之下,这个问题未免提得有点荒唐,“鬼”是肯定不存在的。然而,有的人却能有根有据地说出目击“鬼”的情景,对此又该做出什么样的科学解释呢?

    卡特琳家的幽灵

    话说1973年10月的一个晚上,颇有才气的美国女摄影家卡特琳在屋里忽然听见“口平”的一声有谁用力关上了大门,她想这该是妹妹参加完晚会归来了。当她迎出去走到外面时,看见一个隐隐约约的物体。“这是一个穿着肥大长袍的佝偻身形。”卡特琳事后回忆,“我开始怀疑这是小偷,但身形上看上去显得老迈病态。我急忙开灯,只见身形正潜向浴室。我大声叫喊妈妈,问她是谁进屋来了。妈妈在她卧房里也大声回答说没见有人。我感觉进屋的这个身形似乎会吸收光,而不会反射光,因为没有影子。但当时我并没有联想到鬼,因为从没有见过嘛!”

    第二天夜里,卡特琳的妈妈在睡梦中被来自前厅的咝咝声惊醒,隐约看见一个透明的身形在书柜那里一晃,穿过了通道进了浴室。她虽然感到阵阵恐惧,仍尖叫着“卡特琳”,并尾随身形追了上去,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见到。

    卡特琳家的好友、纽约市立专科大学的心理学家米舍琳·马赫尔听到这些怪事后,立即带上助手和红外线胶卷赶到卡特琳家,以极大的兴趣对整幢住宅的里里外外查了个遍。

    金球探“鬼”热

    其实,米舍琳并非孤立的研究者,今天仅仅在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试图揭开“鬼”影之秘的已不乏其人。因为近年来的调查表明,证实见到“鬼”的美国人的比例相当高,从13-42%不等。而在寡妇与鳏夫中,声称与已故配偶重逢者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实际上,不仅美国如此,其他各国的“鬼”闻也源远流长,涉及面甚广。比如据不久前统计,苏联有11%的人信“鬼”;罗马人相信死者的灵魂会返归并追逐生者;德国15世纪的一幅木刻表现出一个淹死者吓坏其妻的情景;英国早在1665年就成立了第一个专门探“鬼”俱乐部,当时有名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博伊利先生曾是该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之一。1882年,英国成立了“心理研究协会”,专门对见“鬼”者寻根刨底,至本世纪30年代这类协会又转而研究与“鬼”事相关的心灵感应术。

    综观研究“鬼”的队伍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或多或少带有迷信色彩,请扶乩卜相者参与研究工作,而另一派则坚决主张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破谜。可惜米舍琳在独立勘查无望的情况下,也请了扶乩者,结果是糊涂了之——这恐怕也只能是前一派的必然研究结果。相比之下,后一派倒颇有些耐人寻味的根据。这里,让我们来个管中窥豹,看看卡勒尔顿市专科大学教授威廉·罗尔的探索。

    罗尔初探赫尔曼家

    1958年3月的一天,住在纽约州西福尔德的赫尔曼家听到一阵类似于爆炸的响声。家里人查看屋子,发现分别灌有圣水、肥皂水、浆糊和药水的几只瓶子中,原先盖紧的塞子不翼而飞,瓶内的液体溢了出来。家里人同时又联想到其它类似的怪事,仿佛有一个神秘的身形还启动过陶瓷洋娃娃和船模。这下惊动了当地的侦探,当这位侦探与罗尔研究小组的成员相熟。罗尔是个不信鬼的人,他闻讯后亲自着手研究此事的正常成因。他假设赫尔曼家的某个成员偷偷地往瓶中液体内掺入了某种能释放出大量气体的化学品,结果气体膨胀顶飞了瓶塞。

    经过细致的调查,罗尔发现赫尔曼家发生怪事时,家中一个叫吉米的12岁男孩大多在场。罗尔当即邀请一些精神病专家对吉米进行专项精神测试,确诊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精神致动的病症,他会将普通的墨迹看作是火箭爆炸、火山喷发或其他“非常事件”。病因是由于男孩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压抑和敌对状态,他不由自主地将过度的心理压力宣泄到扰乱和损坏各种物品上,乃至干出一些类似恶作剧的事。

    这样,罗尔教授排除了赫尔曼家的“鬼祟”。

    “精神致动”作祟

    10年后,美国迈阿密市的一家服饰用品实验商店里,也出现了类似于赫尔曼家曾发生过的怪事:店里的烟灰缸、鸡尾酒杯和一些其他物品经常会莫明其妙地从搁板上摔到地下——特别是19岁的分发员朱利奥在场时。

    为了探个水落石出,罗尔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仓库里,并在暗中对各种物品的放置点作了准确的标志。最后,罗尔又请来了心理专家协助调查,才弄清朱利奥认为老板是个狡诈之徒,但却无法摆脱分发员的工作,于是偷偷摔坏货品以泄恨。

    不过,无论是吉米还是朱利奥,他们的毁物行为是一种特殊精神疾患的反映,这种疾病一般见于年轻人,特别是14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罗尔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斯市还调查过这样一件事:列舍家装在墙上的电门开关会自发地噼啪“开”或“关”,使屋子里的灯忽明忽暗。随之,屋里的东西会自行堕落。列舍家的“鬼患”甚至上了当地的报道新闻。但经过调查罗尔发现,闹鬼的原来是这家15岁的女孩基娜。罗尔的红外线胶卷上清晰地留下了小姑娘极其敏捷地将台灯摔落的身形。为了进一步证实基娜确有病,罗尔教授又在实验室对她施行了催眠术,诱使小姑娘进入精神状态。果然,处于此种状态的基娜,将实验室内预置的一些家庭用品一一都推到地上。

    过渡状态和磁场作用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吉列恩斯·赫斯对闹鬼则另有一番解释。他认为,这往往是以幻觉为基础的。“鬼通常是在目击者就寝时出现的。”吉列恩斯指出,“此时,人处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者说中间状态),往往会出现幻觉——人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这类幻觉与梦境不同,它能使人产生真实的声像感觉。反之,这类幻觉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刚刚睡醒短时间里,此时人脑刚越过睡和醒的界限。”

    按照赫斯的理论,本文开头所述的卡特琳家的幽灵似乎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解释。

    加拿大的神经生理学家迈克尔·佩尔辛杰收集了203例最近37年来的见“鬼”事件,并将这些事件与相应的地磁场活动资料作了对照。结果发现,一般讲,“鬼”均出现于地磁场活跃(磁暴)期间。由此,佩尔辛杰认为,“鬼”影的出现是由于磁场对大脑颞叶作用的结果。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假设,他请一些志愿受试者蒙上双眼坐在一间隔绝的房间内,并且不时地让磁场穿过他们的颞叶部位——但关于试验的目的以及什么时候通过磁场却不让受试者知道。结果每当出现磁场时,受试者常常“看见”在黑暗中出现了某些人像。

    艰难的历程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理斯·塔尔特教授强调,要揭开“鬼”影之谜,首先必须动用最先进的技术,以便及时而准确地捕捉到光、声、热、磁等现场各种形式能量的瞬间微小变化,以及目击者本人的心博、呼吸等种种生理参数变化情况。

    但很多专家提出,即便有先进的仪器,但怎么能预先知道“鬼”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从而安置好设备去守株待兔呢?并且,见“鬼”的情景又无法在实验室重视——总之是困难重重。

    此外,专家们认为还不能完全肯定每件见鬼事例,即不能排除部分或全部的失实性。

    然而,世间不乏锲而不舍的有志者。尽管研究“鬼”实在有点捕风捉影,但研究工作的点滴进展也确实令人兴趣盎然,且让我们拭目以待“鬼”影探密的最终结局吧。

    ——摘自《自然与人》杂志1992年第1期第24-25页

    3、《火驴推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刘守旗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无神论者,然而十多年前亲眼所见的一件奇事,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10多年前,年过60的老父亲,为了养家糊口,望子成龙,不得不偷做些“投机倒把”生意,从我们乡的小集市上买些鸡贩到县城去卖,赚几文钱供我上学。家离县城单程近50里,年迈的父亲不得已起五更,睡半夜,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总是星夜兼程。

    那是一个严冬的深夜,寒风刺骨,伸手不见五指,父亲挑着鸡,我紧随其后,和他打伴,朝县城方向走去。到了邻庄,我朝右瞥了一下,顿时吓得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离我们约200米远处,正有一头驴在推磨,按顺时针方向转,而且这一景象像炭火一样红,与黑夜界限分明。我连忙拉了父亲的衣角。父亲早已看到,他小声对我说:“别讲话,快点走,夜里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于是,我一声不吭,甚至连气都不敢大声喘,就这样跟着父亲走了很远很远。这时父亲才告诉我,他以前夜里走路也曾经看到过这种现象,而且在同一地点。据父亲说,解放前有几个土匪被打死在那里,后来,那里就经常闹“鬼”,有“鬼”在推磨。对父亲的话,我将信将疑,我不相信有鬼存在,但那种真实的像驴一样的推磨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又该作如何解释呢?到了县城后,过了好大一会儿功夫,天才朦朦亮,我告别了老父,上学校去了。

    当年是初中生,如今是研究生的我,对火驴推磨这一奇异现象,仍是那一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摘自《中外书摘》第三卷第三期第60页,1986年9月

    4、《岩壁上的人影》

    ——江西省德兴县张村乡大阪村委会张禹

    1985年夏的一个雷雨天,浙江省江山州二都乡州二都村的周晓华正在附近的一个凉亭避雨。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天灰蒙蒙的……闪电一晃,他突然发现对面七米左右远的一块岩石上有一个梳头少女的身影。他揉揉眼睛,没错,完全是真的。只见那梳头少女背着凉亭端坐着,一下一下地梳理着她那长长的头发,动作缓慢而平静。闪电过后,那身影持续大约两分钟左右便消失了……又一道闪电,梳头少女背朝凉亭梳头的身影又出现在岩壁上,一下一下地梳着头。不久便消失了。随着一次次的闪电,少女的影子便也一次次反复在岩壁上出现。“啊,鬼!”他浑身的毛发不由倒竖起来。

    第二天,岩壁上闹鬼的消息便迅速传开了。人们有的相信,也有不信的。不信的邀上几个同伴便在雷雨天亲自前往核实,结果真的在闪电之中看见了那梳头少女的影子。他们吓得呼爹喊妈地四散而逃。

    “闹鬼”的那块岩石高约3公尺,宽约2公尺,是一块靠土坎而立的长方形岩石。岩石过一条小路的对面便是那座破凉亭,周围有小山、坟墓和农田。平时没有什么异常现象出现,只有在下大雷雨、打闪电的时候才看见那梳头少女的身影。

    不久,该村来了一位从省城杭州来的高个子戴眼镜的中年地质学家。他在那块岩石壁下转悠了半天,最后,他只说那块岩壁中含有非常特殊的矿物质,至于为何在雷雨闪电中会出现一个梳头少女的影子,他摇着头,表示无法解释其中奥秘。……

    (本人在江西工作,当时正在州二都村的一位朋友家作客,因此也有幸目睹过这一奇迹。)

    ——摘自《中外书摘》第三卷第三期第60页,1986年9月

    5、《厨房地面上的鬼脸》

    一个老妇和她的幼孙正在村屋的厨房里闲坐,突然间,小孩子紧张地大叫。

    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看见了地面上有个鬼脸,不过觉得新奇,老妇看见了也吓了一跳。科学家们赶来虽百般研究也得不到解释。

    这事于一九七一年八月一个炽热的早上,发生在西班牙南部离柯多瓦(Condoba)市不远的贝尔梅芝(Belmez)村。

    小孩子看见的是一个印在粉红色瓷砖上的脸孔——表情无限凄惨,看去并非任何色料所绘成。家人想把它擦掉时,只见眼睛越擦越张得大,脸容变得更加凄惨,更令人觉得毛骨悚然。

    屋主惊惶失措,便把地面的瓷砖掀去,改铺混凝土。但三个星期后,第二个脸孔又现了,而且比第一个的线条更清楚。

    这种变异当然远非脑筋简单的乡下人所能了解。后来地方当局来过问了。他们吩咐把地面上出现过鬼脸部分挖去,并且正式开始调查。工人把地面掘起,发现底下是个中世纪坟场的遗址。

    同时,第三个第四个脸孔陆续出现,跟着又出现了许多。厨房锁了起来加上封条。可是四个脸孔在房屋的其他地方又同样出现了,其中一个是女的,不过这是最后出现的一批。随后,异象就此消失了,其去之突然有如其来。

    鬼脸的出现吸引了多方面的专家来参观,连最不信邪的人也无法证明那是人为的。他们的困惑又因装在屋里那些特别灵敏的录音机所录得的证据而加深。

    录音机录得了人类耳朵不能够听到的声音——怪异的语言和悲苦的呻吟,跟地面鬼脸眼里的痛苦神情正相配合。

    到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对贝尔梅芝的鬼脸做出使人满意的解释。专家们只推测这间屋子里从前曾发生过也许与中世纪某种巫术有关的悲剧和可怖的意外。

    ——摘自《奇闻大观》第62页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6、《世界罕见的“电视脑”人》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红巴后镇,有一个牧人太太生下一子,取名丹尼。他的头顶没有头盖骨包着,只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掩盖大脑。当时很多医生认为此儿寿命不长,至多活三、五天就会夭折。可是奇怪的是,丹尼一直好好地活着,也没任何异状。只是头顶有薄膜掩盖的部位,始终不见生出头发来,引人好奇。

    不料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现丹尼的脑袋上面好像有些东西在移动,仔细一看,居然如银幕上的影像一样;一幕一幕地映现出来。

    更令人惊异的是,当丹尼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时,脑袋上面就反映出实物图像;甚至他所幻想出的事,也会从脑袋上显现,简直谱成了一部电视机。消息一时传遍了当地,人们都称他为“电视脑怪人”。现在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平时总以一顶帽子盖在头上,以此掩蔽。有人要欣赏他的“电视脑”时,一掀帽子,便纤毫毕露,但他的其他生理机能都很正常。

    ——摘自《温州日报》1993年4月1日星期日广告增刊

    7、《奇怪的灵车》

    美国总统林肯预感到自己的死,这件事是很有名的。

    林肯在一八六五年四月四日遭到暗杀。但在死前两、三天,他就曾在自己最亲近人的**上,讲了一个恶梦:

    “这一带十分寂静。我在梦中听到了许多人的啜泣声,哭得太悲伤啦。我想,我究意怎么办呢?于是,从自己的房间走出来。走过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最后走进一个房间里。”

    “这个房间里摆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有一个尸体,周围聚集了一群人,围在那里哭泣。”

    “‘白宫里谁死了啦?’我问一名士兵。士兵回答说:‘总统被暗杀啦。’”

    听了这段讲述,在场的人都表现出一种无法形容的不安。他们面面相觑,默默无言。

    在两、三天后,这一预感真地变成现实了。据说,林肯有过各种奇怪的体验。终于,他在预感到自己的死亡之后,寿终正寝了。

    ——摘自《读者文摘》精华本第一卷第147页

    8、《马克·吐温的梦》

    一八五O年代后期,年轻的马克·吐温和哥哥亨利在密西西比河上一艘来往圣路易与新奥尔良之间的船上工作。一天晚上,马克·吐温留在居于圣路易的姊姊家中歇息,做了一个异常清晰的梦。他梦见哥哥躺在一金属棺材里,停放在姊姊家中的客厅。棺材用两张椅子承着,哥哥的尸体胸前放着一束鲜花,当中一朵是深红色的。

    马克醒后,深信哥哥已经死去,而且尸体正停放在客厅。他穿好衣服,预备到客厅看看,但终于决定先出外走走。他离开屋子走了不远,才发觉自己刚才是在做梦,于是立即回去,把梦告诉姊姊。

    数星期后,马克和哥哥一同到了新奥尔良,后来各自乘船返回圣路易。亨利乘的船名叫“宾夕法尼亚”号,到曼非斯附近,船上锅炉发生爆炸,炸死了很多人。亨利伤得很重,送到曼非斯没几天便去世了。这次事件中的遇难者,大多是用木棺安葬的,但曼非斯一些妇女因怜悯亨利这个年轻人的遭遇,于是筹款买了一副金棺材。马克来到瞻仰哥哥的遗体时,发现遗体竟然躺在金属棺材里,正如他所梦见的一样,只是没有鲜花,可是,就在马克站在棺材旁边时,有个女人走进来,她把一束鲜花放在亨利胸前。在花束中央,赫然是一朵深红色的玫瑰。

    ——摘自《中外书刊文摘》“世界真奇妙”第13-14页

    9、《特异功能与鬼神》——千家驹谈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香港1988年第11期《杂人》月刊,在这篇题为《特异功能与鬼神》的文章里,千家驹先生以他亲身所经历的事实阐述了他对“奇怪现象”的看法。现征得千家驹先生同意,摘转以飨读者。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对鬼神之类的东西,从小时候起就根本不相信,认为这些都不过是封建迷信。但年岁既长,更事已多,知道有些事情单凭常识是不能判断的。

    对于人体的特异功能,我最初是半信半疑,但亲眼看到之后,才深信不疑。世界上的确有许许多多的现象(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用常识以及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说明,但它确实客观存在,不容否认。人体的特异功能,即其一例。这里说说我亲自经历的试验。

    关于特异功能,许多人知道有张宝胜其人。他是一个不满30岁的青年,从小就有透视的能力。我先拿一张信纸,在信纸上写几个字,封在一牛皮纸信中,再用胶水把信封好。当我写字时,张宝胜不在场,信封好后,张宝胜不仅认出我写的是什么字,他自己也在信封上写了一句话:“祝千老长寿健康。”写好后,我们拿了一块水果糖,用信封把水果糖卷起来,卷好后我拿在手里,张宝胜在我手上一拍,我打开手掌,水果糖已经进到信封里面去了。这时信封尚未打开。张宝胜又在信封外撕去一小纸条来。等我们打开信封一看,不但水果糖在里面,而且张宝胜在信封上写的那句话,竟在信纸上重现了。同时,信纸被撕去了一小条,就和他刚才从信封外面撕去的一样。直到现在,我还把这个信封、信纸以及水果糖保留着,作为纪念。

    接着我们又拿一瓶降压灵药片,尚未开封的。我拿着药瓶,张宝胜用手一拍,一百片药片全部掉了出来,而药瓶密封如故,瓶内则空空如也。

    以上是我亲眼所见。张宝胜简直象一个魔术师,但他与魔术师根本不同的是,魔术师变戏法必须使用道具,而道具一定是他自己准备的;而张宝胜却什么道具也不用,信封信纸以及药瓶等等都是我们随手给他的,因此他不是变魔术。所有的魔术都是假的,主要是通过道具和魔术师特别快的手法,瞒过人们的耳目。而特异功能却是真的,他不需要任何道具。赵朴初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他把自己的一张名片用嘴咬烂,张宝胜竟能使之复原。这我虽未亲自目睹,但我相信赵老的话是真的。

    人体的特异功能是一门新型科学,目前尚未为现代科学所能解释,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某些人具有特异功能,我想这该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关于用特异功能看病,我还认识一位叫赵群学的女大夫。赵群学原为贵州一农村妇女,不识字,没有文化,后来得了一场疯病,忽能透视人体,治起病来,其效如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巫婆”投入狱中。在狱中赵群学继续为同囚难友和劳改农场的干部治病,成效显著,于是奇迹外传。“文革”之后,赵群学获得平反,而且被护送到北京。从“劳改犯”到“保护研究对象”,中央许多首长都请她看过病。经朋友介绍,1987年的一晚,我请赵群学来到我的家里,为我诊断。那晚我家里坐着许多客人,都是第一次与赵群学见面。赵一见我就说我的身体好,也没有什么病,而且手脚灵便,走路轻快。又说,她看到我的新的血液在生长,好象老树发出新枝一样。她又看了别的人。座中有我一亲戚,比我年轻卅多岁,赵不但指出他有许多病痛,,并且在颈部有一伤疤。原来我这亲戚是个电工,20多年前从电线杆上摔下来,故留有伤疤。现在伤疤早愈,并且长满头发,但她竟能看得一清二楚。以后我又介绍黄苗子夫妇、吴祖光夫妇请她看过,她说的病情都符合实际。赵大夫还有一神奇之处,是她会遥诊。就是说,你拿一亲属相片,或报上姓名,她竟能说出病情来,丝毫不爽。所以许多人都说她简直是“神仙”。赵群学治疗也不用什么药,除按摩外,一般都是用茶叶。经她发功把茶叶捏搓之后,据说便可以治病。或者用馒头,经她施功后,食之即能治病。但馒头不能放久,所以一般用茶叶。而且她为甲施功搓过的茶叶,不能用之于乙,否则无效。北京的科研机关,曾经做过化验,凡经赵大夫用手施功捏过的中药,与未曾捏过的成效确有不同。对于服用茶叶的效果如何,我不敢妄加推断。

    在我看来,人体的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学还不能说明便否认这一客观存在。叶剑英在目睹了张宝胜的特异功能之后也说:“你自己写了字,又没让他看,他认出来了,这样证明存在着这一现象。”

    说完特异功能,再说鬼神。提起鬼神,那当然属于迷信了。但世界上也确有些事是难以解释的。1938年,我在桂林广西大学读书。有一同事熊得山先生去世了。熊先生也是当时我国著名的一位社会学家,曾写过许多进步的文章。熊先生安葬的当年春节,他家里人去扫墓。扫墓归来,熊先生邻居的一个女佣忽然昏迷不醒。邻居亦是西大教员,遂请校医陈炎冰大夫为之针治。陈大夫正准备为女佣打针时,忽感一阵头晕,此时,女佣忽作熊先生之声,说:“我是熊得山,你不要给我打针。”旋即呼其夫人及儿女至,一一嘱咐家事。又说,其居处(安葬熊先生的地方)过于潮湿,须迁居。最后说声“我走了”,女佣就苏醒过来,但却对刚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这件事我虽未目睹,但熊老的儿子与陈大夫均亲口告诉我,所说完全相符。如果熊老家人故意编造的话,究竟其目的何在?而且陈炎冰大夫更没有必要来参加这一套鬼话的编造。后来熊老的家属去察看坟地,果见其濒临一小河,有时河水上涨,就漫到坟边。所以我相信确有其事。但如果这是真的话,岂非人死后真有灵魂?况且女佣非熊老家之女佣,一个是老知识分子,一个是文盲,一是男性,一是女性,乡音不同,籍贯亦不同,邻家女佣何以能模仿熊老先生说话的声调语气,且对家属谆谆嘱咐,此真乃常理不可解也。

    还有,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之先生曾经亲口告诉我一件事,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死于1935年一次偶然的煤气中毒。丁文江曾对胡先生说,他的祖先均不足50岁去世。1935年,丁将满50岁,他恐怕自己过不了这一关,所以事先写好遗嘱,寄存在一个朋友家中。果然,这一年丁先生勘测湘桂铁路去了衡阳,结果死于衡阳旅馆中。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这一“巧合”,岂不证明“生死有命”、“在劫难逃”吗!

    我是不信鬼、不信神的,但世界上的确有许多怪事难以解释,与其根本否定,还不如存疑为好!所以我最服膺孔子的两句话,其一“敬鬼神而远之”,其二“祭神如神在”。有人问孔老先生以鬼神之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说他不知道。孔子既不相信有鬼神,但也不加以绝对否定,这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我这篇文章,在青年们看来,未免要视为宣传封建迷信,但我自信决没有这种意思,我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说我之所闻罢了!

    ——摘自《科学博览》1989年4月第2-3页

    
正文 七、综 合
    1、《20世纪最重大的未能解答的问题》

    美国《科学文摘》杂志刊载了20世纪最重大的未能解答的问题:

    ①生命是怎样起源的?②我们能控制天气吗?③自然界有一种平衡吗?④大脑是怎样工作的?⑤细胞是怎样变成染色体组合物的?⑥我们能够征服癌症吗?⑦植物怎样利用太阳能?⑧类人猿是怎样变成人的?⑨有其他太阳系存在吗?⑩有出自别的太阳系的外空人吗?⑾外空人的大脑胜过地球的人脑吗?⑿什么是时间?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吗?⒁死亡是怎样开始的?⒂死亡是怎样结束的?

    ——摘自《知识万象》第138页黄山书社1988年12月出版

    2、《“伊甸乐园”在这里》——伊拉克库尔纳镇见闻

    作者:王子雄

    《创世纪》中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一对夫妻,并建造了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乐园让他们两人居住。有一次,魔鬼变成蛇,引诱夏娃去偷吃禁果,并分给亚当吃。上帝遂把他俩驱逐出乐园,并且再不让后人寻见这个乐园了。

    库尔纳现在是一个幽静的游息地,镇上有精致的酒吧间和饭店。那纵横交错的河网和一望无际的椰枣树,向你证明:为什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古代文明的一个摇篮。

    从库尔纳向南,沿夏台阿拉伯河两岸是看不见尽头的郁郁葱葱的椰枣林。这里有一百四十多万棵枣树,四千多个枣树品种。这里出产的椰枣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

    你知道“伊甸乐园”在哪里吗?传说中的这个乐园就是现今伊拉克南部的库尔纳镇。库尔纳坐落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处涡流回旋的转角上,这里是夏台阿拉伯河的起点,河岸上有一个不大的树根,据说这就是《圣经》中所谓的“智慧树”。多少年来,它帮助每个富有想象力的游客编织了关于远古的梦景。

    ——摘自《浙江日报》1986年6月21日第四版

    3、《宇宙的进化》——高军

    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物理系统不管其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将演化为最无序、最混乱的状态,而且是满足热力学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熵总在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值。显然,它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有序的物理世界图景相悖……

    ——摘自《飞碟探索》1992年第4期第26页

    4、《世界首富说自己是世上不幸的人》——孙桑波

    文莱国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有370亿美元的财产,但他仍说自己是世界上不幸的人。这位苏丹国王有250辆豪华汽车,但他的国家却没有供他尽情奔驰的公路;他有各种豪华的汽艇,可他却不喜欢大海;他每天都要乘私人波音727上天空翱翔,但只不过为了兜风散心;他有一座美丽如画的高尔夫球场,但从未打过一场球;文莱气候炎热潮湿,但他却不肯用空调;他有闭月羞花之貌的一后一妃,可他讨厌两人争风吃醋,从不与其交往;他有700名全副武装从英国借来的尼泊尔士兵,但只是为了供他检阅,他凡事一概自己说了算,但仍供养了一个庞大的从不开会的国会。他居住的宫殿豪华至极,屋顶就占20多公顷,清一色的金瓦;宫内有一座清真寺则是整块黄金搭成,宫殿有1876间屋子,装满了世界的珍宝名画,厅堂内的巨大水晶花瓶也堪称世界一绝,里面的玫瑰花全是由黄金、钻石、玛瑙、宝石制成。甚至大厅的电灯开关也是金的。他的资产全部投资到海外。他有一间电脑房,他喜欢拨弄电脑,随时审查他的财产。他每小时的进帐达400万美元,此外,文莱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也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48岁的国王任性得像个孩子,在国外旅游时,若需要购物就买下整座百货商场,要住宿就买旅店,他已先后买下了伦敦几家最漂亮的百货公司及美国的大饭店,因为他不喜欢逛别人的商店、住别人的旅店。

    ——摘自《钱江晚报》1993年3月9日

    5、耶稣和圣诞歌曲《平安夜》——吕兆楠

    每年12月24日为圣诞前夕,25日为圣诞节,即耶稣降生之日。圣诞节节期为12月24日至1月6日。世界公元纪元也是从耶稣诞生开始计算,所以耶稣基督诞生已有1987年了。在这神圣的节期里,**们举行各种聚会,高唱圣诞颂歌,互赠圣诞贺片、圣诞礼物,到处挂灯结彩,安置圣诞树,恭贺圣诞!

    圣经记载,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原是一名童女,在嫁给约瑟之前受圣灵感动而怀孕的。约瑟感到羞辱,本想休了,由于主的使者向他梦中出现,后来把妻子娶过来不曾同房,等生下儿子按主的嘱咐取名耶稣。

    由于耶稣是圣灵之儿子,所以备受人们的崇拜。历代作曲家也为此谱写了大量圣诞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圣诞歌曲为《平安夜》。虽然它的诞生仅170年,但其流传之广是任何歌曲所不及的。《平安夜》首次演唱在1818年12月24日,当时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附近本多夫镇小教堂内。据说当天风琴发生故障,临时改用吉他伴奏。《平安夜》的作词者为不出名的小教堂牧师摩尔,谱曲者也为不出名的当地小学教师葛路伯,小镇奥本多夫由于这首圣诞歌而出了大名。

    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信徒们称呼12月24日的夜晚为“平安夜”。

    ——摘自《温州日报》1988年12月24日

    6、《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吗?》

    ……某些量子力学实验表明:光是没有时间的,这将导致出某种观念。你还记得洛伦兹变换式吧,光速下,时间可简化为零。那么,从光的角度看,宇宙中所有光的存在是同时的。换句话说:顷刻之间,整个光的分布结构就已在宇宙中建立起来。无论恐龙、蒙犸象,还是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与我们同在。宇宙间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历史、所有的时代都已同时存在,这一事实让人难以想象……

    ——摘自《飞碟探索》1988年第6期第4页

    7、《宇宙为人而创造?》

    [香港《快报》3月13日文章]题:法国科学家提出人类起源新假说

    原文提要不断扩大的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生物存在?人类如何出现?法国天文物理学家新近提出与当代哲学观念完全相反的人类起源假说……

    法国天文物理学家达马里和兰贝在1994年12月底出一本新书,支持一种名为“人类起源”的科学假设,同时也采用这个名词作为书名。他们对世界、宇宙的看法与当代哲学完全相反。

    当代的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类一切现象看成荒谬的,人出现在宇宙之中,只不过是偶然,人类与太空各自存在,互不相关。但“人类起源论”却依据科学家的观察所得,认为有一种极大的可能性,即整个大宇宙并非混沌盲目,反之,正为了创造生命,也就是人,宇宙才被特别塑造,这推测冥冥之中存在一种“创造”,即大爆炸,而这个“创造”乃带着目的性,宇宙非但不荒谬,而且还是紧密连贯的结构体。

    宇宙为人而创造?

    这种看法最近在科学界中开始出现并扩散,尤以思索人类起源、演化、乃至宇宙命运的太空学专家们反响最大。这群太空学家所关注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和宇宙间存在着关联性吗?有可能找出一个深层的接合点吗?

    目前已知,宇宙在不断扩大,如气球膨胀一样,推测自其开始形成至今,至少超过10亿年。兰贝等科学家的看法是,持续这么长的过程并不是偶然,没有这段恰好的太空形成期,生命就不会出现,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生命发生的条件。

    达马里表示,在宇宙早期约10亿年时,别说生命,连地球都还没形成。我们这个银河系中飘浮着一些厚重庞大的年轻恒星,这些星体怪物的重量比太阳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它们的燃料用完后,内部就开始冷却、收缩,然后剧烈爆炸,一些沉重的物质便散落在星际间,包括在其核心内制造出的铁质,太阳就在这种环境下形成。这些丰富的沉重物质也形成许多坚实的小星球,如地球。

    在古老的星体群爆炸相当久之后,我们的太阳系才缓缓孕育,譬如地球的形成就花了七八十亿年。直到现在,科学家还能从地球的物质中,找出爆炸后的残余物,包括从人身上穿的衣服到坐的椅子,都有“迹”可循。譬如人类血液里的铁质乃起源于80亿年前的巨大星体的熔融核心中,而当时地球根本还不存在。

    兰贝等科学家认为,宇宙这么大、这么老,是为了孕育地球、生命及人类。有某种非常精确的法则和自然参数在支配着宇宙的演化,生命也不例外,宇宙的平衡就取决于这些参数和同样极端精确的常数,而人类已渐渐发现这些精确的数字。

    譬如,假设碳核的内部激活点不是精确地位于正常状态之上的7.653百万电子伏特,这些核就永远不能合成,碳也就无法形成。没有碳,就不可能产生有机化合物,也就没有生命、没有花、没有万物。换句话说,若碳核的属性稍一不同,现有的一切便不存在。这么精密的一种过程的调节正是一个待解的谜。

    自然法则众多常数

    再举数例。假设生命出现初期,地球上的电磁力强一点或弱一点,万物就不会滋长。或者,宇宙的密度在当时过高或稍低,那么银河系、太阳、地球也永远不会存在。或者,太阳的吸引力稍微弱一点,则地球将会在更大的轨道上移动,地球上将冰冷一片,根本不适合生物。

    也就是说,自然法则中含有一切的常数,这些常数值形成了世界与生命。但这些常数值至今都无法被解释,如为什么光的速度是每秒29万公里,而不是35万公里?为什么万有引力的常数是这个强度,而不是低一点?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常数值与人的存在维系着一种特殊关系呢?

    “人类起源”所要探索的便是这问题。兰贝表示,观察宇宙诞生后的环境,要在一个既定的星球上出现生物,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其所需的各方条件配合非常困难,所以他们推想,人在宇宙中得以存在乃是混沌初造时一种选择的结果。

    人类能存在是奇迹

    若以概率来计算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可能性,科学家们得到的机率基本是零。美国研究者哈特举例指出,一个可以复制的有机分子由偶然的碰撞而自发性出现的概率可以说不存在,因为复制所需的累积资料能力相当复杂,这种分子以偶然方式产生的机率微小到不值得重视。依照哈特推算,4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概率是10的负30次方。这么微小的数字衬托出,人的存在简直是奇迹。

    既然出现生物是这么不可能的现象,为何最后还是在地球上出现呢?科学界有一种“多重世界”的假设,内容是说,宇宙不只一个,而是无限多个,有的跟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多少相似,有的则完全不同,而此刻正同时存在着许多宇宙,其中大部分都很贫瘠。因为其法则和物理属性无法出现生物。而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地球之所以能够出现生物,乃是无数次经验的结果,在此之前,大自然在无数的星际地区支配过无数次的尝试,其中一个偶然达到生物出现的目的,而那些失败的尝试便产生上述那些贫瘠的宇宙。

    宇宙产生利于生物

    兰贝等人不赞成这种假设,因为它无法获得科学的实验证明,无从查证那些无数的宇宙。他们认为地球这个宇宙存在的事实暗示着这个精密的调配一开始就属于这整个系列之中,并不是因为经过许多尝试,自然就“碰巧”产生一个利于生物的宇宙。

    因为在地球这个小行星上,如你我所见,必需几百万个因素自行结合,以便使原始的脆弱分子有充分时间形成长串复杂的锁链,再让这些锁链受到保护,演化成简单的生物系统,接着,这些生物系统再适当改变环境,以利演化出人类。但兰贝等人所主张的,并不是目的论,目的论形态的解释是对一种现象或系统指定一个结果、一个目的,这种命题与科学步骤完全相反。

    他们只是察觉到宇宙似乎被极端精确地支配着,但这不是表示他们以科学立场确定这个精密的调节起于一种意图,因为人类无能力立即查证这种精密调节的原因,人类概本还不知道游戏规则。

    总之,“人类起源”主要论点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子到太阳,宇宙的呈现像个精巧组织的整体——一个不断复杂演进的系统。这个宇宙可以被称为人类的宇宙,因为它似乎有一个目的:使生命和人类的出现成为可能。即是,它的物理架构促使生命、人及意识必然出现,因此宇宙不但不荒谬,且具有某种更深的意义,而这其中,人类应是关键之一。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5月2-3日

    8.《飞机撞上不明飞行物——加加林死因新说》

    【俄罗斯《星期》周报5月31日一期文章】题:飞机撞上了不明飞行物——加加林死因新说(作者俄罗斯航天局精密仪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米尔诺夫)

    现在许多人对不明飞行物的存在毫不怀疑。关于这一现象的本质,我认为最具说服力的假说是,不明飞行物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等离子体团。这种物质来源于地球,外表看上去像火柱、火球,或是像纺锤、大饼和圆盘。等离子体团的电流可形成强大的电磁场,这种磁场可以在较远的地方使电子设备失灵,或引发火灾、爆炸等现象,还会使人的心理出现异常。小规模的等离子体团称为“球状闪电”,虽然被称作“闪电”,但它有时是在非雷雨天气下形成的。多数情况下,等离子体团不会给人带来危险,但有时与它遭遇会产生不愉快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后果。

    一次,一位飞行员驾驶一架歼击机准备从1300米的高空降落,忽然他发现在飞机的正前方有一团直径达5米的火球。火球在前方飞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消失了。紧接着便传来了爆炸声,发动机熄火了。飞行员在艰难着陆后发现,飞机的部分外壳和垂直安定面的上半部分被炸掉了。还有一些遭遇等离子体团的事例。人们甚至还尝试过用导弹袭击这种不明飞行物,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要么是设备莫名其妙地出了故障,要么是导弹提前爆炸。

    1996年7月的一天夜晚,从纽约飞往巴黎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长岛附近爆炸。这场灾难的目击者称,

    他们当时看到飞机附近有一个发光物体,当时雷达的显示屏上也出现了类似的信号。我认为,这很可能是等离子体团。假如这是一枚导弹,那么应该有人看到导弹在空中的飞行过程。官方对这起空难原因的调查结论并不明确。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据统计,至少有1%的空难事故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

    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30年前突然遇难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专家们当时考虑了多种可能性。

    他们认为,加加林的飞机可能是因陷入另一架飞机的涡旋气流而失控,也可能是为了躲避某个障碍而陷入螺旋状态……他们并没有对等离子体团一说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一说法是有重要依据的。

    奥布宁斯克反常现象协会主席沃罗比约夫在调查此事时找到了几名目击者。据名叫奥西波夫的证人讲,当时有一个“发光的怪东西”从他头上飞过。这个东西“简直有上千个太阳那么亮”,一架飞机紧随而过,坠地爆炸。另一位目击者谢苗诺夫的描述与他的朋友完全一样:首先是在树林上空出现一个大火球,而后在它不远处出现了一架飞机。虽然飞机没有撞上火球,但它却急速坠落。接近地面时,飞机急跃而起,随后又俯冲下来,掠过树梢,一头扎向地面。当地的一名护林员也目击了这次事故的全过程,不过他说,飞机和火球好像还是撞到了一起。

    沃罗比约夫根据上述情况得出结论:加加林是因为碰上了等离子体团而遇难的。当时,不明飞行物以大约45度的倾斜角从树林那边向加加林驾驶的正在转弯的飞机飞过来。这样一来我们便明白了,为什么飞机在转弯

    后便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为什么飞机会陷入螺旋状态。

    ——摘自1998年6月7日《参考消息》

    (全文完)

    感谢温州弟兄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