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集内注
经文:诗104篇
这是一首歌颂神创造的诗,全诗共分为三部分,1—9节是天地的创造,基本上是按照创世纪1章1到8节的次序:光—空气—水,水被分为上下—天分开—水和旱地分开。10-30节是地球是生气盎然的自然界中万物的动态,充满了一派生态平衡的美妙景象;让我们看到神为动物、为植物、为人、为他所创造的一切所定的那个律,始终是一个非常平衡、非常和谐的生态环境。31—35节是诗人的心愿,他希望他在神面前的默念能得神的悦纳,同时他也希望罪恶能从世上消除;恶人能从世界上消灭,然后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其中第24节是全诗的精句:“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这也是我们今天思想的中心。
一、创造不仅是显示神的智慧,也显示了神的权能(30节)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如新”。神创造了一切,在神的眼里,他所造的一切都是非常好的,诗人并没有因亚当的犯罪,而怀疑神的创造,更没有轻视神的创造,而是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了和谐的非常美的自然界,所以我们在读诗篇104篇时,我们读到的是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一种精神,我们读到的是对上帝创造的美好或是对上帝创造权能的一种信心,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个重要信息,因为,我们时常强调亚当犯罪,罪就入了世界,而这世界又是卧在恶者的手下,因此,不要爱这个世界,似乎这个世界一无是处,充满了争竞,嫉妒,愁烦,恶毒等等,我们强调这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是一无是处的,人是无可救药的,人是无能为力的,任何事情是不能做的。为的是突出上帝的权能,突出上帝这种拯救的爱,可是我们在强调这一些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前面讲过的,神的智慧和权能在他整个创造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积极的、美好的东西,以至于许多基督徒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艰难度日。但我们在读诗篇104篇时,就会发现,这分明不是整部圣经带给我们的信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亚当的犯罪,我们还听到上帝的呼唤,“亚当你在哪里?”我们不仅看到该隐杀了弟弟亚伯,也听到神说“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我们更听见天使对着伯利恒野地里的牧羊人说:“我带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为什么说是“大喜的信息”呢?因为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神不仅用智慧创造,他更用权能维系和掌管着万有,这世界的根基是神,不是撒但,因此,没有人可以动摇或改变它:“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地动摇。(5节)这是神的作为,所以,神看他所造的世界,神看按着自己形象创造的人,都是“甚好”,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看法,没有人能改变上帝在世界、在人类中的作为。
二、神创造的中心是人
在神的创造中,人是他创造的中心,“按着我们的形象”,“将生气吹在鼻孔里”,“有灵的活人”,伊甸园,生命树,诗八篇:“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104篇14到15节“使蔬菜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
神也预备了一个让人能够有更美好生活的环境,诗篇第八篇说:“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在那里,又有一种译法:“比天使、比上帝微小一点”,这是其他受造之物没有荣耀。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所以在神的创造里,人不是毫无价值的,人也不是不值得上帝救赎的这么一个族类,尽管人犯罪,但神依然去找寻,尽管人一再地想远离神,但神并没有远离我们。这遍地所充满的丰富,其实都是神为人所预备的,而这个恩典是神在创造人的同时就已经为人预备好了的。神学家称这是上帝给人类预备的不可抗拒的恩典,并不是因为人作恶或行善,也不是因为人有多高的道德品质,或是一个多么恶的人,神给人都是不可抗拒的。因为神创造的中心是人,神所赐这些恩典,这一切的丰富,都是为人所预备的,是为你,为我,为所有的人。并且这恩典是在他创造人的同时就已预备好了的。
三、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诗人怀着称颂神的心写下了这篇华丽的诗篇。按希伯来的传统,神的名字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因此,我们读希伯来《圣经》,会发现他们对神用了一些复合性的名字,来表达对神的敬畏之心,同时又把神的名字的实质表现出来,从这些名字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神与他百姓建立的特殊关系及神给予他子民的特殊恩惠。
1、耶和华以勒(创22:14),我们经常地听到:关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当亚伯拉罕把自己的儿子捆了,准备献在祭坛上的时候,神为他预备了一只羊,代替了以撒,所以亚伯拉罕说:“耶和华以勒”,意思是耶和华必有预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神用智慧创造,他也用权能来维系,来掌管万有,因为耶和华必有预备。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思想上的问题想不开,信仰上有疑惑等等,人看待上帝时,总是用自己眼光去看,其实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诗90:)几千年、上万年的历史过去了,一个人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那么一点点,所以,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神的计划,有时就象瞎子摸象一样,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也是这样一种感觉,对待上帝,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全面了解他,因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都限制了我们去很好的认识神。所以在希伯来人那里才有了“耶和华以勒”。这个称呼:原来耶和华早有预备,充满了感恩的心情。
2、耶和华拉法(出15:26),意思是说“耶和华是你的医治者”。出15章记载:那些不听神话的人,嘴里的鹤鹑肉还没有咽下去的时候,神就把他们击毙了,倒毙在旷野里。出埃及所有的人,就是当时摩西领着他们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人,到进入迦南时,除了约书亚和迦勒以外,都倒毙在旷野里。有时我们从旧约里很难理解“上帝是医治者”,但是我们读新约,就发现,耶和华神是“医治者”,因为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神的启示藉着他让我们看见了。有病的,神的儿子给我们医治,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税吏、那些在社会上被人藐视的人,神和他们坐席,体贴他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受伤的,神儿子给包裹了,心灵不得安慰的及时的给安慰,这时,我们想到耶和华拉法,“耶和华是你的医治者”,其实在旧约圣经里面,如果我们细心读起来时,依然会发现耶和华拉法,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40年之久,神用以琳的甘泉、盘石的活水和玛哪养活他们,连脚上鞋子都没有穿破。又如大卫,虽被扫罗追杀,但神却保全了他的生命,并立他作以色列的君王,因此才有了那一篇篇美丽的诗赞,耶和华拉法是大卫、是整个希伯来民族对神的深刻认识。
3、耶和华尼西(出17:15),意思是说:“耶和华是我的旌旗”。“旌旗”是带领者,是旗帜。战争时,阵地上要插上一面军旗,旅行团出门旅行,打上一个小旗子,上面写着旅行社的名字,你跟旅行社走时,就掉不了队。“耶和华是我的旗帜”,是我的方向,是我的引领者,我跟随他,就不至于偏离正路,行在正路当中。这是旧约时希伯来人对神的认识,当然,还有人说,耶和华是我的盘石,是我的山寨,是我的救赎主等等,但是“旌旗”却真正地表现了希伯来人对神的敬畏之心,因为他们知道一生一世都不能离开神。
4、耶和华锐阿(诗23:1),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是诗篇23篇的总结。“牧者”是牧羊人,看顾、保守,又赐饮食,其责任是引领羊群出行。所以你看那牧羊人,他所做的工作,即要保守羊群的安全,又要把羊群领到有水草的地方,又得为羊群预备很好地休息地方,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所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不正是神创造恩典很好的一个说明吗?我们从神的名字里头就得到一个美好的答案。如果神是恶的,他就不会为他所创造的人类预备恩典,如果他是恶的,也不能称为“牧者”,所以耶和华是善的,他是用智慧创造了这一切,用权能将这一切赐给我们,他的名字没有一处告诉我们,他为人类所预备的这一切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也相信,从他的名字里面我们读到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约翰说“神就是爱”,这是神在经历了旧约、新约不间断的启示之后,人对他启示最高的一个认识,或者说这也是上帝最高的一个属性,即“爱”。圣经的最后一卷是启示录,启示录告诉我们那是世界的末了,但是犹太人对末世的观念并不是所有基督徒的观念,很多神学家喜欢把它称为“终极”而不是“末世”,世界的终极不是一切统统被毁灭,乃是神创造的不断继续,最后达到最高潮的观念,是美好、和谐的新天新地。就像我们人,有人比喻说神对于基督徒要做的工作就像一个雕塑家,他一手拿锤子,一手拿凿刀,不停地在基督徒身上敲敲打打,有时,我们会感觉很痛苦,但最终,他要塑造成一个有他形象的、符合他心意的新人来,这个新人正如保罗所说,是在“基督里面”一个新造的人。神的创造从创世纪起初到达启示录结束,都是神工作的过程,创造是不间断的,而不是仅仅“六天”。救赎也是这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是高度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神就是爱,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最高启示。
四、愿罪人从世上消灭,愿恶人归于无有
诗人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世界本是美好的,一切美好的都出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源头。世界的平衡所以遭到破坏,这是罪恶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战争、有饥荒、有罪恶就把世界看成黑暗的,也不能因为有恶人就把整个人类说成一无是处。在诗人眼里,世界依然美好,人在世界中,神依然赐给人一种非常自由、非常充实的生活,让人在这里面得享他的恩典。“神差他的儿子降生,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从这里我们看到,神根本的心意不是要毁灭世界,不是要消灭人类,而是要消灭罪人、消除罪恶,在创造的过程中来更新世界,更新人类。这个更新,是让人重新有新的生命,具有基督生命的人,是有着美好的真正属于神形象的人,所以,新天新地是神创造的高峰,神爱世人是他自己对自己属性的最高最完全的诠释。他在对人类的创造过程中,不断的启示自己,最终让我们看到神对世人的爱。他不是刑罚,不是消灭,这才是他自己启示自己的一个最高点,所以,一个消除了罪恶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愿神祝福我们大家,让我们美好的行为.能够成为神爱世人的见证,同时,也充分地享受神为我们预备的丰富恩典。只要我们肯去接受神给我们的恩典,这恩典就能一生一世随着我们,愿主祝福他自己的话。
创1章;约8:5-8;雅3:9-10
在今天教会中不乏听见类似“我们的国在天上,因此不要爱世界和世界的事”,“基督徒是属灵的子民,灵性是人与神相交的能力,是好的,要追求,肉体是臭皮囊,魂是属情欲的,是犯罪的根源,所以要厌恶”等声音。甚至于还有一种错误的属灵观,把神的救赎范围局限在人的宗教生活及个人生活中,而把各类社会及文化生活归到黑暗的权势下。
那么,作为基督徒是否只追求“天上的事”而忽视在地上的行为见证,片面强调属灵而苦待己身,厌恶生活?下面我仅从神的创造和管理两方面来分享我对圣经信息的认识。
一、神不造废物
基督徒世界观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承认宇宙穹苍是神所创造的,但在有些基督徒心目中,却认为宇宙世界因亚当夏娃的犯罪堕落,而败坏到极处,因此不要爱这个世界和世界的事。其实这是与基督教信仰背道而驰的。《创世记》第一章曾七次提到这个世界“神看着是好的”,“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就把这些光摆列到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神看着是好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一:4,10,12,17-18,21,25,31)这些经文都指出神的创造是好的,特别在最后一节(31节)中更强调不只是好,而且是“甚好”。
1、神看为美的自然界
《创世记》第一章“神看……是好的”句子中的“好(tob)一字,依着名德国旧约《圣经》学者韦斯特曼(ClausWester-mann)认为在希伯来文中有“美”的涵义,所以当《创世记》第一章七次提到“神看……是好的”时候,同时就在说“神看……是美的”,第二十一节更指出神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都非常美。
《创世记》第二章九节也告诉我们:“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意思是说,神要造一个缤纷美丽的世界来让人欣赏。不但如此,《诗篇》的作者也肯定自然界的价值,“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它的量带通遍天下,它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并且《圣经》也指出人们可透过观察被造的世界,觉悟人生的哲理,如《箴言书》所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的时候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唾觉到几时呢?”(箴6:6-11)。基督教历来有“两本”书的比喻,一是“上帝言语之书”(圣经),一是“上帝创造之书”(自然),而许多神学家将这本自然之书描写成上帝的杰作,如一位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诗情画意般的描绘,“一切动物都在黎明时发出声音,向上帝歌唱。火山、行云和树木都发出关于上帝的呼喊。全部的造物都发出关于上帝的呼唤。浸人肺腑,那是一个伟大的呼唤,证实着上帝的存在美和爱”。神所造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无论桂林的山水、西湖的碧波,巍巍高山、绵绵的云海,以及漫山遍野的鲜花嫩草,都令人惊叹迷恋。
除了大自然的美之外,神也希望我们欣赏艺术上的美。旧约《圣经》描述的会幕和圣殿,并非因陋就简,而是讲究装饰。音乐在以色列人的敬拜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诗篇》中的诗原来都是以乐器伴奏来吟唱的)。圣经中很多地方都特别注重文体修辞。由此可见我们所信仰的神是一个注重艺术之美的神。
神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源头,他也赋予我们美感,所以基督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之外,还可以尽情欣赏各种美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绘画、文学、建筑、雕刻、舞蹈、电影、摄影)。因此,那种“世上景色我一阅,求主使我目复盲”对世界厌恶,担心属世,避免“世界的透惑”的观念与神的旨意格格不入。神既然故意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悦人的眼目”的环境中,可见享受美的经验是神所容许的;这不仅是健康的娱乐,也可以从伟大的艺术创作中,感受到这庞大的宇宙穹苍也是一种艺术杰作,它的背后有一位伟大的创造主,神学家贝礼说的好:“艺术是人的天性,大自然是神的艺术”。因此,我们所信仰的神不仅是宗教的神,也是自然界的神,是“圣”事的神,也是“俗”事的神,应当说所有的事都是属于神的,没有所谓的圣俗可言。既然如此,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
我们对这位神所赐下的各样礼物——性、婚姻、家庭、音乐、美术等,应该存更多感恩的心欢喜领受。许多人总以为神只关心宗教的事,如宗教建筑(教堂、聚会场所),宗教活动(敬拜、圣礼),宗教书籍(圣经、灵修手册)。当然神非常关心这些事,但他关心的原因,是这些事与我们整个生活相关。据旧约先知的话和耶稣的教训,倘若信仰与实际生活脱节,与出自爱的服事和内心的顺服无关,神便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因此,如果我们在教会所说、所讲、所唱的与教会的无关、与家庭和工作无关,这种聚会就没有价值。
2、堪称神杰作的人的构造
人本身的构造是好的。用传统的说法人可以分为灵、魂、体三部分。而许多人又承认灵是属神的,永恒的、圣洁的,而魂与体是腐败朽坏的,是犯罪堕落的“罪魁祸手”。但《圣经》告诉我们神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基督徒不应贬低它们的价值。神既然亲自差遣他儿子“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可见,肉身本身不可能是不好的,否则神也不会用肉身来显现给我们看。再者,身体是圣灵的殿(林前6:19)。许多名称是“圣洁的”,人复活后也有身体的(林前15章),可见人的身体是好的。
有人认为魂(包括知、情、意)是坏的。如有人就认为:不要进行神学思考,因为神学是“世俗的小学”,将理性与灵性对立,并强调人知识越多,越爱思考,便一定会敌对神。因此,一个虔诚爱主的基督徒应该少动脑,少发疑问,多用信心,圣经怎么说就怎么信,不需要半点思索。但这种反理性主义是不符合《圣经》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或悟性不是从魔鬼而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赋”,是神所造的。亚当和夏娃在堕落前都是会思考的(从他们替所有飞禽走兽各种类来取名字,及与蛇讨论要不要吃果子便知),所以悟性(即理性)本身不可能是坏的。
同样的,关于人类的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及各种意念,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正面价值。同样是被神看为好的。所以基督徒的情欲观不是寡情去欲,也不是恣情纵欲,而是节情导欲。
神创造了人,并成为他看为甚好的杰作,作为基督徒应当除去灵与肉对立的错误观念,将身体献给神,作为神悦纳的活祭。
二、神不废弃所造的
当始祖犯罪堕落后,神虽然惩罚始祖,咒诅大地,但神并没有把人类及这个世界消灭殆尽,他仍然保护和眷顾他所创造的万有:在挪亚时代,地上尽管充满了邪恶,神用洪水毁灭了地上大部分的生物,而没有把世界完全毁坏。因此神不但没有把所创造的世界及万物当废物来处理,而且还以其至高的慈爱的怜悯来救赎和眷顾。
1、人具有神的形象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神就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动。”’(创1:26-28)。
在这两节经文中,“形象”一词出现了三次,人之所以有别于其它被造物,是因为他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但所谓“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之后,便马上说他要使他们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及所有昆虫(27节),并且神马上吩咐他们去治理整个大自然,管理所有的动、植物(28节),因此透过整段经文的上下文来解经,我们可看到神造人是要人在工作和职务上像他。管理天地万物本来是神的工作,但现在神要人来管理大自然,委托人去代表他来做这工作,因此,神造我们像他,就是要我们代表他来治理这天地万物。然而今天教会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亚当夏娃犯罪堕落后,使人性及人的生活陷入“全盘败坏”的状态中。有人就片面地认为,每个人的心地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无可救药;基督徒理当分别为圣,不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基督徒的责任就是传扬福音,引人信主,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关心社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当然,由于始祖的犯罪堕落,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犯罪的倾向或性情。但《圣经》告诉我们,因着基督耶稣的救赎,“过犯不如恩典”(罗5:15)。人类的始祖亚当带来了罪和死,人类的另一位始祖亚当主耶稣,却带来了义和生命。基督徒倚靠主耶稣的功劳,而能够在每天生括中脱下旧人穿上新人,而这新人的标记是在圣洁生活上像神。所以《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说:“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同样《马太福音》五章44至45节也告诉我们:“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主耶稣所说的意思是:我们的神不仅爱信他的人,也爱不信他的人,况且连罪人、仇敌都要怜爱。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并被神看为美善,作为神创造杰作的人,要以主耶稣为榜样,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承担起治理世界、大地的责任,存感谢的心分享神赐予人类的恩典,以博大的胸怀服侍人类,挚爱当今这个天父世界。
经文:腓2:9-11
当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婴孩时,圣灵藉着耶路撒冷的义人西缅见证说:耶稣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以色列的荣耀。从耶稣的降生到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全人类的救主,更是宇宙的基督。保罗说因耶稣基督的顺服,成就神旨,神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主的名不仅超越,工作也超越。现就基督的越越从四方面简论之:
一、基督超越时间
众所周知,主耶稣在世上传道时曾叫三个人从死里复活,在一些人的眼里叫刚刚死掉的涯鲁的女儿复活容易些,叫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难点,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更是难上加难。尽管死的时间不同,求主、被主遇见和埋怨主的情况各异,但结果都一样——复活了。原因很简单,先时间而存在的主就不受时间的限制。有经为证:《约翰福音》8章55节到58节记载耶稣教导犹太人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欢乐。
《圣经》让我们看到了神和人的时间观念不同。彼得告诉我们不可忘记的一件事: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在路加福音里基督的降生是借着童贞女马利亚,在她许配了大卫的后裔约瑟还没迎娶时,就从圣灵怀了孕,在人看来好像早了一点;无独有偶,祭司撒迦利亚与以利沙伯夫妻俩都是非常虔诚的义人,却久婚不育,直到年纪老迈时才从应许怀了孕生了施洗的约翰,作了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在人的心目中似乎是晚了许多,而按着神的定意在上帝的时间表里是既不早也不晚的。
今天我们信主也是如此,有的一信就得恩典,有的多年才蒙恩典,更有甚者多年未得恩典,本该随着信主年限的增加,对主认识越深,与主更近,生命日益丰盛,结果却仍有一部分人仍活在属肉体的婴孩中,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成为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畸形。原因很简单——活在自己的时间里,而不是活在神的旨意中,如亚伯兰虚度13年光阴一样。
二、基督超越空间
《约翰福音》4章46节到53节记载了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医愈了迦百农大臣的儿子。当大臣听说耶稣在迦拿时,就来求主趁儿子未死时下去医治。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的话就回去了。路上迎见仆人告知儿子活了。我们说大臣儿子痊愈是主的权能加上大臣的信心。曾记得前几年一本宣传气功的书说到:某人在深圳发功使北京清华园实验室的温度上升一度。可不久就被定为谎言。而我们所信的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又住在众人之内。有人讥诮我们:你们这人求这、那人求那,你们的神到底有多少只耳朵?讲这话的人显然不知万灵的父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当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后,深知门徒的胆怯。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定(约20:19)。去以马忤斯的门徒坐席时眼睛明亮了,认出耶稣来,忽然耶稣不见了(路24:31)。这告诉我们:万物是借着他造的,靠他造的,万有靠他而立。基督既造了空间就不受空间的制约。问题是今天的我们能否信这位超越空间的主并来求他,迦百农的大臣已经留下了见证——信就必得着。
三、基督超越民族的鸿沟
主耶稣降生时天使向牧羊人说: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先知西缅因有圣灵在他身上,且受了圣灵的启示说耶稣是神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当时的犹太人以自己是神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而骄傲。耶稣却对不行亚伯拉罕之道的犹太人猛烈抨击(约8:39)。《路加福音》16章记载的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把仗着自己是血统的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不行亚伯拉罕的道,却落在火湖里受苦的财主刻画得栩栩如生。当耶稣带着门徒退到推罗西顿境内去时,有一迦南妇人求耶稣医治女儿。她称耶稣为主,认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信耶稣能赶鬼才来求主。耶稣的回答反映了当时以色列人狭隘的民族自尊观念,对外邦人的卑视可见一斑。女人却因信得医。使徒约翰宣告说: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今天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仍有人以守某日,参加某派系为得救条件,实为阻碍福音的发展、扭曲真道,违背救恩缩小天国的门。忘记了我们的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主的命令是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听,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并非只救某派或守某日的人。主耶稣自己宣告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保罗阐明福音的奥秘乃外邦人在基督里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同为后嗣。耶稣时代一般的犹太人是不和撒玛利亚人来往的,加利利人到耶路撒冷敬拜时,先过约旦河向南到了耶路撒冷对面再过河。但耶稣传道时却多次经过撒玛利亚(路9:52,17:11),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约4:4),既有谈道教训也有拯救医治。当主面对自恃虔诚、以严守律法而着称的律法师的试探时,夸奖了有怜悯之心的撒玛利亚人,那些只注重律法的仪文和外表事奉的祭司利未人的难堪不言而喻。在路加记的家谱里直追溯到亚当是神的儿子,意为耶稣乃全人类的救主。
四、基督超越罪恶与圣洁的界限
马太是犹太人的使徒,他写的福音读者是犹太人,他所讲的耶稣是犹太人朝思暮盼的弥赛亚,是神应许亚伯拉罕大卫子孙中的坐宝座的那一位。故一开头开宗明义的点明: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就在王的家谱中奇妙地出现了外邦四氏:他玛氏、喇合氏、路得氏、巴示拔氏。《申命记》23章2节到3节说:私生子过十代可入耶和华的圣会,而摩押和亚扪人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圣会。而摩押人路得不但载入王的家谱,而且成为大卫的曾祖母、耶稣基督家谱中重要的母系成员,可谓含义深远。约翰福音三章记载耶稣和犹太人的官尼哥底母论重生,四章则记和当时不启于齿的撒玛利亚的有罪女人谈道,因为主拯救的对象是各阶层的人。马太记载主呼召门徒时: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这些打鱼补网的蒙主拣选,被人视为鱼肉百姓、效忠罗马的税吏马太主也不厌弃。故在福音书门徒名单的记载中独在《马太福音》十章主徒名单中有“和税吏马太”的字样。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本民族中的罪人却被拣选为使徒。远远站着求耶稣的十个麻疯病人主怜悯,跪主前求主医治的麻疯病人主伸手摸他而洁净,害热病躺着的彼得的岳母主拉她手扶她起来,正行淫时被捉拿的女人本该被石头打死因带到主前结果免死蒙救。“他们没定你的罪吗?”这是公义,指出了**是罪;“我也不定你的罪”,这是慈爱;“从今不要再犯罪了”,这是要求。这就解释了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税吏和娼妓比一般人先进神的国。第一个同主进乐园的人并非蒙大恩的主母马利亚,亦非传福音的主徒,乃是与主同钉十架悔改的强盗。主曾明确宣告: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基督之所以超越时间,因他先时间而存在;超越空间,因万有借他而造、为他而造;超越民族的鸿沟,因他是全人类的救主;超越罪恶与圣洁的界限,因他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超越人心,因他知道万人的心,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经文:诗106:l;约壹4:7-8
人的一生是需要爱的一生,人人都需要爱,生活中人离不开爱,人从出生到年老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小时候父母的爱,成长中同学的爱、朋友的爱,成家立业后夫妻的爱,年老了子女的爱。总之,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部分。《诗篇》中有诗人说道:“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要称谢耶和华,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06:1)。上帝的慈爱从创造万物到今天是永远长存的,只要你敬畏他,就可获得。有一首通俗歌曲叫《让世界充满爱》,其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阳光和空气,也不缺少土地和风雨……而多少年来,我们苦苦寻找的是真挚的友爱和信赖——它在哪里?它蕴藏在我们心里”。歌中有一句感人之词:“啊,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啊,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由此可见爱是人人向往的,就“对爱的认识”一题目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爱的原义
爱这字在新约《圣经》中有三层意思:(一)、一种低级的爱,在新约《圣经》中尽管没有出现此字,但有类似的说明,如:在《约翰福音》8章3到11节记载一个行淫的妇人在行淫时被拿的情景,耶稣饶恕赦免了她,这个妇人所行的就是这种爱——低级的爱,按圣经所说这是犯罪的爱。(二)、一种情爱,在《马可福音》10章17到24节中曾记载一个少年财主来寻求生命之道的事情,尽管他遵守了诫命,但却因不愿意抛弃一切跟从主,“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这个少年人对主的爱,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这种爱因没有牺牲精神,故经不住考验。(三)、一种圣爱,《约翰福音》3章16节中记载的上帝对人类的爱就是这种爱——牺牲的爱、神圣的爱、爱仇敌的爱,这是人类最需要的爱。当一个人信靠主之后,他首先得到了这种爱,但同时他也应追求这种爱,达到这种爱的目标。使徒保罗有一个祷告,要“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3:18-19)。这爱就是主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爱,是圣爱、是无法比拟的爱。
二、爱的实意
基督教是一个讲伦理的宗教,《新约圣经》中的伦理观是以因信称义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启示的爱为出发点。保罗在写《罗马书》中曾启示我们“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因此信徒要这样想,基督既然是那样地爱我们,在我们还不认识他或还与他敌对的时候就为我们死,而且还饶恕了我们的一切罪过。为了表明我们对他的感谢,我们也要用他的精神去爱别人。耶稣曾教训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的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耶稣勉励他的门徒要以他在十字架上牺牲的爱作为共同生活的标准。因此信徒要不断地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由此也体现了基督教伦理观的最高标准——爱。请看保罗对爱的表达:“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上)。
三、爱的呼唤
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叫《爱的呼唤》,里面有一句歌词唱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荒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每一个人心灵中的期盼。《圣经》里启示了我们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神的爱,二是神的拯救。约翰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又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7-8)。上帝的爱已经藉着使徒启示给了我们,他的爱也一直在呼唤着我们。路加福音15章里记载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路15:11-20)。父亲用他的慈爱与宽容接纳了他。天父的爱也是如此,他的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他的面前。教会是神的家,应表现出基督的爱来,吸引浪子回家。今天的世界与社会十分需要爱,世人正寻找爱的归宿。但很多人并不明白爱的真理,还不知何为爱,爱为何言。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应象保罗那样,从自己身上见证基督的爱,让基督的爱流露出来,使神的恩爱进入许多人的心田中,这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起到的作用。
耶稣在世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次爱的呼唤记载在约翰福音21章里,是主对彼得的呼召,其情形十分感人,主针对彼得三次不认主的经历,三次呼唤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的回答是:“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最后主耶稣把喂养羊群、牧养羊群的工作托付给了他(参约21:15-17)。耶稣的三次呼唤使彼得从软弱中刚强起来,使他从四福音中爱主反反复复的西门,变成了使徒行传中建立教会刚强的彼得。弟兄姊妹,主当年对彼得的召唤,就是今夭对我们的召呼,他同样也在问你:“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但愿我们的回答能象彼得一样:“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样你才能担当起喂养羊群、牧养羊群的工作。
教会要听从主的声音,发出爱的呼唤,传扬基督的福音,引人归主。同时也要在社会上讲爱,讲爱的见证,表现基督的爱,让基督的爱大放光芒,永不止息!
经文:赛43:18-21;太26:6-12;可14:3-9
在基督教的神学范畴中,有一个关于上帝属性的教义,论到上帝的属性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上帝的全在、全知、全能、不变性等不可传达的属性;还有上帝的可传达的属性,例如:知识、智慧、真实、良善、慈爱,圣洁、公义等。每当我们论到上帝的不变性之属性时,需要我们特别谨慎,以免将不变性与不动性之间划等号:好像上帝是静止的,停留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他不为人类的一切所动。如果上帝具有这样的属性的话,对我们的痛苦、忧伤、欢笑,他都没有反应,这样的上帝是“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是哲学家的上帝,这样的一位上帝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上帝的不变性也不是指他好象一种有限的东西,充塞一切的空间,乃是指空间不能限制他的活动,他不像我们为距离所限制。上帝的不变性是指他超过有限受造物的局限。上帝的不变性与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停留在一个空间,一动也不动,什么事情也不做不一样,与此相反,上帝的这个属性给予我们希望,使我们意识到,上帝不受时空、受造物的局限,他能超越这一切,直接靠近我们,帮助、安慰我们。按照耶稣所言:“我父作事到如今”。
主耶稣是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按照使徒约翰的用语,耶稣将那不能看见的上帝向我们显明出来。在主耶稣身上我们能明白上帝的心意,通过耶稣在世上的行动和工作让我们看见了上帝。今天,我们所读的马可福音14:3-9,与马太福音26:6-13,记载了耶稣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事情,通过这一个事情,就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受任何人和事物局限的,一直作新事的上帝。
现在,让我们先来详细地分析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女人的奉献。
四福音书中都有记载耶稣被一个女人用香膏膏抹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路加记载的那浇香膏在耶稣脚上,又用头发去擦拭的女人,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坏女人,她可能是一个**(路7:36-50);圣经学者认为马太福音26:6-13节和马可福音14:3-9节所论的,跟约翰福音12:1-11节所论的也不是同一件事,因为“逾越节前六日”几个字(约12:1)和马太福音26:2节“过两天是逾越节”几个字,并与马可福音14章1节不相符合。而马太福音26:6-13与可14:3-9节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两位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都没有记载这个女人的名字,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考证这个女人到底是谁?她出身如何?是一个罪人,还是一个**?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个女人奉献得到主耶稣的称赞,这应该给予现今的基督徒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这个女人奉献上她最珍贵的东西。
当时耶稣在伯大尼,一个称呼西门的麻风者家里坐席。犹太人通常不是坐在地上,而是身子靠着矮长沙发卧榻,左臂支撑着卧榻,右手则拿取食物。当有人走进来,他所站立的位置便高过坐席的人。现在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伯大尼长大麻风者西门的家门口,突然进来一个妇人,她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香膏的玉瓶。通常按照犹太习俗,当客人进屋或坐席吃饭时,主人必须把香水洒几下滴在客人的身上,以表示敬意。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近时,我们发现这个女人不是洒几滴在耶稣的头上,而是把玉瓶打破用整瓶的香膏来膏抹耶稣。
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将玉瓶打破呢?她或者希望把整瓶香膏用尽。照着东方民族的习惯,有时一只被某个尊贵之人用过的杯子,必须把它打碎,而不让别的身份较低的人去使用。另外,马可记载说,这香膏可卖三十多两银子(可14:5),当时一个人用一年的时间才能赚到三十多两银子,换句话说,这一玉瓶香膏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当耶稣与他的门徒谈论如何使聚集的群众吃饱,腓力的回答是,二十多两的银子,才勉强可以买饼使他们吃饱。这香膏的价值相当于五千人吃饱一餐的价值。
对于这个女子来说,她把香膏献给了耶稣,因为这是她一切所有之中最珍贵的。她没有奉献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放在家中徒占空间的东西,没有价值的旧东西。她把最珍贵的献上,她得到了耶稣的称赞。亚伯拉罕为什么会得到上帝使者的称赞,因为他把他最珍贵、家中最有价值的,他所生的儿子以撒献上。
在今天的教会中,许多人的奉献也是将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吗?我看并不一定。为什么有些教堂中摆满了旧的家具,堆满了几乎可视作破烂的旧衣服?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献上;为什么基督徒仍然以追求权力、名利、金钱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心献给神。我们的教堂不是垃圾站,不是旧货交易市场;我们的上帝是不悦纳你献上你自己看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你把自己看为最珍贵的献上了吗?
第二,这个女子的奉献是抓住时机的奉献。
当我们把镜头移向耶稣的门徒时,我们看到耶稣的门徒对这个女人的奉献行为非常的不满。但耶稣说,这是一件美事。从耶稣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耶稣喜爱的。如果注意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之后所发生的就是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被抓,受死等一连串的事情,我们说这个女人是抓住时机的奉献是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去膏抹耶稣。生活中的一种悲剧,往往是自己受了感召,想去做一件事时,但又拿不定主意去做,结果是再也没有机会去做,给自己造成遗憾。记得去年的暑假里,有一天,爷爷非常口渴,让我倒水给他喝,给他倒完水之后,我就返回自己的房间去看书,在看书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动,也许爷爷并不是口渴,而是想跟我说说话,谈谈天,可我并没有去顺应心中的感动,而是坚持看书,一会爷爷喝完水就走出去了。可时间没有给我留下机会再次给爷爷聊聊天,在去年的寒假未来临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当我在学校中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爷爷让我倒水,想与我聊天的那一幕。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令我感到遗憾的一幕。
弟兄姊妹,伯大尼的这位女子抓住了时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得到耶稣的称赞。若我们都能效法这个妇人,照着从爱产生出来的念头,不计较后果便立即去做,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美丽和友善,充满着关怀和善意,我们的人生也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要抓住时机,顺应心中的感动,立即去行动,不要使自己的生命中充满了遗憾。
其次,门徒的反应。
伯大尼的这位女子不仅献上了自己最珍贵的香膏,而且也是抓住时机将自己的爱心转化为行动。但对于那些跟从耶稣很久的门徒来说,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种浪费。他们先是心中很不喜悦,接着嘴唇就说出责备的话:“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可14:4-5),继尔他们就向那个女人生气。在门徒的眼中,这种举动是完全没必要的,他们所看到的是香膏的价值,却没有看到香膏背后那一颗充满热诚的爱心。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物质的价值,还是心灵、精神的价值?门徒们的选择是物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女人的奉献是一种浪费;而耶稣却与他们相反,认为心灵、精神的价值更为重要。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否定物质的价值,而是强调心灵、精神的价值对于一个人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追求物质的价值,以得到有形的物质财富为满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成为工作、生活的奴役,成为工作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缺少自我的个性,那么这种人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得到体现呢?这种“单面人”不是上帝要求我们去做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香膏的价值,门徒们责备那个女人的奉献,好象他们自己的奉献方式才是最正确的。门徒这种墨守陈规的态度是否在今天的教会生活中根绝了呢?我看并不见得。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议论纷纷的声音,说某某信徒怎么样没有遵守教会定的规章制度去向一个在教堂门口乞讨的人送衣送饭;某某同工没有按照我们大家所公认的方式去帮助人……难道我们为了维护一个规条就宁愿牺牲信徒心中那单纯的爱心吗?为了使大家保持一致,我们就必须以牺牲心中爱的感动为代价吗?
在耶稣几年的传道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给人带来心灵自由的人,他没有用犹太教的一些精神枷锁来捆绑人的心灵,我们看到他在安息日医治病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他看的是人的价值,而非桎梏(zhìgù)人的规条的价值。——从表面上看,门徒似乎很热诚的要去帮助贫穷的人,但是犹太拉比有话说:“上帝许可穷人常与我们同在,使我们行善的机会永不至于消失”。有的事情我们随时可以做,有的事我们只能做一次,一旦失去机会,就永远错失良机。所以耶稣对门徒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可14:7)这节经文所强调的不是将耶稣与穷人们相比较,应该先向谁行善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是我们要分辨哪些事情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耶稣的话启发门徒要看到那个女人的最可贵的地方,是她能够顺应心中爱的感动而马上采取行动。
最后,我们看到耶稣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发生在伯大尼西门家中的这一个故事的重心是后面的几节经文,也就是耶稣对这一个事件的解释:“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可14:6-8)。
耶稣所看重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件实物,他尊重的是人的价值,而不是物的价值。他深切地意识到这位女子那颗完全献上的心,她将自己最看为宝贵的献给了上帝,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最完全的奉献吗?我们有没有想过,难道这位妇女真的是为耶稣安葬而准备的香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位女子就比耶稣的门徒更相信他的话,对照经文的上下文,我们看到这一个故事后面紧接着是犹大出卖耶稣(可14:10-11),犹大相信耶稣所说关于他在世上工作的话吗?然后是耶稣预言其最亲爱的门徒彼得要三次不认他(14:27-31),彼得相信耶稣所言自己要在世受苦,被钉十字架的信息吗?你不要忘记耶稣的许多门徒直到他复活之后才想起耶稣所说的话,更不要提“相信”二字了。这样,这位妇人就比耶稣的门徒更加相信耶稣所说的一切话。按照当时东方的习俗,死人的身体需先沐浴,然后用油膏抹,当身体受膏抹之后,瓶子随即打破,碎片与死人一同埋葬在坟墓里。所以当她知道耶稣即将完成在这世的工作,她用香膏膏抹耶稣,通过打破玉瓶和膏抹的动作,这个女子预先为耶稣的安葬作了预备。如果这位女子并不是为耶稣的安葬准备香膏,那么耶稣对这件事的评论就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触动,那就是耶稣将她的行动予以最完满的解释——是一件美事,是为我安葬用的。
在门徒和其他人看来不屑一顾的动作,但耶稣却给予最完满的解释,又有什么比得上理解耶稣的心更重要的了。耶稣这样的解释就意味着,这个女子是比他的门徒更加理解他在世的工作,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父权制度下,没有地位的女人是一个多么大的肯定和鼓励啊!犹太拉比曾经如此祷告,“上帝我感谢你,因为你没有将我造成一个外邦人或者一个女人”。耶稣却说:这个女人所做的是一件美事,是一件令耶稣感动的事。门徒们,他们不是自诩为跟随耶稣的人吗?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这么亲近,他们知道何时在耶稣的身上做美事吗?他们对耶稣在世上的目的,不是经常流露出不理解吗?
“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可14:9)。这个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句话涵盖的意义很多。它说明耶稣对福音的事工是具有前瞻性,福音要在“普天之下”传扬;另外,为什么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她所做的与福音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记念她呢?
关于这位女子,圣经没有留下她的姓名、生平事迹、出身平民还是官宦之家,但他们要纪念她,因她的行动向历世历代墨守陈规的人提出了挑战,挑战人们去打破桎梏人的精神枷锁,伤害人心灵不能使人健康生长的陈规,更新上帝是静止不动、高高坐在天上的观念,挑战人们去认识那一位正在做新事的上帝。通过耶稣对她的行动的解释,我们应该意识到,上帝比我们想象的都大,并且上帝做事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所想象的上帝和上帝做事的方式作为标准去评判我们周围的人,因为上帝不是一再的重复他做事的方式,他是一位永活的上帝,他不受一切受造之物的限制,他一直在做新事。放开你的胸怀去接受你的周围,与你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奉献方式的人们吧,因为他们也许正在做美事,上帝已经接纳了他们,你又何必用那陈旧的观念去辖制他们呢?
经文:约3:16
世界上唯有爱心最宝贵。有爱不怕讥笑,有爱不怕脏累,有了爱就有温暖,有了爱就有希望。
韦唯所唱“爱的奉献”轰动全国,响遍神州大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这正是世界的呼唤,人类的心声。
有人说:“世界上母爱最伟大”。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道一个孩童爬到了悬崖峭壁上,全村人都在围观、议论、着急,可是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营救他。正在此时,只见人群中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告诉大家她要上去,这位妇女吃力地向上攀援,终于救下了这位小男孩。原来,这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弟兄姐妹,这位妈妈因爱而失去惧怕,因爱而不顾失丧生命的做法,实在说明了母爱的伟大与力量。
然而,世界上有一位用肉眼无法看见,却只要留心就处处可“见”的神来关怀环绕着我们。如: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与人之间爱的述说,同情与怜悯……都是这位奇妙神爱的杰作与创举。有一首歌说:“爱从上帝而来,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这位上帝爱着所有生在世上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孤单,因为有上帝愿意与我们同在,多么愉快!
本章圣经被誉为“圣经中之圣经”,是圣经中主耶稣爱的“高潮的具体表现”。
一、最广之爱是“神爱世人”
表明神爱的广博,爱的普遍,爱的沐浴,愿人人品尝,《诗篇》34章8节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世人”包括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背景、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有好人、坏人、罪人、恶人之不同,有欧亚非美洲之区分,有善解人意的,有无事生非的,有飞黄腾达的,有落迫无奈的。总之包括古今中外、男女老幼……这不是说主耶稣不分是非,乃是说主实在知道罪恶的根源在哪;要断绝罪恶之源,拯救一个个被罪捆绑之人,拯救一个个灵魂失丧之人。因为他有能力去爱,他有爱心去爱,他有权柄去爱,尽管我们不配被爱,但主还是因他爱的属**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看到自己不配而感到羞愧。降服在主爱里,吸引在主爱里,坚定在主爱里,一生一世活在主爱里。这爱超越了大江南北,这爱超越了日月星辰,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宇宙。
二、爱到什么程度呢?
《圣经》记载:最深之爱乃是“神将他独生爱子赐给我们”。俗语说:儿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生几个,疼几个,多少也舍不得。
从前有一个家庭,夫妇二人生孩子多个,因家境贫寒,抚养不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晚上商议将其中一个孩子送于他人寄养。妻子说话了:“老大不能送,因已长大,已能干活赚钱,就送老二吧”。夫说:“你看老二长得多像你(妻),看见她,就像看见了你一样,不行,不行”。夫说:“那么就送老三吧”。妻说:“不行,不行,老三长得跟你(夫)一模一样,一看见就让人心疼”。再看看怀中抱着的吃奶的婴儿,更是亲得舍不得。最后终于咬咬牙,一个也不送了,再累也愿意自己带。可天父能将自己独生子赐给世人,实在是爱世人太深,所以圣经说:“天父既将自己独生子都赐下,还留下什么不给我们呢?”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请问:我们爱主有多深?
三、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这是最宝之爱,宝中至宝是耶稣。他的宝在乎他爱之长。“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7)。他的宝在乎他爱的真。主说有就有,命立之立,说了以后,决不反悔,“天地万物都将改变,神的话一点一画都不能改变”。他的宝在乎他爱的丰。“不至灭亡,反得永生”。金银难买,地位难换。没有人能拿世上物质来说兑换,这是上帝白白地恩赐,这是上帝的旨意,这是上帝的甘愿,这是上帝的给予与慷慨,这是上帝真切的赐福,这是上帝永恒、奇妙、举世无双之大爱。
所以,《约翰福音》3章16节一直震憾全球,吸引感化人心,归向万物之神,成为有福之人,去投靠上帝,成就爱的人生。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