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伟耀
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
温伟耀博士着
目录
引言
本书大纲
第一部分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一章罗马天主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第二章罗马天主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婚姻的象征
二、属灵追寻的高峰
三、爱的追寻——属灵经历的层级与境界
第三章罗马天主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二、弱点
附录一:问题解答(一)
第二部分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四章基督教灵修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派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五章基督教灵修体验的重点
一、父亲的形象
二、基督教灵修学的四个重点
——以《天路历程》(1678年)作为蓝本阐明
第六章基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二、弱点
附录二:问题解答(二)
第三部分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七章灵修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第八章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母亲的形象
二、灵恩运动的分析
第九章灵修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二、弱点
第四部分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十章东正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
二、主要流派
三、当代的重要人物
第十一章东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知己的形象
二、东正教灵修学的两个最主要属灵体验
第十二章东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二、弱点
【*本书是温伟耀博士《神的形象》录音带的文字本,让不懂粤语的弟兄姊妹也能分享不同灵修传统的信息。】
引言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均会深入探讨基督教的灵修传统。
二千年来基督教的灵修传统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罗马天主教、基督教或称更正教/新教、引起广泛争论的灵恩运动和对一般人较为陌生的东正教。
这四个灵修传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灵修或多或少总离不开这四个灵修传统的方式,从而可以与神亲近。简单来说,属灵经历就是追寻和神的关系。属灵经历并不是一种修养,更不是一种修身。有些人以为属灵经历是一种修养,是去操练自己,好象练功夫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修炼自己并没有用处,修炼自己的终极目的其实是要与神建立一
种很密切的关系。每一段关系都需要有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建立,而不同的人又会采用不同的步骤,那么,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使我们与神建立一个更深的关系呢?要和神建立一个更深的关系,有时很在乎透过何种途径去与神发生关系,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神的形象与属灵经历
一个人或多或少会用一些形象去了解神,卢云在他的一部作品Gracias中也提过祈祷和人的想象有关,意即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时,其实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想象方式想象神。有些人想象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你也可以想象他是一个鼓励你、支持你的姐姐,你更可以想象他是一个无微不至、呵护你的母亲。有些人会想象神是一位严峻的老师,或者你
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公正严明的法官,又或者你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同行的旅伴(FellowTraveller);你可以想象神是一个很亲切的知心朋友,有时你会想象神是一位很温柔的医生,有时你又可以想象神是一位挑战你的领袖,甚至可以想象神是一位要求很高的统帅。卢云说这一切的形象,对于他来说,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形象会
令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灵修方式,带领着不同的属灵经历。想象神是这样或是那样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那就表示了当我们把神想象成某一个形象时,就会使我们用什么方式去与神相处。意即当我们想象神是姐姐时,我们就是与姐姐相处;想象神是老师时,我们就好象和老师亲近,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属灵经历和如何设想神有很深的关系。
人最深切的关系
神是可以设想的吗?在某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当然你不能设想他是魔鬼,但我们要记着,神是无限的。虽然世间的关系不可以把他和人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但是每一种关系或多或少也可以表达与神的完美关系。每个人与神的关系也会受他所设想的神的形象所影响。举例说,当你很难过时,你会设想神是一个很知心的知己;恐惧时,你会设想
神是大能的保护者。其实你在不同的景况中正在用某一个形象去了解你与神的关系。我们在一生中不同的时期会用不同的感受与神相处,这些相处方式是很个人的。环顾或回顾二千多年的灵修神学传统,大大略略有不同的传统以大部分人都接受的形象去表达神。我们可以设想神是一位与我们旅行的朋友,这是可以的,但这种设想较为独特。当我
们描述与神最接近的关系时,可以透过人世间一些最深切的关系来描述。那么,人世间最深切的关系有哪几种呢?答案是:
一、婚姻关系,配偶之间的关系,是平辈的、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三、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和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不同的,一个人想
起父亲和想起母亲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两者皆是上辈和下辈的关系;
四、知己之间的关系,是同性之间的关系;
人世间最深切的关系大略是这四种。
我研究时发觉在灵修传统中,用这四种关系去表达人对神学的了解是非常有意思和有趣。本书就是根据这种方式与读者分四方面一起去研究灵修神学的历史源流和传统,然后指出各种传统的长处和弱点。
本书大纲
我会在每一部分先点出该灵修传统历史有何流弊;有何代表人物和该代表人物所着述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如果读者有心继续研究,可以阅读那些着作,会对这些灵修传统有很深切的了解。然后,我会论述该灵修传统在当代(即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这样,读者们必会对该个流派非常熟悉。
第二步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去点出每个流派的灵修观念,最后指出这个灵修传统的长处何在,最精彩之处又在哪里,再以坦诚和客观的态度指出其弱点所在。
人世间没有一种经验可以完全表现神,因为神实在太伟大了,但是每种关系都可以表达其中精彩奥妙之处,只是必定有其缺憾之处,如果过分的以某一种传统作氛唯一的关系诠释就会很危险。我出于一片苦心,希望读者认识了这四种传统以后,思想一下自己较适合何种传统;也希望读者小心谨记这种传统有长处也有短处,每一种都有其危险的地
方,当我们知道其危险之处时,便会懂得去防范;第三个希望是能够帮助不同传统作出沟通,进而化解彼此的矛盾。我们不能把不同传统的长处一手抹煞,例如有人喜欢吃苹果,也有人喜欢吃橙一样,这是不必也是毋须作出任何争论的。但当我们接触不同的属灵经历,认为这种经历适合我时,却往往不自觉地排斥他人。上文提过,当你觉得与神
的关系仿如婚姻关系时,你会觉得很享受;也有人会觉得神是他的父亲,他亦会有他的享受。但若果我们排斥他人时,情况就如我觉得耶稣象我的配偶或爱人,我会享受,而当别人把神当成父亲时,我便觉得他们的关系很疏离一样。其实两者都是表达对神的关系的方式,不必去争论。我希望在澄清这个误解之后,大家都抱着客观的态度,不要多
作争论,反而会因知道对方有什么好处而尊重对方。
第一部分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一章罗马天主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在二千年历史里面,可以分为四种最主要的传统:
1、方济会(Augustinian-Francican)灵修学傅统
(1)重点人物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其灵修心得为《忏悔录》(Confessions)。他对
灵修学有深刻的了解,影响深远。其后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由圣方济(FrancisOf
Assisi,1181-1226)承继发扬,他的代表作是TheLiHeeFlonersofSt.Francis,
这是别人写关于他的着作,他自己则很少着书。这本书很代表他的味道。第三个是波拿
文土拉(Bonaventura,1217-1274),他是集这个传统的大成,其代表作是Soul-s
JourneytoGod。
(2)重点体验
奥古斯丁与神的关系可说是三部曲,就是由外至内,再由内至上,在哪里可以找到神呢?神与人在哪里有深度的接触呢?由开始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注意,然后往自己的内心去
寻找。
在他的神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心灵是自己最重要的地方。由于人是按照神的形
象来造,所以人心灵里最深切、最真实、最真的我就是神的形象所在的地方。
人有时由于受到世界的引诱,会不知自己的真我何在,所以奥古斯丁认为寻求神的第一
步是由外面散乱的自己找回内心的真我。真我在那里可以碰见神的形象,在神的形象里
就可以开始接触到神。神的形象有爱,有神的真理,有神的知识。但由于那是在你的心
灵里面,所以最后一步是由心灵超升上去,和神的形象进至拥抱?然后和神自己连合,
到此,人才寻索到真正的我,满足地找到自己。
到圣方济时,他更提出静观万物的观念。圣方济本身不是一个神学家,不会有深澳的神
学,但他在思想上对自然万物很有感受,他在所写的诗歌中,曾说太阳是他的父亲、弟
兄;月亮是他的姊妹;所有花草树木也可以和他谈话。相传圣方济会对雀鸟讲道,对花
对鱼讲道。他不是有神经病,而是他从世界每一样神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见神自己。这一点补充了奥古斯丁的由外而内、由内而上的属灵体验。他认为奥古斯丁的内在很
真实,但是从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去到上面。于是波拿文土拉总括两者,认为无论在自己
的心灵或是看见这个世界,每一处都彰显神自己。有属灵深度的人由朝到晚无论向内心
看,向别人看,甚至向一朵花看,都会看见神的同在,这是最高的境界。
2.改教前的英、法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二种传统不是很有系统的传统。在宗教改革前,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一群个别的灵修学
者所着述的一些代表作品,有雷同之处。宗教改革之前是天主教最黑暗的时代,教会黑
暗,民生和社会亦充满混乱和痛苦,十四世纪的欧洲陷于战争时期,经过百年战争,再
加上黑死病,令欧洲大部分人口死亡,在如此痛苦无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个别很有属灵
深度的灵修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多,作者是在痛苦困难之下对神仍有绝对的信心,追寻
神的慰藉。其中一本《不知之云》(CloudofUnknowing)是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作者所
着述他与神的关系的作品,表达得很深切,其深切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出来。同期的英
国灵修作者诺立赤的犹利安(JulianofNorwich,1342-1413),着有《神圣之爱的启
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他年青时患病,在医学上已经宣布他死亡,但
他后来又复苏过来。他在昏迷期间,见到神给他的异象。他苏醒后,反覆思想这异象究
竟是什么,他不断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在晚年时写出这本着作。在他之前
的法国人克勒窝的伯拿尔(BernardofClairvaux,1090—1153)亦是一个有深度的属
灵作家,他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是ConsiderationsonLove。这几个人中有英国人、有
法国人,但他们却有接近类同之处。
(2)重点体验
他们体会的重点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爱』。他们对神的爱特别敏锐,这是一切属灵经
历的核心,他们对神的爱体验很深,而这种体验可以用爱情来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他们最喜欢用来表达爱的书卷是圣经中的雅歌。雅歌表达了情侣之间深深的爱,从而
表达信徒和耶稣基督之间的爱。伯拿尔写了很多文章去诠释雅歌,他表示信徒和耶稣基
督的属灵经历可以分三个步骤,而三个步骤可以用三个吻来表达。第一个吻是吻耶稣的
脚,代表人对自己的罪的忧伤和忏悔;第二个吻是吻耶稣的手,吻手是表示耶稣将你提
升,代表耶稣赐给你的恩典,使你不再时常匍匐在地上,忏悔和认罪,而是因为耶稣爱
你,恩待你,你本来并不配得,但耶稣给你的恩泽把你提升,故此使你得以吻耶稣的手。
第三个吻是吻耶稣的嘴,吻嘴代表与他拥抱,代表属灵意义上与耶稣结婚,是情侣最深
的关系。吻耶稣的脚代表忏悔;吻耶稣的手代表他给你恩典,把你提升;而吻耶稣的嘴
代表与他一起,这样表达了与神建立关系的三部曲。
爱的关系是很感性的,表示和象征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犹利安在他的作品中提到:
我默想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思想究竟神给我的异象有什么意义,答案就是爱,一切异象
就是爱。为什么人与神会有关系?答案就是爱。
这一群人对爱有很深切的了解,也了解神的爱是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古时
人由于黑死病及战争而受苦,但耶稣基督的爱及痛苦却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
,解开痛苦的迷惘。
3.圣衣会(Carmelite)灵修学傅统
第三个传统是圣衣会的传统。圣衣会传统重要人物有三个:第一个是大德兰(Teresa
ofAvila,1515—1582),西班牙人,她的代表作是《内在心灵的堡垒》(Interior
Castle)。她在这部作品一开始便说人的心灵象一座堡垒,一进一进地入去,一共有七
进,这段属灵的经历愈走愈深入。就是她开始将属灵经验分成七个层级。第二个继承者
是圣约翰十架(JohnoftheCross,1542-1591),西班牙人,代表作分别是《攀登迦
密山》(AscentofMountCarmeo)和《心灵的黑夜》(DarkNightoftheSoul)。第
三个人物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传奇女子,她二十四岁已经去世,这个人就是小德兰(Teres
aofLisieu,1873-1897)。她是法国人,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有人在她的自传和书信
中发觉她充满童真,在属灵上与耶稣是完全单纯的关系,使人感觉她象一个天使,吸引
了无数的人,那是最高的境界。那种单纯一如马利亚看见天使,因绝对对神信任所产生
的单纯。
这个传统有很深切的属灵经历,包括大德兰和神的七重经历;圣约翰十架之心灵的黑夜
提到神透过苦难去炼净我们内心的世界,以至我们与神有更深切的了解;以及小德兰对
神完全的、单纯的信任。无论如何,这个传统最重要的重点是他们与神的关系是很甜蜜
的接近,纯粹是情感的接近。
4.耶稣会(Jesuits)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四个传统在感觉上较为强硬,有些军人的气质,因为创办人以前曾是军人。耶稣会的
创办人依立爵(1gnatiusofLoyola,1491-1556)是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
是《属灵操练》(SpiritualExercises),他在作品中表达出属灵的操练方式与经历。
跟着的便是赛尔的圣佛兰西斯(St.FrancisdeSales,1567-1622)法国人,他的代表作
是IntroductionfoDevoutLife。
(2)重点体验
这两人对属灵体验的共同点是人与神的关系并不神秘,不是密切至不可言传,而是可以
透过属灵的操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或表达出来。耶稣会最大的贡献是退修操练,《
属灵操练》一书就提到四星期的退修,四星期的静修是帮助信徒学习如何安静自己、除
去罪恶。过程主要是按照耶稣的生平主要事迹去默想耶稣的生平,经历体验耶稣心灵的
进路,最后在自己到达心路历程的最高昂时踏出自己的世界。四星期有步骤的无声静修
在属灵产生很大帮助,因为静修最主要的内容便是默想,他对默想的操练产生了许多教
导和分析,包括如何投入,如何想象和想象耶稣的生平等。默想除了是自己默想之外,
最好是有师傅的指引。当有问题时可以和师傅研究,这是属灵的指引,因而有属灵导师
(Spirtualdirector)这种提议与制度的设立。这在我们属灵的成长路程上很重要,因
为属灵的成长并不是大规模制作,『属灵成长』不是写一本书而是建立一个人。每个人
与耶稣的关系都是度身订造的,度身订造的意思就是说不可以进行大规模制作。这种属
灵的指导在东正教传统是缺乏的,大规模制作是没有深度的生命的建立方法,但耶稣会
在这方面有很精彩的教导。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当代传统的属灵大师包括梅顿(ThomasMerton),在六十年代已逝世;另一位是亚德
良(AdrianvanKaam),他将天主教的灵修学传统与心理辅导结合;再另一位就是卢云
神(HenriNouwen)。
第二章罗马天主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婚姻的象征
天主教灵修学最重要的体验何在?重点何在?如何用一种形象代表天主教的灵修学?答
案是婚姻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在天主教传统里面,好象一段婚姻关系,就是配偶与配
偶之间的关系。想起婚姻就会想起爱情,同时联想起的意象有温馨、浪漫和感性,用这
个角度去了解就可以把握罗马天王教对神关系的了解。婚姻是两性之间最浪漫感性的契
合。罗马天主教最喜欢用的圣经书卷便是『雅歌』,许多属修学者均用雅歌代表他们与
神的关系。雅歌是爱情的诗篇或爱情的故事,但雅歌所叙述的事比较露骨,令人有点尴
尬,这并不是错的,因为谈及两性身体的契合,当然离不开性的关系,所以当我们看灵
修作品时,有时会很感性,谈及吻耶稣的脚、手和嘴,表达两者的关系很密切。
二、属灵追寻的高峰
与神的密契关系可以用两性关系中的性关系作为类比。我们要从一个很神圣的角度去性。性并不是污秽的,而是神所设立的,在婚姻关系中两个异性透过心灵的了解,进而一
起生活,到两个身体联合,无论在感性方面、直觉方面、情意方面均是一个最高峰的发
展。性关系中的高峰是性的高潮,在性高潮中两人完全浑然忘我,两人的关系已不是理
性可以表达,只有在感觉与经验才可以完全表达。两人成为一体,可以用来描述人与神
的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那种完全忘我和联合是一样的。天主教的灵修神学学者经常尽量去
描述这种深切关系和高峰经验(Peakexperience),高峰经验就是完全浑然忘我,自己
已经不是自己,甚至经验过后,亦说不出那种经历,那是一种完全令整个人消逝的关系。天主教神学传统就是向往和神的关系到这种高峰关系。他们追求最高峰,就是与神联
合(UnionwithGod),恰如两夫妇在婚姻中的联合一样。伯拿尔、大德兰、圣约翰十
架,这几位灵修神学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属灵婚姻(Spiritual
Marriage)的关系,他们在属灵上与神结婚。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再具
体一点去了解他们。
圣约翰十架所写的诗《爱的焚焰》(LivingFlameofLove)是一五八五至一五八七年
的作品,是他属灵经验中高峰时期的作品。他用诗来表达与神的关系,内容非常精彩,
甚至到一个地步,他的弟子亦不能明白,于是他将这首诗诠释(commentary)出来,后
来的人觉得这篇诠释出来的作品很精彩,反倒忘记了原来的作品。他在诠释的序言中说
明原诗才是表达属灵的经验,属灵的经验不可能用普通的字句去表达,只可以用诗去表
达。假如读者不明白的话,我可以尝试去解释,但要清楚一点,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解
释得清楚明白。这首诗分为四节,代表与神的四段经历:
1.啊!爱的焚焰,你何等温柔地灼伤了
我的心灵最深处!既然现在你不再折磨
我,倘若你愿意,就把这一切都带向幸福的终局吧!
请撕破那遮掩着我们甜蜜邂逅的怅惘。
2.啊!甜蜜的烙伤!啊!令人欢愉的创痛!
啊!那温柔的手,那微妙的触摸!
正是求生的滋味,偿还了一切的亏欠!
透过杀害,你把死亡变成生命。
3.啊!燃点的灯台!在亮光之中,
那感情的深洞,本来曾经是昏暗和盲目的,
却因着绝妙的爱,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所锺爱的那一位!
4.何等温柔和可爱;你在我的怀里苏醒过来,
在那隐密之处,独有你躺着;
在你甜蜜的呼吸中,溢出良善和荣美,
你是何等优美地使我堕入情网!
Olivingflameoflove
howrenderlyyouwound
thedeepestcentreofmysoul!
Sincenownomoreyouafflictme,
Bringall,ifyouwill,toahappyending;
Breakthewebofhissweetencounter.
Osweetcautery!
Odelectablewound!
Ogentlehand!Odelicatetouch!
Thattastesofeternallife.
Andpayseverydebt!
Inkillingyouhavechangeddeathtolife
Olampsoffire!
Inwhosesplendors
Thedeepcavernsoffeeling,
Whichwereonceobscureandblind,
Withexquisiteloveliness
Giveforthbothwarmthandlighttotheir
Beloved!
Howgentlyandlovingly
Youawakeninmybreast
Wheresecretlyaloneyoudwell:
Andinyoursweetbreathing
Filledwithgoodandglory
Howdelicatelyyoumakemefallinlove!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爱情诗,圣约翰十架终生从未结婚。若说他曾结婚,他只和耶稣结婚
,他就是耶稣的新娘,耶稣就是他的新郎。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所写的,代表些什么呢?我
们可以细心研究和欣赏。第一,这首诗用了很多意象和象征(imagery)去描述,凡是人
不能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象征去表达,例如你觉得神是一个父亲,这就是一个象征。第
一节和第二节是一幅图画——爱的焚焰,表示木在燃烧,意即烈火干柴,这是第一个意
象。木代表作者的心灵;火代表神自己的圣灵,神自己的同在,这是爱的火焰。第三节
的图画是灯、灯光与感情的深洞。在黑暗无底的深洞,有光照射下去,表示心灵象一个
无底的深潭,幽暗、永远不会满足,但当神自己成为亮光照耀时,便可得到满足。第四
节的图画是一个温馨浪漫的房间里面,有一对情侣,一个躺在另一个的胸前,苏醒后,
在黑暗中融融细语,蜜蜜情怀,双方贴近得可以感受对方的呼吸,然后两人双双堕入爱
河。三幅图画加起来就是在黑暗中有亮光、有火焚烧,一双情侣互相依偎。作者用不同的
象征去描述与神的关系,究竟用火的象征是什么意思?火,就是爱火。火一方面代表焚
烧、炼净;另一方面则代表温暖和能力。作者用很特别却有冲突的字眼来表达与神的亲
密经历和默契:『温柔地灼伤』、『甜蜜的烙伤』、『令人欢愉的创痛』。为何温柔又
会灼伤?温柔灼伤就是一块木在火中被燃烧的感受,在焚烧中令自己愈来愈消失。火焰
来时令木块变干,木块干后被破坏,随即消逝,但是在消逝的过程中,木与火已经分不
开。如果木仍是湿的话,则火仍然不可以贴近木。作者就是透过在焚烧的过程中,藉着
自己这种消失,与神再无隔阂。这是第一幅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第二个意象就是第三节的光和深洞。感情的深洞就是人的心灵。作者受奥古斯丁的影响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最精釆的说话是:『神啊!你创造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空位,
除了你之外,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满足!』有肚子便会感到饥饿,除非有食物充饥,才
会舒服。由中世纪至现在,由奥古斯丁至圣约翰十架,都相信人的心灵仿如肚子一样,
饿了要吃饱,人生出来就有渴求神的饥饿,要满足心灵的饥饿只有得到神自己。但是,
人很多时候都很愚昧,不知道或是不相信只有神才可以充饥,故一生转往寻找其他食物
,渴望可以充饥,引致『昏暗』与『盲目』。这种情况代表着心灵上的渴求,但人在过
去的日子中往往用很多其他东西去填补这种渴求,这种行为和现今社会上许多现象很相
似。一位着名的心理学者JerenyMay,着有《沉溺与恩典》(AddictionandGrace)一
书,研究上瘾的人。沉溺的行为包括饮酒、抽烟和吸食毒品,除此之外,世界上有很多
人在其他的事情上上瘾,只不过并不明显。有人对钱、某人、某种事业、某类生活上瘾。总之,上瘾的人没有这些东西便会整个人不舒服。上瘾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了自由,那
种东西其实控制着你,普通人说毒品控制着人的一生,令人变得没有希望;其实基督徒
也会在某种事奉上上瘾,只是我们看不见或感受不到而已,但两者的发生其实也是同一
个原理,就是我们尝试用神以外的其他东西去填补心灵上的饥渴。根据奥古斯丁和圣约
翰的了解,这是错误的。人在半饥渴的状态中,人的心灵好象个菱形,那些东西象一个
半圆形,永远不能把这个菱形的心灵填满。例如抽烟,抽第一口时往往令人咳嗽,跟着
有人对你说抽烟的样子很帅,令你觉得满足,这种满足感来自朋友的欣赏,跟着你抽第
二口、第三口,到一个地步,你便上了瘾。人的生命中,亦有一个深洞,我们要用某种
东西来填满它,填的时候似乎有少许满足,但又会愈来愈不满足,结果一生人就被这种
东西控制着。
再谈钱的问题,钱能使人满足,但绝对不能完全使人满足,结果人的一生就被钱所控制。心灵的深洞是一个无底深潭,曾经昏暗过,盲目过,但却因着这个微妙又绝妙的爱,
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它们』是指当时的心理学所相信人心灵中的三部分:记
忆、理性和爱,每一样都有其胃口,只有神自己才可满足它们的胃口。只有神的同在才
可满足记忆;理性要神的真理方可吃饱;人的意志要神的爱方可满足。但人却朝其他方
向到处寻找,以致永远不能满足,要到神自己来到才可带给人真正的满足。
到第四节时发觉没有痛苦,没有追寻,是完全的满足,用的是正面、相当感性和与身体
有关的字眼,例如『温柔的手』、『微妙的触摸』、『在胸怀中』、『懒洋洋的苏醒』
、然后是他的『呼吸』等,都是相当感性的字眼。苏醒是什么?连接着第三节来看,其
实很有趣,究竟是谁人苏醒呢?这儿所指的应该是心灵的苏醒。人一生的追逐,到后来
才发觉『原来是你』,这是对神一种的了解,了解只有神自己才能满足自己。这种苏醒
并不是一种纯粹在描述上的苏醒,而是真正的经历过、体验过的苏醒。圣约翰十架在他
的作品中说:『神是很残忍的,当你知道这种东西有用的时候,神就将它取去。』我也
有这样的经历,我以前以为有一个好家庭便很满足,但神就取去我的妻子。我现在再婚
,但后母与女儿的性格不同,形成了一种压力。你会发觉世界没有一样事物可以满足你
,却会带给你痛苦,给你压力,因此其实经历痛苦也很有意思。我以为传福音可以带来
满足,但又发觉它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当你到了一个地步,经历过痛苦,如木在焚烧
之中,你的生命便会扭转(transform),到再没有木在你生命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苏醒
的生命:『主啊!除你以外,我再无别的,在天、在地也不要紧!』说这些话要经历过一
连串的痛苦和琢磨,然后才可说出来。当你苏醒时,就可以看见一个崭新的世界,呼吸
时可以看见一切的荣美。你因得到神的满足而以崭新的角度看事物,世界虽仍然是这个
世界?但世界已成为美丽的世界,美丽得来没有引诱,因为我已经得到了满足。例如美
食当前你也没有被引诱,这是与神联系和产生默契之后的经历。你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世
界变得美丽,美丽得使人堕入情网中,这表达出神的关系就是很甜蜜的爱情关系,也就
是高峰的关系。
三、爱的追寻——属灵经历的层级与境界
大德兰的《内在心灵的堡垒》:由外到内心灵好象堡垒,一进一进地进入,到最深处就
是与神联合。
第一层:离开世界的吸引及支配。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引诱,但却不希望被世界支配。世
界令人烦躁,于是心灵由外转向内。
第二层:开始对神有一种敏锐触觉。第一层的重点在于与世界竞争,而现在心灵开始转向
神,与神同在,开始稍微听到神的声音,世界的声音开始减弱,而神的声音开始增强。
第三层:在属灵生命的祈祷会经常听到神的声音,经常得到神的启示,生命较为成熟,
较为安顿。
第四层:较为特别和复杂,是一个转折点(transtion)。由主动努力变成被动;由自己
主动追求到神带领属灵的提升。有一段时间会经历心灵的黑夜,经历靠自己不能离开原
处。心中想谦卑下来,但信心不足,对自己无能为力,于是神在此时提升你。我多次试
过在讲道前头痛欲裂,只得呼求神帮助,之后便经历到圣灵亲自讲道,所讲的不是自己
的说话。第四层就是受过挫败而深深经历神的力量和提升。
第五层:让神自己工作,经历与神同在,有一种满足,才发觉与神同在和与神绝对联合
原来是这样美妙的。
第六层:内心变成火焰,被神的爱火焚烧,向往与神同在,发觉原来除了神之外,世间
没有其他事物可以令自己满足。
第七层:真正的与神同在。心灵融化在神里面,完全溶为一体,再无其他。
天主教灵修传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或三步骤。第一步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层,是涤净
之路(Purgativeway),将自己由外放弃外面的引诱,到里面开始对神有些敏感;第二部
是光照之路(Illuminativeway),被神光照,看见神的恩典,尝过天恩的味道,然后
透过神的改造、焚合之路(Unitiveway),这成为经典的划分,属灵的三部曲——避世
离罪,被神吸引,然后与主联合,代表了天主教最重要的灵修学传统。
附图
(第一层)回转向神,努力摆脱世界
(第二层)对神的声音较敏锐涤净之路
(第三层)祷告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灵命成熟
(第四层)由主动努力变被动(神)提升光照之路
(第五层)经历与神绝对联合的滋味
(第六层)神的爱火焚烧,向往彻底联合
(第七层)属灵的婚姻,心灵融化在神的里面联合之路
第三章罗马天主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属灵经历是一份感性、浓浓的情(passion)
天主教最大的贡献是点出属灵经历并不是一种修养,也不是对自己一种修练,而是你与
神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一种很感性、很浓烈的情(passion)。很多人还未明白这种『
情』有多重要,我也经历了六、七年才开始明白。很多时,我们论到属灵经历所说的都是
指方法,甚至是潮流,但其实属灵经历所说的是与神的关系,这是情。情是指你与神之
间的关系,不是指你有没有祈祷,有没有读经,而是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是比其他事物的
情更强烈。纵然你有祈祷,但是你在祈祷中,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很浓烈?是不是神
最能满足你呢?我曾诚实地反问自己,发觉自己并不是。虽然我曾教灵修学,但也不能
欺骗自己。当我念到腓立比书第一章,保罗说他『情愿离世都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
得无比的』时,我突然被『情愿』这两个字抓住,保罗说他『情愿』,表示这是一份情
,表示保罗最喜欢的,就是与耶稣在一起。当时我不禁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情愿与耶稣
在一起,比其他事物更深?我发觉我自己情愿讲一篇好的道;情愿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使
学生满足;情愿听莫札特的音乐;情愿与太太拍拖;情愿看一本深奥而精彩的书;我情
愿……。虽然我很喜欢阅读圣经,但是我不是最情愿与耶稣在一起,我不能欺骗自己。
如果你觉得圣约翰十架的诗很陌生,你便没有圣约翰十架那种情。有没有情是不能骗人
的,情是一切属灵经历的动力。不管你一切属灵经历和一切信仰活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在天主教,属灵的动力就是情。因为与神之间的爱情而产生动力去做事情。克勒窝的
伯拿尔(St.BernardofClairvaux)认为与神的爱有四步:就是(1)人为自己的缘故
而爱自己,属于最低层级,是自私的;(2)为自己去爱神,因为神曾经帮助自己,对自
己有利,所以爱神;(3)为神的缘故而爱神,因为被神吸引,被神的爱和荣美感动,没
有其他原因;(4)纯粹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自己。第一层与第四层都是爱自己,但分别是
动机已经转变,第四层的爱自己和爱世界都是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这并不是一种理论,
而是一种经历。
经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在积极方面,一个人经历过以后,从今而后去做一些
事情,全是因为与神有很深的情而做的。他会因爱的缘故,可以做一些本来不愿意做的
事。因为有爱,他可以用新的角度去享受自己本来喜欢的东西,例如我以前喜欢深沉的
颜色,蓝色、灰色等,我以前在英国念书时,一切都是灰沉沉的;但我的太太是在日本
和夏威夷留学,一切都是色彩斑斓。我因爱的缘故,受了她的影响,穿衣服的色调也转
为鲜艳。我看见她的笑容,便乐于改变。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又例如听音乐,以前
我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听,但现在一个人去音乐会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与太太同去。
同是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与她分享时,感受会不同。与神的关系也是一样。与神的
关系甜蜜时,得到满足时,看见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美丽,但现在却看见更有深度的美丽。当与神同在时,会觉得音乐更加好听。又例如我喜欢教书,当我与神的关系深切之后
,我仍然会喜欢教书,但是在下课以后,不用理会别人怎样看自己,而是因为教得好而
感谢神。因为可以与神分享,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变得更加甜蜜。因为与神同在,可
以分尝那种兴奋,那种享受,这就是爱。与神有深切的爱,会产生一种完全崭新的能力
,无论做一些本来喜欢做或不喜欢做的事情,都会变成美丽、快乐。反之,当你是因被
迫或被鼓励去做时,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爱。
在消极方面,因着你对神的爱,你会不去做错事。很多时,我们不去犯罪就是出于恐惧
神的惩罚,或是恐惧被人看见。如果是因为恐惧而不去做错事,便是不明白爱。在传统
的灵修学中,人是因爱神的缘故而不会去犯罪。我在一次中学同学的团聚中,其中很多
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分享出外公干时,通常第一晚都会花天酒地,尽兴之后便各自带
一个**到公寓去。但是,其中一位同学虽然不是基督徒,他却拒绝诱惑。他说:『我
不是纯情,我亦是男人,每次当我遇到这种诱惑时,也会有冲动,但是当我想起我的太
太,可能正在哄三岁的儿子上去睡觉,并且告诉儿子说父亲很快便会回来,不用害怕,
父亲会带礼物回来。每次当我想到太太和儿子正在期待我回家时,我便会拒绝诱惑。』
他的话提醒了我,他之所以不受诱惑,不是因为他害怕被太太知道,而是因他对太太的
情。因为他的太太对他充满信任,对他的爱和期待,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出对太太不忠的
事。今日我们抚心自问,自己不犯罪是否因为与神之间的情,还是因为害怕被人揭发呢!
真正的情令人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之下,不会因为恐惧,不会因为怕事败而会颜面无全而
不去犯罪,而是因为对神的情而令自己不会犯罪。这是属灵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点。『情
』在与神的关系中,是历代中讲得最好的。
2.属灵经历是一种有进程的探索历程
情是一个高峰,之前有一段进程,有探索的历程。譬如两个人结婚之前有拍拖和成长的
过程,这是感情发展和进展的过程。罗马天主教最重视层级,层级有一种吸引力,因为
不断向上攀簦,会有发现的兴奋和进步的挑战。这种属灵的进度有令人向上的动力。举
例来说,在游乐埸中,年纪较大的朋友喜欢玩过山车,而年纪较轻的小朋友则喜欢骑旋
转的木马。旋转木马没有变化,初时好象很刺激,但是转了一个圈之后又是一样;过山
车就不同了,不断有高有低,不断有变化。如果有向上追寻属灵层级的体验,就有很强
的挑战性。当爬到最高的时候,有一种独特境界的魅力。当境界到达最高峰时,便会完
全的超越自己、没有自己,与神完全在一起,这种境界不能以言语形容,所以有一种神
秘性,令人觉得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好了。这种最高的境界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所以这灵
修学传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不断描述一种最高的境界,令人不断的向往而向上爬。这是天主教灵修传统的第二个特色。
3.神很亲切而且在万物之中(immanent)
上面提到神与人的关系有如婚姻的关系,可见得神是很亲切的。在属灵的传统,天主教
的神是最亲切的,甚至亲切到一个地步是在人的内心里面。人在心灵的深处便可以接触
到神。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人很亲近,遍在万物之中。因为神是人的配偶,所以与
人之间没有隔膜。神将人心灵之间的隔膜除去,与人完全直接地拥抱,人仿似躺卧在神
的胸怀,甚至亲切到感觉到神的呼吸,人与神的关系亲切到像夫妻一样,融合成为一体。万物就是神自己的一部分,神直接与人在一起,例如一朵花虽然不是神,但也是神自
己的一部分。正如文学作品说『人生如梦』是不足够的,而『人生是梦』就更为直接。
『人生如梦』表示人生正如梦一样有许多变幻,这是透过理智去推理。文学家这样说是
不够力的,如果真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话,『人生是梦』就无需推理,因为人生就是
梦。这样就会感觉到那种味道。又例如在情人节时收到住在外国的情人寄来的情人卡,
虽然感觉甜蜜温馨,但彼此间仍有距离,纵然手中持着对方的一部分,仍然只能了解对
方一部分。天主教则不然,天主教的灵修观仿似神就在你身旁,拥抱着你,把卡送给你
,然后与你一起看情人卡,读这卡给你听,赞你是世间上最温柔的人。他一面读一面握
着你的手,神就是这样的与你视近,有人问德兰修女为什么会有这般的爱心,可以在印
度如此落后的地方,面对着躺在地上肮脏的人,而去抱起他们呢?德兰修女回答说:『
当我看见每一个躺在地上肮脏的人,向我伸出双手的时候,我就看见他就是耶稣基督,
所以他伸出双手时,我不会理会他是否肮脏,马上就会把他抱起。』这就是一种爱的经
历。她在那人的面上看见耶稣基督,于是马上把他抱起。她与我们的看法不同。有些人
会说,这个肮脏的人也是神所创造的人,所以有价值,因此不能让他躺在地上受苦,所
以我们凭着基督徒的责任与爱心,就要去帮助他,于是扶起他。这种服事是出于理性的
推理,是理性的责任感驱使你去做。而德兰修女的动机却是出于她视地上的人就是耶稣
,所以她要拥抱他。这就是理论和情的分别。
二、弱点
1.缺乏对神尊崇敬畏的心
因为婚姻是平辈(reciprocal)的关系,以这种意象和感受来了解与神的关系是很接近
,但是弱点就是不够远。因为神与我们的关系虽然很接近,但是神永远都比人大。用婚
姻关系来完全表达与神的关系,永远都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因为神永远不可能是人的
配偶。神的地位比人高,所以这种密契不能完全代表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灵修
观对有很深经历的人来说就很精彩,但却忽视了神与人有永远无法完全打破的距离。从
神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无限的差距。神就是神,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信徒在
高峰时以为神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神,那就很可怕和危险了。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
』其实也有危险的地方,只不过保罗的看法有他的神学根据。但是以纯感性来说『我就
是神』,那就不对劲了。感性很容易混淆『感性的爱』(eros)和『神圣的爱』(agape)。爱有许多种,有『感性的爱』,是指异性之间强烈的吸引,甚至是指向**的爱。
这并不是完全的错误,因为如果以神圣化的角度来了解也是非常美丽的。圣约翰十架的
诗中也曾暗示他与神在树下**,这是相当感性,有**的爱存在。但是,我们知道神
与我们之间的爱除了这种感性的爱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神圣的爱』,是超越了**的
感性。如果纯粹将两性之间二人成为一体的婚姻关系来看与神之间的爱,会浓烈到一个
地步容易混淆地将『感性的爱』取代了『神圣的爱』。这种浓烈的感情会有走火入魔的
危险。曾有一位姊妹透过默想与耶稣有亲密关系时,每一次也幻想与耶稣有性的关系,
这就有点走火入魔了。这种感性十分危险,与耶稣的关系也不是正常的关系。
2.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
第二个危机是因为纯感性。感性强时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或信仰上的危机。上述那
种联合是纯感性和个人性,圣约翰十架在第四节的诗中所说的是十分私隐,他与耶稣好
象一对小情人在房中关了灯彼此融融细语,十分甜密,但是个人性到一个地步,全世界
的人也不能干涉。这种纯粹个人的关系也有危险的地方,因为缺乏了客观的标准去衡量
教义的对错。客观性对教义的挑战少了,而纯感性又是完全的接纳,什么都可以包容,
耶稣是什么也可以,那么只要能帮助感性更加深的,便什么也是对的。天主教在过去的
二、三十年,发展到一个地步,就是其他宗教的经验也被接纳,这就是发展的危机。因
为神是遍在,故在其他宗教的经验的高峰中也可以接触到神,因为缺乏了客观教义上的
分辨。容我大胆地说,我们所佩服的德兰修女都有她危险的地方,在她精彩的祈祷文中
,到结束时却是一段印度教的祷文。这危险在于太过强调纯感性的接纳,以致没有教义
上的排斥性(exclusive)。若完全接纳的话,可能会引致教义上的偏差。
3.由于向往内在化容易忽略信仰在群体和社会的意义
由外至内已经排斥了这个世界,由内至上又是完全满足,因而令人不会走出这个世界,
这是修道主义最大的危机。与神在一起便满足,就不理会这个世界,忽略了对世间社会
群体的意义,变成退隐式的修道,满足于向上的感觉,而忘却反回社会。当代的灵修学
者如梅顿和卢云神父等已超越这界限,可以反回世界,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还有许多人
没有留意这个弱点,就会很热烈地追求,有些弟兄姊妹追求到一个地步花了很多时间祈
祷,积极地学习禁食,很是满足和感谢神,很享受与神在一起,于是不理会社会上公义
的问题,这不是健康的属灵气质。
附录一:问题解答(—)
1.天主教在整个灵修进程中,圣经有什么位置?如果有,是否可以免除你说弱点中的第
二点?
答:天主教灵修学不可说没有圣经基础,他们也有引用圣经的经文。圣约翰十架的作品
中也经常引用很多圣经,但是相比之下,圣经的地位和重要性却不及经历那么强烈。例
如他们引用雅歌的意象,他们便发挥到有很多东西都是雅歌中所没有的。他们越过圣经
,加上了许多经验;又如谈及与神之间黑暗的关系,他们会引用摩西进入会幕,在黑暗
当中与神相处,又会引申到以利亚在山洞中听到细微的声音。他们所说的本来没有问题
,但是他们将这些事件引申到很多经验上,发挥得愈来愈多,以致圣经在天主教的地位
不在于规范性(normative),而是触发灵感(inspiration)的渠道,大部分都是他们
自己经验的描述,虽然未至于和圣经冲突,但却超越了圣经。如果强调圣经及神的原则
,则教义上偏差的危险性就可以降低。因为灵修学的接纳性很强,他们的经历都可以被
接纳,因而缺乏了标准,甚至到一个地步,圣经中所说『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人能到父那
里去,天上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都被忽略。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之
后,天主教更觉得其他宗教每一条路也可以通到神里去。甚至曾经有人说从来都不知怎
样经历耶稣基督,直到有一天他在一位尼姑面上的平安,才知道耶稣基督是怎样的。开
放到如此的地步,就十分危险了。在这情况下,圣经已完全失去应有的地位,因为这很
明显违背了圣经。
2.灵修学者如圣约翰十架终生没有结婚,怎会在婚姻关系上有这样深的体验?
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容格(CarlYong)认为每一个人内里都有第二性。即是男性的潜
意识中有女性;女性的潜意识中亦有男性。总括来说,人的潜意识中最深处都有倾向女
性,因为那种纯直觉的感受是有女性的感受。灵修学者自己本身有一种女性的感受,所
以神父并不表示就对女性完全不认识。虽然他没有结婚,但是如果他与神有很深的关系
,尤其是如果神代表一切关系的话,他便可以体会到一些很深切的关系,甚至是夫妇的
关系。耶稣没有结婚,但他也可以向我们讲及婚姻和离婚的问题。卢云神父也没有结婚
,没有儿女,但他对家庭问题也可以一矢中的,比许多已婚人士对婚姻关系、亲子关系
理解更深。他不是应用心理学来理解问题,而是用属灵的角度来点出问题的症结。第一
是因为他属灵的深度;第二我相信是圣灵给他的启迪。他的着作中有提到独身的关系,
他的Intimacy提到两性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他的另一本书Outof
Solitude也提到关系。他的见解比许多结婚十多年的人的更精辟。
3.据我的理解,中国哲学中如儒、释,道都有一些思想与灵修学颇接近,而基督教和中
日哲学有没有契合之可能?在儒家的思想如脸自至微冲至大,直言不动感而通,这思想
能否补充天主教的缺点?
答:属灵的经历一定是关系,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如果儒、道、佛的思想
,重点不是在于与神建立关系的话,就在这一点有不同之处。儒、道、佛虽然有『天』
,但是『天』没有位格,我们不可能爱『天』,因为『天』是道德最崇高的基础和标准
,但是与人没有情的关系(1—thourelationship)。只能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天』是人生中最基础的背景,是道德标准的源头,所以关系是不
同的。在中国佛学的观念中,基本上无需相信有神,因为佛学基本上只是一种解脱。昔
日佛教从印度教中分出来的时候,是因为佛教不信需要梵天的帮助,所以佛教基本上是
人生的哲理,而不是一个有神的宗教。只不过后来才发展成民间信仰的传统。道家主张
与自然调协,更加不需要有神。如果我们要与神建立关系,却建立不到的时候,问题永
远不会在于神,因为神永远都爱我们,永远都愿意与我们相亲,神永远都想将他的旨意
告诉我们,不然就不会给我们一本圣经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往往都在于我
们,因为我们接收不到神的声音。神就正如一个电台,电台本身没有问题,随时都在播
放音乐或其他节目,但是我们就好象一部收音机,有时因调较频率不准确,有时因为收
音机坏了,又有时因为电池耗尽了,以致收听不到电台的节目。这就是我们属灵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属灵操练。操练就好象修理我们的收音机,目的是要收到正常节目。因
此,基督教需要属灵操练,需要修养,也需要下苦功。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我们与神
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透过改造自己,以至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可以贴近神。在自我修
改的过程中,较为接近中国人儒、释、道修身的功夫,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这种修身的功
夫。譬如无我、放下自我,就是我们修理这部收音机的其中一种方法。要放下自我才可
以有空间容许神与我们有更深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自我很强烈、只顾自己的话,神就会
被排除之外。因此,放下自我本身就是一个先决的条件,以至我们可以与神建立亲密的
关系。在佛教的文献中,也有教我们放下自我,不要执着,摆脱自己。这些方法我们都
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修理自己的收音机,但是不能代替电台。所以,我们可以借用儒、释
、道的修养工夫,但是只可以作为参考。他们有时也会有很深的体会。在中国人的自我
修养功夫中,真是有些很深的体验。例如王阳明毕生反省体验良知的声音。如果我们用
他的方法,虽然我们不是要听取良知的声音,但是也可以敏锐到圣灵声音。王阳明认为
因为日头的纷乱,以致人不能听到良知的声音。他的第一个办法是**。当静下来的时
候,外间的活动完全停止,内心平静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良知的活动。同样,当我们安静
的时候,就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当良知出来的时候,人欲也同时出来,这时,情形就好
象猫捉老鼠,猫完全静止地停留在洞口,老鼠的影子有动静时,猫都可以看得清楚,由
于有足够的准备,到老鼠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捉住。**的人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当
人欲出来的时候,便立刻把它掉丢。如果当引诱来到时,我们立刻把它弃掉,愈弃掉得
快,那引诱所产生的支配力就愈弱。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引用到属灵
生命的一部分,帮助我们调较我们的接收器,使我们可以接收到神,但是不能代替神。
第二部分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炼
第四章基督教灵修传统背景
基督教在历史上的意义其实很阔,可以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但在这一部分所讲的
基督教则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基督教,或称东正教、新教,英文是"Protestanism",
是指马丁路德(1517年)改教后,继而发展至今日各宗派的基督教,这部分就是探讨其
灵修神学传统。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改教运动(Reformation)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基督教的历史传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没有特别的冲突或分别,只是一个
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延续而己。第一阶段的重点人物分别是在德国改教的马丁路德(148
3-1546年),以及在瑞士改教的加尔文(1509-1564年),两人均是改教运动的先锋。
他们二人对于灵修问题没有很明显的着作,只有以信仰做起点,然后引伸出灵修意义的
作品。由路德所写,较为接近这方面的作品是《论基督徒的自由》(TheFreedomofa
Christian),这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当中表现出他在信仰中最重要的经历和基督教信
仰的灵修意义。他对信仰有独特的看法,而加尔文则对灵修学有较全面的了解。路德和
加尔文的性格不同,所提倡的教义重点也不同。加尔文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
hism,1537/38),于1537年出版了法文译本,再于1538年出版了拉丁文译本。
(2)重点体验
马丁路德所了解的灵修体验,是人本来一无所有,并且因为得罪神而充满罪疚和对被刑
罚的恐惧。但在恐惧刑罚中,神白白赐恩典给他,他因信而白白的称义,从恐惧刑罚中
被释放出来,被释放的兴奋是最深刻的属灵经历。我们可以想象一幅图画,马丁路德的
属灵经历彷佛象一个人在法庭接受审讯。庭上有法官,那人是被拖上法庭的重犯。他垂
下头来,法官则数算他的罪状,指他在某时某地曾做过什么坏事,令他无地自容。若按
照神的法律和公义,他应被判死罪,但法官却宣判他无罪释放。突然的惊讶,他不知原
因,原来耶稣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他承担了死罪,于是他感激流涕,感动不已
,觉得自己完全不配,因为自己本该担当死罪,却白白得了神的恩惠,于是重新有了新
的希望。自由、释放和感恩的感受相信就是马丁路德最深刻的体验。
加尔文的性格较为稳重,在他的《教理问答》中给我们看到另一幅图画,就是神是一位
伟大、令人尊崇的父亲。他说:『真正的敬虔(TruePiety)就是知道神是你的父亲(
CodasFather),然后带着一颗真诚敬畏的心去爱他。不单爱他,并且因为他是你的父
亲,你要去惧怕他和敬畏他,因为他是你的主宰。作为一个基督徒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
父亲,唯一可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去遵行他的旨意,做一个他所认为好的儿女,过一个
圣洁的生活,行公义,尽量顺服他,不去顶撞他,就是宁死也不去顶撞他(offending
Himworsethandeath)。我们向上望,越过云层的最高处,神就在那里,整个宇宙和
人类历史都掌握在他的手中。面对一位这样的神,我们的回应就是用敬畏的态度去敬拜
他,然后问他究竟想我们该做什么。他要我们做的就是服事它,遵行他的旨意。
2.东正教(Protestant)灵修学传统——『改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改教运动以后,基督教发展蓬勃,发展出很多的宗派,不单有信义宗和根据加尔文观点
而创立的改革宗,也有圣公会、宣道会、浸信会、播道会等,各宗派的灵修传统都各具
特色,影响了基督教的灵修观点。其中以两个宗派影响最大:第一个以十七世纪英国的
清**(thePuritans)为代表,代表人物有RichardBaxter(1615—1691);另一位
是浸信会的会友本仁约翰(JohnBunyan,1628-1688),后者的代表作是《天路历程》。清**的基督教灵修传统影响甚深,他们因受**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国北部,因而
产生美国文化。所以初期美国文化中的信仰及生活守则,都是清**的生活守则,在历
史的意义上到现在仍有很深的影响力。因此,整个英、美福音派和保守派的传统和属灵
观也深受清**的影响。
欧洲亦有属灵观。随着宗教改革而产生了以德语系为代表的敬虔主义。十七、十八世纪
的欧陆不断兴起敬虔主义(Pietism),继而带来很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包括John
Arndt(1555-1621),代表作是《真正的基督徒》(TrueChristianity).Fphilipp
J.Spener(1635-l705),代表作是DiePiaDesideria。他们代表了欧洲大陆的基督
教传统。欧洲大陆主要有四个语系一一即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其中三个
都是以天主教为主:西班牙时至今日仍是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法国也主要是天主教信
仰;意大利的梵蒂岗当然更是天主教信仰。剩下来只有德语,德语因为马丁路德改教的
缘故,整个传统基本上是属于基督教。敬虔主义就是由此孕育出来,成为极有影响力的
属灵观,其体验是源自改教者马丁路德和加尔文而来。从马丁路德而来的体验是深切的
悔改经历,跟着成为敬虔主义和清**的起始点,并且成为整个属灵经历的重点。在对
神的态度方面,一个基督徒一生经历神的重点在于深切的悔改和认罪的经历。他看见自
己完全无能、无助和软弱,又在同一时刻看见神的大能、恩典和白白的赐予。感恩的心
成为整个信仰历程中的主要经历,是一生的经历,对神的了解愈来愈深、在人生各样的
际遇中面对各样试探、自以为是,被神教训,跌倒后又被神救拔提升。在传统经历中最
深刻的都是这些:『我自己不能成就的,有神的恩待,于是可以成就。』
至于信徒在面对世界方面,慢慢发展出很强烈的属灵争战观,觉得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属
灵的争战,而对抗撒但的时候,心中会觉得很迫切,因为信徒一方面看见神的伟大,一
方面又看见人的无用和堕落,于是心中便产生强烈的迫切感。当然,由这种迫切感孕育
出来的行动,自然便是传福音、抢救灵魂。信徒会在属灵的争战上倚靠神,甚至要改变
社会,所以清**有迫切改变社会的动力。一般人以为清**避世、其实不是。清**
认为既然神的国将要降临,而这个世界还是如此败坏,信徒便要改变它,所以他们有种
很强烈的争战观及迫切感。
至于面对自己方面,则受加尔文的影响,就是除了传福音和感恩之外,信徒还要表达对
神的敬爱。最具体的表达就是顺从神,顺服神的命令,其体现是过一个圣洁和敬虔的生
活。圣洁和敬虔反映出神的荣耀和伟大,亦表示我们是怀着衷心愿意和感谢去过一个他
喜欢的生活。上述简单地囊括了基督教灵修传统的特色。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
1、J.I.Packer,他的着作甚丰,代表清**灵修的传统着作有TestforHoliness。
2、J.Houston,是加拿大维真神学院的讲师,有少许受天主教灵修传统影响,但重点仍
停留在清**的传统中。
3.另一位是已故的知识分子薛华(FrancisSchaeffer),他的代表作是True
Spirituality,也表达出这个传统的特色。
第五章基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父亲的形象
如果天主教的属灵经历来自夫妇之间的关系,基督教的属灵经历之灵感便是来自父亲的
形象。想起夫妇的亲密形象,会联想起温馨、浪漫、感性;想起父亲形象则会联想起崇
高、伟大、莫测高深、保持距离、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等形象。我们对神的感觉也是一样
,会觉得神很高、有少许遥远、不多说话,但又很疼爱我们。按照父亲的身分而言,以
他的权威,当然要求儿女顺命和敬畏,这是直接的反应。心理学家说当他想起父亲时,
同时会想起男性形象(masculinefigure),男性形象通常又会连结起争战形象。父亲
是家庭的保护者,当外界威吓家庭时,父亲会奋起去抵挡之,他会代表整个家庭去与别
人对敌,故争战性强。父亲连结起争战意识、统帅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典型的父亲形象。基督教的传统不知不觉或多或少也应用了这种形象去了解神。顺延而来的,是以这种
形象来肯定和孕育出我们对神的关系,就是父子或父女的关系,与天主教的夫妻关系截
然不同。
二、基督教灵修学的四个重点——以《天路历程》(1678年)作为蓝本阐明
1.超越而权威的神
神是一位超越而权威的神(transcendentGod),高高在上;对比天主教的神是内在的
神(immanentGod),是可以互相拥抱的。
《天路历程》的故事,描述天路客身处『将亡城』里。有一天,他突然读到圣经,发觉
此城将要灭亡,又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背负着重担,于是他要离开,奔跑前往『天城』。他在路上碰见了许多人物,例如:智、仁、勇及美徒等,代表基督徒的质素;还有反
面人物,如懒惰、妒忌先生等,旨在表达基督徒属灵经历会出现的现象。
a.神在『天城』而人在『将亡城』——有无限的距离
在《天路历程》中,神没有直接出现,因为神在『天城』那里,与人有无限距离,人要
不断地去寻找神;而天主教的神就在身旁,在自己里面。《天路历程》描述天路客在寻
找的过程中碰见一个人,名叫传道,传道指着遥远的空地说:『神就在那里,有灯光的
地方,那里有一道窄门。』这种对神的观念和天主教的很不同,因为天主教的神观是内
在的。
b.神并非亲自与天路客同行
在天路客寻找神的过程中,神并没有亲自与他同行,神只在两方面和他有关。第一是神
不会放下他不管,任由他独自挣扎,他会透过一些人帮助他。天路客在途中经过『以马
内利山』(即与神同在山),但是他看见的不是神,而是一群牧羊人。他们的名字分别
是知识、练达、谨守、诚实,表示神的同在是透过这些属灵的质素,和神的仆人显示出
来。牧羊人带天路客上到山顶遥望远远的天门。以马内利是神透过代表或使者与人同在
,而不是神亲自陪同天路客上路。当天路客几次迷路时,他都听见有声音(多是圣经经
文)指导他、帮助他寻找正路。在我们生命的属灵经历中,本仁约翰所理解的神仍在上
面。但是,他会差派帮助者来帮助我们,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义。当我们不知所措
时,圣灵会向我们说话,指引我们走正路。神始终与人有一定的距离。
c.与神联合是成圣旅程的起点
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也有与神联合的概念,但与天主教的联合关系很不同。基督教的与
神联合是成圣之旅的起始点,而不是象天主教以至高境界为终点,两者对与主联合的意
义有所不同。天主教与主联合是经验上的联合(Existentialfeeling),实存的感受(
Substantialfeeling),例如信徒在祈祷时与耶稣浑然忘我地合而为一;而基督教则强
调在地位上与主联合,是神学性的意义,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中提到的与『基督同
死同埋葬』,意思是一个人愿意相信主,用信心去接纳耶稣基督,便可以与主同钉十字
架,那是指在地位上与主同钉十字架,地位上的与神联合,而不是指在经验上的钉十字
架。在属灵四定律中,提到先有事实,有信心,最后才有经验,意即在信主时不论你是
否经验到,也已经与主联合,就是马丁路德所指的信心,因为圣经是如此记载着。这种
与主联合可说是思维上的醒悟,信心是一切的基础,信徒不是靠感觉用事。马丁路德说
:『我们同时是义人,也同时是罪人。』这句话包含着两个层次:首先在神面前、信徒
在地位上是义人,但在实存上,他在世上仍是罪人。信徒的生命仍有许多罪,在神的审
判中是罪人,但因耶稣的死而宣判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是罪人,按照地位他却
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和神仍有距离,但按照地位,他已和神联合。基督教与神
联合的重点是基于教义上的联合,教义透过圣经的真理宣布出来,所以与神有距离并不
重要,只要信,纵然自己满身罪污,但神仍然爱自己。
d.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1)——敬畏
若从以上的角度来看,会令信徒的反应很强烈:『神既然如此伟大,如此权威,我应该
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他呢?』答案是敬畏的态度。『敬畏』(reverent)一词充分表达
基督教灵修学核心的特质,甚至对神的爱也带有几分敬畏的爱慕,以神为一个慈爱的父
亲。
2.『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对救恩的体会
a.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2)——不配、一无可夸
天路客走成圣之路,是指成圣之经历,而不是指得救之经历。当天路客从起始点『将亡
城』出发时,还没有得救,他背负着满身的罪孽,但当他走到十字架旁边的洞穴时,他
背后的重担突然松脱,掉到洞中消失了,他从此就感觉很轻松。天路客在这时就得救了。此后,书中继续描述的,是天路客成圣的经历。属灵经历第一个特色是天路客不断加
深对救恩的体会。天路客一再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发觉自己无能为力,就在千钧一
发时,神的救恩便临到他,把他救拔出来。不是他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神的恩助。这是
典型经历的描述,仿佛每一次都是这样。这是本仁约翰自己一个很深刻的经历,他在面对
这位超然的神时,觉得自己很不配,一无可夸。
b.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成长
属灵成长是表示自己愈来愈自觉到自己一无可靠,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胜过撒但、胜过自
己和胜过罪恶;愈来愈深刻体会到神的大能及奇妙的恩典。『愈来愈』这个词表示有进
展(progress),《天路历程》的历程是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软弱,愈来愈体会神的恩典
和大能。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路客在走天路的途中,遇到巨人亚布伦,巨人拦着天路
客的去路并且打他,叫他返回将亡城。但是天路客坚持要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灭亡。在打斗之中,箭如雨下,天路客被打至筋疲力尽,因重伤而流血过多,不能支持下去。巨人又与天路客肉搏,将他的圣灵宝剑掷向一边,把他按在地上,欲置他于死地。天
路客身处危难时,心中觉得忧愁和恐惧。此时,天路客将掉在一边的剑又拾过来,用圣
经的弥迦书七章8节对亚布伦说:『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
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他话还未说完,马上就向亚布伦刺去,结果刺
中亚布伦的腰,亚布伦大叫一声,便飞奔而逃。此时,天路客开始仰视天空,说:『感
谢上帝,救我脱离狮子之口,又得胜亚布伦。』他跟着又唱诗,其中有一句这样说:『
我感谢主差天使相助。』由此观之,天路客在整个争战中,若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会
胜利,只会失败。在他最软弱的时候,神便赐下能力搭救他。天路客每次脱难的经历都
是如此。
又有一次,天路客来到虚华市,那里的人的价值观念很属世、贪慕虚荣。他和朋友尽忠
进入市内,发觉虚华市的市民与他们不同。市民因他们的表现与自己不同而不喜欢他们
,将他们
捉来审问。很多人作假见证,如妒忌先生指证他们不合市内的规矩,于是把他们定罪。
尽忠被判死刑,被人拉往法场,接受惨酷的刑罚,如被鞭打、被人用石掷、被人用刀砌
至血肉横飞、用枪刺、被绑在柱上,再用火烧,使他化为灰烬。但是,天路客却没有受
刑,仍被收在监中,拘留了一段时间。他的脱难书中描写得很有趣:『人的命运原在上
帝手中。不知怎的,天路客竟能逃出虚华市,他又走他的天路。他一边走,一边唱诗。
』
不管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如何,总之,在作者本仁约翰的眼中和信念中,不能让基督
徒依赖自己的方法逃生,这是很深切的经验:『我不配,一切所作的都是在乎神。』这
是加深自己对自己无能的认识,不断重复自己悔改的经历。
所以悔改经历不是属灵成长、成圣的起始点,而是贯穿整个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基督教
的属灵观就是不断的悔改、不断的认罪、不断的经历神的恩典。在《天路历程》,你会
发觉行至天城门口仍然是环绕着这个问题。天路客和美徒(Hopeful)去到天城门口,仍
要过一关,中间隔着一条大江,江上没有桥可以让人过去对岸,而且江水很深,过江又
别无他法,一定要亲自涉江而过。天路客行入水中开始沉下去,死亡的阴影开始包围着
他,接着便开始语无伦次,但是如果你留心听他在昏乱当中所讲的话,才知道他恐怕自
己浸死在江中,不能进入天门,其实在旁边站着的人都听到他为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以
及他在走天路的过程中所犯的罪而心里难过。原来来到天堂门外仍然是罪的问题。结果
,美徒向天路客表示神的恩典足够使用,神不会抛弃他,这只不过是给他的试炼,只要
他完全倚靠神就行。天路客听后,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沉下去,脚踏着石头,走到对岸,
身上笨重的衣服也掉下,留在江中。原来衣服象征罪疚感,于是摆脱了衣服(罪疚)便
可很轻松地进入天门。
另外有一个人——无知(Ignorant)也经历过天路客所经历过的事情,到达天城门口。
但是,当无知扣门的时候,天使出来问他:『你有没有带执照?』因无知没有执照,被
两个天使绑着他双手抛下,落到无底坑(地狱)去。本仁约翰加上评语:『那时,我方
才觉悟,不但将亡城的路通到地狱,一个人就是走到天门口仍然可以下地狱的。』所以
,基督徒一生的属灵经历的关键就是认罪、悔改、凭神的救恩白白的称义。《天路历程
》给我们认识的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认罪和悔改的经历。
3.『属灵成长』就是做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
《天路历程》中第二个属灵经历的特色是作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
虔的生活。对神敬爱的具体表现,就是做顺命的儿女。在《天路历程》中,天路客的整
段路程中,最明显是不断有不同的朋友在他身旁,有正派的,也有邪派的。正派的有贤
智、敬虔、尽忠、智、仁、勇和坚忍等等;邪派的则有无知、懒惰、利徒、说谎、高傲
先生和妒忌先生等等。天路客的经验是愈行天路会愈多认识正派的朋友,愈多正派朋友
与他同行,而邪派的朋友会慢慢地减少。在这儿要留心,那些邪派的『朋友』在本仁约
翰的原意不是指『朋友』,而是指[基督徒的『行为』],只要看他所用的名字如懒惰、
妒忌、说谎等便可知道。所以在属灵成长中要不断摆脱恶行,而不断『戴上』敬虔而圣
洁的行为。圣洁和敬虔的生活表现是属灵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简单来说,因为神是父
,一个父亲对儿子所要求的,是他的儿子做『乖儿子』,而不是做『浪漫的儿子』,那
是夫妻关系所要求的,而不是父子关系所要求的。他对好儿女所要求的行为表现,如敬
虔的生活、生活与蒙召的恩相称、合乎圣徒的体统、摆脱罪行、更加敬虔,这充分代表
了基督教灵修学的另一特色,就是相当注重行为(deeds),在成圣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
的好行为,而摆脱更多坏的行为。
4.强烈的争战感(SpiritualWarfare)
属灵经历中最后一个特色是危险四伏,充满争战。《天路历程》最刺激之处,在于争战
,战胜了一个又胜战另一个;在惊险中又化险为夷;在迷路中又绝处逢生。《天路历程
》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在整条天路上有一场接一场的属灵战争,暗示每个人走属灵之
路时,撒但会不断出现,千方百计要将这些人**,拦阻他们去到天城。因此,在天路
上有很多危难、危险。例如天路客去到忧郁潭,突然没有自信心,觉得很忧伤,自己很
软弱,神然后给他安慰及把他救上来。天路客要不断面对危难,而神就帮助他逃避危难。第二个挑战是假信仰,如无知、唇徒(单靠说话)、易迁(变节)、固执(不相信神
的真理)等是典型的假信仰,那是最大的危险。软弱还不可怕,因为求神就有神帮助;
但是,信错了的话,就算去到天门口也要下地狱。因此,坚持教义上的正统(doctrinal
orthodox)十分重要。经验上的多少不太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软弱,在神面前本来
就没有地位。最重要的是所信的没有错,合乎圣经的真理。其余的诱惑,例如在虚华市
,有人游说天路客留在那里。天路客面对属灵经验上的挑战时,抵抗的武器就是:(1)
神的话语(圣经);(2)神的大能;(3)神白白的恩典。
总结基督教属灵经历的特质是:神观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与我们有距离,要求我们敬畏
他。跟着有三个引伸出来人属灵经历的特质:(1)不断加深自己的不可夸,只靠神的恩
典而悔改的经历;(2)行事为人上与蒙召的恩相称,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至活出一
个顺命儿女的表现;(3)属灵的战斗,不断打属灵的仗,靠着神的恩典、神的话语战胜
一切危险。以上三点可以说囊括了基督教传统最主要属灵经历的内涵。
第六章基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对神的尊崇、敬畏、尊敬和权威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基督教其他的传统中,没有一个传统比得上更正教对神的权威的尊重的体验更加深刻。天主教对神是浪漫感性的联合,是平辈的关系,在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乱子;但更
正教那种尊敬的神观令人不敢胡乱,这种崇敬的心态带来几种属灵态度。面对神的崇高
会产生敬畏、尊崇;面对神的权能及他的赐予而感恩;面对神的伟大感到自己的不配而
谦卑;面对神的权威身分令我们顺服。所以敬畏、感恩、谦卑、不配、顺服囊括了基督
教最重要的属灵质素,基督徒的体会最深,可说是经典的基督徒美德。
2.属灵经历有稳健的理性基础
属灵经历的起始点是与主联合,是在地位上的联合。这是根据圣经的宣布。在没有任何
东西支持之前,我们便相信圣经。因此,神客观真理的宣布就是一切属灵经历的起始点
,这与天主教不同。天主教没有什么属灵起始点,只谈撇弃罪恶,没有因信称义、耶稣
白白赐下救恩这个起始点。所以天主教强调很高的属灵经历,凡有这种经历的都是好事
,可以被接纳,于是也接纳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很大的危险。反之,基督教的起始点很
重要,理性及教义的基础很稳固,因此,要先有事实然后才有经验;先清楚教义,然后
才有相应的经历。基本上来说,基督教的属灵经历是先向后看,先问究竟神为我成就了
什么的事实。这在加尔文主义讲得很清楚。属灵经历的第一样,就是不要问有什么经验
,而是先问神为我成就了什么?就是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然后是马丁路德所说
的信心,就是满身罪污的人,神竟白白的赦免他,那种信心肯定的意思是向后回顾已成
的事实,和当下抉择张力中的肯定。相对来说,天主教则是向前看,经过探索、经验、
再向新的经验迈进,有发现的乐趣,但亦有无基础的危险。没有一种传统象基督教传统
般对圣经基础极度尊重,圣经教义一切以属灵经验为基础。有文学家分析过《天路历程
》的语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从圣经中抽出来,信徒的整个属灵成长就是由圣经的话语
所组成,每一句圣经的话语都成为他的经历。稳固的圣经基础就是基督教优越之处。
3.重视在行动(行为)上活出信仰
面对一位伟大的神,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表现出我们『与蒙召的恩相称』,这
是一种生活态度。基督教信仰所引伸出来的就是生活表现的态度。生活表现具体的情况
就是敬虔和圣洁,敬虔和圣洁就是彰显神的荣耀。基督教强调要做一个顺命的儿女,在
生活上很仔细地教导我们怎样生活。例如王明道先生甚至连信徒探朋友时,也提醒他们
要带手帕,很具体地教导信徒处世做人要合乎圣徒体统,有行为的指标。基督教比其他
传统有更积极的行动,那强烈的属灵战争感和迫切的末世观,两者合起来,就是要抢救
灵魂,改变罪恶的世界。信徒要作基督的精兵:一方面要见证神的伟大;另方面则要除
去世间的罪恶。
本仁约翰出狱后,继续写有关他的妻子及四个子女的故事,那是《天路历程》的第二部
分,描述的重点在于基督徒的团契。大家互助互爱是属灵生命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着
重教会生活和群体活动。因此,基督教灵修学是最具有行动表现的传统。其他传统如天
主教或东正教却带着神秘感(mystcal),退隐到独自一人与主同行便感满足。但是在基
督教,信徒不能独自完成属灵的经历,必须在群体中面对社会,有行为的表现。
二、弱点
1.容易倾向太理性(头脑)化
基督教的属灵传统虽然有很深厚的理性基础,有客观圣经的起始点,但是危机就在于停
留在起始点,停留在客观基础。客观基础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只有头脑,而没有经历。以
前在夏令会常常提到『不要单单听道,要行道』,表示危机就在于单单听道,只有脑袋
中的知识,却不实行出来。脑是用『知』,『行』是用具体的生活表现。真正好的基督
教传统也有生活的表现,但是遇上错误或危机的偏差,只用脑袋时,就会没有行为的表
现,而流于空谈。于属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单单听道,还要行道,更要经历道。行
道的危机就是表面化和虚伪化,这是三重的过程。天主教最集中强调经历道,而基督教
的危险则集中于听道。信徒听了一大堆道理,却没有在生命中表现出来。基督教只强调
那件事是怎样的事,应该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得到。例如传道人只会说
我们为什么要祈祷,因为我们需要祈祷,摩西、以利亚、耶稣、保罗等也要祈祷,我们
不祈祷就会软弱、会跌倒,不会得神的喜悦,然后便用祈祷结束。一切只有『为何』(wh
y),而没有『如何』(how),于是信徒对这些要做的事都不知所谓。危机传统就是说得眉
飞色舞,而实际上却没有经历,只有引述圣经而已,所以基督教的属灵经历较为贫乏。
天主教的危机在于太多经历,而基督教却没有生命的探索和发掘,只限于回顾事实。既
成为了事实的事,多说只会令人觉得不耐烦。
基督徒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发觉自己的不足、不配和无能,然后看见神的恩典愈来愈增加。但是如果只有前半部而没有后半部,就会令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我形象很低。基督教
所有的讲道都告诉我们有罪、无能,然后神给我们恩典。因此,基督教的经历令人不断
加深对认罪、悔改和神恩典的认识。如果牧师或传道人对此有深度的了解,他可以愈讲
愈深入;但是如果传道人没有深度或没有经历的话,则他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老生常
谈,结果我们会质疑什么才是属灵经历。我们会发觉『布道会』和『奋兴会』的内容相
差不远,所以后来总括称为『奋兴布道会』。其实两者应该不同,这表示其中出了乱子。要重复加深经验,除非很有深度和共识,才可以愈讲愈深,正如马丁路德般愈讲愈深
入。没有深度的则只是一线之差,重复又重复,属灵经历就等于表示自己软弱、无能和
不配。如果不能接受现实,自我形象更会因受损而低落。
其实基督徒有两种不同的喜乐。第一种是我看见自己不配、无用、满身罪污,接着有神
白白的恩典,于是带来接受礼物的喜乐和感恩的喜乐;第二种是天主教的不断挣扎,点
滴,获得成果满足的喜乐。这两种满足都是喜乐,但对于肤浅的人都会产生危险,如果
看得不够透彻,只知自己的软弱,只知自己的无能而察觉不到神的恩典,会带来低落的
自我形象。事实上,教会中有很多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均很脆弱,只知自己不配,却没
有接受礼物的喜乐。
2.容易以行为表现(道德主义)衡量属灵程度
基督教重视在行为、行动上活出信仰,但一旦以行为、行动作为属灵程度的指标,很容
易令人成为律法主义和规教主义,变得僵化、表面化和虚伪化。环视周围,我们会经常
发现这种情况。行为的表现如果缺乏经历很容易成为一项表面的指标。自清**开始,
当一个人缺乏内心谦卑、敬畏的实质,剩下的便只有外表的壳,这个壳是行事为人与蒙
召的恩相称及合圣徒体统的壳。壳是表面化的,所以容易出现表面化的要求,如不准这
、不准那,做完这些『不准』便是一个好基督徒,以致使人感觉基督徒没有自由。其实
,基督徒的福音是使人感觉有自由,而不是有一大串行为守则要去遵守。以一个信徒遵
守这些守则的程度去衡量他属灵的程度很危险,因为这会导致能够守的人便以为自己属
灵。漫画中的超人平日在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旦有事发生,他就会变成
超人。漫画讽刺基督徒也很如此。基督徒在平常的日子,星期一至星期六都行为不检,
极讨人厌,但在星期日来到教堂时,便人人都变成超人,这是很典型的讽刺。大家都在
星期日变成超人,但是大家都心中明白自己都不是超人,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不真
实,于是虚伪化成为相当大的危机。若这种要求形成压力,会将本身并没有这种素质的
人会努力争取,让自己去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若学不到便会受到压抑。清**之间有
很强的强制性,属灵伟人GeorgeWhitefield在他的日记中谈及他上礼拜堂时要穿华服
,又将没有穿华服的人驱赶出去。有一个孩童进入礼拜堂,看见每个人都低头祈祷,他
却仰望,于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马上俯首。他又在日记中强调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便不
是敬畏神。他认为敬畏神的人要穿华服、垂下头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并不是穿华服、垂
下头的人便等于是敬畏神的人。假如这两个逻辑被等同,那孩童便被压抑。待孩童长大
后,出来社会便会受到冲击,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在教会所学的并不现实,那是另一
个世界。教会只变成了一个简化了的世界,不能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3.排他性很强
在四个传统之中,基督教的排他性最强。在基督教的灵修中,信徒在整条天路都要战胜
那些错误。战斗性强的人遇到别人,便会先问对方是敌是友。以理性的信条来说,应该
有排他性,但经验却应该是多元性。例如科学的定律是排他性,手表受到地心吸力向下
跌,只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其他的答案。在信条上,耶稣是绝对的神,答案只有对错。
在信条中并没有中间路线,但经历却有多元性,喜欢橙或苹果都没有错,不能互相排斥。在属灵经历也是多元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人觉得主很浪漫,并没有问题。如
果一定要视神为我们的父亲,当然不能说与父亲浪漫。但是如果别人把神视为丈夫,与
神浪漫便没有批评之处。在属灵经历不同的体验中,应该有容纳性。即是说,在经历上
应该有多元性、容纳性;在教义上却应该有排他性。经历是讲情,教义是讲理。但基督
教的传统太过着重理,排他性很强,于是以理性来衡量情,容易判断别人的信仰错误,
指别人引用圣经不足,在忽略前因后果下,便肯定别人是错。基督教加上其战斗性和属
灵争战的意识,在未理清实情之前,便武断是撒旦的作为,容易视别人为异端,缺乏聆
听的态度。但其实在属灵的路途上,有时虽然彼此的见解不同,对方也不一定是敌人,
彼此可以是朋友。其实,对方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们需要学习这点胸襟。基督教的传统
过于着重教条、理性和战斗性,以致往往缺乏这种胸襟,去接受和聆听其他人。从这角
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因为排他性正是我们的弱点。
附录二问题解答(二)
1.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在信徒灵程成长当中有没有稍为纠正单一父亲的形象?
答:绝对有,可以补充父亲的形象的就是耶稣基督的形象。基督教传统强调圣父形象,
灵恩运动强调母亲的形象。基督耶稣可以补充两者之间的缺乏。基督耶稣是我们信仰的
核心;另一方面,又在属灵经历上补足与人的接近,所以耶稣与我们较为亲近。天主教
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实际到可以结婚;基督教则较有距离,认为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我
们是人,与他有一些差距,但是耶稣很具体是有血有肉、三十三年在世为人。在基督教
传统中经常说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与我们同行。但是,基督教与耶稣的关系仍然以
行为作为重点,以耶稣为榜样。榜样就是他做了什么,我们便跟着去做,这虽然是好,
但只停留在表现上。我们较少进入耶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内心世界的经历。天主教
则较为重视信徒和耶稣的关系,以第一身(firstperson)投入耶稣所处的情景中默想
它,看他在面对事情时内心的反应和自己是否相同。假如发觉反应不同,便受他反应的
冲击,以至内心价值的取舍、内心的感受不断透过投入耶稣生命历程当中的冲击,慢慢
地愈来愈接近耶稣的心境。天主教就是这样以第一身投人体会耶稣的心境。
基督教较为着重他做了些什么,着重他道德的表现(moreandmoreontheethical
side),然后就照学如仪。这样只能摸索到和耶稣关系的一部分,最精彩、最全面的则
不能达到了。『道成肉身』可以补足我们同神的差距,有差距不一定是错,有敬畏的心
也是好的,但是太过遥远,耶稣就会成为补足我们的接近性。近年来,很多作者都利用
耶稣来阐明其理论,除了极有份量的作家如史托德(JohnStott)的着作有圣经根据外
,其余的人,尤其是心理学家、辅导者,都是经常用人文主义来论述,只不过借耶稣的
例子一用而已。这不是对耶稣应有的态度。我们要真正研究耶稣,然后学习他,我们对
耶稣的认识仍很表面,只认识边缘的东西。除非我们深入属灵经历与耶稣同行一条路,
如《属灵操练》所言,一边行,一生行,一次又一次生命被耶稣转化,那么耶稣与你的
关系便实质了。
2.我们祈祷当中,称神为主过于称他为天父,往往一开口就『主呀!』这是否说神『主
人的形象』比『父的形象』在我们的灵修当中更强?
答:『主』在心态上更为崇高;『父』则较为亲切。如果称耶稣为主为父,成为口头禅
,是没有用处的。例如彼得看见异象,神要预备他向意大利人哥尼流传福音,在他饥饿
、魂游象外时,天上降下许多动物,按照犹太教的规条,有些可以吃,有些不可以吃,
他然后听见神的声音叫他取来吃,他说:『主啊!不可如此。』此语显然自相矛盾,因
为他既以神为主,就不可向主说『不可如此』,证明这只是他的惯用语。有时我们称呼
神为主,根本没有什么形象,所以分别不大。如果严肃来比较『主』和『父神』,则天
父较为亲切。当然,天主教以神为爱人显得更亲切。如果说『主人的形象』,他有崇高
、伟大的特色,所以要求我们顺命、敬畏,与上述的不会有冲突。
3.以耶稣为属灵经历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要体会耶稣内心的经历。由于圣经没有将耶稣
的内心经历详细记载,这样会否使我们过分想象呢?
答:答案是会有这样的危险。要减少危险,惟有对圣经背景、耶稣生平的客观研经下些
功夫。我们默想圣经之前要先懂得研经,如果望文生义,继续发挥想象力,则根本不需
要圣经,随时随地都可用任何事物来默想。尤其是主观投入,发挥想象力时,如果想象
的起始点错了,所得的结论就很可能会错。有一些中国教会就限于这种危机,那是很可
怕的。惟有对圣经有客观认识的基础,修好在默想前要做的功夫,查考原文解经书,清
楚明白该段经文的背景等,才可减低危机。举例说,尼哥底母夜访耶稣,他是代表宗教
上很有见识的人。但我仍会先查圣经字典,知道他的背景,是犹太人会堂的官,是宗教
的领袖。弄清楚以后,便从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晚上来找耶稣的角度去了解,等于滕
近辉牧师在晚上来到我家探访我,对我说:『温伟耀,我喜欢听你讲道。』我会在受宠
若惊之余,拿他的着作来请他签名,这会是我的反应。但耶稣却不然。其实当时耶稣只
是初出来传道,有一位地位这么高的宗教领袖来找他,称赞他的信息是从神而来,又和
他谈论重生。这种主观投入就是建基在对尼哥底母的地位和背景的了解。若非如此,我
们便不能投入,甚至会产生误解。妇女神学的角度——将圣经视为近东文献文化背景,
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当中所说神的观念都是以男性的投射说出来,甚至在耶稣时代,犹
太教的社团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无论耶稣、无论保罗的表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如
果我们撇开这种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圣经,我们无法否认圣经从旧约到新约,神的形象
都是较为男性、较为父亲,过于丈夫、母亲或知己。虽然圣经中也有提到神是母亲的形
象、或知己的形象,或是情侣的形象的描述,但如果以资料的主流来说,都是以父亲形
象为主。在四个形象中,父亲形象较为接近神的形象。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与神的关
系只有一种关系,我们可以透过其他人尝试了解与神的关系。每个关系在传统中都有其
美丽的发展。
圣经神学不可代替系统神学或灵修神学,圣经神学是按照圣经的资料组成,而得出答案。例如,圣经中说耶稣是绝对的神,其中的资料说耶稣绝对是完完全全的人,我们读到
这里便被卡住了,圣经不会解释绝对的神与绝对的人在生命里完全没有冲突。系统神学
不甘于停留在只知道这种资料,因为同时有人性又有神性,在一件事情要抉择时,意志
便出现冲突;意志不冲突时,或冲突时,便是人格**。要是意志不冲突时,那是耶稣
用神性的意志还是用人性的意志呢?是谁抢夺谁的意志呢?圣经并没有给予全面的答案。根据这基础建构上去的是用理性,理性要求一致,不矛盾(consistence)才满意。这
就是系统神学。系统神学是圣经神学再加上理性的整理,其结果不冲突圣经而且多过圣
经,如迦西墩信条、尼西亚信条,不是每一句也可在圣经找到的。同样理由,灵修神学
是在圣经神学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实践的经验。所以灵修神学在定义上、本质上都多过圣
经的资料,只要不互相冲突,是合法的。我们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好朋友,透过此种关系
大家很接近,只要和圣经的教训没有冲突,便可以发挥和采用。灵修神学就是从这里发
展出来。圣经中以夫妻恋爱形象来描述我们与神关系虽然不多,但只要圣经有的话,我
们便可以发挥。在资料上,父亲形象的资料较多,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将之发挥出更大的
教义,更大的灵修神学系统。正如圣经神学中,『神的形象』(ImageofGod)从旧约
至新约出现了不超过七句,但却成为了重要的教义,引伸出基督徒的人观、神观和道德
观。几乎有一半基督徒伦理考虑的抉择如环保、自杀、安乐死和堕胎等,都是说人是神
的形象所造。这就是灵修神学与圣经神学不同之处。
阅读提议
1.Ryken,Leland,WorldlySaints:ThePuritansasTheyReallywere.Grand
RapidsAcademicBooks,1986.尤其“OForeword”byJ.I.Packer(pp.ix-xii),
chs.11,12(pp.187—221)
2.Schaeffer,Francis,TrueSpirituality.Wheaton:TyndaleHousePublishers,
1971.
3.Lovelace,RichardC.“TheAnatomyofPuritanPiety:EnglishPuritan
DevotionalLiterature.”InChristianSpiritualityIII.EditedbyL.Dupre
andDonE.Saliers.NewYork:Crossroad,1989,PP·302—323.
第三部分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七章灵恩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和运动
(1)第二世纪中叶至第三世纪初的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着初期欧洲一带的教会。孟他奴主义的重要人物
孟他奴(Montanus)(第二世纪),其生平已无从稽考,只知他大约是第二世纪中叶时期
的人。他提出虽然圣经时代已经结束,但圣灵的恩赐和神迹并没有结束,于是产生出相
当接近今天的灵恩运动。后来着名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也曾参于过
这运动。当时重点的体验包括圣灵行神迹的恩赐、说预言和方言。孟他奴及他的跟随者
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绝对坚守圣经,甚至按字面地遵守。很多时灵恩运动都有
这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圣灵行神迹的恩赐,他们不单着重行神迹,也着重说预
言。他们分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会领袖,就是看他能否靠圣灵的恩赐说预言。预言的
内容大部分集中在耶稣基督快要降临,建立新的耶路撒冷这异象而言。孟他奴主义又相
信先有方言然后才有预言。孟他奴主义当时在教会中引起不少争论,跟随者众,但后来
受到的排斥也不少。到公元230年,他们终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被驱逐离开教会,从
此就结束了孟他奴主义。
中世纪至宗教改革期间,没有特别灵恩运动的教会,只有零星的灵恩经验,没有发展成
有规模的灵恩运动。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以马丁路德在德国改教,以及加尔文和慈运
理在瑞士改教为主。改教运动兴起时,很多人都相继摆脱天主教教义,独立成为新教。
在这过程中,除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带领的之外,也有很多独立人士带领改教。有些
改教人十相当激进,称为激进改教运动(RadicalReformation)。他们没有特别的系统
,较为着名的有重洗派(Anabaptism),这个派别在仪式上强调重洗。在重洗派中,又
有几个不同的派系,当中有些相当激烈,强调灵的释放,强调在聚会时没有形式,又强
调完全按照圣经所教导初期教会的生活模式。当中亦不乏少部分强调超自然工作、神迹
、以及圣灵的大能如火一样的人,这是激进改教运动中少类的情况。但这类教派也许是
因为跟随的人不多,或是被主流教会或天主教以军事武力所**而很快复归平静。
(2)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ClassicalPentecostalism)
真正的灵恩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造成一个又—个的浪潮,分别称为第一波、第二波和
第三波。第一波和第二波都是起自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初首先有五旬节运动(Class
icalPentecostalism),主要人物有:
a.柏咸(CharlesParham,1873-1929)
他于一九零零年在美国建立了一间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BibleCollege)。他教授
学生时强调圣灵的工作,要求学生及随员接受『灵洗』,意即一个人单单经历重生是不
足够的,根据使徒行传还要按手,接受圣灵的充满,于是有说方言的经历,这些属灵的
经历是必须要经历过的,称为第二次祝福(SecondBlessing)。第一次祝福是重生;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祝福,藉着按手被圣灵充满。除了灵冼之外,还要有表现,讲方言就
是核心的表现。所有人都要懂得讲方言,不会讲方言的人纵然不至于被视为未信,也会
被视为次一等的基督徒。方言以外,还有医病、赶鬼和激进的敬拜。因此,受到当时很
多教会的排斥。
b.西摩(WilliamSeymour,1870-1923)
第二代的领导人是黑人西摩,他按照柏咸的观点,去到洛杉矶发展,在亚苏撒街(Azusa
Street)建立了教会,很多人得到复兴,在这里聚会。既引起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
人赞成。当时吸引了很多属于大宗派的人加入他们,因而和主流教会产生很大的冲突,
不被一般的主流教派容纳。后来,他们便慢慢地复归于平静。现在的五旬节会都是在那
个时候开始,不过现在的五旬节会虽然仍有讲方言,但已没有当年炽热的做法。
(3)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Movement)
第二波是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亦称之为『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重要人物是班纳德(DennisBennett)。他是一有领导力和能言善辩的人。他在195
9至1960年之间在加洲的圣马可建立了一间圣马可长老会堂(St.Mark-sEpiscopal
Church)。当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牧师,但慢慢地他经历了灵恩,开始讲属灵的恩赐,
跟着教会中有七十多人不约而同地经验到讲方言、讲预言的属灵恩赐。其中有些人出乎
意料之外地突然有这种恩赐,他们都十分惊奇,于是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经验和整个
运动发展的热潮可在他的经典着作《早晨九点钟》(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
看到。他的另—本着作《圣灵与你》(TheHolySpiritandyou)有系统地讨论灵恩
运动的问题,如医治、方言、预言、神迹、死人复活和祷告等灵恩运动经常遇到的问题
,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他们不单影响了美国,而且由于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亚洲
,更影响至第三世界,成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很多国家教会的动力。第三世界教会的
复兴,都是透过灵恩运动影响带来的结果。灵恩运动也影响到校园,跟着的余波就是耶
稣运动(JesusMovement),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圣灵的神迹、方言。
他们和之前的灵恩运动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抢羊自行建守教会,而是鼓励有灵恩经验
的人留在自己的教会中,在所属的教会做更新的工作,所以没有战斗性,给人更加好感。例如在英国,他们强调留在圣公会中,如DavidBoson有这个背景,但是一生也保留
圣公会的会籍,同时牧养圣公会的教会,但是却用灵恩的敬拜方式和经验来使教会弟兄
姊妹的生命火热起来。
(4)八十年代至今的『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
第三波始于八十年代,核心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德华特(Peter
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这三位人士很有关系。第三波的核心起始点在加利
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初的起始点,其实不是福乐神学院(FullerSeminary),而是
温约翰。温约翰本身是贵格会(Cracker)一间教会的牧师。在他的见证作品中,提到他
在1977第一次经历被圣灵充满。按照他自己的看法,他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神带他一
步步经历到圣灵充满。他被圣灵充满后发觉整个教会的弟兄姊妹每一个均与以前不同,
充满生气。此后,聚会人数不断增加。到1982年,教会正式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
ineyardChristianFellowship)。匍萄园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
当然涉及到在洛杉矶的福乐神学院,这是一所世界宣教学院(SchoolofWorld
Mission),由华特(PeterWagner)担任院长。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着有《圣
灵第三波》(TheThirdWaveofTheHolySpirit)。学院在1982年开展了『神迹奇事
与教会增长』(MC510)的课程,内容是讨论历代教会增长与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之间的关
系。他看出二者很有关系,每逢教会增长快的时候,都是来自很多神迹奇事,或是带来
很多神迹奇事,是圣灵的工作。在这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他邀请了温约翰参于教授。更
重要的不是他教授这个课程,而是在课程完结后的实习时间,实习神迹奇事的经验。在
这时候就开始了医治,圣灵恩赐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们首先是用知识的言
语,看到在他们当中有某人的心灵或身体某部分有病痛,于是向当中的人求证。病人走
出来之后,便为他们按手祈祷,跟着便会有神迹的医治,见证了神迹奇事。来自世界各
地参加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认为神迹奇事不单在言语上或是书本的讨论,而是可以在每
天经历得到,于是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在教会里的事奉,带来第三波的浪潮。第三波不
单停留在美国,更是横扫全球,香港在90年代也受到影响。
第三波的重点体验主要有三方面:
a.权能医治(Powerhealing)——透过祈祷医病,例如凭神迹医治长短脚、绝症和关
节炎等不同疾病。
b.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透过神迹奇事将人带向福音,在传福音的过程中
连带着神迹奇事,彰显神的权能,特别是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例如用赶鬼或超自然的力
量令人抑服,然后使人归信基督。
c.敬拜更新——温约翰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位作曲家,有音乐天份,
写作了不少诗歌。他许多普遍受人欢迎的诗歌均是在这时写成。透过音乐和在崇拜里的
释放、动作和身体的投入,产生出敬拜更新的热诚。2.祈祷医病
在历史中,以圣灵恩赐为主调的就是上述所提的几个运动。除此以外,个别信徒或小群
体透过祈祷医病、赶鬼、超自然灵界斗争,行神迹等情况,从初期教会至现在都有零零
星星地出现。至18至19世纪的大复兴运动,在美国和英国各处都经常出现赶鬼、医病和
神迹等事。另一方面,宣教士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去到蛮方或落后的部族宣教,他们所
行的神迹奇事特别多。本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那里之后也自然有这些恩赐。
曾有一位从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菲律宾很落后的部族传福音。有一天,有些
族人带来一头死了的牛来求医治,表示他们没有牛就不能耕田,生活十分困苦。他看见
全村的人都来了,此时宣教士受到很大的考验。他若拒绝族人,以后便再难向族人传福
音,他突然充满了信心,就按手祈祷使牛复活。他说完这番话之后,内心十分颤抖,但
是在形势所迫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地求神医好那头牛。他从未有追求过灵恩经验,但
在有需要的形势下,神便赐给他。不过这次之后,他就再没有经历类似的经验。从教会
历史的角度来看,零星的医病、赶鬼、神迹奇事在教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中断过。教会历
史上的伟人如宣道会创办入宣信博士、浸信会的司布真、甚至马丁路德也曾有祈祷医病
、行神迹等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灵恩运动有几个大时期的表现,然而,当代的代表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
得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等,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陈述,在此
不再重复。当然现今在英国、欧亚也有其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赘述了。
第八章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母亲的形象
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
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
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
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
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
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
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
同,父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
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
,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
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
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
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
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
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
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
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
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
,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
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
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
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
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
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
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
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
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
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
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
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
神的大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
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
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
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
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
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
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
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
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
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
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
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
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
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
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
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Youare
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
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
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
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
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youalwaysfillmyheart”
,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ting”,为我们争战,**撒
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
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
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
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
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
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
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温伟耀: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三)
二、灵恩运动的分析
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
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
(1)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
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
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
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
纯感性的感觉,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
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
(2)相异
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
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
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
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
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
路。
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
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
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
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
所走的路。所以天主**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
与世无争。
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
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
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
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
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
,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
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
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
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
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
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
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
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
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
c.需要的时间不同
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
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
,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
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
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
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会
,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Michel
Green,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年,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
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
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
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
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
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
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
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
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
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
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
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
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
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
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
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对自己抉择的咒诅
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
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
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
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
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
(1)经历神的权能(Power)
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
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
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
神绝对的能力。
b.相异
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
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
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直接经
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
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
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
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
(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
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
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
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
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
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
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
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需要与他持续
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
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
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
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
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
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
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
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
常危险的。浇糖康魇袅檎秸衔袅檎秸侨龅腹叛龊鸵于死疵曰笮盘剑?是象灵恩运动那样强调鬼附的情形。所以基督教会觉得灵恩运动很象自己,但又与自己
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
感。
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
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
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
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
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
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
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
,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
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
,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
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
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
时表示要信主。
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
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
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
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
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都是结合
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
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
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
(2)经历神的能力
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
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
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
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
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
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自己无
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
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
第九章灵恩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灵性复兴、与神联合的捷径
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人的欢迎,是由于它提供快速的捷径。它透过感性的敬
拜经验去体验圣灵超自然震撼的能力。许多信主十多年仍不求甚解的弟兄姊妹,只是每
年一次、或每逢特别节日才上教堂,但是一旦去过这些众会,不足一个星期,生命便有
很大的改变,竟然隔天便上礼拜堂一次,人生方向也开始改变。这种聚会可以在半小时
内给予信徒数十年来也得不着的经历。由于有完全浑然忘我情感投入的高峰经验,再加
上经历神超自然能力的经验,就成为很强而有力的经验。结果使信徒将神重新放回生命
的核心。因此,神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对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成为他生命的核
心。因此,灵恩运动可以带来很快的灵性复兴。
2.全人投入、具感性内涵的敬拜更新
近数百年的敬拜慢慢走向形式化,而灵恩运动的敬拜却成为很清新的空气,将全人投入
和感性两样已经失落的艺术放回敬拜中。其实,敬拜应该是全人投入,全心全意地爱主。敬拜不是用脑袋去听道、去听说教,而是一种情的投入。传统的敬拜模式是用脑的敬
拜,信徒的身体不会动,在唱诗时并不投入,甚至不知自己在唱什么。全人投入就是透
过身体动作的配合,如举手、向上仰望、脆拜等,令整个人完全浑然忘我。相对于灵恩
派的崇拜,传统的敬拜模式却缺乏这个内涵。
3.对灵界的真实和能力的深刻体验
纵然我们批评灵恩运动走向极端,但是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及真实感却无人能及。其
实,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熟悉圣灵,三位一体中,我们应该最熟悉圣灵,因为耶稣升天之
前,他曾提过会差派圣灵代替他在地上的工作,让圣灵不断的在我们心中作我们的保惠
师(councilor)。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也提到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随从肉体和随从
圣灵两者平衡,不是随从肉体,便是随从圣灵。平衡的对比表示如果肉体对我们来说是
真实的话,圣灵也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反观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只有经历肉体的真实
,却经历不到圣灵的真实。肉体的引诱象磁石般吸引着信徒,但信徒却没有经历圣灵同
样大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保罗提出最后靠着圣灵治死
肉体的恶行,圣灵的力量比肉体的更大。我们从圣经中认识这真理,但是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信徒对圣灵敏锐的体验比我们深刻,随口可以说出很多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
不是灵恩派的人也有圣灵的经历,只不过不是超自然的经验,但是一般基督徒实在不能
与他们相比。他们所经历到的邪灵或圣灵均比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我们在思想上相信有
邪灵,在神学上也相信有邪灵,但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的权能医治不单医治内心,也
医治身体。当我们的身体患病,我们会去找医生;心灵有毛病时会去找辅导员,心灵严
重时则找精神学家。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寻找圣灵的帮助,只相信神
会透过医生或心理学家来帮助我们。我们会祈祷,但并不真实相信圣灵会在这时候帮助
我们。
二、弱点
1.属灵『捷径』的危机
灵恩运动的好处是捷径,但是捷径也是它的危机。我对属灵成长是否有捷径有所保留。
灵恩运动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两种炽热的经验上,但是,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一生
之中会经历起伏,有部分在山顶,而大部分在平原或深谷。先谈平原问题,信徒会有一
种错觉,以为有了高峰经验以后便会一直停留在高峰的经验,没想到有一天会掉落平原。一个人的高峰经验不等于他属灵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属灵的成长等于身体里面慢慢的
变化。例如一个人服食了兴奋剂,在比赛中跑到第一名,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很
了得。但是,突然有了高峰经验,并不等于生命有完全彻底的成熟,也不是可以恒常保
持这种高峰的状态。他的意志并没有增加,与以前一样,仍有犯罪的可能。他上了高峰
之后,却忘记自己还有平原,以为整个人的属灵质素已经成长,满脑子充满着高峰的经
验,人似乎很属灵,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人替人按手医病、行神
迹,但他本人还有毒瘾未清。他一边替人医病,一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
命,可解释美国灵恩电视布道家会犯下惊人罪行——**、勒索——的原因。他们在电视布
道时声泪俱下,说方言,赞美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他在那
一刹以为自己的灵性很高,却忽略了自己仍要返回平原,到他返回平原之后,生命并没
有改变。因此,有特殊高峰的经验,并不等于生命已有改变。若不彻底多下工夫,慢慢
地将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聆听神的声音,培养安静的心境的话,与神的关系始终是跳
跃的关系,并不真实。
2.能力的诱惑
『能力』可以充满魅力,也可以带来危险。能力永远都会带来危机,有很大的引诱。能
力的危机就是当人上到高峰时经历到能力,能力就会慢慢成为主角。人很自然会向往『
神的能力』多于『神自己』的主权。信徒既经验过神的能力,慢慢会觉得神的超自然能
力极具震憾性,因而想再经验,于是便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经验。到这个时候,神本
身对信徒来说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哲学角度来看,这时信徒不是与神的爱交流(I-thou),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的能力(I-it)。当我信主两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自己
在家中祈祷,祈祷至最甜蜜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来,我觉得电话声打扰了我和神亲密
的交通。我不想接听,于是心中涌起一阵冲动,命令电话声停止,电话声真的马上停止。这种经验令自己很得意,突然觉得自己所信的神很真实。一星期后,我又在家中祈祷
,电话又在我祈祷的时候响起来,但是这次我再三命令电话声停止都无效,当时我那种
挫败感很强。这时,我已迫使自己走向一条窄路——需要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神自己。
其实,神自己有主权,我们只是他的仆人,他有权决定是否赋予我们能力。他要电话停
,电话就停;他不要电话停,电话就不会停。神是否赋予超自然的能力,由神自己决定
,因为他才是主宰。但是,当我们经验过能力之后,便很容易被能力吸引而忘记神。有
些教会训练信徒说方言,声言可在两个月毕业,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圣灵不是我们所能
控制。神才是主,我们不是主,神有权赋予或不赋予我们能力。倘若我们强迫自己说方
言,强行要练习到可以说方言,那就不是神所赋予的方言了。如果我们强行要能力,在
神以外,还有很多来源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例如撒但,它会按我们所求的给予我们能力
,到时我们所得到的能力就不是从神而来。因此,灵恩运动会转向邪灵的危机正在于此。虽然不是全部的灵恩派都是这样,但是能力的引诱很大,当信徒失足时便会去到另外
的能力,到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人不能接受自己无能,不知道神才是主时,就不能
忍受能力的诱惑。基督教知道人的无能和不配,这是灵恩运动所缺乏的。
3.过分膨胀圣灵能力的教义
(1)对组织、客观教义的不耐烦
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是它们的长处;但是过分强调圣灵教义到失去平衡的地步,就是
它们危险的地方。教义最重要的是令我们得到信仰的平衡,灵恩运动的魅力就是因为它
过分膨胀一个教义。历代以来,那些小群教会或激进运动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过分膨胀
一个教义,膨胀地方教会,膨胀团契生活,过分膨胀灵的能力,控诉主流教会不冷不熟
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危险,那膨胀的教义能在一时间吸引信徒,但不平衡的教义会产
生很多后遗症。例如灵恩运动强调灵的释放自由,就会倾向对教会的组织、程序、客观
教义不耐烦,以致不能在平衡、平淡的经历中重新开始。
(2)权威领导
要维系一间教会决不能没有组织,愈是以为自己没有组织的教会,愈是人治的教会,领
袖就是它们的组织。不论是领袖或是会众都面对着危机:领袖面对着能力引诱的危机,
不能在众人面前失败,于是千方百计也要强求能力;会众靠一个人来维系信仰时,会用
自己的经验认同领袖的经历,当领袖失败时,教会便会相应崩溃。若果另外一位领袖的
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不同时,教会也会**。因此,这些教会的结果往往变成**,对立
和斗争,使我们更加伤心。这都是灵恩教会所带来危险的情况。
第四部分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十章东正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
东正教其实是基督教一个很长的传统,有其相当独特的属灵操练。东正教的传统距离很
远,从地域而言,东正教的起始点和罗马天主教一样,都是由保罗在欧洲传道之后发展
而来。约在第二、三世纪已有基督徒分散在叙利亚、北非、意大利、欧洲及地中海沿岸
的范围,后来教会的核心停留在意大利的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但仍有些基督徒散居
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一带。慢慢发展至第四、五世纪,由于在地域上距离太远,西边的教
会开始以罗马为核心,而东边的信徒则在现今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现代称为伊斯坦堡)慢慢形成另一个政治和宗教中心,成为东正教(东方教会)核心的地方。此后,基督
教慢慢进行双线发展。到第七、八世纪的时候,欧洲普遍受到蛮族入侵,罗马陷落,进
入由蛮族统治的黑暗时期,直至公元一千年后才重新恢复中世纪的文化。在黑暗时代,
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东方教会并没有受蛮族入侵的影响,反而能够发展一个蓬勃的教
会历史。直至中东穆罕默德的回教势力兴起,才对它构成威胁。所以,东正教教会基本
上是由第四、五世纪,亦即初期教父一样的传统,在东方的叙利亚以至土耳其一带发展。直至公元后第十四世纪,由于回教的入侵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基本上东正教的教会
算是结束。由第十五世纪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Byzantine)结束,其传统及信仰散
布在回教势力以外的地方:北上至当时的俄国(现代的独联体国家);西移至东欧和罗
马尼亚;南下至希腊的岛屿。因此,东正教从第十五世纪开始,逐渐变成俄国东正教或
希腊东正教,因为教会延伸至这些地方。
由于地域相差甚远,加上东正教信徒的宣教热诚不大,他们所用的文字如东欧、希腊、
俄国等文字都不是我们所熟识,而且很少东正教的文献被翻译成英文。直到二十世纪才
开始有学者尝试将东正教的文献翻译成英文,我们才开始明白原来东正教有如此深厚的
神学传统和深厚的灵修学传统。
二、主要流派
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可分为五个重要的阶段:
1.旷野教父(或称沙漠教父,desertFathers)
第一个阶段最初期可追朔到与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一样,就是第四世纪和第五世纪的旷
野教父(沙漠教父)。根据今日的东正教灵修学传统,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
(1)EvagriusPonticus(c.345-399)
EvagriusPonticus大概是第四世纪的人物,他的着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其中有一本影响
相当深远的名为《在祷告中》(OnPrayer)。
(2)Pseudo-Macarius
另一位自称为Macarius的人,相信只是一个假名,是第五世纪的人物。我们相信历史上
的Macarius没有着作过《讲道集》(Homilies)一书,所以这位Macarius可能只是托名
着作这本书,因而他被称为Pseudo-Macarius。《讲道集》是一本探讨祈祷的书。
这两位教父均探讨人在独处时祈祷的经验,喜欢用智慧的方式,如谚语写作。
在EvagriusPonticus祈祷的作品中,可见他是教会历史上将属灵经历分为层级的第一人
,其分法与罗马天主教的略有不同。罗马天主教将属灵经历分为洗净罪恶、被神吸引及
与主联合三个步骤。EvagriusPonticus的体验则不同,他的第一个步骤是将一切欲望截
断(passionless),没有世间欲望缠扰。第二步是静观(NaturalContemplation),乃
是透过观看宇宙万物,默想天上超自然的万物来了解神,这与圣方济的路线相似。第三
步是直接看见神(visionofGod)。神本来就不可以用肉眼看见,甚至不可以用推理
来看见。直接看见是在一种神秘状态下将我们的思想完全倒空,将神吸纳在我们的生命
中,完全占据我们的生命时,我们自己在直觉当中,在完全没有思念的状态下与神联合。他所了解的神是绝对的,好象是一道极强的光,可以令人眼瞎。在这状态中,人虽然
瞎眼,却可以看见神,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EvagriusPonticus的重点是透过理智上与
感情上的放下,然后把生命炼净至完全没有任何杂质,让神在异象中和我们相遇。
在Macarius的《讲道集》中,阐述的重点却在另一方面。Macarius较为着实,他的作品
重点指出我们在祷告中要用我们的『心』,当然这个心不单是指我们的肉心,也不是单
单指情感上的心,而是代表整个人全部的中心。所以祷告时不是单单用头脑祈祷,也不是
单单用身体祈祷,而是整个人的心、身、灵完全投入,这是用心的祷告。这在历史上成
为日后属灵经历发展的基础。
2.Pseudo-DionysiustheAreopagite(五世纪末)
有一个名叫丢尼修(Dionysius)的神秘人物,自称为“DionysiustheAreopagite”,
那是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保罗去到雅典传道,提及未知之神时,有些人在保罗讲到复活
时便离开。圣经记载有两个人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而且信了主,其中一人就是丢尼修
(DionysiustheAreopagite)。这位人士自称就是圣经中的丢尼修,但是我们从历史
的判断,可以肯定这位人士一定不是圣经中的丢尼修,所以我们称他为“Pseudo-Dionys
iustheAreopagite”。他有几本着作,其中一本相当重要的作品是《密契神学》(Mys
ticalTheology),论及我们要用理智来明白神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又不能不用理智作
为起始点。于是要明白神的路要从理性起始,尝试去描述神、理解神、形容神,但是当
我们愈来愈想了解神时,就会发觉我们的理智愈来愈不够用。我们慢慢发觉愈要了解神
,便愈要将我们的理智完全放下。最后,到我们完全放下理性、超过理性时,就能够从
直觉去了解神。东正教相当着重直觉、超语言,在完全超乎人的神秘状态中与神接触。
我们称之为”apophatictheology”,这是一条否定的进路。即是说我们不能从正面谈
及神。我们说『神是爱』,作为起始点这话是对的,但是想深一层,神并不是人间所了
解的『爱』这个字的意义。神的爱必定超过我们的爱。当我们说『神是爱』的时候,我
们便联想起人世间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的爱,用这种爱来类比神的爱。但是,神的爱
并非等于这样的爱,而是超过这样的爱。所以要描述神自己的爱时,我们要说『神是爱
』但是『神又不是爱』。神是爱,但是他并非我们所了解的爱;神是『父亲』,是天父
,但又不是我们所了解的『父亲』。换句话说,每讲一句正面说话的时候,便要说一句
负面的说话去破除自己。这样,我们发觉我们不能描述神。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描述神
,只能说神『不是』什么。那么,我们便不能用语言、思想、理性去了解神,只能凭直
觉与神亲自接触时,才发觉神原来如此,却又不能描述出来。这是一种吊诡的方法。这
牵涉到我们将来看他们如何与神接触时,整个东正教的传统。他们最重要的灵修核心观
念,就是与神接触必定是超语言,以及用眼,因此,圣像(icon)就无须用语言,只是
用眼看便行了。这是他们的特色。
3.拜占庭帝国(Byzantine)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包括:
a.第七世纪的JohnClimacus一生中只着作过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东正教灵修学
的经典,那就是《属灵提升的梯级》(TheladderofDivineAscent)。他提到属灵的
梯级有三十级,不过这些梯级有起有伏,起始点是摆脱人的欲里、人的了解和人的思想
,到最后的四级是宁静状态,意即思想停顿(Stilless),神就在那儿与我们不能言传
地同在,表达出愈上梯级,人的了解、认知和理性则愈来愈少。
b.MaximustheConfessor(c.580-662)他的代表作是《第一和第二世纪的爱》(Firs
tandSecondCenturylove)。
c.SymeontheNewTheologian(c.949-1022),他是在离世之后被后人封为新神学
家。当时『神学家』是尊重的称号,只有初期的教父才配有此称号。由于他实在了不起
,所以才有资格被称为『神学家』,但是要把他与初期教父分辨出来,所以称他为『新
神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heticalDiscourses)。
以上两位是神学家,也是灵修学家。灵修学(Spirituality)与神学(Theology)采用
了两种不同的取向,灵修学用经验,神学用理性,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要是神学与灵
修学最完美的结合,可算是东正教。东正教一开始便肯定一个重要的方向,指出那些不
懂得祈祷的人不能成为神学家。神学家就是认识神的人,就是那些懂得祷告的人。所以E
vagariusPonticus说过:『不懂得祈祷的人不是神学家。』(Whoisthe
theologian。HThetheologianisamanwhopray.)慢慢发展出所有问题都与属灵
经历连结起来。例如在祈祷时如何与三位一体的神对话?在这祈祷的经历中,结构出三
位一体的教义。甚至在西方的传统中也没有这么好的观念。他们是相当出色的神学家,
也是相当有深度的属灵修学家。他们的重点产生了多个矛盾:在他们以前的人认为与神
联合是在不能言传的、直觉的情态下与神联合。即是说神是无限的高超,远超过我们理
智所能了解,远超过我们所能明白,远超过我们所能形容。所以我们与神联合究竟是怎
样的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我们与神联合是我们与他接近,一方面神是那么高超,
另方面我们要与他联合,两者间产生一个冲突。我们与神联合时,与他的距离很近;但
是神又那么高超,我们怎可以与他联合呢?这是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神观的桥梁:天主
教的很近但不够高超;而东正教的高超但不够近。东正教的既要高超又要近,于是产生
出很有趣的神学和灵修学的了解,他们从两个角度去看神的本质(essence)和神的能力
(energy)。他们结合着很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可以与神联合?
(2)重点体验
到了十一世纪,在东正教传统中慢慢蕴酿出一种很重要的灵修操练方法,就是『耶稣祷
文』(JesusPrayer)的心祷(prayerOftheheart),这是一句很短的祈祷文,
透过不断的重复,将人的属灵生命不断提升。这篇『耶稣祷文』是由四节组成,内容是
『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
God,Havemercyonme,Asinner.)第四、五世纪的教父也有教导我们祷告不需要长
,特别当我们在紧张、危急的关头,或是在撒但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已没有精力去思
想如何建构一篇祷文,这时只要在心中求告主说:『主啊!救我!』就行了。当我们呼喊
耶稣基督的名字时,耶稣基督就会临到施下能力。当我们呼唤耶稣的名字时,能力就会
从耶稣那里临到我们。于是慢慢蕴酿出一个观念,我们需要短的祷文。到十一世纪,终
于出现了『耶稣祷文』,内容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成
为东正教灵修学祷告的核心。
4.GregoryPalamas(c.1296-1359)
GregoryPalamas是十四世纪拜占庭帝国结束前夕之人物,着有《三位一体》(Triads)。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东正教近一千年以来零零碎碎灵修的发展总结起来。他可说是东方教
会的多马·阿奎那(ThomasAquinas),将以往的观点归纳成非常精彩的看法,他的观
点并不新颖,但却整合了这些观念。他讨论的重点是寂静主义(Hesychasm),意思是
指寂静、完全的宁静、没有任何的搅扰。这描述到一个人要与神联合时,必须进入到一
个完全宁静、无念、无思想、无语言的境界。神就是在这里与人联合。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是要重复念诵『稣祷文』,将属灵生命提升到可以将『耶稣祷文』转化成为内在生
命的一部分的地步时,就能达到这种境界。他全面讨论此问题,成为东正教灵修学中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
5.俄国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
东正教在拜占庭土耳其的地方结束之后,它的思想去到希腊和俄国,发展最大的当然是
俄国的灵修传统。俄国有很有深度的灵修传统,只不过由于很少俄国东正教的文献被翻
译成英文或中文,以致我们很少机会接触得到。由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俄国灵修学传
统的代表人物TheophantheRechuse(c.1815-1894),着有很多关于祈祷的作品,后
来被编辑成《祷告的艺术》(TheArtofPrayer),这是一本最有深度有关祈祷的书之
一,内容不单提到『耶稣祷文』,而且讨论到如何由思考的祷告进入到心的祷告,这是
一本十分重要的着作。另有一本《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c.
1865),在十九世纪出版时震憾了整个俄国,内容讲及一个没有学识的平信徒如何学习
去亲近神。他遇到一个**,这**教他用『耶稣祷文』,所以这本书有大部分都是描
述他如何去操练『耶稣祷文』,操练至极高的境界。一个没有学识的普通人,透过操练
『耶稣祷文』竟然成为属灵生命象西方的罗伦斯弟兄(BrotherLawrence)般的与主同
行,与主同在,与主不能分开的情况。自此以后,吸引起大家对『耶稣祷文』的兴趣,
于是这本书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俄国。到二十世纪,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可说是
很具体地描述『耶稣祷文』的实践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套书《对神荣美的爱
》(Philokalia)是一套文集,内容将历代以来东正教重要人物所写的灵修深度经历辑
录成书,在十八世纪末开始被编辑时已成为重要文献,是了解东正教灵属传统不可不读
的书。
三、当代的重要人物
在二十世纪论述东正教灵修学的代表人物有三位,他们每一本作品都很有价值。如果我
们要了解东正教的灵修学,就必须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位是GeorgeA.Maloney,他的着作很丰富;另一位是JohnMeyendorff,他的着作较
为学术性,但也有数本有关灵修学的作品,简单而清楚地介绍了东正教的灵修学;第三
位是KallistosWare,他在未转信东正教之前名叫TimothyWare,是英国牛津大学很有
学问的学者。他的着作虽然简单,但很有深度,尤其是那本《东正教之道》(The
OrthodoxWay)探讨很多灵修的问题。
第十一章东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知己的形象
东正教的属灵体验如果要用人世间深切的关系来比较的话,可以用知己的关系来表达。
知己的关系很密切,可以是同性的知己,完全不牵涉到**的关系,而是用知心、互相了
解、心与心的情谊去联系。知心的朋友无须多交谈,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每每在最
需要时候,对方便会出现。他是一个衷心要令你享受的人,在他身上永远都有可以学习
的地方,他代表着智慧的化身。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一个理想知己朋友所向往的特质。在人生的旅程中,一个有高超智慧与我们同行的人,时常能给我们生命的火花和提升
我们。当我们与他交谈后,整个人的生命都会有所得着,使我们的人生观有所改变。
知己的另一个特色是会令我们不断想去了解他。知己朋友之间的乐趣就是在于我们不断
去探索他、认识他、发现他的兴趣。我有一位相识了二十多年的朋友,以为自己对他很
了解,但是当他突然做出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时,我才发觉自己不了解他。在许多
人都误会他时,我会为他辩护,但同时我的内心也会质疑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在我与他
交谈后,才发现他背后的真正原因。在这些过程中,知己朋友之间就是透过不断的发现
去了解对方,从而寻找出朋友之间的意义。形容最高峰的知己朋友的形容词就是『尽在
不言中』。这可以说是心与心相应,是超语言的关系。男性的知己朋友只需三言两语便
可以彼此了解。从这角度来了解,可见东正教的特色。东正教的神是完全不可测、不可
描述、极高超、充满智慧,但不断吸引我们去了解他、发现他。当我们发现更多时,才
发觉我们对他的认识并非完全是真的,不能完全地表达,于是我们会渴望再爬高一些。
然而,愈发现得多,便愈发觉自己用尽所有的语言、方法和慨念都不能了解他。最后,
到与他最了解时,就是到达一切语言都不能表达的境界,这就是『尽在不言中』的关系。
二、东正教灵修学的两个最主要属灵体验
东正教属灵的体验有两个核心:
1.心祷(theprayeroftheheart)
心祷就是用心的祷告。所谓『心祷』也就是『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
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
sinner.)东正教的起始当然是用希腊文。在这里,何谓『心的祷告』呢?
(1)五重的祷告境界
TheophantheRecluse指出我们有五重祷告的境界:
a.咀唇的祷告(oralPrayer);
b.用思考的祷告(prayerofmind);
c.用思考及入心的祷告(mind-in-heartprayer):同时有理亦有情托住的祷告。说:
『求神赦免我』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是求神的赦免,但并不等于有情托住。从心底里
发出渴求说:『神啊!求珑赦免我!』这种感受就是『用思考及人心的祷告』。
d.直觉的心祷(prayerofheart):思考愈来愈少,到情先过理的地步。即是说里面的
情与神的关系强烈到一个地步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在一刹那间,情比理更多,因为管
理智的脑无法表达情直接的感受,这就是直觉的心祷。
c.不住的祷告(unceasingcontemplativeprayer):有些灵恩人士说方言到了感情澎
湃的地步时,发觉一生中所学的字眼都不能表达得到,于是用一些自己所不能了解的字眼
来表达。这就是一种直觉、完全超理智的祷告。即是到达直觉祷告的境界,然后不住的
祷告。
『耶稣祷文』的实践就是对照五重祷告境界发展出来的。
a.咀唇的祷告:在『耶稣祷文』中就是大声念诵祷文。不断重复的念诵:『主耶稣基督
,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按照《东正信徒朝圣记》的操练,开始时**
吩咐信徒每天念三千次;一星期后,发觉开始入心的时候,便要念六千次;再过一星期
后,便增加至念一万二千次。几乎每天清早起来便要开始念诵,一直念到晚上。甚至连
嘴唇也开始麻痹。在我看来,这样未免太过苦修了。起初念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所念的
是什么,但是慢慢便开始进入第二个境界。
b.进入第二个境界后,一边念便一边明白所念的字眼。『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我
们说话的对象是耶稣基督,他是『神的儿子』,是最伟大的一位。请他做什么?就是请
他『开恩可怜我,我这个犯罪的人』。在整个祷告的内容,包含了赞美神、耶稣基督的
名字;高举神,谦卑自己的态度;以及承认自己是犯罪这个事实。这就是用思考的祷告。
c.到第三个阶段,开始不单是理性上知道这三个内容,而且慢慢有相应的感受出来。当
某些字眼打进我们的感受时,会有强而谦卑的感觉出来,那不是理智的理论,而是感受
,感受到自己有罪、软弱和不配。
d.『祷文』充满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到祷文已念到十分稔熟时,感情澎涨到一个地步
,不再需要有理智,对神的赞叹、呼求、自己的谦卑、认罪等经历已经完全充满了整个
人。这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纯粹用心使整个内心世界涌出内心的说话。这时,根本无
需考虑祷文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已经太熟了。根据《东正信徒朝圣记》的记载,信徒到
达不能停止念诵的地步,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走路、或间谈时都在念诵祷文,经文
已经在心灵中成为一种背景(background)。甚至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在睡觉、造梦时都
在念诵祷文,到天亮时自己被祈祷文吵醒。意思是说这时已不是他念诵祷文,而是祷文
带动他。用理性来说,我们知道要说什么话,然后说出来,就是我们做主体带动祈祷;
但是到这个地步,却是由祈祷带动他,于是他整个人都被祈祷带动,做任何事都是由祈
祷出来,这就是不住祷告。
e.超越分析性的言语或概念,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在『耶稣祷文』的操练中,到最
高时就是纯粹心的祷告,无需用理性。由理性开始,然后理性加上心,到最后心占据整
个人的时候,理性就会退隐。这是一种在纯直觉习惯的心境下,整个生命向神呼求。整
个生命就是向神呼求的生命,由朝到晚的生活都是向神呼求生命的情态。这是很高的境
界。这境界是『耶稣祷文』最高的情况,将整个人的生命扭转过来。
(2)『耶稣祷文』的操练重点:
a.配合呼吸——身心结合的祷告(psychosomatictotality)
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不同,当我们唱诗『主啊!我仰望珑』时,却垂下头来,这总是不大对
称。又假如我们念:『我真快乐,主恩就是这样』时,语调平淡乏味,完全没有快乐的
感觉。当我们的面部与心灵有大的差距时,表示我们不是真正整个人投入。整个人的投
入,是身、心、灵都有份儿。当然,呼吸最容易摆动和容易受到控制,所以初练习的时
候,透过呼吸的节奏在脑中背念『耶稣祷文』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节:
(a)吸气:『主耶稣基督』;
(b)呼气:『神的儿子』;
(c)吸气:『开恩可怜我』;
(d)呼气:『这个罪人』。
初操练时,我们会发觉呼吸与祷文配合得并不理想,可能会气促了一点,或是呼吸得慢
了一点。只要多加练习,慢慢便会愈来愈顺畅,最后成为呼吸的一部分。初时的操练,
有点不求甚解,但是慢慢会明白祷文内容的意思。如果坚持继续操练,我们会发觉『情
』会开始出来,这不会产生任何危险。
b.重复的单一祷文(monologicprayer)——由『意识』打入『无意识』
重复背诵既有其心理作用,也有其神学作用。重复的心理作用,就是当不断重复一句说
话时,这句说话便会从意识打入潜意识。例如我们重复地听流行曲、或是电视节目音桨
、或是片集的主题曲,便会不知不觉地琅琅上口。重复背诵『耶稣祷文』,我们也会把
祷文从意识打入潜意识,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重复有两种操练的方法:
(a)随时祷告: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内心『不住的祷告』。念得多了,我们会发觉当
我们背诵的时候,同时可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初时用理智时,会有理智的
冲突;到从理智进到人心,不再需要理智,成为一种态度的时候,虽然我们仍可以用理
智,但是理智已再没有与我们冲突,不会夺去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心灵的背景。
(b)特定时刻:心灵的背景也可以是定时的操练。也许每天抽十五分钟,在没有人打扰
的地方操练。这可以使注意力集中,让感受快一点出来。
这两者都要互相配合。不过,过了一段时期之后,就能够无需定时,也可以每天由早到
晚随时背诵。
c.祷文的特色——有信仰的内涵
(a)有耶稣基督的名字。呼叫耶稣的名字的时候,耶稣听到了,便临在与我们相交。
(b)高举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c)表示自己在地位上的谦卑:『开恩可怜我!』仰望神与我们同在,承认自己的不配;
然后是『这个罪人』,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事实。所以有认罪,有谦卑,有仰望,有高举
神,也有耶稣的名字,这都是属灵经历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这短短一段,已经全面地
包含了属灵经历中最需要的元素。因此,我们若要寻找一句作为属灵经历的背景,这一
句说话可算是最全面的了。
d.『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
『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就是到最高峰时,将祷文念至进入内心生命(inwardness),
成为一种『寂静』的心灵状态。《东正信徒朝圣记》提到整个人诐祷告的心境笼罩着,
有一种完全舒服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的感觉已不是来自自己的祷告,而是由祷告托住
,成为一种祷告的生活方式。在祷告的经历中,作者经历到主耶稣和他已再没有任何距
离,他无需呼求耶稣到来,因为耶稣已经与他同在,直接在他的生命中彰显他的荣光。
当我们呼求『开恩可怜我』时,其实我们就是将我们的生命与耶稣接上,耶稣的荣光就
充满我们,不用靠任何理性或身体媒介。耶稣的荣光直接充满我们的生命。这祈祷由被
动变成主动,不再是『我』向耶稣祷告(praytoJesus),而是耶稣自己在我生命里面
祷告(prayofJesusHimselfinme)。当『耶稣祷文』到了这个地步,就成为我们属
灵不住祷告的经历。
2.『圣像』的灵修学(spiritualityoficon)
(1)『圣像』的灵修意义
a.用眼看的属灵经历——由分析进至直觉印象
罗马天主教是用口和用心来祈祷;基督教是用理的灵修学;灵恩运动是用身体的灵修学
;东正教则是用眼睛的灵修学。东正教透过用眼看来使自己的属灵生命提升,这是圣像
灵修学最重要的方向。用眼看而达到属灵经历的提升,其秘诀和『耶稣祷文』一样,就
是不断的重复。圣像需要每天部用眼睛去观看,最方便是把它挂在工作的地方。我们不
可以每天看不同的圣像,而是正如念『耶稣祷文』一样,藉着重复看同一幅圣像,由分
析性的观看而进入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到一个地步,虽然我们离开了挂有圣像的房间,
但是脑诲中仍印有那幅圣像。甚至到一个地步,我们由早到晚,就算是工作时,那幅圣
像仍仿似幻灯般留在脑海中。这有很重要的属灵意义。
东正教的灵修要超越语言,用眼看而无需用语言。『耶稣祷文』虽然用语言开始,但是
最后也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就无需用理性,无需用理性时,就是在日常生活要用理性
来判断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冲突,于是我们可以有一样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与我们同
在。除非那样东西是超理性的,否则它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我们同在。举例说,
如果我们要用五分钟祈祷,在这五分钟内我们用理性来祈祷,当然可以心无杂念;但是
,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用理性时,我们若要与神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无需用理智也可以仍
然存在。这就是东正教的特质。所以,如果我们操练得好,神就常与我们同在,因为我
们无需与理智和思考相争。当然,我们初看时还是需要用理智,但是用理之后慢慢便会
用心。用理的意思是去欣赏和去分析那幅圣像,但是愈看愈亲切,慢慢便会进入我们的
生命中。
b.通往天国荣耀的窗户(WindowonthekingdomOfGod)
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象征,带给我们一种感觉,这一切都是象征的作用。每种事物对于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举例说,有人
听到某首歌曲便会回味初恋时浪漫的气息:甚至有些人当嗅到某种气味时,他过去的历
史也会浮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有不同的象征,这些象征出现时都会挑起过往一些
很深的经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圣像就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象征,它出现时便将我
们整个的生命提升。这个象征十分重要。一个猥琐的象征,会令我们的生命下堕;反之
,一个正义的象征,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生命抗衡周围的罪恶。每一幅圣像都可以带领我
们走向天国的生命,一幅圣像所以能带领我们进入天国的荣耀,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
挑起我们天然欲望的冲动。圣像的画不能太过感性(expressive),因为感性的画只能
挑起我们的欲望。举例说,耶稣是宇宙的主宰的圣像,他的样子看起来很是呆滞,它的
作用是不让我们挑起天然的欲望。绘画圣像的人故意避免令圣像流于太过表现主义,用
意是挑起人内在心灵中对神圣宗教的向往,所以耶稣钉十字架的圣像不把耶稣画成很痛
苦的样子,反而显得较为庄严和神圣,带有超现实的味道,因为惟有超现实才可以把我
们带领到高过现实。文艺复兴之后的名画非常现实,将人的感觉和表情充分发挥出来,
让我们与绘画的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但是结果只令我们停留在加强作为人的感觉的程度
,而没有将我们的心灵引领向更崇高的向往。
c.不用文字的神学
圣像是用眼看、用手绘出,而不是用文字的神学。圣像是直觉的神学,所有圣像所表达
的神学就是一种张力。当我们观看圣像的时候就会被吸引,但同时也会被圣像排斥,因
为每一幅圣像作品均表达两样东西,在人类的经验中产生冲突。圣像一方面表达荣耀和
喜乐,是天国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表达人世间的受苦和忧伤。有一幅圣像题名为『妇人
不要哭』,那是一幅充满憔悴和沉重的作品,看的人均会感觉到那种忧伤、难过而产生
共鸣,因为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妇人的面孔代表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的面孔,但
同时又充满了荣耀、把握和盼望,因为当中的耶稣像的笑容并不是肤浅的笑容,而是充
满绝对的把握,表达着『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手中,不用担心。平安!在我的生命里有平
安和荣耀。』所以,一幅圣像一定有忧伤的部分和荣耀的部分。前者属于人难过和失败
的部分;后者属于神自己光彩和盼望的部分。这是一种张力。一幅好的圣像应该有这种
张力,这种张力有非常重要的属灵意义。
(2)写作『圣像』的属灵经历
a.绘者的属灵质素和预备
在东正教的传统中不称为绘画圣像,而是称为『写圣像』,因为他们是写神学。写圣像
的画家不单讲求技术,这与中国人的画很相似,都是称为『写画』,能够写出内心的境
界。画匠在未下笔之前先有境界,所谓意在笔先,每幅圣像均表达出画家内心对神的了
解和经历,这种要求很高,因为经历肤浅的,写出来的圣像便会肤浅;经历深的,写出
来的圣像便有深度。所以对写画的人的属灵质素要求很高,他必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
在东正教传统中,写圣像的人必定是奉献终生的修士。他们在写圣像之前要有充分的属
灵准备,写圣像的过程是一种灵修的态度,旨在用画来表达写画的人整个属灵生命的体
验,所以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属灵的人,技法固然要好,还要到达属灵的境界,然后在开
始写之前还要禁食、祷告,充分洁净内心和眼睛。在这段日子中眼睛要看属灵的世界;
心要完全的清静,然后禁食、祷告。有时甚至要祷告至流泪的地步,等到神充满了内心
时才开始动笔。
b.传递神的性格
写圣像的整个过程不是要表达作者的性格,而是要表达神的性格,所以东正教的圣像差
不多每一幅都有类似的表情,因为它们都是要表达同一的对象。这与西方的画不同。西
方米康朗基罗的画表达米康朗基罗的心境;达文西的画表达他女性化柔弱的魅力;梵高
则表达人内心的愤怒,所以每幅画都是作者的画。音乐也是一样,贝多芬表达他内心的
挣扎与痛苦。西方的艺术品均代表着作者;然而,东正教的艺术品却不是表达作者,作
者是退隐的,目的是要将神托出来,因此在写画的过程中作者从来不签名。
整个过程是一个圣礼,仪式是从没有背景中将耶稣基督绘画出来,可说是道成肉身的过
程,旨在将神自己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要求相当高的过程。画的过程相当特别:
第一,他无有画架(圣盒),架不是一块平板,而是已经有边,象征保护神自己的形象。第二,他绘画的程序,首先素黑色的底色,然后由最深色开始画至最浅色,一层一层
将光明的色彩涂上。因此,很多圣像经过一段日子之后,会变得深色,因为表层浅色的
部分脱落之后,便呈现出深色的部分。这是一个历程,表示黑暗是生命的起始点,但透
过神亲自的出现,便愈来愈光明。最后,荣光的部分贴上金片,表示绝对的光辉。因此
,这是圣礼的过程,由黑色的底色趋向白色,表示经历是由黑暗进入光明。神的光、神
的临在(present)亲自在这幅画显示出来。
(3)静观『圣像』的属灵经历
当我们面对着一幅圣像的时候,需要明白当中所表达的意义。其中每一样东西都有象征
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它的形象和颜色去了解:
a.形象
(a)面孔:颜色较深,多用棕褐色,代表土地,不断提醒我们人是属土地、是有限的。
(b)眼睛:画得较大,是故意超现实的画法,多数注视着你,与你沟通。
(c)前额:多数较大而突出。额表示载着脑袋,代表智慧和能力。
(d)鼻子:比普通的较长,在视觉上配搭面孔的庄严。
(e)嘴巴:不会有性感的感觉,尽量几何化。不会使人联想起属世的感觉,但好象正向
人说话,与人有沟通。
(f)面颊:两边的颧骨较高,代表有生命的劲力。
(g)脖子:较粗大,是呼气的地方,表示圣像把生命之气赐予你,所以充满生命能力。
(h)耳朵:通常都看不见。纵然看见,都是向内弯的,表示耳朵不听世界的说话,只听
内心的说话,或是隐藏着只听神在内心对他说的话。
(i)衣纹:并不表达任何动力。衣纹不是按照现实绘画,而是包着的,没有散开的感觉
,表示不受现实世界的影响,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关系。
(j)身体:耶稣的身体虽然没有穿着衣服,但不会使人觉得有性感(sexual)的冲动。
圣像整幅的图画都给人静态的感觉。耶稣登山变像的图画,有摩西和以利亚在他身旁,
又有数个门徒站在地上。如果是西方的画家所绘画,可以很有戏剧性,但是东正教的图
画却给人静态的感觉。这种静态代表平安。纵然要给我们生命属灵的震撼力,也是慢慢
来的。
西方油画的终极点往往都是在画的后面,但是圣像的终极点却在前面,表示不要人用客
观的态度去欣赏,而是它要与人沟通。圣像并没有给人立体的感觉,因为它要我们从前
面的角度与它沟通,这是绘画的特色。
b.颜色
颜色有很多种:白色代表永恒、纯洁;蓝色代表天空、深度和盼望;红色代表血、代价
和爱;紫色代表权能;绿色代表生机、属灵生命的再生;黄色代表光辉;金色代表绝对
的荣耀;棕色代表属于土地、是卑微的;黑色代表背景,甚至是黑暗势力。
第十二章东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抗衡世俗世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东正教灵修学最大的长处是超语言和超理性。超理性并不是非理性,而是由理性开始,
由图像开始,由说话开始的『耶稣祷文』,到最高阶段时,已经进入人的生命,透过重
复和不断接受,从人的意识层面进入到人潜意识的层面,成为人生活和生命的背景。『
耶稣祷文』成为人思想上和心态上的背景;圣像成为图像的背景。这两样可以帮助我们
抗衡世界对我们在意念上、思想上和图像上不断的入侵。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人生因不同的际遇而开始忘记神、离开神的时候,『耶稣祷文』和
圣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当我们背念『耶稣祷文』到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时,就
算我们因事业上的成就而产生内心的骄傲,『耶稣祷文』自然会在我们的心中出来提醒
我们向神求告:『开恩可怜我。』很奇怪,当我们要骄傲的时候,圣像的忧伤和沉痛的
形象便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提醒我们在耶稣面前,我们所作的没有什么可夸的地方
,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反之,当我们受到打击,内心十分难过,觉得没有盼望的时候,
耶稣的光彩便会出现。稳定天上的荣耀就会提升我们的生命。『耶稣祷文』中:『主耶
稣基督,神的儿子』既与我们同在,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恐惧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断有神自己属灵的同在,这种方法很特别。『耶稣祷文』和图像两者互相相合,可以
帮助我们抗衡世俗不断的侵入。有一次,我在『女人街』替太大和女儿购物。整条街均
在播放叶玉卿的『卿卿我我』。我在返家的途中,脑海中不断涌现『卿卿我我』,甚至
连叶玉卿在电视性感的宣传片也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我只靠耶稣形象来**,耶稣
的荣光实际取代了这些画面,于是脑海中出现了对神的向往和呼求,那首歌便消失了。
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透过圣像和『耶稣祷文』不住的祷告来抗衡世俗世
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2.用眼看的灵修学(圣像)与内心的寂静(耶稣祷文)
东正教与耶稣仿如知心朋友的超语言境界,不是其他的灵修学传统所能表达出来。
二、弱点
1.过分高超、神秘
a.一般平信徒不容易掌握
在四个灵修学传统中,东正教的灵修学较为神秘和高超,不是一种寻常的操练方法。我
们学习安静祷告;灵恩派的唱诗敬拜;或基督教的了解圣经、神的真理、神的救恩、神
的大能、对神的顺服等,都是较为简单清楚,每个人都可以入门,只要有属灵的生命便
可以开始操练。但东正教涉及的意念范畴,不是一般平信徒所能掌握,如由理性进到超
理性、由意念进到无意念、由有图像进到无图像等,这些理性、意念和图像只是属灵经
历的踏脚石,到最后将会完全消失,目的纯粹是自己与神联合。这些讲来容易,听起来
也不难,但是却不易明白。就算能够稍微了解,也不一定能够体验得到。
b.超言语、超意念——容易引发经验上的失控
当一个人处于完全寂静的境界,没有意念,完全倒空的时候,会很容易受到其他灵界的
侵入。如果不是真的清楚逐步与神结合而倒空,为训练而训练;强迫自己背诵祷文的话
,假如方向不正确,虽然心理上可以做到倒空的地步,但是无念的状态,结果会产生危
险,甚至精神也会失控。
2.『耶稣祷文』容易变成机械性,靠心理反应的苦修
要操练『耶稣祷文』,如果有**带领会较为理想。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不同,
如果心智成熟较弱,一开始就念诵太多,会变成机械化,变成纯粹心理的结果,而不是
属灵的结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变成心理机械性的操练而不能达至与神同在,反而变成精
神错乱。由于属灵经历到达不同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象,倘若全部照单全收,
就可能会引致邪灵的入侵。因此,如果有师傅带领,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驱逐它。
3.『圣像』容易变成『圣像』崇拜
圣像灵修与圣像崇拜只是一线之隔。东正教的错误就是将圣像变成圣像崇拜。由于耶稣
自己的道成肉身,圣像慢慢就不被当作一个窗户,而被视为天国的本身,于是对着圣像
就视它为拥有神力。例如在希腊的东正教及俄国的东正教仪式中,信徒以为抚摸圣像就
可以祝圣。这只是一线之差,神自己的同在不是在于圣像,如果想不通,便容易走错方
向。
4.神变得过分高超和不可知
东正教与神的关系好象知心的朋友,尽在不言中,于是完全无法描述,神对于人会有一
种神秘性。与神联合可以很亲切,但有了神秘性又不象罗马天主教所提到的那种亲切有
血有肉。尤其是东正教的圣像尽量不夸张人的感受,使人感到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有超然
的距离。这可能是好,但缺乏了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看得多,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就
慢慢退隐下来,这退隐不一定是好。耶稣是登山变像荣耀的基督,但也是在十字架受苦
,担当我们的痛苦,与我们认同的基督。因此,假如我们不看清这一点,尽管我们的生
命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我们的生命却缺乏与耶稣基督的共鸣。
我们看圣像时,需要有圣经的基础。圣像只适合对信仰和真理的认识较为成熟的人,否
则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此外,不是所有圣像的历史传统都合乎圣经。例如,一般习惯
所采用的圣像圣母玛利亚不能感应属灵的内心:甚至耶稣受苦的圣像,相传具有耶稣的
真正容貌,在理性与考古学的角度,我对此持保留的态度。因此,如果圣经基础不足的
话,便会执着于耶稣的容貌,反而会把主耶稣限制了。对于圣经基础不好的人来说,在
消极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圣像的灵修意义;积极的危险可能会偏挟了我们对神的认识。
阅读提议:
1.《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台北启1980)
2.Maloney,GeorgeA.PrayeroftheHeart.NotreDame:AveMariaPress,1983
.Chs.1,6.
3.Ware,Kallistos,ThePoweroftheName:TheJesusPrayerinOrthodox
Spirituality.Fairacres,Oxford:SLGPress,1977.
4.Meyendorff,John.ByzantineTheology.Oxford:Mowbrays,1974.Ch.5.
5.Quenot,Michel.Thelcon:WindowontheKingdom.Crestwood:St.Vladimir-s
SeminaryPress,1991.Ch.2.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