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的起源
作者︰池鳳桐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1)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2)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3)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4)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5)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6)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7)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8)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9)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1)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1)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281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初民的宗教信仰

    (一)神禮儀

    美索布達米亞地區是指的幼發拉底,與底格里斯兩河之間的沃土,這塊土地被稱為人類文化的搖籃。世界各地都有史前史,如中國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最近(1984,1985)更多次在長江流域,發現新石文化的遺跡。但按常例來講,新石器時代不能列為歷史,因為歷史始予文獻記錄。文字的發明約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今也不過六千多年。從這六千年的歷史來觀察,兩河地區有世界最早的文字記錄,因此得到文化搖籃的稱呼。這一地區的文化和猶太古經的記錄,關系十分密切。亞巴郎祖籍烏爾(Ur),就是美索布達米亞南部名城。他們全家計劃移往迦南,途經過哈蘭,部分留在那里(創︰十一,31)。亞巴郎為饑荒所迫,流亡埃及。饑荒之後,又同到迦南。後代又因饑荒逃亡埃及,淪為奴隸,直至梅瑟率領群眾,逃出埃及。若甦厄征服《福地》,也就是亞巴郎的故鄉迦南地區。古經創世紀所敘述的人名地名,多與兩河流域地區有關。公元前十世紀後,達味王朝的盛世已呈衰落,國土**,前後兩次被俘,知識分子被充軍于兩河地區。第一次為敘利亞,第二次為新巴比倫大帝國所俘。在這兩次充軍時期,猶太文化與帝國文化溶會。古經先知書和後期文獻中都參有大量的兩河地區的文化。因此可以說,古經的記錄,有相當程度的兩河地區文化的反射。

    創世紀敘述巴貝耳搭的建造,謂人類因此遭受上主的懲罰,使語言混亂,工作無法進行”這段記錄顯示居民的復雜。最早的居民可簡分為閃族與非閃族兩大系,非閃族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系,後期又有印歐民族的侵入“各個民族,相繼執政,此盛彼衰,此起彼伏,落者又興,興者又落,因此這個區域的歷史,內容復雜。最簡單的分法,是將早期多變的局面,統稱為甦美(Sumer),後期稱為巴比倫,最後為來自東北的民族侵入,建立亞敘利亞帝國,繼為波斯,亞利山大帝國,相繼統一治理,再繼以羅馬帝國。羅馬並未直接統治兩河地區,已呈衰落的波斯帝國,仍在這一地區行政,民族也更趨復雜“這時的文化搖籃,早已失去昔日的地位,而屈居邊緣地帶。

    甦美時代由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二千四百年,約千年之久,奠定了後代文化的雛形。公元前兩千四百年,自阿刺伯地區來了一個新的民族(Akkad,Amori

    tes),建立了巴比倫。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時,又有其他民族入侵,內部民族互戰,終為亞敘利亞所統一,建立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帝國的木意(拉丁imperium:令)是指的某一民族,用武力征服另一民族地區,強迫臣服。亞敘

    利亞首次利用鐵制武器,武力統一這一地區。後繼者,保持統一思想,繼續發揚帝國觀念。獨立城鎮的生活方式,宣告過去。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另一個民族(Chaldean)征服亞敘利亞,重建巴比倫,歷史通稱新巴比倫,就是古經時常咒詛的,俘據猶太人的那個巴比倫。新約經書中的顯示錄,時常引用這個名字代表魔鬼的王國。自十六世紀的宗教戰爭之後,抗議派(Protest——ants)和英國國立公教派都稱羅馬教廷為巴比倫,意思是魔鬼統治的教會。新巴比倫在基督徒的傳統上就是魔鬼的王國,但這只是文字慣用的典故,並非歷史的事實。新巴比倫在歷史文化上有極大的貢獻。

    新巴比倫俘擄猶太知識份子,毀滅聖殿,給猶太人留下不可泯滅的創傷。許多先知的著作都與聖殿毀滅和流亡異土的環境有關“直至波斯帝國摧毀巴比倫,釋放猶太領袖,自由歸返故土,重建家園。從巴比倫返國的猶太人根本都是生長在巴比倫的僑民,他們究竟有多少猶太傳統,有多少巴比倫文化,是無法測量的,然而無法否認的是猶太人一定帶同來許多巴比倫文化因素,若干猶太人也可能完全為當地人所通化。因此猶太文化與兩河地區的文化十分相似,這個地區本來就是猶太人的發祥地,亞巴郎的老家,猶太古經文獻和甦美、巴比倫文獻也極其相近。甦美的史詩(Gilgamesh)和古經的造化天地,洪水滅世,如出一個作者的手筆,因此可說猶太文化實是兩河文化的支流,這點是無可否認的。

    初民深知自己的生命系子大自然的恩施,食物便是生命的根源。然而食物的生長系于天時地利,如何掌握天時地利,遠非人力之所能及。大自然固然養人,但也能傷人。人的生死禍福系于大自然的順逆。因此初民視大自然有不可思議的神力,初民的神便是大自然的化身。任何超乎人力的大自然的力量都被初民位格化。視為神。正如易經所說的《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燥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因此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山川河海,均化位為神,實際是指的大自然背後顯示的力量。初民不解生命的奧秘,更不解生命的來源,只能從表面觀察大自然的現象,因此將風雨雷電的威力都化為神。神也者即是不可知的超人之大能也,正如易經所說的《陰陽不測之謂神》。初民的宗教也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全圖掌握生的力量,然而初民自知人的愚味無力,無法掌握大自然的生力,因此便尋方法,制造禮儀祭祀,祈求神明恩賜生命繁殖昌盛。近代學者稱初民的信仰為繁殖崇拜(fertility

    cult),又稱自然宗教。繁殖崇拜的原則來自人生的體驗,即中國文化的陰陽概念。易經有《天地之大德日生》,《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洇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初民有男女的經驗,以此經驗,推之于物。以天象父,以地象母。于是有天父地母,男神女神。由此類推,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雷電風雨,皆化身為神只,因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均有不可解的超人神力,神力之後,一定有最後最高的神力,便是各民族的至上神。人有家族社會,神也有家族社會,大神小神,善神惡神。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反照,只是神的大能遠非人力之所及。神的大力,掌握宇宙星辰和大自然的一切現象。萬物的生死,系于大自然力量的協調或沖突。如何獲得大自然的協調,獲得五谷豐登,就是初民信仰的關鍵。冬季到來,萬生俱枯,春夏來臨,三陽開泰。中東各地區的民族文化,對于萬物的生死,均有神話解釋。大自然的力量既已化身為神,冬季蕭殺,萬物凋零,便是生命之神,慘遭俘擄或死亡,女神聖母即是大地,痛失聖子,遍尋天上地下,終得諸神同情,聖子復活,萬物回生,人類再得生命的保障。

    大自然的現象和自然**力量最有關系的是太陽、月亮、風雨,和大地“初民把這些自然現象都化為神。但在大自然的現象中最偉大的是天地,天可代表一切天上的力量,大地可以代表地上的**。初期文化時代的城市居民,各有地方性的天神地只,天神中有日神、月祈、風雨諸神,各個星辰也都化為神明。大地之神則通稱為聖母,隨時代的演變,每一神明皆有伴侶,太陽神的妻子,便成為同名的聖母。山神的太太便是山神聖母,水神的太太便是水神聖母。如水神哀亞(Ea)的太太,便是哀亞聖母。聖母是天神的伸張。各地區各時代重視日神遠超過月神,因太陽與人生和萬物的關系更為顯而易見。商人以月盈月虧計算月日。各城鎮的居民均有各自喜愛的風雨諸神,但他們對諸神的態度,並非一視同仁,顯靈的神明,和民眾最惑需要的神明自然也最受禮拜,名聞遐邇,香火鼎盛,其他神只便遭冷落。因此某城可能特敬水神,他城特敬日神,別區可能普遍敬拜風雨雷神。社會的習俗也同樣加諸神只。當時的婦女社會地位較低,因此女神也被視為男神的從屬,地位較男神為低,但卻有一位女神不屬此例,那就是大地聖母。她的名字隨時隨地而易,一般通稱伊士達(Ishtar),她是大地**的化身和天上的**力量化合,生育萬物。

    陰陽化生的原則是人類最早的經驗。甦美遺下的最早的文獻(Gilgamesh)描寫**的各個階段,描寫太陽的光線下射,風吹雨淋,大地聖母,身受陽光雨露,生育萬物。甦美文獻將太陽描繪成精神充沛的天神,**旺盛,如醉如痴,迷戀大地聖母,但在交媾之後,卻被聖母所殺,萬物凋零。代表**力的神明為男神塔木茲(Tammuz)和聖母依士達。因為不同民族不同城鎮的崇拜**之神,男女**神的名字漸漸變成通名,任何代表**的男女神明都稱為塔木茲和伊士達。後代各地區文化民族已不覺察二神的名稱本為專名,竟稱呼自己的男女**之神為塔木茲與伊士達。幾是死亡復話之神都是塔木茲,凡是**女神就啡伊士達。兩河流域的各個城鎮,常遭異族侵略,每個入侵的民族各帶自己的至上神,往往以伊土達為至上神的妻子或母親或女兒。後代閃族文化也都有大地聖母,希臘羅馬文化也保存著同樣的傳統,以異名同神的方式,接插本地的天地陰陽化身的男性天神與女性聖母。

    初民文化既以大自然的力量化為神,同樣也以最具體的堅石作為神像。依斯蘭教雖嚴禁制造神像,然而時至今日,尚以一塊隕石,當作崇拜的對象,每年成千成萬的信徒奔赴麥加(Mec-ca)朝聖。這里的至聖所的中心,就是一塊黑色隕石(Ehaba)。隕石代表至上神。至上神的象形漸由一塊石頭擴大為以石頭制成的祭台。基督徒的傳統,規定祭台必須石制,來源就是以堅石象征至上神。舉行祭禮時,主祭者口吻祭台,就是與神接觸。隨著文化的演進,祭台之上,塑立神像,祭台漸漸變成神像的基石。神像可能為人形、獸形,或人獸之合,或兩種不同的動物合為一體,如人面獸身,馬身獅頭,其用意是超越一般人像獸像,十足呈現神明的超越性。以石象神,見于古經記錄,雅各伯旅途勞倦,枕石就地而息,夢見天梯,醒來以油傳擦所枕之石,立為聖地“這段記錄清楚表示初民以石象神的觀念(創二十八,11-22)。以頭枕石,就如以口親吻,即是與神接觸。

    從一塊石頭擴展到祭台神像,再擴展到全部神像所居的建築物。最初的寺廟,原為神只的居所。後日朝聖者日多,寺廟擴充,包括朝聖者和參禮者的部份,這就組成了後代通用的寺廟教堂。最初的神明所居住的部分稱為至聖所。至聖所不容一般信徒履足。因為那是神的居處,只有神的僕役,可以出入。基督和猶太信徒都遵從這個傳統。天主教習慣將至聖所與教堂大廳用欄杯分隔,直至梵蒂岡二次會議後,才漸形模糊,因為神職界與一般信徒已不清楚劃分,但一般信徒仍不能任意走入至聖所,惟獨新建教堂已取消隔離的欄桿。今日天主教取消至聖所,象征神職權威和地位降低,同時也有計劃地提高信徒的地位,充分表示天主的子民的古徑觀念,張揚普及司祭的神學(Universal

    priesthood)。

    神職的特殊地位和宗教同源,是最古的文化傳統。建立神廟和寺院,就必須有照料神寺的專員,這些專員被視為神僕,他們的職務是照料神像神龕、祭台、聖所的清潔,保管祭物,舉行祭禮。神職的數目與地位隨寺院的大小和重要性而定,大神寺院的神職的地位和數目均高,小神小寺院的神職地位與數目均相對的減低。最早的文化稱為寺院文化(Temple

    culture)。寺院文化就是指的以寺院為中心,以神職司祭為最高權威,司祭假神名號令天下。托神的意旨建立法律,代神發言,以神的命令施行政事,以神的威權判決定讞,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巴比倫的哈木拉彼律(Hammurabi),和較後的梅瑟十誡,都是以至上神的名義而頒布。至上神坐鎮寺院中央,稱為至聖所。猶太經典記錄至上神雅威要求為他建立聖殿,住于殿中至聖所的結約之櫃中。至上神的宮殿就是全民所仰望的中心。全體民眾將餘糧和珍寶財富,貢獻給寺院,司祭代表神明接受獻禮,以神的名義發號施令。同時也代表全民向神祭祀,代表神明向民施惠。因此寺院除聖殿外尚有倉庫,審判廳,議事廳,大小司祭的宿舍。寺院就是最早的王廷政府,司祭就是君王(Priest-king)。

    初民文化的大神多為天神、日神、月神,以及風雨雷電,象征大自然現象的神。他們的居所都在高處,因此最早的寺院多建于山頂“沒有山峪的地方,寺院仿山形而建。甦美和巴比倫的寺院(Ziggurat)均為山形。後期文化的寺院教堂,也都鈸承這個傳統,外形可能相應地方時代習俗而變易,但大體形勢仍有山的原義。一般寺殿教堂,在主體廳堂之外,常附以高塔。塔可獨立,如伊斯蘭的寺殿,也可並入主體建築,如基督徒的教堂(中國天主**俗稱鐘樓)。惟獨猶太人的聖殿例外,但並非因雅威不居于山頂,而是對異族異教的抗議“當猶太人被俘充軍時,在巴比倫的鐵蹄之下,受盡恥辱,深恨巴比倫的一切,尤其他們的神殿寺院。古經敘述的巴貝爾塔,其實就巴比倫人為他們的至上神所建的寺院,高入雲霄,外形如山(Ziggurat

    )。猶太人深恨巴比倫,先知文獻,多視巴比倫為魔鬼的王國。巴比倫一字,成了猶太和基督徒慣用的魔鬼王國的代名詞,古新經均有引用。初期基督徒和十六世紀攻擊教宗的革命派都移濰馬為巴比倫,猶太人充軍歸國,重建聖殿,餘恨未消,極力避諱巴比倫寺殿的象征,敬拜雅威的聖殿,不附建高塔,以免觸及回憶巴比倫的流亡生涯。然而根據猶太文獻,雅威亦居山頂(出︰三十四,29;三十三,6,三十四,3

    4;三十二,15;三十一,18;二十四,12;十九,16一24)。古經屢次提及雅威下降,雅各伯夢見天梯,梅瑟登山拜見雅威。在梵蒂岡二次大會之前,天主教的拉丁彌撒,行祭者在登上祭台之前,尚誦念聖喙第四十三首︰「帶我到你的聖山和居所,我就要走近天主的祭壇前……(ad

    montemsan-ctumtunm二introiboadaltare

    Dei)。依斯蘭的寺殿,直至今日還附有四座高塔,每日自高塔呼號祈禱。全世界的依斯蘭教的寺殿均有高塔,惟有中國**所建的寺殿多有例外(在新疆的寺院與國外者相似),采用中國宮殿四合院的形勢,這大概也許是傳教士的適應措施罷!

    禮儀是人神關系的具體表現。每個宗教的本質,均由神學來說明,用禮儀來造型,禮儀是神學的具體化。在初期文化史上,政教不分,人神同化。從今日仍存的遠古文獻來考核,每個文獻都是宗教文獻,詳述人神關系,描述人的心靈對神的傾訴。近代基督神學權定人神關系,分列為四個心理因素︰崇拜、感謝、懺悔、祈恩。拿遠古文獻來對照,這四個因素固均存在,然而初民的宗教情緒,最突出的為贖罪補償(atonement)。每個殘存的文獻均有贊頌神只的詩詞,也有懇求施恩的渴望,但中心思想卻是自訴自承懇祈神恕。初民的宗教必理,是渴望與神保持友好關系。企望與神親善,是禮儀的目的。贖罪的具體表現是自訴自控(Confession),悲嘆哀詠(Lamentation參看耶助米亞哀歌),向神訴苦,哀述悲運,目的是乞神垂憐,改善神人關系,藉以調整自己的命運。初民以為疾病來自惡魔入體,或神明的懲罰,準許惡魔侵入“神罰或惡魔入體的原因是個人犯罪自招,或者是神人關系不善,失掉神的保護,敵人乘機利用魔術(Sorce-rer)唆使惡魔或異物入體。不管病魔來自何方,主因仍是開罪神明,遭受懲罰,神明撒消保護,惡魔乘機入體。疾病的唯一治療方怯,是悔罪補贖,祈神垂憐,驅逐魔鬼。宗教禮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懺悔補贖與驅魔,司祭職務的重要部分也是代民呼求神明赦免,為民驅魔。福音經書記載耶穌為人醫病也往往驅魔,這正是當時的普遍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2)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2)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959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取潔禮與騷魔有不可分的關系“附魔是靈魂不潔所招致的結果。取潔禮(purification)與驅魔的先決條件都是懺悔自訴,矢志改過遷善。取潔禮最通用的材料是水,水的來源是河川井泉,因此有聖河聖泉,如印度的聖河,法國露德山的聖泉。兩河地區初期文化的寺院,均設有浴他,以備取潔之用。這個傳統直至今日仍存于各教的寺殿,今日天主教堂門旁均設有聖水池,即是早期取潔用的浴他縮影,原始的意義依然存在。用水取潔為最普遍的禮儀,用火取潔也屢見不鮮。古新經和教會禮儀都有似火潔世之說(歹壞︰十六;3一4則︰二卜;1一5伯後︰三,7,10)。以火取潔,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甦美和巴比倫往往用泥,面制塑魔鬼惡人的肖像,或病者疼痛的形態,如頭疼者,便以面制頭疼者的肖像,涂以脂肪,投火焚燒,波斯的祆教以火為神聖,用火可以消除一切罪惡,驅逐任何魔鬼。時至今日,北歐農民尚保持古風,趕家畜過火,以祛災殃,祭祀神明的祭牲,也要用火燒毀。古經多次記錄全燔大祭(創︰十五,17;肋︰九,24,民︰十三,19;lU︰十八,38)。歷代各地民俗均有用火給新生的嬰兒取潔的禮儀,目的是祛除魔鬼。

    巴比倫和甦美王朝,均有隆重的取潔祛災禮儀,如王或後罹有重病,王宮設立七個祭台,七個神龕,酒、油、水各七壇,備好待用。全部神職人士,和宮廷官宦,一律盛裝禮服,登上皇宮房頂。首先掃除塵埃污垢,然後以水淋洗宮室牆壁、天棚地板,和一切用具,隨後點起香火,姻薰各個居室,各個角落。水火取潔之後,全體參禮的人齊集于祭台的周圍。祭台上擺著花果,燃著香火,舉行燒燔大祭,為病人求痊。病愈後,仍須再行取潔禮,以水沖洗房頂牆壁,每一個楝梁椽檀,均需一一經過火薰。經過二次取潔後,病人才能重新進入社會,度日常生活。

    身體有病,視為惡神附體,應由取潔禮儀驅逐魔鬼。犯重罪的人,更為不潔,須躬行取潔禮儀,求得罪赦。犯有重罪的人,如謀殺無辜,不管是王公大人,或一介平民,必須穿上好衣服扮作神祗,到寺殿奉獻鮮肉、香果、蜂蜜、奶油,和其它禮品。從半夜到日出的一段時間,走上屋頂,先行掃除,然後灑水,繼以姻火薰炙,舉行取潔禮的同時,口中誦念咒文1呼求善神,唾棄惡神“咒誓之後,舉行祭典“祭物中必有紅棗、寓意不詳。禮儀的重心,向神祭奠,將祭酒、大小麥、種籽、蔥蒜,和一切祥與不祥的物品,一並投擲火中,焚成灰燼時,罪人就完全清潔了。

    最重要的取潔用的工具是水與火,有時更加以油。在古代宗教禮儀上,油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中東地區,氣候干燥,用油傅身,使人有舒適的感覺。因此油也代表神的恩澤,油與血有密切的關系。古代祭祀後,用祭牲的血傅沫祭台,用血灑向參禮的人。梅瑟曾用祭犧的血灑在民眾的身上,奠定雅威的誓約。祭神的牲血,一經神的接受就被視為神血,有神的威力。後來往往以油代血,用油傅擦祭台人物就等于用血傅擦。受傅者受了神的撫摸,傳遞神的大能。因此猶太傳統以油祝聖君王領袖,傅油醫疾。直至今日,傅油的傳統仍在猶太和基督徒的禮儀中普遍應用。

    初民宗教最普遍的禮儀是全民舉行悲號典禮(Lamentation)。每遇天災地禍,瘟疫死亡,尤其天現異象,日蝕月蝕,山崩地震,或與鄰國發生戰爭,本國戰敗,國家元首代表全民,公開自控,乞天垂憐,並詔告全民,舉行悲號典禮。選定日期,全民不飲不食。國王貴族,粗衣赤足,剃光頭發,撒灰頭上,全體取潔。禮儀開始,由司祭團領導,循街**,一路哀號(hmen

    ta-tion),敘述不幸的遭遇,哀求神明垂憐,乞神示意,當如何贖罪。這個典禮,早期只舉行于特殊情況,漸漸變成最通用的典禮。初由一城制作哀歌,敘述本城的不幸遭遇,漸為各城所借用,最後成了通用的悲號禱詞。隨著時代的演進,哀號與朗誦符咒(incantation並而為一。舉行典禮時,先唱哀歌,繼誦符咒,驅祛不祥,並邀神寵。哀歌的目的是懺悔過去,罪人不知神意,自覺有罪,悲泣自承,求神寬恕,免去懲罰,再獲恩寵。這個認罪贖罪的自覺,偏存古代文化。古經中的若伯傳,即是對于無辜受苦的質疑。若伯本非猶太人,他的遭遇和他的態度,表示宗教文化的演進。中國漢書記載,漢文帝因日蝕兩下詔書,自訴自承,並邀請全民,上諫皇室,改過自新,捐棄前愆。這種以天象反常,影射君王領袖,獲罪于天的觀念,普存于初民文化。類似若伯書的文獻,普遍存于兩河地區的各代文化。

    哀歌禮儀漸成通行典禮。每月月圓之夜,則舉行歡唱歌舞,月虧日蝕,則舉行哀泣悲號。由初月到滿月分為四段,每段七日,即今日全世通用的《一周》“每周的末日舉行典禮,即是後代猶太人的安息日,基督徒改行于每周的第一日記念耶穌復括,稱為主日,中國人誤會以為是每周最後的一日,稱為星期日,把第二日誤譯為星期一,把第七日的安息日誤稱星期六。中國人的誤譯使人誤會安息日為第六日,實際是每周的末日。工作六天之後,第七天不準工作,整日祭禱神明。古經創世紀敘述創造宇宙的過程,第七日天主休息,就是根據一周工作的風習,安排造化天地的過程,實際一周七日的布局來自初月到月圓的四分法。

    除了初月和滿月,以及每月四分法的一周的末日,稱為安息日的慶祝外,每天的日出日落,也有特別祈禱儀式。根據每日的日出日沒,每月的月虧月圓,以致一年一次的天時回轉初民便制定了聖節慶日。今日的各大宗教仍繼承這個傳統將一年劃分為季節,每節有慶日。猶太人和基督徒均有季節慶日。猶太人遵守每周末日為安息日,基督徒遵守每周第一日為主日。今日世界通稱這兩天為周末。中國人誤譯每周的日期恐怕來自周末的誤解。今日的周末實為一周的末日和第一日的合並。初民一年一度的大典是春季的復活慶節,慶祝萬物復甦。這個慶節普遍存于初民的宗教禮儀。從兩河流域到坎及以至希臘羅馬都舉行類似的復活禮儀。各時代各地區的禮儀細節可能互有出入,所慶祝的復活之神,可能有不同的名稱,但中心的觀念,則屬大同小異。

    甦美文化中的**之神,一般稱為塔木茲,其妻為伊士達。夫婦結合之後,塔木茲為妻所殺,另一傳統說他為野渚所殺,居于亡者下界數月之久。在此期間,全民舉行哀泣禮儀(Lamen-tation)。春季到來,萬物復甦,塔木茲復活,全民歡騰歌舞,即是復活節的慶典。這個禮儀有無數不同的禮儀細節,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敬的死亡復活之神,也都有悲悼的神母或神妻,最後全民慶祈死神的復活。這個禮儀的原始意義,是植物的生力在冬季消逝,春夏復生。初民將**力量位格化,奉為神明。陰陽**之道,始終是不可解的奧妙,各時各地區的宗教文化,用不同形式的禮儀,向最後**的神力致獻崇拜,祈禱豐年。

    巴比倫的新年,正和中國的農歷年一樣,稱為春節。嚴冬之季,**之神被殺,亡命地下。春日到來,萬物復甦,**之神,重新獲得生命“巴比倫的國王和全體朝臣,率領全國人民,在新年的第一日,**悲泣,哀悼**之神。青年男女扮作**之神與神的愛妻,舉行**禮儀,神妻或聖母代表停止生育的大地,亡神代表枯死的植物。祈望大地回陽,生力復甦,扮作神祗的少男少女,舉行交媾禮儀是根據初民信仰的原則,他們相信摹擬神力(imitative

    magic),利用男女青年摹仿男神女神的交媾,大地生力就會復甦。模擬**的禮儀盛行于兩河流域和猶太地區“古經多次描寫攻擊這類禮儀,因以色列人受到鄰人的薰染,往往效行,采用他們的宗教禮儀。希臘羅馬時代,**禮儀繼續存在,尤其在鄉間愚民的敬神慶節和神秘禮儀中,盛行不衰。

    北歐各地直至近代,尚保存類似的**禮儀。春初開耕時,全體農民集于田埂,舉行**祈年大典,選出一位身體健美的少女,裸身撒種,群眾同聲呼求上天,恩賜豐年。直至今日,若干地區的基督徒,在春季播種時期尚舉行豐年**。在德國鄉村四角均設有巨形十字架,祈禱豐年時,唱誦聖經于架下。梵蒂岡二次會議前,天主教的正統禮儀尚有正式祈禱豐年的禱文。聖馬爾谷記念節日,即四月二十五日,舉行祈禱豐年**(Rogationdays有major

    minor之別,後者在耶穌升天前一連三天).

    天主教的祈年禮來自羅馬帝國時代流行的祈年**和祭祀(Rogigalia),也恰在四月二十五日,羅馬農民和政府首長,一面**,一面呼求,直至羅馬郊區麥谷神廟(Robigus),宰祭狗羊,祈禱豐年。祭後舉行各種運動比賽.

    教會執事當局便沿循羅馬千年古禮制定祈禱豐年的儀式和禱文,一直傳流到二次梵蒂岡大會後的新禮儀,才取消這個儀式,今日的正式彌撒儀禮中已經取締禱文與**,但在正式禮儀之外的祝禱經文中,禱文仍然存在。

    眾生皆有死,沒有例外。然而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惟有人類,一去不返!人既是萬物之靈,何以不如物,一死百了?死亡後的命運,始終是人類所最關心的事。人在死亡之後是否還有生命?如有生命,生于何處?**之神,在下界過冬,到春天再返回大地,原來神只木不死亡。人類的命運如何?根據人生經驗,死去的人,沒有再度返回人世,那末人類是否一死百了,有無再生?死去的人,如果有生,住在哪里?初民的宇宙觀念是三層世界︰人世居中,上為天堂,下為地獄。死亡的人都居于下界,也就是土地的地心“這是一個十分具體的觀念,可以解釋為什麼必需埋葬亡者,因為未得埋葬的尸體,無法進入下界,必須流連在這個活人的世界,成為餓鬼,企圖返同舊居家園,致使許多古老的住宅鬧鬼。時至今日,舊宅鬧鬼之說,普遍流傳世界各個角落。初民的埋葬用布條包裹赤身,然後埋于地下。在社會有地位者,有貴重的器物陪葬。若干地區的王公大人,且有活人陪葬,中國古代就有實例。一般平民則是赤身入土,臥式坐式均有。巴比倫有敬拜祖先的傳統,主要原因是怕亡祖返家搔擾。

    兩河地區的美索布達米亞各個不同的文化,都沒有像埃及文化堅信來世“從最早的甦美文獻(Gi

    lgamesh)來看,人的死亡,是無可奈何的命運。他們的國王走到天上地下,晉見天神地,尋求長生不死的秘密,然而遭到眾神的拒絕。為什麼人人必有一死?答覆是神的意旨,神只不準人類永生于世。古經的創世紀有同樣的答覆︰因為人類原祖亞當犯了罪,上主就決定了人類必死的命運。上主天主說︰「看,人已像似我們中的一個,知道了善惡;如今不要讓他再摘取生命樹上的果子,吃了活到永遠」(創︰三,22)。這段經書顯然是說至上神不願讓人類享受長生不死,人的死亡是神的意旨,人類的最後的命運是死亡。但猶太經書也同樣沒有解答為什麼上主不準人類長生不死,只說不能讓人活到永遠。上主所說的《我們》到底都是指的誰呢?知善惡又是指的什麼?難道說上主和天地神只都怕人有智慧,獲得永生嗎?

    人類的經驗證明,沒有一個人長生不死。人生只限于此生此世。死亡是不可解的恐怖。人生最大的希望,只是今世享樂。敬神拜神,只求神的賜福,企得歡樂。一死百了,人生究有什麼意義?有幾個人真正獲得幸福快樂?雖然如此,人只有這一生,只好盡情享樂,正如依撒意亞先知責斥當時的民眾心理︰「吃喝罷!明天我們就要死啦!」(依二二十二,13)。可惜的是當時食物不豐,免強糊口,並沒有幾個人能夠享受口福。如果死後沒有生命,沒有賞罰,人生確是可悲︰「的確,世人的命運同走獸的命運都是一樣,前者怎樣死,後者也怎樣死;氣息都一樣,人並不優于走獸︰因為都是虛無,都同歸于一處;既都出于塵土,也都歸于塵土」,(訓︰三,19一20)。既然死後沒有生命,自然也就得享用今生,然而人生壽短,好似雲姻,人生究有何義?這是初期文化普遍的悲觀人生。後世雖不可知,巴比倫文化卻有行善避惡的理論,人生行善避惡是為避免現世的禍患或神只的懲罰。

    (二)巴比倫的星相卜筮

    人既無力控制自己的命運,禍福均系于神旨,如何預卜神旨,求吉避凶是古今中外,全體人類的一貫向往。猶太創世紀記錄上主自動和亞當談話,親自質問加音,訓令梅瑟晉見法勞,指導他率領選民逃出埃及。這種直接啟示少見于其它文化。中國人一貫主張天無言,其它文化也少有至上神與人交談的記錄。代替至上神直接啟示的神旨,是人的尋求神的旨意,因此古今文化均有預神旨的記錄。預卜的方式,絕非如猶太人的記錄,至上神親自降臨,口授聖旨,而是表現于大自然的現象,如中國的易經所說的,《聖人設卦觀象》,《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者包犧氏……仰則觀察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初民文化的智者,觀察天象,以日月星辰為象神的象形。日神月神的寺廟遍存于各個城市。神名雖異,以日月象形則同。天上有無數星辰,地上有無數神人。每一個神明,每一個神靈,都有星辰現形。日月星辰的移動運行,相遇相離,夜月的光暗圓缺,日的光照和日蝕,都影響人生和天下大事。天體的表現,風雲雷雨,即是表現神只的喜怒。雲的變幻,形象和顏色,風吹的方向,天氣寒熱溫涼,一切天象地變的交錯,都暗示未來。每人的靈魂都來自天上,經過日月星辰的變化,而降于母胎,因此日月星辰和人的一生有不可分的關系。生辰決定一生命運。天象代表人事,天人相應。欲知未來,必須觀察了解天象,這就是古代的星相學說。星相屬于宗教禮儀,月缺月圓,日蝕月蝕,全國舉行大禮。古代民眾均對日蝕發生恐怖,各地區的文化,均有類似的記錄。漢文帝就因日蝕下詔,自訴自承,說天降凶兆,因帝失德。兩河地區的宗教禮儀,幾乎全部都是依天象而建立者。時至今日,仍有若干宗教,以歡呼歌舞慶祝月圓,遇有日蝕月蝕則舉行哀禱。古代的宗教年歷,每日獻祭一神。某神定于某日,乃由某神的星辰鑒定。後代基督徒執政,極需取締外教神只慶節禮儀,便設計以聖人頂替神只。沒有相應的聖人時,不惜炮制聖人的名字與言行,以期適應傳統神只的專責,達到完全取締外教神只的目標。

    天象影響人事,神的意旨可由天象表現。但人類推測未來的欲望,促使人類積極采取手段,向神求象。利用日常習見的事物,推測神的秘旨,如查看風水,觀測鳥飛,抽簽算卦,目的無非是想要測得未來的休咎。中國古代利用甲骨,專家解釋甲骨裂紋,預卜吉凶禍福。初民的心理,認為祭牲一經神只享用,便成了神的身體。祭牲最重要的部分是心肝。古代的知識分子認為人靈存于血內,或存于肝中,直至柏拉圖和阿里斯鐸才主張人的靈魂存于心和腦,但仍承認較低的神靈存于血和肝。但極古文化則以肝為神靈的居處。隨著文化的演進,以牛羊代人作祭牲,因此羊肝就成了卜筮的重要工具“西方文化自古就釁右惡左,肝的左部就代表凶事,肝的右部就代表吉祥。羊肝易病,因此呈現不同顏色的腫瘤。從祭牲羊肝漸漸演變到許多其它方式的卜筮工具,如灑油水上,觀察油滴,預卜未來。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3)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3)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007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預卜未來的專家,在各個文化上的名稱不同,猶太人稱為先知。大小先知,均以雅威的啟示,警告下民。猶太先知別于其它文化的卜筮專家,因為他們肯定自己直接從至上神得到啟示,如梅瑟在山頂親身晉見雅威,其他先知也都在不同的情況下親領雅威的聖旨,而不是由于自己的智慧,觀察天象物形的變化,而推求神旨。中國的易經和甲骨文,都不是經至上神的面授,而是由人的智慧,觀察天象物化,洞悉天意,制造條理,傳授後代。唯聖人有超人的天智,著書立說,闡揚天理,後人研習聖人之言,即可預卜天意,而擇吉凶。易經的原則是根據不變的天理而推算未來的必然結果。易經的定義就是《易者不易也》。發現不易的天理而作易者是通天大聖︰「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聖人有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極也」,「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浴出書,聖人則之」。中國的易經,愈演愈近科學,至少更近乎科學的形式,不根據先知的訓戒,而根據聖人制作的原則。聖人雖去,常人仍是有道可循,非如猶太先知,每言必出神口。中東地區的古代文化,也異于猶太,他們的解釋天象物象的專家初為司祭,漸為智者(Magi)“智者和聖人均與猶太先知有別。先知為雅威所選,非由人的學習而成。智者聖人都是由個人的修養學習而成為聖人智者。先知不靠自己的智慧,也不是由自己的意見而發言,而是由神授意,所說的是神的話。《上主的斷語》《這是上主親口說的》,屢見于先知書。今日天主教會禮儀規定,每次讀經後仍加一句︰以上是天主的聖馴(Verbum

    Domini,Thisthewordof

    theLord)。智者的解釋卜筮,聖人的根據自然圖像而作卦,都是人為的是可以傳遞的文化遺產,先知是天神的啟示,不由人為,也不能傳遞後代,不屬文化遺產。先知的話是神啟不是學術。因此不能更易,不可商討改善,影響于後世的文化是神權政治。猶太信仰和基督信仰都深受神權觀念的支配,正統猶太信徒至今仍然等候默西亞,成了一個遙望將來,忽視現實的文化傳統。基督信仰兩千年來,堅持神啟,崇奉神權,組織隱固;信仰神學教義,被尊為永遠不變的真理,信徒的信心堅定不移,一生不惑。然而神權神啟的弱點是拙于應變,對于時代地區不同文化,難于適應。

    美索布達米亞地區的早期文化沒有猶太先知觀念,他們討求神旨的步驟和中國的易經相近。觀察天象,以定休咎。初期文化,從尋食時代到生產食物和狩獵時代,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類對天體最早的經驗是太陽,太陽出來就是白天,有光有熱,五谷百果賴以生育;太陽落了,就是黑夜。在黑暗中,睡覺休息,等待太陽的再來,太陽就代表出作,沒有太陽就代表入息。太陽的一出一入,就叫作一日,也就是說,看見一次太陽。人的度日,就是計算太陽,靠著太陽過《日子》。日子,也就是太陽,太陽光照長的日子就是夏日或夏天,光照短的日子就是冬日或冬天。從冬日或冬天到夏天,中間過渡的日子叫作春天。從夏天到冬天,中間過渡的日子叫作秋天。經過一次春夏秋冬就叫作一年,拉丁話的一年就是一圈的意思(annus),也就是四季輪迥一次。

    月亮也是容易觀察的星體,太陽落後,月亮懸在天空,照明人世。但是月亮的形體每天變化,從新月到滿月,從月圓到月虧是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這就啡作一個《月》,正像太陽的一起一落叫作一《日》。時至今日中外歷怯,陰歷陽歷還是缽承傳統,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moon

    month)。基督徒的復活節和猶太人的許多聖節仍然是根據《月》的運行來計算。太陽、月亮和人生有密切的關系。初民崇拜大自然的威力,視之為神,尊崇太陽為至上神。至上神的名字隨民族而異,執政民族的至上神往往即是當地的太陽神。其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理論,初民經驗,視太陽為至尊,因此以太陽神為至上神,以月神為至上神的配偶,光照暗夜。

    在天體星辰運行變化中,最顯明的是月亮。月亮的變化,循環往復,有跡可查,可以預測,因此星相卜筮最早的根據是月形的變化,和變化時期的背景,以定吉凶。新月初升,視為大吉。時至今日,阿拉伯人,尚在新月上升時歡呼雀躍(稱為Hilal,即Halleluia之由來),歌頌月神獲得解放。初升的新月,如被雲遮,則為凶兆。月蝕更為大凶,視為天神大戰,月神被俘,至為不祥。月暈亦視為不祥,乃示天朝體制有變,民眾提心吊膽,前途不可預卜。日蝕則為至凶的惡兆,稱為悲痛節。中國老百姓說是天狗食日,巴比倫人則認為是天神大戰,太陽被俘,遭受囚禁,大地將遭災殃“日蝕月蝕,均需祈禱賠補。君王大臣,率領全國,舉行悲悼,**大街小巷,涕泣哭號(Lamentation),祈天垂憐,免降災殃。為人君者,更當小心翼翼,不可開罪神,招致禍患。人民最怕的災殃,是大地荒涼,百莫不生,無以充饑。同樣可怕的是疾病瘟疫,殯神猖獗,散布死亡,人類無力抵抗,只能坐以待斃。

    日月之外,最易使人覺察的尚有木星(jupiter),金星(venus),土星(saturn),水星(mercury),火星(mars)。木星往往會合當地民族的至上神,並為一神,如朱比得即是木星也是羅馬的大神。巴比倫的太陽神也和朱必得同神異名,可見神只互相通化並不根據什麼神學定義。同樣地,金星往往和大地聖母依斯達通化為一神。有人推測通化的理由,可能是有相似之處。大地**之神,在春夏施展**力量,到秋冬生力收藏。金星也有雙重面目,既為晚星,亦為晨星。晚星接近暗夜,猶如大地冬藏。晨星接近白晝,猶如夏生。因此金星與大地,雖然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卻象征同一**之神,被視為聖母依斯達,後代更隨時隨地演變為許多聖母。金星周圍的光線有大有小,大時稱為日冠,小時稱為月冠。金星放射的光線,輝耀閃爍,稱為金星胡須。除日月木星金星外,受人重視的還有土星,水星、火星。三星不易辨別,早期通稱為行星,以一詞含混統稱。有的地區以土星之神(saturn)為日神的助手。因在沒有月亮的暗夜,代月照明,最不受重視的為水星之神,一般通認為大神的使者。火星與紅色相通,被視為戰神。個別地區也視火星為日神,尤其是在炎夏之日,太陽炙熱似火,因此火星與太陽並合,視為一神。但這個日神,與戰神相似,主持蕭殺,窮凶極惡。火星光強則主大凶,愈弱愈吉。

    星象與人生的關系來自初民的日常經驗,太陽升起為白天,太陽落下為暗夜,這是每夭都有的經驗。從此類推所有的星辰運行,均與人生有密切的關系,那就是天人相關的信仰。星相學的發展絕不會發生于初期文化,也不是一般民眾之所能運用者。星相學說是寺院司祭所創造。在廣大的初民社會上,他們是極少數的知識份子。後期星相學的解釋也均有賴于星相專家,東方通稱為智者(magi)。星相學說的形成遠早于天文知識,用吉凶禍福解釋星辰的運行現象。因人類還不知道星辰運行的規律,但卻從經驗得知星辰運行的慣常現象。反常的現象便是不吉,如日蝕月蝕的出現,便預示大禍將臨。作為社會領導者,必須躬身領導民眾悔罪祈禱,以免天災。同樣的,月蝕或初月被雲遮避也是不祥的征兆。新月和月圓的正確時日,很難預算,可能相差四五天。每月第十二天到第十六天之間的日期,任何一日,均可為滿月。月圓的來臨,過早過晚,均為不祥的征兆。新月早出,也可能預兆大難。吉凶的征兆可能因月因時而定。一般凶事,為瘟疫、荒年、戰爭之類。木星象征吉凶,由光線強弱,與時間方向而定。金星早晚出現的光度時間,胡須大小和閃爍的強度,均為鑒定吉凶的標準。金星有須大吉,無須大凶,吉凶的程度以時間方向和光度的強弱而定。火星的本身即為凶兆,因此有許多別名,如災禍星,黑暗星,仇恨星,凶熬星等稱呼,都是極其不祥的朕兆。火星愈亮,凶事愈大。羅馬南爭北戰,因此特敬戰神,早期文化敬拜戰神的,也多出恐懼,惟恐開罪而遭災殃。十二獸帶是較晚的發現和創作,波斯帝國之前尚沒有這個稱呼。但巴比倫時代的美索布達米亞則重視全部天體星相。一切星辰均與人事有關,都包含在星相學的範圍內。

    巴比倫的大寺院中有專職司祭,終身研究星相,搜集有關各星辰的演變的理論和經驗,作吉凶禍福的解釋。歷代司祭所搜集的材料極多,有關太陽月亮,編輯成書,制為星相聖經,以供各寺院司祭專家,參考引用。當時的星相學認為大地風雲,天氣變化,都是星辰神的動作。天人相關亦是天地相關。大地上的風雨雷電與人生有更可見的接觸,因此天氣變化在星相上佔極重要的位置。綜合天上大小星辰的運行,白晝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四時的輪轉,東西南北,各方向的配合,並以風雨雷電氣候的形成,天時地利,左以人和,便是錯綜復雜的星相學。星相聖經規定多種翕合天地大道的禮儀、禱詞、悲悼歌曲,星相與全民社稷有關,因此執行禮儀是君王領袖的天職。君王領袖當率領民眾,舉行贖罪大禮,挽救天下眾民,免遭天災地禍。

    巴比倫的星相,視天象地儀為神啟示全民的朕兆。預防罹災遭禍,星相司祭專家制定復雜的禮規,指導君王領袖領導社會民眾避凶就吉,免觸天怒,息災消殃。身為君王領袖者,更須小心翼翼,謹遵專家規定的禮儀,慎言慎行,避免惡象。然而巴比倫的星相卻忽視個人的吉凶禍福。當時人的心理和任何時代的個人相同,更關心自己的未來。許多有關個人禍福的信相撒兆,星相經書很少顧及,司祭專家僅限于詮解有關天下大事的星象,無人過問小民的憂戚。平民的心理面對許多日常生活瑣事,尤其不尋常的現象,認為是不祥的征兆,例如家畜生怪胎,毒蛇從面前爬過……均示大難將臨。然而星相經書並無任何指示,更無預防的禮儀禱文。巴比倫文化不重視個人,星相為解釋宇宙大道,天下興亡,國祚盛衰,以君王領袖代表全民。一介小民,與宇宙大道無關。天人相關是指的天體與世界大事。巴比倫的宗教也是全民性的國教,有關社稷國家,不計個人。然而社會國家為個人所組成,個人的休戚,與社稷攸關,不能等閑視之。巴比倫的神職階級制定詮解星相經典,也同樣忽視小民的命運。巴比倫帝國衰落後,星相學也隨國運而沒落“亞歷山大建立統一大帝國時,希臘學術普遍展開。希臘科學精神將星相學扭轉為學術性的天文學,星相學失去光彩。然而巴比倫的星相傳統並未消逝,相反地,藉賴希臘科學精神影響後世文化,直至今日。

    希臘的科學精神追求自然律。巴比倫星相學的貢獻是觀察天體,發現星辰運行規律。解釋星辰運行現象,適應于人事,便是星相學。星相詮解的最後根據是天人相關的理論。希臘人缽承巴比倫人的星象觀察,卻從觀察中尋求規律,稱為自然律。自然律是不可變易的規律。祈禱悲號不能變更自然律,惟獨了解規律,可以預防天體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巴比倫寺院的司祭和後期星相專家的功績在于觀察星相所獲得的經驗,然而他們對天象的詮解則無濟于人事,因此星相學日趨沒落,代之而起的為天文學和地理學“從神秘的星相走向科學的分析大自然的規律,這是希臘學術對人類文化的大貢獻。

    最可怪的是巴比倫的星相學說並未因希臘的天文地理的發展而消逝,卻因希臘科學改轍易途,走向發揚的新時代。希臘人重視個人的地位,後世稱希臘重視個人為人文主義。個人的禍福和一生的遭遇,直至今日科學昌明的時代,仍然無夫解釋。何以某人生于某時某地,某種環境,何以某人生而聰穎,身體健康,別人則生而愚魯,殘疾病弱,苟延一生;何以某人一生幸運,所遇皆福,何以有人懷才不遇,匏瓜徒懸,終生憂郁無成。希臘人把.不可解的人生遭遇稱為命運(Fate)。命運雖不可解,是否與生的時辰環境有關?一個生于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一個生于公元前十世紀的猶太地區,兩個人所生的時代地區不同,他們的命運絕不會相同,然而是誰安排了他們的命運呢?究竟是誰或甚麼決定每一個人的生死遭遇?如果有一個造化的至上神,決定某人的生辰環境,都是什麼環境影響決定人的命運呢?環境與人生有關,任何人均可覺察。一個生于貧窮落後的文化地區的人,和另一個生于富饒現代化的科學興隆的國土者,前途命運很難一致。生于落後地區的愚魯大眾,一生貧愚;生于現代化的富裕社會的人也容易生活富裕,豐衣足食。人類絕非生而平等,先天遺傳,社會環境,左右人生的禍福。是誰安排了天時地利和人生先天與後天的環境?人生于世,環境已成,是否可由已知的環境預卜未來的遭遇與禍福?

    如果人由天生,自必經過天體星辰,某人誕生時,星辰運行的時間空間和交錯的關系,是否會影響人生的命運?這個基本觀念產生了希臘化的巴比倫星相學說,直至今日,仍為信徒推算星相命運的理論根據。在嚴正的宗教神學上,波斯的祆教、日神教、和猶太基督信仰中所發生的神秘知識派(Gnosticism),均以星相為神學的基礎。巴比倫的星相觀念直接影響了宗教信仰,在民俗方面,直至今日,生辰十二宮,星相卜筮,仍然是平民文化的一環。歐洲農家少女,睡眠時必要緊拉窗簾,避免月光射身而懷孕。今日美國學術界尚在爭辯月圓與生育和社會動亂的關系。巴比倫的星相信仰,絕未壽終正寢。在學術界尚有人作嚴肅地研究。天人相關的假說,古代文化大都加以肯定。今日學者循天演論的原則,認為動物始于海徉,人的血液水分尚有海水成分。月亮的運行盈虧,影響潮漲潮落。如果人身來自海水,或尚有海水成分,是否也同樣會受月盈月虧的影響?如果這個推測可以理解,人生時的星辰運行是否可影響人的思想意志與情欲?古代的星相可能有科學的根據。如果今日科學能找到實據,則巴比倫的貢獻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橡。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4)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4)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118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三)文化演進與神只適應

    美索布達米亞地區的歷史非常復雜。簡略說來,南部近海區域稱甦美(Sumer),較北貝IM巴比倫,最北端貝lJffi亞敘利亞。但這幾個統稱絕不能正確的反映實情,因為初民的文化不是國家文化,而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來源是一家一族的擴大。中國今日的許多城市尚冠以家族的姓氏,如石家莊,張家口。由家族的擴大而為城市,主持市政的仍為宗族。往來貿易繁盛時,許多外來商人,僑居城外,家族則為市民(citizen,cives)。中國人稱為文化文明者,在外國語言就是市民生活方式(civili-zation)。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就是由家族擴為城市,再擴展為國家如周.、陳、齊、魏之類的稱呼,直接反映原始的家族社會。美索布達米亞的原始文化情勢相似。兩河流域的家族多為游牧民族,終年移動,追尋豐美的水草,因此很難斷定地區城市各民族的移動和演變。

    兩河流域地勢平坦,往來無阻,許多游牧家族建立城鎮,漸漸擴大為民族根據地。古經記述亞巴郎,就是全體家族由南部的烏耳(Ur)遣出,尋求水草豐盛的地區。移居較北部的哈蘭(Haran,創︰十一,29-32)。後來亞巴郎又率領近族南下,到達迦南地區”亞巴郎和族人在途中與敵人交戰,擴張本族的勢力,後代宗族奉承他的遺志,就漸漸擴展成為猶太民族。亞巴郎僅是古經文獻所記錄的一個家族。在美索布達米亞地區,有許多不同的家族,累積生活經驗,與其他家族往來,相互通婚,民族就越來越復雜。況且各民族之問發生料紛,戰爭。勝者王侯,敗者賊,失敗的民族淪為奴隸,服事戰勝者,勝老尊稱為貴族。神也和民族一樣,各民族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神。神問的關系也和社會各階級的人事關系相似。每城每族都有自己特敬的神。人有長幼尊卑,神也有大神小神。大城並小城,大城的神只也並吞小城的神。戰勝者的主神漸漸成了某一地區的大神。大城互攻,勝者成為主宰,這個城市的大神也就成了全地方的最高神明,戰敗者的神只,自然也就變成了附庸小神。城與神不可分。諸神之長隨著名城易手而易名。在其城統一全地區時,該城的大神也就成了最高的神。當另一大城統一全土時,大神也隨之而變,但戰敗城市的神並不消逝,而僅隨信徒的命運泠為次神。

    初民的神只為大自然的化身,最大的自然力量化為最大的神,較小的自然力量變為較小的神。因此各地均有類似的大小神,日神、月神、山神、河神、**之神,以及掌管一切生活瑣事的神。城市合並時,神合並,數目和名稱也就隨之增多。神過多,自然形成混亂,解決的辦法是給神劃分職務,每神專司一職,免使過多的神失業,司同職的神並為同神異名,一神多名,隨信徒之所好,各忠于自己的神名,或改換新神,或隨自己的習好,或隨神的靈驗選擇去留。

    各民族之間,以強吞弱,強弱之問的文化往往發生沖突,強者與弱者的神與德性也往往形成對立。最早的宗教文化已經遇到適應問題。信仰適應問題發生于文化的中心思想,不易通化,也不易妥協。如有尖銳的對立,必會影響社會的安定。世界史上的戰爭,屢屢發生文化心態的沖突。美索布達米亞和埃及地區的初期文化都是政教為一,稱為寺院文化。司祭領袖以神的權威發號施令,某人得國為王,自然也都是奉天承命,天降大任。攻城減國,自然也是不敢不敬承天命,誅討惡貫滿盈的暴君。王的一言一行都是神的聖旨。猶太古經所載,猶太首領也常以雅威的口吻,號令下民︰﹝吾主上主這樣說﹞,﹝吾主上主的斷語﹞。國王也是司祭,是神所委任的代表和僕役。他為全民之首,代表全民伏首于神像之前。神寺與王宮,為拜神施政的處所,同時也是最高法庭,最高教育機關,正如中國古代的明堂,為全民政教精神文化的中心。每一城市和護城的大神不可分,有時最高神和城市同名(如Ashur)。

    每一城市,除至高神外,還有許多神,各司專職。當某一城市佔領另一城市建立王朝時,勝利者的大神便成了全區的至上神。被吞並的城的大神與勝利者的神明並列,往往結成父子,如一方為女神,則二神結婚,化為夫妻。勝敗均無所失。如有三城大神並列,則三神平等。當時雖無三位一體之說,但三神視為同神,各司專職(Triad)。各神合並時,他們的德能互通。應用于某神的專有禮儀,也可通用于另一神明。每次新民族入侵,自然也帶來他們的神。兩地神匯合,神的領域也自然擴大。經過幾千年的涯合,就成了萬神(pantheon),各地也適應新形式建立萬神廟。在禮儀上,為敬拜萬神,不使有一神遺漏便編制出來一種新形禱詞,把所有的神名逐一呼禱,稱為連排禱文(lit-any,中國天主教慣稱禱文),即是將每一個神名和他們的德能一一呼誦。免使有遺忘忽略,開罪神明,禱文最後總結聲明祈禱者的意願,統稱所有大神,無意遺漏任何神,祈神海涵。這個祈禱方式的目的是為解決地方神只相遇所引起的沖突,采用適應性的融合手段。

    敘利亞建立帝國時,將至上神化為抽象的圓圈,陽光四射,象征具體的太陽神。這是適應政策的一個重大進展。抽象化的象征易于適應各地區的具體神明,更容易吸取各地神只的德能與禮儀,同時也易于保存被征服城市的神只,保存他們的德能。各城市各神明的德行禮儀,均可任意假借交換。文化沖突由此獲得解決。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宗教適應的歷史實例。

    敘利亞帝國建立于公元前九百年。奠都尼尼微(Nineveh),以亞述(Ashur)為至上神。為了便于通化一眾神,亞述不采人像獸像,而似太陽光線作抽象的示意。新巴比倫傾覆敘利亞,對各城市神只的並合,繼續前策。猶太領袖被俘到巴比倫,經過多年文化的沖擊與薰陶,作了深刻的反省,承認雅威為宇宙的惟一神明。一神觀念和大帝國的觀念有不可分的關系。初民以城市為主體,各城市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神只。當時所謂一神觀念,只是肯定自己的城市民族敬奉一個至上神,並不排除其他民族城市神只的存在。大帝國的建立統一各部族,各城市的神,用抽象方式,統一神概念,宇宙只有一神,獨一無二的概念漸漸萌生。亞歷山大帝統一希臘,建立空前的大帝國,廣播泛希臘文化,希臘哲學引導宗教神學走上更清晰的一神論。波斯帝國實為這個大同觀念奠定基礎。在帝國成立之前,波斯木敬泛神,大先知左洛阿斯特(Zoroaster

    c.1000B.C.)重整舊教,化眾神為一光明之主(Ahura

    Mazda),全知全善。在人世間,光明之神尚非全能,因有惡勢力反抗善神。今世便是光明與黑暗搏斗的戰場。人生此世,或為善神光明之旅,或為惡神黑暗之徒。但最後光明之神必勝,毀滅黑暗,善人與善神同享光榮。這就是祆教。祆教的最盛時代則是日神教(Mithraism)的時代。同一時代也恰巧是基督信仰發展的時期。波斯帝國給初民信仰帶來長足的進步。神只由大自然的象形變成抽象的原理。神學由神話變成理智的哲學。帝國時代同時保存了古代傳統的神力觀念,和形形色色的禮儀。宗教禮儀與信仰與人生哲學合而為一,代替初民的神話,成為有系統的神學。平民的原始的幻想變成文化的心態。

    古代文化交流

    猶太人的宗教思想,耶穌基督的傳授,和希臘羅馬文化的累積,被中世紀入侵的新民族所缽承。這一系列的文化傳統,就是今天所稱的西方文化。希臘文化,往往被稱為西方文化的始祖,然而希臘文化絕非由空而降,而是由文化發祥地美索布達米亞(Mesopotamia)和埃及遞傳而下者。處于埃及和美索布達米亞二大文化系統之間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民族,稱為猶太民族。猶太民族未建立什麼大帝國,在五六千年之久的時間中,卻只有短短幾百年的獨立自由,其它的幾千年都在流亡,真可說是歷史上多災多難的民族了。它因地處兩大古文化交通的中樞,故南北的往來貿易都得經過這個狹窄的長廊。不要忘記甦伊士(Suez)運河的開通是近代的事(1869);古代的交通,由埃及到美索布達米亞是不須渡河的。埃及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與埃及相對的北方地區,統稱為美索布達米亞。在這個區域內,先後產生了幾個燦爛的文化,與南方的埃及文化,遙相爭艷。這些文化在歷史上,統稱為初期文化(First

    Civilizations)。由于饑饉尋食,戰爭移民,通商結婚等種種原因,在各文化集團之間,便產生了各種方式的往來,文化也因此傳布到鄰近各區。

    在美索布達米亞區內建國的,先後有甦美(Sumer)、亞述(Assyria)、巴比倫(Babylon)、海泰(Hittites)、新巴比倫等。這個區域沒有天然屏障,門戶洞開,易受外來民族的侵犯,因此文化復雜,且多彩多姿。在西部地中海邊緣,有個叫作克里特(Crete)的小島,是希臘文化的發祥地。這個海島所處的海洋稱為愛琴海(Aegean

    sea),位處地中海的東北部。希臘文化所據諸島,就是愛琴海的東部和西部諸島及鄰陸。海泰和希臘東部的沿海諸島相鄰,這段濱海之地有時屬于希臘,有時屬于海泰,成為日後繼海泰建國的佛利幾亞(Phrygia)、黎狄亞(Lydia),此二者建國時的海岸地區已全屬希臘。荷馬(Homer)史詩所述的特洛伊(Troy)戰爭,就發生在這個地區。所以說希臘文化就是初期文化的延伸,並非言過其辭。但是在歷史上,人們把這地區的文化分為東、西,這個「東」和「西」本是日後羅馬帝國的分法,並非文化的不同。希臘本土被劃為西方,對海的希臘人和沿海而東移到黑海周邊的希臘人卻被分到東方,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希臘人的移民,不只限于以上這些地區,更遠達非洲、西西里島(Sicily)。今日的意大利國南部、法國南部、意國北部,曾一度為希臘人所匯集,這些地區的文化自然也都是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不僅是初民文化的延伸,也是日後各文化相遇的結晶。初民文化的發祥地,美索布達米亞地區的許多民族,往往東遷西移。今日黎巴嫩(Lebanon)和以色列(Israel)諸地,原為腓尼基(Phoenicia)民族的所在地。沿地中海移民,到非洲北岸建國,且伸張到今日的西斑牙,此民族即是和羅馬戰爭的迦太基(Carthage)。在紀元前六世紀時,中東地區出現了波斯帝國,居塞魯士(Cyrus)大帝統一了中東各區,其中還包括了初期文化的發祥地美索布達米亞,更東展而達印度,南伸至非洲。東部的猶太和埃及也都相繼入其版圖,這是西方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會合。第二次是三百年後亞歷山大帝建立的大帝國;第三次為羅馬帝國;第四次則為羅馬帝國銷跡,新的入侵民族皈依基督,造成了一個空前的文化大會合,結晶是「西方」文化。然而溯本追源,這個「西方」文化實是發源于東方。把文化分為東

    、西是人為的,而非自然的劃分。

    東、西文化自古即是互相采取溶化的。例如巴比倫和猶太傳下的故事,大都雷同。巴比倫的創世紀所載洪水滅世和猶太舊約所記的大同小異,並不足為奇。猶太人的聖祖亞巴郎(Abram),本是出生于巴比倫的烏爾城(Ur),是地地道道的巴比倫人。創世紀(十一,28)記載他來自烏爾,並敘述美索布達米亞區的各國名稱(十一,8一10);又提及巴比倫的建國,和巴貝耳塔(Babel)的停建,乃因語言雜沓,人種眾多之故。但這些語言不同的種族又為何均聚集于巴比倫呢?況且創世紀又明確地記載他們都是同一個民族,一直向東部盆地遷移。這個盆地接近波斯海灣,巴比倫市就建在此地。創世紀說至上神要懲罰人類︰

    「讓我們到城里去,使他們的語言混亂。」這樣他們就會被迫停建這座穿天紀念塔。這個大城,名聞遐邇,各地商人游客,接踵而至,南腔北調,語言復雜,但這個地區附近的各個民族原本是同宗的。猶太人的經書為此區初期文化的共同史料,記述各國風俗事跡和考古出土的文獻,相互印證,多相符節。

    在紀元前二三千年,初期文化經過長久的往還,早已形成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化是由人類傳播的,人類為了改善生活,交易餘貨,不斷移動往來,爭食爭利,不免發生料紛;戰爭、商業、旅游及婚姻,便成了傳播文化的工具。猶太經典記述他們的先祖,屢次因饑饉而流亡異土。最早的記載是聖祖亞巴郎,因饑饉逃荒到埃及,謊稱自己的美妻為妹妹,以免法郎(Pharaoh)加害,並可因妹妹的得寵,幸得青睞。這段記載說明了猶太文化早就和埃及文化有所交流。日後聖祖雅各伯(Jacob)又因饑饉而逃往埃及,族人若瑟(Joseph)曾作過埃及的首相,但是日後猶太人淪為奴隸,受盡虐待。埃及王的一個太子,猶太人認他為族人,更尊之為聖祖的梅瑟(Moses),率領猶太人逃出埃及,沿著紅海西岸北上,征服了當地的民族而自立。這段在埃及為奴的時間中,猶太文化和埃及文化不免熔化為一爐,雖未至爐火純青,全部同化的境界,至少在許多信仰習俗上,也是難分涇渭了。

    紀元前六世紀,巴比倫佔領了猶太,並俘虜其領袖和知識份子,長期僑居巴比倫。根據創世紀的記載,猶太人的祖先,本來自巴比倫,其被俘僑居,並非因文化的格格不入,而是在心理上,不免憂時憂國之苦。同時和新的環境人事相切磋,猶太文化便漸漸達到成熟的境地,完成了日後的西方文化心態︰一神的信仰和天人的關系,都因長期思考反省而升華,成為今日世界宗教哲學的基礎。

    繼巴比倫(亞述帝國Assyrian)而崛起的是波斯大帝國,帝國版圖包括中東地區內的大小國家,統一了初期文化的發祥地美索布達米亞、埃及和猶太。紀元前五世紀,波斯帝國統一了復雜的東方民族,融匯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這個文化交流的過程,延續了三百年之久。直到紀元前四世紀時,亞歷山大(A1-exander)由希臘北部的一個城市崛起,不只統一了希臘各城市,而且還並吞了波斯帝國,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很像秦始皇的統一天下,只是曇花一現,僅十余年,但是他融匯文化與民族的政策,卻是千秋萬世,代代相繼。亞歷山大帝去世後,部將各自佔地為王,帝國遂分為四部。但是文化匯合的過程,則是蕭規曹隨,持續未斷,直至羅馬帝國,又缽承這個文化大匯合的過程。自波斯帝國到耶穌誕生,達六百年之久,在這六個世紀的時間,整個中東西歐地區的文化,都已匯合于一流。耶穌誕生後,他的門徒又繼承發揚這個文化傳統,至西羅馬帝國覆亡,中古世紀(Middle

    ages)西方文化的興起,繼承了經過千年交流的古代文化,也造成了共同的文化心態(Mentality)。昔日地方性的人生哲學和信仰,由五花八門的現象,漸漸臻于類似的超然境界。人類思想經過了千錘百鏈,已達爐火純青的階段了。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5)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5)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973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自波斯擴建統一的大帝國,到耶穌誕生的這段期間,是人類史上最富創造力的時代,即歷史哲學家雅士培(Jaspers)所稱的樞軸時代(Axial

    Period)。這個時代的來臨,絕非偶然,而是經過了幾千年的考驗,集人類智慧經驗于一爐,去蕪存精,才能有今日燦斕的文化。今日我們所知的猶太經書,是波斯統一後而產生的宇宙觀。今日基督信仰的新約所記載的人生觀,是亞歷山大帝統一後的文化結晶。文化的相互沖擊,解放了歷代儲藏的潛力。耶穌誕生後的文化大會合,乃是集人類幾千年累積的智慧,塑成各種文化的至高理想,至今仍為人類所尊崇,導引著人類的生活行動。猶太教、基督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印度教和希臘哲學等偉大的人生理想,都是許多大文化會合的結晶。原來的希臘、埃及、波斯、猶太及印度等地的地方性宗教信仰和禮儀,也都因文化的會合而蛻變。其蛻化的方向,則是理想更普及化,而成普及的人生理想。換言之,原來的地方性、民族性的神,現在都已成為世界性、宇宙性的信仰。例如猶太的雅威,本是民族專有的天神,現在則被公認為全宇宙全人類的主宰。其與猶太人的關系,仍比其它民族親密;猶太人是至上神雅威的「選民」,其它民族與雅威只是造物主與受造物的關系而已。在耶穌誕生時代的各派哲學思想,各大宗教的教義,都趨向宇宙化、天下化。文化已突破狹隘的部族觀念而走向大同。

    在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觀念薰陶之下,宗教的宿根,由地方性的山頭河邊拔起,移植于超時空的新基地,這個新基地就是人的心靈。耶穌曾糾正當時某些猶太人的地方觀念,聲言敬神已不限于山頭聖京,而是在人的心靈精神中。根據這種大同觀念,猶太人敬仰的救世之神,希臘人崇拜的超人萬神,埃及與中東的死而復活的諸神,和其它各地的痛苦聖母,都得到了周游世界的自由,隨意在各地建立寺廟。如果某地已經有了許多類似的寺廟,一個極其簡單的方式,為古代各地神旅游所通用者,就是把新來的客籍神,和本地熟知的神,依其相似之點,互相通名(identification),這便是古代文化為求適應常用的手段。這種易名求通的辦法,很像中國古代正名觀念,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故重視正名。孔子曾主張不追思別人的先祖,如果不同名而祭者,就等于「媚求」諸鬼神,所以必先正名。以今日的科學眼光來看,不免牽強附會,有欠嚴正,但今日的思考方法是經過了兩千年的訓練,歷盡滄桑,絕非一蹴而就者;兩千年前的思考方式,易名易事,以求名正禮合,是合情合理,無人質疑的。遍查世界歷史文獻,不限于文化地區和時代,處處可以發現易名求正的事實。例如猶太人的至上神雅威到了希臘,就改名為宙斯(Zeus)。埃及的聖母伊西斯(Isis)到中亞其它地區,就化為當地的聖母西伯樂(Cybe1e),或其它地方的聖母。根據這種辦法,各地的神,都周游四方,因地而易名。這些別名是采用當地神的性別和職守,相類而同化者。例如埃及的醫神,到希臘時就改名換姓,有時連性別也改了,男神變成女神,女神變為男神。所同者二神都是專職醫病保健,不論男女性別,就一視同「神」了。

    這種易名求同的辦法,來自初民的思考方法(pre-logical)。古代文化,普遍引用此法。中國也有三教九流為一家的說法,清朝時還有學者說基督宗教源出墨子的兼愛之說,認為若翰(John

    Baptist)就是墨子,墨子化胡,就是去西方傳教,取西名「若翰」,收耶穌為徒,耶穌向墨子學得兼愛之說,召徒立教,號稱「基督」,因此這派學者認為基督之教即是墨子兼愛之說。日本也有耶穌基督死于日本的神話,至今他的墳墓還完好如初。在猶太聖京被釘而死的不是耶穌,而是他的雙胎兄弟。當猶太人謀害耶穌時,他的雙胎兄弟向他說︰「你還有許多國家民族需要歸化,你現在不能死,如果你死了,誰來繼續你的事業呢?」于是兄弟倆便換了衣服,弟弟被釘而死,耶穌輾轉來到日木,和一個日本女子結了婚,生了三個女兒。和神道學士學習了五年的人生哲學。曾見過天皇,天皇賜給他「猶太王」的尊號,死時享壽一百一十二歲。這類說怯,在今日的眼光看來,無非是荒誕稗史。但在古代簡單的思考方式來看,並無可怪之處。很多古代史詩神話都大同小異,彼此互借,無人以為怪。遍查古代宗教經書,如猶太的古經、回教的可蘭經,其中都有很多近乎荒誕的神話。但對宗教信徒而言,則奉為聖史,毫不質疑。在科學思考方法未發達的古代,神話與假借都是必然的,在廣大的帝國領土內,各教的教義,各哲學家的思想,都可自由地流傳會通,截長補短,不久便形成為世界性的神話、世界性的經書、世界性的宗教神及世界性的文化心態了。宗教一變而為世界性,自然便容易流傳,世界性的宗教禮儀也會脫離狹隘的地方習俗,而奠基于人類的普遍心理。凡一個宗教由此地流傳到彼地,換名不換神,禮儀和語言隨地而易,教義、信仰和神的使命不改,很容易便演成萬教歸一的事實。如果耶穌基督死于日本的說法長久流傳,則千千萬萬的日本人都到墓地朝聖,耶穌的寺廟遍立大城小鄉,那麼基督信仰就將變成日本教了。禮儀風習,也會隨著日本人的風習而演變,兩千年後,無人能說耶穌的教是外國教了。

    這種易名隨俗,萬教合流的核心,有一個更深刻的要素,即人類的基本心理,這個深刻而普遍的心理,隱藏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那便是幸福的渴望。任何宗教的最後目的,無非是求得永生的幸福。許多宗教制定具體的辦怯,稱為禮儀教規,遵行這些具體的法規,永生的幸福就會得到保障。這套禮儀教規所保證的,是信者的得救(Salvation)。多數宗教著重個人的得救,即每個人的永生幸福得到保證。各式的神秘宗教(MysteryReligions),就是利用具體的言辭禮節,保證個人的永生。個人的永生幸福,不可否認地,是人性最深切的願望,然而如何才能達到永生幸福呢?簡單地答覆是求得永生之源,即是造育眾生的至上之神。用具體的方式與至上神結合為一,便可達到永生之源。又如何才能與永生之源——至上之神合而為一呢?在凡人的日常生活上,獲取生命的方法是飲食,那未獲取永生,是否也可利用飲食呢?普通的飲食,不含永生,只能供給有時限的生命,而且不是純粹幸福的生命。欲得無限幸福的永生,必須吸取永生之源的至上之神。換言之,要得永生,就得把永生之神當作飲食。但是永生之神是無形的,有形的人怎能飲食無形之神呢?唯一的辦法是把神化為物質食品,再藉著飲食潛于物質中的永生之神,而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獲得永生。由此得知永生的保證是和至上神合為一體。

    為了滿足天人合一的渴望,許多古代的宗教都有上神下凡,降生為人之說;或者半人半神,受苦受死,經天神的提升,復活為神的說怯;在死亡之神埋入地下時,神生之力肥沃大地,由大地而生之植物便孕有神生之力。飲食這類具有神生之力的植物,便可分享神生,與至上神合為一體,而得永生。無形像的神生之力本存于天地宇宙中,天地宇宙本是由至上神創造而付予生力的,因此宇宙可視為神生之力的化身,也可視為神生之母,乃至上神的生力成形,更可說大地就是至上神的生力所成之肉體。享食大地之果,就是分享神生。春夏之間,陽氣上升,生意盎然;秋收冬藏之時,眾生凋零;春回大地之期,萬物復甦。這些生死的現象,表示什麼?至上神既為神力之源,大地生生之力又為神生之力的化身,那末萬物的凋零又是為了什麼?死亡究竟是什麼?人和動物,都有顯明的死亡,死亡就是生力的消失。秋冬蕭瑟,生力退減,萬物凋零。不飲不食,人便死亡,生死的更替,系于飲食的增減。因此各神秘宗教均設有聖餐,象征至上神的生力化為食物,信徒恭領聖餐,可與生力之源合一,增強生力。死亡並非生力之終結,而是生力的轉變,由舊變新,舊的蛻去,新的轉生;舊去新來的現象即是「復活」。各教都有復活之神,即是至上之神的化身,受苦受死,埋葬地下,充溢生力;又從地下復甦,上升于天,即永生之所在。復活之神和再生的植物,同具新生之力。食用由此土而生的植物,如麥餅和葡萄酒,象征著飲食復活之神力,即可與神共生。因此各教都制定聖餐的禮儀,信徒得以與神合一而獲永生。聖餐包含飲料與食物,食物可能是奉獻于死亡之神的牲品,也可能是由死神血染之地而生的糧食。吃了牲品或麥餅就是吃神之肉;喝了醉人的酒汁,就是喝了死亡之神所流的聖血,飲食神體神血,必得與神合一而獲永生。

    聖餐的禮儀是各神秘教所共有的,其來源是初民的**信仰(Fertility

    cult)。生力是天天可見的奇跡︰小小的一粒種籽,在土中生芽,開花結果。冬季到來,又衰枯死亡,生命何來何去?夏天的生機消失了,生機又是什麼?太陽每日東升,普照眾生;但一到夜間,又消失無綜。太陽到那里去了呢?太陽的來去,冬夏的交替,河海的漲退與植物的生死,有不可分的關系。動植物和人類的生死又賴大地的**。那末誰掌管萬物的生死大權呢?這個掌管生死大權者就被尊為造物之主,一切生力之源。各文化都承認宇宙眾生之源的至上神,然而可怪的是各宗教的禮儀,都不是圍繞至上之神而立者。至上之神在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稱謂,(如Aman

    Ra,Ahura

    Mazda,Kronos……)或者以諱名代稱(如雅威),或者簡稱以無名(不知其名,名之曰道)。至上之神,至尊至貴,無形無像。各文化均無特殊的禮儀以敬至上神者,但各文化多有至上神降凡為人之說。有的至上神,雖未降生為人,亦遣派天使或先知,或者竟然化身為動植物(MKri

    shna)光臨人間。如此有形的人類,便可與無形的神明接觸,有所見聞,知所從依了。至上神既然化身為人,受苦受死,自然也更了解和同情人生之悲歡離合、衰老病死。與神共死生,生死便有所依,人生亦有了意義。今天的痛苦死亡,將成為來世永生的代價;與神同苦同死,將會與神一同復活,永享幸福。

    至上之神的化身受苦受死,死而復活,為古代各宗教普遍引用的模型。生死復活,實乃象征生力之隱現。生死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經驗,無時代地區之別,亦非經由文化交流而起。文化交流,各教生死復活的禮儀大同小異,更加強了永生幸福的信念和希望,以為天下達道,歷萬世而皆準。人類自有文化以來,這個企求永生、仰望與神生合一的宗教禮儀就一直存在。在文化搖籃的美索布達米亞、埃及,以至希臘羅馬時代的各大宗教,都遵從這個模型。彼此間的差異,乃是由地方的環境習俗所致,可謂大同小異。根據「小異」之處來劃分,這個初期文化地區,產生了幾個不同而又近似的模型。在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之後,千形萬狀的地方性禮儀,都混合參用,涇渭不分。神的名稱和言行也往往張冠李戴,無人以為怪,因為基本的生死永福觀念是相同的。東方之神與西方之神,只要言行使命有所相似,便視為同神異名,各類相似的禮儀也相互借用。這類演變,在羅馬帝國時代(即耶穌誕生時),各教的匯流,已難分截。但主流來自四源︰一是埃及復活之神的禮儀;一是由波斯的祆教演變而成的日神教;另一則是希臘的混合禮儀,稱為奧爾菲神秘教者(Orphism)。當基督信仰傳世之後,猶太與基督信仰的觀念,終取以上三系而代之,再經過幾百年的沖擊琢磨,基督信仰便成為西方文化的精神心態了。其歷程正如千百細流納入百川;百川共匯,澎湃洶涌,如萬馬奔騰,一瀉千里,造成萬里長河,灌溉了整個人類文化。

    埃及的復活之神

    古代埃及文化無疑地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境界。當時的外方學者,字里行間都表示景仰和羨慕。埃及雖是以神導政,政教合一,但卻沒有系統化的宗教教義。古代的埃及和中國一樣,沒有相當于今日西方“宗教”(religion)的名詞。無「宗教」之辭並非就是無宗教之實,埃及古書,如亡魂經、追思錄等,都含有極度深刻的宗教經驗,即是對來世永生的深刻關懷。也正如中國古代的經典,不涉「神學」一樣,因為至上之神不可名,超世之道不可道,以有限之人生,難解無限的神秘,所以埃及古書常以神明不可言喻來表示神秘之教(Mystery

    religion)。因此對神秘禮儀都是述而不解,更不敢妄談神性神體,不推側神言神行,亦不求解神的「道理」(Papyrus

    Leyden,348)。

    埃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似乎是圍繞著敬祖與神靈,崇拜多神的信仰,無教條和教會的控制。神話禮儀,一任自然,其中心思想為「真理」與「正義」(Truth,

    Justice)。其它生活細節上的應對進退,都根據這個中心思想而隨機應變,萬變不離宗,萬神歸一,形形色色都是一個本元的化形。神本無形,但能借人、鳥、蛇、獸各種動物植物以至無生物的形體而顯現。所以神能現形為蛇為鳥,為水為氣。神的現形,依人的了解能力而定。現形的神都是有限的,也都經驗七情六欲,疾病死亡。當神降生為人或鳥獸時,這些人物或鳥獸就被敬為神聖而不可侵犯。借用人形時,往往是一家三口︰父、母、子或女。化形為地方神時,往往無名,只有司祭能奉稱神名。至聖之神不可名,便往往以榮餃諱名呼之,如「大能護佑者」、「大慈大悲者」等。同神有時為男,有時為女,有時現形為父、母、子一家三口,有時為一神三名,有時三神為一即「三位一體」。當地方神出名時,便會被別的地方所奉請,遠游他地時,往往易名。或者與當地的神並名。換言之,即是把兩個神名合並成一個。至于神降生的神話,也隨時隨地依據信徒的想像而演變。

    古代埃及的宗教心自理,不管是地方性或全民性的信仰,都圍繞著兩個「實物」而出發。第一個是太陽,第二個是尼羅河(Nile)。兩個實物代表一個生源,也就是至上神。至上神無形無像,在天上現形為太陽,在地下流為尼羅河。太陽的陽光普照大地,地下的尼羅河供給生命之水,養育眾生,因此眾生之源就是至上神。至上神化為天上的太陽、地下的尼羅河,也在各地化為大小神;芸芸萬狀,都是一神的化形。中國道德經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系辭上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這正是埃及宗教觀的寫照。太陽在上,尼羅河在下,一上一下,卻只是一個生命之源。從這一個生源,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形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各有各的見地,各有各的表現,各有各的神名稱。各地的老百姓,日日頂禮膜拜,卻連這些神的名字都不知道。因此隨意立神,隨地立寺,到頭來也不過是求得今生幸福及來世永生。

    太陽在天上,日夜變化,象征著不同的形像和神明;旭日東升,如鷹出谷,翱翔天空,因此用鷹來象征太陽神。烈日當空,爍土流金,人們便使用圓環來象征太陽神。當夕陽西下,日近黃昏,人們使用扶杖老人來象征太陽神。這樣太陽神一天便有三個形像、三個名字。往往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名稱,不知淵源者,便視為不同的神明。此外當太陽神的敬禮傳到崇拜尼羅河為生命之神的地方,太陽神便與河神並為一神,變成地只候魯斯(Horus)的神目,用一只眼楮來象征太陽神。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6)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6)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994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埃及自有史以來,即敬拜一位造化宇宙、掌理萬物的至上之神。可惜沒有傳下文獻詳解他們對至上神的觀念,只知至上神為一切生命之源,無始無終,無形無像,自生自存,不死不滅;不可理解,不可言傳。其它無數神都為至上神的現形化身,下凡降世。或者是至上神創造的神明,有限有始,能升能降,受苦受死。至上神本是無姓無名,無寺廟神職,無敬拜禮儀的。一般人在危急時也呼求他,但因無名,只以諱名太陽稱呼之(Ra)正如中國鄉下老百姓呼求老天爺一樣,但對于老天爺的神性,則一無所知,不只愚昧的老百姓,即使號稱學者的智士大師(Ma-gi),也不敢妄自描述至上神。日子久了,至上神在社會上就銷跡隱形,似乎是不存在了。代至上神而左右日常宗教生活的,是一位有神性的帝王奧西里(Osiris)。他本是人,死而復活,上升為神,統制下界。埃及人的宗教生活禮儀,便圍繞著這位死而復活的奧西里而建立。因為他本是有血肉的人,又同時是超人的神,有神人兩性,而成神人一體。他的復活,就是人性的復活,予人以永生的希望,于是復活和永生,即成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唯有和奧西里一同死亡,才能和他共享復活永生。與神同苦同死的道德意義就是犧牲小我,以利天下;放棄個人的享受,生活力求清白,做事公平正直,奉行真理,不惜為真理正義而舍生。唯有甘心接受痛苦與死亡,才能和救主奧西里一同復活永生。因此奉行真理,便被視為至高之德。奧西里死後,在眾神台前受審,眾神封他為真理之神,予他治理來世人類命運的全權。正因為他操有審判人類永福永罰的大權,他的敬禮就成為一般宗教生活的中心。沒有一個人不關心自己的永福或永苦的,因此奧西里的敬禮便成了埃及史上最主要的敬禮。隨著埃及文化的延伸,奧西里也就成為西方世界最得人心的神明了。這個敬禮是建于最普遍的生命現象上的,植物冬枯夏長,尼羅河的上漲下落,太陽的早出晚歸,都象征著生命之悠悠,其源有自。用模擬儀禮(im-itative

    magic),上通生命之神的生死復活之神力,下效動植的枯縮,即是個人的犧牲。這樣的生活,是盡情合理,必得今世之平安,來世之永福。正如易經系辭所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仁故能愛」。

    那末奧西里到底是誰呢?關于他的歷史文獻,最早的是紀元後一世紀,由羅馬人所寫。更早的埃及文獻,無一存在者。最可靠的古代文獻是石雕石像和寺院中的壁畫,但這些都是片段的,而且有些令人費解。根據這些片段文獻與一世紀羅馬人所寫者,奧西里是埃及盤古時代的國王。兄弟姊妹四人,二男二女,互相結為兩對夫婦;奧西里和依西斯(Isis)結為夫婦,塞特(Set)和乃弗蒂(Nephtys)結為夫婦。這四兄弟姊妹,就這樣結成兩對夫婦。古代的中東民族,都通行兄妹姊弟婚姻,國王(Pharaoh-)常娶自己的姊姊或妹妹。猶太人也通行近親互婚。創世紀記述人類原祖父母只是男女二人,沒有提及任何其它人類的存在,那麼他們的兒女必然是互相結婚了。因此奧西里兄弟姊妹的互婚,是當時通行的,不足為怪。他們的父母是天神萊雅(Rhea)和地克羅諾(Kronos)。奧西里當了埃及的國王,教人民生產稼穡,敬神愛人。他又周游世界,教化四方;助民生產,解民疾苦。當其周游列國時,其妻依西斯代政,教民紡織烹飪,敬老扶幼。其弟(或兄)塞特(Set)愛上了她,一心想陷害奧西里,自得王座,又得王後(即依西斯)。于是就和手下七十二個惡棍商定詭計,按著奧西里的身材,制造一具棺槨,飾以金銀珠寶,燦爛輝煌,置于餐廳中央,任人觀賞。一切準備就緒,便恭請國王奧西里前來盛筵,七十二個同謀者也都在場。來客都圍著這具美麗的棺槨,贊不絕口。塞特便向來客聲言,有能臥棺而適者,便奉贈這具美麗絕倫的寶棺。于是七十二個同謀者個個佯臥而不得入,因為這七十二個人都是身材魁梧,比棺槨更為高大者。當每個嘗試而不能入者失望之際,奧西里便表示自己也願一試。大家鼓掌歡迎。當奧西里試臥時,長短恰當,舒適合體。于是塞特一聲令下,七十二徒蜂集壓蓋,封閉棺槨,又用流鉛灌縫,空氣不通,把奧西里國王活活憋死。在塞特指揮之下,同謀眾徒抬棺到尼羅河濱,投之于河,棺槨順流入海。由海潮沖擊,流至今日黎巴嫩(Lebanon)的朱伯樂(Jubayl)城郊(古稱壁布洛Byblos)而著岸。說也奇怪,這具棺槨瞬息間變成了一株碩大無比的古樹。當地的國王見了驚喜望外,令砍下制為宮殿中柱。

    話說依西斯聞得愛夫被害時,正在京外巡閱。一聞凶耗,便割發居喪,哀悼亡夫,同時立即動身,四處尋尸。有群牧童見到了一只美麗的棺槨,沿海流到朱伯樂城郊,他們便把親眼所見報告了依西斯。于是依西斯便輾轉來到王宮附近,得知棺槨封于王宮中柱內。便日夜徘徊于王宮的花園中,除宮中的婢女外,不與任何人交談,婢女們不久就成了她的好友。依西斯把自己的神聖體香撒布于婢女們,當婢女們返回王宮時,身帶異香,充溢全宮。後聞異香,便詢問來源,婢女據實奉告。後乃召依西斯入宮,並雇她當幼太子的奶媽。依西斯自是喜出望外,每當夜深人靜時,便變成一只燕子,繞著宮殿的中柱候旋,聲聲哀嗚,翔翔不去。依西斯撫養王子,為了使王子永生,使用聖火焚燒王子的**器。**器官是人性的標號,有之便不能享得永生。某夜,正當依西斯燃火焚燒時,王後來看兒子,見愛子坐于熊熊烈火中,驚絕大號,悲號之聲,切斷了王子渡入永生的門路。這時依西斯不得不明告自己的神性,火燒王子,並不會燒死他,只是為付給他永生。她又不得不告知來意,請求國王準許她把愛夫的尸首帶回。國王欣然允許,依西斯便開柱取棺,取出後又把宮柱封好,自己帶著丈夫的棺槨,登船駛返埃及。到了埃及後,便選了最偏僻的地方,把棺槨打開,瞻仰愛夫遺容,痛泣一場,又把棺槨蓋好,用草木覆蓋,藏于樹林深處,然後起身去看望小兒侯魯斯(Ho-rus)。這個小兒,據說是奧西里死後才出生的,本是奧西里和依西斯的兒子。但據神秘教的解說,這個在奧西里死後才生的侯魯斯就是復活的奧西里;奧西里已成為神明,又降生成人,為依西斯之子,依西斯就成了聖母。許多石像雕刻,都有聖母懷抱小兒侯魯斯之圖。且說依西斯暫時離開秘藏的棺槨,去看兒子的時候,事有湊巧,那個謀害奧西里的塞特,已纂位為王,正率領群臣,夜間行獵,由此路過,發現了棺槨,知道是奧西里的棺槨,被依西斯尋到了。因恐其復活,乃開棺取出尸體,切為十四塊(據另一個傳說是二十四塊),散布于埃及各地。依西斯返來,不見尸體,乃立即四出尋覓,終于找到十三塊。那第十四塊是**器,被塞特扔到尼羅河中,被魚吞食了。依西斯把這十三塊用臘粘在一起,又用臘造了被魚吞食的肢體,恭為埋葬。又遍走埃及南北,各地建立寺院,教導百姓敬禮復活之神奧西里。另一傳說是依西斯每尋到一塊尸體,即造一墓,因此奧西里的墳墓遍立于尼羅河濱各城,以便信眾隨地敬禮。埋葬之後依西斯便拜會天上諸神,眾神會審奧西里,判其功勛蓋世,升為永生之主,把天上地下的生死之權都交于奧西里全權行使。于是奧西里便成了天上地下的救世之主了。

    侯魯斯受其父奧西里之囑,立志復仇,與塞特久戰,終得最後勝利,俘虜了塞特,給他帶上枷鎖,交給母親依西斯看管。一日依西斯慈心大動,釋放了塞特。侯魯斯得知,怒火沖天,一氣之下,把母親依西斯的頭砍下,但醫神陶特(Toth)給她一具牛頭。從此依西斯的肖像常是牛頭人身。

    每年春夏之交,各地舉行泛舟**,燈火輝煌,以紀念依西斯尋找愛夫的尸體。聖母依西斯的眼淚使尼羅河升漲,賦予河水**養育萬物的能力。乘舟的婦女們都仿效依西斯號泣痛哭,直至尋到棺槨,于是大聲報告︰「救世主奧西里復活了!」大眾便轉悲號為歡呼。這個敬禮漸成為埃及最普遍的敬禮。在亞歷山大帝建立統一帝國時,此禮更傳布于帝國境內各地。羅馬帝國時代,依西斯和奧西里的敬禮更為家喻戶曉,寺院遍立城鄉,香客如雲,各地視其敬禮為天經地義,無人質問其淵源和意義。其禮儀已變成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更與其它敬禮混並。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分辨是非,有禮必參,以企得人生有依,及來世幸福;尤其是依西斯和侯魯斯被一般人民敬為醫神,他們的敬禮就更形普遍了。原來侯魯斯兒時被毒蜴所螫,毒情嚴重,已奄奄一息,幸得慈母依西斯上告天上諸神,獲賜良藥,終得起死回生。從此依西斯成了醫療聖母,由她傳授醫術于侯魯斯,因此母子被敬為醫療之神。

    前面曾經提過,伊西斯用火焚燒王子的**器官,以企永生。另處又提到奧西里的**器官被魚吞食,伊西斯用臘仿制形像,遍立各地,供人敬禮。這里需要稍加解釋,古人對生命之神秘,頂禮膜拜,**器官為生力之象征,所以古代文化有**器崇拜(Phalli

    sm)的說法。初民的信仰是圍繞著**(fertili-ty

    cult)而建立的。當時人的想法︰**器官代表人性之**,有者不能通達永生,所以在神話中便提及毀滅**象征,以示獲得永生。由毀滅**器官而奉獻于神,漸演成象征性的割禮(circumcision),由割禮又漸演出其它禮儀和意義。割禮源出于埃及,遺留到今日的許多干尸「木乃伊」(Mummy),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在許多干尸上,可見到割禮的痕跡。因此埃及古代,普行割禮是無可質疑的。猶太人的割禮,無疑地是在埃及為奴時學來的,因為小亞一帶其他閃族(Semi

    to)少有行之者。這個風習的原義,為宗教性的自獻。原始民族祭祀人牲,尤其是衰老的國王,殺後埋于土中,獻于掌生命的神只,以求豐收。後來以罪犯代替國王,漸更以羔羊代表人,牲,祭祀神只以求豐收,以補罪孽,那便是「除免世罪的羔羊」。個人自身的獻儀,則漸以象征性的割去**器前端包皮來表示奉獻。這個奉獻性的割禮並不限于男性,女子也得接受。埃及宗教有司割肢的專神,事奉此神的司祭,每月在月盈時期舉行割禮。但遺留下的文獻僅屬片段,對禮儀的詳情和寓意均無確切的解釋。

    與割禮的意義頗為相近的禮儀是唾沫禮儀(Spitting,Sputum)。埃及古代文獻多次提及這個禮儀,中國話沒有相當的字眼可以正確地描寫這個禮儀。話說「吐唾沫」並不是真的吐出什麼東西,只是一聲「干」啐,一種吐唾沫的聲音和樣子而已。不久前,在天主教的授洗禮儀上(Baptism),還有這個吐唾沫的禮節(Sacerdos

    polliceaccepitdesaliva

    orissui)。唾液在原始民族的心理中,是一種富有生命的液體,是和**有類似**能力的。唾液的禮儀是**崇拜(fertilitycult)的另一表現方式,用唾液象征**,來表示**原力的。例如埃及某大神(Tem)與妻生育二子,生育的方法是用唾液。生後用雙臂緊抱二子,通予靈魂,這兩個兒子就是大神自己的化身(如今日的clone)。唾液既有生力,自然是醫療(恢復生力)的良藥。埃及古書(The

    Bookofthe

    Dead)記載︰某天太陽的眼(即日神)為惡神(Set)射傷,醫神(Toth)便吐唾液于其眼上,太陽的眼就痊愈了。不只神的唾液富有生力,凡先知司祭的後代,有聖德的長者,以及聖賢豪杰的唾液都有生命的原力。普通人的唾液也有相當的生力。行醫者有時先把唾液合泥,然後把它抹于有病的器官︰耳、目、口、鼻…,有時把唾液沖于水中,患者飲服,可治百病;無病者飲之,可以延壽益年,幸福無疆。

    根據另一種記錄,唾液也有詛咒棄絕的意思。行咒者先用泥或紙制作一被咒老的肖像,然後吐唾四次,口中念咒,禮後把肖像投火焚燒,被咒者定遭不祥。吐唾之禮也行于發誓效忠,親友離別,有些民族以唾面為禮,先啐于一草一木,然後將草木貼于親友頭上,表示惜別。司祭降福新生嬰兒,也每人輪唾,以呈吉祥。初次見面,表示衷心歡迎,主人先吐唾自己的手心,然後去握客人的手。在這些情形下唾液即被視為富有生力的聖水。無論采用什麼形式來施用唾液,其意義都是表示賦予生命之力,有了生力便會幸福。

    埃及的宗教是奠基于生命之追求。以天上的日月,地下的尼羅河為萬生之源,人的幸福永生在于通享生命之源,為取得生命之源,先得削去障礙,那就是除去阻止生命之流的此生,換句話說,必先受苦受死,放棄此生之幻覺。依西斯用火燒毀王子的**器官,就是象征放棄此生以求永生。換句話說,必先與奧西里一同死亡,才能渡達永生;如一棵麥粒,必先埋在地下死亡,才能得到新生。新生就是復活,所以說埃及的宗教是奠基于死後復活而達永生的觀念的。奧西里是死而復生的救主,要想得到永生,就須在今世與奧西里、依西斯共同受苦受死,死後才能獲得新生。因此復活的新生就是永生。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7)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7)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112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波斯的日神教

    與埃及同時或者更早一點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區域的甦美(Sumer)、巴比倫(Babylon)為初期文明的發祥地。由這些初期文化遞演而進的文化心態,形成了波斯(Persia)、猶太(Judaism)等文化傳統。在耶穌誕生時,中東各大宗教系統,勢力最大的,為屬于祆教(Zoroastrianism)系統的「日神教」(Mithraism)。這個崇拜光明之神的日神教繼承了巴比倫的宇宙觀和星相術(Astrology),又采用了部分祆教的教義。在禮儀上普用民間習俗,因時因地而制宜;不拘一禮,不限一制。而且禮儀和教義都保守神秘的規律,不公開于非**。因無公開宣布的教義,教會當局,常可隨時隨地,斟酌增減,應需要而予以適應。由于這種富有彈性的傳教政策,嚴重地影響了歷史文件的傳遞,和今天歷史的研究,加重了恢復日神教本來面目的困難。近代發掘出來的雕刻,往往難以確定究竟是屬于日神教還是屬于基督徒者。更無法辨明那些基督信仰通行的禮儀習俗是屬于日神教者,或為兩教所共有者。這點也同樣表示當時的基督徒也采取了富于適應的政策。

    日神教源于祆教,而祆教則源自波斯古代文化。遠古的波斯和印度原屬同一個文化。在印度的波羅門教(Brahmanism)、古經吠陀(Vedas)曾屢提日神彌特拉(Mithra),同時在祆教古經經典(Avesta)也屢述日神的禮拜。隨著歷史的演進,在印度宗教經典和禮儀上,日神的地位由模糊而至湮沒。在今日尚存的經典中,只是只言片語,偶而涉及。根據古代經典,不管是在印度或波斯,日神並非至上神,僅是屬于次神掌管之下的太陽神而已。崇拜日月,無疑地是初民宗教傳統。當人類首先發現天火下降,焚燒叢林時,必然以火為神明,肅然起敬。但林中之火,不久即滅,于是有的初民建造火寺,養火、拜火,以火象征至上神,但另支初民文化卻發展到尋求熱力光明之源,于是由火源而尋到天上的太陽,而尊拜日神,視星辰為日神的顯形。解釋日月星辰的現象就是星象學。星象學發展于巴比倫,敬禮日神的禮儀自然也采用了巴比倫的星象學。依此,各地方、各時代的敬拜日月,瞻仰星象,都漸漸集中于敬禮日神彌特拉的禮儀和教義了。彌特拉被敬為「上主之光」,于晨曦旭升山崖,乘駟馬之車,馳騁于碧色長空。當黑暗籠罩大地時,他更以閃爍金光,導引眾生。他既非日月,亦非星辰,而是千眼千耳,察視一切,聞听一切,永遠監顧世界,無一絲一毫的小事小情,可混過他的耳目。他是真理之主,公正清明,驅逐人間的黑暗,散布幸福和光明。他不僅是光明,也是溫暖。他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他使天降雨露,地儲甘霖;人壽馬肥,天下升平。對個人來說,他能使敬拜者,心曠神怡,安康幸福,神清志明,超凡入聖;但是人類苟生此世,面臨著許多危機,黑暗的魔鬼早已羼入人間。唯有日神能助人戰勝惡魔,救人于水火。當然胡做非為者,絕不能逃脫日神的懲罰。作惡的群體社會,也必遭受天災人禍,因為日神是有善必賞、有惡必罰的。惡神活動于人世,處處設阱,人生于此世,寸步難行,必賴日神之福佑,才能化險為夷,免遭涂炭。救世主的觀念便油然而生。

    日神教的神學禮儀,沒有完整的、有系統的傳下;更沒有可靠的史料,可資重整。今日存在的殘章斷句,都是東鱗西爪,根據初期基督作家們的辯道材料,間接得來的。這些作家,用盡宣傳使倆,以敵對的立場,往往張冠李戴,甚至偷桃換李,似是而非。固作抑善揚惡,矯揉造作,以致真情難知。但由這些作品的字里行間,尚可模糊地窺測原義,日神教在羅馬帝國廣布,最盛的時期達三百年之久。在這三個世紀長久的時間,廣傳萬里的領土之內,遠近城市,大小鄉村,處處有日神的寺廟,香火鼎盛,信眾如雲。日神教的教義和禮儀自然也是隨時隨地,變化適應,不只因環境民俗而行制宜,尤其遇到希臘羅馬的各種哲學、宗教信仰、風俗禮儀、政治法律、社會價值觀念,必然大事采精集華。這個外來的信仰,扎根于希臘羅馬世界,究竟有多少變化,難以確定。因無系統的史料,只能管窺蠡測,推見一斑。總括說來,日神教由其發源地移植到希臘羅馬帝國的廣土眾民,其基本信仰,並未遭受重大的損失或嚴重的蛻變。所有的更易,都屬于表面性的,因時因地而求臨時制宜。

    日神教的教義和希臘羅馬的信仰有著迥然不同的淵源“希臘羅馬的信仰是匯集神話民俗,古今迷信,雜拼而成,既無系統,亦無升華。至于日神信仰雖然也根據初民的原始經驗,但它是有系統有組織的。在這系統的背面,有當時的哲學和星象學作為出發點“這些學說是當時最流行的科學,治此學者稱為智士(Magi)。他們的學識是受世人景仰的,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耶穌誕生時,史料記載三位智士由東方來禮拜新生的嬰兒,因為他們見了異星。這些智士,是星象專家,也是日神教的主教者。無論是人生哲學、天道物理,他們都具有無上權威。在知識界中,他們是最高的領導者。每位智士都有廣泛的歷史、哲學、神學、星象學……的知識。智士所到之處,上自王公大人,下及愚夫愚婦,無不洗耳恭听,心悅誠服。因此拜禮日神之虔誠,也如火如荼,遍燃整個羅馬大帝國的版圖內外。

    日神教之西游,並非單槍匹馬,而是帶來祖傳的祆教的大小神只和全部教義。日神並非至上神,亦非至上神的最高助手,只是人民普遍敬禮的英雄。根據日神教的神學,至上神稱為「無限時間J(Infinitetime)名克勞諾(K

    ronos),有時亦稱之為宇宙大神(Soeculum)又稱之為汪洋大神(Saturnus)。但這些稱呼,只是為一般愚民的方便而創造的稱呼。嚴格地說,至高之神,即如中國道德經上所說的「道」,是無名的。連他的屬性,也非人的聰明所能理解。所以說他是無姓無名,無聲無形。正如猶太人的至上神,以諱名雅威來恭稱,以示神威。日神教也把本來無名的至高之神,權稱「無限時間」。但這些抽象的稱呼不能引起愚夫愚婦的敬畏之情,更難引起他們的頂禮膜拜。于是有識之士便構造了一具至上之神的具體塑像,以喚起平民的敬畏。至上神「無限時間」的造像是獅頭人身,立于星體之上,周身為巨蛇繞纏,胸掛擊雷,手持權杖,另外雙手各執一把鑰匙,臂後擁有四個翅膀,象征無所不在。巨蛇象征太陽出入變化,權杖象征全能全聖,鑰匙開啟上天下地。獸頭人身象征神明的超越性,非人非獸,亦人亦獸;既非無所不是,亦非盡其所是。這種非人非獸的形像是表示「無限時間」超越一切存在,不可言喻,不可理解。人間經驗的天象四時,光明黑暗,冷熱生死,都是「無限時間」的化身現形。人類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至上神化身降凡︰由單純變為無窮,形形色色,琳瑯滿目,正如道德經上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如易經系辭上說的︰「生生之為易」。根據生生變化之理,至上神「無限時間」于某時造化太初的夫婦,即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地」。天為兄,地為妹,天地相抱,生了海洋,天地海洋,為世界的三位一體。天即天神,稱為奧爾馬茲(Ormadz)或邱比特(Jupiter)或宙斯(Zeus);地為地,稱斯斑達(Spenta-Armati)或朱諾(Juno);海洋之神則稱阿巴木(Apam-Napat),或乃布瓊(Neptune)。這些神萬象最後均出一元,萬象歸一,萬神一元,到最後都是至上神的變象顯形。這些神只周游世界,到各國便和當地的神混淆會通。經過幾千年的交往會合,原來孑然不同的神,也變成涇渭不分了。

    日神教的神學傳統和希臘的神統系譜,都一致肯定青天大神宙斯繼承「無限時間」,為世界的主宰,掌理人類生存的世界(Secu

    l

    um)一“他和朱諾結為夫婦,為今世神只的始祖;為奧林匹克(Olympic)大小神的父母。相繼生了海洋之神,命運之神(Fortuna),戰神(Mars),使神(Mercury)和愛神(Venus,又稱Cybele,亦稱Anaitis),這些都是天神。直到今日,西方語言都以這些神名稱呼每周的日子,如︰星期日獻給日神(Sunday),次日獻給月神(Luna,Artenis,Juno,Hecate,Selene,Diana),第三日獻給戰神(Mars,Mardi;Tiw,

    tuesday),第四日獻給使神(Mercury,mercredi;Woden,

    wednesday),第五日獻給雷神(Jove,jeudi;Thorthursday),第六日獻給愛神(Venus,

    venerd,ven-dredi︰Frigu,Friday),第七日獻給土地神或海神(Satu-rn,S

    aturday)。

    天神之外,尚有地,也是「無限時間」所生,統治地獄群魔。地魔鬼曾一度向天堂進攻,但為天神所敗,被擲入地獄;但這些惡魔在降落地獄途中潛逃于世。直至今日尚在世界流連,散布惡毒,企以敗壞人心。人類渺小輕弱,無力抵抗,只靠奉獻自己,諂媚天神,以求托福,幸免于禍。天神之力亦不限于天堂。他們的神力,伸入人世︰火神化力于星于火,也能借形光熱,隱居地心,滋養**萬物。火神水神為兄妹。他們的力量早存于海徉河流,水雷井泉。他們的潛力深藏土中,為生命之綽。一切大自然的景象都生于這些降世的神力︰雨雪風雲,春夏秋冬,冷熱溫涼,生長成熟,無不一一演變生發于神力。人類生于大自然的懷抱,生死存亡,均系于大自然的撫養懷抱,如企求幸福愉快,必賴神的護佑,因此佞神求福,乃人生之大事。

    古人想出了很多假設,企圖解釋宇宙萬象。最具權威的宇宙觀,是四元素說。這四個元素是氣、水、火、土,和中國的五行頗相符節。這個學說主張宇宙萬象都是這四個原素的交合變化,萬變不離其宗,萬象不離其元。四元素的學說自紀元前十七世紀即已成為定論。學者名家都接受這個學說,廣泛地應用于醫學科學。日神教的神學家—智士很聰明的利用這個公認的學說,建立其神學系統,解釋宇宙的來源,人生的目的和使命,利用科學的尊嚴,博得學者的敬重,可謂聰明睿智,灼見如神了。以公認的,合乎時尚的科學為基礎,又利用圖像示意,上自智者,下至愚夫,均可一目了然。用一頭猛獅象征火焰;一個水杯象征水;用一只蛇來象征土。至上之神「無限時間」駕著雪白的駟馬之車,騰空凌雲,奔向永遠。天空白雲象征空氣;駟馬之車,就是四匹白色天馬,駕御星雲之座。每匹白馬象征一個宇宙元素。同時也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至上之神乘駟馬之車,永遠不停地飛奔,象征其神力,永作不息,以迄永遠。如果一匹馬發生事故,就象征著某種天災地禍。太陽每天運行,朝日旭升,以火力溫暖眾生;晚霞落海,熄滅烈火于海洋。次日再升,以其神力驅逐黑暗,清洗大地,帶來生侖于人間。入夜則由月神執政,乘白牛駕御之車,予大地以清涼甘露,使土地豐富,以利群生。月神是陰性,日神是陽性,二性好合,萬物叢生。日月星辰和無數不知名的天體星雲都具有生生之大能,日神教都一一敬拜。七為神聖數字,所以一周定為七日,每日敬拜一類神明︰第一日特敬日星,第二日特敬月球,第三日特敬火星,第四日特敬水星,第五日特敬木星,第六日特敬金星,第七日特敬土星。此外更有十二宮,各以一獸為象征。星辰是全世界人類所共有,人人都面向著同一個太陽,同一個月亮,同樣的星辰。如果各地各時對天體星辰的稱呼有所不同,那也無關重要。天體只有一個,各文化各地區的天神地只也都是一個,只是各時各地的人們對他們的稱呼有所不同而已。

    每一個人誕生于世時,都得經過天體星辰。每一個人誕生的時辰,必遇某一星辰當政,即是某一星辰正在某一個地位。星辰的地位和某人的誕生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人的性格天分,必受生時經過的星辰影響,每個星辰都具有特別的能力和性格。生于某個星辰當政的時刻,就會吸收這個星辰的性格,當人靈由天降世時經過某個星辰,這個新生的嬰兒必受這個星辰的光線射入其體,他的性格命運便因此而注定了。不只是人類,一切動植生物,無不受日月星辰的影響,如海潮升降是受著月神的支配,太陽神如不發光發熱,萬物就不能生育成長,一切天體星辰的運行,皆足影響世界神人萬物。所以天體人事,萬生萬魚,無不個個相關,這就是巴比倫的星象學說。這個學說和中國的天人相應說極為相近,漢宋大儒如董仲舒王充等都極力主張天人相應。這種天人萬物,相感相應的學說,在西方就慣稱為「命運」(destiny,fate),中國人也通稱為天命、運數。人生的禍福休咎早已先天注定,插翅難逃,只有奉天承運,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吉凶,這樣人生才有所歸依。

    命運是來自天體星辰不可變易的力量,而星辰的運行是按固定的軌道而變化。星辰既有軌道,命運也必有定律。正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凡是有定律可尋的事理,即可推測預卜。人的命運既是受著星辰的支配,那麼命運是可以預卜的。根據這個理論,一切卜卦風水之說,都帶上了科學的尊嚴面具,使日神教得到崇高的地位。

    命運是天命注定,無可更易。人類雖無力更替天命,天神則可運用奇能,影響左右命運于未形,或扭轉于已成。輕弱的人類只有頂禮膜拜,馨香禱祭,伏求赦罪賜福。如果至上神俯听,天命便可轉,其關鍵就在信者是否虔誠了。

    根據日神教原來的基本教義,崇拜至上神「無限時間」是教義的中心主旨。然而當其廣傳時,至上神的名字,已經無人提及,而以日神名其教。這類蛻變是見于各大宗教的。就拿基督信仰(Christianity)來說罷,至上神稱雅威或稱徙斯(Deus),中國人譯為「天主」、「上帝」。不管用什麼稱呼,基督徒約慶節、機構,絕無用至上神的名稱的,卻都廣用聖賢或耶穌之名而稱為「

    基督」教、耶穌會、保祿堂、德來醫院。「基督信仰」(Chr

    i-stianity)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Christocentric)。耶穌是至上神的聖子,降生成人,可與日神(Mithra)相璇。這位立于人神之間的中介,在許多宗教的教義上,代替了至上神。如埃及的奧西里(Osiris),希臘的狄奧尼索(Dyonisos),日神教的彌特拉(Mithra),印度教的克里斯納(Hare

    Krishna)……都是神人之間的中介神明。

    日神教就根據各大宗教的慣例,以救世史(Heil

    sgeschichte)為教義和禮儀的中心。當其傳到西方時,西方人只知日神彌特拉,故把整個的宗教以日神之名呼之。那麼日神到底是誰呢?根據片段的史料,日神是光明之神,寓于空氣之中,介于天上人間,即是天堂地獄的中間,光明與黑暗循環的中樞。太陽是其象征,正如太陽處于萬星的中央,日神也為人神之間的中介。希臘哲學也同樣承認太陽為神人之中介,光華普照眾生,象征著至上神的無限恩澤,普施神人萬物。許多古代寺廟殘跡,常見兩位青年的塑像,手持火把,立于日神之左右,一個青年的火把向上,另一個的火把向下。這是象征著太陽的升起降落,也象征著太陽的熱力。在炎夏時大施威力,在嚴冬時,熱力收縮。這兩位持火把的青年和宰牛的青年,同為日神的三個表現的形式,三位一體,即是日出日沒和太陽的普照眾生,向時也象征天時四季,春生冬藏。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8)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8)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024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日神彌特拉是由神界降生入世的。關于降生的神學(De

    in-carnatione),現已失傳,今日所知者,僅是由圖像搜集的片段。一團熊熊光焰,破天而降,穹蒼則被視為一塊巨石,日神彌特拉破石而降。(今日西方傳統神話仍有孕石之說。少女求孕,以腹磨擦石柱,倫敦保祿教堂門前石柱,均為求孕者以腹磨光。)凡日神廟中均有聖石,代表日神降生之奧跡,其降生的地點為河濱樹下。當時發現奇跡前來朝拜者,只有一群牧童,為至上神所揀選,親眼看見日深破石而出,頭戴圓錐帽,一手持刀,另手持火把,光著黑暗的大地。摘下許多樹葉,作為衣服。這樣準備好了,就起身進行他降生的使命。第一個使命是和太陽角力,彌特拉力大無匹,故太陽不得不屈服朝拜,恭領神旨。于是他便把太陽戴在自己的頭上,充作金冠,令其每日升降,向大地發射光和熱,使世界光明而溫暖,從此太陽與降生救世的大神結為一體,成了一位不可分的神體,那就是日神彌特拉(Sun-God

    Mithra)。

    「太陽神屠宰公牛」(Taurobolium)是日神教「贖世大業」的象征圖。拿視代的眼光看來,用屠宰牲畜來象征救世大業,似乎有些光怪離奇。但由原始游牧民族的眼光看來,只手宰牛,實是非同小可。自有史以來,許多初民信仰,都以牛為神聖。根據初民的神話,牛是至上神創造的第一個生物,所以稱牛為萬生之母。牛的一身都是生命元力︰牛奶牛肉,可養生命,牛皮可制衣服,便溺可潔身清心。關于牛糞牛溺,可以潔身清心的說法,當然不是今日受一般文化所薰染的人之所能理解。在日常生活上,誰也不會喝牛溺以清身,抹牛糞于身首以求潔。相反的,常人皆以便溺為污穢;但以牛為神聖的文化,確以牛糞牛溺為聖物。印度禮拜聖牛,眾人皆知。印度的古書可以代表盤古牧民的心態,古書描寫牛在萬物之中是最神聖的,牛身的各個部份都是某個神明所選的居所。小至每根牛毛都是神聖的。牛糞牛溺不只是最純潔的聖物,而且有至大的化力。恭飲牛溺可以涓煩洗清,沁人心靈。涂抹牛糞,萬穢皆除,可以提拔人心,超凡入聖。牛身的大大小小的每個部分都不可任意拋棄。由牛身排泄的一切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牛尿是一切水中最純潔的聖水,必須恭謹收存,用以洗除罪污。凡是用牛尿沖洗之物,當場立即清潔。牛糞更是清污的上品。凡是聖牛便溺之地,當視為聖地。燒牛糞的姻火可燻潔一切污穢,用牛糞抹牆或人體物具,可扶瘟扶魔,保人益壽延年。凡能日日接觸牛身牛便者,易于成聖。印度的聖哲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說︰「尊敬、保護牛類,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這種行為能使人超凡入聖。我對牛的解釋是它代表一切生物,人類經過對牛的尊敬可達萬物化一之聖境。牛為億兆人民的母親,慈愛的化身。」印度前首相德賽(Morar-ji

    R.

    Desai)訪美時,在電視上解釋自己年逾八十而能身清志明,在乎每天喝尿,並肯定尿是世界一切飲料中之最富營養者。牛糞牛溺是宇宙生力之元氣,得到元氣便得生命。

    這種對牛的看法是初民崇拜生力的象征,以牛象征宇宙之生力。膽敢使牛屈膝,宰殺之以養育萬物,乃是象征控制宇宙生元,養育饑餓的人類,予以新生。因此以宰牛來象征救世大業。日神彌特拉的宰牛就象征他降生入世的使命。在他戰勝太陽之後,見那可怕的公牛正在山坡吃草,日神便一躍而登上牛背,堅執牛角,公牛怒跳狂奔,日神雖被凶牛擲于地下,但從未放松控制,仍堅握牛角,以致被狂牛拖拉著東奔西竄。不久凶牛力盡筋疲,倒臥屈服,日神便把凶牛拖到山洞。這就是他的居所,公牛不久恢復力氣,又逃出山洞,狂奔于山坡原野。太陽遣派一只烏鴉傳遞至上神的命令,令其宰殺公牛。彌特拉接到命令,謹承天命,帶著他的忠誠獵狗,馬上追逐。公牛四處狂奔,終于疲乏逃入山洞,被日神捉住,一手堅持牛的鼻孔,一手拔出利刃,由肋旁刺去。登時五谷百莫,各種養生的植物,由垂死的牛身蔚蔚叢生。小麥生于牛背,牛血變成葡萄酒。這時惡神見了,忌火沖天,遂派遣魑魅魍魎、蛇蜴螞蟻,來毒化聖血,咀食聖牛的**器官,千方百計,企圖阻止生力流入世界,但是一切都歸徒然。牛的**為月光瀘清,化成千種萬類的有益動物。牛的靈魂上升天堂,成了牧神西瓦奴斯(S

    ilvanus)。由于日神宰牛的大業,萬有生于世界,日神便成了養育掌管眾生之主,宰牛大禮就成了救贖的聖事(Sacramentum)。至上神又造了人類,委日神掌護管理。由于死亡之祭(宰牛),萬物眾生日益繁盛,新的植物不斷誕生,宇宙生生不息,可套用易經上的一句話,日神之「大德曰生」。

    日神之大德不只生生,也為救亡。惡魔魁首施盡其仗倆,使大地久旱不雨,萬物枯萎,眾生饑渴。無辜禱告解懸,日神乃以其神箭射石,清泉涌涌奔沁活水潺潺不息,苦口眾生,喜一得甘霖,如得瓊漿,而解倒懸。惡魔遭遇慘敗,心有不甘,乃再施仗倆,大發洪水,天漏地泄,一瀉千里,洶涌波濤,人畜沒頂,萬生俱滅,只有一人得到眾神預先警告,造了一艘巨舟,救了全家和各類牲畜,洪水滅世的故事早存于美索不達米亞區內的文化。甦美、阿卡狄亞(Akkadia)的史中(Gilgamesh),猶太舊約也引用了這個故事(創︰六∼八),各個故事的內容大同小異。學者均同意,這些故事均來自同源。

    魔鬼的洪水滅世計劃雖然失敗,但滅世之志未挫,洪水之後,又繼降天火,使地裂噴焰,企圖燒毀萬民百獸,使五谷百莫化為灰燼。幸而日神大發慈悲,保佑人類萬物,拯救于水火,魔鬼惡計,無一得逞。人類眾生都得救援,孜世大業于此告成,一部救世史也由此勝利地閉慕。

    日神彌特拉,在完成救世使命之後,即將離世升天之前,和諸天將天使,人間忠誠信眾,一齊吃了最後的聖餐,以紀念救世大業。餐禮之後,諸神將天使,同乘日神所駕駟馬之車,飛翔升天,彌特拉騰躍海洋,戰勝了惡魔的最後企圖,計劃用海洋吞沒日神。終是詭計落空,日神凌雲飛越,直登天堂,和眾神永享天福,由天上照耀世界,福佑眾生,彌特拉于是成了天上人間的中介。至上神委任他繼續造化管理世界,稱為至上神的聖言(Lo-gds,

    Verbum),聖言是至上神向外發出的示意(expression),與至上神同性同體,萬物皆由聖言而受造,也由聖言之力而繼存。惡神阿里曼(Ahr

    iman)雖為聖言(Mi

    thna,Logos)所敗,但其惡力尚存。善與惡之間的鬧爭,仍然繼續,遵從善神的信眾和尾從惡神的歹徒日日相戰。這兩個陣營,一個代表光明,一個代表黑暗。光明與黑暗兩大勢力分宰宇宙。天上人間地獄三界,不屬光明,就屬黑暗,一切事事務務,不是屬于惡,就是屬于善。善惡相克,永無和諧。人生就是作戰,為得勝利,必須遵行至上神所啟示的誡命,奮勇作戰,不借犧牲;但是什麼是至上神的誡命?什麼是信徒得救的條件?.••…因無可靠而有系統的文獻,這些問題是無法答覆的。這些誡命和守則是否和祆教誠命相似?祆教經典(Avesto)是遺傳下來了,其中有很多誡命規法,而日神教的誡命規法是否和這些規法相似或者根本相同?這個問題,也因缺少文獻,無法肯定,而可確定的只是日神教的規律嚴肅,絕非隨風流俗老。保持心身清潔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在其禮儀中,取潔禮似為骨干,在每個禮節中都有數次取潔,沐浴取潔為當時的宗教精神,各大宗教都重視取潔,在任何慶節中在祭獻禱告之前,必先行取潔禮。取潔禮包含許多因素,第一個消極的因素是不可受不潔的人和物的沾染,如︰摸觸死尸,摸觸到女人**的血,吃了不潔的食物如豬肉等……。在積極方面,守齋節欲,在限定的時間,不吃東西,不可有性行為,最後一點尤其重要。當時的宗教,都視肉欲為污穢,能沾染靈魂,性行為為惡魔所創造,以誘引人類,走向地獄。有的宗教(如Gnosticism)完全反對婚姻,以為乃惡魔之陷阱,以延續其統治世界人類。得到神啟的人,尤其崇拜日神的信徒,是光明之神的勇兵,必得舍生就義,擊毀惡魔的陷阱,而唯一的戰略,就是自身的清潔,不受惡魔的誘惑。常保神清志明,與日神的意旨合一,才能戰勝惡魔。

    日神教是軍人的宗教,所以最高的德行是勇敢,唯有勇敢才能稱為德行。拉丁語系的德字(Vir-tus)乃指男子漢大丈夫的特點,而這就是勇氣。一切德行都須經過劇烈的鬧爭而成。人生的目的在作戰,善行即是面對惡行,善惡永不兩立。一切行為都歸光明與黑暗,立于光明的一面,就必誓死戰勝黑暗,唯有全力勇敢作戰的,才能得勝,唯有得勝者,才能升天與神明永享真福。

    日神教和當時的其它宗教相似,均置重點于救贖;而救贖觀念則基于宇宙觀念,宇宙是善神和惡神的戰場,人類為惡神所奴役。許多善神的使者,降生到世界上來幫助人類,尤其是日神彌特拉(Mithra),由至上神之遣發,來到人世,拯救喪亡。神的精神,本已存于每個人的心靈中,人類本是至上神創造的許多靈魂,降到世界與魔鬼搏斗,死亡時,腐朽之神,奪得萬惡的肉體,靈魂則面對嚴重的審判。至上神派遣使者,來當判官,這位使者就是彌特拉。凡一生從惡,或戰惡不利者,即被判入地獄。地獄座落于地心深處,為痛苦之所。靈魂一旦失訟,即被惡魔的使者,強拉入獄,遭受千刀萬剮,永苦無邊。凡為善而戰,得到勝利的靈魂,則為天使攜抱升天,永享真福。天堂分為七界,每界座落于一個天星之上,每一天星的入口,有一天使把守。每個來叩門請入天堂的靈魂,都得正確地答覆口令和密號。上升的靈魂,每經一道天星,在成功地答覆口令之後,便卸下一個罪惡的重擔。第一道天星是月亮,經過月星時,卸下求生飲食的負擔;經過火星(Mars,Tiw),卸下好戰喜爭的自大狂;經過水星(Mercury,Woden),卸下各類私情私欲,洗除一切自私的願望;經過木星(Jupiter,Thor),卸下野心奢望,不求聞達,神泰心安;經過金星(Venus,

    Frigg)御下**肉欲;經過土星(Saturn)卸下各種作惡的傾向;經過太陽時,卸下一切思考記憶,這樣靈魂便成了清真純淨、無欲無情、無思無慮,升入天堂,永樂無強。

    日神彌特拉為亡者的審判官和定識者,為升天的導引者,為迎接純淨的靈魂返回自己的家園者。人的靈魂猶如失去父母的孤兒,流浪于世界,受盡千辛萬苦,終于返回家園,在天父的懷抱中,永享天福。把流亡失所的兒女引回家園是日神的救贖大業,因此日神是喪亡的人類的救主。不經過他的導引,不能重返家園,不能升天,坐于天父的懷抱,永享真福。

    純潔的靈魂永享天福,為一般愚夫愚婦的觀念,實在是空虛渺茫,難以捉摸。為了滿足平民的需要,肉身復活之說便應運而生。復活的肉體,為十全十美,無病無傷,且人人為青壯之年,得滿足食色之欲。凡人世間曾有過的和未曾有過的快樂幸福,復活之身都會增得億萬倍的享用。無論幸福快樂,一念即得。復活的時期是在世界終窮之後。惡魔的痛恨和失望,瀝積成重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在神的選民身上,無可發泄。因積恨難消,便一齊毀滅世界,當世界被毀後,所有已亡的古人都將起而復活,以復活之軀,升入天堂,享盡一切昔日未曾享過的快樂和幸福。

    救世史的表演是在歷史的過程之中,整個人類的生活史實,千態萬狀,形形色色,到頭來也不過是善惡的鬧爭。善的勝利,一慕一慕的表演出來,這就是救世史(Heilsgeschichte)。救世史的完成,必在世界終盡之前,「時間」之內。善惡的決鬧是有時間性的,善的最後勝利是命定的。在歷史即將消逝,「時間」即將化為「永遠」之前,救世之神彌特拉和代表宇宙生力的公牛,都將再次出現,舉行由「時間」到「永遠」的過渡禮。這個過渡禮不只象征歷史的閉慕,同時也是對行善作惡者的公審和定識,這是救世史的完成大典。已死去的全體人類,都將由墓中出來,恢復生時的體形,親友都可互相認識。天使一聲令下,復活的人類集于一處,真理之主,日神彌特拉正襟危坐于中央,審判善惡。善者立于右,惡者立于左;惡者被惡魔拉入地獄,善者參與日神舉行的最後餐祭。最後一次舉行宰牛,將牛油混入葡萄酒內,由日神祝聖,賜給善人,善人喝了這個神聖的飲料,便得永生,這些得享永生的善人與救主彌特拉一起歡呼贊頌至上之神奧爾瑪茲(Ormatz,亦稱Ahura

    Mazda),以至永遠。至上之神乃降天火,燒滅惡貫滿盈的世界。惡魔與其隨從者都一並化為灰燼,光明從此永照,黑暗消綜遁跡。一個嶄新的宇宙,充滿了愉快和幸福。一生行善的人在日神彌特拉的麾下,同享永福。

    日神教的神學很顯然地是初民神話風俗之遺產,隨人類知識之發展,因時因地而制宜,采取精華,隨境適應。采取當時當地的文化風習和神話,共冶一爐。其不協調之處,隨地可見。當其傳入高等文化區域時,更采用其哲學,來解釋整部神話風習,賦予新義。從教理來看,其中有星象說、命運論,同時也有和命運論互相矛盾的祈禱祭儀。命侖運論是承認先天命定,不可由人意變易;祈禱說則承認人的呼求神明能改變既定之命運,當然這類矛盾是普遍存在于各宗教的。

    宇宙觀常是人生觀的基礎,日神教的宇宙觀來自初期文化的星象學說。「無限時間」(Kronos)為萬物之元,類似道德經上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個「有生于無」的說法與「無限時間」的觀念頗為相似。「時間」吞沒萬事萬物,化有為無。有無相間,萬物生生息息,出出入入,為無限時間所掌制。在有無相繼的過程中,日月星辰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是無限時間的具體化形,日月星辰的光和熱,就是無限時間的行動化生。光明照耀大地,熱氣養息眾生。空氣水土吸收了光與熱,萬物便油然而生。天地日月是至上神「無限時間」的化身,無限與有限共生萬有。

    用哲學來解釋宗教信仰,雖是一般宗教的慣技;但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形而上的真理,而是引導尋求真理的人得到人生意義。並在人生旅途中,為迷路者指點迷津,為短促的生命劃定意義,為無義的日常瑣事創造價值。日神教的成功就在其倫理道德的清明嚴肅,言行一致。信徒生活的目的簡單明確,人生只為服膺光明至上神,誓戰黑暗惡魔。目不識丁的愚夫愚婦,一經入教,便頓然成了光明之神的勇兵戰士,聲價百倍。心理上的自尊自詡,使大部信徒在生活上有了崇高的目標。在個人的精神上,有了克服萬難的力量,一經成了光明善神的信徒,永生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就有了皈依,不畏難,不怕死。苦難是勝利的工具,死亡是永生的途徑,生死有歸,永福有靠。生活于世,心安理得,後望無窮。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9)
    古代文化與宗教信仰(9)

    〔作者︰池鳳桐轉貼自︰《基督信仰探源》點擊數︰1119更新時間︰2005-2-23文章錄入︰admin

    〕

    日神教教義的最大優點便是其普遍性,它既能滿足知識界的腦力,也能滿足愚民的心理渴望。辜鴻銘曾經評論西方文化的哲學只能滿足腦力而不能滿足心靈,西方的宗教又只能滿足心靈而不能滿足腦力。思考和感情**,社會分為上智與下愚兩個階級,文化不能繼續遞傳,文明自會消逝。人的精神願望和思考互相矛盾,心靈便無所寄托,人生就失去了目的。沒有強而有力的理想,文化不能久存。日神教的智慧是將當時的科學思想、哲學措辭、平民心理,溶于一爐。其宗教的中心思想,置重點于解釋人的生死禍福,人和宇宙萬物的關系,人生的最後目的和侖運……這些問題自然是人人關心的,因此日神教便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日神教利用傳統信仰的星象學來解釋人生問題。人類和萬物的生死存亡系于日月星辰的運行,和四時四元素(氣、水、火、土,即是中國的五行)的互相配合。人的生命寄托于動物植物的繁盛,而動植物的盛衰又系于天時地利。日神教把天時地利、日月星辰,列為神明。既是宇宙大自然的生力,又是有人格神性的天神地只,這樣就可以建立人神關系,同時也提供人左右大自然的方怯。人可以祈禱祭祀,取悅日神月神,下降光明熱力,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樣雖是昊天罔極,人卻能掌握運用,其妙訣只在敬拜神明,更巧妙的是其神學的宇宙觀,也正是當時的科學觀念。星辰日月和大自然的天時地利。動植萬物,都不是死物,而是具體的神明。人類飲食呼吸,都是飲食呼吸神的生命,因為空氣和水,動物和植物,都是天神的現形。這樣日神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上都有達到「天人合一」的方怯。由入教之日直到逝世,一生都在大自然的接觸之中,也就是終生都仰臥于天神之懷抱中,安享其撫慰。人生可克勝恐懼憂郁,孤苦伶仃,而獲得愉快幸福。以入教禮為例,每個將受洗入教者,在洗禮前夕,被引到野外叢林之中,微風習習,泉流潺潺。仰望天空星雲,撫摸大地綠茵,不覺悠然自得;仰臥于天地懷抱之中,心曠神怡;逍遙于有無之間,銷魂忘形。人生有義,精神有依,頓覺永福在抱,如此天人也就合一了。

    日神教的禮儀(Liturgy)和任何宗教相似,根據信仰的指示,制定儀式(Rituals),遵行這些儀式,恭行禮拜。經過一再重覆的禮儀,信徒便可達到天人合一。永生永福的境界。最可惜的一點是︰日神教和其它已經絕跡的古代宗教,都遭遇了同一的命運,那就是禮節儀式沒有整套文件傳下來。原因很復雜,第一個原因是他們所舉行的禮儀是秘密的,信徒必須嚴守秘密,不得向外人透露,更不準抄寫公布,因此沒有正統文件傳下。第二個原因,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信仰耶穌的基督信徒,在他們得到凱旋之後,斬草除根,有計畫地消滅異教文獻。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乃間接得自于基督徒稱為教父(C

    hurchfathers)的攻擊文獻。但這些文獻卻缺乏完整而有系統地描寫日神教的禮儀,同時對其禮儀的真正含義,亦缺乏客觀評論的態度,只是斷章取義,強詞奪理;以致常有故作鋪張、吹毛求疵、省略原義的情形發生,以顯示其禮儀的邪惡狂淫。從這些辯論護教的史料,絕不能客觀地窺其全貌。但因無其它史料可尋,在有勝于無的情況下,這類史料尚可略示其輪廓。此外尚有比較可靠的遺物,如石棺、祭台、建築物上所雕刻的各種碑文、銘志、圖畫……這些文件大都描寫禮儀和宗教象征(Symbols)。但圖書本身,無文字注解,其意義全靠史家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不一定正確。根據這些文件,可資考證的仍屬片段,尚有許多問題,仍然無法解答;但在其禮儀的重點上,已可描繪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了

    根據各種墓志銘石碑和少數片段的文獻,可以確定日神教的禮儀,全部采用希臘文,在西方各國也不例外。用希臘文恐怕是在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thegreat)征服波斯之後才形成的。今日所遺存的碑銘都屬這個時代之後的。在這以前的波斯教,或稱火教、祆教(Mazdai

    sm,Zoroatrianism),當然未用希臘文,而是用波斯語和更古的文字。即使在後日用希臘文時,文中仍雜有許多神秘性的文字,不囑古今任何可解的語言文字。利用神秘語言文字來舉行宗教禮儀,是具有深刻的宗教心理意義的。用常人所不解的文字能使神秘性的禮儀更加神秘,使參與禮儀者更能提高敬畏之感,同時也增強信徒的自尊感。這些常人不解的神秘性語言是神所啟示者,用啟示的言語祈禱,自然更有效力。不論來自何地的信徒都須謹遵神聖的傳統,不可任意增減一字。這些古文古禮,據說是祆教聖祖鄒羅亞斯德(Zoroaster)親手制定的。波斯古文保證了日神教的獨立尊嚴,以便不致與其它神秘教混淆,而失特質。在羅馬帝國境內,各教互相引用同化,但日神教卻保持了其獨立性,主要原因乃是波斯的古文化禮儀始終存于日神教的禮儀中。

    根據教父業樂(熱羅尼莫Jerome,Hi

    eronymus)的記述,同時也為許多碑文墓志所支持者,日神教的入教禮包含七階。碑文墓銘都稱準備入教者為「受聖者」(S

    acratus),「受聖者」經過七個階段(稱為七階或七品)才能成為正式**。第一品稱為「烏鴉」(Corax),第二品為「玄秘」(Cryphius),第三品為「兵卒」(Miles),第四品為「獅子」(Leo),第萬品為「波斯人斗(Perses),第六品為「追日者」(He-liodromus),第七品為「父親」(Pater)。每一位準備入教者都穿戴著適合身份的制服,如烏鴉面具。兵士制服、波斯人的帽子、獅子頭面具、日形冠等。行禮時,有的仿效烏鴉伸縮翅膀,有的學著獅子的吼叫,有的佯作奔走追逐太陽。這些鳥獸面具不久便與黃道十二宮的獸帶(Zodiac)相混(十二宮的禽獸和中國的干支紀年十二屬相配的動物相似︰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免等),以每月配以一獸︰羊、牛、獅、蟹…,在不同地區的入教禮中,也有牛、熊、馬等品階。其原義今已不清,來源可能是初民的宗教以獸象征神,入教者獻身某獸,即是獻與某神,效法該神的品德事業。如至上神「無限時間」化形獅頭人身,獻身于「無限時間」克勞諾斯者,就披上獅子皮,戴上獅頭帽子,誓許終身事奉效汰「無限時間」。這樣入教者就以象征與神合為一體。初民無疑地穿上象征各神血淋淋的獸皮,以求清潔身心,增長神力,和神化為一體。後來因為獸皮難得(如獅子),就用類似的衣服代替,稱為聖衣。凡穿戴某神的聖衣,就能和某神化為一體。最初可能只用獅子面具,後來漸漸簡化,只用某式服裝,以代表某獸。入教者心向某神,便穿上某神的服裝。如向往至上之神克勞諾斯(K

    ronos),便穿上象征獅形的衣服,心中渴望與神合一。

    自古以來,初民就把「七」數當作神聖的數字,因此就把至上神的獅形擴增為七個獸形,企望入教者,得經過七階。把一個「月」(即是月亮的盈虧)分為四個「七」天,每個七天為一周,每天獻給一神,用一個獸來代表,同樣的七神也代表天上的七星。入教者必須象征性地經過七階,即是經過七個天體星辰,為大自然所滌潔。由第一品階的烏鴉升入第二品階時,便脫去烏鴉面具,戴上第二階的面罩頭巾,以示「玄秘」。升到第三品時,則行揭示禮(Ostendere)。兵卒的品階,則宣誓為光明至上神的武士,不惜舍生就義,力戰惡魔。「波斯人」的品階為高等中堅份子,表示日神教的發祥聖地,「追日者」的品階是獻身追求至善,以完成與日神的合一。「父親」的品階是至高的領導階級。全教會的最高領導老稱為「眾父之父」(Pater

    patrum),或諸聖之父(Pater

    Sacrorum)。「眾父之父」、「神父」、「教父」都是領導老的尊稱,眾父之下的品階互稱兄弟(Frater)。「眾父」為各區的首領,執行一切事務。

    每一個具體的禮儀授予恭領老特別恩寵,這類的禮儀稱為聖事(Sacramentum)。領聖事者先當發誓,一如參軍者的誓禮。主要的誓願是不泄露各品階的秘密,每一品階均有特殊的誓願和禮節,如領兵卒的品階時,主禮者贈給候選者一頂花冠,候選者則恭謹地接過花冠,把它放在頭上,順頭而下,口中誦念︰「至聖的彌特拉是我的主和冠冕,我一生不戴別的冠冕。」領兵卒品階者,果然一生不戴任何冠冕,不求任何榮譽。根據戴爾都良(Tertullian),「兵卒」品階和基督徒的「堅振」(Confir-mation)相仿。二者都得「神印」,惟基督徒的神印是用油擦額,象征印墨,而在日神教領「兵卒」階品時,則是真真實實地用燒紅的鐵,在額上烙上火印,從此領、「兵卒」聖品者,就一生做日神的勇兵,謹遵命令,處處與黑暗為敵,死而後已。領「獅子」聖品時,該發誓一生不再用水(避免用水洗身洗手,如需要洗澡,則加蜜少許,喝水時也得加蜜或酒)。因獅子的標記是火,水火互不相容,因此領這個聖品的人必須放棄用水,行取潔禮時以蜜代水,主禮者倒蜜于候洗者的手心上,候選者用舌黏手,如同新生的嬰兒,古代無糖(糖初產于印度,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已是中世紀末葉),以蜜為珍貴食品。據說蜜蜂造蜜必在月滿之夜,經月神導引監督而成。蜜之所以甜者,就是月神的恩惠。蜜之為食,乃諸天神之專享,非人間常食。候選入教者,分享祈食,和天神通享神生(Communio)(中國譯為「聖餐」者,實嫌辭不達意)。

    在日神教,「共餐」(Communio)是禮儀的中心,和取潔食蜜有異一。共餐是獨立舉行的禮儀,主祭者祝聖鈣餅和果汁,這種果汁是中東特產的水果,中國沒有譯名,權譯為醉果(H

    aoma)或仙果,富有陶醉性“正如初民行宗教禮時,食用毒菌,精神恍惚,以求神魂上升,與神結合。這神秘的果汁也會使飲者陶醉,銷魂娛神,飄然欲仙,日神教的聖餐必用這種果汁。西歐各地都沒有這種仙果,權耳以葡萄酒代替。那時還沒有燒酒(AquaVitae),而葡萄酒的陶醉力量太弱,但沒有更好的代用品,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當日神教傳遍羅馬帝國時,聖餐已普遍采用鈣餅葡萄酒了。

    禮儀開始,主祭老呼求至上神降臨,然後祝聖餅酒,但可惜祝聖禱文早已失傳。祝聖之後,舉行奉獻,獻後主祭者和新領聖品者,恭領聖餐。只領首二品階老不得領食聖餐“最可注意的一點是在一個石刻聖餐圖上,鈣餅的中央都刻有十字(Cross)標記(十字標記是極古的記號,埃及、印度都普遍使用十字標記“日神教且以十字象征日神)。主祭者坐于餐桌正面,領食聖餐者都穿戴象征其品階的服飾︰有戴獅子頭者;有戴波斯帽者。聖餐是重行彌特拉升天前舉行的最後聖餐。聖汁(Haoma)是富有強大的陶醉力的,這種力量被初民視為神力之降凡,含有陶醉力的酒汁稱為神水(Aqua

    Vitae︰VitaBeata;

    Whiskey)。飲此神水,心神陶然,乃視為神力之降于人心,可以清心健身,可得福祿吉祥,更可上通天神,充溢奇力,今生戰勝黑暗,來世永享光明。領聖餐的信徒,先要經過嚴格的準備,生活要嚴肅恭謹,絕不可放蕩不羈。不僅要按期守齋,清茶淡飯,而且要戰勝各種纏擾,例如(象征性的)用雞腸綁手,跳入水溝……受盡折磨之後,終獲解放,得到自由。身心清潔之後,才可恭領聖餐。在這些禮儀上,尚可隱隱約約地見到初民文化的野蠻痕跡。吃人肉的風俗漸次演成以餅酒代替的聖餐。殺人祭神,尚可由其所戴的鳥獸面具看出來。在猶太人舊約上記載亞巴郎用羊代子祭神的故事,就是用獸代人的一例。人穿獸皮戴面具就是表示人獸為一,以獸代人,燒祭之後,參祭者分享祭牲。無疑地初民在祭人之後,分享人牲。

    現在沒有足夠的史料可以清楚了解日神教的聖秩系統。根據戴爾都良的描述,各階神職都稱為「父」(Pater)。最高神職稱為「眾父之父」(Pater

    patrum),又稱為「至高的建橋者」(Summus

    pontifex)。各級領袖均操有全權︰祝聖權(Sacerdos分給聖物者)、管理權(Antistes,立于前者)、教育權(doctores教授者︰prophetes先知)。這三權有時分立,但更普遍的是操于一人之手。操任何教權者,必出于「父」品階級,那就是說,凡領過「父」品階級者,才可掌理教務,宣講教義,領導禮儀,祝聖聖餐,行取潔禮,為望教者授洗,開除違犯教規者(excommuni

    catio)。總而言之,當首領的都是**中享有最高品位者。榮膺「父」秩的聖職階級者,也同時為「司祭」、「先知」、「教師」、「理事」。擔任這些職務的都是男人,這些職務源遠流長,可上溯到古代的祆教制度,傳到西方時,這個制度早已定型了。除「父」級神職全屬男人充任外,也有「貞女」(Virgines)階級。這些少女發誓終身節欲,保存貞操,以身獻于日神。以貞節事神的觀念,不見于古代波斯祆教。在西方的日神教的貞女制度,來源不詳,學者意見不一。

    日神教的領導權,極為集中,其集中程度,遠超羅馬帝國境內任何其它宗教。「父」秩神職是神人間的中介,教誨信眾,為教義之權威,代表群眾獻祭祈禱,同時又以神的權威降福信眾,施行聖事。對至上神的職責是監管教義真理,不使教眾誤入歧途,掌治**的道德,使符合教規。此外,領得「父」品神秩者還有個人對神的職責,要敬謹監管祭台上永不熄滅的火焰,每天三次面向太陽祈禱(日出,中午,日落︰三鐘經)“清晨旭日東升

    ,面向東方;中午炎帝當政,面向南方;傍晚夕陽西下則面向西方。這三次禱告也往往伴以祭祀。主祭的「神父」當穿祭服,祭服的式樣類似古代祆教的智士(Magi)服裝。司祭老親手宰牲血祭,祭血當恭謹收存,以備取潔之用。每次舉行禮儀,司祭者先酒聖血于信眾,洗潔靈魂身心。祭典開始,主祭者朗誦經文,間唱聖味。參祭者輕聲應答,往往伴以樂器。最莊嚴的一刻是揭示日神彌特拉宰牛的圖像,這個圖像平時是雕刻的石像(今存者多為浮雕),置于聖罷中,用美麗的刺繡遮蓋。主祭者恭謹地揭開遮簾,輔祭老以手搖鈴,頓時音樂大作,香姻繞梁。信眾靜默無聲,伏體叩拜,口中喃喃有辭。這是一天最神聖的一刻,目觀日神現形,可得幸福永生“

    日神教把每天獻給一位星神,到那天就特別祭獻這位星神,如星期一特別祭拜月神,星期二特祭戰神,星期三特祭商神,星期四特祭雷神,星期五特祭愛神,星期六特祭農神。祭祀某神,不特限定某日,但必須用適于某神的禮儀。禱文、服裝、音樂、聖味等等。但最大的祭祀是行于星期日,專為祭祀日神彌特拉,這天是每周最神聖的日子“此外每月的十六日也獻于日神。在東方最大慶節為冬至之勵在西方冬至大典與日神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已合並了。日神的聖誕(Natalis

    invicti)是一年中最大的慶節。收入望教者的大禮則舉行于春分季節,即是晝夜平分的那一天,也就是猶太教的躡越節(Paschal,Passover)。這些慶節的詳情均已模糊不清了。

    日神教的組織不限于聖秩,更有完整的社會組織,為教民服務。各階品嚴格保密,在心理上乃是一種鼓勵下階者,向往升階入品。在上階者,有一種滿足的優越感。為貧苦愚病的人,升階入品,無異是飛黃騰達,與高貴的社會人士稱兄道弟,突然身價倍增,而且死後得乘日神的駟馬飛車,騰雲駕霧,穿星過月,直-達永福仙境。今生雖貧何愁?雖愚何恥?孑然一身,卻是最高神的子女,此生何幸!平日生活,互助互慰。教會中有專司法律者,為教民和解斜紛;有司濟貧者,有司財一務者,有專責照管病老殘弱者。凡一入教,今世來世,都有了保障“而且每個人都稱為日神的勇兵,一生所做所為,都是為了戰勝黑暗,光榮日神。生活瑣事,大大小小,都有了崇高的價值。在心理上說,真是身價百倍,人生有義,禍福有寄,日神教在當,時的宗教中確是鶴立雞群了。

    日神教終為基督信仰所敗而至消滅,其故安在?當基督徒掌權帝國時,便有計畫、有步驟地消滅了日神教,其敗因固至復雜。其中值得借鏡的一點是日神教摒棄了半個人類;換句話說,日神教完全忽略了女人的重要性,但這也難怪,因它本是軍人的宗教,女人不但沒有平等的地位,在一切典禮中更沒有參加的資格。在所傳下的文獻中,沒有一次提過女人。原來的東方其它各教都拜女神,執事者亦大半為女司祭,教義也多基于聖母聖子的關系,聖子受難受死,聖母痛苦尋覓,聖子復活,人類得救。日神教則無聖母,亦無聖子,更無聖子受難受死、死而復活的救世史。女人在各大宗教內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整個歷史上各大宗教的禮儀,宗教性的家庭柑社會,都靠女人來支持,而日神教竟忽略此點,真是智者千慮,不免一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