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手岛佑郎 著
不辱没自己的人也不会受到上帝的辱没——犹太格言
一般认为,犹太教是所有“惟一神教”的始祖,但严格地说,公元前十四世纪统治古埃及的太阳教才是上帝教的始祖。当时的埃及国王废止了埃及传统的宗教,将太阳作为惟一的上帝进行参拜。由于这个做法过于激进,一般民众难以接受,所以太阳教这个新兴宗教在他的时代结束后也消失了。
《圣经》学者当中有人推测,犹太教的产生受到过太阳教的影响。
但是,“耶和华”这个称呼在出土的公元前十八世纪的土版文书中就有记载了。作为犹太祖先的希伯来人就是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而且上帝也曾经对摩西说:“你这样告诉以色列人,你们祖先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还有雅各的上帝都是耶和华,他是我派到你们身边的使者。”(摘自《出埃及记》)
祖先的上帝耶和华是作为拯救民族的英雄出现的,但这多少有点牵强的意味,因为在最初的旧约《圣经》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惟一上帝”这样的理论。
从“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还有雅各的上帝”这种说法中可以看出,各个部落有参拜耶和华上帝的传统。如果真是这样,“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的就是耶和华”了。
“十戒”的第二条说不要将任何其他的人当作上帝,也不要对其进行参拜。这个禁令对以色列人还适用,但他们对于其它民族参拜各自不同的神,上帝也没有过异议。以色列人认为有义务对耶和华进行参拜,因为他将他们从埃及的奴隶生活中拯救出来。
令人称奇的是,一个新的信仰慢慢地确立起来了,那就是将耶和华作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公元前十世纪的诗人亚萨曾在他的诗篇中将这种行为表述为异端。
“上帝有上帝的会议,
一个上帝也会受到其他上帝的审判。”
耶和华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他数次将以色列人从外敌入侵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数次在以色列人穷途末路的时候引导他们取得胜利。这样,他才逐渐被以色列人承认和接纳。而公元前八世纪的先知以赛亚认为耶和华不是普通的神灵,而是统率万国之民的惟一的上帝。
“那时,在埃及国内有一个为耶和华设立的祭坛,还有一根用来祭祀的石柱。当人们向耶和华呼救的时候,耶和华就会派出拯救者去保护他们。有一天,埃及人知道了耶和华的事情,就带了供品向耶和华诉说自己的心愿,结果也成功了……。有时,在从埃及到色耶尼的路上,色耶尼人对埃及人说,你们到色耶尼去吧,埃及人和色耶尼人都应该皈依耶和华。”(摘自《以赛亚书》)
旧约时代的先知们一贯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上帝不但谴责以色列人的背信弃义,还要对埃及为首的各国国民进行审判。
初期的《圣经》思想将上帝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或是守护神,而以先知以赛亚为代表的后期《圣经》思想认为,上帝平等地对待世人,应该作为全人类的礼拜对象。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承认。
到了公元前550年,“惟一上帝”理论出世了。
耶和华,这位以色列的主人、拯救者和世人的统率者这样说:“以我为始,以我为终。除我之外无神灵存在。”
被认为是犹太教礼拜灵魂的祈祷文这样写道:“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我们惟一的上帝!”这个祈祷应该是在耶和华被作为惟一上帝确立之后才有的吧。
历史上,这种“惟一上帝”的理论曾经得到深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耶和华”这个名字本身就有十分明显的“惟一的上帝”的色彩。
最初,上帝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自己是“惟一的上帝”。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创造上帝的上帝”。耶和华是希伯来语的“创造”这个词变来的,就是说,耶和华是业已存在或者即将存在的万物的创造者。这也是《圣经》的解释,所以《圣经》不承认在万物创造以前,除了耶和华还有别的上帝存在。
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根据埃及和希腊的神话传说,宇宙中最初只有一个上帝,而后诞生了很多上帝,分别创造自己的天、地、水、风、云、山和河流等自然事物,而宇宙是在诸上帝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虽然诸上帝们能够决定人和自然,但他们也只是包含于宇宙的一种存在。根据这种认识,宇宙也会被上帝认为是永远存在的事物。相反的是,《圣经》认为上帝是超越虚无和万物的惟一创造者。
《圣经》的思想虽然是公元前七、八世纪的产物,但在当时多神教的社会中也称得上“极具想象力”。我们不能否认,“创造上帝的上帝”这种说法所带有的形而上学的色彩使得“惟一上帝”论的发展成为必然。
“耶和华”这个名字有形而上学的意味,但这是故意捏造出来的吗?事实不是这样。《圣经》认为他是自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后不断拯救以色列民族于水火的上帝。
一般来说,宗教应该让人安心立命,帮助解决生活的烦恼。在这一点上,《圣经》倡导的宗教和其它宗教是一样的。但如果宗教是以救济个人为目的,那么遭受两千年流离和**的犹太人是不是早就不用固守犹太教了?是不是皈依拯救个人灵魂的基督教也可以了呢?犹
太人能都为了自己的宗教献身(殉教),能够将对耶和华的忠心贯彻到底,最大的理由是耶和华是创造历史的上帝。
“创造历史的上帝”这个说法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上帝在过去一次次地用自己的力量化解了以色列的民族危机,这是介入历史的事实;二是人们相信,即使在现在,上帝也在关注着历史的演进;三是上帝期待在将人类的历史完成之后,还要继续进行别的创造活动。
从第一点来看,犹太人认为《圣经》时代的故事就是历史的实例。公元前13世纪左右,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逃出埃及,最后在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迦南。这一系列的事件被认为是上帝对犹太人眷顾的最大例证。另外,大卫王击退强敌非利士人的入侵,创建了以色列王国。还有其他无数的领导者拯救以色列民族的事件,例如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归还成为囚犯的犹太人。这都是上帝对犹太民族的怜悯拯救了犹太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犹太人认为上帝的介入不限于拯救犹太民族方面。历代的先知都宣称:如果以色列人不信仰上帝,就会受到上帝的迁怒,整个犹太民族就会灭亡。例如,对于犹大王国的灭亡,先知耶利米这样阐述的:“耶和华已经告诉我们了,犹太人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之间有叛逆的行为。他们不听我们的劝告,重蹈我们祖先的覆辙,去信仰别的上帝…….所以耶和华说:“你看,我为他们免除灾祸,他们却违反我的意志行事。他们称我为救世主,我可没听见!”
作为《圣经》一部分的《历代志》也认为,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上帝的旨意。
“祖先的上帝耶和华看到民间疾苦,就派去了使者。结果人们嘲笑使者,出言不逊,还咒骂当时的先知们。耶和华终于动怒,对他们的灾难没有施以援手。就是说,上帝让巴比伦攻打他们。巴比伦人在神殿里用剑进行屠杀,无论是青年男子还是女子、老人都不放过。他们把神殿的大小器皿、耶和华殿的财物还有国王和大臣们的财产都带回了巴比伦。然后,他们烧毁了神殿和宫殿,推倒了耶路撒冷城墙。他们还将逃跑者带回巴比伦,让他们做奴隶。这就是传说中耶和华的力量。”(摘自《历代志》)
根据《圣经》,上帝在所有的民族中最爱以色列人,但不是溺爱。如果以色列人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就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以前以色列亡国的命运就是上帝对他们的鞭策。
犹太人从历史的磨难中领悟到了上帝的慈爱,这通过上帝将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可以看出。相反,如果背叛了对上帝的信仰,就会受到上帝毫不留情的惩罚。这就是犹太人学到的两大真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破坏,对此,犹太人自己也承认因为最终的原因是对上帝信仰的背弃和道德的堕落。
虽然上帝是全能的,但犹太人不是总依赖上帝,不是每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请求上帝的帮助。这样安逸的生存方式上帝也不允许。上帝的责任是将在埃及深受奴役之苦的以色列人解放出来,而能不能利用自由之身去主动地实现自立和成为优秀的民族,就是以色列人自己的事情了。
在西乃山授予“十戒”时,上帝这样说:“如果你们听从我的训导,遵守我们的约定,
你们将成为天下我最宠爱的民族,因为全世界都归我所有。你们应该能够成为一群虔诚的民众和一群合格的**。”
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祝福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人们在正视残酷现实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与他的契约。西乃山受戒以来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了,犹太人为了遵从这个条件,一代又一代地做着努力。这里面也有犹太人独特的历史观:历史既不是瞬间事件的连续,也不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至少历史不是作为事件的旁观角色出现的。
对于犹太人,通过历史事件可以领悟到上帝的意志,所以历史就是人对这些意志所做出的回应。即使是“西乃山受戒”这样古老的事件,还带给当今一些很普遍的命题。从这点来看,整个事件并没有结束,它还在影响着当今的犹太社会。每年春天祭祀的时候,犹太人会偕同全家参加庆祝宴会,朗读《哈加达》。其中有一句让人耳目一新:
“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从埃及逃出来的。”
犹太人这样一遍遍地回顾出埃及的故事,重新体味食用米麸、苦菜和盐水的生活。这个节日持续七天,这期间,人们都要思考民族的起源,还要思考上帝和人的关系。日本的祭祀节日就是不断地重复祭神仪式和进行大众捐款。与此相比,犹太人是人人都重新思考自己和上帝的关系。
犹太人眼中不单有宗教,还有历史、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契约是当事者双方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缔结而成的,只要一方不违约,那契约就有效。自从西乃山受戒以来,无论哪一代犹太人都遵守割礼的规定。只有接受了割礼,才有成为犹太人的基本资格。就像前面讲述的,即使一个人生来就是犹太人,但如果没有接受割礼,那他就不会被承认为真正的犹太人。当时犹太人是以犹太教共同体的形式在西乃山上与上帝订立契约的,而割礼仪式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加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
进行割礼仪式的时候,西乃山时的情景就像是穿越了三千年时空回到了现在。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履行对上帝的契约的责任,也就是实现自己的使命。在成为“圣民”以前,西乃山上受戒的事情永远都不是过去。他们一直在聆听着三千年以前上帝的声音。
上帝这样说:“你们要遵守公平,行使正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在你们身边,因为我无处不在。”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点,即上帝对现在历史的演进给予着充分的关注。
先知以利亚曾经反对当时以色列流行对巴力神的礼拜,要求民众回到耶和华的身边。在他的宗教改革受挫之时,上帝对他说:“不向巴力神屈膝的以色列人只有七千了吧。”
上帝开始留意被埋没的人才,赋予他们使命,而犹太人也开始感到自己应该成为那七千
人中的一员。《塔木德经》疾呼道:“世人就是上帝的奴仆!”而上帝为了自己奴仆的利益也是尽心尽力,所以犹太人对上帝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
在古希腊,历史只是人们好奇的对象。海罗道得斯编纂过一本历史书,里面收录了当时的文明世界里发生的奇闻逸事。对于中国,他以历代的政治为中心,在政治的运营方式上总结了一些反省材料,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即使对于犹太人来说,历史也是充满了有趣的故事,只是对于当政者而言,他们是反省的好资料。旧约《圣经》里的《列王记》和《历代志》就被认为是为了反省而编纂的。如果《圣经》只是单纯记录以前的事件或是收录古人的文学作品,那人们就不会在两千年里一直阅读它了。《圣经》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证明了上帝在现在依然存在。
西方的哲学一直没有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摆脱出来。他们将上帝当作是无人格特点的存在,并定义上帝为无限和终极的实体,或者说是一个绝对者和超越者。这种定义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正确,但定义本身将上帝抽象化,并将他从现实生活当中分离出去了。随着社会的近代化,我们东方人被认为没有宗教信仰,可能是因为这个定义产生的西方文明思潮影响了我们吧。
在犹太教里面,我们很难找到关于上帝的定义,只有在中世纪,神秘主义曾经提到上帝是一种“无限”,而从“无限”中释放出来的光创造了万物。这种说法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定义。在公元1世纪,希腊文明在世界盛行,犹太教神秘主义就是在它的“神知主义”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以上的定义并一定代表犹太教本来的思想。所谓“无限”,虽然表现了上帝的特点的一个方面,但绝对没有说明上帝的本质。
犹太人知道世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帝,所以就没有对上帝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在《圣经》中出现的众多贤人中,耶弗他可算是最有智慧的一个了。即使他在上帝的面前也认为自己因为无知误解了上帝的旨意。虽然是这样,上帝对于犹太人来说也不是一个“不可知者”。犹太人们常常通过上帝的各种行为来了解上帝的性格,也能知道上帝对他们的关爱程度。
摩西曾经问上帝的名字,上帝说:你想知道吗?你们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叫出我的名字了。我在审判世间万物的时候,你们叫我“上帝”;我在帮你们对敌作战的时候,你们叫我“万军之主”;我在赦免世人罪恶的时候,你们叫我“全能的上帝”;我在怜悯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就叫我耶和华。”(摘自出埃及记)
虽然不能对上帝下一个定义,但犹太人可以描述他。在犹太教中,对上帝的称呼各种各样,比如创造者﹑至高者﹑审判者﹑世界的领袖﹑以色列的保护者﹑亚伯拉罕之盾﹑以色列的岩石﹑耶路撒冷的创造者和世人的“家”,还说他怜悯世人﹑赐予食物、医治病人﹑让人死而复生﹑养育寡妇和孤儿﹑能创造宇宙也能毁灭宇宙﹑能创造光和声音﹑能让离散的人团聚和洞察人心等等。
对上帝典型的称呼应该是“世界之主”。犹太人对作为全世界支配者的上帝的称呼各种各样。如果上帝能早些听到,就会明白这些称呼凝结了几千年的感叹。犹太人相信,无论早晚,上帝总有一天会听到他们的声音。对这点,犹太人可以说是十分自信。犹太人每日三餐都说“我们的主啊,怜悯耶路撒冷吧!快帮我们重建耶路撒冷吧!”现在我们看看再建成功的以色列,就会明白他们每天的祈祷不是没有用的。
犹太人对上帝的称呼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具体的,几乎找不到抽象的称呼。
我们举“创造者”这个称呼为例。这个词有正在创造的意思,所以译成英语应该是“thecreatingone”或者“thecreator”,但仍不能完全将意思表达出来。例如,“creator”这个词只表示在过去进行了创造活动却没有现在和将来的意思。
如果要赞美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间万物的时候,拉比们会用“上帝以神命生成世界”这个表现。如果要表现“上帝仍然关注着我们”,就可以用“以色列人民的守护神”、“以色列人的主人”或“给予食物的上帝”这些称呼。
如果说上帝的全能已经在万物的创造上表现出来的话,那上帝的全知就是“看透人心”。“上帝无处不在”这个概念其实是说上帝是世人的“家”。《诗篇》中有这样一句:“耶和华啊!你让我们世代生活在你的羽翼之下。”根据《申命记》中“永恒的上帝是世人的家,世界永远在他的保护之下”这句,我们可以想象出,世人就生活在“上帝”中,而世界也被上帝包含着。
借用拉比们的话,“就像人的身体中包含灵魂一样,上帝覆盖着整个世界。”这句话是要说明上帝是普遍存在的,而拉比们的目的则是要人们知道上帝就在自己的身边。
“人们居住在至高的上帝身旁某个地方
接受着全能的上帝的恩惠
上帝说:“我是避难所,我是城池,我是你们可以信赖的上帝。”(摘自《诗篇》)
在第三点上,犹太人认为上帝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之后还要继续进行其它的创造行为。那怎样才算完成历史使命了呢?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古希腊人虽然将自己民族的历史兴亡写成了叙事诗,但那是一种无目的和无意识的行为。他们所关心的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出的一幕幕人间荣辱兴衰和爱憎的纠葛。古希腊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他们关注现实形成的原因,却不对未来进行思考。古希
腊人所能考虑的是怎样将现有的生活保持下去。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最能怀念历史上的理想光景。他们将恢复殷周时代的安宁和和平作为历史的责任,但这只是将过去作为标准,没有将眼光放到未来。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然后再创造历史,这应该是犹太人的独创思想,也是亚伯拉罕时代以来《圣经》的中心思想。
“是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召唤,去继承了上帝的旨意。他遵从了上帝的旨意,虽然他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同样接受上帝的旨意的还有以撒和雅各,他们都住在帐篷里面。亚伯拉罕一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永远的国度。”(摘自《圣经?新约》)
亚伯拉罕时代以来,流浪和离散就成了犹太人的宿命,但是这种流浪不是无目的的彷徨。虽然没有被告知“目的地”,但犹太人一直坚信在迦南就可以等到和上帝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建立一个永远的国度,即在全世界建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理想国。
“实现的那一天就要来临!
耶和华的家的山(耶路撒冷)高过一切山峰,
所有的国度都在它脚下。
世人说:“我们去雅各家吧,他为我们指路,我们就按照他说的方向走。”
“锡安人创造了律法,
上帝说要创造耶路撒冷。
他对世人都不偏心,他为世人裁定善恶,
他把自己的剑变作锄头,把自己的杖变作镰刀。
国家之间拔剑相向,
他已经学会了不使用武力。(摘自《以赛亚书》)(锡安是耶路撒冷的别称——译者注)
万军之上帝会这样祝福:“总有一天,以色列会和他的夙敌埃及站到一起,接受我的祝福。这样多好啊!我的爱民埃及和我的孩子以色列。”
犹太人一直期望全世界都能实现和平,长年的仇敌握手言和,大家在上帝的守护下共同繁荣。这也是犹太人认为的“历史的终极”。那时,耶和华会在耶路撒冷接受世界各地人的朝拜,人们也不会再有从恶的心。(摘自《耶利米书》)
这种期望是一种理想,即消除一切肆意掠夺的利己行为,全世界实现真正的融合。
“狼与羊羔相伴,豹与山羊为邻,狮与家畜同住
他们都由一个童子领路。”(摘自《以赛亚书》)
*
这样的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每个人都会有疑问吧。就是犹太人也有这个疑问。不管怎样,犹太人一直认为地球上的人类能够实现和平。
这种面向未来,追求梦想的态度应该是犹太人从长期的流浪和磨难的生活中获得的吧。这也是所有想在和平中生活的人的愿望。就因为犹太人经历了太多的动荡,所以他们更认为未来应该出现一个理想的国度。一直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可能认为这没有必要,特别是我们这些居住在岛国上的日本人,更是这样想的吧。
那犹太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接近这种理想吗?虽然他们付出了努力,但仍有很大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单靠以色列人是解决不了的。理想和现实的脱节、未来和现在的距离、上帝和人的矛盾还有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这些都是作为普通人的犹太人的烦恼和苦闷。犹太人开始对生活哲学进行反省,于是上帝告诉他们:“热爱真实和和平吧!”
十﹑从草民到选民
我们如果要了解犹太人,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选民思想。怎么说呢,犹太人自己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圣民,而外部人认为他们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犹太人由苦难到至善——犹太格言
我们如果要了解犹太人,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选民思想。怎么说呢,犹太人自己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圣民,而外部人认为他们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为早期的基督教布道立下汗马功劳的保罗曾认为:“自称为犹太人而死守律法、夸耀神
灵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这里保罗所描述的不应限于犹太教,这些情况出现在每种宗教的信徒身上。虽然有些人陶醉于自己宗教的优越性而有一些妄自尊大的言行,但他们所属的团体也因此不用东施效颦了。
和保罗一样,拉比们也认为“上帝教会人们的不是为了自救而刻板地领会上帝的旨意。只会墨守律法和戒律的人就是能到达天国之门,也到不了上帝的跟前。”
犹太人的民选思想来源于西乃山上受戒时上帝的旨意。“你们看到了,我把你们在放在鹰的羽翼上,帮助你们逃离埃及。所以,如果你们听从我,遵守我们的约定,你们将成为天下我最宠爱的民族,因为全世界都归我所有。你们应该能够成为一群虔诚的民众和一群合格的**。”(摘自《出埃及记》)
上面上帝的旨意虽然没有使用“选择”这个词,以色列人还是从诸国中站出来,行使朝
拜上帝之职。这个过程中没有纷争,“被选”很自然地成为了事实。
但是,为什么上帝选了以色列人就不选其他民族了呢?为什么犹太人已经是上帝的子民还要继续苦难的命运呢?“上帝啊,偶尔让俄国人也吃点这种苦如何?”这是话剧《屋顶上的钢琴曲》中的主人公向上帝发出的牢骚。
对这个问题,拉比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人说以色列人先天上就比别的民族富于宗教意识,有的人则说是因为其它民族都抗拒上帝的训诫,只有以色列人服从上帝的旨意,还有的拉比认为上帝和以色列人的关系在天地创造以前就被决定了的。在众多回答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人的主流看法。
摩西问上帝,为什么只给予以色列人以神意,上帝回答说,“我选择你们不是因为你们比别的民族伟大,也不是因为你们比他们更服从我。即使是别的民族,不用我催促,他们也会服从我的命令,而且比你们更敬重我。”(摘自《士师记》)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上帝选择了以色列人呢?《申命记》有这样的记载:“耶和华爱我们的祖先,所以就选择了他们的后代,并将我们从埃及拯救出来。”(摘自《申命记》)
犹太人是托了祖先的福才被选中的,至于怎样去做上帝的“选民”,怎样去实现上帝赋予的使命,上帝在一旁期待着。
话说回来,上帝为什么爱犹太人的祖先呢?一般的回答是:以亚伯拉罕为首的犹太人祖先,在上帝面前谦恭,并且顺从上帝的旨意。但真正的原因好像不仅如此。根据史料记载,无论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还是以后的拉比们,都受到了**,而他们将这些**作为上帝怜悯他们的证据。
另外,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脆弱的生命,所以他们才会得到上帝的强大力
量的保护。那些称王称霸的国家(例如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王公贵族就不需要上帝的庇护,他们需要的是显示自己强大力量的各种仪式。犹太人认为上帝不会眷顾奢侈浮华的人。随着幸运带给他们繁荣,信仰也随之堕落,从而在追随上帝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实际上,上帝是把犹太人对自己的认识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色列人出身卑微,这可以从“你们可以成为圣民的”的话中看出来。希伯来语Goi(民)是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所以以色列人终于能够成为圣民的前提是他们起初是贱民,而后才经过了从贱民到圣民这个升华的过程。
上帝是为了完成人间的终极使命才选择犹太人的,而且是选择了这个当时最底层的种族。对这一点,拉比们的意见是一致的。犹太人中有个说法叫“苦难的奴仆”,表现的就是这种观点。
即使这样,事实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祖先和爱以色列民族,这已经不需要强加理由了。为什么呢?“爱”本身就意味着选择爱的对象,而不是先决定打算爱谁,然后再根据爱的对象决定给予什么样的爱。犹太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另一方面,如果单单根据上帝爱以色列人来说明选民思想,未免有些片面。要知道,犹太人这方面也在选择,他们选择了耶和华作为他们的上帝,并发誓会永远归顺他。
约书亚曾经对他们说:“你们选择了耶和华,听从耶和华的教诲,所以你们就是你们自己的证人。”犹太人回答说:“我们就是我们的证人。”(摘自《约书亚记》)
从约书亚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独特的契约观念。一方面,上帝选择了以色列人,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有遵从上帝的意愿。犹太人将双方的意愿和他们达成的契约作为准绳,无论是对割礼仪式还是成人仪式,他们都严格遵循和上帝的约定,因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证人。只有将契约这个概念作为前提,上帝和以色列民族的关系(即使是上帝是单方面的宠爱)才能是完全对等的。或者说,只有世人认为自己需要上帝,上帝才会认为有必要爱世人。
我们不能对“为什么上帝会选择犹太人的祖先”下一个绝对的判断,但犹太人到现在还是具有这种选民思想,而且能说明被选择的条件和目的。根据拉比的说法,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给予他们的关爱,以色列民族认为他们还是生活在被上帝创造的历史中。
在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直面死亡的时候,犹太人说:“让我们的牺牲换取和平繁荣的弥赛亚时代的早日到来吧!虽然历史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但上帝的约定是不变的。请相信,那一天总会到来。现在我们要把生命交给上帝了!”这就是犹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表现出来的对上帝的信仰。
作为精神病理学家,弗兰克也被关进过集中营。他这样对他纽约的朋友说:“我能在集
中营中活下来,是因为我有求生的意志。但这个意志是上帝给我的,他是让我以学者的身份将其中痛苦的体验告诉全世界。”上帝之所以选中犹太人,也是想让他们去批判人性中潜藏的恶和促使人们反省吧。
让我们重新考虑,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以色列民族,那就不会有《圣经》这个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不会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了,当然也包括基督教的始祖耶稣他的弟子彼得和保罗。保罗曾经说:“不是你们(基督**)让你们的根(犹太教)得以生存,而是它让你们得以生存。”(摘自《罗马书》)
如果没有犹太教,三大宗教的产生和生存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犹太人的宗教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世界文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而犹太人就是上帝的仆人。因为世人对世界的无知,所以犹太人有义务通过传播知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作为知识源泉的宗教对于犹太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你们必须遵循我的旨意,这就是给世人带去智慧和知识。”(摘自《申命记》)
现代犹太教的权威亚伯拉罕?海歇尔警告说:“如果不能让犹太教存续下去,基督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犹太人不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也会被世人遗忘。”
人要成为“人”,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亚伯拉罕?海歇尔
生存总是伴随着苦痛和困难。作为犹太人更是如此,他们必须忍受长期的离散、流浪、**和歧视、非难、中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果他们愿意被周围同化,也就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了,但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拒绝同化,依旧选择自己独立的信仰和传统呢?这是因为犹太人拒绝安逸的生活,他们永远都在追求自己所信仰的东西。
但是,人的意志是脆弱的。犹太人如果遇到意志脆弱或是崩溃的时候,就会聚在一起相互勉励。就这样,一句句名言、格言和智慧之言诞生了。这些充满洞察力的语言引起连锁反应,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智慧之言。
有一本书叫《祖先之训》,里面收录了很多圣贤之言。我现在将其中一些饱含启示性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至于犹太人是怎样考虑人的存在方式的,还是由读者自己体味吧。
*一切为天(上帝)。
*热爱劳动吧。不要统治他人,不要追求权力
*为领袖祈福吧!没有领袖,人们可能会兵戎相见。
*消灭嫉妒、情欲和对他人的仇恨
*通宵地娱乐,进行幼稚的谈论和与他人一起发牢骚,都会将自己毁灭。
*财产多,烦恼也多。
*像珍视自己的财产一样珍视他人的东西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是凡人说的话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是无知者的话
“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是圣人的话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圣人说的话。
*放纵情欲,家就是你的墓地
*不要轻易动怒。在死前将你一生的罪过进行忏悔
*在死之前不要自负。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就不要妄下判断。不要评论你不知道的事物。
*不要侮辱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不可能。任何事都有可能。
*依靠自己的判断。
*一切都可以预见,而你有选择的自由。要知道,世界是由爱来区分的。
*对长辈要尽心对待,对晚辈要亲切鼓励。对所有的人都要温和。
*谁是贤人?从所有人身上学习的人是贤人。谁是英雄?战胜自己情欲的人是英雄。谁是富人?对自己满足的人是富人。谁是被尊重的人?尊重别人的人是被尊重的人。
*贤人有七德:一是不班门弄斧,二是不打断别人的话,三是不急于求成,四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五是解答要符合情理,六是谈话要有始有终,七是要立足于实际。
*如果有人说:“听我的吧!”,请不要理他。选择一个人意见的是他人,不是他自己。
*没有监督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我没有自我,我会是谁?如果我有自我,那我又是谁?如果我现在失去自我,那我何时会找到自我?
*今世是来世的大门。要想进入大厅(来世——译者注),那就在门口梳妆整齐(修身——译者注)!
基督教书库