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凤桐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1)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281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初民的宗教信仰
(一)神祇礼仪
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是指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沃土,这块土地被称为人类文化的摇篮。世界各地都有史前史,如中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近(1984,1985)更多次在长江流域,发现新石文化的遗迹。但按常例来讲,新石器时代不能列为历史,因为历史始予文献记录。文字的发明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今也不过六千多年。从这六千年的历史来观察,两河地区有世界最早的文字记录,因此得到文化摇篮的称呼。这一地区的文化和犹太古经的记录,关系十分密切。亚巴郎祖籍乌尔(Ur),就是美索布达米亚南部名城。他们全家计划移往迦南,途经过哈兰,部分留在那里(创:十一,31)。亚巴郎为饥荒所迫,流亡埃及。饥荒之后,又同到迦南。后代又因饥荒逃亡埃及,沦为奴隶,直至梅瑟率领群众,逃出埃及。若苏厄征服《福地》,也就是亚巴郎的故乡迦南地区。古经创世纪所叙述的人名地名,多与两河流域地区有关。公元前十世纪后,达味王朝的盛世已呈衰落,国土**,前后两次被俘,知识分子被充军于两河地区。第一次为叙利亚,第二次为新巴比伦大帝国所俘。在这两次充军时期,犹太文化与帝国文化溶会。古经先知书和后期文献中都参有大量的两河地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古经的记录,有相当程度的两河地区文化的反射。
创世纪叙述巴贝耳搭的建造,谓人类因此遭受上主的惩罚,使语言混乱,工作无法进行”这段记录显示居民的复杂。最早的居民可简分为闪族与非闪族两大系,非闪族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系,后期又有印欧民族的侵入“各个民族,相继执政,此盛彼衰,此起彼伏,落者又兴,兴者又落,因此这个区域的历史,内容复杂。最简单的分法,是将早期多变的局面,统称为苏美(Sumer),后期称为巴比伦,最后为来自东北的民族侵入,建立亚叙利亚帝国,继为波斯,亚利山大帝国,相继统一治理,再继以罗马帝国。罗马并未直接统治两河地区,已呈衰落的波斯帝国,仍在这一地区行政,民族也更趋复杂“这时的文化摇篮,早已失去昔日的地位,而屈居边缘地带。
苏美时代由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二千四百年,约千年之久,奠定了后代文化的雏形。公元前两千四百年,自阿刺伯地区来了一个新的民族(Akkad,Amori
tes),建立了巴比伦。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时,又有其他民族入侵,内部民族互战,终为亚叙利亚所统一,建立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帝国的木意(拉丁imperium:令)是指的某一民族,用武力征服另一民族地区,强迫臣服。亚叙
利亚首次利用铁制武器,武力统一这一地区。后继者,保持统一思想,继续发扬帝国观念。独立城镇的生活方式,宣告过去。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另一个民族(Chaldean)征服亚叙利亚,重建巴比伦,历史通称新巴比伦,就是古经时常咒诅的,俘据犹太人的那个巴比伦。新约经书中的显示录,时常引用这个名字代表魔鬼的王国。自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之后,抗议派(Protest——ants)和英国国立公教派都称罗马教廷为巴比伦,意思是魔鬼统治的教会。新巴比伦在基督徒的传统上就是魔鬼的王国,但这只是文字惯用的典故,并非历史的事实。新巴比伦在历史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
新巴比伦俘掳犹太知识份子,毁灭圣殿,给犹太人留下不可泯灭的创伤。许多先知的着作都与圣殿毁灭和流亡异土的环境有关“直至波斯帝国摧毁巴比伦,释放犹太领袖,自由归返故土,重建家园。从巴比伦返国的犹太人根本都是生长在巴比伦的侨民,他们究竟有多少犹太传统,有多少巴比伦文化,是无法测量的,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犹太人一定带同来许多巴比伦文化因素,若干犹太人也可能完全为当地人所通化。因此犹太文化与两河地区的文化十分相似,这个地区本来就是犹太人的发祥地,亚巴郎的老家,犹太古经文献和苏美、巴比伦文献也极其相近。苏美的史诗(Gilgamesh)和古经的造化天地,洪水灭世,如出一个作者的手笔,因此可说犹太文化实是两河文化的支流,这点是无可否认的。
初民深知自己的生命系子大自然的恩施,食物便是生命的根源。然而食物的生长系于天时地利,如何掌握天时地利,远非人力之所能及。大自然固然养人,但也能伤人。人的生死祸福系于大自然的顺逆。因此初民视大自然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初民的神祇便是大自然的化身。任何超乎人力的大自然的力量都被初民位格化。视为神祇。正如易经所说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燥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因此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山川河海,均化位为神,实际是指的大自然背后显示的力量。初民不解生命的奥秘,更不解生命的来源,只能从表面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因此将风雨雷电的威力都化为神。神也者即是不可知的超人之大能也,正如易经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初民的宗教也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全图掌握生的力量,然而初民自知人的愚味无力,无法掌握大自然的生力,因此便寻方法,制造礼仪祭祀,祈求神明恩赐生命繁殖昌盛。近代学者称初民的信仰为繁殖崇拜(fertility
cult),又称自然宗教。繁殖崇拜的原则来自人生的体验,即中国文化的阴阳概念。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日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洇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初民有男女的经验,以此经验,推之于物。以天象父,以地象母。于是有天父地母,男神女神。由此类推,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雷电风雨,皆化身为神只,因为这些大自然的现象均有不可解的超人神力,神力之后,一定有最后最高的神力,便是各民族的至上神。人有家族社会,神也有家族社会,大神小神,善神恶神。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反照,只是神的大能远非人力之所及。神祇的大力,掌握宇宙星辰和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万物的生死,系于大自然力量的协调或冲突。如何获得大自然的协调,获得五谷丰登,就是初民信仰的关键。冬季到来,万生俱枯,春夏来临,三阳开泰。中东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对于万物的生死,均有神话解释。大自然的力量既已化身为神,冬季萧杀,万物凋零,便是生命之神,惨遭俘掳或死亡,女神圣母即是大地,痛失圣子,遍寻天上地下,终得诸神同情,圣子复活,万物回生,人类再得生命的保障。
大自然的现象和自然**力量最有关系的是太阳、月亮、风雨,和大地“初民把这些自然现象都化为神祇。但在大自然的现象中最伟大的是天地,天可代表一切天上的力量,大地可以代表地上的**。初期文化时代的城市居民,各有地方性的天神地只,天神中有日神、月祈、风雨诸神,各个星辰也都化为神明。大地之神则通称为圣母,随时代的演变,每一神明皆有伴侣,太阳神的妻子,便成为同名的圣母。山神的太太便是山神圣母,水神的太太便是水神圣母。如水神哀亚(Ea)的太太,便是哀亚圣母。圣母是天神的伸张。各地区各时代重视日神远超过月神,因太阳与人生和万物的关系更为显而易见。商人以月盈月亏计算月日。各城镇的居民均有各自喜爱的风雨诸神,但他们对诸神的态度,并非一视同仁,显灵的神明,和民众最惑需要的神明自然也最受礼拜,名闻遐迩,香火鼎盛,其他神只便遭冷落。因此某城可能特敬水神,他城特敬日神,别区可能普遍敬拜风雨雷神。社会的习俗也同样加诸神只。当时的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女神也被视为男神的从属,地位较男神为低,但却有一位女神不属此例,那就是大地圣母。她的名字随时随地而易,一般通称伊士达(Ishtar),她是大地**的化身和天上的**力量化合,生育万物。
阴阳化生的原则是人类最早的经验。苏美遗下的最早的文献(Gilgamesh)描写**的各个阶段,描写太阳的光线下射,风吹雨淋,大地圣母,身受阳光雨露,生育万物。苏美文献将太阳描绘成精神充沛的天神,**旺盛,如醉如痴,迷恋大地圣母,但在交媾之后,却被圣母所杀,万物凋零。代表**力的神明为男神塔木兹(Tammuz)和圣母依士达。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城镇的崇拜**之神,男女**神的名字渐渐变成通名,任何代表**的男女神明都称为塔木兹和伊士达。后代各地区文化民族已不觉察二神的名称本为专名,竟称呼自己的男女**之神为塔木兹与伊士达。几是死亡复话之神都是塔木兹,凡是**女神就啡伊士达。两河流域的各个城镇,常遭异族侵略,每个入侵的民族各带自己的至上神,往往以伊土达为至上神的妻子或母亲或女儿。后代闪族文化也都有大地圣母,希腊罗马文化也保存着同样的传统,以异名同神的方式,接插本地的天地阴阳化身的男性天神与女性圣母。
初民文化既以大自然的力量化为神祇,同样也以最具体的坚石作为神像。依斯兰教虽严禁制造神像,然而时至今日,尚以一块陨石,当作崇拜的对象,每年成千成万的信徒奔赴麦加(Mec-ca)朝圣。这里的至圣所的中心,就是一块黑色陨石(Ehaba)。陨石代表至上神。至上神的象形渐由一块石头扩大为以石头制成的祭台。基督徒的传统,规定祭台必须石制,来源就是以坚石象征至上神。举行祭礼时,主祭者口吻祭台,就是与神接触。随着文化的演进,祭台之上,塑立神像,祭台渐渐变成神像的基石。神像可能为人形、兽形,或人兽之合,或两种不同的动物合为一体,如人面兽身,马身狮头,其用意是超越一般人像兽像,十足呈现神明的超越性。以石象神,见于古经记录,雅各伯旅途劳倦,枕石就地而息,梦见天梯,醒来以油传擦所枕之石,立为圣地“这段记录清楚表示初民以石象神的观念(创二十八,11-22)。以头枕石,就如以口亲吻,即是与神接触。
从一块石头扩展到祭台神像,再扩展到全部神像所居的建筑物。最初的寺庙,原为神只的居所。后日朝圣者日多,寺庙扩充,包括朝圣者和参礼者的部份,这就组成了后代通用的寺庙教堂。最初的神明所居住的部分称为至圣所。至圣所不容一般信徒履足。因为那是神的居处,只有神的仆役,可以出入。基督和犹太信徒都遵从这个传统。天主教习惯将至圣所与教堂大厅用栏杯分隔,直至梵蒂冈二次会议后,才渐形模糊,因为神职界与一般信徒已不清楚划分,但一般信徒仍不能任意走入至圣所,惟独新建教堂已取消隔离的栏杆。今日天主教取消至圣所,象征神职权威和地位降低,同时也有计划地提高信徒的地位,充分表示天主的子民的古径观念,张扬普及司祭的神学(Universal
priesthood)。
神职的特殊地位和宗教同源,是最古的文化传统。建立神庙和寺院,就必须有照料神寺的专员,这些专员被视为神仆,他们的职务是照料神像神龛、祭台、圣所的清洁,保管祭物,举行祭礼。神职的数目与地位随寺院的大小和重要性而定,大神寺院的神职的地位和数目均高,小神小寺院的神职地位与数目均相对的减低。最早的文化称为寺院文化(Temple
culture)。寺院文化就是指的以寺院为中心,以神职司祭为最高权威,司祭假神名号令天下。托神的意旨建立法律,代神发言,以神的命令施行政事,以神的威权判决定谳,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巴比伦的哈木拉彼律(Hammurabi),和较后的梅瑟十诫,都是以至上神的名义而颁布。至上神坐镇寺院中央,称为至圣所。犹太经典记录至上神雅威要求为他建立圣殿,住于殿中至圣所的结约之柜中。至上神的宫殿就是全民所仰望的中心。全体民众将馀粮和珍宝财富,贡献给寺院,司祭代表神明接受献礼,以神的名义发号施令。同时也代表全民向神祭祀,代表神明向民施惠。因此寺院除圣殿外尚有仓库,审判厅,议事厅,大小司祭的宿舍。寺院就是最早的王廷政府,司祭就是君王(Priest-king)。
初民文化的大神多为天神、日神、月神,以及风雨雷电,象征大自然现象的神祇。他们的居所都在高处,因此最早的寺院多建于山顶“没有山峪的地方,寺院仿山形而建。苏美和巴比伦的寺院(Ziggurat)均为山形。后期文化的寺院教堂,也都钹承这个传统,外形可能相应地方时代习俗而变易,但大体形势仍有山的原义。一般寺殿教堂,在主体厅堂之外,常附以高塔。塔可独立,如伊斯兰的寺殿,也可并入主体建筑,如基督徒的教堂(中国天主**俗称钟楼)。惟独犹太人的圣殿例外,但并非因雅威不居于山顶,而是对异族异教的抗议“当犹太人被俘充军时,在巴比伦的铁蹄之下,受尽耻辱,深恨巴比伦的一切,尤其他们的神殿寺院。古经叙述的巴贝尔塔,其实就巴比伦人为他们的至上神所建的寺院,高入云霄,外形如山(Ziggurat
)。犹太人深恨巴比伦,先知文献,多视巴比伦为魔鬼的王国。巴比伦一字,成了犹太和基督徒惯用的魔鬼王国的代名词,古新经均有引用。初期基督徒和十六世纪攻击教宗的革命派都移潍马为巴比伦,犹太人充军归国,重建圣殿,馀恨未消,极力避讳巴比伦寺殿的象征,敬拜雅威的圣殿,不附建高塔,以免触及回忆巴比伦的流亡生涯。然而根据犹太文献,雅威亦居山顶(出:三十四,29;三十三,6,三十四,3
4;三十二,15;三十一,18;二十四,12;十九,16一24)。古经屡次提及雅威下降,雅各伯梦见天梯,梅瑟登山拜见雅威。在梵蒂冈二次大会之前,天主教的拉丁弥撒,行祭者在登上祭台之前,尚诵念圣喙第四十三首:「带我到你的圣山和居所,我就要走近天主的祭坛前……(ad
montemsan-ctumtunm二introiboadaltare
Dei)。依斯兰的寺殿,直至今日还附有四座高塔,每日自高塔呼号祈祷。全世界的依斯兰教的寺殿均有高塔,惟有中国**所建的寺殿多有例外(在新疆的寺院与国外者相似),采用中国宫殿四合院的形势,这大概也许是传教士的适应措施罢!
礼仪是人神关系的具体表现。每个宗教的本质,均由神学来说明,用礼仪来造型,礼仪是神学的具体化。在初期文化史上,政教不分,人神同化。从今日仍存的远古文献来考核,每个文献都是宗教文献,详述人神关系,描述人的心灵对神祇的倾诉。近代基督神学权定人神关系,分列为四个心理因素:崇拜、感谢、忏悔、祈恩。拿远古文献来对照,这四个因素固均存在,然而初民的宗教情绪,最突出的为赎罪补偿(atonement)。每个残存的文献均有赞颂神只的诗词,也有恳求施恩的渴望,但中心思想却是自诉自承恳祈神恕。初民的宗教必理,是渴望与神保持友好关系。企望与神亲善,是礼仪的目的。赎罪的具体表现是自诉自控(Confession),悲叹哀咏(Lamentation参看耶助米亚哀歌),向神诉苦,哀述悲运,目的是乞神垂怜,改善神人关系,藉以调整自己的命运。初民以为疾病来自恶魔入体,或神明的惩罚,准许恶魔侵入“神罚或恶魔入体的原因是个人犯罪自招,或者是神人关系不善,失掉神的保护,敌人乘机利用魔术(Sorce-rer)唆使恶魔或异物入体。不管病魔来自何方,主因仍是开罪神明,遭受惩罚,神明撒消保护,恶魔乘机入体。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怯,是悔罪补赎,祈神垂怜,驱逐魔鬼。宗教礼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忏悔补赎与驱魔,司祭职务的重要部分也是代民呼求神明赦免,为民驱魔。福音经书记载耶稣为人医病也往往驱魔,这正是当时的普遍信仰。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2)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959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取洁礼与骚魔有不可分的关系“附魔是灵魂不洁所招致的结果。取洁礼(purification)与驱魔的先决条件都是忏悔自诉,矢志改过迁善。取洁礼最通用的材料是水,水的来源是河川井泉,因此有圣河圣泉,如印度的圣河,法国露德山的圣泉。两河地区初期文化的寺院,均设有浴他,以备取洁之用。这个传统直至今日仍存于各教的寺殿,今日天主教堂门旁均设有圣水池,即是早期取洁用的浴他缩影,原始的意义依然存在。用水取洁为最普遍的礼仪,用火取洁也屡见不鲜。古新经和教会礼仪都有似火洁世之说(歹坏:十六;3一4则:二卜;1一5伯后:三,7,10)。以火取洁,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苏美和巴比伦往往用泥,面制塑魔鬼恶人的肖像,或病者疼痛的形态,如头疼者,便以面制头疼者的肖像,涂以脂肪,投火焚烧,波斯的祆教以火为神圣,用火可以消除一切罪恶,驱逐任何魔鬼。时至今日,北欧农民尚保持古风,赶家畜过火,以祛灾殃,祭祀神明的祭牲,也要用火烧毁。古经多次记录全燔大祭(创:十五,17;肋:九,24,民:十三,19;lU:十八,38)。历代各地民俗均有用火给新生的婴儿取洁的礼仪,目的是祛除魔鬼。
巴比伦和苏美王朝,均有隆重的取洁祛灾礼仪,如王或后罹有重病,王宫设立七个祭台,七个神龛,酒、油、水各七坛,备好待用。全部神职人士,和宫廷官宦,一律盛装礼服,登上皇宫房顶。首先扫除尘埃污垢,然后以水淋洗宫室墙壁、天棚地板,和一切用具,随后点起香火,姻薰各个居室,各个角落。水火取洁之后,全体参礼的人齐集于祭台的周围。祭台上摆着花果,燃着香火,举行烧燔大祭,为病人求痊。病愈后,仍须再行取洁礼,以水冲洗房顶墙壁,每一个楝梁椽檀,均需一一经过火薰。经过二次取洁后,病人才能重新进入社会,度日常生活。
身体有病,视为恶神附体,应由取洁礼仪驱逐魔鬼。犯重罪的人,更为不洁,须躬行取洁礼仪,求得罪赦。犯有重罪的人,如谋杀无辜,不管是王公大人,或一介平民,必须穿上好衣服扮作神祗,到寺殿奉献鲜肉、香果、蜂蜜、奶油,和其它礼品。从半夜到日出的一段时间,走上屋顶,先行扫除,然后洒水,继以姻火薰炙,举行取洁礼的同时,口中诵念咒文1呼求善神,唾弃恶神“咒誓之后,举行祭典“祭物中必有红枣、寓意不详。礼仪的重心,向神祭奠,将祭酒、大小麦、种籽、葱蒜,和一切祥与不祥的物品,一并投掷火中,焚成灰烬时,罪人就完全清洁了。
最重要的取洁用的工具是水与火,有时更加以油。在古代宗教礼仪上,油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东地区,气候干燥,用油傅身,使人有舒适的感觉。因此油也代表神的恩泽,油与血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祭祀后,用祭牲的血傅沫祭台,用血洒向参礼的人。梅瑟曾用祭牺的血洒在民众的身上,奠定雅威的誓约。祭神的牲血,一经神的接受就被视为神血,有神的威力。后来往往以油代血,用油傅擦祭台人物就等于用血傅擦。受傅者受了神的抚摸,传递神的大能。因此犹太传统以油祝圣君王领袖,傅油医疾。直至今日,傅油的传统仍在犹太和基督徒的礼仪中普遍应用。
初民宗教最普遍的礼仪是全民举行悲号典礼(Lamentation)。每遇天灾地祸,瘟疫死亡,尤其天现异象,日蚀月蚀,山崩地震,或与邻国发生战争,本国战败,国家元首代表全民,公开自控,乞天垂怜,并诏告全民,举行悲号典礼。选定日期,全民不饮不食。国王贵族,粗衣赤足,剃光头发,撒灰头上,全体取洁。礼仪开始,由司祭团领导,循街**,一路哀号(hmen
ta-tion),叙述不幸的遭遇,哀求神明垂怜,乞神示意,当如何赎罪。这个典礼,早期只举行于特殊情况,渐渐变成最通用的典礼。初由一城制作哀歌,叙述本城的不幸遭遇,渐为各城所借用,最后成了通用的悲号祷词。随着时代的演进,哀号与朗诵符咒(incantation并而为一。举行典礼时,先唱哀歌,继诵符咒,驱祛不祥,并邀神宠。哀歌的目的是忏悔过去,罪人不知神意,自觉有罪,悲泣自承,求神宽恕,免去惩罚,再获恩宠。这个认罪赎罪的自觉,偏存古代文化。古经中的若伯传,即是对于无辜受苦的质疑。若伯本非犹太人,他的遭遇和他的态度,表示宗教文化的演进。中国汉书记载,汉文帝因日蚀两下诏书,自诉自承,并邀请全民,上谏皇室,改过自新,捐弃前愆。这种以天象反常,影射君王领袖,获罪于天的观念,普存于初民文化。类似若伯书的文献,普遍存于两河地区的各代文化。
哀歌礼仪渐成通行典礼。每月月圆之夜,则举行欢唱歌舞,月亏日蚀,则举行哀泣悲号。由初月到满月分为四段,每段七日,即今日全世通用的《一周》“每周的末日举行典礼,即是后代犹太人的安息日,基督徒改行于每周的第一日记念耶稣复括,称为主日,中国人误会以为是每周最后的一日,称为星期日,把第二日误译为星期一,把第七日的安息日误称星期六。中国人的误译使人误会安息日为第六日,实际是每周的末日。工作六天之后,第七天不准工作,整日祭祷神明。古经创世纪叙述创造宇宙的过程,第七日天主休息,就是根据一周工作的风习,安排造化天地的过程,实际一周七日的布局来自初月到月圆的四分法。
除了初月和满月,以及每月四分法的一周的末日,称为安息日的庆祝外,每天的日出日落,也有特别祈祷仪式。根据每日的日出日没,每月的月亏月圆,以致一年一次的天时回转初民便制定了圣节庆日。今日的各大宗教仍继承这个传统将一年划分为季节,每节有庆日。犹太人和基督徒均有季节庆日。犹太人遵守每周末日为安息日,基督徒遵守每周第一日为主日。今日世界通称这两天为周末。中国人误译每周的日期恐怕来自周末的误解。今日的周末实为一周的末日和第一日的合并。初民一年一度的大典是春季的复活庆节,庆祝万物复苏。这个庆节普遍存于初民的宗教礼仪。从两河流域到坎及以至希腊罗马都举行类似的复活礼仪。各时代各地区的礼仪细节可能互有出入,所庆祝的复活之神,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中心的观念,则属大同小异。
苏美文化中的**之神,一般称为塔木兹,其妻为伊士达。夫妇结合之后,塔木兹为妻所杀,另一传统说他为野渚所杀,居于亡者下界数月之久。在此期间,全民举行哀泣礼仪(Lamen-tation)。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塔木兹复活,全民欢腾歌舞,即是复活节的庆典。这个礼仪有无数不同的礼仪细节,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敬的死亡复活之神,也都有悲悼的神母或神妻,最后全民庆祈死神的复活。这个礼仪的原始意义,是植物的生力在冬季消逝,春夏复生。初民将**力量位格化,奉为神明。阴阳**之道,始终是不可解的奥妙,各时各地区的宗教文化,用不同形式的礼仪,向最后**的神力致献崇拜,祈祷丰年。
巴比伦的新年,正和中国的农历年一样,称为春节。严冬之季,**之神被杀,亡命地下。春日到来,万物复苏,**之神,重新获得生命“巴比伦的国王和全体朝臣,率领全国人民,在新年的第一日,**悲泣,哀悼**之神。青年男女扮作**之神与神的爱妻,举行**礼仪,神妻或圣母代表停止生育的大地,亡神代表枯死的植物。祈望大地回阳,生力复苏,扮作神祗的少男少女,举行交媾礼仪是根据初民信仰的原则,他们相信摹拟神力(imitative
magic),利用男女青年摹仿男神女神的交媾,大地生力就会复苏。模拟**的礼仪盛行于两河流域和犹太地区“古经多次描写攻击这类礼仪,因以色列人受到邻人的薰染,往往效行,采用他们的宗教礼仪。希腊罗马时代,**礼仪继续存在,尤其在乡间愚民的敬神庆节和神秘礼仪中,盛行不衰。
北欧各地直至近代,尚保存类似的**礼仪。春初开耕时,全体农民集于田埂,举行**祈年大典,选出一位身体健美的少女,裸身撒种,群众同声呼求上天,恩赐丰年。直至今日,若干地区的基督徒,在春季播种时期尚举行丰年**。在德国乡村四角均设有巨形十字架,祈祷丰年时,唱诵圣经于架下。梵蒂冈二次会议前,天主教的正统礼仪尚有正式祈祷丰年的祷文。圣马尔谷记念节日,即四月二十五日,举行祈祷丰年**(Rogationdays有major
minor之别,后者在耶稣升天前一连三天).
天主教的祈年礼来自罗马帝国时代流行的祈年**和祭祀(Rogigalia),也恰在四月二十五日,罗马农民和政府首长,一面**,一面呼求,直至罗马郊区麦谷神庙(Robigus),宰祭狗羊,祈祷丰年。祭后举行各种运动比赛.
教会执事当局便沿循罗马千年古礼制定祈祷丰年的仪式和祷文,一直传流到二次梵蒂冈大会后的新礼仪,才取消这个仪式,今日的正式弥撒仪礼中已经取缔祷文与**,但在正式礼仪之外的祝祷经文中,祷文仍然存在。
众生皆有死,没有例外。然而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惟有人类,一去不返!人既是万物之灵,何以不如物,一死百了?死亡后的命运,始终是人类所最关心的事。人在死亡之后是否还有生命?如有生命,生于何处?**之神,在下界过冬,到春天再返回大地,原来神只木不死亡。人类的命运如何?根据人生经验,死去的人,没有再度返回人世,那末人类是否一死百了,有无再生?死去的人,如果有生,住在哪里?初民的宇宙观念是三层世界:人世居中,上为天堂,下为地狱。死亡的人都居于下界,也就是土地的地心“这是一个十分具体的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必需埋葬亡者,因为未得埋葬的尸体,无法进入下界,必须流连在这个活人的世界,成为饿鬼,企图返同旧居家园,致使许多古老的住宅闹鬼。时至今日,旧宅闹鬼之说,普遍流传世界各个角落。初民的埋葬用布条包裹赤身,然后埋于地下。在社会有地位者,有贵重的器物陪葬。若干地区的王公大人,且有活人陪葬,中国古代就有实例。一般平民则是赤身入土,卧式坐式均有。巴比伦有敬拜祖先的传统,主要原因是怕亡祖返家搔扰。
两河地区的美索布达米亚各个不同的文化,都没有像埃及文化坚信来世“从最早的苏美文献(Gi
lgamesh)来看,人的死亡,是无可奈何的命运。他们的国王走到天上地下,晋见天神地祇,寻求长生不死的秘密,然而遭到众神的拒绝。为什么人人必有一死?答覆是神的意旨,神只不准人类永生于世。古经的创世纪有同样的答覆:因为人类原祖亚当犯了罪,上主就决定了人类必死的命运。上主天主说:「看,人已像似我们中的一个,知道了善恶;如今不要让他再摘取生命树上的果子,吃了活到永远」(创:三,22)。这段经书显然是说至上神不愿让人类享受长生不死,人的死亡是神的意旨,人类的最后的命运是死亡。但犹太经书也同样没有解答为什么上主不准人类长生不死,只说不能让人活到永远。上主所说的《我们》到底都是指的谁呢?知善恶又是指的什么?难道说上主和天地神只都怕人有智慧,获得永生吗?
人类的经验证明,没有一个人长生不死。人生只限于此生此世。死亡是不可解的恐怖。人生最大的希望,只是今世享乐。敬神拜神,只求神的赐福,企得欢乐。一死百了,人生究有什么意义?有几个人真正获得幸福快乐?虽然如此,人只有这一生,只好尽情享乐,正如依撒意亚先知责斥当时的民众心理:「吃喝罢!明天我们就要死啦!」(依二二十二,13)。可惜的是当时食物不丰,免强糊口,并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口福。如果死后没有生命,没有赏罚,人生确是可悲:「的确,世人的命运同走兽的命运都是一样,前者怎样死,后者也怎样死;气息都一样,人并不优于走兽:因为都是虚无,都同归于一处;既都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训:三,19一20)。既然死后没有生命,自然也就得享用今生,然而人生寿短,好似云姻,人生究有何义?这是初期文化普遍的悲观人生。后世虽不可知,巴比伦文化却有行善避恶的理论,人生行善避恶是为避免现世的祸患或神只的惩罚。
(二)巴比伦的星相卜筮
人既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祸福均系于神旨,如何预卜神旨,求吉避凶是古今中外,全体人类的一贯向往。犹太创世纪记录上主自动和亚当谈话,亲自质问加音,训令梅瑟晋见法劳,指导他率领选民逃出埃及。这种直接启示少见于其它文化。中国人一贯主张天无言,其它文化也少有至上神与人交谈的记录。代替至上神直接启示的神旨,是人的寻求神的旨意,因此古今文化均有预神旨的记录。预卜的方式,绝非如犹太人的记录,至上神亲自降临,口授圣旨,而是表现于大自然的现象,如中国的易经所说的,《圣人设卦观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者包牺氏……仰则观察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初民文化的智者,观察天象,以日月星辰为象神的象形。日神月神的寺庙遍存于各个城市。神名虽异,以日月象形则同。天上有无数星辰,地上有无数神人。每一个神明,每一个神灵,都有星辰现形。日月星辰的移动运行,相遇相离,夜月的光暗圆缺,日的光照和日蚀,都影响人生和天下大事。天体的表现,风云雷雨,即是表现神只的喜怒。云的变幻,形象和颜色,风吹的方向,天气寒热温凉,一切天象地变的交错,都暗示未来。每人的灵魂都来自天上,经过日月星辰的变化,而降于母胎,因此日月星辰和人的一生有不可分的关系。生辰决定一生命运。天象代表人事,天人相应。欲知未来,必须观察了解天象,这就是古代的星相学说。星相属于宗教礼仪,月缺月圆,日蚀月蚀,全国举行大礼。古代民众均对日蚀发生恐怖,各地区的文化,均有类似的记录。汉文帝就因日蚀下诏,自诉自承,说天降凶兆,因帝失德。两河地区的宗教礼仪,几乎全部都是依天象而建立者。时至今日,仍有若干宗教,以欢呼歌舞庆祝月圆,遇有日蚀月蚀则举行哀祷。古代的宗教年历,每日献祭一神。某神定于某日,乃由某神的星辰鉴定。后代基督徒执政,极需取缔外教神只庆节礼仪,便设计以圣人顶替神只。没有相应的圣人时,不惜炮制圣人的名字与言行,以期适应传统神只的专责,达到完全取缔外教神只的目标。
天象影响人事,神的意旨可由天象表现。但人类推测未来的欲望,促使人类积极采取手段,向神求象。利用日常习见的事物,推测神的秘旨,如查看风水,观测鸟飞,抽签算卦,目的无非是想要测得未来的休咎。中国古代利用甲骨,专家解释甲骨裂纹,预卜吉凶祸福。初民的心理,认为祭牲一经神只享用,便成了神祇的身体。祭牲最重要的部分是心肝。古代的知识分子认为人灵存于血内,或存于肝中,直至柏拉图和阿里斯铎才主张人的灵魂存于心和脑,但仍承认较低的神灵存于血和肝。但极古文化则以肝为神灵的居处。随着文化的演进,以牛羊代人作祭牲,因此羊肝就成了卜筮的重要工具“西方文化自古就衅右恶左,肝的左部就代表凶事,肝的右部就代表吉祥。羊肝易病,因此呈现不同颜色的肿瘤。从祭牲羊肝渐渐演变到许多其它方式的卜筮工具,如洒油水上,观察油滴,预卜未来。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3)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007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预卜未来的专家,在各个文化上的名称不同,犹太人称为先知。大小先知,均以雅威的启示,警告下民。犹太先知别于其它文化的卜筮专家,因为他们肯定自己直接从至上神得到启示,如梅瑟在山顶亲身晋见雅威,其他先知也都在不同的情况下亲领雅威的圣旨,而不是由于自己的智慧,观察天象物形的变化,而推求神旨。中国的易经和甲骨文,都不是经至上神的面授,而是由人的智慧,观察天象物化,洞悉天意,制造条理,传授后代。唯圣人有超人的天智,着书立说,阐扬天理,后人研习圣人之言,即可预卜天意,而择吉凶。易经的原则是根据不变的天理而推算未来的必然结果。易经的定义就是《易者不易也》。发现不易的天理而作易者是通天大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极也」,「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浴出书,圣人则之」。中国的易经,愈演愈近科学,至少更近乎科学的形式,不根据先知的训戒,而根据圣人制作的原则。圣人虽去,常人仍是有道可循,非如犹太先知,每言必出神口。中东地区的古代文化,也异于犹太,他们的解释天象物象的专家初为司祭,渐为智者(Magi)“智者和圣人均与犹太先知有别。先知为雅威所选,非由人的学习而成。智者圣人都是由个人的修养学习而成为圣人智者。先知不靠自己的智慧,也不是由自己的意见而发言,而是由神授意,所说的是神的话。《上主的断语》《这是上主亲口说的》,屡见于先知书。今日天主教会礼仪规定,每次读经后仍加一句:以上是天主的圣驯(Verbum
Domini,Thisthewordof
theLord)。智者的解释卜筮,圣人的根据自然图像而作卦,都是人为的是可以传递的文化遗产,先知是天神的启示,不由人为,也不能传递后代,不属文化遗产。先知的话是神启不是学术。因此不能更易,不可商讨改善,影响于后世的文化是神权政治。犹太信仰和基督信仰都深受神权观念的支配,正统犹太信徒至今仍然等候默西亚,成了一个遥望将来,忽视现实的文化传统。基督信仰两千年来,坚持神启,崇奉神权,组织隐固;信仰神学教义,被尊为永远不变的真理,信徒的信心坚定不移,一生不惑。然而神权神启的弱点是拙于应变,对于时代地区不同文化,难于适应。
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早期文化没有犹太先知观念,他们讨求神旨的步骤和中国的易经相近。观察天象,以定休咎。初期文化,从寻食时代到生产食物和狩猎时代,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类对天体最早的经验是太阳,太阳出来就是白天,有光有热,五谷百果赖以生育;太阳落了,就是黑夜。在黑暗中,睡觉休息,等待太阳的再来,太阳就代表出作,没有太阳就代表入息。太阳的一出一入,就叫作一日,也就是说,看见一次太阳。人的度日,就是计算太阳,靠着太阳过《日子》。日子,也就是太阳,太阳光照长的日子就是夏日或夏天,光照短的日子就是冬日或冬天。从冬日或冬天到夏天,中间过渡的日子叫作春天。从夏天到冬天,中间过渡的日子叫作秋天。经过一次春夏秋冬就叫作一年,拉丁话的一年就是一圈的意思(annus),也就是四季轮迥一次。
月亮也是容易观察的星体,太阳落后,月亮悬在天空,照明人世。但是月亮的形体每天变化,从新月到满月,从月圆到月亏是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这就啡作一个《月》,正像太阳的一起一落叫作一《日》。时至今日中外历怯,阴历阳历还是钵承传统,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moon
month)。基督徒的复活节和犹太人的许多圣节仍然是根据《月》的运行来计算。太阳、月亮和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初民崇拜大自然的威力,视之为神,尊崇太阳为至上神。至上神的名字随民族而异,执政民族的至上神往往即是当地的太阳神。其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理论,初民经验,视太阳为至尊,因此以太阳神为至上神,以月神为至上神的配偶,光照暗夜。
在天体星辰运行变化中,最显明的是月亮。月亮的变化,循环往复,有迹可查,可以预测,因此星相卜筮最早的根据是月形的变化,和变化时期的背景,以定吉凶。新月初升,视为大吉。时至今日,阿拉伯人,尚在新月上升时欢呼雀跃(称为Hilal,即Halleluia之由来),歌颂月神获得解放。初升的新月,如被云遮,则为凶兆。月蚀更为大凶,视为天神大战,月神被俘,至为不祥。月晕亦视为不祥,乃示天朝体制有变,民众提心吊胆,前途不可预卜。日蚀则为至凶的恶兆,称为悲痛节。中国老百姓说是天狗食日,巴比伦人则认为是天神大战,太阳被俘,遭受囚禁,大地将遭灾殃“日蚀月蚀,均需祈祷赔补。君王大臣,率领全国,举行悲悼,**大街小巷,涕泣哭号(Lamentation),祈天垂怜,免降灾殃。为人君者,更当小心翼翼,不可开罪神祇,招致祸患。人民最怕的灾殃,是大地荒凉,百莫不生,无以充饥。同样可怕的是疾病瘟疫,殡神猖獗,散布死亡,人类无力抵抗,只能坐以待毙。
日月之外,最易使人觉察的尚有木星(jupiter),金星(venus),土星(saturn),水星(mercury),火星(mars)。木星往往会合当地民族的至上神,并为一神,如朱比得即是木星也是罗马的大神。巴比伦的太阳神也和朱必得同神异名,可见神只互相通化并不根据什么神学定义。同样地,金星往往和大地圣母依斯达通化为一神。有人推测通化的理由,可能是有相似之处。大地**之神,在春夏施展**力量,到秋冬生力收藏。金星也有双重面目,既为晚星,亦为晨星。晚星接近暗夜,犹如大地冬藏。晨星接近白昼,犹如夏生。因此金星与大地,虽然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却象征同一**之神,被视为圣母依斯达,后代更随时随地演变为许多圣母。金星周围的光线有大有小,大时称为日冠,小时称为月冠。金星放射的光线,辉耀闪烁,称为金星胡须。除日月木星金星外,受人重视的还有土星,水星、火星。三星不易辨别,早期通称为行星,以一词含混统称。有的地区以土星之神(saturn)为日神的助手。因在没有月亮的暗夜,代月照明,最不受重视的为水星之神,一般通认为大神的使者。火星与红色相通,被视为战神。个别地区也视火星为日神,尤其是在炎夏之日,太阳炙热似火,因此火星与太阳并合,视为一神。但这个日神,与战神相似,主持萧杀,穷凶极恶。火星光强则主大凶,愈弱愈吉。
星象与人生的关系来自初民的日常经验,太阳升起为白天,太阳落下为暗夜,这是每夭都有的经验。从此类推所有的星辰运行,均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天人相关的信仰。星相学的发展绝不会发生于初期文化,也不是一般民众之所能运用者。星相学说是寺院司祭所创造。在广大的初民社会上,他们是极少数的知识份子。后期星相学的解释也均有赖于星相专家,东方通称为智者(magi)。星相学说的形成远早于天文知识,用吉凶祸福解释星辰的运行现象。因人类还不知道星辰运行的规律,但却从经验得知星辰运行的惯常现象。反常的现象便是不吉,如日蚀月蚀的出现,便预示大祸将临。作为社会领导者,必须躬身领导民众悔罪祈祷,以免天灾。同样的,月蚀或初月被云遮避也是不祥的征兆。新月和月圆的正确时日,很难预算,可能相差四五天。每月第十二天到第十六天之间的日期,任何一日,均可为满月。月圆的来临,过早过晚,均为不祥的征兆。新月早出,也可能预兆大难。吉凶的征兆可能因月因时而定。一般凶事,为瘟疫、荒年、战争之类。木星象征吉凶,由光线强弱,与时间方向而定。金星早晚出现的光度时间,胡须大小和闪烁的强度,均为鉴定吉凶的标准。金星有须大吉,无须大凶,吉凶的程度以时间方向和光度的强弱而定。火星的本身即为凶兆,因此有许多别名,如灾祸星,黑暗星,仇恨星,凶熬星等称呼,都是极其不祥的朕兆。火星愈亮,凶事愈大。罗马南争北战,因此特敬战神,早期文化敬拜战神的,也多出恐惧,惟恐开罪而遭灾殃。十二兽带是较晚的发现和创作,波斯帝国之前尚没有这个称呼。但巴比伦时代的美索布达米亚则重视全部天体星相。一切星辰均与人事有关,都包含在星相学的范围内。
巴比伦的大寺院中有专职司祭,终身研究星相,搜集有关各星辰的演变的理论和经验,作吉凶祸福的解释。历代司祭所搜集的材料极多,有关太阳月亮,编辑成书,制为星相圣经,以供各寺院司祭专家,参考引用。当时的星相学认为大地风云,天气变化,都是星辰神祇的动作。天人相关亦是天地相关。大地上的风雨雷电与人生有更可见的接触,因此天气变化在星相上占极重要的位置。综合天上大小星辰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四时的轮转,东西南北,各方向的配合,并以风雨雷电气候的形成,天时地利,左以人和,便是错综复杂的星相学。星相圣经规定多种翕合天地大道的礼仪、祷词、悲悼歌曲,星相与全民社稷有关,因此执行礼仪是君王领袖的天职。君王领袖当率领民众,举行赎罪大礼,挽救天下众民,免遭天灾地祸。
巴比伦的星相,视天象地仪为神祇启示全民的朕兆。预防罹灾遭祸,星相司祭专家制定复杂的礼规,指导君王领袖领导社会民众避凶就吉,免触天怒,息灾消殃。身为君王领袖者,更须小心翼翼,谨遵专家规定的礼仪,慎言慎行,避免恶象。然而巴比伦的星相却忽视个人的吉凶祸福。当时人的心理和任何时代的个人相同,更关心自己的未来。许多有关个人祸福的信相撒兆,星相经书很少顾及,司祭专家仅限于诠解有关天下大事的星象,无人过问小民的忧戚。平民的心理面对许多日常生活琐事,尤其不寻常的现象,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例如家畜生怪胎,毒蛇从面前爬过……均示大难将临。然而星相经书并无任何指示,更无预防的礼仪祷文。巴比伦文化不重视个人,星相为解释宇宙大道,天下兴亡,国祚盛衰,以君王领袖代表全民。一介小民,与宇宙大道无关。天人相关是指的天体与世界大事。巴比伦的宗教也是全民性的国教,有关社稷国家,不计个人。然而社会国家为个人所组成,个人的休戚,与社稷攸关,不能等闲视之。巴比伦的神职阶级制定诠解星相经典,也同样忽视小民的命运。巴比伦帝国衰落后,星相学也随国运而没落“亚历山大建立统一大帝国时,希腊学术普遍展开。希腊科学精神将星相学扭转为学术性的天文学,星相学失去光彩。然而巴比伦的星相传统并未消逝,相反地,藉赖希腊科学精神影响后世文化,直至今日。
希腊的科学精神追求自然律。巴比伦星相学的贡献是观察天体,发现星辰运行规律。解释星辰运行现象,适应于人事,便是星相学。星相诠解的最后根据是天人相关的理论。希腊人钵承巴比伦人的星象观察,却从观察中寻求规律,称为自然律。自然律是不可变易的规律。祈祷悲号不能变更自然律,惟独了解规律,可以预防天体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巴比伦寺院的司祭和后期星相专家的功绩在于观察星相所获得的经验,然而他们对天象的诠解则无济于人事,因此星相学日趋没落,代之而起的为天文学和地理学“从神秘的星相走向科学的分析大自然的规律,这是希腊学术对人类文化的大贡献。
最可怪的是巴比伦的星相学说并未因希腊的天文地理的发展而消逝,却因希腊科学改辙易途,走向发扬的新时代。希腊人重视个人的地位,后世称希腊重视个人为人文主义。个人的祸福和一生的遭遇,直至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仍然无夫解释。何以某人生于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何以某人生而聪颖,身体健康,别人则生而愚鲁,残疾病弱,苟延一生;何以某人一生幸运,所遇皆福,何以有人怀才不遇,匏瓜徒悬,终生忧郁无成。希腊人把.不可解的人生遭遇称为命运(Fate)。命运虽不可解,是否与生的时辰环境有关?一个生于二十世纪的美国,和一个生于公元前十世纪的犹太地区,两个人所生的时代地区不同,他们的命运绝不会相同,然而是谁安排了他们的命运呢?究竟是谁或甚么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死遭遇?如果有一个造化的至上神,决定某人的生辰环境,都是什么环境影响决定人的命运呢?环境与人生有关,任何人均可觉察。一个生于贫穷落后的文化地区的人,和另一个生于富饶现代化的科学兴隆的国土者,前途命运很难一致。生于落后地区的愚鲁大众,一生贫愚;生于现代化的富裕社会的人也容易生活富裕,丰衣足食。人类绝非生而平等,先天遗传,社会环境,左右人生的祸福。是谁安排了天时地利和人生先天与后天的环境?人生于世,环境已成,是否可由已知的环境预卜未来的遭遇与祸福?
如果人由天生,自必经过天体星辰,某人诞生时,星辰运行的时间空间和交错的关系,是否会影响人生的命运?这个基本观念产生了希腊化的巴比伦星相学说,直至今日,仍为信徒推算星相命运的理论根据。在严正的宗教神学上,波斯的祆教、日神教、和犹太基督信仰中所发生的神秘知识派(Gnosticism),均以星相为神学的基础。巴比伦的星相观念直接影响了宗教信仰,在民俗方面,直至今日,生辰十二宫,星相卜筮,仍然是平民文化的一环。欧洲农家少女,睡眠时必要紧拉窗帘,避免月光射身而怀孕。今日美国学术界尚在争辩月圆与生育和社会动乱的关系。巴比伦的星相信仰,绝未寿终正寝。在学术界尚有人作严肃地研究。天人相关的假说,古代文化大都加以肯定。今日学者循天演论的原则,认为动物始于海徉,人的血液水分尚有海水成分。月亮的运行盈亏,影响潮涨潮落。如果人身来自海水,或尚有海水成分,是否也同样会受月盈月亏的影响?如果这个推测可以理解,人生时的星辰运行是否可影响人的思想意志与情欲?古代的星相可能有科学的根据。如果今日科学能找到实据,则巴比伦的贡献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橡。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4)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118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三)文化演进与神只适应
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历史非常复杂。简略说来,南部近海区域称苏美(Sumer),较北贝IM巴比伦,最北端贝lJffi亚叙利亚。但这几个统称绝不能正确的反映实情,因为初民的文化不是国家文化,而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来源是一家一族的扩大。中国今日的许多城市尚冠以家族的姓氏,如石家庄,张家口。由家族的扩大而为城市,主持市政的仍为宗族。往来贸易繁盛时,许多外来商人,侨居城外,家族则为市民(citizen,cives)。中国人称为文化文明者,在外国语言就是市民生活方式(civili-zation)。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是由家族扩为城市,再扩展为国家如周.、陈、齐、魏之类的称呼,直接反映原始的家族社会。美索布达米亚的原始文化情势相似。两河流域的家族多为游牧民族,终年移动,追寻丰美的水草,因此很难断定地区城市各民族的移动和演变。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往来无阻,许多游牧家族建立城镇,渐渐扩大为民族根据地。古经记述亚巴郎,就是全体家族由南部的乌耳(Ur)遣出,寻求水草丰盛的地区。移居较北部的哈兰(Haran,创:十一,29-32)。后来亚巴郎又率领近族南下,到达迦南地区”亚巴郎和族人在途中与敌人交战,扩张本族的势力,后代宗族奉承他的遗志,就渐渐扩展成为犹太民族。亚巴郎仅是古经文献所记录的一个家族。在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有许多不同的家族,累积生活经验,与其他家族往来,相互通婚,民族就越来越复杂。况且各民族之问发生料纷,战争。胜者王侯,败者贼,失败的民族沦为奴隶,服事战胜者,胜老尊称为贵族。神祇也和民族一样,各民族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神祇。神祇问的关系也和社会各阶级的人事关系相似。每城每族都有自己特敬的神祇。人有长幼尊卑,神也有大神小神。大城并小城,大城的神只也并吞小城的神祇。战胜者的主神渐渐成了某一地区的大神。大城互攻,胜者成为主宰,这个城市的大神也就成了全地方的最高神明,战败者的神只,自然也就变成了附庸小神。城与神不可分。诸神之长随着名城易手而易名。在其城统一全地区时,该城的大神也就成了最高的神祇。当另一大城统一全土时,大神也随之而变,但战败城市的神祇并不消逝,而仅随信徒的命运泠为次神。
初民的神只为大自然的化身,最大的自然力量化为最大的神祇,较小的自然力量变为较小的神祇。因此各地均有类似的大小神祇,日神、月神、山神、河神、**之神,以及掌管一切生活琐事的神祇。城市合并时,神祇合并,数目和名称也就随之增多。神祇过多,自然形成混乱,解决的办法是给神祇划分职务,每神专司一职,免使过多的神祇失业,司同职的神祇并为同神异名,一神多名,随信徒之所好,各忠于自己的神名,或改换新神,或随自己的习好,或随神的灵验选择去留。
各民族之间,以强吞弱,强弱之问的文化往往发生冲突,强者与弱者的神祇与德性也往往形成对立。最早的宗教文化已经遇到适应问题。信仰适应问题发生于文化的中心思想,不易通化,也不易妥协。如有尖锐的对立,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世界史上的战争,屡屡发生文化心态的冲突。美索布达米亚和埃及地区的初期文化都是政教为一,称为寺院文化。司祭领袖以神的权威发号施令,某人得国为王,自然也都是奉天承命,天降大任。攻城减国,自然也是不敢不敬承天命,诛讨恶贯满盈的暴君。王的一言一行都是神的圣旨。犹太古经所载,犹太首领也常以雅威的口吻,号令下民:〔吾主上主这样说〕,〔吾主上主的断语〕。国王也是司祭,是神所委任的代表和仆役。他为全民之首,代表全民伏首于神像之前。神寺与王宫,为拜神施政的处所,同时也是最高法庭,最高教育机关,正如中国古代的明堂,为全民政教精神文化的中心。每一城市和护城的大神不可分,有时最高神和城市同名(如Ashur)。
每一城市,除至高神外,还有许多神祇,各司专职。当某一城市占领另一城市建立王朝时,胜利者的大神便成了全区的至上神。被吞并的城的大神与胜利者的神明并列,往往结成父子,如一方为女神,则二神结婚,化为夫妻。胜败均无所失。如有三城大神并列,则三神平等。当时虽无三位一体之说,但三神视为同神,各司专职(Triad)。各神合并时,他们的德能互通。应用于某神的专有礼仪,也可通用于另一神明。每次新民族入侵,自然也带来他们的神祇。两地神祇汇合,神的领域也自然扩大。经过几千年的涯合,就成了万神(pantheon),各地也适应新形式建立万神庙。在礼仪上,为敬拜万神,不使有一神遗漏便编制出来一种新形祷词,把所有的神名逐一呼祷,称为连排祷文(lit-any,中国天主教惯称祷文),即是将每一个神名和他们的德能一一呼诵。免使有遗忘忽略,开罪神明,祷文最后总结声明祈祷者的意愿,统称所有大神,无意遗漏任何神祇,祈神海涵。这个祈祷方式的目的是为解决地方神只相遇所引起的冲突,采用适应性的融合手段。
叙利亚建立帝国时,将至上神化为抽象的圆圈,阳光四射,象征具体的太阳神。这是适应政策的一个重大进展。抽象化的象征易于适应各地区的具体神明,更容易吸取各地神只的德能与礼仪,同时也易于保存被征服城市的神只,保存他们的德能。各城市各神明的德行礼仪,均可任意假借交换。文化冲突由此获得解决。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宗教适应的历史实例。
叙利亚帝国建立于公元前九百年。奠都尼尼微(Nineveh),以亚述(Ashur)为至上神。为了便于通化一众神祇,亚述不采人像兽像,而似太阳光线作抽象的示意。新巴比伦倾覆叙利亚,对各城市神只的并合,继续前策。犹太领袖被俘到巴比伦,经过多年文化的冲击与薰陶,作了深刻的反省,承认雅威为宇宙的惟一神明。一神观念和大帝国的观念有不可分的关系。初民以城市为主体,各城市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神只。当时所谓一神观念,只是肯定自己的城市民族敬奉一个至上神,并不排除其他民族城市神只的存在。大帝国的建立统一各部族,各城市的神祇,用抽象方式,统一神祇概念,宇宙只有一神,独一无二的概念渐渐萌生。亚历山大帝统一希腊,建立空前的大帝国,广播泛希腊文化,希腊哲学引导宗教神学走上更清晰的一神论。波斯帝国实为这个大同观念奠定基础。在帝国成立之前,波斯木敬泛神,大先知左洛阿斯特(Zoroaster
c.1000B.C.)重整旧教,化众神为一光明之主(Ahura
Mazda),全知全善。在人世间,光明之神尚非全能,因有恶势力反抗善神。今世便是光明与黑暗搏斗的战场。人生此世,或为善神光明之旅,或为恶神黑暗之徒。但最后光明之神必胜,毁灭黑暗,善人与善神同享光荣。这就是祆教。祆教的最盛时代则是日神教(Mithraism)的时代。同一时代也恰巧是基督信仰发展的时期。波斯帝国给初民信仰带来长足的进步。神只由大自然的象形变成抽象的原理。神学由神话变成理智的哲学。帝国时代同时保存了古代传统的神力观念,和形形色色的礼仪。宗教礼仪与信仰与人生哲学合而为一,代替初民的神话,成为有系统的神学。平民的原始的幻想变成文化的心态。
古代文化交流
犹太人的宗教思想,耶稣基督的传授,和希腊罗马文化的累积,被中世纪入侵的新民族所钵承。这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就是今天所称的西方文化。希腊文化,往往被称为西方文化的始祖,然而希腊文化绝非由空而降,而是由文化发祥地美索布达米亚(Mesopotamia)和埃及递传而下者。处于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二大文化系统之间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民族,称为犹太民族。犹太民族未建立什么大帝国,在五六千年之久的时间中,却只有短短几百年的独立自由,其它的几千年都在流亡,真可说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民族了。它因地处两大古文化交通的中枢,故南北的往来贸易都得经过这个狭窄的长廊。不要忘记苏伊士(Suez)运河的开通是近代的事(1869);古代的交通,由埃及到美索布达米亚是不须渡河的。埃及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与埃及相对的北方地区,统称为美索布达米亚。在这个区域内,先后产生了几个灿烂的文化,与南方的埃及文化,遥相争艳。这些文化在历史上,统称为初期文化(First
Civilizations)。由于饥馑寻食,战争移民,通商结婚等种种原因,在各文化集团之间,便产生了各种方式的往来,文化也因此传布到邻近各区。
在美索布达米亚区内建国的,先后有苏美(Sumer)、亚述(Assyria)、巴比伦(Babylon)、海泰(Hittites)、新巴比伦等。这个区域没有天然屏障,门户洞开,易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因此文化复杂,且多彩多姿。在西部地中海边缘,有个叫作克里特(Crete)的小岛,是希腊文化的发祥地。这个海岛所处的海洋称为爱琴海(Aegean
sea),位处地中海的东北部。希腊文化所据诸岛,就是爱琴海的东部和西部诸岛及邻陆。海泰和希腊东部的沿海诸岛相邻,这段滨海之地有时属于希腊,有时属于海泰,成为日后继海泰建国的佛利几亚(Phrygia)、黎狄亚(Lydia),此二者建国时的海岸地区已全属希腊。荷马(Homer)史诗所述的特洛伊(Troy)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地区。所以说希腊文化就是初期文化的延伸,并非言过其辞。但是在历史上,人们把这地区的文化分为东、西,这个「东」和「西」本是日后罗马帝国的分法,并非文化的不同。希腊本土被划为西方,对海的希腊人和沿海而东移到黑海周边的希腊人却被分到东方,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希腊人的移民,不只限于以上这些地区,更远达非洲、西西里岛(Sicily)。今日的意大利国南部、法国南部、意国北部,曾一度为希腊人所汇集,这些地区的文化自然也都是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不仅是初民文化的延伸,也是日后各文化相遇的结晶。初民文化的发祥地,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许多民族,往往东迁西移。今日黎巴嫩(Lebanon)和以色列(Israel)诸地,原为腓尼基(Phoenicia)民族的所在地。沿地中海移民,到非洲北岸建国,且伸张到今日的西斑牙,此民族即是和罗马战争的迦太基(Carthage)。在纪元前六世纪时,中东地区出现了波斯帝国,居塞鲁士(Cyrus)大帝统一了中东各区,其中还包括了初期文化的发祥地美索布达米亚,更东展而达印度,南伸至非洲。东部的犹太和埃及也都相继入其版图,这是西方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会合。第二次是三百年后亚历山大帝建立的大帝国;第三次为罗马帝国;第四次则为罗马帝国销迹,新的入侵民族皈依基督,造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化大会合,结晶是「西方」文化。然而溯本追源,这个「西方」文化实是发源于东方。把文化分为东
、西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划分。
东、西文化自古即是互相采取溶化的。例如巴比伦和犹太传下的故事,大都雷同。巴比伦的创世纪所载洪水灭世和犹太旧约所记的大同小异,并不足为奇。犹太人的圣祖亚巴郎(Abram),本是出生于巴比伦的乌尔城(Ur),是地地道道的巴比伦人。创世纪(十一,28)记载他来自乌尔,并叙述美索布达米亚区的各国名称(十一,8一10);又提及巴比伦的建国,和巴贝耳塔(Babel)的停建,乃因语言杂沓,人种众多之故。但这些语言不同的种族又为何均聚集于巴比伦呢?况且创世纪又明确地记载他们都是同一个民族,一直向东部盆地迁移。这个盆地接近波斯海湾,巴比伦市就建在此地。创世纪说至上神要惩罚人类:
「让我们到城里去,使他们的语言混乱。」这样他们就会被迫停建这座穿天纪念塔。这个大城,名闻遐迩,各地商人游客,接踵而至,南腔北调,语言复杂,但这个地区附近的各个民族原本是同宗的。犹太人的经书为此区初期文化的共同史料,记述各国风俗事迹和考古出土的文献,相互印证,多相符节。
在纪元前二三千年,初期文化经过长久的往还,早已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化是由人类传播的,人类为了改善生活,交易馀货,不断移动往来,争食争利,不免发生料纷;战争、商业、旅游及婚姻,便成了传播文化的工具。犹太经典记述他们的先祖,屡次因饥馑而流亡异土。最早的记载是圣祖亚巴郎,因饥馑逃荒到埃及,谎称自己的美妻为妹妹,以免法郎(Pharaoh)加害,并可因妹妹的得宠,幸得青睐。这段记载说明了犹太文化早就和埃及文化有所交流。日后圣祖雅各伯(Jacob)又因饥馑而逃往埃及,族人若瑟(Joseph)曾作过埃及的首相,但是日后犹太人沦为奴隶,受尽虐待。埃及王的一个太子,犹太人认他为族人,更尊之为圣祖的梅瑟(Moses),率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沿着红海西岸北上,征服了当地的民族而自立。这段在埃及为奴的时间中,犹太文化和埃及文化不免熔化为一炉,虽未至炉火纯青,全部同化的境界,至少在许多信仰习俗上,也是难分泾渭了。
纪元前六世纪,巴比伦占领了犹太,并俘虏其领袖和知识份子,长期侨居巴比伦。根据创世纪的记载,犹太人的祖先,本来自巴比伦,其被俘侨居,并非因文化的格格不入,而是在心理上,不免忧时忧国之苦。同时和新的环境人事相切磋,犹太文化便渐渐达到成熟的境地,完成了日后的西方文化心态:一神的信仰和天人的关系,都因长期思考反省而升华,成为今日世界宗教哲学的基础。
继巴比伦(亚述帝国Assyrian)而崛起的是波斯大帝国,帝国版图包括中东地区内的大小国家,统一了初期文化的发祥地美索布达米亚、埃及和犹太。纪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统一了复杂的东方民族,融汇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延续了三百年之久。直到纪元前四世纪时,亚历山大(A1-exander)由希腊北部的一个城市崛起,不只统一了希腊各城市,而且还并吞了波斯帝国,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很像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只是昙花一现,仅十余年,但是他融汇文化与民族的政策,却是千秋万世,代代相继。亚历山大帝去世后,部将各自占地为王,帝国遂分为四部。但是文化汇合的过程,则是萧规曹随,持续未断,直至罗马帝国,又钵承这个文化大汇合的过程。自波斯帝国到耶稣诞生,达六百年之久,在这六个世纪的时间,整个中东西欧地区的文化,都已汇合于一流。耶稣诞生后,他的门徒又继承发扬这个文化传统,至西罗马帝国覆亡,中古世纪(Middle
ages)西方文化的兴起,继承了经过千年交流的古代文化,也造成了共同的文化心态(Mentality)。昔日地方性的人生哲学和信仰,由五花八门的现象,渐渐臻于类似的超然境界。人类思想经过了千锤百链,已达炉火纯青的阶段了。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5)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973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自波斯扩建统一的大帝国,到耶稣诞生的这段期间,是人类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时代,即历史哲学家雅士培(Jaspers)所称的枢轴时代(Axial
Period)。这个时代的来临,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考验,集人类智慧经验于一炉,去芜存精,才能有今日灿斓的文化。今日我们所知的犹太经书,是波斯统一后而产生的宇宙观。今日基督信仰的新约所记载的人生观,是亚历山大帝统一后的文化结晶。文化的相互冲击,解放了历代储藏的潜力。耶稣诞生后的文化大会合,乃是集人类几千年累积的智慧,塑成各种文化的至高理想,至今仍为人类所尊崇,导引着人类的生活行动。犹太教、基督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印度教和希腊哲学等伟大的人生理想,都是许多大文化会合的结晶。原来的希腊、埃及、波斯、犹太及印度等地的地方性宗教信仰和礼仪,也都因文化的会合而蜕变。其蜕化的方向,则是理想更普及化,而成普及的人生理想。换言之,原来的地方性、民族性的神祇,现在都已成为世界性、宇宙性的信仰。例如犹太的雅威,本是民族专有的天神,现在则被公认为全宇宙全人类的主宰。其与犹太人的关系,仍比其它民族亲密;犹太人是至上神雅威的「选民」,其它民族与雅威只是造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而已。在耶稣诞生时代的各派哲学思想,各大宗教的教义,都趋向宇宙化、天下化。文化已突破狭隘的部族观念而走向大同。
在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观念薰陶之下,宗教的宿根,由地方性的山头河边拔起,移植于超时空的新基地,这个新基地就是人的心灵。耶稣曾纠正当时某些犹太人的地方观念,声言敬神已不限于山头圣京,而是在人的心灵精神中。根据这种大同观念,犹太人敬仰的救世之神,希腊人崇拜的超人万神,埃及与中东的死而复活的诸神,和其它各地的痛苦圣母,都得到了周游世界的自由,随意在各地建立寺庙。如果某地已经有了许多类似的寺庙,一个极其简单的方式,为古代各地神祇旅游所通用者,就是把新来的客籍神祇,和本地熟知的神祇,依其相似之点,互相通名(identification),这便是古代文化为求适应常用的手段。这种易名求通的办法,很像中国古代正名观念,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故重视正名。孔子曾主张不追思别人的先祖,如果不同名而祭者,就等于「媚求」诸鬼神,所以必先正名。以今日的科学眼光来看,不免牵强附会,有欠严正,但今日的思考方法是经过了两千年的训练,历尽沧桑,绝非一蹴而就者;两千年前的思考方式,易名易事,以求名正礼合,是合情合理,无人质疑的。遍查世界历史文献,不限于文化地区和时代,处处可以发现易名求正的事实。例如犹太人的至上神雅威到了希腊,就改名为宙斯(Zeus)。埃及的圣母伊西斯(Isis)到中亚其它地区,就化为当地的圣母西伯乐(Cybe1e),或其它地方的圣母。根据这种办法,各地的神祇,都周游四方,因地而易名。这些别名是采用当地神祇的性别和职守,相类而同化者。例如埃及的医神,到希腊时就改名换姓,有时连性别也改了,男神变成女神,女神变为男神。所同者二神都是专职医病保健,不论男女性别,就一视同「神」了。
这种易名求同的办法,来自初民的思考方法(pre-logical)。古代文化,普遍引用此法。中国也有三教九流为一家的说法,清朝时还有学者说基督宗教源出墨子的兼爱之说,认为若翰(John
Baptist)就是墨子,墨子化胡,就是去西方传教,取西名「若翰」,收耶稣为徒,耶稣向墨子学得兼爱之说,召徒立教,号称「基督」,因此这派学者认为基督之教即是墨子兼爱之说。日本也有耶稣基督死于日本的神话,至今他的坟墓还完好如初。在犹太圣京被钉而死的不是耶稣,而是他的双胎兄弟。当犹太人谋害耶稣时,他的双胎兄弟向他说:「你还有许多国家民族需要归化,你现在不能死,如果你死了,谁来继续你的事业呢?」于是兄弟俩便换了衣服,弟弟被钉而死,耶稣辗转来到日木,和一个日本女子结了婚,生了三个女儿。和神道学士学习了五年的人生哲学。曾见过天皇,天皇赐给他「犹太王」的尊号,死时享寿一百一十二岁。这类说怯,在今日的眼光看来,无非是荒诞稗史。但在古代简单的思考方式来看,并无可怪之处。很多古代史诗神话都大同小异,彼此互借,无人以为怪。遍查古代宗教经书,如犹太的古经、回教的可兰经,其中都有很多近乎荒诞的神话。但对宗教信徒而言,则奉为圣史,毫不质疑。在科学思考方法未发达的古代,神话与假借都是必然的,在广大的帝国领土内,各教的教义,各哲学家的思想,都可自由地流传会通,截长补短,不久便形成为世界性的神话、世界性的经书、世界性的宗教神祇及世界性的文化心态了。宗教一变而为世界性,自然便容易流传,世界性的宗教礼仪也会脱离狭隘的地方习俗,而奠基于人类的普遍心理。凡一个宗教由此地流传到彼地,换名不换神,礼仪和语言随地而易,教义、信仰和神祇的使命不改,很容易便演成万教归一的事实。如果耶稣基督死于日本的说法长久流传,则千千万万的日本人都到墓地朝圣,耶稣的寺庙遍立大城小乡,那么基督信仰就将变成日本教了。礼仪风习,也会随着日本人的风习而演变,两千年后,无人能说耶稣的教是外国教了。
这种易名随俗,万教合流的核心,有一个更深刻的要素,即人类的基本心理,这个深刻而普遍的心理,隐藏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那便是幸福的渴望。任何宗教的最后目的,无非是求得永生的幸福。许多宗教制定具体的办怯,称为礼仪教规,遵行这些具体的法规,永生的幸福就会得到保障。这套礼仪教规所保证的,是信者的得救(Salvation)。多数宗教着重个人的得救,即每个人的永生幸福得到保证。各式的神秘宗教(MysteryReligions),就是利用具体的言辞礼节,保证个人的永生。个人的永生幸福,不可否认地,是人性最深切的愿望,然而如何才能达到永生幸福呢?简单地答覆是求得永生之源,即是造育众生的至上之神。用具体的方式与至上神结合为一,便可达到永生之源。又如何才能与永生之源——至上之神合而为一呢?在凡人的日常生活上,获取生命的方法是饮食,那未获取永生,是否也可利用饮食呢?普通的饮食,不含永生,只能供给有时限的生命,而且不是纯粹幸福的生命。欲得无限幸福的永生,必须吸取永生之源的至上之神。换言之,要得永生,就得把永生之神当作饮食。但是永生之神是无形的,有形的人怎能饮食无形之神呢?唯一的办法是把神化为物质食品,再藉着饮食潜于物质中的永生之神,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永生。由此得知永生的保证是和至上神合为一体。
为了满足天人合一的渴望,许多古代的宗教都有上神下凡,降生为人之说;或者半人半神,受苦受死,经天神的提升,复活为神的说怯;在死亡之神埋入地下时,神生之力肥沃大地,由大地而生之植物便孕有神生之力。饮食这类具有神生之力的植物,便可分享神生,与至上神合为一体,而得永生。无形像的神生之力本存于天地宇宙中,天地宇宙本是由至上神创造而付予生力的,因此宇宙可视为神生之力的化身,也可视为神生之母,乃至上神的生力成形,更可说大地就是至上神的生力所成之肉体。享食大地之果,就是分享神生。春夏之间,阳气上升,生意盎然;秋收冬藏之时,众生凋零;春回大地之期,万物复苏。这些生死的现象,表示什么?至上神既为神力之源,大地生生之力又为神生之力的化身,那末万物的凋零又是为了什么?死亡究竟是什么?人和动物,都有显明的死亡,死亡就是生力的消失。秋冬萧瑟,生力退减,万物凋零。不饮不食,人便死亡,生死的更替,系于饮食的增减。因此各神秘宗教均设有圣餐,象征至上神的生力化为食物,信徒恭领圣餐,可与生力之源合一,增强生力。死亡并非生力之终结,而是生力的转变,由旧变新,旧的蜕去,新的转生;旧去新来的现象即是「复活」。各教都有复活之神,即是至上之神的化身,受苦受死,埋葬地下,充溢生力;又从地下复苏,上升于天,即永生之所在。复活之神和再生的植物,同具新生之力。食用由此土而生的植物,如麦饼和葡萄酒,象征着饮食复活之神力,即可与神共生。因此各教都制定圣餐的礼仪,信徒得以与神合一而获永生。圣餐包含饮料与食物,食物可能是奉献于死亡之神的牲品,也可能是由死神血染之地而生的粮食。吃了牲品或麦饼就是吃神之肉;喝了醉人的酒汁,就是喝了死亡之神所流的圣血,饮食神体神血,必得与神合一而获永生。
圣餐的礼仪是各神秘教所共有的,其来源是初民的**信仰(Fertility
cult)。生力是天天可见的奇迹:小小的一粒种籽,在土中生芽,开花结果。冬季到来,又衰枯死亡,生命何来何去?夏天的生机消失了,生机又是什么?太阳每日东升,普照众生;但一到夜间,又消失无综。太阳到那里去了呢?太阳的来去,冬夏的交替,河海的涨退与植物的生死,有不可分的关系。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死又赖大地的**。那末谁掌管万物的生死大权呢?这个掌管生死大权者就被尊为造物之主,一切生力之源。各文化都承认宇宙众生之源的至上神,然而可怪的是各宗教的礼仪,都不是围绕至上之神而立者。至上之神在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称谓,(如Aman
Ra,Ahura
Mazda,Kronos……)或者以讳名代称(如雅威),或者简称以无名(不知其名,名之曰道)。至上之神,至尊至贵,无形无像。各文化均无特殊的礼仪以敬至上神者,但各文化多有至上神降凡为人之说。有的至上神,虽未降生为人,亦遣派天使或先知,或者竟然化身为动植物(MKri
shna)光临人间。如此有形的人类,便可与无形的神明接触,有所见闻,知所从依了。至上神既然化身为人,受苦受死,自然也更了解和同情人生之悲欢离合、衰老病死。与神共死生,生死便有所依,人生亦有了意义。今天的痛苦死亡,将成为来世永生的代价;与神同苦同死,将会与神一同复活,永享幸福。
至上之神的化身受苦受死,死而复活,为古代各宗教普遍引用的模型。生死复活,实乃象征生力之隐现。生死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无时代地区之别,亦非经由文化交流而起。文化交流,各教生死复活的礼仪大同小异,更加强了永生幸福的信念和希望,以为天下达道,历万世而皆准。人类自有文化以来,这个企求永生、仰望与神生合一的宗教礼仪就一直存在。在文化摇篮的美索布达米亚、埃及,以至希腊罗马时代的各大宗教,都遵从这个模型。彼此间的差异,乃是由地方的环境习俗所致,可谓大同小异。根据「小异」之处来划分,这个初期文化地区,产生了几个不同而又近似的模型。在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千形万状的地方性礼仪,都混合参用,泾渭不分。神祇的名称和言行也往往张冠李戴,无人以为怪,因为基本的生死永福观念是相同的。东方之神与西方之神,只要言行使命有所相似,便视为同神异名,各类相似的礼仪也相互借用。这类演变,在罗马帝国时代(即耶稣诞生时),各教的汇流,已难分截。但主流来自四源:一是埃及复活之神的礼仪;一是由波斯的祆教演变而成的日神教;另一则是希腊的混合礼仪,称为奥尔菲神秘教者(Orphism)。当基督信仰传世之后,犹太与基督信仰的观念,终取以上三系而代之,再经过几百年的冲击琢磨,基督信仰便成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心态了。其历程正如千百细流纳入百川;百川共汇,澎湃汹涌,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造成万里长河,灌溉了整个人类文化。
埃及的复活之神
古代埃及文化无疑地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的外方学者,字里行间都表示景仰和羡慕。埃及虽是以神导政,政教合一,但却没有系统化的宗教教义。古代的埃及和中国一样,没有相当于今日西方“宗教”(religion)的名词。无「宗教」之辞并非就是无宗教之实,埃及古书,如亡魂经、追思录等,都含有极度深刻的宗教经验,即是对来世永生的深刻关怀。也正如中国古代的经典,不涉「神学」一样,因为至上之神不可名,超世之道不可道,以有限之人生,难解无限的神秘,所以埃及古书常以神明不可言喻来表示神秘之教(Mystery
religion)。因此对神秘礼仪都是述而不解,更不敢妄谈神性神体,不推侧神言神行,亦不求解神祇的「道理」(Papyrus
Leyden,348)。
埃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似乎是围绕着敬祖与神灵,崇拜多神的信仰,无教条和教会的控制。神话礼仪,一任自然,其中心思想为「真理」与「正义」(Truth,
Justice)。其它生活细节上的应对进退,都根据这个中心思想而随机应变,万变不离宗,万神归一,形形色色都是一个本元的化形。神本无形,但能借人、鸟、蛇、兽各种动物植物以至无生物的形体而显现。所以神能现形为蛇为鸟,为水为气。神祇的现形,依人的了解能力而定。现形的神祇都是有限的,也都经验七情六欲,疾病死亡。当神祇降生为人或鸟兽时,这些人物或鸟兽就被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借用人形时,往往是一家三口:父、母、子或女。化形为地方神祇时,往往无名,只有司祭能奉称神名。至圣之神不可名,便往往以荣衔讳名呼之,如「大能护佑者」、「大慈大悲者」等。同神有时为男,有时为女,有时现形为父、母、子一家三口,有时为一神三名,有时三神为一即「三位一体」。当地方神祇出名时,便会被别的地方所奉请,远游他地时,往往易名。或者与当地的神祇并名。换言之,即是把两个神名合并成一个。至于神祇降生的神话,也随时随地依据信徒的想像而演变。
古代埃及的宗教心自理,不管是地方性或全民性的信仰,都围绕着两个「实物」而出发。第一个是太阳,第二个是尼罗河(Nile)。两个实物代表一个生源,也就是至上神。至上神无形无像,在天上现形为太阳,在地下流为尼罗河。太阳的阳光普照大地,地下的尼罗河供给生命之水,养育众生,因此众生之源就是至上神。至上神化为天上的太阳、地下的尼罗河,也在各地化为大小神祇;芸芸万状,都是一神的化形。中国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系辞上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正是埃及宗教观的写照。太阳在上,尼罗河在下,一上一下,却只是一个生命之源。从这一个生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形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各有各的见地,各有各的表现,各有各的神祇名称。各地的老百姓,日日顶礼膜拜,却连这些神祇的名字都不知道。因此随意立神,随地立寺,到头来也不过是求得今生幸福及来世永生。
太阳在天上,日夜变化,象征着不同的形像和神明;旭日东升,如鹰出谷,翱翔天空,因此用鹰来象征太阳神。烈日当空,烁土流金,人们便使用圆环来象征太阳神。当夕阳西下,日近黄昏,人们使用扶杖老人来象征太阳神。这样太阳神一天便有三个形像、三个名字。往往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名称,不知渊源者,便视为不同的神明。此外当太阳神的敬礼传到崇拜尼罗河为生命之神的地方,太阳神便与河神并为一神,变成地只候鲁斯(Horus)的神目,用一只眼睛来象征太阳神。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6)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994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埃及自有史以来,即敬拜一位造化宇宙、掌理万物的至上之神。可惜没有传下文献详解他们对至上神的观念,只知至上神为一切生命之源,无始无终,无形无像,自生自存,不死不灭;不可理解,不可言传。其它无数神祇都为至上神的现形化身,下凡降世。或者是至上神创造的神明,有限有始,能升能降,受苦受死。至上神本是无姓无名,无寺庙神职,无敬拜礼仪的。一般人在危急时也呼求他,但因无名,只以讳名太阳称呼之(Ra)正如中国乡下老百姓呼求老天爷一样,但对于老天爷的神性,则一无所知,不只愚昧的老百姓,即使号称学者的智士大师(Ma-gi),也不敢妄自描述至上神。日子久了,至上神在社会上就销迹隐形,似乎是不存在了。代至上神而左右日常宗教生活的,是一位有神性的帝王奥西里(Osiris)。他本是人,死而复活,上升为神,统制下界。埃及人的宗教生活礼仪,便围绕着这位死而复活的奥西里而建立。因为他本是有血肉的人,又同时是超人的神,有神人两性,而成神人一体。他的复活,就是人性的复活,予人以永生的希望,于是复活和永生,即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唯有和奥西里一同死亡,才能和他共享复活永生。与神同苦同死的道德意义就是牺牲小我,以利天下;放弃个人的享受,生活力求清白,做事公平正直,奉行真理,不惜为真理正义而舍生。唯有甘心接受痛苦与死亡,才能和救主奥西里一同复活永生。因此奉行真理,便被视为至高之德。奥西里死后,在众神台前受审,众神封他为真理之神,予他治理来世人类命运的全权。正因为他操有审判人类永福永罚的大权,他的敬礼就成为一般宗教生活的中心。没有一个人不关心自己的永福或永苦的,因此奥西里的敬礼便成了埃及史上最主要的敬礼。随着埃及文化的延伸,奥西里也就成为西方世界最得人心的神明了。这个敬礼是建于最普遍的生命现象上的,植物冬枯夏长,尼罗河的上涨下落,太阳的早出晚归,都象征着生命之悠悠,其源有自。用模拟仪礼(im-itative
magic),上通生命之神的生死复活之神力,下效动植的枯缩,即是个人的牺牲。这样的生活,是尽情合理,必得今世之平安,来世之永福。正如易经系辞所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仁故能爱」。
那末奥西里到底是谁呢?关于他的历史文献,最早的是纪元后一世纪,由罗马人所写。更早的埃及文献,无一存在者。最可靠的古代文献是石雕石像和寺院中的壁画,但这些都是片段的,而且有些令人费解。根据这些片段文献与一世纪罗马人所写者,奥西里是埃及盘古时代的国王。兄弟姊妹四人,二男二女,互相结为两对夫妇;奥西里和依西斯(Isis)结为夫妇,塞特(Set)和乃弗蒂(Nephtys)结为夫妇。这四兄弟姊妹,就这样结成两对夫妇。古代的中东民族,都通行兄妹姊弟婚姻,国王(Pharaoh-)常娶自己的姊姊或妹妹。犹太人也通行近亲互婚。创世纪记述人类原祖父母只是男女二人,没有提及任何其它人类的存在,那么他们的儿女必然是互相结婚了。因此奥西里兄弟姊妹的互婚,是当时通行的,不足为怪。他们的父母是天神莱雅(Rhea)和地祇克罗诺(Kronos)。奥西里当了埃及的国王,教人民生产稼穑,敬神爱人。他又周游世界,教化四方;助民生产,解民疾苦。当其周游列国时,其妻依西斯代政,教民纺织烹饪,敬老扶幼。其弟(或兄)塞特(Set)爱上了她,一心想陷害奥西里,自得王座,又得王后(即依西斯)。于是就和手下七十二个恶棍商定诡计,按着奥西里的身材,制造一具棺椁,饰以金银珠宝,灿烂辉煌,置于餐厅中央,任人观赏。一切准备就绪,便恭请国王奥西里前来盛筵,七十二个同谋者也都在场。来客都围着这具美丽的棺椁,赞不绝口。塞特便向来客声言,有能卧棺而适者,便奉赠这具美丽绝伦的宝棺。于是七十二个同谋者个个佯卧而不得入,因为这七十二个人都是身材魁梧,比棺椁更为高大者。当每个尝试而不能入者失望之际,奥西里便表示自己也愿一试。大家鼓掌欢迎。当奥西里试卧时,长短恰当,舒适合体。于是塞特一声令下,七十二徒蜂集压盖,封闭棺椁,又用流铅灌缝,空气不通,把奥西里国王活活憋死。在塞特指挥之下,同谋众徒抬棺到尼罗河滨,投之于河,棺椁顺流入海。由海潮冲击,流至今日黎巴嫩(Lebanon)的朱伯乐(Jubayl)城郊(古称壁布洛Byblos)而着岸。说也奇怪,这具棺椁瞬息间变成了一株硕大无比的古树。当地的国王见了惊喜望外,令砍下制为宫殿中柱。
话说依西斯闻得爱夫被害时,正在京外巡阅。一闻凶耗,便割发居丧,哀悼亡夫,同时立即动身,四处寻尸。有群牧童见到了一只美丽的棺椁,沿海流到朱伯乐城郊,他们便把亲眼所见报告了依西斯。于是依西斯便辗转来到王宫附近,得知棺椁封于王宫中柱内。便日夜徘徊于王宫的花园中,除宫中的婢女外,不与任何人交谈,婢女们不久就成了她的好友。依西斯把自己的神圣体香撒布于婢女们,当婢女们返回王宫时,身带异香,充溢全宫。后闻异香,便询问来源,婢女据实奉告。后乃召依西斯入宫,并雇她当幼太子的奶妈。依西斯自是喜出望外,每当夜深人静时,便变成一只燕子,绕着宫殿的中柱候旋,声声哀呜,翔翔不去。依西斯抚养王子,为了使王子永生,使用圣火焚烧王子的**器。**器官是人性的标号,有之便不能享得永生。某夜,正当依西斯燃火焚烧时,王后来看儿子,见爱子坐于熊熊烈火中,惊绝大号,悲号之声,切断了王子渡入永生的门路。这时依西斯不得不明告自己的神性,火烧王子,并不会烧死他,只是为付给他永生。她又不得不告知来意,请求国王准许她把爱夫的尸首带回。国王欣然允许,依西斯便开柱取棺,取出后又把宫柱封好,自己带着丈夫的棺椁,登船驶返埃及。到了埃及后,便选了最偏僻的地方,把棺椁打开,瞻仰爱夫遗容,痛泣一场,又把棺椁盖好,用草木覆盖,藏于树林深处,然后起身去看望小儿侯鲁斯(Ho-rus)。这个小儿,据说是奥西里死后才出生的,本是奥西里和依西斯的儿子。但据神秘教的解说,这个在奥西里死后才生的侯鲁斯就是复活的奥西里;奥西里已成为神明,又降生成人,为依西斯之子,依西斯就成了圣母。许多石像雕刻,都有圣母怀抱小儿侯鲁斯之图。且说依西斯暂时离开秘藏的棺椁,去看儿子的时候,事有凑巧,那个谋害奥西里的塞特,已纂位为王,正率领群臣,夜间行猎,由此路过,发现了棺椁,知道是奥西里的棺椁,被依西斯寻到了。因恐其复活,乃开棺取出尸体,切为十四块(据另一个传说是二十四块),散布于埃及各地。依西斯返来,不见尸体,乃立即四出寻觅,终于找到十三块。那第十四块是**器,被塞特扔到尼罗河中,被鱼吞食了。依西斯把这十三块用腊粘在一起,又用腊造了被鱼吞食的肢体,恭为埋葬。又遍走埃及南北,各地建立寺院,教导百姓敬礼复活之神奥西里。另一传说是依西斯每寻到一块尸体,即造一墓,因此奥西里的坟墓遍立于尼罗河滨各城,以便信众随地敬礼。埋葬之后依西斯便拜会天上诸神,众神会审奥西里,判其功勋盖世,升为永生之主,把天上地下的生死之权都交于奥西里全权行使。于是奥西里便成了天上地下的救世之主了。
侯鲁斯受其父奥西里之嘱,立志复仇,与塞特久战,终得最后胜利,俘虏了塞特,给他带上枷锁,交给母亲依西斯看管。一日依西斯慈心大动,释放了塞特。侯鲁斯得知,怒火冲天,一气之下,把母亲依西斯的头砍下,但医神陶特(Toth)给她一具牛头。从此依西斯的肖像常是牛头人身。
每年春夏之交,各地举行泛舟**,灯火辉煌,以纪念依西斯寻找爱夫的尸体。圣母依西斯的眼泪使尼罗河升涨,赋予河水**养育万物的能力。乘舟的妇女们都仿效依西斯号泣痛哭,直至寻到棺椁,于是大声报告:「救世主奥西里复活了!」大众便转悲号为欢呼。这个敬礼渐成为埃及最普遍的敬礼。在亚历山大帝建立统一帝国时,此礼更传布于帝国境内各地。罗马帝国时代,依西斯和奥西里的敬礼更为家喻户晓,寺院遍立城乡,香客如云,各地视其敬礼为天经地义,无人质问其渊源和意义。其礼仪已变成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更与其它敬礼混并。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分辨是非,有礼必参,以企得人生有依,及来世幸福;尤其是依西斯和侯鲁斯被一般人民敬为医神,他们的敬礼就更形普遍了。原来侯鲁斯儿时被毒蜴所螫,毒情严重,已奄奄一息,幸得慈母依西斯上告天上诸神,获赐良药,终得起死回生。从此依西斯成了医疗圣母,由她传授医术于侯鲁斯,因此母子被敬为医疗之神。
前面曾经提过,伊西斯用火焚烧王子的**器官,以企永生。另处又提到奥西里的**器官被鱼吞食,伊西斯用腊仿制形像,遍立各地,供人敬礼。这里需要稍加解释,古人对生命之神秘,顶礼膜拜,**器官为生力之象征,所以古代文化有**器崇拜(Phalli
sm)的说法。初民的信仰是围绕着**(fertili-ty
cult)而建立的。当时人的想法:**器官代表人性之**,有者不能通达永生,所以在神话中便提及毁灭**象征,以示获得永生。由毁灭**器官而奉献于神,渐演成象征性的割礼(circumcision),由割礼又渐演出其它礼仪和意义。割礼源出于埃及,遗留到今日的许多干尸「木乃伊」(Mummy),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许多干尸上,可见到割礼的痕迹。因此埃及古代,普行割礼是无可质疑的。犹太人的割礼,无疑地是在埃及为奴时学来的,因为小亚一带其他闪族(Semi
to)少有行之者。这个风习的原义,为宗教性的自献。原始民族祭祀人牲,尤其是衰老的国王,杀后埋于土中,献于掌生命的神只,以求丰收。后来以罪犯代替国王,渐更以羔羊代表人,牲,祭祀神只以求丰收,以补罪孽,那便是「除免世罪的羔羊」。个人自身的献仪,则渐以象征性的割去**器前端包皮来表示奉献。这个奉献性的割礼并不限于男性,女子也得接受。埃及宗教有司割肢的专神,事奉此神的司祭,每月在月盈时期举行割礼。但遗留下的文献仅属片段,对礼仪的详情和寓意均无确切的解释。
与割礼的意义颇为相近的礼仪是唾沫礼仪(Spitting,Sputum)。埃及古代文献多次提及这个礼仪,中国话没有相当的字眼可以正确地描写这个礼仪。话说「吐唾沫」并不是真的吐出什么东西,只是一声「干」啐,一种吐唾沫的声音和样子而已。不久前,在天主教的授洗礼仪上(Baptism),还有这个吐唾沫的礼节(Sacerdos
polliceaccepitdesaliva
orissui)。唾液在原始民族的心理中,是一种富有生命的液体,是和**有类似**能力的。唾液的礼仪是**崇拜(fertilitycult)的另一表现方式,用唾液象征**,来表示**原力的。例如埃及某大神(Tem)与妻生育二子,生育的方法是用唾液。生后用双臂紧抱二子,通予灵魂,这两个儿子就是大神自己的化身(如今日的clone)。唾液既有生力,自然是医疗(恢复生力)的良药。埃及古书(The
Bookofthe
Dead)记载:某天太阳的眼(即日神)为恶神(Set)射伤,医神(Toth)便吐唾液于其眼上,太阳的眼就痊愈了。不只神祇的唾液富有生力,凡先知司祭的后代,有圣德的长者,以及圣贤豪杰的唾液都有生命的原力。普通人的唾液也有相当的生力。行医者有时先把唾液合泥,然后把它抹于有病的器官:耳、目、口、鼻…,有时把唾液冲于水中,患者饮服,可治百病;无病者饮之,可以延寿益年,幸福无疆。
根据另一种记录,唾液也有诅咒弃绝的意思。行咒者先用泥或纸制作一被咒老的肖像,然后吐唾四次,口中念咒,礼后把肖像投火焚烧,被咒者定遭不祥。吐唾之礼也行于发誓效忠,亲友离别,有些民族以唾面为礼,先啐于一草一木,然后将草木贴于亲友头上,表示惜别。司祭降福新生婴儿,也每人轮唾,以呈吉祥。初次见面,表示衷心欢迎,主人先吐唾自己的手心,然后去握客人的手。在这些情形下唾液即被视为富有生力的圣水。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来施用唾液,其意义都是表示赋予生命之力,有了生力便会幸福。
埃及的宗教是奠基于生命之追求。以天上的日月,地下的尼罗河为万生之源,人的幸福永生在于通享生命之源,为取得生命之源,先得削去障碍,那就是除去阻止生命之流的此生,换句话说,必先受苦受死,放弃此生之幻觉。依西斯用火烧毁王子的**器官,就是象征放弃此生以求永生。换句话说,必先与奥西里一同死亡,才能渡达永生;如一棵麦粒,必先埋在地下死亡,才能得到新生。新生就是复活,所以说埃及的宗教是奠基于死后复活而达永生的观念的。奥西里是死而复生的救主,要想得到永生,就须在今世与奥西里、依西斯共同受苦受死,死后才能获得新生。因此复活的新生就是永生。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7)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112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波斯的日神教
与埃及同时或者更早一点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区域的苏美(Sumer)、巴比伦(Babylon)为初期文明的发祥地。由这些初期文化递演而进的文化心态,形成了波斯(Persia)、犹太(Judaism)等文化传统。在耶稣诞生时,中东各大宗教系统,势力最大的,为属于祆教(Zoroastrianism)系统的「日神教」(Mithraism)。这个崇拜光明之神的日神教继承了巴比伦的宇宙观和星相术(Astrology),又采用了部分祆教的教义。在礼仪上普用民间习俗,因时因地而制宜;不拘一礼,不限一制。而且礼仪和教义都保守神秘的规律,不公开于非**。因无公开宣布的教义,教会当局,常可随时随地,斟酌增减,应需要而予以适应。由于这种富有弹性的传教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文件的传递,和今天历史的研究,加重了恢复日神教本来面目的困难。近代发掘出来的雕刻,往往难以确定究竟是属于日神教还是属于基督徒者。更无法辨明那些基督信仰通行的礼仪习俗是属于日神教者,或为两教所共有者。这点也同样表示当时的基督徒也采取了富于适应的政策。
日神教源于祆教,而祆教则源自波斯古代文化。远古的波斯和印度原属同一个文化。在印度的波罗门教(Brahmanism)、古经吠陀(Vedas)曾屡提日神弥特拉(Mithra),同时在祆教古经经典(Avesta)也屡述日神的礼拜。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印度宗教经典和礼仪上,日神的地位由模糊而至湮没。在今日尚存的经典中,只是只言片语,偶而涉及。根据古代经典,不管是在印度或波斯,日神并非至上神,仅是属于次神掌管之下的太阳神而已。崇拜日月,无疑地是初民宗教传统。当人类首先发现天火下降,焚烧丛林时,必然以火为神明,肃然起敬。但林中之火,不久即灭,于是有的初民建造火寺,养火、拜火,以火象征至上神,但另支初民文化却发展到寻求热力光明之源,于是由火源而寻到天上的太阳,而尊拜日神,视星辰为日神的显形。解释日月星辰的现象就是星象学。星象学发展于巴比伦,敬礼日神的礼仪自然也采用了巴比伦的星象学。依此,各地方、各时代的敬拜日月,瞻仰星象,都渐渐集中于敬礼日神弥特拉的礼仪和教义了。弥特拉被敬为「上主之光」,于晨曦旭升山崖,乘驷马之车,驰骋于碧色长空。当黑暗笼罩大地时,他更以闪烁金光,导引众生。他既非日月,亦非星辰,而是千眼千耳,察视一切,闻听一切,永远监顾世界,无一丝一毫的小事小情,可混过他的耳目。他是真理之主,公正清明,驱逐人间的黑暗,散布幸福和光明。他不仅是光明,也是温暖。他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他使天降雨露,地储甘霖;人寿马肥,天下升平。对个人来说,他能使敬拜者,心旷神怡,安康幸福,神清志明,超凡入圣;但是人类苟生此世,面临着许多危机,黑暗的魔鬼早已羼入人间。唯有日神能助人战胜恶魔,救人于水火。当然胡做非为者,绝不能逃脱日神的惩罚。作恶的群体社会,也必遭受天灾人祸,因为日神是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的。恶神活动于人世,处处设阱,人生于此世,寸步难行,必赖日神之福佑,才能化险为夷,免遭涂炭。救世主的观念便油然而生。
日神教的神学礼仪,没有完整的、有系统的传下;更没有可靠的史料,可资重整。今日存在的残章断句,都是东鳞西爪,根据初期基督作家们的辩道材料,间接得来的。这些作家,用尽宣传使俩,以敌对的立场,往往张冠李戴,甚至偷桃换李,似是而非。固作抑善扬恶,矫揉造作,以致真情难知。但由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尚可模糊地窥测原义,日神教在罗马帝国广布,最盛的时期达三百年之久。在这三个世纪长久的时间,广传万里的领土之内,远近城市,大小乡村,处处有日神的寺庙,香火鼎盛,信众如云。日神教的教义和礼仪自然也是随时随地,变化适应,不只因环境民俗而行制宜,尤其遇到希腊罗马的各种哲学、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念,必然大事采精集华。这个外来的信仰,扎根于希腊罗马世界,究竟有多少变化,难以确定。因无系统的史料,只能管窥蠡测,推见一斑。总括说来,日神教由其发源地移植到希腊罗马帝国的广土众民,其基本信仰,并未遭受重大的损失或严重的蜕变。所有的更易,都属于表面性的,因时因地而求临时制宜。
日神教的教义和希腊罗马的信仰有着迥然不同的渊源“希腊罗马的信仰是汇集神话民俗,古今迷信,杂拼而成,既无系统,亦无升华。至于日神信仰虽然也根据初民的原始经验,但它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在这系统的背面,有当时的哲学和星象学作为出发点“这些学说是当时最流行的科学,治此学者称为智士(Magi)。他们的学识是受世人景仰的,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耶稣诞生时,史料记载三位智士由东方来礼拜新生的婴儿,因为他们见了异星。这些智士,是星象专家,也是日神教的主教者。无论是人生哲学、天道物理,他们都具有无上权威。在知识界中,他们是最高的领导者。每位智士都有广泛的历史、哲学、神学、星象学……的知识。智士所到之处,上自王公大人,下及愚夫愚妇,无不洗耳恭听,心悦诚服。因此拜礼日神之虔诚,也如火如荼,遍燃整个罗马大帝国的版图内外。
日神教之西游,并非单枪匹马,而是带来祖传的祆教的大小神只和全部教义。日神并非至上神,亦非至上神的最高助手,只是人民普遍敬礼的英雄。根据日神教的神学,至上神称为「无限时间J(Infinitetime)名克劳诺(K
ronos),有时亦称之为宇宙大神(Soeculum)又称之为汪洋大神(Saturnus)。但这些称呼,只是为一般愚民的方便而创造的称呼。严格地说,至高之神,即如中国道德经上所说的「道」,是无名的。连他的属性,也非人的聪明所能理解。所以说他是无姓无名,无声无形。正如犹太人的至上神,以讳名雅威来恭称,以示神威。日神教也把本来无名的至高之神,权称「无限时间」。但这些抽象的称呼不能引起愚夫愚妇的敬畏之情,更难引起他们的顶礼膜拜。于是有识之士便构造了一具至上之神的具体塑像,以唤起平民的敬畏。至上神「无限时间」的造像是狮头人身,立于星体之上,周身为巨蛇绕缠,胸挂击雷,手持权杖,另外双手各执一把钥匙,臂后拥有四个翅膀,象征无所不在。巨蛇象征太阳出入变化,权杖象征全能全圣,钥匙开启上天下地。兽头人身象征神明的超越性,非人非兽,亦人亦兽;既非无所不是,亦非尽其所是。这种非人非兽的形像是表示「无限时间」超越一切存在,不可言喻,不可理解。人间经验的天象四时,光明黑暗,冷热生死,都是「无限时间」的化身现形。人类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至上神化身降凡:由单纯变为无穷,形形色色,琳琅满目,正如道德经上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易经系辞上说的:「生生之为易」。根据生生变化之理,至上神「无限时间」于某时造化太初的夫妇,即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地」。天为兄,地为妹,天地相抱,生了海洋,天地海洋,为世界的三位一体。天即天神,称为奥尔马兹(Ormadz)或邱比特(Jupiter)或宙斯(Zeus);地为地祇,称斯斑达(Spenta-Armati)或朱诺(Juno);海洋之神则称阿巴木(Apam-Napat),或乃布琼(Neptune)。这些神祇万象最后均出一元,万象归一,万神一元,到最后都是至上神的变象显形。这些神只周游世界,到各国便和当地的神祇混淆会通。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会合,原来孑然不同的神祇,也变成泾渭不分了。
日神教的神学传统和希腊的神统系谱,都一致肯定青天大神宙斯继承「无限时间」,为世界的主宰,掌理人类生存的世界(Secu
l
um)一“他和朱诺结为夫妇,为今世神只的始祖;为奥林匹克(Olympic)大小神祇的父母。相继生了海洋之神,命运之神(Fortuna),战神(Mars),使神(Mercury)和爱神(Venus,又称Cybele,亦称Anaitis),这些都是天神。直到今日,西方语言都以这些神名称呼每周的日子,如:星期日献给日神(Sunday),次日献给月神(Luna,Artenis,Juno,Hecate,Selene,Diana),第三日献给战神(Mars,Mardi;Tiw,
tuesday),第四日献给使神(Mercury,mercredi;Woden,
wednesday),第五日献给雷神(Jove,jeudi;Thorthursday),第六日献给爱神(Venus,
venerd,ven-dredi:Frigu,Friday),第七日献给土地神或海神(Satu-rn,S
aturday)。
天神之外,尚有地祇,也是「无限时间」所生,统治地狱群魔。地祇魔鬼曾一度向天堂进攻,但为天神所败,被掷入地狱;但这些恶魔在降落地狱途中潜逃于世。直至今日尚在世界流连,散布恶毒,企以败坏人心。人类渺小轻弱,无力抵抗,只靠奉献自己,谄媚天神,以求托福,幸免于祸。天神之力亦不限于天堂。他们的神力,伸入人世:火神化力于星于火,也能借形光热,隐居地心,滋养**万物。火神水神为兄妹。他们的力量早存于海徉河流,水雷井泉。他们的潜力深藏土中,为生命之绰。一切大自然的景象都生于这些降世的神力:雨雪风云,春夏秋冬,冷热温凉,生长成熟,无不一一演变生发于神力。人类生于大自然的怀抱,生死存亡,均系于大自然的抚养怀抱,如企求幸福愉快,必赖神祇的护佑,因此佞神求福,乃人生之大事。
古人想出了很多假设,企图解释宇宙万象。最具权威的宇宙观,是四元素说。这四个元素是气、水、火、土,和中国的五行颇相符节。这个学说主张宇宙万象都是这四个原素的交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万象不离其元。四元素的学说自纪元前十七世纪即已成为定论。学者名家都接受这个学说,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日神教的神学家—智士很聪明的利用这个公认的学说,建立其神学系统,解释宇宙的来源,人生的目的和使命,利用科学的尊严,博得学者的敬重,可谓聪明睿智,灼见如神了。以公认的,合乎时尚的科学为基础,又利用图像示意,上自智者,下至愚夫,均可一目了然。用一头猛狮象征火焰;一个水杯象征水;用一只蛇来象征土。至上之神「无限时间」驾着雪白的驷马之车,腾空凌云,奔向永远。天空白云象征空气;驷马之车,就是四匹白色天马,驾御星云之座。每匹白马象征一个宇宙元素。同时也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至上之神乘驷马之车,永远不停地飞奔,象征其神力,永作不息,以迄永远。如果一匹马发生事故,就象征着某种天灾地祸。太阳每天运行,朝日旭升,以火力温暖众生;晚霞落海,熄灭烈火于海洋。次日再升,以其神力驱逐黑暗,清洗大地,带来生仑于人间。入夜则由月神执政,乘白牛驾御之车,予大地以清凉甘露,使土地丰富,以利群生。月神是阴性,日神是阳性,二性好合,万物丛生。日月星辰和无数不知名的天体星云都具有生生之大能,日神教都一一敬拜。七为神圣数字,所以一周定为七日,每日敬拜一类神明:第一日特敬日星,第二日特敬月球,第三日特敬火星,第四日特敬水星,第五日特敬木星,第六日特敬金星,第七日特敬土星。此外更有十二宫,各以一兽为象征。星辰是全世界人类所共有,人人都面向着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同样的星辰。如果各地各时对天体星辰的称呼有所不同,那也无关重要。天体只有一个,各文化各地区的天神地只也都是一个,只是各时各地的人们对他们的称呼有所不同而已。
每一个人诞生于世时,都得经过天体星辰。每一个人诞生的时辰,必遇某一星辰当政,即是某一星辰正在某一个地位。星辰的地位和某人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性格天分,必受生时经过的星辰影响,每个星辰都具有特别的能力和性格。生于某个星辰当政的时刻,就会吸收这个星辰的性格,当人灵由天降世时经过某个星辰,这个新生的婴儿必受这个星辰的光线射入其体,他的性格命运便因此而注定了。不只是人类,一切动植生物,无不受日月星辰的影响,如海潮升降是受着月神的支配,太阳神如不发光发热,万物就不能生育成长,一切天体星辰的运行,皆足影响世界神人万物。所以天体人事,万生万鱼,无不个个相关,这就是巴比伦的星象学说。这个学说和中国的天人相应说极为相近,汉宋大儒如董仲舒王充等都极力主张天人相应。这种天人万物,相感相应的学说,在西方就惯称为「命运」(destiny,fate),中国人也通称为天命、运数。人生的祸福休咎早已先天注定,插翅难逃,只有奉天承运,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吉凶,这样人生才有所归依。
命运是来自天体星辰不可变易的力量,而星辰的运行是按固定的轨道而变化。星辰既有轨道,命运也必有定律。正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是有定律可寻的事理,即可推测预卜。人的命运既是受着星辰的支配,那么命运是可以预卜的。根据这个理论,一切卜卦风水之说,都带上了科学的尊严面具,使日神教得到崇高的地位。
命运是天命注定,无可更易。人类虽无力更替天命,天神则可运用奇能,影响左右命运于未形,或扭转于已成。轻弱的人类只有顶礼膜拜,馨香祷祭,伏求赦罪赐福。如果至上神俯听,天命便可转,其关键就在信者是否虔诚了。
根据日神教原来的基本教义,崇拜至上神「无限时间」是教义的中心主旨。然而当其广传时,至上神的名字,已经无人提及,而以日神名其教。这类蜕变是见于各大宗教的。就拿基督信仰(Christianity)来说罢,至上神称雅威或称徙斯(Deus),中国人译为「天主」、「上帝」。不管用什么称呼,基督徒约庆节、机构,绝无用至上神的名称的,却都广用圣贤或耶稣之名而称为「
基督」教、耶稣会、保禄堂、德来医院。「基督信仰」(Chr
i-stianity)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Christocentric)。耶稣是至上神的圣子,降生成人,可与日神(Mithra)相璇。这位立于人神之间的中介,在许多宗教的教义上,代替了至上神。如埃及的奥西里(Osiris),希腊的狄奥尼索(Dyonisos),日神教的弥特拉(Mithra),印度教的克里斯纳(Hare
Krishna)……都是神人之间的中介神明。
日神教就根据各大宗教的惯例,以救世史(Heil
sgeschichte)为教义和礼仪的中心。当其传到西方时,西方人只知日神弥特拉,故把整个的宗教以日神之名呼之。那么日神到底是谁呢?根据片段的史料,日神是光明之神,寓于空气之中,介于天上人间,即是天堂地狱的中间,光明与黑暗循环的中枢。太阳是其象征,正如太阳处于万星的中央,日神也为人神之间的中介。希腊哲学也同样承认太阳为神人之中介,光华普照众生,象征着至上神的无限恩泽,普施神人万物。许多古代寺庙残迹,常见两位青年的塑像,手持火把,立于日神之左右,一个青年的火把向上,另一个的火把向下。这是象征着太阳的升起降落,也象征着太阳的热力。在炎夏时大施威力,在严冬时,热力收缩。这两位持火把的青年和宰牛的青年,同为日神的三个表现的形式,三位一体,即是日出日没和太阳的普照众生,向时也象征天时四季,春生冬藏。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8)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024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日神弥特拉是由神界降生入世的。关于降生的神学(De
in-carnatione),现已失传,今日所知者,仅是由图像搜集的片段。一团熊熊光焰,破天而降,穹苍则被视为一块巨石,日神弥特拉破石而降。(今日西方传统神话仍有孕石之说。少女求孕,以腹磨擦石柱,伦敦保禄教堂门前石柱,均为求孕者以腹磨光。)凡日神庙中均有圣石,代表日神降生之奥迹,其降生的地点为河滨树下。当时发现奇迹前来朝拜者,只有一群牧童,为至上神所拣选,亲眼看见日深破石而出,头戴圆锥帽,一手持刀,另手持火把,光着黑暗的大地。摘下许多树叶,作为衣服。这样准备好了,就起身进行他降生的使命。第一个使命是和太阳角力,弥特拉力大无匹,故太阳不得不屈服朝拜,恭领神旨。于是他便把太阳戴在自己的头上,充作金冠,令其每日升降,向大地发射光和热,使世界光明而温暖,从此太阳与降生救世的大神结为一体,成了一位不可分的神体,那就是日神弥特拉(Sun-God
Mithra)。
「太阳神屠宰公牛」(Taurobolium)是日神教「赎世大业」的象征图。拿视代的眼光看来,用屠宰牲畜来象征救世大业,似乎有些光怪离奇。但由原始游牧民族的眼光看来,只手宰牛,实是非同小可。自有史以来,许多初民信仰,都以牛为神圣。根据初民的神话,牛是至上神创造的第一个生物,所以称牛为万生之母。牛的一身都是生命元力:牛奶牛肉,可养生命,牛皮可制衣服,便溺可洁身清心。关于牛粪牛溺,可以洁身清心的说法,当然不是今日受一般文化所薰染的人之所能理解。在日常生活上,谁也不会喝牛溺以清身,抹牛粪于身首以求洁。相反的,常人皆以便溺为污秽;但以牛为神圣的文化,确以牛粪牛溺为圣物。印度礼拜圣牛,众人皆知。印度的古书可以代表盘古牧民的心态,古书描写牛在万物之中是最神圣的,牛身的各个部份都是某个神明所选的居所。小至每根牛毛都是神圣的。牛粪牛溺不只是最纯洁的圣物,而且有至大的化力。恭饮牛溺可以涓烦洗清,沁人心灵。涂抹牛粪,万秽皆除,可以提拔人心,超凡入圣。牛身的大大小小的每个部分都不可任意抛弃。由牛身排泄的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牛尿是一切水中最纯洁的圣水,必须恭谨收存,用以洗除罪污。凡是用牛尿冲洗之物,当场立即清洁。牛粪更是清污的上品。凡是圣牛便溺之地,当视为圣地。烧牛粪的姻火可熏洁一切污秽,用牛粪抹墙或人体物具,可扶瘟扶魔,保人益寿延年。凡能日日接触牛身牛便者,易于成圣。印度的圣哲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说:「尊敬、保护牛类,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这种行为能使人超凡入圣。我对牛的解释是它代表一切生物,人类经过对牛的尊敬可达万物化一之圣境。牛为亿兆人民的母亲,慈爱的化身。」印度前首相德赛(Morar-ji
R.
Desai)访美时,在电视上解释自己年逾八十而能身清志明,在乎每天喝尿,并肯定尿是世界一切饮料中之最富营养者。牛粪牛溺是宇宙生力之元气,得到元气便得生命。
这种对牛的看法是初民崇拜生力的象征,以牛象征宇宙之生力。胆敢使牛屈膝,宰杀之以养育万物,乃是象征控制宇宙生元,养育饥饿的人类,予以新生。因此以宰牛来象征救世大业。日神弥特拉的宰牛就象征他降生入世的使命。在他战胜太阳之后,见那可怕的公牛正在山坡吃草,日神便一跃而登上牛背,坚执牛角,公牛怒跳狂奔,日神虽被凶牛掷于地下,但从未放松控制,仍坚握牛角,以致被狂牛拖拉着东奔西窜。不久凶牛力尽筋疲,倒卧屈服,日神便把凶牛拖到山洞。这就是他的居所,公牛不久恢复力气,又逃出山洞,狂奔于山坡原野。太阳遣派一只乌鸦传递至上神的命令,令其宰杀公牛。弥特拉接到命令,谨承天命,带着他的忠诚猎狗,马上追逐。公牛四处狂奔,终于疲乏逃入山洞,被日神捉住,一手坚持牛的鼻孔,一手拔出利刃,由肋旁刺去。登时五谷百莫,各种养生的植物,由垂死的牛身蔚蔚丛生。小麦生于牛背,牛血变成葡萄酒。这时恶神见了,忌火冲天,遂派遣魑魅魍魉、蛇蜴蚂蚁,来毒化圣血,咀食圣牛的**器官,千方百计,企图阻止生力流入世界,但是一切都归徒然。牛的**为月光泸清,化成千种万类的有益动物。牛的灵魂上升天堂,成了牧神西瓦奴斯(S
ilvanus)。由于日神宰牛的大业,万有生于世界,日神便成了养育掌管众生之主,宰牛大礼就成了救赎的圣事(Sacramentum)。至上神又造了人类,委日神掌护管理。由于死亡之祭(宰牛),万物众生日益繁盛,新的植物不断诞生,宇宙生生不息,可套用易经上的一句话,日神之「大德曰生」。
日神之大德不只生生,也为救亡。恶魔魁首施尽其仗俩,使大地久旱不雨,万物枯萎,众生饥渴。无辜祷告解悬,日神乃以其神箭射石,清泉涌涌奔沁活水潺潺不息,苦口众生,喜一得甘霖,如得琼浆,而解倒悬。恶魔遭遇惨败,心有不甘,乃再施仗俩,大发洪水,天漏地泄,一泻千里,汹涌波涛,人畜没顶,万生俱灭,只有一人得到众神预先警告,造了一艘巨舟,救了全家和各类牲畜,洪水灭世的故事早存于美索不达米亚区内的文化。苏美、阿卡狄亚(Akkadia)的史中(Gilgamesh),犹太旧约也引用了这个故事(创:六~八),各个故事的内容大同小异。学者均同意,这些故事均来自同源。
魔鬼的洪水灭世计划虽然失败,但灭世之志未挫,洪水之后,又继降天火,使地裂喷焰,企图烧毁万民百兽,使五谷百莫化为灰烬。幸而日神大发慈悲,保佑人类万物,拯救于水火,魔鬼恶计,无一得逞。人类众生都得救援,孜世大业于此告成,一部救世史也由此胜利地闭慕。
日神弥特拉,在完成救世使命之后,即将离世升天之前,和诸天将天使,人间忠诚信众,一齐吃了最后的圣餐,以纪念救世大业。餐礼之后,诸神将天使,同乘日神所驾驷马之车,飞翔升天,弥特拉腾跃海洋,战胜了恶魔的最后企图,计划用海洋吞没日神。终是诡计落空,日神凌云飞越,直登天堂,和众神永享天福,由天上照耀世界,福佑众生,弥特拉于是成了天上人间的中介。至上神委任他继续造化管理世界,称为至上神的圣言(Lo-gds,
Verbum),圣言是至上神向外发出的示意(expression),与至上神同性同体,万物皆由圣言而受造,也由圣言之力而继存。恶神阿里曼(Ahr
iman)虽为圣言(Mi
thna,Logos)所败,但其恶力尚存。善与恶之间的闹争,仍然继续,遵从善神的信众和尾从恶神的歹徒日日相战。这两个阵营,一个代表光明,一个代表黑暗。光明与黑暗两大势力分宰宇宙。天上人间地狱三界,不属光明,就属黑暗,一切事事务务,不是属于恶,就是属于善。善恶相克,永无和谐。人生就是作战,为得胜利,必须遵行至上神所启示的诫命,奋勇作战,不借牺牲;但是什么是至上神的诫命?什么是信徒得救的条件?.··…因无可靠而有系统的文献,这些问题是无法答覆的。这些诫命和守则是否和祆教诚命相似?祆教经典(Avesto)是遗传下来了,其中有很多诫命规法,而日神教的诫命规法是否和这些规法相似或者根本相同?这个问题,也因缺少文献,无法肯定,而可确定的只是日神教的规律严肃,绝非随风流俗老。保持心身清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其礼仪中,取洁礼似为骨干,在每个礼节中都有数次取洁,沐浴取洁为当时的宗教精神,各大宗教都重视取洁,在任何庆节中在祭献祷告之前,必先行取洁礼。取洁礼包含许多因素,第一个消极的因素是不可受不洁的人和物的沾染,如:摸触死尸,摸触到女人**的血,吃了不洁的食物如猪肉等……。在积极方面,守斋节欲,在限定的时间,不吃东西,不可有性行为,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当时的宗教,都视肉欲为污秽,能沾染灵魂,性行为为恶魔所创造,以诱引人类,走向地狱。有的宗教(如Gnosticism)完全反对婚姻,以为乃恶魔之陷阱,以延续其统治世界人类。得到神启的人,尤其崇拜日神的信徒,是光明之神的勇兵,必得舍生就义,击毁恶魔的陷阱,而唯一的战略,就是自身的清洁,不受恶魔的诱惑。常保神清志明,与日神的意旨合一,才能战胜恶魔。
日神教是军人的宗教,所以最高的德行是勇敢,唯有勇敢才能称为德行。拉丁语系的德字(Vir-tus)乃指男子汉大丈夫的特点,而这就是勇气。一切德行都须经过剧烈的闹争而成。人生的目的在作战,善行即是面对恶行,善恶永不两立。一切行为都归光明与黑暗,立于光明的一面,就必誓死战胜黑暗,唯有全力勇敢作战的,才能得胜,唯有得胜者,才能升天与神明永享真福。
日神教和当时的其它宗教相似,均置重点于救赎;而救赎观念则基于宇宙观念,宇宙是善神和恶神的战场,人类为恶神所奴役。许多善神的使者,降生到世界上来帮助人类,尤其是日神弥特拉(Mithra),由至上神之遣发,来到人世,拯救丧亡。神的精神,本已存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人类本是至上神创造的许多灵魂,降到世界与魔鬼搏斗,死亡时,腐朽之神,夺得万恶的肉体,灵魂则面对严重的审判。至上神派遣使者,来当判官,这位使者就是弥特拉。凡一生从恶,或战恶不利者,即被判入地狱。地狱座落于地心深处,为痛苦之所。灵魂一旦失讼,即被恶魔的使者,强拉入狱,遭受千刀万剐,永苦无边。凡为善而战,得到胜利的灵魂,则为天使携抱升天,永享真福。天堂分为七界,每界座落于一个天星之上,每一天星的入口,有一天使把守。每个来叩门请入天堂的灵魂,都得正确地答覆口令和密号。上升的灵魂,每经一道天星,在成功地答覆口令之后,便卸下一个罪恶的重担。第一道天星是月亮,经过月星时,卸下求生饮食的负担;经过火星(Mars,Tiw),卸下好战喜争的自大狂;经过水星(Mercury,Woden),卸下各类私情私欲,洗除一切自私的愿望;经过木星(Jupiter,Thor),卸下野心奢望,不求闻达,神泰心安;经过金星(Venus,
Frigg)御下**肉欲;经过土星(Saturn)卸下各种作恶的倾向;经过太阳时,卸下一切思考记忆,这样灵魂便成了清真纯净、无欲无情、无思无虑,升入天堂,永乐无强。
日神弥特拉为亡者的审判官和定识者,为升天的导引者,为迎接纯净的灵魂返回自己的家园者。人的灵魂犹如失去父母的孤儿,流浪于世界,受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家园,在天父的怀抱中,永享天福。把流亡失所的儿女引回家园是日神的救赎大业,因此日神是丧亡的人类的救主。不经过他的导引,不能重返家园,不能升天,坐于天父的怀抱,永享真福。
纯洁的灵魂永享天福,为一般愚夫愚妇的观念,实在是空虚渺茫,难以捉摸。为了满足平民的需要,肉身复活之说便应运而生。复活的肉体,为十全十美,无病无伤,且人人为青壮之年,得满足食色之欲。凡人世间曾有过的和未曾有过的快乐幸福,复活之身都会增得亿万倍的享用。无论幸福快乐,一念即得。复活的时期是在世界终穷之后。恶魔的痛恨和失望,沥积成重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在神的选民身上,无可发泄。因积恨难消,便一齐毁灭世界,当世界被毁后,所有已亡的古人都将起而复活,以复活之躯,升入天堂,享尽一切昔日未曾享过的快乐和幸福。
救世史的表演是在历史的过程之中,整个人类的生活史实,千态万状,形形色色,到头来也不过是善恶的闹争。善的胜利,一慕一慕的表演出来,这就是救世史(Heilsgeschichte)。救世史的完成,必在世界终尽之前,「时间」之内。善恶的决闹是有时间性的,善的最后胜利是命定的。在历史即将消逝,「时间」即将化为「永远」之前,救世之神弥特拉和代表宇宙生力的公牛,都将再次出现,举行由「时间」到「永远」的过渡礼。这个过渡礼不只象征历史的闭慕,同时也是对行善作恶者的公审和定识,这是救世史的完成大典。已死去的全体人类,都将由墓中出来,恢复生时的体形,亲友都可互相认识。天使一声令下,复活的人类集于一处,真理之主,日神弥特拉正襟危坐于中央,审判善恶。善者立于右,恶者立于左;恶者被恶魔拉入地狱,善者参与日神举行的最后餐祭。最后一次举行宰牛,将牛油混入葡萄酒内,由日神祝圣,赐给善人,善人喝了这个神圣的饮料,便得永生,这些得享永生的善人与救主弥特拉一起欢呼赞颂至上之神奥尔玛兹(Ormatz,亦称Ahura
Mazda),以至永远。至上之神乃降天火,烧灭恶贯满盈的世界。恶魔与其随从者都一并化为灰烬,光明从此永照,黑暗消综遁迹。一个崭新的宇宙,充满了愉快和幸福。一生行善的人在日神弥特拉的麾下,同享永福。
日神教的神学很显然地是初民神话风俗之遗产,随人类知识之发展,因时因地而制宜,采取精华,随境适应。采取当时当地的文化风习和神话,共冶一炉。其不协调之处,随地可见。当其传入高等文化区域时,更采用其哲学,来解释整部神话风习,赋予新义。从教理来看,其中有星象说、命运论,同时也有和命运论互相矛盾的祈祷祭仪。命仑运论是承认先天命定,不可由人意变易;祈祷说则承认人的呼求神明能改变既定之命运,当然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于各宗教的。
宇宙观常是人生观的基础,日神教的宇宙观来自初期文化的星象学说。「无限时间」(Kronos)为万物之元,类似道德经上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生于无」的说法与「无限时间」的观念颇为相似。「时间」吞没万事万物,化有为无。有无相间,万物生生息息,出出入入,为无限时间所掌制。在有无相继的过程中,日月星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无限时间的具体化形,日月星辰的光和热,就是无限时间的行动化生。光明照耀大地,热气养息众生。空气水土吸收了光与热,万物便油然而生。天地日月是至上神「无限时间」的化身,无限与有限共生万有。
用哲学来解释宗教信仰,虽是一般宗教的惯技;但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形而上的真理,而是引导寻求真理的人得到人生意义。并在人生旅途中,为迷路者指点迷津,为短促的生命划定意义,为无义的日常琐事创造价值。日神教的成功就在其伦理道德的清明严肃,言行一致。信徒生活的目的简单明确,人生只为服膺光明至上神,誓战黑暗恶魔。目不识丁的愚夫愚妇,一经入教,便顿然成了光明之神的勇兵战士,声价百倍。心理上的自尊自诩,使大部信徒在生活上有了崇高的目标。在个人的精神上,有了克服万难的力量,一经成了光明善神的信徒,永生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就有了皈依,不畏难,不怕死。苦难是胜利的工具,死亡是永生的途径,生死有归,永福有靠。生活于世,心安理得,后望无穷。
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9)
[作者:池凤桐转贴自:《基督信仰探源》点击数:1119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admin
]
日神教教义的最大优点便是其普遍性,它既能满足知识界的脑力,也能满足愚民的心理渴望。辜鸿铭曾经评论西方文化的哲学只能满足脑力而不能满足心灵,西方的宗教又只能满足心灵而不能满足脑力。思考和感情**,社会分为上智与下愚两个阶级,文化不能继续递传,文明自会消逝。人的精神愿望和思考互相矛盾,心灵便无所寄托,人生就失去了目的。没有强而有力的理想,文化不能久存。日神教的智慧是将当时的科学思想、哲学措辞、平民心理,溶于一炉。其宗教的中心思想,置重点于解释人的生死祸福,人和宇宙万物的关系,人生的最后目的和仑运……这些问题自然是人人关心的,因此日神教便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日神教利用传统信仰的星象学来解释人生问题。人类和万物的生死存亡系于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四时四元素(气、水、火、土,即是中国的五行)的互相配合。人的生命寄托于动物植物的繁盛,而动植物的盛衰又系于天时地利。日神教把天时地利、日月星辰,列为神明。既是宇宙大自然的生力,又是有人格神性的天神地只,这样就可以建立人神关系,同时也提供人左右大自然的方怯。人可以祈祷祭祀,取悦日神月神,下降光明热力,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虽是昊天罔极,人却能掌握运用,其妙诀只在敬拜神明,更巧妙的是其神学的宇宙观,也正是当时的科学观念。星辰日月和大自然的天时地利。动植万物,都不是死物,而是具体的神明。人类饮食呼吸,都是饮食呼吸神的生命,因为空气和水,动物和植物,都是天神的现形。这样日神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上都有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怯。由入教之日直到逝世,一生都在大自然的接触之中,也就是终生都仰卧于天神之怀抱中,安享其抚慰。人生可克胜恐惧忧郁,孤苦伶仃,而获得愉快幸福。以入教礼为例,每个将受洗入教者,在洗礼前夕,被引到野外丛林之中,微风习习,泉流潺潺。仰望天空星云,抚摸大地绿茵,不觉悠然自得;仰卧于天地怀抱之中,心旷神怡;逍遥于有无之间,销魂忘形。人生有义,精神有依,顿觉永福在抱,如此天人也就合一了。
日神教的礼仪(Liturgy)和任何宗教相似,根据信仰的指示,制定仪式(Rituals),遵行这些仪式,恭行礼拜。经过一再重覆的礼仪,信徒便可达到天人合一。永生永福的境界。最可惜的一点是:日神教和其它已经绝迹的古代宗教,都遭遇了同一的命运,那就是礼节仪式没有整套文件传下来。原因很复杂,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所举行的礼仪是秘密的,信徒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人透露,更不准抄写公布,因此没有正统文件传下。第二个原因,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信仰耶稣的基督信徒,在他们得到凯旋之后,斩草除根,有计画地消灭异教文献。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乃间接得自于基督徒称为教父(C
hurchfathers)的攻击文献。但这些文献却缺乏完整而有系统地描写日神教的礼仪,同时对其礼仪的真正含义,亦缺乏客观评论的态度,只是断章取义,强词夺理;以致常有故作铺张、吹毛求疵、省略原义的情形发生,以显示其礼仪的邪恶狂淫。从这些辩论护教的史料,绝不能客观地窥其全貌。但因无其它史料可寻,在有胜于无的情况下,这类史料尚可略示其轮廓。此外尚有比较可靠的遗物,如石棺、祭台、建筑物上所雕刻的各种碑文、铭志、图画……这些文件大都描写礼仪和宗教象征(Symbols)。但图书本身,无文字注解,其意义全靠史家的解释,而这些解释不一定正确。根据这些文件,可资考证的仍属片段,尚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解答;但在其礼仪的重点上,已可描绘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了
根据各种墓志铭石碑和少数片段的文献,可以确定日神教的礼仪,全部采用希腊文,在西方各国也不例外。用希腊文恐怕是在亚历山大帝(Alexander
thegreat)征服波斯之后才形成的。今日所遗存的碑铭都属这个时代之后的。在这以前的波斯教,或称火教、祆教(Mazdai
sm,Zoroatrianism),当然未用希腊文,而是用波斯语和更古的文字。即使在后日用希腊文时,文中仍杂有许多神秘性的文字,不嘱古今任何可解的语言文字。利用神秘语言文字来举行宗教礼仪,是具有深刻的宗教心理意义的。用常人所不解的文字能使神秘性的礼仪更加神秘,使参与礼仪者更能提高敬畏之感,同时也增强信徒的自尊感。这些常人不解的神秘性语言是神所启示者,用启示的言语祈祷,自然更有效力。不论来自何地的信徒都须谨遵神圣的传统,不可任意增减一字。这些古文古礼,据说是祆教圣祖邹罗亚斯德(Zoroaster)亲手制定的。波斯古文保证了日神教的独立尊严,以便不致与其它神秘教混淆,而失特质。在罗马帝国境内,各教互相引用同化,但日神教却保持了其独立性,主要原因乃是波斯的古文化礼仪始终存于日神教的礼仪中。
根据教父业乐(热罗尼莫Jerome,Hi
eronymus)的记述,同时也为许多碑文墓志所支持者,日神教的入教礼包含七阶。碑文墓铭都称准备入教者为「受圣者」(S
acratus),「受圣者」经过七个阶段(称为七阶或七品)才能成为正式**。第一品称为「乌鸦」(Corax),第二品为「玄秘」(Cryphius),第三品为「兵卒」(Miles),第四品为「狮子」(Leo),第万品为「波斯人斗(Perses),第六品为「追日者」(He-liodromus),第七品为「父亲」(Pater)。每一位准备入教者都穿戴着适合身份的制服,如乌鸦面具。兵士制服、波斯人的帽子、狮子头面具、日形冠等。行礼时,有的仿效乌鸦伸缩翅膀,有的学着狮子的吼叫,有的佯作奔走追逐太阳。这些鸟兽面具不久便与黄道十二宫的兽带(Zodiac)相混(十二宫的禽兽和中国的干支纪年十二属相配的动物相似: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免等),以每月配以一兽:羊、牛、狮、蟹…,在不同地区的入教礼中,也有牛、熊、马等品阶。其原义今已不清,来源可能是初民的宗教以兽象征神祇,入教者献身某兽,即是献与某神,效法该神的品德事业。如至上神「无限时间」化形狮头人身,献身于「无限时间」克劳诺斯者,就披上狮子皮,戴上狮头帽子,誓许终身事奉效汰「无限时间」。这样入教者就以象征与神合为一体。初民无疑地穿上象征各神血淋淋的兽皮,以求清洁身心,增长神力,和神化为一体。后来因为兽皮难得(如狮子),就用类似的衣服代替,称为圣衣。凡穿戴某神的圣衣,就能和某神化为一体。最初可能只用狮子面具,后来渐渐简化,只用某式服装,以代表某兽。入教者心向某神,便穿上某神的服装。如向往至上之神克劳诺斯(K
ronos),便穿上象征狮形的衣服,心中渴望与神合一。
自古以来,初民就把「七」数当作神圣的数字,因此就把至上神的狮形扩增为七个兽形,企望入教者,得经过七阶。把一个「月」(即是月亮的盈亏)分为四个「七」天,每个七天为一周,每天献给一神,用一个兽来代表,同样的七神也代表天上的七星。入教者必须象征性地经过七阶,即是经过七个天体星辰,为大自然所涤洁。由第一品阶的乌鸦升入第二品阶时,便脱去乌鸦面具,戴上第二阶的面罩头巾,以示「玄秘」。升到第三品时,则行揭示礼(Ostendere)。兵卒的品阶,则宣誓为光明至上神的武士,不惜舍生就义,力战恶魔。「波斯人」的品阶为高等中坚份子,表示日神教的发祥圣地,「追日者」的品阶是献身追求至善,以完成与日神的合一。「父亲」的品阶是至高的领导阶级。全教会的最高领导老称为「众父之父」(Pater
patrum),或诸圣之父(Pater
Sacrorum)。「众父之父」、「神父」、「教父」都是领导老的尊称,众父之下的品阶互称兄弟(Frater)。「众父」为各区的首领,执行一切事务。
每一个具体的礼仪授予恭领老特别恩宠,这类的礼仪称为圣事(Sacramentum)。领圣事者先当发誓,一如参军者的誓礼。主要的誓愿是不泄露各品阶的秘密,每一品阶均有特殊的誓愿和礼节,如领兵卒的品阶时,主礼者赠给候选者一顶花冠,候选者则恭谨地接过花冠,把它放在头上,顺头而下,口中诵念:「至圣的弥特拉是我的主和冠冕,我一生不戴别的冠冕。」领兵卒品阶者,果然一生不戴任何冠冕,不求任何荣誉。根据戴尔都良(Tertullian),「兵卒」品阶和基督徒的「坚振」(Confir-mation)相仿。二者都得「神印」,惟基督徒的神印是用油擦额,象征印墨,而在日神教领「兵卒」阶品时,则是真真实实地用烧红的铁,在额上烙上火印,从此领、「兵卒」圣品者,就一生做日神的勇兵,谨遵命令,处处与黑暗为敌,死而后已。领「狮子」圣品时,该发誓一生不再用水(避免用水洗身洗手,如需要洗澡,则加蜜少许,喝水时也得加蜜或酒)。因狮子的标记是火,水火互不相容,因此领这个圣品的人必须放弃用水,行取洁礼时以蜜代水,主礼者倒蜜于候洗者的手心上,候选者用舌黏手,如同新生的婴儿,古代无糖(糖初产于印度,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已是中世纪末叶),以蜜为珍贵食品。据说蜜蜂造蜜必在月满之夜,经月神导引监督而成。蜜之所以甜者,就是月神的恩惠。蜜之为食,乃诸天神之专享,非人间常食。候选入教者,分享祈食,和天神通享神生(Communio)(中国译为「圣餐」者,实嫌辞不达意)。
在日神教,「共餐」(Communio)是礼仪的中心,和取洁食蜜有异一。共餐是独立举行的礼仪,主祭者祝圣钙饼和果汁,这种果汁是中东特产的水果,中国没有译名,权译为醉果(H
aoma)或仙果,富有陶醉性“正如初民行宗教礼时,食用毒菌,精神恍惚,以求神魂上升,与神结合。这神秘的果汁也会使饮者陶醉,销魂娱神,飘然欲仙,日神教的圣餐必用这种果汁。西欧各地都没有这种仙果,权耳以葡萄酒代替。那时还没有烧酒(AquaVitae),而葡萄酒的陶醉力量太弱,但没有更好的代用品,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当日神教传遍罗马帝国时,圣餐已普遍采用钙饼葡萄酒了。
礼仪开始,主祭老呼求至上神降临,然后祝圣饼酒,但可惜祝圣祷文早已失传。祝圣之后,举行奉献,献后主祭者和新领圣品者,恭领圣餐。只领首二品阶老不得领食圣餐“最可注意的一点是在一个石刻圣餐图上,钙饼的中央都刻有十字(Cross)标记(十字标记是极古的记号,埃及、印度都普遍使用十字标记“日神教且以十字象征日神)。主祭者坐于餐桌正面,领食圣餐者都穿戴象征其品阶的服饰:有戴狮子头者;有戴波斯帽者。圣餐是重行弥特拉升天前举行的最后圣餐。圣汁(Haoma)是富有强大的陶醉力的,这种力量被初民视为神力之降凡,含有陶醉力的酒汁称为神水(Aqua
Vitae:VitaBeata;
Whiskey)。饮此神水,心神陶然,乃视为神力之降于人心,可以清心健身,可得福禄吉祥,更可上通天神,充溢奇力,今生战胜黑暗,来世永享光明。领圣餐的信徒,先要经过严格的准备,生活要严肃恭谨,绝不可放荡不羁。不仅要按期守斋,清茶淡饭,而且要战胜各种缠扰,例如(象征性的)用鸡肠绑手,跳入水沟……受尽折磨之后,终获解放,得到自由。身心清洁之后,才可恭领圣餐。在这些礼仪上,尚可隐隐约约地见到初民文化的野蛮痕迹。吃人肉的风俗渐次演成以饼酒代替的圣餐。杀人祭神,尚可由其所戴的鸟兽面具看出来。在犹太人旧约上记载亚巴郎用羊代子祭神的故事,就是用兽代人的一例。人穿兽皮戴面具就是表示人兽为一,以兽代人,烧祭之后,参祭者分享祭牲。无疑地初民在祭人之后,分享人牲。
现在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清楚了解日神教的圣秩系统。根据戴尔都良的描述,各阶神职都称为「父」(Pater)。最高神职称为「众父之父」(Pater
patrum),又称为「至高的建桥者」(Summus
pontifex)。各级领袖均操有全权:祝圣权(Sacerdos分给圣物者)、管理权(Antistes,立于前者)、教育权(doctores教授者:prophetes先知)。这三权有时分立,但更普遍的是操于一人之手。操任何教权者,必出于「父」品阶级,那就是说,凡领过「父」品阶级者,才可掌理教务,宣讲教义,领导礼仪,祝圣圣餐,行取洁礼,为望教者授洗,开除违犯教规者(excommuni
catio)。总而言之,当首领的都是**中享有最高品位者。荣膺「父」秩的圣职阶级者,也同时为「司祭」、「先知」、「教师」、「理事」。担任这些职务的都是男人,这些职务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古代的祆教制度,传到西方时,这个制度早已定型了。除「父」级神职全属男人充任外,也有「贞女」(Virgines)阶级。这些少女发誓终身节欲,保存贞操,以身献于日神。以贞节事神的观念,不见于古代波斯祆教。在西方的日神教的贞女制度,来源不详,学者意见不一。
日神教的领导权,极为集中,其集中程度,远超罗马帝国境内任何其它宗教。「父」秩神职是神人间的中介,教诲信众,为教义之权威,代表群众献祭祈祷,同时又以神的权威降福信众,施行圣事。对至上神的职责是监管教义真理,不使教众误入歧途,掌治**的道德,使符合教规。此外,领得「父」品神秩者还有个人对神的职责,要敬谨监管祭台上永不熄灭的火焰,每天三次面向太阳祈祷(日出,中午,日落:三钟经)“清晨旭日东升
,面向东方;中午炎帝当政,面向南方;傍晚夕阳西下则面向西方。这三次祷告也往往伴以祭祀。主祭的「神父」当穿祭服,祭服的式样类似古代祆教的智士(Magi)服装。司祭老亲手宰牲血祭,祭血当恭谨收存,以备取洁之用。每次举行礼仪,司祭者先酒圣血于信众,洗洁灵魂身心。祭典开始,主祭者朗诵经文,间唱圣味。参祭者轻声应答,往往伴以乐器。最庄严的一刻是揭示日神弥特拉宰牛的图像,这个图像平时是雕刻的石像(今存者多为浮雕),置于圣罢中,用美丽的刺绣遮盖。主祭者恭谨地揭开遮帘,辅祭老以手摇铃,顿时音乐大作,香姻绕梁。信众静默无声,伏体叩拜,口中喃喃有辞。这是一天最神圣的一刻,目观日神现形,可得幸福永生“
日神教把每天献给一位星神,到那天就特别祭献这位星神,如星期一特别祭拜月神,星期二特祭战神,星期三特祭商神,星期四特祭雷神,星期五特祭爱神,星期六特祭农神。祭祀某神,不特限定某日,但必须用适于某神的礼仪。祷文、服装、音乐、圣味等等。但最大的祭祀是行于星期日,专为祭祀日神弥特拉,这天是每周最神圣的日子“此外每月的十六日也献于日神。在东方最大庆节为冬至之励在西方冬至大典与日神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已合并了。日神的圣诞(Natalis
invicti)是一年中最大的庆节。收入望教者的大礼则举行于春分季节,即是昼夜平分的那一天,也就是犹太教的蹑越节(Paschal,Passover)。这些庆节的详情均已模糊不清了。
日神教的组织不限于圣秩,更有完整的社会组织,为教民服务。各阶品严格保密,在心理上乃是一种鼓励下阶者,向往升阶入品。在上阶者,有一种满足的优越感。为贫苦愚病的人,升阶入品,无异是飞黄腾达,与高贵的社会人士称兄道弟,突然身价倍增,而且死后得乘日神的驷马飞车,腾云驾雾,穿星过月,直-达永福仙境。今生虽贫何愁?虽愚何耻?孑然一身,却是最高神的子女,此生何幸!平日生活,互助互慰。教会中有专司法律者,为教民和解斜纷;有司济贫者,有司财一务者,有专责照管病老残弱者。凡一入教,今世来世,都有了保障“而且每个人都称为日神的勇兵,一生所做所为,都是为了战胜黑暗,光荣日神。生活琐事,大大小小,都有了崇高的价值。在心理上说,真是身价百倍,人生有义,祸福有寄,日神教在当,时的宗教中确是鹤立鸡群了。
日神教终为基督信仰所败而至消灭,其故安在?当基督徒掌权帝国时,便有计画、有步骤地消灭了日神教,其败因固至复杂。其中值得借镜的一点是日神教摒弃了半个人类;换句话说,日神教完全忽略了女人的重要性,但这也难怪,因它本是军人的宗教,女人不但没有平等的地位,在一切典礼中更没有参加的资格。在所传下的文献中,没有一次提过女人。原来的东方其它各教都拜女神,执事者亦大半为女司祭,教义也多基于圣母圣子的关系,圣子受难受死,圣母痛苦寻觅,圣子复活,人类得救。日神教则无圣母,亦无圣子,更无圣子受难受死、死而复活的救世史。女人在各大宗教内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历史上各大宗教的礼仪,宗教性的家庭柑社会,都靠女人来支持,而日神教竟忽略此点,真是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了
基督教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