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烈焰
作者:雷克·乔纳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2章 为何火从天降? 第l3章 更新与恢复 第14章 代祷能否带来复兴? 第l5章 理想主义与启示
第l6章 组织和自由 第17章 务要合一 第l8章 控制的灵、不宽容、法利赛主义 第19章 最高形式的合一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2章 为何火从天降?
    研究人员对威尔斯大复兴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疑问是:主为什么在那里赐下复兴?雅各.史都华的推论很简单,他认为神把火降在可能点着、延烧的地方,而『威尔斯提供了必要的火绒』。至少这是部分的原因,但它也引导我们发出另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必要的火绒是什么?

    火绒是干得容易起火的木材。圣经和历史都证明,新的开端之前必有神圣的绝望。主等候以色列被埃及人捆绑到绝望的地步,那时她才会向祂呼救。从那时起,以色列的历史就是一再重复的循环:蒙福时自满、导致冷淡退后,接着身陷捆绑、绝望而悔改,呼求神、获得拯救,再度蒙福。这种循环在教会历史中也持续不断。教会似乎只有在极其绝望时,才会寻求主以致寻见;惟有口渴时才寻找水,饥饿时才寻找食物。

    主对老底嘉教会的呼吁可以打破这个循环。祂在启示录中向七个教会所说的话,或许道尽了教会成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老底嘉教会似乎体现了富足、安逸、不冷不热的教会,是在任何时代、世上的某地几乎都能找得到的。对于处在这种景况的教会,主的斥责相当可怕,然而得胜的教会却能领受祂最大的应许!他们将与祂一同坐席,在祂的宝座上与祂同坐!这与启示录第七章所描述站在『宝座前』的一大群人恰成对比。

    因着老底嘉教会似乎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的西方教会,所以身在严酷的宣教工场生活、或处于受逼迫教会的许多人,总认为西方教会与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属灵的关连。事实上正好相反。主呼吁老底嘉教会:『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示录三章19节)凡能胜过西方不冷不热的灵、并且热心追求主的人,主已赐下前所未有的教导与属灵的权柄为奖赏,并用来祝福世界各地的教会。

    生活在属灵上坚硬枯干的环境,当然有助于百姓寻求主;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事情非常顺利时,也会同样热心地寻求主。许多人呼求神使经济审判临到西方以带来复兴,这事有可能发生,但为什么要等它来呢?对许多人而言,这只是现在不传福音的借口而已。事实上,圣经与历史都证明:人处于经济崩溃时比较容易咒骂神,而非寻求祂。历史上的大复兴多半在审判之前来到,而非在审判期间或之后。

    复兴先于审判

    再没有比战争更惨痛的审判了。美国第一次大觉醒发生于独立战争之前,这战争严重摧残了美国城乡;第二次大觉醒则发生于南北战争之前,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而影响全世界(尤其欧洲)至巨的威尔斯大复兴,则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一九三〇年代的德国,恰可说明人在经济大崩溃时期的倾向——他们比较可能求助于强大独裁者的专制统治,而不愿求助于神。『要有经济审判才能带给西方复兴』的想法,证明现代西方所传的福音已经很微妙地改变了,他们把主从『前来救百姓脱离他们的罪』,转变为『前来救我们脱离我们的麻烦』。

    圣经从未说过环境会领人信主。主在地上生活时所呼召的人,似乎没有人处于绝望的地步。神差圣灵来,不是为了制造环境领人归主,乃是要叫世人为罪自责——单凭这点就能完全领人归向救主了。

    威尔斯向来不是很富裕的地区,但是威尔斯大复兴期间,全世界正处于经济比较富足的时代,威尔斯也不例外。他们处于道德彻底放荡的时代,但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马书五章20节)。现今的世界也相仿,处于经济比较富足的时代,而道德却已濒临全然败坏。世界现在已经成熟了,可以迎接大复兴了!我们不需要环境来推波助澜——我们需要圣灵『叫世人为罪自责』,这总会领人仰望耶稣,祂来是要『救我们脱离我们的罪』。

    开端

    威尔斯大复兴确实的开端难以追溯,因为与大复兴关系密切的人将此经历视为太神圣而不愿公开。圣灵每次大大浇灌之前,似乎都有认真苦闷的代祷,伴随着心碎与在神面前的降卑。牧者及其会友看到自己目前的光景与使徒行传那搅动人心的记载相去甚远,因而忧心忡忡。这份渴慕见主再次运行的心意,在一九〇四年十一月以前似乎弥漫了威尔斯全境。圣灵先要教会为自己不冷不热的罪自责,然后才叫外邦人为他们的罪自责。这工作是渐进性的,显然经过多年才演变而成。正如史都华所观察到的:

    『这次大复兴或任何别的复兴都不可能突然发生。当大复兴以大能的方式彰显时,就像希西家时代那样突然地临到,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从神的圣灵私下在个别生命中有效运行而开始的。人若不准备深刻省察己心、承认个人生命中的罪,就请他不要祈求复兴吧,也不要祈求领受大能的洗礼。复兴的开端是最令人降卑的经历,人若像以赛亚先知见到神的圣洁时那样反观自己,一定难免大喊:「祸哉!」』

    终极的属灵绝望

    深刻的属灵觉醒始于绝望的人,无论地方性教会或整个国家都是如此。先知撒母耳的母亲哈拿是个好例子,说明神如何使用人成就祂的旨意。哈拿迫切想要儿子,愿意在得子以后将他奉献给主。这种奉献总是感动主响应祂的百姓,而且祂必须在祂百姓的身上看到这点,才能把真正的复兴托付给他们。我们若愿意把从主而来的一切,为了祂的荣耀而奉献给祂,松开我们自己的掌握,让神以祂看为合适的方法来兴起,那时我们就预备妥当了。

    主已再三证明祂必应允绝望基督徒的祷告。这些基督徒厌倦陈腐、乏味、冷漠、呆板的『礼拜』,他们对死气沉沉的教会,永远失丧的罪人感到悲伤,也对自己的属灵光景绝望。虽然觉醒一临到就会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但在复兴来临前的日子却似乎并非如此。圣灵之歌来临以前,必有无歌的日子;喜乐欢笑以前,必有呻吟悲叹,而且一定会有哈拿那种奉献——愿意把从神而来的奉献给神。

    或许因此之故,那些在神上次行动中处于最前线的人,很少会被用来点燃神下次的行动。不过,神也可能使用同一批人领导两个连续的属灵运动,那些人将会成为历史上这种作法的先锋。那些在神最新行动中有份的人,看来似乎仍享有足够的祝福,以致他们不必被迫在神圣的绝望中持续地寻求主,即便这似乎是复兴所必要的条件。

    骄傲——属灵进步之死

    神所使用的人总会有点微妙的骄傲,这点几乎放诸四海皆准。因此,神过去大大使用的一些人,如今在下一个运动开始时竟然被拒于门外。那些有份于先前运动的人,一旦宣称自己是主再临以前神最后的行动,往往就流露了这份骄傲。这个错觉使他们不能再从主领受任何东西。倘若他们是最后的,神怎能接着赐下另一个运动呢?这类假设使我们无法继续随着神同在的云彩而行动,因此圣灵似乎得另寻『空虚混沌』的人,才能再次以创意的方式运行。

    我也要强调:这似乎是祂能以创意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神的每项行动几乎与祂先前的行动迥异。当然,有些通则适用于多数的复兴或觉醒,但真正的复兴却往往包括许多圣灵打破旧习的行动,对那些参与的人而言是全新的经验。神既使雪花片片不同,显然祂喜爱多元化。倘若每次的复兴或属灵进展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个个迥异。造物主本身就是富于创意的!

    摘要

    历史上的每种道德和经济状况,几乎都能找到主在其中引发的某种形式之复兴。人类仍处于堕落罪恶的状态,无论环境如何,他们都需要基督。主在赐下复兴或觉醒之前所要求的惟一条件,似乎是要祂的百姓祈求、寻找、叩门,直到祂打开天上的窗户为止。

    世界处于罪中,迫切需要救主——正是现在!圣经一再警告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希伯来书三章7、15节,四章7节)我们寻求或祈求复兴时,不必注视人类的光景——今日我们需要的是寻求神的心意,求问祂今日的作为。我们不可像那瘸子,虽有主这位君王站在身旁,却坐在池边等人搅动池水。

    许多人正等着邻居、家人或朋友绝望时,才肯向他们作见证。他们需要的不是绝望,而是圣灵。若想要人来到耶稣面前,需要的不是被环境逼到绝望,而是需要因着自己的罪而绝望。我们若肯把自己不冷不热的态度甩掉,竭尽所能地为耶稣作见证,全世界今日就能经历比威尔斯更大的复兴。这势必发生,为何不是今日呢?正如保罗教导提摩太的,我们也当:

    『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摩太后书四章2节)

    彼得的劝诫也值得注意:『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彼得后书三章10一12节)你可曾想过我们真的能『使神的日子赶快来到』?我们能!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3章 更新与恢复
    每次复兴或觉醒期间,似乎总会出现这项大争论:主希望以这次复兴(revival)来更新(renew)现有的教会结构,还是要诞生一个全新的结构(通常称为『恢复』[restoration])?显然祂两者都想做!不过,那些委身于更新的人,通常看不见祂的『恢复』旨意;同样地,那些委身于一项恢复神学的人,也看不见祂『更新』的旨意。双方的这种盲目妨碍了神的许多真实行动,也使那些行动未到期而结束。

    有些人不相信人的缺点能终止神的真实行动,但是若希望神在教会中彰显祂的同在,势必要符合并保有某些基本条件;合一是其中的一项。我们研究过仇敌阻碍神旨意进展的一切伎俩后发现,它的策略是在教会中制造纷争。魔鬼似乎明白若一家自相分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更新与恢复神学之间的冲突,是它用来阻碍复兴或运动的主要争论之一。

    不明白神对更新与恢复两者的旨意,往往使一次复兴或运动中的领袖在下一次无法蒙神使用。一个成熟、常设而不冷不热的教会,大概没有比一波新人信主更能将生命气息吹进这教会了。主使用初信者协助更成熟的信徒更新,保持信仰的活泼;同样地,主也使用拓植新教会的新运动协助教会的信仰活泼、更加寻求祂。

    惟有受到『保住地盘』之灵支配的人,才会受该地区的新教会所威胁。那些眼光放在神国而非一己国度的人,不但欢迎新教会,也愿为它们祷告,尽可能在各方面予以协助。正如大祭司把胸牌(镶有代表众支派的宝石)戴在胸前,那些行在最高呼召里的人,也把神的众百姓放在心上,无论他们是来自哪个『支派』(即宗派或运动)。

    时间的问题

    回顾历史上某些伟大的复兴家与改革家,会以为他们的事奉涵盖时间很长,其实正好相反。教会历史上伟大领袖的领导颠峰很少超过几年的,他们在恩膏最大的时期过后也许继续活着,也许还有些影响力,但是他们真正的领导时间(带领教会往前走)却通常很短,有时不到一年,很少超过五年。

    教会历史上真正『新皮袋』的新运动变成『旧皮袋』的速度,往往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快,这事实在令人扼腕。时至今日,似乎没有哪个运动可以避开这个趋势。新皮袋能保持常新吗?或者难免变成易碎的旧皮袋,无法再装新酒了?

    我研究了『装酒皮袋原则』之后,相信主通常必须寻找新皮袋来带领每次的新运动、或向前推展祂的旨意。然而,圣经时代也有更新旧皮袋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浸在油里,然后泡在水里。圣灵近来的行动指出主正带来新皮袋,同时也更新旧皮袋,更新与恢复这两项教义之间不必有冲突,因为主显然兼容并蓄。正因如此,当年使徒保罗在宣教旅行时,总是造访会堂并寻求更新他们,而且同时拓植新的教会。

    枯骨原则

    处于神目前行动先锋的人,很多无法接受神竟然热切更新宗派或先前的运动。同样地,那些在新近运动中有份的人,由于还保有从中获得的残余祝福,通常就不再像以往那样迫切向神寻求更多的祝福了,却也因而自绝于未来的运动。那些真实经历圣灵更新的,通常是比较老旧的宗派或运动,它们非常僵化,好像已死在传统里,似乎最不可能领受更新。然而,正是这样绝望的光景促使他们迫切寻求主以致寻见。以西结异象中的『骸骨』(参考以西结书第卅七章)似乎一定要极其枯干,先知才能说预言而使生命气息进入它们里面。

    与教会中多数更新运动并行的,通常是一项『恢复』运动。这些运动称为『恢复』,因为它们的焦点是恢复被遗忘的圣经真理。凡诚实研读教会历史的人都承认,这一直是宗教改革以来教会历史上的一股驱动力,已经促成各项重大的属灵进展了。新运动通常被指控是建基在『新真理』上,意味着并非圣经真理;然而每项真正的恢复运动却恰好相反,它们是恢复被遗忘的圣经真理。那些指控恢复运动是寻找新真理的人,总是宣称凡可从圣经恢复的真理,他们本来就拥有了——这假设真要命!倘若我们不想变成僵化而没有弹性的旧皮袋,千万不可这么说。

    同样地,那些有份于新运动的人,也开始嘲弄或攻击先前的运动或该运动的余民。他们散发的骄傲致使这运动戛然而止!因为神说过,祂必阻挡骄傲的人。神真的从祂府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然而仅仅最有智慧的人才看得见,或有份于两者中的一部分。神这两项并行的行动之间一旦出现冲突,祂就立刻撒手,不再施恩给任何一项了。

    不义的论断(即以神之外的观点来论断)起源于骄傲或恐惧,两者会终止属灵的进展。使徒保罗劝勉他所带领信主的人,不仅要持定交付给他们的传统,也要激烈抵挡那些会捆绑他们的传统。有些传统能增添教会的活力,使教会行在正道上;但有些则可能用来取代真正的属灵生活,以及圣灵在教会中的地位。

    每次的复兴、觉醒或运动,都注定要打一场殊死战后才能正确地看待传统,同时以开阔的胸襟接纳主所做的新事。那些想要彻底扬弃传统的人,难免变得像火车离了铁轨——也许力道十足、喷出大量蒸汽,却走得不远。而那些想要完全投靠传统的人则像铁轨上少了火车——也许真能通到某地,但是缺少了真正抵达那地的工具。

    威尔斯大复兴几乎有两年之久,似乎在新旧之间平衡得很好。旧传统因众人正确地尊重、领受而重现活力,以致扎下更稳固的根基,致使新事能由此而产生。这是因为那里的恩膏极大,人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认出神的作为。主有时恩膏新歌,有时旧歌。偶尔祂恩膏一种传统的礼拜形式,有时旧形式因着缺乏恩膏而被迅速抛弃。从复兴而生的新敬拜形式若成了『独尊的形式』,使人既不能偶尔用点旧的、或开明地接纳比较新的,那时麻烦就来了。

    由预备道路的人施洗

    新与旧之间如何产生关连?这项根本问题关系着复兴能否诞生,或者一旦开始后能否持续。耶稣被问到仗着什么权柄做祂的工时,祂指出约翰的洗礼,并反问询问祂的人,祂的权柄是从神来的,还是从人来的?主不是想偏离有关祂权柄来源的问题,其实这问题的答案,就是他们所问之问题的答案。

    施洗约翰是旧体制的最后一位。那体制从起初就预备了道路,他们也都说过耶稣的预言。约翰所代表的那体制指着耶稣,宣称祂实在是他们都曾说过的那一位。耶稣和历史上神所差来的先知使者都不同,祂是有确实凭据的——从起初就被谈到了。

    耶稣并没有指着旧体制说它死了、过气了,反而尊重它,甚至顺服它。耶稣与神过去的行动相连,也扎根于其中;祂不单指着它们作为自身的凭据,也从中汲取养分,并以『经上记着说』来确立祂的教训。我们若想行在神的权柄中,就一定要照着做。

    正统与圣经

    众人所认为的正统基督教,与圣经中真正的基督教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因为这『正统』充其量是在断言某事工或教训的真伪时,一种虚弱无力的论点罢了,使用这论点时还必须深入解释所依据的正统观点是基于什么。天主教的正统一定和更正教不同,而浸信会或五旬节派也和原生的更正教不同。然而,对于圣经没有明说的事,这论点可以(也应该)在特定流派或宗派中有些份量。

    过去五百年来,若是没有人勇于超越正统而站在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上,就不会有恢复圣经真理的属灵进展了。然而怀着怎样的灵来做,将会决定是进一步恢复圣经真理、导致属灵进展,抑或只是产生另一个门派或异端。

    两个连续运动之间的属灵代沟,往往在基督的身体内造成极多不和,使原本可因真理恢复而得到的祝福,却因着不合一与冲突而化为泡影。然而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旧约指着新约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应许了不同的事:

    『看哪,耶和华人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拉基书四章5—6节)

    以利亚的灵在施洗约翰身上,为主预备道路;以利亚的灵在末世也要降在教会身上,为他的再临作准备。真正以利亚的灵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在主的日子未到以前,在末世的收割未到以前,这属灵的代沟将会获得医治。新旧将正确地结合,父亲将为属灵的儿子预备道路,儿子将合宜地尊敬父亲。当这份合一达成时,我们就预备妥当可以迎接主的再临了。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14章 代祷能否带来复兴?
    威尔斯大复兴以前,教会的代祷事奉非比寻常。无论在小镇或大城,几千名互不相识的信徒日复一日地向神呼求复兴之火的降临。

    这些祷告不只是『与耶稣小谈片时』,乃是天天悲切地代祷。这些虔诚圣徒献上生命作为祷告与敬拜的祭,他们看见撒旦在自己的地盘到处受荣耀,就为神的名而大发嫉妒。在威尔斯各处的教会,众人日益渴望看见主的名被高举,经常提醒主勿忘祂在一八五九年所做的事,求祂再次以祂的灵浇灌下来。一八五九年是威尔斯的上一次复兴期,与美国的第二次大觉醒有关连。

    伊凡.罗拔士以『折服教会,拯救世人』这主题,抓住整个复兴的精神。雅各.史都华宣称这是每一次真正觉醒的秘密。基督徒必须谦卑自己、与神恢复正确的关系,圣灵才能有所突破而使人归主得救。在此容不得假冒为善;基督徒必须降服于神的旨意、渴求祂的生命,然后神的灵才会释放出来。当我们降服于神的旨意,就是一个代祷者了,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祂的百姓代求;我们若住在祂里面,也会照着做。

    关于复兴,最古老而无解的问题之一是:要代祷到什么程度才会有复兴?的确,每次大复兴前似乎都有人代表失丧者与教会光景而发出裂天的祷告,但我们也得问这个问题:是代祷产生复兴呢,还是迫近的复兴产生代祷?换句话说,是阵痛造成婴孩呢,还是婴孩造成阵痛?答案显然是后者。

    属灵的假怀孕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许多亲爱的圣徒耗费大量心力于属灵的阵痛,却从未见到属灵的分娩。自然界有一种『假怀孕』的现象。妇人如果很想要孩子,就可能开始出现怀孕的症状,甚至胖得好像怀了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受孕。同样地,很多出于善意的圣徒,耗费大量心力于复兴的阵痛,却毫无成果。

    这并不是推断他们的祷告全然枉费了,但真正有效的代祷却始于分辨神的心意与目的,而非事先决定我们想要什么,即使我们所求的事如复兴一般高尚。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阵痛式的代祷的确先于复兴,但是正如妇人不能光凭决定就怀孕,显然复兴也必须由主发起。若是没有受孕,妇人就算经历再多阵痛也不会生下婴孩;我们也不能光凭决定就带出复兴。

    罗马书十章6节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我们不能像灵媒念咒召鬼魂般,叫神下来或要祂上去。主并不任我们差遣,而是我们任主差遣。真正的属灵阵痛来自与祂连合,正如妇人怀孕是经过与丈夫连合一样。真正的属灵阵痛是属灵受孕的结果,不是我们决定想有就能有的。然而属灵分娩迫近时,我们却非经历阵痛不可,就如临盆妇人不能光凭决定而终止怀孕——真正怀孕的妇人不能光凭决定就说没怀孕——她里面有个婴孩势必出生!

    全世界正迫切需要复兴,在这时代结束以前,全地必出现一可畏的复兴,以致其余的大复兴都算不得什么了。即便如此,我们在悲切祷告哭求复兴之前必须与主连结,腹中怀着祂的旨意。我们的代祷必须是祈求与祂的关系亲密,然后因着与祂关系亲密而祈求明白祂的旨意。

    持定我们的最爱

    我们的最爱必须是主自己,然后才是祂的旨意。众人渴望复兴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理由,有些是为了利己。父母若彼此相爱过于爱子女,就会比别的父母更爱其子女。我们若爱主过于爱祂的旨意,就能以正确方式爱祂的旨意,不致使它们沦为偶像。

    亲岑多夫伯爵是真正的现代宣教之父(克理.威廉[WilliamCarey]被称为『现代宣教之父』时,提到亲岑多夫与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感召了他,他们获此头衔才是真正名实相符)。两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士奉差前往西印度群岛,当他们所乘的船划离码头时,其中一名的前未婚妻向可能永别的情人呼喊:『为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他简单地回答:『如此一来,救主的牺牲才能得到奖赏。』真正的布道与真正的复兴乃出于爱主,而不只是爱失丧者(虽说它理当重要);真正的代祷也是一样,它的基础是渴望与主连合,而不只是要祂做某件事。保持约翰在最后晚餐时的姿势,才能产生代祷——把我们的头靠着祂的胸膛,就能感受到祂的心跳。在那里,我们的心跳会与祂的心跳一致,而在祂心上的也会在我们心上,这就是奉主名向天父祷告的真义。奉『耶稣的名』祷告不只是用『耶稣』这个名词,乃是以祂的权柄来祷告。

    改变主的心意

    然而,圣经也有例子提及,代祷被用来改变主的心意或预定的行动。有个显着的例子是:主原本定意毁灭以色列人,那时摩西的代祷改变了祂的心意(参考出埃及记卅二章11—14节)。没错,这是妻子对丈夫的特权,教会身为祂的新妇也拥有此特权。

    即便如此,本例仍可看出摩西的代祷是以主的利益着想,因为摩西关切主会被人议论:祂能领百姓出埃及,却不能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彼得向主恳求、欲阻止祂上加略山,主斥责他,称他为撒旦,说:『……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福音十六章23节)堕落人类所关心的事与神的旨意冲突,包括祂对人类的旨意。若想正确地为人代祷,我们必须从神的角度、藉祂的灵来代祷。

    摘要

    代祷是教会最重要的功能之——教会蒙召是要成为『万民祷告的殿』。然而,我们必须确定自己的祷告与神的旨意一致,而不只是为我们所想、所需要的祷告。

    以利亚显然贴近神的心意,居然祈求审判临到他的国家。神以这个审判带来悔改,并因着悔改而带出以利亚时代的复兴。我们也许想认真地祷告祈求复兴,但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审判;或者祷告求审判,其实需要的是复兴。祷告是为了使我们与主有一样的心思,而不是用来改变主的心意,毕竟祂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祂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代祷有个目的,是要我们与祂和祂的行动一致。

    这是否意味着,非得等到确定祂的旨意才能祷告?不是的。很多人因为从来不曾确定这种事,干脆就不祷告了。倘若一个女儿勉力想达成父亲的心意,即使她可能了解得不正确而出错,有哪位公义的父亲会生女儿的气呢?我们的努力就是讨主喜悦了,即使做得并不正确。

    有个不错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点。马利亚和马大在兄弟拉撒路死后,出来迎接耶稣。马大先出来迎接他,说:『主啊,祢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翰福音十一章21节)耶稣对她说,她的兄弟必然复活。马大回答她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主再次纠正她,对她说:『复活在我……。』(25节)接着马利亚出来了,说出同样错误的话:『主啊,祢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32节)马大激动主为她好好地上了一堂有关复活的课,但是当马利亚说出同样错误的话时,祂的反应却不同:『耶稣看见她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耶稣哭了。』(33,35节)

    马利亚和姐姐一样误判了耶稣的同在与能力。马大热心服事主,而马利亚则是祂最好的朋友之一,她选择了『上好的福分』,坐在祂的脚前亲近祂。马大能感动主为她上了很棒的一课,但马利亚即使错了,却能感动主心里悲叹,还让主哭了!我们很容易行事拘谨又宗教味浓厚,主却不像我们这样,对祂而言,关系远比正确的程序更能感动祂。我们想按次序正确而行是应该的,但必须先了解祂是我们慈爱的天父,祂最想要的是与我们亲近。

    彼得获得大启示、说出耶稣是神子弥赛亚之后,耶稣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他,而彼得下一句话却使得耶稣称他为『撒旦』。不过,即使他犯了如此的大错,主却没有收回钥匙。其实,主的门徒训练课程似乎有一大要素,就是开放可以犯错的环境,让门徒得以从错误中学习。彼得犯过大错,但他也有得胜的时候。他在水面上行走,即使时间很短,却比别人都强。他否认主,后来却在五旬节时勇敢站立,运用主所交给他的钥匙。

    倘若要犯错,就在力行神旨意时犯错吧。让我们在祷告时寻求认识祂的旨意;要知道,祂叫我们做的事几乎都得凭信心而行,我们很少能有绝对的把握。我们若寻求认识祂的旨意,必定愈来愈清楚祂的道路,愈来愈能按祂的旨意祷告,也必从错误与未蒙应允的祷告中学习很多。现在,我们所能作最重的要祷告之一,也许就是『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吧。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5章 理想主义与启示
    理想主义和启示不同。理想主义(即使属灵的理想主义)是一种微妙形式的人文主义,展现出人类的骄傲。启示来自神,而理想主义则起源于人;理想主义即使以最好的形式展现,根源仍是分别善恶的树。

    威尔斯大复兴日子未满足而结束,宾路易师母(JessiePennLewis)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使她似乎用意至善。根据报导,她劝伊凡.罗拔士退出大复兴,因她认为他获得太多注目了,而那些注目原本只应归给主。

    就像许多伟大的领袖一样,他们的优点也可能是缺点。罗拔士一想到他所获得的一些注目应该是属于他所爱的主,就大为震惊,于是听从宾路易师母的劝告而退出。这一退出,大复兴迅速消逝。

    理想主义者辩称,倘若这真是复兴,那么任何人的离开都不会有所影响。然而圣经与历史的整体证据却非如此。主把这地上的权柄托付给人,所以当祂想在地上行动时,总是寻找人来堵住破口。真正的复兴只能由神点燃,但神总会藉由人而行动。

    复兴必有属人的一面,即『耶和华和基甸的刀』,很多人努力复制历史上的复兴,想完全排除其中人类发起的成分,好让所发生的事情纯属圣灵的作为;但圣灵若不透过人是不会动工的,主总是精选器皿来做祂的工,伊凡.罗拔士是神能使用的典型器皿,这值得研究。正如施洗约翰一样,他受命为主预备道路并指出祂来,而且在祂兴旺时愿意自己衰微。然而有件事很重要,约翰直到主兴旺了以后他才衰微,这是很多寻求复兴之人所遗漏的重点。

    约翰在衰微以前,必须先兴旺。主赐给约翰搅动全民族的极大恩膏,他受到全民瞩目以后,才能指出比他更大的那一位。约翰必须让主兴起他、使他受人注目,否则便无法达成他的目的。很多达到这地位的人的确在主兴旺时不愿意衰微,但不能就此抹煞这个原则。有更多人从未达到能『指向主、见证主』的地位,因为他们不愿意被高举到能做这事的地位。

    神从起初就定意使用人来做祂的工。主立了一个园子,但祂把人安置在那里,使他修理看守。从来没有农夫能使农作物成长,他栽种、耕耘,惟有神能叫农作物成长,但神也未曾不用人而栽种一园子完美的农作物。主自己当然就做得来,但祂选择透过人在这地上成就祂的旨意。只要我们不断指向神,那么蒙神重用就不是窃取祂的荣耀,乃是要以更伟大的方式彰显神的荣耀。

    想否定人与神同工的往往是宗教的灵(是个邪灵),它通常以理想主义的错觉,说人获得太多荣耀了。承认人不过是『属世的器皿』,荣耀全属于神,这是对的;但若认定主的荣耀根本不应出现在属世的器皿上,以某种意义而言,这就是人文的理想主义了。

    指控宾路易师母独力终止威尔斯大复兴是不公平的,即使罗拔士的许多朋友和大复兴时期的同工们如此指控她。罗拔士离开了工作前往宾路易家,从此成了属灵隐士,再也不见用于事奉。

    多年后,罗拔士与宾路易合着一本书,名为《众圣徒的争战》(WarOnTheSaints,中文版由美国活泉出版),用来谴责新近出现的五旬节复兴为『一群邪灵入侵的作为』。在威尔斯大复兴期间,宾路易大力抨击五旬节派的表现,而这本书似乎表达了她不喜欢他们过度情绪化的影响力。《众圣徒的争战》后来的几版经出版社整理后,删去了对五旬节派极端无礼的攻击部分,但我认为它的要旨仍能阻碍信徒运用圣灵的恩赐。梅卡夫(J.C.Metcalfe)为本书作序,道出了宾路易的立场:

    二十世纪初的威尔斯大复兴之后,出现许多极端的邪教,往往强调恢复『五旬节』的作法。宾路易师母目睹了那些因着大复兴而在信仰生活上所展现的生命,她清楚地看见这些狂热教导的危险,因此与在大复兴中担任要角的罗拔士先生合着《众圣徒的争战》一书,书中把这些极端失衡的信念与作法称为『一群邪灵入侵的作为』。『迷惑』可说是本书的钥词——这词与约翰.卫斯理及韩森(Henson)博士的发现不谋而合。

    『希望神得着祂当得的荣耀』的真诚忌邪心意,遍及宾路易师母的着作。这些书的确含有许多纯正的原则,但她的教导有许多却是基于反对的立场与理想主义。罗拔士的许多密友和同工否认《众圣徒的争战》是他们所认识的罗拔士真正的心得。他们见证这本书与复兴的精神相反,并公开谴责罗拔士自从搬进宾路易家后,就不再与基督的教会联络,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见面了。

    历史证明,批评是仇敌阻止复兴的主要武器。保罗和巴拿巴在路司得城医好一个瘸子,百姓大感佩服,居然想敬拜他们。二人拦住众人以后,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这些人没有能力,只是口出批评,就使原本想敬拜使徒的同一群人要用石头打他们!批评家是仇敌最有效的媒介,可以终止神的工作,或至少使其偏离目标。

    宾路易师母也许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仇敌如何利用追猎异端或理想主义而使圣灵真正的工作出轨。有些教导使人相信仇敌要迷惑我们,多于相信圣灵要带领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有人带着人文理想主义的灵,想要使人转离一切事物(除了新耶路撒冷以外,因为它尚未降临)。新运动一定不够成熟,总会犯些错,可惜许多一直寻求神做『新事』的人却认不出来,因为不符合他们不切实际的高标准。

    使徒保罗说,主呼召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他虽不希望我们一直愚拙下去,我们却通常要花好一阵子才能把愚拙除掉!正如保罗所强调的,我们必须明白:主不想迎合有智慧的,而是想要叫他们羞愧!『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各书四章6节)心存谦卑,才能找到祂施恩之座;好批评的与理想主义者,永远不会在这世上的『马槽』里找到属神的事物。

    圣经从未描述『追猎异端』的事工。即便如此,主却使用一些人针对诸如新世纪运动的危险而发出警告;主会这么做,大多是因着教会的长老没有尽责。然而教会却不需要追猎异端的人,她需要的是神所指派的长老坐在属灵权柄的城门口来作分辨。追猎异端的人通常由自己指派,往往(并非一定)在教会播下过度的恐惧猜疑而取得影响力。圣经记载教会的使徒与长老取得影响力,并不是因为揭发黑暗,乃是因为彰显光明;那些拥有最大光明的人,往往必能揭发黑暗;然而经由揭发黑暗而取得影响力的人,在教会里将产生错误的影响力。

    猜疑看似很有智慧,却是分别善恶树的智慧。猜疑不是分辨,却能暗中破坏真实的信心。使徒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21节劝勉众人:『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不是持守坏的)。』阅读或听道时如果只想找出错误,就无法看见正确的事。

    那么,只能听从我们所知凡事正确的人吗?当然不是。惟一曾在地上生活而从不犯错的那位,如今已在天上了。教会通行的每本书或教导,几乎总会肉中带点剌,我们需要学习挑出剌来。套用主的说法,每次主撒麦子在田里,总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同一块田里』。主若想阻止这事,绝对是轻而易举,但祂要我们学习对付稗子,这是祂教学课程的一部分。祂甚至没有吩咐仆人把稗子薅出来,祂说:『容这两样一起长。』要等到禾田成熟了,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差别。如果不到期就想把稗子薅出,必定也会伤及麦子;这是在许多复兴与属灵运动中所发生的事。

    情感和意志

    少数人会质疑说,五旬节派或灵恩派的聚会里,有些情绪表现是想引人注目,偶尔甚至是出于鬼魔。但是,这些因情绪突发而谴责这类聚会的人,也非得谴责主自己的聚会不可了,因为当祂在地上生活时,祂的聚会里也有同样的情绪发生。

    爱是一种情感,这与某些流行的教导相反。其实主耶稣鼓励人以情感表达对祂的爱,例如倾倒昂贵的香膏,甚至以眼泪洗祂的脚。

    哪个丈夫希望听到妻子说,她对他不再有任何感觉了,服事他只是她份内的工作?哪个妻子喜欢听到丈夫对她说,他对她毫无感情,只是用意志力爱她?即使婚姻还在,活力却已尽失。那些只用意志而不以情感服事主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失去了与主连合的活力。我们敬拜唱诗若只是出于本分而不带感情,你想主会接纳吗?正如主藉许多先知所言,这类敬拜是枉然的。真正的敬拜只有在意志和情感取得适当平衡时才找得到,但我们必须两者兼备。

    众人若一直服从了无生气的冰冷宗教而突然被永生神触摸时,多半不可能不变得情绪化;他们往往有一阵子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变得太情绪化。取得适当平衡当然最好,但是如果非有一个极端不可,一定宁可选择『向祂表达情绪』的极端。这总会使我们的法利赛人本质不舒服,正如当年他们在主的聚会里所表现的一样。然而,就如我们在最喜爱的运动场合变得激动狂热时,正显示出我们真正敬拜的是谁,这个道理是相同的。

    若是没有感觉到热爱神,就不可能感觉到祂的同在。神造人兼具理性和情感,蒙救赎的人应比别人更能使两者维持适当的平衡。属灵的成熟是以对的理由、对的感觉来做对的事。假如剥夺人的推理或表达情感的能力,就是剥夺他一半的人性。

    纵然是出于无心,但那些攻击人对主有情绪反应的人,其实正从我们的敬拜中窃取了活力。情绪本非人格的自动调温器,却是相当准确的温度计;也就是说,情绪不应控制我们,但情绪的确显示出我们的光景。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6章 组织和自由
    威尔斯大复兴的组织(或缺乏组织)很有意思,值得研究。这次复兴的领袖们对圣灵达到一种不寻常的敏锐程度,以致全教会群起效尤;它也可能是因着圣灵以空前绝后的广度或强度停留在威尔斯。向圣灵敞开是他们的优点,然而仇敌却利用这点把他们推向极端,使他们不成立组织,而那时正需要组织来保留已获得的伟大进展。因此大复兴后不过几年,复兴的证据就很难寻觅了,全国迅速恢复先前的堕落。

    在探险时代,探险家与定居者之间交战连连。双方都不喜欢、也不了解对方,但若希望开发新土地,则两者皆有必要。属灵上也是一样,属灵先锋通常不喜欢、也不了解属灵定居者,但若希望属灵进展长存,则两者都有需要。假如其中之一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最后势必两败俱伤。定居者若不允许探勘新地,则停滞必然带来腐败;探险家若不容忍定居者,也永远不会有人从他们所发现的新地而获益。

    历史上的大复兴或大觉醒,很多在事前毫无计划,也一直维持混乱无组织的状态,包括第一世纪教会最初的二、三十年。然后,它开始转向过度组织化,主大能的同在被仪式与新成立的传统所取代。许多宣教行动在当年虽然很有果效(例如救世军),也有充分理由显示,在这些宣教行动期间所成就之神的旨意,不亚于更具爆发性的威尔斯大复兴;但整体而言,教会似乎找不到平衡点,无法让组织为圣灵的旨意效力而不篡夺他的地位。

    真正的复兴是历史的高水位线。任何人就算只被最小的复兴或属灵觉醒触摸,似乎都注定对主的同在永不满足,这是他们的正字标记。即便如此,凡斯.哈弗纳(VanceHavner)说得好:

    复兴并没有一切的答案。这类复苏可以比作百货公司的大拍卖,大拍卖也许比较引人注目,但主要的生意是靠全年每天的交易而做成。五旬节是个大日子,但稳定的增长却是从主天天加给教会而来。大复兴可以成为头条新闻,不过,当名册在末日总计时,我们会发现做成主要工作的是平凡牧师的忠心讲道,平凡基督徒的每日见证,以及在家庭与教会中领人归主。

    让我们继续祈求复兴吧,因为它必然临到,但不可忽略今日手中该做的国度要务。让我们运用每一天来做那摆在前头的工作,为将临的复兴作准备。截至目前为止,教会每次伟大的复兴、觉醒或更新都失去很多果子,因为教会并没有准备好。如今各地教会几乎都预期大复兴将到,这也许是教会历史上的头一遭。有人说,主使我们普遍感觉到复兴迫在眉睫,因为我们需要如此警告才能作好准备;这个说法当然是可能的。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17章 务要合一
    我们从圣经得知:在这世界的末了以前,教会必定合一。主再临是要迎娶一名新妇,而非一群妻妾!耶稣认真祈求使祂的教会合而为一,祂的祷告必蒙应允。

    主俯视地上,只看到一间教会。教会的许多纷争是地狱而非天堂设计的,在末日来临以前,这些纷争必然瓦解。我们如果要准备迎接大收割(这世界末了的标记),就必须合一;如果不连合在一起,那些『网』是网不住收获的。

    的确,许多想使教会合一的人是出于错误理由,又以错误的属灵组织来带领。有些人对此则反应过度,于是责难所有的合一运动。

    有人宣称只有逼迫才能使教会合一,但历史证明并非如此。在阿敏(IdiAmin)统治下,乌干达教会遭受恐怖逼迫的期间的确合一了——所有宗派藩篱都逐渐消失,教会似乎真正合一。然而,逼迫结束后三十天,先前所有的藩篱又再度竖起,遭逼迫以前属灵的内哄在哪里停止,现在又从那里接了下去。由此证明:这次合一只是由外在的压力所主导,并非出于内心真正的合一。逼迫能勉强我们团结一阵子,却不能纠正造成纷争的内心问题。

    见到主的荣耀,我们就能真正改变,属灵权术的病也会被医好;这属灵权术严重伤害了主的身体、以及我们向世人所作的见证。当羔羊前来时,我们所有的冠冕(个人地位)都要放在祂的脚前!在祂面前,谁能妄自尊大?这就是威尔斯教会在大复兴期间的合一。惟有主的同在能使我们真正合一,但我们必须保有祂的同在,才能保有合一。

    我们必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

    惟有全身正确地连于元首基督,肢体才能联络得合式,各按各职而运作。当威尔斯的复兴消散、主的同在被提升时,这份合一可能比乌干达的复兴持久一点,但威尔斯的教会终究还是恢复到先前的**。然而,不只属灵的合一必须有主的同在,所有真正的属灵恩典也是如此。惟有常在(持续在)葡萄树上,我们才能结果子。

    主为教会合一而祷告时,祈求神使我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父差了祂来』(参考约翰福音十七章23节)。教会若是真正合一,而不只是政治协议或让步,那么全世界必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了。

    当主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巴别塔,祂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创世记十一章6节)为此,主变乱他们的口音,使其不能继续建造那浮华无益的塔。主宣告说:『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马太福音十八章19节)

    五旬节那天只有一百二十人同心合意,天就开了,教会时代于是展开。神在那天赐下一个兆头,就是方言的恩赐,在场许多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人,藉此都能明白神所宣告的话。这些方言是个兆头,表明那天诞生的教会与巴别塔的意义是相反的。在教会里的众人将再度合一,也能藉由带来这合一的耶稣而上天堂。

    神不恩膏纷争

    神不恩膏纷争,这是圣经与历史上的基本道理。大复兴或神的行动从未来自**的教会,惟有人『同心合意』聚集时,主才将祂的灵浇灌下来。神国的基本目的,是要在彼此纷争的受造物中恢复合一与和睦。若要主恩膏不合一的事物,实在有违祂的基本使命。教会愈是合一,必领受愈多能力。这便是为什么撒旦的基本策略是制造**、并且使信徒彼此敌对了,因为撒旦很清楚一人能追赶千人、二人能追赶万人——合一时权柄必倍增。

    教会在末日之前必定合一,然而到目前为止,为何有这么多不合一的事?这是有正当理由的。有个普遍性的圣经原则说到,介于我们领受神的应许、与应许实现(或应许之地)之间,通常有一片和应许正好相反的旷野。以色列人出埃及便是明显的例子,但我们几乎在每个伟大圣经人物的生命中都可看到这个原则,教会历史上也是如此。神应许教会与主一同治理万国,但将近二千年来,她却一直被世界所治理。她本该合一而使全世界相信耶稣,但她却可能比任何别的宗教或哲学更加分崩离析。

    以色列人只花一天的时间出埃及,却用了在旷野的四十年才把心中的埃及除去,使他们配得应许之地。有一次,主定意要灭绝全民而只存留摩西一个余种,那时摩西恳求神,祂若在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灭绝他们,全世界就会看见主能领他们出埃及,却不能领他们进入承受为业之地(参考出埃及记卅二章l一)4节)。

    世人现在对教会的看法正是如此——主也许能领我们出世界,却一直不能把世界从我们心中除去,也不能领我们进入承受属灵产业之地。这世界的末了以前,主将透过教会向全世界证明:

    祂能领我们出我们的埃及,也能领我们进入所应许承受为业之地。

    这世界的末了以前,主祈求合一的祷告必蒙应允,全世界也必知道——因为将有一股权能浇灌下来,不容世人否认。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l8章 控制的灵、不宽容、法利赛主义
    控制的灵、不宽容、法利赛主义三者,是复兴或更新的最基本敌人。我们灵魂的仇敌最基本的策略之一,是透过『属灵的极权主义』而奴役教会,藉惧怕和威吓来控制、压抑信徒,惧怕是和信心相反的能力,两者在每位信徒身上作生死缠斗,属灵奴役与属灵自由两相对抗,形成人心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使徒保罗说:『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马书十章10节)惧怕和威吓能向人施压,使人用理性(甚至情绪)来相信,但永远不会改变人心。对人施加惧怕威吓,永远不会使他们拥有真正的信心。惧怕是黑暗国度奴役人的权势,它若能控制我们,以某种意义而言就会成为我们的主。而对神的信心掌管我们多少,祂在我们生命中的主权就有多少。信心是神国的权能,可以释放人自由地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惧怕透过外在压力与威吓来统治人,信心则是发自内心而统治。

    鹦鹉能学会说对的话、做对的事,但这些不会存在它的心里——它只是『有样学样』罢了。以威吓或压力为基础的接纳,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义或内心的改变,无论那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教义有多准确、多真实。我们的信心若要真实,必须发自内心,而不单是出于理性,因为『活水』只能从内心最深处涌流出来。除非我们能发自内心而活,否则永远也不能真正地活出真理。除非我们的讲道是来自真正的活水源头,我们的教导或传道才能分赐真正的生命。为了忠于内心,人必须拥有自由。

    世人倾向于把『内心』和感觉联想在一起,这往往造成混淆。我们的感觉可能来自内心,也可能出自其它的来源。很少人(甚至很少基督徒)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许多人以属灵或社交的外表来掩饰内心,以致无法了解其心里的事。我们会产生耶利米所描述的问题:『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十七章9节)即便如此,我们务要明白:凭一个真实的心而活是很重要的,惟有在此处才能涌出真正的活水。

    真实信心的最终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人心,然后释放他们凭这样的心而活;我们的心是活水的贮水池,当我们得自由而凭这个心生活时,就能释出众人所渴慕的活水。基督徒应该是地上最自由、最活力充沛的人,与其他人有显着的对比才是。人若看见活出自由的真基督徒,无疑就看见了这地上的大光,可惜活出自由的基督徒并不多见。

    基本上,复兴乃释出信徒里头的活水;每一次复兴的大敌向来是控制的灵,原因即在于此。活水能开创、维持每次的复兴,而控制的灵却奴役信徒,阻止活水涌流。

    撒旦显然不太关心我们相信多少,只要我们以头脑而不以内心相信即可。我们用这种方式运用真理,就如同接种疫苗,剂量刚好足够安抚良心,却不足以改变内心而带出真信心、释出活水。撒旦的首要策略是让宗教只注重知识,只要它知道你会误用真理,那么你要多少真理,它都会给你。当它看见真理超越头脑范围而延伸到内心时,就会差派控制的灵前来阻止。透过控制的灵,撒旦能使用各样真理而进一步捆绑人。主用真理叫人得以自由,然而当人顺服控制的灵而非圣灵时,撒旦却能利用各样的真理而捆绑人。

    顺服的本质

    黑暗国度与神国之间的基本冲突,在于奴役与自由互不相容。耶稣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八章31—32节)只要我们常常遵守祂的道,祂的真理必叫我们得以自由,但我们必须常常遵守祂的道。真理叫我们得以自由,若要从内心明白真理,则非得有自由不可。顺服对主而言很重要,但神所要求的不只是顺服——祂希望我们是为了对的理由而顺服,因为我们是有祂的心了。

    一名女子可能蒙着头上教会,象征她顺服权柄。她戴着那条头巾就叫顺服了吗?蒙头不是顺服,而是顺服的象征。悖逆的女子也可能戴着头巾,甚至用蒙头来弥补悖逆,掩饰她的缺乏顺服。主不要我们只是披戴着顺服的象征,祂寻找的是发自内心的顺服。教会颁布的教义有很多是强调戴教义的『头巾』,甚于适切地改变内心。

    假如神所求于人的只是顺服,祂当初在伊甸园里就不会给亚当、夏娃有所选择了。祂原可把人设计为永远顺服,这是很容易的,但如此一来,祂拥有的就只是机器人了。若要人发自内心真正顺服,就必须容许人也能够不顺服——一定要拥有自由,这就是主把分别善恶的树安置在园子里的原因。它放在那里不是要绊倒人,而是作为人能够选择顺服祂的地点。若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发自内心地敬拜,那么人也一定要能够选择不敬拜才行。

    用心灵敬拜

    神所要的如果只是绝对地顺服,当初就应该创造出不能悖逆祂的亚当、夏娃,但祂连创造天使时也不那么做。敬拜若来自一位不得不敬拜的人,有什么益处呢?倘若我们典型的『崇拜聚会』是敬拜光景的指标,那么主大可设计一千台计算机来向祂唱诗赞美。我们如果任人吩咐或站、或坐、或唱等等,也许次序井然,听起来也不错,但是否摸着神的心呢?典型的教会崇拜,无论是传统教会、五旬节派、灵恩派、或第三波,往往只是企图帮会众暖身,好预备他们进入听讲道这个重头戏罢了。

    我们必须求主教导如何在聚会中真实地敬拜,因为若要挽救教会脱离这些陈规旧习,势必得做一些事。除非敬拜能使我们的心摸着神的心,否则那根本不是敬拜,只是噪音罢了。假如我们摸着神的心,我们的心就会被改变。每次崇拜的聚会都应该朝见主。我们瞻仰主的荣耀,就会被那荣耀所改变。然而真实的敬拜并非来自尝试看见主,而是来自与主相遇。

    一些明显的实用步骤,有助于在崇拜聚会中真实地朝见主。首先,何不让大家想坐就坐呢?倘若大家享有坐的自由,当他们站立时,就会是真正地尊崇主。威尔斯大复兴期间诞生(或再生)的『用灵歌唱』也是极好的方式,能让个人以自己的敬拜真实触摸神的心。敬拜若变成机械化或另一个传统,就不具有建设性;但是,信徒若能释放地向主唱出心里的歌,我们就有极大的可能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主了。

    大部分的会众的确需要一位主领在聚会中引导整个敬拜,他在带领敬拜时,可能是圣灵所使用的器皿。但是,如果要经历真正的敬拜,那么敬拜的主领在引导至一个地步时就必须让路,因为只要我们所注意的是主领之人,就无法发自内心真的敬拜主,而是跟随一个人了。

    我去过的很多教会没有敬拜的主领,因为他们宣称完全蒙圣灵引导,但其实较常是由不成熟和悖逆的人所带领。容让一群不成熟的会众这么做,结果可能会很惨,但我们应该将眼光放远,期待日后要成熟到完全由圣灵引导的水平。真正的敬拜必能带来主明显的同在,那时血气和魔鬼都不敢现身。

    不过,即使血气和魔鬼有时进来了,偶尔有些野火也比没有火来得好。神若要人发自内心而顺服,就必须让人有所选择。选择的自由愈大,愈可能选择错误,也愈可能真心顺服神。我们若在聚会、节目、或教义四周竖立过多的控制、围墙、藩篱,叫人不能不顺服,我们就只是创造了属灵的机器人而已。他们也许表现得中规中矩,内心却没有真正的确信。事实上,这反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祂的羊认识祂的声音

    使徒教导说:『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三章17节)我们如果要凭圣灵而行,就必须拥有自由。当我们创设一个体系或规矩来强迫人顺服,就是使自己无法凭圣灵而行了。新约本非另一部律法,而是神赐给我们的一般性指导原则,促使我们得以自由地在神面前领受祂重要的真理。主的羊一定认识祂的声音,新约的自由乃是要催促我们为自己的缘故而寻求祂、认识祂。

    例如,主的确很在意祂的教会必须按祂的设计而建造,但令人惊讶的是,新约的信息却故意在有关教会治理与教会架构方面含糊不清。这不是为了让我们随心所欲,而是为了要我们寻求祂、听祂的指示。在新约里,我们可以找到有关教会架构的一些重要原则,但这些原则是一般性的,为要督促祂的建造者分别寻求祂、听祂指示,因为祂才是教会的真正建造者。

    主赐给我们新约,对生活、教会、如何与政府相处等等,勾勒出清楚的一般性指导原则,我们必须顺服这些原则才能持定生命之道。然而,这些指导原则是一般性的,足以容许自由,助长自由。这自由不是为了放纵,乃是为了叫我们寻求祂,跟随圣灵而进入『一切』的真理。主不是说,祂去了,要留给我们一本书来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而是说,祂要赐下祂的圣灵,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我们应该为祂所留给我们的无价之书大大感恩,但祂从来不想让这本书取代祂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这本书一旦取代了祂,就是误用了。

    真正基督教的本质是与基督的关系,而关系的本质是沟通。正如主耶稣受试探时所说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四章4节)注意『出』(proceed)这个字是用现在式,而非过去式。我们靠祂过去所说的话而活是不够的,必须今天听祂说话。这并非暗示要创立新的教义或增添圣经正典,而是说,我们都必须与祂建立活泼的个人关系。

    这就是旷野吗哪的功课——必须天天收取新鲜的吗哪。我们也必须天天听祂说话——我们蒙召是要靠神口里所出的话而活,这反映出一份持续的关系。每份关系的质量都是基于沟通,我们信心的品质乃基于我们和主的沟通。我们需要自由,各人才得以(或甚至要求各人)与主沟通日佳,而新约的本意就是要助长那份自由。

    自由是真正关系的必要条件。一名男子如果强迫妻子发生关系,他就是在**她,而不是爱她。王当然不会**祂的新妇(教会),而是向她求爱,使她出于爱而渴望顺服。恶者施压强迫我们顺服或委身,这种作法永远带不出真正的义,因为真正的义只能来自内心。操纵、威吓、控制都不是来自真理的灵,而是来自邪灵,它们想驱使人离开真理,捆绑人于黑暗中。

    现代法利赛人

    宗教改革中的一大属灵战场,是撒旦企图让老百姓无法取得圣经。这场仗一直打到今天,因为撒旦知道得很清楚,『老百姓』一领受神的道,革命就会开始,而它这位『邪恶世代的王』就要被**了。所以,主举证说祂就是弥赛亚,因为『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主的确爱穷人,但这当中有一项策略意义。目前的统治者、甚至属灵统治者,通常太安逸、太保护自己的地盘了,而不能以彻底顺服来回应神的道。若想释出活水而使复兴涌流,就必须先彻底顺服。真正的复兴,是一场与居于优势的执政掌权者对抗的革命。

    主在地上生活时,这场『不让老百姓取得神的道』的仗也在以色列开打。有趣的是,法利赛人虽然可能比当时任何教派都爱慕、尊重圣经,他们却是仇敌在这场战役中的主要武力。

    因着他们热爱圣经,于是受托重责,透过许多世纪的一再誊写而使圣经保持原貌。为此,凡爱慕圣经的人都亏欠他们甚多。但法利赛人热心保护圣经免于滥用时,却实施了一种本于自己传统(甚于实际经文)的诠释体系。这些传统使他们错过(甚至逼迫)道成肉身的那一位——耶稣。

    今天,基督教有些极端保守阵营的现代法利赛人,基本上也向他们的属灵对手做同样的事。他们热心保护圣经不受教义的误用时,也创设了一套反抗的诠释体系。这套体系的确保护圣经不被误解,但同时也拦阻了那些会彻底顺服真理的人,害他们无法领受真理。

    每位爱慕真理的人都希望拥有正确的教义。然而,当我们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祂审判的不是我们的教义有多正确,而是我们的行为如何。正确的教义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我们模成基督形像的途径,使我们更能住在祂里面。纯正的教义使我们更能判断神的旨意而顺服祂,但我们可能默记圣经却仍不识真理,因为真理是有位格的。法利赛人爱慕圣经,甚于爱慕圣经所启示的神;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同样受迷惑而成为牺牲品。我们不可能爱神却不爱祂的道,但我们可能高举书面的道过于主,而使圣经成为偶像;容许圣经取代我们与神的关系,以致把圣灵赶出教会。

    多数信徒的危险不在于过度尊重书面的道,而是太不尊重它,忽略主给祂百姓的无价恩赐。然而,这份忽略很多是由教会专家造成的,他们使人害怕犯错,以致许多基督徒不敢寻求真理。同时,许多基督教领袖又尊重书面的道高过永活的道,开始敬拜『主的书』而致取代了敬拜『书的主』,他们将新约当成另一部律法了。

    正如法利赛人一样,最爱圣经的人也是真道最大的敌人。今天,外表上最热衷于保护圣经原貌的人,有些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些现代法利赛人作工的手段是惧怕和威吓,这是真理的大敌。那些被惧怕所控制的人,对于凡是他们不能透过威吓来控制的人都会大感威胁。

    心里相信神的人,认识他们所信的那一位。我们若知道自己为神所认识,就不会过度关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因此,地上任何人都不能威胁恐吓我们。拥有这种性情的人作抉择是根据对的事,而非出于政治的压力。那些政治压力貌似公义,却与真理的灵起冲突。

    假弟兄

    耶稣宽容罪人,却不宽容法利赛人和文士,因为这些人自己不进天国,也不容别人进去。现代法利赛人认为偏离他们教义诠释的人,就是仇敌、假教师、或假先知。假教师和假先知当然是有一些,但使徒保罗所描述的假弟兄,却与一般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警告我们防备『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加拉太书二章4节)。那些用惧怕威吓来强迫别人顺从其信念的人,比他们所猛烈攻击的那些人更该被归类为假弟兄。

    若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在圣灵里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在初代教会侵害信徒属灵自由的这场仗,今天仍然在打。我们如果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就必须坚持『在非基本的教义与信念上享有差异』的自由。那些侵害这自由的人,就是真理的最大仇敌,即使他们声称是为了保护真理。

    那些人对圣经没有提及的某件事就认为它不合圣经,他们如此应用圣经是错误的。神赐下圣经好叫我们得以自由,凡没有明令禁止的事都可以做,而不是叫我们凡圣经没有提及的事都不能做。我们必须给信徒自由去做新约没有明令禁止的事,然后判断他们的果子是否属于神。这自由并不是说,凡我们所做的都对;它只是说在那些事上,我们必须各自寻求主显明祂的旨意和判断。

    有时候,主宁愿我们自行判断一件事,而不是听从祂;当我们长大成熟,祂会宁愿我们大部分时间自行判断。假如我叫女儿去向她的朋友作见证,她照做了,我也许因此而喜悦,却比不上若是她出于自愿去做。第一世纪的使徒团队并不是到哪里都被神牵着手,而是奉神差派。他们大多时候自行判断,因为他们拥有祂的心思。当主需要给他们特别指示、或改变他们的方向时,祂便赐下异梦、异象、或先知性的话语,但藉圣经的见证而引导其实是很少的。

    主希望祂的子民都认识祂的声音,也拥有与祂亲密的个人关系。所有的关系都以沟通为基础,但并非所有的沟通都是发号施令。许多人迷上了先知性的话语以致误用,实在可悲。我对两岁的女儿必须说得很明确,指导她的时间几乎从不间断;但是对八岁的女儿就不太需要这么做了。若是每件小事都要听到主说话才能作决定,这可能暗示着不成熟,而非成熟。

    先知不是要当宗教导师,圣经也不是用来作占星算命的。即便如此,若是希望信徒为了自己而毫无拘束地认识主、发展与主的关系、认识祂的声音,就必须容许他们在过程中拥有犯错的自由。

    在神没有不可能的事。若要基督徒都相信一样的教义,对祂而言其实足小事一桩。然而,除非能选择不合一,否则永远也不会取得内心真正的合一。属灵合一的基础不是相同的教义,而是爱——先爱神,然后彼此相爱。按神的设计,我们目前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人人都只能看见全貌的一部分,直到我们学会把各部分放在一起,方能看见全貌。神的合一不是物以类聚,而是互异却和谐共处。宽容异己证明了信心真正发自内心,也是内心真正合一的必要条件。

    各人必须收取自己的吗哪

    以色列人获得从天降下的吗哪时,每户都必须收取自己的份量。收取属天的吗哪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只倚赖领袖供应灵粮。这并非藐视领袖和教师,以为献身于传道事奉的他们不重要。正如利未人在服事以色列会众时不可或缺,今日我们的领袖也是不可少的,但领袖不能负起个人或各家的责任。一般性的教导和每日灵粮不同;前者应由献身传道的人所提供,后者则必须由各人自行处理。

    未曾接受训练的人,怎能在读经寻求从天而降的新鲜话语时,不致落入错谬或错误的教训里?自从四千年前神把书面的道赐给人,这就是神的子民所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普通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毫无拘束地取得、解释圣经吗?这一直是基督教最大的挣扎之一。即使那些最致力于恢复或更新的运动,最后几乎都发展出严谨的教义声明,禁止背离『党派的路线』,然后,他们通常发展出解经的系统与方法(释经学),致使这能力从百姓的手中被夺去,使圣经诠释完全操之在领袖手中。这么做往往能制止圣经免遭误解和误用,但我们为了保护圣经而竖立的藩篱,却阻碍了进一步的属灵进展或成长。

    释经学的问题

    释经体系原是为了『防备异端或错谬』的高尚目的而发展出来,但多半却摧毁了信徒的自由,使信徒无法发展自己与主的关系,也无法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医学上很多疗法往往比疾病本身带来更大的伤害,实在令人惋惜。这项声明并非要反对以正确方式发展、运用释经学(释经学只是一套诠释体系罢了),而是反对窒息个人『为自己而阅读、了解圣经』的能力。

    天主教与保守派更正教的释经学都犯了这个罪。就如他们之前的法利赛人一样,有些最保守的宗派领袖竖起了藩篱,不容个人从圣经领受新鲜的启示或诠释。其实他们常常咒骂『新鲜的启示』这词,指控人想要加添圣经,事实上词意根本不是这样。我们需要的新鲜启示,乃是更多或更深地明白圣经。那些强烈反对从圣经获得新鲜启示的人,犯了一个大而可怕的错误——他们相信:该知道的他们早就知道了。

    有些卓越的释经原则,能帮助任何真心慕道的人持定生命之道。可惜它们往往被许多其它原则所环绕,为要保障许多与基本教义无关的预设诠释,将人对圣经教训的眼界、视野、理解加以限制。保守派释经学在很多方面妨碍(或至少大大挫折)人进一步探究、明白圣经。

    教会因为有这一切不同的神学阵营,变得有如出名的『瞎子摸象』比喻。摸到腿的人确信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觉得荒谬可笑,大象是一条绳子!摸到耳朵的认为另外两人都错了,大象是一片大叶子才对。他们都对了一部分,却全盘错误。直到彼此倾听、结合各人的理解,他们才能识别出大象。

    智慧的诗人说:『祢话的总纲是真实。』(诗篇——九篇160节)我们各人可能都拥有一部分真理,却要等到它与基督身体的其它部分正确嵌合,才是全部的真理。了解不同的圣经诠释阵营、与他们交换意见,能帮助我们领受好的、而不致被坏的绊倒。人若认识真理的灵,必因信祂而这么做。可惜,那些被惧怕捆绑得最厉害、最需要交换意见的人,却很少因着相信圣灵而这么做。那些受控制之灵捆绑的人,比较相信魔鬼要来迷惑他们,甚于相信圣灵要引导他们进入一切的真理。

    有一些含糊不清乃是神所命定的,为了要防备人建立一套诠释圣经的绝对法则或方法。神设计这份含糊,是要我们倚靠圣灵来引导我们明白真理。人若自以为发展出一套系统或原则就能诠释圣经,这举动纯属人类的自大。这类原则想把诠释的责任交给科学,以取代圣灵的地位,如此一来就背离真正基督教的本质——与神的关系了。这类事情如果是可能的,为什么圣经不明说呢?为什么圣经作者常常背离这些原则呢?我说过,有些原则能帮助我们探寻圣经真理,但圣经诠释并没有绝对的法则或方法。我们若胆敢以自己的科学来代替圣灵,就大错特错了。

    圣经含有许多似非而是的言论,因为真理处于两极之间的张力里。惟有圣灵能使我们分辨这类真理,持定极端之间的正确平衡而不致背离正道。这岂不是大开主观解经之门吗?没错!这是重点。真正的基督教在提倡个人探索神的真理时,应该是拥有非常的自由,我们若想发自内心(而非单以理性)而信,那么这份自由是必须的。
第二部 从威尔斯大复兴学功课 第19章 最高形式的合一
    我们若想提出解经的绝对法则或教义,也许能出现次序与合一的样子,但这种次序与合一都将只是外在、而非内在的。一旦限制除去,很快就可看出那里有多少真正的次序与合一了;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混乱。正如马丁路德的名言:『属灵的人不需要约(契约),不属灵的人不能守约!』

    若想利用人类的约和承诺,使人顺服我们的教义、或委身于我们的团契,我们大概就使他们无法真正合一、也无法真正相信这教义了。甚至,我们也可能在预备教会将来的**。

    如今,我们活在日益不法的时代里。真理、荣誉、相信人应该守约,这些事愈来愈难找到了。即便如此,律法主义却不能解决不法,因此保罗说:『罪的权势就是律法。』又说:『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6节;哥林多后书三章6节)我们把律法用在一个人身上,只是凸显问题,却未给这人恩典来克服问题,只是让问题恶化而已——我们也用这种方式显明罪。束缚若是够强,也许能控制一个人,然而一旦束缚解除,他可能会更糟。我们使用法律能监禁罪犯,却不能改变他,一旦他从监狱获释就会继续犯法,因为他的内在并没有改变。

    主在人的里面寻找真理。我们内心若诚实,就算没有人在看、没有人发现,我们都会诚实,因为诚实存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以外在束缚加诸信徒身上(例如超越新约的约与承诺)而寻求合一时,就是想使人与我们连结,而非与基督连结;这几乎总以属灵的悲剧收场。人立约时也许出于自愿,但我们都会经历改变的过程;人若不想留下来,而我们还想抓住他们,那时他们也许会因承诺而待得久一点,但是终究会离开。离开的同时就会在关系上留下更多损伤,可能有更多人会受影响,因为我们将内疚和捆绑强加在他们身上。

    主让门徒容易离开祂,而难以留下来。为何我们想要有所不同?为何我们希望人委身于我们,即使他心里并不想?惟有当人可以自由离开、却愿继续留下来时,我们才知道他心里是真正与我们在一起。

    立约是一件严肃的事,毁约却使我们受到责难。我们在基督里所拥有的新约、以及婚姻之约,是惟一符合圣经的两个约。我们若是与基督连结,便早已连于祂的身体(即教会)了。当我们被迫与人、地方堂会或某个运动立约,这就是新约以外的约,新约和历史都证明它的结果可能很糟。彼得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不会否认主,但他连一个晚上都无法守住其承诺。

    我听过一些非常感人的信息,谈到大卫和约拿单的约,但那份关系的悲惨结局却是沉痛的例子——约拿单仍旧死于扫罗家,虽然他委身于大卫家。不过,我们也必须欣赏大卫向约拿单的儿女守约的心。一颗高贵的心灵必然遵守他的约定,即使对方并不遵守。

    我们为什么应该使人处于不必要的压力下,要求他们和我们(或我们的工作)连结呢?这只是反映了我们的关系浅薄,缺乏主的同在。主耶稣被举起,就要吸引万人来归祂;我们不需要任何别的道具。我们若想高举自己或自己的工作来代替祂(我们若向人施压,要他们委身于我们或我们的工作…),他们难免变得失望、四散,而众人也大受伤害。

    第一次耶路撒冷会议作出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宣言,为所有基督徒奠立符合圣经的自由。几个来自法利赛教门的信徒强迫新兴教会继续遵守摩西的律法,众使徒与长老和他们辩论后说:

    『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使徒行传十五章28—29节)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做任何别的事、随心所欲观赏电视上的任何节目、看**书刊、赌博等等?当然不是。这意味着我们凡事都必须让圣灵引导,顺服祂;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学习靠『爱的完全律』(Perfectlawoflove)而行。倘若我们爱主、爱我们的家庭、教会、邻居,就不会做出可能伤害他们的行为。

    控制的灵往往透过人类的约、或利用内疚与压力而展现,那是冒牌的属灵权柄。耶稣活在我们里头有多少,我们拥有的真正属灵权柄就有多少。祂活在我们里面,我们就能敏锐察觉祂正在建造祂的教会;祂能做得很完美,因此我们可以放轻松。我们若以真正的属灵权柄服事,就是与祂同负一轭,而祂才是负重的那一位——祂的轭实在是容易的,祂的担子也轻省。我们若接受它,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再也不必辛苦蛮干了。

    自由是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由日增』应该总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明白,自由日增随着成熟日增而来。我给小女儿学步时的自由,不能有如我给她姐姐的自由,或者有如她们十八岁时我会给予的自由。同样地,新信徒需要的监督与协助,通常比老信徒多很多。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提倡的是能改变人心的属灵自由与真理吗?这可不是基于人类的约束与压力而叫人顺服。倘若做不到这点,就永远不会有发自内心真正的敬拜。

    摘要

    有充分证据显示,仇敌阻止复兴和真正属灵进展的最有效武器,一直是控制的灵。它往往并用控制的灵与权术的灵,后者企图使领袖们在意人的看法过于神的看法。正如主警告法利赛人的话:『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神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路加福音十六章15节)我们如果被迫去做人所尊贵的事,就会去做神看为可憎恶的事。

    正如保罗所言:『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哥林多前书二章14节)因此,人所尊贵的是神所憎恶的,人又以神圣灵的事为愚拙。显然我们要作一个抉择了:我们可以讨神喜欢或讨人喜欢,却不可能两面讨好。正如保罗向加拉太人所解释的:『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拉太书一章10节)

    控制的灵与权术的灵通常藉由人的惧怕而取得影响力。我们如果要有份于真正的复兴,就必须从这惧怕中得着释放,完全专注于顺服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