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基督教教育
作者:邓敏
未分卷
自序 基督教教育浅释 基督教教育的使命 基督教教育的奠基
基督化教育的本质 基督教教育哲学 基督化全人教育的使命 认识基督徒的「自我观」
均衡的生活教育 培育信徒 肢体生活之教育 教导的职事
训练信徒领袖 教会教育事工之策划原则 基督教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的艺术 课程评语兰 发挥教会教育委员会的功能 教会主日学校
崇拜教育 基督教教育与宣道 家庭的基督化教育 结语
未分卷 自序
    自序

    拙着「认识基督教教育」在过往九年间出版了四版,如今又有机会在增修之后再和读者见面,这的确是上帝的恩典。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仍然是我从事基督教教育工作的自我勉励。在个人学习基督教教育二十多年的光阴中,始终支持我继续向前努力的,依旧是那个最原始的呼召和异象。

    我经常感谢上帝给我在他教育园地里耕耘的机会。这些年来的学习,我深深经历,获益最多的是自己和我的家庭。圣灵不仅在我生命中给予许多宝贵的教诲,他更赐下足够的恩典和智慧,使我仍能继续热诚地事奉下去。

    当然,愈学习就愈发觉自己的不足。然而最兴奋的,莫过于在接受锻练之后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我要为此向那位三一的真神献上由衷的感谢。

    基督教教育的工作和影响经常是无形的;通常栽植一棵果树不需要几年,而培育一位在基督里成熟的人,却不知要花费多少的光阴。

    作为一名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我对自己的期许有三个字:「傻、痴、狂」。「傻」是乐意委身的意愿;「痴」是那份热诚和执着;「狂」则是承担和奔赴使命的心志。

    教育工作的艰巨是不难了解的,因为所面对是「人」。教书并不困难,教人就不容易了。基督教教育的工作是要将我们所教导的对象成为真实「为主而活」的人,这就更加困难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设法让人懂得且乐意将个人生命的主权交在上帝的手中,接受圣灵的管理,而讨主喜悦。

    教育工作虽有时显得沉闷而又费时,事实上,那是一个「忍耐结实」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教育的目标是要看到人的生命经历上帝的改变和更新。感谢上帝,是他亲自做这样的工作,而不是我们能做什么。

    教会事工的各层面几乎全是基督教教育的工作,惟愿圣灵继续在其中做最完美的导引,使来到上帝面前的每一位男女老幼,都获得耶稣基督丰盛的生命和恩典。

    谢谢您成为拙着的读者,不论我们是否相识,在主里,您的鼓励和代祷仍然是我事奉生涯中最大的需要和支持,我会深深珍惜您默默付出的爱心。

    也要谢谢福音证主协会继续热心地为我出版一系列的书籍,虽然它们都不算是成熟的作品,但却成全了一位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对上帝微薄回馈的心愿。

    谢谢外子黄子嘉先生和小女洁宜,在我生命中不仅给予我许多的支持,也教导我许多。倘若这些年间我有任何的成长,他们都是值得分享的人。

    邓敏

    完稿于一九九三年初春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浅释
    基督教教育浅释

    教育的原始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求取生存;生活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幼童自幼所接受教导的各项求生技能,就是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的工具。

    世界上有了人类,便产生了教育,大自然与家庭就是原始教育的环境和场所。随着年日的演进,人们开始藉着教育来达到不同的目的,正如十八世纪末业之美国教育学家波特(BoydHenryBode)所言:「教育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听从许多的主人,实现许多的目的。」是故,今日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求取生存,更在寻求那能不断改进人类生活的「工具」,俾使我们人生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因着人类共同生活的关系,教育也就发挥了它更大的空间和功能。教育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依据社会的需求,来订定教育的标准内容。而教育的目标,是要实践教育的内容。

    拉丁文「教育」(Educer)这个动词,有引出、带领、引导、提出、高举等意思,正说明了教育是活的、有动力的、有反应的。

    基督教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并且与一般的教育有着关系,不过它是一种特别类型的教育。是由基督教的本身开始,是「不能离开活的教会而存在的一套办法……它是来自一个活的宗教。」(参:L.J.Sherrill,TheRiseofChris-tianEducation.NewYork:theMacmillianCo,1963Chapterl)而它所要致力的,就是依据上帝的话——圣经,将教育的标准内容,订立在信徒(教会)的需求之上。基督教教育也是利用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以基督为教育的主人,以上帝的话作为整个教育目标、课程和过程的中心,使人被上帝的一切所充满、所占有,得以让「基督成形]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可以把握永恒的价值。这份永恒的价值正是一般世俗教育所无法提供的。

    一般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皆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人类的行为。的确不错,然而,依据圣经的观点来看,设若人们没有上帝的帮助,纵使有再多道德教育的感化,原始的生命不可能改变成合乎上帝标准的样式。人欲恢复那曾经失落在伊甸园中的「上帝的形像」,就必需藉着耶稣基督的扶持与力量来达成,而基督教教育就是要人降服上帝、亲触上帝的大能、亲受他的改变、亲受他的管理,并时时为他而活。教育的过程不仅只是着重知识的吸收(此处特指圣经知识),同时还得发现其中的真理,并将真理和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后达到实践上帝真理的目标。因此,再一次强调,实践上帝的真理,就是基督教教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的使命
    基督教教育的使命

    「宣教」与「教导」乃是历代基督教会所担负的两大任务。而基督教教育正是实践这两大任务的重要「工具」,圣灵乃是帮助这个工具运用及发挥至最大功效的潜在力量。基督教教育这个工具的木身,就是藉着许多不同时空的属灵活动(内容)——信息、崇拜、事奉等,将教育的内容传达给每一位信徒与非信徒。圣灵不但感动人心接受上帝,更帮助每一位接受他的人,将教育的内容力行于生活之中,使人过着信仰与生活合一的日子;让基督教教育这项工具发挥其当有的效力。

    基督教教育既然是活的、有动力的,又是有反应的,那么,它就应当产生好些不同的作用,诸如:

    1.它能使人悔改、归正、与上帝建立美好的关系,并有实践真理的能力。

    2.它能使教会(信徒)完成福音的大使命。

    3.它能使人明白上帝的旨意并合乎主用,生命得着更丰盛的意义。

    4.它能影响世俗教育。让世俗教育看出所欠缺的那份——使人彻底改变的动力,非赖上帝的参与和基督教的真理不得满足。

    基督教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具体传达场所,就是教会和基督化家庭。二者在传播基督教教育的内容上,占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正如人的双臂或双腿,缺一不可。因为,在教会和在家庭的受教者正是相同的人,基督的真理自然不能矛盾地同存于教会与家庭的生活中。家庭中的基督化教育,必然由教会的基督化教育延伸而来。同时,基督化家庭还得经常负起继续教导和培育的责任,否则,教会的基督化教育只会成为信徒偶而一次的「属灵牙祭」,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将难以落实。

    教会与基督化家庭必需共同合作,致力完成宣教和教导的使命,使基督教教育这个「工具」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达到「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的面前」的目标(歌罗西书一28)。

    基督教教育所需要的人才不外是: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这五种特殊的恩赐,是保罗在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所提到的。这些不同的人才,带着上帝的话、圣灵的大能,以及属灵的事奉,将基督教的真理传达给每位信徒和非信徒,充实了基督教教育的内容;这些职事也引导人经历崇拜的真实、顺服上帝的旨意、过圣洁的生活,并服事众人。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的奠基
    基督教教育的奠基

    基督教教育事工之范畴可说是涵盖各层面的。它所要做的,包括了意义的和实质的两个层面。

    1.它要建立系统化的圣经教导

    圣经是基督徒信仰的权威,基督徒必须将上帝的话牢藏在心(诗篇—一九11,105),以之为生活实践的指引。倘若教会不能将上帝的话作完整和系统的教导,信徒对上帝的知识(包括他的本性、位格、计划、工作、旨意等),即可能落入「瞎子摸象」的光景和「断章取义」的危机中。事实上,残缺片断的属灵认知必无法使生命达到成熟的目标。

    2.它要确立合乎圣经的教育哲学

    基督教教育是传达上帝。心意的工具和媒介,它担负着基督徒在学习圣经的过程中,正确领悟上帝的心意的使命,好成全信徒朝着成为「完全人」的目标迈进(提摩太后书三16-17)。因此,上帝的话和他启示在圣经中的心意,就是基督教教育的全部内容。

    3.它要发展健全的神学与神学教育

    健全的神学内容是基督教教育在目标、课程和方法上的准则与归依,这是不可忽视的。

    4.它要使教材朝着组织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

    教材是培育灵命和训练事奉(职前及在职)所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亦是基督教教育具体成全信徒发挥和运用恩赐的重要媒介。

    5.它要推动并加强教会与基督化家庭的联系

    具体的教育事工须设立督导系统,负责追踪教会和家庭教育的合作情况,以随时了解信徒属灵生命的状况、需要和评估教育内容的果效。

    6.它要督促信徒发挥影响社会的能力

    基督教教育能够在与人分享之中更突显其价值和意义。信徒影响社会可做的具体努力,就是积极参与社会各面的工作,以建立宣教和为主作见证的据点。教会有必要提供各式装备信徒的有形和无形的教材,具体地去成全这个影响。

    7.它要促进教会和各属灵团体之间的有效配搭

    不论是神学院或任何属灵团体,皆需配合教会一同训练各式的圣工人才。虽然整合运用各教会和属灵团体中之人力、物力的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这的确是全面基督教教育的任务之一。

    8,它要全面推动信徒接受神学训练的意愿和行动

    信徒藉着参与实际的神学课程,使自己对真理有完整的认识的这个观念,目前尚未被所有的基督徒所接受。成全信徒的教育使命,包括这项「说服」的工作。

    9.它要教导人寻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基督教教育是圣灵的教育,圣灵也是改变生命的主导者。基督教教育担负着教导人脱离「罪和死的律」的责任,使人在实践「随从圣灵」与「体贴圣灵」的经历中,获得上帝所赐真正的义与自由。

    10.它要评估各种教育活动的结果

    基督教教育是有目标的工作,而教会所有的活动(节目)都应当达到成全信徒在基督里「长大成熟」的目标。因此,循环评估整个的教育过程,即是对教育目标之最佳「体检」。

    在新约,教育是人所周知原始基督教的一面。无论在何处,那里有基督教会的设立,必定有某种教育为其生活的一部份(参:LJ.Sherrill,1963,Chapter5,2)。教导在耶稣生平和其传道工作中更占有显着的地位。有效的教导和灵命培育是宣教活动之后的重要补充及跟进(follow-up)工作。

    因此,教会绝对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基督教教育部门,并尽可能聘请专职人才来负责策划及推动教育的工作。基督教教育部门也得与其它部门(如:音乐、行政、牧养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因为教育工作常在崇拜、宣道及牧养中实施。基督教教育也不得与圣经神学、系统神学和历史神学等脱节,因为基督教教育若离开了它们,便迅速在历史的基督教传统上失去根基,而成了另外的东西(参:J.D.Smart原着,「宗教教育原理的检讨」。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7年,第二章)。因此,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和师资,还得具备圣经神学、系统神学和历史神学等各方面的充足知识,让基督教教育有根有基地执行于各时空之中。

    研习作业:

    1.试述你个人对基督教教育的定义。

    2.试思想教会的需求和基督教教育的关系。

    3.试述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当有的装备。

    4.请思想并熟记基督教教育过程的四大步骤:明白知识(圣经)一洞悉真理一真理与生活发生联系一实践真理。

    5.试写出以下各处经文对你个人的意义:提摩太后书三16;歌罗西书一28-29;以弗所书四11-16。
未分卷 基督化教育的本质
    基督化教育的本质

    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功能乃在培育基督化的人格。基督化的人格需要透过基督的生命来发展并逐日茁壮。教育能产生改变的作用,人若得着基督的生命,即能经历由他而来的改变。基督化的教育,不仅包含基督生命在信徒个体内之成长,亦包括「学习」像他的生命。事实上,「生命的成长」与「学习」始终保持着二老合一的关系。学习促进「成长」的质与量,成长则促进「学习」的果效。

    基督的生命经由圣灵的参与进入信徒的生命中,圣灵就是促使信徒生命成长的主动力量。学习的意义,由广义方面来说,乃是经验由基督而来的改造或行为的改变过程。经验之改造或行为的改变,一则出于「重生」之必然现象,二则也从学习上帝的话而获得。唯有上帝的话与基督的生命,能使基督化的教育发生真实、具体的意义和价值。

    圣经的教诲明明地默示了上帝对每位信徒的心意。由基督降生的事实来看,上帝显明了他要世人离弃罪恶,并为他而活的旨意。使徒保罗归主之后的见证就是:「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大书二20a)。在腓立比书信中,保罗更进一步清楚地讲出「我活着就是基督」(-21a)的信念。其实圣经教训中所一再强调的,就是要人得着基督的生命,并让基督「成形」在信徒心中(加拉太书四19b)。换言之,由于基督的生命在我里面,故此,基督要我如何,我就如何,「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立比书一20)。

    基督化教育的木质与基督及其生命有着密切的关联;换言之,基督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活出基督的生命;事实上,基督的教训正阐扬了教育的本质。四本福音书中,至少有三方面重要的教训,具体地说明了基督化教育的本质,那就是:

    1.爱上帝和彼此相爱。(马太福音五23-24,44、二十二37-39;马可福音十一25;十二30-31;路加福音六35-37;约翰福音十三34-35、十五12)

    2.舍己跟随耶稣。(马太福音十9、十五32、十六24-25、十九21、二十27-28;马可福音八34、十45;路加福音九23-24;约翰福音十二26)

    3.求上帝的国和义。(马太福音六33;路加福音十二29-32)

    基督教训的内容是可以实践的。耶稣基督实践了他的教训,他亦期盼跟从他的人能够贯彻他的教训。基督化教育的本质是具体的,它不仅担负着「传下去」的使命,也激励凡认识基督耶稣的每位信徒,在奔跑天路的历程中,不再执着自己,而是执着基督,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

    研习作业:

    1.请查考文中所述三方面的经文对你个人的意义。

    2.试述你个人对基督化教育本质的观点。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哲学
    基督教教育哲学

    教育与哲学思潮的互动关系

    哲学即是利用分析、思考、明辨来对我们的生活作全部反省的一门爱智之学。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至为密切,由一般的教育史来看,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往往不能避免脱离当时代主要哲学思潮和理论的影响。因此,哲学每每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引。譬如:古希腊教育甚受当时尊重知识、崇尚理想与追求心灵意志自由之哲学影响。中世纪教育又受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影响,而注重精神教育和教义的辩论。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掘起,彼时人文主义(Humanism)、实在主义(Real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和新人文主义(New-Humanismus),震撼当时的教育,导致教育倾向崇尚研习古典文学(拉工文、希腊文)和自然科学等。十七、十八世纪,由于个人主义哲学的抬头,因而将当时的教育,导向崇尚顺应个人潜能充份的发展与人格自由的一面,以期达到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目标。十九世纪以来,教育的方向又因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而使重心由个人转移到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教育即在社会与国家之发展和效率为前提的原则下进行。二十世纪以来,民主主义的思潮大大流行,以致又将教育的一贯原理,导向实用的一面,不但鼓励个人潜能的发展,同时又促进发挥个人与团体(社会)间的相互效力,更加突显了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教育理念。

    各时代教育哲学思潮是否美善或完全,并不属于本文的探讨范围。然而,由以上所列举的教育与哲学理论的关系中,却能作出一个简单的推论,那就是:某个哲学理论是否有其价值,可凭教育实施的结果来作评鉴或考核。二十世纪初,那位提倡民主教育,同时其教育和哲学理论影响当代人类最大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博士(JohnDewey)指出:「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参:王连生等着,「教育概论」,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第202页;及孙邦正着,「教育概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年,第94页),正说明了哲学与教育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的本身不是盲目的,因为它的内容是依据社会的需求而订定,而社会需求又涵盖了顺应潮流与适应生活等各方面要求满足的条件。教育和哲学是必然在同一时空存在与活动的。

    一般教育哲学研究的目的,乃是去探讨并不断反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二者互动关系的问题,以帮助人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共享一个更完美的理想社会。基督教教育哲学其目的的本质,与一般的教育哲学并不冲突,但却有其独特的一面,因为它不仅有上帝的话作为教育理论的标准及归依,在教育内容的实践上,还有圣灵的帮扶和成全。基督教教育哲学可说是尝试用圣经真理去和人类沟通的一种方法,不断地阐释达成信仰与生活协调的可能;又可说是一出套以上帝的话为本,并藉着基督教教育对基督教信仰和基督徒生活(也包括教会全面事工)所提出的反省。

    基督教教育哲学的基本架构

    以下一些和基督教教育有关的圣经神学观点,是反省信仰与生活的基木理念,也可以说是基督教教育哲学的基本架构:

    1.1.整个信仰是上帝采取主动地向人启示和沟通。在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中,人类是唯一照着他的形像所创造的有灵的人,亦拥有受托和管理的责任(创世记一26-29,二7-8、18-21)。人类堕落之后,上帝又亲自主动地「道成肉身」住在人中,且带来了他的恩典、真理和荣耀(约翰福音-14)。耶稣基督来到人间,不仅要成为人类的救赎,还赐下丰盛的生命和更美好的生活(约翰福音十9-10;加拉太书四4-5)。救赎是上帝拣选我们的工作(约翰福音十五16),我们的生命亦由他来负责。

    2.2.圣经让我们看出上帝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点特别可由上帝与人立约的事实中看出来;立约也是他所主动成就的(创世记六18-22、九11、十二1-3、十五18;出埃及记十九3-6)。除了立约的事实之外,圣经内亦多次明显地提到,上帝看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圣经上说:「耶和华……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申命记三十二10);「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都顺服在他的脚下。」(诗篇八4-8);「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马太福音六26);「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翰福音十28-29);「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翰福音十二26)

    3.3.上帝是知识、真理和智慧的源头。当人活在敬畏上帝和凡事倚靠他的光景中时,即能肯定

    4.4.生存的真实价值和意义(箴言九10;约翰福音十五5)。

    5.5.上帝能于人内在作彻底改变的工作。圣灵是我们经历重生和过圣洁生活的恩赐(约翰福音三5-8,十七17-19;罗马书六23),若不藉着他,人有限的知识和力量无法达到合乎上帝标准的良善(罗马书七18-24)。圣灵在人身上所成就之超自然的改变,是基督教教育的真正动力。

    6.6.人终极的命运不是回到上帝那儿,就是永远与他隔绝。人是极有限和渺小的,无论在世界上曾经享受过多少的富足或快乐,无论经历多少的贫穷或苦难,这一切都将成为虚空与无益,最后仍然「要归于尘土」(创世记三19;传道书二11)。接受基督就能得享「永生」,否则就要接受灵魂「灭亡」的结局」(约翰福音三36)。

    信仰与生活合一的教育果效

    基督徒在信仰与生活极度协调的情况下,所作的反省,必然能达成实践教育内容目标。信仰与生活合一的哲学,必能让我们收获下列的各种教育果效:

    1.1.使人接受自己的责任(以弗所书四13、20-24;歌罗西书三23-24)。

    2.2.使人肯定上帝的知识、真理与智慧,认识他是万有的源头(约翰福因十六13,十七17;罗马书十一33-36)。

    3.3.使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明白生存的意义和目标,把握永恒的价值,并倚靠上帝的大能(约翰福音十五4-5;罗马书十三14,十四7-8;哥林多前书三11;以弗所书六10)

    4.4.使人思念和追求属天的价值,并且远离罪恶与世俗(腓立比书三12-14;歌罗西书二8-9,三1-9)。

    5.5.使人效法基督,带着奴仆的形像和心志,委身个人的生命去实践爱人如己的命令(马可福音十45;路加福音十27,二十二27;罗马书十五2;以弗所书六6-7;腓立比书二5-8)。

    6.6.使人在连于元首基督的原则下,彼此成全与建立(以弗所书四12、15-17;腓立比书二1-8)。

    7.7.使人乐意完成「宣教」和「教导」的大使命(马太福音二十八18-20;提摩太后书一11-12)。整本圣经并没有许多高深莫测的理论。由「起初上帝创造……」开始,一直到基督完成救赎,圣灵的教导一直都在帮助基督徒,在信仰和生活中达成完美协调的目的。人不仅需要了解上帝的话作为必备的知识,而且还得对知识负起力行的责任,这才是基督徒对上帝当作出的回应。愿主加添力量给每一位属他的儿女,在实践信仰的内容里,毫无阻拦。

    研习作业:

    1.教会要如何面对当时代之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冲击与影响?

    2.试由贵教会之基督教教育活动,来发现其中之教育哲学。
未分卷 基督化全人教育的使命
    基督化全人教育的使命

    尽管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对许多不同的需求、压力和挑战,然而,积极地建立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使生命得着更肯定和丰盛的意义,都是人人当作的努力。

    一般世人所推崇的心理学家,诸如:佛洛伊德、容格、奥尔堡以及佛洛姆等,虽然他们所持的心理学理论不尽相同,也未能提出一个完美人生价值的定义,然而却都一致认为乐观、坚毅、勇敢、自信、奋斗、承担责任,以及自我接纳等,都是成熟的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究竟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圣经中主耶稣曾明明的告诉他的门徒,生命的价值不在乎赚得全世界,也不在于有丰富的家道(马可福音八36;路加福音十二15)。物质生活的多寡并非为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圣经再三地强调,一个基督徒的灵命在基督里达到成熟的境界时,就是得着了生命最高的价值(以弗所书四13;腓立比书二12b,四8-9;歌罗西书一28b;希伯来书五14一六1)。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乃是要帮助基督徒增长其属灵生命,执着属灵的价值,并为主而活。因此,基督教教育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即对教会中的每位男女老幼,实施合乎圣经的「全人教育」——教育人在身、心、灵,及社会层面获得平衡的发展。

    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和世俗一般的全人教育是有分别的;基督化的全人教育乃集智识教育、人格教育、与灵性教育的综合,其中的灵性教育是一般全人教育所忽视和欠缺的。灵性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人认识上帝的旨意、对基督作完全的委身、对人作真诚的服事、过圣洁的生活,并肯定个人生命在基督里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由小至大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面临一些类似的困扰,譬如:自卑、缺乏自尊、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自我的价值、未能克尽自己的责任、和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建立理想的我等。由于基督化的全人教育担负着成全信徒在基督里发挥个人潜能的使命,因此,教会协助每位处于持续发展历程中的个人,获得健康和属灵的成长,更是责无旁贷的了。

    全人教育的自我认知

    基督徒同样享有自我发展的权利。由属灵的立场来看,基督徒一生的自我发展历程,需要上帝的话和圣灵的力量作为成长的指标和支柱,使一切的努力获得合神心意的果效。基督化的全人教育需由开发个人在基督里的建造着手。因此,全人教育事工的推动,首先得加强辅导个人在基督里,实践三项基本的自我认知和期许:

    1.发展「自知」——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故此,我们要:

    a.a.知道生命的由来是上帝的创造(创世记一27;罗马书十一36),故要常存感谢的心来珍惜宝贵的生命。

    b.b.知道生命的有限(雅各书四14),因而要懂得把握永恒生命的价值(腓立比书三13-15)。

    c.c.知道自己是渺小的(诗篇八4),因而要思慕属天的一切,轻忽地上所有的爱慕(诗篇七十三25;腓立比书三8;歌罗西书三2),并立志得主的喜悦(哥林多后书五9)。

    d.d.知道自己是有限的(约翰福音十五5b),因此,要靠着基督的恩典,渡过在世的年岁(罗马书八37;哥林多前书十13;哥林多后书十二9;腓立比书四13;希伯来书二18)。

    2.持续「反省」——在为主而活的日子里,不断地作自我评估和改进。故此,我们需要:

    a.a.确知上帝先爱我并永远爱我的事实,并于实际生活中回应他的爱。(约翰福音三16、十三1、十18a)

    b.b.不去效法这个世界,而要积极地去明白上帝的旨意,遵行他的命令。(弥迦书六8;马太福音二十二37-39;马可福音十一25;约翰福音十五12;罗马书十二2)

    c.c.确定自己献身为主,一生笃行上帝的旨意。(罗马书十一36、十二1、十四7-8;哥林多前书六20、十五10)

    d.d.每时刻保守在主里所作的工。(哥林多前书三14;歌罗西书三22b,24、四17b)

    e.e.接纳自己与弟兄,并喜悦作真实的舍己和奉献。(马太福音二十26-28;罗马书十五1-7;歌罗西书三13)

    f.f.有喜乐的生命,并懂得凡事谢恩。腓立比书四4-6;歌罗西书三17)

    3.「迈向成熟」——竭力追求成熟的属灵生命。故此,我们需要:

    a.a.看重属灵的价值过于世上的一切。(马太福音六33;约翰一书二15)

    b.b.肯定自我的价值,且靠主恩典,实践「为他而活」的人生目标。(马太福音五48;帖撒罗尾迦前书三8a;帖撒罗尼迦后书三13;提摩太前书四12、六19;提摩太后书一7,12)

    c.c.努力追求过圣洁的生活。(以弗所书四24;希伯来书十二14;提摩大后书二21-22;彼得前书一15-16)

    d.d.乐意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四12,16、十24;彼得前书三8)。

    e.e.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哥林多前书十三13;雅各书一12;约翰一书五18)

    f.f.藉着正常的灵修生活和事奉,与主保持美好的关系。(约翰福音四34、六63;以弗所书四11-13;彼得前书二2)

    基督化的全人教育是不能忽略灵、魂、体三方面造就中任何一方面的。教会和基督化家庭所提供的教材、课程或节目,都得配合全人教育的宗旨,好达成使个人在基督里得以充分发展和成长的目标。圣经、崇拜、团契、事奉都是实施全人教育的重要工具与媒介。因此,教会与基督化家庭皆有责任对它们子以有效利用,好教每位信徒的生命历程,发展得更加圆满、成熟,并讨主喜悦。

    研习作业:

    1.试评估你个人的「自我发展」历程。

    2.试为教会所作之全人教育进言。
未分卷 认识基督徒的「自我观」
    认识基督徒的「自我观」

    由于基督教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因而需要重视教导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了解和接纳。自我认知也就是俗称的「自我观」,主要包括了自我的定位和评价两大部份,它不仅关乎基督徒个人之自处和灵命的成长,更深深影响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自我认识

    所谓的「自我观」(self-concept)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其实,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地认识自己,只是一天比一天更多地认识自己。个体对自我的观念,乃是由自我过往一切的经验(如:镜中的我、成就、挫折、荣誉、屈辱……),以及他人对自我的看法等所形成;尤其在童年时期,那些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兄弟姐妹、长辈、老师等)对我们的看法,更有力地形成了我们对自我的观念。

    自我意像与个人的生理、情绪、智慧、社交、和灵命的健康都有着极密切的相互关系。因为每一个人都会依照自认为是怎样的人而行事。自我的一切行动、情感、态度等,永远和自我的意像相吻合;而自我由思想所引发出来的行动,必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层面,并包括社会和人际之间的一切关系。所罗门王在箴言书中曾说:「因为他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二十三7)

    不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许多人的基水困难,在于缺乏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以致其行事为人中,滋生事端,累己损人,甚至会引发重重之负面连锁反应。个体自幼年时期对自己正确或错误的认知,往往影响其一生成长的景况;譬如说,一个从小即受到尊重和鼓励的孩子,他(她)会在自信中成长,并会很自然、成功地朝着他的理想迈进,虽然成功之路亦有挫折或困难,但却不会拦阻他的努力与再尝试;一个基督徒更因此而倚靠上帝,帮助他克服重重的困难——他对自己和创造他的上帝皆有信心;诚如保罗所言:「**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13)。

    反之,一个自幼即不受重视、不被爱和鼓励的人,他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他自认为是个失败者,他无法客观地接受人生的挫折(其实挫折对任何人而言都公平),而将任何他所面临之「不幸」或「倒楣」事件,总归于「天生就注定如此」的说法。因着这样的缘故,即使是一个基督徒,他亦很难对上帝产生足够的信心,他是「半信半疑」的;在理智上他似乎认为上帝是可以信赖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却依然接受其潜意识之思想主导,证明自己的失败和不幸。他难以摆脱过往受挫和失败的经验,并在那些生命的阴影中预设自己的未来(即使所发生的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以致无力与上帝发展在信心中的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人其实没有信心,因为他的信心只是学习而来的认知。事实上,学习所认知的信心并不称为信心,且无法成就上帝的美意。显然地,这种人其实是在操纵自己生命的主权,他并没有让基督在他生命——思想、情感、意志和行动中作主,反而设法使自己失败,甚至经常用一堆歪理来「证明」自己的不幸(但愿他不会怨天尤人!)。

    虽然个人的「自我观」不能完全排除吸取他人传达而来的讯息和意见,然而却要切记,他人对我的看法不过是一个「参考」(或许是相当重要的参考),但却不是一个绝对重要和正确的「结论」。正确的自我评估,以及由上帝对我的看法中所得到的结论,才是真实、肯定和客观的结论。

    长居基督徒内心的圣灵保惠师,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保罗说:「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神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哥林多后书一12)。事实上,真正的结论乃在乎上帝所作的结论;基督徒是上帝所创造和救赎的,不论我们如何,我们就是靠着他的恩惠在世渡日——上帝如何接纳我,我就如何接纳我自己。因着他的创造和接纳,我们就将这样的信心呈献在他的面前,靠着他所加给的力量,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他要我们做的事情;不论是成功或失败,有地位或无地位,富裕或贫穷,结婚或不结婚,都不影响对自我的看法,因为我已凭着信将生命中一切的主权交给了他,我的信和他的恩典一同为我——爱神的人,而效力。因此,无论人看为是美的或是恶的、人看为成功或失败的、人看为光荣或羞辱的,都不影响我们对上帝的信心,而那也就是我们的健康的自信了。

    健康的自我意像

    一个人的自我观影响全人生命和生活的每一层面;一个具有健康、美好自我意像的人,因其对自我的肯定,不仅能与自己的情绪和平、愉快地相处,更能在社会的参与和互动中,给他人带来积极的欢乐与祝福。笔者以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其健康的自我意像,至少会显出六种美好、幸福的表征:

    1.1.感到自豪:满意、欣赏并珍惜上帝所赋予的一切,不卑不亢(罗马书十二3)。

    2.2.拥有自由:不屈从、不惧怕,且有力量倚靠圣灵去开拓自我无尽的潜能(神赋予的)。

    3.3.享受此刻:肯定今日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为主而活;并能捉住此刻之中任何一个美妙与绚烂;不自艾、不自怜,亦不怨天尤人。

    4.4.享受关系:毋需靠屈卑乞怜(以极力讨好他人的面目出现)或操纵他人来获得对自我的肯定,而是有能力去适应角色并承担责任,与人建立自然和美好的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关系)。

    5.5.积极奋斗:有信心(健康的自信和对神真实经验的信)、有勇气——因着从上帝所加给他(她)的,并乐于接受挑战,努力不懈——执着异象、承担使命。

    6.6.富有弹性:不钻牛角尖,随时乐意调整自己;使自己开放于更新、变化的状况中,并察验上帝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十二2)。

    我们通常总以为一位有学问(或学位),或拥有崇高之社经地位的人,就必然具备美好之自我意像,其实不然。一个人的自我意像(自我观)是否良好,主要之取决关键乃在于其本身如何正确地认定自己——在「不与他人比较、竞争」和「欣赏上帝在他(她)身上之计划和作为」的双重条件下。人长得美不美、书读得多不多、钱赚得多不多、配偶是否才、貌双全(别忘了,那是你自个儿选的,怨不得别人),这些都不绝对是我们能否建立美好自我意像的「基准」(出发点),只能说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一位美丽、富盛名又令人羡慕的电影明星,可能因为差劲的自我意像而自杀;一位学富王车、才华横溢的学老名流,亦可能深深地厌恶自己。他们的问题出在那里?坦白说,问题不在于别人认为他们是如何的高贵、成功或卓越,而是他(她)自己看他(她)自己的问题;他(她)如何为自己设定(定位)——是高估了?是低估了?才是问题的症结。当人企图主宰自己的生命(严格说并不能),或**纵于他人之期盼和价值观中时,即可能受困于否定自我的光景——在高估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在低估中失去自信和自尊;最后甚至失去爱己的能力。

    感谢上帝,因着他的救赎,以致我们能够「为主而活」,且能安然地将生命的「主权」交付于他——在上帝的计划中,「我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我如何」。因此,我们不必「担心」我们如不如他人,也不必「忧虑」得不得着掌声。倘若基督徒依然统揽自我(自我作主),而不好好地为他而活,那就真得担心了,因为那只「超级强敌——吼叫的狮子」——撒旦的化身,随时在找寻可被它吞吃的人哩(彼得前书58-9)!

    基督徒的良好自我观当从何建立呢?上帝的话——圣经,早已将两个最重要的答案给了我们。他所提供的方法并不严苛,亦不困难。只要我们在「尽心、尽力」的原则下,将从他所领受的恩赐或才干(照我们所有的,而不是所没有的),以「领受多少,赚回多少」的方式和他「结帐」即成(请参:新约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节「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此外,让我们亦牢记罗马书中(十二3-5)的叮咛:「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接纳他的计划,顺服他的主权!

    你、我并无否定自我的权利,因为:他创造我、接纳我、爱我——在我还作罪人的时候,基督即为我而死(罗马书五8);他赦免我的一切过犯,不按我的罪孽报应我(诗篇一0三8-13);他的灵能使我全然更新(以弗所书四20-24);他常在我身旁加给我力量(腓立比书四13);他赐我各样美善、全备的恩赐(雅各书一17);他赐我信心、盼望、和爱心(哥林多前书13章);他收纳我的灵魂直到永生(约翰福音三16)。上帝的话和我们对他的信心,即为我们建立美好、健康的「自我观」之真实基准和确据!

    研习作业:

    1.自省个人的「自我观」。

    健康的「自我观」

    有待改进「自我观」

    2.自省过后的自我期许和祷告。
未分卷 均衡的生活教育
    均衡的生活教育

    贯穿「教导」和「宣教」大使命中的基督教教育,对于帮助每位来到基督耶稣面前的人,仍然承担着另一项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帮助上帝的儿女,在属灵生命成长过程中,使灵、魂、体三方面的生活得着正常及均衡的发展。

    耶稣基督曾明明地训示他的门徒,各方面的生活均当以「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六33)为首要前题。他时常叮咛门徒,不必为生命的基本需求忧虑,也不必为个人的寿数烦恼,而要注意在世上的年日里,是否寻着了永生之路(马太福音六24-34,七7-14)。「上帝的国」是要付上努力的代价才可以进去的。努力包括在认识上帝的话语上、在服事教会(信徒)的事上,以及在参与福音大使命上等的行动。事实告诉我们,上帝看重「属灵的人]更甚于「属灵的工作」。他期盼他的儿女在一生的岁月中,能为他的荣耀和公义,在「先求他的国与义」的原则下,过正常、均衡的属灵生活。

    一个在灵、魂、体三方面皆有均衡发展的基督徒生活,均衡的生活教育就是一个属灵的生活。属灵生活的精髓在于「讨他的喜悦」,因此,一切凡讨他喜悦的生活,就是「属灵的生活」。许多信徒常以为读经、崇拜、事奉才是属灵的内容,这是一个不正确的观念。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观念往往带给信徒极大的困惑,以致妨碍了正常灵命的成长。

    如何发展均衡的属灵生活

    「属灵的生活」是以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作为基础。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是息息相关的。健康的身体需要时以锻练;而健康的心理则源自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有助于良好的生活适应,美好的属灵生命则能帮助基督徒获得健康的人生。健康的基督徒生命就是合乎圣经真理的生命。健康的基督徒生命可以由「信」、「望」、「爱」三个层面来发展:

    1.「信」:包括了对上帝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人若对上帝充满了信心,即可胜过恐惧、焦虑、沮丧、抑郁等的病态情绪;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是自傲的),亦将能克服自卑、恶已等负面的情绪,使生活保持在美好的适应状况中;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应定」、「富弹性」,且能在客观的思想中坦然接受调整的人。信心是充实基督徒喜乐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

    2.「望」:就是盼望。有人说:「『盼望』是基督徒最大的财富,我们在地上尽管没有任何东西,却拥有盼望。」人若对上帝及上帝的国满有盼望,就不会产生悲观、失望和消极的思想。盼望能发动人竭力追求作成熟人的力量,让人有勇气面对现实的环境、承担自我角色的责任,并完成生存的使命(包括福音的使命)

    3.「爱」:爱的信息涵盖了爱上帝和爱人两方面。爱的诫命是耶稣基督在世所一再强调的。人若有爱上帝的心,必不会苦于罪的缠累或陷入罪的网罗。一个懂得爱的人,也难以产生猜忌、自私、攻击、孤僻等的性格。喜乐和祝福亲近那些爱神爱人的基督徒。爱是平衡灵、魂、体健康发展的最佳力量。

    有人说:「信心可以进入天堂,盼望可以享受天堂,而爱心就是天堂。」信、望、爱的生命效力,是基督徒属灵和均衡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藏」。圣经是基督徒生活的最好准则,基督徒每日和一生的光阴都当抱持一个积极的目标,那就是在均衡的生活中「为主而活」。因此,基督徒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主而做。

    休闲,别等闲视之

    休闲和娱乐不仅是每个人生物的基木需求之一,也是均衡生活的一部份内容。基督徒在爱惜光阴(以弗所书五16)为主努力之外,也当偶而放下工作,享受松弛和安息。安排合宜的休闲和娱乐生活并不违背圣经的真理。只要持守不将休闲和娱乐生活,变成放纵向体或罪中作乐的原则,相信上帝亦会喜悦他的儿女有轻松、快乐一面的生活享受。

    既然基督徒秉持「为主而活」的人生观,那么运动、旅行、听音乐,以及培养有益身心之嗜好等,也都是为主而做的。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快乐的时光,基督徒亦不例外,只要所享受的快乐是进行在上帝的旨意中,那就开怀、尽情地去享受。有主同在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怏乐。

    基督徒的均衡生活需要以上帝的旨意作为定夺的标准。在爱惜光阴的前题下过均衡的生活,亦是基督徒成长的秘诀之一。均衡的生活需要和基督保持在紧密结合的关系中,无论是选择读经、崇拜、事奉、工作,或休闲、娱乐等,在主里的所作所为,必定也都讨他的喜悦。

    圣奥古斯丁祷告说:「若不是在上帝里面,我们就得不到安息」。安息的定义不仅在于休息、休闲的一面;享受工作、享受事奉、享受崇拜、享受爱情、享受娱乐等,都是广义方面的安息。说得更明显一点,凡享受在上帝的旨意和他恩爱中的均衡生活,就是最美好的安息了。

    基督教教育是一种全人均衡发展的教育。愿主帮助教会和基督化家庭,在「先求他的国和义」的前题下,有效地帮助每一份子,过健康、均衡的属灵生活,享受一切由他而来的喜乐和安息。

    研习作业:

    1.为何基督徒需要过均衡的生活?

    2.基督徒如何去过均衡的生活?

    3.试举出各项能让全家人共同参与的休闲活动。
未分卷 培育信徒
    培育信徒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藉着圣经,帮助并栽培信主的男女老幼,朝着讨上帝所喜悦的方向,去发展他(她)的本能与潜力,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基督化人格(亦即,「基督成形在内心」的人格样式)。基督教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教导信徒懂得如何去成为一名社会的与上帝国度的公民,并尽其该尽的责任;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并教导一个人,对上帝和人皆维持恒久和正确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切所作的努力,亦正是期待将上帝的国实现在地上的美景。

    众所皆知教育乃是欲达到节制行为的手段与方法,由基督教教育的立场而言,也是设法以圣经的思想和理念去节制(管理)行为,其目的并非使人完全失去自我,而是使人谦卑地降服上帝,接受他的管理,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基督化的理想,在弯曲悖谬的世界中,成为上帝光明的儿女,过积极并讨上帝喜悦的生活。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教会与基督化家庭的责任,就是不断地提供来自生活各层面的有关指导,好使每一位上帝的儿女,在此复杂、堕落的社会里,活得真正自由、平安、喜乐且满有盼望。

    评估缺失,力求全备

    基督教会与基督化家庭的信徒培育使命是极其重大的,二老亦需彼此配合得密切,才能达成培育的计划与任务。若从资源供给、系统化教导,以及应付社会多元型态三方面来看,教会在这个时代对信徒的培育责任,似乎比基督化家庭更加沉重且艰巨。多年来众教会的确不遗余力地推动信徒培育事工,然而,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并检讨以往的培育事工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美中不足和缺失。让我们不以消极的态度与心情来评估种种的培育事工,而是在主里谦卑地去发现我们过往的一些盲点、误解或缺失,以祈在未来的年日里能够更讨主喜悦。以下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值得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仔细思考的:

    1.认为培育就是课堂的教导,而忽略了课后和日常生活中生命的影响。倘若牧者、教师所予信徒的教导,单是知识的传递,而缺乏个人生命的感化(或有言行不符的冲突),则难以达到真正平衡的培育目标;言教与身教的结合才是达成培育果效之主因。一般而言,信徒灵命的培育多赖讲台信息的供应(听道),而师生间(牧老和信徒)个人化的接触机会则甚显贫乏(例常性的探访并不一定能达成建立深厚师生关系,和形成生命感染与影响的目标),以致信徒在实际灵命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属灵的认同对象与诚挚灵伴的辅助,一旦面临在作属灵和属世界的价值抉择时,内心旁惶、疑虑和无力的感觉,必成为其灵命停滞不前或突破成长之强力考验。故此,教会牧者和属灵领袖(包括基督徒父母),务必重视课后的辅导(包括关系的建立),并加强日常之联系和接触的机会,方能确实地知晓羊群的景况,以弥补课堂培育的缺失。笔者以为,完整的培育哲学,是具备了课堂(讲台)、课后(生活)之「双管培育」的内容。

    2.教导经常只是停留在供应圣经知识的层面,缺乏将具体力行圣经的方法提供给信徒作参考和指引。既或附带情感层面的激励,惟仅构成会众一时情绪上的认同而已,对于达成力行真理的目标无甚助益。一般采取所谓「注入式」的教导,仅将知识充塞(填)入学习者的头脑,并没有将「如何(how?)」回应和实践上帝的话语之「具体方法」和「属灵忠告」提供给学习者,以致信徒的属灵生命难以在扎实的根基中——「听道与行道回应中之成长」,朝着正常的速度迈进,以致长期停留在「吃奶」和「作婴孩」的阶段。

    3.教导的对象不够全面化,以致灵命培育不能作到深入的追踪和「一网打尽」的程度。大多数的信徒仅能维持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领受有限的教导,只有小部份的信徒能参与较多积极的造就。培育不够全面化和深入的原因可能有这些:

    a.a.教会硬体设备不足,没有足够的场地增开教导或训练的班级,供不同年龄或某种阶层(某就业类型)的信徒学习。

    b.b.教会中能执行培育事工的师资(牧者、教师、同工)欠缺,致使教导与培育计划(包括探访、协谈等)不易推展。

    c.c.欠缺完整的培育教材,以致只有小部份信徒(如:小部份的知识份子)可以参与。

    d.d.教会没有专门负责基督教教育的专职人员(牧师、教师),去有计划地设计培育的内容并推动人人参与培育的课程(教室内与生活中的)。

    4.基督化家庭未能与教书的培育计划积极配合,以致教会犹若失去一条有力之合作膀臂。信徒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往往多于教会许多,教会若缺乏深入家庭的系统造就材料,则难以鼓励信徒在家中学习。再者,处于目前交通壅塞并忙碌的工商业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信徒亦可能因往返教会感觉不便而放弃学习;因此,固定的每日或每周的家庭自习培育课程,是有必要为信徒设计的,否则光凭每主日一次的听道是不够的。教会有必要为各年龄的信徒,预备在家中动「思想」和动手「写」与「做」的圣经及属灵教导方面的家课(家庭作业),好教培育工作得以具体并积极地在各个年龄层面推展。

    5.教会所设计的课程内容通常以圣经为主;缺乏提供信仰与生活之「时代性教育」的教导(如:基督徒之政治观、移民观、投资观、婚姻观、就业观、退休观),甚至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导(如:身心保健、疾病预防、财物管理)亦显不足;以致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之联系及应用上,缺乏作深入省思和面对时代潮流冲击的能力。

    6.教导的课程往往显得千篇一律,教导的题材重重覆覆,内容又不一定能应付时代的需求,以致不易吸引或提高信徒的学习意愿和兴趣。

    7.担任教导与培育的人员(牧师、教师),有时因为应付过于繁忙的工作,而无法对某段时间内(如:一季的主日学)的教导或培育事工,作全人、全心、全时间的委身,以致其本身成为培育事工的拦阻。(教会牧者和教师要留意此事,切勿因为忙于应付他处的讲道或事奉,而忽略已经计划好了的某个课程讲授,一再地请人代课,会使学习者感觉牧者(或教师)一心二用,不够委身,因而失去学习的热诚。

    8.培育的方法与传达技巧过于呆板,或显沉闷、单调,以致难以吸引人持续地接受培育的兴趣。

    9.培育事工全面架构松散,各年龄层的教导发生脱节或资源重叠浪费的现象,致使无从评估培育果效,更遑论在缺失和发生困难的部份,作合宜的修正及调整。开设一门接着一门的不同课程,并不能达成培育的使命。唯有透过适时和经常性的正确评估(如:课程是否针对信徒的需要?师资是否确实委身?考核信徒灵命的具体计划如何?),才能于未来的后继工作,作重新的「诊断」而「对症下药」。将教会几处培育环节脱落与架构松散的方位,例举如下:

    a.a.以主日学或周间培育教材而言,鲜少信徒能接受从幼儿级、儿童级、少年级、青年级、前成人级、中成人级,以至后成人级之一贯性系统教导(包括圣经与生活教导)。

    b.b.缺乏面对人生成长阶段之连续性的教导(如:由儿童期转成青少年期的身、心变化的教导;适应中年生活的教导;维系婚姻生活的教导;成为祖父母的教导……),以致信徒在面临生活与角色转变时,方寸大乱,欠缺应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由于基督教教育主张「全人」的教育,因此,信徒除了要学习圣经之外,也得接受多方面的知识训练,以应付生存(包括防息未然)并达到成功社会化的需要。

    c.c.缺乏帮助不同年龄的信徒,面临各式危机(crises)的教材,其中包括「危机认知」和「危机处理」。譬如:教导面对突然丧偶的危机;教导一位年幼失怙者面对其困境;教导突罹绝症的惊惧病患;教导正确的性生理知识;教导应付中年危机;教导如何面对生命暮年;教养智障、残障老;教导单亲家庭的亲与子;教导两代之间或三代之间的相处之道;教导面对当今社会冲突的价值观……

    d.d.训练合格师资(培育者)的教材不够广面。也就是说,没有特定为在各个不同「单元」的群体中,预备该群体能以使用的「培育人才训练」的教材。譬如说,教会中能担任培育事工的人才仅仅限定某些人,而这些人并不一定合适于某一单元内的群体(如,劳工、货车司机、销售员)中作培育的工作,倘若能训练某一单元群其中有教导和培育恩赐的人,在该单元中作对该群人的培育,或许更为理想。

    10.全面的信徒培育事工是需要花费金钱的,教会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供应这方面的需求,并不一定是问题所在,最大的问题常是舍不得花费金钱,在这样无法「立竿见影」的培育事工上。(一般教会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购买儿童主日学教材,或扩充教室硬体设备这等方面的预算,显得十分不足与小器。事实上,任何资源或设备的欠缺皆影响教导和学习的情绪,培育事工将会因而面临损失。笔者以为,教会的教育经费应占教会总预算的百分之二十。

    11.教会误将牧养事工与教导事工分开,只重讲道人才,而轻乎基督教教育人才。教会(甚至神学院)所重视的是讲道、会友人数是否增长、小组若干等,而像培育事工这种「慢工细活儿」,既需大量投资又一时不见成果的工作,是比较「不起眼儿」的。也有人会认为基督教教育的人才是次等人才,一流的人才都去从事解经和讲论高深的神学去了。事实上,教导和牧养是画分不开的;教导、牧养就是培育。笔者以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老的心境来体会,从事基督教教育的工作者,应抱持着三个字的心情作耕耘:「傻」、「痴」、「狂」。「傻」是乐意委身的意愿;「痴」是那份执着与热诚;「狂」是承担与奔赴使命的心志。教育耕耘者必需抱定这样的决心与持续的配合行动,像一粒种籽埋入土里——熬过一个苦闷的过程——「死了」(约翰福音十二24),而等候它的发芽、生长与结实。

    12.教会各团契呈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各团契(或学道班)往往自有一套培育信徒的方式与材料,彼此缺乏联系和配合,往往不知不觉中可能发生重覆,或浪费资源的情况。依笔者拙见,教会应将各资源(师资、教材、课程、时间、学习老等)作统一规划和分配,以避免上述之诟病。教会可藉推动三大层面的学习,而达到资源统一规划的目标:

    a.a.将全体会众(按家庭)规划入众「家庭小组」中,利用周间相同或不同之时段,推行「家庭学道班」(使用统一教材),使会友们达到周间学习圣经和促进肢体间形成凝聚和关怀的目的。事实上,当每个家庭彼此熟悉之后,即能形成彼此深度关怀的热诚,有形和无形中,将能分挑牧老(们)奔命探访会众(又不一定深入和持续)的担子,同时亦能带动会众全面参与教会的各项圣工。

    b.b.将全体会众规划入各年龄之「主日学校」中(使用统一教材),使全体会众于每主日来到教会学习(教会是否有足够的硬体设备配合,可能是一大困难)。

    c.c.教会亦可将全体会众,按年龄、兴趣、恩赐、职业、工作性质等,划分成各类型「团契」,而在该团契中达成交谊、关怀、或提供特殊训练的目的。教会可视情况选择各团契进行的时间和场所。

    以上的三大学习规划,需要在集中作师资(人才)培训、编制教材、课程管理、教育宣导、以及扩充硬体设备等之作业上密切配合,方能收获培育的果效。基督教教育亦是一项百年大计,教会应当放眼推动各项能达成长远目标之计划,不遗馀力地去「经营」信徒培育的使命。

    13.教书的教导和培育方式与所使用的教材,大半较适合知识份子或现代青年,对于受教育不多,知识程度较低,甚至年纪较幼或较长的人而言,是有困难的。

    14.各式的培育教材需要专门的写作人才,然而目前的教材写作者乏未经正式的解经、神学与基督教教育训练之人士;甚至某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亦非由专家执笔,大有外行人说内行话的诟病。

    15.教会中讲台的失败亦可能成为培育的拦阻。由于多数信徒的灵命仅赖每周一次的听道为生,因此,讲章的内容应当切实以「分解真理的道」为重点;过多的例证、笑话、新闻,甚至口才的卖弄等,或许能一时消遣听者的听觉感官,然而却不能真正造就信徒的灵命。信徒对圣经的无知是培育事工中最大的遗憾。其次,倘若教会主日讲台交流得过于频繁(即每周不同的讲员,讲不同的信息),牧者不能持续并长期固定地在同一讲台担任教导,牧者极可能沦为「保姆」而非「父母」的角色,信徒不得系统性的造就以及有效的「追踪」、「考核」和「跟进」辅导,其灵命光景势必难以积极前进。主日讲台和各级主日学,乃是信徒学道之两大主要媒介,传递信息的牧者当扮演好谆谆教诲的「父母」角色,经常性和过度频繁的讲台交流。是不能达成扎实之培育工程的。

    不容轻忽的培育要点

    全面培育信徒的圣工是被肯定的,因为培育乃是建立基督徒属灵生命的过程。信徒在培育的过程中,透过接受完整的教导与亲身的属灵回应而成长。信徒培育课程所需涵盖的重点如下:

    1.建立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关系。这方面的教导包括了:认识并回应上帝的话;明白并遵行上帝的旨意;学像基督的生命,使基督成形在心中(加拉太书四19);过圣灵充满的圣洁生活;为基督作见证。

    2.建立个人与基督肢体的关系

    基督徒不仅仅建立其个人和上帝的关系而已,彼此亦当因着基督的缘故,与主的肢体形成「我们」的合一关系。在教会的各式教导中,切勿忽略「团契生活」这方面的教导,好教肢体间产生强大之凝聚和同心的力量,使教会得以有效地推展各项圣工,至于完成基督的大使命(马太福音二十八18-20)。

    3.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基督徒与众人的关系也是生活中一个无法规避的关系。培育的课程要包含:积极的社会关怀——服务和回溃社会(包括家庭)的责任;尽好公民的义务;尊重生命和「关系」的处理;伦理与道德观的建设等。

    4.建立个人属灵生命的内涵

    个人的属灵生命乃是藉着内住的圣灵,帮助我们逐渐认识并不断经历上帝而来的。培育灵命的课程要包括:熟悉圣经和平衡的真理;敬拜的教导;过圣洁生活的方式;合乎圣徒体统的应对与礼仪;全人委身的价值观;关爱他人的操练;人道精神;激发委身的使命感;信仰与生活合一的操练;参与事奉的操练等。

    5.建立个人对天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关顾行动,以达成上帝要人类「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的任务(创世记一28)

    全面的信徒培育是一个长程的计划,基督徒的生命从开始至成熟,乃需不断受教与栽培。基督的教会就是一所基督化的学校,其中不论是讲道、教导、牧养、和训练皆包含在培育的事工之中。培育亦不限以某一特定的模式或方法来进行,教会内的各式小组、团契、研经班、研讨会、主日学、退修会,甚至以指定阅读、家庭自习作业(家课)、户外活动、或探访、协谈等,都是促成信徒获得培育的桥梁。愿主帮助他的教会与基督化家庭,共同合作,达成培育信徒的伟大使命!

    研习作业:

    1.请写下自己截至目前为止,所接受过的一切基督徒培育,以及这些培育对个人的灵命成长的具体助益。

    2.请和家人分享基督化家庭所能实施的培育计划,并加以实践。

    3.试列出个人的灵命成长计划和逐步具体实践的步骤。
未分卷 肢体生活之教育
    肢体生活之教育

    耶稣在世传道的年日中,除了有时独自退往旷野和山上祷告外,他和十二个门徒可说是完全生活在一块儿的。耶稣带着他们前往各地传福音,为人医病、赶鬼、作各式的探访、劝说、安慰,也参加婚宴和接受特殊的款待等等。在耶稣和门徒的生活中我们发现,门徒之间虽然有过争吵和辩论,却也充满了合作、相爱、分享的精神和实际。耶稣升天之后我们也看到,众使徒和跟随耶稣的人无论在家、在圣殿和在教会的生活,也是十分的特别和有意义。彼此合一的巨力

    由使徒行传的记载,我们发现当时的弟兄姐妹,不仅在物质生活的层面做到「凡物公用」的见证,在非物质层面,也极力实践耶稣留下的教训。初代教会的肢体生活确实表现出合一和相爱的特色。譬如,他们经常同心合意地聚集一处,为神国度的复兴「恒切祷告」(一14);又心甘情愿的彼此「分享、交接、擘饼、祈祷」(二42,44,45;四32;二46);他们同心合意地和主的仆人们同工,热心地参与各样的事奉(五12;十五25)。因着他们同心实践相爱、分享和合作的生活,那位复活的主便与他们同工,且藉着他们的手,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信而归主的人不可胜数(二47;五12-16;六7)。

    从耶稣和门徒以及初代教会生活的见证中我们了解,肢体间所凝聚的合一和相爱的情谊,是导致当时教会发挥高度「属灵士气」和「团队精神」的主要原因,而这股「属灵士气」和「团队精神」乃是教会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属灵动力。

    使徒保罗和约翰亦曾叮咛基督徒要贯彻「合而为一」和「彼此相爱」的肢体生活。保罗要基督徒「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并「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以弗所书四3,15b)。约翰则劝勉基督徒,要照着上帝赐下的命令「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约翰一书三23,7)。

    不可否认,美好肢体生活的关键在于彼此实践「合一」与「相爱」的真理。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在一群不完美的人之中,合——、相爱的凝聚力量并不可能自然发生。故此,教会除须将平衡和完整的圣经真理教导弟兄姐妹外,亦有必要拟定一些促进彼此形成良性互动的具体「约定」,以辅助众人去实践合一和相爱的肢体生活。

    笔者认为,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劝勉:「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摩太前书四12),正可作为肢体互动的提醒和教会生活的具体「约定」。保罗之所以对提摩太发出如此的劝勉,乃因保罗深深了解,有破口和损伤的肢体关系,往往起源于人天然的犯罪本性和私欲,唯有各人除去那些丑陋的水性和私欲,在「爱上帝」和「舍己」的前提之下彼此建立,方可于肢体间建立起健康的属灵关系和确实合—、相爱的生活。

    合一中的禁忌

    约定是积极的行为,而实践约定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笔者试就个人浅见,另将肢体生活中有须严守之各项「禁忌」提出,以提醒众肢体在遵守约定的同时,亦能避免恶者的干扰和中伤。

    1.不发射「友善的枪弹」

    所谓「友善的枪弹」最多发生在「爱心说诚实话」的情况中。我们要了解,当我们想要凭爱心说诚实话的时候,不应以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说话的标准或取舍,乃要坚持「圣灵的主权、基督的智慧和上帝的时刻」作为我们说与不说,或说些什么的价值判断。出于个人的爱心或友善,亦有可能被魔鬼所擅长之「天使伎俩」所破坏(哥林多前书十一14),而弄得「两败俱伤」。「友善」是吸引人的,但也可能是毒药外层的糖衣,我们得严防它的蒙蔽与伤害。我们必须在上帝的带领和充足的智慧中,方能分辨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什么时候该说或不该说;该说的就勇敢去说,不该说的则不宜开口。

    2.不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有时基督徒自以为有爱心、有聪明,就单凭个人的「血气」或「本事」去行事为人,自以为是上帝的意思或其所赋予之权柄,甚至还抱持着「非我不可」或「舍我其谁」的壮烈情怀。这种冒然「替天行道」的态度与行为,对个人和整个团体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我们要知道,是主掌管一切,而不是我能做什么(约翰福音十五5b),我们只不过是主手中的「器皿」。主若藉着我做了什么,不过是出于他诸般的赏赐和怜悯,也不是「非我不可」;主亦能随己意差派其他的人去做。保罗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豫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书二10)。做上帝要我们做的,才真正叫做行在他的旨意中。

    3.不逞个人的「英雄主义」

    任何人跋扈、专权、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皆会对整个肢体生活形成莫大的困扰。肢体生活是一个「连于元首基督」的生活,不是一个制造个人魅力的环境。教会是培育「仆人」的场所,而非培植「英雄」的地方。众肢体乃是在基督里「各按其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以弗所书四15-16)。英雄主义不仅会让人忘记「谦卑」和「与上帝同行」的真理(弥迦书六8),更能制造教会的不安与**。耶稣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元帅和主角。

    4.不可「丑化」(即「抹黑」)基督的肢体

    「丑化」或「抹黑」他人是那些妄自尊大的人最常使用的手段。事实上,论断的口舌是传播这项罪恶的主要工具,而人内心的恶念和私欲(诸如:骄傲、嫉妒、苦毒、分争、贪婪、自卑感等),更是滋长这项罪恶的根源和温床。使徒雅各早就告诫我们说「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且满了「害死人的毒气」;基督徒不好一面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却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雅各书三5-12)

    没有人喜欢将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份加以污损或破坏。同样的,既然教会众人皆有连于元首的肢体关系,各人就当以对待自己身体一般的心情,去珍惜、亲爱、并维护我们的属灵肢体。保罗所强调的,也是去「美化」我们属灵的肢体(哥林多前书十二23)。事实上,我们得先设法将那个会「说大话」的舌头勒住(雅各书三5,才可能实践美化肢体的教训。

    圣经包括了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肢体相待的真理。所谓消极是「不」的原则,而积极则为「要」的原则,二者皆为达成美好教会生活所当遵行的教训。

    「不」的原则:

    a.肢体之间不可「分门别类」和「结党」(哥林多前书十二25;腓立比书二3)。

    b.不得口吐「污秽的言语」(以弗所书四29)

    C.不得与人同行「暗昧无益的事」,反而要「责备行这事的人」(以弗所书五11)。

    d.不可「亏欠」弟兄(罗马书十四8)

    e.不可「叫弟兄跌倒」(罗马书十四21)。

    「要」的原则:

    a.肢体之间各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腓立比书二

    3)。

    b.要「俯就卑微的人」(罗马书十二16)。

    C.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以弗所书四29)。

    d.要「求别人的益处」(哥林多前书十24)。

    e.要「彼此接纳」、「彼此顺服」、「彼此推让」、「彼此同心」、「彼此饶恕」、「彼此劝慰」、「彼此教导」、「彼此亲热」、「彼此和睦」、「彼此顾惜」、「彼此包容」、「彼此体恤」、「彼此相爱」等(罗马书十二9-18,十五7;以弗所书五21;路加福音十七3-4;帖撒罗厄迦前书五11;歌罗西书三16-17;哥林多后书十二25,十三11;彼得前书三8;约翰一书四7)。

    事实上,伤害他人(主的肢体),即等于伤害自己,因我们是同连在一个身体的;保罗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就是这个意思(哥林多前书十二26a)。保罗甚至要我们以「不可少」(绝不放弃)和「越发给他加上体面」(无条件的爱)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人以为「软弱」和「不体面」的肢体(哥林多前书十二22-25)。想要高抬自己而贬抑他人,亦是一种可怕的罪的试探,这个罪的陷阱对教会合一生活所造成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

    5.不要成为「害群之马」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粥」。教会生活的不和谐不一定起自于很严重的问题,很小的事情或很小的是非皆可能伤害合一和相爱的关系。我们应当多作自省方可防堵各式「破口」的出现。

    个人危害群体的「小事情、小问题」真是不胜枚举。最常见到的诸如:搬是非、逞口舌、故意唱反调、不肯合作、耍性子、固执己见、喜怒无常、好挑剔、爱争辩、过度敏感、主观、自私、不公义、自我中心等。

    我们不要以为个人小小的性格缺点或待人接物的轻微缺失,对全面的教会生活无甚妨碍,事实上,魔鬼能轻易地在小问题中,制造强而可怕的「离间」力量。

    6.切勿「冷却」属灵的热情

    当我们了解地上的教会生活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更应当认清,真实的爱神和爱人的委身,绝无可能凭个人一时之情绪或感觉而得以持续。基督徒需要在基督的爱里,以客观的思想和意志,去透视并委身于一个不完美的关系,如此才能了解什么叫作「无条件的爱」和真实的「属灵热情」。肢体生活之中有冲突的生活,也有不合己意的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倘若我们委身的前题,是在于选择那些适合于自己的,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属灵热情;倘若我们的委身也是以自我的价值判断和喜好来作取舍,那样的热情迟早必会中止。唯有坚韧、持续的爱才能带来真实的合一。

    谦卑是合一的前题

    上帝所喜悦看到的教会生活是一个充满合一和相爱的生活,虽然我们从不喜悦软弱和失败的生活,却必需肯定每一个肢体与其所产生的功能。肢体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需要先从个人的「委身」(投入自己)和「舍己」(放下自己)的操练中逐步实现。

    GeneA.Getz在他的着作BuildingUoOneAnother将彼此合一和相爱的精意叙述的十分精彩,他说:「没有人能够靠着自己有效地发挥功能;我们彼此需要。即使我们当中,有人在身子上有着比较显赫或更重要的地位,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比其他的基督徒更为重要。我们都得以谦卑为衣,并要牢记,即使那位肩挑最大责任的人,却是最大的仆人。所有属于基督身子的肢体,必须要殷勤、竭力地追求合一与和睦。我们要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去防止任何误会以及各种党派纷争。(参:GeneA.Getz,BuildingUoOneAnother.Wheaton:VictorBooks1984:pp.11-12.)

    但愿主的灵帮助我们能在连于元首的真理中,达成合一和相爱的肢体生活。

    研习作业:

    1.试思想你所经历的肢体生活,有那些是美好的,那些是失败的;二者对你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如何。

    2.试述贵教会对信徒参与教会生活的具体教导。

    3.试思想圣经所提到之拦阻教会肢体合一和相爱的实例。
未分卷 教导的职事
    教导的职事教导是教会和基督教教育的两大任务之一(另一为宣教)。在G.S.Dobbins的着作中曾经指出,若要达到成功的教导,至少要付上七样代价:一个奉献的生命;忠于所负的责任;认真地研习圣经;爱我们所教的人;甘心乐意地工作;有合作的精神和态度;以及掌握最好的教学方法(参:G.S.Dobbins原着,「改进主日学的教导」。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4年,第十页)。事实上,在教导的过程中,仍然不可忽略传达正确的神学思想和观念,祈求圣灵的引领与光照,达到教师和学生一同长进的目的。教导也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旧约圣经一再提到父母、先知、祭司、族长和诗人等,担负着教导的重任。新约圣经仍然继续强调教导工作的重要(提摩太后书二15,24、四2);保罗训示提摩太要教导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摩太后书二2),同时指出教导是上帝所赐给教会的五种恩赐之一(以弗所书四11)。上帝托付教会的责任就是要宣扬天国的福音,并且教导上帝的话以实施于生活之中。基督教教育最大的目的,乃是要达到使学习老认识和实践上帝的旨意。因此,教会的教导工作,必然以教导圣经的信息为基础,来满足世人灵魂的需要。单就四本福音书对耶稣基督人性一面之描写可发现,无论就人格、生活和教训来看,他都是一位理想教师的代表。耶稣基督短暂一生中的教育特色,给当时代的人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以自己作为力行真理的榜样。耶稣的一生亦贯彻了一件最值得世人效法的事情,那就是他以上帝的国和义为他生命中的第一优先。他的确为我们设下了最好的榜样。耶稣基督在世三年半的传道生涯中,多时受人尊称为夫子(教师)。他经常在会堂、圣殿、海边、山上、路旁,或某人家中做教导的工作;他还亲自拣选十二位门徒,训练他们作福音的使者和教会的教师。耶稣基督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完成对世人的救赎,建立属灵的国度,使人和上帝恢复和好的关系。耶稣基督之所以能成为最伟大和理想的教师,乃因他具有充足的智慧、教导的能力,以及各方面有效的教师装备。由四福音中可以看出耶稣言教和身教的教学是那么的真实、自然、亲切、生动和有效;他总是因人、因地、因时的情况去发挥教学的功能。兹将耶稣基督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逐一列举,以供圣经教师学习和参考。1.人格感化耶稣施行之人格感化教育原则,可由好些他的生平事迹中看出。譬如:耶稣受施洗约翰的洗礼,为的是「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三13-15)。保罗亦描述耶稣谦卑的身教:「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6-8)。耶稣亦用他自己的见证告诫门徒:「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以及:「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二十28;五44)。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人类的罪受死,就是见证他爱的教育最有效的一点。人格感化的教育重点,在于以身作则,以德感人。2.个别关怀个别关心他周围的人物,是耶稣生平中一个明显又常见的特色,也正因为他对人关心和有兴趣,以致他施教之时总是大得人心。四福音书内记载许多耶稣医治人、安慰人、劝诫人,和鼓励人的见证;他也从不轻视任何一位来到他面前的人,反而视个人的情况、问题和需要,亲切地帮助他们,这些都证实了他爱的教育的成功(马太福音八5-16、十九13-15;路加福音五17-26、八43一48、十57-62、十九1-10;约翰福音十一1-45)。3.自践力行耶稣的一生完全实践遵行天父的旨意;他在世的生活,全都吻合了他所传扬的信仰。耶稣不曾唱过一句高调或提倡过任何一个口号,是和他的信仰或行道的生活相违背的。他的舍己与奉献,即是求父的国和义的最完美见证(马可福音十45;约翰福音四34、六38、十18)。以身教实践言教是最具体和有力的教学方法。圣经是基督教教育的「教科书」(text-book),而耶稣基督就是最好的「教科人」(text-People)。4.提高兴趣使用比喻或例证是引人进入学习兴趣的妙法之一。主耶稣也发挥了这方面的教学原则和艺术,应用在他的传道和教导的事工之中。他用过天空飞鸟与野地百合花的比喻,让人省思不忧不虑的信心(马太福音六25-34);他也使用芥菜种和酵面的比喻(马太福音十三31-35)、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11-32)等。各个比喻都是那么生动和生活化,让听道的人很容易就明了他的教训,并激起他们内心的共鸣。5.引用圣经耶稣在传道或教导之时,经常引用旧约圣经的话,使人更能了解上帝对世人的心意和计划(马太福音四1-11、二十一4-5;马可福音十二10-11;路加福音四16-20、十七22-23、十九46、二十17,42,43)。圣经是上帝的话,也是信仰的依据和教育的内容。保罗曾在给提摩太的书信中指出:「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处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三16-17)。圣经是教导属灵信仰和生活的权威教科书,基督徒教师当重视这本圣书的教学价值。6.鼓励参与耶稣选召十二位门徒,或差遣七十位传道老,都是他鼓励人与他一同参与圣工的最好例子(马可福音六7;路加福音十17-20)。让学习老参与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原则。参与不但能使学生有个人化的贴切学习,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当年耶稣除了分派门徒四处传道和作见证之外,他也经常邀请人和他一同参与各式有关建造上帝国度的事工。譬如,他邀请门徒与他一同儆醒祷告(路加福音二十二39-40);他邀请门徒参与分送五饼二鱼的服事(马可福音六30-44)等,对门徒而言,都是很有意义和深刻的学习。7.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亦曾经是耶稣教导门徒或众人时,所常暗中提醒和明白吩咐的。耶稣时常利用某种比喻或某种问题,来引导或启发门徒思考另一件重要的事情。用过羊进入狼群的说法,让人思想运用灵巧的智慧(马太福音十16-20);用酵饼的说法,要门徒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马太福音十六5-12);用孩子的事情,要门徒思想真实的谦卑和接纳(马太福音十八1-5);用一个王和他仆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要门徒思想真正的饶恕的问题(马太福音十八21-35);又用人盖房子的真理,要人思想遵行上帝话语的价值(路加福音六46-19)等。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亦有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要一同发挥,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和果效。8.有教无类耶稣基督的传道和教导对象,包括了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士。譬如,有为人轻视的税吏、渔夫、娼妓、罪人,有出身高贵或有学问的贵族、医生、军官、文士、法利赛人,以及一般庶民百姓等(马太福音十七24-27;马可福音七1-23;路加福音五1-11、六17、九23、十五1-2;约翰福音三1-18、十八28-38)。由于耶稣怜恤世人失丧的景况,他就乐意接纳他们,并赐给他们永生(马可福音六34;约翰福音十10)。不论在怎样的场合或时间,也不计较受教者的出身背景,耶稣都乐意亲近他们,并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导他们认识真理。9.激励自发耶稣曾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九23)。跟从耶稣必需出于个人的意愿,我们看到当时也有人不肯跟随他(马太福音十九16-22;约翰福音五40)。不勉强人跟随他,不勉强人接纳他,而是尊重人自动自发的跟随他、向他学习,亦是耶稣的教育原则之一。凡是甘心情愿听从他和乐意遵行天父旨意的人,他非但不摒弃他,而且还应许赐下今生及来世的福气给他(马太福音十二46-50;马可福音十28-30)。耶稣的教学生涯,不只向我们展示了完美的教学原则,同时也示范了具体的教学良方。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原则之有组织和有效的媒介,也是用来指导学习老的学习过程的。以下所列乃耶稣于教训人时,所最常应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可供圣经教师作为教导职事之参考与模拟。教学方法经文出处讨论教学法马太福音十九16-27;约翰福音三1-15、四1-30演讲教学法马太福音五1-12、二十三13-36;路加福音六27-38辩论教学法马太福音二十一23-27;路加福音二十27-43;约翰福音六41-58反诘教学法马可福音二1-12、三33-35;路加福音十四1-6譬喻教学法马太福音二十五1-13;马可福音四1-29;路加福音十五11-32游走教学法马太福音十四13-14;路加福音八1、九10-11类化教学法马太福音十三44,47、二十五1-14;马可福音四30设计教学法马可福音十四12-26;路加福音二十八22-25、十九28-35;约翰福音十三1-15神迹教学法马太福音八1-13;马可福音十46-52;约翰福音二1-11教导职事的主要目的,就是藉着属灵的教导,将人带到基督的面前,让人明白上帝的旨意,又在基督里得蒙建立,使人的生命充满基督的美德和荣耀,而能在每日的生活中为他而活、向他尽忠。教导不光是满足人于知识方面的需求,更要紧的是设法满足灵命方面的成长。因此,一位成功的教师,除了要好好预备他的教材之外,还需要了解他的教导对象。藉着一般的接触,藉着课室内的研讨,藉着学生亲友们所提供的资料,或是藉着家庭探访等,都是圣经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些途径。笔者亦建议圣经教师多阅读坊间所出版的「发展心理学」一类的书籍,以更详尽和多方面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圣经教师不是担任「教书」的工作,而是担任「用圣经教人」的神圣使命。你的学生需要你对他作个别的关怀,好使他在基督里不断地成长。任何事情能够成功都可能有某些特殊的秘诀,除了你必需效法耶稣基督的教导榜样之外,你还得切记以下能帮助你教学成功的七项秘诀:1.立下教学目标并贯彻它。2.个别关怀你的学生。3.勤习圣经及有关教材。4.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5.忠心于教导的职责。6.随时祈求圣灵的帮助。7.设立「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教导事工是整个教会教育事工中的一环,身为已经加入基督教会的每一位基督徒,都需以了解、合作、代祷等实际的爱心行动,来成全每一位圣经教师的教导职事。愿主帮助每位基督徒和圣经教师,总「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共同参与学习和教导的职事,来建立基督的身体。研习作业:1.成功的教导除了G-S.Dobbins所说必须付上的七个代价之外,请由耶稣的教导范例中再试着发现是否有其他的代价。2.试以「耶稣如何训练门徒传福音」为题,分析耶稣之教学原则和方法。
未分卷 训练信徒领袖
    训练信徒领袖

    教会与工商企业或政府机关一样,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参与工作。一位训练精良的领袖,不仅能得到同工们的响应与合作,更能带动整个团队的精神,使众人齐心朝着预定达

    成的目标而努力。

    教会复兴,信徒有责

    教会能否得着复兴,不是在牧师或传道的手中,乃是在每一位信徒的手里;倘若教会所使用的,是一群欠缺圣经知识、不懂方法、经验不足和未经训练的人,则无法期待他们对其他的肢体能有真实的帮助。因此,教会有责任将参与事奉的人员训练成为合神心意的领袖,以有效地推展神国度的各样事工。

    教会必须让信徒了解,领袖训练并非只是为了造就牧师、传道人、或宣教士,凡参与事奉(对内或对外)的每一份子,无论是担任教导的,行政的,事务的,音乐的,司会的,辅导的,牧养的,传福音的,和文字事奉的,都需要经过相当的职前和在职训练,否则就不能成为合用的人才。

    由于整个教会的计划需要倚重信徒领袖,因此这项计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训练信徒领袖仍然是主的命令(马太福音二十八19):「去……并且教训」。保罗亦在书信中叮咛提摩太,要他重视训练信徒的工作:「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摩太后书二2)。良好的训练必能产生得心应手的工作果效。

    领袖的定义有很多,事实上,一位真正的领导者,就是一位在团体中有影响力的人。也有人说:「凡能给人类的需要以一个解答的人,都是领袖。」(参:J.M.Price等原着,「宗教教育综览」,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56年,第一九八页。)

    领袖并不能一人独自完成他的计划。然而领袖所表现的热心、忠诚、和才干,必能激起众人的跟从和拥戴,而能整合众人一起透过某种计划和行动,将工作完成。领袖应该是个好伙伴,而不是一名高高在上,玩弄权柄或控制他人的头目;属灵的领袖更应该是一名谦卑服事众人的仆人(马太福音二十28),而不是一名吆喝他人,为其服役的权威者或神秘人物。

    发掘信徒领袖的要诀

    教会应鼓励信徒在属灵的事工中,善尽各人的恩赐与才干;还要主动征召和训练有领导能力的人,同心配搭,完成上帝的工作。教会如何发掘人才并加之以训练呢?通常可行的方法是这样的:

    1.透过「恩赐才干寻访调查」;教育委员会列出教会计划的服事项目,然后经由各团契,家庭小组,或各级主日学等,向信徒作全面调查。

    2.已经是领袖的,要在团契、小组、以及各主日学班级中,主动观察、发掘,并邀请有恩赐才干和有领导潜力者参加训练。

    3.由教育委员会中的人事委员提名与甄选。

    当各式人才透过不同管道被发掘出来之后,教育委员会即要着手进行:

    1.将人才分类,并分别说明各类事工的情况和要求。

    2.提供不同的课程实施分班训练。

    3.为他们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让他们边学边做。

    4.预备正式的就职典礼并颁发聘用证书。

    5.投入股事。

    6.进行评估:灵命状况、事奉态度、与人同工的关系、推动工作的效能等。

    7.预备在职训练和辅助继续进修的计划。

    信徒领袖的训练方式可采个别式和团体式来进行。个别训练可安排:读书计划,函授课程,录音带或录影带自修,和教师个别指导等。团体训练可安排:讲习会,职员会议,正式训练班,以及延伸制课程等。个别与团体训练皆各具优点,教育委员会应为受训老同时预备这两种方式的训练,使他们从多方面获得合宜的栽培。几个教会联合起来举办训练也是一种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好方式。

    甄选信徒领袖,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格的问题(提摩太前书三2-11;提多书一5-9;彼得的书五1-4;彼得后书一5-8)。教会领袖的基本资格,是具备健康的身体、充分的智慧、优良的品行、和美好的灵性。换言之,教会领袖应当是一位在德、智、体、群、灵五方面均衡和成熟的属灵人。

    属灵领袖的全人成长

    初代教会在选择领袖担任圣职之时,候选人必需具备三个条件,即: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和有充足的智慧(使徒行传六3)。由旧约和新约圣经许多领导人物的身上,可以发现有许多相仿的特质,譬如:有强健的体格、有爱神与爱人的热诚、信心坚定、会作决定、有好个性和品德,以及在祷告和谦卑的态度中依靠上帝等。

    一位属灵的领袖并不是一位完全的人,他(她)有可能会落入主观、独断、嫉妒、易怒、怀怨、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自我中心、一意孤行、好大喜功、玩弄权术、不肯认错、好人奉承,甚至无法抗各式的诱惑等的「陷阱」。

    属灵领袖乃是贵重的器皿。属灵领袖不能用「人不可能完美」的藉口,去纵容自我的缺失,或在自律、自洁、和追求被圣灵充满的事上有所懈怠(提摩太后书二21-22)。而是应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书二15),并「无可指责」(提摩太前书三2)。

    属灵领袖若不在意自我的缺点,就等于给自己制造机会去让他人指责。领袖首先要谦卑地自省个人的短处,其次就要更谦卑地靠主去加以改正。属灵领袖应当效法使徒保罗的心志:「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老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立比书三12)。耶稣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五48),因此,倘若领袖故意纵容自我的缺点而不予改善,那就违背圣经的要求了。

    圣经记述了众位成功和失败的领导人物之不同特质,也对那些想要成为一名合神心意的属灵领袖,作出好些的叮咛。主耶稣亲自设立的言教和身教的榜样,以及使徒们的榜样,都值得现今的属灵领袖竭力效法和学习的。

    教会有必要在训练领袖的课程中,针对领袖的性格和品德操守之事上多予习练。任何人都知道,上帝看重属灵的「人」过于属灵的「事」。因此,当人被训练得合神心意的时候,其所成就的事自然就必蒙主悦纳了。作为一名合上帝心意的领袖除要接受合宜的装备和训练之外,还需要对其未来所可能会付出的代价有所心理预备,譬如:

    1.可能要承受被批评、被嫉妒,或被中伤及不被了解的痛苦。

    2.可能要承受因身、心或环境而引起的疲惫和压力。

    3.经常要在工作和上帝的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儆醒。

    4.经常要在人际关系中作牺牲和舍己。

    5.必须能善加管理各样的资源(如:时间、金钱、身体健康、家庭关系等),并成为众人的好榜样。

    6.必要能「以耶稣的心为心」,成为真正的好牧人。

    「通常,信徒领袖是教会的生命力和服事基督的决定性因素。」(参:RoyB.Zuck&GeneA.Getz,AdultEducationinTheChurchChicago:MoodyPress,1970,p.187.),教会需要积极地储备信徒领袖,以分担牧者沉重与过重的圣工,并确实达到「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其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的目标。Dobbins说:「教会的领袖们若有肖乎基督的长进,教会就能领人归主,建立品格,影响商场与社会,攻击并克胜罪恶,表现属灵民主的价值,并在『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主的见证。」(参:Gaines.Dobbins原着,「更美教会的建立」,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31第三一五页。)

    愿主使教会看见,透过训练属灵的信徒领袖去建立他的教会。

    研习作业:

    1.有什么是一位属灵领袖可能会有的「盲点」?有预防的方法吗?

    2.试为成年级的主日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制定一个职前的训练计划。
未分卷 教会教育事工之策划原则
    教会教育事工之策划原则

    教会就是信徒的团契和属灵的家。教会教育为的是使人得着上帝的感动,从事并实践一切属灵的活动(宣道、教导、崇拜、团契、事奉)并成全生命的成长。施行宣道的对象乃是所有未曾问道与信道的人;教导则着重于对信徒在真道上的养育和栽培;崇拜是信徒与上帝相交的方式;团契乃要发挥信徒相通与合一的功能;事奉则为信徒对上帝的道产生回应后,在团契关系中相互成全的圣工。教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任务,即是设法藉着上述种种属灵活动,使这大团契的每一份子,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中成长,并进到完全的地步。

    全面的教育事工需要在「以信徒为中心」的理念中,作完整的规划和实践,好使教育的功能落实于信徒生命成长的目标之中。这样的教育哲学除了要确定整个教育过程是基于上帝的话(圣经)之外,还要达到个人化的学习原则。因此,教育过程中之每个成全信徒成长的步骤,诸如针对信徒和各式资源的情况分析、确立目标、安排课程和节目、选择适当的教材、应用合宜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组织与行政,以及全面的评估等,皆为不可或缺的实质内容。以下为一般概略性的说明:

    1.信徒状况和资源分析

    这项最前哨性的任务,就是教会要明确认知,如何针对信徒的问题和需要,提供他们应有的栽培和服务。譬如:信徒本身在生理、心理、社会、灵命上有怎样的需求或困扰?社会潮流对信徒的影响为何?信徒在教会中的参与性和对自我角色发挥的满意程度如何?信徒对团契生活的适应力和配搭圣工的状况如何?培育信徒的人力资源(教师、辅导、小组长、属灵领袖等)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分配?教会的硬体设备(教具、课室、图书馆、视听资料等)资源是否足够或满足相当程度的需求?

    2.确立目标

    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于使信徒得着充足之圣经教导,以致能实践上帝的道于日常生活之中。故此,宣扬福音、教导真理、建立具有实质「相交生活」意义的团契、建立基督化的家庭、落实委身的基督徒生活等,都是教会教育工作的目标,且须逐步去规划各项实施的进度和细节。

    3.安排合适的课程与节目

    课程和节目要依信徒不同的年龄、需要和学习能力等各种情况来设计。课程由什么人带领?使用什么材料?课程和节目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有什么门徒训练,或事奉之职前和在职训练等的特殊活动?这些都得视个人的状况作计划,并随时预备作弹性的修改。教育课程若能按年龄作分级的安排最为理想。分级课程可以帮助信徒在学习之后,贯彻下列的各项目标:

    a.获得救恩的确据。(约翰福音二十31;罗马书十17;提摩大后书三16)

    b.确知生活的指南。(诗篇—一九105;箴言三十5;哥林多前书六12、十23,24,31)

    c.掌握崇拜的秘诀。(约翰福音四22-24;歌罗西书三16-17;以弗所书五19-20)

    d.享受团契的喜乐。(诗篇一三三1-3;约翰福音二十19-20;哥林多前书十二12-13;约翰一书一3-4)

    e.进入事奉的享受。(约翰福音四34、十二26;罗马书十二5-8)

    f.经历更新的生活。(罗马书十二1-2;加拉太书六15;以弗所书四20-24;歌罗西书三5-10)

    g.把握属灵的价值。(使徒行传二十六19;歌林多前书二10,15、十三13)

    4.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并不限于研经课程,然而一切的课程必定是以圣经为核心的。教材的功用和课程相同,皆应以达成教育目标为主旨。教材必须具备三项功能:

    a.a.能扩展并更新信徒信仰和属灵生活之经验。

    b.b.能培养信徒适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的能力;包括对基督徒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持肯定的态度。

    c.c.能促进信徒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教材除有上述三种功能外,还得配合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技能上的进步,在仍然以圣经为核心的情况下,不时作必要的修订或补充,以避免内容发生不符实际需要的问题。以下的教材选用原则可供圣经教师作参考:

    原则之一:符合纯正圣经信仰的原则。

    a.a.能以圣经的教训为核心和基础。

    b.b.能在圣经真理的平衡性和一致性中作教导。

    c.c.能有准确之圣经木文以外的教材,如历史材料、地理材料和例证等。

    d.d.能有正确、清楚的神学观念和思想。

    原则之二:适应学习心理的原则。

    a.a.能合乎学生灵、魂、体三方面生长及发展的程序和状况。

    b.b.能注意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思考、应用的能力等。

    c.c.能成就学习者分享属灵成长的目的。

    原则之三:切合生活需要的原则。

    a.a.能确实地应用和实践属灵真理于日常生活中。

    b.b.能使学习者在生活的经验中,明白上帝的旨意。

    c.c.能使学习者脱离各样情欲,并能执着属灵的价值。

    d.d.能使学习者经历「为主而活」的喜悦和意义。

    原则之四:适宜的组织和结构的原则。

    a.能由浅入深。

    b.能由简至繁。

    c.能由最重要的到次要的(优先次序的组织)。

    d.能显示明确而具体的原则。

    e.能保持温故而知新的一贯原则。

    f.能提供研习作业。

    g.能配合生活环境和教会节期的有关学习。

    原则之五:教材保持美观和富吸引力的原则。

    a.字图清晰。

    b.文体易读。

    c.印刷精良。

    d.装订坚固。

    e.便于使用。

    5.运用合宜的教学方法

    教材木身固然有某一程度的传播能力,但也得藉着圣经教师运用合宜的教学方法,方能将教材传达得合宜,达成教学目标。故此,圣经教师必须将几则基木的教学心理原则,运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师生之间一切的「传达」和「回应」达到预期的果效:

    a.a.了解:了解学生是「以学习老为中心」之教学理念最基本的部份。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乃是涵盖身、心、灵和社会层面之全面性的了解。了解学生为的是要确知学生的问题、困难、需要和个别差异等的实际状况,以助教师提供更具创意的教导和辅助。了解能带来师生之间真实的接纳和互动,使教学的过程收获更加有意义的回应,达到灵命成长的目的。

    b.b.刺激:此乃激发学习老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者感觉需要学习的感动,而让学习成为有兴趣、有价值、有必要,并成为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c.c.指导:圣经教师不仅要提示和预备充足的学习材料、教具等,更重要的还得熟练地指导课文和有关的教材。指导学生由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中,实践信仰与生活的见证,这是基督徒教师所应担负的属灵指导责任。事实上,教师的身教榜样即为最佳之属灵指导。

    d.d.鼓励:鼓励是引发最好学习心理的条件之一。学生在正面加强的鼓励之中必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愈学愈好,并发挥影响他人的力量。

    e.e.代祷:代祷是教师对学生之最贴切的关怀行动。教师的奉献或热诚的教学,皆无法取代圣灵亲自于学生内在所做之更新工作的地位。圣经教师对「教人」的热爱应当是更胜于「教书」的。圣灵是随时的教导者。圣灵在学习者身上所施行之奇妙作为,是藉着圣经教师的祷告而来的。

    教学因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需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Person博士认为,选用教学方法当依据五个基本的因素作考量(参:PeterP.Person,IntroductiontoChristianEducation.GrandRapids:BakerBookHouse,1961,ch.6):

    a.a.教师的技术和兴趣。教师本身的技巧和热诚,将扩张或限制其教学方法,此乃教师自身恩赐和才干的一面表现。

    b.b.所用的课程。课程内容常会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譬如,有些课程是为讨论而设计的,有些则为作演讲教学而制定。课程的不同组织,所应用的传达方式自然有所区别。

    c.c.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年龄往往是决定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譬如,对成年人用讨论、座谈或演讲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果效;但对幼小儿童而言,使用图片或故事的教学方法则更恰当。

    d.d.课程的特别目标。教师不仅要关心基督教教育的一般目标,还要关心所教授的每一课程和每一进度,所期望学生于学习之后应有的改变。

    e.e.环境和设备。环境和设备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亦有影响。例如,影音教材就得有合宜的软、硬体设备,并在不干扰其它班级上课的情况下使用。

    现有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诸如:演讲、讨论、问题、戏剧、手工、故事、辩论、座谈、图片、黑板画、角色扮演、视听教学、脑力激荡等方法。教学方法是传递课程和教材必要应用的媒介。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学生了解和接受的,即能在师生之间达成习几个美好的果效,譬如:双方形成良好的沟通;达成教学的目标;满足学习老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并达到教师与学习者一同长进的目的。

    6.建立组织并发展行政的功能

    有了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之后,推动这些以使教育持续进行的,就是组织与行政。组

    织,也有人称之为「结构」(thestructure;参:PaulH.Vieth,TheChurchSchool.PhiladeiphiaChristianPress1957,p24.),它在教会事工中能发挥莫大的功效。保罗的书信中亦曾提到建立组织的需要,他说:「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哥林多前书十四40),又说:「……建立基督的身体……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其职,照着个体的功用,彼此相助……基督是教会的头。」(以弗所书四12-16;五23)使徒行传中,教会选出七位职事与使徒们分担教会圣工,正是教会有形组织的一个实例(使徒行传六1-6)。

    组织乃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良好与健全的组织,不仅可以维持和顺利推展教会的各面圣工,达到分工的果效,并能配合教会长远教育之目标、提高工作的效率、有效地应用各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资源,且建立快乐的团契生活。

    组织和行政在属灵的原则下进行,远比为了要应付教会任何需要而产生来得重要。因为组织和行政若离开了属灵原则,就会产生诸如下列的许多困难:(部份参:易启年着,「教会儿童教育事工」,香港:天道书楼,1980年,第20-30页。)

    a.a.因分工分职而形成分等级。

    b.b.因分别了职务权责范围,各有固定界限,个人的恩赐与独立创意的发挥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团体的机能僵化,变成有职位者在做事,而非有恩赐的人在做事。

    c.c.由追求效果、效率,变成追求可见、可计算的表面成就,忽略较不易观察的属灵价值及较长远的利益。追求成绩,也造成重利不重人、注重发展事工而忽略造就人的倾向。

    d.d.人员间关系倾向角色化,减弱主内弟兄姐妹的同工关系。

    e.e.组织愈强大,成文的规例与不成文的习惯也愈积愈多。一方面使人浪费时间于规定而无甚意义的事;另方面,一些有意义的事却因这许多的拘束而无法进行。

    f.f.有了现实的、可见的组织系统及政策计划,倚靠圣灵引导与力量的程度有可能会相对减低。

    g.g.形式组织有可能落入勉强自求生存的现象。教会的活动若一旦面对「濒死」的状况,反而诱发和鼓励这个组织之畸形和变态的生存方式,这样的组织是更糟糕的。

    真正属灵的组织是推动教会教育事工之强力手臂,兹将多位学者对建立属灵组织的原则和应当发挥之属灵功能列举如下,以供读老参考:

    a.a.组织必须合乎圣经与属灵原则,建立一个联于元首基督的身体。

    b.b.组织内的同工必定是有「重生」经历(约翰福音三3)、「羡慕圣工」(提摩太前书三1)、有效法基督服事众人的心志(马可福音十44;约翰福音十三14;罗马书十五2;以弗所书六6-7;腓立比书二5-8)的人。

    c.c.组织必须有助推动各项活动和节目(program)进行的能力.(参:易启年,198O年,第21-22页)

    d.d.组织必须要简洁和清楚,将不必要的内容删除。(参:LoisELeBar,FocusonPeopleinChurchEducation.NewJersey:FlemingHRevellCo,1968,P.70.)

    e.e.组织必须富弹性。组织的变更(如:增加、扩充、削减)必要配合教会事工的变更,使圣工在针对教会的需求中得以顺利进行。(参:易启年,第21-22页;及H.WByrne,ChristianEducationfortheLocalChurch.GrandRapids:ZondervanPublishingHouse,1979,p.36)

    f.f.组织必须完整集中(integrated)。各部门息息相关,担负起彼此建立与成全的任务。(参:H.W.Byrne,1979,p.36)

    g.g.组织必须施行分级制(departmentalization&graded)。为了不忽略任何一位信徒,组织就得按信徒的不同年龄或属灵程度等,设立分级、分班制。(参:H.WByrne,1979,p.36.)

    h.h.组织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它是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发挥各部门和同工之间的恩赐,互相担代(哥林多前书十一3、十二4-30;以弗所书五21;腓立比书二1-5;提摩太前书五21)。(参:KennethO.Gangel,LeadershipforChurchEducation.Chicago:MoodyPress,1970,p.58)行政乃是组织所付诸的行动(Administrationisorga-nizationinaction.参:LoisE.LeBar,1968;P.70)。发挥尽忠、尽职并维持组织各部门间的良好工作与人际关系,使教会在最美及和谐的情况下,推动质与量的增长,这就是行政的责任。

    9.评估

    评估就是考核与检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反省步骤。评估的对象包括每位参与教育过程中的人员——教师、领袖、同工、父母、学生等。评估的内容乃针对教育过程中每项目标、课程、节目、教学方法、组织以及行政等方面所作的规划。评估是经常性的工作,它亦能帮助教会在推展各面圣工之时,获得更新与进步。

    以上所举之八个要目,乃是教会在推动各项教育事工之先,须加策划和详尽厘定的。而且这八项要目有其循环性,由评估中再制定改进计划,又于实践计划之后再不断地予以评估,以达尽善尽美的地步。

    研习作业:

    1.试思想策划教育事工所可能面对的困难,并如何去解决它们。

    2.试在你所事奉的岗位上(如:教导),练习为你的学生策划一个两年的属灵成长计划。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基督教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课程(curriculum)的拉丁文原意为「跑马道」(aracecourse)。它在教育上的意义,就是为学习老安排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达到让学习者获得各种经验、改变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成就教育目标中之学以备用和学以致用的基本精神与目的。

    要发挥大有果效的灵力

    基督教教育的课程,亦是一个为了要达成基督教教育终极目标所需使用的工具。课程的内容虽不完全限于圣经,但却是以圣经为课程的核心。合乎圣经神学与原则的一切课程活动,包括思考、学习、应用、教材的实施等,必须要达到使学习老和其内在主人——圣灵,有亲密接触,而使生命处于改变与进步中,这就是基督教教育衡量课程效用的主要标准。合乎此标准的课程,其所陶冶成的「健全人格」,除建立了与上帝的更好关系外,必定还兼备高尚的道德、优美的情操、健康的心灵、丰富的智识与乐群的习性。换言之,基督教教育的学习者,会成为「属灵」的人。

    基督教教育的课程固然应视学生、教会与社会的情况及需要来编订。然而,我们对课程意义的了解,绝不能局限于文字、出版之狭义的课程;广义而言,凡是能达到基督教教育目标的一切学习、节目和活动等,都当称之为课程。成功及有效的基督教教育课程,应当能发挥下列六项独特的作用:

    1.让学习者经验上帝的真实并接受他。

    2.让学习者明白上帝的旨意并乐意为他而活。

    3.让学习者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和永恒的价值观。

    4.让学习者达成肢体美好沟通和互相建立的地步。

    5.让学习者得着充实和有意义的全人教育。

    6.让学习者产生影响社会的动力。

    要顾及后续的成长

    基督教教育的课程,除了要以圣经作为其核心之外,尚须有正确的教育哲学,作为设计和编排课程的导引原则,以发挥其影响的潜能。因此,课程要具备:

    1.1.启发性:达到启发学习老思想、智慧与潜能等果效的目标。

    2.2.生长性:达到使学习者能作独立学习、创意学习和继续学习的长进目标。

    3.3.变化性:达到促进学习过程中有活泼、快乐和趣味的目标,让学习成为享受。

    4.4.参与性:达到使学习者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并成就相互建立的目标。

    5.5.互动性:达到使学习者由剌激和反应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改变的目标。

    6.6.生活性:达到课程与现实生活合若符节的目标,好教学习者能学以备用和致用。

    7.7.应用性:达到使学习者的信仰与生活在不相矛盾的情况下,能够把握已知的属灵真理和原则,解决未来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此亦可称之为效用性的原则。

    8.8.系统性:达到使学习者对上帝的话及真理,有全面系统和完整了解的目标。

    9.9.重复性:达到课程内容对属灵真理及原则不断地重复强调,使产生「增强效果」的目的。

    10.10.艺术性:达到使学习者在学习和追求属灵价值的情况中,亦享受其中的美善。

    课程不是一套漫无目的的教育内容,它必须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重点的。课程的设计和编排乃是为了达到使学习老获得经验、进步和改变的目的。教会教育所最关心的,在于促使每位信徒(学习者)能持续努力,使自己的灵、魂、体不断有平衡的发展和长进;因此,基督教教育的课程必定是实现这项努力和任务的重要工具。

    为了要达成这项重大的使命,教会就必须将已编订之课程,作经常和循环性的评估,以发现该课程是否具备了实际的效用(即得到学习老「生命改变」的回应)。倘若课程实奏果效,则信徒在属灵生命的改进和经验的增长,必会日趋成熟与完全。

    下面是一个基督教教育课程循环评估的简表,显示课程发展所应保持的动态回应情况,可供教师与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稳定和正确的发展和成长方向,以达成基督教教育的目标。

    课程起跑点————————————————终极目标

    确立课程发展课程决定有效实施实际进行

    目标计划教材课程效用评估

    再循环、以适应及配合评估的结果

    (藉以补救教学缺失或结束教学过程和活动)

    研习作业:

    1.试以个人学习的立场,就基督教教育课程所应发挥的六项独特作用,来评估您所参与贵教会的一项基督教教育活动(如:成人主日学、青年团契、姐妹会等)。

    2.试述您个人参与教会所提供之学习课程的心得。
未分卷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

    合宜、理想的课程与教材-固然是达成教育目标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媒介(工具),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倘若教师心中没有设立明确和具体的目标作为指针,他非但不知该如何取舍教材,同时他的教导也必会产生散漫和无法达成目标的倾向。

    要具体地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木前题;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然而,许多圣经教师的一个共同问题,正是不懂得确立具体的(即能产生回馈行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为要使学习者在态度、思想和行为,收到具体改进。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使学习者的生命改变。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性:

    1.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盼望。

    2.能提供达到学习效果的具体资料或建议,使学习者对自身努力及发展的方向有所遵循。

    3.能带出具体的实践,而又是荣耀上帝并适用于家庭生活、教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层面的。

    目标应当明确且实际,否则将令人无所适从。有些目标,譬如:「带领学生立志学像基督的品格」;「帮助学生完成广传福音的使命j;「帮助学生更爱耶稣和他的教会」等,便是一些经常被使用,但却不具适切意义的例子。这类目标的本身并非不好,主要的问题是这样的说法太广、太大,并过于抽象和笼统,以致让人在收到讯息之后,无从实践。这样的目标较适于作为长程性或永久性的目标,若拿它们作为每课的教学目标,就非常不合适了。

    课程的教学目标愈具体愈好,因它们可以提供学习者达到实践所学(智识和灵命)的目的。当圣经教师在确立课程目标之时,亦当注意所采用的语词。教师们很容易不经心地使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语词,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期盼。教师常常盼望他的学生能够「明白」、「了解」、「懂得」、「知道」、「认识」、「发展」、「培养」、或「欣赏」他所学习的功课。

    其实,以上所例举的语词,在实践的意义上是十分抽象的,因为这些抽象的语词无法评量任何认知的实质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无法对学生的属灵实践有所评估。教师以为学生明白了,其实学生不一定明白;唯有当教师能从学生自己的言语或实际行为之中获得讯息,才能证实学生对该课程有了具体的认知。

    圣经教师必须藉着带有具体行动意义的语词,去达成确实评量学习者认知程度的目的。换言之,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该课程作出个人的认知回应,达实际确知学生的学习状况。倘若学生于学习之后,即可对学习的内容作个人的表达,予以「重述」、「解释」、「默写」、「比较」、「区分」、「重组」、「批判」、「找出」、「归纳」、「分析」、「查考」、「说明」、「昼出」、「作摘要」、「下定义」、「表演出」、「举例说明」等,教师必能评量出学生真实的认知。例如,当学生能对课程中某两个以上的情况作出「比较」的时候,教师就确定学生真实地「明白」了课程,而教师也达成了他的教学目标。

    按目标的层次来设计课程

    每个课程的目标都应该于短期内得以实现,而后逐步达成最终的目的。倘若教师订下一个这样的目标:「帮助学生得着丰盛的生命」。很明显地,这应当是一个远程的成长教育目标,因这样的目标不可能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即可达到。什么是丰盛的生命?怎样才算得着丰盛的生命?如何得着丰盛的生命?教师务必提供具体和逐步帮助学生成长的计划和资料,方能让学生在经历一段较长的学习之后,达成这样的目标。

    圣经教师应当将长程的目标,逐一付诸于各个中、短程阶段的目标和计划中实施。通常,为了达成一个长程的目标,圣经教师可以将该目标分成数个或更多的阶段目标(或言中程目标),而每个阶段目标之下,再拟定短程的单元目标;然后构思运用那些课程以达成各单元目标。每个课程本身则拟定「行为目标」作为该课程的具体实践计划。以下的「目标结构图」可助于了解各种目标的层次和关系:

    目标

    阶段课程一

    元短

    目标目程

    长阶段标单课程二

    程

    目标元短

    目阶段目程课程三

    标单

    标

    目标元短课程四

    阶段目程

    标单课程五

    目标

    阶段

    为达成短程目标的几个课程,可合称为一个单元;其实每个阶段目标或长程目标亦可以不同的单元作规划。如果我们将「目标结构图」简化,并配合以时间,就形成我们比较熟悉的年度目标图:

    季目标

    月目标每周课程目标

    年

    度季目标

    目月目标每周课程目标

    标季目标

    每周课程目标

    月目标

    季目标每周课程目标

    让我们仍然使用上述的例子,将学习对象设定为大专青年。首先,教师或许可以计划以「帮助学生得着更丰盛的生命」为年度目标,并画分成四个阶段来实施,例如:

    第一季:让学生在本季之内,完成旧约圣经内十位属灵人物生平查考,并重点式作笔记。(此乃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

    第二季:让学生在水季之内,完成新约圣经内十位属灵人物生平的查考,并重点式作笔记。(此乃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

    第三季:让学生在水季内完成四项功课(此乃以「达成感动和决志」为目的的学习)

    1.由前两季查考过的新、旧约经文中,各找出三位属灵伟人,仔细研究他们的生平后,让学生接受

    以下问题的挑战:

    a.学生能写出六位伟人的属灵特质。

    b.学生能写下对他们的钦佩之处。

    C.学生能比较自已和他们之间的同、异属灵特质。

    d.学生写下欲立志效法他们榜样的祷告。

    2.将上列a-d的问题,至少每两个星期要向一位好朋友分享。

    3.教师设计一个「自我评估表」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内省在效法他们属灵榜样后,个人的表现,在本季与下季的每周内作自我评估。做到的以「0」记号表示,未做到的以「X」记号表示;并要不住地祷告,祈求上帝加添恩典和力量来实践成长的心愿。

    第四季:让学生在本季之内完成五件功课(此乃以「感动、决志和奉献」为目的的学习)。

    1.1.继续进行作「自我评估表」。

    2.2.让学生将属灵的进步和喜乐,在水季内向教会的传道人,以及至少三位基督徒朋友作分享。

    3.3.请学生写下其个人由研经和实际经历所体验「更丰盛生命」的含意,并将现在的我和八个月前的我加以比较,看看有怎样的不同或具体的改变。亦请他们将所经历生命改变的见证,和他们的家人分享。

    4.4.鼓励学生积极开始至少参与一件教会的事奉,并将学习和经验的一切属灵美德,发挥且应用在个人的事奉中。

    Dobbins博士的五大教学目标

    以上所举的例子和GainesS.Dobbins博士的看法是一致的。Dobbins博士认为,所有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五类(参:Dobbins原着,改进主日学的教导。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4年,第五章。):

    1.1.以「知识」为目标:「我要我的学生知道些什么?」圣经教师将知识放在学生的脑子中,学生吸收知识之后,就将它们溶入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教学和学习第一步有生命力的步骤。

    2.2.以「感动」为目标:「我的学生怎样感觉?」圣经教师引导学生用个人的感情去接触知识,使之成为有生命、有活力和有属灵的感动力,使学生接受圣灵的感动。

    3.3.以「决志」为目标:「我要领导学生作何决定?」圣经教师必需提醒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和感动若无坚强意志的配合,感动就会逐渐消失。圣经教师在学生的意志决定上予以鼓励和肯定是很重要的。

    4.4.以「应用」为目标:「我希望我的学生做什么?」当学生学习了真理,有了感动,即要将所作的决定付诸实行。行道是针对所学习之属灵原则和真理的积极回应。

    5.5.以「奉献」为目标:「我的教导当产生那种的品格?」圣经教师帮助学生达到将身心献上作为活祭的事奉,乃是责无旁贷的,而这亦是基督教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

    确立优良的目标,正如选择优良的教学材料一样重要;一个明确及有活力的目标是很容易使课程与属灵生命发生直接关系的。Dobbins博士说:「明确的目标,能使教师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教师由于他的职责而成为领袖,……领袖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有目的的人』。缺少目的,或许仍然能挑起紧张的情绪、吸引人的注意力,或演说有力量;但不久,他会被人弃绝。许多教师觉得奇怪,为什么他的学生离开他。或许他很小心预备功课,写出大纲。设法使他的教导有兴趣,有吸引力,但他的那一班学生却退步。很可能因他忽略了学生发觉他领导无方的这个事实。一个没有目标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圣经教师的失败,的确是因为一直在教导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致使来到他班级的学习者,总无法明确地作什么(付诸具体的行动)来实现所期望达成的目的和标准。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果效,那他就能把握到明确的教导方向了。

    愿主帮助每位圣经教师在靠着上帝的恩典之下,以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教育哲学,作为订立教学目标的指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达成基督化的学习成长。

    研习作业:

    1.试述您个人对订定教学目标的看法。

    2.试述Dobbins博士的五大目标之间的配合关系。
未分卷 备课的艺术
    备课的艺术

    基督教教育是一个活的、有动力的教育,学习者即在这种活的教育环境中,求得智识和灵命的增长;而智识和灵命在学习活动的历程中,乃要达到「知」(理论)与「行」(实践)的有效合一境界。

    因此,良好的教材(圣经和以圣经为核心的教材、例证)、合宜的教学策略(方法)、学生的参与,以及教与学的评估,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四大重要内容。

    备课的重要性

    圣经教师预备功课的主要目的,无非是盼望将教导的内容,有系统和有效地传达给每位学习者,好教学习者的生命得着实际的改变。通常教师所注意的是课程的讲述。换言之,就是教师将大部份的注意力投注其本身所要传达的资料,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将这堂课的时间予以填满。这种将教导的中心全然放在教师本身之传达的教学,即称之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事实上,每位圣经教师乃当将教学的中心放在「以学习老为中心」的理念上。

    教师所预备要传达的资料固然重要,然而,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学习者所需要接受的、学习者所能理解的,以及学习者所能应用(实践)的,往往比教师本身按着个人的想法所预备讲述的材料更为重要。惟按照学习老所能理解的、所需要接受调整的、有能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以及能逐日获得属灵成长的,这种「以学习老为中心」的教学,才是圣经教师在决定教导和选择教材之前所应当思考的。教学为的是帮助学生得着改变(智识的增长和灵命的成长),而不是为了教师完成这一堂课的传达而已。倘若学生课后没有得着改变,教师的教学就是枉然的。完成教学不是完成讲述或传达,而是在有效的传达中,达成使学习者生命得到圣灵调整的任务。

    学习者的成长和教师备课的教案有最直接的关系。一个好的备课教案,不但包括优良的教材(注意:「教材」应作广义的了解,除了圣经之外,也包含一切能适应日常生活之合乎上帝心意的学习材料)、合宜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参与机会等,最主要仍须包含供给圣灵大能运行的空间,使学习者能将所学得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实践在生活之中。

    备课注意事项

    圣经教师的备课还不止是搜集教材并将它们和教学步骤安排妥当而已。广义而言,圣经教师的备课应注意三方面的预备:

    A.A.生理的预备。保持正常的身体健康状况,好使智慧、情绪和灵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平衡良好的发挥。软弱或多病的身体通常容易让人陷入情绪和灵命的危机之中;强壮的体魄是全人健康成长的基础。

    B.B.心理的预备。心理方面的预备可从以下几种情况作参考:

    1.自我学习和成长——达到熟悉教材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2.确立课程计划——达到使学习者产生知行合一的果效。

    3.组织合于上帝心意,有逻辑和能应用的教材——达到能唤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回应、促使学习者成长和获得更丰盛生命的意义。

    4.选择与练习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有效传达教导内容和讯息的目的。

    5.洞悉学习者的需要及问题——达到对学习者作个别关怀、因材施教的目的。

    6.1.评估和接纳教学效果的事实——「评估」是达到调整、加强和朝着目标继续进步的活动。「接纳」的意义在于盎心而为之后不计成果的得失。有云:「成功的见证是:『靠着圣灵的大能,单单传讲基督,并将结果交托给神』。」

    C.C.灵理的预备。教师必须每时刻和上帝保持良好的关系(倚靠他并遵行他的旨意)、不住的祷告(为自己、为学习者、为教学)、洞悉属灵的真理,以及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见证等,方有力量成为合神心意的属灵教师。

    以上所了解的生理、心理和灵理的三方面预备,乃是圣经教师对预备他的教学功课时的一种广义和经常性的认知。以下将就实际和具体的预备功课方法(编制和发展教案)和读者作研讨。

    教案是圣经教师进行教学的蓝图和计划。因此,圣经教师应当将其教案安排得尽善尽美。一个优良、成功的教案至少应当具备四项特性:

    A.目的清楚

    整个教案必须能清楚地传达圣经的讯息和一切的教学内容;教师亦能将课程信息所带给学习者改变生命(接受圣灵调整)的目标,清楚地向他们发出挑战和邀请。

    B.步骤系统

    整个教案必须有次序地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让学习者充分明了和吸收。教案之中所不可或缺的部份包括:

    1.激发学习老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部份;

    2.对圣经和有关本文的阐述部份;

    3.对真理的认知和洞悉的部份;

    4.对圣经真理的生活应用和实践部份;

    5.安排周间学习(家课)的部份。

    C.符合需要

    若要让学习老达到有效的学习,教案的安排就得以符合并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成长期望为目标。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不能忽略学习老个人的因素的。教案的内容是针对满足学习者的成长计划,而非为了教师填满其教学时间或执行其个人的教学目的。

    D.实践内容

    教案乃要达到使学习者获得生命改变(思想、态度、行为)的学习目的。教导的内容若不能在学习者的生活中得以应用和实践,教案则无法达成属灵的实质意义。让教学的内容在圣灵的成全之下得以实践,是编制教案的最终目标。

    教案的基本结构

    LawrenceO-Richards博士提出一个简单的备课教案「模型」。他将每课的结构分成四个主要的部份(参:LawrenceO.Richards,CreativeBibleTeaching.GrandRapids:ZondervanPublishingHouse,1971,pp.107-113.),即:引起注意和兴趣部份(HOOK),圣经部份(BOOK),真理部份(LOOK),以及实践部份(TOOK)。这四个部份之间的关联成就了最基本型式的教案。在Richards博士的原着中,他以四个简单、有趣的图画,有意义地表达了教案结构中之四个主要部份,以下是分别的说明。

    1.引起注意和兴趣部份(HOOK)

    HOOK一字的原意为「鱼钩」。这部份的目的是教师设法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带(导)进上帝的话中,好似垂钓者放设鱼饵让鱼儿上钩一般。这是在课程的一开始,用来引起学习者注意和兴趣的方法。许多圣经教师通常使用一些有趣的或特殊的开场白、个人或他人之特别经历、小故事,甚至也引用当前的时事、例证等来产生导入正题(下一阶段的圣经)的效果。

    这个部份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在一段三十分钟的课程,利用三、五分钟即可完成。课程的重心虽不在这一部份,但它却是一个激发学习意愿的重要媒介。

    BOOK所指的是圣经——上帝的话。这部份乃是要上帝的话和他的心意,正确地传递给学习者,使学习者充分获得实践上帝旨意的资料。BOOK是整个教案中比重最高的部份,是课程的中心。

    教师可利用十二分钟,在一段三十分钟的课程内完成这一部份。讲解圣经当以「按着正义分解」为原则和目标。解经不是说故事,而是将上帝的话解明,使学习者明白上帝的旨意,并得以在生活中遵行。

    LOOK指的是洞悉圣经真理的部份。通常这一部份和圣经部份是不可分开的。这部份着重于对圣经真理的阐述和透视,使学习者得以清楚和肯定地了解真理和认识上帝的心意,更包括教导他们将习得的真理在生活之中加以应用,解决基督徒生活中的困惑,并使个人的属灵生命得以长大成熟。

    教师可利用八分钟,在一段三十分锺的课程内完成这一部份。事实上,圣经和真理的这两部分往往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这两部份的时间是整个教案之中占用最多的。

    TOOK意谓实践。学习者能将所学习的功课应用并实践在日常生活之中,这才表示教师真正完成了教学。实践真理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实践真理是证明学习者生命得着改变的具体表现。

    教师可利用五分钟,在一段三十分钟的课程内完成这部份的叮咛和提醒。为学习者安排实践功课的作业和练习,是圣经教师重要的责任;唯有以实际落实基督徒生活的行动来配合学习,才能逐步达到灵命成熟的目标。

    Richards博士用下侧的图示,来说明这四部份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以下乃按照上列的四部份结构,示范备课的步骤,并以一则实例来说明:

    课题:宣扬福音

    教导对象:少年团契契友

    经文马太福音二十八18-20;马可福音十六15-20;使徒行传一8、十三1-52。

    行为目标(objectives):

    1.认知(知识)目标:学生能默写出「大使命」的内容。

    2.情感(感受)目标:学生能说出「大使命」与其个人的关系。

    3.实践(力行)目标:学生加入教会「布道组」,作每月一次的街头布道。

    引起动机:

    这一部份在于让学生明白耶稣所留下的「大使命」和其个人以及周围的人的关系,并激发其去回应这个命令的意愿。

    引起兴趣:

    这儿有三个引起学生兴趣的建议:

    1.利用课前活动的时间或授课的开始,教师将预先搜集的宣教图片、宣教代祷的呼吁、宣教诗歌、宣教经文、民间偶像崇拜照片及有关图文等资料,邀请学生将它们布置在教室里,给他边做边受感动的机会。

    2.教师可放映有关宣教方面的记绿影片,或某些落后地区、福音未得之地等的影片、幻灯资料等,供学生观看,以激发他们宣扬福音的心愿。

    3.教师邀请宣教士现身说法,作宣扬福音的见证。

    明白圣经:

    这一部份是进入研经的教导。教师首先要将所引用的圣经节列出(马太福音二十八18-20;马可福音十六15-20;使徒行传一8、十三1-52)其次,教师要说明福音的内

    容:爱(约翰福音三16)一赦罪(约翰一书-9)一悔改(马可福音一14-15)一接受(约翰

    福音一12)一永生(约翰福音三15)。接着,教师要说明传福音的过程(马可福音十六15-20;使徒行传一8、十三1-52)。最后,教师要说明传福音的结果(信者得救;不信者灭亡)。

    领悟真理:

    这一部份是要带领学生了解完成福音大使命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责任。教师要说明三件重要的事情:

    1.传福音是上帝的命令,基督徒亦因着上帝关爱失丧灵魂的理由,甘心乐意地去实践这个命令。

    2.圣灵是福音使者随行的伴侣,福音使者因而能刚强放胆地去传福音。

    3.上帝对福音使者的应许是:能行神迹、奇事、异能,能获得工作的喜乐,能随时得着属天的力量等。

    采取行动:

    这一部份是要激励学生,学习去接受传福音的挑战和使命。教师在课程中可为学生建议一些传福音的具体作法或行动。譬如:

    1.邀请学生作决志(即从今天开始学习传福音)的表示。

    2.邀请学生分享以往传福音的经历(见证)。

    3.邀请学生至少每两周(或一个月),向一位未信者传福音。

    4.邀请学生加入教会的「布道组」,试与同工作街头布道。

    5.为学生开设谈道训练班,教导他们使用「四律」(即:「你听过四个属灵的定律吗?」小册,由学园传道会出版),向他人传福音。

    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乃是传达课程内容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表达和学习者的共呜(回应)在教学过程之中都是同样重要的。沉闷的教学过程不仅无法提起学习者的兴趣,更不可能达成使学习者实践功课的目标。以下是几个传达本案例之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图片配合演讲。

    2.邀请学生彼此分享研讨传福音的经验。

    3.鼓励学生为传福音的事工或宣教士祷告。

    4.邀请学生联合写一封信给本教会的宣教士,内容大致包括:本课信息的感想;慰问宣教士;表明更新的传福音心志;询问宣教士的近况和代祷事项等。

    5.研讨问题。由教师事先准备问题,请学生思考。譬如:我当如何预备自己作福音的使者?现在的我当如何参与福音的工作?我怎样实际地作宣教士的支持者?

    家庭作业:

    返家作业是复习功课和加强对功课实践的部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份。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而言,各级主日学可发起使用「教师与家长联络簿」,来进行课后学习评估的计划。以下两项,是针对本案例之家庭作业的建议:

    1.教师预备福音单张,分赠学生(一人约五张),或赠送「四律」小册,让他们在一周内,至少向一人谈道。

    2.请学生在两周内,写一篇阅读宣教故事或传记的心得短文,交给教师批阅,并予以在教会的布告栏内刊登。
未分卷 课程评语兰
    课程评语兰

    课程评语是要达到考核教学效果的目标。评语也是一种「复查」,它可帮助教师了解是否已达成教学的目标,并具体发现学生属灵生命的成长状况。课程评语可分为六个主要

    部份。

    对目标

    1.各层面(认知、情感、实践)的行为目标是否清楚、具体?

    2.各目标是否合于学习者的年龄和实践的能力?

    对课文

    HOOK部份:

    1.能达成学生乐意学习的动态回馈吗?

    2.有关的资料和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吗?

    BOOK部份:

    1.经文列举得足够吗?

    2.是否正确及有效地传达了经文的教训和真理?

    3.讲解圣经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宜并有效?

    LOOK部份:

    1.学生能否将所学习到的真理,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或作归纳?

    2.教师和学生对上帝的话有什么特殊的感动?或作什么具体的回应?

    TOOK部份:

    l.课程的挑战和教师的邀请作得够清楚吗?

    2.有那些是学生实际的回应行动?

    3.教师所建议的回应和跟进学习的行动是否具体、有计划?

    对教师

    1.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2.辅助教材是否足够并应用得合宜?

    3.教具的运用是否有效?

    4.教学法生动、有趣吗?

    5.学生都能参与在教学过程之中吗?

    6.是否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迫切祷告?

    7.个人有否在备课和教学之中获得更新?

    8.由备课至教学的全程,是否紧紧倚靠圣灵的能力?

    对学生

    1.学生是否有参与的机会?

    2.学生是否真实地明了整个的学习?

    3.学生对于力行功课的意愿如何?

    对时间应用和分配的评鉴

    对家庭作业的评鉴

    圣经教案并不局于十分死板的某种形式;以上所述乃为一些不可或缺的备课原则,圣经教师可将以上的原则和建议作为参考。忠心地备课是每位圣经教师的首要责任。兹将「圣经教学教案」(二则),和「圣经教学评鉴」以最简单之计划表格方式列出,供圣经教师参考使用。
未分卷 发挥教会教育委员会的功能
    发挥教会教育委员会的功能

    不可否认的,任何优良和纪律的组织,都是促进经营或管理达到最高效能的工具和媒介。同样的,教会各方面的事工,亦需强而有效的组织,来发挥他的最高功能,达到质量增长与成熟的目标。

    教会事工组织设立的目的,乃在于搭配各样恩赐、才干与性格各有差异的肢体,共同参与教会生活,以达到建立基督的身体及满足全人需求的目标;换言之,也就是统合每位信徒与教会组织相融为一的意思。

    教会一切的事工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因此,教会的组织就不会是机械式的,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各部门的工作,变成以工作为组织的中心而已。教会事工的组织,需要发挥其有效的行政运作,让肢体之间配搭得合宜,让信徒彼此均能享受到当得的服侍和栽培。

    虽然各教会的组织型态不尽相同,然而总不能忽略设立一个负责推动教育事工,和发挥教育功能的部门组织,这个部门通常被称之为「教育委员会」。

    教育委员会必须发挥宣道、教导、崇拜与团契四项主要的功能。教育委员会通常由牧老、教育主任(干事)、主日学校长,以及负责教育不同年龄会友的圣经教师或同工们所组成。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对象是全面的,包括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推动教会全面的教导和学习事工,就是教育委员会最要的工作。

    以下的简表和纲要解说,乃参照H.W.Byrne博士(参:H.WByrne,ChristianEducationfortheLocalChurchGrandRapids:ZondervanPublishingHouse,1973,pp.57-61.)对教育委员会之职责的看法,并依台湾教会目前的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供诸位教育委员会同工们参考。(图表列于下页)

    主日学校

    A.规划

    1.1.以教导圣经、培育信徒获得属灵之量与质的增长为目标。

    宣道教导崇拜团契

    目标

    教会学校

    主日学校家庭教育领导教育青年儿童

    事工事工

    周间聚会假期活动成人事工

    与小组与节目

    2.安排课程学习和成长的目标。

    3.特定节期的活动亦应配合在内。

    B.建立分级与分班制

    l.达到组织化、纯单元小组化和年龄分级化。

    2.有足够和合宜的硬体、软体设备。

    3.提供学习、崇拜和有关活动的充足教材。

    C.充分供应学习与研究资料

    1.教师与学生的课程材料。

    2.图书资料。

    3.地图、画片、图表,以及各种视听教材。

    D.训练领袖与发挥领导功能

    1.甄选人才、储备人才并运用人才。

    2.提供训练、鼓励献身。

    3.促进领袖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E.记录

    1.行政事务处理与监督的情况。

    2.事工进展情况的报告。

    3.教师教案。

    4.学生成绩。

    5.学生状况(个人、家庭、社会)

    6.教学循环评鉴。

    F.宣道

    1.促进教会增长——传福音和邀请加入教会。

    2.提供传福音的特殊训练。

    G.财务

    1.编列预算。

    2.管理收支。

    H.协调联系

    1.与其他的基督教机构或团体合作。

    2.注意家庭和亲职教育。

    3.保持更好的公共关系。

    周间聚会与小组(团契)

    A.开设周间学校。为研经和特殊训练等而设立。

    B.鼓励众家庭联合建立「家庭小组」,并各家建立「家庭崇拜」。

    C.建立纯单元小组团契。纯单元小组乃指小组内纯一的组成份子,如:伉俪团契、中学生团契、教师团契、司机团契、(某)专业人员团契等。

    D.建立团契之基本哲学:

    1.1.分析团契的现况。诊断资源——人力、物力之现况如何?是否充足?时空条件有否限制?人的需要为何?如何突破或有的困难?如何发挥恩赐配搭的功能?契友委身团契的意愿如何?

    2.2.订立目标。团契建立的共识是否已达成?长期性的目标和短期性的具体实践计划当如何配合?每项计划是否皆朝向「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的目标进行?

    3.3.确立组织和发挥行政运作。邀请负责和参与事奉的人员为何?如何配合各项圣工推动计划?训练领袖的计划如何?如何计划积极并具体之牧养工作?小组之间的连系和协调如何?组织和参与者之间的「约定」如何?

    4.4.策划节目。什么是具有吸引力并符合人需要的活动?节目或活动使人参与的程度如何?节目和活动是否以环绕圣经的学习为中心?是否富变化且有趣味?节目或活动是否能使参与者产生彼此同心、凝聚和合一之功能和作用?

    5.5.提供教材。如何预备系统的研经材料?使用圣经以外之学习材料是否正确?教材是否依据信徒的灵命和知识程度所编制?能否确实达到培育信徒灵命的功能?教材对生活应用之关联性如何?

    6.6.评估——再诊断——重新修正。

    基督化家庭教育

    A.有计划地去栽培基督化家庭中的每一份子。

    B.提供恋爱、婚姻和家庭辅导。

    C.促进家庭和教会教育二者之间的合作。

    D.提供亲职教育的课程和资料。

    E.供应家庭崇拜的材料,并促进家庭的动力(含社交和休闲活动)。

    F.定期举办基督教教育研讨及座谈会。

    假期活动与节目

    A.A.有效运用假期,鼓励信徒人人有份参与适当的活动,如:夏令圣经班、冬令营、春假郊游、专题研讨会等。

    B.B.要达到学习、崇拜、团契和宣教的效果。

    C.C.发挥肢体间(广义)的合作,达到彼此建立的目标。

    领导教育

    A.研究属灵领导的必要

    1.列举出有需领导的事工,并配合评估目前的现况。

    2.评估现职的领导人员,以求改进。

    3.调查信徒的恩赐与才干,以发现可训练作备用的人才。

    4,推动职前和在职的领导训练。

    B.计划、推展与管理

    1.甄选领袖、设立领袖和储备领袖。

    2.提供有计画及长期的训练课程。

    3.供应图书及资料。

    4.定期召开领袖(合同工)会议。

    5.建全监督系统。

    6.发给职务聘书与合约。

    7.作计划、节目并与在职同工作经常性的评估。

    成人事工

    A.A.评估各面的节目或组织是否达成预期的目标,是否发挥了当有的功能和更好的协调。

    B.B.有计划地开展并积极推动各样的事工。诸如:福音事工、延伸课程、休闲娱乐、圣经研习、职业辅导、婚姻辅导、鳏寡辅导、老人关怀、社区服务等。

    C.C.为成年人设计具体的属灵成长计划。

    D.D.鼓励成人信徒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E.E.邀请成人信徒参与教会圣工服事,若能做到一人一职最为理想。

    青年事工

    A.「成人事工」之A项。

    B.有计划地推动和指导青年人投入圣工服事,并安排青年人接受训练的机会。

    C.为青年人设计合乎他们身心发展的活动,并积极指导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研习圣经、提供恋爱指导、性教育指导、社交生活指导、职业选择指导等,都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D.注重教导青年人献身为主的意念,并配合适当的训练和造就。

    E.给予青年人参与服事的机会,并安排合宜的领袖从旁指导。

    儿童事工

    A.同「成人事工」这A项。

    B.设立分级制度,并提供有意义和有趣的活动。诸如:儿童崇拜、圣经故事班、小朋友俱乐部等,让儿童在快乐的活动中亦有所学习。

    C.加强重视儿童的重生问题。

    D.个别地关怀他们和他们的家庭。

    E.不断提醒他们是基督的身体,亦有建立和成全信徒的责任。

    F.为他们设计从小至大的完整的属灵成长计划。

    由上述各项教育委员会的职责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委员会在教会的行政与组织中,是占了何等举足轻重的地位。KennethO.Gangel博士甚至认为,教育委员会担当了计划、监督与评估整个教会事工的重任(参:KennethO.Gangel,LeadershipforChurchEducation.Chicago:MoodyPress,1970,ppll0-112)。

    教育委员会的确有必要在任何一个基督的教会中成立。延揽受过基督教教育训练的人才担任这方面的领导最为理想;教会的牧者不一定是担任这个职务的最佳人选,因为牧者所肩负的全面责任,已相当沉重,然而,牧者确是委员会的当然顾问和辅导。教会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应当慎重地物色一位专才来担任教育委员会的干事,让这位属灵的领袖做到成为牧者的得力助手和属灵同伴。当教会能以前瞻性眼光,并配合有计划的步骤去推动教会全面的教育事工时,我们深信,全体信徒必能达到属灵之质与量的成长目标。

    研习作业:

    1.1.试参考H.W.Byrne博士之图表,绘制图表,以说明贵教会各项基督教教育事工之间的配搭关系。

    2.试由三所其他的教会,了解他们的教育委员会和教育事工推动的情况。
未分卷 教会主日学校
    教会主日学校

    公元一七八零年,英国人罗拔-锐克斯(RobertRaikes)为了要帮助一些贫苦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又盼望带领这些孩子们认识基督,而开始在英国高士打的地方,设立了第一所简陋的主日学校。以后主日学校亦顺利地传播至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各地。

    我国教会之有主日学,为时甚久。譬如,浸信会宣教士JehuLewisShuck(叔未士)牧师夫妇先后在广州、澳门于1835年至1837年左右,即开始了主日学的工作(参:吴文乐着,「浸会在华布道百年史略」,1936年,第四至二十八页)。但迟至一九零七年基督教百年大会时,大家始感觉有相互合作的必要。当时大会就选出了一个二十人的委员会,负责磋商具体办法,终于在一九四零年,正式产生了中国主日学合会。

    其实在产生合会的名称之前,就有具休的事工了。早在一九一一年,前华北公理会西教士都春圃牧师就负责这个工作,前后共有三十年的事奉。该会主要工作分为:文字、教育、布道、推广四大部份。所谓文字部,即专事编印主日学教材、教师训练课本及月刊等印刷物;教育部举办各种师资训练会和函授课程等;布道部推广教师爱心及提倡奋进布道等工作;推广部则举办大会及地方**等事工。在主日学方面,该会于一九一一年出版了各种大小圣经画片及两面种主要课程:即普世主日学课程和主日学等级课程。该会对于提倡义工、训练师资等,在早年时期极为努力。曾翻译了英美教会通用的六种主日学教师课本;亦着实热烈地大肆提倡所谓的设计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等。抗战胜利后不久,合会又曾出版了法兰绒教材及许多新颖的图画等,对于教会的主日学工作甚有贡献(参:缪秋笙着:「四十年来中国基督教宣教教育事工」。摘自金陵神学院志,1950年)。

    虽然最初主日学之设立是为了儿童,然而不久之后,主日学的教导对象则扩大于各年龄人士之中;譬如,一八七二年美国的万国统一课程,即以主日学在——主日中,将相同的经文教导孩童与成年人(参:司马德原着,「宗教教育原理的检讨」,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7年,第三章)。纵使我们无法考证教会最早实施分级(按学生年龄)主日学的确实日期,然而,世界各地基督的教会均十分流行这样的分级制度。

    主日学校的本身应该是个具有生长能力的有机组织,同时也当被视为是教会灵命推进的「发电厂」。主日学校除了能在教导、宣道事工上发挥她的功能之外,她亦是一个能促进教会团契增长,以及能提供认徒服事机会的所在。主日学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分级分班制、教材、教师训练等,都是不可忽略的。以下将分别就上述各项作精要说明,以供教会主日学事工参考。

    主日学的行政组织与管理

    主日学的行政必须要发挥其监督、联络、推动、合作和鼓励参与等的精神与行动。主日学校应由教育委员会负责直接的领导;一些能促进达成教育目标的组织部门,如:注册、教学、训练、探访、宣道、财务、节目、材料、音乐、文书、图书、总务等,尤须充分发挥彼此间的人与事的配搭功能。

    确立工作目标与方向、聘请适当和优良的领袖(主日学校长、注册主任、圣经教师、秘书等)、定期召开同工及教师会议,以及配合教会其余各部门的事工等,都是主日学校行政管理运作的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

    主日学校内部的组织不仅要配合在教会的全面事工中,还得协调各个分级与分班,作统合性的发展和努力。主日学校组织内的各位领袖,更要责无旁贷地负起策划、推动、监督、探访、教导、记录、招募师资、训练师资、选择教材,以及全面评估等任务。优良的行政组织和管理,是教会主日学校迈向成功教育之路的重要基石。

    任用合神心意的同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同工往往是主日学生效法的榜样,他们的基督徒品格、人生观以及生活的见证,必定会深深影响到每一位学生。任何一位主日学的同工或领袖,除了必须是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外,还得具备保罗在提摩太后书第二章十五节所提出的条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G.S.Dobbins博士对于衡量一位合神心意的主日学教师的看法是这样的(参:G.S.Dobbins,TheschoolinWhiChWeTeachNashville:TheSundaySchoolBoardofthe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1934,Chapter3.):

    1.满有对工作的热诚和干劲儿;

    2.具有爱主和爱人的心肠;

    3.具备活的圣经知识;

    4.对人性有深入了解;

    5.具备教导和学习的才能;

    6.熟悉教会和主日学校的事工;

    7.有激励人和领导人的才干。

    教会主日学同工可以试用以上的建议来作自我的评估,看看自己在那些方面称职或有不足,以作及时的补救。但愿上帝帮助每一位主日学同工,在教导和行政的事工中,彼此成全、相互建立。身为牧者的,也要不时地为这些同工们打气,给他们勉励、指导和安慰,让同工们在属灵的服事中,将生命历练得更加成熟。

    此外,一些有「建立性」的行政资料,亦是配合有效发挥行政功能(包含对整个主日学组织的评估)所不可或缺的。诸如:各级主日学学生个人资料记录、探访记录、成绩记录、学生奖状、结业证书、图书借阅记录等。这些资料对于推动教会全面圣工,或强化组织和团契的功能皆有甚大助益。再者,有关主日学校的各式行政资料,诸如:同工会议记录、招生记录、布道记录、教学进度、教案记录、教师职前和在职训练记绿、教师个人资料(含基本资料、重生见证,和恩赐才干状况等)、事工策划方案、事工推动记绿与评估等,亦应妥善归于档案之中。「记绿的确可以显出整个主日学的长处与弱点、失败与成功的所在、它的需要和工作机会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以求进步。教职员应按各种记绿的批示,做出工作效果的简撮,并常按照各记绿的显示,改进他们的工作。」(参:G.S.Dobbins1934.ch.6)

    主日学的分级分班制

    主日学的成员自然就是每位参加的学生。理想的主日学必须重视按学生的年龄划分班级。基本上的划分情形是这样的:

    分级名称年龄

    摇篮级出生-2岁

    育幼级2-3

    启蒙4-5

    初小级6-8

    中小级9-10

    高小级11-12

    少年级13-15

    高青级16-18

    大专级19-24

    成人级25岁以上

    老人级60岁以上

    目前各处的教会早已发现,主日学校不再仅仅是儿童或青少年人的专利学习场所了;因此,成年级的主日学逐渐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建立起来。成年级的主日学若能采「纯单元」式的分级制,亦是很好和可行的分级方式。纯单元分级制的优点之一,就是它依据人们的共同特征来划分。譬如:年龄群、职业群、教育程度、角色特征(如,伉俪、双亲、祖父母)等。这样的集合人群,往往因着有彼此相似的背景、兴趣、问题、需要或困难等,而能产生更美、更亲密、更有学习动机和果效的团契。

    主日学既然采取了分级制度,理当实行升级和结业典礼,以保持这个组织的实际意义和效率。其余诸如: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分配;教室内部的装璜、陈设、清洁问题;通风和照明的设备;家具尺寸和数量的问题;教具设备、儿童玩具(注意安全性)、储藏空间设备等之房舍和各类有关事宜,亦应和整个分级制度善加配合。

    各班级主日学的学生人数可视年龄和特殊状况来决定;原则上,儿童级采小班制较为理想,使各孩童可以获得教师充分的关注和照顾,对教师而言,小班制在维持秩序上会比较容易。事实上,不论任何一个年级的班制,亦应视教学的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方法,以及某些特殊活动请况等,作为班级大小的考量因素。

    主日学的教材

    圣经是主日学的最主要课本。目前世界各教会主日学所采用的教材,大约有下列四种类型。

    1.统一课程(Uniformlessons)

    统一课程的特色,即是在每一个分级都学习相同的经文,但各分级有不同达成学习效果的目标。

    2.同题课程(Unifiedlessons)

    同题课程的特色,即是在每一个分级采用相同或有关的学习主题(theme),但使用不同的经文。

    3.分级课程(Departmentallygradedlessons)

    分级课程的特色,即是各个分级各自订立学习的主题与经文。

    4.等级课程(Closelygradedlessons)

    等级课程的特色,即是将学生由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为止,分成十二个年级,而每一年级使用自订的主题和经文。育幼级和成人级,亦可列入自成的年级中。

    上述的四大类型课程,均各具优点和缺点,兹将各型课程的优、劣点,以及课程特色之实例,简单列表说明,以供各教会之教育委员会选择主日学教材之参考(参:Lawar-enceORichards,TheKeytoSundaySchoolAchieve-mentChicago:MoodyPress,1965;pp32-33)

    统一课程

    (Uniformlessons)

    级称

    课程

    优点

    劣点

    成年级

    巴兰的驴子

    1.1.便于联合性(合班)的崇在拜。

    2.便于全家人在家中的研讨。

    1.由于这个课程是采五年、六年或七年的循环,以致所涵盖学习的圣经是有限的。

    2.同样的课程不一定适合各年级的学生。

    高青级

    巴兰的驴子

    中青级

    巴兰的驴子

    儿童级

    巴兰的驴子

    学前级

    巴兰的驴子

    同题课程

    (Unifiedlessons)

    级称

    课程

    优点

    劣点

    成年级

    上帝怎样赦免罪人?罗三24-26

    1.1.各级若合班崇拜,均可取材相关的主题。

    2.便于全家人在家中的研讨。

    1.1.采取相关主题的经文是有限的。

    2.2.于含盖整本圣经的教训。

    3.3.难于适用于各级的学生中。

    高青级

    当上帝赦免了我。弗四32

    中青级

    上帝对我有怎样的期望?加六14-15

    少青级

    保罗帮助友人学习饶恕。腓利门书

    儿童级

    亚比该求恕于大卫撒上二五章分级课程

    (Departmentallygradedlessons)

    级称

    课程

    优点

    劣点

    成年级

    谦卑。腓二1-11

    课程按照学生在心理、情感与智力等的发展情形来设计,更能促进健康的学习。

    由于家人在不同的分级中各自上课,因此就不便于共同研讨。

    高青级

    得胜的基督徒生活。罗六章

    中青级

    一位新约的英雄——巴拿巴。

    少青级

    亚撒生平。代下十四至十六章。

    小学级

    耶稣在水面行走。约六15-21

    幼稚级

    耶稣喂饱五千人。约六15-21

    育幼级

    好帮手——撒母耳。撒上二章

    等级课程

    (Closelygradedlesssons)

    级称

    课程

    优点

    劣点

    成年级

    约书亚的得胜

    课程配合学生的需要及学习能力。

    1.1.难于举行合班崇拜。

    2.2.全家人的研讨更受限制。

    高中三

    明白上帝的旨意。

    高中二

    追求圣洁。

    高中一

    祷告。

    初中三

    顺服上帝。

    初中二

    信心的生活。

    初中一

    以亚蒙召。

    六年级

    耶稣医病人。

    五年级

    挪亚听从上帝的吩咐。

    四年级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

    三年级

    摩西的祷告

    二年级

    基督受死。

    一年级

    上帝的创造。

    启蒙级

    顺服父母。

    育幼级

    神看顾我们。

    比较项目

    统一课程

    同题课程

    分级课程

    等级课级

    1.区分

    全校各年级教受相同的课程(但课程目标有别)

    各分级教授不同之课程,但其课程目标相同。

    每一分级各班教授相同的课程。

    不同的课程教授每一个年级

    2.年级阶段

    自幼稚级(或初小级)至成人级

    自初小级至成人级(育幼级与幼稚级之课程不在课程目标相同之限内)

    自育幼级至成人级全在内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3.教师调度之需要量

    每一分级一位教师

    每一分级一位教师

    每一分级一位教师

    每一学校年级一位教师

    4.课程循环年期

    课程5-8年循环重复使用

    课程随着各分级而循环:育幼级、幼稚级为两年;初小、中小、高小级……等为三年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课程均以一年为一循环。

    5.圣经涵概量

    圣经涵概量受限,仅35%-5O%之圣经含量。

    圣经的涵概量与所选定之课程主题一样多

    圣经的涵概量占有极高之百分率

    6.主题的选择

    选择对所有学生均合适之主题。

    选择一组与预定目标有关连之主题。

    课程内容之选择仍依各年龄阶段之学生需要而定夺。

    7.课程与崇拜之关连

    整个学校课程与崇拜均有极密切之关系。

    初小级至成人级间的课程关系并不那么紧密。

    在每一分级中有极密切关系之可能。

    课程与崇拜的关连基于学校年级之上。

    8.时令上及一些特别之强调

    定了日期的课程是可能在时令、节期等上有所特别之强调。

    没有定日期的课程,可无拘束的在课程中强调某些时令、节期。

    9.最适合之校型(大、中、小)

    此种课程大半使用于小型主日学校中。

    此种课程十分易于适应,并合适用于各型主日学校中

    此种课程易于适应,合适被使用于任何大、中、小)型之主日学校中。

    此种课程极适用于各型主日学校中。

    兹将各类主日学课程之更详细状况以图表和文字说明如下(参:LawrenceO.RichardsTheKeytoSundayScgoolAchievement.Chicago:MoodyPress,1965;pp.34)说明:格内有网点部份,乃课程推进其间所有的缺憾。

    评估主日学教材的标准

    选择或撰写合用的教材是主日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切教材当以圣经为核心,并不时作必要之修订或增补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下让我们由四个重要的教材评估标准,作为选择和撰写教材之原则:

    1.评估神学

    a.功课是否以圣经作基本?

    b.功课是否合乎圣经真理?(「耶和华如此说」)

    c.功课是否保持圣经真理的平衡性与一致性?

    d.圣经以外的材料是否使用得正确?(如:历史材料、地理材料、例证……)

    e.基木的教义有否被强调?神学思想是否正确、清楚?

    (是否包含救恩、基督徒的生活、以及基督徒的成长与事奉?)

    f.是否有耶稣基督的爱贯穿在课程当中?好的课程是以基督为中心,带领人更深切地认识耶稣基督。)

    2.评估教育学

    a.课程计划是否适合该年龄阶段?

    b.课程内的一切活动皆能发生教导的作用吗?(包括课前活动、崇拜、音乐、奉献……)

    c.课程内的手工教材有教导的作用吗?

    d.学生们使用学生本的情况如何?

    e.课程内建议那些教学方法?合用吗?

    f.教材是否促进直接的圣经研究?

    3.评估学生与课程的关连性

    a.圣经课程传达了「有用的」(可以应用的)各面真理吗?

    (1)课程目标清楚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关连吗?

    (2)课程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出来吗?

    b.所有的例证/故事以及应用等都有生活上的真实性吗?(切忌使用荒谬的例证。)

    c.所有的教材内容皆配合学生的程度吗?

    (1)注意学生本:是否有艰深的字句?图画大小?太深?不清楚?

    (2)注意教师本:对不同年龄的讲解之用辞、用字是否合适?

    4.评估教学力

    a.教学计划中有否建议多项教学方法?

    b.所建议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用?是否有意义?

    C.课堂中会使用到圣经吗?

    d.是否有课外作业来继续帮助学生们研读圣经?

    e.有否将课程目标清楚说明并具体达成?

    f.教案计划是否条理分明?而且是按部就班?

    g.所建议的教学方法是否容易使用?对于较不常使用的方法是否提供特别的使用说明?

    h.课文之文句是否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

    i.若有应当让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是否也在教本中建议出来?

    j.出版社是否有附带预备一些相关的教学辅助?

    主日学的教材和课程,务必要达到使学生能熟练应用上帝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目的。主日学校就是一个教导人学习圣经的场所;主日学校的教师得尽一切的努力帮助学生接受基督,过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并为基督而活。教材是为了给学生使用的,然而教师教授功课的目的并不只是传达教材的内容而已;教师乃是使用教材去教导「人」。

    主日学校的师资

    唯一能够使你作成一位「属灵而又成功的主日学教师」的人,就是你自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成功的教师,只有靠着上帝给你的恩典,好好学习他的话,并发展蕴藏在内的潜力和才干,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位既属灵,而又成功的主日学(圣经)教师了。

    圣经教师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以下所举是笔者多年来观察圣经教师在教导事工中所产生的「诟病」,值得圣经教师作深思和反省:

    1.1.教师本身不全备的圣经知识与属灵体验,致使教学不够平衡、完整,并缺乏活力及感动力。

    2.2.教师以自己为教导过程的中心(teacher—centered),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致学生无法达成「个人化」的学习。

    3.3.教师对备课缺乏热诚(如:草草备课,以为将故事或例证讲述完毕即可;未花心思去预备教材);以及忽略积极地去考核学生灵命的成长。

    4.4.教师不懂得如何备课,缺乏思考、归纳、解经等的能力,而且对选择及组织教材的知识和经验亦显不足。(也许学生也不全听懂教师所说的话)

    5.5.沉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或甚至毫无学习的兴趣。这有可能是教师心中没有清楚的教学目标所致。

    6.6.教学仅有「知识」的供应,或「情感」刺激,但缺乏提供「实践」(即[应用])的步骤、方法,以致学生难以获得生命改变的途径,学习的过程就因此会显得松散、无力、无趣、和千篇一律。

    7.7.教师经常忘记(也许没有这种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生命经历的见证——给人的印象与实际是在「教书」(「圣经如此说……」),而非「教人」;甚至所教导的不过是「二手传播」——教的是他人的经历,自己毫无身受经历的同感。换言之,教师木身没有经历(没有见证)可言,因而学生得不着认同和仿效的对象。

    8.8.教师个人的属灵生命不受人钦佩,以致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不知如何去认同;事实上,教师个人这种「信仰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更严重的。

    主日学教师不仅是教会中的属灵领袖之一,同时也是教授圣经和神学的最重要教师之一。因此,主日学的教师应当具备下列各项基本资格:

    1.1.与主有美好的关系和丰盛的灵命。

    2.2.有充分的圣经知识,并能正确地解经。

    3.3.能把握教导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灵命成长的目标。

    4.4.乐意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亲近学生,并分担他们的困难;做到热爱学生过于喜欢所教导的功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属灵的牧者。

    5.5.细心地备课,且能诱导学生产生自动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6.6.经常练习、改进并熟练地运用各样的教学方法。

    7.7.能持续性地进修,在灵命和学识上多有充实。

    8.8.懂得鼓励学生并和他们一块儿成长。

    9.9.乐意关心学生的家庭,经常和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

    10.保持和同工之间的良好配搭和人际关系。

    主日学教师的训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职前的训练,另一则为在职训练。职前训练是为了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于未来担任教职的预训。事实上,由于教导的工作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中,教师亦须配合时代趋势去更新教学的技术。因此,教育委员会亦当重视为教师安排在职的训练,使每位主日学和圣经教师的教导职事,常有「更上一层楼」的进步和更新。

    教育委员会可以设计一套长期能使用的主日学师资训练课程。每年至少举办两期的职前训练(约四十小时或更多),尽量储备优秀的人才。职前训练的内容至少要包含七个重点:

    1.研习基要真理及圣经神学。

    2.熟谙圣经本文和故事。

    3.研习各年龄阶段之发展心理学。

    4.学习规划课程、确立教学目标,以及编写教案等。

    5.练习各种教学方法(学与做同时并进)。

    6.研习教育原理、布道法、门徒训练和教会增长等类的课程。

    7.观摩主日学教学或参与作助教。

    每位职前训练结业的准教师,在担任教职之先,最好先要通过师资合格考试,才正式由教育委员会颁发资格证书,加入主日学教导的行列。许多教会并不重视这一点,以致许多主日学教师在任职之先,未曾被要求去接受任何训练,只凭着所谓的「负担」或「兴趣」就接下了教导的重任。试问,一个没有受过军训的军人,如何能上前线作战呢?作为基督精兵的主日学教师,岂不更得慎重?

    教会除了忽略主日学教师职前训练之外,仍然有几个不正确的观念流行在教会之中。以儿童主日学来说,总认为主日学只是教一般小孩,谁都会教,反正小孩子好骗、好哄;或说教主日学是姐妹们的工作;主日学是托儿最好的地方,只要孩子们不吵闹、不发生危险,能让家长安心作礼拜就好,随便教教就可以了;既然主日学教师不够、教室不够,就让所有的孩子一块儿合班吧!只要他们不太吵就行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成了拦阻主日学量与质之增长和进步的困难,同时也是教师感觉受挫的原因之一。

    再以儿童主日学来说,更令人难过的,是许多基督徒父母并不懂得关心孩子灵命的长进,而忽略了督促孩子在这一方面的成长。此外,许多教会主日学教室不够、设备不足、桌椅购置不当(大人、小孩使用相同的桌椅),常常以「将就」、「马虎」的态度来应付,实在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主日学并不需要豪华的设备,一切的购置应以合用、好用与耐用为首要原则,并使学生在独立研习或相互研讨的学习情况中感觉便利。

    教师职前训练固然每年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然而,在职训练最好能更有弹性地经常举行。举例来说,牧者、教育部主任或主日学校长,利用平时的监督,即可随时对教师作积极性的建议和辅导;又如,在教师周会或月会中,教师们彼此研讨教学心得,评估得失和交换意见等,都可列入为在职训练的一部分。再者,教育委员会可经常举办有关基督教教育方面的讲习或座谈,以及为教师安排有计划的读书或某些特殊的训练课程,这些都是促进师资进步的方式。严格地说,在职训练和进修,乃是主日学教师长远甚至是一生的计划和目标。一个不求长进的教师,是绝对不能应付和满足常在长进中的学生之需要的。事实上,基督徒父母重视儿女的灵性教育,亦是对主日学教师最好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家长愈是看重和支持,主日学校就能办得更好。

    教会主日学既然是为每一位参与教会的男女老幼所预备的,就应当看重这项工作,并寻找和储备优秀的人才作教导的委身。徒有爱心、热诚而没有训练,是很难使任何人成为一位成功的主日学教师的。有形的师资班训练和自修、观摩的无形训练,都是每位主日学教师所能把握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唯一能够使你做成一位「属灵而又成功的主日学教师」的人,就是你自己。

    研习作业:

    1.试绘出贵教会主日学的组织图表,并写出各部门之工作职责。

    2.试观察贵教会主日学的分级、分班制度,并试作评估。

    3.试为贵教会的主日学教师,分别拟定一个职前和在职训练的计划。
未分卷 崇拜教育
    崇拜教育

    基督徒的崇拜是一个与上帝在灵里相交的活动(即个人与上帝发生面对面的经验),是在互应中产生情感的一段共享时空。崇拜也是强调基督徒心灵诚实的信心表现。基督徒藉着崇拜可以达到五个目标(参:以赛亚书六1-8;出埃及记二十五22),即:完全降服与主;在灵里遇见主;成为圣洁;对圣灵的感动有所反应和行动;和明白上帝的旨意。崇拜是基督徒最重要的服事。事实上,这种服事亦须经由合宜、足够的教导和操练而更臻成熟。

    一般说来,崇拜可分为基督徒个人式与公众式两种。个人式的崇拜较不拘于某个地点、某个场合、或某段时间,同时崇拜的媒介(如:音乐、圣经、祈祷等)亦随个人的情况、感动及意愿,依其自我之意识采行。

    然而,由于基督的教会是团契性的,信徒间亦是互为肢体的,因此,信徒更不能忽略各经常性的公众崇拜。公众式的崇拜是会受限于时间、空间和个人自我意识的表达的。由于公众式的崇拜是众人所参与的,因此就得重视其中的每一个人。

    欲使公众崇拜达到便利众人共同参与的目的和气氛,因而任何一个地方性的教会,均按其某些固定的方式和秩序来进行。通常公众性崇拜的媒介(节目)包括:祈祷、圣乐(含序乐、殿乐、会众唱诗和诗班献诗)、圣经(宣召文、启应文、信息经文)、证道(信息)、奉献、圣餐、洗礼等。以下将分别就这些崇拜的媒介,来了解整个公众崇拜的情况、过程和效果等。

    崇拜中之祈祷

    有人将祈祷比作「属灵的呼吸」。E.M.Bounds认为,祈祷是与基督在生命上产生合一的要素。Bounds氏亦一再地强调,只有在祈祷上有能力的人,才是圣灵所使用的人(参:E.M.Bounds着,「祈祷出来的能力」。香港:宣道书局出版,1966年,第二十四页)。

    公众崇拜中之祈祷要注意其中的传达性——达到使他人听得清楚与明白,好叫众人可以真正参与。再者,要有具体的祈祷内容:感恩、赞美、认罪、祈求、代求、奉献等,而勿流于空洞。华而不实的语词,并不能满足参与敬拜的每颗心灵。

    过分人工的感情化激动(如:呼天抢地般的喊叫、身体颤动、挥拳踢足等),并不表示就能达到真实的崇拜。激动的情绪在公众崇拜中未必能够引起众人的共呜(或许某些特别情况下有例外),有时还可能会产生令人疑惑或惧怕的心理,如此反而成了崇拜的障碍。即使个人喜以完全释放情感的方式表达,也以不妨碍他人或要求他人随同为原则。

    此外,由许多赘词赘语所构成的冗长祷词,恐会让会众感觉疲惫或分心,这也是需要留意的。有人认为冗长的祷告正是个人最佳的属灵表现,是值得在众人面前炫耀一下的,其实

    这样的动机是不合宜的。主耶稣曾经教训过门徒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伪善的人,爱站在会堂和十字路口祷告,故意叫人看见……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的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马太福音六5-8)公众崇拜的公祷词应以简明、真实、恳切和作有意义的表达为原则。

    公众祷文还得避免向上帝及信徒「告状」或乘机作「教训」他人的祷词,一切不恰当的祷告内容,很可能成为破坏团契(基督身体)的利刃,以致无法达到与主生命合一的效果,上帝是不会「欣赏」这般的祷告的,因为如此的祈祷已失去了「圣洁」的成份(希伯来书十二14)。

    许多地方的教会亦十分盛行邀请会众同声开口大声祈祷,此虽可行但却有可能会影响到部份不惯于这种方式的会众。请会众尽可能地放低自己的音量,或请众人静默祷告,再由一人甚至多位轮流领祷,亦不失为很好的祈祷方式,领会者可视情况来取决。

    祈祷的重点并不在以怎样的声调、姿势或时间的长短来进行。祈祷的目的乃在于达到使信徒与上帝相交、成为圣洁、与主联合,并明白他的旨意。祈祷所在乎的是那个震撼撒旦权势的能力,让上帝的荣耀能在他儿女身上有所彰显。一个轻声温柔的祷告也会产生最大的属灵威力。「不住的祷告」、「恒切的祷告」、「凡事藉着祷告」……才是圣经所教训进入真实敬拜的途径。

    崇拜中之圣乐

    所谓「圣乐」意谓与世俗音乐分别为圣的音乐。因此,流行的音乐、摇滚音乐和迪斯可(Disco)音乐等,皆不宜安排在崇拜之中。

    音乐亦是崇拜的一种媒介,它的目的是要将人带入赞美和敬拜的情境和心境。有效地使用音乐可使崇拜更富情感及动力。

    在旧约圣经中,音乐崇拜是占有相当份量的,特别在诗篇中,就常有音乐的事奉。诗篇的主要作者——大卫,就是一名音乐家,他经常用歌唱和不同的乐器(琴、瑟等)赞美上帝。新约圣经虽然比较少提到音乐崇拜,但亦有「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的劝勉(以弗所书五19;歌罗西书三16b)。事实上,崇拜的音乐及诗歌皆可发挥教导、安慰、勉励和劝诫的功能,这样的果效是不能忽视的。

    有几个安排崇拜音乐和诗歌的原则是这样的:

    1.1.公众崇拜(特别是主日崇拜)时,最好不要选择难唱和完全陌生的诗歌。

    2.2.可在举行崇拜之前,设法让会众熟悉将要齐唱的诗歌曲调;利用乐器弹奏或播放音乐带,甚至预先由专人教唱,都是很好的方法。

    3.3.领唱者必须熟悉所要领唱的诗歌,咬音咬字都得准确。

    4.4.唱诗当以不过份消耗众人的精力为原则,以免影响参与其余崇拜节目的情绪和精神。有些领唱者要求会众反反复复地唱一首歌,或其中某一节,或副歌等,同时又要求会众时起时坐,或大声地唱,或要众人举手,或作「带动唱」的表演,那些都是相当耗损注意力和时间的。

    5.5.崇拜的诗歌(包括诗班献诗)应配合崇拜的主题,以加强敬拜的方向和信息的「教导力」。再者,每首诗歌亦应完整地唱完,使会众对歌词中的信息有全面和深入的领悟和受教。领唱者不宜随自己的情绪,邀请会众再三地重复唱某一节,而省略某一节或全首。诗歌本身所涵盖的教导功能是不应被轻视的。

    6.6.避免使用内容空洞或华而不实的诗歌。选择有教导性、教义性以及有真正生命经历且富属灵意义的诗歌,才能帮助信徒的灵命有所长进。近年来教会流行使用一些所谓「敬拜赞美」的短歌,事实上,这类短歌绝大多易学、易唱,也有相当优美的旋律。笔者以为,短歌很好,但却不宜完全取代教会历史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传统诗歌的可贵在于其包含教义的教导,并流露许多作者属灵生命的宝贵见证,这不仅能让信徒在歌词中学习上帝的话,也能分享属灵前辈的生命经历。短歌有短歌的优点,传统诗歌也有它们的长处,设法将这二者平衡地安排在崇拜(或团契)的节目中,乃是智慧的作法。

    此外,司琴者的配合亦是极为重要的。司琴者得十分熟悉歌曲和精确的节拍,不要在不适当的时候作夸张的弹奏,更不要将庄严的曲调弹奏得轻浮,或者将活泼的调子弹得拖泥带水。所使用的乐器是要达到伴奏和作正确导唱的效果,弹奏的技术必须恰到好处,才有助发挥整个崇拜的精神和美好的气氛。

    偶而在崇拜之中,会发现有领唱者一再地去解释歌词,而形成短讲,占用了许多崇拜的时间,并影响其它节目的进行,这种情形也是须要避兔的。

    崇拜中之圣经

    宣读、传讲上帝的话是崇拜中极重要的节目,因为上帝藉着圣经向信徒启示他自己,并显明他的旨意。启应经文亦应配合整个崇拜与证道的主题。有时会众仅仅注意证道的经文,而忽略了启应经文在敬拜和学习上的意义。启应经文同样具有产生崇拜的意义,且可配合证道的经文,使二者产生相互补足的果效。

    公众崇拜所使用的圣经版本最好是相同的,以免在宣读启应经文或证道经文时,众人各读各的,产生混淆和无所适从的情况。

    有些教会亦将「使徒信经」列入宣读或背诵的节目,这也是十分合宜的。使徒信经是纯正信仰的告白和教义,经常在崇拜中宣读可让信徒们将正确的教义铭刻在心。

    崇拜中之证道(信息)

    证道(传信息)往往是公众崇拜中最占份量的节目。证道的目的不仅是要将上帝的话解明给参与崇拜的每一份子,证道还负有邀请信徒对上帝的话,作实际行道回应的责任。

    基督徒的崇拜是非常注重崇拜者对上帝的旨意有回应的「结果」。倘若基督徒听了道却不能行,这种情况并没有达到崇拜的真实意义和目的,那与「打空气」是没有两样的。

    证道必须具备「传达上帝心意」的具体和有意义的内容。使用例证固然有助于传达,然而却要避免证道词之中有过多的新闻、故事或笑话等。信息的内容应该来自上帝,传讲上帝的真理、宣告福音的好消息,让人领受之后,即能得着属灵的进步。证词除要传达信息和真理之外,更要将「如何实践」真理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地告之会众,同时还得热诚、恳切地邀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真理、活出真理,成为行道的基督徒。将道讲完是不够的,能将「如何行道」和「邀请行道」的部份完成,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证道。

    综观圣经中的先知、祭司、圣者、使徒,以及耶稣基督的证道信息,至少可以归纳为七项特质:

    1.1.单单传讲上帝的话。(参:撒母耳记下二十三1-2;以赛亚书三十四16;耶利米书一7-9;马太福音四4,7,10;二十二31;马可福音十一17;路加福音四16-21;约翰福音三34;七14-16;十二48-50)

    2.2.正确放胆地传讲。(参:使徒行传五19-21,28,29;二十六26;二十八30-31;罗马书一16;提摩太后书一11-12)

    3.3.无论得时与否都要传讲。(参:使徒行传二十一13;加拉太书一9-10;帖撒罗尼迦前书二2;提摩太后书四2

    4.4.传讲耶稣基督。(参:使徒行传二14-38;四10-12;九19,22;哥林多前书十五1-28;哥林多后书四5-6)

    5.5.不按私意解说上帝的话。(参:罗马书十17;哥林多前书二11-13;十二7-8;提摩太后书三16;彼得后书一20)

    6.6.传讲的话语带着圣灵的恩膏。(参:路加福音四16-22;约翰福音七37-38;使徒行传二1-4,18)

    7.7.力行传讲的真理。(参:约翰福音十18,37;十三34;十八37;腓立比书三7-15;提摩太后书四7)

    崇拜所需要的是上帝的道。因此,传道者所传讲的道应该是上帝所赐下的信息。「传道人应当谦卑,时刻问自己,是否由上帝带领。最大的亵渎,莫过于又讲故事,又讲笑话,而称之日讲上帝的道。」(参:周联华着,「讲道法」。香港:东南亚神学院协会出版,1964年,第三十页。)

    崇拜中之奉献

    奉献应当包括献财与献身两方面的意义。奉献固然要出自信徒的甘心乐意,然而,奉献也是上帝对信徒的要求(出埃及记二十24;三十四27;利未记十七1-11;十九5;民数记十五1-31;罗马书十二1-2)。

    旧约圣经中的奉献每每与献祭有密切的关连;献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赎罪和奉献(利未记十七11;希伯来书九22),一切的祭物是一种「替代」的意义,是代替罪人的罪而献上的。贯穿新约圣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强调耶稣基督所为世人作的牺牲、奉献及救赎(约翰福

    音一29;以弗所书五2;希伯来书七27;九1-14,22;十5-7;十12-18)。

    保罗在罗马书中以苦口婆心的态度,劝勉基督徒献上自己作为活祭,这样的奉献更具有意义,同时亦是对耶稣基督的牺牲和奉献所作之最真切的回应。一个肯将「主权」交给上帝的基督徒必能和基督的生命发生更紧密的联合。

    事实上,基督徒的献身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木是由基督的血所重价买来的,我们生命的源头亦来自上帝(罗马书十一36;哥林多前书六19-20;哥林多后书八5)。生命献给基督就是作为「义的器皿」献给主用(罗马书六12-22)。

    基督徒对上帝献财和献身的奉献,也是一种让上帝享受他儿女给他的爱的机会,这样的共享时刻,就产生了自然而又真实的崇拜。

    传收献金经常是崇拜中被列入的一项节目。传收献金的方式亦依各个教会的习惯或看法而有所不同。有些教会利用奉献盘或奉献袋在公众崇拜中轮传收取;也有些教会在会堂外设置奉献箱,信徒可以随时受感而投下献金,在这种情况下,崇拜进行中就没有安排献金这项节目。笔者以为,献金一项亦应安排在崇拜的节目中(亦可将奉献箱放在讲台前,众人循序走至台前投入奉献),让信徒对崇拜有更全面的认识。

    奉献的重点在于甘心、乐意和成为享受;奉献的作为和结果也都为了崇拜和讨上帝喜悦。事实上,金钱或物质的奉献也不一定能讨他喜悦,他不要人对他「行贿」的奉献。他曾说:「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山羊的脂油。」(撒母耳记上七22)其实,「听命」与「顺从」乃是一位作活祭的人所应具备的属灵认知和特质,这也是上帝所珍视和享受的奉献。

    崇拜中之洗礼和圣餐

    洗礼和圣餐是圣经中两个重要的圣礼。洗礼是主耶稣早期传道生活中曾作过的一个见证,而圣餐乃是他亲自设立的;前者为的是「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三15);后者则「为的是记念我(指主耶稣)」(路加福音二十二17-20)。

    洗礼的方式最常见的有三种,即点水礼、浇水礼和浸水礼;其中以浸水礼较广为教会所接受,因为浸水礼较能表达与主同死、同埋葬和同复活的意义,正如罗马书六章三至五节中所讲的:「岂不知……与他联合」。洗礼所当着重的问题也许还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应当在怎样的场合中进行;圣经中曾提及一些洗礼的场合,有在河里的(马太福音三13)、路边的(使徒行传二41)、家里的(使徒行传十六31-34),和水源处的(使徒行传八26-38)等。洗礼的重要意义是要在众人面前作见证,表示接受圣灵内住的洁净。洗礼也是基督徒的一个崇拜的时刻。

    教会多注重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洗礼,往往忽略为儿童安排洗礼的机会。其实,若儿童确实明了悔改、认罪、并接受耶稣基督作其个人的救主,就应当成全其接受洗礼的意愿,为其安排这样崇拜的机会。上帝能在青年人和成年人内心动奇妙的善工,亦能在儿童身上行使他的大能。

    儿童绝对有得救的可能和把握,成年人亦应当对上帝在儿童生命中的作为产生信心,不要一味地认为不可能。许多人常因不了解儿童发展中特有的性情,而错误地「要求」他们也像某些成人一样,一旦表明接受了耶稣,生命就立即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一个接受耶稣的孩子,通常是不允许(不被接纳)有过份活泼或调皮的行为出现,而是一切要显得「中规中矩」方符合「圣徒」的标准,否则人们就怀疑他是否已重生得救。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对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儿童得救的问题不宜光凭其外在活泼好动的行为来判断;孩子好动的天性也是童年生命中的一部份,我们不应去否定它。得救是瞬间的事,成圣则是一个过程——重生之后持续被更新和调整的经历。撒尔博士说:「救恩不是在瞬间叫人长大成熟,而是在人堕落后与基督生长出新的关系。」(参:米勒-撒尔原着,「基督徒心理学」,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1981年,第三十页。)

    教会儿童主日学不妨一年举行一次洗礼的机会,好使那些真实接受救恩的孩子们有机会表达他们的信仰。倘若教会从不安排这样的圣礼,似乎预设了儿童不可能得救的前题,或是让儿童误以为得救不是他所该去思想和慎重面对的问题。

    主日学教师和家长亦应经常在孩童面前,作个人得救的见证,让孩子更清楚个人的重生得救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藉此将促使他们更加渴慕去成为上帝的儿女。教会要为那些决志受洗的儿童,在圣礼之前,安排一段时间,邀请他们加入专为他们开设的「基础信仰造就班」(必修课程),好教他们对救恩有更确定和一贯的认识,并迎接未来的洗礼。

    再者,鼓励儿童参与(观礼,或加上献诗的节目)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洗礼崇拜,也是帮助儿童在灵命与属灵事工上之一项合宜和必要的学习。

    圣餐不仅只是记念主耶稣的一项圣礼,也是上帝施恩给他儿女享受其爱情的一个崇拜时刻。圣餐之礼给基督徒带来记念、感恩和团契的意义,故此,凡上帝的儿女亦当存着奉献的态度,在这项崇拜节目中对上帝作具体之爱的回馈。

    领受杯和饼的重生基督徒(哥林多前书十一27-29)在圣餐过程中应彻底省察自己,不要带着不洁之罪参与这样的崇拜举动(马太福音五23-24;哥林多前书十一31-34)

    一名真实重生得救的儿童亦可领受圣餐。儿童主日学大都缺乏洗礼和领受圣餐的实际教导,儿童平日至多由成人的圣餐崇拜中略有片断的认知。有些孩童甚至好奇而有争着吃饼和喝杯的动作,造成崇拜之中小小的混乱。事实上,儿童主日学的合班崇拜,是教导洗礼和圣餐的好时机,主日学教师可以「联合教学」的方式,作洗礼和圣餐的崇拜教学示范,慎重且敬虔地邀请儿童思考个人与主的关系,鼓励儿童接受耶稣基督作其个人生命的主,以有份于主生命的团契和爱筵。

    崇拜中之其他礼仪

    除了上述各式崇拜以外,婚礼和丧礼也是特别的崇拜举动和经验,信徒亦当以敬虔的心情和态度参与,并珍惜上帝临在的祝福及安慰。

    建立教会美好的公众崇拜,必要藉助于牧者和众位参与者的努力。公众崇拜的确是信徒与主和肢体间相通的分享过程,透过众人的努力和合作,必能达到真实和讨上帝喜悦的崇拜目的。

    崇拜不在乎某种固定的仪式或程序。然而,保持良好的行进秩序、气氛和一贯的主题却是必要的。若是可能,公众崇拜最好备有节目程序单(有些教会则列入在「周报」内),将该日崇拜的经文、诗歌、启应文、献诗歌词,甚至证道的大纲一并印妥,以便于整个崇拜节目在紧凑、安静、和秩序中进行。事实上,崇拜节目单尚有其教育性的价值,利用它的背面作文字信息的传播,亦不失达到一举两得的功能。

    若有对会众的报告事项,最好安排在崇拜之前或之后,以免众人因为聆听冗长的报告,而削减了专心崇拜的注意力,使崇拜失去了一气呵成的精神和气氛。当然,合宜的报告也可以成为敬拜的一部份,它能帮助会众用感恩与赞美的心来敬拜,并关怀神家中的事;琐碎或流水帐式的报告(可刊登在周报上),则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效果。教会的教育委员会应注意这个问题,并研商合宜的进行细节。

    主领公众崇拜的人员,在崇拜之中亦担负属灵领导的使命,他的举止、态度,甚至谈吐、衣着、服饰等,都以显得端庄、朴实、悦目为宜。Segler博士说得很好:「领导崇拜的人,永远也不该想到自己是演员;实际上,他们都是仆人。」(参:E.M.Seglger原着,「教牧学要义」,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8年,第二零一页。)

    崇拜必需有圣灵的参与和引导。崇拜节目、主领者和接待人员,以及崇拜的参与者谨慎的预备(如:预备心、环境、工具——圣经、诗歌、乐器、圣餐杯、饼等)和敬虔的态度,都是不可忽视的。

    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崇拜中的任何一项节目,皆应达到使参与者有具体回馈行动的目标(包括更新、决志的态度和实际),如此,必能避免落入崇拜的外表和仪式之中。我们不要忘记,崇拜的时间不是一段为了要「打发」光阴的时间,更不是「欺哄」上帝之「我来作礼拜了!」的时间。

    教会牧者平日除了在圣经、教义、领导和生活哲学等方面努力下工夫教导信徒之外,一些有关崇拜的知识和当有的礼貌,是必要教导的。特别在公众的崇拜中,有些被认为是不太合宜的「小事」(如:聚会之前高声喧哗、聚会中交头接耳、打行动电话、经常翻阅周报或书籍,或允许幼儿在会中奔跑等),很可能就成为搅扰崇拜的一些「瑕疵」和不当。

    以下是几项关于公众崇拜的基本教导,兹举出和诸君同勉:

    1.1.参与服事的人员和会众要建立准时参加崇拜和不早退的习惯和礼貌。

    2.2.领会者当多次向会众清楚说明诗歌的页数、要唱的节数,以及要宣读的经文和启应文等。

    3.3.迟到的会众不宜于祈祷时进入会堂(或在堂外说笑),以免产生干扰的噪音,或因找寻坐位而妨碍他人。

    4.4.若有操难辨口音者带领公祷,则不宜过长,以免让人心生厌烦。

    5.5.在众人各自一同祈祷的公祷时刻,祈祷所出的声音原则以不影响邻座为宜,以兔有人无法适应。领会者更不宜对着扩音器高声祷告,使某些会众深受干扰。

    6.6.教导会众在崇拜之前不要高谈阔论,养成静下心来预备聚会的好习惯,若遇见相熟的人可以微笑和点头示意,将社交的节目放在崇拜结束之后。

    7.7.鼓励信徒懂得随时帮助不熟悉圣经者找寻经文,但不宜作声。

    8.8.崇拜进行中不宜吃食,或嚼槟榔、口香糖等。

    9.9.参加公众崇拜不宜穿着奇装异服。诗篇告诉我们「当以圣洁的装饰敬拜耶和华」(诗篇二十九2)。圣洁的装饰包括:整洁的服饰、美好的仪容和诚实的心灵。

    10.若有公开给会众作见证的崇拜,亦当避免某个人占用过多的时间。要求众人养成守时的习惯是非常很重要的。

    11.励全家人坐在一块儿参加崇拜(尤指主日崇拜),将有助于基督化家庭的属灵学习和长进(养成家人的属灵亲密度)。若有适龄参与儿童主日学的孩童,亦可先参与数项简短的崇拜节目之后(如:宣召、唱诗、启应文、诗班献诗),再由主日学教师有秩序地将他们带去各人的学道班级,或予以特殊照料。

    最后,仍然引用F.M.Segler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崇拜是教会生命之门,也可以很适当地称为『教会的生命』。事实上,上帝才是教会的生命,……。教会的首要功能,是对上帝的崇拜……真正的崇拜提供了生活、见证和服务的动机和能力……。基督徒的整个生命,是在于对上帝的崇拜。在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参:Segler,1968年,第187页。)

    研习作业:

    1.何以说:「当崇拜死了,教会其他的功能也死了。」呢?

    2.试思想崇拜对你个人的意义。
未分卷 基督教教育与宣道
    基督教教育与宣道

    「宣教」与「教导」是主耶稣离世升天之前所颁示之「大使命」的主要训令(马太福音二十八18-20),也是历代教会所肩负的主要责任。而宣道与教导二者,又有相互成全的关系:宣道所得的果子,必须施予教导;教导的目的,在于成全宣道之使命。因此,宣道与教导实密不可分。

    基督教教育部门有责任积极主动与教会宣道计划配合,提供布道训练和差传教育。

    布道方法常见的有:讲台式布道会、音乐布道、电影布道、戏剧布道、街头布道、见证式布道、茶会式餐会布道、个人布道、福音展览布道等。但是,基本的布道训练,仍以个人谈道训练为主。纯熟的(亦是依靠圣灵大能的)个人谈谈道信息模式,可以应用在各种布道方法上。

    训练个人谈道的三要件

    个人谈道训练至少应考虑谈道工具、训练课程、训练的应用等三方面的条件。

    谈道的工具

    谈道的工具是为人使用的,因此,各样工具必须:

    1.轻便、容易携带。

    2.简明而又有效。

    3.是完整的福音基木信息。

    4.传者易于传讲,听者易于明白。

    5.有可传递性,容易教导他人使用。

    6.容易向听者打开话题。

    7.附有「邀请」,让人有决志的机会。

    8.能与跟进之造就材料密接。

    9.有完整教导使用该工具之训练课程。

    10.能针对不同对象的材料,以兼顾多元化为原则。

    训练课程

    训练课程不仅是教义性的,也得非常教育性的,因此,训练课程必须能够:

    1.有效地教导「如何」谈道。

    2.有效地教导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和如何邀请。

    3.针对谈道过程常见的问题与困难,提供破解之道。

    4.教导的内容必须具体及完整。

    5.教导的内容必须合乎圣经真理。

    6.提供课堂训练与工场操练的机会。

    7.除了具体谈道课程之外,尚应涵盖激发福音异象与动力之信息或课程。

    8.训练课程不可取代圣灵教导的地位。布道过程中绝对不可忽略圣灵的教导一带领,而仅仅依靠自己式课程的「小聪明」(箴言三5-6)

    训练的应用

    「应用」是基督教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训练课程要能达到有效的学习,就必须是:

    1.能在生活中任何「产生布道」的时、空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2.面对任何身份的对象,均能有效地运用

    3.能应用在不同方式布道聚会或活动

    4.所有受过训练的人,能配合在教会宣道计划中整体运用,发挥「福音运动」的果效。

    教会基督教教育事工部门(如:教育委员会),可依上述之建议,慎选布道工具,设计布道训练课程,在教会中展开布道训练。教会不妨邀请从事布道事工训练的团体,来配合帮助教会的这项计划。譬如:在台湾的中国学园传道会(「信徒动员手册」、「属灵倍增布道法」)、校园福音契(「个人布道手册」等)

    教导乃为成全宣道的使命,布道训练亦是为了宣道;因此,基督教教育事工必然要主动地使教导和布道结合。譬如:在教会的各级主日学中推动「福音周(日)」,加强福音布道;儿童及青少年级的主日学可举办「恳亲会」,积极地向未信主的家长传福音;推动「全家归主运动」;训练教会的专业化人员至其任职之公司、工厂、学校等传福音,并建立团契;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教会至前线作类似「劳军」式的布道;教会发动至医院、孤儿院、教养所、残障中心等的布道。

    落实发展差传教育

    除了举办布道训练,在教导事工中积极主动宣道之外,基督教教育事工亦应负起教会「差传教育」的使命。

    差传事工是主耶稣凭藉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所颁布的使命;初代教会亦曾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脚踪。当耶路撒次序冷教会不知道如何顺服基督的差传命令时,主甚至许可逼迫临到教会(使徒行传八1)。差传需要亦是一种迫切、不断的呼声。郑果牧师在「差传事奉」一书(第在页)中提到,教会必须对三种迫切垢呼声有回应。1.天上的呼声:正如先知以赛亚所听的,「我可以差遣谁呢?」(以赛亚书六8);2.人间的呼声:即马其顿的呼声,「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使徒行传十六9);3.地狱的呼声:即阴间财主的呼声,「因为我还有五人兄弟,他可以对他们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路加福音十六27-28)。

    因此,教会不能只满足于在「耶路撒冷」的宣道,必须扩大教育部门来和宣道部门配搭、协调,一同扒展差传教育。

    差传教育可以分经常性和密集性两方面来推展。

    经常性的差传教育

    经常性的作法是将差传的教导列入在经常的事工中。可行的建议如下:

    1.请宣教士现身说法——作见证。

    2.在海报中提供宣教消息与差传代祷事项。

    3.在经常性的祷告聚会中,固定地有某段时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位宣教士的宣教事工祷告。

    4.鼓励每个家庭(或个人)有恒地为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位宣教士祷告;或许也鼓励信徒参与一些除了祷告之外的积极行动(如:献金、生活物品等,不时地赠予宣教土,及供应宣教当地的需用。)此外,实地去探访宣教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5.推介有关差传宣教之书籍或见证、传记等,以加增信徒对宣教事工的具体认识。

    6.在教会中经常张贴差传宣教之图片、照片及有关之宗教报导等,以引起众肢体对差传宣教异象及事工的关心。

    7.安排机会介绍宣教工场及宣教机构。

    8.鼓励信徒发掘自己的恩赐,并多与未信主的人士交往,配合教会小型的布道事工*

    9.教会成立「宣教布道)中心」,以招募、训练福音使者(精兵)为其重点。让这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宣教中心,得以付诸长远的实际宣教行动。「宣教中心」不妨由几个教会联合推动成立,如此可收人才及物力等资源集中利用的果效。

    10.开设有关宣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日学课程。

    举办差传年会,或举行国外(内)「布道周」等,皆可行的作法。以下是筹备的重点:

    1.每年定期举行

    2.组成特别之筹备小组

    3.会前一两个月(或更久),即发起会前支援祷告会(须将各事项细节和筹备进度等作经常性的报导)。

    4.精心设计年会之活动与节目内容。除了有专题演讲或奋兴(培灵、布道)外,亦可配合各项有关活动(如:宣教士见证会、宣教图片展、宣教工场简介等)来进行。安排信徒家庭轮流接待宣教士,亦可达成分享(或感染)差传负担和具体参与事奉的目的

    5.编印年会手册,内容应包括年会之活动节目详尽内容,再加上如:宣教士的个人和家人的见证和相片、宣教工场介绍(当地风俗、语言、文化、地理、气候、食物、人口、福音概况等)、教会差传经费之结算及预算、信心奉献卡等。

    6.妥善布置年会会场,诸如:绘制差传海报、张贴标语(以使信徒确实了解年会之「目标」为主)式金句、展示各项有关差传之统计图表、差传区地图、宣教的呼声和代祷事项等。

    7.陈示差传奉献进度表,包括年度奉献、信心认献数额、已收入库之数额等。

    8.年会不仅要达成献金之目标,更要达成献心、献身的目的。

    9.看重并鼓励全教会会友参与。

    「教导」与「宣教」是教会事工的两个翅膀,当她们密切结合配搭,就能带动教会在属灵高原中翱翔。愿主帮助基督教教育中的宣道事工得以有效地成全他的大使命。

    研习作业:

    1.试为贵教会的儿童主日学筹办一次「恳亲布道会」,藉此机会向未信主的家长传福音。

    2.你对「差传教育」尚有怎样的落实的教导?
未分卷 家庭的基督化教育
    家庭的基督化教育

    基督化家庭乃是一个信仰与生活融合的「场所」之一。在这个场所内的基督徒,非但笃信基督,遵行圣经和上帝的旨意,同时亦于其中实践每个讨上帝喜悦的行动。若将基督徒家庭比做是一栋建筑物的钢架,那么钢架上的所有建筑物显然就是基督化家庭的一切实质意义了。事实上,基督化家庭就是一个「被圣灵所充满的家庭」。

    由圣经中至少可发现五个建立基督化家庭的目的:

    1.繁衍后代。(创世记九7)

    2.完成上帝交托管理的产业——养育儿女的责任。(申命记六6-7;诗篇一二七3)

    3.经验上帝的慈爱,并彰显他的荣耀。(以弗所书三16-21;约翰壹书四19)

    4.阐述基督与教会的奥秘关系。(创世记二18;以弗所书五22-23)

    5.发挥「光盐作用」,并完成大使命。(马太福音五13-16;二十八18-20)

    基督化家庭需要由教会与家庭共同合力推动和建造。教会有责任遵照圣经的教诲,将建立基督化家庭的概念、原则、意义和可行方法等,教导每位信徒及各人的家庭,这亦是基督托付教会的最基木使命之一。教会若不能用系统化的真理教导信徒,并延伸至每个家庭中,仅凭教会单方面的工作,终必归于徒然。家庭必须伸出积极之手,主动地与教会结合,不时地提出实际的需要或困难,使教会发挥对其应有之协助。教会与家庭必须保持最密切的合作,好教每位信徒无论在教会或家庭,均能把握基督化生活的意义。

    基督化的教育不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内的「正式」说教,基督化的教育是随时可以实施的。教育的施与者必须懂得敏感地把握每一个「教育时机」,好教受教者经验基督生命

    在其中(每个人和每个生活)所作的改变,并认知基督化教育的意义。

    虽然基督化教育之实践精髓可于「随机」、「随处」和「殷勤]之中进行(申命记六4-9),但是基督化教育仍然需要落实在有形的推动计划中。以下乃例举教会与家庭二者可能的共同努力,以使基督化教育的事工得以顺利推展。

    教会所能推动于基督化家庭中的基督化教育

    1.1.教会成立「基督化家庭教育研习班」。藉着定期举办的生活座谈、教育研讨会,以及「婚前(后)辅导」系列讲习等,积极强调并教导信徒如何建立基督化家庭,并发挥基督化家庭「生」基督化家庭的潜能。

    2.2.「教育委员会」定期(最好每周)发行系统研经、生活教育等刊物,以便信徒在各人家中学习。此举必能让教会的教育功能,自然地延伸至信徒的家中。

    3.3.教会成立固定的(或定期的)「辅导教室」(如:亲职辅导、儿童辅导、青少年辅导、婚前和婚后辅导、职业辅导等)。事实上,「教室」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藉着文字刊物,不定期举办的讲座等,亦能达到较广面之效果。当然,由牧者和专业辅导员所安排之一对一会晤式辅导,更是不可忽略的。

    4.4.加强家庭探访的事工,或加上牧者与信徒间不定期举行餐会的方式,都是可以发挥积极关怀和协助基督化家庭成长的行动。

    5.5.推动「家庭教会化」指功能上的意义),鼓励家长扮演牧者的角色,忠心地牧养每位家人并实践教会所为各年龄提供之属灵教材(家课)。

    6.6.定期举办「家庭活动」,如:爱筵、露营、郊游,以及社会服务等。鼓励全家每一份子参与或联合其他的家庭一同加入,以培养家庭份子间的情谊,并激起对教会团契生活更大的向心力量。

    7.7.发掘「示范家庭」,以供信徒观摩和学习。惟注意不忽略对每一个「示范家庭」在敬虔与谦卑事上之教导,以防撒旦利用人「骄傲」之心,使基督化家庭受到攻击与破坏。

    家庭所能配合实践之基督化生活

    1.1.家庭一则注意每时空的基督化教育,同时也不妨建立「有形」的「家庭崇拜」,持之以恒地推动基督化教育。家庭崇拜是「崇拜」的时刻,不是管教儿女,或是闲谈、争执的时刻。好好思想及安排家庭崇拜的节目内容,让这样的内容成为属灵生命的成长媒介。(参:拙着,「基督教儿童教育」,台北:福音证主协会,1992年增订版二版,第161页至170页。)全家人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在一起祷告,应该是最起码的属灵操练。

    2.2.鼓励家人参与「人人事奉」(即「全家事奉」)的行列,以加强家人在属灵方面的认同与执着。

    3.3.发挥并贯彻「爱的生活」和「爱的教育」,以实践信仰与生活合一的真正属灵生活。

    4.4.提倡家人使用「爱的言语」(诸如:「我爱你!」;「谢谢你的帮助!」;「我感谢你的体贴!」等)并建立「爱的举动」(诸如:每天家人彼此拥抱、为辛劳的成员分担工作、参与家务等)。温柔礼貌的话语和体贴的举动,皆为建立页好属灵气氛的基督化家庭之基本条件。

    5.5.家人彼此督促认真于作「属灵的学习」和优先的「属灵选择」,此乃实践基督化教育的首要条件。

    6.6.安排定期的「家庭时间」,以强化家人彼此沟通和接纳的目的,使天堂的快乐得以先尝于家庭之中。

    家庭是上帝赐给平凡人类之不平凡礼物。健康、成熟的基督化品格,需藉基督化家庭于中孕育及成长。广义言之,教会乃是信徒们共同的家庭。因此,无论是教会大家庭或信徒小家庭,基督化的教育有赖这两个家庭中的每一份子,共同营造并善加维护。

    研习作业:

    1.试建议三个具体推动基督化家庭教育的「方案」给贵教会的教育委员会。

    2.试由圣经中,选出你所欣赏的一个「示范家庭」,并说明你欣赏的理由。

    3.推动「家庭崇拜」可否有特殊之困难?为何?如何解决?
未分卷 结语
    结语

    基督教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受教者持守并执着「信仰与生活」二者合一的见证。换言之,即是于生活中实践圣经的真理。

    基督教教育的内容并不空洞,因其中充满了上帝的参与及他的生命——基督是教育的主人,他的话(圣经)是整个教育目标、课程和过程的中心。

    基督教教育也是利用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藉以推动受教者由称义至成圣的过程中,把握属天的永恒价值。

    愿主帮助他的儿女,在奔跑天路当中,靠他的恩典时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