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克莱
·十二月一日·怎样去认识上主
上主有三个困难的问题。
祂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人认识我?”
人毕竟是人,不能成为上主后,才能认知上主。上主要是不来将就人,人无论怎样寻求,也不能认识祂。人必须靠上主的启示,才能认识祂;靠理智的推测是没有用的。
上主怎样把祂自己启示给我们呢?
祂通过世界的华丽和富实来让我们认识祂。
祂通过人来体现祂。
祂通过耶稣基督来彰显祂。
祂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人仰望我?”
人生的许多经验都是为了让人有机会思想上主的。上主许多时候借着人身体的痛苦和软弱向人说话。苏格兰布道家莱顿(1611—1684)在他患病的时候说:“我在病床上所认识到的上主比我一生还要多。”有时候上主借着人的失败向我们说话,有时候我们得丧失不关重要的东西,才能让我们回头去得到与我们的生命密切有关的东西。
莱顿说得好:“要是上主的美善不能把人领向祂,人的软弱和绝望会把他掷回上主的怀抱。”
人生的经验,人生的苦难,是要让人转向上主,思想祂。
祂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人爱我?”
强迫人来顺从祂,绝不是上主的旨意。祂唯一能够用的,只是爱的感召。祂所要的人的顺从,必须是发自爱心的。因此我们看见了上主在人生中、在世事上,特别是借着耶稣基督所彰显的大爱,我们终于不能不说:“我们爱,因为上主先爱我们”(约壹四19)
·十二月二日·绝不可失去的东西
人生有几件东西是绝不能失去的。
我们不应该丧失自制的力量。
一个容易发怒的人,是社会上一大问题。遇到脾气暴躁、不能自制的人,就像遇到火药管,处理不慎就会爆炸。人的脾气一来,会说出、做出事后深深痛悔的事。
发现死海古卷在中东的昆兰社团,是一个隐居的地方。古时候如果有人要参加这个著名的教派,第一个所要问到的问题,就是他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他要答复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你和他人相处得好吗?”凡是想参加教会侍奉的人都应记住:要是和人处不好,别进去。要是有脾气,先把脾气去掉;要不然干脆放弃。
我们不应该丧失冷静的头脑。
一旦有危险或者灾难发生,最大的问题不是那些受害的人,而是那些张惶失措,呼天喊地的人。
诗人吉卜林说:“真正成熟的人的记号是:在你四周的人都失掉了理性、群起责难你的时候,你仍旧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
我们不应该失掉希望和人信心。
我们很容易是自己、对工作、对教会、对整个世界失去希望和信心。
画家笔下的希望之神大都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昂首阔步,笑对风暴。英国画家瓦茨(1817—1904)对希望的认识高人一等,他笔下的希望之神是满身创伤,衣裳破碎,伤口还在淌着血;手里的七弦琴只剩了一根弦,但是她的双目却闪耀着光芒。
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一种遭遇了人生万般坎坷,仍旧带着笑注视前路。对基督徒来说,这是又真又实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是充满了希望。这希望不仅止于今生,而且进入来生,是不朽的,是永远的。
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充满希望的信心,是我们绝不可失去的人生三宝。
·十二月三日·应该多姿多彩
在西方,对比之下,基督教可说是平淡而缺乏姿彩,基督徒也大都无声无色。
先从衣着来看。
做牧师的有什么理由一定要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礼帽,披黑色的雨衣呢!一个为上主报好信息的人,有什么理由要穿得像天天去参加葬礼一样呢!
要是能把牧师的服装来一次彻底的大改革,教会的形象一定会大大不同。
对生活的整个态度也是如此。
在许多人心目中,信仰这回事十分平淡,只是对现世的否定。修女们通常都被当成救死扶伤的圣徒;可是在小孩子眼中,看见那黑袍、黑鞋、黑袜和苍白的脸色,感觉会是不同。
多么盼望能有更多的基督徒给世人一种乐享生活的好印象。
有位犹太都教师说过一句饱含真理的话:“到了审判的日子,每个人都要把他快乐地享受过的和没有快乐享受过的美好事物一一交代出来。”真正为人纪念的基督徒,真正能吸引世上男女归信上主的基督徒,应该是像圣弗朗西斯那样笑对人生的基督精兵。他们住在一个充满天父所造的美丽事物的世界,哪能不发生喜悦的欢歌?
基督徒不要再平淡而缺乏色彩,应该开始变得多姿多采,让世人可以重新看见基督信仰的缤纷光彩。
·十二月四日·真信仰(一)
英国圣经学者莫法特在他所作的《前天》一书中,对宗教信仰下了一些评断。
宗教信仰是疯狂的。
罗伯特·欧文谈到“信仰疯狂的不同面貌”。
为信仰而疯狂,有的错误,有的正确。错误的是走向狂热主义,形成宗教**和极其野蛮的行为。
罗兰夫人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曾假尔名以行。”我们要是回头读读教会的历史,几乎可以说:“宗教,宗教,多少罪恶曾假尔名以行。”
教会把所谓的异端分子烧死,用憎恨的心来传讲天父的爱。这样的日子,不问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不属真正的宗教信仰,而是疯狂。
]为信仰而疯狂也有它对的一面。耶稣的亲友就曾说过耶稣:“祂癫狂了”(可三21)。基督徒不动摇的忠心,百分之百的忘我,无私的服务,牺牲小我的施予,能为朋友舍命的爱,这些在把眼光放在现实世界和它的物质标准的人来说,好像是疯狂的。
有时候,一个努力生活的人,在无神的世界里面,看来也好像疯狂。
宗教信仰是幻想。
罗马历史学家吉本,在基督教会刚刚建立不久,说过一句带嘲讽的有关宗教信仰的话。他说:“宗教不问是哪一种,在一般人心中都同样真实;对哲学家来说,却是同样虚假;对执政的人来说,却同样有用。”在哲学家眼中,宗教信仰不过是幻想,所以有一种心理学把宗教信仰所说的天父和天父的大爱,看成是人自己的需要的反射;事实上,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对这种说法最有力量的反击就是:一切的幻想到最后都会发现是虚幻的,因为人如果真的把生命寄托在幻想上,这些幻想立刻会崩解。可是基督信仰却一直是千千万万的人和每一代的人,都能见证的伟大的支持生命的力量。
·十二月五日·真信仰(二)
说宗教不好的话,已经介绍了一些;现在要介绍莫法特所说的一些好话,他对宗教信仰有很不同的看法。
信仰是对人生的挑战。
信仰当然不常常是一种挑战。有人反对宗教,因为“它不是人生的战斗前线,而只是后方的救护。”有些人觉得宗教信仰不是让人勇敢地走出去面对人生;只是失败后创伤的将息。
有时候,宗教信仰好像是为来世而有,所关心的是死后而不是今生;而所谓的来世,也不过是小说家斯蒂文森所说的“去坡度一次永生茶会的神仙故事”。
可以趔的信仰的确是对人生的挑战。真信仰能唤醒一个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不满,让人可以同时看见现状的不足和前景的美好。信仰让一个人有勇气去把不足的变成美好。真正的宗教信仰可以鼓励一个人去改变自己和世界。
宗教信仰是力量也是平和。
小说家易卜生很看不起敬虔的生活,好像一个人一敬虔就失去了生命的力量。
可是多少个世纪以来,历史的事实一再证明,信仰能让胆怯的成为勇士,懦弱的变成强壮,能化失败为胜利。使心灰意懒的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是因为信仰能让人得到平和。这种平和不是躲避,不是偷安,更不是对现状的默认,而是一种泰然的力量,可以应会诊任何在今天或在永世里会发生的事。这种平和是力量开出的花朵。
疯狂、幻想、挑战、力量与平和都是世人对宗教信仰的不同看法。真正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只有从生活的实践上去证明它。
·十二月六日·阔别
十八世纪英国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弟弟查理·卫斯理,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布家领袖,我们从查理所写他的传记中,可以充分认识这一占。查理不像他哥哥,他的婚姻生活幸福而美满。
查理也像约翰,在外旅行的日子多,在家的日子少。可是即使在旅行路途上,他也有办法和他的妻子莎丽遥遥越过山河的阻塞相见。他和妻子事前商定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祷告,又在某些特别的日子选定一个相同的时间同时祷告。这样,二人虽然分离,却好像能在天父的施恩座前见面。
有一次,查理去到爱尔兰布道,他给莎丽的信中说:“记得每逢礼拜一的中午和每天下午五点钏的时候来见我。”因此每个礼拜一的中午十二时和每天傍晚五点钟的时候,他们守住同时祷告的信约。他们之间虽有千山万水,仍旧能够见面。
我们都有朋友,有些已经不在我们身边,要是二人之间有真诚的友谊,即使阔别许多年,那份友谊会香浓如故,丝毫不减。可是约翰逊博士有一句话应该常常记住,他说:“与朋友的关系应该经常修好。”友谊像花木,好好照料,一定欣欣向荣;疏于栽培,便要枯萎。我们因此要注意几件事:
你和朋友离开后,常常给他写信吗?
大多数的人在书信上都有疏懒的毛病。一个家庭要是有一位勤于写信的人是十分幸福的。
今天我们有了电话,比写信还方便。
有时候。我不能决定到底电话是福还是祸,特别是当电话的铃声从晚上一直响到深夜的时候,我旅行的日子也很多,在外时,我每晚一定给妻子打个电话,因此收到电话的帐单时,数目常常十分惊人。可是电话可以解两地的相思,每一分钱花的都值得;每一秒钟花的都有价值。
思念也有它一定的作用。
世上有许多的事很难解释,无法从理论上去说明。精神感应这回事比我们所知道的应该还奇妙。心中思念之情,的确可以跨越万水千山,传给所爱的人。
两人之间虽有千万重山的阴隔,借着书信、电话、思念和祷告,可以一一把它夷平。
·十二月七日·片面的真理
我们说的话如果半对半不对,是很危险的。
我们有时说:“天父会给我们预备。”
这当然是对的,但必须能先自助才有天助。我们祷告说:“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这不是说我们可以坐在安乐椅里,舒舒服服的打盹,一觉醒来,就会看见满桌都是饭菜和糕点。谁都心里明白,要有饭吃,得耕得种,还要打谷,还要辗磨;得付出辛苦的代价,才可以糊口。
“天助自助者”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如果要天父供应我们所需,我们先得助祂一臂之力。
我们常常说,天父要是给了我们一个任务,“祂一定会给我们力量去完成”。
这话也是半对半不对。
舍己的奉献,让艰苦的工作化为神圣。这话说得真是对。答应做一件事,虽然有献身的热诚,去不等于说,可以不经过操练、学习,便能负起责任。艰苦的锻炼成了他来完成他不可逃避的责任,天父假如呼召了你我,我们必须帮助祂来完成祂交付的工作。
我们常常说:“天父会给我们开路。”
这当然对。不过我们必须起来去找路,偷懒和不负责任,都是天父所不容许的。
天父常常氢门指给我们看,我们得自己去找出钥匙,还得去打开那门,自己走进去。
对天父的信赖,要有正确的态度。信赖不是守着等天父替我们做,而是靠着天父的帮助,自己动手去做。
有天父在一起,无事不成。天父给我们的是一个个的希望,让我们去把这些希望变成现实。
·十二月八日·观点与角度
一个在法国的讨论小组,主持人是一个牧师。在这个小组里不同信仰和背景的人有机会坐在一道交换意见。参加的人读完了耶稣和撒玛利亚的女人在井边的故事以后,牧师开始问每一个人读了这故事后所得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先问那位基督徒:“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基督徒回答说:“我最惊奇的是耶稣为什么会向一个**讨水喝?”
这个所谓基督徒是站在体面的观点说话的。
体不体面是他衡量事物的标准。这当然不是基督徒的标准。
你也许还记得邓肯牧师在圣餐礼中对一位女信徒所说的话。她不敢拿过圣餐杯。这位伟大的教牧对她说:“姊妹,请接过去。这是为罪人预备的,也是为你预备的。”
教会是罪人的家,主耶稣是罪人的朋友。
基督徒的真正的目标不是去找一些体面的人,我们首要的工作,也不是去建设新环境。重要的是先改造人,让他们成为新人。
一旦有了新的人,有了新的心,趔的良善,真正的圣洁,就会随之而来。然后这些新人才能去创造新的环境。基督教的目标不是那些属世的、俗套的对面子的讲求,也不是只单单注意环境物质的改善。我们的目标是人的重塑。
凡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计划都派不上用场。
·十二月九日·耶稣的怒气(一)
暴怒是不好的,要说明什么是暴怒比说明怎样善用一个人的怒气要容易得多。怒气用得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事事物物要怎样用才最适当,有一个可靠的方法,这就是看耶稣怎样用它们。
让我们耶稣怎样发怒,以及哪些事物引起祂生气?
耶稣看见伪君子就生气。
伪君子三个字在希腊文里面与“演员”是同一个字。伪君子是一个装腔作势,扮神弄鬼的人,他的生活就是欺世盗名,他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套。伪君子是一个方行不符的人。
耶稣不喜欢外表上的敬虔,祂喜欢内心的良善。凡是在人面前一套,在人背后又是一套的人;凡是在主日假装虔诚,在别的日子彻头彻尾世俗的人;凡是口里讲爱、讲服务,在生活上却充满了仇恨和自私的人,都会让耶稣见了生气(太六2,5,16;七5;十五7;二十二18;二十三13—19)
耶稣对不负责任的事十分生气。
耶稣很少在话语中责骂人应该下地狱,可以在他讲的富人与拉撒路的比喻中,用了不少的话责骂那富人(路十六19—31)。这个有钱人做过些什么事呢?原来有人把讨饭的拉撒路放在他的门口,他既没有叫人把拉撒路搬开,也没有在经过的时候踢这个讨饭的一脚。他把拉撒路当成门口景观的一部分。他自己有钱,而拉撒路却穷得要讨饭,了却毫无感触。这种贫富的悬殊在他眼中看为当然,从来心里没有想到造成拉撒路今天的境况,他也有份。他对一个在痛苦中的同胞,居然一点责任感也没有。
俗语说得好:财主进地狱,不是因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而是因为没有做应做的事。
耶稣的怒气是针对人的自私而不负责任而发的。
·十二月十日·耶稣的怒气(二)
耶稣不喜欢重制度而不重人。
耶稣有一天在会堂里,传统的犹太人静静地站在一旁,要看耶稣会不会医治一个有病的人,因为那天是安息日。耶稣怒目看着祂周围的人(可三1—6)
凡是看重神学的系统或者教会行政的系统却不爱上主、也不爱自己同胞的人,耶稣非常讨厌。今天教会的一个大毛病,就是时时抱住制度,反把天父放在一边。这,一定会让耶稣生气。
耶稣不喜欢一切的剥削。
这正是耶稣要洁净圣殿的原因(可十一15-19)。在约翰的记载中,我们看见愤怒的耶稣,拿着鞭子,把那些做买卖的人赶出去(约二13—17)兑换银钱的人,用不合理地高的兑换率来剥削到圣殿里朝拜的人。在殿里买一对鸽子要付出比外面高过几近二十倍的价钱。耶稣愤怒是因为有钱的人凭借既得的利益来剥削穷人。
引起耶稣愤怒的是什么呢?是虚伪、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看重制度胜过上主和人、是为了私人的利益剥削人。保罗说:“生气却不要犯罪。”对像这一类的事,生气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美德,不是犯罪。
·十二月十一日·变质
“百合花要是腐烂了,气味比败草还难闻。”
这真是人生的悲剧。本来是最好的事物,会败坏到变成最不堪受的东西。
试以希特勒所看重的四大美德做例子来说明。
对国家的爱。
爱国是很高贵的事,可以对国家的爱可以变质到高抬自己的民族,以世界的主人自居,看不起其他一切的人。对国家的爱也可以变成白人至上主义,以致看不起其他的种族。爱国心可以变成征服他人土地的欲望,养成对权力的贪求。爱国可以导致用暴力和强权来宰割他人的野心。
面对逆境的勇气。
有勇气面对逆境,能使人不畏艰苦。但是同样的勇气,可以让人变得顽固,变得自私,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反而看不清环境,不能脚踏实地的去面对它。
忠于领袖。
忠于领袖应该是很值得赞扬的美质,可以保罗发现对领袖的忠心让哥林多的教会**,因为信徒分门别类,说是属矶法的、属阿波罗的,或都属保罗自己的,对一个领袖的效忠能成为破坏和分化教会的力量。
因此在教会里面所要求于信徒的,不是对自己领袖的效忠,而是对我们的唯一的领袖的忠心。这位领袖就是耶稣基督,对祂的忠心应该高于一切。
为了达成目标,甘心服从。
要达到伟大的目标,一定需要大家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可是常常会变成只是为了服从而服从,失去了要服从的目的,就好像禁欲主义能变成只为了禁欲而禁欲。
服从也好,纪律也好,要不是为了去达到高尚的目标,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最好的事物很容易变成最坏的东西,这件事真应该让我们警惕。要防止这种悲剧发生,唯一的办法是让耶稣基督成为一切的中心。要是能让祂作中心,其他的都能走上正轨。
·十二月十二日·自我批评
加伯特大主教在他八十一岁生日那天写有如下的一段日记:“大家一起对我非常客气,是我不配受的。他们把我看得太高,说我是肯献身的教牧,心地慈祥的老人,也是敢说话的先知。他们没有看见那个真我是何等的自私、自高自大、希望得人称赞,非常懒惰、贪心、怯懦。人到老年才明白已经坐失了多少可以改过的好机会。”
加伯特天赋有肯自我检讨的恩赐,这应该是一切恩赐中最大的一个。
希腊哲人劝人:“认识你自己。”我们大都透过玫瑰色的镜片来看自己,大多数的人都不能看出自己的缺点。能敢于自我批评,能看出自己的缺点,是很重要的修身的功夫。
怎样才能学习到对自己坦率的检讨呢?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呢?一定要先有一个标准、一个模范,可以来和自己作比较,才能学到功课。
历史上有一些人十分的纯全,让别人见到会自惭形秽。法国克莱尔修道院的伯尔纳修士就是一个例子。院里的僧侣都不敢到他面前来,因为和他一比较,就会发现自己是何等不足。
雅典政治家阿尔西巴特曾经对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恨你,因为每次我见到你,就看出我的真面目。”
耶稣为我们树立了可以比较的标准。
活在世上的人都能从批评中得益处,只要他能虚心的去接受。活在这世上的人也都能从学习自我检讨中得到进步。唯有能看见耶稣所建立的标准,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耶稣因祂自己受的羞辱,让我们得到恩佑,可以起凡入圣。
·十二月十三日·你有受人批评之量吗?
考验人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怎样接受批评。
有的人听到批评会十分恼恨。
对人家的批评恼恨的人,会陷入三种不利的状况。
第一,因为他自认是世上最重要的人物,所以他不能居于人下,为一个领袖或任何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第二,因为他自认只有他自己是对的,所以不能和旁人合作,一道行动。
第三,因为他不肯承认自己无知,有任何缺点。所以不能虚心学习,也不会有进步。
有的人听到批评意气用事。
有些人只要听到一点点批评的话,就会停手,把工作放下不干,就像儿童游戏,闹意气不玩一样。对这样的人不可以纵容他,如果他们要走,就让他走吧;没有他们,事情反会做得更好。
有的人听到批评会做出过分敏感的反应。
这种人感情分外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也很容易灰心、沮丧。这种人听到批评,倒不闹意气,而是心灰意懒,把事情搁了下来。
有的人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
我们常常听到古代的智都告诉我们说,真有智慧的人是能承认自己无知的人;一个能有真正进步的人,是明白学无止境,事情永远可以做得更好的人,因此他会不断想办法把事情做好。
满招损,谦受益,对自己做的事自满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十二月十四日·你会批评人吗?
接受批评固然是一种艺术,给人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有些批评完全是为了要刺伤对方而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差不多人人都有若干权力的欲望,有的人无情地残酷地批评别人,希望人家怕他、畏他。
批评他人可以是因为自觉了不起。
我们自认为比别人高明,看不起人家,挑剔人家的毛病,好像自己是个完人。事实上,谁能无过。
自以为高明而做的批评很少见效,因为缺乏同情。要批评他人,请记得布道家惠特斐尔德的名言,他看见一个人上断头台的时候说:“若不是上主的恩典,我也会去。”
正确的批评有两种:
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作的批评。
圣诗作者以撒·瓦特少年时赴礼拜与父亲一道回家,嫌礼拜唱的圣诗太过于枯燥。他的父亲对他说:“你何不给我们写一两首好的圣诗。”瓦特立刻开始了圣诗的写作,后来成了英文圣诗作者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还有发自爱心的批评。
受不是盲目的,有爱心的人看得比谁都清楚。他不会让所爱的人过一种不应该有的生活,浪费有用的才能,或者走上一条会以悲剧结束的道路。
这样的批评里面,满有温柔、同情和了解,是一种出乎爱心的责备。
·十二月十五日·别动它
第一次大战(1914—1918)期内,有一队英军为敌人包围,久久无法突破。被围期内最大的问题,不是被歼灭的危险,而是无聊、烦闷。队伍里面有一个很有文化水准的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这个人最苦闷的就是没有书可看,百无聊赖,他只好去找军中的牧师,相信你也许会有一些书,可是那位牧师能够借给他的只是一本圣经,
这个人看见圣经,认为对他毫无用处,不想接受;可是实在没有书好看,双把圣经拿了过来,他翻开,读到《以斯帖记》。
不管《以斯帖记》这本书的信息是什么,他至少是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可以折成一部感人的电影。这个人欲罢不能,把《以斯帖记》看完了。要是圣经都像这本书,那是挺值得读下去的。他真的读下去了,后来接受了基督。他的确是读了《以斯帖记》而接受耶稣基督的。
有人告诉我说,有一位军医是读了《利未记》而归信的,因为这本书里面所记关于卫生和洁净的条例十分仍道理。
有人说,全本圣经里头有两本书可以拿出来,而圣经的内容丝毫无损。这两本书应该是《以斯帖记》和《利未记》,可是前面所说到的两个人,就是因为读了这两本书而得救的。
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一个功课:最保险的办法,是让全本圣经完完整整别动它。公元二世纪有个叫做马吉安的人,他是最早批判圣经的一个人,他保留自己喜欢的部分,扬弃他不赞成的一些经卷。拉丁学者特土良说,此人是用裁纸刀批判圣经的。
今天也有这种趋向。谁也不会说《以斯帖记》有《约翰福音》那样的宗教价值,或者《利未记》能传达像《路加福音》那样的救恩真理。
可是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圣经的每一卷书都能让我们认识真道,就连表面上看去最无可能的经卷,也曾带领人认识天父,得到祂的恩典。
让整本圣经完完整整,别去动它,因为谁也不知道圣灵会通过那一卷书向一个人的心灵说话。
·十二月十六日·发挥潜能
一个人可以做英雄,也可以成为懦夫;圣者,也可以当大盗;能够仁慈,也能残忍;可以文雅且富同情心,也可以粗鲁而凶暴。人是一个会走路的矛盾体。
这里包含了两种教训。
我们判断他人的时候,应该分外小心。
我们可以知道某人的一面,而不知道他的另一面。他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他也许风度迷人,可是在家里十分自私、霸道。他在办公室里盛气凌人,在家里可能和蔼可亲。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可单看一面;因为一个人会变,我们得注意他的全面。
如果这是事实(的确是事实),要改变人性,必须先明白人性里头存有这潜在的力量,然后帮忙把那好的一面发挥出来。
一个人总盼望人家常常从他最好的一方面来看他;也希望有人来帮助,让他经常能作出最好的表现。
耶稣就是这样帮助我们的。祂能够发现一个人的潜在的能量,祂能看出旁人看不出的另一面。一个人可以因着祂的恩佑,总能生活得接近祂应有的最好表现。改进自己的过程不会中止,因为我们很难永远处在最好的状态。所以我们越肯相信耶稣基督,倚靠祂的大能,我们就越能接近那高峰。
·十二月十七日·教会的形象
一般人对教会好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信徒多数是年纪比较大的妇女;教会的主要目标在保持在两性的尊严,循规蹈矩;讲道的内容保持在纳十二岁小学生听的水准上。这真的是教会的情况吗?
这种形象的确带有很高程度的准确性,应该让我们警觉。
主日崇拜的时候,的确是女的多过男的,而年龄都比较大。
教会对罪的看法,只是把醉酒、说粗话、赌博、**与男女私通等等当成罪。
毫无疑问,讲道的人通常都把听众的水准聊得很低,一般只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讲,很少深入涉及到生死的大问题。
当然不是全体教会都是如此,不过今天的教会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让我提出一点补救的方法。
教会必须果断地面对世界。
我们必须让世人知道,教会从道德的立场对世界重大的问题有什么看法。要有十字军的精神,教会才能年轻。
教会必须明白,还有比肉体的情欲更大的罪。
诸如骄傲、残暴,个人和社会的自私自利,以及拜物主义,都是很可怕的致命的罪。外面看去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里面邪恶荒淫。
这种情况不应该存在于教会里面。
教会的讲坛应该做到百分之百的诚实。
不可以躲开不谈问题,不可以怕讲了而引起其它问题。
讲道不能只顾讨人的喜欢、专门拣大家喜欢听的来说。要把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讲出来,不管大家喜不喜欢听。
要是教会敢想、敢说,哪会版今天这样的形象呢?
·十二月十八日·十字路口
教会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得做好几个重大的决定。
教会应该向后看还是向前看呢?
教会应该继续用十七世纪的英语说话,抑或用现代的语言向现代的男女说话呢?
教会是不是应该诚诚实实的面对现实,传播切合时代的信息呢?
我们应不应该继续说,因为一件事物用过了五百年,一个方法实行一千年,就一定好,而且伟大;抑或我们应该说,如果一件东西已经用过五百年或一千年,已不再合今天的需要呢?
我不是在答复这些问题,只是把问题提出来。
教会打算向外看,还是向内看?
教会打算继续成为一个人数越来越多沾沾自喜的团体,抑或应把眼光注视到已经完全和教会失去联络的千千万万的人呢?
教会的注意力是不是应该只放在本身的活动上,抑或应该关注到社会上从来没有和教会接触过的人呢?
教会今天最大的问题是应该退而自保,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团体,抑或应该大胆走向那些认为教会无关紧要的人当中呢?
我不是在答复这些问题,只是把问题提出来。
教会应该同意向世界作某种程度的认同,抑或应该坚持和世界分别出来呢?
比方说,在一个新的住宅区里面,教会能容许青年人在礼拜天的晚上做些什么呢?
为了和失落的一代建立一些人际的关系,教会可不可以容许一些现代消遣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却不是大多数的会友所能接受的呢?
教会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决定何去何从,应该正视目前面临我们的问题,不要躲避,不要只图保持现状来逃避。
·十二月十九日·希望
教会应该是一个永不灰心的团体。
有了对基督的信心,世界就有了希望。
环顾今天的世界,不能不感到人类已陷入一种自杀的疯狂中,继续下去,世界会混乱到不可收拾。已故瑞典大主教索德布伦说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这世界一个信仰基督的心灵。推动了这个心灵,只剩死的躯壳;若没有属基督的心灵,与野兽、魔鬼无异。”
主基督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方法,教会的责任就是让世界采用这个救世良方。
有了对基督的信心,个人就有了希望。
美国布道家富司迪克的一篇讲道的题目叫做“谁说你一定得停在老路上?”常常一个人会为自己辩解说:“没有办法,天生我就是这个样子,改变不了。”这真是大错特错。
不错,人没有力量改变自己;可是连基督都不能改变他的话;基督信仰的力量便成了虚谎。
若要教会去改变民办和世上的男女,教会本身必须先得改变。
我们观察今天的教会越深,就越能感觉到那一股浓浓的失败的心态。教会里面有太多的人消极地接受现状。聚会的人数减少,年龄越来越大;一般人越来越觉得教会与他们毫不相干。许多已经看见了这情况的人,认为无能为力,只有让它继续下去。一个带着这种心态的教会,已经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上主没有给我们失败主义的心态,去消极接受现实,他给我们的是一种属天的追求完美原精神,靠着耶稣基督给的力量和生命,会奋战去取得改变。
·十二月二十日·黑与白
在圣安得烈堂的一次聚会中,我遇见一位叫做阿基的尼日利亚人。这位十分英俊的阿基先生就要回到尼日利亚,担任联合教会的主教。他要回到他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那里,成为西非的基督教会的领袖。
有一天晚祷过后,阿基和我一道离开礼拜堂。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对他说:“我很想在你没有回国前,能够在诺克斯站过的诘台上站一会儿。你说好吗?”诺克斯是十六世纪苏格兰的改教家,也是有名的布道家。这时站在我身这次的是一位苏格兰教会的传教士,他在尼日利亚工作超过二十五年,学生时候是我的神学院一位出色的研究古典著作的人。他对我说:“阿其为人十分谦虚,除非你陪他,他不会自己去的。”我于是拉着阿基的手,两人一道走向讲坛,拾级而登,在诺克斯讲过道的讲坛上停留了一会儿。
对我来说,这是聚会中最伟大的一个时刻。我想在那顷刻,在那如彩云环绕我们的见证人当中;诺克斯的灵魂一定也高高兴兴的望住我们。
在这顷刻,古代与现代的心灵交汇。
在某些时刻,伟大的传统可以成为当世最伟大的感召。
在这顷刻,肤色虽有黑白,却手连手站在一道。
世上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建立真正的联合国,这就是在耶稣基督的教会里头。
·十二月二十一日·赴礼拜
我们至少有五个理由应该礼拜。有一些理由过去已经讲过,在年终的时候来重温一下仍是有价值的。
赴礼拜,让大家看见我们却到礼拜堂,可以向世上表明我们的心在那里。
去礼拜堂是告诉世界上的人,我们是向谁尽忠的。
赴礼拜是与基督徒有沟通。
去礼拜堂不只是向外面的人做见证,也是和教会里面的人有接触,成为基督身体不可分的一部分。
赴礼拜是给讲道的人一种支持。
牧养教会的人都知道,崇拜的气氛和成功,要靠全体会众的热切参与,远比讲道的人贡献得多。因为会众热烈的期待与盼望,才可以带出让主得到荣耀的赞美、诗歌和讲坛的信息。
赴礼拜是去敬拜上主,等候祂,听祂的话语。
我们通常都以为去做礼拜是听一篇讲道,这是错误的。崇拜里头有祷告,有读经,有音乐和唱诗,有奉献,还有圣餐,此外还应该有主面前的默想。要是在这么许多崇拜的内容中,我们没有见到上主的话,应该自己想想,见不到主的原因是什么。
赴礼拜是对自己的一种训练。
要是一个人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想在什么时候做才做那件事,这种生活方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人在生活上都需要一种灵性的纪律,特别当我们的精神萎缩,内心僵冷,完全不想动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勉强自己与爱主的人沟通;亲近主;接受灵性上的管束,天父会把出人意外的活力流入我们的生活生命中。
去上主的家中敬拜祂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若不注意这件事,我们的灵命会变得软弱无力,近乎残废。
·十二月二十二日·重质不重量
《申命记》二十章一至九节是一段非常有趣味的经文。那里开了一张单子,列明哪些人可以免役回家。刚刚建了新屋,或者栽种了新的葡萄园的人,可以回家,恐怕他阵亡,别人去用;刚刚订了亲,还没有迎娶的,可以回家,恐怕他阵亡得太早,别人去娶他的妻子。还有“惧怕胆怯”的人也可以回家,免得他们的怯弱影响到其他的人。
以色列的领袖们很明显地信守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原则。
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很少人不迷信统计数字,成为受害的人。要看一个礼拜堂兴不兴旺,我们先问有多少信徒,或者注册的会友有多少。纸上的数目字绝不能说明一个教会兴不兴旺。要找出的不是名单上有多少人,而是真正献身给基督和他的教会的有多少。二者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应该放在信徒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
在任何行业里面,都应该重质不重量。
要是某一种行业人手缺乏,比方说,教育事业,很容易把录用的标准降低,“渗点水”来扩充它的量。可是我们得记住,这世上有一条难以改变的定律;什么事一旦“渗了水”,就很难再回头,只有越渗越多,永无休止。我们宁可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素质。人数少点,可以把教堂的时间减少,照顾到了教学上的质,对儿童有益无害。
在教会侍奉的人选上,也遇到这个问题。
人数虽少,却都是精选的有奉献心的人。侍奉起来,会比一大群毫无奉献心的乌合之众,有效得多。宁可用最优秀的人才,有一两个人就很起作用,好过几十几百不肯把自己摆上的庸材。须知一旦把标准降低,即使做的时候只是权宜之计,再是要提高,永不可能。
·十二月二十三日·分享
世上有两种人:愿意和人分享和不愿意和人分享的。基督徒应该做哪种人是很明显的。
我们有责任和他人分享物质上的东西。
《路加福音》告诉我们,说民众去到施洗约翰那里,问他说:“我们应当做什么呢?”约翰回答说:“有两个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当这样行。”(路三10—11)
这里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分享:能干的领袖总是把工作和责任分给他人。
我花了三十年才学生这个功课。我是一个什么都要自己新手来做的人,这种做法对自己很不公平,因为人既不是万能,长此以往,势心崩溃。
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同工也不公平。不给他们负起责任来工作,是剥夺了他们作出贡献的机会,忽略了增减他们工作的责任。
教会里面常常埋怨找不到领袖人才;是不是因为太多的教牧把工作都担在自己肩上,以致没有机会训练他人呢?要是的确有这种情形,应该赶快改进。
若能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分享,合作团契的精神便油然而生,我们和别人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快乐。
·十二月二十四日·庆祝圣诞
伦敦《电讯报》星期日版,有次报导了盖洛普民意测验所调查大众对圣诞节意见的结果。
被访问的人中有百分之三十五说圣诞节是一个宗教的节日,百分之二十六认为圣诞节是一个假日,百分之二十三认为是与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机会,百分之五认为圣诞节是吃喝的日子,乘下的百分之十一认为什么都不是。
通常我没有细读新闻的内容之前,总会先看标题。报纸的标题是:“六成半的人心目中,圣诞节里没有基督。”这个标量的确可以让基督徒警惕。可以读过新闻的内容以后,发现编辑用这句话来综合调查的结果,值得商榷。因为标量也可以写成:“大众较多认为圣诞节是个宗教节日,因为认为圣诞节是宗教节日的比当作假日或和亲友见面机会的人约多一成。
即使如此,一百个人当中,事实上只有三分之一把圣诞节当做宗教节日,另外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认为圣诞节已不像过去那样带有宗教的意味。
过去,至少在我自己的家乡苏格兰,很少举行圣诞午夜礼拜,现在即使在苏格兰,差不多到处都欢度圣诞。礼拜堂里挤满了人,来唱古老的圣诞歌和赞美诗,听有关圣诞的信息。
过去,在圣诞节的那一天也很少举行崇拜,现在可很多了。我当年做牧师,我的礼拜堂里既没有午夜崇拜,也没有圣诞节当天的礼拜;现在两者都有。这样看来,情况并不像报纸说得那样坏。
要是圣诞商业化的结果,只是让丈夫送点礼物给妻子;父亲送点礼物给孩子,让我们都有一次十分慷慨的机会。如果这也是坏事,那比这更坏的事可多得多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孤单的人
前些时,我旅行,住在青年会的宿舍里,在布告板上看见一张十分吸引人的剪报,是从加拿大出版的一份报纸上剪下来的。作者没有署名,题目是《一个孤独的人》,内容如下:这个人出生在很少为人知的小村落,父母都是犹太人,母亲是个农家女。祂在另外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在木匠的店里工作。三十岁后开始旅行布道,三年之久。祂没有写过一本书,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屋,现没有自己的小家。祂从没有进过大学,也不曾涉足大的城市。足迹所到的地方,离祂出生地最最远不逾两百英里。一切和伟大的人物的伟大有密切关系的东西,祂全没有;祂连一张证书也没有,有的只是祂自己。这世界没有给祂丝毫,除了祂的人体。年纪很轻的时候,大家就看不起祂,反对祂。祂的朋友抛弃祂,其中还有一个也卖了祂。祂被交在敌人手中,受审判,为人戏笑、嘲弄。
祂被钉在一个木头的十字架上,钉在两个强盗当中。祂在世上拥有的唯一的一件外衣,被执弄的士兵拈阄来分。祂死后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在一个借来的坟墓里。这个坟墓是祂的一个朋友让出来的。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祂已成为人类的中心,世界进步的动力。我敢说,把全世界所有的陆军、海军,所有议会的议员,所有统治过人类的帝皇,都加起来,对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个孤独的人。
这是耶稣一生相当华丽的描写。
·十二月二十六日·基本信仰(一)
犹太教出过不少圣者和思想家,比较突出的一位思想家是十二世纪的迈摩尼得斯。此人一生著述甚丰,长期卜居开罗。他为犹太都的信仰写下过十三条基本的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从一本叫做《犹太人的宗教》这本书中找到。作者是个叫做弗里德兰德的人。书已很旧,但极具价值。迈氏所开出的十三条原则如下:
一、世界有位创造主,祂就是上主。
二、上主只有一位,祂是无所不包的。
三、上主是永存的,祂无始无终。
五、只可以敬拜这一位造物主,在上主之外并无他神。
六、预言是有的,有些人具有道德、心智和精神上的过人力量,能有旁人得不到的看见。
七、摩西是一切先知中最伟大的,超过他以前和以后所有的先知。
八、律法是上主颁布的。旧约的摩西五经,包括律法与历史,都是上主亲自颁给摩西的。
九、律法是完整而统一的,人不能从神授的律法中增添减去一点。
十、上主知道并且监察人的行为和意愿。
十一、上主赏赐遵守祂诫命的人;惩罚违犯祂诫命的人。
十二、弥赛亚会来;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祂是大卫的后裔,具有无上的智慧和权能。
十三、死人会要复生,灵魂是不朽的。
这些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会为时间所洗去。
只有两项我们不能同意。基督徒相信:弥赛亚已经来了,祂就是主基督。基督徒相信:恩典早已胜过了律法。
·十二月二十七日·基督信仰(二)
弗里德兰德指出,这十三条原则可以归纳成三条,而这三条是信仰的基督。
第一条:上主是存在的。
我们不能用逻辑的推理,一步步的来推断出上主的存在。因为上主的事不是依据逻辑;而是依据经验。我们不能像认识一条理论那样去认识上主,而是应该像认识一个人一样却了解祂。一个曾经亲身体验到上主的帮助和爱的人,根本用不着去找理论的根据来证明。
第二条:上主把自己显明给我们看。
犹太教的人会说,上主借着先知和律法向我们显明;基督徒会说,上主借着耶稣基督向我们显明。对希腊人来说,上主是隐藏的;对犹太教基督徒来说,上主是要让人认识的神。上主愿意人人都能充分认识祂。
第三条:今生并不是终点。
因为今生不是终点;所以今生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我们今生做的每一件事都带有来生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得到永远的来生,要看我们今生活得好不好。
上主是存在的,祂向我们显明祂自己。我们的生命能进入永恒。这是我们信仰的基石。
·十二月二十八日·发电站
教会要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的”发电站“呢?
最要紧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工作。
在世上的各种当中,工作的重要性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大家好像有一种幻想,以为不用工作,事情也可以完成。
我读过一篇伟大的作曲家活尔顿爵士的访问记。我们总以为作曲家只要坐下来,那些乐章就会从天上流进他的脑袋。但是活尔顿爵士说:”我得安**下,踏踏实实的工作,才开始能有一点东西。有时花了很大的力气,会一点成绩也没有。“他接着说:”大多数的日子,我都是从清早九点工作到一点;然后是午餐,散步,再从六点做到八点。如果还有灵感,晚饭后会继续工作下去。“
灵感不能替代工作,而是要用工作来配合。灵感不会临到一个坐在那里不动的人,它只临到勤奋工作的人。
第二要紧的是祷告。
没有祷告,没有工作;没有工作,也没有祷告。祷告与工作是密切配合的。拉丁有句老话:去工作就是去祷告。工作本身就是祷告。
法国科学家泰尔鸽德教士坚定认为对上主敬畏的心和科学的钻研,是一物的两面。借着祷告上主的力量能加在我们的努力上。
第三要紧的是有远见。
在许多情形下,教会的一个大缺点是眼睛只看见目前,看重保持现状。
奋力工作,热切祷告,向前举目看等待我们收成的庄稼。要这样,教会才能成为基督的”发电站“
·十二月二十九日·良方
我读过一篇讲狮子和驯狮的文章,十分有趣。
文章说到有个年轻人到动物园找工作。他希望做一个驯狮师。这个要求已经是很不寻常,但他的理由更不寻常。他原来已经接近神经崩溃的边缘,医生告诉他唯一的治疗的方法,就是去找一份高度紧张的工作,让他可以忘记其他的恐惧。因此他才来申请这份最危险的工作。这位年轻人后来成了一位相当出名的驯狮师,他的毛病也好了。
解除神经紧张的方法,是去自理需要神经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
减轻自己负担的方法,是帮助他人减轻负担。
泰尔哈德教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在中国寻找北京人头骨,运载行李的骡子,右边挂的是行李,左边是一块大石头,让缧子的负载平衡。非洲人用竹竿挑东西,也绑块石头在笔笔另一端,来让肩挑的东西平衡。
我们通常要是两手各提一个箱子平衡负担;比只用一只手来提要轻省得多。
担当忧伤的方法是去分担他的忧伤。
有一位叫做巴特勒的女士,有天回家里,她的小女儿从二楼的房间飞奔出来迎接她。屋子前面是块空地,好的女儿伏在栏杆上急着要见母亲,谁知失掉重心,从楼上掉了下来,当时死去。巴女士悲痛欲绝。有位贵格会的老太太来安慰她,对她说:”我一生的大半时日都是照料流落街头的女孩子。现在我年事已高,没有力量再招呼这四十多个女童,你何不来接手我的工作,让你忘怀自己的忧伤。“
析女士真的接过了这份工作。她虽不能完全忘记自己的痛楚,但因为把他人的难处肩负了过来,她自己的伤痛就大大减轻了。
在他人的重担中来忘记自己的重担,在他人的哀伤中来减轻自己的哀伤,这就是有效的良方。
·十二月三十日·主已复活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主的复活。
要是没有复活,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十字架。
没有复活,十字架所代表的最多是一个好人的不幸的死亡。二千年来,也许有人会偶尔提到它,更可能的是,根本没有人去想它。
因为有了主的复活,人人才知道十字架;也是因为复活,基督才成为基督(救世主)。
主的复活对人生的某些阶段有比十字架更大的冲力。
这种冲力特别见于年轻的人身上。一个人对罪的认识,以及对十字架可以解脱罪的了解,的确需要时间去体认。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特别是在童年、少年、青年时候,当听到一位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勇敢的人物,现在仍然活着,与他们同行。没有谁能不感到兴奋雀跃的。
讲道的人应该有一个时期多讲这位伟大的君王耶稣复活的信息。我当然不是说,在十字架和复活的信息二者中只可以拣一个来讲;而是说,今天我们传讲十字架和复活的信息,在分量的分配上是有偏差的。
十字架的信息当然应该多讲,一点也没有错;可是有的人传讲复活的信息实在太少。
很可能是在第一世纪尾或第二世纪初,信徒开始遵守主日,替代原来的安息日。教父伊格拿丢(约公元35—107)在他的著作中,已提到基督徒不守安息日,开始守主日。
今天,安息日已成为一个礼拜的最后一日,是用来纪念天父创造世界大功完成后的休息;而主日,也就是一个礼拜的第一天,是用来纪念主的复活。
主日就是这样来的。基督教会在这一天纪念主已复活。
这就证明(如果需要证明的话),复活的信息不应该只在一年一度的复活节才传讲。每个礼拜天我们都应该纪念复活这件大事。
·十二月三十一日·终点
生命有个终点。没有人知道他生命的终点何时来到;但这终点随时会来。生命有个终点。人生是有限的,凡是今天能够做而又应该做的事,不应该留到明天,因为没有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一个明天。
我们仿佛觉得手上有的是时间,好像生命是无穷无尽的。其实不然。
凡是应该做的事,现在就应该去做。
生活也应该有个终点。
“终点”的意思不只是指一件事在某一个时间里头完结,也有“鹄的”、“目标”和“完成”的意思。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活也应该有个“终点”,有个终极的目标。不可以漫无目的地在各种各样的小径上徘徊。没有终点,一个人只能流浪一生;要有终点,生命才能成为朝圣者的历程。
生命不到终点,不会结束。
人生在危险是即使走到生命最后的一刻,还会遇到灾难,会失败,会掉入引诱的陷阱。会前功尽弃,中国人要求保持晚节香,西洋也有一句话:“要长保自由,必须不断警惕。”
见天父的而是终点的终点。
先知阿摩司告诉以色列人:“预备迎见你的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